铁路运输专业论文: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一、实现铁路运输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构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铁路运输企业的改制已经成为了定局,铁路运输企业也不得不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寻求发展的途径。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而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发展和壮大,铁路运输企业更应该提高自身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结合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与国家政策指导两者定价水平进行定价,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基础,倒挤出运营成本。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辅助新成本管理模式的推行,强化成本管理。从观念上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的管理,减少成本浪费,不断投入新的技术,研发新的产品,将成本管理推上新的高度。 (二)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构建成本管理全局观 构建成本管理全局观,树立干部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根据铁路企业集团内部的相关考核政策对不同科目的节超的不同比例进行奖惩,直接费用如机车整备费、救援列车费等,若实际支出超过预算额度的10%,则进行相应奖罚;间接费用如差旅费等,若实际支出超过预算额度的15%,也对之进行相应的惩罚,从而让职工感受到成本管理带来的直接利益。 (三)推进基层站段的成本管理工作 基层站段的成本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因此推进基层站段的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推进基层站段的成本管理工作,具体包含以几个方面的内容: 1.推进增运增收、节约节支工作的开展,如使用柴油降凝剂,将标号低的柴油用标号高的柴油替换掉,实现燃油的“低烧节支”,最终实现节约开支的目的。 2.节支重点应当把握在成本支出大户以及成本支出大项当中。如对重载列车操纵办法进行科学的重新制定,标准管理机车乘务员的作业,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乘务员的业务技能,从而将提高机车运行效率的方法与措施纳入乘务员的日常工作当中。 3.大力推动超轴活动的的开展。通过提高区段的通过能力,从而提高机车的运行效率,最后实现节支的目标。 (四)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法 作业成本法的引入:作业成本法指的是把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按照一定的方法划分为多个作业过程,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对每项产品成本进行确定。铁路运输企业在引入作业成本法后,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对企业的运输、物流等工作流程进行划分,分析每项作业发生的成本,并对不能增加企业价值以及物资消耗等过程进行消除,使企业保持在一个持续改善的工作状态当中,最后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目标成本法的引入: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对产品独立制造过程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铁路运输企业,在成本管理中运用到目标成本法,应该从市场价格的角度进行出发,在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后确定该项产品的运行成本,并将日后的产品和流程设计控制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 二、结语 加强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从提高职工意识、加强管理方法以及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几个方面入手,推动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自身的角度研究提高成本管理的方法,实现铁路运输企业节约成本支出的目标,壮大企业的竞争实力,从而保证其能够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获得一席之位。 作者:李小强 单位:西安铁路局工务机械段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铁路运输企业增值税论文 1铁路运输企业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购及分发 铁路运输企业单位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购及分发由财务部门的税务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税务管理人员要及时汇总本单位及所属各税控开票点提报的所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量和开票限额,持报税盘、《发票领购簿》、本人身份证到主管国税机关确定本单位的发票购买数量和开票限额,领购发票并将购票电子信息写入报税盘。然后通过本单位发票分发接收系统(11%)和销项发票管理系统(6%)将购票电子信息分发到各税控开票点。纸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放,为保证传递和交接专用发票的安全,由各开票点指定一名专人到财务部门领取,并及时在《铁路运输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使(领)用登记薄》进行登记并认真检查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有缺页、多页、重号、纸张毁损或印刷质量等问题,如有问题及时与税务部门退换。 2铁路运输企业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要求 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必须按照发票号码顺序填开,保证填写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完整,字迹清晰正确,不得压线错格,全部联次一次打印,并全联次加盖发票专用章。初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实际受票方需要要提供的资料有:纸质打印的开票信息(企业全称、税务登记证号、开户行、银行账号、经营地址、电话等);银行开户许可证复印件;带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戳记的实际受票方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或一般纳税人资格证复印件;如果是第三方开票则需要能证明实际受票方实际负担运输费用的相关合同或协议以及需要开具发票的货票丙联。上述资料均需加盖实际受票方单位公章(红色)由税控开票点留存,同时建立客户信息资料库,与本单位其他税控开票点共用,作为各税控开票点后续开票的凭据。货运税控开票点开票人对客户所提供的货票丙联、运费杂费收据乙联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所需资料确认无误后,并对在税控系统中录入票据号等信息调取的业务信息系统票据信息核对一致后,向客户开具运费“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11%)和运输服务费“增值税专用发票”(6%),开票信息自动向业务信息系统反馈。各税控开票点开票人开出发票后,必须经复核人复核无误后,由复核人加盖发票专用章,发票联和抵扣联交客户,记账联留存。已换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运输票据由开票点收回,并加盖“已开具专用发票”戳记,一并附在所开专用发票记账联后。客户持多张运输票据换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由开票人在税控系统中汇总开具,运输票据号码信息自动打印在增值税专用发票备注栏内。汇总专用发票开具限于同受票人、同月、同发到站、同托收货人、同品名的运输业务,且对应运输票据张数在限定数额以内、合计金额在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以内。开具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因开票有误实际受票方拒收或者尚未将货运专票交付实际受票方,且不符合发票作废条件,需要开具红字货运专票的,符合发票联次齐全、实际受票方未认证发票的,不需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开具红字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单》,直接在货运专票税控系统中以销项负数开具红字货运专票,并将对应的蓝字发票代码、号码打印在发票备注栏中。除以上情形外,发生取消运输或者因变更运输需部分退款及发生折让等原因需开具红字货运专票的,应按规定由实际受票方向税务机关提交申请单后,开票点凭实际受票方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开具红字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在货运专票税控系统中以销项负数开具红字货运专票,并将通知单编号打印在备注栏中,不需打印对应的蓝字发票代码、号码。 3铁路运输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保管 每个铁路运输企业单位必须有指定的专人保管专用发票和专用设备税控盘。开票人交接应建立发票和专用设备交接登记簿并及时进行登记。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账联及收回的货票丙联、运费杂费收据乙联按月装订成册连同《铁路运输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使(领)用登记薄》保存5年,保存期满,报经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如因开票点撤并等原因需缴销发票的,开票点应按规定将未使用的纸质专用发票与税控系统专用发票电子信息核对一致后进行清点,并将专用设备和结存未用的专用发票交回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汇总后送交主管税务机关按规定处理。增值税专用发票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商事凭证,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对于防范偷税、漏税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檀红春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呼和浩特货运中心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收入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一、目前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基础环境依然薄弱 运输收入管理基础工作仍需强化,特别是在管理所需的组织和人员配备,管理技术更新方面欠账太多;从组织与人员配备来看,有些车务段下属车站没有专门的收入管理人员,收入管理由财务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以兼职的形式进行,这些人员大部分不具备良好收入管理所需的综合业务技能,特别是在下级各路段、站点的管理中,业务负责人或站长大部分都在财务方面依赖财务科室或上级部门管控,从而形成收入管控的漏洞。在技术条件上,现在铁路票务等业务都实现了网络化,而收入管理的网络体系建设却相对有些落后,有些数据信息还不能共享,还需要人员重新录入。除了运输业收入系统核算较为健全外,很多铁路局非运输业收入的核算管理则比较粗放,进入收入系统的数据不够细化而加大了收入管理的难度,况且在财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建设方面也差强人意,收入监管的难度较大。 (二)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铁路运输收入的实现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涉及的收入人员层面多、范围广,与客货运输工作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虽然现行的有关运输收入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运输收入管理控制做了一些规定,但仍然存在着制度办法不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有的仅是从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中选择某些关于收入控制的条款组成收入管理制度,或者机械的将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收入管理制度照搬过来,出现很多不适应实际而无法执行的情况,影响了收入管理作用的发挥。近些年来,全路在加强运输收入监督检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违反运输收入纪律的问题仍普遍存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继续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外,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输收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对运输收入全过程的监督。 (三)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执行方面不够规范 一是收入预算缺乏实际的执行。收入预算是进行科学收入管理规划的有效手段,铁路局将铁道部对本局总体的收入预算指标根据各站段上年经营业绩分拆到各站段收入预算。这种分拆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因而使预算目标可能不够合理。二是收入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表现在收入财务信息的记录与核算上不合规的地方较多。 二、进一步加强铁运输收入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优化铁路运输收入工作基础环境,规范基础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合理配置运输收入管理人员。一是提高运输收入管理人员素质。铁路企业应按照铁道部《关于加强全路财会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提高运输收入管理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改善学历结构,加强作风建设。二是要严格按照《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运输收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配齐、配好收入机构负责人和其他运输收入管理人员。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2)提高管理的现代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高收入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建立计算机网络的集成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这个系统可以使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这样可以杜绝人为工作的不自觉性,实行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模式。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完整的将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传送到需要此信息资料的管理层,充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随着网络售票、POS机等新型服务方式的不断投入使用,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需要管理者和应用者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性能和应用技巧,提高管理者的指导能力及系统应用人员的操作水平。因此,应当有计划、分层次地对职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强化系统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达到认真负责并及时提供准确信息的效果。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1)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运输收入管理控制制度,并根据管理体制的变化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所属单位的指导,确保铁道部各项规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和运输收入管理,确保入完整。 (2)建立以人为本的运输收入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对于铁路企业运输收入内部会计控制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保证企业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和能力是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强化铁路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使运输收入人员树立诚信观念,让运输收入人员意识到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建立和完善干部逐级负责制从干部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从站段长、副职、车间主任等逐级规定干部对运输收入管理应负的责任。落实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和考核机制,做到有任务、有检查、有考核评比,解决谁主管谁负责的问题。从而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解决一些人员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把关不严,审核货物品名不细致的现象。 (4)按照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的要求,形成激励约束的长效机制,将收入管理工作规范化纳入企业管理一并考核单位和单位负责人,将收入管理工作规范化纳入收入主管人员和其他收入人员的日常业绩考评范围。要定期组织对规范化工作的情况进行严格的考评,将考评结果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对于在各种检查监督发现的不规范问题,应对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作者:王新荣 单位:郑州铁路局洛阳车站财务科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资金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1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1.1充分认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大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加强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铁路运输企业应该以预算为起点,把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各部门的资金流纳入到预算管理范畴,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在资金管理中的职责以及目标,各个部门和人员应该各司其职,主动的参与到资金管理活动中。此外,铁路运输企业还应该全面地发挥各部门以及全员的协同作用,充分地激发各基层班组人员的主动性,把资金管理和预算考核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便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进而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资金管理。 1.2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 首先,通过建章立制,保证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其次,通过严格的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实现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资金运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控制;最后,通过实行制度管理和控制,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企业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或者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显著地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加强资金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真正实现资金管理的集约化管理,促进货币资金的良性循环,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1.3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审计制度 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创建独立的审计机构,并配备综合素质高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之后获得了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之后才能上岗,并且还应该定期地进行培训和学习,及时、准确地发现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以及独立性,进而实现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该加强外部监督。 1.4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想要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物资供应和采购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生产部门提出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分析,然后制订有效的采购计划,合理地调整库存结构,尽可能地做到不盲目采购,避免材料大量积压占用大量的资金;其二,创建集中采购管理运行机制,采用招标采购制度和限价采购制度,企业使用量相对较大的物资,应该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通过对供应商的信誉、资质、价格以及产品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售后服务好、价格低廉、优质的供应商,并建立长期的供需合作关系,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降低资金支出;其三,强化存货资产管理,铁路运输企业应该积极的处理积压物资,广泛地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合理储备物资,优化库存结构,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资金占用率;其四,强化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通过创建应收款项业务跟踪制度,能够保证清欠工作的完整性以及延续性。 2结语 资金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现阶段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创建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和审计,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铁路运输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作者:张敏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下铁路运输论文 1铁路运输企业在执行新准则中的有利条件 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开始执行到今年,已经8年了,在各类企业执行的过程提出了很多问题,准则也在不断修订、完善,可理解性增强了,可操作性难度降低了,降低了铁路运输企业执行新准则的难度。同时,很多企业在执行新准则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铁路运输企业借鉴,实现由企业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顺利过渡。 2铁路运输企业执行新准则面临的问题 2.1对执行新准则的认识不到位 铁路运输企业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来讲,是一件大事,但对于一些业务部门看来,这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各自的业务不相关,这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有关。一直以来,铁路运输企业都存在重生产、轻管理的思想,一切都得为安全生产让路,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认为财务人员就是报销、发工资,没有生产部门重要。这种观念无形中对执行新准则形成障碍,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再者部分基层会计人员认为执行新准则是上级财务部门的事,在思想上不积极、不主动。 2.2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不足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新的会计理念,会计核算方法也与现行铁路运输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大相径庭,这对铁路运输企业的会计人员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新准则要求会计人员要在准确理解准则的基础上,拥有更强大职业判断能力,而铁路运输企业实行三级管理模式,从总公司、各铁路局到基层站段,会计人员众多。在年龄结构上,有50后的老会计,也有90后的小会计;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有财会博士也有财会中专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现有的会计人员已经习惯了规定详细的会计制度,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很少有自由空间,对新事物缺乏新准则要求具备的专业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新准则的执行效果。 2.3执行新准所需的信息缺乏有效的平台和系统支持 新会计准则中的经济事项的计量很多使用公允价值,准则中阐述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在现实中,我们知道股票当日的收盘价是其公允价值,但不是所有的资产或负债具有股票这样容易获得的公允价值的信息平台,如何确定其公允价值?在目前情况下,还没有一个专门的信息平台和系统能象证券交易系统,可以提供会计计量所需的公允价值信息,这给企业的核算带来困难,增加了操作难度。 2.4会计工作难度加大,工作量加大 新会计准则更为复杂,工作量也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推翻原有的会计科目体系,按照新准则的规定重新建立新的会计科目体系,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第二,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对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这权益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并编制初期资产负债表。在编制初期资产负债表时,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的预计负债、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以及对持有的金融资产重新划分而进行追溯调整。首份年度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上年度按照企业会计准列报的比较信息,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发生变更的,应当对上年度比较数据按照新准则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对铁路运输企业来说,该项工作的工作量相当大。第三,新会计准则中的很多事项要求设置备查簿,这也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转变观念,完善执行新准则的各项配套工作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生产经营管理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地位极其重要。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号召全员参与,明确分工,加强协作,支持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顺利执行新会计准则,确保财务工作正常、有序运转。 3.2加强会计人员执业培训,提高专业水准 在颁布实施新准则后,铁路运输企业也曾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但是参加培训人员范围小,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不全面,不深入。因为企业本身也没有执行新准则,学完后不能应用于实际工作,所以这些培训也没有真正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仅仅完成了继续教育的任务。新准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企业执行新准则在即,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一是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通过案例剖析的技能学习,并联系理论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深入培训,让会计人员了解实施新准则的背景和目的,自觉接受新准则,结合企业具体操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使会计人员真正领悟并掌握。 作者:许红霞 单位:兰州铁路局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安全铁路运输论文 一、加强安全宣传策划工作 安全宣传是安全运输的基础,宣传要具有切合实际(与铁路运输部门息息相关)、主题鲜明(有针对性)、内容丰富和形式活泼等原则,安全宣传是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隐患提醒 隐患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目前铁路运输部门已经开展了多项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排查出来的有些隐患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整改完,如需停运检修的问题。在未整改的这段时间内就因该有临时控制措施。铁路运输部门对于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应制定临时措施,包括指定责任人、制定控制措施、并对隐患进行现场挂牌,有的隐患(如有缺陷的工具或设备)还需要进行锁定。这样一来,不管是本部门员工还是外来人员,容易清楚哪些是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误操作的发生。 (二)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是保障安全运输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相关法规要求铁路运输部门制定操作规程,并使员工熟悉操作规程。铁路运输部门应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很多操作规程就像规章制度一样,没有流程图也没有图片,厚厚的一迭文字材料,让人阅读和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因此,铁路运输部门可制定图文并茂的操作规程,每个操作规程首先简明扼要地写出几个步骤,然后对应每个步骤附上相应操作照片,此外,把这些图文并茂的操作规程张贴在设备旁边,便于员工使用。 (三)安全宣传阵地 除了以上具体的安全提示、安全指导性宣传外,安全宣传还包括法规政策性宣传、知识技能性宣传、事故教训(安全警示)宣传和安全管理动态信息宣传等。铁路运输部门应有专门的宣传阵地或宣传栏,公布重大决策、会议文件精神和业绩成果等,安全方面的领导决策、会议精神等也应纳入其中。此外,铁路运输部门应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多开辟一些安全宣传阵地,每月或定期开展主题安全宣传,如防火防爆宣传月、机械安全宣传月、危险化学品宣传月等。 二、广泛开展安全管理活动 安全活动是安全文化的载体,也是安全文化在行为层面的体现,铁路运输部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能吸引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安全,增强员工对安全的认同感。 (一)部门安全活动 除了法定的安全活动外,铁路运输部门可以根据部门的安全制度定期组织其它安全活动。铁路运输部门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救生等安全演习,在每日的工作安排会上同时部署安全工作,在重大高风险作业前召开安全分析会议、安全交底会等。这些安全活动的组织,使公司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安全工作中来,真正让安全成为员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发现隐患和不安全行为最直接的手段,铁路运输部门每年都应组织大量的安全检查活动。铁路运输部门可把每次安全检查结果形成图文并茂的材料,检查中发现的每一处问题都对应一张照片,并把检查结果张贴在宣传栏,或在部门内部网站上挂出,供各单位和全体员工学习、分享。 (三)安全评比 评比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铁路运输部门可开展安全评比活动,使大家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互动中促进提高。铁路运输部门应每月评选出“安全之星”(即安全工作优秀个人),并对个人进行适当的嘉奖;还可设置“安全无事故记录牌”,对于超过500天或1000天安全无事故的基层单位,应对其进行嘉奖。这些活动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员工参与安全工作的热情,有力推动安全活动的深入开展。 作者:王德嵘 单位:济南铁路局调度所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企业标准化铁路运输论文 1标准化对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1标准化是引领铁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铁路运输企业要依靠改善管理来挖掘潜力、增强活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搞好标准化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搞好标准化工作,是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搞好标准化工作,铁路运输企业才能实现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实现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新投入的情况下,使企业得到较快发展。铁路运输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各项运输生产活动都以为旅客和货主提高优质服务为根本。标准化工作则涵盖了运营组织管理、设备设施管理、服务提供管理等方面。推动标准化工作,必然能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吸引客户,增加运输收入,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2标准化有利于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建立完善信息系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铁路运输企业通过对标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依据标准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能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岗位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应用电子客票系统、多样的移动支付手段等,为铁路运输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1.3标准化是维护职业健康的重要措施 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国《劳动法》第6章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铁路运输企业通过制定并执行职业健康标准,完善职业健康标准体系,能极大地促进职工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维护职工权益,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秩序,降低铁路企业经营风险。 1.4标准化有利于铁路运输企业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铁路运输企业是24h不间断运行的复杂、庞大的体系,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因此,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支出,是目前增强铁路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能源标准体系,制定能源标准,科学地确定各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定额,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减少水、电、油、煤等能源的消耗,可以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成本优势,突出绿色铁路,不断增强铁路与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 2铁路运输企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对象重视程度不够 铁路运输企业是铁路行业最终端产品的提供者,其高效运行离不开铁路装备制造、铁路工程建设等系统的发展与支持。在铁路体制改革前,铁路运输企业存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问题,铁道行业标准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铁路装备制造、铁路工程建设上,而对铁路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大量标准化对象未能有效实施标准化管理。铁路局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在运输一线应用程度不高,其中存在大量基层站段不直接使用的冗余标准,给站段标准化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2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不完善、标准化部门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铁路局、站段两级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不健全,有的铁路局标准化管理工作职责放在直属单位,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有的铁路局虽然把标准化工作职责落实在路局管理部门,但标准化工作未能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有的铁路局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由不同部门负责,标准化管理没有得到有效强化;有些站段标准化工作职责不清,标准化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对标准化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路局对站段也缺乏必要的指导。 2.3标准化培训工作不到位、标准化意识不强 对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路情、局情的深刻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标准化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管理人员对标准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单位或部门甚至被弱化。标准化人员对标准化理论的掌握匮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凭经验开展工作,对各级标准掌握不清楚。有些部门没有形成依据标准管理的科学理念,有的存在以文件、电报代替标准指导现场的情况。 2.4标准体系不完善、规划和计划缺乏前瞻性 企业标准体系覆盖不全,该建不建,该废不废,企业标准制修订不及时,标准得不到持续的改进及完善。一些企业标准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运输管理和生产需要,产生了大量“休眠标准”,严重影响了企业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标准计划和工作规划不能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缺少前瞻性。在应制定企业标准的领域还存在大量空白。长期以来,铁路运输企业把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集中在技术标准领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建设,普遍存在重视标准制定数量,轻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的标准化管理思路,对某项工作只着眼于解决有没有标准的问题,车、机、工、电、辆更是各自考虑本系统的问题,标准体系的整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标准体系缺乏有效的持续改进,标准体系的建设缺乏科学性,企业管理者没有从标准体系建设、应用、改进中尝到甜头,积极性不高。 2.5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价环节薄弱 在铁路运输生产实际工作中,有的标准宣贯不及时,生产现场和具体操作人员不了解标准的要求,在执行标准上打折扣。铁路局及站段有关部门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结果缺乏有效评价,目前对监督后的管理更多的是予以行政或经济奖惩,缺乏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有效评价,更谈不上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3铁路运输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几点对策 3.1不断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 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对标准化系统管理有这样的描述:“企业为实现确定的目标,将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实施的标准,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化要素加以识别,制定标准,建立标准体系并进行系统管理,有利于发挥标准化的系统效应,有助于企业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在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上,铁路运输企业要按照“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和铁路科技发展、新技术应用、高铁建设及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统筹规划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这棵大树的树干,而各类标准就是树干上的片片树叶,枝繁叶茂才是棵健康之树。要想开展好企业标准化工作,也需要科学的标准体系、门类齐全的各项标准。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把企业标准制修订关注重点放到运输系统的作业标准、管理标准,以及与设备采购、验收、交付、安装等相关的技术标准上,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确立标准项目,逐步填补企业标准空白,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在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按期跟踪、督促计划完成情况。认真履行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广泛征求标准制修订意见。对关键岗位的作业标准,应组织多部门共同审查,始终坚持把标准质量放到第一位,坚持科学立标,打好“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3.2完善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积极组织标准化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工作制度,完善管理机制,落实标准化工作职责,做到标准档案齐全、完备,执行的标准现行有效。各级管理部门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标准化工作考核办法》,将标准化工作纳入经济责任制中进行考核。要切实发挥铁路局标准化管理部门、机关业务部门、站段、车间对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作用,从不同层面落实标准化工作职责。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新标准的宣贯活动,积极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使各级标准能够有效地落到实处,得到有效应用。要积极营造标准化工作氛围,大张旗鼓地推进标准化管理工作。 3.3建立标准信息系统、提高标准管理水平 要加强标准信息化工作,积极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标准应用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开发、应用“铁路局标准信息系统”。通过对标准的信息化管理,各级标准可通过网络,适时地按标准体系范围直接传递到作业层,充分发挥各级标准的应用实效。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各单位、各系统对标准的运用需要,实现路局、站段、车间标准信息同步更新,提高作业层对各级标准的执行能力。 3.4加强标准化监督检查、积极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 铁路局及站段标准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监督检查,总结推广优秀单位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经验,不断强化标准化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工作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将标准化工作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中,以推动标准化工作为载体,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化工作机制。要积极组织各单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标准化教育培训活动,将标准化教育作为干部业务学习、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抓紧抓实,让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学标准、用标准的意义,在企业形成人人学习标准,人人执行标准的良好氛围。 3.5推进作业标准化 对岗位的作业要求应侧重于作业质量的要求,包括作业程序、完成数量、完成时间等,能够定量要求的尽可能量化。凡能规定定额的岗位均应制定定额,包括时间消耗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对特殊工序过程的岗位,如焊接工、探伤工、锅炉工等的作业要求,应执行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对每个岗位作业顺序应列出作业细节,明确输入、转换的各环节和输出的内容,其中包括物资、人员、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并与其他作业接口相互协调。推进作业标准化,应本着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原则,动态完善各岗位“一图一卡一书”,分专业完善各工种作业标准,科学立标,形成体系。常态化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定期评比验收,实现动态达标。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特点,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重点突出基础建设、素质提升、现场控制等关键点,着眼建立长效机制。 3.6建立铁路局技术标准保密工作制度 技术标准保密制度是路局在技术标准管理上的新课题,路局应按铁路总公司有关要求建立铁路局技术标准保密工作制度,对技术标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既要保证铁路总公司和路局技术标准符合保密要求,又要让技术标准满足运输生产需要。 作者:王若严 李巍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质量技术监督所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融资租赁下的铁路运输论文 1融资租赁概述及国内外运用现状 1.1融资租赁的定义及类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定义与国际 会计标准委员会相近,均强调资产经济所有权转移。我国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财会〔2006〕3号)规定,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主要包括直接租赁、杠杆租赁、售后回租、委托租赁及项目租赁等类型,其中前两类运用相对广泛。 1.2融资租赁的特征 融资租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融资限制条件少、审批程序简单;二是租金分期支付且弹性灵活,可减少期初一次性投入和经营资金流不均衡压力;三是融资用途明确且租赁期资产所有权归出租人,投资风险较小;四是融资租赁可在会计政策和税收方面享有一定优惠,可以给企业经营带来利好;五是衍生模式较多,选择灵活;六是资金成本较高且存在出租人违约风险。融资租赁具有融资与融物于一体的特征,可以用少量资金快速获得所需设备,尤其适合资金紧张形势下企业设备配置需求。 1.3融资租赁国内外运用现状 融资租赁最早起源于1952年的美国,并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广泛运用于各领域设备融资。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租赁已经超过证券融资,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相对而言,我国1981年引入融资租赁后发展速度则较为缓慢,近几年发展迅速,但设备渗透率(融资租赁额/社会设备投资额)仅为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以上。融资租赁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运用现状为,欧美国家运用程度高于中国,中国在航空和水运的运用程度高于铁路。 1.4我国铁路企业融资租赁应用现状 融资租赁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中运用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仅在广梅汕和广深公司开展过机辆租赁试点,但随着融资租赁应用的内外部环境逐渐成熟及铁路多元化融资的迫切需求,铁路运输设备运用融资租赁方式具有现实可行基础。鉴于铁路路网性资产和信号设备资产的不可移动和极强的专用性,以及国内外交通运输设备融资租赁多应用于移动设备,建议我国铁路企业融资租赁应用首选移动设备。 2铁路企业融资租赁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融资租赁业务在国外铁路广泛运用,在我国仅有过几次试点。随着外部环境逐渐成熟,融资租赁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中运用具有可行性且将有较大潜力。 2.1运用融资租赁的外部环境逐渐成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融资租赁业重视度提高,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逐渐成熟。 1)相关法规政策逐渐完善。中国租赁产业的法律法规、监管、会计准则、税收等政策逐渐完善,其中2006年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2011年商务部的《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年国税总局下发的《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2014年新版《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法规对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营改增税务处理、行业监管以及业务模式、融资渠道等多方面进行规范,提振了融资租赁发展。 2)融资租赁应用平台建立。融资租赁交易平台启动及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建立,为融资租赁运用提供了现实载体。其中专业服务于铁路系统运输设备的融资租赁公司(中铁租赁有限公司、万邦嘉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南车及北车投资租赁有限公司等)的成立,为我国铁路移动设备运用融资租赁提供了平台。 3)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融资租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已经成为第二大融资工具,在发达国家成功运用于交通运输设备、信息设备、建筑设备等多领域设备融资,在我国的飞机和船舶租赁方面运用也较为成功。铁路运输企业合理借鉴其他国家或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能有效提高融资租赁应用效率。4)铁路改革创造了应用空间。随着铁路管理体制及投融资体制改革,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及铁路多元化融资深入推进,企业将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去选择有利的设备配置方式,为融资租赁在铁路企业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2.2运用融资租赁优势可缓解铁路现实困境 从铁路企业角度来说,运用融资租赁的优势,恰能缓解铁路资金紧张、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融资限制、设备配备刚需以及资金流不均衡等困境。 1)融资租赁可作为银行信贷的有效补充。目前,几大国有银行的信贷累加额已经达到或接近银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融资租赁应用前景分析蒋华荣27行风险监管目标值,铁路运输企业新增大额资金贷款审批控制严格。运用融资租赁融资限制条件少、审批程序及手续简单,可以缓解铁路信贷申请困难局面。 2)运用融资租赁可降低期初资金集中投入压力。铁路移动设备占总投资额比例较高(2014年机辆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20%左右),如采用融资租赁方式配备,相当于投资资金流出时点后移,将大大缓解期初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压力。 3)融资租赁租金支付弹性灵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一是融资租赁租金灵活支付可弥补铁路资金流不均衡压力;二是融资租赁方式虽然不能改变负债结构,但长期应付款相对长期借款来说具有商业信贷融资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 4)运用融资租赁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一方面国家为了鼓励融资租赁,通常会给融资租赁公司提供特殊的税收减免政策,承租人可以间接分享出租人获得的投资税收减免;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选择有利的折旧计提方法,享受折旧节税。2.3运用融资租赁提高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从社会投资者角度来说,以融资租赁为载体,可以规避直接投资铁路的政策壁垒及投资回报不确定风险。铁路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铁路信誉有国家保障,因此社会资本投入铁路具有可行基础。但由于铁路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兼具公益性等特征,导致铁路企业直接经济效益短期内并不明显,社会资本投入无法获得合理回报;同时因铁路专业性强和行业垄断等特征,社会资本准入门槛高,政策限制多,社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受到抑制。相对而言,采用融资租赁方式,投资者可以规避政策准入壁垒并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获得稳定回报,加之铁路良好的信誉基础,投资风险降低。因此铁路采用融资租赁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3铁路企业融资租赁应用的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企业经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融资租赁的经济性如何,是企业判定是否运用融资租赁的重要考量因素。 3.1融资租赁经济性判定方法 筹资管理中对租赁融资决策判断普遍采用相对科学的净现值法,净现值就是指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与项目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之差额,计算见公式(1),即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比较不同方式下净现值大小,净现值较大的方案,其经济性较优。(1)式中:NPV为净现值;CFt为各期的现金流量;r为折现率。如果租金在租赁期内等额支付,则与借款还本付息现金流相似,自购的现金流出可看成是租赁方案的一项现金流入,则采用租赁和贷款自购两种方案的净现值比较可以简化成差额比较,计算见公式(2)。如果承租人净现值大于0,则租赁方案经济性更优。 3.2实例说明融资租赁经济性 受融资租赁具体方式、租金支付及折旧计提方式不同等因素影响,同一项资产租赁净现值会有所不同,但判定原理相同。简单起见,以CRH2A动车组贷款自购和直接融资租赁为例,资产价值12900万元,使用年限20年,残值率为4%,贷款和租赁期均为15年,长期贷款利率为8%,租赁内含报酬率为12%,出租人要求年租金1300万元,折旧按直线法计提,租金支付及贷款本息偿付均采用等额法,企业所得税为25%。假设租赁期满时,资产以账面价值变现,承租人不取得资产所有权,根据公式(2),租赁相对自购的净现值计算过程。,NPV(承租人)=12900-12125-660=115(万元) 0,则融资租赁经济性更优。当然,经济性只是企业判断融资租赁是否可行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操作实务中,企业会结合其他众多因素综合考量。即使融资租赁经济性不存在优势,仍然可能会被选择。 4铁路企业融资租赁应用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企业实际运用融资租赁涉及面较多,本部分只对铁路企业运用融资租赁的重点措施简单概括。企业要保障融资租赁顺利实施,并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内部必须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及制度体系建设。必须建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并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体系和操作流程,保障融资租赁业务顺利实施。二是选择适合的融资租赁模式。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租金支付方式等均有多种类型,选择适合的融资租赁模式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例如,目前铁路移动设备多来自中国南车、北车集团,鉴于双方信息互通,对彼此需求了解,则选择与南车、北车投资租赁公司合作,可能更有利于业务的推进实施。三是注重日常管理。实施融资租赁应做好租赁资产交验、实物管理、租金支付、折旧计提、资产维检修及租赁期满资产处理等日常工作,并纳入合同条款,保障租赁资产管理符合企业经营所需。四是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企业需对融资租赁业务的审批、签订及资产、资金管理等业务操作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加强风险动态分析,采取应对策略,确保风险可控。五是做好专业人才培养。融资租赁涉及生产、贸易、金融等多领域,业务相对复杂,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培养能够胜任的专业人才是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 5结论 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整体运用程度不高,在铁路运输企业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融资租赁本身优势恰能有效缓解铁路资金困难,并且顺应了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随着融资租赁的外部环境逐渐成熟、融资平台逐渐建立、融资流程逐渐畅通,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铁路企业中的运用不仅可行而且前景广阔。 作者:蒋华荣 单位:上海铁路局财务处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统计监察信息化铁路运输论文 1业务流程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采集处理路局、站段统计业务相关的原始信息和统计资料,收集完成后根据监察系统的业务要求进行数据分析、检查,最终形成报告显示出来。 2系统架构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分为统计监察平台和各专业监察子系统两大部分。统计监察平台主要负责提供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挂接服务,并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模块、监察通用模块、通用字典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核心公共模块。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专业的具体统计业务数据进行监测、预警和查询,最终通过图表或表格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3系统监察平台的设计 虽然各专业监察子系统开发时间不一、开发团队不一,但其最终用户相对集中,且不同监察子系统的用户存在交叉,因此作为统计监察平台,有必要制定一套规范,对各子系统的开发工具、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模式、界面风格等做出约束,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开发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更便于实现各子系统与平台以及各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使各专业统计监察工作更加高效化。基于上述考虑,统计监察平台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数据共享模块 考虑到不同的平台与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统计监察平台应该提供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各监察源点系统也应该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采集接口,结合自身原始数据的特点进行实现。目前系统有直接访问方式、Web服务访问方式、文件访问方式三种。 2)监察通用模块 a)不同来源原始数据之间的对比 各监察子系统通过统计监察平台调用监察通用模块提供的功能对不同来源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将比较的结果信息返回给各监察子系统,为监察人员提供监察依据。 b)数据的通用处理加工方法 各监察子系统通过XML文件中的配置信息获取统计监察平台中的数据,并根据XML文件中的配置信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排序、过滤、汇总、列运算等一系列处理后为各监察子系统返回结果。 c)数据指标的波动监测 根据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指标的正常波动范围,并根据正常的波动范围设置指标的阀值。根据设定的阀值可以对重要指标进行监测,并及时给出预警,为进一步的监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通用字典模块 a)单位字典单位字典 是对总公司、铁路局、站段的组织结构进行维护。 b)监察源点系统字典 监察源点系统字典是对信息化建设投产的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维护,同时可以对源点系统获取数据的方式进行统一的配置,如直接连接数据库时需要配置的基本信息化,Web服务方式获取数据时需要调用的方法名、参数等信息化。 c)单位上线系统字典 单位上线系统字典是对某个单位目前投入使用的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并根据单位对系统的共享方式和使用配置进行特性化维护。 d)其它字典 提供各专业监察子系统通用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站名字典、品名字典等标准字典的管理与维护。 4)系统管理模块 此模块提供对各监察子系统的用户、权限和日志等的管理。 a)系统登录与用户管理 统计监察平台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统一的以用户名、密码和校验码进行审核验证的登录方式。只有平台管理员才能对用户的权限、角色、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进行维护。 b)用户的权限与角色管理 统计监察平台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统一的权限和角色的定义,不同的权限和角色可以区分监察的单位范围、系统范围,不同的用户按照不同的角色和权限进行监察工作。 c)日志的管理 日志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错误信息或用户进行重要操作时系统在服务器端记录的信息,系统将提供统一的日志管理。 4信息共享模块设计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是针对多个专业统计系统开发的统计监察工具。由于在不同的统计系统中,数据结构、存储方式、安全权限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针对每个系统单独开发读取模块和统一开发数据读取引擎的设计;并在系统中注册读取模块、定义参数模板、配置运行参数,制定执行任务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主要开发及配置过程如下: 1)开发读取模块 在获取某个统计系统的数据之前,首先要开发一个用于读取、分析、处理该统计系统业务数据的读取模块。模块的开发需要对该统计系统的数据源进行详细的分析,梳理出需要监察的业务数据和在读取过程中需要用户提供的参数清单,根据分析结果编写读取模块代码并封装成DLL文件。 2)开发统一的读取引擎 数据读取引擎是一个能够利用读取模块和运行参数生成数据读取任务的系统服务,他随时监测数据读取任务的生成条件和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数据读取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动生成下一个读取任务,并放入线程池运行。 3)注册读取模块 系统管理员将开发完成的读取模块文件放置在数据读取引擎能够访问到的路径,将这个路径和模块名称保存到在引擎的配置文件中。 4)定义参数模板 系统管理员在数据读取引擎上配置好读取模块之后,需要配置在生成读取过程中所需用户提供的参数清单。参数清单用键值对的方式保存到系统中,并通过模块名称对应配置的读取模块。系统中将模块名称和参数清单两者组合称为参数模板。参数清单中的参数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由用户编辑”的参数;另一类是“由用户编辑的”参数,用户必须填写,不能为空。 5)配置运行参数 同一系统在不同单位或服务器部署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个性化差异,为了屏蔽差异,在生成读取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参数值传递给数据读取模块,因此必须为不同的单位配置不同的运行参数。可以配置的参数分为共享参数和非共享参数两种。 6)配置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是用来调度系统生成读取任务的一组配置信息。用户选择一个配置好的参数模板,给参数列表附加上一个执行周期,系统就会将根据执行周期生成读取任务,调用读取模块,并将参数列表传递给读取模块执行读取操作 7)读取实例管理 读取实例管理主要是针对数据读取引擎中的实例运行状态和日志进行查看。并根据业务需求,重新运行实例。在实例异常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查看日志功能对实例运行过程进行错误追溯。如果是参数问题,在修改参数后再次运行实例,会将原实例信息删除并替换为最新生成的实例信息,但实例ID(TaskID)不会改变。 5应用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应用功能是收集站段原始数据、统计指标等,分析、检查、比较收集信息,最终查找出来有问题或可疑的数据,为路局监察人员提供参考和查询。 6结束语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的建设完善了统计监察工作的技术手段,将以前手工、抽查的工作模式转变为利用计算机、全面、自动化的监察工作模式,增加了监察工作的覆盖面和及时性,提高了监察工作对统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必将促进了统计工作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锦超 李纪铀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成本管理下的铁路运输论文 1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铁路运输生产的网络性,协调了各地区铁路建造成本及维护的差异,使运输各线路的繁忙程度得到平衡,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支出补偿的互补性。 2铁路运输成本管理的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在长期以来的效益比较低下,主要原因是成本管理不够精细,浪费项目多,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2.1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市场经济下的精细成本核算数据不够,无法真正实现提高成本管理的目标; 2.2在铁路运输企业各下属成本支出段的成本管理不到位,不会运用现代化的节能措施,致使各机务段、车辆段、工务段等浪费严重,成为成本支出的大项; 2.3原铁道部是一个政企合一的部门,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一些公益性的运输得不到国家有关的补贴,最终清算在成本支出的费用内。铁路运输企业公益性支出成本补偿不足是目前运输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大问题; 2.4全面预算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铁路企业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使预算指标不科学,造成预算管理落后,致使预算控制力差,没有约束效果; 2.5职工激励机制不健全,使职工的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提高,不安心工作,导致职工的减耗节能的意识不高,造成成本损耗,提高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3提高运输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3.1提高铁路职工全员成本管理控制的意识 加强对铁路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培训教育,让职工充分了解目前铁路运输企业的现状,只有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才能扩大运营利润,提高收入,每一位领导者都要以身作则,总站到基层分段,控制各项支出,把成本管理放到日常工作中去,向成本要效益。 3.2争取政府财政性政策支持,对公益性项目进行合理成本补偿 铁路运输承担着一定的公益性责任,比如抗险救灾物资的输送;为了替国民经济减压,扩大建设;对学生及特殊群体进行半票优惠,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铁路企业的成本支出,如果得不到政府财政性政策补助,铁路运输企业必然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必须要进行精细的成本核算,针对公益性的运输向国家政府争取合理性成本补偿,以降低成本支出,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3.3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指标,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合理的预算管理是成本管理的出发点,运输企业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了成本管理的可操控性。因此,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对运输企业的成本管理负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管理进行动态调整,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及环境物流的变化,调整预算定额,以使成本控制变得有序可行;其次,定期举行各项预算公告,使各机务段、基层站等照本执行,使得成本控制有理有据;第三,预算管理与生产状况相适应,能够真实反应成本收支情况,并且把预算管理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真正发挥其功能。 3.4完善运输成本考核机制,以促进成本支出管控能力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把成本考核机制与成本管理联系在一起,使企业的职工从思想上重视起成本管理,并且把这种意识提升到自觉遵守的实际行动。企业要经常地进行学习与技术培训,尤其是技术职工,力求让他们提高技能,在维修及保养等工作中,通过高水平技能来延长设备及设施的使用寿命,节约了维修成本,间接地降低了成本支出费用。 3.5完善后勤制度,降低成本费用 铁路运输企业后勤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物资保管部门、投资融资部门等,通过完善这些部门的制度,使各个环节在保证基本供应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能源节约,做到先进、经济、实用,以此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运输成本的管理水平。 4结语 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是为完成货运、客运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称,它是以货币形式体现的运输支出,由于铁路运输企业带有政企合一的性质,担负着社会一部分的公益责任,在固定的运输线路上,往往会突现特殊的运输任务,这就使得成本管理成为一种比较复杂的工作,如何提高运输成本管理水平,需要各部门多方协调,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铁路运输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成本管理意识,全面合理地进行科学的预算,加强制度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张春学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运输处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铁路运输论文 一、融入队伍稳定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作 用。一要定期排查职工思想动态。对职工思想波动和各种矛盾要高度重视,建立职工思想分析制度,对职工思想动态和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分析,把准职工的思想脉搏。二要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构建领导干部亲力亲为,党政系统齐抓共管,各个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建立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体系,对不稳定因素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队伍。三要切实解决职工实际问题。落实“三不让”承诺,定期走访救助困难职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对改革政策、收入分配、干部廉政、人事任免等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主动接受职工群众监督,用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营造稳定和谐大局。 二、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作 用。一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结合经营管理重点任务,启动各种宣传阵地和载体,讲清路情、局情和段情,讲清生产形势、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讲清工作分工、岗位要求、个人责任,把经营压力层层传导到每一名职工,增强完成经营任务的内在动力。二要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紧紧抓住铁路新产品运用、实施新图、节假日、“黄金周”等契机,采取悬挂宣传横幅、印发宣传单,在电视、广播等媒体播发广告,出动宣传车到繁华街道、市场宣传,以及走访企事业单位等形式,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并组成营销小分队深入管内厂矿企业开展货源调查,宣讲铁路运输成本优势和优惠政策,挖掘新增货源。三要组织党员开展技术攻关。开展“增运增收当先锋、节支降耗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坚持领导带头,突出关键环节,确立攻关课题,采取激励措施,全员开展攻关。 三、融入支部建设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作 用。一要完善支部建设长效机制。结合基层站段和支部实际,细化、修改、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支部工作重点内容,加强日常指导、检查和考核,全面提升党支部建设水平。二要加强支部书记日常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深入车间班组检查、面对面指导等方式,加大对一线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组织支部精心设计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网络交流平台,创新工作载体,搭建主题突出、参与性强的工作平台。三要加强加大检查考核奖惩力度。通过日常抽查、月度考核、季度评估验收等方式,对支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指导、考核,规范支部工作程序,把检查考核结果作为检验支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对发挥作用突出的支部书记给予奖励,对发挥作用较差的支部书记进行谈话教育,以充分调动支部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高宪伟 单位:沈阳铁路局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货运改革下的铁路运输论文 一、铁路货运改革的重要性 (一)增加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 货运改革之前,铁路在我国运输方面一直占据着有力的地位,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实力都远远不足以和它相比,这样恰恰违反了市场公平性的原则,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很多的服务、收费的问题,层出不穷。自从货运改革后陆续推出的“实货制、一口价、一站式、门到门”等有效的措施,对许多的服务、收费问题都有了实质性的解决。将铁路运输由从前的坐着等待客户自动上门,转变为目前的主动的寻找业务。由此可以看出,货运改革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铁路运输自身的竞争力。 (二)降低货运运输的成本 铁路运输的货运改革除了火车,还增加了动车和高铁的货运改革,拿快递举例子,高铁和动车在300-500公里的经济半径内进行运输既不影响客运的服务,又能降低铁路运输过程所产生的成本,提高快递的速度,何乐而不为呢。再者说,目前我国高铁和动车的全面推广,也在另一个方面释放了我国铁路的货运能力。 二、货运改革对铁路运输收入的作用 (一)规范货运改革中各项收费项目,实行一口价结算 目前,我国在铁路运输主要采取门到门的运输方式,同时也要做好门到门运输所产生的运输收入的管理。门到门一口价包括门到门运输服务全过程中按规定收取的所有费用。包含运费、铁路建设基金、电气化附加费、特定线路运费、特定加价运费和发站实际发生的接取送达费、取送车费、装卸费、抑尘费、保价费、集装箱使用费、货车篷布使用费、D型长大货物车使用费、押运人乘车费、集装箱延期使用费、装载加固材料费等杂费,以及到站发生的装卸费、取送车费、接取送达费、翻卸车维检费等杂费。营业车站应根据总公司统一公布的收费标准、条件、范围、项目合理的核收有关费用。其中门到门运输服务还增加了一些人性化的费用选择,比如说上门装卸货物、两端的接取送达、车站货场的装载加固材料、保价运输等服务由托运人自愿选择,按规定收取相应费用。 (二)规范票据管理,确保收费的正确性 各个车站在办理铁路货运门到门的服务时,所产生的各项运杂费都应当统一采用铁路局统一规定的货票、货运杂费收据来核收登记,这样可以更好的实施管理。所在的车站应该提供货运杂费收据和货票,同时将车站的运输收入纳入票据的管理系统中统一进行管理。要按照货运窗口的运营标准进行管理,不可以收取铁路票据核收总公司规定的费用之外的不合法费用。在实行改革之前,许多的运杂费属于代收款项目,比如:装卸费、仓储费、接取送达费等、都是采用当地税务局的发票,货主如果想要发一批货物,那么他就需要准备多张支票,同时因为不同的运杂费货票对应的是不同的办理窗口,使货主四处奔波,不仅仅影响到了货主行事的效率,同时还给铁路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的难度,此外检查人员在检查工作上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繁琐性。在改革之后,以上的情况,都纳入了一口价的管理中,货票里可以加入装卸费的收取,而货运运杂费中加入了仓储费、抑尘费等多种费用,这样做,不仅仅可以降低铁路运输的成本,给铁路企业带来效益,还能够方便货主,实现共赢的局面。此外,铁路票据管理人员是门到门运输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这次货运改革的核心,是保证货运改革正常进行的基础条件。所以铁路票据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积极性,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到这次的货运改革中去,按照铁路局规定,做好货运杂费收据的领取、发放工作,确实保证票据的使用,确保各项收费的准确性。 (三)规范运输收入核算,确保运输收入的完整性 在办理货物运输的过程中,货主可以在营业车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的付款方式:银行卡支付、网银支付、银行支票支付、预付款(包括网银支付预付款)以及现金结算。但是不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付款:承兑汇票支付、抵押证劵支付、异地托收结算方式支付。营业车站要按照先交款后结账的原则进行门到门的运输收入、集装箱收入进款的管理,做到按日进行结账,当日的应收款当日结账,当日的实收款当日列账。当办理站到站的大宗稳定的货物托运时,要采取向路局或者车站预付款方式进行集中的结算,铁路企业应当拿着与客户签订的有效购销合同,经由路局的审核批准后并与收入稽查处签订铁路运杂费预付款的结算协议后,方可执行。为了方便管理,营业车站要把全部的门到门的运输收入和集装箱运输费用全部纳入运输收入进项管理中去,做到按规定的时间将收入存进车站运输收入专户中,同时按照铁路局的规定的时间限制,将车站运输收入上缴到铁路局的运输收入专户里。然后铁路局也需要按照规定统一的汇总到总公司。在这一过程里,任何部门,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截留、挪用运输收入进项款,任何人不得假公济私,隐瞒款项。营业车站窗口每天结账后,都要填制“票据进款交接单(财政-22)”和车站进款员进行交接手续。车站进款员根据送交的票据和凭证填写“运输进款收支报告,”不仅要对核收的各项运输收入列报,还应当将每营业窗口的每日“运杂费收据整理报告”及其他相关凭证录入运输收入进款管理系统。 三、结语 “一口价、门到门”等措施体现了我国铁路运输已经开始融入当前的市场需求中,这是我国货运改革的关键性的一步。我国的铁路运输在过去,计划性很强是它特有的性质,不符合现在的经济结构,所以,实行货运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这样做能够提高铁路自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在为我国运输发展道路铺垫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杨菁侠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企业环境影响铁路运输论文 1面临的几个主要局部发展环境现状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现实意义上讲人才竞争是人才环境的竞争,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增强核心竞争力,应着力优化人才环境。铁路运输企业持续改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更好地确保职工情绪、队伍稳定,是人才环境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关系的矛盾多发期和利益调整期,铁路运输企业建成劳动关系和谐型企业并非轻而易举。劳动关系出现不和谐态势,于劳动者、企业、社会均无一利。此外,铁路运输企业缺乏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2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的建议 2.1舆论环境方面 2.1.1齐抓共建企业文化 企业党政工团应齐抓企业文化建设,共建企业文化格局,共造企业文化环境,为舆论环境大树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中的积极作用,确保舆论主流的正方向。 2.1.2力促路内路外和谐 企业对内要解惑答疑,解决诉求;对外要梳理情绪,化解矛盾,力促铁路和谐稳定。要及时妥善处理矛盾,避免事态恶化、矛盾激化,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或群体性事件,避免将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2.1.3争做地方社区公民 置身于地方的铁路运输企业及其所辖各车站,要争做社区公民,积极融入社区,尊重地方风俗人情、生活习惯;要倾情服务社区,积极履行社区公民义务,通过开展或参与地方的文体、公益、扶贫济困、环保宣传等活动,与地方形成良好互动。 2.1.4处理好公共关系 要建设和处理好与政府、公众、媒体、利益相关方等的关系,形成运转顺畅的公共关系闭合圈。与政府处好关系,赢得支持;与民众处好关系,赢得民心;与媒体处好关系;赢得声音;与利益相关方处好关系,以利共赢,特别是与地方形成良好的企地关系,极利于聚集舆论环境的正能量。 2.1.5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要制定舆情应对预案,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如今,网络谣言滋生、泛起,铁路运输企业切勿掉以轻心,针对谣言,要第一时间辟谣,澄清事实和真相,主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话语主导权。 2.2安全环境方面 2.2.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宣传和教育力度,不断强化全路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安全文化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共同构筑安全大堤。 2.2.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力度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逐级负责制,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做到“责、权、利”明晰,确保有章可循。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值班、带班制度,加大巡视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和考核力度。 2.2.3推进安全绩效管理 严格落实事故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推行企业安全绩效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等的综合考核评价评议体系。把安全生产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干部考核体系,形成促进安全生产的“政绩观”。 2.2.4加强铁路治安防范 铁路公安要加大车站安检、安保力度,加大防范措施,保障乘客生命和财产安全。要加大沿线巡检巡察力度,加强人防、技防,严厉依法打击破坏铁路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保驾护航。 2.2.5加强与地方公安的合作力度 铁路公安要加强与地方公安的合作力度,深入做好铁路沿线居民平安出行、爱路护路的思想宣传工作,引导沿线居民自觉遵守铁路交通法律法规,增强居民爱路、护路意识。 2.3生态环境方面 2.3.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增强全员的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在全路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营造爱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的良好作风、路风。 2.3.2加大节能力度 站区和非行车系统要大力推行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加快清洁发展。严格制定和落实节能管理制度和节能责任制。加强检修材料、物资消耗的管理,坚决杜绝浪费。 2.3.3加大减排力度 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实行收集—清运—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垃圾资源化,对废旧物品集中收集,进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对不能回收利用的最终废物进入环境之前,进行无害化或“零污染”处理。 2.3.4注重绿色通道建设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要筑好绿色通道,筑牢安全屏障,坚持环保与生产、经营同步建设,坚决杜绝“重生产、轻环保”。环保建设,要注重与周围的景观、环境协调,力争建成环境友好型企业,走生态文明的行业发展之路。2.3.5破解沿线环境困局破解垃圾围路、私搭乱建等的棘手问题,不是只凭铁路运输企业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地方等多个关系方,探索建立铁路运输企业、地方政府、沿线居委会和村委会、环卫环保部门等多位一体的环境综合治理新型模式。 2.4人才环境方面 2.4.1完善人才机制 铁路运输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完善人才制度。要紧紧围绕本行业经济发展目标,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规划,特别是优化人才环境,努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企业人才环境。 2.4.2提升员工幸福生活指数 加强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员工意愿,注重人性化制度设计。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建设,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展环境激励,持续优化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等,不断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2.4.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职工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职工利益的“无缝对接”,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制度化管理,做到依法治企,减少、预防企业劳资纠纷。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和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4.4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务必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队伍的建设。发挥创新人才作用,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文化,凝聚创新合力。引入实现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增加创新的人力资本供给量。搭建有利于创新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作者:赵月俭 单位:神华包神铁路集团物业管理公司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矿区铁路运输论文 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方法及措施 1.1打破身份界限,充实基层一线 推行“小机关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并引导机关人员向基层站段和管理人员向生产一线的有序流动。在对现有管理岗位摸排调研基础上,为充分发挥站段在专业管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包括4名科级干部在内的11名机关管理人员调配到基层站段,充实了站段专业技术力量。加强站段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到一线岗位上锻炼成长,进行相应的岗位考证培训,实施管理人员轮流到一线岗位替班带班,有效解决一线岗位人员紧张的局面。 1.2打破岗位限制,畅通成长渠道 原来人员都是在各自站段内部流动,专业相近的岗位之间互相流动。为了拓宽职工成长渠道,做到人岗匹配,在主要岗位推行全员竞聘上岗,打破站段和专业壁垒,职工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竞聘相应的岗位。同时,积极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促进职工成长为“多面手”,大力推行合岗分流,将富余人员充实到线路维修等人员相对紧缺的岗位,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 1.3打破常规模式,做好人员接续 机车乘务员是该处重要行车岗位,入职条件高、培训周期长。同时,一批人员临近退休年龄,人员较为紧缺。针对该难题,该处提前入手,从内部挖潜,决定从调车员中选拔乘务员,将驻站调车改为随车调车,让调车员和乘务员随车相互学习。在充分研讨和反复推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打破常规,计划将每台机车2名乘务员、2名调车员的常规配置改为配备3人,即1名司机、2名副司机,合并乘务员和调车员岗位,有效解决了人员接续难题。这种做法将成为地方铁路人力调整的首创,也将大大节约人力成本,保证作业效率。 1.4打破分配壁垒,激发基层活力 建立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挂钩机制,引导和促进单位减少用人,提高效率。根据岗效工资制办法,依托内部市场化考核结果,使员工收入与个人业绩、部门业绩、单位效益紧密结合,鼓励有益于单位效率和效益提升的行为。坚持工资分配向高绩效团队倾斜,向苦脏累险和技术含量大、创新要求高的岗位倾斜;适度兼顾不同单位、不同岗位间的均衡,按责任结果和业绩贡献分配,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加强强化积分,弱化工时,鼓励各单位二次分配机制,允许站段自治、班组自理、全额浮动、按分分配,进而激励各单位人力资源机构进一步优化。 1.5坚持“多上设备少上人”原则,优化设计方案 大力推广车站远程控制技术,推行行车工作岗位平行作业,优化维检修岗位工序,积极实施相近工作岗位兼职合岗,实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树立“无人则安、少人多安”的新安全观,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结合实际,创新机制,稳步推进。 1.6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人才培养 在员工培训上推行“3+2”管理模式,3即:坚持每日一题、每班一讲、每月一考,注重职工日常安全意识的培养。2即:每季度分别开展实操(故障处理)技能培训班(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能台阶式)、应急处理培训班或特色(现场)理论小课堂(时间半小时,解决现场中疑难问题)。以实操技能、非正常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培训为主。为确保上岗、转岗职工理论培训的效果,站段、科室共同负责,实行分类培训,法律法规、规章由科室主讲,专业理论、安全知识、实操技能由站段负责;管理人员培训在每月集中接受1次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永煤铁运大讲堂”,围绕我处安全、生产中的难点、热点、疑难问题,采取外聘、处段(科)领导及技术能手上讲台的形式,以达到提升管理人员思想境界、开阔视野的目的。 2结束语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只有通过优化资源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管理优势,促进广大员工业务技能水平,使基层的技术力量得到显著改善,使人力资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及措施的实施,进一步缓解人员紧张局面,有效提升了人均工效和企业管理水平。 作者:郭方超 单位:河南能源集团永煤公司铁路运输处 铁路运输专业论文:数据整合铁路运输论文 1建设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意义 (1)适应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铁路运输业务的发展,各级运输部门对运输信息的规范化、集成化和透明化要求越来越高,对运输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和决策支持需求日益旺盛。因此,需要将分布在各个信息系统中的业务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全面、完整、真实的铁路运输信息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为运输组织、调度指挥、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大力推进铁路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直以来,铁路信息系统采用垂直模式分散进行开发和建设,造成了信息重复定义、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只有转变铁路信息化建设方式和应用开发模式,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建立信息集成平台,整合现有各系统信息,形成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统一的接口标准,大力开展基于平台化的新应用开发,逐步整合既有系统,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资源由无序、被动、孤立管理和浅层次利用,向有序、主动、共享管理和深层次利用方向发展,才能全面提高铁路信息化建设、开发和应用水平,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进而提升铁路企业运作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 (3)新阶段铁路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信息化正在向平台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而信息资源整合是实现信息化集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通过建立集成化的信息平台,整合各业务系统需要共享的信息,集中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扩充,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相关应用,能够建立覆盖整个服务领域的数据管理基础和相应规范,灵活地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是铁路信息化建设进入集中建设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2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目标和原则 2.1建设目标 建立铁路总公司、铁路局两级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实现数据集中与信息共享,形成开放式的信息共享架构和信息共享管理机制,支撑各应用系统间的集成,促进基于平台化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应用开发,推动运输组织流程优化再造,实现运输组织的精确化管理。 2.2建设原则 (1)一体化原则。一体化设计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方案,降低整合技术复杂性和整合成本,防止集成平台异构化、分散化,导致出现二次整合问题。一体化建设:总公司、铁路局两级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同步实施,确保尽快发挥整合效益。一体化管理:建立两级平台联动管理机制,保证日常维护管理的准确与及时。 (2)数据集中与架构开放原则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是运输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数据服务提供平台。集成平台建设以总公司、铁路局两级运输信息数据集中为基础,建立综合数据支撑环境。平台要基于柔性思想设计,建立开放性的平台架构,支持内容的可扩展性。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改进原则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是一项面向整个运输领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受各种技术、管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急用先行,不断完善平台架构,丰富平台信息内容,实现整体目标。 3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3.1总体架构 数据资源整合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的目标,也是铁路信息系统整合的基础。建立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必须实现对分散、异构多数据源的统一访问,从不同的应用和数据结构提取数据,完成在线转换,建立完整数据库。运输信息集成平台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采用具有松散耦合和可互操作特征的企业服务总线(ESB)方式构建。 3.2共享信息范围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是铁路运输组织全过程信息的共享平台,共享信息范围涵盖客运、货运、运输等各业务领域,信息内容包含从业务受理、装卸作业、在途运输、到达交付等环节有关的列车、机车、车辆、货物、人员等各类关联信息,并应随业务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充。3.3信息采集方式采用3种信息采集方式: (1)采用报文方式,由信息提供者形成标准格式报文,通过MQ传输方式交换到集成平台,数据在集成平台建库,主要面向既有信息系统使用。 (2)直接通过基于集成平台的应用获取数据,原始数据库直接部署在集成平台,适用于集中式现车等新开发应用。 (3)通过数据库级共享获取信息,主要面向数据量大的相关应用,如货票等。 (4)通过业务系统提供的服务调用获取数据,如客票、动车信息等。 3.4数据组织模型 数据组织模型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以“列车”、“车辆”、“机车”、“货物”等为基本元素,每个元素相关应用数据唯一存储,列车、车辆、货物及乘客信息与实际运行情况一一对应,形成对运输组织全生命周期有关动作、状态、位置、去向等要素信息真实、唯一、完整的描述,包括元素的各项“属性”、“活动”及“相互关联”,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现实运输生产真实作业过程。 3.5标准服务 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为业务应用提供2种信息服务方式:数据库级服务和应用级服务。(1)数据库级服务:指业务信息系统可在授权情况下,直接读取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共享数据库信息。该服务方式适合于大批量、与事务控制逻辑无关、纯数据库级的数据提取和发送。(2)应用级服务:从应用层面为业务信息系统提供高频度、与事务控制逻辑相关的服务共享。应用级服务可分为通用服务接口和专用接换2类方式,包括3项主要功能。共享数据加工功能:即把业务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的访问、加工处理等封装成服务,以服务的方式实现不同业务信息之间的数据加工服务共享。共享业务处理功能:即把业务信息系统对外提供的功能模块调用封装为服务,提供不同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功能性服务共享。共享流程处理功能:提供比共享业务处理粒度更粗的服务,将业务信息系统内部及跨系统间的业务流程封装为服务,满足跨业务、跨系统业务流程处理的共享需求。 4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维护和管理体系 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信息范围的可扩充性和平台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可行、适用的维护管理体系,以促进平台的良性发展。其中,重点要建立4个机制。 (1)建立服务目录机制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必须建立起共享信息和标准服务查询目录,以便用户了解掌握集成平台的最新服务内容和服务获取方式及流程。目录应及时更新和,并允许用户遵循安全访问控制机制进行访问和查询。 (2)建立技术规范更新机制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础。要根据业务需要和技术发展,定期补充、优化、扩展和修订集成平台技术规范,确定信息内容、格式、结构,完善各应用系统信息提供和接口标准,明确集成平台运行保障技术条件和设计、建设、应用各项技术要求。 (3)建立平台运维和运用管理机制 a.建立集成平台运用管理机制,规范集成平台信息运用规则,不断丰富和扩展平台内容。b.建立集成平台运行维护机制,成立实施和维护团队,保障实施和维护经费,确保集成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4)建立信息采集和使用考核机制 为确保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运输相关信息的实时掌握和共享,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和鼓励机制。a.对数据采集制定考核要求,从覆盖率、及时率、合规率、完整率等方面确立考核指标、基准,明确奖罚机制。b.鼓励通过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减少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提高铁路信息资源共享水平。c.推进基于集成平台的应用开发,打破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方式和应用开发模式,将面向应用功能组织数据转变为面向业务信息基本要素组织数据。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积极开展基于平台化的业务应用开发和既有系统功能升级和整合。 5结束语 目前,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已在总公司和18个铁路局实施,构建了两级基础架构,采集了列车运行、现在车、货票等信息,其中列车到发信息完整率已达到99%,货运装卸、车辆等数据接口已经实施,客票、客运、机务等信息正在接入,基于平台的综合应用需求不断涌现,正在快速开展研发工作。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将不断吸收大数据、数据仓库等先进技术和理念,持续优化数据组织和技术。随着信息内容的不断丰富,数据质量的不断提升,标准服务的不断完善,其基础性、平台性作用将充分显现,必将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平台。 作者:王启东 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谈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通过改革教学方二法和考试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们在我院机电系、经济系和文法系多个专业开设了这门课,并对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学生普遍认为符合市场需求,受到用人单位重视。用人单位反馈,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对于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解决了单位的一大难题。 相对来说,《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是一门新课。笔者认为不论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都是有必要的。但课程内容设置是否恰当,课时分配是否合适,如何更好地安排实训课程,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进一步探讨。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论计算机系统与企业管理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系统 数据流 企业管理 组织结构 集成管理 论文摘要: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应当体现出较高的企业管理思想,而随着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发展与深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根据计算机数据流的要求,只有整合企业资源,塑造未来管理模式,重建组织结构,实现现代化的集成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1 前言 我们知道,未来的世界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界,谁掌握高科技,谁的信息多,更新快,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战略,从而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当今,信息科技不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即代替手工作业,而是正在塑造未来的企业运作的模式,它真正的力量在于重建扩展业务与组织的关系,以增强组织能力。为了实现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的整体效益,走企业全面信息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当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管理模式的变革。 2 传统管理与计算机数据流的关系 2.1 传统管理模式与数据流的矛盾 进入九十年代 ,国际国内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用户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使产品生产呈现多品种、小批量的趋势。白热化的竞争迫使企业必须追求卓越,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变化已成为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变化普遍且连续不断,其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是按职能展开的,其组织结构是机械性结构,纵向分层次,横向分部门,是一个受限由上而下的信息网络,也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每个层次是一个权利等级,每个职能部门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这种组织结构使企业的内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成为分散的、重复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而软件的系统设计中强调,数据流要连贯性、一致性和闭环性,尽量避免人为数据和落地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科学性。 2.2 顺应数据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以青岛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青钢)开发的“销售管理系统”为例。软件的设计实际需要一种较高的管理思想贯穿其中,如果没有,那么只不过是简单的手工替代而已。青钢销售处的业务不是单纯存在的,站在较高角度上看,一件钢材产品的销售实现涉及到众多部门,有财务处、计控处、质检处等。根据青钢的物流特点。 当财务处接到预收帐款后,下发到款通知单,然后销售处据此签合同,下足够量的秤单,客户持此秤单到仓库提货,之后,质检处根据计算机开据的出库单品种打印质保书,财务处同时开据销售发票,冲减预收帐款。由图1看出,该系统比较完整,数据在整个系统中基本上无落地点,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整个销售系统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如果客户发生什么问题,可以很容易找到责任出在哪里,同时,还可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这个系统中,财务处、销售处、质检处、计控处等都不是独立作业的,需要相互合作,互相沟通、协调,而且需要进行必要的跨部门的集成,这种信息网络清楚而且自由流通,从而有较高的决策参与度,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高效的、合理的模式。也正是因为管理流程的需要,青钢才大胆的进行了变革,成立了由销售、财务、质检、计控、储运等部门组成的“青钢销售联合服务中心”,实现了销售服务一条龙。而在以往的业务流程中,各部门自成体系,自扫门前雪,如:储运对一个秤单执行出库后,秤单上包括产品炉批号等内容,而质检处还要将秤单上的产品炉批号等内容再填写到质保书中,象这种数据管理方法,不利于数据的检索、统计及部门间数据的核对,且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差异不易发现,不能共享,重复计算等;再如:没有把预收帐款管理纳入销售管理系统中,使得销售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客户的资金状况,从而无法细分客户的等级,细化市场,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脱钩,会造成企业资金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于流失,同时也会丢失销售市场和份额。由此不难看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显得僵化。 3 管理软件成功运行的先决条件? 市场变化呼唤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到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不可避免的对企业的社会方面(劳动分工、生产组织方式、人员等)产生冲击。例如,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工进行生产经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但数据的采集工作更加严格、任务更加繁重,因而迫切需要对劳动分工的再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软件成功运行的先决条件是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运行模式,这一点往往没有被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从而导致相当多的管理信息系统半途而废。 4 “集成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手段? 由于有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支撑,实现现代化“集成管理”已经成为可能。目前企业所需的管理模式要求追求企业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提高,缩短生产前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整体柔性、减少库存。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为:(1)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2)企业组织应以作业而非职能部门为中心;(3)所需信息完整的一次性获取,企业管理建立在集约信息系统之上;(4)企业各部门活动并行化,而非顺序式运作;(5)扩大与供应商和顾客的接触,以顾客的需求来引导企业的经营方向;(6)使用团队方式进行管理。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集成管理的必要手段。为了实现现代化集成管理和成功 运行管理信息系统,说明必须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重新调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拓展自己,才能把握住市场的脉搏,重新焕发出企业强有力的生命力。 计算机系统论文: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系统设计 摘要:旅游集群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设计是将财务管理方法、预警决策和计算机工具相结合,建立各种分析、预测、决策模型,对集群财务分析、流动资金管理和控制、投资决策分析、筹资决策分析、销售和利润的预测和管理、成本计算和控制、财务预算等模型组成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以便对集群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管理者在计算机环境中及时、准确地采用财务分析所需的数据,生成财务报表,提高集群财务管理效率。 关键词:产业集群;成本分析;财务预警系统;计算机设计模块 一、旅游产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设计 1.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涵义及功能 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预警理论在财务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是从微观的角度以运营商信息为基础,对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运营商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集群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可以预知财务风险的征兆,即当可能危害集群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运营商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其次,可以预防财务风险发生和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即能及时寻找运营商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便于知其所以然以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进而避免严重的财务风险真正发生;再次可以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系统可详细记录风险发生的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弥补集群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 2.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素 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实质是根据旅游项目运营商经营情况波动的原因和特点,通过对集群财务状况、财务成果、经营绩效的综合分析,以获得集群经营运行可能出现的波动、乃至动荡的信息,并进行超前预测的体系。因此,对经营情况的综合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的基础。旅游产业集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包括如下子系统。 (1)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是保证风险管理者获得高质量信息、充分识别和正确分析财务风险的保证和前提条件。该子系统由信息搜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显示、利用等环节构成,各种原始数据经过环节链接,最终形成有效的财务风险决策信息。影响财务风险决策信息的因素主要有:原始数掘、信息设备、财会人员、财务信息处理方法。为了获得准确、完整、及时、有效的信息,正确识别和判断财务风险,运营商应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和控制。 (2)财务风险指标计算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根据建立起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测子系统使用。 (3)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和预测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是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系统提供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集群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集群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 (4)财务风险报警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是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集群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3.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架 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结构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模块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集群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集群的经营管理水平,集群的发展潜力需要注重的是,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集群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共八个评价指标。其评价模型包括: (1)获利能力,包括总资本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两个评价指标。 (2)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两个评价指标。 (3)经济效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产销平衡率两个评价指标。 (4)发展潜力,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评价指标。 4.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目标群 (1)最终目标。依据系统论观点,集群生存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系统的输入、转换和输出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这种状态能满足集群各利益相关者对其最低限度的要求。集群能否持续发展的的衡量标准,可通过集群在技术、管理、资本、人才等集群资源的配置与运用的科学合理程度来反映。从理财角度看,集群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受集群价值(资金)运动的效益性目标和持续性目标制约,即终极目标的实现受中间目标的制约。 (2)中间目标。增强集群价值(资金)运动的效益性和持续性。价值(资金)运动的效益性是指集群资金在按照“资金—成本—收入—利润—资金”运动循环中的价值增值特性,可通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集群盈利性财务指标来衡量。价值(资金)运动的持续性指资金运动循环过程的不间断及资金净流量和流速的不断增大的特性,可通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反映集群资产周转能力的财务指标来衡量。集群价值(资金)运动的效益性目标和持续性目标的实现,受集群抑制财务风险产生和扩散目标、及集群财务风险状态转移目标的制约,即中间目标受直接目标的制约。 (3)直接目标。抑制财务风险产生和扩散,实现集群财务风险状态的转移受减轻或消除风险因素影响、改善集群财务风险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控制水平和效果制约水平。 (4)手段目标。识别风险致险因素、要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减轻或消除其影响,改善集群财务风险机制将其升华成集群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的提升,并产生良好成效。 二、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系统设计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无疑需要计算机支持,尤其是软件支持,软件系统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程式化实现(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内核还是风险预警分析思想)。设计的思想是: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是确定待开发软件的功能、性能、数据、界面等要求。明确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思想:根据集群外部环境与实际情况,进行风险因素分析,设立修正预警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值,同时设立修正风险阀值,进而比较指标值与风险阀值,进行加工转换,然后将集群财务风险值反馈给决策制定者,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评价与反馈。根据该基本思想,本系统需要提供如下功能: (1)数据管理。为用户数据输入模式,使用户可以准确方便的输入集群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指标原始数据值,可进行浏览、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 (2)数据处理。通过模型运算,获取相关指标数据。 (3)带智能的人机交互。在系统开发和运行过程中,提供用户跟踪检验主客观认识是否一致的接口,可按需改动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 (4)监测预警和警报。通过计算、预测提供给用户管理对象的风险状态,并判断是否报警和报警方式。 (5)图形管理。为用户提供各种原始数据及处理后的一系列单个指标和综合指标数据,图形显示丰富多彩,用户可以浏览、打印。 (6)系统维护。对数据文件备份与恢复、预测模型代码进行维护、操作权限与密码维护。 2.系统的模块与构成 按照高内聚、低耦合、信息隐蔽等软件设计原则,力求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和可扩展性将系统分解成如下几个模块: (1)数据文件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对数据进行管理,它处理集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数据、及外部环境数据,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将集群各部门数据汇集存储。本模块又可分为,数据文件建立用于建立新文件,然后录入数据(包括手工输入和文件复制)。数据采集主要完成数据收集、录入工作及转换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数据操作主要有查询、修改、删除等。打印完成各种数据报表输出。 (2)模型数据处理模块。模型数据处理模块用来对采集到的各种数据调用相应模型进行处理,剔除非主要因素与随机因素等的影响,找出集群运行机制。 (3)分析评价模块。确定本系统的指标体系,作分类排序、合成、转换等加工。 (4)监测预警模块。本模块主要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监测并分类表示。 (5)警报模块。该模块可以划分为两个小模块来实现,一是警级确认小模块,通过预测的结果将经济运行的态势定出警级,并且提供给决策者。由决策者决定当前的警级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则通过人机接口修改警级,系统在数据和模型上将作出相应的改动。二是警报小模块,经过决策者确认警级后向有关部门发出声光警报,并根据情况提供对策。 (6)图形显示模块。该模块集中显示所有数据集,通过图形对结果进行形象、直观的分析与展现。 (7)系统维护模块。本模块主要是对数据文件、预警模型进行维护,按照维护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数据文件、程序模型、系统安全维护及文件删除。 3.系统支持结构 系统采用c/s架构,服务器配置win2000server, 客户端配置win98(以上)。前台用sas8.1作为软件开发平台,用oracle8.0作为后台数据库。 4.系统运行流程 各功能模块、系统的工作流程图和结构设置。采集原始数据——数据处理模块——预警检测模块——警报模块——客户端,在过程中要贯穿评价指标模块。 三、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功效。 1.整合功效 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业务再造要求跨越旅游产业运营商原有组织结构壁垒和原有文化的界限,同时,财务风险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后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原有组织和文化的制约,集群原有的职能型的组织阻碍了信息在银行内部的顺畅流转,表现在收集信息的价值标准部门化,信息存储与传递的渠道分割,以及分工过细的组织体制导致的运营商之间的沟通效率低下。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系统设计流程再造的目标就是建立集权与分权并存的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以减少财务管理宽度,增加了财务管理的深度,提高财务信息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速度和准确度,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 2.再造功效 业务流程再造离不开组织结构建设及组织结构再造。而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建构是实施集群业务流程再造的保障。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流程决定组织,业务流程再造必然带来组织结构的更新,从趋势上看,一方面将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业务链的延长、链合、一体化和集成化,一方面则被赋予集群更多的灵活性、柔性及动态内涵,使之加速走向网络化和升级化。 3.集约化功效 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设计体现了管理流程中集约化经营的本质。即把原来由人干的工作,代以机器辅助实现手工模拟,对整个操作程序没有相应的改变。只是对业务流程信息的录用,使某些环节处理速度加快,提高了业务处理量和准确性。经过数据图表处理,借鉴信息技术处理方式的逻辑特点以改进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的作业程序。并根据整体流程全局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产业集群传统业务流程中的本位主义、利益分散主义和部门最大化思想,缩短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整个业务处理时间,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集群竞争力,降低了整个财务管理的流程成本,并优化了集群财务管理的路径。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谈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通过改革教学方二法和考试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们在我院机电系、经济系和文法系多个专业开设了这门课,并对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学生普遍认为符合市场需求,受到用人单位重视。用人单位反馈,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对于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解决了单位的一大难题。 相对来说,《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是一门新课。笔者认为不论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都是有必要的。但课程内容设置是否恰当,课时分配是否合适,如何更好地安排实训课程,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进一步探讨。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谈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系统 工程施工 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是建筑、电子科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等等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要有一个科学和合理安排,在时间上、空间上、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综合利用,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建设。 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与文明管理、成品保护、系统测试与验收等多个方面。本文从施工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系统的测试验收方面加以论述。 一、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它的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也包含其他专业的管理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施工的组织管理 分析项目概况,制定施工部署及施工方案。根据工程情况,结合人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施工方法等制定具体施工方案。这种管理需要与施工进度管理密切结合,分阶段组织强有力的施工队伍,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这个阶段的施工任务。 (二)施工的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采用计划的形式,使工期、成本、资源等得到合理利用。使工序有序地进行,避免和其他施工单位的碰撞施工,达到既定目标。 (三)施工界面管理 施工界面管理的中心内容是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和装修工程施工在其工程施工内容界面上的划分和协调,一般通过各子系统工程负责人开调度会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建立文件报告制度,一切以书面方式进行记录、修改、协调措施等。 (四)施工现场安全的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安全员负责的结构,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和项目隐患的检查。 二、技术管理 工程技术管理贯穿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执行和贯彻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计算机系统集成设计的要求。在提供设备、线材规格、安装要求、隐蔽验收记录、调试结果、验收标准等一系列方面进行技术监督和统一的管理。 (一)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 进行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管理,是进行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中所涉及的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和规范很多。因此,需要在系统设计、设备提供和安装等环节上认真检查,对照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使整个项目按照规范实施。 (二)施工图的深化设计 由于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复杂性,设计院出的图纸往往达不到直接施工的深度,或者是节点选用不符合施工单位的习惯、工艺,需要施工单位进行二次设计。需要包含以下内容:1.图纸目录;2.设计说明;3.设备材料表;4.系统图;5.平面管线图;6.室外管线图;7.弱电井、控制室布置图;8.安装大样图等。 (三)技术文件管理 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中,技术文件需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为了能够及时地向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的、正确的技术文件,必须建立技术文件收发、复制、修改、审批归档、保管、借用和保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 (四)安装工艺管理 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整个工程的技术管理,主要是抓各个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和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和设计文件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为最后的系统整体调试和开通,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三、质量管理 计算机系统集成施工质量包括上述各个子系统的布管、线槽、穿线等内容,施工质量除了总承方加强施工管理外,一般还需甲方报监和找一个合适的监理,以保证质量控制流程的严格实施。当然,施工质量的最后确认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的测试来进行,每个子系统根据各自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均有一套完整的测试验收方案。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从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前期的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期的项目施工成本控制、项目的进度控制和后期的项目质量检查验收等。 四、结语 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的项目管理关键是:在整个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始终环绕着质量、工期、成本、安全来开展工作,并在各个阶段实施动态的管理,对管理对象,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各施工阶段的节点进行优化控制。 计算机系统论文:论计算机系统漏洞及对策 摘要:从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方面分析了计算机漏洞产生的原因,讨论了漏洞对互联网安全产生了多方面严重危害,提出了计算机用户面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和防范系统漏洞。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漏洞;程序逻辑结构设计;第三方软件 在科技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作为高科技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控制高科技航天器的运行到个人日常办公事务处理,从国家安全机密信息管理到金融电子商务办理,计算机系统都在担任主要角色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是我们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 目前来看,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威胁最大的就是本身的漏洞。只要漏洞存在,黑客才有机会入侵我们的计算机系统,据统计证明。99%的黑客攻击事件都是利用计算机未修补的系统漏洞与错误的系统设定而引起的,当黑客探测到系统漏洞后,随之而来的是病毒传播,信息泄露,速度缓慢,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崩溃,那么到底什么是漏洞呢? 1 什么是漏洞 漏洞也叫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漏洞一旦被发现,就可使用这个漏洞获得计算机系统的额外权限,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从而导致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 从概念上理解计算机系统漏洞只是文字意义,现在举个现实中的实例让你更能透彻理解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系统漏洞。 如今用电子商务支付是非常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很多人都开通了网上银行坐在家里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各项业务的办理。如果一个人在使用网上银行交易的过程中,如果计算机本身安全系统不健全,这时黑客就可以通过您的计算机系统漏洞把病毒植入计算机中窃取您银行卡的账号和密码,那么存款在瞬间就会被黑客转走,您的存款无形中已被窃走。发生的这一切都是黑客通过网络系统远程在操作。有了系统漏洞无疑计算机系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2 漏洞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 从计算机系统软件编写完成开始运行的那刻起,计算机系统漏洞也就伴随着就产生了。计算机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因此相对应也就有系统软件漏洞和应用系统软件漏洞。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漏洞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进行。首先分析一下系统软件漏洞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对windows操作系统常见的若干漏洞分析。 (1)upnp服务漏洞。此漏洞允许攻击者执行任意指令。windows操作系统默认启动的upnp服务存在严重漏洞。upnp(universal plug and play)体系面向无线设备、pc机和智能应用,提供普遍的对等网络连接,在家用信息设备、办公用间提供tcp/ip连接和web访问功能,该服务可用于检测和集成upnp硬件。upnp存在漏洞,使攻击者可非法获取任何xp的系统级访问、进行攻击,还可通过控制多台xp机器发起分布式的攻击。 (2)帮助和支持中心漏洞。此漏洞可以删除用户系统的文件。帮助和支持中心提供集成工具,用户通过该工具获取针对各种主题的帮助和支持。在目前版本的windows xp帮助和支持中心存在漏洞,该漏洞使攻击者可跳过特殊的网页(在打开该网页时,调用错误的函数,并将存在的文件或文件夹的名字作为参数传送)来使上传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失败,随后该网页可在网站上公布,以攻击访问该网站的用户或被作为邮件传播来攻击。该漏洞除使攻击者可删除文件外,不会赋予其他权利,攻击者既无法获取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也无法读取或修改文件。 (3)rdp信息泄露并拒绝服务漏洞。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rdp(remote data protocol)为客户端提供远程终端会话。rdp将终端会话的相关硬件信息传送至远程客户端,其漏洞如下所述:①与某些rdp版本的会话加密实现有关的漏洞。所有rdp实现均允许对rdp会话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然而在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版本中,纯文本会话数据的校验在发送前并未经过加密,窃听并记录rdp会话的攻击者可对该校验密码分析攻击并覆盖该会话传输。②与windwos xp中的rdp实现对某些不正确的数据包处理方法有关的漏洞。当接收这些数据包时,远程桌面服务将会失效,同时也会导致操作系统失效。攻击者只需向一个已受影响的系统发送这类数据包时,并不需经过系统验证。 (4)vm漏洞。此漏洞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并执行攻击者的代码。攻击者可通过向jdbc类传送无效的参数使宿主应用程序崩溃,攻击者需在网站上拥有恶意的applet并引诱用户访问该站点。恶意用户可在用户机器上安装任意dll,并执行任意的本机代码,潜在地破坏或读取内存数据。 (5)帐号快速切换漏洞。windows操作系统快速帐号切换功能存在问题,可被造成帐号锁定,使所有非管理员帐号均无法登录。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了帐号快速切换功能,使用户可快速地在不同的帐号间切换,但其设计存在问题,可被用于造成帐号锁定,使所有非管理员帐号均无法登录。配合帐号锁定功能,用户可利用帐号快速切换功能,快速重试登录另一个用户名,系统则会认为判别为暴力破解,从而导致非管理员帐号锁定。 其次分析应用软件漏洞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除了操作系统软件外所有运行在计算机上的软件都是应用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 word,excel办公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adobe flash,acrobat,瑞星和金山杀毒软件等等,这些软件上也存在软件漏洞。 ①windows word智能标签无效长度处理内存破坏漏洞。word没有正确地处理文档中的无效智能标签长度值,如果用户打开了带有畸形记录值的特制word文件,就可能触发内存破坏。成功利用此漏洞的攻击者可以完全控制受影响的系统。攻击者可随后安装程序;查看、更改或删除数据i或者创建拥有完全用户权限的新帐户。 ②windows messenger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默认捆绑的即时聊天工具。在安装windows xp的时候会自动安装旧版本的msn messenger,这个版本打开msn api运行activex控件messenger。uiautomation。1并标记为safe。对这个控件执行脚本操作可能导致以登录用户的环境泄露信息。攻击者可以在登录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状态、获取联系人信息以及启动音频和视频聊天会话,还可以捕获用户的登录id并以该用户的身份远程登录用户的mes-senger客户端。 ③microsoft excel country记录内存破坏漏洞。 excel是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套件中的电子表格工具。excel没有正确地处理biff文件格式,在处理文件中的畸形country(ox8c)记录时可能会触发内存破坏,导致以当前登录用户的权限执行任意指令。 ④windows media player漏洞。此漏洞可能导致用户信息的泄漏;脚本调用;缓存路径泄漏。windows media player漏洞主要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泄漏漏洞,它给攻击者提供了一种可在用户系统上运行代码的方法,微软对其定义的严重级别为“严重”。二是脚本执行漏洞,当用户选择播放一个特殊的媒体文件,接着又浏览一个特殊建造的网页后。攻击者就可利用该漏洞运行脚本。由于该漏洞有特别的时序要求,因此利用该漏洞进行攻击相对就比较困难,它的严重级别也就比较低。 ⑤安全软件也有漏洞。我们不要认为杀毒软件是最安全的应用软件,它在防护计算机系统免遭病毒侵害的同时,由于软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同样也会它自身也有漏洞存在。当杀毒软件被病毒控制后,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是最大的危害。 3 漏洞如何产生的 计算机系统漏洞的产生大致有三个原因,具体如下所述: (1)程序逻辑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严谨。编程人员在设计程序时程序,对程序逻辑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严谨,因此产生一处或多处漏洞,这些漏洞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人口。次漏洞最典型的要数微软的windows 2000用户登录的中文输入法漏洞。非授权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界面的输入法的帮助文件绕过windows的用户名和密码验证而取的计算机的最高权限。还有winrar的自解压功能,程序设计者的本意是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使得没有安装winrar的用户也可以解压经过这种方式压缩的文件。但是这种功能被黑客用到了不正当的用途上。 (2)除了程序逻辑结构设计漏洞之外,程序设计错误漏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受编程人员的能力、经验和当时安全技术所限,在程序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轻则影响程序效率,重则导致非授权用户的权限提升。这种类型的漏洞最典型的是缓冲区溢出漏洞,它也是被黑客利用得最多的一种类型的漏洞。缓冲区是内存中存放数据的地方。在程序试图将数据放到及其内存中的某一个未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就会发生缓冲区溢出。缓冲区溢出可以分为人为溢出和非人为溢出。人为的溢出是有一定企图的,攻击者写一个超过缓冲区长度的字符串,植入到缓冲区这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过长的字符串覆盖了相邻的存储单元,引起程序运行失败,严重的可导致系统崩溃;另一个结果就是利用这种漏洞可以执行任意指令,甚至可以取得系统root特级权限。 (3)由于目前硬件无法解决特定的问题,使编程人员只得通过软件设计来表现出硬件功能而产生的漏洞。 4 如何解决漏洞问题 一种系统从到用户的使用,系统中的设计缺陷会逐渐浮现出来软件开发者为了让计算机系统运行更稳定、更安全,必须及时的对计算机系统的漏洞做出补救措施。 一旦发现新的系统漏洞,一些系统官方网站会及时新的补丁程序,但是有的补丁程序要求正版认证(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让许多非版权用户很是苦恼,这时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所谓第三方软件,通俗讲既非系统本身自带的软件(含操作系统本身和自带的应用程序),其他包含应用类软件均可称为第三方软件)如:系统优化大师(windows优化大师),360度安全卫士,瑞星杀毒软件,金山杀毒软件,迅雷软件助手等软件扫描系统漏洞并自动安装补丁程序。 5 结论 总之,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年代,每一台运行的计算机背后总有计算机系统漏洞时时刻刻在威胁着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作为一名网络用户,当在你浏览网页,观看视频、图片及传送文件资料的同时一定要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因素提前考虑:安装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系统漏洞扫描,及时安装补丁软件等等,查漏补缺,防患未然。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通过对本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入手,以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目的。同时改变过去学生和老师都不太重视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和教学的不良倾向。 关键词:计算机 系统维护 实验教学 改革 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学术界有许多改革建议,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我校教学实际出发,摸索一条改善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掌握本门课的学习技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本门课程的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针对传统模式下本门课程的不足,探索了三种较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兴趣和增强其动手能力的方法,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及不足 《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多做实验。因此《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校,《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且课时十分有限,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不足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 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系统维护》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较少,而在这较少的课时中,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却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还多,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这种严重失调的教学比例,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的教学都是从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讲起,讲授计算机的主要配件的性能和基本原理。然后对计算机主要部件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进而告诉学生如何排除故障。接着讲授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一方面使用传统教材和知识更新都比较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削弱,使一门原本非常生动活泼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三)忽视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学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计划的指针通常是偏向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对于这类基础的选修课程,往往是任学生自由发展,学校不作硬性要求。事实上,学好了这门课程,对学生毕业就业和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故不能忽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改革的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指导思想的重视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总结,归纳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一) 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视和对教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对于学校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教学等问题已经有许多教师加以研究过了,在此我们无需赘述[2],只着重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教师的教学能否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学校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学校首先应当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重视专业选修课程的实践课程观点。在教学计划上,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的课时相冲突时,应重实践。而且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上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上该门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而且必须要精通,否则难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方法 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所在,具体可归纳为三种方法: 方法之一:加强对硬件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新标准)的讲授 教师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市场上最新硬件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对计算机硬件维护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学好、用好计算机,维护好计算机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感受新的计算机硬件的特性,感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局限于实验项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中眼、手、脑并用,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实验,教师掌控全局,最后由老师集中分析讲解学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学到新东西,在紧张有序的实验课中完成实验项目所要求的任务,切实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获,有所得。 方法之二:借鉴项目教学法 受许建豪先生“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教学改革探索”[1]一文的启发,试用其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1、课程教学开始前,拟定项目教学计划时的工作。2、将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板块, 采用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机房计算机系统维护; (a)利用计算机网络调查当前计算机主要配件的品牌、价格、性能等,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时需根据自己的调查,为实验室配置一台满足计算机教学需要、价格在4000元左右的电脑。 (b)独立对计算机整机进行拆装; (c)利用fdisk与pq进行硬盘分区; (d)bios的设置; (e)操作系统安装及优化; (f)装机必备工具软件的使用; (g)网线制作与网络连接以及局域网设置。 (2)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a硬盘数据的恢复; (b)恢复恶意代码对注册表的损坏;注册表备份及还原。 (c)操作系统的备份及还原; (d)机房大量电脑操作系统的还原; (e)计算机维护及监测软件使用; (f)主板故障处理(利用检测卡分析、排除主板故障)。 (3)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a)打印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b)刻录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c)扫描仪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d)数码设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应用。 方法之三:搭建虚拟计算机实验平台进行计算机软件类实验 虚拟机是一个想象(逻辑)的计算机,是利用软件方法在实体(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与物理计算机功能完全一样的逻辑计算机。由于虚拟机的功能与物理机功能完全一致,在虚拟机上做《计算机系统维护》的软件类实验是完全可行的,并且不会破坏原物理机的系统环境[3]。 1、 虚拟机的安装程序 课题组使用的虚拟机软件版本为vmware 4.5.2,该软件是vmware公司为x86平台计算机开发的。 (1) 虚拟机软件安装进入win2000(xp)界面后,打开虚拟机的文件夹,点击安装图标后,开始安装,安装过程中,通过提示点击相应按钮,完成虚拟机软件的安装。 (2) 虚拟机创建点击桌面vmware(虚拟机)快捷方式后,选择新建虚拟机(new virtual machine),点击“下一步”,进入新建虚拟机向导,在创建向导的提示下,完成虚拟机的创建。 2、 学生实验程序 学生做实验时,根据实验项目首先创建相应的操作系统虚拟机,如做硬盘分区、高级格式化实验,首先创建dos操作系统或者windows 98操作系统虚拟机后再进行实验。 三、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收获 本课题组在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如下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用虚拟机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软件类实验项目优势明显 首先, 经济实惠,节约教学成本 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共享“软件实验室”的硬件资源,这就大大地减少了“维护维修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因为要在“维护维修实验室完成”这些实验,则“维护维修实验室”要配置约30oo一5000元/台的物理计算机2o台及相应的配套设备~hhub等才能达到实验要求,其经费投入大约在8—12万元人民币之间。而采用虚拟机方式,则节约了这部分经费的开支[4]。 其次,实用性强,易维护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验过程顺利及效率高。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建立在高性能物理计算机上,实验过程中极少出现硬件类故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此外,由于物理机的性能佳,使实验进程加快,学生能在一次实验中对相应实验进行多次验证而提高熟练程度。二是减少了硬件的维护维修。由于共享了其他实验室的硬件资源,“维护维修实验室”就仅存在微机组装及硬件维护维修两项实验,这两项实验对硬件要求不高,也不存在过多的维护维修。若出现了故障,上实验课的教师就能带领学生予以排除,而不必设置专职岗位。对于软件实验室,由于虚拟机是软件方式,因此也不会增大该实验室的硬件维修工作量。 再次,是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指导学生,还可以为各类计算机公司提供相关咨询,体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若干教学实践的基地,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带着项目问题进行市场调查,使学生能对当今计算机的发展状况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市场实际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教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效果较好。此外,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兼顾和结合训练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等多种职业能力。 其次,实验室实验项目的科学化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迫不急待地进入实验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有限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同时为其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技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三)改进《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兴趣指导下,主动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5]。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近两年认真负责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终于在理论课程《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实验教学环节找到了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和本校教师教学的新方法,那就是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要新颖化,教学理念要具有前瞻性,教学态度要端正,掌握过硬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最终是要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来教育学生[6]。而学生则更多是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力争在短暂的学校课程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维修的实践经验,为自己毕业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探析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系统集成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进行分析,得出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集成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探寻新的计算机系统集成的趋势,本文对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探讨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也都是现代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单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由于不同的单位有自己独特的行业特性。因此,需要的计算机系统的万千变化。从政府系统的医疗单位的管理系统,从工厂的生产管理系统,证券市场证券管理系统。不同系统之间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系统集成应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综合技术手段,是指导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逐步实现的一种方法和策略。系统集成是一种思想,概念,哲学,它不仅包括技术集成,更不能缺少艺术构件集成。 1、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特点 1.1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相关认识 系统集成通过对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构化,将独立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集成到相互之间有关一定的联性,而且在协调统一的新系统中,能够充分共享资源,以期实现高效、集中、便利的管理策略。 系统集成是一个需要多个供应商,多协议的各种应用系统的结构,因此,实现系统集成的关键是解决不同系统连接的互操作性问题,专门解决各种分离设备,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程序,和系统,组织和管理,建筑环境,建筑人员,所有需要的一体化问题。系统集成的本质就在于系统的优化设计,为一个大型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包括一对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的集成,以及制造商的产品选择和搭配的集成,集成系统可以实现整体优化目标。 1.2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特点 (1)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计算机系统集成不像其他的产品那样,用户都希望拥有最好的。 (2)独创性:由于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是根据用户各自的特点和需求而量身定做的,因此每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都是不同的,具有独创性。 (3)高科技:计算机系统集成不单是提供一个设备,更多的是对设备的设计、开发和调试,需要很多高科技技术法能完成的。 系统集成具有最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有机组合、完整性、灵活性和性能,对其复杂性进行简化,有着为用户提供全面、切实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分类 依据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相关特点,可以把计算机系统集成分为计算机硬件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服务、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与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技术与服务三大类。以下对这三种项目的管理实施进行简要的定义分类解析。 2.1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也可称为整体设计和项目管理,这主要是买方将正确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一般情况下,购买者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结构设计以及性能指标,粒度分布有一定的认识。这类项目的实施要求相关服务提供商设计计算机系统在各种领域,它可以覆盖大部分的电脑系统,同时,相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很高。 2.2设备的集成安装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也可以称为一体的设备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是一种最常见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但大多数消费者比较常用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项目建设模式。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硬件设备建设,集成和安装要求买方应进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系统集成框架和设备性能管理等定性选择论点。简单来说,相关设备的供应商,只要依据合同标准实施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设备供应商,采购和安装即可。 2.3技术服务 计算机硬件技术和服务也可以称为工程技术服务。鉴于这种类型的项目,其主要是由它的技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系统集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建设项目。设备技术服务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服务指标和技术要求为主要目的的。这使得买方设备问题的技术和硬件的疑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培训支持。这类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结合有效的论证。 3、计算机系统集成目前存在的问题 3.1微机系统及工具软件的管理问题 因为目前的电脑系统和软件工具比较大,如果一台设备的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常需要系统工作了一天。作为一个结果,上网计算机数量巨大,导致系统维护人员疲于奔命,也是很难保证服务质量。 3.2用户管理的问题 用户被限定在固定的机器上,同时,用户的数据和文件也只能保留在该机器上。若要使用其它机器,必须在每台机器上创建该用户帐号,并将用户的文件和数据复制到新机器上。当用户固定使用的机器发生故障时,容易造成用户数据的丢失。 3.3landmark等专业应用软件方面 在计算机系统集成前,需在每台解释工作站上安装专业应用软件,并创建用户,用户在指定的机器上加载数据,以便开展工作。如此一来,用户和数据与机器捆绑在一起。有些时候,结果有的机器满负荷工作,有的机器却相对闲置。 3.4外设的共享问题 由于彩色绘图仪、彩色激光打印机、磁带机等大型外设价格贵,数量有限,不可能配置到每台机器上,用户只能登录到固定的几台机器使用。 4、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 广泛集成分布式网络环境与市场竞争的全球性激烈,每个企业集成中心也延伸到了企业的整合,使企业应用在分布式网络环境的大型integrated.web为基础的用户界面统一,使部门和地区不同的人,组织,所有用户实现方便,实时获取信息,因此,该网站的用户界面的统一是必然趋势,计算机系统集成。 专业化与多元化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系统整合模式不再是简单的结构,功能单一,但基于网络结构的复杂和多功能转型。因此,专业化与多元化系统集成技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系统集成。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使企业供应链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和资源充分共享,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电子商务可以说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已经成为一个必然。 结语 采用现今先进的域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对开发研究工作的主要计算机软、硬件平台进行了系统集成,建立了域控制器、远程安装服务器、文件服务器、软件分发服务器、ni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磁带机服务器等十余套应用服务器,实现了操作系统远程安装、应用软件自动分发、用户数据跟随用户网上漫游、用户数据,应用软件集中管理、磁带库系统、远程自动数据备份等。系统集成尽管提高了系统管理工作的技术难度,但却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工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谈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问题总结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系统集成 项目管理 问题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传统管理的落后,不适应系统集成项目发展的需要,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在系统集成行业变得愈加需要,当务之急是要引入项目管理成为系统集成公司。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系统集成项目中常见问题及总结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中,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制度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it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只有搞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才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管理科学化。 一、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是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实施,使各项目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实施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 具体执行要包含以下三要素:首先是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费用和资源的限制条件下保证质量完成目标;其次是必须确保计划得以执行,并监督项目进展,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计划;最后是项目管理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 这里拿本人参与的项目“浙江玉环人民医院机房改造及防雷接地项目”为例说明一下这三要素:因为医院早已投入使用,不能随便断电和断网络,故造成机房内部施工实施时间非常有限,只能利用晚上医院下班后的时间进行施工,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质量完成目标,制定一个周全可行的计划是最关键的环节。当时我们制定的项目实施计划是每天两组进行施工,白天a施工队进行外部防雷接地挖坑埋接地装置,夜里b施工队进行内部机房新设备安装接线,避免浪费时间。该项目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合理分工,因为在医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施工一是不能破坏现有设施,影响医院的日常运行;二是要求安静,不能影响到病人和医生;三是机房接地和防雷接地要做成综合接地,对地电阻要求很高;四是这个医院的房子是老房子了,和新式建筑有区别,没有现成的钢柱做引下线,要重新做接地井,而且机房地板都是水泥,对铺设机房接地网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从这个项目我们就不能看出,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必须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一味的按书本上的理论制定计划,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指定计划、合理选用和安排人员施工,才能使项目按时保质的完成。 二、项目管理问题略析 (一)问题的出现 在这个项目上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是从项目招投标开始接收组织项目进展的,当时接到项目任务后,随后立即召集了商务部、售前技术部、销售部、客服部和质量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项目内部启动说明会,并把各自的分工和进度计划进行了部署。 然而,在投标前三天进行投标文件评审时,发现技术方案中所配置的设备在以前项目使用中是有问题的,必须更换。我和方案编制人员经过加班加点,终于修改完成。到了正式评标会上,又遇到了一点麻烦,原来授权代表声明和投标方案中写的不一致,影响了评标分数。不过还好,项目最终拿了下来,并和用户确定了合同。根据公司流程,我把项目移交给了售后实施部门,由他们具体负责项目的执行和验收。 实施部门接手项目后,另外一个工程人员被任命为实施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实施和验收工作。他由于项目前期自己没有尽早介入,许多项目前期的事情都不很清楚,而导致后续跟进速度较慢,影响项目的进度。同时,设计方案时,售前工程师没有很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也没有书面的需求分析调研报告。在接手项目后,必须重新开始了解用户需求,编制实施方案,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实施难度和实施成本。 等到这一切理出了头绪,在商务下单订货过程中,又发现由于商务人员的工作失误,导致少采购了几台设备,并且设备模块配置功能错误而不能符合要求。 而在我们公司中,由于售后和售前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在项目执行中,特别是项目执行完毕后,没有一套明确而完善的项目总结和闭环的问题分析和关闭流程,导致许多项目中重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错误或失误,进而导致投标失败、项目成本较高、项目执行中困难重重、用户满意度较低等诸多风险。 (二)项目总结 经过这个项目完整结束后,我认识到了做好项目总结工作是其中的关键之处。与项目成员沟通后,我发现要做好项目总结的工作,首先就应该在项目启动时将其加以明确规定,比如项目评价的标准、总结的方式以及参加人员(如项目办公室、商务部、售前部、市场部、储运部等)等。 事实上,项目总结工作应作为现有项目或将来项目持续改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作为对项目合同、设计方案内容与目标的确认和验证。项目总结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犯同样的错误、评估项目团队、为绩效考核积累数据以及考察是否达到阶段性目标等。总结项目经验和教训,也会对其他项目和公司的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和项目文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完善的项目汇报和总结体系对项目的延续性是很重要的,例如项目完成后项目的售后维护、设备保修等。特别是项目收尾时的项目总结,项目管理机构应在项目结束前对项目进行正式评审,其重点是确保能够为其它项目提供可利用的经验,另外还有可能引申出用户新的需求而进一步拓展市场。 (三)项目总结的内容及分析 总结项目经验所需的信息应来自哪些方面呢?以前项目中的总结信息很零散,每个部门只从本部门出发,总结自己的问题,而没有其他部门或人员的参加。而实际上,它应该来自项目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来自项目组、客户及其它项目干系人的反馈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同时,使用这些信息以前,应确保收集这些信息的系统、组织和流程能够正常运行,并且应建立项目信息的收集、、存贮、更新及检索系统,确保有效地利用项目中的各种信息资源。 从管理的观点来说,项目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或者称之为里程碑,都应该进行评估总结,以确定是否实现了此阶段的目标,项目是否可以正式开展下一个阶段工作。总之,项目的不同阶段都应该有完善的项目总结,只不过总结的形式、内容、编写者和阅读对象等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编写项目总结报告时,应该首先明确编写的目的,同时也应简述项目概况、项目背景和项目进展情况。因为既然叫项目,就有其独有性、时间性。这样,项目总结的内容才能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持续改进的意义。 1.项目进度。 按照项目整体计划或项目滚动计划编写的计划工期与实际工期之间差距和原因分析。其间有哪些变化?对工作量的估计如何?以便为项目经验库提供相应数据,提高下次计划的准确性。 2.项目质量。 项目的最终交付物与客户实际需求的符合度。需要注意的是“客户”,他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外部客户,也可以指内部的客户。项目质量管理不但包括对项目本身的质量管理,也包括对项目生产的产品进行的质量管理。具体可以从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入手,以保证项目质量的持续改进。具体可以采用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加上完善的质量管理工具、图表等辅助工具加以统计分析,得出改进建议。 3.项目成本。 就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对比成本构成明细的差距和原因分析及建议,也包括项目合同款执行情况的分析总结。it项目经理一般可控制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对于未建立项目级核算的组织,可以用加权人天数表示,对不同级别的人员(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一般工程师)赋予不同的权重。 4.项目风险。 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包括项目中事先识别的风险和没有预料到而发生的风险等风险的应对措施的分析和总结。也可以包括项目中发生的变更和项目中发生问题的分析统计的总结。 5.项目资源。 项目资源不但包括人力资源情况,而且还包括设备、材料等其它资源的合理使用、开发情况。特别是项目成员的绩效统计分析和评价,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通常,可以采用直观的图表形式来反映项目的资源情况。 6.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包括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其中,产品范围定义了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性和功能;项目范围定义了为交付具有规定特性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合同中所规定的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以及用户确认的计划等都属于项目中要控制的范畴,另外还包括实际执行情况的差距和原因分析。 7.项目沟通。 沟通是人员、技术、信息之间的关键纽带,是项目成功所必须的。在国内,不少项目经理对沟通不够重视,或者不知如何做好项目中的沟通工作,这都需要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对其加以重视。在项目总结时,可以就项目过程中的内部、外部沟通交流是否充分,以及因为沟通而对项目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8.项目采购。 国内it项目的项目经理一般对项目采购接触不多或接触不到,多由商务和财务部门负责。如果是项目级的核算,采购管理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可能因采购过程中的成本、风险、进度、技术和资源等方面引起很多问题。 9.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对项目交付物的生产率,产品质量,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项目特点等的总结。另外还应该包括项目客户满意度收集统计和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内容不但包括项目管理或流程层面,也应包括技术层面。同时,有必要说明本项目与以往项目相比的特别之处。例如:特殊的需求、特殊的环境、资源供应、新技术新工艺等,总之是具有挑战性的、独特的事件以及关键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过程。 10.遗留亟待解决问题。 说明项目有无遗留亟待解决问题。如果有,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责任,提出解决方案。 11.经验教训及建议。 不断将实施过的项目中的技术经验、管理经验以及教训等进行总结,积累起来就可以成为公司的财富。 需要强调的是,项目总结非常重要,不能只报业绩,不报失败,对于失败的项目,总结会不能变为批斗会,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这样项目总结才能够顺利开展,并对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工程软件设计论文 1计算机系统工程方法的内容 1.1系统工程方法的概述 系统工程方法作为现代科学决策方法,主要将相关问题及情况分门别类,确定边界,侧重各门类之间内在联系,确保处理方法的完整性,采用全面和运动的观点、方法分析主要问题及整个过程。其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利用系统工程理论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主要使用工程化概念、原理、技术及方法开展软件开发、维护的工作。当前,软件开发方式主要存在三种方式: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基本要素为对象、类、继承等的面向对象方法;简单的形式化方法。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是用系统的原理、方法研究系统的对象,立足整体系统,制作出科学的工作计划及流程,有效地完成任务。 1.2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内容 系统工程方法依从系统全局观点,从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出发研究相关对象,实现最佳处理问题的目标。其基本内容有:全面调查研究有关资料和数据,提取有效信息,系统了解相关问题信息,进一步确定完成任务所需条件;提出相关方案,展开定性和定量的理论分析,进而进行实验研究,客观评价系统技术性能、经济指标,注重社会效果,为最终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做铺垫;经由系统分析与综合,比较和鉴别出最优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实施;依据系统设计方案,制定有效计划,将开发研究出的系统投入使用,并对系统的性能、工作状态及社会反应作出相关评价和检验。 2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2.1提出任务 计算机软件开发交办单位针对软件开发系统向开发人员提出要求,布置相关开发软件任务。在提出任务阶段,交办单位下达任务书,并与开发人员签订合同,同时,对项目有直接管理权限。开发人员需对任务书认真研究、分析其内容。 2.2论证和批准 开发人员对需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提出有效方案,后由专家学者做评审工作,并通过主管部门的批准,再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这是软件系统开发的首要前提,需开发人员经过精心搜索有用信息做储备资源,调查市场行情,综合考虑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以及法律可行性等问题。 2.3需求分析 可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用户在软件系统方面的期望,从而对开发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运作速度、设计限制等进行总体分析,制作出严谨的规格说明书,以支持后续软件的开发进程。 2.4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软件的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是软件开发的重中之重。软件概要设计依据上述准备工作,建立起目标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及总体结构与模块间的互相联系,设计完整的数据结构,从而定义各接口和控制接口。同时需要对相关部分进行审核。而软件的详细设计则是对概要设试,以便用户使用手册的编写及完善。 2.5成果鉴定与推广应用 最后,开发人员需将开发设计出的系统软件,在用户实际使用环境中试安装,并在责任时间里运行,在通过正式鉴定后交付用户,并提供指导用户使用与在用维护服务。同时,在用户使用阶段,开发人员需关注软件运行进程,并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方面应用较广,同时起着重要作用。结合系统工程方法的特点,在计算机软件设计阶段可规范其流程,促使计算机软件设计进程加快,同时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软件系统研发速度的提高打下基础。 作者:王应邦 孔春丽 单位: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网络管理论文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应用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也就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导致漏洞的大规模出现,由此计算机网络也越来越受到严重的威胁。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网络安全,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在同一个网络终端中,将数据的保密工作做好,同时还要保证数据的完备性。在如今的发展格局下,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指物理安全及其逻辑安全等。物理安全就是指网络设备及相关设施要受到物理方面的保护,这样可以避免数据遭到破坏或者丢失的情形出现;逻辑安全就是指信息的完备性和保密性。(1)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会辐射出其自身产生的信号和谐波,这样就会产生电磁辐射现象,但是,如果可以将这些电磁信号进行接收,并经过进一步的处理,这样就可以方便的将原有的信息进行恢复。但是如果发现有人利用系统的电磁辐射获取信息,一般来说可以更及时、快速的隐蔽起来。 (2)在计算机的存储媒介中通常会储存许多信息,因此,在计算机存储媒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受到盗取、篡改的情形。此外,因为计算机媒介中存在着许多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比较容易复制,这样泄漏信息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计算机存储媒介泄漏情况:由于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对计算机的运行程序进行改变,保密的信息就容易在介质传输的过程中被篡改,泄露与窃取;其次是在人工交换的过程中被窃取,这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是由于相关人员在交换的过程中导致的;再次为U盘、系统硬盘等信息容易被复制;一旦计算机运行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计算机在修理的过程中信息外泄;介质失窃,一旦保存信息的的硬盘或者磁盘被盗,这样就会造成信息外泄的情况发生,由此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算的。 (3)由于使用计算机网络而引起的信息外泄也会造成非常大的问题。在计算机网络结构的特殊性,其自身的数据属于共享性质的,这样主机同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就会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联系,就可能发生秘密泄露的情况发生。如果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后,其传输线路大多由载波线路和微波线路共同构成的,这就让计算机在使用网络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泄密范围增大了许多。由于计算机的网络覆盖率很高,线路分支也就越多,这样输送信息的区域也就越来越广泛。因此,被截取信号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截取信息的方法越来越简便。盗窃信息者只要在网络中截取一条分支信道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截取工作,最终造成网络机密信息的泄露。 (4)管理不善也会造成信息的泄露与丢失。很多信息的泄露,都是由于相关主管人员不懂技术造成的,很多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了解程度不够,有可能由于自身的疏忽,进而导致信息的泄漏。还有可能管理人员对计算机采取的保护措施力度不够,这样泄漏信息的情形会增加。很多人在泄密的过程中,是存在主观故意的,明知道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还是泄漏了计算机信息。在所有的数据泄密中,故意泄密的后果是最为严重的,在通常情况下,很多利益团体会因为想要获得对方的机密信息,而去笼络竞争方的工作人员,最终获得对方的秘密数据。因为硬件的损坏而丢失数据对于网络管理人员而言是最为棘手的。在很多地方,很多未经授权的人员能够随意通过网络阅览其他部门的文件与数据,从而获得秘密的数据。除此以外,即便是网络管理,也会遇到硬件介质遭到破坏而丢失信息与数据的事情发生(如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在很多的信息与数据参数对环境的要求标准是非常高的,因此,要注意环境对信息的影响,做好防火、防水措施等,这样才能使上述问题得到缓解。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1)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方面,一定要加以重视。因为计算机在连接网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账号和密码进行设置,并且不要将设置的账户名和密码告诉其他人;在身份验证时,尽量使用普通用户的身份进行身份验证,这样可以减少身份信息泄露的危险程度;在设置密码时,使用的密码最好结合数字和字母,这样可以增加密码的保密性。相关的网络管理人员要做好日常的病毒防护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病毒入侵计算机。 (2)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相关的负责人要对相应的系统进行维护,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主要是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处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问题,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更改。对于数据的维护工作,需要由专门技术人员来完成的,数据维护人员要对网络的安全性负责,从而让数据生成字典文件与其他数据的管理文件。如果计算机的硬件中没有检查出问题,要让恢复数据库的工作能力,如果用户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就应该对代码进行适当的变更工作。 (3)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实现文档的维护。在进行系统、数据及其他设备的维护时,要根据实际的维护情况,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相应的文档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保证系统的统一性,方便以后维护工作的进行。 (4)还要对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工作。硬件的维护工作也需要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完成。除此之外,专业的维护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在日常工作中,要设立设备故障的登记表与设备检修的登记表,这样可以更加方便日后的设备维护工作。设备检查人员还要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保证设备可以随时处于最佳状态。 3结语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系统受到攻击的几率也在上升,因此,网络管理人员要制定出相关的对策防范相应的攻击。相关的信息管理人员要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如此才能实现网络管理的目的。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网络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网络的可靠性与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 作者:吴丽虹 单位:浙江省木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南浔检测所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论文 1网络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技术问题宽带短缺和IP地址资源缺乏都是网络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严重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全球就有接近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互联网络,网络技术发展至今,主机和网络连人的数量都在稳步上升,用户数量也在翻倍增长。网络就好比一条绳索,重物越来越多,绳索就有随时断裂的危险。宽带就好比绳索上的安全拉环,拉环的数量有限,因此,宽带存在严重的短缺问题。每一个节点的接人都需要有一个独一无二的IP地址作为标识,显然,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多,IP地址资源已经供不应求。因此,网络技术的IP地址资源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第二、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网络技术面临的另一难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受到的侵犯和干扰也越来越多,网络人侵、计算机病毒、数据拦截等都是计算机网络所遭遇的严重问题。 2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的现状 对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现状进行分析,笔者将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计算机的工作模式、网络计算机的系统模式以及计算机系统的优点这几个方面着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深人分析。2.1NC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三层架构系统得到了优化,Java语言的出现,使Intemet、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使用性能得到极大改善。以JAVA为基础的计算结构成为网络计算机的核心应用模式。2.2网络计算机的工作模式相比以往的计算机工作模式,新型的网络计算机系统拥有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终端模式以及本地模式这三种模式。B/S模式:B/S模式指的是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一般情况下,计算机上的一切应用程序都依靠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进行,用户可以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终端模式:很多时候,网络计算机都在扮演着终端的角色,应用程序在计算机上直接运行,能大大增强用户的感受性,让用户感觉程序在本地运行。本地模式:用户可以在本地进行程序的加载和运行等各种操作,同时,还可进行远程操作,这种模式下的自由软件几乎不受其他软件的限制和干扰,而且成本也较低。2.3系统配置网络计算机的系统配置由服务器配置和客户端配置两部分组成。这两种配置都由网卡、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构成,但两个系统对配置的要求不尽相同,下表(表一)展示了计算机系统配置的各要素。2.4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的优势条件相比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4.1操作简便、效率高网络技术的革新,使得计算机系统所需设备的性能越来越优、数量也越来越少。操作系统的全面升级,使用户的操作更加简便,工作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2.4.2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网络技术发展到目前这一阶段,用户可以将所有信息放到服务器上进行加密存储,保证信息安全,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4.3成本低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各种应用软件,不需要对其进行下载和安装操作,也不必对其参数进行设置。因此,就算软件运行出现故障,用户也不必进行技术维护。软件维护费用的减少使得设备的总成本大大降低。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系统也处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之中,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系统呈现出门户化、移动化、平台化以及业务化的发展趋势。3.1门户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门户化主要体现在办公门户和内外部门户两个方面,集团—公司—部门三级办公门户是我国主要的职级门户,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撑下,各门户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实现了内部门户和外部门户的调整与联合。3.2移动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移动终端设备也越来越多,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大规模使用使得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移动化趋势日益显著。3.3平台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搭建个性化的模块,并在功能模块的搭建中实现数据、信息、权限的整合。3.4业务化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浓,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仅仅应用于行政办公,多数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业务管理相融合,扮演着任务管理的重要角色。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是人类技术发明与创造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十九世纪末至今,计算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不断更新换代中得到优化和完善。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由呈现出一些崭新的特点,功能性和安全性的显著增强,使计算机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一定会更加完备,计算机网络一定能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益处。 作者:郭耀辉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计算机系统论文:飞行流量管理中计算机系统应用 1分析航线的疏密度 在笔者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空中交通的拥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航线密集造成的,而空中的航线总是分布不均,在多次的优化后,依旧有很多地方航线十分密集,比如北京和上海地区的航线就尤为密集,而很多地方航线稀疏,甚至像西藏等偏远地带缺乏航线的设置。这就需要计算机做出这种疏密度的分析,为飞行流量管理中航线优化的方面提供参照。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功能是远远强于人脑的,而在飞行流量的管理中,分析的环节必不可少,所以我们在人工分析的同时,必须利用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作为分析的支持,为分析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为飞行流量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2注重计算机系统的监测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为飞行流量的优化做出多方面的改善,但这种书面上的改善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还是需要我们进行监测的,也许一个流量管理优化计划已经在理论上成熟,甚至在评估中获得高分,但实践才是唯一的检测标准,方案能否真正适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实。但是飞行方面的监测工作是不能通过纯人工进行的,所以在监测方面,我们更依赖于计算机系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注重计算机检测中的以下方面: 2.1监测飞机飞行状况空中流量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飞机的管理,所以飞机的飞行状况是需要监测的首要方面,其中飞行偏差是一个重要监测对象,我们要利用计算机对飞机飞行的偏差做出准确的监测,以为航线的优化提供参考。 2.2监测航线的适用情况笔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地球环境很不稳定,而飞机飞行的空间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对航线适用情况的监测是必要的。比如,大气气压、气温等都会对飞机的飞行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航线的整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保证航线的合理性和飞行的安全性。 2.3监测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我们也许已经对飞行管理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制订了相应的方案,但这些方案的实施情况如何,是需要监测的,我们对方案合理性的了解,也是需要通过监测得到的,所以,注重计算机系统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测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监测数据是飞行流量管理中所必须的,因而做好这一监测也是检测中的重要一环。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监测,但对于飞行方面的监测,我们当前还只能依赖于计算机系统,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这一功能,让它真正能有效的作用于飞行流量的管理,飞行流量管理中,需要计算机监测的方面必然不止这些,但笔者认为,这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也希望抛砖引玉,得到读者们的更多更好的建议和补充,为计算机系统监测功能的充分发挥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语 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航空运输已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运输方式,空中交通的拥堵问题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眼界,因此飞行流量的管理压力越来越大,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系统能有效的为飞行流量的管理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计算机系统对飞行流量管理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已经从个多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了计算机系统的作用和运用方式,希望能引起飞行流量管理者的注意希,以期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谢玥 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
财务论文范文:公司股份回购的正财务效应分析 摘要: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为配合资本结构决策或股利政策股份回购早已成为上市公司,广泛采用的财务举措,而在我国股份回购无疑也是证券市场上的一项重大制度突破和金融创新。文章首先阐述了股份回购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司股份回购的相关情况,着重地分析了股份回购的正财务效应。 关键词:股份回购;正财务效应;负财务效应;库藏股 一、股份回购的概述 (一)股份回购的涵义及特征 股份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盈余所得后的积累资金(即自有资金)或债务融资以一定的价格购回公司本身已经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将其作为库藏股或进行注销,以达到减资或调整股本结构的目的。其主要特征有:股份回购是公司从股东手中买回自己股份的行为,其实质上也是股份的一种转让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转让行为。因为股份回购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是公司,另一方当事人是股东。回购的客体是自己公司的股份。股份回购中,买卖双方必须有协议存在。 (二)股份回购的方式 我国股份回购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向全体股东发出回购要约,即固定价格要约回购,其优点是赋予所有股东向公司出售其所持股份的均等机会,而且通常情况下公司享有在回购数量不足时取消回购计划或延长要约有效期的权力。二是在交易所通过公开交易方式购回,是股份回购中最常用的方式,主要优点在于收购成本低,市场平均溢价只有3.5%。三是荷兰式拍卖,其在回购价格确定方面给予公司更大的灵活性,将回购价格确定在股票市价和股票价值之间,并且使股票市价能反映其股票价值。四是在交易所外以协议方式购回,由于国有股回购主要在国有股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进行,这种交易方式是一对一的方式,因此国有股回购一般在交易所外以协议方式回购。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司股份回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对于尚处发展阶段的我国证券市场而言,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公司股份回购的出现是一种金融创新性质的探索与尝试,就公司本身而言,股份回购也为其带来了显着的财务效应。 (一)财务目标效应 上市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上市公司股东财富的大小体现在其所持有公司股票的市价上。股票市价决定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和资本市场因素。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因素是上市公司的不可控因素。而股票内在价值是未来单位股份每年可给股东带来的现金股利量按照上市公司相对应的资本成本率折算的现值,是上市公司的可控因素。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股票的内在价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由于股份回购改变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当然打破了公司原有的合约制衡,破坏了原有的产权合约。公司原有所有权结构合约的改变。必将导致合约的重新订立。股份回购有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现金支出,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达到增加股票内在价值的目的。 (二)财务杠杆效应 当公司生产经营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投资报酬率高于债务成本,而负债比率又不高时,公司可以通过用自由现金流或者使用负债回购股份,改变原有的资本结构,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利用债务利息的减税原理,发挥财务杠杆的效应,以期达到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小化,保持各种资金来源间的最佳比例关系,从而在经营状况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三)股利分配效应 如果公司有多余的现金,却没有足够的投资机会,为满足股东的要求,公司就应该向股东分配股利。股份回购可以使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减少,从而减轻公司的分红压力,减少用于股利支付的现金支出,最终使得每股利润和每股股利增加,每股市价也随之上升,股份回购所带来的资本利得应等于增加股利发放情况下的红利。 (四)节税效应 股东收益包括股票分红派息收入与股票转让的资本利得收入,一般来说,国家对前者课以较高的个人所得税,而对后者课以较低的资本利得税。若公司分派现金股利,则股东不得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公司实行股份回购,股东拥有选择权,具有流动性偏好的股东,转让股票取得现金形态的资本利得,而继续持股的股东由于所持股票的每股盈余提升,使个人财富增加,并且相关的资本利得税递延到股票出售时缴纳。我国股息、红利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而股票转让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还未征收,将来需要卖出股票换取现金时只需付出成交额7.5%左右的佣金、过户费和印花税。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股份回购相对股利分配具有明显的节税效应,是优于现金分红的回报投资者的方式。 (五)股份回购是实施“反收购”策略的有力武器 为了维护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公司通常以股份回购的方式抵御恶意收购。大量股份被公司回购之后,其结果是在外流通的股份数量减少,一方面股份回购使得收购方所可能收购到的股份的绝对数量会随之减少,并且由于财务杠杆效应的发挥增强了公司未来盈利预期,导致股价上扬,造成收购方的收购成本上升,从而增加其收购难度;另一方面,股份回购使公司原有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在公司的控制权得到相应加强,也向公司原有股东显示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和决心,有助于获得原有股东的支持。另外公司有大额现金储备就容易受到敌意收购者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动用现金进行股份回购可以减少这种可能性,股份回购消耗了大量的货币资金,财务状况相对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收购者的兴趣,也就是反收购策略中所谓的“焦土战术”。 财务论文范文:谈网络环境下的财务工作 【摘要】网络条件下的财务工作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作者分析了财务网络的现状,并提出了实现财务网络安全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 财务 现状 安全 在当今社会网络极大普及的背景下,国内各财务软件厂商开发了各类基于互联网的财务软件,并逐步深化到每个企业的业务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方方面面,已形成了构架在因特网上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统。在如此形势下,如何做好财务工作并在实际应用中给予关注,成为各企业财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拟从信息的应用和处理、人员要求及网络安全工作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的应用和处理 基于现行的财务处理平台,根据用户的使用范围及企业的保密程度进行划分,把各类信息分为三种:公开信息、半公开信息和保密信息。其中公开信息是应当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是企业自我宣传、介绍的资料以及向股东等人员披露的财务信息等等,把它们放置在企业的主页等公共栏目上,这样任何人可以通过公共的渠道获得;半公开信息指被企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主要是用于企业内部或者特定人员使用的,不便或不必向外界披露的一些资料信息;保密信息则是事关企业的经营计划、重大决策、资金状况等重要的信息。财务工作中产生的绝大部分数据属于后两者。 按照信息的保密程度的不同,财务部门对数据的处理和传播方式上也必须有不同的要求。公开的信息资料可直接放置在企业的主页和公开宣传网页上,并形成系统的文字性资料,方便所有公众知道与了解。半公开的资料则是涉及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如物资、人事等部门,需要共同处理的一些资料,这只能通过企业内部的网络、内部文件、内部资料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并需要办理相关资料的交接和加密手续,尽量控制信息的传播范围。保密信息则涉及企业的重大机密,对于保密的资料信息一方面需要进行加密存放,同时需要严格控制知情人员的范围,确保数据本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在信息的传递上也要保证路径的安全,防止信息的被窃和毁损,还要制定相关的保密制度与措施。以上就是在财务网络上需要进行处理的信息状况。 按照上述分析,企业得财务网应是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其自身的财务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的子系统,它又应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地位,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务必进行隔离,并且严格控制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二、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在会计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工作特点和方式,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财务人员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事业管理人员所认同。此外,各项新制度的不断出台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各种后续教育,掌握计算机技能及网络应用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数量将大量减少,会计核算变得更加程序化、系统化,人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控制和处理信息,使用经提炼的信息。这就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会人员进行管理与培训: (一)加强各种业务的学习,不断丰富更新自身知识 新形势下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既要求软件的开发者具有很高的会计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企业管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财会人员要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在复杂的软硬件环境中有效地应用和完善系统,就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完成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二)财会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既要关注信息的处理,还要把注意力向信息的使用和分析上转变,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信息 (三)财会人员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网络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客观要求。广博浩瀚的信息是人们创新的源泉,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有活力。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脱离传统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的束缚,敢于开拓创新,提出新颖且独到的建议,勤于联想,从而开辟出新的思维空间。创新是提高各企业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不竭的源泉。 (四)培养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性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财会 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主观的处理,而这些数据信息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具有实际价值的。财会人员必须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合法和安全负责任,同时财会人员还要具备很好的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保证不会危害企业数据处理及企业的经济信息安全。 三、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从其本 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 信息安全。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属于网络安全。现今的网络,给企业生产经营、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方面都提高了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给企业财会系统带来质的变革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某些或有价值的数据被滥用、盗用的风险,所以安全性是网上信息的关键所在。目前基于网络基础上的财会系统所面对的突出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企业需要从内部制度和技术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多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从而保证整个财务网络系统安全运行。此外,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应在内部采取一系列奖励与惩罚机制,避免由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财务网络化的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和其他各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和远程处理要求财务系统的开放和数据的共享,这又增加了提高安全性的要求,安全性又成为内部控制的重点。 财务网络安全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内部控制:1.对远程操作实施控制,即实现对远程记账、报账、查账、制表、审核、网上报税等操作实施安全控制。2.对网上支付实施控制,即保证支付信息的机密、支付过程的完整、交易双方的合法身份以及可操作性,实现安全支付。3.对电子凭证实施控制,即控制电子凭证的正确收发、真伪确认、格式转换和安全传递等等。可以说,没有网络安全,也就没有网络财务。 财务论文范文:对农村财务管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去年以来,县纪委在接受党员群众举报和调查办案中发现,70%以上的党员违纪问题发生在农村,农村党员违纪尤其是“两委”班子主要成员违纪原因均涉及村级财务管理,表现为农村财务制度落实、财务监管不能真正到位。针对此种情况,近日,县纪委组成专门调查组,对全县农村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基本状况 (一)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现状。在县农业局设经营管理站,为财政拨款全民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2名,现有工作人员6名。主要承担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三大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项指导”和贯彻宣传农村法律政策、农村经济统计等工作任务。各乡镇、县经济开发区设有经管站,在岗人员共48人,人、财、物属于乡镇政府管理,与县经管站属业务指导关系。 (二)职责任务。经管站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鉴证和纠纷调解;负责农村承包合同仲裁;承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审计;负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状况、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调查、统计和分析;承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负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会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管理模式。一是实行村账民理乡代管。把各村的账簿集中到乡镇农经站监督管理,各村会计将本村当月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凭证,经本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干部分别审核通过后到乡镇农经站或财务结算中心统一记账,农经站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农经站每月将各村的财务收支情况向群众公布。二是实行会计委托制。村集体组织经过民主程序表决后,委托乡镇农经站本村账务,村级不再单设会计,村报账员每月持经本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干部审核后的会计凭证到乡镇报账。 (四)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取得的成效。我县1998年推行了农村财务“双代管、双监督”制度,20__年推行了农村会计制,取消村会计、村出纳,设立村报账员。两项制度的落实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作用明显:一是把村委会、村民小组的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乡镇党委、政府及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遏制了借支挪用、挥霍浪费、贪占集体资财的现象;二是通过对村及村民小组集体资金的清理,账款上划代管,摸清了家底,推进了村务公开的进展;三是村级只设报账员,精简了财会管理人员,节约了人员经费。 二、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账目管理混乱,收入管理难到位。乡镇经管站对各村的正常收入和支出情况把关较严,对村里的其他经济收入,则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个别村收取的承包费、上级部门扶持的款项等,长期在账外循环,坐收坐支,时间一久,占用金额越来越大,清账时交出一大把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单据。表现为截留应上缴款项、账外设账、收入支出不下账、假条子顶账、巧立名目重复报销以及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如大王镇某村原党支部书记李某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安排专人收取村集市卫生管理费, 4年收取了9万余元,不向镇经管站报告,用于请客送礼、为班子成员发放福利。 (二)账册、现金管理混乱,非财会人员经手管钱。一是现金与存款不分。二是村财务中白条抵库严重。三是账本保管不善。不少的村将账本、原始单据等乱丢乱放,容易造成单据的损坏、遗失。四是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其他非财务管理人员直接收支现金。花官乡某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某将上级驻村部门扶持的资金4万元,不交会计记账,自己支出,上级清账时交出一大把支出单据抵账。 (三)财务监控不到位,“零招待”制度难落实。针对前些年村级招待费出现的问题,各地普遍实行了村级“零招待”管理,这对于规范、约束村干部行为,杜绝公款大吃大喝现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一些村特别是经济发展快、经济事务多的村,村的各项财务业务方面的管理根本不按规定执行。有些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置集体、农民群众利益于不顾,用村集体公款为个人谋福利,挥霍无度、大吃大喝,“零招待”事实上变成了“灵招待”。有的将招待费转移变通,有的干脆建立小金库,随意支取,许多情况下,乡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此引发了一些村干部违纪违法/ :请记住我站域名/案件。如我县丁庄镇某村班子成员大吃大喝,欠饭店账太多,村财务无法公开列支,为冲减村招待费的账面数额,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后,将村里的集体资产作价处理,获得的收入不记账,用于抵顶村招待费,然后将部分收支单据销毁,躲避群众和经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构成集体违纪。丁庄镇丁屋村原任党支部书记丁某任职期间截留村集体承包收入15万余元,用于支付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 (四)村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够。乡镇经管部门虽然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村务公开管理制度,但落实不到位,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不能坚持始终。如每月8号要求各村财务公开,10—12号对财务公开情况进行督查,但公开的只是在乡镇经管部门代管的村财务收支情况,检查也是走马观花。有的村将一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事情写进村务公开栏,让群众有避重就轻的感觉,对群众最关心的财务问题只公布几项大的收入支出项目,具体支出项目群众无法知晓。有的村把村务公开栏变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挡箭牌,弄虚作假的盖头。有的村搞企业、抓建设,事前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不听取群众意见,以致问题暴露时群众非常气愤。有的村重公布、轻反馈,这些村虽然公开了一些村务,但是公开后对群众有何意见,有何反映,不能及时反馈,没有真正达到公开的目的。 (五)村财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当前,农村大多数财会人员都是村“两委”指定的,没有经过正式的业务培训,有的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有些村财会人员记账不及时,个别村连续2年没有记过一次账。有不少村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一朝天子一朝臣”,会计跟着村干部走,更换比较频繁,造成村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出现了“断头账”和“年年进行培训、年年培训新手”的现象。个别乡镇多数村财务管理人员不懂会计业务,乡经管站人员只有从头教起。另外,个别村理财小组成员素质较低。有的村理财小组与村两委不合拍,产生对立,导致难以正常处理账务。有的个别理财小组人员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指定,理财过程流于形式,失去监督作用。丁庄镇某村因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差,村领导监管不到位,9年的时间内账外循环收支39万余元。 (六)个别乡镇对农村财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个别乡镇对村干部注重了经济工作管理,对村里的财务管理工作则很少过问。特别是对一些发展较快的村,注重保护其工作的积极性,认为他们经济发展快,工作完成的好,尽管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但认为都是小节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往往是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好村,特别是表面看起来班子比较团结的村,成绩掩盖了问题,这些村往往存有问题隐患。大码头乡某村原任村记账员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先后四次以重复报账的手段从乡经管站套取9万余元村公款用于个人从事经营活动,直至知情群众多次举报才被发现。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个别村干部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一是一些村干部只注重抓经济,忙事务,平时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党纪条规不学习、不研究,不认真领会贯彻,不懂法、不守法。二是为“官”动机不纯,个别村干部当“官”是为了给本家族争口气,图个吃喝,认为村集体财物归自己管,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有的甚至是为了能捞几个钱。个别村财会人员素质较差,有的对财会工作一窍不通,严重影响了村级财务的正常开展,起不到财会人员的监督、核算、管理职能。个别村财会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出于掰不开面子,或出于私心,对村主要负责人的违规做法不制止,不举报,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同流合污。 (二)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相对稳定。但目前有的村财会人员实际上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会人员也跟着“换届”。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还有一些村,在挑选财会人员时,不是从工作考虑,而是完全凭个人好恶,凭感情办事。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拨到会计岗位上来。 (三)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力度不够。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群众无法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个别村对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公开,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乡镇机构改革后,部分乡镇经管站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三是村账乡(镇)审没有落到实处,有的工作人员对代管村上报的支出没有认真审查,在票据上盖上核销章了事 (四)对农村财务问题重视不足。一是认为村级自治,不宜多管。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乡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二是财务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熟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四、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财务管理历来是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滋生腐败、污染社会风气,导致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财务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某种程度上说,关键在于乡镇的认识态度上。乡镇领导要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经管站关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汇报,研究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检查督促村干部严格按章办事,确保各项制度贯彻落实。乡经管站更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认识,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定期对村干部和村财务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村干部素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强化对村干部法律法规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其政策法律水平和管理村级财务的能力。利用村党员大会、党支部会、“两委”联席会议以及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内部监督,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稳定经管队伍,提高业务能力。农村经管人员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者,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质量, 稳定经管队伍有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首先要稳定农村财会队伍。对村报账员的任用、调换、免职等,要履行必要的考核报批手续,坚持任人唯贤,保持会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乡、镇农经站要切实负起责任,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村财会人员进行培训、考试、考核。 (四)加强审计,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乡镇经管站审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把审计关,对村级报来的收支单据,审核人员要审查单据的合理性、合法性、正确性及真实性,对违规违纪的支出单据拒绝入账,审计出的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对照有关制度、规定及时严肃处理。要完善农村财务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制度加强约束,对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的村干部,要进行责任追究,决不姑息迁就。要突出对村里一些临时性收入的审计监督,经管站要严格按照程序,加强监管,及时入账,坚决取缔“小金库”现象,除财务出纳外,其他人一律不准经手钱物,确保从源头上堵住违纪行为的发生。 (五)抓好村务公开,重视实际效果。农村财务公开应严格按照农业部、监察部颁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办理,做到农村财务公开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实行村务公开,要从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村里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向群众公开,即除了按有关规定每年两次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外,遇到突发的重大事项应随时向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以保证公开的时效性。公开的内容必须保证真实性,不能摆花架子、走形式,搞假公开;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搞半公开;更不能借口维护稳定,拒绝公开。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重点应包括土地承包、宅基地规划、电费电价、干部工资以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它财务事项。要加强对财务公开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对公开未按规定程序、内容不规范、搞形式化的村要采取措施,责令整改,对不进行财务公开的村要追纠村干部的责任。同时,要重视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做到“给干部一个清白、还群众一个明白”。 (六)强化职责,民主理财。一是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强对村民主理财小组人员的管理,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让民主理财小组有效行使监督职能,发挥监督作用。实行民主评议制度,对群众不信任的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要坚决及时撤换,选拔那些公道、正派、责任心强,群众信得过,敢于抵制不正之风的村民为理财小组成员,为村集体把好关、理好财。二是充分发挥民主议事会的作用。凡村里的重要事项、重大支出都要召集村民代表、民主议事会成员、村“两委”成员研究决定,集体决策,决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七)完善制度,注重实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原有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不完善的进一步完善,不适宜的坚决清理,做到有章理事。实践证明,现在已经推行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制度、村干部补贴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乡镇记账制度等都行之有效,且便于操作,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做到不折不扣落实执行的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区别不同情况,对村级一些必要的开支,可实行村级开支限额审批管理。如村级招待费问题,可以借鉴外地的管理办法,按照村里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规定一个合适的数额,把为集体办事(如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外援资金、洽谈招商项目等)、有利于村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必要接待与公款吃喝、挥霍浪费区别开来,变“堵”为“疏”。 (八)加大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应当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两手都要硬。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要提高思想认识,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严肃查处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案件;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侵吞公款公物、中饱私囊的案件;与民争利,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同时,以案说纪,以案说法,查办一案,教育一片,搞好警示教育。 财务论文范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逐渐增大,财务管理方面理念落后,财务管理问题得不到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不能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资金计划、运用、分配的功能,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寿命周期较短、生存能力较差。绝大多数企业忽视了财务管理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而片面的去提高企业短期经济效益。 1.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较慢的城市。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让中小型企业迅速涌现。中小型企业的特点是领域广、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经营灵活,对劳动者劳动技能要求较低,大部分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较多的社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促进经济结构化调整 在我国,市场代替计划行使资源配置职能的过程中,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小型企业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中小企业的兴起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国企和集体企业的萎缩,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这些调整对于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一般为私营企业。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接收农业富余人口的数量也大大提高。私营中小企业在推动着我国工业化,以及三大产业,在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深化产业分工,促进技术创新 通过对社会分工理论的研究表明,细化的分工既可以促进一个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水平,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伴随,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与各大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小企业为大公司提供了配套中间产品和相应配套服务,从而找到了其新的盈利空间,与大公司形成了双赢局面,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不可忽视的技术革新能力。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中小企业每年申请的各项技术专利,从数量上占据了绝大比例。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产业中,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大大高于大型国有企业。 A公司2001年成立,属于中小型企业,主要经营房顶安装工程施工,生产铝合金门窗、防盗门等,其注册资金四百万人民币。A公司属于典型中小型私营企业,具有此类企业的一般特征,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中小企业共有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A公司的正常持续经营。以A公司为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金短缺,融资能力差 制造业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企业资金占有量一般比较大,因此需要充足的营运资金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A公司为例,就需要大量存货以应对旺季的批量销售,因此这些时期公司存货大量增加,在短期之内无法转化为销售额,致使大量存货无法变现,在此期间A公司就需要足额资金。在A公司注册的前几年,由于融资渠道有限,额度较少,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限制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扩大生产规模,须建立在有充足资金这一基础之上。所以,自一零年,A公司开始努力争取银行信贷。但是,A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难以获取银行贷款。从一零到一四年期间,A公司表现出来的资产负债率都较高。这是我国政策方面的原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房贷相当谨慎,像A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低息贷款,甚至难以获得银行方面的贷款支持。其原因主要是高企的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的融资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获取民间信贷成为公司在短期内融资的有效途径。A公司虽然通过民间借贷暂时在短期内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但却大大增加了其融资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 2、账务不清,无法反映真实经营情况 A公司生产经营相对简单,主要是采购、加工、销售,生产则根据市场和客户的要求生产各种门窗。在销售环节,除了少量公司直接销售外,大多数是由经销商来销售。贷款结算主要是以现金的形式,整个采购过程的账期一般是60日,销售过程是款在货先的形式,A公司销售途径较为单一。早期A公司是朋友合伙建立的,其决定权主要在这个朋友圈中。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股东之间的利益与决策观念发生不同,产生一定的矛盾和摩擦。由于缺少有效管理,曾发生过出纳人员利用现金收款,以开具收据等方式给客户回扣,在短短一年内竟贪污高达10万左右。此外,企业的财务制度主要是注册时为了应付制定的,不具备系统性和操作性,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缺少真正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实际财务工作中,经常有工作人员不按规章操作,财务凭证填写不及时,凭证丢失,账证不符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3、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A公司作为制造业,大多数人员构成为工人,工人的学历普遍较低,管理方式是粗放式管理,因此A公司的员工流动率也较大。在A公司财务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49%,将近一半,说明其整体学历偏低。大专学历占了33%,本科学历占17%,而研究生学历仅仅占1%。这些数据说明A公司财务人员整体学历较低,其业务水平受到不同程度制约。A公司财务人员从学历看主要为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结构,虽然也有一些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但由于是刚进公司,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如果让这些新人独立挑起财务部门的重担,还需培养一段时期。A公司的财务工作是由一个 主管财务的副总负责的,这个副总是公司最早成立是的股东之一,虽然其在公司内部的影响力和威望在公司早期的财务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其专业知识方面匮乏的弊端逐步显现。副总之下的财务主管是一个有着多年经营的老会计,但不具有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因此,A公司从上自下缺少一个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思路和模式。1、建立系统且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同时,勇于突破家族式、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意识,勇于采用先进、合理的管理方式财。在构建财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应在员工能力和企业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运用ERP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并建立于此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从而实现财务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无论是基础会计工作流程,还是审计工作都能做到科学、有序。这样不但让具体工作有科学的操作规范,而且能促进企业内部之间相互合作、明确分工,进而推动公司财管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同时,也能形成科学严谨的财务资料,这些财务资料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依据。 反之,如果企业自身条件非常有限,难以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或财务部门人员很难适应电算化条件时,企业负责人应通过引入“公共财务总监”的方式进行改善。引入后企业可以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得到专业的指导。通过研究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节之后,“公共财务总监”能给企业带来专业的策略。这种形式对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非常适用,可以用较小的成本获取最为专业的财务管理思路。当然,很多中小企业是不愿意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透露给外来人员的,而且这种思想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从企业发展的长期来看,随着企业老板的思想逐渐开发,市场逐渐规范化,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其中,借助于第三方的力量充分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促进中小企业良好发展。 2、拓展融资渠道,从多角度考虑融资方式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出于自身信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向企业提出贷款担保或抵押的要求,中小企业在得到担保机构的支持之后,更有利于银行贷款的到位。为此,中小企业需要努力提高资信程度,在还贷、担保、抵押方面,提升自身信用。 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问题,应积极寻找其他渠道筹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积极采取融资租赁方式。融资租赁在欧美国家早已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购买大型设备时可以以融资租赁的形式,不但能缓解短期的资金压力,而且不需要进行担保和质押。如果融资租赁形式在我国中小企业能够推广,势必大大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推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民间金融。首先,发放贷款的公司或个人和接受贷款的公司一一对接,提高了融资效率。其次,发放贷款方与接收一方达成意见可直接放贷,不需要第三方经手。最后,如果接受方不能按约定时间偿还贷款,则担保公司进行全额偿还,降低了贷款发放一方的风险。 第三,应收贷款抵押。这种方式可以迅速获取资金,其机理是应收账款质押担保。中小企业可以将没有到期的应收账款进行抵押,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向银行借款,还能向企业和个人借款,非常灵活。 第四,政策性融资。中小企业应当充分把握地方政策,结合自身产品特点争取政府各种补贴和优惠的融资政策。 对于A公司来讲,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更新主要股东的融资理念。A公司的股东如果无法扩大资金来源,公司的发展必定受到限制,无法扩大公司规模。所以A公司的一些保守的股东应改变其狭隘观念,开放融资理念,吸收更多资金注入公司,进而实现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双赢的结果。 其次,A公司应加强与银行的联系。如果可以获得银行的信任与扶持,则公司的一些短期借款可以转成长期贷款。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还贷压力。为此,A公司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规章,并严格遵守,对外树立诚信形象。 3、合理设置财务岗位,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是财务管理职能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即便拥有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先进的硬件支持,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也很难实现高效的管理。只有合理科学的设置财务岗位,规避风险,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才能够降低公司面临舞弊的风险。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者由企业早期股东担任,意识较为落后,习惯专断专行,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发挥。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吸引力相对较弱,想在人员招聘时吸引优秀的财务人才十分困难,同等条件求职者肯定选择大企业。中小企业也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执行力激励机制灵活等等。 针对A公司财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A公司应当科学设置财务岗位,关键职务不能混岗。公司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所有财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公司提高财管水平的相关措施。A公司应定期培养财务人员学习财务管理知识:聘请财务管理专家来公司实地讲学;进行财务业务培训考核;定期召开财务工作会议。 综上所述,A公司在今后财务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等方面应当制定完善的计划,这样才能建立一支专业硬、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 财务论文范文: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问题研究 网络的出现是全球IT领域继PC机后的第二次产业浪潮,它带来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大量的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迅速传播,将世界原有的有形界限全然打破,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深远的。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逐步以电子方式进行,实现数字化管理,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型企业系统开始出现,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人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信息化社会的商务模式,是商务的未来。网络财务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掀起了会计史上的一次新的革命。在这种大气候下,用友集团率先提出“网络财务”的概念,并公开了“网络财务”战略,深圳金蝶也公布了“网络财务”战略。本文对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网络财务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集团型企业对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它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了财务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方式,财务数据也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作为把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可以说是会计电算化的未来,也是财务会计的未来。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产生的,即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网络财务的出现,并带动了网络财务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因特网和WWW技术为电子商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更为网络财务的产生建立了技术前提。网络财务依赖于电子商务技术,其技术水平也必然还要随着电子商务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中,电子支付、电子查询、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给网络财务的发展以有力的支持,为网络财务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电子商务技术每前进一步都会为网络财务技术带来有益的促进,如电子商务技术中,电子加密技术的发展,必然使网络财务受益匪浅。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在结算、付款、物流系统方面的缺陷。因为电子商务的实现势必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财会业务往来,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支付、清算和税务等对外的财务往来业务,这是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因此,电子商务将不得不面对着支付手段和运营信誉的考验。从技术角度来说,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能够支持电子商务的财务软件系统,自动无误地帮助企业完成这些工作,这套基于WEB技术的财务软件系统就是“网络财务软件”。 所以说,电子商务不仅需要有互联网作为物质基础,而且还需要有功能强大的“网络财务软件”来支持其运作。可以说,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这是因为,其一,网络财务能够支持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协调业务。从内部的协同来看,网络财务使得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能够协同进行;从外部的协同来看,网络财务使得企业的网上询价、网上催账、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等工作与其他企业和社会部门的工作能够协同进行。其二,网络财务能够支持电子货币,这是电子商务实现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支付过程是整个商贸交易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双方实现商贸交易的目的,而电子货币的出现解决了诸如支付效率、支付质量、支付信誉等令财会人员头痛的难题。 网络财务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和远程化,其技术保证一方面来自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另一方面则来自保证网络安全的软件和硬件整体方案,这一切充分保证了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物流、付款、结算的顺利进行。一旦电子商务的关键性难题得到了解决,电子商务的全面实现与普及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网络财务概念的推出是一场企业运营与管理的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形式上看,网络财务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从桌面走向网络,体现在财务管理空间、时间和效率上。空间上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从企业外部走向企业周边。时间上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走向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显然,财务管理时空的改变从本质上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也拓展了电子商务的应用深度,这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从内容上看,网络财务解决了电子商务的目标环节,即支付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为电子商务的普及扫清了很大的障碍,这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或许,不久的将来,当网络财务全面展开时,企业决策者将不会再为电子商务中出现的贸易信誉、质量与效率而感到忧心忡忡,疑虑万千。 可以看出,网络财务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使电子商务的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网络财务的出现,使企业在网络上实现的经济行为更多,更有可靠性,因而,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信心也更足了,企业会把更多的经济业务放在网络上,也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财务在技术上和学术上的客观要求,会给电子商务技术带来许多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不仅会给予网络财务领域技术前进的动力,更会给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电子商务是商务的未来,网络财务是财务的未来,二者都是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的形势下,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产生的。可以预见,在将来的社会中,网络财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产物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剂,必然导致电子商务技术发展水平的新局面的产生。 二、网络财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全球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工作者大伤脑筋。 1 .基本硬件设施问题 众所周知,基本的硬件设施是保证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正常运行的物质条件。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只有金融网与商业网互通,才有电子货币流通的可能。我国目前金融业自身有的没有实现完全的电子化,全国性的金融网络还没有形成,商业电子化又落后于金融电子化,有的甚至还没有起步。所以,在大规模的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网络形成并正常运行之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至少它的生存、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成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设施条件:第一,整个企业社区的局域网建设要达到一定水平;第二,国内要有大面积的广域网;第三,实现Internet和Intranet的改造升级;第四,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完备;第五,实现电子货币的流通,如IC卡等;第六,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成功,IT技术能解决的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问题,商品流、物资流和社会的基础建设有很大关系。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形成闭合的全电子化的循环,这样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才有意义。 2.信息意识和观念问题 国内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因互联网络和银行系统联网建设滞后,金融管理部门意见不明朗而进展迟缓,人们也习惯于等待政府部门出台新的管理细则和技术标准,形成了现在这种不因商业利益而动,几乎无视贸易发展原则的窘迫局面。 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似乎还只是技术专家讨论的学术问题,很多企业面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总是持观望态度,不愿尝试。惟恐企业和地区的局部利益受损,只愿做信息的使用者,不愿做信息的提供者。 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我国,这一点尤为重要。企业要考虑如何将传统意识向现代化信息环境转移,充分意识到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21世纪的运转结构是以网络为基干的计算环境,21世纪的经济应该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各阶层人员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要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看成是神秘的高新技术,不要把它当作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更不要等到单证传递与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所有的标准已经统一以后,才考虑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那样将远远落后于先行者,有可能失去竞争能力。 另外,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认识观念上的转变。例如,在采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系统后,制造企业最基本的工艺、生产以及库存过程等许多原来的“内部”信息将公开给销售商,作为制造企业是否愿意打破原有的“围墙”,让相关的外围关联企业真正参与到业务中来,的确是一次文化观念转变。再比如,网上购物不直观,顾客缺少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眼看、手摸、耳听”的购物习惯已根深蒂固。用户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意识淡薄,很少有这方面的需求。 3.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的最大制约。没有网络交易的安全,就不会有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发展。从最初几个具有实验性的网上电子交易到完全成熟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这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而且要使这种想法让顾客相信,并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网上通过银行调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安全问题成了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全面发展的一个难关。 Internet的诞生并不是因为商业目的,而是为了能方便地共享信息资源。所以,Internet的TCP/IP协议及源代码的开放与共享是合理的,是适应当时需要的,但要在Internet上进行安全要求很高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活动,也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因此,人们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泄露。即商业机密的泄露,主要包括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内容被第三方窃取,交易一方提供给另一方使用的文件被第三方非法使用等情况。第二,纂改。即商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电子交易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他人非法修改、删除或重放,这样就使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身份识别。涉及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中的两个问题:(1)如果不进行身份识别,第三方就有可能假冒交易一方的身份进行破坏交易、败坏被假冒一方的信誉或盗取被假冒一方的交易成果等活动。进行身份识别后,交易双方就可以防止“互相猜疑”的情况。(2)“不可抵赖”性。交易双方对自己的行为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能不能对此予以否认。进行身份识别后,如果出现抵赖的情况,就有了反驳的证据。第四,信息破坏。这也涉及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中的两方面内容:(1)网络传输的可靠性。计算机网络的硬件或软件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导致交易信息传递的丢失与谬误。(2)恶意破坏。计算机网络本身容易遭到一些恶意程序的破坏,而使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信息遭到破坏。如为数众多的计算机病毒、神出鬼没的远程监控软件(黑客软件,如BACK OFFICE、特洛伊木马、YAI等)、臭名昭著的计算机蠕虫和恶劣之极的逻辑炸弹等,如今都成了计算机网络世界的公害。 利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来非法获取信息、攻击网站的黑客,是目前Internet上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他们非法闯入军方网站或世界知名站点,或散布耸人听闻的消息,或盗取大量重要信息,其中有数以万计的信用卡账号和密码,有极为敏感的核试验数据。更有甚者,根本就无所谓获取,只是用自己的高超技术将目标网站击毁,使其陷入瘫痪,给网站经营者和消费者造成巨大的损失。2001年初,世界几大著名网站如Yahoo(雅虎)、AOL(美国在线)、Amazon(亚马逊)、Sina(新浪)、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等均遭受邮件炸弹的疯狂袭击,遭受袭击的网站几小时甚至几天陷入瘫痪状态,无数的消费者和网民无法登录网站,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 4.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但是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应用绝不是简单地购置一些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制定一些标准,建立一些通信网络就能实现的,它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人才和教育问题在电子商务及网络财务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人才和教育问题解决不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应用就不会顺利实施,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所需的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技术服务支持层、一般管理人员层和高级管理人员层。 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技术方面,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目前的情况是,程序员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已有的教育手段基本上能满足需求,但是系统管理员一级的人才还比较缺乏。在我国,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更是十分缺乏,而培训费用又比较高,造成目前很多系统的管理员水平不高,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工作,像安全性调整、性能调整等高级管理工作都很少进行,这也使得国内的不少系统都存在安全性的隐患。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他们是企业或部门中的一般管理人员,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并不关心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技术细节,而只需知道如何在电子的方式下开展工作就足够了。但是,目前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层次人员的需求。第三层次的人员即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目前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考虑到这些人员。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应该懂得一些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方面的知识,诸如如何使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有利于企业竞争等。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问题解决不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应从三个方面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1)在实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应用时,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教育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教育问题,避免或少走国外在应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时由于教育问题而走的弯路。(2)继续目前的各种教育手段。如研讨会、培训班及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杂志等进行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意识等。(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培训工作。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但实际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系统由于涉及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关键数据,只能由专人操作。因此,在培训时,如果一方面传授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员在一个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仿真(模拟)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效果就会大大加强。 财务论文范文: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纵观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财务管理学科的历史性飞跃,无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作为企业理财活动的主体,财务管理必然要受其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就需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革。创新是中国财务管理发展的契机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管理 影响 对策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吴季松教授给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产生的,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从总体看,财务管理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主要内容包括:流动资金的投放与管理,主要解决合理配置各项流动资金,保持良好偿债能力和提高赢利能力两方面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以确定建立在现金流量比较之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对外投资决策,以确定在投资报酬与风险程度合理平衡前提之下的对外投资方案;等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将引起政治、社会的全面变革。其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经济被普遍认为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带来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发展态势。新经济环境的出现,使传统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并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一是网络经济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服务业市场的扩张,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的约束,全球购并涉及更多领域。这些使得理财环境更具多元性、层次性、风险性,更为复杂多变。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也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2)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企业的组织形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组织结构扁平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由单一的低附加值向低能耗、高附加值、多样化、创新型发展;市场营销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营销向开放的、国际的市场营销发展;知识产品已成为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它与制造成本没有必然联系,也不随制造成本上下波动,知识的重复使用使产品中的物质消耗在产品价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企业的资源供应,由原来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变为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三大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 2、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普遍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理财的最大目标。我国先后经历了从“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保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演变。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再到“超利润目标管理”的转换。 财务管理目标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物质资本的地位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上升并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信息上网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查到企业的财务信息,而大量潜在股东都会因此实施投资计划,企业股东的数量会扩大,股权更趋分散,因而“股东”的概念更趋模糊化。企业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和数量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同时,知识经济社会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利益。因此财务管理要考虑所有有关利益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企业及企业与外部各方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目标,进而追求“前瞻经济最大化”。 3、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 (1)对企业财务筹资的影响。筹资主要是指财务资本的筹集,主要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和债权人的融资。传统的筹资仅限于国内,而且筹资只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筹资的功能也不仅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而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 (2)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企业传统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控制很低。知识经济下,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财务管理的内容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 (3)对企业财务收益分配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收益分配取决于资源的占有关系。在工业经济社会,实行按资本分配的制度;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化劳动创造着更多的价值,知识是企业成长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由知识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理应以投入的知识量为主要依据,“按智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收益分配的主要模式。 4、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社会,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形式的知识资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相对于传统的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大,而且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企业风险因此增大。 (1)生产经营风险提高。生产经营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方面。生产风险是由于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市场风险则是由对市场应变能力弱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货币风险。当然,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会加快,货币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 (2)财务风险加大。按目前理财活动的内容来分,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这里主要分析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知识经济下,金融业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对市场的监督也将进一步规范。企业能凭借良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增长获得资金,而企业筹资时还要受到各种保护性契约条款的限制,这无疑会增加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另外,知识经济使企业的行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首先就是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因为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企业人员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其来源、特征、构成和表现形式 ;二是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认可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 ;三是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的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条件,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利润。 2、调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许多不适应处。首先,它仅考虑了企业的自然资源和传统财务资源,忽视了企业的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其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狭隘主义”,仅考虑了经济效益原则,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3、改革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投资、筹资以及风险问题等比较突出时,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新的财务管理内容应包括:筹集知识取代筹集资本;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不再以投入资本为中心;创新财务评价指标,表现在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将从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效益,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将由利润计算转向增值计算。 4、应对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转向多样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该正视财务风险,要控制和化解财务风险,为企业减少损失,赢得最大的收益。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的相应措施:分散、转移、转嫁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适时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加强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制度;等等。 5、调整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性贸易日益频繁,企业财务机构与管理人员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生机,必须利用一切技术,全面掌握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对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可采取调整财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以及建立员工激励制度等措施。 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它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丰富了财务管理内容,改变了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式和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管理重心由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转向无形的人力资本管理,实现了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财务管理范围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因此,企业应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把财务管理放在管理中心位置上,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再认识、再改革,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财务论文范文:学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路径 中小学学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以提高学校运行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对学校的运行活动进行管理,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存在着“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紧密联系。 管理会计是针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而财务会计是将学校运行活动的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核算,两者的管理对象都是来自于学校运行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中小学学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不仅可能,而且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提高校长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水平 一个单位,即使内控制度再完善,会计人员的专业和职业素养再高,如果得不到领导的合理管理,也很难做出成就,所以是否拥有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是关系管理会计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者,是学校发展的领航者,他的管理思路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现在相当数量的学校校长对管理会计知之较少,更不用说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因此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管理会计意识,既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中的重要地位,为会计人员行使管理职能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又要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注重对自己在管理会计方面知识的充电,使自己听得懂或者看得懂管理会计的术语,从而及时更新会计理念和知识结构,积极拓展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指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将业务分析、运营分析、战略分析、财务分析诸方面合二为一,把战略思维、管理思维以及财务思维有机统一,有效推动管理思维传达渗透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当前,学校会计的工作重点始终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机械性完成记账、报账等工作,难以满足“为学校管理团队提供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的需求。因此,学校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会人员进行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完善理论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知识层次,并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业务学习来进一步系统地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细化会计的基础工作 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此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与数据的共享。 一是要对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原始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列出详细的目录清单。二是财务会计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综合管理会计的需要,对原始的清单目录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将双方所获得的数据再次加以整合。三是可对记账凭证作一些必要的修正,如增加备注栏,给予一些记账原因必要的说明等。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在明确学校各级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在制定上要严格按准则要求与上级指导,在执行上坚持原则,发挥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保证内控程序高效发挥,使内部控制充分结合会计系统运行,保证管理部门执行经济业务和完成工作的职责。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会计的模式和运行,让内控系统与学校会计系统充分结合运行。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内控系统为会计系统提供依据与标准;另一方面,会计系统把内控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有效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明确责任,考核业绩。 财务论文范文: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论文 一、现状 我国众多机械化制造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都是一些大龄的职工工作,没有青年血液注入,整个企业的工作没有激情,生活没有活跃度。 二、现今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机械制造企业的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成本上由于财务管理没有及时更新本该可,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够得到良好的效益。虽然在现在社会改革开放的有力条件下,许多的企业进行了扩张和一个升级,但是对于机械制造的企业却是缺乏了应该有的活力,企业制度陈旧,管理方式单一,这些都导致了机械企业制造企业接近了发展的边缘。存在有以下的一些问题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在资金的账目记录上存在严重问题 由于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不善,导致了招收的会计的工作技能不过关,不能够快速,有效的管理好企业中该有的账目,有的机械制造企业甚至存在着会计职位空缺的这一现象,管理制度不够,监督力度不够,都导致了企业的坏账,错账居多 (二)管理不切实际,投资没有规划 现在的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于改革之前的一个作坊式的水平上,不能够有效地规划好发展企业本来拥有的资源,也不能有效的发展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的价值,仅仅是追求的是保守,没有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投资上没有专业的人士介入,盲目的投入资金引进一些没有实际应用的技术,导致了资金的浪费,甚至达到了入不敷出的困难地步。 (三)资金管理存在重大问题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能否合理的将现有的资金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考虑到问题,但是许多机械制造企业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注意到资金运转的处理不合理性也是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知识盲目的追求的是制造大量的成品,却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金来投入,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时刻得不到提升,让企业的运营难以维持。 (四)费用管理无计划 许多的企业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公款吃喝的现象,虚度偶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利用自身的才能发展企业,反而是借机公款消费。 (五)成本管理不合理 在企业采集购买原材料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导致不能够正确的,适当的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材料,导致了许多材料的多余的废弃问题,还存在着设备维护,物资处理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 三、解决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一个标准的成本制度 具体为三个方面:1.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就是要求在合理的准确的估算下,对所要花销的资金数额有一个大体的估计,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控制公款吃喝等问题,也能够为下一步资金的运作提供一个参考。2.成本差异及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成本的差异才能够更有效的合理选择成本的来源地,进一步的节约成本的开销。3.差异处理。成本和产品数量计划上总会有差异,所以要计算合格差异,具体控制这个差异的波动范围,实现产品的利益最大化生产。 (二)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一定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的进行统筹安排,实现整个企业的整体的财务集中制度。在财务的运作方面,一定要招聘专业合格的会计师来进行财务账目上的一个整理,而且得对他们进行一个思想的统一培训,不能懈怠,要拿出工作激情,对财务管理的各个部门要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分配,具体的工作分配到每一个具体的科室来处理完成,这样的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财务和企业的实际管理相互交错的一个复杂局面,能够有效的改善机械制造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之所以要解决这个全面预算的问题,那是因为它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首先能够有效的减少公款贪污的现状发生,还能够具体明确的规划处各个部门的资金上限,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摩擦,这样一来能够增加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利[!]于分工合作。那么如何做好这个呢?就需要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设立相应的不蒙机构对这些财务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专门负责编制、审定和组织等工作,子公司一定要在主公司的管理下,不能够子公司脱离管理。 (四)建立财务监督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有企业的制度,来设立一个财务总监的岗位,从专人专职这个角度上来进行机械制造财务管理的升级,然后健全完善企业的每部分的财务监督制度。 四、结束语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浪潮推动下,无论曾经企业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机械化企业都需要面临的就是在企业财务上的一个改革,模式上的一个创新,资金使用的一个明确分配,只有这样,机械制造企业才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屹立于企业发展的浪端。 财务论文范文: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思路和对策 摘要: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稳定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农经部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摸索出一些好的方法。但由于缺乏有效和有力的长效机制的保障,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前清后乱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文章就如何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财务;规范化;思路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当前已是刻不容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已显得相对滞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迫切需要进行规范。如何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考核,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一是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做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保持财会队伍稳定。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 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的财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从而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农民也不必为财务问题而上访,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干群关系将更加密切,为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各级乡镇领导都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农村财务规范化就是要求村级的各项收入、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部门对农村拨付的资金,都要规范缴付手续,统一管理,有效监督。这样可使村级收入管理得到加强,有效遏制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村级各项支出均在村财乡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使用,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和透明,不仅避免了资金使用的盲目性,还可有效地杜绝挤占、挪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是搞好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这两个新制度。新《制度》针对目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 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针对财务管理现状,从财务收支结算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财会人员与岗位职责等方面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要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以及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集体资产台帐管理、票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会人员岗位职责、报账员岗位职责、会计人员管理,村组干部离任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多项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同时,严格执行村级重大开支由村民商定的原则,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真正落实到实处,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总之,我国农村发展正处在结构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农村综合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从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只要各级领导和部门,支持和重视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会计法》将得以有效实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农村社会稳定将会有所改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财务论文范文:浅谈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允当披露 [摘要] 为保护获取会计信息处于不利地位的投资人和其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现行制度和准则也要求企业披露越来越多的表外信息。然而,现阶段我国表外信息的披露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量相比,信息显得不足,从信息相关性看,信息又显得过多、过滥,产生信息无效。二是从信息提供者角度看,又面临信息提供成本的问题,导致其不愿提供更多的表外信息。因此,如何规范表外信息的披露,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实现表外信息的允当披露是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表外信息;相关性;允当披露 一、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地位 企业提供财务会计的信息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表内确认的方式,用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进行列报;二是以附注、括号内的说明、旁注、补充说明等表外披露的形式揭示会计信息。由于表内信息的确认,要求严格遵守统一的确认标准,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信息所传递的含义,了解经济事项变动的原因,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的信息。但因受固定的格式和项目要求的限制,导致许多不符合确认标准,无法在表内反映。因此,仅靠表内确认的方式列报信息通常会使信息披露不充分。IAS1提出,企业财务报表表外应以附注的形式提供:1.关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以及选择并运用于重要交易和事项的特定会计政策的信息;2.披露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但不在财务报表的其地位置反映的信息;3.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却是必要的附加信息。与表内确认的信息相比,表外信息具有内容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但又不符合会计报表要素定义的或表内难以充分表述的信息。因此,对企业核心信息且又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应采用表内确认的方式列报;而表外信息是表内信息的补充、解释、延伸和扩展,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相关信息。 二、允当披露的理由 表外信息已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各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也要求财务报表表外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也使得表外信息的披露呈日益膨胀的趋势。因此,现阶段应重视表外信息的允当披露问题。表外信息允当披露的理由是: 1.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约束 信息披露成本是指在提高或扩大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也包括因改进披露形式而付出的成本。信息披露的收益表现为信息使用者获取的信息是否对其决策有效。面对企业存在的大量经济信息,由于受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所需时间和成本的约束,财务报告不可能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这样不仅会使会计的成本过高,而且可能使财务报告内容重点不突出、逻辑不清晰,会使许多不了解会计决策、会计方针、会计程序等会计专业事项的投资者产生误解或无所适从。 因此,我们在决定某个交易或某个报表项目是否应详细或单独在表外进行披露时,在考虑信息相关性和充分性的同时,应按成本与效益原则进行允当披露。只有当收益超过信息提供的成本时,我们才应选择将其列报或详细列报。即对重大事项应充分、详尽地披露,对一般事项则只需简略说明甚至不披露,而不能事无巨细,一概披露。当然,我们也应注意不能以成本与效益原则为借口,不披露、漏披露和不按规定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 2.对企业利益的保护 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某些表外信息甚至比表内信息更有用,因此,为保护好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企业应在表外披露能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所需的全部重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应注意处理好公开财务会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避免披露使其竞争对手得益的信息,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做到允当披露。一方面,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表外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必须充分意识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必须严加保护,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做到既充分又适当,内外兼顾,不失偏颇。 三、允当披露的实现 (一)正确理解相关性 表外信息价值所在,就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然而,表外信息应与谁的需求相关?表外信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吗?相关应达到何种质量标准?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各国的实践看,表外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存在相关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量相比,信息显得不足。另一方面,从信息相关程度看,某些信息又显得过多、过滥,产生信息无效。 由于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限制,现行财务报告提供的表外信息实际上还无法满足每一个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求,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不同信息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提供者所能提供的信息进行权衡的结果。在权衡的过程中,必然会多考虑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主要信息使用者的确定,又直接会影响表外信息的披露。如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曾将国家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信息使用者,认为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财务报告的列报很大程度上为了交待企业的委托责任,财务报告列报的信息主要是反映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对预测性的信息和或有事项等相关信息未给予充分重视。而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将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使用者单独提出。从相关准则和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是将投资者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为了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制度中要求对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必须采用确认或附注中披露的方式予以反映。因此,表外信息的相关是无法满足每一个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它更多的是与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 相关性的判断和理解,还应注意其质量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主要由三个因素所决定: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预测价值是指信息披露能够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反馈价值是指信息披露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判断过去预测的正确与否,从而有助于使用者证实或修正过去的预测,这一特征着重反映过去信息的有用性;及时性是指信息的披露在失去有用性之前必须到达使用者手中,这是信息相关性的重要条件。认识及时性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问:信息若更早提供是否更为有用。 (二)协调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关系 表外信息的披露除了应注意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外,还应注意协调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使表外信息作到允当披露,为此应做到两点:一是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披露要求,对必须披露的内容应严格遵守规定;二是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信息或披露后会对企业造成 重大伤害的信息,可以不披露。但企业同时不得任意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回避披露义务或故意不披露一些对评价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的信息。这也要求我们在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对可能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内容作一界定和规范,当规范要求披露,而企业又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的信息,应请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进行认定,以减少企业选择性披露的空间。 (三)表外信息应实现有序披露 随着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报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表外披露的补充说明、解释性的信息已越来越多。财务报告使用者经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重新排列和整理。因此,为帮助信息使用者能更便捷、清晰地在掌握企业的重要信息,表外信息应有序披露。有序披露除要求报表附注中的解释说明性事项应和报表中的项目进行一一对应按序披露外,还应按重要性原则将重要的、需特别提供信息使用者注意的信息放在前面显着位置反映,而对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可放在后面披露,使表外信息披露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表外信息应贯彻强制性披露和选择性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在许多国家,公司的表外信息不仅限于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不少公司的大量会计信息是基于公司管理的目的而自愿披露的。因此,企业表外信息的披露不仅受外部强制性规范要求影响,还受到内部管理需要方面的影响。外部强制性披露规范制订的目的是保证表外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对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它对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展示公司未来和真正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财务论文范文:浅谈新形势下怎么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难度加大,企业自身规模扩大的需求都需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是企业决策层与企业财务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更新理财观念开始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财务管理知识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受传统理财观念的深刻影响,更多的企业决策者与财务管理人员在分析财务问题与财务现象时难以正确进行裁决与处理,旧理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导致其停滞不前,管理落后。因此最大限度加强财务理念的更新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下面就常见的传统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分析。 1.财务管理中的泛管理理念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常常要用到泛财务管理理念,泛财务管理分为硬财务管理与软财务管理两种类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源理念,不单单是有形的资产更包括无形的财富,传统财务资源理念简单地将财务资源定义为有形资产存在片面性。当前的研究数据表明,无形资产也叫做知识资源又具体划分为市场、知识、人才及组织管理四大类型,企业的竞争力与前进动力往往与知识资本的拥有量息息相关,因此知识无可置疑成为企业资源结构中的主导者,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真正明确财务管理中的泛资源理念,切实加大对知识等软资源的关注与投资才能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财务管理中的人本理财观念 作为社会的主体,知识时代背景下,人们不仅仅关注物质的获取,更追求精神的满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该思想下就衍生出了人本理财观念,该理念指导下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员工当作成社会人,属于单独的社会个体而不仅仅是经济人,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重视人才,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让其能够自觉地,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变成企业的财富。 3.财务管理中的全员化观念 企业作为整体,涉及到的每位人员都参应该具有理财观念。全员化理财观念作为对传统理财观念的颠覆,具有时代意义。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推行全员化理财观念是发挥全员积极性,实现企业民主化的体现方式,其旨在调动企业中每个部门,每个单一个体的参与热情,使其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财务人员在拟定财务预算时应紧密贴合实际,杜绝凭空想象,真正实现财务预算与计划、生产及市场开发等部门的有效衔接,在完成上述准备后制定全面而详实的财务预算与风险防范措施。在纵向范围内进行内部核算单位划分,对财务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实现各个部门及负责人的贯彻落实,定向管理能够增加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人人树立起必要的责任意识。 4.风险理财观念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必然要涉及到风险理财,而想做好风险理财必须提前树立风险理财理念,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必不可免,企业向更大程度与规模发展必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如果投资企业进入稳定发展中,其风险投资往往获得巨大的利益回报,实现更大的企业经营利润。目前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是高科技产品与技术,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其具有高收益性的同时因为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较高的风险。受利润的吸引,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往往忽略了其风险性,是的企业的风险投资在无形中逐渐加大,因此树立正确的风险投资观念,正确处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投资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5.财务管理信息理财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受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其必须第一时间获取市场动态,抓住发展契机。而此过程的实现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中信息理财。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数字技术为先导、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革新,真正加快了信息传播、处理及反馈的速度,真正缩短了交易与决策的时间,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财务管理,仅仅抓住财务管理三环节,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 财务管理工作步骤中的一般程序也叫财务管理环节,任何环节的失误都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的财务管理成果。如果缺乏明确的执行流程与管理步骤,企业很难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财务管理环节是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进一步明确,如果不遵循基本的流程,财务管理变会陷入混乱。目前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五大方面,分别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几大环节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企业要重点做好财务预算、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这三个环节,实现环环相扣,实时衔接。 1.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的定义参考《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1]325号)的解释,在进行前期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实施目标,限制一定的时间界限,在此范围内进行资金取得与投放各项收入与支出的具体安排筹划。多年来,企业预算已经凭借着自身全面控制力,成为企业现代管理机制中的常见管理机制。其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而现在企业的预算管理,必须落实全员化、多角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预算管理体系。上到企业的最高决策层,下到企业各个部门中的基层员工,都要切实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关系,明确自己所在的“空间”使预算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有分工,各负其责,从而使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思想得到细化落实,并最终带来效益的提高。 那么,如何更好地建立全员化、多层次及产权清晰的预算管理体系必须借助法律的效力,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企业预算管理。最终预算一经产出,在企业内部便具有强制执行力,是各个部门生产与销售环节的指导,以此为中心从事各种企业经济活动。其次在进行预算运作的过程中,企业决策机构在遵守预算实际要求的基础上,以月或季为单位进行预算任务的下达,建立起以周为单位的预算分析会议制度。再次,以预算方法跟踪实施预算管理控制,实现资金管理与 成本管理两大主题的把握,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特殊情况下采取必要的制约手段,实现企业管理方法在预算执行中的融会贯通。预算不是成本计划,在制定完成后便成为企业内部的法则,具有强制执行力。预算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财务的更好控制,因此预算不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其具有实际效用。 2.财务控制 财务管理循环中比较关键的当属财务控制,财务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财务预算的正常执行,对财务预算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如果仅限于确定合理的对策及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对财务预算行为不予以约束与控制,那么财务预算的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为保证财务预算的正确性必须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保证具备可行的财务制度与组织,建立起必要的决策与预算编制单位,建立对日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协调的仲裁机构,为方便内部结算要建立对应的考证机构等。其次要具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制度,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分级管理,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要求其承担起必要的经济责任,确保其能享受到正当的权利与利益,保证各单位的协调运作。“责任中心”因此而产生,它就成为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一定权利和利益的内部责任单位。再次,为实现财政预算的贯彻落实,必须进行预算目标与任务的逐层任务分解,形成明确的责任预算,保证责任中心的目标明确。责任预算执行情况及考核可以依据责任会计进行实现,以责任为中心,最终实现工作成果与企业经营责任的挂钩,形成完善的企业颞部财政控制体系。最后,针对既有的预算结果进行奖惩,决策部门的期中决算与预算有效衔接,进行对各责任部门的绩效考核,以季度或年度为单位进行清算,保证奖惩工作客观公正。 此外,为促进预算的最终执行,必须明确总预算的目标及任务,以责任为中心进行指标的逐层分解,形成固定责任预算,保证各个责任中心明确的目标与任务。其中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通过责任会计来进行揭示或评价,把衡量工作成果的业绩同企业生产经营的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预算制度与经济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具体执行时发动和依靠企业全体职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投资决策与企业经济决策起着直接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大环境得到创新,财务分析必须要实现与时俱进,应使之朝着更加完善的方面发展。 (1)财会人员必须从观念上对财务分析有根本的转变。有些财务人员把编制财务分析当成一种负担,匆匆完成后如释重负,从不问效益如何,这种分析的作用不大,使用者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也会太少,从而失去了分析的意义。财务分析要传递一种对管理者有指导作用的信息,使其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所以,财务人员要对财务分析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使财务分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而且应从使用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出发进行定位。 (2)在形式上应不再受传统财务分析模式即只在期末进行形式上分析的束缚,而是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中心进行热点问题的捕捉,根据实际制定专题财务分析,对潜在成本、专题成本及利润增长点进行分析,实现投资项目的可行分析与成本效益控制,而且通过分析,要得出较为可信的参考信息。 (3)在手段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财务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进一步简化了财务收集、整理的难度,简化流程,实现模式的转变。愈来愈多的财务会计事项可进行自动化处理,如此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解决了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无法处理特珠或偶然事项等的缺陷。所以财务人员应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及学习。 三、加强财务管理,实施“零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有适当的运营资金与资本,因此做好资金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现代企业不断创新,形成新的运行模式就更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该背景下“零营运资金”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常见模式。 1.“零营运资金管理”的运行基础 在财务管理上,营运资金的管理要远远大于投资,即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零营运资金管理”就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着重点出发,在满足流动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对流动资金的投入,借助短期负债,实现流动资产的融资管理。目前该运营理念也具有明显的极限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行资本的清零,而是实现运行资本最小化的管理模式。 2.“零营运资金管理”具有的风险性 “零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属于风险性决策方法,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意味着企业承受巨大的资金风险。常见的风险形势让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债务,面临信誉的缺失。企业短期负债利率巨大的波动导致企业利息成本的失控。企业应收账款的减少,企业面临市场的缩减。虽然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作为衡量营运资金的运用效果的管理方式,其在企业收益方面作用也是明显的。 3.怎样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 为了企业能够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要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着手。 (1)从流动资产层面来看,尽量减少流动资产的投资额度,实现资金的有效周转,可以采用加速货币资金周转循环,缩短货币周转期。流动资产上占用的货币资金减少。常常表现为存货管理、账款管理两大方面,其中后者又分为应收账款管理与应付账款管理两小类。存货管理主需要通过加强销售减少存货周转时间,借助订货成本的确定实现存货资金的缩减。应收账款是在分析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信用指标,通过指标实现主户货款的交付,保证账款的周转。预付账款管理主要与付款时间相互关联,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拖延付款时间,对企业利处越大,但是延期往往导致企业信誉的受损,企业更应该全面衡量利弊制定最优方案。 (2)对于流动负荷来说,要实现短期内资金筹措渠道的通畅,更好地满足企业内在发展需求,就必须具备充足的运用资金,目前企业要想获取短期资金可以借助商业银行与短期银行贷款两种模式,不同的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分析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筹资方式。 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加强财务管理,会提高资金的的使用效率,进而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对于“零营运资金管理”还应具体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改善企业的生产条件,尽可能缩短企业的生产时间,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打开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其次是灵活选择结算方式,随时保证企业资金的畅通与安全。最后是借助短期融资方式缓解企业短期内的资金难题,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四、做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应对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更新,企业发展面临更多的风险,只有做好风险的分析才能实现风险的规避,无论是哪种降低风险的手段,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财务风险规避原则,为企业发展提供安全的环境。企业风险管理中,要做到: 首先要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对投资项目进行前期分析,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对于其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预测,建立相对应的预案措施,避免因为投资失误对企业造成的巨大创伤。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规避机制,以此作为 企业投资风险的指导文件,在此指导下开展企业投资经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资金风险。最后要正确处理风险,在发生投资风险时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区别其中的回避风险、预防风险及自留风险、转移风险四大类。其中预防风险的关键在于预防,事先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企业算是引发的连锁危害。回避风险就是预测潜在的风险,进行回避处理。而自自留风险即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转移风险则是借助一定安排,实现风险的安全转移,是财务风险管理中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五、加强财务管理,要提高企业决策者及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领导决策层人员的财务能力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财务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效,因此做好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强教育与引导是做好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有些企业的决策者不懂财务知识,不熟悉会计法律法规,不能参与制定财务预算,不会利用自己的“财务一支笔”来进行控制,甚至有些企业领导单纯追求工作业绩,采用弄虚作假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而有些财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因此要加大对决策者与财务从业人员的引导与教育,提升其自身道德素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其业务水平 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因此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业务上有所获取,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财务管理人员经验的积累。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学习和职称资格考试,以及进行财务道德教育等。财务人员也应积极地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了解决策层的意图。 3.实现从传统经济到知识经济角色的全面转换 财务人员一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努力扩展计算机、英语、金融、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实现传统经济到知识经济角色的快速转换。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直是企业管理一个孜孜以求的话题。在现有的财务管理基础上进行探索,把财务管理理念真正贯彻到企业发展中,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财务监控与管理,满足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财务论文范文:浅议财务管理的最新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国际财务管理 目标 摘要: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今天,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财务管理的地位入手,着重探讨随着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在诸如目标、手段、内容方面发生的改变。 第一章 绪论 财务管理产生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它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财务管理的地位 2.1 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管理的总目标并受到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很多种提法,其中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企业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密切相关,即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 2.2 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 对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的看法不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财力资源是设定企业目标的八大领域之一,也就是指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部分而非全部。因为一方面,从广义上而言,企业管理包含着宽泛的内容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也就有着更宽泛的目标。另外从狭义上来说,管理的职能如计划、控制等也要不仅仅指的是财务方面。所以企业管理的目标中应较多的包含人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的目标。 第三章 财务管理的最新发展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到现在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今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21世纪,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财务管理在目标、手段等方面也在随之不断的调整。 3.1 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提法有很多: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最可取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该目标也有不少的缺陷,如在对非股票上市公司评估时可能会不准确,股价的变化与企业价值的变化也未必相一致。所以,在现阶段,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更加重视以下两点: 3.1.1 以人为本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股东、员工、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企业是股东出资建立起来的,因此股东的利益是要放在首要的位置。同时,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等由于同企业的资金筹集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利益也应该被在保障。而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力量。保护员工的利益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虽然是人力资源的研究范畴,可因为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并且财务利益也是对员工激励方式的一种,所以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探讨更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在这些人中,互相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何使他们能够对企业的总体目标有利成为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3.1.2 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除了要协调好自身的利益之外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保持生态平衡、防治污染、参加公益活动等。但是由于企业如果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会对它自身的利益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存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就很可能导致某些企业“搭便车”。比如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内有两家企业,其中一家每年都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或福利事业给予财务上的大力支持,而另一家无须支付任何成本就享受到了诸如可以招聘到更高文化水平的人才、生活在更好的人文环境等好处。这样,很可能第一家企业就会感到不公平而拒绝继续承担社会责任。所以,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要求企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公平地承担其社会责任。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重新定义为:不仅从短期更要从长期的角度上做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兼顾员工、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的利益,使得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3.2 手段 在研究财务管理时可运用多种具体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而在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时候可以利用统计和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如投资组合理论、期权估价模型等。并且财务管理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进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现代的财务管理学,是以“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的,是在总结财务工作 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数学、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等理论与方法,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研究现代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和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财务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财务管理的优化和简化,只要简单地输入数据,就能够得到非人为干扰的客观结论。网络技术的运用,如公司中的局域网,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进行管理工作,并且对于公司而言,员工几乎可以随时同管理人员在线进行交流,这也有利于在公司里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当然,还有诸如系统模型与模拟、战略信息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财务管理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 3.3 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和分配。它更侧重于价值管理。中国的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都比较短,发展并不充分,所以中国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国内的财务管理。但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进步,有的甚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500强,国际财务管理,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一个新的领域,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所重视。国际财务管理与国内财务管理的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外汇风险和政治风险 在国内的市场上交易时用的是人民币,而在国际的市场上交易要用别的国家的诸如美元、英镑等进行交易。而世界上的这几种包括美元在内的主要货币的波动不可预测,而这些波动会影响到一些主要的经济活动。 经济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国内经济情况是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比如国家出台对某项产品的限制政策,这就对所有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国际上,政治风险产生于“主权国家可以改变游戏规则和参与者可能没有追索权”。比如中国的一家企业投资于某个国外公司,而这个国家突然发生政变或战乱导致这家工厂也无法继续下去,新上台的政府又不愿补偿他们公司的损失,这就对中国的这家企业不利。 3.3.2 市场的不完善性 可以说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范围的市场都是不完善的。就国内而言,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力等。但国际上不仅包括这些,还有诸如专门针对某国的法律上的限制、不同的税率政策、过高的进出口费用等。也就是说,国际财务管理除了面对每个不同市场不同发展程度的缺陷外,还要面对对方对本国或是本企业的专门限制。比如国外的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他们就用新加坡等国的生产成本同中国对比,然后认为中国产品价格偏低是倾销,这对中国的很多产品尤其是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很不利。 3.3.3 扩大的市场机遇 在国际市场投资的公司可以在更加扩大的市场中获益。企业可以“在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也可以更方便的“获得更大的经济规模”。很多国外的企业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设厂,一方面是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拓中国这个大市场,达成规模经济。而中国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有好的投资机会时也应该走出去,以便在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财务管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要很好的掌握它需要通晓国际金融知识、密切注意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把国际财务管理的学习和国内财务管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四章 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应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明确财务管理的地位和目的,并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地并恰当地进行财务管理。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财务论文范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正确观念分析 摘要: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从目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对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强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使建筑企业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公共及民用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社会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属于资金、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从事的产品———各类土木建筑具有施工周期长、占用和消耗大量资金、物资、劳动人员的特点,另外建筑企业属于我国的传统行业,如何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和发展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均需要对建筑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予以强化、科学化管理。本文从总结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入手,对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作业周期长,内外部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除了一般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外,尚具有如下突出的问题。 1.1财务制度缺乏落实与监督 应该看到的是各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相当重视的,从财务制度的确立、人员的培训上岗等方面均有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各项规章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落实,相应的监督措施并未得到应有的执行,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而执行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部分财务人员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规不守、有责不负、年初无预算、开支无计划、成本无控制、费用无限制、核算无规矩、挂账不清理等,这是造成财务秩序混乱、建筑企业经营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1]。 1.2财务机构设置与人员素质均需完善和提高 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有所体现,如报表的电子化、网络化,汇总核对通过软件的自动电算等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对既有的财务机构设计和人员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是金字塔形、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企业的理财观念陈旧、员工理财知识和技巧不足,与信息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 1.3挂靠企业的财务核算、偷漏税问题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国家对建筑市场采取了资质管理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而出于各方利益的考虑,出借、挂靠、虚假投标等在建筑市场上为规避资质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从而引发了在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2]: 挂靠的企业不设置相关账簿、财务人员,或只设置流水账,由有资质的企业代为核算。挂靠企业为了隐匿利润,不将真实的业务记录交于核算企业,核算企业只能将持有的部分业务记录进行核算,致使核算脱节,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由于挂靠等行为易导致管理的混乱,挂靠的施工企业在工程中大量存在偷逃税款行为;纳税意识差,只有在税务检查时,查点补点,能拖则拖;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易导致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问题严重,导致相应税收的拖欠和流失。 1.4建设单位工程款拖欠导致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 目前作为业主的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项、施工企业垫资施工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加了难度,增加了不必要的利息等款项的支出,从而降低了施工企业应有的效益,导致账目与实际情况不清的出现。 由于账面上的钱是空的,不能为施工企业所用,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全面发展。长期拖欠形成呆坏账,即单纯表现为账面的虚假盈余。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不仅损失企业效益,而且还让企业承担着沉重的银行利息负担,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困难,直接造成企业欠发职工工资、欠发职工生活费、欠民工劳务费、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2建筑企业财务观念的完善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灵魂,只有树立了完善的观念才能更好的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指导[3]。 2.1企业财务管理应树立全方位的观念 企业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由企业主要领导主管,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脚踏实地,采用层层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防线,实现财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还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改造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益为核心,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节支增效,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 企业管理基础。 2.2企业财务管理应树立争取合理利润最大化的概念 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是任何企业经营的目的之一,但对利润的追求应该在国家各项法规的范围之内争取合理化的最大化,财务管理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作用极其显着:首先上级部门必须加强对各下属机构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下属单位利润的考核,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和争取最大化;其次财务管理的过程也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过程———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应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予以制止、监督和管理,从而纠正企业出现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 2.3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和岗位观念[4] 首先应根据建筑企业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对财务管理的岗位予以合理设置,对各岗位上的职责予以明确化、具体化,使各岗位上的人员各司其职,明确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强法制和责任观念的灌输和培养。 其次是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同时要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从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规财务意识,增强制度观念,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2.4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表现为机会成本和资金占用中的利息、潜在投资盈利的损失,为了衡量财富或价值,使用时间价值的概念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应予拒绝。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无法合理地评估建筑工程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 2.5在财务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表现为潜在的、可能的机会损失,具体表现可以是资金效益、工程质量、工期等不同形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因素及后果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准备,以避免在各类非预期情况出现时能够保证企业维持正常的运转和经营活动的继续。 2.6树立财务管理贯穿、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时期、方面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从项目立项、招投标阶段开始即需要财务部门对经济效益予以分析和研究,因此应树立财务管理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活动各时期、各方面的概念。 3结语 本文针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树立并健全合理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 财务论文范文:论民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需要规范的财务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简称IPO)处于良好的时机,但IP0要求公司财务报告无虚假记载,并需经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应充分认识到上市过程中需要规范的财务问题,聘请外部审计师、律师及券商等专业人士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财务核算,以使民营企业能够成功上市。 一、产权不清晰问题 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土地征地手续不合法或不完善、土地以租代征,有房无地、房屋无报建或验收手续,以及其他原因无产权证;或由于资产重组、股东投资、资产置换、以物抵债等进入公司的资产未过户,或者由控股股东拥有产权证。 为此,IP0申报前要解决主要经营性房产、土地、专利、商标等资产的产权问题,办妥相关资产的产权证,对办理产权证确实有困难的,若不属于主要经营用房屋和土地,可以先转让给控股股东或其他方然后租用,资产专利和商标也可由控股股东长期授权使用。 案例一: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晶科技”)的LB0专利权长期未过户,对此IP0申报中,专利所有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以下简称“物构所”)声明如下: 自本所将LB0专利权转让给福晶科技以来,该项专利(含其在美国和日本的权益)实质上归属福晶科技所有,其使用LB0技术不构成对本所的侵权。本所保证将根据福晶科技的要求尽快将专利权过户至福晶科技,并配合福晶科技排除任何第三方对福晶科技自由使用及处分该项专利的侵害及妨碍。 律师及券商对此作了核查声明:经核查,发行权及物构所目前正在办理该项专利的过户手续,专利权过户不存在实质的法律障碍,该事项不影响发行人资产的完整性,对本次发行及上市没有实质不利影响。 二、关联方交易及同业竞争问题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从避税角度考虑开办了若干家业务类同或上下游企业,独立性相对较差,导致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相对较多。另外,核算基础薄弱使关联交易在安排、核算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交易目的、动机是为了调节利润;交易依据不充分,缺少相关合同及确认;定价不公允;关联方界定不完整;会计处理不当;交易程序不规范;实质关联方非关联化。 证监会在IP0审核中对关联交易是否必须、是否真实、是否公允,以及最近一年及最近一期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关联交易比例是否超过30%较为关注。对于发行人存在外包、外协生产模式的也特别关注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因此拟上市民营企业应提前规范关联交易,通过资产重组等方法消除同业竞争;减少不必要的关联交易,经营所必需的关联交易应完善相关程序和法律手续,并注意按市场原则定价。 三、收入确认问题 收入不真实是民营企业财务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般来讲,民营企业在没有上市融资需求的前提下,通常是少计、晚确认收入,少体现利润,尽可能地少缴或晚缴税。当企业有上市融资需求时,少体现利润是极其不利的。 另外,还存在收入确认凭证不完整,如缺合同、发票、交货或发运单、对方确认单等;或买方提供结算数据不及时或不准确;退货处理不规范;利用关联交易虚构收入、不真实反映收入等情况。由于与收入有关的重要合同、协议是收入确认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应格外重视合同的规范并妥善保管,尽可能地将合同的内容与条款予以细化。对于一些金额极大的重要合同,还应考虑聘请专业人士协助草拟并进行复核。 同时,企业应按会计准则要求制订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明确收入确认的时点、依据,并严格执行,以减少IPO审计时的调整。但目前相关的收入准则,主要是针对传统行业及传统销售方式制定的。对于新型产业(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行业、网络相关行业),以及药品的特殊销售方式,现有判定标准显得过于抽象,而只能依赖企业、审计师及监管部门的职业判断。下面以药品特殊销售方式为例,说明其应如何规范收入的确认问题。 案例二:某公司药品销售的主要方式是先将药品出售给分销商,继而由分销商完成药品的终极销售。公司在将药品发运给分销商时确认为收入实现,主要理由就是它与分销商签订有购销合同,根据这些合同的相关内容,不论分销商能否完成二次销售,都将如期收款。 而我国收入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分销商能否回款取决于其是否能最终实现销售,如果分销商持有的存货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全部实现药品的二次销售。换言之,靠二次销售赚取价差的分销商将因此没有支付能力,还会将货物退回公司。由于公司未来的销售仍需依赖分销商,不接受分销商的退货是不现实的。所以,公司虽然已发出商品,但与商品所有权相关的风险报酬实际并未转移,故公司在将药品发运之时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是不合理的,其销售行为应按寄售模式予以反映,待分销商将药品最终销售后,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四、 税务方面问题 民营企业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普遍,采取各种方法逃避纳税,如设置账外账;不开发票不入账;向关联方转移利润;成本费用虚列,不配比结转;虚假购物(有增值税发票);应资本化的支出费用化;所得税扣除与税法不一致,但往往得到税务局默认;个人所得税未代扣代缴;税收优惠不合法,无文件或审批级别不够。 由于IP0过程中,省级税务部门将对企业前三年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国家法规政策是否相符出具确认文件,并就可能被追缴的风险作特别风险提示,以及证明近三年内有无税收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受过税务部门处罚。因此企业应早作安排,规范运作,依法纳税。企业在取得税收优惠时,应取得并妥善保管税务当局及其他政府部门有关征、免、减税文件及税务鉴证清单等正式书面文件。 这里还需提醒企业在日常纳税申报表及财务报表审签中,报表应由相关责任人自行或书面授权签字。曾有企业在IP0申报中因比对纳税申报表法人代表签字笔迹不一致且无书面授权资料而被证监会否决的情况。 五、社保问题 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未按规定为全部在职职工办理社保关系。但IP0申报中对人员社保情况应予以披露,曾有企业因社保问题被否决的情况。故企业在申请IP0时,应充分准备并收集相关书面材料,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本公司社保执行情况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劳动合同以及劳动服务合同。 六、会计基础问题 民营企业往往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政策及估计常见问题。如会计政策不够稳键,随意性或目的性强;资产减值计提方法不合理、计提基础不准确、计提金额不充足、计提范围不完整、大额冲回以前计提等。 (二)一些费用及款项长期挂账。某些民营企业在往来账如其他应收款、备用金、银行存款未达账或预付款中存在名目繁多、责任不清、用途不明的费用性款项,长期挂账,未作清理,部分已成为死账。企业应在IP0过程中逐一清理,落实责任并进行账务处理。 (三)长期投资业务多且账务处理混乱。如投资挂账于其他应收款、在建工程等;核算方法选用不适当,或不反映损益;股权投资差额及商誉处理不恰当;投资关系不清晰,无合同及被投资单位出资证明。为此,企业应在IP0过程中按会计准则规定对投资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并完善投资文件,如对外投资董事会决议、股东会决议、投资协议、被投资单位章程、验资报告、营业执照等相关投资业务证明文件。 (四)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中的常见问题。如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方法、年限、残值率不当或经常变更;利息资本化不符合准则要求;停工损失资本化;试运行期间会计核算不正确;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时点不当,折旧起始时点不符合准则要求;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依据不充分;开发支出资本化依据或条件不充分;非专利技术是否能确定受益年限,以明确予以摊销或减值测试。 (五)资产、负债账面反映不完整。主要表现在:部分收入不入账,比如边角料销售;以物抵债资产、接受捐赠资产不入账;借款不入账;未付款购货未进行暂估入账;已办理报废手续但仍在使用资产等。 公司管理层应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健全财务机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七、研究开发费用问题 民营企业大多属于新兴高科技行业,因此企业的日常研究开发费用一般较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其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规定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并在受益期限内按直线法摊销。因此IP0申报中,对研发费用资本化,需充分考虑其条件,并准备相关材料作为证明。 八、准则衔接问题 大部分民营企业IP0前尚未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所以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递延税款等方面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调整。 九、内部控制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健全,无制度规范或有制度规范但执行力度不够。如某些不相容职务未分离,书面单据未予审签并留存等。企业应按相关规定完善内控制度,职责分解到岗位,严格执行并加强监督考核。 财务论文范文:对财务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一、公司财务成本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成本管理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微观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技术大致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硬技术的核心是建立模型,即构建管理问题中变量之间以及诸变量与管理目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模型,采用相应的方法,以相关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成本管理支持系统的运行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使复杂的成本管理问题得到实时和有效的处理。但是,这种管理的硬技术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使之在实际应用中受以一定的局限: (1)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某些对成本耗费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或者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无法量化,使建立成本管理模型较为困难。 (2)由于成本耗费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它与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其他方面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为简化成本管理模型结构,往往单方面强调成本费用最节省而忽略其他因素,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产生顾此失彼,适得其反的后果。 (3)成本管理的硬技术,需要在管理支持系统中实现,而目前在企业中较为缺乏既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又具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与成本管理硬技术中数学分析方法相比,成本管理软技术中的模型方法在方法论上是完全不同的。数学分析方法为了使一个复杂的管理问题模型化,往往要作出一些数据的处理或提出一些前提假定把许多认为相对次要的因素或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非量化因素排除在模型之外。依据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涉及成本耗费的技术经营问题作出分析判断,是成本管理软技术的关键。但软技术的分析判断不是要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办事,而是通过专家咨询,集思广益,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处理结果,也就是说,还要通过硬技术的处理。由于上述局限性,人们已经认识到,单纯依靠成本决策的硬技术,试图把一切成本管理中的决策问题都纳入决策模型中,既不现实,也不能满足成本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解决成本管理技术局限性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强调硬、软技术的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扬长避短;二是促使硬技术自身的“软化”,即更多地考虑采用一种“模拟”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来寻求优化决策方案。管理硬技术的软化与管理软技术的硬化,即要软、硬结合,是现代管理方法的特征。 二、公司财务成本管理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方面,建立于高新技术基础上的生产高度自动化,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形成,改变了企业产品成本结构,使得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下降,而制造费用比重却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对消费者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顾客化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相应的,传统成本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生产制造模式,因而以约束理论、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在新的形势下,成本管理与新的生产方式结合是管理科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规律,涌现了很多新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当前企业间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低,成本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因为如此,企业把降低成本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利润,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极其重要的手段。虽然企业界己经普遍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如何进行成本管理,许多企业缺乏面向市场的全面成本管理概念,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系统方法的支持,所以成本管理的实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主要问题如下: 1.大量的企业虽然开展了成本预测的工作,并且还运用了先进的优化算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所开展的工作大多在企业内部进行,而不注重市场的变化,将市场和企业内部的成本预测工作人为地分开,这就使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很难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 2.成本决策涉及的因素很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决策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既有客观原因(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等),又有决策自身的主观原因(性格、偏好、价值观以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等),而目前所开展的企业成本决策工作要不就是凭借管理层的定性判断,要不就是简单地定性定量结合判断,这很难使企业选出最佳的成本决策方案。 3.成本控制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最重要的一环,几乎每个企业都开展了成本控制的工作。但成本的耗费通常与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品种有紧密的联系,而后者涉及到顾客的偏好,即涉及到市场份额的大小,而企业开展的成本控制工作一般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只是考虑成本绝对数量的降低,这样也许就可能造成企业顾客的流失,从而使产品市场份额减小,这不符合一个企业的竞争策略。 三、完善公司财务成本管理措施 1.坚持执行成本管理原则 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同,需要新的理念和思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改革旧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已运用多年,其固有的模式己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要改变这种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勇于开拓和创新,才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旧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成本管理新体系。 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量是巨大的,有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成本管理的改革也是这样,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它需要有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实践中,应认真研究这些理论,包括国内、国外的,并与公司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管理体系。 ③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与成本管理中涉及到的影响较大的项目,应进行重点管理,而对于一些影响不大的项目,则可采取简单的方法。例如,公司企业对于在成本中占有比 重较大的材料费、工资等费用,应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针对企业技术改造,则应将成本预测、成本设计等作为重点进行管理。 ④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改革后的成本管理方法应符合国家法律、法令和制度等的规定。国家有关成本管理的法律法规是从全局利益出发所作的规定,是国家对成本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司企业成本管理的改革,应在遵循国家法律的基础上进行。 ⑤成本—效益原则。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设计到公司企业的全部人员和所有部门。而要进行成本管理,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支出。成本管理工作的支出包括制定制度、印发材料、培训、购买设备和管理软件等。而通过成本管理活动,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应大于成本管理的支出,这就是所谓的成本—效益原则。 2.强化成本管理职责 企业应成立财务系统成本管理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成本管理的组织、督导、协调和考核工作。公司应充实成本管理岗位,由理论知识扎实、实践丰富的业务骨干负责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重点工作,从岗位设置到工作安排、从成本核算到参与管理,都要突出成本管理职能,强化成本管理职责。 3.构建成本控制系统 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又称责任会计系统,主要包括编制内部责任预算、核算内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内部责任单位经营业绩三个部分,其功能是计量、传送、报告成本控制所需的信息。研究建立与财务会计核算相衔接的企业内部责任会计核算体系,实现成本核算主体下移,以强化成本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反馈。 4.完善成本管理考核 将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完善成本管理考核体系。预算与考核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两大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成本管理效果的两大要素。预算是考核的基础,只有预算编制得科学合理,才能使考核顺利进行。各单位认真做好各项成本要素的计划测算工作,通过建立成本测算模型、采用零基预算等方法,补充完善现有的预算测算方式,提高成本预算的科学合理性。逐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财务预算与各单位逐级分解的经营预算进行衔接,对年初下达的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首先将企业成本项目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又把各自控制的指标进行二次分解,指标分解到区科。在生产过程中,掌控各部门、区科各项分解指标的完成情况,确保预算顺利完成。 5.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企业管理层一定要高度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根据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完善财务人员培训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财务会计制度、财政政策及各类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提高财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夯实财务工作基础。要根据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新政策不断出台、新问题不断出现的实际,注重分析研判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学习研究国家经济政策,充实财务人员经济知识,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驱动下,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认清和把握好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下全面财务成本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出完善财务成本管理应用的实际对策,从而促使它在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财务论文范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研究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其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增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意识,强化财务风险规避,是当前金融风险防治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在绪论中分析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必要性,接着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含义作了简单的阐明,并论述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然后列举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四个表现类型,在论文的第三部份分析了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最后从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观念、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及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等五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风险 规避 会计 绪 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发展迅猛,逐步与国际金融界接轨,也使得金融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增大,金融系统的经济大案、要案,给各家银行会计内控管理敲响了警钟,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但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要案不断,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 银行财务核算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是银行会计工作管理的基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前沿阵地。因为任何金融风险都要通过财务核算来实现,所以也就意味着任何财务核算过程中都潜在着风险。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熟悉财政、税收、会计法律法规的专业优势,熟练运用和遵守相关财税政策,规避财务风险,正确处理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抓好财务管理来促进业务发展。笔者通过对本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规避的研究,以期能够让商业银行首先从观念上了解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其次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到财务风险规避的策略,能够发挥会计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并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需要,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的含义 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银行会计工作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令人不安的高经营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会计有关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则是指对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活动不合理而承担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 1、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稳健经营的要求 银行是高负债的企业,本身财务风险很高,决定了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同时,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会向银行集中,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银行危机。在金融风险环境中,为确保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以风险规避为内涵。 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 在前几年我国商业 银行业快速扩展时期,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粗放式经营战略,传统银行发展思路是,以高投入为代价获取市场份额,在利率差较为稳定,未采取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张能体现出账面收益的增加;但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忽略了风险规避,缺少对经营行为的风险约束,也积累下了无穷的风险,目前已严重抑制了健康发展。海南发展银行和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已经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首先就要开展财务风险规避。 3、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 80年代以来,至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西方国家已有多家银行因忽视风险控制而倒闭,教训惨痛。巴塞尔协议已经把风险性原则上升到第一位。因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推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运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银行业的国际化促使我国银行要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环境。这些都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规避转变。随着金融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盈利减少,风险加大,竞争力下降。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加强财务风险规辟来达到增加资产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和费用,控制风险,提高银行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实现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 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表现 (一)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内控风险。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的经营管理体制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责任,给总行的统一管理、调度、核算带来了层层阻隔,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财务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运行的基础件工作,风险的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若会计行为违规,信息失真,不仅无法满足防范风险的信息需求,而且将带来损失加大的可能性。如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搞两本账等,将造成银行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使假造票据、伪造凭证等在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控制,必然造成结算资金、内部往来资金被套取、侵吞、挪用、骗取的风险。如7月,国内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发生巨额票据诈骗案。本案是典型的内、外勾结作案。自9月始,该行上海分行南京西路支行内部人员累计开出2.96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并由其同伙去他行进行贴现,套取现金。又如9月,河南内黄县爆发商业票据诈骗巨案。警方查明,本案是企业人员利用伪造的假银行承兑汇票,通过买通或蒙蔽银行工作人员的方式,内外勾结进行诈骗,且笔票据诈骗方式完全一致,利用假承兑汇票进行贴现转入指定账户,取走现金,金额总计2070万元。 (二)财务评价风险 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的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经营结果。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由于过分突出了效益与发展指标,软化了风险指标,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盲目决策和过分追求规模,不仅给银行带来了虚假繁荣,而且积聚了大量的经营风险。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更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用。 (三)计划风险 会计行为风险的影响渗透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存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而且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如长沙市商业银行“以贷揽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放松了贷款审查的条件,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如大庆瑞兴房地产开发分公司贷款。二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约束力和控制能力,没有严格执行上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指标,截止末,市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254 472万元,按照贷款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7 640万元,不良率10.86%。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内容,是指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面临损失的风险。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银行业监管也越来越强调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并转向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商业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计,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主持召开银监会第37次主席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和新修订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研究进一步加强市场风险监管和提高行政效能。 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成因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1993年我国会计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会计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未真正建立起能够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经营管理型的银行会计管理体制,致使各商业银行在统一的法人主体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严重分散。会计部门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不便于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与参与管理的职能,造成了会计这一基础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在防范与抵御银行经营风险中作为不大。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中心任务,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关系商业银行基本业务操作平台和基础管理系统的会计管理体系,也必然面临着按照全行发展战略和总体改革规划,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任务。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 在银行进行商业化的变革中,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不配套。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是在其进行商业化变革中,伴随业务开拓和发展,边实践边制订的。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仍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政出多 门,各业务部门如国际业务、信用卡等业务部)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其业务核算制度,如科目设置科目、凭证审核传递、报表编报等规定,不能满足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防范风险的要求,有的甚至存在漏洞,比如实施权责发生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收利息带来的风险,应收利息长期挂账与谨慎性原则相悖,现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和方法与谨慎性原则的实质也有一定的出入等等这些会计制度的不合理性都加剧了财务风险,从而带来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1、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如河南首富孙树华,因提供虚假资料,骗取银行贷款13.6亿元,涉嫌经济犯罪,5月17日,在未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农行淮阳县支行就贷款4.5亿元给孙树华的华林公司。事实上,直到6月18日该公司才成立。,华林集团将已抵押给农行淮阳县支行的3宗土地,重复抵押给浦发银行郑州分行,套取贷款8600万元;次年3月,孙又将已抵押给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的2宗土地使用权,重复抵押给农行淮阳县支行,且这2宗土地使用权证均为虚假证件。这些银行的“大员们”在审查批准巨额贷款时,在企业未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就放贷,在政见审查环节没有拿土地使用权证到国土资源部门去验证。根本原因是银行虽有“严格审批制度”,但相关大员有章不循。 2、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如惠州银监分局协助破获一起利用自编木马程序长期在后台自动监控受感染电脑的犯罪活动,据初步统计,自2月至9月间作案人曾某的邮箱共收到全国各地数百个银行账号和密码,涉案金额已达40多万元。 四、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一)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观念 怎样才能有效地规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首先就需要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观念,让这种观念在心中扎根,并适用于日常的工作中。目前,尽管大家都知道操作风险对银行业的重要性,但它仍然没有成为银行业足够重视的风险。 有些领导对某些会计骨干盲目信任,长期放在某一重要岗位不予交流,也不进行考察监督,致使某些动机不纯者伺机作案,还是对某些业已露出端倪的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调离会计岗位,而让其有机可乘。也有新会计人员对老会计人员盲目信任,或者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对会计主管、行领导不设防带来的风险,如他人让你怎么做账不假思索就做账,由他人代替盖章、补章等等。还有工作上麻痹大意、粗心。如人走章未收,印、押、证不是随用随锁,密码不定期更换,印鉴卡不经常清理等。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为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必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形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第一道屏障。 (二)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 1、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 我国目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仍存在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主体虚拟的问题。从国有商业银行看,国家作为其唯一出资人,拥有完全产权。国有商业银行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却没有能够完全代表国家管理国有银行产权的人格化主体,所有者不能有效地行使和转让剩余所有权,对经营者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有效有约束机制,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相容。同时,所有者虚置,也造成产权关系模糊,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容易受到行政干预,损害银行的经济利益。股份制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有的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在产权关系上实现了多元化,但绝大数银行都是由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并没有完全解决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缺位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与国有商业银行同样的问题。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2、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所谓大集中的三级核算新体制,是指全行实行由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即在总行统一核算,统一会计管理的前提下,全行设置若干个大区核算中心(也就是分行数据处理中心),一个中心负责处理若干个(十几个直至几百个,视银行规模而定)基层分行的会计数据,也就是说基层分行业务处理的有关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送到大区核算中心的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由核算中心直接生成各基层行的有关会计报表,总行数据中心再根据大区核算中心传送的数据通过有关转换,汇并程序自动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 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等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行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如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烟台市商业银行从客户需求和管理角度出发,利用3年时间对下属机构设置进行了全面调整,将原有的56处服务部改建为56处支行,将9处经营行升格为直属行。同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探索在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增设分支机构。5月,龙口支行设立,标志着该行成功迈出了跨区发展的第一步。与支行改革相配套,他们又对总部机构设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化了总行的调控监督职能,成立了审贷、人事与机构、市场拓展、采购与招标、行务督查5个委员会,实行全行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加强了对全行的资金、财务、人事、信贷的统一管理,构筑起商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和“小支行、多功能、大服务”的结构框架。 3、采用重要岗位人员轮换制 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要有效运用重要岗位人员岗位轮换,并强制休假这一有效手段,防范案件风险。实行重要岗位人员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是防范银行操作和案件风险的重要手段,必须形成氛围和惯例,持之以恒的加以坚持。进行重要岗位轮换前,要形成《重要岗位轮换计划》,进行重要岗位轮换时,要健全和实行严格的岗位交接手续。完成重要岗位交接后,登记《重要业务岗位操作人员岗位轮岗台账》,要认真核查所交接的业务,建立重要岗位人员交接档案,详细记录重要岗位人员交接前后负责办理的各项工作内容和经办的各项业务。同时要把指定休假制度做为重要岗位轮换制度的补充,研究和制定具体、可行性措施,在重要岗位人员指定休假时,认真组织和做好被指定休假人员的工作交接和业务核查工作,确保《重要岗位人员指定休假制度》不折不扣落到实处。通过不定期地让重要岗位人员离岗一段时间,对其经手的业务进行审核,问题、疑点很容易暴露出来,进而可以避免存在更大的风险和隐患。 4、会计主管人员委派制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实行“分级核算”的方法,财务管理权利比较分散,虽然部分商业银行限制了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权限,但各级财务主管受本级机构负责人领导,对本级机构领导人负责,财务主管站在分支机构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造成为维护分支机构的利益而偏离全行发展目标,形成了总分行事实上的不同层面的财务主体,没有形成全行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利于财务管理职称的充分发挥。因而 为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推行基层机构会计主管委派制。即由上级机构向基层营业网点派驻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懂政策、熟悉法规的会计主管,会计主管人员的工作业绩及奖罚由上级机构考核,薪酬由上级机构直接发放,不受基层网点控制,确保会计主管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财务主管委派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由总行派遣,其薪酬、福利由总行统一管理,受总行领导,对总行负责。明确会计主管人员相对独立的监督地位,并赋予委派会计主管相应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使会计主管真正在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促进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方向与总行一致,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分支机构的核算质量,强化对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加强监督作用,一定程度的防范和化解分支机构经营风险。会计主管有权对营业网点的所有会计业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营业网点会计人员合规操作,对一些违规、违纪、违法的会计行为坚决制止,重大事项直接向上级机构汇报处理。解决一些基层负责人利用职权,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账册,设立账外账,转移银行资金的问题。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中,已有三家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这项制度的实施,解决了以前会计主管在对本机构会计核算质量监督的同时还要听命于机构负责人的授意、指令的情况。独立行使会计监督,有效的解决了个别机构私设小金库、滥支费用等问题。 5、稽核特派员制度 严格和强有力的稽核监督是内控管理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全国稽核监督工作座谈会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对商业银行内控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讨,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特别是1997年印发《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发1997)199号)后,商业银行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内控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如中国工商银行组建了稽核监督委员会,将原稽核部改组为稽核监督局;在沈阳、西安、南京等六个中心城市派出了稽核专员办公室,加大了总行对分支行的稽查力度。目前正在推进省级分行成立稽核监督部的改革。中国建设银行在全国建立了若干个稽核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建立了稽核特派员制度;中国银行正在组建稽核中心等。有的行还探索在一个法人内部实行稽核处罚制度,如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制订了“稽核处罚实施办法”等。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法人意识得以增强,越权和违规授信、投资、开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虚开资信证明、存款证明和担保函(简称“两证一函”)的问题得到了查处;一些行账外经营和违规经营的责任受到了查处。集约化经营取得了进展。如:到1999年底,上商银行系统已撤并效益低下、扭亏无望的县支行226个;撤并在保本点以下的分理处、储蓄所1800多个;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工作等。从总体上看通过近几年抓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和一心一意办银行的观念增强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较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以营业收入排位),中国(包括台湾省)共有11家企业入选,中国工商银行以20.13亿美元列第208位,中国银行以17.62亿美元列第255位,中国农业银行以14.13亿美元列第341位,中国建设银行以13.39亿美元列第364位,国泰人寿(台湾省)以9.9亿美元列第489位。 (三)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 1、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应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而且商业银行要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 因事设岗,因岗定人进行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还要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 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岗位的交叉检查, 防范员工舞弊行为。交叉检查是银行实施内部控制、防范员工舞弊行为的一个基本措施,也是银行会计控制体系和业务分工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要正确应用交叉检查原则, 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制和员工年假制等, 使银行每个人、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2、加强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 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这样的银行风险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 ——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 ——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 ——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 ——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 ——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的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银行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银行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银行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银行要处理好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树立“安全重于效益”的观念,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是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银行风险。 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 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 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设立事后监督,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配备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3、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的状况如何、运行质量怎样,需要进行稽核和不断修正,内部稽查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控制的关键。内部监督稽核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建立以财会、稽核、纪检、监察等紧密型一体化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大检查力度,彻底扭转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为了提高内部监管效率,为使稽核工作能在金融机构的整个业务流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稽核体制,强化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直接对总行一级法人负责,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的稽核体系;稽核费用与被稽核单位相分离;确保内部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内控系统的三权制衡。与此同时,为加大内部自查力度,还应实行稽核处罚制和稽核告诫制。在处罚机构违规行为时,不仅要处罚该金融机构,而且要触及告诫那些实施违规行为的直接领导和责任者。二是不断充实稽核人员,努力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必须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和制度规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并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政治思想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三是要实施严格的督查考评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而上海浦发银行就为了加强内控管理,首先建立了内控管理制衡系统。要求各级行在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建立完备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并按照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及部门。在设置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和综合营销推进委员会的基础上,公司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日常办事机构------风险管理部、审贷中心及资产保全部。如成都工商银行对所辖分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发现以来发生的重大违规事项中,内部审计、检查发现90%,其中内部审计发现的占53%,而超越经营权限类重大违规事项,有内部审计发现的占80%以上,业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明显低于审计发现,可见业务部门的合规性检查职能履行的不充分。 (四)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5月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监管当局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对信息的隐瞒、虚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进行严格处罚,以保证披露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会计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透明度、可信度以及与国际通行准则的统一程度,充分认识审慎会计原则在银行监管中的作用,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科学合理、支撑银行审慎监管的制度体系,提高其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公允性和可靠性,使监管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为了体现接受公众监督,烟台商业银行首次以摘要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披露了有关经营管理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竞争洗礼,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又迈出重要的一步,这也标志着商业银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1999年就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和报告制度的具体内容如下: 1、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银行风险防范 目前我国银行会计不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基本上提供了完整地反映银行表内业务会计信息,但报表项目的设置较为粗糙,不足以详细地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我们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以使更为集中,全面,直实地披露有关银行风险的信息。主要是在银行现有报表组成上增加现金流量表,以补充目前报表所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即能够向使用者提供银行在会计期间内现金流量的情况,特别是能充分披露银行实行权责发生制,收入、利润中含有的应收未收成份造成的收入与支出在实际收付上不对称的有关信息。这对于我们正确评价银行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有关“充分揭示”的责任制度 这是有效防范各级机构报喜不报忧,隐瞒关键问题、风险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凡对本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和事项均以必须按制度要求由会计人员充分揭示。如资产运行质量状况;利润中的应收款比例及其状况、筹资的实际成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债权的保全情况,拥有担保物、抵押物的现况,重大事项的变更等等;另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对影响银行稳健经营的主要因素或重要事项逐项落实相关责任人,要求其对这些项目的充分揭示负责,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奖惩来保证有关信息得到充分揭示。 3、不断完善银行会计科目体系 例如将逾期拆放款项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业务等形成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使这些业务中所潜藏的风险得到及时,充分的揭示。 (五)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 管理水平也好,核心竞争力也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于其他岗位人员来讲是比较高的,但随 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特别是电算化的发展,原来局限于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和事后考核的这些基础知识已大大落后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那么就很难实现银行会计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重大转变。石家庄市商业银行在提高银行人员素质方面做得很好,截至6月末,全行在岗员工的总量控制在2300多人,业务增长了,但人员总量没有增加。通过大力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加强在职员工学历教育,目前全行大专以上学历1575人,占在岗员工的68%,比建行初期的16%提高了五十二个百分点。以来,共培养了263名通晓银行业务、熟悉营销技巧的优秀客户经理,建立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熟的营销人员队伍。通过实施综合柜员制改革,我们培养了800多名优秀的综合柜员,大大提高了一线前台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为提高全员素质,我行逐年增加培训频次,加大培训投入,建行以来累计实施员工培训3万8千人次。 1、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应加强岗前和在职员工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增强法纪观念,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懂得法律,精通业务并执行制度;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教育,引导员工敬业爱岗,自觉的遵纪守法,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的考验;第三,应经常对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提高员工对违章、违规操作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自觉维护和执行规章制度;第四,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不断涌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银行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长进,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如绍兴市商业银行确定专门支行负责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工作,为了加强专业化管理,配备业务能力强、学历高、勤勉尽职的信贷客户经理开展此项业务,并通过加强培训,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主办支行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客户经理人均参加业务培训5次,考试2次。 2、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要做到严格考核,明确奖罚。目前在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奖惩不明现象严重,这是导致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对执行制度好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对违规违章的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可将员工的执行制度情况与奖金和职务升降挂钩,既给权力又给压力和动力。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安徽省各家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十分重视吸收和培育人才,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干部。此外,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较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储备方面都有一套较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才的各种潜能。 3、严把用人关 对干部和重要岗位的人员配备要考察其综合素质,可以采取跟踪考核制度,确保管理人员与所承担的职权相适应,有能力组织和负责处理业务,对市场分析、交易和管理技巧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深知业务风险的内涵,严禁员工对某一客户给予不正常的特别优惠。各级领导更应该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遵守规范制度的模范。 4、注重沟通 注重沟通是注重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达到工作上的和谐,提高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同时不断改善工作条件,营造优美、协调的工作环境,使职工对银行产生归宿感,尽职尽责,把自己的工作与银行兴衰联系起来,从而自觉执行制度。职工愉快、高昂的工作情绪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疲劳,从而减少人为错误。 结论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越来越被商业银行经营者所重视。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考核体系,有效的监督机制三者合一,才能保证银行会计核算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才能将各类核算风险消灭在萌芽当中,才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通过实施商业银行规避策略,建立起一套严密、系统、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从而确保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正常运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银行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手段相对于国外发达商业银行还很落后,风险防范手段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作用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例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银行资产的质量状况等信息都是需要商业银行会计的工作来取得的,将这些指标控制在安全界限以内也是需要银行会计部门和业务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够实现的。此外,笔者提倡的借助社会力量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规避财务风险,不过这也是需要建立在银行会计充分、准确披露银行信息的基础上的。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升,是降低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为了更好地规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北京银行实行了集中会计核算,也就是在实现计算机联网处理和可靠的网络通信保障的基础上,按地区或行业实行会计业务的集中处理,将分散多级的核算体制统一为按地区或行业的集中核算体制,会计的集中核算机制强化了商行会计核算对经营活动的监督职能,完善了自我约束机制;从核算中心内部控制体系上,明确了事中、事后监督的内容从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准确性上,使支行在执行制度和业务操作中存在的凭证交接、审核中诸多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和及时纠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将不断走向成熟和开放,金融产品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发,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范围和领域将会不断地扩大。而随着金融业风险防范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必定会更会深入人心,在防范风险中的作用也必将得到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探求远程教育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影响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管理思想对远程教育管理的启示 融合了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科的“以客户满意为中心”核心理念,以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为基础,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包含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呼叫中心以及相应的硬件环境,构成CRM系统。它将面向客户的所有业务进行整合,通过提供更快捷迅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CRM系统能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充分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满足其个性化需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CRM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它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的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部门提升到企业,各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CRM还是一整套的管理思想。它通过将管理资源、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成为一个组织服务消费者的完美的集合,使得组织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建立起基于学习型关系基础上的一对一营销模式,它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赢回失去的客户,维系现有的客户,发展新的客户,发掘并牢牢把握住能给它带来最大价值的客户群体。远程教育具有非盈利性,性质与企业不同,但在追求目标、管理机制等方面却有所相似: 1.企业是要争取最有价值的客户,“以客户为中心”;而远程教育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2.企业要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而远程教育也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3.企业要构建一整套IT解决方案,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而远程教育也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构建一整套系统,流程再造,提高效率。 4.企业要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是企业进行长期发展的保证,是各项决策的基础;同样,远程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发展战略。从以上角度看,企业中CRM的理念完全可以运用于远程教育。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管理思想在远程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具有非赢利性,因此不能原原本本照搬赢利性企业应用CRM的那一套模式。但是CRM的理念是完全可以借鉴的,远程教育如何应用CRM呢? (一)依据CRM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以“客户满意为中心”是CRM理论的核心所在,人才培养是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借鉴CRM理论,远程教育管理要树立“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教学、行政和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安排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围绕着“服务学生”这个宗旨进行改革和调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完善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二)依据CRM的要求,构建基于“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远程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客户)为中心”,就必须构建基于“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这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要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 1.教学决策指挥系统 这是整个体系的“中枢”。要实行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县级电大以及教学点的集权与分权的结合,统一领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2.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这是体系的基础。教学决策必须通过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来实施。要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要进行顶层设计,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对网络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整个教学工作的科学运行;要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激发教、学、管三方面的活力。 3.教学条件保障系统 这是体系的保障。远程教育要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础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从硬件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要优化用人机制,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以学生(客户)为中心”,按照学生需求的原则,设置机构,构建全员育人框架,从软件上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4.教学评估诊断系统 这是体系的动力。教学评估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诊断和监督功能。要按照“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迎评工作常态化、自然化”的思路,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摸清底数,找出差距,修正思路,规范程序,明确方向,持续改进,使教学工作步入良性循环。5.教学监控反馈系统这是体系的关键。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远程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 (三)依据CRM的要求,建立远程教育CRM完整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方案(Solution)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它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它们包括: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CRM系统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其中将承载大量的有用信息,为了使这些有用信息快速的流动,降低信息流动的时间成本,应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重建,使组织结构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效率。同时还要对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分配,避免管理职能重叠。远程教育CRM系统建设要遵照以下5个原则:将学生放在远程教育的中心位置;从学生角度出发管理远程教育;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教育质量;保持与学生关系的活力;将学生满意转变为远程教育的财富。远程教育CRM系统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基础之上,为此,要加强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反馈工作。首先要建立四支信息管理队伍:一是学生信息员队伍;二是教学督导队伍;三是领导干部队伍;四是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与巡视。其次,要通过开辟网上校长信箱、教务处长信箱和开展网上评教活动等方式,从校园网渠道获取大量网络信息,也体现了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第三,要开发基于学分制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以及教学计划管理、选课管理、排课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若干个模块。此外,还要开发招生管理、学生评教信息处理等各种管理软件,促进教务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四)依据CRM的要求,建构远程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 正如前所说,CRM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软件和业务流程的整合,它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确切的说,它需要有正确的战略。远程教育战略提供了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向,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学术性的还是商业性的,基础型的还是研究型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远程教育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远程教育战略是各项具体管理的抽象和概括,又衍生出远程教育所有规则和制度。现行的CRM系统建设多把重点放在技术本身,而不是如何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或者,并没有长远的一致的目标。当然,在这样的管理下,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否能与投入相匹配,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再度重建,很少有人去关注。因此,一个确实可行而又长期的战略是迫切需要的。 (五)依据CRM的要求,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再造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CRM) 作为一个应用软件,凝聚了市场营销的管理理念。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构成了CRM软件的基石。它将面向客户的所有业务进行整合,通过提供更快捷迅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它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充分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满足其个性化需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按照学生入学———在学———毕业的时间顺序,远程教育CRM系统的管理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模块。潜在客户管理模块:通过信息技术对潜在客户进行分析记录并向其进行宣传的过程。远程教育虽然无法识别每一潜在客户,但却可以通过诸如广告、宣传册、远程教育介绍、技术刊物、新闻稿和网站等多种方式向他们进行正面或侧面的宣传,突出远程教育的管理风格、为学生着想的价值观、展现远程教育良好的形象,加深他们对远程教育的印象,激发入学的欲望。在学学生教育管理模块:当学生入学以后,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正式运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决定教育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客户(学生、社会等)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加强质量管理,培养合格人才。毕业跟踪模块:按照CRM管理理论,学生毕业,也不能算是管理过程的结束。一方面远程教育要了解学生现状,了解社会需求,并进行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学生对远程教育的一系列教育服务也可以转化成为学生满意度并最终体现于对母校的忠诚度,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作者:宫新军单位:滨州学院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讨论房地产的客户关系管理概念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客户满意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意义,提出了提高客户满意的模型。 关键词:客户满意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 作为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具,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已经引起了房地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并且在一些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得到了应用。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实施CRM持反对态度。这些人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户满意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和意义对于房地产业成功引入客户关系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客户满意的概念 “满意”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外界的某种刺激使人的某种需求或期望得到满足及“合意”(即符合人的本意),从而使人感到某种“快意”(即心理上的愉悦)。满意的前提是外界的这种刺激,包括物质、精神及二者结合的刺激。因此,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给客户满意下了一个定义:“客户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客户满意与否是一种心理评价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主观性。客户满意与否并不是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水平所唯一决定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客户主观因素的影响。客户的需求、期望、性格、好恶、情绪、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客户的满意程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不稳定性。客户满意与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个人消费水平、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昨天令客户十分满意的产品,在明天可能成为客户抱怨的对象。所以,企业不能沉醉于现有的较高的客户满意度水平,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持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并保持不败之地。 多层次性。客户满意是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心理评价,这种评价是多层次的而不是单一指标的。客户满意从横向上包括理念满意、行为满意、视听满意、产品满意和服务满意;从纵向上包括物质层满意、精神层满意和社会层满意等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因此,实施客户满意战略应该注意到各个层面,努力实现客户的全面满意。 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 由于“客户满意学”刚刚兴起不久,而且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客户满意构成要素的理论,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日本产能大学的持本志行教授提出了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持本志行提出的构成要素是从实体项目进行分析,有所侧重也就有所忽略,但总体上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分析方法。本文借鉴这种方法,对房地产客户满意构成要素做出分析(如图1所示)。 与房地产有关的项目。包括房价,楼盘的评价绩点。楼盘的评价绩点包括户型、装修、地段、规划设计、物业管理等因素。这些内容是房地产品固有的品质特性。它们构成了房地产品的核心质量,是影响客户满意的首要因素。 与印象有关的项目。包括客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对房地产品的评价,对企业形象的评价。客户根据宣传媒体、亲友同事了解到的信息,再结合自己与房地产开发企业接触的亲身体验,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出评价,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一方面受到客户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每个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不同,他们会对同一企业的房地产品做出不同的评价;另一方面,还受到客户接触到的外界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影响,虚假的、片面的外界信息会使客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出不正确的评价。 与服务有关的项目。这里主要是指在营销和销售过程(从客户同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一次接触,到签订认购合同)、房产的使用过程中,企业对客户提供的服务以及为增进客户关系所设计的各项活动。 客户满意的意义 满意的客户通过持续的重复购买、新客户的推荐,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这是众多企业追求客户满意的原因。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客户满意的意义也在这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如图2所示,客户从购买到满意,再从满意到忠诚,最后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传播口碑,这个过程会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重复购买的产生。对于购房客户来说,很多客户已经开始二次置业,甚至三次置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全有机会再次向他们推销房产。对于租赁客户而言,他们购买的是房地产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房地产的使用权这种商品的购买和消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客户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获得客户的满意就意味着这种契约关系的延续,也可以说是重复购买的发生。企业因此而获得收益。 客户推荐的产生。不管客户是否有二次置业的可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发掘销售机会。因为房地产的价值巨大,对客户来说购买的风险比较大,在购买之前他们会进行多方面的咨询和多次选择,而朋友或同事的购买经历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所以说,一个满意的客户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他们对周围的人的影响作用远比广告、售楼书、样板房要大,并且不需要花钱。 此外,由于不满的客户会向熟人述说他们的购买经历,因而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在房地产业中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其它行业:一旦有一位客户不满,企业失去的不仅是他一个人,而有可能是这个客户周围的所有人。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客户满意是十分重要的。 客户满意增长模型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质上是进行了一项重要变革——增加了为企业提供在以降低客户不满和增加客户满意为目的而进行的客户满意度测量活动中所得的信息的流程,从而构建起客户满意增长的模型,如图3所示。为了使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应该首先收集到关于客户需求、期望和习惯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有:市场分析的结果;通过对客户进行调查、与客户会谈以及对特定客户群体的关注而了解到的客户的需求和令客户满意的信息;来自于服务失败报告或客户抱怨整理资料的客户不满意信息。其次,应该根据这些信息开发房地产品,这一点可以借助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来实现。第三,应该对客户抱怨和服务失败报告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产品和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从各个角度看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摘要: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关键词:房地产;建筑经济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解决产品的快速销售、快速回款、形成良性运转的资金流是每一个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的需要。因此,解决好企业的自身机制问题、企业与市场(客户)的关系问题,成为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制造最佳的客户体验、维系与客户的关系、并与客户形成有效的互动?客户关系管理因此而应运而生。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1、交易费用原理 房产交易费用是房地产进行交易所需的成本。交易双方欲达成房屋买卖协议,必须相互了解,将可能提供的交易机会告诉对方,这种信息的获得和传递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如果这样的专用资产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受干扰地运营,这些投资就一定会带来预期的回报。客户关系管理正是从长期的投资回报考虑,架构企业与客户不可或缺的相互关系,这种依赖关系越持久双方从此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2、收益递增原理 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即收益递增原理,亚当。斯密认为,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即斯密说的“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又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这一原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客户关系管理的赢利原理。 二、从战略管理学角度看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 在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业里,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比起他们的竞争对手来,更能吸引顾客,赚取更高的利润。客户能够判断企业从什么时候起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是促使企业更新的催化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欲保持竞争优势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差别化战略、低成本战略以及目标集聚战略。这些战略也是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三、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的包括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企业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使之得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不仅要使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而且要确保前台应用系统能够改进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以达到使企业获利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1、客户关系管理完善客户体验,将企业的资源最大化 客户关系管理不是产品,也不是一个产品组合,而是触及到企业内许多独立部门的商业理念,它需要一个“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并被集成了前台和后台办公系统的一整套应用系统所支持。这些整合的应用系统确保了更令人满意的客户体验,而客户满意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已有资源(房地产业主)毫无疑问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之一,因而需要细心管理。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培养和挖掘则被认为是企业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关键。有资料显示,发展一个新客户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多付出5倍的投入。投资于现有客户,使其满意度增加会对客户忠诚度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效益。 2、服务客户的观念——客户关系管理成功的核心 企业要得到持续的发展,拥有忠诚的客户是最重要的。根据美国营销学者赖克海德和萨瑟的理论,一个公司如果将其客户流失率降低5%,利润就能增加25%——85%.房地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现有顾客的重要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立房地产客户数据库,并有效地运用所储存的资料,能通过研究客户、开发客户、与客户沟通,有效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信赖与拥护。 四、房地产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企业把任何产品的销售,都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之上,客户关系成为企业发展之本质要素。如此一来,正在流行的很多新营销概念,如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实际上都可以纳入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的范畴。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契合点: 1、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4.1%,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近4400万平方米。可以说,对于许多开发商而言,来自一线的销售压力、资金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急需借助导入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企业客户关系能力,提高一线销售人员对于客户跟踪、客户服务的能力。 2.提升客户满意度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积累了大量的老客户,客户投诉会大幅增加、甚至发展到一系列业主维权事件,如何快速提高客户满意度,完善企业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统一调度的客户投诉处理系统,是这些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3.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和能力 房地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认识到个性化客户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逐渐向服务型企业过渡,成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组织,希望能够将分散的、点滴的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推出针对客户的服务新手段,力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4.提升品牌形象 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房地产企业要树立全员客户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对外的服务准则、服务口号、承诺服务水准一致,并依托于客户服务部,形成一条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服务运作链。企业全体员工都在不同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于客户,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品牌企业文化。 五、现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步骤 1.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造成服务效率降低问题 目前电话、传真、面对面等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在降低服务效果的同时,造成人员的服务效率不高,并且不利于客服人员的管理。 2.各实体部门服务的分离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没有统一的客服中心,客户往往要多次交涉才能找到适合问题解答的部门,而各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交流不顺,所以回复结果也出现不统一现象,由此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又降低了服务效果。 3.现有客户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 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料,但由于缺乏对其潜在需求的分析和分类,而且此客户资源库没有实现共享,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前,必需先诚实地作一次全面体检,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缺点,进而倾听客户的声音,确实了解所有与客户互动的管道,开始规划整体的客户管理架构。 一个执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方案分以下几步骤进行,这对提高顾客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 1)区分目标顾客,对企业所有客户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2)确定目标顾客,瞄准最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可行的方案以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3)满足目标顾客需求,为每一客户提供量 身定做的服务和产品 4)与目标顾客达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管理层即时了解市场情报,深入地了解个别顾客的行为、新兴需求和消费形态。 六、房地产行业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 1.客户关系管理如何同公司整体战略融合在一起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首先需要确认公司对项目的期望和业务目标,同时要考虑现有业务环境以及公司的战略优先层次。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保持稳定,还是在下降? (2)企业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如,降低成本比提高市场份额更重要吗)? (3)争取客户、发展客户、挽留客户和为客户服务的成本哪个相对更重要一些? (4)同客户交流和服务的过程中,哪些渠道最重要? (5)如何平衡“以产品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 (6)企业认为最有价值的客户是哪些?为什么? 回答上述问题,将帮助房地产企业确定客户关系管理的投资,并寻求公司和业务部门的支持。 2、建立个性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必须根据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步骤、有节奏地建立和实施。 (1)事先建立可量度、可预期的企业商业目标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之前,必须事先拟定整体的客户关系管理蓝图规划,制定客户关系管理的预期、短期、中期的商业效益。切不可一次性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系统、或听从客户关系管理厂商一味的承诺,毕竟它不是万能的,企业应更多地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尤其是同行业的应用成效,并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制定合理的商业目标,并制定可对其进行度量的指标工具。 (2)行业领域应用的深入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最早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当时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国外应用比较成熟的理念。国内厂商在此基础上,单纯从软件功能本身进行效仿,而对中国企业的行业特点理解、分析、结合的不够,从而导致研发的产品有闭门造车的感觉,不能与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将国际通用的理念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特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体系,是目前所有国内客户关系管理厂商、咨询公司、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为企业把脉、对症下药 目前,许多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的厂商其实并不善于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去推广它,拿着通用版的软件到处安装,丝毫没有客户关系管理所提倡的“一对一”服务理念,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只有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充分了解,才能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独特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通常做法是,聘请具有客户关系管理实践以及行业经验的咨询团队对其进行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沟通、流程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的咨询诊断工作。通过企业咨询诊断,期望发现企业现存的管理上、流程上、架构上、信息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企业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为未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营销的一对一和“个性化”的特色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要素。它必须是针对企业的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企业目前所处的地位;其次是将企业当前的操作方式与最好的操作方式作一番比较和研究;最后要提供提高销售额的方法。 3、给客户关系管理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纵观全球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由于总体开发周期过于漫长、工作量过大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客户工作往往是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推广过程中,最昂贵、最费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环。因此,通过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将最终的应用搭建在成熟的案例之上,企业将会大幅减低客户化的需要,也会大大降低实施过程的整体风险。 大部分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均采用分阶段实施方案。每一阶段则侧重与特定客户关系管理目标,从而达到快速制胜的效果。换句话说,企业可于合理的时间内(一般为三至四个月)取得一定的成果,定期量度、追踪系统成效并保持持续推广。超级秘书网 (1)为了更好地在企业内部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配合下,必须制定相关的员工客户关系管理绩效机制,使其与员工业务绩效考评联系起来。 (2)为了能够便于企业定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效果的评估,系统在设计初期要增加一些度量、评估系统本身的量化分析指标,以便进行前后对比。 (3)客户关系管理导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定期评审与回访至关重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系统上线运行后,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明确的改进方案,从而促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 由于客户关系管理对房地产企业的重大影响,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项目时需要整个企业范围的信息传达与责任承担。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投资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同时要建立新的业务模型。所有客户信息的集中是成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这一强有力的企业策略将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客户忠诚度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房地产产品品质日趋成熟、均好性成为同质化的近义词时,房地产企业开始重视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工作,将其与产品开发、销售、物业管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些企业都意识到:房地产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不再局限于物业本身,以商业联合、资源整合为特征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之门已经打开。客户服务作为当今全球性的商业术语,预示着单独的产品买卖时代已经面临终结。未来房地产品牌竞争的趋势,正逐渐过渡到客户信息库、客户满意度、客户服务手段的竞争层面。 以客户为本的观念将贯彻房地产开发、策划、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这在市场细分、竞争激烈的今天将成为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价值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重构保险公司价值链;实现保险公司在混业背景下的战略协同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保险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但它与物质商品一样只有符合客户需要才会有市场、就理念层面而言,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客户关系管理、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具体资料请见: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Cartner公司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CRM)的概念,该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的高度重视。Gartner公司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基本定义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搜集处理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配与利用,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或战略目标。可以说,CRM理念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剩或相对过剩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这样,短缺经济时代“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必然被“需求创造供给”的观点所取代;在市场营销领域,“客户中心论”也必然会取代“产品中心论”。 保险业作为一项提供服务的产业,它能够将多个微观主体的不确定性集中起来使其整体具有较好的确定性。显然整体的确定性与投保主体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投保主体数量越大整体确定性越好,反之则确定性越差。就某一具体保险公司而言,保户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推出的保险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该公司的市场形象及营销能力等,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得到提升。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还可以降低保险市场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总之,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使保险公司达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业绩之效果,而这两者都能提升保险公司的价值。 一、CRM:重构保险公司价值链 价值链描述的是一系列连接公司的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价值增值活动,通过分析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公司管理者能够重新设计他们的内外部程序以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按照传统理解其价值链可简单描述为:研究并开发保险产品、产品宣传、销售产品、理赔与资本运营等。然而,这种理解无疑是不够全面的,正如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Jeffrey.F.Rayport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每个企业都同时在两个领域展开竞争,一个是可见的物质世界,另一个则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勿庸置疑,对于竞争十分激烈的保险业,与客户相关的信息理应成为信息领域竞争的重点。 传统的价值链模型将信息看作价值增值过程的辅助成分而非价值本身的源泉。今天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战略管理专家提出了利用信息(其中客户信息是最重要的)创造价值的虚拟价值链的概念,这条虚拟价值链由五个环节组成: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分配信息。物质领域的传统价值链与信息领域的虚拟价值链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传统的价值链模型衍变为价值矩阵模型。由于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复杂多样,本文仅分析CRM对保险公司价值创新的重要作用。 1.保险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但它与物质商品一样只有符合客户需要才会有市场。广泛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才能够让保险公司有效开发出富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我们知道,就某一类型的保单而言,其销量越大,则保险公司获得稳定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研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首要的问题是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其研发的产品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从而保证能在承担的风险变小的情况下取得更高的收益,保险公司通过CRM所取得的这一效应可被称为客户关系管理的规模效应。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保险公司在产品研发阶段可取得的另一优势可被称为“柔性制造效应”,这是指保险公司通过CRM,深入了解客户的保险需求,为某些客户量体裁衣地开发保险产品,这些保险产品一般销量不大,因而保险公司为该产品承担的风险较高,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保险公司索要的保费也相应较高,所以这类产品也可能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源泉。但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开发此类产品,其主要动机并非从利润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便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开拓市场。 2.就保险产品的营销而言,CRM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等技术在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通过CRM系统,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宣传自己的产品,让客户认知、了解并最终接受它们的产品;通过CRM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的结合,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它们的产品。不难理解,网络销售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有着比物质商品领域更大的优势,因为它们不涉及物流等通过网络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本身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较小,所以通过CRM与电子商务系统的融合,保险公司可以实现新的范围经济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在保单的理赔阶段,CRM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做到迅速、准确。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保险公司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所发生的保险事故,对保险责任进行准确的界定,从而使理赔工作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这样客户的满意度会得到提高,保险公司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因此得以提升。 4.一般而言,CRM系统并不能直接改善保险公司的资本运营,但由于通过CRM,保险公司能够取得较为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能增强保险公司资本运营的计划性,提高资本运营效益;而保险公司资本运营效益的提高,又使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降低保费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在投资型险种逐步成为保险公司主导险种的今天,资本运营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决定着它们在市场上的得失成败。 二、CRM:实现保险公司在混业背景下的战略协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等为标志的金融混业的形成。目前我国仍然坚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的制度,但无论是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分散风险和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出发,我国金融业必然要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其实,在我国金融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试点,如比较有名的“光大集团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在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模式。 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价值并不等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的简单加总。公司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决策时应追求“2+2=5”的协同效应。公司实现协同效应的途径总的来说有两条:一是通过物质资源公司可实行前向或后向整合战略,在供销渠道上获得协同效应,也可以利用物质资源在生产中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协同效应;二是通过无形资源追求协同效应。日本战略管理专家伊丹广之在他的著作《启动隐形资产》中指出,隐形资产是一种无形资源,它可能是技术专长、商标、顾客认同度,也可能是一种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伊丹广之认为,只有隐形资产才真正是公司独有的用之不竭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从公司某一部分发展起来的隐形资产在被用于其它局部时,并不会被消耗掉,而且还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在我国金融业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协同效应是每一个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以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为例,要实现协同效应,一种方式是通过共用物质资源来实现,如保险业利用银行业布局广泛的营业网点为其提供代收保费业务等,但依靠这种方式实现的协同效应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能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种实现协同的方式是利用企业的无形资源。 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它们通过向客户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客户就是它们的最为重要的资源,正如美国客户服务专家安妮。琳达告诫企业经营者们时所说的那样:“对任何企业而言,客户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依赖于我们,而我们却得依赖他们;他们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他们是企业的命根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失去客户,我们只有关门的份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良好的客户关系与优良的客户管理能力是它们利润的源泉,也是它们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从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状态来看,银行业与保险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因此其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要滞后于银行业。我国的银行业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客户关系资源,拥有充足的客户信息。一旦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保险业可以充分利用银行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它们的客户资源,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混业背景下,银行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对保险业的促进至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在银行客户资料库中寻找潜在客户,分析他们的保险需求,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以扩大自己的利润源泉;(2)借助银行在广大客户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的客户信用度,改善保险公司的市场形象,提高其营销能力;(3)通过客户信息资源共享和联合营销,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同时,保险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进步也会对银行业产生促进作用,如银行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信息了解客户的诚信状况,从而降低其信贷风险等。 三、全面推进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 推进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价值创新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理念和技术这两个层面出发。 1.就理念层面而言,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却早已存在,它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必然选择。买方市场的根本特征是产品或劳务生产的相对过剩,以此为背景,销售必然代替生产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处理好与客户间的关系则是解决企业销售问题的中心环节。Gartner公司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着重强调了技术因素,可以说以这种方式界定的客户关系管理是狭义的,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概念。惟有如此,才有利于我国的保险公司广泛树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因素,就会使那些暂时还不具备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软件管理客户关系的保险公司在实践中停滞不前。那么广义的客户关系管理应当如何界定呢? 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内容由客户关系管理所依据的理念、基本手段、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构成。(1)CRM所依据的基本理念:客户中心论;(2)基本手段:了解、收集、处理和运用与客户相关的各种信息;(3)中间目标:保留老客户、开拓潜在客户、拓展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4)最终目标:实现企业效益(或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根据以上理解,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既可用现代方式(即Gartner公司所定义的方式)来实现,也可利用传统方式来实现。保险公司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传统手段包括:(1)客户分析;(2)客户访问;(3)客户调查;(4)保单跟踪;(5)及时准确理赔;(6)纠纷处理;(7)客户关怀等。由于一般保险公司都有较多的基层营销网点,它们以上述传统方式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次也可以说这种方式是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2.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虽然通过传统方式也可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方式所存在的局限性,与传统方式相比较,以现代方式实施的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性;(2)智能化;(3)个性化;(4)网络化。这些特征使得以现代方式实现的CRM无论在资源共享、信息处理、适应性及效率等方面都比以传统方式实施的CRM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以现代方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撑,因此保险公司应在积极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依靠自身力量或与外部联合开发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一般而言,CRM系统由六个模块组成:(1)系统设置模块;(2)客户资料管理模块;(3)客户跟踪管理模块;(4)客户服务管理模块;(5)客户关系研讨模块;(6)电子邮件模块。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模块开发顺序,以逐步完善其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汽车销售业客户关系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汽车企业实施客户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汽车制造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没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缺乏相应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落后、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个性化服务、构建技术平台实现对客户的管理,开展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实施关系营销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管理机制。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关系管理体制作为一种新型管理体制已经在汽车企业中得到应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分析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对策 1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是汽车客户差异化需求的拉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变迁,消费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时客户对企业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些都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并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客户关系管理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的。 其次,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今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客户的竞争。企业之间为留住客户而展开竞争,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将面对客户资源的丧失、盈利能力的萎缩等难题。 另外,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为汽车企业很多优势:一是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二是改善服务,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三是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四是口碑效应,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2汽车企业实施客户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目前从CRM中获利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意识到,它们其实并没有满足客户的基本需要,它们的思维大多还留存在“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时代,没有意识到现代企业竞争已经更趋向于服务的竞争,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2)缺乏相应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汽车制造商在上述观念的指导下,导致汽车企业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匹配的管理体系。虽然已设立了专职部门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但是对整体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调整没能做到协调一致。同时,还存在企业的总体目标与分步目标关系处理得不到位,工作重点不突出,程序也不够规范等问题。 (3)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落后。汽车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的工作中遇到企业信息化观念薄弱、企业资金紧张、企业竞争环境激烈、企业利润少等问题,较少考虑利用信息系统促进企业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汽车企业对客户的分类不清,对客户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客户研究不够,分类管理的概念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还仅处于起步阶段,仅仅是客户档案的管理。 3汽车制造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对策 3.1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中尤为重要。汽车企业的最高决策层首先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才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贯彻实施。对员工进行培训,灌输“客户第一”的思想。员工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并明确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为企业和个人带来的利益,使企业上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转变。 3.2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个性化服务 汽车企业可以建立系统的客户档案,进行科学的客户分类,实施有效的客户管理。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要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对客户进行管理,层层负责,加大控制。 3.3构建技术平台实现对客户的管理,开展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要在技术基础设施上保持足够的投资力度,以保证客户关系管理涉及到的呼叫中心、数据仓库、MIS和商业智能、EDI等系统建设的完善,以企业的信息化带动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比如可以利用呼叫中心的客户信息,采用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潜在客户,通过关系营销把其转化为现实客户并实现其忠诚等。 3.4实施关系营销下的客户关系管理 由于汽车制造企业的客户可以分为经销商和最终用户两大类,因此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必须维持好与经销商和最终用户即消费者的关系,加强与客户的互动。“经销体制”成为汽车市场流通的主要模式,但挖掘潜在用户、培育忠诚用户等工作是由销售人员(主要是推销人员)来完成。这也就凸现了人员推销在关系营销中的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发轫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早期的研究更多地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联系到一起。产品生命周期往往是指某种特定产品从其投放市场开始,直到最后被淘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产品生命周期经常被近似地描绘为一条分为包括从产品的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也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包括开发期、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的钟型或“倒U曲线”,整个曲线的形状和各阶段的时间长度视不同的行业和产品而异。在经济学中“倒U曲线”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既可以指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也可以指它的业绩和规模,但从本质上主要是指企业发展的运行轨迹。“倒U曲线”现象主要是指企业在原始资本积累和原始创业阶段,其业绩与规模呈现正常的上升趋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产品和利润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于严重的业绩和利润下降趋势,直到消亡这样一种轨迹。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试图诠释企业永续经营的奥秘,“以客户为导向”使我们认识到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并不完全是产品生命周期,更准确地说,企业生命周期是一系列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形状由市场需求和其他外部环境等通常是公司自身不能控制的以及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所作的努力共同决定。客户关系生命周期(Ives,Learmonth,1984)的概念同样也是从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演化而来的。它是“从动态角度研究客户关系的基础,指从一个客户开始对企业进行了解或企业欲对某一客户进行开发开始,直到客户与企业的业务关系完全终止且与之相关的事宜完全处理完毕的这段时间”。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模式描述、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模式分类、最优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等”,其中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是研究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其他内容的基础。对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划分为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退化期四个阶段(Dwyer,SchurrandOh,1987;Jap Ganesan,2000)。也有人认为“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可分为潜在期、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终止期六个阶段”。 Wells(1993)和Reichheld(1996,2000)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客户利润的变化趋势,他们指出(1)客户利润会随客户保持时间长度的增加而提高;(2)客户利润的本质决定因素是“客户关系水平”(即客户生命周期阶段)。Dwyer,SchurrandOh(1987)认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分阶段发展的,不同阶段客户的行为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为公司创造的利润贡献度也不同。伴随着客户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基于彼此之间信任的增加,与企业情投意合的客户会给予更多的业务份额,导致企业的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同时,立足于持续改进的企业加深了对客户的了解,通过提供增值的个性化服务为客户带来价值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与客户关系处于稳定期后,进一步地会随着服务效率提高带来服务成本节约,以及由规模效应和交易效率提高带来运作成本降低,和由信任带来谈判、签约和监督等成本降低,高度忠诚的客户甚至会积极地为供应商传递好的口碑和推荐新客户而带来企业的间接效益。上述学者的重要贡献之一便是将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来洞察客户关系发展的动态特征。陈明亮(2001)指出客户利润会随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变化,典型的基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所形成了关于客户利润曲线往往呈现出倒“U”型变化规律,即客户利润随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在考察期总体很小且上升缓慢,形成期以较快速度增长,稳定期继续增长但增速减慢,退化期快速下降。 笔者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可分为潜在期、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终止期六个阶段。 1.潜在期。客户借助于一定渠道了解银行的业务,银行通过一定的投入成本开发某一区域的客户,银行与客户开始交流并建立联系,客户已进入潜在期。这一时期,客户并没有对银行做出贡献。 2.开发期。银行选择目标客户群进行开发,银行此时逐渐增加投入,作为开发期,目标客户为银行所做的贡献很小甚至没有。 3.成长期。银行对目标客户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的提高,当客户开始信任银行,与银行频繁发生业务往来表明此时已进入成长期。这一阶段银行的投入主要是发展投入,目的是进一步融洽与客户的关系。处于成长期的客户已经开始为银行做贡献,银行从客户交易获得的收入已经大于投入,开始盈利。 4.成熟期。此时银行与目标客户进入蜜月期,彼此之间达到了最大信任,成熟期的客户给银行带来了最大限度可能获得的市场份额,成熟的标志主要看客户与银行发生的业务占其总业务的份额。此时银行进入收获季节,对客户的投入较少,客户为银行做出较大的贡献。 5.衰退期。出于竞争者的挑战如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客户自身经营因素的影响如不能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他们所需要的金融产品等原因,银行与客户业务交易量开始逐渐甚至下降,说明客户已进入衰退期。这一阶段,银行通常有两种选择,或者通过加大对客户的投入恢复与客户的关系,确保忠诚度;或者权衡投入产出后决定放弃这些客户,后者往往会是由于客户自身经营危机的原因使得银行为了避免使自己产生更大的损失而不得不做出的决策。 6.终止期。客户基本上不再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理清时,这意味着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完全终止。此时银行有少许成本支出而无收益。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长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要尽可能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尤其是成熟期。成熟期的长度可以充分反映出盈利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工商银行要掌握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掌握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有效实施工商银行CRM 以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金融业中拥有的客户资源最为丰富的一家国有银行,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目前拥有1亿多个人客户和810万法人客户。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工商银行的市场营销与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工商银行实施CRM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客户价值创造,获得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庞大的客户群让工商银行在客户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大大降低工商银行对于客户的前期投入和开发成本。结合客户关系牛命周期的不同特点,工商银行在实施CRM应用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保留老客户。保留老客户,并努力促使工商银行的已有的客户向成为银行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成熟期客户过渡。应该看到,尽管工商银行的客户量较多,但整体贡献度不大,如何增加客户价值也是工商银行CRM应用的目的之一。工商银行通过数据仓库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通过它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行为进行预测,开展一对一营销,并通过交叉销售(例如向个人住房贷款的客户推荐住房装修贷款)、追加销售(例如使牡丹卡的客户升级为贷记卡或理账金账户的客户)等方式,与客户建立“学习型”关系,获取“客户份额”,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加客户的终身价值。 2.让更多的优质客户成为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来源。保留忠诚和创利客户,尤其是大客户,才能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来源。“根据帕雷托的‘20/80法则’,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对于银行来说,还存在着一个‘20/300法则’,即20%的客户可能给银行贡献了300%的利润。麦肯锡的相关报告认为,在中国,‘20/80法则’可能更加极端,只有4%用户就为银行带来80%的收益”。对此,应该工商银行应该大力开展关系营销,对现有客户进行成本/利润分析,可以找出“金牌”客户,并对市场进行细分,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提高老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可以帮助工商银行保留更多的优质客户。 3.获取更多的有价值客户。客户获取是指获取对银行有贡献、具有价值的客户。在CRM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库营销、渠道营销等方式,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客户需求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创新工商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从而吸引客户,获取客户。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找出现有客户的关联客户,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营销,从而获取新的客户。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提出企业应该建立运营性、分析型和应用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采用一对一营销方式,实现“以‘客户份额’为中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学习型’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从而使客户满意的过程”。“客户份额”(CustomerShare)是指一个客户的“钱包份额”(ShareofWallet,SOW),即企业在一个客户的同类消费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它通过客户终身价值(CLV,CustomerLifetimeValue)来体现。但它并不意味着关注所有客户的“钱包份额”,它是在客户细分、客户生命周期计算的基础上,关注的是那些能为企业带有最大价值的客户,即最有价值客户(MVC)。从这个意义上说,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支出其实质就是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当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商务活动模式有了很大转变,由此引发了一些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多个层面对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的融合做了详细探讨,并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发展做了简单比较,指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9CRM)电子商务忠诚度 在电子商务时代,谁能掌握客户的需求趋势,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有效挖掘和管理客户资源,谁就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形势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便成为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客户关系管理也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和制胜的关键。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含义 CRM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所有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期演变成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支援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的、实时的和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CRM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CRM是一种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首先,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 2.CRM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方案,CRM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他们包括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以及相应的硬件环境,还包括与CRM相关的专业咨询等。 3.CRM是一个先进管理软件 作为应用软件系统,CRM软件通过不断的改善和管理企业的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及技术支持等与客户关系有关的业务流程并提高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从而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量、增加收入和赢利、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和销售渠道,最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RM软件主要由营销管理(Marketing)、销售管理(Sales)、服务与技术支持管理(Service Support)三部分组成。 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CRM的出现体现了两个重要管理趋势的转变,一是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的转变;二是企业管理的视角从“内视型”向“外视型”的转变。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虚拟性、全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与客户关系管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CRM成长于传统商业,并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逐渐开始借助互联网工具和平台,同步、精确管理各种网上客户关系、渠道关系,符合并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CRM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CRM全面整合企业的市场营销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在拓展市场和营销渠道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客户关系,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第二,CRM不仅是一个面对客户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的部门,它还是一个使企业各部门可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自动化工作平台,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协调企业的资源,拓展生存空间和潜力。第三,CRM是一个将客户信息转化成积极的客户关系的反复循环的工作过程。通过CRM可以更真实全面地收集、分析研究客户的信息资料,为客户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强调的是企业要与客户之间达有有效的、实时的互动,即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下,无论是维系旧客户还是发掘新客户,CRM可以在网络中实现同步操作,利用大型数据库来管理客户的一些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对海量的客户数据和一些商业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按照客户需求及时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电子商务下的CRM强调不论大中小型企业只要从事电子商务都必须能做到持续性地、快速地更新客户资料,再加上统计分析的利用,所以能进行一对一的营销服务,真正照顾到每一位客户的实际需要。一对一的网络营销不但可以将网络营销的固有优势发挥至最大,更可通过网络的交流和互动与用户建立历久弥坚的客户关系。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的CRM系统,通过分析每位客户的原始资料和历史交易记录,进而推断出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消费层次、忠诚度和潜在的价值,然后再向客户推荐他想要的书籍,这样客户进行交易的可能性比较大,使企业拥有更多忠诚的用户。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可以筛选出正确的客户群 尽管企业所获得的市场和利润与网络交互能力的强弱密相关,但并不是企业要与任意的客户都进行电子商务活动。CRM对企业的客户进行了划分和管理,对开展电子商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CRM可以使电子商务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从著名的客户8/2/2法则可以得出:在顶部的20%的客户(最具价值的客户)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而这些利润的一半让最底部的20%不赢利的客户丧失掉了。因此,企业通过实施CRM可以找出那些最具价值的客户,比如一些VIP客户,只有这些信誉较高并创造最多利润的客户才可能被看成上帝,然后通过各种手段给予他们最优待遇,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印象,保持他们的购买欲,使企业能够不断赢利。吸引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比维持一个旧客户要高很多,CRM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及时回应大多数旧客户的需求,提高旧客户的忠诚度。并不是所有客户都是上帝,有很多客户是会让企业亏损的,当在客户身上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企业就应该降低服务标准甚至中断和他们的业务关系而别外去开发新客户,从企业平时的CRM数据中可以得出该放弃哪些客户,如形成呆帐和死帐的客户和长期没有消费的客户。因此,有价值客户的识别以及有价值客户识别出来以后,如何留住它们(或说培育它们的忠诚度),并实现它们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即所谓的客户保持,是客户关系管理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合理的采用CRM可以筛选出正确的客户群,使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花费尽量少的代价而获得较多的利润。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的客户管理已经在国外特别是在信息产业发达的美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一大批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如Oracle、PeopleSoft、SAP、Siebel等,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使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实现企业的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可以说,国外的CRM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应用到了企业的实践中,对于企业管理客户、联系客户都起到了显著效果。CRM和电子商务的结合,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还处于劣势。今后,通用模块的完善、支持灵活组配、基于Web应用、充分支持电子商务的CRM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使CRM真正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充分利用顾客资源,通过客户交流。建立客户档案和与客户合作等,可以从中获得大量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特性和性能。销售渠道、需求变动、潜在用户等,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企业应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双方越是相互了解和信任,交易越是容易实现,并可节约交易成本和时间,由过去逐次逐项的谈判交易发展成为例行的程序化交易。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客户关系。随着CRM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CRM营销”理念正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 [关键词]客户管理 一、系统背景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互联网行业,实际上和传统经济一样,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如今,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都已经能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 如果说在国内方兴未艾的ERP软件帮助企业理顺了内部的管理流程,为企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那么CRM(Customer.Re1ationship.Management)的出现才真正使企业可全面观察其外部的客户资源,使企业的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CRM可视为ERP发展的一个延伸,其共性突出地表现在供应链资源的管理上,ERP利用供应商那一端的资源,而CRM所实现的转变是更注重客户端的资源。CRM致力于提高客户满意空。回头率和客户忠诚,体现对客户的关怀。 二、C#技术介绍 C#语言自C/C++演变而来。但是,它现代、简单、完全面向对象和类型安全。如果您是C/C++程序员,学习曲线将会很平坦。许多C#语句直接借用您所喜爱的语言,包括表达式和操作符。假如不仔细看,简直会把它当成C++。关于C#最重要的一点:它是现代的编程语言。它简化和现代化了C++在类、名字空间、方法重载和异常处理等领域。屏弃了C++的复杂性,使它更易用、更少出错。对C#的易用有贡献的是减少了C++的一些特性,不再有宏、模板和多重继承。特别对企业开发者来说,上述功能只会产生更多的麻烦而不是效益。使编程更方便的新功能是严格的类型安全、版本控制、垃圾收集(garbagecollect)等等。所有的这些功能的目标都是瞄准了开发面向组件的软件。 三、可行性分析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服务性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客户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一个单位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四、系统设计 1.总体设计 (1)市场需求分析 现行的CRM软件还处于起步阶段,功能模块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的需求是一样的,其主要技术需求应包括四个方面。 ①信息分析能力。CRM有大量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使得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更加完全,从而能及时的作出决策。良好的商业情报是企业成功的一半。 ②对客户互动渠道进行集成的能力。对多渠道进行集成与CRM解决方案的功能部件的集成是同等重要的。不管客户是与企业联系还是与销售人员联系,于客户互动都应该是无缝的、统一的、高效的。同一的渠道还能带来内部效益的提高。 ③建设集中的信息仓库的能力。采用集中化的信息、实时的客户信息,可使各业务部门和功能模块间的信息能统一起来。 ④对工作流进行集成的能力。工作量是指把相关文档和工作规则自动化安排给负责特定业务流程中特定步骤的人。CRM解决方案应具有较强的功能,为跨部门工作提供支持,使这些工作能动态的、无缝的集成。 (2)开发设计思想 ①系统设计要遵循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原则。 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安全保密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③操作方便,人机界面友好。 ④代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方便以后修改和功能扩充。 系统的设计思路是把整个系统按照实现模块进行分解,利用C#.NET进行编程根据其具体要求可以确定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在整个客户管理系统中我主要负责事物计划,出差管理,客户信息,行政地区。 2.详细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如图 (2)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介绍 本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出差计划与实施:基本信息包括出差人姓名,出差人编号,出差目的地,出差主题,出差计划内容,出差记录明细,执行时间与返回时间,出差计划的相关计划,出差记录列表等。出差计划与实施版块主要的作用是用与管理公司人员外出访问客户的。其中包括详细的出差计划内容,出差记录列表,和出差的相关事务列表。 报销单管理:基本信息包括报销单组列表,报销人姓名,报销金额,报销方式,报销单创建人等。该版块的主要作用是对公司人员在出差过程的相关业务开销和旅途开销进行统一的核对与管理,其中具体有员工自己填写的报销单组列表,其中包括相关的发票具体内容和其所对应的项目花费,在由员工提交报销单后由管理员用户对报销单进行审核,通过则给与相关的花费报销,不通过则不给与报销。 行政地区管理:基本信息包括行政级别,地名,地区名称,简称,备注等等。在本版快能查看到事物计划,出差计划,客户关系等相关内容。这个功能模块主要是对公司所涉及到的行政地区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查询。主要侧重在查询方面。 事务计划及实施:在该版块可以看见事务的详细列表,可以查看详细的事务内容,包括事务主题,事务编号,事务类别。联系人,联系人电话,事务计划内容等等。该模块主要的用处是预先计划事务,制定事务。 五、国内外的现状 在当今诸多企业中有很多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分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客户进行一个规范化管理,并且进行定期的对各个客户的访问,保持与客户的互动。在对客户的访问问题中又存在着企业员工出差访问的经费问题,包括住宿费用,车费,用餐费等,还有具体的访问时间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如果处理不当,不单单会浪费大量的资金,而且也达不到公司计划的预计效果。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等方面,很多企业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而上面的问题的改善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赢得新客户、保留老客户和提高客户利润贡献度。很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相当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基础的企业来说,现在,这个时间已经来临了。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而要求顾客长期忠诚于一个产品已不太现实。因此,对于最终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对需求变动的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六、应对的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90年代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客户个性化需求特征愈来愈明显,只有真正了解市场需要,最大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竞争优势。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移。正确、快速地处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企业管理的视觉从“内视型”向“外视型”转变。企业转换自己的视角“外向型”地整合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时产生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客户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 七、客户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企业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即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的有效管理,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正如所有的“新”管理理论一样,客户关系管理绝不是什么新概念。它只是在新形势下获得了新内涵。你家门口的小吃店的老板会努力记住你喜欢吃辣这种信息,当你要一份炒面时,他会征询你的意见,要不要加辣椒。但如果你到一个大型的快餐店(譬如,这家店有300个座位)时,就不会得到这种待遇了,即使你每天都去一次。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要识别每个客户,快餐店要搜集和处理的客户信息量是小吃店的n倍,超出了企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信息应用成为可能。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我国企业的通讯成本将会降低。这将推动互联网、电话的发展,进而推动呼叫中心的发展。网络和电话的结合,使得企业以统一的平台面对客户术上已逐步成熟。 八、结束语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充分利用顾客资源,通过客户交流。建立客户档案和与客户合作等,可以从中获得大量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特性和性能。销售渠道、需求变动、潜在用户等,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企业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今天,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已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管理机制。本文从CRM的产生与内涵谈起,侧重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CRM对传统企业的冲击和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模式以及如何实施CRM。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在电子商务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实施 一、CRM的产生、特点及内涵 (一)CRM的产生 CRM的产生是市场与科技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的进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重要性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现代企业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以生产为核心到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再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CRM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并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核心。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特点 在传统条件下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客户信息的分散性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独立性,基于因特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收集、分析、开发和利用各种客户资源的系统,它的新特点有: 1.集中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各种客户数据形成了正确、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为各部门所共享; 2.客户与企业任一个部门打交道都能得到一致的信息; 3.客户可选择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高度集成的; 4.客户与公司交往的各种信息都能在对方的客户数据库中得到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5.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特性,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三)CRM的内涵 所谓CRM是指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CRM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哲学,对其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理解。 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现在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而且仅仅一步,就可能意味着成功。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工具。在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创新的思想将有利于企业员工接受变革,而业务流程重组则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仅凭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够了。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手段,它触发了企业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重组以及整个社会管理思想的变革。所以,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的一种更新; 2.客户关系管理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另一方面则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它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前沿,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 4.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个部门提升到了企业,各个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了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 二、CRM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CRM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发现当用户需求成为商业流程的中心时,“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在很多地方产生了不协调,这些不协调妨碍了CRM发挥出完整的效力。因为CRM直接从“客户接触点”开始为企业管理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往往成为企业走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次尝试。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经常让企业目不暇接,要跟踪评估客户就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企业开始感受到不同寻常的冲击。 (一)来自营销方面的冲击 过去用户只能被动地听取介绍,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广告促销如果能够树立起独特的产品形象,就有可能成为最热门的商品。企业不必考虑每个客户的专门需要,只要能保持在电视和报纸上经常“曝光”就可以树立并保持自己的品牌。而实施CRM后则能够就指定的消费群体进行一对一的营销,用户往往是主动的,而且成本低,效果好。 (二)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 美国东北航空公司曾经是一家规模颇大的航空企业,拥有不少条航线和飞机的固定资产,但在80年代不得不宣布破产。其倒闭不是因为服务质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当其它航空公司纷纷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让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可以实时查询、订票和更改航班的时候,东北航空公司没有这么做。很快他们就发现在价格和服务方面无法与其它航空公司竞争。别的航空公司及时向客户提供折扣,或在更改航班的时候通知客户,保持每次飞行的客满率,而他们仍然要用昂贵的长途电话方式人工运作。等他们决定投资订票系统的时候为时已晚,最后不得不以倒闭告终。 (三)来自企业内部的冲击 无论是像Amazon这样的新型网络企业,还是像Ford这样的致力于网络化改造的传统企业,网上客户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信息交换,最后仍然要落实在产品和服务上,这就要求企业流程要能够在制造、运输、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与加速流通的用户信息相匹配。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与企业进行交流的用户往往更加没有耐性,他们要求电子邮件能够立刻回复、订单可以及时查询、更新修改都要能够及时办到。 (四)来自科技的冲击 为了让用户更满意,同时保持批量生产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进行市场细分、不断吸收用户反馈、设计可调整流水线和运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但直到今天,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惊人的成效。主要是由于差异过大,要让产品做到“完全适合你”、“为你定制”,用户和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不断的、迅速的“一对一”的信息交换,在网络未出现之前,这只能是幻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展开,以“量身定做”为主要特征的批量定制迅速得到发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而CRM则是专门为此服务的软件系统。 三、客户关系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优势 (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在降低成本方面,客户关系管理使销售和营销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和营销费用。并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产生高度互动,可帮助企业实现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使企业留住老客户,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交叉销售,可带来额外的新收入来源。并且,由于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加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增加订单的数量和频率,减少客户的流失。 (二)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用业务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员工的工作也将得到简化,使企业内外的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转,保证客户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满意的服务。所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节省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有帮助。 (三)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 客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往来,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可以记录分析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向每一位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交易记录提供不同层次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与企业开展业务。 (四)有助于拓展市场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成本,利润数据,并对客户分布,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五)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 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用的客户数据,只要加以深入利用即可发现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 四、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一)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客户关系管理 电子商务离不开因特网,网站是电子商务中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的特殊且重要的平台和沟通工具。网站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作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向厂商咨询信息、投述意见,发表看法;作为厂商,则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向客户提出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另外,企业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加快了信息传递、加快了商流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企业与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之间的新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才使电子商务具有如此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和客户沟通,在电子商务中采取的措施: 1.电子邮件链接,便于客户和网站管理者通过邮件联系。邮寄目录,请客户签署邮寄单。让所有在邮寄单上的人及时了解你所提供的最新产品,为了把客户放在邮寄单上,在做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询问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提供给他们两种选择,一种是明确列在邮寄单上,一种是不明确的,一旦有了地址,勾画出他们的购买行为,就可以传送适当的信息了。不久就会感受到顾客反馈的信息; 2.网络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群。社区建立的原则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人类不喜欢改变,不喜欢决策。一旦他们寻求某种大目标的时候,就会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考虑到客户第一次决定购买你的产品的难度,如果使下一次购买的障碍尽可能的低,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创造一种环境,让客户在其中培养良好的感觉,认识到他们是被理解的,成为了一种强势集团的成员;运用电子公告板,供客户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邮件列表,定期或不定期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发送不同信息;网上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消费倾向的变化;网上呼叫服务,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和投述; 3.客户购物专区,存放每一个客户的购物信息,便于客户跟踪、查询订单的执行。与顾客进行成功互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向客户提供其购物全过程的全面情况,以推动他的购买决策。应当非常明确地告诉客户何时预定,一旦预定了商品,就要告诉它的价格。这中说明应该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这样,提高了购物过程的透明度。 (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 1.CRM系统的实施必须要有明确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管理者制定规划与目标时,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现状和实际管理水平,也要看到外部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与挑战。只有明确实施CRM系统的初始原因,才能给出适合企业自身的CRM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 2.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高层管理者对CRM项目实施的支持、理解与承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缺乏管理者支持与承诺会对项目实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使项目在启动时就已经举步维艰了。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与承诺,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对项目有相当的参与程度,进而能够对项目实施有一定理解。CRM系统实施所影响到的部门的高层领导应成为项目的发起人或参与人,CRM系统的实现目标、业务范围等信息应当经由他们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让业务来驱动CRM项目的实施。CRM系统是为了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服务体系,因此CRM系统的实施应当是以业务过程来驱动的。IT技术为CRM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但CRM真正的驱动力应来源于业务本身。CRM项目的实施必须要把握软件提供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目前的运作流程间的平衡点,以项目实施的目标来考虑当前阶段的实施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任何一套CRM系统在对企业进行实施时都要做一定程度上的配置修改与调整,不应为了单纯适应软件限制而全盘放弃企业有特点、有优势的流程处理 4.有效地控制变更。项目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如何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如何使企业内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认同并接受这一变化,是项目负责人将面临的严重挑战。新系统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对业务用户的各种培训,以及为配合新流程的相应的外部管理规定的制定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列入到变更管理的范围之中; 5.项目实施组织结构的建立。项目组成员会由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的实施伙伴共同组成。内部人员主要是企业高层领导、相关实施部门的业务骨干和IT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的挑选要十分谨慎,他们应当真正熟悉企业目前的运作,并对流程具备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必须全职、全程地参与项目工作; 6.明确项目人员的奖惩制度。CRM实施过程中会发生人员流动,也会出现工作人员的效率不高、情绪不积极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要求项目组在建立项目小组和人员定位时,一定要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防止在项目实施其间对人员的随意抽调。同时,还必须对项目组成员的职责分工有明确定义,将每项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对个人的考核目标,对优秀人员予以奖励,不能完成任务的予以处罚。 总的说来,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CRM虽然仅仅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子集,但是它把客户放在了核心位置。企业实施CRM,必须补上过去落下的“功课”——它要求企业更了解现存和潜在客户,要求企业能够准确及时地判断竞争对手的行为,要求企业能够追赶得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尤其要求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很好地吸收CRM理念,会看到在利润、客户忠诚度和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提高,对未来的整体性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也就更有准备。 许多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表明:在电子商务发展时代,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强劲动力,只有客户关系管理的成功,才有电子商务的成功,也才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会计服务行业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实现并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的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关系实体,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针对CRM在会计服务行业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的具体操作及CRM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应用问题,重点研究CRM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会计服务行业 20世纪末,围绕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国际营销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极大的创新。在产品同质化和营销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更多集中在销售环节,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工作的重点。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新型运作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领域。CRM解决方案通过以对信息的有效集成为基础进行的客户快速反应,达到商业过程自动化并改进业务流程的目的。人们普遍认为,CRM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在市场中高效运作并获取稳定利润的法宝。下面,就以客户关系管理在会计服务行业的应用,来探讨我国客户关系管理在现实中应用的可行之道。 一、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两个层次 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过程往往会面临两种典型的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在这类交易中,客户满意度较多地依赖于短时间内的即时感受,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客户数据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些专家把这类应用称作面向行为的CRM。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 这类交易中客户满意度更多依赖于企业的业务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企业员工的表现。这就是面向过程的CRM。 由于会计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司的市场营销模式绝大多数属于B2B,也就是说公司客户居多。对这一类的客户,关系好坏更多的是取决于问题解决方案本身的优劣以及服务质量、响应速度等硬指标,其客户关系维持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细节上的客户关怀和盈利分析,而是应形成战略上的合作同盟关系,建立专业精干的销售队伍,给予客户以综合的解决方案。 二、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选择 1、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的基本模式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多种业态下表现为几种典型模式: (1)一对一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企业将收集大量客户个人数据,并且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 需要。 (2)传统的CRM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客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对不同特点的客户群进行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 (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这一模型向所有客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基本类似的,但是,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特别需求,对产品和服务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2、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选择 遵循CRM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下面着重对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模式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包括:审计、资产评估、税务、会计咨询服务等等。其中,审计业务是重要的会计服务产品,能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大量资金。与此类似的还有资产评估业务。这一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客户增值的办法提高销售。 这是因为,在CRM概念提出以前,大部分与会计服务类似行业的大宗客户管理采用的都是“一对一”模型。同时,“传统的CRM”模型也切合会计服务企业CRM活动开展的要求。因为在面对公司的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模型;而对业务量较小的一般客户时,则适合采用“传统的CRM”模型。这样做,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从同类客户中获取经验,避免出现失误。对占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需要提供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 三、会计服务企业CRM的具体实施 1、实施会计服务企业CRM的具体思路应该说,客户管理的任何模式都要求一种均衡的做法,包括战略、人员、系统、工作程序、资料、测评等等都需要兼顾,因此,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尚未形成完备CRM体系的公司在一开始需要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路入手,同时借助CRM模式作为参照,解决实际问题。 在公司的CRM战略实施的初始,“获取目标和保持活动”、“了解客户,他们需要怎样的服务管理”“赢回失去的顾客”等三个环节成为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活动的切入点,具体落实在“客户信息数据在企业内部的顺利传递”、“瞄准客户的终身价值营造”这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司在市场销售、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效果评估方面,力求明确范围和目标,这部分将在“基本步骤”和“具体实施”中详细列出。 其目的在于衡量实际业绩是否达到计划要求,以确保未来计划和活动更加周详精确。为方便实施,笔者趋向于采用由易到难的几个指标测试系统分步骤进行:客户流失(保持)指标,客户发展指标,人均业务量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等。 信息和技术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技术应用促进客户管理(从数据分析到数据汇总),使得核心客户管理方案充分发挥效能。在实际应用中,客户数据的收集汇总之所以能够付诸实施,不仅仅得益于技术层面上的许可,更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战略、人员和工作流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2、CRM实施的具体方案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CRM的目标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这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客户资料的范围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企业销售人员的跟踪记录、客户状态、合同信息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发展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部门(年度)任务、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宏观经济信息、地方区域经济信息、法律法规出台/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 对客户的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录入,在此基础上即可完成基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主要由数据表(包括客户基本信息表、客户销售管理表、客户业务管理表和客户服务管理表、经济信息动态表和客户投诉记录表),查询功能(包括企业资料查询;企业联络方式查询;主要联系人查询;业务协定查询;巡检、回访查询)以及报表生成系统(主要的报表包括:客户财务数据统计;客户信用分析;销售动态分析;投诉事件分析等)构成。 (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捕捉和分析详尽的信息而对市场和客户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和细分管理。 按照比较传统的标准,可以将客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合作年限、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等,力争比较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在客户划分中,笔者还趋向于将客户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为完成客户的终身价值营造的目标主题,就必须要确定客户在其“客户价值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客户采用合适的CRM模型。对大客户和重点客户需单独分析其客户价值,包括过去、现在、将来的状况。进而做到尽力维护、延续与处于价值高峰的客户的关系;对处于价值上升期的客户要采取措施,在帮助客户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推进其向价值高峰的迈进;而对处于价值下降通道的客户要分析其预期的价值变化,必要时(比如风险加大)果断放弃。 (3)销售互动管理——是客户在客户关系维护发展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这也是关系营销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建立一套完备的客户拜访管理系统和客户信息反馈系统。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销售人员需要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包括客户发展量、新拓展业务量等等),并将其与实际完成情况相结合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②销售人员每月要有拜访计划,客户拜访前需要准备信息传递单,将公司欲向客户传达的信息准备好。拜访回来后,将信息传递单反馈回信息部存档。拜访计划的完成情况也是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③重点客户(业务量20万以上)的信息资料由公司主管客户的副经理掌握,由客户服务部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用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以帮助公司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 ④完善客户维护管理,将客户流失率作为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⑤实行销售人员月学习制度,包括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帮助销售人员通过学习调整工作方法。 以上的销售人员管理办法避免了以前只注重业务完成量考核指标所带来的忽视客户服务、维护等方面内容的不足。 (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功能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管理,详细记录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传递至信息部。 (5)客户增值管理——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使客户的盈利能力得到最大的挖掘。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由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前期的工作重点可以放在向现有客户推荐公司新的服务产品上,例如向审计业务客户推荐会计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产品。 会计服务企业实施CRM的经验对类似的专业服务类企业也有参考价值,需要注意的是:CRM是一个需要耗费企业资源的战略项目,实践CRM系统可以从最关键的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进行,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再来考虑其他部分,这一方法对于大量急于采用CRM战略又无法完成一个大的系统建设的企业来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总之,技术只是载体,能够将满足企业需要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才是应用技术的目的所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从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出发,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在电子商务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因特网 1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动销售系统SFA(SaleForceAutomation)和电话、计算机集成系统(CTI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就已经在国外的企业中广泛应用。SFA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销售定额计算销售人员的提成,预测利润,协调销售人员的活动;CTI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800电话服务,通过自动菜单选择和交互式语音反馈,让用户很快地与专业电话服务人员通话,记录交谈数据。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就是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一种思想和技术,换句话说,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以改善和增进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实现以更优质、更快捷、更富个性化的服务保持和吸引更多客户的目标,并通过全面优化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使保留老客户和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达到最低化,最终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2在电子商务时代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特点 在传统条件下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客户信息的分散性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独立性,基于因特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收集、分析、开发和利用各种客户资源的系统,它的新特点有: (1)集中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各种客户数据形成了正确、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为各部门所共享;(2)客户与企业任一个部门打交道都能得到一致的信息;(3)客户可选择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高度集成的;(4)客户与公司交往的各种信息都能字对方的客户数据库中得到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5)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特性,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3客户关系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优势 (1)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在降低成本方面,客户关系管理使销售和营销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和营销费用。并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产生高度互动,可帮助企业实现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使企业留住老客户,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交叉销售,可带来额外的新收入来源。并且,由于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家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增加订单的数量和频率,减少客户的流失。 (2)提高业务运作效率。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用业务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员工的工作也将得到简化,使企业内外的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转,保证客户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满意的服务。所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节省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有帮助。 (3)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客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往来,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可以记录分析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向每一位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交易记录提供不同层次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与企业开展业务。 (4)有助于拓展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成本,利润数据,并对客户分布,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5)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用的客户数据,只要加以深入利用即可发现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4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不仅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也需要提高员工对客户关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客户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没有满意的客户就不可能有员工的前途,同时客户繁荣满意与忠诚度需要靠每一位员工通过积极的努力去精心地培育,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下,才能保证客户关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组建项目实施团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团队来具体组织领导,这一团队的成员既应包括公司的主要领导,以及企业内部信息技术、营销、销售、客户支持、财务、生产研发等各部门的代表,还必须要有外部的顾问人员参与,有条件的话还应邀请客户代表参与到项目中来。最后,进行业务需求分析。从客户和企业相关部门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因此,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电子商务离不开因特网,网站是电子商务中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的特殊且重要的平台和沟通工具。网站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作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向厂商咨询信息、投述意见,发表看法;作为厂商,则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向客户提出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另外,企业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加快可信息传递、加快了商流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企业与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之间的新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才使电子商务具有如此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和客户沟通,在电子商务中采取的措施: (1)电子邮件链接,便于客户和网站管理者通过邮件联系。邮寄目录,请客户签署邮寄单。让所有在邮寄单上的人及时了解你所提供的最新产品,为了把客户放在邮寄单上,在做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询问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提供给他们两种选择,一种是明确列在邮寄单上,一种是不明确的,一旦有了地址,勾画出他们的购买行为,就可以传送适当的信息了。不久就会感受到顾客反馈的信息。 (2)网络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群。社区建立的原则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人类不喜欢改变,不喜欢决策。一旦他们寻求某种大目标的时候,就会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考虑到客户第一次决定购买你的产品的难度,如果使下一次购买的障碍尽可能的低,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创造一种环境,让客户在其中培养良好的感觉,认识到他们是被理解的,成为了一种强势集团的成员;运用电子公告板,供客户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邮件列表,定期或不定期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发送不同信息;网上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消费倾向的变化;网上呼叫服务,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和投述。 (3)客户购物专区,存放每一个客户的购物信息,便于客户跟踪、查询订单的执行。与顾客进行成功互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向客户提供其购物全过程的全面情况,以推动他的购买决策。应当非常明确地告诉客户何时预定,一旦预定了商品,就要告诉它的价格。这中说明应该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这样,提高了购物过程的透明度。 5结语 无论产品多么的好,无论品牌多么有名,如果要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做好客户服务是唯一选择。实际上任何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会计核算,都有可能成为商品,每一个竞争者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尽量消除缺陷。如果企业要从竞争中胜出,那么,可以使企业保持持续优势的一项就是优秀的客户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这种市场格局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竞争的主要表现从买方之间的竞争,转向卖方之间和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卖方市场格局中,由于产品/服务的相对稀缺,消费的焦点放在了产品/服务的数量上,生产成为卖方的第一要务;由于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在与卖方的较量中,买方的市场势力微弱。同时,买方之间为争夺产品/服务的较量远烈于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的较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同一种需求可以由多种产品/服务来满足,选择权的拥有和扩大使得消费的焦点转向了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的市场地位逐步抬升,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公开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同时,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也随着其市场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膨胀,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较量愈演愈烈。 2.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 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代,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起初,淘金者很容易就发掘出一座规模不小的金矿。随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的加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挖掘的金矿已基本曝光,淘金者很难再寻找出新的大金矿,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同样,一定技术水平下的顾客资源也是稀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非常轻松地寻找并进入到大片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卖方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而且多数已开发的市场已处在了饱和的状态,所以彼此之间争夺现有客户资源成为了竞争的一个重点。 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重视、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服务成为保持客户的重要战略或手段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在保持客户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服务的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保持客户的有力武器。围绕客户保持这个焦点,当前营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服务对于制造商微不足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务成为顾客消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ChristianGronroos,1997)。为了留住顾客,许多工业企业开始重视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送货上门、产品和设备的安装与保养、顾客培训以及投诉处理等等。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甚至推行服务先导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服务型的企业转变。IBM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收入约有85%来自硬件销售,而现在,它的收入1/3来自诸如管理咨询、为客户打理信息技术资产、提供新的软件系统等服务项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这家当初人人都以为只卖大型机的企业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机构之一。 2.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 服务的导入不仅没有缓解竞争的压力,相反由于竞争领域的扩大(服务成为竞争的新战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出现普遍化延伸。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会提升顾客的服务期望,顾客希望立即得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导致顾客期望增长的并非只有直接竞争对手,还包括所有那些顾客有购买体验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行业提供了某种服务,顾客接着就会希望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做:那些经常坐飞机的顾客会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带到四面八方;如果顾客在进餐时不必排队等候,他们就会希望在旅馆及市场链的其他环节也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顾客期望普遍化延伸的结果是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创新难度加大。服务的提供不仅没有成为企业保持客户的良方,相反如何在服务领域里保持客户、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实践误区 根据我们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实地调查了解,感觉现实的服务领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重大误区(也是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把CRM软件等同于CRM 一些企业以为开发、安装了CRM系统软件,就实现了对顾客进行客户化、关系化的管理,对关系营销的精髓存在严重误解。 2.CRM信息系统与营销策划脱节 由于CRM系统内客户信息的不真实、不健全或信息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策划人员无法从中发掘客户价值,也不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只能穷于价格战或坐等市场的变化。 3.缺乏商业化的理念 多数企业在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化的理念,即成本一效益的理念。这表现在:(1)不估算客户的价值;(2)“最惠户待遇”普遍化,在提供服务时不严格区分客户;(3)扭曲个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服务,包括本职服务以外的需求;(4)姑息“刁蛮”客户的不正当要求。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损坏了忠诚客户、大客户和内部员工的利益,损坏了企业的形象。 4.CRM与ERP的脱节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都没有适应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依然分立;服务接触界面不完善,后台支撑不到位;服务质量控制缺失。 5.内部营销的忽视 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经理的选拔、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无法建立起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考察的结果让我们觉得,对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关键环节,探索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营销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关系营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系营销? 1983年,美国学者TheodoreLevitt的一篇被誉为关系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AFTERTHESALEISOVER》,拉开了工业市场关系营销研究的帷幕。在这篇文章里,Levitt教授指出,“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少在一笔交易结束后终止,相反,交易结束后,这种关系得到加强,并影响买方决定下一次购买时的选择”。“重点应该怎样从推销转移到保证顾客在销售结束后持续地感到满意”。这篇文章在推销观念盛行的时期提出“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是不够的,发展持久的关系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这样的观念,给后继者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一时期,美国学者LeonardL.Berry将关系营销的概念引入服务的范畴,并对关系营销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关系营销就是吸引、保持以及加强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的观念是,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巩固关系、把一般顾客转化成忠实顾客、像对待客户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市场营销。 其后,芬兰学者克里斯汀·格罗鲁斯(Christian.Gronroos)在Berry教授定义的基础上,对关系营销作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界定。他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维持、加强、商业化顾客关系(不一定一直都是长期的关系),以保证各参与方的目标得以满足,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来实现,彼此的信赖相当重要。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建立关系意味着给予承诺;维持关系意味着履行承诺;加强关系意味着在先前承诺履行的基础上给予新的承诺;商业化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交易的成本—利润比是正相关的。 商业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关系营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它为关系营销实际运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关系营销的运作模式 在将关系营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的过程中,欧洲的学者们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 1991年,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drianPayne教授提出了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将所有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因素归入顾客市场(Customermarkets),内部市场(Internalmarkets),推荐市场(Referralmarkets),影响市场(Influencemarkets),招聘市场(Recruitmentmarkets),供应市场(Suppliermarkets),企业在与顾客打交道时,要注意其他市场的作用,必须保证六个市场高度协调统一,因为这六个市场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的舞台(见图1)。 Payne教授提倡依托六大市场模型制定关系营销计划,它包括顾客发展计划、供应商发展计划、内部市场计划、影响计划、推荐计划、招聘计划,这些计划都为实现整体的客户保持目标而努力(见图2)。 Payne教授还提出了关系阶梯模型,为企业建立、推进客户关系指明了方向。潜在顾客(Prospect)——顾客(Customer)——客户(Client)——支持者(Support)——宣传者(Advocate)——伙伴(Partner)。可以说,Payne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实际运作铺平了道路。尽管他提出的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的层面,还只是观念向战略的一种初始过渡。 1993年,在Payne教授研究的基础上,Cranfield管理学院的MoiraClark,HelenPeck,AdrianPayne和MartinChristopher根据Gluck(1980)商业体系(thebusinesssystem)和Porter(1985)价值链(thevaluechain)的思想,又提出了关系管理链的模式,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念推向可操作的层面。整个关系管理链的核心观念是:在价值链上自始至终创造和维持互惠互利的优越关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 具体来说,首先,它将六大市场简化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市场,关系链的管理是在两大市场协调运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关系链管理也必须保证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断融合;同时,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类,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大市场整合计划的支撑下,整个关系链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价值内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顾客需要企业提供哪些价值以及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哪些价值。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对顾客、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服务领域里,为了明确顾客的价值内涵,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一是确定关键的服务要素。首先,企业需要明确顾客如何衡量服务与4P之间的重要性:相对于4P而言,他们赋予服务的权重是多大?其次,顾客对服务单个要素的重要性又做如何评价? 二是测量服务偏好。运用替换技术(Tradeoff)测量出顾客对服务中每个元素的偏好程度。 三是竞争标杆测量。明确顾客如何评价公司和竞争者在重要服务要素方面的表现。 (2)细分、目标和定位。在对顾客、公司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按照顾客的价值需求对顾客进行归类;对每个群体进行盈利性分析;完善顾客档案,为不同的群体确定不同的关系战略和服务战略。 (3)确定运作和交付系统。明确了顾客价值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将优质的服务交付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交付的细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流程改造与提升。 (4)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交付之后,企业需要对已交付的价值做一番分析和评价,大致估算出顾客所获取的净价值(=服务价值servicevalue+产品价值productvalue+人员价值peoplevalue+形象价值imagevalue-货币价格monetaryprice-时间成本timecost-精力成本energycost-体力成本psychologicalcost)。 (5)控制与反馈。监控整个服务流程,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以后战略制定的基础。 MoiraClark等人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对关系价值链的运作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基本勾勒出关系营销实践运用的框架(见图3)。 但是,MoiraClark等人提出的模式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逻辑混乱、遗漏和重复的弊病。比如,数据库营销的内容应该归在运作体系中,而不是细分与定位的部分,缺少关系营销策略(尤其是关系定价)的内容;第四步的内容实际上也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的范畴。 基于这些问题,Payne教授1995年再次谈及关系管理链时,对它进行了重新规整: (1)在模型中明确提出了顾客价值链的概念,避免了以前将服务与其他4P过分分割的狭隘视角,因为顾客的价值是靠服务与其他营销工具一起创造而得的,而不单单只是服务的功劳。 (2)强调以顾客价值为细分基础而不仅仅是服务偏好。 (3)将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的分析归入评价和反馈部分,使得流程更清晰、简单。 (4)Payne教授也提到了企业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化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系经理”的出现以及对他们的授权、激励与监督。这个话题的出现,表明关系营销的运作研究已经直接锲入企业的微观层面,开始与企业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见图4)。 另外,EvertGummesson,MartinChristopher,DavidBallantyne等人也在关系营销运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EvertGummesson将关系分为五大类30种,并设想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组织依托关系而生存。从实体上来看,它可能非常小,但从关系网来看,它非常大。EvertGummesson认为这种组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六、分支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各成体系的、分散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JamesW.Cortada(1999)等人提出的持续的顾客价值管理流程;PatriciaB.Seybold(2000)、ValarieA.Zeithaml(1996)等人从财务的角度计算顾客价值的方法;BarbaraBundJackson(1985)和NigelCampbell(1990)从战略的角度对关系的分类,LeonardL.Berry(1985)和Payne(1999)基于客户服务的市场战略细分的研究;LeonardL.Berry(1983)提出的五种关系营销策略,DavidE.Bowen(1992)、JanePickard(1993)、LeonardA.Schlesinger(1991)在服务授权方面的研究;G.LynnShostack(1985)和ValarieA.Zeithaml(1996)对服务接触界面的研究。 还有大量关于内部营销和流程再造方面的文献。 七、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觉得可以在Payne教授关系管理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入的、策略化的研究。 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的企业)怎样通过服务的提供来保持客户。这个命题的深入必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客户的价值链,包括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期望。(2)开发让客户感觉有价值的服务内容。(3)以最小的成本将这些服务“有质量”地传递给客户。(4)将以上的行为程式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5)监控以上进程的运作与变化。其中,客户价值管理和客户服务进程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这种市场格局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竞争的主要表现从买方之间的竞争,转向卖方之间和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卖方市场格局中,由于产品/服务的相对稀缺,消费的焦点放在了产品/服务的数量上,生产成为卖方的第一要务;由于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在与卖方的较量中,买方的市场势力微弱。同时,买方之间为争夺产品/服务的较量远烈于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的较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同一种需求可以由多种产品/服务来满足,选择权的拥有和扩大使得消费的焦点转向了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的市场地位逐步抬升,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公开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同时,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也随着其市场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膨胀,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较量愈演愈烈。 2.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 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代,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起初,淘金者很容易就发掘出一座规模不小的金矿。随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的加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挖掘的金矿已基本曝光,淘金者很难再寻找出新的大金矿,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同样,一定技术水平下的顾客资源也是稀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非常轻松地寻找并进入到大片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卖方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而且多数已开发的市场已处在了饱和的状态,所以彼此之间争夺现有客户资源成为了竞争的一个重点。 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重视、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服务成为保持客户的重要战略或手段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在保持客户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服务的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保持客户的有力武器。围绕客户保持这个焦点,当前营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服务对于制造商微不足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务成为顾客消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ChristianGronroos,1997)。为了留住顾客,许多工业企业开始重视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送货上门、产品和设备的安装与保养、顾客培训以及投诉处理等等。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甚至推行服务先导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服务型的企业转变。IBM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收入约有85%来自硬件销售,而现在,它的收入1/3来自诸如管理咨询、为客户打理信息技术资产、提供新的软件系统等服务项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这家当初人人都以为只卖大型机的企业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机构之一。 2.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 服务的导入不仅没有缓解竞争的压力,相反由于竞争领域的扩大(服务成为竞争的新战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出现普遍化延伸。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会提升顾客的服务期望,顾客希望立即得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导致顾客期望增长的并非只有直接竞争对手,还包括所有那些顾客有购买体验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行业提供了某种服务,顾客接着就会希望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做:那些经常坐飞机的顾客会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带到四面八方;如果顾客在进餐时不必排队等候,他们就会希望在旅馆及市场链的其他环节也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顾客期望普遍化延伸的结果是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创新难度加大。服务的提供不仅没有成为企业保持客户的良方,相反如何在服务领域里保持客户、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实践误区 根据我们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实地调查了解,感觉现实的服务领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重大误区(也是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把CRM软件等同于CRM 一些企业以为开发、安装了CRM系统软件,就实现了对顾客进行客户化、关系化的管理,对关系营销的精髓存在严重误解。 2.CRM信息系统与营销策划脱节 由于CRM系统内客户信息的不真实、不健全或信息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策划人员无法从中发掘客户价值,也不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只能穷于价格战或坐等市场的变化。 3.缺乏商业化的理念 多数企业在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化的理念,即成本一效益的理念。这表现在:(1)不估算客户的价值;(2)“最惠户待遇”普遍化,在提供服务时不严格区分客户;(3)扭曲个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服务,包括本职服务以外的需求;(4)姑息“刁蛮”客户的不正当要求。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损坏了忠诚客户、大客户和内部员工的利益,损坏了企业的形象。 4.CRM与ERP的脱节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都没有适应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依然分立;服务接触界面不完善,后台支撑不到位;服务质量控制缺失。 5.内部营销的忽视 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经理的选拔、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无法建立起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考察的结果让我们觉得,对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关键环节,探索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营销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关系营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系营销? 1983年,美国学者TheodoreLevitt的一篇被誉为关系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AFTERTHESALEISOVER》,拉开了工业市场关系营销研究的帷幕。在这篇文章里,Levitt教授指出,“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少在一笔交易结束后终止,相反,交易结束后,这种关系得到加强,并影响买方决定下一次购买时的选择”。“重点应该怎样从推销转移到保证顾客在销售结束后持续地感到满意”。这篇文章在推销观念盛行的时期提出“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是不够的,发展持久的关系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这样的观念,给后继者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一时期,美国学者LeonardL.Berry将关系营销的概念引入服务的范畴,并对关系营销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关系营销就是吸引、保持以及加强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的观念是,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巩固关系、把一般顾客转化成忠实顾客、像对待客户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市场营销。 其后,芬兰学者克里斯汀·格罗鲁斯(Christian.Gronroos)在Berry教授定义的基础上,对关系营销作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界定。他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维持、加强、商业化顾客关系(不一定一直都是长期的关系),以保证各参与方的目标得以满足,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来实现,彼此的信赖相当重要。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建立关系意味着给予承诺;维持关系意味着履行承诺;加强关系意味着在先前承诺履行的基础上给予新的承诺;商业化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交易的成本—利润比是正相关的。 商业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关系营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它为关系营销实际运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关系营销的运作模式 在将关系营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的过程中,欧洲的学者们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 1991年,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drianPayne教授提出了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将所有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因素归入顾客市场(Customermarkets),内部市场(Internalmarkets),推荐市场(Referralmarkets),影响市场(Influencemarkets),招聘市场(Recruitmentmarkets),供应市场(Suppliermarkets),企业在与顾客打交道时,要注意其他市场的作用,必须保证六个市场高度协调统一,因为这六个市场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的舞台(见图1)。 Payne教授提倡依托六大市场模型制定关系营销计划,它包括顾客发展计划、供应商发展计划、内部市场计划、影响计划、推荐计划、招聘计划,这些计划都为实现整体的客户保持目标而努力(见图2)。 Payne教授还提出了关系阶梯模型,为企业建立、推进客户关系指明了方向。潜在顾客(Prospect)——顾客(Customer)——客户(Client)——支持者(Support)——宣传者(Advocate)——伙伴(Partner)。可以说,Payne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实际运作铺平了道路。尽管他提出的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的层面,还只是观念向战略的一种初始过渡。 1993年,在Payne教授研究的基础上,Cranfield管理学院的MoiraClark,HelenPeck,AdrianPayne和MartinChristopher根据Gluck(1980)商业体系(thebusinesssystem)和Porter(1985)价值链(thevaluechain)的思想,又提出了关系管理链的模式,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念推向可操作的层面。整个关系管理链的核心观念是:在价值链上自始至终创造和维持互惠互利的优越关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 具体来说,首先,它将六大市场简化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市场,关系链的管理是在两大市场协调运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关系链管理也必须保证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断融合;同时,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类,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大市场整合计划的支撑下,整个关系链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价值内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顾客需要企业提供哪些价值以及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哪些价值。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对顾客、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服务领域里,为了明确顾客的价值内涵,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一是确定关键的服务要素。首先,企业需要明确顾客如何衡量服务与4P之间的重要性:相对于4P而言,他们赋予服务的权重是多大?其次,顾客对服务单个要素的重要性又做如何评价? 二是测量服务偏好。运用替换技术(Tradeoff)测量出顾客对服务中每个元素的偏好程度。 三是竞争标杆测量。明确顾客如何评价公司和竞争者在重要服务要素方面的表现。 (2)细分、目标和定位。在对顾客、公司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按照顾客的价值需求对顾客进行归类;对每个群体进行盈利性分析;完善顾客档案,为不同的群体确定不同的关系战略和服务战略。 (3)确定运作和交付系统。明确了顾客价值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将优质的服务交付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交付的细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流程改造与提升。 (4)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交付之后,企业需要对已交付的价值做一番分析和评价,大致估算出顾客所获取的净价值(=服务价值servicevalue+产品价值productvalue+人员价值peoplevalue+形象价值imagevalue-货币价格monetaryprice-时间成本timecost-精力成本energycost-体力成本psychologicalcost)。 (5)控制与反馈。监控整个服务流程,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以后战略制定的基础。 MoiraClark等人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对关系价值链的运作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基本勾勒出关系营销实践运用的框架(见图3)。 但是,MoiraClark等人提出的模式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逻辑混乱、遗漏和重复的弊病。比如,数据库营销的内容应该归在运作体系中,而不是细分与定位的部分,缺少关系营销策略(尤其是关系定价)的内容;第四步的内容实际上也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的范畴。 基于这些问题,Payne教授1995年再次谈及关系管理链时,对它进行了重新规整: (1)在模型中明确提出了顾客价值链的概念,避免了以前将服务与其他4P过分分割的狭隘视角,因为顾客的价值是靠服务与其他营销工具一起创造而得的,而不单单只是服务的功劳。 (2)强调以顾客价值为细分基础而不仅仅是服务偏好。 (3)将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的分析归入评价和反馈部分,使得流程更清晰、简单。 (4)Payne教授也提到了企业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化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系经理”的出现以及对他们的授权、激励与监督。这个话题的出现,表明关系营销的运作研究已经直接锲入企业的微观层面,开始与企业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见图4)。 另外,EvertGummesson,MartinChristopher,DavidBallantyne等人也在关系营销运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EvertGummesson将关系分为五大类30种,并设想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组织依托关系而生存。从实体上来看,它可能非常小,但从关系网来看,它非常大。EvertGummesson认为这种组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六、分支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各成体系的、分散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JamesW.Cortada(1999)等人提出的持续的顾客价值管理流程;PatriciaB.Seybold(2000)、ValarieA.Zeithaml(1996)等人从财务的角度计算顾客价值的方法;BarbaraBundJackson(1985)和NigelCampbell(1990)从战略的角度对关系的分类,LeonardL.Berry(1985)和Payne(1999)基于客户服务的市场战略细分的研究;LeonardL.Berry(1983)提出的五种关系营销策略,DavidE.Bowen(1992)、JanePickard(1993)、LeonardA.Schlesinger(1991)在服务授权方面的研究;G.LynnShostack(1985)和ValarieA.Zeithaml(1996)对服务接触界面的研究。 还有大量关于内部营销和流程再造方面的文献。 七、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觉得可以在Payne教授关系管理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入的、策略化的研究。 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的企业)怎样通过服务的提供来保持客户。这个命题的深入必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客户的价值链,包括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期望。(2)开发让客户感觉有价值的服务内容。(3)以最小的成本将这些服务“有质量”地传递给客户。(4)将以上的行为程式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5)监控以上进程的运作与变化。其中,客户价值管理和客户服务进程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营销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正逐渐由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但这种过剩是底层次的过剩,产品的技术差别很小,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企业的习惯营销思维仍是以产品的推销为主,一次又一次地祭起“价格战”的大旗,结果是消费者逐渐麻木,并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同时又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资本积累、科研开发及后续发展的能力。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但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不是通过简单的削价可以换来,也不是通过折扣、积分等暂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买来的,要靠数据库和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从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来实现。 数据库营销作为本世纪90年代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形式,包含了关系营销的观念,着重于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来充分的建设和利用客户数据库,而且,强大而完善的数据库是未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基础。 1.未来的顾客服务模式与CRM的运用 顾客服务模式的变化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国外,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地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只是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对企业而言还可能是致命的。现代的企业各个部门将被高度整合起来,以顾客为中心工作,追求顾客的终身价值。 顾客关系管理(CRM)呼之欲出 实现顾客的忠诚度,满足顾客随时变化的需求,相应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正从内部向外部扩展,从生产制造向顾客关系管理转移:ERP—SCM—CRM……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据2001年2月27日中国经营报消息,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和康柏合作,投资400万启动大中华地区制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由Sibel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上海罗氏希望在3、4年内通过CRM的建设,彻底改变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把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整合起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过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从中我们也可发现,CRM系统的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在营销中的整体功能发挥。 2.数据库营销的实际应用 数据库营销,是在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去购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地目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各个部门都对顾客的资料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可以给予顾客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和营销设计,使“一对一的顾客关系管理”成为可能。数据库营销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体系,它为每一位目标顾客提供了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并且这种反馈是可测定和度量的。 数据库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在美国,1994年Donnelley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显示,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的零售商和制造商认为在本世纪末,他们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直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功能——市场预测和实时反应 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它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作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的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公司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使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企业产品质量上或者功能的反馈信息首先通过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线人员从面对面的顾客口中得知,把有关的信息整理好以后,输入数据库,定期对市场上的顾客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帮助产品在工艺或功能上的改善和完美,产品开发部门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上的实时信息随时调整生产和原料的采购,或者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做到“适时性生产”(JIT)。 微观功能——分析每位顾客的赢利率 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正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只占所有顾客中的20%,他们是企业的最佳顾客,赢利率是最高的,对这些顾客,企业应该提供特别的服务、折扣或奖励,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瞄准这些顾客发动竞争攻击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的顾客战略只是获取顾客,很少花精力去辨别和保护他们的最佳顾客,同时去除不良顾客;他们也很少花精力考虑到竞争者手中去策反顾客,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提高赢利率。利用企业数据库中的详细资料我们能够深入到信息的微观程度,加强顾客区分的统计技术,计算每位顾客的赢利率,然后去抢夺竞争者的最佳顾客,保护好自己的最佳顾客,培养自己极具潜力的顾客,驱逐自己最差的顾客。通用电气公司的消费者数据库能显示每个顾客的各种详细资料,保存了每次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购买公司家用电器的历史,来判断谁对公司和新式录象机感兴趣,能确认谁是公司的大买主,并给他们送上价值30美圆的小礼物,以换取他们对公司产生下一次的购买。 数据库营销是CRM的基础 CRM系统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SalesForceAutomation,SFA)、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销售、服务三大部门的作用,并且使三个部门能充分共享顾客信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堡垒的封锁,从而使各个部门以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出现在顾客面前。在企业前端CRM系统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顾客服务数据库,存储了顾客的各种资料及交易行为,并能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顾客的价值和赢利率进行分析。可见,在实施CRM过程中,将企业原有的顾客历史数据整理有序化,输入数据库,搭建好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是基础(关系见图)。 3.网络时代CRM中的数据库营销 营销数据库和CRM把企业、经销商和维修站连成一体 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要真正和顾客建立起持续、友好的个性化联系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技术上无法达到,观念上无法想像。比如说售后维修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于提供24小时的即时服务;或者某个顾客的购买喜好只为单个销售人员所知,到了其他推广或售后服务人员那里就可能无法获得最适意的选择;一些基本顾客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处理中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发生数据丢失。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往往仅从完成销售定额的角度出发,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和后台支持人员的沟通,让顾客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服务和产品性能并不象当初销售人员的描述那样,因而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些常见的“企业病”都是由于企业的运作流程没有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去设计实施,而是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多头出击的结果,在短期内即使可以赢得定单,却损害了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后仍然要由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修补。 企业和经销商、特约维修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的维系的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恰恰是顾客服务系统CRM,系统的前台是CRM,后台就是营销数据库。上海通用公司在2000年安装了由IBM公司提供的CRM系统,它把企业的客户服务部、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联成一体,当一位顾客反映所购的轿车有问题投诉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时,工作人员马上能根据顾客的名字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资料,其购买的是什么型号、购买时间、所售的零售商、曾有的维修记录、当时由谁负责、判断出顾客反映问题的所属的质量类型,从而马上通过系统通知离顾客最近的维修站,同时进行跟踪记录,何时解决问题,顾客的满意度等,大大加快了对顾客投诉的响应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把他们从日常数据采集转化为能够增殖的顾客服务。 假如没有这个系统,企业和各维修站、经销商是隔离的,同样一位顾客的投诉,不可能马上对问题的处理迅捷和有条理,公司的顾客顾客服务中心可能还要打电话、发传真了解在经销商、维修站里有关顾客的信息,如果资料不是很切确,还要反复的核对,期间的麻烦和效率可想而知。 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营销和CRM 如果想领导这个数字时代,就必须充分了解因特网,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网络生活方式对你的产业意味着什么(见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现在许多企业所建立的网站,并没有站在电子商务的高度,仅仅当作自己企业的电子宣传栏,网上预订的产品也只是目录式的,没有产品直观的多媒体介绍。应该说还没有领会网络在商业中的本质价值,不理解网络所扮演的销售角色,最终使企业的网站变成孤岛。 将网站和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连接起来,网站可以通过对顾客网页浏览的顺序、停留的时间长短为这位顾客建立个人档案,识别出具有相似浏览习惯的顾客。同时,电子商务前端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ERP、SCM等)连接起来,不管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都可以跟后台的企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网站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顾客需求这一中心,要符合顾客的浏览习惯,充分考虑到顾客在网上可能碰到的困难时需要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开展网上自助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的上网查询,自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降低成本。可以为他(她)定制在线购物经验、定制广告、促销活动和直接提供销售报盘,辨别出具体的顾客偏好,以便提供改进的个人服务,海尔公司推出了“网上定制”,顾客进入海尔网站的主页面后,就可以清楚看到定制冰箱和定制电脑,以定制冰箱为例,消费者可以自己设计冰箱的外观色彩和内件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2000年8月海尔推出“定制冰箱”一个月时间,就从网上接到了多达100万台的要货订单。 4.提高企业顾客信息能力的非技术因素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让一组营销人员来明确公司的业务需要,所设计的数据库要包含哪些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数据库能帮助营销人员去做什么。然后让一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去实现相应的运作条件。在具体的开发实施中,这组营销人员和MIS专业人员共同协作(TeamApproach),互相支持,使数据库开发顺利进行。所设计的数据库应能够回答有关现有顾客或准顾客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定问题(或查询);能够在特定标准、营销事件(MarketingEvents)或姓名评分模型(NameScoringModels)的基础上挑选将来促销的对象姓名;能够跟踪促销结果并对反馈者和非反馈者进行顾客轮廓分析(Profiling)。 大多数公司建立营销数据库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并首要的把他当作一种分析和促销的工具,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完全将公司的业务、决策支持和营销系统,合并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应用形式,数据库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创造力的整合的营销体系。 顾客竞争其实就是信息竞争,筹建营销数据库和CRM系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顾客信息能力,顾客信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判断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判断那些未知因素将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顾客信息能力已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它能贯彻到市场、销售、服务等各职能领域。 但是很多企业走入一个误区,在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上将近80%的资源投资在顾客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上,忽视了企业信息能力除了技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人才、文化观念、组织结构、领导艺术和战略观念。 4.1人才队伍 公司须组织一支均衡的信息队伍,其中包括:具有扎实业务操作经验的人才;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受行业传统束缚的人才;来自IT并熟悉本行业务的人才;来自本行业并熟悉技术应用的人才;具有新环境销售潜力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数学和统计才能的人才;在与客户交流环境中能熟练应用信息的人才。 4.2企业文化 营销数据库的实施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些软件包的组合、调试、安装、测试和运行,但是蕴藏于信息管理的核心的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实施CRM需要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维修服务人员等等的全方位参与,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再好的系统设计也不能发挥效力。公司要创造一种学习和创新的信息文化,努力使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信息文化相互适应,评估人们在工作中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一家企业的经理对此有深刻的发现:“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周围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众不同。” 4.3组织结构 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公司组织,而是由许多半自治部门组成。就象美国一家业务领先的银行经理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像六个竞争者在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分享顾客信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工作,从共同的信息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奖励机制,在部门之间经常举行群策会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建模作出明确预算,改变原有组织结构,根据信息价值创造规律创建信息流。 4.4领导艺术 企业要高度重视那些推动改革、创新和新的处事方式的人,这是企业改变行业惯例的开始。辨别企业中守旧的领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进行更换,在每个管理层中寻找具有信息远见并勇于进行信息改革的人,从而在各项业务中加入信息指导。应该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信息转型的支持是企业提高信息能力的关键。 4.5战略观念 信息在传统上归入技术的范畴,在实施中也没有完全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围绕企业信息开发的大量资源很大程度上被用于信息管理而不是价值创造。随着企业意识到顾客信息的真正价值,企业的注意力从“管理信息”向“顾客信息”演化。制定顾客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开始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筹建数据库,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存储,对已知信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并设法提高该比例,讨论其潜在的价值。利用数据库能准确统计出公司顾客数目,计算出各顾客贡献的利润,辨别哪些是公司顶级顾客等。 5.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数据库营销只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和改变。但从长期看,数据库营销必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创新使用。现在一些具有领先观念的企业如上海罗氏、通用汽车、广东美的已经建设了CRM系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可能,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在这场强敌环饲的角力中胜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营销体制也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革除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数据库营销是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必然是企业未来的选择。但中国企业首先要从客户数据库建设和营销做起,打好基础,革新观念,最终走向CRM。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分析 摘 要:文章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铁路及其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及其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职教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于2013年成为湖北省“职教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人才需求分析,依据人才需求分析的成果可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从而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真正起到品牌效应的作用。 1 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分析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1 分析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要求的变化和趋势的分析研究,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从而真正地搞好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职教品牌专业)的建设。 1.2 分析研究的内容 依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对区域铁路、地铁行业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相对应于本专业的铁路、地铁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及需求状况、各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分布情况;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毕业生对培养过程意见与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调研。 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不仅对专业建设、学院管理、毕业生就业、人才需求等做出整体分析,而且还对其各项进行细致的分析,如现就业岗位及其与专业相关性、对就业的满意度、职业成长需求、对专业教学的意见等方面就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作为修正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2 铁路、城际铁路和地铁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2.1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速铁道运输作为我国中长距离、大运量、快捷、安全、低耗、环保的运输形式,是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人民小康生活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2万 km,其中时为200~350 km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达1.3万 km,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投入运营的先进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分别达到800组和7 900台。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未来10年,先进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将分别达到2 400列和1万台。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职业教育提供巨大的就业市场和机会。 2.2 城际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建设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快速便捷、安全环保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构筑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引导圈内城市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武汉城市圈同城效应。 湖北城际铁路以武汉为核心,呈放射型加环状构架,由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6条放射状骨干线网、8条延伸线及环线组成,总规模约1 190 km。全部采用时速200 km以上的动车组列车,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直达周边城市的“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目前,武汉至宜昌、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石、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已经开通运营。 2.3 地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8条线组成,目前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已经开通运营,计划延伸轨道交通1、2、4号线,新建3号线和6、7、8号线一期工程,到2017年轨道交通建设总规模达到215.3 km,其中新增线路长度约142.6 km,基本形成覆盖武汉三镇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因此,从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新型牵引动力设备及其系统的运用、维护、检修及其管理体制、技术要求对从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需要成千上万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术人才。 2.4 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目前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从业人员的基本来源主要有: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中专、技校、复转军人、历史遗留的社会招工、顶职等。近年来主要以大学应届毕业生和经过岗前培训的复转军人为主。从2000年开始,铁路停止招收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毕业生,从2005年开始,新招收的技术工人起点为大专。 2.4.1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企业人才现状分析 本次被调查企业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现状统计表见表1。调研数据表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在企业职工中的比例占88.6%~95.1%,大专以下学历平均占56.8%~68.0%(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由于成立时间在最近5年,大专以下学历仅占5.2%)。可以看出,大专学历人才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主力军,是适应铁路发展趋势的基础性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2.4.2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 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将有大量的机车乘务员、机车检修岗位等待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填补。由于大功率机车的高技术含量,必须有高技能的驾驶和检修人才来胜任机务工作岗位,而中职学生和复退军人中能满足机车驾驶和检修岗位的比例极低,在一段时期内必定形成岗位空缺无人就岗的现象。为高职学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培养机车驾驶和检修人才提供了源动力。 2.5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的招聘渠道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是向各铁路局机务段运用车间和检修车间、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车辆段动车组运用所、动车组检修基地、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等提供人才。这些组织机构主要是通过校内专场招聘、网上招聘、校外毕业生招聘会招聘、与铁路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接收军队的复转军人,其中校内专场招聘已经成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招聘的主要渠道。 3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3.1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分布情况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目前国内设置有该专业的院校较多,主要为含有铁路背景的学校,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近年来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开办类似的相关高职专业,而且这些毕业生的去向大致相同,所以对我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存在着竞争关系。湖北省设置有该专业的学校仅有我院一家,且已经成为湖北省“职教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这将促使我们尽力办好该专业。 3.2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以我院为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近三年来在校生人数825人,2014年招生数为80人,这些人数中包括订单班。我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铁路局机务段运用车间和检修车间、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车辆段动车组运用所、动车组检修基地、城际铁路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涉及的岗位有机车司机、动车组司机、地铁司机、地勤司机、机车检修、动车组检修、地铁列车检修等。 3.3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比重大,实际操作的比重小。且校内实训教学资源匮乏,校外实训又受到若干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铁路快速发展带来了技术、装备、工艺的大量更新,校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存在脱节问题。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的故障及其预防对策 摘要:HXN5型内燃机车投入使用以来,在运用过程中,多次发生因机车故障在区间坡停,处理时间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文中现针对一起典型的故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单台机车电气故障导致的柴油机异常停机处理进行原理分析,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铁道机车 电气设备 故障 对策 前言 HXN5型机车牵引因两台机车同时停机,在先后使用小复位、大复位2次后仍不能启机。文中针对故障原因,查找出造成机车电气故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一、故障原因分析 1、故障处理 机车入库后,调取这两台HXN5型机车智能显示器的“事件日志”记录进行查看,两台机车的记录信息均存在“本机或重联机车机组停机按钮在闭合位,无法启机”的异常信息记录。 检查两台机车的柴油机重联急停开关均断开正常,柴油机停机回路各控制线路及接插件正常、使用替换法替换各控制电气故障仍无消除,在多次扳动384机车主操纵台司机控制器的过程中,故障现象突然消失。更换司控器后,柴油机启机正常。 拆下384机车的主操纵台司机控制器(简称司控器)进行检查,发现该车的机车司控器的KA―KB的辅助连锁安装位置不当和主凸轮断开点边缘磨损、主手柄凸轮横向间隙变大,造成该车司控器KA―KB触指在惰转位时仍处于吸合状态(该触指应在牵引档5,6位时吸合,其他档位应断开),见图1。 2、柴油机紧急停机回路和档位控制回路(见图2)的原理分析 (1)HXN5型机车柴油机主要控制电气元件介绍 a、CIO为集成式输入/输出控制板,CIO是“智能显示器”的输人/输出装置。智能显示器通过CIO插件板获知机车的操纵条件,并控制牵引和辅助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的操作。在柴油机控制回路中智能显示器通过CIO接收停机控制指令,并通过CIO控制柴油机启停机。 b、PCR为电源控制继电器。为机车控制系统提供电源。 c、COB为控制开关断路器。为控制电气提供电源。 d、MU为重联急停开关(“紧急重联停机”按钮)。扳动MU开关后,主操纵台ESS1和副操纵台ESS。常开联锁处于闭合位,将给重联在一起的机车CIO传输柴油机停机信号,由CIO控制柴油机停机。用于司机遇紧急情况强迫停止柴油机运转。 e、MCl为司机控制器。用于给CIO提供机车电阻制动和牵引位的档位信号。司机控制器驱动一个凸轮旋转,当这些凸轮高点移动时,升起或降下连在开关触点上的杠杆,从而打开或闭合组合功率手柄相应位置的开关。其中KA―KB触指仅在手柄牵引位5、6位时闭合。 3、停机电路分析 通过判断单台机车燃油输送控制电路故障(如燃料泵电机故障、燃料泵控制接触器故障)不能使两台柴油机同时停机,引发类似同时停机只能是在重联机车的公用的控制回路才能发生。对涉及重联的机车牵引档位控制回路和柴油机强制停机回路进行了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柴油机强制停车电路和牵引档位控制电路共用CIO的C22输入端口,提供CIO柴油机停机和牵引档位控制信号。停机控制时,机车提供给C22单独一路的74V信号作为CIo停机控制信号。而机车牵引运行时(1档以上),C22、C23、C24、C254个端口中至少要同时有两个及以上的控制信号组合提供才能作为CIO的柴油机牵引档位信号(见图3)。 需要紧急停止柴油机时,司乘人员扳动MU开关后,ESS1或ESS2的常开联锁3A一3B触指闭合,74 V直流电经COB开关一ESS1或ESS2的“3A一3B”触指一TB5H、TB5B端子一DV15号线一TBlC端子一CIOC22号接口,单独给CIO控制柴油机停机,同时通过重联线传递到重联机车CIO控制它车柴油机停机。 同时ESS1或ESS2的常闭联锁“1B一1C”触指断开,确保MU开关扳动后,不论机车主手柄在任意位置,均立即切断柴油机C23、C24、C25的档位信号,保证CIO只能收到一路C22的柴油机强制停机信号。但正常情况下,如果MC,上KA―KB在非牵引位5、6档位时不正常闭合,一旦司控器回到惰转位时,由于此时其他档位信号均已断开,柴油机停机信号就会错误输出。 4、故障分析结论 (1)司控器KA―KB的辅助连锁的异常吸合是导致柴油机异常停机的直接原因。因384机车司控器MCl上KA―KB在惰转位时不正常闭合,当司机将司控器回至惰转位时,电流仍可通过司控器闭合的KA―KB触指,进入CIO的C22,因为此时C23、C24、C25的档位信号均已正常断开,只有存在一路信号进入C引导致微机系统认为”紧急重联停机”按钮闭合,控制CIO发出停车信号,将机车柴油机强行停机。 (2)重联装置的控制作用未解除,是导致该故障发生后,两台机车均无法正常启机的原因。当384机车发生故障停机后,系统通过重联线控制重联机车333机车也强行停机。在其后的处理中,因重联装置未拆除,重联关系始终建立,一位机车384机车的司控器KA―KB触指在惰转位一直处于闭合状态,因此机车只要上电,智能显示器就会始终认为“紧急重联停机”按钮闭合,严禁启动柴油机,并通过重联线控制二位机车也无法启机,致使线上乘务员在两台机车上多次尝试正常启机均失败。将故障的司控器再装回原车,拔除两台机车间的重联线后,333机车可正常启机,但384机车无法正常启动。 二、应对措施 针对此种故障现象,组织对发生的司控器故障进行普查,发现HXN5型机车投入运用5个月来,已发生多起司控器故障。司控器相关故障记载共计10件,其中更换司控器4件,其中有2件更换司控器未记录;更换、打磨、调整动作触指处理5件,其他配件原因造成司控器故障3件。制定了以下措施: 1、技术科、检修车问配合制定普查方案,对HXN5型机车司控器逐台进行普查,发现问题必须彻底处理。具体检查要求如下:首先主手柄置于惰转位,检查主副台司控器K连锁垂直中心线不得越过主手柄断开点边缘;然后将主手柄置于牵引8档(断开点1已面向外部),对主手柄凸轮断开点1下边缘进行涂油.减少该处边缘磨损。 2、机车入库后,行修作业人员要向乘务员询问机车运行情况,并对机车事件日志分析、转储,发现机车异常信息必须上报技术科,对事件日志中记录的机车异常信息必须彻底处理后,方可出库。 3、机车进入修程时,必须对前一趟事件日志文件进行分析,发现机车异常信息必须处理消除,对提报的元器件故障必须交由厂家进行检测,对事件日志文件分析,确认良好后方可交车;对“紧急重联停机”按钮及司控器KA―KB触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触头虚接、粘结等故障时必须彻底处理。 4、技术科将故障信息反馈回厂家,对近期司控器发生的故障进行综合分析,要求厂家提供司控器日常检修各尺寸要求(现提供的司控器说明书无司控凸轮与联锁凸轮间隙要求)提高产品质量。 5、鉴于原来厂家提供的处理柴油机停机的应急办法通常是检查MU开关应在正常位,然后再“小复位”“大复位”启机,仍不成请求救援的办法。耗时长(仅“复位”操作下来就需要12~15 min),对类似故障无法有效解决,造成机故、机车无动力停留处理不当溜逸、隧道缺氧中毒的一系列隐患。采用优化流程。即线上发生柴油机停机故障时,乘务员应首先查看“事件日志”文件有无故障信息,如有明确信息则按要求处理;如“事件日志”无故障信息显示,则应查看“活动事件”,查看机车当前状态是否存在故障并按规定处理。处理时必须拆除重联线再进行复位启机试验,确保即使一台机车故障,另一台机车能够正常启机维持运行到前方站和出隧道处理。避免高坡、隧道引起的行车、人身安全问题。 结束语 通过采取新措施,HXN5型机车未发生因司控器问题造成HXN5型机车线上故障,消除了因柴油机停机故障对行车安全带来的安全隐患。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擘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摘 要】铁道车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铁道车辆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具有铁道车辆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铁道车辆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铁道车辆;检修;运用;人才培养方案;项目课程体系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国家,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运输则是最适合中国经济地理特征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区域骨干运输方式,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各企业实力的增强,国内铁道车辆制造厂家间竞争日趋激烈。除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实力增强外,眉山车辆厂、二七车辆厂的竞争力也较以前增强;北车集团在集团内部进行了产业调整,齐齐哈尔车辆公司、济南车辆公司的新造能力也不断提高;路外三家军工企业已先后加大工装、设备投入,正快速发展;济南东方新兴公司市场占有率已从2008年的0.7%增涨到了4.28%,民营企业已实质性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由于人们出行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投入运营的铁路车辆越来越多,随着技术的发展,铁路车辆的种类也是日益更新,因此,铁道车辆生产与维修部门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实现铁道车辆的快速全面地生产与维修,而铁道车辆专业的出现,正适应了当今铁道车辆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 铁道车辆专业是一个机电一体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铁道车辆运用与管理生产一线岗位,从事铁道车辆检修与运用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创新“双主体、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与沈阳铁路局、沈阳地铁公司、中国北车集团沈阳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成立“辽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铁道车辆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依托“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与沈阳车辆段、苏家屯车辆段、沈阳动车段、中国北车集团沈阳车辆有限公司、沈阳客车厂等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双主体、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三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融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融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融合。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探讨研究,确定我校铁道车辆专业高职培养目标:培养面向铁道车辆相关单位,在生产、管理第一线,能从事铁道车辆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熟知铁道车辆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掌握铁道车辆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职业面向与就业岗位、岗位群:主要面向铁道车辆部门,从事铁道车辆的检修与运用工作,也可在铁道车辆制造单位从事相关的工作。主要从事车辆钳工、制动钳工、轮轴装修工、车辆电工;货车检车员、客车检车员、发电车乘务员、列车轴温检测员等岗位的工作。 层次定位:初次就业岗位中级工;目标就业岗位高级工、技师;职业发展岗位高级技师、工班长、车辆调度员、值班员、车间主任等。 从中级工晋升到高级工需要5年,高级工晋升技师需要2年,技师晋升高级技师需要3年。 2.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基于铁道车辆检修与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加强与铁路局、车辆段等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按照“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开发” 的流程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遵循文化基础知识培养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技术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和素质拓展课三大平台。 (1)专业群技术平台 以培养岗位群所需共性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为基础进行构建,主要由机电类的基础课程和车辆检修、运用管理课程组成,机电类的基础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车辆检修、运用管理的课程包括《车辆构造与检修》、《客车电气装置》、《车辆运用与管理》等。 (2)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核心岗位为车辆钳工、车辆电工、检车员。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立足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合理归并工作过程中比较接近的工作领域设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开发项目课程。专业项目课程包括:《车辆构造与检修》、《车辆制动装置》、《客车空调装置》、《客车电气装置》、《车辆检测技术》、《车辆运用与管理》等。其中《车辆构造与检修》、《车辆制动装置》、《客车电气装置》、《车辆运用与管理》为专业核心课程。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轮对设计对CAD/CAE技术的应用 摘 要 铁道车辆的关键部件是铁道车辆轮,它是车辆全部重量的支持,对于铁道车辆轮的负载量,旋转速度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车轮的设计、制作需要更加精细,高质量,铁道车辆轮对设计对CAD/CAE技术的应用就显的非常必要,本文将根据铁道车辆轮的特点,介绍CAD/CAE技术,分析CAD/CAE技术在铁道车辆轮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铁道车辆论;CAD/CAE;设计;应用 随着机械设计领域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机械产品的质量、规格、生产率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设计中,先进技术的采用成为必要。CAD/CAE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在车辆车道轮的设计、制造中广泛应用。铁道车辆的设计、制作工程复杂,程序繁多,需要建模的准确,车辆轮尺寸的精确、模型的设计、零件的装配等过程都需要CAD/CAE技术的辅助,使之设计精确,提高建模效率,降低建模错误率,确保铁道车辆轮生产的规格化,进而提高铁路的工作效率。 1 CAD/CAE技术概述 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机械设计技术中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两者的相互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CAD技术是指以计算机软件为工具,例如UG、Solidworks,对实物进行模拟制作,利用仿真模拟展现产品的结构、外形等,即是利用计算机绘制、设计机械产品及工程。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简称CAE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设计技术,它利用计算机软件,例如MARK,求解分析产品及工程的结构性能。 目前,CAD/CAE技术在机械、建筑、电子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是一个效率高、综合性强的高新技术。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建模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记录,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理念、型号而改变参数,改变、修改模型的尺寸,并保持零件之间的关联性,这样就使设计的程序简单化,对数据的利用更全面。在工业方面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缩短了产品的设计时间,对于尺寸、模型、规格的计算更为精准。在铁道车辆轮设计方面,需要利用CAD/CAE计算机软件,建立车辆轮的三维模型,对车辆轮的几何尺寸进行分析,建立参考数表,依据参考数据进行精确的设计。同时,利用CAD/CAE技术,对于铁道车辆轮的结构、受力分布等进行分析计算,建立车辆轮的计算模型,在设计、制作中提高制作精度、增强产品质量。 2 铁道车辆轮对设计对CAD/CAE技术的应用 2.1 在多维绘图中应用CAD/CAE技术 在铁道车辆轮的设计中,数据、图形的绘制需要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数据的精确,图形绘制的标准具有较高的要求。利用CAD/CAE技术进行图形的设计,建立三维建模,绘制模拟实体的三维图形。在多维图形的绘制中,首选需要选择适合且功能较多,以交叉绘图为主的工作软件,例如3D―MAX等,绘制不同的图形,从不同的截面设置参数,确保参数的准确,图形比例的合理。例如,在绘制某一种型号的铁道车辆轮时,可以对横截面、外径、内径进行参数设置,从多维图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检查、调整图形及参数,使其合理、精确。同时,在绘图软件中,对填充剖面、调用图块、区分层次等功能进行运用,使铁道车辆轮的多维图形精确,合理,确保在实体设计中图形准确。 2.2 在实体中应用CAD/CAE技术 铁道车辆轮设计对于CAD/CAE技术的应用,在车辆轮实体设计中运用广泛、对于设计有重要的帮助作用。CAD/CAE技术的应用,用CAE技术车辆轮的承载力、运转速度、受力分布进行求解分析,对其结构性能分析,建立车辆轮的计算模型。用CAD技术,根据数据建立三维建模,包括表面、实体、线框等模型。根据软件所提供的造型模块,如如球体、圆柱体、楔形体等绘制,在绘制中根据分析的数据设置参数,同时,从不同横切面研究模型的精确度。对于零件的设计,对于简单的零件可以AutoCAD工作软件对其进行绘制,对于复杂的零件则可根据二位设计中的结构来定义,然后通过三维实体造型进行拉长、旋转等,使其变成新的基本体,利用三维实体进行设计,使其成为所需零件,在零件的设计中,要确保结构的合理性,数据的准确性。实体模型的设计,在运用CAD/CAE技术时,要注意在设计中对于整体模型的多角度、全面的检查,检测铁道车辆轮的整体实体性、完整性。 2.3 对于车辆轮部件检查的应用 CAD/CAE设计中,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铁道车辆轮的不同的零件进行拆分、检查、组装。将零件间的装配途径记录在CAD/CAE软件的资源器中,在对部件进行检查分析是,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在装配中,可以根据软件的资源器记录,正确的监测部件间的装配,以此检查各零部件间是否装配正确。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车辆轮数据存在的问题,对零部件进行更改,提高其精确度。同时,在车辆轮设计中应用CAD/CAE技术,在图形绘制中可以随意的隐藏部件,可清晰的看到车辆轮内部的结构,对各个部件进行旋转检查。还可对铁道车辆轮的运动进行演示,在演示中检查各配件之间的紧密度。在演示时,可是设定一定的路程,对于出现不能完成路程、零件之间存在碰撞、车辆的受力不平衡的等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改,完善设计图形,防止在制作中出现产品不达标、不能正常使用的状况发生。 3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更加智能化,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更加全面、完善,CAD/CAE技术也将朝信息集成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机械设计中将更广泛的运用。在铁道车辆轮设计中,CAD/CAE技术将应用到更多的方面,对于车辆轮的模型设计、车辆轮的检查维修、车辆轮新型模型的开发设计等都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进而车辆轮的承载力、运转速度等都所提高,铁道的运输将更加完善、快速。 铁道车辆论文:关于铁道机车车辆故障维修诊断分析 摘要:近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的铁路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铁路事业的发展跟铁道机车息息相关。加强对铁道机车的管理,认真解决铁道机车车辆出现的各类故障,不仅对铁道部有好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自从1990年以来,铁道机车车辆维修体制就受到了铁道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成立了铁道机车车辆维修制改革领导小组,参考美国和英国的铁路机车维修制度,设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维修制度。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铁道机车车辆故障维修的发展现状及故障维修中应考虑的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应对这些故障的措施。 关键词:铁道机车;故障维修;检修 众所周知,铁道机车的维修是铁路运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恢复机车的受损功能,进一步提升机车的质量,对安全运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铁道机车的维修制度从设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机车车辆维修和管理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的维修制度相比以前已经提升了不少,为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铁道机车的维修制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维修的针对性差、维修工作量大、维修时间长、费用高、机车车辆利用率低等问题,都是在维修过程中人们反映的问题。新的维修体制需要一个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检测手段和诊断标准,建立一支在实践中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队伍,这样更能使铁道车的维修能够落到实处。 一:铁道机车维修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维修制度主要就是以“以可靠性为中心”这个为标准,实施的一系列维修制度。目前主要还是计划预防修的理论框架,通常是整辆车或大部分零件定时或定期进行不同等级的维修,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铁道机车的预防修体系已经十分成熟。对于需要维修的车辆,维修部门根据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分析,首先对机器进行必要的检测,检测之后再进行修理,对于重要的部件要实行特殊的管理。 二:铁道车辆故障检修 铁道车辆在平常生活中的应用,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车辆的各种零部件会不断消耗、腐蚀或磨损,这些零件的损害会大大降低车辆的实用性,为了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必须对车辆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这样做也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1)检修制度 对于车辆的检修,国际上专门设立了两种不同的检修制度。一种是计划预防修理制度,另一种是根据车辆技术状态的不同设立的修理制度。计划预防修理制度,首先要了解车辆各类零部件的损耗程度,确定相应的使用年限,根据数据的分析,了解车辆的检修循环结构和检修周期,在车辆部件还没有完全损耗之前就对零件加以修整,使得零件最大程度的实现了自己的使用价值。按车辆修理状态修理的制度,就是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观察设备的运行参数,若参数在规定的范围内则不检修,超过规定范围才进行检修。这个修理制度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各个设备的最大利用价值,使检修的工作量尽量减小的同时,也保证了车辆的行驶安全。 2)定期检修 所谓的定期检修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行驶的车辆进行一定的检查,确保车辆的安全。定期检查可以使车辆及时发现问题并维修,使车辆保持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在下一次检修之前,车辆不会出现较大的故障。 3)车辆的日常维修 对车辆进行日常的维修不仅保证了车辆运时的良好状态,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故障,而且也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了行车的安全。中国人口多,车也多,而且铁路上的车的数量特别多、车的种类也多,必须对车辆进行检查维修,为自己,更为了他人。维修内容通常涉及两个方面,技术检查和故障修理这两个方面。技术检查主要是检查车辆的技术状态,发现车辆出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修理。故障修理是针对车辆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具体故障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维修措施 1)改善铁道机车车辆的维修制度 现有的铁道机车的维修制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应该加快维修的改革进程,改变以往的维修模式,让它变得有层次性、多样性、实用性。打破原有的维修观念,要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和安装就开始,直到车辆的使用、维修、改造和报废这一整个过程,都要实现设备的综合管理,发挥所有设备的最大利用率。 2)缩短车辆的维修周期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定期进行维修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我国车辆的维修次数比较频繁,维修周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好几倍,车辆维修时间过长的话,降低了车辆的使用率,而且增加了维修费用,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在确保车辆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的缩短维修周期。 3)增大车辆维修的投入 车辆是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车辆的运用和维修在运输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国家对车辆维修部门的投入太少,使得维修技术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应不断加大对车辆维修的投入,加强维修学科的建设,使得车辆的维修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由于之前的科技相对比较落后,维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也比较薄落,大部分维修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各方面的素质都需要提高。对于正式的维修人员,在他们正式工作之前就应该对他们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维修技术,同时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为铁道机车的维修做好准备。 结语:随着铁道机车的广泛应用,铁道机车的故障维修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改善铁道机车车辆的维修制度,缩短车辆的维修周期,增大车辆维修的投入,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实施这些方法都能给铁道机车维修部门起到很好的作用,进一步改善铁道机车车辆的维修水平。 铁道车辆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从轨道建设的迅速发展,电力牵引占居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主导地位,铁路机车乘务员供不应求,机车乘务员队伍正面临职业素养全面升级等方面论述了开办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抓住了铁路用人的黄金期。 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机车乘务员 1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国有铁路机务系统、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装备修造企业、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电力机车运用和检修部门一线岗位,培养具有高职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操作、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安全意识强、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素质,熟悉有关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规章,具备电力机车运用、监测与维护、故障判断处理和检修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单位是铁路机务段、机车检修段(厂)、车辆段、车站、编组场、城市轨道交通业、生产企业运输部的机车驾驶、机车检修、地勤、机车保养等领域。主要升迁岗位有指导司机、工长、车间技术员、车间主任、项目主管、机务安全监察等机务运用与检修管理岗位。 2轨道建设的迅速发展对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迅猛增长 2.1东北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铁路特色专业人才 东北是货物运输大进大出的地区,其中铁路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自2005年以来,铁道部与东北三省多次签署了《关于加快辽宁/吉林/黑龙江铁路建设的协议》。