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创新设计论文: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机械设计课程教育背景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重要的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代化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机械设计和制作手段方面的创新,展开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机械设计教学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激发学生展开工程设计和实践探索的决心。机械创新设计(MechanicalCreativeDesign)要求设计者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兼顾设计的新颖性、创造性,体现制作发明的实用性。为了提高大家对于机械创新的兴趣,学校可以常年性举办创新设计(MCDchampionship)大赛,通过评选“创造之星”的方式,给予参赛选手一定的现金奖励,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增强广大学生群体参赛的积极性。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展开一系列考量工作,为大学生量身设计一套符合自己已有能力的机械制作课题计划。 二、提高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从多种渠道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机械设计方面的理念创新工作,普通高等院校的机械创新设计相关负责人,应该安排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机械课老师作为能力培训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机械课教师还应该从多种渠道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外,机械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补充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在机械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集机械创新设计的年度最佳作品的相关设计细节,并且将这些科技作品图片使用办公软件加以编辑和处理,从而做成PPT,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适应与相关领域的各种动手设计操作。除了这些之外,学校应该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材料储备,机械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去参加一些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和高精尖时代技术运用的现代化科技展览,帮助学生了解现今时代的现今机械设计运用和各种创新性发明,可以给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过程提灵感支持。 (二)重视对于学生组织的培养工作 社团组织是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机械设计等相关技术普及的“前沿阵地,”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对于学生组织的培养工作,才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完美的动手操作平台。学生参加了学校的机械设计相关组织之后,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与人沟通能力,为以后组织更好的科技研发社团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满足学生对于当今社会机械产品的思考和创新需要,学校领导还可以联合院系骨干教师和学生社团组织的负责人,召开人才培养的相关联合研发会议。通过成立专门性的组织,开办院系内不得额机械创新设计培训班,学生在课后培训班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使用到更多的模具基本设计材料,进行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平台中找到一个发挥自己“光”和“热”的良好组织。除了这些以外,培养学校内部的机械创新设计组织,挖掘学校有发明创造潜力和特殊长处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三)加大师资力量建设,对学生设计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学校领导可以安排担任过机械设计创新方面的社团组织负责人,进入“校企合办”的组织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校与机械公司联系的紧密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今后求职的过程中,有过此种经验的学生往往也会更加具有优势,他们更加具备团队意识和集体思维能力。各种各样的学生机械组织和发明制作社团活动,对于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校的课堂教育往往是不够全面的,所以,学校可以培养诸如“机器发明创造”等类似的兴趣社团,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内部的各种机械设计“小发明”等相关社团组织,加大对各类科技研究社团组织的资金投入,加大骨干师资力量对于学生设计活动的技术支持,抽调学校实验室的常任教师为学生讲解,从而加强对于大学生科研小组等社团组织的扶植力度。 三、结束语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支撑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的重要能力,机械设计也是进行产品设计和工程项目构件改造的重要技术支持,是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从事不同维修操作的理论基础保障。因此,机械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做出科学的学习计划,实现机械设计规划的良性发展,通过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知识迁移能力水平,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王艳飞 窦东阳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我国机械创新设计论文 1.我国机械创新设计和制造 一般情况下,创新设计先后经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全面分析和最后决策四个环节。抽象思维主要是是通过设计人员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智慧,提出新颖的有可能实施的想法,是创新设计必备过程。有了抽象思维过后再将想法具体化,考察其逻辑性和可行性,结合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原理进行进一步的新颖的、可行的、具体化的机械设计。而全面分析则包含了创新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可能性,综合考虑技术的可行性、成本与性价比,最后设计出新的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机器或者其他产品。 1.1我国机械创新设计过程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的在于改善机械本身的功能、性能或者以更低的经济成本制造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机械。目前,我国技术专家认可的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根据具体需求确定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二是机械结构的优化和改进,三是机械尺寸设计和参数优化,四是机械运动性能及动力参数优化。机械创新设计与普通的机械设计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在于机械创新性设计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突破,在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同时创造出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机械工具。 1.2我国机械创新设计的特点 机械创新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特点:一是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二是机械创新设计中,数字并非主要思考因素,而是应该充分结合过往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合理判断和提出可行的新的设计方案;三是机械创新设计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十分注重灵感、想象力、创造力的作用,因此应该最大程度发挥四者的作用;四是凡是设计创造类等实践活动都需要不断重复、尝试,从中吸取经验,多级选择最佳方案。在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只有完全领略和充分展现以上四个特点,才能做出优秀的创新设计。 2.我国机械创新设计思维 机械创新设计思维对于机械创新设计来说意义重大,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勇于突破现有的固定模式和局限,采取新的方法、体制、设计才能使自身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持领先,走在时代的前沿。 2.1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涵义 创新设计思维就是指在原有的科学理论知识、原理以及过往的设计和经验中设想出新颖的、更能满足审美或者实用需求的设计方案。而对于机械设计人员来说,创新无疑是自身最核心的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以及缩短生产时间来提高机械设计的性价比。在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有创造性思维,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更加优化的观念,并将这些优化的观念付诸实践,从而创造出新的不一样的机械设计。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维多向性的特点,强调联想、灵感和感觉,并不是依靠固定的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而是激发于机械创新设计人员的大脑。 2.2机械创造性思维的三大特征 2.2.1自由性 机械创造性思维最大的特征在于自由,创新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机械创新设计人员可以在结合有关客观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完全自由凭借自己的想象、灵感、直觉设计出新的机械,而不必有太多的思想束缚。在当今变化赶不上计划的经济时代,思维的自由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机械设计工作中,要不断地有新的进步的成果,就必须突破原有的事物,消除固定思维的束缚,自由地翱翔在创新设计的天空中,只有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设计出更令人满意的成果。 2.2.2多向性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具有多向性的特点。而在机械创造性思维中,同样具有多向性的特点,设计人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判断问题,并且设想出完全不同视角的方案。设计的美妙恰巧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多向性,没有固定的设想方向,任意一个方向都可以是设计者们延伸的目标。多向性思维与创造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一定有过多向性的设想,从中择优进行实践得出最后产品。