我校地处辽宁省,是全国既有铁路网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辽宁省与铁道部共同规划建设19个铁路项目,全长2360多公里,总投资约1530亿元,包括京沈客运专线项目、哈大客运专线、丹东至大连铁路建设项目等,加大电气化改造力度,构建内通外联、多通道、大能力的铁路运输网。2005年以来,铁道部与吉林省先后四次签订战略协议,确定实施新建、改建铁路项目37个,新建、改建铁路里程约7460公里,总投资约2365亿元,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的目标。铁道部与黑龙江省携手推进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400亿元,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8500公里以上,尽快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以哈大、哈齐客运专线等为主轴的便捷顺畅铁路运输网络。东北铁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铁路特色专业人才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2东北地铁迅猛发展,需要大批铁路特色专业人才 东北地铁也在迅猛发展,仅沈阳地铁规划就由11条线组成,整个线网呈“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线网总规模为400公里,其中一号线西起张士开发区,东至棋盘山,规划全长为44公里。二号线北起蒲河区,南至空港新城,规划全长为42公里。地铁动力系统全部采用电力牵引,同样需要大批铁路特色专业人才。 3电力牵引占居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主导地位,需要大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 交流传动电力牵引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尤其是在铁路高速和重载牵引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2006年“和谐型”系列大功率重载交流传动机车投入运用,单轴功率达到1000~1600kW,在250~300km/h及其以上的高速领域,交流传动的电动车组更是独领风骚。到2015年全国将有1万多台“和谐型”机车投入运用,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将成为我国主流牵引动力。电力机车除了在铁路干线上应用以外,在城市交通运输包括城郊电动车组、地下铁道电动车组、地面电车和工矿企业内运输等方面也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力牵引占居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主导地位,需要大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 4沈阳铁路局机务系统机车乘务员供不应求 我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处为中国特大的几个铁路局之一的沈阳铁路局,全局机务系统共设置机务段5个,即沈阳、苏家屯、锦州、通辽、吉林机务段。苏家屯机务段是沈阳铁路局最大的以货物运输为主的机务段,由长春、大连、本溪、丹东等十段合一,共有职工1万多人,配属机车500多台,担当固定交路近400对。将全局的11个中修车间22个台位全部集中整合到苏家屯,形成一个车间10个台位,具备年中修电力机车250台、内燃机车500台的能力。沈阳机务段始建于1904年,地处东北铁路网交通枢纽,是全局唯一的客运机务段,具有日完成5台机车小辅修任务的能力,承担沈阳、沈阳北、山海关部分入库机车的检查和整备任务,承担京哈线秦沈段救援和沈阳站、沈阳北站调车任务。近年,机车乘务员单班单司机值乘改为双司机值乘,对铁道机车车辆人才的需求量翻倍增长,相应的电力机车运用和检修人员更是供不应求。沈局在2009年的“千名司机培养工程”就是在人才急需的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措施。2012年以来,沈局又在复退军人,应届高职毕业生中,招收了大批专业知识几乎零基础的后备司机,作为机车乘务员队伍的必要补充。其中的千名大学生后备司机绝大部分都不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有的甚至是文科毕业,沈局铁道机车车辆人才匮乏可见一斑。 5机车乘务员队伍正面临职业素养全面升级 高铁作为高技术、高科技的产物,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实施“人才强路”战略,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指导方针,以高铁运营等领域人才为重点,保证高铁主要行车岗位人员动态优化。沈局机车乘务员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期,四五十岁的人居多,前期录用的多为技校、中专毕业生。自1998年以来的这十几年间沈局机车乘务员基本上录用的都是复退军人,他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专业能力没有多少提升空间,整个机车乘务员队伍正面临职业素养全面升级。近年,随着铁路新技术的发展和大量新装备投入使用,沈局招收机车乘务员的要求进行全面调整,不再招复退军人,而改招高职专门人才。我校在这个时候开办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就是审时度势,适逢其时。 轨道特色高职院校担负着为铁路行业和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是毋庸置疑的。引用我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沈阳铁路局机务专家崔总的话,我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办得好,这个时候办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就是抓住了方向,抓住了铁路用人的黄金期,非常受欢迎。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职业教育特点刍议 [摘 要]本文分析了随着我国铁道车辆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在铁道车辆空调装置领域现代化职业教育如何合理优化教学方法,更加适应现代化特点。同时,根据不同学校的现状制定更加合理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1.引言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铁道车辆空调装置》是铁道车辆专业一门较为主要的专业课程,作者根据多年从事铁道车辆教学的工作经验,对于其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阐释。 2.目前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铁道车辆空调装置学科是一门传统的教育学科,在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也需要不断的变革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改变。 2.1 学校教育适应时展的需求 在以往的职业教育教学之中铁道车辆空调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但是由于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需要紧密与企业实际相互结合,课程内规定了很多实践项目,比如压力试验及抽真空试验,这些实验单单使用黑板是满足不了学习需要的,需要学生自主动手在试验台上进行演练,也就是说,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课程应该向:“演示+操作+讲解”这种新的授课形式上进行转变。 尤其是像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样的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更新新技术,课堂上应该能够向同学们展示装置特征,这就要求不仅使用文本讲解,还需要图形、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甚至实物展示。先进的教学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实训教室,利用现场进行直观教学,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手亲自操作,这样的认知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学生坐在课堂上仅仅能够获得文字上的信息,无法调动同学的学习热情,往往会看见课堂上的同学昏昏欲睡,而讲台上的老师也会感觉缺乏讲课激情。而新颖的学习形式则能够让学生耳目一新。 2.2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人才间存在差距,这是近年来不少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个普遍看法,这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些企业甚至宁可招聘中职学院的学生也不招聘高职生。有些企业领导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了三年的职业教育以后,只会一些在人们看来无用的理论知识,并无法满足企业所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对一些新设备、新知识的接收能力,思维上的创新能力更是少之又少。企业招聘这样的毕业生,需要重新进行培养,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这样的培养方法并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改革需求。在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的学习上也是如此,本门课程的培养方案旨在培训学生动手检修空调装置的能力,对列车空调系统有个基本认识,对车电装置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满足铁路检修运用部门的工作需求。而并不需要详细的掌握热力学知识,这样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断的进行调整。 2.3 学生综合素质不足 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程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也是在培养范围以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之中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能够有刻苦专研的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车辆空调装置技术发展的要求。 3.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对策研究 3.1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铁道车辆空调装置的课堂上,老师应该更加侧重于一线作业实际,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应该更贴近作业现场,做到课堂与现场的无缝对接。例如,在实验课堂上在设施允许的基础上应该加入空调检修调试等方面内容,学生在课上可以相互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检修成果进行评测,成为一个特色办学的方向。另外,在校内举办各类有专业特色的技能比赛,例如空调系统调试实验等等,使用竞争的模式激发同学学习热情,也从另一角度督促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些有情景的课堂设计更能够让学生有走上工作岗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老师可以作为领导小组、学生作为检修工作轮流进行成果展示等。 3.2 改革固有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也多以死记硬背的简答题为主,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起到让同学融会贯通的效果。可以结合笔试与实验。增加相关的故障分析内容在笔试部分,而实践考试可以设在演练场中进行,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过程讨论,相互协作,并设置多种解决渠道,使得学生更直观和熟练的掌握专业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也能使考评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对学生的学习也能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 4.小结 铁道车辆空调装置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内容,职业教育之中也应该不断的转变观念,切实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实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理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铁道车辆理论与实践性结合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应用合适的多媒体课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实作中消化理论。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种校企密切合作、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紧密型新顶岗实习方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铁道车辆专业 人才培养 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现代铁路发展所需车辆运用及检修并侧重于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而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只有在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采用一种校企密切合作、互动渗透、齐抓共管、全程控制的紧密型新顶岗实习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实习方式具体如下: 一、理智选择校外企业或实习基地 要搞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合理选择有实力、有条件、专业对口的校外企业至关重要。学校应经现场考察,从人才培养的软实力与硬条件、长期与短期、经济性与技术性等方面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确定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二、制订切实的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为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必须从计划及课程设置的源头入手,为此,应由院校车辆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的职教、技术以及技师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铁道车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经过调查、分析与论证,最终确定符合当前铁路车辆发展要求的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其具有突出职业技能核心、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四新”技术以及全面发展等特点。 三、强化实践教学设施和基础建设 职业教育中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场及实践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应由校企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学校现状,把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部分和校外部分两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符合院校依靠自身力量可以筹建且主要针对主型铁道车辆各组成部件结构、原理、控制及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指导这一基本思想。而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校无法自建的一些实训项目以及一些最新车辆装备的实训项目进行培训和实践的有效方式。我们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交替使用及其与理论教学的穿插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互补。 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加强铁道车辆专业教材的建设 我们要通过补充完善现有通用教材和重新开发新的校本教材这两种方式,满足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 2.改革教学内容组成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组成结构,适应工学结合中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我们可把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校内培训,突出强化企业所提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演练,使教学效果更贴近企业所需。另一部分为企业培训和跟班组的顶岗实习,师资以企业的车辆技术人员为主,院校专业教师为辅,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本企业的车型种类及工作任务等特点来进行,通过理论与实践交叉互补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而顶岗实习则采用跟班组指定师傅指导为主,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巡回辅导为辅的方式,校企合作,齐抓共管,全面培养、提高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素养。 3.改革、完善教学和技能传授的方法 我们借鉴目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4.打造一支强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把院校铁道车辆专业教师送到铁路相关企业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聘请铁路现场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家型”的师资队伍。 五、制定和完善考核及评价机制 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必要制度保障。铁道车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考核及评价体系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如下: 一是校内培养阶段,以本专业教学计划为指导,采用考试获取学分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是企业培训阶段,以企业培训的教学计划为指导,采用理论试卷考试和企业现场实际生产操作技能考核并举的方式,达到增知强技,适应企业岗位工种所需的目的。 三是跟班组的顶岗实习阶段,采取本人、指导师傅和巡回辅导教师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方式。 总之,“工学结合互补,校企合作共赢”是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所需,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与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论文:重量替代在铁道车辆整车测量中的应用 摘 要:在铁道车辆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将会对安装完整的车辆进行例行测量及试验,而此时可能存在临时的未安装件,故提出等效的重量替代方式来保证有效进行,并对此进行阐述,以及分析重量替代的原理,同时归纳并总结了生产中的重量替代实施方法。 关键词:重量替代 未安装件 原理 方法 1 前言 在铁道车辆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车辆组成后的整车称重及与整车重量有关的测量调整工序需要在零部件安装完整的前提下进行,但因于因素,会存在部分安装件缺失或不能安装到位,为了使此工序正常进行,而又不影响生产进度,可以通过等效模拟未安装件的重量及重心位置,使车辆的重量及分布状态与真实安装状态等同,以满足整车称重及与整车重量有关的测量条件,以保证测量的真实有效性。 2 制造中与整车重量参数有关的测量工序 车辆的总体重量参数,主要包括整车的重量及重心位置(即整车重量的分布状态)。 在车辆例行称重试验时,主要目的是测量车辆的自重及其分布是否满足合同中的规定,具体是通过车辆的轮重差、轴重差等参数来考核,这两个参数不仅与车辆的重量有关,而且与车辆上各安装部件的重量分布有关,所以要想得到其真实值,需保证整车安装完整;若有缺失,也需要按一定规则进行等效的重量替代,以反应车辆的真实重量及平衡状态。 同样,在车体落在转向架后,要对车体四角高进行测量调平,以及对各个轴箱簧高进行测量,它们的测量结果值需控制在限定的偏差范围内,否则需要进行调整。由于转向架有一系、二系弹簧,为弹性支撑,施加到此点的压力不同,其位移会相应的不同,这样各测点的测量值必然与上车的重量及分布状况有关。 3 制造中未安装件的分类 在车辆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于未安装的部件,一般可简单分为以下两类: (1)常规的未安装件。 按照正常的生产制造工序进行整车称重或测量时,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安装的件,以及制造工艺分工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工序会存在不同的临时未安装件。如针对固定编组的车辆:进行单车制造的测量及试验时,会在一端安装整个连接风挡,另一端不挂;以及在编组后才安装的车辆间联接电缆线、随车工具等,这些都相对于整车自重认为是缺失件。除非有制造工艺或安装工序调整外,常规未安装件一般是相对固定的状态。 (2)非常规的未安装件。 除常规未安装件外,可能会有临时性的新增未安装件,如由于供货不到位而引起的缺失件,以及质量缺陷、更改等造成的暂时未安装件等。非常规未安装件一般是动态的、不确定的。 4 重量替代的原理 重量替代后的车辆重量及其分布状态应与实际完整安装状态下的车辆一致,重量替代是基于与原安装件等效的原则,即应与原安装件对整车重量和重心位置的贡献保持一致。 整车的称重或测量中,主要是来自垂直方向力的传递,所以这里的重心只需考虑平面重心,即纵向X和横向Y的坐标保持一致即可。 车体组装完整并落在转向架上后,可以简化地认为是通过四个边角传递给转向架,也就是组装车体的重力是通过四个旁承或空气弹簧传递到转向架上的。四个角力的大小与组装车体的重量和平面重心位置有关,可建立如图1所示的受力示意图进行分析说明。 (2)假设GW1为车体分配到一位端转向架的重量,GW2为分配到二位端转向架的重量,XF为支承力作用点与Y轴的距离,YF为支承力作用点与X轴的距离;F1为一位端支承力,F1L为一位端左侧支承力,F1R为一位端右侧支承力,同理,二位端上的支承力分别用F2、F2R及F2L表示。则组装车体作用在转向架的四个角力计算公式为: 5 重量替代未安装件的方法 重量替代可以通过在原位置安装重量参数(指质量和重心)相同的工艺件,或者在其平面重心位置放置等质量的砝码来临时替代原安装件。 结合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若用标准砝码来进行重量替代,一般可归纳为如下四种方法: (1)直接法:依据未安装件的重量及在车内安装位置的重心,把重量相等的标准砝码直接放置到与原安装件重心重合的位置。 (2)组合法:签于可能受车上摆放位置的约束,以及针对重量较小的分散件,可以把几个件按照公式(4-1)、(4-2)及(4-3)进行类同重量合并计算,然后按其综合重量参数值进行等效重量替代。 此法同时可规避不易确定重心的不规则件,如同时缺失左右两侧同样的一组对称裙板,若单独配重,受位置的影响在地板上很难放置到与平面重心重合的位置,这样合并后易确定整体重心,即可放置到纵向中心线上,这样即保证了准确性也易于摆放。 (3)分解法:对于受摆放位置的约束,不易与原安装件重心重合的状况,也可以对其进行重量参数的等效分解,也就是把一个整体的重量,按力矩平衡在两个确定的位置分解为两个重量块,分解前后它们的综合重量及重心是保持一致的。可先根据现场可摆放空间决定基位置,然后计算各放多大重量的砝码,计算公式类似于公式(4-4)和(4-5)的重力分解。 如电气柜内缺某个设备,无法放置砝码,这样替代的重量先分解后,在柜外左右(或前后)各放置匹配的砝码来等效其重心和重量。 (4)补偿法:如对于单车,车体的一端装了完整的风挡,事实上编组后对于此车是一半的风挡重量落在此车上,出于重量及平衡考虑,这样就需减去一半风挡的重量,从而可能导致负的替代重量值,此时可采取补偿法的重量替代。即把负的替代重量值先补偿配置一定重量值为零,相对整车横向或纵向中心线对称的另一端也加同等重量以保证整体平衡性,这样将导致整车重量会增加,为了最终保证整车的重量及重心的位置不变,需在其它重量替代位置处对称地再减去补偿的重量值。 6 结束语 通过有效的重量替代,可以很好地解决临时未安装件的问题,从而保证生产工序的正常进行,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执行有效的重量替代工作前提下,根据生产的需要及结合实际状况,可以局部地调整制造工序的顺序,进行合理的人力、物力调配,以便节约生产制造成本。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的背景,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融入教材,深度渗透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课程信息化增添了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 专业课程 信息化建设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在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提升能力,获取知识的目的。每一个专业的教与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和发挥作用方式是不同的。针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来说,有职业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铁路行业的特性。如何采用合适的手段完成适合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的核心。作为在一线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亲历者,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建设中的不足提出思考与对策。 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为铁路一线岗位培养既有机车运用、检修、制造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有文字、图示和语言,教学设备有黑板、图片投影、实验、实训设备;教学环境是教室封闭时空的单向教学。由于引进“机车模拟驾驶操作系统”应用在机车操纵实践教学中,使得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三门主要专业理论课均有3D动画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三门实践课程配有现场实景录像教学片;故障处理与机车操纵配有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同时,在网络支持下,进行开放时空的多维教学。 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场所均设置多媒体教学设施,接入宽带网络,具备调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条件;数字化教室等信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能有效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专业课程的资源库建设按照精品课程要求进行。资源内容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资源形式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资源建设途径有三种,一是自建。这也是主要途径,需要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利用企业、学院各自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三是购买优质教学资源。如学院购置的由专业团队打造的“DF4D内燃机车教学软件”、“模拟驾驶教学软件”等等。到目前为止,专业课程全部配套有相应的电子课件或动画软件。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已经完成《内燃机车柴油机》和《内燃机车电传动》等2门精品课程建设。并同时建成了网络课程,在校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下,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在线教育。 2.基于校企合作下的信息化教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院是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它要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学院与铁路机务段等多家单位签订有合作办学协议。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学院和企业的合作也在尝试,并体现出成效。 2.1企业和学院共享网站资源。通过南宁铁路局网站这个平台,老师掌握铁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引导学生游览网站,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接触与就业岗位有关的信息,学习铁路的常识。通过校园网络,路局人员分享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2.2企业和学院共享课件资源。铁路局机务段有着丰富的现场第一手资料,用企业案例分析制作成的课件,与学院分享,使得教学生动有效。尤其是企业制作的《铁路行车规章》、《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等实践课程的实景录像资料,对感性认识强过理性认识的高职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有效性。企业的培训教员普遍理论知识讲授经验不足。学院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有优势。企业用学院制作的课件给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同样受益匪浅。 2.3企业和学院共享网络资源。学院每个专业必须有本专业技能考证要求。技能鉴定的考核由企业技能鉴定站主持,理论部分的考核形式为机考。学院提供网络教室,企业提供网络考试资源。学生可以在机上训练和考试。 3.网络环境下的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3.1.线上课程《毕业论文》。课程从选题、开题报告、辅导、初稿审核、编辑正稿完成,都是在网上通过网络空间完成的。老师提供相应资源到空间学生自行下载和线上辅导。学院校园网下设有电子图书馆。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电子图书馆进行论文的搜索和视频讲座的学习。 3.2在线学习与传统授课相结合。专业课大多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而网络课程有助于学生的课后继续学习,这种网络学习的方式,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空间。如《内燃机车柴油机》网络课程中,有课件和动画软件。学生在课堂中有不懂的地方,课后在线上继续进行反复的学习。通过在线答题,可以即时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3.3多媒体教学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如参观法。传统的参观法就是带学生到现场参观,回来后写一篇观后记。因为学生漫无目的的观看,没有任务,参观效率不高。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参观法的模式发生变化。首先,通过录像片,让学生了解所要参观的企业。然后,示范学长在参观后做的PPT。最后老师安排参观任务:增强感性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分组汇报参观成果。接到任务的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参观方案,分配拍摄、收集资料、写文案、做PPT、展示汇报等角色,组织实施。通过改革后的参观教学法,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对学生观察能力、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里素质、同学间合作能力和演示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再如专业课程《铁路行车规章》。传统采用讲授法,通过老师语言讲解,解释铁路行车的规章制度。由于铁路规章繁多,线路复杂,学生难懂更难记。现代的教授方法是采取讨论法。先播放一个与规章有关的案例,常常是一起违反规章的案例,案例的资源来自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制作成3D动画软件,展现案例情境。学生在观看动画之后,触目惊心,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规章制定出处。并了解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章运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案例已经说明)。学生在懂得规章的前因后果之后,也就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很好的记忆,更懂得如何的运用。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老师与学生的难题。学习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变得生动有趣。 4.模拟仿真技术应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应该是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的具有特色的体现。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为铁路培养一线司机。基于铁路的特殊性,学生没有机会到实际线路上学习驾驶。使用《机车模拟驾驶仿真系统》,对驾驶学员进行驾驶知识的训练,以及驾驶技能的锻炼,能够在花费更少的资金、时间、人力、场地的情况下,提高实训强度,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达到更理想的培训效果,同时,还能够保证完全无危险。通过《机车故障分析与处理系统》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提高学生处理故障的能力。这些教学软件都是通过专业制作机构专门定制。使用效果显示,学生有强烈的视觉和动觉学习偏好,通过使用3D图像,学生兴趣显著增加。 5.网络学院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渠道 远程职业教育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之一。学院的网络学院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远程学习中心在册学员达2000余人。其中,很多是铁道机车专业的在校生,利用网络学院提供的平台,进行专升本的非全日制本科教育。 三、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夯实课程信息化的硬件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对于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就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条件良好。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作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更新课程信息化的硬件配套设施上有来自自治区和学院的资金保障。 但是,在教学组织上,网络应用及多媒体教室开放数量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在教学资源上,部分软件重复开发,数据不能共享。还需通过上级部门支持、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建设。 2.加强课程信息化的人才培养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三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后的应用队伍。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如学院专业课老师制作的《内燃机车柴油机》课件得到学院二等奖,在推荐到自治区参加比赛,只因应用技术不到位,没能获奖。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教学软件不得不购买。而购买的软件与课程实际应用会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课程信息化的建设。 3.探索课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信息技术手段相当成熟,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育。也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网络课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视频录像讲座。但是,视频传授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如何落实在课程信息化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课程信息化,能够体会到它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培训之中,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增添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4.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 当前,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从单纯重视硬件设施转向重视软件与资源建设及信息化人才培养,我国也在大力开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对于组成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仅有2门精品课程是不够的。目标是5门专业核心课程全部上网。所以,在资源库建设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艰巨。 5.推进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有很深的行业背景。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把行业的优势整合起来,需要行业的支持共同参与信息化的建设。学院在课程信息化方面与企业合作,做出了一些成效。接下来,希望能吸引企业资本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网站,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在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共享。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建设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的背景,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融入教材,深度渗透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课程信息化增添了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铁道车辆论文: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摘 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制造修理企业、大型工矿企业等,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践表明,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优化课程体系,能大幅提高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其中,把校企深度合作具体为办学、育人、就业、发展四个方面,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与行业企业、经济社会密切关系,在体制机制上融合创新的新要求。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规范着职业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当前,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科学的、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为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战略主题所作的努力。 二、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运用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当前,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课程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的。这种并行课程有可能使得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建设基础上,开始引进推广一种以CBE能力课程为典型代表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强调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功能性和功利性目标。然而,由于忽视学习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而受到一定的局限。到了21世纪,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让学生获得在职业工作中相互关联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相对割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关系,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本专业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模式运用方面,从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以CBE能力课程为辅,开始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但是,课程内容仍按学科体系编排,侧重知识的系统性,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定位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本专业主要是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制造修理企业、大型工矿企业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说,这一定位思想是确定的,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一目标思想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一是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只注重了高等教育“高”的一般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使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落不到实处。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涵义,没有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如机车专业学生学习了内燃机车柴油机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柴油机自检自修实训课程的训练,但是在机车运用中,面对柴油机出现故障,还是无从下手。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1.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序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回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只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我们到现场对毕业生进行回访时发现,大多毕业生与现场的要求有差距。他们往往不能适应现场的环境,不能直接上岗。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环境与现场环境存在差距。 3.鉴于学校实践条件和教师资源的限制,不仅课程设置会有局限性,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也得不到运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专业学生的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实训课程,在场地、设备和教员上都需要企业的配合才得以高效率地开展,以便充分训练学生的机车运用综合能力。 4.近几年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现场试验,由此引起了作业方式、劳动组织及规章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于铁路岗位实际需求相比有些脱节,需要企业的合作,修订现行教学计划。尤其“订单班”必须以企业的需要为依据,才能根据“订单”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模式。 所以说,产教结合、社会参与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实行工学结合。 三、校企合作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为提高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零适应期”铁路特有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发课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真实工作任务的一致性。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在学院统一制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专业基本素质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 (一)专业基本素质课 这部分主要由学院统一制定。由大学教育所需要的素质基础课程和各专业基础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取舍,采取“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现场专家提供的专业需求确定课程,不求系统,够用就好。 (二)专业主干课 总的原则是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1.内燃机车柴油机、电传动、制动机、总体这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分三个层次。如内燃机车柴油机:项目教学内容(柴油机的原理与构造)、模块教学内容(喷油泵拆装,教学做一体化)和专项训练内容(柴油机故障处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学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2.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课程中。如单项实践课程机车认识实习、机车综合实训、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等,并且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即采取“课堂进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和企业培训师是学生的兼职教师;企业的生产环节及作业标准是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现场考核成为考核学生的方式。学生的技能实训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企业的文化直接融入了学习的过程,突出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通过办学模式的改变,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进行教学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能力的矛盾、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师资水平与教学时效的矛盾。 3.学院与铁路局机务段等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关系,签订了联盟协议,明确企业应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改在顶岗实习后进行。首先,在企业的配合下,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进行现场实际工作,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与探索。在实习结束之后,在有一定的现场实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或者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交叉滚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4.以全国及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行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技能大赛为导向,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竞赛的发展趋势,在课程体系中多途径地融入竞赛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本专业职业技能鉴定。鉴定项目由企业学院双方共同制定。鉴定培训在学院进行,鉴定考核由企业技能鉴定站组织进行。 6.订单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就业方向的需求,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甚至落实到某种职业和具体岗位;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如机车专业的主干课程铁路规章,在进行《技规》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南宁铁路局具体情况,增加适合南宁铁路局的《行规》。做到针对性培养,满足企业要求。 (三)专业拓展课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客观上要求铁路员工特别是运输一线基层生产技术人员应掌握相应的知识。为此,拓展课主要针对企业新增设备和技术来设定,如动车组概论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目的是开拓学生眼界,丰富知识结构,拓展就业渠道。 通过现场调研,企业对毕业生工作后情况的反馈,增加安全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当机车发生故障时,培养学生从容应对并及时处理故障的能力。因为当故障来临时,现场的处理时间只有15分钟而已。 四、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专业被评为院级优质专业,主干课程内燃机车柴油机为院级精品课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引企入校,使专业教学更具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办学入企,使学生的培养真正实现了“零适应期”。校企合作使企业赢得了人才,学生赢得了人生,学校赢得了声誉。铁道机车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出口畅”带来了“进口旺”,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培养人才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序化构成课程体系的两个因素,为企业培养人才所设计的课程体系自然离不开企业的合作。实践表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办学模式的转变;办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进而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责编 丁 梦) 铁道车辆论文:谈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 【文章摘要】 本文从铁道车辆故障曲线和磨耗损裕量曲线进行分析,针对车辆故障发生阶段和其发生概率,及两者之间相互联系角度,设计出最佳技术和管理方案,并提出出专门化、科学化、合理化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建议。 【关键词】 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模式 1 车辆维修理论性曲线 1.1概述车辆故障曲线 一旦车辆发生故障会使全线运行中断,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对车辆定期维修,可避免车辆突发故障的发生。车辆故障曲线又称为“浴盆曲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由曲线可知: 1阶段是初期故障。对于新造车辆或大型车辆的使用初期阶段,一般故障发生率较高。其原因是设计制造薄弱环节,新零件、不同零件之间需要一定磨合时间,因此也被名为“锯齿图形故障阶段。” 2阶段是偶发性故障阶段。故障发生概率取决于车辆维护质量与产品制造质量高低,故障发生概率相对平稳,因此是车辆最佳使用阶段。 3阶段是插入量后期破损阶段。车辆需要高额维护费用保证其后期使用价值,如果不及时采取翻新、资产重置或大型维修等技术措施,故障发生概率普遍较高。如果想要延长车辆使用寿命,需要加强维护成本,不然会得不偿失。 不同品牌、型号、使用目的的车辆或主要零部件“浴盆曲线”是不同的,需要为每个车辆分别制定专门曲线,或是相近几组类型车辆。分析该曲线制定车型维修策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车辆使用效益。例如:在1阶段停轮并进行一次检查,可在故障发生点之前或运行3个月后,如果没有异常现象,可以连续使用6年对其不分解检修,并在失效前对其分解检修即可。 制定故障率曲线目的是降低不必要的分解检修、最佳使用期分解检修,使得车辆运用和检修达到最佳搭配效果。但是在实际车辆使用寿命周期维护阶段,由“小浴盆曲线”所组成的“大浴盆曲线”组成,并做好2阶段下分解检修故障预防性技术措施,保证阶段下可进行及时分解检修,使得车辆使用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1.2磨耗裕量 车辆进入使用阶段,主零件初始化储备较为充足,时间越久,1阶段的磨耗裕量也就越大,随之2阶段会逐渐减小,3阶段表现平稳 ,4阶段磨耗裕量开始一直增加到故障发生临界点。临界点与故障发生之间有较小空间,此阶段进行分解检修。检修后车辆与新造是有同等技术状态,部件已过磨合期,加上重点部位加强型修理整合,使得车辆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2 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 2.1事后维护技术 车辆事后维护技术是指在系统运转一段时间后,发生一定技术型功能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使用该系统所进行的事后维修。这种维护技术实现电气配件预防维修可能性极低,需要通过弱环节了解故障发生趋势,并相应的开展一些尝试性弥补工作。如果和车辆运行安全性能关系不大,应采取事后维护技术保证车辆质量。 2.2状态修技术 状态修技术的经济适用性和可行性都较好,前提是对车辆运行系统或零部件进行在线实时检测、监视、周期性检查等,在短时间内采取一定维修技术保证系统运行安全性和质量,因此需要借助高科技破损检测设备对其技术处理,但是维修费相对较高。 2.3预防维修技术 预防性维修技术是在车辆投入运行开始即对其定期修理。新设备质量保证期限内,确定预防性维修周期的是供应商,在质保期限后,需要按照客户经验、随机检查、日常检查、弱点检查等针对性的调整,对设备修正或改进,减少故障发生概率。 2.4优化维修周期 将长周期分成若干短周期维修最适宜维护车辆,需要检修和运用人员配合完成此项技术,例如:铁道车司机在车辆运行前进行检查与整备工作。在车辆子系统维护周期基础上,维护应该更加单一、小,其具有操作方便、经济、适用等特点。而大型维修应该由车辆各系统分包商维修厂管理。(表1) 3 建立健全车辆维修技术管理结构和系统 3.1建立专职技术管理部门 车辆管理机构应建立维护技术管理职能部门,根据领导层、业务指导和监督设计相应的管理体系,并构建管理网络,实现铁道车辆维修技术管理组织、协调、指导与监督一体化工作。首先,明确车辆维修技术管理工作室具体内容;其次,建立维修技术咨询台及服务体系;最后,建立车辆维修技术监督检查与反馈机制,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管理水平和标准化。 3.2建立会测量维修和检测技术管理体系 为了配合车辆综合检测工作,需要分级实施维护前后检测工作,并且现阶段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体系上,以“合理布局”为原则指导并组建检测机构,从而完善技术管理工作,科学指导车辆维修,保证监督和维修质量。 4 铁道车辆RAMS技术管理 RAMS技术管理是集合可靠性、可维修性、安全性和可用性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满足了车辆技术和经济性能要求。 4.1RAMS指标 一般在新造厂、段修上实行RAMS技术管理,并结合国内现有管理,分别制定货车各项指标,提高铁道车辆维修技术管理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 4.2安全性 车辆使用中,安全性核心内容是完整性,最高目标不大于安全记录数值,用SIL(完全完整性水平)评估,运用概率安全法,编程设备危险事故和电子系统,并对故障进行综合分析后,处理风险。 5 结束语 铁道车辆技术管理属于政策性较强、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性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整、明确分工的管理系统,运用一定技术手段,协调、配合的开展管理工作,保证车辆按期进行维修,提高车辆运行质量和维修质量。从整体上加强车辆运输装备性能,从而促进铁路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中常用材料及其使用细则 摘 要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铁道车辆的整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材料其制造工艺、加工方法和焊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着重介绍现在铁道车辆中常用的材料钢、铝合金、CFRP复合材料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 铁道车辆;产用材料;钢;铝合金;CFRP复合材料;焊接 0引言 铁路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出行通道,铁道车辆涵盖了现在所有的可在铁路上运行的车辆种类,包括一般列车,动车等等,这些车辆都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而这些零部件必然是由一系列金属材料制造而成的,制造工艺的深度以及制造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铁道车辆的相关性能,我们在铁路运输的高速发展中,一步步将最底层、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材料进行不断的提升,给上层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让高科技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如果材料的发展 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那立于这个之上的一切都将只是一纸空谈。近些年以来,为了减少车辆负重,碳纤维强化塑料(CFRP)以其轻量化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整体来讲还是以金属材料为主。 铁道车辆发展至今其种类也不断增加,但在构造上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标准化的要求,也是铁路本身大工作量的客观要求。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变化,特别是整体车厢的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但是具体来说,只是实际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车辆的基本构造由五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车体、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这五大部分以现在的制造工艺来讲,都是由一系列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具体的部件构造是使用哪种金属材质我们下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 铁道车辆使用材料需满足的实际要求 众所周知,铁路车辆一般是进行长距离、高负荷的运转,这便直接地要求我们所使用的制造材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应用中成为可能。具体要求有: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结构强度、刚度、振动特性等。高机械特性更是车体强度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高机械特性一般包括:纵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冲击动态强度、0.2%屈服强度即弹性极限应力、抗冲击断裂、疲劳特性特性。同时,在铁道车辆的高速运行状态下,与外界产生的极大摩擦必定会引起温度的急剧上升,这也就要求使用材料还要具有一定的阻燃性,另一方面,材料在应用中必定要经过一定的加工过程,这便要求使用材料有一定的塑造性。其它方面如易于维修、耐腐蚀、可再生等等这些节约成本、有益于环保的特性也是铁道车辆材料选用时必须要考虑的。 2钢铁在铁道车辆中的应用 第一辆钢制车辆的制造是在1927年开始得以实现的,随着对车速的不断要求,我们逐步地要求钢制车辆进一步轻量化,现在在一般的铁道车辆中均是由钢制材料所制成的。一般来说,普通钢铁一般具有容易成形、高强度、易于加工、焊接、维修、价格合理等有点。其形成和制造工艺是在铁的基础上控制碳元素的含量,然后经过热处理的加工,得到了强度便于控制的钢。在铁道车辆上我们以往使用的有普通结构的轧制钢材、普通冷轧钢板、轻质材料、高耐候性轧制钢、高强度钢等等。不同种类的钢有不同的特点,故其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比如普通钢容易锈蚀,所以在车辆车体的使用上一般不会将其应用于外部直接接触空气的外围结构上。对于钢铁的焊接方法上,由于其制材及成型比较容易,一般采用电弧焊等一般技术就能满足钢铁焊接的条件。当然还有TCS不锈钢脉冲MAG焊工艺。 3铝合金在铁道车辆中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铝的存储量在金属中居第一位,在通过一系列加工的情况下,其强度和抗拉强度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物理特性方面考虑,相对于其它金属材质其密度要小,这也为铁道车辆的轻便提供了很好的原料。铝合金因为其显著特点在铁道车辆车体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动车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动车车体普遍来讲都是对采用铝合金的焊接结构,就焊接方法来讲,在铁道车辆上主要采用的是长纵焊缝连接,这种对于焊缝焊接的方法,长期以来得到普遍的应用。在科技进步神速的现代,已经有专业的焊接机器人在这之上的应用,相比于人工焊接来说,机器人焊接有更高的焊接效率,保证了焊接质量、劳动强度得到了降低、工艺成本也更低。 4 CFRP复合材料的应用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显著特点表现为轻质量以及高强度。这种材料应用于高规格的科技产品上,如F1赛车、波音181客机等等。在实际的工程中如:桥梁加固、维修等都用到了这种新生的材料。在工程中使用的一般材料由于时间的积累,外界不可测因素的影响,多少都会产生损坏,利用碳纤维结构进行固定、修整是现代工艺常用的方法。CFRP首先由美国开始制造,它是由美国空军基地在两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抽取人造丝而得到的,其融合程度非常高。日本在碳纤维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当今时代,碳纤维主要由日本生产,其次为美国,其他国家次之。 5 现代铁道车辆制造材料的主流趋势 复合材料通俗来讲也就是塑料,在现代的货车制造业中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实际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复合材料也是非常关键的。其轻便性是其它材质无法比拟的,也许现代工艺技术来讲,复合材料的合成成本远远高于铝制材料,但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内来看,复合材料作为铁道车辆的制造材料其发展前景远远高于铝制材料。当然就目前复合材料的影响力度来讲,由于传统理解上人们对复合材料能否应付险恶的作业环境存在很大的质疑(主要是温度以及压力等环境因素),故而其应用并不广泛,但是随着复合材料的不断革新,在不断的实验下,肯定能找到符合要求的新型材料,这也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上应用铝合金的探讨 摘 要 铁路运输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如今铁路车辆不断朝着轻量化改进,铝合金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文章通过对铝合金的特征以及铁道车辆上铝合金应用优势分析,结合铝合金在铁道车辆的应用现状,探讨了铝合金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发展。 关键词 铝合金;铁道;应用;发展 铁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铁路车辆则是铁路运输当中承载旅客及货物的交通工具,作为铁路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随着铁路的高速化发展,铁路车辆不断朝着轻量化而改进,而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则是促进其轻量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则具体针对铁道车辆上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展开探讨。 1 铝合金的特征 铝属于轻金属,密度小,约为钢的1/3,铝中加入一种或者几种元素则构成了铝合金,相对于铝,铝合金更具强度与硬度,具有更好的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好、易于加工、适用范围广泛,同低碳钢相比,其强度可以胜过一些合金钢。按加入的合金元素来分,铝合金可以分为铝-锰合金、铝-铜-镁合金、铝-铜合金等,不同种类的铝合金有着不同的特性与使用范围,现具体分析其主要特性。 1)质量轻。铝的密度为钢的1/3,使用铝合金材料的车体,要比钢制车体要轻30%,实现了轻量化的需求。 2)机械性能优良。如今各种工业结构件中使用的铝合金多为6061-T6,属于“AI-Mg-Si”系列,其力学性能稳定,机械性能优良,便于工程使用。 3)耐腐蚀性能好。铝合金接触空气时,表面可以形成一层细密的氧化膜,能够有效防止被腐蚀,因此同其他材料相比,其耐腐蚀性更好,使用寿命长,并且运营维护的费用低。而实验证明在常用的铝合金材料中,AI-Mg系5083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其次为AI-Mg-Si系。 4)挤压性能。AI-Mg-Si系材料的挤压性能好,而AI-Mg系与AI-Mg-Si系挤压性能差,而6005B、6005C对7N01合金的壁厚方向耐应力腐蚀裂纹性进行了改善,将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 2 铁道车辆上铝合金应用优势 1)节能降耗,利于环保。铝合金在拥有轻量化的基础之上,在强度上也能够满足安全的需求,对于高速列车来说,要使车辆轻量化的最佳途径则是提升车体的用铝比例。 2)便于加工与制造。随着铝合金生产工艺、铝合金车辆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铝合金车体的制造工艺也大大简化,制造工作量也相对减少,并且无需除锈、可以回收,便于维护,更有利于加工与制造。并且适用于各种表面处理,可以在铝合金表面着色、喷涂等,提高其耐蚀性,并且使车体表面更为美观。 3)价格适中。铝材料的价格较高,铝合金材料的车辆制造成本有所增加,但由于轻量化的特点,铝合金给铁道车辆带来了运能的增加与耗能的减少,以及维修费用的降低等。并且铝合金车辆更具回收价值,报废车辆的回收价值中,钢车为100%,而铝车则为480%,因而,采用铝合金的车辆综合效益高,价格适中,成本合理。 4)安全性能好。铝合金车体为型材结构,其刚度要好远远好于普通的碳钢车,因而能够承受更大的机械外力,避免对车内乘客造成致命的伤害。并且,铝合金材料也具有优良的耐火性与耐电弧性,同钢铁相比,其具有更优良的导热性与散热性,这些特性都使得铝合金车体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 3 铝合金在铁道车辆的应用现状 高速、节能、舒适、安全、环保是如今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目标,铝合金作为轻量化发展的首选材料,具有诸多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铁道车辆当中。近年来,时速超过300 km/h的高铁、高速磁垫式、新型混合结构车辆等的不断投入使用,促进了铝合金更好的发展前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生产与制造铝合金车体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我国铁道运输载客量以及物流量为世界首位,然而我国铝合金车体开发起步较晚。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89年开发了首辆铝合金地铁车体,并于2001年建成了我国的第一条铝合金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开发出了我国第一辆磁悬浮列车,随后,南京蒲镇车辆厂、唐山车辆厂、株洲电力车辆厂等都陆续建立起了生产线,逐渐生产铝合金车体。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谐号”的诞生以及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铝合金车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铁道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实现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如今,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等的运营,建立起了巨大的铝合金车辆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铝合金车体制造技术的发展。 同时,由于铝合金车体制造仍然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尚未有一个完全成熟的技术运用体系,因而也存在着一些技术等问题。如今铝制轨道车辆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汽车运输行业,由于铝制品创新的周期长、加上铁道车厢的使用寿命长,使得车体与车的零部件等验证周期长,从整体上看,铝合金车体在运输市场上的使用量远远不如航空航天、汽车运输以及一些民用市场。同时,铁路运输重载与高速对铁路工程构件的耐磨腐蚀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使用高速列车制动盘、电弧喷涂维修铁路桥梁等方式,可以得到一定的耐磨、防滑以及抗腐蚀效果。此外,铁路车辆铝合金的应用也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例如铁道车辆车身工件大部分为冲压形成,而用冲压钢板的方法冲压铝板易出现裂缝;车身工件大部分为焊接组装,但铝的焊接比钢材焊接的难度要大,其焊接的外表需要光滑,并且要对零部件进行电泳与喷涂。 4 铝合金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发展 如今世界各国组织大量人力、财力以及物理对车辆用铝材,以及一些新的技术、工艺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轧制工艺、挤压工艺、材料整体化、大型化、空心化等,以及材料的各种特殊性能、处理方法、结合方法、材料混搭方法、表面处理等方面,都展开了科技攻关与开发,促进铁道用铝材向着高标准、高性能、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当前随着铁道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铝合金车辆运行考验的深入,我们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试验研究,适当地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与相关的设备,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经验与技术使用。同时需加强对铝合金材料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有效提升铝合金材料使用的综合性能,例如融合一些新工艺方法,采用喷射成型等工艺,降低制造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此外要加强焊接工艺以及控制技术研究,提升焊接质量,只有材料与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够探索出更为合理的车辆结构,我国目前在一些主要的制造技术上还依靠进口,因而需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缩短差距。而在铝合金车辆的保养方面,需要从厂商、用户以及列检等环节,都需要提升保养与环保意识,制定严格流程,完善对车辆的应用管理,有效降低对铝合金车辆破坏。 5 结束语 铝合金车体的应用是铁路运输事业以及城市轨道发展的必然趋势,铝合金因其良好的性能与诸多优势,将铁路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铝合金制造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将成为现代化铁路发展应用的主流,我们必须要不断开展技术攻关与开发,促进我国轨道运输行业的高速发展。 铁道车辆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本文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体系研究 1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已成为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模式。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铁路机车车辆运用部门一线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实践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受到企业的欢迎。然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高,学校经费往往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由于实训项目设计不科学,与现场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4)由于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又不明确,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5)“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实践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2 构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确定实践课程模块,按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按生产实际灵活设计学期流程。形成“三融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融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相融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融合。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作为专业课程考核的重点,构建基于“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所面对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对应的岗位人员能力也有初级和高级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岗位技能需求,根据专业的特点,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学校与订单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订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2 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专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年走入合作企业,以认知实习为主来感知职业、了解企业文化、夯实基础;第二学年深入合作企业,以边学边做、专业生产实训来熟悉岗位工作、提高技能;第三学年融入订单企业,以毕业设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及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来胜任岗位,实现合作就业。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对轨道交通企业的专业调研,并联合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对铁道机车车辆岗位群等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考虑工作过程完整性、任务难度适宜性、任务相关度等因素,归并构建学习领域,构建基于“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依据对铁道机车车辆实践教学的分析,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子体系,即:通用技能实训课程子体系、专门技能实训课程子体系、共享性综合实训课程子体系和校外实训课程子体系。 2.4 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课程实践教学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项目教学为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注重引进轨道交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资源,使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做到“教、学、做”有机融合。在具体教学任务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设备上以故障形式给出工作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让学生通过故障查找过程理解必要的理论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的作用,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2.5 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每一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订明确的能力目标、详细的计划安排、每一个时间单位的考核标准。采用过程评价机制、自评与互评、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作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3 构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 紧紧把握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平台,与企业共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技术研发和服务、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健全校外实训基地长效合作机制,根据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3.2 校企共同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校企共同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引领、以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为主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校企互通、共同管理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共同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教师企业挂职、暑期下现场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技能竞赛等渠道,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订单企业共同选聘、共同管理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的学时。 3.3 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管理的监督机制 为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管理的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及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完善院、系、专业部三级管理体系,以系(部)管理为主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领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三是要建立质量监控保障机制,建立学院、系(部)、合作企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制,明确各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职能。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将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起重机械论文:起重机械制造论文 1制造监督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在监检过程中的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相关的监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监督检验的要求。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没有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导致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且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对于发现的问题通常都是一笔带过而没有把先关的数据结果记录在案;对《规则》中的规章要求不能严格执行,尤其是关于开具联络单等相关文件的时候 2做好起重机械制造监督检验工作的对策 2.1提高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要求 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高低,不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而且还会对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造成影响。因此,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的时候,要严格要求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监检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不仅可以提高监检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并且还可以通过员工的素质反映企业的外部形象。同时在进行对产品监督检验的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保证检验过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监检人员在进行监督检验的工作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工作态度,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对起重机械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并且对监检出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将总结后的数据资料制定成一份报告。而专业技能的提高主要的方式就是对监检人员进行相关的检测技能培训以及对监测仪器的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能够达到上岗的要求并对现行的质量检测技术以及检测方法能够熟练地掌握,同时保证在进行质检的时候不会或者少量的存在人为性质的失误。 2.2检测方法科学、合理化 对制造技术实施的监测与施工验收和定期检测有所不同,制造技术主要是对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过程进行检测,因此,其方式与其他检测存在一定差异。任何一种性质的生产企业都可利用对设备进行全面逐一监测或是设备抽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定检测。如对设备进行逐一监测的方式对其质量进行控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技术文件审核。尤其是对产品设计图与强度计算书的审核工作,需根据产品的性能与技术目标进行仔细核对,保证其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 2)原材料及元件检查。原材料和外部购买元件、协件等质量需进行严格控制,检测时应按照质量保护系统要求安排其入库或是出库。 3)机械设备金属构造的加工质量。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不仅需对其构件的焊接以及焊缝部位质量进行严格检测,还需对焊缝较为隐蔽的部位质量进行检测。 4)机械整体质量控制。其主要是对装配各个零部件的精细程度和试运行的可靠程度做严苛要求。如利用抽样对其进行检测评定,需保证抽样容积≥总容积20%。对相同产品进行大批量监测的方法,从某一程度上可将其归纳为重复检测,因此,采取抽样检测最优合适,不仅是节约了人力、财力等资源,还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 2.3对先进的检测仪器的配备 在对起重机械进行制造监督检验时,先进的检测仪器的使用,不仅可以保证质量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而且先进的检测设备同时还能够将测试结果直接反应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检测结果的误差。。在进行对先进检测仪器的配置时,要按照起重机械的要求进行配置,并且还要对国内外最新的检测仪器进行关注并及时的更新换代。同时,还要在设备规定的使用年限期内进行使用,可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3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征建议,为提高我国起重机械设备制造监督检测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曾君知 单位:宁夏天地奔牛银起设备有限公司 起重机械论文: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体系分析 起重设备作为物料搬运、装卸或用于安装的机械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起重机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起重设备还向大型化、高速化以及控制多功能复杂化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起重机危险因素、事故也越来越多。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作为起重机的大脑,其电气控制系统的安全对起重机械的安全所占的分量是不言而意的。起重机械电气安全是生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4.18”钢水包倾覆特大事故中,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缺陷就是该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然而由于起重机械基本属于大型设备,以及其吊载时电气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对其电气控制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评价或故障分析,均要在起重机械的使用现场进行分析判断,不能在设计初始阶段即实验室阶段就进行分析与排查。且当起重机械发生事故时,由于此时现场大都已破坏,也难以对起重机械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准确的事故(或故障)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实验室内的试验条件进行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安全评价已经成为加强生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1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仿真研究的意义 对于基于模拟载荷的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仿真研究,主要的出发点在于实现实验室内的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系统的构成与真实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尽量一致。这样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系统研制可以作为开展起重机械电气控制技术相关科技项目研究的载体,也可以用于检验技术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因此基于模拟载荷的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仿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随着机电特种设备技术的发展,新型电气部件和控制方式不断应用。起重机械电气控制故障仿真系统研制为新型电气元件和控制方式实现了实践论证,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非常有利于起重机械电气控制技术设计水平的提高。 2)可灵活设置电气线路逻辑故障与电子元器件故障,供研究人员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用。通过基于模拟载荷的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系统的故障模拟与再现,研究各种起重机械电气事故及其发生的机理、原因、规律、特点。 3)通过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检验方法研究,可使起重机械电气系统检验更为深入。直观的LED显示功能与投影,使复杂的电气系统对于初学者也能浅显易懂,为起重机械电气原理研究、教学与实训等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国内外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系统发展趋势 在我院提出研制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系统之前,国内有些相关单位为了培训或生产制造的需要,也有些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的模拟设备,但功能不同或不够完整。例如:有公司因早期制造集装箱装卸桥的需要,能让工程师们做一些编程及测试的需要,在购买电气控制设备时,有意多购一套控制器及驱动器作为设计及故障处理模拟器[1]。同时也作为设备交货时用户方技术人员短期培训使用。另国内有职业技术学校有装设集装箱装卸桥模拟器,以模式驾驶操作环境,将使学生能够置在一个接近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2]。但无与实际起重机械类似的电气控制系统,更没有能高仿真地模拟现场作业环境的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目前国内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使用的电气控制技术水平,电气控制逻辑线路没有明显的更新改进[3-4]。这原因之一是起重机械一般体积都较大,起吊的载荷又较重,电气控制系统均无法在实验室进行设计的前期研究和验证,一旦电气控制的设计完成后,只能到起重机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和更改,制约了电气控制技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如果在实验室中建一个能高度模拟实际环境的起重机械电气控制故障仿真系统,能直观、真实地反映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实际工作状态,有利于设计水平的提高。 3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该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系统主要设计了联动台、控制柜、模拟载荷和信号显示台演示等功能模块,以实现系统功能目标。带信号显示面板的电气系统其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模拟载荷,实现了起重机电气系统在实验室内高度仿真模拟起重机吊运的各种工状,主要组成包括:1)提供完整的司机室联动台操作系统,具有起重机的起升、大小车行走仿真操作功能;2)设置模拟的电气线路逻辑与电子元器件故障,实现对起重电气控制系统故障状态还原与故障模拟分析;3)完整的电气控制系统,可进行电气控制功能和电气保护的检验方法研究;4)设有新型电气元件和控制方式,可进行起重机电气系统安全性评价;5)多样的电气元件(如绝缘电阻、过流继电器、延时继电器),供测量或整定评判研究。 4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仿真系统的原理 该系统按20T/5T桥式起重机的标准电气控制系统进行研制,主要由联动台、信号显示面板、控制柜、驱动主机与模拟载荷、投影仪等部分组成。20T/5T电气系统按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设计研制,其部分电气原理图如图1所示[5-6],也可切换至按PLC+变频器控制电气系统。图1中的起升运动电动机控制线路是由凸轮控制器的触头直接控制电动机的启动、换向、停止,切除外加电阻,打开、闭合制动器,其通过LED灯显示电气元件的动作状态,如图中过流继电器F21左侧的LED灯即为显示该元件的工作状态。 4.1联动台 联动台包括各种按钮、仪表、指示器、操作手柄、脚踏板以及司机座椅等。联动控制台是由主令控制器、凸轮控制器、坐椅、指示灯、警铃等部分组成,其中主令控制器与凸轮控制器为控制台的核心元件,由操纵机构、开关两部分组成。 4.2信号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采用信号灯指示,信号显示面板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通过LED灯显示各机构、各档位的动作状态,能显示系统的接触器和继电器吸合与线路通断情况,能显示过流继电器、接触器和继电器失效的情况;采集并显示起升电机运转方向。 4.3控制柜 主起升机构采用主令控制器配合控制屏控制,副起升机构、大小车运行机构采用凸轮控制器控制。控制柜按20T/5T、跨度12m桥式起重机电气要求的控制柜实际尺寸制作。 4.4驱动主机与模拟载荷 系统中主起升机构配置驱动主机与模拟载荷电机,两台电机分别接电源确认其转向相反通过联轴器同轴连接,起动拖动电机,再串电阻起动负载电机。将交流力矩电机作为负载电机处于发电状态,通过力矩电机控制器可调整转矩负载的模拟装置,以实现倒拉反接制动、单相制动等电气制动的效果。 5结束语 该项目完成后,可研究各种起重机械电气事故及其发生的机理、原因、规律、特点,研究并采取各种有效的电气安全技术措施,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起重机械电气控制安全问题,提高电气安全水平,推动我国起重机械电气控制与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可为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研究提高新的思路与控制方法,改善起重机械电气控制安全问题,项目的实施推广在电气控制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起重机械论文:起重机械检验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劳动力资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起重机械等应运而生,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它逐渐成为在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机械设备。本文重点研究了起重机械检验检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起重机检验检测的重要性,分析了起重机械检验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分析处理。 【关键词】起重机械;问题;处理分析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生产建设中发生生命财产安全事故最多的领域之一。起重机械作为一种特殊的设备,存在着多种安全隐患,是事故发生率较高的特种设备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一些企业领导人抱着侥幸心理,不注重起重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对企业内使用的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未按《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规定进行定期和监督检验,同时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再加上设备长时间处于过载状态,操作人员违规操作以及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等,导致了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使用起重机械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起重设备使用的合理性,及时对起重机械进行定期和监督检验。对检验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以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使用。因此,对研究起重机械检验检测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和技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起重机械检验中常见问题 2.1缓冲器与止挡的问题 2.1.1止档与缓冲器不配合对于一般桥式起重机,当起重机离开工厂时,缓冲装置已经安装在起重机的端梁上,并在起重机安装过程中,将其停在轨道的两端,便于正确安装和调整止挡和缓冲器的位置。一些厂家为了安装方便,随便找来一块铁板焊接在轨道的端头作为止挡,不管起重机是否能够满足要求,能否与缓冲器配合,出现止档安装的位置过低,导致起重机在运行到端部时,扫轨板碰撞止档,扫轨板碰撞变形之后,使用单位未引起重视,盲目将扫轨板拆除,导致车轮直接与止档碰撞。当碰撞严重时,车轮会产生变形、歪斜、裂纹,造成跑偏、啃轮现象等隐患,从而降低车轮的使用寿命。严重时会导致起重机脱轨,引发安全生产事故。2.1.2防风装置取代缓冲器对于室外使用的门式起重机,有的使用单位将缓冲器拆除,将链条放置在缓冲器的安装位置,并将其连接到轨道末端的锚上,作为起重机的防风防滑装置,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而又及其危险的做法。在起重机运行过程中,如突遇到大风,设备无法实现人为制停时,只能靠缓冲器与止档将其挡住,人工拆除缓冲器往往会导致止挡被撞飞,甚至门机倾覆,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使用单位的这种做法应该被杜绝。我们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必须认真检查,做到防微杜渐。2.1.3电动单梁起重机葫芦小车缓冲器本身的设计缺陷电动单梁起重机缓冲器设计缺陷。主梁的一侧设置有电动单梁起重机的缓冲器,一般采用硬质橡胶制成。因为其自身设计的缘故以及葫芦小车安装的无方位性,开式齿轮与驱动轮驱动齿碰撞,所产生的力矩极大,当葫芦小车制动停车时,尤其是轮齿对缓冲器冲击较大,特别是葫芦小车带载运行时,容易引起缓冲器的破损、脱落,使其功能丧失。如果缓冲器损坏未及时更换,会对葫芦小车开式齿轮造成损坏,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桥式起重机大多采用手电门控制,由于操作者不固定,许多操作人员不了解缓冲器损坏的原因和缓冲器的作用,容易发生硬碰撞事故。它严重影响了起重小车和整台起重机的安全运行。在此特别提醒制造商关注这个问题,并改进这种类型的缓冲器。操作人员也要注意,依规操作,及时停车减速是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关键。 2.2限位装置失效的问题 限位装置包括大、小车行程限位装置和起升高度限位装置,是保证起重机正常工作的安全装置。以螺杆式起升限制器为例,其失效的主要原因是:2.2.1违规操作歪拉斜吊,歪拉斜吊是起重机械“十不吊”中的一种违规操作行为。歪拉斜吊时钢丝绳对导绳器有一个侧向压力,导绳器受侧向压力影响导致运行轨迹发生偏移,使撞头不能正常触发开关,起升高度限位装置动作不灵敏或失效。当歪拉斜吊更为严重时,导绳器可能会造成变形、动作迟缓、松动等现象,这会导致导绳器扭曲、变形、断裂脱落现象,使其不能带动撞头运动,起升高度限制装置失效。从而导致吊钩等吊具冲顶,损坏起升机构,或钢丝绳断裂,起吊物掉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2.2.2制动器松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制动器可能出现刹车片磨损、老化、弹簧松动制动轮不均匀磨损等现象,制动力矩不足导致制动松动或制动滞后等问题。这很容易发生冲顶或溜钩事故。2.2.3运行机构制动过紧当小车和大车运行时,其运行机构的制动器过紧,会使起重机发生剧烈震动。钢丝绳随之摆动,破坏了导绳器和起升高度限制器的正常动作,导致起升高度限位器失效;制动过紧,甚至还会烧毁电机,造成安全事故或经济损失。 2.3电气线路问题 2.3.1手电门桥式起重机的控制线路因为现在用的手电门控制在桥式起重机多为旧式产品。手电门电压是380V,根据标准监规的规定,在起重机手电门控制中应采用安全电压,并且手电门上的紧急开关可以控制起重机的总电源,存在此类问题的起重机必须进行整改。但由于改造单位技术能力不强或盲目追求效率。无视改造后的质量问题,导致控制线路不标准的现象发生,其主要表现为:不设总接触器和接零、接地问题。2.3.2不设总接触器手电门上的紧急开关直接与按钮控制线连接,紧急开关直接与各按钮的控制线相串联,而紧急开关只能控制电门上的电源,而不能对总电源和起重机进行控制。2.3.3接零、接地问题这是一个简单也很常见的问题。现在来说起重机大部分都采用三相五线制低压供电系统,在地面电源与起重机连接时,必须使用五芯电缆才可以,三芯为火线路,一芯与供电系统的零线相连,另外一芯则为接地保护线。接地线必须与起重机的金属结构进行连接,或者是和大车的轨道上进行连接。起重机供电使用软电缆,接地芯线与电缆一起进入起重机,连接到电气箱的壳上,比如,起重机的供电方式使用滑线供电的方式,地线与大车轨道进行连接,跨接线设置在轨道的交叉处。由于供电系统已采取中性点接地,起重机再采用接地保护,也就对起重机的保护具有了双层保护的效果。2.3.4接线混乱接线混乱,电气元件老化是起重普遍存在的电气问题。电气元件老化是起重普遍存在的电气问题之一。许多电气元件损坏后,维修人员图方便,擅自更改了原先的线路连接方式,进行单独的接线,造成了线路连接变得混乱无序。有时,当安全保护装置损坏后,维修人员不对其进行修复或更换新的安全保护装置,而是人为地将安全保护装置的线路随便进行短接,所以导致失压保护、零位保护和紧急断电开关以及各类限位开关等重要安全保护装置失效。 3起重机械检验检测中常见问题及技术处理分析 以上这些问题在在检验检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当然,操作人员也很容易忽略这些问题,因此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埋下了安全隐患。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进行定期或监督检验时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消除隐患。以下是几个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1)使用单位或安装单位的作业人员要认真按照使用维护保养规则和安装手册的要求维护使用或安装。而检验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标准和监规的要求进行检验检测,防止上述使用铁板当止档和防风装置代替缓冲器等安全隐患出现。(2)提高对起重机械的科技投入,对电动单梁起重机葫芦小车缓冲器的设计,进行优化,使用先进的科学的技术,对重机械等特种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促进特种设备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好起重机械设备的检验检测工作,使之符合标准、技术规范和监规要求。使用单位应遵循设备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原则,以减少和防止事故,减少财产损失,保障生命安全。 4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起重机械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中,而其属于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其检验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缓冲器和止档、以及限位器故障、电器接线等问题是检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避免这些问题重复发生,这对起重机械在生产中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金葵 单位:大理州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 起重机械论文: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管理方法 摘要:起重机械作为一种空间运输设备,主要作用是实现重物的位移。起重机械的使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目前起重机械在生产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机械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还可以进行特殊工艺的操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中机械的使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对起重机械的管理也会越来越严格。 关键词:起重机械;重要性;安全管理;技术理;方法和技巧 起重机械是工程施工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机械设备,由于其中机械自身的特点,起重机械被广泛应用于施工企业,由于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原来越快,掌握操作技能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起重机械在生产中往往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笔者结合近年来自身工作经验,对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管理方法和技巧提出几点见解,希望可以给同行提高参考。 一、加强起重机械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起重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并在机械设备种占据重要比重,可以说,起重机就是命脉性设备,其施工作业情况直接影响这个工程施工进度,对企业能否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其中非常大的影响。起重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完成施工、安装、生产、装卸作业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环节。企业起重机的管理直接影响生产力要素的管理,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主要是按照生产发展规律、自然运动规律、生产关系规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优质、高效、低耗地进行施工作业,以创造更佳的施工业绩。在生产力中的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中,最有活力的就是劳动力和劳动手段,起重机的使用就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和劳动手段,起重机械的使用,会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劳动手段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因为起重机自身就是一种机械化的劳动手段。起重机通过司机的有效操作,实现了物料的装载、搬运、卸货、吊运、安装等,在生产中形成了生产力。因此,起重机是重要的劳动手段,而且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起重机司机、机组人员和管理者等劳动力的变化,同时也是企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在施工中应重点加强起重机械的管理工作。 二、起重机械管理现状浅析 1、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起重机械管理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才能上岗,可以目前大多数企业严重缺乏相关人才。在实际的施工现场检查中,普遍存在岗位证书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有些是一人身兼数职,最严重的是许多施工现场的起重机械管理人员时由没有任何施工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担任的,这种放任的管理模式对自重机械的管理是极不负责任的,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起重机械采购、使用、保养不当 起重机老旧继续使用时施工中常存在的现象,有些企业起重设备已经到了报废年限甚至有些已经超出了使用期限扔继续使用,这种情况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也会加重企业的维修成本。有些大企业还会把老旧设备转让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后来又几经周转后,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使用说明书等相关信息就会不完整。另外对起重机械缺乏正确的使用和定期的保养,加快了机械的老化速度,这些都给安全使用造成很大隐患。 3、起重机械档案资料管理混乱影响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强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好机械的使用寿命。例如是机械使用过程中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使用的工作等级和级别、安装拆卸的规范作业等都会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再有起重机械的钢结构无论是在正常运转过程中还是在静止状态下都会承受荷载,荷载和使用次数也会影响起重机械使用寿命。因此只有完整、准确记录起重机械工作性能和使用频率,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起重机械的正常使用寿命。 三、起重机械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初探 1、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任用和培训工作 各级主管部门都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认识到职工生命的重要性,从关心和珍惜每位职工的生命为出发点,切实保障好每位职工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开展起重机械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工作,起重机械的操作人员都应该进行岗前培训,熟练掌握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机械性能、操作技巧,参加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实行岗位任职考核制度,把安全生产责任切切实实地落在重要人员和重要岗位上。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操作程序,认真组织和开展对输入、输出机械使用和驾驶的安全培训,严格按照《起重吊运指挥信号》、《起重机司机安全技术考核标准》、《起重机械安全使用规程》等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其实提高安全管理素质。 2、加强起重机械的使用、检修、保养工作 起重机的使用目的就在于通过使用让起重机的使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机械不同程度的磨损,有些是有形磨损,有些是无形磨损,这些都会造成起重机价值降低。在不同环境下操作起重机,同等使用时间会造成机械磨损程度不同。起重机械的使用单位要定期的安排检查、检验工作,根据不同的工作强度进行有计划的日检、周检、月检、年检。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可以第一时间想出解决办法,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既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机械安全性能。因此,在使用起重机的时候,要对起重机进行计划修理、推行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对机械进行保养,建议通过引用新技术、新技术对起重机进行维修。同时要严格管理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后方能允许上岗和管理,努力提高维修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提高机械使用效率。 3、加强档案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工作 起重机械资料种类繁多,需要归类整理,按期存档。具体整理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此):3.1起重机械出厂时的技术资料、产品合格证明、使用说明书、监督检验证明文件等;3.2安装起重机时需要的技术材料、安装部位、安装时间;3.3设备事故、人员事故发生情况;3.4日常维修、大修、保养、更换零部件的日常记录; 4、建立起重机械应急事故处理预案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相关规定,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应急事故处理预案,该预案以项目经理牵头,管理部门为主,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组成紧急事故救援小组,把责任明确到个人,制定出符合本单位生产需要的应急预案,预案中应明确指出应急事故处理原则,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的具体程序、方法、步骤,并定期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演练。 结束语: 总之,对于起重机的管理应按照国家和企业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从正确使用、科学检修、定期归档等方面着手,使起重机时刻处于良好使用状态,为企业提供精良的技术装备。 作者:江海清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起重机械论文:电梯起重机械检验技术研究 摘要:起重机械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物流运输设备,现如今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了各种物料起重、安装等作业当中,可以说现在离开了起重机械,那么整个企业的生产就没有办法得到保证,该文主要针对强化机械安全这一方面入手,对电梯起重机械检验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梯起重机械;检测检验;质量问题;检验技术;分析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使起重机械逐渐成为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的必备设备,电梯起重机械属于特种设备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在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高,电梯起重机械根据载荷运载形式的不同,主体结构也不同,但是随着电梯起重机械的不断发展,从中发现了很多使用及管理上的不合理现象,这就很容易导致电梯出现故障,因此加强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提高电梯起重机械的检验技术是减少故障的有效途径。 1电梯起重机械检验前准备条件 1.1提交完整的电梯起重机械资料及文件电梯制造企业需要先提供装箱单,电梯出厂合格证,起重机械机房布置图,电梯的使用维护证明,电梯各个部件的详细安装图,电梯检验报告以及电梯使用单位提出的制造企业同意的变更设计文件等资料及文件。上述资料及文件都要有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签字盖章。1.2要有符合要求的电源及电源控制装置电梯的控制电源一定要确保是正式电源,供电的电压也要符合电梯工作的相关规定,电梯的电源箱一般来说都安装在机房门口,这样设计可以让工作人员非常容易接近,接线的时候也非常方便,除此之外还要求供电的容量要达到标准要求。1.3电梯各个装置设备及部件电梯设备与部件需要进行妥善固定处理,安装用的临时工艺孔口也需要全部封闭起来,要求安装的装置一定要安全有效,还要对各个活动部件进行润滑处理,电梯生产企业在电梯生产出来后还要对其进行检验和测验,保证电梯在出厂前自检合格并且正常运行3000次以上,这样才能够保证电梯设备的安全稳定。 2对起重机检验技术的相关要求 一般来说起重机械的所有零部件,像吊钩、电磁铁、吸盘、集装箱等都是不允许出现任何损伤的,甚至连裂纹都不能出现,而且各个机构在试验之后也不允许零部件出现损伤,一旦出现问题,那么这一零部件就不能再使用。像摩擦类部件,其磨损量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像金属结构的原料钢板等这类部件对尺寸要求也非常高,必须根据相应的技术要求对不同的检测对象采取适当的检测方法和检测工艺对其进行检验检测。 3电梯起重机械检验方法 我国的电梯安装工程总体来说在质量上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近几年接连出现的电梯吃人事件让人们对电梯这一便捷运输工具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电梯维护人员也逐渐加大了电梯安装质量的检验频率。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电梯起重机械安全性能与广大用户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如电梯安装工程质量检验标准不统一,电梯安装施工质量检验技术资料缺乏真实性等,这些都是造成电梯安全运行存在隐患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电梯安全技术检验工作更是电梯安全控制的关键性环节,因此需要及时地予以处理,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人们对电梯运行的安全要求。3.1视觉检测视觉检测主要是为了检测电梯起重机械的整体质量状况以及各个功能部件的性能。其主要检测的内容有:起重机械部分,金属结构的几何尺寸测量,表面质量检查等等。电气部分则主要分为电控装置、接地装置、照明检验装置等,这些都是运用了机构试运行等检测手段。3.2射线检测电梯起重机械在制造和安装的过程中,对钢结构对接焊接所采取的检测方法是射线检测,由于现阶段我国所使用的设备很少会使用到起重设备,绝大多数的设备都是采用钢板材料进行制造的,这样的一种设备与承压设备相比较会发现,钢板材料的壁厚相对来说要薄很多。需要电梯起重机械射线所检测的对象是厚度和形状都非常均匀的钢板,像人们常常会制造的成品片式吊钩片或者是悬挂夹板焊接等等。3.3金属记忆检测与振动测试金属记忆检测这一检测手段主要是针对金属结构的应力集中状况来进行检测的一种弱磁性检测方法,与其他的检测方法相比,这一检测方法不用对工件进行磁化处理,其应力集中部位在磁场的作用下可以显示出磁记忆信号,但是在采用这一检测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对工件进行磁粉检测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退磁操作,那么就会导致应力集中部位存在微弱的记忆信号,这一信号会被磁化后的磁场信号说覆盖,所以说在对工件进行金属记忆检测的时候,一定要将退磁操作放在前面。而人们所说的振动特性主要是指起重机的消振能力,一般以主梁自振周期或者是衰减实践来进一步衡量自振频率和振型。这两点也是综合分析结构刚度的关键性指标。在载荷起升离地或者下降的时候,很有可能会产生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从而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心理和正常作业。当振动测试开始的时候,可以在主梁跨中上盖板处任意一点作为垂直方向振动检测点,然后再把应变片粘在检测点上,粘好稳定之后再进行速降处理,这样就可以从示波器记录的时间曲线和振动曲线上测量出频率,这一频率就是起重机的动刚度。3.4超声检测超声检测这一方法还是相对比较常见的,它可以非常快速地检测出锻造吊钩内部的白点以及夹杂等缺陷,再比如说门座式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焊缝质量等。 4结语 电梯起重机械的安全检查始终以行政审评以及定期检验等检测监督手段对起重机械的制造、安装和检验进行全方位的检验。电梯起重机械作为现在工业不可缺少的特种设备,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电梯起重机械在检验上还存在很多的漏洞,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检测手段,针对不同状况下的电梯起重机械设备采用不同的检验技术,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电梯起重机械的检验检测问题,更好地提升我国电梯起重机械设备的整体质量,从而达到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作者:王磊 单位:哈尔滨市机电类特种设备监督检测研究院 起重机械论文: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建筑起重机械技术的档案管理对于建筑起重机械技术的发挥以及建筑行业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作为间建筑行业当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与维修的重要凭证。本文从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的现状入手,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如何加强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档案管理;策略;起重机械 一、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建筑起重机械技术的档案管理内容众多,而且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上的使用情况,从而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效果。从现阶段的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上来看,还存在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制度不完善近年来,国家对于建筑工程起重机械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建设上虽然逐渐重视起来,并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整体来说,建筑起重机械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依然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且,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本身上就存在诸多问题,在管理的执行与落实的力度还不够。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二)企业机构对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不重视对于建筑企业以及起重机械管理企业来说,他们的精力一般都放在了设备的使用与租凭上,而在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上普遍的不重视。他们认为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无关紧要的,从而导致了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漏洞百出。(三)相关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随着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企业信息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对于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来说,对于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根据现如今的情况来看,许多的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甚至没有经过专门技能的培训,以至于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加强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建筑起重机的租凭单位来说,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以便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建筑起重机进行管理。在构建建筑起重机安全技术档案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1.建立针对产权单位的建筑工程起重机械备案证,这些起重机械备案证分别应对于每一台建筑起重机械,并且做到一机一号,在对建筑起重机械的租凭与使用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备案证进行。2.在租凭单位与使用单位签订购销合同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建筑起重机械是否有完全的合格证件。3.定期制定检测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建筑起重机械的维修与改造记录、生产安全记录、日常检查记录、运行故障记录。定期做好监测报告工作是提高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要部分。整个检测报告应该贯穿整个建筑工程,在工程竣工后还要对所有的检测报告作最后的整理与分析。(二)安装单位建立建筑起重机安装、拆卸工程档案对于建筑起重机的安装于拆卸档案的构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安装单位的相应资料证明2.针对安拆段位所设立的安装、拆卸备案证明。这项证明是为了强化建设企业的主管部门对整个安装、拆卸工程的监管作用3.安装于拆卸的合同与安全协议书4.在对建筑起重机械的安装于拆卸时,应该编制相应的方案并且准备好一切安全措施。而对建筑起重机械的实际安装于拆卸过程中,都应该有安装单位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并且做好现场监督与定期的巡查5.记录安全施工技术的所有资料6.在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成之后,安装单位首先要进行自检,并且出具合格证明,对一些正面与相关手续文件进行保存7.制定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事故救急预案(三)使用单位建立建筑起重机使用技术档案在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使用单位可以说是占据主体部分的。所以,对于使用单位建筑起重机使用技术档案的建立可谓是重中之重。首先,必须对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进行登记,而且在对起重机械进行登记的时候应该着重关注与之前的使用登记文书;其次,集中管理诸如购销合同、安装合同等一系列的原始资料。最后,在进行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之前,使用单位可以委托具有检测资格的单位事先对建筑起重机械以及其他的施工机具与配件进行检测,并且将其数据进行记录,必须确认合格后才可使用。而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也应该定期的对建筑起重机械进行检测,如果出现设备不合格、故障或损坏,不得继续使用,并且将建筑起重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记录存档。 三、结论 在建筑施工企业使用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频率得到大幅提升的当代社会,做好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更显其重要性。针对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相关部门及企业应注重从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筑起重机械安装、使用及拆卸档案的管理力度强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建筑起重机械技术档案管理的效率。 作者:柏雪莲 起重机械论文:起重机械节能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开始大量建设基础设施,并且越来越严格要求吊装设备的质量和体积,由于社会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逐渐出现起重机械,并且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但是起重机械耗能问题严重限制设备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起重机械节能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起重机械;节能技术;应用 起重机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工业设备以及物料运输设备,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大量地需求起重机械。起重机械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十分重要,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但是实际使用起重机械的时候,设备是不能自己运行活动的,因此需要具备一定能源驱动,基于此,起重机械发展中就应该注重节能技术。 1起重机械基本概述 起重机械实际上就是用来对重物进行吊装和顶举,为了有效实现上述功能,起重机械主要包括运行装置、动力装置、操控系统、起升装置、取物装置等。起重机械的关键部分就是操作系统,主要就是控制其他设备的开合、幅度、力度以及方向。动力设备主要就是为起重机械提供相应的运行动力,是起重机械中最大的部件。取物设备就是用来抓斗的,以便于可以自由开合,从而实现抓举重物的作用。起升设备实际上是用来下放和提升重物的,一般情况下起重机械对重物进行垂直搬运;提升设备实际上就是为上述功能设置的。往往包括两种常见的起重机械设备,即以燃油为主要能源的起重机械和以电力为主的起重机械。 2起重机械节能技术的应用 2.1结构优化技术 所有事物构成中都包含多种因素,要素不同组合形式作为事物的不同结构。从哲学角度来说,事物质变实际上就是结构改变。优化事物要素组合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实现质变方式。起重机械具备比较复杂的结构,拥有很多零件,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优化结构的形式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现阶段,国内大部分起重机械都是桥式结构,这种结构存在比较大的机身,相比较国外设备来说过于笨重,所以也会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应用起重机械时应该及时改进设备结构,相关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始广泛研究,利用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分析起重机械结构,提出一种结构分析软件,利用优化程序来合理分析起重机械主梁,以便于获得良好的起重方案。现阶段主要包括MATLAB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两种软件[2]。 2.2运用新兴材料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着重研究材料科学,不断研究各种新型材料,上述材料基本上都是利用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具备耐腐蚀性、强度高、质量轻、韧性好等优势,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设计制造起重机械的时候需要合理应用新型复合材料。一般情况下起重机械都是利用钢铁作为基本原料,促使起重机械体积庞大、耗能大,并且在耐腐蚀、韧性、强度等方面钢铁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起重机械的实际需求,从而促使起重机械寿命短、体积大,所以应用制造起重机械的时候应该合理融入新材料。目前已经出现很多种满足起重机械设计需求的新材料。如:高陶瓷轴承,具备耐高温、摩擦系数高等特点,相比较钢质轴承来说存在更好的性能。高强度尼龙绳,具备寿命长、质量轻的特点,是理想的替代品。因此利用新型材料设计起重机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重量,提高使用寿命,以便于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3]。 2.3变频调速技术 间歇性运动实际上是起重机运行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在起重机械运行的时候,卸载、运输、取料等工作基本上都是交替运行的,为了保证起重机械运行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配用动力驱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预留相应的富余量。一般情况下在非满负荷情况下运行设备,不但需要满足动力驱动要求,多出的力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功率消耗,从而导致大量浪费电能,并且起重机械运行在额定速度下的时候,设备制动会严重磨损机身,也会提高能源消耗。机械设备运行中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利用改变电动机定子供电频率的方式来实现变频调速技术。随着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变频调速装置性能,起重机械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制动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设备制动冲击,以便于达到降低起重机械能源消耗和提高使用寿命的作用[4]。 2.4采用高质量减速器 现阶段机械设备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减速器,市场中出现多种型号的减速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减速器就已经应用在起重机械中,但是因为国内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晚,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寿命短、承载力低,不能切实满足起重机械工作要求方面。起重机械实际上属于间歇性运行设备,会频繁地出现重启和暂停,所以,实际操作中对于减速器承载性和制动性有着严格的要求。现阶段,硬齿面减速器是国内比较常用的设备,硬齿面减速器已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方面性能;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具备特殊要求的工程来说可适当应用行星制动器,以便于达到降低消耗、减少制动磨损的作用,从而全面实现起重机械的节能减排[5]。起重机械运行的过程中交流变频技术十分重要,因此,国内外已经大量研究交流变频技术应用在起重机械制造行业的潜力和前景,但是实际改进设备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成本,所以,不少企业因为出现过大的成本不愿意使用上述技术,为此以后研究过程中应该合理应用绿色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际操作中利用电能反馈节能型变频调速系统来合理取代定子调压调速系统,利用逆变器、直流母线、自主技术集成技术来改变线路,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3结语 综上,节能是国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随着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起重机械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生产要素,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但是起重机械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一定问题,其中起重耗能大是最主要的。此外,设备成本高,降低机械耗能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在研究起重机械耗能问题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基于此,文章从优化起重机械结构、创新起重机械部件、使用新型材料等方面来分析和阐述起重机械节能技术,为进一步研究起重机械节能应用技术奠定基础。 作者:杨军 单位:长治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 起重机械论文:物联网技术对起重机械的应用 【文章摘要】目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物联网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起重机在当前很多工程施工中被频繁的应用,但是随着起重机被广泛的使用,其事故也频繁的出现,常常会导致工程施工的工期被延误,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负担。为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起重机当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其原因在于,物联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起重机在动态监管顺序正常进行的基础之上,使得起重机应用更加有效,其作用也能够被充分的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在起重机械中的应用展开充分的分析,旨在确保起重机能够应用更加有效。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动态监管;起重机械 当前,在冶金、交通以及建筑工程施工中,起重机被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特种设备之一。当前,起重机的使用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并且正在逐渐的向大型化、高速化以及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但是,目前随着起重机的广泛应用,其故障也不断出现,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其故障,物联网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极为重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起重机动态监管提供保障,这也为起重机更好的应用创建了条件。 1对物联技术的相关知识分析 实际上,早在1999年物联网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它被认为是互联网应用的扩展。到了2005年,突尼斯所巨型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将“物联网”的概念正式的提出。物联网定义为:利用各种信息的传感设备,例如传感器以及射频识别技术等等各种装置和技术,并且采集各种金控、连接以及互动等,不断的采集所需要的各种光、热、电以及力学等方面的信息这与互联网结合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环境。主要的目的在于,更加有效的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物品与网络的连接,从而为识别、管理以及控制提供一定的便利。物联网内容主要有RFID、传感网、M2M以及两化融合这四个关键部分。在这之中RFID主要为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又被称之为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属于一种高级通信技术。但是,通过无线电讯号的识别特定其目标,同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读写,但是并不需要对系统进行识别,也不需要和特定的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而传感网主要指一种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与数据处理单元等,利用自组织的方式共同构成无线网络;而M2M主要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换言之主要为机械和机械之间的摩擦与对话。站在广义的角度,M2M能够代表及其对及其、人对机器以及机器对人等方式,它也包括人、机器以及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与手段;两化融合主要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化方式已经成为了重要方式与手段。信息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在当前已经不再处于彼此间的独立状态,同时也不是单方带动与促进的关系,而是两者在产品、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相互的交融,彼此相互连接不可分割,从而不断的推动新产业的快速发展。立足于物联网技术架构,物联网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其中感知层的构成主要为各种传感器与传感器网两个部分,它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的传感器、温度的传感器以及湿度传感器等等。感知层存在着一定的作用,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与信息采集的来源所在,主要的功能在于,对物体进行识别,并且在识别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采集。而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在其应用领域内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前,我国的绿色农业、工业监控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上各个行业都和物联网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且在某些行业中已经积累的一定的使用经验。 2起重机的动态监管分析 要确保起重机能够正常的运行,动态监管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与管理手段极为重要,以此来完成起重机跟踪管理的工作。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即:首先,在运行动态监控方面,主要依靠的是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器技术与GIS技术等,而所监控的起重机主要运行状态量有几个方面,即起重量、起重力矩以及起升高度等,对其各种安全保护装置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控。在相关规定标准中,对起重机的运行状态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构成等进行检验。在起重机电控系统中,该系统作为重要的满足其功能需求部分之一,在物联网技术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其次,对金属结构状态的监控,这与高文海,曹树贵,刘东辉等在《物联网技术在桥式起重机信息识别与追踪中的应用设计》一文中有着极为相似的观点。在起重机工作的过程中,金属结构作为重要的承载结构,受力状态与损伤的程度与起重机整体使用的安全性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而在监控起重机金属结构状态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器,并且与传统压电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等结合,共同完成金属结构状态监控工作。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大型起重机监测方面已经研究出了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光纤传感系统、解调子系统以及健康监测诊断等,这也实现了对起重机中金属监测的目标。另外,在人机互认管理系统方面,需要依靠物联技术中的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去实现对人机之间的智能识目标,这样一来,能够从技术上保证操作人员和起重器保持着一对一的关系,从而为起重机动态监督工作的实施提供保障。 3总结 本文主要从两个中方面着手,一方面分析了物联技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分析了起重机的动态监管。通过分析明确,当前起重机已经被应用在很多领域当中,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起重机的广泛应用,其故障也表现出来,这给相关单位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为此,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应用在起重机的动态监控当中,在监控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动态监控各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明确金属结构状态的监控等,主要目的在于,为起重机更好的应用提供保障。 作者:张申 单位: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无锡分院 起重机械论文: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对建筑起重机械现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做好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提出了几点思考及对策。 【关键词】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方位有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赣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设量突飞猛进,特别是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建筑起重机械已成为实现建筑施工生产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不可缺少的机械设备。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我市建筑起重机械产权备案累计为:施工升降机1538台,塔式起重机868台,物料提升机1788台。建筑起重机械大量的普及使用,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也时有发生。2012年2月,赣州市某工程一台塔式起重机在吊装室内电梯零部件过程中,塔式起重机钢丝绳挂到裙楼外架上,塔臂失稳导致标准节断裂,塔臂和塔帽同时坠落,导致一人(塔式起重机司机)当场死亡。2013年9月,赣州市某项目一台塔式起重机在吊运钢筋材料时出现倾覆,导致塔式起重机整体倒塌,事故造成一名塔式起重机司机和一名钢筋工受伤。2014年6月,赣州市某项目一台塔式起重机倒塌砸中两辆过路车,造成4人受伤。建筑起重机械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不断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给施工单位和租赁、安装单位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一、建筑起重机械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建筑起重机械生产制造厂家比较多,各生产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也有自己无设计能力但有一定工艺装备、技术力量及生产经验的中型生产企业,还有一些生产和技术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国内制造业“山寨风”和“模仿潮”的兴起,造成建筑起重机械生产质量、工艺水平偏低。 (二)租赁市场较为混乱我市大部分工地使用的建筑起重机械采用租赁形式,市场管理较为混乱。1.租赁单位资质要求较为简单,组织形式混乱,目前我市对资质要求仅限于工商注册有租赁业务。现在我市租赁单位众多,存在个人购置设备由租赁单位代管、借用租赁公司资质等现象。2.租赁单位人员配备不齐。租赁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无专业职称证书,维修保养人员未经专业技术培训合格及上岗证等。3.租赁单位无固定办公场所、仓库和设备维修检修场所,设备构件等未分类存放,存在构件混用现象,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4.租赁单位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档案等资料不齐全。 (三)安装、拆卸行为不规范1.安装单位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目前我市的安装单位资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生产厂家在我市销售时自带的安装资质;二是借用外省市安装资质;三是本地租赁单位自有的安装资质。对安装资质的使用,安装单位只是停留在资质管理的初级阶段,对人员的配备、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制度性建设几乎为零。2.安装、拆卸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缺失。安装单位人员配备不足,在起重机械安装、维护进程中技术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到岗履职,大部分的安装(拆卸)、顶升、加节、维护保养等作业都是由租赁单位临时请人进行。3.安装、拆卸方案内容不全,无针对性。缺少平面布置图,附着安装标识,群塔安全作业措施等。特别安装高度超过60m以上的起重机械的安装与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未经专家论证等。 (四)使用管理不到位1.使用单位管理和人员履职不到位。对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使用维护保养等,未指定机械设备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及验收。2.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不到位。对进场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及作业人员未进行审查,致使使用假证或无证上岗现象较为普遍。3.四方验收留于形式。责任主体对四方验收职责不清晰,存在走过场现象,导致四方验收未能真正实施,只是在验收表格签字盖章了事。4.监理单位监督履职较差。监理单位对方案、资质证书及相关资料审核把关不严,对安装和使用情况监督不力,发现存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停留在口头上,未能及时下发整改单督促整改,有下发整改单的也未能做到消案复查。 (五)安全检测不全面1.安全检测业务量大,周期长。目前我市的检测机构较少,普遍存在检测需要排队现象,出具检测报告的时间滞后,严重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也造成部分设备未检先用。2.检测内容不全。一些检测机构硬件跟不上,没有及时采购相应的检测设备。3.检测数据有偏差。检测时送样材料,检测环境,人员素质等参差不齐,对检测结果存在偏差的数据,未进行比对分析;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建筑起重机械未进行整机检测及实行安全评估。 (六)安全监管难度大1.安全监管力度不足。监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工程建设规模不相适应,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力量薄弱,监督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工程规模急剧增长的需要,现有的建筑安全监督资源的配置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督人员的专业结构、技术层次“青黄不接”,建筑起重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紧缺。2.安全监管措施欠缺。安全监管措施与现场实际不相吻合,日常监管标准、尺度不统一,对建筑起重机械的监管未能充分发挥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资源优势,导致管理单一。 二、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对策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涉及的责任主体较多,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的监督管理,必须从各个环节逐一进行梳理,充分发挥各责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主体责任。 (一)把好建筑起重机械准入源头关1.引导技术性能强、安全性能高、产品质量好的建筑起重机械进入我市,为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更好的服务。2.鼓励本地建筑起重机械销售公司联合生产厂家,进行技术交流及经验介绍会,对技术落后、安全性能差的机械设备淘汰出建筑施工现场。3.强化建筑起重机械产权备案。对淘汰或禁用的建筑起重机械不予产权备案;对使用期限到期或构件严重受损的及时注销其产权备案;对外地已产权备案的设备进入我市使用前,对机械设备和资料进行严格审查。 (二)加强租赁和安装单位的管理1.强化对租赁和安装单位资质和资料的登记核对,建立统一管理制度,并实行年检和抽检制度。对检查、抽查不符合要求的安装单位进行限期改正,改正不到位或无法改正的,直接清出市场。2.租赁和安装单位必须配备安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中级职称以上)及维修保养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3.租赁和安装单位应建立、健全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档案,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根据相关规定整理齐全相关资料。4.所有建筑起重机械的构件和零配件要逐台归档入库,必须使用原厂或符合规范要求的构配件。 (三)规范安装(拆卸)行为1.鼓励本地企业申请安装资质,成立专业化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公司,做到唯专而精。2.转变销售公司观念,推动本地的建筑起重机械销售公司联合生产厂家,推行类似汽车销售“4S”模式。3.试行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一体化”管理。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等工作,由一家具备相应的建筑起重安装专业承包资质,达到相关技术标准的企业组织实施。4.落实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及论证工作。安装作业前施工总承包单位及安装单位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安装高度超过60m以上的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工程、起重量300kN及以上的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工程、高度200m及以上内爬起重机械设备的拆卸工程,施工总承包单位应组织专家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合格后方可实施。 (四)强化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分为产权、安装(拆卸)、使用和监管四部分,其中使用过程时间长,安全管理责任大。强化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必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才能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引导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良性发展,努力探索建筑起重机械安装使用评估体系。对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验市场进行开放管理,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检验检测业务区域封锁和垄断的局面,从而提高检验检测机构的竞争力。 (六)发挥行业协会在管理中的作用行业协会的宗旨是服务,而这种服务往往是通过社会和行业管理来实现的。引导租赁、安装单位成立行业协会,建立起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之间的服务关系。 (七)鼓励企业投保特种设备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提高事故赔付能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创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措施。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引起各责任主体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的生产、安拆、使用、检测检验及监督检查的全过程管理,切实有效的遏制建筑起重机械事故的发生。 作者:邓建宇 赖福明 单位:赣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 起重机械论文:施工中起重机械的安全监管 作者:金晓东 单位:浙江驰成建设有限公司 一、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常见事故 经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在特种设备事故中,起重机机械的事故占大约60%。从这些统计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起重机发生事故主要发生在安装、拆卸、顶升和使用过程中,而发生事故的企业不仅有正规企业,也有小型施工企业。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因为平常不注重对起重机的保养和检查,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对起重机进行定期的维护工作,致使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人们对事故的分析,塔吊安装造成的施工事故占25%,拆卸占12.5%,顶升占25%,而起重机倒塌占37.5%。这些惨重的代价告诉我们必须对作业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排除安全隐患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 二、当前起重机械管理中存在安全问题 1)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施工现场,由于企业对现场设备重视度不够,所以没有安排专人对设备进行管理,在设备进场的时候也没有对进场设备进行检验、安装、调试、使用等环节做相应的记录,更没有专人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养护、修理进行负责。这样就使得在设备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2)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淡薄。起重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时会使得施工机械超负荷作业,安全防护不到位,安全措施可靠性差。操作人员由于自身的知识有限,对机械的性能也不了解,往往采用多根钢丝做拉索,这是违背力学原理的,也与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上的要求违背,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3)设备使用操作维护水平低下。起重机械使用人员应对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设备的管理掌握起重设备的性能、维修与保养等知识。在操作人员上岗前,应对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使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机械操作素质。由于造成起重机械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操作人员的玩忽职守和漫不经心,所以,在培训中,也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生产安全知识的教育,并在培训完成后组织资格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操作人员,在持有上岗证书后方能操作设备。4)企业的信息不通畅。中小型企的施工能力强,由于设备管理体系不健全,往往在设备采购时对设备的性能、特点了解的比较少,更多的可能关注设备的价格,又由于工程急需采购,所以就本着节约的原则购买,致使一些已经淘汰的产品改头换面的被购进,这样设备本身就带有安全隐患,而又由于当时未对设备的使用状态进行记录,致使出现问题无据可查,这样大大的增加了安全隐患。5)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施工现场中的噪音比较大,依靠现场的声音宣传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安全教育培训更多地应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一时的突击加强。而事实上,大多数施工企业都是事后教育,而且安全教育也都大多形式化,在政府部门进行安全检查时,企业才会立刻重视,检查过后,又松懈了。安全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施工环节,人们都应该重视起来。 三、加强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措施 (一)重视安装与检验负责安装起重机械的队伍应有符合要求的资质证书,并且在机械安装之前首先应做好施工方案。方案经审批合格后,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来实施。安装过程中的隐蔽工程应按规定做好验收记录,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再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检,监理复核无误后,可申领《安全使用许可证》,之后才能投入使用。 (二)加强起重机械设备档案管理起重机械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样重要,它是安全生产制度所要求的一项必须进行的内容。一般来说,该档案包括事故应急预案、相关职能与操作部门的责任制度、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定期检查和日常的保养,考核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制度等内容,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三)加强起重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对起重机械设备定期保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认真做好起重机械的日检、周检、月检、年检工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做好隐患消除工作,对起重机械做好动态监督工作,切实把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放到首位上来。 (四)实行设备验收准用制度对于即将租赁起重机的施工队伍,必须在租赁前向分公司申报,待分公司批准后再向总公司申请批准。申报时重点要将租赁公司的相关资质、设备情况以及管理操作人员的相关信息编入报告中。设备验收准用制度保证了进入机械租赁市场的公司的资质和设备的情况透明,也便于人们监督和管理。机械设备安装完成后,由安装单位先自行检验,然后由公司自己的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复检,最后申请当地的特种设备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批准使用。 (五)建立完善有效的预警机制每一台起重机械均应建立一个动态的数据库,该数据库里包含了设备的所有资料与信息。当机械进行维护和保养时,应将该信息录入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将与该设备有关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总结设备常见问题,并作出预警。另外也要根据设备的自身特性,施工环节和季节,工程特点进行风险评估,并列出起重机的危险来源,以便制定风险计划和应急措施。 (六)一般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根据设备的性能与使用者的管理水平,一般将设备分为优、良、一般和差四个等级。这其中一般和差这两个等级是监控管理的重点对象。将需要进行整改和处理的设备统一纳入管理范畴,专人跟踪检查,直到设备摆脱这两个等级的界定范围,进入高一等级的范围为止。 (七)落实管理责任制安全措施是否有效果,其关键在于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否得到了实行。为了保证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应将管理责任与每个工作岗位人进行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可以有力地激励员工增加工作责任感,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定期召开安全责任大会,在会上要通报机械安全管理状况,表扬安全责任到位的管理人员,对有过失的也应公开给予批评,这样有利于安全管理人员认识到差距,从而更加坚定的贯彻实施安全方针策略,使其在遇到问题是不慌乱、有条不紊的处理。 (八)加强人员培训对各级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形势有很多种,比如:案例分析、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学术交流等,为了使各级管理人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现场讲解,编制作业指导。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应对事故的心理素质一直是企业管理的主题。 四、结语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起重机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就要就施工企业切实落实管理责任。同时也要求安全监督机构,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的各个参与单位都要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切实为提高施工的安全水平做出贡献。 起重机械论文:电梯起重机械故障诊断及优化设计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为了解决有限的建筑面积和不断增多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高层建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造成了电梯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电梯故障,这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为了能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电梯故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文章从电梯起重机械入手,深入分析电梯故障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还详细阐述了电梯起重机械故障诊断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 起重机械;故障诊断;优化设计 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的大规模应用,电梯起重机械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冲顶、墩地、溜梯等电梯故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严重的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这些故障问题的出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通过对当前已知的电梯起重械的故障特点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故障检测与优化改良的措施。 1电梯起重机械故障特征 为了方便建筑高层居民的生活,电梯在高层建筑中被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关机构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电梯的安全度比爬楼梯安全要高出50倍。除此之外,我国在欧洲EN81标准基础上制定了GB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标准,这项规定也使得我国成为电梯方面要求最高的国家。这项条文出台不久国家就规定所有相关机构必须严格遵守,强制落实。根据此条文的相关内容。电梯的零部件要先经过相关的权威机构进行检验和型式试验合格后方可实用。另外在新电梯投入使用前或者经过改造再次运行前都要由相关的机构进行严格详细的检测。尽管这些规定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上保障了电梯的安全性,但电梯实际故障还是时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对已经出现的电梯故障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方案。 1.1机械疲劳引发的故障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梯中的荷载称量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那些与时展脱节的技术与设备应该及时淘汰。举例来说,当前电梯中采用的电磁式称量装置能够对对电梯荷载进行持续的检测,并通过与群控系统关联对电梯的启动与运行进行适时的调节,保证电梯的顺利、安全运行,这是传统的开关荷载检测技术与设备无法实现的。 1.2润滑系统出现的故障 相比其他部件,电梯门是故障发生率最高的部位。为了保障电梯的安全性,一般会在电梯上的轿箱的底盘上安装两个微动开关,只要电梯的荷载不超过满载值(满载值一般是极限载重额的80%)只会触发一个微动开关,这时电梯能正常运行;一旦超过满载值就会同时触发两个微动开关,电梯将停止运行,并发出警示,同时电梯门也不会关闭。 1.3自然磨损引起的故障 如同其他的机械部件,电梯内的部件也会随者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磨损。尽管这种现象不可避免,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小磨损带来的影响,避免电梯出现故障。 2电梯起重机械故障诊断系统优化设计措施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现实生活中的电梯都会有一定的保护措施。这种保护作用通常是通过一些保护装置来实现的,装置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如电梯超载时发出警示同时阻断电梯的运行,以此来保护电梯里的人们。这些装置种类繁多,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活动轿厢 这种荷载装置是将橡胶固定在底盘和轿厢底盘的中间。通过橡胶的形变来感知荷载的变化,将这个装置与控制系统联动。一旦超载,橡胶发生形变触发保护机制。由于这种方法费用低、安全性好,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装置,这种方法唯一的缺点就是一旦损坏更换极其不方便。 2.2活动轿厢地板这种装置 主要是被安装在电梯内部,但是并不会直接与电梯部件接触。当电梯内有荷载时,电梯的地板会发生轻微形变向下凹陷,当荷载超过一定值时,地板就会与装置接触引发保护机制。 2.3轿顶称量装置 顾名思义,这种装置通常是被安装在电梯箱的顶部的绳头组合处,它的主要部件是杠杆和弹簧组。该装置通过杠杆的摆动幅度来反映电梯箱内荷载的大小,一旦超载,杠杆摆动幅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发保护机制。 2.4机房称量装置 如果超载装置无法安装在轿底或轿顶,而且电梯采用2:1绕法的时候,可以在机房中安装超载装置。这种装置与轿顶的称量装置比较类似,也是安装在电梯顶部的绳头结合处。不同的是这种装置的杠杆是随着绳头组纵向移动。一旦荷载超过一定值,刚好自动达到一定距离就触发保护机制。 2.5电磁式称量装置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梯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了准确获取所有的电梯荷载情况,以便及时的对电梯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整电梯的群控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3电梯起重机械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及改善 (1)电梯主要是用来垂直输送人员或者材料的装置,电梯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各个部件的正常运作。只有电梯的各个部件都符合相关的安全规定,各个运行环节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电梯顺利进行,才能保证电梯的安全。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电梯时充分考虑所有因素,设计出最合理的电梯结构,施工单位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设计和相关规范施工,确保施工质量,投入运行后相关的人员及时维护。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实现电梯安全。 (2)对电梯的维护通常由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a.通过科学的管理对电梯发生的故障进行预测,并做好预防措施,降低故障率,保证电梯的顺利运行,即维护形式的措施;b.而维护类别的措施也是一种在做好预测、预防措施的同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以减小部件的磨损度。通过平时的小规模维修来减少大规模修理的次数。这也是当前应用最广的方法。 (3)除了对电梯进行及时的维修外,还要注意对电梯备用部件的管理。a.通过协调各个部门,及时的采购相关的部件,并对采购的部件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其质量。b.注意加强对仓库的监管,确保替换的备用部件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于电梯也要进行及时的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对电梯故障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优化改良。降低电梯的故障率,降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坚持定期检验检测 为确保电梯安全运行,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规定,坚持定期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法》第40条明确规定“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违反了《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这一规定,属违法行为。综上所述,对电梯起重械进行故障诊断对减少电梯起重械故障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先进的检测技术、专业的检测设备对电梯起重机械进行系统、严格的检测,预防电梯起重机械故障。并根据对已知的电梯故障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起重机械论文:起重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策略 摘要:起重机械的焊接质量存在着很多缺陷,文章详细阐述了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的一系列标准,探讨了起重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策略,希望对各起重机械制造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起重机械;焊接质量;焊接材料;焊接设备;施焊环境 起重机的金属结构焊缝重达整机重量的1%,可见,起重机械的制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接质量的控制。起重机的制造过程中,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起重机整体的安全性能,因此,起重机械制造时的监督检测将金属结构的焊接质量列为主要监控项目之一。良好的焊接工艺,不仅应符合设计的要求,而且应当保证起重机械的正常使用寿命。 一、起重机械制造的焊接工艺评定 (一)评定依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函[2006]50号文件《关于有关实施要求的通知》中要求,必须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的焊缝,主要是指起重机的主要受力结构部件,应对其原材料、焊接材料、接头的平面度对接错边等进行严格的检验与测定,尽可能地把焊接的缺陷降到最低限度。 (二)评定使用标准 各企业可参照《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的“焊接工艺评定”,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科学的、合理的起重机械的焊接工艺评定标准。严格制定各项工序的评定标准。 (三)评定程序 1.评定立项:工艺技术部门应根据各个生产单位的起重机械的设计方案的不同,依据焊接的原材料,接头形式,焊接方法以及钢板等的不同,确定企业自身所须评定的项目。 2.下达工艺评定文件。 3.制定工艺评定的执行方案,方案的内容应有为成功制造起重机械须实行的所有焊接工作,无论是事先的备料还是施焊之后的热处理等工序,都应包括在内。 4.试件的贮备工作和焊接:试件的焊接应由具有操作资格证书且经验丰富的焊工来实行,同时,应有工程师全程式的监督,记录好工艺的实测数据。 5.试件的检验:试件施焊完毕之后,首先要进行表面的检验,其次检查其是否无损探伤,最后对其接头的性能做力学性的实验。 6.填写好工艺的评定报告:第一部分,记录试验的环境条件,第二部分,记录各种项目的检验结果。 7.评定保管:有关部门对报告进行审批之后,将报告一式两份,分别交与质量管理部门和焊接工艺部门。 (四)评定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焊接工艺的评定时,务必确保所用的设备和辅助设备等处于正常状态,确保没有质量上的问题,母材与焊材均要符合标准,施焊人员必须是本单位的经验丰富的持有操作证的焊工。 2.对于焊缝工艺的评定和角焊缝工艺的评定,都可以运用对接焊缝的形式。 二、起重机械焊接存在的缺陷 (一)气孔 焊接气孔是指气泡在冷却时没有顺利逸出所形成的小空洞,气孔有单个的,也有成堆聚集在一起的,分为内部气孔,表面气孔和接头气孔。气孔产生的原因是:焊接电流过大,电弧过长,运棒速度太快,溶解部位不洁净,焊条受潮等。上述原因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将会使焊缝的强度降低,破坏焊接部位的致密性。 (二)裂缝 1.刚性裂缝:这种裂缝是指通身的纵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焊接的应力作用,比如被焊的起重机械的结构部件的刚性太大,或者焊接时的电流过大等等,都会造成焊接的应力过大。 2.硫元素引起的裂缝:母材中硫和碳的含量过高、偏析很大等的时候,容易产生裂缝。 3.隙裂缝:是指金属内部产生的毛状微细的裂缝,是被焊的金属由于迅速降温而发生的脆化现象,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降低被焊金属的冷却速度,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被焊的结构进行预热。 (三)未焊透 焊接过程中,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对于对接焊缝也指焊缝深度未达要求的现象。通常出现在单面焊的坡口根部及双面焊的坡口钝边。未焊透会减小焊缝的有效面积,降低接头的强度,还会使应力过于集中,严重减弱焊缝的疲劳强度。要想规避这种现象,施焊过程中可以采用较大的电流,合理地设计开口,并且确保开口清理干净,也可以采用短弧焊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四)形状缺陷 1.咬边:焊接施工中,如果焊接参数的选择不合理,U、I太大,焊接的速度太慢,或者电弧操作工艺不正确,则会产生咬边的现象,立焊、仰焊时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咬边容易使母材金属的截面减小,导致应力过于集中,因此,在重要的结构中,坚决不允许出现这种现象,或将此现象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 2.弧坑:焊接施工过程中,如果收弧、断弧处理不当,在焊道的末端容易形成低洼的部分,称为弧坑。弧坑产生的原因是焊丝或焊条的停留时间过短,且填充的金属不充足。这种现象会造成焊缝截面积的减少,以及偏析、杂质集聚等后果。 三、起重机械焊接质量的控制策略 (一)焊工资格的控制 焊接施工中,焊接的施工质量实质上是焊接工人的施工质量,所以焊接工人的作用是控制焊接质量过程中十分关键的因素。焊工的技术水平有初、高、中三级,会直接影响起重机械的焊接质量。因此,参与施工的焊接工人,必须懂得焊接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具有焊接工人的操作证,准确熟练地进行焊接施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起重机械的设计标准,确保起重机械的焊接质量。 (二)工艺过程的控制 焊接过程中的一整套技术规定。包括焊接方法、焊前准备、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顺序、焊接操作、工艺参数以及焊后热处理等。只有工艺过程得到保证,才能获得优质的起重机械。焊接过程中,应控制好预热的温度(35和45钢的温度范围是:150℃~250℃;裂纹倾向特别大时,温度范围可控制为:250℃~400℃);焊条应选择碱性焊条;控制好破口的形式;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等。通过实行焊接工艺的试验,来验证焊接工艺的焊接接头能否满足性能指标。 (三)焊接材料控制 焊接过程中,要想焊出高质量的接头,必须严格控制焊接材料的选择,焊丝、焊剂以及焊接的辅助等,都要严格符合质量标准,同时,对于焊接材料的说明文件,要全面而且有效,材料的标识、标注等要清晰可辨。 (四)焊接设备的控制 起重机械的焊接过程中,电焊机是主要设备,没有焊机,整个焊接施工将无法进行。电焊机能够准确显示焊接施工时的电流,电流强弱的控制是焊接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对于电焊机进行控制的关键所在,就是控制其对电流的显示,切忌偏差和超标,电焊机电流、电压的显示装置,务必经过检定后才可进入施工环节。 (五)施焊环境控制 1.空气的温度直接影响着焊接的热循环过程、熔池的化学反应程度等,焊接的施工环境温度不得低于20~C,如果温度过低,金属冷却太快,很容易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严重影响焊接接头的质量。 2.空气的湿度对焊接质量也有直接的影响,通常要求环境相对湿度应小于90%,因为水是氢气的主要来源,湿度过大,水分进入熔池,会导致氢气孔的出现。 3.雨雪季节时期,不得进行露天作业、野外作业,在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湿度应控制在90%以下。 四、结语 总之,要想提高起重机械的质量,必须加强焊接工艺的控制,同时加强对焊接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起重机械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起重机械论文:探析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管理 【摘要】: 起重机械作为一种大型机械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安全、高质量的起重机械设备不仅影响着工程施工的整体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射着工程的安全工作情况。然而当前我国起重机械安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少。本文从不同方面重点分析了起重机械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必要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事故 【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起重机械在工业建设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起重机的使用安全问题也更加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然而近年来由于起重机械引l的事故频频发生,对整个建筑业的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找出根源、找出出路,改变现状,还建筑起重机械一片蓝天。 1、 起重机械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1.1 起重机械的设计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采矿行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采矿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对起重机械设备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机械制造企业数量逐渐庞大[1]。但庞大数量并不等同于质量的提升,很多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过关,生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产设备达不到国家标准。这样的企业在生产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设计图纸来源不正规,机械设计的相关参数不达标,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完善,缺乏生产经验,为采矿过程中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这种小型机械生产企业的原料来源不明,甚至有可能存在劣质品,厂家可能只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却将起重机械设备的质量与安全抛之脑后。这样的起重机械设计和制造缺陷是安全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可能给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 1.2起重机械缺乏专业监理人员 建筑起重机械对专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这类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机械设备培训,只有培训合格的人才有资格参与到起重机械设备的操作中,但是在实际的现场检查中我们却发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在进行岗位培训,没有基础知识,培训也是一知半解,根本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再则,岗位证书人员和实际工作人员不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1.3 违章操作问题严重 在建筑行业中,一些小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工期,强迫操作人员提高速度,缩短周期。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只能将起重机械安全操作的规定抛之脑后,将大型起重机械设备上的安全设备拆除,增加起重机械的荷载系数和疲劳破坏强度,导致起重机械设备过度使用,为后续工作埋下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企业忽略了对起重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造成起重机械设备伴随着故障长时间运行。此外,在对起重机械设备进行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或者在进行顶升作业时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进行上述操作,但操作人员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就继续进行作业,这种做法不仅忽视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甚至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4建筑起重机械设备档案管理存在漏洞。 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档案管理对建筑起重机械的整体使用寿命影响是非常大的,现阶段已知的对起重机械设备存在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起重机械设备设计的寿命因素,因为任何设备都是有使用周期的,一旦超过了这一周期之后,设备就要进行及时更换,不然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其次是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工作等级因素,因为不同的建筑对起重机械设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的操作人员会根据建筑的质量及区域来选择合适的起重机械设备。第三是起重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及维修保养因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任何设备都是需要保养的,而且保养还能够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而操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操作习惯,有很多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起重机械设备的时候往往带有自己的操作习惯,这些习惯大部分对起重机械设备都是有影响的。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建筑起重机械设备档案的管理,才能够真切地掌握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使用寿命。 2、 加强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管理的几点措施 2.1严把起重机械设备质量关 政府的监管须到位,应加强对于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监察力度,相关监察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尤其是对起重机械等设备的安全监察[2]。严格排查企业的市场准入资质,并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到相关施工企业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应加大处罚力度,对起重机作业中发生伤亡事故的单位,应秉公进行严肃处理。 2.2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起重机械设备具有高危性,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安全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都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要定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在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方面要引起高度重视。除此之外,企业要加大对起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负责监管工作的机构要监督起重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从根本上避免无证操作,培养一批固定的起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减少人员的流动性。 2.3强化起重机械设备档案管 建筑起重机械内业资料非常重要,它能够真实反映各相关单位建筑起重机械管理过程实际行为和实际所为,充分反映出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同时内业资料能够安全有效指导施工生产。施工单位应该按照政府管理部门行业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内业资料的记录和归档,真正使起重机械管理落到实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起重机械是施工建设的重要工具。因此应在客观分析各种可能导致起重机械事故的诸多因素,防患于未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起重机械事故扼杀于未然,这对于保障施工安全、高效、高质量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起重机械论文:起重机械振动检测技术现状及其升级路径 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振动技术领域,由于相关主管部门从未组织相关部门针对振动技术在起重机械行业的应用开展系统的研究,导致其在该行业的应用一直缺乏统一的判定依据和方法,更没有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 1.振动检测技术现状 目前,国家已经对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关键生产设备,如水轮机、汽轮机、压缩机、风机、离心机、大电机等均制定了与振动相关的运行安全标准。如GB/T11348-89《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定和评定》、GB11347-89《大型旋转机械振动烈度现场测量与评定、GB4832-1984《大电机振动测量方法》、GB/T 10895-2004《离心机分离机机械振动测试方法》、GB 10068.2-1988《旋转电机振动测定方法及限值振动限值》。其他行业也针对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如GB10070-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T 10399-1989《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上述行业振动检测技术较为完善,判定依据和方法一般在其标准中都有明确,应用时产生异议或分歧的概率较小。 起重机械行业属于特种设备范畴,其制造和检测多年受国家相关受法律法规约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中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主导。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振动技术领域,由于相关主管部门从未组织相关部门针对振动技术在起重机械行业的应用开展系统的研究,导致其在该行业的应用一直缺乏统一的判定依据和方法,更没有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 起重机械振动检测对象分类如图1所示。现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Q7016-2008《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测规则》B10.1条和TSG Q7002-2007《桥式起重机型式试验细则》B1.2条,都要求对起重机进行空载试验。空载试验结果须符合以下3项规定:一是操纵机构、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装置动作可靠、准确,馈电装置工作正常;二是各机构动作平稳、运行正常,能实现规定的功能和动作,无异常振动、冲击、过热、噪声等现象;三是液压系统无泄漏油现象,润滑系统工作正常。其中“无异常振动、冲击、过热、噪声等现象”,一般现场检测人员可根据经验进行判定,发现异常可采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测。但上述安全技术规范对无异常的判定,却未建立或明确参考依据和方法,由此导致起重机械一线检测人员无法做到定量判定。 对制造厂家,目前国家仅在GB/T 14405-2011《通用桥式起重机》、GB/T 14406-2011《通用门式起重机》中规定了制动轮、制动盘等装配时轴向、径向跳动值上限,未对电机、减速器、制动器等主要零部件工作时振动3个物理量作规定。还有一点就是,其对整机运行时的噪声有上限规定,但对冲击异常规定不明确。由此看出,目前起重机械检测领域的振动检测技术不仅使用面窄,而且尚无统一判定依据和方法。 2.检测依据缺失探源 (1)行业落后 目前,国内起重机械制造整体水平与欧美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一是设计理念和发展现状仍以前苏联模式为主,二是设计时人性化需求仍考虑不足,三是制造工艺、材料、模块化配置等方面仍大大落后于欧美。正是由于国内起重机械制造水平的整体落后,导致起重机械振动检测如果完全参照电力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安全标准,将很难做到和实现,甚至与同为特种设备的电梯行业相比,其差距也十分明显。 (2)评判方法不足 起重机械检测时,应根据振动理论,结合与起重机械异常相关的振动物理量,如烈度、频率等参数进行综合判定。但实际检测时,一股采用人体感官作初步判断,必要时才采用如振动加速度一个或几个参数对振动和冲击有无异常进行复核。显然此种简单的评定方法无法全面反映设备运行状态。 (3)基础应用研究不够 近年,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相关单位虽然在门座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类别起重机械上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但这些研究均无系统性,特别是对起重机械异常的典型特征参数理论研究不够。此外,国家相关部门也不重视,未组织专门针对起重机械振动技术应用和标准建立的研究。 3.健全检测依据必要性 (1)满足乘坐舒适性 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13442-92《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中,虽对影响人体舒适性的振动参数做了明确要求,但在起重机械行业却一直不受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发展,人们对起重机械的舒适性必将象对电梯一样提出更高要求。乘坐舒适性在电梯行业早已引起重视和得到应用,其检测手段、评价规则、基础研究等基本已经完善。如在电梯型式试验细则中电梯平均加速度、电梯、制动减速度、轿厢内噪声等参数,有明确要求,用于判定其舒适性是否达到要求。随着国外知名起重机企业优秀产品的不断进入,一些国内起重机企业已经意识到该类需求的重要性,如上海振华港机,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环节都考虑了振动和噪声对操作者舒适性的影响。 (2)满足安全监管 质检特函[2013]34号《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关于做好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检测工作的通知》和质检办特联[2014]224号《质检总局办公厅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在部分大型起重机械推广应用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及继续深入开展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对在用大型起重机械加装安全监控符理系统的要求。对大型起重机械的运行参数和状态进行采集和监控,并实时记录,可以追溯故障原因或判定是否违规操作。但上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仅要求对其制动状态进行监控,却无法获知起升机构、回转机构制动加减速度异常的原因。为了能使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逐步引入振动及其他检测技术。 (3)提升行业整体技术 如果在起重机械型式试验、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监督检测等环节,明确了如电梯平均加速度、电梯、制动减速度、轿厢内噪声等振动相关参数的判定依据和方法,将会倒逼起重机械设计、制造、安装各相关单位做好技术提升。只有在零部件选型、制造工艺、安装工艺等环节吃透的企业,才能做出符合要求的合格产品,这样便可逐步淘汰一批无技术实力支撑的企业,实现提升起重机械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目的。 4.升级路径 振动技术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在起重机械行业内重视不足,只有综合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等环节相关单位开展系统的基础性应用研究,在取得大量数据的前提下,才能找出各种起重机械空载、额载、起升、下降、运行、回转等不同状态下的异常特征参数关联。位移、振动烈度、绝对均值、均方根值、峭度、峭度因子、波形因子、加减速度、噪声、冲击、速度有效值、功率谱密度函数、频域时域特性等振动参数,都是所研究对象。健全起重机械振动检测技术的方案。 随着《特种设备安全法》的颁布和实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部门对特种设备的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了实现国产起重机械整体技术提升,相关部门应依据法律法规支撑,加强行业引导,提高标准要求,制定出适应起重机械的振动检测判定依据和方法。明确了相应的判定依据和方法,才能降低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执行的难度,为社会提供有保障的技术支撑。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本研究采用“鲶鱼效应”原理,分别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用“鲶鱼效应”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进行管理,以促进企业积极向上,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鲶鱼效应;管理;中小型企业 一、“鲶鱼效应”概述 鲶鱼效应的起源是讲鱼类的生存之道,后来将此生存之道运用于管理学中,由于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活的沙丁鱼和死的沙丁鱼价格相差很远,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这些沙丁鱼在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死掉,主要是因为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所以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大部分就死了,为了让这些沙丁鱼活着抵港,卖个好价钱,其中一位渔民做到了,他家的沙丁鱼每次出手卖的时候总是活生生,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这位渔民一直严守沙丁鱼存活的成功秘密,直到他去世后,好奇的人们为一探究竟,打开他的鱼槽,发现与其他普通的渔民没有多差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这位渔民的鱼槽多了一条鲶鱼。由于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性情也沙丁鱼不一样,鲶鱼好动,比较凶猛,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它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加速游动,鲶鱼在追,沙丁鱼在逃,因此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二、“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新员工中的运用 新员工进入到新企业中,通常情况下,他们会热爱工作,积极肯干,愿意向老员工请教,因此,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是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对于企业而言,新员工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刚从学校毕业,新参加工作的新员工,一类是已参加工作,重新换工作后进入到新企业的员工,虽然均为新员工,但对他们的管理却是不能用同一模式。中小型企业的员工有可能成为“鲶鱼”,也有可能成为“沙丁鱼”,部分工作能力强,又愿意追求上进的新员工,有可能会成为标杆,甚至有可能赶超老员工,进而替代老员工所在的位子,那么,这部分新员工,则成了“鲶鱼”;还有一部分的新员工,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他们有些还消极怠工,那么,这部分新员工有可能成为“沙丁鱼”,极早被淘汰。 三、“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老员工中的运用 本研究所述的企业老员工,是指在该企业工作连续至少一年以上的员工,这部分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念、制度等方面均较为了解,有些老员工不管工作多少年,积极性仍在,工作的劲头也大,而有些老员工长年在一家公司甚至在同一岗位上待的时间长了,就变成“老油条”,以少做少出错为自己的工作态度。造成老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是自身对工作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企业的理念、制度、工作氛围所造成的。这消极怠工的老员工,很可能会成为“沙丁鱼”,更多的是被新进的员工超越,因此,对老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不可忽视的。 四、“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利弊 首先,一般而言,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团队必有优秀之人才,然而这些人才的加入,会使原来相对平静的队伍变得不安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对旧员工造成一定的威胁,比如职位上的威胁,又比如是能力上的肯定,如果这些人的种种强势和优势过于猛,那么,久而久之,可能会压制旧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挫败感,于是有些员工依然会消极怠工,有些则会跳槽离开,重新选择新的单位,这些势必会对团队建设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无论是新团队还是旧团队,不管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鲶鱼”的加入是否真正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新旧成员,大小团队之间是否具有合作观念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今后战斗力发挥,如果一旦引入的“鲶鱼”缺乏集体精神,个人主义观念浓厚,并且单打独斗,那么这些人员,在中小型企业中难于产生“鲶鱼效应”,还会把团队仅存的一点战斗力破坏掉。因此,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中,在采用“鲶鱼效应”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实际而采用“鲶鱼效应”,比如,企业的氛围非常好,员工们的战斗力很强,在这种情况是不宜引进“鲶鱼”,否则,会中伤旧员工原有的积极性。即便在一家公司出现种种状况,非常采用“鲶鱼效应”时,仍不宜引进的“鲶鱼”越多越好,如果引进的“鲶鱼”数量过多,“沙丁鱼”就会死得越多,也就是说,当大批量“鲶鱼”进入,相当于对旧员工工作积极性刺激过大,这样反而会引起更多的恐慌、猜疑,致使旧员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旧的员工对引进的“鲶鱼”戒备心很强,不利于团队的建设,更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沙丁鱼”与“鲶鱼”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冤头后,更多的原因是效应运用不当,因此,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如需引入“鲶鱼效应”,那些在引入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要引入的数量,引入的时间等均要做充分的调研;在引入后,要对新进的“鲶鱼”与原有的“沙丁鱼”分开培训,向这两个群体表明企业引进“鲶鱼效应”的原因,争取老员工的支持和理解,也为新员工的加入,做个最基本的交代;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非常实用的方法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比如提高目前现有骨干员工的待遇,让所有人都知道,公司虽然引进了“鲶鱼”,但公司依然是非常重视他们的,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鲶鱼”。综上所述,合理运用“鲶鱼效应”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进行管理,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积极向上,为健康地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方艳芬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新时期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 一、中小型企业人才管理的现状: 1、人事部门有职能,缺职权 大多中小型企业都对人力资源管理这块缺乏重视。尤其是一些正处于发展期的年轻企业,仍然维持着早期经理办公室代管实行人事管理职能的配置,也只是负责员工招聘,考勤,合同管理等基础职能。而人事调动、薪资调整、奖金分配等职权都还是由老板一手掌控。这样的配置在百人下的企业还勉强行的通,百人以上的企业还是这样的配置就很勉强了,到出了问题再意识到人事部门的必要性,那也是亡羊补牢,损失已经既成事实了。企业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人事部门的配置也应该要及时跟上。 2、缺乏员工系统培训 大型企业进去就是面对各种培训,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则欠缺的多,比起薪资福利来说,培训机会的匮乏才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时的致命弱点。对于大多数的应届生而言,薪资从来都不是关注点,大型企业把应届生的薪酬压的再低仍然有人趋之如骛是为什么?因为进去之后有一系列的系统培训,培训的实质效果先不论,这一动作,就让应届生们感受到了有发展的前景。另外,缺乏系统的培训,也会造成员工在之后的工作中因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工作适应慢,操作不规范等不良后果。 3、缺少与员工的沟通 理论上来讲,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人员规模有限,那领导层跟下属之间的沟通应该更容易做到。然而实际上,领导的工作指示确实更容易准确的到达底层,但底层员工述求,却缺乏到达上层的渠道。我们的领导层跟下属的沟通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工作上,缺乏了解员工需求的意识。一味的在工作上要求员工,而忽视员工的需求、期望,是导致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率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激励学的核心理论及应用 1、关注员工的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类,由下而上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为了各种需要而奋斗,企业要做的就是研究员工的需要,满足员工的底层需要,并引导员工追求更高层的需要。大型企业虽然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每年 1.1满足底层需要。底层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吃喝住),安全需要(住房安全、工作安全)。要满足这些需求,除了给到员工合理的薪资福利为保障,也要为员工设身处地的思考。例如对于外来务工者来说最底层的住房需要就让他们很困扰了,对于这些员工公司如果能主动帮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安全的房源,那就足以让员工感动好一阵子了。 1.2社交需要指的是友谊、爱情和群体的归属感。公司可以通过组织派对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合作公司之间的联谊活动为单身青年寻找爱情提供机会,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自然要把重心放在员工的归属感上,这是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中小企业缺乏引人注目的企业形象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要想让员工有归属感,首先得让我们企业变成引人驻足的归处。因此要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 1.3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并不仅限于专业的培训或承诺晋升这两种做法,也可以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让资深的员工站上讲台,这样不仅能让年轻的员工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也能让资深的员工看到自己的成长。 2、关注员工的公平感—公平理论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匀。孔子的这句话恰巧西方心理学家亚当斯的理论不谋而合,即人们比起个人所得的绝对值更关心个人所得的相对值。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能做的只有减少员工的不公平感。首先要关注行业的平均工资,尽量让员工的工资在平均线上。如果公司能开出的条件有限的话,也可以通过给予灵活的工作时间或其他福利来弥补。其次在职位调动时要关注公司内部其他员工的反应,升职的员工除了工作能力外,在员工之间是否有信服力?能否协调好其与部属的关系也应该作为重点考量。最后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细则和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员工看到领导犯错与庶民同罪,员工出错领导也要有连带责任。 三、结语 纵然我们中小企业在短期内无法给到员工和大企业同等的薪酬和福利,但是我们也应当抓住公司规模小,人员有限这一优势,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员工,创建更具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和积极的工作氛围,让员工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成长中,让企业成为让我们员工安心的归处。 作者:郭秋晨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和认知科学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摘要:在2015年举办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将“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而管理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所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强调了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以引起中小型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 关键词:管理创新;重要性;中小型企业 1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型企业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管理者对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对管理的认识有误区的落后局面。这些落后管理局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1没有“管理”的管理 这种管理情况大多出现在刚成立的小企业和家族企业中,即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以家族企业为例,这种企业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没有正规的员工守则,通常一个员工身兼多职。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核心领导人物的亲戚,核心领导人物通过亲情来对员工进行指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使得管理变得十分不正规且不稳定。家族企业中大多只有一个核心领导人物,他掌握着企业的发展命脉,而一旦这个精神支柱倒塌,企业便面临多种危机。由于这种管理完全靠亲情来驾驭企业,因此,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1.2不规范的管理 刚成立的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意识到企业必须要有管理制度,但此时他们的管理制度却是有名无实的,都是不规范的,不成熟的。这类企业的管理的特点为:有组织结构,有明确分工,有正规的员工守则,但是都没有付诸行动。相关部门制定出管理条例,但却没有员工执行。表面上看起来企业的管理制度井然有序,但是内部工作还是紊乱的。 1.3不切实际的管理 当一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急于求成,盲目地追随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式,反而扰乱了企业本来的管理秩序。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虽然是较为完善与完美的,但是它是根据大型企业自身的条件而制定的,是只适用于大型企业的。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应该制定一套适合自己本身发展的,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可取的,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不仅使企业摒弃了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会使企业对于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的状态,最终使管理难以发挥作用。种种管理模式都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的不够重视以及对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比较重视解决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将企业的盈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企业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对管理的含义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他们认为只设立表面的规章制度或者照搬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就能起到管理作用,这些落后的观念最终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落后局面,要改变这个现状,则需要管理创新。 2管理创新的含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提出,提倡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与效率,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那么在了解什么是管理创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管理。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是社会生产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那什么是企业管理创新呢?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的改革、改进和改造。同时,管理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变,还得坚持一个原则:即改造管理模式时要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配套、协调。只有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创新方案才是最好的。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原则,有可能出现照搬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导致自身无法消化的情况,最终使管理达不到“创新”二字真正的含义,同时对企业的管理也没有起到改善作用。其次,管理创新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企业只有在管理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它的系统性表现在,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他要素受到影响,所以进行管理创新时,其方案必须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涉及企业的各个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创新的含义同时把握好创新的原则及特点后,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更有效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物资等资源,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率。 3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3.1企业管理创新是改变落后管理局面的需要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它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艰辛。而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创新,所以中小企业落后的管理局面是亟需解决的。造成中小企业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自身的资产和实力比较薄弱,使得其无法用大量资金投资在人才引入和对自身职工的培训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点是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员工管理有着很大的误区。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方法是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教育,但是在进行管理时他们一方面担忧在进行管理创新后得不到资金上的汇报,另一方面也担忧管理创新后留下的精英最终会跳槽到其他企业。显然,管理者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样不仅无法使企业达到管理创新的效果,反而会影响企业的长期运营能力。但也有一部分企业会进行管理创新,但大多都是走个形式,敷衍了事,并没有发挥创新的实际意义。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进行管理创新会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3.2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随之加快。现如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小企业如果墨守成规,必将被大企业吞并或被全球经济淘汰。许多跨国企业都在不断地推出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上提出新的理念,促使我国企业也必须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观念创新,即想别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自然就能够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商机,发挥出企业的自身优势,取得管理创新的成功;制度创新,勇于打破自身的旧体制,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职工数量不多,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员和员工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还能增加两者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交流。同时中小企业在进行创新时接受新事物的适应性更强,可变性更高;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换速度。所以,我国中小型企业需要并且有能力进行管理创新来跟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 3.3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办企业,最终是为了实现追求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而企业管理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既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地位,最终在未来无法预测的环境中继续保持盈利增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如何在众多数量的企业中经久不衰,并且一直保持盈利,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小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发展,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持续发展。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完善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一个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灵魂。所以,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3.4企业管理创新是优化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企业制度的本质是企业内在运行规律的外在形式。每一个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这样的规律就形成了企业制度。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不能脱离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即企业制度,同时为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接受企业的管理创新改革,企业需要实现从“硬管理”创新到“软管理”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灵魂支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单单是指企业提倡的企业标志、企业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现在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十分重视“软管理”,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实现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不是在真空中发展,员工也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良好的制度。所以,企业想要优化企业制度,需要进行管理创新,但是只有当企业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企业创新文化,并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让员工接受时,才能更好地优化企业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创新。 4总结 总之,全球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使得企业竞争越发激烈,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也将日趋规范。相比大型企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局面,就更应该追赶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的管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管理创新的含义,还要深刻意识到自身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中小型企业只有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勇于打破旧制度,在管理观念、制度和技术上勇于创新,并不断地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才能为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作者:张馨尹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提升方法 摘要: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中小型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与大型国企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家在关注国有企业管理提升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提升。文章探索了中小型企业提升管理的思路,提出自我诊断、寻找差距、扬长避短、加强整改、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提升;方法 1管理提升的含义 “管理提升”的定义至今尚未有权威论述。但顾名思义,管理提升应是企业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对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全方位的提高,即企业在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出现较大幅度进步的综合性表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3月13日了《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是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中央企业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保增长、保稳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中央企业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目标的重要步骤。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要求也基本适用中小型企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众多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风险层出不穷,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正在迎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风险考验。当“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已被人们普遍认可之时,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竞争就自然成为企业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不进则退”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让中小企业家也有所触动,并自觉行动起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自我诊断,寻找差距 “自我诊断”是企业反省、疗伤的一剂常用“药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时,企业高层领导起决定性作用。聪明的企业家能透过管理过程的表面现象,发现本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顺畅或阻碍的瑕疵,俗称“短板”。有识的企业家还能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力量予以整治和克服,从而推进企业进步。再小的企业,也有保护它生存发展的秘诀,都有一套简而易行的用人、管事制度,否则它就到不了“今天”。但由于中小型企业一般建企时间短,或管理人才短缺,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东少西,找不到“法”治,只好实行“人”治。多次同类事件,遇到不同人去处理,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处事不公,产生矛盾。再者,虽有制度,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如果硬要员工按该制度执行,反而变得少、慢、差、费,事倍功半,引起执行者的反感。多数制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合理的,但仍有少数执行者为贪图方便、省力而执行不到位。这些管理上的差距如不克服,势必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发动各个阶层,通过自我诊断,寻找差距,然后针对不同问题,分门别类予以解决,从而找出企业管理提升的空间。 3扬长避短,加强整改 3.1扬长避短是提升管理的重要原则 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构成企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往往是参差不齐的。“木桶定律”告诉我们,“最短的木板”与“最劣质的部分”都是企业整体中有用的一部分,只不过相比其他部分稍有差距,并不能把它们当作累赘而抛弃。因此,经营企业的真正意义就是扬长避短,这也是管理方法的精髓之一。要使企业在某核心技术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该技术领域不断进取,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还要建立推动科研开发的激励政策;其次还必须协调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在营销之后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和售后服务体系。这些方面都与企管理提升有着密切联系。 3.2加强整改是提升管理的有效方法 自我诊断、发现问题只是管理提升的起步,有效整改才能使企业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使企业得到实惠。首先要对整改工作有正确认识,必须领导带头,找准原因、修订制度、实行法治。整改方法可按以下程序进行:(1)制订整改计划。该计划也可理解为整改指令。完善的整改计划至少应包括整改项目的内容、整改完成的时间、责任部门、责任人等重要内容。(2)做好整改记录。记录可以采用多种的形式,但企业必须对记录予以统一,最好用表格表示,简明易懂。表中应包括:组织者、审查人、陪审人、审查时间、发现问题的事实容描述、整改情况等。要由整改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由企业指定人员对完成情况进行确认。(3)落实到制度中。规章制度是企业所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的固化载体,是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综合体现。因此,它是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制度应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一项好的制度,必须能够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具体、明确、可供操作的规定。企业管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既有约束也有激励,同时也是公司持续发展和沉淀公司文化的保障。(4)宣贯培训。再好的制度,如果企业员工不知道、不理解就无法执行。因此,培训工作极为重要。首先要从培训干部做起。企业最高管理层应带头学习和掌握制度并督促中层管理者也要熟练掌握企业的规章制度,照章办事。其次,培训也要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不同制度可能适用于不同人群,如:某单位宣贯计算机使用管理规定,把从不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工人和后勤服务人员都作为宣贯对象,看似培训面很宽,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浪费。再者培训要与个人的绩效挂钩。企业开展培训活动时,应采用到场者签名的办法;因故未到场者,应采取文件传阅的办法,也要阅者签名。总之培训不能有疏漏和死角,不能让任何人以“不知道”为由而不执行制度。违反制度,造成损失,就要与其绩效(经济)挂钩或行政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对培训学习和遵守制度的自觉意识,才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加强执行力。企业要想发展、要想赢得竞争,执行制度是关键。但关键中的关键是管理者能否执行。管理者是决策者,应有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和主动性意识。管理者执行制度有了例外,其他人就会模仿,例外不断增多,就会动摇了制度的权威性,也会影响了管理者的声望。执行制度不能找借口。许多单位的实践告诉我们,借口是制度执行的大敌。借口可以找到无数种原因,如:我最近很忙;我以前没接触过这种工作;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竞争对手太强了等。要知道,借口解决不了问题。在企业中,结果往往比过程更重要。不执行制度,就是推卸责任。没有执行,所有完善的制度都只是空谈,再完美的措施也是幻想。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熟记与自己有关的制度,时时处处对照检查。执行不仅是战术,也是战略。执行就要克服困难、百折不挠,不找任何不执行的借口,才能坚决执行到底。 4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持续改进虽然早已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但持续改进的措施落实却是千差万别。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当家人,一心想发财,把企业资质的获取视为进入行业的敲门砖,一旦入了门,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把本企业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制度,挂在墙上,变为表范,多年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动态管理和认真执行。事实上,企业是在不断竞争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制度应随企业发展、随社会前进而动态更新。制度在运行中可能会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制度颁发前不严谨,未经过充分讨论或征求意见,就仓促出台,使真正好的制度也得不到有效执行;二是制度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三是忽视人性化管理,即在流程设计上没用人性化思维来制订制度,脱离实际;在制度规定上缺乏公正公平,使员工不能心悦诚服地自觉执行。对合理可行的制度要坚决执行,对存有缺陷的制度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5管理提升的更高目标 以上论述的管理提升方法,适用一般中小企业。但是企业发展总要向着更高目标。不可否认,企业的工作重点离不开提高产品质量,但这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优秀的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为此,日本创造了“戴明质量奖”,非常成功。美国紧跟其后,创立了“鲍特里奇质量奖”,欧洲也出现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的评选条件极为苛刻,形成了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初级典范。卓越绩效是在多种质量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面管理模式,它的诞生为企业深层次的全面管理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先进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我国从2001年开始启动全国质量奖的评审工作,既有权威性,又有榜样性、先进性。尽管获奖有一定难度,但这也决非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一条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总之,中小企业也要胸怀大志,要把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过程,变为自身企业管理全面升华的过程。 6结语 在与大风大浪的商场搏斗中,涌现了一批成功的中小企业家,他们从管理提升中获得胜利,使企业获利,逐步向大企业迈进。但不等于就此可以安稳享福。随着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可能会遇到新的“惊涛骇浪”,甚至翻船。因此,还得打起精神,解放思想,放眼未来,实事求是,正视本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大风大浪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作者:沈新明 单位:江苏泰达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各大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然而,中小型企业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导致营销策略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探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为了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提出高度关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策略,使得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中小型企业实力不足、人力资源薄弱、管理水平也不太高,导致中小型企业的营销额不太高。因此,中小型企业要想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管理营销模式。 1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的特点 1.1环境适应能力强 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较小、员工少、组织结构简单,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多变的环境,这是很多大型企业所不及的。中小型企业因为管理机制灵活多变,使得他们能够很快的适应市场竞争潮流,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得市场的需要。 1.2较为容易寻找市场空白 社会这个市场极为广阔,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都可以成为被挖掘的对象。虽然说大企业已经占得了先机,但是大企业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市场,大企业也会有无力顾及的市场空白,这些市场空白就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生存的契机。中小型企业因为具有反应灵敏、管理机制简单、适应能力强的优点,就使得他们能够很快的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获得顾客青睐。 1.3能与顾客时刻保持紧密联系 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管理机制简单,使得他们不仅具有用价格吸引顾客的优势,还使得他们可以采用独特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来保证与顾客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他们不仅具有了开发新顾客市场的优势,还具有老顾客这一广大市场。 1.4业务专一有特色 中小型企业虽然在规模上赶不上大型企业,在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上也不如大型企业,但是中小型企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小型企业往往都是只专于一门专业技术然后再在该专业技术上去推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品,这样就使得他们的产品非常专业和精锐。 1.5能够高度创新 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力量、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不如大型企业,实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机会,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强项,这个强项便是创新能力。中小型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自然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方向,这样就使得他们极善于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流程、新的生产设备运用到生产管理与经营中,从而使得产品得到了更新。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市场调查中得出,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大型企业的两倍以上。 1.6产品的销售市场范围小,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 因为中小型企业存在于全国各个地方,使得他们可以将全国各地分散的自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他们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将产品加工后卖出,解决了运输费用的问题,使得成本降低。在生产地销售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用完美的售后服务吸引顾客,还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使得市场占有额提高。 1.7不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够雄厚、技术实力不够扎实、员工素质低、生产条件和设备差、经济管理能力不足使得他们不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在遇到市场经济危机冲击时,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淘汰出局。 2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营销战略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策略具有简洁性、灵活多变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占领市场。但是,因为企业管理根基不深,使得他们的营销模式会出现一定的漏洞和不足。 2.1中小型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能力不足 目前市场竞争机制中,一个企业的管理对该企业的市场竞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只有通过客观的分析市场、消费者行为和竞争对手的营销方式后才能合理地制作营销策略。然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却忽视了这些市场存在因素,对其不做力量投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分析现有市场上,之后也会对自己企业内部做分析,但是在对消费者和市场竞争者的分析力度上却完全不足。他们主要是以观察者的姿态洞悉市场走向然后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在他们的管理中营销计划几乎是不存在的。 2.2中小型企业间流行起低水平竞争机制 中小型企业因为管理水平低和营销策略不足,使得他们之间的竞争水平都相对较低,在他们的竞争机制中大多都是采用价格战术。我国中小型企业大多存在于食品、零售和服装等行业,这些行业对技术要求不高,使得技术和管理的竞争优势不足。他们用低价格来打败竞争对手的同时必然就会忽略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忽略品牌形象和企业宣传等方面。 2.3中小企业的营销方法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由其创业老板来决定,企业管理者的直觉和主观决策能力都将对公司产生直接影响。现在很多中小型企业都缺乏完善的营销战略理念,他们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生产和销售上。虽然有些企业意识到了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无法对自身项目做出科学的论证导致最后还是损失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使得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 3中小型企业营销发展策略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不足、人力资源薄弱的劣势。这些劣势使得中小型企业很容易受到大型企业的打压,在面对大型企业强力攻击的时候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因为自身不足,而不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即使能够幸免也只能依赖大型企业苟且生存,因此,中小企业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营销策略。 3.1将市场细分化,集中自己的优势 中小型企业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营销策略,就得将产品优势集中化,以产品为核心,努力调整营销策略,使得市场拥有个性化和独特化的产品特点。将重点投资放在能让产品发挥其独特性的市场领域,使经营方式密集化,提高市场占有额。然后将市场进行细分,在大型企业的市场空白中求得生存发展,避开自己的缺点用自己的优势去与大型企业竞争,将中小企业灵活、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可以采用寄生于大型企业与之达到双赢的营销策略,这一种营销模式对人力物力皆不足的中小企业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让他们避免遭到大型企业强力打压的危险。 3.2推动品牌营销模式 一个企业的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品牌形象竞争是一种较为高端的竞争方式,制定品牌营销策略有助于中小企业摆脱价格战术的低端竞争手段。一个企业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营销手段、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要投放大量的广告对品牌进行系统管理。中小企业在各方面实力都不具备的条件下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资金、增强竞争实力,等待厚积薄发。 3.3发展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销售平台。网络营销是借助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来与顾客达成交易的一种营销方式,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渠道销售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企业信息调查。企业通过调查的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获得商机,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 4结语 中小型企业要想摆脱自己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局面就得努力分析市场、选择市场目标然后制作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策略,优化自己的营销手段和渠道。希望我国中小型企业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面对机遇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理性分析,通过调查、市场研究等方式制作出合理的营销策略来化解危机。 作者:伍静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会计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摘 要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财务账目的结算与审核,满足投资者和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乃至社会对财务管理的了解与需求,更要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未来财务战略与方向进行预测、规划,进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分布。 关键词 会计 中小型企业 管理 众所周知,会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各个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顶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财务账目的结算与审核,满足投资者和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乃至社会对财务管理的了解与需求,更要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未来财务战略与方向进行预测,规划,进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分布。但是,在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I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通常为集权型经营。公司集权式经营可以统一财务战略,实现资金集中调配,统一调控。有助于财务专家进行统一的规划。但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规模较小,通常缺乏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实现会计政策的确实落实。 二、忽视地位 一些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不重视会计工作,造成会计部门的不健全和会计工作的杂乱无章。这使得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被忽视,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地被记录。当前会计工作处于受单位负责人控制的地位,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控制会计核算向非会计规范转变,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扩大了会计信息差异。 三、意识淡薄 意识淡薄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所有者通常是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以及收益者,因此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投资与运营,只注重临时账目,实现银货两讫,但很容易出现没有明确的账目,或者需要提交账目时临时寻找会计人员做出账目,忽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无法根据账目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这种现象在一方面是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经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营者的忽视,使社会不能对企业进行实况监督的同时也无法为企业自身提供合理账目以及未来资金分配依据。 二是会计人员的意识淡薄。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约束会计人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法规等人人平等的法定政策,而人为因素则因人而异,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对于会计人员的意识淡泊现象而言,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环境有关,但主要还是当今社会会计人员及其服务对象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因此导致会计工作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有所偏差。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 随着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会计市场人才众多,水涨船高,高水平的会计人才愿意选择更高端的企业,导致选择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会出现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的现象.中小型企业有时不设置专业财务部门,会计岗位与会计制度普遍不够完善和会计人员通常是临时雇佣关系,而此时会计人员通常在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专业素养方面都不够专业,因此为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与账目的可参考性与会计信息准确性也有所欠缺。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工作却有着真实的必要性,因为会计资料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工作也是企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效力的重要保证。在大多数人看来,会计工作就是记账、算账和会计报告,不具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参与企业管理工作,也只是提供科学的财务意见,未必具有可靠性,其实,会计除以报表方式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公司经营信息外,也为公司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会计是企业预算执行的监督者,也是企业未来资金分布的决策者。 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也是对企业内部管理与未来投资与作用的重要途径,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重要性,不容置疑。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建设适合自己的MIS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MIS的引入阶段、开发阶段、应用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中小型企业在引用、开发和应用MIS过程中能否有效地规避这些问题,对MIS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内部管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 MIS开发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的脚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均衡地发展。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以下简称MIS)在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下,逐渐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可以使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速度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基础。MIS虽然已进入了很多企业中,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技术、人员等方面的种种原因,MIS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占多数,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本文主要分析共性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 1企业MIS开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 引入阶段 1.1.1 主要问题引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MIS的认识不充分。什么是MIS?企业使用MIS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必要引入MIS ?这是每个企业在MIS开发前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虽然企业信息化建设在逐渐普及,但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其在决策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有的企业认为MIS就是购置一些电脑办公这么简单;有的企业认为MIS只是加快业务处理速度;有的企业开发MIS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或者迫于企业升级的要求;还有的企业则过于夸大MIS的作用,认为MIS是拯救企业的灵丹妙药,忽视了“人”的重要性。所以对MIS的认识不充分阻碍了企业MIS的发展。 1.1.2 对策分析在引入阶段,企业应该对员工尤其是高中层领导进行MIS理念的培训,让他们意识到建设MIS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使其认识到虽然MIS的目的是代替人来进行复杂的运算和海量信息的存储,但实际上MIS并不能替代人作为业务和管理主导这个层面的作用,我们在使用MIS之后要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并正确地看待系统,才能发挥MIS的作用。企业领导者要时刻保持先进的观念,要有战略意识,即所谓的“意识决定行动”,企业的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事关各个部门的MIS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有些还关系到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所以企业领导者的扶持与配合是建立MIS,并使其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只有对MIS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想上也高度重视了,那么通过企业各个部门的严密配合,符合企业需要的MIS才有可能顺利建成。意识到它的作用之后,最好是由企业的高层领导挂帅,中层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配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并将MIS 的开发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1.2 开发阶段 1.2.1 主要问题开发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企业自身的需求和新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企业对自身状况、自身需求,以及希望系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系统涉及的部门,以及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状况等都最了解,但并没有把这些信息准确、及时地告知研发人员,使得所开发的MIS与企业的需求并不吻合。还有的企业对自身需求往往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分析,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或者MIS规模不当等问题,这些都有违企业的初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②选择开发商时缺乏调研,开发时参与性不够。企业MIS可以采用外包,也可以采用内部人员开发,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用外包方案,即由软件开发商承担软件的开发及维护工作。外包往往使企业不重视调研,认为交给开发商就可以了,导致了后来软件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在一些案例中,有的企业马虎挑选软件开发商,没有认真选择有行业开发经验的开发商,也没有认真参与到后来的企业需求分析中,种种态度上的忽视是系统实施中问题的源头。③MIS规划期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度不够。企业高中层管理者的参与是建设企业MIS的关键,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样的MIS对管理企业最有用。而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MIS的开发缺乏热情,将任务和责任完全委托给技术人员,催促开发进度或保证开发资金及时到位,严重地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参与是加快MIS开发、保证MIS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最重要的因素。④MIS建设中复合型人才的紧缺。MIS的开发与运行需要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专门人才,而目前我国还非常缺乏这类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讲,MIS开发人员大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对业务系统的运作机制了解不够,而且技术人员往往习惯于从技术角度去考察现实系统,缺乏用户至上的观念,在用户不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从有限的知识中去推断业务的运行机制和对信息的需求,使得实现的系统与企业需要系统存在一些距离。 1.2.2 对策分析针对开发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①企业MIS建设必须要结合它本身速配在行业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管理模式、企业实力、人员素质,甚至企业的文化等等,来正确的定位本身的需求。继企业本身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然后进行MIS建设,做好方案的详细研究额设计以及论证的工作,最后明确详细的实施方案准则,这项工作要以企业的系统目标为中心。用词,企业在未作出MIS建设的时候,就应准确定位企业本身的需求以及所要满足的目标,只有将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未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清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②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环境,对于是否研发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假如选择外包,就需要认真选择外包商,最大程度上做到最优。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日趋的推进以及理论体系的日渐成熟,对信息系统开发商来讲,企业也在逐步的提高对其的要求。当前,我国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制度,同时开展了有关的资质认证工作。企业能够依据本身的需求和开发商的资质等级来选择有实力的承建单位。假如,选择自身开发,则在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应与企业的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并进行积极的配合,从而使每一个模块之间有更好的协调性。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一个与自身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③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他们本身在MIS开发以及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MIS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中去。要努力转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MIS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MIS处理业务速度的加快会导致信息产生速度的加快和信息交流的加强,进而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时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④企业应该有重点地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现行开发MIS市场的需要;同时,企业可以在开发MIS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这种复合型人才,把他们当作企业MIS开发的宝贵财富,企业领导在各个方面要关心,爱护这些人才,防止这些人才的外流。 1.3 应用阶段应用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MIS使用中用户观念的转变。MIS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人”的问题。MIS需要靠人来实施,而因为系统的实施会带来对员工观念的冲击、对已有工作流程的冲击、甚至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所以怎样才能让员工真正落实系统、使其产生预期的效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MIS系统虽然能够提高业务的运行速度,但同时也泯灭的人的个性,使员工的工作变得单调而乏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员工的抵触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必将成为MIS发展的一大阻力。 因此,在应用阶段,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主动安排使用人员热情地参与到MIS的建设和运行中来,而不是任由他们拒绝或反抗这种变革,同时还应该积极安排使用人员不断地参加学习或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以适应MIS的发展。另外,MIS的建设人员在建设系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可能的抵触心理,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给予使用者适当的空间来体现使用者的创造性,满足使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这一点可以通过在MIS系统中应用当前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实时的绩效评估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甚至可以考虑建设MIS系统中的基于业务的休闲系统等,以缓解工作人员的枯燥情绪,提高工作效率。MIS使用人员也是MIS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使用人员珍惜MIS的应用,尊重MIS开发人员的劳动,才能完善和提高MIS的应用水平。 2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成为各个企业必经的历程,但是在企业MIS的建设过程中应把“质量工程”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追随,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只有认清了MIS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的对策避免问题的出现,MIS才能在企业的管理中真正发挥其作用,体现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和效果的价值。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家具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中国的家具发展可以从新石器开始追溯。从1902年全国木器工厂和作坊及手艺人开始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至今中国家具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规模和经营模式。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人生活的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家具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具的实用性,通过家具展现自己的审美,个性,品味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在选择家具时所考虑的因素。在市场需求不断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型家具企业也不得不面对改变经营模式,营销方法这样的问题。本文从目前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所面对的几个问题来探讨现今中小型家具企业可运用的企业管理模式。 关键词:家具企业;企业管理;管理模式 1.引言 家具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产品,中国的家具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国有的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带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其中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力量[1]。据统计2013年全国家具行业总产值达到6,426.75亿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14.3%。其中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到80%。为我国家具行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家具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让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更好发展对于我国家具行业是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现阶段的问题 2.1 融资难度大 相对大中型家具企业,中小家具企业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盈利水平,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远远无法企及大企业,其中有一些中小型家具企业更是负债累累,这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考虑,必然会拒绝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 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倾向于以大企业的指标作为贷款参照,而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发放贷款的条件,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门槛,这必然加剧了中小型家具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2.2中小型家具企业用工难度大 自2015年5月1日起,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将再次提高至1510元/月。虽然最低工资标准一调再调,而尽管多数企业早已超过最低工资标准,但不少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普工难招的困扰,“用工荒”依然还是家居等传统制造企业非常头痛的事情,一些企业为了招到足够的工人,纷纷开出了比以往更为优厚的工资和待遇,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变实质性的问题。 中小型企业之所以不讨人喜欢,企业规模小,薪酬缺乏吸引力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一些中小型家具企业的企业高层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用工的问题。对企业员工的频繁流动习以为常,没有对居高不下的离职率进行足够的认识和改变。素质人才的稀缺,核心竞争力量始终得不到提高使得中国很多中小企业一直处于低效率生产、低水平运作的状态。 2.3中小型家具企业创新意识弱,创新条件差 前面提到中小型家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中小企业本身“拮据”生活现状再次遭遇加重,而资金短缺也成为了中小型家具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阻碍。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先进的技术设备,无法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无法开展科研合作,如此又谈何技术创新?并且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延续老一套的制作方法没有意识去开发新的技术。 3.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管理模式具体探讨 3.1建立区域企业联盟 随着市场的发展,品牌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价格战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价格战对于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只会带来恶性循环,最终让企业走进死胡同。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区域企业联盟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家具市场打出一片天地。融合各自企业的长处,共享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合作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品牌利于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成长。 3.2由批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定制 规模化定制是试图将大批量生产的速度和成本与满足客户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规模化定制又称为“一对一”定制。规模化不仅表现在销售人员对于顾客的服务上,也可以体现在企业据顾客要求制定出的产品上。规模化定制将体现出顾客对于家具的个性化要求,实现资源最大优化。由于市场对于产品的要求更新太快,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批量生产都会有存货积压,滞销等问题。规模化定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的需求和订单拉动生产进行了产品的制造,改变了以往传统依靠市场预测的单纯性批量生产化方式[2]。 规模化定制既满足了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大规模生产的高效性,将成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主流生产模式,对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3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现在一套家具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家庭对于家具的需求。所以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十分必要可行。帮助客人处理掉旧家具。企业可以从顾客那里回收旧家具,或者以旧换新,或者免费处理。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积累良好的口碑。对于回收的旧家具可以进行二次改造,节省资源。 企业应有一套完善的售后“责、权”鉴定制度,并严格执行,售后问题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管理问题。企业应对售后服务人员以及经销商进行严格培训,并模拟售后处置程序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相关情况,引导客户解决问题,不让客户主导事情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以解决问题的“速度”为前提,把对立情绪消弥于萌芽状态中。 售后处理服务是营销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并不仅仅只是生产、物流方面的问题,它是建设和支撑整个营销体系的基础,涉及到品牌的信誉度、美誉度以及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尤其是中小家具企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3.4建立多渠道的营销方法,实现信息数字化 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还是依靠家具市场和商场这样单一的销售模式让顾客来挑选我们。销售形式单一,使得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产品更新慢,资金回笼受到限制,技术无法得到更新,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根据顾客的反馈做出相应的改善,售后服务不能很好的开展。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去寻找客户。利用网络及时掌握市场走向,抓住商机,发现客人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可以实行“实体店+网络商城”的营销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以此来转变消费者一定要去实体店选购的消费模式,培养消费者线上选择,线下体验的消费习惯。这样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对于家具市场,商场的依赖的程度可以慢慢减缓,一方面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消费选择。然而如何做好突破网上消费局限完善线下体验和整合资源,完善售后服务是这一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主要注重的问题。 3.5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 随着环保观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我国消费者在选择家具时已经不仅仅考虑家具的价格,更多的是开始关注家具是否环保,是否对自身健康危害,是否对环境是否造成威胁。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家具的环保健康因素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家具时考虑的第三大因素[3]。 要实现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向绿色营销的模式转变还存在以下五大难题:①材料回归自然。②设计需要更加人性化。③培养顾客绿色消费观念[4]。④运用互联网思维,大胆创新。⑤实行行业标准化。 4.结论 家具制造中小企业的前景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安全的,但是国内市场的机遇不大,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应当对经济、人才培育等各方面给予恰当的支持,提高中小企业家具企业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基本发展需要,从而增强市场的活力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大数据分析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应用前景,以熔炼过程中材质的化学成分对铸件裂纹焊补率的影响为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挖掘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找出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有效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验证了大数据分析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参考和控制性作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信息孤岛 0 引言 大数据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2008年的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提出的概念,在维基百科中解释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主要特点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对于技术收益方,大数据的概念显得通俗易懂,体现在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价值含量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无纸化办公、数字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包括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现场生产组织等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基础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独立的,伴随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数据孤岛,导致宝贵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如何以这些连续或者离散的基础数据为基本保障,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本文以铸造企业熔炼过程中材质的化学成分对铸件裂纹焊补率的影响为课题,对大数据进行研究,探讨大数据分析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 数据准备 1.1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根据确定的数据分析对象抽象出在数据分析中所需要的特征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信息收集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存入数据库。本文研究的是材质为ZG15Cr1Mo1V的铸钢件的裂纹焊补率与熔炼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在焊接过程控制系统中提取目标参数裂纹焊补率,在熔炼过程控制系统中提炼熔炼参数、熔炼过程中检测到的化学元素、熔点等。 1.2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由于铸件号的唯一性,本文的结果参数和影响因子可以通过铸件号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集成。 1.3 数据规约 数据规约技术可以用来得到数据集的规约表示,它小得多,但仍然接近于保持原数据的完整性,并且规约后执行数据挖掘结果与规约前执行结果相同或几乎相同。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样本数量没有达到百万级别以上,因此没有必要做数据规约。 1.4 数据清理 数据库中的数据有一些是不完整的或者含噪声的,或者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进行数据清理,将完整、正确、一致的数据信息存入数据仓库中。 本文在对数据集成完毕存入数据库后,对基础数据进行了修订和清理,将不符合的数据从数据仓库清理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5 数据变换 通过平滑聚集,数据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数据挖掘的形式。对于有些实数型数据,通过概念分层和数据的离散化来转换数据也是重要的一步。 本文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是找出对裂纹焊补率有影响的关键化学元素,由于数据样本量不是很大,所以对结果裂纹焊补率结果进行了分类。按照中位数进行排列,在中位数以下的样本定义为低裂纹,中位数以上的样本定义为高裂纹。这样的定义避免过大或者过小的因子对整体结果的影响,也更有利于数据挖掘的分析。 2 数据挖掘 根据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应用统计分析、事例推理、决策树、规则推理、模糊集、甚至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法处理信息,得出有用的分析信息。 2.1 工具选择 可以进行数据挖掘的软件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免费的主要有以下:①Weka:其支持几种经典的数据挖掘任务,显著的数据预处理,集群,分类,回归,虚拟化,以及功能选择。 ②JHepWork:其主要是用开源库来创建一个数据分析环境,并提供了丰富的用户接口来实现自己的挖掘算法。付费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SAS:是一个模块化、集成化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可以处理大数据下的挖掘和统计,缺点是价格高。2)SPA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相比于SAS价格较低,操作简单,但是功能没有SAS强大。3)SQL Server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是微软Sqlserver 数据库自身携带的关于商务智能的模块,能和数据库非常好的结合起来,提供了线性回归、贝叶斯算法、关联、逻辑回归等算法。本文的数据挖掘工具选择微软的商务智能平台。 2.2 挖掘算法确认 根据不同的目标确立不同的挖掘算法,本文研究课题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挖掘算法。 ①朴素贝叶斯算法。这是基于贝叶斯定理与特征条件独立假设的分类方法,它能检查所研究的实体的每个属性,从而确定该属性本身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想要预测的那个属性。 ②神经网络。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通过构造多层感知器网络创建分类和回归挖掘模型。当给定可预测属性的每个状态时,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可以计算输入属性的每个可能状态的概率。 ③逻辑回归。Microsoft逻辑回归算法是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逻辑回归算法用于那些结果是“二选一”的情形的建模,如客户可能买或不买某种产品,一个人的病情可能会发展也可能不会发展等。 2.3 挖掘过程实施 如图1,在SQL Server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中创建一个Analysis services项目,配置好数据源和数据源视图,并创建对应的数据源。 结合挖掘算法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W元素的含量是影响材质为ZG15Cr1Mo1V铸钢件的裂纹焊补率的贝叶斯关键因子。且当其含量 ②Nb元素的含量对铸件裂纹焊补率影响较大。经过预测,当Nb元素质量分数在0.003%-0.004%之间时,铸件裂纹焊补率比较低。 ③Ca 元素的含量也对铸件裂纹焊补率影响较大。数据挖掘预测当Ca元素的质量分数在0.002%-0.003%之间时,铸件裂纹焊补率比较低。 2.4 模式评估 模式评估是从商业角度,由行业专家来验证数据挖掘结果的正确性。经过对上述数据有效性的验证,技术部门对相关结论进行分析核实,得出上述结论具有参考和控制性的评估结果。 2.5 知识形成 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分析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或作为新的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将本文研究课题的实验结论提供给公司虚拟设计部门,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挖掘过程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每一个步骤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都需要回到前面的步骤,重新调整并执行。本次实验针对贝叶斯关键因子W元素含量进行了验证,对铸件W元素含量小于0.007%的铸件且其余检测化学含量项目相似的6批铸件进行检测验证,发现除了1批铸件的的裂纹焊补率为1.34偏高外,其余铸件的焊补率均低于0.3,检验结果支持了W元素含量对于裂纹焊补率的影响。这使得在以后的熔炼工艺设计中,W元素的含量成为重点关注的项目。 3 整合业务流程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对大数据的工作流程做了整合,具体流程如下: ①确立目标,明确要验证什么、发现什么; ②数据仓库的建立,将相关因子进行数据处理并放入数据库; ③根据目标确立挖掘算法; ④依据挖掘算法得出的结论,并进行理论和实验验证; ⑤将经过验证的结论形成知识。 4 结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数据清理和模式变换是核心。研究初期,由于模式变换不到位,对挖掘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得到不符合的结论,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统计理论知识的欠缺,使整个模式评估花费的时间较多。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 经过这次课题的研究,验证了大数据分析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参考和控制性作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加以应用。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论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摘要: 以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发展趋势,得出管理创新不足是致使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的结论,罗列出我国各类中小型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并为各类中小型企业找准适合自身实现管理创新的路径,以加快中小型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进程。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创新方法 1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是管理创新不足 1.1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危机 近几年的倒闭潮使员工人心惶惶,关于老板跑路,企业资不抵债而倒闭的新闻随处可见。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关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话题一直没有离开过“倒闭”二字,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寿命问题一直是业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将导致中小型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管理创新是主要根源。 1.1.1外部环境 (1)竞争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高度发展,而高度发展必然带来高度竞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中小型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在规模,产品,品牌等方面都不及大型企业,随时处于被击败的边缘。 (2)融资难。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国有大型银行偏好于放贷给大型企业,这使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银行放贷之后对中小企业要求十分苛刻,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如产品销路不好或者经营不善等问题,银行则会立即收贷,这让中小企业非常无奈。再加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只要有一家银行收贷,其他银行包括民间债主也会一起收贷,高利贷无法偿还,资金链断裂,企业只能宣告破产。 1.1.2内部环境 (1)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大多以私营企业为主,企业结构不完善,组织过于简单化。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如当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问题出现时,中小型企业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利润的下降将会使企业难以运作。 (2)企业缺乏长远战略。 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科学长远的战略,企业一味地追逐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企业在产品定位上目光较为短浅,在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技术、引进高科技方面较为被动。企业没有规范性的战略目标,就失去了方向,也很难聚集员工们的力量。 (3)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粗放式的,管理结构是紊乱的,缺乏科学性更没有前瞻性。管理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我国中小型企业缺乏科学管理,这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生存。 根据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导致中小型企业破产的原因中,管理不当占到 70%-90%的比重。而人们一向重视的资金不足,经济萧条及其他原因仅占 10%-30%,由此可见,管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我国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升级换代中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自身进行创新变革。 1.2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类型 1.2.1家族式管理 这类管理模式是我国中小型企业中最常见的,企业员工大多是核心领导人物的亲戚,核心领导人物通过亲情来对员工进行指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增加了管理的随意性,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大。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 15% 的中国家族式企业在第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原因便是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与管理机制。 1.2.2脱离基层的管理 这类企业有组织结构,有明确分工,有正规的员工守则,但却没有员工将管理制度付诸于行动,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完全没有基层员工参与规划,也没有听取员工们的真实想法,导致最终得出的管理制度是死板的,是不实用的。 1.2.3不切实际的管理 当中小型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管理者迫切的想快速发展成大型企业,于是便一味的模仿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不仅摒弃了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会让企业对新的管理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的状态,最终难以发挥作用。显然,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的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2管理创新的内涵与实质 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管理不仅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管理的核心是协调,管理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首先,管理者需要摒弃旧的管理思维和方法,通过借鉴和学习创造出适合企业本身的新的思维方法,进行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产值,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持续发展。这一定义一方面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功能,指出管理创新着眼于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提出了管理创新的目的,即为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后,企业的效益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3.1企业制度紊乱 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研究、生产、组织等各环节之间出现了协调性差、管理薄弱、随意性大、产权模糊的问题,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有序完整的企业制度是一个企业成功的首要条件,这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3.2企业观念陈旧 3.2.1管理者观念 管理者在企业的管理、生产及经营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的观念大多较陈旧,他们一方面不甘于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淘汰,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花精力花金钱投入管理创新改变企业的现状,最终企业将会败落在管理者这种纠结和死板的观念中。 3.2.2产品观念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层出不穷。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产品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通常都是在等待大型企业做出行动之后,再进行模仿,推出新产品。显然,相似的产品在市场中,中小型企业必将会输给大型企业。 3.2.3人力资源观念 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观念是落后的,大多数管理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有的管理者则认为对企业员工进行了培训之后,员工会被其他企业挖走或者会要求更高的薪资报酬,从而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3.3企业缺乏战略 战略是指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它既是预先性的,又是反应性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环境里,企业需要建立战略,主动预测未来,而不是被动的对变化做出反应。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比大型企业更敏捷,反应能力更快,适应能力更强,此时中小型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战略以主动的预测未来。 3.4企业文化呆板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灵魂支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单单只是指企业标志、企业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良好的制度。我国中小型企业就是缺少这样的企业文化,所以难以聚合员工的力量进行管理创新。 4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大致有三种管理模式,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笔者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搭配了不同的创新方法。 4.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4.1.1以制度创新为首要任务 这类企业最大的管理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紊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规范化企业的职位级别,将亲情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一人独裁亲情指挥分散管理模式转向扁平式分散合作、产权明晰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4.1.2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最终目的 这类企业会无形中将员工分为内部员工与外来员工,这种区别对待使外来员工对企业产生抵触情绪,最终离开企业。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令企业流失了优秀的外来人才。所以企业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减少区别对待的现象,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4.2脱离基层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4.2.1以管理者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 “管理”这个工作看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却贯通了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着观念创新,首先,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管理企业。其次,管理者还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应其对新环境和新问题的能力。 4.2.2以进行人力资源观念创新为重点 企业通过培训员工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让每位员工接受教育,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加深对企业的认知,深化与企业的感情,促进个人奋斗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以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效能。 4.3不切实际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首先,我国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起明确的战略,佳能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建立明确的战略。佳能公司一开始就明确了“击败施乐”的战略。他们依靠施乐的技术生产产品,获取市场营销经验,进入施乐力所不及的日本和欧洲市场,最终成为施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最终这个只有施乐1/10规模的佳能,取代了施乐称霸10年的地位,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制造商。佳能的经历证明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往往是中小型企业变为大型企业的一个桥梁。 其次,企业应根据经济背景的变化而对战略进行不断的创新,发掘对手没有涉及的领域,加入创新元素,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同时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与员工能以最大限度的适应新战略。 5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危机的根源是管理创新不足。企业在全球经济背景下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找准制约企业自身创新的因素,找到实现管理创新的路径,建立全面的管理创新体系,才能为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中国经济的腾飞才有希望,中国的明天才更美好。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在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着重要贡献。我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经济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竞争、农村现代化等多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构建方式和管理模式完善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构建;约束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旧观念和旧体制的约束,与西方中小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相对复杂和落后,企业在许多管理方法和制度上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尤其是在进入WTO之后,我国的大多中小企业都经历了重新洗牌,所以如何将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建立起有效和系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是现代中小企业和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论述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围绕两种形式在进行改革,一种是不涉及产权制度的改革,另一种是涉及产权制度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有民营、国有民营在承包、租赁等基础上都得以发展,在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有中小企业主要采用承包、租赁等形式,到九十年代初期,逐渐向公有民营、国有民营的方向发展。这种方式主要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分配、自筹资金、定额上交、自组人员等方式为基本内容,这样既吸收了个体企业和集体经营机制,又保持了租赁经营、承包等有效机制,让很多原本微利或亏损的企业转化为盈利的企业,成为利税的主要来源。二是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连锁化,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因而带动了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造和改组,这些连锁店已经发展成为商品市场中新的增长点。三是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得到改革,中小企业主要采用兼并、出售、联合、转让、拍卖等形式来进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改造。在一个完整的市场资源配置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已经不可替代,中小企业拥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素也很多,而其中最多的阻碍因素则是企业管理者的不善管理因素,管理者不能从整体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把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优势充分发挥,也没有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市场变化,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管理上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更新观念,科学完善内部管理、细致分析外部市场,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方式,才能让企业走上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论述 1.生产规模小 我国中小型企业因资信程度不高,资金的筹集相对困难,在产品生产中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在文化程度、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也快速提升。 2.分布范围广,数量大 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都具备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的中小企业中,制造业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在服务业、制造业、运输业、建筑业、农业等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3.投资的主体多元化 中小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有所不同,它是既有劳动人民所属的集体企业,也有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个体企业。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都不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也只有少数能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更多的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所以中小企业有可能是个体投资、国家投资、企业投资等,它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 4.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我们(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资金短缺和用工压力较大,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为国内市场,这些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只能适应国内的市场的需求。尽管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能够向世界市场发展,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素质较低,很难适应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再加上体制方面的约束,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企业技术发展缓慢,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产品成本高、档次低,中小企业很难挤进国外市场,所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 5.生产经营市场调节 在我国生产经营具备的外部条件下,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时期,就提出了小、中、大企业同时发展的口号,但在实际中,国家还是比较侧重于对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建设,而没有足够重视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也导致中小企业没有能够获得足够的政府计划的保障。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中小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下的夹缝中生存,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小企业才得以迅速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 (一)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意识不足 受到企业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在很多管理上还不够规范,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观念也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以合伙经营、家庭经营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可以说都不具备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管理经营模式。虽然在一些企业中,员工的生产技术过硬,但在企业管理上的意识和理念上相对落后,而企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生产技术和销售手段,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未来。 (二)缺乏人性化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带有一定的家族化特点,企业的许多重要环节,比如财务环节的工作基本是由与管理者有关系的人来进行担当,而这些人并不不一定都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对那些认真努力工作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和缺乏人性化的。而且,现代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比较重视提升业绩和培养技术人员,而没有足够重视管理层面,常常忽略管理上的问题,对员工缺乏关心和了解,造成管理的不人性化。 (三)企业文化构建缺乏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靠的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有了顽强的生命力,进而才能促使企业长远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并没有能足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也没有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更没有形成企业中的核心价值观,忽略了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就因此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盲目跟风、抄袭其他公司管理方式 与国有企业或一些制度化程度高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带有相对随意性,缺乏全面的规范化、程度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多是模仿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甚至有的直接照搬国有企业或者其他的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也不管这样的管理模式或者跟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管理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这样不但不能带动企业正常快速的发展,而且会让企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使其成为一个空壳没有实际内涵的企业。 (五)管理创新较为缺乏 在中小企业中,有很多都是已经习惯了旧的产品和旧的管理框架,这些中小企业不能做到及时创新,而是习惯性的依赖自身已有的管理模式,这个习惯已经形成了一种定性思维,企业自身没有想过要进行思想创新。中小企业一方面总是认为创新应该是国有企业或者大型企业的事情,只有这些大型企业才可以和有能力做到创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总是容易满足于现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企业管理永久的一贯制,没有新意,而且不思进取,这让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丧失了竞争力。 三、 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创业和发展初期,所需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家族网络或家庭财产积蓄,这样的企业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在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融资困难、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时,很多客观原因都会限制到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应该尽量节约和稳定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以此来保证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建立初期,一般中小企业的人事财务权、企业所有权、管理决策权等都掌握在企业的管理者手中,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大都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所以想要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管理模式上必须要走集团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中小型企业在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可以进一步壮大时,会发现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比如一个企业的所有结构单一,经营权和所有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手中,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合理决策,所以应该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分层体系和决策机构,防止独裁式的决策机制。同时在中小企业中产权关系应要明晰,不能一味的用家族中的模式在分配上进行模糊,在成长期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中期,中小企业到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都有了一定的扩大,而企业管理者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能及时控制到企业所有方面,但是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正常和顺利运行,让企业得到更高、更好的发展,管理者有必要将一些经营权分配给职业经理人,而管理者个人应该考虑企业的发展和监督。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能够将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经营有效结合,找到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生产效率化,而且运用这些专业化的管理,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向规模化发展。中小企业在中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的家族管理模式,解决原来企业管理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中期建立一些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用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模式都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性的管理模式,这样也可以让中小企业顺利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中小企业成熟时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现代中小企业中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是经营管理权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所以现代中小企业应该要产权关系分明,出资者按照所投入企业的资产额度享有相应的收益、选择管理者、进行重大决策等方面的权利,而专业化的管理经营者应有照章纳税、依法经营、对出资者有资产保值的责任,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也是公司国际化、集团化的必经之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抢占战略的意识,不管是在生产经营上还是在管理策略上都需要良好的战略意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确立和保障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让企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牢靠和扎实,企业需要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便能够更加灵活的发展自己。比如日本的佳能公司的战略意图就非常清晰,因为一开始佳能就明白自己的战略目标是要击败施乐,所以,在其企业的发展初期,佳能就努力获得施乐的专利技术许可,如此依靠施乐的技术来生产和研发自己的产品,迅速获得市场经验,壮大了企业自身的力量,佳能就是这样用正确的战略一步一步的走到行业的领先位置。所以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来部署相应的发展战略,在成熟期时,要把企业中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进行合理发挥,并且要引进、创新、发挥和改进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快速发展的经验。 四、 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 (一)构建道德约束 建立社会评判的职业经理人标准,同时对职业经理人的道德规范要制定出严格的规范,这样通过约束管理者来衡量管理者。成立社会中介的评价机构,建立起可操作、透明度高的职业经理人评价系统和经营管理者的评价机制。建立起个人与群体的信用评价机制,建立起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资产者的信用制度和披露制度。企业在进行用人选择时,要重点关注其历史档案记录,经营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都应该讲信用、重信用,不能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二)构建法律法规约束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有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作为企业发展的保障,而我国目前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机制来保护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规范和制度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些盲区。所以只有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比如可以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让经营管理者和企业资产所有者有章可循,让双方都受到制度的约束和保护,促进双方共同努力协作,避免他们运用一些非法手段来进行的不正当的竞争,让员工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工作。同时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设立企业维护制度、强化制度机制,通过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促进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主要是可以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调动经营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积极性,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强大合力。在建立法律约束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做到约束与激励并重,形成企业和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社会双赢的局面。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股权、收入、期权结合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经营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企业共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管理模式有效地实施的前提,而内部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取决于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正确的处理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客观分析行情和自身的条件,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结束语 发展、进化、创新本身就是企业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永久主题,也是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根本导向,在现代中小企业处在的新经济时代里,只有依靠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丰富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内涵,调整企业的核心能力,完善和构建新的管理体系才能让企业快速长远发展和稳步壮大。但现代中小企业中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现代的管理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建立道德约束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行进一步的创新,才可以有效地保障中小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伴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激烈化,而时代特征突出了企业对于知识、信息等技术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加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小型企业具有其存在的特性,因此时代的转变对于其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中小型企业必须转变其发展战略,重视其在管理上的问题,从而完善管理,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对策 伴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激烈化,而时代特征突出了企业对于知识、信息、人力等非物质资源的依赖性的逐渐增加,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涉及方方面面的行业,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着绝对的力量。但受到自身规模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生存能力也相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劣势。尤其面临时代的变迁,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时代的转变对于其来说是一次机遇,但同样也是一次挑战。中小型企业必须转变其发展战略,重视其在管理上的问题,找准管理上的着重点,从而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小视经济市场变化给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但同样不能忽视在当前中小型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改正与优化,才可以使得他们保持一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人才储备机制不够完善。从员工层面来讲,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流程过于简单,在招聘时没有充分对于所需求人才进行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能力的考察,导致所用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欠佳,并不能百分百胜任日常工作,同时企业受到资金及观念的限制,并不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而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不完善。从管理者层面来讲,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应当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力和较强的经验与素质,但事实中,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并非科班出身,对其所涉及的某一领域并没有充足而经验,往往一人说了算,缺乏民主化,管理意识与决策能力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发展缓慢,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随着经济时代的转变以及我国相继颁布的一些政治金融政策,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都能够很好的把握,并顺利转变自身企业发展战略角度,转变企业管理理念,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发展过于缓慢,不敢大胆的做出相应的决策,没有前瞻性思想,对于市场政策把握不够准确,因此不能很好的、快速的融入市场。 (三)忽视长远发展。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只着重于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是造成企业“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远见,不能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而又长久有效的规划,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就必然导致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存在的时间短暂。 (四)管理体制漏洞太多,陈旧缺乏创新。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的发展现状大多就是受到管理人才缺乏的限制,管理体制又多数是从其他的企业中照搬过来的,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不能跟随市场变化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使其根本发挥不了对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 (五)创新能力欠佳。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势来源,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创新力发展这方面欠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资金投入受到限制,很多企业在科技研发、人员创新鼓励政策上的资金投入有限,不能很好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二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创新的不重视,缺乏相应的创新理念,很难将创新很好的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中去。 二、中小型企业管理的优化途径 (一)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科学、合理的配置好人力资源,高效的管理好人才,才可以让人才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提升企业价值。因此,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限制企业管理的因素出发,本文作者认为,应当重点突出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首先是尊重员工,重视他们的价值,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主动关心、帮助有需要的员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同样因为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努力及其潜能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全面提升企业员工服务于工作的能力。培训的作用是激励员工不断的努力,良好有效的培训机制可以全面提升员工的工作素质与能力。 (二)完善管理体制,加快中小型企业的战略转型。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可以多向大型优秀的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健全自己的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市场变化规律,立足于眼前,设置长远的发展目标,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责任,简化管理流程,使之更加合理、简单、有效,高效的加快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三)重视创新,加大企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把握住创新,就等于把握住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本来自身发展就受到种种问题的制约,如再在创新机制上落后于其他企业,则发展就步入一定的危机之中。本文作者认为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应当从理念、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及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理念创新,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创新所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发展,转变观念,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组织结构创新,在为了弥补本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不足,大胆创新,去除繁冗的结构,以科学合理的结构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企业文化创新,是转变一个角度以更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人才,服务于人才,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得到员工的价值认同感,从而更加努力工作。科学技术研发方面的创新,主要是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新技术的研发。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试论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迎接入世挑战,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现状;企业文化;信息化;改善途径和方法 1 中国现代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效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地、(市)县,是地方经济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提供了城镇就业机会。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不断调整,其总体数量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营运管理仍处于较混乱的阶段,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许多民营企业家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所知甚少。而知识的陈旧与结构的不合理,也是目前中小企业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用20年前学到的知识管理者21世纪的企业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前怎样去创新、去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我国中小企业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是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缺乏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对人才的管理与培养。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阻滞了企业发展的前进道路。 2 现代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融资困难 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筹资渠道,但是总的来说,筹资渠道过于单一,融资难仍旧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较大困难。相比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非常不稳定,由于缺乏较高的信任度,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相当有限。银行会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不稳、偿债能力不高、信息缺乏透明度而拒绝给中企业提供支持在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到位之前,中小企业的发展会因为融资能力较差而受到影响。 2.2 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管理素质普遍不高,据了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管理者在各企业中仅占一半,其中大部分管理者是以技术见长,真正具备经济、管理类学历人员的占极少数。还有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普遍较差,据有关资料查询,我国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其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到20%,高级工仅占1%,而且很多人的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知应会的标准。从总体上说,管理人员的意识比较单薄,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很难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有一个很好的应对方法。 2.3 设计组织结构不合理,各部门分工协作程度低 中小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往往没有考虑很周到,并没有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不同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只是很简便地设定组织机构,从而导致很多目标很难实现的现状。有些中小企业虽然设有内部管理制度,但不够全面,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所以造成企业中各部门协调合作不好,从而阻碍了工作的进程。 2.4 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水平低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资金,导致管理较乱,在企业内部的各项不完善制度的管理下,导致企业在营运中不断出现问题。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这将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的脚步。 3 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拓宽筹资渠道 中小企业要想拓宽筹资渠道是有难度的,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企业家眼睛可以向内收,企业税后利润进行分配后所形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作为企业的一个资金资源,即留有收益资金。企业家也可以作好向银行借款的工作,中小企业都要争取享受优惠贷款利率,企业向银行借款筹资可分为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中小企业做筹资决策时,即在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种方式之间权衡时,做何种选择主要取决于筹资的用途。总之,中小企业要发展,就要筹集资金。筹集资金要讲科学,作好预测,制订计划选择适宜的筹资渠道和方式,降低资金成本,规避财务风险,以创造更大的资金效益。 3.2 提高管理者素质,改善经营管理 一个企业发展好坏与这个企业的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如市场观念、用户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效益观念、战略观念等。与此相适应,就需要大批具有经营管理才干和经验的现代职业企业家,他不仅应具备革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而且还应有组织协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管理者素质是改善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关键。提高管理者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既可以对现有管理者进行培训,也可采用民主选举或对外招聘。 3.3 引进人才、实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突出的因素。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鼓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资金投人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对基础阶段和应用阶段的技术进行研发,提供中长期低款以及在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人才,加强职工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论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摘要】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之要义在于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依据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也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支持,制定科学的、完整的、可行的制度,并依照这种制度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确保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 一、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1、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无制度或者制度落后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除了产品周期、技术因素等外,还有一个普遍制约的因素,那就是规章制度建设的缺失或者落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发展中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板(木桶原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一套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让企业管理事半而功倍,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企业快速发展,预防和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2、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整 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即时修改完善增加,而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存在这种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有甚者是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和解决,其次表现在制度内容有漏洞,会造成企业“法律”空白,最后表现在制度的体系缺失,有企业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监督和考核制度。 3、中小企业有管理制度无执行 首先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需要根据领导的态度来决定执行与否。这类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人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领导的好恶,并且用实践去小心求证。结果发现这样的制度执行到后来,大家办事都不依制度而依“惯例”。制度执行缺乏原动力,如无根之草,没有生命力。 其次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执行按一定的规律。这种制度基本上也没什么质量问题,主要是执行人的问题,谁被制度制裁了的叫做“撞枪眼上了”。这种制度在执行时常常表现出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比如一段时间抓考勤、一段时间抓企业文化等等。这种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既有领导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这类制度同样没有生命力。 最后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人们视而不见,并不一定按制度办事。这种制度存在以下可能性,一是人们知晓制度的内容,但是制度的规定不如经验更有效。二是制度的规定显然比经验有效,但就是过于理论,执行起来难度过大。三是制度再常见不过,制度编写目的看似清楚,但到了关键流程环节总是模糊化,比如关键时刻出现“据有关规定办理”等简单的词句。 4、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低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制定的制度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管理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其中,管理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一切违背《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无效的。此外,违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法律的内容,也都是无效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实行奖惩制度,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对违反纪律的职工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也要贯彻“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坚持实用和民主的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否则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要让员工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使得制度的产生于执行具有民主性,这有利于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自觉遵守。 3、符合前瞻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现阶段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未来,不能目光短浅,还要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出台或调整,对于国家新出台或调整了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对照学习,发现本企业管理制度有与之不相适应的条款,要及时修订。同时,企业在修改管理制度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4、满足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根据企业的现状,管理制度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部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下要分为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三个分支,三者要紧密联系,互相制约,要避免顾此失彼,各种体系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制衡性,进而保证企业稳步平衡向前发展;管理制度要符合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让制度有根可循。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1、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现在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般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建立初期:“救火”,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展中:“规范化”,完善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发展高阶:“理性化”,企业已能按照既有制度及流程自行运作;发展成熟阶段:“文化化”,企业形成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并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共同努力;发展自由阶段:“人性化”,企业超越理性的约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为自己的企业科学地构建一个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可以帮企业在方方面面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让企业良好运作。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控制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企业制度建设是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各种关联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完善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3、完善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与内容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各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相匹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必然会体现在不一样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全套制度,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若干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二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方面进行优化;内容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财务信息化论文: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内容和特征。积极研究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问题,无论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经济;信息化;信息技术 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风行,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也使得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探索如何提高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及其发展 财务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但绝不是简单地在财务管理中使用几台电脑,架设几条网线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它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企业流程重组,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参考各种文献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解析,笔者认为可以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定义为: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流程重组,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挖掘企业各种财务信息资源,更好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 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必然运用先进管理思想实施科学地管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松散——尤其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失控等许多问题的情况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以集权为特征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因此,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实现财务管理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它是通过编写单机程序来实现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运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它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集成。第三阶段是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来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组成模块与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若干个信息系统模块的集成。一般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经理信息系统以及组织互连信息系统五个部分。这些系统的成功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集成管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 它是为满足企业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系统,主要解决财务人员的手工记账和报表问题,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系统是以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和日常会计事务处理为主。通常按功能可以分为会计核算信息子系统和会计管理信息子系统。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以财务管理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以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程序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实时处理,从而实现对有关业务活动的控制功能。例如,对产品订购的管理,系统可以提示企业的经济订购批量是多少,显示出哪些产品库存已降至最低储备量需要及时订购补充。 (三)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交互式信息系统,它可以用来解决事前难以准确预测或者是随机变化的问题。一般说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其良好的交互性,使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一系列“what-if”分析,再运用不同的模型,列举可能方法,协助分析问题、估计随机事件的各种可能结果、预测未来状况等方式,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对企业财务风险起到事先防范的作用。 (四)财务经理信息系统 这种系统是一种将会计事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的高度交互式信息系统。它能帮助财务经理充分利用企业数据仓库,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数据的特征,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使企业的财务主管能够灵活、方便地从更多观察视角了解问题和机遇。 (五)组织互连系统 组织互连系统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本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自动流动,用以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等各个环节,以支持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不是—个单一的it系统,而是—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不但涉及个性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它是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例如并行的工作流程、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扁平控制模式等),对传统财务模式的工作环节、工作单位、工作步骤加以判断,并对逻辑关系、时间耗费、可否并行等进行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构思出能够最佳地完成统一工作任务或目标的一系列工作单位和环节,以求在质量、速度、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得到改善。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设置一个中心数据库。在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当采购系统、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有物资流发生时,中心数据库通过内联网自动收集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在企业外部,通过外联网或互联网,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组织建立起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资本市场、采购市场、销售市场的动态,做出及时的反映。这种协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管理者能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分析,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多变的市场环境。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依托的inter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容易被拦截侦听、身份假冒、窃取和黑客攻击等,这是引起安全问题的技术难点。其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再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导致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开发到硬件管理,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管理,从系统操作到文档资料管理,从系统环境控制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都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二是采用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技术,使在技术层面上对整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能够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许多原来无法逾越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因此,财务人员应该一方面研究解决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财务管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完成结合过程之后,要不断研究,发现解决信息化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系统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财务信息化论文:试论医院财务工作的信息化 医院信息化是指医院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采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充分开发、广泛利用医院的内外信息资源,实现医院运行全面自动化,及时地为医院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医院信息化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将医院的资金流、物流、智力流汇集成医院的信息流,然后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产生相应的管理决策信息,指导医院的经营和决策。所以,医院信息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数据的信息化,医院把原始的库存信息、费用凭证、采购凭证都以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计算机里,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满足随时查询的需要;二是流程的信息化,即把医院已经规范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和主观决策行为;三是决策的信息化,即把医院的经济决策各个环节的权限通过技术化手段确定好,保证医院经济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信息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早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就要适应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要求,医院必须实行集中式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很多医院财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医院管理者对财务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医院的领导对医院财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医院的财务工作只是作为医院的临床医技科室服务的辅助科室,医院的收入增加都是靠医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创造的,因此院领导只是重视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投入和对临床医技科室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医院财务部门的投入。有些医院为了节省开支,购买的财务软件功能很不完善,缺乏对医院成本进行核算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等有关功能,没有一个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理念。其实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涉及到财务管理的运作形式、组织方式等很多方面的创新,医院管理者不重视财务信息化,这项工作就很难展开。 二、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 医院财务信息化归根结底要以人为本,财务人员掌握信息化程度的水平决定了医院财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是财务信息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目前医院财务人员中既掌握财务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很多医院财务人员都是从手工记账模式过渡过来的,他们普遍缺乏电脑知识,虽然日常培训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但是相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还差距甚远。 三、财务软件功能单一、安全性差,无法为医院财务提供安全完整的信息化服务 医院财务软件的每一个功能模块的获得都要花费一定的费用,有些财务模块甚至价格很高,医院有时为了节约成本,只购买软件的一些单一功能。财务软件是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功能完善的财务软件能够促进医院的财务信息化进程。但是有些医院购买的财务软件由于价格便宜,功能单一,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不稳定现象,比如与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差、无故死机、丢失财务数据等情况时有发生,给财务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随着医院的发展,医院的财务工作越来越繁重,每天都有大量的财务数据产生,如果医院购买的财务软件没有网络安全功能和保密功能,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数据的泄露甚至丢失,这样就会给医院带来重大的损失。 正是由于医院财务信息化存在以上问题,因此必须引起医院的足够重视,针对问题采取措施,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医院领导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加大对财务信息化的投入。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处理系统能够帮助医院加强财务管理,合理控制医院支出,保证医院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这同样可以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医院领导要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大财务信息化中人、财、物的投入,使领导层的决策建立在更加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基础上,降低医院风险。其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将计算机处理和财务处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财务人员成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和维护者,通过交流学习壮大财务信息化的人才队伍。最后还要加强财务软件功能的开发,加强软件安全性。医院可以根据自身会计核算的需要定制软件的一些功能,必要时可以派财务人员参与软件的开发过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医院本身的需要。保证网络安全,购买正版杀毒软件,保证医院财务数据的安全,避免网络病毒的传播,做好软件的升级工作。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财务的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医院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更好的为医院的会计核算服务。 财务信息化论文: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的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人类开始了一个全新的以网络化为主角的信息化时代。财务会计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网络化掀起的技术革命中,财务会计软件也正处于由pc平台向网络平台迁移的技术变革中,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财务会计思想,那就是财务会计的信息化。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高度共事和深度利用,是核算型的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 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向基于网络应用的决策管理型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computeriz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发展。同样,笔者认为,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就是基金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管好、用好基金的必由之路。 一、基金的会计核算特征 基金会计核算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而不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基金会计核算的这一特征是由基金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所说明的内容是:1.基金既不属于政府,也不用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而是用于全体参保人员;2.基金财务会计工作首先是要对所有参保人负责;3.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开放性;4.基金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海量的数据;5.基金的安全管理及保障支付能力必然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应地,其对基金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子系统(以下简称“财务会计于系统”)建设的要求是:1.必须满足管好。用好基金,确保基金安全的需要。2.必须满足明细核算到个人帐户(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收入、支出、结余的需要;3.必须满足参保人员缴费情况、待遇享受情况的历史查询需要;4.必须满足安全、快捷、甚至实时地处理海量数据的需要;5.必须满足为政府部门制定社会保险政策提供预测、决策支持的对要;6.必须满足接受社会各方监督的需要。 显然,要做到这些,财务会计子系统必须与社会保险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业务子系统”)实现无缝连结、数据共享、互相支持和监督,并能提供决策支持。也就是说,基金财务会计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是由基金会计核算特点决定的。 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 社会保险业务从单位、个人参保登记到享受待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基金财务会计从价值方面核算反映基金收、支的财务状况,反映社会保险事业的管理工作成果,从而形成了社会保险业务部门和财会部门之间互相支持。互相监督的工作关系,并决定了财务会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两者密不可分。只有建立一套与业分子系统互联直通、资源共享、互相有效支持和监督、电子化数据处理,并提供预测、决策管理支持的快速、高效的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干系统,才能满足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 但是,基金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从一开始就是与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互相隔绝,不相往来。这与基金财务会计核算特点扼要相比,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首先,对于社会保险财务会计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只是部分地减少了会计人员记帐、自制报表的工作量而已。而对于大量的社会保险会计核算数据资料仍依赖人工逐笔输入,特别是成千上万张社会保险费征收、拨付单据的到帐处理仍需手工进行逐笔确认计算,并要在业务部门和财会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既重复劳动,又容易增加出错的机会,造成收、付信息的不真实。 其次,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本无法满足基金会计核算海量数据的需要。例如,《社会保险舍计制度》规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应按社会保险对象个人设置明细帐,核算每一个社会保险对象的个人帐户收入、支出和结余憎况。经办机构财务部门的总帐上不单独反映的,应以建立个人帐户台帐的方式,单独反映个人帐户的缴纳及积累情况。对于这些以十万、百万计算的会计核算数据,比如,参保单位的缴费数据,个人帐户的收入、使用、结存情况,离退休个人应付台帐等大跨度的历史查询,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也无法向有需要的社会保险对象提供开放性的信息查询需要。 再次,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实现财务会计与业务部门的相互监督。由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与社会保险业务干系统两者互不相通,财会部门无法监督业务核定的每一个单位、个人的收、付数据与会计收、付数据是否一致,而业务部门又无法监督财会部门是否按业务收、付数据进行收、付款处理。财会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无法监督,不能满足基金的规范管理需要。 最后,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财会部门级的系统,与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没有数据联结口,信息仅限于财会部门使用,电算化系统成了事实上的信息孤岛。财会电算化系统进行预测、分析时,无法取得业务数据的直接支持,直接削弱了财会电算化系统参与决策管理的能力。 可见,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无法满足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 三、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面所述,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决定了基金财务会计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信息化就是社会保险财务会对电算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一方面要向业务干系统的互联互通横向扩展,另一方面也要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决策管理纵向延伸,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基金财务会计的信息化。 (一)与业务干系统无缝连结,数据完全共享和高度统一 在网络运行环境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而是与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有着“血缘关系”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负责按照严格的数据生产流程产生基金应收、应付数据源,并存放在中心数据库。基金财务会计于系统则从中心数据库中完整地将业务子系统产生的应收、应付数据(表现为各种应收、应付台帐等),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供给外部关联单位,如银行、地税机关等进行收、付款处理,并负责将外部关联单位对数据的处理结果,如成功或失败原因等信息反馈给业分子系统。这个信息的反馈是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对数据的到帐确认处理来完成的。 从业务子系统到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整个数据处理流程中,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进行到帐确认时,只是将数据的到帐标识、到帐时间等更新到中心数据库的应收、应付台帐数据表中的相关字段,并从中心数据库的应收、应付台帐中直接读取相关数据,生成会计记帐凭证,进行会计核算。 从业务产生应收、应付数据的金额,到产生会计的核算金额,自始至终都没有人工的介入点,会计的核算金额与业务最初的数据源金额保持绝对一致。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通过共享一个中心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实现两者的无缝连结和数据的完全共享及高度统一。 (二)与外部关联单位的数据信息实行电子化处理 基金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涉及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经办机构、税务机关、银行、邮政、医院等众多部门。不但数据处理的环节众多,而且数据量庞大。其中,医疗保险的个人帐户卡注资数据、养老保险的离退休金社会化发放数据往往是以数十万、上百万计算的。要做到成千上万条数据处理得既快捷,又安全准确,靠人工传递、处理是绝对做不到的。在社会保险事业蓬勃发展,需处理的征收、拨付数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行电子化数据处理才是财务会计人员安全、有效、准确地处理数据和进行会计核算的惟一出路。 要实现数据信息的电子化处理,就要将财会部门需要对外处理的数据进行合理、细致的分类,然后按分类数据的处理方法提出相应的电子化处理数据程序开发要求,并与数据对应的外部关联单位约定统一的电子数据处理及结果反馈格式等,从而实现磁盘文件或网络电子数据交换。在成熟份电子化数据处理条件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银行、地税机关、邮局等外部单位交接的数据资料可以简化为一张软磁盘,一张汇总表、一张支票或进帐单。 另外,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可以与外部关联单位进行网上的实时数据信息交换和核算。实时交换应收、应付数据信息和核算征收、拨付到帐数据,不仅是为了提高社会保险设的征缴效率,缩短社会保险状的征收到帐周期、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足额和按时支付的必要技术手段,而且是社会保险制度内在的要求。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社会保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先缴费,后享受待遇。这也是社会保险制度得以存续的基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参保人持旧时,必须先确认参保单位、个人已经缴交了社会保险员,才可能准确计算其所享受的各项待遇。比如。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帐户注资额,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金额,失业救济金额等等计算都与其实际的缴费年限、徽记额多少直接挂钩。必须实时进行核算。记录参保单位、个人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特别是计算待遇当月缴费的实时到帐,才能准确计算其享受的待遇,最终解决社会保险待遇的实帐计算和支付问题。否则,在未见其缴费的情况下,就按参保年限来足额计发参保人的待遇,必然会造成基金不同程度的损失。 (三)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互相支持和监督,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毋庸置疑,基金无论是对参保人,还是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内部监督,是基金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基金管理监督机制的基础环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基金收支管理的主体,必须加强财务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形成财务和业务相分离的自我约束机制。但是,在社会保险收、付数据量十分复杂、庞大,以及数据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易事。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面对基金收支发生的海量数据,如何实现基金财务会计的实收实付金额、到帐标识、到帐时间与业务部门经办的应收应付台帐的金额、到帐标识、到帐时间保持一致,、防止重复、甚至虚假收入和支付的情况发生。显然,靠手工操作来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很大的困难,必须借助电子化监督。况且,社会保险收支业务,并不像一个生产企业般有看得见的生产流程、产品实物、产品数量等。业务部门又是凭财务部门对参保单位、个人的缴费记录来办理其社会保险待遇。只有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和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实现相互间的有效监督,才能有效堵塞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的漏洞。为此,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必须精心设计数据处理的应用程序;严格业务和财务会计的数据处理操作流程,使之环环相扣。互相监督。 具体来说:l、财务会计部门所要征收或拨付款项的应收、应付数据必须取自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形成的应收、应付台帐资料。2、财务会计部门对实征的数据和实付的数据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进行到帐确认和会计核算处理时,在共享数据库中直接取其对应的数据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也就是说,会计核算的收、支数据首先是业务办理产生的,其次是会计核算的每笔收支业务只能在共享数据库中取数 一次性生成会计凭证3、若有重复收、付处理,系统则自动会报警。3、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自动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的时候,将会计的到帐时间、记帐凭证号、财会操作人等信息反馈到共享数据库中,并能在共享数据库中查询到上述信息。4、业务部门通过统计报表的基金实收、实付金额与财务会计的基金实收、 实付金额进行核对和监督。其中,通过常设会计记帐凭证金额与业务数据应收。应付金额的唯一性的对应确认,是堵塞基金收支业务漏洞,实现严格的系统内部控制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进行应收、应付数据到帐确认处理时,直接由成功收付款的业务应收、应付台帐数据自动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另一方面,由纸质会计原始凭证创新出电子化会计原始凭证的概念。即,凡是涉及基金正常收付(指有业务应收、应付台帐)的会计记帐凭证,都必须附有一张电子原始凭证,列示该张会计记帐凭证的明细组成资料。这些资料是电脑直接在共享数据库取数生成,没有人工介入点。因此,如果会计主管审核某张会计记帐凭证金额的真实性,只要点击出该张会计记帐凭证的电子原始凭证查看便可辨别出来。再一方面,会计记帐的信息也会同时反馈到共享数据库中,业务部门可以看到会计部门在何时做实收实付处理和进行会计核算,或者收付不成功的原因,并对会计部门的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可以这样说,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金管理成败的关键;不建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管好用好基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基于网络应用 网络平台是基金财务会计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是基于社会保险机构局域网lan或内部网intranet的应用,并可向internet延伸。 首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总部本身要建有一套网络系统,包括中心数据库服务器 data-base server、应用程序处理服务器transaction server、web server等。数据和应用程序集中存放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总部各专用服务器中。 其次,下属分支机构通过宽带网、光纤网,或者是帧中继、拨号上网等方式与上级机构联网。下属分支机构财会人员可以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进行远程数据传输、查询打印、到帐确认、填制记帐凭证、记帐、结帐等并发操作。 再次,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还可以为 web server提供开放性信息,通过intranet接入internet,向外界可开放性的信息。例如,参保人员的个人帐户应收、实收、余额资料,参保单位的应缴、已缴、欠缴资料,单位和个人的应付待遇和实付待遇资料等。参保单位、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参保情况的网上查询、打印、对帐和办理有关业务等。 最后,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还可以与外部关联单位网extranet连接,如银行电脑系统、地方税务部门电脑系统(如果实行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等进行数据信息的加工、交换和查询。 (五)支持决策管理 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最主要特征是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信息的深层利用。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利用财务和业务各种历史数据信息,进行基金的收入、支出走势分析。找出基金收支的盈亏临界点,为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首先,要建立财务预测模型和财务预测功能模块。在定量预测分析法的基础上,按照财务预测的目的和项目,根据可利用数据信息与预测目的之间的数理和逻辑关系,建立财务预测模型,并据以组合成财务预测功能模块,通过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预测功能,而且可以进行反向预测。 财务预测功能模块有效运行的前提是比较全面地占有历史数据,要求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有足够时间段的历史数据。在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数据信息共享的情况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很容易从中心共享数据库中准确地取得各时期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参保人员年龄分布、平均缴费工资、平均缴费比例、征缴率,待遇享受人数、享受待遇人员年龄分布、平均待遇水平、待遇标准等指标数据。同时,人工可以输入必要的宏观政策变量指标和调整、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等。预测的结果包括输出预算报表、基金收支的未来走势、某个时间的基金收支平衡点、达到某个基金收支规模需要的社会保险缴费和待遇支付的政策措施等等。通过建立测算模型进行财务预测的好处是比较科学,避免人工预测的主观随意性,精确度较高。 其次,要建立社会保险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就是将财务分析的专门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程序化,系统地对社会保险财务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可以准确对基金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映财务管理、预算执行中的成绩、问题、差距,从而分析原因,掌握规律,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完整的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必须包括财务报表、财务状况说明书、财务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报告等内容。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可以输出社会保险各种报表,计算基金各种财务指标,提供各种一目了然的图形分析图等。通过财务分析模块,建立一套完整的基金财务历史指标数据库,随时为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提供决策支持的关键,就是利用财务和业务各种历史数据信息,建立合理的测算模型,对基金短、中、长期的收入、支出走势进行分析,找出基金收支的盈亏临界点,为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制定社会保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人为主观意志的决策行为。 四、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方案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信息化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技术人员根据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自主开发;一种是与专业财务会计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二次开发。 第一种实现方案,功能设置、操作界面等完全按财会人员的要求量身订做,应该说能够按照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进行开发。问题在于,一是多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进行自主开发;二是就算有技术力量进行开发也会因为经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程序实际运行不稳定,要经常进行小修小补,操作用户使用并不满意。三是在通用会计核算功能和操作界面的友善性上,更难以达到通用财务会计软件的性能指标。 第二种实现方案应该是最佳的方案。这种方案,在两年前还是不可行的。专业财务软件公司当时尚无法解决好通用财务软件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数据接口的技术问题。但是,现在一些专业财务会计软件公司已经解决了通用财务会计软件与大型数据库接口的技术问题,并在市面上推出了一些以“大型数据库技术”+“三层结构技术”+“组件开发技术”+“web技术”+“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的集团级网络财务软件,可以实现财务会计子系统与业务子系统的无缝连结和数据高度共享。无论是在功能的齐备性和性能的稳定性,还是界面的友善性方面都十分优秀。这些通用财务会计软件所缺少的只是与业务子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互相支持和监督的数据接口模块和实现支持预测、决策管理的方式。这些功能,则完全可以借助专业财务会计软件公司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和成熟的开发经验,通过二次开发来解决。通过二次开发,既能享受到通用财务会计核算的完美功能,又可以满足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特殊需要,是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最佳实现方案。 在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二次开发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好系统建设分析,按照基金征收、拨付业务和决策管理的需要提出正确、详尽的功能模块设计需求,开发好与业务子系统实现互相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业务数据接口处理模块,如,征收数据处理。社会化退休金发放、单位待遇拨付、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注资、失业救济金发放等等。通过这些数据接口处理模块,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才得以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互相支持和监督。 财务信息化论文:试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建设 【摘要】 文章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角度,结合当前煤炭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快速扩张的实际情况,提出信息化建设与集团财务管控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以全面信息化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现代化制度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基本框架,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财务管理; 信息化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煤炭企业通过整合、重组,规模不断扩大,下属企业增加较快,地理位置跨区域增加,集团对各地分、子公司经营管控的力度越来越强。现有信息化系统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存在财务软件与本单位信息资源应用与管理不能衔接,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和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同步进行,企业对下属分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不能及时有效地管理控制。为了统一规范,使整个企业的运营管理高效运行,满足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企业的现状下,建立应用软件系统统一平台。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问题,对于体制、机制创新的落实和又好又快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目前,煤炭企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加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改善是解决许多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这也是客观环境对企业的要求。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制定上下不一,预算管控难以到位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尚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及相配套的软件支持,整体的预算管理还处于简单化的方式。 1.集团同下属企业的预算认识不同。集团关心和需要控制的投资项目和财务数据同下属企业是不同的,作为某个具体的下属企业常常出于局部管理的需要,建立的预算管理数据难以被集团所使用,因此集团预算体系的建立必须是在从上而下层层分解和逐步细化的基础上。 2.集团监管力度及时效性不足。集团难以及时掌握各下属企业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单纯的资产监管模式或报表利润指标考核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在无法建立有效的集团预算体系下,事前缺乏计划性和预算编制,事中缺乏实时监控,事后审计监督也难免有走过场的问题,这将给集团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和风险。 3.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调查表明,目前条件下,集团各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受到内部控制、部门利益和业务能力等的局限,常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掩盖了下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二)数据归集时效性差,实时监控无法实现 煤炭企业现在应用的财务软件大部分为c/s架构,运行模式是每增加一个核算单位,就需要安装一套财务软件,各会计主体使用自己独立的服务器,数据分散,安全系数低,而且煤炭企业受自然环境制约,位置相对分散,c/s架构软件对财务信息的汇总核算、分析等工作,无法做到给领导层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而财务的实时临近、远程查询更无法实现。 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看,如何将所有下属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全面集中管理,为业务执行者、管理控制者、战略决策者提供协同办公的平台,也是当前煤炭企业应用软件无法实现的。 (三)重复建设联动性差,缺乏规划自成体系 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上的盲目性与建设中的短视行为并存,企业各单位和部门自行建设、小网林立互不联通。业务处理系统中的数据无法直接流入到财务软件中使用,即各系统间不能实现无缝链接,业务处理核算过程延缓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出现不同部门采集的同类数据存在差距的问题。随着集团企业管理级别的提升,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使局域网向广域网方向转化,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创造价值,是困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四)重投轻用资源闲置,重有轻管安全堪忧 目前,许多企业由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没有改变,已建成的网络使用效率低下。一些单位的领导仍然习惯于白纸黑字发公文、签意见,系统计算机往往当打印机使用。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综合处理数据尚需时日。 安全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专项经费,如果财务管理发展到通过internet实现多种远程处理和支持电子商务,这必然要求会计系统的进一步开放与数据共享,从而增加了安全控制的难度,信息安全、资金安全都将成为控制的焦点。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高起点规划,以实现集团化管理和协同财务为核心目标,积极稳妥推进,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集团管理水平,支持集团的持续增长,统一应用平台,集中信息资源,协同业务运作,强化控制风险,数据高度集中、确保数据安全、优化流程制度、实现集团管控,实现信息透明化、流程可视化、动作标准化、核算规范化。 (一)建立财务网络化系统 引入成熟的b/s架构财务软件,整个企业只需安装一套系统(总部建立子、分公司账套),下属子、分公司(客户端)只用ie浏览器即可登录本单位账套使用,无需安装该软件。集团企业可以做到实时透视及监控下属单位的经营成果,参与到各单位具体的核算流程,实时掌握经营过程中重大事项发生,适合煤炭企业跨地域发展和移动应用的实际需求,支持集团报表数据实时的编制、审核、汇总、合并,还能在授权的条件下实现内部交易核对、跨单位审核记账。 通过建立使用财务网络化,企业可轻松实现集中式财务管理,对所有下属公司、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操控全局,达到实时监控甚至事前控制,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集团能够及时对取得的财务信息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规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同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系统突破了异地机构的财务管理的空间局限,降低了高昂的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使企业从集团总部走向企业全部,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 (二)强化管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功能和水平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只有不断扩大实际应用范围,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涉及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它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无疑对各层级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有效避免信息孤立,加快业务流程的时效 通过使用网络化财务系统,可以实时跟踪企业各部门每一项经济业务,并从各部门直接采集所需数据,不仅缩短了会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财务和业务的协同,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彼此共享,而且还能从根本上改变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有效解决信息孤立问题,实现财务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 (四)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的职责任务 1.加强组织管理。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管理信息化整体建设之中,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紧贴财务管理工作任务,研究制定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在网络建设和运行总体规划指导下,依据技术标准规范使用和运行各自的业务分系统。 2.要分工协作。具体明确组织与指导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安全防护、使用需求,从而分清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职责和任务,避免政出多门、盲目建设、重复开发。 综上所述,煤炭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自身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决定着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配套系统,开发网络系统功能,推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时空界限,才能使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能和应用效益,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最大效益。 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摘要: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财务会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应该以企业流程再造(bpr)的理念为指导,借助会计信息化的有利时机,对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使会计业务新流程能更好地提供决策及有用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会计流程;流程再造;会计信息化 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在企业中得以应用,它彻底颠覆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思维,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的cfo应该在掌握先进的it理论并深刻理解it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流程再造的方法和工具,思考优化或者重组会计流程,制定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制定实时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正确和有效。 一、财务会计流程的定位 根据达文波特关于流程的定义,其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面向顾客,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顾客;二是跨越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子单位的既有界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业务流程,产生了大量的业务信息;财务会计流程获取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后,将信息提供给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利用会计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活动,对经营过程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财务会计流程的设计思想、数据采集效率、加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分析 第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理论基础落后。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必须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按照从金塔底端-层层向上的顺序进行,不可跳跃,使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各核算模块成为彼此独立的“孤岛”。 第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当某项经营业务发生时,传统财务会计系统只将反映该经营活动的一小部分信息作为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有用性。 第三,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不支持实时控制。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财务与业务相分离。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而不是实时采集,信息的加工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排序、过账、汇总和对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而非直接可用。 三、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流程再造(bpr) 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到信息化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流程分析与诊断。在进行流程重组之前,需要对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和诊断,以确定重组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流程分析与诊断是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做出诊断。 第二,流程的再设计。在流程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的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流程再设计不是照搬手工流程,而是应该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响应。 第三,流程重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组织的调整、人员权力和地位的改变、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流程重组的成功实施会带来业绩的巨大进步,但若实施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危害。 四、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第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完整统一的标准。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应能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无纸化和标准化。 第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消除不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应用流程再造,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财务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处理。在优化了的财务会计流程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将经过确认的单据保存在业务单据数据库中,通过财务会计一体化it模型将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记账凭证,并保存在记账凭证数据文件中;但企业需要生成相应报表时,通过报表生成系统从共享数据库文件中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报表。 第三,打破顺序化业务流程,实施“事件驱动”。“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人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第四,应用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构建财务一体化流程,需要借助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自动将业务单据转化为记账凭证,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事件接受器、凭证模板、生成器和实时凭证。 第五,将控制机制嵌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实时控制策略。一方面,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控制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系统)。在初始设置时,财会人员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事件接受器接受事件信息,控制器根据数据库中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准则,自动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格性进行判断,从而支持实时控制。另一方面,将财会人员嵌入经营活动过程,使其发挥实时控制作用。当经济业务发生时,财会人员利用管理软件提供的信息判断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并对经济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抵御经营风险。 财务信息化论文:浅析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探讨 【摘要】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通过建立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达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利于解决目前集团内部资金分散、考核不力、信息不对称、控制力不强等问题,有助于企业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集团控制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企业财务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应用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一体化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集团化道路成为煤炭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在企业集团化过程中,寻求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应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依靠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显然不能满足大企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来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政府及出资人的要求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及经营分析行使监督管理权,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全面掌握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高效监管提供了条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国资部门对企业提出的要求。 (三)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随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并购重组企业的增加,原有单一企业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集团化企业的管理要求,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强化管理手段、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课题已经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如何利用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完整的管理决策信息,成为公司目前的主要任务。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平台 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手段,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计算、传输、汇总、分析功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及时的财务管理信息而建立与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将通过建立集团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团与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使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达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有利于解决目前集团内部资金分散、考核不力、信息不对称、控制力不强等问题,有助于企业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集团控制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企业财务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 (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财务管理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财务预算、会计核算以人工操作为主,受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计算机的运用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开始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辅助会计核算,预算编制及管理仍以人工劳动为主,计算机仅作为辅助计算工具。由于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核算要求和软件标准,各单位使用的核算软件差别较大,兼容性较差,同时网络技术落后,不仅不能实现集团公司与其他核算单位之间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甚至不能完整地满足单一法人的独立核算体系需求。第三阶段,国家在企业范围内执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集团公司借这个有利机会对各核算单位的电算化系统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计算机硬件标准、统一采用成熟的核算软件,基本满足了各单位独立核算的需求,同时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报表汇总和合并。第四阶段,在先进的网络技术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集团统一的财务核算基础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了集团与子分公司之间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除能满足单一法人的独立核算体系需求外,部分支持集团公司的多层次组织结构体系核算要求,具有初级的集成账务管理体系和报表汇总和合并体系。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高标准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比较仍处于低水平运行阶段。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其优越的性能和快捷的特点,但随着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管理与信息化系统脱节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保证,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企业制定了资金集中管理办法,严格规定各所属企业资金的适用范围和支配额度,并将各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但资金的使用效果一直不尽人意。预算外支出、资金沉淀的现象依然严重。原因主要是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资金信息不能实时掌握,对下属企业的资金质量及运行情况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导致集团内部“存”“贷”两高,财务费用的居高不下;资金在集团内得不到统筹使用,有的企业资金存量大、需求小;有的企业资金存量少、需求大、资金利用率低下,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 2.预算管理的标准与信息化要求脱节 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可以使经营决策科学化、工作任务目标化、目标管理细致化。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多数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进行预算管理的培训学习,预算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底子薄、起步晚,目前预算管理的水平依然十分低下。对预算编制、预算控制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管理手段落后造成的考核指标不细,控制执行不严,监督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快速发展。随着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完成,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将十分迫切,建立煤炭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十分必要。 3.财务与业务“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受传统企业管理的影响和信息化系统的局限,企业财务与统计、营销、采购、生产、行政、人事等部门在处理各自业务时平行运行,没有统一的数据库和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财务数据和业务信息不能共享,存在数据冲突和截止性差异现象。 (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问题分析 1.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引起的资金管理困难 目前煤炭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基本建设与生产经营齐头并进,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所使用的资金是多渠道的,有自有资金、股东资本金、银行借款等,银行借款有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有短期流动资金借款,还有通过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向其他银行融入的资金,由于各银行对所借出资金都有监管要求,资金不能汇集一户管理。多渠道融资导致多头开户,造成资金集中管理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较为困难。 2.预算指标确定困难 煤炭企业的主营业务是煤炭采掘与加工,属于高风险行业,由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预算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式管理水平上,同时受国家煤炭政策、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公司对预算管理很难做到指标精细化、目标细致化,影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1)煤炭产量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 由于地质构造、瓦斯涌出、构造水涌出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存在,煤矿生产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炭产量波动较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尽管企业在预测年度产量时考虑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但预测的产量与实际产量仍有较大差异。预算与实际结算数有一定的差距。(华晋公司沙曲矿煤炭产量) (2)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煤炭价格出现阶段性变动的次数非常频繁,有的阶段价格变动幅度相当大,尤其是近三年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煤炭价格的变动更加频繁,预测更加困难,企业只能依据历史平均价格来测算的年度经营情况,结果往往是预测数与实际数差异较大。例如:华晋公司2007年,年初预测全年平均精煤售价为680元,实际为980元,差价为300元;2008年预测价为909元,实际为1272元,差价为363元;2009年预测价为 1 000元,实际为1 078元,差价为78元。 (3)信贷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信贷利率作为经济调控手段,其变动比较频繁,从2006年4月28日至2008年12月23日央行对人民币贷款利率调整13次(五年以上贷款利率变动浮动最小),2009年底5年以上贷款利率为5.94%,2007年底的同期贷款利率为7.83%,按煤炭企业2009年底借款额40亿元计算,利率变动引起年利息的增减变动金额7 560万元。利息的较大变动给企业当期损益和固定资产价值带来影响,煤炭企业目前处于扩张期,固定资产借款金额较大,利率变动为编制精细化预算方案增加了难度,同时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增加了难度。 (4)安全措施投入的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在安全隐患治理方面准备的资金较多,但由于在煤炭生产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安全因素,为治理隐患所作的资金投入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华晋公司2007年安全费用提取7 631万元,实际支出7 190万元,增减变动额为441万元,2008年,安全费用提取13 514万元,实际支出4 185万元,增减变动额为9 329万元,增减变动额度较大。 (5)产业政策因素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国家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治理,增加了煤炭开采的费用征收种类和额度,同时为了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出台了资源整合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直接带来的是煤炭生产费用的增加,产业政策的调整没有终点,这为企业的经济预测增加了不确定性。 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案研究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目标 结合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总体目标应该是从管理方式上,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彻底解决传统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一体化、集中办公的问题,使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相通,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活动协调同步,最终实现财务与业务资源配置最优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构建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在同一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实现实时的远程财务信息共享,实现子企业与集团各层次报表的汇总和合并,提高财务监控能力。二是构建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解决资金沉淀和短缺并存的问题,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解决网银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对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筹集与运用监控,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企业的资金流向,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三是建立严格、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实现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监控与分析和预算考核等业务协同,实现预算体系和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全过程监督预算执行,保证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四是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分析企业财务活动和理财环境,通过预警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现在或将来可能存在的财务问题和财务危机,提前制定防范措施或实施整改方案。五是建立完整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和效绩评价体系,强化企业管理和业绩考评的功能。六是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合理使用,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二)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路 1.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这与快速发展的现状极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对煤炭企业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煤炭企业在管理方面必须有一个较大的突破。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首当其冲。造成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发展滞后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念问题 在公司管理者意识中,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虽然不可缺失,但也仅仅是生产的“陪衬”,他们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上下功夫。这也是目前系统滞后的主要原因。 (2)制度问题 财务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生产经营、物资供应、产品销售、人事劳资、计划统计等诸多生产单位和机关部门的配合。财务管理的好坏不是财务部门一家说了算,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用必然要牵涉到这些部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各部门在相互配合上有不协调、不合作的情况,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3)权限问题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完善后,公司经济信息在系统上将有一个全面细致的反映,对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件幸事,但对各生产单位、机关各部门来说,其既得权力受到了挑战,因为信息的公开使其重要性降低,再无“秘密”可言,所以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完善方面积极性不高。 (4)素质问题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后,能实现哪些功能,能完成哪些工作,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减轻多大负担,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好多管理人员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好多人已经习惯了一种工作方式,担心换种方式,自己不适应,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还有好多人有吃“老本”的思想,不学习,不进步,跟不上时代,拒绝新事物。这都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的因素。 2.解决办法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完成这项工作必须有一个稳定的长效机制,有一个强势的领导机构和执著的专业人员,它还需要公司各阶层、各所属单位、各部门共同协调配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成立领导组,由公司高层领导这项工作。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是工作思路的变革、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的变革,他对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进行部分改变,对传统观念、传统习惯形成冲击,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需要强力的领导机构推动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实施需要足够的财力保证,高层的参与不仅能保证公司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保证对完成此项工作所需资金的安排,还能保证机构和专业人员的配备。 (2)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经途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公司信息化系统的主要部分,由于其专业性强,实施过程复杂,必须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由专业人员按预定方案建立、实施和完善。 (3)制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实施的长期规划和具体方案,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结合实际,充分考虑企业管理变革的承受力,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充分分析、研究业务需求。规划还必须体现企业的发展要求,具有可扩展能力,以适应企业未来的变化,适应不断拓展、细分和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方案实施要明确实施内容、时间节点、达到的目的,并对各阶段实施效果作出评价。 (4)持续优化、全程培训 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机会,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机会优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企业长期的工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观念,提高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企业要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的机会,造就一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建议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财务管理要求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平台,其发挥的巨大作用越来越不可估量。笔者以财务管理理论、信息化控制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企业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将逐渐显现,企业领导层将通过准确的财务信息作出决策,引领企业的发展。 二是企业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使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达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强化了企业财务控制力,降低了财务风险,同时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是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掌握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时跟进、缩短距离。 四是注重财务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保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务信息化论文: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研究 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是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是对集团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提升集团竞争力的战略思考。本文就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原则和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是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子系统,其投资大,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如果不事先进行认真规划和充分准备而匆忙实施,有可能无法支持集团企业的业务与经营活动,甚至对集团企业实现未来的信息化战略产生严重制约。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规划原则。集团企业信息规划的整体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集团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覆盖了集团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地搞单项计算机应用,在选用技术时应有全盘考虑,力求信息集成与过程集成,以获得综合效益;在全球化市场中必须同需方和供方密切相连,供货商和用户的信息要纳入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2 阶段性与扩展性结合原则。应分阶段选择实施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同子系统,认真分析集团企业的战略与信息技术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集团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此外,在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时要留有余地,做务实的牵引,不能追求大而全,要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集团企业管理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为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不应成为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桎梏,要能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 3 客观性需求原则。在规划时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集团企业现有的流程处理和业务需要,制定出适合集团企业发展的信息化规划,不能一味追求先进技术和最新版本。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大体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集团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明确集团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战略,包括明确信息化的内涵和信息化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评估公司的信息化能力现状,包括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员的能力;评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架构,包括平台,网络、应用软件、流程,数据和架构;按照集团企业未来发展对信息化能力的需求,确定信息化能力差距和信息化能力发展蓝图。 从管理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汇报体系,岗位设置,技能分类和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信息化管控模式,如相关信息化制度,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投资决策程序,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变革管理和培训。 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的内涵,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集团企业现状分析。首先,通过对集团企业战略的分析,明确集团企业的发展目标,需求以及各个关键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其次,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最后,分析集团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应用规模,应用层次和人员素质等。 2 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制定战略是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力争以适当的规模,成本做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根据集团企业的战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财务管理的动态螺旋式递进,明确信息化在实现集团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起草财务管理信息化指导纲领,作为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条例。最后,制定信息化目标,即集团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3 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在制定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基础上,集团企业需要进一步设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一般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架构应包括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开发架构,技术架构和操作架构等基本内容。 4 拟定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标准。为了有效规避,减少风险,在严格遵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集团企业必须拟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的各项标准,如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和流程标准等。标准的选择应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顺序依次执行,使建设的财务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5 确定实施的财务子系统。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和总体架构,统筹兼顾,评定财务管理信息化任务的优先顺序,确定具体实施子系统。明确每一个子系统的责任、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协调和配合。确定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在做好规划后,还要注意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平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规划与实施必须要与内外环境相适应,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掌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需求。集团企业的需求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由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简单的会计核算处理,还是进行集团财务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都应从集团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着手。 2 明确财务管理信息化所处的发展阶段。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面向事务处理的信息化阶段,面向系统的信息化阶段和面向决策的信息化阶段。就整体而言,我国目前集团企业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与国外先进集团企业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为此,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一般应以第一阶段即部门内的信息化作为初期目标,成功实施以后再推进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难度比较大,需要建立集团企业战略级的数据中心,使得信息可以在整个价值链上流动起来,这牵涉到整个供应链上集团企业的全面协同和价值匹配。 3 必须获得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和重视。最高领导层支持和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对于集团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尤其如此。首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需要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和重视。其次,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对部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或者优化,这需要进行部分权力重新配置和分配,没有最高领导层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最后,只有获得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和重视,才能保证必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资金预算。整理 财务信息化论文: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文件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而对水利建设工程来说,资金投入量的增加、资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水利项目建设的繁复性都对水利建设的财务档案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财务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作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能够有效推动财务组织参与到项目全方位管理之中,并达到节约建设投资的目的。从这一角度而言,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越深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及其财务管理工作也就越要逐步健全和完善。而且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水利改革发展形势等的影响,财务管理需要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然而,在当前整体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宏观背景下,水利财务预算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务工作难度和强度也逐年增加。所以,随着财务工作范围的拓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改进财务档案管理手段和提高管理效能的问题迫在眉睫。而建设电子财务档案,实现财务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既是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也是搞好水利工程建设财务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 (2)信息化档案彰显优越性。首先,将财务文件档案转变为电子信息,即电子介质的财务档案后,可以存储于磁盘、光盘及移动设备中,这种虚拟数据模式下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数据资料在携带、传输及使用方面都更加方便灵活。较之传统的财务档案,《财务文件汇编》等,电子财务档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较好地适应高数据量的财务档案的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电子财务档案易于修正、复制和重置,便于纠错、携带和传递;电子财务档案的存储形式多样,既可以存储于软盘、硬盘、光盘中,也可以打印输出到纸质材料中。另外,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当前数据统计分析的软件很多,以信息化方式存储的数据便于计算、分析,能够方便、快捷获得所需结果。而且,财务档案信息化后,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交流,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无纸化查阅等目的需求。这样既节约了办公成本,避免了原始档案由于频繁翻阅而带来的磨损,还有利于专业管理,便于档案资源的统一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财务管理的问题及解析 (1)财务管理不够严谨规范。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部分单位财务人员配备不足或业务素质不高。一些单位尤其是机构较小的单位由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担任财务人员,或者由于编制等原因兼职、财务外包情况较多,造成会计处理不当,账目混乱,甚至引发机密资料外泄,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单位,领导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质量不重视,只设一位报账员,而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也就更谈不上规范信息化的建设。其次是项目执行管理与财务管理程序矛盾重重。有些水利工程项目,其内部制定的管理办法与资金管理职能部门在中央投资计划指导下所编制资金管理办法存在冲突,往往使得项目法人具体执行为难。某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管理中不注重自身规范性,甚至在监理、施工、建设管理等环节出现“同体”现象,这既给建设项目违规使用建设资金提供了温床,也对工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等实际工作造成极大不便,直接影响账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日后的信息化处理埋下巨大隐患。 (2)财务信息化管理流于表面。随着电子化逐步取代纸质化后,电子财务信息的数据整理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单位的纸质会计财务档案在整理、装订时类别不清,更新不及时,往往导致数据统计不够权威和有效。转化为虚拟数据库后,许多部门仍存在资料管理低效的问题,数据冗繁和重复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信息化后的财务状况提效有限。其次,财务信息化不能促进科学化和准确化。目前很多单位,为谋求更大利益,面对客观的数据往往随意操作,篡改数据,例如在处理债权债务时,将收入挂债权债务账户来偷税漏税等,将信息化引导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扭曲变形,因而信息化程度还不到位。 3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策略 (1)信息化意识的培养。首先是部门领导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重视意识的培养。这要求水利建设部门的领导团队本着对国家负责、对集体负责以及对个人负责的态度,重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相关内容,即“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提高水利基建财务人员信息操作水平;严格财务、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在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是工作主体,要想适应现代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的发展,自身要有信息分辨和处理的素质,需要专业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确保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发挥实效。 (2)信息化制度的完善。健全和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打造规范化信息处理体系。首先,健全财务报告分析制度。财务会计报告是一个单位的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报告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运作。财务会计报告的关键是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能满足对外对内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可以借助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精确性和完整性来保障财务报表的分析报告质量。其次,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对纸质财务档案的管理要求,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管、调阅、鉴定和销毁。电子信息性质的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也要制定并遵循管理规定,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规范化。最后要规范核算制度,健全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依据国家统一管理办法,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监控体系。监督措施应能发挥实效,监督内容应包括预算的编制、物资的采购、资金的结算、财产的管理等诸多方面,要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力图消除会计监督的“死角”。 4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战术 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信息规模、信息服务等。在具体实践中,应围绕建设质量的高标准,把财务信息管理基础部门工作与改善水利事业单位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水利事业管理和发展的信息化、现代化。 (1)及时采集、整理和挖掘动态数据信息,完备数据库资源。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源头,是进行其他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基础项目建设的前提。传统的档案大都以纸质为载体,管理烦琐且费时费力,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向数字化档案管理转变是首要特征。未来的财务档案室就是财务档案的数据采集源,是数据存储、管理、查询、检索、传递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基地。数据库的建立、数据的录入和管理、隐含信息的挖掘,使完备数据库资源达到要求。财务档案信息内容须分类建立子库,如固定资产管理、预算及核算、债务管理等若干基本数据库。还可以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建立各系列问题解决方案子模块,引导数据库建立的优化和升级。 (2)加强财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确保档案使用的实效。档案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档案信息在传输、分析上的便捷,极大地提升了档案材料的利用率。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是建立完善的财务档案信息网络的基础准备。将财务档案网络信息化处理后,既可以将财务会计文档、文件直接进入或转换进入档案数据库,这样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重复录入工作,也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同步性。由于水利建设工程中财务信息量大、保障要求高,仅凭有关人员的经验来处理问题还不够,必须引进并参考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相关辅助决策系统。 财务信息化论文:浅析信息化使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成为可能 【摘要】 随着企业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必定由核算与管理控制为重点的管理职能模式,向着决策支持为重点的管理职能模式转变。换言之,我国企业要想成为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决策支持必须且一定要放在财务管理的核心位置上。然而职能的转变如何实现,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职能的转变,当前应该从何处入手适应这种转变都是必须认清的问题。文章对此作了初步的讨论,认为,信息化是实现职能转变最有效的工具与基础,提高交易处理职能效率和质量是切合实际的转变切入点,财务人员的意识和能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 【关键词】 财务职能转变; 决策支持; 信息化; 交易处理效率; 质量 众所周知,财会管理的职能就是对企业的货币资源实施管理。有资料显示现代财务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要求财务人员从四个方面提供会计信息。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然而,财务管理水平是由财务人员对各类财务管理职能分配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决定的。据统计,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中,交易业务处理约占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66%,管理控制占16%、报表占9%、决策支持占9%,这些数据反映出核算工作是我国企业的重点工作。而目前国际大公司在财务管理各职能之间的分配比例为:交易处理22%,管理控制18%,报表10%,决策支持50%。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1997年的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34%(n=300)的cfo把决策支持作为优先拓展的功能,未来3年将有74%的cfo这么做。而注重控制、报表和交易处理的cfo则从过去3年的69%下降到26%。由此可见,早在15年前,国际上多数企业就已经关注财务职能的转变了。 由此看来,伴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与成长,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职能的重点由交易处理转向决策支持。对于 三、信息化是决策支持的基本保证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的企业中,决策正变成一种常规性的工作,几乎每个管理者(包括知识工作者、经理以及专业人员)或多或少已成为业务决策者,或者在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动的、令人大开眼界的作用。现代管理中,正确地做事已经不能称之为管理了,能称之为管理者的人一定是能做正确的事的人。按照德鲁克所说,做事之前需要决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决策活动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无论在企业的操作层面、业务运作层面,还是在战略方向性的高级管理层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决策活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决策或决定多是通过博弈方法产生的,而博弈方法的基础就是信息,建立在完整信息基础上的博弈是最可能达到管理目标的。因此,信息是决策的基本保证。 从信息提供的角度说,财务职能对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企业内部来看,财务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核算出业务执行的效果和业务执行后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而现代企业管理更多的是通过业务进程中的产品、地区、部门以及人员的动态信息,比如库存现状、销售现状和可能发生的资金流向等,来决定调整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由于各个业务职能、业务过程都与财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财务是最有可能收集这些动态信息的岗位。从企业外部来看,财务部门是与客户、资本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直接纽带,他们可以更便利和更快地收集到客户需求、政策变化和资本走势等动态的信息。 所以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与业务运营部门融合协调的模式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财务人员意识和能力是实现职能转变的前提 以上所述的信息化使财务职能转变成为可能,但能否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有没有能够驾驭信息化工具的人。这里所说的驾驭并不仅仅是会使用电脑以及软件,因为计算机仅仅是一个“机械白痴”而已,能够将客观的现象转变为可以分析和度量的数据才是真正的驾驭,将事实转变为数据的过程才是更高阶段的信息化,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支持。 在信息化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对企业财务人员来说,日常的业务处理对企业已没有增值的价值,决策支持能力的培养是企业新时期赋予财务人员的使命,也是财务人员的贡献之所在,这就对现代财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职能转变的趋势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技能,更需要具有商业运营的智慧和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既能够完成日常的财务数据的整理,又能够对业务事实进行综合量化加工,并且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实时的数据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信息转换意识、数据加工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会计人员会成为新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各大企业的宠儿。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财务人员应该也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竞争力,成为新一代为企业真正作出贡献的有效管理者。 五、有效实现财务职能转变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现代企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财务职能一定要转变。但是,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一项一项改善的积累,经过比较长期的过程逐步实现。以笔者多年在国内企业工作的经验,目前 财务信息化论文: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引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路程,如今财务信息化已经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厂商竞争有序的一个民族软件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20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先后部分或全部实施了财务信息化,有200多家厂商经营财务信息化相关业务,有720万财会人员参加了财务信息化操作培训。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普及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迈上了新台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财务信息化的通用普及型阶段向高端专业型阶段转型。这个转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企业需要怎样的财务软件以支持这一转型?这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财务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1、记帐型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国财务信息化记帐型时期。 1978年长春一汽首次将计算机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真正开始。80年代初期,不少单位已经在财务信息化领域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显著特征是用计算机进行帐务处理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财务信息化的记帐型时期。由于计算机对财务数据计算速度快、准确性高,财务信息化将财务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传统的财务工作获得了一次真正飞越。但是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仅仅是模仿手工记帐,其触角并未伸及各单位的业务核算,无法体现财务信息化在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核心地位。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功能主要为记帐和会计报表生成;(2)数据库主要是dbase等小数据库;(3)应用部门主要是会计部门;(4)软件的流程规范性差。 2、核算型时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财务信息化核算型时代。 8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个商品化软件“先锋”问世,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向成熟,随后“用友”、“万能”等财务软件相继推出,使我国财务软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断旺盛的用户需求以及财务软件厂商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倡导,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越来越朝纵深方向发展。1989年,财政部制定的《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促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规范性越来越强。软件厂商的商品化财务软件集合了广大用户的普遍需求,其功能大大加强,财务信息化已经由简单记帐朝业务核算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显著特征是:(1)除越来越规范化的帐务处理外,财务软件已经在工资、固定资产、收付款、成本等业务核算方面功能性越来越强;(2)数据库除dbase外还包括了foxbase、foxpro等;(3)主要运行在dos操作系统上;(4)以单机应用为主;(5)仍然没有涉及会计核算以外的财务管理内容。 3、管理型时期-90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型时期。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引入国外mrpii管理思想蔚然成风,我国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开始按照mrpii的模式开发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1998年6月26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八家会员单位在奥林匹克饭店联合召开“全面进军企业管理软件领域”新闻会,从而吹响了我国财务软件厂商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全面进军的号角。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进军,简单的财务核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老牌软件厂商“用友”和这一时期崛起的“金蝶”,都在“突破传统核算、迈向全面管理”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财务软件开始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的一部分,与采购、销售、车间管理等管理领域有机结合;(2)数据库由access向sql server 逐步转移;(3)操作平台以windows 为主;(4)网络财务成为主要应用模式,(5)技术结构由f/s(文件/服务器)型向c/s(客户/服务器)型继而向b/s(浏览器/服务器)型转移;(6)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仍然不能支持联机分析、电算化审计,同时不能真正做到海量数据管理和会计国际化的趋势。 二、传统财务信息化的特点 我国以前传统的财务软件,无论是记帐型、核算型还是管理型,本质上都属于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于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使我国传统的财务软件具有一个显著特性,那就是“单一”,主要表现在: 1、功能单一 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记帐型发展到核算型再发展到管理型,功能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面前仍然显得功能单一,基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思想的财务管理得不到有效支持。财务软件能否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关注焦点,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绿色会计等许多领域的空白点等待填充。 2、技术架构单一 90年代末,财务软件由f/s技术架构转向c/s的技术架构,使财务软件技术有了一次大飞跃,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又使b/s技术架构的财务软件成为客户首选。但是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的财务软件,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例如:c/s架构安全性高但无法远程应用、b/s能广域应用却存在安全性和速度等问题。单一的技术架构难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 3、基础数据库单一 我国财务信息化一直以来强调的是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和财务处理程序的信息化,对于电子化之后的财务数据并未做精益分析,对财务处理工作也很少做历史性回顾。财务信息化满足的只是现时的财务数据管理和财务处理工作的要求,因此财务信息化选用的基础数据库大多是通用、价廉的sql server 、access等中小型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库构建的财务信息系统并不能支持财务、特别是集团性财务在海量数据管理方面的要求。 4、操作平台单一 microsoft 的windows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主要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目前大部分财务软件都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由于其界面美观、操作便捷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是却在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不尽如意。仅仅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财务软件无法克服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原有缺点,也不便于财务数据在不同操作系统用户之间的交流,操作系统的单一性成为制约这类财务软件性能的重要瓶颈。 5、界面语种单一 我国企业的“内向性”使其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上缺乏经验,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内、经营管理大部分在国内、人才大部分来自国内,导致财务信息系统只要符合中国的经济文化习惯即可。财务软件语种的单一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法便捷地使用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对我国企业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带来障碍。 6、支持的会计制度单一 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长期以来面对的是处于同一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信息接收者,企业如果需要发送应用不同会计制度编制的凭证、帐簿、报表等财务信息,只有通过手工换算的形式来实现,无法做到在同一套财务电子数据内依照不同的会计制度生成不同的财务成果乃至比较财务报告。我国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对会计制度支持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企业和政府对会计信息多元性要求,使企业财务数据在不同会计制度下的比较分析非常困难。 三、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我国的财务信息化和财务软件应该具备国际通用功能。目前国内个别软件厂商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直以技术见长的博科软件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体现平朴务实风格、追求管理和谐境界的博科软件,其o9财务管理系统在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宣传行为的前提下即获得了不少高端客户的青睐,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有明确需求。以目前国内成熟的财务软件为参照来分析,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与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相比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功能多元性:支持erp、crm、scm与电算化审计等 财务软件不是就财务而财务,而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与erp、crm、scm、hr等方面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提供kpi(关键表现指数)信息和审计线索。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是全球一体化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反馈中心,是企业国际化营销、制造、人力资源配给的综合经济反映,是国际间财务监管有力支持工具。 2、技术结构多元性:c/s 与b/s共存 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突破c/s和b/s的各自缺陷,以b/c/s的多元化技术结构建立混合应用模式的财务信息系统,兼顾系统在安全、灵活、开放、速度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xml网络协议是技术结构多元性的基础,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化财务信息移动交换和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下,新兴的蓝牙技术和网格计算也将逐步运用到财务软件系统中去。 3、数据库多元性:大型数据库支持 db2数据库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卓越性能,以及真正的海量数据吞吐功能,成为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的首选数据库,同时oracle、sybase、informix等大型专用数据库被广泛应用。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数据库,而是可以任意挂接各类数据库。财务软件基础数据库的多元性功能,对已经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企业来说,不必为了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而重新购买数据库,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财务软件的系统适配性,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企业投资。 4、操作平台多元性:跨操作平台 财务数据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种操作平台,使不同操作平台下的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已经成为财务软件用户的迫切需求。同时财务数据自身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不但能够运行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还可以同时支持unix、linux、os/400等操作系统。操作平台的多元性不仅使财务软件突破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瓶颈,而且使财务信息的交换和利用非常便捷,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对财务信息系统的需求。 5、语言界面多元性:多语种支持 语言国际化是财务信息国际化最直接的体现,多国语言支持使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财务信息系统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进行沟通,特别是对于跨国性企业和国际间的合资企业来说,语言的多元性是面对wto的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必须具备的要素。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语言界面的多元性,不同于各种不同语种的软件版本,而是能够做到在同一版本的软件里多语种即时切换。 6、会计准则多元性:支持国际会计准则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的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汇率、多币种核算,即能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中式”财务报告,也能按照西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西式”财务报告,甚至是中西混合式财务报告。财务软件支持多元性会计准则这一功能,有利于财务信息接收者立足于不同的会计环境,评价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 结语: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上面临着巨大变革,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承载体,也将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而变革。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精益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企业在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时,那些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成为首选。预计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会将原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升级为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这一时刻的来临,将会促使我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抓住市场先机的软件厂商会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界的佼佼者。 财务信息化论文:对于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探讨 【摘要】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软技术,从管理理念、制度创新、统筹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实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使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重要意义; 途径; 完善机制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推进和深入研究。 一、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作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 从经济决策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指导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过程控制,从而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促使企业履行法律的义务,维护正当的经济秩序的功能。会计信息对于现代社会的可用性已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可用性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条件。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的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二)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大公司的先进管理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而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母子公司之间对集权与分权的认识难以统一,过去一味强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三)消极保安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安全问题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瓶颈,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因为担心网上业务处理有风险而将其束之高阁,仍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和有纸化办公,久而久之,信息化网络建设就成了摆设。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采取常见的规避风险措施外,就再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将很好的办公网络系统闲置,最终影响了财会人员使用网络的积极性。 (四)管理软件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开发具有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样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没有本企业的特色,而且目前市面上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分为两类: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十分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加之相互间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考虑软件的通用性。企业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产品使用,就不得不面临上述的困难局面。 (五)提高操作人员技能,降低运行安全系数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掌握财会知识,还要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度。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大部分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及掌握使用网络的管理。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企业一般在遇到网络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于外界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国家和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统一会计核算流程 煤炭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或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办法等,对企业现行的资金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损失确认、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同时,通过统一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和编制标准,明确不同制度或准则间的调整转换模型,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运行状况。 (二)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供产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三)构建高效有序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煤炭企业应当在本集团范围内建立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或企银互联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企银互联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对全集团的资金筹集、划拨、运用等方面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并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 (四)建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强化财务的控制功能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预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预算控制管理模块要能够支持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并通过与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有效实现预算控制、分析和预警功能。 (五)实现完备的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决策分析功能 在财务信息实时、准确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多种数据查询和决策分析,集团总部能通过该系统对各子企业财务信息实施跨账簿、跨企业、跨年度、跨期间的查询,确保集团总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通过加快分析周期和频率,更好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六)实现职责分离、支持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转 财务信息系统必须完整地体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关系,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关键科目的关系,使内控操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信息化;财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职责分离的要求,在功能上支持企业内审工作,可以随时查询内部控制事项的执行情况及检查的结果,以便集团公司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充分评估整个集团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 (七)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操作一体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核心模块建设的同时,各企业还需要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功能列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即将财务管理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要及时反映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业务活动的信息,并通过系统实时进行核算,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四、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二)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网络技术问题,而是要以建立企业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企业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持,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账务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进行布置安排,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创新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有计划、有步骤,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分财务、物资、生产、销售等项目管理的顺序分阶段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资金流向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规范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工作制度,是现阶段大型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适应现代集团公司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子分公司的监控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大中型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多,会计电算化随之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对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会计电算化仍然照搬手工会计流程,致使其存在信息及时性、相关性和共享性不足的缺陷,阻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所以,对企业会计流程进行再造突显其必要性。本文对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及其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计流程再造 企业 财务信息化 会计核算 一、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 企业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流程再造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根据用户需求对原有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整合、简化和优化,进而改变信息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方式,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信息生成与使用交互的一种新型会计业务流程。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实施集中化财务管理。会计流程再造为企业实施统一的财会制度和财会工作流程带来了契机,通过在线生成记账凭证、集中自动划转资金、协同处理财务和业务,使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信息使用者可依据自己的权限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其二,有利于强化事前和事中财务管理。根据企业财务信息化要求再造的会计流程,可以实现财务管理重心由事后财务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通过实时结账提高财务信息的实效性;其三,有利于增强企业数据处理能力。再造后的新会计流程支持高性能数据库,极大地提升了财务信息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支持会计信息录入、会计信息查询、会计凭证生成和会计报表报送的远程操控,进而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便捷性;其四,有利于实现财务与业务的相互协调和协作。会计流程再造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企业业务要求自动生成财务处理方案,确保财务与业务协同开展,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会计流程再造要符合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满足企业决策与管理的需求,通过调整、改造和优化会计流程,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首先,会计流程再造要实现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共享,减少数据处理的重复性环节,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其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满足集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求,统一各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集中管理;再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拓展会计管理职能, 使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过渡,增强财务决策能力;最后,会计流程再造要为网络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保障,确保移动办公和远程控制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再造后的会计流程简化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为会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可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直接从原始凭证中主动采集信息、归类信息,不需要手工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同时,会计流程再造后,使会计信息采集工作与业务活动协同进行,大幅度地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从单一的货币信息处理延伸到非货币信息的处理,在将各种源数据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后,再通过信息指令将相关信息同步输送到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库中,从而确保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输出同源,提高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流程再造在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会计流程再造可对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在深入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意见,确保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会计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了企业会计工作重复性强的问题,通过简化冗余工作环节,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效率;其次,会计流程再造统一了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使得企业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分析难度,增强了同口径信息数据的可比性;再次,会计流程再造可支持高性能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便于各企业和部门了解财务状况,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四)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首先,会计流程再造应当充分考虑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确保系统的管理权集中于企业总部。企业要建立与再造后会计流程相适应的内部监管制度,对系统使用者查询、审计权限进行设置;其次,实现在线财务处理,可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线或远程处理信息录入、记账凭证生成、会计信息查询、报表报送等工作,以减少业务流程运行时间,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再次,通过会计流程再造,可确保信息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使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 (五)会计流程再造对财会岗位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会计流程再造应当以用户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并以财务信息高效流畅作为设计理念,这是信息时代对会计流程再造提出的基本要求。当会计流程再造完成以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逐步转 移到对信息用户需求的获取以及优化信息等非事务性的工作上,同时财务部门的岗位也会随之减少,这样一来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部分财务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即可,而财务管理人员除了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以外,还应了解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会计再造流程对财会岗位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的研究 【摘 要】为顺应信息化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会计理念,实现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会计学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与财务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 (1)会计信息化的含义。“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运行、管理提供充足与适时的信息。(2)会计信息化的特征。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的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等。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及时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会计信息的传输空间范围进一步拓 宽;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 (1)加强全民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首先是会计信息化领导的重视,这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基本保证。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单位主要领导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使其认识到会计信息化重要作用。其次是要根据本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战略与规划。(2)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是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有针对的进行课程设置,建立不同培养模式。二是通过招聘,高薪聘请一些信息化人才到企业来工作,同时送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优秀人员到外面去培训。三是企业根据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努力做好全体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会计理论和知识培养。(3)应用适合自己的财务软件。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各自的特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适合自己的财务软件。(4)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保证信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建立数据双备份制度,以避免因误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丢失。三是建立系统安全维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财务部门与外部社会及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长期以来,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外绝对的“滴水不漏”,对内其开放程度也有一定限制。企业财务部门的“自闭行为”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企业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众多的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人才来推动。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3)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未来的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很容易出现信息风险,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除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外,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如会计软件不标准、不规范,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刚刚开始,还需要加快发展;会计信息化水平偏低,仅处于管理型会计信息化阶段,与更高一层次的决策型会计信息化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等。 四、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一样,会计信息化取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看,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历了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各个行业、各个不同的从业人员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将如何应对。会计人在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 要】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包括事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质量控制、事中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事后的各单项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上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并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 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根据该建筑工程项目的的坐落方位及占地面积,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调查,选择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并以此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项目部有针对性的组织施工队伍及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项目。 2.1.2对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求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方法以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关键材料如水泥、钢材等的控制。对于这些关键材料,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等,对于进口材料,还要有商检报告及化学成分分析,凡是没有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同时加强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1.3搞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程开工之前,需识图、审图,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认真细致的分析施工图纸,从有利于工程施工的角度和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方面提出改进施工图意见。 2.1.4收集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及质量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要求、标准,质量问题处理的要求等,这些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控制。首先,保证质量控制的自我检测系统能够发挥作用,要求其在质量控制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完善相关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对重要的和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或者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 2.2.2进行质量跟踪监控控制。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所做的安排,而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变化。其次,严格检查工序间的交接。对于重要工序和主要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确认其达到相关质量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2.2.3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者图纸修改, 必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在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分析、讨论、确认后,才予变更指令实施。 2.2.4严格检查验收。第一,每个工序产品的检查和验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自检,在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监理工程师在收到通知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其工序质量,在确认其质量合格后,签发质量验收单,此时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第二,重要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及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 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2.2.5项目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房制。 2.2.6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质量控制负责,过程质量控制应由每道工序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 2.2.7应特别重视开工前的检查,工序(相关工种之间)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复工后的检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8采购质量控制 采购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采购产品及其供方的控制,制订采购要求和验证采购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工程分包,也应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2.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即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第一,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第二,根据合同要求,对完成之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按照有关行业的工程质量标准,评定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 2.3.2组织单项工程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一个单项工程完工或者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后,首先施工单位应进行竣工预验收。在预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方提出最终的竣工验收申请。 2.3.3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要求及时整改。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制定技术处理方案。 2.3.4质量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增强质量和顾客 意识,使员工满足所从事的质量工作对能力的要求。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长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 3.2质量检验员进行跟班实时质量监督,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对不符合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及要求的施工,要求其立即停工并限期整改,采取质量一票否决制度。 3.3做好上下工序和交叉工序的交接验收。如果前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下一道工序不能施工作业。 3.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交叉。明确交叉单位的责任,做好相关的交接和验收工作,加强对施工产品的保护。 3.5各个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以及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要做到逐级检查,层层把关。要求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或业主验收,做好隐蔽记录,在业主或者监理签字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3.6加强工程资料的管理。项目资料负责人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合同要求编制竣工资料。 3.7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 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策略 一、建筑基础施工技术特点分析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变得紧张,为了很好的解决该问题,一些高层建筑开始备受大城市的青睐。高层建筑物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房屋的密度还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对解决城市人口问题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将会严重影响到城市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质量。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1)深基坑工程施工难度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在各大城市中高层建筑到处可见,导致建筑物的施工场地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进行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邻近建筑物和周围的地下通信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对基坑的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基坑的施工均为临时性工程,在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工程中,要考虑的地下因素较多,主要有基础土层的稳定性及力学性能、基坑支护之间的受力特性、基坑形变发生的程度等问题。上述的三类问题一般与土层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未能进行全面的考虑,将会引起相关事故的发生。 (2)建筑物基础的埋置较深。要想提高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其建筑物基础的埋深要达到一定的有效深度。如果地基为天然地基,其一般埋置深度为整个建筑物高度的1/12;如果地基为桩基条件,其为整个建筑物的1/15,并且不考虑桩长的埋置深度。基础埋置深度越深,其基础的施工技术难度越大。 (3)裙房与主房基础连接上的特点。在进行高层建筑时,为了既达到实用又能达到美观的效果,很多的高层建筑物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裙房,并使主房和裙房有效的连接在了一起。但是由于主楼的高度比较大,而裙房却相对比较矮小,因此可能在施工的工程中会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所以在进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考虑有可能发生的不均衡沉降,尽最大可能的消除地基沉降的差异。 (4)基础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我国很多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中其底板厚度都比较厚,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3m,例如上海国际大厦,其底板厚度已经达到了3.5m,并且其混凝土的使用体积也已经达到了1.7万m3。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想按时的完成亿立方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并且尽最大可能的降低由于温度引起的裂缝现象,可想而知,该施工技术控制的艰难性。 二、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分析 2.1桩基施工基础的分析 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吊桩时,桩与桩架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一般被控制在4m以内。在吊桩之前,要将桩稳定的固定住,并选择正确的吊桩点,吊桩速度均匀,避免吊桩过程中桩身发生偏斜。在进行插桩时,必须保证桩与地基口对准,如果需要进行矫正时,也最好不要用力敲打。当桩安装完成后,要及时的将桩周围的孔隙进行回填。当桩管被安全的放到规定深度时,应立刻将桩锤和桩帽提升到规定的位置,一般规定为大于4m,并进行桩的加固,然后开始对桩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一切正常之后开始对桩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 2.2基础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大体积混凝土有着多方面的优点,例如水泥的用量较多、面积较大等。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水泥被水化后会及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混凝土具有收缩应力,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裂缝,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对其进行长期的保温养护,促使其缓慢降温,否则会因为内外温差较大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对该项技术加强施工方面的控制,有效的减少裂缝的产生。 2.3钢筋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熟悉图纸。对于钢筋的绑扎必须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或相应的施工工序,并对钢筋的规格、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柱插筋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严禁钢筋发生位移,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换钢筋的型号。一切安装合格之后,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派专门人员对钢筋进行看护,并及时纠正钢筋在浇筑过程中发生的偏移,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在建筑物施工工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其基础施工技术,因为其决定一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基础施工技术,并严格按照当地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建筑物基础施工,充分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 由于建筑行业自身存在着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 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 成本不断上升, 材料费居高不下, 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 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改变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状, 加强物流管理, 是施工单位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潜力所在,本文以统计学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为主题,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进行了探索。 建筑工程从施工准备、破土开工到收尾竣工,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物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施工由始至终实际上打的就是一个“物资仗”。既然是这样,物资管理工作的成果如何?物资消耗是否合理?物资管理的手段是否先进?自然就同基本建设工程成本的高低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施工企业管理落后,在整个企业管理的链条中物资管理这一环节又突出显得薄弱的客观事实。但我们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一、我国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具体存在着一些问题:物资消耗比率大,工程成本高;在不少企业里,由于物资管理不当造成越定额、超标准的消耗是屡见不鲜的。成品保护不善,损失浪费多。现在有不少施工企业,在于工程质量问题,在返工重修中消耗的物资是难以精确计算的,企业里经济责任制不建全,质量同效益不能紧密挂勾,返工超耗一律由企业包下来,问题更为严重。另外,由于不能很好进行成品保护,许多工程交验前门窗、照明设备、玻璃、楼梯栏杆等有的被损坏,不得不修补重做,也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资。 二、 物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原因: 1、物资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们现在的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在物资的采购、运输、保管、使用等一系列环节中都缺乏科学评价和程序,特别是一到施工紧张和物资短缺时,往往就“萝卜拔了不带泥”;现场物资供应和也不善于机动掌捉,灵活运用,往往违背了供求规律。我们知道,任何一项工程的建成都是生产资料价值形态的转移,正是在这种转移中产生了投入与产出的价值比。由于我们有些物资管理部门和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业务素质较差,物资管理中做不到科学化、物资保管做不到规范化、物资使用做不到合理化。 2、现行的物资消耗定额不准、不全、不配套,也是造成物资超耗的重要原因。是现在有的物资消耗定额脱离实际,存在偏高偏低,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还有一些物资没有消耗定额,以致造成部分物资消耗失控。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供给制的物资供应方式,养成了人们一种“张口伸手”的惰性,过去在伐们有些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干部头脑中,物资节约的意洪是不够强烈的,往往是片面追才产值,忽视工租质量和物化劳动的节约。其次,是尽管有各类物资的消耗定额,但是不能严格执行,班组领料有的也不实行限额:,特别是大宗材料使用,几乎是放,大家拿。再次,是物资管理上缺乏明确的奖罚制度,也是造成原材料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施工企业内部来说,工人超过了劳动定领,可以多拿计件超额工资,而节约了原材科,也得不到奖励。久而久之,助民了重数超额,忽视节约的思想。 3、现场管理还没有做到科学化。施工现场是各类建材物资的集散场所,现场管理如何对物资管理影响极大。“工完、料净、场地清”这本是在我们施工企业多年的一句形象话。但是我们有些工地说是说、做是做,工完料不净,场地杂乱无章。 三、统计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市场为中心, 企业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加强各种管理, 尤其是基础管理工作,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场信息。通过在内部建立统计信息网络, 广泛搜集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诸如库存量、物资消耗量、历年物资消耗统计资料、资金控制指标等, 为领导更好地进行物资管理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统计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领导不仅在制定物资管理决策时需要统计信息, 在控制物资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通过各种定期报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多种具体有效地形式, 对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测、控制,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保障企业的物资管理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可以通过统计报表、统计信息、简报等, 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库存情况, 各项计划实际执行情况。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供决策者参考。 3、统计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水平高低、经济效益优劣进行衡量管理上台阶, 经济效益好是进行物资管理的中心。统计可以通过制定的物资消耗定额、库存资源情况、物资节约及浪费情况等方面, 结合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衡量物资管理水平面的高低, 经济效果的优劣。 四、发挥统计工作职能, 指导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 统计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 它为一定的经济体制服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的统计工作呈纵向的垂直型、横向的辐射不够, 各统计部门除了完成上级部门规定任务外, 没有面向市场, 面对社会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本部门所需要的资料, 各统计工作的范围基本上只限于事后反映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成果,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及时了解本企业物资库存动态情况, 物资采购管理状况, 对编制物资计划、安排生产、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优化统计的信息职能, 为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在现有的体制下, 统计作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 应义不容辞地将决策者作为自己的第一服务对象, 为其提供全方位信息。以现有的综合统计为中心, 以班组统计、车间统计、专业统计三级统计网为基础, 在本厂内部形成一个管理信息网络, 并与其它相关部 门信息机构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上下贯通, 左右相连, 内外结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如某企业采用计算机管理, 对基础资料的搜集采取集中管理法, 在供应部门建立一套全厂完整的物资分类台帐, 各仓库、车间基础资料经供应部门集中登帐, 在每月 24 日进行汇总编表, 并与财务部门及相关科室进行联网, 大大提高了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全面了解物资管理状况。 2、深化统计的咨询职能, 作好决策者的参谋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应经过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统计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对决策者想要了解的问题、需要掌握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将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现代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专题分析和系统分析, 搞好近期预测工作, 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供决策者参考。 3、强化统计的监督职能, 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和预警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中, 由于企业内部条件及各种外部因素影响, 必然会出现种种背离决策目标的不协调现象, 如由于人为的因素, 造成物资超储, 在企业月报里应有所反映, 适当采用利用、代用措施, 降低物资库存, 相应地增加了流动资金, 加快物资周转速度, 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4、提高专职统计人员素质, 是进行有效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的人才保障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 积极参与企业建筑工程物资管理, 要求企业统计人员既要有较深的统计专业知识, 又要有多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分析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 企业统计人员必须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以及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如市场营销、市场预测、企业管理、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机应用等, 以扩展视野, 提高业务素质。 五、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采取的其他途径 对施工企业来说,竞争的实质是比质量,比价格,优质、低价才能取胜。因此,加快 物资周转,降低物资消耗,节约原材料就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问题。所以,加强物 资管理,既是改革深入的必然趋势,也是施工企业搞活经营的客观要求,是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具体有: 1、树立折的思想观念,加强物资管理意识:我们强识物咨管理,首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各级领导,广大千部和职工节约的意识增强了,在行动.上才能有自觉性。要通过思想教育在广大干部和职工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养成优良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2.要有全面、准确的物资消耗定额: 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必须“质量第一”。在施工中要严格按设计要求供料,要采取措施防止物资管理失调和失控。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有准确、全面的物资消耗定额。具体办法就是要制订、补充、修改物资消耗定额,以此做为企业经济核算的科学依据,有了定额还要严格执行,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3.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资管理措施。前边我讲的物资管理现状是从一般和总体上讲的。就每个施工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上的差异,问题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属于那种情况,当前最迫切的都要着手进行物资管理上的整顿。要从管理方法人手,一项一项的制定出相应措施。就一个企业来说,在企业发展总目标中一定要有物资管理的相应目标。就是说要把物资管理纳人企业方针目标管理的总体规划之中。今后,评价管理干部的政绩要评价节约意识,考核企业要考核物资消耗程度;检验管理升级要检验物资管理水平。 4.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各企业都要建立节约有奖、浪费受罚的分配政策和奖惩 制度。分配的原则应当是把有限的奖金使用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上,要突出 重点,讲求实效。不能平均分摊,各得一份;好坏不分,机会均等。 5.在物资管理上要认真执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要逐步运用网络计划、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为此,各施工企业都要注意这方面的智力开发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中质量问题的分析及防治措施 1.建筑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目 文秘站:建筑工程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改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与稳定,但是,伴随工程的一些新问题与老顽疾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危害到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功能,如:水泥地面空鼓、开裂、起皮、起砂,厨卫、屋面、外墙渗漏严重,门窗缝隙大,下水道堵塞,厕浴间地面倒坡、积水,滴水线 向内斜导等等现象,有的建筑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个别建筑甚至发生整体坍塌事故,此类问题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诸多不便和不安全因素。 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中永恒的主题,是设计、施工单位的生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工程实施中的座右铭。建筑业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也是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绝不容忽视,因此其质量问题均应认真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严格处理,直至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的要求。 2.问题与分析 住宅工程中常存在如混凝土裂缝、屋面工程渗漏、墙体工程渗漏、厕浴间渗漏等常见质量问题。本文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1混凝土裂缝 (1)原因分析。住宅工程中常见的干缩裂缝现象为表面性的,宽度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原因是:1)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水泥水化热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水分过早蒸发或冻结,混凝土表面和内部体积收缩不同,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和强度降低;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温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3)混凝土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等。 (2)预防措施。1)混凝土及时进行养护,为混凝土的硬化创造必需的湿度、温度条件。长期露天堆放的预制构件可进行覆盖并定期洒水,保持湿润;2)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对板面进行抹压,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2屋面工程渗漏 (1)原因分析。屋面工程的重点是防水。防水的关键在细部构造。很多漏水主要部位如山墙、檐口、变形缝处就是因为细部-构造未按规范执行,施工粗糙造成的。以及由于温度的变化使防水层遭到破坏或者由于水蒸汽的压力,使卷材空鼓,破裂后造成渗漏等原因。 (2)预防措施。屋面工程施工前通过图纸会审,掌握施工图中的细部构造及有关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方案或技术措施。屋面防水工程应由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屋面工程所采用的防水,保温隔热材料应按规定抽样复检。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伸出屋面的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等,应在防水工程施工前安设完毕,屋面防水层完工后,不得在上凿孔,打洞或重物冲击等。 2.3厕浴间渗漏 (1)原因分析。厕浴间的渗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设计的原因,有材料的原因,以及施工工序上的原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渗漏。 (2)预防措施。主要注意细部,如:浴厕的门脚不应穿过地面防水层,待地面防水层完成后,才安装门框。厕浴间应采取迎水面防水,地面防水应设在结构层的找平层上面,并反上墙面高出地面150mm。厕浴间的地面应向地漏方向找坡1%~3%,地漏口标高应低于地面不小于20mm。地面及墙面找平层均应采用1:2.5~1:3水泥砂浆。洁具、器具、水龙头等设备沿墙周边和门框、预埋件、穿过防水层的螺钉周边均应高性能密封材料密封。柔性防水层上,应先做水泥砂浆保护层,后做面层。地漏口周围、穿过地面或墙面防水层的管道及预埋件的周围与找平层间应嵌填密封材料,地漏与墙面的净距宜为50mm~80mm。 2.4水泥地面起砂、空鼓 2.4.1 地面起砂 1)原因分析。水泥砂浆水灰比过大、工序安排不当。以及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养护不当、水泥地面冬季施工时受冻、原材料不合要求:水泥标号过低,砂子粒度过细等。2)预防措施。a.严格控制水灰比以及垫层要充分湿润;b.掌握好面层的压光时间,压光一般不应少于三遍。但切忌在水泥终凝后压光;c.水泥地面压光后,应视气温情况,一般在一昼夜后进行养护;d.在低温下施工时,应防止早期受冻;e.水泥宜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低于325号。砂子宜用粗中砂。 2.4.2 地面空鼓 1)原因分析。a.垫层(或基层)表面清理不干事净;b.垫层(或基层)不浇水湿润或浇水不足;c.垫层(或基层)表面有积水,影响面层和垫层之间的黏结;d.水泥浆结合层刷浆过早等。2)预防措施 a.严格处理底层;b.认真浇水湿润,使基层有清洁、湿润、粗糙的表面;c.清理一次干净积水;d.注意结合层的施工质量,严格做到随刷随铺。 上述只是几点常见问题,总体来讲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两者相辅相成,以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加强对施工图的质量 控制,以防止由于设计水平低下而造成质量问题。现在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各阶段的质量,就能建造出高水准的工程,来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 3.整体防治措施 3.1制订治理质量问题方案 从日常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治理起来还具有一定难度,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分期分批,有重点有目地来控制治理质量通病。当有些质量通病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时,还要通过协调或组织力量攻关,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 3.2消除设计欠周出现的质量问题 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如果属于设计欠周造成的,应通过改进设计方案来治理。当施工图完成之后,应详细地向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修改设计中欠周之处,为了使设计切合实际和避免差错,设计人员不仅要经常去现场参加实践,积累设计经验外,还应学习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设计人员应考虑业主投资的综合效益,如果设计考虑周到,即使建造工程的造价难以降低,也可以使有效地减少质量问题,建成之后减少维修费用。 3.3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质量意识 据统计,我国由于施工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占所有质量问题的80%左右,因此提高施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困施工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至关重要。 3.4对治理难度大的质量问题,要组织科研 力量研究攻关;对不配套,不成熟的施工技术,应制止推广。 3.5重点把好材料、制品及设备质量关 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做到:择优选购,不要采购生产厂家不清、质量不明的建筑材料、制品或设备。购入的材料、制品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一些性能尚未完全过关的新材料,要慎重使用。对于地方生产的建筑材料,制品及设备应该加强质量管理,实施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认证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的产品的流入社会。 3.6适当提高质量通病的易发部分工程的造价 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出 发,国家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还是比较低的,有的工程造价也比较低,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工程造价存在困难,但对一些由于造价较低而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部位,应适当提高工程造价,有关管理部门应重视,杜绝一味地降低工程造价,而忽视工程质量的现象。 3.7加强现场监理 各监理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项目监理机构的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备监理人员,督促现场监理人员认真履行各自监理职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提升施工现场监理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东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2)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浅论 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的灵魂,是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工程顺利建设的关键所在,而施工阶段的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核心所在。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的直接操作者,他们自身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资,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市场也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最响亮的口号。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的灵魂,是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工程顺利建设的关键所在,而施工阶段的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核心所在。 1.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政策引导不够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要求企业的是产量和速度,质量往往不是重要的考虑对象。长期以来,企业养成了只重产值速度,不重质量效益的习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建筑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提高是靠一定生产手段来实现的,机具设备更新不及时、施工工艺落后、技术工人短缺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很难选择质量效益这条路子。 1.2企业人员素质不高 人的因素始终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操作工人是每一工序的直接完成者,技术、质量检查人员是建筑质量的把握者,企业领导是质量目标的制定者和推动者,他们综合作用的发挥决定了建筑产品的质量。然而建筑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企业领导者的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也不健全,一些企业领导更是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产品质量上,而是在拉关系、请客送礼上面。企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缺陷,技术人员队伍由于年轻而经验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工作较为浮躁。目前,建筑企业的主要施工人员来自农民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操作工人素质与业务能力也较低。 1.3质量管理方法徘徊不前 由于建筑企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一些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方法没有得到普及,企业采用较多的排列图、因果图等工具,无法较好的预防施工过程的不合格工序。质量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管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很多施工企业连这都做不到。离开必要的质量控制技术,企业要提高工程质量,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质量控制对策 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很多,且贯穿于施工阶段的事前、事中、事后。要想把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抓好,就要从全过程抓起。 2.1事前预防控制 2.1.1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技能教育与质量教育相结合 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的直接操作者,他们自身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是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企业综合效益观念。其次培养他们的技术素质。通过常规培训与取证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岗前、岗中培训, 做到教育培训多样化、经常化、制度化,让每一个在岗工人熟练掌握必需的安全生产技能与操作规范。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也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有效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2.1.2原材料、构配件、机械设备实行“三检”检查 原材料、成品、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在监控过程中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要根据规定做实验;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等过程中要进行全程监控。加强施工单位在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环节上的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切实实行"三检"制。产品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监员及有关工程队组长进行"三检"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此外,现场人员还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监,随机抽查的方法,待施工单位进行"三检"后再进一步验收,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1.3认真会审技术资料 技术资料包括熟悉和审查项目的施工图纸;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需对设计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编制的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综合性技术文件,主要审查其保证工程质量的可行性、技术的科学严密性、组织措施的有利性等。通过这一工作,督促施工方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检查落实,从而达到优先控制的目的。 2.2事中动态控制 2.2.1加强监理人员的监督作用 工程监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监理,保证工程完工后安全舒适、可靠高效地使用。因此,工程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监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是检查工程是否按图纸、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在搞好巡视、检查、旁站等工作的同时,把按工作程序办事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其工作重心主要有:一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让施工人员明白下道工序的任务和方法,工序质量才有保障。二督促施工单位做好自检、互检、专检制度的落实。未实行三检或三检有问题的工序,监理人员不予检查确认。三通过对工序质量的巡视、检查,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全天旁站监理,严把工序质量关。四检查验收隐蔽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未检查或检查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2.2控制检查方式,坚持数据说话 要想取得好的工程质量,还要有得力的检查手段,工程中主要检查手段有目测法、实测法和实验检查。现场管理人员通过现场巡视,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如轴线偏多少,标高低还是高,钢筋绑扎少了几根,规格绑错多少等。提前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并附上所测的数据,利用数据的不可替代性客观反映问题,避免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的遮掩。 2.3事后验收控制 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是根据当期施工结果与计划目标的比较分析提出的控制措施。它是利用事后反馈的信息实施控制的,其控制思想是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当分项、分部工程或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后,我们及时按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方法,对所完工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对于有建筑通病的事后控制,如雨后渗漏、墙体裂缝等影响观感和使用功能的,要在材料、设计、施工、管理上查找原因,由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方案,总监审批并后将问题处理。技术事故的事后控制要查明原因,及时上报,由设计院、专家会诊后拿出整改方案,监理监督整改。论文参考网。事后控制以计划执行后的信息为主要依据,确保每个产品合格,并把不合格产品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变更或返工、整改,从而使工程既保证质量又不影响进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总的来说,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牵涉了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不仅要考虑到技术还要考虑到管理,这都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慢慢实践积累。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 摘 要:广东省茂名市春、夏两季为一年中多雨的季节,这一时期的建筑工程搞好防雨施工尤显重要。结合茂名市雍景花园A、B、C栋商品房的建设,谈谈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 1 雨期施工的要求和准备工作 1.1雨期施工的要求。根据雨期施工的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进行施工安排;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1.2雨期施工的准备。做好现场排水工作;做好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防雨工作;制定现场房屋、设备的排水防雨措施;备足排水需用的水泵及有关器材,准备适量的塑料布、油毡等防雨材料。 2 雨期施工措施 对于大中型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做好临时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阻止场外水流入现场和使现场水排出场外两部分。其原则是上游截水、下游散水;坑底抽水、地面排水。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各地历年最大降雨量和降雨时期,结合各地地形和施工要求通盘考虑。 施工现场的排水相对简单:低于地面的基坑排水只要确定相应流量就可选用相匹配的水泵和组织人工排水;高于地面的施工现场只要相应的排水渠道不使场内积水即可。 2.1土方和基础工程 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受雨水影响较大,应注意以下几点:雨期开挖基槽(坑)和沟管时,应注意边坡稳定;为防止被雨水冲塌,可在边坡上加钉钢丝网片,并抹上10厘米细石砼;也可用塑料布遮盖边坡;雨期施工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逐片分期完成。基础挖至标高后,及时验收并浇筑砼垫层。如被雨水浸泡后的基础,应做必要的挖方回填等恢复基坑承载力工作;为防止基坑浸泡,开挖时要在坑内做好排水沟、集水井并组织好必要的排水力量;位于地下的池子和地下室,施工时应考虑周到。对雨前回填的土方,应及时进行碾压并使其表面形成一定坡度,以便雨水能自动排出;降雨量大时,应停止大面积的土方施工;对于堆积在施工现场的土方,应在四周做好防止雨水冲刷的措施。 基础施工完毕,应抓紧基坑四周的回填工作。停止人工降水(排水)时应验收箱形基础抗浮稳定性、地下室对基础的浮力。抗浮稳定系数应不小于1.2,以防止出现基础上浮或者倾斜的重大事故。如抗浮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抽水,直至施工上部荷载加上后能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为止。当遇到大雨,水泵不能及时有效地降低积水高度时,应及时将积水灌加到箱形基础内,以增加基础的抗浮能力。 2.2砌体工程 砌体的整体稳定性多取决于砂浆的等粘结剂以及砌体材料的含水量,应掌握以下要点:砖在雨期必须集中堆放,不宜浇水。砌墙时要求干湿砖块合理搭配。砖湿度较大时不可上墙。砌筑高度不可超过1米;雨期遇大雨必须停工。砌砖收工时应在砖墙顶盖一层干砖,避免大雨冲刷灰浆。大雨过后受雨水冲刷过的新砌墙体应翻砌最上面两层砖;稳定性较差的窗间墙、独立砖柱,应架设临时支撑或及时浇筑圈梁;砌体施工时,内外墙要尽量同时砌筑,并注意转角及丁字墙间的连接要同时跟上。遇台风时,应在风向相反的方向加临时支撑;砌体砂浆的拌和量不宜过多,以能满足砌筑需要为宜。拌好的砂浆要注意防止雨水的冲刷;雨后继续施工,须复核已完工砌体垂直度和标高,并检查砌体灰缝,受雨水冲刷严重之处须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2.3砼工程 模板隔离层在涂刷前要及时掌握天气预报,以防隔离层被雨水冲走;遇到大雨应停止浇筑砼,已浇部位应加以覆盖。现浇砼应根据结构情况和可能,多考虑几道施工缝留设位置;雨期施工时,应加强对砼粗骨细料含水量的测定,及时调整用水量;大面积砼浇筑前,要了解2~3天的天气预报,尽量避开大雨。砼浇筑现场要预备大量防雨材料,以便浇筑时突然遇雨进行覆盖;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及时检查有无下沉;下雨时不得进行钢筋焊接、对接等工作,急需时应做好防雨工作或将施工场所移至室内进行;刚焊好的钢筋接头部位应防雨水浇淋,以免接头骤冷发生脆裂影响建筑物质量。 2.4吊装工程 构件堆放场地要平整坚实,周围要做好排水工作,严禁构件堆放区积水、浸泡,防止泥土粘到预埋件上;塔吊基础必须高出自然地面15厘米,严禁雨水浸泡基础;雨后吊装时,应首先检查塔吊本身稳定性,确认塔吊本身安全未受到雨水破坏时再做试吊,将构件吊至1米左右,往返上下多次稳定后再进行吊装工作;雨天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如果司机没有在雨天吊装的经验,最好停止吊装工作;或请有经验的司机来进行;停止施工时,应将塔吊的吊钩收回靠拢塔身,不得在吊钩上遗留吊索、建筑构件等任何物体;雨天由于构件表面及吊装绳索被淋湿,导致绳索与构件之间摩擦系数降低,可能发生构件滑落等严重的质量安全事故,必要时可采取增加绳索与构件表面粗糙度等措施;雨天吊装应扩大地面的禁行范围,必要时增派人手进行警戒。 2.5屋面工程 卷材防水屋面尽量在雨季前施工,并同时安装屋面的落水管;雨天严禁油毡屋面施工,油毡、保温材料不准水淋;雨期屋面工程应采用湿铺法施工工艺。湿铺法就是在潮湿的基层上铺设卷材,先喷刷1~2道冷底子油,喷刷工作宜在水泥砂浆凝结初期进行操作,以防基层浸水。 2.6抹灰工程 雨天不准进行室外抹灰,至少应能预计1~2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对已经施工的墙面,应注意防止雨水污染;室内抹灰尽量在做完层面后进行,至少已做完层面找平层,并已铺一层油毡;雨天不宜做罩面油漆。 2.7脚手架 雨期施工,脚手架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固脚手架基础。在脚手架底部加垫钢板或以条石为基础;适当添加与建筑物的连接杆件。脚手架上的马道等供人通行的地方应做好防滑与防跌落措施;检查脚手架连接处的连接件,如发现松动或位移应立即加固和恢复;雨期不得在脚手架进行过多施工,工作面不宜铺得过大,要控制脚手架上的人员、构件及其它建筑材料数量,在脚手架上的动作不宜过于激烈;金属脚手架要做好防漏电措施。脚手架与现场施工电缆的交接处应有良好的绝缘介质隔离,并配以必要的漏电保护装置;或重新布置施工电缆,避免与金属脚手架的交接。 2.8施工机械的防雨防雷及施工现场的用电 所有机械操作棚要搭设牢固,防止倒塌漏雨。机电设备应采取防雨、防淹措施,安装接地安全装置、机动电闸箱的漏电保护装置要可靠;雨天要防止雷电袭击造成事故,在施工现场高出建筑物的塔吊、人货电梯、钢管脚手架等必须装设防雷装置;施工机械的排气孔要用塑料布或其他防雨材封堵;坑、沟内的机械最好移至地面、以防雨过大被淹没;现场施工电缆要集中摆设,防止杂乱无章、及时更换绝缘外套老化或破损的电缆线;不必要的电缆线要及时收回。 3 雨期施工的安全措施 雨期施工主要应做好防雨、防风、防雷、防电、防汛等工作。基础工程应开设排水沟、基槽、坑沟等,雨后积水应设置防护栏和警告标志,超过1米的基槽坑井应设支撑;一切机械设备应设置在地势较高、防潮避雨的地方,要搭设防雨棚。机械设备的电源线路要绝缘良好,要有完善的保护接零;脚手架经常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更换加固;高层建筑、脚手架和构筑物要按电气专业规定设临时避雷装置;脚手架上马道要采取防滑措施,下雨后及时清扫,并随时检查脚手架、电气设备的安全措施;现场严禁使用裸线,并设专人维护管理用电设施,严禁私自改拆线路,严控各种规程制度;凡参加施工人员一律禁穿拖鞋、硬质等易滑鞋。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建筑工程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命运。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项目工程的投标时,首先,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要做到以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技术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并且,由工程施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直接领导,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导,在整个施工运作程序中,保证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可以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施工检查及项目处理工作,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而且,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健全的施工项目决策体系,从工程项目的经理到施工项目技术的负责人,以及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质量监督员等,都需要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机构,各施工人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设计图纸的审查 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好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对设计质量有效的控制,要求项目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专业的审查,对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审定会议上提出,并且,对于项目工程设计部门做出的答复和计划上的调整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差错进行有效的防止,而且避免了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保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明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职责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人员,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具体职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施工人员的权限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企业施工职能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管理问题也十分繁琐,比如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工程施工的计划和调度问题、建筑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而所谓工程施工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施工管理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明确从工程负责人到具体施工人员的职能,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有关管理规定要相互对应,认真贯彻落实。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要承担必要的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对工程施工进行十分明确的分工,将施工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施工人员个人,积极履行工程质量控制的职能,进而保证整个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2.3严把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实体构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建筑材料管理规定》,对建筑物质承包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通过严格的评定后,才可以对该承包商的材料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其质量的标准和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订货和运输,在材料收货的时候,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验收。 2.4合理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的质量都符合标准,对施工中有必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要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人员及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控制中,对各个施工质量控制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检验人员去严格检验,以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根本依据,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5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要严格控制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施工工序构成的。因此,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必须要对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施工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培训,以及施工材料的合格,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采用相应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操作,对施工工序的活动效果进行模拟实测,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3.1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处理等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设计失误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故障,轻者影响工程质量、重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故障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时候,事故处理制度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是保证房屋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 3.2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得到保证。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建立一个可行性高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从施工准备及施工操作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落实,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结语 伴随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各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更是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建筑行业,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积极开创发展道路,革新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充分运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光是企业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胜出的根本条件,更是我国建筑事业今后面向世界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监管,把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对深基坑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的方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对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涉及到深基坑的工程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基坑的围护,基坑支撑与开挖、封底及环境的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施工技术,而深基坑工程是涉及多个学科和多种复杂因素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工程的施工难度和风险都很大,因此,提高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技术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注意事项 深基坑工程存在自身的特点,如影响因素众多,涉及面广,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在现代的建筑中随着高层的不断涌现,建筑方面的人才主要把目光投向深基坑开挖支护的问题,而开挖对邻近道路、建筑及设施在建筑上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在实际的施工中我们要注意充分的结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和基坑特点对深基坑支护进行设计与施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施工,而不能照搬经验的没有目的性。 1 深基坑施工的特点 基坑工程包括维护体系设计施工和土方开挖两部分。土方开挖的施工组织是否合理将对围护体系是否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土方开挖方式,步骤和速度可能导致主体结构桩基变位。因此,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引起了广泛重视。深基坑施工的特点主要如下: (1)建筑趋向高层化,基坑向大深度方向发展; (2)基坑开挖面积大,长度与宽度有的达数百米,给支撑系统带来较大的难度; (3)在软弱的土层中,基坑开挖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和沉降,对周围建筑物、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产生严重威胁; (4)深基坑施工工期长、场地狭窄,降雨、重物堆放等对基坑稳定性不利; (5)在相邻场地的施工中,打桩、降水、挖土及基础浇注混凝土等工序相互制约影响,增加协调工作的难度; (6)支护型式的多样性。迄今为止,支护型式已经发展到数十种。 2 挖土施工的准备 (1)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软弱土层分布情况与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厚度,基坑开挖面涉及哪些软弱土层。 (2)了解基坑周边环境,有否需要保护的浅基房屋、道路及路面下的永久性管线分布情况,周边道路的车辆运行情况,哪些需要重点保护。 (3)熟悉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图纸,对桩墙结合内支撑式围护、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土钉墙或复合式土钉墙、地下连续墙等不同的基坑围护结构应掌握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基坑挖土方法及应急措施。 (4)熟悉地下室工程图纸,包括桩基工程情况,分析基坑各区段的挖深、承台、基础梁、后浇带的分布情况,地下室各层梁板标高,并校核基坑围护方案中的计算挖深以及拆撑措施是否准确、可行。 (5)根据上述各方面的条件及资料,认真编制基坑挖土施工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基坑工程概况、挖土施工准备、组织管理机构、挖土施工部署、机械配备计划、挖土施工方法、挖土进度计划、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应急措施等。 3 深基坑施工支护形式的选择及特点 (1)水泥土挡墙搭配基底加固,其优点是施工简单方便,造价相对低廉,对基坑边坡的深层滑动和抗隆起有显着效果,不足之处是环境污染较大,基底加固的质量难以控制,且工期较长,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施工要求。 (2)悬臂桩支护结构基坑深度不大于5m~6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对变形要求不高时采用。但具有施工工艺相对复杂、工期相对较长、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 (3)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就是以水泥搅拌桩等超前支护组成防渗帷幕,解决土体的自立性、隔水性及喷射面层与土体的粘结问题。一般基坑深度5m~10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对变形要求较高时采用。具有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工期较短、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 (4)土钉墙支护结构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将较密排列的细长杆件土钉置于原位土体中,并在坡面上喷射钢筋网混凝土面层。通过土钉、土体和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共同工作,形成复合土体。一般基坑深度5m~10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或周围无建筑物对变形无特殊要求时采用。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成本低的特点。 (5)喷锚网支护( 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联合支护的简称) 是一种先进的支护( 加固) 技术,国内外在岩土土质、高边坡和大跨度地下工程中,特别是在不良地质条件下被广泛应用。其施工机具简单,施工灵活,对邻近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小,支护工程费用低。 (6)桩锚支护结构就是以桩体作为支护体,必要时设置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然后通过土层锚杆增强围护结构的整体稳定。土层锚杆可以有效地传递和平衡作用在挡墙上的水、土压力,并能减少支护结构的位移。当基坑较深,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近,对变形要求较高时采用。以前都是用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体,其具有施工工艺复杂、工期较长、成本较高的特点。随着 PHC 管桩的发展,现在很多工程开始使用 PHC 管桩作为支护体,从而降低了工期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4 深基坑施工需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1)根据基坑工程设计所选定的主要施工参数,按坑规模、几何尺寸、支撑形式、开挖深度和地基加固条件,提出详细的可操作的开挖与支撑的施工程序及施工参数按分层、分步、对称、平衡的原则制定开挖与支撑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参数。最主要的施工参数是分层开挖的层数、每层开挖深度,以及每层开挖中基坑挡墙被动区土体开挖后、挡墙未支撑前的暴露时间和暴露的宽度及高度。大面积不规则形状的高层建筑深基坑中,基坑挡墙被动区土体在基坑中间部分地层先开挖的过程中,被保留成支承挡的土堤,此土堤断面尺寸按其能抵住挡墙的要求而定,为主要设计参数。 (2)严格按选定的施工程序和施工参数施工,就使复杂多变的施工因素变为较明确而有规律性的施工因素,其引发的时空效应也能较符合设计预期的要求。如在长条形地铁车站深基坑中,基坑开挖和支撑的施工技术要点是: 按一定长度分段开挖和浇筑结构,在每段开挖中; 再分层、每层分小段地开挖和支撑,随挖随撑,施加支撑预应力,完成每小段的开挖和支撑的施工时间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再如在不规则的大型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基坑施工中,采用分层盆式开挖法,在每一层先挖中间部分并安装或浇筑此范围的支撑,而后将各根支撑两端所留支承挡墙的土提,分步、对称地挖除并即安装或浇筑其间顶住挡墙的部份支撑。每个分步的开挖和支撑施工时间,根据支撑形式等具体情况,具有明确的控制值。各种形式的基坑均优先考虑以井点降水法改善土性,减小土的流变变形。 5 深基坑施工中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对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认真分析研究,根据挖土深度范围内不同土质的物理性能和地下水位情况(特别是丰水期的水位情况) ,选择相应的土方开挖、支护结构及降水方案。根据所制定的施工方案,对全体施工人员作详细的安全与技术交底工作。 (2)基坑开挖前,通过降水提高坑内土体的水平抗力,减少基坑的变形量。施工降水不宜过快。降水过程中应加强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和地表沉降的监测,同时 在坑外地面设回灌井,必要时应采取回灌措施,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在基坑开挖施工中,发现监控数据接近或超过警戒值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准确地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步骤,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基坑安全。 (3)为防止边坡失稳,施工前先清除基坑边堆土等荷载,防止由于荷载过大引起基坑坍塌等事故的发生。 (4)基坑开挖分层进行,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开挖,严禁超挖和掏底开挖,同时开挖过程要与支撑架设同步施工。开挖段的长度必须根据基坑深度和坡度合理确定,不宜过长。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必须马上浇筑垫层混凝土,进一步减小基坑变形值。底板混凝土必须在 5d~7d 内完成,相应结构层施工及时跟上,以建立永久的受力平衡体系,从根本上控制住基坑变形。 (5)在采用拱圈墙方案时,拱墙本身可采用水平分缝及垂直分缝的逆作拱墙方法施工,拱脚稳定性很重要,设计施工应予重视,挖土时应维持拱圈荷载对称,受力均衡。 总之,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否认,在以后的城市深基坑工程一定会越来越多,深度也会进一步加深,地质条件也会越来越差,这必然会对深基坑工程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深基坑工程的施工中必须严格做好每一道工序,按部就班,做好各种保证措施,才能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最终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 介绍了建筑企业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从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签订平等互利施工合同、提高造价人员素质、现场签证和工程索赔以及施工人员、材料、设备、财务等方面论述了造价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过程中,造价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工作。该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导致工程成本管理的难易。但现实中,大多数企业的造价管理人员为了完成自己的经营任务,为中标而投标,为完成任务而结算,在投标与结算阶段缺乏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考虑与控制,投标报价、造价管理同工程实际运行状况脱钩,无法起到指导施工与控制成本的目的,结果造成施工企业投标报价质量不高、效益下降、项目成本超标、管理失控,甚至出现工程经营亏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在任务取得、施工组织、资产结构、资金运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造价管理人员与经营计划、施工生产、物资、设备、财务等要素紧密配合,结合生产经营、造价管理活动的实际,抓影响成本费用发生的各个环节与因素,采取责任分解、目标控制、核算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把成本管理工作与现实情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1】。 2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工程造价的控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工作环节多、形式复杂,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进行优化管理,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保证体系。企业能够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应编制好企业定额。企业定额相当于企业内部事先规定的消耗标准,是建安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体现;是施工企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作业计划和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使用计划的基础;是签发施工任务书和限额领料单的计算依据、是进行工料分析、实行经济责任制、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是考核施工班组,搞好企业内部分配的衡量标准;是加强企业经济核算,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是确定建设工程定额体系中定额水平的基础等等【2】。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把企业定额作为成本管理的依据和标准。 2.2 签订平等互利的施工合同 市场经济下,建设工程主要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或直接发包的方式确定承包人。同时由于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多样的施工过程,受人为、政策、市场价格、工程变更、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非常大,因此它具有高风险性,所以能否签订一个公平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施工合同对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直接的影响,并能够直接导致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难易,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应主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是否存在建设方(业主)违背招标规定,以承包方降费、压价或带资等指令性条件要求承包方接受、使承包方承担更大风险等条款; ②、由于一般工程材料总价约占工程成本的60-65% ,并且其受市场价格影响颇大,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尽量把主材因受市场影响造成价格波动,因此带来的价格争议解决方法必须按国家主管部门的有关调整规定写入合同条款中,以减少由于材料价格造成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损失; ③、合同中双方的违约责任条款,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尤其主意建设方不按照合同规定支付工程款等违约现象,因为此类现象对于建筑企业能够进行正常施工具有关键作用; ④、工程中各项措施项目费约占工程造价1 5%左右,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各项措施项目费计取办法必须在施工合同中作出明确规定,写入合同条款等等。 2.3 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 计划经济时期,建筑工程成本采用实报实销的形式,工程实际造价的高低对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施工企业的预算人员的要求较低,不管什么水平只要“加、减、乘 除”,经过适当的培训就可以,理论与学术积累不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单位拖结算、拖工程款的现象日趋严重、处理方式日趋复杂与困难、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广与工程量清单报价规范的实施等等,均对工程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中国假如WTO 以来,国际建筑公司越来越多的进军中国的建筑市场,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造价优先重要,因此工程造价人员在具有扎实的计算、经济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还必须懂得一定的工程技术、财务、合同、法律与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对工程投标报价、造价管理的要求【3】。 2.4 现场签证和工程索赔 现场签证是发生在施工现场的事件以及为保证特定工程项目施工顺利完成采取的各类技术措施的签证认可,是保证项目管理取得合理、公正的竣工结算利润的重要保证,只有采取认真严谨的态度抓好现场签证,才能达到工程成本管理目标、实现最佳效益;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国际建筑公司的进军,施工索赔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加强对施工索赔工作的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公正、及时地处理好施工索赔,是保证合同顺利实施,取得合理的工程造价,降低成本,提 高效益的重要保证。 2.5 施工人员的组织与管理 施工人员作为施工过程中的主体对工程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中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要严把工人进场关,尤其是对各种技术人员、特殊工种要进行必要的技术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培训才能进场;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工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岗位、人员分配,避免出现人工不足、窝工等现象;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特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来节约施工成本。 2.6 材料管理 首先要控制好材料数量。应根据施工图计算出材料的实际应用数量,再根据施工经验和材料消耗规律确定材料的消耗数量,最终确定材料的购进量。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工程收尾阶段要及时清点材料数量确保不发生工程竣工时剩余大量材料;其次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材料购进前要对所选材料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必要时要现场进行试验,确保购进材料质量合格,对不合格的产品,坚决拒绝使用,以免发生由于材料质量造成返工、维修等现象增加成本;第三要控制好施工过程中工人的材料使用数量,坚决避免由于工人技术水平不到等因素引起的材料浪费现象2.7 设备管理 在设备进场前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修、维护、试运行,严禁设备“带病进场”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造成工程停工增加施工成本;建立合理的设备运行管理制度,确保设备不超负荷运转,各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对其进行必要的检修、维护,确保设备出现故障能够及时修复。 2.8 财务管理 工程施工前必须有必要的准备金,以确保工程能够正常开工;施工过程中财会人员要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总进度表,制订出比较详细的资金运用表并保证充足的资金以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必要的资金准备。 3 结语 工程施工造价、成本是整个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施工中加强造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所有施工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选择条件。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意义在于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期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对成本的控制只有通过对人工、材料、设备、财务等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做到各项目标统筹兼顾、优化组合,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企业安全文化与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实践 1.前言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生产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存在缺陷等,但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目前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和建设,从员工的行为入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确立企业的安全目标,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由此营造员工心理认同和具有团体凝聚力的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 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分为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几个方面。文化是抽象的,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而管理的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管理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 下面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工程为例,就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促进大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作一个初步的研究。 2.工程特点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九运会主会场,位于广州市东圃镇,占地面积30万㎡,总建筑面积(不包括看台面积4万㎡)14万㎡,设有固定观众座位8万席,总投资12.3亿元,由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该工程于1999年1月动工,20__年9月竣工,它在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规模大,工期紧,不同专业参建单位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工序复杂,需立体交叉作业,社会影响面广,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 (2)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上层看台坡面倾角达31°,悬挑跨度向场内外分别为10.0m和10.6m,外悬挑端距地面近40m,采用超高支顶脚手架; (3)钢屋盖由超过1万根互不通用的杆件和面积达60000㎡的屋面板组成,其中径向主桁架单榀重达128t,长75.1m,高5.2m,起吊高度达53.6m,安装精度要求三维控制在±2mm以内,高空作业量大,与地面距离大; (4)场地空旷风大,又属雷区,加上施工人员中有不少烟民,而动火点多,仅钢屋盖施工的高空焊接动火点就多达6500多处,消防管理难度大; (5)各种预留井口和孔洞繁多; (6)施工中应用大型机具设备多,运输车辆进出频繁,用电点多、面广且线路长。 3.制定目标,建立体系----安全环境文化 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不仅要高标准和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业主提出的“质量、工期、投资”的“三控制”要求,同时必须落实好对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全方位控制。为此在工程动工之际,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就提出了安全生产创“六无”的高标准管理目标,即实现“无重伤、无死亡、无坍塌、无中毒、无火灾、无重大机械事故”。 与此同时,以项目总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并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严格抓好进场参建队伍的管理,组织其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制定有关的责任制度、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一整套现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各参建单位签订责任书,落实安全管理考核指标,在合同上明确安全生产施工的具体责任和严格的奖惩条款,坚决杜绝“三违”行为,做到“三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由此建立横到边、纵到底,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全员管理格局。 从设立消防台帐人手,完善动火审批制度、消防检查制度、奖罚制度、巡逻制度、仓库管理、火灾扑救及事故处理制度、危险品装运和使用规定,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等,建立施工现场防火的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不懈抓消防,对液化煤气瓶的运输、储存和使用时的防晒、防爆、防火等都制定了严密的措施。建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防火责任人、分项目部防火责任人、专业施工队防火责任人、防火安全员——巡(监)火员、义务消防队”五级消防管理架构,组织了专门的治安防火巡逻队,配备对讲机等必要装备,形成全员参与、全天候群防群治的消防组织网络,工地设有专职巡火员40人,夜间巡逻队员8人,义务消防队员196人。 4.确定重点,加大投入----安全物质文化 为了控制好施工环境的安全因素,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严格管理各项施工设施。在基础施工阶段,基坑面积大、范围广,还有6个独立深大基坑,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将所有基坑周边围蔽起来,共设立1.2m高的防护栏长达2678m,并在道路旁边的基坑装设安全警示灯,边坡每隔6m竖起1个“严禁攀爬、防止触电”的警示牌,24小时监控边坡安全。此外,考虑到本工程底板厚、面积大,钢筋绑扎作业人员多,为了切实保证生产安全,禁止电焊机进入底板范围,确保电源电缆与钢筋脱离接触。 在设备机具的安全性和维修管理上严格设备进场的性能检查,严抓安装就位后的安全调试,并建立设备卡及时记录使用过程的故障、维修、保养情况,以保障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特殊设备如塔吊、桩机等必须取得劳动监督部门的检验合格证方准使用;对井式提升笼强制要求使用12种安全装置,经检验合格并配备劳动监督部门认可的安全员方可投入使用。 在消防方面强化管理,确保防火安全。消防投入虽然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但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充分认识到“ 安全就是效益”,因此对于消防工作需要投入的经费,领导高度重视,该花的钱决不省,确保按照有关消防管理条例不折不扣地配备消防器材和设施,沿体育场周边设置了1条直径100mm,长约1600m的消防水管,四周设置了配备消防水带的消防栓,合理设置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箱、消防水池、消防沙堆等;各幢临时房屋上都架设了避雷针;施工期间又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投入20多万元,增设了1套消防专用供水系统,这样使得工地的消防设施达到较高水平,整个消防系统配置完善、消防通道畅通,特别是宿舍、仓库、脚手架、模板堆场和易燃易爆物品临时存放点等重点监控部位,消防措施得力,有效地将火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施工场地的变换以及施工阶段的变化,导致施工用电线路改动工作量巨大。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始终严格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CJ48-88)的要求,临时用电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专业特点,均编制有专项设计方案,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电箱实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制,照明、动力分别设置,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在施工现场及临设范围设置防雷系统,保证雷雨季节施工作业及居住环境的防雷安全。钢屋盖吊装作业时,重点监督吊装施工临时用电方案的实施,合理架设用电线路。装修期间重点对电箱少装漏电保护器进行整顿,严厉查处使用“拖板”和乱接乱拉行为,并对碘钨灯的使用做出限制。5.全面防御,重点监控----安全行为文化 5.1统一思想,加强教育 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干部员工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同时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有针对性提出各个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包括临时施工用电、深基坑围护、高支模、高空吊装等专项设计和安全技术方案,制定和下达雨季施工、防雷、防暑、防台风等季节性专项安全措施,保证安全教育普及到施工现场的每位员工。 进场员工必须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忙而不乱,达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的根本目的。在施工高峰期现场人数多达5053人,全部人员都接受过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各种安全教育都签名存档。所有特殊工种(电工、电梯工、焊工等)均经专业培训,并持有专业主管部门签发的上岗合格证,由于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安全系数,为防止安全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 组织各参建单位开展“做一件预防事故”、“忆一次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员”的活动,以社会上活生生的惨痛案例进行安全教育,时刻警醒每位员工,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5.2抓好防护,严格监控 落实有针对性的各类专项防范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严防高处坠落,对于高支模、深基坑、大型机械设备、大负荷用电设施等部位,定期监测,专人负责;对于高温、高湿、台风、易燃易爆等恶劣施工环境,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管理到位,落实到人。 (1)模板、脚手架和作业平台:上层看台坡度大,悬挑跨度大,外悬挑端支模高度近40m,是安全控制的重点部位之一,严格落实高支模的安全措施,是保证看台安全施工的关键。为此,重点监控、落实模板搭建和拆除的安全保证措施,加强成品保护,防止支模立柱与外脚手架立杆共用等违章行为,消除支模的安全隐患。 (2)塔柱与钢屋盖高空作业:由于塔柱形体高大,高空作业危险性大,故施工期间24小时派专人轮值,监控塔柱施工安全。钢结构屋盖高空安装作业采取在看台搭设满堂红操作平台的做法,为了加大安全系数,将钢管立杆与4层楼面钢筋混凝土立柱拉结在一起,加强棚架安全性能;在中间设置隔离层,加强走梯和通道的安全监控,采取悬挑铺平网保护,临边和靠近立杆的电箱以及其它设施加设防护棚,在棚架平台的周边设置1.2m高围护栏杆,并拉挂安全网,同时在使用中注重棚架的维护和检查。在钢屋盖结构杆件焊接施工中,动火点多达6500多处,给消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在焊接点部位专门设置了专用水箱,配置了相应的消防器材,加强了专人监控和检查。 (3)结构施工阶段,高空、立体、交叉作业施工繁多,安全防护主要以“三宝、四口、五临边”为重点,对28个梯口、96个进出口、36个洞口、35个井口和预留管道口、井式提升笼的进出料口等进行严格围蔽保护。对拆除排栅后形成的四周临边进行重点维护,同时及时加强围护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新“口子”和临边等。 (4)在污水处理池、渠箱、管沟和地下车道等施工中,针对“面窄沟深”的·特点,严抓“三宝”,执行安全标准,杜绝麻痹思想,统一使用钢管设置标准化防护栏杆,拉挂合格安全网,设置警示安全牌。 (5)施工现场烟民众多,为确保消防安全,在安全区域开设专门的吸烟点,配有专用水桶,严禁在非吸烟点吸烟,并严格奖罚制度。 (6)进行钢筋取样时,必须先把作业模板淋湿,并配有灭火器及专人监控,作业完毕经检查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后才能离开。 5.3加强检查,落实整改 结合工地的实际特点,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重点抓好安全防护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点部位实行重点检查、危险部位反复检查,着重查制度、查违章、查隐患,不断检查、督促、整改和落实,严查密检,确保人人、时时处于安全的良好状况,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则一查到底,按章处罚并勒令整改,决不手软和姑息。整改指令书明确规定整改的完成时间,并且按照IS09002的模式封闭,即整改指令书发出后,被要求整改单位要签署整改完成情况和时间,由安全管理部门核实整改情况后确认,才能将整改指令书归档存查。由于人员多,素质不一,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特别重视狠抓个人防护问题,自始至终强制性要求按规范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等,对违反者一经发现立刻予以制止,耐心教育并严格按章处理,促使广大员工自觉使用防护措施。 5.4积极活动,广泛宣传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周和“安康杯”活动。安全生产周是本工程现场强化安全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每年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采取悬挂标语横幅、出宣传专刊、张贴宣传挂图等有效措施,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认真组织专项安全检查,成立“安康杯”安全竞赛活动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保证措施,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大检查及专项安全检查,将安全生产意识,贯彻到每个员工日常的施工作业中。“文秘站”版权所有 在消防安全方面,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录像等进行宣传教育,强化日常的安全防火教育。在“安全生产活动周”和“119"宣传周活动中,邀请消防局的消防专家开设消防知识讲座,订做大型消防宣传标语,购买宣传挂图及消防宣传教育片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对传媒新闻报道保持高度警觉,社会上重大火灾事故见报当天就召集各参建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开紧急会议,布置相应的工作,组织专项检查,及时将有关报道和评论组织学习,充分利用案例提高参建人员的消防意识,及时吸取社会上火灾事故的教训。 6.全员管理,成效显著----安全意识文化 经过上述努力,该项目在整个工程施工的978天中,未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实现了“六无”安全管理目标,先后近500次接受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视察、检查以及国内外建筑同行的参观并得到高度评价。工程还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金牌示范工程、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多个奖项以及被省、市评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优良样板工地、安全生产最佳样板工地,项目总经理连续3年被评为广州市安全生产标兵。同时经过本工程安 全生产管理实践,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大大提高,生产行为更为规范,更加自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氛围,为今后类似大型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水利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现状 解决方案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改变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完善管理制度等多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已解决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其建筑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成为了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模式落后、质量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管理模式是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针对所在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约束的方法保障,更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并且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但是反观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落后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与国外水利建筑行业相比,国内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管理的方法不得当,对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管理人员的思路比较陈旧,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水利建筑业的发展。 (二)质量监管不力 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影响着工程的长远使用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中,质量监管不力是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不得当,不能根据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监理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玩忽职守、偷工减料以及工程监理监督不力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影响着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制度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是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安全事故频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如何改善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改变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创新的管理模式,因而相关的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多创新,及时更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国内外现金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及时紧跟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好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热点,及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质量监管 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本行业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的因素,更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是提高我国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不仅要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盈利,既要重质量,又不能忽视效益,两者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进行工程监管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是兼顾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根本。管理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采取动态的成本控制手段,实时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第二,也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更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处理工程施工突发情况时有条不紊,并且能在工程监管方面方法得当,提高效率。因而,企业在派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不仅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全力配合,更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有利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保障。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提高管理水平着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关系着水利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的重要措施。水利建筑企业要建立一个比较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加强对管理制度的研究,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制度保障平台,从工作环境、工作效率、员工工作业绩考核模式、奖惩措施以及生产责任制等方面优化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水利建筑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从创新能力、工作思路等方面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我国水利建筑业的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水利建筑业的长足进步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一、影响建筑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投标成本,指工程投标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发生在施工项目部成立之前。因此,项目部对此无法控制。第二部分是施工成本,指从项目部成立直至项目完工结束前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本文只探讨项目部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一)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前提。要求项目部进行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其中,全员控制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防止出现人人无责、人人不管的现象,全过程控制就是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阶段连续进行成本控制,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疏漏,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科学合理性 施工组织设计既是全面安排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也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它对加强项目施工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克服施工中的盲目混乱现象,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的高低。 (三)施工队伍的选择与管理 项目部所属各施工队直接担负着工程施工,施工队伍质量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的控制水平。 (四)材料费的控制在施工成本中,材料费占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70%。因此,材料费节余将极大地降低施工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项目部在釆购大型结构、施工钢材及各种配件、低值易耗品时,无计划的采购现象比比皆是,有的采购计划非常随意,控制权完全掌握在项目经理及采购员身上,结果往往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另外,有些项目部不掌握合理的价格信息,而买入大量的高价材料;釆购人员大多是项目经理信得过的人,对材料的质量标准知之甚少,甚至购买不达标的材料,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采购人员暗箱操作,抬高材料价格,索要高额回扣,直接导致材料采购成本增加。在材料保管方面,不但堆放零乱,变质锈蚀严重,而且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在材料的领用方面,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想领什么就领什么,想领多少就领多少,多发的材料就丢弃在工地上;对机械配件的领用通常不加审查,坏了就换,没有人去修复。因此,控制材料费是控制施工成本的关键。 (五)机械费用的控制 对于机械化施工程度较高的工程项目,机械费用在施工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着机械费用的高低。 (六)其他影响因素 主要有:工程质量控制水平,由于项目部自身原因造成施工质量问题而返工,将增加材料消耗,影响工程进度,造成经济损失;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如果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伤亡事故,项目部将会被罚款甚至停工或被清理出场;项目变更索赔,这一工作稍不细致就会加大成本支出;在竣工决算阶段,若不严格把关,列入不该支出的费用,或因建设单位欠账,项目将不断催讨债务而增加差旅费等开支,同样会增加施工成本。 二、加强控制施工成本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 项目部应明确施工成本控制的目标,根据成本控制体系对施工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并量化、细化到每个部门甚至于第一个责任人,从制度上明确每个责任部门、每个责任人的责任,明确其成本控制的对象、范围。同时,要强化施工成本管理观念,要求人人都要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明确成本管理对单位效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中标后,项目部必须立即组织力量,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气象气候和交通运输等条件,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编制施工预算的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使施工成本合理。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1、加强施工队伍管理施工队伍要实行合同管理,严格按合同约定办事,并控制人员的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已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人员进场和退场;合理安排工作,提高作业效率,尽量减少成本费用支出。 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项目部在施工中一定要与业主、监理充分沟通,严格按照合同、施工图纸要求、施工组织程序完成施工工序,坚持质量第一和以质取胜的原则。建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管理责任制。 3)强化安全意识 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平时加强安全方面的宣传,施工现场做好防护措施,杜绝因安全出现问题而造成损失和罚款的现象发生。 4)严格施工变更索赔 项目部要与监理方、设计院和业主充分协调,认真研究合同和施工图纸。变更设计应坚持先批准,后变更;先变更,后施工的原则;紧盯现场,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好记录,收集证据,建立完整的施工档案,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单位、业主签证工程量及价款。 (四)加强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 1、把好釆购关,降低采购成本 对主要材料要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严禁自行购置。要根据以往的合作经验和合作伙伴的推荐,建立材料供应商名册,坚持货比三家,择优选用的原则,工作要透明,防止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宗材料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锁定价格,明确材料品质标准、供货时间、送货方式和交货地点;对于地材等零星用料,坚持用多少、购多少的原则,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 2、把好材料发放关,加强材料使用过程控制严格收发料制度,材料进场时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合理堆放,减少二次搬运;发料时要严格按分部分项工程材料的理论用量发放,特别是钢材、水泥等重要材料要实行限额发料。在进料及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物资材料的运输、装卸、保管等环节的管控能力,合理组织运输,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倒运次数,完善手续,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浪费和丢失。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量,同时也要根据市场行情,对价格波动较大的材料在预测涨价前根据工程需要可以适量贮备,降低预期成本。要加强材料使用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具备条件的项目要按月进行材料节超分析,通过分析对出现材料消耗偏差的要进行定性及定量分 析,找出原因,纠正偏差;对大型复杂项目要坚持限额发料机制,施工前要准确计算出主要材料应消耗量,并且当发生变更、增减工程量时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限额发料机制有效运行。当发现单位工程超出限额发料数额时,要及时进行分析超出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加强大型周转性材料的管理与控制 特别要加强对钢模板等大型周转性材料的管理,这些材料购置价格较高,施工中不可或缺,使用频率高,如果管理不善,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施工机械设备。设备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的能力,合理配备机械,建立机械设备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加强机械的维护;机械操作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生产效率。杜绝发生机械事故,同时,要做好机械台班记录和燃油消耗记录,对于从外部租赁的机械设备,要做好工序衔接及登记记录,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尽可能使其满负荷运转。 (五)重视竣工结算工作 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后。应尽快组织人员办理竣工结算手续。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对工程的人工费、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一方面确保竣工结算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弄清未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向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项目部应尽陕与建设单位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当建设单位不能在短期内清偿债务时,应通过协商,签订还款计划协议。明确还款时间,以减少催讨债务时的开支,尽可能将竣工结算成本降到最低。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引言 建筑工程是人类生存,生活,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设施。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建筑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建筑工程的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 一、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由于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设计,施工,建设,使用,监督,监理,管理等多个部门,而建筑工程一般又是在露天环境中施工,所以质量事故的发生总与某种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和各级管理机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诸如,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投标,从而造成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等,必然产生工程质量事故。工程地质资料不足和勘测不准确,加上处理方案不当或质量不高等,造成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或地基变形太大,很容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选择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设计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或构件制品质量不合格,也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构造不当,计算简图不准确,结构计算出现错误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严格按照图纸作业,不经设计单位允许,随意改变设计,造成结构存在严重质量隐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操作质量低劣。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较差,施工管理水平不高或混乱,施工顺序出现错误。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荷载超过了设计规定值,或者地面堆载太大温度、湿度及特区的变化影响;酸碱盐等物质的化学腐蚀。自然界的不可抗力,社会的战争,罢工等也有一定影响。 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特点 工程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为满足各种特定的使用功能要求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建筑工程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各地的气候、地区条件不同,施工条件不同。如建筑物的开裂,可能是设计构造不良,或出现计算错误,或地基沉降过大,或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形,或干缩过大,或材料质量低劣,或施工质量较差,或使用不当,或周围环境变化等,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发生过程质量问题往往会给单位带来诸多麻烦和困难。有的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的会给工程留下隐患,有的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会使建筑物成为危房甚至不能使用,最为严重的是使建筑物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所以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分析,提出处理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工程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多随时间、环境、施工条件等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例如,钢筋混凝土大梁上出现裂缝,其数量。长度和宽度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能逐步发展成构建的断裂,以致造成工程倒塌。 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性。一些常见问题经常象病医院经常发生被称为工程质量通病。如,混凝土裂缝,砂浆强度不足,预制构件开裂,房屋卫生间和房顶的渗漏等。还有就是同类型的工程质量事故重复发生。 三、工程中一些常见质量问题及措施 (一)基础工程 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基础工程的常见质量问题有:桩基偏位,离析等。在桩基工程施工中,首先保证桩基不能发生超出规范的位移。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正式施工前,场地平整,定位放线必须按照图纸进行,并经过严格校核无误后方能进入桩基施工;施工是要再说个场地周围或场地内不易发生位移的地方,根据施工需要作好控制桩。桩身离析主要发生在孔底,又是也发生在桩的中部,它将严重影响桩基的承载力,甚至造成整个桩基失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我们采取的防止措施是:一是导管距孔底的距离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应保持在0.3~0.5米之间,不同孔径的钻孔应采用不同直径的导管。二是在正式浇注混凝土施工之前,要认真检查导管的密封性,不合格的不准用于工程施工中,在正式施工过程中清除导管接口上的杂物,连接端口涂抹黄油,在抖料灌注后检查是否渗漏,同时也得仔细检查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的决不能用于工程中。 (二)混凝土工程 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柱、梁、板出现鼓凸或翘曲等,不仅影响外表美观,而且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有时甚至要拆除重新浇筑。在进行模板及支持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模板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浇注及卸料所产生的侧向压力,进行最合理,最安全的荷载组合。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仅进行认真夯实,设置或水沟并铺设垫木或型钢。还有在模板拆除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构造筋和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很容易在侵蚀介质的作用下产生锈蚀破坏。露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重的质量缺陷,要认真处理。对于结构表面的露筋,在刷洗干净后,用1;2.0或1:2.5的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压平整,并加强养护;对于露筋较深的部位,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振倒是产生漏浆,轻者使表面出现蜂窝麻面。严重的出现孔洞,漏筋。为防止该类问题发生,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及模板类型,选配合适的模板系统;木支柱规格不宜太小,并用对拔楔来调整标高级固定。 在检查核对绑扎好的钢筋骨架,当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纸对照时,发现某种钢筋发生遗漏。对于所遗漏的钢筋要全部补上,不得再出现任何遗漏。 混凝土构件在拆除模板后,当其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不影响结构的安全,处理办法很简单:在麻面部分充分浇水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使颜色保持一致,修补完后,应用草帘或草席进行保湿养护。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时,按混凝土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施工时,如果发现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过慢,可采取加强保温以及通蒸汽来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三)砌体工程 众多工程实践证明,砌块墙体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有:砌体结构的强度不足,建筑物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不同构件,材料兼变形不协调,和材料有很大的干缩变形,温度较大变化等。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是在设计方面,减少屋面温度影响和变形,增强墙体抗裂能力。设置适宜的伸缩缝。二是在施工方面,确保砂浆的饱满度和提高强度,正确处理梁柱和接缝处,做好预留及二次装修的基础工作。 由于温差引起的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如建筑是否保暖,所处地点的温度变化等,设置合理的伸缩缝;预留施工后浇带,等一段时间再浇筑带中混凝土,这样可以避免裂缝;混凝土要分段施工。但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较大荷载的作用下,会出现各种裂缝甚至出现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使建筑物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这类裂缝的出 现是非常严重的,很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所以应对裂缝的长度,宽度随时进行观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裂缝较细,数量较少,但裂缝已基本稳定时,可采用灌浆加固。当裂缝较宽但数量较少时,可在与裂缝相接的灰缝中,用强度等级高的砂浆和细钢筋填缝,也可用块体嵌补法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混凝土楔子或扒据加固。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的处理办法。(四)脚手架,模板工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发生脚手架,模板倒塌重大事故,造成很大损失。如,1992年全国建筑施工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31起,死亡人数达156人,重伤34人,其中脚手架,模板倒塌造成死亡59人,重伤20人,分别占38和59。1993年脚手架,木板倒塌事故仍时常发生,在福建,大连,重庆等地连续发生由于支撑失稳,造成模板倒塌的重大事故。由以上重大工程事故可以看出,脚手架,模板工程在整个过程施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而且影响施工的声誉和发展。 对此,我们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检查脚手架所用钢管;模板共正式施工前应先进行模板设计,并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合理选用支撑材料,多层和高层建筑必须禁止使用竹制脚手架,对模板支撑的空间高度小于4米。 (五)屋面防水工程 屋面防水工程位于房屋建筑的顶部,它不仅受外界气候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还与地基不均匀沉降和主体结构的变位密切相关。屋面防水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历来普遍受到关注。 在进行屋面防水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如工业与民用,城镇与农村,南方与北方,防水与保温结合与否,雨量与风力大小等。施工人员还要现行防水材料品种,性能多了解,根据防水工程施工图,合理选择防水材料。防水工程的质量如何,一般要在建筑物竣工后2,3年才能定论,因为防水层要经受高温,冻结,雨雪,阳光,侵蚀介质等的考验,而此期间是屋面防水管理维护的关键时期。对屋面防水层和节点部位要不定期地检查;屋面的杂物等要及时清除。并在雨季来临前,对屋面进行一次大清扫,彻底清除积灰,杂物以确保雨水口畅通。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腾飞,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我们应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严格按照建筑行业规范行事,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我们也将是建筑行业中的一员,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做到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包括工程施工之前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施工之后的维护工作等。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施工技术较多且较为复杂,其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有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因此,要想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必须从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保证混凝土的良好配置 1.配合比的精确换算 一般而言,在实验过程中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是在各种材料完全无杂质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使用的各级骨科料是以饱和面干状态存在的,没有超逊径颗粒,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各级骨科料中多少都含有一定量的超逊径颗粒,因此,为了能够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准确的配合比换算,必须在施工之前,对混凝土配料进行抽样检查,在施工过程中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换算。 2.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而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就是和易性,如果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就会容易出现离析或者振捣不实的现象,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质量缺陷。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配置混凝土的技术人员,往往会选择一些坍落度低、水量低、高强度的振实工艺等对混凝土质量进行确保,但是这种方法的采用容易造成孔洞和蜂窝等现象的出现,这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用掺入高效减水剂的方式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的提高,混凝土和易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浇筑振实,从而避免产生泌水或者离析现象。 (二)注重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在完善混凝土的配合比之后,最需要重视应该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因为在整个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浇筑和振捣时这一过程中最主要工作和环节,如果没有对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加以关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过浇筑的墙壁在外观上容易出现孔洞、蜂窝、麻面和气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很容易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但是,在墙壁内部出现的一些孔洞和蜂窝则容易被施工人员忽视,按照危害程度来说,墙壁内部的孔洞和蜂窝比表面上的孔洞和蜂窝危害更大。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对振捣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其次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整个振捣过程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为了防止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应该在振捣之后,通过采用放射性探伤的方法对振捣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测。 (三)防止混凝土的变性和裂缝 混凝土性能的变化,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导致混凝土变性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1)在荷载作用下出现的变性;(2)因温度的变化而出现的变性;(3)因湿度的变化出现的湿胀干缩变性;(4)随着自身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而混凝土的变性会在各种影响条件下出现干裂现象,例如,混凝土在成型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养护,在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会逐渐蒸发,这时候就会出现体积收缩的现象,最终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 加强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的重要措施包括:(1)在使用材料方面应该选购安定性较好的水泥,只有经实验验证合格后的砂石才能投入使用,砂必须清洁,其中含有的杂质必须在规定范围之内。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合理选择水泥的温度,对于配合比的换算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2)加强施工工艺的控制,在混凝土配置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水泥和水的用量,并且确保搅拌的均匀程度;在浇筑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规定和技术指标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浇筑时间;在对混凝土施工结束阶段处理时,不应过早拆模或者加荷,拆模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养护,避免外界环境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破坏等。 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加强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交流 任何建筑在施工之前都会对施工过程进行设计和规划,而设计图纸就是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技术实施和质量控制的保障,只有保证拥有完整和良好的设计成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在施工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与图纸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面交流,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质量标准。制度规范、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此,保证设计人员能够对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进行推测,并将这些推测录入设计图纸和计划中,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 (二)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 钢结构施工的技术含量较高,而钢结构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进行编制的,因此,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对钢结构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相关技术人员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严格审查的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保证这些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的人员有无进行严格和全方位的培训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质量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水平能否满足施工现象的实际需求进行严格审查;对新工艺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新工艺的有效使用;对施工计划能够满足施工实际的需要进行严格审查,在审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最后是要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的方法的正确。 (三)加强钢结构工程主体的质量控制 在安装梁柱时,应首先检查底板下部的垫铁是否平整,螺栓的牢固程度和摩擦面的清洁程度等是否符合标准,如果这些工序都符合规定要求,验收合格后便可起吊梁柱。安装完成钢结构之后,必然会形成固定单元,这时候应该用膨胀混凝土对基础顶面和柱底板进行第二次浇筑,以保证其密实程度。一般情况下,普通螺栓的连接地方使用的垫片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下,如果在特别情况下,需要扩孔,一定不能够使用气割,并且拧紧后的外露螺纹不得少于两个。在使用高强度螺栓之前,必须对其按照出厂合格证和复检单进行验收,安装过程中应该保持板叠基础面的平衡度,使得整个安装过程自由穿入。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如今,社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运用也提高了重视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已经势在必行。而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较多,系统性也较强,除了本文所描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还有很多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除了吸取以往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借鉴其他有效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以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建筑工程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命运。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项目工程的投标时,首先,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要做到以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技术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并且,由工程施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直接领导,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导,在整个施工运作程序中,保证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可以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施工检查及项目处理工作,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而且,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健全的施工项目决策体系,从工程项目的经理到施工项目技术的负责人,以及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质量监督员等,都需要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机构,各施工人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设计图纸的审查 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好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对设计质量有效的控制,要求项目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专业的审查,对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审定会议上提出,并且,对于项目工程设计部门做出的答复和计划上的调整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差错进行有效的防止,而且避免了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保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明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职责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人员,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具体职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施工人员的权限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企业施工职能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管理问题也十分繁琐,比如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工程施工的计划和调度问题、建筑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而所谓工程施工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施工管理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明确从工程负责人到具体施工人员的职能,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有关管理规定要相互对应,认真贯彻落实。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要承担必要的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对工程施工进行十分明确的分工,将施工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施工人员个人,积极履行工程质量控制的职能,进而保证整个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2.3严把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实体构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建筑材料管理规定》,对建筑物质承包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通过严格的评定后,才可以对该承包商的材料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其质量的标准和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订货和运输,在材料收货的时候,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验收。 2.4合理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的质量都符合标准,对施工中有必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要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人员及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控制中,对各个施工质量控制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检验人员去严格检验,以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根本依据,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5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要严格控制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施工工序构成的。因此,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必须要对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施工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培训,以及施工材料的合格,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采用相应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操作,对施工工序的活动效果进行模拟实测,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3.1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处理等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设计失误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故障,轻者影响工程质量、重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故障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时候,事故处理制度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是保证房屋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 3.2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得到保证。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建立一个可行性高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从施工准备及施工操作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落实,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结语 伴随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各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更是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建筑行业,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积极开创发展道路,革新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充分运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光是企业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胜出的根本条件,更是我国建筑事业今后面向世界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监管,把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 控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本文在分析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基础上,重点就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于今后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事故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筑业蓬勃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其平面布局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建筑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新的施工规范、标准和各省、市地方法规已颁布执行。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较多,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我们怎样搞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 当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露天、受到不同气候影响,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临时设施多,作业面变化多,而且是人员集中的生产场所。由于“产品”固定,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安全管理系统不能及时适应配套跟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筑市场的开放,乡镇建筑队伍发展很快,这些队伍由于没有很好地经过安全培训,职工队伍安全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致使乡镇建筑队伍重大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减轻伤亡事故带来的损失,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动态管理刻不容缓[1,2]。 2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组织管理 施工现场(工地)的负责人(或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应视工程大小设置专(兼)职安全人员和相应的安全机构。成立以工地负责人(项目经理)为主的,有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等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并成立安全管理网络。施工现场要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设施验收和事故报告管理制度。工地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要向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总、分包工程或多单位联合施工工程,总包单位应统一领导和管理安全工作,并成立以总包单位为主,分包单位(或参加施工单位)参加的联合生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 3 一般工程的施工现场的管理 对于一般工程的施工,开工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详细的施工平面布置图。运输道路、临时用水、用电线路布置、各种管道、仓库、加工车间(作业场所)、主要机械设备位置及工地办公、生活设施等临时工程的安排,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工地四周应有与外界隔离的围护设置,入口处一般应有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名称牌、并设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概况表(或称“施工公告”)、安全纪律(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使进入该工地的人,能够对该工程的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注意安全忠告。施工现场的一般建筑器材(包括建筑材料、预制构件、施工设施构件等)都应该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规定的地点分类堆放整齐稳固。各类材料的堆放不得超过规定高度。严禁靠近场地围栏及其他建筑物墙壁堆放,且其间距应在50cm以上,两头空间应予封闭,防止有人人内,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计,如安全网、洞口盖板、护栏、防护罩,各种限制器、保险装置必须齐全有效。施工现场除应设置安全宣传标语牌外,危险部位还必须悬挂按照GB2893-82(安全色)和GB2894-82(安全标志)规定的标牌。夜间有人经过的坑洞等处还应设红灯示警。 4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特殊工程系指:工程本身有特殊或工程所在区域的特殊性或采用的施工工艺、方法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其基本要求是:(1) 编制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并向参加施工的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2)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护,要有出入制度并设门卫(值班人员)。(3) 强化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并认真做好安全日记。(4)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在进入作业区时要进行安全检测,作业时应设置监护。(5)施工现场应设医务室或医务人员。(6)要备有救灭火灾、爆炸等灾害的器材物资。 5 施工现场防火、防爆管理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是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建筑工地与一般厂、矿企业的火灾危险性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消防措施,切不可疏忽和掉以轻心。防火的基本要求在于编制施工现场安全方案时,应有消防要求。施工现场要明确划分用火作业区、易燃、易爆材料堆放场、仓库处、易燃废品集中点和生活区等。各区之间的间距要求要符合防火规定,工棚或临时宿舍的搭建及间距要符合防火规定,临时宿舍尽可能搭建在离建筑物20M以外,并不得搭在高压架空电线下面,应和高压架空线路有安全距离,工棚顶高度一般不低于2.5M。每幢宿舍居住人数不宜超过100人,每25人要有一个可靠、可直接出入的门,门宽不少于1.2M.同时必须外开。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6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资料管理 单位工程的安全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程序是: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安全分析、评价、设计、制定对策,组织实施,实施中收集信息反馈,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或巩固安全技术效果。 6.1 施工现场内业资料即技术分 析、决策和信息反馈的研究处理。这不仅是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的指令性文件,实施的依据和记录,而且是提供安全动态分析的信息主流,并且对上级制定法规、标准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单位工程安全技术管理基础资料,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要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施工安全检查岗位负责制;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管理。 6.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生产规章制度;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书(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知识竞赛、守纪律和奖罚记录);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包括新工人进场培训考核资料,进场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和每月安全学习资料);班组安全生产活动记录(包括班组班前安全检查,安全交底和安全学习资料);安全评分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记录;各类特殊工种操作人员证件(复印件)及进退场登记册;工伤事故及处理记录。各种资料应手续齐全,字迹清楚、并设专人管理。 6.3 施工现场和外业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作业部门(班组及人员)都必须遵守经审定批准的措施方案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各项外业安全设施如: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模板支护、塔吊、安全网、施工用电、起重垂直运输、洞口防护,临边作业防护等的搭设及其防护装置完成后必须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安全有效。 7 结语 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指标准的制度,实施及对实施阶段所进行安全监督活动的总称,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安全标准是衡量施工现场的具体准则,它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根据其适用范围的不同,标准的级别报经主管标准化:工作部门机构或有关领导单位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不同级别的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安全管理标准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同时我国标准化法规定为强制标准和推行性标准。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它是保障生产者健康和人员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 实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是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有效途径,标准化从人的角度来说,是以标准规范每个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从物的角度来看,标准化是一种技术准则,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和创造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强化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中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多,日本的6倍多,合理节约能源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是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电气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1】。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运行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和预防和控制技术措施,保证建筑电气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第三大能源系统,一次能源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因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效率低下,未来建筑能源需求量很大。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关乎中国经济的前途,也关乎全球的经济发展。 3.建筑电气节能 建筑电气节能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即优化供配电设计,按需合理供应。 (2)实际性。即合理选用节能设备及材料,使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合理回收。 (3)节能性。即节省无谓损耗的能量,采取先进技术成果和相应的措施节能使能耗降低。 4.建筑电气能耗 在建筑电气系统中,能量损耗主要发生在电动机、灯具等电气设备、电力变压器和所有敷设的电力电缆之中。 电力变压器的损耗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空载损耗(铁损nl)、负载损耗(铜损ll)和杂散损耗。通过有效的方法保证变压器的总拥有费用最底,从而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电力电缆截面应以确定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为根本,就是在已知负荷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导线截面;或是在已选定导体截面的情况下,确定经济的负荷范围,以寻求投资的最优方案,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电动机在总用电量中占的比重也很大,其产生的能耗也是相当可观的。分析高效电动机的节能效果以及不同的电动机系统对能耗的影响情况,选择高效电机,搭建合理的电机系统是关键。 灯具照明应尽量选用新型的智能照明节电器,包括选择高效的光源及附件(镇流器等);。我国执行“绿色照明工程”的目的是为了在照明工程中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 5.建筑电气节能措施 电力生产具有同时性和集中性两大特点,决定了能耗将在该建筑物电气系统从变电、传输到用电设备的各个环节发生。 (1)同时性:即电力生产的输送、分配、转换是同时进行的,无法进行大量的储存; (2)集中性:即电力生产是高度集中的部门,调度和检修必须是统一的。 建筑供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最终用户端,通常由电源系统、变配电设备、传输线路、配电设备、用电设备等组成。建筑电气节能水平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提高,节能措施还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1)优化设计 设计人员针对每项电气分项工程,都有较详细的电气负荷计算书和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在确定设计方案时,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深入现场,通过与业主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根据负荷特点、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周围环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比较,力求最佳的设计方案。还要掌握各种节能新技术,并在设计中适当采用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对建筑电气设计项目的审核管理,可以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如学会等对设计图纸文件进行严格审查。 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在设计中还应尽量减少三相不平衡度。在供配电系统中的某些用电设备如电动机、变压器、灯具的镇流器以及很多家用电器等都具有电感性,会产生滞后的无功电流,它要从系统中经过高低压线路传输到用电设备末端,无形中又增加了线路的功率损耗。因此,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在电气节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建筑电气系统运行加以强化管理 加强对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的管理,同样可达到节能的效果。主要管理措施有: 设备管理:电气节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果使各种设备安全、有效、稳定地运行,出现故障能快速排除,则可以节约能量。 控制管理:开发并利用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的控制软件也是保证电气系统节能运行的有效措施。 人员技术培训管理:加强对电工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才能在电气节能中有所作为。 (3)选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器具 首先,选用节能型变压器、节能型电动机。其次,照明用电为建筑物用电量的20%-40%,降低照明用电尤为重要,其主要途径包括:发展高效光源、采用高效灯具、改进照明控制。目前荧光类高效节能灯已广泛普及,国外普遍看好的发展方向是led光源,比目前的节能灯效率更高,发光光谱可在大范围选择,使用寿命可大大延长。尽管目前led的成本、效率都无法与荧光类节能灯相比,但在最近10-20年内预计将有重大突破。 4.小结 分析结果表明,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中,如果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提出完整的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和运行管理方案,就完全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了节能目标。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如何作好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以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新价值的总称。即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形成最低量流动资金的一次费用的总称。要使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 1把握投资决策,从源头上控制造价 建设项目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它是建筑的龙头,要及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首先建立工程项目控制,实行岗位分工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项目决策控制、概预算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和监督检查。其次,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等。再次,认真做好市场研究。通过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做好方案优化。在完成市场研究以后,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多方案筛选。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要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各种配套设施更加合理、实用,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从而节约大量资金。第五,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蔓尽量细致,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以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优化工程设计,从设计上控制造价 设计是建设项目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工作阶段。拟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能否保证进度、保证质量和节约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设计。除项目决策之外,设计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做好对工程设计的控制:第一,加强对设计单位设计图纸质量的外部监督与审查。充分发挥图纸审查中心的职能作用,像工程质监站监督施工质量一样,审查、监督设计质量。第二,规范设计概算办法。确立设计概算须经过工程标准定额造价管理站和建行等全面审定,以确定的投资限额作为取费基数,这样可去除人为扩大设计规模的费用。第三,制订设计奖惩制度。设计图纸被审查中心确认为优秀设计的应给设计单位以特殊荣誉,对设计人员实施奖励。第四,制订“限额设计标准。限额设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方法,也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按建筑的不同类型和规模,制订出适宜的限额设计标准。第五,推进四新成果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优化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为指标,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 3公开招投标,从合同上控制造价 工程招标投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和施工招投标两个方面,通过招投标建设单位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招标过程中成本控制,业主方应注意与加强以下几点:第一,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避免“特级企业投标,一级企业转包,二级企业进场”等不正常现象,这对项目成本控制非常不利。第二,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款要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知己知彼”,以利于日后的造价控制。第三,合理低价者中标。目前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与合理低价中标,作为业主方应杜绝一味寻求绝对低价中标,以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意竞争。所谓合理低价,是在保证质量、工期前提下的合理低价。第四,做好合同的签订工作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在签订的过程中,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 4把握施工重点,从过程上控制造价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首先,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费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比重.一般占预算价值65%左右。因此材料用量、价格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最主要的,在建筑材料市场、材料品种、价格繁多,建设单位预算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掌握材料信息价格及采购“物美价廉”建材的渠道,与施工企业共同管理,使工程投资得到合理的控制。