因此,多向性思维是机械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点。 2.2.3独创性 独创性即设计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产品,提出不一样的理念,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创造出新颖的进步的成果。独创性是机械创新设计的目标,创新的目的在于独创,拥有别人没有的想法和成果。因此,在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要学会从新的切入点思考问题,掌握不同的设计方法,敢于向原有的观点提出新的看法,从而设计出具有独创性、新颖的机械产品,更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综上所述,在机械创新设计的路途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机械创造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在遵行已有的设计基础上,需要更长远更有想象力的思维去推动机械创新设计的发展。 作者:石建单位: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基于高职机械创新设计网络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结合机械类专业教学资源现状,针对高职机械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研究适应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产品设计改进和技术革新人才的培养方案,探讨机械设计基础与机械创新设计相结合,融教学、考证、竞赛为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结构组成要素,初步设计形成《机械创新设计教学资源库》网站框架。为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和教师组织教学及课后a指导,构建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关键词:高职;机械创新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徐跃增,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 机械创新设计能力,是机械工程类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计创新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源泉。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探究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方案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目前国家大量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衡量机电产品的好坏,创新点是重要的指标。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机构功能与结构实现的创新点上。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竞争。 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大赛很多。受到了各院校的普遍重视。正如周济同志所指出,机械很重要,没有机械就无所谓工业;创新很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很重要,设计决定着产品的成本、功能和使用寿命。如何提高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国内更加宽泛,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更显突出。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研究不胜枚举。但是,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尚需进一步探索。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基于高职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重于能在生产一线岗位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机械创新设计核心能力的培养涉及范围较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设计性和实践性,而且具有信息量大、发展速度快、应用广泛等特点。大量的知识内容都渗透着工程实际应用背景,更需要超前的创新设计理念。目前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效果有所改善,然而高职生缺乏机械创新设计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和消化吸收信息量庞大的课堂灌输内容,尤其是大量的课外时间开展自学难度较大。高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渴望有比较直观应用的学习资源。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多种形式展示媒体化、智能化和全球网络化的发展特性,为培养机械创新设计人才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基础,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变革。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开阔了教学视野。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图文并茂、虚拟仿真、知识与趣味交融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机械创新设计的兴趣;为课后消化课堂知识、自主机械创新设计学习,课外竞赛辅导,学科发展动态,技术标准查询,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效果自我测评,紧密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和创新的自由空间。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获取相应资源,大大节省了个人查询资料的时间,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加快了机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形成。 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指构成教学活动各要素及实施教学的必要而相对比较直接的条件。教师、学生、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还有一些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属环境资源,还有教学设备、设施资源、媒体资源等。至于课程教学资源,其内涵极为丰富,教材只是课程资源其中的一个内容。还应该包括,在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远程异地共享的教学和学习材料。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多媒体课件库、教学素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专业相关课程资源库等多个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机械创新设计为主线,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和特点,借助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制作工具和网络编程工具,构建更能适用于高职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体系框架,见图1。 课程资源库可以单独建立网站,也可以涵盖在某专业资源库中,应根据现有网络资源而定。本课程资源库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网络资源库下构建。其中,师资队伍栏目:主要展示主讲教师的风采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状况。教学研究栏目:主要课程标准、教学改善、教学论文、发明专利等教学研究进展。课程建设栏目:主要内容有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目标、教材建设开发、工学结合、典型机构的仿真动画演示。 网络资源栏目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程设计指导、竞赛指导、推荐辅导材料等直接学习素材,也是课程优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2。 课程资源库的使用效果通过课程评价栏目(自我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成果展示栏目(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来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考核是通过师生教学互动和反映学习过程的考核来实现。网络资源库可以通过教师作业、学生作业提交、教师作业批改、学生网上学习、网络资源库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形成课程考核成绩。丰富的试题库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计算机考试,实现无纸化考试。 四、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 为了建构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便捷快速有效地学习和查询各自需要的资源,在素材的选择和内容的组织时,既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要符合高职生的学习习惯,精选课程相关核心内容的系统框架,并且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构成的重点放在优质资源的提炼上。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是蕴藏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灵魂”,必须研读精确。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目的是要准确叙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等。这也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保障。学生可在学习课程之前从网络资源中获取课程相关的重要信息。 课件的制作,则要紧紧围绕课程整体和单元设计进行规划,内容丰富、案例翔实、语言简洁易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课件的设计应从可教性、易用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入手,利用多种媒体要素,动静有机结合,集视频、图文、音像为一体,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阅读流畅的高质量课件。对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典型机构和不易理解的机械原理,应尽量通过仿真、动画的形式展现在资源库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构演化的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机构创新设计的兴趣。 针对课外科技活动和机械设计等相关大赛,建立创新设计实践库、优秀作品展示库和创新设计知识拓展等知识模块。吸收历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竞赛等项目成果。开辟学生社团活动专栏,宣传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和比赛过程的相关录像。促使学生课程学习钻研主动性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积极性和取得成就的自信心。创新设计知识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机构创新设计、传动部件和轴系零件设计等素材,针对教学单元设计的创新讨论试题库,历届竞赛信息,新标准与机械学科前沿发展和最新科研成果。 五、课程资源库的建构与应用特点 1.依托专业资源库和相关精品课程,避免优质网络资源重复建设,突出机械创新设计主题。为课程设计指导、机械设计大赛及相关证书的考核鉴定提供相关素材资源和专题辅导。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建设,开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栏,快速链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享企业相关资源。 3.相关专业、相近课程共享。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更为具体,更接近于职业岗位的需求。 4.在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经费来源上,不同的高职院校差异甚大。因此,如何在少投入的基础上构建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资源库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本课程网络资源库是在最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构建的。 5.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应用,特别是课后学习。因此,整个课程资源的框架构建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参加评审。 6.整个网络课程资源库是一个动态更新的教与学平台,支持资源快捷更新。既能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又适用于毕业生和企业青年职工自学,力争达到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能起到无师自通的效果。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机械创新设计技术发展迅速,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积累、提升和更新内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机械创新人才的需求剧增,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丰富了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手段。构建全方位的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也为毕业后再学习,以及企业从事机械创新设计的新职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必将为提升机械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步伐产生深远的意义。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创新设计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τ谝桓龉家来说,创新是不竭的动力,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和思维,才能在具体的的实践工作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机械是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对于机械结构设计来说需要具备很强的创造性。在机械结构设计中,需要时刻注重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优化设计,才能获得最符合规范的设计效果。 关键词:机械结构设计;创新设计;应用 0.引言 当前,对于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创新是为了对机械进行更好地利用,同时也是为了将其实际效能发挥出来。对于机械结构创新设计来说,一般其思维都较为统一,且以变元法为主,因为这种方法使用简单,在创新设计中利用逻辑化的思维可以对可变元素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对于机械结构设计来说,它是一项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设计机械结构时需要时刻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让设计达到最优化效果。在本文中,主要论述了变元法在机械结构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以期能得到更好的机械结构设计效果。 1.变元法 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变元法的应用较为广泛,该法是从德国引进的,它同时还被赋予了创新的精神,将变元法应用在机械结构设计中就是创新的重要标志。变元法系统化和逻辑化地梳理了设计中的一些可变元素,便于更加有效和可靠地进行设计创新。在应用变元法前,工作人员需要首先分析和研究好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框架,这样才能确保最优化的机械结构设计。对于变元法来说,它对产品的设计定义具有极好的诠释作用。论证过的变元法可以对关键点进行有效调整,便于改变原先设计中的弊端,以便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将变元法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 1.1材料变元和其数量 在机械设计中会涉及很多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种类繁多,同时每种材料的价值不一,功能也各不相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原材料的加工工艺差别性也较大,有效加工后才能符合某种需求,并成为理想地达到参数要求的材料。还有部分材料是不能加工的,需要对材料实施变元法才能达到要求。比如,设计刚性材料,要想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会使用增大面积的方法,让其成为理想中的感性材料。铁性材料可以通过将隔板增强等措施来进行调整。这些例子都是通过变元法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变元法通过变量的形式将一种或是多种变量改变,但是并没有改变结果,属于全新的设计模式。加工面和工作面是机械结构原理的两个重要基本元素,此外还包括产品本身和产品整体等。产品性能可以通过这几种元素进行衡量,操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调整好这些产品元素,这样得到的产品原件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1.2位置和工艺变元 所谓的位置变元指的是将元件位置改变,以此来优化设计。比如,在焊接部分元器件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选择好焊接位置,确保焊接位置靠近中心轴,避免元器件出现变形,或是有不规则扭曲现象出现。所谓的工艺变元指的是在机械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好施工工艺关,同时结合好图纸将最优的工艺产品设计出来,同时借助先进工艺技术的帮助,开发和设计元器件,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对其进行调整。 1.3 尺寸变元 所谓的尺寸变元指的是将元器件的形状改变,以此来达到最优化,也就是将元器件的长宽高3个基本参数改变。比如,泠冲压压弯曲技术,因为材料是能进行弹性变化的,但是需要在泠冲压之前先变形,同时还要考虑到和计算相关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材料在变元后充分发挥作用,如图1所示。 2.机械结构创新设计的关键点分析 在机械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好防腐性能,在选择材料和零部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图2所示因素的影响作用,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如下元素: 设计防腐设备:机械设备需要给予其完善的空间,特别是需要确保其处于干燥的环境中,淤积介质千万不能出现,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设备的腐蚀。 结构间隙腐蚀:在设计结构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结构盲区,这些盲区位于眼睛看不到或是手触摸不到的地方。这些区域很容易沉淀物质,这些物质不仅能损害机械设备,同时还会对设备造成腐蚀,设备的使用年限会大大降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焊接点、铆接结构和容器衬板结构等。设计人员在设计这些部分时一定不要出现间隙结构,从而将结构质量提高。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就需要将密封间隙增加。如果上面的设计不能达到要求,可以将间隙进行合理扩大,使得设计质量得到保证。 避免直接接触金属:在结构设计中尽量不要直接接触金属,这是因为金属容易出现腐蚀现象,所以需要将不同的金属隔离出来。 不要出现高浓度梯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容易出现沉淀物或是冷凝物,这样会导致局部势差出现,从而使得设备的腐蚀速度增快。 在机械结构的设计中,需要将最小面积规范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将表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知,球体结构是最好的选择,圆柱体是仅次于球体结构的选择。 3.最优化结构设计方案 对于设计方案来说,它会直接影响到机械结构的实际使用效果,所以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中需要高度重视,或者是设计出多种方案进行相互的对比和筛选,将最佳方案选择出来,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分析之后,评价好设计方案,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一般使用较多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综合评定时需要考虑到安全性、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维修性和可操作性等评价因素的影响。如果是考虑到社会效益的影响,需要考虑到设备是否会经常出现故障等;如果是经济指标,需要从成本和人员两方面来考虑;如果是可操作性,需要从施工工艺方面来考虑,主要是从施工技术是否成熟等方面来考虑。所以,综合上面的因素考虑,在机械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设备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不断的优化,这样不仅能对机械设备进行调整,同时还能对设计结构进行改进。对于结构中的一些关键性的结构和零部件要建立起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对其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因为模型能将结构特征真实反映出来,为结构设计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这样才能综合性优化。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我国的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参数就是机械设备,所以需要对机械设备的结构设计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好施工技术。随着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的发展,机械结构设计也被不断地进行优化,测控设备的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发展,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将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同时不断引进新的设计理念,使得机械设备结构设计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结语 在设备的使用和更新过程中机械结构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机械设计来说找到适合的新方法来替代旧方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操作意识,同时不断优化结构设计,将机械结构设计的思路和理念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机械结构设计的质量,实现我国的强国之梦。