其次,建立工程项目概预算控 制制度加强对其编制依据,项目内容的审核预防预算突破概算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经常发生的.但要严格控制来自施工方的工程变更、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若遇有重大l设计变更,总造价突破原投资估算或设计总概算时,还必须报投资单位董事会批准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再次,加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控制与管理。建立工程项日价款支付环节的控制制度,对价款支付的条件、方式以及会计核算程序明确规定;办理价款支付手续前,应严格审核工程合同、支付申请,相关凭证及审批人意见等。 5加强竣工结算,从尾巴上控制造价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指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质量验收合格、确认符合合同要求后,向建设单位进行最终工程价款结算。该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认真审核工程款。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实际造价。第一,严格审核工程量。要求审核人员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按照现行预算定额中的计算规则,准确的计算量。严格控制高估冒算工程量。第二,好材料价格关。对材料价格审计丰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关:一是确定计差价的材料,不该进行调差价的决不进行调差价。二是按设计图纸核算定额所需材料用量或按实际核定用量三是核定所报决算材料价格与市场价格差额以及按规定应采取的采购保管费和税金。四是在所报决算中,所取定的材料价格。第三,审核取费程序及准确性,不得重复取费。按照国家现行有关经济政策及本地区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合理取费。第四,建设单位审核完后,必须送到审计部门进行复审。以确定合理的造价,并编制符合实际的竣工结算报告,分析投资使用情况,对超支部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6结束语 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设工程的先进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周期全过程,与基本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紧密相联,每一个阶段的造价控制对于工程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各专业人员从各自的范围着手,有效控制资金投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类毕业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论述 摘要: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它判断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以下技能: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从数据中进行观察和推断;运用良好的笔头写作和口头表达来阐述思想。毕业论文不但不应取消,而且应从选题、过程、写作及答辩等环节,进一步完善论文指导工作。其中,选题环节除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定外增加双向互动式选题;过程指导重视文献阅读和实地调查;写作环节突出现作范式和逻辑思维;答辩环节实行回避制和匿名制。 关键词:选题;过程指导;写作指导 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每年都会参与经济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总的感受是,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论文写得比较令人满意,另外七成左右的学生论文写得不令人满意,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从学生方面看,一些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态度不认真,不愿意投入时间,只是从网上复制、粘贴和拼凑,勉强糊弄一篇论文,敷衍了事,空耗指导教师的精力;从指导教师方面看,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把关不严和混工作量的现象。这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放水”现象。针对上述现象,近些年来,国内教育界出现一股声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有限,空耗师生的时间,应该取消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这种看法片面而短视。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考察难度,是对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个综合检验。就经济类专业而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主要是检验通过四年经济学的学习,毕业生们是否具备了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是否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和方法,并能够从数据中进行观察和推断;是否能够运用引人入胜的笔头写作和口头表达来阐述思想。因此,毕业论文不但不应取消,而且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指导教师应尽力与学生一起合作,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做出一篇好的论文。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不够理想,除了学生对自己的论文不负责以及指导教师不尽心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生对毕业论文所涉及到的科学研究、写作技巧以及指导方法等存在认识不足。本文将就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谈一谈笔者十年来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抛砖引玉,以便更好地推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虽然本文分析的主要对象是经济类专业,但是对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也会有所启发。由于目前许多省属高校采用毕业论文(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因而本文将按照该系统管理的流程:选题、过程和答辩,探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一、选题指导 每年大约11~12月份,高校便会布置大四学生毕业论文任务,若干学生会被分配给系里指定的教师。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指导教师,商讨选题事宜。对于师生来说,选题非常重要。如果选题目正确,则后续工作比较容易开展,而如果选题不当,则后期学生可能面临写不下去或写不好的困境,甚至不得不因此重新换题。教务处和各个二级教学单位对此项工作也很重视,会检查学生的选题,一些高校为了强化选题论证,甚至要求进行开题答辩。毕业论文选题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选,另一种是教师指定。学生自选是一种“自下而上”地选择论文题目,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选题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这种选题方式虽然暂时省掉了指导教师的麻烦,但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囿于知识和经验,对选题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选题缺乏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容易造成学生之间选题重复或与往届重复。另外,学生选出的题目五花八门,一些选题明显超出指导教师的指导范围,导致教师难以跟踪和指导学生后续研究和写作。教师指定是一种“自上而下”地选择论文题目。指导教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给学生指定题目。由于指导教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力,因而指定的题目往往学术或应用价值较高。但是,这种“命题式”作文有时不一定符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上述两种选题方式各有优劣。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选题方式。除上述两种方式以外,笔者认为,还存在第三种选题方式,即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选题。比如,指导教师或者由几个教师组成的团队根据团队科研情况,向学生提供一组选题“菜单”,学生在此基础上凭借兴趣自由选择题目。这种选题方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是师生互动式的。指导教师既不强行指定题目,也不完全放任学生选题不管。它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选题在教师科研领域范围之内,指导教师有能力实际指导,并且师生可以组成研究团队。部分教师认为,本科生水平低,不具备科研能力和经验,因而不愿意将学生纳入自身的科研活动中。笔者认为,将学生吸收到科研活动中,充当教师的研究助手,一方面学生通过“真刀实枪”地参与科研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协助完成社会调查和数据录入,有助于节省教师宝贵的时间,教师可以腾出时间从事更重要的科研工作。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对课题的建议有时也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因此,第三种选题方式对师生是互利的,也有助于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目标。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教学管理部门通常要求学生选题时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原则。“宜小不宜大”原则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学生的论文题目名称中不出现“中国**”这样的大字眼,选题要定位于解决某个地区或者行业的经济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方式存在偏差,比如,“**市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和“国外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这两个题目孰大孰小呢?显然,前一个题目实际并不小,后一个题目实际并不大。选题的关键是寻找恰当的科学命题,不应仅仅以地理和产业为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选择利用资源的学问,研究议题涵盖范围广泛,既可以是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经济问题,也可以是城市、工商业和工人方面的经济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评估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所选择的题目,能否搜集到必要的资料数据;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三是适当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事业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过程指导 在题目确定以后,许多学生仍然不知道该研究什么,怎么开展研究,缺乏研究思路,甚至于一些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凝练出科学命题。在学生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予学生指点,必要时还需“手把手地”教。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现有文献。大量阅读研究领域内国内外优秀文献,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一项必要任务[1]。阅读优秀的、经典的文献,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放任学生参考质量低劣的网络材料,则容易导致学生论文呈现"garbagein,garbageout"状态。指导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纸质或电子资源,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挑选出与课题研究最相关的三五篇文献。指导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向学生推荐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文献。然后,学生精读这些重要文献。文献阅读是一个“批判性或挑战性阅读(criticalreading)”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一篇文献的主要观点,而且要了解背后所依赖的假定条件和逻辑关系,能够指出文献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等等。文献阅读不仅仅是浏览,还应学会做阅读笔记。其次,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坐在宿舍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笔时,不如深入基层,实地调查,从现实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科院的周立三院士曾讲过,没有到过的地方,不要写文章。通过调研,有助于学生了解基层面临的真实经济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在指导学生实地调查时,要尽量避免走马观花,道听途说,一定要实际到现场看,跟当事人聊,倾听受访对象的陈述,重视跟“懂行”的基层人士交流,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更有价值。将调查中搜集的相关资料数据,带回学校研究。最后,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经济类专业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2]。理论研究主要是利用数学或文字语言进行演绎推理,给出经济体中几个关键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经验研究则通过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归纳或检验有关经济理论的推论或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学生按照“现状、问题和对策”三步骤来研究和撰写的比较常见。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研究范式属于传统的对策研究,不属于现论和经验研究范畴。这种对策研究想要做得好,需要一定的功底,需要对经济问题有透彻的了解,通过入木三分的刻画,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拿捏住问题的“七寸”。但是,大多数学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今后应鼓励学生采用现代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由于纯粹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困难,不是大多数学生的努力方向,因而鼓励学生尝试经验研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根据笔者的指导经验,虽然经验研究刚开始时比较困难,需要学生自学相关经济理论和定量方法,花时间搜集和整理数据,比较繁琐和辛苦,但是一旦获得正确的结果,那么后续的论文撰写就会比较容易。相比之下,一些学生选择对策研究或理论研究,到后面常常感觉到写不下去。 三、写作指导 每个学生刚开始时都不太清楚如何撰写规范的毕业论文,不知道论文的基本结构,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指导老师可将往届的优秀毕业论文提供给学生翻阅,帮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通常,现代规范的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引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交代为什么要研究该题目,引出研究意义,以及点出主要观点。文献综述是现代学术研究的规范要求,突出该课题研究在现有研究领域中占据的位置。理论分析部分说明课题研究依旧的理论框架,构建有关经济变量的逻辑体系,给出有待检验的推论假说。实证分析部分交代研究所使用的模型、数据来源、估计结果及其经济意义解释。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毕业论文写作的表述方式包括文字、数据图表和数学模型等。不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目前,多数学生习惯于文字表述。实际上,一些理论观点最好借助直观的数据图表或抽象的数学模型来阐述,因为这样会更形象、更简洁。许多学生没有掌握制作精美的统计图表,以支撑文章观点,有的文章中即使有图表,也没能够进行详尽科学的说明;同时,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包括完成初稿和最终定稿两个阶段。在学生撰写初稿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一鼓作气写下去,着重构建出文章的逻辑体系,不必过多地关注词藻修辞。撰写初稿时,宜尽量多写,以备修改时删减。指导教师在辅导学生论文初稿修改时,重点是查看论文的框架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有没有明显的漏洞。在定稿阶段,指导教师则要适当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语言要尽可能地简单、准确地表达,句与句之间要有语义的逻辑联系,力争做到通顺、规范。 四、结论与建议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锻炼。指导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严肃态度,学生才会端正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课题内容,最终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为大学四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理论、技术方法和写作表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更好地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结合工作中的体会,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师生之间要定期或不定期保持沟通。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找自己讨论,并平等地对待学生。由于大四学生外出找工作或者到就业单位实习,经常不在学校,因而指导教师可建立论文指导QQ群,这样既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可及时地向所有学生指出,有助于提高指导效率。第二,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和做论文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是毕业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关心学生找工作的情况,指导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和做论文的时间安排,努力做到工作就业和毕业论文两不耽误。第三,指导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方面,不能拿硕士博士或自己搞科研的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毕业生。毕竟现在学生找工作的压力非常大,时间比较紧。对于省属普通院校而言,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有多大创新,但一定要求学生把所研究的问题讲清楚。另一方面,也不应认为本科生水平低,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因而疏于指导,放任自流,导致最后论文漏洞百出,学生什么东西也没学到。指导老师要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四,论文答辩环节尽可能实行回避制和匿名制。在以往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出现过由于答辩委员对学生论文提出较为尖锐的意见而导致同事关系紧张的情况,或者参加答辩的教师因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是学院领导而不好意思就论文提意见。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实行答辩环节回避制和匿名制,即分组答辩时指导教师不参加其学生答辩,同时,要求学生上交的论文隐去指导教师的姓名。据笔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实行了答辩回避制,但是匿名制执行得不够。通过匿名制,答辩委员可以不必顾忌同事或领导的人情关系,大胆、实事求是地就每篇学生论文指出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 作者:张旭青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浅析 一、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 1、选题范围宽且时效性强。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宽泛,涉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有许多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热点问题。并且,由于经济形势时常变化,热点也在随时切换,因此,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很强的时效性。宽泛的选题范围给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选题带来了一定困难,一是形成了本科学生知识面有限与选题所需要解决问题宽泛而多样的矛盾,学生所选择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很难解决的;二是热点问题都是涉及面广的问题,如选题较大则本科毕业论文解决不了,如选题较小则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深度不够而深入不下去。三是选题时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平时对经济信息有所跟踪。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最后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第一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3、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操作规范和奖惩措施。学校管理层应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措施和操作规范,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指导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去。对于优秀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质量欠佳的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度惩罚。奖惩措施同样适用于学生。特别是对于抄袭问题而言,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对于检测出来的抄袭论文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学生不敢轻易抄袭。如同当前我国治理酒驾一样,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驾驶员不敢以身试法。 4、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过程管理。指导老师应将过程管理思想用于毕业论文指导中,对学生论文创作进行全程指导与管理,努力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保证论文的质量达到要求。鉴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惯例,论文指导分为选题、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论文终稿修改几个步骤。指导老师应在每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指导,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集成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毕业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图见图1。 作者:何锋 涂圣华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现象比较明显,比如论点不新颖、抄袭痕迹明显、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等,主要原因是论文选题不合理、学生没有掌握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论文指导与写作过程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或缺失,以及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形同虚设等。要提高论文质量,不仅要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点来选题,院系要适时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并且完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同时,高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毕业论文 选题 质量评价体系 论文写作课程 保障措施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每年都要指导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但近几年来,毕业生的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分析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一、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表现 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论点不新颖,抄袭痕迹明显。由于网络上各种现成的经济类论文、已有研究成果、文献资料非常多,很多学生就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一味复制粘贴已有的材料,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自然也就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新颖、有创新的论点了。第二,论文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从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到论文中的摘要、目录、引言、结论和参考文献,大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格式要求和写作规范,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对论文这些格式要求不甚清楚,以至于毕业论文的格式普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一些学生的论文结构不合理、逻辑关系混乱,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从笔者近十多年来的论文指导实践来看,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主要还是与选题、论文撰写方法、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以及论文质量评价有关。 (一)选题不合理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环节,选题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论文的质量。论文选题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选题太大、太小或太老。比如,有的选题为“中国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题目太大,只能泛泛而论,无法深入研究;有的选题为“××县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研究”,题目又太小,数据资料的搜集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的选题过于陈旧,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现成的文献资料非常多,学生就随便抄抄了事。第二,学生对选题不感兴趣。有些高校基本上都是采取指导老师命题、学生选题的方式来确定选题,学生对拿到手的选题没有兴趣,对论文写作自然没兴趣。 (二)学生没有掌握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 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论文提纲、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就应该了解这几个内容各自的涵义以及写作的方法。但从笔者的指导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了解这些内容,更不知道如何安排论文结构、如何撰写论文。因此,在指导论文期间,指导老师就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来讲解这些内容。 (三)论文指导与写作过程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或缺失 许多高校为加强论文质量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践中执行起来不够严格,一些制度又处于缺失的状态。一是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指导次数等规定执行不到位。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高校一般都会明文限定每位老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但由于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多、老师人数相对较少,结果一些老师指导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了限制人数的一倍多。再者,指导老师由于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指导论文精力有限,不可避免地出现论文指导次数不达标的现象;二是约束制度缺失,毕业生对论文写作不认真、不重视。论文写作期间,正是学生忙于应聘、实习的时候,再加上学生总觉得指导老师和学校不会为难他们,论文写好写坏最终都能顺利通过,这就造成许多学生经常缺席论文指导,有些学生甚至只是在答辩前的半个月或一个星期内突击复制抄袭论文,其论文的质量自然很低。 (四)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形同虚设 论文质量评价是检验论文合格与否的最后一关,但是一些高校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形同虚设:第一,学校只抓论文重复率。论文重复率由学校来组织检查,一般重复率不超过30%就算过关,准予进入论文评阅阶段;第二,评分比例失调。一般是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组共同评定论文的成绩,各部分成绩占有一定的规定比例。如某高校的经济类专业学生论文总评成绩中,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占50%,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占20%,答辩组评阅成绩占30%。一般,只要指导老师评阅成绩高于90分,即便评阅老师和答辩组评30分,该学生论文也能及格。在这样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下,极易造成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学生一味追求降低重复率,通过各种攻略来处理论文,结果论文中的句子、专业术语被改得一塌糊涂,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二是指导老师不想因论文成绩影响学生答辩甚至毕业,从而违心地给实际很差的论文评了高分;评阅老师又碍于情面和不想得罪同事的心理,从而也违心地评了及格分,答辩组也是这样。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果就使得一些质量很差的论文通过了评阅,并最终通过了答辩。 三、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思想上要重视 从学校、院系到指导老师,要把毕业论文写作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对毕业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从思想上端正态度,高度重视。 (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来选题 在选题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变被动选题为主动选题。一是专业课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课程中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查阅资料,提前了解感兴趣的问题;二是学生在平时要广泛阅读专业书刊,关注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及时发现感兴趣的问题;三是学生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及进行专业实习,了解所学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四是院系可以定期举办本专业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当前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热情。这样,学生在大四时就可以根据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点来进行主动选题了。 (三)适时开设论文写作课程 毕业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属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选题之前给学生开设一门论文写作课程,通过集中授课让学生了解与论文写作相关的问题,比如文献综述的写法、文献资料的搜集渠道、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和学校的各项相关制度规定;比如论文框架结构安排等等,强化学生对毕业论文撰写方法和技巧的认识。开设这样的课程,有利于指导老师在后期的论文指导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论文中的具体个性问题,也有利于提高论文指导的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论文的质量。 (四)完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降低指导老师评阅成绩所占的比例。比如降到30%,这样可以降低由于指导老师评分过高使很差的论文过关的概率。第二,匿名评阅,并且增加同一篇论文的评阅老师数目。比如同一篇论文,由指导老师之外的另外5位老师对论文进行评阅,评分在60分以上的视为同意参加答辩。在这一环节,可以规定必须至少一半以上的评阅老师同意答辩,该生论文才能够进入答辩程序。第三,提高评阅老师评阅成绩所占比例。比如,将评阅老师的评分提高为40%。因为评阅环节评分人数最多,也是比较公正的一个环节,应该相应提高评阅成绩所占的比例。第四,所有评阅环节均在教务系统内匿名进行,论文的最终总评成绩由教务系统来自动生成。通过完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既可以提高论文评阅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又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因怕得罪同事而违心打高分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倒逼指导老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论文的指导和写作,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 (五)管理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 为进一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高校管理部门的相关保障措施也必须到位。第一,教务系统必须先进科学。比如,在评阅阶段,学生的姓名和专业班级信息、指导老师的信息等必须能够自动隐去,以保障论文评阅的客观性。再比如,教务系统必须能够自动生成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所有资料可以在线打印,并直接存档。第二,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比如,在论文评阅阶段,对符合条件能够进入答辩环节的论文按数量和质量对指导老师进行物质奖励,同时也要对不能进入答辩环节的论文指导老师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减少工作量等;对优秀论文的指导老师给予更有利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奖惩制度来促使指导老师认真负责地指导论文写作。第三,严格论文指导中的过程管理。学校应安排专人严查学生每周参与论文指导的次数,一周一查,少于规定参与指导次数的,直接取消参加论文答辩的资格。第四,简化论文指导过程中的文件管理程序。一些院校制定了严格的过程文件管理程序,对包括开题报告、外文翻译、论文格式、导师评语、领导签字、院系盖章等在内的各种复杂的文件都制定了严格的要求。这样的管理,使师生们疲于按要求填写、修改各种文件,严重分散了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提高论文本身的质量。 经济类毕业论文:云南省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就业问题事关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新建的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其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的服务功能,通过对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可为毕业生就业、学校教育的调整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类;就业 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独立学院招生规模大、人才培养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只鲜活力量,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对就业情况适时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作出调整,激活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服务功能。 一、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简介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别办学形式,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江浙一带创办以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截止2015年,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学生人数接近9万人,占云南省高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7所独立学院中,5所院校设有经济类专业,学生人数占比不小。就整体而言,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面临着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需要。 二、云南省某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该学院是一所文理兼容并蓄的综合类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目前经济类学生占全部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从毕业生信息来看,2014届全校毕业生人数2504人,经济类毕业生59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3%;2015届毕业生人数3523人,经济类毕业生767人,占比为22%;2016届毕业生3130人,经济类毕业生697人,占比为22%。根据经济学院近两年的就业情况统计和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学生的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此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1、就业规模增长快速,就业质量稳步发展。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人数2015年比2014年增长了28%。各类型机构单位的就业人数均逐年增加,最终的签约率随之增长,反映出就业质量稳步发展。 2、自主创业人数增多,但总体比例较低。2014年,599名毕业生中有4人选择自主创业,占总人数的1%,而767名2015届毕业生中有15人选择自主创业,比例为2%,从简单的数据来看,自主创业人数每年有增加,但与规模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相比,数量仍显渺小。 3、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合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理性选择就业岗位。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占比平均为15.5%,自主创业占1.5%,民企占76.4%。但从和学生的座谈和调研得知,尽管大多数学生家长倾向于让学生就职于“编制”内单位或大型国企,但独立学院毕业生表示,凭自身情况,他们更喜欢选择灵活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可更全面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4、毕业生的就业紧迫感增强。从未签约的学生来看,只有不到1%的毕业生没有找到接受单位,或是还未开始找工作,这说明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强,都希望在离校前能敲定工作。 三、云南省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的研究划分标准,正式签约率在30%―50%,表明毕业生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就业有一定困难,甚至可能产生就业危机;灵活就业率在50%―70%之间,表示灵活就业已有一定的困难。这些数据综合分析反映出目前我省经济类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经济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纵观近几年经济类专业的招生及报到情况,在生源萎缩和经济形势发展不明朗的背景下,经济类学生的入学人数仍然保持着正增长,这也能预计未来学生就业的压力。 2、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规模的非国有单位,可能存在隐性失业。虽然在中小规模的非国有单位工作具有灵活性和发展性的优势,但由于这些企业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会存在因户籍政策限制、人事费用较高、就业成本增加、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用工制度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就业吸引力。调查显示在中小规模的非国有单位任职的学生中有47.4%的学生在工作头三年内会频繁换换单位,换工作。 3、自主创业的空间仍有待拓展。尽管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增强,但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意识仍然不够,这一方面跟学生的传统择业观有关,但也可能反映了政府、学校的就业指导宣讲不够或者就业平台搭建不充分。 四、云南省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各自所属的人才(力)市场要加强合作,在网络联盟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以解决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 2、政府、学校联手,开设创业培训,鼓励学生创业。扩大就业,应该在挖掘自主创业等方面下功夫。目前,政府应从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从简政放权、减免税收等政策方面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则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将创业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并掌握创业理论及技能,熟悉取得经营资格程序和筹措资金渠道,经营经验和原则,并鼓励学生实际操作。使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技能,并懂得创业风险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一部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仍存在“等、靠、要”的被动型就业观念,盲目追求大城市、高工资,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到基层就业等陈旧观念影响着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构建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和研究数据支持平台的研究 摘 要:以计量经济学等为核心课程的经济类本科生培养机制下,量化研究在经济类研究中越来越普遍,但量化研究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为实现本科生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需要开设经济类专业院校构建教学用数据支持平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量化研究;数据支持平台 当前经济类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以数量研究为特征的学科成为了核心课程。经济类本科生不仅需具备良好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量化研究能力。而在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确实地使用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建立为经济类专业的数据动脚平台就成为必然之选。 一、数据支持平台概念 所谓的数据支持平台是指为学生提供可获得教学和研究的相关经济数据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具体可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等。数据支持平台是一个集成平台,可作为整个经济类专业开设学院的基础平台。 二、数据支持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数据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对经济学科尤其重要。 首先,由于科研基础的薄弱和信息获得的滞后性,公开的二手数据目前科研工作价值逐渐降低。收集获得第一手数据值得重视,基于自身一手数据的论文有绝对的竞争力。数据支持平台可以提升整个经济类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其次,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收集数据,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同时在问卷中,与受访者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不但使重要的社会实践,而且增强学生就业和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可作为经济学院的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 三、数据支持平台内容设计 1、定位 数据支持平台应当作为经济类相关专业通用的数据平台,成为特色实践和特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应当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数据支持。 2、服务对象 数据支持平台的对象包括了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其中服务主体主要是为校内外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了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的科研以及社会实践、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相衔接的实验和实践、此外还可以考虑对校内开放,有偿接受其他文科学院学生科研,为其他学院教师科研有偿服务;接受学校委托进行师德学风、学校建设、大学生生活、就业等等调查;向社会开放,接受企事业、地方政府、咨询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等委托为其调查。 3、调查功能 数据支持平台的调查功能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而言: (1)市场调查:主要针对产品品牌知名度、市场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生活形态,媒体覆盖率接触率和广告到达率等。主要委托对象是工商企业、媒体单位和研究机构。 (2)社情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治安情况以及就业、教育、住房现状的评价。此类调查主要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委托。 (3)行业行风调查:包括政策透明度、办事程序和办事效率以及办事人员工作态度等。主要服务对象为党政纠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如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电信等。 (4)社会热点问题、分配问题、公共服务评价调查等 (5)网络调查。这是这个数据支持平台发展的方向之一。从前瞻性角度来说,随因特网发展和电脑普及,网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最大的受众媒体,网络调查将是统计调查未来发展方向。私密性、敏感的、设计人文生活的热点话题、包括政治统计都会在网络进行。因此个数据支持平台必须能开展网络调查。 四、数据支持平台技术模块设想 数据支持平台可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1、数据采集实验室 数据采集方式可包括包括传统的问卷调查和电脑辅助调查两种。具体而言,传统的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是电脑辅助调查的基础,因此应与保留,作为辅助调查手段。电脑辅助调查模块要集成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和计算机辅助人员访问CAPI(Computer 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具有高智能的问卷评价体系,以及可以与通行数据库对接。CAT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访员坐在计算机前,面对屏幕上的问卷,向通话另一端的被访者读出问题,并将被访者回答的结果通过鼠标或键盘记录到计算机中去;督导在另一台计算机前借助局域网和电话交换机的辅助对整个访问工作进行现场监控。CAP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问卷由计算机管理与呈现,被访者回答的结果被访问员(或被访者)通过鼠标、键盘、手写笔或触摸屏等直接记录入计算机内。访问结束,数据通过互联网、邮寄或无线网等方式传送到中央服务器。汇总后的数据无需做太多整理便可直接用于统计分析。 CATI和CAPI都有现成的技术和成套软件。CAPI是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这个模块选择集成CATI功能的CAPI系统,因此需要新购置电脑中有一部分是移动电脑,承载面访功能。 2、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 对于一些收据如就业、教育、住房等需要定期、长期、连续调查收集,这样经过很多届学生、多年的积累,可以汇集成自有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可以对外出售、租用、转让,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3、数据分析实验室 数据分析实验室主要包括了建立可考虑有已有的计量分析平台、由学院前期购进SPSS完成。 综上所述,为提高经济类本科教学的质量,提升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特别是培养经济类本科生的量化研究能力,构建数据支持平台是具有必要性的。通过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和数据库三方面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全面提供了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并且还可为学校内外的其他教学和研究单位提供服务。因此建立数据支持平台具有现实的意义。 经济类毕业论文:试论高校经济类专业课堂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摘 要】目前中国人才市场的就业情况反馈来看,高校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方面尚未做出预期的贡献,课堂教学改革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无法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所以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之对应的经济类专业课堂教育改革也就存在着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经济专业;课堂改革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交相辉映之下,急需深化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创新性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是摆在所有高校教职人员面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机构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虽然部分学校都设有特色累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计划,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教学目标依然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设置不科学,导向性不明确,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无法体现出经济类专业应有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同时,由于学科特性决定了大部分教材和课堂教学目标都以严格的学科体系为重点,理论课时间较多,没有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所授内容与实际经济生活之间的联系;实践课程过少,或与现实生活脱节。已有的实践课程也与理论课程缺乏串联性。 二、高校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就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来说,其课程覆盖的半径大,内容涉及面较多、成体系的内容较为繁杂,而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又有着与其他专业教学所不同的特点和自身要求,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第一、经济类课程教学必须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社会实践相结合。由于经济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经济常识理论体系、奠定专业素养以及为未来就业实践提供专业支持的重要任务,又承担着协助学生形成基本经济学思维以及专业入门的敲门砖。所以说除了教师需要发挥自身能力尽力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同时也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配合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大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散大学生的思维,同时向学生授予专业化的引导和培养,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向学生传递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是没有必要的。因此,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非常强调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与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二,在进行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教学重点,点、线、面三结合。根据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不可能也不必要向学生系统完整地介绍各门课程的知识。对于工具类课程以外的大多数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类课程,以及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经济运行与管理类课程来说,就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向学生展示该学科的突出特点以及重点问题,又要勾画出本学科的发展主线。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宏观主体,又要关注微观,具体到点,使得课程与实践能够较好的结合。至于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工具类课程,除了突出学科发展的主线,向学生揭示出学科大貌,使得学生掌握经济类学专业学习、研究中迫切需要的、最新的操作工具、并十分注重所学工具的实战演练,是这类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与方法。 第三,经济类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授课方式和方法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既要兼容并包,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有用材料,紧跟时展的潮流,将不同的学科融汇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目前,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处于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之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颖、有效,能够被学生接受,又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与案例法、演练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刚刚取代了传统的课堂灌输与导读方式,并形成了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引导的全面的教学互动理念,这些变化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和调整的需要。当前高等教育机构正在树立的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教学机构和人员能够根据不同人才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在同一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有能够制定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手段,这是对于经济累课堂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所以说,高校经济类课堂教学改革,绝对不是单纯的改变教学方法,用新的替代旧的,而是需要吸收先进经验,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借鉴学习中来最终形成适合本专业基础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第四、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改革,需要根据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改变,结合新技术和新思维。当前社会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且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代表着新事物发展的最前沿,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信息技术的受益者和接收者。所以说,在当前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改革过程中,就需要最大限度的使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成就,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多种特性,不断的推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接受课程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氛围。这是一种趋势,也是必须要进行改革的重点所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在下一步必须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不仅是各大高校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改革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 总而言之,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改革,需要基于对本学科教学内容和理念高度理解的前提之下。要先准确定位、明确课程设置、内容调整,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变,并不打折扣的进行贯彻和落实;同时,还需要与相关的学校、相关的学科进行共享和借鉴,相关的改革工作才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经济类毕业论文:我国死刑制度在经济类犯罪中的适用 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在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在这次修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规定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将不会再判处死刑,我国死刑罪名将由68个减至55个,我们国家虽然仍然具有死刑制度,但是却在废除死刑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然死刑的设置以及废除,是与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关系等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当前人权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发展,死刑本质上不道德、残忍以及对预防犯罪作用不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意识到,死刑并不可能从根本上预防犯罪,死刑的废除是一个逐渐消亡的过程,在我们国家已经逐步展开。力求从经济犯罪的死刑废除的理论争议、适用状况,以及死刑废除原因、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剖析当前为什么应当废除死刑,特别是对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废除的紧迫性。 关键词:死刑废除;经济类犯罪;刑法修正案(八) 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法》中第一次提出废除和限制死刑,直到2013年的今天死刑存废之争仍在继续。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17个国家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1],自1990年起,平均每年有3个国家废除死刑。我国的香港、澳门也已废除死刑。现在美国的一些州及日本仍执行死刑,其他发达国家均已废除死刑,我们国家的《刑法修正案(八)》也将死刑的适用制度进行了限制,规定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将不会再判处死刑,我国死刑罪名将由68个减至55个。这是《刑法修正案(八)》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修改,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立法机关在部分犯罪领域,特别是经济类犯罪中对死刑废除制度的认可。同时为进一步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把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刑法修正案(八)》又减少13个死刑罪名,占中国刑法死刑罪名的近五分之一,应该说,我们国家在死刑废除制度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一、经济类犯罪中死刑废止之理论探讨与死刑废除的原因 目前全球117个国家废除死刑制度,只剩下78个国家依然保留死刑制度,我们国家是这78个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死刑存废越来越多地与这个国家的人权发展水平、法制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文明程度联系紧密,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的人权、法制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评判标准。作为刑事法律制度中重要的经济类犯罪,是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经济犯罪一词,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国家管理制度、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2]。在我们国家经济类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另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以及刑法分则规定的侵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犯罪,如制造及贩卖假药罪、贿赂罪,也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 经济类犯罪中死刑制度的适用也一直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死刑立法过多,以及我国的死刑司法状况也令人担忧,死刑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我国刑法的基本精神体现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因此一些学者以及实务专家建议,中国应当通过完善的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方式努力减少和限制死刑的适用,笔者认为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法,其积极意义在于预防功能,但是作为预防犯罪分子再犯罪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死刑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除了死刑以外使用长期的隔离或者流放也可以预防犯罪分子再犯罪。作为经济类的犯罪,我国刑法分则也规定了很多种,其中第140条至第149条中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生产、销售假药罪等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类犯罪判处死刑不仅要求造成的损失达到一定的数额,并且要求情节特别严重,可见在经济类犯罪中,数额的认定并不是适用死刑的唯一标准。并且在我们国家规定的单位犯罪中,对单位基本都是判处罚金,对直接责任人除处以的刑罚,在单位犯罪中也没有适用死刑。然而无论是单位犯罪或者是自然人犯罪,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种拟制的人,在刑法面前却没有做到相应的平等,并不是不能将单位注销、解散,而是因为单位有可能涉及很多善良的人的利益,法律为了从整理利益出发,为了保护那些无辜人的利益而没有对单位适用死刑。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如果一个应当判处死刑的人,将其处以死刑可以减轻被害人及其亲属的痛苦吗?一个判处死刑的人的死亡可以震慑其他人防止他们再犯相同类型的罪行吗? 死刑其实对于犯罪并没有足够的威慑力。首先,我们可以从犯罪的根源去看待这个问题,犯罪是一个综合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关系、家庭关系综合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实是一种社会根源。作为一种社会根源,死刑当然不可能根除犯罪的社会根源。中国清末伟大的法律改革家和法学家沈家本曾经提出:“苟不能化其心,而专任刑罚,民失义方,动罹刑纲,求世休和,焉可得哉?”沈家本在研究明朝历史后提出了很多观点,其中之一就是指出朱元璋严峻刑罚而收效甚微,指出:“上之人不知本原之务,而徒欲下之人不为,非也。于是重其刑诛谓可止奸而禁暴,究之奸能止乎?暴能禁乎?朝治而幕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见重刑之无效,治世之道当探其源也”。沈家本得出的结论是:“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3]其实通俗点说,就是预防犯罪不在于刑法的轻重,要预防犯罪其本源还在于社会的综合治理。比如,在《刑法修正案(八)》公布之前,我们国家对于经济类犯罪一直实行严厉打击,一旦查出,严惩不贷,甚至大量适用死刑,如广东省汕尾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22日以(2000)汕中法刑初字第63号刑事判决一次就对卓振沅等7人伪造货币案判处了死刑(此案后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卓振沅等七人执行死刑)[4],这只是前几年金融类犯罪案件之一,观察前几年的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判处死刑的案例也时有所闻,但是那几年,中国金融犯罪案件却大量增加,这表明虽然我们国家对金融类犯罪规定了死刑,但是其威慑力却是十分有限的,这也为《刑法修正案(八)》减少13个死刑罪名埋下伏笔,其中就包括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一些金融类犯罪。 其次,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在我们国家过失类犯罪不适用死刑,在我们国家故意犯罪中才有死刑适用的问题。然而我们所奉行的是不知法不免责,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国情中,以及受到长期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很多落后愚昧的地方,很多犯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确实违反法律规定。当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无法了解法律的时候,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减免,而不能一刀切地适用死刑。可以适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罚。又如,《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理论界的说法是因为这类人的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远远低于正常人,所以不同于正常人,他们低于常人的部分可能正是对于行为违法性的认识或者是罪与非罪的认识。因此,为了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对于因为一定客观原因而导致的违法性认识错误,进而实施的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减免也是没有争议的,而不能只一味地要求主客观相统一。只要主观上有犯罪行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而不考虑具体的客观情况。对于经济类犯罪,在《刑法修正案(八)》修改之处,有很多专家学者,建议不仅要取消13种罪名的死刑,还要取消13种罪名相似的犯罪。其中就包括集资诈骗罪,学者们的观点认为集资诈骗罪[5],被害人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的过错,但是最后《刑法修正案(八)》保留了集资诈骗罪的死刑。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取消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刑法修正案(八)》中取消的13种死刑罪名中,经济类犯罪就占了9种,具体包括:走私贵重金属罪与走私文物罪、走私珍贵动物罪、走私普通货物罪与物品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及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并出售伪造的增值专用发票罪。除了立法予以明确规定废除死刑的以外。 最后,从死刑的另一个基本原则――罪责刑相适应的角度考虑,经济类犯罪适用死刑也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作为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5条明确规定:“刑法的轻重应当结合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触犯刑法的人最终所受的刑罚要结合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以及社会危害性等综合因素对其处以适当的刑罚,这也体现了刑法的基本精神,教育与惩罚相适应。结合这些基本的因素,反思经济类犯罪中死刑的存在也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经济类犯罪的犯罪目的主要是谋求经济利益,然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在人的生命与经济利益之间相比较,人的生命也肯定是高于经济利益的,然而一个人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触犯了刑法,却要以生命来弥补,这在情理上也是难以接受的。财产价值高于生命价值不具有对等性,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打击一个价值位阶较低的以保护一个价值位阶较高的。因此,当一个人因为侵犯财产而被判处死刑,被剥夺生命的时候,生命在财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从危险程度考虑,相对于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例如故意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的主观恶性与经济类犯罪的主观恶性而言是较小的,这也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二、经济类犯罪死刑废除后制度设计 (一)加大事后追偿力度,建立终身偿还机制 《刑罚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犯罪的死刑适用,例如将《刑法》第200条修改为:“单位犯本节第192条、第194条、第195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去除了死刑的适用,保障了犯罪分子的生命权,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弥补被害人的财产损失,除了要对犯罪分子的犯罪收益进行追缴,不足部分要从犯罪分子的个人财产中进行追偿。如果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仍然没有得到清偿,应当怎么样清偿,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种追偿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69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罪犯参加劳动有教育罪犯和创造经济价值双重意义。目前中国监狱给予罪犯的劳动报酬只是象征性的,罪犯所得劳动报酬远远低于市场工人工资水平。我们国家应当适当增加罪犯的劳动报酬,并且规定其中部分比例的报酬是用来偿还被害人的财产损失。笔者曾经在社会生活中看到过一起民间借贷,最后发展成为集资诈骗罪。但是财产已经被犯罪分子挥霍一空,被害人因此生活艰苦,举步维艰。犯罪分子的所有财产不足以清偿被害人的全部损失。虽然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被害人获得了一定的赔偿,但是仍然不足其应付日常的生活开支。并且犯罪分子在监狱服刑期间,收入甚微,也很难补偿被害人的损失。笔者认为提高犯罪分子的劳动报酬,可以用这部分劳动补偿来弥补被害人的经济补偿,这样也可以适当减轻被害人的生活压力,同时也维护了犯罪分子的生命权,对于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其刑满释放以后规定其收入除了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以及其要抚养的丧失劳动能力的家人的基本生活以外的一定比例的收入用来偿还被害人的经济损失直至偿还完毕。 我国《监狱法》第72条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并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但是这项规定在我国却没有很好地得到执行,或者是报酬标准非常低。就笔者所了解的一些省市监狱的报酬标准,比如江苏省的监狱,在2008年所制定的报酬标准是每月8元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家罪犯的劳动报酬权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根据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标准规则》,第76条规定,对囚犯的工作应订立公平报酬的制度。但是我国的罪犯待遇标准太低,甚至有些国家认为我国发给的劳动报酬带有一种恩赐性质,实质上不属于劳动报酬。这也成为西方国家用来攻击我国对囚犯人权保障不到位的把柄。在我们国家提倡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监狱却未能做到监狱法制化的要求,因此,笔者建议,有关单位应当按照目前的有关规定,制定合理的犯罪分子劳动补偿,维护罪犯的基本权利,同时结合有关犯罪分子经济追偿制度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比例偿还受害人的损失。这样可以减轻受害人的损失,保障受害人的基本生活,才是废除死刑制度带来的积极意义之一。仅仅维护了犯罪分子的生命权,但是受害人的损失却没有因为废除死刑制度而获得任何意义的改变,这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在考虑犯罪人死刑的同时,也应当把受害人的利益考虑进去。 提高相应的罪犯的劳动报酬,既彰显了现代刑罚理念,又体现了对人的权利的关怀,能够使罪犯感受到自己确实被尊重,体会到劳动的喜悦,这也可以提高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对于罪犯的家人来说,这项措施可以挽救罪犯的家庭,维持罪犯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可以使罪犯安心改造。此外,按照一定的比例强制扣除一部分给受害人,体现了国家对受害人的尊重与关怀,也有利于逐渐化解受害人与犯罪分子之间因为犯罪所带来的仇恨。 (二)适当加重有期徒刑的期限 废除死刑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进行,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废除更要如此。但是对于曾经应当判处死刑而改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应当适当增加其服刑的期限,在保证犯罪分子的生命权的同时,也考虑到被害人和大众的心理,使被害人和大众可以接受对于犯罪分子的这种刑罚,更容易接受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废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同时延长罪犯服刑期限,对犯罪分子也是一种威慑,使犯罪分子明白,一旦自己的犯罪行为被发现,不仅达不到曾经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丧失自由;不但享受不到正常的生活,还有可能一辈子要背负偿还被害人的损失。当他们意识到这种刑罚的后果,以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相信会明显变小,这比实施死刑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更好。 三、结论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废除的13个死刑,也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逐步废除死刑的曙光。对于经济类犯罪的死刑适用在我们目前的状况下,表现得更为谨慎。比如前段时间接连发生的案件被判处无期徒刑,刘志军虽然被判处死刑,但缓期两年执行。但根据我们国家的规定,只要其不再故意犯罪,也不会执行死刑。从这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案件中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上,显得尤为谨慎,特别对于经济类犯罪,在废除死刑上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在人的生命与经济利益之间相比较,人的生命也肯定是高于经济利益的。然而一个人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触犯了刑法,却要以生命来弥补,已经严重地价值不对等,并且《刑法》的基本目的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死刑在预防犯罪方面也未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我们国家也一直在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对死刑废除进行改革,最终必将会废除死刑制度。 经济类毕业论文:案例教学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运用 【摘 要】我国倡导高校教育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开拓性的尝试。在面向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理论数学推导的演示和课本理论题目的解答,针对概率论这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案例教学应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并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面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对理工、经济、金融、管理甚至是社会学的各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有重要的工具支持作用,因此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这门课程定为理工、经济、管理、社会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经济学、金融学方向诸多课程中都涉及随机现象的研究和概率模型的运用,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帮助。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用背景很广,对多数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该课程的应用意义大于理论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实际,提倡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对概率模型建立的参与感,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将得到提高。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和统计学类的基础课程,常常会被大学生认为是大学课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和“学过即忘”、“考过即丢”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也不例外。在案例教学中,理论知识建立在大量的案例基础上,让学生们了解理论知识的建立的实际背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概率论的理论知识,理解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不易遗忘。比如在两个事件独立性判断标准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若干支股票价格涨落数据(如一年中的价格数据),让学生判断股票A的价格上升与股票B的价格上升是否相互独立。这样的实际案例在教学中的效果,往往比课本给出的理论性概况性较强的应用题求解教学的效果要好。 2.有利于学生了解概率统计应用中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方法 在教学中,尤其是讲解完课所给的应用题后,笔者常常遇到学生提问,应用题中所给的概率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甚是有学生觉得概率论是建立在捏造概率参数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引用案例教学,使得学生能亲身感受统计资料的获取过程,不论这一过程是通过直观的第一手数据,或是通过各类年鉴和其他资料查询,都将慢慢打消学生对概率统计学科的误解,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基础和获取材料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概率统计是一门真实可信,科学有用的学科。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数学和统计学类课程的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和课本知识,而我国大学数学和统计学类的课本编写的理论性也比较强,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从中了解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也不容易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判断分析和解决能力。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作业中,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的注意要点 1.案例选择的针对性 这里的案例针对性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在讲授某个概率理论时,案例选择要针对相关理论。这个要求主要是为了使案例联系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某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二是面向经济类专业学生,选择案例时最好针对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方面,增强学生将概率理论运用到所学专业研究中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一种手段。 2.控制案例的复杂程度 一般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都是安排一个学期的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案例教学中应注意控制案例的复杂程度。笔者认为一般以一个案例的解决运用一到两个知识点为宜,这样的案例比较容易选择,针对性也比较强,结合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在临近期末课本知识点基本已介绍完毕的恰当时间可适当安排一个大案例,综合运用四个以上知识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作业和报告的形式完成。 3.适当调整考评制度 目前多数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评制度中期末考试占分很高,平时成绩占分较低,而平时成绩的判定主要根据考勤率、课堂测试和平时作业。笔者认为,数学理论知识和学术推导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用处较小,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有更大影响。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应从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转变到提高学生对概率论的直观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考评制度应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提高学生平时参与案例讨论、解决案例问题、完成案例作业的积极性。 4.注意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案例教学有多种形式,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并综合考虑课时限制进行安排。对于案例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选取多种解决方法、错误示范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使学生看到在实际问题中的理论运用的多样性,形成发散思维,这对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尤其重要。在学生作业中,甚至可以包括对分析过程语言表达十分清晰,是否有说服力等方面进行要求,在日常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课堂引导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熟练了解教材内容,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基本上就可以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了。但案例教学大量接触实际案例,教师必须熟知案例的背景,了解与案例相关的行业知识,才能对现场讨论中学生各种发散思维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互动、引导和解答。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只有对铺垫、案例引用、讨论、分析、形成解决方案、点评的整个案例教学流程做到精心安排,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经济类毕业论文: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育的研究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但却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建设落后、考核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探讨了目前经济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育中存在的突出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实施验证、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经济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育 一、背景及现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财经类专业一般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有会计、电子商务、金融管理与实务、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财经类专业。这些专业都根据本专业的需要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计算机技术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往往是照搬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如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不多。而除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其他经济类专业,虽然也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但对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同样没有明确。 2.文理兼收等原因导致生源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生源基本都是文理兼收的高中毕业生,这就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文科生重在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在一些经济类课程中学习能力较强,而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在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时候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就造成了文科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时较吃力,兴趣提不上来,而理科生又感到学习内容偏简单,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与经济类专业联系不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经济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基本沿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基本采用课堂讲授+机房上机的模式,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与经济类专业本身的实践活动联系不大,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所学认识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针对高职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材相对落后,导致任课教师也只能选用适合计算机专业的教材,教材的适用性不强。 4.计算机课程师资培养滞后 目前经济类专业承担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很多是校内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师,同时具备财经类知识背景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这样就造成了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对经济类专业并不了解,经济类知识掌握不多,教学时仍然沿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教好自己所担任的具体课程,在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经济类知识之间不能很好地融合,教学目标与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一致。 5.考核手段单一 现在多数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为笔试,有些专业还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项目之一。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考试前不得不进行应付考试的复习,考后这些东西就没有用了,而真正到了实际应用计算机工作时,却又“笨手笨脚”,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二、改革课程体系,加快教材建设步伐 在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中,根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划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开发”等四个领域。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将上述知识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划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等三个层次。教育部提出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对于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要根据工作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发现,很多高职经济类专业的就业岗位对Excel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在中华英才网上搜索到的百度移信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招聘的应收应付会计岗位要求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包括Word, Excel),在592招聘网上搜索到的广州市毕柏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招聘的国际电子商务岗位要求熟悉Excel等办公软件、基本网页设计和图片处理者优先,许多招聘高职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企业也都提出了对Excel的要求,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强调了对Excel的教学。 2.在以往建设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时候,往往都只有经济类的教师调研与制定,缺少计算机老师的参与,导致存在对计算机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了解不深等问题。而要科学地构建经济类专业教学体系,就一定要计算机老师参与,要把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到与其他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科学地构建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课程体系。 3.对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将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类专业知识融合交叉,让计算机技术切实地解决经济类工作中的问题,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这样学生学习能够更有积极性,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根据以上的原则和方法,在我校2011级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的设计涵盖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中提出的四个领域,在内容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同时充分考虑到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的交叉融合,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和《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但目前这两门课适用于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教材的建设,开发适用于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教材,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融合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经济类毕业论文: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的翻译技巧 摘 要:经济类文章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所占比例较高,也是实际工作和翻译资格考试的常用文体。因此,熟悉经济类文章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及协助学生准备翻译考试。本文尝试归纳经济类文章的语言及行文特点,并梳理出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经济 商务英语 翻译技巧 1 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的主要特点 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主要包括以下目的:描述社会经济事件、讲述特定经济现象、对某经济现象作判断或评述。其行文特点首先体现在经济类术语的广泛使用,如谈及财政收入、政府开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等。其次,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常使用简单句,很少出现太高深复杂的句式。再次,数字及单位换算频繁出现。经济类文章避免不了的是数字的大量采用,目的在引用实际数据进而描述经济事件的发生及转变。最后,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有其特定的措辞。在该文体中的动词及名词采用和日常生活英语的措辞有区别,经济类文章的措辞常使用较中性、专业、正式的词汇。 在翻译教学中,经济类文章的教学像把双刃刀。首先,该文体很少出现复杂句式、常使用简单句、文章常以时间或内在逻辑进行较清晰的排列,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专业术语的广泛出现、数字单位的转换、措辞的专业化都给商务英语经济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翻译人员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此相关的翻译难点与侧重点。 2 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的常用翻译技巧 2.1 专业术语 经济类文章常见的专业术语多为名词性结构,如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经济术语十分广泛,通常翻译人员要大量接触同类文章、积累丰富的经济术语,以便应对实际翻译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术语。但翻译人员在接触不同经济材料时也会遇上未接触过的术语,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但只要明白经济术语多为复合名词词组,便可采用分译法先拆分成独立单词、再组合成词组。例如,财政收入拆分为“财政”,译为finance,再译“收入”income,然后根据英语语法合并为financial income或financial revenue。再如“外贸进出口总额”可拆成“外贸、进出口、总额”,再把前两项意思接近的的foreign和import and export二者取一,组合为import and export total volume。当然在经济领域人们早有约定俗成的常用词组,但翻译人员在没有对所有专业术语进行记忆的情况下,采用拆分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术语的翻译障碍。 2.2 常用简单句式 和时政新闻类文章相比较,经济类文章很少出现复杂的从句,句子间内在逻辑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因此常使用简单句,并有其常用的短语句式。在此列举常见的几例典型句子。其一为描述性句子,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9%。在此简单句中,“平均每年增长……”在同类文章中频繁出现,翻译人员可采用拆分翻译法,译为“with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其二为经济排名,如,不少重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两例句均讲述排名,常用译法为“comes first in the world、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take the third place in the globe”。其三是数据比较,数据比较常以倍数形式表达。例如,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1年比1990年增长了6.1倍。在倍数的翻译上注意代词的使用,例句中倍数的表达可译为while the growth in 2001 is 6.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1990。以上为常用的句式之一,翻译人员需要在实践中多练习和加强记忆,便能译出流畅的译文。 2.3 数字及单位翻译 经济类文章中常出现数据的罗列,目的在直观地用数据的比较进行描述经济现象。但在商务文章的中英互译中,中文数字单位和英文数字单位不是逐一对应的,所以翻译人员需要熟悉两种语言之间的单位转换方法。首先,中英文数字单位对应的有:百hundred,千thousand,百万million。除此以外的单位都没有一对一的中英对应。翻译人员需要以此三项基本单位作为基准,在翻译的时候以就近原则进行换算。例如单位“一亿”可译为100million,或0.1billion。但按单位换算,“亿”以billion作为基础来转换能使数字表达简单化。以上是单位的单独转换,而实际文章中当数字和单位同时出现会增加翻译的难度,例如,工业总产值为5897亿元。此时,翻译人员可以按先译单位、再转换数字的步骤进行翻译。把“亿”变为0.1billion,再乘以数字5897,可得出589.7billion。 2.4 措辞专业化 经济类文章的内容和描述对象均比较宏观,多数谈及国家或国际间的经济现象,所以除了经济数据比较大之外,还有所采用的措辞都十分专业与正式,和一般的生活用语有明显的区别。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用词专业化这点。以动词为例,经济类文章句子简洁导致动词的采用多为并列形式。例如,例句A welfare state attempts to give all this to every member of the community的动词attempts to give,还有类似的designed to secure和aims to prevent,可译为并列形式“设法给予、旨在保障”。 3 结语 经济类文章的特点是行文逻辑多按时间顺序、使用句式简单,但同时出现大量经济术语和专业表达,因此,所使用的措辞和一般的商务文件和时政日常用语都不太一致,这需要翻译人员要注意区分其语法、句式和措辞特点,有针对地进行记忆和归纳,并大量进行翻译实践以加强翻译速度和效率。在翻译资格考试中,经济类文章是考核的一大重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翻译实践,以便掌握经济类文章的特点和提高翻译质量。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初步实践 摘要:通过对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系列理念,加以实践,以适应高职人才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应用数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自然、生命、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高职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作为一门服务于经济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与工具课,更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必须明确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结合专业突出应用为主线,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遵循“拓宽基础、培养能力、重在应用”的宗旨。 一、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 我院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涉及到会计、金融证券、财务管理等15个专业,分别在第一学年中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课,计划60课时。自2005年起,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院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保持原有的数学体系,压缩讲授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实际应用。然而,对于数学课的“教的没有用、用的没有教”等问题却依然存在。带着这些问题,学院数学课程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数学课程越是强调其学科的独立性,就越是难以发挥作用,其实际价值难以体现,只有把数学课程教学融合于专业,契合学生实际,才能发挥数学课程应有的价值。因此形成了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建设改革的系列理念。 1、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准确把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经济类专业是以培养经济、管理等方面实用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突出“应用”的主旨,从而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衔接。 2、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数据分析、计算推理等方面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础地位无可代替。应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需有所学、学有所用”的原则,从能力培养出发,发掘学生的潜在创新思维,进而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 3、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应用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而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而教师也不是被动的,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工具和良好的思维素质。 4、加强现代数学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数学技术,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数学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同时可以解决计算繁琐、课时紧张的问题。 5、构建本课程新的评价体系,以新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的最终环节,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必须改变通常的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把实践教学部分列入考核。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数学知识的运用。 二、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内容 1、依据课程的设计理念,从工作岗位搜集与数学有关的经济问题,围绕解决这些经济问题,共同研讨设计课程内容,力争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最需要的内容上。即从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该“用什么”出发,确定学生该“学什么”,得到教师该“教什么”。使岗位、学生、教师相融合,教、学、用一体化。 2、形成“案例――建模――求解――分析”阶段式教学模式 从岗位中所涉及的具体经济问题出发,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案例,数量化后转化为数学关系式――建模,对所得关系式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寻找计算模型最优节的方法――求解,对所得结果进行判断、预测――分析,为进行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既服务了专业,也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建设 编写《应用数学基础》校本教材,以“案例驱动”为实例,并且将Mathematica软件融入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使用数学技术的能力。选用PowerPoint 等多媒体开发工具,完成教学课件制作。 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开展案例教学、数学实验教学和部分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案例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原创了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数学案例和数学实验项目,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和专业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 5、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也必须改变。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学习情况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引起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总评成绩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平时作业占10%;平时考勤占10%;平时测验占10%;实验占20%(将上机实验和基础理论学习相结合);期末成绩占50%。考试内容在覆盖所学知识点的前提下,降低难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改革是科学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我院学生提高专升本通过率奠定了基础。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改进和提高。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积极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追求。 经济类毕业论文:关于经济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形势的调查报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未来关注的热点之一,就业问题也再一次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最新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比往年下降了7~9个百分点,就连一直是各高校热门专业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也相对比较严峻。但来自高校和招聘行业的数据却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就业岗位的总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很大变化,出现变化的是就业岗位的结构和招聘需求。 关键词:经济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 1 经济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对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需求变大,但整体仍呈供大于求的形势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形成了桐乡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处于重大调整期,调结构、促民生将成为重要战略抉择,要求桐乡强化创新驱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区域经济格局深度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求桐乡纺织、皮草、丝绸等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桐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桐乡升级转型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相对应,经济生活领域呈现出繁荣丰富的景象,商贸领域更是异常活跃,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在快速地深化和拓展。 随着桐乡地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直面市场进行抉择。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决策行为的压力增大,风险提高。为了规避风险,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更加积极地进行各种市场谋划和设计。作为把握和决定企业命运的财务部门,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要求经济类从业者具备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把握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都需要专业素质的培养方可取得,也就是说对受过大学四年较全面的培训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大。 1.2 许多企业招聘悄然降低学历门槛,经验却成就业“硬杠” 就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而言,多数大学毕业生最后会选择去企业从事相关财务工作。但就我们走访桐乡春季人才招聘洽谈会结果来看,应届本科生在应聘中并无优势。大部分企业招聘将门槛定在专科或专科以上,整场招聘会只有一家企业在招聘启事上明文要求招聘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 从上述采访中我们是否就此可以得出工作经验比学历重要这样的结论呢?答案显然不是。此次参加招聘会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所以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但放眼整个桐乡就业市场,乃至整个中国就业市场,学历仍是资格评估的重要组成,但或许已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做一个比喻,如果工作经验是CPU和硬盘,那么学历便是显卡。没有显卡,再好的硬件也没办法显现出来。 1.3 物以稀为贵,经济男成“瑰宝”,女生求职竞争力不如男生 近年来,浙江桐乡每年均有5000左右大学毕业生,女大学生占到相当比例,她们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和活力,是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但在走访桐乡春季人才招聘洽谈会过程中我们调查发现,在相关经济类岗位招聘过程中,68.9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31.02%的用人单位没有性别要求。而一些招聘启事中没有明确性别要求的用人单位,私下仍是欢迎男生。“如果参加最后复试的是一男一女,只要男生的表现不是差得离谱,我们基本上就会接收他,哪怕女生的最后成绩比男生好!”某企业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透露。 在桐乡就业市场上,对于同等条件经济类的本科毕业生,甚至女生条件远远优于男生的,为何女生求职竞争力仍旧不及男生?造成这种女子不如男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经济类专业,尤其是会计财务方向,男性本身就是稀缺性人才,因为男性相比女性就业时间充足且抗压能力较好,因此许多企业在招聘财务主管、主办会计时,都偏向于男性。其次,参加工作的本科女性多为25岁左右,她们今后要结婚生子,顾及家庭,连孩子的医药费也由女方单位负责,对企业的经济利益自然会有影响。此外,一些企业工作需要长期驻外地,或者需要经常出差,这时男性相比女性明显有优势。 2 针对毕业生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已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在读和已毕业的经济类学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伴随全球经济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很多落后腐朽的思想侵蚀了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当代国贸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很重要。 大学期间应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掌握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技能。 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在学业方面成绩优秀,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所学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从而为自己的就业作好铺垫。 经济类毕业论文:中英经济类本科教学内容比较研究 【摘 要】如何培养和提升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思维和能力一直是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结合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中英两国经济类本科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差异,并尝试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教学内容改革。 【关键词】中英 经济类专业 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外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差异,本文拟在我们以往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开发等几个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并借鉴胡弗汉顿大学的长处,改进本校的教学内容,找出适合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从而不仅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好的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和操作能力。 一 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教学内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八大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人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年、2010年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调研。 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胡弗汉顿大学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查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行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同时避免各模块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英国的大学,经济类专业几乎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统一的课本。胡弗汉顿大学的教师在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避免了片面依赖某一本教材导致的内容落后或各科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每年都会有所更新,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就业率最好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无疑,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更易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二,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一年制是无文凭的,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一年制研究生,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设置层次分明,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各学年课程也会根据形势每年不断翻新。 第三,教学内容和时数远低于我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个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弗汉顿大学的大学生没有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 第四,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经济学方法论课程,学生一开始便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角色。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鼓励本科生为主的俱乐部,他们在这里可以与教授和校友进行交流,并可参加由俱乐部组织的其他实践活动。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查方式也是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第五,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手段配套,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讲述相关理论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课堂辅导课时较多,辅导内容多是帮助学生锻炼思维、掌握实际计算、实践操作等能力,重视实践性教学,有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胡弗汉顿大学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第六,注重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弹性大。胡弗汉顿大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展知识技能,胡弗汉顿大学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大量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七,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网络技术的培训与支持。胡弗汉顿大学定期举办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研讨和专家讲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网上报名预订。如果想学习胡弗汉顿大学的校园网和教务管理系统如何使用等,教师可预约IT部门,IT部门会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二 目前国内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有效培养不仅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好的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和操作能力的经济类本科毕业生方面,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开发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学生上课任务太重,自主学习不足。在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占有很大比重,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还有英语、数学等课程,此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也有很多。在大学一二年级,马史哲平均每学期3个学时,英语平均每周4个学时、数学平均每周4个学时,导致学生一周五天、每天近6~8节课时都在听课。三、四年级虽没有公共课,但学生的课程也能达到6~7门之多,也是一周五天、每天近6~8节课时都在听课。学生每周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填鸭式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经济类专业各科课程教师教学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开发、更新不足。我国经济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般四年一调整,经济类专业各科课程教学由主讲教师负责,由于对教师没有提供持续的师资培训,教师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提升都依赖自身的自学和摸索,因而很多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片面依赖教材,不能自主开发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第三,经济类专业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照本宣科,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因材施教。 第四,经济类专业一到四年级课程设置没有把握好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不同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应考虑课程的难易、课程间在知识上的联系,如应先学完高等数学、统计学,再学计量经济学,而且应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刚刚学完高等数学、统计学之后的学期,否则学生在开课前就已经遗忘了相关的准备知识了。 第五,教师教学时在教学内容、案例选择等方面重视理论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通常是先把经济理论讲给学生听,然后选择相关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记忆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传授的效率较高,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而国外高校是先让学生分析相关案例,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相关理论。显然,由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相关理论,学生会理解、记忆该理论更深刻,而且锻炼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 三 开发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 了解了胡弗汉顿大学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应切实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选择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创业、就业需求,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方面采取有效的辅助措施,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对理论知识记忆的考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应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学生考查方法等几个方面创新,系统地研究针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培养方法。 经济类毕业论文:关于独立学院经济类教材建设的研究 摘 要:教材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教师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目前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存在缺乏规划、定位模糊、内容更新滞后以及实践性差等问题。本文以《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为例,提出教材的编写要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突出实验环节,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实现教材辅助资源的网络共享。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材建设;西方经济学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措施,它与师资、教学设备共同构成兴教办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教材建设一直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一、教材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 (一)教材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一项新生事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材又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如果教材不适应独立学院的需要,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建设适应独立学院需要的新教材。 (二)教材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师水平的重要途经 教材编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它是教师对平时教学任务的提炼、总结过程,也是提高骨干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的最佳途径。同时结合新教材的使用,进行教师培训,会更好更广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教材建设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又是教学的核心,教材建设作为首当其冲的改革内容,会同时兼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建设,带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独立学院经济类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从精英型过渡到大众化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中孕育出了一个新的办学群体—独立学院,目前的在校生有190多万人,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经济类专业的设置率最高,但是,其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 (一)教材建设规划缺失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规模和影响日趋扩大,但由于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很不成熟,而且目前市场上没有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教材。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严格的教材审批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教材建设委员会,由于资金、编写成员等问题的限制也都没有将教材建设的规划提上日程,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教材使用混乱,缺乏长期规划。 (二)教材建设定位模糊 独立学院有其独特的生源情况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应的课程定位及教材建设也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材依然是遵循母体院校的选择标准选用理论性极强的教材,或是为追求较宽的适用面而放弃自己的特色,编纂内容庞杂、面面俱到的大众教材,这都无法体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 (三)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经济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反映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又必须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持续一致性。但是独立学院的教材更新很慢,有的老师甚至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份讲义连续讲了多年,对新理论、新观念的介绍较少,引用的案例也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 经济学是一门和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它的每一个理论都可以用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随机调查的学生中,93%认为经济学可以讲得更生动些,而不是单纯的以作图和计算的方式学习推导理论。但是目前多数经济学教材重理论陈述而轻实践能力培养,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以教材的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输绝对真理,而应是以教材为载体,启发受教育者思考,对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虽然目前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权威和优秀的著作。然而已有的教材大部分偏重于理论分析或数学论证与推导,这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难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和乏味,大大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针对经济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材应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学生读着有趣,教师用着顺手,同时又不失理论的深刻与准确。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是教育部较早批准设立的独立院校,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外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滨海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尤其是经济系一直走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以“实践教学”为培养特色,组织了从事经济学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并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校教授指导,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及多次修改与完善,最终完成了这部特色鲜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一)教材特点 1.运用提问法,增加“引例” 本教材在每章开始时,均以一个例子引出本章的内容,所举的例子大多发生在读者身边,并与该章的内容紧密关联,而且每个引例都提出与本章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寻找答案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运用案例法,增加“现实中的经济学” 本教材在每节都增设了“现实中的经济学”栏目,其中所举案例均来自新闻时事、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通过真实案例来解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将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的枯燥感,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运用归纳法,增加“知识结构图” 本教材在每章结束后,均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作为小结,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更加系统性地学习本章内容。 4.运用实验法,增加“实验环节” 本教材在每章结束后,均设定一个围绕该章内容的实验环节。实验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教材的实验环节设置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设立了三大模块,分别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检验”。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创新之处 1.教材内容的创新 本教材注重基础专业知识的讲授,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创新,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该教材在编写时,对理论问题以简练、通俗的语言阐述,每一章的学习内容以最新的案例引导将要阐述的问题,以现实中的经济学总结本章所学的重点知识,增强了可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实验环节,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突出实验环节 本教材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展开对热点经济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经济问题或现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如“房价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均衡价格,占座的成本和收益,农村的春联市场,现阶段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我国通货膨胀(紧缩)现象”等等。这些讨论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深入探索的欲望。 3.教材使用中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转变以往《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即“以教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为中心”启发式教学方式,倡导个性化培养,积极试行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师生反串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新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4.教材的辅助资源共享便捷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其开放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开设了经济博客、经济系专业邮箱、微博答疑等网络平台,将和教材相关的资料上传,以便于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同学们分享。 四、结束语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以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指导教材建设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空白历史,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教材的建设经验,同时加强对独立学院教材编写、出版队伍的建设,保证教材内容的编写质量和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建设出适合独立学院使用的精品教材,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经济系主任) 经济类毕业论文: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 摘 要: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是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生力军。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多种学科交叉与新型学生不同要求下的双重挑战,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构建和完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完善以现代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打造观念与专业双重过硬的高校师资队伍、充分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经验是解决此类困境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经济类 处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核心层级的本科院校教学,承担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任务,本科教学的质量保障与未来发展远景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处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与社会进一步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需要大批高素养、多学科、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深谙经济发展规律、具有扎实经济类专业的高级人才,因此,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便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本科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本科院校每年为所在地区输送了大批经济类专业人才,他们构成当地经济建设影响力的重要一极,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经济一体化下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是国家发展与人才培养不可规避的问题。经济一体化包括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层面,其中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指通过降低各方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实现要素、产品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1]在此背景下,经济类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性日趋明显,同时,传统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课程体系重构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将世界各国拖入一个不可分割的球形体里,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再是封闭发展的个体,体现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上,高等院校必须以宽阔、长远和高效的发展眼光进行专业开发与课程设置,其中多学科性是专业培育中的最突出特征。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一员,我国必须遵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遵守相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同时也要运用这些法规和惯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学知识;信息技术的更迭换代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地球村,经济类专业依靠信息网络改善自身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效率;数字是经济类专业人才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特别是一些以数理模型为基础才能开展的微观金融学、金融工程学,数字应用能力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除经济学知识与法学、信息技术、法学等知识进行交叉教学外,经济类的专业课程还要整合人文学科等众多知识,不仅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更要将其培养成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二)新学生特征要求下的教学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学生基本处在“90”后,他们具有鲜明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征。在思维方面,他们思想前卫、观念超前,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超前的成熟和缜密;在认知方面,他们智商高、创造力强、具有较强的认知和运用新事物的能力。[2] 同时,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具有很强的叛逆意识和功利思想,需要高等院校与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有着以往世代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质,这决定高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转换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的、僵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越来越无法满足和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是包括本科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思考的重要问题。现代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高校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校园,经济类专业教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增强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知识也是本科教学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经济类专业是与社会相伴相生的专业,具有明确的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功能。我们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经济类实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目前,由于国家在政策上、制度上、经费上投入的不足,使众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缺少优质的师资培训机会,加上教师队伍在学历、资历以及专业水平方面的限制,导致教学观念陈旧,不能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改革和创新,缺少主动将课程开发与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处在知识快速更替的时代,高校教学内容应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一些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的知识,当走入社会往往成为无用的陈旧品,面对新工作往往要重新学起。从我国目前经济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来看,尽管比以前具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经济类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的份额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专业设置的呆板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发展缺少活力,不仅不能和国际高校同等专业相比,甚至被国内重点大学的相关专业抛在后面。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倡导的重要思想,如果说在基础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的话,那么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上却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类人才市场出现严重的供需脱节现象。一方面,众多本科院校的经济类人才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却又相当缺乏。究其原因,包括经济类专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仍未摆脱过去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实际调研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师机械式的填鸭教学严重损伤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现代教学应是教学相长理念的充分贯彻,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关键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彰显,教师教学经验往往未能得到预期性地增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来说,在生存与发展空间日益狭小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经济类人才增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因此,从根本上改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是增强地方本科院校社会贡献力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定位模糊,地方服务功能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学生培养方案,自从专业开设后,基本没变过,教学计划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灵活性。[3]其中课程定位模糊是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经济类专业上,众多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定位上前瞻性不强和专业性不足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两大因素。前瞻性不强主要表现在高校不能依据国际或国家经济发展态势、行业信息来进行课程设置和定位,往往造成课程跟着行业跑的被动局面;专业型不足主要是指高校经济类课程包含内容过多,重视专业通识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专业性。地方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发展基础,特别是对于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类专业。加强与高校所在地区的互动,促进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交流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严重缺乏。由于地方高校没有诸如省部级高校严格的评估体系,教师仅仅满足于教学与科研工作,而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较少,获得行业发展信息的路径也较为狭窄,仅依靠原有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维持教学现状。教师知识与技术的老化,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种与地方发展、行业发展等完全割裂的教育教学行为,不仅使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无从体现,也影响到经济类后备优质人才的培养。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出路与思考 经济类专业是一门致用学科,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要务的本科院校,应不断规避现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地区实际、高校情况与专业特色,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框架下,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观念新、能力强、素养高的国际化经济类专业型人才。 (一)构建和完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主要是指由公认机构制定和批准的,关于本科教学活动或活动结果并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的指标和参数的规范性文件。[4]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不仅能对高校教育教学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也能起到重要的评价和管理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出台一套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因此,构建和完善该套体系应成为我国未来本科院校建设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应遵循质量标准应与高校自身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原则,即国家相关质量标准的出台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高校差异与专业差异,在标准体系不失原则性的情况下,增强其弹性机制。同时,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应正确合理。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期望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减少教学质量固有误差的关键。[5]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衡量地方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时,既要使其满足一般的学术标准,也要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期望,并根据社会与行业的不断变化来调整这种标准与期望。专业统一教学标准的构建是规范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的基础环节,只有在该标准体系下进行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才能对我国本科层次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良好的制度性保障。 (二)完善以现代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经济发展需求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地方经济类人才输出机构的生力军,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逐渐祛除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符的各项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加强本科院校教师驾驭观念提升基础上,彻底转变我国经济学科以传统经济学为主的教学思路,在不断创新经济分支学科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经济学教学观。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实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二,学术型与应用型课程同时并举。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三项基本功能。诸如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理论性课程应保证其学术性特质,注重理论宽度与深度。而如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三,注重经济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制度基础就是法律。[6]因此,进行建设符合现代教育与现代经济双重标准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必须融合以法学、数学、统计学等多门类、多学科知识。 (三)积极打造观念与专业双重过硬的高校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各类本科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如研讨会、学术报告、实地调研、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打破教师原有的工作和生活范畴,增强教师的社会性和复合型特质。在专业水平提高方面,各类本科院校应积极鼓励通过学历提升、校际访学、在岗培训、科研合作等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由于经济类专业特有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工作,如参与社会兼职、承接社会项目等方式,使教师的发展真正融入到本地区的社会发展中。在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培育策略,在鼓励高校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同时,积极引进海外杰出人才或留学人员,将国际先进的经济理念注入到高校整体发展中来。在师资培育的同时,各类本科院校应完善自身的教师奖惩制度和制定防止优秀教师流失策略。通过实施奖惩制度,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等多种手段保证教师队伍的长效稳定。 (四)充分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经验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有益经验,是促进我国相关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学科体系、灵活的培养模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教育与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专业特色,将国外有益办学经验整合到高校整体建设架构中。例如,澳大利亚高校会计专业在学位种类方面,具有单一方向和双方向两种,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设计或理想选择不同的学位课程进行学习,以满足社会或企业中不同职业的实际要求。[7]诸如此类的国外高等院校办学模式为我国经济类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板,各类本科院校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各取所需”。在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经验的同时,要重点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必须以充分了解本国、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避免外国经验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第二,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将有益经验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拿来主义。
管理经济论文:基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探讨 摘 要:目前较为流行的就属于大数据了,在面对大数据浪潮的来袭,很多领域都运用了大数据的理念,就更不要说经济金融管理了,在有效的运用大数据的相关理论是可以提高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执行能力,对于现代日益变化的社会来说,都要及时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补充自己内在的能力体系。本文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对重新构建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探讨 中国的经济在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随着市场的作用和机制在不断变化,对于市场运行的规律做出了一些有效判断。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指出了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模式,政府不能强行去干预市场,在运用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资源在市场中的指导性作用,也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决定给予了市场极大的刺激,在注重效率和机会的现在,有了发展的几率,强力的刺激了投资市场的主体,在另外的层面上进一步激发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大数据的概述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需要处理新的模式才能中具有更强的决策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美国记者舍恩伯格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指出,数据不再运用随机分析法,而是采用对所搜集到的全部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管理,对此总结出规律和特点,进而能更进一步的研究所在领域的特点,大数据拥有的四个特点:分别是大量;高速;多样;价值。从技术上来看,大数据和计算机的云计算关系密切,其实实际上在数据的收集和计算上,是利用计算机的分布式计算结构,一台电脑很难承受如此巨大运算量。2013年阿里巴巴的马云在淘宝的十年晚会上,也说到了大数据的使用,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将会在很多领域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经济金融也是其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大数据的理念也有几点:首先就是考虑到自己本身的业务。麦肯锡的全球研究中,数据就是业务,这句话很对,在各行各业中,对于数据把握的越多越好,也越来越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是仅仅依靠原有的客户资源,在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行动准则,将慢慢的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将影响着未来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手段。在自己的行业中,了解的越多,也越来越有掌握主动去权,三分管理,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其次,利用数据的再生值。由于信息在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有的企业会收集到很多的数据,那么怎么充分利用这些存在的数据,其中的蕴含的信息价值,是显得相当重要。 二、当前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现存问题 虽然在全国各地早就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这些或者那些的问题。在实现机构职能的有效运转上还是有所差距。 :请记住我站域名.管理权责不对等 由于各地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是不太一样的,都是符合各地的发展特色,其中的权利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央授予的,对于地方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如对有一定杠杆、向社会特定的对象去募捐资金的股权投资机构实施准入备案管理。在总体上看,地方享有的管理权限是很小的,在现在的发展速度上,很多的问题都一一浮现,中央和地方权责不对等的现状日益突出,这种垂直的管理模式很缺乏一定的应急措施,在面对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就显得十分的被动。 2.管理体制运行不畅 各地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运转是实行多头管理,打击非法集资,管理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审批都是在很多方面有所体现的。其次是地方金融管理体系不完全,很多省金融办管理条例多如牛毛,但是对于实际业务却不对口。很多的金融进行系统的职能定位不一致。银监会界定联社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要求联社发挥行业中积极管理、良好运行的作用,二者之间更多体现的是母子公司关系。但是在实际中,存在着定位差异和工作中尴尬为难的境地。 3.重复监管缺失监管共存 地方政府在对金融管理的边界和职责一直是不清不楚,即管理边界交叉模糊。重复管理的现状很严重,同时在监管缺失上也是存在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村合作社也在开展金融合作业务,但是这些业务是需要金融部门的批准的,尽管在合作社中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一些地方部门害怕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不给予其批准,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在监管上总是存在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村金融监管的真空。 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 大数据技术理论带来了很切实可行的机遇,对于很多领域都是很有利的,尤其是经济金融这块。大数据的核心在于一切都是可以进行量化的,数据运用时,追求的不是精确,而是在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最佳的实效性,那么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预测。这就符合了政府想要在市场中进行一定的控制的需求,有时候,金融体系的稳定就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基础上,包括货币供求、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等。如果其中的一个方面遭到破坏,那么其他的也会随着变动,而大数据所包含的金融体系就已经在其中了。 1.经济金融管理体系凸显大数据理念 为了使金融管理体系有了质的改变和飞跃,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一点半点,需要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搭建金融信息化、大数据化平台,实现多渠道实现金融管理信息的采集,科学设置金融管理分析指标系统,还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金融管理信息,实现金融管理信息的多途径、宽领域的的应用,对于实现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联合国就了《大数据促进发展:挑战和机遇》白皮书,全面分析了各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对于各国政府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在未来积极运用各种资源进行数据上的积极可能的分析,帮助国家和政府更好的预测经济的运行,在前面也提到了,大数据的目的不再与精确,而是量化之后的信息,背后隐藏着因果,可以用来解释现在经济中的某些现象,因此对我国政府构建基于大数据理念的金融体系,大数据有着极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 管理经济论文:新经济环境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 【文章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下,原来建立在物质资本基础上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不论是在管理理念、目标,还是在管理的内容、手段上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本文基于新经济环境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 (一)树立开放式的财务管理理念 在工业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企业集团内部,是封闭式的。而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的供应链涉及的内容将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而是拓展到了企业外部,包含了集团的供应商和客户等。财务管理作为一项贯穿企业集团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活动,也必然贯穿了集团供应链的始终,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关注企业集团内、外部的信息。 (二)树立动态的财务管理理念 传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都是采用静态财务管理的方法。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可以利用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实现动态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发展到事前的动态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三)树立理性的财务管理理念 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完全共享,传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决策很多时候都是基于经营者的经验做出的判断。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集团内的信息流通快捷,管理者可以与所属企业进行实时信息沟通,从而根据客观条件做出理性的决策。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新经济环境下,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集团采用新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新的组织结构需要实行集中化的财务管理加强对下层级的财务监控与调控的能力。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结合知识经济下财务管理的新变化,企业集团应该建立星型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星型集中化模式的构建原理 该模式主要通过在集团公司总部设立财务中心来实现集中化管理。以财务中心为核心,集中对集团内各级子公司财务机构的活动进行管理、综合平衡,这种管理实行的是地位均等的管理,不存在由于母公司间接控股而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的情况。星型结构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上,各子公司仍有经营的自主权,它们通过网络直接和母公司联系,参与集团的决策并向母公司进行信息的反馈。母公司财务中心是从集团的角度优化配置集团内所有资源,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但是各子公司仍能有经营的自主权。 (二)星型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运作基础 1、要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生存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金融环境的改变使集团的理财环境更加复杂。此外,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的出现、虚拟企业的组建等,都带来了新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集团应树立竞争合作、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协调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并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从集团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出发,借助先进的信息监控手段,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与分析,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2、要采用新的技术——网络财务 星型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解决如企业集团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财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系列问题。网络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的,而网络软件将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与电子商务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质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等远程控制行为。通过网络财务管理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网络财务信息的共享,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财务管理与其他业务处理的协同,动态核算管理。 三、星型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 (一)集团内部财务流程的再造 在星型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中心对集团内的所有财务资源进行统一核算、统一调配,这需要建立扁平化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而星型的组织结构可以满足上述要求。星型组织结构以财务中心为核心,向外辐射建一级、二级、三级子公司财务机构。各层级的子公司财务机构通过网络直接与财务中心相联系,这样就减少了下属单位人员与费用的支出,可以整合集团的财务资源,实现针对集团整体的财务管理,从而有效利用企业集团的财务资源,提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保证集团财务战略的实现。 (二)集团内部财务与业务的协同 内部协同业务是对企业集团全程业务的协同,从网上采购到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考勤等,以及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管理、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的协同进行。这可以打破集团内部各部门的界限,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总体协调集团各部门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三)集团外部财务与业务的协同 集团外部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可以通过虚拟企业来实现。虚拟企业是种动态的短期战略联盟,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构成。以网络为依托,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可以实现与供应链的协同,如网上查价、网上催账;通过协同处理,使集团的财务资源与业务运作直接挂钩,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管理经济论文:网络经济下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 我国房地产历经近30年的磨砺正日益走向成熟,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法律法规的引导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都在发生新着变化。但是,国内大多数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虽然这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引进了一些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动态成本管理体系、目标成本管理法、建立合作商数据库等,但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管理和控制上仍然存在不足。[1]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控制阶段存在的问题: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够,造成利息过高,资金回笼慢;在项目设计的初步阶段只是对规划的指标、面积、户型等内容进行审核,忽视了设计方案的成本审核;在施工图设计中,存在设计变动较大,内部深度的设计管理欠缺、造成设计变更及设计签证的增加,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 (二)事中控制阶段的不足:工程预算的编制质量低,发包给外包公司时,由于没有有效的手段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审核,成本预算难以精确;材料、品牌合作商数据库样本少,容易造成入库单位之间价格同盟的结成;材料询价市场化不够,没有规模采购的价格优势;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中存在随意性;签证变更程序复杂,审核不够及时。 (三)事后控制阶段存在的弊端:预结算人员缺少对材料行情及施工现场情况的调研,一手资料不足;缺少对工程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分析及事后对工程的系统评价和总结;一般企业没有完善的历史成本数据库。 二、网络经济下的房地产业成本管理探索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房地产企业自身和网络经济的的特点,在房地产行业内引入网络经济手段进行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对房地产企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行为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现场所。[2] 根据目前房地产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结合传统企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及网络经济的特点,就传统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做出如下探索。 (一)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流程,完善成本控制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规范,针对网络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变更企业组织制度、分工制度、流通制度和企业交易制度。根据网络经济快速、节约、安全的特点,对传统的流通资源和流通渠道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的其他网络经济下的成本管理具有可行性制度基础。同时企业有应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员工也借此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效率,为成本管理创造了条件。 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 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展出现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二)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使房地产项目的签证管理信息化 针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难以控制这一现象,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签证管理,一般设计的变更通过信息系统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并且在该变更内容全部施工完后的最短时间内内向甲方签证管理系统报送完整的变更预算。让成本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相关变更信息,防止因漏报而给公司造成损,同时保证文档数据的安全管理。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通过变更设计图纸的电子数据形式,在系统中进行批报变更,以制度的方式规定信息化签证管理的各种办法,以标准化的形式对签证进行统一化、标准化、信息化签证管理,能最大程度的节约企业开发和设计成本。 (三)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健全房地产企业的合同管理机制 合同是房地产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主要依据,房地产企业做为合同密集型企业,一个项目执行的合同可达数千份,管理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可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合同管理机制和合同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从合同订立开始的全程合同管理台帐,建立柔性的合同签定、合同变更和合同变更业务管理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全方位、全程监控合同执行过程,有效保障合同有效、高质量的完成,有效保证企业合同的规范性、严密性和管理的统一性,有效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四)利用网络经济技术建立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制定严谨的成本控制体系及数字化的成本绩效考核依据,建立完备的事前、事后评估及控制机制,实行企业全成本的动态管理;在系统中进行合理的成本结构分类、制定目标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上限;通过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比,实时反映异常成本状况;结合责任成本体系,将各项成本指标落实到岗位,为成本绩效考核提供数字化依据;通过招投标合理制定资金计划,通过系统试算评估合同款项对现金流的影响,真正实现数字化事前控制;通过每个月定期修订付款计划得到已明确的资金投放情况外,对于尚未签订合同的待发生成本也可以每月进行修订并投放到项目的时间轴上,从而通过系统及时仿真性预测项目现金流状况。树立全程成本价值观,做到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过程精细管控。 (五)利用网络经济特点建立房地产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利用软件系统或其他工具,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尤其是将企业在以往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历史成本和数据及管理经验录入数据库中,建立企业历史成本数据库,形成企业的 数据库资源。通过经济数学模型的统计和分析,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成为企业项目开发的资源,并将这些经验运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中,使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更加高效化和科学化,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引入B2B电子商务模式降低房地产项目的采购成本 在材料的采购上可以引入B2B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建立材料采购系统或借助互联网的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材料采购,减少了材料供应商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的采购谈判,通过信息网络平台直观地了解市场上材料种类、型号、报价、优惠幅度、价格变动、产品质量、实际应用效果及供应商信用等,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材料采购还能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降低采购价格节约采购成本。 (七)利用网络经济云计算通过信息共享管理房地产企业 通过云计算可以在房地产行业部署统一的虚拟网络信息系统,在建筑材料的购买、前端销售统计,通过云计算这种互联的虚拟环境,可以大大规范地产行业公司的业务流程,提升整个公司的业务效率。在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很严格的今天,房地产企业通过云计算的实施,能够利用信息化和云计算来透明业务流程,削减大量没有必要的成本,是传统房地产行业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八)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使房地产销售管理信息化 针对房地产销售业务的处理过程通过销售信息化管理,结合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策划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把广告、确认客户、销售反馈、成交、收款、催款、投诉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时监控、高效、清晰的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中通过在线销售系统以及第三方平台的网络销售,使企业营销的人力、物力、财力、广告宣传费用降低。 三、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手段得到革新,房地产企业的管理真正能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高效化。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了企业管理技术的革新和不断进步,创造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率,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下,会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变,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也会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不断变革。房地产企业通过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网络经济新的管理方法,对以项目为导向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更加直观方便地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实时监控,能更好地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房地产企业的不断变革,在网络经济这一虚拟经济下的房地产企业通过高效、便捷、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进行成本管理,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管理经济论文:试论低碳经济视角下管理会计问题论文 低碳经济实质就是在生产中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少投入多产出,谋求发展生态经济;其二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包括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了解环境投资总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总额及其具体用途等。基于低碳经济的理论,企业会计的总体目标是要明确经济的增长要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多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记录、控制和报告的相关信息,使政府部门能够随时了解企业在环境规划、环境保护义务及环境政策等方面的执行情况;使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内部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环境会计实施情况,及其为企业眼前和长远经济发展带来的效果,为他们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环境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严重缺位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环境会计的确切标准和会计准则,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的信息披露的法规中也鲜有环境问题的涉及,而相对系统的环境会计及其相对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规范则是缺位的。这种机制上的严重缺位由于不能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因此对会计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是有害的,同时也很难衡量外国投资机构对我国环境的破坏程度,对于发达国家试图在我国寻求“污染避难所”是无法治理的。 2尚未建立健全环境会计技术层面的支撑体系 统一的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标准也不具备。基于大部分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得不到正常的市场交易的情况,因此不能以交易价格为环境会计的唯一属性。另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统一规定方面是滞后的,而且披露的内容范围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致使大部分企业都会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为的是使这类信息披露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降低,从而导致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很难获得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决策受到了误导。 管理经济论文: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引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高居不下普通百姓购房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内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短暂下跌过后,即再次上涨。2010年中央出重拳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虽然销售量有所萎缩,但价格依然保持坚挺。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房地产业快速崛起并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其他产业的带动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因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房 ,! 一、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建立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基本业务管理方面算是有章可循,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这就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相对薄弱,经济业务的随意性变大,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混乱。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秩序混乱,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扰乱单位会计工作。其次,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再次,法律意识薄弱,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拉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管理松弛,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犯罪。企业经营层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不高,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 二、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目标都在于尽快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的总体平衡。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实现居者有其屋。然而对于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在房地产市场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长期的规划上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片面性和错误的认识.导致政策目标的短期性严重,缺乏前瞻性。同时,政策目标的模糊不清.短期的政策手段和中长期规划思路不一致,甚至出现相违背的现象。政策的不连续性和科学性合理性的欠缺。造成房地产整个行业随着政策的变动而出现上下波动,不仅扰乱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政策存在的漏洞也给投机者带来可趁之机,干扰市场秩序。如经济适用房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住房产业政策等都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思路不清、目标模糊的有力说明。再者,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处于被动的位置,忙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救火中,缺乏长期规划,事后调控居多,造成“一放就乱。一放就涨.越管理越升温”局面的出现。 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从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市场良性运行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由于房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有待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应是一个从最初的开发、建设、交易到后期管理的完整体系,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覆盖整个房地产市场管理法。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明显落后于当前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需求,导致法律真空现象越来越多。其次,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权威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很大一部分文件都是以国务院名义牵头颁发的,或是以国家部委办的名义的,如国11条、新国四条等,缺乏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特点。即使在特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建立,但与此相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不完备,造成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土地交易上政令不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陷人恶性循环中。加上已有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使得法律应有效力大打折扣。 2.机制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 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已跨过了多个年头。房地产成为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房地产的管理可谓重拳出击,政策短时间里密集推行。但效果不佳,许多政策与规定只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执行不到位,甚至不乏失真、变形。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争议。实施细则在制定颁布远远跟不上实施原则的制定颁布。我国相关经济管理的措施落实大部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房地产两级监督、管理、调控职责、范围未划分清晰和明确定位.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房地产业高收益与低成本的特点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地方财政重要来源,也成为地方政府推高地价、拉高房价的原动力。公权力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极易导致内部交易、权钱交易.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操作明显存在失误现象。房地产市场中官商结合的链条若无真正打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国家宏观政策也注定流于形式,难发挥有效作用。加上,在房地产市场中最为关键的金融、企业、土地、地方政府等多个环节上在日常运行中各自为政.协调不足,各自决策,决策相互脱节 ,也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一般都需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经验的积累。当前。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房地产法律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和房地产经济管理行为的合理化和合法化。首先,应以法律来有效制约政府的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避免影响更大的扰乱。同时以法律切实保障我国房地产综合、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继续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尽快出台各相关的实施细则,促成《房地产法》的出台,将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交易管理、中介服务管理及相关的后期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完全纳入法律规范体系,提高我国房地产行业相关规范政策的层次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使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调控难以有效解决。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是解决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不良局面的有效途径。要正确认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调整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正视市场失灵的存在,但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自身调节功能的基础,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当、适度的干预,最终建立起有利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为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社会环境。 管理经济论文:分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与创新改革 1当前背景下经管工作的具体特点 在当前的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也出现了非常显着的变动性,其关键的体现在如下的三个层次之中。 1.1单位经管活动是一项非常全面的管控活动 当前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是将价值模式当成是前提的,对单位的总的运作活动开展的全方位的管控,是当前管控的最关键事项。当前单位可以积极的分析和管控运作以及生产活动,进而带动利润增加。 1.2经管活动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当前背景之下,单位的全部管控内容都牵扯到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和调节,经管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此时就牵扯到单位的全部的下属机构和工作者,由于经管的优劣和个体的收入以及单位的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因此必须形成积极的管控氛围,才可以获取非常优秀的管控效益,进而才能够将单位的各项管控方法落实好。 1.3经管活动中的财会要素体现了单位的运作活动 单位负责人的决定对于单位的经管活动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单位的生产运作情形是由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体现的。单位的管控工作者要结合相关的指标来指引单位的管控目标,进而调节生产科技和销售方法,此时不但能够确保单位设定的管控目的得以落实,同时还能够提升单位的综合水平。 2当前背景中提升管控创新的方法 2.1确保经管思想发展 不论是何种单位的管控工作,更新思想都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背景中,单位的经管活动力,不断的变革工作者的思想,尤其是高层的经管思想是必须的,要创造出优秀的管控氛围。在确保管控理念变化的时候,要引入战略思想和危机管控思想,以此来确保负责人可以在设定管控目标的时候,生成总体意识和管控意识。我们都知道,当前单位的经管活动有着干扰区域宽,牵扯要素多的特点,因此单位要在落实管控思想的时候,关注其管控措施和技术的发展。 2.2变革单位的运作方法 单位经管创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单位的运作方法创新,单位要变革过去的组织模式,变革之前的运作思想,使用合理的组织体系,设置全新的组织体系,切实变革单位的管控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而对于品牌的革新是说单位变革之前的代人生产的模式创造自身的牌子,经由此类措施来提升行业的信誉度,提升单位的附加效益,进而获取份额。对单位的运作思想进行创新,必然会为单位争取市场,增加利润,切实的提升单位的效益。 2.3设置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单位要不断的发展像是工作者的职务责任体系,经费管控体系等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强化车辆的使用力度等的管控工作,企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此时就可以确保活动有切实依据,在单位自身设置非常合理的制约体系,不过要关注的是,在落实的时候要切实的结合制度来开展工作,以此来节省费用,应对不利现象,进而提升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性特点。而且,要做好预算细化活动,设置预算体系,此时就能够提升单位的财会管控的预算水平。所有的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状态,不断的调节定额内容,认真的分析预算的落实状态。同时,单位设置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结合其具体的状态,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设置单位自身的计划价格体系,单位在进货的时候,按照定额模式来开展工作,或是使用价格体系,在月末的时候对其分摊。 2.4切实提升对单位的预算管控活动的认知能力 第一,要积极的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系,其是单位所有的收支能够得以落实的关键前提。第二,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合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防止出现条例层次的问题,对于强化廉政建设力度,更加积极的合乎单位的管控氛围有着非常显着的意义。第三,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精准综合的预算管控体系,对于单位认识风险,评估问题的意义。第四,要结合问题开展处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存在的各种不利现象和问题。 3结束语 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必须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强化单位的经管创新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单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取发展,才可以确保单位的利润最优,确保单位的发展顺畅。才能够让企业面临残酷的经济危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所畏惧,才能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管理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管理现况及方法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缺乏相应健全的配套法律法规,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的实现对农民负担监管,无法合理解决土地合同纠纷,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干部队伍不稳定乡镇农经站干部经常调换随意,而人员调换后的空岗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很多农经站共组无法安心工作,很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发展。村级办公经费不够充足农村中很大部分村庄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有的村不能给干部及时发放工资,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的村甚至借款办公,陷入了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全靠财政供养。由于乡镇村庄的财力有限,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运转艰难,有些工作甚至无法开展。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1.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相关的经济管理。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在依法、自愿和有偿原则指导下,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稳定农民情绪,防范农村经济出现混乱。要明确审计监督工作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责性。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的应有职能。 2.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和机构建设 各地要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经工作体系,配齐乡镇站所工作人员,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专人承担农经管理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能及时专业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过硬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农业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各个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要合理定编定岗定员,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各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机构和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以及执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3.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只有带领农民致富,农民才会信任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和部门。各地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根据农村当地的具体情况,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和模式。在确保基本农田耕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鼓励农民种植多种有效经济作物,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加农民的信心,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4.增加投入,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经费 虽然近些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还是偏紧。一方面是低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财政扶持,一方面是村级办公经费的短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保持正常的运作异常艰难。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关系到事关农村经济运行的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应保证农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充足经费预算。 5.化解村级债务,确保充足的村级办公经费 要化解村级债务,首先要求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财力补助。在农村义务教育、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建议国家能实施一些政策来化解村级债务。此外,对于现有的债务,可以通过精简机构、资产盘活、纠错减债等方式来化解和减少。与此同时,还要防止新债的产生。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村集体借款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超越经济承受能力的公益事业或举债工程。 管理经济论文:分析增强社会经济管理 加强完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经济管理机制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内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经济管理目标,保证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全面的掌握经济管理目标的实际动向,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的体系,科学的、规范的统一部署,加强各项工作间的联系,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经济管理的稳步前行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以完善的体制约束和规避经济管理中不协调的因素,提高加强经济管理的意识,完善经济管理的机制,以规范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的措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情况日益增多,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的积累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参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对社会管理中人人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各企业、行业间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社会经济管理的根本规律,从中找到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是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有力措施。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实效。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进行工作。要坚持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创新研究,要严把好对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的质量关;要讲求实效,。在经济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兼顾,侧重于应用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上。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有较多的不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特点必然要遵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加强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督促社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快培养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人才,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建立与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以长远性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的规划,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以科学促发展,以管理带效益,实现有新阶段特点的科学的社会经济管理的的稳步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善社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必须对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提出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体制、制定社会政策,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管理经济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也成为决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原有的硬性的管理体制既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因为体制的变动而带来的企业人才资源严重流失的问题。 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的特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产品竞争,转变为科技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使企业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很多企业已在不择手段地搜寻、挖掘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是人才资源的相对短缺。由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人才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从而使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趋向高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高级管理人才的争夺上。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搜寻自身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经理人;而高级管理人才也在寻找“自己的企业”。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高级经理人大量流失。二是对高级技术人才的争夺上。根据调查显示,每年中关村有近200名人才被挖走,其中大部分是在国内经过长期培养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从1999到2001年三年间,从西北地区流出的科技人员就超过了3.5万人,而且多数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对着名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的争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些着名大学的学生有的还没毕业就被外企相中,据调查显示,清华和北大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每年70%以上选择去美国工作;陕西2002年的4600多名硕士研究生中80%以上外流。 (二)人才对企业的要求也更具现实性。人才对企业的要求不但是要有足以能够发挥才能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氛围,而且还要具有较优厚的物质待遇。据调查分析,企业跳槽的人才中有17.2%的人“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公司”;16.17%为了“诱人的薪资和福利”;15.95%为“自己有升职和发展的机会”。在对重庆市IT行业从业人员跳槽的原因的调查分析显示:有9%的人是出于对自己的前途考虑,有13%的人是对就职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满,而有78%的人则是对现在的薪金待遇不满意。人才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现实。 (三)人才流动更频繁。我国人才流动频率明显加快。据一项来自广告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广告业的从业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1年;广告业管理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2年;广告设计策划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1.5年。另据抽样调查显示,成都地区人才平均跳槽时间也只有2年-2.5年。 人才流动的这些新特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企业要想在急剧变动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断取胜,就必须在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争取有新的突破。 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客观必然性。柔性管理就是指对企业员工实行多样性和变化性管理的灵活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可以将企业内部员工分为核心员工和外沿员工两类。对两类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核心员工实行终身雇用制,对外沿员工采取灵活的雇用制管理。 (一)对企业高层核心员工实行终身雇用制。在对企业核心员工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人尽其才;二是较为满意的待遇;三是足够宽松适合的发展空间。这主要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1、实行岗位流动配置制度。岗位设置上,以市场的需求和个人实际为依据来设置岗位,改变原有的因人设岗的弊端。对于岗位人才出现空缺时,绝不能随意安排人员顶用。在岗位流动上,实行能上能下、能纵能横,同时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流动制。这种流动制可以使核心员工在同一职能部门内进行纵向流动,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横向流动。对于绩效突出的可以考虑给予提升;对于绩效突出,但个人不愿意提升,而志向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型的人才,企业要为其提供方便条件;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可以降职使用;对于级别虽低但非常重要的岗位,可以选派级别高的员工保留级别使用。实行岗位流动配置制度可以做到在最大限度上避免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现象;可以使企业随时更换血液,减少冗员,避免人才堆砌,达到人尽其才;同时可以使这部分核心员工进一步增加知识,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增强企业管理的能力,使这些核心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灵魂。 2、菜单式薪酬福利自选系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员工的特点、行业特点来设计薪酬菜单。员工可以根据企业和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菜单中进行选择。在菜单中每一种方案的制定,企业都要将市场状况、企业现有情况、企业以往的薪酬情况和不同的岗位、员工的能力进行充分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出阶梯式的薪酬方案。阶梯式薪酬方案是指随着目标任务难度加大薪酬明显增加,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思想。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的比例,考虑强制性福利和企业自行设计的福利的比例,并将这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运用薪酬的支付艺术;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团队和薪酬结合起来,在菜单中设立团队薪酬。所谓团队薪酬是根据整个团队的工作成绩,对整个团队付薪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这 种方式能使员工密切配合完成难度较大的、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此外,在菜单中还必须有谈判制这一项。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设计方案,能满足大部分员工的要求,但有少数员工却不能得到很好满足。而设置谈判制选项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随时间、环境的变化,员工对薪酬的原有要求也得改变。也可以通过谈判制来协商解决。谈判制对于抑制和预防掌握企业核心机密的科技人员跳槽更为有效。 3、定期培训计划。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充分地将企业人才计划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有机结合,使企业的培训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使员工个人需求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企业培训还应与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调动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针对目前很多企业用人不养人的现象,企业可将培训独立于薪酬福利之外。这样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稳定人心,激励员工。 4、完善的法律为依据。双方签订一份合同和一份附加协议。合同对服务期限的约定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年,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对违约的处理也要有约定,以保护双方利益。例如:违约时员工在服务期内的职称级别评定、培养费用等的处理都要做出具体规定。附加协议主要约定,服务期满双方都满意,又有继续合作意向的可续签合同;若一方不满意必须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否则另一方有权要求续签合同,若对方不签那就是违反协议,按违约处理。若因一方达不到合同约定的要求而被对方解约,对方不属于违约,不支付违约金。 (二)对外沿员工采取灵活的雇用制度。对于外沿员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企业应该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本企业的认同感,也就是说这些员工必须是自始至终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应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作用。 2、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充分的运用权变思想,尽量使管理者和管理制度能够有机结合,发挥人这一管理中的关键因素的能动作用,尽量避免单纯“制度管人”的僵硬管理。建立目标科学、责任明确、权力适度的管理制度。(1)目标科学,责权明确。在目标任务的制定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对于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使目标任务的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对于每一位外沿员工的责任和权力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尽可能的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对于有规定但经常出现的责任事故,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醒其注意,变解决问题为主为预防问题为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劳资纠纷。给予员工足够的决定权,使其能放开手脚,发挥其内在潜力。(2)赏罚分明。对于成绩卓越的,可以根据企业和个人实际为其提供几种奖励方案,供其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只要不超出企业的奖励规定,对要奖励的员工可以让他自己提出对其奖励的具体要求。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经过进一步地培养能成为终身制员工的外沿员工,要有针对性的激励和培养,为企业发现和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在奖励机制上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因为只有符合员工需要的奖励才是最好和最有效的,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所以,在奖励制度上要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要将奖励同企业和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完不成任务或出现事故责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笼统地按规章制度、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处理。否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损害员工的自尊心,近而导致员工为了避免承担责任,而死板教条地工作;不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失去了通过惩罚达到从反面激励员工的目的。在目标的制定和奖励与惩罚的实施上,都要体现出一个“活”字和一个“效”字。目标要以变化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来制定;奖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个人的实际需要采进行;惩罚要根据具体原因而定。因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要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 总之,通过这种柔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2、菜单式薪酬福利自选系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员工的特点、行业特点来设计薪酬菜单。员工可以根据企业和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菜单中进行选择。在菜单中每一种方案的制定,企业都要将市场状况、企业现有情况、企业以往的薪酬情况和不同的岗位、员工的能力进行充分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出阶梯式的薪酬方案。阶梯式薪酬方案是指随着目标任务难度加大薪酬明显增加,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思想。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的比例,考虑强制性福利和企业自行设计的福利的比例,并将这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运用薪酬的支付艺术;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团队和薪酬结合起来,在菜单中设立团队薪酬。所谓团队薪酬是根据整个团队的工作成绩,对整个团队付薪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这种方式能使员工密切配合完成难度较大的、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此外,在菜单中还必须有谈判制这一项。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设计方案,能满足大部分员工的要求,但有少数员工却不能得到很好满足。而设置谈判制选项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随时间、环境的变化,员工对薪酬的原有要求也得改变。也可以通过谈判制来协商解决。谈判制对于抑制和预防掌握企业核心机密的科技人员跳槽更为有效。 3、定期培训计划。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充分地将企业人才计划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有机结合,使企业的培训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使员工个人需求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企业培训还应与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调动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针对目前很多企业用人不养人的现象,企业可将培训独立于薪酬福利之外。这样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稳定人心,激励员工。 4、完善的法律为依据。双方签订一份合同和一份附加协议。合同对服务期限的约定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年,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对违约的处理也要有约定,以保护双方利益。例如:违约时员工在服务期内的职称级别评定、培养费用等的处理都要做出具体规定。附加协议主要约定,服务期满双方都满意,又有继续合作意向的可续签合同;若一方不满意必须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否则另一方有权要求续签合同,若对方不签那就是违反协议,按违约处理。若因一方达不到合同约定的要求而被对方解约,对方不属于违约,不支付违约金。 (二)对外沿员工采取灵活的雇用制度。对于外沿员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企业应该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本企业的认同感,也就是说这些员工必须是自始至终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应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作用。 2、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充分的运用权变思想,尽量使管理者和管理制度能够有机结合,发挥人这一管理中的关键因素的能动作用,尽量避免单纯“制度管人”的僵硬管理。建立目标科学、责任明确、权力适度的管理制度。(1)目标科学,责权明确。在目标任务的制定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对于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使目标任务的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对于每一位外沿员工的责任和权力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尽可能的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对于有规定但经常出现的责任事故,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醒其注意,变解决问题为主为预防问题为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劳资纠纷。给予员工足够的决定权,使其能放开手脚,发挥其内在潜力。(2)赏罚分明。对于成绩卓越的,可以根据企业和个人实际为其提供几种奖励方案,供其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只要不超出企业的奖励规定,对要奖励的员工可以让他自己提出对其奖励的具体要求。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经过进一步地培养能成为终身制员工的外沿员工,要有针对性的激励和培养,为企业发现和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 。在奖励机制上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因为只有符合员工需要的奖励才是最好和最有效的,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所以,在奖励制度上要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要将奖励同企业和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完不成任务或出现事故责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笼统地按规章制度、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处理。否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损害员工的自尊心,近而导致员工为了避免承担责任,而死板教条地工作;不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失去了通过惩罚达到从反面激励员工的目的。在目标的制定和奖励与惩罚的实施上,都要体现出一个“活”字和一个“效”字。目标要以变化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来制定;奖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个人的实际需要采进行;惩罚要根据具体原因而定。因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要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 总之,通过这种柔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管理经济论文: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1 目前高校相关的政策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定位 目前,高校除了在课堂上讲解和传授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且也积极的形成里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重要的摇篮,在高校实施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能够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有了较高的认识度,就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教学和实习教学,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筹集资金建立高校实验室,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室也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对实验室管理的相关办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方针和制度管理。 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占用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对高校培养学生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同经济管理理论教学、企业实习教学等等一样重要。现在高校都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想法和认识,对建成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也有了初步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化,努力实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场景真实化,努力实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标准化等。高校应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建设一支由专业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队伍,将努力提高经济管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最终目标,紧紧围绕实验改革教学,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实验教学体系,努力实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优势资源共享,努力建成一支集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研究服务于一体的特色教学模式,努力做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1.2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总体指导思想是: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经济管理教学质量作为目标,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实验教学与专业内容紧密融合,并且实现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实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 首先,优化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的体系上,应该具有多层次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的经济管理实验应该具备综合性,应该建设一系列不同方面的实验平台,如:基础实验平台、综合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等等,充分实现专业知识与实验之间相互融合,多种学科知识之间相互渗透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必须实现模块化,不同模块之间有相互的联系与区别,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将需要使用的模块自由组合,使得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突出重点,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应该将试验与专业理论区分开,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将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区分开,充分利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优势,在满足教学课时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注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教材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积极地去争取国家级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教材,并且根据自身的发展,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努力出版属于自己甚至是全国的实验教材。此外,还应该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建立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课程的选择以及相关试验的互动等等,逐渐形成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管理。 最后,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事业心强、思想作风好、工作效率高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队伍。高校积极开展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相关讲座,努力做到让人人到能够参与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来,都能够主动的关心实验教学,营造一种强烈的实验教学氛围,尽可能的吸引更多的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活动。 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措施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应该建立专业基础性实验平台,这种基础性的实验平台主要是针对专业基础性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最基本的实验软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建立专业课实验平台,这种实验平台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比较重要,并且内容不得综合性不强的课程,这样能够让学生对难点知识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综合实验打下基础;应该建立综合实验平台,这种实验平台主要是针对实验内容比较丰富,综合性比较强,高校应该根据各自课程安排情况,适当的调整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应该建设专业综合性实验平台,这类实验是将专业知识与实验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设计的,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掌握比较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最强,适应性最高的实验教学。 2.2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高校进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应该具备良好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实验环境,实验情景应该尽可能的贴近真实情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应该开设不同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验教学课程,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讨,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更贴近生活,注意专业课程与实验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的学科实验要求,努力将实验做成模块化,更具创造性和研究性的实验内容。 2.3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的要求,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模式应该进行多样化设计。实验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应该实现以“学”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互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研究合作。实验教学应该引进先进的实验技术,改变传统的实验技术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实验网络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实现网络实验教学。此外,还应该采用先进的实验考核方法,新的考核体系应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总结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 要,高校应该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高校应该积极探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培育出来的人才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在进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应该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实验教学改革过程,让他们体验教学改革所发挥出来的优势,努力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实验教学改革的氛围,并且对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管理经济论文: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问题初探 摘 要:筒要阐述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毕业生就业难和学科发展研究少现象,进而从学科性质,功能,理论构架,学科领域研究现状等方面分析了该学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认清学科性质、完善学科理论构架、推动学科领域科研工作开展、学科教学和科研功能共同实现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性质;功能;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林业经济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之际,本专业15名毕业生,除去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外,另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仅有张建国先生等少数学者就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为了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关注,分析了该学科的性质、功能、理论构架、研究现状等内容,并较为系统地揭示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始于学习苏联,受着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经历了逾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大量专着和学术论文得以发表,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 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鉴此,林业生产活动应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其中森林经营活动显得更为基础。自德国学者福斯特曼(FauBtmarm)于1849年提出的森林最适轮伐期公式以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将森林经营所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税费制度、国际贸易等影响因子纳入其中,关注于森林经营活动最优化问题。自建国初至20世纪末,中国长期奉行木头林业,即一味追求林业的木材产出功能,导致了东北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若以被主流林业经济学家抛弃的木材永续利用理论(TSM。Timb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而言,中国森林资源不应演变为当前的资源极度匮乏地步。事实表明,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 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SFM,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成为林业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林业经济问题拓展为涵盖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的复杂经济问题,着眼于寻求林业产业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3者的共同实现。鉴于交叉学科性质,在分析林业经济问题时,应对影响林业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生态因素有相应理解。在与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交流中,得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均具有良好的林学或生态学背景,而国内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与其相比存在较大迥异,这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2 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培养专业人才,即教学功能;其二,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即科研功能。 2.1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当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农林高等院校均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展了本科、硕士生教学工作,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以毕业生数量而言,该学科无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如本文引言部分所阐述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以中国林权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林地流转问题为例,国内几乎没有能对林地和活力木价值进行评估和核算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与其教学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与产、学、研3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致。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制约下,采伐指标的获得对林业生产者而言,较森林的最优化经营更为关键。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主导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得以实施,使得林业生产者更为关注自有森林如何尽可能多的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以及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政府补助。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 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3 学科理论构架分析 多年来,发达国家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不断发展与变化,既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们对森林的认识水平面发展变化的。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与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理论构架存在根本差异。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前者为后者的具体运用。作为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立足于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林业经济活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构架于高等数学、经济学和林学等学科理论,并基于此。形成林业发展理论,诸如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协同论、船迹论、林业分工论、森林培育轮、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理论的创新是林业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以林业发展模型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远比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效率理论更为复杂,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将消除传统林业经济模型的缺陷。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学生应掌握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林学等学科基础理论,诸如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经济学的边际理论以及林学的森林生长理论等,方可系统地理解和认识林业经济活动及其本质问题。如本章第2段阐述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当前存在学科基础薄弱等闯题。就该学科学生而言,大多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必备的数学和林学理论基础。 4 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林业经济实际严重脱节,3者间关系扭曲。学术研究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缺乏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4.1 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森林资源经营问题。以2006年《林业经济》刊物登载的257篇论文为例,其中与林权改革相关的文章共50余篇,与生态工程相关的文章逾50篇,而无与森林资源经营相关的文章。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也是林业经济研究应关注的命题之一。林权改革促使森林经营权的转变,即既定林地经营主体的变更,及与之相对应的活立木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转变。因而,正确和客观的评价林权改革成效,应着眼于林地经营权发生更迭后,原有经营主体和现有经营主体收益的变动。林业生产具有内在规律,即速生丰长林的轮伐期在立地条件极好的情况。需6-8年尚可采伐利用,而一般针叶材轮伐期高达数10年以上。在林权改革后的短时间内,难以对森林经营主体收益变动予以评价。换而言之,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然而,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进而不难想象对于林权改革绩效的评价必将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 4.2 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逻辑严密性最强的学科之一,社会科学研究中思维方法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指研究各阶段使用的具体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它技术手段或工具。近20年,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手段的运用极为匮乏。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需要研究人员掌握统计学等数学知识,模型构建等方法的运用则需研究人员既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也掌握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基础理论。定量分析方法韵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5 结 语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也关系到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关系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应正确认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性质。完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构架,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的根本问题,推动定量分析方法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促使该学科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得以更好实现。 管理经济论文:对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中的教学研究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经济活动思维与公共管理问题结合起来。对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问题。一般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都已经学过初级的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未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惯性。 第四,必须合理区分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不同。我国的财政学教学往往以制度描述为主,教学的重点多是放在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财政现象上。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要凸显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学科外延上要着重分析如何建立廉洁高效同时又兼有地方与中央两个积极性的政府公共部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编写与选用时审慎选择。与此同时,也应在公共经济学的考试方式方法与考察重点上有所侧重。 管理经济论文: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建设讨究与探索 摘要:湖北经济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科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筑开放性实验教学、互惠性校企合作、多样性社会实践、探究性科研活动、设计性学科竞赛五大实践平台,在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用、实践、实干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形成了特色。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两有三实人才,即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发展需求、面向经营管理一线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用、实践、实干型经济管理人才。学校同绕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坚持应用为先,能力为重的宗旨,建构并不断完善开放性实践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开放性实践教育体系提出的背景 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知识教育依赖于理论教学,在教育模式上强调继承传统和方法创新的统一;能力培养更多地依靠实践教育教学,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定式,高等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呈现出多样性;素质提高既是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综合反映,又是学生思想、心理、身体等个性修养发展进步的结果。 因此,对大学而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我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于课程教学需要和专业教学要求,其教学目标、内容、环节具有分散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因此,我校根据财经类本科院校的学科特点,提出了构建开放性实践教育体系的概念。就是将理论教学之外学生参与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和其他一切活动都归属于实践教育范畴,使学生在学校参与的所有实践环节和课外活动成为有机联系的教育体系,构成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区别于传统观念的教育体系结构,同时赋予其统一的教育日标提高能力和素养。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体系中,既包括传统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也包括学牛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礼团活动、文体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开放性实践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罔绕人才培养目标,以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以实验、实训、实爿为重点,以不断强化校内校外与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为手段,努力构建以开放性实验教学、互惠性校企合作、多样性社会实践、探究性科研活动、设计性学科竞赛五大平台为支撑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理沦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业与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探索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经济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五大支撑平台的功能与实践效果 1.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以不断改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以校内实验、实训为主要形式,以基础实验、模拟实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内容,在婵论教学注重知识实用性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如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整合金融、会计、财务、审计、营销、财政、税务、工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 的实验、实训项日,增加金融投资、ERP模拟沙盘、电子商务等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重要实验、实训室均面向全校学生、全项目、全天候开放,改变固定时间、固定分组、同定指导 教师的传统实验教学组织模式,采取预约方式,由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时间、项目,既增加了学生对本专业实验的自主性,又兼顾了非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 2.互惠性校企合作平台 以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为基础,开展实用性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深度合作,开辟院系、教师、学生与企业、实务部门联系的多种渠道,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我校坚持深度合作、校企双赢的方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实务部门在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优先安排我校学生就业、安排实务专家和技术能手兼职教学工作、为我校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岗位。学校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同时,还与企业合作科研课题、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截至2009年9月,我校与123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先后与中百仓储集团合作开办经理预备班, 与湖北省10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高级会计师业务培训,与思科公司共建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与香港皇上皇等大型酒店集团合作培养酒店管理、烹饪等专业人才。如我校与中百仓储集团合作开办的经理预备班,南中百仓储集网在我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并签订培养协议,按企业人力资源需要分别组班(如营运经理班、采购经理班),执行中百仓储集团与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百仓储集冈接纳学生实习和就业。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经营有直接的实践经历、对企业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学生到企业就业后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近几年经碑预备班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已成长为中百仓储集团的店长、部门经理或业务骨干。我校还与深圳中南洒店管理集团合作培养酒店管理、烹饪专业人才,中南酒店管理集团在我校设立中南酒店管理学院,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奖学金,安排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接纳学生实习、就业;毕业生许宏伟,在中南酒店管理集团的培养下,获得世界酒店业最高荣誉金钥匙,成为深圳市酒店业界获此殊荣的第13人。深度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成为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3.多样性社会实践平台 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假期社会实践为主要组织方式,以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相结合为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依托实习基地,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安排学生专业实习,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安排学生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近几年,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岗位的学生超过应实习学生人数的70%,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时间平均超过30天。我校学生先后参加了服务新农村,践行荣辱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武汉市政府组织的社区服务883行动计划,学生自乇组建的吴天祥小组、社区服务阳光行动小分队,其主题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跟踪报道。最近连续 年,我校均被中央五部委联合授予暑期一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马赛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签订了8+1师生对等交流项目协议,每年双方互派8名烹饪专业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分别进行中西餐教学业务交流。双方已经互派3批师生。 4.探究性科研活动平台 以建立学生参与科研的引导、激励机制为保障,以学生自丰申报科研课题、教师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结合教师研究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论文为主要途径,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一是坚持每周举办一次高水平学术讲座活动,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二是通过开设大学生科研沙龙、创办面向学生的科研刊物《藏龙学刊》等措施,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三是教师结合科研、教研课题,吸纳学生参与研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选择研究方向、设计解决方案。几年来,湖北省常务副省长周坚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着名经济学家李京文院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教授、长江学者出同强等着名专家先后来我校讲学;近两年,我校学生先后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19项;有110项学生科研课题获学校批准立项研究;面向学生的科研刊物《藏龙学刊》至今已经出版12期,发表 学生文章300余篇。 5.设计性学科竞赛平台 以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校际学科竞赛、学校主办的学科竞赛、学校和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精神。近三年,我校结合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ERP沙盘、电子商务等学科竞赛,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在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类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9项54人次,获省级奖励22项85人次。其中包括全罔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连续两届获得用友杯全国财经院校大学生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大赛团体一等奖。我校自主举办的模拟证券投资、商务谈判、模拟法庭等学科竞赛,在项目设计上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锻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吸引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组队参赛,已经成为武汉地区高校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赛事,极大地丰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形式和央容。 总之,我校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探索,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增强了就业竞争实力,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近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以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诚朴的实干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高于省属院校的平均水平, 两有j实人才培养收到明显成效。 管理经济论文:经济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 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无疑会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但笔者认为,我国在中小企业理论上的研究同国外比较还很落后,对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很模糊,因而在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上尚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故本文试对中小企业理论(主要是国外中小企业理论)的演变,结合经济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与分析,以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理论研究。 一、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中小企业淘汰论” 这一时期,英国对中小企业理论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产业革命”前,英国传统的小型手工作坊作为非农经济的唯一组织形式,不存在挑战与替代问题。如果把这段时期的作坊视为中小企业的话,我们可以确定地认为,中小企业虽占据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但不可能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小企业理论。“产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建立了以纺织、冶金、机器制造、煤炭等部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体系。由于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近代大工业猛烈冲击着传统的手工作坊,有关中小企业的理论也就随之而生。 “中小企业淘汰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大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替代过程相适应,英国出现了“中小企业淘汰论”。与这种理论大致类似的还有德国历史学派“手工业或小工业的没落论”的观点。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导致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作了不容乐观的估计。 “中小企业淘汰论”的思想尽管出现得很早,但它正式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却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末期。马歇尔(A.Maxshall)在其1890年初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大机器生产的竞争,淘汰和消灭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在他之后,J.A.罗宾逊也在1909年发表的《产业制度论》中,指出了以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为条件的小企业存在的不合理性,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的存在提出了批判,他主张实施最低工资制,以限制其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小企业存在论” 19、20世纪之交,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虽然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中小企业破产常常发生,中小企业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大工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暴露,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中小企业理论。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大量生存的问题。 1.“生物学理论” 马歇尔在1891年的《经济学原理》第2版中修正了原有观点,借鉴进化论“生命周期”思想,解释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现象。他认为,整个经济好比一片森林,中间既有参天的“大树”(大企业),也有幼弱的“小树”(中小企业)。“大树”在获取阳光、空气方面具有优势,“小树”在这方面的劣势导致其大量死亡,但残存下来的“小树”经过顽强挣扎,可以逐步长成“大树”,而原有的“大树”因老化终将死亡,让位给新的“大树”。即是说企业的发展有其生成――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大企业衰退后被中小企业所取代是自然法则。除此之外,马歇尔还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组织相对于大规模企业组织的一些优越性,即从中小企业经营特点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这一时期英国著名学者约翰?穆勒也持相同的观点。不同的是他借鉴的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强调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他认为大规模企业未必在任一场合都具有超过中小企业的优势,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2.“不完全竞争理论” 不完全竞争论者认为,企业受“产品差别性”和“市场不完全性”的影响,其规模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中小企业正是由此而获得了生存空间。持此观点的有: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E.H.Chamberlin)、罗宾逊夫人(J.Robion)和哈罗德(R.F.Harrod)等。张伯伦主要从规模小、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论证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罗宾逊夫人则从不同企业参与竞争的条件不同出发,认为只要中小企业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样可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拥有竞争优势。 3.“最佳规模理论” 这种理论由E.A.G.罗宾逊(E.A.G,Robion)在1931年出版的《竞争产业的结构》中提出。他认为企业的大规模经济利益会被管理费用的增加及管理效率的降低所抵消。罗宾逊所说的最佳规模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平均费用最低的规模,也是指利润率、利润额、附加价值额、人均附加价值生产率等为最高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未必是大规模。中小企业只要规模适度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日本末松玄六教授在《中小企业经营战略》(1971年)中也指出: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与能否形成最佳经营规模有直接关系。由于行业不同,形成最佳规模的企业不只是大企业能够做到,中小企业也能做到。所以,中小企业只要形成最佳规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而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就较大。本松进一步将最佳规模分为最大收益规模的最佳规模和最大效率规模的最佳规模两种,后者是中小企业存在最佳规模的根据,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体现。从最大收益规模到最大效率规模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中小企业的最适宜的“大地带”。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George.Stgler)在《规模经济》(1958年)中较深入地探讨了企业最佳规模及其决定因素。施蒂格勒提出一个经典的表述“生存法则”,他认为,在任一特定行业中,若某种规模的企业在市场长期竞争中生存下来,则意味着它是有效率的,进而,若某规模的企业数量(或产出量)在该行业中比重上升最快,则说明此规模为最佳规模。施蒂格勒运用这种生存技术法,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某一行业的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因而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而非“U型”,此即许多中小企业同样可达到最佳规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新制度经济创始人罗纳德?科斯(R.H.Coase)在《企业的性质》和《交易成本问题》两篇文章中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边界决定于企业和市场的均衡,即企业内的边际组织费用与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相等之处,也即企业最佳规模为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二者之和最小处。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费用递减,组织费用递增,故此两种费用之和最小处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达到最佳规模。威廉姆森(D.E.Williamson)则进一步指出,纵向一体化内部产生的不经济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新经济史学家诺思(D.C,Nortn)也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中指出,尽管在大规模生产中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了交换的指数倍增,在生产率上形成了巨大的收益,然而这些交换的交易费用上升的代价也是很高的。4.“原有产业振兴论” 原有产业振兴论产生于19世纪末的日本,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前田正名。“原有”产业部门是指手工业和家庭工业等;“引进”的产业部门则主要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建立的大工业部门。前田认为,如忽视在输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日本经济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原有产业,而一味强调依靠大企业,必导致产业革命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不断振兴原有产业,才是唯一合理的工业化道路。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产业革命过程中的矛盾,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产业部门的作用,使大企业和小企业相互补充。 5.“中小企业利用论” 中小企业利用论是原联邦德国的理论。所谓“利用”,就是让中小企业为垄断资本的发展、壮大服务。二战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成为联邦德国的主流经济学,政府依此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依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政府认为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强调自由竞争,而中小企业则是自由竞争的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中小企业就是保护自由竞争。因此,只有保护中小企业,促进竞争,才能使社会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得到实现。除了维护自由竞争之外,中小企业还在辅助大企业、吸收过剩劳动力、抵制垄断价格(稳定物价)、生产民族特色产品以扩大出口(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6.“二重结构论” 战后,“二重结构论”是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提出的户所谓“二重结构”是指在日本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设备先进、经营管理高度科学化的现代化大企业;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设备落后,经营管理十分原始的中小企业。两者之间相当大的断层成为现代化的任格。“二重结构论”在日本经济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和企业规模差距较大的基础上,把中小企业作为构成日本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体互相联系的角度考虑中小企业的存在和作用。沿着这一理论,伊东代吉、被原五代平等人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提高中小企业现代化水平等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进行了研究。随后日本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把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改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作为该法的两大主要内容。 7.中国的“存在论” 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1)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理论。在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理论前提下,中小企业主要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2年“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报告”又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应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出现中小企业发展的高潮。(2)“三元结构论”。认为改革开放后,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城市大工业的“二元结构”之间,困乡镇企业的崛起(其产值已近乎二分天下)而形成“三元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了转移成本,并减少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为加大农业投入提供积累,反哺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过渡到“一元结构”,实现工业化。因乡镇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故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中小企业进入辉煌时期。 8.评析: 上述各种理论虽对中小企业大量存在这一客观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因受传统的“中小企业淘汰论”的影响,这些研究始终是在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具有优势,大企业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即产业组织是以大企业为核心这一基调上进行的。这种观念也是与这一时期大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相适应的。 “生物学理论”将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长成“大树”――“小树”挣扎后存活下来结果是逐渐长成“大树”。“不完全竞争论”强调的“产品差别”、“市场不完全”,归根结底是因为需求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社会经济不可能形成完全垄断所致,因而中小企业可以以自己经营上的灵活性与之相适应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但需求的差异和变动是建立在基本需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而基本需求往往是共同的,大量的(尽管人与人之间仍有不同偏好),故在大企业生产率远高于中小企业条件下,“不完全竞争”严格地说是一种垄断主导下的竞争或大企业主导下的社会经济,中小企业只不过是在大企业顾及不到时才得以生存。“最佳规模论”是在大规模生产优越性有限的前提下,认为最佳规模并不一定意味着最大规模,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存在最佳规模问题。且未松在运用“最佳规模论”时还分析了市场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希望跳出纯粹从规模角度来研究“到底是大好还是小好”的圈子,但所有的规模论都隐含着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大企业优越性有限,但并没有否定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容易取得规模经济的这一事实,在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产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这种优势更为明显。显然,即使“最佳规模论”也是以这一论点作为前提来研究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有产业振兴论”、“二重结构论”是具有浓厚日本特色的中小企业理论,是基于日本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客观现实提出来的。前一理论发生在日本产业资本初创时期,强调了中小企业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的资本积累目的仍是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产业革命;后一理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二战后,中小企业问题仍然是日本经济的重要问题,并强调以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解决二重结构之间的“断层”,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虽强调了中小企业的作用,但对大企业、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孰轻,孰重,其层次仍是很清晰的。“中小企业利用论”作为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产物,除了认识到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外,还对中小企业在维护经济体系上的能动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无疑这是中小企业理论的一个发展,但它是从“利用”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作用、故传统理论中关于中小企业认识的基本逻辑仍贯穿其研究的始终。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所有制角度进行的,严格地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理论,虽有些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未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只是近几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内需不振,国企职工下岗增加,政府决策部门才对中小企业予以重视,出现中小企业热。 三、当代中小企业理论―― “中小企业发展论” 进入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创新日益重要和活跃。(2)产业结构向以尖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轻薄短小型的软产业转移。(3)消费需求转向以多品种、高性能的“质”的需求为主,消费结构逐渐多样化、高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4)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至服务经济化。(5)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个性化消费,弹性 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替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大众化消费,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生产生活方式。(6)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7)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产业向高增加值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8)由于科技创新和消费需求变动加快,产品乃至产业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的灵活性、适应性的要求提高。(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广为渗透,地区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0)通过治理以高速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集中经济所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上述变化,中小企业在经历了前一时期不断萎缩之后,突然迅速增长起来,并在很多方面较之大企业显示出更多的优势、中小企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重要他组成部分。因此,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不再从中小企业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苦苦求生存去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而是力图科学地论证中小企业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机理。1.“社会分工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及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见升,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关系变为企业内部协调合作关系,从直接竞争变为协调竞争,从而出现了社会分工的深化。 (1)产业(或行业、部门)分工论。施大菜(Staley)和莫斯(Morse)1965年对美国产业组织结构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分析生产成本,规模经济,市场特性及地缘区位等因素,可知不同产业适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根据这些因素,他们归纳出8种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细分产业。日本学者太田一郎则将经济部门分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前者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或巨额投资或产品易标准化且量大品种少,较适合大企业经营;后者则往往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是与大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加工、零部件生产等部门,较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 (2)中心――外围论。R、T.艾夫里特(R.T.Averitt)认为,现代经济存在以垄断企业为核心的核心企业和处于其周围的中小外围企业两大企业群。核心企业是大规模、多元化、复合化的跨国公司,具有垂直合并企业间关系。外围企业是小规模的、市场密度低而经营期短,具有成本高的性质。艾夫里特对外围企业作了进一步划分:“卫星企业”对大企业是一种从属、依附关系;“忠实的对立企业”可称之竞争性外围,即可能成为大企业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自由独立企业”是十足的小竞争企业。他还特别指出:在“忠实对立企业中”,有一类是开拓性的“忠实对立企业群”,它们作为向核心企业挑战性的一类企业,应予以积极的评价,这类企业是美国风险企业的先驱。 (3)系列化论。系列化论产生于日本,提倡以大企业为顶点,以中坚企业为骨干,以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而组成“垂直型”协作方式。大企业通过原材料供应、加工订货、技术指导把中小企业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来,而中小企业为其生产零部件或提供某种服务。系列化论的核心,是通过建立系列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优势,从而创造出大大超过各类企业独立生产经营的生产力,实现双赢。系列化不仅通过长期持续交易所建立的信赖合作关系,为大企业节约了交易成本、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生产和管理成本,也减少了中小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4)缝隙论。针对美国研究开发型即风险企业的广泛发展,霍兰德(E.D.Hollander)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市场与技术变化的不断相互作用,尽管使资源和经济力量向巨大企业集中,但因为要弥补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流通之间的缝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对于许多领域,在相对参加自由的动态经济之中,某一领域大企业的巨大性与其它领域中小企业的存在绝不矛盾。只要生产、流通和市场技术适应市场扩大的需要而不断进化,企业合并与分化的交互作用就会继续为中小企业创造出发展的机会。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产品差异化”形成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寻找市场的“缝隙”。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的动态结合所导致的服务经济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缝隙市场,结果,大企业越来越大,小企业越来越多。 2.新制度学派的“二元结构体系论”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年)中指出: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计划体系由当时的1000家大企业组成,按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并依靠它们强大的经济力量与政治上的特权,控制了价格和市场。市场体系是由1200万个分散的中小企业所组成,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加尔布雷斯认为,有些生产活动可以由大企业来完成,有些却更适宜中小企业去做,并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他指出,由于两大体系在权利与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计划体系,从而使社会资源配置失调,贫富悬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环境污染严重。政府有责任采取行动,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3.“大规模时代终结论” 日本进入70年代初期后,随着以大型重化工业为核心的“黄金增长阶段”的结束,高速增长期的内外条件逐渐丧失,以及此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大企业的发展遇到阻力,多元化产业结构应运而生,中小企业越来越具生存条件。对此,中村秀一郎教授在《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一书中批判了在大企业支配和控制下中小企业永远处于不稳定和“无力化”状态的这一近代经济学中的中小企业论的错误观点,认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动等诸多原因,大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大规模时代已经终结;相反,中小企业有出现结构性大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促使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英国学者舒马赫(E.F.Schumacher)在《小的是美好的》(1973年)中,主要从社会的角度指出:专业化、大型化的生产模式,看上去是解决了生产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种生产模式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并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成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方向,必须重新选择一条发展模式和道路。大型化与自动化的经济理论是19世纪思想遗留的产物,不能解决今天的任何实际问题。今天需要有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人为重点而不是以物为重点的体系,即大众生产而不是大量生产。要使社会“持久发展”,必须要走小型化、中间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要发展小企业和“中间技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80年)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特征是长期生产数百万件同一标准的产品,而第三次浪潮生产的却是短期的、个别的和完全订做的产品。适应这一潮流,大量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分散――集中――分散的发展过程之中的第二个过程。第二次浪潮的经理所受到的教育是大规模生产是先进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而当第三次浪潮来!陆时,由于信息生产、家庭生活、市场地点和劳动就业都在进一步细分,上述所有观念都面临着挑战。 4.“竞争簇群论”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E?波特(M.E.Porter)在《簇群与新经济学》一文中认为,“簇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获得不同寻常的竞 争胜利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簇群既促进竞争又促进合作,竞争是为取胜和保留客户,合作则大多是垂直的,介于相关产业中的公司和本地机构之中。竞争与合作能够并存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发生在不同的参与者身上。一个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具有效率、有效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波特进一步指出:现代竞争取决于生产力,而非取决于投入或单个企业的规模。生产力取决于公司如何竞争,而非它们在何领域竞争。如果公司运用熟练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那么都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所有产业都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所有产业都能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波特还认为:簇群一旦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个循环能促进它的发展,尤其是当地方机构持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5.“风险企业论” 风险企业产生于美国,“风险企业论”就是在风险企业中特别把从事知识密集型经营的尖端企业群分离出来的理论。日本经济学者清成忠男认为:“所谓风险企业是指充分发挥研究开发集约能力或设计开发集约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新企业。”“这种企业与历来的新办企业的不同点在于其经营者有高度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富有勉力的事业的企业家精神,因而是发展很快的高效益企业。”风险企业在经营上独树一帜,企业创立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一旦成功便成为利润高、发展快的企业。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群的产生,显然是在大规模生产体制遇到困难,社会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企业组织的多元化及科技创新能力较好地适应了这一变化,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大都集中于中小企业正源于此。 6.“技术创新论” 从60年代起,许多学者研究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进程中的作用。曼斯菲尔德(E.Mafield)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谢勒尔(F.Soberer)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出现活力的衰退。卡尔松(B.Carlon)认为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即平均成本曲线向左移。卡米思(M.Kamien)和施瓦茨(N.Schwouto)则指出:一个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将促进最高速度的发明创新活动,而由各具特色的中型企业组成的新企业可以随时进入的行业,最适合技术的进步。罗斯韦尔(R.Rothwell)则根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同特点,论证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阿科斯(Z.J.ACS)和奥德斯(D.B.Audretsch)对1982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进行了比较分析③,结论是: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趋于下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的使用相对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中小企业内在成本劣势,有效地帮助其进入一个行业,并提高其创新的活力。温特(S.Winter)在上述研究成果上提出:“企业家体系”(e一preneundregime)和“常规体系”(routinizedreqime)是两种技术体系的概念,其中资本密集型、广告密集型、高度集中行业届常规体系,而创新活动密集、知识密集、熟练劳动力相对重要、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属于企业家体系。他认为“企业家体系”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上述研究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并不处于劣势。 7.“中产经济理论” “中产经济理论”主要不是从企业规模上,而是从中产企业与承担和决定它的发展的“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着命中注定的纽带联系,来论证其与大企业的本质区别。“中产经济论”认为,“风险企业家”不同于大企业的经理,中产企业也不同于大企业,是依靠“风险企业家”本人而生存,以他为中心,交织着他的私有经济能力,并带有强烈主观感性来管理的独立企业。中产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结构、资金规模和营销方式、生产和效益、组织形式和会议制度以及人员结构,从而表现出中产企业特殊的企业成果创造能力。在德国,“中产经济”与“中产阶级”相联系,正是他们一道支撑起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大厦”。“中产经济理论”认为,中产企业是市场经济制度产生的根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中产企业占据支配地位,就会创造出一个市场充分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 8.评析。显然,“中小企业发展论”已根本不同于“中小企业存在论”,应视为中小企业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社会分工论”不同于以前的“存在论”,就在于它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了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一样,均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已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但“社会分工论”仍受“存在论”的影响,其分工是以大企业的核心作为前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调竞争关系存在着竞争不完全,交易关系不平等,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实践上,中小企业作为大企业垄断价格的接受者,其生产规模为大企业所控制,而成为大企业剥削和转嫁危机的对象。“二元结构体系论”类似于“社会分工论”,不同的是,“二元结构体系论”的重心是揭露这种社会分工不平等所导致的各种弊端以及制度原因,并希望通过制度改革来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大规模时代终结论”基于大规模生产所弓践的各种问题,主要论证当经济、社会出现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后,大企业所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性;相反,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更具活力,也更有生命力,可能获得结构性大发展。这无疑是对上述理论的发展,但是,它对大规模经济的看法,未免失之偏颇,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的本质原因也未加注意,还停留在一种“就事论事”的水平。大规模在个性化方面虽有劣势,但这种劣势不足以将其一笔抹煞,因为现代经济不是前产业革命经济的简单回归。它必须建立在产品较为丰富的基础之上,而大企业的存在就是产品丰富的前提之一。更何况,在很多方面,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尚离不开大企业的存在。 “竞争簇群论”彻底打破了“规模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竞争簇群论”认为,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而组成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一个簇群的成员之间广泛连接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故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簇群同样较易获得规模经济。如意大利佩北罗家具工业区的“零部件规模经济”、成内托家具工业区、普拉托毛纺织工业区的“集中式规模经济”,或“地区规模经济”。这样,就将规模经济一词的内涵,外延及研究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和拓宽了。更具意义的是,“竞争簇群论”将中小企业存在的形式,存在的领域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调的理论研究,引入了一条新的途径。不仅如此,当经济学仍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垄断与竞争之间徘徊时,一个以地区经济为核心的竞争社会可能开辟经济学的新纪元。 “技术创新论”对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占据优势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并论证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相对于大企业并不处于劣势,相反在很多方面处于优势。这一结论,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创新既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最新的生产手段,也给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而使中小企业具备了再次扩大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小企业创新的优势表明:技术创新不仅仅存在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人才的个性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创新中种种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风险的分散与化解的问题,这恰恰是中小企业顺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关键所在。但是,现有理论未能界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创新上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分工。既然两极分化已是现代经济的特征,既然它们在创新上各具优势,既然它们之间在产业上已存在着分工,那么,这种创新领域上的划分和分工也应该是可能的,因为这种划分,不仅能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且能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 “风险企业论”和“中产经济论”都只是将企业 规模大小差异作为辅助参数,通过研究风险企业家所领导的企业因其个性和特点而产生与大企业不同的管理结构、组织形式、人员结构及营销方式,来论证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和创新能力。由于风险企业家一企业经理,作为企业财产所有者,其特有的素质、理想以及与企业共生存的巨大压力激发出来的冒险、创造、奋斗精神,使企业充满活力,从而塑造出一种新兴的企业文化。可见,“风险企业论”和“中产经济论”主要推崇企业的个性和特点,并将这种个性和特点与风险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这无疑较符合从重视物质资本发展到重视人力资本最后到企业家的个性和才智的充分发挥的逻辑演绎,毕竟生产力的增长归根结底是人的作用所致。“中产经济论”还希望通过中产企业的充分发展,再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从目前学者们对社会经济未来趋势的研究来看,应该说这是可能的。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浅谈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形成的,被广大职工群众接受的共同的行为。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有效的经营机制,同时还要用一种精神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工会作为企业的重要组织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其最贴近职工群众,最了解职工的喜怒哀乐,最清楚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第二,管理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的工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第三,工会联系着一大批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可以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达到教育职工的目的;第四,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第五,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工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的。其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工会的整体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党政部门的安排,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二,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职工中的先进经验,并以此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其三,切实抓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通过切实有效的民主管理,可以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职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机会,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其四,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工会组织的投入,经常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活跃生活,从而使企业文化的基础得到加强;其五,工会组织要协助党政组织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职工的道德情操。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小改革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职工的聪明才智,推动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其六,工会组织要把引导职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职工诚信友爱,爱岗敬业,做企业的主人。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只有植根于企业才能决胜市场,只有落地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采取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宽文化落地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 落地 途径 方法 所谓企业文化的落地,是指企业文化被职工接受并自觉执行。文化理念只有从深奥的哲理式文化走向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从书本中走进员工心里,得到广大员工高度认同和领悟,才能真正落地,进而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企业文化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战略问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一个企业内部,解决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首先在于理念的认同,实现职工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这种认同,不是简单的指全体人员对企业确定的核心理念在概念上的知晓,甚至是朗朗上口、倒背如流,也不仅仅是指职工对文化理念在涵义上的认可、同意,而是要求职工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完全、衷心地拥护,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体现。 因此,企业文化的落地是个系统的工程,从狭义上说是文化理念的推广、渗透、考核与完善过程,但广义上看,是企业本身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动态演变的过程。她包括三层涵义或是三个环节:企业文化从企业最终确定的理念转化为全体职工认同的观点;从理念层面的口号转化为制度层面的规则;从纸上印的、墙上挂的理念口号和制度规定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要解决好落地问题,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关键。 一、夯实企业文化落地的基础 首先要进行广泛动员,提高员工认知度。通过讲座、动员会,利用展板、板报、宣传栏、手册、广播、vcd、幻灯片等形式对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通过整齐规范的理念牌、标示牌,让全员对企业标志、理念形成初步认识,使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重要意义,在员工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和印象。 其次要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提高员工认同度。编写《员工手册》等企业文化宣传资料,下发到每个员工手中。利用分部门学习,召开专题会集中学习,分组座谈交流心得体会,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加深全员对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深层次领悟和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为切实推进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二、找准企业文化落地的切入点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提高全体员工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着力培养全员主人翁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从细微处着手,强化人的品质。 “细节决定成败”是海尔集团信奉的格言,他们从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都始终如一,最终跻身于世界500强行列。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人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企业发展如何,最终取决于每个员工的品质。强调从认真佩戴工作牌做起,从准时上班、准时到会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从强调每一个工作细节做起,教育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克服每一个缺点。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有实现卓越的可能。优秀的个人,凝聚的团队,必然能打造出卓越的企业。 2、提高执行力。 要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水平,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要挑选具备较强执行技能的员工,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持续的职业化训练,主要是通过执行技能培训和对职业技能运用的考核来实现。要切实做好理论培训和实践锤炼,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人员提供培养锻炼条件,员工个人也要通过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不断学习和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执行能力。 一把手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的执行者,没有领导者的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企业价值观,从源头上讲,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只有领导者身体力行,坚持推进,使领导者的观念与职工的自觉践行上下结合,融为一体,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开展起来。 三、拓宽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创新思维、不断进取,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宽文化落地途径。 1、丰富文化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丰富企 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为员工生活休闲提供方便,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团结友爱、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突飞猛进,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企业中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企业管理。 制度、办法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形成人规范化、人性化的约束机制,为企业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要规范战略制定,明晰业务流程。在企业战略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能朝令夕改,以便执行者能坚定地按照该方向执行下去。同时,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要找出几条主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中。 3、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理念向外界的传播,不仅是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塑造的需要,也是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鼓舞和激励的需要。企业通过实践自己良好的社会责任承诺“做得好”,再通过文化理念和文化造势“说得好”,塑造出良好的社会形象,员工就会以身为中一员而自豪,从而充分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心智模式的核心是支配人们行为的理念。而现实中,不少人的上进心经常被一些错误的理念包裹着,妨碍了他们正确地认识事物,使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影响。”所以,让企业文化落地,不可缺少的一步是改善职工的心智模式,让先进的文化抵制、排除消极文化。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对工作态度好、效率高、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进行重点宣传,让努力工作的员工获得更丰厚的物质回报,满足其更深层的精神需求,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要塑造有价值的愿景,为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远景,确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的探讨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具体地讲,就是指统一的员工意识、思想、行为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一般学者都认为它具有五大功能,即:目标导向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融合的功能、约束的功能、激励的功能。 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所以有人提出:决定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因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延伸,一种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所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的功能。 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大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 一、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树立一个能被消费者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比如“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创建知名企业,振兴民族工业”、“诚信为先,回报社会”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关爱民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塑了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对消费者来说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均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记忆,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企业精神风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比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成就伟业、缘于你我”;“学习进步、团结向上、热情互助、整体为先”等优秀的企业精神,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不但在员工之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使员工逐渐形成举止规范、谈吐文明的行为,时时处处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风貌。员工在与其它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易于给对方留下好感,容易得到认同和沟通,“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最终会引伸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现实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忠诚,潜在的消费者会变成现实的消费者。 三、企业的视觉形象。企业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易于向社会群体传播的企业文化要素。所有构成企业视觉认别的各种元素如企业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各种用于宣传标语、文字、影相、图片材料;员工衣着、厂容厂貌等都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视觉形象。社会群体通过这些要素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印象,也是消费者认识企业和产品的最直接、最重要途径。而这种认识和印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购买行为。 四、企业的质量文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关键因素。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水平、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信的质量承诺构成了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它的传播会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成为为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要素,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 五、企业的服务文化。目前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层次日益提高,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时,对产品营销企业的服务质量如何也非常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会集中到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上来。免费送货、质量“三包”、定期走访、上门服务等构成企业良好的服务文化,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六、企业的信誉度。人品好的人,会等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乐于与期交往,会建立起良好的从际关系。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其产品进行消费。企业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企业“人品”的好坏,如果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总是大讲空话、假话,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兑现,信誉不好,也就使其信任度降低,消费者会逐渐放弃对其产品的消费。如河南某名牌白酒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多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在一次瓶盖兑奖活动中,向消费者所作的承诺没有兑现,使许多客户和消费者受到欺骗,某些客户事先已向消费者按企业承诺进行的兑现,因企业拒绝向客户兑现,经济损失惨重,企业因此而引发多场官司,均遭败诉,而且这一事件受到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从而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了信任危机,产品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企业文化必将在企业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有效发挥。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影响到消费群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体现其营销功能的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营销人员的传播作用。营销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的人员,营销人员是他们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途径。营销人员担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也是促进自己销售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营销人员能否把企业精神在消费者面前得到完美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对企业精神对营销工作的促进事关重要。所以营销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积极向消费者和客户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质量文化,时时处处体现出企业精神风貌、服务质量,言必行,行必果。 二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商业性广告的宣传,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认知度方面作用巨大,但商业广告过分的功利性和消费者接受的被动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不能过分依赖于商业广告,而应开辟多种渠道,诸如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外界散发企业内刊、加强文字报道等软广告宣传,企业文化被溶于其中,这些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 企业文化出就能便捷准确地传播到消费者心中。 三重视企业参观人员。每一位到企业参观的人员都会对企业产生很直观、深刻的印象,企业文化随之就进行零距离的传播与交流。企业如果给参观人员留下良好印象,美好的回忆,不但会刺激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而且他们会向周围的人群进行介绍和传播,会影响大批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企业参观人员非常重要。企业接待人员的热情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员工行为规范、精神风貌都是影响参观者对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做到尽善尽美。除了被动地接受参观人员外,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消费者或社会群体到企业参观,以此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实施的工业旅游,不但通过参观收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企业高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管理所惊叹,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为高质量的啤酒产品所折服,最终会被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对“金威”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消费忠诚度得到大大提高。其实金威实施工业旅游的举措,目的并不在于赚取参观利润,而是通过传播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一种高明手段。 三、力塑良好的品牌形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到品牌的形象和内涵上,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形象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品牌形象如何关系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实现的质量,同时企业文化质量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时代潮流的积极稳固,中国特有企业文化模式体系格局逐渐完善,在一定规模作用下的整体变革创新举动,务实管理价值准则的渗透环节中,配合消费用户的主观需求水准,设置必要的专业服务观念理论。尽管积极效应逐渐扩展,但由于中国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响应期限较短,对于内部维护元素的巩固还没有系统的认知,实践控制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上外部宣传活动的浅薄,员工响应态度不够积极,因此必要的控制实效并未收获良好的回复结果。这种传统企业文化理念的长期蔓延,造成我国先进人才至关要素效应维护理念的破坏,而现实文化建设表面的格局比较单一,整体形式内容的扩展存在一定的保守心态,这都造成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意志的高度丧失。因此,关于企业文化构建格局的建立,与人力资源战略化任务的高质量配备,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改革工作: (一)在创新文化核心体制建设的同时,配合用人机制价值观的高端匹配 人力资源在进行全新的更改设置活动中,融合先进招聘模式的吸引技巧,促进新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标榜维护。延伸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模式,需要针对专业主管人员和用人部门的严格技能培训,搭建契合标准较高的人才基础结构,配合必要专业人员的发展宏观控制策略,满足该企业中心意志和综合管理绩效的高度开发要求。企业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发,在适当引导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同时,配合高端响应结构的积极推进能效,满足层级设计部门,和细致看管人才的稳固传导,满足潜移默化影响效率和职工行为的高度匹配标准。 (二)做到员工绩效贡献同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在进行员工绩效考察的过程中,配合必备激励措施的展现水准。进行整体综合管理体系规模的构建,增强相关考评、激励细节规划活动的积极拓展,促进一定程度的价值体系和职业规范标准活动的整改,布置。企业文化内部的人才基准选拔,到其相关潜能扩展,维持的系统环节效应等,要做到的人力培训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播,技巧的训练,更需要极力引导整理态度的修正。这种高级的人力资源整合配备模式,在广泛吸纳先进国家资源配置理念的同时,注重自身特有传统的维持模式,将足够深入的资源配合机制,和先进的专有企业文化做到全面创新式搭配构建,满足综合多元考核指标的中心意志诉求,以弥补现实空缺岗位的适当宽松环境规模,保证后续结构的积极竞争活动的推广,实现一定情感环境和人性管理作用下的统一制备效用。这是联系人力先进资源优化水准,与企业中心文化灌输活动的必要手段。 (三)结束语 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模式,在深入引导人才创新型开发机制的同时,注重其内部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水准,全面正视目前我国现有企业体系格局的缺陷,透过必要传统管理理念的更新诉求,结合高端先进人力控制、激励原理技术概念的引用,满足现代企业部门优化的水准目标,促进深度企业综合稳固局势的有效拓宽。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宾馆酒店的企业文化战略 看现今宾馆酒店鳞次栉比,装修富丽堂皇,可由于其产品趋于雷同,就常常使宾馆酒店陷入产品间可替代性的价格泥潭。这让宾馆酒店经营者们无不冥思苦想着如何脱身于价格战场上的悲壮厮杀,那么,宾馆酒店经营出路何在?本人以为:价格只能治标。品牌可以引路,企业文化才是立足之本。 企业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远重于制度 有管理者说严格的制度是宾馆酒店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我认为其只是企业文化的表象体现,究其本质是人和人之间、人和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相互制约,它取决于人的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潜在活动规则。制度本是条条框框,由于依赖于个人的执行使其具有了实际的意义,而个人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心理尺度及行业模式均不可能脱离企业文化的束缚。 企业的大文化决定了企业制度,在保守封闭的大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催生先进的管理制度,即便有了“拿来主义”,但大文化禁锢下的个人小文化又决定了拿来的企业制度无法走向完善和最终的落实。 在一些企业制度的落实中,因其具有对企业文化隐匿的排斥,更因为人际关系的盘亘交错,常见板子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视制度为虚设,同样的过失难免有轻罚与重罚,甚至就不罚了。制度不免沦为一纸空文。所以,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远重于其形式,放眼看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的百年店,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承,皆在于群体,而且是脉脉相传。以公平公正兼富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来展示企业文化,才能有效的放大团体监督和激励机制。只有这样,企业制度在真正意义上才能落地生根,脱离于人治的轨道。 企业文化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 有经营者说,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是宾馆酒店制胜的法宝。诚然,在不同文化氛围的宾馆酒店中,几位杰出人士的组合或许可以携手打造最出色的宾馆。可如果出现内耗,则对企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因而说只有精诚合作的团体能将人力资本发挥至极致,自然促进了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又具有不可预期性的投入产出,同样的人才可以在此地碌碌无为,在别处或许就可以一展才华,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一个文化土壤的问题。个体的文化产出不可能脱离群体文化的禁锢,正如绑着双手跳舞,如何的精彩始终都是有限的。而鼓励良性竞争、充分体现成就感的企业文化将带动个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并获得价值认同,从而使个体的人力资本产出最大化。 成功的企业文化也向社会展示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开放合作的人力策略,从而吸引企业所需要的行业精英加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如海尔集团在行业中薪金待遇只是中上等,却吸引了大量的一流人才,不能不说企业文化本身所展现的企业魅力功不可没。 企业文化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出。在企业经营行为中,如果不把营造企业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作为一种软性投资,企业或许不乏短期收益,但绝无长足长进,更难有质的提升。 文化底蕴是品牌的生命力 在品牌战略中,一些宾馆酒店常不惜血本地去打造知名度,殊不知企业品牌形象如果是件漂亮的衣服,那么里面更得有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我们需要知名度,需要客人的认知,更需要客人的认可。宾馆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内涵?需要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宾馆将以什么样的文化符号标识来打动目标消费群?有人说:我可以容忍相同建筑风格的宾馆酒店,但我无法忍受其浅薄而单一的文化氛围。宾馆酒店产品的最终附加价值就源于差异化的文化氛围,内资宾馆往往羡慕国外品牌宾馆的价格何其坚挺,却不知其百年磨一剑的企业文化所走过的艰辛苦旅。文化底蕴即是品牌的生命力,浅层的软件别人可以简单的模仿,但企业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别人拿不走也学不来的,这就是宾馆苦心经营下长期的文化积累与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倾向,可以使其深厚,却不能使其摇摆?鸦可以使其附加时代气息,却不能动摇其根本。 企业经营行为中,企业文化是贯穿始终的脉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为企业宗旨,并不遗余力的将此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由此缔造了中国民族工业第一品牌。可以说,盲目放大企业经营行为,急功近利地做大品牌,而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先行铺垫,那将是沙丘上的高楼,最终是一个貌似强大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地,再后就是支离破碎的结果。如前几年风光一时的央视标王企业,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内而言,是“法”制代替“人”治,鼓励良性竞争与创新激励,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和整体荣誉感,在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鸦对外而言,企业文化使目标市场增强了认同感,增进了信赖度,从而使企业获得了额外的“货币选票”,即产品的附加值——品牌效益。 恕我坦陈心言,明日天下必是品牌横行,文化当道,高层次的企业沙场角逐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只要企业文化大旗不倒,经营管理工作必定锦上添花。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探究 1、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的管理对象。人既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又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观意识和能动性都是通过企业员工来体现的,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氛围。合理的企业管理可以为员工营造出家的温馨,然而温馨地氛围却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整个企业时,免不了去激发员工的团结意识,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心态。其次,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1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想整个企业在很好的工作氛围和风气下飞速的发展,就必须发挥好我们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建立起企业目标,并在每一位员工的配合下,完成企业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而且还能凸显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终使整个企业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1.2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的发展会使企业内部人员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预测,还能帮企业的管理者理清经营管理思路,使得经营管理方向更加清晰、更加明了,能让管理者能够做出很好的决策、实施更好的管理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使企业不再走弯路,而且还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1.3企业文化的约束能力比较的强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力。它能规范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态度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整体面貌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1.4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很好的去工作 端正地工作思想及工作态度都能通过企业文化来反映,员工自身的修养和工作态度是对整个企业的一种支持。在企业文化的鼓舞和支持下,企业员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员工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我价值。当自我价值的到了肯定,员工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这种荣誉感的推动下,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励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1.5企业文化对各部门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企业的品牌形象来支撑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市场地位及品牌形象都与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下的投影,它能准确又形象的体现出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市场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较为优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感染整个社会,还对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也是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的。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支持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推进。 2、企业管理具有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有不少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结语:综上所诉,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能有效地去推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管理强化了企业文化。另外,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文化能够一直有效地发展下去,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文秘站:履行各项管理诺言,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取得落地生根的发展。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研究 企业 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包括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专业文化是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念,对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从而将专业思想变为专业成员的自觉行为。 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二者相互作用、兼容并包、相辅相成的,探究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将企业文化纳入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能性 (一)价值取向的相似性为对接奠定理论基础 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围绕市场,面对企业来培养生产一线、具有高尚思想 品德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企业而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素质的员工。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关注的也主要是人的素质。从这点来讲,职业学校专业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功效,在服务方面的相似点是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理论根据。 (二)校企结合模式的推行为对接提供实践条件 当今,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当今的职业学校都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更有力促进了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来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诸要素融人到办学模式、运行机制、专业文化教育之中。另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职校生学习的场所空 间扩大到企业的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等。校企之间、工学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为两者的贯通和融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价值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学校专业文化建设中吸纳企业文化精华,是其与时俱进,兼容并包,自身优化的必然,也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行业人才的大势所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必将涉及到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的实践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不可或缺的途径,将特定的企业文化融人专业文化建设当中,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执行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实现从 “校园人”向 “企业人”的角色转变,确立行业价值的认同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现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人企业文化的元素,一方面,有助于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教师可以学习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有助于进一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方式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师对企业文化的深度理解,推动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能力。” (三)有利于突显职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学校强校之本、发展之基,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充分彰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请记住我站域名是深度“校企合作”在文化上的必然选择,引入企业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办学的目标和定位开展,也是提升学院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更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职业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包括专业的物质文化、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的制度文化和专业的行为文化,因此,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物质文化是专业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专业物质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专业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它是文化要素、环境建设的物质表现方面,包括承载文化要素的物质载体和师生在教学实训和开展专业文化活动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 1.丰富专业环境建设。专业环境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在专业文化环境过程中,应按照“职”的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设施等环境建设,对教学区、实训区、文化生活区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功能,按照企业标准布置、设计教室、实训室、文化区等。在教室、走廊等地悬挂行业的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在实训室悬挂企业产品的构造图;在文化长廊、橱窗、文化墙等张贴与行业发展史有关图画,制作行业有代表性的标识。营造环境氛围,熏陶和激发学生对企业文化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2.生产相关企业的物质产品。职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合作企业和合作基地有利内外环境、利用有效的办学条件进行 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融 “教 学做”为一体,教学和生产两不误,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成果双丰收,实现办好专业兴产业,办好产业促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专业精神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的灵魂,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目标以及本专业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职业认知、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精神面貌等,它具有内隐性,其作用主要以具体活动为载体得以体现。专业精神文化主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和培育企业精神来实现。 1. 强化工作价值观。企业对工作价值观的重视源自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要实现从“学校人”到 “企业人”的华丽转身,必须对其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通过体验性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学生通过看、听、猜、问等一系列方式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工作规章制度,从基本要求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人手,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在活动中强化工作价值观。 2.培育企业精神。培育学生良好的企业精神,就业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培养他们面对工作挑战,敢于担当的工作责任感。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企业所崇 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 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 3.完善教学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树立资本经营观念”。“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特别是如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客户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道德的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运用团队学习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专业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对的重要环节,制度文化对接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文化支持和保障。 1.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在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校可以成立系企合作平台、系企专业建设理事会、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由系主任、书记、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担任,各组织按章程定期开展活动。工作委员会全方位介入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完善管理制度等。监督教学工作,对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进行收集与反馈,充分发挥领导体制的决策中心、咨询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的作用。 2.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保障措施。管理制度主要对师生的常行为规范、学生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和活动要求等起到约束作用,并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依据。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专业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师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相应专业在成立相关机构基础上,制订和优化专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尝试在合作企业建设教师工作站,依据企业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系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模仿企业模式,设置职能部门。仿照公司或企业的生产车间,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在实训工厂,由实训基地的负责教师担任经理,学生担任副经理,实训指导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学生担任副主管。按照落实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实行模拟公司的目标责任管理。要同时完成好这两项目标必须要执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无论是实训教学的开支还是生产产品的开支,都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协调好生产经营与实训教学的矛盾。 4. 开展“定单教育”,建立冠名系班。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开展“定单教育”,可以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建立冠名班,“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发挥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气息”。在实践中倡导并实行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 (四)专业行为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一是在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上,借鉴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如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上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奖惩和激励;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引入企业团队管理方法加强班级管理,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举办活动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及生活纪律方面,更强调过程的企业管理,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 二是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举办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者 报告会等活动,了解各类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质,努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积极参与技术革新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对社会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引导他们反思自我与企业的核心员工得差距,同时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友担任专业技能竞赛和课外文化活动的评委或指导教师,或讲述自己的就业或创业的经历,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内涵有效融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要求,熟悉企业的行为准则和操作规程,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凸显着学校的风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企业文化,是所有企业的头等大事。创品牌、树口碑,立形象,只有把企业文化打造出质量,企业才能够实现腾飞,跨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引领本行业,成为龙头企业。对于以专业技术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将校园文化与对口企业文化相融合则显得至关重要。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亲近感,具备进入企业应有的综合素质要求,使得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工作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进去。 另一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在高校的日常管理,有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能够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具有社会气息,不只是局限于象牙塔之内。校园内,不光可以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践研究,将企业的实际操作带入校园。加深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中培养出来的既是一名理论家,同时,是一名实践专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会给双方及大学生带来诸多益处。 1、企业文化的类型。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简单的分为两种:物质文化或者说是专业文化,即企业生产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企业中员工的技术等级、操作熟练程度、技术工种等等都影响着企业的技术文化状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员工,多种技术工种,高等级的技术员工,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技术文化或称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立足的根基,在企业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制度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生活中制定的规则制度,制度文化主要是用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来规范约束主体行为。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制度文化的约束,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它是有效的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更有效地完成企业目标,让员工们能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块想,拧成一股绳。 2、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尽早让学生接触企业物质文化,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可以使学生学习对口专业技术,具备规则意识,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学校中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就能很好的将学生们带入到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教师,更能让学生们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在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如何用完善的制度纪律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等作用,更要思索校园制度文化如何与企业制度文化向衔接,加强制度的权威性与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做好心理准备。例如查课,可以让学生养成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的良好习惯,在企业工作,很可能因为个人的考勤而影响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伤,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迟到旷课不仅关涉自己更影响班级(企业),将班级评价、奖学金等奖励与个人挂钩。从而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让制度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措施 毕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化,要想将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系统有计划的进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障我们的目的可以达到。在这里“潜移默化”则显得至关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的学生极容易收到周围学生的影响。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同时,在制定针对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既要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还要详细了解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将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落实在日常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计划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与用人单位相同的企业知识企业文化教育,反应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要求;在相关系部开展实践操作类型的实训课程,内容参考技术性企业的实习。 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在文化课中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创建石家庄地铁订单班以来已经历了一年半的摸索过程了。学好文化知识是学生首要任务上学期学校开设的高数、英语基础课。开设高数课程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高数会影响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影响“大学生”气质的养成,如果不学微积分,理科方面的思维将永远停留在中学阶段。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的语言。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获得学位这么简单,开放是时代的主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 在专业课中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在专业知识方面,在系部的精心 规划下,订单班开设一系列地铁相关课程,例如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等,让同学们在学校就学习到了地铁公司的相关企业知识。 3、在实践、实训课中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参观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大街与中山路交叉口的轨道交通三号线一期工程“中山广场站”施工现场,该标段王总工程师全程讲解与指导。王总工程师简要介绍了地铁发展历史、石家庄地铁建设规划及建设情况,使同学们对地铁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订单班学生对石家庄地铁进度的兴趣和实感,同时结合石家庄地铁现状开展实训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三化”,即企业场景模拟化、劳动纪律制度化、人才管理科学化。 上文所介绍的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能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所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为将要工作在企业一线上的高职毕业生做好充足的预热。 五、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集中体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解决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实现企业文化走入校园,为高职学生毕业走进企业奠定物质与精神基础。总之,高职院校应借鉴企业文化,改变教学结构,实现与社会相接轨,解决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社会现状,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全新模式将在未来改变学校的人才培养旧框架,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社会气息的教育基地,这种全新的校企结合的模式,将会继续加深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美国这个大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确实感觉到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过程中,德国的表现是相当强烈的。欧债危机中如果没有德国作为中流砥柱的话,欧洲经济将不可想象。为何德国经济能够处在一个如此好的状态下呢?完全是因为德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制造业立国”的战略,使得德国制造业一直处在全球领先的地位,处在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德国的制造业精益求精。如其制造的收割机通过卫星传感器在收割庄稼时可以获知每平方米的产量,而且会对下一年度的播种时间与化谷时间都会做出建议。收割机价格虽然比其他收割机价格贵3倍,但仍然销量很好。而且德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都在从事制造业。有些中小企业仅从事螺丝钉一项制作,但产品可以用于高端制造业也可以用于最简单的环境制造业。总结经验,如果一个国家将制造业作为本国的经营发展战略,该国的经济将有雄厚的基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问德国总统默克尔,德国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什么,默克尔轻描淡写地说来自制造业。从美国“重振制造业”到德国长期坚持制造业及其在金融危机的不同表现,从而使中国再认识到,应该维持制造业为基础的经营为主,依然要靠实体经济。前段时间温州出现了一些问题,是由于一些民营企业家纷纷丢掉实业去从事金融、房地产业而造成的。因此,研究中国经济转型,首先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研究经济转型主要是研究实体经济。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内质量问题,从微观上来说是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就要提高微观层面上的企业质量。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好的品牌,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所以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质量。从微观上说是企业的质量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这方面上,我们主要通过企业的国际化来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 通过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如果不通过开放,不可能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通过开放,推动企业的国际化来实现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逐步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最好的制造业,一般都是“世界制造”,如波音飞机,苹果手机、三星产品都是“世界制造”。波音飞机虽然是美国制造,但其上万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工厂制造的。波音飞机中既有瑞士的发动机,又有德国的精密仪器,包括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制造的飞机舱门、机翼等,利用全球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全球组装”的波音飞机。现在进入世界领域、具有世界品牌效应、性价比最高的产品都是“世界制造”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制造”。一个国家制造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实现自己企业升级、全球产品品牌,一定要走“世界制造”之道。过去长期受到一些思想干扰,始终强调产品的国产化率。如一辆汽车,国产化率曾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国产品如果想打出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中国要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零部件、原材料,以中国品牌为龙头,打造世界级的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与理念,死守“国产化率”的陈规、陈旧观念,中国不可能技术先进出世界最好的品牌。因此,中国的企业、制造业要真正形成全球的品牌,要有开放的思维,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现在条件逐渐成熟。第一,从物质条件即基础设施上、劳动力基础上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中国的海、陆、空立体的、全球的物流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将全世界的零部件聚集到上海及上海周边的产业基地,进行组装再出口。这点比印度、东南亚国家都强。基础设施具备后能够使我们有可能调动全球最好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打造最好的产品。第二,从全球采购最好的零部件、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人工需要外汇。10年前我国的外汇非常紧缺,现在可以利用我国较为充足的外汇来采购世界产品。从改进中国的外汇结构来改进中国的进口这个角度来说,利用全球最好的资源要素来打造中国的制造业平台,时机已经成熟。第三,通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全球第一流的品牌都是在中国制造加工的。但并没有中国的品牌。从以上分析,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只要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国进入全球“最好品牌、最高质量”的理想完全可以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转型。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了底气,整个国际环境比以前有了改善。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企业一般都出自经济强大的国家,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规律。美、西欧等一些过去相当发达经济体目前经济上面临较大的困难,不得不在实现工业化、恢复制造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在中国制造”、走向“在世界制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何通过企业的国际化实现“在中国制造”向“在世界制造”的转变?由于现在面临形势的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也遇到经济困难。德国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数据,2012-2016年,德国多家中小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买主。这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进行兼并、收购,拿到品牌、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不能忽视中国企业走去的困难。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心、嫉妒、怀疑、仇视,对中国企业同样怀有相同的情绪,中国企业走出去大的政策环境并不是很好。中国目前面临着追赶全球经济发展最强国——美国的情况。笔者判断,位居第二的角色较难扮演。因为美国时刻警惕我国会取代其位置,而周边名次相近的国家会怀着幸灾乐祸的感情来面对这样的追赶。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曾想凭借其雄厚的军事实力来挑战美国,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曾想挑战美国,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有一段时间,日本的丰田汽车在美国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通用汽车,美国对日本的丰田采取各种的打压政策,迫使日本大量地召回丰田汽车,使丰田汽车的产量大幅下降。 过去历史上,超越美国,挑战美国在行业的霸主地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创造了超越美国的最严峻形势。我国是“高调”地提出超越美国还是讨论如何把握战略,还是做好“第二名”,不要过度提出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言论?这对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来自中国的威胁。2008年美国《外交》期刊封面文章《重新思考美国的衰落》中提到中国的追赶,指出这次美国受到中国的威胁,结论:这次看来是真的。体现了美国十分复杂的心情。因此,如何把握好中国的外交战略,把握好目前中国“第二”的位置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是建立在美国对中国的害怕心理,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美国“政治化”的阻挠。最近,中国华为、三一重工、中兴等企业受到重大的挫折,美国对于三一不惜采用了总统签署政令的办法来迫使中国企业在一些投资项目上的退让。对中 国的高端企业、高级人才下手。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受到的“政治化”待遇?最好的办法是:在商言商,不要以“政治化”对“政治化”的问题。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就是像“三菱”重工,直面美国的总统签署的命令,而且把奥巴马总统等投资委员会告上了法庭,让美国打官司,在美国这样的法制国家中讨一些公平也是可能的。没有采取“政治化”而是采取法律的手法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采取的办法。 另外一种办法是华为的一种比较游戏的办法。美国的情报信息委员会认为华威的通信产品对美国的情报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华威采取了一种相当配合的手法,即美国方面如果怀疑产品的安全性,可以邀请美国政府授权的部门检查华威的设备,甚至可以参观华威的总部。采取了一种完全公开透明的办法,“退一步可能退两步”。中国企业在受到美国“政治化”待遇时,主要采取法律化手段、“在商言商”的手段。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其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复杂情况,笔者建议还是不要过多地采取政府干预的“政治化”手法,而应更多地采取“在商言商”的方式。以“政治化”对付“政治化”,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当前的政治体制、国民经济体制都在发生重大的调整,这样的改革背景导致了企业的国际化,如果企业能够完全市场化,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走出去首先自身要“硬”,“硬”在自身的市场化,“硬”在其国际竞争能力上。这样国际化的成功概率才会较高。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打造一个适合国际化的文化。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要求。适合国际化的企业文化重要元素有以下几个。 (一)遵守规则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企业要养成遵守国际规则、适应国际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做事方式。中国加入贸易组织且在世界上产生重大的反响且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商务环境。核心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承诺,即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全球经济结构与规则,这个承诺对于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是按照世界规则来办事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再发展,也不可能对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只有那些承诺规则的国家,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在关键时刻承诺按规则办事,对全球扭转对中国的形象与看法,在中国与全球创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看来,我国当年承诺遵守规则是正确的。但是,最近以来,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全世界的大部分规则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应当设法增加话语权,改变这些规则。在目前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不应该提出改变全球规则的看法。首先,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遵守全球的规则,该规则是规范全球市场运作的核心规则,规范全球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确定要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当然要接受全球市场经济规则。所以,不会因为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后或因为中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后来改变这个全球的市场经济规则。因为遵守全球市场规则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提出的遵守“国民待遇”原则,即一个国家要完全平等地对待在其国土上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应该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当年的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要的原则。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受到不同歧视待遇的问题还不断地被提出。所以,遵守规则首先不是改变规则的问题,而是学习这些规则与适应这些规则,才能使得中国公正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全球很多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现成的,可以拿来后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进行修正后使用。才能使中国与世界相同的法律框架下共同发展经济。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存在颠覆或根本地修改全球市场经济规则的问题。另外,从我国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对全球规则进行全面修改。在很多年前,中国的GDP曾达到全球的1/3,而现在,中国的GDP仅占全球的1/10。因此不具备左右全球经济规则的实力,况且,中国的农耕文化与全球通用的国际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不配套,不相适应与兼容。不论在“软实力”还是在“硬实力”方面都不具备条件来颠覆与全面修改全球的规则。主要力量还是要遵守规则。 另外,我们在增强话语权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语言障碍问题。目前世界主要的经济规则主要是英语,中文还未广泛地被接受。从20世纪70年代起参与联合国的会议,常常感觉语言对于中国参与全球的事务,特别是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特别大的障碍。如新加坡、牙买加都是很小的国家,而他们大使的英文均很好,不仅熟悉英文,而且还熟悉世界规则。中国虽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全球的许多机构中的影响力还不够,落后于中国的市场。在谈及中国话语权问题时,笔者曾多次谈到,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老农民背着一大袋钱,来到舞台上准备发言。目前迫切需要既通晓国际语言又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来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国争到了发言权确实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但还需要一批优秀的外交官。我们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所担负着这一重任。学习规则、运用规则且利用这些规则来趋利避害,减少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首先是建立一种规则制度文化。 (二)双赢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的核心是“斗”,这种非契约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对内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对外是非进攻性、非侵略性。加上地少、人多、资源贫困,更加滋生了内斗文化。如何克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企业文化发生根本改变呢?确实值得研究。在出口产品时,其他企业如果获知价格后,就会竞相降价来争夺订单,最后产生低价倾销的后果。外国人不仅占到了便宜,买到了价格低廉的产品,还掌握了中国倾销的把柄。不解决企业之间内斗问题,企业走出去将产生相当大的障碍。应当学习西方的企业文化。当问到比尔盖茨,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时?他回答,一是高端人才,二是低内耗。高端人才越多,内耗越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越低。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双赢文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引入到中国来的。第一次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如果要与美国谈判成功的话,要采取双赢的战略,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与美帝国主义如何搞双赢?但在与美国进行了多年的谈判后,才慢慢地意识到,如果不建立双赢的观念,永远不可能结束僵持的状态。到了谈判的最后两年,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设想自己如果是美国的谈判代表,该如何进行谈判?美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会导致一个双赢的结果?经过反复地思考,形成了方案,报到中央,获批后进行谈判,才获得了成功。双赢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被高层领导人所接受。很难忘记1999年11月11日与美国达成协议,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两国代表时,讲的第一句话就是:祝贺你们!美国代表团与中国代表团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接受双赢文化需要开阔的胸怀与开放的心理。中国企业国际化不能只从本身企业的利益出发,应该考虑到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企业利益。现在面临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外一个产业链的竞争,这个产业链可能是由多个国家企业组成的,另外一个产业链也可能是由不同国家企业组成的,两个多国部队组成的产业链淡化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突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哪个产业链能够脱颖而出,取决于那个产业链采取了双赢文化。这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抱成团,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如果没 有双赢的理念,在产业链中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积极因素,而只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的企业文化战略 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有竞争能力。前段时间,美国的媒体进行了一次讨论,议题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即是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企业的赢利水平很低,创新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企业赢利水平很低就无法拿出资金来对企业的创新进行再投入。所以在今后改革中要思考如何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中国企业有更高的赢利水平,是解决中国企业能否有创新水平的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的话,是无法进行创新活动的。所以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税负改革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创新的问题不能落到实处就是因为企业的赢利水平差,无法拿出资金投入到创新领域。第二,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只鼓励模仿。应该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鼓励创新的教育。第三,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是从上到下而不是从下到上的。中国的创新是由政府在鼓励,媒体在鼓吹,但是企业没有真正的动力来进行创新。这样使中国的创新成为口号,成为浮在水面不能落地的东西。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反思。第四,中国缺乏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如何打造一个支持金融创新的金融体系呢?是值得重点思考的。第五,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明确中国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这是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问题。第六,在开放的体系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三种。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以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为主。在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做自己有优势的部分,没有优势的部分我们更多地做开放性的合作,让别人来做。如果我们不向美国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我们就永远战胜不了美国。创新要讲究开放。 (四)务实的企业文化战略 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是非常务实的。但是最近一些年来,由于一些消极影响,社会与企业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出现了一些不务实的态度。如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认为是对中国企业的一种歧视。实质上没有必要将政治因素做为挫折的借口。应当更多地从市场的发展、自身的实力角度来考虑企业遇到的挫折。考虑品牌的问题过多地强调国产化率、为国争光,笔者认为,只要能达到“全球制造”、“世界制造”,拿出全球质量最好的产品,打出全球最响的品牌,才是真正地为国争光。如何排除在口号下形成的惯性与方式,是整个企业乃至国家树立务实文化的关键。务实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了。日本的企业成功秘诀是“严谨、认真、讲卫生”,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谈论中国的创造、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将成为空谈。笔者过去关注的一些国际企业都非常务实。如汇丰银行开高管会,原以为会在非常高级的五星级酒店进行,结果是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酒窖里进行。灯光非常昏暗,连靠背椅子都没有,所有高管都坐在长条凳子上。3个小时,讲话时只有一个小方台子。介绍领导只花5分钟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不像中国领导致词要花半个小时。历史文化对于中国企业的进步影响很大。国外企业承受压力、承受失败与成功的能力比我国企业强。中国如何在全球做一个务实的国家?十八大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气象,逐渐变得务实起来。一个国家变得务实,这个国家就很有希望。如中央规定,在调查研究时,要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视察工作,不要事先踩点、指定群众发言等。开会念稿子也是一种形式,秘书在开会之前就把会议纪要写出来了。这种僵硬的工作作风是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国家才有希望。脱稿发言能够淘汰掉很多南郭先生。相当一部分领导都不能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作风入手,务实是今后中国解决更大、更困难问题的开始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企业文化管理论文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中员工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管理目前已被管理界公认为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实施文化战略,塑造企业品牌,实现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企业已形成的文化基础上,以企业理念为导向,以工作实践为途径,化“虚”为“实”,通过培养员工的自觉意识,打造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对于形成企业对外统一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田湾核电项目部管理为例,对我公司如何培养员工行为习惯进行论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理念导向 行为习惯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文化已越来越多的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是企业由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符号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的一切努力和最终的追求是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共同的行动模式以及明确的价值行为选择。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作为施工企业,我们要以公司价值理念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企业精神风貌,以求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企业员工行为习惯包含的意义 既然说到培养行为习惯,先要了解什么是行为习惯,这可能表现为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习惯,如是早来晚走还是迟到早退,是诚实守信还是投机钻营,是锲而不舍还是半途而废,是主动求变还是墨守陈规,再细化一点,着眼于施工来说,是要盲目服从、自以为是还是具有质疑精神、愿意为工作成果的质量、安全负责,这也是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究其何为行为习惯,核心的问题是“人的思维”、人的意识,培养员工行为习惯,究其根源,是要培养员工思维模式和责任意识,而思维、意识恰恰是不能完全用制度来解决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同,自然思维的结果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以“价值理念”文化来引导,其实往往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却都可以用文化来解决。 二、企业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企业现状分析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接受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概念和手段,自20__年起在公司范围内,开始逐步试点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工作,将公司价值理念通过反复宣贯来深入人心,以田湾项目部为例,目前在广大管理人员和自有工人中,已经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熟知、理解和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劳务派遣工人、劳务分包工人和少数自有工人中,还存在着对价值理念不够了解、或者认为这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东西,对于理念导向的意义不能主动接受的情况,不能熟悉理念的内在含义,自然无法用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所以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还处在无意识,或初步养成的状态,因此,如何探索、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办法,就成了企业不可回避的管理课题。 (二)员工对行为习惯理解的特点分析 1.把“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和“政治宣传”画等号。在很多员工、包括部分管理层员工心中,一直认为企业文化管理、价值理念导向应该是宣传部门的工作,更不理解行为习惯培养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容易走入这是对管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误区,对理念的认知只停留在“知其然”上,却往往以“本职工作繁忙”、“与我无关”等假设性的前提,堵住了自己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所以,想要让员工乐于主动接受,必须培养其对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由“虚”到“实”的过程,培养员工对行为习惯重要性的了解。 2.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给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不可否认,作为施工企业,项目分布点多、自有人员比重较小、劳务派遣和劳务分包员工的知识水平本身较低,都造成了这部分员工不易于接受公司价值理念对他们的引导,这部分员工,特别是劳务分包中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办法将目光和思路提升,习惯将自己与项目部看作合同的对立方,更多的看到的是拿到手的、对自己有实际意义的价值,而不是诉求共赢,较之这样往往造成他们下属员工的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如劳保物品的穿戴不符合现场安全管理的要求,所以,要想培养这部分员工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他们的管理者和实际工作入手,从小处着眼,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3.已经接受和理解了价值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好的指导,也缺少好的推动力,不知道如何以价值理念指导行为习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乏很多青年员工将公司价值理念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可若问到如何联系自己的本职岗位来理解公司价值理念,就顿时答不上来,这就是缺少生动、实际的引导造成的。 三、培养员工行为习惯的基本途径探索 (一)深化企业价值理念,是培养员工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工程 项目部坚持在每年的企业文化重点工作中,设置对理念反复宣贯和熟悉的过程,不但以网络传播的方式多次发送公司理念,各单位也组织员工进行了新版《价值理念》手册进行再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不断对强化理念的熟知程度,通过讨论不断深化对理念的理解程度,成为以理念指导行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制度辅助理念,从各岗位各环节科学指导员工如何达到行为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有了理念深化人心,员工有了积极的心态,还需要科学、有效的指导,让理念由虚转实,落地生根,帮助他们更快的做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田湾项目部,除了每年坚持学习价值理念以外,还根据公司、事业部年度工作的不同重点,制定了项目部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安排,在理念引导的同时,辅以制度规范,制定了一部分经过员工认可、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 如管理岗位的“办公室文明公约”、如在核电事业部统一提炼的各施工工种“三条铁律”,这些规范的内容由于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的,非常有针对性,实施起来就非常容易和明确,让员工在工作中有了明确的行为目标。 比如“办公室文明公约”就告诉部分女性员工,在公共办公区域不穿响底鞋,避免鞋跟声打扰别人的工作;告诉员工会议时请自觉将手 机关机或调至无声状态,避免打断会议;比如三条铁律中,架子工知道要佩戴安全带、穿防滑鞋,工具要如何放置,物料不能抛洒;电工要知道必须穿绝缘鞋,高处和临边作业要佩戴安全带,配电箱要上锁、有明确标识。 各岗位、各工种有了行为习惯的指导规范,知道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才能通过 “向不良习惯说不”活动,在制度、规范的辅导下,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如何通过这些规范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公司的价值理念,最终才能达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加强引导和教育,培养员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拥有角色楷模,树立标杆模范,榜样的力量引导员工养成行为习惯 企业领导的行为对员工行为产生着有力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个作为领导者的人,如果为人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作用,那么不用他严厉的的命令和苛责,属下也会严格的依照指令行事,反之如果领导者为人不能做到公平正义,那么虽有命令却也会无人遵守,只能被视若空文。 作为各级领导者,首先要成为行为习惯的表率,身体力行,不断影响到身边的广大员工。在田湾项目部有一期安全生产月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项目部领导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因施工内容较为简单,风险辨识较为明确,施工班组的工人也做好了劳动保护措施,而一边进行交底的管理人员却穿着普通的皮鞋,安全帽带也未系紧。看到这样的管理人员形象,工人虽不可能用语言表达什么不满,却可能在下次的施工中,也同样认为没什么危险性而忽略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图一时简单、省事,甚至于侥幸的做法,把他们变成了危险地带的瞎子和聋子,这就是坏的引导。 反之,什么是好的引导呢?聪明的管理者,教导员工“安全·坦诚·卓越”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目标,比如田湾项目部施工现场的整理镜旁,就有专职安全员佩带好劳动保护用品后的照片和文字共同说明,用工人工作中熟悉的安全员的真实图片来引导他们,使将我们的“安全”这一核心价值由空中落了地,由虚转为了实;再如田湾项目部每周安全例会中的“安全亮点公示”,都会将好的安全习惯和行为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公示,号召员工共同学习;又如项目部管理层在工作中反复强调要不隐瞒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各项工作,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或者更大的问题瞒而不报。 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时刻行在人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践行理念的领头人,行为习惯的模范者。 2.做好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用身边的案例引导员工养成行为习惯 我们一直说,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的每个小的环节,都是决定最终结果的重要步骤,对于结果,每个环节都没有不重要之说,这里也有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20__年11月11日,田湾一期03ust化学品仓库钢柱临时固定用预埋件因工长标高计算错误、文件跟踪不及时、澄清未及时办理、现场检查不到位等客观原因和质量观念较弱、责任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等主观原因造成了埋件安装标高偏差-20cm的错误。事件发生后,项目部从上到下进行了层层分析,最终,由施工队技术负责人做出了“认真对待自己的每项工作”的管理反思总结,用这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施工过程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均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或是凭想当然做事,都有可能带来颠覆性的错误,造成企业信誉、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而在03ust化学品仓库预埋件标高安装偏差整个质量事件过程中,从基础标高变更至埋件安装完,均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 这个故事在田湾年度管理反思会中也作为了典型案例与大家分享,与会人员意识到,处于过程中的各个把关者都未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未能认真把自己的岗位职责切实、认真的履行,让错误 “轻松”地走过每个关口。故事分享之后,与会的管理人员深深了解了“四个凡是”的重要性,也更好的理解了公司理念中“我们始终确保质量第一”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工作中的一切都应按照相应的施工程序,而不是主观经验判断和想象进行。 故事虽然简单,要提醒我们的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好了,整个工程才能完美,当某个小细节我们抱着想当然或者侥幸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时,无数的小侥幸,无数的巧合汇聚成一个大的巧合的时候,往往就是问题出现的时候,只有我们的工作中能够从小处做起,将一个个细节处理规范了、完善了,才能避免出现错误和问题,用这样真实的案例分析,来培养我们的员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3.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才能更主动的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现场安全、质量管理,办公场所5s管理等是企业践行行为理念的具体做法,我们要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制度、规定虽然是为了限制员工的一些行为习惯,但出发点一定也是替员工考虑的,因为“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造就我们”,员工应该意识到好习惯带来顺利与成果,而坏习惯带来的往往是遏制发展、损害个人的恶果。 为了让员工更好的意识到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好处和重要性,田湾项目部还以“家属给员工的一封信”这一方式,在以价值为导向的同时,用情感为动力,从企业和员工家属两方面共同呼吁员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具体做法是,在田湾项目部综合队,由队部组织,向每位一线施工员工家里发送了一封信,同时附上了贴好邮票写好地址的回邮信封,邀请员工家属用自己的心声,同企业管理者一起呼吁员工在安全等各个方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用好的习惯打造自己平安、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寄回的信件很多,员工们也拿出来互相交流,当大家看着自己和同事们的妻子、父母甚至孩子稚嫩的笔迹时,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也感谢项目部的用心,务必会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岗位要求,牢记各工种“三条铁律”,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来书写给家人的回信。 这就是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除了制度和思想,同时强调了感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一线施工人员往往远离家乡和亲人,父母的挂念、妻子的担忧、孩子的向往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有说服力。 五、结束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企业最终打造集体行为习惯和企业外在形象的重要过程,是文化管理取得结果的重要领域之一,企业文化的管理应当从这一领域出发,让企业的理念引导员工和企业同发展、共命运,让企业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中,最终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让理念转化为行为习惯日益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编辑:果宝)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探析 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每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所谓“个性”即“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经济含义与文化含义的融合。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也具有特殊性。在《中华金融辞库》中金融企业文化定义为:金融机构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单位特点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思维方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形象表现的总和。是独具金融行业(单位)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金融企业文化渗透于金融机构业务的和非业务的行为体系、精神观念、团体风尚、传统习惯以及外部形象各个方面。 __董事长在今年召开的全行宣传思想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内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既是提高全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更是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然要求。” 日前工行__省分行营业部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__省分行营业部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将8月份作为全行学习月。通过学习,笔者认为:企业要发展、要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用一种坚定的理念去支撑银行经营管理,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竞争层次与竞争品位,来保持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员工思想教育文化 人是企业的主体,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六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作,这是做好企业文化的基础。由于银行工作分工细密、技术性强,又是直接与钱财打交道,易于受到各种利己主义的诱惑或腐蚀,因此,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繁忙的业务活动中,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银行思想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发展银行事业服务的思想;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热爱本质工作的银行工作者;进行银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教育,使全行形成积极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体现最大价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要不失时机地把工行的经营理念、经营思想和核心价值传递给员工,增强员工的全局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坚持教育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真正体现人性关爱,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牢记员工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用企业价值观念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 二、以管理为基础,构建员工行为文化 员工行为文化就是把企业价值观念付诸实践的活动。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较好地实现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严格、科学的内部管理出效益、出生产力,是业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管理的效能作用,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本行发展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内控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管理文化。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来规范员工行为。员工行为规范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执行力制度体系的物质基础。在一个企业中,所有员工应具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点和工作生活习惯,这种共性的行为习惯越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越容易实现,对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如:建立《晨会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范围,使每一名员工明白从上班到下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什么、怎么做,要按统一、标准程序操作,使员工行为服务于企业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做到“违规必查、违章必究”,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员工违规积分系统”,严格考核奖惩制度,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三、打造服务品牌,营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文化 银行经营的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服务就是产品、服务就是形象,只有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形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服务。所以抓业务工作首先要抓好服务工作。以服务工作推动业务工作。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客户满意度是银行一切活动的衡量标准。它包括满足客户需求优于银行产品的推销,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是银行的责任,银行要调动全行各个方面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如:建立中高端优质客户档案,详细记录客户的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根据客户不同层次、文化、爱好等信息适时进行别具特色的服务活动。通过细致周全的服务,让客户感到银行确实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在为自己考虑,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在柜面服务中,始终要以“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的十字文明用语接待客户,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给予解答,使每一 位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感受尊重、感受亲切。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完善和创造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理念,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对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探讨 1.企业文化传播的形式 企业文化传播包括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内部传播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内部刊物及其网站是企业员工获得企业文化的重要媒介,要充分利用内部刊物及网站,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其次要搭建文化传播载体,经常性地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让企业员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6]。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竞争力的功能,同时也兼有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作用。对外传播的途径有企业文化的主动输出式传播、企业文化的示范传播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合作,目的在于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印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更好发展[3]。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整体价值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制订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引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7]。茅台集团的“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海尔集团的“海尔真诚到永远”、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等不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指示灯,同时也是对社会大众的承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企业文化的传播为企业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创造了先决条件。 2.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市场营销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谋求共同发展。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是内有文化、外有市场,两者统一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中。企业文化是内在的,是企业的灵魂,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并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不断培育、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8]。—个好的企业营销离不开良好企业文化在视觉形象、产品质量和服务文化上的支持;同样好的营销策略也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在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的提高[9]。总之,企业文化巩固市场营销,而市场营销提高企业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2.1企业文化传播为市场营销引导方向 企业文化传播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自身管理、产品营销的策划之中,并通过多媒介全方位统一传播可使企业的名声、名气得到充分的扩大,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现代市场营销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文化含量高的营销,才能在满足客户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其精神需求,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客户满意,从而长久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持续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只有把市场营销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夯实基础,提高营销水平[10]。 2.2企业文化传播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当今的市场,是一个具有消费者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市场,以顾客为导向进行企业的市场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适应这一转变,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以顾客为中心,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顾客是营销组织的直接服务者,顾客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的传播可在企业上下形成坚定的“始终为顾客服务,促进企业与顾客和谐共生”的经营理念。这不仅能够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利益的价值最大化,而且能够培养顾客的忠诚,形成顾客归属,同时赢得顾客和市场[11]。 2.3企业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更新营销观念 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属性的产品营销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创新。文化走进营销,营销融入文化。文化营销是指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12]。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树立高瞻远瞩的战略观念,对企业的文化、宗旨、经营策略、企业精神等都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和敢于参与市场竞争,以企业的产品为引导、发掘市场的需求,能够驾驭市场的领导者才是真正的领导者[13]。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适应于当今市场经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加强企业文化传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已发展成从产品竞争到核心能力竞争的战略观念的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和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来实现,而这两种整合依靠的都是企业文化的传播。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量的较量,新的竞争环境告诉我们,市场竞争单靠物质力量较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整合力量[14]。企业文化的传播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也就掌握企业的生命之根,制胜之魂,以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给企业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有效规避行业和市场风险[15]。总之,企业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己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的日益形成,企业面对日趋激烈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大企业由过去的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逐步向以知识管理为中心转变,而知识管理必须通过企业文化传播和引导加以实现[1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会更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企业文化传播必将在21世纪的经济和企业的竞争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述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从不同层面上有计划有重点地作好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从而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以人为本是根基,企业社会责任是途径,企业形象是目的,形成三位一体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企业形象 一、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的概念和重要性 所谓道德,一般是指人的原则或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总的来说,伦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的伦理道德包含于企业文化之中,是企业文化高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把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注入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景的。一个富有深厚伦理道德文化的企业,足以向公众展现它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一个为服务于公众的企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总之,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不可或缺! 二、目前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伦理意识缺失。 企业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都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其伦理行为的选择必然受成本和效益的约束,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的企业只注重盈利,常常为了某种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这在认识上是一种缺失,即企业是单纯的“经济人”,其实企业除了是“经济人”,还应是“社会人”。企业的利润性与社会性应是互相包含和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伦理性,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只注重盈利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满足企业经济的收益,但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企业的伦理缺失,此时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就会破坏以伦理性为基础的正当竞争,最终就会破坏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企业管理者伦理认识漠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受利益的驱使,在加上目前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不够重视。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制定者和行为带头人理应重视企业伦理,当前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了解不多,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伦理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二是企业管理者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三是企业管理者把不道德的行为归因于社会因素;四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并未完全遵循企业伦理。 (三)企业员工伦理观念淡薄。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作保障,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他们仅仅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手头工作,怠于行使民主权利为企业的发展献技献策,甚至有个别员工为谋取私利故意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使企业在竞争中丧失应有的优势。 三、例证分析 (一)实例举证。 佩里耶水业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是全球领导性的矿泉水品牌之一。它的产品以纯净、自然和有益健康被无数顾客所喜爱。20世纪90年代初,佩里耶公司在西方国家市场上的销售额以每年的3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销售总额达到80亿美元,仅在法国就有25亿美元的销售额,而且在美、英等国的矿泉水市场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佩里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完全依赖于顾客对它的信任。1990年2月初,一则“佩里耶的产品含有微量的致癌化学物质—苯”的新闻彻底把它从宝座的地位上拉下来。佩里耶的反应却异常缓慢。四天以后才找到真正的原因,期间还出现里不诚实的解释。佩里耶公司因对质量的控制不严,失去了诚信,直接使其品牌价值大打折扣,导致了顾客对企业诚信价值的怀疑,进而直接影响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 (二)案例分析小结。 通过以上事例足以说明企业文化的伦理道德是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命脉,是企业的无形内在的力量,也可能是导致企业失败的杀手。 从主观上看:(1)企业领导人的不重视;(2)企业管理层推卸责任的消极行为;(3)孤立的看待企业本身缺乏全局观点,整体思想。古语说的好“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从客观上看原因主要有:(1)企业建立文化伦理道德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潮流和趋势了;(2)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3)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更有利地促进企业文化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完善。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素质是决定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学历结构偏低、实践能力不高、科研能力不强是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实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要从提高师资学历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不断提高会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与审计 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大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将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知识联系起来。其中,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 1、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会计、审计工作又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会审专业教师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35%左右,绝大多数会计、审计专业教师从未从事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工作,对企业会计工作、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实践经验基本为零,对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知之甚少。这说明在高职教育中,会审专业“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素质有待加强。会计、审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通过这些教师的授课,无法获得会计、审计工作的实践技能,毕业后必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育的优势无法获得充分发挥。目前,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现有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进行了量化。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极少,许多学校的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中初级职称教师多于中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而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双师型”的要求指标为70%。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 1.2 专任教师实践机会有限,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是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没有接触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实务工作,动手能力较差,教育学生时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严重脱节。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老师一到学校就承担了繁重的、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社会实践。 1.3“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偏少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高校的待遇差距较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不愿意继续从事职教事业,特别是一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招聘仅仅停留在引进上,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较难。另外,高职院校现阶段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侧重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中,会审专业聘请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偏低,这使得在校的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接触较少,生产实践知识更新的速度受到了影响。由于兼职教师比例低,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是由专任教师承担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1.4 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少,承担的高档次科研课题也较少。高职院校中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2、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对策 2.1 提高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的学历水平 学历提升是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常规性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和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专业硕士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很好途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实现系统性转变。因此,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是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高级专才,并且会计专业硕士更注重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能力的训练,设置许多会计专业技术课程。从实践环节看,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环节也着重于职业技能方面。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能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2.2 建立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审计实验和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和审计活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第三,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对参加培训或考证、资格证年检以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和时间保障。多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如提高教师职称、学历,派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开展国内外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与竞赛及其他交流活动等。最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使该类基地成为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关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力本位,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模式。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怎样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是其工作重心。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框架;职业教学改革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内涵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职业能力的定义如下: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则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能力,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将构成核心职业能力的明显特征归纳为“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结果会计师技能、技术和知识的独特组合”;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委员会的职业能力定义为:在职业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或能够达到雇主所期望的标准能力,从工作结果看是指任何个人在特殊职业中扮演角色时被期望达到的程度;南非公共会计师和审计师委员会(PAAB)已经开发出一套认可模型,认可模型中结合课程框架对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分别定义如下:职业能力是指以本国和国际上的标准完成会计师和审计师所期望完成的任务和角色能力,核心能力是指能够对特定知识、技巧和职业态度的概念及原则加以综合的应用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的能力。参考以上定义,根据中国会计师实务现状和发展目标及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可以将中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进行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集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由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构成。其中会计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知识是框架的基础,职业技能表现出各级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职业品格 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终身学习的责任,关注公众利益等。(1)正直诚信和职业谨慎。诚信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会计人员要保持审慎态度和健康的职业怀疑精神,并恰当地消除怀疑,而保证健康的职业谨慎的前提就是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要求;(2)终身学习的态度。终身学习是一种需要发掘的观念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的加速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会计人员应具备知识快速的发展和深化的能力;(3)责任感和风险意识。企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风险意识和应变能力;(4)良好的职业风范,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只有坚持客观公正才能使会计行为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公正。 (二)职业知识 (1)基础知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知识快速更新,会计人员要拥有人文知识、艺术知识和外语等基础知识,以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2)会计、审计和有关知识。会计审计知识在会计人员知识中占主要地位,会计人员应该对自己从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深层次的理解,有质和量的要求,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等信息;(3)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经济贸易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和软件操作等新的技能和知识;(4)组织和商务知识。在新阶段会计人员要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实践,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等知识都要有所掌握,进而才能在复杂的市场和理财环境中有所改革和创新;(5)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工作时都要受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会计国际化加快发展,权与法的矛盾以不同形式展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学法守法,注重法律环境的变化,避免因法盲而做错事。 (三)职业能力 指会计人员在复杂苛刻的环境中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能力。(1)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经济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改革不断深化,要求会计人员拥有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如持续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和适应改变自己的能力;(2)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以接受传达正确的信息,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该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专业工作和创新工作;(3)战略管理能力。会计人员要能够对经济发展形式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抓住财务机会规避风险,有助于管理决策。 三、培养符合会计与审计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途径 (一)制定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职业知识的培养 (1)会计事务处理能力。对企业发生的各项会计事务,能够遵循相关管理制度,按规范的业务流程,与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地推动会计工作有序、顺畅地进行,并有效实现与相关部门、相关业务经办人员间业务数据的传递与交换。 (2)会计核算能力。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备熟练的手工会计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熟练地进行手工或电算化的日常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 (3)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具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筹资、投资方法和运营资本的管理方法,能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并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熟悉财务计划及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4)税务处理能力。具有依法合理纳税的意识,熟悉国家各项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合规地进行纳税申报。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正常有序地进行。具备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7)全盘账务处理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企业从期初、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直到会计报表分析等各项会计工作,能够对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协调,能领导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 (8)点钞及计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各项计算,具备一定的电子表格处理能力,能够制作财务数据分析表格,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分析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点钞。 2.方法能力――职业品格的培养 (1)遵纪守法。“以法为德”已成为现代道德的最本质的价值标准,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守《会计法》和各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它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 (2)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对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论先生认为,“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他终身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会计人员把“诚信为本”原则看成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其正确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3)廉洁自律。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可以说,会计人员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无需强制。 (4)真实可靠。会计人员的职责要求必须以完成符合实际又有利于社会的会计信息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会计作为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职业,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人员只有把符合社会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社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真实性,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记录和反映实际经济业务事项;可靠性,即会计核算要准确。记录要可靠,凭证要合法。 (5)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会计人员要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正确理解、把握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消除非客观、非公正因素的影响,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6)保守秘密。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会计人员保守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单位的利益是其应尽的义务。泄密,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是会计职业的大忌。 (7)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避免出现“懒”、“惰”、“拖”的不良行为,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思想,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和方便群众、勤奋工作的工作态度。 (8)坚持原则。会计人员的原则意识主要是指对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严格遵守、执行和坚持。会计人员在其会计业务工作中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依法办理有关业务,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对亲朋好友,都必须一视同仁,不讲亲疏。 3.社会能力――职业能力 (1)沟通协调能力。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效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各项利益关系。通过良好沟通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和ERP沙盘实训等项目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制定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课程体系 1.职业素质课 职业素质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数学、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讲座。 2.职业基础课 会计职业基础、经济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经济学原理、管理学、统计学。 3.职业技能课 实用企业会计(一)(二)、成本核算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制度设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实务、企业财务管理、预算会计实务、资产评估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经写作。 4.职业拓展课 高级财务会计、行业企业会计、薪酬管理、财政金融基础知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 (三)建立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技能、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的表达方式的教师队伍。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结合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对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提出相关要求,以便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2.教学资源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手段,强化题库、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制订各课程的实训要求及标准,建设以实践操作为重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满足会计与审计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合正记账中心,实现了半年的企业真实业务记账和报税。同时建立了会计示教及岗位模拟实训室,起到以下功能,第一示教功能:在陈列柜、展示柜或墙上陈列;第二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功能:建成仿真企业财务室布局、岗位、传递程序、内部控制的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室;第三会计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2个),电子模拟功能:开发或购进国内先进的实训软件,利用会计实训软件进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及企业注册业务、出纳业务、纳税申报等业务的实训,电子模拟实训具有“实训――查错――纠错――考核”功能,教师可在上机模拟软件中设置模拟实训的答案或模糊答案,以便学生在模拟过程中运用“查错”功能提示实训错误,并按照“实训要求标准”及时更正,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模拟实训软件还具有考核功能,可实现机上标准化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训功能:引进仿真国际先进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仿真企业业务活动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重点强调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如工资、采购、费用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实训,使学生具备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企业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就会计电算化岗位分工进行制度设计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企业ERP沙盘实训中心:按照学生会计管理能力训练的要求,建设1个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实训内容为一体的ERP沙盘实训室。通过沙盘对抗模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企业ERP软件模拟实训,对企业运作的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包括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仓储物流管理、资金的筹集、使用与分配等各个方面,涵盖企业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ERP沙盘实训和软件实训具有提供企业业务处理环境的仿真效果,可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相应的“职业角色”和角色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可调动学生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协同合作,作出最优决策,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了解企业购销存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造管理等企业综合管理内容,增强学生管理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ERP实训中心凭借其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教学课件、精心构思的仿真实训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很好的实训效果。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培养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目标。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 摘要:为培养既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审计教学改革创新不排除部分传统教学法的适当运用,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同时不排除基础知识教学的做实,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必要引导和指导下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本文探索并构建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教学模式、理论点讲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基于教学软件的审计模拟训练、基于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的能力训练、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式,进而加以实践效果的总结评价。 关键词:审计课程 教学改革 理念 实践 一、审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思考 ( 一 )审计人员执业环境的复杂化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系列大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接连发生,不仅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能力和诚信的信任程度,而且客观地向公众呈现出一种财务舞弊金额及其经济后果日益扩大的趋势。在加强会计监管、强化审计人员揭露舞弊财务报告的责任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于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及其执业诚信的重视度空前高涨,相关的审计规范也密集出台。无论是美国的SOX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甚或SAS NO.99(《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还是我国的新颁布的审计准则,都强调审计人员怀疑一切的职业怀疑精神、共享经验的协作精神、识别舞弊风险的执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的具体方式及程序的合理运用等。变化的环境在给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直接引致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产品的纵深开发,非审计鉴证业务的开发与拓展,也外延和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责任。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审计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必然。 ( 二 )新审计准则倡导的全新审计模式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区别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新审计准则系统引入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确立了现代审计的战略审计观,强调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客户战略目标、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业绩衡量、风险评估等在内的战略风险的分析,主张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如出其不意的盘点等不可预计的审计程序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基于更开阔的视角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发现和判断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在这种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熟知审计基础的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要具有包括战略分析、绩效分析、风险评估、欺诈识别以及持续经营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拓展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高校的审计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 三 )现行审计教育难以适应审计职业实践需求的现状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当前,基于重建审计诚信、缩小合理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目的而对于持续提高审计质量以及舞弊审计责任的关注与强调,将审计职业界推向了风口浪尖之上,审计实践改革和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审计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审计实践的最新变化,审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审计职业实践的需求。但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审计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把握,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与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引入了案例实践教学,但该教学方式仍难使学生对于整个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有非常整体的把握和形象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审计教学必须引入全新模式,以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审计工作。此时,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就显得极为必要。 ( 四 )审计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 近年来,随着审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也泛起了很多不良的理念,比如,过分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夸大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作用,弱化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讲授;过分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估兴趣对于教学的积极效应,忽视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宣扬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贬低教师知识传授与引导的必要性……这些不良理念的泛滥直接引致教师教学改革主旨思想的混乱,导致教师教学改革实践乱了阵脚,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无谓之谈了。理念决定实践,审计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教师教改理念的端正与明确。为此,我们需对审计教学改革理念作一辨析思考。(1)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传统还是更强调创新。面对传统与创新,我们的教学改革观念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当前,各行各业均大提创新,传统几乎等同于守旧,这种观念非常可怕。教育界提倡教学改革要持续进行,要不断创新。这更多地强调了创新的层面。我们认为,教学改革要显成效,首先还得基于传统,根基扎实,否则,创新则成空中楼阁。教学改革的创新应是过去积累沉淀的宝贵教学经验遭遇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适时反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职业需求方是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根本导向。创新包含继承与突破,即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因此,顺应审计执业环境及审计职业需求的变化,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需要在否定前辈的一些课程框架和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同时也应该珍惜并继承前辈们积累的合理教学传统。如传统教学法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集中传授与讲解,在基础知识学习中传统教学法的效率性不容小觑。为此,审计教学改革应避免强求创新、跟风创新,而应在适当传承并灵活运用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做到既不失传统的优势同时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2)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基础知识还是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学科教学的改革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审计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这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良好基础和宝贵源泉。我们认为,我们的审计课堂教学应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应掌握好教师课堂知识讲解的度,基础的掌握离不开科学的训练,通过适当的典型例题演练引导学生体会、揣摩,帮助学生发展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务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施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是在做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新路,以填补高校专业教学与审计执业实践之间的沟壑。 (3)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教”还是更强调“学”。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可谓教学改革的本质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自主的学习精神,在知识更新频度日益加快的当前,这是应该提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不容低估的。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也本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在审计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但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同样强调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作用,比如,通过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学、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创造尽可能的空间和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探索的精神等。审计教学所需要的,是在教师必要引导和指导下的扎扎实实的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而不是自由放任、华而不实的学生自主。 二、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 一 )教学目标定位 本科阶段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在此目标下,审计教学应以“学”为主、“教”为辅,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即强调学生的“自学”,而教师的“教”应体现为“导学+助学”。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审计课程仅是延伸的核心专业课程,因材施教,我们在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侧重审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兼顾审计实务操作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二 )教学模式实践与评价(1)尝试实施“学为主、教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为配合审计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实施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互动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案为:首先,在我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申请开设审计学课程教学;然后,教师先于教学将课程教案、自学指导书、参考书、课件、案例及其作业等教学资源放于平台上与学生共享;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教学资源预习、自学、练习、疑难提出,课堂教学教师施以理论点讲、引导、疑难讨论与解答、总结评价等,同时,结合相关章节教师拟定选题,学生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最后,基于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模拟训练。实践证明,在该教学模式,因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置于课堂之外,故能有效节省课堂时间,进而可在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课堂导学的教与学互动下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推进。除外,该教学模式还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尝试实施理论点讲式教学与案例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点讲及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在此基础上,适时考核自学效果,安排案例讨论。案例讨论具体实施步骤为“给出并介绍案例――瓴出关键点并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安排并组织学生讨论――依据学生讨论结果施以总结评价”。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增强学生的实务分析能力。如学习法律责任可分四步展开。第一步,教师提前将课程课件、自学指导书、工具参考书等放于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据此熟悉章节的标题、脉络及内容结构;第二步,适时安排一次授课,课堂上教师施以点将,即将本章的重要理论点(比如发现和报告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界定,审计人员遭受法律诉讼的三方面原因,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的界定,审计人员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辨别标准,审计人员进行抗辩的理由等)逐一帮学生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自学、查阅资料及探求,比如我们可让学生课外去思考为何审计人员仅对重大错误舞弊负有查出的责任?为何只能做到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何谓虚假证明文件?审计人员是适用“过错责任”还是“非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何谓舞弊三角理论?何谓审计期望差距等;第三步,通过课堂提问或典型例题练习适时考核自学效果;第四步,适时安排课堂案例讨论。此过程最关键的则是教师对于案例关键点的梳理。如对于一个有关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后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我们可以如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加以思考:本案例是否出现了经营失败?经营失败了审计有无失败?审计后的报表有无错误?如果有错误,错误是否重大?错误若重大,注册会计师有无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如何抗辩等。相信,学生把这些问题讨论考清楚了,案例讨论自然也就出效果了。(3)尝试实施审计模拟训练。为加深学生对相关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审计技能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后续的实践环节我们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对学生加以审计模拟训练。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以当前各项审计制度、审计法规为指导,以现实经济生活中典型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为基础,设计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模拟的企业信息资料,为审计模拟训练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比较遗憾的是学生仅能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尽管如此,审计模拟训练对于具体审计工作方案拟定、审计证据收集与鉴定、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工作报告撰写等演练环节的设置与强调,依然能使学生对于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有个整体的认识。(4)尝试实施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为配合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及资料运用能力,我们还设计了课外泛读及择优试讲的环节。具体实施方案为,教师依据当前审计热点拟定若干选题,进行学生分组,引导每组学生在查阅资料及专题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选题的读书笔记或文献综述,并适时安排学生登台试讲,尝试对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文献查阅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诸能力加以综合训练。比如,为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我们可以拟定选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运用”,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及相互交流来理解诸如下的一些相关问题:为何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模式有哪些优点?具体实施步骤是怎样的?理论上通过什么机制实现审计效率与效果的统一?这种模式的在实务中运用难点有哪些?等等。再比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情况,我们可以布置专题,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最近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内部控制资料。当然,为强化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要素及编制要求的理解,我们还可要求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了解上市公司整体层面内部控制的工作底稿。实践证明,该环节有助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5)尝试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教学结果的理想评价方式应是对“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为适应审计课程的自学性质及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基于客观考核与综合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尝试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制度,引入多样能够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考试形式,如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平时作业、小组调研总结、上台试讲、课堂提问等形式。即课程考核成绩=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及作业评分(20%)+课堂表现(10%)+小组调研及上台试讲(10%)+案例分析及模拟训练表现(30%)+闭卷考试(30%)。实践证明,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课程的考核成绩挂钩,可激励学生努力地扮演好自学主角,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的实施 ( 一 )教师充分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教法设计 教师充分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教法设计是审计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教师在教学中导学、助学的导演角色反而要求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后期强化辅导工作,不仅在课前要精心策划而且在课后要耐心指导。在每章开课之前,任课教师必须要在通读教材资料及分析授课对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好本章的脉络结构及重点难点,找出本章内容可有效展开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学指导书和教案,引导学生逐步展开自学进而查阅资料深入探求。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还要适时安排授课通过提问、案例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的自学效果,并据考核情况实施点讲以强化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所有这些无一不要求任课教师付出努力认真准备和精心策划。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加以思考,如何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如何在综述学生观点、梳理学生思路、最终形成结论的同时使学生有所启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准备与课堂设计。因此,教师应专研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掌握最新的审计动态,遵循审计教学的内在规律,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导学及助学方案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 二 )学生对审计流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 学生对于审计流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是学好审计课程的基本前提。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一个关键则是给学生一个整体操作流程认识。单就审计流程而言,我们可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步骤,融重大错报风险的初评、再评、终评于审计计划的制定、调整及审计程序的追加考虑过程中,将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及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及实施步骤通过流程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若能结合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流程图帮学生梳理清楚的话,相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后续章节的学习目的及章节间的关联性,而且能够较深入地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何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模式,该模式是如何通过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修正及其风险应对来实现审计效率及效果的双重保证的。 ( 三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增强,修订后的新执业准则体系不仅确立了鉴证业务的核心地位,而且愈加强调审计人员的诚信审计与职业道德素养。因此,为提高审计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保证审计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应在不断更新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审计实践和科研,持续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可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但现实生活中一些财务舞弊案例及审计舞弊案例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除有意引导学生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责任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应积极收集合适的现实经济案例资料,通过现实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审计诚信现状,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始终是第一要义。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关键词: 驱动 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尽管目前就业前景尚可,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怎样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实践课程之间也存在重复现象,与会计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从目前看来,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生源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区别不够明显等。 (三) 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教材 目前出版的会计与审计实训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 二、工作任务驱动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基于任务驱动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其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大部分。 (一) 企业设立阶段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1.企业设立实训的内容 (1)企业名称预先登记 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企业名称预先登记时应填写的申请书及所需提供的文件,模拟制作名称预先登记申请书。 (2)向指定银行入资 该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向银行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的程序及应需提供的资料,模拟制作开户所需文件。 (3)办理验资手续 此环节的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如何办理委托手续及了解验资报告的形式及内容。 (4)企业登记 此阶段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办理登记时应提供的文件,模拟制作登记申请书。 (5)税务登记 此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税务登记的程序及登记时应提供的材料,模拟制作“税务登记表”。 (二) 企业经营阶段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会计与审计业务处理能力是会计与审计人员执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经营阶段会计业务操作实训内容可包括手工会计操作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审计实训、工商年检实训、纳税申报实训和顶岗实习。 1. 手工会计操作实训 (1)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时所应组织的实践教学,通过此实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实训的组织可采用课堂操作与实验室模拟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企业会计实训 该阶段的实训可包含单项实训和企业会计的综合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方法。 2.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 由于此项训练是在学生完成了手工会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实训操作的内容可用手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的素材,让学生用财务软件完成其整个核算,并要求学生将手工会计处理方法与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 3.审计实训 审计实训是针对企业会计业务和经营管理中一般容易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进行审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3.工商年检实训 工商企业年检,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按年度对企业进行检查,确认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法定制度。本阶段实训可以按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年检规定制作一套企业办理年检的视频材料,让学生熟悉年检的基本程序和年检需提交的文件,并由学生根据模拟的素材制作年检报告书。 4.纳税申报实训 纳税申报的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网上电子申报流程、扣缴税款处理流程、征收凭证处理流程、电子报税结果确认方法和电子申报数据法律依据,由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纳税申报软件制作电子报税申报表。本阶段实训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电子纳税观摹与校内纳税模拟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5.顶岗实习 该阶段的实习内容因实习单位而定,对在工商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企业的会计核算(含电算化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含投资、融资、收益分配等)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单位具体的财务、会计业务处理,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企业注销阶段的实训 企业清算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在规定期限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本阶段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注销工商登记的流程及应提交的文件,由学生模拟制作“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注销税务登记申报表”等表格。本阶段实训方式可以一家清算企业的资料为素材,组织学生制作企业注销工商登记和注销税务登记的申请表。 经过上述系统的训练,相信学生的专业技能将会更加全面,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研究 摘要:为跟上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的步伐,加快和优化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已势在必行。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实训建设体系、优化实训教学资源、科学设置实训课程、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等建设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实训建设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环节就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从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以下简称会审专业)实训建设的角度来看,实训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就业市场激烈的人才竞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完善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乏指导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市场对会计、审计岗位的需求,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审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审计实训教学素材少、难度大,效果差等原因,明显存在突出会计,弱化审计实训教学安排,实训计划不合理等现象,致使会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实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细化,没有特色,使实训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被弱化。 (二)实训建设体系构建不均衡 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这两部分建设不均衡现象。硬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可直接购买或引进的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而忽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参考较少需要自主编制的实践教材,如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易于实施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实训教学方法建设,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对“合作制”“仿真制”实训模式盲目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是借鉴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的,只是简单对等安排,缺乏专业特色分析。其次,会计、审计各专业主干实训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只关注课程知识结构上的先后关系,忽略了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互补性,没有充分整合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将会计和审计的实训融合寄托在综合实训上,浪费了有限的实训资源和时间,降低了课内实践和单列实践课程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素材单一 目前会审专业实训教学素材存在会计实训素材一边倒,审计实训素材匮乏、单一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高专审计实训多以审计过程的单项实训项目设计为主,缺乏系统性。从仿真实训上看,审计实训软件匮乏,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如《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审易465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没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时代的岗位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跨越时间短,经济业务变化少,训练类型单一,多为差错舞弊的账项审计类型,无法提供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很多差异。 (五)实训教学资源分配不科学 会审专业会计、审计实训虽然在实训课时安排上相当,但从实训资源应用及效果上看,审计实训差很多。从教学师资分配上看,没有合理分配和运用实践型教师资源。课内实训大多由理论课教师教授,主要是针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和训练,缺乏实训指导性。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要教授理论课程,造成单设实训课在实训课程比例逐渐增大的教改趋势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六)教师队伍实训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职高专都很关注“双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实践锻炼时间短或不连续,财务、审计部门涉密等问题,老师很难真正深入系统的参与企业的账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对会计流程基本的十大岗位都没有全部体验。审计实践也顶多完整参与一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职业判断培养、审计方法的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沟通技巧等的理解不够透彻。其三,大多数专职教师对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和政策走向不了解,不熟悉,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实践岗位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审专业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育,专业具有开阔的就业范围,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又可从事审计工作。基于设立初衷,专业培养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地区中小企业的骨干会计人员、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应针对会计、审计两种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会计、审计岗位的职业判断、专业基本实践技术、管理理念、软件应用能力、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训建设体系 注重专业实训建设体系的均衡发展,以专业为分界,课程为核心,实训为基础进行系统构建。硬件建设中除继续加强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外,应加大实训教材建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者并重,后者优先的指导下,加强实训素材组织实例化和模拟课程的制作。根据专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规定每门课程素材的基本标准,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开发制度,纳入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既符合课程的内涵要求,又利于课程间的协调。软件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研究团队,推行案例教学和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科学引入 “合作制”和“仿真制”实训模式。 (三)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课程安排是实训教学建设的基础,应依据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结合行业需求,科学组合。单列实训课程以专业必备实训课程为主,适当考虑会计和审计中运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必备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纳税实务实训、审计学原理实训、社会审计实训,增设课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实训和会计报表实训,它们不仅是会计、审计岗位中广泛运用的技能需求,也是内控时代的必备技能需求。课内实训主要以补充单列实训的课程为主,如设立成本会计课内实训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设立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常见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完善会计基本技能作补充;设立内部审计课内实训、资产评估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审计实训技能作补充。综合性实训课程则包括理财之道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审计软件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审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节约实训资源和时间成本。大一下学期为基本技能学习期,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等,主要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手工做帐各环节实际操作的掌握和理解。大二上学期是会计基本技能巩固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下简称中财)一阶段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等,主要锻炼会计岗位实操技能,重点是在中财实训中增加会计流程实训内容。大二下学期是会计与审计基本技能互补关键期,开始引入审计基本技能。大三上学期是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融合期,主要侧重会计综合实训、各类审计实训,会计实训结果可作为审计实训素材。大三下学期是专业综合技能巩固期,该阶段主要是专业实习,同时以导师制方式安排审计综合实训,作为毕业考核,进而实现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锻炼。 其次,分阶段、合理进行不同教师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阶段,实践课程尽量安排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教师,理论课老师为助教。既能保证实践课授课效果,又为理论课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均衡阶段,则可将理论课和课内实训交由同一老师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单列实训或综合实训课。 (五)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补充。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基本素养除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外,应补充专业沟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除会计和审计软件应用、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的基本技能(如凭证编制、发票识别、账簿登记等)、会计和审计的基本职业判断等外,应补充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除了对会计、审计循环各岗位职责和岗位专业技能的把握,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外、还应增加不同类别审计步骤中的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分析方法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接受能力、学习兴趣,认真分析各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劣,阶段化地推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高职高专应充分挖掘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广泛推行。将高职高专及下属实体的财务、内部审计实例编入案例或实训教材,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有效组合“合作制”和“仿真制”。由于会计和审计涉密性,“合作制”不适合进行大批量学生的实训,故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企业的后续教育或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单位为高职高专提供老师实习岗位,提供实践素材,提供高级专业人员的专题讲座等。“仿真制”能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践锻炼,但受会计种类单一性、业务特殊性和制作成本高的局限。故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培养目标面对的就业主体,选择对应会计种类的仿真模拟案例,并将其放在会计、审计综合实训中,而将仿真案例中的特殊业务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的案例素材。 (七)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这是会审专业硬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限制,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而定,最好选择校企合作方向,可跨区域引进。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建立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前厂后校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除常见的会计、审计模拟实训室外,还应建立模拟银行、模拟纳税实训室,以完善岗位及环境模拟实践。 (八)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上,应建立专职教师专业实践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学期完成一个月的专业实践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实践培训的形式,应以资源共享,提高效率为原则。首先是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接受会审专业的教师做兼职会计、兼职内审员等,不仅提升了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为专职教师提供了关注和熟悉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政策走向的平台;同时也为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提供了会计、内审人才后备军和政策研究、决策分析的智囊团。其次是外部实践培训形式,可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或专职教师自己联系。 (作者单位:赵明霞、刘云珊,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赵明媛,云南省地震局结算中心)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分析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总结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提出了“二元强化”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沿用的也是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根据会计与审计专业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开展与实务相联系的会计与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定向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改革现有学制,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为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从而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3.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与审计人员要面临各种新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与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 4.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知识型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自我学习,培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以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二元强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二元强化”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双元目标,构建互动式课堂,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1.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应该采用“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应该采用“二元强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大课时,以能力主导为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精讲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参与到实践;人文素质课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比例,采用强化训练进行教学。对于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一些选修课程则可以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放教学大纲,划分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统一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 2.构建互动式课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互动式课堂。构建互动式课堂主要是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互动良性课堂生态平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式课堂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把课堂气氛调到最为活跃,目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放思想,创新思想。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师、社会所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上,不断的用思想与创意去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需要的一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建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指导,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手工、电算化、审计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切都围绕“专业能力”来展开,也同样围绕“思考、创意、团结”来展开。 3.培养实务操作技能。“创意、执行力、效率是一切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础。”创意、执行力、效率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意、执行力、效率则取决于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技能型人才等方式来进行。 实验教学是在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选取企业实践业务资料,按照实务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手工、电算化、综合等。在把握手工工作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软件,利用电算化技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并通过综合试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了解会计与审计岗位的需求,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实现技能与岗位的零对接。另外,在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下,高职教育会计和审计专业教学可以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订单式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加强岗前工作技能培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实现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通过构建互动式课堂,培养实务操作技能来提高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 摘要:本文拟对会计学本科专业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摸索、总结出更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目标、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已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未能重视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探讨,更不用说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进行开发研究与实施了。因此,探讨关于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得巧妙合理,如何组织得高质高效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第一,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和规范教学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二,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审计学课程是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后者的教学需要在前者理论知识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完成本科学习任务。本文主要从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败的首要难点。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所需资料,力求设计与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模块,使之符合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逻辑性、全面性。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材仍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做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实习过程简单化,整个模拟实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理论课的教学,学生盲目被动地编制最终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因此,教师需要:第一,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安排代表典型经济业务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内容。第二,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规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第一,按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第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100%,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能进行开放式教学。第三,课程组织与安排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寒暑期的相关实习(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尽早熟悉社会实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基础,更为毕业之前要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做好选题方向及论据搜集等铺垫。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筛选了难度深浅适宜的实验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体系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种思路:第一,按审计流程设计。可分为: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等3个环节。第二,按经济业务循环设计。可分为:筹资与投资、购货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等5个环节。第三,按开展实验的项目内容设计。可分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生产与薪酬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终结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的撰写。第四,按开展实验的形式设计。可分为:按案例分析(实训)、独立实验、综合实验等不同形式。 四、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分析得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环节设置以及组织安排。第二,通过分析总结同行以往承担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经验,对授课教师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吸取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1.分组开展实验。将学生按3―5人组为一组,将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每一实验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固定”的组长,也可以由组内成员按实验项目的不同“轮流”当选组长,以负责实验组任务的合理分工及实验内容的按时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项目相关理论,布置了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小组讨论部分及实验项目组织实施部分。实验组组长此时承担了本组开展实验的组织任务,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组内成员一起做好实验资料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务的划分、进度的把控,最终实现组内实验任务的及时完成和成果递交。 2.个人开展实验。由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并以个人为单位递交实验成果。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没有可以“搭便车”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理论并布置了当次实验任务后,完全由个人主动搜集实验资料相关信息,充分回顾所学审计理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终完成实验任务,递交每次实验成果。 (三)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与教学经验总结。 1.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观察实验效果,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的意见,在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可在本课程的全部实验结束且学生已递交所有的实验成果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实验时间、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本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收获及心得。再如,可以请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一份表格(见表1)来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第一,需要从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来积极总结分析。第二,由于审计模拟实验会分若干项目进行开展,会因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环节设计不同而分为若干阶段,因此,教学经验的总结应该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之后及时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实验项目开展时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轮次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完成之后,将本轮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开展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且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讲授难度大,对于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按实验教师预设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进而有益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能够使审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更为合理,实验效果更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在就业市场上却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比如: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上都存在缺陷。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就业者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使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型会计与审计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核心能力 职业 策略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1、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必需的,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就业者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要素。就业者只有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从事与其专业不同的其他工作岗位,并且依靠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各种专业毕业生、考核单位员工、决定单位员工晋级的基本因素。职业核心能力通常要求在与人沟通、合作、解决发生问题、自学、创新等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纲要》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等。就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增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职业发展的未来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包含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使毕业生将来能够适应岗位和环境的变化,成为真正的创新型的会计与审计人才。 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建设的质量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员时,必须培养学生的适应、自我学习和创新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在会计与审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职业的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就业适应、团队合作、角色转换、与人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将来很难适应因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1、还不能准确地认知职业核心能力的本质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已成为高职院校为社会造就会计与审计人才质量的必由之举。但是,目前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在校学生,对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却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系统认知。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单一 高职院校一般通过系统培训和自学探索两种方式,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要以系统培训为主、自我学习为辅。在系统培训中,很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增加实训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能自我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的条件却很差,不能满足实训基本要求。 3、职院校师资水平不高 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以高水平的师资作为后盾。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严重欠缺,“双师型”教师极少。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拥有丰富的会计实践操作经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授课过程中的学理气息很浓。 4、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和重点 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日益频繁,劳动者经常不再终身从事一份职业,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新的职业。职业的转变要求就业者具有较强的角色转移能力。然而,当前会计与审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只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又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5、没有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机制 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会计与审计学生的独立的考核模块。由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都耗费在专业学习和会计资格考试上,所以学生排斥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因此,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会计的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认识并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并且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首先通过客观认识自己,然后设置科学合理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性以及职业发展对就业者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要求,真正认知职业核心能力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强烈意识。另一方面,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要主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更要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勤工助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考察学习等,全方位、多途径地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正确定位,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为根本任务。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会计与审计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会计与审计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首先,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调研,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其次,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应形成自身特色。学生在会计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应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出现学生放任自由和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要切实保证将顶岗实习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 3、将职业核心能力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 第一,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或岗位工作为依据,设计课程,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要素设置成可量化的指标,便于操作和考核。第二,除了传统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灵活使用扩展小组法、旋转木马法、项目教学法等更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第三,把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会计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因此,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参与的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佳平台。 4、促进会计与审计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设置,不断更新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的设备以及财务会计及管理软件,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能进行有效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事业单位工学结合的机会,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5、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很弱,“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面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目标,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不适应现象日趋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高职教师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多途径补充合格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师队伍,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还可以定期聘请企业、事业里有关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家来学校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6、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过程中,应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机制。这种评价体制最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其主要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操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考核,应该与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知识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依照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要求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首先,由教师在日常会计与审计教学活动中或者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中进行评估;其次,由企业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估;再次,在评估中,还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企业文化等无形因素的评估。通过反馈的结果,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反复的评价和评估,来促使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标准,有利于实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以后的再就业和遇到的岗位转换。在评价中一定要遵照公平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一、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1.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在所调研的单位中,会计从业人员主要以年轻人的为主,其中也有个别单位的出纳和主办会计是年纪比较大的,而且是属于公司元老,所以这类公司的财务部门近三年基本没有招聘新人,而且近几年也没有招聘新人的计划,其他单位财务部门人员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近三年财务部门的人员都有所变动,其中,出纳岗位变动的频率最大。 2.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调研的情况,目前企业有关会计类的岗位主要以下几个,每个岗位具体的能力要求如表3所示。 3.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分析(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江苏省从2014年开始一年组织两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进行一次。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均采用计算机考试(三科连考),另外,珠算五级按照《全国珠算技术等级鉴定标准》进行。对于企业而言,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一般都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敲门砖,所以这个资格证书相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所设计的考试科目在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安排,但是,在课程的设置时间上应该作适当调整。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还不是很高,每年江苏省的通过率基本在30%-40%,所以,将这个证书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毕业必备的技能证书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江苏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从今年开始为一年考两次,这样我们学生考试通过的比例会有一定幅度提高。(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会计职称考试)目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和中级资格考试。报考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了具备基本条件(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具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我们的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后书就可以报考初级资格的考试,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凭借学校里的专业知识还是可以应对初级职称考试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要工作满5年才能报考,所以,我们应该在校的时候,让学生把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科目: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这三门课程学扎实,以备将来的中级职称考试。 二、调研结论 (一)培养目标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中级应用型财务会计人员。定位于中小型企业各会计岗位直至会计主管;应能熟练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熟悉相关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中小企业税收筹划。 (二)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核算岗位为主。此次调研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型的企业,包括现在我们有部分在外面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也都是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基本核算岗位,所以我们培养的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还是应该以基本技能为主。通过前期对行业的调研,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规应该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如表4所示。(最高规格总体上说“应达到会计师水平”)根据此次调研,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从曾经做的一份调查中也获得了相同的信息。从上表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会计从业人员认为目前专科学历教育主要满足的是会计基本核算岗位,这点得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认可,占到75%。这也就提醒我们,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应该重点针对会计基本技能展开教学。另外,统计中占40%和48.33%的会计从业人员也认为通过努力、经验的增长等,专科学历人员一样可以胜任总账岗位和一般财务总管,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仅占9.17%的人员认为专科学历人员可以胜任财务总监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专科学历对财务总监岗位来说相对薄弱。因此,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沿用的也是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根据会计与审计专业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开展与实务相联系的会计与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定向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改革现有学制,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为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从而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3.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与审计人员要面临各种新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与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 4.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知识型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自我学习,培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以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二元强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二元强化”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双元目标,构建互动式课堂,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1.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应该采用“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应该采用“二元强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大课时,以能力主导为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精讲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参与到实践;人文素质课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比例,采用强化训练进行教学。对于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一些选修课程则可以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放教学大纲,划分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统一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 2.构建互动式课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互动式课堂。构建互动式课堂主要是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互动良性课堂生态平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式课堂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把课堂气氛调到最为活跃,目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放思想,创新思想。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师、社会所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上,不断的用思想与创意去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需要的一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建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指导,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手工、电算化、审计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切都围绕“专业能力”来展开,也同样围绕“思考、创意、团结”来展开。 3.培养实务操作技能。“创意、执行力、效率是一切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础。”创意、执行力、效率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意、执行力、效率则取决于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技能型人才等方式来进行。实验教学是在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选取企业实践业务资料,按照实务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手工、电算化、综合等。在把握手工工作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软件,利用电算化技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并通过综合试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了解会计与审计岗位的需求,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实现技能与岗位的零对接。另外,在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下,高职教育会计和审计专业教学可以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订单式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加强岗前工作技能培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实现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通过构建互动式课堂,培养实务操作技能来提高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作者:何秀娥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对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时,必须再造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以保证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我校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 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多年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自2005年以来,会计与审计专业通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专家合作,不断修订专业培养标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结合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师资团队结构合理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现有专职专业课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5人,占45%;11个专职教师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3人,占2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含在读1人),占55%;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45%。除此之外,从行业企业聘请了5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社会声誉高、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实训实习条件可基本满足职业教学需要为配合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积极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9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先进,实习实训资料齐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正常,基本上可满足学生观摩、顶岗实训实习的需要。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合作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行业积极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2+1”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改为两年,一年为顶岗实习时间,但是试点一年后,我们还是恢复了三年制,因为在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2008年开始,我校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学制内,按照“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职业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实用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经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3”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2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3周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第四、第五学期主要实行滚动式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记账公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进行3~4个月的滚动式企业实际业务的记账训练,第六学期安排3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 大力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围绕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安全和管理进行综合安排,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落实校内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形成系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行业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措施。为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我校充分利用学院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基地,并综合运用其他校内实训室如商务模拟公司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实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单证模拟实训、税收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手工、电算化)、生产性实训、毕业前半年全真职业环境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以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双赢我校于2004年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多年来,双方密切合作,企业接收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人次。2009年4月,学校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成立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正记账中心,将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公司的部分记账业务打包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员工(学生),由企业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业务操作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提供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企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节约了场地租金,节约了聘请员工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共赢。 校政合作,服务社会为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协商,充分利用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于2008年1月成立了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会计事务服务中心。中心承担了天山区的会计从业资格报名、会计职称考试报名、会计从业资格办证及普查工作等,并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计实用技术培训、会计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等项目,成为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校政联手、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一年多来,这些专业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专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与辐射功能,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为今后广泛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 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校开展教学改革以来,一些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一是教学改革没有找到合适的深度合作的企业;二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及教师的投入参与度不高。许多教师工作中存在惯性与惰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障碍。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具有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行高职教学改革的行动纲要和教学指南,因此,高职教学改革能够实现的关键就是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方面,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和认同,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 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要依靠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当好课程的主讲人,又要熟悉本行业的业务工作;既要做理论教学的教师,又要充当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者;既要当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又要成为教研领域的改革者;既要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又要成为本行业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者。因此,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和有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同时,使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能够满足教学实施的需求。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试论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会计与审计 经济管理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机电毕业论文:机电专业毕业实习分析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不仅能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水平,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后期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科;毕业实习;考核 工科院校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制度[1~2]。校内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即对车、铣、刨、磨、钳、焊和数控等岗位的学习,熟悉各类机床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最终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加工,通过校内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在具有特色的企业中实习,了解先进专业技术,并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己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一、毕业实习内容及要求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专业知识基础,保证毕业设计质量[3~4]。截止至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统一到指定企业进行各个岗位的参观学习,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的确定及加工成型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企业安全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彼此交流中培养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拓展知识积累,树立创新意识,最后完成实结的撰写。毕业实习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机电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统一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在实习之前,学院通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由学院选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二、校外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机电类毕业实习过程主要是根据学院下发文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人员的讲解下完成实习。但该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院选派的外出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于院内各系,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都不不经相同,因此在面对较多的实习岗位时只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教授机床相关课程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机床构造、工作原理、加工要素等,但是对于材料在热加工中的金相组织变换内容却不精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相应的出现部分内容很了解,其他部分却知之甚少,这样就势必会造成指导内容局限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为此,必须配备和增加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才能使毕业实习指导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各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指定实习基地的同时往往选择具有文化底蕴、机械加工特色等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南省洛阳市,产品涵盖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该企业具备了实习基地的各项条件,为此部分高校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学生集中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中包括新疆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洛阳,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安全须知后带入工厂,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等。学生主要是以参观实习为主,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并且由于工厂内各种噪音使得大部分学生听不清讲解内容,极易出现部分同学只了解了表面知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达不到对未知结构或原理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降。 (三)外出实习成本高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增,由原来实习6个班级扩展到现在的9个班级,在后期跨地区的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此外,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而实习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在学校学生实习人数增多的同时,势必会出现实习接收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人员紧缺、时间紧凑等问题。学生除了感到讲解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还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费时费力,又收获甚少。 三、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建议 (一)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组织好学生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实习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所见到的,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会督促学生进行积极发问学习;②增加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在每次实习教师队伍的配备中,应该由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等组成,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实习中获取经验,回到学校后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后期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实习效率;③培养指导教师的社交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各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不仅是实习过程顺利的基础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保证实习质量为目标,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实习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岗位资料并作出实习计划,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习中,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督促其完善实习内容。每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得侧重点不同,在实习日记上体现的内容肯定不同,教师每天可通过检查实习日记来检查学生现状,详尽的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3)规范学生各项行为,教师在相对陌生的地方管理人数较多的学生,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各种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学生在进入工厂后由于好奇彼此会交谈,混乱的声音会影响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 (三)建立健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责任制 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在该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内容,可能会与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联系不大,造成毕业实习内容浪费和毕业设计的零基础开展。如果学校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安排给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按照实纲带领学生毕业实习,这样就保证了毕业实习和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改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开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学生就可以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实际生产中,了解和自己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等,增加了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为后期就业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五)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以实结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实习过程知识获取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实结(所占比例为30%)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系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如在总装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将拖拉机总装顺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就会着重记录总装相关知识,如装配顺序、每个部件装配时间等。校内的热加工实习内容较少,在校外的热加工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热加工工艺,如金属铸造、热轧、锻造及金属热处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每次实习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并将相关问题及技术人员的解答进行汇总,在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并汇报,将汇报成绩(所占比例为40%)计入实成绩。此外,还应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遵守、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等方面以30%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岗位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后期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确定等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作者:戚江涛,蒙贺伟,坎杂,李亚萍,李成松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机电毕业论文:机电变频调速器毕业 一、 系统硬件构成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由下列组件构成; 1、fx0n—24mr为plc基本单元,执行系统及用户软件,是系统的核心。 2、fx0n—485adp为fx0n系统plc的通讯适配器,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在计算机—plc通讯系统中作为子站接受计算机发给plc的信息或在多plc构成n:n网络时作为网络适配器,一般只作为规定协议的收信单元使用。本文作者在分析其结构的基础上,将其作为通讯主站使用,完成变频调速器控制信号的发送。 3、fr—cu03为fr—a044系列比例调速器的计算机连接单元,符合rs—422/rs—485通讯规范,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多台变频调速器的连网。通过该单元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如启动、停止、运行频率设定)、参数设定和状态监控等功能,是变频器的网络接口。 4、fr—a044变频调查器,实现电机调速。 在1:n(本文中为1:3)多分支通讯网络中,每个变频器为一个子站,每个子站均有一个站号,事先由参数设定单元设定。工作过程中,plc通过fx0n—485adp发有关命令信息后,各个子站均收到该信息,然后每个子站判断该信息的站号地址是否与本站站号一致。若一致则处理该信息并返回应答信息;若不一致则放弃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在网络上同时只有一个子站与主站交换信息。 二、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的多分支通讯网络,阐明了该网络控制调速系统与一般模拟量控制调速系统相比的优越性,给出了系统框图及plc程序。 [关键词]plc变频调速器多电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 三、软件设计 1、通讯协议 fr—cu03规定计算机与变频器的通讯过程如图3所示, 该过程最多分5个阶段。?、计算机发出通讯请求;?、变频器处理等待;?、变频器作出应答;?、计算机处理等待;?、计算机作出应答。根据不同的通讯要求完成相应的过程,如写变频器启停控制命令时完成?~?三个过程;监视变频器运行频率时完成?~?五个过程。不论是写数据还是读数据,均有计算机发出请求,变频器只是被动接受请求并作出应答。每个阶段的数据格式均有差别。图4分别为写变频器控制命令和变频器运行频率的数据格式。 2、plc编程 要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必须对plc进行编程,通过程序实现plc与变频器信息交换的控制。plc程序应完成fx0n—485adp通讯适配器的初始化、控制命令字的组合、代码转换及变频器应答信息的处理等工作。plc梯形图程序(部分程序)如图5所示。 程序中通讯发送缓冲区为d127~d149;接受缓冲区为d150~d160。电机1启动、停止分别由x0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2启动、停止分别由x1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3启动、停止分别由x2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程序由系统起始脉冲m8002初始化fx0n—485adp的通讯协议;然后进行启动、停止信号的处理。以电机1启动为例,x0的上升沿m50吸合,变频器1的站号送入d130,运行命令字送入d135,enq、写运行命令的控制字和等待时间等由编程器事先写入d131、d132、d133;接着求校验和并送入d136、d137;最后置m8122允许rs指令发送控制信息到。变频器受到信号后立刻返回应答信息,此信息fx0n—485adp收到后置m8132,plc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后结束程序。 四、变频器制动的思路和新方法 在通用变频器、异步电动机和机械负载所组成的变频调速传统系统中,当电动机所传动的位能负载下放时,电动机将可能处于再生发电制动状态;或当电动机从高速到低速(含停车)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下一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减速时,频率可以突减,但因电机的机械惯性,电机可能处于再生发电状态,传动系统中所储存的机械能经电动机转换成电能,通过逆变器的六个续流二极管回送到变频器的直流回路中。此时的逆变器处于整流状态。这时,如果变频器中没采取消耗能量的措施,这部分能量将导致中间回路的储能电容器的电压上升。如果当制动过快或机械负载为提升机类时,这部分能量就可能 对变频器带来损坏,所以这部分能量我们就应该考虑考虑了。 在通用变频器中,对再生能量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有两种:(1)、耗散到直流回路中人为设置的与电容器并联的“制动电阻”中,称之为动力制动状态;(2)、使之回馈到电网,则称之为回馈制动状态(又称再生制动状态)。还有一种制动方式,即直流制动,可以用于要求准确停车的情况或起动前制动电机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不规则旋转。 在书籍、刊物上有许多专家谈论过有关变频器制动方面的设计与应用,尤其是近些时间有过许多关于“能量回馈制动”方面的文章。今天,笔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制动方法,它具有“回馈制动”的四象限运转、运行效率高等优点,也具有“能耗制动”对电网无污染、可靠性高等好处。 1、能耗制动 利用设置在直流回路中的制动电阻吸收电机的再生电能的方式称为能耗制动。 其优点是构造简单;对电网无污染(与回馈制动作比较),成本低廉;缺点是运行效率低,特别是在频繁制动时将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且制动电阻的容量将增大。 一般在通用变频器中,小功率变频器(22kw以下)内置有了刹车单元,只需外加刹车电阻。大功率变频器(22kw以上)就需外置刹车单元、刹车电阻了。 2、回馈制动 实现能量回馈制动就要求电压同频同相控制、回馈电流控制等条件。它是采用有源逆变技术,将再生电能逆变为与电网同频率同相位的交流电回送电网,从而实现制动。 回馈制动的优点是能四象限运行,电能回馈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其缺点是:(1)、只有在不易发生故障的稳定电网电压下(电网电压波动不大于10%),才可以采用这种回馈制动方式。因为在发电制动运行时,电网电压故障时间大于2ms,则可能发生换相失败,损坏器件。(2)、在回馈时,对电网有谐波污染。(3)、控制复杂,成本较高。 3、新型制动方式(电容反馈制动) 3.1主回路原理 整流部分采用普通的不可控整流桥进行整流,滤波回路采用通用的电解电容,延时回路采用接触器或可控硅都行。充电、反馈回路由功率模块igbt、充电、反馈电抗器l及大电解电容c(容量约零点几法,可根据变频器所在的工况系统决定)组成。逆变部分由功率模块igbt组成。保护回路,由igbt、功率电阻组成。 (1)电动机发电运行状态 cpu对输入的交流电压和直流回路电压νd的实时监控,决定向vt1是否发出充电信号,一旦νd比输入交流电压所对应的直流电压值(如380vac—530vdc)高到一定值时,cpu关断vt3,通过对vt1的脉冲导通实现对电解电容c的充电过程。此时的电抗器l与电解电容c分压,从而确保电解电容c工作在安全范围内。当电解电容c上的电压快到危险值(比如说370v),而系统仍处于发电状态,电能不断通过逆变部分回送到直流回路中时,安全回路发挥作用,实现能耗制动(电阻制动),控制vt3的关断与开通,从而实现电阻r消耗多余的能量,一般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2)电动机电动运行状态 当cpu发现系统不再充电时,则对vt3进行脉冲导通,使得在电抗器l上行成了一个瞬时左正右负的电压,再加上电解电容c上的电压就能实现从电容到直流回路的能量反馈过程。cpu通过对电解电容c上的电压和直流回路的电压的检测,控制vt3的开关频率以及占空比,从而控制反馈电流,确保直流回路电压νd不出现过高。 3.2系统难点 (1)电抗器的选取 (a)、我们考虑到工况的特殊性,假设系统出现某种故障,导致电机所载的位能负载自由加速下落,这时电机处于一种发电运行状态,再生能量通过六个续流二极管回送至直流回路,致使νd升高,很快使变频器处于充电状态,这时的电流会很大。所以所选取电抗器线径要大到能通过此时的电流。 (b)、在反馈回路中,为了使电解电容在下次充电前把尽可能多的电能释放出来,选取普通的铁芯(硅钢片)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最好选用铁氧体材料制成的铁芯,再看看上述考虑的电流值如此大,可见这个铁芯有多大,素不知市面上有无这么大的铁氧体铁芯,即使有,其价格也肯定不会很低。 所以笔者建议充电、反馈回路各采用一个电抗器。 (2)控制上的难点 (a)、变频器的直流回路中,电压νd一般都高于500vdc,而电解电容c的耐压才400vdc,可见这种充电过程的控制就不像能量制动(电阻制动)的控制方式了。其在电抗器上所产生的瞬时电压降为,电解电容c的瞬时充电电压为νc=νd-νl,为了确保电解电容工作在安全范围内(≤400v),就得有效的控制电抗器上的电压降νl,而电压降νl又取决于电感量和电流的瞬时变化率。 (b)、在反馈过程中,还得防止电解电容c所放的电能通过电抗器造成直流回路电压过高,以致系统出现过压保护。 3.3主要应用场合及应用实例 正是由于变频器的这种新型制动方式(电容反馈制动)所具有的优越性,近些来,不少用户结合其设备的特点,纷纷提出了要配备这种系统。由于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国外还不知有无此制动方式?国内目前只有山东风光电子公司由以前采用回馈制动方式的变频器(仍有2台在正常运行中)改用了这种电容反馈制动方式的新型矿用提升机系列,到目前为止,这种电容反馈制动的变频器正长期正常运行在山东宁阳保安煤矿及山西太原等地,填补了国内这一空白。 随着变频器应用领域的拓宽,这个应用技术将大有发展前途,具体来讲,主要用在矿井中的吊笼(载人或装料)、斜井矿车(单筒或双筒)、起重机械等行业。总之需要能量回馈装置的场合都可选用。 五、结语 1、实际使用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plc通过网络对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参数设定和运行状态监控。 2、该系统最多可控制变频调速器32台,最大距离500m。 3、控制多台变频器,成本明显低于d/a控制方式。 4、随着变频器的增加,通讯延迟加大,系统响应速度低于d/a控制方式。 机电毕业论文:电气化毕业论文机电高级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五、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抓紧开发、生产中小型plc,用plc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抓紧组织生产多色胶印机、中英文打字机、电子出版系统、中高调频x射线疹疗设备、心脑病人监护设备、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模糊控制器、汽车电子高压开关、高频电子点火器等产品。同时要注意用变频调速技术、电力拖动技术、模糊技术、plc等改造供暖、供水设备,进行高层建设的现代化管理,解决交通难、出行难问题…… 机电毕业论文:机电专业高技班毕业设计的思考 【摘要】毕业设计是技工院校考核学生学习质量,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机电专业这种培养服务第一线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研究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做好专业知识铺垫。本文从工学结合下技工院校机电专业高技班毕业设计的意义、流程以及改进方式等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技工院校;机电专业 技工院校的机电专业设计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展开考核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服务第一线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更多的要求。因此,技工院校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高超、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高级技工学生迫在眉睫。而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根据企业生产的需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达到产品的合理化设计和工装要求的最好方式。 一、机电专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是许多技工院校专业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任务。尤其是在机电专业,通过对自身工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展开设计是对高级技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理论知识、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也是锻炼学生通过所学内容进行独立完成工作的重要考验。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自主查阅资料文献,正确运用工具书和机械设计手册,提高对工程的设计能力和计算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机电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步入自身工作岗位的重要过渡阶段,对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其质量好坏是影响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检验,了解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二、机电专业设计的选题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关系到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学习课程体系的最后环节,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无论是教学目标、授课特点,还是教学模式,必须着眼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贴合学生的就业岗位,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设计。所以,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时应当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切实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1]。 (二)选题策略 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在选定毕业设计课题时,是由指导教师模拟设计课题,此类课题属于“纸上谈兵”,缺乏设计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基于工学结合,机电专业高技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选择:一是结合岗位需求,比如数控技术专业,可以选择轴类零件的加工及夹具设计为毕业设计课题。这类课题贴合就业岗位,对接岗位技能需求和职业能力,技术性强。二是结合企业生产需要,参与企业研发或生产的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类课题来自企业一线生产实际,实战性强,通过实践研究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三是学生自由选择。比如笔者所在学校,13级机电班某学生小组毕业设计课题为《生产线上的机械手以及打物料的设计》,该课题是由参加机器人兴趣小组的几位学生根据共同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的,设计积极性非常高。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设计理念一致,分工明确,参与度高,取得良好的效果,该设计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这类课题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能激发学生参与设计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加强与老师、企业技术人员的联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主择业能力,为其就业创造良好的能力支持。 三、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流程 在机电专业高级技工班毕业设计中通常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分别是前期的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总结答辩阶段。具体流程如下: (一)前期准备 首先是进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在这一点上前文已有叙述。其次在选题确定之后,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在这一环节中指导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设计课题难易度,合理确定设计课题的工作量。设计课题过难则难以保证完成性,过易则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在选择设计课题时需要考虑设计环境和学生学情。考虑设计环境,即考虑学校的设备设施和企业一线技术支持等是否能满足课题需要;学生学情即为学生目前掌握的课程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水平是否能支撑毕业设计。并且课题本身的难易度也很关键,既要适合学生的学情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让学生经过一番研究和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在学生毕业设计时还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比如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的数量,编制工艺卡的工序数量,撰写设计说明书的页数。指导教师在课题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如上几个方面,由此保证毕业设计顺利的开展和完成。 (二)研究设计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需要加大企业调研的力度。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批进入当地知名企业参观、调研,了解最新技术、生产加工方式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显性和隐形的要求,从而增加学生对就业岗位的了解,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拓宽学生的设计视野。二是注重毕业设计成果实物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资料,鼓励学生从设计到制造全过程的毕业设计,即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加工出产品或设计出实物成果。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应包括零件工艺设计、自动编程、加工制造、零件检测四个阶段的内容,通过加工零件,使得学生对机床操作技能、零件工艺分析、产品检测检验技能等职业能力得到综合的应用。 (三)毕业答辩 在设计完成之后需要准备相关的答辩过程,在答辩结束后需要对设计材料进行妥善管理,将毕业设计整理上交给指导教师,由教研室保存。 四、结合工学基础的机电专业毕业设计改进方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设计的实用性 在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标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工人,其中包括了: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综合能力等。需要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出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根据这一教育标准,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应当体现出技工院校的教学特色,选择的内容应当面向实际经济生活,面向生产第一线,直接为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符合当前机电技术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指导功能,课题必须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贴近职业岗位需求,满足专业相关岗位或岗位群核心技术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要求,从而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后续的专业发展[2]。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确定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工班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时,通过调查杭州登鸿、伟刚实业、胜达集团等企业实际需求,确定了楼梯扶手自动打磨机设计、瓦楞纸的加强筋黏贴流水线设计、V型纸板传递装置设计、瓦楞纸贴标机开发与设计及等课题,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对接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完成技术改造和设备的研发。 (二)结合高技学生特点,发挥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是机电专业毕业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针对技工院校的高级技工学生,由于其工作性质属于动手操作性极强,因此想要创新思维能够被发挥,重点是对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限制,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知识以及相关设计思维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在数控技术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设计工艺方法、不同的加工模式、编写不同的控制程序等,这就使得在设计方案中可以存在很大的自主性。在整个设计环节中教师主要负责主体方向的把握,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在设计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只提供基本的数据资料,剩余的资料可以有学生自行查找,同时根据查找到的相关材料设计出不同的方案。 (三)理论结合实践,培养职业素养 在机电专业毕业设计中,学生需要设计零部件,然后进行装配,最终完成一个合格的设计产品。许多机电设备对于机械的各个零件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探讨零件的加工工艺,从而纠正在设计中出现的错误,实现了学生在理论设计与实践工作上的有机结合,也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在许多看似简单的零件设计中其实隐藏着很多知识。例如在机械手的设计中,会有很多不同丝杠的设计,这些丝杠在尺寸上都严格的规定,因此在设计中提高了零件的加工难度,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反复的测量与更改,通过这一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只有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经验。 (四)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毕业设计当中,指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想要提高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还需要不断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养。由于技工院校教师所从事的多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基本实操训练,其知识结构往往跟不上当今先进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在强调技能为主的技工院校教育中尤为重要[3]。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下企业实践等方式,增加教师对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企业工作流程、生产加工过程、生产设备使用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了解,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拓展专业外延。使得教师能够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丰富的机电产品设计经验,保障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总而言之,毕业设计是技工院校对学生进行一次兼备学习、创新、研发、实践的综合性活动。尤其是基于工学基础上的机电专业高技班的毕业设计,选题应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本地机械行业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马新 单位: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校 机电毕业论文:高职机电类毕业设计论文 有些学院没有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检查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有的学院就算成立了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制定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规定了检查和评价标准,但执行力度不够,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其次,对毕业答辩工作也不够重视,毕业答辩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应付了事,出现设计图纸与设计题目内容不吻合、有的设计数据前后矛盾、制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等问题,也是学院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把关不严,流于形式的体现。 1毕业设计书写格式不够规范 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印象。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机电类毕业设计中还存在选题陈旧和单一、毕业设计与专业知识脱节,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不足,毕业设计指导和监督困难等问题。要提高毕业设计整体水平,须将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把毕业设计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作者:刘树 单位: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毕业论文:院校机电毕业设计的思路 1机电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如何克服目前机电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根据近些年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从设计选题、组织形式、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1选题以机电类为主 兼顾多样性现代机械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先进的机械设备都是机、电、液、光、微机和控制的精密结合体,机电类题目对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能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应以机电综合类题目为主,题目来源于真实课题,强调真题真做。毕业设计选题在以机电类真实课题为主的同时,须适当兼顾多样性[3],如结构设计类、软件开发类、控制类、工艺类、仿真类、探索类课题。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1)由于高校扩招,学生规模扩大,每个教师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新的机电类真实课题不是很现实。教师的科研工作除了熟悉的领域外,还需要从事一些领域前沿的探索性研究。这些工作对于教师也同样是未知的、有很强的挑战性,却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教师安排少量涉及领域前沿动态的题目,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做,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即便都是机电类学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培育和发扬个性。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的成果,可以进一步的深化、扩展和改进,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改进或推广,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类选题由于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学生乐于投入精力,易于产生创新性成果。 1.2组织形式以课题小组为宜 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宜以3~5人组成毕业设计小组,一组一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毕业设计。设计内容中的查阅文献、方案选择和系统总体设计,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完成,而局部计算和结构设计等分工进行。设计小组在每人分别调研的基础上经讨论得出统一的方案,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将方案确定下来,然后明确分工,各展所长,协作互补,这个过程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与一人一题的形式相比,课题组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因为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一个人哪怕是天才,如果他不能融洽的和他人沟通合作,一味的孤僻自傲,那么他的价值将大幅度下降。 1.3重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管理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构成,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4,5]。 1.3.1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设计质量在第七学期布置题目,使学生放假前就能够带着课题和问题学习。督促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析研究课题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每周两次课题组集体讨论,开展以学生交流沟通为主的交互式研讨。通过集体讨论,列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个进行分析,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和减少风险的方法。方案确定后,要求课题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制定出任务进程表,并严格执行。讨论过程中,教师作点评和提问,既要对学生的设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及时指出方案和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同时,要注意个性教育,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闪光点、创新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每个设计阶段末,即在开题阶段末、方案确定阶段末、设计阶段末等,都要及时要求学生将所做的工作形成文字,整理成为毕业论文的章节初稿。对学生的出勤情况、提问情况、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情况、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等,教师都要做详细记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提供较全面的依据。 1.3.2组织阶段汇报和专题讲座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答辩都要求学生整理资料,制作PPT,进行汇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工作进度的有效控制,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PPT展示能力。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历的第一次综合设计训练或第一次科研项目活动,教师可以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组织开展一些讲座活动,如关于文献查找、阅读和整理的讲座、关于科技论文写作和排版的讲座、关于课题相关领域前沿的学术讲座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3.3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设计工作的一大内容,它要求设计者对毕业设计的具体工作,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进行总结、分析论证和说明。指导教师要重视学生论文的撰写过程,要求学生撰写提纲并审查,应对论文的结构、内容、格式、规范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归纳问题、阐述问题,应对论文初稿进行检查并及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2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的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多侧重于知识的终结性评价,教师主要关注结果展现,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发展潜能和个性特长等项的评估。学生今后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很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是依靠专业知识以外的某项特长而获得长足发展,因此,充分挖掘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并给予鼓励和引导,才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所以,有必要构建设计结果和实践过程并重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多人多角度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价,体现成绩的公平和公正。“多人”包括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老师“;多角度”包括文献查找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表达展示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绘图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等。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并不是苛求所有的学生都做到“全面发展”、“遍地开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对于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如论文立意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特强的学生、以第一作者撰写论文并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应该评优,并且要设法给他们以展示个人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3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次汇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过程。学生的文献查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表达展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创新探索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学生从中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优势和潜在的学习新知识能力,教师也能得到很多启发和收获。目前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的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不断改革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迈上新台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更有利于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严明霞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机械学院 机电毕业论文:机电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根据这些文件精神,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即二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职业性和岗位性,但是由于机电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1)虽然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强调学生实习要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但是由于就业的需要,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所从事的工种、岗位与机电专业不相适应。(2)有的学生即使是在机电行业实习,但是其工作岗位简单,技术含量不高。(3)企业与学校不同,学校执行严格的作息制度,但企业往往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工作时间有特殊要求,如经常加班等,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4)市场经济背景下,学生与企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如果对实习单位或工种不满意,经常会发生单位变动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上述这些问题将使一些学生没有时间完成或难以选择合适、真实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直接的后果将使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从网上下载、拼凑,出现抄袭和弄虚作假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为此,探索适合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改革与实践基本做法 (1)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选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第四学期暑假及第五学期的双休日时间安排学生进入有关企业进行岗前实践,在第五学期学生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利用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二种形式是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根据工作岗位自主确定论文选题。学生可以采取这两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其中第二种也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所采用的形式。我校对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实践主要针对第一种形式,即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先按照第一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完全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件精神;二是利用第五学期在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于学校与企业距离相对较近,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可以真正地共同参与指导。表1为我校学生2013年~2016年机电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安排表,学生在按照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进入顶岗实习环节后,可以根据所从事岗位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向校内指导老师提出更换课题,指导老师在充分了解、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是否允许学生更换选题,一旦确认,学生必须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计划、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2)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在采用双导师制时,其中一难点就是校外指导老师的确定。我们主要依托我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该鉴定所可以开展车工、钳工、数控车工(铣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调试工等48个工种的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余人,高级工以上近4000人,其中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培养机电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500余人,占全市培训总人数的40%以上,我校2013年~2016年开展机电类企业培训人数情况如表2所示,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来自企业一线、分布在一些不同的机电行业、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此我们将机电专业毕业生按照其个人意愿及这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对安排,企业指导老师全过程负责第四学期暑假、第五学期周六、周日的岗前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指导工作。(3)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指导,我们采取了双线管理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一线为“学校—校内指导老师—学生”,另外一线为“企业—校外指导老师—学生”。具体实施前,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利用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上的优势,有效地促进校企双赢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近几年,我校机电专业先后与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天明机械有限公司、连云港水表有限公司、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机床厂有限公司、连云港金麦特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效的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选题的确定、设计(论文)的指导由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学校与企业同处于一个市区,两个指导老师的沟通,论文的指导均可方便的进行。 3取得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和形式的改革,构建了专业课程新体系,深化了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2)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和企业需求接轨,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学有所用,良性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3)加强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通过跟岗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优势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工艺问题,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互动”。 作者:史明亮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毕业论文: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巩固、深化和升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印象。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毕业设计中还存在选题陈旧和单一、毕业设计与专业知识脱节,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不足,毕业设计指导和监督困难等问题。要提高毕业设计整体水平,须将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把毕业设计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作者:刘树单位: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 (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 (3)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4)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机械原理、系统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汇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不同部分的的设计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两位同学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2加强教学督导,落实开题环节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加入开题环节,其目的是:1、通过开题环节可以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概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等基本问题。2、通过落实开题环节,还可以强化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的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是: (1)明确落实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学生通过收集设计资料的相关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可以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坚定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因为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弄清楚设计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求学生在开题会之前,,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在开题的时候,学生须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主要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自述10分钟,然后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和开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提高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是:1、设定学生的设计出勤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设计。2、成立设计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包含所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小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自己专长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提高指导设计者的综合能力,使毕业设计的内容准确专业。3、开展设计小组例会制度,即每个设计小组每周开一次例会,主要工作是:要求学生把一周设计的心得体会在例会上发言,汇报设计进度,并提出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通过对我校毕业设计工作的综合考核,这种工作方式完全实现了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检测,保证了教学质量。 4严格考评,保证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我校的具体情况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为了加强教学督导作用,我校专门设立教学督导组,成员都是离退休的老教授,在答辩期间分别派到各个小组指导答辩工作。 毕业答辩前首先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盲审,要求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2名以上教师认真审查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盲审不通过的不准予参加毕业答辩,以此来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通过的同学要准备答辩的ppt,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准备出来。答辩时,要求每位同学的答辩自述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教师提问20分钟为左右。在答辩过程中要有专人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答辩情况进行汇总。答辩完成后,要求所有答辩小组的成员对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给出毕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15%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 毕业设计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另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对毕业设计拟评“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结论 要想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关键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要求。 机电毕业论文:基于高等职业学院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高等职业院校以企业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培养为本位。然而,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下,毕业设计环节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机电类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在具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知识后,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要结合实际课题和所学的书本理论,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的一次培养。所以,毕业设计环节是以往其他教学环节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因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会检索资料、收集信息、树立工程与经济观念、图文处理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在毕业后就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运作以来,各院校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是由于教师资源有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几年,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不断提前,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毕业前要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一部分学生提前工作,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相当有限。而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确有困难,因而毕业设计成了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安排、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上述新的情况,我们在广泛收集往届机电类专业毕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作为高职学院的机电类专业应加强调查研究,分析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办学实际,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反复论证,我们明确地把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现代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也能从事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调试等工作和从事现代化工厂自动化生产。 二、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特点,确定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原则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毕业设计应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情景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具体原则如下: 1.要加强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选题应由实习指导教师确定,因为学生还不具备确定选题的能力。选题要充分考虑训练对象刚完成五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这一因素,但不能完全受这一因素的限制,还应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让一部分学生接触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因此选题范围包括两方面:(1)是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基础,所选课题主要应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2)是为了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部分选题可以是本专业的前沿领域,甚至是多专业交叉的领域。 2.确定选题的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择实际项目中的内容,充分兼顾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适当接触前沿课题。应符合教学要求,面向经济建设,尽量结合实际生产、科研任务,也可结合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改造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按照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设计,强调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工作岗位,采用某些公司的部分项目或产品作为设计的课题。因为这样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在技术上紧跟当代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且做到有的放矢,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坚持毕业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题目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保证。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得到综合训练,工程实际能力会产生质的飞跃。 三、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导航作用,以Internet为媒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解本课题的相关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国际国内主要知名专家、知名的论著和文献以及著名的公司和企业,将相关网站全部告诉学生,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些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介绍一些比较好的搜索网站和搜索工具。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起导航的作用,并采取一些好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因特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便于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及时辅导学生。 四、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采用新的毕业设计形式并提高质量 采取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1.提前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就业单位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外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由教研室对毕业设计题目和外单位导师资格进行审查并进行辅导和论文评审。要求学生做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计划和进度安排,每周与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进度、解答疑难问题,答辩在校内进行。 2.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成就感,用这样的毕业设计课题吸引学生留校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3.采用多个已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实例,完成应届机电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设计质量比往届有明显提高。不仅有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上的实例,还有学生在工作单位带来的项目、工厂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教师正在研究的产品设计,都是已成功的项目或正在研究的产品,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 4.通过答辩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答辩的方式按组进行开题报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毕业答辩中,较普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较好,但答辩时不能突出重点、不能很好地表达所完成的工作,说明在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方法训练这一实践环节中,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进行答辩之前,教师都具体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开题报告的内容表述清楚的方法。 五、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管理,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作开题报告;同时,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设计题目将进行严格审核,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进度安排、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六、开设毕业设计专题讲座以及新产品的巡回展 1.邀请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和教授给机电类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入门讲座,为学生讲授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以若干设计项目作为示范,说明设计过程如何进行,应该完成的设计图样及文字资料,等等。介绍近年来已在企业生产现场成功应用的项目中选出的多个范例,它们各具特色;既有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装置,又有采用PLC、变频器、工控机和组态软件等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有的项目相当简单,可用作设计入门,大部分项目能够用作毕业设计课题。这些项目适用的领域很宽,包括汽车制造、冶金、矿山、化工、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为了配合教学,丰富电机系学生的专业知识,我们联系“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 卡车巡展”,在学院内进行,向学生展示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最新的应用实例和技术。并邀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座谈如何利用世界著名的自动化公司来促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学生反映良好。 毕业设计是学生两年多来首次进行实际课题的方案调研和设计工作,尽管根据选题的不同要求,有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有的侧重新知识的学习,需查阅较多国内外文献资料,但要完成开题报告,都需要涉及很多原来在课程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新知识、新方法。 七、实施效果 高职类学生在这一实践环节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完成情况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有了主动权,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对他们毕业后求职上岗都有帮助,学生反映非常好。 机电毕业论文: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探讨 摘 要: 作者针对各类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就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目的、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以后从事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方面的要求,我们总结了近几年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经验与教改情况:由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及生产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三合一的职业技术项目的设计。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内容选择上充分体现“理论够用,能力为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彰显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强的特征,通过设计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和实际方法、步骤,进行设计、选材、加工等。 2.精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题目,查询所必需的一般设计资料和最新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及毕业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融合,对引导学生形成实践计划方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针对性很强。 3.从拓展学生对本专业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10个典型的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好的作用。 从当前机电专业的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如下表)调查情况看: 1.普通高校的多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主,样品为辅; 2.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以论文的形式,论文为主; 3.五年制高职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辅,机械加工产品为主。 毕业课题列表 根据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小组要进行课题的开题报告论证、要进行中期毕业设计进程的报告、要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及毕业成果演示。 二、确定选题进行理论设计 05大专机电有两个班级,80多人,我们把它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7―9名学生。 1.选题并确立10个课题。选题主要从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利于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尽可能与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实际需要相结合。课题由指导教师组提供十个选题方向的主导意见,允许学生提供建议供指导教师组参考。选题应尽可能选择已经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使用的,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价格适中、能够组装完成的产品。选题难度要适中,任务量应保证中等水平学生经努力八周时间内能完成,不得选择纯论文性的选题。教师指导组经过分析、筛选提供的十个题目是: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弓形模具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物料自动分拣系统、圆形薄片冲裁模的设计、智能小车的设计、CA6140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机械手的制作设计、四层楼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10个小组,但是每个组的人员不能偏差过大。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合理地把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允许每个小组在10个课题内自选,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 根据选题时查阅资料的情况,学生要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可行性的论证,也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一般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预期效果、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六个部分组成。 中期汇报主要是学生对前期设计的情况是否和计划中一致,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后期如何修正计划,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答辩领导小组的建议。 2.毕业设计的书面文字的形成 毕业设计既要保证每个学生经历一个课题的全过程,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立完成的部分。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资料的查阅,把自己的思路和指导老师交流,通过多次的修改后,形成书面文字,理论部分的文字说明和图形不得少于8000字,不包括封面、目录、总结、参考资料,等等。所有图形、表格和文字都须用计算机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两册。 3.答辩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场“口试”。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材料购买、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答辩专家组由本专业的专家和校外院校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并邀请学生家长和相关用人企业的领导参加,让家长和企业了解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能力,为下一步学生就业做好宣传工作。 学生答辩小组,由本小组推选一到两人主答辩,其他同学辅助答辩,主答辩要把小组人员的分配情况、开题报告的论证、设计的思路、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零件购买、加工、装配过程、演示效果进行汇报。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原则上应该由分工的组员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并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成果的运行,回答直到专家满意为好。 4.成绩评定 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而答辩的表现不低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三是选题报告;四是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五是材料购买的价格及质量的好坏的评定;六是产品加工、装配后的运行效果如何。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 三、产品的形成 购买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材料及各种零件的性价比。把需要的材料、外购件及标准件买回来。 负责加工小组的同学了解零件使用的材料及性能,熟悉零件图纸,了解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同学们有的要进行钳工加工、焊接、车工加工、数控加工、线切割,等等。 装配小组要了解机电设备的装配工艺过程,做好装配前的准备工作,研究和熟悉产品装配图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产品的结构,各零件的作用,相互关系及连接方法。确定装配方法,确定装配顺序,检查装配时所需的工具、量具和辅具,对照装配图清点零件、外购件、标准件,等等。对装配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对某些零件还需进行装配前的钳加工(如:刮削、修配、平衡试验、配钻、铰孔,等等)。先进行组件装配,再部件装配,最后总装配。调节零件和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结合松紧,等等,使机构或机器工作协调(轴承间隙、镶条位置、齿轮轴向位置的调整,等等)。用量具或量仪对产品的工作精度、几何精度进行检验,直至达到技术要求为止。进行空运转和负载运转,试验其灵活性、振动、温升、密封性、转速、功率、动态性能。凡要求不发生漏油、漏水和漏油的零件或部件在装配前都需做密封性试验。为了防止不加工面锈蚀和使产品外表美观要进行喷漆和涂油处理。 四、实物成果演示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购买材料,加工零件,组装产品,试运转,收获了成果,感到五年的学习还是有成效的,心理上得到满足。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演示员,向评委专家、企业领导、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向他们解说产品的功能;也是向领导、老师、同学们汇报自己五年来的学习是有效的劳动;还可以把自己毕业设计产品的制作过程用相机录制下来,作为自己就业时的一种很好的推荐材料。 五、成果扩大 经过05级学生的第一次毕业设计的成功,我们对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的前景有了很大的信心;06机电大专我们也选择了10个不同课题,不同的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经验丰富多了,把05机电学生毕业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给06的学生听,让他们在毕业设计中少走弯路;07机电大专也选择了10个不同的课题,他们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的毕业设计成果展览室的样品越来越多,我们诚心地邀请领导、专家和同行们来我校指导、交流。 五、结语 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能符合普通大专生理论毕业设计的要求,又能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展示出来。这向社会说明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是有很大收获的,展示了高职学校学生的能力,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机电毕业论文:提高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 摘 要: 作者通过提出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电专业特点,从毕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选题、指导模式、考核评价制度,以及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 质量提高方法 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电毕业论文:航空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提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旨在引导广大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选择就业行业,珍惜实习机会,实现顺利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选择,从基层做起,认识社会,成就个人未来,必须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学校重视就业指导服务是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择业;就业;就业指导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2010届毕业生是学院第三届毕业生,毕业人数是首届毕业生人数的4倍,而当前全国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因此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跟踪服务更显其重要性。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航空机电各系470名应届毕业生,其中,航空特种车辆维修专业79人已在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全国各地,全面调查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向航空机电维修专业391名毕业生发出问卷,收回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80.8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1、就业意愿。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人数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选择先择业再就业的人数为4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4.87%;选择创业和其他的人数较少。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毕业生为大多数,不难看出,这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毕业生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 人生谁不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呢,而当你未能确定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职业之路时,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可谓一种权宜之计。选择先择业后就业者,一定要随时关注职场的变化,我国现行的就业体制是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一旦放弃或错过机会,也许就会比别人迟一些或慢一些进入职场。 选择毕业后创业或有其他打算的人数所占答卷总人数的比率为0.32%,建议这部分毕业生能从基层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司锻炼,具备创业条件时再创业。另外,毕业生接受的创业教育较少,创业需具备若干方面的能力,如抗风险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再者,大多数创业者需要融资,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刚开始创业的瓶颈。当然,选择继续深造或有其他打算的毕业生也应做好自己的规划。 笔者认为,不论怎样的选择,当代社会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变革,也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就业政策、法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的职业倾向和对信息资讯的关注,还包括毕业生个人因素原因等。 对就业形势的看待,大多数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人数为19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0.76%;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较难的人数为1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7.66%;对就业形势不考虑,以一种淡定的姿态看待就业形势的人数为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58%。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很多,除了社会结构性矛盾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能力。调查发现:认为专业知识、个人动手能力、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分别是:选择专业知识最重要的为2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9.30%;选择个人动手能力最重要的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0%;认为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为175人和141人,分别占答卷总人数的55.38%和44.62%。 提升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必须先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高职学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或动手能力非一日之功,力推教育教学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突出行业办学的特色,打破高等教育模式,才能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才能有利于学校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当然,学校永远也不可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思想品德是成就事业的灵魂。 3、就业期望。就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就业中的体现。薪酬待遇是毕业生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毕业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选择1,000~1,500元的人数有15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0.00%;月薪2,000~2,500元的人数有13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2.72%;月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人数有23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28%。单从比例看为正态分布。 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在行业之间差距较大,可以说行业决定收入的多少,能力水平决定所入的行业。行业内部岗位之间收入也有差别,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以在航空业内就业为例,机械员岗位每月工资1,000元,机务岗位每月2,000余元。行业内部工资有区别,各航空公司之间也有差别;再以旅游服务业为例,区域位置起薪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如在天津市和三亚市的起薪,前者在1,500元以上,后者在1,000元多一些。 对于一些应用技术掌握较好的毕业生,如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强且交往能力较好者,很容易进入全球一些知名的企业就业,他们的起薪可在5,000元以上,这是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很少人能够达到的,但与一些知名院校毕业生相比还有差距。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规模、工作岗位应是中小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的普通岗位。毕业生应先了解社会,才能融入社会。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选择在航空业内就业,一方面是渴求专业对口;另一方面看重的是社会对航空类企业、职业的认同。调查显示,对在航空业内就业很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7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0%;对在航空业内就业较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2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0.82%;不在乎的17人,仅占答卷总人数的5.38%。一心期望通过实习留下来工作,强调专业对口的学生人数为6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9.62%。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无形中也是部分学生产生焦躁情绪的症结所在。 对工作区域的选择,选择留在三亚、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有10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3.86%;选择在陆沿海地区工作的人数有9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01%,打算回原籍的人数有10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65%;选择在珠三角工作的人数有1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在选择企业性质方面,选择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人数有66人,占答卷总人数的20.89%,选择民营、股份制、外资、合资企业的有25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9.11%。 从以上不难看出,大多数毕业生愿意投身海航集团实业和家乡的建设,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是从中也能看出青年人在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比如求职认为国有企业安定,强调专业对口,最好能在航空业内就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式实行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个人愿望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海航集团处于发展壮大的鼎盛时期,需要大量有能力的仁人志士。但是,他不可能从自己创办的学校一次性招纳更多的人。而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怀揣感恩,感谢海航集团和学校能为大家提供永恒的实习平台。珍惜实习机会,实践第一,这样才有可能满足自己择业的愿望。 从学生选择地域分析,其一,留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多,原因之一是与海南本地生源较多有关;二是与学生在校三年对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已比较熟悉;三是与学生个人志向密切相关,国家提出建设海南,发展海南为国际化大岛的战略,科技兴省,教育兴省等一系列的决策方针,对学生的鼓舞是极大的。未来的海南是大学生的希望,也是有识之士大展宏图的热土,我们应该对毕业生的热情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认为,毕业生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大多数有成就的人,总是从小事做起而最终成就大事的。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有乐才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千里积于跬步,就是这个道理。 (二)关于就业信息 1、求职渠道。对就业渠道的选择,毕业生希望能通过实习就业的人数有217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8.67%;关注海航集团网上招聘信息的人数有241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76.27%;希望通过社会招聘会或从校园招聘会获取求职信息的人数为194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1.39%。 2、希望学校提供服务。希望通过学校获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学生有261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2.59%。大多数学生渴望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注重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辅导。 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最为渴望,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另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取更多信息,能得到家庭或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大力开拓就业渠道,吸引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业的、行业的招聘会,走出去广泛与企业沟通。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是不能满足毕业生择业需要的,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是学校的义务,是政治使命。 对于有意愿留本地就业的毕业生,我院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千方百计寻求合适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对于想走出去、想在航空业以外实习就业的毕业生,积极地与当地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帮助毕业生解决落实户籍、档案管理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先解决自立问题。 三、思考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就业工作人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重视及早指导、全程指导的同时,更要重视毕业前夕的指导。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就业理念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基础;就业心理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精神守卫;就业政策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标志;加强就业能力技能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支点。做好就业指导和不做不一样;全心全意不遗余力的做和三心二意的做不一样。只要坚持做,总会有效果。 (二)对毕业生的建议 1、主动适应社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毕业生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摒弃一些不良社会印象。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先做事,后做人,比什么都重要。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要保持低位切入的姿态,及时掌握并利用信息,要重视学习,要善于利用网络传媒获取信息。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主动适应社会,收敛自我,不要以社会流行的职业理念,急于求成,患得患失和无所谓的求职心态去选择职业,要先了解自己,再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以航空机电专业为例,机务是大多数人首选的岗位,但当你真正在这个岗位顶岗实习开始,能否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否较快地掌握机务操作流程,能否全部读懂纯外文版的国际标准手册等等,所以高职学院的学生要着眼于动手能力的提高。 对于薪金水平,也要合理定位,用一位企业高管的话说:老板给你800元工资,你却干了1,500元的事,那么你很快就会拿到1,500元;如果你抱着给800元就干800元的事,那么你很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只能拿到800元。这说明了,态度决定气度,气度决定高度。总之,毕业生应以平和的心态选择就业岗位。 2、选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我们所做的一次专题调查,即“如果你在业内实习,最终不能被确定录用,你有何打算?你的措施是什么?”不少同学用朴实的语言:“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来回答,还有不少同学选择当义务兵,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呢? 国家出台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八大优惠政策:一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两年,国家按每学年最高限6,000元返还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或者是助学贷款,就相当于是免费上大学;二是正在就读的高职、高专毕业班的学生,完成教学课程外仅仅差实习的,可以提前毕业入伍,在部队去完成实习,同时可以享受今年的优惠政策;三是入伍以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在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队基层干部;四是高校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报考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要优先录取;五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也可参加所在省专升本考试,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单列计划、单独划线,按30%的比例单独录取;六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七是退役后由入伍地方政府接收安置;八是退役以后,自主择业,凭用人单位就业协议,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迁移户口。 大学毕业生入伍可作三笔账:第一笔经济账,以本科生为例,按照最高一学年6,000元的学费,当兵两年可以拿到最高24,000的学费返还。当地政府对入伍的士兵还有一定的经费奖励。到部队每个月还有当兵的津贴,两年的收入并不比两年工作的收入低;第二笔是政治账,大学毕业生入伍,将从源头上改变部队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对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三笔是个人的成长账,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大学毕业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如果是退伍以后,企业家可能更愿意接纳退伍的大学毕业生。 国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所以每位毕业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成就事业和未来就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选择入伍,做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将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光荣的历史使命。 机电毕业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毕业实习问题,提出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从企业引进实际课题作为毕业实习主要内容形式,探索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工读结合;自主实习;教学改革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加强学生工程训练的重要教育手段。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尤其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让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接触社会,面向生产实际,在生产实际环境中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是工科学生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措施。但最近几年,毕业实习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作用,接受实习单位难找;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数量增加,同时需要实习的学生较多,很难找到一个既能支持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又有适合学生实习的条件和氛围的企业。因此,经常出现在实习阶段放“鸭子”的现象,无法保证毕业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应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可用的条件,创造机会,寻找新的出路。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以“顶岗实习”为基础,建立多个相对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相应的毕业实习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开展和深入。毕业实习基地选择的原则是: (1)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 (2)现场条件良好、工艺先进,设备齐全,管理规范; (3)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生产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热心支持; (4)有良好的食宿和学习条件。 毕业实习基地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可使学生直接接触专业一线。良好的现场条件、先进的工艺设备、规范的管理、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适合教育人培养人,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现代企业教育,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选择合适的毕业实习基地,前提是企业对合作教育有积极性,重视大学生的实习,产学双方有互惠关系。可采用顶岗实习、工读结合等方式。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大学生的实习,把实习看作是考察挑选未来雇员的重要环节,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不是靠一纸协议或靠关系可以维持下去的,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工作基础上。 (1)广泛收集信息,掌握业内动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选择合适的友好合作实习基地。 (2)互惠互利。产学双方互惠关系是搞好顶岗实习、工读结合的基础,这种互惠关系包括: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廉价劳动力;学校获得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毕业后转为公司正式员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3)加强管理。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因此学校对学生从严管理,加强安全纪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签订学生实习安全保证协议书,确保实习期间的人生和企业设备安全消除企业的隐患,赢得他们的信任。 二、健全学生自主实习的毕业实习模式 目前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实习基地,毕业实多由学生自找单位,自主联系实习地点,完成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实习已成为当前大多高校学生毕业实习的主要模式。学生自主实习化整为零,变集中为分散,确实是解决当前实习“难”的有效办法。但自主实习如何组织管理,保证毕业实践的教学效果,是学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客观条件的多变性,学生自主实习往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实习的要求和效果难于保证。为此需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配套改革,健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法文件及相关管理制度,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纲要、外出实习若干制度、组织领导与指导、课题选择与做法要求、成绩评定及组织纪律等。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又给学生以正确导向,确保教学质量。 三、将毕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开放教学 笔者认为,根据社会用人单位情况及专业现实需要,学校应采取务实的态度,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毕业实习教学工作中来,大力推行“顶岗实习”、“工读结合”模式。以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基础,将毕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开放教学。 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把企业实际的工程或实际存在的问题当作毕业实习题目,真题真做,充分锻炼学生。让学生带着题目、带着问题到企业去,通过一段时间顶岗实习、现场学习、调查、收集资料等,在企业技术工程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分析探讨专业实际问题,熟悉专业领域,对照毕业实习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顶岗实习”模式,是针对性很强的学生就业前演练,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新的模式是解决毕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好形式。 (1)有利于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使师生对生产实际问题的了解认识更加深刻。并可或多或少为企业做些实事,解决了企业的问题。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马观花、抄抄写写”式的一般实习,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于提高教学质量,“顶岗实习”模式,给学生学以致用、表现自己、检验自己的机会。 (3)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专题顶岗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真刀真枪演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为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多影响因素的跨地区的动态过程,实习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面对现实和未来,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才能闯出新路子。我们必须尽快研究、探讨,寻求对策,才能最终解决“实习难”等问题。