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研究 摘要:人类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机械设施。随着21世纪工业化及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对于机械的创新设计及研究十分关注,机械的创新设计往往会带来创造性的机械设备,甚至会引领某个时期各领域的发展。一个工业企业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气压的长期和核心竞争力,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大对于机械的创新设计及研究投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民生意义。本文主要对机械创新设计的概述、当前的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简要概述和讨论。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机械已经渐渐的不能满足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更高需求,传统机械在诸多方面如能源消耗、产生的污染等方面的弊端也使得人们急于研究出现代化的机械来代替传统机械设备。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依靠技术上的创新获得的,现代化机械中高新技术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推动企业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注重机械创新设计、加大研究投入、提高机械设备中的高新技术比重,使所生产的机械更加的具有竞争力。 1机械创新设计 1.1机械创新设计的概念 机械创新设计(Mechanical Creative Design,MCD)这一概念是指在充分发挥了设计者的创造力,以及利用人类已经有的现有成熟的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继而进行具有创新性的构思和设计,设计出具有创造创新性、更加经济实用的机械设备。这一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生产生活中已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改造以提高其经济性、稳定性等,另一方面是为满足现代化生产生活的一些新需求从而进行的开创新的机械设计,这一过程一般更为困难。设计上额创新是实现机械产品创新的基础,因此,创新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2 机械创新设计技术 机械创新设计技术是一门需要具有开创性思维的设计技术和方法,这一技术与机械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摩擦学设计、有限元设计结合形成了现代化的机械设计方法,并相互借鉴来共同进行机械创新性设计。 2 机械创新设计的发展方向 2.1智能化及自动化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问世,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越来越大兴趣,现代化的机械设计中,人工智能的融入将会对机械工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力。除了尚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之外,目前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技术更是引起来工业领域的广泛兴趣,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创新设计出的机械设备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也更加的安全可靠。为适应现代机械对自动化及智能化的需求,需要我们发展研究自动控制软件、数据库的完善。 2.2数字化研究 现代化的机械设计更加注重数字化的描述,我们在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设计对象中确定性变量的数字化描述及数学模型建立,而且更要注重非确定性变量的数学描述及数学模型建立。这样更有利于机械运作过程中我们对于机械运作状态及各项指标的实时掌握。例如最新的CAD技术,很好的促进了机械设计过程的数字化,也为机械设备产品的概念化和实物化创造了条件。 2.3虚拟化设计及仿真虚拟实验研究 虚拟化设计及仿真虚拟实验是一种集合了计算机、智能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为一体的技术。这种虚拟化设计系统可以为机械设计者在设计各阶段提供工具,并通过系统提供的工具进行评估,这种技术可以为设计者提供模拟的仿真环境来对机械设备的装配操作、运行、控制进行模拟和评估,这样能够降低设计成本,也能够帮助实现对一些独特的设计的模拟和评价。 2.4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系统 计算机辅助创新是一种集合了现代设计方法学、本体论、语义处理技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及计算机软件等为一体的现代辅助设计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很好的将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开拓了机械设备设计开发者的思考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开发设计者打破常规思维获得创造性设计。 3 结语 面对新时期的新的竞争与挑战,机械创新设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机械设备的发展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长久发展,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整体工业化水平。创新设计是机械设备不断提升的唯一方法,是现代机械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合理的创新设计能够带来更好机械设备,使其更具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机械设计方法及形式上的一些不足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培训及思维模式的训练帮助设计人员开拓思维空间,进而提高机械创新设计的研究和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基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三融三改”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结合《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体会,针对《机械创新设计》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三融三改”教学模式,阐述了“三融三改”教学模式的具体执行方案,并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学模式;中国制造2025 2015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两大举措相互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之一就是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而强,将会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更多机会。高职教育连接产业和教育,在创新创业中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双创背景和国家政策推动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应以创新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机械创新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本文通过探索“三融三改”教学模式,促进课程与双创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完善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 1 当前《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与市场脱轨 由于政府缺少对校企合作针对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企业出于商业机密或安全方面的考虑,很多学校校企合作并不彻底;同时多数教师缺乏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生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知之甚少,无法做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而本课程设计首要确定的是主题,所有的理论设计和操作实践都以主题为方向。多数任课教师对市场的敏锐性已经淡化,仅凭经验和搜集信息来确定主题常脱离市场,所开展实践往往没有实际意义。 1.2 理论与实践脱节 多数高校以机械设计课程代替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以介绍手册使用、计算公式为主,课程设计机械化。开设有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高校中,课程内容重视基础知识等,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锻炼;涉及实践的高校,多使用传统验证型实验室,学生只是对已有知识进行验证,实验是成熟的、不变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发散,或以虚拟实验,模块化实验代替设计实践,无法预测和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成果无法验证。 1.3 技术与创业脱离 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融入专业课,大多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从而导致创新创业边缘化。本课程也同样缺少实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技术创新无法真正应用到创业上,评价模式以针对课程内容的考试为主,学生缺乏对社会需求分析以及成果的可行性分析验证,导致很多成果没有价值,无法服务社会。 2 “三融三改”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融三改模式结构如图2.1所示。 2.1 校企合作与课程相融合,改变教学内容 把工学结合作为课程选题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去企业参观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需要,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发掘顺应市场主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开展设计创新与实践;或通过联系企业家进学校,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第二课堂”教师,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争取企业相关项目为课程的主题,成立由专业教师和学生M成设计创新小组,按企业标准进行项目设计与创新。通过发掘校企合作,使课程主题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既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也能提高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2.2 创新工作室与课程相融合,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工作室是指在指导老师管理下供学生使用的机械创新产品设计、制作空间。