大数据处理论文: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分析与展望 【摘 要】 分析了D2D通信中大数据的特征,重点阐述了数据筛选、预处理、建模等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并对提高大数据无线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 5G 大数据 D2D 1 引言 在当前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要经过基站、基站控制器、网关和交换机。随着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流量迅猛增长,基站将不堪重荷。终端直通(D2D,Device-to-Device)通信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中的关键技术之一[1-2],可实现数据不经过基站直接传输(如图1所示),借助提高空间利用率来进一步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可使移动通信在众多场景下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1-3]。 但面对爆炸式的业务量,仅仅依靠D2D通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提升如何从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等)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对于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来说十分关键。业界对大数据的特征进行归纳,主要包括4个“V”[4],即数据体量巨大(Volumn)、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有很多实时数据要求快速处理(Velocity)。因此,传统的数据表示方法不能适用于大数据的表示。如何对体量巨大、结构繁多的数据进行有效表示?如何通过结合D2D通信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压缩数据的冗余度,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使数据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是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核心目标。 本文首先从分析D2D通信系统中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出发,分析大数据处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D2D通信系统中大数据的表示和处理方法;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2 D2D通信系统中大数据的典型特征 (1)数据量大 D2D通信为海量多媒体服务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通信平台,如海量文本、图像、语音、音视频等应用。但是,随着采集设备成本的降低和存储容量的增大,训练样本的数量往往非常巨大,如在很短的时间内所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轻易地达到几百TB。由于D2D通信中终端计算及存储能力有限,如何有效地表示采集到的大数据集十分关键。由于D2D大数据集中数据的分布复杂多样,因而需要采用具有较高普适性和较大灵活性的模型和方法来对数据的特征属性进行表示和处理[5]。传统的基于参数建立起的模型及其学习算法由于模型的结构固定,因此限定了其可以表示的数据特征。与参数模型相比,采用具有结构可调节的非参数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效果。 (2)数据的维度高 由于D2D通信中终端的异构性以及用户需求的异构性,高维和超高维的数据不断涌现。很显然,数据维数越高(属性越多),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刻画所描述的对象以及更好地分辨对象。然而,过高的维数不可避免地对数据的表示与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表明,对于大部分观测或采集到的高维数据而言,其主要信息存在于一个低维空间中。换句话说,该低维空间包含了高维数据中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有用信息。因此,如何在低维空间中有效地刻画高维数据的有用信息,也是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领域一个不容忽视并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隐空间模型和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可以用于完成此项任务,找到这样的低维空间并将数据进行高效表示[7]。 (3)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时间 传统的通信系统处理数据时,由于数据量不大,因此可以采用较为复杂的模型来描述数据的特征。而在与D2D通信大数据相关的应用中,终端处理能力受限,如果仍然采用复杂的模型来处理大数据,则计算和时间成本将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较为简单的模型,可能不能完全表示和挖掘出大数据的关键特性。解决方法是:一方面,尽可能设计简洁的模型及高计算效率的算法,从而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终端的灵活性,可以采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把原先一个终端上的数据表示和任务处理分摊到多个终端。通过设计相应的算法,实现多个节点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从而降低每个终端上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时间[7]。 (4)算法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 在D2D通信系统的大数据处理中,都需要对其中的大数据进行实时性表示与处理,即当新数据到来以及新类型出现时,算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适应的调节,以适应数据的变化。而传统的学习算法偏重于离线算法,因此需要设计一些在线学习算法,对描述或表示数据的模型进行在线学习。其中,贝叶斯技术可以很方便地用于在线学习[8]。此外,在设计模型及其学习算法时,也需要考虑其多媒体应用的可扩展性。 3 D2D通信系统中大数据处理方法 基于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的具体特征,本文拟从用户的感受出发,设计如下方案来高效地表示和处理D2D通信系统中的大数据,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具体如下: 首先,从应用的内容出发,根据具体用户业务需求和应用背景对大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即只需要保存与所需任务相关的数据,去除无关数据,从而提高后续处理的效率。 其次,设计合理的算法,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且依据用户体验提取特征属性。如前文所述,D2D通信中所采集到的大数据的维度(属性)较大,因此对于大数据有效特征属性的提取十分重要。此处可采用贝叶斯因子混合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找到一个数据有效信息相对集中的低维空间,从而可以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中,最大程度地降低数据的冗余,完成数据的降维过程,从而可以在低维空间中完成后续的操作(如图2所示)[9]。此外,该方法的另一个优点在于,由于得到了高维数据的低维有效表示,从而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实现数据的可视化。 图2 数据冗余度降低过程 最后,设计合适的模型来精确地描述提取出的大数据属性,从而进一步用高效、简约的形式来表示大数据。在现有的工作中,在用模型对大数据进行表示和处理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具体地,选用混合模型来描述建模大数据的分布已成为主流,主要原因有两点: (1)D2D通信中业务种类多、网络数据的分布较为复杂,而混合模型在理论上可以建模和描述任意复杂的数据分布。 (2)混合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属于生成方式的学习范畴,只要获得准确的模型,则可以用该模型作为大数据的紧凑表示形式,因此,其比判别方式的学习具有更小的存储、更低的传输和处理复杂度,并且有利于在线操作[10]。 此外,根据不同目标场景中的不同类型的数据,需要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模型和配套学习算法,用其来表示大数据。例如,对于属性较少(数据维度较低)的数据,采用所提出的无限成分t混合模型及其学习算法,估计出模型的参数,在后续的处理任务中只要关注参数就可以准确把握数据的特性。对于属性较多的高维数据,则采用所提出的无限成分t因子混合分析器及其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地表示。对于具有时间或空间相关性的数据而言,则可以采用所提出的具有stick-breaking先验分布的t隐马尔可夫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表示[11]。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最大特点在于结构较为灵活,其可以根据数据的分布自适应确定模型的结构(如混合成分数目、因子维数等),并且对大数据中出现的离群点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由于通过学习算法得到的模型精确描述了数据的分布,较好地完成了后续任务,网络业务流量的识别与预测的正确率有了较大的提升[6]。 进一步考虑到大数据表示和处理中对于模型复杂度和计算时间的需求,需要设计与上述模型相关的分布式算法。通过该类算法,网络中的各个终端只需要采集到部分数据,就可以通过节点间的协作来协同估计出反映整个数据特性的模型参数。需要注意的是,在通信网络中,传输的代价比本地终端计算的代价要高得多。因而在协作过程中,各个终端只需要和在其通信范围内的邻居节点进行通信,并且只传输用于估计最终模型参数的充分统计量,而无需把自己持有的那部分数据传输给邻居终端。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对大数据的表示和处理分摊到各个终端上,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了D2D终端的计算量。另一方面,由于充分统计量比原始数据量少很多,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传输代价,并且减少由于传输中丢包或其他错误、干扰等引起的系统性能的下降。 4 研究展望 对于未来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可以从几个方向开展: (1)进一步地从高维大数据特征中压缩冗余,剔除无关无用属性,提取与应用目标相关的有用特征,将核学习、流形学习方法引入,解决大数据表示问题。 (2)利用半监督学习、迁移学习、集成学习等理论和技术,最大程度地挖掘大数据间的内在关联信息。 (3)在现有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在线学习算法,实时完成大数据的处理任务。 (4)设计分布式学习以及大数据处理算法,进一步提高网络节点之间协同处理和通信的能力,进一步降低网络节点之前传输的数据量。 (5)针对具体应用,设计结构更加灵活,更具有普适性、鲁棒性的模型,并且开发设计快速、高效的模型参数及结构估计方法,从而获得更简洁的大数据表示形式。 5 结束语 D2D技术被广泛认为是5G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无线大数据传输的有力工具。本文从D2D通信中大数据特征入手,分析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展望研究方向,综合探讨了如何提高D2D大数据无线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的问题。 大数据处理论文: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力自动化系统数据处理 [摘 要]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开始逐渐广泛应用于电力自动化系统,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处理呈现多样化趋势,更加复杂化。笔者主要是从电力自动化系统数据类型角度考虑,对于电力系统的快速准确处理进行了分析,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数据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探讨了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发展方向的智能电网,对其拓扑结构和通信系统进行介绍。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电力自动化;数据处理 引言 电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主要包含发电、变电、输电和配电四个部分。 电力系统的动态性和实时性是由于电能不能存储的特性决定的。 正是电力系统的动态性和实时性使得其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实时数据,为电力系统中调度部门的操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电力自动化系统也就应运而生。 电力自动化系统为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实时数据的准确处理创造了条件。“大数据”时代最先被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来,其是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 所谓的大数据时代,是指在互联网技术下,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相关数据的积累,其在商业、经济和其他领域越来越突出,对相关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类型分类 1.基础型数据:主要是与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力设施设备属性相关的数据,如,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设施设备的基础数据。 对于这些数据一般是电力单位根据相关的数据规划各自进行管理, 并通过相关数据服务器对其数据进行数据同步,便于调度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整理和相关计算。 2.实时数据:大多数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实时采集的数据,其数据量很大,对存储空间的要求比较高。 这些数据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 通过对其进行纠错处理后,能够为调度部门或市场运营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系统在实时数据处理方面比较成熟,对收集到的实时数据不需要进行相关的处理,只需要在数据输入、输出过程中建立一个稳定的接口即可。 3.日常管理的数据:主要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各部门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处理后的数据信息。 一般情况下,这些数据只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同步和共享即可。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建立这一类型数据同步和共享的数据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这些日常管理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电力系统中电力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 ② 方便电力系统中各个部门对日常管理数据的获取,以便更好的开展部门工作。 4.市场经济数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突出,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相关数据对电力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将其作为经济性数据十分有必要。 市场经济数据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电力规划有很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市场经济数据具有非常大的扩展空间,其数据规划的重点将是实时数据。 二、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统一性 数据一致性即数据的唯一性。 电力自动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大部分都是其子系统中特有的信息, 还有一部分是部分子系统中共有的数据信息,也就是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叉现象。 每个子系统中的数据均存储在其数据库系统中,会对整个系统的数据存储造成大量的数据冗余,使得电力系统中数据系统处理数据信息的效率不高,数据信息更新缓慢,甚至会造成数据信息的混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系统中数据系统的使用效率和可信度。在实际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系统的数据库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对于部分离线数据库系统来说,其数据信息的唯一性主要是通过利用离线数据库在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器上,对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器进行统一维护。 对实时数据库而言,主要是通过电力自动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实时数据库系统中的管理系统进行统一、实时的管理,确保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三、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容灾 通常情况下,需要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备份,再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将其传输到异地进行数据信息保存。 当发生灾难后,可以由相关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根据备份的数据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程序恢复和数据恢复。 这有利于降低电力单位在数据信息备份方面的成本,操作也相对而言较为简单方便。当电力自动化系统中需要备份的数据量逐渐增加时,就会出现数据信息存储介质不易管理的问题,在发生灾难后,也不 能够及时的将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恢复。 四、电力自动化系统数据收集过程 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主要是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集中、整理和转发来实现的。 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传输介质进行传输。 数据信息的通信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 有线传输,如,光纤、电缆等多种介质,具有数据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等优点; ② 无线传输,如,微波、无线扩频等通信模式,具有无需铺设通信通道、工作量少等优点。在实际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 其涉及面十分广、系统种类多,根据不同的部门需求的多个系统组成,能够满足每个部门在数据系统中获取数据信息。 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设施设备的采购,可以适当的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经济性能的指标进行考虑,再在操作技术上进行优化处理,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电力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智能电网 1.智能电网中的网络拓扑结构 智能电网中的网络拓扑结构具有坚强、灵活的特点,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力系统中能源和生产力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满足电力企业大规模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电能损耗。 同时,智能电网中的网络拓扑结构能够有效的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如雨、雪等。 2.开放、 标准、 集成的通信系统 智能电网能够对电力自动化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主要在其具有识别故障早期征兆的预测能力和对故障做出相关的相应的能力。 智能电网是电力自动化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为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大数据时代下电力自动化运行系统的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运行。 六、结语 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系统运行中数据信息的数量信息,便于数据的维修和存储空间的无限扩展。文章主要是分析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类型,并且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给电力自动化系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并探究了智能电网在电力自动化运行系统中运行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数据处理论文: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摘 要]在当前新时期环境下,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大数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其在当今新时期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智能电网 大数据处理技术 现状 挑战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电网运行与设备监测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逐渐构成了当今信息学姐与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发数据,但大数据时代下电网的高效、稳定运行离不开相应的处理与存储技术作为支撑。 1.智能电网大数据的应用特征 电网业务数据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是数据监测、设备检测及电网运行;第二是电力企业营销数据,如用电客户、销售量、交易电价等方面的信息数据;第三是电力企业的管理数据。[1]数据信息量十分巨大,并且随着电网数据的不断更新升级,数据类型也变得繁杂多样。电网数据种类众多、分布较广,主要包括多媒体数据、文本数据、实时数据、时间序列变化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以及结构化数据,不同类别的数据在查询、处理方面的性能与频度要求也存在很大差异。智能电网运行时的数据价值密度较低,例如电网监控视频,其在实际监控管理的过程中,总数据中十分有用的信息量是非常少的,多数的数据都是正常数据。 2.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1 并行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主要负责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从而提供严格依据规则快速处理事务的能力、边界的数据查询与分析能力、数据安全性保障以及多用户并发访问能力。应用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SQL查询语言以及独特的程序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经管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加快,数据超出了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范畴,地理信息图片与音频、图片以及视频等非结构化的数据逐渐成为需要处理与存储的信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2.2 云计算技术 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出现及完善,大数据技术的需求也相继出现,云计算的关键是数据并行处理与海量数据存储技术。而在智能电网中,电力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的数据量应当是最为庞大的,而状态监测数据不但包含了在线数据,还应当包括缺陷记录、实验记录以及基本信息等,由于数据量极大,其对于实时性要求比企业的数据管理更高。当前,云计算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的阶段,现行的云计算平台能够充分满足职能电网监控软件运行的可扩展性与可靠性要求,但在数据隐私、安全性、一致性以及实时性方面存在缺陷,依然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3. 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分析 3.1 大数据传输与储存技术 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电力设备监测数据与其他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数据量不断增加,这对于电网运行监控以及数据的传输、存储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网智能化的发展。在智能电网大数据存储方面,通过分布式文件保存的形式可以进行大数据存储,然而可能对电力系统在数据实时处理方面产生影响。[3]因此,需要对电网大数据进行分门别类后再存储。而重点是将其中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对于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来说依然较为困难。 3.2 数据处理时效性技术 对于大数据来说,其数据处理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而言,数据的规模越大,需要分析与处理的时间也会越长。以往的数据存储方案针对一定要求的数据量进行设计,其在大数据方面并不适用。[4]而在未来智能电网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发电、输变电、用电等环节进行数据实时性处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3.3 异构多数据源处理技术 在未来智能电网要求贯通电网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时间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处理,并且逐渐朝着业务流、信息流以及电力流高度一体化的方向进行发展。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整合大规模多源异构信息,为智能电网提供一个资源高度集约化配置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于海量的异构数据来说,如何构建出科学的模型进行规范表达以及如何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存储、融合、查询等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结语 我国智能电网系统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在不断加强,大数据处理技术逐渐成为维护电网智能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电网智能运行的不断发展,其在大数据处理一致性、隐私性、实时性等方面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未来智能电网的主要依托依然是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所以必须寻找出妥善应对挑战的策略,最终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大数据处理论文: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摘 要】通过大数据的研究处理将获得的有用信息服务于企业或机构,使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处理大数据的方法,帮助企业更深刻的理解客户对其的需求和体验,以利于业务的发展,用户也可以更好地体验移动互联网各种资源。本文首先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做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排重;整合 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概述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是指用户使用智能终端在移动网络中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与网络信令、协议、流量等相关的网络信息数据;与用户信息相关的用户数据;与业务相关的数据。 大数据提供客户经历的各种体验的完整信息,可以详尽到在任何时间、地点,结合移动客户体验方案来分析相关数据,从而帮助运营商更详细掌握客户体验情况,提前预知网络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合理响应,这些信息对运营商的服务提供很大的帮助。大数据分析为整个电信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高效地发挥这些数据资源的作用,是摆在为运营商面前的关键问题。 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源数据采集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在如下几个特点:多源异构、分布广泛、动态增长、先有数据后有模式。举例来说,一个用户的一条位置信息的价值是很小的,但是很多这样的低价值数据可以完整刻画出用户的运动轨迹,获得本质上的价值提升。然而,在已有的数据采集系统中,数据收集不全面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如何处理来自多源的数据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其中,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无线移动网络结构复杂,需要在网络中高效地采集数据。 2.多源数据集成和多类型数据集成的技术。 3.兼顾用户的隐私和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 (二)移动互联网海量异构数据管理问题 据统计,2003年前人类共创造了5艾字节(Exabytes)的数据,而今天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如此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是异构数据,有些具有用户标注、有些没有;有些是结构化的(比如数值、符号)、有些是非结构化话的(比如图片、声音);有些时效性强、有些时效性弱;有些价值度高、有些价值度低。移动互联网海量异构数据管理平台包含以下关键研究和技术:海量异构大数据传输控制、大数据存储、大数据质量管理。 (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实时数据挖掘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Analysis)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展开,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分析体系。首先,利用数据库来存储结构化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仓库,根据需要构建数据立方体进行联机分析处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可以进行多个维度的下钻(Drill-down)或上卷(Roll-up)操作。对于从数据中提炼更深层次的知识的需求促使了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并发明了聚类、关联分析等一系列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整套处理流程在处理相对较少的结构化数据时极为高效。但是,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涉及更多的是多模态数据挖掘,这些数据包括手机上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指南针、GPS、麦克风、摄像头、以及各种无线信号(如GSM、WiFi)和蓝牙等。这些原始数据在不同维度上刻画被感知的对象,需要经过不同层次的加工和提炼才能形成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飞跃。移动互联网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量的迅猛增长,给传统的分析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一)数据处理的整体框架 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分词(WordsAnalyze)、排重(ContentDeduplicate)、整合(Integrate)和数据。 这四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分词:对抓取到的网页内容进行切词处理。 排重:对众多的网页内容进行排重。 整合: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内容进行格式上的整合。 数据:包含两方面的数据,Spider Data(爬虫从网页中抽取出来的数据)和 Dp Data(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整个数据处理过程的基本步骤如下: 1.对抓取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分词。 2.将分词处理的结果写入数据库。 3.对抓取来的网页内容进行排重。 4.将排重处理后的数据写入数据库。 5.根据之前的处理结果,对数据进行整合。 6.将整合后的结果写入数据库。 (三)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1.排重。 排重就是排除掉与主题相重复项的过程,网页排重就是通过两个网页之间的相似度来排除重复项。Simhash算法是一种高效的海量文本排重算法,相比于余弦角、欧式距离、Jaccard相似系数等算法,Simhash避免了对文本两两进行相似度比较的复杂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采用Simhash算法来进行抓取网页内容的排重,可以容纳更大的数据量,提供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实现大数据的快速处理。 Simhash算法的基本思想描述如下:输入为一个N维向量V,比如文本的特征向量,每个特征具有一定权重。输出是一个C位的二进制签名S。 (1)初始化一个C维向量Q为0,C位的二进制签名S为0。 (2)对向量V中的每一个特征,使用传统的Hash算法计算出一个C位的散列值H。对1 (3)如果Q的第i个元素大于0,则S的第i位为1;否则为0。 (4)返回签名S。 对每篇文档根据SimHash算出签名后,再计算两个签名的海明距离(两个二进制异或后1的个数)即可。根据经验值,对64位的SimHash,海明距离在3以内的可以认为相似度比较高。 2.整合。 整合就是把抓取来的网页内容与各个公司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说,可以用一组关键词来对该公司进行描述,同样的,经过dp处理之后的网页内容,也可以用一组关键词来进行描述。因此,整合就变成了两组关键词(公司关键词,内容关键词)之间的匹配。 对于网页内容的分词结果来说,存在着两个特点:(1)分词结果的数量很大;(2)大多数的分词对描述该网页内容来说是没有贡献的。因此,对网页的分词结果进行一下简化,使用词频最高的若干个词汇来描述该网页内容。 3.流处理系统。 移动互联网的多源异构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着。数据探测模块根据这些数据处理的不同要求,将数据分别送给实时处理系统和批处理系统。很多互联网公司将根据业务的需求和处理的时间将划分为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种方式来处理业务消耗的时间。这其中,在线处理的处理时间通常在毫秒级,一般采用流处理方式;离线处理的处理时间通常以天为单位,一般采用批处理方式。这样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输入/输出系统。近线处理对其处理模式没有特别的要求,处理的时间一般在分钟级或小时级,在实际情况中多采用此处理方式,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 四、结语 综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客户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与其相关的大数据正逐渐增长,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合理使用大数据将有效的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资源作用,使大数据为用户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为企业发展提供完整清晰的指引。 大数据处理论文: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数据处理的新变革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管理会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在数据处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包括管理会计大数据的思维模式,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等数据处理方面的变革。 关键词:管理会计 大数据时代 云计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大数据概念开始在全球蔓延,我国也于2014年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逐渐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传统模式,作为会计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大数据时代”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的,“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业界普遍认为大数据的特点可以由四个“V”概括,即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大量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数据产生方式,现在的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特点;多样是指数据来源多样繁杂,如数字、文字、图片、音频、图像、网页、地理位置信息等五花八门的数据形式;高速是指随着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计算能力突飞猛进,数据库实时更新;价值是指价值密度低,比如一个小时的视频也许只能采集到几秒钟有用的数据。自古以来商业的发展都是基于数据分析作出决策,但从未有一个时代像大数据时代这样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如今的企业就像是漂浮在数据海洋上的巨轮,而管理会计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准确地挖掘出有用的数据。 (二)大数据拉启了管理会计新发展的序幕 1、海量数据为管理会计提供了重要的经营管理资源 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建立在对数据的准确分析上,大数据时代数据呈现出样本数据向全数据转变的趋势,使得管理会计的处理对象更加完整。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数据都是商业皇冠上最为耀眼夺目的宝石,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谁能够占有更及时、更丰富的数据,谁才有可能在瞬息多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管理会计工作者要应势而动,建立数据仓库,做好数据资源的收集、存储、挖掘及整理分析和共享的工作。 2、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已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的决策需求 一直以来,结构化数字数据作为管理会计的主要处理对象在企业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数据的爆炸式发展,企业自身信息系统中产生的标准化、结构化数据在企业所能获得的数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甚至不足15%,显而易见,结构化数据在企业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已非常有限。据统计资料显示,企业的数据资源中85%属于广泛存在于社交网络、物联网等之中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被用来优化生产流程,增强客户体验。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数据资源的全面性,特别是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为管理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依据。 3、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促进企业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瓶颈,以沃尔玛为例,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其每小时可以处理的交易记录高达一百万次,存储数据规模多达2500TB,这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绝对做不到的。鉴于人脑对数据处理能力的有限性,处理完的数据也需要以可视化的界面呈现出来,这也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4、数据的价值取决于其及时性和预测性 大数据分析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其次是预测性。以很多企业投入使用的脸谱识别系统为例,从进门的那一刻,人脸就被快速抓拍,通过技术分析可以明确地知道这个人是谁,他将要去哪里,这些曾经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改变。数据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数据仓库、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已是势在必行。 二、大数据时代引发管理会计数据处理模式的重大变革 (一)管理会计数据搜集方式与内容的变革 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中,数据源头是各种纸质原始凭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原始凭证由纸质慢慢过渡成为电子数据,并且不再由财务人员负责收集,而是广泛分散在采购部门、生产车间、销售部门、后勤部门等各业务部门,甚至是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等外部相关组织中。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直接采集信息,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大数据时代下,相对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运用是越来越广泛。大量的数据出现在社交平台、新闻网页、各种客户端等,并以音频、视频、图片、符号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数据都有别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但对于管理决策却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已是当务之急。如客户在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中发表的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如果加以处理和分析,完全可以用于管理决策支持。 (二)管理会计数据存储方式与内容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如何将复杂多样的海量数据加工提炼成有用的信息以供管理者决策之用是所有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目前的数据库市场中,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仍处于主导地位,这类数据库只能够处理结构化数据,随着数据来源与种类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关系型数据库在高并发读写、高吞吐率和海量数据存取、高可用性和高扩展性需求等方面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的形势,操作复杂、成本高昂,最关键的是数据处理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不及时转变思路和更新技术,企业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大数据仓库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的收集、预处理、存储、整合、分析、数据挖掘和价值再造等多种功能模块,保证数据被充分提炼和处理。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大数据仓库分为不同功能模块,如存货管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销售管理模块等,明晰的模块分类有利于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寻找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在信息。 (三)管理会计数据加工分析方式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已经成为一项应对海量数据必不可少的技术。“啤酒和尿不湿”已经成为了数据挖掘中最经典的案例,零售连锁举头沃尔玛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仓库系统之一,在这里集合了其所有门店的详细原始交易数据,在这些原始交易数据的基础上,沃尔玛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最后得出结论:跟尿不湿一起购买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在数据挖掘过程中需要用到回归分析、趋势分析、决策树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算法,而这些对于管理会计工作者来说显得相当陌生。 以企业常见的投资决策为例,传统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有内含报酬率法、净现值法等,这些方法通常是依据单一渠道取得的相对准确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对滞后、单一,对于管理者决策只能发挥有限的参考作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投资决策通过搜集线上和线下数据、历史资料和现时的业务数据、技术数据、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数据、用户数据、竞争对手数据、相关政策法规等一系列相关的完整数据后,再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做出最为可行的选择。 (四)管理会计信息共享模式的变革 数据挖掘技术得以有效使用的前提是“信息孤岛”现象的消失。传统的数据库模式下,不同业务部门之间都有自己独享的数据中心,局部意识严重阻碍了信息共享观念的普及,这种封闭的“信息孤岛”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下逐渐瓦解,在企业价值链甚至企业间价值链上正在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如生产部门可以直接查询库存管理部门原材料的存储情况,并根据生产需要及时通知采购部门,甚至在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增强彼此间合作的亲密度,形成稳固的伙伴关系以共同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实现共赢的战略合作局面。 三、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造成的冲击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中约有50%的管理者并未对大数据战略及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影响引起重视,而且有38%的被调查者并不清楚大数据的概念,25%的被调查者对于大数据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对其所在的企业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数据战略更是遥不可及,单是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一笔不菲的投资,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大数据时代虽然已大踏步来到,并对很多传统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却并未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或者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选择了视而不见,这势必会影响到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二)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信息系统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存储量相当可观,据统计,百度每天新增的数据就有10TB,系统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则超过1PB,而完全颠覆传统销售模式的淘宝商城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高达50TB。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不同形式的数据铺天盖地,同样需要巨大的存储空间,而现有的数据库几乎无法存储TB级别的数据,分析整理更无从谈起。因此,能否对现有数据存储系统更新换代,建立巨大的TB级的数据仓库,将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对数据的及时、完整的收集、存储、分析、整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与否。云计算模式应运而生,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提供快速、动态、虚拟、规模化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结构化、半结构化乃至非结构化信息的多种分析需求。 (三)完善信息安全技术制度 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是大数据时代及互联网广泛应用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企业收集的数据中常常包含着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隐私,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会给当事人、客户、供应商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在拉斯维加斯每年夏天举办的全球性的“黑客大会”上,让人眼花缭乱的黑客技术轮番上演,这也为各大企业、组织、政府部门等敲响了警钟,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和维护任重而道远,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了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四)注重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管理人才的培养 目前,世界各国的大数据专业人才都面临巨大的缺口。一项预测显示,在未来六年内,仅美国一国就可能面临14 万至 19 万拥有扎实分析技能的人才缺口,面临的懂得使用相应工具分析大数据、作出合理决策的管理和分析人员的人才缺口更是高达 150 万。人才的短缺势必会阻碍企业开发、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工作的进程。因此,能否及时培养掌握此类分析所需知识与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数据处理论文: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与挑战 大数据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新的渠道和新的方法。大数据的应用可以看做是知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新呈现,本文详尽阐述了智能电网中大数据的特点,智能电网中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和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智能电网 大数据 云计算 并行数据库 应用现状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电网运行和设备检、监测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使电力企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对目前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智能电网大数据的处理效率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本文以现阶段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的技术应用为出发点,基于大数据处理目前的技术水平,分别从传输性、存储性、时效性、集成性和可视性等方面探讨新技术背景下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智能电网中大数据的特点 智能电网业务中的基本数据按内容可以划分成三大类。 (1)运行数据、设备检测数据、设备实时状态参数数据。 (2)电力企业营销数据(用电客户、电量报价等)。 (3)电力企业管理数据。 在上述类目可以再次细化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大类。但无论基于何种分类方式,大数据在智能电网中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变的,简单概括为体量大、类型多,具体如下: (1)数据体量大:即数据的数量和体积较为庞大。在智能时代的推动下,电网在数据吞吐量的级别已经从以往的TB级飙升为PB级。 (2)数据类型繁杂:由于电力企业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加之其地理分布情况在区域上的差异性,电网企业涉及到的数据有着极为复杂的类别划分,细分后的子类和子项同样在数量上非常庞大,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不同的数据类别对服务器端硬件设备及用户端的系统平台均有不同程度的配置、性能及处理需求,从而更是增加了电网企业内网及外设双重建设项目的难度。 (3)数据价值密度低:异常数据出现的频率低,同时也是对电网软、硬件设备维修和检测最有价值的。 2 智能电网中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 2.1 并行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常用于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整合及维护,可以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可实现数据查询及逻辑分析的快捷化、灵活性操作。 (2)可提供高标准规则强制下业务事项的高效处理。 (3)可承载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发起数据访问的系统压力。 (4)可执行高级别安全机制。 得益于SQL严谨的数据查询语言、高效率的数据分析层级以及脱离对程序依赖的高效率独立化协同运行等绝对优势,关系数据库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和推广。但是智能电网的开发和组建已经今非昔比,其进展的速度早已将关系型数据库的能力范围甩在了身后,仅在非结构化数据存储这一点能力上的局限,就使得目前多种主流数据类型如地理信息、高像素图片以及各种音、视频等格式文件无法满足电力企业在数据存储方面提出的全新的、更高标准的需求。 2.2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平台的诞生使得大数据技术尤为必要,能够存储海量数据并具备数据并行处理功能等核心技术,因此为电力设备实时状态数据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实时状态数据不仅类目众多,数据量庞大,可靠性和实时性的标准高,使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海量数据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即便能够确保监控程序的延展性和可靠性,但更高标准的性能如安全和数据隐私等并未实现,仍需不断探索。 3 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 3.1 大数据传输及存储技术 智能时代数据量的日渐增多极大程度影响了电网智能化的发展,并在存储系统、电网运行监控设备以及数据传输方面形成了诸多负担。因此要进行分类存储和分析系统中现有的大数据性能。非结构化数据在智能电网中存有的百分比较大,将此类非结构化数据演变成结构化数据,是当前智能大数据在存储方面处理技术上存在的难题。 3.2 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技术 大数据重点在于处理速度。一般情况下,处理时间与数据规模成正比,规模大的数据集处理的时间就越长。传统的存储方案仅能够处理能力范围内的一定量的数据,对大数据却难以驾驭。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应用,实时数据处理将需贯穿于用电、输变电和发电等各项关键环节中。 3.3 异构多数据源处理技术 未来智能电网能够将贯通发电、调度以及变电、输电、配电等几项环节得以满足,能够将信息的全面采集、高效处理、流畅传输以及业务流、信息流和支撑电力流实现高度的一体化。因此,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整合出规模较大的多源异构信息,可以由资源集约化配置的数据中心提供给智能电网。目前海量异构数据需首要处理的问题在于,怎样构建出一个能够规范表达的模型,同时何以才能以该模型为基础将数据融合以及查询存储同时高效进行。 3.4 大数据可视化化分析技术 针对难以量化的智能电网数据,在屏幕空间自身局限的显示情况下,面向用户提供一种更为简便直观的方式,是跨越性较大、难度较高的一项工作。在实践中,可视化方法能够分析规模较大的数据,将数据绘制为分辨率和精度较高的图片,同时辅以交互工具,结合人的视觉系统,对算法参数和实时处理做出决定,并通过数据展开定量、定性的分析和观察。 4 结语 智能电网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日渐广泛,大数据处理技术已然是智能电网安全运行的有利武器。但在电网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实时、隐私等方面的性能需求对大数据技术本身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为了向全景实时电网时期迈进,我们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电力事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出力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更快的向前迈进。 大数据处理论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探讨 信息爆炸时代,大数据超大体量、离散性和非(半)结构化的特点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数据管理方式所能够承载的范畴。大数据要求全面革新原有的数据处理架构和有关技术,实现超大体量和复杂数据的存储、高效传输和有用信息提取。围绕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营运而生。云计算的出现为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供了可能,也为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扩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数据和云计算之间的关系,以及云计算环境下大数据处理技术。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大数据 数据处理 随着物联网、网络、移动通信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规模和速度呈现几何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人们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大容量、高效性和准确性也对现有的数据处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大数据摩尔定律,人类世界的数据产生量将按照每两年一倍的速率增长,预计2020年世界数据量将超过35亿GB,“大数据”时代迫在眉睫。“大数据”具有离散型、随机性、发散性、爆发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云技术的兴起全面革新了传统的数据技术,大容量、多样化、快速处理、信息价值性和准确性为了云技术背景下大数据处理的五大主要特征。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大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关系 云计算技术是指利用集中式远程计算资源池,通过按需分配的方式,为终端用户提供强大而廉价的计算服务技术。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其技术特点包括:一是资源池在物理上是对终端用户完全透明的;二是能够为任何行业提供规模化计算服务,其服务能力可看做是“无限”的;三是其应用部署快速便捷,服务能力和方式是可以完全按照终端客户要求定制的,具有极强的弹性伸缩能力;四是云端数据获取方便,能够资源共享,用户使用成本低廉。 云计算技术是目前最强大的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平台,它是大数据处理的最优选择。云计算能够为大数据提供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满足其超大容量存储和超级复杂的处理需求,也是传统存储方式无法实现的。云计算侧重数据的计算处理,而大数据需要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因而它是云计算的处理对象。此外大数据所产生的业务需求也为云计算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形式。 2 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技术 2.1 大数据的采集技术 目前数据采集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其中分布式的灵活性较强,而集中式的全局性较好。实际上大数据采集的对象通常包括组织内部和相互独立组织间的各类数据,而云计算恰好具有并行处理的优势,因而可采取混合式采集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即在各个组织内部采用集中式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在组织内配置中心服务器,作为集中式数据注册机构,用于存储和共享内部的数据。在相互独立组织间,采用云计算的集群技术、虚拟化技术等在各独立组织中心服务器间采用分布式采集方式实现数据采集、组织间对接和共享。大数据结构类型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因而在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分布式采集时,可依托其超强的扩展性和容错力,将数据池内数据进行同构化,从而实现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2.2 大数据的存储技术 由于超大体量、离散、复杂的数据特点,传统数据存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数据存储要求。一方面单结点的数据仓库在容量上难以满足呈几何增长的数据量,在运行效率上也难以满足大数据的分析处理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数据仓库按行存储模式,虽然可以实现大容量索引和视图,但实际操作中其时间和空间过高。而云计算主要采取列式存储模式,即区分数据不同属性,不同属性列都单独存放。云计算中列式存储的优势在于在投影数据时只需查询其属性列,系统处理量和处理效率显著提升。此外按数据属性进行列式存储,数据仓库中相邻列数据的相似性更高,因而能够得到更高的数据压缩率,进一步减少存储所需空间。 2.3 大数据的挖掘技术 联机分析能够完成数据的复杂处理,得到直观结果,实现决策性分析。云计算并行模式下联机分析能够基于数据全局,建立多维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从而尽可能获得全面的分析结构。由此可见多维度分析是联机分析的重要特征,而云计算技术下数据仓库正好是通过多维数据组织的。 联机分析对数据的处理仅仅只是表面的,其获取的信息价值并不高,难以得到数据深层次的含义与内在关联。而数据挖掘正是在联机分析的基础上,从超大体量的数据仓库中提取数据所蕴含的隐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规律、概念或是模型等表现出来。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主要采用分布式并行挖掘技术。与其他串行方式相比,云计算技术下并行数据挖掘能够利用机器集群拆分分布式系统中的并行任务,并将拆分后的各个任务分别交由不同的机器去处理,从而实现大规模数据处理,其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 2.4 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 上文所述数据挖掘可实现大数据的深层次、多维度分析,获取更多有用信息。而云计算平台下可视化技术则能够将上述信息具体化,从而使数据及其有关结构的相关信息能够更直观地表现出来,更容易被发觉和理解。可视化技术是指在存储空间中,将数据库及其中数据以图像(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在其中再采用其他的分析手段获取图像中所蕴含的未知信息。而原有的数据处理仅仅只能够从数据本身入手,分析和观察数据中的内在信息。云计算下的可视化技术不但能够实现非空间数据的多维度图像显示,而且能够实现检索过程的直观图形显示,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理解信息,信息检索效率也大大提升。 3 结语 在数据爆炸时代,云计算的出现为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供了可能,也为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扩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往的数据管理将收集和存储作为重点,而在云计算模式下,大数据管理将更多地侧重数据分析、挖掘及管理模式的创新。目前数据采集和统计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利用云计算进一步丰富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将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大数据处理论文:投资统计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摘 要 大数据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两部分,目前已具备应用价值大、数据量大、速度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今后投资统计数据处理技术将带来颠覆性变化,为此,本人结合从事多年统计数据处理经验,重点阐述投资统计大数据在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 【关键词】投资统计 大数据处理 关键技术 本人从事多年统计工作,对投资统计大数据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投资统计就是搜集、整理、分析、应用数据。目前投资统计改革正在有序开展,我们要抓住改革契机,充分利用投资统计大数据具有海量、实时、多元处理特点,深刻解读数据,创新研究思路,提高投资统计数据处理能力,提供投资统计分析具有数据全、分析深、研究透、成果新、有理有据的可行建议,成为党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谋。 1 概述 1.1 大数据 投资系统中数据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项目投资管理数据、联网直报房地产投资数据、规下投资抽样数据。根据投资数据内在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化数据,统计系统的企业原始数据可以通过二维表形式反映的数据;另一类是非结构化数据,不能以二维表的形式来反映的数据,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产生的数据。 与传统投资统计不同,投资统计大数据可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进行动态监测,能够获取定期数据,对现有投资统计业务系统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能够对投资统计系统运行获取定期数据,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定位,每个月节点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二是PDA设备对投资统计项目样本点的经常性变化。三是为了能够把握重大项目投资进度,要求对投资统计系统运行中相关信息定期变样采集。四是投资统计数据能够定期与发改、住建、税务等部门数据共享和数据比对。 1.2 特点 投资统计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据量大。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投资统计数据TB级逐步上升到PB级。二是类型种类多。现在党政领导对投资统计数据需求越来越准,要进行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投资统计也越来越多,才能够满足需求。三是利用率低。如在定期监测重大投资项目过程中, 大部分监测过程中的数据在正常范围之内,而非常少的监测异常数据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投资项目数据异常值(如极大、极小值),要通过这些数据对比验证,数据是否正确,因此有利用价值的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少。四是处理要快。处理投资统计大数据速度要求快,可以利用小型计算机和云技术在非常短时间内能够分析数据,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作为依据。 2 关键技术 2.1 采集技术 大数据的采集指利用很多个数据库同时接收,从客户端的传输来的数据,一般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库,在客户端能够达到一般查询和处理过程。 但是在大数据的采集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数据并发高,很有可能会同时成千上万的用户来进行访问和操作,采用在采集端部署大量数据库作为支持,能够有效、科学地在投资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是数据采集技术的关键环节。 各类大数据分部不同的部门或项目,给数据的收集带来一定难度,采用关系数据管理模型,运用Google 文件系统GFS 技术,具有纵向扩展功能,应对数据采集并发数高,也是确保实现高效获取大数据的核心。 2.2 传输、存储技术 投资统计系统采用联网直报平台,运行时会实时产生各式各样的原始数据,特别定期用投资遥感监测中数据也会产生更多的数据,经过日月积累海量的数据,会给投资监控设备及数据传输、存储系统造成沉重的负担,并对投资统计系统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目前投资统计系统数据的传输,为了减轻数据传输量,大部分采用数据压缩的方式,可以应用到投资统计数据传输,大大提速整个系统数据的传输,从而有效降低数据储存的空间。若没有建立有效批处理模型,在压缩、解压过程中仍然占用系统资源较大,浪费也很大,因此更急需建立有效的批处理模型是重要的。现在普遍采用MapReduce批处理模型,能够在平常配置的计算机上实现并行化处理,且能够分割输入数据,在计算机组成的集群上统一调度,确保计算机的集群之间顺畅的通信。 投资统计大数据存储一般采用分布式保存方式,具有性能可靠性,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可有局限性,如投资统计系统运行时,随时产生实时性数据,处理过程中还是不能够全面应对,最好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大数据性能先分析,然后再进行实时分类存储。特别是投资遥感监测系统中非结构化数据占大数据比重非常大,需要解决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转变为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是投资统计系统在大数据处理技术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GFS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主要对海量大文件而设计,而海量小文件可以用Haystack系统,可以用多个逻辑文件共同使用一个文件,解决小文件存储的问题。 2.3 实时处理技术 解决投资统计大数据处理速度是至关重要,数据处理范围越来越大,数据处理时间就越长,假如数据量处理的范围超过了数据本来的处理能力,缺乏整个系统稳定运行,就会对投资统计系统运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可以利用云计算系统,能够提供投资统计系统服务,但是对特别联网直报时间高峰期,现在也经常出现堵塞事件,造成企业统计人员无法准时上报数据,也对投资统计系统运行提出更高要求。 大数据产生的过程比较复杂,对有投资统计数据(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基于各种统计算法的计算,必然存在数据的内涵不一致、记录重复、或者感兴趣拟处理的属性指标不完整、或者含有噪声(数据中存在错误和异常值)等各种问题,必须实时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去掉噪声和无关数据,便于后续的分析、分析处理。使用Sector广域网的分布式系统,利用Sphere基本数据处理模型,针对不同的数据,能够统一输入数据流方式,进行实时大规模并行计算,在对数据进行分割,分割后数据转交给SPE(具有处理引擎功能),能够起到负载平衡。 2.4 分析技术 投资大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对现有已存储的大量数据库,分步骤能够简单的分类汇总、统计分析等,能够实现普遍常见的分析需求,但是对于一些需要批处理基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可视化分析技术、高度集成技术,对图像和投资原始数据及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与部门数据之间统计分析或比对。统计与分析这环节的主要特点涉及的面广、量大,运行系统资源占用也非常高,特别是输入输出资源占用率高。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用Bigtable分布式、按列存储、多维表结构的实时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对大数据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读写操作,使用SQL 语言进行大量数据的统计、查询和分析操作,解决了可视化分析技术的扩展性,能够有效提取重要数据、显示合成图像。用LOD技术采用策略处理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与可视化,实现按等级组织分块,平常称为“金字塔”结构。 大数据的分析技术与传统的统计数据汇总分析方法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将原来的统计系统数据处理经验简单的移植到大数据的数据处理中去,需要针对不同的大数据对象,部署相应的数据采集环境,建立平值法、平滑法、预测法和频率统计法等统计数据相关模型或算法,对投资统计大数据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对比分析或核查。 3 结束语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投资统计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正处于大变革、大跨越、大发展之中,投资统计也面临良好机遇。特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投资统计大数据处理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中应用,极大丰富了投资统计的数据来源,使投资统计工作如虎添翼,同时也对投资统计理念、数据来源和数据生产方式提出全新挑战,继续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更要广泛深入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合作交流,不断创新探索,有助于繁荣投资统计科学,传播先进投资统计理念和方法,提升投资统计能力和水平。 大数据处理论文:对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处理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改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作用,就要求深入、全面研究大数据处理技术,摸索出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与完善对策。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大数据的特征,然后探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Hadoop架构和Storm架构,并对比分析两种架构的优缺点。 关键词:大数据处理技术 Hadoop架构 Storm架构 大数据时代的超大数据体量以及占据一定比重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在,就决定了传统数据库管理难以满足需求。大数据技术将会成为IT领域的新一代技术和架构,会帮助人们存储并管理好大数据,从复杂、庞大的数据里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加之各种技术以及产品的出现,很可能促使IT行业步入新的黄金时代。因此,分析研究大数据处理技术极具现实意义。 1 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数据量庞大。大数据计算要存储以及处理的数据量是十分庞大的,而且这些数据都处于不断变化、增长以及更新的状态,所以数据量就会越来越庞大。这就要求承担处理数据任务的硬件设备必须具备很大的存储能力和良好的处理技能。二是数据多样化。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处理的不单单是各种结构化数据,还有图片、文字、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要识别并处理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要耗费很大力量,而且识别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数据快速型。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目就是要能处理变化迅速的数据,摸索出其变化规律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以及各项决策的有效性。四是数据准确性。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必须要控制数据来源,确保数据准确性,而且要结合现实所需不断更新数据处理技术,确保数据处理结果具备准确性和有效性。 2 大数据处理技术 2.1 Hadoop 架构 Hadoop架构的核心构成部分是HDFS,即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全称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tstem,以及Map Reduce分布式计算架构。其中HDFS以Master/Slave体系结构为基础,在集群里任命一个主节点担任Name Node,主要负责管理文件系统元数据,其余子节点担任Datanode,主要负责保存具体的数据块[1]。 Hadoop架构的关键点就是借助大量PC构成一个PC群以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先分解数据,然后结合分配的相应电脑处理数据,最后整合数据处理结果。通过Hadoop平台实际操作发现,在Hadoop平台运行的时候,系统初始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是处理更新速度快的数据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并且,在处理某些小数据的时候,系统初始化时间就更久,对数据处理准确性的影响也就更大。所以,系统不适合处理较小数据。基于Hadoop架构对reduce任务进行处理的时候,各种技术问题就更加突出,在利用相应技术把数据转为存储实施处理的时候,不仅数据处理速度慢,还会占用很多的带宽。所以,Hadoop架构在处理变化速度较快的非离线数据时还存在很多问题。 2.2 Storm架构 和Hadoop主从架构相同,Storm架构也是以Master/Slave体系结构为基础,通过Nimbus与Supervisor两种服务进程实现分布式计算机,其中Nimbus进程在集群主节点运行,主要负责分派与分发任务,Supervisor进程在集群从节点运行,主要负责任务的具体执行。Storm架构利用Spout/Bolt编程模型通过流式方式处理消息。消息流是Storm架构里对数据的基本抽象,一个消息流对应一条输入数据封装,不断输进的消息流通过分布式方式得到处理。Spout组件是消息的生产者,在Storm架构里属于数据输入源头,能从多种异构数据源里获得数据,同时发射消息流。Bolt组件主要负责对Spout组件发射的信息流进行接收,同时完成相应的处理逻辑。如果业务逻辑比较复杂,就可串联多个Bolt组件,并且在每个组件里都编写相应的功能,进而呈现出整体的处理逻辑。 2.3 架构对比 就总体结构而言,Hadoop和Storm是相似的,具体构成部分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Storm架构具有以下优点:在Storm架构实际运行时,系统不用每次都初始化,数据处理效率较高,在处理较小数据时这一优势更加显著;Storm架构的信息处理模式能确保数据的高效处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UI数据的需求;spout组件能读取不同形式数据里的消息流,并把读取的消息流传递给bolt组件进行处理;结合处理业务量的大小以及业务难度的高低,Storm架构能串联多个bolt组件实现消息流的有效处理,进而实现数据处理的高效性与快速性。 3 结语 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新业务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不断提升,当传统离线处理架构不能满足需求时,就可以使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架构。但信息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瞬息万变,因此,对大数据处理技术我们也要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大数据处理技术得到更好地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 大数据处理论文:智能交通中的大数据处理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交通行业大数据发展现状以及大数据在交通行业发展的浅见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技术 一、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 顾名思义,大数据即一个体量特别大的数据集,大到无法使用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加工、操作。而大数据技术,就是对大数据的处理技术的集合。可以说,大数据兴起并非科技的突变,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急速增长应对而生的技术进步。大数据的特色之一是体量成级数增长。由于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物联网”为方向的信息采集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包括“4G”在内的网络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社会,包括交通运输行业,人类所拥有的数据量及其增速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信息技术预设的处理极限。限于科技发展的规律与速度,或者是人类智能体量的局限,信息技术专家们提出以“云计算”概念为核心的的一系列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作为阶段性替代方案,以适应现阶段的信息爆炸。 大数据技术与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有如下不同:使用分布式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现代社会,“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大约每三年就能增长一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布式技术成为信息处理的必然选择。早期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固定的数据存储设备、运算服务器实现信息化;随着数据量以及运算需求的增加,发展出部署集中的集群的信息存储与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使用范围;当数据量进一步增长,受益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相应而生,通过将分散于各地的存储、处理设备,实现可与巨型计算机媲美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大数据技术善于由结果推断模型。不同于传统的智能化技术,需要完善地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条件,推导结果。大数据技术着眼结果于海量数据,通过大量的事实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传统的建模实现智能化技术,一旦结果出现异常,就需要反溯,修订模型,重新进行实践。而大数据技术,则只通过对相关性的结果进行比较,便能总结归纳相关原理。大数据技术着眼于动态,而不是静态。传统信息处理技术着眼于当前数据的使用,业务办理、行业监控,数据一旦使用,则降低或失去其实用价值,历史数据需要人工的比对、判断。大数据技术着眼于一段时间或全部时间上的动态发展数据,着眼于动态数据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规律,大数据技术长于整体的运算效率,而非个体的精确追踪。由于数据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传统的信息化技术对于有限的样本进行分析与统计,更关注于奇异数值并加以分析,着力于对个体样本的精确追踪。而当大数据处理成为可能,数据的总体成为一个独立样本,一些奇异值由于发生概率太小,完全可以忽略,数据整体的运算效率成为重要指标。 如同哲学上的量变引起质变,大数据技术正是随着信息化数据的不断增长而产生并从根本上改变人对于数据存储、应用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随着数年的演进,大数据技术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2012年7月,美国知名IT咨询顾问公司Gartner《2012年大数据技术成熟度曲线》,对大数据涉及的46种技术进行逐一分析。根据当时报告内容,对比当前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2012年报告中提到的,将在2年内实现主流应用的列式存储数据库、预测分析、社交媒体监测等技术,已经成为近些年IT行业普遍实用的技术;报告中预测的2~5年内成为主流的云计算、内存数据库、社交分析、文本分析等技术,当前在google、百度、facebook、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等处于IT技术前沿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分别得到广泛应用;而报高中认为5~10年才会得到普及的内容分析、混合云计算、社交网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及认为10年以上才会普遍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应用和推广。 二、交通行业大数据发展现状 交通行业是天然的大数据应用行业。传统的静态数据并非大数据,如路网的基础信息,户、车、人基本信息,这些数据随着产业增长而逐步增长,一直在传统信息处理技术预设的限度之内。但随着互联网与产业结合的不断升级、物联网―――车联网的快速兴起,3G、4G无线网络的普及,行业数据量已经开始成级数增长。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来源主要在3个方面: 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如大运输联网、网上售票、城市公交刷卡、公众在线交通路线查询、网购物流数据等。 如某公交一卡通截至2013年已经发卡超过3200万张,日刷卡量超过1000万人次;百度地图手机应用日访问量1亿次,PC上的搜索量50亿次中20%访问和出行相关,每天约有1000万人使用百度,其中70%和公交相关。 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如货运源头称重数据,货运、危险品运输电子运单数据,客运进出站报班及例检数据,营运车辆维修检测数据,邮政包裹数据等。 如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完成92亿件,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业务量同比增长60%,最高日处理量已突破6500万件。 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包括车辆相关动态数据:GPS位置信息、车辆能耗、车辆技术状况信息,路网监控信息:卡口视频监测、基于传感器的路况监测、路上动态称重设备、桥梁监测GPS等。 车辆位置信息采集仅举一市为例,2013年10月,杭州市符合交通运输部“两客一危”定义且经营范围、营运状态、营运证有效期等状态正常的车辆上线数为6329辆。车辆位置信息假设每5s传输一次,则每日位置信息接近1.1亿条。北京市6.67万辆的出租车GPS数据实时接入,日均数据量可以达到6G。 车流量监控数据,笔者曾参与河南省新乡市动态称重系统建设项目,仅一个信息采集点,2013年11月平均每天采集14000辆车左右,包括结构化数据与照片信息,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是1791MB。 三、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应对大数据处理的解决方案应时代而生,7 年前,雅虎创建了一个用于管理、存储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平台 Hadoop,它作为一个批处理系统具有吞吐量大、自动容错等优点,目前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Hadoop 本身存在的缺点是不能有效适应实时数据处理需求,为了克服该局限,一些实时处理平台如 S4, Storm 等随之产生了,他们在处理不间断的流式数据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下面将介绍和分析目前比较流行的大数据处理平台。 1、Hadoop Hadoop 是一个由 Apache 基金会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10] ,允许用户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的情况下,开发分布式应用程序。Hadoop 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和 MapReduce 计算框架两部分组成。 HDFS 结构如图 1 所示,三类节点 Namenode,Datanode,Client 之间的通信都是建立在 TCP/IP 的基础之上的。Client 执行读或写操作时首先在本机临时文件夹中缓存数据,当缓冲数据块达到设定的Block 值(默认 64M) ,Client 通知 Namenode,Namenode 响应 Client 的 RPC 请求,将新文件名插入到分布式文件系统结构层次中,并在 Datanode 中找到存放该数据的 Block,同时将该 Datanode 及对应的数据块信息告诉 Client,Client 便将数据块写入指定的数据节点。HDFS 有着高容错性的特点,可以部署在低廉的(low-cost)硬件上,并且能提供高传输率(high throughput)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数据。 图 1 HDFS 结构图 MapReduce 是一种并行处理模型,主要有两个处理步骤:map 和 reduce 。 Map 端处理流程如下:计算框架先将要处理的数据进行分片,方便 map 任务处理。分片完毕后,多台机器就可以同时进行 map 工作。map 对每条记录的处理结果以的形式输出中间结果,map 输出的结果会暂且放在一个环形内存缓冲区中,当该缓冲区快要溢出时,会在本地文件系统中创建一个溢出文件,将该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这个文件。写入磁盘之前,线程根据 reduce 任务个数生成相同数量的分区。当 map 任务输出记录时,会产生溢出文件,这时需将这些文件合并。文件不断排序归并后,最后生成一个已分区且有序的数据文件。最后将相应分区中的数据拷贝给相应的 reduce 任务。 Reduce 端处理流程如下:Reduce 会接收到不同 map 任务传来的数据,如果 reduce 端接受的数据量相当小,则直接存储在内存中,如果数据量超过了该缓冲区大小的一定比例,则对数据合并后溢写到磁盘中。随着溢写文件的增多,后台线程会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有序的文件,然后交给 reduce 函数处理,reduce 函数安装用户定义的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出结果。 Hadoop 在本质上是一个批处理系统。数据被引入 Hadoop 文件系统 (HDFS) 并分发到各个节点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汇总,生成的结果文件存放在 HDFS 上。 2、Storm Storm 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实时计算系统 [8] ,Storm 具有高容错性,水平扩展性好,快速,可靠处理消息的优点。Storm 的核心概念是“流(stream)”,流是一个无限的元组序列。Strom 为流转换提供两个基本组件:“Spouts”和“Bolts”。Spout 是一个输入流组件,Spout 将数据传递给另一个组件(Bolt) 。Bolt 执行任务并创建新的流作为下一个 Bolt 的输入流。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 “topology”。 Strom 集群有主要有两类节点:主节点和工作节点。主节点上运行一个叫做“Nimbus”的守护进程,它负责在集群分发代码、 分配任务和故障监测。 而每个工作节点运行一个叫做“Supervisor”的守护进程。Supervisor 监听分配给它任务的机器,根据 Nimbus 的委派在必要时启动和关闭工作进程,每个工作进程执行 topology 的一个子集,一个 topology 由很多运行在机器上的工作进程组成。 Nimbus 和 Supervisors 之间所有的协调工作是通过一个 Zookeeper 集群,Nimbus 的守护进程和Supervisors 守护进程的状态维持在 Zookeeper 中或保存在本地磁盘上。这意味着 Nimbus 或 Supervisors进程杀掉,而不需要做备份,这种设计结构使得 Storm 集群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3、S4 S4(Simple Scalable Streaming System)是 Yahoo 的一个开源流计算平台,它是一个通用的、分布式的、可扩展性良好、具有分区容错能力、支持插件的分布式流计算平台。S4 将流的处理分为多个流事件 Process Element(PE) ,每个 PE 唯一处理一种流事件。S4 将用户定制的 PE 放在名为 Processing Element Container(PEC)的容器中。PEC 加上通信处理模块就形成了逻辑主机 Processing Node(PN) 。PN 负责监听事件,PEC 接收源 event,event 经一系列 PE 处理后,在通信层 Communication Layer的协助下分发事件或输出事件处理结果。在分发事件的过程中,S4 会通过 hash 函数,将事件路由到目标 PN 上,这个 hash 函数作用于事件的所有已知属性值上。通信层有“集群管理”,“故障恢复到备用节点”,“逻辑节点到物理节点映射”的作用。同时通信层还使用一个插件式的架构来选择网络协议,使用 zookeeper 在 S4 集群节点之间做一致性协作。 四、大数据在交通行业拓展的困境 1、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困难 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非常不均衡,广大西部地区缺少信息化基础,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差,数据采集困难。信息化建设较早的省份,由于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系统建设、使用单位均不相同,交通运输主管机构与各二级单位、信息化主管部门与业务部门分头建设业务系统,系统技术架构差距大,基层单位上级机构多头管理,造成数据来源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差距同样造成部级数据整合困难,无法发挥实际的应用价值。 2、缺乏工作规范与要求,数据应用机制困难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人员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系统用户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思想,传统的办公方式与习惯难以改变。政府管理机构没有针对信息化应用与数据的采集应用形成上下联动,奖惩结合的管理机制。信息化应用游离于业务办理之外,信息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各管一摊,无法真正将实际业务实现在线办理,真正提高办公效率创造信息价值。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对行业企业生产监管数据进行采集的法律法规,也没有面向企业提供数据服务,既没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行业生产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也无法通过信息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和变革。 3、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不强,大数据应用思路缺乏 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数据指标价值与数据应用方式缺乏认识,一些信息化规划、项目规划不接地气,系统重建设轻实用,实际应用价值不高,数据采集需求无法得到贯彻。如交通运输部部省联网项目,采集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户车人基础数据,但是既没有制定政策法规,保证数据的更新与同步,也没有进行数据指标的价值分析,实现真正有价值的应用,造成后期维护困难,数据逐渐陈旧,实用价值迅速流失。此外,全国各省、各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五、大数据在交通行业发展的浅见 1、积极立法,确立数据采集与应用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并制定政策法规,面向部、省、市、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将数据采集、整合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明确哪些信息化工作该哪级机构做,该哪些部门做,同时明确科技信息化主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并给予相应的监察、评定的权利,对行业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与数据采集方面的社会责任。另外,对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进行全面的梳理,数据保密性与应用价值进行分级,对数据的采集与应用进行立法,明确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可以对哪些数据自行进行分析和利用,那些数据可以开放给社会或企业使用,真正实现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2、加快体制改革,设立数据采集与信息化和单位考评相结合的制度 结合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传统的上级规划、立项、投资、监管、评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规划与立项、资金使用与审计、项目监管与后评审的权责分离,让信息化项目建设实际落地,上级单位更注重资金使用的控制与系统应用效果的后评审。尽快制定政策,将指定数据指标的采集和上报纳入行业管理规定;通过体制改革,设立数据上报与信息化应用水平考核制度并实现常态化,同时实现数据上报制度与行业统计工作的全面结合,改变传统的统计人工上报模式,用信息化数据支撑行业统计。考核制度包括3个层面:管理机构对企业考核;单位领导、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考核;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单位的考核。 3、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通过示范指导,引导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在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规划与设计中,广泛引入云计算等大数据处理技术,选择试点单位,建设应用示范项目,总结大数据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方式方法与使用价值,对具有适用性的项目进行全国推广,引导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随着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各机构、各部门、各企业数据量的迅速增长,以及IT企业交通运输相关数据的迅速增长,逐渐在我们面前显现,发展大数据技术,积极应对、抓住下一次信息化变革、产业浪潮的机遇,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产业变革、结构优化、服务社会与公众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大数据处理论文:用大数据武装”云”: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技术 【摘要】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数据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的巨大压力,而大数据技术(Big data)的引入,不但满足了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要求,带来良好的可扩展性,降低了IT部署的成本,还拓展了数据智能分析的应用领域。同时,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的发展密切相关,云计算是大数据处理的基础,而大数据技术是云计算的延伸,云计算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架构为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智能分析提供了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探讨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分布式计算框架、分布式文件系统、大数据管理技术、实时流数据处理、机器学习以及可视化技术等。 【关键词】 云计算 大数据 MapReduce Hadoop 一、大数据 1.1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可以从四个维度去解,即三个V和一个C。三个V分别指的是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种类多(Variety)和数据增长速度快(Velocity),最后一个C指的是处理、升级或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手段比处理结构化数据要复杂的多(Complexity)。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并行计算框架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分配到“云”中成百上千的节点。 1.2大数据与云计算 大数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集,云计算技术是目前解决大数据问题集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云计算提供了基础的架构平台,大数据应用在这个平台上运行。目前公认为分析大数据集最有效手段的分布式处理技术,也是云计算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将网络上分布的计算、存储、服务构件、网络软件等资源集中起来,基于资源虚拟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实现了资源和计算的分布式共享和并行处理,能够很好地应对当前互联网数据量高速增长的势头。 1.3大数据与Hadoop Hadoop是一个Apache的开源项目,主要面向存储和处理成百上千TB直至PB级别的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大数据。Hadoop提供的Map-Reduce能将大数据问题分解成多个子问题,并将它们分配到成百上千个处理节点之上,再将结果汇集到一个小数据集当中,从而更容易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 Hadoop项目包括三部分,分别是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Map Reduce编程模型,以及Hadoop Common。Hadoop具备低廉的硬件成本、开源的软件体系、较强的灵活性、允许用户自己修改代码等特点,同时能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任务。这些特点让Hadoop被公认为是新一代的大数据处理平台。 Hadoop同样具备出色的大数据集处理能力,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方面远远超越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Hadoop经常在构建大数据解决方案时被用作基础构架软件。 二、大数据技术综述 大数据处理不仅仅是Hadoop,许多特定的数据应用场景是需要实时分析和互动反馈的,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包括内存检索、流处理和实时计算等其他技术。而云计算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架构开启了大数据技术研究的大门,打造健全的大数据生态环境,所有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大数据处理系统。 2.1分布式计算框架 MapReduce是Google开发的一种简化的分布式编程模型和高效的任务调度模型,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大于1TB)的并行运算,使云计算环境下的编程变得十分简单。 MapReduce将数据处理任务抽象为一系列的Map(映射)和Reduce(化简)操作对。Map主要完成数据的分解操作,Reduce主要完成数据的聚集操作.输入输出数据均以〈key,value〉格式存储.用户在使用该编程模型时,只需按照自己熟悉的语言实现Map函数和Reduce函数即可,MapReduce算法框架会自动对任务进行划分以做到并行执行。 Pregel是Google 提出的迭代处理计算框架,它具有高效、可扩展和容错的特性,并隐藏了分布式相关的细节,展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一个表现力很强、很容易编程的大型图算法处理的计算框架。Pregel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大型的图计算,例如交通线路、疾病爆发路径、WEB 搜索等相关领域。 2.2分布式文件系统 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保存数据,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目前广泛使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是Google的GFS和Hadoop团队开发的GFS的开源实现HDFS。 GFS即Google文件系统,是一个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用于大型的、分布式的、对大量数据进行访问的应用。GFS的设计思想不同于传统的文件系统,是针对大规模数据处理和Google应用特性而设计的,运行成本低廉,并提供容错功能。 HDFS即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受到GFS很大启发,具有高容错性,并且可以被部署在低价的硬件设备之上。HDFS很适合那些有大数据集的应用,并且提供了数据读写的高吞吐率。HDFS是一个master/slave的结构,在master上只运行一个Namenode,而在每一个slave上运行一个Datanode。HDFS支持传统的层次文件组织结构,对文件系统的操作(如建立、删除文件和文件夹)都是通过Namenode来控制,Datanode用来存放数据块。 2.3大数据管理技术 互联网数据已超出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范畴,电子邮件、超文本、博客、标签(Tag)以及图片、音视频等各种非结构化数据逐渐成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面向结构化数据存储的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数据快速访问、大规模数据分析的需求,随之而来,一系列新型的大数据管理技术和工具应运而生。 2.3.1 非关系型数据库 NoSQL,也有人理解为Not Only SQL,它是一类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统称。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数据表模式、可以分布式和水平扩展。NoSQL并不是单纯的反对关系型数据库,而是针对其缺点的一种补充和扩展。典型的NoSQL数据存储模型有文档存储、键-值存储、图存储、对象数据、列存储等。而比较流行的,不得不提到Google的Bigtable,它把所有数据都作为对象来处理,形成一个巨大的表格,用来分布存储大规模结构化数据,数据量可达PB级。而HBase是Hadoop团队基于Bigtable的开源实现,使用HDFS作为其文件存储系统。同时,Cassandra(K/V型数据库)、MongoDB(文档数据库)和Redis等一系列优秀的非关系型数据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问世。 2.3.2 数据查询工具 Hive是Facebook提出的基于Hadoop的大型数据仓库,其目标是简化Hadoop上的数据聚集、即席查询及大数据集的分析等操作,以减轻程序员的负担.它借鉴关系数据库的模式管理、SQL接口等技术,把结构化的数据文件映射为数据库表,提供类似于SQL的描述性语言HiveQL供程序员使用,可自动将HiveQL语句解析成一优化的MapReduce任务执行序列.此外,它也支持用户自定义的MapReduce函数。 PigLatin是Yahoo!提出的类似于Hive的大数据集分析平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接口.Hive提供了类似SQL的接口,PigLatin提供的是一种基于操作符的数据流式的接口.可以说Pig利用操作符来对Hadoop进行封装,Hive利用SQL进行封装。 Google Dremel是个可扩展的、交互式的即时查询系统,用于完成大规模查询结构化数据集(如日志和事件文件)。它支持类SQL语法,区别在于它只能查询,不支持修改或者创建功能,也没有表索引。数据被列式存储,这样有助于提升查询的速度。Google将Dremel作为MapReduce的一种补充,被用于分析MapReduce的结果或者是作为大规模计算的测试。 2.4实时流处理技术 伴随着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步调,以及业务流程的复杂化,企业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数据流”而非“数据集”上面,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处理随时发生的数据流的架构,现有的分布式计算架构并不适合数据流处理。流计算强调的是数据流的形式和实时性。MapReduce系统主要解决的是对静态数据的批量处理,当MapReduce任务启动时,一般数据已经到位了(比如保存到了分布式文件系统上),而流式计算系统在启动时,一般数据并没有完全到位,而是经由外部数据源源不断地流入,重视的是对数据处理的低延迟,希望进入的数据越快处理越好。数据越快被处理,结果就越有价值,这也是实时处理的价值所在。 流计算的数据本身就是数据流,不需要数据准备的时间,有数据流入就开始计算,解决了数据准备和延迟的两个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中,Twitter的Storm和雅虎的S4框架更适合数据流计算的场景。Storm是开源的分布式实时计算系统,可以可靠的处理流式数据并进行实时计算,单机性能可达到百万记录每秒,开发语言为Clojure和Java,并具备容错特性。S4是面向流式数据和实时处理的,所以针对实时性较高的业务,可以很好地对数据做出高效的分析处理,而且系统一旦上线,很少需要人工干预,源源不断的数据流会被自动路由并分析。对于海量数据,它和MapReduce都可以应对,但它能比后者更快地处理数据。 三、思考与展望 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工具,通过对大数据分析、预测会使得决策更为精准,这对媒体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媒体的数据库中拥有海量信息存储,这些多媒体数据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格式,符合大数据处理的基本特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资源进行存储,计算和分析,了解用户行为,挖掘数据本质和关联,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新闻定制,增强新闻信息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如今,在开源社区,围绕Google MapReduce框架,已经成长出了一批优秀的开源项目。这些项目在技术和实现上相互支持和依托,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大数据”生态系统。系统为我们实现优质廉价的大数据分析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新闻媒体可以顺应大数据的技术趋势,加强技术调研,早日选型,搭建大数据处理平台,利用云计算项目资源,将海量数据统筹管理,通过分析和挖掘,实现新闻产品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国。 大数据处理论文: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困境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使得智能电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建立,有利于将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实现全系统管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应用到电力网络中,特别是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大量的异构数据积累,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在新的时期,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就分析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并探讨在新时期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困境 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智能电表安装、电力运行等环节。电力企业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对用电客户的用电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从而构成电网客户端大数据,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更好的了解用电用户的实际情况,以便科学合理的设置大数据处理系统。 1 智能电网大数据概述 1.1 智能电网系统中的大数据 电网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电网运行中设备监测数据、电网运营数据以及电网管理数据。 根据电网数据内在结构,可以将其分为结构数据以及非结构数据。其中结构数据包括关系库中储存的数据,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结构数据不断的增长。跟结构数据不同的是,非结构数据不方便用二维逻辑表现,主要包括图形处理数据以及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由于智能化的发展,非结构数据每年以60%的指数上涨,逐渐成为智能电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电网不同的是,智能电网具有很强的智能化,这就需要能够对电网运行实时数据及时的获取,目前智能电网大数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能够实现对电网运行中实时数据的获取,就必须设置越来越多的采集点,监测设备应用也越来越多,每一秒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2)设备对电网运行信息采样的频率越来越快。 3)为了掌握电网运行的细节,就需要对电网运行中相关信息的实时变样采集。 1.2 智能电网大数据特点 智能电网中大数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智能电网数据量大。随着智能化的发展,电网数据从TB级逐渐上升至PB级。 2)智能电网数据类型种类繁多。社会对电力需求量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满足电量数据要求,电网数据的种类也越来越繁杂,包括文本数据、媒体数据等结构数据,还包括非结构数据,在数据的应用以及处理上也不尽相同。 3)智能电网大数据利用价值密度较低。就以电网监控视频为例,在实时监控的过程中,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的数据都属于正常数据,而少数的异常数据正是有用的数据,也才是对电网运行检修提供有力依据的数据。 4)数据处理速度快,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速度可以用微秒计算,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分析数据,为电网运行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 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2.1 智能电网大数据传输、存储技术 智能化的发展,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各项数据、以及电力设备监测数据被全部记录下来,数据量越来越多,这给电网运行监控设备以及数据的传输、存储系统造成巨大的负担,并对电网智能化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智能电网大数据的传输,采用数据压缩的方式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降低数据传输量。所以越来越多的网络数据压缩技术被应用到智能电网数据传输中,通过数据压缩能降低数据储存的空间,但在压缩以及解压过程中也会对系统中心带来一定的资源浪费,需要更为合理的平台支持。 对于智能电网大数据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文件保存的方式能够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存储,但对电力系统实时性数据处理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对系统中大数据性能进行分析并实行分类存储。 智能电网中非结构化数据占据很大的比重,在存储方面需要将这些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这正是目前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困境。 2.2 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大数据的处理速度至关重要,数据的规模越大,数据处理的时间就越久,如果数据量的规模超过了处理技术承受的能力,难免对电网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这就需要确保数据传输、分析、处理的速度。云计算系统能够为智能电网提供快速的服务,但也会造成网络堵塞现象的发生,虽然堵塞的时间较短,也会对电网服务器造成障碍。 2.3 智能化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 智能电网运行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并在有限的屏幕中将其展示给电力用户,这也是目前智能电网运行大数据处理面临重要的挑战。可视化分析技术能够有效的处理大数据,并逐渐应用到实际电网运行中。可视化分析技术,利用高度集成技术、高分辨率图像,以及交互工具,为电力用户提供明朗的数据处理结果。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可视化分析技术也面临着挑战,包括该技术的扩展性,以及重要数据的提取、显示以及图像合成方面的挑战。 另外,还需要保证智能电网数据网络的质量,对其进行定期检修与维护,如果在数据网络运行中出现故障,需要根据故障的现象,结合网络诊断技术,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从根源上排除故障,使数据网络恢复正常。进行网络故障诊断,不仅需要及时的恢复发生故障的网络,不断的改善调度数据网络的性能,还需要掌握数据网络的运行状态,确保数据网络的通信质量。 3 总结 我国智能化技术在电网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处理技术成为了维护智能电网安全运行的主要手段。云计算为智能化数据处理、存储提供有效的平台,也能够保证智能电网大数据能够得到及时的分析与处理,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但是随着电网智能化程度逐渐深入,大数据处理技术在实时性、隐私性、一致性等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必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加大科研力度,不断的探索,相信我国智能电网系统运行会越来越稳定,必将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 大数据处理论文:试论云计算技术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 摘 要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完善,为了促进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多样化,云计算技术在大数据处理系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研究了在多元因素的影响下的数据模型对大数据处理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思想,采用了混合架构以及分散处理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整体部署策略。 【关键词】云计算 大数据处理 融合处理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当前的数据增长速度已经呈现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目前专家对大数据处理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云环境下的分布式部署以及网络架构的融合和动态实时数据处理这三个方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当前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理论和实践基础。 2 基于融合思想的大数据处理方案分析 云计算技术模式下,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以及网络逻辑处理技术等都相对交融,处于深度融合状态。因此基于融合思想的大数据处理方案就是以融合思想为核心,将云计算技术模式下的各种分散的网络资源进行协同组织,然后再进行融合,从而充分发挥分散状态下的资源优势,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比较优势,因此这种融合式的大数据处理方案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在云计算技术模式下,大数据处理研究更多的着力点放在了大数据处理系统的构建、分散资源的协同以及相关的辅助技术等。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氛围内混合处理和混合管理两个方面。其中混合管理的核心就是研究各种无线以及有线的处理机制和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机制的管理,同时还包括了分散数据管理机制和协同机制管理等。而混合处理的研究核心则是着力于系统运行模型和相关辅助技术上。 3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处理系统分析 3.1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基于融合式架构的应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模式,其中服务器主要负责应用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以及相关应用的逻辑处理和数据调度等。而客户端则是专门进行人机交互,当用户想要执行数据处理分析人物时,通过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有服务器完成并返回给客户端。这个融合式架构相对简单,且容易维护,但是服务器功能有着极高的依赖,这也往往成为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的瓶颈。 (2)分散式架构。这种架构的特点就是协同控制的节点都是平等地位,并且和处理系统有关的控制和管理模块都是分散在各个客户端上。客户端拥有一定的自治属性,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诸多优势。但是由于数据采用分布存储和分布操作,这样在维护方面就变得较为困难,而且节点之间的实时同步和用户动态注册的应用也难以实现。 (3)混合式结构。这种结构拥有前两两种结构有点,通过服务器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维护,而客户端一方面实现信息传输功能,同时也能够和用户在某些应用方面进行充分的交互,因此能够有效减轻服务器端的压力,这样也能够消除服务器端的瓶颈。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灵活性。 3.2 云计算技术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具体分析 3.2.1 系统架构 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平台的节点主要体现下面几个特点:其一是节点分散性;其二是数据处理动态性;其三是数据来源混构性。 这个处理平台架构采用了融合式的调度执行层和任务融合调度管理,并根据处理规则和不同的参数来调整处理引擎的数据和算法组合以及计算资源。对大数据资源的数据交互和任务分工工作进行了有效融合。同时在管理层,也对业务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提升了容错处理能力。 3.2.2 系统处理流程 系统处理流程主要是对分散状态数据进行处理,其关键就是对分散的数据进行提取,因此首先给其他应用提供数据接口。然后数据管理部分要融合数据资源,并在一定容忍度的基础下,对不同的数据处理机制进行比较,进而优势融合。最后数据处理中心则是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然后统一分配数据资源,从而在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处理的融合。 3.2.3 处理系统的部署 某信息产业园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部署是根据信息企业集群的需求,然后对现有分散数据资源进行挖掘,比如企业内部的ERP和SCM系统中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该企业提供战略发展资源。图1就显示了这个部署图。 从部署图可以看出,在这家企业中,ERP和SCM和CRM是其数据源,然后经过服务器处理之后,分布到n个数据库,然后进行合并进入到大数据管理模块,最终能够实现数据查询和数据决策服务。 4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采用融合式思想,在云计算技术条件下,对大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部署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当前的信息产业,由于其自身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够实现大数据条件的比较优势,所以本文提出的融合式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有效的提升了数据利用深度,拓展了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范围。
财务分析论文:关于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构想 摘要:财务分析是科研机构财务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必要性和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构建了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设想。随着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的推行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课题制的推广。使科研机构的财务活动及其面临的财务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迫切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1.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一直是一个弱项。在现行《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仅设计了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有些人对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主要是针对如何执行现有财务制度的对策建议,尚未突破现有制度的约束,研究的思路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对科研机构财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财务分析指标、财务分析程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有些科研院所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为导向,设计了一套绩效评价体系,相比相之下,有很大进步,但缺乏通用性。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一套科学、健全的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从而限制了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①财务管理的监控作用难以发挥。财务指标不完善,财务分析工作滞后,使管理者、出资者等利益主体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科研机构的财务资源状况、资产管理状况等财务信息。②限制了财务管理对单位内部收益分配的监控作用。在单位内部的收益分配上,由于缺乏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导致有些单位以账面收入为增发工资福利的考核指标,在收入尚未变现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以负债兑现。③财务管理对单位绩效的监控作用,制约了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发挥。财务分析指标不完善,不利于考核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不利于考核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2.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讲,财务分析是对经济组织的财务信息的加工、创造和再利用,它具有预测、评价、决策、查明问题原因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评价过去、掌握现实和预测未来。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探索和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强化主管部门财务监管的需要。 1)财务分析是财务报表的扩展和深化 财务分析不同于财务报表分析,二者在分析对象、分析范围和分析广泛上有显著不同。财务分析的对象是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包括财务报表),报表分析的对象是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就范围看,财务分析涉及经济组织的一切财务活动,包括财务报表内外的信息,报表分析限于表内及相关信息,就分析方法看,报表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用初级数学,而财务分析采用的方法比较复杂,包括数学、经济学、统计学等。 2)财务分析是单位绩效评价的基础。 绩效评价是对管理当局绩效的“标识”,但不能发现问题和成绩的原因,而财务分析是绩效的基础和深化,可以挖掘问题的成因,可以使绩效得以量化。依据财务分析进行的绩效评价不同于考核,考核的主观因素较多,而基于财务分析的绩效评价依据主要是客观性指标。 3)有利于完善科研机构的委托关系契约。 对于科研机构相关利益者来说,由于委托——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利益者如主管部门、单位出资者和债权人所掌握的信息少于人,需要对人披露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判断人即科研机构管理当局履行契约的程度。 4)有利于掌握科研机构资源使用情况和评价服务能力。 科研机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离不开财务支持,单位运行中的问题最终可集中反映到财务上,财务分析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功能,通过财务分析,可使科研机构管理者和相关利益者及时掌握单位财务资源状况及持续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发现单位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及时采取得力措施。 5)有利于加强主管部门对机构的财务监管。 通过对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可及时、客观地向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财务信息,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个科研机构的经济运行秩序、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从而可及时、真实地考核科研机构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3.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原则 1)区分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及其分析目的。 财务分析的基本目的是对科研机构一定期间的运营、财务效益、持续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以查明其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主体是指对经济组织进行财务分析的个人、组织等。不同的主体在同一经济组织中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因而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同,如投资者关注投入资源的使用,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债权人关注还本付息能力等。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取决于自身的利益需求。不同的分析目的需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 对于科研机构而言,财务分析的主体可分为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管理者和社会相关利益者。主管部门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财务监管,关注投入资源的使用,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管理者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社会相关利益者主要关注的是单位的运行是否符合其宗旨。因此,在建立财务分析体系时,应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2)科学设置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按照“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操作简便、信息客观”的原则制定,依据科研机构的业务性质,合理确定核心指标及各影响因素指标,根据不同分析目的,设置多层次指标体系,依据综合全面分析的要求,同时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2)合理选择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的方法体系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不同类型的方法所用的耗费不同,所获得的财务指标评价也不同,为此,应以成本效益原则和指标重要性为依据,合理选择适用的财务方法,例如,对于单位整体业绩的评价,宜选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单位某一方面的分析,宜选择比较分析法成比率分析法等。 4.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设想 经过改革,科研机构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企业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和公立事业单位并存的格局,在公立事业单位中,既有准政府部门(执行部门政府职能),又有以从事商务活动并获取收入为营利组织,也有半企业性质的单位。更为重要的是,科研机构自身业务活动以科研为主,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非直接营利性的特点,因此,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综上所述,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设想如下: 1)确立合理的财务分析程序和分析步骤。 财务分析的一般程序和步骤在理论上尚有争议,但通常认为,财务分析的一般程序应包括准备、实施、评价和报告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匀有相应的步骤。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程序和步骤包括确定分析对象、财务分析准备,实施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和财务分析报告等。 2)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框架。 财务分析框架的基本构成包括财务分析主体及分析 ! 财务分析目标应依据科研机构的总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确定。财务分析指标则依据财务分析的目标确定。组织性质不同,其核心指标不同,营利组织侧重利润等经济效益,非营利组织侧重组织宗旨的实现程度等。 3)选择科学的财务指标。 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所选择的各项财务指标,应便于理解、易于操作,便于及时收集真实数据和计算,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单位的财务资源状况、绩效、管理水平等。不但要重视经济指标,还应重视社会责任、单位职能方面的指标。 4)合理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 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主要财务指标对比分析、分析结论、分析依据、分析方法、对科研机构的财务评价结论等。 财务分析论文:从证券公司实践看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证券公司面临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竞争环境、领域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白热化。财务分析作为评价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现行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等存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利用财务分析做出正确决策,本文就对影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发挥作用的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并对财务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 一、证券公司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自身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有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并未严格限制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各期的会计处理办法,证券公司根据需要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前后期间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如果证券公司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那么不同的证券公司对同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方法就会不一样,证券公司之间的数据的可比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时财务对比分析就没有意义。 2.会计估计对财务报表数据质量有影响。有些数据在会计核算时往往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例如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对财务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评价公司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反映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在证券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项指标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公司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证券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经营和监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进入正轨,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缺少行业标准比率,这使得财务比率分析没有参考数据,无法衡量一个证券公司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就不好得出分析结论。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极为注重比较。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公司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和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2.比率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尤其在证券行业内几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标准;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上的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第三,比率分析在进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证券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公司内部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 3.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是与本公司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运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可以发现一个公司发展的趋势。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改变,会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四)财务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人员掌握财务分析理论、相关经济理论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财务分析结果的理解就有差异,也就不能透彻解释各项计算指标的经济涵义。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经验、日常接触面不同,导致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不同。工作经验丰富、日常工作中接触公司各项工作多的,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就可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本身。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比如有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而有人认为稳妥一些保守些好。所以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利用相近或相同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五)财务分析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公司现在甚至是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公司更为有利的经营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公司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全部要求。 二、改进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证券公司要严格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同一类经济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人为操纵空间,使公司内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口径,更具可比性。第二,会计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内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规范,降低各证券公司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空间,使证券公司间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更加统一,更具可比性。第三,目前的会计信息一方面表现于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公司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需要各证券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努力将会计信息与市场预测、行业竞争、薪酬福利等相结合,不断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二)行业对比时要区分规模、成长周期等特点 首先,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公司间的对比完全取决于各公司间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比较,而公司规模、成长周期、主营业务品种等的差异,使得财务和经营指标的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行业对比的时候,要选择与本公司规模相近、成立时间差异不大、主营业务品种基本相似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结果将不具有参考意义。其次,中国证券业协会财务委员会应组织加强对行业财务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各证券公司不断改善财务指标提供依据。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改进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 的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或历史的经营情况,而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进行动态分析,在了解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未来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坚持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只看到个别财务指标的高与低,就得出好与坏的结论。第四,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或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或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或根据需要再作专题分析。让专题分析成为定期分析的有益补充。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财务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同时要对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前瞻性预测,在分析中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增强财务分析支持经营决策的预见性。 (五)把握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 证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财务分析时要紧紧把握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以下事项:净资本及各项风险监控指标的状况;资产、负债的质量和结构;证券承销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证券营销人员和经纪人的用工管理、展业管理、报酬支付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监管和税务风险;业务转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如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协调问题,转型的投入产出分析科学性和真实性问题等。同时,要积极探索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依托各证券公司初步建立的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实时统计和量化分析,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时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初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市场体系日臻健全,被全面推向市场的企业日渐增多,企业行为要求日趋规范、科学,评价、分析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常见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和常见的流(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以及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整体评价分析的要求,但存在不足。本文试图从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完善的指标和方法,与大家探讨,求教大家。一、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界值指标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是对企业的财务效益赝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因此,将评价结果用于具体项目或选择部分指标进行特定目标的评价时(比如用于信贷和拟投资项目的评价等),还要进行主要财务指标的研究分析和横向、纵向比较。例如,按照企业效绩评价的有关规定:当净资产为负值时,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两项指标和初步评价得分均按0分计算;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均按1计算。这样由于系数和其它指标值的影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值仍可能较高。如果将这一评价结果应用于信贷和拟投资企业的评价,显然,不太合理,因为净资产出现负值,即资不抵债,按我国企业破产的有关规定,这种企业随时都有可能破产清算。 这个例子,一方面告诉我们:企业效绩评价是对企业财务分析的深化与升华,它虽然弥补了单纯财务指标难以得出综合结论的不足,但是,从企业效绩评价“标识”上,看不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因此,我们在应用评价结果时,还要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财务指标深入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处于临界值财务指标的分析。 此外,还应该注意非财务指标和非计量指标的临界值。非财务指标常见的有安全生产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就是其临界值。非计量指标有各种定义方法,企业效绩评价的八项非计量评议指标是较为全面的非计量指标体系,每项指标的差(e)级的标准值是其临界值。比如:“领导班子基本素质”评议指标的差(e)级的标准是“企业领导班子不够团结,主要领导不得力,或以权谋私,决策失误较多,企业效益滑坡,员工怨声很大”等。 当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具备差(e)级的基本特征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加以分析。 (二)指标计算数据来源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内容,以净资产收益率(即投资报酬率)为核;已指标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财务指标值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好坏。我们知道,计算财务指标值的数据来自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又是根据应计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确认的会计账册数据编制的。因此,我们在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和评价指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未进行资产评估调账的老企业。这类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尤其是资产项目以及由此计算的指标值与新办企业和近期经过评估调账的企业比较相差甚远,因此,对这类企业的财务指标计算值,应做进一步的分析。 2.未经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调整的会计报表数据。这类企业由于未按国家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其会计科目和对应会计科目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由此计算出的指标值,也就缺乏可比性。 3.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和高账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可能产生潜在的资产项目。对这两类资产项目,我们一般称之为不良资产。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数据有“水份”。 4.关联交易。通过对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判断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就应该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企业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企业。 5、非主营业务利润。通过对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 6.现金流量。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的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 (三)防外事项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的非计量评价指标是企业表外事项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应用时,不仅应该注意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还应注意以下表外重大事项的分析,如下表:(略)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企业效绩评价的实质是国有资本金的效绩评价,它主要服务于企业监督。国有资本金管理及财务监督、领导班子考核、经营者收入分配等,体现的是国家所有者的职能。马克思曾说过:“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两种权力派生出两种不同的职能,即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企业效绩评价体现的正是这种财产权力和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它为政治权力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服务,并通过 其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企业效绩评价对控股和全资子公司的评价的适应条件和环境要好些,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些,而对于参股投资和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评价就要差些,发挥的作用也要小些,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二、常见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流(速)动比率局限性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1.局限性的原因 ①这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常常被扭曲。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经济人的逐利本质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部分契约关系人便有动机和机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进行利润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计算流(速)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是会计信息时,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操纵,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因此,存在通过某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来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可能,即所谓粉饰效应。用于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这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也将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笔者曾以1998年度被cpa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被cpa出具有说明意见的审计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为切入点,对a股公司的利润操纵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有利润操纵的现象不少,其中通过虚列应收帐款,少提准备、提前确认销售或将下一年度赊销提前列帐,少转销售成本增加存款金额等操纵利润方式为最多,其结果都将是导致计算流(速)比率的数据被扭曲,最终导致流(速)动比率的计算值被扭曲。 ②流(速)动比率不能量化地反映潜在的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 流(速)动比率是通过流(速)动资产规模与流动负债规模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判断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而实际上,由于计算流(速)动比率指标值的数据都是来自会计报表,有一些增加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报表的数据反映出来,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的甚至影响比较大。 增加企业变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报表中,必要时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可能将一些长期资产很快出售变为现金,增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出售长期资产,一般情况下都是要经过慎重考虑的,企业应根据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辩证关系,正确决定出售长期资产的问题。 偿债能力的信誉:如果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贯很好,有~定的声誉,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困难时,可以很快地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办法解决资金的短缺,提高短期偿债能力。这个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当时的筹资环境。 增加企业短期债务的因素: 记录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有可能发生的债务,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这些或有负债并不作为负债登记入帐,也不在报表中反映。只有已办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作为附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下端,其他的或有负债,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诉讼案件和经济纠纷案可能败诉并需赔偿等等,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这些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负担。 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企业有可能以自己的一些流动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如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担保,为他人购物担保或为他人履行有关经济责任提供担保等。这种担保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负债,增加偿债负担。 2.改进方法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①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十短期证券十应收票据十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略) 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办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②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③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其公式为: 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 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吁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未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如果该比率低于100%,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发支付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资产负债率评价偿债能力的认识误区和评价标准 1、认识误区 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其值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越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其实,适当举债经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些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取得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报酬率高的项目,从长远看对其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是十分有利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强。因此,对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资产负债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若其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强,则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允许的。但并非所有的项目一经投资就会立即有回报,尤其是报酬率高同时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其获得的利润不能在当期得到反映,这便使资产报酬率也无法修正资产负债率所反映的情况。 2、评价标准 那么,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多大时,才算是合理呢?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价值高一方面表明企业盈利水平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多、偿债资金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的信誉就高、获取银行的贷款可能性大、偿债能力强。 根据企业价值理论,企业价值等于不负债经营企业的价值加节税收益的现值减财务危机成本。如下图:(略) 债务利息支出是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企业的债息可以获得一定的节税优惠,其节税额的价值等于债务额乘所得税税率。 财务危机成本是由于企业增加债务比例而引起财务困难产生的成本。当企业负债增加时贷方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而往往要求很高的债息做为补偿,这种高息便成为一项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在极端的情况下,贷款人还有可能完全拒绝给予贷款,这样企业就不得不放弃那些本来应当接受的利润较高的项目,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另外,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还可能对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失去信心,则是财务危机成本的又一种形式。再有,如果企业在现金流动方面或者是清偿能力方面遇到问题,则会因为企业在财务上采取一些措施而发生一些法律费用或者会计费用。最后,如果 企业被迫进行最终的清算,企业的资产将可能以低于市价的水平出售,这种损失也是财务危机成本的一种形式。 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与其自身的负债比例虽然并不呈线性关系,但是实践证明,在负债达到一定比例后,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发牛的概率加大,相应地,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也便提高了。如图,在a1点的右段,财务危机成本随着负债量的增加急剧增加。 下面我们讨论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为多少时,企业价值最大。设节税额和财务危机成本表示为资产负债率d的函数分别是f(d)和g(d),t为所得税税率。则由微积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由下式:(略) 也就是:g’(d)=t,确定的资产负债率d,企业价值最大。g’(d)是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所以根据边际财务危机成本等于所得税税率确定的资产负债率最佳。 三、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如:中国证监会规定的a股公司的年报和中报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种形式;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如:1999的年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未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 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未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未净资产,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公式为:(略)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计算公式为:(略) 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即债务人)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即债务人)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足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十利息支出,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略) 考虑到其计算指标的会计数据是以应计制原则确认的,总资产报酬率并非一种收现的报酬,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往往更注重现金回报的情况,也可以把计算公式的分子再作改进,其计算公式为:(略)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意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按此思路改进的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一营业利润÷成本费用 (二)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笔者曾选择1998年年报和1999年中报两期a股公司会计报告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现金流入滞后盈利确认的约占样本总量的67%,约有一半的公司滞后量超过盈利量确认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标供参考选用。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公式是: 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该指标平均值为3.24%。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实现的账面利润的关系,其公式为: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反映企业从投资活动中获取的现金收益与账面投资收益的关系。其公式是: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实际获得现金的投资收益越高,通过该比率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 4.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表明每一元净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刮润的实现程度越高,可供企业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量越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该指标平均值为84.12%。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其公式是: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6.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该指标平均值是2.22%。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财务分析之结构分析法 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可以帮助分析人员从总体上把握公司内部各项报表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比率分析法,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财务数据,通过比率,简洁、直观地反映出来,并揭示潜在的问题;趋势分析法可以帮助财务分析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结构分析是在同一财务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以某一关键项目的金额为100%,将其余项目与之相比,以显示各项目的相对地位,分析各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以这种百分比表示的财务报表,也称为共同财务报表,对应于我们平时以绝对数额表示的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 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否合理。一个企业如果希望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量优化其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并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匹配。从第一方面来讲,企业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次,需要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当然,对于这种合理性的判断必须依赖于企业与行业、历史等基准水平的对比。 在负债结构方面,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的现金流量通常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负债到期结构,保持充分的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与其带来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长、短期负债,以及各种负债方式(比如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公司债等)的比例。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将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威胁。 同时,企业还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资本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提高负债固然可以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但一旦超过一定的临界点,过高的负债比率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在实际的结构分析中,资产负债表一般以资产总额或权益总额为100%。但根据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侧面的不同,也可以灵活选用其他资产负债表科目。比如,如果要了解的是流动资产的结构,就应该采用流动资产总额作为分母。 2.利润表的结构分析 通常是以营业收入总额为共同基数,然后再求出表中各项目相对于共同基数的百分比,目的在于帮助了解企业有关销售利润率以及各项费用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前后几期的结构百分比报表汇集在一起,以判断企业盈利状况的发展趋势。 3.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结构的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具体来源和现金流出量的具体去向,从而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并更好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判断。 薪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包括: (1)总体结构分析。即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了解企业现金净流量的性质、来源与用途,及其对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影响。在分析时,信息使用者应特别关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信息。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的分析,结合比较现金流量表进行长期趋势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和指导思想对企业经营成果及其质量的影响。借此,分析者还可以进一步或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利支付能力。通常,如果在公司全部现金净流量中,经营性现金流量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公司净现金流量比较正常,否则,分析者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2)各部分内部不同性质的项目占该部分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分析。通过这种结构分析,分析者可以更具体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了解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活力能力、现金股利支付能力及其他现金流量情况。 尽管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均有助于我们料及莪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或业绩,但如果孤立的分析这些结构报表,可能会产生认识的偏颇。 财务分析论文:谈从证券公司实践看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证券公司面临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竞争环境、领域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白热化。财务分析作为评价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现行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等存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利用财务分析做出正确决策,本文就对影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发挥作用的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并对财务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 一、证券公司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自身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有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并未严格限制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各期的会计处理办法,证券公司根据需要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前后期间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如果证券公司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那么不同的证券公司对同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方法就会不一样,证券公司之间的数据的可比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时财务对比分析就没有意义。会计估计对财务报表数据质量有影响。有些数据在会计核算时往往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例如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对财务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评价公司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反映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在证券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项指标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公司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证券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经营和监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进入正轨,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缺少行业标准比率,这使得财务比率分析没有参考数据,无法衡量一个证券公司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就不好得出分析结论。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极为注重比较。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公司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和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比率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尤其在证券行业内几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标准;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上的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第三,比率分析在进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证券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公司内部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是与本公司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运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可以发现一个公司发展的趋势。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改变,会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四)财务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人员掌握财务分析理论、相关经济理论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财务分析结果的理解就有差异,也就不能透彻解释各项计算指标的经济涵义。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经验、日常接触面不同,导致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不同。工作经验丰富、日常工作中接触公司各项工作多的,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就可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本身。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比如有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而有人认为稳妥一些保守些好。所以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利用相近或相同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五)财务分析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公司现在甚至是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公司更为有利的经营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公司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全部要求。 二、改进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证券公司要严格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同一类经济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人为操纵空间,使公司内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口径,更具可比性。第二,会计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内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规范,降低各证券公司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空间,使证券公司间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更加统一,更具可比性。第三,目前的会计信息一方面表现于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公司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需要各证券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努力将会计信息与市场预测、行业竞争、薪酬福利等相结合,不断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二)行业对比时要区分规模、成长周期等特点 首先,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公司间的对比完全取决于各公司间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比较,而公司规模、成长周期、主营业务品种等的差异,使得财务和经营指标的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行业对比的时候,要选择与本公司规模相近、成立时间差异不大、主营业务品种基本相似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结果将不具有参考意义。其次,中国证券业协会财务委员会应组织加强对行业财务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各证券公司不断改善财务指标提供依据。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改进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的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更好 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或历史的经营情况,而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进行动态分析,在了解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未来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坚持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只看到个别财务指标的高与低,就得出好与坏的结论。第四,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或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或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或根据需要再作专题分析。让专题分析成为定期分析的有益补充。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财务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同时要对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前瞻性预测,在分析中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增强财务分析支持经营决策的预见性。 (五)把握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 证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财务分析时要紧紧把握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以下事项:净资本及各项风险监控指标的状况;资产、负债的质量和结构;证券承销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证券营销人员和经纪人的用工管理、展业管理、报酬支付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监管和税务风险;业务转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如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协调问题,转型的投入产出分析科学性和真实性问题等。同时,要积极探索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依托各证券公司初步建立的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实时统计和量化分析,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时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财务分析论文:搞好财务分析工作应把握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 分析 原则 论文摘要: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同一财务分析指标往往有多种计算方法,从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反映出不同的经济信息。作为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也应该持稳健态度。 1 财务分析的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稳健性原则的本质是资本保持及以此为核心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 2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保守的速动资产扣除了数额较大的预付帐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就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来看,这些其他流动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长期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技改基金等,这些项目的会计数字,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又难于随时变现以偿还债务。因此,衡量企业即时偿付能力更为稳健的指标是现金比率,它等于现金及存款再加现金当量与流动负债之比。 3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公式: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对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如农业不依靠贷款举债投入,因此这一指标通常在200左右,工业等第二产业一般在40—600之间,而第三产业则相对较活。作为投资者,只要企业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成本率,负债多一点也无妨:经营者则希望有一个合理比率,因为过高会影响企业融资信誉,过低则影响企业生产扩展。 4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 4.1 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收入/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该指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次数。目前我国企业应收帐款周转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增长过快。在具体计算该指标时,分子赊销净额应为销售总额减去销售退货损失,分母应收帐款余额采用总价法核算时包括销售折扣,折让和坏帐准备。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应收票据不包括在应收帐款余额中,原因是应收票据事先规定付款期限。但事实上应收票据也是由赊销产生,计算应收帐款余额时如不包括进去,会使相当一部分债权失去有效的风险管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用简单平均法,对于季节性经营单位不一定合理,年末如为淡季,该比率也有可能较高,但并不能因此说明企业效益好。因此,分母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应采用年内平均法计算。 4.2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该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存货包括产、供、销三个方面的库存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西方存货周转率指标是指商品存货周转率,即产品销售成本与平均商品存货之比。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销售成本相对应的应是商品存货,存货上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商品存货上。 4.3 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固定资产余额 该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效率越高。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2/3以上,对这个指标的计算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固定资产的核算关键表现在折旧方法的选取上,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过长,折旧率偏低,企业折旧基金较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增加,《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改变了单一的平均年限的折旧计算方法,规定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四种折旧方法,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 5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确认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由于“三角债”等原因使企业不能按时收回货款,导致利润虚盈,超前分配和无力垫税。参照西方财务会计做法,在完善相应监督机制前提下,应允许企业合理延缓某些营业收入的确认,推迟纳税时间或按一定比例合理确认收入。另外,企业的投资损益和营业外收支也是确认利润的关键。企业进行短期投资,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由于股市千变万化,若按购入成本计价,反映不出投资损益,因此应采用购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对于企业长期投资,如果拥有实际控制权,则按“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应提取投资亏损准备金,相应减少长期投资金额。分析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5.1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该指标实际反映企业所有者拥有资产实现收益的能力。企业净资产的主体是投资者,他们最关心企业净利润。企业债务利息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涉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通过股东大会影响经营决策者,使之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期取得最佳的收益。因此,净资产收益指标集中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 5.2 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指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虽然说企业的成本资料涉及商业秘密,国家也不再要求企业呈报详细的成本报表,但笔者认为,企业某一项目或某-产品的成本费用总额并非商业秘密,完全可以向外公开,并不造成企业秘密泄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必然首先要使成本费用最小化,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费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将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 5.3 每股盈利 每股盈利= (净利润一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数 这个指标是西方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指标。 6 稳健性原则的实际运用情况分析 作为国际惯例的稳健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企业应用稳健性原则可以防止资产过高估价,收益确定时过分乐观估计而造成决策失误,因此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赋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使企业会计核算有一定的弹性以减少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然而,从1993年我国“两则”正式采用稳健性原则以来,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观随意性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稳健。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稳健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有些股份上市公司为了使自己股票价格上升,故意提高企业利润,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稳健原则制定者的初衷。另一个是稳健不足问题。我国企业稳健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稳健原则还有一定差距。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牵涉到企业有关各方利益,突出地表现在企业公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上。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稳健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稳健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预测的前提,财务分析同样也是过去经营活动的总结。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用其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财务分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拟就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方法 作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分析则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财务管理理念、财务分析程序、财务分析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具体来说,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有: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只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 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资金进行反映的生产经营成果。 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经营的稳定程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分析其资本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等。其中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构成该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它是财务状况分析的重点。常用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2)获利能力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直接目的与动力源泉,一般指企业从销售收入中能获取利润多少的能力。 盈利能力可反映出该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企业的经营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都非常重视和关心。获利能力分析常用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 (3)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指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可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保证及时偿付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到期债务的可靠程度。其指标有固定支出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全部资本化比率和负债与EBITDA 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企业支付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其指标有现金比率、营运资金、速动比率、流 动比率等。 (4)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是通过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对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财务需求能力进行财务评价。常用指标有销售现金比率、现金债务比率、现金再投资比率和现金满足内部需要率等。 (5)投资报酬分析。 投资报酬指企业投入资本后所获得的回报。投资报酬分析常用的指标有资本金报酬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等。 (6)增长能力分析。 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和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其是投资者在选购股票进行长期投资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增长能力分析常用的指标有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现金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等。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可了解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利于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客观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通过分析比较将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划清责任界限,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促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更好提高。根据财务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税金、利润的完成及上缴情况。近些年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已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因此,客观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2)财务分析是为债权人、投资者提供正确信息以实施决策的工具企业的投资者可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获利和偿债能力,预测投资后的风险程度及收益水平,从而做出正确决策[4]。近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发展的势头逐渐明显, 作为企业投资主体也逐渐多元化,债权人已不仅只局限在国家银行。此种情况下,各方面潜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在决策上就会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现状,他们的信贷和投资等决策就需要通过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对其进行分析,之后作出决策。因此,财务分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各类债权人和投资者所需信息的重要分析方法。[论文网 ] (3)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的了解, 及时发现企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4)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财务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善于企业理财尤为重要。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挖掘潜力,找差距,多方面揭露矛盾,找出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朝健康方向,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运行。 三、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1)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新准则的颁布实施,拓展了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但还够具体全面,要严格按照财会报告充分揭示的原则,对投资者有影响的财务信息要加以披露,地点要固定,时间要及时,信息要全面,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 定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人不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还要在企业财务报告中披露人力资源状况。 第二,提高财会报告时效性,缩短财务报告周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时效性越快越好,因此财会报告的时效性同样重要。 今年来计算机技术大范围普及,多数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已摆脱了手工操作,工作效率显着提高。因此,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企业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 用户可随时可以查找该企业的财务信息,选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第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为确保企业提供的会计原始资料真实性,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可靠性和质量特征的要求,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监督,对其违规执业人员及机构实施严格制裁,如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并进行公告等,同时理顺委托关系,改由企业直接委托,由信息使用人直接委托并支付费用,使事务所自主执业,摆脱受被审单位的影响。 (2)努力完善健全财务指标体系。 改进现有财务分析的方法。要针对财务指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健全财务指标体系,针对各行业见不同特点,可对不同行业建立不同指标体系,除要有财务指标,还要有非财务指标。而且针对该指标体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可适当引入数学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目前分析方法简单的弊端,提高分析的效果。 (3)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资料日益繁复,分析技术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其次,要提高财务队伍的道德素质水平, 确保财务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公正和客观的立场;最后,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监督监管,保证财务分析结果公正和客观。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也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多重考验。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企业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使企业长久保持竞争优势。 财务分析论文:论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大问题 摘 要: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和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存在不重视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找不准需求、定位不清、不指导未来、找不到标杆进行比较、不考虑风险、不计资金成本、不结合非财务指标、缺乏动态分析、不剖析整体十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财会工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找准定位,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1 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 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 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 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 为了跟上变化, 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 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 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 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 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 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论文网]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 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3 结语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分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上述十大问题,而解决这十大问题的过程也将是企业财会工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找准定位,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财务分析论文:人力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 [内容摘要]根据两权分离的变异和人力资本的质态特征,笔者在本文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接着阐述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五大特点:保值增值基础的动态性、运作方式的特殊性、财务目标的变异性、财务对象和主体的差异性、收益分配方式的事前性,四大职能:组合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营运人力资本,和五个方面的内容:确定人力资本结构、筹资、投资、激励与约束设计、收益分配,并分析了人力资本财务论的分层结构。 源于两权分离,对应于所有者财务论,有学者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汤谷良,1997)。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两权分离与早期的两权分离相比,又有了部分质的变异:就是经营管理者等开始以知识和技能拥有企业的产权,形成人力资本,从最初的资本家与企业家融为一体经企业家与资本家分离到最后企业家与“资本家”又融为一体(借用资本家一词,实际上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相融合),起点的融合以物质资本家为主,终点的融合以企业家即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主(方竹兰,1997)。这就使以人力资本身份出现的经营者的经营对象从物质资本扩展到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实物资本范畴(其关系如下图)。物质资本的经营者财务体系已较成熟,而人力资本的经营者财务尚待探索。鉴于此,笔者提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 一、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特点 物质资本是一种要素资本,发挥基础性作用,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而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动性资本,在资本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趋势,这二者具有质态上的差异: (1)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人的生命周期限定了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时间,而物质资本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2)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而物质资本是一种要素性资本,发挥基础性作用,没有能动性; (3)人力资本自身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总体趋势是递增,而物质资本的价值相对较为稳定,其边际效益递减; (4)人力资本暗含有标准性,其标准因时因地而不同,而物质资本无此限制: (5)人力资本不具有抵押性,而物质资本具有可抵押性; (6)因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在行业间的流动具有不利性,而物质资本为谋求最大利益,可以在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 这样,虽然同样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但二者却各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与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相比,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有以下特点: (一)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基础的动态性 经营者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资本保值增值,在此基础上求企业的发展壮大。然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此目标的表现形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源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质态差异性(如前所述)。物质资本投入企业后,作为经营者的法人财产,其保值增值的基础即物质资本的数额呈现“稳定性”。而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后,虽然仍是经营者的法人财产,但由于人力资本自身的继续投入、干中学等,使其价值不断增大,也可能由于其自身的堕性等,使其内在的价值不断降低。当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不断增大超过一定限度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则会要求物质资本所有者增大自己的产权额度;当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不断减少时,物质资本所有者则会要求减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额度,使人力资本价值的稳定性呈现出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就使作为经营者法人财产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呈现动态的变化性。 (二)人力资本运作方式上的特殊性 物质资本的经营,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物质资产要素的组合。在早期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一种需求型市场,那么,这种要素组合经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来获取高额利润就有其发展的极大空间。随着社会进步,需求型市场经济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转向了营销型市场经济,以致现在的资本运作型市场经济。这就使得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重要性开始被社会注意,于是给予其企业的所有权,以求发挥其所有的潜能。这时的企业经营,就是无能动性的物质的要素和有能动性的人的要素的组合经营,通过边际效益递增的人力资本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物质资本的组合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使得经营人力资本的运作方式与物质资本相比有了大的变化,如不再强调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而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平等、给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有时甚至表现为符合人的本性而非理性的以示尊重人才的方式等。对人力资本的运作,重在求得其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三)财务目标的变异性 就物质资本经营者而言,遵循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这个目标对作为企业所有者以外的主体而言就没有吸引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经济以来,对企业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经营理念的变化。现在最深入人心的经营理念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这个理念要靠科技投入的增加,尤其是有新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来支撑。这样,赋与人力资本企业产权既是资本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使得在人力资本的介入下,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始发生变化,有学者提出企业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全体签约人的共同剩余的最大化(刘汉民,刘世锦,2001)。也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程宏伟,2001)。“从80年代至今,美国已有29个州修改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服务,而不仅为股东(stockholders)服务。换言之,股东只是‘利益相关者’的一部分,而劳动者、债权人和共同体则为另一部分‘利益相关者’”(S.wallman)。对于企业的目标现在还没有形成一致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现实可操作性看,笔者倾向于“全体签约人的共同剩余的最大化”。 (四)财务对象和主体的差异性 从财务对象上看,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属于法人财产,因而,从表象上看,无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还是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似乎其对象都是法人财产,但这个法人财产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人力资本组成的法人财产,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物质资本组成的法人财产。从财务主体上看,其主体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但两种情况下的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和动机不一样。在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中,经营者受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以求其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一致,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者的动力问题,而使经营者始终有自身效用最大的动机(干胜道,1995),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始终不能达到完全的协调一致。在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中,人力资本经营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同为企业的所有者,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力资本经营者的利益动力问题,从而使这两种所有者在劳动与资本地位平等、利益均衡增加之基础上易于达成一致的目标,从而较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减少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等。 (五)收益分配方式的事前性 在物资资本经营者财务中,对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是在既定的经营结果的基础上,并在假定物质资本同质性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式来分配利益,这最终的根源仍在于物质资本的物质属性。这形成了一种“事后型”收益模式。而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财务中,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是在事先的条件下,并假定人力资本不同质的基础上,设计体现经营者意图的一定的利益分配模式,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力资本的能动性,求得企业经营成果的最大化,来最终实现各方所得利益的最大化,这最终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这形成了一种“事前型”收益模式。 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分层体系和经营者职能 (一)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分层结构 正如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存在分层性一样,作为法人财产权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由于其委托关系的分层性,仍然存在分层。这使得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同质性(人力资本存在的高、低级区别)和委托关系的层次性,呈现出不同的财务管理主体及相应的不同财务管理内容。这样,企业的整个人力资本财务管理活动就表现为如上表所示的四个决策层次。 在以上四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分层中,随着人力资本自身层次由高到低的排列,其相应层次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由高到低相应排列,而显示出与物质资本财务管理分层体系的不同性,其根源仍在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质态的差异性。 (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职能 作为物质资本的经营者,他是直接承担资本增值职能的责任主体或法人产权主体,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直接承担资本营运和增值的职能;(2)拥有对营运资本的直接支配权和处分权;(3)拥有对资本增值收益分配的直接决定权(赵旭亮,王明华,2000)。作为人力资本经营者,仍是如此,只是他经营的对象变为质态不同的人力资本。当然,在该文中阐述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职能则侧重于人力资本,但可能不得不涉及物质资本。其主要职能包括: 1.组合人力资本。依据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层次,人力资本可分为:一般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四类,其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最高层次(焦斌龙,2000)。组合人力资本,就要确定企业对各类、各层次人力资本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这个结构模式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而可能不同,其衡量的标准就是使企业效益持续最大化。当然,这要考虑非人力资本化的劳动者和物质资本的因素,人力资本结构只是服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局部。这样,现有的资本结构因人力资本的介入就显得较为单薄,提出物质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比(刘汉民,2001)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人力资本的组合结构以及人力资本介入下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标准还有待探索。从总的来说,在考虑物质资本的前提下,这种人力资本组合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管理人力资本。确定企业所需的各层次、各类人力资本后,就要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引入所需的人力资本,这一般通过企业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管理部门等进行。而管理人力资本的重点,就是使人尽其才,人岗定位科学,人所具有的才能与他所任职岗位相吻合。因此,人力资本经营者必须具有识别各类人力资本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促进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形成和增值。进一步形成的方式是教育式和实践式;增值的思路是:使企业对员工所知越用越多,使员工对企业所需知识越知越多,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机制,努力促成一种人力资本的良性循环。 3.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这个职能要解决的是“让位子上的人不偷懒”、以及“如何使其努力工作”,“让不同位子上的人有干劲”。市场经济下对人的假设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为此,在考虑声誉机制等伦理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收益结构的设计、收入数量的确定方式、收益形式的设计等,同时注意形成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建立评价与淘汰体系。在一些优秀的企业中,普遍存在激烈的内部竞争、定期进行的绩效考核和反馈,以及对人员的优胜劣汰。现实的情况是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将其引导到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方向上来,发挥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4.进行人力资本营运。对于人力资本的营运,包括对人力资本营运战略策略的谋划,以及对于人力资本的筹集、运用、投放、积累、扩张、淘汰等,其目的就是为了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比如:人力资本流动是一个政策领域,人力资本经营者为之要设计人力资本流动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运作,讨论决定谁被雇佣、提升、解雇或退休,以及这些决定以何种方式符合个人和公司的需要,并且明确这个过程由谁负责。这个过程也在塑造公司人力资本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观,如日本一些公司使用的终身雇佣制等。 三、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内容 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企业的运营中不是决然分开,因而,在阐述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容时,仍可能涉及它。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质态差异,就总体而言,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是五大块:确定人力资本结构、筹资、投资、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收益分配。 (一)确定人力资本结构 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将使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显得非常窘迫。对资本结构的构架,应在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人力资本、权益性物质资本、债务性物质资本以及每一方面内在的构成。对人力资本的考虑,还要考虑作为物质资本表现形态的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人力资本内部结构的探索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又直接涉及到筹资的结构、方式、规模和收益分配方面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这里要特别注意确定的资本结构与筹资结构、资本经营结构的一致性以及内在的动态适应性。因而,笔者把人力资本结构列为独立的一部分内容。 (二)筹资方面 就企业而言,就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筹集人力资本,也即人才。当然,针对人力资本自身的情况,其筹资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企业而言的高级人力资本,则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人直接和人力资本“讨价还价”,如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经理等,而对于中低级人力资本,则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所有者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聘用。对于中低级人力资本自身而言,则可能以单个形式与企业管理当局签约,也可能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与企业签约。企业提高人力资本含量,乌尔里克认为其具体途径有:外部雇佣、内部培养、借用外脑、末位淘汰、维系人心。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筹集对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培训和开发的资金来源。其三,就是要进行对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问题。“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使直接利用这些经济资源时无法采用事前全部讲清楚的合约模式”(周其仁,1996),这就使包含确定人力资本价值的合约呈现期间性,并且,这个价值的确定要借助市场机制来配套完成,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总之,围绕人力资本的引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预测、分析人力资本的市场供给情况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情况;与人力资本引进相配套的物质资本的筹集措施;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和报酬的确定;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和人力资本介入下的资本结构等。 (三)投资方面 针对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而言,从过程上讲投资包括对人力资本投资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规划、操作程序的设计、投资效益的分析等,其中投资收益的分析包括员工招聘投资收益分析、员工培训投资收益分析和人员内部流动投资分析。从方式上讲,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人员招聘投资、人员培训投资、人员内部流动投资。从内容上讲,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确认: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带来的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对企业整个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本报酬的重新确定等。 (四)设计激励约束方面 物质资本的收益分配是“事后型”,而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是“事前型”,这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为此,就要在事前设计旨在极大限度调动人力资本能动性的激励约束模式。具体而言,就要根据企业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本的层次等,设计适合企业的激励约束模式,“激”要与“绩”相关,“束”要与“责”对应,激励的手段要以物质为主、兼顾精神方面,激励的目的要近期与远期结合。从财务方面考虑,主要在物质收益方面。 (五)收益分配方面 由于两权分离,人力资本具有双重角色,既是资本人格化主体,又是劳动的人格化主体。作为资本人格化主体,他拥有剩余价值索取权,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作为劳动人格化主体,他获取工资,取得固定收入。这里的收益分配根据事前的设计、事后的考核来进行。如果收益分配方式可选择,还要结合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意愿而定。另外,还要考虑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企业剩余分配中的形式、比重和相应的模式以及随着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而带来剩余分配的变化,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与取得工资收入的比例协调等。 当然,对人力资本财务论的研究,特别是从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对其研究,无论对现有的财务分层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入关的现实需要,还是对现行的公司治理研究,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指标的修正探析 财务分析往往通过财务比率的计算来进行。财务比率指标是相关但不相同财务项目之间的对比所得,用来反映财务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可以反映出企业盈利。偿债、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财务状况。它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上市公司对外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财务指标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均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因此要求财务指标反映的信息必须客观准确,而财务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公式本身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影响财务信息准确性、科学性的重要方面。但是就目前财务指标计算的内容看,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仅就部分财务指标本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初步的探析,以利于财务指标体系的完善。 1.关于自有资金利润率。自有资金利润率也可以称为权益资金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润率等,该指标的作用是反映自有资金的获利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指标有两种不同的计算公式和解释,那么到底该指标应该按期末净资产计算呢?还是按平均净资产计算呢?二是无论上述指标中的净资产按平均数计算还是按期末数计算均包括了本年增加的净利润和本年增加的所有者权益,这部分非本年投入的资金是否应包括在指标计算的内容之中呢?根据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分子为时期数时,分母也应为时期数,这样指标计算的分子分母才能匹配。净利润是全年的发生额,属于时期数性质,因此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分母也应当为时期数,若分母采用期末净资产,显然违背了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但是,该指标分母若按期末或平均数计算均包括了当期增加的净收益或当期增加的其他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当期增加的利润或所有者权益自己按自己的金额计算了收益率,显然不合适,因为有关收益率指标应当是反映当期投入资金所实现的收益,所以从投入和占用资金的角度看,似乎以期初的的净资产作为分母更合适。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是对占用资金的理解问题。大家知道,一定时期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是由每月实现或创造的净收益累计而形成的,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1年中,l月份创造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显然1月份并未占用这部分资金(属于1月份增值的部分),2月份及以后月份的道理相同,也就是说企业占用的净资产不仅有年初的净资产还有年度中间逐月实现或增加的净资产,只有占用的时间不同而已。即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1个月,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0个月,以此类推,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当年并没有占用。因此,在计算权益净利率时其分母既不能按年初的金额计算,也不能按年末的金额计算,应按全年的平均数计算,只是计算平均数时不能简单地(年初数十年末数)÷2,而应当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十(l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l+ 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 ×10……+ 1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 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0)÷12,按照该平均数计算的平均净资产确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该指标的内涵。 2.关于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是指净利润中股利所占的比重,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十每股净收益。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l)该指标中的每股净收益按准则一号的规定有两种计算方法:加权平均和全面摊薄,那么股利支付率计算时到底按哪种方法处理呢,目前似乎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每股股利是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的,所以在计算“股利支付率”时相应地其分母每股收益也应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即按全面摊薄的方法计算。(2)股利支付率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问题。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留存收益与净利润的比率称为留存盈利比率。将股利支付率与留存盈利比率的含义及公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应有以下等式成立: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比率=l。这就涉及留存盈利的内涵问题,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公式及定义本身来理解,留存盈利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但是这又与会计上一般意义的留存收益不相符,因为会计核算的留存收益是指未分配利润。留存盈利与留存收益之间是什么关系至少在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资料中没有明确。同时不管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该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的胜利支付率与利润分配的顺序是脱节的。按照(公司法)第177条的规定,股份公司净利润的分配顺序是:首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然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最后是分配股利。也就是说,在提取公积金以前可能存在用当年的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那么即使留存盈利中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等,也可能出现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率不等于1的情况,即留存盈利不一定等于净利润减全部胜利。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提法应当是股利支付率是股利占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记入可供分配利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盈余,留存盈利比率=每股留存盈余。每股盈余,其中,每股盈余是指当年的净利润计入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另外,留存盈利比率应当是当年末分配利润占每股盈余的比率更准确。 3.关于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与期初总额的比值。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一般说来,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增加,小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损失产 该指标同样存在两个问题:(l)若保值增值率大于或等于1是否真正意味着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呢?保值增值的原意是指通过经营活动实现利润使资本保值或增值。但若按该指标的公式计算,可能会出现企业亏损而资本仍然保值或增值的情况。因为引起当期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原因除了实现利润而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存在未分配利润外,还有股票发行或配售溢价。法定资产重估、投资者增资等非利润因素。显然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资本公积等增加额等于亏损额,资本照样“保值”,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大于亏损额,企业甚至会出现资本“增值”的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和考核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认为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必须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这样才能真正反映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2)该指标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期末与期初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并没有反映资本的“值”保与增,因为该指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若真正要反映资本的值的保与增,则应将所有者权益的期末数按考虑了通货膨胀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后再与期初数比较,才能确切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保值与增值情况。考虑到全年都有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在折现时可以简单按半年期限折现,即保值增值率二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其中,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首先应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即: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l+I)-0.5十期初所有者权益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现值,I为考虑了通货膨胀后的折现率,也可以将I调整为半年期的,相应地折现期按1年计算。 4.关于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流动资产减存货称为速动资产。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该指标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存货被扣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存货变现能力差,流动性差,周转速度慢。但是企业流动资产中除了存货存在上述问题外,还有待摊费用等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但在计算该指标时并未明确提出要扣除。实际上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的流动性和变现性比存货资产更差。所以我认为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应当按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待摊费用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后的余额计算速动资产,然后计算速动比率,这样才不至于对该指标的理解造成误解,也使该指标反映的内容更确切,真正体现其作用。 财务比率分析涉及的指标很多,许多指标的内涵是明确的,但确有部分指标内容和内涵均有不明确或不合理之处。因此经过大家共同探讨后明确其内涵和内容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本文仅就上述几个指标进行初步的分析,期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广泛研究,不断完善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论文:浅探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从目前企业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入手,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方面对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财务分析指标的改进和完善作原则性的提示。 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及时、足额偿还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其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这些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这些比率在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流动比率指标。流动比率是用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它不能作为衡量企业短期变现能力的绝对标准。 一是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强,并不说明企业已有足够的偿债资金。所以,考察流动比率时,要视每一项流动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设计一个变现系数,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修正,这样才能得到客观、真实的流动比率。 二是计价基础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计算流动比率时(速动比率亦如此),分母中的短期负债较多采用到期值计价,而分子中的流动资产有的采用现值计价(如现金、银行存款),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如存货、短期投资),还有的采用未来价值计价(如应收账款)。计价基础不一致必然导致流动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下降。所以,流动资产的未来价值与短期负债的未来价值之比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是该比率只反映报告日的静态状况,具有较强的粉饰效应,因此要注意企业会计分析期前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动情况。流动资产中各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企业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流动性较差的项目所占比重越大,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差。而企业可以通过瞬时增加流动资产或减少流动负债等方法来粉饰其流动比率,人为操纵其大小,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2.速动比率指标。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流动负债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该比率虽然弥补了流动比率的某些不足,却仍没有全面考虑速动资产的构成。速动资产尽管变现能力较强,但它并不等于企业的现时支付能力。当企业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不良应收账款时,或企业的短期股票投资套牢而转化为事实上的长期投资时,即使该比率大于1,也不能保证企业有很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因此,该比率应与速动资产变现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坏账准备率等相关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3.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该比率只能反映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和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企业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同时,企业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不是用利润支付,而是用流动资产来支付,所以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不能说明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本息。另外,使用该指标时,还应注意非付现费用问题。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拥有支付其所有费用的资金,但从短期来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费用,并不需要现金支付,只需从企业当期利润中扣除。因而,有些企业即使在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的情况下,也能够偿还其债务利息。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年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2.存货周转率指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 值得注意的是,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存货增加可能是经营策略的结果,如对因短缺可能造成未来供应中断而采取的谨慎性行为、预测未来物价上涨的投机行动、满足预计商品需求增加的行动等等。此外,对很多实施存货控制(如准时制JIT)、实现零库存的企业,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该比率将失去意义。 三、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销售利润率指标。盈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 还需注意的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很难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在实际经营中,有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甚至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以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利润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2.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 3.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股东向公司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公司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公司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对于修正和改进财务分析指标的工作,很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务分析论文: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导致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分析的需要。而且,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补充和完善。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的初充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使会计报表分析更准确、更可靠,减少中小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现状;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指标分析。基本财务指标主要是根据三张会计报表为依据,通过比率分析达到分析报表的目的。其指标包括盈利比率、偿债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反映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期间费用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管理比率是用来衡量中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分析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中流动性分析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获取现金能力分析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包括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财务弹性分析是指中小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包括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和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收益质量分析是指报告收益与中小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衡量收益质量的指标是现金营运指数。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注重财务指标分析,极少提到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这就给那些经营效益不好的单位管理者有机可乘。他们利用报表分析的不完善,大肆操纵利润,滥用关联方交易以及一些假销售手段等使本来亏损的中小企业变得利润丰富。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必须扩展到审计报告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分析的需要,再以以前的分析体系分析现有的财务报告,有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补充。 1.中小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1)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是指在中小企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如果不实行科学的管理,就很容易形成陈年呆账、坏账给企中小企业造成损失。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坏账政策,以便投资者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资产质量及财务状况。这样投资者可以分析应收款增加的原因、应收账款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 (2)中小企业的存货分析。通过财务报告附注可以清楚地看出存货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原材料存货增加,而产成品存货减少或略有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销售量较大,能产生较高毛利润;如果原材料存货减少,而产成品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衰退期,该产品正逐渐被新产品代替,或者这种产品生产过剩。这样的中小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转移新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财务报告附注还可了解到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情况,如果存货计提的减值准备大,表明可收回金额比成本低很多,存货很可能过时或毁损。 (3)中小企业的营业外收支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支,属于非正常项目,在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时,应注意是否排除这项非正常项目,这就得根据重要性原则,即相对于净利润的比例,比例较大即为重要,应排除。因为它是偶然性因素,不能长期给中小企业带来收益和损失,不排除就会影响分析结果。 (4)中小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关联交易披露最重要的是定价政策和交易金额。关联方为了操纵利润,经常通过关联方来达到某种目标的目的。 2.中小企业的补充财务指标分析 (1)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现率。主营业务收现率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主营业务收入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此指标可以弥补销售现金比率的不足,当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业务量的增长销售现金比率一般都较低,但不是收益质量不够好,而是随业务量的增长,存货和应收项目自然增长的结果。该指标接近117%,说明中小企业产品销售形势看好,相对于购买者存在比较优势,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合理,催账工作得力,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收回现金,保证生产经营顺畅周转,收益质量较高。反之,如果该指标较低,说明中小企业销售形势不佳,或可能存在不正常销售和舞弊的可能性,或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收账不力、收益质量较差。尤其在分析该指标时,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应收账款及营业收入的变化越势,分析该指标在大于117%时,是否是由于中小企业近年来销售萎缩,以前年度的应收账款得到收回而形成的。 (2)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付现比。①主营业务付现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此指标可以反映中小企业现金支付能力,表明中小企业每发生1元的主营业务成本,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如果该比率约为117%,说明主营业务成本基本是付现成本,中小企业没有因购货而形成对销货方的负债;如果比例大于117%,说明中小企业除了支付了当期主营业务成本以外,还偿付了前期拖欠的购货款,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用;如果比例远小于117%,说明存在赊购,对中小企业形成负债压力,可能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商誉。②净收益营运指数。净收益营运指数,是指经营净收益与全部净收益的比值。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收益÷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净收益。净收益营运指数可以评价一个公司的收益质量。非经营收益多,收益质量就差。因为非经营收益的持续性差,非经营收益主要来源是资产的处置和证券交易收益。资产处置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不反映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许多中小企业正是利用“资产置换”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通过证券交易获利靠的是运气。因此,非经营收益也是收益,但不能代表中小企业的收益“能力”。 (3)中小企业的审计报告分析。随着会计信息的复杂化,非专业人士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根据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中的一种审计意见。 一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计报表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要遗漏;报表项目的分类和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因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无保留地表示满意,则会计报表使用者即可按照通常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 二是如果审计意见是保留意见,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在审计报告的说明段)即成为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分析报表时必须予以重点关注。 三是如果出具的是否定意见,则说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者资金变动情况已被严重歪曲,表明会计报表不可信,会计报表使用者提高警惕,减少与此单位发生更多的经济关系,因为风险太高。 四是如果出具的是拒绝表示意见,往往是由于某些限制而未对某些重要事项取得证据,没有完成取证工作,此财务报告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最好与此中小企业少发生经济关系。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信息化项目财务分析探讨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旨在根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特点,在项目效益和费用的识别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评价信息化项目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项目财务分析;效益识别;费用识别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战略,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细胞,其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原国家经贸委曾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发起了“企业信息化工程”。但是,具体到企业,仍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或意识淡漠。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信息化项目的投资额往往与企业的规模有关,因此对任何企业而言,都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企业的投资是为了获利,信息化项目也是如此。在进行信息化投资项目决策时,企业管理层显然不满足于诸如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库存、减少延期交货、降低成本等定性的回答,而根据其他已实施信息化项目的企业的诸如库存降低30%、加班时间减少50%、采购成本降低5%等单个指标的定量值,也不能让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项目的效益有个整体认识。 因此,在说服管理层进行信息化项目投资,让管理层看到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强对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整体财务效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反过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通过信息化项目的财务分析来决定信息化项目的投资范围和额度。 一般投资项目的财务分析需要测算出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根据净现金流量序列来计算各种财务指标,以评价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但在信息化项目中,由于其产生的效益并不直接或并不主要是体现为销售收入的增加,而更多的是体现成本费用的节约,因此信息化项目现金流量的计算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通处理,把因项目而节约的成本费用作为项目效益(现金流入),因项目投资而产生的费用作为项目费用。为统一口径,因项目实施而增加的销售收入须进行相应的折算。 一、项目效益识别 在进行信息化项目的效益识别时,应遵循谨慎性和有无原则。 谨慎性是要求对效益数据估计时不要过于乐观,调查人员应与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密切配合,根据业务流程和费用类别进行深入分析,避免重复计算或漏算。 有无原则是要求只能考虑由于信息化项目实施而产生的效益,非因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益应剔除。如企业拟在未有产品销售的地区设立销售机构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就不能简单地计算在内。五项目数据是指不实施信息化项目时,在现状数据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测出的数据序列。有项目数据是指实施信息化项目后的数据序列。有项目效益数据和五项目效益数据的差额,才能作为信息化项目带来的效益。由于进行有无项目数据序列的预测较为困难,在企业生产销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将现状数据作为无项目数据来简化处理。 信息化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销售收入增加带来的效益。停工待料现象减少、减少延期交货、市场反应速度加快、产品设计水平提高、扩大客户群、采用电子商务等原因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除非此类效益有令人信服的依据和数据,否则在进行效益识别时出于谨慎性要求可不考虑在内。 增长的销售收入不能直接作为信息化项目效益,可以将增长的销售收入按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折算后作为信息化项目的效益。 2.减少资金占用带来的效益。 (1)降低库存。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通过各种计划即时了解对原材料的需求和产品的交付时间,即时安排采购和交付,从而大大降低库存。 (2)加速应收帐款的回收。对于应收帐款发生频繁数量很大的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到企业的应收帐款的余额、到期时间、责任人等信息,从而即时安排和督促催收。笔者在国内某药品生产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厂在实施了财务模块后,其应收帐款从2004年的几千笔骤降至2005年的数百笔。 估算出减少的资金占用也不能直接作为项目效益,还应进一步分析该部分资金的资金成本,测算出每年减少的成本费用支出作为项目的效益。 如果企业的流动资金多以贷款来解决,可采用贷款利率作为资金成本;如多为自有资金,则可考虑以机会成本(如银行存款利率、国债收益率或投资于其他项目可能获得的收益率中最高者)作为资金成本。 3.直接减少企业成本费用支出带来的效益。 (1)减少管理人员用工数量。由于采用计算机承担大量重复性的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如从事统计、报表、仓库、沟通环节等可以由信息系统替代的岗位的用工数量会有明显下降。笔者2002年在江苏某纺织企业调研时了解到,在全集团范围内,业务流程重组后的管理人员可以从950人减少到600人左右。 (2)降低存货损失和成本。在库存降低后,可以减少相应的存货保管损失、降低保管费用,以及由于采购提前期的缩短将节省采购费用。 同时,也可以减少由于沟通不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3)减少财务费用。对于每年财务收入和支出频繁的企业而言,由于收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财务费用相当惊人。笔者2005年在一家规模很大的装饰施工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的年财务费用大约在400万元,其中有近60%是由于财务人员对业务的收支情况不能及时掌握而造成不合理资金安排所致。 目前,有些供应商为了鼓励企业在信用期内及早付款而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利用预先设置的模型,财务人员可以迅速判断是进行短期借款以享受折扣优惠,还是放弃享受折扣优惠。当然,对企业的应收帐款也可以采用模型来判断是否给子信用优惠。 此外,由于坏帐损失与应收帐款拖欠的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由于应收帐款的减少,也将同时减少坏帐损失。 (4)生产的自动控制与成本精确计算。对于拟实施生产自动化控制的企业,生产工人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由于采用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资金流与实物流的统一,精确计算成本,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原材料的浪费。 对于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且需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投标的企业,迅速而精确的成本计算可以避免因营销部门不能即时了解成本变化,造成报价过低亏损、报价过高失去客户的现象。 (5)通讯费用降低。对于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企业而言,分支机构间及与总部的通讯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采用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构建自己的虚拟专网,可以大大节省该部分开支。同时,实行电话会议也可以节省人员往来的差旅费、招待费和会议等费用。 (6)物流成本的降低。对于大进大出的企业而言,尤其是商品零售企业,由商品生产者、第三方物流企业、商场、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可以有效降低企 业物流成本。 (7)视频监控减少的浪费和损失。采用视频监控,可以对商场、生产线、仓库、厂界等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减少因浪费、盗失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二、项目费用识别 项目费用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阶段的投资费用;二是运行阶段的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总成本费用,指因本项目的实施,每年给企业增加的费用。二是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用来计算项目给企业贡献的利润总额,经营成本即付现成本,主要用于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新增信息化人员的年工资福利费和管理费用;(2)软硬件的维护费用;(3)新增的网络通信费;(4)硬件设备投资的折旧;(5)软件投资的摊销;(6)其他投资费用的摊销;(7)为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贷款产生的财务费用。 在估算维护费用时,要注意考虑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免费服务期。 经营成本主要指上述1至3项内容。 三、销售税金及附加 一般情况下,以减少企业成本费用形式来产生效益的项目,对以流转税为主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几乎没有影响。但当对企业销售增长有较大贡献的信息化项目,则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销售税金及附加二新增的营业税+新增消费税+新增流转税x(城建税税率+教育附加费率)。 在经过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识别后,利用公式:项目利润总额二项目效益-项目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可以估算出由于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为企业贡献的年利润总额。 四、计算期的确定 投资项目在财务分析评价时,应合理确定项目的计算期。项目计算期一般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建设期的确定应考虑项目规模、项目性质、项目复杂程度、建设条件等因素。生产期的确定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包括行业的特点、主要设备的经济寿命和折旧年限等。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期主要跟企业拟实施信息化的范围和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而运行期由于信息化项目与行业特点关联度不大,因此主要取决于硬件设备的经济寿命,一般为5年~8年。如果评价中采用较长的运行期,应考虑在运行期中追加投资或通过加大每年的维护费用来解决。 在上述基础上,可根据需要模拟出企业信息化投资项目的全部投资和资本金现金流量表,进而计算出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其外部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预见性地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并充分调到各种积极因素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方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愈加明显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挑战,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更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策略。财务分析作为了解企业过去经营状况、评价企业现实经营情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形势的重要手段,与企业战略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使财务分析的结论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途径。企业经营者和财务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 财务分析的含义及内容 财务分析,是指财务分析主体采用科学的统计和计算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的各种财务数据、财务报表以及运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各种经济关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判断,以便为财务决策、财务诊断、咨询、评估、监督、控制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最初,财务分析出现在银行信贷领域,是银行家对贷款人个人的信用和偿还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以便确定是否批准借贷。而随着财务分析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财务分析便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财务分析的实质是财务分析主体对企业财务信息进一步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也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管理层正确地进行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重要经济活动。财务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偿债、资产营运和赢利能力、发展能力的评价,具体涉及销售分析、生产分析、生产要素分析、成本分析、成本预测分析、利润分析和财务状况分析等多个方面。 2 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作用 资本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占据核心的地位。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下,财务分析要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以便对外部市场信息作出快速反馈,及时调整战略计划,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2.1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能够按时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又可以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类:短期偿债能力,即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企业信誉的关键因素。在财务分析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反映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上面。长期偿债能力,即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是衡量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现实经营策略是否科学,企业目标是否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标准。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相关的财务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带息负债率和利息费用保障倍数等。对于企业战略发展而言,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经营者要掌握企业偿债能力的各项指标情况,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以保证企业经济正常有序的进行。 2.2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行能力。营运能力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资金运用的状况、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与企业营运能力相关的各项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2.3 企业赢利能力分析 赢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营运能力与赢利能力二者都能够反映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状况,但二者在财务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营运能力侧重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赢利能力则更多地关注资本的赢利率。在财务分析中,与赢利能力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资产净利率等。 2.4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也称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财务分析进一步总结生产经营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与赢利能力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等。 3 当前企业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 企业财务分析是反映经营管理状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而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对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企业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质量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3.1 综合性分析不足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应建立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全面综合的分析基础之上,财务分析应当尽可能的广泛和深入,要对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企业内部经济情况和外部经济环境都作出全面的分析与把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的财务分析仍主要停留在货币领域,并以资金分析为主,偏重于有形资产、非人力资产、企业内部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对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和外部市场信息摄取不足,导致财务分析不够完善和全面,财务分析的结论质量不高。 3.2 分析逻辑性混乱 财务分析是一项逻辑性很强的财务管理行为,如果财务分析的逻辑体系混乱,则财务分析的结论就不可能是科学有效的。因此,财务人员要理顺财务分析体系各个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相对应、相关联、相匹配,如果只是照搬公式,逻辑关系含糊,推导过程不够科学,则财务分析的结果必然不具备可用性。 3.3 经济预见性不足 当前经济分析的预见性不足,仍忽视事前预测而关注事后总结。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财务分析只满足于传统的事后分析,对财务活动未来发展的事前分析和对财务分析执行过程中的事中分析重视严重不足,虽然事后的财务分析和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但经济损失已经成为事实,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济风险。因此,将财务分析的重心转移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已经成为必然。 4 改进财务分析的对策建议 相较于以往,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企业经营者要针对财务分析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4.1 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重视财务分析是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前提。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都应意识到财务分析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的重要意义,这是加强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保障。企业财务人员要全面地收集财务资料、严格财务标准、科学地使用财务分析方法,切实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质量,使财务分析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经营者要对财务分析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为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分析提供必要的条件,如要求企业各部门对财务分析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帮助财务人员熟悉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流程,等等。 4.2 提高财务分析所依据信息的质量 真实、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是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是财务分析工作中常见的现象,造成会计失真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信息失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在经济时代,时间就是效益,为了确保企业经营者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迅作出反应,就要保证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时效性。最后,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要尽可能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不仅要考察企业内部运营情况的经济资料,还要尽量掌握市场环境的经济资料,使企业财务分析建立在较为全面的基础之上。 4.3 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 科学的财务指标体系是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家审计部门和会计协会要发挥引领作用,组织专家以行业为单位制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规范财务报告方法和标准,引导企业按照财务分析体系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关注企业内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化,综合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强化财务分析的预测功能。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了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的谋划及其相应的对策。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愈加激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必须要实施战略管理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构成,是企业经营者制定发展决策,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经营者要重视财务分析工作,才能及时、全面、充分地了解和分析企业财务运营状况,作出符合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的战略判断和决策,提升企业的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财务分析论文:我国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改进建议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使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据此分析产生的财务分析指标的效用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发展,就要重视企业的财务分析,建立建全适合现代经济需求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局限性;途径;对策 一、我国财务分析指标的现行状况 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 (一)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企业能够转化为偿债的资产的数量。这一数量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二是企业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速度越快,偿债能力越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1】。营运能力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与成本这两个因素。 (四)发展能力分析指标 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长、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待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概括了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实力的综合能力。 发展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平均资本增长率。 二、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于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将制约着财务分析指标。 (一)报表信息并未完全反映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 众所周知,列入报表的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在报表中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爱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以体现,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二)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 受历史成本惯例的制约,财务报表只报告已发生或已执行的经济交易事项的信息,而不报告未发生或未执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缺少企业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因此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历史成本惯例使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面前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坚持历史成本惯例,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会使信息使用者不知晓他所面对的会计信息的实际含义,也就很难对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决策有实质性参考价值。 (三)企业会计政策运用上有差异使企业自身的历史与未来对比、企业与企业间的对比没有现实的意义 由于会计政策的差异问题的存在,企业在不同会计年度间采用不同会计方法以及不同企业以不同会计方法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具有极大的不可比性。 (四)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不诚信行为的存在使企业对外形成财务报告之前,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编号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进而粉饰报表,以达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不一样,误导了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 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一)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 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企业背景及各种预测的资料外,还应增加以下几种非财务分析指标: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表明在同类产品中企业产品的占有份额。企业产品占有份额高,市场占有率就高,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做得好,产品受消费者所喜爱,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 2.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企业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二)充分利用现金流量信息,注重现金流动负债比 企业的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偿还债务最直接的保证。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过流动负债,表明企业即使不动用其他资产,仅以当期产生的现金流量就能够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因此,在分析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既要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更应关注现金流动负债比【3】。现金流动负债比等于年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年末流动负债。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由于现金是偿付债务的最主要手段,若缺少现金,可能会使企业因无法偿付债务而被迫宣告破产清算。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指标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更为严格,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充实部分财务指标内容,提高财务分析指标的准确程度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指标公式中分母的净资产中,实收资本(股本)反映的是账面价值而非市场价值。一般地,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数额相差很大,因此根据两种不同的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自然也会相差甚远。由于市场价值反映现时价值,账面价值仅仅是历史数据,所以根据账面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股东资本的现时收益率,而根据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更能真实地衡量出股东资本现时的使用效益【5】。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因此,净资产用市场价值代替账面价值,真正地衡量出股东资本现时的使用效益,对股东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意义更为重要。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的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分子销售成本不能正确反映一定时期存货总周转额,因为并不是所有存货流转时都用销售成本核算。主要表现在:企业销售原材料;债务重组过程中用原材料抵债;在建工程领用产品;用存货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换入其他资产;企业存货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存货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将存货捐赠等。以上业务都涉及存货的流转,但不增加存货周转总额。可见以销售成本作为存货的流转总额,常常会导致流转额低估,从而低估存货的周转速度。虽然原材料的销售、用原材料投资、在建军工程领用存货、非货币性交易、以及存货抵债等到不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非常灵活,此类业务在企业时有发生。存货的周转速度加快,而存货周转率指标却不能做出正确反映,会影响管理者对存货使用效率的判断,使之不能准确制定存货的储备额,严重的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6】。因此,在计算存货周转总额时,把销售成本中不能包含的周转额加以汇总,并计算销售成本与汇总额的和,作为存货周转总额。 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形成投资收益,不能形成主营业务收入,因此,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与主营业务收入并无直接关系,应把它从总资产中剔除。另外,企业的营业总资产不仅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而且会带来其他业务收入,应予以加上。这样分子为营业收入净额,分母为扣除投资后的营业总资产,计算出的结果更为准确。 (四)增加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以反映净收益的质量 通常讲,每股净利(税后利润/总股本)和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每股净利指标只是表明股本的获利能力,它未能反映出企业其他资本项目如资本公积等的获利能力。衡量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指标应首推净资产收益率,它直接反映了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净利。但无论是每股净利,还是净资产收益率,都只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而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指标,则是从质量方面对企业和获利能力作进一步的说明。由于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企业收入中,大多包含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难以如期变现,势必导致企业净利润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这些资产是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人为形成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净利润对投资者来说是“陷井”而不是“陷饼”。净利润现金含量比率反映了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可用以衡量企业收益的质量。该比率大于1,则说明企业销售回款情况良好,收益质量高;若该比率小于1,甚至出现负数,则在判断企业获利能力时,必须慎而又慎。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 国际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一) 美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美国学者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用何种标准评估项目的投资潜力”和“利用何种模型对项目进行评估选优”。在初期,主要的缺陷在于过多地注重财务方面的评估,而忽视了管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评估。现在,这一缺陷已得到了纠正,如Wells(1974)、Poundexter(1976)和Tyebjee(1984)等人进行的实证研究,都提出了多因素的综合评估体系。 Wells认为,在影响风险项目评估的指标中,风险企业管理层的承诺是最重要的,按照重要最高值为10,最低值为1评分,管理层因素的重要程度为10,其次是产品、市场、营销技能等。其中,变现方法被认为是对风险投资项目影响能力最弱的。 Tyebjee和Bruno(1984)最先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了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吸引力,其次是产品的独特性;而风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环境威胁抵抗能力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风险产生影响;兑现能力对两者不产生影响。 美国的相关研究还有Joshua Lerner(1994)提出的风险投资家如何利用联合管理来降低风险;Robert D.Hisrich(1995)认为风险投资家个人素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不仅是资金,还有管理、信息等要素。等等。 (二) 中国台湾地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我国台湾地区是公认的几个风险投资发展最好的国家或地区之一,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Pandey和Jang于一九九六年研究了台湾地区风险投资的特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项目的产业性质更受风险投资家关注,五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依次为:投资回报率,企业家的技术水平,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增长潜力及投资变现的难易程度,而产品的独特性,开拓新市场,政府规则是最不重要的评价标准。 一九九六年香港中文大学刘常勇教授等人对台湾地区的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现状作了调查和统计,总结出风险投资决策程序和评估准则,评估准则主要归纳为商业计划书,经营机构,市场营销,产品和技术,财务计划和投资报酬等五个方面的22个重要准则。 (三) 其他国家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Ray(1991)和Rau、Turpin(1993)都运用访问风险投资家的方式分别研究了新加坡和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结果发现企业家的个人特征及经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对于财务因素的考虑则是最不重要的。 Rah Junh和Lee(1994)研究了韩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重要的6个因素依次是: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市场吸引力,产品性能及技术上的先进性,融资能力,原材料获得的可能性(原材料的有效性),生产能力等。 Graham Boocock和Margaret woods(1997)对英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了英国风险投资评估选择的准则主要包括五大类,它们分别是:险投资的要求,项目特性,管理者/团队特征,行业经济环境和产品的差异性。 二、我国风险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 (一)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以“拿来主义“为主,大多是学习和吸收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马扬、凡雨等人(1992)经过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包括五个主指标,四十一个分指标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五个主指标分别是:公司情况,公司人员及合作者,产品技术,产品市场和财务等。他们认为,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对风险企业和项目本身所进行的评估是最重要的。 汤京华、王玉珍(1999)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和荷兰等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划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差异度,市场吸引力,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具体由12个指标构成。 尹淑娅(1999)在借鉴Tyebjee和Bruno(1976―1984)的风险投资决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风险资本退出困难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其主要的修正之处在于,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退出机制潜力这一因素,并由此增加了“退出难易程度”和“退出方式选择”这两项分指标。 (二)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实践现状 在实践中,虽然国内各个风险投资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项目评估机制,但无论是在理论依据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很多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主要采用以下三种评估模式: (1) 根据经验进行评估 这一种评估模式主要集中于政府创办的风险机构当中。政府创办的投资机构的管理者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他们以往的决策习惯致使他们在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与决策时采取经验主义。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只靠主观经验而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规范化的评估,使投资决策缺乏客观依据,从而降低了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2) 沿袭科委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由于风险投资机构的决策者大多有科技背景,这让他们在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时有意无意地沿袭科委“863”等计划中所采用的评估方法。虽然这种模式迎合了风险投资与高新科技高度相关的特点,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这种评估模式往往过于强调对项目技术的评估,忽视了对项目管理者能力和项目市场前景的评估。 (3) 直接采用外国经验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模式主要存在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风险投资公司当中。这些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机制几乎都来自外方,投资项目评估模式也不例外。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评估方法和经验,但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风险投资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水土不服。 三、国际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转变落后观念,建立科学的风险投资评估体系 由于受起步晚和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主导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与决策在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例如我国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以高技术为绝对标准。其实,是否能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并不在于项目的技术是否很先进,而在于项目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和是否能从管理上保证运作。例如美国的Dell、Amazon公司的成功更应该归结于商业模式的创新;相反,铱星公司的破产是因为它的技术太先进而致使运营成本太高。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能力,回报率和产品的市场潜力比项目技术更重要。总的来说,是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建立一套以技术和产品评价为基石,以团队管理为关键,以超额财务效益为目标,既注重现有市场的分析,更强调技术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的开放性系统。 (二)应充分重视风险企业管理者素质的评估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时,过于注重对风险项目自身要素的评估,特别是对项目的财务评估和技术评估,而对被投资企业的素质,尤其是对创业者素质的评估重视不够。在国外,管理者的素质已越来越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重视,众多学者在对美国、日本、印度和泰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者素质在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在韩国虽有研究表明市场魅力在项目评估是最重要的标准,但在操作上,管理者的能力却是最重要的。这些研究成果也印证了风险投资界一个有名的观点:风险投资的本质是投资于“People”(人),而非投资于“Paper”(方案)。 (三)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与外国的风险投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在法律法规、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因此不能把外国的风险项目评估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我们国内来,而应该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境外投资项目评估模式的优化 【摘要】与商业性金融不同,以政策性金融为支点的出口信用机构既要考虑境外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又要考虑项目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有些项目又不可能二者兼得,对这些项目的评估关键是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本文以政策性金融的视角,在提出现行境外投资项目评估问题的基础上,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和方法,从项目、发起人、宏观经济等不同层面评估项目收益;并提出了与政策性金融相适应的现金流测算思路,以优化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 【关键词】境外投资项目 评估模式 政策性金融 一、现行评估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估原则和评估方式的缺陷 从基本方法和模式看,政策性金融境外投资项目评估选用的是传统评估模式,即评估重心放在发起人自身经营、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而对所投资的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处于次要位置。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则贷款本息依然可以由发起人偿还,金融机构不会直接受到影响。从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看,传统评估模式的原则和分析方法无法适应和满足政策性金融境外投资项目的需要。 (1)传统评估模式过分重视投资人财务指标而对项目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以赢利为目的,而要执行政府产业政策。然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境外投资项目贷款、担保等业务的价格低于商业性业务30%以上,如果以商业行为推向市场,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其次,把偿债能力集中在财务报表的分析上面,本身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财务报表是静态的,仅反映企业的过去和现在,不能体现将来;再比如,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或市场扩张的需要,资产负债率的多少、现金流的正负,不一定能说明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 (2)传统评估方法是从项目微观角度考虑而忽略了其他层面。首先,从项目角度看,应具有较满意的赢利能力和充分现金流,以确保按时还本付息,并达到境外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客观效果。其次,从发起人角度看,应在评估项目本身财务效益的基础上,考察因项目建设、经营而给发起人带来的所有财务效益。第三,应从社会和国家整体利益角度评价项目的宏观效益。对此类项目,应主要从宏观的机会成本角度进行评估,以取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和效果。 (3)传统的评估模式适合于国内的建设项目评估而不利于境外投资项目评估。传统的评估模式适合于国内的建设项目评估,但对于与国际经营关系密切的外汇管制、税收影响、涉外法律等问题却无法解决,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国际经营项目的主要风险所在。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境外投资中,盈利项目占1/3左右,在2/3的未赢利项目中,因未充分把握当地法律、政策、国际惯例而造成项目终止、暂停、亏损占38%以上,因税收变化、汇率浮动导致亏损者占20%。因此境外投资项目评估必须重视与国际经营相关的风险评估。 2、评估程序和指标的缺陷 (1)对清算价值的估算不够重视。部分项目的经营战略指出了经营一定时期后转让,但没有对具体的转让方法(如当地政府收购)、转让的价格条款给予分析和数据测算。 (2)对NPV的测算和折算率的选取缺乏依据。净现值测算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项目评估测算指标之一。而目前对NPV的测算、内部折算率的选取都存在不够重视现象,部分项目甚至没有NPV测算。 首先,缺乏折算率选取标准,评估人员一般照搬了发起人评估报告中的折算率。但发起人是从纯商业角度、从自身的资源条件计算资金成本、选取折算率的,这与政策性金融的角色完全不同;而部分发起人为了片面追求投资扩张甚至会人为夸大或缩小折算率。 其次,折算率没有考虑项目所在国市场平均收益及风险溢价。首先,国外经营与国内经营,市场相关系数必有降低,甚至为负值。根据CAPM模型,对项目收益率的要求也应有相应降低,折算率需要调低。其次,对香港、日本、德国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和国家,与墨西哥、泰国等国家相比,也应该用不同的项目折算率标准。 (3)风险评价的系统化和定量化尚待提高。目前许多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中,都没有对境外投资影响较大的汇率、税收、投资所在国外汇管制等因素的定量分析。而从操作角度看,以上指标的定量分析是可行的且是必须的,因为这些因素超出一定的变化幅度,对项目的可行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评估理念和方法优化 1、从项目角度看 境外投资项目只有满足以自身现金流和资产申请和归还贷款的能力时,才具备投资的价值。因此,境外投资项目应该、也必须与项目融资的基本条件相吻合。对于财务指标不能满足投资价值的项目,通过项目融资的评估方式,可以划清发起人与政策性金融的经济责任和分工,继而明确对项目公司、发起人的利益补贴,再辅之以发起人角度、宏观效益角度、外交角度的评估和评价,有效地筛选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境外投资项目。 2、从政策性金融角度看 首先,应该作为政府的委托人,肩负起对境外投资项目评估、筛选,提高境外投资整体效益的责任。实行项目融资后,要求金融机构必须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参与其中,严密跟踪并反复论证,对发起人和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并且经常对具体的融资结构进行创新。从客观上保证政策性金融能够从项目评估阶段开始提高境外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3、从发起人角度看 一是项目融资克服了“表内融资”的状况,使得会计报表不至于因境外投资出现负债比例过高的局面;同时,因受行业周期或市场原因而国内经营暂时不景气的企业,当遇到境外的优质项目而申请境外投资贷款时,不再被会计报表而“一棍子打死”。二是可以获得超过自身财务状况的融资,同时项目较高的负债可以享受利息税盾。三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全方位介入可以充当项目顾问的角色,而风险的分配使发起人不至于因项目的失败而破产。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在理论上,境外投资项目具备项目融资的适用条件,项目融资方法有利于提高我国境外投资项目的效益,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境外投资的发展。 三、评估模式的优化 1、有效划分风险 如上所述,传统的评估模式下,发起人必须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所有风险负责。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仍以收回贷款本息或释放担保责任为最终目标。而引入项目融资理念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分担风险并为其中的系统风险买单。对境外投资项目来说,发起人应该对项目的商业风险和自身的信用风险负责,对超出预测的政治风险和不可预见风险,除了投保境外投资险之外,应由政策性金融承担。 2、有选择地应用不同的评估模式 总体上看,境外投资只能实行有条件的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即政策性金融在评估境外投资项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评估模式:一是完全地应用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二是有条件地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即对不具备“特许权经营”和“政府保证”项目,则在实行项目融资的同时,对发起人追索权、风险分配因项目而调整;对现金流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的资源、高科技引进项目,则在严格按照项目融资方式进行微观财务评估的同时,对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对比分析、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和责任明确,在加入宏观效益、剔除系统性风险损失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估;第三,部分规模小、操作不够规范的依然使用传统的评估模式。 3、不断改进评估指标 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与方法后,必须围绕项目启动,综合分析和评价项目的整体效益,并对有关指标进行调整,从而于项目现金流中予以测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政策性补亏。在采用项目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对能源、稀缺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由于国家经济战略需要,项目本身无法自负盈亏的,依然以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评估、管理、风险划分;对短期或局部看现金流不理想的项目,可以相应延长贷款期限,或划分以项目资金、发起人机会成本收入的还款比例及期限。对国家战略项目、能源资源类项目,其政策性亏损部分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弥补,然后在弥补的基础上,运用项目融资方法对项目进行财务评估。 (2)项目寿命期预测。对一个不准备中途转让的项目而言,项目的寿命期会影响现金流,虽然随寿命期长度的增加,它对现金流的影响逐渐减弱,直至忽略不计。对完全意义上的项目融资,在“特许权经营”背景下,其项目经营期就可视为寿命期;而现阶段的境外投资项目,项目公司和发起人并非能够决定寿命期,因为政治事件可能迫使一些项目的清算比计划要提前。因此,对项目既要设定合适的寿命期,又要做好提前结束寿命期的风险预测。 (3)清算价值(税后残值)估价。相比于国内投资,境外投资项目的税后残值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要大很多,这是因为:项目寿命期难以控制和预期;残值受当地技术、社会环境、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残值估计有3种方法: 一是当残值不确定时,需要考虑残值的各种可能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估项目的净现值,必要时估算残值的盈亏平衡点。二是对上市公司,转让价值可以根据红利贴现模型计算,由公式:V0=D1/(1+K)+D2/(1+K)2+…+DH/(1+K)H+PH/(1+K)H(式中,V0为已知,D1…DH由损益预测表得到,K可以根据投资所在国市场平均收益率确定)计算得出。三是房产、设备、无形资产等残值应根据市场、技术等具体情况进行预测。房产价格受当地房地产行情、地理位置、政府经济开发政策等因素影响,而设备和无形资产制约于行业技术变化。 (4)机会成本计算。境外投资项目涉及的机会成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发起人因投资项目带来的出口。包括项目建设设备和生产期原材料出口,由于收益归发起人,而如果以项目作为评估对象,就不应纳入项目现金流。二是项目给发起人带来的经营成本节约。主要指发起人利用投资项目的销售网络、地区双边税收减免、打破垄断阻力等条件,带来成本节约。三是技术转让及研发收入。发起人收购或投资建造研发中心,利用当地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或为回避因投资收益汇入国内的税收,从而在当地建立研发机构。这些收益及支出应根据归属,计入发起人或项目收支。 综上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应在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优化,以提高评估的可靠性。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有关问题研究 摘要:叙利亚正在处于经济发展时期,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改革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增强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对于充分用好有限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决策体制 投资项目,是指通过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生产手段,提高综合性生产能力,在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达到预期效益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经济行为。投资项目评估,是指利用系统原理、规模经济理论、投资优化原理、风险不确定性原理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价,使资金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活动。从微观上看,投资项目评估对项目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影响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从宏观来看,投资项目评估影响着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最终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项目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叙利亚国家的背景 1946年4月17日,叙利亚摆脱法国殖民主义统治获得独立后,在发展国民经济模式上,选择了与西方经济模式不同的民族社会主义模式。1963年3月8日革命后,叙利亚走上了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所有工矿企业进行了国有化改造,没收私有财产,将其变为国有财产,致使民族工业规模萎缩,私人资本与人才外流。到1968年,叙利亚经济处于危险边缘,政府号召公民和侨民投资经济,但未收到预期效果,私人资本继续外流,生产力持续下降。1970年11月,为克服国民经济的消极和失衡现象,走上多元化经济发展道路,叙利亚开展了拯救国家和振兴经济的改革运动,采取了以国企为主导的发展集体、合资、私人企业的经济复苏战略。1973年,通过《宪法》废除国有化经济体系,发展与保护私有经济,平稳地过渡到多元化的经济体系。所以《宪法》公布后,外流的私人资本和民族资本才开始回流,经济生活中的公有、私有两种经济模式开始并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叙利亚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国社会特点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叙利亚不断吸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经济法规,实施符合国情的多元化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高于5%的速度发展,成为中东少有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家。2007年,叙利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增加,据叙利亚政府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达6%左右。 从1991年10号《鼓励外商投资法》颁布至2002年底,计划建设的工业项目431个,其中已实施的项目55个,投资由35.22亿叙利亚镑(约计0.77亿美元)增加到61.87亿叙利亚镑(约计1.35亿美元),已注册的行业达694种,企业数86281个,其中以工程项目居多,占61%;其次为化工业,占14.5%;再次纺织业,占13.2%;然后食品业,占11%,这些项目的地域分布不匀,其中大马士革省、大马士革农村省及阿勒颇省就占去了75%。 二、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状况 叙利亚的投资项目评估始于国际组织的援建项目。根据联合国要求,援建项目必须遵照国际组织特定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因此它不属于叙利亚自己的投资项目评估。但它给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初建提供了基础。“二・五”期间,叙利亚对所上的一大批工业项目开始了成本效果分析。并于1968年7月2日成立国家计委。20世纪70年代末叙利亚又引进了西方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978年国家计委又颁发了《叙利亚-约旦投资项目评估的共同指导》。综观可以描述的叙利亚目前投资项目评估的发展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起步较晚;政府的绝对控制;无独立的评估体制,投资项目评估体制不健全。 三、关于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项目评估技术问题 1、投资项目评估中,缺乏对经营者素质的评估。对于技术项目而言,其成败的关键在项目的经营者。经营者的低素质,将使项目最终失败。目前,叙利亚在进行项目评估中,常常只盯在项目本身的预期经济效益上。项目预期效益好,仅能说明项目是可行的,而其投资就不一定可行。因为投资最终总是要落实到一定区域的某个特定行业的企业。当被投资企业的素质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其预期的经济效益时,经济效益标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对引进项目缺少投资环境评估,导致地方政府在“政绩意识”的驱动下,缺乏对项目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盲目引进,导致项目“只开花不结果”。投资环境制约着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优越的投资环境是投资顺利进行和发展的保证,有利于项目经济效益的实现;而恶劣的投资环境会阻碍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软环境恶化对项目的成败影响更大。 3、缺乏专业的投资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叙利亚目前虽拥有十几家评估机构,但大多数挂靠在政府部门或会计事务所等,缺乏行业眼光和专业经验,加上评估方法单一,评估手段落后,使得对投资项目或企业的价值估计误差太大,评估结果可信度较差。 (二)投资项目决策体制问题 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上,叙利亚采用的是中央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这种决策机制呈现以下两个矛盾: 1、决策的经济性要求与决策的非经济性考虑的矛盾。决策者非经济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决策时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掣肘。二是地方政府决策时的业绩追求。地方政府面对上级要完成或超额完成对地方下达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的指标,以期获得升迁的机会;面对地方经济,要解决诸如就业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压力及财政收入增加的压力。地方政府的这些目标与任务都与经济规模有关,而与经济效益不太密切,致使地方决策时的非经济性考虑。 2、决策权限与决策风险不对称的矛盾。由于决策主体与投资主体不统一,投资决策权限被分割于投资最高委员会、企业行政主管和企业之间。投资决策的风险约束制度严重缺位。在叙利亚,投资最高委员会是投资项目的主要决策者,而投资项目的风险一般不由他们承担。因此,在投资评估中,投资最高委员会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候甚至不按规程办事。 四、原因剖析 造成目前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二是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体制改革的进程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体制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 制度经济学者诺斯认为,一种制度的变迁具有其路径依赖性。在诺斯看来,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有两种极端形式,即诺斯路径依赖Ⅰ和路径依赖Ⅱ,在这两种之间还有许多中间情形。诺斯路径依赖Ⅰ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演进的良性循环。路径依赖Ⅱ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演进的恶性循环。因此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有极强的制约作用。造成路径依赖的原因有: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利益因素。其中利益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因素。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 对于叙利亚目前的投资项目评估体制而言,其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应该是地方政府及下属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往往诱使政府决策的非经济性考虑。因为这些目标都与经济规模有关,而与经济效益不太密切。在短期内,政府对这些目标的实现,应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惠”于现有投资项目评估体制。虽然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的这些非经济性的决策对地方是不利的,但作为地方政府的领导,频繁的换岗。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这就属于一次性博弈,而不是重复博弈,难免“投机行为”的产生。 既然地方政府是现有投资项目评估体制的即期最大受益者之一,就具有维持现有体制的一面。而根据现有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又将地方政府作为最主要的改革执行者,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对当期政府本身的政绩利益有负面影响时,政府对现行体制改革就会拖延,从而使投资项目评估工作改进迟缓。 五、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投资项目评估技术体系 1、构造全面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叙利亚要从投资环境、被投资企业素质、投资项目的技术、市场、风险、经济效益、风险企业和项目的价值等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全面评估,尤其要将生态效益纳入评估模型,以便投资者正确分析投资环境、自身企业和相关目标企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2、构造开放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与国际接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叙利亚大量引进外资的情况,投资项目评估理应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引进、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评估技术,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二)强加投资决策体制改革 1、政府投资运行机制的规范。要建立科学的政府决策机制,要真正废黜“首长项目”。而当务之急是要理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政府投资从资金的投入、建设、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直到投资的回收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资金运用过程,但政府内部的部门分工相互割裂,从而形成多元分散的管理状况。管投资的管建设和经营效益,不管资金的回收;管规划和生产经营的没有投资决策权;管回收的对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状况不过问。所以要实现政府投资主体人格化,强化对政府投资行为的约束机制。政府投资要通过确立和组建政府投资主体的形式,由政府投资主体作为政府投资的代表。 2、确立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应当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使其投资行为真正做到市场化。真正实现国有企业自主投资,国有企业遵循市场经济法则自主融资,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领域的调节应主要依靠经济杠杆而不是行政手段,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与资产重组,应以市场为纽带,政府只能引导,而不能用行政命令。 (三)建立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监督机构 地方政府是现有体制的即期最大受益者之一,具有维持现有体制的惯性。而根据现有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是最主要的改革执行者。加之政府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出于自身政绩的考虑,大量安排短期项目进行政治“寻租”,极大地浪费了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所以在进行投资改革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政府的监管。这一方面需要中央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要争取在地方建立一个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监督机构,对整个投资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还可以建立一些投资绩效评估的中介机构,地方政府也应增强重大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四)加快建立项目评估中介服务机构 要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要努力健全中介服务体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创办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策划、项目论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管理诊断、财务、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等。同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完善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客观、独立、公正”的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促使其规范运作,独立承担中介服务中的法律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中,麦吉迪为博士生,易卜拉欣为博士生,杨秋林为教授)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提要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权益投资,它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获取高资本收益。它的风险性使得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评估理论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界定风险投资系统的基础上,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分类进行系统阐述,以助于评估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风险投资的系统界定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风险投资译为“Venture Capital”,有人又把它译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Venture Capital”刚传入我国大陆地区时,也被译为“创业投资”、“创业资本”,一些政策性文件也使用这种说法,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即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进入九十年代后“Venture Capital”又译为“风险投资”,但此处“风险”的意义有些变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险,Venture不仅指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时伴随的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还指一种主动地承担风险的行为。本文中的风险投资等同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源于西方,因此西方国家就风险投资的定义更具代表性。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一群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而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凡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和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目前,美国学术界一般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未来风险投资组织对那些急需权益性资本用来产品开发或发展的高增长、高风险、一般为高科技公司所进行的投资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国内的情况对风险投资进行了不同的定义:(1)风险投资是指面临技术上、市场上高风险,但具有增长潜力的高技术企业的投资;(2)风险投资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使之产业化的投资;(3)凡是以高技术与知识为基础,生产经营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均可视为风险投资。就风险投资的定义来说,它应包括主体、客体、目的三部分。 本文认为,风险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而不论资金的来源、资金分配方式和资金使用如何。狭义的风险投资则指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不确定的高收益,对具有高风险、高增长特征的高科技项目进行的权益性资本投资活动。在该狭义的定义中,风险投资限定了投资对象为高科技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的R D、商业化、产业化。 (二)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健全的体系来加以保证。在风险投资体系中。大体有以下四种类型的主体参与运行。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也涵盖在这四个主体之中。 1、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是风险投资的客体,没有好的项目或风险企业,风险投资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以万计,但真正能达到国际水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微乎其微。正如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副总裁林栋梁先生在“风险投资与产业投资研讨会”上题为“中国风险投资运作”上所讲的那样,他们不缺资金,而是缺乏好的项目,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投资。 2、初始投资主体。我国风险投资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外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组建风险投资公司。随着我国风险投资的不断发展,外资以及私人资本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外资的引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所需的资金,而且带来了成熟的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外国投资方由于各国投资法律限制或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也不可能大举进入。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的现实问题。 3、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这是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中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部分,作为体系核心的风险投资机构直接承担风险、分享收益。目前大部分由各级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组建的风险投资机构,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未完全以市场体制为基础,没有适宜的金融工具来沟通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很难适应风险投资机制的需要。实践证明,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是低效率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咨询公司、管理公司或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性机构,他们提供关于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咨询、上市包装等金融性服务,以及资信评估和担保服务等。现有的中介机构已具有部分功能(如咨询和包销),但由于其服务对象(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功能的合理发挥需要一套关于风险企业或项目评估的完整的理论支持。 4、各级政府及其(准政府机构)。政府在风险投资机制中的作用除了资金投入之外(政府资金投入是体系启动阶段的重要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扶持、规范和监控风险投资的发展和运行。目前,我国虽然对风险投资明确表示支持,但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明确的发展计划,又缺乏规范的管理方法,甚至有些政策限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例如,现有股市政策、产权交易法规都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顺利撤出。当然,限制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传统人文环境的约束等。因此,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繁荣还需待以时日。 (三)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比较规范,一般包括筹资、投资和撤资三个阶段。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Lerner和Gomper提出了“风险投资循环模型”,这个模型把风险投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大的阶段又分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阶段,筹资阶段。基金筹集是风险投资的起点。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凭借自己的声誉和能力努力争取养老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个人等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并通过与投资者谈判签订合伙条约,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在这里是以风险投资合伙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典型类型来探讨风险投资过程的。签订合伙契约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步骤之一。合伙契约规定所筹集到的资金的投资范围,并保证风险资本家按照投资者的最大利益行事。 第二阶段,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把风险资本投入到一个选定的公司组合中去。该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选定投资对象;第二,规划投资时间,即决定在投资对象业务发展到哪一个时期注入资金;第三,估计股权价格,即对投资对象的每股股权的价格进行评估;第四,选择投资方法,即决定是否需要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第五,达成投资协议,即通过与投资对象谈判,在利润分割、绩效衡量、董事会席位分配等问题上取得一致,然后按协议注入资金;第六,参与风险管理,即风险投资家通过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拥有的席位和投票权,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决策,并提供专家建议。 第三阶段,退出阶段。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售”(IPO)或转让、兼并、清算的方式收回投资。至此,整个风险投资过程结束。风险投资收回投资后又会开始下一个投资过程。风险投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相互影响,共同决定风险投资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 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分类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项目评估是对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成本、效益的评审与估计。这个定义包含了对一切投资包括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包括风险投资、基建投资、企业重组投资)项目评估的一般定义。而风险投资的项目由于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特征,其评估的含义明显不同于一般的项目评估的含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是风险主体对高新技术项目实施可行性、经济性、技术性、不确定性进行全面的考核,以期望在一定风险水平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它是做出风险投资决策的前提和基础,风险投资决策只有建立在科学、务实的评估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分类。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评估类型。不同的评估类型在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重点,甚至评估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1、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评估、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政府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这三类主体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评估重点、评估原则有所不同。企业在风险投资时往往追求的是投资收益或项目对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分析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往往注重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价和战略价值评价;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在对项目评估过程中更注重项目实施的安全性,因此评估的重点在于项目的风险性分析;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做风险投资项目决策时,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政府在对高新技术项目评估时,不仅关心项目的财务收益,更注重项目投资建成后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效果,它追求效益的社会最大化。 2、根据风险投资项目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个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系列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多项目评估、项目组合投资决策。在这三类项目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类单个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评估方法最简单。而第三类则评估方法非常复杂,不但要用一些单个项目评估的方法,还需要使用投资组合等理论方法。 3、根据评估内容和范围可分为技术评估、财务评估、市场评估、管理评估、社会评估以及期权评估。技术评估主要评估技术上的先进性、有效性、实用性、适应性、可靠性等,财务评估主要评估项目的费用、成本和收益,考察项目的活力能力以及财务上的可能性;市场评估主要考察市场进入难度、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以确定该项目的市场前景;管理评估重点是对风险企业家素质和管理队伍的评估,风险投资界传奇人物多里奥特曾说过:“可以考虑对一位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一位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可见管理评估的重要性;社会评估是从社会公平分配、福利、就业、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法规制度方面考察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效益和损失,有时也把环境评估作为社会评估的一部分内容;期权评估是对以上评估的不足而提出的,一般的评估虽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的报酬,但却忽略了项目投资过程中弹性及期权的存在,因此需要期权评估对其进行补充修改。 4、根据风险投资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种子期项目评估、创建期企业投资评估、成长期企业投资评估、扩张期企业投资评估、成熟期企业投资评估。处于不同阶段的项目(企业)在投资目标、投资风险、回报率以及企业的基本状况等方面有其明显不同的特征。因此,它们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5、根据评估时间与投资实施时间的关系,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事前评估是指项目实施之前的预评估,其目的是确定该项目技术、经济等是否可行;事中评估是指项目实施中,由于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比如市场变化或竞争性技术出现)需要重新对项目进行评价,以决定该项目是否继续进行下去;事后评估则指项目实施后,为了总结经验教训,评价该方案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项目方案及其实施计划是否考虑周到,预期的风险程度是否反映该方案在实施中、实施后的状态等。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针对目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提出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等解决办法。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投资项目评估是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重要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作为一种投资决策技术,是工程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本单位挑选合格的贷款项目时所采用的方法的依据。该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于一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实业投资分析技术,为企业培养具有投资评价能力和从事项目决策的人才。近年来,在《投资项目评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出席率低和看其他书等现象,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主要讲解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评估学的研究对象,投资项目评估的产生和发展,投资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贷款项目周期与项目评估,投资项目的概况和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市场分析与生产规模分析,建设和生产条件评估、技术评估,项目寿命期和投资估算,总成本费用、销售收入与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的估算,财务效益评估概述及指标,货币时间价值,国民经济评估概述及指标,项目的费用与效益,国家参数与调整,社会效益概述及基本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方案必选的方法与应用范围,项目的总评估和后评估。 《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课程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要重视对投资项目评估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应精心设计教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理念,精讲与简述相结合,每堂课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悉数掌握;要加强对投资项目评估的操作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给学生讲授较多的、较为系统的知识。但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少量的实践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对投资项目评估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求在一学期32学时之内讲完《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取按部就班式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结果是只能流于知识性的介绍和理论性的概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不但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估、国民经济效益评估和社会效益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际讲授中,由于时间有限,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就立刻进入实际应用环节,有些难以把握;在讲授实际应用时,教师仍进行系统讲解,方法过于复杂,影响了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只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每堂课都是先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再讲授本节课内容,实施满堂讲。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老师的“教”,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殊不知教学相长,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讲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学生只是一味地记课堂笔记,而没有进行个人思考;在考试命题中,注重死记硬背,学生只要将学过的内容背诵下来就能得到高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在实践教学中,还是主要依靠教师讲授,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而由教师代劳,不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锻炼动手能力,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很高,并且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投资政策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从现有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看,还不能满足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要求。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讲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之前,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也没有参与投资项目评价的实战经验。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投资项目评估》的教学工作,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讲授,不清楚投资项目评价的实际情况,无法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由于缺乏在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先天不足,指导学生实习进行动手能力训练时的效果欠佳。 三、《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 针对上述《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以教师为主导,提倡循循善诱,重在引导。从而使师生双方主动介入其中,使学生能熟悉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从该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帮助。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效性要求,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强,其中的项目建设背景分析、项目必要性分析、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技术的论证和经济分析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应结合国内外教材体系和投资项目的实际为学生教学增添新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并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如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课件和人人动手的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如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时就要用到财务会计学、投资学的一些原理和指标,因此,还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前后课程。《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项目市场分析是生产规模确定的基础,技术评估是经济分析的前提,项目基础财务数据的估算是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基础,所以,要在几个章节的内容都介绍完之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才可以得出全面的认识。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在《投资项目评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融入理论讲解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真实客观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在具体授课前精心准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些投资项目的具体案例,通过现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课堂演示或独立操作,训练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使之形象地理解案例的真实信息,达到项目演练过程与理论知识介绍同步进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开阔思路,例如,对于“投资项目寿命期估算”一节,介绍完自然寿命期、技术寿命期和经济寿命期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应选择哪一个作为项目的寿命期,可以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授课前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展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深入到投资项目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参与相关投资项目的评价,身临其境地进行操作实验,深入到项目运作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一线,整理实务资料,增强对投资项目的感性认识,用实践经验收获、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教师应积极参与评估实务和科学研究,了解有关投资项目评估实际活动的发展和变化,探索先进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对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展科研成果奖励,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加强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利用专用性强的软件,如EXCEL、SPASS、SAS等进行财务效益评估,通过实际模拟运算让学生亲身体验项目评估的实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年轻教师出国研修,到企业或金融机构从事投资项目评价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项目导向教学法符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本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向、转变教学理念、重设教学模块和充实师资队伍等途径,构建了基于项目导向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新思路。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结合、项目导向和实境操作,强调项目实训的重要性与学生的参与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评估水平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导向;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要求高、应用领域广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导向法,加强项目案例分析,并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在实验联系中加以深化和应用,真正实现“在做中学”的理想教学模式,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开展项目导向教学的创新思路 在项目导向的前提下,教学重心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转移,学生既要掌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跟随学习模块的推进完成项目评估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领悟理论知识,熟练评估流程,掌握评估技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相比传统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有所创新。 1.转变人才培养。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完成投资项目的评估工作。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加强学生对项目设置的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课程的实用价值,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突出投资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为创业、创新项目提供专业的评估工作人员,为新时代培养高、能、尖、专的人才,是人才培养主要方向。 2.改革教学理念。现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乃至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项目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重组课程体系,利用翻转课堂、慕课、教学平台等新的教学手段,凸出项目教学,加强实境训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培养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3.设置教学模块。投资项目评估知识的实践应用领域很广,按照评估工作进程来设置教学模块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以项目导向为驱动,按照教材和教学课程安排,可以把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项目设计把不同模块联系起来。实践操作以模块为核心,不同模块能够分开实施,编制独立的实验指导书,单独填写实验报告。同时又可以联合起来形成投资项目的整体评估报告,集中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模块设置与理论教学并不冲突,教学时间安排与实验进程也不矛盾,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安排互相衔接,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境演练相辅相成。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入项目导向法以后,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娴熟传输课堂教学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投资项目评估经验,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的方案设计和评估操作,这就需要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激励教师通过实验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学习深造等增强实验教学的水平,达到参与项目运作的职业要求,还可以通过外聘专家进入教学队伍或者开展师资培训等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的实践 1.教学进程规划。投资项目具有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便于计划、筹资、执行的时间和空间单位,项目导向教学法下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其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1)选择设置评估项目,引导学生分组设立投资项目,并对项目进行归类;(2)制定项目评估计划,落实教学实践地点、方式和基础资料准备等内容;(3)实施项目评估计划,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4)检验项目评估结果,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评估方法的是否有效等;(5)反馈项目评估效果,总结亟需整改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2.教学项目设计。本文以投资项目评估工作中的经济决策模块为例,进行项目导向教学。在引导学生分组选定投资项目,完成前阶段的教学和实践任务以后,后续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3.教学项目实施。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投资项目评估过程所涉及任务的方式来实施项目。教师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案例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为辅。学生分组对选定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包括基础条件评估和投资决策分析等一系列的评估任务,并最终形成评估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创造力,对投资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掌控学生的操作进程,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4.教学效果检验。引入项目导向法后,既要延续传统教学的理论考核,还需考察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小组的项目实施报告、已经完成并提交的项目成果、参加投资决策类比赛的成绩等都应作为考察依据。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总体监控,学生小组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完成后,通过讲评演示的方式把本小组的项目实施内容进行展示,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对这些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项目进行总结,交流实践过程的得失,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知水平。 三、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1.扩充案例教学,增加实践课时。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投资项目评估所涉及的领域和评估方法的实用性,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后阅读和专业导读,接触更多的投资项目,了解已有项目的投资评估运作,并通过实践课时来训练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采用课堂讨论与项目交流的方式,可以清楚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共同进步。 2.细化项目选择,避免出现偏差。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结合前期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来选择项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要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在实验指导书中详细列出项目选择的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注意的问题等,将任务细化,把握项目的难易程度,并且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的调整。 3.改善考核办法,调整评价思路。试卷考核是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引入项目导向法以后,实践环节的操作水平也要加以反映,仅靠试卷成绩很难完整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现有的考核比例不够科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课时较少,成绩绩点较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可以把学生实际操作形成的资料纳入进来作为考核依据,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效果。还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理论考核,也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还需要对评估过程中形成的实验报告等进行终结性考核。 4.改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参与。改革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将项目评估的主动性和决策权交予学生,这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学结和归纳,消除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做到教学相长,教与学共同进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难以掌握和应用投资决策方法。在面临具体的评估任务时,实际动手能力偏弱。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把项目导向教学法的项目导向、教学结合和情景设计等特点在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出来,有助于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价值工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成本优化的应用 摘要: 将价值工程方法引入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流程中,在满足必要评估功能下,制定成本优化的项目评估改进方案,并以国内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为例对改进方案进行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 价值工程;风险投资;成本优化 0 引言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形式,主要工作是对经过筛选后的项目标的(通常是一家实体企业)进行注资参股,并在未来通过合适的方式退出获利。对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会在数年的投资行为后,管理一个项目池,项目池的净收益即为所有项目在未来退出后所带来的收益,减去所有项目运作过程发生的成本。 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项目收益和项目成本是两个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项目收益取决于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评估的评估体系、专业能力、市场运气;项目成本则取决于项目运作中的实施流程、调查方法等。学术界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导向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忽略了项目评估所实现的功能与投入成本间存在一种可优化的价值关系,适用于价值工程理论的分析范畴。本文旨在应用价值工程探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即在满足必要评估功能的前提下,制定成本优化的项目评估流程。 1 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是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在可靠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创造性工作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的科学手段。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取得该项功能所需的成本之比,这种关系可以用公式V=F/C表达,其中V-价值,F-功能,C-成本。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通过功能分析甄别必要和冗余的功能,并通过成本优化,提升研究对象的价值。价值工程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对象选择、情报收集、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方案创造、方案实施等。 2 价值工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价值工程的主要工作步骤包括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方案改善创新、方案评价及结论。现以国内一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项目运营数据为基础,引入价值工程方法对该机构项目评估流程进行分析,并在满足现有功能需求的情况下提出成本优化方案。 2.1 项目评估概况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指对目标企业进行的全方位调查分析,包括行业调查、业务审查、团队调查、财务调查、法律调查五个功能。 2.2 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 由五位风险投资领域的业内专家,按常用的“0-4评分法”对五个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汇总计算,确定功能重要性系数。功能重要性评分方法见表1,功能重要性系数Fi(F1-F5)计算结果见表2。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分为六个业务环节,分别是资料收集、外围走访、进驻项目企业调查、专家智囊评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律师事务所合规。现以国内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运营数据为基础,提取4个项目评估流程作为样本。每个评估样本在六个业务环节中均增加了成本,将增加的成本分摊到F1-F5五个功能单元。计算每个功能单元分摊的成本汇总,并以此计算功能成本系数Ci(C1-C5)。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功能重要性系数和功能成本系数,计算功能价值系数Vi=Fi/Ci。如表4。 价值工程的重点改进对象是功能价值系数小于1的功能单元。如表中所示,F1-F3的价值系数均略大于1,表明功能价值略高;F5的价值系数约等于1,表明目前其功能成本与功能重要性基本匹配。F4的价值系数小于1,且偏离较大,表明其功能偏低或成本偏高,因此提高F4的功能或降低其成本是价值工程的改进方向。 2.3 方案改善 根据上一阶段的功能评价,我们确定从财务调查这个方面来对这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评估进行成本优化。 按照成熟风险投资机构运作的行规,财务调查主要是外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慎调查。然而由于第三方审计机构审计时间长、风控保守,在国内竞争激烈的风险投资市场容易错失良机,部分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也采用自建财务调查团队,而非外聘第三方机构的模式。 对于这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我们建议自建财务调查团队。这样一来,可以省去外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需要增加团队建设费用、业务实施费用。在每个项目上需要2名财务尽调人员,负责整理财务报表及分录、查阅明细账、纳税资料、资产盘点、重要合同等,并形成报告。 分析自建财务调查团队为单个项目带来的成本变化。该风投公司可长期聘用2名专业财务人员,按照一般薪资标准每年共增加工资支出20万元;另一方面,该风投公司一般年份需要进行财务调查的项目数为月均1-2个,取其平均值,按照每年18个需实施项目计算,平均每个项目的自建财务人员支出为1.11万元。业务实施费用方面,财务调查一般历时3-5天,按照该风投公司每人每天1000元的出差费用标准,取天数平均值,2个人员的4天调查差旅费用合计0.8万元。因此,实施每个项目时,若自建团队将增加1.91万元成本。而与此同时,可省去外聘第三方审计机构所需为每个项目支付的5万元财务调查费。 故得到的结论是:自建财务调查团队时,每个项目上将节省3.09万元。 2.4 方案实施与效果 该国内风险投资公司根据选定的改进方案,取消了外聘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改为长期聘用两名全职财务人员,并根据其熟练程度调整业务量。在该风险投资公司过去一年进驻企业方评估的22个项目中,仅财务调查一项支出就累计节省70多万元。 3 结束语 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流程中,应用价值工程方法对一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成本优化分析,找到了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对于该公司来说,能够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架构,并在合理的业务结构下,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业务能力的扩展上,同时提高了业务效率。 在实际的风险投资行业里,对于一支资金量1-2亿的小基金,配备2名财务人员是合适的。以1亿的资金规模为例,基金管理人每年收到管理费为150-200万,如果能够在某一个业务流程上节省50-60万,也不啻为一项不小的收获。放大而言,募集资金量越大的基金,投资的项目越多,同一时期内需要考察评估的项目就更多。当需要考察的项目数大幅增长时,通过本文提供的改进方案所节省的运营经费将变成巨大的效益。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相关问题研究 [提要] 从创业投资的概念及其特点出发,分析创业投资项目评估对象应考虑的因素,研究创业投资项目各个阶段的评估特点及相应的评估方法,针对当前构建大一统评价模型的难度以及低实用性,构建创业投资项目的评估机制。 关键词:创业投资项目;投资项目评估;创业投资项目评估 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是创业投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有效的项目评估方法是创业投资机构为实现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所必需的。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有效的创业投资发展运行机制,对创业投资的评估研究也刚刚开始,因此对其运作和评估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及原则 (一)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创业投资评估与一般的投资项目评估不同,具有自身独到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六个特点: 1、创业投资评估考察企业的潜在价值。创业投资项目,主要是以项目本身的成长性来判断,要求日后投资退出时能得到较高的收益。 2、创业投资评估非常适用于高技术产业项目。创业投资的对象一般为刚刚起步或还未起步的高技术企业或高技术产品项目。风险资本看中的是创业者的素质和项目的成长性,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只要在这方面符合风险资本家的要求,就会成为投资对象。创业投资基金有时也大量投资于传统行业,对传统行业的评估传统方法可以很好地胜任。 3、创业投资评估注重项目的成长性。创业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的本质特征,也存在迅速成长的潜在可能性,一旦投资成功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风险投资家为了获得潜在的高收益,而愿意承担其蕴涵的高风险,因此会更加注重项目的成长性。 4、创业投资评估注重管理团队。创业投资评估对项目的管理团队进行严格的考察,管理层的素质通常是投资者考虑是否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在评估中给管理团队的素质赋予很大的权重,以确保企业有一高水平管理团队。风险投资家宁要二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者,也不要一流的技术和二流的管理者。 5、创业投资具有独特的评价指标。创业投资评估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模式。一般来说,创业投资评估多采用带权重的模糊评判方法,对项目各个影响因素进赋值,然后加权处理。 6、创业投资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创业投资是一种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一方面进行合理的估值和交易结构安捧,控制项目风险,确保收益,随时监控项目的发展全过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发掘项目潜在价值。 (二)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原则。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搞好创业投资项目评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1、效益性原则: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2、系统性原则:内容体系系统性、指标体系系统性、方法体系系统性;3、选优性原则:选用最佳投资方案是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4、公正、客观、科学原则:评估组人员具备相应素质、评估方法规范化、评估程序科学化;5、统一性原则:评价方式、方法,评估内容及基本格式的统一。 二、创业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 (一)市场途径的估值方法。市场途径是通过把被评估企业与类似的上市公司或已交易的非上市企业进行比较,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来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思路。市场途径的基本假设是,市场交易参加者是理想的,并能获得完全的信息,因此确定的价值是科学的、合理的。 1、市盈率法。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PE(股票价格/净利润)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预期收益,以推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 2、PB(市净率法)。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市净率(总市值/净资产)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净资产,得到企业的市场价值。 3、PS法(价格销售量之比)。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PS值(总市值/销售收入)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营业收入,得到企业的市场价值。 4、相似交易类比法。如果找不到类似的上市公司,但可以找到最近被兼并或收购的公司,则可以参照兼并或收购的交易价格来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收益途径的估值方法。收益途径是通过收益折现的方式,将拟投资的企业一定时期收益换算成现值并以此确定企业的评估价值。从投资方的角度看,收益途径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一条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在此,企业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未来整体获利潜力,而不是现有资产的多少。运用收益途径,在评估企业价值时要求科学合理确实三个基本参数:预期收益、折现率和获利持续时间。收益法有两种:折现现金量法和股利资本化法。二者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基本参数的确定有差异:前者以自由现金流量,后者以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作为预期收益,前者获利持续时间有限制,而后者则假设获利持续时间无期长。 三、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应用保障 (一)有效防范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创业投资中,创业资本家与创业家由于目标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为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创业资本家必须设计一套有效的创业资本契约,约束和激励创业家。 1、设计一套最佳监控模式。全过程监测即创业资本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决策等重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测,以了解企业真实发展状况;效绩判断即创业资本家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对企业运行的绩效进行判断;逆境诊断,即在过程监测和绩效判断中,对各种已识别的逆境现象进行成因分析、过程分析及发展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一般对策及危机管理即创业资本家在企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2、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优先购股权制度实现的外条件;优先购股权的实施方案。 3、采用阶段性融资减缓道德风险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创业资本家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是分期进行的,这样可根据企业的进展情况决定后续融资的时机与投资额度。创业资本家周期性地提供创业资本,融资分为多轮次,而每轮投资只确保创业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 (二)有效防范创业投资项目评审中的决策风险。所谓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项目评审的决策程序偏差,可能导致搜寻到的信息不完备或出现信息扭曲失真的情形,不能为决策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支持,造成决策失误。国企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程序才可更好地解决。而决策方法存在偏差,可能会轻视重要信息而将非重要信息看得过重,导致决策结果失真,即拟定的投资对象不合投资要求,加大了投资风险。项目评审是创业投资运作的核心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业投资的后续发展,因此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有效防范创业企业的管理风险。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产品尚未定型,市场认可程度存在着不确定性,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创业企业的价值,因此创业企业成功与否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创业企业面临着比一般成熟企业的股权投资更大的管理风险。可以解决的方法有,进行组合投资、保持一定比例流动性强的资产。 (四)有效防范创业投资的退出风险。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为创业投资提供专业的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的欠发达,是创业基金以购并方式实现退出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破产清算法规不完善,增加了以清算方式实现资本退出的复杂性。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以合约的完备性来防范和控制资本退出风险、积极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创投评估、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防范和化解资本退出风险。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通过对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意义及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梳理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投资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和保障措施,以实现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的重点领域,1981年至今,世行在华已实施了约60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近百亿元。农业稳定才能促进经济稳定,经济稳定才能促进国家稳定,国家稳定才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可以这样说,农业是“兴国安邦之大计”。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代化,是其他部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农业项目评估是随着农业投资项目借款业务的开展而逐渐引入我国的,评估工作是贯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可为委托方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公正和客观的依据。我国发改委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农业项目评估工作。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是一个关键措施,而我国目前针对农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准确性太低,单从投资估算上看,偏差超过30%屡见不鲜,如果从项目的整体结果来考虑,评估的准确性就更低了。评估不准不仅造成决策失误,导致投资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评估业的声誉,危及评估业的生存和发展。究其原因,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的稀缺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资金短缺,提高农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资金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具备农业项目评估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是项目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而目前项目评估人才培养还没有引起重视,专业的项目评估人才缺乏是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员的数量和职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继而给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及方法,从而促进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行业规模健康发展。 一、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工作在项目评估咨询公司,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些专业基本上会设立投资项目评估专业课,现有评估人员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从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或者是项目评估方向的硕士教育中获得的,在入行之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据调查,社会上至今只有资产评估师、PMP项目管理师的培训机构,并未设立专门的农业项目评估人才培训机构,因此当前的农业项目评估人才主要是通过高校的经管专业本科培养出来的,而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想进入项目评估行业中,却没有学习的途径。这也是农业项目评估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 农业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效益低和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在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当前评估人才整体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咨询公司数量不多,难以适应当前项目评估行业发展需要。二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不高,经常导致评估结果发生偏差。单从投资估算上看,偏差超过30%屡见不鲜。三是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带头人稀缺,高校的学生在学习项目评估技能的时候,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是导致现有评估人员水平有限的原因之一。四是缺乏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培训机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成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障碍,最终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根据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以及评估水平低下等情况可以看出,改变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农业项目评估课程的实用性。目前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基本上开设投资项目评估课程,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采取说教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给学生参与的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现实的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 2.有助于加强评估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度。目前高校为社会提供的评估人才多数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刚刚步入项目评估行业中时,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重新定位投资项目评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校的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针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4.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加评估人才的数量,提高评估人才的质量。目前我国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由投资项目评估行业中的专家做带头人,设立评估人才培训机构,拓宽现有评估人才培养途径,这样不但可以扩大项目评估行业规模,通过专家的指导,还可以提高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1.改进现有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授课模式,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的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基本是来源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或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且主要是从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估、技术评估、财务评估、国民经济评估和社会评估几个方面来讲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但是没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经历。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实验环节,进行案例模拟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高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评估人才的目标[1]。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建立投资项目评估技术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2]。目前,校企合作是高校在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内容,这种合作模式有几点好处:一是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习平台,让他们在毕业前接触实际的工作,有利于在毕业之后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不会影响单位的工作质量;二是企业在聘用实习学生的同时,可以降低人员成本,也可以在实习人员中挑选可以长期聘用的员工,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而言,自2003 年以来, 经管类各专业先后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等合作协议: 如财务管理专业与海通证券、物流管理专业与北大荒物流公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绥芬河海关,除此之外还与用友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是对投资项目评估技术的应用,却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因此,应该加强与项目评估咨询公司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3.成立项目评估人才社会培训机构,拓宽现有人才培养途径。当前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校是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输出的评估人才数量和质量有限。因此,要想使项目评估行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在社会上成立项目评估培训机构。在高校和社会中发掘项目评估行业资深人士,让他们成为项目评估培训机构的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势,给学员们传授最新、最直观、最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为社会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项目评估人才。 三、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人才培养意识 目前农业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并未引起高校及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提高农业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对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改善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缺乏的现状,也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开了一个好头。 (二)完善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教学资料 改变当前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增加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教学配套资料,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三)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高校内设置专门人员,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为高校输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为高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3]。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也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业界人士的重视,大家齐心协力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改善当前评估行业的现状,最终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评估人才,为社会各界的委托方提供准确度较高的评估结果。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与风险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引言:本论文主要针对风险投资公司的具体业务内容和工作流程,设计开发了一套投资项目管理系统,使项目分析更加高效、准确、合理,使风险投资能够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率。风险资金的引入使得许多建设项目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为风险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研究单位、个人将目光投向了风险资金投资,使市场中风险投资的项目越来越丰富。本投资项目管理系统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的特点,以系统工程学、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信息集成技术、矩阵式管理的结构模式,以高度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为主要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成本、资源、财务、安全等实行过程动态管理和有效控制,规范了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了投资建设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有利于是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项目管理概述 1、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是以项目为主要管理对象,根据项目的内在规律,对项目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的管理活动。比如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往往由于施工单位的局限性,很难保证项目一次性实施成功,可将项目委托给从事项目管理的专业单位进行管理。 2、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 (1)项目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施工单位不得越过项目经理直接管理项目内部工作,必须通过项目经理实现对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项目经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经验等;(2)以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为实现项目目标,需将项目目标分成不同阶段的分目标,再将分目标分解成各个不同阶段的子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完成子任务来实现总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施方案,保证总目标的完成;(3)有充分的授权保障:施工单位要授予项目经理生产调度指挥权,技术、组织方案决策权,财务、人事管理权等权利,项目经理也要授予其下属的项目经理部成员在其分管业务方面的各种必要权力,使各成员有职有权。 3、项目管理的职能 项目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组织:通过授权、职责划分和签订合同等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机构运转,并通过建立有效的项目组织机构、配备所需的各类人员来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成;(2)控制: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必须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和调整,即有效控制过程;(3)计划:为使项目协调有序地达到预期目标,可用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来统筹安排整个项目,把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的所有目标和活动划入正常计划过程;(4)指挥:为保证项目各层次人员按既定计划从事各项项目活动,可通过已建立的项目组织机构,逐级下达指令;(5)协调:对项目的众多结合部之间出现的矛盾进行磋商、调整、联系和沟通,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 二、系统开发环境及数据库选择 1、Visual C++ 开发平台 Visual C++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目前它已成为程序员进行软件开发的首选工具。作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它由编辑器、调试器以及程序向导、类向导等组件组成。且可为我们提供多层次可调节的应用程序,来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2、MFC MFC应用程序框架是以MFC作为框架基础的,以此程序框架模式搭建起来的应用程序在程序结构组织上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Win32 SDK编程方式的。MFC提供了相当多不同功能的类以适合尽可能广泛的需求。 3、MySQL MySQL是一个免费的SQL数据库,作为一个多线程、多用户的数据库服务器,它的功能虽然不够强大,但已经能够满足一般应用软件的要求。它的主要目标是快速、易用,MySQL数据库的开发者也在不断使之更加完善,它的数据处理速度明显优于其它数据库服务器。如果所开发的应用软件对数据库操作的功能及灵活性的要求不是很高而对数据库的性能要求较高的话,MySQL数据库服务器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 三、投资项目评估与风险分析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个人完成模块的设计 通过需求分析,将系统的功能分为两大部分:项目内容维护、查询。其中,项目内容维护包括:①项目源输入:将客户递交的数据按业务需求进行计算并存入数据库。②报告输出:按照规定的格式及项目计算结果数据输出;查询:查询以往计算结果,输出报表等。 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①市场分析系统;②融资管理系统;③投资估算;④项目方案的比较评估。 2、详细设计与实现 市场分析系统的设计:①市场调查处理:市场调查处理是为了对调查表搜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模块。它的作用是为了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以二种方式进行处理,最后利用评分和主观概率给出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显示。②市场预测:采用回归分析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及相互关系,利用实际数据,建立合理的经济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预测。 融资管理系统的设计:公司的资金可以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获得,不同来源的资金,其使用时间的长短、附加条款的限制、财务风险的大小、资金成本的高低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公司认真分析公司融资的外部环境的内部条件,按照融资原则确定一个合理的融资方案。①筹资分析:融资规模已投资需要为依据,资金的合理需要量建立在资金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以保证投资项目或经营活动正常开展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数量。②融资风险分析:融资风险的程度用概率的方法进行分析。 3、投资估算 ①固定资产估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计划期内建筑、设备购置及安装或更新生产型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入量。②流动资金估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供周转使用的资金、用于购买劳动对象、支付工资和其它生产费用的资金。③建设期借款利息投资项目在建设期间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而应计付的利息。④投资回收期:又称现值投资回收期,按给定基准折现率条件下,用项目折现后的净现金收入偿还全部投资的时间。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CM及PBL结合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研究融合CM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CM教学法;PBL教学法;投资项目评估 CM(案例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是近几年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两种新型教学方法。由于这两种教学方法同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都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有不同角度的突破和改进。因此,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采用的比较多的新型教学法。两者都是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因此,这两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学院的课程教学。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为例,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CM教学法及其应用 CM(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即案例式教学法。该方法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最早是在哲学中探讨问题、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而其形成一种教学方法是始于哈弗大学法学院,后由哈弗大学商学院把该方法引入商业及企业管理教学,利用商业管理领域的真实事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种启发的角色,而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角色。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该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提供各种案例,为学生营造一种较真实的学习场景,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情感体验。另外,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学生可以分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案例中体现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PBL教学法及其应用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PBL是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训练与学习,对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PBL是由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创立,这种方法,最开始被用于医学院的教学领域,后逐渐推广到了商学院及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最开始的研究生培养领域,扩大到了本科教育甚至中小学教学领域。该方法的特点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其任务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试着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挑选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进步。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外特别是在美国的大学教育实践当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两者各有所长,pbl教学法着重从问题出发,陪养学生实践能力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CM教学法则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等整体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够互补又能够相互加强。下面就把这两种方法运用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设计中。 三、课堂教学应用 投资项目评估是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学及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研究拟投资(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效益、费用之间关系的一门技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实质内容是对投资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决定投资项目方案的优劣或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因此,该课程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其一,实践性强,课程教学内容及章节与我国项目评估实务内容相同,与实践中项目评估实务联系非常紧密, 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 其二,学科综合性强, 课程涉及的经济学、统计学、财务会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会形成 “学生学得难, 教师讲得累” 的局面,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变这样的情况,可以在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而在具体章节授课的环节则结合pbl教学法。 在案例分析的课堂上,首先由教师选择一些不同行业及类型的项目。案例可以来自于相关书籍及文献资料,也可以取材于教师直接参与的研究性课题及实务。经加工提炼,便可整理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案例教辅资料。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因为,在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示范,需要教师即要对教材相关理论知识比较熟练还要熟悉各种行业及企业的案例。并且还会涉及到实时财经政策及财经新闻。 除了课堂上教师的案例演示,还需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案例的设计和分析,学生自主进行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其自主查找文献、分析资料和讲解案例的能力。比如,讲完投资估算或者财务分析章节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案例进行投资估算或者财务分析。可以分组进行,如果时间充足还可安排学生进行演示。在学生演示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pbl教学法则体现在每个章节的学习安排里。如下图为示: 以财务分析章节为例,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 项目成本费用核算情况如何?(2) 财务上偿债能力如何?(3) 财务上盈利能力如何?(4) 财务上生存能力如何?(5) 是否能够达到投资预期? 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估算财务效益及费用并测算相关指标,由此引出本章节要讲的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逐一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讲,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跟教师教学,师生间互动加强,教学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通过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把重多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把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对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做出了较有效的试验。(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中的财务分析问题研究 摘要:财务分析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与价格体系下,把项目单位的利益作为前提,依据财务评估数据,通过项目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分析,评估项目的盈利能力,确定财务视角下的项目可行性。基于财务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是考虑立项与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理论上研究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步骤和技术方法等。 关键词:投资项目 评估 财务分析 风险控制 项目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部分。财务评价指的是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这是投资决策者关心的首要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有抗风险能力。这里所说的项目财务分析,与一般企业的财务分析有所不同,项目财务分析主要是事前分析,企业的财务分析则主要是重事后分析。项目财务分析是一套预测出来的财务数据,基于一定的经验标准来估算。这种分析是基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因此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方法包含其中。 项目财务分析主要为发起人或企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便于科学决策。项目财务分析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项目成本管理尽可能详尽的信息和数据,二是提供信息支持,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投资决策依据;三是明确项目投资的风险,为投资人提供风险应对措施。 1.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项目的债务清偿能力分析和项目的风险能力分析。 1.1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贴现指标,另一大类是非贴现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是项目经济评价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的分析。这一科学分析将决定项目是否可行。如何做好这一重要标准的分析,十分重要。它需要经济分析师科学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计算出财务内部收益率,计算出财务净现值等指标,依据这些指标判断项目的盈利能力。 1.2项目的偿债能力分析,指的是根据有关财务报表,通过计算借款偿还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指标,科学评估在设定的计算周期内,项目各年的财务状况,以及偿还到期债务能力。在苹果计算中,采用借款偿还期指标的话,可以不再计算备付率指标,反之亦然。 1.3项目的风险能力分析 项目投资总会面临很多风险。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做好盈亏平衡分析,尽量保证盈亏平衡,还要做好敏感性分析,尽量避免预测产生的偏差带来的潜在风险。 具体来说,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盈亏平衡点分析。这一平衡点来自于销售收入和全部成本之间的计算,当销售收入与项目的总成本持平时,意味着项目盈亏平衡;当销售收入高于项目的总成本时,意味着项目实现盈利;当销售收入低于项目的总成本时,意味着项目实现亏损。因此,盈亏平衡点的确定十分重要。二是投资回收期分析。所有的投资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回收周期。但是,回收周期的确定却存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一种是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的算法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只是计算了全部投资要用多长时间能够实现净收益。而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则考虑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这是一种常用的算法,它按基准收益率折成现值来计算,因此更科学,也更符合现实需要。这样比较起来,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得出的投资回收周期,一般来说是比较短的,很可能因此误导了投资人的决策;而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得出的投资回收周期则比较长一些,因此,从投资人的角度考虑,该项目未必理想。投资回收期就是用这两种方法,通过测算某项目的投资总额,通过测算未来几年内现金净流量,得出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在与基准投资期、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比较后,投资人可以科学确定该项目的风险有多大,是否可以确定投资。 三是敏感性分析。这一分析一般指的是指通过预估当某一不确定变量发生某种程度变化时,如销售量、人工成本、固定性成本和材料成本等的变化,项目投资决策所依据的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将相应如何变化,它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其实是通过逐一改变相关变量数值的方法,解释关键指标受变动因素影响大小的规律。它可以预测新项目的风险大小,提高分析投资决策指标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也提醒了投资人风险意识,这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2.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步骤 项目财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性和定量分析两个部分。其中,定量分析最为重要。定量分析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主要是因为它以项目财务报表的编制、项目财务分析指标作为计算的依据,由此做出科学的数据结果,并对这些数据结果做出整理和分析,作为项目财务的可行性根本依据。 项目财务分析由以下若干步骤组成: 2.1 数据搜集 在实施项目财务分析前,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也就是根据分析的需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搜集有项目有关的各种数据参数,为下一步的数据预测等工作打好基础。这些相关的数据参数应该既包括国家、地方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等硬性、强制性的规定,也包括相关项目的有关参考数据,还应该包括依据市场调研得来的造价、运营成本数据和项目结束后可能产生的维护成本等数据。 2.2数据预测 根据得出的数据,做好项目的事前分析。由于项目尚未开展,因此,此时的数据还是预测性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已经与实际的项目收益与成本相差不远。在这一阶段,主要要做好项目收益和成本相关预测数据、产量与销量相关预测数据、销售价格与收入相关预测数据以及成本与税金相关预测数据。 2.3编制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 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分为基本报表和辅助报表,其中基本报表包括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损益表、项目负债及其偿还表、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项目资产负债表等。对收集和预测的项目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整理,编制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使这些数据之间形成内在联系。 2.4全面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 项目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编制和计算动态财务分析指标去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在进行项目财务分析时必须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于不同时间点上发生的项目现金流量采用折现等方法将其换算为现在或未来同一时间点上的现金流量值,以保证不同项目方案或不同项目财务分析具有同等的价值基础。 2.5确定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结论 这是最后一步的工作。根据以上4个步骤的认真工作,此时就可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报告了。其实,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求经济审计师认真落笔,不夸大,也不缩小,客观公正地明确此项目是否可行,多大程度上可行,真正实施后会遇到哪些可以预测的问题和不可预测问题。 3.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 3.1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等额货币在不同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即随着时间的转移,资金会发生增值。资金增值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取得利润,二是资金存入银行。后者由于存款人推迟消费要得到相当于利息的补偿。两种来源相对应,资金的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利润,二是利息,它们也可以用利润率和利息率表示。习惯上,人们一般使用资金价值的相对量,即利息率和利润率来衡量资金的时间价值。 3.2静态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借款偿还期法、资本金利率法、资产负债率法、流动比率法和投资利润率法等。这一方法计算简单而且实用。因为它对项目进行投资分析时,忽略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只是对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进行粗略的评价。 3.3动态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对项目的分析较为全面,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考核,与静态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实际、合理。包括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和IRR法与MIRR法。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农业投资项目评估 摘要:近几年来,人民消费水平随经济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相应地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安全,越来越渴望每天吃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本文就种地种菜的规模化项目进行了理论上的评估,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关键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规模化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愈发严重 多地出现了城市人到城郊农村租地种菜的现象,像在北京这种大都市的很多郊区 农民纷纷把自己的地分割出租,而上海、浙江、湖北、四川等地,也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招募市民种菜的项目。 但这种“周末农场”热潮目前只是一种分散行为,尽管两三年前已经出现了这种项目,但其发展形势一直缓慢 。由此我们小组的项目是将租地种菜规模化,这是下乡种菜热的另外一种衍生形式 ——雇农民负责种菜 ,种什么菜,是否使用化肥,种地的规模,都由雇主来决定,充分尊重雇主的选择意愿。 我们将初期规模定在一个行政区 ,由区政府出面交涉,在城市郊区租下。经过估算过后,大致需要的土地,雇工人数,种植特定的蔬菜瓜果的种类等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对于收货后的农产品仅供该区自愿加入项目的常住人口食用,有剩余的话,可以在经过雇主同意的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到周边地区。 二、项目大致流程 (一)由行政区政府牵头,在城市周边的农村,租出一片地,具体从哪些、多少地方租用土地视情况而定。 (二)挑选出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学者和有经验有技术的农民,估算大概产能和生产成本,制定相应的种植计划。 (三)雇佣农民进行种植,采取竞争上岗制和职业化管理方法。(四)将生产好的农产品集中运到项目实行区 (具体分配方式视情况而定)。(五)若有富余的农产品,可以低于市价少许出售给没有参与项目的消费者,所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支付土地费,一部分用于被雇佣的农民的分红,以便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六)年终居民再以其消费量向区政府缴纳相应的费用,以便开始下一年的投入。 三、项目的优点 (一)宏观方面 1.将市场和农产品产地直接联系到一起,使生产更有针对性,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免去中间过多的流通环节,节省流通资本。2.由城市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同样是管理技术上的。3.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把农民留在农村,一方面缓解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农村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管理成本。 (二)微观方面 1.节省市民饮食成本。 2.特供蔬菜安全令人放心,城市居民租地种菜未必能成为未来食品供应主流,但却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和补充。 3.有助于农产品生产人员职业化,促进种植技术和高效农业发展。 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不仅收到租金,更能通过种植获得工资。 四、农业投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技术方面 租地种菜规模化项目,对农业来说,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上的提高,更是一种对产销模式的升级,属于软技术的提高,这种新的产销模式吸收了农村合作社在生产规模化中的优点,同时解决了在此体系中的销售问题。这个项目主要是用在一、二线城市及其周边的农村,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微调,其本质是将市场和生产一体化,但并不排除原有的自由市场的销售模式,这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因此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项目的实行,需要城乡间建设有直通的交通,周边农村里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土地,我们讨论认为:沿海和平原地区更适合此模式运作。 (二)组织管理方面 城市不仅为农产品生产提供资金,同时提供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由城市中有相关知识的学者以及被雇佣的农民代表共同担当,增进沟通合作和管理。 (三)社会生态方面 租地种菜规模化的过程中,需要租用农民土地以及雇佣农民种植作物,会支付给农民土地的租金以及被雇佣的工资,在免除了大量流通成本的条件下,我们的项目能给农村带来更优厚的报酬,农村和农民的收入提高,也将促进其生活条件的提高。 同时由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污染和高毒性的农药将不被允许使用,对农业生态有极大的促进。 (四)农产品市场营销方面 农产品的销售是我们的项目的优势,因为我们的项目直接把市场和生产连成一体,产品价格更低,销路更明确,产品质量更让人放心,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地避免农产品滞销、农田弃置的情况发生。 (五)财务方面 项目的资金由城市里常住居民中的项目参与者集资运行,但由于我国关于民间集资的相关法律,我们的项目将由实行区区政府先发起集资,或由政府的财政资金预付,资金将用于支付土地租金、农民佣金、生产农产品需要的种子、肥料和产品运输的费用等。 (六)经济方面 我们的项目并不是根治我国农业经济的一劳永逸的方法,我们的项目旨在缓解一些地区出现的最尖锐的农产品产销矛盾——城市人支付得更多,却吃不到质量配得上价格的蔬菜。 而同时,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种出来的农产品却可能卖不出去甚至亏掉血本,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我们的项目把这彼此需要的两个群体捆绑在一起,把过去被中间环节吃掉的利润分给双方,这是我们的项目对经济的贡献。 五、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安全,越来越渴望每天吃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我们的这项计划真是对准大众的这种心理,满足更多人的健康要求。或许,这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阻碍,但是,整体趋势的走向表明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不只是政府,我们还可以联系投资公司,现代化的“家庭小农场”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摘 要]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在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以及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五个方面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 评估体系 序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风险投资迅速发展,但是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不确定等因素,风险投资行为的风险大小难以预料,严重影响着风险投资行为的顺利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过程作为风险投资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评估结果可以判断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能否进行,对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公司的风险投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过程的核心,它的完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估的结果,对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公司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众多,在设计评估体系的时候,要从整体出发,根据一定的原则,分清主次,使整个评价体系清楚明了,提高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1.系统性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又可以分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正确性,在设计评估体系时,要系统的考虑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确保系统运行的正确性。 2.整体性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整个评估体系,把握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关键因素或主要原因,分清主次。 3.实用性原则 在设计评估体系,一定要充分的考虑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整个评估系统能否经得起具体的风险投资项目的考查检验。 4.定量定性结合原则 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是定量的,比如市场需求等;有些因素是定性的,比如市场竞争状况等。这些定量定性的因素一般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为了对风险投资项目做出正确的评估,评估系统应该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分析模型,尽量做到定量定性的统一协调。 5.发展性原则 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它所处的环境是不断的变化的,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所以设计的评估体系要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比如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一定发展性,可以考虑到各个指标的发展趋势;评估方法或模型要随着指标的变化或者科技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或发展等。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是整个评估体系运行的基础,它是衡量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能否进行的依据。最早的风险投资指标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Myers 和 Marquis所做的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指标。 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目前的市场环境等因素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时,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情况,参考国外评估体系,建立一个适合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考虑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十个方面,分别是经营管理风险、产品及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投资环境风险、财务状况、投资退出及回报、信用品质、信用能力、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方法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数学上的方法,对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风险管理及科学预测做出合理的评估,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数学评估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结构分析法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最早使用的方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一些总是量化,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层次分析法将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建立一个层次递阶系统结构,清楚的呈现出对象、准则、目标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逐一比较,综合,得出最优的结果。层次分析法的逻辑结构严谨,结构层次清晰,在理论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2.模糊层次分析法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有诸多的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市场潜力尚可之类的,无法提供一个定量的值,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给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模糊层次法,在建立问题的层次结构后,可以由专家用模糊统计构建一个模糊差别矩阵,然后利用公式算出排序向量,不用检验每个层次的一致性。 3.多层次灰色聚类分析法 多层次灰色聚类分析法是在少数因素模糊的条件下,对数据进行处理,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它将主观指标分成三个简单的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项目层,然后建立比较判别矩阵,检验一致性,逐层计算,最后得出评估结果。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方法、灰色神经网络法等比较常用的评估方法,这些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为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应用数学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评估体系,对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进行即时评估与管理,有效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收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四、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是与之相配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却处在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对于风险评估的指标,评估的方法及评估的主体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与标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落后,缺乏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学的理念体系 2.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完善 3.评估指标存在偏见 4.评估项目的着眼点存在着偏差 5.缺乏对投资环境的评估 6.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 我国进行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使得进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评估时缺乏准确的判断力。 五、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完善、健全的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对于风险投资来说,非常重要。针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构建一个严谨、健全的评估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加大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力度 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科研机构要加大评估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完善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理论体系。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在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大量的服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一系列专门的中介机构,可以有效的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3.提高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全面性 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不能只着重一个或者几个评估指标,要着眼于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将所有的评估指标进行分析,提高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由于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部门机构比较多,所以要提高评估人才知识背景的广泛性及实践经验的娴熟性,加强评估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结语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是评估风险投资项目过程的核心,它为风险投资行为的进行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加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三阶段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特点,介绍了三阶段教学法的教改实践,指出三阶段教学法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对三阶段教学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条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集管理、经济、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专业课程,旨在通过对项目必要性评估、建设生产条件评估、技术评估、投资及融资方案评估、财务效益评估、国民经济效益评估、不确定性分析和项目后评估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具备投资评价能力和项目评估能力的专业人才。该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实务性强,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即为项目评估实务的组成部分,与投资分析实务联系紧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第二,综合性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的特点,以“老师讲、学生听”为基本模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学得难,教师讲得累”的局面。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局限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学思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由于学生实务知识相对匮乏,对诸多知识点难以深入理解,学起来也十分枯燥,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根本无法谈及能力提升,也难以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业等对投资决策人才的市场需要。其次,课堂教学“重接受性教学,轻自主性学习”。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以知识接受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是最主要的教学范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授课过程重视课堂的规范化和形式化。这种范式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学习的机会,使得所学知识难以掌握和保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考核机制“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以考试为主,使得不少学生不是为掌握知识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考什么就学什么,学完了就忘完了,虽然考试分数高,但知识掌握及评估能力往往并不理想。 二、三阶段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鉴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结合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及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在西南政法大学近几年课程教学中的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法,其内涵是把课程划分成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评估三个教学阶段,按由易到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改进教学质量。具体而言,“三阶段”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如下: 1.理论教学阶段。该环节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学目的是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为后续环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及答疑者。实施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教学之前由老师布置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目来引导学生作好课前准备。②课堂教学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由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前准备情况,以组内交流的形式开展对疑难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分析。③老师以随机抽查形式检查学习情况,并根据抽查情况记录学生平时成绩。 2.案例分析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投资项目评估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理清在项目评估实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选择若干投资项目评估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仔细阅读并分析。首先,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并建立案例库,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参研课题及评估实务,也可可以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少许有代表性的项目。两类案例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对评估规范和常见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教师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中及时组织和引导,并做好点评和疑难讲解,课后做作好评价及总结。 3.模拟评估阶段。该阶段是课程教学的提升阶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项目进行模拟决策论证,完成模拟评估报告。具体教学环节为:①自行分组,确定项目。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环境及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并按照投资项目评估的要求虚拟职位,如市场调查专业人员、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投资估算人员、财务评价人员等。小组成员名单及模拟建项题目确定后提交教师备案,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督。②自主学习,自行论证。项目小组根据分工任务展开文献查阅及市场调研活动,并根据第二阶段的学习经验模拟进行分析和评估,完成模拟评估报告。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和思想的变化,在学生出现学习障碍时提供必要的指导。③课堂竞赛。以课堂竞赛的方式对各小组的评估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各小组作自主陈述并接受评委答辩,根据评分细则对各小组成果进行评比,对获奖项目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三阶段”教学法的教改效果及思考 1.“三阶段”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三阶段”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改活动的主要成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采用三阶段教学法后,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另外,学生学习态度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成功转变,通过图书馆、实地调研、向他人请教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学习难点,增强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主性学习动力得到了充分体现。②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三阶段”教学方法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以讨论、交流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和补充,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观点,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模拟评估情景缩小了课程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同时这些项目具有自选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等特点,模拟评估是不可抄袭和剽窃的,在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评估是开放的、复杂的、充满挑战的实践活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既是主人又是受益者,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承担责任,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③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三阶段教学法应用以后,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课程选修人数大幅提升;85%以上的学生课后均认为课程学习有较大收获。一些学生课后将“学生电脑维修中心”、“二手书交易中心”等模拟评价项目付诸于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少数学生在各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 2.关于“三阶段”教学法的思考。“三阶段”教学法是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的一种改革和探索,为更好地改进教学效果,还需要其他教学措施的配合:①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三阶段”教学方法要求加强师生的双向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和答疑,因此需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QQ群以及其他互联网工具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保证师生双向交流的顺利进行。②丰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三阶段”教学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实践要求,任课教师还需要通过实务调研、挂职等形式参与投资项目评估实务,以不断丰富实务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③优化考核方式。“三阶段”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习过程,以平时表现为主、考试成绩为辅的思路建立考核评价标准。加大团队创业项目模拟评估及答辩的成绩占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且期末考试应以开卷考试为主,题型应多元化、开放化,以考察学生分析能力为主。
教改类论文: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教改研究 摘要: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文章就《工程力学》课程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编排、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应结合具体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核心,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思想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程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由我校工学院力学教研室承担,开设专业有环境工程、设施农业、食品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其中仅环境工程专业为必修课,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总共56学时。课程体系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客观地说,《工程力学》这门课对非机械类学生,尤其对缺少必要的先修课程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由于这门课理论性强、概念多,教师要讲清讲透问题本质,需要联系众多工程实例来建立概念,通过力学公理、法则及规律,经数学逻辑推理建立得出理论,然后应用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生产实际中,物体的受力、变形、失效、破坏等现象随处可见;工程设计中,力学分析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不够重视,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学习时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不够;甚至还有学生觉得公式定理太多,理论抽象,不易理解,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兴趣,这样导致学习这门课的效果不佳。经典力学包括工程力学,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很强,我们学习《工程力学》,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力学,对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科研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在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已开设多年,学生反映良好,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可以作如下概括和总结。首先,凝聚共识,通过对《工程力学》进行改革,把基础公共工程教育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改革着眼于我校农业工程类各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把“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理念付诸具体实践;第三,力学教学的改革同样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对新时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适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进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设施农业和工程管理等)与力学教研室所在的工学院(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在基本素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实验教学要求不一样,教学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今后的去向更是不同。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有前修课程如机械制图、大学物理、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知识做基础,在讲授材料力学内容时,学生较容易接受。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不同,有些专业学生学过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有些专业甚至连这样的前修课程也没开设,如果不区别对待,采用同样的讲课模式,同样的语速,同样的互动方式,不少学生要即刻消化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工程力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入《工程力学》的实例和概念,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突出农业工程类专业实际应用的特色,注重能力的培养,满足并保证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教师授课的着力点应侧重工程应用和拓宽拓展知识面,培养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编排与创新 针对农业工程类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和教学大纲要求,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汇交力系、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与静力学专题等六章。如果以研究的问题进行重新整合,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即力系的简化与等效替换一部分,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一部分。组织教学通常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可以很好地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得力系的合力矩定理以及力的平衡方程的证明与推导等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这样编排和讲授学生易于接受,是可行的,可以推广。材料力学部分主要讲授四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和弯曲;另外还介绍组合变形、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等问题。先讲解基本变形,后介绍组合变形,甚至可以把组合变形安排在应力状态之后讲解。四种基本变形其内力、应力公式是不一样的,但其研究方法和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先作外力分析和内力分析,再作应力分析,建立强度条件及应用,最后作变形分析,建立刚度条件及应用。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比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列一张基本内容一览表,表示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强度及刚度的计算式。这样,学生会加深对各种基本变形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四、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 《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工程力学》这门课工程背景很强,一些工程实例,如工程结构、机构的动作及机器设备的工作状况可以通过屏幕活灵活现地展现,使学生能够将该课程与实际工程背景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新颖有趣,生动形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充分展示,尤其充分展现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就拿“静力学基本概念”、“约束与约束力”、“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这些单元来说,因为抽象概念较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较多,以往教师课堂上板书的工作量很大。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消化课程的内容,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在提高。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完全离开黑板粉笔。农业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有些时候更能将这一分析思考的过程直接地再现,尤其是在推导力学公式时,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适时采用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引入力学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出直观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分析求解问题时,可借助粉笔黑板逐步展开,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力学的美、逻辑的美。 从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工程力学》实验课依然是理论课的补充,基本任务是验证定理和公式,所以一般为验证型实验。从实验内容看,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用已经制作好的试件进行加载,测取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和讨论工程实际问题,有所收获,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软硬件跟不上,把《工程力学》作为必修课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选修课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室也进不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力学实验过程。目前国内不少大学网上模拟实验做得比较成功,可以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理解。 五、结语 以上就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谈了一下个人体会和粗略见解,还有不少模块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比如网上例题、习题的精选、师生互动、网上综合测试等环节都需要我们做深入讨论与研究。总而言之,优质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关心。一个体系全新,内容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是有相当难度的,这项工作既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会只有唯一的“解答”,愿本文能成为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建设的铺垫。 教改类论文:专科学校电类专业C++课程教改的探讨 摘要: 在我校电类专业C++课程教改实践的基础上,从专科电类专业C++课程存在的弊端和目前电类专业毕业生对C++课程实际需要出发,总结了我校专科电类专业C++课程教改的内容和方法,与相关同仁共勉。 关键词: 学用并存;交叉融合;面向对象 0引言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展,微机控制技术在自动控制中使用越来越多,其中基于PC总线的工控机系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这些系统多数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建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组态软件作为控制软件,因此,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对专科电类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转科电类专业讲授Basic语言和C语言,这些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对控制用的组态软件等的设计和维护的任务。C++语言是从C语言发展来的,它继承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高级实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因此我校在2000年将C++程序设计语言引入电类专业的教学中,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探索出了一部分经验,现总结如下: 1提高专科电类专业C++课程的定位准确性 专科电类专业主要培养获得电气工程师基本的训练,具有较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生产一线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对较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能力。专科电类专业C++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是满足学生对VC++或VB总结学习,从而能够满足其对控制软件进行设计使用维护的要求。作为VC++或VB的基础,学生需全面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想,因此,C++课程首先应是一门语言基础课,其次,电类专业的学生多数都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单片机,而单片机的程序设计现在多采用C语言设计,因此学习C++需同时照顾到学生学习单片机程序的要求,所以C++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专业实践课。 2提高C++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C++语言所涉及的概念很多,要全部学习需要很多的课时,对于专科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课时往往都很少,因此,C++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针对学生学习单片机课程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应用出发,将C++语言中过程化语言的部分安排1/2以上的课时,其中函数的概念、数组的概念、指针的概念、结构的概念、三种程序的基本结构及流程控制语句应详细讲透。而针对继续学习VC或VB等程序语言的要求,引用、继承与函数的概念应是重点讲授的内容。 3C++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C++课程内容很多,专科学校所安排的课时较少,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尽快掌握C++的精髓,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3.1 联系实际,提高兴趣,学用并存单纯的语言学习往往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学生往往厌学,在课程学习开始阶段,我们给学生放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的现场画面,演示一下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作用,并告诉学生这些软件是用建立在C++语言基础上的VC++等语言做成的,使学生看到C++语言的应用前景,从而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学习兴趣。 由于C++语言的前半部分是过程性语言部分,本质上是高版本的C,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单片机的程序设计编一些短小实用的控制程序,并用单片机给学生作一些演示,让学生体会一下用C语言来设计程序相对于汇编语言的优点,同时用一些实际小问题,让学生自己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学用并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3.2 针对电类专业的特点,突出C++语言的控制特点电类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主要是以控制为目的,因此,在讲授C++时应突出其控制特色,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及流程控制语句、函数、指针、数组、结构的概念作为与单片机的控制有关的概念是C++的重要概念,结合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让学生明白C++程序是函数驱动的,在讲述它的概念时,要突出它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具有在它的基础上控制用的组态软件才能够进行模块化设计,具有突出控制的特色。 3.3 突出对象,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所有的组态软件种类很多,比如国外的IFLX,国内的组态王等,这些软件各有特色,但其共有的特色是可以自由组态,设计快捷方便,维护简单。而要实现这些功能,没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而C++语言正是由于引入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后,才变得功能强大而使用灵活方便,因此在讲授C++程序设计语言时需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让学生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指导下来理解和掌握对象的概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组态软件的设计基础,有利于自己对组态软件的应用和维护。 3.4 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加强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C++课程理论性较强,因此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将 C++语言程序设计和单片机应用与开发,以及拖动控制系统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以及对实际调速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能力。我校将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以及拖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结合一起,用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了对步进电机、交直流电机调速的微机控制。既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效果突出,受到学生的好评。 4总结 通过多年来,对电类专业C++课程教改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是此类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改类论文: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结合教改的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开展与高职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是创新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提高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的改善。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较多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迫切课题。 一、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得知,目前在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案例选用时仍然是选用为学生所熟悉的、普遍适用的案例,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关联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及就业市场化的今天,高职学生的关注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普遍趋于实用性,关注的重点则是学习能否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较少关注职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因而,部分高职学生对于能帮助就业的课程和感兴趣的课程就会认真学习,对于具有“隐性”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不太感兴趣。而对于经贸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经贸类高职院校学生现在所学专业的“技术性”不像工科专业那样直接体现技术性,将来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素质、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经贸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顺应这一变化,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其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具体专业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使学生真切感觉到学习对今后的个人前途、职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提高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首先,作为经贸类高职院校与工科类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具有较大的区别,工科类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所培养的技能是显性的,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表现出来,而经贸类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培养的技能大多数属于“隐性”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方能检验其掌握得如何。经贸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强调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及掌握。其次,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是无法参与其中的,而经贸类高职院校的专业之间具有同质性,是相融相通的,即使没有大学学习的基础,经过短期的学习及培训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工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现代职场对职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可见,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对于经贸类高职学生的就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专业课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经贸类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三、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指的是“要在遵循教育部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贴近学生所学专业,自主、适当、生动地带入专业知识、技能、实训,顺乎自然地联系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对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伦理规范、职业能力要求等的认知,在释疑解惑中促进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思政课,以积极的态度获得专业发展”[2]。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岗位工作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 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每一个高职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前途,尤其是希望毕业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将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本高职院校的实施具体化,与大学生的专业、成才目标、个人生活学习做到良性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的过程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一般只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工作,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形式,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因此,科学、恰当、客观、合理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充分满足企业岗位特定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且均从普遍的要求上进行阐述,面对专业的不同及教学课时的有限,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而内容取舍及案例选择的依据就是学生专业的特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教材从一般内涵阐述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延伸,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讲述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选择的案例是相关会计人员的案例;对会展专业的学生讲述会展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选择的案例是涉及会展专业的相关案例;对金融专业的学生讲述金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选择的案例应是涉及金融从业人员的案例;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讲述营销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选择的案例则应是市场营销的相关案例。总之,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构建不同的教学体系,延伸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手段,而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高职学生生源结构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参加高考录取的;一部分是中职毕业生,即使是高考录取的高职学生一般也是分数较低的部分,总的来说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比较欠缺,因而,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中心”的“灌输式”方法恐怕难以较好地适应高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根据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样选择易于本专业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视。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意专业特点,用行动导向推进课程改革,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如市场营销及导游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讨论法、辩论法甚至学生模拟教师上课的方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上台锻炼;对于会计类专业及文秘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细心、耐心等。 (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打造一支“双师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关键在教师。要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有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熟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该做到: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及时关注行业动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累素材;二是保持与专业课教师密切联系,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三是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社团、专业活动以及班会,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思想状况。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坚持深入企业,走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只有这样方能较好地结合专业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以专业实践为载体,在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3]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承担教学任务的繁重、外出安全及经费等原因,课外实践教学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为:一是确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二是建构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三是设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4]。四是掌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方式。五是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比如,依据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使其深刻感受到职业活动中对职业道德及法律知识的基本要求,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提高高职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意识及法律知识,为高职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学生专业实践情况,及时依据专业实践内容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将任务布置下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检查教学成果和发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是过程,学生的“行”应该是考核的重中之重,不同专业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采用的仍是理论考试加课堂表现为主。在理论考试中笔试仍是考核的主要形式,考试内容为课本的理论知识,方法单一,题型陈旧,评分标准不科学,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理论考试中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过程考核,增加考核日常的表现及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质考核评价,包括自我管理能力、情感信念、遵纪守法、工作态度、动手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评价。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其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与专业相结合并不能上成专业课,用专业课的知识来取代,更不能用专业课的教学来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及要求,在与专业相结合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不应让专业知识内容冲淡主题,削弱这门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的内在属性。 教改类论文:现代企管方法在管理类专业课教改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国家的强盛需要大量的人才做贡献,而人才基本上也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强弱。为了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现在开始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先简单叙述了教学改革,接着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办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具体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现代企管方法;管理类专业课;教改;应用分析 伴随着国家实力的强盛,人才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致胜的关键因素。现今社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只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被社会大众给予了厚望。现代企业管理专业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为各个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管理人才[1]。 1 概述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开始追随着时代的脚步,这就要求教育要实行相对应的改革,而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推进社会向前进一步发展。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其实还是提升教学质量,与传统时期的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只注重学和教,而现今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管”。总的来说,如果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那么除去教师自身的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办法,我们从ABC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这两种方法中提取精华来和教学管理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2 ABC式教学管理模式 ABC的管理办法实际上指的是对于现代的经济活动进行实质性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抓住中心,对于一般的给予照顾的管理模式。而把ABC管理法移植到教学活动中之后,这个办法就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可能就会遍布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可能在备课阶段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考试才能够结束。综合这些环节,我们发现其实最重要的环节实际上是备课阶段,因为备课要根据课程的总目标,渗透整个教材,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后续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按照从整体到单元再到章节最后到具体的小节,通过每个循环的环环相扣,最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最后形成的模式才能环环紧扣而不会出现问题。 ABC管理办法一直秉承着重点和次要相结合的办理办法,而在ABC式教学管理中这个办法也是行得通的,我们要在整个过程中抓住主次要矛盾,针对重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从细节到大局整体全面结合,这样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2.1 教材中的ABC管理模式 我们一般在备课的时候就会对教材进行相对应的处理,总的来说,对于教材的内容我们主要划分为5种等级,重点以及次重点占据整体比例的20%,而次要、一般以及不重点的内容则占据了剩余的80%,在进行等级层次划分的时候,除了教师有概念之外,还必须在自身的教案或者讲义中体现出来,这几个等级必须在教材的整体、单元、章、节中体现出来,通过一个循环模式确定一个等级。比如说这个知识点对于很多行业的企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一类的归为A等级,这一部分的内容除开老师要认真讲解之外,我们还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2.2 课堂教学中的ABC管理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ABC管理模式操作的重点其实在于要讲透知识点,把重点和难点问题标记出来,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教学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上课的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次教学的重点(也就是A类),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内容上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索,从而去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基础性的知识,也能够调动他们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从最根本上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本能。 而对于知识点相对比较轻松的C类知识点,我们可以基本抱着轻松愉快的状态去听课,这样不仅是学生,就包括老师自己讲课也是处在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下,这样反而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记下这些知识点。 3 教学目标管理 教学目标管理其实就是由老师组织管理制定相对应的目标,而通过一定的办法使目标得以实现,最后完成目标的教学管理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相对应的提纲去完成所对应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能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得以渗透。不过教学目标其实也有不同的等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使其能够充分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模式。 而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就要依靠教师个人了,结合当下社会的走向和风向标形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就有了很大的主观性,我们就要全面充分去考虑,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2]。 3.1 教材中的目标管理 教材上的目标管理就要求教师将学习的内容与培养的目标相结合,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整个学习管理中倾付很多心血,要对教材认真研读,科学编排,认真组织。所以,对于整个教材的目标管理,我们基本遵守一个原则: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教授的知识点只要够用就可以了,适度的教学反而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 3.2 教学要求的目标化管理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成这四个关键点:“学会、会用、反馈、反思”。“学会”――实际上说的是在整个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办法;“会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具体情况运用到实际中;“反馈”――整体学习的效果如何?能不能达到该有的目的?“反思”――如果发现学习的东西不够用,或者运用不到实际中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了。教学目标一旦成立,我们就要在整个课堂中去贯穿,最后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给予检测,比如说考试、实习等。 至于对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还是要站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去细化和具体,尽量将东西细化。上面说的四个关键点其实就很能够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整体的教学达到应该有的效果。 4 结语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现今社会的发展急需要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我们就需要从中去挑选合适的人才。而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我们就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去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办法。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得以生存发展,从而为社会。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教改类论文: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改方法探析 摘 要:工商管理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而要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就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改方法进行了探索,首先分析了教改的具体目标,然后对教改的方法进行了阐述,试图为高校更好地进行工商管理类教学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改方法 工商管理类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改成为了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改的具体目标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在我国当前阶段中,高等职业院校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具体到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工商管理能力,以达到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类教学时,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基本要求。 2.注重理论与技能的结合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的理论学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专业技能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知识为实际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应用中能将技能体现出来,因而,习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为掌握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工商管理课程,更是如此,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技能,就会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工商管理实践中,会降低工作质量。因此,在对工商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时,要将理论与技能结合作为目标。 二、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改的方法 1. 转变教学思想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包含很多课程,对不同的课程进行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的特色,结合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将课程简化,将其中存在的“学科本位”课程难度降低,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有很多课程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如经营管理、销售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这些课程的内容当中,具有一定的贯通性,可以为对方提供理论支撑。因此,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有效地对市场进行调查,提高学生对经济状况的了解程度,促进其实践经验的增加,同时,有效地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 2.改变课程结构 在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相应的改变,以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要求。在传统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学等学科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而这些课程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就要适当地降低这些课程的比重,将更多与工商管理相关的课程安排进去,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扩充;另一方面,加强对各个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研究,尽可能地消除其中存在的界限,重新设置课程,并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等级的课程,形成一体两翼式课程结构。 3.整合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工商管理类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可以将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处在主导的地位,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现在要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采用情景模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结语 在当前阶段中,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无法对教育质量做出保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从教学本体的角度出发,而且还要对其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商管理类教学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 教改类论文:浅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的教改措施 摘 要: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课程应该是整个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但因为一些原因它在整个教学中反而是教学难度最大的。本文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办法,希望对后续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统计课程;教改;措施 一个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大学生,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很适合去保险公司、银行、企业管理等一些工作岗位。而这些岗位又相对来说随机性比较大,这就要求这部分的人才必须对统计学有所了解。当然,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于经济也开始了数量化的统计和分析,所以自然就出现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1]而这些课程一出现就变成了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所以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关于统计的课程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1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我国有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受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考模式的影响,整体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当然,其中就包括现在新兴起的统计课程,它的教学模式整体还是处在落后的状态。总体来说,主要集中表现在下面这三个方面:第一,统计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师,多是由经济管理专业其他的老师兼职任教,而这些学科的老师又不能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即教师的专业性不够;第二,因为不是相应科目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就极容易会忽视学生自身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很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这也就会极大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考试成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时期。老师,粉笔,黑板,这就是整个教学课堂的全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也达不到原来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不能够合理的选择统计课程的教材 通过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选择统计课程教材的时候,他们忽视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性,[2]选用的教材全部都是一大推的理论,完全是理论性的教材,而统计课程实质上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这样的错误选择很容易破坏掉学生对于统计课程的兴趣,而且这种类型的教材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实践能力。在实际的生活中,统计学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选用这种理论性的教材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结合教材自身实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注意培养理论和实践二者兼得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于经济类学生的要求。 (三)专业教师队伍的壮大,素质的加强 这几年,随着国家对于人才需求的扩大,学校开展了扩招的政策,受这个政策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师显得数量紧缺,而且整体的专业素质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这个学校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有些老师的年纪比较大,思想比较古板,不易接受新鲜事物,更不注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一来学生就是牺牲品,他们的专业性就很大程度上被束缚住了,这样其实很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壮大专业教师的队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迫在眉睫,至关重要。 2 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办法 (一)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多种教学手段 其实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教师而言,尤其是统计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改变自身原来的思维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去培养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科研型的人才,另外,还要有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去培养和发展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统计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多借助各种多媒体工具为学生立体生动的展示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后,教师要多注意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慢慢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渗透到学习中。 (二)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教学,整理教学内容 之前我们就说过统计学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操作的学科,所以,对于统计学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最基础的课本上,我们必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实践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两种办法去学习统计课程。第一,统计课程中,案例分析和情景再现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办法,通过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整理,以及整体思路的探索,最后依靠计算机的分析功能,我们就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而最后结论的得出必定可以使学生的信心大增。这样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效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二,我们要注意统计学科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统计学作为一门入门级别的学科,它在别的学科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整个统计学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为别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强大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合上述说到的教师数量紧张,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现阶段必须想办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壮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实这是确保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科质量的最重要的一环坏,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基础。所以,帮办法去提升教师的统计能力和水平,完善老师原来的统计知识体系,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才是现阶段工作的重点。这个主要从三方面去实现:第一,在保证原有教师数量的基础上,积极吸引更多的教师,不断完善教师的结构体系;第二,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还要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第三,教师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去对统计课程研究,深入认识统计课程,从而能够从整个宏观上去把握整个课程的学习。 3 结语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课程其实相当重要的,它作为整个专业基础性的学科,必须受到充分重视。而在学习统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学科的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加强对于统计学科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教改类论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改模式分析 摘 要: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存在很多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在目前的课程教改模式的探索下,针对此类问题也有较多的积极探索。笔者以高职教师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从教学方法改革、考评制度改革、强化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改革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改模式 高职院校主要立足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对各行业高等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施教方法、施教目的上具有很突出的自身特点。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教育教学,也应当切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发展实际,重视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探索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课程教改模式。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现状 1.1 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 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着因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导致在应对新教材和新课程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弊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中,教师通常以书本内容为主,较少联系实际,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同时,枯燥的教学方式很难提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课程效率不高、学习情况较差[1]。 1.2 缺乏有效的课程体系规划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由于教育部的课程改革,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课程简化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主要课程。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由于需要考虑到学生学制年限短,课程的设置安排相当紧凑,因此多数院校只选择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东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门课程学习,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1.3 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 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着多样性的学生来源,主要是成教生、单招生、普招生,这些生源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基础不一,具有不同的教育教学适应性,应当能采取不同的程度上的不同课程安排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但往往在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育上,缺乏科学的针对性课程安排,造成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特别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综合评价管理还远远不够,还存在着较为单一片面的课程评价状况。 1.4 缺乏充足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安排上来看,由于更加重视专业课,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相关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充裕,特别是课程时间安排上存在冲突,就轻率的决定延时安排相关课程;而由于缺乏充足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导致通常以合班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学课程安排,这些不仅不能缓解教学课程设置压力,更是造成了受制于办学条件、课程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枯燥的综合因素影响,极大降低了教学质量[2]。 2 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问题的几项有效措施 2.1 科学施行行之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首先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加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交流和研讨,形成综合性强、交流性强、课程教学组织能力强的教学研讨和研究班子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且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专项的扶持,运用专家讲座、多方面技术研讨、教学方法交流促进活动等综合方式,改变当前缺乏有效教学组织方法的困境。另外还可以充分发动学生集体,参与建设“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并直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达成。通过具有延伸性和延展性的拓展式教学、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实现具有影响力的全面深入的教学引导,改变受制于课堂的紧凑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科学组织高效的课程体系规划 高职院校课程安排的整体规划应结合学生的学制年限和就业导向安排,合理设置较为高效的课程体系规划,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重点回归到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这一目标上来。可以打破束缚在相关课程课本的内容上这种现有的课程体系规划原则,多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架构的比例和重点关系。尤其需要课程教师充分把握学生整理和个体的关系,结合当前学习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合理进行课程规划;并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整体课程安排设计上,考虑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整体课程体系规划,丰富原本具有缺陷的不完整课程体系内容,减少形式化的、按部就班的采用高校课程教材安排的繁复内容。还可以通过丰富课外内容的方式,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3]。 2.3 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安排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较为多样,应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和不同类别上的生源的自身需要,减少缺乏实践调研的不符合实际情况要求的合班教学,应当较为灵活的组织课程设置,按照“循其所需”的原则,有计划地调整针对性课程安排。例如按照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生源状况,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课时,对一些重点内容可以尝试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班课,对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应当组织一定的研讨活动和应知应会能力的专项培养,设置一些形式多样的辅助课程加以配合,以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课程所需的相关配置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在师资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多考虑综合全面的实际情况,补齐所缺乏的师资力量,并对现有教师进行合理的调整安排,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现实需要,完善课程所需的人员、资料、基础设施和活动安排上的相关配置。 3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解决其在思想政治类课程教育中面临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问题,就必须紧抓教学模式改革,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实际,并根据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所突出表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分析,做出适当的课程教改模式探索,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改类论文: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质量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务类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在不断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外贸经济领域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加强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加强实务类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而教学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实务类的课程比较关注现阶段人们所真正接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通过开展实务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清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求就是希望相应的从业人员能主动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阶段的各个外贸领域,促进国家经济的良好发展。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改革的问题分析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接触相关知识的时候,基本都是先从课本上开始接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要求来安排的,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尽管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即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更能符合社会的需求。现阶段使用的实务类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并且教材中的经典理论所占的比例过大,对近几年出现的新理论没有及时更新和完善,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成长必然受限。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的课程安排都是按照具体的教学大纲进行设定的,课时的多少,每个星期的课程量,都是教务处按照之前的规定进行安排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类课程较少,专业的主干课程方向设置比较偏,在选修课程方面比较窄,实际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现阶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3 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比较缺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外贸出口方面的工作。学生在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时候,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授课,阅读基本的理论性教材,进而获取基本的专业知识。尽管大学里,教师是课堂的配角,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进行实务类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工作阅历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就现阶段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水平,对教师的实践经历并没有予以重视。长此以往,很多教师也会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实践技能的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必须由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进行讲授,能够更加深入实际,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但是有些长期工作在外经贸领域第一线的人员,拥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历,由于学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限制,想进入高校任教也是很难的。因而就目前来看,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是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是顺应时展的趋势,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进行改革的关键举措。实务类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应用,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3.1 优化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首先,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资源中,实务类课程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整理部分资料,供学生一起学习。构建一个有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深入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把实务类课程中不同内容进行协调,并能够有效明确其逻辑关系和区别,从而形成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课程体系。接着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要对课程内容体系重新界定,突出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2 遵循其专业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并重应用作为前提。教学内容也要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着眼于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很多时候需要看个人的能力,但是必须要结合国家的发展状况,在外贸领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学改革也要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对实务类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不论处在教育的哪个阶段,教师都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具体状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在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着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一方面,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实践锻炼”机制,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挂职锻炼机会,深入到外贸企业进行学习,亲身实践实际业务的具体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具体地向学生阐述行业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与外贸公司的合作,积极聘请一些长期在外经贸领域工作的一线资深高管到学校开展讲座,给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行业常识,并将最新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动态讲授给学生听,加深学生对行业的理解,从而有效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实务类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教学的良好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3.4 严抓教学的实验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学。首先,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掌握好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后续开展的实验环节才能更加投入。实验环节主要是结合现阶段国家外贸经济中反映出来的一些现状,让学生加入其中,并对其发表自己的观点。根据教师的安排,可以参与某个项目,并从中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实验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很是关键。 3.5 采用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加强实务类课程的教学。通过引进一些实用的学习软件,应用于国际贸易业务教学中,从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不断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采取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教学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改革,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现阶段国家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体制,从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改类论文:多维健康观下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研究 摘要:多维健康观要求实现身体、生理、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健康。本文以多维健康观为指导,就如何更好地促进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进行了总结,期望可以为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多维健康观 多维健康观强调身体、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的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强化了以球类为主的专项课教改,以期适应多维健康观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多维健康观下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进行了探讨。 1强调兴趣为本,注重兴趣激发和培养 目前高校球类专项课教学,过于强调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这样一种模式,背离了专项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专项课教改为契机,在球类专项课教学中,以兴趣培养为本,在保障基本技能教学之外,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观看专业比赛、进行技战术辩论、模拟比赛解说、竞彩比赛结果等非对抗性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球类专项课教学不仅仅是训练自己的球技,更是提升本人对球类项目的全面认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除了丰富教学内容外,还创新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校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改的内容之一,积极采取“程序式+主体式”的教学方法,既发挥了老师的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兴趣。 2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着重培养健全的人 球类项目已经被证实在调节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增强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我校在球类专项课教改中,以促进身体健康为基本手段,注重心理健康,强调培养健全人为教改着眼点。主要的手段包括对抗、组织比赛、模拟情景、观看专业竞赛等。通过适当的对抗,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竞争意识。采取分组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团队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比赛和情景模拟则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统筹能力。观看专业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休闲需要,起到了压力舒缓效果。在整个教改中,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原则,取得了较好效果。 3创新教学内容,减少基本技能的教学时数 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球类专项课教学的目标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者旨在为专业运动队伍提供后备人才,因此更强调基本技能的习得。我校针对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球类专项课教学重点的差异,利用教改机会,减少了基本技能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基本理论知识、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时数。目前,我校球类专项课约50%的教学时数用于技能教学,10%的教学数用于基本理论教学,40%则用于组织能力培育、观看专业比赛、小规模对抗及情景模拟等,契合了普通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的时代需求,扭转了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专项课“一个样”的局面,更符合多维健康观和培养全面人才的育人要求。 4优化评价模式,减少运动技能评分占比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校球类专项课评价存在运动技能评分过重的弊端。由于评价反作用于教学,又导致教学过于强调技能教育,形成了教学―评价的恶性性循环。为此,我校在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努力减少基本技能教学时数的同时,还进行了评价的配套改革。在整个评价中,运动技能评分占比从曾经的70%下降到30%,减少了技能评分项目,技能评分主要集中在发球、运球、传球等基本技能方面,取消了技巧评分。基本理论知识采取开卷笔试,占比为30%。10%为学习态度评分。上述三个项目由任课老师评分。剩余的30%为心理和社会适应力评分,由学生相互打分,重点围绕学生的竞争意识、组织能力、合作精神、自信心、抗压能力等进行评分。 总之,现代健康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健康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才符合现代健康观。高校球类专项课必须以多维健康观为指导,深入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教改类论文:也谈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汽车维修类专业教改 摘 要:汽车行业人才已经成为紧缺型人才,要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型汽车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服重重困难,制定出一套即符合市场需要,又迎合学校现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其中包括个性化实训室建设方案;18个领域的课程置换;集中教师培训;第三方考核制度等。 关键词:个性化 双元制 理实一体化 第三方考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维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汽车维修人才的方式要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汽车人才的质量更能够经得住市场的考验,然而目前我国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面临与工作岗位脱节、书本上的知识陈旧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已经是迫在眉睫。汽车行业人才已经成为紧缺型人才,要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型汽车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服重重困难,制定出一套即符合市场需要,又迎合学校现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其中包括个性化实训室建设方案;18个领域的课程置换;每年暑期为时一个月的教师培训;三阶段的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推荐;第三方考核制度等。 一、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为此,我们召集了一批具有丰富维修经验的维修人员,和在教学一线从业多年的资深教师,经过多年走访国内著名汽车品牌的4S店及一类、二类维修企业共400余家,根据企业组织机构图和标准化企业工作流程及岗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对已经合作的院校我们均由专人负责,并与校方负责人协商共同制定即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又紧密贴合企业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全面引进先进的德国“双元制”汽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后,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根据国内汽车行业的特点以及4S店标准、规范的管理流程进行了本土化,将德国现行汽车领域转变成适合本土需求的学习领域模块,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以企业要求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导向;以课堂实践为核心;以双元交替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法律制度为规范。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的培养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发了适用于高职诊断与维修方向的18个领域教材;适用于高职服务与营销方向的18个领域教材;适用于中职维护与保养方向的12个领域教材;适用于中职服务与营销方向的12个领域教材,目前全国有近百所中、高职院校正在使用该教材。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双元制”本土化到我们的课堂 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直接反映出汽车维修专业内涵的多样化和技术发展要求。我们打破了“先学基础理论再进行实践实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上我们采用工作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拆装学习元件的位置以及构造;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学习元件的作用以及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仪器设备的使用学习故障检测的一般方法;通过实车的操作学习故障排除的流程和方法。如:将企业实景搬进课堂,把课堂搬到车间,课堂再现生产车间的真实场景,场景按照4S店实际商务环境搭建,课堂再现企业商务真实环境,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情景教学法。严格按照一线生产与服务流程,将每个知识点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然后完成整车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充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继而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称为工作流程导向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充分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分的证实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称为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模式上还要注意三个转变,一是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现在主体变成了学生,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学生在不停的要求掌握各种知识与能力来完成项目的实施;二是将专注于阅读课本转变为专注于完成任务或项目,从而把课本转变为学生随时填写的项目单;第三,将课堂转变为与企业相同的工作场所。我们就是利用这三个转变来完成贴合企业实际的各实训项目教学。 三、培养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对于师资力量,我们要求合作院校为本项目组建专职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具备汽车及汽车相关专业基础且通过中德诺浩考核后持证上岗。为了能让合作院校的教师满足相关要求,我们又为合作院校提供了专门的师资培训服务,其中包括在每年的暑期召集全国的合作院校教师进行定点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中德诺浩汽车教学模式方法的培训、汽车服务与维修技能的培训和示范课。 四、加强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为了能够使三年18个领域的教学任务顺利实施并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会帮助合作院校设计相关实训室与服务大厅,其中包括汽车认识与维护保养实训室、发动机机械构造实训室、汽车地盘机械构造实训室、汽车电子与电器实训室、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实训室、汽车底盘(AT)管理系统实训室、汽车车身管理系统实训室、汽车整车拆装检测实训室、奔驰宝马实训室以及多功能服务大厅。每个实训室都具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功能,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建立第三方考核体系 中德诺浩还秉着贴合企业实际的原则,在对学生每学期末进行的期末统考中,会有企业中的资深技师围绕当前任务结合企业典型案例来进行现场考核。在毕业结课考核中,还邀请德方专家来到国内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内容包括三项理论、八项实操、一项专业会谈。主要考核学生的还是各方面综合能力,考试合格的学生还可以拿到德国手工业协会颁发的证书。 教改类论文:中职教学工厂模式对电工电子类课程教改的积极作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职院校发展速度较快,其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以及缓解我国就业难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职院校是中专生掌握专业技术以及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中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在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中职教学工厂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学工厂模式;作用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电气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中职院校的重要课程,其与中职院校后续专业性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电工电子类课程具有很多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生产方式等知识,这有助于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我国中职院校的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工厂模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其有利于提高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工厂模式 最先采用教学工厂模式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较为著名的高职院校,其采用了教学工厂模式,为新加坡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为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做了很大贡献。由此之后,教学工厂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教学工厂”即将工厂中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技术等运用到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体验工厂的实际氛围,并针对自身的特点学到良好的工作技能。在这种教学中,课堂即工厂,而学校即社会,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目前,“教学工厂”模式受到我国各大高等院校以及中职院校的大力追捧,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纷纷采纳“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学工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工厂模式的教学理念是“模拟、模仿、融合”。教学工厂模式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中职院校在采用教学工厂模式时,其设计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模式都将充分体现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参与度。其次,中职院校在采用教学工厂模式时,其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环境的仿真性,而且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再次,中职院校在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后,该校学生的学习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通过运用教学工厂模式,中职院校将工厂的环境引入学校,并在学校内建立设备完善、技术先进以及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校学到实用的工作技能。教学工厂是一个集教学、培训以及工作实践于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政府直接参与或者统筹兼顾下,中职院校能够构建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教学组织。在教学工厂模式中,学校和企业都是中职院校的教学主体,也是教学工厂的组织主体。 三、中职电工电子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中职院校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并采用知识满堂灌的形式传授知识,其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实践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而非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电工电子类课程的实验课堂中,教师粗略地演示了电工电子技术,而学生只能观察技术操作过程,而极少有实践演练的机会。因此,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动手以及动脑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对电工电子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一门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实验是其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容易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需要配备很多教学仪器,例如,电工电子类教学设备、仪器仪表以及电子元器,等等。在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中,如果这些仪器没有被正确使用,那么这些教学仪器极容易发生损坏。当前,中职院校实验室中的电源是220V的市电,其远远高于36V的安全电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操作不当,实验室极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纪律观念普遍较弱,因此,中职院校的实验室很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3.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中职院校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虚拟的实践教学方式。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地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原理。如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那么学生将无法充分理解电工电子类知识,更无法运用电工电子类课程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无法成为真正的电工电子学科的应用型人才。 四、教学工厂模式对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改的作用 1.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非常重视教学工厂的作用,并引导教师利用教学工厂模式进行教学。在未采用教学工厂模式时,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自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架构教学的教学工厂,并集中专业的教师解决分散的问题,进而创建相对集中的学习社区。当中职院校建立了教学工厂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并引导教师去校外承接校外电子产品项目。自承接电子产品项目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电工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教学工厂模式中,教师越来越专业化。教学工厂的出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而且很多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师已经自愿参与社会实践。通过采用教学工厂模式,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对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思考,并不断地参与、学习以及交流,从而不断成长。 2.完善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工厂”模式下开发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开设的门类、项目体系的架构、专能与综合能力的定位、教学组织管理、教师职教能力水平评估、团队合作、成本的控制等全方位的、科学的、人本的角度出发,保证用人单位在课程设置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决策权。在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后,中职院校设置的电工电子类课程将能体现市场的需求,并具备先进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体现了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即“模拟、模仿、融合”。随着先进职教理念的融入,中职院校在设置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时,主动走进用人单位,立足于人才市场,以“工学结合”模式为出发点,打破本科“压缩型”的学科体系,摆脱了“三段”学科体系对课程体系的约束与影响,在借鉴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办学实际,课程体系开发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五、结语 当前,教学工厂模式备受中职院校的青睐。很多中职院校都已采用教学工厂模式进行教学。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中职院校的重要课程,其与中职院校后续专业性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教学工厂模式是将工厂中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技术等运用到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工厂模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其有利于提高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改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 摘 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分析了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对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经管类专业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一、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科学,综合了社会科学与技术领域等多个交叉学科[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成为经管类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由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系统开发原理的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2]。因此,分析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前续课程少 根据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类的前期课程不够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且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理论较多,综合性强,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透彻理解课程的内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2 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性是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有些没有安排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有些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安排实践课时太短,实验教学方法不合理。我国高等院校在很多课程中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但在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却没得到好的推广,由于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感觉难度大,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教师有宏观的管理视角,熟练掌握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课程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但很多教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运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造成了这类教师在案例的讲解等方面有所欠缺,使得案例教学法很可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当前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其教学改革目标入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3.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优化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但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在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将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间的前后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先导课程的重要性,先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强调管理信息系统与该课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课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基础知识相对要求较高,课程应尽量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较为合理。 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应将信息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融合到教材中,对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优化。在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经管类学生.应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当作经管类课程来学习,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化管理思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管理人员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再者,针对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应该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开设市场上迫切需要的数据库技术、JAVA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尽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工具和技术。 3.2 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通过课程把学生培养为既懂管理和经济知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教师将相关理论的前沿技术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提高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和宽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解决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前需要阅读的书目、期刊论文和网页等资料,辅助学生课前进一步补充基础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开始从简单问题开始讲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每个授课教师在案例选择后要进行科学的制作,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提升讲解的难度和深度。在课程讨论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等需要提前告知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课程听课能够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不是软件开发课,在实验课中学生重点不在于软件开发本身,具体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ERP沙盘模拟训练和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来完成。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和技术。首先可以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突出讲解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整个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思路。对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等主要部分,可添加相应的案例,在课程中让学生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等,同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某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为背景,让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写出相应的过程文档,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要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实际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软件的功能进行ERP沙盘模拟训练等是不错的方式,可以以分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管理流程中去,体会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和操作,可以进一步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流程等,这样既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人分析,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教改类论文: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 摘要: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具体做法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对物理学习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差异;因材施教;评价多元 一、实验的做法 我校于2003年春,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由点到面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题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 分类建组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把学生分成甲(优生)、乙、丙、丁(差生)四个程度级,再接甲盯丙乙、乙丙、丁甲的搭配方法编座。 (二)针对实际 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2.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按:分(分类自学)――合(集体讲授)――分(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合(集体归纳)。 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此外,我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3.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4.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5.考查即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物理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物理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6.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二、实验的效果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通过6年的实验,现已取得可喜的收获。 (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往初中毕业生不升高中留在当地,对于农业生产或乡办企业的需要毫无准备,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不知道怎样去运用,造成学用脱节。通过实验,使各层次的学生基本上都能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 (二)转化了差生,培养了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秋我接教的初三(4)班,原来在初二年级全市期末统考检测中,物理成绩较差,及格率只有34.7%,优秀率在10%左右。我接班后实施这种教学改革实验,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07年全市统一举行的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及格率达80%,优秀率达28.1%。可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两率上升幅度较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 三、实验的体会 (一)实验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 (三)实验重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 教改类论文: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 1.实验的原因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1/3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3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升入高中的比例增大到1/2或4/5,仍然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考虑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为此在教育科研部门的配合下,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由点到面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题的实验。 2.实验的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2.1 了解差异,分类建组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物理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把学生分成甲(优生)、乙、丙、丁(差生)四个程度级,再接甲盯丙乙、乙丙、丁甲的搭配方法编座。这种编座法有两大优点:1.乙类集中在中间两纵排,两旁是丙类,丙类两旁是丁类,丁类左右是甲类,这种安排给教师按层次教学带来了便利;2.每一桌都有一个甲类(或乙类)学生和一个丙类(或丁类)学生,这样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龋 2.2 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漫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2.3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3.1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2.3.2 上课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按:分(分类自学)一合(集体讲授)一分(分层质疑)一分(分类指导)一分(分类练习)一合(集体归纳)。 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此外,我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2.3.3 作业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 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2.3.4 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2.3.5 考查即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物理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物理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2.3.6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3.实验的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3.2 主导性原则。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3.3 保底性原则。这是保证实验能获得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的根本。R・M・托马斯的“掌握学习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学习后进的学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大纲学习。 4.实验的体会 4.1 实验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2 实验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 4.3 实验重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 教改类论文: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中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改实践 [摘 要]在建设机械类特色专业的大背景下,机械原理双语课程应适应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就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和课程设计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改革措施及效果,并就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特色专业 机械原理 双语课程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工程正全面展开,高等教育已逐步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专业人才培养也由原来的“趋同”向“特色”转变。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1]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求生存、求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2]作为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原理课程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部分高校已逐步开展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并就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做了有益的探讨。[3-6]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具有特定的行业背景,所建设的机械类特色专业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此背景下开设的机械原理双语课程如何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专业的前身是江汉石油学院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具有浓厚的石油行业背景。近年来,石油工业国际化合作越来越深入,为了促进学科发展, 办出专业特色,本专业就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选取 从学习英文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的角度出发,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最好选用国外原版教材,目前较好的原版教材有《Design of Machinery》(Fifth Edition)、《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等。但上述教材的覆盖面太宽,知识体系庞杂,不但囊括了国内机械原理教材的所有知识点,而且包含人机工程学、引擎动力学等内容,大大超过了国内普通高校对机械原理的教学要求,不符合国内机械原理的教学实际。因此在本专业开设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时,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了福州大学叶仲和等编写的《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作为教材,该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与国内普遍使用的《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相近,部分章节顺序作了适当调整。该教材难易适中,学生在预习、复习时困难不大,同时其结构体系与西工大的机械原理接近,便于教师从汉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在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分析及机构综合方面的内容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对机器动力学及机构现代分析和综合方法讲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问题;同时由于该教材面向通用机械专业,书中实例偏少且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将来面向石油行业就业的作用不大。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国外原版教材《Design of Machinery》中第11章“Dynamic Force Analysis”的部分内容,并将该书中“Oil field pump”等与石油机械相关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此外我们还将教学与科研实际相结合,如以新研制的钻机用多级行星变速器为例说明行星传动的组成及设计要点,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丰富了教学内容,还突出了本课程的石油机械特色。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我校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具有进行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同时通过读、听、写、说等方式,培养利用英语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将以“教”为主转变成“教”与“学”并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们注重给学生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作业等,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读写环节,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其次,注重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我们充分利用本特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通过拍摄照片、视频和制作动画等方式,积累了大量机构原理和应用方面的多媒体素材,并适当配以英文说明,将静态的、抽象的机构模型转变为形象的、动态的机构实例,不但能够充分发扬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优点,而且为将来到上述企业就业的同学预先提供了熟悉相关产品和设备的机会。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重要知识点和结论书写在黑板上,可弥补多媒体教学呈现较快、不利于学生思考、记笔记和听课不能同步的缺点。最后,在双语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校开设双语课程的要求之一是课堂上英文比例不少于50%,但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从第一节课起就严格执行此标准,不少学生会因不适应双语教学环境、英语听力不足等原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采用由双语交叉渗透教学到完全渗透教学的方式,前15-20个学时课程中,英语比例逐步由30%上升到50%,易于理解的部分用英文讲解,重难点部分用汉语讲解,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时兼用英语和汉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适应英语授课的意识。在后50-55个学时的课程中,则进一步增大英语的比重,力争达到授课、讨论、练习和考试的全英语化,只对少数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当用汉语引导。 三、考核手段改进 在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检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其中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课堂提问等)占20%,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但存在以下缺点:(1)考试题目以基本概念和公式为主,题型呆板,不能体现特色专业建设中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2)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太大,存在严重的“一卷定乾坤”现象。(3)考试内容单一,短时间内死记硬背也可应付,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投机心理。因此,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手段,难以全面反映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 鉴于此,对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考核方法作了如下改进:(1)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结果中的比重,相应降低考试成绩的比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持续学习的动力,提高了课堂互动效果,消除了期末突击复习的种种弊端。(2)实行半开卷考试,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在半开卷考试中,学生可携带一页书写有与本课程相关内容的A4纸张进入考场。这样可减少大量机械背诵的负担,但一页纸所记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认真理解课本内容,用心领会教师在课堂上加入的新知识,将重要知识点进行筛选、综合和整理,浓缩于一张A4纸上。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则进一步侧重于考核学生运用机构分析和综合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观察、思考,做到学以致用。(3)将机械原理实验成绩列入考核范围。在以往机械原理教学中,实验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但未纳入考核范围,致使少数学生敷衍应对。为此,我们将实验成绩以10%的权重纳入考核范畴,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设计改革 机械原理双语理论课结束以后,学生将接受为期两周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训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和深化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特别是机构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是基本建设任务之一。为此提出如下改革方法:(1)课程设计题目围绕石油机械主线,彰显石油特色。我们拟定了“游梁式抽油机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及“往复泵动力端传动机构设计和分析”这两大类题目,并根据实际设备给定不同的已知参数,做到了同班学生之间不重题,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习,又有效避免了抄袭现象。(2)鼓励学生自报题目,培养创新氛围。对于平时学习表现良好、有明确意愿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且已确定题目的学生,鼓励其以创新设计大赛题目进行课程设计。(3)鼓励学生采用英文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巩固双语教学效果。由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中大篇幅的文字论述较少,以公式推导和结论性叙述较多,所以对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在2周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对于采用英文撰写报告的学生,适当拔高其报告成绩。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机械原理课程中相关英文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的热情。 五、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校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历年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77.8%的学生表示完全接受全英文课件,92.6%的学生认可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安排,93.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紧密联系实际,体现了石油特色。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学生的评教中得分均在90分(优秀)以上,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改革持肯定态度。从近5年来我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来看,“后置三角摆架式长冲程抽油机”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基于反馈原理的高楼缓降器”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含油污水分离器”等20余项作品在省级竞赛中获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双驴头前置式异相曲柄长冲程节能抽油机”等11项国家专利,30余篇,不但其中大部分成果涉及石油装备及设备,而且是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双语课程之后创作产生的,充分体现了机械原理双语课程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六、结束语 通过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我校总体上摸索出了一套适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培养既懂专业又通英语、在石油机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教改方案。由于目前双语课程本身在国内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尚存在一定争议,所以给特色专业建设环境下的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提出三点建议:(1)大力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的教师,尤其要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2)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传授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外语知识放在第二位,不可本末倒置。(3)无论何时都不应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闪离”问题原因探析 [摘要]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闪离”现象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毕业生“闪离”给学校、用人单位、社会都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文章通过甘肃省三所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从个人、社会、行业、单位、学院等因素分析了当前化工类毕业生“闪离”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毕业生;闪离 “闪离”是指大学生对签订的工作和企业不满意,进入岗位时间还不长,甚至还不熟悉应聘的岗位工作,就提出辞职,另谋新职。在最近几年就业难的情况下,省内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后快速离职的比例非常高。据调查,以前化工类新职工的“蜜月期”普遍在6~12个月,由于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化工企业和公司人力资源部反映,许多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以后,三个月就成了一道坎。有些企业甚至表示,“蜜月期”已经变成一个月。 毕业生“闪离”对用人单位而言,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造成岗位的空缺;对学生而言,快速离职和频繁变换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就会增大,最重要的是,形成频繁离职的心理倾向;对高校而言,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和关注降低;对社会而言,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1对三所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的调研 化工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产业支柱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化工产业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变,现代化工行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如发展方向高科技化、生产规模大型化、涉及门类综合化、生产控制自动化、产品质量高精化等。前进中的化工行业对于高职化工类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则显而易见。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选择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相关专业毕业生为此次调研的主要对象,问卷按所学不同专业毕业生随机发放共计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765%。现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形成本次调研报告。 本调查问卷共有47个题目,涉及个人、企业、家庭、环境和学校等因素。 2高职化工类毕业生“闪离”原因分析 21个人适应能力差 211环境不适应 工作地点、环境和相应的生活设施成为高职类毕业生初期评判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企业一般建在远离市区的地方。直接造成新员工上班、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不方便,一旦有一点不满足他们的期望值,就会寻找其他企业。经调查,有些在广西就业的甘肃籍学生,因为天气太热、雨水太多、空气潮湿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而选择辞职。有些学生甚至吃不惯当地的饮食,产生抱怨心理。 212工作压力不适应 当今社会给90后学生的评价是吃不了苦,高职化工类毕业生一直待在学校里,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在短期内很难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员工角色。化工行业具有连续生产的特点,很多企业实行三班倒的制度,要不停地倒时差。有时候需要经常加班,一个星期下来,也只能休息半天到一天,在家里连家务活都很少做的他们,自然是吃不消。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与自我压力下,加上现实与理想的一些差距,使得高职类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我们的毕业生很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离职行为。 213心理不适应 当前高职类毕业生就业时有较强的主观自我意识,其中包括:自我价值得到别人认可的心态、自我能力的提升等。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经常表现出夸大自己所承受的不公平和消极态度。在工作岗位缺乏耐性,经常见异思迁,不安心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急于求成,浮躁善变,这将会引导其寻求下一个工作。 22受国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存在的传统择业观念主要有两方面,很多人认为化工企业工作没有地位,认为自己只是生产一线上的操作工低人一等,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一旦有机会,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同时,传统的职业观点要求工作要具有安全性,而化工生产对人们的印象是污染、危险、爆炸,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存在危险,所以最终许多人选择另谋去路。 当前社会浮躁现象也比较明显,高职毕业生受社会影响表现得比较浮躁,他们渴望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这也是使多数高职毕业生“闪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23整个化工行业发展的影响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化工行业效益大幅下滑,投资动力不足。化工行业出现突出的产能过剩矛盾,由于前期过剩程度严重,同时传统大宗化工产品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装置开工率低。国内化工行业创新能力不强,又面临资源环境安全压力。造成运行成本上升,化工行业物流、能源、财务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纷纷裁员,给刚离开校园的化工类毕业生造成了恐慌,一些学生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 24就业单位本身因素 多数化工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把员工看作是一种成本而不是资源或无形资产,在人才培养上,重短期,轻长远,重工作成绩,轻个人感受,重使用,轻培养。对化工类毕业生培训和开发不足,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工作问题和思想问题。学生感受不到个人存在的价值,缺乏成就感和归宿感,容易选择离走。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薪酬结构和薪酬分配的合理程度也是影响员工“闪离”的主要因素。 高职毕业生由于学历有限,往往只能应聘中小企业或组织中的基层岗位,从而给老员工带来危机感,老员工从心理上是排斥他们,对这些新员工抱着不合作的态度。这也是成为一部分高职类毕业生难以融入企业,而最终选择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25教育模式与岗位要求衔接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化工类毕业生进入岗位后,发现自己所学知识与岗位不匹配,没有任何技能,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从而出现“闪离”现象。这主要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技能。在进入企业之前,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实践锻炼尤其是就业岗位锻炼的机会很少,从而引起对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就业环境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3结论 本文在结合自己对甘肃省化工类毕业生“闪离”问题的调查,从个人、社会、行业、单位、学院等因素分析了当前化工类毕业生“闪离”的原因。当然,化工类毕业生“闪离”还有其他原因。譬如,家庭原因、个人感情问题、自主创业等。只有从根本上找到原因,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化工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多沟通交流。 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特色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四年中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检阅和提升。本文从选题、指导方式、答辩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工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石油化工》专业特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校企联合指导、企业专家参与答辩环节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石油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 0.引言 毕业设计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次综合训练,同时,也是大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3]。 新疆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专业是首批进入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的新办专业。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了适应新疆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熟悉工程技术和工程原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遵循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任务,依据《石油化工》特色专业培养要求, 课题组加强了特色专业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工科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1.1 选题面窄且缺乏新意。 部分指导老师缺乏对题目深度、难度的把握,给出的题目创新性不强,普遍存在选题简单化、形式化现象,不少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有的题目范围 很窄,工作量严重不足,相当于课程设计;或者有的题目非常大,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同时也无实用价值。 1.2 与专业实际结合不紧密。 毕业设计没有达到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工程训练的目的,毕业生缺乏阅读、整理、归纳技术资料的能力。这些问题体现在,指导老师对学生责任心不强,设计题目安排不合理,学生没有得到综合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老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就不强,所以设计题目只是给出设计条件,学生按照工程手册进行常规设计,甚至有的设计类题目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计算办法,没有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要求。此外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选题不多,使毕业设计失去了让学生进行岗前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功能。 1.3 指导方式单一化。 目前大部分院系均存在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往往是一名老师指导多名学生,老师本身还承担着其他教学任务,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和辅导并解决每一位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仍将无法满足毕业设计指导的要求。 1.4 老师或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多数学生因找工作而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教师也忙于科研和其它教学任务而无法顾及毕业设计的指导。此外,还有部分老师多年来一直是几个相同的毕业设计题目,分别在不同的几届学生中沿用,导致学生利用借阅毕业论文的机会,借用论文中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因此,在最终论文撰写阶段,部分学生对收集的相关资料不进行分析、整理和消化,出现论文中心不突出,设计计算缺乏依据等现象。 1.5 毕业答辩不够严谨 毕业答辩是以教研室为答辩小组或学生随指导教师所在教研室参加答辩。学校已经制定了严格评分标准和细则,但在执行中考核不够严格,存在顾及面子、同情怜悯,不管质量如何一概顺利通过的现象。在内容评定方面,不能重点考察学生毕业设计的原创性、实效性和真实性。比如:有的题目是“什么什么的研究”,其结果就是一些资料的拼凑,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或新思想的内容或者是典型案例分析,作为工科毕业生这样的论文能够通过答辩,使答辩失去了意义,对后继学生也带来不良影响。 2.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结合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特色专业,就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以下改革与实践。 2.1 优化选题结构,实行双向选择。 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和新发现,毕业设计或论文着重于选题的前沿性和工程性,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克服传统毕业设计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在立题方面可鼓励教师结合科研课题、工程实践、实验室建设等实际工作进行立题,拓宽题目类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后,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加大具有工程背景的设计类题目的比例。 2.2 充分利用开放式专业实验室。 利用专业实验室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装置,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兴趣,查阅大量的资料,自主进行产品的开发,包括工艺路线及工艺条件的确定,直到得到基本满意的产品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先后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指导老师的指点和提示,学生们能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想办法去解决。比如:在设计工艺路线和测定方法时,要用到交直流稳压电源和滑动变阻器两个关键仪器,本专业实验室无法解决,学生通过和其他院系专业老师沟通、协商,最终借到了这两个关键仪器等等类似情况。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查阅、整理、归纳、消化吸收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强了相互间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3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毕业设计出题和指导 毕业设计或论文除严格执行程序化过程外,着重于选题的前沿性和难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和新发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采取专家和课题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或学生到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的两种方式,每届有4名以上学生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加大具有工程背景的设计类题目的比例,石油化工063班设计类题目占48%,石油化工073班达到60%。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指导毕业设计,一方面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兼职教师来弥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实战能力也得到加强。 2.4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在答辩环节,采取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兼职教授和本院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的方式,分别对石油化工2006级、2007级学生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公开答辩考核。企业专家结合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如:专家提问到,在合成氨工艺流程中合成工段,“为什么将合成塔分三个,而不用一个合成塔”等实际问题。在成绩评定方面,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评分标准,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独立、逐项打分,最后取每项的平均分求和得出每位同学的答辩成绩。通过这种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毕业答辩方式,学生成绩真实、客观,真真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能力。这样对毕业生、指导教师都有警策作用,使之不能掉以轻心,严格杜绝蒙混过关。同时,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及专业课的系统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对后继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对专业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结束语 此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具备了三大特色,一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系统性,以石油化工专业的06-3、07-3、08-3三届学生为实践主体;二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按照化工企业用人实际要求,聘请化工企业的专家参加了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三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性,做到了改革过程的实用、效果的直观,使改革结果对后续班级和其它专业具有示范作用和可推广性。本科毕业设计是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题目、校企共同指导等方式在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就业人员中进入化工行业的比例,由2010届的52%上升到2011届的69%。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顶岗实习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顶岗实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使学生了解并适应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 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体现在学生方面的主要问题 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是学生从校内到化工企业、从实训室到生产车间的过程,其要求学生转变观念,适应企业的工作制度、生产要求。而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对企业的作息时间、一些规章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加之顶岗实习本身要求时间长且地点分散,教师很难在现场进行指导,因此出现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局面,缺少对学校要求的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难度。 (二)针对企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顶岗实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二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依据专业选择顶岗岗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增加专业知识与技能产生了局限性。尤其在顶岗实习期间,部分企业只分配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没有合适的教学条件,更没有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顶岗实习的功能被扭曲。 (三)体现在学校方面的主要问题 部分学校依然没有意识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可以卸下包袱。例如,学生实习地点不集中、学生人数较多、实习时间较长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实际意义,现场考核趋于形式化。 (四)体现在家庭方面的主要问题 部分家长对企业顶岗实习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普遍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把顶岗实习看成是工作,因此在思想上并不赞同孩子进入企业实习。另外,部分家长太过宠溺孩子,不忍心让学生到环境不好的企业工作,再加上化工企业的环境与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如机器噪音、化学污染、危险毒物、人身安全等危险隐患都是家长所担心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校企共育、教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顶岗实习教学 (一)选择相对稳定的化工实习基地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化工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对学生顶岗学习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因此,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为了达到顶岗实习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企业的工作经验,学校应尽可能地选择生产、生活环境、效益相对较好以及管理比较严格的企业,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从企业的工人师傅、技术人员身上学到职业岗位规范、技能操作、事故处理等技能知识,又有一份通过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到的收获,使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能够尽快投入企业生产之中,适应岗位要求。 (二)建设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其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比较显著的内在矛盾表现在:高职院校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与有限的教师师资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专业教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强化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主导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鼓励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实践、合作研发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一线,强化实践技能,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内培外引”“互兼互聘”等方式提升“双师”素质,改善“双师”结构;吸引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精湛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聘用程序、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讲授的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除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之外,顶岗实习的完成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出面要求相关企业与学校签订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协议,以此来约束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的稳定性。此外,为了加强企业和学校的紧密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对顶岗实习企业进行验收,并通过各种媒体对企业的进行正面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为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三、结语 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见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尝试,维护顶岗实习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化工毕业论文: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质量下降的趋势。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严把选题和答辩环节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明显区别于其它各教学环节,又是其它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则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依据。[1]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呈现出新的特征,如高校重组、合并与重新定位;办学的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凸显等。[2]为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在2000年前后,经教育部批准,一大批由多所专科学校合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张很是迅速,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化工类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0%以上。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缺乏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便是一个值得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对毕业论文的意义认识不够 部分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许多大学具有严进宽出的传统,在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上把关不严,极少有学生因论文质量问题而拿不到学位,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能否能拿到学位丧失了约束力。[3]二是一直有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这种观点得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三是部分学生将毕业论文当作一次较大型的作业来看待,对有关毕业论文的规定和导师的指导要求重视不够。 2、学生就业与毕业论文冲突 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最后一学年已经成为寻求工作机会和各种考试的黄金时间,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交往往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一边要做毕业论文,一边忙着求职应聘,难以两头兼顾。毕业论文的成绩对就业影响不大,教师也同情学生求职的实际困难,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导致对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指导不力,管理不严,论文内容肤浅,学生匆匆应付,网上下载,甚至直接在网上交费购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4] 3、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力度往往很大,加上这几年的扩招,使得生师比迅速提高,师资短缺现象严重。而现有教师队伍普遍科研方向不够明确,学科带头人匮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积累不多,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能够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往往要进行毕业实习或试验操作,但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学校采取的“放羊式”实习模式存在管理松懈、实习的效果比较差的问题;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显得更加紧缺,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配套设施跟不上。此外,化工类专业还面临特有的难题,即生产现场一般禁止非岗位操作人员进入,学生进入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实践教学不能有效落实。 4、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毕业论文监控机制没有健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成绩评定、答辩等环节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没有建立有效的指导教师遴选机制;各级管理机构、人员的权责不够明确,从而导致无章可循、程序混乱、相互推诿、学生对毕业论文漫不经心、教师指导流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5] 此外,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术诚信教育缺失,实验设备落后,毕业论文指导经费不足等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化工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积极正面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是工作成败的先决条件。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其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到这项工作可以将过去所学几十门课程的条状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立体、网状的知识,这些知识及经验有时会受益终身。三是要理顺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因为毕业论文往往与自己的专业结合比较紧密,能为学生提供规划职业前景的机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岩说得好:“一个本科生不能认真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懒惰,忙着找工作、考研等不过是借口。优秀的学生通常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样完成论文写作,也能找到好的工作。”四是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净化学术空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抵制学术腐败。 2、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校内外毕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为学生的毕业实习与试验操作提供可靠保障。同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提高学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课题申报,这样既可以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开拓眼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 3、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和实践锻炼才能实现。其一,在论文考核类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6]其二,安排学年论文进行文献综述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查阅、整理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理论总结、综述学术观点;或安排社会实践调查进行调研报告写作训练,根据实际问题完成构思调研提纲、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研究、处理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调研报告等。其三,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课题研究,使学生产生科研兴趣,获得成就感,科研和写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4、严格过程管理,把好选题和答辩环节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要严格过程管理,构建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尤其要把好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答辩环节。 选好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对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是应用型工程或技术人才,因此在论文选题上不要过分关注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而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情况,强调论文的实践性和原创性;并应提倡师生共同分析、确定选题的工作方式,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特长把握好选题的专业性,又能符合学生意愿便于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出口,必须严把这一关。答辩的成绩一般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三部分的分数在评定时必须按照“背靠背”的原则进行,而且一个环节未合格不能转入到下一环节。在毕业论文定稿后,首先由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等级,及格以上才可以交给评阅教师评分。评阅教师可以是校内同行,也可以是校外专家,为防止评阅走过场,杜绝人情送分,教学管理部门按一定比例抽取匿名外审的专业,同时按一定比例抽取学生进行论文抄袭检测,对评阅不合格及检测出抄袭造假的论文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成绩则由答辩小组成员依据建立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给定,该参考标准应包括陈述内容、报告过程、答辩过程及创新方面等部分以及各部分所占分数比例。[7] 四、结语 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中最后的一次学习机会,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放任自流。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应针对当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从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等环节加强管理和指导,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研究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高职化工类毕业生为石化行业发展培养、提供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状况存在着一方面石油化工企业招不到合适足量的员工,另一方面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矛盾。调查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毕业生 就业状况 调查与研究 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化工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基础化工原料、农业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十几个门类的较为完善的石油化工体系。石化行业良好的发展优势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队伍,高等院校化工类毕业生为石化行业发展培养、提供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状况存在着一方面石油化工企业招不到合适足量的员工,另一方面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矛盾。调查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好化工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河北省某化工类高职学校校近三年化工类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及影响程度,不断完善、改进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就业能力。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1.问卷调查的设计 选择河北省某化工类高职学校近三年化工类毕业生作为本次调研主要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生源基本情况、就业途径、就业的区域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对口情况、就业满意度、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就业观念和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同时调研河北省石化企业,化工类毕业生重点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 2.问卷调查的方式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河北某化工类高职院校09届到12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950份,其中有效问卷 896份,无效问卷54份,问卷有效率为94.31%。调查对象均为统招学生,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其中男生467人,女生429人。城市生源187人,农村生源709人。调查对象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煤化工方向,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精细化工生产专业,石油化工生产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调查样本在专业代表了化工行业高职毕业生的普遍情况,具有男女生比例平衡,农村生源较多,生源省份比较集中的特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就业途径 根据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采取“市场导向,政策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就业单位。调查问卷显示,受调查的896个学生,89%的毕业生通过学院的推荐落实就业单位,11%通过自联的方式找到了工作。 这是受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石化企业人员需求量较大,化工类职业院校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积极与企业联系等原因影响。 2.就业的地域分布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时倾向于选择河北省内或者临近省市(山东、山西、北京、天津等)就业。石家庄、唐山和京津地区是应届毕业生首选工作的地区,其中石家庄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76.7%,另有15.1%的学生选择了“如果薪水理想”可以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就业。 该高职学校毕业生职业取向地域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地域比较集中,造成这种地域分布状况的原因:一是与学生的生源地有很大的关系,该学院学生生源主要为河北省内学生,外省生源较少,且主要为东三省、山西、甘肃、四川等省份。毕业生以安定稳定为第一的思想,没有太多的敢闯敢拼的精神,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缺乏“走出去”的远大目标。二是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明显的社会经济差异,使很多河北北部和山区的毕业生不愿返乡就业。毕业生中有62.3%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在城市就业,不愿到郊区或者农村地区工作。 3.行业分布 受调查的毕业生中51.2%初次就业选择的是化工行业,35.7%选择的是制药行业,9%选择与化工、制药相关的销售等工作,只有极小一部分选择与化工无关的其他行业。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一旦条件成熟,有毕业生即转行或跳槽。转行或跳槽的原因排前几位的是:工作环境较差、薪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需倒班、个人发展的时间较长、空间偏小等原因。而女生转行的要高于男生,主要原因是考虑更多的是工作环境问题、要照顾家庭或寻求更平稳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毕业生及家长对就业的看法与以往有所不同。毕业生及家长更倾向于工作环境好、薪资水平高的单位。 另外,由于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一部分人认为在化工厂工作环境差,易燃易爆,污染环境对身体不好等,选择在其它行业就业。 4.影响学生就业因素 调查显示,在给出的单位知名度、单位经济效益、单位所在地、单位发展前景、个人发展空间、薪酬福利待遇、专业对口、工作环境和条件、家庭影响九个影响因素中,首要影响因素是“薪酬福利待遇”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和条件”、“单位所在地”、“单位经济效益”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职业选择中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兴趣、个性发展、薪资水平、发展前景等。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 5.专业对口情况 调查显示,由于化工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专业性强,一般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以操作工、技术员、化验员、销售人员为主。从事操作工的占71.3%,从事化验员的占19.6%(以分析专业为主),从事销售人员的占7.6%,其他占1.5%。毕业生们承担着生产装置主操作、技术员、工段长、班组长等生产骨干。 随着技术的进步,化工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另外,河北石化行业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发展优势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队伍。因此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化工或者制药企业,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高。 6.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指公众对个人工作及再就业机会的主观感受与预期状态的比较评价。本课题组针对09到12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显示,12.3 %的学生表示“很满意”,46.3%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23.7 %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另外还有10.3%的学生和7.4%的学生分别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 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除了受与就业区域、薪资水平、劳动强度、就业层次的影响,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成长环境等也有密切关系,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努力,工作积极的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生。 7.对就业指导课的态度及看法 受调查的毕业生中,92.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开设十分有必要,但只有44.3%的学生重视就业指导课,能按时上课、认真听讲,53.6%的同学表示认为课程重要,但是由于自身懒惰、有其他事情等原因出现过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2.1%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过于理论化,对自己没有太大帮助,几乎没有上过课。 受调查学生中建议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的课时数,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多了解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需要员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就业的相关政策等内容。上课形式避免过于理论化,应灵活多样,增加一些实践环节。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及影响程度,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改进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加强教育引导,端正对化工行业的认识 由于化工生产工艺复杂,产品多样,使用原料、中间体及产品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们对化工行业出现极不好的认识,导致员工不足,人才严重流失的现状,这严重制约了化工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学生认识到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河北沿海区域规划的主要产业方向,化工行业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转型,淘汰落后物耗高、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无保障的落后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改进、完善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从一入学就开设必修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进行测评,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定位,使学生能够运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管理。 3.转变就业观念 针对调查结果中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和单位比较集中、期望值过高的择业意向,学校要依据国家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把自己的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诚信就业,服务社会。另外,引导学生降低就业眼界,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和基层成才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和单位。 4.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满足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对环境和能源的要求,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安排,培养社会需要的适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5.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应建立并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网,给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政策、专业介绍、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指导、招聘信息、就业新闻等等。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组织校园双选会,为毕业生与企业搭建供需见面的平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实行订单培养或者顶岗实习,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 化工毕业论文:就业导向的高职化工设备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毕业设计实践为途径,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成果,以提高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及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将毕业设计环节与就业相结合,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化工设备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众多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不但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有巩固检验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渠道,同时也是拉近学生与就业环境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身份转变的有效途径。 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学风浮躁、高职教育发展不够成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1)毕业设计选题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内容轻技能、重理论;(2)选题与工作岗位偏差大,有的甚至无关联;(3)具有实际工程经验及企业经历的指导教师偏少;(4)没有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研究成果的可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难 学生就业是高校当前的热点、难点工作,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使他们更难以就业。另外,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紧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应聘大学生或专业水平过低,或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不一致,难以达成协议。因此,学生如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化工设备与机械行业的特点 化工机械制造行业是个特殊的机械制造业。化工机械制造厂所生产的产品均是一些非标产品,因此,对于任何一台产品,必须有配套的设计图纸、工艺、检验等技术文件。生产压力容器的厂家必须持有相应的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设计单位必须有相对应类别的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任何一个环节均需有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岗位所要求的人员必须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约有三分之二的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为此类制造厂,因此,如何让毕业生尽快地适应这些岗位,是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毕业设计环节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我校实施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后,提升了整体毕业设计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就业,同时,毕业设计成果又可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就业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题库系统设计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以往毕业设计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偏多,综合训练题目偏少,选题缺乏多样性,题目深度不够,致使学生训练不足。据此,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首先从选题着手,开发建立了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毕业设计选题题库系统。系统中所有的课题均以学生所学课程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应用并进一步提升训练,以综合实践教学目的为基本要求,题目贴合工作岗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对学生而言,是有能力完成的;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用价值的。指导教师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专业岗位调研,设计、收集、整理出具有明确工程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组建了题库系统。课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各类非标设备的设计(包括选材、结构设计及强度设计)、基于Excel的化工设备零部件强度系统设计、基于Excel的标准零部件查询系统设计、化工设备及零部件制造工艺(包括焊接工艺)编制、钣金件放样系统设计、非标设备报价系统设计等,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和兴趣,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 优化毕业设计过程 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企业,有着数十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在企业中从事过压力容器设计工作,持有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审核资质。在学校完成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还可承担一些项目、设备的设计科研工作。因此,在辅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求他们必须选择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课题,这样对学生而言,学习与就业融合在一起,完成毕业设计不再是负担,而是就业前的上岗培训和试工考核。毕业设计过程相当于某一阶段的工作总结,或是对以后工作内容的预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可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于尚未落实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向他们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包括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收集整理的一些案例,同时督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一些实践能力如AutoCAD绘图、零件强度计算、正确运用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软件编程等能力会得到锻炼提高,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制定了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记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压力容器设计类课题的指导记录表如表1所示。通过整个过程的指导,学生对于设计一台压力容器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也经历了选材、强度计算、使用SW6软件、绘图、压力容器分类等过程,基本可以“零距离”就业,从事简单压力容器的设计工作。 推广毕业设计成果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阅读文献、专业译文、毕业设计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内容、教师指导纪录、毕业设计答辩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这样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化工机械专业每届均有大量的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将这些优秀毕业设计进行整理、修改、充实、归类,并向企业推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的作者会因此而受企业欢迎,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在企业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就业。如我校2010届机电074班4位学生合作完成了管法兰查询系统设计。该设计以HG/T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为基本数据库,充分利用了Excel中函数功能强大的特点,将管法兰标准中繁冗的表格、数据、图形转换成简单清晰的查询界面,实现了钢制管法兰的实时查询。整个系统包括法兰的公称压力等级对照查询,各种型式的法兰、垫片尺寸查询,密封面尺寸及紧固件查询等。有了这样的查询系统,压力容器、管道等专业技术人员能快捷、准确地查找到法兰系统各个零件的结构尺寸,可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毕业设计中,这4位学生的AutoCAD绘图能力、查询标准能力、Excel编程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以该毕业设计为桥梁,他们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且在工作岗位上干得也非常出色。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果 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几年来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100%,有时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有的企业在学生尚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时候就提前跟他们签订就业意向,甚至有的企业要求个别学生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周六、周日去企业上班,帮助企业绘制设备图或编制制造工艺。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一年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6个专业中,化工机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得优率最高。 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展望 我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两年以来,在改革研究与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有过一些疑惑。改革确实能够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但学校增加了办学难度,对教师而言,无论是教学难度、教学工作时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要求都提高了。如果将这样的改革推广到其他专业,则遇到的问题会更多,如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双师型”教师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学成本增加等等。虽然改革困难重重,但实践证明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并明显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毕业设计既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又成为学生就业的桥梁。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样的改革是社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克服一切困难,将这样的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到底。 化工毕业论文:高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创新及实践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构建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团队化的模式,以项目团队化为手段、以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小组为完成主体、以团队合作为研究内容,改革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以此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改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培养效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项目团队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让其更合理、更全面、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对专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真正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设目的。 一、目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分析 传统毕业设计(论文)仅是各自专业进行自己专业相应的设计(论文)题目,没有专业的沟通和合作,导致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缺乏专业协作意识以及业务沟通能力。而且由于单人精力有限,一人一题或两人一题的布置方式使得学生能完成的工作量十分有限,致使目前毕业设计(论文)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分析总结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单一,内容空泛,与实际项目联系较少;学生知识面偏窄,获取知识的手段单一,学生脱离实际工作闭门造车,敷衍了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投入精力不足;部分教师投入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较短,毕业设计考核方法不科学等,使毕业设计得不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流于形式,将毕业设计简单化成完成一篇论文而已。[2-4] 教学改革通常是从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设立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论文)真题、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模式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实际应用中的协作团队化意识没有重点涉及。而“团队化”恰恰是现实工作中最为重要的。 同时,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实验合成、分析、处理等,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毕业设计使得药品浪费严重,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绿色化工”的理念。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构想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改理念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与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决定的。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每个职业(专业)都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5-7] 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体现职业性、发展性、过程性、行动性及反思性的德国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按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形成的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它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要学生学、逼学生学”的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动力,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目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先进职教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不仅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为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能力发展由“初学者”向“高级初学者”跃升的一种综合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正体现了这种“综合性”的本质要求。 2.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方案 以化工学院两届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教改立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为手段,模拟工作过程使各专业学生组队配合完成一个统一的毕业设计。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适应团队合作,并通过对专科生毕业设计的改革试点,促使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本项目的创新点是打破了传统的各专业仅做自己专业设计题目的思路,采用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内容。重点是以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小组为完成主体、以团队合作为研究内容、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导向,由具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毕业设计团队指导考核小组,进行此教学研究项目的工作。目的是将相关专业集成为一个设计团队,协作完成一个毕业设计题目。克服了毕业设计(论文)单人单题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完成兴趣以及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团队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了“项目团队化”和“面向工作过程”两个目的,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毕业设计。同时和实际的工作过程相连,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将单项(合成、分析、检验、评价、处理)毕业设计整合为项目团队化,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提高了专业素质,又能熟悉今后的每个工作环节,同时将环保、清洁生产、绿色化工的理念灌输进学生的意识,将每个实验环节有机结合,减少浪费,推广环保意识,一举数得。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计划 以某高校2013届毕业生为试点研究对象,选取三个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各2名学生组成一个毕业论文小组。先由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各自的兴趣点和优势、预期目标等,指导考核小组(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综合学生意见划定毕业论文范围,如“α-水杨酸的合成生产”或“涂料的研发及市场推广”。根据专业特长,先由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确定合成路线、所需装置,精细合成专业的学生负责具体的合成过程、加药等等,产物交由工业分析专业的学生负责分析检验决定产品是否合格,最终由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处理废弃物,同时还可加入市场调研和产品营销的研究等内容。在整个完成过程中体现了面向工作过程、团队协作及绿色化工,要求小组成员以流水线的方式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最终呈现一份完整全面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小组按照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每个成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经过半学期的跟踪及意见反馈,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很高,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进来,互相沟通,懈怠情绪较少,而且完成时间较宽裕,最终上交的毕业论文即完整又全面,属于较优秀的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60%由指导小组根据过程给出,40%由小组成员讨论得出。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增强了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了就业率。当然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的项目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小组成员的确定、阶段评价考核指标需要细化等,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探讨 【摘要】分析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就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质量不高、东拼西凑、抄袭剽窃、创新性缺乏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建立适合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机制,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对提高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论文格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正确格式进行撰写,如字体、行距、图表等。二是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论文抄袭文字比多达60%,甚至直接把他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的数据。三是文章缺乏创新性,没有特色、风采。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往往与参考文献相类似,缺乏创新点。四是字数太少,太简单,有的论文字数不到1000。五是条理不清,遣词造句,自相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没有高度重视或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有些还是因为高考失利未能考上本科院校而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这种状态也随之带到高职教育的学习中来。在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常常置指导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对毕业论文(设计)不予重视,敷衍了事。 第二,一些学生自身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一些问题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另外,高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较差,如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一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指导教师资格把关不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及工作责任心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把关不严,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为了把毕业论文(设计)分配下去,往往把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者让单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20篇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这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质量的提高。另外,有些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修改、完善、定稿等环节缺乏耐心的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上存在不足。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比较单一,质量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选题与实践结合不密切,校企分离,缺乏创新性。 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之探讨 (一)实现选题方式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因人而异,贴合每名学生的特点,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内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类的课题,而应该走出校门,与当地企业合作,到生产一线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进行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下面提供几种选题思路作为参考: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产学研课题拟定几个子课题与学生协商安排题目;二是根据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熟悉领域,拟定几个选题任学生选择;三是学生根据实习实践或者未来工作方向、个人兴趣选题;四是其他形式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以上第一、第二条思路可供一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兴趣高、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其论文实用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些基础相对薄弱,主动要求去签约单位毕业实习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可以选择第三条思路,它与学生的实习岗位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创新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衡量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应当注重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学生被动按照要求收集资料和做实验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应当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分析综合归纳、论文初稿撰写到论文修改定稿的每一个环节,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努力实现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可以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及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如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产、学习、研究的毕业实践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合作愉快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因此,在整个毕业实践教学环境中,应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力量,可以由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四)加强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先进的实验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它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实验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数据及检测方法都在实验室进行。为了确保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够顺利完成,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购置一批实用且性能优越的仪器和设备,如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以为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作好保障。 (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要根据化工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和工作力度。 (六)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许多高职院校明文规定,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相当于2课时,而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到定稿全过程的实际工作量却远远大于2课时,因此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的马虎与不负责任等问题。学校应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指导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同时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不适应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需要的问题。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 (七)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学风建设。采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不仅使学生理解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而且能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对提高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科研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 总之,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与指导是一项重要而艰苦、严肃而认真的系统工程,凝聚着教师、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每位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平时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勇于实践、善于思考。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耐心指导,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 (责编 何田田) 化工毕业论文:高校化工行业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工产业规模将继续稳步壮大,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到2015年,全行业总产值增长到16万亿元左右。成品油、钾肥等细分行业、烯烃、部分有机原料等缺口仍较大的产品、天然气、轻烃等低碳原料与产品、国内紧缺的化工新材料、新型专用种化学品等高端产品,在“十二五”期间将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一、化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化工行业的不断增长,使得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长盛不衰。据全国化工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中国设立了公司。在目前的形势下,国内民营化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全国各级城镇化工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私营和合资化工企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造纸、冶金、涂料、炼油、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存在很大的空间,由此迅速拉动了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此外,近期国家化工行业利好政策更多倾向二线城市,使二线城市的化工产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同时,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大的市场潜力也促使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行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英才网联职业指导专家表示,为实现新时期的“十二五”规划,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改进生产方式,真正实现低碳的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必然是相关技术的研发人员需求变大。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化工行业对实验员、研发工程师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高校化工专业毕业就业前景分析 根据中国化工人力资源网的调查资料,化工行业4大类岗位目前企业需求量较大: 第一类:研发岗位。目前化工研发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研发人员要长年呆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工作枯燥而单调;而有些产品的研发环境也不好,像香精、涂料等,容易引起一些职业病,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做,原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错位,企业急需研发人员,但自愿从事或够资格者却不多。 第二类:品质管理岗位。精细化工领域的日化用品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质量不过关后果堪忧。品质管理的岗位职责,主要是从事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检验,其技术含量稍低于研发。该类人才的要求一般不是很高,大专生培养几个月也可胜任,因此很多毕业生在入行之初,就从品质管理开始做起。不过由于薪水不高,人才流动较快,因此企业总是需要补充该类人员。 第三类:化工销售岗位。化工销售人员是属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销售技巧,能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该岗位无论对知识、个性还是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化工销售岗位人员紧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二线城市。业内人士分析称,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传统产业。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一些领域的产能过剩,因此,企业急需销售人才以开拓市场,更多地销售产品。 第四类:技术管理岗位。能够胜任该类岗位的理想人选应该一有技术,二善管理。这样的人选有时还能以技术入股,成为企业的合伙人。但严格地说,市场上这类岗位不多,而合适的人比岗位更少。化工技术岗位人员紧缺在一线城市中普遍凸显。 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与积累的行业,在这里很少能有人遇到什么“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需要的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待遇和地位。对于化工专业毕业生而言,如果要走技术型路线,对自己最负责的选择就是,选择在最基层的车间工作。这条路子的途径为:“车间工人-技术员-研发人员”或“车间工人-车间主任-生产厂长”。而对于销售工作,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表示,由于化工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化工行业的销售人才必须要有化工专业背景做支撑,才能干好销售。如果求职者想在这类职位的应聘中脱颖而出,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法律知识和贸易知识。 普遍来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在这个领域,“专业化”越来越突出,整个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由于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因此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 据业内人士介绍,化工行业技术和质量管理这类岗位更强调专业的深度,而不是广度。主要是要做到专业和专注,质量方面要求专业必须专,要懂得国际上所有质量体系、控制方法,以及行业中个性的质量保证的要求和方法;而技术人员不仅要求专业专,还要求行业专,同时还要求懂得技术的应用,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应首先从技术类岗位做起,因为越专业越容易出成绩,而且毕业生应当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因为即使是销售类岗位也要求对化工行业有相当的了解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 化工毕业论文: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新形势 摘要: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新形势下,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长期看好,职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使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职业提升空间大。文章提出引导和鼓励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加入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向安全技术和管理方向发展,是尽快解决我国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人才紧缺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安全标准化;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8年11月19日,AQ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以下简称《通用规范》)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自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通用规范》包括10项A级要素和53项B级要素。其中,10项A级要素分别是负责人与职责、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作业安全、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职业危害、事故与应急、检查与自评。安全标准化的建立过程,包括初始评审、策划、培训、实施、自评、改进与提高等6个阶段[1~2]。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3],提出了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的工作目标:2009年底前,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2010年底前,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2012年底前,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 无论对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还是政府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贯彻安全标准化管理,既是当前的一项紧迫性任务,也是今后的一项长期性工作。面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新形势,危险化学品企业中的一些传统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职业岗位群(如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等)。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为提供安全服务的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如安全标准化咨询机构、安全标准化考评机构、安全评价机构等)创造了发展空间,也给化工类高职毕业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长期看好,化工操作岗位的职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前些年,随着企业改制和企业用工形式的变化,导致化工操作岗位的门坎降低。不少化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大量使用未经正规专业教育、未经严格培训的临时工从事化工危险岗位作业。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又不具备基本的化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违规操作、冒险蛮干现象严重,极易导致事故发生。 2008年2月1日,江苏省安监局在全国率先的《关于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基本从业条件的意见》(苏安监[2008]14号),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危险作业岗位操作人员应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或者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具有5年以上直接从事危险作业岗位操作的从业经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具有国民教育化工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具有化工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和分管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至少有1人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化工专业高级技术职称[4]。 2008年9月14日的《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提出,从2009年起,安全监管部门要把从业人员是否达到从业条件纳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行政许可条件。由于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的高危产业,涉及高温、高压、连续性生产,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技术性更强,危险性更高。《指导意见》同时要求,涉及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应装备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在2010年底前必须完成自动化改造工作,否则一律不予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2009年6月23日,《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公布并正式实施。 二、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职业提升空间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要求安全评价机构申请甲级资质应有25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按照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机构申请乙级资质应有16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按照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9年9月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设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应有10名以上一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9年10月21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咨询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一级咨询机构有不少于20名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证书的人员,其中专职人员不少于10名,且有不低于10名具有危险化学品相关安全知识或化工生产实际经验的人员;二、三级咨询机构的各类组成人数要求分别是10、5、5名和6、3、3名。 伴随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等以提供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为特征的新兴职业岗位开始出现并走俏。目前,国家对上述职业岗位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除应具备相关工作经历要求外,还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 依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87号),取得安全工程或其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3年,可以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依据《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取得安全工程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可以参加三级安全评价师的资格考试[5]。 自2004年9月举办第一次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以来,目前全国大约10万人取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6]。据统计,目前我们国家仅高危行业企业就达20多万家,其他各类企业有几百万家,按每个企业配备一名注册安全工程师算,现有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而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在4000~5000人[7]。因此,我国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短时间内将难以改变。 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大多数是在化工企业的一线从事生产操作。生产一线的工作实践经历,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化工操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对化工装备、电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更加熟悉,对化学化工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提高和深化,而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如果他们能进一步对安全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学习,积极参加并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他们将是充实安全管理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 南京工业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南通职业大学函授点于2010年在南通市首次增设了安全工程专升本专业。作为全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南通市凭借濒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积聚了数千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并建成了7个化工园区。安全工程专升班的开设,填补了这个化工大市学历教育史上的空白,得到了来自企业和安全中介机构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危险化学品企业从业人员的积极响应。招生宣传工作还得到了南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市安监局领导认为这是一次加强全市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管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契机。安全工程专升本班,除了设置规定的学历教育课程外,还将联合市安监局邀请市安全技术和管理专家,定期举办各类安全技术讲座和活动。 三、结束语 安全、健康、环保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个普遍要求。抓好安全生产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提出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逐年扩大安全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因此,化工类高职毕业生以安全标准化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将安全技术和管理作为其职业发展的方向,前景广阔。积极引导并鼓励有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经历的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向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安全技术与管理职位方向发展,也是尽快解决我国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人才紧缺的有效举措。 化工毕业论文: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分析了当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接近工程实际的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1]。然而,近年来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结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体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不重视,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1)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课程设计或一个验证实验的简单扩大,没有必要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认为毕业设计只是形式,学校不会因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优劣而影响他们正常毕业,存在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2)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与学生就业和考研复试时间重叠,学生无暇顾及。不少学生对毕业设计只是敷衍了事,个别学生诚信意识薄弱,采取编造实验数据或拼凑论文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 1.2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综合考验,大学阶段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整个课程体系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2]。部分学生在前期各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粗枝大叶,对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也应付了事,由此导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1)有的学生因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欠缺,在接到毕业设计任务后不知如何下手或是拿到实验数据后也不知如何分析。(2)有的学生查阅、综述文献的能力不足,仅限于文献拼凑或简单堆积,导致研究缺乏深度和新意,甚至自相矛盾。(3)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扎实,文句表达逻辑性差,偏口语化的现象严重,格式也极不规范。(4)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遇到困难过分地依赖指导教师。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毕业设计工作举步维艰,质量难有保障。 1.3 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1)不少指导教师未能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该教学环节上的投入不足,缺少过程管理,指导明显不到位。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放任学生自流或对学生的抄袭现象持姑息态度,忽视学生学术道德的培养。 (2)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多年来将精力过多地投入于课程教学,科研热情不高,项目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受到限制。不少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限制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大多数毕业设计题目是由教师单方面指定的,学生没有参加选择与设计。并且有些指导教师单纯根据本人科研需要选题,而没有考虑选题性质、难度、工作量、综合训练等情况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是否结合实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5 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招生数量骤增,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普遍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生师比偏高,指导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课程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指导6~7名,甚至10名以上学生的毕业设计,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毕业设计所需的实验场地、设备和图书文献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6 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过程监控流于形式 尽管各高校对毕业设计都有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很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对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后期检查、评阅及答辩等环节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此外,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对于个别责任心不强或业务水平低的指导教师,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2 提高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学生方面 2.1.1 加强宏观指导,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加强毕业设计的动员与宣传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及其重要作用,强调毕业设计工作是就业和考研的前提,如果做不好就不能按时毕业。另一方面,加强诚信教育,杜绝蒙混过关的心理,防止学术腐败。 2.1.2 夯实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质 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其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扎实掌握化工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强化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识,使其认真对待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并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1.3 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如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加入实战内容,教师给出题目后安排学生独立检索文献,撰写一篇文献综述;或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将部分知识点分配给学生去讲解,让其独立完成资料收集、课件制作。实践证明,该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日后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教师方面 2.2.1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指导水平 高素质导师队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同时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教师应加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 组建导师团队,加强指导力度 通过组建导师团队,形成集团军作战,便于交流指导学生的经验,共享资源;便于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便于实现对学生论文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强化指导力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3]。 2.2.3 科学选题,因材施教 (1)选题应符合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选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选题的难度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根据专业方向和科研项目立题外,还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特长考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因材施教。 2.2.4 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严格论文要求 指导教师要在论文的结构安排、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进行指导并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正确运用技术语言阐述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及时纠正学生抄袭、拼凑等学术不端行为,培养优良的科学作风,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4]。只有指导教师从严、从高要求毕业设计写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教学管理层面 2.3.1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1)制定并完善毕业设计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是规范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保证其质量的基础[1]。 (2)建立健全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并明确责任分工。学校层面负责制定“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和有效的监督和奖惩制度,进行宏观管理;学院负责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明确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及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让每一位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教研室则负责具体的管理和实施工作,按要求执行各个环节并实现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2.3.2 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 (1)针对实验场所、设备和参考文献等硬件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也可缓解校内实验环境的不足[1]。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软件条件。通过“内培外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降低生师比;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和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使教师得到实际工程训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3.3 提前开始毕业设计,减少与求职、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 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初甚至第六学期末开始。通过延长时间的方式弥补求职或考研耽误的时间,做到求职或考研与毕业设计两不误、双促进。另外,积极组织、妥善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将创新成果深入或延伸也可形成毕业设计。实际上这部分学生从二、三年级起就已经切入了相应的研究工作。 2.3.4 严把选题质量关 一方面在选题方式上,改变指导教师单方面指定题目的做法,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把关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题目申报与审核制度,加强选题内容的宏观调控。在教师和学生确定好题目后,学院组织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对上报的选题进行审核,以保证一人一题和立题的科学性、实践性,符合专业培养教育目标。 2.3.5 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过程管理 集中开题,量化考核。毕业设计开题环节由学院统一管理,教研室组成检查小组,具体负责开题工作。检查小组按照学院制定的量化考核细则分别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查阅资料情况、工作思路、工作量等给出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理清思路。 引入定期与不定期两种检查方式,强化过程监控。学院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负责检查工作。定期检查集中安排在毕业设计中期和后期。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质量和学生出勤情况,同时了解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安排在答辩前两周,检查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双盲评阅”[3]审查毕业设计质量,确定学生的答辩资格。不定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情况,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毕业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严格答辩,科学评分。答辩过程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由学术造诣较高的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确保有一名评阅人参加答辩。为增加答辩的透明度,学院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这既有利于低年级学生熟悉答辩流程,树立良好的学风,同时也促进毕业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实行二次答辩制度,对于第一次未通过者要参加二次答辩,保证质量。另外,为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在成绩评分标准中,合理设置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及答辩成绩权重。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化工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积极因素,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三个层面,不断加强毕业设计全程管理,就能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化工毕业论文: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结合的研究 摘要:针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讨论了实验室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进行了毕业设计实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科研课题;实验室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表现得比理论课程学习阶段更有兴趣、积极性更高。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非常少见,面临的是各种棘手的问题,毕业设计已变成教学中最难管理、教学质量最难控制的一个阶段。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毕业论文实验是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既要承担基础性、辅助性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也肩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1]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是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使毕业设计以新的模式与当前的教学改革接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冲突 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业高于一切,他们天天忙于寻找工作,难以专心于毕业设计。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的寒假已经找到工作单位,而这些工作单位的性质可能与化工专业内容相差甚远,觉得毕业设计和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联系,自然没有积极性。还有的学生由于考研成绩不够理想,第八学期一开始就到处跑着忙于考研调剂,然后又要准备复试以及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社会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设计。 2.抄袭现象严重 目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一般都要求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稿,图纸要用AutoCAD软件绘制,这就为学生复制文档提供了可能。很多毕业设计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非常相似,因此学生的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实验现象分析以及结果分析大多数都是重复的,参考文献及出处甚至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而且由于很多指导教师多年来总是使用同一批毕业设计题目,因此下一届学生很容易从上届学生那里获得电子版,只需要稍作改动就直接提交。 3.毕业设计所需的经费和仪器设备供给不足 因资金或经费分配问题,现在不少学校的陈旧设备和仪器无法满足大批学生长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的需要,学校机房无法满足人手一台,这无疑导致论文缺乏实践依据,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4.师资力量匮乏,管理制度不严 尽管各高校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收集资料、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都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项规定形同虚设。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经常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以及助教和缺乏指导毕业设计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情况,还有一些担任行政职务的指导教师每日忙于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无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只是走过场。另外,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考勤也往往无法落到实处,经常是教师需要打电话“预约”才能见到学生。 二、结合实验室建设把好选题关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2]可见,精心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先决条件。 目前,高校中最好的实验室和仪器基本都用于科研,如果学生能参与其中的科研项目,那么就能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中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这样既保证了设计论文的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之又会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更好地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为了探索和发展毕业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在组织毕业设计选题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选题要达到高校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地解决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在选题时,教师要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工程技术和科研能力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认真选定。 2.选题应与教学科研、工程生产等实际紧密结合 课题来源力求与教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包括教师承担的各级上级课题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课题、校内基金课题等。鼓励学生把在实习单位的有关课题和研究带到实验室中继续完成。鼓励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提早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3.课题难度与工作量要与毕业设计的周期相适合 如果单纯地把教师的在研课题分配给学生,可能造成难度和工作量过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既定的周期内无法完成。因此最好把课题分出子课题,根据课题的工作量,按照以中、小型课题为主的原则,兼顾难度和工作量,使学生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量饱满,又可经过努力完成。虽然原则上选题应一人一题,但对于稍大一些的课题可以分给若干个学生共同完成,要让每个学生对课题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这种题目更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把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师在研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并在课题的结题论文中为学生署名。 三、发展新模式,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虽然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也在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综合实验等专业课的学习中多次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学生很难有机会将四年中所习得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实验常规知识欠缺,对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仅有粗浅的了解,对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观念淡薄。而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机会。如果把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真题真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又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鉴于以上思路,化工学院将基础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化工专业实验室,还有分析测试中心以及AutoCAD机房实验室均面向毕业设计的学生开放,很多精密仪器、大型设备还专门配备了相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辅助学生进行操作,同时吸收部分学生管理实验室和仪器。结合实验室实际,制订了包含实验课题立项申报登记、实验场地使用、仪器设备与药品的借用、结题等内容的毕业论文实验管理文件,实行以指导教师负主要管理指导责任、实验室负责协助指导并监督管理的制度,且制订相关管理登记表格,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深深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设计一个装置,调试一台设备,看似简单,其实都要求很多知识与能力,不经过实践是无法完成的,很多学生感慨“实验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完成毕业课题的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自己动手从废旧材料中寻找合适的道具自己改造实验装置,节约了实验经费和成本。以前在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仪器损坏的问题也不再出现,学生因亲身参与实践而具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爱护仪器设备,为实验室着想,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及仪器设备,服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论文实验结束时,指导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要检查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学生填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检查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状况等。 实践表明,这种把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较好地规范了学生及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实验中的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实验室项目建设更加完善和充实,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 化工毕业论文:化工制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改革初探 摘 要: 作者从化工制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入手,从制度建设、选题形式、过程管理、毕业答辩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取得明显效果。 关键词: 化工制药类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1],是对大学四年综合知识的总结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阶段。对于化工制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动手能力和所学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而且是对创新能力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全面衡量。 在当前人数多、时间短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是每一位指导老师面临的挑战。目前的毕业环节管理模式已经运行多年,已不适应新世纪化工制药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急需改革。为此,我们从毕业设计的制度建设、选题内容、过程管理、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以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环节的质量 完善的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是毕业设计正常运行的保证。学院制定了《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原因请假情况较多,学院根据请假时间长短,采取多级审批和登记制度,并要求学生及时请销假。对于无故缺勤一周或请假累计达四周者,取消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计。 对在校外进行毕业环节的同学制定了更严格考核制度。校外的同学,由学院指导老师负责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两周向学校导师递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在企业工作结束时由企业给学生填写鉴定意见,以此作为判定该生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学院负责组织答辩,给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在中期检查前一周和毕业答辩前两周返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此项规定确保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率,并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毕业论文和答辩的质量。 二、以合理的选题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注重提高化工制药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些教师科研工作业绩突出,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但是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以实验研究为主,由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与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关,这也导致毕业环节课题中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部分学生只会做试验,不懂工艺流程设计,成为偏科型人才。工程设计是化工制药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培养具有此方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学院鼓励增加设计性课题,并为参加设计性课题的同学无条件提供上机条件,确保学生的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三、用对过程的管理及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下,学生往往理论比较扎实,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毕业设计时间受到限制、毕业设计课题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结合毕业课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在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自己独立设计并安排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指导老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严谨的科研态度。毕业设计期间,我院要求老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4小时。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进度等情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定期组织毕业环节进展的汇报会,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及时指出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科研上的困难,培养他们肯吃苦、肯动脑、勤动手的良好的科研素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并顺利完成其毕业设计。 四、用三级二次答辩的形式使学生得到锤炼 毕业答辩是对毕业设计的良好总结,通过答辩把学生在毕业设计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高校本科毕业环节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指导老师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看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但是,有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验进行得也很好,但由于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在毕业答辩环节得到更好的锻炼。 我院每年本科生毕业答辩都进行“三级毕业答辩”,包括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顺利通过三级答辩的同学可取得毕业论文的合格成绩。此项政策我院已开展很多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我院对毕业环节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成果显著。 一是系级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采取“背靠背”的形式,即二者不同时出现在同一答辩组,以提高对答辩学生的要求。二是院级答辩采取“二次答辩”的形式,即每个系级答辩小组答辩成绩最后1―2名同学参加院级合格答辩,凡院级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并将参加学院于同年的7月初至9月初组织二次合格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在8―10分钟内阐述清楚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PPT的制作要求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不允许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应以课题背景、实验结果与讨论、创新点等作为答辩PPT的关键内容。并且每位同学要求有5―7分钟回答问题的时间,这就能充分反映出每位同学毕业环节过程中具体工作情况和对本课题的熟悉情况。 通过改革毕业答辩形式,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效果显著。学生制作的PPT精美程度明显提高、内容精炼、错误明显减少;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能够做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避免了答辩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管理的改革,强化了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化工类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 【摘要】在对某高职化工类毕业生进行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及就业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考察高职毕业生选择就业目的地、用人单位的情况;对月薪期望、信息渠道利用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明确科学的就业思路,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 就业取向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观念和承担社会责任观念息息相关。为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好地指导就业工作,我们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通过调查给我们工作带来新的指引。 1 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08级、09级高职毕业生。同时,在问卷调查中还伴有访谈法,针对问卷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采访、探讨。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分别为20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191份、198份,回收率分别为95.5%、99.0%。人数每届约占比例为:45.5%和50.8%。 2 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 2.1 就业地域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部分是省内招生,所以学生选择毕业后到省外工作的比例较低,44.5%学生向往到省城或经济发达地市就业,31.6%愿意到经济发达的地市去就业,14.3%的学生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市,9.6%的学生愿到县及乡镇工作。我们了解到,主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或县及乡镇工资待遇低,信息闭塞,个人今后的工作发展空间小。 2.2 用人单位意愿的选择: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3.5%的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有27.8%的选择“合资或外资企业”,35.7%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大量吸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民营和私营企业,却只有13.0%的毕业生选择。调查反映出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脱离的现象。 2.3 就业途径的选择:有89.2%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是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其余依次为“人才交流市场”、“网上求职”、“家庭社会关系”、“毕业实习”、“报刊杂志”、“社会中介机构”。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求职途径相对单一,因其学历的因素以及就业市场的“用人高消费”现象,多数学生依赖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因此,办好“校园招聘会”的同时,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是推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4 月薪期望值:毕业生就业前对试用期月薪期望相对较高,一半以上的同学要求试用期月薪在1500左右,他们给出的理由,一是教育投入大,周期长,到回报的时候当然也要求有一定的水平;二是工作初期除了日常开支、租房以外,基本上所剩很少。因此,较多同学希望月薪水平起点较高。市场并没有因为求职者的理由充分合理而有所改变,到毕业时,毕业生能拿到的月薪普遍要比原来的期望值稍低,大多数同学的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也有少数同学的工资起薪较低,在800元左右;也有少部分同学月薪水平较高,在2000左右,这与就业岗位有关,更与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程度有关,学习努力、工作认真、心态平和的同学更有机会找到起薪水平较高的工作。 2.5 未来就业的起点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准备从一线工人做起的占37.0%, 从技术员做起的占44.7%, 希望从管理者干起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4.9%, 还有3.4%的学生希望从中、高管理者干起。这说明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起始工作目标定位还是有点偏高, 脚踏实地从一线工人干起的愿望不强, 这有悖于职业技术培训的层次要求。 2.6 择业时所重视的因素:择业时对一些考虑因素的重视程度排序如下:①个人今后发展;②经济收入;③单位性质;④个人兴趣与爱好;⑤专业对口;⑥就业地区;⑦职业的社会地位;⑧家人朋友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今后发展”仍是毕业生择业的首选,“经济收入”次之,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上更加理性,更加关注在职业中个人的发展。“经济收入”和“单位性质”仍然在择业中占重要位置, 显示出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务实的一面。“个人兴趣与爱好”和“专业对口”排在4、5位,则更加显示出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其就业价值观出现对个人意向和人生理想的弱化,而更多地体现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7 择业知识的来源。:毕业生择业知识的来源依次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书籍报刊”、“网络”等。 3 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为此, 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引导高职高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高职高专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积极引导他们, 使其择业观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吻合, 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大学生合理的择业取向应符合三个原则[2]: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应加强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其将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协调起来, 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正视社会现实, 不要盲目追求不现实的东西。 3.2 正确定位,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切实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要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 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 深化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 同时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办学途径, 这是高职高专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3.3 进一步打破专业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一般比普通本科要窄, 而行业适应面太窄或太专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 在该行业不景气, 用人需求量减少时, 学校和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低, 专业结构调整相对困难。因此, 应该打破专业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4 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 建立完善的校内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工作方面, 学校应对就业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作为学校工作的龙头来抓。学校应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内就业指导体系,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化工毕业论文:关于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的几点探索 摘 要: 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对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探究和摸索,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有效缓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化学化工 毕业论文(设计) 高校转型发展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化工毕业论文:节能减排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愈发严重的全国性大面积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持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国多省市均采取应对措施,如汽车单双尾号的限行和叫停污染严重的化学工厂。化工企业的叫停,是想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然而,这也间接导致化学化工类岗位大量减少,使得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压力加剧。 二、调查方法 笔者从事唐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化学系招生就业工作,对我校2014~2016届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将所获取的数据分类整理,对影响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的三个主要方面数据重点分析,针对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分析 根据近年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我校三年来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选择从事化学行业(对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2.男女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分析 根据近年我校男女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分析,我校近三年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从事化学行业的女生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男生呈现出升高趋势。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由于专业和岗位要求,化学化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有一定的性别歧视。第二,考虑到对家庭的照顾和下一代的生育培养问题,也有部分女生主动回避化学化工类工作。 3.毕业生就业地对口情况分析 根据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对口情况分析,我校2014~2016届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化学化工类工作且其工作所在地在河北省内的比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河北省环境污染严重,很多高污染的化学化工类企业被叫停甚至关闭整顿,毕业生开始把就业目标转向河北省外的就业市场。 四、建议与对策 1.政府方面 一方面是在市场领域方面,政府应努力创造和维护规范公平的就业环境,使之满足当今就业市场的竞争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保障毕业生和就业单位彼此独立的地位。 2.学校方面 (1)积极探讨和改革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科机制与模式。学校应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科机制,不断革新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科模式,培养顺应社会大潮流的新型专业人才。 (2)大力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建立灵活高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学校应以顺应社会和就业市场为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断充更新其内容。 3.毕业生方面 (1)在化学化工类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人单位更青睐男生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除了政府和用人单位需要做出改变,女大学生本人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女大学生应该将工作面拓宽,将工作范围扩大。第二,女大学生遇到比较适合的工作时,可以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先工作,然后以今后的工作表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女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会进一步拓宽,从而提高就业率,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 (2)大学生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大学生应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关注当今社会的就业信息和情况,尽可能地培养自己的迁移性能力。