创新工作室中备有全套的通用设备,如通用车床、铣床、3D打印机等。学生可以根据制定的主题,以团队作为学习单元,对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内容,随时对新的想法进行实验和验证,教师担当教学顾问的角色。在创新工作室中学生摆脱了纯粹空想和空对空的设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拓展想象力,对学生自我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2.3 竞赛与课程相融合,改革教学评价 将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引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组织学生以团队作为参赛单元,制定主题,设计流程,展示成果,通过学生互评,选出相对优异的70%由指导教师评估,指导教师选出优秀的40%交由企业评定,企业最终选出10%作为入选作品,经专家评价,选两到三个团队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也可以进行校外创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观察进行过程性评价,并结合成果评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除去学生的自评、教师的评估,还包含企业、专家及校外机构对项目的评估,使得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参与其中,开拓学生视野、看齐行业标准,并获得合理和全面的评价。 3 结语 《机械创新设计》与双创结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延伸和深层次要求,本文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两大战略为引领,以校企合作、创新工作室、技能大赛三大平台为抓手,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三大要素,探索“三融三改”教学模式并初步实践,推进课程与双创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适应社会并服务社会,为“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开展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引领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项目,形成“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多元化考核体制这四个方面。从而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大了学生今后取得创新成果的机率。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实践创新教育;竞赛+项目;教学模式改革 0前言 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机械与自动化专业为例,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竞赛融入教学,以“竞赛+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中师传生受的旧框框,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参与,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让学生在“竞赛+项目”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同时引入了竞争机制,整体牵引学生自主实践水平迅速提升。 1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的相结合。学生三年学习期间,采取分段递增式教学模式。这种分段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也解决了企业对生产力需求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技能知识有限,而企业需要完成生产工作任务,通常安排学生在流水线上工作,学生无法掌握关键岗位关键技术;另外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点与企业要求有差距,无法满足关键岗位技术要求,只能被分配到流水线生产岗位;再有不同的企业岗位要求也不同,而学生的培养模式却是一样的,所以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个性化的需求。 针对一些企业个性化的需求研究开展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定制课程,消除了学校与企业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同时学院与企业对学生实现共管共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最高程度的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本专业开设了富士康、三一重机、瑞升科技、柯达等订单班。 机电学院同时成立了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走出寝室,放弃成瘾的网络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兴趣爱好、实现理想,团队合作的平台。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竞赛+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是把以往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项目融合到现有的教学中,并结合现代行业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重新整合专业课中的教学内容,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这种“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因为融入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醒目内容,因此不仅老师要教设计,学生也要学设计,由学生团队分组完成项目,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本专业主干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床夹具设计》、《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机械制造工艺流程编制》都进行了“竞赛+项目”教学模式的改革。把课程中知识点重新进行梳理归纳,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与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以一个个子项目,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同时以竞赛的形式实施各个项目。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已经形成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床夹具设计》、《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机械制造工艺流程编制》这些课程项目引领式新课程标准。 3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创新指导能力 2013年聘请楚天技能名师1名,2014年12月企业兼职教师初级、中级、高级企业技术人员资源库50人,至2014年6月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进行下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教师进行骨干教师培训等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积极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同时在指导大赛过程中尽可能将参赛作品转化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4校企共建多元化考核体制的改革 4.1打破传统试卷考核改革为过程考核 课程考核形式不再是传统的考卷式,一卷定结果,而是注重任务过程中考查学生动手能力、问题分析处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安全意识等;评分环节加入学生自评、互评。整个课程考核评价比例为:过程评价(40%)和目标评价(60%)。 4.2顶岗实习引入企业评价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同时顶岗实习也是在学校、企业、学生这三个主体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结果。学校和企业出发点、需求点不同 因此对学生要求和评价也不同,以前都是由学校单方面实施评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贴合行业企业,这时我们需要对顶岗实习实施有效的评价制度,因此引入企业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顶岗实习期间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同时又能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 4.3创新创业活动、技能大赛,引入社会评价 创新创业活动、技能大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机械创新大赛为例,是同行专家对机械创新作品的评价。 5提供一个范例 在开展研究之初便有良好的领头羊意识,努力将实践创新教育做成一个样板,目前在本专业积极筹备拓展“以创新大赛为载体,融合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现已开展该教学模式的课程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等,可为本院其他专业提供一个范例,带动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实践,勇于创新。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总结多年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经验,指出大赛指导教师应在选题、组队、信息检索、知识综合、科技写作、实际动手、意识培养等7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为更多教师参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指导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选题;指导 0 引言 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西安工业大学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与教改实验班试点正是适应这一形式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切身体验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大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发展学生个性的特殊功能,开放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全国的各项赛事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给了学生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为工科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社会竞争力增强,为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3,4]。 高校大学生参加各项赛事是一项辛苦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缺少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在选题、计划、参赛、团队协作等方面遇到困难,这些需要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5]。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通过指导学生竞赛,可以和本校学生培养师生友谊,可以跟兄弟院校同行强化联系,也可以提高教学前瞻性和科研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成就感和自豪感。如何吸引和指导大学生通过参加大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指导教师的必修课[6,7]。笔者通过多年来组织参加各项赛事和指导学生参加多项赛事,根据自身的体验,针对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得出了几点体会,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1 指导学生围绕大赛主题进行作品选题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从第二届开始设定大赛主题,学生提交的作品必须符合大赛主题。指导学生选题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爱好,学生的选题也许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以免打击他们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一个作品从构思到成形,要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能力发现最初的不足,指导教师可以在原理上、技术上提供建议,使作品实现预定功能。 2 指导学生以项目为基础组队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从知识结构上来讲,不仅涉及到了学科基础知识,比如《机械制图》等,也涉及到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比如加工制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比如工业设计、控制、电子、液压、机械等;从实施角度来讲,不仅包括费的使用,也包含作品的讲解和展示;从执行角度来讲,除了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考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基于此,我们在组建团队时最好以大三学生为主组队,因为大二学生虽然热情度很高,但是所学专业知识有限,恐难以胜任,而大四学生虽然具备了足够了专业知识,但是由于面临毕业等诸多压力,很难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因此,最佳的安排便是组队时遵循自愿的原则尽量选择大三的学生,大三学生级具有了比大二学生更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没有面临大四学生的毕业压力。 通过指导学生以项目为基础组队,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在推进项目顺利开展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 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检索工具,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在设计方案论证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题进行文献资料检索,了解自己的选题是否有人做过,如果产品已经生产出来,可考虑其还存在什么问题,由此确定所选题目的可行性。有的学生学习了《信息检索》课程,能够较熟练地上网查阅文献,但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方面的文献是有限的,如何把文献资料和自己的作品相结合,指导教师应该给项目组予以指导,使学生能够得到熟练应用网络和纸制图书资料,快速而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4 指导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需要用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首先学生必须清楚各类加工工艺,了解其利弊;其次学生还应该清楚各类材料的性能和价位,科学合理地选用材料。 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应着手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参赛选手必须有一定的绘图能力,在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图纸不仅仅给教师看,而是要直接进入生产环节,所以图纸必须是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这就要求参赛的学生必须认真细致地绘制图纸,如此整个赛程下来,参赛学生的绘图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大大提升。 从方案设计到作品的加工制作,需要用到多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比如“电工、电子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 “工程材料”、 “材料力学”、 “理论力学”等。学生们通过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综合运用各类专业知识的能力。 指导教师要在技术上指导学生完成上述课程内容的学习及知识积累,在整个项目运行阶段作好“领路人”和“护送者”。 5 指导学生依据大赛要求进行文档整理,提高科技写作能力 在参赛作品完成后,还要书写完整规范的设计说明书,录制作品介绍视频。设计说明书要符合科技文章的写作要求,既能清晰、透彻地说明设计意图、机构的工作原理,又要言简意赅。在答辩时学生应能够清晰、准确地回答出评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指导学生学习相关技术文档写作,学习制作PPT,学习视频录像的录制与影视文件的制作技术。 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答辩技巧,在参赛答辩时应理顺设计思路,认真组织语言,编写答辩提纲,还要有针对性地对评委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必要的准备。这个过程锻炼并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教给学生专利文档写作技巧等。 6 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参赛作品基本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作品所用的零部件、标准件、辅助件、电气元器件的购置、加工,整体装配、调试全部由学生自己参与完成,@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机械电子、机械设计、机械制作开放实验室学生的作品制造阶段,全面对学生开放,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在部件采购、动手技巧和安全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较熟练地使用各种加工工具和加工设备,能够加工制作出较为合格的作品。 7 在指导中着意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大赛在学生的正常学习阶段进行,而学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不可能全天候地去搞机械大赛,所以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去进行方案的论证及作品的加工制作。这对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顽强进取的意志品质要求很高,学生们只有具备这些优良品质才能坚持下去完成比赛。 为调整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克服放弃参赛的想法的产生,指导教师在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分解困难、逐一解决。在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并适时给学生减压,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参加比赛。 大赛作品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般为3到5人一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进行方案的设计、改进、技术难题的解决,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为共同目标协同作战的过程中,群策群力,每个成员都自觉地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在合作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具备了这种合作素质,也一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指导教师要在指导中制造环境,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8 结束语 通过10余年开展大赛的组织与指导实践活动,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类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对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大赛活动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该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该校自2004年以来参加了历届大赛,共计参加学生1000余人次,指导教师200余人次,完成实物50余件,申请专利22项,两次获得陕西省优秀组织单位奖,近年来共计4次进入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5项。获奖率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激情,同时也扩大了该校在同类高校中的影响。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关于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探索 一、开展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现阶段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各大院校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开展机械创新设计教学是工科院校进行素质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如何接近同企业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些都需要学校对现有的机械创新实验模式进行改革,将学校的实验教学课程同工厂的实际操作相联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现代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开展的策略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机械工程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机械行业渗透,现代的机电产品向着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机械课程进行调整。所以,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建立以科学技术应用为辅助的科学体系,加强机械类专业教学的系统规划。