汽车维修论文:中职汽车维修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技能性就业的主力军,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的探究力度越来越大。汽车维修专业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点,汽车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对汽车维修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进行学生培养时应该有重点,学校应该结合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活动的调整,实现实用性与科学性结合的教学模式。本篇文章立足于当前我国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了我国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质量的策略,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带给相关行业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致力提升中职汽车维修教学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职;汽车维修;教学质量;问题;措施 1引言 目前,汽车的生产和使用都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和智能化,高科技含量使得汽车维修需要借助先进的设备进行故障诊断,更好更快地确定汽车故障问题,科学地制定解决方案。因此,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立足于教学现状,结合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状态,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2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处于不断发展与优化的过程中,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当前我国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比例相对较低,没有建立适应市场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实验场所,教学过程中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功能,不利于学生汽车维修操作水平的提升。第二,当前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用书相对落后,没有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汽车维修知识内容,单一的理论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强化。第三,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招生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学校并没有做好科学的教学调整,还是实行大课教学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学到专业的技能知识,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3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优化的策略 3.1科学设置汽车一体化教学实验场所 汽车维修专业的一个特点就在于专业实践性较强。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设置3个实验室,不仅需要汽车结构实训室以及汽车电气实训室,而且需要汽车整车维修实训室。在学校之外还应该设置一个专门的汽车维修实习场所。中职院校应根据基础性需要进行最大化的设备配置,让学生最大程度去接触最真实的汽车维修环境,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3.2优化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用书 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用书是学生接触汽车维修的第一媒介,过去的汽车维修专业教材相对单一和落后,已经无法跟上时展以及行业发展的步调[2]。因此,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推进需要对教材进行改编,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编写一部实用性与科学性统一的教材。 3.3教学过程实现小班式教学 小班式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发展,人数多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效果并不好。小班式教学就避免了教学效果差的问题的出现,班组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应该实现分组教学,一个老师带一个小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管理,而且有利于教学指导,学生与老师之间也能够实现良性沟通,学习中的疑惑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教师也能够更加及时具体的了解学生的疑惑,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4总结 我国的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已经得到了相关教育人员重视与发展,尽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国的中职汽车维修教学内容已经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相信经过相关行业人员的不断摸索与努力,我国的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效果的整体水平一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为我国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余治华 单位:安徽省青阳职教中心 汽车维修论文:汽车维修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汽车维修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学校层面给予一定的保障措施,从而提高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效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青年教师;汽车维修;企业实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维修人员紧缺,汽车维修专人人才培养被列为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之一,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一批,专业强,素质高,技术高超的维修人员。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能够熟练地自行进行汽车配件更换、汽车故障检测、车身修复、汽车美容等技术操作。这就需要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手都要硬的专业任课教师。但目前,汽车维修专业青年教师并不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力不从心、实际指导技能缺乏的现象。2016年5月份,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教师[2016]3号,其目的是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1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1.1资源匮乏,企业难找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教师[2016]3号,要求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以及有规模的企业,积极接收教师企业实践。但是目前来看没有一个独立行政机构或组织,搭建这样的资源共享平台,组建优质汽车维修企业,提供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青年教师本人由于入行时间短,社会资源少,不能短时间找到合适的实习实践单位。 1.2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 汽车维修,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汽车检测与维修(维修方向),一个是汽车车身维修与涂装美容(钣金喷漆方向)。由于没有一个有效优质资源的提供,实践企业难求,所以很多青年教师,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降低标准,导致校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企业实践内容脱钩现象。比如说教师去实践的汽车维修企业主要从事汽车检测、维修的业务的,以更换配件、给车辆做保养收稿日期:2017-03-13作者简介:翟静(1982-),女,辽宁辽阳市人,硕士,讲师,现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为主,但是这位老师承担的主要校内课程是车身维修的,主要授课方向为钣金和喷漆,而实践企业的这项业务量很少,就导致教师企业实践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1.3企业不愿配合指导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教师实践需要企业支持配合的规定,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鼓励政策,企业不愿因为指导培训教师而耽误自己的业绩,更不愿因为需要培训指导教师而担负更多的责任,一般都把教师安排到比较容易的岗位,学习形式也仅限于观看、考察,轻易不让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导致实践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技能增长。 2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措施 2.1学校应整合资源,搭建资源平台 学校作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应积极为教师提供优质的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以官方形式,与汽车维修行业主管部门沟通,组建一批不同资质、不同规模、不同维修性质的优质汽车维修企业。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和各个系部联系,通过个人渠道,找到能提供教师企业实践的优质汽车维修企业资源,从而真正解决教师寻求有针对性实践岗位难的问题。 2.2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应纳入职称评审范围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职务职称评聘都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好的政策措施可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在能力,从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师评聘制度上,依然采取重视学历、科研项目、学士论文、专利,很少把实际实践能力纳入教师评聘工作中,这无疑会削弱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积极性,阻碍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把实践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中。 2.3提高企业实践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鼓励教师更好地进行企业实践,必须有一系列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以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首先,由于企业实习占用大量的时间,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应在学时上给予一定补助;其次,学校应给予企业实践教师一定的补助,如,差旅费、公交补助、餐饮补助等;三是,实践期间享受学校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影响职称评聘。 2.4建立合理的实践考评体系 教师实际技能的提高跟合理的考评制度有很大关系。学校应组织相关专家实地考察实习单位的设施水平、实训能力,与此同时,更要注重考察企业实践教师在具体汽车维修实践岗位上的技能操作以及设备使用情况,更换配件的连续性、熟练性等情况,以及考查独立检测汽车故障的能力。学校应定期抽查教师的实践工作日志,查看记录维修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自我总结过程。在企业实践结束后,及时收取相关考核表格。最终结合对教师的实地考察、维修日志检查、企业意见的反馈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实践质量等级。 3总结 教师企业实践能够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想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只有政府、行业(汽车维修行业)、企业(汽车维修企业)、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相互扶持,才能有效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从而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作者:翟静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汽车维修论文:浅析汽车维修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弊端之一:对汽车不陌生,并不等于对汽车的构造原理已经基本掌握。由于学生对此认识不足,初学时厌学,从而造成对《汽车构造》的内容掌握不牢,当学习后续课程用到构造内容时,已忘了大半,使后面的课程内容也无法学好。到专业课结束时,虽然对学习构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为时已晚,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了,这已从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证实了这些情况。职业学校的学生起点不一,程度参差不齐,“厌学”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原因之一还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今天的汽车已不再是三十年前的汽车了,人们对汽车的了解也已不再是三十年前的那种认识程度了,如果还沿用三十年前的那种方式去传授技术知识,那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二)弊端之二:汽车的维修重点将是加强汽车的维护以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以总成大修、汽车小修、快修为主,零件的修理以更换为主,所以传统的修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汽车维修课的内容也已落后于现实。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不然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 (三)弊端之三: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讲授,课后安排实习。如汽油泵,构造课完成之后安排构造实习,修理课完成之后安排修理实习,故障排除课完成之后安排故障排除实习。虽然实习次数不少,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内容分的过细,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实际收效不大;而且易造成学习上的脱节,如能以某总成为单元,把构造、修理、故排等内容综合在一起,按一定的规律串起来讲,一块实习,讲练结合,将会使学习内容更紧凑,简单易学、直观、易操作,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创新 针对汽修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加以彻底解决,配合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和发展。 (一)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采用模块式教学法,如把汽车维修专业分为四大模块,即汽车车身维修、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底盘维修和汽车电器设备维修,每一个大模块又可分为若干小模块,如汽车底盘的维修,可分为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等的维修,再将每个系统做进一步的分解。无论怎样分在教学过程中都应遵循这样的原则,看外观应知总成名称和作用,解体应能掌握其组成、结构原理,常见损伤部位、产生原因和修理方法,装配中掌握调整方法和工作原理及维护方法,最后还应掌握常见故障现象、产生原因和诊断排除方法。这样把构造、修理、故排等内容综合在一起讲,增强了学习的连惯性,让学生学完一个总成掌握一个总成,学完一个系统掌握一个系统。并且使学习内容更加紧凑,避免了学生记忆力差,综合运用能力差的弱点,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汽车维修的基本方法。由于四大模块间交叉内容少,且直观简单,因此不存在衔接不当的问题。而同时开设,就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陈旧知识把课堂搬进实习室,老师变成了师父,学生变成了徒弟,课堂变成了车间,大部分课程都在实习室里上,由教师一人讲,改为讲练结合,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直接接触了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机构的工作过程,零件的结构特点。既启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学生在课后莫名其妙的现象。为适应当前汽车维修业的发展,我们还改进了课本上过时的汽车修理内容,删除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零件修理方法,增加汽车维护和检测技术知识,如电喷车电脑故障解码仪的使用,四轮定位仪的使用,发动机故障诊断仪、车轮动平衡仪的使用等。在教学过程中以新型的典型汽车为例,不但让学生学会一种车型的修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将一辆复杂的汽车化分为若干个小总成,这样降低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使教学内容简单易学。学生学完一个总成掌握一个总成,学完一个系统掌握一个系统,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因用同一种方法去教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经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发挥和素质的提高。这样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做法很大程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像一辆汽车一样,操作越方便制造工艺越复杂,设计者付出的心血越多一样。新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对教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应具有丰富的汽车维修方面的实践知识,还应具有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知识。有了状元老师才能有状元徒弟,改革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总而言之,为建立和完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赶超汽车维修业的发展,我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汽车修理方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采用一种简单易学、实用易懂、直观易操作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工作,使汽修专业教学质量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让我们的职业教育永远站在汽车维修业的最前端。 作者:纪瑶瑶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维修论文:浅谈汽车维修检测的趋势 一、我国汽车维修、检测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汽车使用量的增加,汽车维修和检测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清晰的认识到,汽车维修、检测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影响到了我国汽车维修、检测行业的长远发展。 1.维修检测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正在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并逐渐朝着服务行业转变,但是,虽然发展形式上在发生着变化,而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维修技术手段等方面维持着原有的水平,定制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发展的并不完善,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信息反馈机制以及问题处理机制等都还有待完善,这样就导致出现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除此之外,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并没有得到总体上的改善,很多正在从事汽车维修和检测的工作人员素质还相对较低,专业化程度不足,所应用的检测技术手段和维修方式也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维修的主要方式还是以汽车零件的更换为主,虽然在汽车维修中检测诊断技术手段有所应用,但是由于这种检测诊断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所以很多中小型的维修单位并没有采用先进的检测诊断技术方法,在整个行业中还是以汽车维修为主要发展方向,汽车的养护发展的并不到位。 2.维修市场行为有待规范 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汽车维修检测市场准入制度比较宽松,实际管理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导致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行业行为从而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维修和检测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会造成行业信誉受到损害,主要是因为汽车制造技术和维修技术都在更新,但是,维修人员受到素质上的限制,维修技术手段并没有及时更新,导致了维修质量较差。同时,由于执法行为的不到位,行业中乱收费现象、以次充好等违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了整个行业市场不够稳定。当前,从总体上来看,汽车维修检测市场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所以,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维护自身发展,很多企业都采取了违规经营等恶性竞争手段。一方面是在零件市场上出现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行为。另一方面,维修行为并没有达到物有所值,大多数情况下的汽车维修企业都采取敷衍的方式进行维修,没有从根本上保证汽车的维修质量,这样不但能够降低维修成本,同时还能够保证有不断的客源。 3.信息技术有待提升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应用到了汽车制造当中,汽车的技术含量在日益增加,这样相对应的维修重点也在转移,逐渐从机械维修转移到了电子电路维修当中,维修方式对电子仪器设备与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尤其是很多汽车制造厂家也在生产相应的汽车维修中检测和诊断仪器设备,为推动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持。在这样高科技仪器设备的支持下,对于汽车故障的检测更加方便快捷,维修目标性也就比较明确。但是,这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当前汽车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成分越来越高,很多技术都是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的,所以,在维修时,如果没有准确的信息资料的支持,维修起来就会相当复杂,尤其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各个汽车生产厂家对于汽车的信息资料管控较严格,非合作企业很难获得其维修资料。 二、我国汽车维修、检测的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模式都在进行着革新,所以,汽车维修、检测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的革新,原有的作坊式维修单位都会被一体化、高科技的维修企业所代替,同时汽车维修行业中汽车保养的发展势头也会有所提升。 1.品牌化发展 当今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品牌化的形式,所以,我国汽车维修、检测行业的发展也要走品牌化路线。最有效的品牌发展方式就是连锁经营模式,这样的方式不但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发展的速度、对市场信息的反应速度、对市场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优势,相对于个体维修企业而言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发展方向,就比如,可以采取总部和分布相结合的连锁维修模式,总部需要选用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化维修企业,分部就需要选择具有专项维修能力的企业,这样总分结合的方式比较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创造自己的品牌,总部负责技术创新、形象设计和推广宣传,维修设备需要选择高质量生产厂家签订长期合作合同,保证设备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中间环节所需要的成本。对于分部而言就主要负责提升技术实力以及开展高质量维修工作,不但能够突破维修技术上的限制,还能够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2.规模化发展 规模化的发展需要以我国一类和二类汽车维修企业为基础,在充分利用其人员和维修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先进的维修技术,革新维修发展理念,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抢占市场份额。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就是发展理念,只有从意识上认识到了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从行为上进行发展。因此,首先就应该进行理念的树立,之后,根据规模化发展的需求,精简人才队伍,引进先进技术,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汽车维修和检测的实际水平。同时,为了适应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规模化发展就要面向未来的运用网络技术设施管理、运用电子技术进行诊断,提高汽车维修质量。 3.技能化发展 技能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掌握技术和应用技术的主体,所以,在汽车维修、检测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就要同高校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改善汽车维修行业整体的人才结构。从用人制度上来看,要严格入职制度,要应用有从业资格证的技术人员,实行技术与工资关联制度。从培训制度上来看,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市时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机能素质,用高技能、高素质征服维修客户,从而实现技能化发展。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汽车维修、检测行业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局势,如果对未来发展方向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划,那么,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我们需要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机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作者:易志斌工作单位:东莞市万里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维修论文:诠释最新汽车维修技术的特征与进展 摘要: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科技含量已越来越高,从电子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到现代汽车诊断设备的使用、互联网在汽车维修资讯上的应用,以及维修管理软件在汽车维修企业发挥的作用等,处处体现现代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汽车维修已不再是简单的零件修复,准确无误地诊断出故障所在,是现代汽车维修的最高境界。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重视汽修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改变汽修经营的原有方式,才能使我国汽车维修业获得较快发展。 关键词:汽车;维修特征;进展 引言 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应用,使当今的汽车是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成,新颖别致的汽车时时翻新。而现代汽车的故障诊断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汽车维修也不再是师傅带徒弟的一门手艺,而是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呈现出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与其同时汽车维修理念也不断更新[1]。 1现代汽车维修的特征 1.1故障诊断特征 现代汽车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也不是最初的交通工具,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EFIE)、ABS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AT)、加速滑动调整系统(ASR)、自动空调系统(A/C)、电子悬挂系统(ECS)、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航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件(ECU)全面控制,电控单元具有自诊断功能,能记录出现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通过解码器可从电控单元储存器中读出存储的故障码,从而确定故障的部位和提供排除故障的在线帮助[2,3]。 1.2检修工具特征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维修设备也随之产生了质的变化。汽车保修设备的生产,也不再是多以机具类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批先进的进口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涌入国门。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汽车专用示波器、汽车专用电表、发动机分析仪、尾气测试仪及电脑动平衡机等,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4]。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是电子检测技术、电脑技术的高级集成物。要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检测设备,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要掌握外语和电脑技术,才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这种高科技化的现代汽车检测设备,使现代汽车维修的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1.3维修资讯特征 随着资讯、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汽车从结构到控制技术日趋高科技化,汽车新品牌、新装备、新功能层出不穷。维修技术人员不可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经验以及对资讯的全面掌握,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而解决这一不足的就是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即INTERNET互联网[5]。 INTER-NET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资讯传递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能在第一时间最全面、最快速地将资讯迅速地传到地球上每一角落。而INTERNET互联网络在中国现代汽车维修行业中已崭露头角,从国际汽车维修行业看,维修行业技术资料查询、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培训网络化,已得到全面的普及。以美国汽车维修业为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维修信息综合管理、专家集体会诊、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解答疑难杂症、网上开展技术培训以及网上购买汽车维修资料,已经成为维修行业的基本特征。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以欧亚·笛威汽车维修专业网站为例,从1995年起,即建立了在会员单位内部使用的远程通讯BBS。1996年,开始投入巨资,大规模建立汽车维修INTERNET互联网站[6]。目前已发展成为专业性最强的网站,涵盖欧美亚各车系发动机、变速箱、空调、悬挂、转向、定速、安全气囊及防盗等各系统的基本保养、检修程序、各类数据、各类元件位置图、机械拆装图以及电气线路图,并实现了在网上答题、网上咨询、网上购物和网上培训等功能。 1.4维修人才培训的特征 在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中,维修人员的文化水平、理论基础、外语水平都较低,传统的培训方式大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难达到机电一体化、懂电脑、会外语的现代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随着汽车高科技的发展,从事汽车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科技的素质,除了具有坚实的汽车专业理论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能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使用电脑分析及汽车维修专业INTERNET互联网查询汽车维修资料,对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分析,达到准确判断、熟练排除,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工时、最优质的服务,排除各类汽车故障,使车主满意。此,除了学校的专业教学外,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借助于各类技术培训,特别是电化教学和网上培训,不断更新维修观念、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维修现代汽车[7]。 国外汽车维修教育界还推出了以多媒体电脑运作的动画及实物教学光碟资料库,可应用在远距离教学和网上教学,并可由教师依学生程度及教学课程,自动编排教学影片播放内容、播放顺序、播放时间,随时调整不同的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建立起电脑教学化的启发式和互动式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效。这种电脑教学的方式,构成了现代汽车维修培训的新特征。 1.5维修管理的特征 随着电脑及相关系统的发展,在许多国家,电脑管理已在汽车维修行业中广泛应用,而且这个趋势将持续扩展。在我国,采用电脑化管理还刚起步,对于大多数汽车维修企业而言,谁拥有最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最精确的管理数据分析及最良好完备的服务,谁就能争取最多的客户,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用电脑化管理,可以对修理部门的业务部、零件部、车间、收银、总经理监控诸方面进行联网操作,综合管理,使经营活动一目了然,克服了以往混乱的管理局面,将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办事效率,获得客户认同。上层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电脑管理网络系统及时了解汽车维修的动态情况,便于统筹安排。可以使维修行业改变传统手工作业的模式,实现质的飞跃。可以让厂长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争取更多的效益。 标准规范的电脑化管理,可自动建立完整准确的客户及车辆档案,为长期、灵活的客户服务奠定基础,完善的维修跟踪服务功能能增添客户的满意程度。可以消除工作方面的一些失误,提高工作效率。车辆与客户的动态跟踪可以使业务部具体掌握车辆及每一个客户的细节,随时提醒客户进行维修、保养和零件的更换,体现服务的完整性、及时性、层次性。 2现代汽车维修与传统方法比较 现代汽车维修无论从理念、维修制度,还是修理企业的管理及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方面,与传统维修方法相比,均有较大的质的飞跃[8]。 3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素质 3.1企业素质特点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重视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素质要素主要包括: ①企业管理现代化。②企业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③企业技术业务水平。④维修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的使用。⑤维修车辆的质量水平。⑥经营观念和服务意识。⑦企业信誉及服务信誉。⑧企业的经营效益、职工收益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⑨维修市场的占有量。10企业的社会形象、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企业发展的要素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企业综合素质的量化指标,其数学表达式为 Q=[F1X1+F2X2+…+FnXn][F1Y1+F2Y2+…+FnYn]=∑FiXi/FiYi(1) 式中Q——企业综合素质指标 Xi——企业已具备的各项素质要素占社会平均统计量的百分比 Yi——企业应当具备的各素质要素,即该要素的社会平均统计量 Fi——分析系数,确定各因素的重要度,主导因素取1,其余取0~1 3.2WTO与汽车维修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维修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适应售后服务的要求,国外汽车维修业将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国外汽车维修业的介入给中国汽车维修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先进的高效的国际技术环境,对促进国内汽车维修业的更新改造、加速汽车维修业技术进步的进程,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8,9]。目前国内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在实现汽修业的配件送货及全方位的零库存等。我国汽车维修的经营方式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多种经营方式已全面展开,如特约维修、维修、现场维修、专项总成维修,也将实现连锁经营维修、定点维修、会员制方式维修及俱乐部方式的维修等。充分体现低成本,以专一保证质量和服务的优越性。 4结束语 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维修制度以及经营模式必然被现代汽车维修方式所代替。以往的汽车维修往往就维修谈维修,现代汽车维修是汽车销售、零件销售、资讯及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紧密结合。汽车维修的新趋势是维修对象的高科技化、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咨询网络化、维修诊断专家化、维修管理电脑化及服务对象的社会化[6,10]。国外汽车维修企业以汽车服务贸易的形式进入国内市场,使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将面临严峻形势,而在汽车维修企业发展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将是:管理、技术、装配和信息。倡导汽车维修行业的服务优质化、品牌化、现代化,势在必行。 汽车维修论文:汽车维修技术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理念的逐渐更新,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然而,当我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这么一个现实,那就是汽车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我们不仅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也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水平的提高来恢复其技术状况。 关键词: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行业特征检测手段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制造各领域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汽车诊断及维修技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对汽车检测诊断和维修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对如何保证通过汽车维修确保车辆运行不造成或少造成社会公害问题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拟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问题呈现 1.维修手段有待更新 纵观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多少年来,一直无法摆脱手工作坊式工作模式,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由于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维修行业业务过程愈显复杂、数据信息量大,人力往往难以对维修各部门工作进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以一个三十人的维修行业的月度工时统计,如采用人工计算,需要一个工作人员一到两天的时间,加之维修周期长的统计报表,更是大大增加了管理者主观判断上的失误性,因此极大挫伤了维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弱化了汽修行业的凝聚力;较为零散的管理也弱化了本行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为长期、灵活的客户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行业维修手段的普遍落后无疑使修车时间延长,劳动效率降低,工时费增多,引起消费者不悦,这可以说是现在汽车维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汽车维修资料信息查询也一直以来处于原始、落后的现状,这一点是公认的,传统的汽车维修资料查询形式,如主要借助图书、杂志、报刊等落后传统媒体没有改变,其结果只能是信息量小、查询速度慢、资料更新迟缓,特别对于近几年来大量涌入的进口汽车,更因缺乏维修资料,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就相当一部分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而言,他们根本不可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等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现有落后的维修手段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 2.维修技术有待提高 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汽车已经是高度的机电一体化,尤其微电子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已经广泛应用,可就现在大部分汽车维修人员现有的维修技术,和他们所接受的一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要求;汽车维修中,维修人员确定维修思路由于受到自身先天条件(维修技术)的制约,显得较慢,且又不准确,所以遇到棘手的、错综复杂的故障就会感到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往往采用碰的方式,毫无头绪地对一些部件进行更换,给车主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现在的一些顶级车而言,敲打维修只能是捉襟见肘,毫无意义。同时,制约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维修中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落实。我们知道,汽车废气排放的标准对现代汽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汽车维修业来说,不仅要求一些部件的重装质量非常好,而且要体现维修人员的高超的维修技巧,否则一般的维修水平就不能通过排放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综上所述,由于汽车职业教育跟不上维修行业一线上不断发展的形势,客观上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和争议,目前汽车维修行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特别是汽车维修职业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培养优秀的汽车维修工人,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已经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1.现代手段的有效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尝试将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汽车维修业中去,以实现把汽车维修业推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高潮。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预示着汽车维修革命的到来,这种革命的到来会让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维修服务意识不断根深蒂固,他们也将会切身体会到先进维修手段的运用所造就的是“高端服务”,这种服务将势必成为汽车维修行业将来竞争最重要的手段。当然,基于强势维修手段下的维修体系应该包含良好的维修服务、售前服务及售后服务,缺一不可。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加强维修人员的服务意识,也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维修行业的运行效率,特别是有助于建立快捷,方便的客户维修信息和维修档案;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科学准确的维修经营数据。可以说,汽车维修行业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建档、管理,不仅速度快,时间短,资料全,效率高,而且准确及时的汽车维修报表在客观上也能减少管理者主观判断上可能造成的失误,这有利于加强维修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行业的凝聚力。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的开通将可以更迅速、快捷地提供维修配件、维修设备、维修资料、维修技术与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供需信息,使维修行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而互联网上的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互访,也将加速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公务员之家 2.维修人才的积极培养 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维修人才是关键,任何离开或忽视了人自身发展的因素去寻求企业内部的所谓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除了要求维修人员参加日常的维修培训外,使他们通过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体系来提高他们的维修水平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诚然,我国曾经有类似于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汽车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且早在本世纪初期就大约有十几万人通过鉴定并取得资格证书,但是原有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陈旧,没有充分体现现代汽车技术的闪光点和发展趋势,因此考虑新的适合汽车维修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以及考试模式显得特别重要。同时,现在的职业技能鉴定是全科式的,几乎和汽车设计,制造,维修有关联的所有科目都得掌握,根据现代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做汽车维修的专才显然不够,特别是随着汽车维修业的发展,以往对维修人员考核中比较弱化的项目,如汽车配件和估损以及维修企业管理,在现代维修业发展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将它们加入对维修人员的考试行列应该是趋势。 事实上通过有关机构的调查表明,大部分行业内人士对这这考核项目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我们认为,汽修考核应该涵盖目前汽车技术最新的发展要求,体现规范的诊断思路和操作流程,对于考试合格人员应统一颁发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订的证书,以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效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教育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对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和维修要求非常高,汽车维修过程中,要树立汽车维修行业在整个社会中应有的地位,需要的是维修行业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汽车维修论文:中山市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郭美华 齐建民 摘要 目前,汽车维修企业的人员结构不太合理,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文章通过对中山市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我市汽车服务人才需求培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汽车维修 调查 人才需求 汽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已不再单纯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高新技术的体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与之相配套的汽车维修业亦勃勃生机,从业人员达240 万。汽车的后市场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了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生产规模和发展状况,了解各汽车维修企业提供服务能力和水平,主要针对维修企业总体状况、企业人员状况、企业人员受教育情况、企业人员需求情况等项目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目前中山市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 企业岗位需求情况 为了掌握维修企业在服务过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情况,我们对维修企业的岗位进行细分调查,主要包含以下五个细项:生产管理、机电维修、钣喷维修、前台接待、仓储人员,为我市针对这些专业进行人员培训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山市现有各类汽车维修企业1087家,其中一类企业33家,二类企业135家,三类企业919家,这些企业分布在23个镇区内,这些汽车维修企业的类别不一,各品牌4S售后服务店共计51家包含在1087家之内,所以对人员要求和种类也有所区别。 2 调查数据分析 2.1 样本选择 为了全面反映中山汽车维修行业人才现状,在选取样本时,针对三个种类的维修企业按比例进行了筛选:其中一类企业选择了13个样本,占总样本的4%;二类企业52个样本,占总样本的18%,三类企业224个样本,占总样本的78%。 2.2 企业人员统计 一类企业的人员数量,一定要结合企业客户拥有量和业务发展来确定,从统计结果来看,对于一类企业人员控制在40~80人比较合适。 当然统计企业中也出现了20人以下的一类维修企业,看来这个企业已经到了无法生产的地步,相关行业应进行帮助指导,或进行降级处理。 从统计结果来看,我们认为二类企业的人员数量应该在15~45人比较合适。这一区域占了41家企业,占总数的79%。样本中出现了10人以下的二类维修企业,这种企业应该是处在无法经营的地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引导,使其尽快摆脱困境。 对于三类企业,因为是专项维修,他们可以是一个项目存在,所以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低很多。有些项目可以单人完成,像轮胎修理这样的项目,适用车位也比较小,样本中统计的结果,基本上在20人之内,样本中共有212家,占到了93.4%,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经营非常灵活,所以要大力发展专项维修企业,更好的服务汽车消费者,由于三类厂数量比较多,管理起来比较困难,怎样杜绝超范围经营是执法部门的难题,只有合法经营,才能保证行业良性发展。 对于中山市4S店的人员统计结果,对4S店人员设置,要根据该品牌的知名度来衡量,一线品牌和三线品牌在用人数量和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很难得到一个4S店用多少人比较合适,统计结果中也反映出这一点,没有一个集中点,一般单一品牌在汽车维修这一块人数不超过100人为好,笔者个认为在60人左右比较好。 2.3 企业人员接受教育情况统计 以前维修企业工人基本上以师傅带徒弟形式培养出来的,所以企业内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下转第214页)(上接第195页)近十年来,职业教育的普及,科班出来的专业学生比较多,所以接受正规教育的大都是年轻人。图1是中山市维修企业接受教育情况统计图表,反映出接受本科以上教育的仅占4%,高职高专的19%,中职中专的25%,而52%的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而这一半多的人员都没经受过专业教育,大都是自学成才或依靠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技术差异比较大,尤其是一般的非品牌维修企业。 3 中山市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需求情况调查汇总统计分析 我们在调查的近300个样本中,基本上每个企业都需要技术人员,针对维修企业主要的五个岗位:生产管理、机电维修、钣喷维修、前台接待、仓储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5个岗位维修企业总共缺乏2425人,这仅仅是样本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山共有1078家维修企业,假如再有三百家企业需要人,估计中山市维修企业共需接近5000人,如果中山市的高职和中职学校每年培养400汽车专业学生,全部进入维修企业的话,还需要十二年时间,才能完成人员培养任务,这不包括人员流失和离开维修行业的人员,当然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不愿在维修行业一线工作,考虑到这方面的流失,专业人员培养的任务更加艰巨。图2反映了在调查样本中维修企业人员需求情况。 图1图2 4 总结 (1)汽车维修行业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男生,有些岗位女生去做更适合,例如前台接待人员,女生与男生相比较,女生有更好的亲和力,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的记忆力,对客户很容易记下,便于提供下次服务,女生办事比较认真,对维修车辆的跟进,客户疑问解答都优于男生,所以很多汽车维修企业的前台接待(服务顾问)更喜欢使用女生。 (2)汽车维修企业中的仓储管理人员,该岗位具有工作繁琐,尤其是零部件的订购和储备,利用女孩子的耐心认真记性好的特点,能够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3)汽车销售需要大量的汽车销售人员,他们更注重的是女生,女生有比男生更好的销售业绩,在汽车4S店的销售环节,往往销售业绩最好的也是女生。 (4)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女生都不愿意学汽车,包括有些家庭都认为汽车都是男孩子的事,岂不知道当前一些企业更需要女生,汽车维修行业女生的就业前景比男生好很多。所以各职业院校在招生时应向女生倾斜,不要像现在这样汽车专业都是“和尚班”。 (5)据了解,中山几所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专业方向基本上都是汽车机电维修,或少量的汽车营销,虽然这方面需求量比较大,现在都有在校学生,而在汽车维修行业需求最紧迫的不是汽车维修工,而是必不可缺少的汽车钣金修复和车表喷涂岗位上的一线工人,这两个岗位工作相对比较辛苦,但辛苦会带来可观的回报,在任何一间修理厂中,这两个工种工资都是最高的,但遗憾的是,中山几个职业院校没有一个院校开设汽车表面修复和喷涂专业,在招生过程中,政府若适当补助以学费减免的形式吸纳一些家庭条件艰苦的学生进入这一专业学习,使其以后能为中山的汽车维修行业出一份力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汽车维修论文:浅谈定位教育在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摘 要 根据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解决技工院校招生困难问题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国家专业人士经过两年的研究,提出了“定位教育”的新教学模式。本文将重点探讨“定位教育”在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 定位教育 汽车维修 人才培养 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不再只是一种单一的交通工具,而慢慢地变成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汽车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汽车生产销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还给汽车售后服务(尤其是汽车维修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技工院校不得不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适应汽车市场发展的教学改革,即:根据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设岗定编,注重基本技能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及决策能力的培养。 一、定位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 “定位教育”:即根据汽车企业的用工需求先定岗位,然后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培养。以选拔企业后备员工的名义招收中专层次和大专层次的高考和中考落榜生,在技工院校进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于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就业,并在学生入学时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其落榜而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问题,也解决了技工院校招生难等问题。这样一个新的教育模式是一个符合社会、企业、学校和家长需求,合作各方皆大欢喜的、务实的、资源组合型教育模式。学生通过接受“定位教育” 模式的教育,真正获得人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汽车产业市场和维修市场的发展,对汽车维修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并要求其必须知识全面、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既要熟悉汽车结构、汽车原理和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又要熟悉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掌握现代的电子维修技术和检测技术,且具有实践经验、操作熟练,能根据外观的故障现象快速、准确地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业不会再延用传统的师徒模式的培养方式,而会十分重视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引进,需要有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进入维修行业。由于汽车市场的发展和维修人才的需要,需要专门机构来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而这些专门机构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专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工院校上。但现阶段技工院校制定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目前汽车上普遍装配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所不能胜任的。汽车产业不断在发展,汽车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不断地进行变更。 三、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定位教育的特点 鉴于以上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定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最可行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规范,招生与招工相结合。首先,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要言之有物,不能不切合实际。其次,先按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定岗招生,后在技工院校中按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进行培养。最后,必须切合实际摸准实际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岗位定准了,一切都以这个目标为中心,围绕它来努力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实践。 二是实行联合办学、联合教育,利益共享。由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以远程的教学形式负责学历教育,技工院校负责技能、素质及学历辅助教育,由先前定岗的用人单位负责更深层次的实训教育,并在新生入学时,与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 “定位教育”在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 (1)对于程度高技能好的学生采取快速,深层次的高级教学模式,如进行汽车维修业中的汽车检测、故障诊断、传感技术等一些现代化的维修技术的应用,毕业后可在维修企业中进行高技术含量的定岗工作;对于程度中等技能中等者采用教给其基本的维修方法。 (2)对于将从事汽车行业,但不专攻汽车维修方面的学生,比如汽车销售、与汽车相关的其他行业,采用普及型教育模式,只需大致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简单的维修操作。 (3)对于一些并不从事汽车维修行业,但对汽车维修行业感兴趣的学生,则可进行兴趣性教育模式,即第二技能的培养。 四、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定位 对汽车维修学生进行了大致的定位以后,对于其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定位。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的配备则要求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理论实践水平高超,然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比如说有些教师在汽车维修理论方面很有建树,有些则有过硬的维修实战技能。因此,要对教师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进行定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教师最拿手的东西教给学生。 五、汽车维修专业课程设置的定位 在学生中实行了设岗定编,教师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师定位,则教学课程的设置也应随其进行设岗定编的教学规划。以汽车维修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现代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尤其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课时比例要统筹兼顾。课程目标应根据现代汽车维修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将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纳入课程范畴。 这种“定位教育”的教育模式,由于是定岗定位教育,扩大了招生量,降低了流失率,给社会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好处。学生通过“定位教育”的教育模式,真正获得人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以往的“保证就业”,实现了“无忧就业”。以上是我个人对汽车维修人才培养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对目前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恳请有志之士,提供见解,共同探讨。 汽车维修论文:浅谈汽车维修与诊断技术的更新 摘要:我国的汽车维修市场经过多年的行业管理,在解决修车难、进行行业结构性调整、引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提高修车质量及培育维修市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文章就我国目前整个汽车行业维修售后服务的现状及更新汽车维修与诊断技术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汽车维修;汽车诊断;维修理念;现代技术 近年来,世界各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美国现在的汽车保有量有2亿多辆,我国有6000多万辆。汽车在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带来大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汽车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另一方面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恢复其技术状况。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就是在汽车使用、维护和修理中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诊断的一门技术。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已进入成熟期,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维修领域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但是我国企业维修与诊断技术还有待更新与提高。 一、汽车维修与诊断的现状 (一)世界汽车维修与诊断的概况 汽车发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新结构层出不穷,电子技术、电脑等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使汽车维修业既面临着挑战,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美国,目前约有30多万家营业性汽车维修企业,明显呈小型化的特征。据调查,平均每家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人员为4.5人,专职维修技工为24人,维修工位为6个。基本有公路的地方沿途就有维修点,能够及时为顾客提供服务。同时在维修中,连锁经营唱主角。在美国的50个州随处可见这种连锁经营模式的汽车维修店。连锁经营的优势首先在于连锁网络成功地将分散零落、规模不大的区域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而稳定的用户市场,确保了巨大而稳定的经营额。其次,连锁经营将各连锁店的有限资金集合起来,形成巨大的行销投资,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升整体品牌知名度。 (二)我国汽车维修与诊断的概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多,车辆的构成比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小轿车和轻型汽车在车辆保有量中的比例已占66%以上。而维修车型也从传统的东风、解放等几个车型发展到目前的上百个品牌车型。汽车维修企业的发展呈两极分化。除少数特约维修站和一些较具规模,大部分维修企业尚处于维修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差,管理不规范等原始、初级阶段。这在整体上极大地影响了维修企业经济效益和维修质量的提高。同时在我国,汽车维修服务的顾客对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意识不强,中国的顾客对于为自己接受的不满意服务去投诉的看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且会有一部分顾客认为投诉会显得自己素质低。也很少有顾客为自己接受的不满意服务要求服务人员作出补偿。同时我们也认为,我国汽车诊断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8年左右,差距主要在于检测仪器的完善程度和可靠性不够。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为企业的设备管理 和维修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更新我国汽车维修与诊断技术的措施 (一)更新企业汽车维修理念 我国汽车传统维修方式为: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主要以拆、拼、接、改等技术作支持,这已远远跟不上汽车的更新发展速度;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师傅带徒弟为主,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对大量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要更新企业汽车维修理念,主要内容包括:新的资讯观念,有维修资料作技术支持;新的仪器设备观念,具备科学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全新的技术和人才观念,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全新的职业技能培训观念;全新的管理和服务观念。 (二)实行汽车维护专业化 汽车维修发展进程决定汽车维修业走专业化、集约化的路子。比如21世纪的美国,汽车维修厂减少了31.5万家,新车特约经销店也减少了5 000多家。但制动器、消声器等专业维修中心和换油中心反而增加了1.7万家;2005年间,汽车快速养护中心迅速增加,2005年专业化的汽车养护中心增加到5.2万家。目前美国的汽车养护业已经占到美国汽车保修行业的80%。我们认为,就车型而言,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维修,由于其运行条件,环境和使用强度以及车辆技术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把乘用车维修和商用车维修分设在资质认定的不同维修企业进行,就为维修技术和维修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保证。发展专业化的专项维修,如自动变速箱的维修,安全气囊的维修,电子防盗装置的安装和维修,电子音响,汽车玻璃等的维修由专门的专业化的维修企业进行,就可提高维修技术,确保维修质量,且在技术上、经济上更科学,更合理。 (三)实行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指汽车维修企业拥有大量的连锁和分支机构。例如,美国的NAPA以特许加盟的方式发展了汽车配件连锁店6300家,特约维修中心和养护中心9000余家。这些企业都形成了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同规范化经营是密不可分的。在同一连锁系统中,采用相同的店面设计、人员培训、管理规则,统一服务标识、服务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支持,中心采用物流配送,减少物质存储和资金占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在汽车诊断中,我们建议加强汽车综合检测站的建设。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企业。它能在室内检测、诊断出车辆的各种性能参数、查出可能出现故障的情况,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可靠依据。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既能担负车辆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环保管理等方面的检测,又能担负车辆维修质量的检测以及在用车辆技术状况的检测评定,还能承担科研、教学方面的性能试验和参数测试,检测项目广且有深度,能为汽车使用、维修、科研、教学、设计、制造等部门提供可靠技术依据。在建设中,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主要由一条至数条检测线组成,独立完整的检测站,除检测线之外,还应有停车场、试车道、清洗站、电气站、维修车间、办公区和生活区等。 (四)加强现代技术的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构造趋向于复杂化、机电一体化发展,其故障的的诊断也越来越困难。因此应用电子测量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研制了多种维修检测设备,研究了先进的检测方法,并在维修领域不断应用,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近年来,我国已有多种检测设备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如汽、柴油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光导纤维内窥镜,汽油发动机废气分析仪,烟度计,吸收式原子光谱分析仪,便携式辐射温度计,润滑油常规化验及快速简易分析设备,轮胎探伤仪,汽车四轮定位检测仪,汽车侧滑试验台,汽车前大灯检测仪,声发射技术应用于车辆转向系统的探伤等。但是目前,国外的汽车检测设备已大量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并采用计算机测控,有些检测设备具有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功能,能对汽车技术状况进行检测,并能诊断出汽车故障发生的部位和原因,引导维修人员迅速排除故障。要想汽车维修业能跟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今后我们必须在汽车检测设备智能化方面加快发展速度。 总之,我国的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迅速的上升期,因此做好汽车维修与诊断工作对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一名汽车维修方面的专家,我们要有责任感,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汽车维修论文:德国双元制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近些年来,社会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将双元制教学引入到汽车维修专业中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 教学改革 德国双元制 现阶段,我国汽车维修专业实施教学时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方法等有一定滞后性,教师只是汽车维修的相关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今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汽车维修专业纷纷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引入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企业或实训基地接受实践技能的学习,可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时,不得盲目,需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简介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来源于传统的学徒培养方法,后来在国家立法的支持下,发展为一种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的办学制度。双元制的双元分别指学校和企业,学校与企业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共同实施职业教育,学校中的理论知识能够与企业的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可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校的主要职能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等,企业则是让学生边工作边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总的来说,双元制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互补,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多出一半,在学校接受普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教育,以明确“为什么”,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操作的训练,以明确“怎么做”;入学前,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可对学习目标进行确定;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基于职业本位能力对教学活动进行改善。 二、我国汽车维修专业改革引入双元制的可行性 1.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 对于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但需要具备汽车设备、机械、电子、人文知识等方面的理论性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对实际性汽车故障问题进行判定与解决的模式。 2.笔者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有较为成熟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下,企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主体,而笔者学校对汽车维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比较重视,已经和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关系,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校教学后,可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引入提供了条件,可对基于双元制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进行开展,学生既可以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操作技巧,而且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3.笔者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有较为完善的教师队伍 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教师队伍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笔者学校基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了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可从根本上保证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施。 三、基于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 1.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 在我国的部分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单一对学生固有的技术、技能进行培养,学生学得的知识应用性不强,进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进行培训与指点才能独立进行操作。 2.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需注重教学形式的改革,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模型、实物、挂图的应用,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引入到课堂上,如投影、录像等;第二,对实训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开展实训教学时,应该尽量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使学生自主对相应的汽车问题进行维修,从而使学生自主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第三,将“三点一式”的教学形式引入到教学中,三点即课堂、实训中心、企业,完成理论方面的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训,随后让其进入到企业对实训技能进行检验与提升。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传统的汽车专业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具有灌输性,对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讲解,也比较简单。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带有被动性和浅显性,难以实现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因此,在实施教学改革时,相关汽车专业教师可积极对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借鉴,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首先,引入实践性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进行实践的机会,例如,教师可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给学生提供一些汽车故障的案例,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方案,随后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操作,自主对相应的汽车故障进行维修;其次,注重实物的应用,教师可积极将汽车模型、零件、汽车内部结构图等引入到课堂上,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汽车故障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进行针对性处理;最后,将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结合起来,对某一故障进行维修时,教师可先进行演示,随后再让学生自主操作,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指导。 4.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实习实训基地极为关键,因此,将此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时,应注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建设,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对实验场地进行建设,对实验设备进行引入,使校内实训基地更为完善;第二,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交流,与企业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职业能力进行提升;第三,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同样引入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学校合作,互相对教学经验、改革经验进行交流与分享,以对双元制教学模式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使双元制教学在本校的适应性提升,从而促进本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小结 总而言之,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具有较大实践性,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方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因此,在对汽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时,可积极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引入,并依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促进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技师学院) 汽车维修论文:浅谈传统诊断技术在现代汽车维修中的运用 摘要:传统汽车诊断在现代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方式有“看、问、摸、听、试、测”,以下将对传统汽车维修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现代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汽车诊断;汽车维修;发展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汽车维修。目前的汽车行业发展很快,尤其是电控化、智能化的汽车数量逐步增加,而相应的配套设施却不能给艮山给汽车发展的步伐。一辆高价的汽车一旦出了问题,相应的维修设施难以进行精确处理,这无疑令人失望。尽管目前已经有了许多智能化的仪器进行汽车问题检测和修理,但是由于对人员素质要求高,机器变通性弱、检测和维修成本高等原因,传统维修技术再次进入人们的实现。正如西医中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传统汽车维修技术也使用了类似的“看问摸听试测”的方式对汽车的问题所在进行判断,详细内容将在文章中进行详细介绍。以下将对传统汽车维修技术的优势和其诊断方式进行阐述,希望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汽车维修中的诊断技术分类 所谓的汽车维修主要指的是在不对汽车进行拆卸或者仅是轻微拆卸的情况下对汽车进行的诊断和修理。汽车维修技术主要分为传统汽车维修和经由仪器进行诊断的汽车维修技术。相对于仪器诊断而言,传统汽车维修技术是通过人的经验,有的时候也包括少量必要的工具通过汽车反映出的性状对汽车的情况做一了解,并找出原因和维修。 经由精确的仪器进行维修的方法的前提是仪器的高速发展,对于器械的要求高,同样的对于维修人员的操作要求也很高,也因此,投资力度很大,仪器的运送不便,对于某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存在很大限制。当然,在店里的汽车维修时,仪器诊断对维修人员的经验并不像传统诊断技术高,有利于大批量的汽车维修。 经由仪器进行汽车维修是目前的汽车维修行业的大潮流,但是因为其存在的一些缺点而使得传统维修技术的优点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了解传统维修技术的诊断方法,并将其与主要通过仪器进行诊断维修的方法结合,有助于应对各种汽车故障事件的发生。 3.传统维修技术进行汽车诊断的方法 传统的汽车维修技术主要包括看、问、摸、听和试以及测,以下将对它们进行简要阐述。 3.1通过看进行汽车诊断 通过对汽车上的仪表板上灯的亮与否、常规的油箱、储存器以及车用零件和车用液体的检查发现汽车的问题所在,是进过观察对汽车维修的方式。举例来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油的状态发生改变,颜色变成深褐色或者深棕色,说明该车的某些部件打滑或者损伤导致汽车过热或者是车的自动加速器油液的更换周期长,超负荷使用时间久。自动加速器油液中出现交替物质,说明该车的油液使用时间过长。油里有金属屑,则说明单向离合器或者轴承的磨损程度严重。这种例子举不胜举,通过经验得来的知识进行总结、学习,能够帮助汽车维修人员明白维修方向,针对性的使用仪器进行检查。 3.2通过问进行汽车诊断 对于汽车来说,驾驶员可以说是最了解故障发生情况的细节的一方。因此,需要对驾驶员进行详细询问,从他们的描述中得到汽车的运驶情况以及汽车平日的异常行为、发生时间、变化情况等细节,对于驾驶员的询问要从一开始的全到专,要善于从驾驶员的话中发现问题所在,对一些干扰因素要善于筛除,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举例来说,一辆林肯大陆版轿车的启动出现问题,在与驾驶员的沟通中发现,这种问题是在汽车的火花塞更换之后才出现的,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对汽车的火花塞进行拆检,结果显示是因为新换的火花塞的间隙异于原本的火花塞,进而更换跟原本的火花塞间隙相同者,再次启动正常,这仅仅是通过问进行成功的问题诊断的一个例子而已,显示了传统的问的方式对于汽车维修的重要性。 3.3通过摸进行汽车诊断 通过手掌感受到的细微感受对汽车的温度变化、震动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尤其是在汽车的空调系统、点火系统故障判断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情况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例来说,手摸车轮的温度检查汽车停滞情况出现的原因所在,甚至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还能断定出问题的是刹车还是轴承。手摸高压油管的震动情况能够断定油泵的运行情况,若感觉到反冲性震动,则很大可能问题在于因为高压油管的阻力过大造成的,而阻力过大有可能是油泵的喷油量少甚至不喷油。诸如此类的现象数不胜数,总而言之,用手对感触汽车的温度和震动等情况,即便是普遍使用x器进行诊断的现代汽车行业也有着重要作用。 3.4通过听进行汽车诊断 听对于故障的诊断十分重要,可以说,听功是考验一个汽车维修员的基本功,通过汽车发动时的声音或者行使时出现的异常声音,对汽车的运行情况作出考察。举例而言,一辆轿车在踩离合器时发出沙沙声,而且随着转速增加而声音增加。维修人员先后对离合器、变速器和分离轴承进行更换,通过声音判断找到问题所在。 此外,传统维修技术还有试车、简单的仪表测量的方法,在现代汽车维修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结论 现代汽车维修大多通过仪器进行检查和修理,但是由于缺点限制,发展速度相当过慢,不能跟上汽车发展的需求。针对此,传统维修技术的看、问、摸、听和试、测对于汽车维修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传统技术与现代仪器结合,才能实现汽车维修的快速发展。 汽车维修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对汽车维修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很多中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与汽车维修相关的课程。但是,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学校本身办学条件的制约以及汽车应用方面局限性的影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十分理想,导致我国在汽车应用与维修方面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怎样去提升中等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前每一位中职老师需要思考的话题。以下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探讨了如何提高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效率的问题。 一、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1.中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学情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并且,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职业学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本身而言,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一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致使不同地方的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差异的明显化是与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有着极大关系的,此外,学生的能力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各方面原因,那些没有考进普通高中的学生一般都顺利地被中等职业院校接收。首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这些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进入高中而被动地被接收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而被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学习积极性。此外,还不排除学习习惯不良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而言,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就有了根本上的不同,那就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能力、基本素养是偏差的,对于学习,也是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而长期被学校视为差生,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的学习情况。事实上,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课期间经常摆弄手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学习,搞小动作,和教师对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境好,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尽管如此,部分家长还是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和爱心,甚至对于事物不分是非,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忽略了自己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的任务。 尽管现代教学研究者在推动中职教育快速发展,但是面对这样的基本学情,也难免使社会人士对于中职教育持有偏见和怀疑的态度,进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走进中职院校。 2.基本的教学情况 中等职业院校办学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为那些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孩子提供就业渠道,而是为社会培养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事实上,我国的中职教育在早些年代确实培养出了一大批振兴工业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体大环境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普通高中教学模式的多方面影响下,很多教师便忽视了中职院校学生的现状,脱离了实际,进行刻板以及模仿普通高中式的教学。中职教育应当注重实践性,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是中等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中最为根本的内容。技术类专业需要的是理论结合实践,没有实践空谈理论是行不通的。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仍然是照本宣科,将课本作为主要工具和阵地,让学生空谈理论,学生对于枯燥的理死记硬背,更有甚者,理论考试成为了主要考核、评价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标准,也就是说,记忆力好的学生,就是专业学得好的学生,但是到了战场上,这些所谓专业好的学生却在实践中不知所措,实践性成为了致命伤,致使中职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可谓是当代职业教育的败笔!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在中等职业院校选取教材方面,也是不科学的,很多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及时更新,严重与现代社会脱节,特别是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文化课和专业课比例不协调,轻实践,重理论;轻电气,重机械。这些现象都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其后果不容忽视。 3.师资队伍及建设 与各中小学一样,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也是满足不了需要的,中等职业院校也不得不面对这一师资匮乏的现状。于是,在不少中等职业院校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教师都是一个人承担数门专业课的教学,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措施。首先,教师对于相关学科的教学是否能保障质量?其次,教师教授的学科多,那么就不能有太多的时间对于某一个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样样都能教授,但是,样样都不能深究,这也是教育界的一大忌讳,这样的情况何以保障教学质量呢?此外,在教师基本素质方面,很多老教师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中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尽管这部分教师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是却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支撑。而汽车行业与时俱进,发展迅速,如何能跟得上这一节奏也是有待考究的。可以下结论的是,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是脱节的,也就是没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是有困难的。 二、中等职业院校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服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科学习中。其次,教师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科学设计教学。并且,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教师应当更加灵活,根据学生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取精华,去糟粕地进行重新归纳和整理,让学生用起来更加方便,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科内容,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最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曲柄连杆机构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工具,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生动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多媒体教学工具对于曲轴飞轮组和活塞连杆组之间运动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懂得发动机的内部运行,此外,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带学生去实践,对零部件进行拆卸和装备,通过实践和讲解,让学生对内容掌握得更加熟练。 而在学习汽车电器相关知识时,教师完全可以改变传统看图讲解的教学方法。电路图的纯理论讲解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学习积极性提不起来,这就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而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瞬时记忆,过后就忘记了。而如果教师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法如探究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识图的关键点进行拆分,划为单项任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记录,在讨论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互相补充,每一项任务就会被轻松破解。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一评价,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甚至对成果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汽车维修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因此,其实践性就相对较强,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要带领学生进行亲手实践,重视实践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一般来说,驮拥睦砺弁往比实践更难于让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时间,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并不是纯理论的讲解,而是更富有实践的趣味性。有些教师考虑到学科的综合性强,学生掌握不扎实以及学生的误操作会导致设备出现故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进行示范,让学生观摩,在理论讲授时就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进行描述,这样学生很难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故障和难题进行分解,让学生熟记处理问题的SOP,让学生理解,只有按照顺序将所有小问题都处理掉,大问题才能迎难而解。同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靠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整合资源制定处理方案,而教师则针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详细的指导,对典型案例统一讲解,会促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学科的难点和重点,而学生也更加乐于参与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必然会促使学生懂得实践的意义,更加学会了学以致用。 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 中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推动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起来,各取所需。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而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中等职业院校,可以获取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因此,校企双方都会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实践的有效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往往会培养出更为专业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也就代表着汽修行业的发展更加有力,作为新时代的汽修专业的技术类教师,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现实的要求,结合实际的需求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规划和设计教学思路,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将更多的需要实践的理论搬进实践课堂,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汽车维修论文:汽车维修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日益拥堵的交通环境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汽车已经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的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虽然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但是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直都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汽车维修技术的提高及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是确保汽车出行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本文对汽车维修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对有关人员提供相关的帮助。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行业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起来的,在迄今为止的60多年中,汽车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加了汽车运行的隐患和风险,而汽车维修也是在这时兴起的。在现今社会中,汽车行业迅速发展,与之相互补的汽车维修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要对传统的汽车维修技术进行更新,对技术人员的技修能力进行提高,更好的顺应当前的时代潮流和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远大的前景。 一、汽车维修技术的现状分析 (一)汽车维修信息更新速度慢 汽车维修技术是伴随着汽车生产销售发展起来的附属行业,其在信息吸收和获取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滞后现象,甚至已经出现了与汽车制造业发展不相配套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在汽车技术的研发上进行了很大的投入,很多的高新科技逐渐的应用到了汽车制造上,但是汽车维修的技术人员却没有获得新技术的相关信息,自身拥有的维修信息又无法满足目前的汽修需要,所以对于很多的汽车故障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当前在汽车制造中,多数的汽车都已经使用了机电液一体化的电控系统,但是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对这方面信息获取的的失效和不及时,就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准确的把握,甚至会在维修中引发其他问题,增加维修的难度,从而影响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水平低 目前,我国从事汽车维修的人员多数为初高中学历的技术人员,所接受 专业训练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导致汽车维修人员的素质在整体上就是欠缺的,所以维修质量问题难以保证也是意料之中的。另外, 目前我国从事汽修的人员多数为学徒工,在技校学习时知识获取的不到位或者学校、企业培训不到位等都导致其对现代化的汽修技术了解的少之甚少,跟不上时展的步伐[1]。此外,有些汽修企业为了节约企业成本,在人才引进上忽视了人员的专业性, 这就是造成了当前我国汽修行业人员水平整体下降的局面。 (三)汽车维修设备十分落后 由于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与汽车制造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汽车维修检测设备也存在落后的现象,无法准确的检测出汽车的故障问题,也保证不了检测的准确性,这就增加了汽修工作的开展难度。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汽车制造已经趋于智能化发展了,所以汽车检测设备也应该顺应汽车制造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以此来满足汽车维修的正常需求。 目前我国在汽车维修设备和技术上已经进行了适时的更新,但是就整个汽修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技术仍然在维修中占绝大部分,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不仅如此,国内产品性能不够稳定,只能靠低价格来销售,最终很难长久得到市场的认同。 例如,发动机燃烧机油是汽车的一种常见故障,造成这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配气机构、活塞连杆组、缸体等部件的密封配合不良,或者还存在机油加注过量等现象。在修理过程中,零件材料质量的优劣,维修加工工艺不规范,技术人员的精度不达标,也同样会引起发动机窜油的故障。因此,在汽车维修中,维修信息的获取、技术人员的工艺水平以及维修设备都直接影响了维修的质量和效果。 二、汽维修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故障检测一体化、智能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科技逐渐被应用到了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当中,而科技也使得汽车维修向着科技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汽车维修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提高了故障检测的精确度,减少了检测的失误率,也使得汽车维修的质量和效果大大提升[2]。 另外,汽车维修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不仅可以对汽车故障进行检测,还可以对汽车的故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然后更加精确的找到汽车故障的问题和成因,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使汽车维修保养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二)汽车维修人员的专业化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受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的限制,汽车维修技术未来必须要向人员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汽车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大众和市场对汽车产品需求量的与日俱增等也都要求汽车维修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汽车维修观念先进化 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维修技术,还要不断的提高维修的品质,进行维修观念的更新,从而更好的顺应当前汽车行业以及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目前,汽车维修也应该向着观念的先进化方向发展,也就是在汽车维修中贯彻和落实节能低耗、减少污染等重要理念,从而使未来的汽车维修保养更加的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汽车维修技术的先进观念的落实,使得汽修技术也向着节能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在汽车维修中损害非修理部件的事情经常存在,所以在先进的维修观念下,汽车维修积极贯彻资源节能的理念,将维修的精确度进一步提高,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损耗,在节约维修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汽车维修的环保理念和绿色理念,提高了维修的整体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与快速更新换代的汽车生产技术逐渐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因此,针对于汽车维修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改善汽车维修技术不理想的问题,从整体上提升汽车维修的技术水平。另外,从汽车行业以及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考虑,汽车维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向着人员专业化、理念先进化、故障维修一体化等方向发展 。 汽车维修论文:汽车维修的市场管理及维修质量的提升 摘要:汽车的使用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频繁,成为人们出现必备的交通工具之一。而汽车的频繁使用会增加其维修的需求量,这促使汽车维修市场也逐渐火热起来。我国目前的汽车维修市场还十分不完善,维修的质量也很欠缺,因此,必须加强汽车维修市场的管理,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规范管理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与销售,为汽车维修企业的竞争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关键词:汽车维修;管理;市场;维修质量;技术 基于我国当前的交通环境以及未来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考虑,我国使用汽车的频率均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高的,因此汽车也是我们日常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的使用频率增高使得汽车维修、保养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汽车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于汽车的制造中,提高了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要求,同时也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压力。在将来的汽车发展中,将会融入更多的新元素到汽车制造中,因此维修行业也必须加强对这些新技术的吸收与使用,提高汽车维修水平。此外,汽车维修行业的不断发展,维修市场的管理层面也应加强。 1提高汽车维修市场管理及维修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汽车行业发展迅速的客观事实,促进了其相应的附属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汽车保有量以及使用频率日趋上升的现状,反应了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对我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影响。基于此,汽车维修业的维修水平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是促进我国汽车行业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对于维修市场的良好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了,不仅对汽车维修市场具有规范化的作用,还对汽车维修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 汽车维修的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宏观调控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汽车维修市场逐渐形成并形成一定规模还是近几年的事,所以起步相对较晚,政府对这一块的重视度还不是特别突出,所具有的宏观调控措施还没有发挥出充分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缺少了指导方针,使其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汽车维修企业在建立维修机构时,也往往只考虑到了短期的经营效益,没有从长远的方向去考虑;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的准进门槛较低,使得已经在行业内的维修企业的壁垒较低,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1]。 2.2 汽车维修工作人员的技术短板问题 由于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起步晚,因此很多维修工作人员仅是凭借较为基础的维修经验来修理汽车故障,没有更加全面、系统、专业的学习经历作为指导,且具备较高维修技术的工作人员十分稀少。此外,对于维修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较多的偏向于技能考评,而不做W历考评,这使得一部分较高学历的工作人员不愿为企业做事或者做事积极性不高。也因此,汽车维修企业难以留住人才,人才的流动频率较高,使得维修企业的人才缺乏稳定性,维修实力也难以有稳定的保障[2]。 2.3 汽车维修市场变动较快,使得维修技术难以跟上步伐 汽车维修技术难以跟上维修市场的步伐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尖端的汽车生产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汽车上,这使得汽车的维修所需要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而维修企业没有对这方面的人才做专门的培训,所以难以顺利开展工作。其次是当前私家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使得汽车维修行业所需要的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而当前的维修市场鱼龙混杂,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最后还是人才问题,维修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维修市场的整体技术水平降低。 3 全面管理汽车维修市场,提升维修质量的策略探讨 3.1 汽车维修市场的准入标准规范化 汽车的安全性对于驾车与乘车人来说都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不但是生产汽车,也是维修汽车必须做到的要求。那么,汽车维修市场的准入标准规范化便显得十分重要,不但能促进汽车维修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更能促进整个行业的维修水平,从而提高维修质量。首先,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且在企业申请时做好严格的审核把关,对于不能达到水平要求的经营者,直接罢黜。然后是对行业内进行有计划的登记考评机制,并鼓励维修企业提高维修质量,对其中不良企业给予郑重警告,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惩罚,并嘱其限期调整到规范状态[3]。 3.2 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修质量管理 国内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人员技术偏低的现状十分明显,基于此,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培训上入手,加强对相关专业学生的技术培训,并提高这部分人才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对维修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及素质培训,从预入职、在职等全方面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质量管理。 3.3 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与使用规范化 汽车零配件是汽车维修中最重要的部件,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汽车维修后是否具备安全性能或影响着安全性能的高低。对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家给予严格的要求,销售出的汽车零配件的质量一定要满足标准规格,打击不良的汽车零配件混入市场,影响汽车维修质量[4]。另外,汽车的维修技术应尽快跟上新型汽车研发的步伐,加强汽车维修技术的研发,可借鉴较为先进的外国维修技术,加强学习与完善,使各种维修技术能够得到相应提升,满足新时代、新型汽车维修要求。 综上所述,汽车维修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做出较大的调整,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以及维修企业自发性地提高维修质量的意识,才能逐渐完善汽车维修市场的竞争机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且综合素质较高的汽车维修人才,也是提高汽车维修质量的必要手段。 汽车维修论文: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汽修行业也提出了很多要求。文章从我国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规范培养的现状出发,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对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的一些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从2002年之后,我国汽车行业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人轿车的销售量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的汽车产量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的总和。2010年,在政府一系列积极政策的推动下,汽车产销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依旧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预计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1%,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有望占据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将是美国市场销量的两倍左右。[1]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刺激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增长,而且需要大量优质的汽车维修人员。 一、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师生现状。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业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败者,对文化课程的基础掌握得不扎实,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不重视,他们选择中职学校的目的是想学到技术,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汽车的基本构造及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此外,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师多是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汽车的原理掌握扎实,但缺乏汽车维修的实践经验,授课时会存在很多盲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在现实汽车维修工作中缺乏技巧性和操作性。 2.教学方式现状。在很多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而且一般都是采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进行,然而这三段的教学时间跨度较长,很多学生在实践教学阶段都忘记了基础课和专业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这样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2]例如,物理教师在教授向心力时不能够和汽车分电器中的离心调节器联系起来,而是结合星体运动来讲述。因此,经常出现教育课程和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脱节的现象,这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掌握汽车维修专业知识的难度就更大了;同时,在授课形式上依旧是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和图片混合起来教学,殊不知日新月异的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的新技术不是原始的旧照片可以涵盖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增加了难度。 3.课程设置现状。我国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旧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英语、政治、物理等课程为基础课,然后开设汽车构造、汽车维修诊断等为专业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中职学生学习来说有很大的难度。[3]同时,教学过程中还是主要以书本理论教学为主,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的不足,使得学生缺乏对汽车维修的整体掌握,久而久之,对于为了学技术而学技术的学生来讲,在今后遇到汽车故障的诊断及维修技能时可能一无所知。同时,汽车维修专业本身就具有技巧性和先进性,它要求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员不仅熟知汽车构造,更要能及时排除汽车常见故障。还要与时俱进,熟知国内外最新的汽车技术及装配在汽车上的许多智能化系统,然而目前的中职学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还远达不到要求。 二、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1.壮大师资队伍,吸引双师型人才。教师技能的提高是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通过现有师资的再培训和去国内外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继续学习的方式,实现相关专业教师向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校方可高薪聘请高级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来指导学生,为培养优质的汽修人才奠定基础。[4]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在职教师定期学习汽车行业新的技术和新的智能化的系统,激发在校的学生对汽车维修的学习热情,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职学校以掌握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同时它培养人才的去向主要是生产一线,再者汽车维修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术的工作。因此,对优质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实践操作,校方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或者合资企业的强势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实训环境,而且有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扎实吸收。[5]同时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过来更有利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比如,学校可以与大众、比亚迪等诸多品牌汽车公司合作,在校内举办“汽车维修比赛”等活动,以各实习点分组、组间比较,激发学生和企业的热情。总之,学校与企业联姻式的合作,对彼此双方都是有益无害的,更有利于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合理化,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国外最新的汽车技术和维修方法及进口车数量的日益增加、迫切要求汽车维修人员提高英语水平,因而对专业英语课程应该予以重视,不应该降低对英语的要求。日新月异的汽车更新速度迫使汽车维修专业人员要了解新的技术、新的智能化操作,更要不断地追求、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潜能。例如,在校内开展模拟实习中心,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就进入模拟实习中心,在校内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今后就能更好地接受工作的挑战。 4.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建设实验设施。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校必须加强建设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这既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因而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和“基地与工程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手段,向学生清晰地展示汽车的各个零部件及内部的详细结构,其动感性、直观性更强,有着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在配套的教学设施上加强建设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和专业的教学场地等。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还必须配备完整、先进、典型、齐备的汽车及相关的零部件;汽车电路、电器;相关的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试验、实习设施,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反复操作,且实践课时还应安排充分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这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汽车销量的高速增长,这必然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备高水平、高素质,而中职学校的汽修专业每年都要向社会输出大量的人才,其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的质量都很重要。因此,应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及提高创新能力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知识经济论文:试论知识经济组织的优化原则与特点 摘要:本文从剖析知识经济内涵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报酬速增性与过减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有序性与无序性、则性与柔性、流动性与非流动性、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入手,提出了知识经济组织的优化原则,并就知识生产组织主体的安排及网络型组织不同于功能型组织的特.杰作了阐述。 顺应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剖析知识经济活动内涵的特殊矛盾入手,探索性地提出知识经济组织的优化原则与揭示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的基本特点。 一、知识经济活动内涵矛盾的特殊性 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穆尼在与艾伦·赖莱合著的《工业,前进!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从形式的意义上讲,组织就意味着秩序”,“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为了达到某种的目标的形式”。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巴塞尔在其所著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把组织界定为“对所有权被分割的实体的管理”。概而言之,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序地结合起来的整体。 作为组织,必然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有序性与有机性。目的性,是说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系统性,是说组成组织的各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序性,是说组织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与时间顺序的;有机性,是说为了协调组织的活动,必然存在着担负不同职责的职能部门的分化,这就类似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贯通,密切配合。知识经济组织作为组织无疑具有组织的一般规定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又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活动的矛盾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在以保密、专利权、特许权等方式对知识要素(仅限于应用性知识)作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的场合,产权人通过知识的使用通常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知识的内部经济性。这种内部经济性无疑与专利权等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相关。之所以要作此类产权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知识生产的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就知识的公共性消费可以拓展知识的作用范围,增加知识的使用价值,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而言,知识又应该是共享的,不应该为私人、少数人所垄断的,这也就是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源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同时为众多人共同消费的性质。知识的内部结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内部经济性的增强,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减弱;内部经济性的减弱,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增强。非知识性资源(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除外)则不相同,其消费本质上是排他的、竞争的,不可能在为某人使用的同时,又供其他人所使用。非知识性资源的消费,除给产权人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尽管也可能会使非产权人获得相关效益,但这种相关效益只是间接的外部经济性,而不是直接的外部经济性。由于知识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源于非公有产权安排所赋予知识的消费排他性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矛盾,因而,也可将其称之为知识消费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矛盾。 第二,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因为通过知识的投入可以不断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与不断提供出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而提高劳动、土地、机器设备等实体性资源的产出效率,推动生产函数向坐标图象的右上方移动,因而知识投入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倾向。然而,这种由知识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只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抵消或抑制实体性经济资源投入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却不可能消除这种倾向。也就是说,在与知识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存在的同时,与其他经济资源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仍然存在,由此便构成了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 第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严格的工艺流程与环环相扣的流水作业线,突出强调的是统一性、常规性、一致性、整体性,全部经济活动就类似于一部机器,劳动者个体则相当于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或螺丝钉。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因开拓、创新成为主题与基调而必然强调差异性、独创性、非常规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因知识的生产有赖于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多种知识的交融、综合,又必然强调协作性、互补性、综合性与群体性。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这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必然要求劳动者个体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在新的结合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机动性,与此同时,个体之间又必须能够彼此沟通,相互配合,表现出高度的整体协调性。 第四,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工业经济活动是严格有序的,甚至严格到操作者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规范与程序来动作。知识经济活动则不同,虽其整体活动表现出高度有序性,但其个体活动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才使个体有可能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知识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这一整体有序性与个体无序性的矛盾,也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五,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由于知识的含量较低,技术更新周期较长,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较慢,所以,某种经济组织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或刚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高投入必将导致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加快,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果说使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刚性,是包括知识经济活动在内的任何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一般前提的话,那么,使经济组织形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柔性,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特殊的条件。 第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除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外,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均含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流动性,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所具有的空间位移性。非流动性,则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发生空间位移时因遇到阻力而导致流动性或部分流动性的丧失。知识作为动产的一类,尽管在流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相比非知识性动产所遇到的阻力却要小得多,流动性也要强得多。知识性动产与非知识性动产在流动性方面所具有的显著差异,也会对知识经济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个体从属于机器体系,其活动处于完全的受控状态,不具有自主性。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劳动者个体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又需要对自主进行的个体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个体自主性与整体控制性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同样是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重视的。 二、知识经济组织代 化原则 基于对经济组织优化一般要求的认识与对知识经济内涵特殊矛盾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高运行效率原则。判断某一知识经济组织形式是否合理,首先应看其是否有利于知识经济活动高效率运行。知识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予以下因素:一是实现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在系统内外合理配置的机制是否健全;二是促使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制是否健全;三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曾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四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第二,低运行成本原则。某项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如果是以高成本来支撑的话,那么这种高效率则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不仅要坚持高运行效率原则,还要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知识经济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一是各种经济资源在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内耗;二是管理、协调费用;三是激励、监督成本。在上述3项成本中,第一与第二项通常是此消彼长的。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并不是说应使知识经济活动运行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最低点,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活动效率既定的前提下,应使其总运行成本最小,亦即使知识经济活动的净产出最大。 第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人从属于机器,主体受制于客体。因而在进行工业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机器体系与工艺流程的需要,而不是主体的需要,对物的组织被置于第一位,对人的组织则服从于对物的组织。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的组织原则是客体性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发挥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是主体支配客体,而不是客体役使主体。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才能满足主体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为主体充分展现其个性的魅力与进行多样化的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应是主体性原则,而不是客体性原则。 第四,弹性原则。如前所述,知识经济包含着有序性与无序性、刚性与柔性的矛盾。为使这些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必须使知识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弹性。具体说来,一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二是要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三是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四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五,开放性原则。知识经济领域是高度开放的领域。与物质、能量通常是单向直线式流动不同,知识的流动通常是双向并呈辐射状的,知识经济网络由此交织而成。知识经济网络不存在固定的边界,随着认识的深化与新认知领域的开辟,其网线必然越来越密集,其边界必然越来越拓展。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应使所设计的组织具有不断拓展自身边界与最迅速、最充分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能力。 三、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特点 知识经济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总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与组织形式作—剖析。首先探讨—不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安排。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3大类。与其对应,知识生产也包括基础知识生产、应用基础知识生产与应用知识生产3大组成部分。因基础知识生产只具有外部经济性,不具有内部经济性,其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故只能由国家出资举办研究机构按非商品生产的形式来进行。 应用基础知识,一方面因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故可被归入公共产品之列;另一方面因其应用范围与应用者集合可大体确定,从而可借助一定形式将其外部经济内部化,故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应用基础知识的这一双重属性便决定了对其生产组织主体安排可作如下选择:或者由国家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公共产品来生产,或者由私人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私人产品来生产,或者同部门、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出资作为准公共产品来生产。 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应用基础研究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提供,难免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使用者一般是特定部门或特定行业,此类事业若由国家来举办,便可能因无法清楚地把握需求及其变动状况,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难以吻合。 第二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研究成果的需要者有可能因自身财力限制而无法取得研究成果的使用权;二是某些耗资巨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有可能因举办者财力不足而无法进行。 第三种形式,既不存在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也不具有第二种形式的缺陷,它可以灵敏地适应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及其变化,可以在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应用基础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还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利用,因而,在笔者来看,不失为一种最适合于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与发展的组织主体安排。 应用知识,可进一步被区分为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与此相应,应用知识的生产也可被分为常规知识生产与非常规知识生产。因常规知识是在某实践领域被普遍应用与反复应用的知识,故可通过数据化与编程将其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对象化为计算机功能,使其得到更为广泛、更为经济的利用。非常规知识生产包括非常规技术生产与非常规经验、技能生产两部分。其中的非常规技术生产,或可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来进行,或可由企业成立研究机构或组织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作何选择为宜,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财力与其对非常规技术的需求状况。财力雄厚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大的企业,一般可自行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进行非常规技术研究;财力单薄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小的企业,则直通过外购方式或吸收无形资产投资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非常规技术的需要。非常规性经验与技能,因只能通过劳动者干中学来获得,故其生产无法通过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而只能通过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与激发劳动者于中学的热情来进行。 关于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方式。按照雷蒙德·E·米尔斯与查尔斯·C·斯诺的观点,工业经济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功能型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是等级制,通过专业分工系统逐层向上,从一种标准化工作过渡到另一种标准化工作,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链,对整体活动逐级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随着知识尤其是特殊性专业知识成为企业资源的核心,功能型组织经过部门型组织、矩阵型组织的短暂过渡,于20世纪80年代演变为网络型组织。笔者认为,网络型组织区别于功能型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现代知识经济活动是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来进行的。这些团队相互关联,按照若干基本组织原则,通过灵活的、强大的交流网络彼此协调,不存在集权控制,其团队的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转换而变动的,故团队组合又被称为不规则型企业。在不规则型企业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的,同时又在更大的范围背景条件下存在,并须遵守这种背景条件,以达到自治与协调的高度统一。这种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网络型组织显然能最有效地利用知识,最迅速地积累与创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最充分地展现个性的特点与最迅速地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 第二,职位权威让位于知识权威。维娜·艾莉在其所著的《知识的进化》一书中谈到,在与功能型组织共生的官僚制度中,你拥有的职位决定了你的权力,存在的是职位权威。但在网络型组织中,权力来源于你所掌握的知识与所了解的人,存在的是知识权威。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知识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支配性地位,成为主导性力量。 第三,组织边界可以无限拓展。在功能型组织中,由于权力体系是按照等级层次构造的,所以组织的规模或边界必然要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在网络型组织中,不存在集权控制,因而组织的规模或边界也就不会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随着新的知识供给单元或知识消费单元的出现,网络的边界必然向外拓展与获得不断递增的知识规模效益。 第四,联合成为主流。在采用功能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往往以获胜企业兼并失败企业而告终,被兼并者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在采用网络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的结果则通常是竞争双方达成联 合的协议。与兼并不同,联合意味着在继续保持双方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动作,这无疑是实现竞争双方知识资源交流与共享的一种最有利的组织形式。 第五,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在以等级制为特征的功能型组织中,为满足集权式管理的需要,信息主要是纵向流动或纵向传递的。而在网络型组织中,由于团队之间主要通过彼此的沟通对话来协同动作。所以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或横向传递的。以信息横向流动为主的网络型组织可以使信息知识资源得到更为迅速、更为充分、更为经济的利用。 第六,信用关系是组织内的基本关系。在以等级制为特征的功能型组织中,系统的运转是靠自上而下逐级命令与自下而上逐级服从来维系的,命令与服从是组织内部的基本关系。而在网络型组织中,作为基层组织单位的每一个团队都是自主的、平等的,它们是靠对组织整体目标的认同与共识而统一起来,靠彼此间的信任与诚实而联合起来。正是网络型组织内部的这种自主、平等、彼此信任的氛围,为培植创造力,发挥创造力,加速知识创新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第七,私有产权弱化,市场调控范围缩小。笔者认为,伴随着知识网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私有产权会逐渐弱化,市场调控力度会逐渐缩小。其根据在于:一是知识本质上是一种共享性资源,只是为了保护知识生产者的利益,获得对知识生产的推动力,才有必要通过赋予专利权等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知识的生产作私有产权安排。然而,为使知识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一旦超过专利权保护期限,私有产权安排便会为公有产权安排所取代。二是在对知识作私有产权安排的场合,知识资源的流动、配置一般要通过产权交易来实现,由此必须支付交易成本。因为知识产权的界定、保护、估价与协约履行的难度明显超过实体资产,致使知识产权的交易成本也会明显超过实体资产,所以对知识作私有产权安排的动力就会因为交易成本的增大而减弱,对知识作公有产权安排的动力则会因交易成本的增大而加强,甚至有相当部分知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而不适宜作私有产权安排。知识经济时代私有产权的弱化,无疑将导致市场调控范围缩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知识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一种与知识网络经济活动相适应,既不同于市场的调控机制,也不同于政府调控机制的经济调控机制必然会形成与完善起来。 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新经济学名词,它概括深刻、理论性强、意义重大;城市经济(UrbanEconomy)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理所当然也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具有无限发展的美好前景。把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既是知识经济研究也是城市经济研究的前沿性问题。 一、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同一性 人类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种以来就开始有一定生产知识,农业社会的时时令知识、天文知识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小手工业的生产技能知识有的至今还传为美谈。但是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迅速发展和聚集是大工业发展以后的事情。工业社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载体就是城市。城市经济的本质就是广义的知识经济。 有人界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好,我们甚至可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确切含义做点“定量”分析,如有人提出过的指标体系那样。例如:知识产业的比重。“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现在并不规范。我以为,知识产业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它应是生产、传播知识及其软载体的产业的总称。科学研究与教育主要属于知识生产产业;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新闻传媒、文化交流等应属于知识传播产业;书本、文章、文件、报刊、电子软件等属于知识软载体.对这些载体进行生产与传播的产业自然上应属于知识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集中在哪里?在城市!发展知识产业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同义语。统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作为第四产业提出来。只有当第四产业的统计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形成四次产业台阶的时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产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阶梯时,才具备狭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城市首先具备这个特征,这个城市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城市;如果一个社会具备这个特征,这个社会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社会。 再如,社会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贡献率。这也是人们很重视的一个指标。社会经济增长与投入有关,其中主要有物质投入和知识投入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要素,后者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划分,物质投入可以分为资金(K)和劳动力(L)两个部分,知识要素可以用技术水平(A)来代表。知识贡献率应当就是由于技术水平提高给社会所增加财富在整个社会产出中所占比重。现在研究这个比重的经济学家,既有以国家为对象进行的,也有以城市为对象进行的。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当知识贡献率稳定的超过50%时,这样的经济才称得上知识经济的话,那么,这既适用于衡量国家,也适用于衡量城市。 不过,一个国家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有一个城市化程度问题。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一般认为是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它的下限值应是城市化率为75%左右。当然这个指标不能孤立使用.19世纪末叶英国的城市比率就已经达到和超过75%.但那时它离知识经济还很远,因为当时英国的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贡献率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则有可能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总之,知识经济不可能在农村实现,也不可能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社会实现。城市是人类知识进步的产物,又是知识集中的区域。反过来,城市成为知识的摇篮。为了促使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我国城市化过程。 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狭义的(即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经济概念出发考虑,知识经济的产生要晚于城市经济,它是城市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的理论可以视为是新的重大的历史分期学说,这也许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者/!/本人也未必清楚意识到的重大贡献。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高级阶段实质是指一个崭新时代的经济,这个时代是以往历史时展的高级阶段。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崭新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已经经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从生产力水平来说,农业社会是低级阶段,工业社会是高级阶段。但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到来,以前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只能认为是“前知识经济”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知识经济时代才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知识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物质性投入为主,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知识性投入为主;生产环境也有根本性变化,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当然,以主导产业为标志进行社会阶段性划分,也可以有三分法,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不过两分法比三分法可能更深刻、更有意义。 2、知识经济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崭新阶段我们曾经有过社会形态的划分,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四个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关系被动地为生产力所突破实现的,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自觉的行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现点有可能同知识经济的观点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知识文化极大普及为背景,人类将有从约束自己的生产关系中真正解放出来、提升出来的现买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前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和教育文化的落后,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荡涤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是没有物质基础的,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则完全有这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划分比以往几个阶级社会的阶段性划分更具重大历史意义。也许可以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束缚于生产关系、被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有可能自动调节生产关系、主动行为占主导的时代。 3、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实现阶段人类社会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仁人志士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分工、教育、道德、节欲等理想;我国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思想,是妇孺皆知的;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等提出了“社会契约”、“人权”、“平等”、“自由”、“回归自然”、“理性王国”等一系列社会理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的种种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更是尽人皆知的著名学说,多少人曾为之鼓舞.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但不管是理想也好,空想 也好。都没有如人所愿的实现。根本原因是物质条件尚不具备,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知识经济社会和城市经济高级发展阶段的到来,却为人类世世代想的实现创造了这样的物质条件。用文学语言说,那是一个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真的时代。也可以这样说,前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追求理想和梦想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人类实现自己的梦寐以求理想的伟大时代。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们应该竭力争取并为之奋斗的辉煌的明天! 三、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 既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将把人类社会引向高级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有梗概的认识。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社会进步是目的,而经济发展不过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因此要时刻注意和加强研究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哪些方面引起社会进步的质的飞跃的方面,并应通过城市社会目标的逐一实现,谋求逐步达到整个国家社会目标的实现。对这个社会目标的期望值不仅不能低,而且应视为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重要检验标准。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知识经济、城市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并在这个基础上,有预见有规划地提出社会进步的目标、条件和检验标准问题。我以为,以下三条是重要的: 1、社会差别趋于缩小社会发展总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先有差距的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知识经济的兴起还会有差距的继续扩大,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稳定时期一定要创造社会差距逐渐缩小的社会条件,否则这个知识经济的“知识”是有偏差的,起码是社会科学知识不发达。缩小差别的内容当然主要是这三方面: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理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使一直存在的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得到统一和解决。现在的情况是少数发达国家国内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而全球的差距还在扩大,这基本反映各个国家和全球距离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也会是不一致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时也提出过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现在城市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正在经历由无差别和差别甚小到扩大差别的过程,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研究这个差别扩大可以允许的“度”,要不失时机地实现由差别扩大到差别缩小的转变。 2、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显著提高知识经济应比前知识经济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食、衣、住、行条件.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使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发展,真正出现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统一,从而,人的平均寿命将进一步延长,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幅度提高。那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竞争的性质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对知识文化的追求和精神享受以及由此形成的比、学、赶、帮热潮将成为新的时尚。如果这样认识是必要的,那么各个国家和全球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说都还任重而道远。我国历来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过硬;最近几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有些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尚需大大提高和加强。 3、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安定这是以上两项实现的必然结果。那时,人民安居乐业,收入稳定,生活安定、自由、幸福,相处亲和、友善、欢乐。患病率、犯罪率降到最低点,战争的阴影和威胁基本消除。如果不是这样,即使社会科技很发达,生活水平也很高,每人一台电脑、一辆车,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玩什么有什么,但是社会不安宁,刑事犯罪让人提心吊胆,不减当年,甚至有所发展,算不算这个社会的经济性质是知识经济,这个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高级阶段呢?我看不能。长治久安,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社会梦想,在经济水平低下的前知识经济社会是注定不能实现的,而只有在全世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才有实现的条件。现在少数发达国家是富裕了,但他们仍然感到不安定因素的威胁,美国还在坚持要搞导弹防御系统,就说明这个问题:世界大同为时尚早。 知识经济的前景和必然逻辑在昭示人类:不仅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具有同一性,而且局部的(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全球整体的发展也具有同一性。可惜,美国总统的智商尚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平凡的真理”,他们想到的和为之尽职尽力的只是美国一国的遥遥领先,而不是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各国政府现在能顾及到的也只能是本国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有的甚至不惜以高昂的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换取经济的单纯增长。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应从现在起就应首先在国内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摆平、摆正确。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既励精图治社会安危于已然,也防患于未然。从城市做起,重点也在城市! 四、系统建设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最美好的来来,但是通向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高级阶段的道路并不平坦。现实告诉我们,一切关于知识经济的绝妙的描绘,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只是理想、陶醉、沉湎而后已。知识经济的“桃子”并不能伸手可摘,也不可能即摘即食、它若远若近、若真若幻地摆在我们面前。你若取舍得法,功夫到家,他将届时走来,同你握手;否则.也会失之交臂,离你而去。要保持清醒头脑:在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尽管十分严峻,但是机遇与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十分丰厚的。如何利用机遇和有利条件,迎接挑战并战而胜之可以有各种途径和方法:有认识的、技术的、制度的、政治的、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要配套实施。本文不能胜任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仅就其中一个问题,即认识知识系统、发展知识经济系统和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问题谈点浅见如下: (一)认识知识系统 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元物质”;知识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构件”。到底什么是知识,现有的源于国外的4个W(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以及国人所加的几个W的认识,只是对知识的形态与分类作了表述,并未触及知识的实质,不得要领。我以为,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劳动、科学实践和人际交往)对自然、社会、思维的现象和本质所获得的认识的总和,是可用以指导人类再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知识是社会生产力.是生产所以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形态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知识系统可以根据它的形成过程作以下分析: 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能动的生产技术是指劳动者在其劳动过程中,以自己先天和后天素质为基础,根据切身体悟,随时对劳动经验直接进行总结和调整的活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能动的生产技术与劳动者的素质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规范的生产技术是指在劳动者能动的生产技术基础上,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系统总结,得出共同认识,而后用操作规程固定下来的操作准则和方法。规范的生产技术既受专业人员素质的制约,也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实用的和基础的自然科学。实用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总结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指导人类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物质形态的理论体系;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对人的实践活动和实用自然科学进一步进行总结,揭示出自然演化的一般规律,而后形成的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它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与应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微观的、宏观的和中观的管理科学。微观的管理科学主要是指导 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理论体系,它既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系统的运动变化,也管理其中的人事系统的运动变化,因此它既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宏观的管理科学是指导企业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以一个国家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理论体系,它对微观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或促进或促退的制约作用,实际上这只是宏观管理学的一种狭义理解,就广义而论,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在内的一般宏观管理科学的诞生。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诞生,实际上提出了建立中观经济管理学的要求,实际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管理学。这种管理学是微观管理学与宏观管理学的合二而一,是管理学发展的高级阶段。[1]无论微观的还是宏观的管理科学都是人类长期进行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宝贵经验结晶,但是它比人类的自然科学技术结晶要年轻。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传统的人文科学是由古人和前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和本质所进行的艺术的、政治的、法律的、历史的和哲学的反映和概括;现代的人文科学是对传统的人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在现代社会中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有时是混合的,但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和可能就是社会科学的主体,而经济学则分属于二者。 以上关于知识系统的分类,使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各层次知识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层次越高,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也越高,也就是它的“软化”程度越高。各层次的“软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各种有形的物质(“硬件”)运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层次越高的“软知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这种影响会越大。也就是说,以上四个层次的知识是一个整体,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调控作用。然而,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愈前愈细,愈后愈粗的问题,与实际上应该具有的愈前愈浅,愈后愈深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以至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哲学的价值和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实践造成数不尽的危害。现在看的很清楚,越是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越是与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落后有关,而主要不是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可惜,现在在实际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还是实质上的自然科学技术救国论、高新技术重点论、自然科学人才上乘论,如此等等。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消极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之一。 (二)发展知识经济系统 由于知识系统的庞大和复杂性,知识经济的内涵不宜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某种某类知识为主(或为重点)的经济。同时应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理解修改为“以系统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定义,这样可能更科学些。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既决定于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决定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把知识经济仅仅理解为技术经济或高新技术经济是片面的。 首先,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与知识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系统和管理结构系统。最能体现“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知识”的产业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生产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和骨干;最能体现“应用的和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产业是各类学校、培训班和科研机构,在知识经济社会应有大的发展;最能体现“微观、宏观和中观的管理科学知识”的产业是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知识经济社会主要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率的大大提高;最能体现“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知识”的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将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具有高级人文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真正自由结合的社会团体。四者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者的比重比前者总有逐渐依次增高的趋势。 其次,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知识资源开发—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消费的再生产系统。知识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与正确运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德育、智育、体育)的过程。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教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赶超意义;知识生产主要是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积累,其核心是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社会理论和意识的创新,为此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管理科学的研究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而各行各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具有普遍意义;知识流通主要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为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保障、调控和制约的决定性意义;知识的消费就是知识的再生产,而知识的投入并不会消失、磨损和折旧。这是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最大不同和最大优越性之所在。以上再生产过程也必须互相衔接、协调发展。 最后,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精神财富的再生产过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相耦合的系统。就是不能把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知识资料的再生产截然分开,不能因强调知识经济系统的重要性而矫枉过正。二者的关系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而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可重复性和有限性,而后者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和无限性。分别来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而没有精神产品生产(如劳动者的产品成果与劳动技能与经验成果都是同时获得的),也没有单纯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而没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如著述立说的精神生产与其物质载体纸墨、书本、电脑的生产是必须相结合的);物质产品的流通与知识产品的流通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流通而没有知识流通(任何经济范畴的物流,皆因市场信息知识主导的商流所引起),也没有单纯的知识流通而没有物质流通(任何经济性质的信息知识流通必然伴随和引起物质商品的流通)。电子商务则是这种结合流通的最新形式。同样道理,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开发、物质资源的消费与知识资源的消费也具有同样的耦合性。不明确树立这种全面观点和辩正观点就容易神化知识经济,吹成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放松对它踏踏实实的建设。 知识经济系统的分析,实质就是知识经济结构的分析,与我们现在通行的经济结构分析明显不同的是加进了与物质结构相提并论的知识结构的分析。只研究有形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即通常所指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而不研究无形的知识文化形态的结构调整与发展问题,不研究后者对前者的重大作用和密切关系,是我们时代又一影响深远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之一。 (三)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 知识系统与知识经济系统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首先是城市经济中心的建设,在知识经济社会则主要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然后带动周围城乡的建设。原来关于中心城市的提法主要强调它是经济中心,或者笼统提出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或者一般谈城市中心的“硬”功能:生产中心、流通中心、 交通枢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等,或者进一步具体化为钢铁生产基地、煤炭生产基地、港口城市、边贸城市等等。而在知识经济社会谈中心城市的功能应该明白无误地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软”功能,即城市同时也是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智能中心。要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信息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向导和先导。主要由信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来代表,其中又可分为信息传播中心(这是各类媒体、邮电通信产业的主要职能)、信息生产中心(这是各类图书、音响、电子信息制作、出版、发行行业的主要职能)、信息技术中心(这是各类通讯设施、器材的生产和维修行业的主要职能)所构成;城市信息中心必然要求“数字城市”的建设,全方位向外向内提供尽可能全面系统信息,加速信息流转,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科技中心是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主要由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引进中心和科技辐射中心所构成,这里的“科技”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符合这个概念的产业或行业组织现在基本没有,或者尚处于萌芽状态。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大概能起到科技中心的半壁河山的作用;另一些城市设置的社会科学院、所或中心,是可望起另一半作用的雏形; ——教育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基础。主要由德育中心(城市应是精神文明最佳的地方)、智育中心(城市是各类学校的集中地)、体育中心(城市是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展最活跃、水平最高的地方)所组成,是全面提高全民德智体素质的模范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城市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浑然一体,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 ——智能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现。主要由经济的政治的决策中心(政府、公司总部等)、咨询中心(各类信息服务、经纪服务、展销服务、就业服务等)、学术中心(各类创新性学术活动等)所组成,实际起着城市和地区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调控和促进城市与地区协调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决定作用。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城市的智能作用、质量、效率和系统性军相差甚远。 应该指出的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软功能与硬功能一般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不能偏废。但是一批以软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会应运而生(如大学城、科学城、文化名城以及以政治、游息、会议、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城市等),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将以拥有这批城市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有眼光的城市管理者之深谋远虑的重点,也许就是要把现在已见端倪的这类城市或城区揣在怀里、捏在手心里,以最大的热情加以扶持、培养、“重用”、“提拔”,使其长足进步和发展。“创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应是时代的最强音,发展城市的最响亮的口号!“文秘站”版权所有 还要指出的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知识水平”是很高的,但不是划一的。这是因为即使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系统也可以根据其传播和应用特点划分为低层次知识、中层次知识和高层次知识。三个层次的知识也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呈“金字塔”形的整体。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当然决定于其高层次知识水平如何.但是任何高层次水平知识是离不开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中低级知识的相应传历与作用的。现在经常使用的低技术(Low-Tech)、轻型技术(Light-Tech)、高技术(High—Tech.)在知识经济社会也会各有提高,但不同层次会依然存在,各有用场,决不会一刀切为划一的高技术。与此相适应,不同层次的城市(如大中小城市)届时也会有不同层次的适用技术,各类城市各得其所,各有用武之地。这就是城市经济分布的系统性。 知识经济的曙光在前,谁会是观知识经济日出的第一人、第一城呢?让我们既参与竞争又拭目以待吧! 知识经济论文:谈知识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 一定时期的会计模式的发展是以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为前提的,新的经济环境要求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传统会计在学科发展、理论体系、组织结构、信息披露等方面都会发生大的变化。本文在审视传统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拟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就以下六个方面作一分析。 一、信息披露技术趋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由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管理的重心转向信息与决策。21世纪的管理将是数字化管理。在信息的处理方面,文件的适用性和通用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网络传输和自动处理相结合,尤其是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促使企业按照“数出一门、数据共享”原则建立起信息集中管理制度。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存储,为会计报告在传递方式上的革命奠定了基础。信息网络系统便于各种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同时,网上信息的提供扩充了公开信息含量。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于1995年将包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库EDGAR(即电子数据收集、分析和提取系统)接入Internet,使用者可以随时访问并检查相关信息。从空间跨度来说,企业应提供“金字塔”式的报告结构,以适应木同使用者对“充分性”的需求差异。债权人。股东、投资人、金融机构等都可以通过客户查询访问企业数据库,实现由综合信息追溯至最原始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或者由数据库向上阅读综合信息,满足财务层层分析的需要。 二、信息披露经济主体的“虚”“实”两个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的扩散和使用随着世界互联网和经济实体内部网络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加快;而数字化、网络化功能的加强,在物理空间不断缩小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诸如网上公司、网上银行以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 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发难以界定。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是虚拟的主体,其业务范围难以准确确定,与传统会计主体的特征完全不同,采取什么样的会计核算体系,也许行业会计准则也相应无法准确判断。因此,“网上实体”的出现及其扩散效应,增加了会计主体的不确定性,如何对其有效管理是对会计的一个有力的挑战。 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因此,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三、信息披露纳入企业经济监测和经济预警系统,及时性要来大大提高 经济监测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反映经济运行情况、判断经济的景气状态和波动信息;经济预警则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评价,预测和预报经济发展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情况和出现的不正常状况。未来的经济活动会越来越灵活、迅速、多变,这就要求企业在提供经济信息时运用科学手段,考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为经济监测和经济预警系统的相对准确提供基础,减少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 知识更新带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换代频繁,投入期和成长期对产品利润的赚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对高技术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间很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更是加剧了经济的动荡。相对于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方针、特点和经营风险会有较大波动,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亦会适时转换,现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已满足不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及时性和充分性的要求。 可以考虑对现行定期报告制度进行一定的扩充,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或者对某些特别项目采用特别的周期。财务报告可考虑采用双重形式:第一重报告企业的短期财务情况,以传统会计恒等式为依据;第二重报告是关于长期营运的能力,主要报告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价值,目的是报告企业长期前景。 四、信息披露内容的重点向知识资本转移 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其中,人的智力、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以及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经济中,土地、劳动。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也依靠知识来更新和装备,知识的经济功能得到最充分体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占最大比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现金及其流转,而是转向知识的增值。一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信息。 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在一些新型企业里,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得到充分反映。正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心,他们需要会计提供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有用信息。1995年瑞典SKANDIA公司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的年报,在报表中通过对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对瑞典保险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人力资源也将取代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等项目而成为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活劳动费用将成为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的价值应该具体化为货币度量,在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了,最终将形成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 五、信息报告模式将进一步扩充 传统的以三大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受到挑战,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 从横向来看,非财务信息将被广泛披露,主要包括企业背景、行业情况、关联方交易、股东及主要投资者信息等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往往局限于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在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其资金流动能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时,可以反映企业相关情况;但是如果两者发生偏离,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出现偏差。同时财务分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报表数据,表外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企业财务报告应该增加以下项目: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持有目的、预期收益等相关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人力资源综合情况、企业发展潜力等其他分部信息。 从纵向来看,可以借鉴美国学者韦尔曼的“彩色模式”理论,即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层次,从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传统会计报告内容,到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按逐渐模糊外延原则,全面报告与企业相关信息。 从产生报表流程的基础结构来讲,传统模式以记录为基础,记录与报告、分析、决策之间的时差较大,而借助反馈信息控制环节必须在记录之后完成。未来报告模式在电子数据收集和提取系统下,分析程序速度大大提高,决策与记录的时差缩短,记录、判断、控制环节也可同时并列进行,支撑未来会计报告模式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将有新的突破。 同时要特别提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广泛被披露,企业所扮演的角度从经济方面逐步向社会与经济两方面并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导致了企业作为更高意义上的受托人在发展上的重心,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得以体现。 六、信息披露的行业结构背景向高级化发展 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等的高速发展,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而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支柱产业则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而一般的未来学家认为对世纪五大战略工程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教育工程和金融工程,这也是未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渗透到第三产业,则使金融、科研、高教等部门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以此带动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整个知识产业规模扩张,又以知识的共享效应和知识递增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网络技术的支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跨国投资、贸易、金融、保险业务成为可能,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通过互联网络通讯系统表达、传输、交流和共享知识产品,加快整个社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新世纪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将大规模走集约化道路,业务范围宽广灵活,国际化程度提高,企业经营将以集团经营、跨国公司经营、股份制经营三者为一体的方式进行。因此对企业集团、跨国公司、股份制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必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思路研究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只有变革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终身学习思的理念,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从而构建学习化社会,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的兴起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个人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成为了竞争中成败的主要因素。人们的劳动方式已经由体力劳动为主向知识劳动、脑力劳动转变,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脑力劳动者。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就业模式,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1】。这就预示着缺乏学习能力的个人、组织、企业等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受失败。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在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将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冲破了义务教育的时间要求,每个公民都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学习,从而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终身学习,将学习当成一种不间断的活动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大家应当把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2】。人们学习的模式也由单一的学校学习变得更加多元化,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建构学习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应当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学习知识单纯的视为继承前人的智慧,这种观念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竞争需求的,只有创新性的学习才符合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使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世界各国掀起了热潮,党的十六大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目标。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很必要的,首先,对于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其次,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普及。最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 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途径 (1)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 我国的教育模式使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淡薄了人们对学习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认识。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深化教育改革,具体而言,在管理、投资、办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地方的实际问题,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情况的规划,将教育改革层层推进,逐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同时,还应当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摆脱学校学习传统模式的束缚,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基地。我国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和吸取国外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丰富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逐步实现我国从传统的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同时政府部门法律法规也要监督教育体系的完善,维护社会成员学习的环境。 (2)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 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渐营造出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学习型社会以个人为辐射点,逐步扩大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最终构建成学习型社会。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性的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学习能力决定,因此,只有不断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养成不间断学习的习惯。当社会成员的学习意识得到加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提高全民素质,从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科技知识的能力,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才能避免成为“功能性文盲”,才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设施。 (3)加大教育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政府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运用行政手段、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才能推动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才能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落实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法制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法的颁布和运行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依法治教的新轨道。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如教育设施简陋、教师工资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五、结语 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强,使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知识经济论文:议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劳动力为基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工业经济以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为特征,“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产生了利息”;知识经济则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处于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一无形资产,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通过知识,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集约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通过知识;可以开发出用之不竭的新资源;通过知识,劳动力和资本才能得到最高效率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其职能;通过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加强。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知识所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企业传统的管理信息方式日益电子化、数字化;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企业的经营服务更加顾客化;传统的批量经济向个性经济转化;高物耗经济向低物耗经济转化。同时,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整合人力资源等管理方法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企业竞争环境和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销售,“效率”(Effective)能否转化为“效益”(Efficiency)是企业关心的首要问题。对企业发展来说;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企业要实现价值增值(Value-added),必须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即核心能力,指企业以特有的学习、创新和组织方式,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采取独特营销方式的能力( Prahalad and Hamel 1990)。其实质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依靠智力、软件和创新实现增长。为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综合业绩评价制度(The Balanced Scorecard)。该制度从财务状况(Financial)、顾客满意程度(Customs)、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Robert S.Kaptan and David P.North)。 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价值增值为目标,除了利润和现金流量等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指标外,还包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顾客满意程度”反映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等内容,权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以价值链为核心,反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经营过程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灵活性、及时性、有效性与连续性。“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则“以人为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以良好的激励制度营造“乐业”、“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以“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该评价制度的重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映企业资源的有形资产,而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二、现行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核算的局限性 (一)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产物,侧重于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文件中规定了两条关于资产的确认标准: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②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和稳定性,该委员会在《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中认为需要附加以下两个确认标准:①无形资产在促使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②存在充足的资源,或其有用性可以证实,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预期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在我国,无形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与外购商誉等,不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企业会计制度,2001)。 以上认定标准表明,会计上确认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反之,无法以货币明确计量取得成本资料的就不可以称为无形资产。在此 认定标准下,没有反映出具有战略眼光的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没有反映出体现以质量为核心的“顾客满意程度”;没有反映出包括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中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对反映组织竞争力的“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要素同样没有涉及。事实上,有些高新技术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着作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不包括在“资产”之中,势必会低估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计价,但是计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关于确认时点上的困难。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如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企业文化氛围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②关于确切计量实际成本的困难。由于企业大量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③关于潜在价值与实际成本的矛盾。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但这一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潜在的价值,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现行会计制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忽视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很难以货币计量。若由于计量原因而将其排拆于无形资产范畴以外,不进行“演变革新”,“以满足环境对它的要求”,会“影响会计的生命力”(娄而行,1999)。 3.摊销方法单一。有形资产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效益,应计算其转移的价值,以准确提供成本资料,而无形资产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在此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减少(如企业文化氛围),故两者不宜采用相同的“摊销”方法计算其耗费水平。另外,现行制度所规定的摊销方法也只有“直线法”一种,不能适应多种无形资产核算之需。 (三)现行财务会计关于无形资产的报告不尽合理。 首先,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只有无形资产一个项目,对无形资产的揭示过于简单,没有进行适当分类;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综合竞争力;其次,按照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企业大部分自创无形资产的费用,尤其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都不作为无形资产成本而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能真实反映这些活动的性质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如分类情况、分类依据、计量基础、摊销政策以及价值变动等等;都不予以揭示,势必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改进建议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增加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情况、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质量等级等项目。特别地,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需,还需开展质量成本核算。 2.在“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方面,增加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经营活动快捷有效性与售后服务水平等内容。 3.在“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方面,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激励制度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氛围等内容。 (二)改进核算方法 1.成本法与市价孰低法。对于能够取得相应成本资料的外购无形资产,按会计制度规定,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当实际成本偏高肘,以“无形资产跌价损失”项目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2.市价法。对于某些没有成本资料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公允价值,即在自愿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来表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3.预期现金流量法。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而却含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的,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其公允价值,即根据每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求得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推荐这一方法。 4.增加非货币计量手段。既然单一的货币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无形资产的计量之需,可考虑辅之以非货币计量方法。如用“满意”、“较满意”、“有待改进”、“不满意”来描述“顾客满意程度”,用“一等”、“二等”、“三等”或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公布的等级指标来表示产品质量,用“优”、“良”、“中”、“差”表示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措施的有效程度,并形成企业的内部管理档案,记载其内容的变化情况。 5.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方法。对于使用年限限制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仍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考虑技术进步对其价值的影响是呈加速度变化的,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对于顾客满意程度、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企业文化氛围类无形资产,由于其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而不是转移,故只需在管理档案中记载其变动情况,无需进行价值摊销。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档案为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大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项目,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序,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四)拓展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借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委员Steven M.H.Wallman建议——报送彩色模式(Colored Model)的会计报告。在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应该把相关性作为必不可少的有用属性,将无形资产项目分多个层面描述,建立五个层面的彩色报告模式。 在第一层面中,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符合要求,称之为核心信息层;主要包括现行会计制度所确认无形资产的信息。在第二层商中,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均符合要求,但是可靠性有问题。如将“自创商誉”项目当作无形资产计量。在第三层面中,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来,但是可定义性和可靠性有问题。如“顾客满意程度”的计量,既不符合要素定义,又比较不可靠。在第四层面中,其他标准皆符合要求,但不符合可定义性。如持决诉讼案等风险的计量与反映。在第五层面中,除相关性外,其他标准皆有问题,如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本”、“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文化氛围”的计量。这样,把相关性放在首位,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信息分多层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要来,既没有违反会计的准确性,可靠性等原则,而又能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所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报告模式。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和行政执法方式变革 人类跨越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群的产生也发展,历史的车轮自然使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由于经济对法治的基础性作用,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强烈地震憾着工业经济社会法治根基,已经引起并必将继续推动行政法治的全面变革,即行政法治观念革新、行政组织法治变革,行政立法制度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等。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挑战,本文拟对行政执法方式变革方面作些初步探讨,其它方面已另文着述。 行政机关在本质上是执法机关,而不宜称为管理机关,不管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定法观察。[1]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也主要是执法行为,行政职能实现主要是通过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的;而不同的执法方式又直接影响或制约行政职能的实现。因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行政职能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执法方式。当然,这种变革并非对现有的行政执法全盘抛弃,进行暴风骤雨般的革命。经济条件之间的连续性,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渐进性,以及法律和法治观念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决定了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只是在人类实践中已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应新经济形态的要求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对工业社会的执法方式进行改良,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些,我们认为,知识社会行政执法形式的发展趋势和总体要求是行政执法方式的多样化、非权力化、法治化和公开化。 (一)行政执法方式的多样化 行政执法方式是行政执法内容和行政组织职能的实现形式。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资本家也强烈要求自由地享有天赋的财产权利,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充分自由的政治法律制度,“小政府大社会”就是理想的模式。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基于个人权利的神圣,基于对封建专制社会政府对个人权利姿意侵害的恐惧,在建立自己的政府时只把它设计为一个“守夜人”的角色。政府的职能严格控制在建立和维护自由竞争所需的法律秩序上,政府的机构和组成人员精简,其行为方式也相对简单。行政执法主要表现为行政处罚、行政命令、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市场调节的失灵现象逐步增多,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作为消极的“守夜人”的政府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服务。因此,社会权利被引起关注,法律社会化成为一股潮流,政府从“幕后”走上“舞台”,进行广泛的立法活动,以执法为己任的行政机关的任务增加,行政组织不断膨胀,行政权不断扩张。同样,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行政权能的扩大,自然引起行政执法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异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被牵引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工业经济社会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大生产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政府决策集权程度很高,并且必须强调政府的行政管理权才能实现高度管理,因而其执法方式主要为带强制性的,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规划等。知识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个体化以及多样性、差异性、分散性、扩展性等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政府决策权配置的改变,即由集中转变为分散,或集中与分散并存、行政执法方式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差别性。 我国不曾有过西方资产阶级性质的行政法,真正现代民主意义的行政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系统创立的,几经周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建和发展。九十年代以来开始大步由过去执行管理职能模式向既是管理职能,又是控权职能的模式转化。千年伊始,知识经济的浪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向我们迎面扑来。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了知识经济的萌芽,因而政府有义务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行政机关在依法执行公务时,除采用并不断完善原有的行政执法方式外,还得适应知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管理方式等新特点,采取新的有效执法方式。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服务行政”的观念,行政机关越来越多地采用以号召、倡导、引导、劝导、告诫、建议等为形式的行政指导来实施法律、实现服务;为了体现知识经济时代行政法的服务与合作的民主精神,行政合同被广泛地运用于实施行政职能。此外,行政奖励、行政许可、行政救助、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征收、收政规划、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命令、行政处罚等执法方式在逐步完善过程中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行政执法方式与日俱增而呈现多样化。 (二)行政执法方式的非权力化 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打破了权威组织对信息的垄断,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兴起,信息传递不再受时空阻碍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相互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的时代成为全球性相互依存的时代,各种传统的封闭已一去不返,它们之间的联系持续不断,既有合作,也有冲突。”但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人类成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至少都应该彼此作为类同胞来相互尊重”,“为增进人类合作、减少人类冲突作出至少是智识上的贡献。”[2]因而人类社会基于利益的一致性而增强了相互间的合作与沟通。这种沟通与合作不仅存在于平等的社会成员间,也同时存在于国家机关与社会成员之间。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成为二者关系的重心,而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合作是通过为与相对人提供服务来实现的。因此,行政主体从位居庙堂之高的依靠权力控制相对人的“管理者”转变为与相对人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并为之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行政机关在本质上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服务机关,是通过执法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国家机关”,而不能称之为管理机关,“如果将行政机关解释为管理机关,则相对人成了管理对象或被管理者,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关系就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3]这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行政法治观念明显相冲突。那么,作为服务机关和执法机关的行政机关,同其性质一样,其行政权就只能是一种服务权和执法权,并且执法权是行政机关通过对法律的执行来体现和实现的。这种行政权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已不同于作为“管理者”的命令权、控制权,其权力性质的嬗变有如美国现代着名的政治学家加尔布雷斯所言,从强制性权力到报偿性权力再到说服性权力[4].这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灵魂-创新所决定的。创新对法治变革的首要要求是建立在对人类的创新活动高度尊重基础上的法治。对相对人人格的平等尊重,对相对人从事创新开发的鼓励与指导,要求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信任、沟通与合作,更重要的是行政主体要为相对人的创新活动提供优良的服务,使行政管理权逐渐转变为执法服务权,行政权的强制性日益减弱,说服性日益增强。 知识经济论文: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 一、知识、知识经济问题的社会文化观 关于知识经济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当前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总的说来,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它的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什么是知识经济?现有相关文献的阐述大同小异,多是引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 我个人的认识是:“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它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以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自然就可保待长期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上述关于知识经济的界定中,广义理解的创造性知识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呢?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胄先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即涉及到“非人性化”(dehumanized)与“人性化”humanized)的问题,如果知识经济只涉及到非人性化的技术问题,那就只能称之为技术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创造性知识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但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作为“社会人”以至“文化人”而存在,总是生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人的大脑能个能独立自主、精神焕发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相应地产生创造性知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首先同人们所处的大环境、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它有个性(独出心裁)、富有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而要使真正具有上述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自由驰骋,从加使异彩纷呈的创造性知识得以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又有赖于与此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社会大环境的激发和孕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正是至今仍有许多人总是带着极其美好和仰慕的心情,追思我国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和西欧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这是中、西文化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都是真正的“思想大解放,科学、艺术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时代,也是科学、艺术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两个中、西文化史上黄金时代所产生的订多出类拔萃的大师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闪耀的思想光辉,可以看作是他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无限敬仰。 关于创造性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辈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我国晚清大学者龚自珍对此也有极为深切的感受。从他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九州生气情风雷,万马齐暗诚可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可以看到,其中的前两句充分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思想禁锢压抑了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无限惋惜和哀叹。而后两句则充分表达了”他强烈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为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热切追求和无限向往,因而他的这一寓意极为深刻的诗篇,就是今天读来,也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知识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同每个人的精神状态紧密联系的,因而它就决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问题,而应首先看作是社会文化问题。发展知识经济,使它真正为人民造福,首先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技术为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为促进知识经济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提供无穷尽的精神和智慧的源泉。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从宏观上看 首先要明确,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如果没有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以加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扑面而来的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无法在我国生根、发芽和结果,从而使我国又将失去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即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无法融入世界性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陷入步履维艰的困境。 那么,知识经济为什么必然会同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水火不容呢? 从社会文化观看,须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谈起。 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正如“在其所著《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根据提出的‘一边倒’的国策,在经济上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国家所有制,所有企业除极少数属于集体所有外,都属于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国家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大统一’的直接管理;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经济体制上的‘大统一’,要求文化上的‘大统一’与之相适应。‘大统一’的文化,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一元性、依附性和驯服性的显著特点。 一元性是指强调‘社会本位论’,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不应有独具‘个性’的自我追求,个人的人格独立和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求每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否则,就会被诬为‘个人主义’严重而受到批判。 依附性与一元性相联系,强调任何人不能游离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之外,其工作和生活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层层依附于上级的金字塔式的依附网络。 驯服性是指强调个人对组织必须绝对服从,不容任何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任何‘越轨’之处。要求人们以做组织的‘驯服工具’为荣。 这种‘大统一’的文化,一方面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成员中极少数先进英雄模范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相等同,严重脱离社会客观实际,势必导致‘假、大、空’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它对人的‘个性’的扼杀,也对社会成员主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起到严重的窒息作用。”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界“万马齐暗”的局面,怎么有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无限生机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呢? 市场经济体制则与此不同。它是建立在自由而普遍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其基础是确认交换双方地位的平等,并不因金钱或权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利于调动人类可贵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即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第一》)和“止于至善”(《大学·孔经》)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 表现为力求达到永无止境的更加完美境界的精神。经济生活中这种精神的发扬,有助于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可以为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从以上关于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宏观基础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所涉及到的首先是社会文化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对有关问题如果不从社会文化的大视野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有可能使人们的认识陷入机械论或工具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从微观上看 再从微观上看,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实行真正民主的、人性化的管理,借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奠定微观基础,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本来西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The Renaissance)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已经促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公民(citicens)至少从理论上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如可参与议员和总统的直接选举等等。可是,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仍然是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化管理,广大员工仍处于无权的状态,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为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所控制。从而使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智慧和创造力,因受到种种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 如不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落实自然无从谈起。 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企业内部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 Democracy Movement)正是以彻底改变上述违反历史进步潮流的情况,作为其基本出发点。“‘产业民主运动’认为,企业内部传统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等级制度所形成的管理权力结构,必须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使之与反映历史进步潮流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相适应。即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所提出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同时也应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处于无权的状况必须根本改变,要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民主’,将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转变为横向(扁平式)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借以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Humanized Organization)。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结果形成广泛的人文基础。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将对现行管理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问题 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会计,作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其一切活动,也应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力求能卓有成效地促进和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应怎样界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其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又同人们对人性(personality)怎样认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家知道,美国学者 Abraham H. Maslow是研究行为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本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等级,依次是:①生理的需要:是指衣、食、住等人的基本生活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的生活及其生命、财产能得到安全保障的需要。③友好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进入组织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友好相处,成员对所在组织形成归属感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应受到尊重,在组织中形成自重、互敬的良好气氛,进而激发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自豪感的需要。⑤自我实现(Self-actuality)的需要:是指人对完成自己矢志献身的创造性事业,可从中得到最大自我满足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上5个层次的需要,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我感到,对 A H.Maslow的理论.也可从另一角度来领会,据以把人依次分成三种类型,即经济人(Economic man)、社会人(Social man)和文化人(Cultural man)。意思是可粗略地认为:侧重于第1、2层次的人属于“经济人”;侧重于第3层次的人属于“社会人”;而侧重于第5层次的人属于“文化人”;而第4层次则介乎第3层次与第5层次之间,既同“社会人”有关,也同“文化人”有关。 对人的类型作这样一种分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认为可以作为确定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作为由员工组合而成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客观依据。 具体地说,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期,本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家认为,企业的组成人员,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经济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也遵循“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对员工的激励也主要运用经济激励机制。 当工业经济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行为科学家则认为,不能把企业的“组成人员看作是只寻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具有感情、思想、需求。爱好和主动性、能动性的‘社会人’。因而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是一种社会的有机联合体。在这种社会有机联合体中,不存在像‘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的可以普遍适用的经营目标。从长远的观点看,应把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看作是它的总体目标。……必须努力消除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可能导致企业侧重短期行为的种种消极因素。除利润之外,还必须同时在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才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生活福利设施等各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才有可能为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牢固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企业的员工作为‘社会人’,不是单纯‘经济人’,他们的个人目标也是多样化的,应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需要等各个方面,并不会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唯一目标。因而,对人们的激励因素也不能局限于经济因素,而应同时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当工业经济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的组成是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他们已经达到‘文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企业作为由文化人组成的集体,它们的生产经营当然不会以工业经济后期“企业本位”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更不会以工业经济前期所采用的“单一的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而会适应“文化人”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以服务于“社会本位”的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这种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从根本动力上看,必然是以非功利性因素作为主导。这是因为以“文化人”为主体组成的知识经济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根植于这种大环境的企业,自然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恢宏的气度,力求应用它所拥有的巨大优势,不断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新价值,借以为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如资源、环境、 教育等众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尽时能大的贡献。 总括地说,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到“企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样化”,到“社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反映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中,财务会计能最直接有效地为实现较低层次的 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服务,而管理会计则有更广的活动空间,即可为实现较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本位的多样化的经营目标”和“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特别是能更有效地为较高层次的根植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决策支持系统”从为“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 我们曾较早地撰文论述管理会计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首要职能是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问题在于:我们原来在这一方面所作的论述,是以纵向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化管理模式为基点的。因而对“决策支持系统”如何进行决策研究,是把重点放在如何为企业最高领导人进行最终决策的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这种认识显然是很不全面的。因为它既不符合“产业民主运动”的要求,也同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总趋势不相适应。因为知识经济既然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而知识又是深藏于广大员工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唯一的办法,是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机制,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都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企业管理原来的权力结构,即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即坚持员工本位的原则,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了解的情况,善于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自行进行决策,形成“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系,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客观环境、条件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凡事要层层请示汇报才能采取行动、势必贻误稍纵即逝的时机而造成损失的严重缺陷。 在建立了“倒金字塔”决策体制以后,企业的高层领导应怎样实现其领导职能呢?我认为,宜实行较为超脱的、富有感情色彩的“鼓舞性领导方式”(Inspirational leadership)或称“支持性的领导方式”(Supporting leadership),进而收到“官闲民乐”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官闲”,并不是指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制”,企业的高层领导可以无所事事,而是指他们应尽量避免去直接干预其所属各层次、各单位广大员工所从事的日常具体事务,而应集中主要精力去研究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大问题,从宏观上对企业整体性的发展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谋划;而“民乐”,则指广大员工在遵循企业总的经营规范的前提下,可以独立自主。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而不致于经常受到外来的种种无谓的干扰。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种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广大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才思泉涌,从而创造出尽可能优良的业绩,为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应怎样做才能同上述新的决策体制的要求相适应呢?我认为,上述新的决策体制对“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因为前者要求后者: 既眼睛向下——为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提供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沟通网络,为他们进行日常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又眼睛向上——为企业高阶层领导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这样上下结合,使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互相贯通,就可收到最优的整体效果。 (三)管理会计将从“财务会计”的“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变,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会计的发展变化同它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会计发展史作一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到,从它的基本结构上看,已经完成了从“一维结构”向“二维结构”的发展,即从“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发展,这一发展历程,是同从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现在我们面临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新时代的转变。由于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知识为其核心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原有的工业经济,于是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从会计上看,依靠财务会计原有的“二维结构”模式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管理会计要突破财务会计“二维结构”的既定框框,转变为在“三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较具体地说,从历史上看,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 的农业经济,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以后,如果还有剩余,是以“资产”的形式存在,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只会把所占有的资产积存起来,甚至把它埋在地下也就是他们只会存钱,不会用钱,更不会把所占有的资产拿去投资,使资产转化为资本,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像“资本”或“投资”这样的经济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占有资产的人要利用会计记账,只要用“一维结构”的单式簿记就够了,因为要掌握资产占有量的增减变化,只需要了解期初原来存多少,本期新收到了多少,本期用掉了多少,最后得出期末还存多少、用公式表示,就是:旧管+新收-件除=实在,十分简单明了。 我在1994年写的为纪念帕乔利“复式簿记”发表500周年题为“帕乔利对复式簿记的历史性贡献为此后会计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的文章中,曾把会计体系比作是“一棵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树”。现在再以此为基础作进一步展开。我认为,从会计结构的发展看,可以这样来理解。 知识经济论文: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与高等工业设计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迅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对我们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制造方式、通讯交流方式、学习、管理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的思想观念都将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是综合性、创造性人才素质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是整体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 因此,今天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高等学校面对新的形势,要承担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建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世界各国正在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改革教育思想、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设计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 国情与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还需清楚地看到,我们尚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尚以加工型产业为主体,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实现从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根本转变,产品的知识含量不高,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的产品的比例很低,总之,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面对当今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形势,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业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实干能力,善于协作的高素质人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高质量、有竞争力的产品是赢得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大家也许会认同这种观点:科学是研究已有的事物的规律,而工业设计师肩负着创造未来的世界———创建我们未来生活和工作方式。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己近600万人,然而庞大的技术队伍与我国经济尚不发达、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不高,尤其是高新技术含量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不多,从而导致国际竞争力不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原因很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机制中,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与政府部门的重视不够不无关系,与目前的经营管理方法体制有关,与企业管理者的远见和对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有关。而目前我国工业设计师队伍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与其在社会、企业中所应当担的重任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更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其研究设计的内容、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手段,在制造业逐步信息化的今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设计已从关注单个的机器和产品的尺度、结构和造型,而转变为更为广泛系统价值的追求,工业设计师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范围也更广泛了,国家、社会、企业对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更加感到,对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进行研? 值谋匾院推惹行浴?nbsp; 应当看到,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但经过数十年摸索、引进、消化,已初步趋于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国家陆续输送了不少工业设计人才,他们在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开拓性的作用,为我国工业设计的普及推广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许多学者为此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面对激烈市场的竞争,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己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院校已近300所,设计与设计教育的交流研讨合作活动此起被伏,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的设计合作也如雨后春笋,这充分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的增长和速度的加快,工业设计即将进入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战场。 国际工业设计已呈现出一些趋势:世界性经济发展势头将刺激消费,优秀的产品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将更加关注。信息产品的设计需求迅速增长,特别针对中小公司,家庭办公室以及家用电脑,以及数字娱乐产品设计将受到更多关注。 知识和信息社会对设计师们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运用高新科技在设计中削减成本是国际设计竞争焦点之一。设计师们与商界合作将更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即将加入WTO,以中国为主的亚洲的市场,机遇和竞争将迅速增加和扩大。 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都在启动或着手建立工业设计研发机制,并以此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建企业品牌,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已日益被政府、社会、企业所重视,随着我们即将加入WTO,预计不久,她将进入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这对工业设计教育提供了规模发展的空间,也对我们工业设计教育质量、发展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反思工业设计教育,以制定相应的设计教育改革对策。 多层次培养设计人才 我国目前的工业设计教育基本上仍然是单一模式。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客观趋势,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生产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必然需要多种 多样的人才,设计人才亦然,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市场前景巨大,工业设计方兴未艾,人材需求迫切;青年求学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能力以及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要满足多样化的要求,设计教育也需要多样化。这可以从发达国家设计教育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发展中看到成功经验,尤其是在德国。 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又必然会带来教育水平的多样性。近年来我国许多设计院校扩招以后,已引发了社会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在师资不足设备落后的条件下,这确实是值得担心的问题。但是,质量也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保证设计教育质量是指确保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它们的人材培养目标定位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 从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总需求来讲,设计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总和。因而设计教育的人材规格应是多层次的、质量也不应只是一个标准,设计人才将来会进入的工作领域是广泛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战略,设计开发,设计表现,模型制做,设计推广,设计调研……虽然个人、群体、企业与社会三者的人才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最后都会统一到社会对设计的总需求上。 青年学习设计大都是为了谋求职业。设计领域职业需要是多样的、多层的,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 还应该更强调确保高等设计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这种基本质量要求除了适应设计职业的要求,具备设计职业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较好的整体综合素质。它包括高尚的品德、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这是对任何层次、任何类型设计学校的学生要求都是一致的。 因此,各类设计院校都需获得相应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并创立和保持其教学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能对设计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企业社会各种需要作出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回应。 拓宽设计专业基础教盲,培养复合型人才。 设计教育,特别是本科设计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一直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当今的世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所面对的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运用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综合的方式才能解决,随着现工业设计的性质和内容发生的转变,创造性和技术文化成分日益加大,逐步变为科学性和艺术更紧密结合的活动,设计发明和层出不穷新的产品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消费方式已呈多样化趋势。在变化了的世界中,在变化了的企业界,在变化了的社会需求面前,传统的过分狭窄的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因此高等设计教育应实现从狭隘的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把综合教育与专业设计教育融为一体十分重要。 我们认为大学设计数育的重要责任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 鉴于未来知识社会对设计师的新要求,他们应具有对复杂情况的分析能力,具有创造性、主动性、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同时还需获得更广泛的可迁移性技能(Transferable competence)。特别是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全面提高未来设计师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中,也应按“道德”是方向,“学识”是根本,“才能”是核心,“体质”是基础的原则。简而言之,现代设计教育就是要努力把学生培养为人文精神、科学艺术素养、创新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的设计师。 未来设计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入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雅阁。得洛尔提出了教育有四大功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后两大功能都是指育人而言的。 未来设计师应具有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设计是应具备一种综合智能:自学能力,尤其是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选择与决策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以艺术创新的思维探索和预测、设计未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系课程结构重基础,同时注意课程相互之间的延续性和支撑关系。努力做到即能满足体系性教学带来的知识结构完整、基本素质得到保证的优点,又能发挥开放式教学带来的人材规格多元化。使我们培养的人材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要求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努力做到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的改革、建设成果明显,授课质量高,注重在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合并、调整,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优质课程,集中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教学方法的改革目标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较好的学习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条件和氛围,根据设计活动的特点,加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实施以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 加强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的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属交叉性学科这已是共识。我国设计教育在初期大都在艺术院校,近十年来众多的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都相继建立了设计专业和院系,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文理科分割现象较严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向一方倾斜,虽然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列有文理的课程,但都因教学管理上的惯性作用,多浮于表面和侧重于本专业的技能培养,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展,或者是解决综合、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 传统上人为地将课程划分“文科”与“理科”两大体系,并分别进行教学,再也不能适应新时展的需求。随着工业设计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方法理论的扩延和发展,许多重大的社会设计课题,必须从多学科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加之艺术的想象力和预见性才能得以解决。在科技以人为本已为时尚、艺术与科学相互交融成为世界性潮流的今天,优秀设计师不仅仅在技术上要精湛,更应有美好内心情怀,充满审美情感,同时还体现出天才和智慧。他们需要科学中求实、怀疑与批判的精神,还需要自主、独立品格、好奇心、想象力,以及知觉、感悟、灵感等形象思维,这是设计师创新设计所必备的素质。 设计教育中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并在设计课中贯彻多学科角度思考分析以及解决方案,实施启发、讨论式教学对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在教学管理体制上建立促进文理学科交叉、渗透机制,进一步强化工业设计的学科边缘性发展,从而在设计教学、科研活动中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应用。 此外,工业设计教育中的更强个性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A.J.普罗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标不是造就设计师,而是解放他们”,其深刻含义就在于此。 以研究促教学,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 通过研究来促进知识的进步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科技文化知识是教育和培训的营养,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的重要措施。 应当加强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要鼓励和加强设计创新学科、中间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传授。加强对社会、文化的长期目标和需求的关注。要寻求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项目研究的适当结合。 设计教育要有相应的针对性,设计教育是有衡量尺度的,力求社会需求的期望值与教学相适应。也就是说,设计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和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眼于社会的长期目标和需求,除了设计技能以外还包括弘扬文化和保护环境。既提供普通设计特点的广泛教育,也要进行以设计职业为目 标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因此,在以变革和以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式为特点的经济背景中,应当加强与更新设计教育与企业界以及社会的联系,企业应当参与设计教育。学校教学为就业服务,课程要更加适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实际,企业和高校要建立相互交流的机制。设计教育还必须经常关注科学技术、经济与生产领域中社会需求的变革。为了适应需要,企业界应参与协同设计教育界共同确定和评估教学过程,但这种合作关系不是单纯的设计教育去机械地适应,也不是从属于市场,而应是设计教育和企业界之间互惠互助的新关系。 加强产学研合作,设计院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高校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并发挥工业设计开发“孵化器”的作用。建议企业在高校建立工业设计示范中心,展开产品开发设计向企业转让设计,高校与企业应从立项、需求研究、设计,到投产营销传播“一条龙”的全面合作。通过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教学,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创造设计新人才都将发挥重要的特殊作用。 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设计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钻研、协作的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设计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实践教学,在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较好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走设计教育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之路 高等教育正发生变革。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近20年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新的大的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显而易见。 我们知道当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而这些高科技产业都与高校分不开。美国的大科学园区都与高校互相连为一体。被誉为美国“高科技的摇篮”,新经济的发动机的“硅谷”科技工业园区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 日本筑波、中国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等,都是以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科技产业三位一体,出技术,出产品,又出人才,缩短了知识与信息从设计加工到推广应用的周期,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为我系工业设计加入这一大潮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国内不少综合性大学设有设计学院或工业设计系,相信还有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将加入这一行列。这些综合性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的重要基地,不仅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和承担科技前沿重大课题,还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参与并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应借用这一优势,发挥工业设计在这一进程中特殊而重要作用。 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学科要以其联合众多学科的优势,通过研究与设计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经来临,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挑战面前,我国高层次院校负有神圣的使命。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和结合高科技的设计研究,是知识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源泉,科研力量雄厚的综合大学应以跨学科的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和结合高科技的设计研究,以及在两者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努力使工业设计走向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人才优势,支持创新科技企业,并为他们研发;设计高附加值产品,这就是所谓的新经济观念中的新设计观。 发展可持续性设计教育 前面多次谈到,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知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等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因为未来知识社会的设计师市场对人的最低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设计教育应逐渐改变“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建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 要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设计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设计师和负责的公民,他们能够融合于社会和企业活动的各个领域,要设置不断学习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所需的课程,使他们掌握高水准的知识与获得设计资格的能力。其次,设计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可以终身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空间和一系列可选择的课程,以及进入与离开院墙教育的灵活措施,使他们能够获得自身发展,并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设计师。促进设计师终身教育的实施,设计教育的另一项使命是通过设计研究、创造和传播知识;通过设计服务,促进文化的、社会的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 设计教育要主动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在技术飞速发展和开发失控的状况下,工业设计在协调入与环境、科技与文化、开发与保护等关系中,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设计教育具有培训、教育、鉴定和研究、设计的职能,应当运用其知识资源和思想的独立自主性,在各种社会活动和设计实践中,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设计规范和设计服务。工业设计应在其对人类工作与生活方式有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实践中,自觉并启示人们选用最优的发展模式、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鼠目行为。这是自包豪斯以来被世界众多优秀设计师和教育家视为天职,以及设计师祟高理想和追求美好人类情怀的具体体现。这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短缺、国力不足、处在快速发展的国家的设计师培养而言,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全球化课程”——设计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2l世纪知识经济一起而来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一方面,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国际合作更为密切,因而任何国家都无法游离于世界之外,而得以谋求自身的发展。 全球化课程就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崭新的课程概念(World Class或World Class Education)。他强调的不是一门具体的课,而是课程的全球观。工业设计的全球化课程,应指各国在知识经济引发的全球化、数字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改革课程体系,打开院墙,将自身置于世界、了解自己所处学术位置,以世界性标准检验自己。这种国际交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性问题和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中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应付快速、全球范围的变革能力和更大的包容性和理解的多样性,使设计教育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本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对于未来服务于全球消费者的工业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许已经察觉到,近年来我国高校设计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课程和研讨交流十分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在寻求国际合作更为主动,并投资巨大。 因此,我国设计教育,要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项目的选题上,注意自主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规划。 我系近年来参与的国际性设计教育合作发展很快项目有: 与奔驰公司合作的中国汽车设计研究; 与奔驰公司合作的家用和公共用汽车设计研究; 德国佛茨海姆大学国际高校交通工具设计论坛; 柏林柏兰登堡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美国微软研究院语音识别系统的界面设计和应用设计等。 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师的素质 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 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设计教育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传播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从而拉开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序幕。网络使学生能更方便、更自主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打破了人际交往的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学科交叉于学术交流更为便捷,为学生提供了更公平地获取专业知识的手段,教与学将逐渐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面临着挑战,教师的职能将重新定位,老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开始转化,教师应尽快掌握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同时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着重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寻求学习的最佳途径,因势诱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提高课程设计和组织能力,实施现代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现代的启发、引导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于对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教师已从繁重的传统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并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知识经济论文:试论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会计电算化后对审计带来的挑战。本文就我国审计面临的挑战作以下探讨。 一、我国审计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目前尚未完全普及会计电算化,但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业组织机构将会采取电算化系统,部分或完全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行后不可避免地将会对传统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发生的变化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审计线索。电算化信息系统通过改变巧审计线索有关的某些关键因素(如数据存储介质、存取方式、处理程序等),对审计线索会产生以下影响:①原始凭证一旦转换到机器可识别的输入介质,就不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②在某些系统中,传统的原始凭证可能由于采用直接采集数据的设备而不复存在,如在联机实时系统中;③系统不会经常打印出原始记录,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才提供打印报告;④保存在磁性 介质上的数据除非依靠计算机和应用程序,否则无法阅读;⑤计算机记录的顺序和数据处理工作很难直接观察。这些影响的结果是,审计人员难以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单一的肉眼可见的证、账、表等,变成了证、账、表与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肉眼不可见的审计线索相结合,这两种审计线索相互交叉,又相互补充。 2.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审计人员除了对原有的审计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外,还应审计以下事项:①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②审查系统本身是否合规、合法;③对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④审查是否建立健全了机房管理制度。 3.改变了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人员应该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有力的审计工具来使用。另外,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内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由于审计的对象有了重大的变化,审计线索、审计技术方法也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某些过去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不再适用,而另一方面,又缺乏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柯唯则,像电算化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准则及其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都有待建立。 5.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处理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会计、审计等知识和技能。此外,实现审计电算化,审计组织中需要有系统分析员、系统及软件设计员、系统操作员等,审计人员还需要设计和应用自已的审计应用软件,建立自巴的电算化审计系统。 二、我国审计界的反应和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审计界应高瞻远瞩,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可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由于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更为复杂,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审计组织中,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为此碰采取如下措施:①有步骤地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打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②开展计算机审计正规教育,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2.尽快制定有关计算机审计的标准。虽然计算机审计并不改变审计的目标和准则,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相应需要改变。应尽快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以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的标准,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②对审计业务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标准、审计过程、审计效果评价指标及审计人员技能水平标准。③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要求。明确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审计应用软件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可用性和适合的计算机设备。 3.加强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研究。目前,虽然我国也研制了一些审计软件,但运用的为数不多,大部分还停留在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直接检查处理打印结果的手工审计打法上。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电算化系统也有了很大发展。显然,这时手工审计方法已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人员承把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会计专家、审计专家、计算机专家组成研制小组,尽快研制通用审计软件,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求。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一方面可以引入西方最新审计技术和软件。将其汉化,为我所用;男一方面,开发自己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要保证以上两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对计算机审计应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做出全面安排。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1.泛财务资源观念。传统财务学中的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资本,基本上属于硬资源的范畴。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延拓。在这里,它被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申,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知识资源通常被划分为四类:(1)市场资源,即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包括企业品牌、商誉、顾客信赖度、营销网络与渠道等;(2)知识产权,包括生产技术原理、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等;(3)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德和能力的总和,包括领导和职员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团队精神等;(4)组织管理资源,指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2.融智比融资更重要观念,从一般:请记住我站域名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战略性资源为硬资源即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而知识经济则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一20,如今已达60一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预计将达90。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而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起源。有鉴于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质量;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 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迸步,但仍存在缺失。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仅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问题;其次,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狭隘主义"观点,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而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以及非人类的资源分享主体的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当企业资源配置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的,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照此目标运行,难免不会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配置什么资源,二是将资源配置给谁,三是如何判断配置优化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目标体系结构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框架如下: 1.泛财务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企业财务的对象是微观资源配置。财务所配置的资源应是"泛资源",如上所述,它在结构上是由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组成。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下降,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上升。因此,企业的理财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泛资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同时,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 2.利益相关者——泛财务资源配置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泛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个体和群体,而不管这种利益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第一级和第二级。其中,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同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出资人(股东与债权人)、员工和顾客,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所在社区、特殊利益团体和社会公众等,都被列入第二级。在产权理论的研究中,近年来兴起的"共同所有权论"和"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和"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概念特指向企业投人"专用性资本"(包括"特型实物资本"和"特型人力资本u的个人和群体,这些专用性资本构成"企业剩余"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任何控制着这些联合专用性资本中任何一种的一方,必然会要求获得由整个企业所创造财富中的剩余,从而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产权理论实现了从"股东至上逻辑"向"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转变,既扩大了产权研究的视野,又给我们从更宽广的产权 和利益基础上反思传统的财务目标观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当人们看到美国ibm公司把其目标定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共同服务时,多少会对流行的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发生动摇。而新的产权理论的基百就是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视,这正是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的。不过,新的产权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在结构上还是偏窄的,局限在"第一级利益相关者"上。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来看,"第二级利益相关者"也应当纳入泛财务资源配置的范围。换句话说,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企业的理财,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3.泛财务资源配置规则。在泛财务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与分配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思想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又难以兼顾,要么忽视公平去获取效率,要么牺牲效率去实现公平。泛财务资源的配置规则可以作为一个体系来设计,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等方面,后两者又可统称为生态规则。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些基本的规则,如公平与公正属于基本的社会规则;帕累托最优属于基本的经济规则;"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属于基本的生态规则。为了便于操作,每一类规则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细则。资源配置规则的缺失必然会发生利益相关者过度"拥挤"和"摩擦"的问题,最终将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其要点是: 1.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不仅有财务利益要求,而且也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是分层管理的。早在1994年,汤谷良博士就从现代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出发,提出企业财务应当划分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的观点,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时,财务还是分权治理的,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与财务执行权分而治之,分属于三个彼此相独立的财务治理机构,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让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迸人财务治理结构,实际上主要是进入财务决策机构和财务监督机构。这个做法,80年代以来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趋势。如1988年德国i叨家大公司的496名监事申,员工代表平均占48·9,英美法系国家虽不要求员工直接进人董事会,但通过劳资纠纷的谈判参与多层次的财务决策已是普遍现象。此外,银企人事结合也已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198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5名董事中,金融界占5名。鉴于银行是我国国有企业资金的最大供给者和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建议在设计我国企业的财务治理机制时也不要忽视银行的参与作用。 2.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这与汤谷良博士提出的"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地看,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据美国学者统计,1950年时企业界最高领导层中有30是富豪家族的后裔,而到1976年就只有10了。另外,在200家大工业公司中,后个人所有或家族所有的在1929年占到55,而到1963年只占15·5。现在,除极少数大的家族仍握有一些企业的多数股票外,其他家族的股票大部分都已分散出售,家族的成员也几乎全部退出大企业的领导,只有极少数的家族后裔仍在一些公司的董事会中挂个召,并不担任实际职务。 工财务相机治理。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因此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通常也被解释为一种在有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意思是:经营者主导财务控制得以保持的条件是企业财务生存能力,当经营者偿债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企业财务与经营。银行在企业财务出现困难时主导财务控制,也是80年代以来新型银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学者明茨和施瓦茨对1977一1981年间美国主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千预和控制工商企业的42个案例的研究,证明了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现实性。 4.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作为财务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应当是知识型的。做到这一点,董事会成员中除各类利益相关者代表外,还应吸纳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专家参加,这些专家的职能是参谋型而不是控制型的。近一、二十年来,许多西方大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中外部董事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如ibm公司有74,英特尔公司有62门旺丁公司有91。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产权所有者代表,而是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公司的领导人、大学教授、 律师、咨询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 四、财务内容的创新 资本通常被理解为财务的起点和对象,财务学的核心是"研究资本的生产力问题"。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是财务资本,因此形成于这个时代的财务学也是研究财务资本的财务学,其核心问题是解决财务资本的合理筹集与配置。很显然,这种以财务资本为核心的财务学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学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与拓展。 1.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学范围。主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培育、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企业应把培育知识资本作为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另一方面,财务在运作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应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本来改 2.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学体系。知识经济加剧企业的技术竞争与商品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善于寻找和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和机会,资本经营就属此类。资本经营是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其类型有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调整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和资产功能来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多元化经营、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具体方式有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修改负债条件及债权转股权等;三是产权重组,即通过产权主体的换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功能的分割等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股份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产权转让、合资与联营、承包制、租赁制、授权经营、托管、破产等。资本经营活动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应研究对资本经营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将其纳人财务学的体系,同时还应研究制定一套资本经营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3、土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体系。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权利及行使方式、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财务要求的回应等问题。以此来拓宽财务学的视野,将现有的"股东财务学"和"股东一经营者一财务经理"三位一体式财务学,拓展为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社会财务学"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学"。 4、改革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知识经济对企业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特别作业班组制度"、"灵活制造"、"零仓储(jit)管理"及"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的出现,都要求研究和建立相适应的新型成本管理制度如作业成本管理等。同时,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知识产品的大量出现,也要求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控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大改革和发展。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呼唤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我们现在的教育,从体系到内容,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方法。都是为工业经济服务的,是为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培养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会向现代教育进行猛烈冲击,提出严峻挑战。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这就要求教育要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现代教育是为工农业经济培养人才,这就要教育必须彻底变革,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他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学生,它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反而,在很大的程度束缚学生创造性,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相对国外教育,我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明、发现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电脑、网络的普及,信息迅速增加与快速流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语言、符号刺激为主要信息传递方式的教学,而代以图象、语言、符号多种方法综合传递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有趣的 方法,如演戏法、游戏法、实验法、模拟法等。比如定理规律的教学,不再只是在黑板上进行枯燥的推导与口头讲解,而会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譬如图示、讨论、计算机模拟、自学、电影、录象、技巧实习等。也可以是用图象勾画出演进的轮廓图,用音像模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领悟发现的奥秘和乐趣。 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所做的不再是讲解,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提出计划和建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理解教学内容,主动学会写文章、构思计划和完成其他学习任务。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与成本核算 会计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无论是“结绳记事”、“四柱清册”、“龙门账”、“复式记账”的产生,还是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新兴学科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点。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作为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形势、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等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仅就知识经济条件对成本会计环境的影响及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改进当前成本核算体系进行阐述。 知识经济与成本会计环境 1、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工业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产品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消耗一般占65%,直接人工消耗一般占20%,制造费用的消耗一般占15%。知识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三大要素将变为四大要素,知识将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与此相对应,企业资产的主体已不再是有形资产,而主要是知识资产即无形资产。因而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改进成本的计算。 2、网络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成本核算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但这些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都有本质的区别。其次,成本计算的期间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因而在成本计算时似乎没有必要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个会计期间(即成本计算期),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期与经营期的一致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第三,成本计算的内容及方法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公司出现后,现行的制造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占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成本构成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美、日等国成本资料显示,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所占比重不足20%,工资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大部分都是知识资源的消耗和一般费用的消耗。成本内容的变化和成本结构的改变,与之相应的成本核算方法必将相应地变化。 3、适时生产管理系统的出现使“零存货”成为可能 知识经济社会中,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企业的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将成为现实。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自动化,不仅企业内部各工作站、制造单元可以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而且还可以向企业外部的各供销客户延伸,联成一体。此时,传统的推动式的生产系统(即依照计划组织货源,前一工序完工入半成品库后转入后一工序,最后工序完工入库等待销售)不仅使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存在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而且也增加了成本计算工作量,使得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来计算生产用料的实际成本和本期已售产品的销售成本,必须将各工序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间分配,必须计算和结转各种成本差异,成本计算工作既复杂又带有人为估计甚至是人为的调节。企业实施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后,新的适时生产系统也将成为现实。适时生产系统将一改过去推动式生产系统下后面工序的被动地位,前面工序必须严格按照后面工序所要求的数量、质量和时间来组织生产,原材料的供应、前面工序对后面工序产品与劳务的提供、产品的销售等都必须“适时”到达,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像钟表一样准确无误地运转。在这种由后向前拉动式的适时生产系统下,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已显得多余。“零存货”的出现,对现行成本核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4、企业生产组织的特点将发生变化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社会需求也丰富多彩,企业的大批量生产将被为满足客户特定需要的“顾客化”生产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的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小批量生产和批别核算将成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 现行成本核算体系的不适应性 我国目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制造成本法,这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现行成本核算的环境,现行的成本原理与核算方法已越发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核算的内容应进一步拓宽。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人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此外,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追求的将是“双盈”效益,因而环境成本也将构成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第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亟待改进。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制造费用只占人工成本的近60%,且占全部 产品成本的比重也只有10%左右,将制造费用按照各产品的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然而现在的制造费用其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左右,有时甚至达500%至600%,且占全部成本的比重已大大提高,如果仍然按照各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其进行分配,则会使工艺程序复杂、产量不高的成本偏低,使工艺程序简单、产量较大的产品成本偏高。产品成本资料的失真,将影响根据成本所进行的各种决策。第三,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生产将由以前的生产导向型变为消费导向型,生产厂家应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小批量“单元生产”和批别成本核算将成为主要特点。此时,繁琐复杂的分步法显得没有必要,分批法的成本核算将成为成本核算的唯一的基本方法。第四,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再存在。由于适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及顾客化生产的出现,企业的生产将以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为主,加之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从而使产品的生产经营周期与成本计算期有可能始终一致,当生产经营期与成本计算期一致时,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 迎接知识经济,改进成本核算 1、改进对无形资产的核算 我国目前财务会计中涉及的无形资产仅有专利权、商标、商誉、版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和专有技术,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很少单独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且无形资产的价值都在不少于周年的期限内均衡地摊人管理费用。然而,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目前美国评价公司时涉及的无形资产已达20多种,且有日益增多之势,除了以上所列内容外,还有公司名称、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职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和各种有益协定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已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而必须改进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第一,正确计量各种无形资产,提供完整的核算资料。企业的无形资产一般有外购、自制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入账;对于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应以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人账;对于自制的无形资产则应以其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计价入账。第二,应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知识经济社会中,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磨损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果无形资产还像现行财务会计那样核算,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因而计算产品成本时,应计算四大生产要素的消耗特别是知识资源要素的消耗,对于有些无形资产如商誉、企业品牌、管理方法等在摊销时,可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法,将其价值摊入管理费用;对于服务品牌、业务伙伴、长期客户等无形资产可以在其摊销时记入“经营费用”,也可以仍然记人“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对产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技术。利等无形资产则必须在摊销时记人产品成本,可增设技术、专利、人力资源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第三,适当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知识资源一方面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因而应适应其更新的速度调整其摊销的期间和方法,可以像当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摊销的办法,也可以适当缩短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这样,既能准确地核算无形资产,又能准确地进行知识产品成本的计算。 2、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 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各产品的成本水平,因此必须加以改进。笔者认为改进方法有二:其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难。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为各项标准可能会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其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核算。由于作业成本是从成本动因上寻找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弊端。 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简而言之,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进行作业成本计算必须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作业的划分。一方面要树立新的企业观,即把企业看作是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看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另一方面企业的最终产品,既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又是各个作业价值的凝集体,即价值链的集合体。只有在这种思路下,才能较为准确地划分出最终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直到最后完工销售的各项作业(包括增值性作业和不增值性作业)。对于作业的划分,在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和适时生产系统下,作业(也叫作业中心)的划分将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一般可以将增值作业划分为直接作业与间接作业,而间接作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批次动因作业、数量动因作业、工时动因作业和价值管理作业等;不增值作业可以根据具体的作业类型单独核算其所消耗的资源。第二,准确记录各作业中心的资源消耗。可以设置各作业中心资源耗费明细账,在各项生产资源耗费时按其各受益对象分别记入各作业中心,从而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这是正确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础工作。第三,按照各产品所耗作业的类别和数量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分配计人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第四,进行作业分析,降低产品成本。对于不增值作业应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应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产品成本。这正是由作业成本核算引伸出来的作业管理思想,也是作业成本核算应该也能够取代传统成本核算的根源。 当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有其必要的前提条件,即企业应实行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和适时生产系统,而我国当前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因而目前我国实行作业成本核算为时尚早。为此,一方面应改进我国现行的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和分配方法,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含量较大的企业进行作业成本核算的试点,通过试点,解决作业成本核算理论和实务中的众多问题,待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行。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现代行政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管理与提升。因此,对员工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的能力与效益方面来。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要树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 世界管理大师杜拉克的《巨变时代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代表。此书鲜明地提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着部分生产工具——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从杜拉克的这一观点出发,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家与知识工作者的关系,已不再是纯粹的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伙人”关系。特别是在策划设计、咨询顾问等行业,这种“合伙人”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人们认为,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智慧家”要与“资本家”平起平坐的时代;智慧家拥有过人的经营智慧或管理智慧或研究开发智慧,其大脑无异于一座金矿。在国内,特别是深圳的一些企业,如华为,甚至打出了“知本主义”的旗号,即把知识转化为认股权、股利和红利。在股权安排上,让最有才能的人拥有重要股权。这样的管理极大地发挥了知识工作者创造力,促进了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二、要改进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要相应改变。按照杜拉克的观点,由知识型工作者组成的现代组织,已不再是老板和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式的、平等的关系。管理者在这种团队中的工作已不再是命令,而是激励。知识型工作者不像传统的工人那样受到机器的支配,容易受到有效的监督。相反,机器在知识型工作者手里能产出什么产品,以及产出什么质量、什么档次的产品,几乎完全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离开知识型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机器就是一堆废铁。 知识型工作者由于自身掌握一种生产工具即知识,因而比传统的劳动者拥有更大的独立性、灵活性、自由性,而且他很容易“跳槽”;而他的位置并不像传统的劳动者那样容易替补。知识型工作者的“跳槽”往往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他离开公司,受损失的不是个人,而是公司自己。因为知识型工作者往往是组织中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否则他就是无用的。组织付给员工工资并不能得到他们的忠心,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其价值得到实现。对于知识型工作者的劳动,既不好实行计时管理,又不好实行计件管理;既不好光靠高薪高职“购买”,又不能仅用“哥们意气”去笼络;既要给他们提供比较优越、宽松的工作空间,使他们能不受打扰地、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劳动, 又不能放手不管,不加引导,因为即使他们确实整日都在为公司的事情冥思苦想,没有正确引导,没有良好情绪,也难以激发灵感。由此可见,“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实在是一门崭新而艰巨的课题。 三、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策略 1.加强网络技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管理的前沿性工具,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就拿网络技术来说,有的企业行政人员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应切实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教育,使他们掌握最起码的信息管理知识与应用技术。 2.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 3.改进行政绩效管理。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可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管理者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而最主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主题,实现网络信息化,这是行政管理与信息高速 公路接轨,达到最优化的必由之路。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财务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财务管理要适应新形势 ,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 ,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 :强化知识资产管理 ;建立网络财务 ;推行财务资源 ;改进财务报告模式 ;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统财务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都面临新挑战。本文仅就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思路 ,作一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占主导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 ,也出现巨大变化 ,如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 ,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 ,大大增大 ;电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 ,使会计处理与传递的速度愈来愈快 ;企业员工以高智力的人材为主体 ;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正在加速占领市场。传统财务管理 ,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些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相应对策 ,这些对策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一)知识资产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 ,而知识经济则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 ,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 ,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 ,而企业的创新能力 ,将成为评价知识资产的主要依据。有人将知识资产定义为 :“知识、实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拥有 ,这使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可见 ,知识资产涉及企业的竞争力 ,如商标、专利、商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方法等。 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 ,明显提高。如美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 ,已超过 50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 ,早在 1 995年 3月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原则说明书中 ,就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改为 :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这充分表明知识资产的加入 ,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超过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使知识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 ,必须对传统资产计价方法 ,进行创新。 (二)建立网络财务 新世纪的财务与会计 ,面临信息日益集成的严峻考验。企业各信息子系统的分工 ,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应建立网络财务的技术构架 ,将各个分立的信息子系统 ,集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网络财务的特点在于 :其一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为使企业的业务活动同财务资源相结合 ,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需要运用网络技术。其二 ,在线管理。为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与监控 ,及时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并作出财务安排 ,通过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 ,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三 ,电子商务。这预示着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 ,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网络财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的关系 ,变得更紧密 ,如产品开发活动将会把市场机会与技术可能性 ,结合为一个商业化过程。有了网络财务 ,就可以根据瞬息变化的市场状况 ,重构与分合会计主体 ,在互联网上及时出具“虚拟公司”的实时报告。 (三)推行财务资源 制造资源计划 ,是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管理技术的精华。它把企业管理信息 ,按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 ,为企业的生产管理 ,提供有效的。应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管理经验 ,在制造资源构架的基础上 ,把与企业管理有密切联系的财务、销售和经营规划等功能 ,包括进来 ,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财务状况 ,进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 财务资源计划系统是mrpii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它包括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供应链统筹和全面流程管理等内容。这一系统的运行 ,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 ,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 ,并进行加工制造 ,准时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 ,以满足用户消费的需要。同时 ,它除编制产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外 ,还能把每日的营运资源数据 ,及时进行归类整理 ,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 ,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四)改进财务报告的模式 传统的财务报表 ,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 ,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 ,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发生了质的变化 ,信息的使用者 ,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力信息 ,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 ,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 ,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 ,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 :1 .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 ,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其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 ,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 ,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 ,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2 .增设人力资源信息表。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 ,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3 .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 ,保护好环境 ,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 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 ,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 ,让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五)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倡导的再造思想 ,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企业界 ,正成为一种最新的管理趋势。哈默把再造工程定义为 :“对企业过程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 ,从而使成本、质量、服务和反应速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指标获得巨大的改善。”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今天 ,“企业财务再造策略” ,应成为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财务管理策略。企业财务再造策略要求从零开始 ,用集体智慧 ,将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功能一一列出 ,再经过综合评价 ,从中筛选出最关键、最基本的系统功能 ,并将其优化组合成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这样 ,既可更明确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责利 ,又可降低人力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使每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状态 ,让顾客导向的观念 ,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到体现 ,以发挥群体优势。财务再造策略包括 :财务流程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融资机制再造、投资机制再造及收益分配机制再造等内容。这一策略的实施 ,使企业财务资源重新优化配置 ,更好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职能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创新,将人类社会带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知识经济;市场营销;营销策略;影响分析 引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当前经济市场的多元化趋向。企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复杂的开放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面临着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随着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一定角度上说,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对于当前的市场营销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对当前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有效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所谓知识经济,也叫作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开发研究、生产分配及应用推广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智力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区别于以往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理论。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类社会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具有科技型、创新性、市场化、应用性等特点。知识经济是在传统经济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是在坚持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来取代濒临耗尽的自然资源,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受市场环境制约的经济形态,是以科技、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市场营销及其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通常是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与价值以满足个体需求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相关目标而创造或传递价值、协调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立足于顾客需求为基点,根据实际经验判断获取顾客需求量和购买力信息以及商业期望值,并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通过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指导企业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新型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和经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场营销的发展,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市场营销注重倡导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注重企业经济在市场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促进了专业性营销调研咨询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运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三、知识经济对于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者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个性化和理性化;开放性市场经济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渠道,提升了消费者消费对象的可比性。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产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使企业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开放性,导致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等都延化为商品,由于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无形性特征,以知识含量为基础的无形产品价值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对象。 (三)知识经济对商品价格和分销的影响。当前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商品价格信息调整与定位实现了快捷化沟通。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和应对网上交易销售方式对于传统销售产品方式形成的巨大冲击。 (四)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中,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通讯形式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转型。相对于传统的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约束的松散型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来说,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应面向市场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转变。 四、针对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影响提出的对策 (一)创新营销观念。对于企业来说,营销观念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坚持市场为导向,立足于顾客需求,依靠科技信息针对顾客需求进行新型产品开发,深化市场营销理念,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拓展产品的市场营销空间,树立全球营销观念,与世界市场接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二)创新营销策略。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及促销的创新。企业产品价值 的衡量是以知识含量为基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须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性能,合理的进行产品成本价格控制,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售后服务,并迅速占领消费市场为战略。 (三)创新营销管理。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市场营销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形式进行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市场营销管理,应基于企业营销的传统管理体系,完善市场营销监管运行机制,构建市场营销的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协调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行为,提高营销效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知识经济论文:人力资本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结构的影响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结构的变化及人力资本在其中的地位,指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取决于其供给的稀缺性,并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现代企业制度结构的影响。 主题词:知识经济;制度结构;人力资本 一、引言 经济学理论指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是最大化的自身利益。马克思也指出,人类社会各经济时代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其经济利益有关。企业的不同的利益主体,一方面相互协作,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共同努力,共同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每一个利益主体又都在极力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企业通过制度结构来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即各利益主体在企业活动中的权、利关系,并借此来引导和整合企业成员的行为。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度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中的行为特点。 在工业社会时代,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传统生产的生产要素,其中资本是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性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一些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解释美国经济增长时,发现根据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的经济增长在扣除了物质资本的增长贡献以后,仍有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无法解释。着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则把这一无法解释的部分归因于人力资本,从而掀起了一场“资本”理论的革命。 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主要指人们花费在人体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旨在维持和增加人的劳动能力、工作技能等能力上的资本投入,主要是一种投资或成本的概念。本文所讲的人力资本,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主要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概念。 虽然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时间并不长,但人力资本的问题却久已存在。自从有了商品交换、有了最简单的经济组织,人力资本就已经在发挥作用。没有任何一个经济活动是离开了人而单独存在的。只不过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人力资本价值体现的方式也各有差异。 二、人力资本在企业制度结构中地位随经济时代的不同而变迁 企业中的不同参与类群间的利益博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一定的文化观念、一定的制度前提下进行的,不可能脱离和超越所处的时代,与时代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工业经济初期,企业的利益主体构成是出资者、债权人和雇员(包括管理人员)。他们投入企业的资本分别为:出资者投入财务资本和部分人力资本、债权人投入财务资本、雇员投入人力资本。由于劳动者所要付出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结果都有明确的规定,人力资本的产出具有可预期性,且劳动力供给充分,协调劳动关系的知识、技能要求简单,因此资本所有者(出资人)既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也是企业的管理者,与雇员、管理人员、债权人等相比处于优势,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制度结构的绝对主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利益分配权。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劳动分工加剧了普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和狭窄化,而且决定了分工劳动所需的专门知识的供应的相对稀缺性。同时企业生产、组织形态和内部过程日趋复杂,使企业管理的活动和内容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成果也越来越具有不可预期性。协调不同劳动者的分工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愈发重要和复杂,资本所有者难以拥有这样的知识,只能委托拥有相关知识的经营管理人员去协调,管理和管理人员也因之逐渐受到重视,并很快形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传统股份公司的制度结构。资本所有者将企业的部份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专职的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而由所有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则保留重要决策权、监督控制权,特别是经营者的选择和任免权,从而形成了一种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在这种制度框架下,经营者所具有的高级人力资本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并因而取得了对企业经营管理权。但此时的人力资本仍未取得企业制度结构的主体地位,拥有企业剩余利益的索取权的仍是非人力资本的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只是受雇于企业所有者并替所有者管理企业,经营者在“出租”管理才能的同时得到的只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固定的收入,企业经营成果——利润的分享与经营者基本无关。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本越雄厚,企业的发展条件就越优越。因此,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出资人的利益凌驾于其他成员的利益之上,形成了企业权力和利益派生于资本所有者的制度结构,人力资本作为财务资本的附属而存在。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迅速加快,创新和变化越来越成为企业间相互竞争的焦点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重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营者不仅需要必要的经营、管理企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足够的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推动并实施创新的能力和准确把握机会、驾驭环境变化的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特点:创造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人力资本作用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控制、经营企业的经营者身上,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一般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甚至普遍员工身上。这是与工业时代的显着不同点。当这种更高层次的、以产出和投入过程的不确定性为基本特征的人力资本成为重要的要素资源而且有足够的稀缺性时,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务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人力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制度结构的主体。 三、人力资本在企业制度结构中地位取决于其供给的稀缺性 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为某种特定的营利目的,将各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有组织、有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组合体。投入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原所有者(不同参与类群),按照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量的大小、质的差异而以不同的方式享受所有者权利,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这些要 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的相对权利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征。 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既取决于要素本身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种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影响。重要而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有更大可能取得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于人力资本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所有者在企业制度结构中享有权利的形式主要受3个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要素本身条件、人力资本要素的稀缺程度和企业组织形态及内部过程的复杂化程度。其中人力资本本身的条件决定了其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人力资本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人力资本要素的所有者在企业制度结构中享有权利的大小;企业组织形态和内部过程的复杂化程度则决定了复杂人力资本的需要量大小和潜在价值。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企业制度结构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关键任务不是资本积累而是知识积累。这种环境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的驱动因素使一线的创新力、柔性及联结和应用产生于一线管理实践中的知识的能力。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则越来越高。劳动参与生产资料要素分配成为了一个最为普遍的情况。知识在现代企业中相对作用的加强使权力的行使及对剩余利益分配的控制正逐步转向知识的所有者,企业的制度结构从“资本的逻辑”转变为“知识的逻辑”。权力和利益派生于知识和知识的所有者成为知识经济下企业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工业社会的企业的制度结构(委托——制)遇到了严重挑战。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新的问题,也促进了企业制度结构的创新。其中有代表性的制度创新之一就是对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的确认。即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技术骨干享有参与企业经营成果(剩余利益)分配的受益权。在现代西方企业制度结构变革的实践中,企业所有者采用使经营者和企业技术骨干拥有企业的股权(至少是分配权)的方法,如最常见的股票升值权、虚拟股票期权、受限股票计划、以及互换股票等。在国内,经营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没有得到政策和法律上的正式确认,但近年来理论上的探索已经有了较大突破,各地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过程中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承认和落实经营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产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上有规范的股票期权(少数在境外上市的公司)、经营者持股计划、虚拟股票、分红权、动态股权等。至此,知识的拥有者不仅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财产控制权,同时也拥有了分享企业经营成果的权利。此时的企业,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为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服务的,为契约各方所共同拥有的实体。 五、结束语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结构从过去的资本所有者的一元主体,逐步转变成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和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多元主体的结构模式。而人力资本作为各个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其特有的能动性,加速了其他资源的有效开发,使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收益数倍于投资物资资本的收益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经济实力快速稳定的增长。本文通过探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对企业制度结构的影响,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化的过程,对于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权责明确、监督与激励机制完善、科学决策的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使企业经营行为科学化、合理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情境下财务管理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顺利而有效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 根本保证。笔者认为,当前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创新财务管理的工作机制。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便是财务管理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20世纪是财务管理从独立走向完善的时期。从20世纪初期筹资管理,到二战后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从60年代中期的投资管理,再到70年代的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以及8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经营财务管理,这五次飞跃性的变化,被称为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通过有效的分工和分权的形式,形成了系统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中,有的侧重于物流或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有的则主要注重于资金流形式的管理。总之,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21世纪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更加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必将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一、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人本化理财观念。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发展的最终体验者,从而把人类自我发展提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据此可以看出,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观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 的思想,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 ,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顺利而有效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现有大多数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数字化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企业的交易、决策信息在瞬间完成,“媒体空间”、“网上实体”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敏锐的处理接受信息能力及科学理财的能力。在机构设置上,企业财务部门应是管理层次和中间管理人员少,强调结构,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理财人员、理财机构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二)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现有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中,与有形资产管理相关的内容较为详尽完善,对无形资产管理则涉及较少。 (三)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现代企业的理财中,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投资时收益与风险并存。但是,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投资风险却意识淡薄,往往不能自觉地去衡量和防范这些风险。因此,如何自觉认识并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已是当前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亟待创新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参考网。知识经济使传统以物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配置结构。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财务管理理论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拓展出全新的理论视野,表现出与传统财务管理完全不同的新特征。笔者认为,当前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创新财务管理的工作机制。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与分配,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等。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它将成为企 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必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据有关 资料,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无形资产 的比重已高达50%-60%.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 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调整旧的投资决策指标,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投入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风险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参考网。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下列等因素的影响,将使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1)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 知识积累、更新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如果一个企业及其职工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其结构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其知识结构,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产品的寿命周期将会不断缩短。象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其产品的寿命更短,这不仅会加大存货风险,而且也会加大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媒体空间”的 无限扩展性以及“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通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使得货币的形态发生质的变化,这些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货币风险。参考网。(5)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变化大,它不像传统投资那样能清楚地划分出期限与阶段,从而使得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企业如何在追求不断创新 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便是财务管理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现代劳动者是一种知识型劳动者,他们成为企业的员工,实际上是给企业带来了人力资本。从能带来剩余价值讲,物质资本的增值来源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具有增值性。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已经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权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反映知识资本价值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所反映的是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当局,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顾客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必须将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否则,他们便有可能低估一些有价值的公司价值,同时也有可能看到一些繁荣的公司中潜在的危机,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财务管理创新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继承和创新交替演进的过程,就是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产生形成过程。实际上,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就是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财务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创新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经济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 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 知识经济已在世界范围内初见端倪,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将成为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生产要素,从事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知识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人力资源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最宝贵的稀缺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耕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常常似为生产的外在因素;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和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使经济效益可以持续递增,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知识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增长不再完全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已转而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依赖于对知识的获得,足以弥补传统生产要素不足而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将会由其掌握有形资产的数量转移到拥有知识的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数量上去。例如,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总资产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143亿美元,其无形资产价值市价已高达1623亿美元,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农民,知识分子游离于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或组织者;而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者已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者,新时代的工人也是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技术工人。拥有足够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数倍于体力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的主流。1981年至1991年,美国就业中的蓝领份额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而白领份额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日本,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预期于本世纪末增长超过40,几乎比次快增长的群体——办事员及其相关职业快四倍。在美国,到20__年前预计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增长将是36,几乎比工艺和熟练的手工职业快三倍。[1]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完成几个低等级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于完成高级工程师所从事的复杂工作。知识经济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竟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1年至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倍多,而同期其它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了2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7年,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以上,而汽车工业只有4。[2] 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全方位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着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以高新技术为武器,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就微观经济组织——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成为企业内部长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甚至要超过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例如,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 机构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1、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3、人力资源会计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我国人力资源存在人口众多、素质低下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存在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存在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投资比重十分低下,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动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以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问题的人力资源会计,尽管自诞生已有30余年,目前这门学科仍处在不很成熟、不断探索的阶段,仍难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还处于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实务中也没有得到应用。但会计界对它研究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深入理论研究,澄清模糊认识,更新传统观念。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必须用货币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价,人们会误以为对人明码标价,似乎是对人格的贬低,所以难以接受。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范畴、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集团的切身利益。会计界必须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才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人员传统计会计模式下形成的旧观念。 其次,吸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洋为中用。一方面,我国会计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考察和研究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作一般性介绍,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各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劳动用工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与国情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最后,开展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试点单位一般应是人力资源密集、人力资源投资较大,既要有完善的人事档案资料,又要有完善的会计组织和较好的会计工作基础。例如,可选择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试点。这些企事业单位是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它们往往为招募、选拔和培训人才投入巨额资本,人事部门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档案材料,可为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提供重要依据。也可有目的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单位更易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力资源会计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借助国外的管理人员,为我国培养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试点的业务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和普及,从而建立起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并会推动人力资源会计趋于完善和成熟。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探索 一、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这些研究引领人们对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产生了全新的认识。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把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预视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有诸多特征,但最为重要的是资源利用智力化。“劳力资源经济、自然资源经济、智力资源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三个发展的必要阶段,是资源配置的集中体现。而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经济,如何管理与开发这一资源,是更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发展,使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化,企业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了人力资源上,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们对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得胜的观念认识更为深刻。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已经确立。企业家或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充公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竞争力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管理者已经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升到了决定一个企业最终成为所有竞争优势的来源的位置。 二、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 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也是投资,投资就要有收益并伴随着风险。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成为企业支出的最大部分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力资本支出已经达到了26%以上。这就促使企业家对人力资源观念的改变,并运用到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之中:即除了考虑为获得人力资源而需支付现值,还将其带来的长期收益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支出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企业家已经把人力资源的成本作为投资在谋取回报。随着产品中所包含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企业家们对于知识与利润关系认识的加深,对于知识创造价值的意义更加认识深刻,于此,他们对于能够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执行者――人才,就给予了最大的关注与渴求,疯狂挖人才的成本也就规划到了企业投资的一部分。更有甚者,企业家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优劣的标准。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其在产品研发和管理体制上将推动企业进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管了一些员工,一些人,而是预测这些员工,这些人的经济效能的。也就是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如做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对所选择人员进行有效组织,进行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制定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等,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在以人为中心,既有传统人事管理工作内容,更有现代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尊重其活的、有生命的资源属性,遵循智慧性、触动性、再生性、周期性的特征,在重视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研究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人力资源)与事(物质资源)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效能。这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做的主要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也就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培养其相应的技能或知识。按照现代人才培养的原则,企业要从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潜能出发,用科学的人道的方式培养员工,尊重其人格和选择, 帮助其完善自我,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措施 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关键。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使各种有限资源得到最佳运用,企业必须盘活竞争的新资源――人力资源。 1、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避免人才浪费。 企业以一定的标准招聘来的员工都是有才华的,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善用人才,以最大可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贡献。这就要管理者转变人才观念,凡能力符合岗位需求,能胜任岗位需要,就是企业的人才。以这种观点来审视企业的现有员工,会发现企业内部有许多自有人才,只要善于利用,就会节省人才招聘成本。在用人上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以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也避免了人才的浪费,做到了人尽其材,更好地促进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 2、加强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提升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这已经为研究者所证实。因此,企业要确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的理念,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以最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率。这就要求企业要把教育培训员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管理培训工作,如企业文化教育、岗内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等,以促进教育培训工作有序而实效地进行。 3、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环境。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考核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 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绩效考核就是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员工对本职工作的履行程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必须围绕其经济发展的目标确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考核评价的原则必须与实现工作成果的最大化和组织效率的提高结合在一起,建立先进、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使企业在市场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要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中,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人才选用机制,完善机构设置,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环境,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协调发展。 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会计将发生巨大变革,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会计报表将发生变化 1.信息使用者关注重点将发生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正作为一种全新资本,作为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创新。这时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企业的“现金流转”,而是转向“知识增进”。“微软”、“网景”等知识型企业拥有高于其股票名义价值几十倍、几百倍的股票市价,正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共同关心的是“一个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信息,即“一个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能力”的信息。 2.报表披露的重心将发生转移。传统的会计报表主要围绕有形资产设计,这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相当多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计量和揭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里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必将得到充分披露。 3.报表提供将更为及时。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日益加剧,过时的信息不仅对决策无助,而且是有害的。因此,应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二、会计的基本假设,将由原有会计恒等式改为“资产=产权 剩余” 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不仅突破了地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清晰。企业能够轻易实现内部某些要素与外部相关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实现新的生产能力。这种“新组合”的实质是一种动态的合作关系,其表现形式有“战略联盟”和“虚拟公司”。虚拟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其主要特点是根据业务需要,把数以百计的个体通过网络联结起来,一旦业务完成即告解散。这种公司的外延每天都在变化,而且它的负债和现金流量将被分割成条块。对于这种虚拟公司来说,建立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许多会计处理方法显然不再适合。因此,根据虚拟公司的经营特点,应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文秘站”版权所有 根据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的观点,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缔约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等)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都对企业剩余作出了贡献,也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这种新的产权归属理论,把人力资本所有者提到了产权所有者的高度,并将债权人与股东同等地作为产权主体看待。这是对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与业主产权论的否定,自然会冲击体现传统产权理论的会计恒等式,于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恒等式应改为“资产=产权 剩余”。等式中,左边“资产”反映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财务资产、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右边“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或共同的所有权,包括股东产权、债权人产权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剩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
心理毕业论文:技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指导 摘要:近几年来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校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势、技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对技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关键词:技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就业指导 一、技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技校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困难与机遇并存。从大局势来看,技校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1.技校招生数量持续增长。尽管现在全国正在普及高中教育,大学也在不断扩招,但全社会正在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毕业后选择重新回技校学习的也大有人在,招生数量和质量都在连年上升。 2. 技校办学特色进一步突出,促进就业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注重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办学的机制。与企业形成伙伴关系,开放式办学。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基本功训练,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着重培养掌握高精尖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普遍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3.技校适应市场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办学层次得到提高。许多技工学校破除“等、靠、要”落后观念,主动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找生机,逐渐形成了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办学机制,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4.技校布局结构趋于合理,规模效益得到提高。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全国技工学校在逐年减少,而规模和层次则在逐年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困难的一面。现在全国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量,这就会使得竞争逐渐加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现在大多数技校都存在一种模式———定向就业,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学校就已经给确定好了就业单位。这就会给学生造成很多问题。 1.消极等待心理。定向就业造成学生不但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安心学习,而面临就业是也只知道等待。殊不知在学业技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又会有哪家企业需要。 2.自卑依赖心理。很多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感到自卑,会认为自己是技校生,没有高学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学生就会过多依赖学校的推荐就业。而学校推荐就业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会使得学生失去择业的自主权。 3.盲目从众心理。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选择职业时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时只往人多的地方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4.固执狭隘心理。不顾社会需要,不顾社会分工与专业分化的辩证关系,对自己已形成的择业观念不思变通,结果是择业范围大大缩小,成功的机会不断失去。 三、技校学生的特点 要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分析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系统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校生大多在15~18 岁,这个年龄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可塑性大。这个年龄的学生思想变动大,好奇心强,但辨别能力差,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面对多彩的世界,如果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比如,对电脑网络信息,学生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非常之多,包括好的信息和不良的信息,学生总怀着好奇心跃跃欲试,但由于辨别能力差,很容易上当受骗,学好学坏有时只有一步之隔,有的学生甚至迷恋网络游戏,从而荒废学业。 2.容易偏激和冲动。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学识等方而因素的限制,活泼好动,血气方刚,情绪波动大,容易发生偏激、冲动的失衡现象。校园里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时常发生,就是这种偏激冲动思想的突出表现。 3.心理承受能力差。21 世纪是信息时代,竞争十分激烈,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成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技校学生,而且他们很多还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缺乏必要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困惑或挫折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悲观失望。有些学生因为做错事,被老师批评教育,就承受不了,甚至离校出走。 4.自卑心理比较突出。技校学生大部分是升学无望之后不得已而选择就读技工学校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不想读而被家长强迫的。技校学生往往都有“自己本来就不是读书的料”的想法,总认为技校生比高中生和大学生低一等,有抬不起头来的感觉,表现在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读技校只求混日子,凡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少数学生甚怀有“破罐子破摔”的不健康心态,不容易听进老师、同学的教育或劝告等。 四、加强对技校学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技校生本身的特点,学校对其指导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1.充分利用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业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求,从而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倾向,确定职业方向,明确学习目的,自觉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人格和良好的就业心理,努力掌握与自己职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2.要“请进来,送出去”。“请进来”就是邀请企业或用人单位来学校讲学做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现在用人单位对所学专业的要求。让学生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学习一些必要的就业技巧。“送出去”就是指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亲身体会。 3.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进入学校后,由于学业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就会造成学生并不了解社会的需求状况。学校应该从入学开始,就着手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参观实习,勤工俭学,增强心理接受能力。 4.增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增强入学教育,每个学校都在做,但大多数技校都只是强调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很多学生,在入学时并不知道或者并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知所措。学校应该在入学时就让学生了解所学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确定学习目标,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5.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和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课堂教育外,还需设有让学生随时能向老师咨询、交流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机构和场所———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人员应由校医、心理专业教师以及其他精通心理学、教育学且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或班主任组成。一般3~5人为宜,咨询室可以实行定期轮流值班制度,保证随时有人值班,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室还可以设置信箱,接受学生信件咨询等。 总之,技校学生的就业心理有自身的特点,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就业基本技能、技巧培训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应对面试,怎样有技巧地回答考官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学校只是他们将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场所,能力的体现还要靠他们自身。 心理毕业论文: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高校与毕业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择业,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教育 心理调适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8年的559万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660万。我国高校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引发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岗位需求却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令不少人发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慢慢消退,经济又进入平稳发展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面临就业的当今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我认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研究人员,我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而言,他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就业,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活几乎与社会脱节,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阶段,一旦面临就业,就要承载社会、家庭较高的期望,自我定位也较高,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权且将他们的心理分为以下几种。 (一)“随波逐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人格尚未成熟与完善,对社会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缺乏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对工作和职业前景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所在,在茫茫求职路上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而很少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看到同学甲考公务员,于是也备战公务员;看到同学乙准备简历找工作跑招聘会,于是也天天跑招聘会到处撒网,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二)“焦虑畏难”心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缺乏就业方法,担心受挫,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种过度的焦虑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正常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三)“自卑自大”心理。 很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专业能力也相当不错,但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谋求合适岗位的勇气,在求职时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与之相反,一部分大学生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设定与自己能力远远不符的就业期望值,一旦遇挫自信心就容易瓦解,一蹶不振。 (四)“依赖攀比”心理。 一部分学生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就业时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学校、老师把就业招聘信息送上门,依赖家人朋友试图通过关系就业;或者盲目与他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设定与更改,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 (五)“逃避懈怠”心理。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他们或逃避或推迟就业压力,寄希望于提高学历而获得竞争力。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就业中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渐渐成为不就业、难就业一族。 二、高校亟须加强健康就业心理教育 在新时代,高校一方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合理定位、科学择业,更重要的是在入学之初就加强健康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1]。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不少学生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放松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向哪里;在独立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生活与学习、恋爱、就业之间的关系,导致不少悲剧发生。因此有效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极其必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 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就业竞争上取得胜利。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是激励人们奋斗和创造的力量泉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没有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大学入学之初高校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就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各种讲座、专题、论坛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和职业理想教育;在之后几年的大学教育活动中,连贯性地、分阶段地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2]。帮助每一位大学生解决好个人成才与国家需要、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等矛盾,不断引导他们找准方向、合理定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终将毕业生成功地“推出去”。 三、高校学生需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们同样要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就业中是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对就业起到主导作用。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大学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一)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态。 高校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各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怯懦、骄傲、懒惰等多种不良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学生应对自身有一个充分认识,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而且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再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让自己经得起挫折,胸怀宽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向自己信任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倾诉,有助于压力的缓解与释放;积极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咨询[3],解开心理疙瘩,克服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助于应对压力,而且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行为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定位。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一方面对社会环境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制订一个大致职业规划,在就业上做好心理准备,有主人翁意识,摈弃错误的幻想和等、靠、要思想,结合对社会形式的正确判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上加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成功就业增加砝码。 (四)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而真正在能力上不少学生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情况下,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互不满意的状况极其普遍。要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一致,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4]。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增长阅历,作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准备。 四、结语 综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务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大道上越走越精彩。 心理毕业论文: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毕业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执行者“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笔者现就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职生指导教学工作的经验,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一)自卑心理 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考上普高,是无能的、是失败的,认为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二)自负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做“白领”的,是国家干部。这种心理表现在择业上,则是他们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三)盲目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四)矛盾心理 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五)攀比心理 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先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六)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七)冷漠心理 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八)实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往往在招聘会上,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能不能分配住房”。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孰不知沿海城市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沿海和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鉴于上述种种现象,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就业观念,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首先要强调毕业生要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要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要指导中职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作为家庭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他们的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这就要求国家要制订和颁布相应的就业法规,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依法求职,守法择业。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心理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班女生心理特点的研究 小学六年级女学生是非常特殊的群体,她们是处于一个少年时期的学生大约年龄在十二岁左右,她们即将告别小学步入一个崭新的新环境,是从少年儿童期逐步过渡到青年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我们研究小学毕业班的女生心理问题,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有一个好的路途,深入了解她们的心理变化情况,使之成为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把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帮助她们顺利度过少年期,为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打好基础。 一、女生的心理特点 女生的心理特点与男生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相同的点更多一点,不同点很少。女生在进入少年期的心理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了很多的兴趣,引起她们的幻想。 六年级的女学生的兴趣开始变得越来越广泛,这一点要优于男生,而且还多变,常常会有一定的依附性,对男生的动向只是跟随,在班里会国某项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行为。 的广泛,但非常不稳定,有时候喜欢画画,过一段时间又喜欢唱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越来越稳定,有可能会成为终身的兴趣。老师要抓住女生的这一特点细心引导,让他们真正形成一种自己的爱好。 2、生理的变化明显与男生。 六年级女的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时期,女生的身体开始出现第二性征,这种表现又男生更为突出,他们感到好奇的同时又怕羞,有些女生甚至为此自己的身体发良出现抵触情绪。女生发育较早,开始由动转为静,开始怕羞,喜欢对衣服与打扮,开始关心自己的衣着,更多的话题开始转向“美”。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有些女生可能出对男生的反感,通过是疏远男生,甚至指责男生,但也有些女生对男生又特别关注,可能是他们自己感觉到的“爱”,对有关“性”的话题很感兴趣。喜欢把哪一个男生与哪一个女生喜欢在一起谈论,甚至有的是个别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 3、女生独立性较强,能力提高快。 六年级的女生的出现第一个生理发育高峰,在身高方面,身体成熟方面较为突出,比男生发展快,在一个班级中女生平均身高甚至会高于男生。受此影响,她们有能力去欺负一些男生,在男生面前表现蛮横,男生也多怕女生的取闹。女生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各方面强烈地表现出来,有了对人、对己、对事物的评价标准,这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突出,此时的男生还是小“傻瓜”的时候,女生已经俨然成了一个小大人。女生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她们之间有自己的秘密与窨,发生的事情也多于男生,很容易对“知己朋友”倾吐内心的秘密。随着独立愿望的出现,其能力也得在提高,她们能较好地独立处理不少日常问题,做事井井有条,喜欢与老师交流。但也不好因互出现,因为独立意识的增强,常与长辈发生冲突,有时候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得不懂事。 4、思想易动摇,是非辨别有待提高。 六年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不像童年期那样容易暴露思想,但波动性大,容易受到暗示。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因而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多,获得的知识纷繁复杂。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社会思潮、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的现象。 二、对女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心理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对学生的心理正面引导非常养关键,让她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这一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以期待她们能顺利的度过少年时期,为她一生的旅途写下美好的记忆。 1.老师做女生的心理医生。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比家长的教育更重要,随着阅历的丰富,她们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她们会正确的辨别事与非,升入六年级的学生对老师也有了深次的理解,而不是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无知与天真,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依赖老师,对老师的劣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所以老师要批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她们当成“小大人”来看待,尊重她们,理解她们,不要再简单的批评她们。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发现,六年级的女学生更喜欢和蔼可亲,知识广博的教师,亲其师,信其是她们的标准。老师要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以依赖的好朋友,做她们的心理医师,与他们民主平等的交流。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小学六年级的女生精力比较旺盛,交往愿望很强烈,喜欢表现自我,渴望得到欣赏和认同,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的需要,使学生充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同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能密切学生间的交往,增进学生间的学习和了解,起到促进自我认识,丰富情感体验,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3.给女生设置适合于女生的心理教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学对于女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也有独特的功效。在教学时,可以营造建出轻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上她们喜欢的心理课,说她们感兴趣的知识点,让他们感觉这是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让女生获得心理知识,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交往能力,解除心理困惑,促进女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课程可以一周设置一次,也可以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进行专门教育。教育的内容要有计划性,也要科学有效,适合六年级女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毕业论文:试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浅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心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变革,择业和求职现已成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在择业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视社会现实,就业态度和动机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满足现状。教师及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良好的求职择业观念,对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变革,择业和求职现已成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好人生这一步,对高职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一方面,他们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兴奋甚至是激动;另一方面,也为择业的严峻形势而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所以,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与形成原因分析 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视社会现实,就业态度和动机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满足现状,具有较高的期望值、眼高手低等情况存在。 根据对我校(包括机电高职、计算机高职、会计电算化高职、软件高职等)152名高职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急于求成,就业期望值较高,而且诚信意识不强,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一些高职生在职业追求上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再是,高职生充满就业信心,但有少数学生缺乏勇气,底气不足。可见,高职生普遍自我评价较高,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存在着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高职生就业与成才的高期望值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以及他们自身所处的层次环境因素影响,形成了部分高职生在择业和就业问题上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它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一种复杂而过度情绪的反应。高职生求职择业中埋怨用人单位录用程序烦琐,盼望面试一锤定音,焦虑心理常使他们签约不慎,后悔不及。 2、胆怯心理。这是一种胆小、脆弱性格特征的心理现象。有的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面试时,怕见主考官;试用时,谨小慎微,怕说错话。 3、依赖心理。某些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不主动去联系单位,不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亲属,坐等学校优生优荐,指望父母包办。 4、自负心理。这是一种缺乏自我客观评价,心理素质极不成熟的表现。高估自己,低看别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在求职择业中,好高鹜远,一旦未能如愿,则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 5、自卑心理。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自卑还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破罐破摔,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6、挫折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希望一蹴而就,害怕失败。 7、攀比心理。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总想谋到一份自己认为比别人强的岗位。 8、从众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 分析起来,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就业形势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制度日趋完善,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导致许多心理困惑的产生。 2、用人单位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录用观念上还存在首先看毕业生的毕业学校,甚至对高职毕业升有能力和素质认知上的偏见,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用人单位挑肥拣瘦,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不得已的选择,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感,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容易产生自卑或者自弃心理。 3、办学机构因素的影响。各高职校为了宣传和招生等需要,表面上是为了增加高职生的自信心,称高职生为大学生,他们在学校学习和实践的影响下,就接受了“大学生”的称呼和概念,高职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在择业时就必然以“大学生”自居,造成高职生高不成低不就的茫然和浮躁心态。 4、毕业生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大都是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能力不高和方法不当等问题,心理承受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高,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关注,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应对措施 就业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 致使高职生求职择业心理产生了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就业能力。如不及时有效解决,将会损害个人身心,破坏家庭安宁,贻害学校生存,危及社会安稳。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1、学校要加强高职生求职择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学校不仅要注重生源进口和专业教学,而且应注重生源出口,关注毕业生就业。要广泛深入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要积极开设求职择业指导选修课,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保持良好心态,掌握求职心理与艺术,更好地就业。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2、要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理智评价自己,要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要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定位自己,从而使之切合实际的合理设计未来的人生目标。 3、要鼓励他们勇于竞争,让他们能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实现。 4、引导他们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挫折。高职生与普高生相比,更需要自知、自信、自立、自强。要清醒认识到,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5、政府主管部门要政策引导,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发挥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6、家庭也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 总之,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毕业生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弄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地选择职业,也就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帮助高职生树立良好的求职择业观念,也必将对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心理毕业论文:浅议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调适 【论文关键词】:焦虑;心理;调适;毕业 【论文摘要】: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社会问题,毕业前的焦躁、不安、忧虑困扰者众多学生,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使他们良好择业,迅速融入社会,这是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 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社会普遍问题,大学生从 "安逸"的大学校园,走向极具竞争力的社会,工作的压力、环境不适应压力、焦虑、恐慌、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心理焦虑是指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毕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实现顺利毕业,就必须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转变毕业观念,调适毕业心态,把握毕业机会。 大学生要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四倍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的毕业形势会相当严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属于正常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固然重要,但他们的个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更加受到招聘单位的关注。而考研、突发事件、经济拮据等不愉快的经历,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事实上,部分大学生也存在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的问题,有的学生不能正视毕业形势,产生了素质恐慌,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顺利毕业。 只有正视毕业压力,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适度的心理焦虑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它可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但是,如果心理过度焦躁、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调整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会埋没大学生的潜能,给毕业带来额外的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焦虑心理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面临毕业,自己正处于严峻的形势之中,这时的焦虑心理是一种正常反应,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正视毕业;如果我们对毕业形势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估,即不能正视毕业形势,则产生的焦虑心理就不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就会使我们自己感到异常紧张,严重时会导致焦虑障碍。 1. 大学生要转变毕业观念,调适毕业心态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存在着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群体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毕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特别是挫折心理,对大学生毕业影响最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毕业形势,冷静地做出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毕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毕业观念,建立新型的毕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毕业观。 应届毕业生面对毕业形势,回避的应对方式虽然可以缓和焦虑程度,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方式因为没有真正解决毕业问题,长此以往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焦虑源并不会因此自动消失,反而会对本人纠缠不休,不定期还会出现,所以必须随时戒备。如果我们一味地自怨自悔,只能继续滋生失望的心理,戕杀自信心;如果我们反复玩味挫折,咀嚼挫折带来的痛苦,只能使自己更加心灰意冷,举步不前。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毕业形势,心理挫折不可避免,但因噎废食,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徘徊在失败的阴影中的做法不可取。 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适,克服焦虑心理,关键是要转变毕业的思想观念。应届毕业生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就要伴随自己一生。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不再继续努力,也会失去这个工作。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心理就会得到缓解。面对毕业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2. 大学生要把握毕业机会,顺利实现毕业 毕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在许多的情况下,当良好的毕业机会到来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导致毕业机会丧失。一方面,许多学生自我认知不准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有的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毕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毕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机会,如果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毕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毕业机会。 焦虑心理会让大学生觉得紧张和担忧,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他们把握毕业机会。在毕业过程中,大学生既要适当地放松自己,使自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又要注意把握机会,不能让毕业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把握机会并不是越紧越好,就像我们手中的沙子,你把握得越紧,留下得就会越少。 放松心情的有效方法有多种,比如运用想象的方法来减轻焦虑,我们可以想象毕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情景,进而放任自己体验焦虑心理,同时随时提醒自己,焦虑心理虽然让自己不舒服,但没有多大危险性,至少不会致命,在想象中,我们就可以与焦虑共存了,另外,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也能够调整紧张情绪。 我国目前的毕业体制,有利于拓宽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也相应地越大。把求职的自主权送到学生手中,他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和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由自主地会产生毕业的危机感、恐惧感。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总有一部分人暂时找不到工作,这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不能放松自己的心态,面对笔试时感到紧张,等到面试时感到更加紧张;有的毕业生对自己向往的高待遇岗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他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顺利毕业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解决。 心理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及城市医院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然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亟需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式、希望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其基层就业心理存在着看重环境、待遇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旨在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试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就医要求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大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招聘困难,面向基层培养的专科临床生对到基层就业有着各自的顾虑,求职心理在学生择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本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毕业后的基层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适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73份(四个专业方向发放份数分别为临床医学212份、康复治疗方向13份、眼视光方向21份、健康管理方向27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81名(29.7%),女生192名(70.3%)。 (二)方法 本次调查为电子问卷,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形式。内容从4各方面进行调查,分别为到乡镇就业的意愿、希望的基层就业形式、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原因、希望的优惠政策。每个问题下设3-7个选项,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到乡镇就业的自我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62.6%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其中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方向、眼视光方向、健康管理方向分别为70.3%、38.5%、33.3%、37.0%。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学生为37.4%,上述4个专业方向比例分别为29.7%、61.5%、66.7%、63.0%。这说明不同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的差异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影响较大,以专升本升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临床医学毕业生较其他三个专业方向更接受到基层就业,就业态度更为务实。研究显示,学校相关部门从新生入学时就提供必要的职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及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范围,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心理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1]。 (二)基层就业期望值 88.3%的学生选择有正式编制,工作地点在乡镇,6.9%的学生能够接受乡管村用形式(正式编制在乡镇,工作地点在村),而聘用制的仅有9.3%。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很看重事业编制。目前,编制的有无关系到相关待遇的落实,医学生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着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而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合法保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基层政府只有确实增加基层岗位的设置,才能更好地解决专科临床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问题[2]。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原因 1.个人发展机会的影响 在37.4%不愿意是到基层乡镇就业的临床医学毕业生中,认为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少的占63.7%,57.8%担忧职业发展前景不佳。与大城市相比,基层相对落后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对于医学生来说发展空间存在局限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想留在大城市、大医院从事本职医疗工作,如果这个理想不能实现,就留在城市社区或干个体行业,不愿意下基层,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在基层会失去个人发展机会[3]。 2.福利待遇的落实问题 调查显示,44.1%的毕业生认为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低,38.2%认为工资低,26.5%认为生活环境差。目前,大部分乡镇地区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条件艰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积极性,成为阻碍医学毕业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另一主要因素[4]。 3.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就业与家人期望不符,41.2%考虑到不利于子女发展。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不愿接受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后到基层就业的事实。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听从父母和亲友的意见[5]。然而,医学较强的专业性及较单一的就业面,使得其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引导学生及家长明确专科医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存在的巨大潜力,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已成为新的突破点。 4.希望的优惠政策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优惠政策多集中于能够得到与城市一样的福利待遇;工作一定年限后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优先获得晋升和培训等发展机会;给予一次性的货币补偿等几个方面。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积极调适 (一)转变功力思想,培养良性心理 目前,在一些毕业生中存在只注重物质利益、不愿吃苦或者过分强调自我感受等不良的就业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在择业期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自身期望值过高,且只讲究金钱、名声,不愿到待遇低、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而引发了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同样,就业后也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对此,作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我们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并引起注意,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作风及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增强学生在面临挫折的心理耐受性教育,扩大专业心理疏导的受众面,逐步培养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心理[6}。 (二)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就业心态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面对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全面的认识。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者:王雪 李芳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心理毕业论文:初中毕业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对初中毕业生心理现状的调查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我国,初中毕业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即青春期。这一时期的身体发育正处在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急剧的生理变化会带来极为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变化。而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青春期的学生都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这使得他们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地位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学生既要经历“心断乳”危机,又要感受自我意识的觉醒,加之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的不适应。同时,内心深处的许多矛盾也等待着他们的处理,如:渴望被理解和选择自我封闭的矛盾,渴望人际关系和拥有独立空间的矛盾等等。基于这种特殊时期存在的矛盾,笔者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初中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笔者利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并结合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对本市几个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了考察。本次调查随机抽取本市初中毕业生300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86份。结果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学习的压力感过重。初三毕业生在学业上的负担无疑是很重的,许多学生表现出对课业负担无法承受的状态。这种不适应加上对未来抉择的迷茫,让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敏感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毕业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未来有了自己的认识,而当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存在落差时,许多学生会产生压力过大、自卑感强和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依旧是应试教育,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主科课程让路成为主流,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第二,强迫症状。对于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及行为的强迫症状,通常都伴随着焦虑及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因为担心成绩,在学习中反复训练及检查,同时总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的情况。通过调查后期的面谈,发现这一时期的强迫症状与学习压力及对未来选择的压力有关。第三,人际关系不适应。在由童年进入青春期这一过程中,中学生开始逐渐摆脱父母和师长的束缚,想用自己的方式结交朋友。但有些学生因在家中习惯了被照顾和关注,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很好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加上没有有效的社交技巧,导致在学校没有知心朋友,如果回到家里再没有人理解,就会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第四,在情绪上的不平衡。根据调查问卷的测评结果显示,情绪不平衡上的得分明显偏高。这是因为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情绪上会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成熟与幼稚、依赖与独立、闭锁性与开放性以及成就感与挫折感之间存在着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及时,就会造成情绪体验不平衡。 二、对初中毕业生心理模式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 根据以上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对初中毕业生的心理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在临近毕业的这一年,学习成绩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度紧张。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通常满怀信心,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面临中考,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既有考出好成绩的自信,又有发挥失常的思想包袱。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导致了他们产生焦虑,继而过度紧张。第二,迷惘无助。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但到了毕业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失衡,会经常考虑是否能够如愿考上高中;如果中考失败,是否能顺利就业等问题。这些忧虑导致了迷惘无助心理的产生。第三,失落而导致的对抗行为。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以往的学生生活中大多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了毕业阶段,由于成绩始终不能提高,他们对自己升学感到毫无希望,此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进而表现出对抗行为,如利用骂人、打架、故意违反纪律、故意破坏公物等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三、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快速地给予解决,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毕业这一特殊时期。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其心理健康,不能过分地追求分数及升学率,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升学压力。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本市还没有一所中学设立起由专业心理医生组织的心理咨询室,学生出了心理问题很难找到专业的治疗渠道。因此,这些硬件设施的建立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学校应经常开展心理讲座来增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意识,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及障碍的条件。毕业班的班主任多处于重压之下,加上教务工作繁重,更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态度,多花些精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抵御各种心理困扰的能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遍心理,然而,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关心却会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重。许多家长在物质方面给予了孩子极大的满足,但在与子女交流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重视成绩远高于重视心理健康以及长期与孩子缺少沟通的环境下,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成为必然。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三者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初三这一特殊阶段学生的心理波动及心理异常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与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其兴趣和特长,鼓励和帮助其实现理想。初中毕业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往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加上学习压力日益加重,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厌倦等情绪。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学生本身的性格和气质有很大关系,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身探索,让其从了解自己开始,进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作者:李洪霞单位:吉林省敦化市沙河沿镇河南学校 心理毕业论文:校园毕业生择业心理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择业的不安感。高校学生毕业到人才市场时会发现职位的选择很多,所面临的职业压力也不一样,当然薪酬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毕业生会感到茫然不安,因为之前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理,而受到市场经济不景气,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各种信息的刺激,感到无所适从,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恐慌。如果这种负面的情绪一直影响着自己,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自己进行心理排解,这会导致焦虑心理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二)择业的不自信。很多毕业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都抱着乐观的心理,但是当到了人才劳动力市场时,看到各行业的竞争激烈,又因为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面对面试官时不自信,以至于可以胜任的工作没有把握机会。 (三)择业的定位不准确。由于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自己的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至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眼高手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薪水高、起点高、职位高。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工作的选择的较为少的,毕竟对毕业生来说,在现在毕业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是公司挑选你的过程,而并不是任由你来挑选。 (四)择业的攀比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过于关注他的就业情况,盲目的与他人攀比,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以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这是很不正确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并不是说你技不如人,只是每个人适合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别人能做得来的工作你不一定性,同样,你做得来的工作别人也不一定能做。所以,不要盲目的跟从别人,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 (五)择业的态度。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因为对社会的认知较少,缺乏对社会客观的认识,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实际出发,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和职业规划一片茫然,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特长,盲目的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的具体来源是大学生在择业是的不良的价值观以及走向了心理的误区。想要改变毕业生择业的价值观和不良的心理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心理调试,也需要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学校老师的建议,家长根据学生情况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不了解,反倒是家长老师对他们有一定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定位,调整心态,根据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踏入职场的第一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尽最大的努力回馈社会,这才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培养。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矫正措施 对于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的矫正是十分迫切的,这是很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有严重和轻微之分。学校和社会以及家长必须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和矫正,毕竟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主要生力军,只有他们能准确地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才能稳定人才就业市场的秩序。 (一)从毕业生方面来看。 1.高校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毕业生在毕业是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都有很大的理想和抱负,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跟自己想象完全相符的工作,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毕业生应该从实际出发,主动的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个人理想结合到一起,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以自己的个人目标为寻找工作的主要目标,积极主动投身到需要的地方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的认识才会有意义,也会让自身觉得有使命感,存在感。就像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提到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2.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帆风顺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停的面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工作会越来越难找。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这种心理状态,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是大学生自己需要做到的。很多大学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随便找一份工作将就,有合适的就换一个,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仅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认真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检讨,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从社会、学校、家长等方面来看。社会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摒弃错误的价值观,端正就业心态。对学校而言,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对学生进行帮助的主要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人生初步职业生涯的目标。家长是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毕业生寻找工作都是要听从家长的意见。所以家长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不能一味的追求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择职业时,如果家长只期望找一个工资高的职业,而不是从毕业生地角度出发切实的为他们考虑问题,这会致使毕业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是带着虚荣的心理,以至于影响他们的择业观。 (三)心理辅导的方法。关于焦虑的研究指出,团体辅导以及行为治疗技术是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法。团体辅导,可以称为团体咨询或小组辅导或团体训练,这种方法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巾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心理毕业论文: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群体,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如何健全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全国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53,1%;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在校生达到595.65万人,占4.7%。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等职业院校已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然而.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截至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2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由此也引发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时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1心理健康概述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曾提出这样一种思想: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强调: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没有健康作基础,人生的一切将会黯然失色。从世界范围来看,健康已成为人们当前生活中关注的一大主题。那么.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0)给了我们答案:“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每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从生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不健康的体质遗传。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大脑出了毛病,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对自我必然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优点和缺点.并发展自我;其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有效的动作;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融洽的人际关系也得到发展。从社会行为上看.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模而不离奇古怪.所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2离职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临近毕业之时都要面临择业、求职的难题。一些同学在择业时.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与能力没有充分的考虑.急躁盲目或无所适从。有的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常常产生愤怒、焦虑、灰心、内疚、失望、无助、不满等情绪体验。有的人在求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独立性不够.自信心不强、面试技巧欠佳、性别歧视等各种心理问题。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2.1高职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困惑如今,“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类的就业方式已经取代了过去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同时也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由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便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心理。比如不少学生拥护“双向选择”,因为他们不满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制度下滋生的腐败之气和不正之风,认为这下找工作得全凭真本事了。然而事实上市场体制的健全还有—个过程,他们可能很快会发现,“关系”对于找—份好工作仍然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自己也身不由已的去寻求这种不正当的帮助,因而内心矛盾剧烈。同样,虽然学生们推崇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寻求自己在社会中位置.但由于社会竞争及甄别机制的不完善,一些人显然靠不诚实的行为.甚至欺骗的手段获得了实际的好处。尽管大多明白.这种好处只能是暂时的.但毕竟给正在求职的毕业生们内心造成了强烈的不平衡。在好的职位与好的就业地之间徘徊,举棋不定.也是大学就业面临的主要困惑之一。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羞异。近年来.大学生的择业目标趋向于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而这些地区也不{焉要引进如此之多的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们不愿去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也缺乏积极主动地引进人才的政策与措施,而这些地区其实是最需要知识分子的地方。 2.2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重大抉择,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作为一群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社会群体、其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他们往往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他们在学校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心想毕业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然而有些入却在就业上处处碰壁。“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自负心理自负是一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大学生就业时的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畅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 2.2.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浮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的浅层是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者对事物的期望值部比较高.对人对自己都喜欢追求完美.惧怕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主要表现为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往往发党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很多在这里根本行不通,从而认为自己很没有用,产生自卑心理。 2.2.3羞怯心理腼腆、扭捏、不好意思、说话音量小、表情不自然、脸色通红等都是羞怯的表现。在产生羞怯心理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又不敢放下大学生这个身份,去向其他一些学历不高,但技术过硬的入请教.严重影响了其技术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2.2.4浮躁心理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到私营企业上班,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想到自己作为大专生有学历而自己拿的工资与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等同,心中不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心理的矛盾冲突更加加剧,出现了浮躁不安的心理。 3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途径 3.1准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一些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总有一种自负感,对自己期望很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不断瓣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工作岗位。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顶峰的。大学生在工作中要有从小事做起的准备,这样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毛病,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根本上消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同时,我们还要全面地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处境.确立竞争意识,学习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第一人生哲理,养成勇于进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习惯,于是我们就有了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今天的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需要他们迎接人生的挑战。要培养起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的独立人格,相信并运用自己能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整情绪、情感保持稳定乐观,对人对事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前途充满信心,敬业、乐业才能事业有成。如果遇到了各种就业问题不会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就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此,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沦,遇事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学习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心情也会多一分阳光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进行自我调整的方法,如知足者常乐,转移注意力,学点幽默,寻找乐趣,等等。 3.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来说大有裨益。一是可以从帮助他人之中去寻求快乐,即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二是思想上结了疙瘩.遇到了想不通的事,可以和知心朋友去交流,向人家诉一诉苦,甚至可以宣泄一番,发一发牢骚,得到理解和帮助;三是能够做到经常进行自我批评,懂得谦让、不为一些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 3.4学校、社会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针对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普遍性,学校、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举办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就业心理问题消除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超级秘书网: 心理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心理强化措施 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自卑与自负、焦虑与恐惧、依赖与从众、攀比与嫉妒、挫折与矛盾、怠慢与消极的心理等多种心理问题,通过就业指导让大学毕业生能够了解社会环境、职业市场以及自己的特点,调整心态,促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良好的择业道德、健康的择业心态,增强择业意识。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的宣传教育 (1)课堂教学任务结合心理学知识根据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要求,各高校课程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增加了自我探索的内容,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技能、能力等,通过SWOT分析方法,进一步能够认识自我,所谓“知人者智,知自者明,适合自己才是最好”,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择业目标,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及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帮助大学生科学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2)职业指导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校园里为实现毕业生安全毕业,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以就业为重点,实现网络化服务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现状和需求,深入调研和心理测评,根据调研和测评的结果,针对毕业生现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辅导,如职场有约等活动;邀请资深专家开展主题教育,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深入到每位毕业生,使他们能否进一步的认识自我,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促进大学生们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调适能力;在组织学院心理健康活动之余,以各学院活动为载体,举办切合本学院学生需要的日常心理健康活动。例如,开展心理情景剧,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同学齐参与,反映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主要内容,不同班级、专业可根据人际交往、情感、学业负担、考研和择业就业压力等问题自拟主题。如“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宿舍关系你我她”“用‘心’学习”“提升大学生心理耐挫力”“激昂青春,你我共享”“说句心里话”“心的交融,心的飞扬”等。(3)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调试法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帮助学生能清醒地认识优势,发现不足,从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针对性将个人咨询与群体辅导相结合,通过求职诊聊、帮扶机制,对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境、困惑,使之能够深入了解通过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根据职场单位用人标准及单位所看重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同时,了解职场政策,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2.健全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 在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中,在毕业生人群中关注高危群体,做到“内紧外松”,时刻与宿舍同学、班级干部、学生家人保持紧密联系,向学校领导上级组织、心理中心及时汇报情况,整理电话记录和谈话内容,动态跟踪危机个体,根据不同情况制订危机干预方案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辅助家长正视孩子异常情况,根据情况的不同及时进行治疗,有效地帮助学生进早康复。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防预工作,确保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建立心理防预站和心理社团等咨询点,心理咨询中心将对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号的鉴别与反馈;(2)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保健员工作职责;(3)“舍友伴我行”成长小组工作安排与实施。3.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根据当今大学毕业生个性发展的特点,积极拓展心理健康咨询途径,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设立了多种心理咨询通道,可供学生自己选择,并及时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遇到不顺的事情会主动向辅导员诉说,寻求心理辅导。绝大多数前来咨询的学生都能够在老师的辅导下解除或缓解心理困惑和压力,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水平 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辅导员心理辅导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求职水平。辅导员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辅导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与学生的紧密接触,将心理辅导工作落实到位,提供心理服务指导。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职业水平的培养和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加强和完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水平,有助于帮助大学毕业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在求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四、结束语 高校应通过在职业指导中关注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端正求职动机,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增加心理承受力,顺利完成学业,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关爱心理健康的氛围,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校园,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的示范带动作用,掀起关注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潮,构建和谐校园。 作者:李黎 工作单位:广州大学 心理毕业论文:茶艺专业毕业生心理教育干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和社会需求间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学生容易产生择业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毕业生心理教育干预开始受到关注。鉴于此,本文以茶艺专业毕业生为例,首先分析择业焦虑的表现和成因;其次从学校、家庭、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心理干预方案,缓解毕业生择业焦虑,帮助学生化压力为动力,以期为高校毕业生正确应对焦虑情绪,面对择业问题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教育 干预茶艺专业是高校有计划培养茶艺工作者、相关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的专项课程,是为适应我国茶叶市场经济发展设立的“年轻”学科。茶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叶生产技术相结合,要求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涉及茶室设计、茶具选择、冲泡技艺等多个方面。茶艺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与茶叶相关行业(例如:茶园的管理、现代化茶叶加工、茶叶品质鉴定、物流运输等),是具备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焦虑是人类面对某些外在应激时做出的自然情绪反应,表现为个体的紧张不安情绪,过量焦虑会直接对个体认知能力及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而茶艺专业出现时间较短,社会认知度不足等原因使该专业毕业生择业难度加大,学生择业焦虑情绪频发,通过心理教育干预帮助毕业生应对焦虑心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表现及成因 高校茶艺专业主要是为我国茶产品行业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学科针对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受行业发展规模及经营者用人理念影响大。应届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一些困难,出现择业焦虑情绪,对学生求职和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分析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具体表现和主要成因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状况,有针对的制定干预方案,是高校心理教育干预开展的大前提。 1.1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表现 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根据程度不同主要表现为:糟糕的情绪体验、焦虑行为出现和心因性生理疾病三个阶段,程度由轻到重通常是递进式反应,但也会同时产生。首先,糟糕的情绪体验包括:紧张、回避、颓废忐忑、易燥易怒、对外界信息反应过大、容易大喜大悲、认知趋向极端化等;其次,焦虑行为包括刻板强迫性重复(例如:反复修改简历等),茶饭不思对日常生活和活动失去兴趣;最后,心因性生理疾病指个体出现失眠、脱发、盗汗症状及继发性肠胃疾病等。适当择业焦虑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付出更多努力,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提升自我综合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过度焦虑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效率和身体健康。自身抗压能力较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将就业效率低片面归结为就业形势不好或专业“冷门”,不断抱怨使不良情绪蔓延,会对周围同学甚至低年级学生造成恐慌情绪。 1.2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成因 茶艺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标志着个体正式从校园走向社会,是对多年学习成果的实践检验,也是从心理上对自身舒适区的重要突破。这一过程中,毕业生往往面对着相当的不确定因素和选择,对所学专业是否容易找到工作、薪资水平是否理想有所担心,既有对走向工作岗位的好奇也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出现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家庭及学校三方面。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入职“门槛”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核心优势。在家庭方面,家长普遍对行业现状及专业就业形势了解不足,片面要求子女从事稳定高薪职业,误导毕业生择业方向,与现实不匹配的过高期望无形中为学生增加了择业压力。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不够,宽泛的指导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部分高校为保障专业就业率,开展公开就业情况统计,促使学生尽快就业,同学间对比会增加毕业生择业压力,甚至使一些学生为完成就业选择并不适合的岗位。毕业生自身状况对择业焦虑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心理状态失衡和自我调节能力缺失。一部分毕业生面对择业准备不足,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操作技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盲目投递简历导致效率低下;另一部分毕业生有明确的目标,但目标脱离实际基本无法实现,在求职过程中反复碰壁使学生开始出现认知偏差,不愿意接受失败。我国传统茶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烹制技艺决定了从业者需要较长实践积淀,一些毕业生希望立刻成为收入可观的高级茶艺师或茶叶品鉴师是不切实际的。毕业生无法对行业发展及职业晋升有明确认识,在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一味将用人单位不录用原因归咎为就业形势不好或专业“冷门”,导致落差感带来的严重焦虑。 2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教育干预机制 在我国严峻就业形势下,应对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教育干预需要从加强学校辅导、建立家长与学生沟通和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认知三方面进行。 2.1学校方面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需要结合茶艺行业发展现状,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出符合当前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和业内大型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使毕业生有机会提前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对已经出现择业焦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团体辅导形式解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鼓励同质性群体分享经历互相鼓励。采取放松训练、归因方式训练、自我效能感提升等多种辅导技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期望值,有效缓解学生择业焦虑现状。此外,学校应该完善心理辅导中心,及时应对一些心理波动大的学生,防患于未然。 2.2家庭方面 家庭带给毕业生的择业压力主要源于家长与子女间沟通不足,首先,父母缺乏对行业发展现状及专业就业形势做出正确评估渠道,容易受到网络信息和他人观念影响,误导子女的择业方向;其次,受时代影响两代人对职业选择有着观念差异,双方沟通不足会使这种差异转化为亲子冲突,为毕业生带来压力。因此,在家庭方面父母应当主动承担起子女情绪的疏导工作,对毕业生择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和适当建议,在毕业生遇到择业问题时不要一味的埋怨和指责,多去帮助子女分析原因正确解决所遇问题。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学习,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环境有科学认识,避免父母“一言堂”造成学生错误的择业规划,双方通过沟通探讨出能够得到双方认可的结果。 2.3学生自身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茶艺专业毕业生需要更新传统择业观念,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争取就业机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发展优势地区,在单位选择上更多关注公司的发展空间,避免一味追求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认识到茶艺从业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如果不能立刻从事高级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应当认识到自身能力存在的“短板”,接受在基层操作岗位积累经验完善自身。充分认识到自身具备的优势和不足,既要避免“眼高手低”的骄傲情绪也要避免缺乏自信导致的“自哀自怨”。由于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可以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父母、师长给出的建议,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职业选择。 3结束语 焦虑是人类面对应激时产生的基本情绪,可以帮助个体充分调动身体各项器官机能,保障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觉醒性,适当焦虑是提高人类生存率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过量焦虑逐渐成为情绪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高校毕业生面对从校园到社会的身份转变,择业焦虑情绪非常常见。茶艺专业毕业生学习内容专业性强,求职范围具有很强针对性,学校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建立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克服缓解择业焦虑情绪。通过增加学校、家庭沟通和学生自我认识,帮助学生把择业焦虑情绪由压力变成动力,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干预作用,缓解学生面对就业产生的复杂情绪。完善高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教学与岗位需要相适应,避免第一理论教学与岗位需求不符造成的就业困难,以高质量专业人才输出保障我国茶产品行业走上专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卢锴锋 董雅洁 单位:河北省承德医学院 心理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 就业就是高校大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后进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就业压力大成为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利用心理学知识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这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与就业,也对建设和谐高校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然而错误的认知会使一部分毕业生迷失自己,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部分大学生总是高估自己在就业中的位置,只去国企、事业单位,总之没有好的工作宁愿在家里,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中,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事情中,就是不愿意俯下身来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自卑、从众、焦虑、逃避和依赖等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简单地讲,是指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学校不是“211”“985”,因为自己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总是觉得自己不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些毕业生没有积极地看待自己在就业中的位置,而是埋怨自己没有生在好人家,面对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求职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等待,不会主动出击,有好的招聘机会也不敢上前。很多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专业功底不行,因而更加退缩,一次次失败加重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从众心理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理,这些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为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详细的自我分析和求职规划,一味跟随他人的脚步走,进而就慢慢地失去了自我。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很多大学生都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何种工作,进入何种行业。在就业过程中,自己的过度迷茫便出现了从众现象。 3.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认知和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对就业问题的消极回避态度。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择业中受到任何打击就会退缩。表现为消极等待亲戚朋友给自己介绍工作,或者是依赖于学校的就业部门为毕业生们联系各类就业信息,也有些学生会选择考研或者是出国攻读硕士研究生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后马上找到工作的约占70%,选择继续深造的占20%,选择出国和自主创业的约占5.3%”,而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70万人,那么在这种严峻形式下,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逃避就业的压力而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勇敢面对。 4.焦虑心理焦虑是个体在主观上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存在的担心和不安的情绪,而自己又不能够做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努力。焦虑是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主要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和自我压力大造成的,表现特征为持续性焦虑和紧张。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情绪就是焦虑,对于正在求职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存在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主动性,然而物极必反,过度的焦虑却会降低学生的判断推理的能力,甚至导致行为失控。 5.依赖心理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家庭条件优越,许多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孩子什么家务都不会做,严重忽略了对孩子自立性的培养,这些孩子的自立能力较差,很难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由于家长的溺爱,当他毕业的时候,面对复杂的人际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他们没有走进就业大军的队伍,没有去参加过招聘会,就退缩了,这种依赖的心理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甚至是自己天天在家上网打游戏,而他的父母却要为了他的工作而四处奔波。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外部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跟随时代的潮流,但由于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观念浓厚,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父母所学的专业,父母的择业观都深深影响到子女的选择。一般的父母很多事情都替儿女做主,工作的事情一定要听从他们的想法和安排,即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工作,在他的父母看来这工作并不是最理想的,只有按照他们的思路安排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还有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子女上了大学工作就有了保障,殊不知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教育,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毕业生在父母高期望值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就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2.缺乏系统的就业心理指导高校往往很重视在校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毕业生最后一年去实习和找工作,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遭到遗忘。很多学校的就业心理问题都是由学生的辅导员来承担的,但是很多辅导员都没有学习过系统的就业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帮助很小,一旦遇到很棘手的问题,就要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碍于面子,很多学生都不会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不去做心理咨询而是选择自我排解。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好,那么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在众多的压力面前,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3.招聘中存在的偏见对毕业生的影响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很重视学生的学历而忽略学生的能力,这使得很多低学历的人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还有的用人单位在求职条件中标出“211”“985”的字样,是否为党员,是否做过学生干部,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这些条件的设立使得很多同学都没有机会进入面试就被关到了门外。而实际工作中,这些硬件条件又会起到哪些作用,无疑会导致更多的毕业生选择逃避而不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强化家庭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辈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这样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对子女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前承担了孩子的学前期的教育工作。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父母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心理负担,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2.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由于高校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问题,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以此来缓解毕业生的不良情绪,提升其在就业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如果存在因就业压力大而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要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3.要提供职业生涯教育,及时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未来就业方向的规划,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从而改变错误的认知。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和社会对比等方式,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有清楚地了解,这可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进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4.要加强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都放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积极探索应试教育的现状,找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学生才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脱颖而出。 总之,在积极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形势的同时,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把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放到解决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重视就业指导服务与心理咨询等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作者:夏海杰 李丹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心理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心理AHP法分析 高职生是国家职业教育培养的中坚力量,就业是高职毕业生走向职业人生的转折点。面对就业,高职毕业生既期望早日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理想,又担心自身专业技能、兴趣爱好、未来发展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落差和隔阂。这种患得患失和忧虑恐惧的就业心理成为了高职毕业生毕业的严重障碍,也是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深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本研究以江苏某职业学院为例,展开了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问卷调查。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设计和分析方法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高职院校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样本抽样,进行了就业心理状况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抽样是问卷调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4000余名毕业生中,按照学院规模、专业分布和学生人数的对应比例抽取了8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745份,回收率为93.13%。通过对全部问卷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核查之后,除发现一些学生附有强烈感慨留言的特殊问卷之外,没有发现无效问卷,说明本次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的取样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问卷内容的设计是取得就业心理调查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次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评分析。调查问卷为匿名性问卷,问卷内容包括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等内容。通过对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号整理,把每一份就业心理问卷的资料输入EXCEL文件,进行概率统计、描述性分析和模型计算等来分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条理化层次化的建模分析是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研究的关键步骤。构造出一个有效的分析结构模型才能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做出科学分析。层次分析法,即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美国的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结构化、层次化分析的决策方法,它模拟人脑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模型化、数量化综合评价,是一种简洁实用、定量数据信息所需较少且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方法。经过经验借鉴和专家建议,AHP法是对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的有效分析模型。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AHP法模型分析 首先,建立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就业心理因素的实际分析,将全部问卷内容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Z”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第二层“准则层Oi”包含为“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第三层为“方案层Cj”,包括:“自我认知”指标下包括“性格分析、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素质欠缺、知识外延”;“专业认识”指标下包括“兴趣专业、满意专业、专业前景、专业方向”;“就业思考”指标下包括“考虑频次、意向准备、正在准备、曾做准备、择业规划、前景态度”;“理性追求”指标下包括“理想职业、入职重点、就业意义、薪酬预想、性质追求、地区追求”;“意识培养”指标下包括“西部历练、基层考验、毕业准备、意识认知、培养途径方向”;“人性矛盾”指标下包括“就业压力、承压能力、内部心态、挫败准备、差异心态、意向不符、机遇把握、心理困扰”“;育人评估”指标下包括“整体评价、意义评价、效果评价、引向评价、咨询频次、效果帮助”。其次,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并综合专家意见,将高职大学生心理评价指标层次分析结构中各指标因素两两进行判断比较,从而构造出准则层、方案层判断矩阵。然后将准则层判断矩阵、方案层判断矩阵进行列向量归一化并处理结果,从而判断出方案层与准则层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层次分析最终得到参与调查问卷学生的就业心理的评分标准。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准则层Oi“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诸要素的划分,针对各类要素的问卷调查结果,依据上述AHP评分标准分析如下。“自我认识”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28分,本次调查毕业生得分为20.5分,即评分73.2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为中等偏上。其中他们对自我的素质欠缺、性格分析和兴趣爱好方面的认知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知识的外延方面比较处于劣势,从侧面反映了高职类大学生在知识外延拓展上具有提升的必要性。从高职这一客观角度分析,其间接地影响到的学生的主观认识,从而对其动机、兴趣和情绪产生影响,继而造成后续就业认知的差异性。只有端正自己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去加强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13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6.6分,即评分51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认识水平为及格偏下水平。其中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感到并不感兴趣和满意,但是,对于自己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是较为满意的。在许多学生的观念中相比于兴趣而言,选择一个有利于就业的专业更为重要。“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或接近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它选择项被高职生们排在前三位,体现了浓厚的实用主义倾向”[1]这个调查结论正体现了学生选择专业的心态。在当今大环境下,大学生理想就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导致尽管入学所选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和满意的,但为了就业而只能选择能够保证就业的专业,“先就业,后择业”,此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排除概率性前提下,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基础上,去学习更多自己喜欢的其它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就业思考”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6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5分,即评分83分,说明毕业生的就业思考水平为良好以上。其中,在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但是,对于以后的生涯规划尚存在些许问题。“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被推向市场的毕业生们不仅面临着人生理想、职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威胁”[2]。因此,大学生应树立生存、发展、事业融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观。首先要能够保障自身的社会生存基础,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其次在职业发展中发挥技能特长与智慧,推动工作进步。最后在职业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理想追求”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4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3.6分,即评分90分,说明毕业生的理想追求水平为优秀。其中,对于以后的工作预想有着自信与充分的准备及抱负,但是,对于薪酬方面,有着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即职业预期较高,理想色彩严重,就业目标通常忽视个人能力与经验的积累。高职生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是好事情,但不宜急功近利,否则会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另外,高职大学生对于工作单位倾向于有实力且发展稳定的国有、三资企业,对于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意愿较弱;工作地点的选择也是倾向于发达繁华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意识培养”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18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11.3分,即评分63分,为及格水平。其中对于基层考验和西部历练有一定数量的同学能够承受,但是,对于条件的考虑还是非常在意: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在条件符合自身要求下,才有意前往;有1/5的学生是拒绝考虑的。毕业生对于“毕业准备”和“就业意识培养”是比较积极的,其中有1/2以上的同学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毕业准备,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识到“就业意识”非常重要的;当然,也存在近1/5的同学缺乏此类意识。对于“就业指导”的渠道,有32%的学生是通过学校,31%的学生是通过亲朋好友帮助,24%的学生是进行自己搜索,仅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是通过职业咨询机构等其他途径。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就业意识培养亦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养成自我意识以达到更具期望的就业“人性矛盾”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28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20分,即评分72分,为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有2/3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这是符合国内就业大形势的;有23%的同学有非常高的心理承受能力,39%的同学有比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有29%的同学承受能力一般;就整体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面对竞争有45%的同学相信可以成功,面对失败有近一半以上的同学可以坦然面对,这体现出高职生面对就业挫折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认识。在就业过程中即使职业与自己意向相悖时,亦有74%的同学选择继续“先就业,后择业”;当机会来临时即便以后会有更好机会,仍有54%的同学选择抓住当前机遇,但有26%的同学持观望态度;体现了高职生能够从现实出发把握当前的机遇。高职毕业生面对压力应该直面压力,改变思维方式并适度宣泄以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参加一些放松训练和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等方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和未来人生。“育人评估”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3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1.8分,即评分60分,为及格水平。其中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的整体评价,有24%的学生非常满意,32%的学生比较满意,35%的学生持一般态度;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合理,但仍需进一步的改善。对于就业指导的作用,有73%认为是完全有必要和意义的。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必不可少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加强毕业生个性化心理咨询与辅导,强化其职业生涯意识,使就业指导与咨询适应时展需要,为疏导毕业生心理压力发挥积极作用”[3]。当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30%的同学选择和同学和朋友交流,26%的同学向老师寻求帮助,19%的同学选择到心理咨询处寻求帮助,但存在个别同学选择默默承受,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仍有发挥作用的更高空间。对于就业心理咨询的帮助,17%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能够获得成长的动力;23%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42%的同学认为有点帮助,可见就业心理咨询对于毕业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必要性。最后,本次调查的整体AHP评分为70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为中等水平。其中,专业认识和意识培养方面的心理存在偏颇,需要学校及学生加强重视和深化;对于自我认知、就业思考、理想追求、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去调节和学习,为更好的就业和健康的就业心理而努力。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和AHP法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出,高职毕业生对于自身能力和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意识还算比较积极主动,但是对于专业认知与专业发展的认识还很欠缺,对未来目标也缺少规划,存在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态和现实落差。因此,对个人而言,要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加强对专业的投入度与兴趣度。从学校角度而言,积极面向市场调整专业方向,完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等内容,着力打造高职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关键步骤。“学校要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完善高职学生的就业体系,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职生就业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适时调整高职生就业心理并给予科学引导与压力调适,是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和重视的必要环节。 作者:王庆鸾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毕业论文:媒体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一、大学生择业的信心与准备不够充分 信心非常重要,一个人只有具备充分的信心,才能获得成功。大学生的自信是实现其就业成功的关键与基础,但是,通过对500名大学生的调查可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所表现出的信心明显不足。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很多大学生并没有为此做好就业准备,表现出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差、对国家相关政策掌握差。在本次调查中,有60%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有73%的大学生对相关工作的流程以及国家所颁布的就业政策不了解,只有35%的大学生清楚自身的职业方向,19%的大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就业行业的工作流程有所了解。 二、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影响 1大众传媒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大。调查问卷中有关大学生“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当前金融危机中的就业现状”问题,有4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学校获取信息,有39%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大众传媒,14%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朋友、同学;2%的大学生选择通过人际传播获取。从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利用大众传媒获取就业信息仅占全部途径的1/3。但是,通过与老师交流了解到,大学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基本上从媒体获取。因此,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是从大众传媒渠道获得,可见媒体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2大众传媒直接传播的影响要小于间接传播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利用大众传媒获取相关就业形势,有42%的大学生会因为获得的信息而产生一定的心理波动。有64%的大学生在获得就业信息以后表示对自身的就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在从朋友、同学获取就业信息的大学生之中,有6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就业会与该信息相关联。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造成重要影响的是学校,其次是朋友、同学,最后才是大众传媒。媒体对就业心理的引导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信心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前提与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大众传媒在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中,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有些媒体曾经热炒过“大学生苦读四年,月薪等同农民工”的新闻,这种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大学生的就业热情,从而呈现出一种较为悲观的认识,以至于对教育带来长远的社会影响。 3对大学生的创业鼓励政策及与典型宣传力度不够。经过宣传报道,各个地方都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大学生的政策,但是对于这些政策的宣传并没做到入耳入心。另外,对大学生面临的困难也反映不够,比如调查发现很多应届大学生虽然有着创业梦,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与支持,从而无法进行实践,梦想也付诸东流。另外,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宣传报道的力度也不够。 三、提升就业自信心的媒体对策 1加强典型报道与深度报道在与各个相关部门的联动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报道,积极宣传大学生创业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从而为应届大学生提供自强不息的创业榜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并对此进行宣传。在宣传中要保证宣传的正面性与典型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2形成强有力的宣传合力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新闻,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新闻报道。要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等各种媒介的合力,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态势。并且要积极宣传政府部门的相关扶持政策,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在开展舆论引导时,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进行一定的扶持,在改善就业环境的同时,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愿望,从而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3提高大学生就业宣传的针对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对大学生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积极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且要使其具备人文精神,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使就业宣传针对性更强。 作者:甘露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PDCA循环在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摘要:《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为了提高《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将PDCA循环引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环节中,以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PDCA循环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生产运作管理 1、引言 《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门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课,是具有鲜明的工程与管理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课程。根据对世界各国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商学院的课程设置研究,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理财”列为三大支柱性核心课程,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因而,必须探寻一种有效地提高《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PDCA循环作为全球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有必要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PDCA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它是一个标准的管理工作程序,也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四个步骤。PDCA循环可分为四个阶段,其基本内容如下。 (1)计划阶段(P):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2)执行阶段(D):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检查阶段(C):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4)处置阶段(A):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 (1)大环带小环。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小的PDCA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大环带小环 (2)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而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以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再进行PDCA循环,便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每一个循环管理过程都周而复始地运动,上一个循环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解决,从而保证了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模式 鉴于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中的有效性,作者把PDCA循环引入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计划阶段 在PDCA循环中,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制订教学计划,只有良好的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时间安排等内容。按照PDCA循环这一工作方法,每一学期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对上一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目前我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例如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中,都有教学效果分析的内容,比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改进等。 (2)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就是执行计划阶段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需要通过实际的授课过程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首先避免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注重引导式、参与式与讨论式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按照教学计划教学,但是也要根据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学习的反应。 (3)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的目的是检查教学计划执行后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课内测验、答疑辅导、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此外,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参加《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座谈会,进一步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大约每学期1-2次。 一般情况下教学计划执行的结果与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必须分析原因找到引起偏差的主次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教学质量的对策。 (4)处置阶段 在处置阶段教师要对本学期《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一方面要找出该轮教学循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轮教学循环借鉴之用。 还需要明确一点,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时,有些问题不可能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全部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从而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论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课题,PDCA循环教学模式把教学当做一个又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形成一个周期模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思想必将使得《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构建 摘要:文章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建设展开讨论,对于模块化的建设思路,可行性分析以及实践展开都有论述,对教学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国内大专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此课程站位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是研究制造业生产体系管理和服务业运作管理的一门应用型课程。由于它的强应用性和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成为培养学生现代经营理念、实际动手能力和现代生产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调研,国内大专院校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生对制造业不了解,缺少工科基础,计算和图表使学生失去兴趣等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着重解决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开展校外专家座谈会,明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专家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进厂深入调研计划; 第二,课程组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研,现有的生产相关的职业岗位具体有:生产统计员,班长,线/组长,生产工艺经理,生产改善经理,生产计划经理,调度员,质检员,库房管理员,维修组长,设备工程师,工装工程师,模具工程师,精益生产经理在,物料主任等; 第三,课程组对上述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确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管理实践提供技能储备和理论指导。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课程对应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一)典型工作任务 1.执行生产战略 2.优化工厂现有空间布局设计和生产时间调度 3.制定、优化生产计划 4.现场管理 (二)职业能力 1.符合企业组织结构要求,能够从职能层的角度制定生产战略、战术并执行。 2.根据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能够分析现有工厂空间布局中不足之处,优化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实现“一个流”; 通过生产调度,能够按时完成订单。 3.依据企业愿景,竞争战略,结合企业硬件设施,通过项目计划法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确定工期,并能够解决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环境优化等问题;计算出生产能力,为采购、接订单服务。 4.运用5s,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等方法,在车间里解决工艺、工装、设备等日常生产及突发生产状况;其中设备管理中制定设备维护制度,确定制度有效工作时间,保障交货期。研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如精益生产,JIT优化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模块化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14个项目,具体课程模块构建如下: (一)模块一: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模块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产战略作为执行层战略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认识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战略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制定企业生产运作战略的能力。 生产战略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生产与运作战略案例分析、项目2生产与运作管理及生产战略相关概念认知、项目3制定生产战略的要点。 (二)模块二:生产系统设计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主要讲授企业生产系统空间组织设计和时间组织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辅助工程选址;能够优化现有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能够计算期量标准。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4选址案例分析、项目5生产系统及生产过程概念、项目6如何选址布置、项目7期量标准。 (三)模块三: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模块讲授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能够编制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绘制网络图并优化。 生产计划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8什么是生产计划、项目9如何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项目10项目计划。 (四)模块四: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模块讲授生产系统运行和维护,使得学生熟知当前生产管理技术、会进行现场管理、学会精益生产的原理、掌握设备磨损和故障规律,并制定设备保养维修制度等。 现场管理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1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概述、项目12现场管理及5S、项目13设备管理与TPM、项目14精益生产。 四、课程模块化构建后的教学效果评估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模块 大学的教育的趋势是向就业导向,一门课程能够延伸出哪些岗位供学生就业抉择,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本文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贴切制造业的特点,课程组进行了深入企业调研,获得了一手资料,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岗位设置之后,再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置为:生产战略、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 课程组在进行课程模块化构建时,细分了14个项目,项目的设置是对模块化的补充,且模块中的每个细分项目都符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每个模块都有案例开始,汇报作业结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课讲座的形式新颖 课程组在进行模块构建时,安排现场管理模块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课讲座,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到生产现场的视频,了解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专业课的讲座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未来择业提供参考。 (四)形成课程组,优化专业课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构建是有四位主讲教师共同完成的,课程组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专业课的设置,尤其是校外专家主讲,能够带来新视野,新思路,也为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岗位拉近了距离。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体系构成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分析了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针对不同需求,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 差异化 教学模式 引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将生产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生产或运作效率为目标,研究企业生产或运作各个层次上的决策问题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文献中,有些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学工作者已从总体上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1-5]。本文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分别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该课程的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以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三个层次、十大方面的决策问题。三个层次为:生产运作战略决策、生产系统设计决策、生产系统运行与维护决策。十大方面包括:产品战略、生产流程战略、生产设施选址、生产设施布置、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策略、排产策略、质量管理战略、维护策略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掌握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改进等生产运作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包括模型、算法、工具等),并能具体应用于生产实践;了解一些现代先进生产方式(如JIT、精细生产、敏捷制造等)及管理技术。 2.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需求 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而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还有些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即使学生毕业后都是选择就业,但是有些学生是选择在制造业就业,而有些学生会选择在服务业工作;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存在是选择在制造业领域创业还是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问题。而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和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知识需求是不同的,选择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需要更多地掌握制造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与改进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而选择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更加关注服务系统的设计、运作和改进方面的知识。对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则希望在该课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所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或学习环境,在学生在校学习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3.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1)教材选用差异化 目前,在国内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内的从事该课程教学及研究的工作者编写的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Chase等人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Stevenson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由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多数是文科生,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之前缺乏对生产运作系统的了解,加之专业英语词汇相对匮乏,所以,对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应该首选中文教材。而对于基础较好,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向学生推荐上述英文原版教材供其深入学习参考,如果在研究生阶段有意研究制造业生产管理方向的学生,则推荐Stevenson的英文教材,因为该教材在制造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要丰富些,案例比较好。 (2)教学内容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较多,而且与管理类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相比,课程内容计算推理的部分较多,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约束下,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对讲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的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要结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求的不同,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方法解决企业中的实际相关问题。 1)参观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假期,可以要求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以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运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该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联系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如大型的加工-装配型企业等)作为参观和生产实习单位;对于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则要为其联系服务网点多、业务量大、运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如大型物流公司等)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而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根据其研究方向来选择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 2)视频教学:在讲授相关章节的内容后,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选择播放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国内外著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视频资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方法。比如,在讲授“作业计划”一章时,可以为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播放蒋伟豪讲授的《向丰田学管理》视频,让学生了解丰田公司装配计划的制定方法;而在讲授“服务产品设计与过程选择”一章时,可以播放UPS公司录制的《UPS运作过程》视频资料,让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深刻了解该公司的服务过程与管理方法。 3)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讲授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组成多个小组,结合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教师为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设计题目,小组成员根据兴趣也可自主选题,完成一个项目的课程设计,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要求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2013年格力空调在平顶山地区的销量预测”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需求预测”一章中的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方法;要求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蜜雪冰城加盟店的选址决策”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服务设施选址”一章中的服务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和定量选址决策方法;可以要求有意继续深造,并从事制造业生产管理研究的学生完成题为“加工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的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掌握“作业计划”一章中难度较大的离散式制造企业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论 本文在分析《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研究内容、教学目标及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电子版企业经营沙盘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的功能。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子沙盘 沙盘模拟 课程教学 许多高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形式,以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将探讨电子版沙盘模拟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描述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最基本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各种资源要素组织成现实生产力,以便有效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工商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一直以来颇为重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在MBA、普研及本科生中都开设本课程。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相比,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竞争力、需求管理与预测、生产/ 服务流程分析、生产/ 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运作能力与生产运作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生产系统设计与优化、库存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前沿理论等知识模块,这些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企业生产运作实践的总结,很多知识在讲授时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进行。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以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常被评价为光懂理论、不会实战,在实际操作时遇到种种意外障碍而束手无策,能力不能与学历匹配。这也是有些文科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的原因。 2.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 学生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很多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无法透彻理解,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3.教师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 由于专业背景、授课学时等限制,教师往往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 4.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管理类课程,内容较复杂和枯燥,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往往不高,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上一届学生的影响,在还没有开课之前,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该课程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大量计算等印象,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 5.学生对课程的教评结果偏低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计算的内容偏多,尽管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案例、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本课程在许多院校开展的教评活动中仍得分偏低。有的教师同时讲授多门课程,但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差距很大,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有所降低。 6.实践环节滞后于课程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该课程在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引入了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等均是针对实践环节的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存在,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甚微,学生们感叹如果实践环节的课程能够与理论课程穿插进行效果可能更好,学生会从中受益更深,体会更深刻。 三、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问题,有必要探索能够提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竞争力的教学方法。目前广为使用的是沙盘模拟教学方法。 1.沙盘模拟教学方法简介 沙盘模拟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指挥官在真实的模拟沙盘模具前,进行战略部署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等优点。企业的经营管理犹如战场,要进行整体部署、产品的研发以及财务分析等决策,通过课堂教学展现无疑是纸上谈兵,而沙盘模拟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通过老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多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沙盘模拟主要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具有互动性、真实性、挑战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巩固,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与运用。 2.沙盘模拟课程涉及的内容 (1)熟悉企业全面管理系统,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沙盘模拟课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预测市场趋势,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确定企业具体的市场经营战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 (2)了解企业整体运作流程。