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不同学校在系统教材的编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课内教学到课外教学,都需要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等方面创新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学校实验室的规划要以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依据,加强实验设备经费的投入,可以通过为企业服务的方式获得企业的支持,加强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在实验内容的安排和选择方面,改进陈旧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加强创造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操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同时,废除由教学人员包办,学生观察记录式的教学方法,加强现代教学方式的应用。 3.建立创新设计教学实验室 对于学校普遍存在的机械新设备缺少的现状,应该加强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建立机械创新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因实验设备缺乏带来的影响,还能够减少学生因盲目操作对机械设备造成的损害。采用机械仿真运动分析方法能够获取重要的实验信息。 4.加强机械设计教学成果的创新 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设计方法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参与创新设计实践,才能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以此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教学对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教学知识有重要作用。学生只有自己动手进行机械拆装和创造设计,才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设计出不同结构形式的作品,使同一类型的作品拥有不同的运动功能和运动性能。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设计作品都具有独创性,其设计作品也有多种形式。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必须完成设计创作工作任务,需要对学生的作品给出相应的考核成绩。 加强机械创新设计教学改革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帮助,能够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设计潜能,最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使机械实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校工科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贫困地区高职院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必要性的论述,然后针对贫困地区开展活动存在的一些困难,提出了机械创新的准确定位,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具体地实践,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师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创新;定位;竞赛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然而,某些高职院校只注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削弱了文化知识的灌输,缺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只是“为就业而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在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中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十分必要的。 1研究的意义 1.1 基本宗旨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拟在解决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机械创新人才和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将创新作品转化为企业的产品,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 通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将大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反馈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转变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举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时,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让大赛中优秀、成熟的作品转化为企业的产品,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将高职高专院校转变为地方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 1.2 具体目标通过几年持续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①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让学生早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早日与社会接轨。②稳定和锻炼指导教师队伍,使更多教师热衷于指导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形成学生、教师和教学、科研相互辐射的互动效应。③将比赛中反映出的创新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反馈到教学的各环节,从源头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潜能,改革“机械创新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改善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活动的实施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④将比赛优秀、成熟的作品通过当地企业转换为产品,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地方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⑤通过选拔,推荐部分产品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层次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提高学院知名度。 1.3 研究价值本项目研究和实践的价值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应用实效,促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能更好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让学生早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指导以及和创新小组成员的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使更多教师热衷于指导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形成学生、教师和教学、科研相互辐射的互动效应,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2研究中存在的困难 2.1 学院及周边环境的制约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河池市,该地区为革命老区、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尤其是机械工业相对薄弱,机械类产品市场很不完善。 该学院机电类专业近年基础设备投资较大,大部分设施可应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然而可以用于机械创新的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明显不足。客观环境造成在该学院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有一定的实际困难。 2.2 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要在学生中充分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技创新能力。由于地域的原因,近年来虽然该学院机电类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教师,但大部分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而且这些教师出去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其科研能力的开发基本依靠自学;许多教师忙于教学任务,根本无暇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校企交流,而该地区机械类企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通过校企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很难达到目标。 2.3 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由于客观原因,该学院机电类专业所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文化基础非常薄弱,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科技创新素质较低,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①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好高骛远而能力不足;②缺乏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没有掌握精深的专业技能,虎头蛇尾,甚至是是半途而废。③没有高超的学习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与冒险的勇气,立项没有创意。④缺乏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和团队协作精神,单打独斗,无功而返。 2.4 科研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经济基础不够雄厚科技创新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目前,该学院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刚刚开始,相关的政策还不十分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3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组织与实施 3.1 活动的宣传与发动首先,组织各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召开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宣传动员会,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通过教研室督促,辅导员宣传,使每个学生了解此次活动的意义及相关日程安排。其次,为了保证机械创新设计的质量,选拔数名专业课教师精心准备相关的科技创新讲座。通过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创新方法和技巧;重点了解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在日常生活和创新设计中的运用,并使学生了解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培养其科研能力。 