通过沙盘模拟课程能制定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制定市场开发决策、目标市场定位等。模拟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标过程,调查了解同行商情,抢攻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决策。 (3)谋求企业系统效率提升,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通过沙盘模拟的运用,学会制订企业长期、中期、短期资金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制订投资计划,编制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一步评估决策效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4)提升科学管理能力。通过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生产线的更新调整\库存的管理,原材料采购、现金流量的计算等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 (5)从点评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每一次教师的点评中,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理论中学到的知识如何真正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分析,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6)从总结中收获。通过参与企业模拟经营的过程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报告,学生思考、总结得失,获得最大的收获与提高。 3.沙盘模拟的形式 在各大院校主要引进和自行开发的沙盘模拟形式有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的企业经营物理沙盘训练课程对抗规则复杂,容易出现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且问题无法追溯,影响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独占式教学资源,学生需要至少2天的时间完成整个物理沙盘的对抗演练,效率较低,但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而电子沙盘采用计算机软件的对抗方式来进行教学和竞技,通过程序的设计,可以使实验完全依照对抗规则进行,防止了学生的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电子沙盘通过记录学生的每步实验操作,可以使实验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自动生成。但是,这种模式直观性、体验性差,各小组缺少面对面交流,比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这与情景式教学的初衷相悖。 4.将电子沙盘引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 基于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的优缺点,考虑在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结束后的实践环节仍然保留物理沙盘的模拟训练或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扬长避短,最终实现电子沙盘的便捷性和物理沙盘的真实模拟性合为一体。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功能。 5.电子沙盘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结合体现出的特点 (1)生动性。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局面,通过沙盘模拟实际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学生能亲自运营企业,真正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2)真实性。在课程中,通过沙盘模拟运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中“学”,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体验企业的运作,在模拟企业实际环境中,真正体会企业面对多变的环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将来应用于实践。 (3)合作性。沙盘模拟就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商业决策中感受团队智慧的价值,领会如何在立场不同的部门间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培养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能真正领会团队合作的优越性。 (4)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在引入课程教学时可以随时调用任何模块进行讲解,这是与物理沙盘相比其最大的优点。电子沙盘可以将学生分为6~18组进行模拟,而物理沙盘只能模拟6~8组,解决了物理沙盘授课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物理沙盘必须连续的将课程进行2~3天独占资源的缺点以及物理沙盘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上脱节的问题。 (5)可作为开设物理沙盘课程的前期准备。与之前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上物理沙盘课程相比,学生在开课前已经对沙盘模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分组组成不同的企业后,对企业战略决策、资金运用、市场开拓、ISO认证、产品研发、厂房及生产线投资等问题会更加慎重,通过理论课程对各个决策环节会用到哪些知识点已经心中有数,会彻底改变之前的盲目决策以及部分学生的游戏心态。 (6)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在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系统中运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7)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学有所长,与实际贴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将改变多年来“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对于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借鉴。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供电公司生产与运作管理优化研究 【摘 要】 电力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今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电力工业可以大规模的生产与运输电能,并且有着高度集中、便于管理、易于清洁等优质特征。然而当今的供电公司现有的管理运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因此,需要发掘潜力,优化现有的生产运作管理系统,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入手,阐述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分析当今供电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电网运作 生产优化 技术强化 人力培训 1 供电公司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的原因 1.1 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正逐渐取消计划经济体制时给予电力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受这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电力企业在资源获取时固定成本逐渐提高,沉没成本的比重加大,电力产品限价严重,市场销售不景气。然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大势所趋,供电公司只有在自身成产运作与管理上做出相应调整,才能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向市场寻求资源,在生产运作管理的优化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1.2 行业环境变化的需要 电力行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对于资金和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期,因此获得的政府支持越来越小,销售瓶颈越来越多。由于市场经济反对非法垄断,以前各种形式的行业内部保护也逐渐失效,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力市场的垄断逐渐减少,电力销售市场的行业保护逐渐失灵。因此,电力行业需要在运作管理上进行优化,逐渐适应新的行业环境,转变经营理念,形成竞争意识。 1.3 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 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前主要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商业用电逐渐增加且用电时间多集中于晚峰时间,因此给电网调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用电结构的改变,给电网的调配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所以需要对运作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一级电力市场上,各地方的小发电机组在一线发电市场上为了自身利益成为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这些发电机组在投资来源和投资时间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电价上的差异。随着电力市场推出的“竞价上网”的政策,一级电力市场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其次,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变,新能源的使用逐渐走向电力市场的舞台,使得发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电力市场激烈的竞争,供电公司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产电、供电效率,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1.4 深化供电企业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电力企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运营模式,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如此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很多供电公司的员工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缺乏合理的奖惩体制;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些不足,制约着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生产运作与管理上不断进行优化,从而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生产运作效率。 2 供电公司生产运作与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电网基本运作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在电网基层运作上,项目操作过程中人员冗杂,效率低下。项目的基层操作中,虽然能够按照项目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流程操作,但是具体工作由于部门分的太细、人员冗杂,导致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其次,在电网基本运作工作中,管理工作人浮于事,互相推诿。由于缺乏合理的人事制度和奖惩措施,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 最后,分工太细,重安排、轻落实,不能全方位,多层次落实项目,导致项目计划不能合理实施,工作任务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2.2 技术运作管理系统运营不足 企业运作生产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其运作管理系统运营系统不足。首先,供电公司的信息化系统硬件支持不足,层次性能较低,信息处理设备功能较低,无法全方位地支持供电公司的日常工作;其次,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不能真正与实际工作进行衔接,信息兼容性差,资源共享水平低,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系统重复运作,工作负担重、效率低;最后,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层次不齐,许多操作人员的技术性差,不能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流程,导致信息系统实用性差、工作效率低。 2.3 销售运作系统运营不足 电力销售运作系统中,销售流程过于复杂,关系混乱;客服受到信息系统硬件不足的影响,不能完善的发挥作用;电力营销系统依旧以卖方为中心,服务理念较差,无法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无法做到以需求为引导,促进社会合理地消耗电能和供电销售的可持续运作。 2.4 辅助系统运作不足 供电公司辅助系统运营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体制方面的不足:首先人事奖励机制存在不足,在人员工资分配上依旧摆脱不了“大锅饭”的体制,平均主义严重;此外,许多供电公司在进行人事考核时,不是按照绩效评价工资水平,而是按照岗位的不同来计算工资,导致在人事考核时出现畸形的考核制度;另外,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在工资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样的岗位和工作量,非正式员工那到的工资比正式员工那到的工资低很多,导致许多非正式员工消极怠工,影响整体工作情绪,影响工作效率;最后,在对员工职业技能教育上缺乏必要的投资,导致员工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影响工作效益。 3 供电公司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的措施 3.1 电网基本运作系统的优化 第一,要缩减人员编制,控制部门结构臃肿的现象。并且部门之间专人专责,明确责任,减少互相推诿、推卸的现象。各个部门之间在部门独立的同时做好责任的衔接和职责流程的通畅,以此提高项目实施和建设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在缩减人员编制的基础上,要精简机构,从而降低经济成本。比如,很多供电公司在监理部门和建设部门之间对工程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既有监理部门的参与又有建设部门的插手,这种职责混乱的现象,不仅影响到工作效率,而且还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精简不必要的机构,去除职能重复的职责和人员,以此保证工作效率,减少经济成本。 第二,在电网基本运作系统中,要加入监督监理体系。工程的高质量可以减少工程的返工频率,减少了工程成本,所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是节约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供电公司需要建立监理部门,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系统、标准的完成。 第三,建立有效的风险制约体系,避免资金回收受阻,投资不利的现象。比如,当供电公司有政府投资的项目是由与政府投资无关的施工单位进行执行时,由于技术、资金方面的诸多原因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完成或者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时,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制约机制,损失只能由供电公司自行承担,从而对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所以,供电公司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制约体系,最大程度的发挥弥补经济损失的只能,将经济风险降低至最低,从而确保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 3.2 技术运作系统的优化 在技术运作系统方面,主要包括配电系统的优化和配电网事故监督处理系统的优化。对于配电系统应该在硬件方面提高配电网输送、配电系统的设配水平,比如将配电网络同所在地域的航测图相关联,以此进行合理的输电、配电。在软件升级方面,应该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规范图标、参数等信息数据,确保匹配的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在配电事故监督体系方面,要做好事前控制。在配电网络中加装遥感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地和配电网络系统相融合。在遥感监测方面,应该注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遥感制图的真实性以及统计报表的可靠性。此外,时刻注意数据异常报告,并在事前做出应急预案,当事故发生时,将风险降至最低。 3.3 销售运作系统的优化 在电力销售运作中,首先要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改变营销理念。作为电力服务企业,电力销售应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理念的营销理念,致力于顺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考虑到电力产品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创新性的营销渠道。由于电力的无形性,需要借助网络营销构建产、供、销的网络营销体系。 与此同时,要做好售前和售后服务工作,由于电力商品需要进行事前安装和调试,因此要在产品需求密集区域设立服务网点。电力发生故障会给客户带来不便,需要供电公司提高服务意识,设置售后服务机构,方便电力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在建立实体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构建电话客户服务机构和网络维修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4 辅助系统的优化 首先,建立合理、完善的人事考核体系和薪资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对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进行等级量化考核。多劳多得、不劳不得,避免“大锅饭”下的平均主义,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鼓励工作人员进取争优。 其次,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安全教育。组成学习型工作组织,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从而强化了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优化供电公司生产运作与管理,需要从电网基层体系、技术体系、销售层面以及辅助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实现整个运作、管理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调整。电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供电公司应该时刻关注市场变化,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ERP实验教改研究 [摘要]本文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情况的调查分析入手,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与ERP的密切关系,明确开设ERP实验项目的重要作用,从高校生产运作课程开出ERP实验的效果分析,引出ERP实验教改这一主题,并深入研究ERP实验开发与设计的作用、目的、方法、方案,从而提出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改善ERP实验方式方法的措施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 ERP实验 教改研究 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情况调查与效果分析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与ERP 1.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课程性质与特点 服务业的兴起,使生产的概念得到延伸和扩展。过去,西方学者把与工厂联系在一起的有形产品的制造称作“production”,而把提供服务的活动称作“operations”。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以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为对象,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为手段,为设计、运行和改善制造过程和服务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对生产与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和运作活动是普遍的,没有哪一个行业不从事生产和运作活动,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相当广泛影响力的课程。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企业生产与运作实践中各种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应用条件与理论依据;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基本掌握制定各种生产与运作策略的技能和方法等。课程体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市场为基础,视生产为“投入——转化——输出”的过程系统,并以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此过程中的特征及其规律,再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该系统在设计、运行与维护等环节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产品战略、选址与布局、工作岗位设计、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计划与控制、作业排程、生产现场维护、项目管理、网络计划等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应该先修《高等数学》、《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等课程。另外,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后续课程可开设《战略管理学》、《物流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供应链管理》、《采购预备供应管理》等。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色包括知识范围涉及面广、具有明确的职能领域和专业性、管理方法技术性强、定量分析严密、作业强调可操作性、实用性等要求。 2.ERP与ERP实验的目的和作用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缩写,指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ERP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流、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从战略层的企业经营计划(BP)到职能层的主生产计划(MPS)进一步决定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匹配,从而,影响执行层能力、需求、供应、库存、采购、结算等资源动态数据信息化管理。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也是精华所在。培养学生总体运作能力。 ERP实验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ERP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信息系统。熟悉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ERP实验教学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实战演练的方式进行。即使用ERP软件模拟企业的业务活动过程,在模拟实战的情景环境中,按照企业业务流程完成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体会各岗位的业务工作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其中,分组进行模拟公司竞争经营,均由学生自己完成,以调动和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ERP实验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课程内容的验证作用,通过ERP软件和沙盘软件的使用,熟悉企业经营的脉络,掌握竞争的要素和操作要点,体验所学原理和方法;二是对经营管理业务的模拟作用,解决理论上抽象、枯燥,无法见识的现状;三是利用实验室软硬件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熟悉销售、库存、采购、装卸等操作环节的工具,掌握时间和空间的要求等;四是发挥学生参与开发和设计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积极性,提高实际创新能力。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的情况调查 经过对相关学校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验情况的调查分析,总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没有设立ERP实验项目的占被调查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学校的半数以上,其中多数只是进行了理论教学,辅助一些案例和作业;部分设置了实验项目,但没有ERP实验项目。 2.设立ERP实验项目的学校约占三分之一,但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内容出入较大,有些学校采用手工制表做出综合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以及材料清单等;部分学校采用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竞赛和企业调查方式替代ERP实验;还有一些学校采用ERP软件开设实验项目。 3.单独设立实验课程的学校主要是一些工科院校或要求比较接近工科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院校,特别是信息化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往往单独设立,其中又可以分为有ERP软件和没有ERP软件两种情况,应用软件又非常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ERP软件包括:用友、金蝶、浪潮、博科等。选择ERP软件多数是教学版的系统,也有采用企业版的系统,当然这与学校的需求、投入、课时、实验方式、应用目的有关,实施的效果也十分不同。 (三)ERP实验的效果分析 1.教学效果分析:ERP实验从教学效果来看,最好的是独立开设ERP实验课程,这对于那些工科的专业,十分必要,不仅能够系统掌握ERP的来龙去脉,资源计划的编制依据和方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构架、层次、功能和操作等;特别是哪些一边授课一边实验系统操作的方式,非常方便学生理解和熟悉教学内容,所以,效果比较好;开设ERP实验项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脑窗口认识和熟悉部分功能模块,验证所学理论,演示系统功能等。 2.实验效果分析:从实验效果来看,教学版的ERP系统比较容易上手,教师可以与理论课程融为一体,根据课程要求和重点选择模块和操作,能够有效控制实验进度和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3.社会效果分析:从社会效果来看,应用企业版ERP对学生就业和适应企业非常有利,但由于师资、实验条件、教学要求,使得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多数靠学生自学,也有校企合作开展培训等方式,企业对具有这方面能力的学生总是另眼相看。 4.实用效果分析:从实用效果来看,针对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要求越高,越要加强ERP实验乃至实验课程,对于相关专业开设ERP实验项目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涉及的ERP内容和应用,注重每个模块的应用价值。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要求与ERP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研究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要求 1.本课程实验教改的目的、意义及特色; 本课程实验教改的目的是对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类专业涉及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综合实验和实训进行教学改革,与企业合作,利用真实企业案例和数据,开发以企业生产运作为核心的ERP实验项目。通过教学改革,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快捷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专业技术;为整个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奠定生产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为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资源库打好基础。本课程教改的特色:其一,专业与业务实践融为一体全面熟悉ERP系统和技能;其二,平台加模块方便学生系统训练和单元训练,掌握ERP的技术功能;其三,集中实验与分散自己练习结合,提高技能性训练水平;其四,角色扮演与竞赛结合的模拟实验,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应用ERP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体系的构建;现有实验项目改革方案;如何应用ERP软件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在实验模块中怎样体现企业生产运作专业技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ERP软件与教学融合的问题;运作技术、软件功能与实验项目三位一体的整合问题;解决ERP实验内容多与实验课时少的矛盾。 (二)ERP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研究 1.ERP实验项目的定位 ERP实验项目是服务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需要的一种实验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实现管理信息集成共享之需要而设计的培养实操能力的环节之一。掌握ERP可以有效管理整个企业管理系统,是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这是教学面向企业、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要环节。 2.ERP实验项目设计 本课程实验项目包括: 实验一,企业经营沙盘模拟,通过小组竞赛形式较全面应用生产运作技术,基本掌握采购、生产成本、库存成本、产品经营管理、资金运作等方法,分4-6个循环完成竞赛。 实验二,企业物流调查和访谈,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物流的特点方法。从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到完成企业调查报告。 实验三,ERP演练,熟悉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编制和运作过程。完成相关内容上机操作。 实验四,全面质量管理,掌握质量管理和质量的持续改进的方法。选择质量观察点,开展质量检查、分析,提出改进质量的管理措施。 3.实验设计方法: 在实验初学时,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熟悉软件功能的操作,提高熟练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班为单位模拟一个企业,按照划分的部门和岗位,每一个学生担任一个岗位的工作,结合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和软件的功能,根据所结合的数据,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演练完成。实验要求:教师提供业务内容和流程数据;学生自己设计业务发生的情景,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最终提交实战演练报告。 4.实验指导 按照下列顺序组织实验:数据准备、客户订货业务、排程业务、产能管理、采购业务、委外业务、生产业务、销售发货、应收应付制单、期末处理,使用实验教程的数据,完成各项功能操作。实验是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共9个实验内容。这9个实验完成以后,再进一步学习其他的内容。以这种方式组织学习,有利于掌握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活动的全貌,使实验由浅入深,思路清晰,便于尽快掌握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操作。 实验组织: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数据模拟的正确程度,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 具体组织方法是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案例分析、社会调查、企业访谈,按照课业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并制成PPT文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讲演,交流并讨论;企业沙盘6人一组展开竞赛;ERP实验在集中教室里组织分模块完成,每人一机,按实验作业任务完成实验报告。 三、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改善ERP实验方式方法的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课内实验项目开设情况不是很好,研究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涉及校方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师能力以及受限于供应商的服务等。无论如何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创新都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期望实验室软硬件到位就开出实验,一定要抓好实验课程的开发,研究实验项目的开出,帮助教师和实验员开好每一个实验。一方面,千方百计应用ERP软件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验模块中充分体现企业生产运作专业技术知识。使ERP软件与教学融合,做好运作技术、软件功能与实验项目三位一体的整合。 (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模拟企业运作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项目中设立模拟企业ERP运作沙盘、物流运作沙盘、供应链管理沙盘,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跨时空的模拟生产运作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虚拟的工作中心中完成规定项目或科目的操作,促使学生进一步用以研究现场运作管理和流程优化。运用ERP软件模拟企业经营一定会收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并且,对于培养团队竞争意识、小组合作作业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有效改进动态直观效果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验是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内容之一,在建设综合实验室中设置仿真屏幕,设立三维情景模拟的仿真实验课程也是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手段。利用仿真手段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改善,可以开展情景直观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以虚拟环境确保实验效果。采用虚实结合,可以大大降低硬件投入规模,节约场地,符合高校现实条件,采用三维互动的虚拟方式,可以实现多人同时不同步不同角色的操作业务,可以大大提高实验能力,模仿现场操作过程,达到实验效果。 (四)积极开展ERP实验项目资源数据库和案例库开发 由于ERP应用面比较宽,需要尽快建立典型企业资源数据库,保证学生上机操作需要,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案例库,方便学生课下对比研究,找出企业生产与运作的管理经典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课外研究和训练,这样就可以解决ERP实验内容多与实验课时少的矛盾。 (五)构建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推动ERP系统的共享 学校统一构建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这就要求学校层面必须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站在学科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并且以开放的观念,为其他院系相关专业提供实验平台,开出实验课程,共享学校资源。从扩大ERP应用的角度,这种共享扩大了受益面,也会推动师生开发实验项目和丰富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电厂生产创新运作管理措施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厂的生产运作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研究,找出电厂在生产运作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电厂生产运作管理领域中的燃料购、耗、存管理、安全与经济运行管理、推行点检定修制及加强检修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管理对策,并进一步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电厂生产 创新 运作管理 措施 一、 电厂生产运作管理及其特点 所谓生产运作管理,就是指生产运作的计划、组织、控制模式和策略的管理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及使用的过程。电力工业与普通的商品生产行业即相通,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电力行业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输配及销售和使用是同时完成的,电能在生产之后通过电缆以光速传输到客户手中,立即消费。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电能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直接得以储存。 其次,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企业已经发展为以超高压电网干线为输送骨架,经过多级变配,把用户及发电厂连成一个同步整体的企业。当代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电力负荷需求呈现日新月异,伴随着环保、高效和节能的时代要求,发电机组都在向着高参数、大容量的发电机组方向发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的设备在发电侧已经组成了一个整体完备的系统,而在用电侧则需求多元化。只有高速、自由的控制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保证最终的供电质量。 最后,电力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据最新的报告显示,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很多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电力企业的总资产额排位均在国家前列位置。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固定净资产值排名全国之首。可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人均占有率和技术装备率都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产总量的构成越来越高。 二、电厂生产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1.燃料管理体系不够科学 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采用化石燃料为主的火力发电厂在整个电力行业还是占较大比重。因此,采用燃煤作为燃料的发电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标煤性价比和进厂入炉煤热值差普遍很高,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燃料的采购及贮存采用科学管理还存在着差距。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企业对原设计煤种和在投运后实际煤量品种的采购还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煤量品种的采购及管理要经过科学的定量分析和事后分析的超前控制管理意识,实现真正的目标管理。如果还是囫囵的采购、粗放的管理,电力企业燃料的成本会一直居高不下。 2.要加强运行管理中运行分析工作 由于我国电力行业的自动控制水平与发达国外同类行业相比,还没完全达到可以在线监测能源消耗的水平,很多的运行分析工作还都停止在只是对数据进行统计的层面上,所以不能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电厂长期处于偏离正常设计标准的状况下运行,经济水平较低,最终造成设计的指标与实际热效率、供电煤耗率相差很大。由此可见,加强运行管理中运行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可控性,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要充分挖掘节能管理工作意识 当今社会,节能环保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要任务。电力生产作为一个风险性较高的行业,在以往的生产经营中,为了保证生产安全,人们往往对节能方面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能源的节约受到了企业责任领导人的一致重视,但究其到实际运用的环节,还是不够细致到位。我们要做到充分的挖掘节能管理意识潜力,节能管理能让电力企业的管理更进一步的迈入精细化轨道。 4.要提高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 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的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而电力行业更不能例外。电力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以往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已经在电力从业人员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忧患意识淡薄和没有竞争与生存的危机感,这在当下逐步进入商工文明社会生存环境中是极其不协调的。当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推进时,机制改革首先就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全面提高整体的员工素质,使电力企业永远跟上社会快速发展步伐。 三、电厂创新生产运作管理措施 1.加强燃料管理 在当今的火力发电厂中,作为世界燃煤大国,煤炭仍然为其主要发电燃料。据不完全统计,火电厂中煤炭燃料的成本即占据了整个生产成本的四分之三左右。在国内煤炭生产行业全部进入市场体系后,由于决定电力行业经营利润的上网电价还处在计划审批阶段,各大火电厂为了节约成本,始终注重选用“物美价廉”的煤炭资源,在保证电厂炉、机、电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采用多层次阶梯式的经济采购方式,想尽一切办法选择可以提供煤质优良、运输费用消耗最小及供应量稳定的煤炭商家。 用于储存煤炭燃料的煤场是每个火电厂必备的场所,煤量储存的多寡不但与火电厂煤场大小、煤炭价格行情、发电计划以及最低储存量优化有关,而且与电厂的流动资金占用、库存经济性核算等指标休戚相关。一些不可抗拒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储存煤源的发热量,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煤炭的存储量过少,就不能保证火电厂机组的正常运行,一旦停机,不但间接给社会造成不利因素外,给电厂带来的损失将会更大。 作为发电燃料的煤炭资源在进厂前一定要进行质量检验,但不限于原采购煤种经过权威部门给出的品质化验单。验收通常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即是计质和计量,两大部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进厂前的质量验证可以将煤炭燃料分类存放,这为合理配烧和资源档案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运行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 电力企业在生产运行中都会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运行中时刻提高警惕,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要对设备负责,这也包括了对厂方负责。所以,电厂的工作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外,还要有一个很高的责任意识,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要把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让员工都能对电厂有一种家的责任感。从而使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处处为企业着想、为设备的安全运行着想。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重视运行工作,以正面的传导力量给予员工恰如其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在企业工作的人都能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主动提高主人翁意识。 ②对安全生产体制的思想贯彻要层层落实,哪里出现了违纪、违规的现象,及时处理,绝不姑息。按照设立的考核制度,奖罚分明。 ③管理者要树立明确的服务意识。作为管理者,首先就要以身作则,给员工、给团队起到一个好的带头引导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要清晰,防止盲目,要时刻告诫自己是为企业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的使者,为员工提供一个轻松、安全的工作环境永远是自己的使命。要时时关注员工的心态,处处起到领导的表率作用。 ④要时刻减少不必要的精力及资金浪费,加强设备运行的管理力度,尽量为员工提供一个好的硬性工作条件,在设备正常运行的状态下,把员工的注意力向经济运营方面调节。 3.生产运作组织结构要不断优化 组织机构的优化通常是由坚持目标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命令统一原则、简捷及有效管理幅度原则、力制衡原则、任权力相随的原则六大部分组成。 优化电力行业生产运作组织机构就是要搞清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岗员工的合理分工,如何把相关的运行人员重新组合,达到生产经营的最大效用。在有章可循的电力行业生产经营基础上,结合本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以创新的姿态进行岗位优化,最终的结果无疑是要整合部门,划分新岗位。最后得出一个方正的组织机构图纸能清楚的看到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各项技术,借鉴同类行业成功的先进经验,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超越传统的电力生产企业管理,依托于“电厂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适合自己企业的扁平式组织机构,要实现明确的等级管理。各部门、各层级之间互相配合,最终达到生产经营利润最大化、企业发展的最优化。 四、结语 电厂生产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发电燃料采购、过程控制及组织机构构建等方面进控制和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以提高电厂生产运作效益。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板块化运作下建筑工程设计院生产管理浅析 摘要:板块化运作已成为不少大型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在重组、扩张过程中所采取的运作模式。建筑工程设计院作为提供工程设计服务单位,随着市场的开拓,也逐渐采取这种板块化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有诸如组织关系简单清晰等优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 机构庞大、业务种类冗繁、管理层级不健全、多头管理等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的设计院管理经验,对板块化运作下建筑工程设计院如何做好生产管理做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 设计院生产管理; 板块化运作 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业务的重新调整,一般情况下会合并同类项,我们习惯称之为“板块”,我们经常提到的板块其实就是业务板块的简称。 随着建筑工程设计院的发展壮大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如果不进行板块化调整、不划分板块,就会造成不同业务杂乱无章且资源分散,形不成核心技术领域和核心技术人员,不利于生产任务的安排,甚至会造成企业内部竞争严重。板块化是一个“板块划分-板块细分-新板块形成”的不断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形成二级或三级子机构“诸侯割据”,造成设计院组织结构庞大、业务种类冗繁、协同效应减弱、规模效益甚小、管理效率低下等负面问题。本文结合建筑工程设计远的实际生产管理经验,对板块化运作下的建筑工程设计院的生产管理进行浅显的分析探讨。 一、落实管理目标向板块分解,严格考核 根据各板块合同签订和收入完成目标,将所生产产值、过程控制考核、客户服务等目标随之分解到各板块,阶段总结评价时除了反映项目及个人的执行及完成情况统计外,另按各板块进行统计汇总,形成板块设计产值统计表、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表及客户服务情况表等,推进板块的独立运营。 同时,生产产值、过程控制考核、客户服务等指标也分解到各个岗位上,依据分解指标的完成情况严格进行考核统计,作为生产考核的依据,同时考核结果与每月的效益工资挂钩。 二、抓住生产计划关键节点与重要环节,加强对业务板块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保证计划的执行效果 从过程中下功夫,避免由于前松后紧造成的项目计划执行效果不理想甚至计划拖期的现象发生。针对生产计划中互提资料、校对审核、归档等关键节点与重要环节,加强检查与控制,对于不能按节点执行的相关专业与人员严格处理,针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保证项目整体计划不受影响,保证计划的执行效果。 三、转变生产管理理念,变“被动生产”为“主动生产” 传统的生产是被动的,来什么项目安排什么生产。作为大型、品牌设计院的生产管理应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生产。因此,在进行生产安排的时候,要对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梳理分析,哪些是“亟待安排的”,哪些是“近期需安排的”,哪些是“暂停的”,结合产值目标、项目执行和人员的负荷情况进行有计划的进行生产安排。对于暂停的项目建立“经营主管、生产副职、项目总设计师”三方面动态跟踪机制,随时启动能够推进的项目。使生产安排均衡流畅。 四、理清思路,抓好板块内的两条生产管理主线 (一)项目管理主线:抓好“设计院生产负责人-板块生产负责人-总设计师-专业负责人-主要设计人”这条主线,灵活地进行项目生产管理。 (1)总设计师对项目监督评价权: 要求主师对在手每个项目都要有详细的项目策划,对计划进行管理与监督;每个项目结束后对各专业做出评价,各专业负责人对本专业做出评价。 (2)建立总设计师基金,让总师在进行项目生产安排与协调时,能够充分调动项目组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调节项目组的氛围,从而在对项目组的激励上有灵活的自主权; (二)事务管理主线:抓好“设计院生产负责人-板块生产负责人-专业组长-组员”这条主线,让组长能够动态、高效、灵活的进行专业组的管理,分担生产负责人的管理协调压力。 两条管理主线职责清晰,目标明确,不违背统一指挥的原则,并且起到了很好的管理互补的作用。 五、结合业务板块的投标、合同签订等经营工作,拓展管理思路,加强“经营-生产-后期服务-收款”的联系与互动,处理好生产管理上下游的关系 以往经营是经营,生产是生产,后期服务是后期服务,三者的联系与互动较少。不利于生产及时了解业主的动态与需求,也不利于经营对生产进度与服务情况的了解。 因此,在遵循经营、生产的管理秩序的前提下,生产管理负责人参与经营例会,生产安排要与经营主管沟通确认。形成“项目主管确认-生产安排-服务与收款”的秩序流程,使生产管理的上下游工作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六、板块生产管理要推进“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结合: 刚性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制度。制度是刚性的,是原则性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如果没有制度或者有制度却不遵循随意违反,那么管理必将是一片混乱。我所在院各类生产管理制度基础上制定、补充、完善符合六所生产特点的系列生产组织管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完善责任、义务、考核、评价、奖惩等各项内容,形成本部门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系统的制度体系。 柔性管理:沟通 (1)与总设计师的沟通:第一可以共同策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生产现状的计划,第二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控制更到位,可以及时纠正过程中可能影响计划执行的诸多问题。 (2)与专业组长的沟通:可以了解和掌握组内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动向,人员安排更合理和顺畅,专业组长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带着组员共同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3)各种生产会议的沟通:定期组织召开生产例会,例会包括周例会、月例会和双月例会,小型生产协调会。 沟通是柔性的,是对制度无法约束到的地方与环节进行管理的必要补充,通过这些沟通,能够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状况、人员负荷状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已作出的安排进行调整,使生产安排顺利进行。 七、板块优先的原则:以板块为依托,建立生产安排协调秩序 为全面推进板块化运作的深度与力度,加快板块向所的转变,我所以板块为依托,建立起了“板块安排所部安排”的秩序。板块所签订得合同项目,原则上由所属板块安排生产,在板块内部无法解决的,由所部协调板块间人员安排生产。 八、树立全局意识,尤其是对大型项目要加强板块间的配合,加强协同效应,在保证业务专精化的同时不失规模效益 作为大型建筑工程设计院,肯定会有不少的大型、重点、品牌项目,这些项目单靠一个业务板块的人员很难完成,也很难保证设计质量,这就需要各业务板块做好本板块领域的生产任务的同时,加强板块间的协同配合,加强协同效应。这恰恰是板块化运作下的难点。因为这种项目代表着设计院的品牌形象,因此,板块间的积极配合就显得格外重要。设计院上下统一意识,凡是配合其他部门所完成的项目,都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板块内的项目放在第二。这样才能保证设计院的品牌形象与长远发展。 七、生产任务高峰的特殊时期启动跨板块的“生产应急预案”制度 每年的三四季度,往往会是生产任务的高峰期。多个项目同时启动、人员交错严重、项目周期冲突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也是生产任务最为困难、人员最为紧张的时期。根据设计院、设计所、业务板块之间的综合协调平衡,对于矛盾最为突出的项目或者专业启动生产应急预案,也即项目组或专业组集体加班加点进行突击的办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任务的阶段性紧张问题,使得各阶段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实施案例教学是以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贯穿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生产运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的实践能力,扩展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 实践 创新 所谓案例,就是一份与生产过程相关详细的档案文字材料。它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材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比如企业的生产实施过程、社会实践过程等。案例往往描写在企业生产实施过程中遇见的真实问题,涉及面十分宽泛,有企业生产中生产现场管理、流水线管理、组织结构变更、设备的维修管理、厂房的设计、厂址的选择等,无所不及。 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是把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现场的管理现实的书面描述,即形成真实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实际操作管理角色,以当事人的身分,探寻现实世界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关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锻炼、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的本领 理论的实际运用本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得来的,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现实锻炼、培养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更可贵,因为它经受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检验。学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科学实践,锻炼实际决策谋划能力,可以通过生产中的涉及的案例教学这种途径。因为生产运作案例是根据企业实际在生产实施过程中编写的,进入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进入企业生产管理现实情景,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这无疑对增强学生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2.避免长期的单纯灌输知识的模式 纯粹知识的教材理论知识授课只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实际过程相关的案例教学则解决遇见问题“怎么办”。这两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既知道实际中如何应对,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实际运用的能力。 3.使“教”与“学”相辅相成 传统授课模式一般采用“教学”这一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案例教学则沿用“教学”相长这一双向、灵活多样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为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生产运作管理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教学准备 1.教师在这个过程要对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需要提前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及相关的教学目的选择好案例,并将案例事先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教师熟悉并记住案例的主要内容,列出案例涉及的要点、问题及相关的生产运作方面的概念;确定并列举出本节案例分析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尽量将案例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部分勾画出来,以便在课堂讨论时供学生参考;让哪些学生先发言,事前教师要心中有数;事先计划好课堂讨论的组织方式、程序和评分方法等。 2.学生要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学生必须配合老师的要求,查阅相关的教材或图书资料,并事先认真阅读教师课前下发的案例,深入理解案例,并根据老师的指导思考案例后面的一些提问;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等,配备有多媒体视听设备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制作案例讨论的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演讲的效果。 (二)案例选择 案例与具体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相关案例。一般来讲,案例教学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传授生产运作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相关的兴趣和求知欲;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提高批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学生与参与者互相激发思维并分享经验;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促进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观点的意愿;增强判断和分析问题,提出综合最优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提高行为性和参与性技能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符合以下几条标准:第一,范围明确、学习目标适当;第二,涉及知识综合性强,所覆盖知识点面广;第三,所含信息含量大、组织线索清晰的案例说明;第四,发人深思的相关疑难问题或冲突情节;第五,经过努力查阅资料就能获得相关的信息。 (三)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过程是实施生产运作管理案例教学的关键。需组织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来,集思广益,可以引导学生每人思考一个小的方面并记录下来,收集所有的观点,然后让小组同学讨论哪些观点比较合理,合理的一些观点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并积极思考是否需要补充完善一些新的观点,并与老师互动沟通,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和沟通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第一,需要恰当的分组,使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灵活布置教室,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室的布置就需要作出调整;第三,营造积极探讨问题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发言,案例讨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先不要评论学生见解的是否恰当,而是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第四,合理分配时间,案例讨论的过程也要注意时间的控制,一般可以按照开始小组自由讨论,收集各个成员的见解,然后讨论合理性并作出补充,后面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并做出相应的点评,点评不要泛泛而谈,需要由针对性,指出合理性与需要改进的方面,整个过程需把握时间的进度。最后,总结和评定成绩,总结的过程要全面,成绩的评定要事先做出评定的标准,并根据各个小组和个人的表现情况给出综合成绩。 三、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广博而扎实的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及生产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中特定章节的教学内容,明确本次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内容,同时要求教师提前准备课前案例,了解教学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将案例熟练于心 这样才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的要求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针对适当的人,能提适当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拓展思维,又能牢牢掌握案例讨论的主线线索避免讨论脱离主题;还能将课堂时间和进度控制在教师刚好做完总结或讲完课的时候;能注意到每个学生上课状态,能通过提问把那些不专心的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之中。 总之,必须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方法在生产运作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通过提高案例教学教师的素质以及对案例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产方面的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浅析生产运作管理中对质量管理的整合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进行论述分析,首先分析了企业生产运作的特点,然后对企业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和思想进行分析,并且随后着重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对企业管理中的几种系统进行概述分析,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希望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生产运作 企业管理 质量管理 一、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的特点分析 对于许多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自身实力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效率得到提升;第二,出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运作方式;第三,生产场地以及人员结构不稳定;第四,需要加强人员以及资源管理。 二、质量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贯彻在工业化社会中所有组织,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科学化,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科学管理思想: 1、实行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管理, 不管是对于生产线还是职能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以及标准进行,并且利用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尽管这样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而且通过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管理方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2、科学化管理的主要思想是:严格、精确、自律以及试验。这些管理思想要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其中包括企业计划、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结构等。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集团,都需要科学化的管理思想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自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自觉意识的境界,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自我意识制度的建立,我们鼓励人性化管理方式,但是一切的管理都要建立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将科学化管理思想应用到实际管理中来,企业的管理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企业的发展需要产品质量的支持,但是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着很多的方法,但是企业质量管理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且依然严峻。只有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将责任、权力以及利益结合起来,激励和约束机制共同作用,才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构建有效地企业管理制度,就要将企业产权制度以及企业组织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企业产权清晰以及坚持法人治理结构,才会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心,它可以有效地发映出一个企业的技术以及管理水平,也是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知名品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质量足够好。 随着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的走进寻常家庭,并且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更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质量是否过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好的生产企业而言,生产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赢得了市场占有率。 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理论以及概念,其中比较有效地一个概念就是ERP管理系统。不管是信息、物料还是资金都要通过一定的介质才会流通,而且物料的价值不会自己增值,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才会得以实现。ERP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并且可以利用实际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以及改革需要,对实际的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ERP系统包含多个模块,其中包括财务、物资、计划、车间以及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等,并且为企业的管理构建了一个迅速、全方面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可以阿精不同的企业管理数据输入系统,然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最后系统会生成数据分析报表,通过ERP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PIMS系统也就是项目管理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工具,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这种系统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得以实现,为项目一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为其管理提高必要信息处理结果和管理依据。PIMS系统主要采取动态控制原理,对项目进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然后找出偏差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它具有的主要有项目投资、进度、质量以及合同管理等控制模块。 对于前面的ERP系统而言,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针对于企业上层管理,但是缺乏对工作车间的直接流程的管理,对于现场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也就存在缺陷和不足,仅仅可以向管理层提供必要的数据,但是实际的现场管理还需要MES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MES也就是制造执行系统,他可以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优化管理,对现场的实时事件进行管理报告和分析处理,因此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将管理层与现场层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 四、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和发展,企业管理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管理的诸多系统,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人力资本地位上升以及系统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程度的步伐,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发挥全面资源的运用,迎接新的挑战。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提高通航维修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效率的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低空开放试点的实施,通用航空发展迅猛,通用航空维修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根据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态势,针对目前国内通航维修领域起点低、专业人员和企业匮乏等特点,对生产运作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通用航空 维修 管理 策略 随着国内低空放开政策的试点实施,通用航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大量资金涌入通航领域。从《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1],和杨国庆副局长在其2009年全国民用航空工作会上的报告中[2],截至2005年,都表明通用航空正在迅猛发展,作业飞行小时数转化过来就是维修、维护的需要量。由于历史局限和准入制度等原因,通航维修企业一直相对缺乏和实力单薄,运作管理效率低下,已经无法满足通航发展的实际需要。 总体来讲,建立起适应通用航空飞行训练需求变化的、满足通用航空需求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尤为重要。“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为此,通航维修企业就需要根据通航市场的变化这一发展依据,满足这种变化这一发展目标,通过采取从人力资源配置改变,生产组织模式、技术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模式,以及工时管理等措施和效果评估来建立起适合通航发展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 1 任务结构的人力资源配置改变 根据航空维修行业的特点,一个成熟的技术人员要近10年的培养期,结合人的自然身体条件规律,由此可见,30岁到45岁是工作的黄金年段。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实现维修量的基本条件,因此及早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另外,还需要树立起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人才开发观、以及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的社会化服务观。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上,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要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建立起较长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其次,要实现人员最佳分布,对需要的高端技术人员进行适量的引进。立足岗位,进行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和专业复训,通过不断的强化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维修业务理论和技能水平。 最后,根据通用航空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以及通用航空维修企业的薄弱现状,建议实行多元化用工,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用工机制,以最大限度地缓解用工需求矛盾。 2 柔性组织结构建立 改变生产组织模式、技术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模式,实现生产任务协调的柔性组织结构,保证生产运作主线的高效运行是当务之急。生产工作中,计划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组织工作。一句话概括就是:强化生产控制,满足两个符合性,实现两个重心转移。 从组织结构模式我们知道,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工作随之复杂化。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结构会极大地减轻管理者和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现在大多数生产管理采取的是扁平结构模式,就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这样的模式,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和工作流程,根据维修任务及时调整人力和物力等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这种模式,生产管理部门能够根据生产任务和生产环境的变化,灵活多变的形成临时性生产组织模式,减少因为管理层次多了出现的复杂化中间环节。 维修单位要生存,维修生产的三大要素Q品质/质量、C成本/单机消耗、D交期/维修周期是最直接体现单位存在的价值的。其中质量是必须放在最优先,不能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质量标准的坚持,因为质量是根本,是求生存、谋发展、保安全的基础,否则直接的、隐含的、长期的损失会更大。通用航空维修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更新质量管理理念,满足“两个符合性”和“两个重心”的质量管理理念,即:技术立法符合法规要求和企业实情;强化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立法重心上移,为一线开展工作提供法规和技术依据;强化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和监控重心下移,具体落实到维修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按照程序去做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保证维修过程的合法性,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因违背程序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返工造成的交期耽误和成本增加。可见遵守符合法规、企业实情的程序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不论坚持质量标准正确与否,在生产现场的问题发生点上,坚持质量标准的最佳办法是协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立。将质量管理的重点下移到了每个生产环节,实现了质量控制与生产的良性互动,不是质量管理严格“耽搁了生产”,而是严格程序保障了生产的有效功率输出,从本质上是提高了运行管理效率。 我们在维修生产中提到的技术,事实上就是一个科学技术,它有着内容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技术在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生产运作管理效率的提高也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通用航空维修企业应强化工程技术管理,将技术立法工作的重心上提,为一线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采取集中技术管理模式,实施集中技术立法、集中技术管理、统一技术标准、工艺、规范。 3 实施工时管理制度 采取工时管理手段,使生产任务在满足适航法规要求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工时管理主要是员工个人工作统计管理功能,生产效率=实际产量/产品产量(就是计划工时量),而产品产量源于工时,工时越标准,其效率评估才能越准确。 工时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样,通用航空维修保障单位也能够使用工时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不仅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大大减少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摩擦,有效降低人为差错的发生概率,从而保障飞行训练安全。 在当今社会化大分工进一步细化,各环节流转越来越快,责任越来越明确的大社会下,在民航适航管理部门的政策指令要求下,在民航通航大发展下,通航维修企业建立健全一套灵活、多层次的工时制度更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公司化运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多渠道整合资源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通过该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两个目标:经营目标和实训目标。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最优成本控制、保证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实训目标是提供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操作训练。而要有效地完成这个目标,实训基地必须能够自给自足,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和经营,这样才能提供真实的、可持续的项目供学生开展实训。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开展公司化的运作。 一、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历程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度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态势,我院理工科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效显著,但经管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资源有限,发展相对缓慢。从2006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共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开设了微格实训室。在这一阶段,仅能利用现有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为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讲解、能力测评提供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交流、观摩的机会,无法达到真正的实际训练的目的。二是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组建了海联旅行社营业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但企业偏重经营与生产,生产实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8月成立了途乐旅行社有限公司。这是学院独立出资,具备完整的公司组织架构,能对外独立承接业务开展活动的独立法人实体。该旅行社自成立至今,共承接了学院近20次旅游培训活动,创造营业收入近20万,实现了盈利。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的问题 该旅行社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问题,无任何专职人员,所有员工均由专业教师兼任,因此对外开展业务不多,主要依赖于学院的业务。为了兼顾企业利益,保证对客服务质量,实训教学的灵活性相对较小,对于学生的实训目标完成有限。 首先,由于学院设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更侧重于完善教学体系,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载体,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职业思维,慢慢养成职业行为,而在真实的企业经营中,更强调效率,在具体的岗位,只要求员工会操作,因此,企业侧重培训,不断地训练动作,不允许出错,也无法承受出错。这两种制度的不兼容,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不敢让什么都不懂的学生贸然操作。因此,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大多仍然停留在假想状态。 其次,公司组织结构单一,能提供实训的有效岗位不多。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公司的组织结构非常简单,无任何专职人员,总经理由专业教师兼任,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拓展。财务由专业教师兼任,负责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和税收登记。其他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均无明显设置,由于学生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为了保证对客服务质量,维护企业利益,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采用发包的形式,外包给其他公司进行操作。目前,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了较多实训机会的岗位,集中于全陪、地陪岗位,而由于业务量有限,这些岗位的实训也不能实现人人顶岗。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所需要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目标的完成。 最后,缺乏市场意识,业务量不稳定。即便组织结构完善,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给实训机会,还需要持续的业务。而目前,旅行社的经营基本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所有的业务量均来自院方的支持,而且院方对旅行社管理者并没有给出任何业绩压力,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业绩开发也无相关的激励措施,因此,企业业务仅局限于整个学院的旅游培训活动项目。这些业务大多集中在7、8月份和国家法定假期,在2、3、11、12月旅行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无任何业务开展,更无法保证以业务开展为项目的实训课程的正常进行。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公司化运作方法 要达成实训目标和经营目标,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真正的公司化运作。在主动参与市场活动,打造企业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企业规模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真正实现实训目标。 首先,让学生成为公司主体,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控制。当前旅行社业务量少,专职人员不多,这看似是个问题,实际上,学生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让学生成为公司的主体,鼓励学生创业,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完全由学生负责进行操作,专业教师起场外辅导作用。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做得比较好的岗位,接到项目后,由1―2名同学负责,安排导游过程的各项事务,结束后,形成书面的实训体会报告。专业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在把主要工作内容让与学生负责的同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之间推行梯队负责制,“老带新”,“师傅带徒弟”,对岗位新进学员的培训辅导本身也是学生实训锻炼要考核的重要能力,通过责任制,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一旦学生毕业离职,该职位不会出现断层或缺口,借此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其次,以业务为教学项目,按真实工作过程和任务开展教学。传统的实训,大多数因为缺乏真实感,学生无任何压力,得过且过,因此,很多同学反映自己毕业后在公司待1个月比大学3年学的东西还多。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以业务为教学项目,将真实的工作过程细分成教学模块,为《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市场营销》、《计调实务》等课程提供教学辅助,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以市场活动营销模块为例,教学课时2课时,实训课时8课时,4个课时用于策划方案的制订,学生按项目分成小组,当了解到具体的业务信息后,以团队的形式形成策划方案,在团队间进行评比,推选最优的策划方案;4个课时用于市场活动的实施,让学生在公司现场进行一边学习,一边顶岗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直接对客服务,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专业教师对发现的问题随时给予解决,实现教学做合一。因为企业规模较小,岗位有限,可将学生分成团队形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岗位的顶岗实习,各个团队实行责任制。团队内部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每2个月对岗位进行一次轮岗培训,保证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岗位和职级有一定认识和体会。 最后,实行课程考核与工作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结果,而企业经营以业绩作为评价指标,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想持续发展,两者必须兼而有之。课程考核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可靠性。以《导游实务》课程地陪服务规程为例,前期准备、接站服务、入住服务、核定日程、参观游览、送站服务、善后服务8个步骤的考核,从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度、工作能力、合作精神4个方面实行专业老师考评与客户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度和量的考核。专业老师占60%,客户考评占40%。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创业,学生既然作为企业员工,应同样纳入企业的考核,享受企业的奖励。如果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注重企业品牌推广、接待服务、成本控制、设备保养等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给予实际的奖励,如业绩提成或者是课程考核A等。 途乐旅行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要担负起生产和实训的双重责任。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公司化模式运营,实现教学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关于生产运作管理中对质量管理的整合分析 摘要:质量是企业立足市场强而有力的法宝,生产运作管理中的质量把关也决定了产品适应市场并盈利的客观条件。质量管理就是指确定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的全面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本文以生产运动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的实施意义为出发点,并对质量管理的表现形式和质量管理的原则加以探讨。 关键词:意义;表现形式;管理制度;客观数据;原则 一、质量管理的实施意义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保证和提高质量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形成顾客满意的客观条件;好的质量不仅可以带给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的经营核心站,严抓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品牌美誉度;加强质量管理也是维护人们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 质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就显得尤为迫切。因为,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它会降低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损害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等。 二、质量管理的表现形式 质量管理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秩序井然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产品收益的客观数据即利润。 1.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约束着生产人员规范的生产工序,从材料的构成、产品的模型构造、产品的制造过程等到成品的出炉,必然要有严格有序且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以便于企业的正常运行。 2.客观数据 客观的数据是指产品经过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售出产品的数量、盈利或亏损状态都需要有明确具有说服力的客观数据,客观的数据也正是检验质量管理工作的惟一可行的方式。 比如:某企业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客观的数据可以看出二月与一月相比较,三月与一、二月、六月与前五个月的销售数量以及库存金额就可以看出明显在下降,产品的产出与售出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否以及其他环节的工作是否有做到位。 三、质量管理的原则 质量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八项: 1.以顾客为中心 “顾客是上帝”就总结了企业产品的核心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全面地了解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以及顾客对于产品的性能、价格、包装等各方面的建议,并将顾客所反映的需求与建议传达给整个组织,调节好顾客与企业之间互利互惠的实质关系。 2.领导作用 质量管理的领导者在组织与企业之间起着顾客与企业的外交官枢纽的作用,质量管理者应该了解外部环境的情况及时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信息的传达,起领导和带头的模范作用,对员工进行一定培训和教育并指导他们做好产品质量把关的工作。 3.全员参与 每一位员工都是组织的一份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积极配合企业的工作才能为企业以及自身带来收益。在组织中,学会分享成功企业的知识和经验,时刻谨记为顾客创造价值就是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就是在为自己创造价值,只有让顾客享受到可以信赖的产品,深得顾客的信任,把好产品的质量关,达到双赢。 4.过程方法 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不同的工序才能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要总结方法,并不断更新与改进,在设计过程时,应考虑过程的步骤、活动、流程、控制措施、培训需求、设备、方法、信息、实施等带给企业的效应。 5.系统管理 质量管理中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系统的整合管理体系,针对制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对于质量管理工作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产品生产后经过售出并会反馈出产品质量被消费者所接受的情况,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售出结果,企业首先应考虑的应该是产品的质量是否经得住考验其次就是顾客所需程度以及销售技巧等等,企业需要不要改进更加完善产品质量。 7.以事实为决策依据 数据是说明产品符合市场与否的最有利依据,即产品的现状事实。对数据进行合理合乎逻辑以及客观的分析,得出结论后并加以建立有效的决策方案,使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8.互利的供方关系 企业和供方之间都是互利的关系,一切以合理的利益出发,明确双方的位置,共同创造顾客的需求,不段改进和互相沟通,共同开发和更新产品,做到良好的管理工作,让企业与供方共赢。 总之,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虽然很多,比如物质方面的及材料、人的因素、技术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公司内部因素或公司外部因素等等。但质量管理因素却从一定层次决定了产品的盈利方向,做好企业或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组织各成员的积极配合,从基础工作开始监督合作,争取创造组织与个人价值的双向成功。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高校《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 要:《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成功开展对于生产与运作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多种原因,该课程的开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旨在能够对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 课程教学 问题与改进 1.前言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与生产运作实践相互联系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和很多专业相交叉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务行业过程逐渐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有形的生产过程又要兼顾到无形的服务行业。本文结合自己从事教学的过程与感受,针对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案。 生产与运作是人类从事社会组织三项基本职能之一。生产与运作具有广泛性,生产运作活动管理的好坏直接和社会组织的经济效益相关,因此可以看出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意义。为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在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逐渐受到关注。然而,由于本课程的独特性,很多高校的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学生也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没有对生产与运作的感性认知与思考。与此同时,在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如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最终,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要改进这种状况,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应丰富教学的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2.《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首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总体方面没有生产管理的理论知识,对将来是否会从事生产管理工作缺乏信心,以至于学习本课程的热情不是很强烈,缺乏积极性。大多数的学生毕业以后就业的方向大都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国家银行、房地产业或者是相关的政府机构,总体是不愿意去生产管理部门,很少有学生自愿选择去制造业行业工作。其次,在以无形的服务业等相关的非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作环境下,现有的社会工作状况,导致了学生对于和制造业相关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热情程度较低。最后,学生主要通过先理论,然后是实践或缺乏实践的模式学习,或者老师教授的知识缺乏市场,导致学生的兴趣不够高。 2.2部分的教师的授课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一定生产与运行管理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采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科书滞后,课程的大纲与生产实践脱节,教师更是没有企业生产管理的经验,因此,导致课堂上的教授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但是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老师经验的关系,从而会导致有案例分析不透彻,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案例中的内涵,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 2.3《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授课为主,以多媒体的方式为辅,结合一定量的作业及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中多媒体教学方式不够完善。在教学中所谓的“ 多媒体” 只仅仅是以文件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却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进而,未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3.《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 3.1改变常规案例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常常引用国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虽然这些案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我们更应结合本国的企业文化特点,寻找与之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反面的案例在我们生产学习中所扮演的作用,通过反面案例的学习同样有着引以为戒的作用。 3.2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 虽然多媒体设备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得到普及,但多媒体工具的利用多样性有待提高,在高校的教学中,老师是普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简单的放到多媒体中,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教授,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资料中放入大量的照片、录音、电影片断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热情。 3.3通过沙盘游戏、ERP 实验开展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沙盘游戏,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深入其境的感受不同角色在生产过程中的意义。 3.4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实践性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在课堂的学习主要是理论的学习,而感性的学习对学生知识的接受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的学院和老师共同努力来提供学生一个好的实践或参观的机会来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 4.总结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和生产紧密相关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早期适应企业生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该可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探析 摘要:文章从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生产与运作管理;探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研究如何将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用,以便高效地创造产品和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职业教育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而言,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举,通过一定形式的实践性教学辅助理论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学习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有:一是活动目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将活动目标确定为“参观企业的现场管理”,但没有进一步明确现场管理的构成,这种没有经过具体分解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模糊的,缺乏具体指导性,因而也就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二是对活动的过程控制缺乏准备,对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缺乏思想准备。如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同接待人员交流,如何争取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更多信息,应该做好哪些提问准备,当遇到接待人员接待不热情甚至不耐烦等情况时应该如何化解等。如果这些工作准备不到位,就容易导致事倍功半。三是实习企业的接待准备不足。例如一些企业临时随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学生,接待中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然后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转一圈就完事了,有的甚至没有基本情况介绍,只是纯粹的现场参观。四是实践过程和效果与学生期望相差悬殊,学生因此容易对实践活动全盘否定,进而对学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管理持否定和不积极参与的态度。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主客观上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对实习企业的较深入了解,因而难以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指导,三是由于指导教师缺乏与实习企业以及接待人员的深入沟通,接待人员不了解学生的实习目的和要求,四是由于许多实习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客观上存在着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的思想。它们之所以同意接待有的是出于人情面子考虑。有的是出于自身宣传所需。五是由于有的实习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主观上对实践性教学采取敷衍态度。六是由于学生的实习目标制定不合理,他们对实习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产生理想的期望。而事实上实践活动除了主观因素之外,还会受到诸如时间、接待场地、规模和接待人员等多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期望和实际总会有差距。 (二)实践性教学活动虎头蛇尾 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往往是以学生的顺利返校或学生上交一份活动报告为终结,教师没有安排活动总结,特别是缺乏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活动小结。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在主客观上的忽视。教师自己没有认识到总结对促进和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及对提升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做相应的教学安排。二是由于指导教师对工作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或者本身对实践性教学就是出于应付的态度。三是学校对实践性教学总结缺乏制度管理。目前,学校在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中,偏重于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而忽视了实验实习方案和活动小结等内容。 (三)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过于局限 主要表现有:实践性教学场地局限于制造业的生产一线教学形式局限于现场参观教学组织局限于整班集体活动。教学时间局限于计划内的课堂时间时间安排非常随意,没有体现及时性原则。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和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内容及其实践性教学方法,因而在教学形式上多局限于现场参观,在教学场地上也局限于制造业生产一线。二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实践性教学通常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而组织实施的,因此它往往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事实上,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时候,经常会影响到其它课程的教学安排,如果这样的机会多了,就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迫使教师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减少实践性教学时间和次数,教学内容也就会相应受到局限。三是受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客观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无法提供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运作管理的条件,这客观上给实践性教学设计制造了局限。四是受学生安全管理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为避免校外课外实习实践给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采取刻意回避校外课外实践实习的态度。 (四)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学习甚至于放弃理论学习,使实践性教学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指导。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不用学习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相当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不够扎实,这客观上给他们的理论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缺乏对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就显得抽象枯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不是想办法如何克服困难学好理论知识,而是采取了放弃理论学习的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深入社会,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上学习的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获得新的体验。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性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通过教师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表象化,以帮助学生对一些较抽象理论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确定上应该紧紧围绕理论学习需要,要满足有效需求和及时性原则。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也不例外。 其次,实践性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活跃在生产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他们区别于那些未上学而直接打工者的主要地方,也是他们日后能得以较大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拓宽实践性教学思路 实践性教学中的实践通常是指实习和实验等,新华词典中对实习和实验是这样解释 的:实习是指在教师或其它实际工作者的指导下,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取得实践经验、提高理论水平,锻炼工作能力,实验是指科学研究中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和活动。按照这一解释,上岗操作、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各种操作或验证活动,都是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环境条件,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如有关工厂设计布置、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践形式就可以设计为调查分析。将学生按兴趣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包括学校在内的附近单位为调查对象,利用课外时间调查了解这些单位的总体布置和现场管理,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评价。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只需规定活动的起止时间,具体安排由各小组自由灵活决定。而对生产计划、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就可以给定生产环境,由学生按照有关原理、步骤在课堂上模拟编制。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甚至决定着活动的成败,开展一次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控制,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等都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全面系统的安排,为切实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学校还应该从宣传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引导和保障。这里以参观实习为例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准备内容。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间,二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参观企业,三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前对参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学习交流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四是加强与参观企业接待人员之间的沟通,让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并以此确定其介绍的内容和重点,同时建议其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提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等。五是以提纲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参观过程中看,问、听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有备而来,六是帮助学生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准备。比如对参观企业因临时停电而没有正常生产、临时接待人员的不热情等的应对措施,七是做好交通安全准备,八是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实习期望。如果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了主要的感知目标,那么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其它不足只是值得下次活动注意并改进的,并不对本次活动效果产生根本的影响,更不应全盘否定,所以活动前应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实现它的主要措施。 (四)注重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 对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实现学生思想升华的必要阶段。如果实践之后不注意分析总结,实践性教学效果就会被大打折扣,很多时候,学生只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在于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却不能认识到实践的另一重要意义还在于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性教学中,他们往往很难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学习,形成了理论和实际事实上相分离的局面,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总结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又一较好途径,也是对理论及其应用知识的再一次巩固学习。因此,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角度对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去看实践的内容、过程与效果,再从实践的内容、过程与效果去认识理论的作用与意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总结,这是做好实践性教学总结的根本所在,二是在教学管理上把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分析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性教学总结的正常有效开展,在总结方法上,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采取由教师拟定总结提纲,由学生分别开展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和班级讨论等形式,并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总结报告以及教师的总结报告为依据对活动效果进行总体评估。
财务专业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财务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摘 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首先,校内财务管理实践基础薄弱。大多数高校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而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不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校内实践是在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具有直观的认识,并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全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大多数都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并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而建立专供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并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高校却很少。 其次,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建设财务管理实践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是,一些单位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接收实习生,而且即使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有的也不积极配合,使学生拿不到相关资料,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这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几人甚至十多人在一个单位实习,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建立和巩固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再次,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既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而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过去从事会计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要是因工作需要转为财务管理教学和研究。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行为,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组织更加合理,教学效率更高,必须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即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 (一)一个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分析技能和反求能力,所以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应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二)两个保证 首先,实践计划。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实践计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纲领”,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实践性教学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应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中融会理论性,使实践教学融于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其次,实践教材。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在制定实践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实现投资、筹资、营运资金、股利分配等资金运动过程的一体化;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资金运动过程的实际要求。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应该涵盖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和谐统一。 (三)三个结合 1.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要利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环境更接近于生产实践,更接近于社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和思想作风的培养融为一体,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快速适应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反映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外的实践,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这比纯理论的说教、灌输收到的效果要更为明显。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内教学时数的缩减已成趋势。与此同时,必须更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分量,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包括以下几方面:(1)利用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克服了过去实验设计中存在的照搬书本知识,教师设定实验内容、学生照着做等弊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实验;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来选择。老师可开出多个实验项目,由教师定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要求的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这样就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2)对于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的课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课程设计性质的大型作业,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3)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加以指导和管理;或安排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培养其科研能力。 3.产学研相结合。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应用目的,尤其是对于专业课实践、模拟训练和毕业设计,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实习中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由学生在案例准备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财务分析师的超然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四个层次 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将其分为逐步递进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与公共基础课教学相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训练、英语强化训练等,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应用素质; 第二层次: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相对应,设置了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单项实验,使学生获得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财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 高职院校自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能否健康 发展 的关键。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自1998年 教育 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许多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不多,时间也不长,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专业定位 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管 理学 还是 经济 学,近年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国外,通常把这一专业设在管理学下的 金融 院(系);在我国,这一专业却往往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摇摆,有的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院(系),但更多的是设在管理学下的 会计 院(系)。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则基本上设在会计系或经管系下。 在财务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财务理论界认为,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三部分组成,从理论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学游离于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在1992年11月《 企业 财务通则》前后,我国的企业还很少涉及财务问题。当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清晰,更谈不上研究财务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流行的依然是将财务管理纳入在会计之内的“大会计观”,财务管理 自然 只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研究企业资金运动,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1998年, 四、关于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目前,一谈到高职 教育 ,特别强调的就是“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受此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脱离实际而疑惑,也有的教师既无勇气详细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又无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导致当前财务管理理论课堂讲授的徘徊与心虚状态。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研究,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对于实践而言,其作用就在于为实践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一个原理或一个思想。同时,理论教学还能为高职毕业生以后备考 会计 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实践的 艺术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有的甚至还有erp实验中心,这些都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与 企业 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差距太大。因此,学生在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外,还应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见习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可实行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相关课程 财务管 理学 科体系具有极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如何解决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和成本管理学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管理会计学既无研究的特定对象,又同样是资金、成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学就显得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将管理会计学中的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学,其他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管理等)均可并入成本管理学。 五、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尚无一套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财务管理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 辅导教材的复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无特色。所以,为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走上 科学 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认真组织制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的原则就是既要有别于本科教材,又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精髓。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混杂的局面,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编写财务管理学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酌情编写并讲解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教材可选用通俗易懂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财务管理案例教材也可选用较为全面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败典型案例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引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路程,如今财务信息化已经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厂商竞争有序的一个民族软件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20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先后部分或全部实施了财务信息化,有200多家厂商经营财务信息化相关业务,有720万财会人员参加了财务信息化操作培训。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普及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迈上了新台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财务信息化的通用普及型阶段向高端专业型阶段转型。这个转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企业需要怎样的财务软件以支持这一转型?这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财务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1、记帐型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国财务信息化记帐型时期。 1978年长春一汽首次将计算机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真正开始。80年代初期,不少单位已经在财务信息化领域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显著特征是用计算机进行帐务处理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财务信息化的记帐型时期。由于计算机对财务数据计算速度快、准确性高,财务信息化将财务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传统的财务工作获得了一次真正飞越。但是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仅仅是模仿手工记帐,其触角并未伸及各单位的业务核算,无法体现财务信息化在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核心地位。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功能主要为记帐和会计报表生成;(2)数据库主要是dbase等小数据库;(3)应用部门主要是会计部门;(4)软件的流程规范性差。 2、核算型时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财务信息化核算型时代。 8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个商品化软件“先锋”问世,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向成熟,随后“用友”、“万能”等财务软件相继推出,使我国财务软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断旺盛的用户需求以及财务软件厂商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倡导,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越来越朝纵深方向发展。1989年,财政部制定的《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促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规范性越来越强。软件厂商的商品化财务软件集合了广大用户的普遍需求,其功能大大加强,财务信息化已经由简单记帐朝业务核算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显著特征是:(1)除越来越规范化的帐务处理外,财务软件已经在工资、固定资产、收付款、成本等业务核算方面功能性越来越强;(2)数据库除dbase外还包括了foxbase、foxpro等;(3)主要运行在dos操作系统上;(4)以单机应用为主;(5)仍然没有涉及会计核算以外的财务管理内容。 3、管理型时期-90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型时期。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引入国外mrpii管理思想蔚然成风,我国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开始按照mrpii的模式开发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1998年6月26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八家会员单位在奥林匹克饭店联合召开“全面进军企业管理软件领域”新闻会,从而吹响了我国财务软件厂商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全面进军的号角。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进军,简单的财务核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老牌软件厂商“用友”和这一时期崛起的“金蝶”,都在“突破传统核算、迈向全面管理”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财务软件开始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的一部分,与采购、销售、车间管理等管理领域有机结合;(2)数据库由access向sql server 逐步转移;(3)操作平台以windows 为主;(4)网络财务成为主要应用模式,(5)技术结构由f/s(文件/服务器)型向c/s(客户/服务器)型继而向b/s(浏览器/服务器)型转移;(6)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仍然不能支持联机分析、电算化审计,同时不能真正做到海量数据管理和会计国际化的趋势。 二、传统财务信息化的特点 我国以前传统的财务软件,无论是记帐型、核算型还是管理型,本质上都属于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于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使我国传统的财务软件具有一个显著特性,那就是“单一”,主要表现在: 1、功能单一 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记帐型发展到核算型再发展到管理型,功能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面前仍然显得功能单一,基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思想的财务管理得不到有效支持。财务软件能否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关注焦点,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绿色会计等许多领域的空白点等待填充。 2、技术架构单一 90年代末,财务软件由f/s技术架构转向c/s的技术架构,使财务软件技术有了一次大飞跃,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又使b/s技术架构的财务软件成为客户首选。但是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的财务软件,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例如:c/s架构安全性高但无法远程应用、b/s能广域应用却存在安全性和速度等问题。单一的技术架构难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 3、基础数据库单一 我国财务信息化一直以来强调的是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和财务处理程序的信息化,对于电子化之后的财务数据并未做精益分析,对财务处理工作也很少做历史性回顾。财务信息化满足的只是现时的财务数据管理和财务处理工作的要求,因此财务信息化选用的基础数据库大多是通用、价廉的sql server 、access等中小型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库构建的财务信息系统并不能支持财务、特别是集团性财务在海量数据管理方面的要求。 4、操作平台单一 microsoft 的windows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主要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目前大部分财务软件都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由于其界面美观、操作便捷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是却在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不尽如意。仅仅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财务软件无法克服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原有缺点,也不便于财务数据在不同操作系统用户之间的交流,操作系统的单一性成为制约这类财务软件性能的重要瓶颈。 5、界面语种单一 我国企业的“内向性”使其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上缺乏经验,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内、经营管理大部分在国内、人才大部分来自国内,导致财务信息系统只要符合中国的经济文化习惯即可。财务软件语种的单一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法便捷地使用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对我国企业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带来障碍。 6、支持的会计制度单一 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长期以来面对的是处于同一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信息接收者,企业如果需要发送应用不同会计制度编制的凭证、帐簿、报表等财务信息,只有通过手工换算的形式来实现,无法做到在同一套财务电子数据内依照不同的会计制度生成不同的财务成果乃至比较财务报告。我国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对会计制度支持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企业和政府对会计信息多元性要求,使企业财务数据在不同会计制度下的比较分析非常困难。 三、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我国的财务信息化和财务软件应该具备国际通用功能。目前国内个别软件厂商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直以技术见长的博科软件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体现平朴务实风格、追求管理和谐境界的博科软件,其o9财务管理系统在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宣传行为的前提下即获得了不少高端客户的青睐,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有明确需求。以目前国内成熟的财务软件为参照来分析,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与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相比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功能多元性:支持erp、crm、scm与电算化审计等 财务软件不是就财务而财务,而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与erp、crm、scm、hr等方面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提供kpi(关键表现指数)信息和审计线索。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是全球一体化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反馈中心,是企业国际化营销、制造、人力资源配给的综合经济反映,是国际间财务监管有力支持工具。 2、技术结构多元性:c/s 与b/s共存 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突破c/s和b/s的各自缺陷,以b/c/s的多元化技术结构建立混合应用模式的财务信息系统,兼顾系统在安全、灵活、开放、速度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xml网络协议是技术结构多元性的基础,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化财务信息移动交换和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下,新兴的蓝牙技术和网格计算也将逐步运用到财务软件系统中去。 3、数据库多元性:大型数据库支持 db2数据库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卓越性能,以及真正的海量数据吞吐功能,成为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的首选数据库,同时oracle、sybase、informix等大型专用数据库被广泛应用。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数据库,而是可以任意挂接各类数据库。财务软件基础数据库的多元性功能,对已经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企业来说,不必为了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而重新购买数据库,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财务软件的系统适配性,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企业投资。 4、操作平台多元性:跨操作平台 财务数据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种操作平台,使不同操作平台下的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已经成为财务软件用户的迫切需求。同时财务数据自身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不但能够运行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还可以同时支持unix、linux、os/400等操作系统。操作平台的多元性不仅使财务软件突破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瓶颈,而且使财务信息的交换和利用非常便捷,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对财务信息系统的需求。 5、语言界面多元性:多语种支持 语言国际化是财务信息国际化最直接的体现,多国语言支持使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财务信息系统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进行沟通,特别是对于跨国性企业和国际间的合资企业来说,语言的多元性是面对wto的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必须具备的要素。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语言界面的多元性,不同于各种不同语种的软件版本,而是能够做到在同一版本的软件里多语种即时切换。 6、会计准则多元性:支持国际会计准则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的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汇率、多币种核算,即能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中式”财务报告,也能按照西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西式”财务报告,甚至是中西混合式财务报告。财务软件支持多元性会计准则这一功能,有利于财务信息接收者立足于不同的会计环境,评价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 结语: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上面临着巨大变革,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承载体,也将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而变革。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精益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企业在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时,那些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成为首选。预计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会将原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升级为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这一时刻的来临,将会促使我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抓住市场先机的软件厂商会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界的佼佼者。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论文本文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 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多的农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我国广阔的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1]。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从主观方面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合作社的发展历史看,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就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主观思想上的忽视,才会导致客观行为上的很多漏洞。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客观方面看,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问题,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会计监督[2]。从筹集资金方面看,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从投资方面看,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制度不健全。目前,由于合作社发展的局限性,很少有对外投资活动。一些合作社的资产保管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缺乏有效控制,对财产物资的收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从而不能保证做到账实相符,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流转信息不一致。从收益分配方面看,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存在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 1.3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有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另外,多数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 2对策 2.1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让合作社中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这主要就靠宣传教育。 2.2开拓新的资金渠道,弥补资金不足 一方面创新我国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合作社的发展有法可依。利用政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金融环境,并为其创造有效贷款担保机制,筹集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以提高资金实力[3]。 2.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合作社应该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本着成本效益性原则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的经手、签收、审批程序,防止贪污、侵占、挪用合作社资金资产。同时,合作社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和内部二级科目,便于会计信息的收集核算和会计监督。对于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加以完善。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2.4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国家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3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家和政府可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政策倾斜,可以视情况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或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财务专业论文:浅析对如何做好高校财务专业学生辅导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财务专业;学生;辅导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教育和培养是事关国家社会的重要事情。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对其成才起着关键作用。青年教师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胜任这一重要工作。文章针对财务专业学生的辅导教育进行思考,寻求正确的管理途径。 一、高校财务专业学生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大多学生年龄较小,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产生许多心里不平横和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学习就业、思想道德和遵规守纪三个方面。对于学习财务专业的学生有其普遍性及特殊性。学习就业方面,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报考财务经济方面专业的学生逐年递增,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大部分学生本身录取分数偏低,致使学习动力不足,积极、主动性不高。思想道德方面,如今的大学生已经趋于90后,他们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个别道德水准不高,政治观念淡漠,利己主义观念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方面,一些学生缺乏法制和纪律观念,公然违反校园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财务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纪律法规认识不够深刻,易过于自我,触犯法规。因此财务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多途径,多渠道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大学辅导员必须探寻更好的管理方式。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 作为大学辅导员,实则就是班主任,承担着沟通教与学,培养良好学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既需要奉献爱心、付出艰苦的劳动,又要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育人的科学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就如何做财务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和民主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青年学生思想敏捷,好胜心强,具有求知欲望。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是灌输正确理论的最佳时期,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理论去辨别是非,常能引起极大的兴趣。财务是企业的命脉,对于财务专业的辅导员,如果不去注意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那么学生便容易受不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在日后的工作中很容易犯经济错误,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财务专业辅导员一定要时刻将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做重中之重。民主性原则是指辅导员与学生在人格上一律平等,辅导员工作要体现民主作风,防止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学生。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爱护和尊重学生,而学生才会尊敬辅导员,支持辅导员工作,贯彻班集体决定和要求,从而才能使班级工作取得好的成效。 (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要重视人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把人提升到社会主体、主人翁的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觉性、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日益突出的管理对象,必须彻底抛弃把学生视为被动规制对象、“以我为主”的简单化管理思维,增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意识。要正确认识新时期学生间学习能力差异加大、学习目的多样化的事实,实施更富有弹性和超前性的教务管理。例如财务专业,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取向不同,应当因材施教。学习钻研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去考取cpa;而对于性格活跃,乐于从事企业财务的学生,也可以划分财务会计或是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培养。辅导员应当拓宽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欲,体现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单纯地把他们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而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逐渐消除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常出现的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 (三)学生就业筹划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令人欣喜的同时,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财经类学子面临此种情况尤有代表性。作为财务专业学生辅导员,应当做到早筹谋,早积粮,在学生初进大学校门,就制定就业筹划,大学学习期间就逐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方向,使学生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修订培养计划、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指路人,是他们认识到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明灯。对于年轻的辅导员来说,这项工作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思考,以适应时展对大学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财务专业论文:把握地方特色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财务专业论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取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差异小,缺乏特色。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均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目标不明确,脱离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 (2) 课程体系不科学。按照高等院校教育规律,有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于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过于概念化、抽象化和无差异化,使得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由于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从原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中分离出来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始终摆脱不了原专业的模板,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被动而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压缩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从而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繁多、基础课程太少的情况,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工作适应性较差。 (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可见,我国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 2.1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整个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部分主要是归纳总结已有的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观点,指出各种观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重新定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具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总体目标。它统领各类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一个高级目标和终级目标。它的实现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第二层是类别目标。它体现了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如财经类、理工类、综合类、农业类等院校的目标有所不同。第三层次是校级目标。这一层结合了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确立。作为统领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的总体目标应是最高层次的、适应面最广的、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应确立为“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相关各方的需求,具有以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为主体,同时具备经济、法律、金融等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反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发展需要,满足相关需求,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特色。复合型专门人才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务实兼备”要求,并同时也包含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要求。结合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各类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别目标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而且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另外,还要注重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写作能力、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如参加各种社团、知识竞赛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各类高等院校在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方面各有不同,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级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校级目标既强调了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般性,又突出了结合自身优势的特点。上述目标体系既有高层次的、广泛性的总体目标,又有特色化的、针对性的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 2.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提倡以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课程体系应包括4个层次: (1) 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公共基础课应该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学,体育等课程。 (2) 学科基础课。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在掌握相关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科基础课应该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现代经济学、运筹学、应用统计、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税法与纳税筹划等课程。 (3) 专业课。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以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② 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③ 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根据上述特征,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致有4种方式: ① 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主体鲜明,缺点是课程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差别大,不利于教学组织。② 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利润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特殊业务的财务问题)等课程,其优点是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且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③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优点是层次感强,缺点是可能形成“大杂烩”。④ 按多元标准设置。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应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注重该专业的前瞻性和国际性。 (4) 实践环节。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 2.3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 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以为主。 (1) 在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协作、专题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案例研究法应用比较少。各高等院校在采用案例研究法时应注意:第一,选取高质量案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本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 第二,设计高效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其次,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总结不是给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与不足。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采用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促进教学相长。学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erp实验室;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学校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总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为主。 财务专业论文:浅析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论文摘要】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加之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导致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严峻。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的“地方特色”和“工科特色”为出发点,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之中,不同行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而且规模不断壮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各类财经类院校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加之这些地方工科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大同小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而且还导致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特色,就业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才能确保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体现教育思想的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二是内容要素: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三是方法要素:培养方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培养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动的程序。 为了揭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搜集了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并将其与这一地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进行比较,发现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法体现其“工科特色”与“地方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这些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开设起来的。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很好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大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忽视了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条件,一味盲目跟从其他高校的做法,致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本没有体现其“工科特色”和“地方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主要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院校的师资条件及学生特点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就业为导向,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大多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或者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或者将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简单拼凑,或者是因人设课,而且大纲多强调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没有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更没有体现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培养方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大,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即使建立了相关实训模拟实验室,但由于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实验室使用的软件版本滞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再加上财务管理部门属于敏感部门,学生很难找到较对口的单位实习。结果,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二、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1.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加之地方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影响下,这些高校大多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师资队伍看,地方工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还是空白。加之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管理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在唯科研论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做科研,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了事,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导致教师既不愿改进和更新所教授的课程,更不愿意开设新的课程,只是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而已。 3.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开设的。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许多工科院校都积极开办财务管理专业,但是一旦开设后,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结果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高,再加上地方工科院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建立的实习基地普遍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地方”特色与“工科”特色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具有地方性、工程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2]由于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因此,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直接驱动力,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又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此外,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出发,依托其工科背景,体现其工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科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为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拓展宽口径的商业知识和培养一个成功的财务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体系优化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为重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所在地区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实施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金融投资课程+会计专业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地方与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基础、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模块,并通过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实施分流培养,从而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3.以学生最优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培养方式来实现。首先,为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放弃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互动式教学,具体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作业、专题报告等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其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地方工科院校的领导一方面,应转变观念,增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金融及会计方面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接受系统训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应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通过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技能,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财务专业论文:研究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财务专业论文: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承担着组织生产、专业服务、多种经营、普惠社员的职能和角色,对合作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样是烟农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必要保障,核算的精准,管理规范,直接关系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 烟草行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以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中心,烤烟生产基本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烟农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烟农专业合作社存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财务管理风险凸显,如何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对于维护广大烟农社员的利益,稳定烟草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 (一)执行制度不严,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合作社成立之时,根据有关法规,完善了财务制度,但实际财务管理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管理水平还亟待提升。在民主管理、社务公开、扶持补贴资金处置、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运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瑕疵。表现为制度上墙多,公示上墙少。决策事项多,决策会议少。扶持补贴多,收支明细少。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水平低 会计核算停流在“流水账”水平,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报销审批手续不完善,相关经济业务发生后报账不及时,凭证资料入账依据不充分,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资产账簿的设置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的剩余价值、使用周期、使用地点、管理责任人等内容,同时合作社对财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不进行定期盘点,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管护不到位、闲置率高的问题。 (三)争取税收优惠不到位,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国家规定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等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对政策把握不到位,合作社自身积极争取力度不够,国家给予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合作社业务量增加,服务项目多元,大额交易资金流通,在法律上存在潜在风险。 (四)社员账户应用不好,盈余分配依据不详细 社员账户是合作社记录成员参与组织交易、享受盈余分配的重要依据,是联结社员利益的纽带。目前合作社基本都建有“社员账户”,但部分合作社在筹集初期,缺乏相应制度建设和法规指导,以非现金方式入股的社员,初始出资(入股)额量化依据不充分,加之合作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有限,无法真实反应盈余情况,合作社公积金和公益金量化到社员账户份额不准确,年终分配依据不充分,社员权益有被侵害的可能。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原因分析 (一)烟农合作社性质特征限制 烟农合作社相较其他农民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业务核心工作是开展事关烟叶生产的综合服务,以服务社员为主。二是综合服务项目较多,社员在不同项目上存在不同交易量。三是不同业务项目成本构成不一,核算社员交易成本较复杂。四是合作社从事生产的社员可享受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补贴,收益来源较为复杂。 (二)人员素质不高限制 一是合作社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由临时人员办理,本身业务素质不高,同时对合作社业务认识不够,会计处理上针对性不强,出现错误。二是合作社管理层财务素养不够,本身不懂,加之平时只关心合作社业务工作,在意的是如何扩大收益,对合作社财务事务管理参与过问不多。三是合作社监事作用弱化。监事会成员因不具有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对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会计核算事项监督形同虚设。四是外部介入欠缺。烟农合作社出于成本控制考虑,没有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三)外部环境的限制 一是政策解读少,意识不到位。由于地方有关部门宣传欠缺,合作社财务人员对国家出台的合作社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够,对税收优惠政策和纳税申报程序不熟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向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和备案手续的概念。二是政府部门主动为引导不足。税务一些相关部门对合作社减免税收不积极、不作为,合作社多次碰壁无果而返。三是地方相关部门误解。由于烟草公司烟农合作社在引导组建、经营帮扶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地方部门将烟农合作社相关工作划归烟草公司牵头,造成专业指导不足。 三、改进策略 (一)强化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政策把握能力 烟农合作社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工作。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多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财务素养。 (二)打造专业队伍,规范财务管理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财务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会计与出纳岗位,聘任业务素质高,有一定财务工作经验且工作仔细、勤劳实干、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任职,并匹配相应的薪酬,以维持财会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更新财会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保证其上岗的资质。合作社还要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将其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挂钩,用以激发财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 (三)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有制可依 烟农专业合作社要以适应合作社当下业务需要为前提,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严控财务项目审批,对管理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核定定额,制定标准,健全经手、签收、审批程序,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严格控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分开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五个环节的台账管理,形成内部牵制制度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管理。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合作社章程要应对盈余分配比例进行约定,分配方案必须经社会大会审议通过,重视对社员账户运用,使社员得到应有的利润返还和分红。要完善合作社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作社理事长、专业队队长等工作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合作社,同时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前提下,确保其付出能够获得应有回报。 (四)落实民主管理,社务公开 严格执行合作社民主管理,接受监督的制度。财务相关事项必须采用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定期定点进行公布,接受社员的监督。监事会要履行职责,按时组织对财务的审计和检查,公开监事报告。合作社要主动申请外援,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财务审计,确保规范管理,经济行为真实合法。 作者:樊琴 单位:六盘水市烟草公司水城县分公司 财务专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摘要: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课程体系、调整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有效改革的构想。以期能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改革构想 财务管理专业在高校设立的时间较短,因此所积累的建设经验有限。目前新形势下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堪忧,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不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要认清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教改的新形势下,其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并不明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能力强的人才。但是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突出,没有自身的特点,且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培养培养的目标是“应会”、“应知”,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对其他相关知识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二)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体系不确定 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知识和金融知识,导致了各大高校之间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财务会计,有的侧重金融投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独立的、系统的标准。其次还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照抄西方财务的内容和方法,并没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导致很多知识应用性不强。 (三)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等有一些内容上的相似,很多学校在设计课程时会把几个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到一起。如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相互重叠交叉。这种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增多,学生自学时间减少,重复出现的内容会减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例如应当采用学时制,有的学校虽然采取学分制,但实际上就是学时制的翻版。教学模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很少得到应用。其次,教学设备也比较落后,大多数教师都采取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方法应用有限。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成为了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改革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方针,高校教育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立为:培养知识面宽,财务管理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型的、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涵盖了三个方面的特点:1、提倡素质教育;2、在就业导向上兼顾工作、教学和科研;3、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专业的人才。 (二)设计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合理地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狭义的主干课程。根据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构成及特征,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设计。可以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并且结合财务管理的理论、实践等进行设计。可以设计如下: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中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和项目评估。这样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兼顾了理论知识,也涉及到实践部分。按照中级到高级逐渐训练学生的技能,加深知识,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符合了“从一般到具体,从基本到特殊”的原理。 (三)调整学科内容,避免重复交叉现象出现 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自己的独特点,侧重点。可以从资金的规划和控制入手,对学科内容进行调整。学科内容可以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和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作调整。对投资部分内容可以具体调整为短期资金投放和运用,长期资金的投放和运用等。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内容的特点,完善其内容,避免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的相关内容重复交叉。可以设置包括经营预算、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寻找出新型的、适合其专业教学的方法,改变被动的格局。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具体应用“问答式”、“讨论式”和“倒拉式”等来实现教学。2、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两个问题,对财务管理具体业务作出调查,并客观描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3、实践性教学:积极开展校内财务管理相关的实践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础,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直面问题,分析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完善发展策略,才能推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的综合型优秀人才。 作者:巩建信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理财思考 【摘要】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财务管理本身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时代性都比较强,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进行金融理财方向教学开设的必要性,并从实际需要出发找到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更好的进行课程开设,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 财务管理;金融理财;必要性;策略 财务管理本身的实践性、时代性以及综合性都非常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也应该全面考虑到社会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避免学生将来就业时收到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给学生更好就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水平提高奠定良好基础。而在专业课程开设时,将金融理财添加到财务管理专业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课程开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学科交融性给金融理财方向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就学科定位方面而言,很多国内学者都认为财务管理本身便是金融学的分支。还有些学者认为,金融学以及财务管理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也存在很多共同的研究对象,比如投资组合、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资本结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项目管理。就这方面而言,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非常强。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要求学校进行金融理财方向的开设 现在我国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特点包含了下面两点。首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时已经逐步的从以往的资金运营以及结算管理转变成为资金筹集、资金结算、资金运营、投资、风险等一些方面。其次,我国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有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比如收益分配、投资、筹资等。现在很多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还是进行资金管理,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措施转变。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包含企业自身因素,还和我国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还和市场经济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企业财务管理实践而言,高校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三)金融活动愈加活跃,金融理财方向开设能够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现在,我国金融行业已经逐步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给我们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我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想要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首先企业应该进行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完善,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并采取措施帮助其更好的发展,切实提高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应该重视金融人才管理和资源开发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做好金融后备人才的建设,并根据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最后,进行金融人才服务平台的搭建,进行金融人才服务中心的设立,这样能够给金融人才的聚集以及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能够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更好的进行 现在我国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时,内容大致相同,特色专业欠缺,专业方向定位还存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结构合理性较差、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差、课程体系性和配套性存在一定缺陷和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较差等。这便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的调整规划,确保形成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时代需要。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开设的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思路 在财务管理专业中开设金融理财方向时,需要在保证基础课程和其它专科方向一致的情况下,采取科学的手段。首先应该在研究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应该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整合,确保其符合专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需要;再次,需要完善学校的实践教学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最后,应该完善教学辅助体系,从而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开设的建议 1、根据市场需求,确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符合市场需要 我国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往往都是以往的财会专业,学校需要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创新建设力度的加大,而进行金融理财方向的开设本身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开设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养较强的人才,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研究专业课程建设,确保课程理论体系能够凸显时代特征和实践联系紧密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合理的创新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可以选择金融理财规划、金融市场学等一些课程,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比如金融服务与营销、金融形势与政策、证券以及金融英语等。 3、确保时间教学模块构建合理 对于财务管理金融方向的学生而言,不但需要具备理论素养和品德素质,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就是需要较为数量的掌握金融业务和现代财务的一些操作技能,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教师需要根据需要合理的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含了两种,首先是课程内的实验,其次则是集中实践性教学,也就是进行专业实训。想要做好实践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实践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国际金融、保险理论与实务。期货与期权、证券投资学等;其次,在教学时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增加和实验有关的相关环节,弥补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完善学校的时间教学体系;最后,学校还应该根据当前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讲座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校应该进行金融实习基地的建立,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做好教师队伍建设 想要培养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便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社会发展,我校金融学科的教师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很难满足金融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的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本身的技能不足、实践经验也较差,这也给专业实践课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制约,这便要求学校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将行业背景作为依托,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参与到实践中去,鼓励教师去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商业银行中兼职;其次,可以鼓励教师考取金融从业资格;再次,鼓励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最后,重视校企合作,鼓励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来学校兼职讲课。 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开设金融理财方向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其开设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在课程开设时,不能盲目,必须全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做好课程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吴语涵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商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研究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自2008年施行至今仍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引进平衡计分卡这个概念,使得在运行这个制度能立足于全局,更加完善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本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现状和问题、平衡计分卡与它可行性和意义,最后给出建议。 关键词: BSC;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现状 1.1会计部门和财务工作人员 1.1.1会计部门 会计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一个重要的财务部门。我国的合作社里的会计部门的要求是根据会计业务需求来设置会计账簿以及必要的会计人员。而那些没有这些条件的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从而达到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但现实合作社中,大多数合作社选择的是委托记账机构或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记账,拥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核算部门,却寥寥无几,更有些合作社甚至没有独立会计核算部门,也没有委托记账。 1.1.2财务工作人员 对于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具有综合会计素养的人员。对其最基础的规定是及时登记会计账簿来保证日常的会计核算。把两个或多个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即合作社的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不能由一人担任,从而达到出纳不管账目工作,而合作社的会计不插手现金的目的。然而,大多数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并不具有综合会计素养,财务人员学历大都处于大专以下的学历,有些财务会计人员是无证上岗,对于定期会计培训的财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是不符合制度规定的。 1.2会计账薄设置与会计核算情况 1.2.1会计账簿设置 会计账簿,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是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对于会计报表而言是编制其最根本的依据。一个比较完善的会计部门,其会计账簿应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各种必要的明细分类账。而大多数的合作社只有现金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账,很少合作社建立备查账。对于会计账簿设置还是很不齐全的。 1.2.2会计核算情况 对于合作社中的会计核算,制度规定了五大类的项目,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这五大类又具体分了37个会计科目,这些科目能够满足较小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简单的业务,能够为会计人员操作提供便利。但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会计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是这些科目不可以核算和解决的。 1.3内控制度与盈余分配情况 1.3.1内控制度 农民合作社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保证其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合作社社员的利益。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要求合作社对借贷业务控制、对销售业务控制、对采购业务控制、对货币资金控制及存贷业务控制。然而,大多数合作社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甚至有些合作社还出现一些内控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合作社对内控问题还是不够重视。 1.3.2盈余分配 合作社通过盈余分配激励每一位社员,也通过这个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员加入其中,它是合作社分配制度的核心手段。对盈余分配顺序也做了详细的规定,他要求合作社中有可分配盈余时,应该先弥补上年度亏损,其次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再把计算应付盈余返还,这一计算额度是由社员和本社之间交易额决定的,且这种返还比例至少在60%以上。最后才能把剩余的盈余并且进行返还,这个是在扣除前两项分配之后的盈余部分。再把这剩下真正的盈余按照每个社员在整个合作社所占的份额进行分配到位。在合作社里,绝大多数的合作社采用按交易量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采用股金分配的合作社少之又少,很多合作社按交易额分配远远低于60%。 2BSC与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结合可行性及意义 2.1BSC理论简介 平衡计分卡的英文是“TheBalancedScoreCard”,简写为BSC。它作为企业战略执行的工具首先强调应当建立一个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体系,在战略的指导下形成企业绩效评价总目标,根据总目标来细分企业战略目标,然后平衡记分卡把绩效评价总目标转化为四个方面来考核的绩效指标,分别为财务维度、顾客维度、核心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利用这个绩效评价体系来考核和奖惩企业内部各部门、个人目标,从而充分调动企业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2BSC运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合理性分析 2.2.1平衡计分卡的价值取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相一致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的目的为了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利益。这个过程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因为他们二者有相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他们能够相依相存的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的价值取向是与BSC理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同的。这理论认为企业要为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人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求福祉,而不仅仅为所有者谋利益。 2.2.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为平衡计分卡提高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价值取向相同表明平衡计分卡能应用于农民合作社的重要前提,但这种价值还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形态相协调。我国为了合作社能够健康的发展对其进行许多政策指引,如2006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12月制定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以及各省也推出一系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法。这些制度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应用平衡计分卡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2.3BSC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结合意义 基于BSC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而言,能够在原有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上进一步把合作社战略目标考虑进去,将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会计人员根据这一战略目标运用到财务会计制度中,提升财务人员创新能力分解他们到学习和成长维度中。平衡计分卡把战略放在中心位子,从战略高度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目标,使得整个合作社每个成员都为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 3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建议 3.1加强BSC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 平衡计分卡对于大多数合作社而言,它是一种先进的战略工具。这种工具能否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有赖于对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大力宣传来减少运行中的阻碍,使得合作社的社员更加了解这个工具所带来的好处,以获得大家的认同。这一工具的实施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层支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对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以及它与之前工具的区别的介绍来提升社员对这个新概念的认识。 3.2完善农民合作社自身人才开发管理机制 人才是农民合作社能够更好发展的源泉。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基于BSC理论需要有一批素质高的人才做保证。基于BSC理论要求合作社的每个岗位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从而提高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效率。相对于大城市,农民合作社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他们能够进入农村,帮助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社自身也要营造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环境来吸引人才。合作社要对财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要求财会人员定期接受会计知识培训,以保证他们与社会接轨,增强他们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操作。 3.3健全农民合作社内控制度和分配机制 合作社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从而降低组织成本,避免合作社经营的风险,提高合作社财务的效率。合作社应当建立合理的会计核算,把责权具体分配到人,防止投机行为发生,也避免合作社共有财产被私人占有,确保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其次,对收支都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最后,合作社的会计和出纳必须有两人分别担任,从而把会计账务和库存现金分开进行管理,及时记录发生经济业务。合作社分配制度建立首先应当为每个成员都设立社员账户,其中包括成员入社时的出资额以及各方赠与和政府财政的补助,让社员的公积金和交易额都能清晰细化给每个社员。其次,合作社可以提取少部分的公积金来降低合作社经营风险,从而扩大合作社发展资本。最后,合作社应当先按照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然后按其返还总额必须大于可分配盈余的60%分配,从而把成员与合作社利益联系起来。 作者:徐文婷 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困境浅析 摘要: 伴随经济的日益发展,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且不断增多。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就是众多相关专业中的两个。然而对于这两个专业的相似性,学术界也有过许多不同意见。面对众多的相似性,专业的发展势必受阻、面临困境。无论高考填报志愿还是考研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关键词: 财务管理;发展困境;专业特色;互联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与经济、金融相关的专业日益呈现火爆的局面。然而,一系列服务于经济、金融专业出现的背后,也不乏各个专业交集过于紧密的现象。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1998年教育部正式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学科。同属于管理学门类,财务管理专业却有着会计学的深深烙印。 一、困境的原因所在 (一)会计学、财务管理傻傻分不清楚 高考结束,很多人关心的是志愿的填报,然而面对纷繁众多的专业将如何抉择则是一大难题。选择会计还是财务管理更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对财务管理的疑惑与不了解,总会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是研究什么的?它与会计学有什么区别?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然而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也是争论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凌婕、徐文佳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太过相似,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应并入两者之中。陈四清则对此表示不同意:虽有相似,但也各有千秋。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存亡与否尚有争议,孰是孰非暂不清楚。有人说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区别不大,那么就有人质疑:既然区别不大何必开设两个专业,岂不是多此一举?也有人说这两个专业肯定有区别的,但具体有什么区别也是不清不楚的。只了解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学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财务管理更多是针对资金的融资及使用的管理以及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预测。必须承认二者侧重点是有所不同,可是仅凭着细微的差别就分成两个专业恐怕也是难以服众。最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于两者之间共性的思考。两个专业之间不明晰的界限,依然存在,学术界的争论也依旧没有停止。 (二)本科教育两者专业定位、核心课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会计学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现实中的会计工作。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资金筹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综上不难看出,不论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都需要掌握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明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能够分析当前市场经济运行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繁杂的财务问题。再者,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高级会计学》、《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等,两个专业都有涉猎,交叉学科较多。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这两个专业压根就没有区别,人才培养模式几乎相差无几,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的。对比以上,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内容安排上,两个专业都有太多的重合;无论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是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两个专业都有过多的交集,两个专业的本质特征尚未明确。 (三)本科招生火爆,考研面临困境 纵观近几年研究生报录的状况,会计学研究生与财务管理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有着天壤之别。除去全国财经类院校招收会计学硕士外,还有许多的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也对会计学研究生有所青睐。相比之下,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的院校却寥寥无几,只有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目前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而且,部分财务管理硕士点还是刚开设不久,正在一步步探索中前进,缺乏相匹配的经验及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科阶段众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想继续深造却面临巨大难题。众多财务管理本科生考研选择受限,实属尴尬。无奈部分人只好跨专业考研,追寻继续深造的机会。全国会计学硕士点与财务管理硕士点数量相差岂止几倍!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点数量稀少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理论研究的匮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尚不完整。因此,才会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缺位与断档的现象。 二、几点拙见 (一)发掘专业特色,财务会计相分离 1.创造核心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新的竞争力量的不断加入,使得依靠会计学得以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面临巨大冲击。新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作用,突出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优势。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创造新的核心价值也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围绕“创造核心价值”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贯彻“价值最大化”的思维理念,重视价值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践中发掘特色、突出重点。 2.保持专业特色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创造核心价值,发展专业特色”这一思想,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内部催生出新的分支,使得财务管理形成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中级到高级的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彻底剥离会计学的外衣,保持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发展网络财务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此项举措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力量,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驱动力。财务管理也要抓住新的机遇,乘胜追击,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飞速发展。积极发展区别于传统财务软件的网络财务软件,大力发展网络财务,提高效率,实现资源互通共享。积极开创远程处理、信息共享、集中处理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增强企业快速反应和果断决策的应变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下,除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外,更加注重培养运用互联网、利用新媒介的能力。 (三)“引进来,走出去” 新的经济形态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运行规律、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内生力量。将传统融资途径,融入新的时念,开创别样的筹资新渠道。时刻牢记我国的经济体制、会计制度、市场环境、有其特殊性,研究与教育要结合中国具体财务环境,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同时,坚决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 三、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亟待处理,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日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保障,突出的专业特色为核心,相关部门的重视为牵引力,整个学术界同心同德,才能开创出财务管理的新方向。 作者:甘远勇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浅析煤矿机电管理技术的应用及管理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工业的大力发展,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采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煤矿,能够获得可观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现代化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用,对机电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熟识电气设备的功能,才会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因而,近年来各级煤矿企业领导都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机电管理人员;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煤炭生产 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采煤的过程更加人性化,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是国产采煤机研究的主要内容。该系统能够实现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和采煤机的远程监控,使采煤机根据煤层的变化实现自动割煤、煤层的软硬自动调节采煤速度,检验并完善动态监测综采支架液压系统压力和各受力点的状态,自动调节支架推移输送机的拉移等,使综合机械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1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接口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机电一体化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柔软性化、系统化发展,它的发展对煤炭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采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将大大改善煤矿生产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及安全系数,同时在降低能耗、保证安全生产方面也实现了特定的价值。它可不必更换设备,而对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革,对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文明生产。 2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在许多煤矿得到广泛应用。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已占领国内市场,我国已能生产用计算机监控的掘进机、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备等。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胶带机集中控制系统、矿井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图像监视井下关键设备和主要工作地点、调度室的装备实现数字化、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生产调度、财务、人力资源、设备、销售及办公自动化都得到了普遍应用。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等,为煤矿生产实现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保障。 3改进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 3.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3.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处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即: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权;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 3.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 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点上抓薄弱环节。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板机电区队、机房硐室、机道,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3.4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建立、保管设备档案,办理设备调拨转移手续,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理、配件计划,掌握大修资金的使用,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3.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准则,是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应建立健全。当前,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是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操作、维修、综合平衡、质量验收、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尤为突出。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也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 4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在 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现代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5 结束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基础,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掘、运、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地推动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同时,为实现安全、高效、洁净、结构优化的现代化、高科技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机电应用中的检测技术分析 作者:刘成良;战丽红;周恩才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前端检测技术学习与分析,实现了学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教师的实践学习。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传感检测;传感器;机器视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2006年16号精神,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我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和周边区域、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使学生、教师的实际能力获得了极大巩固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机械方面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数控编程技术,autocad;电工方面有可编程控制器plc,单片机,自动控制原理,电工电子。实习课程:电力拖动,plc,单片机,钳工,普通车、铣、刨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 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二、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检测传感部分包括各种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电路,其作用就是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过程中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参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检查到的信息向执行器发出相应的控制。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可以用不同的观点对传感器进行分类: 按传感器的物理量分类,可分为位移、力、速度、温度、流量、气体成份等传感器。 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阻、电容、电感、电压、霍尔、光电、光栅、热电偶等传感器。 电阻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位移、形变、力、加速度、湿度、温度等这些物理量转换式成电阻值这样的一种器件。主要有电阻应变式、压阻式、热电阻、热敏、气敏、湿敏等电阻式传感器件。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传感器中的电阻应变片具有金属的应变效应,电阻应变片主要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类,金属应变片有金属丝式、箔式、薄膜式之分。半导体应变片具有灵敏度高(通常是丝式、箔式的几十倍)、横向效应小等优点。 压阻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在半导体材料的基片上经扩散电阻而制成的器件。其基片可直接作为测量传感元件,扩散电阻在基片内接成电桥形式。用作压阻式传感器的基片(或称膜片)材料主要为硅片和锗片,硅片为敏感材料而制成的硅压阻传感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以测量压力和速度的固态压阻式传感器应用最为普遍。 热电阻传感器。热电阻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及与温度有关的参数。在温度检测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场合,这种传感器比较适用。目前较为广泛的热电阻材料为铂、铜、镍等,它们具有电阻温度系数大、线性好、性能稳定、使用温度范围宽、加工容易等特点。用于测量-200℃~+500℃范围内的温度。 按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可分为:输出为开关量的开关型传感器;输出为模拟量的模拟型传感器;输出为脉冲或代码的数字型传感器。 按传感器材料分类:可分为金属、聚合物、陶瓷、混合物传感器。 按传感器制造工艺分类:可分为集成传感器、薄膜传感器、厚膜传感器、陶瓷传感器。 集成传感器是用标准的生产硅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工艺技术制造的。通常还将用于初步处理被测信号的部分电路也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薄膜传感器是通过沉积在介质衬底(基板)上的,相应敏感材料的薄膜形成的。使用混合工艺时,同样可将部分电路制造在此基板上。? 厚膜传感器是利用相应材料的浆料,涂覆在陶瓷基片上制成的,基片通常是al2o3制成的,然后进行热处理,使厚膜成形。 陶瓷传感器采用标准的陶瓷工艺或其某种变种工艺(溶胶-凝胶等)生产。? 完成适当的预备性操作之后,已成形的元件在高温中进行烧结。厚膜和陶瓷传感器这二种工艺之间有许多共同特性,在某些方面,可以认为厚膜工艺是陶瓷工艺的一种变型。? 每种工艺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由于研究、开发和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较低,以及传感器参数的高稳定性等原因,采用陶瓷和厚膜传感器比较合理。 三、机器视觉技术 采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的“机器视觉”,第一步靠的就是传感器技术。 机器视觉系统是通过图像摄取装置把图像抓取到,然后将该图像传送到处理单元,再通过数字化处理,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来进行尺寸、形状、颜色等的判别。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机器视觉技术日臻成熟,在现代加工制造业中,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化妆品、制药、建材和化工、金属加工、电子制造、包装、汽车制造等行业。在现代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广泛地用于工况监视、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领域。机器视觉系统能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机器视觉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 四、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系统类型 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系统从检测性质和应用范围而言,分为定量和定性检测两大类,每类又分为不同的子类。机器视觉在工业在线检测的各个应用领域十分活跃,如:印刷电路板的视觉检查、钢板表面的自动探伤、大型工件平行度和垂直度测量、容器容积或杂质检测、机械零件的自动识别分类和几何尺寸测量等。此外,在许多其它方法难以检测的场合,利用机器视觉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机器视觉的应用正越来越多地代替人去完成许多工作,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和检测系统的智能水平。 用微波作为信号源,根据微波发生器发出不同波涛率的方波,测量金属表面的裂纹,微波的波的频率越高,可测的裂纹越狭小。 自动光学检测 (aoi) 指的是通过在受控照明条件下使检测目标(如 pcb 的一部分)成像进行的目标检测。 在aoi 系统中,捕获和重建3-d 形状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3-d aoi从检测图像中可以萃取出不同类型的信息。其表面颜色一直被成功用于检查零部件情况,对于焊点检测,精确确定焊点质量,形状信息比颜色信息更有用。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试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 科学 技术日益走向整体化、交叉化和数字化以及微 电子 技术信息技术的迅速 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应用 发展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容将不断更新。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计算 机技术、光学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等群体技术,合理配置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它使 工业 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1.1 在 现代 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是建立在规模 经济 的基础上,靠 企业 规模、生产批量、产品结构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其生产盈利是靠机器取代人力,靠复杂的专业加工取代人的技能来获取的。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信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形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其特征是全球化、 网络 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 1.2 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可以大大改善食品饮料包装生产设备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1.3 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1.3.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 1.3.2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 1.3.3 交流传动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1.3.4 开放式控制系统 “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1.3.5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智能化 智能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心 理学 、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2.2 数字化 微控制器和接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通用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控制操作、诊断和修复。 2.3 模块化 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从而避免利益的冲突,并能使之标准化、系列化。 2.4 网络 化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 发展 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 计算 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2.5 自源化 自源化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 2.6 人性化 人性化是各类产品的必然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更 自然 ,更接近生活习惯。 2.7 微型化 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微机电系统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和系统。微机电系统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8 绿色化 工业 发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3 结束语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各种产品与装置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有利实现整体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缩短开发新产品的生产准备周期,加速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有利推动传统产业发生深刻变革,同时,随着新产品的研发及高精密等设备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朝着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浅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机械工业 机电一体化 数控 模块化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 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 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 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 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 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 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 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 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 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 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 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 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 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 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 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 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 )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浅析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概述传感器 研究 现状与 发展 ,探讨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 应用 ,并 分析 我国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若干 问题 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处系统之首,其作用相当于系统感受器官,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考验,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如缺少这些传感器对系统状态和对信息精确而可靠的自动检测,系统的信息处理、控制决策等功能就无法谈及和实现。 一、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 规律 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主要用于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与操作对象、作业环境状态,为有效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作提供必须的相关信息。随着人类探知领域和空间的拓展, 电子 信息种类日益繁多,信息传递速度日益加快,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增强,相应的信息采集——传感技术也将日益发展,传感器也将无所不在。 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传感器热”,各先进 工业 国都极为重视传感技术和传感器研究、开发和生产。传感技术已成为重要的 现代 科技 领域,传感器及其系统生产已成为重要的新兴行业。 二、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是左右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产品之中: 1.机器人用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准确操作,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准确感知自身、操作对象及作业环境的状态,包括:其自身状态信息的获取通过内部传感器(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来完成,操作对象与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外部传感器来实现,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足以为机器人控制提供反馈信息。 2.机械加工过程的传感检测技术。 (1)切削过程和机床运行过程的传感技术。切削过程传感检测的目的在于优化切削过程的生产率、制造成本或(金属)材料的切除率等。切削过程传感检测的目标有切削过程的切削力及其变化、切削过程颤震、刀具与工件的接触和切削时切屑的状态及切削过程辨识等,而最重要的传感参数有切削力、切削过程振动、切削过程声发射、切削过程电机的功率等。对于机床的运行来讲,主要的传感检测目标有驱动系统、轴承与回转系统、温度的监测与控制及安全性等,其传感参数有机床的故障停机时间、被加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功率、机床状态与冷却润滑液的流量等。 (2)工件的过程传感。与刀具和机床的过程监视技术相比,工件的过程监视是研究和应用最早、最多的。它们多数以工件加工质量控制为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件识别和工件安装位姿监视要求也提到日程上来。粗略地讲,工序识别是为辨识所执行的加工工序是否是工(零)件加工要求的工序;工件识别是辨识送入机床待加工的工件或者毛坯是否是要求加工的工件或毛坯,同时还要求辨识工件安装的位姿是否是工艺规程要求的位姿。此外,还可以利用工件识别和工件安装监视传感待加工毛坯或工件的加工裕量和表面缺陷。完成这些识别与监视将采用或开发许多传感器,如基于tv或ccd的机器视觉传感器、激光表面粗糙度传感系统等。 (3)刀具(砂轮的检测传感。切削与磨削过程是重要的材料切除过程。刀具与砂轮磨损到一定限度(按磨钝标准判定)或出现破损(破损、崩刃、烧伤、塑变或卷刀的总称),使它们失去切(磨削能力或无法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完整性时,称为刀具/砂轮失效。工业统计证明,刀具失效是引起机床故障停机的首要因素,由其引起的停机时间占nc类机床的总停机时间的1/5-1/3.此外,它还可能引发设备或人身安全事故,甚至是重大事故。 3.汽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传感技术。随着传感器技术和其它新技术的 应用 , 现代 化汽车 工业 进入了全新时期。汽车的机电一体化要求用自动控制系统取代纯机械式控制部件,这不仅体现在发动机上,为更全面地改善汽车性能,增加人性化服务功能,降低油耗,减少排气污染,提高行驶安全性、可靠性、操作方便和舒适性,先进的检测和控制技术已扩大到汽车全身。在其所有重点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地使用曲轴位置传感器、吸气及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 三、我国传感器技术 发展 的若干 问题 及发展方向 传感器技术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 和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其水平越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在一套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如果不能利用传感检测技术对被控对象的各项参数进行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并转换成易于传送和处理的信号,我们所需要的用于系 统控制的信息就无法获得,进而使整个系统就无法正常有效的工作。 我国传感器的 研究 主要集中在专业研究所和大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先进的 计算 、模拟和设计 方法 ; (2)先进的微机械加工技术与设备; (3)先进的封装技术与设备; (4)可靠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技术研究和引进先进设备,以提高整体水平。传感器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可有几方面: 1.加速开发新型敏感材料:通过微 电子 、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种学科,各种新技术的互相渗透和综合利用,可望研制出一批基于新型敏感材料的先进传感器。 2.向高精度发展:研制出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互换性好的新型传感器以确保生产自动化的可靠性。 3.向微型化发展:通过发展新的材料及加工技术实现传感器微型化将是近十年研究的热点。 4.向微功耗及无源化发展:传感器一般都是非电量向电量的转化,工作时离不开电源,开发微功耗的传感器及无源传感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5.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感器的功能已突破传统的功能,其输出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模拟信号(如0-10mv),而是经过微电脑处理好后的数字信号,有点甚至带有控制功能,即智能传感器。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探索与实现 【摘 要】高等职业 教育 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为此,要求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本文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程特点,从高职 电子 教学实际出发,在高职电子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 现代 化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根据课程内容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教学;应用 为进一步落实 科学 发展 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 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实施的原则是要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探索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协作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人参与的实践与创造活动,它的价值体现主要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2.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具体来讲,要遵守下面的五项原则: 2.1 项目教学的科学性。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与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还注意把教师和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控制在合适的程度,以防师生负担过重。 2.2 项目教学的系统性。项目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职高学生来说,要很快具有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除了学科的整合,另外还与教师培养、设施设备条件关联,项目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2.3 项目教学的实践性。项目教学和现有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这才是设立项目教学这一课程的最根本的目的。如果说,其他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那么,项目教学则强调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 2.4 项目教学的层次性。项目教学的开展,决不是为了取代学校现有的学科教学。因为职校学生还处在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学科教学中的知识、能力训练是他们成长所必需的。不具备一定的从学科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开展项目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教学”的开展非但不取代,相反还有赖于学科教学的质量。 2.5 项目教学的自主性。项目教学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项目教学”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3.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依据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现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作为实施研究的对象,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大致可以分为: 3.1 典型的切削加工项目:可以构建以《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基础》等形成的项目课程,作为第一个学习领域; 3.2 典型的 电子 装配项目:构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操作技能》等形成的项目课程,作为第二个学习领域; 3.3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控制项目:构建以《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作为第三个学习领域。 3.4 典型的机电产品装配、维修服务项目:构建《单片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自控控制系统》、《plc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第四个学习领域。 这些从一到四的学习领域,按照学制及认知的 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展开项目教学过程。每个项目的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项目任务。组织教师分析项目涵盖的跨学科的知识及涉及到的专业科目,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详细编写《项目(课题)任务书》。 (2)布置项目。分发《项目任务书》,讲解项目要求,使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3)各工作小组拟订活动计划与方案,教师审核计划。项目小组拟订课题实施计划,设计一份详细的《项目活动计划》,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成果汇报任务,各小组都要有成果汇报.在计划书中学生可随时记录项目进展情况,以便教师随时检查和指导。 (4)项目小组的活动实施,学生动手实践。根据计划,各小组成员开始分头执行各自的任务。学生通过翻阅、取舍、整理资料,进行项目任务的设计和验证,通过解构单元实体、到实验室做实验验证相关结论、在实习室进行实际装接操作和调试等实际环节,不断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请教教师等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课题任务。 (5)项目答辩与师生评价。在此阶段,通过“项目成果汇报、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组别互评、教师点评、师生共同 总结 ”等程序完成对各小组课题任务完成的评价。并将项目任务完成的评价结果列为项目学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6)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教学总结,并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 企业 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去,以使项目工作的结果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指导后续工作。 各种教学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之分,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常法。教学法选用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适合”为宜。总之,职业 教育 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 发展 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推广 [摘要]随着港口吞吐量和机械化程度的增加,对港口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港口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也逐渐增多。本文首先介绍了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 发展 及研究现状,分析了传统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方法,然后针对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及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内燃机为例详细说明了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步骤。由于港口设备数量和种类较多,因此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港口设备 故障诊断 应用 推广 我国的 交通 运输业是国民 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运行业发展迅速,随着港口的大型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港口吞吐量增长较快,促进了水运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随着港口吞吐量和机械化程度的增加,港口机电设备在水运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港口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港口机电设备的结构及其组成也愈加复杂,负荷越来越重,因此港口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也逐渐增多,这直接影响了港口作业的质量和进度,降低了港口水运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成为港口水运行业的的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 一、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发展及现状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感官、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 现代 化阶段- 计算 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动态监测技术综合诊断;智能化阶段-集故障监测、诊断、设备管理和调度一体化的智能化阶段。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起源于20世纪,并在此期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航天 工业 的发展使该技术取得较快地发展,随后计算机、微 电子 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该技术逐渐地完善,此时还在航天和核电等大型部门应用较多,其他部门发展较为缓慢,到20世纪末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农业、化工、冶金矿山、发电、交通运输和机械制造等各部门开始应用,并且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1世纪,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部门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技术发展转向智能化。 二、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及手段 ①机械振动监测诊断技术。通过对振动参数进行监测,来判断设备的运转情况,由于其此种方法简单偏于操作,且对设备没有损伤,因此机械振动监测技术成为首选方法;②磨屑监测诊断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液压系统和润滑系统,由于磨损方式和磨损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磨屑粒尺寸和形态有所差异,从而来判断破损类型和磨损部位;③温度监测诊断技术,由于设备不同部位产生的温度变化不同,利用温度变化程度来判断设备的运行情况,利用红外线来监测可以实现非接触、远距离监测,且能够进行运算、处理和判断精确测定设备各部分的温度变化;④无损探伤监测技术,该技术应用较广,尤其是γ射线扫描。该技术是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规律 ,扫描得到相关参数变化的谱线,然后通过系统分析确定设备故障的部位。 三、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1.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情况 港口设备分小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装卸机械两类,其中小型机械数量大,流动性大,但活动范围小,大型机械种类多,作业分散,操作要求较高。国内鉴于港口机械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提出了柴油机、结构裂纹、液压传动、钢丝绳和制动器、粮仓、电器系统、皮带纵向撕裂、监测中心和测试车、设备管理和维修体制改革10个方向的相关的研究专题。 国内外设备故障监测技术与手段的发展,在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目前国内在各港口开展了设备监测研究和故障诊断研究,取得的成果有:上海港务局与上海海运、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等院校进行相关课题的合作,上述10个研究课题中9个课题开始进行研究,部分课题已列入交通部和上海市的科技攻关项目。 2.港口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实例分析 港口设备动力一般由内燃机提供,内燃机可能会出现故障,以内燃机为例简要分析港口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针对内燃机动力不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故障现象。港口上使用时间较长的内燃机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 (2)故障原因。内燃机油箱油量是否充足;内燃机的供油管是否有漏油或断裂现象;内燃机的喷油泵油量调节杆是否卡住、锁紧螺栓是否有脱落现象等;内燃机的燃油是否含有空气或其他杂质等;内燃机供油管是否堵塞;内燃机的燃油滤清器是否堵塞;内燃机的供油时间是否合适无延迟现象。 (3)故障排除。内燃机的供油管有没有漏油等问题,内燃机的油箱的油量多少,内燃机的喷油泵油量调节杆有无卡住,内燃机的油量控制杆锁紧螺栓是否脱落,内燃机的燃油成分检查是否空气含量较高,内燃机的供油管和滤清器是否堵塞,最后检查内燃机的供油时间。 (4)采取措施。首先应检查内燃机的油箱油量是否充足,如果油量不足应增添燃油;其次检查内燃机的供油管是否漏油或断裂,发现漏油或断裂及时进行维修,如果是由漏油原因引起则维修内燃机后还要排除管路中的空气壁面油的纯度不够;检查内燃机的调节杆卡住和内燃机的油量控制杆的锁紧螺栓是否紧固,如果在内燃机的运行过程中有异样声响,则需要将部件重新锁紧;然后拆下内燃机的燃油管的进油端进行连续压动,如无燃油流出,可能是供油管或燃油滤清器发生了堵塞,采取措施为进行逐段进行排除;内燃机的供油时间不合适,延迟或过早都会引起动力不足。 四、结论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运行业 发展 迅速,我国港口吞吐量增长较快,对港口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港口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也逐渐增多。 本文首先介绍了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传统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机械振动监测、磨屑监测、温度监测以及无损探伤等,港口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水平已越来越高,然后随着故障现象的增多,港口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基于 Web3D技术的机电产品虚拟设计及其应用 论文关键词 :web3d技术 机电产品 cult3d技术 汽车 虚拟现实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 了 web技术和 3d技 术相结合的产物一web3d技 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实现技术.并以实例的方式详细阐述了web3d技术之一的 cult3d技术 .在机 电产品虚拟设计 中的工作流程,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电产品的信息传达效果,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一种崭新的互动设计模式,最终提 高企业的竞争力。 0 引言 随着数字化设计技术 的发展 .人们已不再满足在网上浏览一些静态的、文本类 、二维的产品图片,而对那些具有动态的、三维可视化效果的产品需求越来越迫切。以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三维图形学为基础的web3d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化展示功能、强大的交互性能和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功能在电子商务 、远程教育 、工程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已经获得 了广泛的应用。利用此技术设计的产品可以做到全方位展示 、色彩设计实时装配等 ,从而提高用户的参与性 。增强体验感。 1 web3d技术概述 1.1 web3d技术的基本概念 虚拟现实 vr (virtual reality)技术是一种逼真地模拟人在 自然环境中的视觉 、听觉、运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技术,web3d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实现形式 [21。web3d还可以简单地被看成是 web技术和 3d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实际上也就是本机的 3d图形技术 向互联网的扩展.网络性、三维性和交互性是其显著的本质特征。它与本机的3d图形技术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一,实时渲染 :它是由渲染引擎进行实时渲染从而实时显示的;第二,具有无限的交互性:因为是实时渲染,这就为交互性提供了基础;第三,优化和压缩: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 .文件必须经过优化和压缩以保证用户端快速下载。通过应用 web3d技术 ,用户可以在 网上浏览以三维形式表现的物体 ,并对其进行交互性操作 以体验身临其境 的奇妙感受。 1.2 web3d技术的实现手段 web3d的实现技 术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即建模技术、显示技术 、三维场景中的交互技术 [31。建模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把建立 的三维模型描述转换成人们所见到的图像,就是所谓的显示技术。三维复杂模型的实时建模与动态显示技术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基于几何模型的实时建模与动态显示 :二是基于图像的实时建模与动态显示 。交互技术是 web3d的关键技术 ,交互功能的强弱 由 web3d软件本身决定 。但用户可以通过适当的编程来弥补软件的某些不足。 在众多的 web3d软件系统中 。基 于 java内核的cult3d技术因其在交互性能、文件体积和画面质量等方面的优越性而得到用户 的普遍欢迎 ,现已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商务网站的 3d机电产品展示中。 2 cuil3d技术及其开发流程 cuh3d是一种全新的 web3d技术 .它有一纯 软件跨平 台的渲染引擎 ,主要包含 cult3d exporter plug—in、cuh3d designer和 cuh3d viewer plugin三大部分。 开发设计人员可 以使用 3d设计领域广泛使用的 3dsmax或 maya来设计 产 品 3d模 型 .使 用 cuh3d exporterplug—in来转换设计模型 ,在 cuh3d designer中为模 型加入交互 、音效等其它效果 ,再无缝隙地嵌入到 html页面和其他应用程序中 [41。其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用户 即可在网上实时观看 3d模型 ,还可通过 鼠标对其进行旋转 、放大或缩小等操作。 3 cult3d‘技术在产品虚拟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3.1 创建汽车 cult3d对象 为方便输 出,必须使 用一个 三维模 型制 作 软件f3dmax或 maya1制作物体 的三维模型。制作前必须先下载插件 cult 3d exporter for 3dmax或 cult 3d exporter for maya。只 有安 装好 输 出插 件 ,3dmax或maya才可以将 3d模型输出成 cult 3ddesign的 c3d格式。在制作模型的细节、真实度上多下点功夫,尽量用最少的面来做模型,以控制好模型的大小。太多的面不仅会加长网络传送的时间 ,更是对浏览者机器 的考验。最后输出成 c3d格式的 3d模型 。 3.2 对汽车 cult3d对象进行交互设置 cuh3d对象的交互设计就是在 cuh3d designer的事件地图窗 口中建立事件、动作和场景的相互关系,使浏览者触发某个事件或某个事件 自动做出相应的动作 ,并将可视化的过程和结果实时反馈给浏览者达到交互的目的。 汽车的时间地图如图2所示,它可以通过鼠标控制实现汽车任意角度的展示、车门的开关、车轮的转动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在cult3d designer中完成设计后,需将culturald对象导出为可的co格式。在导出过程中还可对文件中的几何图形、声音等特征进行进一步压缩。 3.3 汽车cult3d对象 可cult3d对象的程序有多种,其中基于网络的应用较为广泛,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或在本地机种用ie或netscape浏览器查看。基于网络的需要编写想应得网页,在编写网页时,有两项主要工作: (1)在网页中编写语句嵌入cult3d对象。ie浏览器是通过activex组件来cult3d对象。ie使用 object 的标签命令来在网页中嵌入activex组件。 netscape浏览器不支持 activex控件 .需要另外设置外挂程序的语法 。netscape浏览器使用 embed 的标签来嵌入 外挂组件 。另外 ,必须安装 cuh3d viewer插件,才能在浏览器网页时播放 cult3d对象。对于 ie浏览器需要在 object 这个标签内插入 codebase指定其下载网址.netscape浏览器需要在 embed 标签内插入 type=“application/x--cuh3d--object”语法说明外挂程序对象.pluginseape指定其下载网址。 同时支持 ie和 netscape浏览器的超文本语句如下 : object classid= clsid:31b7eb4e一8b4b一 11d1一a789--00aocc665 1a8 width= 宽 height= 高 codebase=http:///dianzijixie/" 电子商务模块使用。 4 结束语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支崭新的综合性信息领域中的奇葩 ,体现出较高的人性化科技特色与风格。而将虚拟仿真技术同机电产品设计产业相结合 ,为设计师与企业厂商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更为产品的推广营销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无论是与传统影视媒体 、多媒 体软件 ,还是 与传统虚拟现实技术 比较 ,web3d技术都表现出了在机电产品设计中的独特优势和潜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必将有更新的 web3d技术出现,服务于设计 、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未来 。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块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 工业 的大力 发展 ,在我国的国民 经济 建设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因而,近年来各级煤矿 企业 领导都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 应用 1 概述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把各项高新技术融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主要技术包括:微 电子 、 计算 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等,这些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热门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开始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炭系统进行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 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 在煤矿生产中,因为 现代 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在煤矿提升系统中也得以应用。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装式交——交变频调速提升机,它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电机和滚筒做成一体,这样的融合技术不论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电气控制系统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提升机有1700多台,其中90%为交流提升机,并且均是采用转差功率消耗型的转子串电阻调速,电控系统部分绝大多数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可控制编程器。直流提升机多数为发电机拖动,虽有部分可控硅供电系统,也均为模拟量控制。而plc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比较简单,程序设计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也很强,因此,它能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工作。 2.2 综合机械化采煤 1970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试验使用,一直试验使用到80年代后期,这项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由液压牵引开始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移架自动化得以实现。另外,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也进行了微机监控装置的配置,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从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使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使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 计算 机 网络 软硬件技术 发展 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内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所和 企业 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3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 现代 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4 结束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基础,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掘、运、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地推动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同时,为实现安全、高效、洁净、结构优化的现代化、高科技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竞相 发展 ,依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应变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能源和材料消耗。煤炭系统也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它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煤矿 应用 发展趋势 1 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机械、 计算 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是微 电子 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顺应了当今 科学 技术发展的 规律 ,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煤炭生产是将数百、数千万吨煤炭从地层深处采掘、运送到地面,因此需采用大量的机电设备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机电一体化煤矿产品则是实现高产高效的最好选择。机电一体化将机械与电子技术融为一体,使物流、能流、信息流融为一体。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主要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是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体,机械结构大大简化,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了电器安装,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九五”期间,国产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此外,我国还应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目前,最大装机容量已达到5000kw,主、副井提升机可做到全自动化,不需要专门的绞车司机。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与液压牵引相比,它具有一下特点:①良好的牵引特性:可以在采煤机前进时提供牵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②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③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④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⑤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1991年煤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机厂、鸡西煤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带式输送机由于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下原煤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平滑起动运送大惯性载荷,如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的中间驱动点不能不知过多,一般为3点驱动,这样就限制了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功能少、可靠性较差、灵敏度和寿命都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 2.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装置 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 发展 ,将 计算 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我国神华集团大柳塔矿采用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电液控制的支架,移架速度为6~8s/架,最快的移架速度达3s/架。电液控制装置还可检测支架的工作状态。 煤矿供电的特点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的要求。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采用集中补偿和就地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功率因数,减少供电系统无功电流,减少无功功率损耗。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 网络 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3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造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这些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巨大的 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继续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①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②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③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④煤矿机器人仍然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流成为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色。其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 企业 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大加快了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汽车设计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将汽车的性价比大大提升。但是在汽车设计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其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本文主是对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应用的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设计;应用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大拓展了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水平。稳定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的特征,通过对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进行研究,不但可以将汽车的整体稳定性提升,同时可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质量提供保障,从而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在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陈旧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 我国汽车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具有较晚的起步时间,这样传统手动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无法使汽车用户的实际需求得以满足[1]。同一汽车厂对不同车型的设计标准和操作流程没有统一的制定,这样无法规范汽车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从而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出现一些问题,如不够科学和规范以及无法安装等,使人们对现代化汽车设计的基本要求无法满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提升和改进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汽车设计应用设备的落后性不但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浪费,同时使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本提升,从而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更新和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创新造成阻碍。 1.2汽车设计理念的落后性 由于落后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理念会大大降低汽车整体运行的性能和工作效率,这对汽车本身的设计方案造成一定的破坏,使汽车发生故障的次数增加,对创新和发展现代化机电一体化汽车设计技术造成影响[2]。另外由于汽车设计理念的落后性,无法有效的推广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方法,无法为汽车良好的运转性提供保障。在汽车实际运行中,传统的汽车维修人员对创新汽车设计理念工作并不重视,这样无法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创新汽车设计方法和提升汽车运行的整体安全性造成影响。 1.3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较低的综合素质 由于不断增加汽车需求量,使汽车行业缺乏相应的汽车实际人才,这样在汽车行业中会使用一些非专科毕业的工作人员,从而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范围无法提供保障。另外汽车设计具有复杂的程序和较高的技术含量,如果汽车汽车人员的专业技术不丰富,会在安全过程中忽视一些小的零部件,这对汽车运行中的稳定性无法保障。而且由于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具有较低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对安装检查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造成影响。 2在汽车设计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措施 2.1将现代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不断更新 在设计汽车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应该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正确的使用,这样可以对汽车工程领域中机械技术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3]。技术人员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不断的改善,从而可以将汽车设计中处理信息的技术提升,而且要将汽车驱动技术和计算机集成技术等合理的应用到汽车的设计系统中。汽车设计中各个方案的执行是通过不断创新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设备来完成的,这样可以将汽车运行的整体功能性大大提升,使汽车电子系统与机电运行系统充分融合的目的得以实现。 2.2对传统的汽车设计理论进行创新 在设计汽车过程中关键的技术主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在完善汽车性能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设计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同时创新汽车设计程序和理念可以将汽车的整体性能大大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各个因素阻碍进行克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出行的安全问题,如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汽车内部各个零部件运行质量的影响。因此要充分的融合汽车的微电子精算技术和设计机技术,不断提升汽车的整体性能。只有在汽车设计中充分的应用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才能够将汽车机电一体化的微电子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3将汽车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智能化和功能化是目前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引进汽车机电一体化设计的人员不但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术,同时其专业素质要符合要求[4]。同时要对新技术培训和专业考核制度的力度不断加强,这样机电一体化设计人员可以将汽车整体的机构和运行系统的专业规范熟练的掌握,从而可以为汽车的运行质量提供保障。同时汽车设计人员应该将相应的理论和专业技术不断完善,将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推广,这样不但可以将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同时可以将汽车运行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 3结论 由此可见,随着在技术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强,消费者逐渐用更高的标准要求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在汽车设计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机械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也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这需求汽车企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这些问题合理的解决,从而可以在汽车设计中更好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而可以大大提升汽车设计水平。 作者:徐群杰 邢敏 李娜娜 李莎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的应用 摘要:阐述了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分析了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现状,提出其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针对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安全生产;应用 0引言 要想实现煤矿生产安全高效,建成现代化的矿井,必须提高装备水平。矿井的装备水平、对装备的重视程度及使用情况对机电安全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应做到:要引进技术先进、运行安全可靠的装备;要严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制度,统一队伍建设;要加强设备检测与管理;并提前做到对产品进行对比后购买,实现安全高效。 1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1.1提高机电设备应用的规范性 煤矿机电设备故障大多是由于没有规范使用机电设备。如果操作不规范,就会加大设备损坏的概率,同时还会给煤矿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相关统计表明,大部分煤矿安全事故都是由于设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而导致设备操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合理运用机电技术管理措施。为此,为了使煤矿设备操作更加规范,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使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须对机电技术管理予以强化,确保在生产中对其的应用得到落实。 1.2保障机电设备安全 煤矿生产对机电设备的需求量较大。目前,很多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存在的安全隐患非常多。然而,有的煤矿企业依然在使用这些设备,使得事故发生率大大增加。而机电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机电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定期检查,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提高机电技术水平 现阶段,中国很多煤矿企业缺乏专业的机电技术人员,难以满足煤矿生产的需求,导致机电设备操作不当,没有得到准确的检测与维护,进而给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采用科学、有效的机电技术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在一系列培训中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强化,使煤矿机电设备操作更加规范,对于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2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煤矿机电设备标准化不够重视 在煤矿生产实践中,有的企业在机电设备标准化人员配置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即使有安排相关管理人员,他们大部分也属于兼职,专业水平并不高,进而导致机电设备管理不合理问题时有发生。且有的机电管理人员受限于专业素质低、标准化意识薄弱,在管理煤矿流动设备与固定设备时,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规定,难以满足管理要求。相关调查显示,在机电设备管理中,很多煤矿机电管理人员对规范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时常出现机电设备的编号、标志不全的问题。这一现象在选型、采购、验收及安装等环节非常突出。有的机电设备的更新也存在问题,在长期运转之下,没有及时进行报废处理,导致设备运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2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就煤矿生产现状而言,尽管大部分煤矿企业针对机电设备管理设置了机电科,然而这些煤矿机电管理部门却没有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更多的是追求设备的生产效益,对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受这一问题的影响,除了有可能造成管理机电运行的网络中断之外,机电管理人员匮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缺乏完善的机电专业组织的情况下,机电管理部门就难以体现出自身价值。 2.3机电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实践表明,尽管大部分煤矿企业都根据有关制度与规范,针对机电管理人员队伍进行建设与发展,并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一系列培训与教育措施。然而实际培训效果却不甚理想,很多培训的工作内容与形式的针对性不强,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显得过于抽象,甚至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这种走过场的培训与教育显然难以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缺乏实际意义,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得到有效提高[2]。 2.4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升 作为煤矿企业,其机电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特点在于流动性很强。而生产需求的增加迫使煤矿企业引进更多的新员工,这些员工在投入生产之前,往往没有经过培训,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管理经验也相对匮乏。受限于技术水平与专业素养,这些工作人员在操作中难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导致煤矿正常生产受到不利的影响。 2.5煤矿机电设备更新不及时 目前,大部分煤矿企业缺乏完善的机电设备保护机制,难以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有的煤矿企业出于生产进度要求,不得不提升机电设备的负荷,使其长期处于高强度作业状态,进而加速了机电设备的老化。再加上这些设备本身就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并且定期维护与保养工作也不到位,使得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状态受到影响,严重威胁到煤矿安全生产。 3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生产中的应用对策 3.1强化设备的现场管理 a)在设备安全方面,必须提高安全质量,为机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安装前必须对安装流程进行合理设计,如果没有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就不得投入使用,如此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设备安全问题。机电安全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对设备安全进行检查与验收,在进行下道工序之前,必须有设备管理人员的签字确认;b)设备运行质量的提升也至关重要。煤矿企业必须加强设备检查制度建设,对设备进行定期点检。为了完善点检标准,应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对机电设备运行进行了解,如此才能使故障得以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技术人员应做好设备的跟踪调查工作,确保其得到及时的维修,应对点检周期进行合理制定,使设备点检工作更加合理、有效;c)煤矿企业要针对设备检修予以重视。应对设备采取停产检修措施,在这之前应对检修计划进行制定与完善,使检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强化检修人员的责任意识,对检修工作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将设备检修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供保障[3]。 3.2加强机电设备检测 a)应加强检测管理制度建设。在检测之前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对设备运行进行定期检测与检查。针对设备故障问题,要做好故障诊断与预测,应不断改进技术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以此来保证设备运行正常;b)做好对检测人员的考核工作,将设备检修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可采用小组形式对设备进行检修,使相关责任得到明确。此外还要做好现场检查工作,定期检测设备运行参数;c)必须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煤矿企业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机电设备技术管理人员提供机会接受培训。在培训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使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企业还可以制定激励机制,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培训质量,使技术人员的实际应用水平得到提升。且要不断完善责任制度,使煤矿生产中存在的责任问题得到解决,将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3加强机电技术管理队伍建设 作为开展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工作的主体,建设机电技术管理队伍对于煤矿生产正常运行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煤矿企业必须重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其业务素质、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操作设备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结语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而言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中国煤矿生产中,机电技术管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必须对此展开研究,针对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使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乔斌 单位:山西诚正建设有限公司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与完善,相关学科间开始有相互渗透、交叉的情况,为工程领域(尤其是机械工程)带来了变革。当前,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扩展了应用范围,还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领域,并衍生机电一体化,利于机械工业的发展,另外机电一体化实现了机械工业产品结构、管理系统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改善,预示着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发展前景 当前,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领域之中,并逐渐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局面,改善机械工业的同时加速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本文就机电工程技术应用、机电工程的核心技术以及机电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加速机电工程一体化发展。 1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分析 1.1机器构造 就机电工程技术而言,其应用期间涵盖多种生产机器,而生产机器自身有发动机、配器、行驶以及制动等较多的组成部件,想要确保机械的运行效率,需要进行运转精度、改善性能等方面的优化。同时,进行机械效率优化期间,仅考虑机器结构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还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考虑以及改进。一般传统机器产品的原料为钢铁,但是随着传统机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开始倾向性的选择非金属复合材料以及更优质的金属材料,通过新型生产原料的选择,不但成功降低了机器自身的重量,还降低了能力方面的消耗,在提高驱动系统功率的同时提高机器效率。 1.2技术的优化 想要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的应用,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弱电控制线路的提高,在提高的同时保证工作的有效运转。具体从提高传感器、电机、微型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展开分析,提高弱电控制线路,内容如下。 1.2.1电机 电机作为驱动机的代表,应用期间电机响应速度、工作效率存在问题,想要进行电机综合性能的提高,可以研发并选择新型驱动单元,并在期中加入传感器以及控制组件等。 1.2.2传感器 就传感器而言,科技含量低会影响信息精准度、敏锐性以及信息传入的及时性,所以想要提高传感器工作效率,前提就是提高传入信息的敏锐性、精准度。当前,光纤传感器是最为常用的传感器类型,非接触性检测屈董单元是信息传播的介质,能够在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1.2.3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器作为信息处理设备之一,在机电技术应用、微电子学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想要提高微型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前提条件是提高信息处理设备自身的快速、准确、可靠,并对干扰等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另外,要进行专项技术人才的培养,达到在控制研发成本的前提下研发高速快递方式,确保机器运作效果。 2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分析 机电一体化涵盖两方面技术,即软件、硬件(机械本体以及传感器等),为了确保机电一体化发展,需要从机械本体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驱动技术、接口技术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2.1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需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包括性能方面的改善、质量上的减轻、精度上的提高。机械产品的主要材料就是钢铁材料,想要减轻质量,前提是进行结构改进,并考虑材料的替代,在坚强机械本体重量的情况下实现驱动系统小型化,并最终达到机械本体优化的目的。 2.2传感技术 传感器问题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可靠性、灵敏度、精准度,并预防干扰。电干扰的预防应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外部信息传感器选择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2.3信息处理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直接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所以想要更好的带动并发展机电一体化则必须考虑到信息处理设备自身模/数转换设备、输入输出的可靠性情况,提高处理速度。 2.4驱动技术 基于电机驱动机使用期间的快速响应、效率问题,所以开始研发内部装有编码器、伺服驱动单元替代传统的电机。 2.5接口技术 想要实现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确保数据传递具备格式上的标准化以及规格化,利于实现信息传递、维修处理,并进行设计简化。当前,技术工作人员开始在合理控制经济成本的条件下进行高效接口的研发,以解决接口中所涉问题。 3机电一体化技术前景分析 就当前机电一体化发展情况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未来机电一体化主要有智能、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网络化、绿色化等6个发展方向,内容如下。 3.1智能化 当前,智能化俨然已经成为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有效的进行人类智能的模拟,有一定的判断、推理、思维、决策能力,在工作开展期间逐渐的替代某种程度的人脑劳动。 3.2系统化 系统化表现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开放式/模式化总线结构以及加强通信功能。系统在灵活组态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裁剪、组合,以实现系统的协调以及综合管理。就未来的技术发展而言,机电一体化需要着重考虑产品、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尽可能的实现产品中部分人的性能,包括智能、情感等,趋向于生物系统化发展。 3.3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涵盖微机械、微电子、软件技术,成为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之一。当前微电子机械系统逐渐朝向更小尺寸的纳米以及微米方向发展中。微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兼具诸多优势,包括体积以及耗能小、灵活性等,能够进入一般机械都无法达到的空间中,利于精细化操作,且开始应用于生物、航天、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中,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3.4模块化 在机电一体化中,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生产厂家繁多,进行机械接口(电气以及动力等)的研发是复杂且重要的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并制定相关标准,确保部件以及单元、接口的匹配。就企业而言,可以借助标准单元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并合理的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 3.5网络化 就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而言,网络化是最常听到的词汇,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对于机电一体化来说网络技术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此行业向网络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所涵盖的种类较多,所以网络的对应方式以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网络的普及使得远程控制终端设备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 3.6绿色化 当前,工业的兴盛发展,在降低资源的同时,更好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了降低生态环境可能受到的污染问题,绿色产品应运而生并占有最突出的市场地位。绿色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要趋势,所谓绿色化是指使用期间不污染生态环境且报废期间不进行回收,目的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以及运输等)中将生态环境危害降低到最低,并且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绿色化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 4结语 综合本文上述内容,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所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是传统机械设计变革所需,在推动机械产品发展的同时,振兴机械工业的发展。另外,机电一体化有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以及网络化、绿色化等未来发展方向,也对相关科研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利于机械工业行业的发展。 作者:梁战昌 单位: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 机电技术应用论文: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和自动化问题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与完善,相关学科间开始有相互渗透、交叉的情况,为工程领域(尤其是机械工程)带来了变革。当前,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扩展了应用范围,还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领域,并衍生机电一体化,利于机械工业的发展,另外机电一体化实现了机械工业产品结构、管理系统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改善,预示着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发展前景 当前,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领域之中,并逐渐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局面,改善机械工业的同时加速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本文就机电工程技术应用、机电工程的核心技术以及机电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加速机电工程一体化发展。 1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分析 1.1机器构造 就机电工程技术而言,其应用期间涵盖多种生产机器,而生产机器自身有发动机、配器、行驶以及制动等较多的组成部件,想要确保机械的运行效率,需要进行运转精度、改善性能等方面的优化。同时,进行机械效率优化期间,仅考虑机器结构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还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考虑以及改进。一般传统机器产品的原料为钢铁,但是随着传统机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开始倾向性的选择非金属复合材料以及更优质的金属材料,通过新型生产原料的选择,不但成功降低了机器自身的重量,还降低了能力方面的消耗,在提高驱动系统功率的同时提高机器效率。 1.2技术的优化 想要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的应用,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弱电控制线路的提高,在提高的同时保证工作的有效运转。具体从提高传感器、电机、微型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展开分析,提高弱电控制线路,内容如下。 1.2.1电机 电机作为驱动机的代表,应用期间电机响应速度、工作效率存在问题,想要进行电机综合性能的提高,可以研发并选择新型驱动单元,并在期中加入传感器以及控制组件等。 1.2.2传感器 就传感器而言,科技含量低会影响信息精准度、敏锐性以及信息传入的及时性,所以想要提高传感器工作效率,前提就是提高传入信息的敏锐性、精准度。当前,光纤传感器是最为常用的传感器类型,非接触性检测屈董单元是信息传播的介质,能够在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1.2.3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器作为信息处理设备之一,在机电技术应用、微电子学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想要提高微型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前提条件是提高信息处理设备自身的快速、准确、可靠,并对干扰等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另外,要进行专项技术人才的培养,达到在控制研发成本的前提下研发高速快递方式,确保机器运作效果。 2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分析 机电一体化涵盖两方面技术,即软件、硬件(机械本体以及传感器等),为了确保机电一体化发展,需要从机械本体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驱动技术、接口技术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2.1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需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包括性能方面的改善、质量上的减轻、精度上的提高。机械产品的主要材料就是钢铁材料,想要减轻质量,前提是进行结构改进,并考虑材料的替代,在坚强机械本体重量的情况下实现驱动系统小型化,并最终达到机械本体优化的目的。 2.2传感技术 传感器问题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可靠性、灵敏度、精准度,并预防干扰。电干扰的预防应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外部信息传感器选择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2.3信息处理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直接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所以想要更好的带动并发展机电一体化则必须考虑到信息处理设备自身模/数转换设备、输入输出的可靠性情况,提高处理速度。 2.4驱动技术 基于电机驱动机使用期间的快速响应、效率问题,所以开始研发内部装有编码器、伺服驱动单元替代传统的电机。 2.5接口技术 想要实现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确保数据传递具备格式上的标准化以及规格化,利于实现信息传递、维修处理,并进行设计简化。当前,技术工作人员开始在合理控制经济成本的条件下进行高效接口的研发,以解决接口中所涉问题。 3机电一体化技术前景分析 就当前机电一体化发展情况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未来机电一体化主要有智能、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网络化、绿色化等6个发展方向,内容如下。 3.1智能化 当前,智能化俨然已经成为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有效的进行人类智能的模拟,有一定的判断、推理、思维、决策能力,在工作开展期间逐渐的替代某种程度的人脑劳动。 3.2系统化 系统化表现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开放式/模式化总线结构以及加强通信功能。系统在灵活组态的情况下,能够进行裁剪、组合,以实现系统的协调以及综合管理。就未来的技术发展而言,机电一体化需要着重考虑产品、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尽可能的实现产品中部分人的性能,包括智能、情感等,趋向于生物系统化发展。 3.3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涵盖微机械、微电子、软件技术,成为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之一。当前微电子机械系统逐渐朝向更小尺寸的纳米以及微米方向发展中。微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兼具诸多优势,包括体积以及耗能小、灵活性等,能够进入一般机械都无法达到的空间中,利于精细化操作,且开始应用于生物、航天、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中,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3.4模块化 在机电一体化中,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生产厂家繁多,进行机械接口(电气以及动力等)的研发是复杂且重要的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并制定相关标准,确保部件以及单元、接口的匹配。就企业而言,可以借助标准单元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并合理的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 3.5网络化 就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而言,网络化是最常听到的词汇,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对于机电一体化来说网络技术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此行业向网络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所涵盖的种类较多,所以网络的对应方式以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网络的普及使得远程控制终端设备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 3.6绿色化 当前,工业的兴盛发展,在降低资源的同时,更好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了降低生态环境可能受到的污染问题,绿色产品应运而生并占有最突出的市场地位。绿色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要趋势,所谓绿色化是指使用期间不污染生态环境且报废期间不进行回收,目的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以及运输等)中将生态环境危害降低到最低,并且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绿色化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 4结语 综合本文上述内容,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所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是传统机械设计变革所需,在推动机械产品发展的同时,振兴机械工业的发展。另外,机电一体化有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以及网络化、绿色化等未来发展方向,也对相关科研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利于机械工业行业的发展。 作者:梁战昌 单位: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
毕业素质论文: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 应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教育观和教育思想;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 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音乐教师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演”是指舞蹈表演能力,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声乐技能与歌曲演唱,键盘乐的弹奏与即兴伴奏民族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导,合唱队训练,指挥常识,少年鼓号队训练,文艺晚会的排练,组织与节目排演,良好的乐理,较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等。 3.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著名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掌握并能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欣赏、合唱、合奏等能力;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或两门的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建议 1. 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高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会唱歌,又要学会教别人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需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 2. 挖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 (1)高师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运用“传授”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方法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是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可根据学生的程度编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讲解、辅导,激励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求得知识与应用的统一。 (2)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应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比如讲“合唱”贯穿“和声学”,融入“和声”的知识;练“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上“钢琴”课时锻炼“视唱”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是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地练大型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几首咏叹调,一年弹几首奏鸣曲。”需要强调的是在多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专”,力求“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提高自身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可采取以下措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将新课程纳入《音乐教育学》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和教育改革有实际联系;要组织师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 毕业素质论文:强素质\重技能\拓市场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摘要: 结合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实践,分析了职业院校业招生就业工作现状,提出了应从明确学生定位、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着手,强化就业市场开发,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从而促进招生、就业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就业;毕业生;大专;职业院校;政策研究 0引言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实现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推动学校稳步发展。 1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西安电力学校,1994年3月升格为专科,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电力类普通高校。学校招生范围为全国30个省区,总体生源情况良好。在计划投放较多的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占总计划的85%左右),生源情况较为理想。以陕西为例,报考比例达到3:1左右,近三年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为458分、462分、464分,平均分分别为477分、482分、488分,远远高于省控高职线。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94%、93.60%、92.88%,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吸纳学校毕业生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他经济形式企业占35%左右,并且其他经济形式企业录用份额出现逐年上升趋势。情况表明,在目前我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情况下,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也已成为安排大专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渠道。 从行业分布来看,学校近三年在电力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77%以上,主要集中在电网企业、五大发电企业、其他发电企业及其他电力企业。 从就业区域分析,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以面向西北的电力企业为主,但近年来毕业生选择到沿海及其他地区工作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区域就业比率上看,学校沿海及其他地区就业比率从2008年的20.81%,2009年22.08%,逐渐增长到2010年的41.98%,这不仅说明毕业生逐步转变了就业观念,也同时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日见成效。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技能培养,积极为企业输送合格适用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出台后,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定位越来越清晰。 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大教改投入力度,强化激励和示范作用,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在强调“精、严、细、实”的教学传统前提下,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开发,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试点,近三年来,学校投入150多万(师均投入5000元)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是强化技能实训。学校结合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定位,大力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加大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近三年投入资金1.2亿,建成符合生产现场实际的发电、变电、输电、供电、营销、通讯、管理等21个实训基地,并开展技能鉴定,强化学生生产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就业前技能水平提高。根据学生就业后反馈的数据,学生在就业后3个月至半年时间即可达到发电厂生产运行岗位定岗要求,较电力企业要求提前半年到一年时间拿下工作岗位职责,为生产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管理。秉承六十年一贯的严谨管理,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卓有成效。1999年以后,在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状况,结合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坚持半军事化管理,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在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坚持违纪处理和学籍处理,近三年学生违纪处理人次数从2.3%降到0.67%,留级生由1.3%降到0.55%,对达不到学业要求的学生严格处理,从而保证学生质量。严格管理,铁的纪律,强化了电力行业特点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后很快适应企业要求,这也是学校学生在电力企业中普遍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3在就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能源基础工业投资,电力类企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学校在坚持传统电力类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大就业工作力度,确保学生就业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就业质量持续提高。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在原有就业制度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细化,制定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向纵深开展。二是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针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学校于2009年3月颁布实施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暂行办法》,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开发,稳定毕业生就业率。该项制度充分调动了全校教职工参与就业市场开发的积极性,极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是注重“市场导向”,积极开发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已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由校长及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赴青海、陕北、内蒙、深圳、广东等地开发就业市场,并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市场开发团队。根据学校学生专业特点,加大在能源产业聚集区的开发力度,如新疆吐哈地区、宁夏宁东地区、陕北地区等,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向西北以外地区不断拓展,在沿海及其他地区也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四是加强信息沟通,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特点,及时捕捉就业市场信息,是做好市场开发的关键。学校依靠五十多年办学积淀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开发就业市场。另一方方面,高度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准确的接收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发展状况,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五是加大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在开设常规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增设电力企业发展方向讲座,向学生讲解国家能源工业发展的特点,明确本校毕业生及就业工作的科学市场定位,积极引导学生到国家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的西北地区就业。 毕业素质论文:“双轨”规划,打造高素质毕业生 摘 要: 为了让毕业生更快地给自己定位、更好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强地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院采用“双轨”规划教育方法,从学院“育才规划”和学生“成才规划”两个方面着手,双轨其下,以把毕业生打造成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理论和实践能完美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双轨”规划 成长规划 育人规划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学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此时,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高校重点研究的问题。 目前,毕业生盲目就业的问题十分严重。经常有大量毕业生直到临近毕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没有一个大概的定位,简历的制作基本处于一种无知状态。招聘会上,许多应届业生乱投简历现象屡见不鲜,签订三方协议后,毁约的现象也经常发生。针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大、自我认识不充分、择业盲目等不良现象,我院制定了新型的就业指导措施,利用“双轨”规划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步步为营”,以绝对的实力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林。 一、何谓“双轨”规划教育? “双轨”规划即为学院的“育才规划”加上学生的“成才规划”。“育才规划”是学院根据学校、系部及学生的特点制定的职业指导课程,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育才规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育才规划课程的构建以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为原则,对学生实行分阶段职业指导:一年级开设择业指导课;二年级开设创业指导课;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 “成才规划”是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双轨”规划之间有何关系? “育才规划”是学院面对全体学生的宏观教育,而“成才规划”则是学生个体对自身的微观设计,两者平行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首先,“育才规划”是“成才规划”的基础。学生刚步入大学的校门,难免对大学生活感到新鲜,而对自己的学校,专业,甚至自己本身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没有能力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及时按阶段给予“育才规划”教育,即择业指导,让学生在入学适应教育以后,就对学校、对专业、对自身有整体的认识,能够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能力、兴趣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学生的“成才规划”建立在学院“育才规划”基础之上。 其次,“育才规划”调控“成才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级的提高,基础知识的丰富,自身能力的增强,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作及时的调整,学院的“育才规划”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起着很好的调控作用。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分别给学生“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在各种教育课程、专业讲座等的教育、感染下,学生的思想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改变自己原先制定的生涯规划,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或是对原来规划作适当补充。如,有一名学生原来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评估给自己职业生涯定位为高级工程师,但在经过学院深入的育才教育,听了老师的创业指导教育后,他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想在毕业五年后就开创自己的公司,职业定位由原来的高级工程师就转变成了高级管理者。可见,学院的“育才规划”教育确实给学生的“成才规划”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再次,“成才规划”反作用于“育才规划”。当今,大学生的“成才规划”已经成为各大院校重点关注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话题也到处可见,许多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但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所以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个时候需要学院给予相应的合适的“育才”教育,同时又根据成才规划的独特性与阶段性对宏观的育才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成才规划的结果使育才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细化,让其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目的是在多次调整以后,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湛、适应能力强、团队精神足的优秀毕业生。 三、如何实施“双轨”规划教育? “双轨”规划具体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活动,学生在“育才规划”的基础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成才规划”,再根据学院“育才规划”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目的就是将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毕业生。 “育才规划”第一步:择业指导。一年级的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是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感到无以适从,不知道如何学习,不知道如何走好三年的大学之路。虽然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学院在大一开展择业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新生在入学适应教育期间,对他们进行学校、专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学院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基本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何在接受“择业指导”教育以后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大一阶段,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人才库”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内容,然后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院的育才教育已经使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学性,使学生树立了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了基础。由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设计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估,准确的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育才规划”第二步:创业指导。把“创业”作为学院育才规划的第二步是时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和市场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谋取职业。本阶段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重点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还包括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等。 大二阶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如参与学生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部分学生在创业指导后会改变其原先生涯规划,而有的学生则坚持原来制定的生涯规划,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做了更深层度的细化。 “育才规划”第三步:就业指导。无论是育才规划,还是生涯规划都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这才是最重要的任务。现在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指导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以调整心态为主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式,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社会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 这个时候再回首看看自己入学时候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有没有根据学院“育才规划”教育及时对“成才规划”进行适当的细化或调整?自己是否按照规划要求一步一步走来?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要求?是否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毕业生?是否能够以一定的能力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林? 学院实行“双轨”规划这样的教育方式,将“育才规划”和“成才规划”完美结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双轨”规划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实践、谋和、创新;需要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的毕业生打造成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理论和实践能完美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毕业素质论文:新时期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校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根据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及为高职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 高职院校 英语 策略 一、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需求 通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专业知识、人才能力、岗位素质需求三个维度。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专业知识需求中可以看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对了解客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中国际贸易类行业,对于一些高层次、高科技的系统化信息,需要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大部分企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强、英语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中,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胜任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储备。 2.人才能力需求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人才能力的需求上,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及专业的培养与训练。企业日常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中英文工作的处理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实践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大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最为看中的就是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不少企业中的中外文化与经济的交流非常频繁,掌握英语听说的实践能力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中对人才能力有着较高的需求。 3.岗位素质需求 对于岗位素质,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对于岗位素质的要求则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善于沟通与学习的基本素质,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此外,应变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也是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变,组织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其中,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面对一些中英文工作时,能够拿出坚持的态度,认真完成工作。其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还比较重视团队精神,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善于协作,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面临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 高职毕业生是经济发展的紧缺性人才,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的根本在于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以及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对于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与高职毕业生自身英语能力不足,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备,没有完备的英语课程设置。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实践经历少,以及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与实际社会岗位需要脱节。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方面应当注意完善英语教学体系,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发展,对于教师方面应当对英语师资力量进行强化及培训。 1.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明确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的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新时期企业的需求,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思路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精神,教学观念落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要注意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发挥出英语的使用价值,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是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英语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发展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工作,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中,还需要注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体系课程十分单一,分为英语技能训练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两种。其中,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是以英语语言运用教学为主,而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过强,理论知识过多,学生中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课程偏难,词汇量大,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因此使得英语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出现问题。基于高等职业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未来工作中更多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符合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场英语运用的能力,调整英语难度,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企业需要创新教学体系。 3.英语师资力量的强化及培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大,学校进行扩大招生,基于这种情形必将导致教师需求的增加,而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师相比于其他专业比较欠缺。目前高职院校中缺少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素质教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经历少,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英语师资力量,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师学历高低上。 毕业素质论文:论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摘 要:我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各高校应尽快加快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749万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毕业即是失业已成为一个残酷的事实。当然,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部分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各高校本应尽快加快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但是,现实情况不尽人意: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且存在功利性强、缺乏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通常而言,综合素质是指个人在特定的时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社会修为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1]是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手册上明确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含了德行素质、在校成绩、文体素质及能力素质四个部分,而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素质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2]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硬性要求。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其在从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大学期间所读的 专业不是一个方向,但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他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方式、知识领域范围、逻辑思维乃至个人的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会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心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及专业人员本身所固有的职业素养。通过不胜枚举的成功人士的实例证实,许多人可以在非专业的职业领域内之所以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方面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他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和运用。[3] (二)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无数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奋进、拼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品行等在内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近些年用人单位意见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意见来看,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更多地是看重人才的品行。而这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价值观念,只有牢牢树立起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的理想与信念,才能使之成为个人人生奋斗方向和前进的驱动力。 2.增强法律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正义观念、权利与义务等基本观念。[4]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3.提高科学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认知方法,在自身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心理素质,树立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广泛猎取文化知识 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过:“我们要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5]文化知识中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学等领域内的人文常识。古人曾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意识是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而要做到这点,可以通过诵读经典名著和欣赏文艺作品等途径培养。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抗压,解压能力、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外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里特征、行为方式和能力等心理因素。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心里素质。 6.扎实的专业技术 牢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核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知识技能在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都能为他们保驾护航。 7.强身健体,强壮体魄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质、体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养成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其日后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康健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都大有裨益。 (三)储备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个人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的选择,也更要注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述、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的领导能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应聘者自身所具备的硬性条件往往不差上下,而能决定其成败的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可惜的是,在校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更为重视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质上,这些被人们所忽视的实际能力,却恰恰成为学生们找工作及阻碍他们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客观地看待自我。这具体表现为对求职岗位、薪金等期望较高,一味追问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待遇,而较少自问自己能够为企业做什么。此外,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也不是一味地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奉献,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看待就业市场的正常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特点,尽快确定将社会与个人求职目标相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转换角色,以便尽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及时、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专业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用阳光的心态应对职场障碍。 (五)提高求职面试技巧 求职面试的技巧是获取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之一。用人单位都在积极地找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聘者担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求职者若想叩开职场大门,就必须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现给用人者,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意义涵盖广阔,这包括口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等技巧。【6】在求职者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后,求职者就需要有目的地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认真准备应聘材料和应答语言,并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与面试材料,以期更有效地展示自我真实水平与风采。良好的求职技巧有助于求职者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把自己的个人才能及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这里所涉及的各项能力不仅在学生择业时需要,这也必将在其整个人生职业生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要掌握这种对自己能力正确评估的技能,及时了解自身与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差距,同时不断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以期早日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此外,学生要根据招聘条件,逐步完善自己的应聘资料,这将会大大提高其应聘成功的机会。 深入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是进一步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竞争的硬性要求。它既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及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大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就业竞争中把握机会,取得成功。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接受了高等教育多年的大学生们,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如能给予其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其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及适当的求职技巧,就能助其早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总之,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及有效途径。 毕业素质论文: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研究探索 摘 要:随着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会计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会计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毕业生角度开展调研分析,采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通过对会计专业往届毕业生的面对面访谈,了解其过往几年实际工作中正反面的工作事例,用专业技术分析总结出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会计专业学生建立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综合素质模型 知识 技能 职业素养 如果把毕业生看做院校输出的产品,其商品化后面的细分市场就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该细分市场的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场需求,围绕需求去开展人才培养,我们的产品才具有市场生命力。 本文重点从员工(即毕业生)角度展开。课题组利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创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选取会计专业绩优毕业生和绩差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收集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 在素质模型中,识别素质和能力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知识:即包括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技能/能力: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职业素养:指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深层次意识和习惯,它是决定个人职业潜能的重要指标,即冰山素质模型中水面之下的部分。 从本次受访的毕业生实际陈述的其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提炼出影响其实际工作表现或业绩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层面的现状如下。 1.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受访学生基本掌握了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等财务知识,但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 知识的教学比较局限于财务专业领域,这当然是可以起到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点学习好专业知识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理解企业业务的进度比较缓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性。 2.技能/能力层面 在技能/能力层面,受访学生在陈述自己做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时,对于影响其工作成效的技能/能力的表述多集中在: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关注细节的能力等方面。 受访学生相关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就业后工作成效的关键能力都是做为财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技能和能力。 3.职业素养层面 在职业素养层面,受访学生对于影响其工作业绩的主要素质表述集中在: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 受访学生相应的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2。 对于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技工院校毕业生而言,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成为影响其工作成效的主要职业素养。其中尤其以成就动机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在素质模型三个层面的能力素质中,职业素养是最难培养和训练的。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 综合本次调研的结果,结合企业管理中对财务人员素质模型的研究和运用结果,我们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做如下总结。 1.知识层面 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税务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2.技能/能力层面 (1)财务核算、税务处理能力 ①定义:收集企业财务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准确、及时地编制各类凭证和报表、计算并上缴应纳税款,完整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绩效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并确保正确性、及时性、合法性。 b.优秀水平:能够根据业务类型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能够审核他人的财税业务处理,准确判断正误;能够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纳税筹划、帮助企业合理避税。 (2)学习及知识的转化能力 ①定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化成实际操作步骤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各类交易的要求,正确分解并形成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流程。 b.优秀水平:能积极主动了解专业领域形成的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3)沟通协调能力 ①定义: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与他人达成共识,并能以合适的形式(书面、口头或其他)正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掌握与他人的交流重点,能对可能影响达成一致的因素有准确的预判。 b.优秀水平:交流中能根据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对方达成共识,对产生的矛盾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4)关注细节的能力 ①定义:了解实际工作中各个细节的具体工作,准确掌握各个细节的工作方法和内容,最大限度控制错误产生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够细致地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准确率不低于99%;对他人提交的数据资料的细节性问题能准确判别。 b.优秀水平:能有意识地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系统性工作的建立方面去思考减少细节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自我激励能力。①定义: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奖励和处罚的情况下,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仍能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b.优秀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排除干扰去实现。 (注:优秀水平是在合格水平基础上的能力提升,是在满足合格水平之后的进一步的培养目标。) 上述能力只是列举了与学生工作业绩关联度相对比较高的几种核心能力,也是几种需要重点培养和加强的能力。当然,要取得好的成绩,是需要多种能力综合发挥作用的。 3.职业素养层面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内心追求卓越的一种心理内驱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对自我绩效目标的高标准设定,以及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绩效水平; ②愿意承担更多职责,将事情彻底完成; ③不断积累各种成就,对完成工作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满热情,努力达到标准或客户(包括内外部客户)的期望等。 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其他职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其自身能力的发挥。 (2)责任心。责任心体现在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基于责任而形成的一种应该承担、敢于承担的意识。对于财务工作者,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责任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 ①一种严谨务实、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 ②信守承诺,正确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品质; ③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个人工作、行为符合规范等等。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责任心的缺失必然直接导致其工作质量下降;假以时日,必然强化其“打工者”的心理暗示,从而加大其职业积累的难度。 (3)主动性。所谓主动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来源于自身并驱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的强度。积极主动的人会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觉,具备敢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品质。因此,主动性常常等同于超出工作需要或期望的某种努力。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性表现在: ①充分利用当前机遇,在尚未要求解决问题之前就积极了解问题,为将来解决问题提前做准备; ②对工作相关联的甚至工作之外的问题进行思考; ③积极发起变革或是采取行动以提高效率,处理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满足顾客(内外部)需求等。 (4)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能力的自我信仰。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技能的熟练运用程度。而在实际工作中,自信心体现为: ①偏爱或热衷于向工作中的某些难题发出挑战; ②积极寻求独立,愿意以独立的姿态开展工作,对专业工作认真负责; ③在主要问题上表现出丰富的专业知识,愿意以一种明晰、自信的方式挑战他人的想法; ④在那些更有经验、更有知识的人面前也能有效工作; ⑤能妥善处理批评意见,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把握重心控制局面。 三、小结 在教学现状中,由于教育体系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尚处于摸索期,一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而对于职业素养,基本没有涉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从素质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要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须是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根据调查模型和会计教学经验,提出技工学校会计专业“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以企业为中心,把企业的工作环境应用于教学,将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实践相结合,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构建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企业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项目教学的情况下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教学,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主要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将学生引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之中。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就关键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开展反复、针对性训练和评价的立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确保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 毕业素质论文: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与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非常重视的现象,本文就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基于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期望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的现状,探讨了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以及综合素质考核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并以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入研究了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校企合作;独立学院;就业实践 如今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较为严峻。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要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推广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人才市场来看,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也变得更加民主,拥有更加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人才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期望有如下几点[1]: 1.良好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素质。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前沿展望有广泛的认识。 2.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把思想道德列入考核的项目,是继专业能力水平之后的第二大重点考核内容,希望能招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具体上是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更注重团队精神。现在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团队意识,一个好的团队能带来的贡献远远比个体贡献值相加还要大。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和整体思维,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4.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触发团队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气氛。同时良好的交际能力,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如今企业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担心会招到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员工。动手能力涉及到个体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下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大众教育办学模式,在十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不断得到了更多人们和企业的认可。但这种办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去革新、转变。所以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有别于其他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整体就业竞争上处于落后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于公立院校。 2.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对在校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后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能适应该领域各个岗位。同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好坏程度成正比,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局限性。如今高校在设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实施方案时,大多都是以学校的角度,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往往是用来作为党员入党考核、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或者是各类奖学金评定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及考核项目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运作大而实际虚,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无法顺利市场趋势,无法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锻炼、考核,进而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置 高校在制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所考核的内容应该以更利于毕业生将来进入企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为标准,能反映学生走上工作生涯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能自主刻苦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社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正受着来自世界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被这些文化所迷惑。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爱国观念、热爱社会观念,不可忽视。 2.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为高校毕业生产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责任感、法律基础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3.专业文化水平与素养。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导致工作能力难以全面发挥,因此,这要求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努力地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行业及其行业发展的趋势,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调研,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专业文化水平与专业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部分。 4.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不可或缺的必要素质。如果就业形势不佳,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在挫折到来之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在经历挫折时,有能调节自我心态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实践中的探讨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必须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更需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就业实践的可行模式。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许多的弊端,一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二是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三是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实践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就业实践模式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教育行业和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发展而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和社会双赢互动的模式之一。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可获取全新行业信息,拓展就业的渠道。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了解市场和各行各业的实时信息。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纽带,认识社会和市场的实时状况,不但增强了学校在本领域的知名度,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范围。同时校企合作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尽快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进入工作角色,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团队凝聚力。 3.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强了领域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人才。(1)正确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监控体系,全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之能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从而正确衡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以此为根本进行有用的专业配套设置和有关的课程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实践体系。(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企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校的教学手段逐渐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主线进行转化,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毕业素质论文: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针对此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深入了解了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素质 会计专业毕业生 问卷调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胜任职业的会计人员,即培养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对陕西省大学会计教育的不足和为提升陕西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供帮助和建议。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 (一)调查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关于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重要性方面,二是关于对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方面,三是对学校教育需要改进提出建议以及对学生自身提高专业素质提供建议方面。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将调查对象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教师;二是实际会计工作人员,包括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三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调查方法: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问卷相结合。 (三)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包括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剔除没回和无效的,实际有效问卷384份,样本数据如下: 按职业,会计教育或研究人员30人,会计实务人员212人,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52人,大四学生58人,其他32人。 按学历,硕士及以上51人,本科234人,大专99人。 按从业时间,0年的58人,0-1年的69人,1-5年的114人,5年以上的143人。 三、调查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分析 结果分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知识;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对于会计人员最重要,而知识最不重要。按评价结果看,受访者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不太满意;其中,对知识素质最满意,而对职业判断能力最不满意。 (二)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调查中显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太满意。会计人员知识陈旧、懒得学新知识,跟不上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更替,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和处理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会计的工作质量。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企业往往账实不符,出现问题;有的对参加继续教育不够积极,主动考取专业职称和会计师证书的意识十分淡薄。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完善。目前,陕西省大学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侧重知识理论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如设置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等课程,而忽视对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中教师较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帮助其进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也较少插入具体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在实践方面,学校学习与单位实习结合较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时的综合素质。 3.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添加案例较少,与学生互动少,使得学生学习被动,知识变得抽象和枯燥,难以发掘其主动性。很多院校的会计实践课很少或者没有,导致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学以致用,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就造成了会计毕业生综合能力较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强,毕业从事会计岗位的职业素质自然就低了。 四、对于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建议 (一)调整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好专业教学计划 大学会计教育应该定位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强调应试教育。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中,要强调综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仅就科论科,而应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运用。因此,老师应该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总让某些老师长时间带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应定期给老师换课,使其知识充分。老师应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具有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为他们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力度 在教学改革中,要合理安排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分布,增加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会计实训模拟、会计实操训练、电算化操作、会计案例分析、毕业实习等;在实训课程中,可以邀请校外的会计、税务、审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与讲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业务水平。同时,行业或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应引入学校的课程中,使职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毕业时同时拿到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三)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法结合运用 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启发式和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学生来讲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加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内容,强调培养职业判断意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慢慢养成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 (四)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习 学校应在学生大三或大四期间抽出时间安排其参加实践学习。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习单位或者学校选择某一实习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学生到实习单位兼职会计相关岗位,可以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以运用,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学校要把课程学习时间和实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可以分开并各自集中在某些周进行,也可利用周末或长假时间安排实习。 (五)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首先,各级部门和单位要重视继续教育这项工作,将其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把继续教育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时间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切实帮助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会计人员应当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财经法规及审计、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毕业素质论文:音乐专业毕业生素质的培养 摘 要: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毕业生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艺术的园地。 关键词:底蕴;音乐修养;声情并茂;情感优化;市场包装 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他们对繁荣社会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尤其是经济形态的不同,便必然出现对音乐人才的不同素质要求,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我认为,为了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顺利实习试讲,再此对音乐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归结如下: 一、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贯通的音乐修养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音乐毕业生,必须要了解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多门综合的文化知识。有一些音乐工作者(包括音乐教师、歌唱演员、乐手等)在拿到一首歌或一部音乐作品时,仅仅是演唱汇了作品的旋律,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甚了解;某些音乐教师也只是会教唱曲调、节奏,讲不出作品的含义。近几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歌手大赛,测试项目中加入了素质测试。对这一举动,社会反映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样要求音乐工作者音乐毕业生不仅不是对他们的额外要求,而正是社会在发展中向专门音乐人才提出的更高标准。坚持这样的培养方向才可能逐渐减少以至于以后的音乐人才不要成为“音乐匠人”。 音乐素养指的是音乐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衡量音乐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国外,大量以前鲜为人知的音乐文化领域。如西方的蓝调、布鲁斯、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等。这些西方音乐的涌入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且还引导了我们同国际音乐主流接轨,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国际舞台。正如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效的结合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唱法”。在器乐上,民族器乐与西洋乐器的相得益彰,使中国民族乐团一次次出现在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上。因此,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音乐毕业生,必须具备中西音乐文化贯通额素养。 二、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必然要求音乐人才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所谓音乐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是指不仅在技巧上、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在表演上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音乐艺术只有当“声”与“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声情并茂,才能将乐曲的内容、作者以及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完美地揭示出来,并将之流进听众的心灵,使观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声”与“情”两者在音乐艺术中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现在很多音乐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技巧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但一上台参加表演就觉得无论是动作、举止还是抒发作品情感上都有欠缺,音乐本身是时间的艺术,它要求表演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多年积累的技术技巧及经验表现和发挥出来。因此这就需要表演者在具备较高的技巧的同时,具备相当多的实践经验,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已达到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要达到声情并茂,先要以声传情,“声”即指音乐技巧、技术理论、歌者的演唱技巧、乐手的演奏技术、作曲家的作曲配器理论等。再以情带声,“情”是音乐家的思想感情,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音乐修养,对音乐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情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声”无“情”,那是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音乐,同样,只有“情”而无“声”那只是头脑中的思维、情感而已。现代音乐人才只有“声”“情”结合,才能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只有“声”“情”并茂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音乐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情感的优化效应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以情感教育维系素质形成,是音乐学毕业生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音乐学毕业生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音乐教育中进入特定的环境。以情感诉求为基础和纽带,可以促进音乐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产生一系列的优化效应。 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条、注入式的教法形成了学生思想上的依赖、创造力的凝固。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演唱、节奏、节拍的重复及律动的配合,乏味的教法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学毕业生要学会贯穿情感,创造引人入胜的形象化氛围使学生用“心”去学。音乐学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之始就要把本源的历史文化、风格特点以及蕴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向学生做生动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同时,走出课堂,调动学生的“经验”感觉,进进入一个情感的真实环境。这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本源环境和现实环境的联系。教学的着力点必须始终放在调动学生“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上,使学生处于萌发情趣的氛围之中,这里面,关键是音乐学毕业生的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由学唱的单纯模仿进入艺术形象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表述,进入自己的探索。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必须精心编创教案,调动多种手段,开展组合式教学,动静结合,衔接配套。具体到音乐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唱歌与律动结合,是歌唱与情感表达互为作用。 四、熟练的电子音乐技术及自觉的市场包装意识 将电子技术运用到音乐艺术中去,打破了以前音乐只能由人演出或由人演奏,传播途径只有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不仅加快了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而且造就了音乐的多样化形式。尤其在电脑音乐出现以后,一些电脑软件的使用,可以使我们在电脑上制作出具有任意一种音色、音量,时值的音乐,由电脑制作出来的音乐里有相当高的精确性并且具有修改方便的特征。就传播途径来说,通过电脑及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音乐冲破地域和国界的局限性。加强音乐的传播速度和力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音乐人才,应当将电脑多媒体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作为一种工具,加强电子技术在音乐制作和流通过程中的运用,将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传统音乐的革新与传播。 音乐作为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发挥着促使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它将通过自己特有的性格,以多种形式、多种媒体方式,把一种形象、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到社会中,使人们在商业文化、美学文化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更多健康文化的参与。高水准的音乐沙龙、交响音乐会以及新兴的音乐美学文化将取代很多诸如电子游戏厅、低下赌场E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例如近期在社会上兴起的一种新酒吧,除了高品位的室内设计和优雅的消费环境,更重要的是直接引进音响视听器材,在这里可以听到、买到最好最新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也就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产品的不断升级,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音乐包装了市场,同样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音乐毕业生的自我包装意识也要不断提高,从开初的一支笛子、一把口琴到每晚十九点听到新闻联播上演奏出庄严雄伟的《国歌》,感受到音乐和声的魅力与震撼,歌唱演员从以前单一小电声乐队伴奏演唱,到现在气势庞大的乐队演奏,我们也感受到了音乐通过包装后强大的感染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简单的装束、舞台单调的设计到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容光焕发的演员出现在华丽辉煌的舞台上,这一切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一切都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以及音乐人才包装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给音乐毕业生的培养成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艺术的园地。 毕业素质论文:职业化教育背景下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步增多,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现状,应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并深入分析大学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关系着高校的就业效果,同时也与企业日后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化教育已成为必然。因此,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的职业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已成为各学院思考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企业需求;毕业生素质;匹配度 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匹配程度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自身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包括自身素质及实践经验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匹配度。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应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素质,并清楚自身在就业中的优势与劣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职业化教育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毕业生素质现状 (一)在身心健康及个人修养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运动,对于身体素质也不是特别重视,同时,也不是特别注重穿着打扮等礼仪问题。 (二)在社交能力方面,多数大学生的交际圈子过于狭窄,交际能力比较薄弱;团队协作能力也很弱。首先,学校所提供的团队环境对此有一定的影响,社团组织有限,其次,多数学生没有培养自身团队协作能力的意识。 (三)就适应社会能力来讲,随着如今社会发展的开放化,大学生在假期结伴外出旅游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在创新能力这块,如今的大学生空有创新意识,却缺乏创新的能力,一方面,我国高校存在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当前国内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局限于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在校成绩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方面占一定比例,而大学生在校成绩现状却不容乐观;另外大学生虽然都有过兼职的经历,但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却很少,所以工作经验是大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最后,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学校对理论学习的偏重和学生实践意识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当匮乏。 (五)在自我决策能力方面,领导能力是最差的,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仅仅想当次要管理者或者服从命令的群众。这充分体现大学生的领导意识不强。但在自我管理和独立方面还比较乐观。 二、企业对大学生素质需求 (一)人际交往: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进而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现代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的协作。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企业重视人际交往是无可厚非的。 (二)实践能力:工作与学习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一个是纸上谈兵;而这恰巧也是我们从校园进入到工作岗位所必须面对的;同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看重的无非也是你的实践能力,因为这关系着公司的利益,所以,实践能力是我们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所必备的。 (三)团队协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懂得协作,敢于协作,放下身段去与团队中的他人协作,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在如今的企业当中,对于团队协作能力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四)领导能力: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都追求成功、渴望成功。渴望当一名受人尊敬领导者,想要作一名领导者,就需要你具备领导能力。而领导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决定一个团队是否成功。企业当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具备领导者的素质。 三、建议 (一)职业能力和企业需求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从高职院校来看,可以依托企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弥补”双师型和师资的不足,完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从学生能力角度看,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通过掌握职业技能与学生就业相挂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增强。 (二)教育与职前培训一体化。一个新员工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学识和经验与工作的不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会感到较大的压力。这导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既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又不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因此,职前培训不可忽视。因此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相对应的职前培训必修课。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第一,以非业务素质为重点,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第二,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综上所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形势,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的高低,并基于企业的需求分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匹配度。有些学校由于忽视了企业的需求,仅仅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致使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由此可见,在职业化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提高匹配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经之路。 毕业素质论文:民办高校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与就业创业工作分析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本文提出了将素质拓展训练运用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去,为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 素质拓展 就业创业 1.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的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可丰富毕业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拼搏奋斗精神,最终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2.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14年创业大学生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超过3成,今年,又有48万大学生在工商部门登记创业,比去年多了12万。民办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民办高校要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通过以下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2.1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属于通识性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有效载体,因此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关键。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层面的指导上,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而“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多为临时性的安排,并未采取规范性的课堂模式,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从这个层面讲,创新创业类课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整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层,是实践层的有效支撑;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又是比当前惯常采用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规范和更高层次的形式。总体来看,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指:民办高校有计划地位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类教育体系应包含基础层、引导层和实践层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层面属于课堂教育,第三个层面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层的课堂教育指的是“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等性质的课程;引导层指的是带有导向性的课堂教育,比如“风险投资运作”等具有强烈创业导向性的课程。部分民办高校已形成一些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如“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民办高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并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以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2.3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好一批实训实践基地。同时建立成果和学分转化制度,实行弹性学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创新创业项目。民办高校首先在课程设置和专业上要进行调整,要积极开创性的开设创业指导课程,聘请创业导师;其次要推动高校建好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再次要改革教学管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最后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3.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素质拓展训练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实现和获取的有效途径。这个环节关键是要梳理和构建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训练项目,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合理排列,形成符合特点、张扬个性的素质训练方案。 3.1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开展各种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提高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毕业生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学分制,进行量化管理。民办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应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取得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不仅达到极拓展自身素质目的,还可以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民办高校完备的素质拓展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3.2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培养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过雷区、过电网、越障碍、过独木桥和珍珠岛任务,这些项目都不再困难,关键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将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到集体中,共同完成每一项任务。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水上训练(扎筏求生),它的训练项目是积极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成功的基础是合理的安排活动,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有全局观念、协作意识,积极投入并有必胜的信念。 3.3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 毕业素质论文: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在大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提出了设想。 一、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目前,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的择业观,在实践中,能够主动适应环境、自觉调节情绪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准备踏进社会的大学生们,显然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毕业在即,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状况,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能否找到自己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否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涉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反映在就业心理上,主要有下列几点。 1.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于个体的心理冲突或者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郁及某些心理、生理的反映。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每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实践中,每名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残酷的现实,对毕业生们产生了有形或者无形的强大压力,导致习惯了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产生焦虑的就业心理。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能否找到自己喜欢的又是自己擅长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否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涉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过度焦虑是大多数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适度的焦虑是正常有益的,并可以产生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社会功能和身体机能,使大学生精神负担加重、紧张烦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焦虑程度发展严重时,个别毕业生可能会产生“就业恐惧症”,一提起就业就紧张、恐惧,对前途没有信心,害怕离开学校,极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过度焦虑这种心理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成功择业的首要步骤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这是正常的,一名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因此,自信心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自信不等于自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今的社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人们必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在选择职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选择职业时胃口吊得很高,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对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是一种幼稚的求职心理,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其实,用人单位往往反感急功近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人。到头来,这些人会因为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反而在择业中受挫。所以,毕业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毕业生合理定位的前提。 3.缺少充分的心理准备 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心理素质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个体在环境的熏陶下,经过有意识的修养,逐渐内化成的一种心理结果。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既要有成功的准备,也要有落聘的准备。面对落聘的现实,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落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无希望。它只是失去了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也许还是好事,因为以后找到的工作可能会更适合自己。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不尽如人意的。他们在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目标游移、依赖、从众等几个方面。 二、从“心”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求职就业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大考验。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对就业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国家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通过市场调控,使用人单位能够录用到满意合格的人才,毕业生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实施优化配置的一项就业政策。在这种双向选择中,毕业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就必须与其他的毕业生展开激烈的竞争,且若想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就必须避免上述错误的产生,从“心”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1.认识自我,确立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包括三个主要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职业环境;三是决策。可见,在职业选择中,正确评估自己的特征与职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正确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联系不是太紧密。在大学生就业的实践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并不少见,而且还有许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因此,一些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社会改革的步伐,大学毕业生必须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注意收集社会各个方面的用人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取向,多角度、多方位地主动出击,来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既要有成功的准备,也要有落聘的准备。面对落聘的现实,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人喜欢挫折,但是漫长的人生路上难免遭遇挫折,狭路相逢该如何应对?如前所述,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落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没有了希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多。客观结果已定,能够改变的只有主观的态度和行动,要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要学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从教训中学会“重新做人”,放下包袱,再上征程。 3.正视现实,自信豁达 大学毕业生要进行职业选择,就应该对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态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豁达地面对择业当中的困难,才能够战而胜之。自信是大学生择业成功应当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自信是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表达,是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估计。“自信的人力量强大,怀疑的人力量薄弱”。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后,只要自己符合条件,就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大胆地接受挑选。 三、结语 大学扩招、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看待社会、正确看待自己,按照上述的几个的基本要求从“心”开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及时排除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才能顺利就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者单位:深圳市罗湖区翠竹街道新村社区工作站) 毕业素质论文:从毕业设计入手提高军校合训学员综合素质能力 【摘 要】针对当前军校合训学员的培养模式与特点,提出改进一种开放式的毕业设计模式设想,并对具体的执行方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合训学员 毕业设计 综合素质 当前全军院校正在深入推进任职教育改革,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当前部分学历教育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科学员经过四年的培养,参照原有专业进行二次分流,重新分配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任职培训。学历教育的侧重点不仅在于打牢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还需要培养毕业生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任职培训。 本科毕业设计是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潜在的专业变化、学员自身能力素质差异、现有教学计划、执行模式的弊端等,都使得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环节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满足岗位任职培训对应届毕业学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重大作用,锻炼和提高应届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摆在全军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 当前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海军几所学历教育院校毕业设计执行情况的调研和学习,并结合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经历,我们发现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较短 每年3月开学后,学员选题与导师分配,通常在4月底之前完成;5月开始进行毕业实习,大约2~3周时间,5月下旬返校;实习结束后,全面投入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阶段;最后由各教研室组织所属相关专业教员进行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 由此可知,留给学员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毕业临近各项活动也相应增加,因此实际的时间可能还不足一个月。毕业设计的实际执行时间较短,再加上一些行政性活动占用时间和日常作息时间的要求等,时间问题是当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分流专业变化影响工作热情 当前的分流模式是全海军院校统一分配,指挥类、政工类、机械类、电子类等专业交叉分流,尽管在分流的问题上,各院校均能依照尽可能贴近原有专业的原则,但每年的任职培训专业计划与当年应届毕业本科生的专业出入仍然很大。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0年毕业的兵器工程专业20人,有一半的学员毕业时分流到其他专业,专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即将毕业学员对于毕业设计的投入与热情。 3.自身素质能力差异较大 军校毕业学员相比地方大学生毕业时的工作压力要轻松得多,却带来一个问题:同一个班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彼此之间综合素质及能力相差却很多。一部分积极上进的学员综合素质较高,知识全面、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应付思想严重、基础素质低,只会读死书,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有这些问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为: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知识与能力分离严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协作精神。总之,学员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水平等差异也对毕业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过程控制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规范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与汇报、多级答辩等形式都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及论文的质量。然而,对于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而言,采用中期汇报等形式的过程控制手段已经不是很现实了。主要受进度安排与时间的限制,具体有两点:(1)毕业设计的前期展开由于学员缺乏足够时间进行题目的消化与理解,很难得出行之有效的研究结论,因而进行阶段性总结缺乏基础;(2)完整的毕业设计执行时间原本就不多,很难再给学员分配出单独的阶段性汇报与检查的时间。 5.答辩及成绩评定存在人情分 在毕业考核、论文和答辩等多重压力下,毕业设计中一筹莫展的学员开始向指导老师诉苦,指导老师无奈于学员的前途与毕业模式的限制,最后给出近似于捷径的毕业设计帮助,使得学员可以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而这一做法正是对于学员综合能力与素质锻炼的极大偏离,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初衷。 上述几个问题虽不够全面,但在当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却比较普遍,有针对性地解决或避免这些影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当务之急。 二 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把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主观上有学员自身能力素质差异和心理的不确定性因素;客观上有教学计划与实施模式、严格有序的过程监管和综合全面的成绩评定机制。对于这些问题,除了加强日常思想教育、强化文化知识学习以外,还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课程体系改革的速度和力度 为使学员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场环境的复杂要求,必须建立体现能力素质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三层楼”结构(基础课――工程技术科学基础课――专业课)。新型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模块化设计,“底层”为共同基础课面对所有专业的学员,包括思想政治基础、军事技能基础、理工文化基础等;“上层”则主要拓宽专业平台,以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的模式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考虑搭建学员们的专业素质平台,不直接面对未来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则可以采用选修或公共选修的形式,目的是扩展学员的专业认识、开阔眼界,同时为进一步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和帮助。 2.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员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最难的。由于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学员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基础等方面各有差异。学分制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需要更多的关注。努力设计和改进科学合理可行的学分制课程模块,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酌情建立个人能力模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员,侧重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 3.加强教员的主导作用,增进师生交流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员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应该是学员的亲密导师。笔者所在单位正在开展的“导师制”教育模式改革,就是加大师生交流,强化教员主导作用的有益尝试。导师制培养是近似“一对一”的培养模式,本科学员从进入高年级开始指定相关教研室或相关专业的教员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学员提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素质等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汇报与交流的方式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员与学员的深入交流,不仅有利于学员科学文化基础的培养,更重要的经过教员的言传身教,教员的自身素质会对学员的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且对于学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 4.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强化学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毕业设计不同于各种竞赛、创新大赛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竞赛参与者的选拔与培养更多倾向于精英模式,因为竞赛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声誉;毕业设计则更倾向于一种普适教育和锻炼的过程,每一个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学员都会经历一次毕业设计的考验。创新毕业设计模式,以学员为中心,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开展开放式毕业设计的设想 针对军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设想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开放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不断的实践、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应届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利用科学合理的监管方法和成绩评定机制,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开放式毕业设计模式以学员为中心,设计开放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和严格的过程控制机制,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一个开放式的选题平台;相对自由开放的毕业设计时间;开放交流的设计过程;严格的监管机制。 开放式的选题平台是指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依托网络化平台,建立一个开放式的选题环境。即将进行毕业设计的学员,通过网络浏览等方式了解课题背景和要求,并进行选题和交流。 相对自由开放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基于如下考虑,虽然教学计划是相对固定的,但可以将毕业设计的时间向前延伸,在四年级开始时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开展;或者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同时开展。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提供充裕的时间,使得整个过程相对自由,避免由于进程紧张所带来的匆忙。 开放交流的设计过程是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性任务,主要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采用开放式的实施方法,不仅提供给应届毕业学员之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允许低年级学员参加,使得他们对于毕业设计有一个预先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开放式的报告会将提高学员对于阶段性工作汇报的重视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毕业设计的进行。 严格的监管机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的保障,为避免人情分和临时“抱佛脚”等行为和现象的出现,将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分解,同时设计对应的评分机制。开题、中期汇报、导师评定、评阅意见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等分别记分,综合后作为整个毕业设计的总分。各部分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基本上反映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为避免导师有给高分、评阅教师评分有随从导师的倾向,同一专业指导导师可以采取课题小组交叉答辩。申请优秀的学生还要实行两级答辩,以确保优秀论文的公正性,同时也给一般答辩者起示范和导向作用。 四 毕业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开放式的毕业设计将为应届毕业学员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从而使得这个平台在学员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锻炼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1.注重课题的实用性、教学性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题能激发广大学员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爱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部队实际、装备发展现状。课题的教学性能使知识得到传承,强化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应用,有助于学员在未来的岗位上融会贯通、开阔视野、锻炼技能。 2.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 每一期学员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课题的预备应有层次性。课题的分组设计要合理安排,充分考虑基础不同的学员的课题方向问题,尽可能符合每一位学员的实际能力。 3.指导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又要从实践上给予帮助。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课题、控制课题进展、把握课题质量。 4.兼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文化培养 军队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地方院校,学员的特殊身份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教员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需重视道德品质与文化的熏陶与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树立学员的爱国奉献精神、精武爱军精神等。文化的传承其意义远远大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五 结束语 素质教育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一切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而这种教育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全军院校正在开展的任职教育改革对于应届毕业学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毕业设计作为普遍且重要的实践教学手段,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通过对当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的开放式毕业设计模式有利于创建一种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锻炼平台,对于提高应届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有着一定的辅助意义。当然,具体的执行效果还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改善,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军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必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坚持下得到成长。 毕业素质论文:注重素质教育培养机械类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摘要:作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对多所学校机械类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大学毕业生专业改行的原因,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改行原因是一直找不到专业感觉,难以担当专业技术工作,所以注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培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改行;就业; 素质教育;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作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改行了,专业改行浪费了人才资源,本文提出了在工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思想。 1. 调研样本选择、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1) 选择调研样本 对多所学校工科机械类本科毕业生网上发放问卷,委托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部门统计,借大学生返校聚会的机会,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608份,共收到问卷496份作为样本。 (2) 对改行的界定 考上研究生的不在统计之内,在企业从专业技术工作做起,走上管理层岗位的不算改行;跨越一级学科的专业才算改行。 (3) 对改行与毕业年限关系统计分析 对496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图1所示专业改行与毕业年限关系统计结果,毕业就改行的162人占32.2%;工作一年改行的178占35.8%;工作一年改行的178占35.8%,以后改行的可能性很少,可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32%;可见超过一大半毕业生改行了。 2. 改行原因分析 对一年内跳槽的166人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图2所示结果:在企业心理落差很大,与自己理想状态的工作相差很远的占26%,而这些人大部分还没有接触真正专业技术工作,半年内就跳槽;业务能力不适应单位需要,不能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占70%;总感觉工作太累待遇低的占18%,这三者百分比大于100%是因为部分跳槽者原因占二或三项,为此以由重到轻的顺序统计跳槽的原因依次为:E、D、F,可见跳槽第一位的原因是在原单位业务技术能力不足,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不适应专业技术工作。 可见:机械类大学生在企业工作一年基本就是决定是否跳槽的关键时间节点,而在校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在企业第一年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跳槽,也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技术生涯发展前景。 2. 反思机械类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不能适应原单位岗位技术工作,原因如下: (1)很大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比较好地培养起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做为把学校教学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过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偏离了工程自然的正确道路,做了脱离工程实践的纯理论性设计,没有起到把学校教学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过渡的桥梁作用。 (2)学校政策上缺乏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机制,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3)大学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差,与我国高校长期过分偏重理论和学术性专业教育,忽视了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为特征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 机械类本科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路 (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贯彻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即把知识点和企业实践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让学生“看实物、看工作过程、动手做、置于工作现场发挥耳、眼、手、动作全部投入的教学过程”,拉近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形成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 教师在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过程中,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注重选择来自企业工程应用题目,注重把知识点、实物、实验和企业工程项目案例弄明白,掌握的原则是只要是真刀实枪设计、安装、操作的实实在在课题就认为与企业工程实践接轨。通过企业工程案例获得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设计,即使学生照图册抄也明白为什么这样设计,避免闭门造车和就画图而设计,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4. 企业要以项目的形式加强毕业生实习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 大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首先面临半年左右的实习期,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安排学生以工程项目为切入点进行实习,而让学生全厂逐个车间工段观看实习,很容易走马观花,难以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如调查发现某企业三位机械类毕业生在机械加工车间实习了四个月,问及某台立式铣床相关技术问题时,只知道铣轴上键槽,其他如工序尺寸、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设计基准、铣床传动链和电气控制等问题一概不知,这样实习期满根本承担不了轴的加工工艺设计和铣键槽工装设计。 建议企业对新来大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习:每组给具体的实习项目,已经设计成功投入使用的项目(一道工序为主)即可,如A组轴铣键槽项目、B组精车削轴项目:均涉及加工设备、工装、工艺规程、加工工艺尺寸链计算及电气控制与维修等实习,把书本知识和前人的设计理实一体化认真学习通一遍,把电气控制原理图再对照实物画一遍,毕业生以项目成果和实践为导向,深入学习、理解、学习项目的内容,组与组之间再互相交流学习,达到实习一个项目有多个项目的收获。项目实习结束可转入另一项目。有的企业就这样以项目为切入点安排新到大学生实习,明显提高了实习效果,实习期满学生感觉有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了。 作者在2013年指导专业课程设计设计进行了文献[2]所述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学毕业生进行项目实习,实际就是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项目教学法在企业实习的延伸,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很快就能担当起专业技术工作,有效地培养了人才,跳槽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孙哲:男, 1986年5月生,硕士,山东淄博新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工程师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类专业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很多逃课的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在备考各种资格证书,成为“候考族”。文章针对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现象,分析了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证热 理性抉择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一些学生便加入了考证一族。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也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书。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了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展开调研,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冷静对待“考证热”,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及生涯发展路径。 1 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经济学下含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国际贸易类近20个专业方向,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年级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采访不同高校学生对考证的看法。 2 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方向与类型 在上海高校不难发现考证热的蔓延,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考经济类相关证书的热情更是持续升温,根据资料调查,目前经济学类大学生的考证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通用型证书。主要包括CET等级考试成绩报告单、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考试证书等,主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获得认证,不管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三类证书都是比较普遍的,像大学英语四级这类证书甚至已被许多高校规定为“硬性指标”。 (2)职业资格证书。这一类的证书范围较广,种类最多。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活动密切相联,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其中有些证书属于政府强制性的上岗证书。根据调查,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去考与经管相关的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和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主要体现持证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这几大证书中,选择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银行从业资格证的比例相对较大。 (3)能力型证书。根据调研,这一类证书主要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为了获得社会肯定,为自己的发展和就业增加砝码的资格认证,调研显示,在许多学生看来,虽然这类证书的获取难度较大,但是含金量较高,易被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认可,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考取1-2张含金量高的证书。在经济学类专业,能力型证书主要有注册会计师(CPA)、CDA数据分析师、金融分析师、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审计师、(初中高)经济师等,其中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证书,选考比重相对较大。 3 影响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占到了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34%。取消这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进一步加大了资格认证清理规范力度,促进了监管方式的D变,打掉了一批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拦路虎”,有利于促进职业资格规范管理,减轻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负担,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但是尽管如此,考证热度还是只增不减,可见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于考证持“越多越好”的态度。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由于个人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兴趣而选择去考证的人极少,兴趣早已不再是大学生选择考证的重要原因。通过调研还发现如下原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由于周围人都在考,自己也去盲目考取证书,缺乏明确的考证动机。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已经不单单满足于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文凭,想通过考证来证明自己实力的大学生也不少,大家想通过这些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缺乏了解,从而出现盲目考证的现象。 (2)用人单位要求。通过浏览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一些特定岗位人才时(例如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市场营销人员、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信托从业人员等),在证书方面会有要求。目前这些岗位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不少单位甚至对于招收毕业生秉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证书是本人实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与经济学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由于很难仅仅通过面试来准确评估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所以这时候拥有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经济学相关证书的应聘者,往往是用人单位的优先选择,从而间接推动了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需求,间接引发一股“考证热”。 (3)就业竞争激烈。2015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7.7万人,未来的毕业生人数更是会不断上升,更多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意识,不得不为此提前“做打算”,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经管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竞争激烈,虽然就业市场对经济学类学生的需求大,但随着经济学专业开设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金融行业竞争尤为激烈,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主观上选择考取几个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认为这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广告效应。广告效应来源于辅导机构的宣传和误导,现在大学里充斥着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甚至很多信息栏都被培训机构的广告所覆盖,加深了大学生的“考证才是找工作的决胜关键”这一错误认知。再加上面对媒体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报道,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慌心理,从而难以做出正确且理性的抉择,驱使大学生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在考证培训方面,从而本末倒置,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 4 缓解大学生“考证热”的应对措施 (1)大学生应理性对待考证。虽然就业压力较大,但是大学生不能把考证作为就业之必需,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大学生应该在学好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考适合自己的证书。 (2)学校教学的引导。改善经济学类专业不断扩招的现象,对于现在高校不断蔓延的考证热,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来给“考证热”降温,学校的经管学院可以适当开展系列座谈会,了解目前学生对于考证的认知,并邀请与经济类相关的老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从业方向,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适合本专业学生考取的证书加以适当的讲解,从而避免部分大学生盲目考证。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考证和专业课学习的时间。这样的话,大学生们能够对于考证有明确的认知,才能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考证。通过学校的引导,能有效缓解“考证热”。 (3)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经济学下近20个专业方向,如此细致的划分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困惑,院系可以建立本专业的指导工作室,相关的教师或者辅导员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担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经济学类专业的特性,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结构,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从而理性考证,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4)用人单位不应“凭证书论英雄”。在大学生端正对考证的态度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端正自己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应该要注重考量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明确认识到再多的证书也难以反映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所以用人单位不应当设置过高的应聘门槛,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考证热”。用人单位可以将招聘信息与学校的平台联系在一起,积极走进校园,加强两方面的紧密联系,这样用人单位既不必将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硬性指标,又可以通过学校这一平台来了解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考量应聘者是否与就业岗位相匹配。 5 总结 考证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获得一张证书而已,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更多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经济学学科知识,并深入了解其中内容,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将专业课学扎实的前提下,考C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大学生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慎重考证,让考证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经济学类论文: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类型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面,大家常常是把常微分方程和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常微分方程使用方面在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特别是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很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依靠数学来当作辅助,将经济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变为清晰与准确。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 可解类型 成本 利润 核算 在代数体系里面,常微分方程是其中最为简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程组,大家在进行解决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的时候,常微分方程是特别重要和经常使用的工具。常微分方程也有很多的作用领域,涵盖面是非常广的,像在航天、自动化、电子通信、化学等这些领域里面,全部都要使用常微分方程才可以解决研究过程里面遇到的问题。许多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利用常微分方程的解法,都可以转化为简便清晰的公式,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看到,常微分方程在数学计算方面是特别重要的。大家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知道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找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关系,同时使用已知的关系写好方程,接着做好求解,一步步推导出大家需要了解的未知数值。 经济学里面,常微分方程式最核心、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在公司的成本和利润核算里面的使用了。成本利润中的常微分方程尽管是比较简单,人们也很容易理解,不过常微分方程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方式,使用电脑运算的能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人力很长时间,有的时候可以是几个月的工作量,这些事实都印证了科技力量是可以对商业有很大贡献的。我们可以认为常微分方程式以电脑的使用为主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商业核算准确和便捷方面是一种保证,推动了当代商业核算的革命,引起了社会商业人士的强烈反响。 其实用数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商业进行运用,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不过微分方程对于现代商业核算运用是在资本市场兴起的背景下才开始的,时间并不算很长。其中最为知名的就要属电影《大空头》中几个商业银行家进行合作做空市场的手段了。尽管这个电影演得非常精彩,其实在现实社会里面的事比电影更加的精彩。21世纪的前8年,john是一个平凡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他和华尔街的这些商业精英们的距离很远,根本就混不进这个圈子里。john 40岁才成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主要还是做基金的。通过了将近10年的辛苦拼搏,10年的资产才是10亿美元,这样的资产在华尔街是不入流的,这是他没有遇上他的同学Paolo以前。12年他们两个人正式的合伙,尽管john只给了Paolo一个分析师职位,可是对毕业耶鲁大学的Paolo说是可以了。Paolo向john建议用DS工具做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john非常吃惊,不过Paolo进行了很多的基础数据,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了海量的模拟演算,使john清楚明白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可观利润。 如果没有进行常微分方程的运算与Paolo准确的分析,将一副市龅淖呤仆挤旁谌嗣堑拿媲埃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到这其中有着惊天的财富。Paolo的那个美国房地产走势图被以后的资产评估师誉为价值300亿美金,也就不为过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里面我们在使用常微分方程的时候,大家发现常常是解决问题不用求出通解,只是需要知道方程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什么样的类型解就可以了,可以应付很多日常的生活需要。像是给了一个方程,大家只是需要知道这个方程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固定的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没有固定的解,再比如在给的方程我们只要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中可以求出几个通解是有作用的,就可以了。现阶段大家往往都是关注这种类似的问题,就不限于找到常微分方程的固定解这上了。 常微分方程作用的领域是很广的,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像航天、电子通信、化学等很多方面全部都要使用常微分方程进行解决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具体的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种类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的学科里面准确处理一些难题,是解决难关的主要渠道。因此,大家要对常微分方程在新的可解种类这个方面做好更深探究,利用对方程组的解推动不同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学里面,当代的商业公司在管理种类上有两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分别是分租制与定额制,这两种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如果想区分这两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一定需要使用常微分方程相关的计算方式,其实这也是数学对当代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准确地区分了这两种基本管理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以后,公司才会在这个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种类,这也就会衍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有公司以及人公司等不同的公司形式,让人们可以明白清新看到市场在运行的单位是有着哪些组成部分的。 有很多的常微分方程需要解出方程里面的近似解,同时还需要确保一定范围里面的精确度,现代科技在持续进步和发展,需要的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我们看到数学学科的持续进步,也促进了求解精确度的提高,求解精确度的提高才可以适应别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找到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种类也是很多研究微分方程的研究人员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现在已知的可解种类其实不是特别的多,在变化很多的方程里面是凤毛麟角的,还是要利用大量的实际研究才可以解决可解种类的常微分方程。 知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把经济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生产实践的活动结合很好的典范。数学方法尤其是常微分方程进入了经济和科学的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了研究与分析社会的经济数据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常用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有很多,常微分方程已经成为人们在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类方法。通过常微分方程的使用,它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作用,对于很多的企业也有很大推动作用,常微分方程的使用让很多企业非常多的工作变得比以前简单和清晰。同时,近些年来在常微分方程的帮助中,人们对市场的经济规律在认识方面的精确性获得了很大提升。另外,常微分方程也作为辅助手段让管理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研究变得简单和便捷了。 经济学类论文: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定量化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方法定位单一模糊、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及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并从课程定位调整、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教学和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科类专业 计量经济学 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八大核心课程之一,从教育部决定将计量经济学纳入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由于计量经济学需要较强的数理功底,且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被普遍认为教学难度大、学习难度大,如何教好、学好该门课程就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作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一个庞大群体,积极改进并提升其教学效果,对于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梳理了文科类专业的特殊性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指导委员会认定的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学所有分支学科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均需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理论模拟、数据分析和结论验证,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就成为经济学学科学生和科研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多数高校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必修课程。作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学习需要有充足的学时,而不少学校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课时仅36~42个,其中还包括4~10个学时上机操作课,个别学校甚至将其作为选修课对待,在实践中运用较多的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往往没时间讲解,学生上机操作也只是对照步骤机械进行,难以对软件运用做到融会贯通,更无法将计量经济学的精髓完全领悟。 (二)教学方法定位单一模糊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统计学等的综合性学科,其先导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通常需设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而不少文科类专业将其放在大二与先导课程同时开设,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同时,多数学校在培养计划制定中,并没有明确其学习目的是培养应用型还是科研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招生对象同样是文理兼收,以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为例,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共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5个专业368人,其文科生比例接近70%,计专业更高达83.33%,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三)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环节通常有理论和实践环节共同组成,实践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时之后,是对理论课程的运用和检验。不少文科类专业过多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安排大量学时给学生讲解模型的原理和推导过程,试图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而将实践环节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导致学生学了不少诸如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拟合度检验的知识,却苦于不知道模型如何运用,如何对运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学生体会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价值,缺乏学习兴趣,呈现昏昏欲睡状态。即使老师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但受课时所限,仅能将一小部分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对照步骤练习。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实践课仅安排8个学时,完全无法将一元回归、多元回归、异方差、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学会操作并解释结果,学生只会对照上课所讲步骤机械操作,更不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某一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计量经济学课程考试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课后作业、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30%到5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50%到70%。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平时认真学习但期末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考试,其弊端在于,闭卷考试多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考察,上机操作多为开卷形式,学生按步骤操作即可得出结果,导致学生依靠考前突击准备即可轻松过关,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命题目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但普遍存在论文选题不合理、范围失当、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方法选择错误等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达不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充分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对文科类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前期数据调研搜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结果分析等步骤,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以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某一经济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该问题,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第一次课不急于将理论知识强塞给学生,可通过引入一些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案例,如男性和女性对于网络购物的看法、影响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尽可能囊括计量经济学中的大多数知识点,如多元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共线性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二)调整课程定位,合理安排学时 借鉴国外名校的培养模式,调整课堂定位,根据学生不同的数理基础和教学目标,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分为I和II,其中I定位于思想创新,即淡化数理推导,突出软件应用。重点放在学生经济理论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能够以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经济变量进行系统分析,对各模型适合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具有明确的了解,课程总学时以72个为宜,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各一半;II定位于理论创新,即不仅仅局限于应用,更重视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推导和证明。引导学生创新计量经济学理论,适合未来有志于考研或在某一领域从事科研的学生,课程总学时同样设定在72个,其中理论课时40个,实践课时32个。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将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必修课程放在概率论等先导课程修完的第三学期下半学期或第四学期上半学期,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同样有益。 (三)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案例教育 实践教学和案例教育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需要和理论教学统筹规划。每一个理论教学完成之后,都应引入一个特色案例,通过对模型建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应用能力,做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基础理论。案例可通过学校自建案例库或兄弟院校共享案例库选取,也可从《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农业技术经济》等国内高水平期刊选取。在软件选取上,目前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有SAS、Stata、SPSS、Eviews等,其中,SAS、Stata需要较高的编程能力,SPSS多用于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不适合本科阶段使用,Eviews操作相对简单,可视化效果较好,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较强,本科阶段可重点讲解该软件,包括Eviews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等,让学生掌握功能性命令。通过实验课时,安排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动手操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改变目前“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或上机操作”或单一“撰写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改为以课程论文设计为主,上机操作和平时成绩为辅的考试方式,可将三者考试结果按照60%、20%和2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课程论文设计具体方法为,由学生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5~8人,任课老师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加以解释说明,各小M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负责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研究所需数据进行收集;数据处理人员负责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分析和检验,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文章撰写人员负责文章总体框架把握以及文章的撰写,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任课老师对工作全程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上机操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式考核模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三、研究结论 总之,学校和任课教师需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对于文科类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检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调整课程定位,合理安排课时,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案例教育,完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类两本期刊英语论文标题的对比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了经济学类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以及2004至2008年的演变趋势。为此,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标题的语料库。本文采取的方法是将标题划分为五类:名词词组型,复合型,句子型,动词词组型以及介词词组型。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名词词组型,复合型标题的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两本期刊英语论文标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参考。 0引言 近十余年来,随着对学术语篇研究的兴起,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体裁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语步分析法,其对学术语篇前言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随后引发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术语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学术语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学术论文讨论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等等。本文将针对学术论文的标题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其方法也是体裁分的实证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发现国内外经济学期刊英语标题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对中国学者撰写英语标题提供参考。 1学术论文标题研究综述 80年代末以来,以“体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体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渐确立其在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标题是学术体裁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之一。随着学者们对标题研究的关注与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断涌现。Yitzhaki (1997)比较了18种不同人文学科期刊的论文标题中的实词数量目的在于检验学术论文标题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别对比了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内的英语和德语标题,发现医学领域内的标题长度比语言学内的论文标题的字数明显要多一些,并且确证了以德语为母语的学者习惯于用德语的思维方式撰写标题,同时发现了所有的标题在两个领域内的作用都是交际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过对计算机领域期刊中600个论文标题的长度,标点使用,介词使用和词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学科的论文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他发现介词和冠词在此类标题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介词for在所选的6种期刊中的4种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同时也提出,论文标题的特点因学科不同而有差异,这样的普遍性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随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个重要期刊的论文标题与论文长度的关系,同时做了历时比较的研究,发现文章长度和论文标题长度的关系是因科学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谓“硬”科学内标题长度与文章长度的相关性较“软”科学更强。Haggan (2004)则是同时分别比较研究了文学,语言学和理科科学的论文标题的结构特点。她将标题按形式分为句子型,名词型和短语型三类。研究结果显示出三个不同领域内的标题都互不相同,各有特点,同时指出标题的功能在于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论文标题的特点或功能:一、指出论文标题应当同时具有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二、将论文标题按功能重新分类,共有12类并且分析了各类的特点和功能;三、研究了冒号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对研究型学术论文和综述型学术论文的标题结构的实证研究。在570个标题中,480个为研究型论文标题,90个是综述型论文标题,时间跨度从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学科领域是生物学和社会学,她将标题按结构分为句子型,问句型,名词词组型和复合型,同时还对标题的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综述型标题的长度在两个领域都非常的短,复合型标题是社会科学体裁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句子型标题是研究型论文标题的文章类型的特点,尤其是生物学领域内的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 国内的标题研究主要分为两类:汉英单语种独立研究和汉语标题的英译。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和修辞特点。化柏林(2007)对图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论文标题进行了计量研究,共对42989篇文献的标题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标题长度,句型以及标题中相关词汇的研究,如题首词,题尾词,关键词等。而论文标题的汉英翻译的研究有,段萍和顾维萍(2002)的关于医学论文的标题和摘要的汉译英的常见错误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关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标题的汉译英的标准的探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对英汉双语的疑问型学术论文标题进行的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的标题研究成果逐渐丰硕,本文将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化和推进学术论文标题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体裁为切入点,即语言学类研究型学术论文;英英对比,其特点在于中国学者的英文标题和国际学者的英文标题的对比;以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选取了中美经济学两本在各自学术共同体中的权威期刊:中国的《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英语科研原创论文标题的语料库,其中CEQ 中随机选取311 个标题,QJE 中随机选取237个标题。按照语料库的建库原则以及对比语言学的可比性原则,标题的选取时间跨度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时间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标题),且不包括书评类以及其他体裁类型的文章标题。其次本文将所选标题分为五大类:名词词组型(Noun Phrase [NP]), 复合型(Compound [CP])即一个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中间被冒号或其他符号隔开,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动词词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词词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还进一步细分了名词词组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同时还统计了本语料库中的NP和CP标题在近五年内(2004-2008)的变化趋势。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标题应当体现信息性和经济性原则。信息性是指标题应当全面准确反映论文的内容。经济性是指标题应当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表1显示了两本期刊英语标题的平均长度。明显的差异在于国内的CEQ论文标题要比国外的QJE论文标题用词偏长。就其原因在于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并且中国学者在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Connor, 1996)。另外,无论CEQ论文标题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译或重新用英语撰写,都会受到原来汉语标题的影响,我们的统计发现,汉语标题会经常出现“论”、“研究”以及“探讨”之类的标题标记(尹世超,2001)。同时,国内学者撰写的英语论文标题会将这类标记词翻译出来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类表达形式。这无形中会增加英语标题的长度而不会因此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 标题的功能有四种(尹世超,2001):称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导功能。如果综合考虑标题的两个原则和四个功能,那么复合型标题是最理想的标题形式。表2的复合型标题频度百分比正好体现了这一选择在英语环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观点此类标题(英语)的构成为: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一般-详细(general-specific),话题-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这一构成就能够是撰写者不通过语言手段而在两部分之间建立联系,达到信息性、经济性和吸引功能的统一。由于标题的基本功能是称名功能所以名词词组型标题在两本期刊中都占有较多的频度。有趣的发现是,美国的QJE期刊论文标题出现了较多的句子型标题,共15个占该期刊语料的6.33%,以及较多的动词词组型标题,共8个占该期刊语料的3.38%。 两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词词组型标题都是NP+PP结构,即一个核心名词后接一个介词短语的结构。但是,相比较而言,CEQ期刊论文NP标题的结构相对较复杂。这一点似乎验证了Connor(1996)的观点,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的行为。即国内学者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采用复杂的介词短语限定讨论话题的形式,而国外学者会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说采用CP型标题结构。这同时似乎也表明非母语写作者会在使用第二外语时无意识的会凸显过滤某些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表现在语言层面,比如说,复杂的介词短语结构标题。 在标题具有称名性功能这一点上,中美期刊论文撰写者又一次达成一致,即标题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名词词组结构[NP:NP]。但是QJE期刊CP论文标题并不仅仅是依赖这一结构,作为美国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者,他们会更多关注英语标题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该类标题在QJE中呈现出较多的其他次级结构,如Q:NP[问句:名词词组]型。本语料库中,最强烈的对比在于,QJE中会出现PP:NP类型标题和Q:Q类型标题,而CEQ中却无此类型标题出现;另外,在CEQ中会出现PP:NP和Q:VP类型标题,但是在QJE中,撰写者不会才取此类型去撰写标题。此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的大规模的语料收集和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NP和CP标题在五类标题中在近五年内呈增加趋势。有趣的发现是,C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减至最少。相对于2007年来说,两本期刊中的CP标题在2008年有所减少,而NP标题有所增加。最终的结果表明,经济学类期刊英语论文标题NP和CP类型出现的频度趋近于相同,但总体呈增加态势。 4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济学类中美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社会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类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帮助。进一步的研究可细致深入地探讨经济学类英语论文标题的用词特点。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及其时代意义 摘 要: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类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述了关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及类本质异化的观点。《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指导意义。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类本质 劳动 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把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由此可见,马克思肯定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类本质。那么人的类本质究竟是什么?对此,马克思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既能把人与动物、植物等其他生物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生产劳动。“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一、《手稿》对人的类本质的阐述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中,他是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研究进而发现人的类本质理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其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劳动的实现使工人失去现实性,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到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此,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结果,人(工人)必须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马克思从以上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他认为异化劳动不仅使自然界,而且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和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进而,马克思得出结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实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总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二、人的类本质的本质特征 从《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产生活是人的“类生活”,人的“类特性”,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这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说明,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这种类本质,就是一种自由的本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特性,与动物生命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特性。人是一种以实践为本性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劳动而生成为人。人通过生产、实践改造无机界,创造对象世界,这意味着他不仅以外部世界为对象,把外部世界作为直接生活的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且以人的本质和需要为对象,有了这两方面的意识,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实践)使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人与外界的交往,按照人的需要、意志和意识或其他种的需要使劳动(实践)对象化、物化。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因此从实践的观点来看,人的类本质不再只停留于抽象的意识中,而是能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于世界之中。 三、研究人的类本质问题的时代意义 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人与自然既非两极对立的关系,又非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既否定自然,又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人的诞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但又是以超越自然的限制、否定自然的界限为条件的。一方面,人要依靠自然界生活,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人作为实践性的存在,通过劳动,通过对象性的活动重新生产了人的对象世界和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实践、对象性活动中,不仅建立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统一关系,而且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此外,人在生产、实践这种类活动中,也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才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充分表现出来;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类活动、类本质作为自己的对象来对待,在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中介,才能使人作为类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不仅能把自己的类本质作为意识的对象、认识的对象,在主管领域与自身发生关系,而且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这正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特有的性质。如果离开这样的视角,就无法全面理解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 第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述对我们深入分析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劳动,并由此探究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倡导人性的全面复归,最后提出崭新的共产主义观。这些阐述无处不折射出马克思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深入地研究、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问题,肯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物役化。人的异化,这一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得到了体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本质是相同的。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例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引发人民群众严重不满的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人情冷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等。这类现象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虽然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化,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这个问题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充分发挥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的指导作用,结合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只有正视和消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类似于异化的矛盾,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人的真正本质才可能实现。在当前社会,人的本质的实现仍然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要以此来建构我们的制度,发展我们的实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不仅是一个哲学的重要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实问题。 第四,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异化现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论断并没有过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劳动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异化劳动也有了新的表现。异化对人们的危害,已不是肉体上和物质上的痛苦,而是心灵的占领、精神的制约。伴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人受到新科技的制约,受到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商品的控制。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逐渐地成为“单向度的人”。这是一种新的异化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有继续深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将异化当作一种统治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工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劳动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而必须认清异化现象的危害及其深刻的根源,并努力寻求解放自己的途径。近期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行动正是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现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刻思考。因为与此相应,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与问题。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对于我们认清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 摘 要: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各种问题,毕业生就业也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50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此,指出了经济走向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思想观念到最终择业结果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指导他们能更好的面对就业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关键词:经济走向;就业观念;就业收益;就业去向;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现代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社会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寄希望于中国经济处在高涨的状态。因为美国加息预期导致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外流、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虽然同时中国就业基本稳定,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下,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可以缓解,却不能根除。在即将到来的2016毕业更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且最近几年,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从精英模式转为化为普通教育的大众化模式,独立学院的数目逐渐增多,目前已经达到322所,共180万人,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相较于普通的一本、二本的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加之逐年增多的毕业生,其面临的就业压力远远大于其他普通院校学生。 1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就业观念 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对就业的看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地提升,虽然就业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消极沮丧的情绪,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观察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薄弱,受到诸多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功利化,其服务社会的意识正在不断地减弱。他们将职业分成不同级别,都想先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没有太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虽然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针对性地做出规划,所以对就业满意度和经济发展形势并没有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为了深入研究,本课题组对大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数据分析,梳理出其基本的就业态势。总体上看,在收回的487份有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3.33%的学生认为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为这种无形压力的出现,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得心力交瘁,无暇顾及社会需要,就业观念产生偏差。就拿我校的毕业生来说,对就业还是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从对本校历届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来看,63%左右的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比较满意,不太满意的和不满意的所占比例很少。 2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收益 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就业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高等教育出现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情况下,则很有可能对大学生就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 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如果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和普及阶段。高等学校的就业培养模式和教育制度在整体经济走向的引领下,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两极分化的需求现状,以及社会对高技术能力和创造力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将专业划分得非常细致。高校按照这种需求进行培养模式设置和专业划分。但是,随着知识的广泛融合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出现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对大学生就业层次预期产生一定的误导,造成择业层次和区域“扎堆”现象,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进一步缩小,进而影响就业。 就业范围的缩小间接影响了就业收益。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某些高校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打破了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收益状况,出现预期薪酬与实际薪酬的差距。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难度。因而这里就出现了价格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对东方学院的毕业生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的预期薪酬在2000元-3000元和3000元-4000元之间,分别为32.39%、40.85%.而实际收入在3000元-4000元的只有20.88%,说明部分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要略高于实际。预期薪酬在4000元-5000元及5000元以上的有11.27%和13.62%,实际收入达到此标准的只有4.71%和3.77%,就业收益的问题依然存在。 3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在当前的这种经济态势下,迅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支撑水平,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和总体竞争的能力程度。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也是有着双面的影响,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长。在正常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具有同向的发展趋势。然而从不同的技术部门与就业的关系来看,低技术部门受技术就业进步的影响不明显,高技术部门则对技术创新的反应非常明显。由于与之存在的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倾向选择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高技术职业部门,很少有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高新技术部门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但同时高新技术部门也需要更高素质的就业者,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考研究生和公务员,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选择在校期间多考证书,以此来提高到高新技术部门就业的机会。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 摘 要: 本文提出了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概念,并分析了设置这些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在南昌大学2013级经济专业本科生中做了现状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当应用任务驱动、实验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 数学深化类课程 教学改革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只有通过量化分析才能完善地展示,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自亚当・斯密以来两百余年间,特别自十九世纪中后期边际革命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使经济学更彻底地在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中贯彻科学哲学对方法论的要求,经济学数学化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学的显著特征。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主要依照以前传统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设置编排,使得现代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和对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理解能力明显下降。另外,经济学课程中涉及数学知识的课程越来越多,尤其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设置,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需要相应丰富。本文基于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调查,探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进一步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应用较为深入和广泛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数学深化类课程。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用统计方法检验经济学理论或预测未来经济变量,其中大量使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数学知识。目前很多高校还开设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甚至还有一些高级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中数学使用量明显较其他经济学课程更多。在一些国内数学教材中不太重视的内容,却在中级层次的经济学中使用很广泛,如随机变量的条件期望,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等。 虽然不少学生视这些数学深化类课程为畏途,但这些课程对现代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从效用、成本,到一般均衡,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所有概念都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数学形式的表达方便分析计算和学术交流。现代经济学中除了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运用数学形式进行表达之外,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基本是通过数学思维阐述的,如中级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条件,主要运用数学的线性优化思想加以阐述,并且进一步运用到中级宏观经济学,甚至是更高级的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就有大量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分析得以运用。因此,数学深化课程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 其次,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进一步深造时的学习能力。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是中级以上的经济学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使用数理工具将经济现象模型化。由于经济学教材中大量使用数理工具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使得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比较高,特别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掌握,凸显了本科阶段的数学功底。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类教学的加强,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硕士和博士深造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参加工作后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政府、证券和银行等单位,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让数据说话,如何让数据辅助决策,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随着经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但是,从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弱,使得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时,面临严重困难。因此,通过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处理与分析经济数据的能力。 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增加,符合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许多高级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另外,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帮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增强学生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从而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学生的人数,共发放105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70份,未填写的调查问卷为35份,并且收回的70份全部有效。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觉得哪些数学深化类基础课程的用处最大。第二部分,任务驱动,主要了解经济学专业在推进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时,认为哪种教学形式能够得到更大获益。第三部分,多媒体教学,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中,对板书、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形式而言,更倾向于哪种教学形式。第四部分,实验教学,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验部分的态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的好恶。通过这四个部分的问卷设计,基本阐释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三)研究与调查方法 首先,在初步了解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掌握高校相关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发展现状,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设计了8个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对他们关于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看法和态度等进行了深入调查。问卷调查包括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回问卷、整理和分析分卷等多个过程。 调查问卷内容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 为充分了解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随机发放了70份到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手中,并得到了相应数量的返回问卷。之所以选择2013级学生,是因为他们已经学完了高等数学等基础数学课程,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只有12%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表示对经济学没有兴趣。可以看出,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至少并不排斥,还有一半的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而且76%的学生认为适当的数学有助于理解经济学的概念,仅有2%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对于理解经济学概念没有帮助;72%的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2%的本科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必要学习数学。更说明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对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学习数学对理解经济学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仅有32%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兴趣,有36%的学生表示对数学没有兴趣。根据我们了解,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文理兼收,部分文科考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因为从中学开始就对数学没有兴趣,但国内学科分类又常常将经济学归类为文科,他们不明就里就录取了经济学专业,等到开始学习时才发现经济学与他们眼中的文科大异其趣。其二,大部分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数学课程的老师来自基础部或数学系,这些老师在很多时候只能就数学而教数学,举例子的时候多半是理工科例子。许多学生学习基础数学后并不知道它在经济学中有哪些应用。这可能是造成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又一原因。 (二)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 为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入实验;在教学媒介上,合理使用多媒体和板书。这样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激发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环节,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和谐互动,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实地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任务驱动下的数学深化类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好。 以《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补偿变化”为例,如果照本宣科地将课本内容讲授一遍,则大部分学生都会不知所云。如果布置如下任务给学生:设某学生在家乡(A地)有收入m,商品1与商品2的价格分别为P■■和P■■;现在他升学到了B地,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和P■■,问现在他的收入要变化多少才能让他与之前在家乡福利一样好?这其实就是补偿变化的经济学意义。有了切身生活经验,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深奥的学术概念。 2.实验教学 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是以经济学问题为导向,以计算机为手段,以数学或统计学软件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学术探索活动。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融入实验是一种趋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数学深化类课程讲授需要数形结合,不能停留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里。传统教学模式中,在黑板上演示图形尤其三维图形效果不甚理想,采用数学软件得到的图形直观形象,同时可以展示经济动态过程。 实地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数学深化类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如《计量经济学》实验)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仅有6%的学生对此持否定的态度。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总是比《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上的表现要积极得多。另外,当被问到哪一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最有趣时,64%的学生选择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我们认为,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教学中有大量统计实验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从而增强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可视性,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将静态孤立的内容变成动态连续的内容,弥补数学深化类课程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有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以《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讲授同方差和异方差时,可以取自变量三个数量对应随机误差的密度函数以三维图形式画出;在讲授非平稳过程随机行走时,可以动态图形式演示出该随机过程,等等。这种直观和动态的呈现形式是多媒体的突出优势,是传统板书难以甚至无法完成的。 但是,多媒体课件的缺点是教学容量大,现实速度快,学生思考反应速度跟不上课件的翻阅速度,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对于逻辑推理较多的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需要慎重考虑。据国内学者研究,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要比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认同度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认同。 实地调查中,82%的学生支持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图形化,仅有16%的学生反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反映出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恰是多媒体的优势。当被问及哪种教学形式为主更好时,62%的学生支持传统板书,但是也有2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形式效果更好。由此,我们认为,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深化类课程,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佳,板书与多媒体都应该使用,甚至同时使用,单纯使用板书或多媒体都会失之偏颇。 四、结论和改革建议 (一)结论 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应该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注重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比重,让学生动手实现课程目标。既可以使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又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实验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思想实验。例如,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讲述风险规避时,可以将圣彼得堡悖论作为一个开放式问题出给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风险规避的假设。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数学缺乏兴趣,显然会限制他们在经济学学习上的深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首先要进行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如制订合作交流制度促使数学系老师与经济系老师进行常规沟通,让给经济学专业上课的数学系老师明白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什么数学知识,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更应该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经济学原理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所有符号公式图表都不是枯燥的,它们的背后都是有着经济学含义和直觉的。 实际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非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需要借助实验手段,这必须依靠多媒体才能实现。我们应该将它们与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促使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南昌大学的基本调查,在研究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在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目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改革措施。 1.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的优化 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基础性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有所差异,使基础性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出现分化,从而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经济学专业中《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统计学》等与数学相关的深化类课程重视程度比较弱,从而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优化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是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2.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可以得知,许多学生认为实验教学有助于理解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并且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比在理论课程上的表现更积极。传统教学模式,除了一些固有教学优势之外,现代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缺点日益增加,尤其在知识获取多元化情况下。因此,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保持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独特功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3.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 在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板书等教学形式出现了一些固有缺点,如所费时间较长、板书内容反映的信息较少及板书形式相对枯燥等,降低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弥补了这些传统教学形式固有的不足。多媒体教学通过内容图形化和动态模拟等动态形式,反映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具象化。另外,多媒体教学既能使学生与老师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良性互动,又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是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然之举。 经济学类论文: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摘 要 保险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在其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等问题。建议从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等方面加以提高。 关键词 医药类高校 保险学专业 保险经济学 教学改革 保险经济学(Insurance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是将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保险领域进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保险市场上各个理性参与主体如何依据其自身资源禀赋而做出有关保险的选择。“保险经济学”课程对于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我们须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1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及性质 保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保险这个专门领域内客观地存在着的各种经济关系,具体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有保险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着的数量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和效益关系,因而保险经济学科的任务就是要深刻地阐释这些保险经济关系其发生和发展以及其动态运动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保险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望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保险需求、保险与资源配置、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保险定价和保险监管等方面的经济分析。 从学科的定位来看,“保险经济学”属于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保险经济学”规定为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也开设有“保险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看来,一般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其教学特色也并不突出。 但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来,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保险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保险产业后备理论和实践人才的培养。 2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在“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保险学专业领域内的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精算学中的理论问题,还要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弈论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非常高。可是,当前医药类高校进行“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出身于经济学专业背景,对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有欠缺;要么出身于保险学或金融学专业,对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知识结构有欠缺。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深刻分析和深入浅出,因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2 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 保险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所以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就着重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保险经济学所专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于阐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保险经济关系。然而,这门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的这么课程最后都是流于普通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但在运用方面就“欠火候”,没有到位,使得这门课程距离其设想的培养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 2.3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陈旧、单调而沉闷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始至终处于客体和被动的地位,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甚至是从上课到下课所有时间的“满堂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地激发和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2.4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内容偏向于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使得教学经常容易流于理论本身的逻辑推导,而疏于对现实保险经济关系的深刻对照,从而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主要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1)师资的问题。有很多任课教师虽然长于理论的逻辑推理,但缺乏保险活动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因此在联系社会实际方面底气不足;(2)教材问题。我国目前的保险经济学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主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实际面临的保险经济问题及案例的研究却比较缺乏,从而给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挑战;(3)教学课时分配问题。很多高校只给保险经济学分配32~48个教学课时,无法将保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整讲授完毕,更遑论实验和实践教学。 3 医药类高校保险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中,要使“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特色突出,则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 想要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非常关键。国内常见的保险经济学教材有魏华林、朱铭来、田玲主编的《保险经济学》、王国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张洪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在“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和课时安排的差异,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和选择。医药类高校的保险学专业,一般都具有医药类的特色,即跟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联系比较紧密,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保险学专业,就主要是健康保险方向。为此,在保险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就可以更多地考虑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的内容。 比如,在讲述保险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风险时,就可以结合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的实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方面既讲授保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又加深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3.2 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 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选用或者设计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该场景所提供的信息及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做出判断或者相应的决策,并最终据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从保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分析身边各种保险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保险经济学素养和洞察力,从而将课本上的保险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保险产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在讲授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有关内容时,在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中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基本理论后,可用我国保险产业发展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除分析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壁垒外,还要考虑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在市场行为分析中,应着重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保险产业价格变化规律、保险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从而深刻揭示我国保险企业市场行为;最后,在市场绩效分析中,除用定量指标考察我国保险产业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考察保险产业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水平,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考。 3.3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是保险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是所谓的问题导向型的素质教育型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模式,而变成以问题(Problem)为中心,围绕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个专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讨论,去研究,去质疑,去领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讲述风险态度与保险需求之间关系的内容时,保险人从投保人那里收取的保险费一定不会超过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效用曲线的凹度就不同,所以风险保费就不同,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也就存在差异,这就是为什么面临同样风险的人,有的人会买保险,有的人不买保险的理论根源。这样,问题清晰了,决定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风险态度,那么风险态度又是怎样来衡量或测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采用PBL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有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4 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 保险经济学本身就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的特色和生命。为此,教师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教学时,要从鲜活的保险经济实践和实际中吸取充分的营养,使保险经济理论能扎根于保险经济实践的土壤当中,做到既能在保险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推理上“顶天”,又能在保险实践的对照和分析运用上“立地”,进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从中国保险产业发展实际看,突出的如保险需求与供给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市场的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问题、保险业监管的内容与边界问题等,这些问题在经济理论上都有深刻而复杂的研究及其相应的(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11页)结论和建议,关键是要结合中国的保险发展实际,在现实的环境下去检验和检讨理论推理的结论及其适用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又能使学生对现实保险经济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保险经济学”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历史不长的新学科,因此,医药类高校“保险经济学”课程要采用新思维去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与保险产业实践的紧密衔接,在教学方法方面则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发展实践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问题的习惯和科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经济学类论文: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摘 要: [目的]从中国医疗卫生的全社会角度研究四种不同的二膦酸盐类药物(即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成本效果。[方法]运用Markov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模型参数来源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研究,并针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增量成本效用比较中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是劣势方案。唑来膦酸组效果好于阿仑膦酸钠组(23.62QALYs 23.33QALYs),同时其成本也高于阿仑膦酸钠组(206879.41元 150531.78元),增量成本效用比为191782.72元/QALY。 关键词: 二膦酸盐类药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成本效果分析;Markov模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是指妇女绝经后卵巢合成的雌激素减少,骨吸收及骨形成均加速,呈高转化型骨代谢,但由于骨吸收的过程较短,成骨过程较长而造成骨量丢失的一类代谢类疾病。其造成妇女骨折的风险率高于患乳腺癌、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患病率的总和。二磷酸盐类药物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药,不仅可以抑制骨吸收,增加骨量,使丧失的骨组织恢复,同时还可以促进骨小梁的重建,减少吸收陷窝深度。临床应用较多的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本研究从全社会角度出发,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为效果指标,运用Markov模型对四种不同的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1 研究设计 1.1 模型结构与假设 本研究目标人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而我国女性的自然绝经年龄平均为50岁,故设研究对象的初始情况为:50岁绝经女性,骨密度(BMD)在腰椎(L2-4)或股骨颈的T值≤-2.5s(DEXA法),需要药物干预治疗其骨质疏松症,且无骨折史。模型循环过程中的每个周期为1年。假设每个患者从初始状态进入模型,每个周期内在不同健康状态之间循环,直到进入死亡状态或者循环满50个周期(即患者满100岁)。 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常面临的骨折情况,确定模型中的主要健康状态包括:无骨折、髋骨骨折、脊柱骨折、其他骨折、髋骨骨折后期、脊柱骨折后期和死亡。示意图见图1(为了简化图形,所有指向死亡状态的箭头都已省略)。 所有患者均从“无骨折”状态进入模型,如果患者死亡,则进入“死亡”状态;如果患者发生骨折,则按照骨折部位进入相应的骨折状态;未发生骨折或死亡的患者则继续留在“无骨折”状态中;当患者进入“其他骨折”状态后,可能再次发生某一部位的骨折而在下一个周期进入相应的骨折状态,也可能未发生骨折而回到“无骨折”状态或者进入“死亡”状态。而患者进入“髋骨骨折”和“脊柱骨折”状态后,则无法恢复到“无骨折”状态而只能再次发生骨折、死亡或进入相应的“后期状态”。 1.2 二膦酸盐类药物的治疗 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的用药方式分别是:阿仑膦酸钠,口服,70mg每片每周;利塞膦酸钠,口服,5mg每片每天;伊班膦酸钠,注射,3mg每次每季度;唑来膦酸,注射,5mg每次每年。二膦酸盐类药物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干预治疗常会根据具体状况持续5至10年,甚至终生。 Watts NB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二膦酸盐类药物的长效治疗中,当患者用药达到5年时,即使停药,药效亦会持续3至5年(逐渐衰减至无药效)。不同二膦酸盐药物在实际治疗中也通常为间歇用药。本研究关于四种不同二膦酸盐类药物作如下假设:每种药物的用药时长均为终生,但用药每满5年,不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用药假期”――阿仑膦酸钠和唑来膦酸为2年,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为1年;在“用药假期”期间,患者停药,但治疗效果持续不变;“用药假期”结束后1年,患者继续开始服药至满5年,如此循环。 1.3 转移概率 1.3.1 死亡率 关于死亡率本研究采纳我国台湾地区C-Y Chang等人2015年完成的,针对台湾地区50岁以上的15万绝经后骨折疏松症患病女性的长期跟踪调查数据。不同健康状态随年龄变化的死亡率见表1。 1.3.2 基线骨折率 本研究对于基线骨折率采纳张建新等人所做的地区性骨质疏松症患病老人的骨折率统计数据。 1.3.3 同一部位再骨折概率 国外Klotzbuetcher CM等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同一部位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具体RR值为:髋骨2.3,脊柱4.4,其他部位3.3。 1.3.4 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后骨折率RR值 患者采取不同二膦酸盐类药物的干预治疗后,不同部位骨骼的骨密度(BMD)值会显著提高,故相较于未采取任何治疗的患者,不同部位的骨折风险亦会大大降低。根据Reginster J等人的研究,将不同研究中二膦酸盐类药物降低骨折概率的百分比数据转换成RR值后结果具体见表3。 1.4 效用值 1.4.1 无骨折状态 鉴于我国尚缺乏关于骨质疏松症患病人群的健康效用方面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于“无骨折”状态的效用值,采纳P Hadji等人使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女性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 1.4.2 不同骨折及后期状态 本研究所采纳的不同骨折相关状态的效用值亦来自欧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 1.5 贴现 当疾病的治疗时间超过一年时,就应当对成本进行贴现。本研究按照国际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推荐,对成本数据采用5%的贴现率,统一贴现至2016年初。并分别使用3%和8%的贴现率进行敏感性分析。 1.6 成本值 本研究所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治疗的费用,以及发生不同部位的骨折时在医院治疗的相关费用。 所有药物治疗费用均来自“药智网”中对于各省2016年最新中标价格的加权平均计算结果,按年计用药费用,阿仑膦酸钠为852.8元,利塞膦酸钠为152152元,伊班膦酸钠为3720元,唑来膦酸为286235元。 根据王佩芳、贺良和毛国庆等人的统计报道结果,经过贴现得到:髋骨骨折住院治疗成本值为34303元,脊柱骨折费用为13959元,其他骨折费用为9722元。有研究表明,病人接受脊柱骨折治疗出院后,所面临的最大影响是腰背部疼痛,87%的患者在出院后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对于“脊柱骨折后期”状态假设其只会对健康效用产生影响,而不会产生其它费用。而髋骨骨折往往较为严重,患者出院后仍会在较长时间乃至终生的生活受到影响,伴随产生的一些费用也无法忽略。根据罗林枝等人的研究,髋骨骨折的患者出院后,每年还会产生康复药物费用、辅助医疗器械费用和医院复查费用等成本,贴现后为6065元。 1.7 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所纳入的各模型参数取自国内外不同的文献研究,应当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本研究对成本值、效用值和贴现率分别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其中成本值和效用值采用±10%作为变化的上下限,贴现率则采用3%到8%作为变化范围。 2 研究结果 2.1 基础分析结果 2.2 敏感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Markov模型,比较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即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干预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在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尚无成本―效用分析的相关阈值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建议,将成本―效用研究结果分为三类:第一,ICUR 立足我国国情,本研究选取1倍人均GDP作为增量成本效用分析阈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的数据,我国2014年人均GDP为46629元。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是四种药物中最具成本效用优势的治疗方案,唑来膦酸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案,但其相对于阿仑膦酸钠的增量成本效用比(191782.72元/QALY)尚高于本研究设定的支付意愿(46629元)。 由此可建议,在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阿仑膦酸钠应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或者在某些不考虑成本的条件下,唑来膦酸作为效果最好的二膦酸盐类药物,亦是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方案的重要补充。 经济学类论文: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炎的成本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比阿培南治疗,对照组给予亚胺培南治疗,疗程为10 d。评定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确定治疗成本并比较两组成本效果。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5.5%)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成本为4797元,对照组成本为963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比阿培南;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重症肺炎;成本-效果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率有所升高,其中重症肺炎占有一定比例,而导致肺炎发生的致病菌中,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感染率比以往有所升高,可导致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需要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控制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相关复合制剂等[1-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控制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方面应用较多,目前应用的碳青霉烯类有比阿培南及亚胺培南等,两者均有较好疗效。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应用成本核算及成本应用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而治疗成果效果分析是通过治疗过程中所用成本后产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成本-效果分析可了解治疗方案的优劣,目的是降低治疗过程中所用成本,节约治疗资源,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在治疗重症肺炎中可能存在成本-效果差异,目前关于两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的研究尚少,所以通过分析两者治疗重症肺炎的成本效果,在取得相同效果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病例,观察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成本-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均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4]。所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精神疾病而不能配合医护操作患者、智力低下及不能正常语言交流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对比阿培南或亚胺培南等实验药品过敏或有临床禁忌的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3.8±5.4)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发生重症肺炎患者23例,急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9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5例,其他病因所致重症肺炎3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4.9±4.8)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发生重症肺炎患者24例,急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1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4例,其他病因所致重症肺炎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比阿培南(江苏正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743,0.3 g/支,159.9元/支)治疗,每次剂量为0.3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隔8 h静脉滴注1次,连续应用10 d。对照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国药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4008,1.0 g/支,321元/支)治疗,每次剂量为1.0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隔8 h滴注1次,连续应用10 d。 1.3疗效评定 痊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阴性;显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大部分恢复到正常范围,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为阴性;进步: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接近正常,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在正常范围内,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5]。总有效=痊愈+显效+进步。 1.4 治疗成本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除了抗菌药物不同,即比阿培南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产生的成本不同外,其余相关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成本均相同[6]。故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涉及的成本分别为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成本。 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管理以及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加大投入,抗菌药物的价格会进一步下调。本文设定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价格下降20%,根据下降的价格计算调整后的成本-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3,P=0.6442)(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结果的比较(例) 2.2 两组成本-效果的分析 观察组成本=3×159.9×10=4797元,对照组成本=3×321×10=963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表2),提示观察组每取得1个效果单位所用成本低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成本-效果的分析 2.3价格调整后成本-效果的分析 观察组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表3)。 表3 两组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 3 讨论 成本-效果分析是药物经济学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所选方案中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6-8]。成本-效果分析可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也可用于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比较。本文中比较的是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重症肺炎中成本-效果的差异。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找出成本和效果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成本-效果分析并不是简单地降低治疗成本,而是在花费最低成本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使药物得到最合理应用,同时有助于减少药源性疾病,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9-11]。 重症肺炎是肺炎病情的严重阶段,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较为常见,对此类病原体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主要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12-13]。本文选择的是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重症肺炎实施治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均较广,抗菌活性较强。比阿培南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对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比阿培南对β-内酰胺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优于亚胺培南[14-16]。研究认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中,比阿培南并不耐药[17-18],且其在肾毒性方面低于亚胺培南[19-20]。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近似,这与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药理作用密不可分,说明两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均能够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药物。而观察组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且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也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在获得一个治疗效果单位时,其成本低于对照组,说明比阿培南不但能够有效治疗重症肺炎,同时其治疗成本最低,提示其在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情况下,花费最小。 综上所述,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炎均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但比阿培南成本效果低于亚胺培南。 经济学类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探索 [摘要]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作为经济学八大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促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践能力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共同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指导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促进地方院校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教育决策,积极适应我国教育发展新常态,教育教学中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经济学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 一、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统计学数据为依据,利用数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统计软件,建立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和完善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就是普林斯顿大学计量经济学双塔之一,偏重于研究微观计量。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从而加强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00年被确定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重方法轻实践的问题,既不能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与地方院校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相符,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本文结合我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向应用技术性转型的道路进行探索,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促进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对本门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除了金融工程专业外,其他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的,并且文科生的比重要显著高于理科生,因此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类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有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就头痛,数学类的课程基本都听不懂的,碰到数学课程考试必定挂科。而计量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经济类学科,但是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一般都注重于理论推导,忽视案例教学和实践应用。教材中一般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及证明,只在每章的最后一节中给出一个案例分析。学生翻开教材,看到的是满篇的理论推导,下意识地将计量经济学归类为数学课程,产生心理暗示――“这门课这么难,我肯定学不会。”另外,计量经济学创始人弗瑞希曾说,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储备不够,存在先修课程的缺位,那么必然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对计量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方法介绍,轻应用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问题,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分为四个步骤:模型设定、数据搜集、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应用。在计量经济学的各个步骤中都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无论是模型的设定、指标的选取,还是参数估计或者是模型的检验及应用,都离不开具体的经济背景。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公式的数理推导,而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选取指标、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根据软件输出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等讨论都较少。这样导致学生不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到底有什么用,也不理解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使用场合,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生搬硬套教材上的模型,而不管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建立该模型,在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诊断,以及最后的经济意义解释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任课教师大多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将计量经济学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的经验,并且从事计量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数学教师,缺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大多重理论推导,缺乏经典的案例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没有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涵。 (三)考核方式存在弊端,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目前,我校对计量经济学成绩的计分方式是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机实验、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其中上机实验占一半,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占一半。上机实验是根据教材给定的数据进行操作。虽然能够训练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但是没有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而且教材给定的数据一般比较理想,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期末考试的主要形式是闭卷考试,题目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以及计算题等。大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学生平时不学,通过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或者是作弊都能通过考试,少数能学甚至能够高分通过考试。这既打击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了学校的学风建设,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舞弊现象。而计量经济学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模型来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临时的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就更谈不上应用了。而模型的设定、数据搜集以及模型应用等在闭卷考试中基本没有办法进行考核,因此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引进案例教学,弱化理论推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即通过导入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计量经济学中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定量分析房地产价格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确实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中虽然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推导,但是这些公式的存在是为了说明模型结果的正确性。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建立模型,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操作,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而不是在公式的推导上。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软件的输出结果以及模型的应用条件的理解。当然,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搜集和编写符合计量经济学研究主题,切合学生专业的案例,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双师”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基本上都是刚踏出校门又进了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却没有机会将计量模型用于社会实践,缺乏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实践,了解计量经济学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换,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教师的应用能力提高了,才可能培养出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另外,学校应该多聘请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教师培养方案和人才引进措施,推动“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三)引入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完善现有的考试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既然闭卷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当然,为了保证课程论文的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防止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合理安排课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作,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论文的选题方法、写作规范、文献查询等与课程论文撰写相关的内容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论文完成后加强对论文的严格验收,对抄袭的论文一经发现,一律判定为零分。同时也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它需要经济理论、统计软件和数学知识三者的结合,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强调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提高计量经济的教学效果是一项持久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经济学类论文: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类型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 要:常微分方程有很多种,而且在初等数学中我们就已经学过。像对数方程、指数方程、三角方程、二次方程等都属于常微分方程的行列。比如我们初高中时就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常微分方程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将常微分方程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常微分方程的运用的帮助下经济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大多经济学家都把经济学与数学结十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利用数学作为辅助的手段,让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变得简洁、清晰和精确。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可解类型;成本和利润核算 常微分方程是代数中最简单但是亦是最重要的一类方程组,常微分方程是我们在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也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电子通信领域、化学反应研究领域等,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许多难解的问题,解法中的式子最后都能化成常微分方程,所以常微分方程对于计算数学是极其重要的。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在已知条件中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并利用已知的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进行求解,逐步推出我们需要的未知数的值。 常微分方程式在经济学中的最重要的应用是其在公司成本与利润核算中的应用,成本与利润的常微分方程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其突破了传统的计算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人力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工作量,是现代科技力量对商业最大的贡献之一。可以说这一方程式在计算机中的运用是商业核算精准化和便捷化的最大保证,带来了现代商业会计核算、审计核算的革命。 数学知识运用到商业是古已有之,但是微分方程在商业计算中的应用,只能计算到资本市场的完全兴起,我们了解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电《大空头》里几位银行家合作做空资本市场的举动,虽然电影演绎的精彩绝伦,妙趣横生,但是现实中的事实远比电影来的精彩。2007年-2008年之前,john Paulson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与华尔街精英圈无缘。在他四十岁的时候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经过十年的默默打拼,2003资产规模才达到15亿美元,这在精英云集的华尔街连二流都算不上,当然这是他还没遇上他的同学Paolo Pellegrini之前,2004年10月,两人才正式合伙,虽然Paulson当时只给了Pellegrini一个初级分析师的职位,但是对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Pellegrini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当第一次Pellegrini向Paulson建议用CDS工具做空美国房地产时,相信Paulson也是惊诧不已的,但是Pellegrini在大量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说服了自己的老同学同时也是自己雇主的Paulson,Pellegrini向Paulson展示的美国房地产走势图,像一张藏宝图一样展示在他的面前,让他看到了做空美国房地产的美好前景和巨额利润收入。 没有微分方程的大规模运算和Pellegrini精准的分析头脑,把一张市场走势图摆在任何人的面前,他们都无法看到里面蕴藏的巨大财富。Pellegrini作出那张美国房地产走势图被誉为价值“200亿美金”,可想而知。 后来,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人们又发现,往往解决问题并不需要求出通解或者特解,而是需要知道方程组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解,就能满足一些生产生活的需要了。比如,给定一个方程,我们需要知道该方程在什么情况下存在解,什么情况下不存在解;或者,在给定方程的前提下,能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能求出几组通解,而哪些通解是对于我们求出所需特解有价值、有作用的。往往我们现在关注的多是这样的问题,而不仅仅限于寻找微分方程的解上。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电子通信领域、化学反应研究领域等,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研究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是帮助我们在各个学科中,处理难题,突破难关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需要对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进行更深的研究,通过对方程组的解析来促进各个学科的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中,分租制和定额制在现代商业公司管理中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管理模式的根本,受到各种研究者的青睐,要想分清这两种模式那个更加实用高效,必须用到常微分方程的计算方式,这也是数学对现代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之一,计算出了分租制和定额制的优劣之后,现代公司才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身的管理模式,才会衍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国有公司,股份制公司,人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种形式,让我们明白了商业市场的运行子单位是怎样的构成部分。 许多微分方程要求求出方程的近似解,并且保证一定范围内的精确度就可以,人类的科技在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而随着数学学科的进步,能够求出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才能适应其他学科对于数学手段的需求。寻找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是研究微分方程的科学家们、数学家们一直努力的目标。目前,已知的可解类型并不多,在变化众多的方程组中,目前已知的可解类型相比之下,还是屈指可数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才能判断和解决其他的可解类型的常微分方程。 结束语:微分方程就是指未知数以导数的形式与已知数产生关系,也就是说,在微分方程中未知数是以导数形式存在的。这样的方程的求解过程可能非常复杂,对于求解的方法要求比较特殊。我们就可以利用微积分的知识求出一些微分方程的近似解。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是我们在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常微分方程的运用在的帮助下经济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是企业的很多工作变得简单、清晰,在常微分方程的帮助下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近年,常微分方程在生活,经济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常微分方程作为辅助手段,让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研究做到了简洁和精确。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就是将经济数学理论与生产实践活动很好结合的典范。数学方法,特别是常微分方程进入入经济科学的领域,成为了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经济学类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程的性质非常适合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强化新生研究性训练、合理甄选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辅教材配套和案例选择、资源共享和“点-线-面”一体化架构等层面对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自主立项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 经济学类论文:世界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世界经济下行走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莫过于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如果说世界经济走向把握着就业走向,那么对于经济学类而言,世界经济走向几乎掌控着他们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在这其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究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展开了以福建省为主要范围,以调查问卷、走访等一系列形式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世界经济走向 经济学类毕业生 就业 2015的世界经济走向犹如乘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尤其在年末,原油价格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股市的慢熊表现使世界各大经济体都不得不以悲观的态度来看待2016年的世界经济。而在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受世界经济走向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经济总体水平,我国正踽踽独行在去杠杆去泡沫的崎岖征途之上。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不少小微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在这场暗流中不幸触礁导致沉灭,也有部分大企业在改革的阵痛中艰难前进。而世界经济下行走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莫过于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如果说世界经济走向把握着就业走向,那么对于经济学类而言,世界经济走向几乎掌控着他们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在这其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究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造成什么的影响,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展开了以福建省为主要范围以调查问卷、走访等一系列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找到答案。 一、世界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权威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高达749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这无疑给原本就难实现的就业现状更为沉重的一击。经济学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子及其家长的青睐。不少高考学子将经济学类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还有一些本科毕业生选择跨专业报考经济学类的研究生,更有甚者选择考取外国的经济学院进行深造,这使得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就业不景气的今天,人才市场上的经济学类毕业生供过于求,总体CIER指数小于1,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待业情况。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来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劣势,使得他们在就业大军中常处在下风。 独立学院由于知名度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入学门槛较低,社会认可度不足导致它们的学子在就业过程中常常碰壁。为了得到切实的证据,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势对福建省各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学生展开了真实可靠的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这大规模的待业情况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所占比例要远远的高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回收的487份有效问卷中有74.13%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情况下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有近八成(80.49%,79.06%)的学生认为经济类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能力素质和学历层次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学生认为经济对于毕业生的影响主要在于集中于就业类型,同时有80.08%的学生认为经济类专业太过热门,竞争太过激烈也是影响就业问题的主要来源。而有79.88%的学生认为就目前状况来看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一般相较于其他公立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2014年学院开设三个经济学类专业包括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为527人,占全院毕业人数的23%,其中金融学总就业率为92.7%,国际经济与贸易总就业率为97.71%,就业总体水平较高。 2015年学院经济学类应届毕业生558人,较2014年增加31人,占全院毕业生总人数的24.2%,较上年增加1.2个百分比。其中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2.92%,较上年提升0.22个百分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7.71%,同上年持平,就业水平较高。 总体而言,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水平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笔者不得不提出质疑,在如此之高的就业水平之下,就业质量又能否得到保证呢? 二、世界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目前,世界经济仍处在低谷,许多经济学类毕业生不得不放低眼光,以就业质量来迁就就业水平。不少应届毕业生为了顺应经济及市场的大潮而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甚至打乱了他们的就业规划。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子在家里的帮助下获得与专业不符的“稳妥”工作,前途迷茫无望。而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则选择加入北漂、沪漂、广漂的大军中,与千军万马共渡独木桥,睡地下室。这些待业青年为了拥有一定的薪酬收入而选择工作稳定性低,工作安全性差,工资水平低且工作强度大的工作,这使得他们最基本的身体健康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所谓的工作质量了。这些年随着我国的改革深入,经济水平得到了增长,伴随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的位置,一些由就业质量引发的问题更是在悄然萌芽后开始爆发。近年来,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跳楼自杀、年轻工作者过劳死、频发的矿难等一系列意外使人们终于开始重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就业大军中的困难户――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能够拥有一次就业机会要比所谓的就业质量要来的重要,这便使得绝大多数的经济学类毕业生尤其是来自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质量要比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来的低。 三、世界经济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逐渐趋向一体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世界经济的重心从生产行业向科技行业转移。在“互联网+”的跨界合作理念的不断推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型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就业市场对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量,间接造成了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难,使不少经济学类毕业生由于对新型产业的不了解在一次次面试中碰壁,这打击了他们的就业信心以及创业热情。 对于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他们在校所学习的都是过去的经济和前人的经验,在没有与眼下现状结合起来时都可谓是纸上谈兵,哪怕课业再好在实战中也不能获得先机赢得胜利。这样的学习方式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初入社会时因现实与理想不符造成了他们暂时的就业迷茫与就业失利,致使他们丧失了就业的决心,消极的推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经济学类毕业生因世界经济影响所造成的各种阻碍,针对上述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社会层面。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是影响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关键变量。既要发挥财政政策的短期刺激作用,更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控制者,国家应当看到眼下的就业现状,明确就业改善的目标,同时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部门,为想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创业风险。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引导作用,建立专门的服务性网站,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各地的人社机构应当重视就业质量问题,对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定期回访,了解他们的现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一些相关部门应该与所在地的高等院校加强交流合作,给校大学生普及目前的就业状况,提供就业新的就业思路,加大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明确了解就业市场动向,做好应对就业难题的充分准备。由于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针对具有不同“资本存量”的大学生群体从政策层面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进行合理引导和政策支持,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2]。 其二,作为毕业生的直接领导者――高校应该在引导毕业生就业层面下功夫。高校应该设立就业创业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前提下,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开办就业创业公选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调整心态,了解各种有关就业的咨询,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顺利毕业走向成功。同时,应当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重视实践课的展开,从实际出发,提前积累就业创业的经验,为之后的职业基础打下扎实的基础,用可靠的硬件条件来面对就业挑战。 其三,大学生应该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创业。2015年末,舆论的“失业潮”,“唱空论”打击了毕业生的就业的信心和创业热情。作为大学生,应该在社会与学校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制定适当的职业生涯实施方案,及时根据现状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正,更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择业者,会把为社会服务放在首位;一个好逸恶劳甚至心灵肮脏的求职者,往往把自己的择业观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兢兢业业地勤劳致富。而作为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竞争条件处在劣势的情况下更应该主动降低自己的就业定位,在保证就业质量的前提下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应该主动了解就业的动向,明确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权威机关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的预测,譬如此次两会中无论是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人社部负责人的发言中,都透露着许多和就业形势有关的“干货”,为自己谋得先机,获得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的走向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人定胜天,只要自身能够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笔者相信在这场就业与世界经济的博弈里终会响起胜利的号角。由于此次调研时间较为紧张,作者的水平能力有限,许多内容没能进一步深挖,文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海涵以及批评指证,以便笔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指导老师:魏鸿玲)
会计管理论文:谈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摘 要:战略管理会计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管理有关理论基础上,以管理会计手段,运用会计信息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的领域。全面预算控制是年度经济业务开始之际,根据预期的结果对未来的计划和控制,既可控制各项业务的收支,又能控制整个业务的处理。在战略管理会计环境下,企业的全面预算有其特点和制定方法、程序。 关键词:战略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管理;责任会计 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只有关注外部市场,关注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努力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由此产生了战略管理。 改变了过去公司财务管理人员集中精力于组织的内部,而相当忽视组织外部环境的通常做法,要求管理会计具有战略思维,从组织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到战略评价的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内外环境的影响,平衡长期目标与年度目标、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以实现企业的任务。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及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管理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传统管理会计仅注重内部生存空间的狭窄视野,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它提供了超越本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2.长期性。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企业短期获利能力,而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思想贯穿于管理会计,注重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取得和维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 3.整体性。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4.应变性。任何策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的各个策略必须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战略管理会计对传统管理会计的观念和方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管理视角的核心在于关注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驱动力,能够使企业的经营重点向前看,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并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及早作决策、采取行动,从而防范潜在的威胁。此外,战略管理会计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注重维持和培育支持企业战略的文化,也体现了战略管理的非财务收益。即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外部威胁的认识,增强对竞争者战略的了解,提高雇员的生产效率,减少变革阻力,促进沟通。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与传统预算的区别 所谓全面预算是以货币等形式展示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内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各项指标及其资源配置的定量说明,即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对企业未来的销售、生产、成本、现金流入流出等有关方面以计划形式进行具体的、系统的反映,以便有效地组织与协调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预算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一个合格的预算体系一定要具有战略性意义,才能够经得起市场、竞争和成本条件的考验。对一个集团企业来说,预算管理在整个决策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战略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与传统预算具有以下区别: 1.在预算编制形式上,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注重竞争对手、顾客和其他战略因素。传统的编制形式,习惯上将同一账户的历史数据作为编制预算数据的关键依据,预算结果与企业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改进了传统的记录、计划和报告模式。 2.根据战略需求要求进行资源的预先分配。全面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战略思维引入预算机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联系战略需求进行资源的预先分配。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决定预算是促进还是阻碍战略实施过程。资金过少,会削弱相关部门的战略任务的执行能力;资金过多,又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并降低财务业绩。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则要求战略实施者深入参与预算过程。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也会相应作出调整,战略的变动总是需要预算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就产生了动态预算的要求。 3.要有信息系统对预算的支持。传统的全面预算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预算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上报及预算的追加、调整、控制只通过手工或借助简单的电子表格来实现。直接的后果就是预算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并且数据的真实、严格性受到很大的局限。在战略管理会计环境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优秀的财务软件已能够很好地满足预算编制、控制的要求。灵活的报表设置能够满足预算管理报告的要求,报表数据溯源的功能方便预算的分析与控制。 4.更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提高预算精度。全面预算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过程。预算管理不是孤立的管理系统,必须是建立在公司现有的基础管理和核算系统之上的龙头。为了使预算管理得到顺利推行,预算管理所需的各项计划、标准、业务流程和实践信息反馈等必须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才能推动和发展全面预算 管理的龙头作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更加强了公司的各种基础管理,使预算指标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体现公司的经营要求,也防止了目标置换的倾向。 5.对预算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财务管理和专业管理的有机结合。战略管理会计预算管理具有全面覆盖的特点,全面反映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作为预算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才能起到预算审核和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为了安排好各项内容的费用预算,需对各项工作进行详细计划,对工作过程中将会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测算,相应对费用支出的水平和费率进行分析判断或制定一系列内容控制的标准和方法,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业务人员逐渐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因此预算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互为促进与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管事与管钱两者分离的现象,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的编制 集团公司因组织结构的多层次及复杂性,决定集团公司的预算须有一个系统的模式作为指引,从而使其高效地进行 预算编制,并保证编制的预算满足每一管理层次需要,同时又满足集团公司总体经营目标的要求。 1.战略管理会计集团公司预算的组织架构的建立。为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进行建立强有力的预算组织架构是必不可少的。在集体公司的条件下,预算的组织架构的设立的方式一般是设置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置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集团公司总部,由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直接领导,成员有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资产经营部、财务部、审计部、综合管理部等部门。第二层是总部所属的二级实体,由各所属实体的 主要领导直接领导,各实体经营管理部为预算编制的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为分子项预算编制单位。预算的目标及审定,由所属实体主要领导、经营管理部、财务部及各职能部门共同确定。 2.全面预算的编制。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的模式与单纯进行费用预算编制有很大的区别。全面预算是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和管理工具。全面预算涉及公司所有主要经营和财务活动。战略目标往往由集团公司管理高层确定,是制定预算的基本的前提条件。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所确定经营方针、预算依据、重大举措等构成预算纲要。预算纲要是制定预算的直接依据。具体步骤有: (1)预算编制时,首先须拟订“预算编订进度表”,此进度表一方面用作时间进度的跟踪控制,另一方面明确编制单位及编制表格。 (2)“预算编订进度表”须呈报公司主管财务经理审核,并经公司有关会议通过后予以公布。 (3)编制预算前,应拟订“预算编制共同基准”作为各单位编制预算的遵循依据。 (4)经营计划说明书、销售计划说明书与生产计划说明书是预算编制中最重要的文字说明资料,负责编制的部门主管应亲自起草,并经主管财务经理核阅后公布,才能延伸后续的预算编制。 (5)预算编制时间应从7月份开始,以便能有充裕的时间编订,不可草率行事。 (6)确定预算编制的组织单位为公司发展规划部,以便预算执行过程中平衡协调。 (7)如遇重大经济变动或季节性影响,需修订预算,必须依程序办理。 3.预算管理配套制度。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全面预算有效实施。全面预算是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推行预算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 (1)预算审计制度。将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基期年度的企业资产状况及盈利情况,确保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依据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委托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基期资产状况、盈利情况进行审计,并在第二年对上一年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查,分析差异原因,促使企业提高经营效果。 (2)预算评审制度。审核分、子公司预算,必须有严格的评审制度与一整套可操作的标准。 (3)健全项目预算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建立两级审计网络。总审计师有权参与公司上层工作,及时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经营预算决策,便于审计监控。两级审计队伍职责清楚,规范开展内审工作。同时,完善财务结算制度,建立财务结算中心。为了更好地控制预算费用,公司预算委员会可下设预算管理处(常设在财务金融部),全面负责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采取计算机内部联网,随时掌握各子公司、分公司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对项目投资、管理费用等预算费用均进入计算机设定。通过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加强了对子、分公司的财务预算监控,使资金运行更安全,有效地避免了财务管理的漏洞。 (4)健全分配和激励机制。为体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宗旨,可建立严格的预算考核奖惩制度。全面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制考核相结合,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保证企业长远的利益。 (5)建立例外报告审批程序制度。对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和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以及执行预算差异较大的事项,及时向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上报,以便及时调整或修订。 会计管理论文: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强企业的会计管理 摘 要: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效益的提高更是有着深刻的影响。当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不可否认,会计管理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本论文首先论述了现阶段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从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会计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管理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委派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 信息化会计管理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会计管理信息、流程、知识和能力为内容,充分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会计管理过程。当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不可否认,会计管理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 一、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网络普及应用带来会计管理的风险 信息化最大的促动力在于网络迅猛普及发展,渗透于社会、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企业内的业务逐渐集成到系统的过程中,网络在企业内也开始大量地应用。不仅是各个部门,网络也把异地的分支机构也连接起来。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或者病毒的侵扰,而且内部人的非法访问成功的几率还很高,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电子商务也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的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与时俱进显得尤为必要。 (二)业务流程的改变带来的风险 首先,信息化的发展就像最初会计电算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和原有的手工账务处理差异很大,会计人员不能马上适应新的操作方式,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造成了风险。其次,业务流程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架构趋向扁平化,内部控制由程序执行,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业务人员大大减少,给个人身兼多职带来可能,因而导致控制风险。再次,流程化管理进一步密切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跨职能部门的流程管理使得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其他流程的运作。过去职能化的管理也许还有绕过某些环节变通的方法,而集成系统就必须经过每个流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流程的实施。最后,由于集成系统采用的是单一数据库,所有的数据采取一次性单点输入,如某产品入库的具体数量若只有仓库确认,如果有差错,将直接影响销售、生产、财务等部门统计。 (三)信息化为会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带来的新问题 信息化的实施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发现、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使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分析、辨认企业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适时地加以处理。把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风险防范的工具,将能大大减少错弊的发生,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我们又应该看到,信息化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例如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企业潜在的应用风险,电子数据可以被方便地改写和删除、数据处理过程无法直观观测等都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 同时,信息化的实施增强了控制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高效性,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预防、检查和纠正功能。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使企业摆脱人员和资源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限制并在企业内部形成新的控制理念:内控体系不再仅仅依赖过多的检查、审批、核准人员或复杂的控制程序,而是依靠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合理设计,经济、高效地达到控制目标。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与复杂性,使会计管理面临无法回避的挑战。 二、信息化环境下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的建议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 (一)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会计管理 企业应根据《会计法》和2006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 、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抵御在会计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内部控制风险。具体说来,涉及一下几方面: 1、企业应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各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企业还应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护制度、内部稽核制度。 2、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3、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应加强职责划分,并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评价监督部门,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协助企业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有效防止内部控制失控,促进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 同时,信息化环境下要加强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特殊性,其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也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企业会计管理有效性的实施。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角度,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以数字和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尺度。正确处理好界定经济责任,统一评价标准,核实单位家底,划分遗留的潜亏挂帐等问题的基础上,深化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内部控制。 (三)加强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管理 会计档案作为企业经济业务交易的载体,信息化环境下,给会计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直接关系到会计管理的整体成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2、建立信息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建立信息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光盘的着录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 3、建立信息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数据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并设立备查登记簿,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4、建立信息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对信息化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而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减少人为修改的可能。 (四)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委派制建设 会计委派制不仅是传统会计管理下的一种手段,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委派制更应发挥特有的作用。当前,财务负责人对企业的延伸监管不全面。现行财务负责人制度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监管范围,主要定位在“一级”企业层面上,对有产权关系的“二级”、“三级”企业,即控股、参股企业的延伸监管尚无具体规定。一些由产权代表或董事会确定的委派财务负责人,在确定其权责范围时中常常出现偏差。信息化环境下,有利于委派下的财务负责人将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当然,这对会计委派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赖于会计委派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委派负责人应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财务负责人在企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好一名财务负责人,要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以满足这一职位的要求。包括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财务负责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总体思维能力。历史赋予了财务负责人新的使命,也对财务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财务负责人应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维护资产安全、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善于学习,敢于负责,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保持敏锐的触角,扞卫所有者权益。其次,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企业财务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经济、财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务操作能力,熟悉审计规范和技巧。同时,会计委派人员还需要系统掌握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技术,以更好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最后,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应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进行沟通等。这样才能使财务负责人的监管作用真正实现。 (五)加强对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控制 应当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并监督会计部门实行,以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应建立严格的系统开发与维护、设定数据输入与输出权限、批准、复核、文件备份、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同时,设置专门的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定期、不定期对硬件和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系统软件及杀毒软件及时进行升级,使会计管理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会计管理论文:简析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在自身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探寻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1 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1.2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筹资对企业顺利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的渠道很多,如何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有效降低筹资成本,都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密切相关。 1.3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 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和执行阶段作用很大,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帮助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执行阶段搞好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多不精通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经常出于个人主观判断,缺乏财务理念。很多中小企业的技术部和销售部建设往往高于财务部,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2 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没有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财务管理和必要的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定然要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这必然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留下隐患。 2.3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中小企业中,在任用财务人员时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不是领导的近亲就是好友,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财务知识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财务记录和资金收取。财务人员素质的偏低,必然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 2.4 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乎三种:一是亲朋借贷,适用于初始创业阶段;二是向银行借贷;三是到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提供给社会的财务信息很难取信于人,这就使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到资本市场融资更是无从谈起,资本的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的方法和观点 管理会计是新兴的会计分支,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方法和观点如下。 3.1 作业成本法 该方法是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表现为特定的经济活动或作业)来认识成本。通过作业来确认生产费用,再依据产品确认其耗用的作业,从而实现了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量目标。 3.2 目标成本法 该方法是以同行业或竞争性的产品价格作为新产品售价的上限;根据期望的产品销售数量,决定利润目标;以预计的具有竞争性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确定产品生产的目标成本;运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在成品产出的同时,将成本一并“筑入”。新产品的目标成本一旦确定,就应当为以后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建立各自相关的目标成本,各部门都要为其目标成本承担相应的责任。 3.3 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按现代企业管理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产的价值,包括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二是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三是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自然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由此可见,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为此,中小企业必须注重培植企业文化。 4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4.1 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要求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把财务管理人员置于管理者地位。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要培养、引进、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敢于让家族外人才担任财务管理岗位,不能任人唯亲。 4.2 管理会计所倡导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如果强调产品生产前各阶段(特别是产品设计阶段)对目标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就应采用目标成本法;如果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角度认识成本,宜采用目标成本法,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不必要、无效率的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3 中小企业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应该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努力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使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管理会计中,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4.4 实现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管理会计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逐步建立存货管理、财务分析、资源配置以及本量利预测等计算机软件系统,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会计管理论文:试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入手,在分析了两者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认为:造成目前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学科研究内容交叉、重复、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学术界对两者的研究对象认识不清,关系没有理顺。并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于两者关系的新的构想。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研究对象;资金运动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着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着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 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 由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理论》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影响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会计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分析及对策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会计结算风险日益增大。本文分析了会计结算的基本风险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对比了国内外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差异,就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 会计结算风险是指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潜在损失的风险。新经济模式的出现,更为负载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会计结算风险。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服务的同时,如何做好会计结算风险管理工作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会计结算的基本风险表现 1 票据业务风险。包括: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伪造、变造、仿造票据、诈骗银行资金、利用职务之便违规签发空头支票、偷用银行资金等。 2 内控风险。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印押证管理不严;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 3 会计核算风险。金融机构设定了存(贷)款余额数、费用指标数等考核指标,这些指标的统计期间因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期间制约,一般均以月末、季末或年末的时点数为准从而导致会计核算不实,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失灵,形成严重的会计核算风险。 4 信用风险。产生于由于负债方无视商业信用,对到期的债务不予落实的会计结算过程中,其风险表在银行和企业双方均有表现。 5 竞争风险。无序竞争不仅严重违纪、违章甚至违法,导致银行因无序竞争而形成严重的经营风险和结算风险。 对于会计结算中出现的上述风险问题,必须认真归集、思考,需找出问题原因,进而做出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以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内控制度软弱,违章操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三是内控手段滞后。 2 银行会计结算系统中自身机制存在缺陷。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的日趋激烈,支付结算工具的不断创新,一些金融机构并未根据各自业务特点或针对新产品、新业务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客观上存在风险控制盲点,被作案分子利用进行诈骗活动。 3 票据诈骗猖獗,是造成会计风险结算又一重要原因。伪造票据的原因一是容易得到真的支票用纸;二是容易得到被假冒出票人的签章印模。伪造票据多伴有变造行为,如对支票号码、金额的变造。 4 企业信用危机引起的结算风险。信用风险产生于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视商业信用,故意签发空头或与银行预留印鉴(支付密码)不符的支票;信用卡恶意透支,在结算中故意设置陷井等等,引发银行支付结算风险。 5 银行迫于竞争压力,进一步损害会计结算的良性发展。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创利水平负增长的银行,迫于同业竞争和上级考核需要在会计核算上乱用、错用会计科目,搞账外经营和账外账,或假造、变造、更改会计凭证、账表与账簿等。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运作过程中有效管理了本国的银行风险。中西方在此领域的管理差异如下: 1 合规风险管理理念的差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合规应从高层做起,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件,银行应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合规方面的特定职责。美国货币监理署认为,要强化银行高层的示范作用,即高层的行为是否有力支撑银行所倡导的价值观,董事会是否有反应银行风险容忍度的道德准则和书面政策,高级管理层是否切实贯彻并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并以身作则,在业务活动中恪守严格的道德准则。相比较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合规应从高层做起”这一基本理念没有真正树立;二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 2 合规风险管理方法的差异国外商业银行监察合规部每年第一季度都应根据上一年合规稽查的情况,重新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合规风险评定。这种错发为该年度合规风险管理运作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强指导性的合规保障与计划。譬如,美国的银行目前采取多种手段和技术从事合规管理。例如风险管理结构、早期问题探查、解决问题程序、平衡计分卡等。同时,美国的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用高科技来进行合规管理。内部互联网、信息库的采用扩大了合规管理的知识含量,复杂的技术使风险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违规行为,随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对问题的处理决定。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习惯运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工作,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检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而在风险管理支持技术上也无法适应新的要求,缺少主动引入内部评级法等先进定量技术工作,也缺少涵盖信用、市场、操作三类风险的完整的计量模型,因此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也差距较大。 3 银行业的管理体制与公司治理机制不适应内部欺诈特别是管理人员欺诈事件频频发生,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缺陷、治理结构缺陷、内部控制不力及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在总行层面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 ,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另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分支机构在组织形式、人事管理、经营活动、财务核算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分支行权力过大,又缺乏独立部门对风险进行控制。即使是内部治理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不够理想,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 4 审计力量较为薄弱在某些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部门强,而这一点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表现尤其突出,国内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审计力度不够,很难发现风险隐患。国外商业银行常常会聘请权威的外部审计所进行审计,且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上岗资格有严厉的规定。 5 缺少自动预警系统英国渣打银行对操作风险实行矩阵式控制,除集团总部设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外,集团主要业务部门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对本部门所有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每一项业务进展相应产生一项风险评估报告,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标出风险等级。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自己的风险预警系统上行动迟缓。 6 金融生态等环境因素不佳一是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全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进程。二是商业银行客户选择权极为有限。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无权限制客户消费金融服务的权利。其直接后果是增大银行经营成本和支付结算风险.当然,社会中介机构发育不足和法律对银行债权保护不力也是支付结算风险重要诱因。 7 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国内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时未披露有关支付结算风险本身的信息。目前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各种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如果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支付结算风险。 8 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政策容易诱导支付结算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遍存在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和激励失当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收入差距过大,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从业人员待遇偏低,银行没有向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去防范风险。激励制度失当也是经营管理人员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现有的银行业绩考评往往过分看重利润指标和收入指标特别是存款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弱总行一强分行”的管理体制加剧了支付结算风险。在这种环境下,基层行“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的权力”便成了滋生“腐败”和“案件”的温床。同时,多级科层式管理体制导致委托一关系错位和管理信号的衰减和失真。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力层层衰减,管理漏洞比较多,最后总行容易失去对风险的控制,导致基层行发案率比较高。 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同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结算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制度实效性防范支付结算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订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支付手册。目前国内银行业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人民币支付结算办法》自1997年颁布实施以来还未进行修订,支付结算环境以及新的结算工具不断出现,我们也应改变观念,与日俱进地对《支付结算办法》、《票据法》等法规制度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更好地防范结算风险。新推出的支付密码器、电子支付等缺少结算法律支持。如虽然《电子签名法》在法律层面上确立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竞争力,但现有的《票据法》、《会计法》等还不承认电子签章的有效性。 2 提高全民信用、法律及风险意识 (1)提高全社会支付信用意识支付信用是当事人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的履约态度和履约能力。由于支付结算行为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工商企业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经济交往紧密相连,在支付信用的网络上,任何一链即使是偶发性的破坏都势必会引起连锁反映,致使支付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被动地受牵连而陷于危机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严守信用的社会主义文明风范,全面提高全社会支付信用意识,促进支付结算的良性循环。 (2)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应提高办理支付结算主体对象的法律意识,通过提高法律意识来循序渐进地推进法律规范对象学法、知法、懂法,最终用法律武器来规范自我行为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懂得用法制的观念来依法合规地办理支付结算。 (3)提高全民防范风险意识风险的产生渊源于自我管理不善和对外在风险抵御能力不强两个方面。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办理支付结算人员必须全面提高防范风险意识,一方面要学习并掌握支付结算一般的防假、识假、打假的防范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时刻绷紧防范风险意识的弦,提高防范风险的综合素质,自觉抵制违规经营中的无序竞争和违规、违纪、违章的做法,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用优质的结算服务,以稳健的经营作风,力促一方经济秩序的稳定和金融平安。 3 进一步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的手段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模型开发和应用几近空白,计量支付结算风险资本的方法单一。我国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对于支付结算风险资本计量都是采用单一的基本指标法,且直接将监管资本等同于经济资本。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所需要的损失数据。新颁布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没有把支付结算风险纳入到资本充足率计算中。 现代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风险的管理工具上,除了传统的内控体系及内审外,还有保险、记分卡法以及运用模型管理,尤其是保险这一缓释工具。《新资本协议》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一揽子”的保险产品。但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内控及内审这一工具,保险对于支付结算风险的缓释机制基本上处于零起步阶段,也未推出早已成为国际惯例的存款保险制度。 4 培育健康向上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坚持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纠正片面追求业务发展的倾向,正确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竞争与规范、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高度重视支付结算风险的新特点。 (2)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要依靠优质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来争取客户,而不是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增大风险管理指标的权重,同时将支付结算风险指标单列考核, 建立双向激励机制,促使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3)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风险意识教育和人文关怀,增强其合规经营自觉性、自我保护意识和综合业务素质,使合规文化与每位员工融为一体,成为工作习惯和其生命的组成部分。 (4)纠正支付结算风险的认识偏差,针对中国实际建立支付结算风险的定义和分类体系。强化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框架,主要包括: ①监管当局应按轻重缓急并结合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实际,制定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立法规划,适时将支付结算风险纳入资本监管。 ②监管当局应定期验证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支付结算风险评估和风险提示制度,同时建立关键岗位及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证管理制度和银行业违法违规人员信息查询平台。 ③监管当局应建立重大支付结算风险事件责任追究制度。 ④要适时引入合格的中介、审计等外部监管力量,重点加强对违规问题突出机构和薄弱环节的独立评估。 ⑤强化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和公众监督。 ⑥对支付结算风险提出监管资本要求。建立健全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建设目标充分识别和评估所有重要产品、活动和系统中的支付结算风险,并在引入新产品、活动和系统之前,对其中的支付结算风险经过足够的评估;通过一套程序定期监测支付结算风险的状况和重大损失,及时报告有关信息,敏感地反映有关支付结算风险的变动,以此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机制;要有相应的策略方法程序来控制或降低风险,并根据整个风险状况和风险承担能力来及时调整支付结算风险政策 会计管理论文: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研究和特点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研究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下简称SMA)是对管理会计的发展,但目前人们对SMA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许多人虽然对其有所耳闻,却缺乏一个清晰的理解。这里笔者从战略管理与SMA、SMA的发展及含义和SMA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三个方面,阐述SMA的本质。 (一)战略管理与SMA SMA的形成和战略管理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管理由传统的仅注重内部管理,发展到现代的既重视内部又重视外部的战略管理,发展到现代的既重视内部又重视外部的战略管理,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加以扩展,管理会计向SMA方向的发展才成为必然。 “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以下简称SM)是1976年由美国学者安索夫在《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现论及实务界对战略管理的主要描述是这样的: 1、SM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企业的战略竞争力。一旦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力,将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超额回报,而这种优势是难以被模仿的,即使被模仿,其模仿成本也是巨大的; 2、SM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的变化,因此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战略灵活性,而战略灵活性的取得是与整个战略管理过程相关的; 3、战略管理过程是SM的核心,主要包括战略投入和战略行动两个部分; 4、在战略投入阶段,企业应平衡“以外部环境为基础”和“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两种战略形成思想,才有可能获取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回报; 5、在战略行动阶段,战略的形成及其表述与执行、补充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交融、互为促动的。 由此可见,为了维持整个战略管理过程的顺利运转,最终达到战略目标,获取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回报,企业必须研究自身所处的内部环境--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还要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竞争者、客户、政府等,并及时传递环境变化的信息。而提供这种重视外部性因素和长期性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SMA。 (二)SMA的发展及含义 1981年,Simmonds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先提出SMA概念。认为SMA就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 1988年,Bro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阐述了自己对SMA的观点,推进了对SMA的研究。Bromwich认定SMA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管理会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与Simmonds相比,Bromwich更进一步认为,SMA不仅仅是收集企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而更应该是:(1)研究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的过程;(2)研究企业产品或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从企业长期决策周期看,对这些产品及劳务的营销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 1989年和1994年,Bromwich和Bhimani相互合作,分别发表了《管理会计:发展还是变革》和《管理会计:发展的道路》两篇论文,进一步讨论了SMA,并给SMA下了如下定义:“SMA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它收集并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 (三)SMA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从以上对SMA的形成、发展及含义的阐述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强调对外部因素的重视”和“强调长期性”是SMA的两个最重要的特性,这也是其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最大区别。 作为管理会计的发展,SMA的外部性和长期性特征是渗透在管理会计所涉及的各个“毛细血管”中的。从管理会计方法看,在现代的许多管理会计领域(或方法)中,SMA理念都已有所体现。随着市场不确定性和竞争的加剧,SMA将包含一个更完整的、体现SMA理念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在传统管理会计中,一些管理会计方法也包含着一定的战略思想,但从整体看,这种战略思想并未全面体现在多数管理会计中,或成为采纳这种思想的管理会计方法的核心。如标准成本法。“标准”可以依据企业最优水平、行业平均水平、企业可实现水平等制定。这里,分析企业及行业的做法就具有SMA特点,但相对于以市场成本为依据的目标成本法、或是结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作业成本法、或是结合价值工程、以实现客户需要的“价值”为出发点设计的成本分析方法等,标准成本法仍是以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而不是对企业成本进行类似价值链分析的战略分析,即还不是以SMA理念为核心的管理方法。而以采用标准成本法为特征之一的30年代至50年代,管理会计的其他方法,如预算管理、差异分析等,也都类似这种情况,即管理会计还未从整体上体现出SMA理念。 SMA的其他特征还有如下几个方面:SMA与其他职能部门(如营销、人事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信息的提供、人员的作用等。这与SMA讲求全局性、灵活性相关的。其中,SMA与营销的关系格外特殊,两者都重视外部性因素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产品、客户、竞争对手,并且都重视长期性问题。但相比而言,SMA的内涵更为广泛,它要求将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和产品生产部门进行系统的结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管理会计与SMA的界限并不是清晰的,涉及管理会计发展的有关论文及著作也少有关于区分两者的论述。本文做这样的比较,目的在于更清晰地论述SMA的本质。事实上,SMA理念是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逐步成为管理会计系统核心理念的,而以这种理念为核心的未来的管理会计,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战略管理会计。 二、SMA在21世纪的发展与完善 SMA的形成是以企业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为背景的。展望21世纪,这种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大,SMA也必将会有长足的发展。21世纪企业所处的竞争境况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方面;二是在经济全球化方面。 (一)技术方面 首先,技术革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产业著名的“摩尔定律”认为:信息技术产品以平均每6~9个月的速度更新一代,而目前有迹象表明,“摩尔定律”的有效时间跨度正在缩短。技术革新速度 的提高是与其传播速度的加快密切相关的。传播速度的提高起到了类似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种快速变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这从中国VCD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可见一斑,当某一制式标准才被某一厂商提出后不久,众多厂商就能够推出基于这一标准的产品。这样,新技术所能拥有的超额回报期缩短了,厂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而创新的方向和决策的作出,要基于对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分析,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强调知识对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从其对SMA的影响分析:一方面,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处理及传递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强,传统的“维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系统过于昂贵”的观点将会改变,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SMA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企业管理人员将更有机会和能力从战略角度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结合下文所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SMA系统将为企业的全球化运作管理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人和知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将要求SMA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确定是否对人力及技术进行投资,并评价所作出的人力及技术投资决策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效益。这些信息将要包括研究与处在同一技术革新方向的合作者或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并要结合分析决策前后客户需求的变化等战略信息,以判断投入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取战略竞争力。 (二)经济全球化方面 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企业的SMA系统在分析自身及竞争对手的资源情况时,不能再是静态地分析所处时刻、所处狭小地域的资源状况,而要动态地分析资源的未来流动趋势。这种考虑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区域性。 市场机遇的全球化还要求企业的SMA系统关注全球的市场动态,以便更早地进入市场,获取利润。一方面,网络交易的推广将使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客户,获取有关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造成需求个性化发展趋势加强,利基市场的开发将成为企业未来争夺的焦点。SMA系统就要一方面加强收集此类信息量,一方面注意分析企业产品或服务被消费的全球性变化情况,以尽快调整其全球的战略部署和寻找新的客户需求方向。 总之,SMA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展望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SMA将有长足的发展;SMA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SMA)是近年来兴起的一支新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使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具有丰富的内容,本文主要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作出阐述。 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势、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具体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变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战略目标群体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新的法律的出台及原有法律的变更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2、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表明,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的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八大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战略管理会计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1)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其中经营业绩信息主要是指与收入、市场占有率、质量等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与生产率有关的数据;与从事战略经营业务有关的数据;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关的数据;与知识开发和创新有关的指标;员工的参与和满意度;与供货方的战略关系。(2)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3)前瞻性信息。具体包括揭示机会和风险;揭示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战略因素;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的比较。(4)背景信息。一是企业的广泛目标和战略;二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5)竞争对手信息。具体是指: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5、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即对那些相对不太可靠但又相关的信息,只要在披露的同时披露其计量方法和假设即可,这样,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战略决策。同时,随着高级制造技术(AMT)、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ZMS)等先进、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日趋普及,以及适时生产管理系统、零存货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 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6、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 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以知识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并以智力和技术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方向。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也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它是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会计管理论文: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经济理论的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的理论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的有关理论基础之上,并以管理会计手段,运用会计信息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的新领域。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新出现的领域,因此,对于如何界定其概念以及企业哪些活动属于战略管理会计范畴,如何进行操作等问题,均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故此,有必要对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界限和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规律,促进相关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该词的首创者是Simmonds.Simmonds被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之父,他在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从不同视角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学者是很多的。Govindarajan和Shank主要研究成本信息在战略管理的以下四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即战略的简略表述(公式化表达)、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和战略的控制。在此,他们使用了三个主题: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表述关于企业战略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框架。他们将此框架称为“战略成本管理”。Shank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成本信息直接针对战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之一或之几的管理化应用”。 Bromwich和Wilson的研究角度又有区别。Bromwich关注于最终商品市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企业的产品市场和竞争者的成本和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进行的提供和分析,以及对企业及其竞争者一定期间内在这些市场上的战略所进行的监督”。Wilson则主要强调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这些文献从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多方面理解。有两种观点主要来源于Porter的竞争地位模型。Simmonds的观点将战略管理会计的功能看成是提供对竞争者的成本、价格和现金流量的评估,并将这一信息还原为价格——成本——产量指标。其他如Porter和Wilson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产品的寿命周期。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管理会计领域呈现出与“策略”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并非“战略”。将上列战略性主题置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的主要领域这一背景之下时,这个结论更是显而易见。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并不倾向于采纳长期的、面向未来的立场,也不被市场或竞争所左右。涉及到管理会计的时间框架,财务年度多占主导地位。预算总体上根据1年来确定,构成投资报酬率基础的时间框架是1年的一个合计数及按历史成本确定的余额(即1年的利润占资产历史成本的百分比)。从对内还是对外这个的角度出发,传统管理会计体系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内的方面,这与战略管理会计强调对市场的认识或评价竞争者行为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对战略管理会计定义内涵的研究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归属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务范围,并寻求战略管理会计的整体框架和运行规律。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对“战略性”一词的理解是一个关键,因而,凡是体现非战略性倾向的方法和举措,均可归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领域;反之,体现战略性属性的方法和举措,则可列入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范畴。现有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进行探讨的文献,揭示了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下列属性:环境或市场导向,对竞争对手的关注和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导向。 三、几种常见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及其应用 利用我们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属性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应满足关注竞争对手、关注市场和关注未来这三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与该实务是否能将企业的战略导向具体化以及具体化的程度密切相关,但并不一定属于某一具体企业负责管理公司战略的经理人员所需要的会计行为。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主要包括三大类: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竞争对手会计和品牌价值会计。下面我们对各项实务的内容和应用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 1.产品属性成本计算(Attribute Costing) 产品属性成本化是将吸引顾客的特定产品属性成本化的过程。可以进行成本化的产品属性包括:经营行为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靠性,担保的安排、完工和齐备的程度,供应的保障及售后服务等。产品是由大量的属性构成的,正是产品的不同属性造成了产品之间的区别,而产品属性对消费者品位的迎合程度恰恰决定了企业的市场份额。 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 是指基于产品或劳务生命中各阶段的长度所进行的成本评估。在此,我们不再以年度为基准评估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化的时间框架基于产品生命中各个阶段的长度。这些阶段包括设计、推广、发展、成熟、衰落直至废弃。对这种方法的评述一致认为,该方法能够避免短期行为的管理倾向。在产品设计阶段积累下来的年度亏损用传统财务会计方法加以确认,由此产生的压力会促进产品成熟之前的市场推广。如果管理当局相信生命周期成本化理论,他们就能够认识到,为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盈利能力,有必要实施一个全面的研究和设计阶段。 3.质量成本计算(Qual ity Costing) 质量成本是指那些与创新、鉴定;修理和预防残次品有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可以划分为三大类: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缺陷成本。出具质量成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引导管理当局优先注意质量问题。产品或劳务的质量,不论是观察到的还是真实的,均可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缺陷成本之间存在这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事实,建议管理当局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以确保企业政策的最佳相关性。总体上讲,预防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的节约,并带来由减少缺陷成本(退货、返工、废品和销售失败等)造成的竞争优势。 4.战略成本计算(Strategic Costing) 是根据战略和市场信息,利用成本指标,开发并确定能够保持相对优势的最佳战略的过程。为了使成本分析有助于追求竞争优势这一目标,必须仔细考虑战略结局。最初的研究者曾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集中说明一项由使用传统成本化方法(即由相关成本和短期视角出发开展的分析)带来的次佳战略。通过对战略结局的考虑,并利用市场学和竞争战略有关文献提供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战略方案产生的过程。 5.战略定价(Strategic Pricing) 是指在定价决策中对战略因素的分析。利用竞争导向分析进行战略定价,会带来比较正确的定价决策。这些分析中应予评估的因素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回应、价格弹性、市场的增长、规模的经济性以及经验。在此类分析的过程中,市场营销人员发现了会计信息在与价格决策相联系后,发挥了巨大的潜在作用。 6.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Costing) 这是一种用于产品和程序设计阶段的成本估算方法,具体是通过用估计(或基于市场)的价格减去需要的目标利润,以得到所需要的生产、工程或市场成本。然后,该产品就按满足该成本的方式设计。目标成本化主要应用于制造程序中的开发和设计阶段。与目标成本化密切相关的是Kaizen成本化。该方法也应用于产品的制造阶段,因而将目标成本化引导到设计与开发阶段之外。Kaizen成本化要求为保证进一步的节约而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这些理论将成本化从追求精确的监督转化为具有前瞻性的成本化理论,从而与追求竞争优势密切联系起来。 7.价值链成本计算(Value Chain Costing) 一种作业基础的成本化方法,成本被分配到设计、采购、生产、市场、分配和产品或劳务的服务这些必要的作业当中。这种方法建立在价值链分析基础之上。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最终来自于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价值,或来自于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顾客价值。在产品的设计与分配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如同链务上的环节,正是这一思路产生了价值链分析。这一研究鉴定了在企业价值链的各有关部分中,顾客价值可以在哪个环节提高,或者成本可以在哪个环节降低。价值链成本化使传统成本分析得到了有效的延伸。传统管理会计由于仅仅关注于增值,缺乏对包含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联系当中潜存的利益和潜在成本节约的探求,因而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二)竞争对手会计 1.竞争对手成本评估(Competitor Cost Assessment) 竞争对手成本评估是基于对竞争者的设备、技术、经济规模等的评估,定期更新对竞争对手的推测。这是一项广为讨论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当然,通过竞争对手者成本评估得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结果有时可能是因追加技术进步投资而引起的,于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长期影响及投资显现出的竞争对手者对提升竞争地位的追求,更助长了企业对竞争对手成本了解的需要。竞争对手成本评估的系统性方法包括:评估竞争对手的制造设施、经济规模、政府关系和技术产品设计。除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关于竞争对手信息的不直接来源。这些不直接的信息来源包括实地观察、共同的供应商、共同的顾客以及雇员(特别是竞争对的前雇员)。 2.竞争地位监督(Competitive Position Monitoring) 竞争地位监督是在行业内部通过评价和监督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成本和销售收益率,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这一信息可为评估竞争对手的市场战略提供基础。竞争地位监督是竞争对手评估的一种更为权威的方法,它将分析扩大到评价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销售成本和收入。这些会计计量是具有广度的,因为他们提供了比仅仅简单地基于市场份额所进行的评估更多的关于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单位成本的增加可能原本是一个好的征兆,然而,如果这种增加是由追加对广告费用的投入以增强品牌知名度,或者是由投资新产品开发造成的,则变动的成本结构更可能恰恰意味着竞争对手正在保持较强势的竞争地位。 3.基于公开财务报表的竞争对手评价(Competitor Appraisal onPublished financial Statement) 是指对竞争对手公开的财务报表进行的数字性分析,作为竞争对手竞争优势评估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是基于对公开财务报表的解释而进行的竞争对手业绩评价。与前面讨论的方法不同,对公开财务报表的解释包含了受传统会计教育的会计师所熟知的一切技术,运用这种分析模式评估竞争对于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可以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结果。分析的内容包括监测销售趋势和利润水平,以及资产和负债的运动。 (三)品牌价值会计 1.品牌价值预算(Brand Value Budgeting) 这是将品牌价值应用于分配资源的管理决策,旨在支持或提升一个品牌的地位,因而将注意力置于管理当局关于品牌争议的对话上的过程。 2.品牌价值监控(Brand Value Monitoring) 是通过评估品牌强度因素而对某一品牌进行的财务估价。这些因素包括:领导能力、稳定性、市场、国际化能力、趋势、支持和与历史品牌利润相结合的品牌保护。 品牌价值预算和监控可以统称为品牌估价,它仅能应用于拥有品牌产品或劳务的企业。此项战略管理会计技术出现较晚,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但是对于拥有著名品牌的公司来讲,将品牌价值作为衡量市场成就的因素是非常合理的。当然,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品牌估价实务的战略影响取决于估价方法的使用。 以上列举的12种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并不能代表所谓普遍公认的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范围的理解尚存在一些分歧。国外的研究表明,竞争对手会计和战略定价在企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应用于企业战略当中,需要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法。由此得到的信息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控制,就达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尚不够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的加快,其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推广,并在应用当中加以丰富和完善。 会计管理论文:谈会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及应用 摘 要: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会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资金调动的合理与否影响着企业的运转状况,会计管理工作就是对资金活动的的有效管理,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利润最大化,保证企业正常有效运转,会计管理方案在现代企业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就会计管理方案的发展进程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会计管理;发展现状;成绩;价值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多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20多年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产品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便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大大强化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成本计算的正确性。随着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战略成本管理,至此传统的管理会计也开始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变。 一、会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 会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之所以处于中心地位,是因为他可以对企业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对于企业经济的预测非常有关。 (一)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管理已成为企业一项基本的经济管理项目,企业在不断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活动也随之越来越复杂,在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也越来越重要。在现代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条件下,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对资金的调动和运用,控制成本,增加利润,使投入的资本不断运动增值,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的管理,重视会计管理方案的实施,加强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 (二)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但是当前许多企业却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转。会计管理就是对资金运动状况的调节和监督,是对企业资金的一项综合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对企业资金财务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有利于企业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和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计划和控制,其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其最终价值还是要体现在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上,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必须存在于有效的资金管理中,因此会计管理工作对企业生存的意义便可想而知了。 (三)对网络化管理的要求也日渐提升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会计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企业的各项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其他业务的协同,便利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排除了信息传递在空间上的限制,改变了以往获取和利用财务信息的单一方式,使得各种信息可以在综合处理后融入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中。经济交易中采用电子单据、电子货币或其他电子形式的交付手段时,无论业主身在何处,都可轻松的与各国各地的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进行交易,因此,企业内部各业务进程中产生的书面凭证均被电子凭证所代替。 二、会计管理方案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会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会计管理工作与企业整体的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会计和审计对信息的披露工作是搞好公司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维持企业的高效运转中,会计管理工作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很多个子系统,而会计管理工作则衔接于各个子系统之中,因此必须处理好会计管理系统与其它各环节的关系,无论从那一个角度观察,财务会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式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子系统之中,因此企业必须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对资金运动的合理组织,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影响会计管理应用的因素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管理方案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影响其快速应用的因素。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影响着会计管理方案能否得到普遍的适应,其理论与实践也受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两者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会计管理工方案的实施;内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会计管理方案的的普遍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不达标,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高,在会计审计和披露工作上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三)改善会计管理应用水平的措施 若要会计 管理方案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就必须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产权清晰、政府与企业分权的现代化管理体制,为会计管理方案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企业经营者对实施方案的重视,慎重对待会计人员的应聘工作,要求会计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 综合所述,在现代企业中,会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活动,要全盘考虑,统筹兼顾各个环节,把价值管理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的每个人和每个环节,虽然目前的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初步的深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的结合实践,不断的改革和深入,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企业的社会效益努力。 会计管理论文: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政府管理对策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会计科学和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和提高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的重要方面。自我国电算化会计推广十多年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会计软件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软件,发展成为国产软件的主力军,且会计软件市场空前的繁荣,国产会计软件占这一市场90%以上。从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的十几年的历史来看,我国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引导,政府的推动引导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推广的不断普及、市场的不断完善、政府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力度加大、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的日益提高,政府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职能、管理作用将会有新的变化,政府在宏观管理的背景下对企业电算化会计的管理将越来越弱,最终完全走向市场化管理。 二、目前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政府管理的背景分析 我国政府对电算化会计事业的管理主要是指财政部以及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市场等的管理。 (一)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发展历史概况 十几年前,我国还是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社会,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很强,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品,因此,政府部门的推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80年代初,我国领导人提出了“抓住机遇,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号召,引起了全国的普遍响应,掀起了以微机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高潮。一时间似乎不配微机就有一点落后,许多单位微机配上了,但是没有应用,这就带来了80年代中期定点开发会计软件的热潮,形成了政府部门“以点带面,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政策,推广会开了不少,但是发展依然比较缓慢。到了80年代末,我国财政部提出了发展通用会计软件的号召,提出了我国会计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这是我国第一个会计软件的标准。这短短的十条,为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财政部在推动通用化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商品化问题,会计人员在当时不接受商品化会计软件,不太承认软件的价值。1989年,财政部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提出实行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制度,将“十条基本要求”作为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评审标准,也是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最低要求。 1994年又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使会计软件的标准更加细化。1995年,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共200多万人,为会计电算化准备了人才。1996年,财政部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为各单位应用会计软件的全过程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在我国境内无论中资、合资还是外资公司,每年必须向有关部门上缴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一些国外软件由于在数据计算方法、计算口径方面的原因,以及本地化方面力度偏弱,根本无法编制完成这些报表,除了Daceasy会计软件外,其他品牌国外会计软件都不能在国内销售。 财政部1984年《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和1996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给了会计软件开发很大的帮助,会计准则使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给会计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财务工作流程相对稳定,也是商品化会计软件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政府对我国会计人员电算化教育培训管理 我国政府对我国会计人员及在校学生的电算化会计的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从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教育系统首先开始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学试点,随后一些重点院校开始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方向,财科所等还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研究生。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培训,财政部及各级财政厅(局)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了推进我国电算化事业发展,制定了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目标,试行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目前在一些会计电算化应用较好的省、市大多数会计人员参加了初级培训,而且这些会计电算化应用较好的省、市都有一套培训管理办法和一些较好的培训基地,财会及管理软件协会组织也比较活跃,比如江苏省。 (三)政府对我国电算化事业的管理细分 我国政府对会计电算化事业的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电算化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对各会计软件开发商的管理。为了促进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普及,规范会计软件行业的行为、确保会计软件的质量、保护最终用户的合法权益,财政部及各级财政厅负责组织会计软件的阶段性评审工作,这就使得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初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国外财务软件进入我国之前,我国财务软件开发商有了近10年的黄金时间来发展自己。在国外财务软件进入我国的头几年,由于本地化和服务工作跟不上,使这些软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较早和发展比较快的个别软件,还是因为本地化和服务问题,断送了它们在中国的前途或阻碍了自身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SSA企业管理与控制软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价格在几十万美元,该软件在我国有上百个用户,应用成功的很少,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外国财务软件进入我国的时候,他们发现国产的财务软件已经占住了脚,这在软件领域是绝无仅有,据不完全 统计通过财政部门评审的我国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达200多家,且产品种类繁多,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拥有一定用户。这些用户为我国电算化会计的普及推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培育管理方面,我国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下发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财会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等相关文件。 另一方面,是对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为了推广和普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有关《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 三、现阶段我国政府对电算化会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各管理机构对电算化的管理不能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管理要有“权变”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对我国电算化会计事业的管理主要有如下问题值得商榷。 (一)对企业领导缺少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引导教育培训管理,只重视基层会计人员的应用培训 企业领导的观念需要改变,在许多企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建设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企业领导片面地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会计的电算化,或是办公的自动化等等,不能全面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关系。 (二)企业体制及机制的局限 目前,我们的许多企业仍是完全的国有的企业,它们通常具有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政企不分开、管理不科学等特点,没有真正面向市场、真正自主经营,因而缺乏进行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另外,有的国有企业虽然改制成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却仍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缺乏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具体地表现为许多企业、事业单位不愿意实施会计电算化,等待主管部门来组织培训、统一购买会计软件。即使单位在主管部门的安排下已经购买了会计软件,也有不少单位不使用会计软件,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未遵循市场规律对会计软件进行管理 正确引导会计软件市场方面,对会计软件开发商的管理方法单一,会计软件开发商是企业,它应该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则,政府对会计软件开发商管理过多,会造成会计软件企业过分地依赖政府管理部门,走“行业推广”的市场策略,同时也是形成政府管理部门腐败的一个根源。所以政府管理部门不要搞会计软件的评优、推荐等活动,同时也要规范一些行业协会。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WTO的加入已不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限制了国外财务软件进入中国市场。 (四)会计软件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 会计软件的标准制定方面,由于国内财务软件公司多达200余家,数据格式也千差万别,导致同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都无法共享,对用户利益造成较大的损害。税收、审计等部门面对的是200多种千差万别的财务信息格式,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税收、审计等部门实现业务过程计算机自动处理。尽管1998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委托国内软件公司制定了《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但是大多数会计软件公司还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事实上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的制定是用户对财务软件的进一步要求,财务软件要与不同牌子的企业管理软件配合使用,这就需要有灵活的接口。而制定《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不能以一个会计软件为蓝本,因为没有一家会计软件能够成为事实上的会计软件标准。 (五)会计电算化证书的效用方面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培训、教材、管理、采用的考试软件、会计软件等方面存在着利益关系问题,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处理好之间的关系,使得省与省之间的会计电算化证书互不承认,甚至省与市之间也互不承认。 (六)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甩账费用较高 有些地方相当于购买一套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价格,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造成很多企业不愿甩掉手工账,手工账本抄电脑账。 四、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的一般策略 (一)加强对领导的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培训 建立CIO、CEO岗位,促使领导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示精神,认真抓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促使企业领导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使其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企业信息化和电算化会计的建设。企业的信息技术主管领导也要善于引导企业领导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使其做自己的坚强后盾。变被动接受领导为主动要求进行信息化改造,对领导的现代管理思想的教育和培训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二)放开市场,停止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的行为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电算化会计较普及,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较好,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推广应用力度较大,市场较完善,各会计软件公司市场行为也较规范,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水平较低,很多地区还停留在低级手工作业或电脑的低级应用阶段,会计软件市场不发达,很多会计软件公司也不在这些地区投入很多精力,政府的市场管理、电算化推广应用力度也不够,市场经济思想淡薄,往往是对会计电算化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购买了会计软件或委托开发了会计软件但是没有用起来。另一方面各行业之间的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水平也不平衡,当然这行业“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了.所以我国要实现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总目标,加快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政策及发展策略,比如,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适当地引导会计软件市场,政府不要干预市场,对一些大集团大公司应站在企业信息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组建信息技术机构(信息中心),该机构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既拥有信息收发和技术支持职能,也拥有企业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和技术管理职能,否则将很难开展工作。而对于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管理部门应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各会计软件公司在当地设立分公司,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会计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加强管理,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基础培训,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单位进行包括管理软件在内的会计电算化的建设,也可以选择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行业进行推广,以点代面,逐步推广,对已经购买了会计软件而没有使用起来的单位(有的只使用了报表系统)要限期使用起来。总的来说,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增强加入WTO后软件开发企业的竞争力,不能再用“挡”的方法来限制国外会计软件及管理软件进入国内市场,应放开市场,政府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所以财政部也撤消了原有的电算化处,下属的各级评审委员会也要撤消,会计软件将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政府管理部 门不再进行“发文”来管理会计软件市场,一些宏观管理应由各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机构来承担。 (三)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不能以增加企业负担为代价 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需要政府部门的甩账评审,甩账评审工作各地方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一些地方收费标准接近购买一套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费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特别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应用不利,所以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采用企业自行甩账的方式,只需要在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备案,不需要再进行甩账评审,从而企业的更大的自主权,调动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由于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的重要性、会计处理的周期性和实时性,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会计电算化,一般不会采用盗版会计软件,否则会计软件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服务。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各会计软件的加密方法采用序列号方式或者不加密,以免因为采用了硬加密而造成各种各样的硬件冲突、软件故障问题,同时也会真正给会计软件使用者更多的选择比较的机会。 (四)制订企业有关的标准和规范 重新修定《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增加网络会计软件的数据接口标准,使该标准能真正成为会计软件的数据标准,加强执行监督管理。同时由于我国的一些大集团大企业有一些软件是由上级主管单位下发的,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数据共享,或要求不同的运行平台造成数据转换困难。例如,有Windows95下的,也有Windows98下的,甚至,还有DOS下的,这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特别是企业在上管理软件时必须要考虑数据接口问题。会计软件只有在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当局、银行、审计、政府管理部门、注册会计师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使用特点,才可能做到“信息提供”的恰当性,也只有组织这些使用部门和计算机的专家才能制定出合适的会计软件数据标准。本人认为文本格式作为会计软件数据格式比较可行。另一方面,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普及,B/S结构的网络会计软件的研制,在新的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用户迫切需要克服异种设备和千差万别的软件标准对信息交流和共享所形成的障碍。因此,开放性和兼容性已成为用户衡量系统的重要标准之一,政府管理部门也迫切需要制定会计软件与相关行业的标准数据接口以及网络数据标准,即接口的标准化,以便税务、审计等部门共享会计数据。当然税务、审计、银行等部门也应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以便实现数据的兼容。 会计管理论文:有关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企业集团创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冲击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形、网状型,这种分权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决定着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向,企业集团要想使其组织结构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需要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对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公司治理系统一般由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构成,在一定情形下,内部监控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内部监控是指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各项财务报表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并且当局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外界披露准确、及时、系统的会计信息。 一、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目前多数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普遍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然而,会计核算软件不等同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在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认识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环境受限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环境受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目前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象,这制约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大型的国有企业具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尚算成熟,然而在中小企业中,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较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较低,多数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敬而远之;二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即使部分企业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不惜花重金配备比较齐全的网络设备,适宜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安装和使用,但是却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一般聘用外部人员进行维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与自身企业的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系统相协调,更不能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设计。三是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内部之间缺乏责任机制,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应以责任制为中心,责任中心网络的建立必须由纵向上的各级子公司、分公司及分支机构和横向上的各职能部门组成,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责任中心内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现行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践中,各级职能部门难以全面实现经营管理责任化,从而导致系统内部数据的实时性较差,横向、纵向间的协调性差,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系统的反馈职能基本空置;此外,还有部分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效率较低,他们期望通过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人员及制度等执行环境上的缺陷导致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局限性。 (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不合理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往往不能切合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只是简单的将各环节的工作手工的流程应用电脑程序进行模仿和照搬,并未改变会计处理流程的实质;或者只是进行了财务部门的电算化改造,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也没有建立起联系通道,由于各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容易导致信息数据的不规范;或者完善了会计管理系统,但在系统中各个模块间是相对独立,工作人员通过操作各个独立模块进行管理和完成相应的工作,各项工作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即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上没有建立会计数据传输和共享通道,这种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以下弊端:经营活动相关数据和管理信息被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手中,这导致信息隔阂及同一数据被多次重复存储和调用,除非查阅原始凭证,否则无法了解经营活动的本来面目;在多数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通常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而不是实时采集,财务报告经过后台若干加工程序后才能生成并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这使得管理者不能及时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信息。 此外,会计信息处理分散。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信息系统,为企业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传递信息数据。目前企业信息收集处理分散,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十分繁杂,特别是大型的、涉猎多个行业的企业集团,许多需要录入的基础信息分布在不同的信息生产部门和不同的人员手中,信息收集和查找都比较困难,并且他们数据库操作系统多变,存储数据的格式不同,在传递到不同服务器间交换时产生困难,使得信息处理失灵,甚至产生低质量的数据信息,这将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出具不真实的报表,误导人们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并可能引起错误的决策。 二、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设计和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制度规范水平、信息化程度、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经过设计、执行检验、反馈、再设计的长期的过程。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设计和完善会计管理系统应本着可行、安全、相关、信息共享、整体性原则及权衡优化的原则。 (一)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执行环境 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执行环境,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改 变部分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的局面,具体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执行力的低下、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等。这些外部条件影响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第二要提高相应管理人员的专业职能,企业上线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有相关管理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懂得数据库管理、网络技术等;还要具有企业管理知识,能够对系统进行合理选型、维护和二次开发;第三要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的责任机制,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责任中心网络,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保障系统内部数据良好的实时性,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共享。 (二)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框架 会计信息管理体统设计的关键是要构建系统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各项数据库,如企业会计事项数据库。把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所有的信息(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该数据库中,该数据库是多维数据仓库建立的基础;记账凭证库。该数据库对会计事项数据库中的数据经过处理生成的记账凭证信息;数据抽取、转换、装载处理数据库。即根据企业的决策目标,对会计事项数据库和其他业务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及外部数据信息加以整理、过滤,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该库是集成的、稳定的数据库集合,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支持决策和权力监管;元数据库。用于管理所有与数据仓库相关的模型、视图和操作策略;此外还要应用数据挖掘处理和联机分析处理的新技术,对数据仓库进行多维分析。 (三)根据业务流程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生产型、商贸型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核心业务流程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一个业务产品、一项业务流程分散在各部门中,在各部门间应该系统地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的录入使用统一口径。在具体的业务模块中,如在财务管理模块,应按照会计核算原则,以记账为起点,涵盖算账、结账、编造报表等主要财务流程,使得会计信息能够被充分挖掘,便于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在销售模块,应按照不同产品和客户设计多样化业务流程,单独进行核算和售后,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在绩效考核模块,应把企业的业务活动划分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等责任中心,对其编制责任预算,进行分析、考核和实施奖惩,实现质量跟踪和安全控制,同时也可以生成分析预测报告,为全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在数据处理方面,要运用先进的数据加工和处理技术,能按照管理需要建立多种对应关系,使数据同出一源,但可以实现在系统内部的及时共享,提高数据相关性。 (四)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控制风险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考虑风险因素,在系统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模块,内部设置预测中心,充分发挥其风险监测的功能,通过管理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方法完成风险识别和风险指标确定,并进而使得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录入的和生成的数据,自动与风险指标比较,并生成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便于进行风险决策或采取控制措施。然后通过后期的反馈机制,对风险处理方案中实际执行的风险指标与预测的数据进行比较,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风险处理方案的实际情况,检验风险处理方案设计的正确程度,并寻找存在的差距的原因,为新风险处理方案的评审提供依据。 三、结论 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精确度,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根据披露的会计信息掌握和监督企业活动并做出相关决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主要存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环境受限和系统设计不合理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对会计信息管理体统进行设计的几点建议。 会计管理论文: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监督与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也飞速发展起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源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是满足一种或多种标的物,不要求初始净投资以及在未来日期结算等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文章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向,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及其特征,并且在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四项金融工具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下,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监督与管理。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监督;会计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如同一把双刃剑,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又不断地诱发新的风险。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分类。按风险影响的对象,可以分为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按风险源自的市场,可分为外在风险和内在风险;按风险覆盖范围,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按市场主体对风险的控制力,可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等。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发表的权威性论述,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风险有以下几类。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变动或交易者都不能及时以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衍生金融工具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通过预测价格变动到某一价位的概率,可以比较不同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最普遍的风险,它存在于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之中。其原因在于:每一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都以这种基础金融产品价格变化的预测为基础,当实际价格的变化方向或波动幅度与交易商的预测出现差异时,会随之带来市场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而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在场内交易中,由于交易所对于交易行为有严格的履约、对冲、保证制度约束,因而一般不存在信用风险。在场外交易市场中,由于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较大。信用风险分为对手风险和发行者风险两种。 (三)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因人为因素或交易、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失误和蒙受亏损的风险,这些失误本质上均属于管理问题。这种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失误、人为错误等原因而带来的损失,包括经营管理上的漏洞,使交易人员在交易决策出现故意的错误或非故意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因合约在法律上的缺陷或无法履行导致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文件不充分,交易对手没有法律授权或超越权限,或合约不符合某些法律规定,法院依据有关规定宣布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无效;二是交易对方因破产等原因不具有清偿能力,对破产方未清偿合约不能依法进行对冲平仓,从而加大风险导致损失。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一般特征 信息不对称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各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一般意义上讲,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都具有虚拟性、契约性、杠杆性、突发性等特征。 (一)虚拟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虚拟资本,具有虚拟性。其虚拟性表现在:一方面它通过资本集中和资本集聚的方式实现资本的规模化和社会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有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规则。衍生金融工具的双重虚拟性使之较基础金融工具而言更不受真实资本运行的市场约束,从而更加远离实体经济运行。这就导致部分货币资本停留在这种能够生息的有价证券上以获取风险利润,使交易往往表现为纯粹的资金博弈。 (二)契约性 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契约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契约性是指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双方签订的一种信用合约。由于交易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使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利益受损。金融衍生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资源的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从而加剧金融市场的风险程度,促进经济的泡沫化。 (三)杠杆性 衍生金融市场的规模大大超过原生市场,甚至远远脱离原生市场,其风险在原生金融工具上有了急剧地放大。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要求的初始净投资额很少,因而参与者只需少量保证金,就能进行巨额交易,犹如“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说,保值者可以用较少的资金为庞大的金融资产找到避险港湾,投机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巨额收益。同时,这种“以小搏大”的杠杆式交易机制也加剧了交易风险。 (四)突发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是一种未来不确定的交易。其风险的突发性正是源于此。与传统金融交易不同,衍生金融交易在发生之初只是对未来的权利和义务做出约定,合约的订立和资产的实际交割是分离的,市场交易正是基于对签约到实际履约这一期间的市场行情做出判断。但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价格波动的随机性、金融市场高度敏感性特点,再高明的投资者也难确保其判断的正确性。在这一期间,任何突发性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市场行情的改变,因而风险事件的发生时间与影响程度都是不确定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突发性还源于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跟不上现代金融交易的发展,使市场的透明度较差,监管者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监督与管理 财政部2006年公布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有效衔接,也充分考虑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情,为国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目前企业涉及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完整的指引。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上出现的表外业务表内化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也有利于企业加强其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监督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风险性,业务表外化、杠杆性能等特征,这给它的会计监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适应衍生金融工具广泛运用的现实状况,本文认为,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监督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来考虑。 1、事前的会计监督。事前的会计监督是指在衍生金融工具未实施交易之前进行监督。它主要包括:是否确立了风险管理的原则,如分散风险原则、限制风险原则等;是否及时收集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相关的历史、现在的资料,是否根据这些资料进行了科学决策;是否建立起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如现金流量状况、交易量的上限、当日头寸的数量上限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急 计划;是否建立了全新的报告体系,从而将表外业务纳入监督体系。例如:是否按准则的规定将表外业务表内化或是提供特殊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报表及揭示。 2、事中的会计监督。事中的会计监督是指在衍生金融工具实施交易之时,对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如果说事前的会计监督工作是基础性的准备工作的话,那么,事中的会计监督则是核心,这个核心部分的工作包括:检查交易中是否贯彻所设立的原则,如:是否按分散风险原则进行多元化组合(品种、期限等)投资或交易,是否按限制风险原则将风险限制在一定的限度,是否按内部控制原则实行部门分工(交易部门和清算部门分离)和部门间的相互核对和监督;检查交易中的有关指标是否达到预警指标体系的要求,如现金流量总额限制量、交易量的限额(包括对外往来交易和对内交易额)、敞口头寸限额等。若现实交易量将接近这些指标,应予以警示或停止交易;检查每笔交易是否都经授权以及是否经不同级次授权,检查每笔交易是否及时报告,重大事项是否共同决策,检查每项合约的法律效力等。 3、事后的会计监督。事后的会计监督是指在衍生金融工具实施交易以后,从会计角度对交易事项进行及时的记录与管理。它包括:是否及时地反映在会计报告中,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单项报表及其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重大事项的会计揭示和说明。建立对上报的会计报表或报告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进行审计的审计报告制度。在审计过程中,主要检查每笔交易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交易活动有无重大舞弊行为等,并将审计结果及时传送到决策层。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管理 1、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向投资者及其他报告使用者充分及时地提供企业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存在的风险及对企业的影响等信息,必须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潜在的损失或收益进行确认并予以量化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在会计确认方面,与传统会计相比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有其特殊性。衍生金融工具虽然也为企业所控制,但合约所体现的交易并未实际发生款项的收付,合约双方只是享受某种权力或承担某种义务,因此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需要绕开过去交易事项的约束,立足于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损失。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数是待执行合约,它体现的是“或有索取权”,衍生金融工具不仅仅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除了和约缔结时需要确认以外,还将存在着再确认和终止确认,因此在确认标准和确认时间上也要慎重其事。在会计计量方面,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可以反映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工具影响的市场估计,公允价值的变化反映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相同市场、或具有相同负债的信贷标准等条件,拥有资产或负债的特定企业,其公允价值是相同的。此外,公允价值在不同企业、不同年份中保持一致性,在任何计量日是可比的,因此公允价值代表一种不存偏见的计量。 2、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列报与信息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应通过表内列报和附注中披露两种方式,以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上述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内容都需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有关规定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包括缴纳的保证金、支出的期权费等签约时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合同金额,衍生金融工具报告日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终止确认或部分终止确认在会计报表中的反映。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错综复杂,而且更复杂的工具还在不断创新之中,因此,光靠表内用抽象的货币量化的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情况的了解。因此,还必须通过报表附注或补充资料进行表外披露。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披露做了详细的规定,披露的内容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和性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政策、套期保值及有效性评价、未来风险预测(包括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流动风险、结算风险等)及管理当局的风险控制政策等。例如企业应当将衍生工具区分为交易类和套期工具类对它们的性质、合同金额或名义金额;到期日、失效日或合同执行日以及期末公允价值进行披露;企业应当将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进行披露;企业应当就现金流量套期进行发生的期间,以及预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时间、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有关的信息的披露;企业应当就公允价值套期披露本期发生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风险引起的被套期项目利得或损失。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应该将表内列报和附注中披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说明。 会计管理论文: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分析 1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发展的现状分析 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是财务、业务和人力的有机结合。会计电算化的引进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存储方式、处理方法与程序,对于整个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有巨大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改造的过程。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正处于从专用会计软件到商品化会计软件、从单一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到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过渡阶段,担负着推动广大企事业单位向管理现代化转变的任务,虽然总体的工作前景看好,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 2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时,往往只重视软件的账务功能,而忽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管理功能。这些软件只是简单地将原有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僵硬地移植到计算机系统之中,而没有对这些核算程序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造成了核算程序中原有的问题和漏洞在新的会计电算化流程中依然存在、这就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功效大打折扣。 2.2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管理方法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必须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体系,以确保会训一电算化的正常运作。但是,一方而许多相关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一些规章并不了解,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就容易违规。另一方而,有些企业没有制定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的权限限制措施,如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数据篡改留下隐患;还因有些企业没有处理好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人员职能的转换问题,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机房,没有制定相应的上机操作制度,导致会训一电算化的管理混乱,会训一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 2.3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很差 有些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绝密的,它关系企业决策与战略规划,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但从口前财务软件的设计方向来看,多数都偏向功能、技术层而,而对于信息的保护却没有全而、认真的进行研究。训一算机技术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日益被人们广泛关注,企业一旦遭受黑客攻击或者是病毒的入侵,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越是要关注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3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3.1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现首先就是需要有大批懂得会计电算化原理和操作的人才,因此企业应当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再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其在拥有丰富的会计实际操作经验的同时逐步提高同会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2建立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为了使电算化工作有效的实施,就必须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的操作内容以及对密码的严格管理、按会计业务流程操作软件、按正确程序打开和关闭财务软件、填写上机操作记录、及时备份和查杀病毒。原始凭证经领导签宇方可录入计算机,会计凭证必须连续编号,现金账和银行账必须日清月结,按有关规定装订凭证等。 3.3建立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在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中,要明确制定各职能组及各成员的责任。可以根据内部牵制制度和本企业的实际清况,对会训一岗位实行必要的调整和重新划分。电算化的工作岗位可以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训一岗位可分为会训一主管、出纳、会训一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 3.4. 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改善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 要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运算速度快,储存容量大的特点,使其在则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从两个方而加强基础工作的建设,改善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环境。一方而,加强预算收支和凭证审核制度。电算化会计只能迅速、准确地处理数据,及时提供有关信息。但并不能预知将要发生的费用及支出情况,也不能审核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要使电算化会计输出数据真实可靠,首先必须保证输入的数据真实合法。另一方面,完善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除手工操作下的内部控制同样适应外,电算化会计系统还必须从系统控制方而给予加强。 3.5加强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 而对日益猖撅的计算机犯罪,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的日常管理往往忽视了对计算机犯罪的防范,但是一旦发生了计算机犯罪,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企业必须要在财务管理信息软件中建立数据保护系统,涉及到企业秘密、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的文件时,要设置访问权限,一旦发现非法访问或者错误口令超出限额时,系统能够自动对终端进行锁定,以冻结非法访问用户的标识,并且对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保护重要的犯罪线索。同时企业还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以及身份认证等等,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为会计 电算化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会计电算化既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之路,然而,我国目前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变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加强合作和互动,力争共同推进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会计管理论文:浅谈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管理 1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管理信息系统比作大脑,那么会计电算化系统就好比神经中枢系统,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会计电算化是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企业通过实现会计电算化,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从简单的核算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真正建立起信息管理平台,那么基于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与实时发生业务处理、管理控制相分割的传统会计电算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将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将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那么,建立在企业信息管理化下的崭新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化系统”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是一个能与业务协同处理,能实时进行数据处理,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它能随时查看各种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随时利用账表一体化产生业务执行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真实、可靠的数据。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信息生成和传递结构,进一步加强了财务职能与企业各环节的密切联系。使企业的信息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2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现行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2.1 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2 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空范围,远程处理、使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2.3 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保证输入的正确性,一般也就保证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会计管理论文:行为会计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行为会计的涵义及其职能 (一)行为会计的涵义 行为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它是会计与相关行为之间的关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它是现代会计的第三大分支,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行为科学在会计领域的管理活动。 (二)行为会计的职能 行为会计的职能超过了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职能,它所涉及的内容更广,跨度更大。传统的会计职能分为核算(反应)和监督(控制)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地进行考核与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作为控制系统,分为规划和控制两大职能。管理会计是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目标选择,并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归划,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它更强调对经济活动的事先控制监督过程。行为会计基本职能分为行为财务会计和行为管理会计。行为财务会计是对行为进行记录、考核、报告分析,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标。行为管理会计是对行为进行监督规范、预测分析、控制指导、参与决策,实现会计的管理职能,以内部管理为目标。 (三)行为会计的社会实践价值 1.行为会计有助于企业规范化管理。不仅要求企业提供财务信息,还要求企业提供与财务信息相关的报告和说明。加强对企业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部加强对财务监督的职责,包括预算、收支、资产负债各方面的监督。2.行为会计有助于企业完善财务规章制度。行为会计“以人为本”更加强调企业高层的管理水平,行为会计更加注重会计在专业技能和财务决策。企业应设有独立的会计部门,专业的财务精英团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预测性,针对企业有积极良好的见解,规划企业会计制度,控制预算系统,切实为企业经济效益把关。3.行为会计有助于推动责任会计的发展。要发展企业就必须要首先做好企业人员的责任制度,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出发,切实抓住行为责任的激励手段。行为会计有助于完善企业的行为责任制度,做到明确责任的划分,赏罚分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4.行为会计有助于优化会计行为。行为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还有待提高,因此,大力推进法律、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提供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成为推动管理会计发展最根本的动因。 二、行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行为会计涉及的范围广泛,主要应用在协调经济利益与会计行为合理性方面,协调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行为方面,组织监控和人事管理方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方面。 (一)协调经济利益与会计行为合理性 行为会计包括的内容广泛,涉及到建立会计制度、会计政策的研究、会计决策的执行等。这必然引起对企业经济利益的影响。这就提现了行为会计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发挥的控制作用。 (二)协调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行为 企业的经济行为必然影响着社会效益。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为协调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三)组织监控和人事管理方面 行为会计是分析会计信息与企业成员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会计是协调企业管理,针对财务信息,进行人力资料的合理配置,组织人员的各项工作,完成企业经营目标。 (四)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秩序非常重要,经济行为会导致会计工作的秩序混乱,为避免这种秩序的混乱、腐败、黑幕交易等行为,要加强企业经济的控制。行为会计工作有效的维护了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了企业经济行为。 三、行为会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行为会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行为会计的发展要更加重视,然而我国学者引进行为会计以后,我国对此的研究领域狭隘,参考文献较少。 (二)行为会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行为会计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弊端问题,面对这些疑问,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行为会计的研究。行为会计虽然有社会价值的提现,但是缺乏实践,过多依赖于自然科学中的实证研究方法。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的地位,投资风险大。企业领导者的干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有民营企业。缺乏投资的风险控制。对企业整个投资过程没有全面的预测和分析。 (三)解决行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1.尊重我国民情来分析行为会计在管理中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传统文化的闻名国家。要将行为会计学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对国家文化和企业性质进行研究,将行为会计渗透式地融入企业的管理中。2.加强企业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部加强对财务监督的职责,包括预算、收支、资产负债各方面的监督。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行为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是渐进可行的, 电力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实施。3.发展责任会计。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责任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行为过程之前,要划分责任制,这样规范了企业的规章制度,更加严格的划分责任归属,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的行为会计研究领域正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相对西方的成熟行为会计学,我国可借鉴研究,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应用。行为会计针对于我国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对管理者也是一种挑战。面对诸多行为会计涉及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做好事前预算,建立规范财务制度,划分责任制,预防财务风险,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好铺垫。 会计管理论文: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职责分工等一系列会计运行机制的总称。会计管理体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会计管理职能和会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经过50年的探索、总结,我国基本上建立了包括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制度、会计人员任免制度、会计人员职称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试制度、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会计人员培训制度、会计人员表彰奖励制度。会计人员荣誉证书制度等在内的下系列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强化了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调动了会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会计队伍的发展壮大和会计人员素质的稳步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农村会计;管理体制;问题对策在新形势下,农村会计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突出表现在农村会计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部分村会计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业务水平偏低,不适应新形势对I作的需要,这不仅影响了村“两委”班子的团结,而且还造成了一任会计一包账的弊端,影响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有的村会计政治素质不高,原则性不强,存在谁让我干,我就为谁干的思想,只对人不对事,对村干部监督不力,导致了村财务管理混乱和群众不满。其次,农村相关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监督。再次农村财务资金管理混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引发了农村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改革当前农村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推进农村会计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和完善农村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管理I作。是加强和改进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一、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发展时期,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政府主导与行业自律结合的会计管理体制。政府直接领导会计管理部门,制定会计规范,同时会计职业团体实行行业自律,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我国会计管理组织机构有财政部门、职业协会、会计学会等。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规范体系主要由会计法,套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组成,我国的会计管理的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为主体的三个屑次的会计规范体系,而且我国一直采取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共同规范会计工作,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有必要继续实行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共同规范会计工作,这不仅是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管理体制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明智之举。 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是一种“双重管理”模式:财政部-门负责会计资格的评定审查及会计工作考赣,住自行任免本单位的会计人员,决定会计人员的工薪待遇、职务晋升。这容易使会计人员陷入“两难”境地,不利于会计人员保持较高的执业水平和起好的职业道德。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宽松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的长处,结合我国的国情,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会计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在国家统管会计资格评定审查的同时,可以考虑对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对农村经济组织实行村账乡管和对私营、个体、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会计人员自主管理。另外,奇以鼓励私人兴办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给一些小型企业记账。既可节省企业的开支,又可以提高会计信 二、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会计素质偏低、年龄老化;农村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财务管理比较混乱,而且透明度不高;农村会计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管理混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会计人员存在的问题。农村会计学历较低、报酬偏低、会计人员素质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村级财会人员素质较低,年龄老化,普遍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一些村在挑选财会人员时,不是从工作考虑,而是完奎凭个人好恶,凭感情办事。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拔到会计岗住上来。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加之长期以来疏于管理,不少会计人员从未接受过正规会计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现象也比较严重。另外,会计人员的选用也存在很多问题。会计人员的选用大都局限在本村范围内,并且选用的随意性较大,往往是根据村领导的喜好或是近疏关系来选用,因此造成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2.农村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制度不健全,收支不建账,财务账目混乱不清。一方面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大部分是流水账。不能够正确反映财务收支的情况,同时查账也相当不便。比如说要查某个费用,每个科目中都有反映,这就需要一笔一笔地登记后再 统计,不是专业人员根本没法查出问题,不便于群众监督。另一方面,有的村几本账,有的一个村就有两个出纳。有的村一届班子一任会计出纳,各自保管账本,没有统一保存起来,同时,村级资金坐收坐支现象严重,乡镇经管站资金代管流于形式。村干部在收取集体资金后,不经资金代管及审批程序就私自开支现象仍然存在。 3.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有些村理财小组不健全,人员健康状况差,理财时不能出席;有些村理财小组成员大多是老好人。理财只是走过场,有些单据甚至不看就盖章,更为严重的是没有民主理财小组,无法真正地起到作用。 4.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财务监督不力。由于公开事项不及时,公开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迎接上级等的检查,公开的内容不具体不详细,就是专业人员也不一定能看懂,更何况老百姓,会计监管偏松,首先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不够。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但公开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群众无法实施监督;其次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三是乡镇机构改革后,经管站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四是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一般鉴于乡邻乡亲,或是怕打击报复,都仅限于事后监督或睁只眼闲只眼,得过且过。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为对村财务管理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工作,,镇政府除了要求村干部应付上级财务检查外,一般不过问村级财务情况,更不研究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完全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代管只是一种形式。 三、对策建议 1.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实行会计委派制、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财政部门培训或招聘一批会计人员,委派到下级单位任职,被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与所在单位脱钩的制度。我们认为,在乡镇村推行会计委派制,不但可以提高乡镇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能够强化财务监督,有效抵制所在乡镇村的不合理要求,避免不廉政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和考核。考核分业务考试、工作考核和民主评议三部分,对个别违法违纪的,在群众中信誉差或素质差并且老是提高不了的。要坚决令其下岗,以纯洁会计队伍,建设一支遵纪守法、业务水平高、群众信任的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当前会计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会计工作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要适当提高会计的工资待遇,要迭到或超过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工资由乡镇统一统筹发放,要出台政策,不准出现拖欠村干部工资的现象。这样才能稳定会计队伍。 2.建立和完善各项会计制度。建章立制,规范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一是要进一步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根据各村实际,由镇经管站向社会公开招聘财会人员,经培训考核,择优录用,委派到各村。对不能实行会计委派的村,由镇经管站代管账目。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如民主理财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通过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三是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有两名村干部签名,避免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四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加大财务公开的力度。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参与财务管理;集体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定期对村干部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核;设立村务公开栏,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大额资金使用、干部报酬、个人借款、水电费、招待费、车辆费用等一些群众关l心的热点问题列项公布,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五是要保证财会人员工作的独立性,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扣建议;村干部不准兼任会计、出纳。 实行会计电算化,提高管理水平。实行会计电算化,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最终实现以财务管理电算化为核心的农经电算化,为将来的农村信息化打下基础,包括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合同管理、财务公开等。实践证明,凡是实行了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地方,群众因财务问题发生的纠纷明显减少,群众对财务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增加。 3.完善财务资金管理体制。对乡镇财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检查,对清理核实出来的问题,属于违法的坚决查处,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以教育有关人员遵纪守法做好新老会计人员的交接。为保证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财务混乱,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公开选举和招考前,先清理村级财务,保护好账务,超前预防毁、改、调、藏账务以及借机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等现象的发生。 实行财务公开。财务公开是民主理财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进村民自治的一项有力举措。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公开,各村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向村民公布项目收支情况,使村级财务管理做到“阳光操作”。加强日常监管,进一步健全落实村级财务管理责任制,做到财务运行的各个环节都有人把关,有人自责。 4.制定和宣传相关法规。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规范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调整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加强票据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再次全面推广会计电算化工作,将会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加强会计报表填报,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还要全面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和处理,有效防止资产流失。 学习宣传会计法规,营造一个全社会了解会计法规、执行会计法规的良好氛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依据,《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准绳。要加大对会计法规的宣传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农村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论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促进农村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健全相关会计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同时严格会计聘用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另一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同时健全相关会计监督体制,建立健全各种监督管理制度和账务公开制度。这样,既减轻了各村的自担。又减少村民对干部的怀疑,减少了群众来信来访,会计的业务素质又得到了保证,理顺了村会计与财政所的关系,保证 了各种税费的厦时征收。杜绝了挪用和贪污公款现象发生。特别是民主监督体制保证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从而有利于阳光政府的建设,从而做到政务公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会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证 会计管理论文: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特点与应注意的问题 一、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广义的电算化会计档案,是指存贮会计数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贮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同时辅之以打印输出的各种纸质账簿、报表、凭证。狭义的电算化会计档案只包括前者,即保存在磁盘、可读写光盘、磁带等存贮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如不作特殊说明,下文提到的电算化会计档案均指其狭义概念。与传统的会计档案相比,电算化会汁档案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电算化会计档案比传统会计档案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它除了包括打印输出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外、主要是指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所有系统软件、会计软件程序及其全套文档资料。 2.电算化会计档案较传统会计档案有更多的存贮形式且对存放条件要求更高。它一方面以打印输出的纸质账簿、报表、凭证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主要以磁性介质或光盘的形式存在,包括存贮在计算机硬盘上系统正在使用的档案资料和存贮在软盘、光盘等存贮介质上作为备份使用的档案资料。后者受存贮介质质量、存放环境和存贮有效朗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保存不当容易遭到破坏。 3.电算化会计档案较传统会计档案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迹。 4.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使用和会计软件的版本密切相关。 5.电算化会计档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环境才能再现在使用者的面前,且使用时具有方便、快捷、直观,容易产生一些分析结果,可以对管理和决策提供较好的支持。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电算化会计档案具有上述区别于传统会计档案的特点,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除了传统会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特别注意对电算化会计档案中软件文档的管理。这些软件文档是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维护必不可少的资料,它可以帮助理解别人的设计思路和编制的源程序代码,同时一个软件系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果没有保存完整的软件文档,系统的维护将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 2.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受质量、温度湿度、磁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易受破坏的特点。在管理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①在选用保存会计档案的存贮介质时,应特别注意选用质量较好、可靠性较高的介质,存贮介质的质量关系到会计档案能否被使用,而纸张的质量只会影响到使用效果; ②对存放在存贮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应写好保护字样,存放在防潮、防热、防尘、防磁的场所: ③对存放往年会计档案的介质应定期复制,如每半年复制一次且最好复制双份存放在不同的地点; ④对使用时间较长的存贮介质应定期进行替换; ⑤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定期备份到软盘或光盘上。 3.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易修改且不留痕迹这一特点,在进行管理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防止对会计档案进行修改。常用的安全保密措施有: ①用户识别控制,防止非法用户接触会计档案。 ②操作日志管理,应由系统自动进行操作登记,建立加密的机内操作日志,监督系统操作,留下审计线索。 ③数据存取权限限制,对安全保密程度不等的数据,应给不同的使用人员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使用。 (2)对存放在软盘或光盘上的会计档案应至少一式两份分别在会计和计算机操作部门的档案柜存放,以防止某一方面存贮介质损坏造成数据丢失或单方面修改会计数据。 4.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和软件版本密切相关的特点,在对电算化会计档案进行管理时应注意保存各种版本软件系统的软件档案和相应的磁性介质或光盘会计档案。在具体进行操作时可在存贮介质的标签上注明软件的版本号,保存会计档案的介质上标明与哪个版本的会计软件相对应。 5.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环境才能再现的特点,在进行管理时必须注意组织力量编写一套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软件,以便对往年资料进行管理;同时利用电算化会计档案处理方便、快捷、直观,对管理和决策支持性好的特点,利用保存完好的各个时期的数据,进行财务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为了更好地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注意上面提到的问题外,还必须形成一套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包括存档手续、分类管理办法、使用审批手续、保存期限及销毁手续等内容,以便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形成制度化。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新思路 摘要:本文将无锡某学院会计学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比较,通过自我剖析,发现自身在会计学专业培养存在的差距及问题;提出本专业未来建设的新思路,以及经过未来的专业建设,预计产出的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会计专业 新思路 一、该院会计系与国内独立院校同类专业标杆的差距 无锡某学院会计系是江苏省民办院校的知名专业,自创办以来其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在省内独立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ACCA特色班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目前,会计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ACCA三个专业,会计学专业分有财会、税会、审计、国会、理财、会信六个方向。尽管如此,与国内同类专业标杆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全国先进独立院校,2011―201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榜首。嘉庚学院会计系是2006年从管理系独立出来(成立)的一个拥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热门专业的大系。会计系依托厦门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与高起点的办学资源,本着嘉庚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上海财经大学和浙中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院会计系包括: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等专业,实行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 通过与国内同类标杆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对比,该院会计专业的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我国会计、审计、税法等一系列政策变动比较频繁,需要学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因此,应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个性化培养的经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性人才。二是会计系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在会计市场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沟通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三是实验教学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应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经验,建立校内网络实训平台,与校外的创新实训中心相结合,为学生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经验,打造出一支精干的“双师型”的优质教师队伍;借鉴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经验,ACCA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优秀学生可以作为与国外学校的交换生。归纳起来,从总体上看,即是培养目标单一;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尚未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缺乏与国外联合教学平台;高校和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缺失等。 二、专业未来建设的新思路 (一)准备阶段,建设目标: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首先筹建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其次,构建学校和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教学平台,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学校要不定期地聘请社会实际工作者或专家如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来学校作专题讲座和报告,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让学生学习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和处事技巧,让用人单位了解本校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就业。最后,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下,确立正确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及课程资源开发阶段 目标: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外同类标杆学校,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搭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会计系师资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的师资队伍,即使一部分教师取得了会计师资格认证,但尚未充分利用起来。建议会计专业教师应当注意与社会和职业界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不定期的实习、咨询项目的服务、高级培训或是科研合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世界。鼓励教师参与会计师、注册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并参加企业挂职锻炼。 2.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目前该院会计系教师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教学与科研经验。因此,学院应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定期输送一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标杆学校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定期安排具有讲师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由学校出经费,每年公派1―2名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去国外做访问学者。 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目前,该院主要是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课”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师教学质量,未对教师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对教师除了进行教学质量考核外,还应将教师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教师进修等纳入考核系统,建立奖惩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团队的发展。 4.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会计专业教材资源专项基金,专门购进国内外会计专业先进教材、期刊等资源,适时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不仅适用ACCA特色班,也适用会计专业的其他学生;合理整合专业课程设置,将实验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中,并且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建立“会计图书资源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以外,课后要布置学生大量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国内外教材,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处理好会计本科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关系,将会计证、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纳入课程体系,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取得会计证和学位证。ACCA专业是该院特色专业,毕业时应该有ACCA和学位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可以将会计职业培训行业化,培养“金融行业的会计师”“建筑行业的会计师”“服务行业的会计师”等。 (三)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阶段 该院经管实验中心是2013年省教育厅资助建设的项目。该项目以工商管理学科代表性专业软件ERP操作为核心,安装六大模块(采购供应、生产运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提供学生演练,并通过网络平台设置虚拟访问端口,为学生提供课外练习操作的便利;同时安装经济学分析软件(统计、金融、运筹学等),为学生提供经济学知识信息化基础实验实训。 1.将社会知名软件引进校园实验室。社会知名公司的产品,特别是财务软件如用友的财务软件、金蝶的系统软件等,多半为社会公司所认同和应用,将其引进校园,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社会公司所使用的产品,有助于提高其求职过程中的快速适应能力。 2.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3.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由第一课堂校内实训、第二课堂交叉实训和第三课堂校外实训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在此平台之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网络、实训中心等形式,校企协同创新,真刀真枪,直接面对市场、服务市场。本文构建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阶段 首先,定期公派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交流学习,如与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开展远程教育,每年派1―2名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做访问学者。其次,适时引进外籍教师,特别是具有会计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可以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知名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系的名誉顾问,定期为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再次,会计系定期召开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师生交流会议,研究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荐优秀学生出国进修,或者向国内外同类院校推荐交换生。 三、未来会计学专业培养预计产出的标志性成果 立足无锡,面向苏南,服务长三角,坚持人才培养与地区会计人才需求相结合,以地区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会计专业国内一流水准为标杆,把会计学专业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为我国民办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探索一条全新道路和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优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通过“优化的产学融合机制,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现复合型办学;通过“职业认证国际化,师生视野国际化”提升该院会计专业国际化水平。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设置会计综合实训教学过程,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及提高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会计理论学习过程中,采用与实务操作最为紧密的会计综合实训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引导实践教学,提高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效果。为此,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及实务工作的需求,提出了建设高水平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训;改革 1 引言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应尽量贴近真实经济业务,在对具体经济业务资料重新设计与加工后,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案例资料。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训条件,按照会计人员实务处理的流程和规范进行模拟操作演练。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多数安排在本科教学的后期,此时学生已经基本学完其他专业课程,通过此门课程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2 会计模拟实训的必要性 2.1 提高会计工作实务操作水平 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以往很多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只具备会计理论知识,对实务工作并不熟悉。例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对会计凭证在单位各部门间的传递流程不熟悉等。通过综合模拟实训课堂的模拟演练,能够使学生体会财会工作的实际流程、岗位的对接、会计凭证的传递等,增强知识的立体感、层次感。 2.2 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务工作中,即能够检验学生以往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在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识别票证、审核凭证、记账、结账、报表等各环节的亲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会计学原理》、《审计学》、《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等多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真正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主观能动性及数据敏感性。 2.3 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的实践实习有机结合。应在课程设置上与学生的日后工作方向紧密联系,为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园地,促进和提高学生日后的实习效果,为就业做好准备。 3 目前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存在的不足 3.1 课程仅设置单项实训 单项实训一般是以会计理论知识讲授的顺序,以理论教材的章节单位来进行,主要包括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模块。这种实训方法和教材联系紧密,是将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但实务工作并不是以教学模块设置岗位,真正的出纳、会计工作在很多环节涉及到的业务是教学模块的交叉和重复。那么,如何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较完整的流程、凭证的传递等,是单项训练无法解决的问题。 3.2 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岗位设定 由于时间、耗材等限制,很多会计综合模拟是混设岗位,存在岗位间职责界定不清的问题。这种实训方法主要有以下缺陷: (1)实务工作中不同的会计岗位会涉及到单位相关各部门的工作,如何体现岗位的特色及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是混岗无法实现的; (2)实务工作中岗位职责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尤其是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非常明确,不得随意代替他人填制凭证、编制报表、报税等等,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要有明确的登记、第三方监督等过程,混岗容易造成学生对岗位职责的理解错位; (3)不能完整、立体的感知完整的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在各个环节的作用。 4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设计思路 4.1 准备工作 (1)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资料应尽量接近真实单位的会计资料,以此来练习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实务。因此,实务的案例设计应基于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单位,对该单位涉及不到的比较重要的业务环节,应给予适当补充,使会计资料完整、典型。案例资料中应包括:单位的基本信息,适用的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生产流程,岗位设置,账户期初余额,一定数量的经济业务等; (2)参加实训的人员最好能够进行前期的调研活动,现场观察过财务人员的工作状态或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对会计工作有一个直观的前期认识; (3)明确设定相关岗位,对岗位职责有详细的说明; (4)准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操作工具等。 4.2 人员安排 教师要完整介绍所有岗位和工作环节,但学生可以几人一组组成单位财务部门,每人担任固定的会计岗位。同时,学生也可兼职其他部门的相关岗位工作,会计凭证在小组成员间或小组间有序传递。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直观、立体的呈现了岗位衔接及部门协作。 4.3 模拟实训过程 (1)按事先划分好的小组所代表的单位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各小组内划分好所代表岗位的同学,预先熟悉各自的岗位职责和会计处理规范。例如,出纳岗位的学生应了解现金的保管和收付规定、支票的填开、与银行间的业务往来等,财务主管岗位的学生要了解财务审批等职责和规范等; (2)代表不同单位的小组间的同学也应该熟悉相关联业务处理的基本规范。例如采购业务或销售业务中票证的传递等; (3)每个学生按照各自的岗位要求进行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如填开发票、登记账簿、审核等,账务处理流程要尽量与实际保持一致,需要授权时找相应岗位的同学授权,需要签字时找相应岗位的同学签字; (4)涉及到其他部门或单位的业务尽量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如运输业务、出入库业务、保险业务等等。在模拟填开原始发票等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具为学生动态演示操作过程。 4.4 实训总结 通过综合模拟实训的练习,从经济业务的起点跟踪凭证的流转过程,学生能够直观认识会计部门及其他部门内部岗位设置的差别,熟悉各岗位工作之间的衔接,从而对会计核算形式形成一个更为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课程结束后,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分析、总结,掌握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5 如何建设高水平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 5.1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应用型会计毕业生。在教学资料的设计方面应尽量依托真实的数据、信息资料,尽量贴近真实的经济业务,实现从学校到实习岗位再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突出“应用”这一核心目标。应从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等方面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5.2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训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对课程资料的准备、授课过程的设计等密切相关。因此,一方面需要建立教师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可以请真正在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特聘教师,引导学生着重提高未来应用技能。 5.3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技能、人才素质的需要,必须要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提升学生实训能力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并弥补了学校设备和技术的不足。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 摘 要:随着现阶段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阶段,普通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学生应用性以及创新性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会计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重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前言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规定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分级分类办学思想贯彻的必然结果。作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推进相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进程。然而,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院校在进行这方面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应重视会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以及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全面制定新型的课程体系,进而不断提高器人才培养的水平。 一、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会计所提供的相应信息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整个国家的整体调控,还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辛勤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如下: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从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人员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管家,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人员有调动企业或是单位资金的权利,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将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水平的提高。 2.业务处理能力强。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中就有业务处理能力强这一点。首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会计知识;其次,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各财会软件,掌握相应的工作流程,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会计人员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不仅要熟悉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解,例如税收、管理以及营销等方面。 3.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应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例如,会计工作相关的软件以及操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简化会计工作流程,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水平,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专业与国际会计专业相接轨,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英语知识,及时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会计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 1.应用型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创新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输出,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学生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实践的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与设计的相互联系。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训练中提高业务能力。 2.创新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指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的实践中做出创新性成果。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学校积极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开发的课程。例如,有目的地组织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高层次与科学性。从总体上来说,这一课程设计是属于本科层次范畴的,与其他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不同,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出本科层次以及水平。因此,这一课程设置具有高层次性。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培养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其内容应该符合科学性,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涉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1.优化课程结构。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应用性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内容安排方面并不是十分的合理。大部分学校将课程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二是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例如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教育;三是专业基础课程,例如会计学相关的专业课、主干课以及跨学科课;四是专业课。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课程在设置时,并没有考虑到学校教学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学生基础夯实、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这一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包括知识课程、能力课程、素质课程。在知识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理论基础的构建;在进行能力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素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训练。 2.坚持“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发展思路。在进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以“依托学科、面向应用”为思路,进行课程以及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传统的开发思路不同,这一发展思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发展及提高。通过这一开发思路可以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依托学科主要是指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高职院校进行相互区分。这里主要指以相应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较为完全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具备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向应用就是指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相互鉴别。这一发展思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学生专业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总体上来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或是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删减课程或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课程的科学安排。 3.以能力为向导的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指由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无论进行何种人才的培养都少不了实践教学环节,更何况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境,学校要进行以能力为向导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并将这三大目标作为贯穿整体培养过程的环节。首先,基本技能的实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语的应用能力以及相应软件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其次,专业技能。在这一环节,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时间,包括专业见习、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再次,职业技能训练。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相应的实训以及岗前指导、竞赛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 4.重视课程综合化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对于会计人才方面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要重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进而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视野开阔以及职业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对本专业的所有学科进行科学分析,对于较为相近的学科进行综合,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要注意现阶段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对于陈旧的东西予以摒弃,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实践进行学科新知识的补充。二是要重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比例的协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进行选修课程的增加,不断扩大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范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课程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此,结合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会计专业的整体发展。 会计本科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学习兴趣,为将来学好后续课程,乃至就业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能力本位 成本会计 改革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形势,高校只有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办出特色,赢得发展。 作为高校教师,有理由在教学之余,研究和思考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多年从事的成本会计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本会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会计专业课,在整个会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成本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必须要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与企业管理需要相脱节,与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势必要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由此引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能力本位(CBE)教育。 一、理论基础 (一)相关定义和内涵。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基础知识宽厚、应用能力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明确以能力作业教学为主导,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辅助,以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能力目标为核心,根据岗位群的需求,层层分解,确定从事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设定培养目标,从而设置专业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考评体系。 (二)传统成本会计课程的历史沿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本会计课程由原来的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内容剥离出来,当时计算方法是完全成本法,其教学内容仍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模式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算对象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另外将成本报表作为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之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自动化制造、程序化材料处置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制造行业,有的企业实现了机器人管理。企业一经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力必将大幅提升,人工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可以看出,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会计专业课程中核算方法体系比较复杂,而且应用性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它是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传授式和案例式,将复杂的成本核算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在课堂上面对面传授给学生,产生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在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税收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构建成本会计知识体系,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和案例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缺少实践部分,因此,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加工流程的直观认识和了解,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比如,如何进行生产步骤和生产工序的划分,生产中如何投料,如何确定在产品的转移方式等,这些内容的理解都影响到学生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如果仅仅单纯依靠课堂上成本会计理论讲授,而没有参与企业实践环节,将难以将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要点整合起来,找准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加以运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没有涵盖对企业生产过程了解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教学,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快速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工作中。 (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匮乏。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成本统计的相关表格反映的。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采用自然媒体(板书和多媒体)方式,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限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虽然网络信息加速发展,工作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但“互联网+成本会计”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全面推广,没有形成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和教师随时可以答疑的格局,可见,现行的教学手段仍然匮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厌倦或不感兴趣等现象。 (三)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采用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编制成本报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涵义、内容、产生、发展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但缺少成本会计的目标;二是成本核算,包括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方法,但缺少对产品制造环境的介绍,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会计课程学完后,学生仍然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组织进行成本核算和编制成本报表,很少顾及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客观分析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训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考核体系建立等内容。 (一)实训教学建设。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实训教学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基础实训、ERP综合实训,由入门班到高级班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本技能主要是针对低年级设立的实训,旨在强化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受训者具备后续实训课程的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专业基础实训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具体方式和各种费用的归集方法,进而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成本会计具体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ERP综合实训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目的是模拟企业经营全过程,特别是成本管理及核算,将其应用于一个完整的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工作需要。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训教学建设,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核算,同时也接触到了成本会计的核心业务的操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满足对创造理论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专业化的教学师资队伍,必须提高成本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走进企业挂职锻炼,作为企业的一员,参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才能使成本会计教师深刻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熟悉企业对成本会计人员的需求,然后将这些实践经验带进课堂,按企业的要求去教学。也可以校企合作,聘请一些企业名家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参与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毕业即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手段改革。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从根本上抑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搭建本专业课题研究的平台。同时,可以聘请学者或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最前言的研究成果和企业成本核算技巧、手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多的教学案例,以沙龙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另外,建立“互联网+成本会计”教学模式,设立成本会计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体系建设。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应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主要采取专业知识考试、书面作业、课堂表现等内容;实践考核主要分为实训操作、课外实践、生产实习等内容。使考核和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减轻学生对传统考核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应用技能,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结论 围绕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也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树立了方向。将以记忆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操作能力为主的技能培养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知识点,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授课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会计本科论文:会计学本科专业《税法》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税法》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与会计课程构成会计学专业的两大知识支柱。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处理好《税法》与会计课程的关系、《税法》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安排合适的授课教师等关于《税法》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希望对提升《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税法》;会计;法律;授课教师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会计学本科专业《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一开始单纯的讲授《税法》知识,后来逐步与会计课程进行对比讲授,再到逐步引入其他法律知识,越来越发现《税法》其实是一门对授课教师知识综合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因此,笔者在此谈一谈《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收获与体会,希望能对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税法》在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笔者经过近些年来的《税法》课程教学以及从事部分实务工作的经验发现,无论如何强调《税法》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都不过分。可以这样说,如果作为一个基础的会计工作人员的话,只要掌握好会计和《税法》两门课程就足以应付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了。当然,此处的会计课程起码包括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因此,《税法》和会计两大课程构成了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两大支柱。 只有充分储备了《税法》和会计两大支柱课程的知识内容,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才有可能向更高处拓展其他知识架构。例如,高级财务会计中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处理,在讲解合并抵消分录的时候,同时要对其中的税务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因为合并会计报表是将不同法人的经济业务当成一个会计主体来操作的,但不同法人的税收责任并不因为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而消失,法人的税收责任仍然是以独立的法人为单位承担的,故合并会计报表不能将内部交易产生的税收责任合并掉。只要向学生讲解清楚上述要点,后续合并抵消分录中有关税收负债的处理也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再比如,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也需要充分考虑税收对现金流的影响,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对预计现金流的影响。总之,只有学生充分掌握了《税法》和会计两大课程的内容之后,才有可能理解并掌握更高层次、更加偏向于管理的知识体系。 二、《税法》与会计课程的关系 《税法》与会计作为会计学本科专业两大支柱课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只有将会计学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背后的原理,并掌握税会之间的差异,为更加灵活的处理现实经济业务奠定基础。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在《税法》课程教学中处理好与会计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 1.《税法》课程开始前首先阐明其与会计课程之间的关系。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完全是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的,比如,负债的确认,首先要考虑符不符合会计准则中负债的定义,即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其中现实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而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其次还要考虑是否满足以下条件: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当满足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才能够确认为负债。但是对于企业负担的纳税负债义务而言,除了考虑会计准则对于负债的相关规定外,更多的则是需要考虑税法的规定。税法主要就是规范企业在纳税方面的义务,或者说税法规范的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企业只要负担了这种法定义务,则必然满足了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强调,税法只约束企业在纳税方面的负债义务,对会计准则规范的其他方面不具有约束作用。此处可以以委托代销为例讲解。会计准则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而增值税法规定,委托代销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代销清单或者货款二者中的较早者,如果代销清单或者货款均未收到,则为发出货物满180天时。显然会计准则对于收入确认的时点和增值税对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不一致。这时,就需要向学生强调,会计准则约束的是收入的确认,而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只约束企业在增值税方面的纳税义务。只要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和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分别对收入的确认和增值税纳税义务的有关负债确认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2.《税法》概念与会计概念的比较及辨析。例如,在讲解增值税法时,就需要对销售额概念与会计中的收入概念进行比较,包括二者的学科区别、设立概念目的以及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等方面,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将二者区别开来,也不会再犯套用税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或者套用会计准则规定解决税法问题的错误;在讲解土地增值税时,需要对土地增值税的收入、扣除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成本、费用进行概念比较,特别要讲解明白土地增值税清算是以项目为单位的,而会计核算是以期间为单位的,因此导致二者的概念出现了差别,比如土地增值税对于开发费用的处理;在讲解企业所得税时,更需要将企业所得税的收入、成本、费用、亏损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成本、费用和亏损进行概念比较,更重要的是将税法的立法目的和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相互比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相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也能够充分掌握税会差异之间的调整,对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原理也会更容易接受。对于相关概念的辨析,以增值税中的视同销售概念为例。讲解此内容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视同销售纯粹是一个税法的概念,与会计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可以借用业界对该概念错误的定义警示学生,比如,有人给视同销售这样进行界定,视同销售就是会计上没有确认收入但是税法上需要确认销售或收入的经济业务或行为。很显然,做出这种界定的人把会计和税法混为一谈了。通过对错误概念的批判,同时给学生讲解增值税中做出视同销售规定的目的,然后再将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做出讲解,这样学生对视同销售行为的理解就比较到位了。 3.《税法》和会计之间相关规范的比较。这一点在讲授企业所得税时更加明显。例如,讲解资产的税务处理时,对于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有相关的规定,而企业所得税法也有相关的规定,这时,需要对二者的规范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让学生掌握二者的差异;再比如对于资产折旧计提的方法,也需要对会计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范进行充分比较;等等。总体来讲,企业所得税法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带领学生将会计准则复习一遍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学生对税法规定的掌握会更加到位。 三、《税法》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税法》课程除了与会计具有密切关系以外,与《法律基础》、《经济法》等法律类课程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税法》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关系,将《税法》课程开设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法律基础》、《经济法》等课程之后,这样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讲解也比较顺利。 正是由于《税法》课程与法律相关课程的密切关系,要求授课教师也需要对法律,特别是经济法、行政法等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比如,税法大量的借用了民法的概念。税法中大量使用的居民、企业、财产、固定资产、商标权、专利权、抵押、担保等概念都来自于民法,那么在讲解这些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民法界定这些概念的目的是什么,税法借用过来之后在运用的时候如何不违反民法的相关规定。再比如,当纳税人与征税机关发生纳税争议的时候,解决的方法与行政法采用了相同的手段,即按照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进行,这时可以将行政法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规范展开,然后再与税法当中该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哪些争议可以直接诉讼,哪些必须是复议前置。 四、《税法》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在高校教学任务分配中,一般按照课程名称划归为教学系的课程,该课程也就由该教学系的教师进行授课。因此,《税法》很容易被划归到法律系的课程中去,并安排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当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安排。如果由法律专业的教师讲授《税法》课程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法律专业的教师对会计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很难将《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密切关系讲解清楚。正如前文所述,《税法》与会计之间在概念界定、内容规范、业务处理等方面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细微的差异。很难想象一个对会计知识掌握不充分的授课教师如何能够把《税法》和会计之间的关系讲解透彻。其次,法律专业的教师在讲授税法时更多的是从法理的角度进行讲解,偏重于法律条文背后的背景、原因与原理,这可能会偏离了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税法》的本意,即具体掌握纳税人在纳税义务方面的负债计量。因此,为了规避上述问题,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授课教师尽量安排会计学背景的教师担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就足够了,由于税法与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还需要授课教师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如果是具有会计学和法律学双重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是最理想的安排。 五、结语 由于《税法》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该课程的安排上就要特别注意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教学中注意将会计知识的有机融入、选派合适的授课教师。但《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 会计本科论文: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历经20多年的发展,在探索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综述入手,分析现存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劣势,并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从宏观层面政府监管和微观层面高校监控两方面,对改进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述;分类;对策 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精神,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熟悉国际惯例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逐渐成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大学的教育教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明确提出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美国学者阿勒姆等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种与国际研究、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活动。澳大利亚倡导多形式的国际化课程,将最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补充到教学中。西方发达国家将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人文型、科学型、技术型和混合型四种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界学者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居毅、程刚(2001)总结出三种主要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裴文英(2007)概括出引进课程培养等多种较为成熟和有效的合作办学形式。杨辉(2004)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从形式上提出分类。魏胜强(2012)在形式上根据办学目标和管理体制、外在特征、具体形式和无明显分类标准的随意探讨划分为四类模式,并分析了各自不足。房德东(2011)提出以国际化、复合化、专门化为标准,分类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周曲(2005)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办学理念的转变等角度提出了建议。阳金萍(2005)认为中方高校应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提高管理水平,从而降低对外方的依赖。杨洪青(2011)指出应形成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考核办法、制度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师资、管理方式、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国际化。李盛兵、王志强(2009)提出按“输入――过程――输出”的思路,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侯丽霞(2011)强调应通过对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管理等的优化,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甚少,国内学者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全面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因素的文献偏少,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等问题尚缺乏更为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对我国高校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策更是缺乏系统的论述。 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和优劣势分析 (一)现有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和优劣势分析 目前,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从外在特征上、具体形式上、培养目标和管理体制等内容和结构上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 从外在特征上,可分为松散型、嫁接型和融合型。松散型是指通过聘请国外教师、委派国内教师去国外培训、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等方式实现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该模式很少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嫁接型是指保留中外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学分互认,获得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该模式以“2+2”或“3+1”等为代表,使学生对国外的人文环境有较深刻的了解,但在国内阶段基本以英语强化和初级课程为主,较少引进外方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融合型是指把中外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全面引进外方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考评机制等,外方全程负责,中方只负责对项目进行监控。该模式能全方位借鉴外方的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具体形式上,可以分为单校园和双校园模式;单文凭和双文凭模式;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模式;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模式;以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模式。其中,后三种模式不属于本科层级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因此,本文不予考虑。单校园模式是指学生在国内完成预定学分就可获得文凭或证书。双校园模式是指学生一部分在国内完成预定学分,另一部分在国外合作院校完成。单文凭模式是指学生完成学分后只获得单方的文凭。双文凭模式是指学生完成学分后可同时获得双方的文凭,该模式较正规,学生必须有条件的被外方院校录取,如通过高考等。 (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由于不同标准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分类都有各自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并适用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尤其不符合会计学等应用性强的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本文提出两种创新的模式,弥补单一模式的不足,以便最大限度地引进核心专业课程和优质外方教学资源,以及借鉴外方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本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改进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政府监管对策 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多数由市场驱动而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易存在办学不平衡、学科专业重复建设。所以,应从宏观上对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等方面提供可行性分析,制定适合自身特色和具体实际的战略规划。 2.完善政府的审批监管政策 首先,从制度上规范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对合作双方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批,制定准入和退出机制。其次,加强办学机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在确保国家教育主权的前提下,展现更多的灵活性,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中的作用。再次,高等教育管理去除行政化,政府监督管理推行社会化,建立公开的社会评价与质量认证机制。政府监管职能应趋于行政服务性,将监控职能逐步转移给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建立由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和办学机构共同参与的社会评价系统,定期进行监督、分析和评价。最后,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和审核制度,保证合理盈利再投入于办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微观层面高校监控对策 1.精选优质教育资源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经管类等专业的国际化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集中优质资源加强特色建设,围绕办学特色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如在优势专业设置国际化课程,打通与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学分互认或设立国际学院直接植入国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等。合作项目的重点在于引进优质外方教学资源和核心专业课程,引进研究型的教育资源而不仅仅是课程本身。本科层次项目可为硕士博士层次的合作办学牵线搭桥,提供合作平台。 2.严格教学质量监管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比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化本土化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此外,应对招生、证书和财务等相关环节进行制度完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自上而下的专项检查或评估,学校层面比较被动。可考虑设立地方性专门的非盈利性的办学质量评估机构,制定综合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相结合,学校自评和上级审核相结合,评估机构评估和政府审定相结合,以此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和内容。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留学生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向交流。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主动出击,细分市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市场分一杯羹。 会计本科论文:浅谈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引起的会计本科教育差异 摘 要 通过对中美会计文化的比较,发现中美文化有三大不同点,分别是:职业主义与政府管理、灵活性和统一性、与企业的合作率。并从会计文化分析到会计本科教育的不同: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对职业导向的重视程度不同。最后,对中国高校提出一些启示:设置课程的时候应该关注学生个体,高校应该加大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力度。 关键词 会计 文化 中美 本科教育 一、中美会计文化比较 (一)职业主义与政府管理 美国会计的职业主义源于美国社会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权距”较小,人与人之间更看重平等性,老幼、师长、尊卑观并不强烈。美国社会有着不确定性回避度低的特点。因此,美国会计文化喜欢个人的职业主义,不喜欢政府过多干涉,强调自我管制能力。美国强调专业导向,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所有会计人员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强调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有很大的要求。而在中国,由于集体主义的思想,“权距”较大,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机构,其中很多都服务于政府机构。正是这种思想和现状使中国习惯于把法律置于职业道德之上。会计只是关注每件事是否合法。久而久之,中国会计的专业判断能力将会降低,只会根据法律条文行事。 (二)偏重灵活性和强调统一性 由于整个美国社会偏好于灵活性,因此他们更喜欢具有灵活性的法规。会计人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他们的政府只对原则性有所规定,具体事情具体对待。不可否认,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约束,那就很容易出现安然、世通等公司会计丑闻。中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我们的会计文化偏于统一性。我们习惯于用法律规定到每一条会计准则。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性,但是同时也降低了我国会计人员的判断力和职业素养。企业因地制宜的情况较少,这样的统一性能减少失误,但同时也会减少利益。 (三)与大学合作和很少与大学合作 美国政府规定:若有学校和企业合作,则企业会有节税效益。所以大多数的美国企业都愿意和大学合作。这种合作是实质性的合作,会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而在中国,虽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始得很早,但是实质并没有什么进展。在校大学生很少能得到和企业主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校大学生不明白社会的需求。 二、中美会计本科教育不同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同 由于灵活性和统一性的差别,中美两国在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会计教学参考书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很少有教科书提到新科技、新局面。知识只是靠死记硬背为主,很少有教材能够论述知识的来源和合理性。一点也不重视会计实务,会计实务极其枯燥乏味。课程的设置也没有联系,会计只是会计,基本没有和数学的建模、财务分析联合起来。这是我国强调统一性的结果。中国强调的是通才,中庸之道,所以中国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样的,所有大学的会计系基本都是用同样的教材。这就导致中国教育出一样的学生――对会计准则熟稔于心,但不懂变通,缺乏辨证思考的能力。 灵活性的会计文化让美国的会计课程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大学一年级的会计课程基本没有教材,老师会根据宏观经济的大环境给学生普及知识,让学生了解会计的作用和内涵。美国大学会让学生选修一些与金融、管理相关的课,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材料,强调自主学习,老师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应用会计。美国高校设置的专业硕士职业导向与社会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当美国高校了解到某一个阶段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会按照这个方向培养学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既可以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也能确保学生的就业等。此外,灵活性的会计文化还影响着美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基本上,不同地域的学校培养方向都不一样,大学院校根据自己所处社区和地理位置、资源、教学水平、顾客或服务领域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在美国这样崇尚个性的国家,政府对高校的管制远远比中国少,所以学校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 从参考书来看,美国的教材编写得十分生动,富有趣味性,很多大学甚至直接用《华尔街日报》《财富》等作为补充资料。这种实时性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会计在当代经济中的作用。 (二)是否重视职业导向 由于美国会计文化偏向于职业主义,所以美国大学相当注重职业导向,并根据学生的求职意向对其进行辅导。在刚开学的时候,一般老师都会带领学生做一个职业规划。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想,甚至有很多人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天赋,老师会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让他们自己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职业规划再因材施教,尊重其自身意愿。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就会了解什么样的课是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需要的。同时,学生的想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他们的意愿也往往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美国高校通过职业规划,可以了解这一行业以后的发展规律,在今后制定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课程。 而在中国,由于政府管理等因素,政府宏观调控主导了我国会计专业本科的发展,导致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并没有针对性。大家都是迷茫的,通常到大四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公务员还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这些单位看似都需要会计方面的人才,但是每一种人才的侧重点都完全不一样。但是中国高校每一年都输出同样的人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人才需求和人才供应不匹配。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会计专业的职业培训力度远远不够,具备针对性的人才也远远不够。大家都是通过考证来证明自己的会计专业实力的,这暴露出大学会计专业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培养人才的方式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设置课程关注学生个体 美国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最好也要加强选修课的课程比重。如果条件有限的话,至少在设定课程的时候有关领导应该考虑每门学科之间的逻辑性,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课本选择要具有时效性,最好把一些国家核心杂志作为辅助材料。在中国,计算机和数学模型几乎是所有学会计的通病。此外,不管哪一个专业,写作都非常重要,开设写作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一门总结会计的课程,而不是学完所有课程学生才知道会计是什么。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设这几方面的课程。 (二)加大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力度 会计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只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学习。可以通过综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为其推荐实习岗位,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企业,尽早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可以请优秀企业的主管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传授知识,这些方式都有利于中国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为其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为宁波工程学院) 会计本科论文: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企业的发展必将迎来对会计人才的高质需求,这也要求国内的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当从企业需求的角度进行教育改革,以提升会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本文通过对当前企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能力需求进行调查,以探索高校本科专业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人才能力;现代企业需求;本科会计改革 前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对于高校的会计教育而言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应当充分了解现今的企业需求,针对本科类的会计专业做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以提升人才教育的质量以及实用价值。 一、关于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现状 1.经济环境改变下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现状 经济环境的改变也意味着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是由会计本身的经济服务属性而决定的。所谓会计,其本身便是针对于某一限定单位或者是机构而从事其经济服务的工作,如果这些机构或者是单位受到了来自社会当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则相应的这些聘用会计的主体单位也会对会计的能力需求有相应的调整。并且会计本身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也较大,包括对于数据的处理、核算、验证以及分析等。现阶段的国内企业在会计工作方面大都处于计算机流程下的内部监管以及实时处理,会计的工作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对于能力的需求也带来了相应的改变。政府方面为了加快提高会计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加强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推行会计准则,对现有行业进行分类,并建立会计信息化委员会以实现对于会计行业的进一步管理,加快其信息化的进程,使其能够更快更好的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服务。在全球经济共融的环境下,企业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其业务范围、管理方式乃至其运营模式等逐渐呈现多样化,为了应对如今多变且多样的经济环境,会计人才在其能力方面也应当有所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符合当今的环境要求[1]。 2.基于会计职业本质特征的能力需求现状 会计这种职业自出现以来便一直在适应经济环境的改变,并保持着其本质上的特征,即高专业性以及高责任性。会计职业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商业性以及社会性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的底蕴,虽然外界的经济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内在的本质要求却未发生变化。其作为一种全日制的正式工作,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并能够为服务单位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无私公正的服务。这就要求会计的从业人员必须要通过专业的教育或者是培训以获得符合要求的技能水平以及知识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要保证自身工作的公正和无私,是能力与品德的双向统一。在专业能力方面,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实现对于能力的培养,通过接受会计从业所必须的知识从而掌握其专业技能,以满足会计的从业资格。但实际上对于会计的从业人员而言并非是仅仅需要高超的技能便可从事该项工作,更需要具备公正无私的责任心,也即是其社会责任属性,即会计人才从事于会计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关于其言行以及举止方面的外在表现。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企业不仅需要具备高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更需要在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信赖的会计人才。由于会计这一工作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资金账目往来,并且现时代的多数会计人才在工作技能方面可以满足多数企业的基本需求,因而在职业技能以及个人素质方面,企业也将更加看重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人才在道德方面的境界以及素养,使其能够在从事会计工作时能够遵循公正无私的原则[2]。 二、基于新要求下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 国内的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的教育方面应当针对现今社会中的企业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秉持教学改革创新以及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实时把握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使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迅速与社会接轨。 1.兴趣、素养以及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中,教育类型的分化以及内容的细化等因素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要坚持会计的本质原则,即高专业性以及高责任性的原则,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高度专业的会计知识以及能力,同时也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在工作时能够时刻保证自身的公正无私,避免违法违纪的现象出现。在遵循本质原则的基础之上将学生的兴趣同教学目标进行结合,使其能够在学习高深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时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期待,并且兴趣与目标的结合也能够使学生更加乐于去学习,这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的。 2.知识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综合培养 通过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于今后的会计工作有所了解,其对于会计工作中的对账、记账、审核、报表等各项工作能够有所熟悉,进而保证高校所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今后的企业工作环境[3]。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备高度专业性的会计技能,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企业。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强对于会计人才的创新培养,在培养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的会计技能能够与企业的需要相符。 三、总结 由于会计行业所处的环境经常因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相应的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教育改革时要立足于社会环境,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从而确保会计人才的能力始终可以符合时代以及企业的需要。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关键词]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工作逐步复杂化、多样化,对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财会制度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财务会计的改革对会计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下,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更加强烈。目前,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虽然已经普遍意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还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整体构建及实践研究,研究的成果也比较零散,整体性和系统性普遍欠缺,此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势在必行。 一、“全景式”教育模式的含义 “全景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时空为界面,通过多种维度纵深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融会贯通、立体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倘若学习的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个班级就是一家企业的财务部门,全景模拟财务部会计工作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入到未来工作的状态,真正实现学习到工作的无缝链接。“全景式教学”是情景式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全面升级,它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它基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全面调动教学活动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轻松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既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又增强了业务能力。该研究的应用价值远远大于其理论意义,使学生在教学中交流、在参与中应用,主动积极地锻炼了摄取、应用、创造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学专业进行“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专业目标是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对课程安排和课程架构产生强大的指引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历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强调学生在专业中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在进行目标确定的时候,要突破单一专业知识的培养,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修养的加强,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自学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其体现在会计专业中包括了解生产的过程、建立管理思维,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内容很容易被会计专业教育所忽视,但这恰恰是会计工作的根本。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要培养掌握会计知识、在未来工作岗位能够不断创新,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这意味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际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公司理财、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2.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了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务必重审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共性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1.偏重学科体系,专业课设置过多参照本科学历教育,没有体现应用型特点;2.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简单定义为增加课程设计即可实现,忽视了对职业素质优化养成的教育研究。总体而言,优质合理的课程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本身职业的要求,也有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要正确处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课程和职业修养之间的关系,并将职业养成广泛应用到课程安排中。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一以文化与专业基础课为主,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心,掌握学习的技巧,稳定过度到大学生活;大二设立专业核心课程,例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为了确保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引导学生锻炼自律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勤奋精神;大三主要为学生未来做准备,设置开拓性课程,例如投资、金融、营销等课程,并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观摩和实习实训,目的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培养学生树立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的工作;大四则需要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增加就业辅导课程,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参考上述内容,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开设无缝桥梁课程。现阶段的学历教育重视理论教学,这是普通本科教育具有的共性问题,而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需求却向我们发出了严重警告。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要想学生顺利就业,且就业后满足岗位需求,就要求学校开设课程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学生在校所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虽然也是紧跟会计行业准则变化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偏重理论性过多,有些学校意识到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发展不利,陆续开设相应的实训课程,但实训内容仍然偏向理论方面,学生在校学期期间误认为自己学会的理论知识和本专业需要的业务技能,但实际却不是,因此高校应在确保学历教育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应紧跟市场行情,开设无缝桥梁课程,缩小教学和就业的差距,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学校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指引,调整课程设置与设计课程内容,根据现阶段社会需求情况,建议会计学专业除了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外,增开企业报税实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财务链等课程,并增加企业认识实习,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全方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缩小校园与就业的差距,实现学习与就业的完美结合。 4.实施有效教学。确定目标与课程之后,在日常实践中需注重职业养成教育问题。首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要重视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正确理解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材,在进行知识传授是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培养职业道德,树立团队意识,将书本知识与综合素质进行有机融合,同时,注重个性化差别,保证职业素质养成培养的针对性和特殊性,避免同一性。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独立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精心准备,给学生留出自由学习的空间,以指导学生为主,让学生多练习、多思考,形成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后,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采用更加灵活、有效地方式,不断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面向社会的热情与积极性,坚持学校与社会教育互补的原则,帮助学生积极的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全景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得到深入开展与实施,做到“全面实施,全面开展,全员参与”,还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基础与条件,主要表现在科学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教育氛围和优秀的师资队伍等方面。 1.科学的制度保障。要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学校必须统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实际情况,细化各个正面的实施规范,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评价体系,设置学生职业素质分阶段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建立重在落实执行的工作机制和评级激励机制,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形式多样化的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 2.良好的教育氛围。把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视为学校重点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组织实施、各部门和各个二级学院齐抓共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并将之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管理与教育并重且融会贯通的工作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校园处处是平台、事事是载体、人人都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新格局。 3.优秀的教师团队。要确保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勇于创新和实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团队。这支队伍要完成学生职业素质的课堂认知教学、日常养成训练指导、实践应用指导等任务,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职业素质,校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和企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管理人员和相关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人员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把这支队伍建设好。除了将社会人才引入校园外,还可以将校内优秀教师送出校门,送入企业。以企业的实践案例丰富教师的头脑,使教师先接受实践的洗礼后,以己之力教育和感化学生,进而发挥其课上主导、课后辅导的作用。 4.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要想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就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扩大工学结合的范围,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企业骨干进课堂,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要素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和管理有机融合,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职工基本行为规范等要素作为应用技术型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完美对接。 5.多样化训练途径。学生职业素质是学生在长期的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品质。职业素质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要通过不断开拓校内实训项目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多途径多模式训练和固话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带动下,每位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只有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才能有销路。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养成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要勇于冲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实现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完美结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会计本科论文: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一个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专业尤其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面对这样的转型,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研究如何调整民办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如何建立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培养新模式,从而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现状 作为民办高校来说,应用技术型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需要避免人才培养重复化,在实际应用层面扎实技能,有效迎合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据统计我国民办高校约350所,有将近50%的高校开设了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本科生人数的20%左右。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大,应用型的培养理念不够突出等问题。很多民办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跟着公办高校走,没有根据自身特点有效突出办学的灵活性,没有形成“社会导向、企业需求”的指导意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太高 在我国的部分民办高校中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高,没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而是一味的模仿那些公办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所订立的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我们的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层次是不同,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是无法适应社会实际岗位需求。民办高校应该以自身特点出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以期未来能够在会计领域发挥才能、做出贡献。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由于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难以合理有效。民办高校没有考虑自身特点,没有考虑生源、就业市场占有率等问题,盲目借鉴公办高校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践环节的投入。例如大多数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凸显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民办高校中,课堂上的教师大多数是照本宣科。从课本理论出发,但却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没有根据应用型人才设置的特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直接阻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据统计,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占大多数,而青年骨干教师人数则很少。在这样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还是兼职为主的外聘教师。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分布,充分体现出当前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上滞后,结构不合理。这就会对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阻碍。 (四)实践实训环节较少 除了上诉几个方面外,在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实践环节的薄弱。因为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靠自己,而非政府投入,导致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满足于课堂教育,而忽略实践环节。民办高校的实训基地有限,而且设备落后,无法让学生掌握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人才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二、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教育,但它又有别于普通本科,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知识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应用型知识,宽泛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科技、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 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途径――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一)培养目标差别化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2013年初,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在对于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培养目标,而且对对培养目标进行差别化设置。这里的差别化设置,一方面是区别于其他公立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对于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别化。同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差别化的意思是指,我们可以在同校会计专业学生中选取一些对本专业兴趣浓厚、有专业潜能的学生设立一个特殊的班级―实验班。对于该实验班的课程我们可以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二)加强实践环节,设置“校企合作”项目 上文已经提到,在民办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实训实践环节太过薄弱。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设置更多先进的实训基地。在目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培养课程中,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建议增加实训课程设置。学校准备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让企业走进校园,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增加学生的工作机会。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目前的教师体系中,存在民办高校的一个“通病”,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太少、“双师型”教师太少。要加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能单单的传授理论知识,而需要有丰富的财务实践工作经验。我们要改善教师的结构,使之合理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会计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地方企业和高校分别进行了调研,一方面通过企业调研得到了目前地方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调研访谈,找出了目前地方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两者结合,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革构想,以期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实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向地方中小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院校,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为此,本文调研了山东省内多家企业和济南及周边多家高校,对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市场调研分析 1.调研企业的规模及性质分析 本课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选取样本企业时着重选择了中型以下企业,具体情况如下:本文调研的120家企业中,严格按照划型标准的规定,大型企业有5家,占总数的4%,中小企业共有99家,占比82%,微型企业数为16家,占比14%,由此可见,此次本文调研的主要对象集中在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 2.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学历需求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现状,我们翻阅了大量企业的招聘信息,相比外企与大型国企对学历以及工作经验的高要求,中小型企业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首选,这也是调研组在选取样本企业时最重要的一条参考。 3.中小企业岗位划分及各个岗位的能力需求分析 会计岗位是所有企业必须设立的岗位之一,一般来讲,企业从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会计岗位进行划分,因此,每个企业的划分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总体上包含财务主管、会计主管、出纳、销售会计、工资核算、成本会计、稽核岗位、固定资产核算等。 二、高校调研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尽管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或者可以量化的标准,这就使得许多地方院校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某些地方院校仍就摆脱不了对自身办学层次的盲目追求,虽然喊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输送应用型人才,突出地方办学特色的口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走的却是研究型大学的路子。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调研的地方本科院校中,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类似,即第一学年为公共课,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第四学年为毕业设计。在这些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略大,所有课程的总实践学时大约只占到总学时的20%左右,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符的。 3.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调研组调研了20家地方本课院校的62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任课教师。20所院校中,有14所院校专门设有会计电算化教研室或者会计电算化教研组,另外6所由于会计专业招生人数较少,没有单独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者教研室,但是平均每所院校至少有2-3名专任教师担任《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工作。 “双师型”教师8名,只占总人数的2%,其余教师均为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这对打造一直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无疑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三、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的构想 1.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改革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 以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为目标,现阶段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信息化理论基础,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原理与操作技巧,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会计实际业务的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用会计软件或其他信息化手段处理经济业务的信息化意识。 2.以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改革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更新快,因此教学内容要具备前瞻性,以满足不断变化更新的岗位职责对人才的需求。第二,要精心设计实验材料,模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部门,模拟职业环境与实际工作岗位,营造仿真的实验环境,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彻底解决毕业不能马上就业,就业不能马上上岗的难题。 3.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加强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到企业顶岗实践,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及时的将企业业务现状传递进课堂,传授给学生。第二,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优秀人士担任校内兼职教师,以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第三,学校给予一定的政策,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培养学术带头人或者该学科的骨干教师,组建一直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颜艳旭(1982-),女,研究生,讲师、山东女子学院会计电算化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 会计本科论文: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高校看到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巨大需求,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目前已形成了“校校办会计”的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和深化及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社会实际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非财经类高校如何依托本校特色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形成对财经类院校的有力竞争已是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曾经是非常抢手的,就业是非常轻松的。很多高校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良好前景,纷纷开设了会计专业,甚至一些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此专业,据统计,截至2012年已有将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又恰逢国家的扩招政策,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日益庞大。但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改革瓶颈期,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深化,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际就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其问题更加凸显。本文首先梳理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这些问题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后为非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建议。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3.3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在引进师资时,不能仅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应加大引入虽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实务经验丰富的人才。二是由于会计学科较强的实践性和实务性,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业绩考核不能“唯科研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同时可以提供一些资金资助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入企业”,丰富教师的实务经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会计实务界的专家来校与师生做交流,使师生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的情况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会计本科论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会计英语的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 在当今国际化的趋势下,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会计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要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类知识的同时还应熟知基本的会计类英语。本文首先概述会计英语的重要性和课程设置,接着分析在会计英语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探讨摸索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建议,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入手,让学生对会计英语提起兴趣并且学有所得。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会计英语 课程设置 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 1会计英语的重要性 1.1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中国与国际上的往来密切,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开拓中国市场,而与此同时,更是需要熟悉英语会计类的人才。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中文会计,还要掌握相关的英语会计知识,这样才会更具有竞争力。近年来,有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相继考取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CPAA(澳洲注册会计师)等国外的会计师证,让自己在众多的会计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不难看出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会计英语是多么重要。 1.2将英语与会计相结合,使学生知识面多样化 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基本的任务。在平时的课程设置中,还有《大学英语》、《商务英语听说》等相关课程。而对于学习财会类的学生,他们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基础上还要侧重于跟他们专业相关英语类的培养,这不仅是顺应了现在的大趋势,也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多样化,也给学生以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会计英语课程只是一块敲门砖,感兴趣的学生今后可以往更深入的方面学习,考取相关的国外证书或者为出国深造打下基础。 1.3会计英语的课程设置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会计、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和本科会计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会计类等相关课程,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不管是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会计类专业,开设相关的会计英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英语课程可涵盖《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内容,从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到会计分录,到编制财务报表,再到复杂的各项英文交易案例。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开设一门至两门课程,第一门讲授的是英文版的《基础会计》,第二门是英文版的《财务会计》。然而这并不是单纯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这么简单,英文的会计和中文的会计是有区别的。 2会计英语授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了两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会计英语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2.1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虽然授课的对象是本科生,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并且对英语提不起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多次强调记好单词是学好会计英语的关键,并在前段的课堂中加入听写单词的环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会表现出色,但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前期的单词准备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以后的授课中学生将会学的很吃力,例如在会计科目英文单词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当教师讲到会计分录时将会不知所云。笔者发现在课程进行到1/3的时候,班级里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在最后考试时,有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比如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和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都会拼写错误。 2.2只有课堂在学,平时没有接触 为什么学生记相关的会计英语单词会记不住,原因是他们没有处在一个使用会计英语的大环境,而且没有其他类似的课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每个学期都有英语课,但是都在接触的是语法、写作、阅读和听力等,而会计英语是一门专业类型的英语课程,学生首先需要接触的是专业词汇,例如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或者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等。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课下没有接触到相关的,那么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2.3没有很好的教材满足课程设置 在选取教材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英文版的会计和中文版的会计是不完全相同的。首先体现在会计准则上,有些教材没有列出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它们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差别;其次是教材里没有列出科目表和主要报表的中英文对照,或者是重要知识点的中英文对照。还有一些教材在提到会计分录的知识点时,没有详细的经济业务和案例,让学生无从下手。还有些教材课后习题不够丰富,没有相关的配套课件,也让任课教师在备课上比较吃力。 2.4需要具备有专业资格的教师 承担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精通会计和英语的能力,最好是海归会计专业的教师,或者是正在考取或者已经取得国外会计资格证的教师。能够熟悉国外的会计准则和国内的会计准则是教学的关键,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开始区分英文会计和中文会计的不同。同时任课教师也应该对整个英文类的会计专业有所了解,除了给学生指出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外,基本的还有哪些差异。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这方面的教师是比较少的,缺少一个核心的团队一起研究。 3教学改革下的解决方法 在发现了一些问题之后,笔者尝试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其他方面来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1对学生采取分组学习 在任课2-3周后并且在任课教师对班上学生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分组(4-5个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将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散落在各个组里。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入座,在有些情况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并且回答问题。教师让每个组之间进行竞赛,得分最高的前三组最后期末将会得到奖励。 例如教师让每个小组分析同一个案例,案例里有对公司的基本描述,以及某个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题目的要求编制简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交上要编制的报表,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些问题,例如哪一个小组最快算出总资产(total assets)或者总负债(total liabilities)的值。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竞争的压力下,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交出成果所以小组之间会有分工,谁负责计算总资产和总负债,谁编制资产负债表,谁负责利润表等。对于第一名回答正确的给予全组加分奖励,另外第一名完成所有报表而且正确的小组给予全组加分,第二第三名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的分组既发挥了团队的力量,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 3.2实行加分制,鼓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任课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小组的活跃程度,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表现。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并且要求他们用英文回答,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或发音是否标准都应当给予适当的加分。很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信心不是很足,如果经常得到教师的鼓励赞美,会逐渐树立一个自信心,会对这门课程越来越喜欢。 例如,笔者在一次课堂上让学生朗诵一句英文时,发现一个男生的发音特别准。这位男生平时比较羞涩,不爱回答问题听写的单词也不完全正确。在课堂上夸他发音很正确给他加分的时候,其他的学生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后来这位学生坐到了前排并在学习中很努力用功。再如当回答一些主观性答案比较强的问题,如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artnership(列出合伙企业的优点和缺点),此类问题的回答不要求百分百正确,只要意思回答对即可。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当大声的鼓励 “Exactly! You are correct!”,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都应当说 “Well done, good job!”,或者学生发音不正确的时候也应当给他很大的鼓励并且纠正他的发音。不管如何,只要积极回答问题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课程刚开始时有些学生会比较羞涩,举手都不太自信,笔者鼓励他们想回答直接站起来说答案,经过多次以后学生开始站起来踊跃回答。 3.3应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 很多课程的授课方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在后半节课比较疲乏,学习效率低下,上网玩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入一个环节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即偶尔抽取30分钟左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讲台上讲解知识。 如当讲到会计分录时,一个公司一个月发生了十几个经济业务,教师提前抽取几个组分配不同的经济业务。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被抽中的小组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给大家板书讲解会计分录,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讲解完之后没有被抽中的小组负责检查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点评及给出一些建议。此环节强调学生要板书可以让他们熟记单词,比如在写分录时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和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他们在课前准备经过了反复练习达到了强化的效果。 3.4课余时间举行会计英语竞赛 在授课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没有处在一个使用会计英语的大环境,而且也没有其他类似的课程支撑。这样的情况建议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会计英语竞赛,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会计英语竞赛可以选取一间教室作为活动场地,2-3周举办一次,每次举办都是不同的竞赛内容。例如第一次的竞赛内容是两分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会计账户名称,随即评出第一、二、三名。竞赛的结果跟学生的平时成绩相挂钩,前三名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参与者也可以得到适当的加分。接下来第二次的竞赛内容可以是专业词汇翻译比赛,提前准备一份答卷,评出哪一个学生用时最短且正确率最高。第三次竞赛内容可以是会计分录比赛,在特定的时间内比较哪一个学生写出的数量最多且正确率最高。通过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让会计英语在学生的脑海里更加印象深刻。 3.5完善会计英语资料和师资 任课教师在借助教材的同时,应该准备额外的资料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有些教材没有列出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它们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差别,教师应着手准备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国外准则与国内准则的差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些教材里没有列出科目表和主要报表的中英文对照,或者是重要知识点的中英文对照,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补充,让学生的会计英语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学校方面可适当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会计人才,或者具有国外会计资格证的人才,完善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校的会计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当了解国外的会计准则,以及与国内会计准则的差别,为将来越来越开阔的国际化做好准备。 4结语 会计英语的教学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让学生乐于学习并学有所得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相关的会计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论对于教师亦或是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会计本科论文: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的在校生占了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但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的启示和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思路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 卓越 会计人才 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是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均对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从会计教育的现状和市场需求来看,普通和初级财务会计人员总体供大于求,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深谙国内会计准则、外语流畅、懂管理、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会计人才严重匮乏。 基于以上原因,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的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并初步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如宁波工程学院的做法是在“A型会计人才”卓越会计师的培养计划中设置“寻找明日CFO”等系列案例分析大赛环节,长沙理工大学在会计学专业“卓越会计师”能力培养实现矩阵中“企业阶段”设置生产实习环节,黑龙江科技大学将“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分为“服务国际”和“服务区域”两个培养面向等。但这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应用在一本、二本院校,很少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应用。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在校生占了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很少,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因此,如何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在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并最终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很多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么是参考或直接借鉴一本、二本院校的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么是借鉴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么过高,要么过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直接借鉴或参考一本、二本、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民办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一本、二本、高职院校也基本类似,大同小异,尚未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够健全,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较多,例如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中的课程内容相对重复较多;实践课程数量偏少,主要是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核算类课程;课程设置重核算轻管理,很多民办本科院校还没有开设内部控制、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纳税筹划、企业纳税申报等紧跟未来会计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课程。 (三)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最有效途径。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校内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来完成。由于开设会计专业的民办本科院校的会计学生普遍比较多,校内实验室也就成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校内实验室主要由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和配备各种实训软件的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组成。通过在校内实验室的模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但这种实践教学是初级水平的,往往是对实际会计工作的简单模拟,与实际的会计工作还有不少的差距,与满足实际会计工作的需求还相去甚远。加之民办本科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建立和维持都比较困难,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总体效果差强人意,亟待改善。 (四)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体制原因,相比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高,待遇与公办高校相比普遍偏低,比较难吸引优秀的高端会计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呈现出老的老、少的少、中间骨干急缺的哑铃形结构。师资队伍里的老教师主要来自于公办高等院校退休的教授、副教授,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来自于刚毕业的会计或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而高学历、高职称的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教师则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加之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有些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强的教学科研经验后,又通过考博、工作调动等其他途径流动走了,民办本科院校很难形成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老中青比较协调的师资队伍,民办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基地、流动站。没有一支卓越的会计师资队伍,又怎能培养出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国内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启示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着重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培养什么人,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等;其二是用什么培养人,即课程计划和教育内容等;其三是怎样培养人,即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 近年来,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多,其中《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郭亮,2004)在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专业拓宽、课程整合等进行了重新构建;《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潘煜双,2010)站在地方院校的角度,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会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毕金星,2010)分析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至于何为卓越,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是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美国NBA的著名教练帕特・莱利认为“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可见,卓越就是对一个个更高目标的追求,就是不断地自我超越。笔者认为卓越就是不断追求,实现自我超越,在所处领域或所在层次做到超出一般,非常优秀。 近年来,对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等,对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姚丽琼等,2012)对卓越会计师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并提出了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卓越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王乐鹏等,2011)在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论构建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汤健,2011)提出了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3A质量标准:即应用意识强(Application)、分析能力强(Accountant)、自我提升能力强(Advanced)。 (三)国外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对国外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有留学背景、对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感兴趣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往往针对性强,具有借鉴意义。国外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 1.美国。美国的大学都很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关注高校怎样才能向社会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美国大学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培养目标必须关注社会需求;课程体系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授课为辅”。 2.日本。日本会计本科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对经营分析论与经营学总论等涉及企业运营方面的课程较多;设置的选修科目比较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大。充分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会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3.英国。英国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但都比较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特点:一是会计课程设置科学,与社会需求、将来就业结合紧密;二是会计教学方式灵活;三是会计考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上述国内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内外的一本、二本院校,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成果很多地方不太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比较难在民办本科院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三、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契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的太高,太高了就会脱离实际,导致目标无法实现;也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的太低,太低就会将本科办成专科、中专,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依照“能力为重,通才+专才”的培养理念,培养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和诚信品质,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会计咨询等有关法规和业务规范,能运用现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外语基础良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从事审计、管理咨询、会计、财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完善优化课程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紧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服务发展,以用为本。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应用”两个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笔者根据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把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分解为三大部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如右下图。 三部分的区别与联系是:会计核算的课程主要涉及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是对会计六要素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属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管理的课程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所获取的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评、分析、监督,属于会计的管理职能;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会计学科的完整专业课程体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的基础,会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则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1)在课程设置上,每门专业核心课都配有模拟实验课,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2)每门专业课程都配有课程负责教师,实行合格课程评估制度,推进课程建设,规范本科教学工作。(3)每门课程都有完善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等课程教学资源。 (三)不断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核算类课程,这根本不能满足日后会计管理的需要,因而需补充一些会计管理类的实训课程,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财务管理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经营实验、企业纳税申报模拟实验等。 2.提高会计教师实践能力。教师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而,学校要在相关政策上为会计专业教师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创造条件,并提供方便,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的具体会计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卓越的会计师资力量,保障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3.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由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较多,如何加强对校内实践课程的指导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上实践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专业成绩,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8人,每组由组员推荐一名专业基础好的同学做组长,在上实践课时,同学们如果有问题可以先向学习小组长请教或者相互讨论,对于仍然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教师就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又能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校外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单位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往往是相对固定的,空间有限,很难接纳太多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学生校外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在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校外实践又没办法安排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考虑将部分实践课程交给校外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资深注册税务师、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士和校内教师来共同完成,并同时建立长效的“双导师”制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 (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优秀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优秀师资队伍。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院校确实有诸多不足之处,但也有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只要学校领导重视,董事长舍得投入,经过努力就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降低工作量提高报酬。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公办院校相比工作量偏高,待遇偏低。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普遍比较紧张,工作量大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教师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上课,还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研究教学,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院校要不断降低工作量,提高报酬,让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有归属感、有成就感。 2.鼓励教师升学晋职。民办本科院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晋升高级职称,对获得博士学位、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学校要有专门的奖励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在薪酬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在选拔中高层管理干部时,应优先从这些教师中选拔,让优秀教师感受到领导的关怀,看到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3.引导教师参加科研。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打通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方式来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能力比较强或对科研兴趣比较浓厚的教师可以多参与科研,适当地少上课,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出好成果;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或对科研兴趣比较淡薄的教师可以少参与科研,适当的多上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样不仅能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能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4.激励教师参与实践。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离开了必要的实践锻炼,学生将很难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从而难以胜任实际的会计工作。民办本科院校只有具备一支实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完全可以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做法,将教师参与实践作为一条强制性规定,规定教师每年需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并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教师晋职提薪的重要指标。另外,学校还可以考虑出台专门的政策,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类职称,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国内外的执业资格,着力培养 “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 四、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践 目前,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够进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还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并且大多是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较难充分发挥出那些想学习、爱学习、能学习学生的潜力,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 为了探索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笔者对任职学校的2013级会计学专业进行了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到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选拔、校内任课老师的遴选、校外指导教师的评聘、激励保障措施的建立等诸多方面。 一年多来,我们结合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了内部控制、企业纳税筹划、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课程;在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选拔上,我们秉持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首先根据第一学年的综合测评、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和英语的成绩进行公开报名和进行初选,初选后进行笔试筛选,笔试筛选后再进行面试,面试名单公示7天无异议后,最终由卓越会计师班领导小组确定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名单;在校内教师的选拔上,我们优先从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中进行遴选;在校外指导教师的评聘上,我们主要聘请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财务高管作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以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激励保障措施上,我们专门制定了卓越会计师班任课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超工作量的核算办法,充分调动了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措施得当,保障有力,2013级卓越会计师班出现了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的舒心的良好局面。这个班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远超同年级其他班级,在会计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种竞赛中表现优异。 通过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我们认为在民办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完全是可行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希望更多的民办院校参与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中来,一起拥抱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春天。 会计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尽管目前就业前景尚可,但其动手能力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拉近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距离,提升运用会计技能的基本水平,缩短学生毕业后熟悉上手企业会计业务的时间等等问题成为本科院校关心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财务管理;实训教学 广东科技学院自创立以来就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财务管理本科不但是热门专业,更是向珠三角地区提供财务技术性人才的主力输出。为了应对当前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广东科技学院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证能力、制证能力、登账能力和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分析能力,熟悉企业业务的流程奠基。本课程是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综合,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达到真正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动手操作的效果,而且能够复习、巩固已学专业知识,将所学全部知识融合、运用、拓展和升华。此时,在我院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和改革背景驱动下,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拉开帷幕,再谱新篇。 一、利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进行课程开发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按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划分为八大工作岗位,即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八大工作项目为导向,根据每个工作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列出应掌握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将把财务会计的每个知识点融入到模拟实训课程中,同时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会计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范围与任职条件,加深学生对各岗位的理解。 二、开设仿真的工作流程,融“教、学、做”为一体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整理出会计工作岗位的各个工作流程,引入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会计实物,让学生融入仿真的工作环境,即“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凭证传递”。实训课程需首先给学生展示真实的企业原始资料,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进入教学内容,教师做出基本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的性质与内容,最终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及相关账簿资料等,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账务处理流程一致,实现“教、学、做”的合一。 三、开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开设的同时,配套开设会计分岗实训课程。该实训课程设置九个小组,前八个小组分别按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设置,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及提供的实训资料单独完成,第九个小组为某一小型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由教师派发原始凭证,各小组完成各自岗位的业务核算,并能把已编制的凭证传递到其他相关岗位。在独立的实训课中开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学生不仅能掌握工业企业里每个岗位的业务核算,还能处理好单个岗位与其他岗位的业务联系,真正把企业的财务部门搬到课堂上,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四、创建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行工学交替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校内、校外(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某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超市可提供收银、仓库管理员、会计记账等岗位。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经任课老师考核合格。通过这真实的工作岗位训练,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收据的填写方法,真假币的辨别方法、存货盘点、日常的记账工作和月末结账等账务处理方法。 五、体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教育必须加速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于实施应用型本科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通过强化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增强自身引导,服务社会的能力。财会专业的创业教育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十分具体的教育内涵和要求。财会人员的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对于学生作为企事业的财会人员所必备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在《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财务、税务、审计、经济法、工商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体现在实训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当前整个市场的就业形式以及相关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把追求创业理想的激情和现实客观形势和自身各方面素质的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理性的创业意识和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评价普遍认为本课程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内容能根据专业需要,充分体现技能实训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特点。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学生心理个别辅导与不良行为矫正研究 【摘 要】要使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只注意学生品德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身体的正常发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德、智、体发展的趋势总是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个别辅导工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通过个案现象、诊断结果、原因分析以及不良行为的矫正对策,帮助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崇高理想,培养了正确健康的竞争意识。 【关键词】教育;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只注意学生品德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身体的正常发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个别辅导工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下面我以学生A为例,谈谈心里个别辅导工作及不良行为矫正的对策。 一、个案现象 学生A是优生,一次期中考试成绩被另一名优生B超过,她在其中小结中写道:“真不可思议,她竟然爬到了我的前头,我怎么不够她好?下次我一定超过她、打败她。打败她!打败她……”于是A产生了怨恨、嫉妒,埋怨别人超过自己,造成学生A心灰意冷、不敢回家等不正常的心理负担及行为。 这种现象表明学生A有较强的竞争心态和成功欲望,喜爱争强好胜,输不起,但往往由于缺乏正常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对竞争产生了错误片面的理解,认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赢取功名、战胜他人,由此而出现了扭曲的心理。 二、诊断结果 根据学生A的表现,初步诊断为家庭压力大、学生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过重的心理障碍症。A热衷于个人眼前利益,她认为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击败对手,获得了胜利,也就达到了目的。 三、分析原因 有了诊断结果,我着手从不同的渠道,通过方方面面的了解、分析,发现形成学生A心理障碍的原因如下: (一)家长期望过高 我通过家访,了解到A的成长背景。她父亲大学毕业,在定西做石材生意,生意兴隆,经济富裕;母亲高中毕业,在家相夫教女、做家务。父亲望女儿成凤心切,对女儿要求极严极高,时时都要求女儿考试在班中考第一,如果考差了,还常常说诸如此类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衣锦还乡才能光宗耀祖”等封建思想。轻则给面色看或批评责骂,重则受棍棒之苦或实行“经济制裁”――减少零用钱。这就造成了学生A确立了“东方不败”或“常胜将军”的目标,导致了畸形心里的出现。 (二)嫉妒仇视战胜者 嫉妒仇视学生面对不理想成绩,不能冷静分析自己表现的现象。每次考试或测验后,学生A成绩优秀全班第一,当然兴高采烈,心花怒放,飞也似地向父亲汇报“特大喜讯”,以期待着赞扬和奖赏;如果考差了,或别人的成绩或名次超过她,就感到“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怨天尤人、盲目发泄、仇视一切,不敢回家。强烈的求胜心理受到不理想成绩的冲击,心灵震动极大,无异于“五雷轰顶”、“苦不堪言”。 (三)己不如人,悲观失望 学生A考试后认为自己的成绩比不上别人,而产生一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消极心理。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心态,因为它会使学生A因失望丧失斗志,整日不思进取。具有这种心态往往使学生A性格变得软弱、内向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四、不良行为的矫正对策 摸清了原因,掌握了诊断结果。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A进行了心理辅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客观看待成绩 采取灵活的方式,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让学生A明白下列问题:(1)考试是检查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2)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3)学问上的东西,一山还比一山高,学无止境,面向世界;(4)重视学习过程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崇高理想 小学生要想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崇高理想,这样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有较正确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拼搏进取,永无止境地向上攀登。学生A喜欢看课外书,头脑灵活聪明,我向她推荐看《爱的教育》,帮助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崇高理想,培养了正确健康的竞争意识。只有正确的竞争,才能互相激励,共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增强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在当前社会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必须及时地矫正学生A的竞争心理,培养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共同进取的友好和谐的竞争意识,确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使优者不骄傲、差者不自卑。 (四)深入家访,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 通过家访,端正学生A父母的教育观。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期望,才能产生激励的力量,催人奋进,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力戒不合实际的“次次考第一”的期望,恳请家长与学校配合。与此同时,我专门为学生A建立了一本“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要求每次测验考试后,我与家长都在手册上写上几句评语,一方面是彼此了解A在校的、在家的表现,另一方面是记录了A的点滴进步,白纸黑字得到了老师家长的鼓励和充分肯定,从而使她增强自信,继续奋进。 总之,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在家长的大力支持、鼎力相助下,使学生A重新深刻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克服了自高自大的心理,明白了“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道理。从而使A减轻了心理负担,心情自然舒畅了。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大学生盗窃行为心理分析与研究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得不到身边同学同样的物质享受或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在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出现盗窃行为,无论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盗窃行为被发现后,极有可能走向极端。如何进行事前警示预防,事后引导并重塑理想信念是排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课。 关键词:大学生;困难家庭;盗窃;心理分析 一、典型案例中盗窃行为的情况 2009年的11月,接到学院大二女生宿舍楼有失窃的消息。经调查,丢了一部手机及一些洗护用品。根据所丢物品,宿舍分布及盗窃时间,初步认为盗窃者应该是同一楼层的女生。进一步根据所丢手机所拨打的手机号码,初步判断是李某所为。最后通过核实确定盗窃者就是李某。李某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辅导员眼里,她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在班级和宿舍里有着不错的口碑。这样一个女生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非常令人吃惊的,辅导员通过与其长时间的交流,发现她的心理的确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李某家住农村,姐妹四人,父母都在农村务农,靠种地养活一家人。她是家里中最小的孩子,三个姐姐都是大学生,大姐已婚,二姐正在读研,三姐大学刚毕业,从小受父母及姐姐们的疼爱是最多的,可以说情感上她获得的关爱与关注比同龄人要多,但家里拮据的经济条件在物质方面使她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进入大学以后,物质的诱惑对她影响很大,内心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她想获得比较好的物质享受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的矛盾;另一方面她约束自己的道德观与不正当追求物质享受的矛盾。正是这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心理的扭曲。盗窃事件被发现后,该生感觉面子上过不去,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辅导员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原则,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同时最大限度地关注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两年多的关心与引导下,该学生已经走出阴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采用多种有效方式,进行交流 (一)用多种方式进行师生交流,去细心观察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既然出现了这种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处理好这个问题。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事情就是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坦然相告,只有把自己的错误行为说出来,才是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并想改正错误的正常心态,同时这也是按照校规校纪给予从轻处理的前提。军训期间辅导员就与学生们天天在一起,跟他们之间除了师生情之外还有友情。事情发生后,辅导员立刻找到该学生,考虑到个人隐私及工作的缜密性,交流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通过交流对其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鉴于其是首次犯错且偷盗财物金额较小,经学院研究,按照校规处理后暂时保留其继续在校学习的机会。 (二)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去约束学生 校规校纪是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熟悉的规章制度。开学初,辅导员都会集中组织学生学习《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守册》。守册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行为准则,同时包括违纪行为及对应的校级处罚。采用各种有效方式,让学生尽快地学习并熟知校规校纪。这对大学生今后的行为有很大的约束作用。同时对出现违纪学生给予相应的处罚也就有理有据,学生本人信服,其他的学生也会从中受到教育。对违纪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要特别的关注,其日常行为必须严格地遵守校规校纪的要求,倘若学生违纪后再出现严重违纪情况,一定坚持“从严、从重、从快”的原则,果断处理,维护校规校纪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三)用鲜明的现实案例、惨痛的教训去警示学生 所谓警示教育,即通过宣传过去发生的危害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及其根源,以告诫人们今后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的一种教育方式。全国高校每年都会有类似的案例,违纪情节严重的同学已经被劝退或开除学籍,违犯法律的甚至已经移交公安机关。精心选材,严把案例质量,是警示教育震撼人心的重要基础。通过鲜活的事例,分析事情的根源及危害,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警示作用。盗窃学生面对鲜活的案例,内心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利于其认识错误,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但是如何让已经处理过的学生不再犯,这是一个敏感点也是一个关键点。这种学生问题的处理上考验着辅导员的大智慧,特别是退是留往往在辅导员的一念之差。退学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会更加有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学校不必要的管理压力。但是对当事学生来说很可能一生就因此而毁掉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留下来的学生需要学校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她、关心她和引导她,同时需要当事人改过自新,重塑目标,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四)用博大的爱去感化去引导学生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于特殊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特殊生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特殊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的希望。辅导员老师与李某定期地面谈或网络聊天,通过交流了解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事发后大一的这一年里,她一直很脆弱也很敏感。在事发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这是理想破灭,信念模糊,失去目标的典型表现,倘若任由其发展,纵使其能顺利毕业也不会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的。在辅导员长期积极引导与关爱下,一年后特别是大二这一年,其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她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由于其学习努力刻苦,活动积极,在班里有了比较高的威信,2010年5月该学生被团支部选为校级优秀团员,在结果公布的那一刻,她留下了幸福激动的泪水。从她久违的笑容中,我们相信她已经走出了阴霾正一步步地迈向光明。这让我们坚信当时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同时坚定了继续感化教育引导该同学的信念。 (五)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四位一体”的模式去管理学生 家庭、学校、社会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占据大学生的整个生活。就大学生社会属性而言,大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重社会之中。这三者以不同的社会学特征构成了学生养成教育的“亚社会”。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体性和社会性教育的双重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入学后,其本身就是一件半成品,其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定型。如何最大限度地重塑其完整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这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的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不断的理论应用与实践,不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同时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与帮助,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地方,父母永远是自己最亲的人,学会去感恩父母,与家人多交流,增强自己的归属感并有效地摆脱孤独感。自己的主观努力也非常重要,通过向社会学习,向学校学习,感恩社会感恩学校,通过理论学习,并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启示 (一)前期的交流与了解——感化成功的先决条件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原因的多样性就要求我们要去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作为辅导员一是要平时在管理工作中留心观察,细心了解学生的不同表现和性格特征,有何不良习惯,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优点。二是通过同学、任课教师、家长等交流,侧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地使自己掌握的情况更准确更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学生的谈心、与家长的交流,询问特殊生的现状,以把握其内心活动。三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走进学生心灵,探究造成心理不健康的深层原因。有了翔实可靠的学生资料,转化工作就会有理有据,有的放矢。 (二)博爱与尊重——感化成功的重要基础 对于特殊生,与其说是他们的表现不好,不如说是他们的心理处于畸形和病态发展过程中,因此,转化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要从心理上让他们得到转变。特殊生作为大学中的弱势群体,自然会受到同学甚至是老师的歧视和偏见。作为辅导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们,那后果可想而知。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关心,所以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的表现,在生活上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指责,通过老师的言行让同学们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排斥,让特殊生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关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与满足。同时,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他们的学习、品行进步进行表扬鼓励,多让其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他们明确成才的目的与意义,使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的动机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充沛动力,从而一步步重新树立自信。达到通过集体的力量和辅导员的引导,来转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确立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心理。 (三)警示与教育——感化成功的重要保障 对于特殊生,不能一味地感化教育,要做到警示教育与感化教育相结合,同时要结合校规校纪及类似的现实案例对其进行警示教育。通过挖掘造成特殊生不健康心理的根源和危害,以告诫人们今后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同时对特殊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所以说出现问题的特殊生,关爱与尊重是必要的,同时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是促使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四)持续与跟踪——感化转化的关键核心 特殊生往往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情绪会变得不太稳定,对人生的信心不足,这就需要辅导员更有耐心,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帮助。通过几次谈话,就想立竿见影,马到成功,是对转化工作的长期性和困难估计不足。因此,辅导员教育特殊生时,必须有“反复”的思想准备,要冷静分析,从容对待,不急躁,不厌弃,坚持教育,持之以恒,不能因其偶尔的情绪波动而动摇信心。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他们波动的原因,耐心细致地作好疏导教育工作。特别是不能等到出现问题再来教育,而要估计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把工作做在前面,以减少出现的次数。也只有在对他们情绪出现波动时的反复教育中,才能循序渐进地让特殊生们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总之,辅导员在教育特殊生时,应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及其未来的发展。应给予他们以人文的关怀,从实际出发,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运用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艺术性,运用教育机制取得最佳效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们一定能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成才!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中职学生心理与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与干预研究报告 摘 要:健康危险行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因此,研究和控制中小学生的危害健康行为具有其现实意义,并正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主要对中职学生心理与行为危险因素调查与干预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保障的条件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将有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预防和干预危害健康行为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学生 心理 行为 危险因素 行为干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及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产生很大影响。中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危害健康行为会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并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55;吸烟、饮酒中学生分别为14.00%及51.61%;有药物成瘾史者2.23%;攻击及违纪行为中,骂人、打架、在家里偷东西、在外面偷东西行为检出率分别为52.26%、14.93%、7.32%、3.88%,;离家出走8.97%,逃学或旷课14.86%;可疑精神症状的检出率为6.63%[1~2]。有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健康危险行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因此,研究和控制中小学生的危害健康行为具有其现实意义,并正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正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但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的迅速变革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高中、高校扩招”的压力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与同龄的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失败体验更多,学习困难更大,其危害健康行为的表现更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成为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高发区域,在很多地方中职学生以其高发的危害健康的行为成为“差生”的代名词。而大量的危害健康行为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中职学生个体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更影响了中职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给许多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后果。目前国内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对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分析,将有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预防和干预危害健康行为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1)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吸烟、饮酒及其原因;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睡眠的时间;离家出走的念头和行为及其原因;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及其原因;每天上网的时间;的接触;有无恋爱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健康教育降低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水平。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 (2)中职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后的效果。 (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中职学生焦虑、抑郁调查和自我评价调查并实施干预。 3 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和自我评价问卷对宿州市某中等职业学校近800人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干预研究。 4 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探讨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率。 (2)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信行水平。 (3)了解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行为指导提供依据并通过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5 研究路径(如图1) 6 调查质量控制 (1)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均经过严格培训和预试验。 (2)所有仪器在使用前均统一校准,体检的方法与标准统一。 (3)调查员经过培训且检查合格方可参加调查。 (4)调查研究人员进行现场督导,对调查表进行复核,有错即改,有漏即补。 (5)调查的应答率大于90%。 (6)调查完成后,随机抽取5%的调查对象进行复核,符合率大于90%。 (7)调查表两组人员独立录入两份,并将两份独立的数据用EPI-Info6.02软件进行逐一对比,有不一致处即与原始调查表核对并纠正。 7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及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7.1 研究梯队 主要参加人员长期从事中等卫生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平均每人撰写教研论文10余篇。学术梯队合理。多人获硕士学位。 7.2 保障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领导一直重视并支持教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我校教师在目标教学、德育以及临床实践方面有一定深度的探索和研究。从1995年至今,我校引进高校大学毕业生长期从事中等卫生专业教学工作,既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及省教育厅、卫生厅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和人才培养经验制定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积累了较丰富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改革经验;改革了护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注重临床技能训练,增加了实践评分比重;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校通过调查分析,制定了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提供了经验。此外,我校参与编写了卫生部规划教材4本,其中我校教师主编3本,副主编5人;今年,我校有十余人参与编写了省五年制护理专业规划教材,其中我校2名教师任主编,3名教师任副主编;近五年撰写教育教学文章共140余篇,其中在全国公开杂志发表70篇。 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中小学危害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杂志;“中等卫校新生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中外健康文摘杂志;“中等卫校新生抑郁症状与危害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中国校医杂志。影响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和行为干预的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与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68例,术后心理状态的测评使用Beck抑郁问卷,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使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抑郁情况及自我管理行为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①轻度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P 0.05)。②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在四个抑郁分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 抑郁负相关于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P 0.0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会由于患者术后的不良心理而降低,应提高重视程度。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行为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为10%~15%,并且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一种良性疾病,但是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会由于其存在痛经及下腹痛等临床表现而受到严重的影响,有的患者会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其中抑郁症状表现明显[1~3]。而自我管理行为可以对疾病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患者健康的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此外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医疗费用减少,患者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4]。笔者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68例,采用量表测评研究对象的术后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行为,旨在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采用保守手术,并且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49岁,平均(35.13±6.09)岁,以患者婚否及是否生育进行分组,其中未婚、已婚已育、已婚未育及离异的患者分别为18、103、37、10例;以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分为初中、高中、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患者分别为31、65、52、20例,所有的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于患者的术后的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均采用量表进行。 1.2.1 心理状态的测评 心理状态的测评采用Beck抑郁问卷进行,共包括21个条目,总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63分,量表共分为4级,从轻到重分别为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各个条目分别赋值0~3分,其中从无抑郁到极重抑郁的评分标准依次为≤4分、5~13分、14~20分、≥21分。 1.2.2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 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使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此量表自行设计,其中包括症状管理、生活管理、情绪管理及信息管理4个维度,所包含的条目数依次为6、4、5、5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最低为1分,最高为5分,调查对象的自我管理行为随着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得分越高而实施得越好,总分为20~100分,其中自我管理水平低、自我管理水平中等及自我管理水平高的判定评分依据为70分。各维度的实际得分与其最高得分的比值与100%的乘积为各维度得分指标。 1.2.3 测评方法 负责测评工作的课题组成员包括3名护理人员,均具有护师及以上职称,并且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护理经验非常丰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均在其出院后门诊复查时进行,测评的指导语要统一,向研究对象详细地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使其完全明白理解,向患者保证本次研究的保密性,绝对不会向外泄露其临床资料,患者对于问卷的填写完全按照自身的感受完成,并且问卷要当场收回,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68分,回收168分,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计算机,由双人录入审核,统计分析采用的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用相对表示,组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于抑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就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往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采用手术和药物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而如今医务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在疾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性,其不仅能够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均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得到实现,这样能够使患者的观念发生改变,从而引导行为发生变化,不良的习惯及不健康的行为得到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3,5-8]。 患者的思维混乱及自我贬值等均属于抑郁心境,由于抑郁的患者减少了与社会外界人士的交流,最终降低自我管理水平,此外患者的活动由于存在抑郁的心境而显著地减少,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睡眠障碍及易疲劳等均属于抑郁所伴随的躯体症状,使患者的躯体不适感加重,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对患者的自我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其是否处于抑郁状态及其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所以患者抑郁情绪的早期发现及治疗对于自我管理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11,4]。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研究对象中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数为125例,发生率为74.4%,轻度抑郁的患者数明显高于无抑郁、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的患者数。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着患者抑郁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各个抑郁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抑郁负相关于自我管理行为,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抑郁情绪较为明显,对于其自我管理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术后心理状态的改善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提升我们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采取措施使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改善。护理人员要关心、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面部表情及相关的行为、情绪的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积极地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为了帮助患者达到维持心理平衡稳定的目的,要及时地、适当地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自我管理教育能够使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抑郁情绪得到显著的改善,使疾病的复发率得到显著降低[11]。②为患者提供疾病的相关信息。由于医务人员特定的工作岗位及患者对于医疗知识的匮乏导致患者信息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提供者就是医护人员,患者认为其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所以医护人员要及时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向其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明白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使其心理顾虑消除或减小,向患者传递自我管理的相关信息,这对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均具有很大的帮助。③社会支持对于患者的自我管理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我们应该鼓励患者进行正常的社交和日常活动,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此外,护理中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社会压力及心理压力都非常大,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减缓其各种压力,使其治疗依从性提高[12~14]。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会由于患者的不良心理而受到影响,医务人员应该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变化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地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以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四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样本,从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行为特点、校园环境四个方面探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实际状况。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学习自律性较差,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的比例高;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具有三大明显变化,即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具有从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倾向;学习需求具有从课堂转到了课外,从“跟着老师走”转变为“跟着知识走”的倾向;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高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学习心理 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互促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征。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980份,回收 952份,回收率97.14%,有效问卷为930份,有效率97.69%,符合调查要求,结果有效。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 2.调查内容 问卷由 19道客观选择题以及涉及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附加问题组成。客观选择题中,多选题 8题,单选题11题,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动机:共有 3 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第二,学习需求:有4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课堂课外学习状况、课外时间安排,以及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第三,学习行为特点:共有 6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计划以及存在的旷课情况;第四,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共有 6题,涉及本校教学质量、校园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除“其他”项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个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在学习动机排序中,前三项主要反映在个人方面:“找一份好工作”(93.80%),“对知识的追求”(68.01%),“证明自己的价值”(62.92%),说明,大学生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在家庭和国家方面,占比则比较小,选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选项的调查对象占比46.33%,而因“报效祖国”进入大学的更是仅有23.27%。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找一份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发现,虽然四个年级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但不同年级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其他年级,四年级同学在“找一份好工作”方面占比偏高,而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销祖国”方面占比较低,由此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是不同的,相比其他年级,四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体现了更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2.学习需求 (1)大学生花费精力的方面 根据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四个年级的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方面为“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自学感兴趣的专业”,有些同学也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博览群书”。可见,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具体分析表3可看出,在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四个年级比例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在博览群书方面,虽然四个年级的比例都在20%以下,但却呈上升趋势,由12.44%上升到19.13%。以上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学习需求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从课堂转到了课外,学生从“跟着老师走”逐渐转变为“跟着知识走”。 (2)大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 表4显示,一年级同学课余时间投入中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或寝室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参加社团活动所占比例与前者接近。说明了大一学生对于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很热衷,而且在纵向对比中,对于校园活动,大一同学是积极性最高的,相对二、三、四年级的12%左右,投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余时间量。 二、三、四年级同学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上网看视频或游戏的同学比例持续增加并排在了首位,选择在图书馆或寝室看书学习的同学比例下降,但是上网浏览学习视频的比例却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一到四年级逛街聚会时间的投入也逐步地在增加,四年级的比例近五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虽然同学们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以及逛街聚会的同学的比例却是较高的,甚至超过了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习态度 (1)大学生学习计划执行度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需要制定合乎自身的恰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个年级的大学生都有近30%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随意的进行学习,说明,大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中,每个年级有仅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个年级会有40%以上的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显示了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 根据表5,具体来说,一年级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比例最高,达到73.06%,有学习计划但很少能完成的比例达到了49.68%。可见,一年级同学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计划性,但自控能力却不高,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而四年级数据显示,没有学习计划且随意学习的同学在四个年级中占比最高,为13.33%,反映了四年级同学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高。 (2)大学生缺课原因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除了体现在学习的计划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待上课的积极性上。表格显示,大学生缺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即大部分学生缺课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一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因其他事情耽搁和身体不舒服缺课的同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4.67%和27.25%,二三年级则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想自学课程,21.79%的四年级同学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上,四个年级同学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一年级的6.01%上升到四年级的18.97%。由此说明,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缺课的原因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迫不得已”变为“主动放弃”,一年级时是由于事情耽搁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二三年级则因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四年级则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方式。可见,不同的年级在对待上课的态度是不同的。 4.校园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具有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评价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很好4分;还不错3分;一般2分;差1分。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各个选项的得分,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一年级得分最高,为3.1688,说明总体上,一年级班风处于“还不错”水平,但二、三、四年级班风评价得分却在3分以下,即三个年级的同学对本班级的班风评价介于“还不错”和“一般”之间,且四年级更偏向于“一般”。以上反映出,一年级班风较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四年级时同学们对班风评价则降低,学习环境逐渐变差。 在班风对同学们的影响方面,70%左右的同学表示有影响,但影响度却因年级的不同存在些差异,一年级感到有影响的同学比例达到80.84%,高于四年级的75.56%。由此说明,虽然一年级班风较好,但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大学生活,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班风对一年级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应提高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及思考 1.学习动机从理想向现实转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改变,学习动机也逐渐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型,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的原因也主要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 2.学习需求从课堂转到了课外 学习需求方面,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于生活娱乐需求超过学习需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也存在着不科学性,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 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成了很多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滋生懒惰放纵心理的温床。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重视学习转变为随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在缺课方面,不仅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 4.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 此外,学习环境对不同年级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低年级同学抗诱惑力较差,受学习环境影响较大,相反,高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目前的教育体制、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其合理性。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更多的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到现代的电子网络教学,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书籍得到广泛的推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知识的即时获取,但是绝大数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大班面授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要。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的塑造,师生的教与学是剥离开的,老师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些都需要广大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予以关注。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基于群体心理学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摘 要】大学生是网络聚群行为最活跃的群体之一。通过对杭州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社会支持和网络群聚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特点。社会支持较低的学生易于参与网络群聚活动且更具服从性,社会支持较高则相反,但在网聚行为中往往扮演支配角色。在家庭现实亲密度支持方面,家庭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是影响群聚行为的极化因素,城乡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群体心理;网络群聚;社会支持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网络行为现状 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分析,在主观支持中大部分学生能够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邻居、同学、父母、亲戚那获取必要的支持,高于主观支持的平均水平的大学生达到68.5%。在对客观支持的分析中,高于客观支持平均水平达到55.0%,这表明在遇到困难时半数以上学生可以从朋友、同学等处得到相应的关心和支持。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的支持的利用度来看,当学生受到挫折求助时,高于支持利用度平均水平的比例更高达75.2%,说明大部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资本,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排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根据以上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较高。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集中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意向、网络人际关系、网聚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有着人际交往基础,77.6%的大学生频繁的使用网络,并在网络中结识新的朋友。另外从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多集中为娱乐,交友,特别是通信工具的使用率极高。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表现的行为特征 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群体易于参与网络人际,在网络人际的过程中容易在群体中产生极化行为,大学生网聚群体行为产生的五个心理特征,分别是:l、集体无意识;2、集体的感染性;3、从众心理;4、情绪化;5、群体责任感的弱化。这也是低社会支持者在寻找网络人际社会支持中易表现出的倾向。当个体融入到网络群体中时,微妙的产生了去个性化的反应,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特别在寻找社会支持,满足个人心理支持需求的同时,这种去个性化的效应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一旦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就表现出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下,结果就导致人们可能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的行动中去。导致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在网络群聚行为中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倾向,而在群体讨论中往往是社会支持较高的学生在网络群体中表现更加活跃且富有创造性,在群体中易扮演群体领袖,而社会支持较低的学生在群体中更具服从性,更易冲动并且情绪化,对群体的决策极端化起到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群聚极化行为的引导对策 网络环境发展快速,管理手段的滞后也随之而来,网络显示着他强大通信功能的同时也带来网络社会群体的诸多问题。各种即时的通信工具和线上社群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会支持系统,淡化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现实社会的互动交往模式。当现实生活当中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更习惯于利用网络寻求情感支持和更多的社会支持。这使群聚现象发生在青年群体中非常的普遍。网络群聚具有两面性,好的群聚现象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展现社会的正能量,改变社会风气。不良的群聚现象败坏社会道德甚至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所以对青年的网络群聚极化现象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1.交流是青年民众的镇静剂 每个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社会资源不同,在现实中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也呈现出很大差异。缺少在有需要的时候就能得到现实社会支持往往就会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中寻求自身的需要。当带着负性情绪时更容易产生群体的极化现象。因此要通过社会学校给他们创造更多平等交流的渠道。这种交流限制了权利,保护了自由,使得在群体极化中感染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并能够引导青年人的正向发展。 2.注意威望两极化的规律,培养意见领袖 在学生网络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倾向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而群体的极端变化往往取决于群体的意见领袖,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支持较高的学生往往在群体中承担领袖地位,所以我们要在群体中培养有威望的意见领袖,并能够把群体带入良好的群体讨论中。 3.注重人文关怀,社会、家庭、学校联动加强社会支持对网络行为的正向作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来看,深入网络人际行为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应有的社会支持。这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所以社会,家庭和高校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给予人文的关怀和帮助。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小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 与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从而出现了“单亲”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爱的缺失,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心理现象,并分别就单亲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单亲子女进行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健康 分析与对策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上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个情况,我对我校四年级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四年级在校学生400余人,其中父母离异者39人,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9.15%.对这39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后,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15人,占总数的38.46%;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9人,占23.07%;其余15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归纳起来,表现不好的学生大都行为习惯不好,甚至染有不少不良习惯,诸如迷恋上网、不写作业、打架、上课捣乱课堂秩序等等。令人深思的是,表现不好、成绩低劣的15名学生,父母离异前表现不好或不够好的仅3人,父母离异后退步明显甚至大幅度滑坡者竟达12人。这足以说明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心灵蒙上了一层无法驱散的阴影。据老师们反映,这39名学生大致可分为几类: 1.强烈的自卑感。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不关心,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对待,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没人疼的孩子”这使小学生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一方家长的影响和感情交流,所以就显得孤僻、不合群,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很多人保持距离,不轻易相信别人。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一起活动,上学、放学也往往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 3.逆反心理强 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4.嫉妒感强烈 他们这种孤僻与自卑的表现,显得非常敏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句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以为老师是在针对自己。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教育对策 1.家庭教育策略。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影响之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通常建议他们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孩子在父母离婚战争中心灵已经是稚嫩和脆弱,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以非常的呵护。在学习上要非常的关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像《下辈子还做母子》影片中徐美云老师那样竭尽全力为儿女,无怨无悔。家长应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朋友,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2)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长合理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而在单亲家庭中这种期望更为强烈,单亲家长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是,过高的期望往往容易落空,不切实际的对孩子提出要求。往往给孩子生理和心理难以承受的压力。所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学校教育策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1)营造“爱”的校园氛围。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之一。宽松、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校领导很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都力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忽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 (2)抓住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 (3)结对帮助,融入集体。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4)自我欣赏,鼓励交往。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欣赏自我,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如球类、棋类等),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 (5)家校联手,形成合力。疏导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家长的联系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3.社会教育策略 (1)改变人们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传统观念。我们社会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让单亲家庭的子女也能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我们的社会当中。 (2)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加强单亲子女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践中的单亲子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呼吁社会每一个人都来爱护关心单亲家庭子女,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让我们都来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尽一分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学生日益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消费群体,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网络消费观,正确引导,积极营造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环境。 网络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大学生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1.网络消费手段多样,条件较为完备。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电脑、手机上网购物,网上银行、物流快递等驾轻就熟。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上网的时间每天已超过6小时;学校及周边交通方便,物流配送便捷;校园各种设施齐全,银行遍布,完全可以满足各种网上支付的需求。 2.网络消费经验不足,消费水平不高。8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比重较大,占其消费的60%以上。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其经济来源及消费比重,大大影响了其网络消费的经验及水平,网络购买率相对较高,但其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3.网络消费同质性高,消费延伸性强。由于平日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参照性和规范性,其网络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让大学生消费者群体网络消费产生盲目性和从众性。同时,作为网络消费市场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又影响着整个大众文化及消费。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分析 1.独立自主,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审美观、消费观、价值观多元化,喜欢追求新潮,敢于创新,网络消费正好符合、满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需求。通过网络,大学生更容易寻找自己喜欢的商品和元素,更容易满足其需求差异,凸显个性的心理需求。 2.求“廉”和求“实”的消费心理。虽然家庭给予的生活费用的逐步增加,部分大学生还有兼职收入,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大学生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对商品价格的细致差别和变化反应非常灵敏。网上商品相比实体店商品的价格要便宜实惠,这大大迎合了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及需求,满足了其求“廉”、求“实”的消费心理。 3.求“便”和求“新”的消费心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购物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在总购物成本中的比重,购物中的即时、便利越显重要。简单、快捷的网络购物的应用和推广,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同时,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使大学生更加追求创新、渴望变化,在实用的同时,更要与众不同,更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求“新”型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4.情感和惠顾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其道德感、理智、审美感等情感丰富,很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上网的过程中,在经验和感情的基础上,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对特定的网站、广告、商品等产生特殊的信任与偏好,重复、习惯性的访问网络,形成购买动机,产生购买行为。而其自身的购买动机和行为,对同类潜在消费群体又起着宣传和影响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1.冲动性、盲目性购买现象普遍。大学生求“新”性较强,群体集中,群体性攀比行为强烈,消费欲望较强,很容易导致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购买及消费。随着网络消费的不断发展,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超前性消费行为,这不仅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也会造成加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其陷入盲目消费、攀比虚荣的误区。 2.网络成瘾,难以自拔。大学生自我防御心理较为脆弱,自制力、控制力较差。调查发现,上网时间越多、网络消费越多,自制力、控制力较差的消费者就极易成瘾并沉溺其中。网络成瘾毫无疑问会影响学生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形成。 3.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有待加强。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体系,网上的商品虽然丰富、价格低廉,但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在无法看到实物的情况下做出购买选择,目前网络购物仍缺乏适当的法律手段规范。由于消费经验不足,社会经历较少,部分大学生因过分求“廉”,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网络购物在货款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网络消费还需小心谨慎。 4.自我维权意识淡薄。无论有无网购经历的大学生,产品质量难保证是网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加之网购商品缺乏真实感、送货时间长、售后服务难保证等,在网购过程中,大学生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相应纠纷和问题。但往往遇到“问题”后,社会阅历较少的大学生确往往退却。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建议意见 1.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但对于无固定收入大学生来讲,超过其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是尤为不可取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 2.积极做好教育引导。网络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学校及家长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让其了解网络消费的内涵、道德规范、风险防御及对策等,提高网络消费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健康的网络消费。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消费的政策监管力度,规范网络竞争行为,及时清理虚假的网络信息,维护网络安全稳定及网购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消费市场。 4.积极营造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环境。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随着大学校园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社会消费文化及环境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意识和行为影响日益加强,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环境,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应通过各种途径,倡导量力而行,鼓励合理消费、杜绝浪费。 校园网络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新的消费理念及方式,如何养成大学生理性、健康、合理的网络消费心理及行为,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领导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与整合框架研究 摘要:以社会交换理论、领导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领导心理资本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作用、中介作用以及调节作用的机制,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综合的研究模型,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领导心理资本;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模型 一、引言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对员工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都有提升作用的积极角色外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为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积极心理学以心理资本作为核心概念,着眼于开发员工的积极优势和心理能力驱动,能够带来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同时,组织的管理者作为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能够通过自身积极的模范作用,对员工传达信念,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实现团队绩效的提升。因此,研究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组织通过开发心理资本促进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为组织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提供有效路径。 二、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结构 (一)领导心理资本内涵结构 领导心理资本是指领导者在积极心理和积极组织行为的基础上,关注自身和下属的心理优势,开发个体的潜能,最终获得绩效改善的一种心理品质[1]。目前大多数研究认同领导心理资本具有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等一般性心理资本的结构[2],但也有不少研究者指出领导者作为企业中的特殊群体,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应该具有不同于一般心理资本的特殊要素。通过文献梳理,本研究对当前国外领导心理资本的结构要素研究进行了归纳(见表1)。可以发现,除一般性心理资本的要素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创造性、责任心、真实性、可信度、转换性及前瞻性等其他特殊要素。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结构 Organ在1988年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概念,认为它是“组织成员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在组织正式报酬体系未得到明显认可的,但在总体上有利于组织有效运转的个体行为的总和”。Piceolo和Colquitt[3]则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下属为了成就集体目的,放弃个人利益,变得愿意合作、投入工作,做出对组织价值与目标正面的贡献。归纳各学者的定义,可以发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几个共同点:(1)不属于工作职责范围所要求的行为;(2)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有影响,有助于提高组织效能;(3)是员工自愿作出的行为。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组织公民行为是一个多维度的变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Podsakoff的七维模型[4]。而Lepine[5]通过元分析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因此在实际的研究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维度和结构,而不用将所有的维度都纳入考察。有的学者甚至不区分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而将其当作员工各种利他行为的综合潜变量。 三、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理论解释 (一)社会交换理论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出发,领导者与员工之间也存在某种交换关系。当高心理资本领导者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态度与行为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中“互惠”原则,员工也会倾向于表现出同样积极的利组织行为。此外,从组织公民行为的来源出发,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发展而来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也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具备良好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所表现出的乐观、自信及责任等品性,又是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建立的重要条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原理,领导心理资本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二)变革型领导理论 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 Leadership)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新型领导风格,这种超越传统领导角色的新的领导行为往往会激发员工做出超出期望的工作表现。与变革型领导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相同,具备良好心理资本的领导者同样也具有类似的乐观、进取甚至百折不挠的韧性,这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倾向于进行利组织行为的引导同样有效。也就是说,高心理资本的领导者同样也可以通过这些积极的外化行为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当然也包括组织公民行为。 (三)积极组织行为理论 积极组织行为学重点关注组织中正面、向上的心理资源和组织行为。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同样都来源于积极组织行为学,即它们的思想来源相同,其本质都关注积极态度与行为的导向。一方面领导心理资本关注建立以领导为核心的积极放射源,以广泛引导员工、团队甚至组织。而组织公民行为强调员工在组织积极氛围下形成积极性组织行为。从此角度分析,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同属积极组织行为的同心源,二者前因后果,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关联。 四、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实证探析 根据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原理,本文从直接作用、中介作用及调节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来对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进行分析。 (一)直接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机制认为,领导心理资本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是独立于其他变量的。例如Shamas等人[6]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资本的研究中提到,领导心理资本与真诚领导、变革型领导行为有正向联系,并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及积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拥有高水平心理资本的领导会通过自身魅力感染其下属员工,使员工更愿意表现出超越基本期望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还发现,乐观的个体其组织忠诚度更高,更乐于帮助别人[2],具有乐观精神的领导者也更有可能在与员工的社会交换中通过互惠原则,来获得组织公民行为的回报。 (二)中介作用机制 中介作用机制认为,领导心理资本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需要通过一些其他中介变量,主要体现在组织、领导、员工及交互等四个层面。 1. 组织层面 (1)组织文化 Toor等人[7]提出,积极的心理资本可以创建强调团队合作和透明沟通的组织文化。一项针对职业经理人的心理资本干预研究也证实了对投资心理资本的回报不仅体现在财务绩效上,同时也作用于企业文化[8],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员工之间的交流密切具有随时帮助他人的心理倾向,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效率和组织公民行为。 (2)组织凝聚力 Chase等人[9]认为领导者是形成组织凝聚力的主观能动性因素,领导者的权威、素质以及积极的心理都能引导和激励下属员工。这种凝聚力的作用就在于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效率,使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达成负有责任感,因而积极展示出角色外行为。 2. 领导层面 (1)变革领导行为 Podsakoff[4]的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行为会巩固和内化员工的集体信念,从而激励员工表现出超越个人利益的组织公民行为。而领导者的这种行为是由其心理特质决定的。Hogan[10]指出“我是谁”会决定如何领导。心理资本则正是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我是谁”来获取竞争优势[3]。国外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领导的个性品质既会增强员工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也会促进员工指向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而这种影响机制是通过变革型领导的中介作用而产生[11]的。 (2)诚信领导行为 许多学者将领导心理资本看作是诚信领导行为的一个前因变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个模型[1]。这种类型的领导在与下属的交流中能尊重下属员工的意见,展现出高度信息平衡处理能力,并能够使得其自身与下属的上下级关系在关系透明度和言行一致方面呈现较好的表现,因而对下属的工作投入度、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14]。 3. 员工层面 (1)员工的心理资本 Walumbwa等人[12]一项关于心理资本的跨层次分析表明,领导心理资本通过下级的心理资本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员工心理资本可能是领导心理资本作用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领导者将自身乐观、自信、充满希望和韧性的情绪作为榜样传递给员工,能够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使他们帮助其他员工、保护组织资源并超出要求范围地完成任务,即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2)工作满意度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会受其领导者积极行为的影响。例如,Friedrich[13]提出了几种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的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认可、有效沟通、员工参与决策等。此外,领导者的榜样角色和共享价值观也会增强员工的满意感。而这些积极的领导行为都是高心理资本的领导的体现,会进一步作用到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上。Whitman等人[14]的实证研究表明,整合的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多种员工的工作绩效产出有相关,而组织公民行为是其中最重要的结果变量之一。 (3)组织支持感 相关研究表明,高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是员工支持感的主要来源[15],同时,这种支持性的组织氛围也能够帮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并产生正向的组织支持感,从而激发员工关心组织福利和帮助组织达成目标的心理,进而表现出自发的组织公民行为[16]。 (4)组织自尊 Nathan等人[17]将有效领导看作组织自尊的前因变量之一。高水平的心理资本也被视为有效领导的方式之一,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尊重、支持和鼓励来提升员工的组织自尊感。而具有高组织自尊的个体在工作中会倾向于正面的自我价值评估,因而容易产生积极的助组织心态[18],从而促进员工的利组织公民行为。 (5)组织信任 已有研究表明,员工对组织支持以及领导信任的感知在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工作表现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较高心理资本的人,会以诚相待,能够以更加诚恳、透明、立足于建立信任的方式来解释他们行动的根本原因,从而赢得他人信任[19]。由此可见,高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更容易让员工对组织和领导产生信任感,满足员工对额外行为获得回报的预期,从而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 4. 交互层面 一些学者提出,在研究领导者的影响机制中应该还要关注领导者与下属的交互效应,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表明,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结果变量之一就是组织公民行为,同时,这种良好的关系也会增强员工作出额外努力的动机[4]。而领导者则是与下属建立良好关系,促使员工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20]。高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更乐意与下属共享资源,支持下属,为二者的关系努力,从而提高双方关系的质量。而处于“圈内”的员工则会增强责任感,用自己的额外努力回报领导者。 (三) 调节作用机制 领导心理资本与其他中介变量之间还可能有交互作用。一些情境变量和个体特质会增强或者减弱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 1. 组织变量 (1)服务氛围(Service Climate) 员工在服务氛围强的组织中更容易感受到领导者领导政策、措施方面的积极与乐观,从而更容易自愿做出某些符合组织服务氛围的行为。Dimitriades[21]在研究顾客导向的组织公民行为时提出,服务氛围在组织或领导情境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是复杂的,可能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Mediated Moderation)或者有调节的中介变量(Moderated Mediation)。而Wang[22]等人认为在浓厚的服务氛围中,员工会增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角色定义,因而领导关注或支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作用也会增强。 (2)程序公平氛围 积极的领导行为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时会更加促进员工的组织公平行为。大量研究都显示,程序公平是员工感知组织公平的决定因素。而员工的感知公平会在组织承诺、主管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12]。 当员工相信组织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是公平的,在领导者提供了相应的诱因时,他们就更愿意做出一些额外的努力。 2. 个体变量 (1)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s) 核心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23]。研究认为它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职业倦怠、幸福感等存在一定相关。而Jia等人[19]根据权变理论提出,领导者的影响力对高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更大。其研究表明,下属的核心自我评价在领导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中起到调节作用。 (2)个人集体主义倾向(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Dimension)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主要是由于不同导向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上持不同的态度和观念。个人主义倾向的个体将个人目标置于集体目标之上,更关心个人成就;而持集体主义的人则把自己看作集体的一部分,注重集体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这种个体的文化差异在领导者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24]。 (3)OCB角色认同(OCB Role Definitions) 同一性理论认为,当个体认为自己扮演一种亲社会角色时,他们就会贡献出更多时间和资源来参与行动。当员工明确领导者对自己有组织公民的期望,同时员工也将组织公民行为看作自己角色内的行为时,会更倾向于投入组织公民行为[25]。也就是说,在员工高水平OCB角色认同条件下,领导者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预测这种行为的发生。 (4)互惠原则接受(Employees’ Acceptance of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领导者的积极心理和行为是可能促使员工表现组织公民行为的一种诱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员工对这些诱因都有相同的回应。Jacqueline[26]的研究就提出员工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对互惠原则的接受程度不同,进而会增强或减弱领导提供的诱因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作用。 五、领导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综合模型构建 研究表明,领导者心理资本以一般心理资本作为基础,同时也具有区别于一般心理资本的结构要素。据此,本研究将特殊性要素纳入到领导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的实证框架中,综合考察一般性要素与特殊性要素在同一模型框架中的不同作用效应。 其次,本研究提出的综合模型将中介变量划分为三个作用层次。首先是组织层面的组织文化和凝聚力对领导层面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及诚信领导行为具有影响作用,而领导层面既对交互层变量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产生影响。另外,本研究模型将领导行为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纳入同一纵向层级,是结合领导权变思路的理念,即领导的有效性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而其中与下属成员的关系尤为重要。 再次,在变革型领导与真诚型领导行为的感召下,员工层面各个变量,如心理资本、工作满意度、组织自尊、支持及信任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样,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也是以上员工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因此,本研究模型将领导行为与高质量的交换关系作为员工积极行为的预测变量,前者对于后者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最后,在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员工的正面态度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员工倾向于先对组织、工作特征或领导者进行评价,形成了组织支持感以及组织信任等积极态度后,才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倾向。因此,由员工的积极态度到员工的积极行为是本研究模型框架的最后一个层次,体现出了个体行为改变理论的推理层次。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遵从由领导核心心理要素到组织变量,领导层面、交互层面,个体态度再到个体行为的作用逻辑,建构了领导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整体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六、管理启示与研究展望 (一)管理启示 在当今行业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促进员工契约关系之外的行为,其中领导者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因素。 领导心理资本通过影响领导行为、领导成员关系作用到员工态度,从而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路径表明,由积极的领导者心理资本表现出的外显领导行为能促进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支持,激发自身的心理能量,从而为组织做出额外的贡献。因此,组织的管理者要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发挥引领作用。 而对组织来说,提高人力资源的收益率除了员工知识技能的开发外,还应重视心理资本的独特作用。心理资本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而心理资本的可开发性和可干预性又为企业利用心理资本获取效益提供了可行路径。因此,在组织的管理实践中,应该发展有关心理资本的培训内容,营造适宜积极心理资本生长的气氛从而争取员工的更多自愿合作行为。 (二)研究展望 关于领导者如何通过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今后的研究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 1.领导者的心理资本的结构维度与员工的心理资本应有所不同,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并没有体现这一点。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对二者在概念层次和结构维度上进行更进一步的严格区分,以丰富对领导心理资本理论体系的探索研究。 2.本研究建立了领导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的综合模型,但是本研究所提出的中介或调节变量是否可以充分体现二者的关系;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重要影响变量需要纳入与探讨都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厘清。 3.本研究对领导心理资本和组织公民行为二者关系的阐述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未来需要有足够的实证研究与数据去验证这种作用机制。同时还可以发展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以便对研究模型加以完善。 4.本文的理论推测多依据欧美文化背景的研究提出,这种研究设想在其他文化下是否能够适用还不得而知。加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便确定领导心理资本及其作用模型的适用范围,方能为领导心理资本理论在中国本土环境背景下的认识和应用提供分析和指导。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调查与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行为和心理影响着人生价值观。本文以大学生消费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探讨大学生消费问题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消费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经济活动,对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是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其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不但是当前的消费主体之一,也是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其消费方式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消费方式。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现状 (一)消费来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70.9%消费来源是父母供给,有6.4%的消费来源于其他亲友的资助,他们属于青年阶段,身体、思想各方面都逐步成熟,已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大学期间首要任务是学习,没有时间和能力赚取一定的生活费,消费基本属于依赖性消费。 (二)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反映生活资料消费数量的标志,大学生消费属于依赖性消费,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一是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来源地经济发展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月消费由于家庭所在地不同差距较大。消费最低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消费总额比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低52.5元。二是消费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别身份是自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伙食消费、衣着消费和交际消费方面差距较明显,这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紧密联系,但是在学习消费方面差距并不明显,分别为6.42%和7.71%。这与社会对他们提出同样的学习要求有关。三是消费水平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离社会越近,受学校所在城市消费的影响越大,消费支出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其学习消费和通讯等支出增加幅度较大,伙食消费增加幅度不大。 (三)消费结构状况 大学生消费70.5%是基本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较高,学习消费占总消费额的6.7%,比重不大,有待加强,交际、娱乐消费占的22.8%,比例偏高,应适度降低。 (四)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对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有近1/2的学生持赞成态度,1/4的人不赞成,对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有1/2以上的学生持赞成态度,近20%的人不赞成,1/2以上的学生不赞成高消费。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学校园生活更趋多样化,追求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消费支出总额中,文体娱乐或旅游、零食等享乐品,以及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额相对比例较大,用于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等消费支出比例相对小,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里的非理性化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比较发现,只有11.9%一直坚持记账,43.5%从不记账。说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具有合理的消费习惯。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比较合理的消费观念,但实际的消费行为中却缺乏合理性。 (三)享受和交往消费较高 通过图1对三种消费比较,月均用在学习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占59.5%,与此同时,交往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是30.5%,50—100元的占到了52.3%。在享受方面的消费平均每月低于50元的仅有28.6%,大多数都超过50元,并且有2.6%的超过了300元以上。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心理。随着身体的发育,抽象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 其次是市场化的影响。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需要也开始异质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所以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体现了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成熟易受诱惑的消费心理。 第三是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调查来看,现代的大学生近90%的认同即时享乐的观点,这种消费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 第四,是参考群体的诱导。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具有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也体现了消费行为的多元化。 四、构建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建议 (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育研究中,应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研究他们消费心理与行为中的问题,把握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使他们做到科学理性消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有助于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是纯粹的消费者,所以需要对消费合理规划,协调好学习消费、生活消费、享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拥有系统科学的消费结构,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具有价值判断能力,进行有计划、合理的消费,不盲目攀比、跟随,有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它反映人在社会的生存能力。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财商,形成自己的理财观,用理智支配消费,懂得运用经济学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原理,注意投资的效益,将投资用于学习和提高技能等方面,以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四)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习惯 家庭作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等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甚至通过金钱刺激来提高学习兴趣。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有计划地控制生活费,引导合理开支。父母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合理消费的重要方面。 (五)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校园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是形成良好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据调查,许多高校之所以形成不良的奢侈攀比之风,混乱的校园周边环境难辞其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刻不容缓。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其消费行为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非理性化和炫耀性消费的误区。这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给家庭和学校管理带来重要的影响,针对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从市场化、价值观、消费的参考群体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诠释。并给出一些合理的、正确的建议,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构建合理的消费意识。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饭店员工心理所有权与跨界行为关系研究 [摘要]一线服务员工因处于组织的边界位置而表现出服务提供、外部代表和内部影响3类跨边界行为,这些行为能够显著提高组织绩效。心理所有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以往的研究证实组织心理所有权与员工角色外行为存在积极的关系。然而,跨边界行为不仅包括角色外行为,而且包括角色内行为,并且非常适合于服务组织背景,因此,研究员工组织心理所有权对跨边界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旅游饭店企业一线服务员工的研究发现,组织心理所有权对外部代表行为和内部影响行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组织心理所有权对服务提供行为有间接影响。这一结论提醒旅游饭店业要培育和提高一线服务员工的组织心理所有权,促使其表现出跨边界行为进而提高组织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饭店;服务营销近视;一线服务员工;组织心理所有权;跨边界行为 1 引言 长期以来,营销理论及实践都强调外部顾客的重要性,强调吸引并保留外部顾客来获取利润,很少有研究关注一线服务员工的情感反应。回顾企业营销哲学的变迁,企业过分关注产品会导致“营销近视”,因而要践行营销观念。然而,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那种一味强调外部顾客需要的理论同样受到了挑战。古姆松(Gummesson)将强调顾客需要而忽视员工在顾客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的现象称为“服务营销近视”,并指出从“营销近视”到“服务营销近视”在本质上没有任何进步。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营销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组织内部,产生了如内部营销、服务品牌内化等一系列新理论。 虽然一线服务员工行为的重要性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对一线服务员工行为的划分并不全面,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而组织公民行为仅仅是员工内部导向的角色外行为。作为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线服务员工跨越了组织边界,他们能够与组织外部人员和内部非一线员工互动,因而有必要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一线服务员工的行为进行界定。跨边界行为尤其适合于服务企业一线服务员工,原因在于跨边界行为不仅包括了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而且包含了顾客导向和员工导向两种视角。其次,现有的研究对一线服务员工跨边界行为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多,仅局限在员工角色压力和感知组织公平。心理所有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它能够让员工对组织产生一种拥有感。以往的研究证实,员工组织心理所有权能够显著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研究过组织心理所有权对一线服务员工跨边界行为的影响。再次,关于内部营销、内部品牌建设的研究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实证检验这些模型的研究还不是太多。 鉴于此,本文从一线服务员工跨边界行为的角度,对高服务接触型旅游饭店企业的一线服务员工进行调研,探讨他们的组织心理所有权对跨边界行为的影响效果及机制,希望能为旅游饭店业乃至旅游企业和整个服务行业的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一线服务员工提供借鉴。 2 文献回顾 2.1 组织心理所有权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公司给予员工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并认为员工拥有所有权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自我管理意识,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及组织承诺,进而提高工作绩效。然而,也有学者发现,员工拥有所有权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和组织绩效并不具有相关性。基于这一矛盾结论,皮尔斯等人(Pierce,et al.)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他们认为,正式的或法定的所有权并不直接对员工及组织绩效产生影响,而是间接通过心理所有权起作用。 弗比(Furby)指出,心理层面上的所有权是一种占有感,即感觉到某个实体或思想好像是“我的”或“我们的”一样。心理所有权使得人们将占有物视为自我的延伸,因而能够影响人类的态度、动机和行为。皮尔斯等人将心理所有权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感觉到目标物(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或目标物的一部分好像是他的一样。组织心理所有权(psychological ownership for theorganization)是心理所有权思想在管理学领域的拓展与应用,作为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预测工具之一,组织心理所有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皮尔斯等人认为,心理所有权产生的根源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类的3种基本需要,分别为家(hone)、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及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第一种需要是有归属感的基本需要,对可象征“家”的物体的占有可以为个体提供空间感,进而为个体提供舒适、愉悦和安全的环境。自我效能感是在某个具体领域里有行为能力的人的需要,个体通过感觉他们可以控制占有物或促成事件发生而获得效能感,占有物可以帮助个体实现控制和影响有形及无形事件的情感。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我有清晰认识的需要,占有物和“我的”感觉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 上述3种需要是心理所有权产生的根源,但是,心理所有权的出现还必须借助某些路径,主要包括控制目标物、亲密了解和个人投入。心理所有权的根源有助于理解心理所有权存在的原因,而路径则提供了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形成洞察力的。首先,对某物的控制最终会产生对该物体的拥有感,个体对某物的控制越强,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越认为该物体是自我的一部分。其次,所有权的核心是个体与某物的联系,个体会因与某物的联系及对该物体熟悉而感觉到该物体是自己的。随着关于某物体信息的增加,个体对该物体的了解会加深,个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也会加深,从而拥有感就会越强。最后,个体将其精力、时间、努力和注意力等投入某物体中会使自我与该物成为一体,进而形成对该物的所有权感。在组织情形下,组织向其员工提供了众多机会以便让他们将自我投入不同的方面,个体投入得越多,感受到的组织心理所有权就越强烈。 将组织心理所有权与其他工作相关的态度进行区分有助于避免概念泛滥,这些概念的关注点或所回答的问题是不同的。组织心理所有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这个组织是我的”,组织承诺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要保持组织成员身份,是因为我想、我需要还是我应该”,工作满意回答的是“我对我的工作的评价判断如何”。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对肥胖的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将100名肥胖儿童为观察组,选100名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其做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的男童情绪比较急躁、易怒;肥胖的女童抑郁、自卑。结论:肥胖对于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肥胖;心理行为;影响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儿童肥胖症 发病率呈明显 升高趋势。儿童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本地区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寻求干预对策,提高儿童家长对儿童肥胖危害的认识,我们选取了本地区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对其做检查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年龄在6-12岁,平均年龄在9岁,将100名肥胖儿童为观察组,选100名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按照1对1的形式,要求性别、年龄、身高等接近。所以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等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首先我们使用的是WHO推荐的一种标准,名为NCHS标准,超过标准的20%-29%是轻度的肥胖,超过标准的30%-49%是中度肥胖,超过标准的50%以上均属于重度肥胖。 1.3方法:首先使用的是Achenbach的儿童行为量表,表内共113项,按照忻仁娥等制定的中国常模[1],来进行检查,由儿童的父母来进行填写,检查出行为有问题的儿童。然后编写儿童的基本调查表,写上基本的情况、家庭的情况、教育的方式、还有心理行为等45项。最后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4观察指标:主要是观察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造成这种行为的因素以及解决的对策,然后进行分析研究。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都是经过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的处理,数据经过核实确实无误,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所有的计数数据然后使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男女童肥胖程度及所占比例:本研究对100例肥胖儿童按照标准进行诊断之后,将得到的肥胖程度进行分析,发现肥胖儿童多数为男童,轻度的肥胖男童就占60%之多,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男女童肥胖程度的记录以及比例程度分析 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总计人数男童36(60%)15(25%)9(15%)60人女童22(55%)16(40%)2(5%)40人2.2观察组与对照组行为问题发生频率比较:因为每名儿童都可以出现一种或者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行为问题,通过对观察组(肥胖儿童)和对照组(正常儿童)的儿童进行行为比较,以问题的发生频率来统计,观察组的问题发生频率比对照组高很多,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2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频率对比 组别社交困难抑郁症幼稚暴力倾向违纪多动症强迫症观察组(男)3人1人2人17人15人15人7人对照组(男)1人1人1人3人5人9人2人观察组(女)11人11人9人7人7人5人1人对照组(女)7人1人3人5人3人1人2人2.3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理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通过对观察组(肥胖儿童)和对照组(正常儿童)在日常行为上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析,发现肥胖儿童在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活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率均较正常儿童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3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 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运动自卑不自卑强不强喜欢不喜欢喜欢不喜欢观察组62(62%)38(38%)76(76%)24(24%)33(33%)67(67%)14(14%)86(86%)对照组32(32%)68(68%)23(23%)77(77%)55(55%)45(45%)73(73%)27(27%)3.讨论 3.1男女童肥胖程度、比例分布特点。肥胖症是因热量代谢障碍,摄入热量超过消耗热量,引起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所致,肥胖症按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三度。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肥胖的男童比女童多,主要以轻度肥胖为主,重度肥胖较少,这个结果和国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 3.2儿童肥胖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儿童肥胖症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而且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情感发育产生严重损害。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其个性趋于内向、不稳定、及社交回避现象增多,社会适应能力降低[3]。本次调查也显示,肥胖男童在暴力倾向、违纪、多动症、强迫症等方面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肥胖女童在社交困难、抑郁症、幼稚等方面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且肥胖儿童在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活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率均较正常儿童高,肥胖的儿童会因为性别、年龄、肥胖的程度不同,在行为上也会有不同的不良现象,这表明肥胖的男童情绪较急躁且易怒;肥胖的女童较抑郁且自卑。所以对肥胖儿童的治疗不仅要控制体重过快增长,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3.3针对肥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对策。儿童肥胖的治疗原则应遵循儿童具有生长发育的特点,任何干预措施都不应妨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应从行为矫正、饮食调整、运动和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综合治疗,如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坚持运动,减少静坐,家长多与肥胖儿童交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感,使其体重逐步回归正常范围,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医学院校女大学生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毕业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择业行为,为提高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择业指导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择业心理行为调查表,采取随机抽样 的方式,对375名不同专业的毕业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毕业女大学 生群体SCL-90中总均分,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分明 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女大学生;择业行为;心理健康;SCL-90 近年来,在当今社会医院体制转型、医患矛盾增多的状况下,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相 应级别的医疗机构所需人才日趋饱和,医学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择业心理压力显得尤为突出 。而女大学生作为医学院校毕业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业难的问题一直以来更是客观存 在的普遍现象。如何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她们的心 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适能力,加强毕业就业择业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已成为医学 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部分医学院校毕业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 择业行为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其群体的特殊性作了统计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医学院2007届在校毕业女大学生发放问 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其中四年制本科生122人,五年制本科生253人,最大年龄27 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25岁;生源地农村学生252名,城市学生123名;涉及到临床系 、影像系、药学系、护理系和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来自全国14个省区。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目前国内外广泛运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毕业生 择业行为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项目,分为9组症状群,有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 人际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意(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共 9个症状因子。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级评分,之后将得分归纳为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作 为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指标。自编毕业生择业行为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学制、生源地、所 学专业、自信心程度、人际关系、毕业择业态度、毕业择业行为等。采取群体施测方式,让 被试阅读完指导语后,独立作答并当场收回问卷。然后把全部资料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 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反映女大学生具体的择业行为与SCL-90的9个因子进行相 关分析,从其相关的显著性水平对女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作出判定。 2 结 果 2.1 心理健康情况的一般描述 量表SCL-90测试结果,总分最高分305分,最低分96分,总 平均183.62±22.63分。 从表1可见,毕业女大学生SCL-90除强迫、抑郁、敌对和偏执外,其它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 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并且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总均分3项分值最高,且在统计学上具有非 常显著性差异(P 由不同学制的女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见表2)可以看出,四年制女生与五年制女 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差异不是很大,但比较而言,四年制女生强迫、焦虑、恐惧 等因子及总均分均高于五年制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 女大学生毕业择业行为的一般性描述 毕业择业行为的选择也是衡量女大学生社会适 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行为类别五年制女生四年制女生1.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并积极参加外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5320.93629.52.只与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接触及参加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3614.21614.33.一切工作事宜皆由父母及亲朋负责,自己毫不参与218.376.34.积极备战考研而且早有考研打算11344.74338.45.被动考研,原因是自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差228.71210.76.既不联系单位也不考研,只是消极等待83.287.1从表3的统计结果来看,女大学生的毕业择业行为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近三分之 一的学生在择业行为上明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明显缺乏自信心和适应 社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敏感、紧张、怯懦、消极、逃避,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人生定位 。而四年制和五年制女生之间的择业行为差异并不明显。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生源大多来 自全国14省区的偏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一些地域性固有的思维观念对她们的心理和择业 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女大学生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判定 见表4。 表4中的数据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 病性等方面呈负相关,且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 度上的确影响到其择业行为,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方面,这同我 们在教学与咨询中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 3 讨 论 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学生相比有一定的独特性。SCL-90研究 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毕业女大学生有多项因子得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且差异非常显著。这 表明,医学院校毕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于普通人群。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之一,仍有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也正是影响女大学生求职择业的重 要因素。可见,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应用统计软件对女大学生择业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存在一 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女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对其求职择业会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这种 影响并不是唯一的,因为影响女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因素还有很多方面,如个性特点、学业水 平、理想抱负、家庭生活条件、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遗憾的是国内没有相关的 研究数据,无法进行比较。 我国目前医学生就业市场不景气,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困扰非常普遍。尤其是女大学生与男 大学生相比,在成才与发展的道路上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这一切无不为她们带来巨大的 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高年级女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许多调查表明, 女大学生在智力 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的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综上所述,作为医学院校和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家 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学院校主管部门应了解在校女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充分 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调动女大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 障碍,从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鼓励她们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学校应该为她们提 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减轻他们的心理 压力,积极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建立女生心 理健康档案,并加强动态管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帮助她 们摆脱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同时,还要加强女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树 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她们开展生涯规划,加强职业就业指导,从而增强和提高她们的学识 、胆识和自信及适应社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大批高素质、 有才华、有发展前途的女大学生,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使女性在医学领域里更充 分地发挥作用,从而推动祖国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心理所有权\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三家外企中收集到150份有效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来验证外企员工这一特殊群体中心理所有权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是:外企员工心理所有权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组织信任及其各个维度(企业信任、领导信任、同事信任)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心理所有权;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信任;关系 1991年Pierce等人提出“心理所有权”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心理所有权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感觉某个目标物(自然属性可以是物质或非物质的)或目标物的一部分是自己的。指出员工的正式所有权是通过心理所有权来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而组织公民行为正是心理所有权的结果变量之一。个体的行为归根到底是由其心理决定的。个体的心理,或者说心理定势在无意识中影响了个体的行为、态度。所以,考察心理所有权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对于研究组织公民行为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本论文以外企中的中国员工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中国员工在外企中所产生的工作心理、工作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考察中国员工在外企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是否也存在心理所有权,员工的心理所有权是否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正相关,并且引入了组织信任这一中介变量,研究组织信任是否在两者的相关关系中存在影响作用。 一、文献回顾 1.心理所有权 在Pierce等(1991)提出心理所有权的概念后,2001年又对此概念进行了完善。首先,心理所有权是在充满了“我”、“我的”或者“我们的”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其次,心理所有权代表了个人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所有者感到自己和物体之间有一种紧密的联系,而且该物体好像成了“自我的延伸”(Belk,1988;Dittar,1992)。第三,心理所有权的状态很复杂,它包括了情感的和认知的因素。所有权本身的产生就是令人愉悦的(Beggan,1992;Furby,1978a;Nuttin,1987;Poieous,1976),也给人一种效率和能力的感觉(White,1959)。 2.组织信任 组织信任是描述组织中的一种氛围,员工对于组织环境是否安全、友善的一种主观评价(Dirks和Ferrin,2001)。 Nyhan和Marlowe(1977)的研究认为组织信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信任,是组织内各员工通过人际互动,获得了彼此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相互信任的认知和体验,Mayer(1995)将此定义为关系信任或人际信任;另一个方面是组织成员对于组织整体的信任关系,即系统信任,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整体J陛的信任知觉,它是基于组织成员对于管理层的决策和行动以及组织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整体印象,而形成的对组织整体的信赖体验。Mc Cauley和Kuhnert(1992)认为组织信任可以分为水平信任和垂直信任,水平信任是指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垂直信任指员工个人同主管、高层管理者以及整个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中国台湾学者林钲琴(1996)认为组织信任可以分为同事信任、上司信任和组织信任。[31Costigan,Ifler和Berman(1998)参照McCauley和Kunbert对信任的分类,将信任分为关系信任(dyadic trusf)与系统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认为组织信任的范畴包括组织制度、高层管理者、监督者与同事。 3.组织公民行为 1938年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Barnard指出:对整个组织系统而言,组织中每一个体的合作意愿是不可或缺的。IBamard提到了“想要合作的意愿”,指出组织的成功必须依赖成员间的合作,个人自愿与他人合作、为组织作贡献。这对正式结构而言,是一个关键因素,否则正式结构就成了一个空壳。可以说,“想要合作的意愿”(willingness to cooperate)是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一个雏形。Katz(1964)在《组织行为的动机基础》中提到了组织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工作行为: (1)员工必须参与并留任在组织中(维持行为); (2)员工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的特定角色要求(角色内行为);(3)员工在获得超越角色要求的组织目标时,必须具有创新及自发性行为(角色外行为)。Katz认为,一个组织仅仅依靠角色内规定的行为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组织。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Bateman和Organ,(1983)将第三种行为称为“公民行为” (citizenship Behavior)的概念,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是组织内员工表现出的与工作有关的自主行为。随后,Smith,Organ和Near(1983)将公民行为进一步延伸为组织公民行为。 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体特征、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 二、研究框架和假设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验证在外企员工中,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并要证明组织信任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在本研究中,心理所有权是自变量,组织公民行为是因变量,组织信任是中介变量。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拟定研究框图如图1所示。 国内对组织公民行为维度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台湾地区的,尽管台湾学者许道然的六维度结构是对公共部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考虑到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因此还是采用樊景立基于大陆背景所做出的十一维结构。可以看出来,这十一个维度可以分为自我、群体、组织、社会四个层面。自我层面是指可以通过个人意志力自主完成的组织公民行为,包括积极主动、自我学习、保持工作场所干净等三个维度;群体层面指需要与同事互动的组织公民行为,包括帮助同事、人际和谐等两个维度;组织层面指必须与组织的某些属性(如公司资源、工作流程、技术等)有关的行为,它们指向组织整体,包括发表言论、保护和节约组织资源等两个维度;社会层面指超越组织边界与组织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包括提升组织形象、公益活动参与、服从社会规范等三个维度。 因此,依据组织公民行为是心理所有权的重要结果变量之一,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组织员工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目前所查找到的文献中,并没有发现对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成正相关关系。 Konovsky和Paugh(1994)以医院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得出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 著的影响。Podsakoff等(1990),Robinson和Morrison(1995)研究发现信任是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变量,指出信任是组织成员致力于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尤其,当组织成员对于组织或管理者充分信任时,除了做好角色内行为,也可能肩负一些额外的工作或责任(Yukl,1989)。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为了验证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中,组织信任是否存在一个中介作用,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组织信任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三、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的,问卷包括四个部分:个人资料、组织信任、组织公民行为、心理所有权。问卷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量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删减或改编形成的。问卷采用利克特(Likert)5级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位级别、在当前公司的服务年限。 第二部分是组织信任的测量量表。企业信任的问卷选择Cook和Wall(1980)的问卷,此间卷最早是用来测量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制度的信任,后来曾经被修改而进行了广泛的使用和检验,得到了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证据(Brockner,Seigel,Daly,Tyler和Martin,1997;Costigan et al,1998)。问卷原本有7个项目,经过预试,删除区分度不高的两个项目,剩下5个题目。 领导信任和同事信任选择的测量工具是Mayer和Davis(1999)的问卷。此份问卷是在信任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问卷(Costigan,liter和Berman,1998;EHen M,Whitener,1997),建立在大量的实证基础之上。问卷原本包含12个项目,经过预试,删掉一些区分度不高的项目,得到领导信任部分6项问题,同事信任部分7项问题。 第三部分是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量表。量表选择Farh等(2001)的问卷,原量表有33个项目,本研究中删除12项可以被其他题目取代的项目,剩余21个项目,其中个人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有6个项目,群体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有6个项目,组织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有5个项目,社会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有4个项目。 第四部分是心理所有权的测量量表。量表采用了Van Dyne和Pierce(2004)研究中的心理所有权测量项目,包含7个项目。 四、问卷发放和数据分析方法 本问卷在北京地区三家知名外资企业进行发放,总共发放问卷180份,除去填写不完整、乱填等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 本研究在问卷回收后,首先对问卷进行检查和整理,将问卷填答不全或大部分题目均选择同一选项者剔除后,再将问卷进行编码,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涉及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信度检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五、结果分析 1.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抽样样本的心理所有权、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信任等变量以及各变量的各个维度分别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1)心理所有权 由表1可以看出来,心理所有权的平均值约为3.49,高于中间值3,说明总体上来说,在被调查的外企中,员工对组织具有一定的心理所有权。该变量的标准差比较大,说明被试者在心理所有权的感知上存在比较大的区别,这一点也可以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显示出来。 (2)组织公民行为 总体来说,外企员工在组织公民行为这一变量上具有较高的感知,达到了3.93,其中,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平均值都比较高,均达到4.0以上,说明在被调查的外企中,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和睦,乐于帮助同事,工作意愿较强。但是在社会层面上的标准差比较大,说明外企员工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员工乐于社会慈善活动,有的员工却不太热衷。 (3)组织信任 组织信任的平均值达到了3.80,高于中间值3,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同事信任,约为3,8971,说明了在被调查的外企中,员工之间比较团结,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良好。其次为领导信任,得分为3.7467,最后是企业信任,得分为3.7027。同时,企业信任的标准差大于其他两个维度,说明外企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知觉区别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企业作为无特定的信任对象,不如人际信任(领导信任和同事信任)直接,因此导致员工对企业信任的认知波动幅度较大。 2.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1、2、3,本部分将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别研究心理所有权、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信任这三个研究变量两两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 (1)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由于版面空间限制,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各个维度自我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分别简写为OCB、OCB_I、OCB_G、OCB O、OCB_S,下同)。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相对于各个维度,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总体的相关度最高,达到了0.731(P 上述结论验证了假设1,即“组织员工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2)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的相关性分析 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的相关关系如表3所示(由于版面限制,组织信任及其各个维度企业信任、领导信任、同事信任,分别简写为OT、OT E、OT_L、OT_C,下同)。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及其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相对于各个维度,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总体的相关度最高,达到了0.628(P 上述结论验证了假设2,即“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成正相关关系”。 (3)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关系如表4所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变量的总体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79(P 同时还可以看出来,两个变量的各个维度之间也有很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组织信任与组织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最高,达到了0.596(P 3.组织信任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采用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三步中介回归分析法(Three Steps Mediated RegressionMethods)来分析上述变量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他们的观点,中介变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自变量的变异可以显著地解释中介变量的变异(关系a);(2)中介变量的变异可以显著的解释因变量的变异(关系b);(3)当控制中介变量后,原来显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关系c)变得不显著或显著性降低。如果第3条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再显著,那么这个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如果第3条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与第2条中相比有所减小,但仍处于显著的水平,那么中介变量是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 根据这个原理,本研究的分析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第二步,验证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第三步,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第四步,将中介变量加入到第三步的回归模型中去,验证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此种方法来验证假设4,分别确定组织信任总体、企业信任、领导信任、同事信任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1)组织信任总体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要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即心理所有权(表格中简写为PO)与组织信任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统计结果显示,标准回归系数为0.564(T=8.318,P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的回归系数都达到了小于0.001的水平,因此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也成立。第四步中,把组织信任加入到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回归模型中,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总体及其各个维度的回归模型仍然成立,但是回归系数与第三步相比都有所减小,可见,组织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2)企业信任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要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即心理所有权与企业信任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统计结果显示,标准回归系数为0.539(T=7.791,P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的回归系数都达到了小于0.001的水平,因此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也成立。第四步中,把企业信任加入到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回归模型中,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总体及其各个维度的回归模型仍然成立,但是回归系数与第三步相比都有小幅减小,可见,企业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3)领导信任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要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即心理所有权与领导信任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统计结果显示,标准回归系数为0.564 (T=8.318,P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领导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4)同事信任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要验证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即心理所有权与同事信任之间的回归模型成立,统计结果(略)显示,同事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六、结论 通过对150份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组织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度最高;心理所有权与组织信任及其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组织信任总体的相关度最高;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与领导信任的相关度最高。 2.组织信任总体及其各个维度在心理所有权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都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企业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领导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同事信任总体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已有十余年,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电子商务由初期零星局部借助于互联网开展的商务活动逐步向纵深化迈入,呈现出明显的普及化趋势,然而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却意外的出现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本文拟对高校电子商务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就业率 一、引言 2008年的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达1281.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82.5%,人均网购金额超1600元,比上一年增加582元。网络购物已经广泛渗透至网络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电子商务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一波一波崛起。电子商务人才的社会需求表现为数量的扩大化、层次的丰富化和节奏的紧迫化。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市场上却出现了大量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据新华社报道,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率仅为20%,这不得不引人深思: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该何去何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解决? 二、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电子商务培养模式多样化 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高校开始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早期开办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有三类方向:第一类是外贸方向,主要注重国际电子商务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这一方向对学生的英语要求很高,一般主要在外贸领域就业。第二类是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技术方向,培养的是偏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第三类是以经济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方向,培养的是偏管理的电子商务人才。目前,第一类较少,大部分是偏技术或偏管理的培养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相当多的企业不知道招电子商务的学生究竟能做什么,因为培养模式的差异导致了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干脆直接招收了外贸类专业、管理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并把他们组织起来做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贪大求全 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类专业,其竞争优势就在于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培养综合类人才很困难,许多的学校给电子商务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是:专业课程当中,一半为商务管理类课程,一般为商务技术类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合理,而在实际中就是因为培养过程中没有重点,贪大求全,导致了电子商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没有什么竞争力。因此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太受欢迎,就业率一直偏低。 3.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严重落后于实际,教学资源跟不上实际需要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实际发展非常迅速,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校的电子商务教育严重落后于实际。高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一方面缺乏大量具有电子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实训基地,导致理论知识和应用脱节,教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4.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和高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错位 目前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主要有两类:少数比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和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对高校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电子商务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是全面的、精通的,安置在哪一个节点都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可是即使高校依据企业需求进行定位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了,企业却又不敢用了,因为企业虽然很清楚岗位定的愈细、分工愈明确,带来的效益就会愈高,可是每个岗位只是发挥了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很小一部分潜能,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解决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对策探讨 1.准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的成功运作需要各层次的人才,因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根据市场的需求,电子商务人才层次可分为应用层、策划层和管理层。如果把电子商务三个层次的人才按金字塔结构排列,管理层是塔尖,策划层是塔身,应用层是塔基,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应该是塔基的应用层。这一层次的人才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力量,对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在全面讲述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同时,把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为不同的方向,而不应该是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博而全”的电子商务专业通才。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根据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要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宽度和广度,涉及面要覆盖所有“电子商务化岗位”,但不要求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精度,只需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以“够用”为原则。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小方向,重特色”为原则,把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为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网上贸易和物流管理等互为依托、前后衔接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生态链。电子商务实务的完成并非依赖一己之力,而是强调多方协作,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当中也应始终贯彻这一思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专业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需求,根据电子商务专业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找准自己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生态链中的位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建设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多渠道引进掌握电子商务新技能、拥有电子商务新思想、关注并能准确判断电子商务发展新动向的高新技术人才。 (2)聘请行家到校任教。社会上不乏电子商务行业领军人物和电子商务业界践行代表,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他们到校任教或作为实践课指导老师,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他们意见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安排教师进修和交流。很多的组织和机构经常会举办一些电子商务专业或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高职院校应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先进经验、捕获有效信息,完善和修正本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短处和不足。 4.完善实训设施,抓实实训教学 (1)引进或自主开发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目前市场上有部分比较成熟的、高仿真的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比如德意数码、浙大科技等开发商推出的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可以帮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提高电子商务的实训技能,高校可以通过对其考察评估后出资引进,有实力的高校也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选择自主研发。 (2)带领学生参与具体项目设计,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任务分解成单个项目,由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学习团队或小组,进行“项目驱动式”或“体验式”教学。比如,在网络贸易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解成网络营销组、贸易洽谈组、商品采购组、单证处理组、财务处理组、物流组、售后服务组,针对一笔订单,各小组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这笔业务,获得下一笔订单时各小组成员轮岗,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既熟悉了这一教学环节的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又掌握了实践技能,教学效果非常好。 (3)与企业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或实训实验室,实现“工学结合”和“商学结合”。选择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训教学项目,高职院校师生均可获益,比如淘宝公司推出的“淘宝创业实训基地”项目,高职院校只需很小的投入就可以建立起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而且淘宝公司免费提供规范实用的师资培训、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网络实训平台等资源,优秀学生还可以获得淘宝网实习、就业的机会。 (4)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免费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商务流程。互联网络蕴含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成本极低甚至接近0成本,充分合理引导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利用这些资源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比如淘宝网、拍拍网等还有其他的一些论坛和虚拟社区,不仅能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训学习的平台,还可以作为他们自主创业的平台。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造传统业务流程,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成为商务模式主导的趋势锐不可当,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认真分析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特征,结合高校自身专业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借鉴先进经验,形成本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培养出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存在较大人才需求缺口,但电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却相对较低。文章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跟踪回访等调研方式,分析“高需求低就业”这一问题的根源,从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三方面着手提出对策,以期改善这一现状,完善学校培养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商务 就业率 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电子商务这一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在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力量。2010年电子商务金额超过4.3万亿元;2011年超过6万亿元。未来3年,我国电子商务投资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6月电子商务被批准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目前全国已有306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多达3万人以上,高职类毕业生多达1万人以上,数量较大并仍在继续增长。 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本应抢手的电商专业毕业生却遭遇了求职中的寒冬——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7%的就业率。这一现状背后势必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一)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多都注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希望所招到的人员上岗即可操作,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弥补本单位的人才缺口。目前,工作经验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求职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而这一项就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于是当用人单位不肯妥协时,尽管招聘岗位专业对口,但高职类毕业生只能被拒在大门之外。 2.没有相应的入职培训,对员工的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不关心。学生就业后,进入到工作岗位,尽管经过学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但要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还需要接受入职培训。而很多用人单位都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只是将工作任务分配给新职员,由他们去想办法学习完成。这样会导致工作的低效,尤其是新职员操作不规范或错误而无人及时纠正时,必将给单位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对于就职后的职员,单位不注重后续的培训,无法满足职员希望自我提升的需求,老职员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更无职业生涯可谈,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新职员。 (二)学生方面 1.毕业生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抱有过高的理想抱负,不愿意从最基层做起。还有些毕业生认为进过高校深造,毕业后至少要从“白领”做起,不甘心做工人,致使很多岗位从自己身边流失。另外,当今网购的盛行,例如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斗志,有些学生毕业前就已经开始筹备开设自己的网店。但经过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半数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经营状况不好,最终选择放弃创业,到企业工作,积累经验。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经营经验,在刚起步时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维持店铺经营,但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与业务量的增大,很多事务处理起来力不从心。 2.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动手能力差。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浮躁,对于安排的实训课程不能认真参加练习,错过了储备知识的时间,在求职过程中才发现欠缺得太多。 3.求职技巧不足,未做好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多年的学习生活之后,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更多习惯于被动反应,即无指令不思考不行动。工作时,常表现为领导吩咐一点就做一点,其他的不多想也不多做,让用人单位感觉在使用这样的人员的时候比较吃力,会产生不良评价。 (三)学校方面 1.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学生无法进行电子商务的后台模拟训练。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实训时只能领学生浏览各类型网站,通过浅浅的观察、注册用户、体验购买流程等总结其经营特点、营销理念,而不能进入后台操作,或建立自己的经营性网站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地了解到电子商务网站是如何运作的,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应对,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使实训的意义大打折扣。 2.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我们往往只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其实实习锻炼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没有学校的统一要求,很多学生不会在校期间进行实习,当毕业时又因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以至在面试中被用人单位拒之千里。或是因为从未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接触过社会,不了解市场,不了解自己的专长,当抱着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走向社会时,处处碰壁。 3.教材理论化强,有些材料过于陈旧。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已经确立,但更新较慢。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当应用于技能操作教学时,使用的教材很难顺应变化,及时更新。这容易使技能培训偏离实际需要,学生不了解当今电子商务企业的实务操作情况。 二、应对策略 (一)企业方面 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沟通,举办一些校企联合的活动,增加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接触,使其能够看到应届毕业生的优势,愿意接纳,增强其启用应届毕业生的信心。建议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使其得到全面的提高,增强员工忠诚度。 (二)学生方面 1.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内容。在学生就业前,对其进行商务礼仪、应用文书写、面试技巧等知识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放平心态,踏实求职,避免高不成低不就。 2.联系合作企业相关人员,召开专题讲座、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实务,帮助迷茫的学生,确立自己的求职意向;对于已经有求职意向的,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创业,完善配套训练。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值得鼓励,但不可盲目,应辅助相关配套训练。例如开展实战模拟、分组对抗等竞赛,用任务驱动、岗位设置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足,知道经营中的艰辛,理智对待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专长与兴趣所在,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冲突分析与社会就业要求研究 摘要:分析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现状,并认真剖析了电子应用教学与就业冲突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了课程设计要有时代特色、注重教师素质提高、模拟就业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等对策。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就业冲突现状;社会就业要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为学生毕业后能拥有在电子行业的就业技能而设立的,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电子行业工作的就业前培训,所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结合电子产业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确定合理的课程内容,才能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办好,办出特色,办出社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专业,满足社会发展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要。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应用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为电子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电子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供需反常 电子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出现了怪现象,一方面,企业无人可聘,另一方面,学生无业可就。大批的电子应用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难以谋得理想职业,即使找工作也往往只能干普通工,只能干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电子技术应用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 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差 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分数过低,致使部分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文化理论知识不足,电子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接受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与实践对接慢,实际操作能力差,如看不懂电路图,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见电子仪器等。绝大多数电子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甚至不符合整个行业的要求,与实际脱节严重,导致应届毕业生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新毕业的学生。 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自身素质薄弱 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一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怕吃苦,眼高手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具备较强的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不能吃苦耐劳,缺乏与他人相处的协作能力,对生产管理制度的约束、流水线作业的节奏、上班制度、工作反复操作的单调、生产中的奖罚制度等的适应能力差,往往将企业所给的薪酬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正确选择职业,以至迷失就业方向。 导致电子应用教学与就业冲突的主要原因 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电子产业本身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然而,电子应用专业课程的设置却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沿用“旧中专”的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忽视技能实训,教学手段简单,专业场所建设投资严重不足,缺乏必需的实训设备,没有设置技能实训项目,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基础操作,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专业课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强 很大一部分职校教师都是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能力,本身与专业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能力指导学生实训。 重专业教育,轻德育 日常教学的重心偏于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诚信品质、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没能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就业要求的措施 电子应用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有时代特色 电子应用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就必须使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详尽具体地体现当前社会实际的技术水平,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跟随经济形势,也要跟随政策形势,尽可能地对最迫切需要的技术做最有效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以致用,突出时代特色。因此,应按照时代特点重新编排课程内容,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电子产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精选专业必需的知识、技能,选择与电子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如条件许可也可以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使核心课程与就业方向性课程相辅相成,在课程内容上充分反映各生产企业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新内容,使整个课程稳定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必须选择最新、最具当代技术特征的教材。 注重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打铁先要自身硬”,可以采取将教师派出去培训的“走出去”和邀请部分一线技术人员的“请进来”的方法,提高师资水平。一方面,可以安排在编电子应用专业课教师到电子产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电子产业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电子应用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必须在电子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每5年去电子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确保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教师真实地了解电子企业,了解电子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请电子企业的人员到学校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电子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行业权威、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可以改善高职教师结构,适应电子产业人才培养和电子专业变化的要求,使电子应用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需求。 模拟就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增强实践操作的实训力度,把握重点和重心,突出电子应用专业的应用技术。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机制,完善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电子技术应用特色的教学体系,营造校园与工厂“零距离”的教学环境。一是可以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室,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改变现有教室和实训室单一功能的格局,整合教学资源,在普通教室里增加实训教学的功能,完善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功能,把单一的理论教学的环境改造成具有多媒体等综合教育功能的平台。可在教室展开工作场景,把模拟的工作岗位搬进专业教育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生产实作的氛围,提升专业教学的效果。二是校内实训场所可以模拟企业生产车间标准进行建设,设立诸多实训岗位,编制生产工艺文件。学生在校内参加实训,模拟生产管理机制,要求身着工装,在生产工艺文件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这些手段可增强学生对电子企业文化、电子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观 一流的专业技术并不是走向成功道路的唯一条件,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才是电子应用技术人才必备的基本要素。电子应用专业教育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教育课列为必修课,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案例和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其次,学校要坚持按照“诚实、扎实、朴实、创新、活力、尊重”十二字方针开展就业教育,以就业与创业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组织学生参观具体电子行业企业,参加简单的电子生产实践活动,了解电子行业各岗位的工作意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忠诚企业、讲究诚信、服从管理,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能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就业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产业专业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电子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水平的电子产业高级工人。因此,在平时的电子技术应用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充分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企业用工特点、社会发展需求等,究原因,找对策,并在电子应用教学上采取积极主动、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 摘 要: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我们通过人才交流市场和电子行业调查了解到,许多招工单位急需招聘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而且主要需要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一专多能型人才。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前景广阔。 关键词:课程改革; 技能要求 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形成了许多融合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的新兴领域和新型产业,必然需要产品设备装配、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为电子及相关企业生产线上的装配工、调试工、检测工、维修工以及一般的管理员工等。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 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旧的课程体系,保证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抓好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打好厚实的专业基础;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技能;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依据,同时,本专业在“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思想指导下,以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检测及维护能力培养为核心,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中职教育的宗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社会岗位的需求,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增强实用性、实践性,包含更多的现代技术和新技术应用。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电子技术专业的迅速发展,很多课程和教材已不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应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专业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专业课程应当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受学科体系的约束;课程结构的整体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形式的灵活性——模块化,一体化;课程实现方式的多样性——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 电子企业需要的大部分是生产一线上的装配工、调试工、检测工、维修工以及一般的管理员工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课余时间吸引到学习和创造中来。为了使第二课堂活动在充分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开展,除了学生积极参与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业务上与电子技术教研室挂钩,并且在“教师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指导的工作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效果非常突出。 二、明确毕业生面对四个就业岗位群各自技能要求 1.电子产品营销岗位 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电子元器件、材料、电子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标准以及应用领域。 2.电子产品装配工岗位 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办法、技术参数和装配要求,掌握电子元件的安装工艺与焊接工艺,熟悉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过程,掌握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焊接工具与焊接材料,具有较强的PCB板图和元件装配图的识图能力以及编写装配工艺流程卡的能力,具有使用新的焊接设备与装配工艺的能力。 3.电子产品技术维修岗位 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参数和使用要求,并能熟练分析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具备运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去测量、分析与判断电路故障的能力,掌握元器件的替换与焊接技巧,掌握电子产品的运行操作能力与调试技巧,具备良好的电子产品维修技能。 4.电子产品一线生产、质量检验、调试、管理生产岗位 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性能和装配要求,掌握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较强的生产安排与调配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管理要求。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现代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尤其在吃苦耐劳、忠诚企业、讲究诚信、服从管理等方面要加强培养和教育,教育毕业生克服自卑心理和保守思想,勇敢地走出去,去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提高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水平的探讨 摘要: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因此,高学院校教师应提高提高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水平 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过程,同学们可以强化各门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从工程设计、实验技术、工程系统测试等多方面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结合实际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我培养一种能进行综合分析、创新思维的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为将来进一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怎样管理、指导学生完成好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确保质量,提高效果,是高等院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任务 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是直接来自微电子工程建设、研究项目的实际课题,也可以是有明确工程背景或实际意义的模拟课题。无论是哪种课题,都必须要求学生要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课题,圆满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要以微电子工程的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任务为结合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技能,科学实验的水平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使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并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制订详细的毕业设计的总体工作计划和各阶段计划;师生进行调查研究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完成与课题密切相关的中外文文献的阅读;对相关课题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比较与优化选择;绘制电路图、完成设计方案的实验室试验并有条件地进行工程化实验;按学校制定的规范撰写好毕业设计论文并进行答辩。 二、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工作的思想准备不充分。要完成好毕业设计工作,知道老师和所指导的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设计前要求师生认真审阅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学生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指导老师一起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计划。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思想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设计是对相关课程设计的扩充,因此,在不明确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的情况下就匆匆着手设计,遇到问题时,经常依靠设计手册、资料来模仿设计。还有的学生很不认真,干脆不查资料,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相象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设计缺乏系统考虑,没有全局观念。因此,这些学生的设计成果往往与专业教学要求差距较大,学生的收获也较小,毕业设计对他们没有达到专业练兵的目的。 2.缺乏深入研究精神与创新理念。微电子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质是一个分析、归纳、设计、具体实现的过程。而有些学生总是自己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为由,设计前不对具体问题做详细分析、设计后对设计方案又不加以好好地论证,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设计方案的选择优化学生是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的,而在具体的电路调试和设备选型设计阶段,学生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在电路调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学生也搞不清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3.在优化方案设计中综合比较能力差。微电子工程的优化比较,主要反应在系统性能比较方面。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总是把握不住综合比较,以至于完全参考资料中成熟的方案进行设计,采用成熟的电路或工艺,或完全采用老师推荐的方案,缺乏自己的主见。 三、提高管理微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途径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做好思想管理工作。毕业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好课题,因为课题难易程度与大小直接影响整个毕业设计的安排与质量。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满足专业教学的教学要求,选题应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②要切合实际,选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知识水平,题目不要太大或太小,难度要适中,要保证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③做好设计前的思想管理工作,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目的、任务、进度和基本要求,认识到完成好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学生不能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如果那样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自己的学业是极为不利的;组织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调研,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他们完成好毕业设计的兴趣;针对毕业生就业的焦虑情绪和时间的紧迫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思想准备;让指导老师对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预先向学生提出,使得学生在设计中尽量少犯错误。 2.认真管理、指导,鼓励创新。管理、指导毕业设计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除了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求他们讲究指导方法的管理。毕业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适应不同学生的指导方法,即教师对总体设计要求,可以一起指导,对于各个学生设计的部分,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指导。在指导和检查过程中,要教师抓住学生的主要设计思路,把握好各个学生的设计大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控制设计的主导方向,逐渐改变原来课程设计的习惯思维,使设计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在设计过程中,要指导老师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在设计思路和实际调试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设计方案选择时,让学生大胆设计,只要主体方向没有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设计,让方案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在学生遇到实际调试问题时,指导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或有益引导,使学生能够找到排除疑难的方法。对于生产工艺的选择,多给学生关于实际生产中工艺流程、工艺指标方面的提示或引导,或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有选择地在实习单位多做有关生产工艺方面的了解与实地考察,让同学们更多地体会到好的生产工艺对提高生产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3.综合比较、优化设计方案管理。一个好的毕业设计方案,一方面要求设计方案合理,另一方面要求能达到预定的性能指标。这就要求不仅要采用较低的成本而且还不能降低性能。因此,方案的选择与优化的管理是整个毕业设计比较关键的一个过程。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微电子的技术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因素是方案的主要关键技术,只有控制好关键技术,才能使设计方案在实施后能达到预定的性能指标。其次,还要引导学生不断了解微电子中原器件的价格体系,让学生明白设计一定要讲究成本,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获得更低的工程成本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这个设计理念一定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开始建立起来。 4.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系统组织与管理。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主要是在本科的第八学期完成,但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第七学期开始开始毕业设计工作。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包括以下阶段:①毕业设计的选题:由教师根据自己从事研究的情况和实际项目的需要,拟定题目,学生根据题目选报指导教师,经过双向选择和协调,确定毕业设计的任务,明确要求和结题标准。②开题检查:由教研室组织,对全部学生的选题进行检查,保证学生的选题符合专业的要求,并能较好地完成;③中期检查:由教研室组织,对学生完成设计(论文)的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基本完成大部分设计工作,如设计报告或程序调试,拿出论文的大纲。对于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方面给予适当的批评,另一方面,责成相应的师生尽快纠正自己的不足,抓紧完成预定的毕业设计,不能打折扣,而且在期末重点检查。④结题检查:由教研室组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要求除论文外,毕业设计工作成果要以可见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大结题检查的力度是很有必要的。有的学生没有设计成果或即使有设计图纸,但错误连篇,这样的学生不能给予结题,不能参加正常的答辩。⑤论文评阅:由教研室组织,集中全教研室的教师,按照学院规定的评阅标准对学生论文进行评阅,并给出评阅意见;⑥答辩:按照学校安排组织答辩。 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要寻找就业机会影响了对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最后时间到了就马虎了事,这样势,必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针对这一现象,学院出台了管理措施:一方面要求学生外出参加招聘会要请假,结束后就回到学校;另一方面尽量给学生多联系就业单位,让学生尽快找到满意的就业单位,这样,学生就可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同时,指导老师也要多给学生有关就业的指导,正确处理好学业与即将就业的关系。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同学多能做到找工作不影响毕业设计的进行,这就是毕业设计质量的有力保证。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专题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引出全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毕业专题研究,阐述了对毕业专题研究学生分组、课题命题、过程步骤及专题流程等方面的看法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专题研究 一、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1.毕业设计时间短、毕业课题不合理。一方面:时间短。在高职院校,第六学期一般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毕业设计无疑只能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完成最后学期的课程学习与考试测试,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就大约5~7周,在这紧凑的时间内确定方案、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对于绝大多数的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设计已成为一种奢望,所以一般学生选课题完,指导教师都会督促学生查资料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奢求学生一定要做出实物。另一方面:毕业课题设置不合理:课题缺乏多样性,往往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同时存在着一个老师带多个学生,一个课题多名学生做,多达10人数,不可避免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存在内容严重雷同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拷贝上届学长的毕业论文,使毕业设计停留在形式上。 2.毕业设计资源紧张。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大规模扩招,而大部分院校教育资源并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民办高职、中职升格院校尤为严重。毕业设计场地、电子制作调试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一届数班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时,在毕业设计中要时常用到电脑,而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一方面争着借同学电脑,而有电脑的同学也只是少数;再者,去网吧上机,没有office软件,相关毕业设计所需的软件更是没有;最后,在学校机房上机,大多数情况下是要跟全学院排队争电脑上机的,而且机房开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正常教学时期是不开发的。然而这一切也只是停留在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等文档处理层面,对实际电路制作、调试和试制样机等关键能力的锻炼并没有得到体现。 3.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一方面:时间上,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后半学期大多数学生会积极寻找实习企业单位,为后续顶岗实习以至毕业就业作好准备。而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大多数企业要求学生能马上留下来实习,作为试用期前的试用。而这样势必带来了学生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一些学生原先从网络找到的相关材料,大量的使用“ctrl+c”“ctrl+v”复制到毕业论文中,对拷贝的内容不进行任何分析、消化和整理。另一方面:选题上,由于师生一对多的现象,且毕业设计课题的一贯性、雷同性,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同课题组中别的同学能做出来,到最后把别人的拷贝一下总能混过去的。剽窃抄袭、急功近利的不正学风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设计的效果,同时这些不认真对待和拷贝的同学在毕业口头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毕业设计完全偏离了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专题研究 电子类高职学生在就读二年级下学期时,就会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称之为毕业专题研究(专研)。专研是在部分教学课程尚未结束,正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进行的,课余时间无疑成为学生专研的主要时间。毕业专题研究时间安排表参见表1。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很显然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毕业课题的方案确定、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同时对于有限的毕业设计资源亦可采取分时、分组的有效利用,避免争抢现象。毕业专题研究通过学生自行组队,自行寻找指导老师,自行选择想要研究的题目或领域。 1.毕业专题研究目标。毕业专题研究目标在于以专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制作、实验调试及检验等过程,了解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与独立设计的能力,毕业专题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和问题由全组同学通力合作完成与解决,这是一次自我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显团队合作的精神,而这期中指导老师则扮演协助、指导的角色。①培养学生信息资料查询综合处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收集的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训练学生自我规划和质量控制的能力。⑤训练学生研究报告撰写与口头答辩的能力 2.毕业专题实施步骤。①选择专题课题。如何选取适当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参照经验的,一般会出现学生特意加大课题涵盖范围,这样就可以收集到足够参考资料,但一旦着手去做,却变得无法集中到问题的关键上。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适当的课题,并提供先期参考资料、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应该结合自己已具备的知识,以符合实际为最终目的,仔细推敲。②收集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收集、筛选的工作量和耗时通常会被学生所低估,对于信息搜索渠道学生也仅限于图书馆、百度和GOOGLE等常规搜索,这就给课题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困难。故指导教师在信息收集阶段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指导,如给予直接的资源、参考信息科技期刊和专业论坛访问等。③共同研究讨论。在进行课题分析、研究讨论及思维创意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迷失在所收集的参考资料里,因为他们发现分析、总结所收集的材料比专题需求还要复杂。这就需要专题研究团队的表现,小组成员必须相互激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此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组织材料、从旁观察并协助,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工的技巧。④试制作和修正。经过专题研究团队的研究讨论,拟定实现课题的方法与步骤,并进行实际制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则及时开展讨论并修正方案,以期趋于理想。⑤成果作品展示。成果包括简报资料、书面报告、考核的成效、上台报告及研究发现的结论等,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皆是评价学生能力和参与程度的表现。 3.毕业专题实施流程(见图1)。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教学时,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背景,知道学生的能力和专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主题的制订,并能提供资料收集的途经和方法,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维持学习兴趣,当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才能符合专题研究的教学需要,顺利完成整个专题研究的教学任务。毕业专题研究流程参见图1。 高职学校专题研究流程方面,大致包含以下项目:①学生S型分组。毕业专题研究学生分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先抱团组成一对,而对于学习相对较落后的同学可能没有团队可以接纳,自身组团又存在信心缺失的现象。而在现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里,工作者是没有办法依自己喜好选择同事,故必须转变学生在社交活动环境下的团队经验,须在仿真的工作环境压力下组团。因此,毕业专题研究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写作能力两个重要向量分组,将学生S型常态分组,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这样的长时间人际互动来体会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②确定专题题目。在实际的职业工作中,工作内容极少有可能是依个人兴趣而作,多数为企业主管制定的。因此多数毕业专题课题应经由教师团队讨论后决定,按照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原则,内容为真实或仿真情境中的问题,同时必须合乎毕业设计培养目标,并且具有延拓性,可以让多届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参与。③掌控与检查进度。在毕业专研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经常地、定期地对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定期的进度报告可以掌控专研进程,同时还在各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有时借助他组的想法,可能会启发出更多的思路,从而产生重大的突破。 实践证明,毕业专题研究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职场的战前演练,是适应期的提前,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提出的毕业专题研究,有效提高了我院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共同参与和探讨,为提高高职毕业专题研究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举措 [摘要] 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大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表现,理工科大学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本文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的和课程特点出发,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关键词] 毕业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提高措施 地方高校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同铸剑师在宝剑成型后淬火这道工序,淬火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宝剑的品质,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培养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毕业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直接反映,也是学生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大学生体现自己实践技能的绝佳场所。理工科大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运用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化学习,将书本知识升华的一个过程。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大学毕业设计也是学校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后一道关,是学生能否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的最后认定依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细致分析,目的有三:第一,培养大学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态度,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时一定要一丝不苟、严谨推理、认真负责;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研究,大胆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进行实践设计与研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第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善于运用所学之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中获得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专业能力。 本研究从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1.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第一,选题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大。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研究大门,选好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题目说明就进对了大门,经过科学的实施一般都能成功,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是必须高度重视选题。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根本不符合本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缺乏必要的论证,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深入调查后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完全由自己确定,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参与选题的指导和选题的论证,学生由于能力和经历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部分选题的不合适;其二,学校在毕业设计控制方面的政策缺失或不健全导致学生选题的不恰当。 第二,选题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这类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说是一类失败的选题,整体看来就是虎头蛇尾。由于大学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否则即认定为失败,有的毕业设计大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在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内完成,导致毕业生在最后的毕业答辩中非常被动。因此,毕业设计选题要注意题目的宽度和深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第三,选题重复率偏高,抄袭情况严重。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力的条件,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与交流,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般研究者不愿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抄袭变得更为简单等等。通过调查发现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会发生重题情况,不同院校间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也会发生重题现象,有些重题是无意的、有些重题却是有意的。有意或者无意的重题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第一,分析专业特点,确定研究方向。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科特点来看,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研究:其一,理论研究型;其二,电路设计型;其三,计算机科学等类型。 第二,立足专业,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最终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这一点。选题尽量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使毕业设计尽可能形成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成果。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方法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方法是获得成功的梯子,只有选对了研究方法,才能从爬上科学研究成功的大楼。所以,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要灵活运用。对历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研究后发现有两成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只选择了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对于相对有一定研究难度的学位毕业设计不太合适,不能很好的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 笔者认为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应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必须采用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于研究的论证部分一般应该采用访谈法或者是调查法,对于研究的实质部分一般应该采用实验、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答辩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是进行自我综合能力历练的绝佳机会,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满怀信心的积极面对、认真细致地做好答辩准备。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毕业设计做的非常好,但是设计者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设计的主旨、关键环节、创新点等内容,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四、结束语 全面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应该从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提高。学校教务部门还应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落实必要的监控过程,从管理上规范毕业设计的操作程序。多管齐下,相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摘 要: 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得到企业认可,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存在意义与发展的前景,而从用人单位给出的毕业生评价,是对这个问题最权威的解答。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 用人单位 就业指导 为全面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是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开展了对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我校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二、调查内容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具体评价,具体评价从四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文化基础,个人能力与素质,并分别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好说、不满意四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 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有29名在私营企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61.70%,而进入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则相对较少,外资企业的有两个,是意料之外。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满意度,能反映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要,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接纳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20%非常满意、68.6%比较满意、11.4%不好说,不满意为0%,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1)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 调查(表2)表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评价较高,较满意及以上达93.62%,不满意率为零,说明我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还有卓有成效的。 (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难题能力,等等。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达到85.10%,这从侧面证明我校课改的成果,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教学时间,进入企业实岗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 (3)文化基础,包括书面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总体情况尚好,只是由于相当部分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在校期间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4)个人能力与素质,包括口头表达、团结协作、学习态度与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调查表明,我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总体良好,但调查中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要求的毕业生仍有21.28%,值得重视。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而且要善于表达,善于学习,能团结同事,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既能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臂之力,又能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五、启示与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文化基础方面普遍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时更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1.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更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变重知识传授为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要求。 2.加强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今后要更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3.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深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定位。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 要 毕业设计是电子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起来,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了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及其它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能力本位教育 课程改革 1 毕业设计的意义 毕业设计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毕业设计课程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所以,确实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① 2 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知,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五个学期中进行,时间大约是2~3个月。②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主要是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 、毕业设计的实施、毕业设计的答辩等三个主要环节。由于毕业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担任学生们课程的电子专业的老师,也有小部分从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毕业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是要求运用以前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设计小型电子产品,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知识的复习、汇总和融合。但是,有部分学生,知识的储备不是很足,可能还有些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好,所以,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就碰到了很大的困难。③ 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实施的训练过程中还忙于出去找工作,体现在毕业设计的技能培训指导过程中经常以找工作为由请假甚至无故缺勤,造成实践过程不扎实,无法通过最后的技能考核,同时,也难以完成优秀的毕业设计成果。 2.2 指导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老师设计出的选题存在题目过大、过小、陈旧等一系列的问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的基本要求。④第二、由于高职的大多数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很多的工作任务,所以,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偏少、精力不够,⑤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第三、由于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都为电子专业的任课教师,所以,老师们的理论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生产实践经验比较欠缺。 2.3 质量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毕业设计的管理中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学院、系部和教师之间的职责往往不够明确,尤其在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环节上,通常是强调过程管理有余,实施目标管理不足,从而形成了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由同一指导老师完成的模式,造成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已经完成,但是,学生技能没有得到提高的局面,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监控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3 改革的主要措施 (1)因材施教,把好选题关。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调整。比如,学生在设计信号发生器时,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求设计出方波、正弦波、三角波三种波形的信号发生器;但是,对于,学习基础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可以只要求设计出一种波形的信号发生器。这样,即解决了老师指导任务重的难题,又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2)把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贯穿于毕业设计的过程始终,重点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⑥在整个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实质就是一个设计和制作小型电子产品的过程。首先是电路原理图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和设计的仿真软件,如:Multism仿真软件。其次,是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和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参与进来,从画PCB原理图到最终制成PCB电路板,都是学生们自己独立操作完成,指导老师只是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在这个制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和制作PCB电路板的工厂一样的工序和流程。根据我们出去顶岗实习的学生和毕业生回访的情况来看,只要是在学校里认真掌握了这个工艺流程的学生,出去工作后都能很快地适应这个相关岗位的工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零距离”上岗。⑦最后,就是毕业论文的书写和答辩PPT的制作,指导老师都有统一的要求和指导,实际上,答辩时重点就是要学生们讲清楚,自己设计的小型电子产品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能够实现什么功能,自己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重点是突出学生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积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针对指导老师教学任务重,对学生指导时间偏少,精力不够等现象,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一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二是派遣本专业的老师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来提高专业老师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积极发挥了“双师型”教师的优势。 (4)提高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规范过程监管。毕业设计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它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所以,全校上下都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明白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即将进行毕业设计的大三学生,首先要召开一次关于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跟学生们讲清楚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学校层面更要重视毕业设计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过程监管,严格考核。⑧以专业为单位,成立毕业设计监管小组,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主要分为期初、期中和期末的监督和管理,每一次都有详细的记载,以此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每年,系部都可以根据考核评出一些优秀的指导老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激发老师们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老师、学生、企业的相互努力和配合。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做到让学生、家长、企业都满意。只要我们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好质量监管关,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就一定能够做好这项系统工作。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创新 摘要: 作为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开始端的选题环节是促使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通过从课题的来源、课题的形式和选题流程的改革,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了毕业设计过程中,为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提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毕业设计;创新;选题 0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定位、目标的不断明确,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毕业设计作为高职教育中最后一个且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环节的选题工作又是毕业设计进行的第一步,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从选题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将创新能力培养与高职毕业设计相融合的方法。 1 现况分析 传统的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多采用××电路设计或是××系统设计,并且在任务书中给出明确的设计的功能要求和参数要求。其主要问题体现为: 1.1 这类课题建立在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下,学生完成过程中无需经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阶段,即没有概念设计的步骤,也就缺少创新的机会。 1.2 这类课题往往与企业和市场相脱节,学生设计时通常不会考虑市场价值和技术的先进性。 1.3 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明确的功能和参数的实现上,文献检索的范围很窄,基本不会涉及专利的查询。很难感受到企业岗位的需求。 1.4 容易出现类型单一,内容偏少的现象。 由于在毕业设计环节,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 选题工作的创新 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第一步工作,选题是十分重要的。想要设计过程和内容创新,那么选题内容和方式必须首先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课题来源的创新 传统课题一般是由指导教师主观出题,有的来源于电子专业范畴中的一些经典实例;有的来源于指导教师自己承担的研究项目。学生仅仅是被动选择,因而,学生喜欢选择简单的课题或是指导较为宽松的老师的课题。若要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去寻找课题。拟定欲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然后再与指导老师讨论研究具体内容和工作量,最后共同确定课题。由于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在确定课题之前学生对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题的盲目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②深入企业寻找课题。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尤其是学生有意向工作的企业,了解企业产品和运作情况,到现场去发现问题,或是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然后经过提炼后从中确定毕业设计的课题。这种课题来自于企业,并有可能帮助企业进行产品或流程上的创新。 ③从市场已有产品的缺陷中寻找课题。选择一些刚上市的新型电子产品,了解产品的主要缺陷,然后通过功能分析和原理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从中确定毕业设计的课题。这种课题可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甚至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2.2 课题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题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采用一个明确的课题名称,然后指定具体的功能要求和参数要求。这样一来,学生无需创新,只要完成具体的产品设计即可。所以课题形式也应有所改进才能把创新能力的要求真正纳入毕业设计中来。建议可采用以下形式: ①新产品的设计。以某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解决该问题,设计一个新产品出来。此时,该课题只有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信息,不给出确切的产品功能和参数指标。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先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确定产品功能,提出创新想法,完成新产品的概念设计。再根据成本、功能和参数特性筛选性价比高的可行性方案。然后再确定产品实现形式及具体参数范围。这种课题形式明确地提出了很高的创新的要求,给学生很宽的发挥空间。 ②企业技改或流程的优化。以企业技改或流程优化的任务书形式下达毕业设计的课题任务。将具体企业环境、企业要求和企业流程引入毕业设计环节中来。由于企业问题多种多样,即使是相同的问题,在不同企业中也会需要不同的方法解决。采用这类课题形式,不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一些企业的运作流程,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灵活处理现场问题能力。 ③现有系统或产品的改进。提出现存某个电子产品的缺陷或是不足之处,要求学生进行改进或是提高其性能参数。这类课题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创新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从被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带入到主动求解问题的气氛里,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因此也能产生水平较高的毕业设计作品。 2.3 课题确定流程的创新 传统课题确定是先由指导教师申报,再由分院或系部审核通过后下达给学生。课题公布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对课题有所了解,然后再着手进行设计。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导致很多学生把毕业设计当作是负担,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整个过程。 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起始端的选题环节,如果能调整流程,让学生适当的参与确定课题,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两种方式: ①毕业设计环节开始之前,鼓励学生主动联络负责指导毕业设计的各位专业教师,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指导教师。然后再通过与指导教师的进一步沟通,来选择自己想要做的毕业设计课题。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将课题整理后申报至分院或系部审核。 ②将毕业设计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相结合。学生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企业问题,然后把问题带回学校,与教师共同提炼出毕业设计课题。 总之,毕业选题环节开始之前,学生就应该参与,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还能根据学生个体特点来设计课题。毕业设计中将产生更多的创新亮点。 3 总结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创新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应该是高职教育中长期努力的方向。选题工作作为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将对后续工作有着关键的影响,尤其应该注意。笔者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有良好的效果。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 摘 要: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提出建立多元化的选题平台,采用“群体”指导模式和多阶段、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方式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创新型人才 电子信息类专业 当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主题,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然而创新型人才需理论修养与实际动手能力兼备并同时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但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知识应用死板,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性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实践体系。毕业设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独立完成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下降,造成毕业设计成为走过场,并没有起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本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一)毕业设计选题与社会发展脱节,与就业脱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起始环节,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发展一致,对毕业设计起着方向性的作用。科学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都是由教师出题目,由学生选题。在教师层面,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在毕业设计方面指导工作量大,再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教师几乎没时间和精力花在毕业设计方面。所以很多教师都会选择重复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电子信息类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日新月异的技术。因而重复的课题往往很多都已过时,与社会发展不相符[2],使毕业设计课题本身就失去创新性和实用性。还有部分教师直接将自己的科研带到毕业设计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课题本身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若难度过大或是指导不当,会造成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影响学生的发挥。在学生层面,由于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与就业时间重合,不少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认为就业和考研才是大四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只要找到工作或是考上研究生,学校就不会因为学生毕业论文而影响毕业[4]。正是这种心态的影响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轻视,首先反映在选题上,不是因为兴趣或需要选择相应的题目,而是随意选题或是跟风选题,有些学生甚至于对所选题目一无所知。同时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还存在课题与实习单位或是就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关系,这也会导致学生消极地认为毕业设计无用。 (二)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当今社会是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多元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因而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型人才是能够打破常规,在原有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的素质,其中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研究、企业产品制造等实际问题,最终得出创新性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并分析问题,同时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都注重课程知识的运用,而忽视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于实践应用方面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综合运用知识相互融合的技巧。而往往这方面的能力正是学生欠缺的、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指导模式和考核方式的固定化、单一化。 在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依然采用一个教师定期指导几位学生的指导方式。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毕业设计的时间又太过集中,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这样就出现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对所指导的不同课题的学生都统一辅导,与学生的互动少,针对性不强,实现不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种固定的指导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具有针对性,遏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最后考核方式也会影响毕业设计能力培养的效果。目前多数高校考核方式都是以最后的答辩形式考核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并未列入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对整个毕业设计的考核并不全面,同时也造成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有应试心态,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改革措施 (一)构建多元化选题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毕业设计需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选题平台[1]。我们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分为四大类:应用性研究和设计、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设计及其他。它们的结构范围如下图所示。应用性研究和设计主要是由实践性比较强的项目组成,突出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与学生的实习或就业相结合,更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主要是教师科研项目的子项目组成,与教师目前所做的科研项目相挂钩,相对前瞻性和理论性比较强。这类题目由于不可预测性,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所采用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否正确,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这类题目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更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设计主要由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所组成。创新团队和学科竞赛是高校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载体,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性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他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调查结果自主设计选题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的题目组成。学生自主选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自拟题目,并确保题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鼓励基础好的学生采用此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图 多元化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 (二)采用“群体”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到调研、开题、设计、论文撰写最后答辩。考虑到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对学生集中的毕业设计指导并不是很现实,再加上毕业设计的选题大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校企合作,因而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该变为“群体”指导[3]。由原先的单个教师指导多个学生毕业设计变为教师团队指导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碰到的不同专业的问题可以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教师指导。同时,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还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交流经验,讨论毕业设计的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群体”模式的指导使教师从繁重的指导工作中解放出来,与其他教师一起分工协作。学生通过这样的指导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再加上定期的交流会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建立。 毕业设计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历时长,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单由答辩情况考核毕业设计的优劣是不合理的。毕业设计的考核必须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并对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按不同比例考核。考核方式越丰富,并在考核内容上强调创新性,就可以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地做好毕业设计的每一步。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从而通过毕业设计这一段较长时间的磨炼,塑造创新人格,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能持续创新,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在当今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越来越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毕业设计作为对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全面检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尽管目前毕业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很多高校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以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方面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只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毕业设计方面的改革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果实。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电子电气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 【摘 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学生在知识融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训练作用。针对电子电气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及毕业设计的运行机制、选题创新、模式创新、过程监控等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尝试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电子电气;毕业设计;地方院校 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体现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学生学习与工作训练的统一,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台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形成了“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了各个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众多的教学改革。毕业设计环节的思考与改革同样也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各个学校都针对自身情况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 1 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毕业设计情况和大部分学校差不多,论文总体质量不是很高,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毕业设计题目陈旧,与专业的发展不相符;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创新设计研发能力欠缺;文献查阅与综述水平不够;论文撰写能力不足。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毕业设计环节运行机制、指导教师、学生三方面,其中运行机制是保障,指导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首先,在运行机制方面,虽然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但相对陈旧。比如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运行中“监”都做得比较到位,但“控”就存在较大问题,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一些评估和惩戒无法实质到位。其次,在指导教师方面,教学任务较重,人均指导毕业生8人以上,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要求。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对如何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缺乏研究。再次,从学生层面来讲,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大部分都比二本线稍高,生源情况不是很好。学习基础相对不太好,部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不主动。在毕业设计期间,忙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相关性不大,对毕业设计抱着敷衍了事,只求通过的态度。 从分析中可以发现,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行机制、指导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实习单位几个方面相互协调才能做好。下面从运行机制、选题创新、模式创新、过程监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 主要方法与措施 2.1 运行机制 学生的自主性激发是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管理运行机制,深入有效实施以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奖惩并行。比如加重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绩点,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做好优秀毕业论文的选编工作,做好优秀毕业论文作品展览,为以后的学生提供较好的样板。 2.2 选题创新 严格选题审核过程,避免选题过难、过简单、要求过高。选题过程中应遵循真题真做原则,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自立课题。指导教师应充分调研提供的课题,结合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科研与地方产业的对接点,形成质量较高的选题。应做到学生与指导教师对课题的同步理解。 2.3 模式创新 积极开展毕业设计模式创新,传统毕业设计基本上在校内完成,目前各地产学研结合工作都有较大的进展。毕业设计同样可以与地方企业、科研单位、实习基地等相结合来开展,进一步拉近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距离。既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工作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又可以弥补师资不足,还可以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2.4 过程监控 过程规章制度制定很容易,但是落实还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监控都必须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质量。针对这一环节,以指导教师和学生填写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手段作为基本保障,确保指导教师精力和指导工作都能比较好地到位。针对阶段性的毕业设计工作,如选题、开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实物制作、论文撰写等环节,都设置了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工作质量。在指导手册中,对记录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按指导内容、学生掌握情况、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进行详细填写。过程监控应该说事无巨细,关键看落实。 3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系统地看待毕业设计环节 3.1 人才培养计划修订 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在于对人才培养计划的严格贯彻与执行,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多次专门针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开设面对工程应用的实训环节,如电子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实训等;开设各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环节,如基本技能训练、各类课程设计;开设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如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加强实验课程中综合设计实验的比重。 3.2 早准备,早动手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按部就班地以传统方式进行授课也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引导学生到真正的能力培养轨道上来成为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低年级引导学生参加学生专业社团,目前我校的电子科技协会已经初具规模,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高低年级学生在一个环境下学习,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作用。为专业社团配备良好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搭建良好的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目前专业创新基地已经做到全开放。鼓励低年级学生加入高年级学生的创新活动。这些将为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发挥科技活动的带动作用 针对学生的各类科技活动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要,如省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校级、院级的学生科研项目数量还不够多,但这些项目对于激发学生的科研自主性有非常好的作用,而且可以为毕业设计工作提供良好的训练准备。部分项目可以进一步挖掘,进一步深化,形成一个甚至多个良好的毕业设计课题。引导学生辅助教师科研,参加教师学术活动,对学生同样有很好的启蒙作用。 3.4 发挥竞赛的辐射能力 竞赛往往是优秀学生的舞台,但是竞赛工作的开展同样对毕业设计工作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各类竞赛需要各方面的学生,而且竞赛培训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扩大竞赛培训面,提高竞赛培训质量,争取获得更好的竞赛成绩都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关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而且电子电气类专业是工程性极强的工科专业。积极探索提高电子电气毕业设计质量的新方法、新举措,对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系统的考量毕业设计环节,做好运行机制建设与落实,综合各个教学环节,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引言:我国电子商务大发展对电子商务拔尖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为使高等学校在电商拔尖人才培养上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在了解我国电商人才发展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明晰了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探究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内容。通过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构建出一套模拟仿真与合作教育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从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 [1]。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2]。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劲[3],我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进入了快速膨胀期。 一、电子商务人才现状 电子商务的繁荣迎来了电子商务行业就业的良好前景,电子商务行业已经成为高薪行业,目前从业人员月均收入水平已经超过传统行业整体水平。但是,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人才缺口却在持续走高,据有关权威统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就业率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就业市场中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招聘难和求职难的两难局面。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信息时代,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人才需求层次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人才需求层次。企业开发电子商务,除了软硬件条件的具备外,重要的是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体包括: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运作,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商贸知识、电子商务法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等知识[4]。电子商务实际操作人员,负责本单位电子商务活动的实际操作,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商贸知识、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电子商务技能和操作规范、操作标准等知识。 电子商务项目开发人才。在电子商务法规、市场,应用环境创建与完善的同时,电子商务的项目开发成为一个单位做好电子商务工作的关键。社会所需电子商务项目开发人才分为以下几类:电子商务分析人员,需掌握相关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关软硬件等知识;电子商务项目具体实施人员,要求掌握电子商务开发软件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等知识。 电子商务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电子商务管理人员,应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网络管理、行业认证及相关领域的管理等知识[5]。 电子商务教学科研人才。主要是指除大专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人才。他们要做到信息网络技术和商务理论互相融合,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很好结合,对电子商务某些问题和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实际状况,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人才存在如下问题: 培养方向定位模糊。高校为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 师资力量薄弱。现有高校师资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调派,专业电子商务教师很少,其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由于高校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使得有时教师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 课程设置不完善。由于高校缺乏对电子商务在国际上领先应用,在中国企业实际应用状况的理解,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现有的相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性;二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6]。 教材缺乏规范性。目前,国内先后出版了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分别由各相关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组织编写,内容差别很大,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发展,也落后于教学内容更新。因此,各高校在教材选择上存在差异化。 教学内容缺乏实战训练。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基本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些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由于毕业生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单位,有些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很难应聘成功。 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和思路应立足于应用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具备熟练知识技能的电子商务分析人才、电商项目设计及其实施人才、具备较高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管理人才,以及具有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一)市场导向型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规模逐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市场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多元化,造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式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具有市场导向性 。 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与时俱进,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掌握人才需求情况、需求特点,使学生更具竞争优势[7]。因此,高等学校可以把电子商务师资合理配置,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精英人才,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术和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实行有计划、分领域、分层次为企业提供人才订制、筛选、储备、预就业和大学生实习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向规范化、科学化、项目化方向发展,对企业因需施教,对学生因材施教,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模拟仿真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为手段 模拟仿真手段主要是设置一个具体的商务活动。要求讲授者和学习者对这种具体的商务情节环境做出反应和决策。模拟实质上就是角色扮演,这种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角色的需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快速做出反应并承担相应后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仿真则利用商务模拟软件,提高学生在操作中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提高分析商务环境和解决商务问题的能力[8]。 笔者针对现今高校开展模拟仿真活动的学生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发问卷600份,调查对象为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的模拟仿真工作情况进行评分,5分为十分满意,4分为比较满意,3分为一般满意,2分为不太满意,1分为不满意。调研结果如表1: 由表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含3分)的人数百分比为77%。样本数量虽有限,但仍可说明开展模拟仿真活动是现今高校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 过去电商人才培养更多停留于“理论传授”的层面,与实操结合的课程不多。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讲师仅仅是“背书派”,并非具有资深实操技能的专业人员。为推陈出新,一套“上午授课、下午实操”,邀请资深电商店主、卖家作为客座讲师的综合型培训模式,正在被一批电商教育者开发出炉。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从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有效结合,即以合作教育为手段培养人才。通过合作教育,学校与企业加强了联系与沟通,人才培养更加联系企业需求实际,学生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技术开发的实践中,实现岗位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以致用,企业也能招聘到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合作教育这种手段使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参与人才培养,充分整合了双方科技资源、教育资源和产业优势,集成各方力量,使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实现高度协同化,学校与企业共同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笔者针对现今高校开展合作教育活动的学生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发问卷600份,调查对象为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的合作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评分,5分为十分满意,4分为比较满意,3分为一般满意,2分为不太满意,1分为不满意。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含3分)的人数百分比为77.5%。样本数量虽有限,但仍可说明开展合作教育活动是现今高校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解决方案。 (三)实现人才培养三种要求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商务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三种要求: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度,即需要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高校与企业合作设计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实现课堂与公司合一,教学中注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等内容,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训环境,达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师资队伍实行双轨制,即学校骨干教师授课与企业导师指导双重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互相融合、借鉴、学习,教师也是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零间隙。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职业素养、专业探索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度,并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我国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秀,市场潜力较大,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国际电子商务活动所占份额并不理想,还有许多有待完善和开发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才急缺。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高校、企业和政府应该协同努力,为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环境,建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市场接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要求,为全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摘 要:系统地了解高职电子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对高职电子类专业在校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做好高职教育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2013年3~5月份,我们对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届电子类专业57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下面对就业概况、求职途径、专业对口度与企业性质、岗位与跳槽频率、待遇和工作区域分布进行分析。 关键词:就业现状;专业对口度;就业质量 一、调查描述与分析 1.总体概况 我院电子类专业2013届毕业生共575人,其中3.30%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1.73%的学生入伍,84.34%的学生已参加工作或就业实习,2.43%的学生正在考驾照或会计,6.95%的学生正在等待面试通知,还有1.21%的学生就业行为并不积极。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实际工作的状况,不是讨论就业率的问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签署过教育部统一要求的“三方协议”)。实际上就业形式是多元化的,很多学生已经找到了工作,但用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与他们签订临时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他们事实上已经实现了就业。 2.求职途径 在485人已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47.42%通过校园招聘获得就业岗位,30.52%通过亲朋好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得求职机会,17.11%通过校外招聘会,1.03%通过杂志、报纸获得就业岗位,3.91%通过校外招聘网站获得就业岗位。 3.专业对口度与企业性质 在就业的485人当中,68.04%是在IT/电子类行业中工作或者是从事跟IT/电子类相关的工作。在接收我院电子类专业的单位中,中小企业是主要力量,占86.39%,国有企业占2.89%,三资企业占5.15%,民办非企业占1.86%,事业单位/教育部门占3.71%。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4.岗位现状与跳槽频率 在对我院电子类专业2013届已就业的485人毕业生的岗位分析中,28.25%IT电子技术类,30.52%销售类,21.44%生产类,9.48%行政文职类,3.92%后勤类,0.82%自主创业,5.57%其他。男生主要集中IT电子技术类、销售类和生产类,女生主要集中在销售类、生产类和行政文职类。IT电子技术类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仪器电器维护工程师、移动传输工程师、调测工程师等,技术开发类的比较少;从事的销售类岗位主要是集中在电器仪器手机以及移动增值业务等的销售;在生产类岗位中,有82人还在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但有22人已经脱离生产一线,从事生产质检、维护、管理等工作。 另外,有118人更换过就业实习单位,其中有17人已经换过两份以上工作。跳槽是就业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过跳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升自身价值,得到锻炼,但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盲目频繁地跳槽不仅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院及学生本人带来不利影响。生产型企业招收普工时为中专生提供的收入要比大专生低,这样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但他们招高职专科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储备适合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调查的数据也表明,生产类就业应届毕业生中,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两成学生从生产一线上转岗到了生产质检、维护、管理等工作。可见只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心态稳定下来,最后会被安排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上。 5.待遇现状 工资收入情况如下:6.39%在1000元以内,34.64%在1000~1500元之间,33.61%在1500~2000之间,22.06%在2000~3000元之间,3.30%在3000元以上。平均月薪为1610元,女生平均工资是1565元,男生平均工资是1633元。当然,目前已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尚未毕业,处于就业实习阶段,大部分领取的是实习、试用期工资,有个别学生还是以“零工资”换取工作经验的,他们能接受这样的收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适应社会,实现理想。 6.区域分布 我院电子类专业2013届毕业生从生源地的分布情况看,山东省内陆地区58.45%,济南12.72%,沿海地区10.59%,北京、广东、长三角2.59%,其他省份20.08%。从就业区域分布看,20.71%在山东省内陆地区,51.00%留济南,18.30%沿海地区,北京、广东、长三角的占6.91%,其他省份的占5.43%。山东的毕业生也许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选择就业地时比较保守,喜爱在“家门口”就业,首选省会济南,其次是沿海城市,然后是生源地。 二、结论与建议 我院实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符合当前的就业形势,电子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专业对口度都比较乐观。但从整体就业趋势看,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首先,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应促进企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订,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能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能及时补充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的知识技能。 其次,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就业资源信息库,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及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掌握与自己的职业方向相关的技能,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信息,促进大学生尽早就业。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以实物制作优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初探 摘要:针对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高职类学生来说,在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员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制作成实物来完成设计任务是优化毕业设计的一种实践教学的方法,也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扩大、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成效、学用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符合“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职业技能有用”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和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关键词:实物制作;毕业设计;设置;课题;雏形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次系统、全面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学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1]。高职院校面对的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学生,培养的是“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职业技能有用”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完成好这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采取了简化理论研究和分析,以实物制作来优化毕业设计不足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以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学校的难题 以往的毕业设计时间选择在最后一个学期(即第6学期),而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度过,一部分学生一旦认为岗位适合自己就忙于工作急于表现自己,巩固岗位位置;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岗位不适合自己则忙于在职场上竞争不断地选择新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也很少有时间查阅资料,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毕业设计,更不用说定期回学校与指导老师见面沟通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而难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完成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又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毕业设计只能流于形式,得过且过,走个过场而了事。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设计与学生毕业、就业的矛盾就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2.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学生的负担 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水平要求不高,重在实践。虽说他们在学校、企业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一定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是在企业实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即使是选择了题目,也会出现很多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又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很无奈;或者有的学生选择了题目后,到网上摘录,将别人的设计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出现了理论不通、知识混淆、逻辑不顺等问题;或者有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从理论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元器件选择是否合适、工艺是否合理、能否成为实际电子产品,没有实物得不到证实。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减轻毕业生的心理负担,是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3.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老师的心结 指导毕业设计是高校老师的职责和义务[2],但以往由于学生失控往往使指导老师大伤脑筋。一方面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毕业设计的科学系、规范性、严肃性,还要应付学生从企业带来的种类繁多的各式各类题目,又要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于是多数老师名义上是指导者,实际上变成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因此,很多老师只要可能都不愿意接受指导毕业设计的任务,这就成了老师心理上的一结。 二.毕业设计设置思路 (一)毕业设计时间的设置 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启动时间提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第5学期中后段。学生在专业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已拟定的若干个毕业设计课题方向中,根据个人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老师,并在指导老师的系统指导下,查阅资料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在最后一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根据所选题目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能力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在指导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员的帮助下先制作成实物,再依据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相关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样学生的毕业设计既有了理论根基,又有自己制作的活生生的实物,就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毕业设计。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 毕业设计是整个在校学习环节的总结,是为毕业画上的最后一个句号,因此毕业设计是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岗位能力的汇总[3]。在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的时候以行动导向为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确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由专业教师提出和拟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1.设置岗位能力提高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在企业实际干过对企业比较了解、或以往带队实习过、或将要带队实习的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本专业的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实际拟订的各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的一部分理论设计雏形的基础上,在实习企业进一步加工、整形,根据本企业实际出发制作成实物,并依据该实物完成毕业设计。如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企业中的“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文件”这种实物的制作或“电子产品生产管理文件”这种实物的制作等,再根据文件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类毕业设计题目比较适合由学校或系里统一安排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习的毕业生选择,由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员合作指导。 2.设置改造与创新新电路、新产品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实践教学及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专业教师拟订的各类题目。它是以革新为突破口,用现成、完整的实际电路或实际小电子产品为参考,在其中找出革新点进行改造。经改造的新电路以节能、省元件、加大功能、产生新功能、更加方便为扩展方向。组织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在原电路或原产品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仿真等现代科学辅助工具,设计出新的、科学的、实用的、可行的新电路,并制作成实物或模拟实物。毕业生根据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样学生以自己制作的实物为行动导向去完成毕业设计,其目的性强、任务明确、有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 3.设置大学生技能竞赛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指导参加过各种类型大学生竞赛的老师拟订的各类题目。它是依据往年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题目中提炼出来的。要求学生按比赛要求为基点,结合本专业的主要技能和能力,在完成实际比赛任务的基础上制作实物或完成实际比赛内容,再根据实物和实际比赛内容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类毕业设计题目比较适合曾参加过各种大学生竞赛的毕业生选择。 这样先设置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题目方向,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爱好选择自己能力范围的具体题目和指导老师,将在毕业设计中不好解决的难题分散开来,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有方向、有目标,指导老师心里有数、指导到位。 三.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实施 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保障,我们按照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毕业设计中段检查、毕业设计的验收和公开答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等环节随时跟进管理。 第一,要做好充分合理的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工作日程,规范毕业设计报告书等材料的撰写格式标准,提出本届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和毕业设计答辩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拟订毕业设计课题,并对课题进行审核、筛选,进一步确定适合制作实物的毕业设计课题。第二,开设毕业设计课题宣讲报告课,让每位指导老师介绍拟定的课题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实习等实际情况自由的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第三,学生选择好课题和指导老师后,接受指导老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根据任务制订出自己的毕业设计进度表和任务书,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课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调研、收集参考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在学生还未顶岗实习前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然后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顶岗实习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毕业设计。在这一阶段特别加强组织和检查工作,督促指导老师紧密跟踪学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准备是否充分、接收的任务是否明确、选题是否合适、学生设计工作量是否适当、是否适合学生他本人等。有问题及时解决和调整,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采用指导老师碰头会、汇报会、阶段总结会等各种形式及时反馈毕业设计实际落实情况和毕业设计完成进度的实际情况。最后收集学生制作的实物、毕业设计报告书、毕业设计答辩PPT等,验收并进行公开答辩。其毕业设计成绩构成为:实物产品满分40分;毕业设计报告书满分40分;公开答辩成绩20分。 四.取得的成效 以实物制作优化毕业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实物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制作实物过程中,哪怕是很小的实际产品,要经历各式各样的难题。他们要亲自动手制作,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掌握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要成功制作具有革新的创新产品必须要对本产品的工作原理理解的非常透彻、设计的非常准确,同时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样做出来的毕业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成效、学用结合,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真正符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与以往的毕业设计比较,这样设置毕业设计,对于指导老师来说达到了心中有数,指导到位,得心应手,可指导出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打消了心里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经验积累,也为自己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积累了素材,因而愿意接受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对于学生来讲毕业设计的任务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打消了对毕业设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其毕业设计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这样真正体现了以教师或工程技术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改造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4]。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学生进一步巩固、扩大、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由一名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过度,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做好技术储备,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不足。一是,更加紧密的与企业挂钩,更多的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提炼出相关职业能力和技能提高方面的题目,这就要求指导老师深入企业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拟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题目。二是提高电子产品技术改造的成分,技术革新和创新思维不是一是一招就能产生的,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平日里多积累实用的小电子产品或实际实用的电子产品电路,建立创新改造思路,多在实际生活和企业中积累且提炼成题目。同时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和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改造、革新的改革新思想。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现行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因此,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应运而生,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大众化,知识更新慢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修公共课程之一,就业指导课是契合市场经济体制人才招聘需求,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实践性课程,其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就业形势、职业道德、职业心理、求职技巧、就业政策与流程、职业心理等。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不同,其是贯穿教育及择业全过程的课程教学,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的特征。高职院校往往具有鲜明的行业与专业特色,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宽泛,难以与行I、市场发展实际相匹配,缺乏教学针对性,无法彰显专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应不断补充丰富内容,以满足政策、形势的变化。 2.教学模式单一化,实效性不足 虽然早在几年前各大高职院校就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从重视度及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经费紧张、师资短缺,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其依然沿袭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理论讲授占比较大,考核形式单一、机械化。指导多是教师强制灌输,学生主动性不强,也缺乏基本的课堂互动。由于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实效性不足。 3.师资力量较薄弱,缺乏专业指导 目前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由其他教务工作人员担任,他们大多为院系思政辅导员、思政教师及行政人员,这部分人员要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无法确保就业指导课按时、按质开展。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教学培训,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及就业工作经验,也无法向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流动性强,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4.教学对象个性强,缺乏自制力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95后甚至00后群体成为主要教学对象,其自主意识强,团队意识弱,个性更为张扬,不喜欢循规蹈矩,喜欢创新、尝试与突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不断升级并迅速普及,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日益下降。 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坚持原则 模块化教学是当前教学背景及社会环境下有效的教学尝试。所谓“模块”,就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模块在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可以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模块化教学就是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注重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模块设计,在完成单一模块学习后,实现对应能力的提升。 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组织实施中坚持三大原则。第一,能力导向原则。高职院校更倾向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讲解应坚持实用原则,在就业指导课模块化设计时应确保实用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凸显能力培养的价值。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但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潜质。就业指导课模块在设计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复合型原则。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在模块设计上应切合教学实际,综合专业及学生的特点,增设选修模块,关注学生兴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提升了课程本身的系统性与灵活性,也带动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往的就业指导课程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对就业指导综合性及其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缺乏关注,而模块化教学弥补了上述不足。此外,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身份的教学者参与进来,围绕既定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视野的拓展,也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让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落到实处。 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措施 1.加强师资建设,整合课程资源 师资力量充足是教学模块科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团队应涵盖不同的身份背景,既要有就业工作教师,也要有思政辅导员;既要有心理教师,也要有专业科研教学带头人。教师团队背景越丰富,就业指导就越系统,就越有利于模块内容的更新与补充。在就业指导课模块设计中,应从设计者自身专业及工作经验出发,奠定模块教学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提供雄厚的人才与资源基础。 2.完善教学内容,契合行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学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行业的精英。高职院校鲜明的行业特点决定其就业指导课必须兼具行业专业特色。在模块设计时,应做好对行业特点及特色的考虑,统筹职业起步与发展、未来职业前景等多个方面,以期更好地契合行业发展。此外,在设计模块教学内容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还要涵盖自我认知的引导、价值观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就业指导课程不单是就业指导,也承担了通识教育的职责,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模块教学的形式,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3.研究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 自主招生政策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95后群体普遍家庭条件优越,自我意识强烈,也普遍具有懒散的特征,因此其就业关注度不高,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模块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如虚拟情境教学、慕课教学、远程教学、实践教学等都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进行尝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或情境模拟教学开展教学,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发挥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感染。比如教师在讲授面试技巧礼仪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完成学习,借助表演来活跃气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教学内容,认识到道德修养及文明礼仪在求职中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充分了解企业,做好择业准备,进而制订科学化的生涯规划。在教学期间,教师应重视就业指导教学,做到个性化指导。比如当学生存在不良心理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接受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外,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时数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化教学或讲座等形式,就择业观及就业形势等内容进行分析,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弥补课时的不足。 五、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其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教学可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找准人生定位。因此,在今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创新思路和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当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的增长。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职业规划、创业发展等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特别是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目前的就业政策与形式,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优化就业观念,在根本上提升就业竞争力。高职大学生通过创业辅导能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对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创业辅导;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 高职大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未来自身从事的工作进行的全面评估,使资金能够根据设定好的目标努力前进。在高职院校中设置的就业指导课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设置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价值。新时期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与影响意义。 一、创业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应用必要性 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与组织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今后学生在企业中开展相关工作。高职大学生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根据主客观条件对今后从事的工作进行测定,并且分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自身的兴趣爱好,权衡自身的能力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职业奋斗的目标。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创业辅导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做好相应的安排。创业辅导要发挥出就业指导的全方位影响作用,保证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与个性相结合,符合市场的变化情况。开展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意义明显,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同时督促其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创业辅导将会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的发展状况。大学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创业辅导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为实现终极理想勇于拼搏。高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样学生就会综合进行职业规划判断,使学生能够明白适合自身的工作类型,并且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 一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就会处于彻底的放松状态,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新鲜感。这样的长久发展将会造成自身的学习模糊,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就要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能够将自身的心态放平和,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方式,规定合理的学习任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在社团活动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能够积累到一定的职业经验。在经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就会形成独立气质,这种个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职业的要求。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会实现自身价值,创业辅导也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个性化划分,并且高职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辅导具有目标确定性、操作性、激励性等特点,会对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估,这样高职大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控制不确定因素。 三、创业辅导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高职大学生在谈到就业的时候更多的会表现出迷茫,不知道今后自己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但是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优点。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创业辅导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地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创业辅导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高职大学生通过创业辅导会增强团队沟通能力与创新精神,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岗位中。有利于明确自身的性格特点、综合爱好等,以便于日后选择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能够为以后规划出积极的发展道路。 2.确立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形势较为严峻。学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到满足的工作成为自身与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影响之外,还需要高职院校的引导影响。高职院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根据职业规划理论对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并且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地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利用职业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将职业规划知识放置在客观工作中,这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程度将会持续提升,使其在今后发展中能够愉快工作。 四、完善就业指导课中创业辅导措施 1.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不能够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还需要对非毕业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尽早地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将创业辅导贯穿到整体就业指导课程中,并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确立发展的目标。逐渐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使学生能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注重理论知识强化的同时增强基本技能。保证学生都能够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有着一个具体的全面了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方针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等,这样学生能够对就业心理进行调整,更好地面对未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科学的测评体系。创业辅导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设计。学生通过创业辅导做好职业定位,并且根据发展目标进行职业的选择。科学的测评体系在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测评方法,同时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测评体系,在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缺点的同时,找出存在的优势。 五、结束语 合理地创业辅导是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就业指导课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完成高职学业的大学生需要面临的问题。创业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将会为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进行有效地选择。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利用创业辅导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使创业辅导能够全面地贯穿到高职大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中。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创业辅导,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时候,需要端正态度,做好工作前的充分准确,并且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能够放弃其他学习方式或者途径,要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推销自身,并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到的知识丰富自己。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根据个性进行职业规划选择,指导高职大学生如何能够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内在动力。在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中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辅导,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职业发展学习。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的塑造 [摘 要]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硬性条件不能达标;二是职业化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目前我国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呈现出的非职业化现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从职业能力、职业结果、职业品牌三个层次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的塑造。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塑造 2012年11月22-23日,我国首届中国高级职业指导师年会在烟台召开。在会上,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着重比较了我国和美国的就业指导工作,最后指出,“我国职业指导人员队伍数量和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这一结论总体上指出了我国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呈现出整体数量不足、专业素质较低的非职业化现状,也对我国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塑造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必要性 (一)教师状态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硬性条件不能达标,甚至是参差不齐;二是职业化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基本上所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都受教于普通教育,不能适应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职业化教育。 以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每年需要将近20位教师,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只有4位,而在所有的任课教师中,只有3位拥有高级职业指导师的资格,有5位教师具有创业导师的资格。其中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对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使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二)课堂状态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只有专业课才重要,只要把专业课学好,最终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再加上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还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上课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频现。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转型的误区 第一,部分高校的领导认为就业指导课可有可o,导致就业指导仍实行讲座或大班教学形式,课时少,教学任务完不成,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指导与培养的作用。 第二,还有相当数量的就业指导课教师自身不积极要求职业化转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效果和学习实用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了。 二、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意义 (一)教师的职业化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过职业经历的教师本身就具有职业丰富性,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可以灵活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从另一个视野讲授知识,从另一个层面培养学生,这样的讲授会更生动有效。比如职业兴趣这一内容,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把自身或身边的实际经历做成案例,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有血有肉的实际经历会让学生更加重视兴趣的挖掘与探索,讲授也会更有说服力。 (二)教师的职业化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充满希望与激情,同时也对未来的职场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契机。职业化教师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职业知识和职场经历去启发、打开学生的思路,采取模拟职场情景或实地考察等实践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使他们尽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 三、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塑造的内容与途径 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化素养如下图所示: 以此为依据,有人把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化构架分成了以下三个部分:职业能力、职业结果、职业品牌,呈金字塔形式排列,如下图所示: 根据这个构架图,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从自身进行职业化塑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能力 1.就业指导基础知识包括就业指导的本质、就业指导的原则与方法、职业及职业分类、职业发展相关理论等知识,主要帮助择业者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内容、岗位知识、岗位能力要求等。 2.生涯规划与设计知识包括个体差异与生涯发展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规划有关的信息和技术知识、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职业技巧、方法、心态等知识,帮助择业者全面、理性地认识自我,实现人职匹配,完成择业任务。 3.就业政策法规知识就是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就业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行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基本形势,熟悉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流程和手续的相关指导。 4.就业指导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的心理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尤其是在求职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消除其心理压力,进而使其确立积极、合理的择业目标。 这些专业知识的再学习,需要教师主动购置相关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还可以通过教育进修、短期培训、自学等形式,拓展视野;利用网络,进行“充电”、“补钙”,更新教育理念。 (二)提升专业能力,形成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结果 职业结果具体包括: 1.沟通与协调技能,是指就业指导课教师能够有效传达各种信息,通过沟通与协调,调整处理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关系与矛盾。此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心态,实现良性就业。 2.预测与分析技能,是指就业指导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前提是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首先,教师要随时随地收集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其次,要及时、详细地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最后在第一时间向毕业生。 3.职业生涯规划与咨询技能,是指就业指导课教师一方面对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与讲授,辅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协助他们找准职业锚,做好求职定位。 4.调查研究能力,是指就业指导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详细收集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并对毕业生的状况和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整理与分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讲授和训练。 就业指导课教师要获得职业化能力的发展,就要在做和学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反思,逐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充分挖掘日常教育生活中所包含的研究素材,形成自身的教学理论,养成研究的学术自觉。 (三)培养专业情意,打造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品牌 指导课教师的职业品牌具体是指培养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主动、责任心以及服务意识等三方面。 1.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情意中的首要内容就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要求就业指导课教师不能仅限于讲好课,也要主动走出校园,与社会、用人单位主动沟通、宣传,大力拓展实习和就业单位,详细介绍本校毕业生的特长和优势,积极推销,打出品牌。 2.就业指导课教师要有责任心,必须明确自己所履行的职责,对学生和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充满热忱之心,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同时敢于给学生具体的建议,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就业指导课师应该主动转变理念,转换角色,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在“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下,不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职业知识,更要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做到诚心诚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全方位服务。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课教师只有经过职业化的塑造过程,才会获得教学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有效强化就业指导课教师职业化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有效的指导。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指出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就业水平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业指导课是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的主要课程,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其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水平。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均存在问题,对此,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课程质量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都相对较低,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与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存在联系。 1.师资数量问题 师资数量得不到保证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对新一代受教育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也在显著提高,受其影响,原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学生数量增长的要求,因此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水平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扩大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2.指导专业化问题 院校的专业指导课教师整体素质往往较低,一部分教师甚至并不具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低与其来源存在联系,调查显示,该部分教师来源十分复杂,辅导员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均参与了就业指导。因此,为提高指导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教师的来源问题。 3.培训资金问题 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通过培训实现,而培训则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受种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足够的资金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因此,教师素质的提升通常存在限制,他们在就业指导课中,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意见,无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这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首先,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能够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也就能够就就业问题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更加清晰。其次,学生就业水平的显著提高会提升高职院校的信誉与形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对于其规模的扩大以及竞争力的增强都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1.扩大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 为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扩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与毕业学生数量之间的比例要达到1:500,即平均每500个学生便要有一个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严格遵守上述要求,多渠道招聘教师,扩大教师队伍。 2.提高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 为提高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必须严格控制教师来源,与此同时保证其专业化程度。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并不存在以就业指导为专业的教育,也没有以培养该类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机构,这便增加了教师指导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难度。对此,国家一定要认识到就业指导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教育部要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以增加该类型人才的数量。当前高职院校应做的是尽可能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专业入手选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3.加大培资金投入 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很有必要。培训内容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主,加深教师对就业问题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应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资金开展社会以及市场就业情况调查,以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就业水平,保证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鉴于当前存在的师资数量不足、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以及培训资金短缺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在坚持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选拔一批专业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对其进行培训,以最大程度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改新模式初探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期内无法攻克的世界难题之一,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65万人,预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约700万人左右,加上海归、往届没及时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7年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所以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的前途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它将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目光。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务必以就业指导课入手从长计议竭尽全力帮助高校毕业生理想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高校 大学生 就业 指导 教改 新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实施现状 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各高校必须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统筹安排。但由于各高校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即是该门课对学生实际就业的指导意义认识不足,高校在开设该门课程时没有兼顾到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连续性的就业指导,有些高校选择在学生一年级、二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有些高校选择在学生三年级、四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这种非持续性的就业指导导致教学内容无法系统化、实效性不强。而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只当这门课是拿“两证”的必须条件,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直接导致学完了就业指导课学生依然没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没有理性的择业观念、没有应有的择业技巧等能帮助其顺利理想就业的基本素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必要性 1.目前高校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不合理之处 很多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由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担任,这一做法不能顺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对高校学生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让高校毕业生游刃有余地理想就业必须要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另外很多高校是以大班、甚至是混专业编班进行就业指导课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个体的就业指导需求,也忽视了专业特点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需求;还有就业指导课也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应该考虑将实践教学环节如给学生提供模拟面试场景,并根据模拟面试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就业指导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 2.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考试制度一直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所以学生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期待在大学能有放松的机会,于是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该门课程仅开设在低年级,他们更是觉得该门课与自己无关所以学习上敷衍了事。部分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两手空空、对招聘单位所提出的考题束手无策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强调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3.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必须条件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完美展现给用人单位,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去,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应聘技巧、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模拟面试场景、组织学生参加高年级学生的招聘会等方面都应该下功夫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让他们毕业之后能接受社会挑战,突显自我,展现自我,立足于社会。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教改新模式,进一步实施科学施教,因材施教,通过系统地教育矫正大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牢固掌握就业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个人职业竞争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改的具体措施 1.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改新模式的推行,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所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务必要做到对就业形势把握精准、对学生的优劣势分析到位、有系统的就业知识、经常走出去参加就业知识培训与研讨、科学预测人才市场所面临的各种变化、对具体的学科领域有很深刻的研究而不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让就业指导课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2.成立职业规划专家小组: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仅靠就业指导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很难让学生在严峻的形势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高校应该成立以专业老师为带头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小组等专业团队定期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大学生分阶段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跟踪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情况。 3.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在课堂上讲解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就业指导课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摩正规的招聘现场,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业竞争压力,同时引导他们考察之后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并逐步落实,同时将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就业指导课成绩的一个评分模块等以此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便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让警钟长鸣才能给学生们上进的动力。 就业指导课论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潜在危机的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课程。但是这一大的背景下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大部分学校轻视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也不能正确认识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这些因素导致了对学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达不到预期目标,教学效率低下。本文重点思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几点潜在危机,并给予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危机 解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潜在危机主要是有学校、教师、学生等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教师水平低下,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校缺乏财力人力的投入,忽视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一、教师素水平低下,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也不例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礼仪等许多综合知识,这一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素质的综合知识储备。但是,现实中,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都是学校为了完成规定任务请的“临时工”,他们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缺乏教学技巧、甚至不能准确及时的反馈给学生就业信息,使学生看不清就业形势,造成学生的盲目性,给学生就业造成消极后果。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努力学习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社会就业信息,关注最新的就业动态,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相信教师质量水平提高以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仍是大班集体授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师集中几节课时间,把课本理论知识满堂灌给学生,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消化吸收。这样不仅没有针对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达不到理想的就业教育效果,还会让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纯理论知识灌输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此种情况急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实践证明目前效果最明显的是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符合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特点,把课堂理论知识通过,情景再现、案例调查和分析、以及亲身实践等途径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另外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以及联系企业单位来学校开展现场招聘活动,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并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就业过程中去。总之,运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原先枯燥无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就业指导更加轻松容易的进行下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学校轻视就业指导课 时至今日,许多学校还是意识不到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们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滞后、开设课时不足、教师的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等问题,更别说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实践活动了。学校不愿意浪费人力物力在这些“没什么用处”的课程之上。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去了解社会的就业信息和状况,与就业实践脱节,最终导致他们毕业之后就业水平和质量低下、这也是现阶段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学校摒弃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观念、转变以前轻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态度,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新知识储备的新型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此外还要增加就业指导课的课时,从刚入学的新生开始就要开设基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而后的大二、大三、大四依情况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深度。使他们尽早接触就业知识,并不断深入的了解就业、就职的一些相关事项,为以后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邀请本地知名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座谈给学生们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向学生介绍一些求职就业技巧、学校与企业合作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就业实习等。这样通过这些转变和努力就可以营造出积极良好的就业指导教育大环境。 四、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不重视 由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学校的投入不足,一些学生认为,大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考研究生、考各种证书的,像大学生就业指导这种公共课程只是修个学分,走走形式,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再加上学校的忽视、就业指导教师自身能力局限以及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上就业指导课就是浪费时间,而干脆选择逃课。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殊不知,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扩招,近年来大学生的毕业数量一直不断上升,学生们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如果不重视就业指导课、不去通过课程和教师接触就业信息,我们就无法掌握就业状况,使自身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作为大学生,要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态度,充分利用课堂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入职水平。课下主动搜集材料,了解当今的就业环境和状况。让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各司其职:学校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投入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创新教学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学生就业指导课,使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这些潜在危机一定都可以迎刃而解! 就业指导课论文: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准备工作、选择职业、获得就业岗位、适应就业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然而,当前就业指导课实际的授课效果与其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成为高校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很少有高校会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片面地理解为只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和介绍就业方法,求职技巧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没有必要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2.教学内容老化,教学形式单一。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部分高校仅限于通过灌输式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信息,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老化,缺乏新意,学生很难实际体验到就业形势的紧迫感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安排不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院系副书记、辅导员兼任。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专业所限,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把握不足,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安排方面,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的两个授课阶段安排不同教师授课,一方面,不同教师教学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造成同一个知识点被不同教师反复强调的局面,占用课时,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频繁更换就业指导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利于学生发展。 4.缺乏个性化就业指导。对于即将踏人社会的毕业生,由于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许多疑惑和不适,这时就需要一种将职业生涯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性化指导,然而当前的高校由于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一般是几百人左右、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就业技巧指导。由于各专业的同学在一起上课,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而且大家都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怎样做。 5.创业教育缺乏。现有的就业指导课大多在告诉学生“怎样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较少指导学生“如何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一个工作岗位”。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倡导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较大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创业教育,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很有帮助。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解决问题的对策 1.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与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适应就业新形势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应以发展的理念认识就业指导课的特点和意义,以系统的方法规范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以创新的思维设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标准,指定与当前就业形势相适应的教材。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教学改革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2.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引入“体验式”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职来职往”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检验知识,在实干中锻炼能力。充分发挥校外课堂的作用,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走访企业职工,了解企业的管理及生产模式,对员工的要求,薪酬标准等等问题,回校递交调研报告,分享心得体会。邀请本校校友回校做就业、择业、创业事迹报告,给毕业生讲解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畅谈理想与现实、经验与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宣传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给在校学生以现实的借鉴和启迪。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必须严把教师遴选关。选择一批综合素质高、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老师;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平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考试、校企合作洽谈会,担任社会实践和创业大赛的指导老师,开阔自身眼界,提升业务素养。 4.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高校普遍实施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而个性化就业指导则是为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个人职业规划,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在进行个性化指导时,可针对学生试行个人职业规划,实现一对一互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特点,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独特的职业规划方案。指导过程中的互动,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面引导,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来寻求个人核心价值,详细分析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可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懈努力。 5.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创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创业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能够成功的“创业型”人才,而不是仅仅能够赢利的人。另一方面,要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其次要善用社会资本。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多方发掘有利于学生创业的社会就业指导机构、用人单位、校友资源等社会资本,构建良好创业氛围,创造优化的创业环境。最后要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已经毕业,正在创业或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要跟踪访谈,总结成案例,作为正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的生动教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实用课程,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其列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就业指导课论文:创新与改革高校就业指导课 适应大数据时代就业的必然要求 【摘 要】大数据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要,但目前的就业现实却是数据人才紧缺。为培训需具备数据思维、意识与技能的数据人才,高校应从创新与改革就业指导课上下功夫,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注重数据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强调数据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就业 一、大数据:时代的新潮流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广泛使用,各类信息数据飞速增长,人类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从硅谷到北京,从科学研究到医疗机构,从银行到军事,各个领域在演绎着大数据时代的故事。数据以信息为载体,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不断彰显其地位。个人、企业和政府掌愈发意识到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对此,有人形象的将大数据比喻成新世纪的石油与矿产,挖掘其背后的价值,以此来做市场预测、科学决策、提高服务水平。欧盟委员尼丽・克洛斯就表明大数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燃料,可以创造机遇改造社会,是使服务更加个性化和透明高效的重要工具。麦肯锡研究院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就指出,“数据是新时期的基础生活资料与市场要素,重要程度不亚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大数据将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与关键要素。奥巴马政府更是将大数据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 何为大数据?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巨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具有量大、种类繁多、流动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四个显著特点。它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趋势。 二、现实:数据人才的或缺 大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则各行各业。一方面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另一方面,不能回避的问题便是,大数据人才需求与现实中的不平衡。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出现一样,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透明政府、引领社会变革、加速企业创新。 但这一切均需大数据人才去启动和实现。据2011年美国麦肯锡公司报道,到2018年美国数据人才短缺将达到190万。埃森哲公司调查在美国、中国、英国等六个国家,也发现数据人才的需求空缺很大。而中国的专家也预测,近些年中国将形成巨大的数据人才缺口。还有一些科学与专家表明,大数据将促使新的职业出现,并带来新的职业。 什么是大数据人才?他们需要哪些技能?大数据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能力。思维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在大数据对人才的需要,“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思维转变过来数据就能被巧妙的用来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在大数据时代,思维决定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深度。树立大数据思维应对信息爆炸的要求。大数据思维应该囊括创新性、批判性和全面性思维。 1.大数据思维。 创新思维。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大数据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问题要通过大数据解决。而迈入大数据之门的首要,便是树立创新思维。因数据处在时刻变化中,信息处于时刻更替中,需要时刻提出新问题、时刻解决新问题。需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分析、推理、判断,而这一切需通过创新思维才能实现。 批判性思维。大数据的世界里,到处都是信息与数据。纷繁多样,优劣参杂,需用判性思维来清洗。一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识别和利用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允许不准确,错误的数据不是一文不值,可能会有新的领域与发现。 2.大数据意识。 数据信息安全意识。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如一柄双刃剑,在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制造者、数据的传递者、数据的获取者。数据信息门槛低、传播面广使得各种不良信息的混入,将给个人和社会公众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具有信息安全意识,在保护好自身信息的同时,不随意传播信息。 3.大数据技能。 挖掘、整理、分析能力。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望见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隐藏在冰山之下。有效挖掘、分析与整理预测这些数据让数据发声,让有价值的数据挖掘出来,利用他人眼中无意义的数据,才是题中之义。 团队合和沟通作能力。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各类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掌握与挖掘其内在价值。需要团队一起合力完成,在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建立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完成庞大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作任务。 全面发展能力。数据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幅度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也有相应的变化。由重知识的深度到前调知识的广度,行家、专家的光芒将随数据统计分析而减弱。更多需求是有交叉背景学科知识能力,能分析数据,有专业技能。 三、创新与改革:适应大数据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已是一种必然的浪潮,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时展的人才乃为其根本使命。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直接接轨。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是适应大数据的必要要求。 1.注重思维训练。 目前的就业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授课形式枯燥等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单方面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丰富的海量数据人才需要势必需要打破这样的格局。为此,高校的就业课程应以思维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课堂与第二课堂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注重数据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 数据始终是大数据的核心与关键,高校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分析、利用、挖掘数据应是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就业教育应该强调和注重的能力。在就业课堂上,教师应把现实需求生动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数据意识,能在认识上知道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能意识到数据管理不善可能带来的危害。如一些数据信息门槛低、传播面广可能给个人,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培养学生对数字和信息安全的敏感性,将数据意识融入就业课程,进一步影响与融入其专业教育,从而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就业。 3.强调数据技能培养。 技能数据技能的培养需要课堂,但更需要走出课堂。在有限的就业课堂中要开发与培养学生以分析、挖掘和利用数据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全面发展能力为主的数据技能,高校与教师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应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育环节,多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实习、现场观摩、邀请职场专家讲座等直观途径近距离接触与感受就业氛围与职场风云。就业指导老师则可从就业实战经验、组织模拟应聘、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指导课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问题;对策 一、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教学中只注重文化课程教育,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研究办公室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由刚毕业任教的老师负责。这些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分析不够透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校没有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也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很多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只针对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简历设计、面试谈判技巧、筛选有效的招聘信息等内容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授课内容,而且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时进行,课程开设仓促,教学设计准备不够,学生很多疑问得不到解决,这使很多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高校教学就业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提高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教师专业性有待加强 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师资力量匮乏的状况也逐步显现。为解决这种现状,学校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让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老师也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或者从别的学校外聘一些学科教授或专业讲师来弥补本校的教师队伍上的不足。这样一来,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够强大,教学工作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要想把教学质量提上去,就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建设。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1.准确认识就业指导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来说关系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关系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对社会来说,就业指导课是贯彻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高校来说,是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的必要措施。就业指导课关系到学生个人前景、学校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对就业指导课形成统一认识,不断规范课程教学,使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2.创新教学模式 在国家提倡的全员创新政策的感召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应该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以学生的需求为重点,以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为准绳,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指导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善于收集社会有用信息,结合学生需求,指导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针对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第一,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第二,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士担任就业指导教师,这样使就业指导课更具有针对性;第三,鼓励现有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对学习成绩优异者要加以奖励;第四,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或知识竞赛活动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真正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的问题,各高校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显得十分必要。就业指导课开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我发展的定位。但是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然存在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师生高度重视,着眼现状,剖析原因,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拓宽就业思路。这样,学生才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理性定位,努力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指导课论文: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开设课程时间短、缺少经验和专职人员等原因,各个学校普遍存在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固定的指定教材,也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等问题,使得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差强人意。笔者在此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就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提出观点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校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 一些高职院校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对就业指导课都不是很重视。不少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可有可无,就业指导课是学校就业部门的事情。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不高,认为对自己的就业没有太大帮助。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一般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开设此门课程,并且课时较短,没有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 2.没有固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 现在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选修课,教务处没有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就业指定教材,致使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教材标准,对学生的授课五花八门,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标准的教学体系。 3. 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 由于大多学校不太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没有指定教材,学校没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来自哪个部门的都有,有教语文的、有教专业课程的、还有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 二、如何上好就业指导课 1. 学校编写标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统一的职业指导教材编写工作。各个学校也可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各院校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指定教材。 2. 提高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兴趣 笔者主张将心理学原理尤其是心理测评工具更多地引入课程中,让学生不止是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有初步的认识,更应借助心理学的帮助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认知。所以,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应参加心理学方面学习和培训。 同时,就业指导课和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一样,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让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知识,指导自己的就业生涯。 3.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 要想提高学校的就业质量,必须加大教学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重实践教学、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可以外派教师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让每名毕业生受益。 4.增加就业指导课教学时间 对就业指导课,从学校层面就必须重视起来。就业指导课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课程,学校要从大一开始,每年开设一定课时的就业指导课,并且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学生才会好好上课,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 就业指导课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领域还大有开拓的空间,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这门课程,使之成为能解决就业难题、帮助毕业生就业、为国为民分忧的有效“法宝”。 (作者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就业指导课论文: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基于目前就业新形态,培养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了就业指导科的重要目的,但是高校就业指导课一直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不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如何实现体验式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就业指导课;社会调查 引 言 21世纪,是一个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思想观观不断变化的时代,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不再感性焦虑,反而更加理性,而社会媒体也从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关注点转化成就业质量,用人单位也更加倾向于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历与学校品牌。因此,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加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就业指导课》是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而且大多采用讲授为主,小组讨论或少量案例分析为辅。不过,学生就业辅导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工作态度、观念等等。如果仅仅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那么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就相对削弱,学生的相关的技能、能力也体现不出来。所以,一定要将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改变,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把社会实践与课程理论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升就业率。因此,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就业指导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能够使得学生提前熟悉求职面试的过程,切身感受到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心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模拟招聘会的模式进行角色扮演。首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招聘现场”,分别设有宣讲去、应聘区、筛选区与候聘区,并且设计与专业相关5~6个虚拟职位,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分组,每组固定设有5名招聘人员(包括面试、讨论、筛选),其余均为应聘者。在模拟招聘的过程中,招聘组要对学生进行宣讲,即介绍公司的企业文化、情况、岗位要求、工作待遇、工作内容与招聘的流程,而应聘组则需要在现场递交简历,招聘组在简单的简历审核后会挑选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就是双方交流,达成协议的过程。其余应聘者也可在候聘区仔细观察,并对照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整。角色扮演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全面中肯的总结,深度分析不同角色在现场应聘中正确的做法是怎样,加深学生的感知与理解。有时候为了能够加强扮演的真实性,教师可请一些企业的人事主管到教室现场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仅能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随机应变的能力。 (2)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当今众多企业在人员招聘中使用频繁的招聘方式,它主要是设定一个场景,通过集体面试的形式,观察应聘者在相同的环境下,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怎样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也市场应用与课堂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现场感受面试的压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展现学生自身真实的领导能力。怎样在课堂上有效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呢?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6-10人分成一个小组,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案例,例如现实面试中经常使用的例子“假如你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在《西游记》师徒四人中选择一名作为你的助理,你会选择谁呢?又是为什么呢?”然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最后在讨论时间结束后,由小组中的一名学生提出一个他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参与任何的讨论,只要是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通过评价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评分,最终对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评定,确认录用的人选。 (3)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明白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样在应聘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因此,教师讲授就业信息与社会需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社会的人才需求。例如,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选聘与社会需求的要求,以当地相关的物流企业作为调查范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魅族5~6人,并选出相关负责的小组长,确定小组的调查企业、调查方案、调查方式,再确定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分工。调查结束之后,每个小组要根据调查的情况提交岗位需求调查报告,并且要制作PPT进行汇报。社会调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岗位供需情况的认识,知道岗位要求与自身的差距,也加强了学生对就业信息的筛选能力与信息的搜集能力,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课论文: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思考 摘 要: 近几年来,微课成了一个热门名词,可以说微课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和特点。如何将微课技术与具体的课程有机结合,如何让微课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实效,是一项课题,也是一个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 微课 就业指导 应用 理性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几年来,开放、共享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所争相发展的首选目标,特别是资源形态开始出现碎片化和微型化特征,各种“微”教学实践在国内国外如火如荼地铺开。可以说,微课教学集中体现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顺应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1.微课的发展过程 微课程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的60秒课程,其后,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在亚洲,新加坡于1998年开始实施MicroLESSONS研究项目,其目标是旨在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项目建设特点在于,课程时长控制在45分钟之内,教学目标高度集中,进行教学情境、资源和活动的创设。此后,英国教师电视频道中每个节目视频的时长为15分钟,此举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开发出的“一分钟的微视频”通过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期望通过“知识脉冲”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知识体验。 目前在国内提到“微课”和“微课程”,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典范,一是“可汗学院”,二是国内的“佛山微课”,可以说,二者是国内外微课发展之集大成者。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由,佛山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广大教师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热情和兴趣。这次活动的作品是在原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时长控制在六七分钟左右,内容精辟、集中,往往是直接切中要点。但是,这一届的微课征集评选活动中所征选的作品还无法反映微课的真正实质所在,更像是网络公开课的浓缩版本。 能够真正体现微课本来面目和其魅力之所在的是可汗学院的微课作品,可汗学院的负责人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出于辅导远房亲戚的目的,使用简单的教学工具,录制长度约为四五分钟的视频,在视频分享网站分享之后,受到全球不同肤色、种族、国家的学习者的欢迎。随后,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可汗学院,微课视频涉及的学科包括数学、金融、物理、化学等,可汗学院的成功模式在于运用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把微课程串联起来,同时采用练习的模式巩固知识点。可以说,当今微课的盛行,正是受到可汗学院微课模式的启发和影响,教师能够使用简单有效的教学工具,通过简短精辟的教学视频,与全世界分享自我的教学内容乃至教学理念。 从微课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微课特点都是一致的,即内容简单,一般只讲授一到两个知识点;脉络结构清晰,切入主题快速准确;结尾快捷有力。微课注重的是所讲授内容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对学生和教师也都提出了一定要求。 2.微课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2.1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的现实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趋向于以学生为本位的发展方向,教育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2.1.1微课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相吻合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它真切反映出关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就业理论的方向性和原则性。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受到的难题是,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教师大多还是采用灌输、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和灵活交流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就更加不用说学习能力的提高了;此外教学资源非常简单,甚至是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对日渐增长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的需求。所有的这些,再一以贯之地采用传统教学法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 当人们反复讨论现代教育皎月改革的方法、途径的时候,凝结为一点,我们可以发现,改革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素质,更要有比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应该思考该如何获得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所以,将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引入课程当中,不断丰富课程建设资源,不断完善和优化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广泛的思考范围和空间,而微课正好完全符合这一要求。 2.1.2微课与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模式相一致 我们已经步入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已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2012年,拥有6亿用户的新郎微博最快时实现了每秒钟发送3万2千条信息,随后出现的微信凭借其强大的后台支撑功能打败微博,一跃成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信息资讯平台。人们为什么喜欢带有“微”特征的事物?只能说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让人们不得不选择更加方便、简捷、容易获取的资源,以满足他们对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身处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和社会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出一辙,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社会,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仅仅只剩下“学习”这一项任务了,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即便生存和发展中包含了学习,却又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他们希望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用各种信息平台或者是资讯工具获得自己迫切需要的学习资源,抑或利用业余时间及时补充和巩固旧有知识,因此,微课的出现,也算得上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就业指导课论文:浅谈永安职专《就业指导》课开发和研究的几点探索 【摘 要】《就业指导》课的舞台不仅仅是一尺讲台,它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企业家以及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到这个讲台现场指导,将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就业形势,这远比在课堂上说教要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招聘会;问卷调查;校本教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指出:“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简单办成升学教育”。可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中职生却存在着缺乏理想和信念、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不高、抗压能力差、逆反心理较重,自我约束能力课,缺乏专业兴趣,不关心就业前景等等现状,怎么改变?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认为开发和研究《就业指导》课,把它作为德育校本课程进行推广势在必行。 2014年12月我申报了《中职德育校本课程--课的开发和研究》课题,于2015年3月中旬起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和实验,概括和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 开展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业指导》课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老师来说也是如此。课题组成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想上好课,自己得有深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功底。所以,自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组织了三次理论学习,分别是就业形势的学习和当前世界流行的三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以及关于听课评课理论学习,特别是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MBTI理论和美国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这三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出的新观点、新思维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素养,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 将“校企合作”的形式运用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 《就业指导》课的舞台不仅仅是一尺讲台,它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 邀请优秀的企业、企业家以及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到这个讲台现场指导,将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就业形势,这远比在课堂上说教要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2015年5月14日,招就处和课题组共同邀请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代表――“养蜂人”聂书宁到永安职专艺体馆一楼会议室为母校学生作青年创业事迹报告会和讲座。聂书宁现在是永安市埔岭青年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永安市政协委员。2011年荣获“三明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首届企业创业大赛第四名、三明第二名、三明市就业创业优秀个人。2014年荣获福建五四奖章,福建省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名。 聂书宁讲述了他多年辛勤的创业史,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始终坚持着适应市场和适合自己的市场信念,与时俱进,用自己的创业故事与经历,带动影响着其他年轻人去拼搏和创业。会场上他与学生互动,并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就业方向问题,并耐心进行指导。精彩的报告为学生的就业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信心。 三、 配合招就处组织2015年永安职专招聘会 “实践出真知”,一堂《就业指导》课学到的知识、经验、技巧远远没有开一场招聘会学到的东西多,2015年6月13日我们课题组配合招就处组织了2015年毕业生招聘会,我们也把实验班的学生带到招聘会上,让他们与各用人单位见面,现场咨询企业招聘的岗位,现场感受就业的氛围,从而对“什么是就业”有个真正的认识。 这次招聘会有二、三十家企业加入,主要有重汽、燕江国际大酒店、厦门好利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恒安集团、厦门海上花园酒店等企业,参加完招聘会,许多学生反映现在中职生的就业前景很广,“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找”,所以得有一技之长。看来,一场招聘会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一堂《就业指导》课所无法比拟的。 四、 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 开发和研究一门课程,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在开设《就业指导》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一些认知程度以及对开设这门课的看法、见解、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实验班级:13学前大专班、13建筑1班、13建筑2班、13汽检1班、13汽检2班、14计算机、14旅游、15春招班。 2.设计调查问卷:我们将《就业指导》课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个人信息 部分和就业指导部分,设计了18个问题,覆盖面广,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我们进行《就业指导》课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3.写好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完,就要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数据统计、总结,写好调查报告,为下一阶段的授课、编写校本教材打下基础。 五、 编写统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 以往学校也有开设一些类似《就业指导》课的课程,但大家做得很零散,也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各用各的,所以编写出统一的《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是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最后目标和最终成果。具体做法: 1.立足学校、本地实际,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材料,尤其要收集永安职专优秀毕业生的事例。 2.《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应具有本校特色、永安特色,符合职校生特点。 3.注重收集永安当地有实力的企业、企业家以及世界各国著名企业家的案例、材料,丰富教材内容。 4.教材中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应通俗、易懂,但又具有逻辑性。 5.初步规划、设计好《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的具体内容: (1)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 ①中职生就业形势。 ②中职生就业政策。 (2)职业与行业。 ①职业与行业关系。 ②正确认识行业。 (3)正确认识企业。 ①认识并融入企业文化 (分析企业文化的魅力 遵守企业现场工作纪律。 ②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 (4)中职生就业准备。 ①中职生就业前知识准备。 ②中职生就业前能力准备。 ③学会设计简历。 ④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 (5)求职面试技巧。 ①关注就业信息。 ②注重职业形象。 ③掌握面试技巧。 ④学会推销自己。 (6)开启成功路。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②学会团结协作。 ③提升职场能力。 6.注重收集、整理课题实施中的过程性资料。 (1)全面、详细地收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材料、学习笔记、学习心得、教学课例、教学反思。 (2)认真收集实验教师授课的录像、教案、课件并加以整理。 (3)认真收集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证书、研究成果。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在开发和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就业指导》课的六点做法和探索,就业指导是职校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职校生走向未来的通行证,为了让职校生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实现更多人就业,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学习就业指导方面的科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正像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业指导课论文:慕课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文章阐述了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及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就业指导教师应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关键词:慕课;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慕课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教师如何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从而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这是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育的基石,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学生的知、情、意、行,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一切教学改革的成败,以至于教育界公认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何谓教师专业发展,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1.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辨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充实。毛伟霞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培养个人知识、技能、专长以及作为教师的一切特点的任何活动,包括自学反思以及正式的课程学习。可见,这一定义涉猎内容颇广,但主要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1]。车军从教育学、法规政策、行动研究三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化进行了阐述。从教育学看,教师专业化应熟谙“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从法规政策看,提出应有规范系统的教师聘任、进修等政策;从行动研究看,教师应注重知识更新与重构、情感策略的管理和行为规范的修炼[2]。可见,他的这三个维度不仅涉及了教师课上课下所应具备的组织教学的全部技能,而且还涵盖了政策制度。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教师专业性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指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专业能力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专业品质包括职业道德,也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2]。车军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就业指导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专业化发展绘制了明晰的路线图。 2.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就得到了法律的规定。教师是专业性较强的一种职业,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其职业的专业性属性势必产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动力。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有力地促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的提高,是就业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直至达到优质教学的源泉,是确定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身份与地位的前提。利好专业化发展政策势必唤起就业指导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影响就业指导教育水平的效果,关系到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景。质量高、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其认知、开启幸福职业,掌握、经营自我美好人生叩开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之门。 二、慕课带给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集全球名校名师、以海量信息华丽诞生,慕课平台正以开放、免费、大规模、足不出户在线学习揭开名校、名师的面纱,展示名校名师的风采,传播名校名师名课的理念、知识。慕课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对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慕课平台当作跨学科、跨校、跨国、跨地区的国际教研室,加快慕课时代自我专业发展的步伐。主要从三个方面应对慕课的机遇与挑战。 1.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专业能力上,就业指导教师都面临着慕课的冲击。就业指导教师应首先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现代信息素养。其次就业指导教师要从专业教学的角度观摩慕课视频、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技术及策略理论。最后就业指导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参与制作慕课,对照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2.职业化观念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专业品质,其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源泉。纵观慕课名师课程,以及目前我国举办的首届微课竞赛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师有着较强的敬业精神、开放心态及创新意识。就业指导教师只有自身首先形成职业化观念,才能找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3.专家化魅力有待形成。魅力散发无穷力量,吸引他人追随寻访。慕课时代,在学生轻易获得海量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教学视频音像的情况下,就业指导教师地位何在,作用何在?笔者认为,就业指导教师急需形成专家化的魅力。也就是说,在学生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无所适从的时候为其进行专业化的引导,在学生获取新知却依然茫然的时候给予他专家化的智慧启迪,在学生陷入职业规划及就业实践的现实困境中,给予其职业化的个性化帮助。 三、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是慕课时代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方面不断提升,达到较高的境界,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自我的教学技巧,通过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促使专业技能精益求精。 1.与时俱进,勤奋好学,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一桶水应来自更广阔的江河湖海之精华。慕课平台资源丰富,视频短小精练,汇集名家名课,就业指导教师应善于学习慕课优质的教学资源,把慕课平台当作自己获取新知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注册学习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审美学等广博的知识,为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笔者了解到,除国外慕课平台,中国自有慕课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超星慕课、果壳网、智慧树、C20慕课联盟等近十几个,在这些慕课平台上涉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面试技巧》、《创业实务》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其质量非常高,不同的讲授者以独特的理论视角进行精彩亮剑,如清华大学金蕾莅博士开设了《职业探索与大学准备》,北京大学庄明科老师开设了《职业素养提升》,南京大学顾雪英教授开设了《就业创业课》,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点的碰撞启发创造力,观点的融合促发新飞跃。就业指导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不断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2.善于观摩,勇于实践,反思提升自我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萧枫在《教师的一生修炼》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适应期,教师面临如何融入环境。成长期,教师面临如何磨砺与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成熟期,教师面临如何继续前进。高原期,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进行评估与调整。超越期,教师对自我进行超越[3]。对于就业指导教师来说,应理性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有的放矢,规划发展。同时运用诸如观摩反思、协作研讨、同侪互训、培训、示范教学、经验分享、课题研究等策略,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4]。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其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的机制[5]。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等分享讨论教学心得体会及教学视频,促进自己的教学改进;通过名师的示范作用,模仿迁移知识与技能,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聚百家之优点,练就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 3.笔墨勤耕,持续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是促使教师课堂教学知识延伸的根本,科研的深入开展是教师获取新知、拓展新视野、创新理念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6]。慕课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课堂呈现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就业指导教师要紧跟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不断加强专业理论与教育科研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躬身力行的加强对新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度研究,才能在理解运用这些新生事物上游刃有余,松弛有度,才能凸显个人特色、变革创新。发展是永恒的,时代在发展,教师的角色与专业化内涵也在发展。就业指导教师应作为一个研究者,用智慧的头脑去发现、迁移、创新先进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升华,融入大海的宽阔,或激起时代的千层浪,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永不枯竭的源泉。 就业指导课论文: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然而社会上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并没有大幅度地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为了给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引,然而,高校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问题。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探讨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有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可如今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社会上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并没有大幅度地增长,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受到了严峻考验。此外,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其就业指导课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有助于提高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一、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认可的民办高校之一,其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大多都是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普遍性问题。 (一)课程安排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认识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该校的就业指导课只对大三的学生开设一个学期,其他学期根本没有涉及这门课,也没有与之相类似的课程。对于一个大三的学生来说,因为大一大二没有这门课,离毕业找工作尚有一段时间,因此对这门课的认知程度并不高;此外,该课程的上课时间都是安排在晚上,学生很容易将这样一门必修课误当成是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高。此外,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课时很少,分单双周上课,换言之,该校学生在四年的大学中就业指导课只上8节课。课时少,很多就业知识没有系统讲解,有些是蜻蜓点水,有些却从未提及,这样的课程安排并没有多大的指引性、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参考课件的内容过于陈旧,很多知识点已被时代的发展远远抛离,授课老师没有集体备课,只是按照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经验去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因此导致教学的内容因师而异:有些侧重于就业形势的分析、有些侧重于就业政策的列举、有些侧重于如何求职、如何投递简历等,教学内容严重缺乏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导致未能达到指引学生对职业生涯系统地规划的效果,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自身就业的定位与选择,也不利于大学生人生目标的设立。据个人了解,就业指导课应该是属于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的,包括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多样性的,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却只是单纯地等同于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的分析,难易做到与时俱进。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传统型“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现状以及理论的分析过多,缺乏对本校的特殊就业案例的分析,更缺乏必要的师生课堂互动、情景模拟等,这直接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自娱自乐。由于该校教务处明令规定:上课期间,不能播放超过15分钟的视频。受这种特殊规定的影响,就业指导课难以借助相关的求职节目给予学生适当的案例分析,因为无论是“职来职往”还是“非你莫属”这些求职视频,单单播放一个求职者就不止15分钟,更不要说还需要对比两个以上求职者的情况,所以这种视频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直接在课堂上消失了。 (四)师资水平不够专业 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由专职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严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绝大部分的专职辅导员以及行政人员根本未接触过就业领域的工作,他们在校所修的专业跟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压根没有任何的关联。换言之,该校的就业指导课完全是由外行人员授课,他们既不熟悉就业政策,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更把握不住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有一些长期担任就业指导课的老师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依然缺乏一些系统的培训,加之,该校的辅导员流动性较大,担任就业指导课的很多都是新人职的教职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就业指导课难以保障应有的效果。 二、改进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策略 (一)改变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安排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列入到必修课程的行列中,给予必修课程应有的待遇,不能把该课程安排在晚上。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身心疲惫,可能很难在晚上集中精力听课。课程的时间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质量,所以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尽量安排在白天上课。不但有助于提高上课的质量,而且让学生感觉到这课程是应该重视。该课程不应该只是安排大三的时候上课,应该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才能给毕业生找工作提供一定的引导。 (二)拓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拓宽有赖于课时的增加,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可以采取专题授课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对各年级进行分步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的分析。比如: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重点讲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他们规划在校四年的短期目标、毕业后职业选择的中期目标以及职业的长期目标,重点引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专心学好本专业知识,涉及其他领域的常识性知识,更要提高自身为人处世的能力;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分析一下现今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探讨一下社会上人才需求的类别,引领学生及早做好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定位,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好就业的心态,避免到时走进“高不成低不就”的误区;对大学四年级的毕业生,要讲述就业的政策法规,教会学生设计个人简历,讲述面试礼仪,提高面试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的求职心态,此外,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知识指导。 (三)转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单纯的就业形势的列举以及理论的分析,是远远达不到该课程的开设效果。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性,以案例分析、师生互动、情景模拟为主,“填鸭式”的理论输入为辅。比如:尽量用本校毕业生找工作的典型例子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哪些是需要改进,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到相应的知识,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即使是理论的讲解,授课老师也需要跟学生作必要的互动。此外,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面试的情景模拟,简历书写的展示会等,真正让学生能够达到“做中学”的课程效果。因学院教务处的规定,无法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有针对性的视频,授课老师可引导学生课后观看指定的求职视频,比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等,布置相应的问题,每次课前让学生对视频里求职者的表现各抒己见。 (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师资教学水平 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最好是涉及过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点。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定期地组织所有的授课老师进行集体备课,让授课水平高的老师辅助一下水平较低的老师,必要时组织一下集体听课,让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从中学习,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互相听课的过程其实是互相学习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学院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话,可以组织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进行校外学习,试图汲取外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法等。 三、结论 就业指导课不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实用型课程,是毕业生就业前一次系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在高校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为毕业生今后的人生规划起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作为就业课的授课老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让就业指导课在民办高校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趋于自动化、精密化,本文就我国目前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的技术特点作以概述,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以浅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特点;发展趋势 1机械制造的技术特点 1.1机械制造已成为专业化体系 当今越来越多的科技被应用到了机械制造技术当中,而关于其整体的研制、生产、出售、修护等一系列完整的生产链已经形成,因此当下的机械制造渐渐开始从相对传统的制造业逐渐发展为综合各项技术的全新高新产业,其对于计算机的植入使用大大地加快了其自动化技术的开发,进而使得整个制造业进入了全新的领域[1]。 1.2机械制造技术趋于一体化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会是单一的、与其他科技毫无干系的,机械制造也不例外,为了提高整个行业的潜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生产速度,该门技术将逐渐融合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以及生产自动化、营销技术以及专业服务等诸多方面,并且将之联合起来,进行统一研究;而将这些技术聚合在一起对于整体的研发以及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有着极为有效的实际效果。 1.3机械制造技术中的市场性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 古往今来一直都是赢取市场主动权的首选,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提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制造业对于效率与质量的追求就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而机械制造业的特点就是整个市场追求的特点,其自身的竞争性导致了其必将向市场化发展[2]。 2我国机械制造现状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普及诸如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复合型加工技术,相比之下我国甚至还存在很多的作坊式生产车间,其生产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工业大国一般都会历经一个较为完整的、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在具备较多资源以及百年的制造发展,其自身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合理体系,在相关制度内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规则,并且由于制度完整,其整个生产周期都通过电脑进行计算进而使得整个过程效率极高,提升了其整个产业链的循环速度。相比之下,我国由于整个制造行业都处于开发的阶段,因而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较少,整个行业的制度稍显稚嫩。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3.1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系统即将达到真正的自动化,这一转变的关键就源自智能化的日益发展。随着智能化的提高,智能系统通过学习可以进行更多的判断,简言之智能系统本身相当于人工大脑,其具备人类大脑的部分性能,可以对于相关自动化系统进行合理判断进而保证其自身的完美运行。精度以及效率的提高是一直以来所有机械产品所追求的,在这一标准中主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核心控制系统的性能。复合加工可以使得整个生产过程的冗余步骤大幅省略,并且对于同种机械的多种生产工艺加以择优使用,大大提高产业效率。 3.2自动化功能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的使用对于直观的表现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是十分有效的,充分利用多媒体对于自动化系统进行检查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出整个生产工艺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生产效率的步骤,进而便于决策;而由于将实际数据转化为其他形式借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展现需要很多相关人员,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就非常重要了[3]。数控机床实际所提供的数据十分庞大,相应的管理软件更是数不胜数;而为了方便人工管理,其实际的操作平台的优化、简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为了使得自动化的管控效率得到提升进而降低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以使得其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参与到更有意义的活动当中,对于整个软件系统的简化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科学计算直观化。信息的实际交流更多运用的是数据信息,但是通过相关技术将数据转化成曲线图、饼状图等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潜在的规律所在,进而分析实际情况,使得数据自身能够提供的潜在信息也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关技术的开发提高办公效率,加快产业更新升级,进而提高产品品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握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掌握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柳向阳 单位:河南宝钢制罐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应用节能理念的优势,然后分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最后分析节能设计理念应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的有效途径,即优化机械结构的设计、利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优化制作的工艺。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设计;节能理念 引言 在当前的工业化现代进程中,机械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不断实践和发展,我国将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较为初级。一方面,技术成熟度不足,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机械制造中消耗着大量资源和能源,使得资源过度耗亏。因此,需要在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中积极引入相关的节能设计理念。 1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应用节能理念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机械与自动化设计理念,节能理念的渗透具备着相应的专业性。这样的节能理念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的设计、生态设计和环境意识的设计中。换言之,节能设计突出在工程制造过程中,并能够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机械制造工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能够在机械报废中做到重复使用,将有利地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实践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利用大量资金实现相关的节能设计应用。利用节能理念,做到绿色管理行业的发展,进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我国当前较为严峻的的资源和环境态势具有很强的缓解作用。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计算机技术加强了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并在生产效率和相应的生产安全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对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国内的制造企业与相关的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很多产业实现了相应的跨国界、跨区域发展。此外,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入和实践,推动着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机械制造和整个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节能环保技术加强发展。在能源工业生产领域,大量相关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应的能源支持,且需加强机械制造实现自动化发展。对于企业,要缩小相关的工业生产成本,降低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耗,需要相应的工业生产企业给予支持。伴随着环保理念的实践,相应的节能技术陆续实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技术的优越性和相应机械制造环节的发展,应该加强机械制造的节能环保,进而实现一定的技术发展,促使我国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促进经济良好发展。 3节能设计理念应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的有效途径 3.1优化机械结构的设计 3.1.1发动机的选择 发动机是整个机械制造工程的核心内容。发动机排放的气体对环境影响很大,需要利用环保型、低污染与低功耗的发动机缓解当前的污染情况。要尽量控制油耗与排放量,进而提升机械的动力系统和工作效率。 3.1.2液压系统的设计 液压传动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强了机械制造的高效运转和保证。保证传动系统的正常使用,较为重要的任务便是保证整个系统的清洁性。要彻底清除机械零件上的微尘和杂质,增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选择液压管时,需要选择具有较好密闭性的器材,选择抗老化的管材,降低因管道破裂而污染环境的情况。采用节能型液压元件是系统的重要节能手段。常用的节能液压元件有限压式变量泵、恒功率变量泵、恒压式变量泵、蓄能器、电液伺服阀、集成阀、变截面液压缸等。 3.1.3自动加脂装置的设计 当前,大多润滑脂依靠人工操作,且需要耗费时间来避免溢油的现象。因此,建议设置自动加脂装置,实现相应的定量添加,方便操作的同时,实现环保。 3.2利用节能环保材料 机械制造中尽量选择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的节能环保材料,然后加强相关回收和可以分解的物质使用,尽量降低大量有毒材料的应用。另外,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材料的拆卸与回收的无毒性,并且能够提升机械材料的再次回收利用机率,降低机械工程材料的浪费。 3.3优化制作工艺 机械制造节能理念的应用和实践,重要的部分在于将结构简单化,并且降低零件的使用数量,简化零件的外形。因此,在进行机械设计时,需要保证零件性能,尽可能优化设计构造。例如,以四冲程汽油发动机为载体,构想设计出一款节能型汽油发动机。利用燃烧做功后排放废气的能量,通过热交换装置产生饱和水蒸汽,再将饱和蒸汽送入气缸与残余废气混合。饱和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达到二次做功的目的。利用合适的加工工艺和优良的锻压工艺,使相较于热锻压工艺利用冷锻压工艺更能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综合两者情况,实际中更多偏向于温锻压工艺。 3.4合理安排加工工序 工序的安排直接影响加工时间的长短。节能理念的体现就是合理安排工序,缩短工序间的等待时间,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3.5加强虚拟化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化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创新设计,是一种高端的制造方法。虚拟化发展具有非常高的创新价值,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计算机操作,在模拟中完成机械制造。虚拟化的实现可以使机械制造更具灵活性,可以根据制造行业要求对虚拟的机械制品随时进行更改,以生产更符合需求方的机械成品,有效避免材料的浪费,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虚拟化的机械制造,可以一次性完成机械制造设计,避免再次加工。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创新也可以解决技术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保证机械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4结语 基于制造业与自动化技术对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应将节能理念应用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并准确把握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脉络与趋势,针对当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做好相应的结构设计、工艺优化与材料选用,进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作者:江凯瀛 单位:上海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方向 摘要: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制造业,被制造业称之为最核心的技术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制造业产品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等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本文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出发,分析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指导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 0引言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被很多人所熟知,主要是从事产品的设计加工方面。机械制造属于工程学科的内容,所以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对保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带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可以提升制造企业的发展,所以机械自动化在未来发展中,会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逐步提升制造企业的发展。 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征分析 初期的机械制造技术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与传统机械制造技术项目相比,其应用能力更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要求。以自动化为核心的内容,可以从根本上优化以往机械制造技术,对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更便捷的操作特点,自动化技术可以使以往繁琐的操作形式变得更简单,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很难的动作,同样也可以减少人力。在安全性方面,机械制造技术依靠人工,但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减少了人工操作,避免了安全问题的出现。另外,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实现高效生产,随着客户对技术要求的提升,人工操作很容易存在误差,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不但可以优化生产环节,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 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机械制造行业中,更加优化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将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总结为一下几个发展方向。 2.1智能化发展方向 结合机械制造行业的特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行业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我国已经走进了“互联网+”的时代,提高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实行智能化监控,减少人力成本的应用,将成为机械制造自动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2.2技术核心将向微型化发展 从以往的设备发展模式看,都经历了大型到微型的转变。计算机在最初的时候是庞然大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笔记本电脑。所以以往的机械设备的体积也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操作技术逐步改善,也会逐渐变得很小,从而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对简化操作流程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机械设备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将设备逐步设计为小型、耗能小,所以说机械自动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向微型发展。 2.3技术将向环保技术发展 环保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环保意识也将成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所以在众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中,都将以环保作为重点,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也注入了更多的环保绿色理念。机械自动化制造行业也会将环保绿色产业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2.4向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优化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带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光、计算机、微电子三中技术有效的结合,对提升技术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向光学、计算机、微电子三方面发展,逐步更新技术,从而优化技术核心。在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中,运用光学传感性能、激光轨迹等技术,对提升机械自动化产品的附加值有很大作用,为提高制造业的工作效率奠定基础。机械自动化设备微光电一体化,也将成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5机械自动化技术向虚拟化发展 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一直都很复杂,所以在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成本消耗非常大,所研发新的产品有一定的影响,也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当信息技术融入到机械自动化生产中,将会使上述问题优化,避免上述问题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机械自动化技术中,需要一套完整的虚拟流程,对减少成本的支出避免因为销售造成的不利影响有重要作用,对减少资源的浪费也起到抑制作用,所以可以说,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未来发展中,也将逐步向虚拟化的方向发展,虚拟化的发展模式将为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将成为未来发一个重要方向。 3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很多,所以其发展方向将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发展将推动我国经济发,所以我国要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地总结发展过程的成功经验,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赵政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 摘要: 随着当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对机械制造领域自动化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一体化、系统性的机械制造生产状态,要求当代机械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手段,由此营造良好的机械制造生产环境,且就此为当前机械产品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当前机械制造产品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 关键词: 机械制造;自动化;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即为将机械产品设计、生产、使用、维修融于一体的工程科学。同时,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旨在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为此,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创新自身自动化生产模式,最终就此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达到最佳的产品生产状态。以下就是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能力较高。即机械制造自动化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呈现出精度高且系统性强的特点,继而将其应用于机械产品生产流程中,可透过自动化技术手段操控产品加工过程,最终就此减少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量,并缓解传统机械产品生产模式下凸显出的人工误差问题,达到最佳的产品加工状态,且通过自动化系统中的程序预设提升整体产品加工效率;第二,操作安全。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机械设备使用寿命,且通过对现代化电子元件等的应用,稳固了机械系统运行环境;第三,全新的劳动形式。即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操控环境下,劳动模式由传统的体力劳动转向智能化劳动,且逐渐呈现出高技术密集型的机械产品加工特点,为此,当代机械工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首先体现在,部分机械制造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制造工艺水平滞后的问题,即忽视了对自动化技术等的引进,继而影响到了自身整体生产效率。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等应用领域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从而由此呈现出机械制造工艺较为粗糙的现象,为此,当代机械制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其次,基于机械制造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制造行业在实践运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较为落后的问题,即未实现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贯穿,最终就此影响到了整体管理成效。再次,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西方国家在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发了柔性制造系统,例如,自动化数控机床等,继而营造了全自动机械产品生产空间。但我国自动化、集成化生产的产业仍然维持在少数的应用状态下。 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与网络化融合。基于网络化普及的背景下,要求当代机械制造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应注重在机电设备一体化操控过程中,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与网络技术间的相互融合,由此来营造良好的机械设备监视环境,并以远程操控形式对机械制造整个流程进行管理,且及时发现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对其进行实时解决。同时,网络信息化监控系统的引进,有助于传统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突显出的人工作业量大且存在人工误差的问题,并实现对机械制造生产线情况的严格把控,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此外,基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与网络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在机械制造流程操控过程中亦应注重将网络、声像、通讯技术融于一体,继而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机械产品生产流程进行操控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平台编辑图像信息,并以信息处理形式实时掌控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设备运行参数变化状况,最终由此达到高效率产品生产效果。 2.以智能化为依托。以智能化为依托亦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其要求当代机械制造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应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确定自动化产品生产目标,同时将智能化技术贯穿于机械产品生产流程中,即通过心理学、运筹学打造人工智能模拟环境、自动编程等产品生产空间,提升整体产品生产效率,并改善传统脑力劳动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同时,在智能手段应用过程中为了提升操作界面的便捷性,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数控智能化系统进行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制定统一的用户操作界面,同时确保操作界面以图形为主,并完善窗口中工具栏、菜单等功能,由此满足机械制造智能化操作需求。此外,基于以智能化为依托的基础上,亦应注重将可视化技术贯穿于智能化操作平台中,即将原有的文字信息以直观的图像或动画形式进行传播,由此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另外,智能化技术的贯穿亦要求制造行业应注重利用虚拟技术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由此实现预防措施的制定。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关系着机械制造效率,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3.呈现以人为本。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绿色生产理念的重视,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机械产品生产状态,要求当代机械制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绿色经济设定为自身主要发展内容,且注重从产品设计、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层面入手引进绿色生产材料,最终就此将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降至最低。同时,当代机械制造产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亦应注重扩大产品回收力度,由此来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在机械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彰显以人为本生产理念,要求机械产业亦应注重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单元化生产系统设计流程中,由此打造少人管理的生产运营氛围,营造良好的机械产品生产空间。同时,机械制造产业在实践产品生产过程中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且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引进,扩大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由此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 四、结语 综上可知,当前部分机械制造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手段滞后等问题,影响到了机械产品整体生产质量。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高效机械产品生产状态,要求机械行业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引进,且结合自身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凸显出的制造工艺水平滞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自身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进行改进处理,由此提升产品整体生产效率,迎合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王冠乔 单位:东北育才学校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 摘要: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分析,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任务有清晰的了解。黑龙江职业学院机制专业采用BAG方式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核心课程的学做一体化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BAG分析法;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借助职业分析的方法,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再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而不是关注毕业生在1~10年职业生涯历程的工作经历,这样就导致职业分析时只归纳了学生初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接近中职或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而不是高职的课程体系。第二,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专业教师试图将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全部解构,将其完全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既不符合我国高职专业的宽口径定位,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的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课程改革不成功或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基于上述原因,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期间,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BAG分析法)进行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于分析所得数据及专业师资、设备情况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2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实践专家研讨会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对黑龙江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在分析调研情况后,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BAG)的方法两次召开了由企业技术主管、高级技术工人等实践专家参加的职业分析研讨会。参加职业分析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毕业于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研讨会重点分析归纳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历程,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性工作任务。 2.2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采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序化出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所示。结合课程性质和学院的软硬件条件将专业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讲授型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体化课程。讲授型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不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实验课;一体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整合,一体化课程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职业岗位的国家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为主导的包容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模式,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见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公共课12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7门、拓展课程4门、实践课3门,共计2752学时。 2.3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将原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和“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两门课程,采用企业生产的典型零件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情境。在课程运行期间,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用微视频、微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堂上,70%的时间都是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而另外30%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 3总结 基于BAG分析法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使专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较课程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型课程学生的听课效果不理想以及由于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一体化课程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作者:李子峰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分析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及特点,指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关系必将朝着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以及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 1.前言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较晚,在现阶段机械制造逐步引入自动化技术以来,要比以往的机械制造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其因自身具备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的使用与推广。不管是现代精密设备或者是大型生产设备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今天,机械制造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械设备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多少。因此,机械制造企业不断的创新思维,采用先进技术方法,革新生产工艺,以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本身就是存在内在关联的两门学科,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中,开辟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历史新篇章,使得机械设备拥有连续性、自动化的生产能力,进而实现了劳动力解放、生产效率提升、资源消耗降低以及生产投入减少等目标,对于促进机械制造行业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及特点 2.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内涵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包含了设计理念、制造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最终的目标是采取先进、创新的技术实现对机械制造体系、模式、工艺等的整体革新。将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进行充分的融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以达到实现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和以往的机械制造工艺不同,自动化技术的融入让机械制造出现本质的革新。我们平常所用到的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均为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相结合的完美案例。 2.2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的特点 2.2.1技术多样性。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的方式多样,采用的技术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机械加工技术、CAD集成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处理机械制造中存在的设计不科学、制造速度慢以及功能欠缺等问题。 2.2.2组合科学性。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中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过多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相互的叠加,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全面的考量了不同技术相互的联系与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使得不同技术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技术之间的优势充分发挥。 2.2.3系统性。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之间形成了完成的系统,从设计理念、技术应用以及产品生产等所有的过程都互相融合到一起。所以,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应用归根结底是以达到产品最终的功能性而形成的具备设计、制造功能的巨大、繁杂体系。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关系的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即使其起步与发展的历程较短,不过,在国家支持以及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现阶段,自动化应用于机械制造中的发展方向也逐渐的完善,为机械制造工业体系的健全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1向模块化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产品数量多、品种杂,生产的产品品质也有所差异,要是没有一致的标准,就极易对机械的使用产生不利的影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所运行的环境条件、设备接口等全要依据一致的标准来制造,才可以确保设备在进行安装、维护的时候能够配到相应的机械元件。所以,自动化产品单元就变化成了机械制造的重要环节。比如,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就具备很多功能各异的模块,动力模块为机器人提供运动技能、信息处理模块能够完成画面、语音的传输等。不同功能的模块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并且当不同的模块出现问题时,可以迅速、及时的将模块进行更新。 3.2向数字化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关键技术环节就是数值化技术,所谓的数字化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相互结合而成。比如,机械设备的视觉功能本质是把信息变换成为数据,然后经由特定的输送线路把数据输送至处理设备完成数据的处理,同时把所处理后的数据从新的组合成为图像、影像等,再经由输出设备在显示器上完成图像、影像的显示。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很多的过程都需要对信息进行采取、处理以及反馈,这些都需要依靠数字化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数字化技术定会在未来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中迎来更加广泛的应用。 3.3向智能化发展。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了现代研究的热点,也是现阶段发展及其迅速的技术之一,其综合了心理学科、运筹学科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内容。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促使机械制造的工艺更加的自动化,设备具备更强的逻辑性,以及拥有了人机交互性能。 3.4向微型化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方向最终必将逐渐走向微型化,现阶段,纳米技术、微米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得机械制造微型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比如,用于军事侦察的微型探测设备,不仅便于携带与组装,更由于自身拥有小的体积,在侦察过程中更加便于隐蔽。再如,现在人们所设想的纳米机器人,当人们身体某一部位出现疾病时,可以将纳米机器人注入体内,当到达指定部位以后进行疾病的治愈工作。虽然纳米机器人目前仅仅处于设想阶段,但这也为未来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应用逐渐朝微型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3.5向绿色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机械制造行业尤其要关注于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或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通过采用自动化技术手段,尽可能的改善机械制造生产工艺,降低对于原材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一些废旧设备,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自动化软件、硬件实现循环利用,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确保生产产品属于绿色环保产品。 4.结语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机械制造在未来的发展中离不开自动化技术,两者相互融合,展示出了统一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进程中依然有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清晰的认识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之间的关系,才能科学的采取有效手段,促进机械制造更快、更长期的发展。 作者:胡懿夫 单位: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分析 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 1.1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很多人都不清楚机械制造的定义,它指的是加工材料的一个过程。很显然如果我们想要获取产品,就必须持续的供应需要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工作是有序进行的。在设备运作的时候,不仅需要迟勋的供应材料,而且还要将生产好的物品传送到所需的位置,确保生产工作顺畅进行。所以,自动化物流供输系统是自动化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 1.2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系统通过使用自动化加工工艺,我们能够获取很多的好处,比如能够节省劳力,能够保证工作持续开展,能够明显的节省资金。除此之外,该系统还能够提升标准,降低失误现象的发生几率,保证总的品质良好。一句话来讲,通过使用这个系统我们能够获取非常好的效益。 1.3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该系统在总的生产活动中所占的意义非常重大,通过使用这个系统我们能够将特定状态以及品质的零件处理的符合规定,它涵盖的步骤很多,包括了组装、搬运、试验、调试、验收等。该体系在目前的行业生产中是不能缺少的,通过使用这个系统,我们不需要像过去一样依靠人力来开展繁杂的工作,能够明显的节约劳动量,而且在过去的时候工作者依靠人工长期工作,难以避免的会出现疲乏,此时就会出现失误,但是通过使用这个系统,就不会发生失误,它会依据提前设置的步骤运行,能够明显的提升活动的品质以及效率。 1.4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经济的发展带动科技的进步,此时制造行业中涌入了许多优秀的科技产品,而这些高性能的设备要想发挥出效益,就必须依靠优秀的工作者。以前的检测工艺较为落后,其效果很差。而目前使用的自检体系的效益非常好,它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作为工作者,我们必须强化本身的技术能力,积极的学习高科技知识,对于新的设备在使用之前必须组织培训工作,保证工作者能够熟练的使用。如今使用较为广泛的检测技术有:具备多判断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电流信号、时序的识别检测技术。 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1机械制造的一体化随着微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高速发展,两者已经能和机电技术熟练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机械电气的工业发展,给工业生产带来了强有力的动力和崭新的格局。在机械领域的产品构成、技术支持、生产手段和管理体制都相应的发生了新的改变,“机电一体化”俨然已成为当下机械方向最热门的话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来说都具有比较优秀的自动判断和预处理的能力,都能在控制范围内把精度和控制灵敏度做到最大化,通过自动控制反馈系统把需要采集的信息和作出的执行精确的进行操作,较之于普通的产品来讲,其精准性更好。普通的机械设备会受到使用人的能力等的干扰,但是一体化的设备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完美的控制系统和执行指令,能够在非常安全的情况下保证合理化的运行操作者给予的指令。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产品还能够较大程度的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能够明显的提升效率,能够降低劳动者的劳动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智能设备较之于普通设备的效率要高大约五倍,很显然它能产生更多的利润。 2.2机械制造智能化由于技术一直在发展,此时制造领域已然从过去的人力化生产进入到了智能时代。过去的生产体系的主体是人,而人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它是生产工作的主要元素,一旦它们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体的效率不是很高。但是使用了人工智能之后,这种问题就不再出现了。通过人和机器的完美结合,我们不但能够减轻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还能够发挥出人的智慧的潜能。通过使用智能化系统,使企业的机械设备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使机械设备智能化,这将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2.3机械制造的网络化在当前的行业之中,网络制造工艺已经开始发挥出它自身的优势了。它已然替代了之前的图纸等,成为了当前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不但能够节省时间,最主要的是还能够节省劳动量,节省资金。所谓的网络制造工艺,具体的说是依靠电脑设置一个非真实的活动氛围,人在此氛围之中能够利用本身的能力操控客体,能够模拟设计活动,而且能够很好的预测活动成本等得了个,最终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提升效益以及品质。网络技术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可谓是游刃有余,两种技术的有效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3结束语 众所周知,机械制造行业为国家的经济进步贡献了非常显著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几年,这种贡献更是明显。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该行业,关注它的自动化能力。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经济投入,还应该在目前的层面上继续进行自动化创新工作,切实的提升自动化的能力。 作者:邵壮 单位:黑龙江中再生废旧家电拆解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技术应用 (一)信息系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结合了制造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设计、产品数据库系统等形成的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的控制,能在每一个工序控制加工的步骤。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将设计工作从传统的图纸设计解放出来,实现无纸化设计,并能就应力分析、建模、配合等进行设计,整个团队在内网中协作,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工艺辅助设计则规范化机械产品的质量,方便产品的优化升级。产品数据库系统是结合了设计流程、生产制造,实现数据信息化的管理。 (二)装配系统传统的机械制造的装配流程繁杂、混乱,容易出现各种疏漏或装配不良的问题,影响装配的精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装配系统则通过计算机系统,将组装、调试、验收等流程整合起来,可以实现流水线式的装配过程,能免去人工装配的许多问题,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精度。装配系统的控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完成的,国外运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机械手、智能化控制系统、测绘系统等,某些产品的制造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无人化,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精度和效率。我国的人工成本逐渐上升,给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自动化装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迫在眉睫。 (三)检测系统我国的制造与自动化应用中对检测系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而国外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十分重视。检测系统是结合了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智能化系统等技术,将许多人工不便于进行,或人工检测不稳定的环节进行了自动化检测升级。结合了神经网络技术、智能设备诊断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检测系统的精度高、受环境影响小,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并为机械制造提供科学的参数。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前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必然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的方向,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将给制造化与自动化技术带来革新。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与初步应用已经展开,如专家系统可以对故障进行智能诊断,并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提高机械制造的水平。如神经网络系统,在传感器控制、检测技术、执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应用到柔性制造系统中,能实现多样化制造,占领细分市场。我国计算机自动化制造技术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充足的技术支撑,但需要深入的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经济的发展对制造的依赖性非常明显,但是我国整体的制造与自动化水平还不高,因而研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应用技术,对于提高机械制造的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升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限于笔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相关研究有待深入。 作者:翟继伟 单位:沈阳黎东幕墙装饰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自动化应用与机械制造论文 1机械制造技术应用 1.1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化应用机械制造技术中,虚拟技术主要是运用了计算机系统的仿真能力来模拟实际的操作系统,运用模拟技术来完成产品生产等相关制造环节。根据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仿真能力对产品实行检验,对制作水平和方法进行探讨,结合实际情况在加工过程中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严格规划产品的制造工艺,尽量不让产品在生产时出现纰漏的状况,防治发生安全问题,提高生产总质量。 1.2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应用机械制造的绿色化其中包含了很多方面,有产品的绿色生产、产品的绿色设计、采用绿色设备、使用绿色包装、采用绿色管理等。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不仅大大增强了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程度,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2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 2.1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信息系统自动化技术主要包含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产品数据管理体系等等。计算机辅助设计通常是指设计人员根据计算机的图形设备实行的机械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制造通常是指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其投入到生产制作的环节中去,这之中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数值控制技术,又称作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是给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起到了相互连接的作用,使工艺编程效率和工艺设计效果更加完善,合乎标准。产品数据管理主要针对于设计制造时形成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以上几点结合到一块就成为了自动化技术。 2.2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机械制造业主要是对一些材料经过加工的一种生产领域,想要使生产线能够制造出产品,就需要不断提供生产所需的材料,从而给持续生产带来一定的保障。机械生产时不但需要源源不断的生产材料,还要把加工完毕的成品运送到正常放置的地点,保障生产带的通畅。因此自动化物流供输系统是自动化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 2.3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化的加工系统可以避免生产中的重复劳动,可以自动的、持续的循环作业,有效的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再加之自动化系统可以很好的提升生产标准,不易出现生产错误,使产品的总体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的改善了作业情况,总而言之,自动化的整体制造体系在制造过程中具有相当显著的效果。 2.4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设备装配系统在机械制造中占有相当主要位置,这种自动化设备装配体系可以把一定状态和一定质量标准的机械零配件达到指定的设计要求,分别为组装、搬运、试验、调试、验收等环节,而这些也就很好的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自动生产制造的生产线。这种装配体系在如今现代化机械制造里是一项缺一不可的应用,它有效的降低了人工重复且繁琐的装配作业,节省了工人的体力,并且如果是工人一直处于长期的工作状态时,就很容易产生失误,而自动化的装配系统却不会,它会严格的按照设定程序进行运转,大大改善了作业质量和工作效果。 2.5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科学方面的发展日渐提升,机械制造时会出现很多新型科技成果和高端仪器生产设施等,这就需要具备优秀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作业,过去的检测技术根本达不到现今科技的检测水平,而且,自动化检测技术在未来将会广泛使用,所以,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新型设备设施要多进行培训,确保其能够做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如今使用较为广泛的检测技术有:具备多判断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电流信号、时序的识别检测技术。 3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 3.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智能化制造系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可以实现简单的智能动作,其中包含了分析、判断、构思、推理等。智能化的重点是智能系统,这种系统有着非常高的适应性和友好性。在机械设计和制造时,大都是选择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提高自身的柔性,它的优点重点就在于它的良好性能和安全性能,而且还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不具有污染危害,能够很好的对资源进行回收。 3.2机械制造的敏捷化机械制造的敏捷化主要是以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为首要条件,通过构成的虚拟公司,进行分工合作,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对于用户提出的条件能够很快的做出应对措施。敏捷制造主要是为了达成较为迅速的反应能力,需要以虚拟制造的技术为核心部分,以虚拟制造技术为首要技术。敏捷制造属于现代机械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现代机械集成制造系统由信息集成发展向企业集成跨越的必经之路,敏捷制造的发展影响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 4结束语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选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未来主要的发展形势,它不光在整个机械制造行业中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完善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还要做到稳固中求发展的前进指标,有效的做好相关工作,创造出具有我们国家自己特色的一条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生产道路。通过对实际生产过程的了解,加深对该项技术的重视,让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做到与时代共进。 作者:郭建光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生产服务中心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学改革 1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培养过硬的岗位技能,必须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本专业的具体改革措施中,按照理论够用、实践过硬、发展持续、由易到难、少讲多练、边讲边练的原则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2教学改革举措 2.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专业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调研,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工学结合的“六阶段、八学期”人才培养方案。 2.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本专业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形成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并在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下,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2.2.1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坚持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为目标,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利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把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修正”。 2.2.2教学内容的改革本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并建设起配套的课程教学标准和实验、实训标准。在教学内容选取和培养要求上,突出理论够用、实践过硬,彻底摆脱学科型教育的影子,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专业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要求,组织编写《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与设备》、《机械CAD/CAM》、《液压与气动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5门核心课程教材,并能组织自编实验、实训指导书;同时,优秀电子教案、课件、视频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2.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本专业针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情况,积极广泛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六步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并在其中灵活的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讲练结合法、头脑风暴法等,全面推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本次教学改革力度大,变化多,操作性强,但是通过本次教改,提高了教学水平,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次,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作者:张桂霞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标准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标准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提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近年来,机械制造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机械制造通过与自动化生产技术相结合,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解决了机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机械制造加强了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应用,更好的促进了企业的生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加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研究,才能促进机械制造行业持续高效的发展。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在我国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机械制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1]。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制造也得到了发展,并通过与先进的技术结合发展,实现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但从机械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首先是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存在着差距,从一些发达国家的自动化技术来看,其技术较为先进,使用范围较广,许多的发达国家还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发展,而我国的自动化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应用了这一技术。而且发达国家在工艺制造上也有突出的发展,包括精密的技术加工、激光技术等,但在我国还没有普及,这些技术还有待去研究。其次是在机械制造的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多采用的是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一些西方国家还推出了先进的管理思想,比如说准时生产、合并加工的思想等。而在我国还没有出现这种思想,机械制造的管理上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很少有企业应用计算机的管理模式,这也使得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 2.1机械制造与信息自动化的应用。信息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通常是由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来构成的,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概括起来将就是应用计算机的设计软件进行机械部件的构造,通过计算机的设计使得机械制造的产品更能达到标准;利用计算机的工艺技术来优化产品的工艺[2]。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对一些在生产中的数据进行整合管理。2.2检测自动化与机械制造的结合。检测自动化就是指将之前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设计的机械配件,进行检测、验收,通过这样的检测自动化方式,构建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的工作流程,使得机械制造出的产品质量有所保障,也提高了生产效率[3]。相比之前较为复杂的人工检测方式,这种自动化的检测系统更减少了人力资源,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保障了产品的质量,缩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2.3生产自动化与机械制造的结合。生产自动化与机械制造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机械配件的装置,这也是生产自动化的突出发展优势。在生产自动化系统中通过自动、可循环的形式,实现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失误,还节约了劳动力,改善了生产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 3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3.1机械制造的集成化发展方向。机械制造自动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主要是构建集成化的发展模式,集成化的系统将促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4]。集成化的系统模式是由各类工程信息、自动化的分系统等构成的,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工程分析、设计上形成技术信息的子系统;在财务、人事等方面形成了管理信息的子系统;在计算机的检验、装配、质量检测上又形成了一个分系统,机械制造自动化将对这些分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创造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新发展方向。3.2智能化的机械制造发展方向。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应多投入智能化的发展项目,这也就使得机械制造自动化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主要强调的是通过一些判断、推理等形式,构造智能化的发展载体,而智能化的机械制造多注重安全与节约性发展,大大减少了生产中的污染物,节约了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性。智能化的机械制造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操作起了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生产企业自身的竞争力。3.3机械制造自动化的虚拟性模式。虚拟性的机械制造自动化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其主要是以仿真模拟技术为主,通过多个知识方面构建综合的机械制造系统。虚拟性在未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进行模拟,并对其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生产产品的合格率[5]。通过这种虚拟化的机械制造发展模式,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4结语 现如今,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相结合发展,不仅使生产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产品质量,也促进了企业机械生产的顺利发展。 作者:尚四青 单位:新乡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节能设计理念研究 摘要:能源的大量消耗,意味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消失。这些资源的损失,不仅会让国家的持续生产力遭到制约。与此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使用,也会排放大量碳化物,影响大气环境,而一些硫化物的释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故而,在当前背景下,应当有效结合环保和资源消耗需求,合理选择节能手段,构建的完善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管理体系。因此,文章在节能设计需求下,对相关领域进行调节。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节能设计 21世纪后,人类对于环境的可持续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节能、环保理念被反复提出,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但是,从当前人类的环境来看,重大污染问题不断发生,不断的升级,节能需求的实现迫在眉睫。因此,文章以节能为基础,提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节能设计理念,希望能够在该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也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之路略尽绵力。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1.1当下发展状况 机械制造业及其自动化是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从一些调查数据来看,该技术在国内的生产效率,却遇到了瓶颈。换言之,就是技术生产力已经达到极致,新型技术仍旧没有引入,工艺也处于亟待优化阶段。而处于这样的时期,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则退”的境遇。该背景下,若无法短时间内采用先进的技术,便必须进行生产工艺和各环节的逐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持续生产力的提升。否则我国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将可能被发达国家快速拉开更大的距离。 1.2发展趋势及主流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先进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交互。将当前需求结合发展模式来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主要呈现出四大趋势:①高度信息化管理。以信息技术替代传统人力,实现高效的、灵活的管理模式,从而最大化实现成本的节约;②微电子化发展。不断降低生产元器件体积,对空间成本进行有效的压缩。微电子是机械制造业实现高效率机电一体化的管理的根本,同时也是当前背景下,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模式;③实现节能生产模式。节能可以压缩生产成本,深度控制原材料的损耗。同时,实现环保的机械制造,基于以绿色为主题的环保理念的要求,势必能够有效促进生产产品的销售;④智能化。基于信息技术对生产自动管理,替代人力对生产的干预,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生产。从技术层面来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当前主要采取的技术模式如下:①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同样是以信息化为基础,不过较比于前文所述,当前采取的技术模式还未实现理想化。数字化可以实现参数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优化;②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集成化管理,较大程度上优化资源,实现单载体多模块的应用;③节能环保技术。该技术已经提出便得到领域的广泛认可,其优势在于通过降低能耗节约成本。而且节能环保技术是一种多环节优化的总称,可以作用在各个生产环节上。 2节能设计的特点 文章所探讨的节能设计,并非当前意识上的节能环保设计。但建立在其基础上。可以理解为构建以节能环保技术为基础,提出新型技术模式和管理理念,最大化实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管理优化。节能设计的特点分析如下: 2.1环保、低公害、清洁 环保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一大议题。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有环保的机械生产,才是符合现代人类发展需求的模式。因此,节能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环保、低公害,并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事实上,机械制造的环保,主要取决于能源的使用和生产废料的处理。如果能够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如乙醇等,便会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而对于生产废料的处理,当前较为有效的方式,无疑是实现材料的循环使用性。由此既保证的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同时也能够节约生产成本。 2.2使用环保型材料 环保型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材质自身的环保,即使成为生产废料,也不会对环境构成污染影响;②材质的重复性价值较高,可以回收利用。可回收材料无论环保性,还是成本控制,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③可再生资源。事实上,大部分可再生资源大多都包含上述两项的优势。不过,从其本身的资源保护和消耗、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上来看,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价值,显然要高于不可再生资源。 2.3合理的制作工艺流程 优化工艺流程可以:①减少生产环节,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②采取工艺升级,例如锻压改为温压,从而直接实现节能需求;③降低原料的成本损耗,从工艺上优化生产。事实上,工艺优化是自人类生产加工领域出现以来,一直追求的完善生产模式。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工艺流程的管理将得到较大的提升和优化。 3结束语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不断提升,其自身发展及对环境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节能作为人类发展的必要途径,在该领域不仅关系到生产成本的管控,也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因此,文章从节能角度出发,探讨其在该领域的具体方式方法,希望能够借此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些许可行的建议。 作者:喻待红 单位:邵阳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趋势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我国机械行业不断拓展更新,其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如何针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进行更好的应用,如何让其发挥更大的优势,开始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推动者机械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推进,实现其对社会的优势,加大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最佳途径。机械制造行业必须要对其自动化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决定自身企业的走向与发展重点,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在之前的传统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其与传统技术也不尽相同,具有比传统技术更具优势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其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表现如下。 (一)具有综合化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相比较传统技术,综合化特点更为显著。其不仅在提高产品的使用率方面得到了提升,同时在运用机械进行产品加工之前的调查、产品加工之后的服务方面得到了提升,其自动化已经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达到调查、生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具有系统化的特点 机械制造自动化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应用基础上而产生的,其将计算机技术、感应技术、自动化技术相融合,让各项技术均结合在一个系统中,从而通过系统的控制达到所需要完成的目标,其系统化的特点非常明显。机械制造自动化需要高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同时结合传统生产制造技术,将两者在系统中进行优化,提高其在实践操作中的性能。 (三)具有一体化的特点 企业在面临市场激烈的竞争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优势,仅仅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只是一个方面,其同样要对自身的业务空间进行拓展,形成产、供、销、售后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机械制造自动化则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让企业所涉及的经营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还能够对产品质量进行自我监督与控制,在系统应用的范围内进行综合管理,保证了企业时间成本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资金成本的压缩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企业要进行发展,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同样对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进行准确掌控,从而决定自身企业的发展沿着市场的需求前进,保证企业的发展适应人们的需要。因此,对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评估就成为必须。只有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让企业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地位。 (一)智能化与自动化相融合 智能化与自动化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机械自动化方面也同样如此,其也是机械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机械制造行业也在系统中不断融入更加智能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的运行方式,使其操作更加自动化,能够极大的节约人力成本的投入。比如,建立人机之间的互动模式,增加人机之间的对话操作,在系统可操作的基础上,建立人类思想指令操作模式,让机械能够依照人的意志进行设备运行。并且,机械自动化还建立了自检模式,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动停止运行或者自动进入检修系统。随着科技学技术的进步,多核CPU、高频CPU以及RICS芯片也被应用到系统中,将智能化操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让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与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结合也将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情况下,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甚至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将多媒体应用到机械制造自动化中,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直观地看到机械操作的全过程,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多媒体与机械制造的结合是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声像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显示屏幕将技术操作的过程进行展示,并配以相应的声音、图像的内容信息,让整个产品制造过程更加具有可控性。多媒体与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结合能够极大的节省人力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低的成本条件,实现企业的效率最大化,这不仅是各个企业所希望看到的,同样也是各个企业所必然需要的,将会受到企业极大的欢迎。 (三)低碳节能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所提倡的低碳节能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促进低碳节能社会的实现。机械制造行业同样需要对低碳节能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机械制造自动化强调运用更加低消耗的材料进行生产,强调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追求低损耗高产出,建立绿色的发展环境。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对生产工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从产品生产、包装以及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建立一系列的绿色发展模式,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进行创新研究。并且,机械制造自动化还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寻找新出路,增加废旧产品回收力度,从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机械制造行业的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推动需要自动化的应用,这是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也是进行机械制造行业改革的关键,更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技术要求。只有加大对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究力度,不断推进其精密化与自动化的发展进程,才能让其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才能让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做到高效,让我国的机械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保证我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作者:杨昌博 单位: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探讨 一、职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机械制造相关专业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远大于实训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不能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同时,内容设置上抄袭现象明显,重点不明确,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与发展目标不符。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高职机械教学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枯燥的讲解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在课堂中教师无法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差。当前,高职学生存在明显的教学理念缺失、学习热情不高且创新能力差等特点。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实践人才的重任,但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其效果远远低于教学计划要求。 (三)实践教学内容不足 基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特点,应增加校内实训基地,并实现校企合作等方式。但具体的运作中,受到观念、资金投入等影响,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或者无法实现。一些院校教学设备不足,仅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机械制造教学效率低下,其带来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进入社会后无法获得企业认可,对其生活和工作造成消极影响。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做到教学重点突出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此应对现有的教学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岗位体制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高效化。另外,高职科研教师应与企业联系,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平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要重视全面的考核方式,重视实践对学生的影响。另外,还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致力于机械制造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要求高职机械制造进行全面调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创新能力无论是对于教学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学课堂方式的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针对机械课程的特点,还可开展课题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课题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能合理分配任务,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从而确保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相互合作过程也是对企业的模拟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学校的需求。 (三)建设教学实验室,强化专业教学实际效果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不足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高职机械制造的投资力度。购进足够的试验设施和实训设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保障。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专业技能提高是学校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讲,要提高机械制造的教学效率,就要正视实验室建设与设计问题,确保其完善性和充足性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还应与时俱进,不断的研发新工艺,引进新设备。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还应在校内建立专业的平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需求。在不同的岗位实习中,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其对自身的了解更加深刻,因此有助于高职院校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共同完成高职机械制造教育教学的目标,促进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教师的安排存在偏差等。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完成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目标。 三、总结 总之,我国高职专业机械制造教学应坚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教学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应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合理的教学考核机制,促进机械专业产业机构的完善。凸显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者:吴小柳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一、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中职的专业技能课是针对机床的种类开设的,如开设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课程,只针对某一机床的操作而展开技能课程,学习起来缺少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机床进行技能课的开设,而是针对某个岗位需要的能力开展教学的,如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开设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车间班组长管理技术、机械加工实习、机械零件工艺实训、拆装实训、机床夹具拆装实训等课程来实现车间普通机床操作员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满足教学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职的专业技能课设置是根据某个机床操作,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是根据工作岗位,所以二者课程衔接错位。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文化基础课程占的学时比例比较多,所以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高等职业教育较少,导致中职专业课开设的门数也相对较少,同专业的课程,中职没有开设,只有在高职开设,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二、实现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前提 1.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共性和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实现技术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模式对接 在传统的中高职教学中,普遍采取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先去学习理论知识课程,当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没有融合。目前,高职的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探索,在这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要想实现中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接,必须采用一个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3.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车工、铣工、数控车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对接研究 1.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定制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2.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3.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选择课程内容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复性,同时在中职阶段讲授专业基本理论内容和一定的机床操作技能,而高职阶段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高职阶段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中高职课程并没有重复,也不会出现空缺,真正的实现了课程的对接,如在中职学校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课程基本理论后,在高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继续强化学习《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与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还有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安排专业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职业证书等级来选修拓展课,通过职业证书带动了课程的衔接。 总之,课程对接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只要实现中高职机械专业无缝的衔接,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中高职课程对接的路还有很长,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我们还将不断的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人才培养道路。 本文作者:杨海峰徐玉海张玉兰工作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包装设计与色彩设计分析 【摘要】 包装设计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它传达了与商品相关的各种信息,是商品价值属性的体现,对企业而言,优良的包装设计是重要的营销手段。色彩是影响包装设计最重要的视觉要素,要想设计出成功的包装,必须重视色彩对包装设计的作用,合理地进行色彩设计。 【关键词】 包装设计;色彩设计;视觉语言;人性化设计 1.绪论 包装不是现今社会才有,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人们用来包裹、装纳物品。如今的包装,是指为方便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而采用各种技术工艺与包装容器、材料的总称。 2.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包装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其设计须遵循一定的美学原理和形式美法则,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美观功能,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1]。 2.1吸引注意力,形成视觉印象。 色彩是包装设计中最强烈的视觉语言,它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最先注意的是色,然后才是形。也就是说,在商场货架上摆放的琳琅满目的同类产品中,最先让消费者感知和注意的视觉第一印象是商品包装的色彩,所以色彩在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中占据第一位。 2.2体现商品属性,传达商品信息。 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要符合商品的属性,能真实地反映商品自身的特点和性能,使消费者能正确地联想出包装中商品的相关信息,以增强顾客对产品乃至企业的信任和了解。如果消费者不能从商品外包装的色彩上正确地联想到内容物为何物,那么也就失去了包装设计传达商品信息的意义[2]。 2.3增强商业价值,树立企业形象。 很多企业通过其商品包装的外在色彩表现,增强了商品的识别性,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乐饮料业两大巨头,非常可乐和百事可乐就采用截然不同的色彩作为自己企业的标志色,非常可乐采用喜庆、活力四射的红色,而百事可乐则用冰爽、清凉的蓝色作为主色调。 3.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对包装设计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商品的销售。要想创造出成功的包装设计,运用色彩来传递情感,就应该注重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的情感效应,正确把握色彩的视觉语言和表现形式[3]。 3.1色彩的心理效应。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时,会将其与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事物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定的联想,对这种色彩引起某种感觉倾向,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效应,如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膨胀收缩感等[4]。 3.1.1色彩的冷暖感。 人们看到红、橙、黄等色后,会联想到太阳、火焰的光辉和热度,给人温暖、火热的感觉,这些颜色称为暖色。青、蓝、蓝紫、蓝绿色为冷色,会让人联想起冰川、海洋、太空等,给人寒冷、清凉的感觉。包装设计中,矿泉水、冰镇饮料类多采用冷色,以达到冰爽的感觉,而白酒、洋酒类包装多用暖色。 3.1.2色彩的轻重感。 影响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明度高的色彩给人轻的感觉,明度低的暗色感觉比较重。高明度色彩让人联想到白云、棉花、羊毛等,给人轻柔、轻快、漂浮的感觉,暗色使人联想起钢铁、石头等,产生沉重、降落的感觉。所以在包装设计中,若要表现产品稳重、安全可靠的感觉,可在外包装或整个画面下方采用明度低的色彩。 3.1.3色彩的前后感。 色彩的前进感和后退感是色彩的一种物理性视错现象,与光的波长及眼睛构造有关。明度高、纯度高的暖色为前进色,明度低、纯度低的冷色为后退色。利用色彩的前后感的特性,可以充分表现包装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3.1.4色彩的华丽与质朴感。 纯度高、明度高的色彩会给人华丽的感觉,纯度低、明度低的色彩给人质朴感。冷暖色而言,暖色华丽,冷色质朴。另外,质地细密、有光泽的色彩感觉华丽,质地粗糙、暗淡无光的色彩显得朴素。在一些高档礼盒包装上,就可以选用给人华丽感的色彩,提升包装的品质感和档次感。那些传统、古朴、素雅的产品包装,如茶叶、手工工艺品等可用质朴色。 3.2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人,好的包装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综合地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分析受众人群的接受程度,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需求,创造出合适的色彩设计[5]。人在不同年龄段对色彩有不同的喜好,婴幼儿喜欢高纯度的鲜艳的色彩,如红色、黄色。青年人喜欢高纯度、高明度、强对比的色彩。中老年人喜欢简单、沉着、稳重的色彩,如灰色、蓝色、紫色等,还有黑白色。性别上,男士产品包装多采用能体现男性沉稳、阳刚性格的色彩,如蓝色、黑色。女性商品包装则多用柔和、亮丽的色彩,如粉红色、玫瑰红、浅紫色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色彩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例如,黑色象征着死亡、绝望、庄重、肃穆,西班牙人非常喜爱黑色,但在瑞士却禁忌此色;白色代表纯洁、光明、哀悼之意,中国的葬礼上多用白色,表达对死者的缅怀和悼念,而西方国家的婚礼多用白色,是忠贞、神圣的象征;蓝色象征宏远、理性、科技,中国古代人民多穿着青蓝布衣,表达朴素之感,传统的青花瓷又体现中国人民沉稳内敛的民族性格。荷兰、挪威、法国等国家都喜爱蓝色,但埃及却禁忌它;很多国家都喜欢用黄色、橙色作为食品的包装色,但日本却喜欢用简洁、纯朴、干净的淡雅色彩,如灰色、白色。 总结 包装是商品的沉默的推销员,而色彩是最强有力的促销手段[6]。优良的包装色彩不仅能美化商品、吸引视线、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对商品起宣传作用。 作者:曾俊源 单位: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无障碍包装设计视觉信息表达 摘要: 目的旨在克服消费者在视觉信息获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方便其更加便利地使用被包装的商品。方法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结合包装设计案例,从图形、文字、色彩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无障碍包装设计中视觉信息的表现规律。结论为了使无障碍包装设计中视觉信息的表达更加科学、合理、精确,无障碍包装中的图形设计应简洁和具有针对性,文字设计应易读性强、排版合理,色彩应具有一定的识别度,并结合图形和文字进行设计,以达到包装设计更加趋于人性化的目的。 关键词: 无障碍设计;包装设计;视觉传达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人们获取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来接收的,信息的传递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无障碍包装设计是建立在无障碍设计概念基础之上的,它利用图形、文字、色彩等多种视觉符号,对包装上的各个信息进行综合性设计,并通过有效的表达方式对信息技术进行完善和改进,通过无障碍设计理念来增强包装的功能性、安全性、便利性,使包装的各个展示面都能方便、准确、快捷地将商家想要表达的信息进行有效传达,使包装上的信息传达与交流变得畅通无阻,以确保不同消费者在不同条件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及更有效地获取商品基本信息和使用包装。 1包装中图形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包装上的图形是设计师运用富有创意的视觉图形语言进行构思与表现的,从而达到包装商品销售信息传播的目的。设计视觉障碍者认知的图形与普通图形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对于一些老年人和识字能力较弱的儿童,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包装上花哨的图形,还更加关注包装所表达的情感,即是否具有感染力、亲和力以及人情味,是否能够通过图形这一视觉语言,把产品信息鲜明、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设计师科学合理地提取图形的关键信息,抓住各自的典型特征,从而设计出准确真实、表里如一、清新悦目的图形[1]。 1.1图形语言设计应简洁单纯 一般来讲,简洁的形象对于有视觉障碍的人群而言最容易被识别,也最容易被记忆。图形的简洁并不是简单、无内容、无价值,简洁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单纯明了的图形来表达丰富的内涵,使人们易于识别,因此在对无障碍包装设计中的图形语言进行设计时,要强化包装上的主体形象,使其具有趣味性和创意性,将主题性的、个性化的设计元素进行放大,在整个版面中占据绝对中心位置,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来突出主体[2]。,3只小猪药片包装,能帮助家长解决掉小朋友都不喜欢吃药的难题。整板药片上设计成3只非常可爱的小猪形象,小猪的耳朵和猪蹄设计成三角造型的药片,鼻子的位置设计成圆形的药片,而3只小猪做出来的动作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病痛部位,它们分别捧着自己的腹部、胸部和头部,表示这3种药分别用来治疗腹部、胸部和头部的不适,包装上无需文字说明,小朋友需要服用时在各自的位置上拿取即可。 1.2善于运用导视设计 包装中的导视设计就是运用简洁而醒目的图形符号来表达准确的含义,使各信息载体之间通过导向设计变得合理有序、主次分明,保障消费者的视线通过恰当的引导,轻松方便地了解包装上的相关信息和使用方法。一般来讲,人们的视觉规律是从左到右、从上至下的。从一开始注意力捕捉,到各种信息的传达,再到最后留存印象而结束,来引导消费者依照包装上的导视符号提示来浏览各个展面上的重要信息,使人们能够顺利正确地开启包装[3]。在导视图形设计方面,通常运用一些抽象、简洁、概念化的示意图或插画表现包装开启的方法,并且配以文字说明。指示性图形符号可选择色彩鲜艳的线条或箭头,用来增加包装信息的识别度,这样可以吸引读者对重要内容的注意力和加强记忆效果。老年人药品包装(图片摘自吕萃萃的《无障碍药品包装设计研究》),药片按照服药的顺序标示有指向的箭头,同时设计师还在药片上标注上服药的时间,这样老年人可以按照指示的线路和带有提示性的日期进行服药,不容易忘记是否服了药,这种药品包装就能有效降低重服、漏服现象发生的概率,设计更加人性化。 1.3图形设计要有针对性 无障碍包装中的图形设计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特别是针对幼儿、老年人以及视觉障碍患者而言,图形传达无障碍性设计更是非常关键。例如,为了避免儿童因阅读困难而忽视重要信息的情况出现,设计师可利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性说明方式来进行表述,这样既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又比那些说教式的文字更方便儿童认知;对文字理解与判断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或者开窗设计。燕麦片包装(图片摘自陈艳球的《老年人食品包装的易用性设计》),开窗的形式将里面的燕麦片显示出来,用非常直观的图形化语言告诉那些不识文字的老年人这是泡着吃的燕麦片。设计成了具有凹凸纹理的象形图画,这样一来,盲人就可以通过触摸了解到食物的种类甚至更为详细的信息。 2包装中文字的无障碍设计 文字是包装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交流思想最直接的途径与手段。为满足弱视和老年人群体的视觉需要,包装上的文字设计必须易读、易认、易记,以便使这些弱视群体更准确、轻松地获取包装上的文字信息。 2.1文字设计的易读性 对于无障碍包装中的文字设计,字体必须为消费者的眼睛服务,因此易读性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包装上每一部分的展示面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把所有的信息都具体地加以说明,因此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视觉界面上的文字设计应做到简洁明了,使人们在瞬间的视觉接触过程中能最有效地了解产品的信息[4]。需要注意的是,包装中的文案说明避免使用笔画较多的繁体字或者使用很长一段小型的字体;字体大小建议在14~16pt,英文字体使用SansSerifs字体为佳;字体变化与风格不要过多,一定要让其特征鲜明,风格尽量控制在3种字体之内,或者在使用一种字体形式的基础上,使用这种字体的斜体和粗体;用来表述商品的品牌名称建议使用黑体、中圆体或者是无装饰线条字体,楷体识别率较低,不适宜用来表述重要的文字信息;说明性文字使用细宋体,尽量少用花体和装饰字体。药品包装上的字体设计,字体设计简洁明快,图文并茂,识别度较高。 2.2文字排版合理化 对于一些老年人和视觉障碍者来讲,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传达包装上的信息,字体版式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对于品牌的名称,一些重要信息的文字应该比资料性的字体更大,做到清晰易辨;段落之间的间距要恰当,一般行间距以1.5倍最佳,以减少文字之间的密度;文字尽量不使用竖向排列的方式,如果文字竖向排列时,也应该使文字编排具有一定的视觉流程,并加大行间距与字间距的区别,突出文字方向;还有一些包装上面的文字排列紧密,在视觉上不容易被区分,可以将文案中的多种信息整合成块状,通过文案的集合性使版面设计更具条理性。或者适当置入线或线框,灵活运用线条的虚实和粗细进行不同组合,这样既可以起到区分内容的作用,又可以在版面中产生骨骼形态,视觉上达到均衡的效果[5]。 3包装中色彩的无障碍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心理学》中指出:色彩能够表现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6],作为设计师在进行色彩搭配时,既要思考使用这些配色方案能否将想要传达的信息内容简单直观地呈现给人们,又要考虑使用的色彩所要传达的使用对象是谁,特别是要优先考虑色盲、色弱这些消费者的视力水平。 3.1色彩识别度要强 在日常生活中,色盲、色弱者即便能够看到色彩,但是对一些颜色无法正确感知,因此在视障人群中,为了弥补视障对色彩分辨的不足,设计师在进行色彩搭配时,最佳的色彩设计方案就是使用不同明度的色彩及同一色系、明度对比较高的色彩组合来显示重要信息[7]。具体来讲,就是在色彩搭配中要避免使用色环中邻近色来进行对比,尤其是当两种颜色的明度对比不够强烈时,应该使用色环中上半部分的最亮色与下半部分的最暗色进行对比,以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色彩识别性加强。男士保健品包装设计见图6,在色彩上单纯地使用了黑白两种颜色,纯钢质感的黑色符号元素表现在纯白色的背景中,黑白对比非常明显,既具有简单直接的力量感,又强化了药品的信任感;另外,色盲群体只能分辨出黄色系、蓝色系及灰色系,容易混淆绿色、黄色与红色的组合,灰色与青色的组合,蓝色与紫色的组合,因此在一些重要信息以及医药化工类的标签中最好不要使用此类颜色进行搭配[8]。 3.2结合图形和文字 为了确保信息能够更准确地传达给公众群体,包装中的无障碍色彩设计还应该配合不同的文字、图形以及材质,以帮助色盲和色弱患者快速地识别包装上的文字与图形信息[9]。根据部分色盲、色弱人群的视觉认知特点,采用明暗对比与饱和度都强烈的配色方案,背景色应该和文字、图形的颜色形成对比,要具有一定的色相及明度差异,这样对文字和图形有很好的衬托作用,避免使用低明度、低彩度和色相相邻的颜色组合,设计师还应注意包装材质吸收和反射光线的特点,避免有眩光的情形。另外,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突出包装中的重要信息,设计师可以在包装的侧面、开口等具有引导性的位置,添置明显的色块以加强识别,还可以用一些醒目的红色、橙色或黄色来突出包装上的商品保质期、安全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让色彩标示在包装上也成为一种有效的识别方式[10-11]。 4结语 包装中的视觉信息无障碍设计更多地关注弱势人群的需求,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为弱势人群设计的,而是为所有消费者提供最大可能的便利性。为了实现包装中信息的无障碍准确传达,作为设计师应该在包装设计上尽量地使视觉传达信息既要有适用性又要有针对性,针对消费者个体差异制定设计方案,了解消费对象的年龄、性别、心理、生理特点以及社会背景等个体因素,把握准确的市场定位,对构成商品包装信息的文字、图像、色彩等视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将爱与关怀的人文情怀融入到包装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包装中信息视觉传达的无障碍设计。 作者:纪向宏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茶包装设计比兴手法运用 摘要: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茶包装要体现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茶道,将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力图使茶包装设计在说明茶叶品性的同时彰显中国茶道,最终在茶包装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与中国味道,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比兴手法;茶包装设计;茶文化;中国茶道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宗教内涵。在茶包装设计中运用比兴手法除了说明茶叶的品性外,还要反映茶文化与中国茶道。这样的茶包装设计不但能够增加茶叶作为商品的附加值,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更是对茶文化、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弘扬。 一、比兴手法在茶 包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表现手法,源于先秦儒家诗学,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周礼》,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将“比”“兴”连用,合二为一,“诗之有意,画之有情,正是通过‘比’与‘兴’的结合而实现的”[2]。“‘比兴’合成一词,一方面是因为兴中有比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加一大于二,可以有更大的包容。”[3]比兴手法可以比喻、比拟、寓言、咏物等,通过客观物象而寄托、抒发及表现主体情感与观念,是“物”与“心”的统一。比兴手法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而且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其所形成的隐喻、抒情风格,在茶包装设计中亦得以彰显。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本性清淡优雅,是饮中圣品,有君子美誉。茶树生长于青山绿水间,得日月雨露精华滋养,满腹清和之气,被称为尘外仙芽;茶叶自采摘后要经过揉捻、烘焙、紧压等复杂工艺处理后才能饮用,可见茶要经历凤凰涅槃般的生命历程,在淡香中重获新生而本色如一;泡茶首选泉水,高山流水,人与自然山川在一壶茶中融为一体……茶的诸多天然属性易于言志比德。茶从人们发现到享用,逐渐超越了消暑止渴的基本功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茶文化。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充分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以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呈现。儒家学说是中国茶道思想的主体。儒家茶人将“洁性不可污”的茶性应用到人格修养中,把“中庸”“礼仁”思想融入中国茶道,如晚唐刘贞亮谓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中国茶道精神———清、和、敬、静,均与儒家思想相吻合。佛教在茶叶生产、茶文化发展方面有巨大推动作用。因茶具有破睡功能,佛教徒修行坐禅时提倡“以茶代酒”,继而僧人饮茶成风。专心静虑、顿悟成佛的禅的境界,又与质朴、清淡、纯和的茶的本性相通。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与茶的关系呈现出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境界。人们把茶叶当成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灵性的生灵,即自然人化。人化自然在茶道中指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具体表现在品茗时对自然的亲近、情感与自然的交流。“‘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又是与茶的自然天性极其吻合的,因此确立了茶道虚静恬淡的本性。”[5]中国茶道吸取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融汇三家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比兴手法作为连接中国茶文化与茶包装设计的桥梁,对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汉字的传承、材质的确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不仅要具有保护茶叶、便于储运的基本功能,还要体现茶的天然属性、茶文化与中国茶道,提升茶叶作为商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销售,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正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所说:“设计不仅要有一流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头脑,也要在设计中加入中国本土化的内容,如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使设计作品具有空灵、淡泊的东方水墨意境。”[6]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都可成为茶包装设计中用来比喻、比拟、寓言、咏物的素材。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恰当地表现茶的品性,激发消费者对包装内商品价值的认知,在心理层面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最终促使消费者购买茶叶,而且能够提升茶的艺术内涵与文化品位,传承与弘扬茶文化与中国茶道。 二、比兴手法在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一)传统图案的比兴手法 图案是一种直观、形象地传达信息与观念、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传统图案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特殊文化遗产,融入了传统哲学与文化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具有寓意性、象征性的特点。传统图案包括传统装饰纹样、吉祥图案、民间图形与中国画等,传统图案“是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美,这种美表现为意境美,通过寓意、谐音、联想、象征等抽象的表现形式,把人们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7]。将传统图案经过变化、重组后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通过比兴手法表现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表达设计师的某种意趣与情感,与接受者达到视觉与情感共鸣,这不仅是对茶叶品牌形象的定位,而且是对传统图案、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弘扬。乌龙茶、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综合了红茶与绿茶的制作方法,品性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铁观音冲泡后茶色如铁,形如观音,其历史典故与凤凰有关,在包装设计中,根据铁观音馥郁清幽的口感,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图案选择云纹与草书“清风”。规整的云纹装饰图案增强了整体的形式美感,体现出铁观音的个性与档次。云纹寓意高升、吉祥如意,与铁观音的渊源相联系,凸显铁观音的历史文化气息与民族性。草书“清风”既是这款铁观音的主题,又有清廉、廉洁的寓意,是茶道精神中“廉”的表现。规整的云纹、草书“清风”与接受者的理想愿望相结合,进而表达人们吉祥如意的愿望与清正廉洁的寓意。黄山毛峰产于云雾缥缈的黄山,黄山地区“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图案结合水墨山水、传统云纹与毛峰造型。浓淡适宜的水墨山水,若隐若现的云气与远山,传神地表现出黄山毛峰产地的自然景观,同时“追求文人林下清谈之风与潇洒飘逸的精神气质,把归于自然作为美的至境”[8]。云纹装饰图案,强化了毛峰天高云淡的特性;一芽一叶鲜嫩的特级毛峰图案,直观地表现出毛峰的质、色、形。 (二)书法汉字的比兴手法 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表意性与象形性特征,折射出古人对山川自然的敬畏,对伦理道德的尊崇。汉字在茶包装设计中是传达茶叶商品信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汉字书法,更具有“意象表征”与“形神兼备”的特性,不同的书体蕴含着不同的视觉心理效果与视觉冲击力,如楷书稳重端庄,行书婉转流畅,隶书厚重朴实,草书豪放飘逸,篆书古朴高雅。汉字的“深刻与完美令其成了一种具有思维观念和审美心态的语言图画”[9]。汉字书法作为文字标识,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对茶叶品性的介绍,更是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有效途径,使得茶包装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碧螺春的包装充分展现了茶包装设计中对于书法汉字的运用。厚重古书的外观,寓意博大精深,竖排的五体书法诠释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白色的宋体“碧螺春”置于五体书法之上,色彩与字体的强烈反差凸显了主题,同时强调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青色的主体色调强调了碧螺春作为绿茶的品性,金色的印章肯定了包装内商品的质量与信誉。印文化融入茶包装设计中,也是汉字的表现方式之一。“由印面意象美和意境美所营造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远格调,又赋予了它引领观者步入自由梦想的空间,凭借想象的翅膀,达到理想的境地。”[10]将印章引入茶包装设计中,挖掘印章所具有的象征性传统及视觉联想,与茶的品性相契合,引导消费者透过包装确定茶叶的品质与价值,从而实现视觉传达的寓意性特征,达到宣传商品的最终目的。普洱茶包装,以印章的形式突出“陈年普洱”的设计主题,宽厚的印边框及印面图案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与印章下仿古色调的古书页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陈年普洱尊贵、至高无上的古代帝王般的气魄,这种综合文字、色彩与形式的组合,简洁而不简单的设计,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既是对“陈年”的解读,又是对普洱茶品性的说明,同时印章作为权力的凭信与防伪的手段,在此处转化为对普洱茶的肯定,从而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充分展现茶包装中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尽显茶道之简约质朴的形式特点。 (三)传统色彩的比兴手法 色彩在茶包装设计中是最敏感、最活跃的视觉要素之一,对色彩的合理运用,是茶包装设计成功的因素之一。传统色彩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一种制度性的文化”[11]。在茶包装设计中综合茶的自然属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利用传统色彩的寓意性恰当地表现茶的品性与文化内涵,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色彩设计。产于湖南的安化黑茶,加工工艺复杂,成品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养生保健图5安化黑茶包装功能显著。安化黑茶包装选择黑白二色。黑白二色是道家哲学二元论的色彩象征,是阴阳转化的标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12],大面积的黑色庄重而高雅,意在表现茶道精神之“寂”,同时凸显出白色的字体和图案。白色的“禅”字,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即除去欲望,放下执着,回归本性,从而达到宁静安详的状态,与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相近。黑白二色的包装,不仅再现了传统道家的文化色彩观,传达佛、道宁静淡泊的色彩心理诉求,强化视觉冲击力与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感,同时,透过黑白二色表现出安化黑茶“涅槃寂静”的茶道内涵。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耐冲泡,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持久,加之与皇家、宫廷的密切联系,包装设计一般以红色、金黄色为主。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颜色,也是我国人民最为喜爱的颜色,运用于嫁娶、节日、集会等喜庆场地,象征着兴旺、团圆、吉祥等,尤其是近年来的“中国红”,不仅代表着红色色相,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并且成为当今世界流行色之一。尊贵、亮丽的金黄色,是封建社会帝王的象征,具有帝王风范。红色与金黄色的搭配,尽显吉祥与喜气、尊贵与特别,用色彩表现出我国的吉祥文化与民族底蕴。 (四)传统材料的比兴手法 传统的包装材料主要有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原生材料如麻绳、竹筒、藤条、稻草等,取材于大自然经过加工发生质的变化的材料被称为再生材料,如陶瓷器、纸等。“包装的主题和内容是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得到体会的,材料是使其内容物化实体。包装设计离不开材料,材料的色彩、肌理、质感等都会影响到包装整体风格的传达。”[13]在茶包装设计中把握材料的物质性、象征意义的转化与延伸尤为重要。对传统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对茶叶“绿色”特性的最佳诠释,环保的包装材料能够贴切地体现出茶叶清新自然、古色古香的特性,也是对包装内茶叶新鲜程度的说明,符合现代人们即买即饮的生活习惯与回归自然的愿望。竹者重节,节者为信,竹子代表重节、重信,同时,具有高雅、虚心、廉洁等精神文化象征,是儒家“比德”思想的集中体现。用竹筒包装的西湖龙井茶极具雅致、简洁的特性,具有良好的防潮功用,在增强商品包装趣味性、文化性的同时,是对龙井茶雅逸、脱俗、高尚品性的说明,传达人们对君子品质的追求及以茶养廉的愿望,是对“清”的中国茶道精神的表现。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对木质材料情有独钟,木质表现出的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是其独有的”[14]。竹筒包装的西湖龙井茶,充分演绎着道家人化自然的境界。棉纸价格便宜,易折叠且无异味,用棉纸包装的茶,配上中国书法与朱色印章、稻草绳,是对自然的回归,在保护茶叶的同时增添了包装的趣味性,较好地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 三、结语 经过对比兴手法在现代茶包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发现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中蕴含的丰富的寓意性和象征性的因素,运用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比兴手法充分挖掘蕴藏于传统图案、书法汉字、传统色彩与材质中有关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喻、比拟、寓意、咏物,从而创造出更为贴切的传达茶的天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包装设计。优秀的茶包装设计要将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习惯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物质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同时说明产品的信息,使得茶包装设计基于宗教、文化底蕴而兼具现代气息,这是对现代设计师的要求。另外,在茶包装设计中选择传统图案、色彩、文字、材料等进行产品包装时要充分尊重销售地域的审美习惯,因地制宜地与销售市场相联系,这样的产品才容易打开市场。 作者:张玉霞 单位: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研究 摘要: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包装设计也在走向高速发展之路。人们对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文化的进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叶的包装设计形式繁多,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包装,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创意方式、制作程序。目前,最受市场欢迎的茶叶包装设计一定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基于此,本文对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茶叶;包装设计;色彩应用;方法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人们喜欢品茶,边品茶边品人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创意的包装设计逐渐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价值,而且还能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茶叶包装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促使茶叶销售量的增长,还有助于推广茶叶的品牌形象。掌握包装设计的技巧是每一位优秀设计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1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功能 优秀的包装设计者会用心去感受自己的作品,将作品当成自己的好友,作品的色彩是很重要的,相当于朋友的肤色,作品的造型即是朋友的骨骼,而作品的材质正如朋友的肌肉。这样由文字、图案、色彩和造型组合而成的就是设计者心中的作品。由此可见,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好的色彩设计能使它从万千作品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极具竞争性的社会环境中更能体现出其优势。色彩这一元素可以直接展现出产品的特色,对消费者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刺激他们的消费欲。图像通常可以快速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可是这种感染力不如色彩,色彩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它使产品形象更加鲜明,人们被它吸引,进而想要了解产品,最终决定购买。包装设计的色彩运用得好,一方面有助于展现出产品的形象,传播产品的信息;另外,也能起到推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作用。 2茶叶包装中色彩的设计要求 2.1注重色彩的社会心理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色彩体现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装色彩搭配得好的茶叶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既不失体面又不失时尚。将绿色环保理念置于茶叶的包装设计中,是设计进步的一大表现,现在人们追求的就是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设计者能把握住这一心理,便能设计出让人觉得舒适合理的茶叶包装。不仅是绿色环保理念,还有众多因素,如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甚至是消费者的年龄阶层,都是包装设计者必须要深入了解的信息,掌握了不同人群的色彩心理,便能针对他们搭配出不同的色彩,设计出更多令人满意的作品。 2.2注重色彩本身带有的功能 正如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花语,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淡雅、高洁让人想到白色,典雅、庄重则是黑色所展现出来的,还有表现出热情的红色,忧郁的蓝色,这些都是不同色彩带给人的不同感觉。而以上所提到的色彩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则用得很少,为了表现出茶叶的自然清新,设计者会将绿色和土黄两种颜色搭配起来,绿色为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茶叶的包装不仅不能采用鲜艳的颜色,而且不能刻意地去模仿自然,给人一种虚假的感受。另外,在色彩处理时要时刻围绕人的心理和感受进行调整,适当强化展现自然的颜色。在进行色彩运用时,应该尽量地以简洁明快的表现形式来突显出茶叶本身的质朴与自然。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把色彩与整个包装盒的风格进行有效统一。如果在整个设计理念中,运用过多的色彩,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观。此外,应该多参考其它同类产品的包装设计,通过借鉴的方法来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取长补短,让所设计的茶叶包装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意识,提升产品竞争力。 3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方法 3.1注重包装物色彩的照应与面积比例的协调 3.1.1包装是为了展现出产品的内在。 消费者可以从包装的色彩猜到产品是什么,这就是包装与产品的照应关系。如果这种照应关系不能体现在日常的销售中,人们根据包装的色彩进行选购却并未购买到自己心仪的产品,那么再优秀的包装设计也体现不出它的优势,人们不会再被吸引,更加没有了购买欲望。 3.1.2合理的色彩面积对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各种颜色搭配制作而成的画面中会造成不同色彩的面积大小不一的效果,要使设计的整体效果达到最好,必须要有恰当合理的色彩面积对比。 3.2注重单色与原色及其协调色的运用 3.2.1学会运用原色。 白、黑、黄、蓝、绿、黄都是原色。原色是基本色,通过将不同原色混合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原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鲜明,具有较高的纯度。很多现代包装设计者不屑于运用原色,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恰当合理的使用原色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使包装有一种单纯的美感。 3.2.2增加单色的运用。 适当增加单色的运用可以使茶叶的包装设计主题更加鲜明,树立茶叶的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被吸引住。但如果过多的运用了单色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不仅没有视觉冲击力,还会使人觉得单调、无聊。 3.2.3协调色的色彩设计。 大多数人都知道暖色系和冷色系,普通的包装设计都有这两大色系的身影。冷色系中最常用的是紫色和蓝色,而暖色系中最主要的是黄色和红色。色彩设计中协调色就是将不同色彩或者色系恰当的调整搭配而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给人一种舒适、唯美的感觉。 3.3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及运用 3.3.1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 大部分包装设计中都会涉及到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而这种对比关系往往让设计者很难把握。包装设计中将对比关系用得极致的设计作品既能达到“疏可跑马”,却又“密不透风”,这正是中国书法与绘画中的精髓,其对比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像雅俗对比、深浅对比等形式都是在色彩上经常表现出来的对比关系。 3.3.2深浅对比在色彩中的运用。 要论起在包装设计中使用最多、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关系,排在首位的就是深浅对比。设计者将深浅不同的色彩置于同一个画面,不但不影响美观而且看起来很协调,这即是应用了色彩中的深浅对比关系。很多运用深浅对比的包装设计作品以浅色作为底色,在构图的时候则使用深一点的颜色,其中浅色占据画面中绝大部分面积。有作品是以淡绿色作为底色,由墨绿色勾勒出线条,这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另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作品,都是利用深浅对比表现出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如果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各类包装上到处都有深浅对比的影子,从国内到国外,从醇香的葡萄酒到美味的肉制品,都采用了深浅对比的方式,充满了淡雅、简单和纯净。 3.3.3轻重对比在色彩中的应用。 轻重对比和深浅对比一样,在包装设计色彩运用中都是很常见的对比手法。轻重对比通常将代表素雅和深沉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不觉得单调而且非常和谐。轻重对比可以将素雅的颜色作为底色,用深沉的颜色作为主题,这样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而在此基础上稍微一转换,又可产生相互照应,互相衬托的视觉效应,这样的包装设计看起来也是很美的。但是要如何选择颜色搭配也是值得研究的。很多设计者都愿意采用冷暖色对比,如蓝色与红色搭配、白色与黑色相结合,对人有视觉冲击力,极易吸引大众的眼球。也有的设计者喜欢用协调色对比,深咖啡色中带淡黄,深绿中一抹淡绿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看起来更加和谐。茶叶包装中的色彩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包装设计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在对茶叶市场销售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之后,还要分别设计出多种方案用以选择,由消费者和市场通过试买来评价出设计的优缺点,在这基础上,设计者再三修改之后才能达到好的色彩效果。 3.4注重把握设计的民族性与本土化 中国的包装设计发展得非常迅速,涵盖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味,但要想冲出国界的限制,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因为目前的包装设计还缺乏个性和创新。包装设计中多取材于本土化,如果再添加上富有新意的设计,会使该商品更具与众不同的优势。但是要兼具个性化与本土化的特点是很困难的,设计者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们不仅要从包装设计的色彩、图案等各方面完美的表现出商品本土化的特点,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具有特色的设计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很多设计者都迎难而上,已经创作出很多令人惊叹的优秀作品。另外,运用表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颜色有助于展现本土化的特点,同时也可不失个性化的表达。对于传统“五色观”色彩体系,我们应该要做到取其精华,再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取长补短。传统与现代结合才能使中国包装设计之路越走越远,创造出中国特色品牌,最终走向世界。 4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要将茶文化永远的传播下去离不开包装设计的功劳,而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要求设计者能掌握色彩的运用,不断寻求世间的真、善、美。优秀的茶叶包装作品不仅有助于茶叶的销售,而且可以创立茶文化品牌形象。中国传统“五色观”色彩体系成为了现代包装设计的基石,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伟 郑兴我 刘冰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多感官包装设计运用研究 【摘要】 随着当今消费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只注重阐述产品特性的包装已不再适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多感官”的外包装产品。产品的外包装正在吸引购买者的目光,所以“多感官”的包装设计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本文将从“多感官”理念的外包装涉入,谈如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关键词】 多感官;包装设计;消费 “多感官”包装设计理念指的是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器官刺激入手,从而使产品对购买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单一的外包装会使产品看起来过于简陋,难以提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生厂商开始在外包装上下手吸引消费群体。“多感官”的包装设计是一个新颖的理念,同时也是一门集合物理化学、材料学、设计学等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其设计意图是使用新兴的技术、材料等来保护产品,避免在长途运输和保存过程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包装设计在产品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包装设计对人五官的影响入手研宂其发挥的作用与应用。 1包装设计中视觉的应用 为了对消费者的视觉产生影响,产品包装开始使用鲜明的色彩,并且在外包装上使用与产品颜色相同的色彩,以此起到强调的作用。如端午节的粽子礼盒外包装上多采用绿色来衬托主体。有的外包装使用与当时节日感觉相同的色彩来烘托气氛,如春节礼盒多采用红色,中秋节礼盒多采用黄色等。对于某些针对特殊群体的产品可以设计更加有特点的外形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如儿童零食等可以设计为圆形、动物形状等来吸引儿童的目光。因此对于产品的包装设计从视觉上來吸引消费者己成为普遍做法,有的甚至会使用彩色亮片等明亮的外包装。但是一定要注意“度”,避免过于鲜艳的外包装让消费者产生厌恶感。 2包装设计中的触觉应用 视觉首先吸引了消费者,其次触觉就会发挥作用。当消费者拿起产品时,触觉会对其是否购买产生巨大的影响。外包装的凹凸感可以让消费者摸起来有踏实的感觉,就像岩石的表面,凹凸的表面便于消费者的拿取,不会轻易脱手。有的产品外包装釆用金属等坚硬的外壳,虽然让产品看起来比较冰冷,但却增加了产品的分量,使产品看起来更有质感。现在多数外包装釆用圆柱形,不仅是因其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可以获得最大的有效面积,进而获得最大的有效容积,而且可以减轻包装物内应力。上下底面都可另外裁剪制成,其余只需要一个矩形卷成即可,节省包装材料;外观设计也可多变性,多方位观看都不受影响。在外包装设计材质的选择上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如化妆品最好采用塑料材质,相比较玻璃材质塑料材质更轻便简洁,且不易破损的特性也使它更适合化妆品的盛放。 3包装设计中的听觉应用 对于儿童早学机等产品,大多数商家都会在外面摆上样机,平时样机播放的声音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现在的大多数儿童商品都是有声商品,由此可见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听觉影响的重要性。像麦当劳的麦旋风等产品,无限循环的音乐播放会使消费者在购买时脑中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此产品。广告作为一种听觉的刺激,也会对产品造成一定影响,如某个商场播放的广告咅乐就会使消费者无形之中想到该品。所以,在包装设计中对听觉进行刺激会促进消费者的购买。 4包装设计中的味觉和嗅觉应用 感官之间的相通性让视觉产生的效应同样会作用在味觉上,就同望梅止渴,如购买坚果类的食品外包装的食物图案消费者看到后会不由产生唾液分泌。对商品的外包装上使用香料等会对消费者的嗅觉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相关调查显示嗅觉会对人的大脑皮层产生一定的刺激,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产品都在使用香料对外包装进行处理。像香水等特殊产品由于其扩散性较强,即使隔着外包装也能闻到香味,也同样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5包装设计中的多感官应用 现在的包装设计己经不能满足单方面的感官刺激,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成为了设计者考虑的着重点。如儿童的卡通玩具,不仅具有特殊的形状,还有特别的声音,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相对于成人的产品,则更注重视觉和味觉的刺激。由此可见“多感官”设计的重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多感官”包装设计对产品尤为重要。由于环保消费理念的产生,绿色、简洁的主题成为了包装设计的潮流。所以产品的大小决定了包装设计的大小,避免浪费。包装在保护商品的性状不发生太大的变化的同时,还具有积极促销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的越演越烈,更多的人在想尽办法使之促销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对于单一感官的刺激会引起其他感官发挥效应,因此“多感官”包装设计被越来越多的商家采纳,包装的灵活设计也会愈发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作者:王伟 单位:陇东学院美术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购买动机对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摘要: 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社会下,人们无论那女都开始购买化妆品。而对于现在的化妆品第一眼消费者看的就是包装,根据包装来估测商品的价值信息,并由此来区别男性化妆品与女性化妆品的分类。因此,现代化妆品的包装对于商品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一个好的包装能够成功的吸引到顾客的眼球,由此达到商家销售的目的。现代化妆品的包装是受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影响,会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段的变化发展着。 关键词: 消费者心理;现代化妆品产品包装;购买动机 一、前言 在当今物质越来越充足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开始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现代社会不仅仅只有女性需要化妆品,男性也同样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不停的对现代化妆品系列设计开发新的产品。面对越来越多的同类护肤品的产生能分辨的不仅仅是品牌和质量,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包装。而一个好的化妆品不仅仅是满足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此,现代化妆品的发展越来越庞大,各类商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这些原因各类商家只有靠着各自不同的消费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此,在当今的社会包装设计对产品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件好的现代化妆品包装设计也是对商品价值与档次的体现。现代化妆品的包装设计要满足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包装的二次利用性,包装的环保性等。 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1、色彩 一件能够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现代化妆品的包装就需要通过商品的文、图、色以及造型来加深人们的印象。不同的商品要用不同的元素来包装,比如说在给口红进行现代设计包装时,包装的主要颜色应该由口红自身的颜色为主,这样既可以传达信息又吸引消费者注意,在男性与女性的化妆品包装中最明显的区分就是色彩,男性的化妆品多数是用深色系来包装,而女性化妆品的包装则是多数用非常亮丽的颜色来装饰。因为在商品的包装中颜色给人带来的冲击力最强,商品包装中所运用的色彩会给消费者带来诱想。因此,运用色彩这既是人们的主观影响又是人们的客观影响。 2、造型 同样像色彩的运用一样包装的造型同样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与购买欲望,一个独特的造型在玲琅满目的商品中同样会非常的引人注目。造型的独特会吸引人们的注意,注意是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通过对现代化妆品的包装研究表明通过视觉刺激能够加深人们对事物的印象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通过对化妆品的独特包装造型的吸引购买者的购买动机。 3、包装的材质 包装的材质在化妆品的包装设计中同样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材质可以非常明确的体现产品的价值档次。也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商品。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是玻璃瓶装的化妆产品,玻璃具有耐热性,透明性,化学稳定性,阻隔优良性,可以制造出各种不同形状大小的器皿,并且具有回收性。因此玻璃在化妆品的包装中有着很高的出场率,还有金属材质的包装兴起,等等。 三、消费者的购买动对现代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有的消费者他们会因为一时喜欢而买下商品,在这种情感消费人群中现代护肤产品的包装设计起到了很大的一部分作用。这类消费群体会促进现代护肤产品包装的设计变得更加完美和新颖。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就要不断的生产新产品,利用新型的现代护肤产品的包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也是近年来现代化妆品的包装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的原因,而我国是世界上化妆品消费大国排名第八,由此可见在中国化妆品的流通是多么的庞大。并且,现在流行将化妆品作为礼物来赠送,正是考虑到这点许多厂家都会将化妆品的包装做的越来越精致华丽,让消费者一眼就看中这件商品的包装而购买它。四、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对现代化妆品包装的发展 1、人性化 最能体现现代化妆品的包装设计之一的就是人性化了,因为有许多的化妆产品需要人们随身携带,如果由于包装的不够牢靠而使得化妆品撒的全身都是这会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因此,商家考虑到这些原因后在包装上有了许多的改变,也许这些小改变在平时不会被人们所注意,但是正是由于这些人性化的改进使得现代化妆品包装得以变得日益完美。例如,现在的唇彩是水状的如果盖子没有扭紧不管放在哪里都容易发生侧漏,而现在的唇彩包装会在出口处堵上一片塑料膜并且在中间划上一个十字架的开口,这片塑料膜不仅不影响正常的使用还能在盖子没有盖紧的情况下堵住里面的唇彩,使得唇彩不会流出来等等一些贴心的设计。这些都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 2、环保性 包装的环保性,由于大部分包装只有为了达到美观和传达信息等等一些基本的功能,而忽略了一个相当吸引消费者的功能就是包装的环保。比如说现代化妆品包装设计里的一些代表例如化妆棉,现在买的化妆棉都是包装在一个塑料盒子里,而这个盒子可以等化妆棉用完后装一些零碎的小东西等等。这些人性化的二次利用包装完全可以吸引许多消费者的关注与购买,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这些具有二次利用的环保包装会吸引许多消费者的关注与购买。 作者:陈页希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雕塑艺术包装设计运用 【摘要】 商品化时代的到来使现代产品免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工业产品设计中除保证其基本质量外,更应从外观包装方面着手,确保产品包装设计能够达到吸引消f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标。而工业包装实际设计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融入,如雕塑艺术等,其在彰显工业产品个性特征的同时,可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工业包襄的吸引力。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以及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 雕塑艺术;工业包装设计;运用;注意事项 引言 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现代包装设计融入较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表现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进行精神文化的传递。以当前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其更注重传达商品特性,其整体造型设计将决定产品的风格特色与营销目标的实现。尽管现行大部分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多将如雕塑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但由于设计中忽略塑造手法、塑绘结合等的应用,导致较多深层次含义无法被传达出来,工业包装设计难以达到其实质目标。因此,本文对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 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水墨意境在绘画中的体现、京剧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人物雕塑在产品造型中的体现等,这些设计艺术都可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无论哪种文化元素,其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民族精神元素,将其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使产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念。而所谓现代包装设计,主要体现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对包装品、包装用品以及包装物的简称,可代表产品包装相关的辅助物、材枓、容器以及相关的装饰物等;第二,在包装物中融入产品的行为;第三,设计产品包装物的活动。以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要求产品整体设计风格体现简约主义、高科技倾向、环保主义以及人性化设计倾向等,确保产品在包装设计中符合这些多元化设计要求,才可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1]。 2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 2.1雕塑线性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雕塑艺术中,基本语言之一便是线条,整个线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概括性、抽象性两方面。以工业产品容器的包装设计为例,其通常以球体、圆柱体、锥体、方体等形状存在,而这些形状的构成便涉及线性元素,在不改变产品原有本质~特性的同时,能够使产品形状更为丰富。事实上,现代大多工业包装中对雕塑语言线条运用的实例极多,如以香水瓶型设计为例,在形状上多以圆柱体为主,整个瓶身通过垂直条纹的应用使轮廓更加分明,为消费者营造一定的梦幻迷离之感。再如现行较为知名的香水品牌“香奈儿”,其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瓶身、瓶盖等都利用雕塑线条进行设计,如瓶盖中利用线条勾勒出宝石切割形态,而瓶身中的线条则以千净、简洁为主,这样使产品造型突出富丽、高尚、纯净、简洁等特征,有利于对大多女性消费者产生吸引力。需要注意的是,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线条完全充当包装的外衣,但其并非局限在单纯的几条线上,更注重利用其描述相应的审美体验、民族审美情感等,这样可使产品包装设计获得更好的效果气 2.2雕塑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雕塑艺术中的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主要用于时代精神的传达以及视觉效果的丰富,可使消费者情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如现行较多工业容器包装中往往直接对雕塑的本色、简洁等充分利用,典型的鼓酒、酒桶酒都利用雕塑使地方特色展现出来,相比大多商品容器设计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由此可见,雕塑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使商品特性展现出来,增加商品的消费价値。以工业产品容器包装设计为例,雕塑色彩元素在产品包装中大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国窖魂”包装中的雕塑艺术,其在色调上主要选择褐色、黄色,能够展现典雅、清新的风格;再如“国窖天香”包装中的雕刻,为突显出产品的优雅与祥和,将颜色选取为银色、白色以及宝石蓝等,这些都可使商品的真正内涵利用外包装展现出来,做到内外结合,以此提高商品的价值。实际进行工业包装设计时,应保证雕塑艺术色彩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对色彩美规律正确把握,确保产品包装技能展现东方色彩,同时更具现代气息%。 2.3雕塑意境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包装设计美的体现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意境。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中的意境主要集中在我国古典美学范围内,可使整个包装传递出“此处无声胜有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般包装设计中为满足意境传达设计要求,往往对人类精神层面给予较多的重视。以现代工业包装中雕塑意境元素为例,其首先对包装造型引入美学原理,使包装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新的形态意蕴融入包装中,这样在保证包装具有艺术审美色彩的同时,也能体现出精神意蕴,使消费者在欣赏产品包装时产生更多的联想。例如,对于“千年蜀王酒”在容器包装设计过程中,便利用雕塑艺术中三星堆人物进行造型的刻画,具有一定的新奇感,加上其将现代艺术与传统东方文化意境融于一体,使酒的文化意境充分展现出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由此可见,尽管雕塑艺术中的美往往具有粗犷、原始等特征,但若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效融合,不仅可起到装饰作用,还可直接将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意境传递出来[‘1]。 2.4雕塑文化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包装设计除具备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外,更侧重于将文化启迪向人们传递,使个人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行较多工业产品设计活动中,企业为强化商品吸引力,盲目在包装设计中融入过多的线条或色彩元素,尽管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却无法真正引导人们去挖掘商品的内涵与价值,宄其原因在于未在设计中将文化内涵融入。因此,工业包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极为重要。以景德镇烧酒容器包装设计为例,其在造型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雕塑表现方式,将较为浓厚的东方文化气息设计于容器造型中,部分消费者实际品饮中,除青睐酒自身品质外,也注重在品饮中感悟传统艺术内涵。另外,雕塑艺术实际运用中,在造型设计方面往往引入书法元素,使造型中的文字编排能够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受众对产品的审美情趣。因此,雕塑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对于工业包装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3.1雕塑艺术运用中的“以人为本”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目标主要可界定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工业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其在身份上本身具有双重特性,即: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的“推销人”。其中的消费者需求主要指商品的物质功能与精神文化功能,而产品“推销人”则强调利用刚进入市场的产品打造一定的品牌效应。若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完全崇尚科技,使设计特征表现出简单化特征,将造成造型外观美感的缺失、人情味的缺失,最终使产品被消费者冷落。因此,在雕塑艺术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其追求的简洁特征应以“物适消费者”为基本理念,确保在雕塑艺术运用下,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程度得到提高[6]。 3.2雕塑艺术运用中的“商品定位”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要求做好商品定位工作,主要要求雕塑艺术融入后商品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且企业品牌形象得到树立。由于工业包装设计面临的消费群体在文化修养、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在雕塑艺术运用时应注重对借鉴尺度进行把握,确保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层次得到准确定位,这样才可使雕塑艺术发挥其连接人与商品的桥梁作用。以当前日本工业产品中的容器包装为例,其之所以得到国内外包装界的认可,主要因其在包装造型、色彩以及图案等方面都蕴藏较多审美内容,能够增强H标消费群体的满足感、愉悦感。 3.3雕塑艺术运用中的“主题表达” 工业包装设计中对雕塑艺术的借鉴应保证其能够使商品主题突显出来。部分企业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雕塑艺术的运用极为盲目,如线条使用方面,我国雕塑形式与非洲国家、欧洲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若工业产品目标群体为欧洲或非洲国家,且设计时过分强调中西方雕塑艺术的结合,将会造成包装主题过于模糊,传递的精神文化内容也容易被曲解,失去雕塑艺术运用的实际价值。因此,在雕塑艺术引入后,应充分考虑将产品价值、企业文化理念以及雕塑艺术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进行融合,以此使包装设计主题更加明确,有利于产品包装设计效果的提升7)。 3.4雕塑艺术运用中的“形象树立” 企业对雕塑艺术的运用,最终目的在于使品牌形象得以打造。其中的品牌主要指对企业商品的具体描述,是将所有商品象征、记号、术语以及名称等集于一体的组合体。由于这种组合体是企业与竞争者的主要内容,所以应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生动性等特征。在借鉴雕塑艺术过程中,要求将其审美内涵注入到包装中,使消费者在欣赏包装过程中能够透过外在雕塑艺术,领悟其传递的内涵,这样雕塑艺术的“无形价值”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进而达到企业形象树立的目标:8]。 结语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提升产品包装质量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应正确认识传统艺术元素、包装设计的相关内涵,充分发挥雕塑艺术中色彩元素、线条元素、意境元素以及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保证雕塑艺术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主题、树立形象等,以此使工业包装设计的目的得以实现。 作者:吕丽蓉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美术系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包装设计简约主义风格运用 一、简约主义风格综述 简约主义风格来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它特别强调设计中的内在独特魅力,把设计概念简化到设计本身。虽然简约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但是其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提出过。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早就说过:“少则得,多则惑”。这两句话直观的意思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来的“lessismore”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老子所倡导的以少胜多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相比较而言,西方的简约主义风格仅仅只存在于设计当中,而中国的简约思想不仅延伸到了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达到了更高水平的哲学层次,深深渗透在民族文化中,特别是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影响深远。“简约”精神在设计美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也是来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起初简约主义风格是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到后期发展到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平面设计、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VanderRohe)的名言“少即多(Lessismore)”被认为是代表着简约主义风格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少就是把任何多余的东西可以省略掉。因此,含蓄的空间设计往往是简约的,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简约主义风格是当下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它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与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自然地本能和理性的需求。在商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这种快节奏、压力大、满负荷,已让人到了无处释放情绪的情况下,特别渴望得到一种可以彻底放松身心、以简洁,大方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中。物质与精神相互转换下,所产生的共鸣来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状态。 二、简约主义风格在现代包装中的多样化体现 简约主义风格的基本特点是实用大方、简洁舒适、具有美感。在实践中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倡导简洁、简化,摒弃前面的粗糙、简陋、琐碎和奢华的设计风格。设计的形式化需要追从与设计的功能化,功能至上的设计原则。从某种角度来说,现代人对于现代简约主义风格体现在“消费观”上,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具有品味,跟着时尚的步伐尽管奢华但不失品味的同时,又注重合理节约的生活理念。它给人一种解脱的感觉,让人们看见这样简约的包装心中有购买它的欲望,特别是让消费者一目了然、清晰可见。“简约而不简单”中的“简”和“约”只是表达手段,设计产品的艺术性并不简约”。它并不等同于简单,更不是粗浅的“直白”。简简单单表象虽是现代简约主义风格的表现形式,但这种风格是经过设计师用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所得到的精华、以及设计师在实践中积累的技巧处理和平时对材料的熟悉了解之后,是思想和艺术生命碰撞的火花,设计作品的空灵之美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设计师总结概括,上升到简洁精炼的境界,赋予设计作品以文化品位和时代气息地表现形式;它的实用性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品味,即美观大方,又实用耐看。简约主义风格和人们的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简约主义风格在当今包装设计中日益演变成为主流风格,所追求的是纯净中见典雅,简单中见丰富。它主张的是材料俭省、结构容易理解、色彩简单、造型洗练、以及文字精炼和信息传播准确。主张“少即是多”设计思想,设计作品的画面时尚简洁、豁达,无需任何过多的装饰图案,让观者在瞬间一目了然地认识商品的属性、功能、形态等方面的信息,即简约又便于传播。设计师要考虑怎样的组合才可以达到最佳效果。不能随意的将图形与文字简单的叠加和堆积。包装中又一个重中之重的部分要属视觉传达中的色彩,这个影响着购买力。简约主义风格直接向我们表达的是具有情趣、思想、爱好。当代包装设计中的简约主义风格,摆脱了以往的花哨、五颜六色的样式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简约风”的出现也在日益影响着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讲究用色在巧不在多,适度就好。追求色彩的搭配,精炼,调和,单纯色设计给人以安静的感觉和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单纯特性色的质朴、沉静、带有高雅使人在享受酸甜苦辣咸后,回味着另一种的清爽、淡淡的幽香。恰到好处的运用特性色,有利于提高商品的档次与品质并且强化商品特征,增强商品的时代感与个性魅力。当然,在众多以特性色为主体的包装设计中,其间往往也点缀着一些纯度较高的色彩,一方面与无彩色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烘托主体色彩,更好的达到陈列效果。 三、现代简约风格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二十一世纪里,商品包装除了原有的而功能之外,还具备推销商品的功能。因此,不同时期的包装文化映射着各个年代的不同。由于长期的竞争导致大量包装超越了“度”地限制,导致包装的浪费,影响消费者购买物品的心理,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一些华而不实的包装设计给消费者带来伤害,一些商品包装在空气中无法降解,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根据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地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简约主义风格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它与现代包装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无疑是时展地需要,也是现代包装设计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仍不可小觑,资源的无度浪费是很可怕的事情。中国包装的发展趋势倾向于简约主义风格的设计。想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简约主义风格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是必然发展趋势,也是需要大众去维持和监督的,慢慢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包装风格。为此需要消费者、企业以及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更好地发展我国包装产业。 作者:迟玉华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包装的美观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需要包装设计人才的努力。但是,目前部分包装设计人才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专业素质的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为设计公司培养与提供专业素质较强的人才,这不仅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关键词: 项目导向;包装设计;课程教学 目前,设计公司对包装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较为重视创意设计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设计人才中,能够真正满足设计公司需求的不多。所以,高职院校包装设计相关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调整,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设计公司的经济效益得到保证。 一、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设置问题 1.实验设备有待更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过多的现象,这些学生大多中考成绩不佳或急于就业,想要通过学习技术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还在应用过去的实验工具,并且由于实验工具不够,学生的实际练习不足,一些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设计平面图学习课程知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一些实际问题。如,包装设计的成型过程、包装设计所需要的材料形式、包装设计所需要的印刷技术、包装设计所需要的成本预算等,这些知识虽然与设计课程的关联较小,但是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学生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高职院校不能重视这些问题,学生的就业将受到影响。 2.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专业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不足,不重视学生的实践,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引进充足的教师进行包装设计教育,在招聘时没有对其专业素质进行严格要求,部分教师年龄较小,缺乏教学经验,在教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只能用单一的语言为学生讲解,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就业率。一些在学生参与工作以后,会因为实践能力不足而离开工作岗位,对发展造成影响。 3.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环境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设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与评价体系,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阻碍。同时,部分包装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即使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也难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作出有效的评价,这就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设计效率降低,不能成为包装设计公司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二、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优势 在高职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是较为科学的,主要是因为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较为有利。在项目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相关就业教育,分析社会的设计需求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部分项目导向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时,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学生在项目导向教学中,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相关公司,并且在接触过程中总结一些实际工作经验,这对学生日后的就业会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包装设计经济意识,使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包装设计,在保证设计外观美感与吸引力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查,调查之后,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工作经验,还能提升包装设计专业素养,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学生在项目导向教学中,能够提升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设计的价值,这对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较为有利。所以,高职院校在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项目导向教学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其能够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三、包装设计课程改革策略 1.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制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较为重要的,高职院校应该在制订方案之前,分析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对市场进行资料的总结与现实调查,根据设计公司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如,在教学目标中制定学习内容,添加较多的创意性实际应用知识与理论知识,在保证学生掌握足够的创意知识之后,教授学生相关的印刷工艺知识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包装进行设计,制作出效果优良的图案。同时,教师在设定教学方案时,还要重视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使用计算机对包装进行设计。另外,教育目标设定中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出现抄袭他人作品的情况。学生拥有自身的设计特色,才能在设计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利于自身设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2.项目导向教学设计 在项目导向教学设计过程中,相关教师应该设计三大项目的教学内容。三大项目包括包装结构、包装改良、商品包装设计项目。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就是要求学生根据相关需要对包装纸盒等的结构进行设计,如礼品包装结构设计、牙膏包装结构设计等。在包装改良设计项目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各类商品进行研究,根据商品的包装需要对包装进行改良设计。在商品包装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商品包装分为十个大单元,要求学生制作相关包装。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类包装设计项目设置为详细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理念,使学生在设计包装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设计效率,提高设计质量。高职院校在引进项目导向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对项目的引进方式进行分析。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授课项目的引进方式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在教授学生相关设计知识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包装设计与加工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几位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要求企业安排专业工作人员引导学生完成较为基础的工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重点执行市场调查工作、包装设计与制作工作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技术、理念先进的包装设计工作,接触设计中最前沿的研究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设计素质。同时,教师要重视项目导向教学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渠道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对包装设计的需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对包装进行设计,或安排学生进入市场,调研相关包装设计需求,使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包装设计技术与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好的包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设计价值。 结语 在包装设计专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只有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发展潜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项目导向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对此教学模式的分析,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努力。 作者:文静子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食品包装设计的儒家美学思想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爱为宗旨的儒家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美学思想具有“中和为美”、“尽善尽美”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这些美学特征对当今中国食品包装设计具有正确的指导性作用。中国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着内容与形式脱离、艺术个性薄弱的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借鉴儒家美学“尽善尽美”思想可促进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吸收儒家美学“和而不同”思想则能突出食品包装设计艺术个性。 关键词: 食品包装设计;儒家美学;天人合一;尽善尽美;中和为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外部的文化思潮与社会观念逐渐侵入我国,整个国际文化格局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表明我国已经将文化发展纳入到发展体系,以此应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爱为宗旨的儒家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思想更是中华精神与传统审美的主要特征。中国设计领域中,食品包装设计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深度挖掘儒家思想对我国食品包装设计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精彩纷呈,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集前人之经验,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的基础,更在后人不断增补基础上使中国美学伫于世界美学之巅。儒家美学具有“善美”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征。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善美的统一,先秦时期儒家就已将两者视为一体,主张“美”与“善”相互关联。仁爱是儒家美学的哲学思想,仁爱就是孔子所说的善。儒家美学思想中,“美”是基于“善”的原则上加以完成的,美是善的外在形式。包装设计亦是如此,外在形式美与内在本质美应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外善内美的和谐状态。儒家美学又具有中和为美的艺术特征。《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作,主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从中易于看出,“中和”思想在《中庸》中所占位置极为重要。在设计创作中,“中和”思想表现为设计对社会产生的和谐作用。儒家美学思想具有“天人同构”的艺术特征。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从未中断,其中蕴藉着朴素的生态理论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在设计领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是包装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基础。 二、儒家美学思想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本质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仁”是孔子道德体系的最高标准,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述而》中提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在这里孔子将“仁”看作生命的始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礼”是孔子思想另一要点,在孔子看来,“礼”是人的生活准则、统治工具、社会制度与伦理规范,借助于“礼”,“仁”才得以实现。从孔子“仁”“礼”观念中派生出来的诸如“善与美的统一”“中和为美”美学思想,为当今设计寻找一条适合之路提供了有益启示。孟子是儒家思想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他还将艺术的感官享受扩展至道德领域,提出“吾浩然之气”的美学观点,这对现代设计者完善人格意识与自我心理重建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今设计讲求“设计为人民服务”,设计是一种实用美术,同纯艺术的自我表现有较大差异,借鉴孟子美学思想,可促使人类密切相关的食品包装设计将更符合人们的性情趋向。荀子的美学思想为“天人相分”观,他将天人关系上升至哲学高度,这是其美学思想之基石。荀子从辩证的角度阐述了“天人相分”中“人”与“天”的差别,但又相互遗依存、统一。在当今食品包装设计领域,媚俗包装只为博人眼球,塑料包装使降解困难,黄金包装只为彰显财富,这是对食品包装设计人文主义的亵渎。对于当今食品包装设计而言,“天人合一”美学理念对其具有绝对的启示价值。 三、中国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包装设计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食品包装设计方面,不论从工艺、设计还是包装材料上,食品包装设计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部分问题。 1、内容与形式脱离 食品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的脱离。对产品定位不准、误解产品价值取向是食品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脱离的主要原因。设计界并不缺乏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食品包装设计,比如SoyMamelle牛奶的包装设计。这是一款高营养的乳制品,包装是白绿相间的瓶体。该产品瓶身采用了牛的造型,既简洁又真实;包装颜色以白绿相间搭配,白色代表乳制品,绿色则是健康、自然的体现;包装纹样以牛身斑点加以点缀装饰,美观又充满趣味。在产品竞争压力之下,诸多食品包装设计过于强调创意,将毫不相干的内容附加设计之中,违背了食品包装设计原则与消费者的思维习惯,因此导致丧失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所以,如何在食品包装设计上最大化彰显食品内容,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包装设计艺术个性薄弱 食品包装设计艺术个性不明显。对于食品包装而言,独特的包装设计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纵览食品包装市场,易于发现相当部分食品包装设计明显缺乏艺术创新。以我国市场牛奶包装为例,不管是表现题材还是设计风格都极为相似,甚至存在严重盗版情况。中国牛奶市场两大巨头蒙牛与伊利高端奶的包装设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比如都采用开创式结构,长宽高比例一致,颜色沿用惯有的蓝绿色,侧面标志的位置与大小一致等等。这两款牛奶包装设计,不管谁克隆谁,此结局是中国食品包装设计的悲哀,这一弊端给予了食品包装设计者以警示。 四、儒家美学思想对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启示 1、儒家美学“尽善尽美”思想促进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认为“善”与“美”是两个不同但又不孤立的概念,两者统一便是“尽善尽美”,这也是孔子美学的最高目标。《论语•八佾》中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这一言论实质讲的是“尽善尽美”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武乐尽管能够带给人以形式美感,然而没有道德价值,实为遗憾;在孔子看来善是艺术的最高要求,但他又不轻美,有言道:“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润色、修饰是指形式上的不断完善,若言辞不修饰,内容就不会有较好的表达。食品包装设计中“美”是外在形式,“善”则是产品的内容。尽善尽美的儒家思想给予启示,食品包装设计外在形式同包装所传达信息契合一致时才会使产品焕发生机。 2、儒家美学“和而不同”思想突出食品包装设计艺术个性 自古以来,儒家大儒在主张整体和谐的前提下承认事物要素之间存在差异,并主张各就其位,彰显自己的个性,这就是其所谓的“和而不同”。在当今食品包装设计领域,“和而不同”的辩证关系,对产品渗入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风格多样化给食品包装设计者以深刻启示。食品包装设计个性化彰显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包装设计的民族化风格素材源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与民族遗风等诸多元素。将食品包装设计的个性化根植于本土民族文化之中,就是“和而不同”对食品包装设计的最大启示。 作者:杨海英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手绘插画包装设计应用 摘要: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成长,人们的生活程度越来越高了,人们在审美方面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消费者们都是通过包装来了解产品的质量,好的包装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诱导人去产生购买的欲望。然而,不但要使人们一般的审美得到满足,而且还要让消费者得到心灵上和情感上不同的收获,所以,怎样才能让创意去满足某些人的需要,是现如今的创意设计中不可轻忽的要点。其美化商品、传达信息、促进商品销售,已经成为判断其包装是否成功的标准,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在我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地商品信息,而手绘插画已经成为现代创意中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方式,用最为直观的形象,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真挚的情感互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现在已经用于包装设计的多个方面,其中包含了文化与商业活动、影视娱乐、社会世事等。所以,论文从手绘插画的认知方面出发,分析了插画在现代包装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图形语言在包装设计中的特殊优势,传达出手绘插画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手绘插画;现代包装设计;图形语言 设计语言在现代创意设计中是最为主要的表达形式,是把商品信息十分快速和精确地传递给人们的主要方式。而且,它也表达着产品设计中的团体特点。由于,对产品包装中的图形语言来说,非常有用的构成因素就是插画,所以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生活变化之后,得到了很多新鲜血液,为现代设计带来了很多多彩的表现方式与途径。从汉字萌芽时,插画表现方式就开始出现了。虽然它的材料、表现方法、传播媒介等不那么的好,但是,在慢慢的成长之中也产生了很多其他的情势,而且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很重要,也终将会从以后的创造表现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文章从手绘插画的认知方面出发,浅论了手绘插画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一、手绘插画的历史演变 在我们国家,手绘插画是较为悠久的汗青。从天下最老最悠久的洞窟绘画开始,所有的作品都在验证着手绘插画的成长。手绘插画是随着报纸、书本的变化而形成的。可是它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在二十世纪的美国,那时做插图工作的大多是艺术家们,做的插图都有手绘形式,之后因为抽象画风的引导,手绘形式逐渐变化为抽象了,到最后,手绘形式又重新回到了具象。由于谍报年代的来临以及现代设计的延展,现代手绘的寄义已经变成了更加生活化的形式。插画,在拉丁文的笔墨里,是“照亮”的意思,是为了添加文章中的文字所带来的趣味性,让字义能够更加生动、更加具象地活跃在人们眼中,同时走入让人的内心。在现在出版的读物之中,手绘形式早就超越了这个词的雅称。手绘插画不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情感带动性。 二、手绘插画在当今包装创意的近况 插画在中国被人们俗称为“插图”。现在通行的贸易方式包括出版物中的图片、吉祥物、影视设计和广告这四个表现形式。实际在现代中国,手绘插画的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它不断的出现在服装、影娱、杂志、广告等传播形式上。随着内容的不断的增加,也就有了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成长为实用的表达途径。手绘艺术不仅拓展了人们的眼界,而且不断翻新着大脑,带给大家无限的思维能力。比较有历史的商品包装,大多都采用了传统的表现形式。然而,随着摄影的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需要,让包装上的表现形式被逼真的摄影图片所代替。伴随着新的科技形式的衍生,即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手绘插画的形式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由于比较自由的缔造方法和工具,让固有的思维形式,出现了新的改变。随着手绘形式的商品化以及材料和工具的不断更新,手绘插画形式也由此步入了新的世纪。现如今作家们的风格都不一样,作家们常常为达到心中的想象,会想尽办法打破以前使用单一材料的形式,促使手绘插画获得无限的表现性。 三、手绘插画在当今包装创意的重要性 在现代包装形式中手绘插画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是广告和企业形象宣传的特别门类。以下就是手绘形式在现代包装创意中的四点重要作用: 1、生动地展示商品,直给产品信息 商品信息的传播要比较直接,这是为了迎合大多数人们的消费惯性,让消费者在商场里,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发现商品。因此,现代的手绘插画的形式就是将产品信息更加简洁、精确化,便于消费者去了解产品。 2、激发消费者的兴趣 一直以来的产品包装,都是一些较为简单、平面化的元素作为产品包装的图形语言,这样会使包装较为单一化,没有什么新意。然而手绘插画的介入,让产品包装赋予了新意,给包装设计带去了更有意思的表达形式,从而引起了消费者们的兴趣,并在审美的过程中欣然接受所宣传的产品。 3、增强广告的说服力 为了突出商品特殊的品质和内涵,运用“手绘插画”这种表达方式,是最具说服力的,采用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来表现,可以使创造性思维有更多的展示形式。例如:市场上的果汁饮料,有的会采用简洁写实的方式去表现,传达出饮料的美味;然而,也可以采用手绘插画的手法,赋予其亲切的感觉,增强广告说服力。 4、增强商品的魅力,刺激消费 包装上的图片内容不一定要跟企业和产品自身有关,其实可以更加的生活化,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融合在产品里,让产品更加感情化,这样对于人们的心理影响会大一些,而市场销售的效果自然也就会好很多,所以手绘形式的优势很大,表现范围也很广大。因此,手绘插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情感,更加具体的表达着产品的特性和内涵,清晰的传达给消费者们,让消费者们产生购买欲望。 四、结语 手绘插画作为现代创意中的一种极为有效的表现方式,用它较为直观的具体形象,真实的生活经历、真挚诚实的情感互动,被充分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如今的商品经济一体化之下,让包装设计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在商品包装之中,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们应该把手绘插画的形式充分的表现在包装设计中,并且还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拓展,发现这其中特殊的精神与内涵,将手绘插画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对其进行再次创作,以提升现代包装设计的品质。同时,以现代的审视观点去重新看待手绘插画的文化所在,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手绘插画形式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加宽广的表现空间。 作者:王士川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品牌包装设计互动体验实践 摘要: 所谓的品牌包装设计就是从商标、图案、色彩等构成入手,根据品牌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设计出色彩搭配协调、图案美观大方、商标符合产品内容的包装方案。从营销的角度说,就是设计匀称,凸显重点,夺人眼球,从个性化的角度入手,给顾客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最大利益。本文针对品牌包装设计中的互动体验实践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 品牌包装设计;互动体验;实践应用 1品牌包装设计的变化 以往的包装设计经常以广告传播的渠道使消费者了解熟悉。它在传统的广告传播渠道中起着传递商品信息、推广品牌形象、美化产品效果的功能,特点就是单一性和间接性。消费者通过实体店,大型卖场或者电视传媒上,可以接触到品牌包装设计的产品。因为传统包装设计更多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给他们带来视觉冲击,最终得到他们选购的兴趣,使得产品得以销售,企业利益得以实现。所以在以往时候,设计者更加注重对于外包装的立体式设计,以其完美的色彩搭配,强大的视觉冲击,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一个优秀品牌包装设计师的考核标准之一。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数字信息时代下的品牌包装设计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选取物品与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商品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生活越来越向着方便化、简洁化的趋势改变,同时人们眼界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要紧随社会的步伐,大胆的突破创新。 2品牌包装设计互动性的运用 2.1现如今人们选购物品的态势 随着时代的改变,消费者越来越依靠互联网进行采购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也使得新型产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于网购者,他们对于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接触可以说只有2次机会。第一次,当网购者进入互联网开始浏览网店,他们会通过商家在互联网上对产品的展示,看到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第二次,就是网购者通过对于产品的了解,最终对其下单,然后通过物流公司送到订购者的手中。此时,消费者可以在拆除产品包装的时候看到品牌的包装设计。如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互联网购物,抹去实体体验这一环节来说,这使得传统的品牌产品包装设计,已经失去以前创作时的价值意义。 2.2品牌包装设计的创新优化 传统的品牌包装设计以其单一性和间接性,可以说是消费者的被动吸收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选择产品的方法是越来越简洁方便。特别是对于网购者,他们与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接触仅仅只有2次。所以品牌包装设计必须进行优化创新,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互动体验的环节。所谓的互动体验环节,就是改变以往的消费者被动接受的产品信息的情况,开始让消费者也参与到信息的传达创意中来。使传统单一的传播渠道变为多元化立体式的传播渠道,同时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抓住消费者心理,从以往的单一表象的设计走向互动体验的交流,这样可以改变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使得产品品牌有了新的形象,促进消费提高企业利益的同时也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口碑。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营销产品的效果。 2.3品牌包装优化创新实例 根据以上提出的针对品牌包装的优化创新,加入互动体验环节,我们举出一个电商化妆品牌的包装实例,进行分析。针对该电商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已经放弃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开始对其革新,采用互动体验实践与一次性改变消费者认知的环节。对于网购者选择产品的第2次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实践环节,使得网购者在情感上对于该品牌产生好感,如此可以传递该品牌的核心价值;之后与网购者来一次一对一的交流,给消费者传递该品牌产品的资料,普及消费者对于该化妆品的使用知识,如此可以潜移默化的使得消费者对于该产品产生信赖感,可以使得该化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得到重塑,为之后的购买打下好的基础。在包装设计中,对于互动体验环节的创作,就是打破传统的设计,构造新的设计思路,要从品牌的概念出发,了解消费者对于品牌产品的需求心里,结合营销知识,和交互设计的含义,将产品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品牌产品的使用手册,消费者的购买品与商家赠送品,还有品牌产品的作用。通过消费者对于产品了解的不断深入,可以使得他们相信该品牌的力量。通过该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品牌包装正在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使得在没有实体体验的情况下将产品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通过互动体验实践,使消费者了解该产品,相信该产品,并且爱上该产品。 3如今品牌包装设计的特点 3.1设计元素的运用由单一到多元立体化 传统的品牌产品包装设计一直是由点及面,根据色彩、纹理、材料的选择,来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得消费者进行消费,这使得消费者和产品间过于单一化。而如今的品牌包装设计,通过对新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表现在销售渠道多样,实现与人互动体验的效果,使得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产生情感,更有利于产品的长远发展。 3.2设计构成由平面发展到立体多维化 互交设计不仅继承了传统元素的设计优势外,还包含了多方面的元素。比如人与产品的情感、产品与渠道的关系等等。使其品牌产品包装设计更加复杂且趋于系统化。与传统的包装设计相比,如今的包装设计正在向着多维化的方向发展,在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外,还要做到使得消费者达到了解产品,喜欢该产品的程度。 3.3品牌包装设计更加人性化 由于设计构成变得更加多维化,所有互交设计使得传统的品牌包装设计变得更加有趣,也实现了消费者变被动为主动,亲自参与到产品的互动体验中来。可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所有的产品都向着人性化的角度发展。品牌包装设计更是运用互交设计,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它不仅可以在物质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且从情感上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欣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结束语 传统的品牌包装设计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品牌包装设计的结合,使得品牌包装设计又有了新的活力,可以说品牌包装设计的互动体验实践环节,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给消费者提供了人文关怀,从情感上也使得消费者得以满足。 作者:张雅莉 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电视节目包装设计应用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包装一词已从对产品的包装渐渐延伸到了很多行业和领域,包装于产品,是通过对其的外在包装来达到产品内涵,本质的传达,美的包装也是产品自身宣传的一方面。而电视包装,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对其外在形式的包装,什么样的节目内容制作什么样的包装设计,每一档节目都拥有自身的灵魂和内涵,因此,包装设计于电视节目,起到了突出节目特点和个性,确定自身节目形象,使观众对节目的识别度提高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或是企业公司对自身的电视宣传包装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数字科技发展的脚步同样也为电视包装来带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发的高。电视节目包装的第一要素是视觉,视觉上的美感决定了人们对于节目的关注度,电视包装的视觉要素主要包括色彩,图像(、活动画面,固定画面,动画),构成元素等要素。本文以新版《江西天气预报》片头包装为例,来分析视觉设计在电视节目包装中的应用。 一、色彩营造节目氛围 1、塑造节目形象 正确的选择节目色彩,特别是优势色彩,是对节目定位,形象确立的第一步。并不是说颜色的面积要占到多大,而是它能很快的突出节目特色。例如湖南电视台,近几年的包装设计做的非常到位,比如我们现在说到黄色,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湖南台,他们把黄色已经做到了企业的深处,做到别家电视台自觉的不敢用黄色来做颜色定位,黄色和芒果已经成了湖南电视台的标志和形象。它已经是湖南台的特色之一。此次我们江西天气预报片头的颜色定位是以四季为主要线索,以绿,黄,橙,蓝四个颜色代表春夏秋冬。颜色随着时间的转变而变化。根据实时的季节最后的落点颜色也同样是当时的季节。明确了节目定位,传达了我们节目全年365天都陪伴着观众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都不会缺席的节目形象。 2、反应节目情绪 色彩是有灵魂的,红是炽烈,绿是新生,白是纯洁等等。因此,电视节目包装的色彩选择也是节目情绪的表达。湖南卫视一直是打着青春的口号,走年轻人,学生党的路线,黄色是活力的象征。东方卫视一直走着事实,新闻类的方向,因此红色作为他们的节目主打色,体现了热血,民族情怀。这都是色彩体现节目,频道情绪的表现。我们此次节目的片头颜色定位也是如此,从春天绿色代表新生到夏天黄色代表活力,再到秋天橙色代表温柔,最后是冬天蓝色代表静谧。此次新版节目的以这样的色彩设计为线路,体现的是我们节目的新定位,在服务观众的同时,注入新鲜的活力,我们希望这不是一档只有老年朋友观看的节目,而是一档开放性,各个年龄层都愿意看下去的节目,因此,色彩的转变是第一步,摒弃了老版节目只以蓝色为基调的形式,这次用四季四种色调配合,吸引观众的眼球,反应节目的情绪。 二、镜头运动丰富节目情节 1、三维动画活跃节奏 数字时展迅猛的今天,传统的相较简单的二维动画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三维动画当道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是在电视栏目包装,电视广告,影视节目中,甚至是网页设计,虚拟交互设计等等新兴设计行业。三维动画的魅力在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和三维软件达到脑海中设计的画面,再利用镜头的组接和镜头画面内图形的调度,完成一个整体性的包装。《江西天气预报》的片头是以四季为时间线,镜头的运动是以代表四季特色的绿叶,柳树叶子,枫叶及雪花四者之间的变换为衔接,在许多方块组成的代表大地的虚拟承载物上进行季节的变迁,随着镜头的运动变化,最后定格出现天气预报四个字。在各个构成元素的材质方面,我们制作的是当下流行着,明亮,时尚的玻璃材质,镜头的运动也是节奏轻快,鲜明。整体效果是充满活力和积极性的。如果拿老版本的片头相比较,可以说老版的片头是一个儒雅的中年男人,而新版的片头却是一个20出头的,充满正能量的青年人。 2、构成元素引导观众 画面的构成元素在整个节目包装中一般都是统一的,针对不同节目提炼出带有自身特色的构成元素,其统一性体现在内容上,以及形式上。在江西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上,作为代表大地的方块在设计的角度上有序的搭建,方块上不规则的有天气符号,温度,数值等天气元素在上面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的升高或者降低,还有等高线,冷锋暖风示意图,观众第一眼看就能知道这是一档关于什么类型的节目。在节目传达上期待了很直观的作用。节目中构成元素的学问很大,用的好的话可以使整档节目灵活,用的不好的话会使节目索然无味,反而起不到带动观众互动的作用,例如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一场选房子的比赛中,爸爸们需要靠自己射箭比赛的排位来决定能否提前选房,比赛分好几轮,依据最后的综合成绩决定。此时制作组在屏幕上用动画的方式制作了一组排位顺序,不断的根据得分的变化来调整名次的排位,形象而清晰的表现给观众实时的赛况。此时这个小动画的作用非常大,由于机位多,剪辑点多,观众不可能完全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情况,而且剪辑也会造成一些画面的割舍,因此这个动画在这里充分的让观众一目了然。再配合字幕,旁白的情况下,全方位的了解赛况。这就是好的元素可以使节目更加灵活丰富,观看性更强,更容易吸引观众,方便观看。 三、视觉设计是电视节目包装的重要组成 这是一个视觉与互动的年代,人们开始讲究体验性生活,讲究生活品质,动态影像的视觉感受在电视包装中起着先导的地位,视觉设计在电视栏目包装中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当人们得知一件产品,认识一个新品牌,看见一档新节目的时候,不是其内容先展现出来,而是通过视觉效果的外在包装吸引人们的关注,得以传播其产品本质,品牌文化,节目精神。因此,视觉设计于电视包装中,是设计美感,也是传播方式。 作者:刘莉坤 单位: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马尾绣纹样包装设计应用 摘要: 在现代经济体制下,消费者们在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后,不断追逐起了产品的一个重要附加值———产品的包装设计。水族马尾绣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工艺,它独特民族纹样和鲜明的文化特色都成为重要的设计元素,广泛的运用到产品包装设计中。本文通过水族马尾绣纹样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的方法、意义和案例的分析,对马尾绣纹样在包装设计中应用得出展望。 关键词: 马尾绣;纹样;包装设计 水族马尾绣是一种以马尾作为主要原材料的手工刺绣技艺。这种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的刺绣技艺是水族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的水族村寨里。以马尾绣技艺为能力象征的水族妇女们世代传承下来的马尾绣纹样更是百花齐放,精彩绝伦。本文将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实现它真正的艺术价值。 1水族马尾绣典型纹样 马尾绣的纹样题材非常丰富多彩,除了造型美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的特点以外。水族图案纹样中体现了先人丰富的古文化信息,与水族悠久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形成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调研,将马尾绣纹样分为以下三种典型分类。 1.1植物纹样。 属于自然纹样的一种,主要是水族妇女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向往,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想象,将自然界的植物抽象化形成的。出现的最多的有石榴花(果)、葫芦、南瓜籽等。石榴花(果)在水族妇女看来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也代表了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1.2动物纹样。 在水族的马尾绣绣品中,动物纹样是运用极其广泛的。马尾绣背扇中最常见的动物纹样是蝴蝶,这是根据水族的传说为了报答蝴蝶的恩情,便把它绣于背扇之上。从此,蝴蝶成为能为水族驱邪避害,保佑子孙平安成长的象征。除了蝴蝶以外还有形态各异的蝙蝠、鱼、鸟等。 1.3人文纹样。 水族属于单一的民族体系,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水书,是水族妇女进行织绣的一个重要题材。以多种变化形式出现的竹简纹样,体现了母亲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望子成才心愿。与竹简相呼应出现的纹样是笔,和竹简有着相同的寓意。人文纹样还包括梳子、古代钱币、铜币图案等。除此之外,马尾绣绣品每一片绣片都有自己独立的边缘,边缘刺绣常用锁边绣型,水语称为“梭”,例如回形纹锁边绣、浪花纹、豆腐形、三角形、万字格形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边缘的锁边绣型确实是包装设计中不可多得的边缘装饰纹样。 2水族马尾绣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追求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现在以市场为导向下,产品不但需要具备本身的功能价值,它的产品附加值成为商家们决战的利器。在当代包装设计中,水族马尾绣纹样的应用是对马尾绣的一种良性的传承与发展。水族马尾绣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2.1运用方式。 水族马尾绣自从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深受三都水族自治县政府的重视。通过宣传和展出,人们也对马尾绣纹样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中,水族马尾绣纹样在线条、色彩和构图上并不能完全符合现在设计美学的标准,因此照搬典型的马尾绣纹样是行不通的。首要的事情就是先提取出马尾绣纹样中可以运用的设计元素,例如轮廓线条、纹样的造型、色彩搭配等。第二,正如上文所说的,我们对传统纹样加以分类归总,根据不同的产品的包装设计需求选择适合的具体的纹样,并加以变形配色。第三,根据包装产品的要求可以直接运用的元素是最为方便的,但是也要注重配色;要加以改造和改变配色的纹样要合理的解构重组。这个过程不仅是对马尾绣的简单的改造,而是要将马尾绣纹样与现代设计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符合现代设计美学的设计原则的艺术处理,创新出符合现代人所追求的审美感的包装设计。 2.2设计原则。 将马尾绣纹样巧妙的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也是需要遵循几个原则的。首先是地域性,商品从生产到包装都要考虑地域性,例如康师傅方便面根据不同地区的口味会生产不同味道的方便面,包装也会不同,四川风味火辣辣的火锅味方便面包装以红色为主,江浙口味的鲜虾鱼板面以蓝色为主。所以地域文化特征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广泛的运用到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中是必然的,也是不会犯错的一种包装设计,这种特有的地域性也是马尾绣自带的一种特性。很好的利用本身的特性以后,加上一些符合当地审美观念和贴近消费者的设计心理。第二是创新性。传承人通过大量的展览,马尾绣绣品风格和配色也有了固定特点,但是一次次的展销并没有很好的效益。主要原因就是绣品太过注重地域性而忽视了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性。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最应该遵循的应该是产品包装的实用性原则了,满足了实用原则再加上创新运用,就能设计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了。 2.3应用到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将水族马尾绣纹样元素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是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植入到现代设计中的同时,也是对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水族马尾绣纹样符合设计美学的审美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古朴的色彩搭配,生动的造型,都散发出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这些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无疑会增添产品包装设计的审美价值。水族马尾绣饱含着水族人民的智慧与信仰,每一个纹样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是在产品的包装设计过程中,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桥面的运用进取,不仅会引起少数民族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激发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更是向世界民族展示我国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机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产品的包装设计本身就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方式,也是各大商家在市场竞争体制下存货的方式。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往往可以凭借包装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在水族聚居地的市场上,旅游纪念品更是需要以马尾绣设计元素的产品来吸引顾客。所以马尾绣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2.4案例分析。 1956年亲笔命名的都匀毛尖,又称为鱼钩茶,产自贵州省都匀市,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的包装设计更是应该包含传统设计元素,所以其设计纹样的选择上需要斟酌。从水族马尾绣纹样的分类上来看,植物纹样和人文纹样里的都有满足传统文化特质的纹样。图茶叶的手提袋选用了马尾绣背扇的中心纹样“树”来作为茶叶包装的核心纹样。背景选用的叶子纹样的底纹,来凸显“树”这个中心纹样,又互相照应和谐统一。多变稳重的“树”纹既可以展现出茶叶的清新柔美感,又呼应了茶叶的自然属性,简单朴素的色彩让茶叶的手提袋包装更具有古朴的禅学韵味。 3水族马尾绣纹样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的展望 水族的马尾绣自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马尾绣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的学者都纷纷到贵州进行田野调查,水族的马尾绣纹样也逐步被大家发掘并整理。笔者也对水族马尾绣也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了,建立的水族马尾绣背扇的图案纹样库,已经做了系统的统计并运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其进行了整理归类。例如展现出自然风貌的植物纹样,还有展现不同角度状态的动物纹样。我相信,再设计师们的才华出众的设计下,水族马尾绣纹样会被广泛的应用到包装设计中。水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了,传统手工艺渐渐被淡忘。将少数民族的图案纹样运用到现代的包装设计里,我们向世人传播着她的文化内涵。用文件这些死的文字来保护不如让设计师们去灵活的运用它,不断注入新的时代文化意识,让水族马尾绣展现新的生命。 作者:柯文晴 李奇菊 单位: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包装设计构思论文:现代包装设计素描探究 【摘要】 素描是一门绘画科目,通过线条的浓淡、粗细、设计、构思、创作,勾勒出一幅幅美学意图,表达出绘画的理念。但随着行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素描已不再简单地活跃在教学领域和设计领域,它的发展已经慢慢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本文从素描的涵义概念出发,探究了它在饮料包装、书籍包装、食品包装、标识设计中的具体用途。 【关键词】 素描;现代;包装设计;应用探究 引言 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素描也在不断变化,并与新的元素相互交织融合,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它以独特的姿态和极具魅力的形式,向人们传达着美的信息。并通过手绘、构思、创作等手段,在插画、包装设计、绘画等行业广泛运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青睐。 1素描的涵义 素描一词来源于西方。早些时期人们将它用于绘画创作的素材与草图稿件,后来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绘画风格,并拥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大部分人在学习美术设计时,都是从简单的素描开始的。素描讲宄的是造型技巧,运用线条的粗细和浓淡,来表现物体、人物、风景、符号等。素描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美的意象和美的欣赏,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绘画能力、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和构思能力,并从不同角度提升我们的审美观念。 2素描在饮料包装中的应用 素描的形式是变化多样的,它所涉及的风格、使用的元素,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饮料的包装设计中,也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创作设计。随着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饮料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商家除了在制作、工艺、口味上精益求精,还要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另辟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新的销售缺口。素描形式的包装设计,蕴含着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突显品牌风格,通过绘画、图片、文字等画面结构,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二是在视觉上,增添饮料包装的装饰性,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目的。例如针对现代年轻人,饮料的包装设计,尽可能走时尚高端路线,采用强烈的个性涂鸦和荒诞的摇滚风格。或是运用插画风格,绘制出豹纹、斑马纹等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此外,还可根据饮料的特性,绘制出甜美、写实、浪漫的卡通风格。 3素描在书籍包装中的设计应用 手绘是素描的另一种绘画形式,相较于照片,通过手绘出的素描图形,更增添了一丝灵活性、艺术性与真实性。在书籍的包装设计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塑造出人物的生动表情和灵活形象,也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增添了书籍包装的装饰性、象征性与写实性。任何一部书籍的封面设计与包装设计,都必须要建立在书籍内容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内容决定封面,内容与封面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以梵高作品为主题,所设计的书籍封面,就要采用鲜艳夺目的色彩,热烈奔放的线条以及细腻明朗的笔触,这样才能凸显出梵高作品的鲜明个性。相较于艺术书籍的缜密性,儿童书籍的包装设计则显得可爱、活泼,且轻松随意,它着重要表现的是儿童的天真与可爱。在《小王子》一书的包装设计中,作者以素描的形式,使用简单、凝练的线条,明亮、鲜艳的色彩,勾勒出小王子天真、勇敢的可爱形象,在审美观念上,不仅迎合了现代儿童的审美口味,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思想。 4素描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科学调查显示,人们所接收到的外界信息,80%来自于视觉。因此,要想进一步打开食品销售的渠道,就要在商品包装设计上进一步强化,采用文字、形象、色彩、画面等综合元素,在视觉上,吸引消费者,打动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外,在食品包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准确抓住食品的所属性质、销售对象和使用人群,这样才能通过素描的形式,勾勒出食品包装所需要的图片、语言和文字,避免出现错误信息。一幅成功的素描插画,不仅能起到“一图胜千语”的作用,还能帮助生产企业扩大销售渠道,令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例如乐天小熊饼干的包装设计,设计师将儿童所喜爱的小熊卡通形象,绘制在食品的外包装之上,并采用明亮、鲜艳的色彩,表现出小熊可爱的模样,最醒目的还是画面中的母子熊,小熊紧紧地趴在妈妈的背上,一家人显得十分温馨,同时也令消费者清晰地了解了食品所要向人们吐露的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素描能通过想象、设计、创造等多种形式,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从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不同创作。在饮料包装的设计中、食品包装的外观上,都能清晰地发现它的身影。它以一种美的意念、美的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述说它的形式,它的风格,它的独特以及它的魅力。素描还能从不同层次提高人们的欣赏能力与欣赏水平,给人带来美的愉悦。 作者:刘丽雪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基层党组织的价值探析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基层党组织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推进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党在企业执政的组织基础,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对于促进企业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基层党组织内涵,并从监督、凝聚以及教育三方面阐述其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凝聚作用;教育作用 1.前言 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党在建设中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以及社会基础的依托,也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是党的执政基础。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基层党组织工作必须要以服务大局、强化功能和拓宽领域为中心,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发展也面临更大的挑战,营销团队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推动企业发展中作用突出,如何通过基层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营销团队建设,是党建理论研究者和党务工作者都需要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基层党组织的内涵分析 基层是与群众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一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组织体系是非常严密的,自上至下可分为中央委员会、地方委员会和基层组织这三个重要结构。党的基层组织主要是指企业、学校、机关、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农村、街道社区以及其他基层单位中的委员会,主要包括基层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以及经基层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距离最近,是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事实证明,企业基层党组织是服务于党的领导的,同时也担负着服务群众的重要责任,是落实党的方针、路线及政策的战斗堡垒,同时也是企业团队推动党的事业在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3.基层党组织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3.1监督作用 企业营销团队在展开营销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营销活动进行事先规划,明确营销内容和形式,强调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还需要全部成员的参与,并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营销团队的主要任务是销售企业产品,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产品的营销也是企业品牌和形象的营销,必须要保证产品营销是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和推动企业品牌发展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其监督作用,避免出现不良营销事件损坏企业形象。在具体的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监督工作:一是,将监督和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营销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其员工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自由、散漫倾向,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使其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营销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营销团队制度执行、内部管理以及营销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重视其营销过程和结果,从而对其给予指导和督促;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巩固道德和法律防线。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对营销团队进行示范教育,同时用反面典型对其进行警示教育,从而使他们在思想上、道德上以及法律上建立牢固的防线,避免腐败作风。 3.2凝聚作用 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可以合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引领队伍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营销工作。尤其是在营销队伍建设的初期,由于思想观念、低于文化以及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团队成员往往存在团队氛围不和谐、思想意识不同意以及工作配合不密切等问题,不利于营销工作的展开。鉴于此,基层党组织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予以加强:一是,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基层党组织应更加关注营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若有困难则予以帮助,若有矛盾则予以化解,若生病则予以看望,通过贴心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与群众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二是,打造营销文化。基层党组织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并结合营销实际,适时开展一些主题文化活动,例如职业道德教育、征文以及演讲等,从而在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分为,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3教育作用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必须要拥有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这就要求营销团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营销技巧,同时还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向,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营销人员主要活动于市场一线,经常出差在外,思想和党性修养会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有所弱化,给营销团队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利用营销人员集中返回时间,积极展开辅导讲座、专题培训等,并通过建立党建QQ群或者送书促自学等,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先进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营销团队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着转型发展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正确理解基层党组织的内涵及作用,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进而结合时代特点,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思路、工作途径和工作方法进行有效创新,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在企业的执政基础以及推动企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探讨 摘要:跨界融合是我国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队伍建设是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团队理论分析基础上,界定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的概念和特征,建立“出版+”项目为核心的团队建设模式,从团队项目、团队文化、团队人才和团队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 关键词:出版企业 跨界融合 创新团队 跨界融合成为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对出版企业“走出去”与社交等网络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激励作用,建构新型主流媒体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的要求,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意见明确了传统出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传统出版与出版关联产业的融合;意见揭示了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起点、新要求和新目标。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出版企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团队建设是出版企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核心。 一、融合型创新团队概念 工作团队是由一些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正式群体。[1]团队制定有共同的、高于成员个人总和认同感的奋斗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为基础,树立组织荣誉归属感,加强情感认同感,在技能上形成互补以获得竞争优势的组织;团队中的成员是一种协作关系,团队成员能够相互沟通、彼此依赖、共同协作完成所需完成的工作;团队成员具有团队意识,具有责任心,能够共同承担工作责任。 融合型创新团队是能够聚集不同专业、不同技能和不同经验的人员,形成组织结构多元化,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结合和相互吸收,从而相互协作创新地实现工作目标的组织。 二、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特征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跨界融合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而融合型创新团队更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出一般团队的共同目标、分工协作、共担责任等特征,更凸显了“融合”的特征。 (一)团队产品是“出版+”综合体 产业跨界的目标就是融合,融合的手段就是创新。出版企业融合创新团队可以借助出版产品与互联网、外部产业融合的契机,实现出版产品由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的有效转化,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实现出版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仅扩展了读者对于出版物使用的渠道,更是让出版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中形成新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出版产业文化价值。 (二)团队成员是“融合”创新体 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成员是经过工作长期“熔炼”的精英人才,由不同专业、不同技能和不同经验的人组成。团队成员不仅包括传统出版行业的编辑、发行和营销人员,更包括新兴的信息、新能源等其他产业人员在思想上融为一体。将这些拥有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碰撞,互相激励,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作用,在观念、行动和技能上形成互补以获得出版产品创新竞争优势。 (三)团队技术是“共享”知识体 技术跨界融合发展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先导。出版产业融合型创新团队不仅需要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等知识促进出版业的纵向产业链延伸,而且需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其他产业知识促进出版业的横向发展,共享知识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交流与发展,进而推动出版业融合能力的升级。 三、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 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的建设目的是以目标读者市场为对象,立足原有出版特色与编辑力量,通过聚集相关产业领域的人才和资源,采用一定技术手段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从事跨专业、跨技术、跨产业的创新活动。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围绕“出版+”项目进行,通过项目创造价值并达成出版企业融合发展目标。 首先,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项目是在一定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中产生的,强调出版项目融合创新。项目能够在一定技术下与其他媒体结合、与其他产业融合,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培育“出版+”创新产品,这样才能够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次,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成员由不同领域的技能人员组成,强调出版人才优势互补。项目不仅包括出版编辑人员、出版发行人员,还必须包括信息技术人员、旅游管理人员、房地产人员等其他产业人才。项目成员在项目中责任明确,各司其责,自始至终围绕项目开展工作。 再次,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合作是协作工作,强调知识共享管理。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加强思想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出版项目的新趋势,新亮点,形成良性互动系统,寻找新的突破点,发掘项目融合开发的最大价值。 最后,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的绩效是出版成果,强调“出版+”创新产品。改善或创造出版产品,丰富传统出版产品和融合出版产品,实现出版内容的转变创新,打造出版非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产品,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或开辟新的市场。 但是,在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围绕“出版+”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只是为项目发展而组建的,容易产生临时心态、消极磨洋工现象;项目成员来源广泛,知识背景不同,容易出现沟通不畅;项目产品市场性和时效性要求强,消费者接受程度有待考验。 四、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途径 (一)团队项目:打造消费者满意的融合型创新产品 内容是根本,“内容为王”是持久的主题,内容数字化是整个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核心。[2]引领阅读,满足消费者的阅读及其他文化需求是出版企业打造产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合型创新产品是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出版企业最终目的应该是超越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时代化的主流消费需求,着力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 一方面,出版企业在项目选择中要引领文化方向,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分析市场文化消费形态和文化业态,挖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深层次需求,利用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的分析结果作为挑选项目创新的依据,以顾客需求、顾客的不满意和顾客的“痛点”为驱动,分析产品创新的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及其性能,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全方位进行融合创新,开发出别具匠心的出版产品。另一方面,出版企业要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出版产品的使用及反馈进行分析,评估信息技术对出版企业传统产品的影响及应用,创新出版内容生产和服务,扩展出版内容传播渠道,实现“出版+”创新产品的生产,助推出版企业的创新转型。 (二)团队文化:塑造协作奉献的融合创新环境 团队文化贯穿于团队建设的始终,好的团队建设能够形成好的团队文化,好的团队文化能够促进团队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促进团队目标的达成。针对出版企业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融合型创新团队的文化。一是建立求同存异的价值倾向。融合型创新团队聚集各产业领域的人才和资源,在基本价值观念、价值立场、行为规范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团队应寻求出版企业项目价值共同之处,保留团队成员不同意见,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出版内容创新,进而实现出版项目创新;二是建立协同互助的行为规范。做好技术协作,强调弥补融合创新的技术短板,做好信息协作,及时掌握信息,制定正确决策,有效掌控项目进展;做好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沟通,强调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主动创新产品,推动项目目标实现。三是培育团队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有形的正能量,是团队集体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忘我、大公无私的精神。出版企业应大力营造协同创新、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树立成员是融合型创新团队的第一生产力,培养职责情感,以团队利益为重开展工作,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塑造职业道德,培养团队荣誉感,树立为团队为出版企业忠诚服务的意识。 (三)团队人才:建立专家引领的融合创新群体 团队是由各种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人才是团队的重要资源。出版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技术人才成为融合型创新团队的重要资源。一是,加强专家带头人领衔团队建设。成员中技术专家是出版产业里的骨干人才,能够熟悉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沿,能够洞察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确保团队目标始终处在市场前沿高地。出版企业采用引进、合作或租用等方式聘请团队带头人,确保团队带头人具有一定出版战略眼光,把握出版融合发展方向,成为“出版+”项目中领域领军人才,确保项目有序开展,确保产品按期推出,确保产品能够形成行业竞争力。二是,加强团队骨干精英成员建设。出版企业不但要遴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员到团队中,而且要充分考虑出版项目的特点合理遴选不同知识技术背景的、不同年龄的人员充实到团队中,促进人才的合理布局,不断形成交叉融合的出版创新产品。三是,加强融合型创新团队人才管理。出版融合型创新团队要营造具有相对独立的运作方式,要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和人员配置、招聘的决策权,还要建立团队人力资源激励制度,鼓励探索建立适应人力资源社会化、市场化的灵活多样的用人模式。 (四)团队机制:营造良性互动的融合创新机制 融合型创新团队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是受出版企业的各项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出版企业要建立良性的团队管理机制,进而促使融合型创新团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保证团队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一是出版企业应加大融合型创新团队资源投入。根据每个融合型创新团队项目的资金需要,出版企业要投入必要的资金购买相应的高质量、高水平设备,引进聘用高水平技能成员,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出版企业加大优势人力资源、优势项目资源、优势物力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合力,推动创新出版项目快速开展;二是建设团队资源共享机制。知识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转移过程亦是知识思维碰撞产生创新思维与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学习可以形成创新团队的核心竞争力。[3]融合创新团队是由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员有机构成,这就需要建设共享知识平台,形成互动交流机制,强化项目的知识管理,推动产品的创新能力提升;三是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在考核项目发展的基础上,从社会性、效益性和科技性三方面对承担项目人员完成的工作实绩做出价值判断,既要激励团队不断努力工作,又要推动团队不断优化和发展,进而推动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出版企业的蓬勃发展。出版企业要有创新的意识、开放的心态,积极地组建创新型融合团队,整合资源投入团队建设发展中,推动成员融合互动、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出版企业产品竞争优势,保持出版企业成长动力强劲,促进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浅析外资企业管理的团队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内地,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借鉴。文章结合外资企业的特点,分析了外资企业团队建设和管理,找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外资企业;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管理模式;企业团队 随着经济的发展,团队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激烈,在我国的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团队建设,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企业团队建设的内容,接着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分析外资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1 团队建设的内容 就目前而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团队组织。在实际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团队建设关系到企业成败。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首先了解企业团队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1 企业团队的概念 团队简单地来说,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技能,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共同承担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与责任的群体,在实际过程中相互扶持和帮助,并产生良好的协作效应,从而获得更多的团队绩效。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的理论,团队就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在建立起来以后,会产生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组建团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了解团队的目标及实现的重大意义;第二,要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每个成员之间要具有一定的技能,能够在团队发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内部优势互补,促进团队的发展壮大;第三,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团队成员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明确各人的责任,认真完成团队交给自己的任务,具有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要拥有自己的领导,对团队领导而言,要具有极强的领导能力,能够为团队发展制定完善的规划,为每个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团队组建完成以后,团队中每一个成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在团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团队走出困境。 1.2 企业团队的类型 下面就以团队建设的目的和自主权为目的,分析企业团队的类型:第一,问题解决型团队,就是团队成员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改进工作程序和方式交换之间的意见,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这种团队建设主要为了有效改变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方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实际过程中,领导起主导作用,团队成员主要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第二,自我管理型团队,这种团队也为自我指导团队,主要由一定数量具有各种技能的成员,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其中的问题,从而制定完善的发展决策,促进团队的长远发展。自我管理型团队主要推行自我管理、领导、负责以及学习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一个目标,明确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责任;第三,多功能型团队,也被成为跨职能团队,团队成员主要包括同一等级和不同领域的员工,把他们组建企业就是完整一项任务。这种团队管理方式能够促进各个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观念,协调较为复杂的项目,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第四,学习型团队,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断共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资源,并且建立完善的规则和程序,在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基础上,促进团队的发展壮大。在学习型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第五,虚拟型团队。这是一种新型的团队方式,就是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的团队。虚拟团队可以跨域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通讯信息技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进行协同合作,从而雇佣合适的人进行合作,实现团队的低成本运行,不断优化各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专业化、合作化的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团队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强企业团队管理和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市场目标导向,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团队的优势,提升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外资企业管理的团队建设 在我国,有很多的外资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企业团队管理的特点,对我国企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因此,下文就结合在我国的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团队建设情况展开论述。 2.1 美国的企业团队管理 对在我国的美国企业中,很多都是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下面就针对美国企业管理管理特征展开论述: 2.1.1 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美国企业领导者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在中国的很多美国公司,都拥有明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指导信念,能够让每一位员工了解到企业的政策导向和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行为指导和精神驱动力。作为价值观构成了美国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保证企业价值观与员工的价值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进一步统一企业的务实精神,建立强大的文化力,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实现企业的共同价值和目标共同努力。 2.1.2 秉承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中国的美国企业中,非常重视人性,强调重视每一位员工的价值,信任每一位员工。对美国企业而言,就是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以及信任员工作为团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表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尊重员工的权利,美国企业经营者认为,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重视员工地位的平等,在美国企业中,很多经营者针对内部员工与管理者的不同特点,建立平等的同伴关系,采用良好的交往方式,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 2.1.3 重视员工的创新精神。美国市场经济极为发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从而在中国的美国企业,继承了美国企业乐于创新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因此美国企业家不断把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不断融入到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培养了富有改革和创新的文化环境,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创造更多的业绩。 2.1.4 重视实干精神。在美国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非常重视实干精神,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美国企业省去了报表、手续等工作形式,不断简化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有效地丰富沟通方式,促进组织方式的流动性,重视试验研究,重视实干精神,不断去尝试新的东西,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 2.1.5 重视团队的学习能力。美国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为了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很多在华的美国企业不断开展国际合作业务,积极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美国通用公司,学习韩国和日本企业公司的管理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观念,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1.6 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根据在华的美国公司,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组织系统,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边界,坚持一律平等的挂念,各个系统界限不断模糊,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逐渐朝着现代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美国企业内部,十分重视内部的左右沟通,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提升公司内部的协调能力,不断取长补短,改进当前的工作方式;另外,还重视上下沟通,加快信息之间的交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开放的企业文化。 2.2 日本企业团队管理 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在我国投资的企业很多。在华的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团队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日本企业团队管理的内容展开论述: 2.2.1 重视发挥团体精神。第一,重视企业的集体管理。在制定企业发展决策过程中,日本企业经营者会集中多人的智慧进行反复的酝酿,从而取得相对一致的意见,才能进行落实;第二,在日本企业制定激励制度过程中,主要针对团队,重视集体的合作,发挥整体的效率。在日本企业中,集体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2.2.2 重视人的能力,在日本企业中,经营者认为人的潜力非常大,因此会给员工很好的待遇,通常会采用人性化管理的方式,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2.3 重视科技投入和开发。日本企业非常重视科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基础研发经费,一些大的在华公司会涉及公司研究所,重视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市场变化情况,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多为发达国家投资和兴建的。外企企业团队管理方式和理念,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帮助。因此,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外资企业发展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摘要】:新闻报道是新闻采编的基础和前提,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新闻的真实性有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加强新闻采编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并加强团队建设,合理制定人员培养方案,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 【关键词】: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团队建设 1、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闻业的发展,我国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水平在逐步提高,采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在稳步提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播新闻受众的文化层次、欣赏水平也都随之提高,要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收拾水平,都必须提高节目质量,迎合不同受众多方面的需求,而节目质量的提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采编人员的素质提高。但也有部分采编人员专业技能不精、责任意识薄弱、缺乏进取心、学习不主动、工作不积极、眼界不宽阔、业绩一般、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满足新闻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 2、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的措施 2.1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 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首先要对内部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人员素质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虽然企业内部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数量较多,这并不代表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取代原有新闻采编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可以把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划分成几个小组,并由经验丰富的新闻采编人员带领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帮助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积累工作经验,并把新闻采编的方法传授给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带领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一起观察百姓生活,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这样才能逐渐增强年轻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提高年轻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度,真正挖掘出新闻热点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2提高新闻采编人员责任感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要掌控好新闻信息的传播内容、方式和渠道等,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得以保障,不能道听途说、人与亦云,通过多方求证、深入了解等方式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全面剖析,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新闻报道中的虚假信息,保证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与真实性。 2.3重视调查取证 事实上,很多新闻采编人员关注的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真实性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如果在编写新闻报道之前,新闻采编人员未到新闻事发现场进行调查,就没有编写新闻报道的权利,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可信度。因此,在编写新闻报道之前,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发生地,并进行走访调查,针对新闻发生的事件、人物、起因等因素展开调查分析。但是,要想了解部分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新闻采编人员就必须进行实地暗访,这样才能获取到第一手相关信息,让百姓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并把真实的新闻报道出来。调查取证是新闻采编的前提,只有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4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 在全媒体盛行的今天,新闻采编人员掌握着各种新闻资源和对其进行编辑整合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各种诱惑。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理论和政策理论水平,才可以在新闻采编过程当中,从正确的政治角度出发,以国家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原则,对新闻事实进行最客观、最真实地编辑。同时,在此过程当中,要正确掌握新闻报道的导向,以防止错误的观点在新闻受众群体中产生负面影响,以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新闻编辑能力是新闻采编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编辑更为快捷,时效性增强对新闻编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提高新闻采编的时效性,使之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其次,提高新闻编写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优秀新闻采编的编写方式,在运用基础技能的同时,加入自身特色,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变化,才写出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大众审美和需求的新闻稿件。 2.6完善新闻采编人员奖励机制 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企业就必须在新闻采编人员内部完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积极的新闻采编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进而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但是,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新闻采编人员,企业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才能规范新闻采编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恶意竞争的现象。国家也要出台新闻采编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保证新闻采编工作有法可依。国家相关部门也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整顿市场秩序。 2.7善于与受众交流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特点,新闻采编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通过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了解受众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在得到反馈完善自身的同时,能促进新闻的高效传播,同时更有利于新闻采编与新闻传播。 结语 新闻报道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实用才能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是,企业新闻采编人员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新闻采编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去编写新闻信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而且很多企业新闻采编团队默契度较低,缺乏合作意识,而且采编人员分工不明确。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需要结合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人员素质培养方案。企业还必须认识到加强新闻采编人员培训的重要性,派遣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除此之外,企业要明确每一位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和职责,把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进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试述企业文化对团队建设的引领推进作用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团队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团队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分析突出企业文化对团队建设的引领和推进作用。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团队建设 作用 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一个军队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没有文化的引领,企业的兴盛不会长久,也不能持续发展。 在内蒙古西部重镇乌海市,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团结,特别和谐的职工队伍――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这个团队推行半军事化管理,依靠高标准和严纪律建立起团队共识,以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引领推动团队建设,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荣获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奖状,自主研发的各类创新成果荣获全国优秀成果奖7项;1个班组被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1个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2个班组荣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涌现出国家级技术能手1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3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 团队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内容多、覆盖面广的系统工程,凝炼团队文化必须着眼全面性、注意继承性、发挥能动性、体现长效性,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目的。基于这一认识,输电处提出“以人为本,将内蒙古电力公司企业文化有效落地,把团队文化建设渗透到输电生产管理全过程,用团队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建思路。 团队文化作为最基层单位的管理灵魂,是这个单位个性的表现,它没有固定的“生产”模式,也不能被简单的复制。提炼并形成优秀的团队文化,既不能关起门来盲目地创建,也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其它单位的做法,必须结合乌海输电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来建设。在创建过程中,每做一件事情,每搞一项活动,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输电职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乌海输电特色的“个性文化”,力戒写几个高调口号、做几个闪亮标语、立几个耀眼标牌、搞几个目标愿景的表面文章。 2015年5月至9月,团队文化创建工作组深入班组,深入现场,多层次、大范围开展走访、座谈、收集和研讨活动。总结出乌海输电“榜样引领、情感凝聚、军人作风、创新成长”的四大思想政治工作效应。提炼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乌海输电处秉承公司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将公司企业文化渗入到输电团队文化整合过程中,使之落地、生根、发芽。经过反复研讨,数易其稿,最终提炼形成了“三融一高一强”的输电团队文化体系,即“相融聚合力,山高我为峰”为内涵,以“融心聚力,融智创新,融情奋进,追求卓越标准高,攻坚克难执行强”为理念,以“人心畅通、管理畅通、电网畅通”为目标的乌海输电团队文化体系。 实施“六个一”工程,突出团队文化建设品位。在创建过程中,建设一个输电团队文化展厅,建立一个输电微信平台,编辑一本输电故事集,拍摄一部输电形象专题片,制作一部输电人物微电影,成立一支输电故事宣讲队。 输电团队文化展厅,分为团队文化理念、创新创效、荣誉回顾和未来展望等六个展区;“畅通输电”微信公共平台,分层设置了“四特风采”“指尖党建”“勇攀高峰”等栏目;故事集《高高的输电塔》、专题片《相融聚合力山高我为峰》、微电影《金宝相亲记》,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输电人的工作、生活,从中我们能够领略到输电人的精神风貌,感受到输电人的欢乐情怀,体会到输电人的高风亮节;输电故事宣讲队举办了“甘德尔山上的空中课堂”,组织职工家属在甘德尔山上开展亲情线路特巡,在山顶上进行输电精神宣讲,为塑造和谐输电一家人打下了良好基础。举办“传承输电精神,激昂多彩青春”道德讲堂,讲述输电人参加公司技术比武的故事、寻找“平民英雄”的故事、在荒野中艰苦工作的故事,号召和带动全局职工感悟输电精神、学习输电精神、传承输电精神。 这些人物、故事、事件,大家想过,见过,干过,人人耳熟能详,件件一目了然,让人凝聚团队力,陡升荣誉感。一个争先恐后、争当先进、争做贡献的你追我赶的氛围,弥漫输电处,激励输电处,感化了每一位职工。 输电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梳理乌海输电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过程,让团队认清了发展方向,让成员明白了如何去做;输电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讲述每个输电人工作、生活、成长的过程,让大家找到归属、得到认同、分享荣耀,更好地融入乌海输电大家庭;输电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增添团队动力的过程,通过把团队文化融入到中心工作中、体现到每个岗位上、显现在作风习惯里,促使输电团队不断成长为工作标准更高、执行力更强的“线路铁军”。 结论:输电处的团队文化,推动了团队建设,文化起到水到渠成的引领作用。正是团队文化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司企业文化落地、与输电安全生产管理有效融为一体,实现了环境建设、职工素质、情感凝聚、单位形象“四个新提升”,收到了“互促双丰”的效果。团队文化推动了团队建设,2015年,输电管理处带电作业班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1项成果获得全国QC成果优秀奖,2项成果分获自治区QC成果一、二等奖;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璐、内蒙古好人榜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贾鹏、公司金牌工人刘斌、“蒙电青春榜样”金宝等先进人物;继2011年后,2015年再次取得所辖220千伏输电线路全年“零跳闸”的优异成绩;在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乌海输电选派6人参赛,再次蝉联输电带电专业团体第一名,并且史无前例地包揽个人前6名。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问题研究 摘要:不断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水平可以促使成员更快地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目标,通过加强每个人的能力以及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自己的团队增添号召力和吸引力,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本文对于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企业;项目管理;问题 一、团队成员能力素质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企业中一些管理团队成员尤其是项目经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重小轻大,以破坏社会利益、客户利益的方式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做虽说满足了自身一时的经济利益,但也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爆炸,不仅是自己受到制裁,还会严重的损害企业的形象与利益。 (2)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不足 建筑企业选拔项目管理团队成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一线施工的骨干人员中进行选拔,例如项目经理、以前的工长。另一种是从学历为大、中专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进行选拔。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同样也各有各的不足。第一种方式选出的人员虽说有较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但缺少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例如工程技术理论、项目管理理论等等。第二种方式选出的人员则刚好与之相反,他们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程管理的经验。 (3)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管理能力还处于有待加强的阶段。换言之就是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施工经验有效的结合并运用。就目前而言,管理能力的不足不仅体现在缺乏强而有效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计划与控制能协调能力上,也体现在缺乏良好的激励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上。 (4)系统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系统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就目前而言,一支团队拥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却缺少良好的辨证统一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团队只能是系统思维的畸形儿。这两者缺一不可。同样的,如何整体地把握问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两者也是不可或缺的。 (5)创新能力急需提升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创新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是缺乏思维创新能力。例如:缺乏流畅而又灵动的思维能力,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的认知与再认识的能力等。第二种是缺乏突破传统的勇气。具体的表现为,不自主的向主流思想和大众观点靠拢。局限了自身的思维,使得思维趋于片面。 (6)身体素质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身体素质需要相应的重视。建筑类的工作本就相比其他的工作要疲累许多,而且还大多是重体力劳动。工作的负荷量可想而知是相当大的,没有过硬的体质是很难胜任的。长期以来,企业大多会片面的强调工作导向和结果导向,而忽视员工的身体素质。这里的身体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职工工作到休克,职员压力过大跳楼自杀等事件充分表明企业要重视职员的身体素质。 二、团队成员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多采用在职培训法、讲授法、自我指导学习法、模拟培训等传统的方式。而从本质上讲这些培训方式几乎都是标准化的。这就存在许多的缺陷,例如:培训有特定的时间限制,不能及时地运用于项目施工。培训方法有局限性。培训教师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不够强。 (2)确定培训需求存在的问题 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得培训的需求无法获得有效评估,企业和项目管理团队的发展目标不能完美地结合,企业和项目管理团队显示的需求也无法体现出来。企业的这种方式的培训是盲目的,因而有许多不足:其一,企业只一味地重视知识技能培训,而不注重成员潜能的激发,使得成员缺乏主动性,参与意识差。其二,企业重视业务培训,轻视管理培训。使得团队成员仅仅重视自身利益的,而轻视企业和项目管理团队的利益 。 (3)培训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培训方式,其教学方式、培训体系和课程的规划和设计方面都存在弊端。总的说来可分为三大点,其一,教学方法落后;其二,培训课程开发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和团队的现实需求;其三,培训体系不完善,许多方面都有待改进,例如:师资管理、培训资格和档案管理等 . (4)培训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 培训效果的评估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企业将关注的重点几乎都转移到培训过程上,而忽视了培训的结果以及成效。对团队成员能否学以致用不够关心,造成员工学到了却用不上的尴尬局面。因而,培训效果评估不容轻视。 三、项目管理团队权责机制存在的问题 (1)权利与责任不够明晰 建筑企业的权力与责任不够明晰。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企业与项目管理团队之间,也存在于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团队成员之间。这样一来,团队成员也就会处于责任与权力不明晰的情况中,这也是“推委扯皮”和“越权处置”的现象发生的原因所在。一旦如此,可想而知,团队内部就会形同散沙,这严重地损害项目管理团队工作的协同性。故而,明确权力与责任是相当重要的。 (2)权利与责任不对等 项目管理团队成员间的权力不对等,包括项目经理。权力与责任应当是平衡的,衡量他们的天平只有在平衡时这支队伍才会发挥出他们最好的成绩。一旦天平失衡,最先出现的结果就是团队成员丧失积极性、主动性,变得没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3)未能进行充分有效的授权 企业及其项目管理团队在授权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因而未能进行充分有效的授权。有些管理者对权力很是向往,他们害怕失去权力,因而会绞尽脑汁地守住已有的权力,争夺其它的权力。他们会变的多疑,会对自己团队的成员心存戒备,从而出现争功避过的不良现象。除此之外,企业还存在授权不清楚、不稳定的情况,这种模糊不清的授权往往会出现跃级授权、不量力授权、不充分授权等现象。总的来说,类似的这些现象对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文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四、项目管理团队绩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1)考核目的过于朦胧,团队成员不能清楚的认识相应的考核体系。 上级管理者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而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却不能准确的认识这一目的。而且,管理者缺乏针对性,随意的变动考核内容、项目拟定和权重分配,导致考核体系缺乏本身自有的严肃性。项目管理团队和团队成员由于缺少和上级有效的沟通,不能理解考核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向导,抱有一种否定的态度,怀疑考核体系的有效性和客观公正性。 (2)在绩效考核的标准、方式、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 绩效考核标准由于缺乏明晰、完备、准确量化的硬性标准,所以其中掺杂考核团队的主观性,严重影响着绩效评估。一般缺少时间,机会,动力和能力,因此上级在对下级的考核中准确性不好,考核结果并不客观公正。 (3)不能准确有效地利用考核结果 团队成员不能及时的获知考核的结果,上级对考核结果的反馈性太差,致使绩效考核过程和结果运用不当,无法真正发挥绩效考核是为了提高团队成员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一目的。绩效考核就趋于一种表面文章,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其本来面目,严厉和宽容失衡的结果使考核结果无法真正有效地被利用。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供电企业“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实践初探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本文对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公司)近年来的政工工作进行实证调查和研究,结合杭州公司党委实施“五项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经验,对政工虚拟团队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不断总结与实践,从而形成一套“1+N”(即1支队伍+N个载体)行之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从而营造开放、包容、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提升国有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政工“虚拟团队”的概况 (一)“虚拟团队”的概念 虚拟团队是为满足组织快速协调各地区成员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最早产生于军队中。虚拟团队突破了传统型团队专业、人才、效率、成本等瓶颈与局限,在特定的时期,通过如互联网、社团及协会等虚拟非正式组织,快速解决各项问题,成为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的重要基石。 (二)“虚拟团队”的优势 虚拟团队与传统团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人才优势。虚拟团队利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拓宽了人才来源渠道。组织可以动态地集聚和利用世界各地的人才资源,同时也可减少关键人才的流失。 2.信息优势。虚拟团队成员来源区域广泛,能够充分获取世界各地的技术、知识、产品信息资源,并且获取信息资源的耗时大大缩减,传播信息的速度大大提升。 3.竞争优势。虚拟团队集聚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具有专业的知识结构优势,众多单项优势的联合,必然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4.效率优势。虚拟团队利用最新的网络、邮件、移动电话、可视电话会议等技术实现及时沟通,从而缩短沟通交流时间,确保及时作出相对正确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5.成本优势。虚拟团队打破了组织的界线,使得组织可以大量利用外部人力资源条件,而减轻组织内部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压力,促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 二、“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创建一支特色政工虚拟团队 1.“全面遴选”组建虚拟团队 (1)全面遴选,定向培养。根据省公司公开招募公司政工虚拟团队成员的工作要求,杭州公司党群部在全公司范围全面遴选政工虚拟团队成员,让广大基层政工人员有机会参与省公司乃至国网公司政工类相关制度、调研报告等重要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也为政工人员评审职称、申报专家人才等积累工作业绩提供平台。 (2)挖掘人才,聚焦发展。为了广泛挖掘、培育优秀政工人才,为推进政工一体化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杭州公司以专业人才为核心,聚焦发展,推进政工一体化体系全面落地,建立了一支兼职政工虚拟团队,涵盖新闻舆情、法律、文秘、演讲、合唱队等专业共186人,在形象建设、员工教育、新闻宣传、舆情监测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网格管理”专职带动兼职 (1)政工网格,全面覆盖。创新组建了政工网格化工作组,建立覆盖所有基层单位的兼职政工员、宣传员队伍,开展“政工师下基层双服务”活动,建立专职政工干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一名专职政工干部联系一个单位(班组)。 (2)网格引导,联动互促。以各政工专职网格员为主要力量,动员并带动虚拟团队兼职成员积极参与到各类政工活动中,积极参与到公司先进评选、岗位晋升等活动中,从而充实虚拟团队的人才力量、提高虚拟团队的技术技能。建立联动机制,联动党工团小组、联动办公室、基层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共同支撑推进政工虚拟团队的运行和管理。 3.“建立机制”推动协作运行 (1)成立领导团队,明确职责要求。成立了政工虚拟团队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成员涵盖公司各专业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办公室下设公司党群部,由党群部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 (2)制定工作制度,发挥协作合力。建立完善虚拟团队协同协作、会议交流、信息共享等日常工作制度。对需要跨部门跨专业的工作加强协同协作,发挥合力作用。执行会议交流制度,虚拟团队以网格员为组,定期开展会议交流,每年召开虚拟团队工作会议,邀请各单位行政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共同参加。 (二)打造N个特色平台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组建虚拟团队特色平台,以“为青年员工提供一条主线外的发展通道,为企业储备符合发展实际的多样化人才力量”为目的,坚持“满足发展需求、加速人才成长、传递人文关爱”的原则,由人力资源部统筹,选择一批在法律、文秘、演讲、翻译、摄影、计算机、新闻舆情等专业(后续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调整)上有特长兴趣的职工,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三注重、三突出”,开展相关业务项目的集中攻关和日常研究,为上述专业领域储备人才。 三、“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的实施成效 (一)建立了人才团队梯队 以“政工虚拟团队建设”开展政工一体化体系建设后,行政领导做到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党委书记做到一手抓核心、一手抓保障,班子成员都具备大局意识,主动协调、密切配合、相互补台,做到党政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目标同向、双向渗透,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了融入大局中心工作 通过实施“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使党群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有机融合,在管理工作中创新了工作思路、丰富了活动载体。充分融合了党建、企业文化、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工会、共青团等党群专业优势,分工合作、融会贯通、协同高效。还加强了政工工作与企业内其他业务工作的配合联动,使企业管理的内涵更加完善。 (三)提升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通过实施“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切实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齐心协力种好责任田、落实责任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在大胆探索中摆脱传统束缚、在求真务实中推行变革举措、在把握规律中创造工作业绩。(作者单位:国网杭州供电公司)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企业团队建设的误区 一个讲团结互助的团队,最终推诿扯皮 讲团结互助,就要讲能者多劳,能者多劳的结果是:对能者来说,付出不等于收获;对不能者来说,收获不等于付出。一时的团结互助虽可提高团队战斗力,但要谋求长久的团结互助,无疑是在“强迫一部分人吃亏受累,鼓励一部分人坐享其成”,结局肯定是推诿扯皮。细观每一个推诿扯皮的团队,“团结”二字几乎就是长在队长嘴边的一块肉。团队队长始终要明白:真正的团结不是你帮我,我帮你,而是各司其职,这是一个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况且,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队员之间愿不愿意互助,是他们的个人情分,队长无权代其作主。队长所要做的,就是紧盯“各司其职”抓团队,而不是盯着“个人情分”抓团队。 一个讲求宽大包容的团队,最终纪律松垮 讲宽大包容,就要讲下不为例,下不为例的结果是:对张三下不为例,就必须对所有人下不为例,否则就会导致赏罚不公而严重挫伤团队士气。但是,一旦对所有人下不为例,这个团队就不会再有什么纪律可言。包容是什么?包容是一种同道共谋、英雄相惜的情怀,是在目标一致情况下,对异己、异见的接纳,而不是姑息、纵容、迁就、容忍、放任、包庇、护短。团队队长始终要明白:“海纳百川”的要义在于“纳”,而不在于“忍”,“忍”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在姑息养奸中恶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忍”就是一种间接的助纣为虐、作茧自缚。对团队而言,队长爱憎分明、是非清楚才是队员所期盼的。 一个讲求文化认同的团队,最终无效空转 “一个人的习惯叫性格,十个人的习惯叫风气,一百个人的习惯就叫文化”。对一群人而言,习惯就是习俗,习俗从哪来?文化,只是法规制度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一旦离开法规制度想无中生有地制造文化,结果就吹牛皮、喊口号、拉横幅、贴标语。时下,有的团队就是这样干的,有些队长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通过自己“反复强调、持续重申”和“开展活动,酝造氛围”的努力终于建出“团队文化”,但这种“团队文化”只是一种昙花一现、摇摇欲坠的工作要求。真正的团队文化,最终都要表现为群体的某一种行为自觉。什么叫“行为自觉”呢?就是不用你告诉我这个团队的文化是什么,我都会自觉去做。要保持长久地、持续地“自觉去做”的状态,靠什么支撑呢?靠一时的热情?靠思想觉悟?肯定都靠不住,靠法规制度才是正解。 一个讲求目标认同的团队,最终效能低下 为了确保团队能够“力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许多团队队长喜欢把“目标认同”作为团队建设的首要内容,意图通过“目标认同”激发所有队员为此目标而奋斗。不可否认,目标认同确实能够起到“灯塔领航”作用,但对团队而言,目标领航只是队长一个人的事,他要做的,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让队员知道他自个的工作目标就行了。相反,如果队长要求人人为了团队目标“一拥而上”,势必出现类似“人人负责,等于没人负责”的问题,最终由“一拥而上”变成“一哄而散”。从某种意义上说,讲求目标认同,是团队队长不愿意在工作的筹划、分解、督促等细节上下苦功夫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光明正大”的官僚主义作风。 一个讲求领袖魅力的团队,最终阿谀奉承 领袖魅力是许多团队队长所热衷之事,那领袖魅力的根本表现是什么呢?表情?语言?气质?长相?穿着?修养?魄力?自信?胸怀?都不是。作为一个团队队长,工作中如果不能做正确的事情,那无论是什么样的魅力,终将一文不值。所以,领袖魅力的根本表现就是工作中能做正确的事情。比如,能周密计划工作,能正确决策,能是非分明,能公平公正等等。时下,有些队长却没把精力用在钻研工作上,反而热衷于通过练表情、练演讲、练气质、练穿着等增强领袖魅力,有的还热衷于练习自信心,殊不知:没有实力垫底,自信永远苍白。同时,但凡讲求领袖魅力的队长,绝对有自我欣赏的倾向,而这种“自我欣赏”必然引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问题,最终导致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盛行团队之中。 一个讲求信任下属的团队,最终危机四伏 工作中,队员总会要求队长抛开烦琐的工作规则而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有的甚至打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信任成就团队”“信任激发积极性”等口号。但历史告诫我们:明君的确明在“疑人不用”上,但所有昏君却无一例外都是昏在“用人不疑”上。队员要求队长信任自己,说白了就是希望队长放权,就是希望“按我说的做”“你别来监督”“你别来检查”“你别来过问”。不可否认,“用人不疑”确实可以带来工作上一时的高效率、高质量,但也会引发队员的为所欲为。一旦“为所欲为”问题被“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外衣所包裹就容易失察,失察就会导致问题不断积累,最终适用“青蛙效应”而使团队积重难返。古圣贤韩非子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纵观现实,但凡栽跟斗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栽在自己所信任的人身上。所以,团队队长始终要明白:失败始于失察,失察始于信任。追求结果固然很重要,但结果需要过程来保证、需要规则来护航。依靠信任来追求结果,往往只会自食其果。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国有企业与高效团队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涪陵区国有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有高超领导管理能力、能驾驭领导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导班子;建立一支优秀的有思想、技术、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适应形势需要的队伍。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企业团队建设的相关问题,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组建一支高效而优秀的团队,从而极大地激活企业的潜能,以达到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能否拥有一支优秀而高效的团队,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关键词】国有企业;团队建设 一、企业团队建设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成功企业的团队建设研究与分析,企业想要建设一支优秀而高效的团队,至少应该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团队凝聚力 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宣传相互协作的企业文化,保持企业纵向、横向交流渠道的畅通,以使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部广泛交流和传播。其次,企业领导应重视团队的构建,引导团队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利于团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再次,通过召开各类不同会议使大家经常见面交流。当团队成员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凝聚力也就自然培养起来。 (二)有控制的授权 团队之所以能有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团队内部成员享有充分自主的决策权上,包括能够制订工作目标、生产目标、评估绩效等。但是充分的授权并不等于不需要领导和管理,故授权应分阶段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避免混乱。企业领导应以灵活方式逐步放权,并不断对团队的绩效进行评估。 (三)适当运用集体决策 集体决策既能够满足员工的参与要求,又能够集结众人的智慧,使决策更优化,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它具有与个人决策无法比及的优点,尤其在跨功能团队中,几乎每一名成员都来自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专业和技能互为补充,一项任务的完成在知识和信息如此分散分布的情况下,集体决策变得更为重要,但应注意集体决策“议而不决”的致命弊病。 (四)发挥领导的作用 首先,需要领导者应将有价值的并且可接受的价值观传达给团队,使团队成员接受内部的规范和规则,并在价值观引导下培养起团队凝聚力。其次,亲和平等地与团队成员进行交谈和工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有效的激励 一般而言,正激励的效用远强于负激励,因而企业应为团队的顺利运行制定一个完善的奖励体系。同时,相对绩效评价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反映出成员的相应努力水平。而激励制度对于其他几个方面来说,起着引导和强化的作用,因此建构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团队绩效至关重要。 二、建设与管理高效团队的具体措施 团队建设对于现代企业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期望在高度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与壮大的企业,往往需要学习建设团队的技巧,如何进行高效团队的建设是当代企业领导者不可或缺的技能。通常来说,建设与管理好一支高效的团队要注重下面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团队是基础 企业高效团队的合理组建从团队的成员构成,专业分工,性格匹配等多方面衡量,组成一个合理搭配的团队是基础。 (二)不断完善团队的选聘机制和权责机制 首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选聘队伍的组建工作,组建选聘队伍时,要遵循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气质互补、性别互补等原则。努力选拔比较理想的选聘人员,按照合格的选聘人员标准进行全面的培训。在选聘方式上,应采用内部选聘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适度更灵活的措施,适当加大外部招聘的力度,吸引各类需要的人才。选聘标准要明确岗位职责和对人员技能的要求,使之相互匹配要吸纳、选聘合作性和互补性强的人员,激发团队的活力要重视对人的职业道德的考察,要有利于选聘到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匹配的人员。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建立合理、有利于组织的规范,并且促使团队成员认同规范,遵从规范。有了严明纪律,团队才能战无不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要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以及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在实施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多样性,激励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做到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团队不断发展。 (四)加强系统培训,建设学习型团队 在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对于现代国企来说,加强系统的企业培训,建设学习型团队,可以有效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团队中,应该营造积极的培训氛围,使团队成员乐于培训,确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企业要在经营的同时制订合乎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训计划,结合员工职业规划体系,有计划地培养各层级的人才,把企业办成一个学习型企业,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训的手段包括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经常开展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活动,为其提供各种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等等。 (五)持续不断地提升团队领导的领导力 优秀的团队领导要善于管人、育人、用人,并使团队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团队领导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这也是建设一支高效团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盛锦资产公司作为一个年轻的国企,无历史遗留,轻装上阵无包袱。公司为了创造更高的企业绩效、达成更高的目标,势必要组建一支高效、团结、向上的团队,将担负起区委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赋予的使命,完成区国资委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司团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试析基层烟草企业营销团队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摘 要:构建一支强有力的营销团队不仅可以增加卷烟的销量,还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大有益处。但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是市场经济,传统的营销理念与当今流行的营销方式还有着很大差距。因此,基层烟草企业需要构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团队,来共同面对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烟草企业;营销团队;团队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控烟力量的壮大,烟草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营销改革也是在很多基层烟草企业不断研究的课题,首要的就是要构建高效、专业又可靠的营销团队,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文结合基层烟草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营销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提出了构建高效营销团队的措施,以供企业参考。 一、建设基层卷烟营销团队的重要意义 1.建设有效的营销团队是烟草企业发展的基础 烟草企业一直是在国家实行专卖的基础上开展营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且更多的营销方式在国家政策中明令禁止,就更加需要发挥营销团队的力量。为了保持烟草企业的优势,应该坚持以服务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将营销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上去,增强营销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推动烟草行业的继续发展。 2.建设烟草营销团队满足了烟草营销工作的需求 烟草营销需要摒弃陈旧的营销方式和理念,不断接受新的观念,改变营销策略。目前客户经理都按照工作需要去拜访自己片区的零售客户,这种工作重复性较大,同时任务也很繁重,如果不能秉持良好的心态,具备专业的营销知识,那么很可能导致所负责片区的销量下降,拉低整个团队的工作业绩,无法实现营销计划。这就需要客户经理必须放下姿态,真正的了解零售客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只有这样的营销团队,才能共同担负起烟草企业的营销任务。 3.建设营销团队与市场的需求相符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破坏,人们对健康的认知越来越强烈,烟草行业也就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此时就需要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来获得竞争优势。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营销团队推动烟草企业的发展。 二、基层烟草营销团队的现状 针对基层烟草企业的营销人员,作者此前做过一项调查,针对学历、政治面貌和技能鉴定证书方面进行了统计,大部分基层烟草企业的营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性不强,因此基层烟草营销团队应该提升营销团队的综合实力。 第一,年龄结构偏大。年龄大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在工作上缺乏新意,行动上散漫,思想陈旧。第二,就是烟草企业的营销人员一般工龄较长,很多人在营销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早就已经失去了对工作的钻研。另外,他们的工作态度多持保守,这与烟草系统的招聘制度有关,很多人觉得烟草企业就是铁饭碗,只要保证按照制度来操作,就会一直在烟草企业工作下去。第三,学历普遍偏低,无法接受先进的营销理念,也不能在岗位上持续成长。很多岗位的员工就只有高中学历,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在营销岗位上获得长足发展。第四,专业技能不够,基层烟草企业的营销人员没有多少人是专门学习营销的,对营销知识结构掌握的非常肤浅。当前烟草营销已经不是销售几条烟就可以的时候了,很多网络订单、手机订单的模式也开始在一些烟草企业盛行,一些老员工无法有效的完成这些工作,整体的营销水平受到影响。因此,烟草企业要不断深入的改革,结合互联网和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要建立培养属于时代需要的营销团队。 三、建设高效烟草企业营销团队的途径 1.确定团队的工作目标 基层烟草行业的营销团队应该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明确目标,大家要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由于客户经理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运用统一的目标将他们团结在一起,才能将特点集合起来形成团队优势。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营销队伍就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团队的力量。 2.促进基层烟草营销团队增强责任感 相对来说,基层烟草的工作压力较大,且工作时间比较长,如果没有责任心,就无法做好营销工作。因此,需要对营销团队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对营销工作的认识,提升自信心,强调营销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营销业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引进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在招聘方式上,避免内部认定,应该尽量运用内部和外部公开应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适合的人才担任营销工作,引进一批年轻且素质高的客户经理,为营销团队注入新的血液。只有那些本身具备专业营销知识和实际营销才能的人才加入到营销团队中来,才能逐渐提升整体的营销技能,更好的完成营销任务。 4.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 要持续的保持营销工作出色,选拔好人才还需要对营销团队进行持续的培训,内容应该涉及专业知识、市场动态观察、营销技巧等,把握最新的烟草营销政策,才能更好的在烟草销售中保持优势。目前,客户经理还不能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判断,企业就更加应该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让他们提升烟草市场的敏感度。 综上所述,营销团队建设是基层烟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营销目标的关键,只有解决好当前营销队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团队,从而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企业的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论企业团队建设 摘 要:进入21世纪,随着开放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团队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团队绩效的高低又直接取决于核心团队是否有效,进而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走向成熟,很多企业面临管理团队有效性问题,对于团队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企业界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企业核心团队有效性问题,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企业;团队;建设 0 引言 21世纪,随着开放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团队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团队绩效的高低又直接取决于核心团队是否有效,进而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间为了不断增加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团队运用饥饿营销在四年内占据全世界市场37%份额;阿里巴巴的团队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在美国上市;莎普爱思在2014年OTC销售规模达12.08亿,同比增长8.79%,占整个药品销售的55%。诸多事例说明,拥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走向成熟,很多企业面临管理团队有效性问题,对于团队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企业界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企业核心团队有效性问题,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是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团队是一种群体,它具备群体的特征,但是它与一般群体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团队的绩效不但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应产生于有效性的团队成员意愿承诺实现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生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 1 团队的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团队建设的发展好坏通常要用提出良好的决策的速度快慢来作出界定,因为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团队 能够对当前市场的竞争能够掌握得一清二楚,并且通过团队的组织成员所搜集的资料来预测将来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向,这样就可以掌握其他企业中没能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同样团队具有整合稀缺资源、聚合组织优势的能力来进一步提高工作运行效率。因为团队是由不同个体组合而成,可以通过他们各自角度去发现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了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团队的工作方式可以使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使成员间互相帮助逐步形成自己独特团队精神。 2 团队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 团队作为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样团队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团队的组织结构不同群体,团队成员具有相同的目标,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 团队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也可以是整个企业,例如销售公司其中销售作为主要的团队可以称之为核心团队。所以说团队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核心,是一个企业的竞争砝码,可以为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的群体,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企业团队精神。 3 我国企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团队中的结构不严谨,目标不明确、缺乏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更是存在了大量的保存实力而导致信息不流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 3.2 团队成员基本素质不达标 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以及受教育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团队建设,团队成员之间的个人能力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对团队有影响。 3.3 团队成员中缺乏培训 团队成立初期团队成员之间能力不尽相同,有的成员刚刚上任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即上岗,这样不仅仅导致成员没有经历任何相关培训导致四处碰壁,不仅仅这样,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团队在将来的发展。 4 影响我国企业团队建设的因素 在我国现存的企业当中严重制约团队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团队领导,以及领导者同执行者缺乏沟通、销售业绩未达到目标、人际互动不连续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团队建设。 4.1 团队领导 可以说一个优秀团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团队作为企业的核心,那么领导者就是团队的核心,他关系到整个团队在未来数年的总体发展方向,所以说团队领导者个人素质及个人魅力影响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4.2 缺乏沟通 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同执行者缺乏沟通也是影响到团队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为由于双方未能达成一种共识而执行者按照错误的方案执行,及时做的再好也是错误的。 4.3 销售 销售业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团队是否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体现出了团队是否竭尽全力来完成自己的销售业绩,也体现出了团队的价值所在,即使团队建设再优秀没有销售业绩来衡量都是徒劳的。 4.4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即领导和成员之间的沟通,团队成员同客户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团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等。只有企业团队之间能够为了某一目标进行相互协作、互帮互助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为企业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 打造高效团队建设的途径 5.1 澄清团队的使命和目标 要想建设一个高效的团队,就必须把团队成员的使命和目标给予明确。了解到成员目标后要同团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团队的初期才能够稳固,后期要通过设立相应的目标(长期和短期),那么团队成员中逐步在有效的时间内分解任务,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要对每个成员做出相应的工作总结,通过总结来评估现阶段团队的发展状态,存在问题解决问题,以此给予员工鼓励来增强对工作的态度。 5.2 设定适当的绩效标准和奖酬体系 团队确定目标后,要对工作细化,形成相应的绩效标准,通过对每个员工的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衡量。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奖酬体系。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存在徇私舞弊等现象,利用现有的绩效标准对成员进行奖励和惩罚,对于表现优秀的成员给予鼓励,真正做到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建立成功的团队。 5.3 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并对其进行培训 要建设高效成功的团队,还需要选择适应本团队的成员,他认同该团队的共同目标,同时还要团队内部成员技能多样化,这样可以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 团队不仅需要成员拥有哪些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定期为成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训练成员如何在团队中沟通、和不同人员交往、如何解决在工作上随时出现的冲突问题给予相应系统性培训。 对团队成员的培训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①培训准备。应该根据团队自身情况、团队目标要求,建立固定的年报、季报培训预算和计划,设定现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培训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②常规培训和团队精神培训。团队建设时应该设立其成员的素质标准,然后对成员进行团队常规素质的培训,必须让每一位成员达到进入团队的资格,具备团队工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对团队成员要进行团队精神的入门熏陶,整合心态,营造团队、凝聚、健康的团队文化。例如,一般高校都会组织素质拓展训练,这样可以培养每个成员在团队如何融入到集体中来,更好的把团队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 ③专题培训。根据团队要求的素质和标准,分阶段检查每一位成员的进步和发展状况,随后根据团队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利用每个人的阶段性工作给予抽查运用相应的绩效标准来检查每个成员的工作状态。 ④培训的反馈和完善。要针对每次的培训作好记录和效果调查,注意收集培训前、中、后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杜绝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对于每一次阶段性培训做出相应的总结,并且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 。 5.4 建立清晰的行为准则 一个团队的建设必须拥有较为完善的行为规范,真正按照规矩办事,明确自身在团队中的位置。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出现权利滥用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团队领导也要遵守法规以身作则。 5.5 培养团队信念和外部支持 首先,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要百分之百的相信自己的团队和自己产品,依靠自己的强大的信念来完成目标,所有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成员间目标一致支持和维护团队的共同利益为前提,保证每个人的价值观接近相同。 其次,团队的建设还需要外部支持,每个成员都必须负责团队任务的完成,并且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目标,从而使自己在团队中不断发展和锻炼自己能力,不仅有利于团队,更加有利于自己,正所谓双赢。 综上所述,团队的有效性建设不仅对企业和团队个人甚至政府都有重要的作用。团队作为企业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更是一种对外的名牌,对外可以体现出整个企业的良好风貌,对内可以树立榜样为其他人员树立标杆。我国企业从规模和经济实力都有所改善,但是也存在相应问题,有些领导因利益驱动以及权利的滥用导致整个团队的信誉直线下滑,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正是由于团队内部规范不严谨性导致了团队变成了一盘散沙。随着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在我国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才可以独树一帜,企业才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团队中的个人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在团队中不仅要遵守企业规范,同时还要对于自身出现的问题及时回馈相关领导来解决,这样才能创建高效的团队。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关于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分析 摘 要: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与生命线。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立足于实际,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已成为急需攻克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科学论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国有企业打造高效协作型政工团队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 国有企业 政工团队 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时期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市场经营形势均发生了极大变化。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内在规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效协作型企业政工团队,是凝聚思想、建设新型企业文化以及促进国有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当前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 国有企业对政工价值认识不足,致使政工岗位无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已逐步下降。企业机构改革中通常将政工岗位作为首要 “精简对象”,不稳定性导致岗位吸引力下降,政工干部“边缘化”趋势明显。 1.2 政工岗已成为退居二线人员的过渡岗位 晋升无望、资历又长的同志以及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被“照顾”到政工岗位工作已成为一些国有企业的趋势。致使政工岗位成为“老龄岗”,政工人员老龄化严重。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国有企业对政工岗位不重视导致政工工作待遇偏低,缺乏成就感,从事政工工作意愿不足,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1.3 政工人才发展前途堪忧 政工岗位在很多国有企业被视为“打杂”的,被视为“闲散人员”的“收留所”。有上进心的年轻政工干部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取得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但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制约着政工干部的全面发展。 1.4 “一刀切”配备体制导致队伍结构不合理 传统国企从大到集团小到分支机构都配备专门的政工部门与政工干部,致使许多单位政工干部工作不饱和。“一刀切”的不合理配备体制,造成效率不高,人才浪费严重。随着《公司法》的实施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组织架构重塑,实行定编定员与优化管理队伍的新模式存在极端化的趋势,表现为重设和缩减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首当其冲缩减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力度。 1.5 政工干部综合素质不高、观念陈旧、再教育不足、知识退化趋势严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虽然在全体政工干部努力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客观因素使一些政工干部长期存在者安于现状的固化思维模式,如企业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投入不足,针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渠道单一,往往局限于“职称教育”,导致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匮乏,严重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2 新时期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的建议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高度普及,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急剧上升,形成了国有企业员工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多变性的新特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建设创新型企业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当前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巨大的挑战,创造有利于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的制度化环境,按照绩效考核制度对团队进行业绩考核,提升团队技术与管理水平,加速人才队伍聚集和培养,建立一支认同企业文化,富有凝聚力、协作力及奉献精神的学习型国有企业政工团队是做好当前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求和坚实保障。 2.1 国有企业政工团队素质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走向多样化、多元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条件、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内容是引导、改造和转化员工的思想观念,所以就要求企业政工团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优秀、作风优良、知识面广、业务精深、结构合理、富有凝聚力、协作力及奉献精神的学习型国有企业政工团队是做好当前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备团队素质。 2.2 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政工团队建设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团队力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良性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低下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无法顺利完成和实现,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就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新时期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意识纷繁变化的复杂性决定的,这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政工团队建设。 2.3 选好国有企业政工团队的带头人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涉及到企业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要求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带头人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优秀、作风优良、知识面广、业务精深、富有凝聚力、协作力及奉献精神。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政工团队带头人一定要为员工树立榜样,坚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在员工心目中的威望,这是做好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实保障。 2.4 互补型国有企业政工团队才可能是完美的团队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现实中的每个团队都是由有着不同缺点的人组成的,完美团队需要团队成员间优劣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将团队打造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需要团队成员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将自我和个性融入到团队当中去。 2.5 建立学习型国有企业政工团队,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工作者的文化水平与引领员工思想的工作能力 做好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政治思想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动态,还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企业政工团队不仅要重视所在工作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对企业所处行业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并及时了解与关注时代变化及国内外重大事件,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有力的支撑。只有了解员工的知识背景、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才能更好地融入企业员工大家庭之中,才能与员工共同进步、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增加亲和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进而全面提高政治思想工作能力。 3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纷繁复杂,建立高效协作型企业政工团队是一项长期的、长效的、全覆盖的,关系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企业政工团队应对复杂局面、突出矛盾、突发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才能真正达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初衷。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团队建设是企业永久发展之道 众所周知,美容行业人员流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放眼所有的服务行业,有哪个领域又不是存在缺人的问题呢?既然缺乏人才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就不能指望着通过简单的招聘就能招来自己想要的人才。 一位企业家讲过,一个人要成功,要么组建一个团队,要么加入一个团队。组建团队,意味着做老板,而加入一个团队,则意味着走职业经理人的路。做企业,要想长久发展永续经营,就必须打造一支有相同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团队。 在浩美咨询接触到的企业中,有做的好的,也有做的非常困难的。研究那些业绩持续增长、赢利水平较高、运营比较健康的企业,它们有三大共性: 其一,企业领导人非常重视团队建设。这类做的比较好的企业能以人为本,重视团队建设,发挥团队的战斗力,创造出了一番事业,以深圳巨邦为典型代表。这些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组织架构较为健全,岗位职责明晰,激励机制到位。有的老板甚至不惜重金聘任一些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才加盟,视人才为企业发展的法宝。 其二。企业文化建设比较到位。这类企业非常重视文化建设,陕西金地美业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金地美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为荣誉而战。因此,不管人员如何变化,企业的灵魂依然存在,这就是金地美业生生不息、事业长虹的秘诀。 其三,注重团队成员的培养、成长和晋升。这类企业在员工的培养和成长方面舍得投资,投资员工就是投资未来,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同时,特别注重员工职场晋升和个人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企业要大踏步往前走,必须重视团队建设。 第一,把团队建设作为企业头等大事来抓,重视成效 美容化妆品企业卖的就是服务和技术,而服务和技术的最终的执行者就是员工,打造一支有共同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员工队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产品、项目的同质化较为严重,美容化妆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团队的竞争。很多美容企业老板感叹羡慕巨邦员工的强大执行力,殊不知巨邦在团队建设方面是不惜代价的,郭东爱才在行业为人所称道。巨邦在员工待遇、培养计划、成就员工等方面所付出的成本是一般企业难以想象的。可以说,巨邦成在团队。由此可见,团队建设尤为重要,想做好企业,就必须要有舍得心态,根据企业阶段性发展目标,制定企业的团队建设计划,并每年拿出销售额一定比例来投资于团队建设项目:选、育、用、留。 第二,组建团队,首选德才兼备之人 一些企业老板感慨,现在的员工没有责任心,缺乏感恩心,管理太难。不可否认,这的确是现在80、90后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甄选人才方面也是这样,选择很重要。选择人才需要注重德才兼备,管理学上讲: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无德无才是废品。对于企业来讲,能用有德有才的人当然最好,但至少也要用有德无才的人,因为你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弥补其能力的不足,对于无德有才的人要限制使用,无德无才的人坚决不用。企业老板和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或提拔人员时,一定要选那些有理想、有责任心、有做事业强烈意愿的人,因为只有有了做事的良好心态和态度,才值得企业去培养。反之,应该摒弃那些好高骛远、自视甚高、责任心差、没有行动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再有能力,也会成为团队的毒瘤。 第三,建立核心骨干重点培养计划 打造一支忠诚度高、有强大执行力和共同价值观的核心骨干队伍是企业良性发展的灵魂所在。纵观那些发展历史长、有良好成长业绩的企业,其核心中高管理层是相对稳定的,有的中高层管理者追随企业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企业,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享受了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但是,管理者也必须明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正常流动很正常,但核心管理层与骨干要相对稳定,只有这些人稳定了,企业的大框架才能永远稳定,再多人流动,元气不会大伤。就象一座大楼,整体框架坚不可摧,整个楼的质量就不会出大问题。这就要求企业老板必须重视核心骨干的重点培养。 笔者建议,企业应制定核心骨干重点培养计划。首先,对于那些责任心强、忠诚度高、学习力强、执行能力强的员工,要肯给机会,敢压担子,使其在工作实践中磨砺成长。柳传志说过,骨干是摔打出来的。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拓宽思维和眼界,那些经历过工作锻炼,吃过苦、流过汗、取得过良好成绩的人,才是可堪重任的人。其次,要为核心骨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他们的成长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在未来你会以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价值收回来。可以送他们外出学习,也可以请一些行业专家、学者、精英来传经送宝,让核心骨干人员在你的企业里获得更多的深造机会。再次,建立合理的晋升通道。让核心骨干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实现平台的晋升,获得职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四,建立可量化可实现的激励机制 团队的激励非常重要,员工工作的目的是挣钱、学本事、求发展。巨邦国际的董事长郭东给员工奖轿车、发巨额奖金,极大的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巨邦人,在业内传为佳话。在美容企业普遍缺人才的现状下,巨邦却一枝独秀,就是因为激励到位。美容企业要做好,就必须要建立可量化、可实现的员工激励机制。设置一些条件,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比如现金奖励、带薪培训l、买房买车计划、年终奖、持股经营等。成都有一家美容企业,核心人员非常稳定,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究其原因,老板给那些忠诚度高、业绩年年完成、追随公司三年以上的核心人员支付买房首付,这一政策极大的激励了核心人员,不但公司业绩节节高,人员也非常敬业、稳定,还有一些人才慕名前来加盟。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浅谈基层烟草企业营销团队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摘 要:建立高效的卷烟营销团队是提升基层烟草实力、立足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旧有的卷烟销售思维模式已经难以和国际接轨。尽管,中国的卷烟市场依旧有着"国家专卖制度"这个保护伞,但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化时代,我们的卷烟营销工作必须要有前瞻性,要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基层卷烟营销团队,是摆在每一个基层烟草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烟草团队的概念、特征,以及烟草营销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建设营销团队的几个实现途径,从而给出了打造高效营销团队的简要建设框架。 关键词:卷烟营销;高效;团队建设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变革中,基层烟草企业要想提升卷烟市场占有率,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要建立一支可靠、高效的营销团队。而打造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对于基层烟草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销团队能力的提升来灵敏地反映市场、高效地服务市场并最终有效地控制卷烟市场,是卷烟营销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基层烟草企业营销团队建设问题,已成为目前烟草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湘西山区,属于典型的基层县级烟草分公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笔者以新晃县分公司为例,通过分析新晃烟草营销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就如何培养基层营销团队建设作一探讨。 一、营销团队建设理论综述 何谓团队?“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应该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主要有目标、人、定位、权限和计划五大要素构成,其精髓就是朝着共有目标,进行沟通、分工、合作,再共同进步,以形成一支有着明确目标、有战斗力的组织。 二、当前基层营销团队现状分析 通过笔者对新晃县烟草分公司营销人员进行了调查,从编制属性、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等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新晃烟草营销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文化程度、技能鉴定级别不高,甚至没有一名高级客户经理(3级),可以说从整体上来看新晃营销队伍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这些虽不能以偏概全,但也折射出了目前基层烟草企业营销队伍人才的匮乏。随着烟草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在卷烟营销队伍的建设上,从原有的单一型网建发展到现今的按订单组织货源、按客户类别分配货源以及到现有的网上订货等,这些都是烟草行业在确保烟草专卖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主动适应市场进行改革的成果。可以说,“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现代卷烟营销模式,是一种质的转变,也是烟草作为垄断行业的一种进步。 一是年龄偏大,工作精力不足。新晃卷烟营销团队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0岁,这个年龄在其他部门看来可能还算适合,但对于工作量繁重,信息量巨大的营销部门来说,这个年龄结构是偏大的。当前的卷烟营销工作,不仅仅只是卷烟把卷烟销售出去那么简单,更需要我们对市场需求作出预测,对市场情况作出判断,对零售客户进行规范管理。而40岁以上年纪从事卷烟销售工作,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二是工龄较长,工作热情不足。目前,对于新晃烟草营销队伍而言,由于大多客户经理都是从事烟草工作二十年以上的“老兵”,其中在营销部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了12年以上,对卷烟营销工作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热情,只本着规范经营别出错的心态对待卷烟营销工作。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比较平常。三是文凭偏低,创新学习不足。在国家专卖体制的保护下,不少客户经理进入当年进入烟草行业的门槛不高,往往只是高中毕业就进入烟草行业工作,工作的时候普遍不到20岁。再加上垄断行业缺乏竞争危机感,因此很多人也不愿意再学习深造。较低的文化程度使得很多老同志虽然能够按部就班完成好营销工作任务,但如果说要在营销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的话,就非常困难。四是技能偏低,专业知识不足。现代卷烟营销早已不是卖几包烟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尤其是在卷烟营销日益多元化、创新化的今天,手机订单、网上订货等等也是一道横跨在很多老客户经理前的鸿沟,很多老同志在面对电脑操作、信息系统管理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即便能通过考试,其鉴定级别都普遍不高,甚至目前新晃营销团队中还没有一人通过高级技能鉴定(3级),专业知识的、特别是高等级专业知识的匮乏大大禁锢了营销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一)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是烟草企业发展的基石。烟草行业在市场已行运营了数十载,我们深知,单靠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对企业的保护不能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只有以服务营销为核心理念,提高客户满意和忠诚为基础的客户满意度策略,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在很多情况下,单靠客户经理个人能力已很难完成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专业营销团队的力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以提升基层客户经理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前提。在营销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提升了队伍素质,更增强了他们对烟草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客户经理团队的建设是烟草企业长远而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是提升卷烟营销工作的需求。在卷烟营销工作中,客户经理每天都要拜访一定数量的零售客户,工作繁琐且强度大,稍有懈怠,辖区卷烟销量往往就容易下滑而达不到预期的销售目标。这就要求基层卷烟营销客户经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只有不断的加强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才能始终保持卷烟营销人员的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自我约束力。 (三)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是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加入WTO后,烟草行业面临的外界压力陡增。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定、可靠而又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新型卷烟营销网络,才能适应与国际烟草行业巨头的竞争,在外来烟草企业冲击我国卷烟市场时能继续保持中国烟草商业企业的优势地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支高效的卷烟营销团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就只能是我们唯一且必须的选择。 四、建设高效型客户经理团队的途径 (一)明确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团队特色。在基层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客户经理团队一定要有团队的共同目标,并要不断的向这个目标努力靠拢。因为每一位客户经理都是特点不同的个体,只有在共同目标下,客户经理才能团结一致,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缺乏共同目标会让团队每一个人员感到工作的茫然和漫无目的。同时,一个营销团队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确定自己的特色,才能让营销团队在千千万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同时团队特色也将会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团队特色文化来改变客户经理的工作心理状态,使其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行动力,是建立新型团队的“必经之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过,一个有目标有特点的团队,其工作效率将高出没有目标和特点团队的两倍以上。可以看出,一个营销团队工作业绩是否出色,跟一支团队是否拥有较好的工作目标和团队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二)培养基层卷烟营销团队责任感。卷烟营销工作纷乱复杂,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没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没有热爱烟草事业、热爱卷烟营销工作的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做好卷烟营销工作的。因此,必须通过长期的、不断的学习,从而培养卷烟营销人员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使卷烟营销团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高素质人才充实营销团队建设。无论是内部的人员竞岗还是外部的公开招考,选择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工作积极性好的卷烟营销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选择基础知识过硬、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营销队伍中来,才能提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卷烟营销团队。只有不断的引入新的、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基层营销团队,才能不断拉升和改善人员队伍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人员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率,从而才能出色的完成卷烟营销工作。 (四)加强卷烟营销团队学习培训。要做好卷烟营销工作,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卷烟营销工作技巧和能力。只有掌握了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在卷烟销售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不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基层客户经理还不能具备市场观察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客户经理要进行学习和培训,将客户经理应知应会的综合知识和专业能力反复进行学习和培训,才能使得客户经理尽可能的掌握这里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且将理论用于指导卷烟营销工作的实际开展。 (五)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励主要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物质奖励是激发营销人员工作热情的重要方式,予以一定的物质,既是一种工作的回报,也是对客户经理工作的肯定,多劳多得,做得好多得,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带动整个营销团队的工作氛围和积极性。精神奖励是激发卷烟营销人员工作热情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这其中有荣誉奖励和政治待遇奖励,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类型精神激励的作用有的时候甚至会大于物质奖励。只有有效的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营销团队的工作效率。 (六)培养营销团队人员的服务理念。客户服务在现在企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企业甚至看重服务大过于销售,因为他们深知只有服务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成功的企业不仅胜在产品,更胜在服务。作为国家垄断行业的客户经理,就更加需要加强对客户的日常服务。同时还要不断培养提高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和技巧,形成良好的服务态度,真正使服务既落到实处,不成为口号和空话,才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使零售户认可和依赖于客户经理的服务。 (七)培养客户经理的创新意识。解决在卷烟营销工作中的新问题,推进卷烟营销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培养卷烟营销人员的创新意识,形成卷烟营销人员遇到新问题要不怕困难,努力运用新方法、新技巧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要提高卷烟营销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与卷烟营销人员的日常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应重点注意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积累,扩大知识面,提高工作技巧,并不断加以整理和提高,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培养创新能力。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浅谈企业团队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当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团队建设。人才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人才优势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优质的人才资源不仅要求人才的素质较高,还要懂得互相之间的团结协作。随着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应该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合作团队。本文从建设企业团队的意义着手,分析目前企业在团队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继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举措。 关键词:团队建设 意义 举措 引言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进化过程,从单一的个人到聚集的群体,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一个国家;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行量变的深化,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现实质的飞跃――社会组织越来越复;社会生产力也越来越强大;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经济;社会形态多种多样,社会沟通也更加的便捷。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掀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受国外企业的影响,面对日趋成熟的经济市场,国内的企业把竞争的注意力转移到人才的追逐上,优质的人才资源甚至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也能考研企业在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适应各种需求的能力以及创造出更新成果的能力。但是,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各种数据信息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也逐渐增大,一个人的才能、时间和精力不是无限的,封闭式的的企业已经被高度系统化、信息化的社会所淘汰。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公司在早期的竞争实践中,尤其见证了日本创造的经济奇迹,开始创立一些关于“团队”概念的管理理念。逐步取代陈旧的组织形式――以个人业务为基础,推动企业进行系统的变革。当今处于新时期发展中,企业只有把团队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才能更好的去分配人员;才能更好的强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才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更有效的去把握机遇;以合作的状态去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我国的企业应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建立,更快的是企业的团队建设步上新的台阶。本文分析了团队建设对企业的意义,深入分析企业在团队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继而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团队建设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增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团队建设。第一, 团队建设发展的方向主要是现实目标和任务 ,团队成员的智慧叠加在一起会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这里的知识叠加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超出事物本身的价值,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种集体的智慧能产生出丰富创造力,展现出团队的强大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团队比传统的封闭式的个人发展更能汇聚出更强大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 促使团队中的个体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第二, 团队的结构对于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有好处的。团队内部没有层级差别,应相互尊重,平等公正对待,这样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对成员间的团结友爱有促进作用,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便于挖掘成员个人的最大潜力。第三, 团队可以令企业内部凝聚力得到增强。对于企业来说, 团队首先是要保证团队里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使团队的成员都能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使企业内部的冲突减少,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可以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力提升 由于现代企业组织存在一些弊端,企业内部经常有中层管理岗位空缺, 而团队恰好能有效弥补这种问题―信息传递不顺畅。团队还能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作出相应的反应, 使企业的大方向更加具体,使企业的大目标分解成更加具体的小目标, 然后让不同的团队来完成。所以,团队建设能够使企业保持更长久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能有所保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在团队建设中遇到不少问题 (一)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强 目前,在企业的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中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没有一个统一的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自然而然,他们就很难在工作应有的交集中相互沟通交流,团队应该发挥的整体作用很难得到展示。 (二)以班组为小单元,其建设的力度还不够 班组也是企业的一部分,但范围比团队要小,包括在团队里。虽然近些年不少企业在班组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没有发挥出基层班组的重要作用,目前有一些单位班组建设的还不够好,这样就没有起到对单位发展应有的作用。 (三)团队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欠缺 虽然企业各级领导班子不断的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变得更丰富,可是各个团队的学习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政治的理论水平还在原地保持,决策管理的水平也没有得到较高的提升。很多的技术员工的技术素质和修养也需要来提高,这些都是团队战斗力的基础和前提。 (四)团队的执行力需要提高 目前,各个企业基本上都存在执行力不强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执行和落实决策层制定的决策,没有按决策着制定的制度处理事情,工作效率都不高。 三、加强企业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深入,高校的扩招越来越频繁。 这对于企业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使企业能够吸纳到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提高了企业的团队素质。然而, 跳槽现象却不断发生,企业花人力,财力和物力培养了人才,而企业却仍然出现频繁的人员流动,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损失。分析它的原因,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报酬;二是希望能够得到晋升;三是员工间的关系不好处理;四是对企业的发展感到迷茫,觉得没有前途。造成员工流失的主要 还是因为企业做的不够好,没有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满意的环境。由于企业发展缓慢,在技术和资金上会经常遇到瓶颈,是员工们难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工作,久而久之,便会选择离开。只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企业运转的更搞笑,发展的更好。 (一)凝聚团队战斗力可以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来实现 在日常工作中, 员工一般都会拥有适度的期望,中小企业如果能够及时满足员工的期望,这或许会产生积极作用,能够使员工的企业的发展更有信心,也对自己获得了认可。 是员工对工作具有责任感,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对于员工来说,有时期望的满足很简单;有时体现在一些细节中, 中小企业要懂得去收集这些细节的信息,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提升企业的向心力;才能是企业里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其企业拥有战斗力更强的队伍。 (二)建立一个良好的奖惩机制 企业要对员工的正确行为进行激励,适当给出奖赏。同时,当员工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对他们要尽量采取宽容的原则。当员工的错误的企业造成很大损失时,一般企业使无力承担全部损失,企业应该承担大部分。对于多次犯相同错误的员工,我们首先要提出批评,并给与一定的处罚, 敦促其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性。要是想让团队拥有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业就应该建立公正、公平的奖惩制度, 这样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正面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营造一个舒适满意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是指员工日常工作的场所。工作环境的好坏不仅是员工处于一个更好的工作状态,更高的工作效率;同时,这也象征的一个企业的发展情况,更代表了企业的文化。 (四)应该与员工多进行交流沟通 有效的沟通会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会为企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才创造一些新的沟通方式。营造一种员工们良好的沟通环境,使他们都乐于去主动交流沟通。同时,在沟通中,员工之间要学会彼此相互尊重;管理者和普通下属员工间也应互相尊重,让员工更好的融入到企业中,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构建高效团队。 (五)培育强大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集中体现着为大局服务,为大局着想的意识。个人的兴趣和成就要能够在团队精神支撑下得到满足和尊重。分工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要素;全体成员拥有强大的向心力是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共同一致,进而达到统一;从而促进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首先要求团队里面的成员的紧密配合,多多交流合作;企业管理者要适当的去体验基层的生活,努力成为团队里践行精神的榜样。加强团队精神的推广和教化,要使这种精神能真实体现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把团队精神真正融入到团队的每个成员的工作当中。 四、结论 在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对此,国内的企业都应该积极吸取国外企业的先进的团队管理经验;并用这种团队经验来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同时要注重将这些团队建设理念与我国文化传统和内涵相结合;努力培育企业团队精神,不断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实现质的飞跃。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施行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它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推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政策是一种顺应当前环境形势的明智选择,而且这一制度的推行也促使我国企业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同时还满足了其他利益者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推动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顺利推行,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意义 环境会计信息是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形式,环境会计信息分有定性与定量,也有货币、实物和技术指标表示的信息之分。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这也是揭示环境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情况的有效手段,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首先,企业负有有效利用环境资源的责任,企业应通过改善生产工艺,优化技术,更新设备等方式达到最优化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其次,企业负有污染治理的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也应对企业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企业应注重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同时也应该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再次,企业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在做好本企业的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积极参加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公益活动;最后,企业负有向公众报告环境信息的责任,企业应及时向社会公众报告企业环境资源利用的信息,以便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 (二)有利于反映环境会计核算的客观性 会计信息的核算必须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项程序。环境信息的核算也应经过这四项程序。首先,环境信息需经确认其属于会计要素的一种才可以计入会计信息系统;其次,环境信息应当以确定的货币价值计量;再次,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计入会计信息系统;最后,经过一定的会计分析,然后对外公布。 (三)有利于弘扬绿色发展的理念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引起企业的重视,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追求绿色发展。环境会计信息是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治理污染的一种手段,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切实地履行起企业应肩负的环境保护责任。 (四)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给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方便快捷地获得有关企业在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方面较真实的信息,从而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熟,相关的环境会计法律还不完善,所以,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行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等法律法规中的很少一些章节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空白,这就会使一些企业“钻空子”,以一些要求低,内容少,规定不明的法律条文为依据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正是由于这一制度缺陷,致使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一套完善的规范体系,从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 (二)审计监督体系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审计监督体系还很不健全。没有良好的监督体系,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施就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企业会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而不完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降低。现阶段,我国的审计监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不能够强有力地保证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各个环节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而且,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还不健全。而且,由于监督力度不到位,一些企业就会在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两者中选择后者,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价值。 (三)环境会计研究不深入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会计作为连接会计学和经济学的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却没有受到来自社会公众应有的重视。相比较于国外而言,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理解环境会计的内涵,而且对环境会计与会计学、经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关于环境会计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不深入,理解不深刻,必然会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 (四)执法力度不强 我国在环保法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环境会计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的执法力度不够,而且还存在保护和包庇的现象,以致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障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时间短,缺乏经验,这就导致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这也是限制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针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对策。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了降低企业利用法律漏洞的可能性,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我国政府应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各方面应遵循的规定。同时,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使企业容易理解和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环境会计信息在制度的保护下做到真实有效的披露。 (二)健全审计监督体系 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有利于环境会计信息完整有效的披露,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一些企业做出有损信息披露有效性的行为。由于国外的环境会计发展的时间比较久,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不断促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合规化、合法化发展。 (三)深入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为使环境会计良好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从深层次上理解环境会计,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它。在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研究时,我们需要摆脱只对其自身进行研究的狭隘做法,我们应该将其与会计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另外,我们应该明白,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说说而已,我们还应该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从行动上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只有深入理解环境会计,我们才可以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已经很完善了,但是环境会计这方面的执行力度不够,我们需要加强环保的执法力度。一方面,我们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他们加强对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经济手段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为了环境会计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要求企业,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总之,为了应对企业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环境会计是一种必然选择。环境会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深入研究了环境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环境会计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同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作者:耿超丽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摘要:一个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多由企业管理层的社会责任认识与态度等决定,盈余管理主体是管理者。分析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指导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 我国证券市场加速向国际化进发展,备受西方重视的盈余管理问题引入我国[1]。以盈余管理视角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体现一定实际意义:为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提供指导,促使信息更加合理与规范,产生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形成了良好的披露效应。便于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压缩盈余管理空间,使披露的信息更加透明,构建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观,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首先,分析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不对称,为其提供条件 分析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首先要对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能性件做出分析。缺少这一前提条件时,盈余管理是不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的。该前提条件是,企业管理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把握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不对称性为企业管理层操纵盈余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环境会计信息选择性披露的坚实基础,也让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变成可能。 二、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财务报告,为其提供平台 在对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环境会计信息对盈余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信息不对称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财务报告是不可缺少的途径。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多出自政府补贴与管理费用科目,这些科目均为正常损益类会计科目。盈余管理利用政府补贴与管理费用等对盈余进行操控,所以,企业通过非正常损益类科目管理盈余管理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可认为,财务报告搭建了盈余管理与环境会计信息的平台。总之,企业管理层主要担负盈余管理的职责,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管理层为谋求利益,对盈余管理实施操控,接着针对性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均衡了盈余管理正面信息与反面信息。 三、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同一性,为其提供动机 盈余管理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相同的企业管理层。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审视,企业管理层担负向外界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的责任。考虑到自身利益,管理层针对性地披露企业会计信息;以社会视角审视,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管理层担负着向社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以委托视角看,企业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公司经营与管理工作,需要向投资者阐明受托责任情况,定期汇报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盈余管理,企业管理结合自身利益,针对性地选取会计政策、方法等。盈余管理是为了资本市场动机与税收动机等。在企业看来,盈余管理起到一定正面作用;对盈余做出适当调整,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使企业产生良好的形象与声誉等。盈余管理会产生负面影响,当负面信息被债权人、股东等发现,会有损企业信誉。股东与债权人可能提前解除借款合同,相关政府监管部也会对其进行干预与惩戒。为消除这种负面影响,产生积极效应,要求企业主动将环境会计信息公布出去。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助于打造企业爱护家园的形象,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担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使得利益相关者更愿意与企业开展合作,企业获得的融资也会更多。披露企业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塑造企业爱护自然环境的良好形象,有助于避免盈余管理对企业造成的危机与个人危机。盈余管理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统一性的目的,使盈余管理具备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对我国上市公司,要想提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务必构建起健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如此,促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有所改善。相比西方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缺少完善的环境准则制度,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章制度较少,并不详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少可以依赖依据。所以,要想改善这一情况,必须做到下述几点:(1)构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指导依据。(2)我国缺少明确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以,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上,应明确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达到规范化,这点很重要。确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高水平,将部分环境项目适当添加至企业披露报表中,要求企业把与环境有关的说明备注到报表中。建立与之有关的法律与法规,当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有所明确后,让企业管理者树立良好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为具体工作的执行提供法律依据。(3)编制相关的审计制度与监管制度,强化对此审计与监管[2]。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为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使环境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客观性得到降低。所以,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制定时,一定要强化企业的环境审计,在监管方面,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为完善。如在企业环境信息方面,一定要有第三方审计提供支持,确保环境审计报告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政府、社会与独立第三方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共同监督,使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有所改善,保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好的水平。第二,规范盈余管理,提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随意使用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真实性,而且也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造成影响。所以,一定要优化盈余管理,使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所改善。以盈余管理进行审视,提出以下建议,以此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完善。首先,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压缩盈余管理操纵范围。会计规范体系用来对会计主体进行规范。会计规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政策与方法的选择。盈余管理,企业为了一些私利,有意识地对会计政策与方法做出选择。企业管理层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实施盈余管理,在会计政策与方法选择时,均不会超过会计规范范围。所以,会计规范体系的健全,无疑对盈余管理的操纵程度与范围有所限制,可使盈余管理情况得到改善。在开展具体实践过程中,吸收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逐步修正并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使盈余管理情况有所改善,产生较高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其次,强化盈余管理外部监督。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对上市公司,要求注册会计事务所与证券监管部要强化对其的监督,避免管理层出现盈余管理。证券监管部强化监督企业会计信息,针对随意使用盈余管理行为的,要加大惩罚力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披露,部分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环境会计的真实性。对此,要给出非标准审计意见,可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正确决策与评价。再次,强化盈余管理内部监管。(1)加强独立董事职能。提高独立董事会所占比重,要求独立懂事大力度监管管理层,独立董事与股东担负起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管职责,对企业管理者环境会计信息公布情况较好的,给予鼓励,使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以操控盈余的形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并不完善。只有使环境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化,实时监管企业环境内部控制落实情况,树立企业管理人员高度的环境责任意识。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对环境会计披露开展定期审查与监督工作,如此,将盈余管理控制在合理范围,维持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3)加大员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力度,在公司内部治理改善方面,鼓励员工提建议,使员工主动融入公司结果治理改善工作中。第三,强化对社会公众的环保教育与宣传。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完善方面,一定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环保教育,在公众层面,也要强化环保教育与宣传,让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形成认识。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企业多在环保补贴与设施方面有所体现,还停留在传统会计理念认识层面,也就是对企业财务与盈利数值的反映。为在社会范围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做到下述两点:一方面,政府重视、关注环境保护,表扬较好履行环保职责的企业,对企业隐瞒环境污染信息的行为,要加大惩戒力度,对企业积极披露环境污染信息的,提供帮助,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强化对环保的宣传与教育,从整体上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使所有社会成员切实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人人担负起环境保护的意识。第四,强化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环保教育与培训。环境会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为此,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计量与核算环境会计信息工作前,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使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得到改善,将会计人员组织起来,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培训,让环境会计人员形成高度认识,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对企业管理层,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对会计人员,要强化教育与培训工作。环境会计信息由企业管理层进行披露,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环境保护意识,对管理层实施引导,对环境会计信息做出披露。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环保教育得到强化时,将从整体上产生较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五、结语 盈余管理根本上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3]。针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会计学者做出了许多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等。以盈余视角进行审视,有关盈余管理与环境会计披露关系并不多见。在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上,开展了尝试性探究。 作者:李晓艳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意愿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和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当前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公众、投资者、企业管理者及国家进行决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文章对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了动因分析和现状分析,同时通过对当地企业的调查研究,针对目前贵州省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和措施,以促进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关键词:企业;环境会计;政府 贵州省作为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旅游业和工业是其主要的发展行业。然而近年来,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加快,是其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国民经济主要部分的非上市公司不但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最主要责任者,其自身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了解目前贵州省内非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愿和影响因素,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早上中国。Lev-entis(2004)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进行了研究,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分为公司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和财务信息,而Agca nder(2007)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划分为战略性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LeaneWard(2008)对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公司更倾向于选择网站来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年报中披露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十分有限。C.M.Tam(2012)研究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国外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内容包括: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其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受公司规模、公司绩效、行业类型和公司负债程度的影响。与国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比,我国还处十初级阶段,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缺乏明确的指引,并缺乏刚性要求。孟凡利(1999)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魏素艳和肖淑芳(2002)研究了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之后的学者主要研究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张俊瑞(2008)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社会环境意识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关注有所增强,受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压力,大型企业和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此外,由于缺乏强制性披露规范,企业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不理想。 二、理论研究及必要性分析 1.理论分析对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非常多,本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效益理论来对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1)可持续发展理论。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围非常广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只企业的发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来考虑,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进行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根源,也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也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标。(2)效益理论。效益理论是指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和资源,同时也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正是为了实现这三种效益的统一。2.必要性分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消耗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消费品,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对社会环境予以关注,既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场商品多样化,企业为满足社会需求,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既是社会公众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要求。众所周之,非上市公司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上市公司是否愿意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愿意接受社会的监督、管理是值得研究的。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环境保护对于贵州省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省的非上市公司是否愿意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文将以贵州省非上市公司为例,对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意愿进行研究。 三、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对于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企业是部分特定的主体,并且大多数企业只需向政府及环保部门进行报告,对于环境的修复支出及相关成本的记录也不完善。此外,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并不了解,而且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支出并不关心。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国家的政策法规在其披露内容方面的规定较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披露方式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体现在会计报表附注。我国企业进行环境风信息披露的公司主要是上市公司,且主要是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国内对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意愿主要以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对构成国民经济主体的非上市公司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大部分文章仅集中在关于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的理论探讨上,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以及非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研究的文章非常少。 四、问卷调查结果 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上市公司为调查对象,了解贵州省非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通过对这些公司的在职员工的调查研究,用以说明贵州省非上市公司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影响因素和意愿。1.企业对于相关环境支出的项目及是否单独立账。62.4%的非上市公司设立排污支出,57.3%的企业设立按现行法规要求对原有设备的改造支出,51.9%的企业设立信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47.8%的企业设立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43.3%的企业设立因违反环境法规而被处的罚款,40.4%的企业设立绿化支出。贵州省部分非上市公司对环境支出进行计量,对其或有账项设置科目,公司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有一定的意识,但不全面。2.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看法。73.9%的非上市公司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方面的会计信息,71.0%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企业环境治理政策方面的信息,66.6%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废弃物利用情况的信息,70.7%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污染排放和治理情况的信息,53.5%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环境投资方面的信息,38.9%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环境收入方面的信息,12.1%认为没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必要。贵州省大部分非上市公司认为需要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但是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此外,还有少数公司认为企业没有必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可能是基于对贵州省内环境质量较好,并没有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原因,所以其意识不强烈。3.企业认为披露环境信息的原因。27.1%的非上市公司认为是迫于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35.4%的非上市公司为树立良好的环保工作形象,12.4%的非上市公司迫于公众或环保组织的压力,33.8%的非上市公司认为企业应当自觉披露环境信息。贵州省内非上市公司对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没有产生一致的意见,原因不明朗。4.环境对企业的影响。78.7%的非上市公司职工认为环境治理可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86.3%认为可改善企业的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61.8%认为可减少企业的排污费支出,51.3%认为环境治理会提高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32.8%认为认为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较小,主要是社会效益。贵州省内大部分非上市公司能够意识到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但仍然有部分公司认为环境不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了解的是环境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认为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前提。33.8%的非上市公司认为是政府的强制命令,49.7%认为需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环保教育,30.9%认为应该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5.7%认为是其他。贵州省非上市公司对于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前提较为清楚。据调查研究可知,贵州省非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较强,整体披露情况一般,对于部分环境会计信息单独设立账户,但是其信息披露的动力不足。 五、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环境管理力度大的企业采取奖励措施。贵州省作为资源大省,也是空气的自然净化器,保护省内的自然环境刻不容缓。作为公司主体的非上市公司,在贵州省内的生产活动对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部分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往往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进行披露或者披露不全面,甚至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政府部门应健全会计制度,强制企业披露部分与环境相关的重要信息,同时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准则,使企业有法可依,有制可循。2.提高管理层环境管理意识,强调环境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在采取强制措施的同时,应同样强调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贵州省作为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资源,此外,也应注意自身的生活环境。因此,政府应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意识到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觉保护环境。3.加大环境宣传力度,让民众意识到环境对于自身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在消费上支持实施环境保护的企业。企业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民众的消费,民众的支持会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更好,反之,则会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民众作为消费的主体,更应关注当地企业对本地环境的影响,在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保护。 作者:廖莎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究 摘要:本文以淄博东大化工为例,综合分析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现状,发现了诸如“环境会计不规范”、“披露信息不完整”、“主动披露意愿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监管”等改进建议,为环保部门实施专项督导和化工医药类企业改进自身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化工医药产业 一、引言 众所周知,“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二者的关系并非二律背反式的矛盾冲突,只不过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以往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资源往往采取掠夺式的发掘利用,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最终又反向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北京日益加重的沙尘暴和2017年新年前华北地区持续半月之久的雾霾,再一次为我们敲响警钟:环境保护与治理已迫在眉睫,“重发展轻环境”、“先发展后治理”的认识谬误和有害实践,必须尽早予以摒弃和修正,否则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既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生存与发展中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课题,那么就必须善于在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变“环境换取增长”为“环境优化增长”,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本文结合环境会计理论研究,选取淄博东大化工为案例分析对象,发现化工医药产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办法和对策,力求从方法论上帮助化工医药类企业全面完整地做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化工医药产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概述 环境会计又被称作“绿色会计”和“环境保护会计”,最早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会计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的综合产物。环境会计作为应用性学科,可以反映和控制企业与环境相关的各类经济活动,督促污染企业主动进行有效治理,并自觉对外进行披露。我国于1989年颁布施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全国人大修订通过最新的环保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保法的颁布和实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兼顾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为我国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规范和法律约束,也对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无疑是形形色色的高污染企业,其中化工医药类企业就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本文选取化工医药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化工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医药作为化工的下游产业在区域GDP贡献方面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以淄博市为例,该市2015年化工医药类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65.2亿元,是该地级市税收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化工医药产业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污染、强腐蚀和强毒性,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到储存运输甚至是污染物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存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可能性。各级政府对于这些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治理必须立足于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对其与环境相关的财会信息进行严格督查监管,督促这些企业如实完整地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加大环保专项投入。 环境会计对外信息披露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众多化工医药类企业所选择的披露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我国A股市场262家化工企业和188家医药企业中选取40家,对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其中包括泰山石油、神马股份、上海莱士、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通过抽样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规模以上化工医药企业均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迫于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压力,加之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近十余年来,包括化工医药产业在内的所有重工业污染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至2009年,规模以上化工医药类企业已全部做到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披露方式上存在瑕疵。从表2可见,在披露方式方面,“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是绝大多数化工医药类企业在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的首选,直接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则很少。表明大多数企业并未单独设立环境会计信息科目,更谈不上单独核算,只是将其融汇贯穿于其他相应会计科目的明细之中,科学性和直观性不够,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三是披露内容尚不够完整全面。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多涉及已发生的环保投入(比如排污费和绿化费等),以及变废为宝、节能降耗的额外收益,以体现自身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对于能够反映当下和未来潜在的可能危害自然环境的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往往被多数企业所忽略或绕过。 (二)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分析 (1)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企业的环保责任,从立法高度督促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在共享环境保护红利的同时,对自身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应运而生,监管部门要求企业环境会计要如实反映企业在环保方面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真实记录企业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所衍生的经济效益,并及时、完整地对外进行披露。 (2)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声誉。无论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是正面抑或负面,只要企业致力于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机制,坚持真实对外披露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相应成本,以及环境保护所衍生的相应收益,自然会在信息使用者和广大民众心目中树立起有良知、负责任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社会舆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有利于企业的永续发展。在新经济和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当下,只追求自身眼前利益最大化而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企业,是难以负重行远、做大做强的。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已经唤醒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已超过以往任何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企业只有重视环境会计披露,勇于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取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永续科学发展的不竭原动力。 三、淄博东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 淄博东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大化工)长期致力于离子交换树脂的研发和生产,年产量3万吨规模,为行业内国内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已开发生产强酸、弱酸、强碱、弱碱和螯合、吸附树脂等九大系列百余个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电力、冶金、化工、医药、制糖等行业领域,产品获得中石化、国家电力等系统的入网许可证,畅销全国并出口欧美日和东南亚地区。从东大化工的产品结构不难看出,该企业为典型的化工企业,且在离子交换树脂生产的两个主要工序(聚苯乙烯磺化和转型)中会产生大量含酸废水废气,另外1台75t/h、2台35t/h和1台15t/h生产锅炉会产生烟气污染物排放。因此,按照环保法规定和政府环保部门要求,东大化工必须定期对外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科学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的关系,立足防范杜绝乱排乱放,为缓解淄博乃至鲁中地区的环境压力贡献力量。 (二)公司环保机构运作情况 东大化工专门设有环保处,由一名分管副总兼任处长,现有专职环保工作人员7名,其中环保专业本科毕业生4名。主要职责是起草制订公司环保管理条例,组织、指导、协调公司涉及环境治理的各项事务,对口联络省及市区政府环保部门,监督公司各部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配合其他部门组织员工进行环保培训,负责公司环保设备的日常巡查维护,定期向公司财务部门提供环境会计一手资料和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多年来还无偿为淄博市张店区环保局“东部化工区环保监测站”提供半层楼的办公场地,环保处与之相邻办公,变被动接受监管为主动参与环保治理,成为该市首家勇于在监管部门眼皮底下治理环境问题的化工污染企业。 (三)污染物处理情况 (1)废水处理。自建了含有两套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站,1号设施设计处理含酸以外工艺废水和办公生活废水,处理规模260立方/d;2号设施专门处理含酸废水,处理规模260立方/d。 (2)废气处理。1台75t/h锅炉采用两电场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外加半干法炉外脱硫和低氮燃烧法(SDA)进行除尘脱硫处理;2台35t/h锅炉采用三电场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外加半干法炉外脱硫和低氮燃烧法(SDA)进行除尘脱硫处理;1台15t/h锅炉采用多管旋风除尘器除尘后送75t/h锅炉合并脱硫。 (3)固体废物储存。东大化工共建有5个钢筋水泥防渗漏全封闭固体危险废物储存场,总面积800㎡;另建有燃料棚、灰仓、脱硫渣仓、炉渣棚等一般固体废物暂存场地若干;此外,内部还预设了总容量3000立方的3座三级防控应急事故水池。 (四)环保投入情况 如表3所示,东大化工近三年的排污费、水资源费、绿化费、环保罚款和环保设备购置费,这些明显属于环保投入的费用均未单独列入环境会计科目,其他间接涉及环保的人工费、电费、维修费和资产减值更是合并列入了制造费用科目。反映出东大化工在逐步加大环保力度的同时,环境会计体系建设尚有待加强,对外披露方式也有待改进。 (五)年报摘要分析 东大化工的年度报告一般于次年3月初披露。本文只能摘录分析其2015年年报涉及环境会计信息的部分(包括重要事项、财务报表等),综合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列入议程,摆上位置,企业高层高度重视环保问题。随着环境污染公众事件的增多,政府环保部门对于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东大化工作为典型的化工污染企业,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可想而知。在此背景下,东大化工高层在年报中披露风险与价值时,特别将环境保护摆上关键位置,表现出应有的环保意识和决心。 (2)改善工艺,创新技术,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从东大化工2014年经营情况回顾中可以看出,公司着力于工艺改善和技术创新,力求通过研发绿色环保的新产品,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危害的美好愿景。 (3)调整战略,把握机遇,以转型升级提升环保成效。从东大化工企业发展战略和未来趋势描述中可以看出,公司已将战略性化工新材料作为未来转型升级的目标重点,在光学级聚合物材料用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方面都将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决心以企业产品升级转型推动解决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问题。 (4)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确立绿色发展长远目标。从东大化工年报中还可以看出,公司对于已经发生和潜在的环境风险都采取了勇于面对担当的态度,不回避、不遮掩,让信息使用者和潜在投资者都能一目了然,全面掌握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压力,有利于他们行使舆论监督权力和做出相关投资决策。对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东大化工立足“绿色化工”发展愿景,表现出较强的敬畏自然、尊重环境的环保意识。综合上述,东大化工在环保治理方面还是有所成效,基本做到了机构组织有保障,环保投入有保证,污染物处理有措施,未来规划有目标。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能够将自身的环境问题和风险在年报中如实反映,并在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中给予环境问题较多笔墨,制订出了可行性较强的环保规划和蓝图。应当引起公司决策层注意的是,年报“三大件”资产负债、现金流量和利润中并未专门单列环境会计科目,相关环保费用开支都融合归类到了其他子科目,有的甚至界限不清,使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得还不够专业具体。 四、案例揭示问题及改进对策建议 (一)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问题分析 (1)环境会计信息对外披露意愿低、主动性差。从对东大化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披露的主体是化工医药类企业公司,而该类企业的特点往往是规模体量较大、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很大,相较其他类别企业而言环保投入挤占压缩利润空间的几率也更大。然而当下环境污染源来自各个方面,既有工业污染,也有生活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既来自化工医药企业,也来自其他类别企业。因此,化工医药类企业普遍认为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环境恶化的现状和趋势,出于保护未来经济利益和规避环境风险的考虑,往往主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愿都不高,多为迫于法规和监管压力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部分化工医药类企业面对环境问题存在侥幸心理,自以为应付好环保部门的例行检查即可、不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污染事故就好,对待环保事务能应付就应付,能规避就规避,喜欢避繁就简、能省则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然没有得到高层应有的重视,自然缺乏应有的专业规范性。 (2)披露内容不全面、不具体。环保法是国家层面的立法,虽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进行了规范,但不可能具体到为某类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出详细要求;证监会虽然要求上市公司中的化工医药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又很难提出类似会计准则般的规范细则;而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的相对滞后,也让绝大多数化工医药类企业的财会人员缺乏必要的环境会计业务知识和技能,更遑论对外披露方法和技巧。以上原因综合作用下,造成了企业在选择采集环境会计信息时主观随意性很强,报喜不报忧,乐于体现自身的成就和对环境的正面建设作用,不愿真实反映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有的甚至玩弄数字游戏虚增环保投入费用,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此外,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关联性不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常常将非报告期内的环保投入挪移添加,而对于报告期内发生的环保罚没则作隐形处理,笼统地归入营业外支出等其他科目,甚至干脆不对外披露。总之,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具体、不充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3)披露信息定量性不强、科目划分凌乱、可用性差。调研中还发现,化工医药类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选择文字描述型的不定量性信息多于数字直观型的定量性信息。例如,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放在“重要事项”中连同领导批示一起作文字描述披露;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这两处被最多化工医药类企业选择用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地方(见表2),对涉及环境事宜的解释说明也多采用文字描述,鲜见具体数字比对。信息定量性不强、笼统模糊必然造成可用性差的后果,让信息使用者难以作出纵向和横向比较,影响判断和决策效率。此外,即使有的企业作出了环境会计定量性信息披露,但在科目划分上不够规范科学,都没有单独形成报告和单列种类,而是将环境会计信息视作普通财会信息,归于二级子科目下记录了事。比如,废水处理设备、绿化设备等都笼统归类于固定资产,专门从事污染物处理工作员工的薪酬都归于整个工资支出等,都未单列科目或者清晰界定,势必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果。 (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科学、不标准。目前国外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固定模式,理论研究也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起步更晚的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和方法就更不成型,理论界和实务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企业作为披露主体选择披露模式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很大,加之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和化工医药行业自律组织在这方面都没有作硬性规定和要求,企业出于逐利避害的本能对环境问题多采取逃避态度,使得各个企业在年报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选取的模式更加不统一、不标准,横向比较无坐标,纵向比较无关联,致使信息披露效果不佳。在披露形式方面,企业选择的披露载体也是千差万别,让信息使用者一头雾水,降低了信息使用的便捷度。此外,在披露内容、格式、科目设置、在年报中位置等也没有一定之规,常常出现内容重叠、格式杂乱、表达模糊等问题,使整个化工医药产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得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改进对策和建议 (1)政府层面。改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首先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政府部门负责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法监督,因而也是改善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最有力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范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方式和方法,让化工医药类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和实施督导,对于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不守规矩的企业,要依法整治查处,加大它们的违法违规成本,维护增加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威慑力。第二,定期出台指导文件和规范指南。对于法律难以穷尽的地方,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出台政府文件和规范指南进行引导约束。在文件和指南的起草酝酿阶段,要充分发挥化工医药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他们了解行业现状、熟悉工艺技术、摸透企业心理的优势,更多地征求他们对文件、指南的意见建议,邀请他们参与到起草和讨论工作中来,确保指导文件和规范指南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完善细化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毕竟是会计的一个细分门类和专项分支,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的统一规则。因此,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首先要完善会计准则,尽快为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制定统一规范的准则。具体到化工医药产业会计信息披露,则需要政府部门紧紧围绕化工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合理实用的专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第四,营造良好的环保社会氛围。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有责任督促新闻机构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反过来督促企业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注重网络舆情动向的把控和引导,借助热点公众事件处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巧妙地将环保宣传工作寓于其中,使社会各界都成为环保工作的志愿者、践行者和监督人。 (2)企业层面。化工医药类企业既是大量污染物的制造源头,也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在调整环境会计信息、控制应计项目和完善改进信息披露模式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源性作用,必须顺应潮流在政府的监管之下作出如下改变:第一,将环保理念寓于企业文化之中。环保理念是先进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环境污染较重的化工医药类企业而言,更应该在自身企业文化构建中积极植入环保元素,以此凝聚包括自己员工在内的社会人心。要善于利用例会和各类教育培训等平台和机会,把环保理念作为永恒主题进行宣讲灌输。要把环保作为各类奖励和职位晋级的硬性条件,让环保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确保企业文化和环保体系的正向融合、同步发展。第二,建立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在财务预决算审计、公司领导离任审计等各类审计中,设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专项,真正给危害环境的经济行为戴上紧箍咒;成立环境会计部门,可以内设于财务部门,也可以单列于董事会下,从组织机构方面保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实施;借助第三方审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时,必须要有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内容。第三,强化专业培训。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决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要强化现有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确保他们知晓掌握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法规。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真正把精通环境会计理论和富有实务经验的专门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 作者:周海娟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海峡两岸造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摘要】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于环保的需求日益增大,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热点。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群体,应该自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陆和台湾地区同时引进了“环境会计”这一概念,两岸环保部门也都致力于各自环境会计披露体系的建立。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大陆相比,台湾已逐渐形成一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披露内容更加丰富。以造纸业这一高污染行业为研究对象,对比两岸造纸业近三年的披露现状,探究造成两岸此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建议,试图为大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借鉴。 【关键词】两岸;造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北京空气清新、质量优良,城区被久违的蓝天所拥抱,交通顺畅。在APEC会议上,主席表达了对环境的深切关注:“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人们渴望留住绿水蓝天,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对于环保的需求都日益增大。近年来,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愈加重视。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这次修订中,政府和企业进一步明确了二者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及责任,不仅如此,此次修订取消了原有50万元的处罚上限,代以倍数类的惩罚标准。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群体,政府要求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良好展示,也成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途径。在大陆,环境会计这一概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科学发展理念的引领和推动下,环保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一系列文件用以指导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总体来说,大陆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尚未形成规范的体系,披露内容具有随意性,多数企业只披露对自己有利的环境信息且披露内容多以文字形式呈现,缺少量化信息。台湾的环境会计同样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构建出一套企业环境会计的体系,企业披露行为更加自主,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较为丰富,因此,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台湾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选取高污染行业中的造纸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近三年两岸造纸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对比两岸的披露法规、披露内容及披露形式,试图探究造成两岸此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求为大陆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两岸造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比较 (一)披露法规比较 海峡两岸上市公司都存在环境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而强制性主要来自于证监会等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约束。早在1997年,中国证监会就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其中就已经提及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应当披露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随后,相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主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定期报告披露相关事宜》等文件。此时的台湾,也深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台湾于1997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和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关系密切的规定,涉及水污染防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环境影响评估等。为方便比较两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笔者选取两岸较典型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并整理汇总。目前,两岸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均采用强制披露与鼓励披露相结合的做法。 两岸都在积极推动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披露更多的相关信息。但是从的文件内容来看,大陆更多是起到了宏观引导的作用,虽然大陆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年报中披露与环境相关的信息并描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对披露信息的具体内容、质量并没有进行规定。从台湾的相关规定中,不难发现,其在指引台湾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规定更为详细,比如《产业环境会计指引草案》《上市公司编制与申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作业办法》中,不仅规定了企业需要披露的具体内容,还根据行业的不同,具体规范了各行业的企业在披露时的做法。不仅如此,在2000年时台湾就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系统的产业环境会计制度。为了推广这一环境会计制度并保证其实施,台湾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及标准。到2007年,台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制度,明确了环境会计制度的架构和内容、环境信息的分类项目和常用的环境会计科目、环境成本的计算标准、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等内容。可见,台湾的相关披露规定对其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披露方式比较 大陆企业多在企业年报、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些企业也会出具单独的环境报告书或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选择性披露,在披露方式上台湾与大陆大致相同。为了方便统计比较,笔者选择两岸造纸业的上市公司,其中大陆企业23家,台湾企业7家,收集其年报、招股说明书、董事会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整理了两岸造纸业近三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大陆的披露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向好趋势,但是仍旧会有企业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而信息披露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普及,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台湾环境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比如台湾在规范其董事会年报格式时,就要求在企业营运概况中披露环保支出资讯,这样具体的规范做法是台湾高披露比例的关键。从独立报告的披露比例来说,2014年时台湾披露情况较好,但总体来说两岸的披露状况相差不大,甚至在2013年时台湾低于大陆的披露比例,因此仅从是否采取独立报告形式披露并不能很清晰展示两岸披露方式的差异。 环境成本分为投资额及费用额,将二者加以区分披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意识。此外,是否采取物量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结合的方式披露,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披露的质量。环境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所作的反映和控制。但是环境活动不同于大部分企业活动,并不是所有环境活动都能直接以货币形式计量。对货币计量反映不出来的,主要集中在环境负荷消减量等数值,可以使用物量来进行计量,称之为物量效果;对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使用货币计量,称之为经济效果。不难发现两岸在环境会计披露方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台湾企业在披露时更为注重区分环境投入和环境费用,多数企业也能采用物量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结合的披露方式,在披露方式上相对更为成熟。而大陆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已能更自主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是还亟须在披露方式上有所创新。 (三)披露内容比较 环境会计信息分为定量及定性信息两类,定性信息包含了与环境披露相关的规章制度及环保理念等文字性描述信息,而定性信息则应当涉及更多财务信息,例如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环境资产及负债。目前,随着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是披露内容却未形成规范,披露较为随意,且大多数企业披露内容为定性信息,较少披露定量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笔者根据造纸业上市公司近三年的披露内容,将多数企业披露的常见内容整理。大陆企业的披露内容中,既有定量的信息,也有定性的信息,但是定量信息,如环保投资、环保成本、污水处理量等披露较少,大多数企业虽然也会披露废水、废气、固废的处理情况,但仅限于定性的说明,披露信息并不具有可观性、可比性。在大陆,多数企业会披露节能减排行为和一些公益活动,这是企业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表现。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局限于当前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放眼未来,为社会节约资源、创造资源。企业的环境披露内容不仅应包括目前的污染治理状况,还应涉及未来可能面对的环境风险,以及企业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废弃物的排放。 大陆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仍有所欠缺,这点可以从“环保目标”及“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披露情况中得出。台湾在披露内容方面做得就较为出色。披露内容丰富,且披露信息多为定量数据。不仅如此,在台湾当局的新政策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披露体系。为了方便比较,笔者也将台湾造纸业上市公司近三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整理。台湾企业的披露内容较为规范,例如董事会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都会有较规范的披露格式,因此企业的披露信息不仅丰富,且多为定量信息,可比性较强。此外,由于对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RI)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GRI作为披露规范,这也使得台湾的披露质量呈现较高的状态。难能可贵的是,台湾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不仅局限于披露能源消耗、三废的排放及处理,也十分重视对未来环境的保护。不同企业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再生能源,例如育苗育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在重视环境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未来环境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因此总体看来,台湾企业的披露内容丰富,多披露定量数据,环境成本及环境投入区分披露且对未来环境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披露质量较高。 三、两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差异原因解析 (一)政府推动 在上文披露法规比较时,就可以看出,两岸相关部门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环境会计信息制度建立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陆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也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总体来说政府扮演着宏观引导的作用,在监督企业披露信息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并没有对披露内容及格式作出详细的规定,这也导致披露质量良莠不齐。而台湾相关部门在指导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更多地从微观层面出发,于1995年成立了“台湾永续发展委员会”,并制定相关指引、计划帮助规范企业披露内容,使得从环境信息的分类,到环境会计科目的设立,再到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计量都有据可循,政府在台湾环境会计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民间组织推动 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受到的外部压力,外部压力分为法律法规等直接压力以及社会舆论等间接压力。其中,企业的自主环境披露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团体及媒体的压力。在台湾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中,民间组织这类社会团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7年5月,台湾成立了企业永续发展协会,此后,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台湾的民间组织不仅会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及社会责任报告,还能辅导企业ISO体系的升级,帮助企业编制环境报告书。如2003年成立的民间组织“台湾环境管理会计协会”,是目前世界上四家环境管理会计协会之一,其成立宗旨就是“推动企业环境财务信息的规划及建立,辅导企业披露完整的环境财务信息并环境报告书及永续报告书,进而推动环境财务信息之第三者认证制度。同时透过企业、政府与本协会的努力,对产业环境财务的推动及发展有所帮助”[8]。而大陆也有着许多的民间环保机构,如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但是多数民间机构都依附于政府而存在,由于依附性较强,这些民间组织只能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起督促作用,无法灵活地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无法像台湾民间机构一样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 (三)学术界推动 1992年,葛家澍教授在《会计之友》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的文章,这成为了大陆学术界环境会计研究的开端。之后,百花争艳,学术界各位学者开始从宏观、微观,从学术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等各个角度展开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大陆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中国会计学会还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这也成为了大陆环境会计研究的强力支柱。但是相比较台湾,台湾学术界则不仅限于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还致力于台湾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推动。这其中较为出色的要数台湾交通大学,2003年,台湾交通大学成立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室,沈华荣教授着手研究了环境会计在台湾的推行及台湾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等。此外,台湾的高校十分重视与外界的合作,且研究成果更注重实际应用意义,通过研究环境会计制度建立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的意义而使企业能更快接受“环境会计”这一概念,也激发企业自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四、对大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完善环境披露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披露体系 台湾与大陆同时引进环境会计,但是目前台湾环境会计制度已基本形成,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我国企业众多,政府在宣传环境会计时具有更大的难度,但是深知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一直致力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推动。但是政府的推动作用可以从宏观引导深入到微观的指引,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详细规范披露内容、披露方式,制定披露细则指引,设置分类环境项目及环境会计科目,提供物量效果和经济效果的不同计量方法,从源头上加紧大陆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 (二)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提供披露技术支持 由于大陆民间组织多数依附于政府组织,因此迄今为止民间组织并未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政府可以将民间组织作为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一方面,赋予民间组织监督披露的权力,一方面允许民间组织提供技术支持,详细指导企业如何编制环境会计报表,并帮助完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书的出具。 (三)重视学术实务研究,加强学界企业交流 学术界的研究,除了丰富其理论意义,更应注重其实务意义。目前大陆学术界还未有参与法律法规制定的机会,但是在未来,可以尝试让学术界参与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目前随着MBA及EMBA的发展,学术界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沟通交流,这将是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建立的一个契机。一方面,学术界了解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在制定相关法规指引时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术界也可帮助加深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让企业了解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社会及企业自身的意义,消除企业在披露方面的疑虑。 作者:徐光华;钱冰莹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摘要: 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满足企业、政府、国家等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还能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本文在分析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企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状况之间的联系受到广泛关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已成为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社会责任报告、量身定做的环境报告、年度报告等。然而,因为政策不统一,揭示的信息实用性不强,无法让利益相关者据此作出科学客观的决策。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环境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学基础上,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企业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所做的核算与监督。传统会计核算包含了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但以前的核算仅着眼于企业的盈利性质,却忽略了它是对环境具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性组织,未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资产、负债、成本、绩效报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被普遍认同的形式,主要为环境报告书、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或财务报表附注等。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善我国现阶段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问题的要求不全面,约束力不大,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披露的质量相差很大。披露内容上存在企业对当年环境信息不披露或披露很少且不具体状况。例如,三废治理情况及支出、排污权、环保投资等都是较重要的环境信息,但大部分企业只对排污费做了具体的数据披露,其他则不披露或简单披露。披露形式上,有些企业采用量身定做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报告,有些企业借助社会责任报告、年报等,而有些企业则只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简单披露几个数据。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的披露都缺少统一的规范。有些企业年与年之间披露的情况有所不同,直接导致了环境会计信息从纵向和横向上都缺乏一定的可比性。 2.披露内容不完整不够明晰以环境成本为例,环保设备的折旧费、维持费、厂区绿化费、环境管理部门的费用等都是较重要的成本支出项目。大部分企业只对厂区绿化费、环保设备折旧费有所披露,对其他重要的环境成本支出项目予以披露的很少。有些企业披露的内容不够详细,只是一带而过。披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环境信息的定性描述,定量披露情况很少。例如,就节能减排而言,大部分企业会在环境信息中提到公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直在改进节能减排技术,收效不错。但真正将节能减排的收效以表格或单纯数据形式加以披露的较少。从所调查的60家上市公司看,比例不超过50%。有些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较简单,字数非常少。总体说来,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可概括为:定量信息定性化,定性信息简单化。这对利益相关者来说,所得到的信息不太实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信息使用者帮助较小,失去了披露的意义。 3.环境信息反映的负面问题较少调查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在年报或环境报告中披露过环境污染影响情况等负面环境信息,一般只在报告中简单说明报告期内无污染事件发生。但却不敢保证完全没有出现过环境污染事件。信息使用者较关注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状况,而所披露的内容只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无任何影响的普通信息,几乎没有任何负面信息。对利益相关者来说可谓“报喜不报忧”,对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误导,使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现状和预测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让信息使用者无法做出准确客观的决策。 4.行业之间的信息披露有较大差距从已有研究来看,各行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侧重点都不一样。有些行业倾向用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全面详细披露环境信息,而有些行业由于污染小或节省资源等,只在社会责任报告或年报中简单披露。由于行业特点不一样,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也有很大差距。从所调查的60家上市公司看,化工业和造纸业这两个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行业在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节能减排和环保新技术等方面披露的企业比例较大,而医药行业在资源税这个项目上披露比例较其他行业高,钢铁行业则在企业环境制度、是否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等非货币计量的项目上披露比例较高。除本次调查研究的几个行业外,其他行业也各有侧重,差距略大。 三、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原因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规范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法律法规,政府尚未制定出具有权威代表性法则。环境信息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环境问题的发生有多重因素,每个企业的经营特点不一样,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这就要求有相关的法规及规范进行约束。目前无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还是内容,各企业只能按自身行业特点和对环境信息的主观认识披露,具有一定主观性。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较晚,落后于欧美国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像传统的会计核算披露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框定好形式与内容,短时间内要让环境会计信息像传统会计核算那样有统一的报表形式缺少法律依据。 2.政府宣传不够,公司社会责任感不强国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宣传还不到位,再加上缺少严格的法律约束,导致企业未认识到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由于更重视的是目前的利益,忽视了环境信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不高,对一些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不够,较担心披露出环境污染事件会影响自身形象和声誉,投资者会改投其他公司,影响公司的发展。另外,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缺少基本认识,国家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大,致使企业没有披露积极性,使得环境保护成本偏高。 3.国家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各行各业有其自身特色,生产经营模式不尽相同,难以管理,导致我国政府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短时间内难以出台一针见血的法律政策,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力。政府和管理当局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不大,管理部门对这一内容并没有作出统一规定和硬性要求。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意将其最真实的环境信息公之于众,而是有选择性披露。 4.社会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不到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社会公众的利益考虑,是为了让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所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实时监督能较大程度改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使企业积极完善这方面工作。然而我国对环境法律宣传不是很到位,社会公众意识不够强,对环境信息披露起不到监督作用或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工作做得不到位。 四、解决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信息披露规范化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缺少规范,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无法放在同一层次比较。要使信息披露可比,政府首先要制定环境会计披露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使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一致。其次要完善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让上市公司有据可依,全面具体地反映环境会计活动。同时,应将环境会计涉及的内容编入相关法律法规,使环境会计像传统会计一样有专门的报表格式进行披露。 2.加强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部分会计学者开始研究环境信息与会计的相关问题。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关理论还不是很成熟,相关人才比较稀缺。我国可在高校多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多培养环境会计人才。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科目,具有新颖性和复杂性。国家通过定期对相关人才进行专业考核,敦促环境会计人才不断进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还要鼓励企业进行定期培训,让环境人才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加强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责任感环境保护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对环境会计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让公众了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知识,增强这方面意识。企业的生产活动会给环境带来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污染。为防患于未然,政府要敦促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自觉主动披露。鼓励他们在内部设置专门负责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部门,负责企业与环境有关的问题,让企业认识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环境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能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事实上,在环境信息问题上全部依靠企业的自愿披露是不现实的。过去的案例充分说明,只有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才是最适当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环境保护与信息披露上都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些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想法,对有些环境问题不披露或少披露,以致造成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或实用性较低等问题,难以对信息使用者有太大帮助。所以,政府与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就显得极其重要。综上所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我国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常态”下,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动摇。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既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更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走出一条适合并有利于中国环境保护的道路。 作者:吴震 单位:江苏亚太轻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 文章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本文对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生态文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环境会计,实质上是绿色会计的别称,是用货币为主要单位来记录各类环境污染、防治及其开发的成本费用,并对保护环境形成的效益进行计量和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和环境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新兴学科。对经过确认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公开的过程,被称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通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了解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 2.1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企业既是环境资源的消耗主体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角。相关专家和学者对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环境的污染物大约有80%是由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既然企业是我国环境污染主要制造者,那么企业必须为治理污染负主要责任。为了把我国建设的更加美丽,为了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及时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 2.2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是为了向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实现这个目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必须全面客观、真实可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它既可以监督企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又可以监督企业是否做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环境管理手段,被称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第三次革命浪潮。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可以知晓企业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情况,也可以有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3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缺乏相比西方来说,中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保护环境的法律10多部,相关法规20多部,约束了企业的污染的一些行为,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基本上没有提及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梁杰与刘金彬等研究发现,中国至今仍无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指南》。杜婕也指出:“尽管有些企业已经将环境会计的应用开始逐步推行,然而现在环境会计的成本费用核算以及基本理论仍然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议,更没有将环境会计写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中,这让企业在真正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中无法可依。”因为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大多数企业从不主动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即使披露了一些信息,也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了披露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3.2缺乏环境会计信息监督为了确保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客观真实性,需要专门的监督机构独立审计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由于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并且与此相对应的环境审计准则也未出台。因此,我国审计机构缺乏对环境审计监督的有效武器—环境会计准则及环境审计准则,致使环境审计无章可循,寸步难行。卢少青(2013)选取46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选取的公司审计报告中都没有提及有关环境方面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没有相关部门或机构出具企业环境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从而导致了企业披露虚假环境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进而不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有效监督,信息使用者也无法据此做出合理的决策。 3.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范围狭窄,信息价值低由于我国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政府监管薄弱,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不能够主动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秦声(2010)对1581家上市公司搜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从分析数据可看出进行有关环境方面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只有517家,披露所占比重32.7%。并且,这些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只披露一些政府的环保奖励、企业的环保支出、企业的环保投资等环境受益的信息,享受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拨付的专项治理资金等;而对企业环境污染形成的诉讼,违反环保规定而给予的罚款等不好的环境会计信息则不加以反映。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披露内容经常流于形式,披露的内容太简单、范围太过窄,不能客观反映环境绩效,环境会计信息价值较低,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情况。 4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主要对策 4.1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准则为了使企业能够真实、可靠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正确反映企业污染及能源消耗等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比如可以借鉴日本的《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指南》等,对象由大型企业扩展到中小型企业。我国也可以完善现有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相关要求充实到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中,在《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将环境会计信息纳入《信息公开条例》中。在《环境会计准则》中明确强制环境会计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等相关要素,明确环境审计的范围及程序。 4.2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审计为了使企业所出具的环境信息报告、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更加真实,注册会计师应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更合适。因为政府部门人员对环境会计缺乏相关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很好地做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而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丰富,客观性强,他们可以依托第三方会计监管机构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可以审计企业披露的独立的环境报告,并可以通过企业环境绩效报告来判断企业的环境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作出相应评价,进而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 4.3制定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由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局等部门进行监管。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监管部门可以联合工商管理部门为企业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及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其污染企业的名字,来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二)监管时要奖惩结合。我国可以借鉴英、日两国的做法,分别设立“环境报告奖”、“环境报告书奖”。对能够主动、全面、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降低排污费、税收优惠、环保项目补助等优惠。同时,对于未能披露规定的环境信息或者披露虚假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应进行严惩,可以根据轻重程度,给予警告、罚款、行政处罚、停业整顿、强制关闭等惩罚措施。提高政府监管,将激励与惩罚相结合,希望能够提高企业的环境披露质量,改善我国企业低质量信息披露现状。 总之,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国家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加强第三方监督和增强国家监管等措施,使企业主动、真实、全面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更多企业能源消耗与企业环境污染等客观信息,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进而保障整个社会保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 作者:苗玲娟 宋俊儒 刘康伟 单位:临沂大学物流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 环境会计对加强环境管理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由于环境资源越来越受重视,环境会计的发展也随之受到重视。近年来,环境问题一次次地被推到风口浪尖,这些发展现状引起了人类的思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上市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因此企业对环境污染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反映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事项,有利于促进企业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转变,增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更好的完善企业形象。在环境会计披露的企业中上市公司是信息披露的主体,因此本文将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首先,通过对环境会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的介绍让大家对环境会计有进一步的了解;其次,以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揭露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模式 一、环境会计的相关信息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人们生活的环境却受到严重的污染,并且环境污染正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兴职业,环境会计。他能够使外界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持续发展的状况,环境会计对企业发展中信息的披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环境会计的披露信息,加强了外界对企业的了解,无论是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还是破坏,我们都更加一目了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环境污染者应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放弃高耗能的生产方式。反之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所付出的努力,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中也会展现,这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最佳时机,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对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推动作用。现如今的环境保护是关乎民族未来命运的,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对推动社会公众以及相关部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 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而企业也开始重视自身环保形象,这就需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帮助。但目前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内容零散;毫无规律可循;信息质量偏低等等。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很多信息的披露过于敷衍,披露内容过于简单,有些上市公司所提到的信息仅仅在年报中简单的提及环境问题,这些根本算不上会计信息,对于环境会计的实质并没有反映。还有在企业信息披露中,很少对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对企业因环境污染而受到处罚的信息更是极少披露。其次,由于没有健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披露的方式不固定、形式不规范。在进行信息披露时,环保部门只注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于披露信息、时间等没有明确要求,这些都造成了各个上市公司在面对披露环境信息时的随意性。造成各个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差异,无法形成上市公司之间的比较。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在年度报告结束后的3-4个月才对外公告,这造成了披露信息有明显的滞后性,时效性不强。最后,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披露环境信息时,会出现连续性不强的问题,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在开始披露时对投入的环保设备信息进行介绍,但是对该设备的后续的问题并不提及,使得会计信息失去了该有的连续性意义。 三、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从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来看,目前没有形成广泛的环保意识。绝大多数的企业在开展环境报告都是基于政府管理机构强制性管理的结果。这表明企业自身对环境会计的认识不够,而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得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环境会计视而不见。而投资者对这方面的信息也并不关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与否并不影响他们的投资决定,对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急需完善。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这将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想要更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政府应该担任起一定的主导作用,而相关的管理部门、人民群众、企业自身都应该相互配合。面向未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迫切的需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现。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环境效益当然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我国开展环境会计之前许多发达国家已有前车之鉴,对于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要结合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借鉴,既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也不能等污染出现才治理。在以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中,我们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让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有据可依,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未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需要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并细化各项细节制度等等,因为只有理论研究全面形成统一的体系,才有可能会在实践中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作者:马冬妮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抽取属于制造业的1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影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各显著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得出可靠结论,发现重污染企业与规模较大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更高,并据此得出结论,望能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造业上市公司;影响因素 1引言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有意忽视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可持续发展目标逐步向社会推广的大趋势下,实现绿色生产是目前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将有效地把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及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传达给社会各界,从而对企业形成监督作用,达到治理严峻环境问题的目的。目前,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如何?有哪些因素影响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提高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本文以我国制造业500强中的1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且具有时效性;收集范围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拓宽到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来源更为广泛,数据更具客观性;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据此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过一系列的相关研究。Orlitzky和Benjamin(2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负债程度与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汤亚莉(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董事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蒙立元、李苗苗、张雅陶(2010)将我国制造业中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产生重要影响。谭庆美,徐华敏(201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董事会独立性,以及企业所有权结构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正向影响,而盈利能力则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负向影响。 3实证研究 3.1研究假设 3.1.1制造业上市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制造业企业规模越大,所雇佣的人力资源、消耗的资源也会相应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会越大。公司为了维持自身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信赖,争取更为长久的发展,企业势必会更加重视环境披露这部分内容。 3.1.2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持股比例代表着股东的表决权。如果一个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这就意味着公司决策权实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企业的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利益,忽视了小股东的利益,则大股东可能更倾向于控制信息披露情况。 3.1.3制造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设立的目的是监督公司管理层。一个公司如果设有足够的独立董事,可以认为这个公司在这方面监督力度有力;如果独立董事比例过低,则极有可能造成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 3.1.4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盈利能力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收益水平。当企业盈利能力高,获取的收益高时,会有额外的资本投身于环境改善,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会更主动。 3.1.5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增大时,利益相关者都迫切需要知道公司更多的信息,企业也会更有动力披露相关信息以获取信任。 3.1.6制造业上市公司控股性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国有控股公司相对于普通企业来说,会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经营目标也更多地与中小投资者相一致,因此也会更多地重视相关信息(包括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也会相应更高。 3.1.7企业类型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成正相关关系就企业所处的行业而言,可分为重污染和非重污染两类。重污染企业受到政府的关注和约束,且其造成的污染切实关系到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因而其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将更多。 3.2研究设计 3.2.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本文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推出的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中随机选取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为降低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剔除掉以下两类公司:(1)发行B股和S股的,因为B股、S股与A股的发行存在较大差异;(2)ST与PT类,此类公司财务方面存在异常波动。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时效性,最终确定以1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本文的样本公司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巨潮资讯网、新浪财经网等网站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 3.2.2研究变量根据本文研究目的,本文所确定的被解释变量是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根据国际通用标准,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nvironmentalAccountingDisclosureIndex)来反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变量符号为EDI。由于我国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尚未作出统一规定,本文分析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并以此为根据归纳出相关条目包括公司年度资源消耗总量“、三废”治理情况、绿化费、排污费及置弃费用、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环保诉讼罚款、赔偿与奖励、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优惠、公司环保方针目标及成效、公司面临的环境风险、公司环保技术开发情况。评分体系为无相关描述的记0分,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记1分,定性并定量描述的记2分。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选取7个解释变量——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公司规模(LOGA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股权集中度(CR),独立董事比例(IND),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代表盈利能力(NCGR),资产负债率(DAR),是否国有控股代表控股性(NSH),是否重污染代表企业类型(W),是则记为1,不是则记为0。 3.3实证分析 3.3.1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析经统计,2012~2014年度内对环境会计信息各评分指标进行披露的样本公司数目如下:公司年度资源消耗总量各年为28、28、26“;三废”治理情况各年为62、67、69;绿化费、排污费及置弃费用各年为49、53、52;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各年为26、27、39;环保诉讼罚款、赔偿与奖励各年为29、42、40;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优惠各年为52、66、57;公司环保方针目标及成效各年为77、85、85;公司面临的环境风险各年为71、75、79;公司环保技术开发情况各年为69、79、8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企业自身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意识,也能做出一定的实际行动,有些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得非常全面,但是,有的企业仅仅只对其中的某个或者某几个方面进行了略微的描述,甚至不披露。 3.3.2相关系数检验为了避免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对模型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先对各自变量之间做相关性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自变量之间最大的相关性系数为0.385121,从统计学上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可能会引起回归方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故自变量间可以不考虑相关性。 3.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虑到一些不随时间变化的非观察因素可能与误差项相关而导致内生性的问题,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Hausman检验的检验统计量为0.880557,伴随概率为0.9897,远大于0.05,因此接受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则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为:=0.262723+0.039595L0GAT+0.183031W+;SE=(0.098817)、(0.010905)、(0.183031);t=(2.658682)、(3.630928)、(0.036726),R2=0.1495;F=7.3310;n=100。根据对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的观察可以看出:R2为0.149,拟合优度并不算大。但是,本文认为这与100个样本公司之间的差异以及时间序列数据(跨度仅为3年)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本文有理由说明该模型对样本拟合较好。公司规模(LOGAT)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对应的伴随概率值为0.0083,因此认为公司规模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为正向且显著;从股权集中度(CR)、独立董事比例(IND)、公司净资产收益率(NCGR)、资产负债率(DAR)、控股性(NSH)对应的伴随概率值分析可认为这5个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无显著影响;企业类型(W)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对应的伴随概率值为0.0000,因此认为企业类型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为正向且相当显著。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不论各公司披露的内容详实与否,就样本数据显示情况来看,2012~2014年度的披露比例较高且逐年上升,说明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已有所提高;其次,规模较大的企业与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较高,因其消耗的资源更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更大,造成的污染切实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约束。公司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信赖,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更为长久的发展,会更加重视环境会计信息这一部分内容的披露。最后,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比例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这一结果,本文推测可能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不够完善有关。独立董事目前主要是由上市公司自主选派,存在由内部人提名的问题。另外,独立董事多为兼职,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相关信息做出清晰判断,从而导致决策仓促。 4.2研究建议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通过立法途径加强惩治力度,促使企业积极执行环保措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由个体行为向社会行为过渡,提升全社会的环境质量;其次,规范披露方式,独立报告披露的量化信息更多,定性信息的描述也更全面,信息质量远高于其他方式,本文建议对重污染企业应当采取独立报告形式,将环境信息披露放在重要位置单独列出;最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我国独立董事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我国的独立董事委员会虽已成立,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完善独立董事委员会的技术准则体系与道德准则体系,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专业素质,加强其社会群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发挥职能,降低企业信息保留程度,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作者:谢宇 胡双 朱思晓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思考 摘要: 外部、内部及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或组织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群体,如政府、债务人、顾客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对管理层意图施加强大的影响;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群体,如股东和职工对公司诉诸额外压力以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环境保护组织与会计师事务所,明显地影响企业环境披露的管理决策。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预期;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环境披露研究已解释了大量股东群体或组织提议企业加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些研究表明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并有义务满足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展现社会责任的一个途径[1]。然而,目前为止,大多数文献仅仅讨论了个别利益相关者群体与环境披露的关联以及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本文试图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测量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分析政府、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股东与职工的影响,进而阐明多种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本文还提出两个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环境保护组织与会计师事务所,他们也有可能关注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利益相关者理论尚存在明显的争议:公司需要通过确保生存并持续盈利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抑或面对利益相关者的负面抵抗[2]。如果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理论结合,会发现每个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形成或隐或显的契约关系[3]。据此定义,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向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拥有法定的要求权,企业必须评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以期达到战略目标。据此,企业应与利益相关者保持合作对话关系[4]。鉴于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加以及企业社会责任需求的扩大,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满足股东需求,企业也需要考虑关于环境改善活动和环境状况等其他问题。最后,企业应向利益相关者披露充分的环境会计信息以保证其行为合法并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做决策。本文坚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受经理层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驱动。信息供给应该满足信息需求,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经济利益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信号[5]。而如果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增加了环境会计信息的价值,那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就会增加,管理层将可能致力于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以提升其感知环境的合法性。 二、文献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等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了公司的具体行为,关注于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利益竞争和责任认知被组织管理[6]。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赌注”从而承担了“风险”,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股东与经理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价值,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作用形成互惠关系,利益相关者提供重要的资源,或者为企业做贡献,同时企业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经理主要负责安排企业的活动,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冲突。DonaldsonandPreston表明,除满足股东和债权人的显性需求,公司不应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隐性需求[7]。利益相关者可通过信息传递或对外表达从而影响公司业务,以表明他们的意图和态度。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施加影响,企业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调整行动缓和利益冲突。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应对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构成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交流的手段。企业在战略规划时,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否则将面临丧失利益相关者支持的风险。因为利益相关者特别关注企业的环境策略、投入和态度,他们期望看到企业在没有破坏环境的前提下的经济利润和经济状况。 (二)社会政治理论与环境信息披露社会政治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理论、法律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人类活动包含的各种各样的政治与经济活动,其中,社会、政治与经济相互交织。社会的不同群体相互合作以分享资源,他们又相互竞争以获取各自的利益,合作与竞争的结果是社会稳定。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企业的价值表达与社会规范相悖,那么他的合法性将受到潜在或实质性的威胁[8]。社会契约的结合力是利益相关者允许或否定企业经营的权利,企业的合法性被外部组织人员控制,因此,企业通常试图实现某种战略来改变利益相关者的观念或转移他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力达到改变他们对企业的业绩预期[9]。换句话讲,当公司感受到社会或公众的压力时,就会采取系列行动来缓解压力以获得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些行动包括公布年度报告和决策活动以更好地为公众所知。未来,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将超越严格的环境规范和法规,减轻企业源于利益相关者的压力[10]。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代替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影响[11]。在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环境问题突出的公司,管理层改善环境策略或社会行为,可以降低政府的干预。对管理层而言,隐藏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背后的动机可能是避免减少未来的投资机会。企业采用更积极主动的环保策略说明企业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感知。Ullman认为,企业使用环境信息披露工具来保持与利益相关者的友好关系,由此说明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反馈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的渠道[12]。 (三)利益相关者背景下的环境信息披露大量的研究指出,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影响企业的社会策略和环境披露策略。研究强调社会和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受多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需求的影响。罗伯特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测试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层的社会责任披露决策的影响,发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企业的战略态度、经济效益与公司的社会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性。Hossain等研究公司的具体特征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贡献,结果表明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以及国外上市地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有积极的正相关性[13]。HalmeandHuse探讨了环境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变量、行业变量、国家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行业变量是解释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14]。不同行业的公司中,传统的高污染企业,比同行低污染的企业更重视环境信息披露。如果企业是跨国经营,则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水平各有差异。Cormier通过评估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策略反映出经理层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15]。他发现,环境管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存在关联,管理者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来维护其社会合法性。另外,规模大、负债少、所有权分散的公司更可能进行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性。上述结果和理论论证了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和满足多个利益相关者需求。通过接受社会责任,阐释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并付诸行动,通过披露环境信息展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企业对三类利益相关者,即外部、内部和中间利益相关者的反应,来分析企业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阐明促使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动机。 三、研究假设 (一)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1.政府基于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管理层必须与不同的群体交流达到合法性。在外部利益相关者群体中,政府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机构可以对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甚至责令关闭。Walden进行了一项关于年度报告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调查,调查发现在1989年阿拉斯加游轮泄露事件以后,源于事件影响和公共政策压力,阿拉斯加的环境信息披露明显增加[16]。Deegan等同样发现因违反环境法规受惩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积极的环境信息[17]。很明显,当企业的形象遭受负面影响,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树立更多的正面形象,同样有助于向利益相关者证明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将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提升合法认同度[18]。政治成本假说认为,由于大公司的知名度较高,其一举一动都受到公众的关注,更容易受政府干预[19]。考虑到政治成本,公司越大,政治敏感性越强,越有可能披露环境信息。因此,大公司肩负更多的来源于社会和环境组织的负担(如社会舆论的压力、社会责任、环境要求等)。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公司可以增加环境信息披露,作为与加强政府沟通并取得合法性的手段。2.债权人高财务杠杆的公司能看到债权人对公司政策的影响,因为债权人能收回贷款或阻止企业进一步的信用扩张。因此,管理层更愿意披露关于企业社会活动的信息来满足债权人。企业的财务杠杆越高,债权人的影响越大,企业对环境需求的反应越迅速。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当企业的活动产生了负面的环境影响,企业将会面临处罚或罚款,其结果也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因此,债权人高度关注企业的活动。他们呼吁更多的企业诚信,要求企业充分披露以保证他们揭露最新的情况并防范机会主义行为。否则,债权人会寻找新的东家,甚至收回贷款。3.供应商和顾客把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当企业的年度报告披露了环境信息,信息的目标观众是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然而,环境信息同样为客户和供应商服务。客户在做出采购决策之前,企业形象和声誉自然是一个决定性因素。Park使用广告费用作为替代变量代表客户关系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客户关系的企业更加积极披露在环境保护上的投入并提供高质量的披露内容[20]。公司形象和声誉已经成为关键因素,鼓励顾客再次购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重要的资源,作为回报,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上,当企业不能满足供应商的需求,后者将会寻找其他更可靠的合作者,甚至报复不当行为(如暂停供应)。这些结果都会对企业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当企业的存货周转率较高,它将会主动满足供应商的要求以免发生供给短缺并失去销售机会。为避免企业声誉受到负面的环境绩效的影响,供应商需要看到更多透明的环境信息,使自己在新的企业环境中调整战略。4.竞争者竞争产生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因此,当谋划战略时,多数企业会考虑他们所属的行业及行业中的竞争水平。企业的竞争环境真实地存在,由于较高的行业退出率,企业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动确保在行业中的地位。Gale认为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公司可能施加重大影响控制市场[21]。这一观点表明企业将更多地被外部世界关注,为保持优势,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包括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上述文献和关于外部利益相关者集团的推论阐明了企业提高其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背后动机和可能性。由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H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期望和需求正相关。 (二)内部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披露1.股东Keim认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对企业相关活动的透明度提出更多元化的需求[22]。尤其是企业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得到股东的关注。当股权分散,必须加强监控,企业将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由于股票多样化,股东会更加关注企业的社会活动和环境行为,从而促使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也表明,企业往往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另外,公司股权结构越集中,披露的信息越少,节约的披露成本越多。2.员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员工开始关注到企业的环境绩效。企业员工认识到消极的环境策略会导致负面的环境绩效,带来处罚或破坏企业形象,甚至损害职工的权益。员工尤其关注企业对待环境策略的态度,因为职工的权益与企业前景密切相关。大公司的员工通常组织工会或某些特殊的公司机构(例如,一个专职部门负责处理环境相关事务)来确保他们的意见为企业管理层接纳。在内部员工的压力下,企业积极实施环境策略和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员工数量越大,对环境政策的影响越大。员工可能需要更高透明度的环境信息以免损害其权益。基于上述文献和关于内部利益相关者集团的推论,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H2:环境披露与内部利益相关者期望和需求相关。 (三)中间利益相关者1.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的上升促成环保组织的产生,环保组织自愿执行日常的环境保护任务、协助政府监管污染源并加以改进。环保组织动员组织力量,对企业施加压力,这些企业呈现出很多不良的环境行为,迫切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环保生产工艺,环保组织推动企业披露有关环境影响的产品信息。Deegan采访了一些环保组织、挑选一些最受关注的行业,测试他们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在环保组织的压力下,环境敏感度较高的企业经理层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这些敏感企业比其他企业受到环保组织更严格的监管。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造纸工业,往往比其他产业更加敏感,环境披露信息更加充分。2.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的监管作用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现有的研究表明,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比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更卓越的质量保证,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影响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度。为维护其知名声誉和避免诉讼,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要求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当一家公司由一家具备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分析人员就容易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确认为更好。会计师事务所实力越强,顾客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越高。基于上述文献和关于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推论,本文得出第三个假设。H3:环境信息披露与中间利益相关者预期和监管呈正相关性。 四、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设置在研究中,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共有变量9个,与上述的假设相对应。控制变量为盈利能力。相关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为检验前述假设,本文采取打分技术测量法,采用内容分析,通过信息披露的“数量”变化来推断“质量”变化,以确定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这一研究使用Wiseman的分类法和分项法来识别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程度。在具体实践和预测过程中遇到困难,对原方法做适当的修改调整,从而设计出记分板,在记分板上的环境信息分为四大类:经济因素、诉讼、降低污染、环境管理,如表2所示。对年报披露内容分析的分数,我们给定每一块的货币性或定量性的披露赋值2分,定性披露1分,指定的项目不予披露的不得分。因此,环境披露的总分数范围是0到24分。除了总披露水平,也分别对自愿性披露和非自愿性披露构成情况打分。企业披露的法律、法规指定的项目属于非自愿披露,其余的披露内容属于自愿披露。 (三)样本选择近年来,中国环保部启动中国上市环境责任评价活动,调查对象是深沪上市公司,而相关评分模板则是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本文选用201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的636家企业解释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决定因素。通过收集以上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报告附注中环境信息披露情况,相关资料来源于巨潮咨询网和国泰安数据库。 (四)环境信息披露打分表2列示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打分评估情况。在打分测度时,环境披露内容由四个方面12个项目组成,包括自愿性披露水平。结果显示鲜有企业披露有关环境治理设备和设施的财务资源。关于环境诉讼内容,研究发现仅有几家公司披露有关环境惩罚的信息。这一结果可能是源于对于未决诉讼的裁定较为困难,也揭露了这些企业试图隐藏相关信息规避公共监督。至于其他信息,属于环境管理范畴,在很大程度上被有效披露。然而,主要采取的是非量化的披露方式。从而可得出这样的推断:公司更倾向于解释环境政策,例如,我们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形式的污染,我们将继续投资、改善和执行回收以实现环保理念等。对于总的披露分数,本文分别列示了非自愿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分数。自愿性披露分数明显偏低,这一事实与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报告分析结果不谋而合,也从侧面验证了我们的数据是有效的。除了自愿性披露不足,强制性披露信息同样不充分,主要源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相关部门未能履行监管职责。总的来看,强制性披露的平均分数高于自愿性披露分数的事实反映出管理层对环境披露的消极态度。隐藏在这一态度背后的原因是企业总是将环境信息视为机密,因此不愿公之于众;或者信息公开产生的成本大于带来的收益。 (五)描述性统计表3提供了本文使用的先决变量(外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强制性披露有4项指标,自愿性披露有6项指标。样本公司最高披露得分是14,最低得分是0,平均得分是3.487,表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不尽如意。自愿性披露的平均值为1.456分,而强制性披露的平均值是3.452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平均分为0.801,即超过三分之二的样本公司被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表4中列示了外生变量之间的联系。环境披露与惩罚正相关(r=0.1),与公司规模正相关(r=0.39),与市场份额正相关(r=0.32),与员工数量正相关(r=0.32),与大股东利益负相关(r=-0.1)。 (六)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解释了等式1中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见表5)。关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自变量的系数表明环境违规行为与三类环境信息披露有重大关系(0.125,P 0.072;0.081,P 0.018;0.100,P 0.004;总体披露,强制性披露,自愿性披露)。这一结果与法律理论一致,或者说,接受惩罚的企业回避环境惩罚相关的负面消息而倾向于披露积极的环境信息。企业规模与三类环境披露具有强正相关(0.340,P 0.001;0.247,P 0.001;0.387,P 0.001;总体披露,强制性披露,自愿性披露)。大企业肩负较高的政治成本,更依赖于政治及社会支持,更加为政府及消费者所关注,因此,大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财务杠杠与总体披露和强制性披露呈强正相关性(0.062,P 0.046,整体披露;0.076,P 0.031,强制性披露)。结果表明当企业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时,债权人会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环境信息以确保了解企业最新的发展及相关的经济决策。此外,广告费与三类披露形式具有强正相关性(0.132,P 0.001;0.057,P 0.063;0.207,P 0.001;总体披露,强制性披露,自愿性披露)。企业的广告支出能提升市场关注度、提高环境披露水平,以达到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关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群体,大股东及主要股东与总体披露水平及强制性披露水平呈负相关性(-0.086,P 0.025,总体性披露;-0.187,P 0.003,强制性披露)。这类企业了解股东的需求,必须提供企业经营信息,特别是最受关注的社会和环境活动信息,因此,它们将尽可能地披露较好的环境信息。很明显,企业员工的数量与三类披露水平呈正相关性,企业员工会要求企业提供环境业绩信息,员工人数越多,环境披露水平越高。关于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很明显,环境敏感的企业与总体披露和强制性披露呈正相关(0.142,P 0.001,总体披露;0.121,P 0.001,强制性披露)。由于环境敏感的企业对社会环境影响更大,环保组织更加关注这类企业。因此,它们将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然而,这一变量与自愿性环境披露水平并没有强相关性,主要在于罚款和环境惩罚及未来的环境支出属于强制性披露水平,也是环保组织所关注的内容。被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与自愿性披露强相关(0.081,P 0.008,整体性披露;0.037,P 0.006,自愿性披露)。这类企业的非自愿性披露程度较低,可能是因为这类披露本身是强制性的,并且相关企业的实际内容的确很少。尽管中间利益相关者不直接受益于企业,由它们充当监督角色,能确保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不受损害。 五、研究结论及不足 持续发展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但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企业能切实地认识到他们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集中于如何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而后依靠利润缴纳税金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然而,当今的社会责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要求企业为股东谋求最大利益,更要求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诉求。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可以看成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群体有效沟通的方式之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更加关注大公司和受过环境惩罚的企业。在政府检查之下,这类企业披露较多的环境信息以确保其合法性。此外,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重视企业的环境绩效,主动向社会公众披露环境信息。员工数量大的企业和股权结构分散的企业的员工和股东十分关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另外,中间利益相关者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环境披露的管理决策。然而,被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与强制性披露没有强相关,原因在于这一方式本身是刚性的,相关企业实际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本身就很少。财务杠杆、大股东、环境敏感性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没有明显的关系,是因为管理层在制定有关环境管理策略时考虑到其他的方面,如成本效益原则、谨慎性原则等,因此这些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无法影响某些企业的自愿性披露。企业披露透明的环境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创造经济附加值,提高企业形象,从而获得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样本采用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2014年主板公司,涵盖数量为636家,环境会计信息统计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零散,缺乏系统性;某些变量(如监管机制)与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相关,但缺乏可量化指标,限制了定量研究的全面性。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研究策略,扩大研究样本,结合中国环保部组织的上市环境责任评价活动,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评价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作者:卢秋声 干胜道 单位:四川大学 商学院 会计与财务研究所 湖北民族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环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不健全。眼下,多数的企业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进行披露环境信息的,这就造成环境会计相关的准则对其披露质量有了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在企业环境会计的信息方面所做的研究起步较晚,最重要的是突出在关于重污染的企业方面。虽然目前我国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应该披露的信息给出了相应的规定文件,但由于对企业在强制性方面的规定比较少,同时也没有正式的规定信息披露的内容及形式,所以就导致了企业在进行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缺乏环境会计披露的会计准则。目前,企业大多是通过自愿的原则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大部分的企业在披露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时只是略有出现或根本没有。就算在招股说明书中出现,到后期也会回避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根本不会兑现当初所做的承诺。尽管政府的环保部门已经了一些获得了一些成果的关于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法规和制度,但其主要针对的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而对于重污染的企业政府部门还没有做出相关规定。 (三)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的第三方审计。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还应该加强利益无关者对其的审计工作。自我国执行单独的执行审计准则以来,就开始对规范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以及其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就促使我国的审计标准更制度化与完善化。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在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方面披露的审计时,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细则对其进行规范;按照现有的审计体系来看,也没有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审计业务进行全面的规定。因此,就很难保证位于第三方的审计在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审计的质量了,同时也导致了第三方审计整体的职业能力的降低。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占的比重较少。这是因为,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管理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弱,他们以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为工作重点,从而忽视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没有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有关的、规范的披露。从外部因素方面考虑:一是相关的利益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少,这样的话就削弱了企业自主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想法和动力;二是我国关于强制性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比较少,而且政府的有关部门其监管也不到位,以致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作为。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上文提到过,虽然我国有一部分的企业进行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其内容不够完整,不能满足信息需求者的使用。这是因为,一是在关于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其中大部分、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的附注部分进行了相关说明,但也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几乎没有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二是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在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时只会披露对自己有利的,对自己不利的或有损公司形象的均隐瞒不报;三是在企业的年度报表中对关于环境会计信息连续披露的部分比较少,致使信息需求者不能进行相关的分析。 (三)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知识结构还较低,特别是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是来自于财会方面的相关的专业或自学的,他们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而环境会计是一门涉及了众多学科的综合学科,其信息披露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多元化的、专业的知识结构和高质量的素质。这些制约了企业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也制约了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三、我国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完善对策 (一)提升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要提升公众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应从企业和公众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做好对于企业的环境会计的宣传工作。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使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能够自觉的进行环境保护和自觉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要做好对于公众的环境教育工作。积极地开展环保教育,使其了解污染行为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提醒公众重视企业的环境效益,以增大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力。 (二)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要想规范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进行:第一,为了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披露信息的可比性,要统一披露信息的计量方式,加强对企业披露信息的内容进行强制规定。同时,进一步地促使企业有正确的披露意识,使企业运用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完整的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第二,要使企业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规范化。要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学习西方的两种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流披露形式:一是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二是补充的环境会计报告。要对不同的企业、相同的企业不同的污染程度分别规定其披露的模式。 (三)注重企业环境会计人才培养。当前,我国要充分地做好环境会计人才的相关培养工作开设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培训,要让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充分了解关于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环境信息的披露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除此之外,企业在以后的招聘人才中要特别注意招聘一些环保与会计方面的复合人才,改变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单一的知识结构的现状,加快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步伐。 (四)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作用。应该加强第三方对于企业环境工作的审计,来保证企业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除此之外,我国的有关部门,例如环保局、财政部等,应该联合对重污染的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及他们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综合的评定,对于违规的或不达标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处理、惩罚,树立环境会计的严厉性和严肃性。 作者:刘宇洋 单位:西京学院会计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目前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导下,引导企业推行绿色生产,让消费者多消费绿色商品,将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而这必然需要企业主体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和动机去处理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成本问题,需要有相对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企业尽快将环境支出和收益科学纳入其核算体系,并确保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不全面、不真实,缺乏主动性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企业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在追求个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我国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会计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所以企业在平时往往缺乏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即便是已经向社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也常常存在不全面、不真实的情况。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自身的社会形象,存在扩大自身环保费用支出与社会贡献的嫌疑;而对于对企业不利的环境会计信息,则会很少披露或者不披露,能够自愿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也是非常少,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良好氛围。 (二)缺乏有效的会计审计和监督由于我国当前在很多方面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没有严格、细致的规定,所以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常常缺乏有效的会计审计和外部监督,导致很多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徒有其表,未能促使企业更好的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由于我国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人员对企业环境会计审计监督的业务还不是很熟悉,缺乏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人才,所以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难以进行有效的甄别;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监督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外部监督体系还么有完全建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违约成本比较低,这就为企业的徇私舞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例如,有的会计事务所在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时,审计重点多是集中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会计处理方法是否得当,会计业务流程是否规范等,而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则是相对忽视,所以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监督引导作用。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关于企业环境会计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在社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等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也非常少。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和会计界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视程度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但是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建设却是相对滞后,很多政策规定和制度标准过于笼统,使得企业在披露信息时存在很大的自由度和弹性,也就很难确保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 (四)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会计学体系中,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融合发展而来,所以属于会计学中的一个新分支。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所以现代有的财会人员对环境会计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少,难以胜任环境会计岗位的需要。对于现有的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很多高校还没有专门开设环境会计的相关课程,学生主动学习环境会计知识的欲望不高,所以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处于较低层次,很难完全满足当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需求。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完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增强企业环境会计披露质量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披露不主动、不积极、不真实、不全面等各方面的问题,政府部分要加强关于环境会计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定期组织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接受环境保护和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学习,增强企业的绿色生产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具有自觉性。同时,政府等主管部门要加强环境监管,密切关注企业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全面、真实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于瞒报、虚报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要予以行政警告和经济处罚,增强企业的违规成本,从而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具真实性和全面性。 (二)加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与监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披露,除了要增强企业的自觉行为外,还需要构建有效的外部监督体系,逐渐建立起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立体化监督体系。首先,企业自身要增强环境会计信息主动披露的意识,通过会计手段对自身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进行会计核算和规范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其次,政府部门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及环保部门依法的监督与执法职能,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政府财政部门可以重点执法和检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环保部门则是重点执法和检查企业的日常生产行为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再次。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而言,则是要重点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在审计监督方面,要进一步拓展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范围,把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纳入到审计职责范围之内,扩大对企业会计信息审计的范围。 (三)完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与披露制度要想有效改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需要加强环境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相关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这是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参考标准,也是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法》以及相关配套法律,增加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违法行为处罚的内容,从而使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企业的哪些环境会计信息要进行强制性的披露,哪些环境会计信息可以进行自愿性的披露,都应当在法律上予以明确。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等制度规范,逐渐增加环境会计披露方面的相关内容,从而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四)重视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基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需要,我国需要加大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贴近社会发展之需,解决我国高素质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短缺的当务之急。对此,我们要首先发挥高校在环境会计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这是因为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更有保障,高校可以先在财经类专业开设企业环境会计方面的课程,从环境会计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讲起,结合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步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导向作用,在考试内容上增加环境会计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提前接触和学习环境会计知识方面的内容,为将来从事企业环境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此外,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而言,则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结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绿色生产代表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企业赢得社会声誉和竞争力。因此,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真实的披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重视审计检查与监督工作,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引导,加快企业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而实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不断改善。 作者:王雪婷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铜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层出不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势日益严峻。相对铜业企业这种会产生一定污染的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环境责任,也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多措并举,促发展升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企业发展升级之路。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为铜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好的保证,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的环境会计研究比我国要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比蒙斯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发表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的论文,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后来的几十年里,会计研究的学者们在此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环境会计成本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的成就,但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的内容和格式等方面仍存在争议,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和环境会计信息报告体系还不够完善,更没有形成一定的准则。近年国内的学者也在环境会计与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林小华(2005)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案例,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至少应该包含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治理、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内容。李迎春(2009)从企业规模和环境污染度两方面来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分析讨论。刘海英(2010)认为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受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行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环境活动的媒体曝光度、环境游说团体的关注度等因素影响。张素蓉、孙海军(2012)分析了国内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提出了钢铁企业的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并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设计了相关指标,对四家钢铁集团进行了环境绩效评价。 二、铜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铜业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自觉性不高目前,除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企业,中国还没有相关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企业只有一小部分的上市公司,且所占比例较小。铜业企业管理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非常淡薄,披露信息的自觉性不强,很多铜业企业管理者,只重视企业的损益情况,忽视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且环境保护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收益有时候可能大大小于企业发生的支出,所以很多企业就不愿意对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没有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全面,且倾向于有利信息当前铜业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历史性信息,如过去对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排污费、资源利用、绿化费、税收减免等信息,并且大部分是文字性说明,很少有财务数据的分析,缺少关于环境活动情况的定量信息描述。而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环境信息及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一定财务影响的不确定性信息,尤其是负面的环境信息披露较少,如环保投资、环境活动奖罚、环境诉讼等事项;对于重大的环境投资项目没有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环境活动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借助已披露的环境信息全面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对未来进行预测。且出于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的考虑,企业普遍倾向于披露有利于自身的信息,这违背了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原则。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随意性较大,缺乏连续性、可比性和有用性环境信息披露规则的缺少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公司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存在相同的问题———随意性大,公司差不多是根据自己的偏好自行选择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有的采取报表附注形式,有的采取董事会报告形式,环境信息分散在会议记录,附注财务报表及董事会报告,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缺乏固定的、标准化的形式。由于环境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企业不能进行连续性的披露。因为这一点,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实用性。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且可操作性差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核算内容不易界定及环境资产和负债难于计量等原因,我国环境会计发展进程相当缓慢,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亦是障碍重重。目前,针对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对公司的规定也过于笼统,没有可操作性,仍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五)铜业企业缺乏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由于环境会计包含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这些学科相互交叉、互相关联,在具体操作中要用到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而传统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基本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熟练掌握财务和会计技能,熟悉生产经营知识。但环境会计的专业要求更高,面对环境会计问题,无论是处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还是环境绩效问题,绝大多数的会计因缺少环境会计专业知识结构,无法达到环境会计的要求,从而阻碍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 三、铜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铜业企业的环境意识应该继续增加环境保护宣传,加强对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促使企业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环境,提高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自愿性。另外,政府可以通过运用行政资源,通过采取教育推动、宣传倡导推动,提高公众的自我环保意识,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形成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压力。 (二)完善有关环境会计的法律建设,促进铜业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为了保证铜业企业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我国必须加强相关法律建设。首先,政府应该鼓励自愿性信息披露,并对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最低水平做出明确和令人信服的规定;其次,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明确环境项目的确认、计量、核算与披露方法,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使环境会计具有统一性与实际可操作性,保证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再次,将我国的《会计法》与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的各项环保法律和各省市制定的环保法规、条例相结合,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确定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使政府和企业都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明确企业环境会计和报告方面的要求,统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提高实际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三)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会计涉及会计学、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知识,需要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能力。通过学校和后续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胜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并履行职责。其次,在会计学科领域中增设环境会计方向,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设置环境会计专业课程,加强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最后,注重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作者:项育民 单位: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高污染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如今,高污染已成为了我国的代名词。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2013年频繁席卷中国的大范围、高强度的雾霾。这些情况的出现,对我国的高污染企业提出了新的考验,若继续采用传统会计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协调,从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抬上了高污染企业的桌面,必须实施严格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同时,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进一步表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必要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媒介,将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支出及相关收益定期向社会公众用第三方利益群体进行公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以促进市场公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协调。 一、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是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管理对象。中国相对于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其他欧美国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起步较晚。至今,中国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面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模式,实践经验不足。反观美国、日本及其他欧洲国家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已经发挥了相当的作用。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法及构架核算体系方面进行集中研究。但仍然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来明确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环境成本以及环境效益。我国现行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主要是从处理排污费的要求和鼓励加强污染防治两个方面来对上市公司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管制。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有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附注、董事会报告、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披露内容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描述十分罕见。上市公司披露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影响、相关环保投资、ISO环境认证、节能减排、环保拨款与补贴、税收减免等。反观欧美发达国家,政府、企业与民众都十分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政府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环境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这些法律法规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了专门规定,对企业各方面的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同样也制定了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准则,这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普遍性,也提高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主要的披露形式是单独的环境报告,采用以定量形式为主、定性描述为辅的方式且自愿披露。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主要是环境政策、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三个方面的内容。只要与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都会进行披露,还将环境投资和环境费用分别做了列示,在研究、再利用、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描述,定量地披露与环境有关的可能债务。一些公司还将政府对实施环境保护措施而给予的鼓励予以披露。 总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属于法规披露项目,尤其大规模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需要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制定出合理决策的同时也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二、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来看,能明显看出两国在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会计相关会计准则、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所在,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不完善,监管力度弱虽然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企业环保方面先后颁布了各种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具有完全的强制性,使得这些环保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漏洞。环境监管力度薄弱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透明性差。 (二)我国企业、群体和公众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度和了解度,关注度差我国目前的原则是结合强制性和自愿性披露,国有上市公司及重度污染的企业是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的主体,而其他类型的公司则有自主选择权,这就导致了披露水平和方式差异较大。即使是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也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置环境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只有极少数企业的主要的经营业务目标和社会责任是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出具独立环境报告。我国企业、公众对环境方面的重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并且披露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单一,有局限性,价值含量低一般披露内容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描述十分罕见,缺少数据支持,并且缺乏完整性数据,以历史财务信息为主,难以反映现实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现况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制定有效决策作用有限。大多数公司披露环境信息时,对公司总体的环保方针政策和节能减排的内容进行集中描述,而较少披露涉及货币计量的项目和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环境信息。企业有选择地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不利信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披露。这些不完整的环境信息质量水平低,有用性很差。 (四)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缺乏可比性一方面,环境会计仍处于探索模式,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对环境会计准则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也没有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使其与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相协调,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差。大部分公司采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少数公司采用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披露。仅个别大型企业会出具独立环境报告,反映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形式是各企业自主选择,即使是同行的企业所出具的环境报告也是不具可比性的。 三、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大力发展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环境会计的相应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制定合理的假设、核算等方面内容。健全环境会计法律体系,制订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强制规范,有效监管,制定统一的信息计量口径,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的可比性。同时,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实现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有效监督。 (二)加强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激励制度和公众群体的环保意识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实施激励机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有用和可靠,从而,加强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进行财经法规培训的同时加强遵法守规教育,以此来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起到减少对环境法律法规实施成本和促进环境信息披露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环境会计专业型人才我国应学习发达国家人才管理方式,根据环境会计的要求,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环境会计综合性知识体系,能应对环境会计实务的能力。具体实现方法是:将各财经类高校现有的会计专业下新设环境会计课程,使其成为会计必修课程,同时对现有在岗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掌握环境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约束力和环境监管力度首先,立法机关应该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和相应标准更全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对应的准则,以提高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约束力。其次,各环保局应充分发挥其对于上市企业的监督作用,提高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最后,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审查制度,使其真实、正确、可靠。具体实现方式:第一,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扩展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职能,使注册会计师可以对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可以以政府部门设立的社会环境监管机构为主,并聘请会计人员参加,实现监管。 (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企业应树立有关环境保护的企业文化,企业环境文化可以起到引导、凝聚、激励和规范、约束作用,对企业持续长期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针对企业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章,建立独立的环境管理部门,加强企业环保的执行、审核和监督作用。在企业的高层建立相关董事和委员会,强化企业高层的监督权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与约束力度。 作者:董丁丁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