3.2 机械创新组织机构的组建,激励机制的确立为了保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成功,我们成立了三个专门机构。 ①在系部成立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亲自挂帅,以机械教研室为依托,相关专业教师为小组成员。②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报名情况,在各个参赛班级成立机械创新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1-2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称指导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活动。③ 在原有的机械协会的基础上,成立机械创新协会,具体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机械创新的热情,我们提出了几项鼓励措施:①活动期间,实习实训场所全方位开放,为学生创作提供设备、刀具、量具及部分耗材,并委托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制作加工予以必要的指导。②所有参赛作品耗材由学院统一报销,免除学生的经济顾虑。③ 获奖作品除颁发荣誉证书外,并给予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鼓励。④推荐部分作品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竞赛。⑤此次参赛作品的设计说明书可以作为毕业设计。 3.3 活动的定位此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适逢“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竞赛”,其主题为“珍爱生命,奉献社会”;内容为“在突发灾难中,用于救援、破障、逃生、避难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参赛作品定位在“方便实用、节能环保,有一定的创新性”,避免过大的投入,不追求过高的科技含量。目的是通过这次大赛,提高广大师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养成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团队意识,加强师生交流,强化系部凝聚力,提高学院知名度。 3.4 活动效果与评价经过长期的宣传组织,机电工程系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如期举行,此次比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9件,经过层层选拔,遴选出3件作品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竞赛,经过评比,由韦建军等老师指导、傅俊淇等同学创作的作品“离心式摩擦缓降器”以其“节能环保、方便实用”的特点深受专家好评,并夺得大赛一等奖,另外两件作品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广大同学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赛后,许多同学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大家在创作过程中主动学习,解决了以前在课堂学习中未曾解决的难题,充分理解了专业知识的有用性。同学们建议,希望以后经常举行这类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项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其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助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并有利于促进学院科研氛围的形成。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谈绿色机械产品创新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绿色机械创新设计的定义以及绿色创新设计的原则、特点、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绿色;机械产品;创新设计 1绿色机械创新设计 1.1 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信息、环境协调性信息、经济信息等,利用并行设计等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绿色设计要求产品具有以下属性:节能、可拆卸和可维修性、产品报废后的可回收和可再利用、不含有害物质、废弃物的处理过程经济或不会对环境、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等。 1.2 创新设计创新设计,要求设计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吸收最新科技成果,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新颖产品。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类型可分为三种:原创设计、变异设计和反求设计。现代公司必须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必须学习如何有效的创新,从产品概念到投放市场,都必须融合新的“设计”。产品设计可以看成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需要一系列复杂而系统的努力,包括:提出拓展设计概念,修改细节,评价合理的解决方案等。 1.3 绿色创新设计绿色创新设计是绿色设计与创新设计互相交合后产生的一种具有绿色特点的创新设计。目前产品开发中,有的绿色设计是创新设计,有的绿色设计不是创新设计;绿色设计与创新设计不应互为排斥,而要互相交合,形成绿色设计中有创新设计,创新设计中有绿色设计,构成绿色创新设计。绿色创新设计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设计的一种方法。 2绿色创新设计原则 2.1 生态效益最好原则绿色设计强调不论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还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都要求产品对周围环境“零污染”。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低污染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设计能源消耗少的产品,减少对材料和资源的需求,保护地球的矿物资源。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影响到人体健康。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苛刻,低噪声设计日趋重要。从设计上就考虑产品的生态平衡性,应用绿色设计理念,是一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有效策略。 2.2 经济效益最好原则设计的机械零件既要功能满足客户要求,又要成本低廉。考虑经济最佳性必须从设计和制造两个方面上入手。设计上保证合理的原理方案,选用正确的材料;制造上考虑零件的加工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 2.3 安全可靠原则安全可靠是机械产品品质的保证,必须确定零件在强度、刚度、耐磨性、稳定性及热平衡性上满足设计要求。对于重型机械,一般要求有自锁装置和保险装置,以确保操作员人身安全。 2.4 人机工程学原则绿色设计倡导“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设计,实现对人体的良好保护。通过研究组成人机系统的人和机器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使“人一机器一环境”相互协调,以求达到人的能力与作业活动要求相适应,创造高效、舒适、安全的劳动条件。机器外观造型应比例协调、大方,给人以时代感和美感,色彩要和产品功能相适应。如医疗器械要用浅色,给人以卫生、安静感;冰箱、制冷器要用冷色,给人以清凉感。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在于:绿色设计要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的构思开始,在产品的结构设计、零部件的选材、制造、使用、报废和回收利用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产品“从摇篮到再现”的循环。绿色设计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资源利用率等。 3绿色创新设计的特点 3.1 体现绿色设计理念基于绿色原型的创新设计所依赖的设计实施技术方法群是建立在绿色设计的理论基础上,设计者充分利用创造原理,发挥创新性思维,以寻找产品设计的创新点。其重点表达产品在制造、使用和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过分消耗。 3.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设计传统设计方法局限于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的功能属性(使用功能),设计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基于绿色原型的创新设计中,强度方案设计是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通过分析产品在设计、生产、使用和再利用整个过程可能造成的对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3.3 强调创造原理与程序化思考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和完成,不仅依赖于创新性思维,更需要应用创造原理。当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抽象思维等创新思维不能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时,通过建立设计方案形态学矩阵,进行系统的搜索,把创新变成程序化的思考过程,能够克服经验总结设计的不足,促使创造性成果的生成。 3.4 超前性、综合性与先进性特征①超前性。绿色创新设计体现了未来新产品开发的趋势,将有助于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如快新产品开发,使开发的新产品更能符合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具有超前性。②综合性。绿色创新设计综合了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的概念、方法、特点、技术等各种因素,形成新的设计方法或设计思路。从创新设计的角度看,绿色创新设计是绿色设计与创新设计的有机联系与综合。③先进性。绿色创新设计是对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各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增加了新产品的价值,是面前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设计。 4绿色创新设计的方法 4.1 逆向设计法逆向设计是相对正向设计而言,其基础是应用逆向思维,利用事物的对立面。如对立、对立并存、对立综合等,从原理逆向、大小逆向和属性逆向等方面进行绿色创新设计。①简化。简化产品结构。如减少部件的数量,以便于装备、拆卸、减少紧固件数量等;简化拆卸过程。如结构设计时,采用易于拆卸的连接方式,减少紧固件数量等;简化回收工艺:废旧产品的回收工艺技术应简单可行。②极小化。朝极小化方向思考:如产品的轻、薄、短、小化。③极大化。朝极大化方向思考:如采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材料等构思功能极大化的结构简单、材料少、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寿命长的产品。④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利用新构思、新技术、回收利用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如对全塑汽车的回收利用。 4.2 组合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要素通过巧妙的组合,获得创新绿色产品的方法。①材料组合。如A绿色材料+B绿色材料C绿色材料。②工艺组合。如标卖内喷涂绦子激光处理新工艺。③技术组合。如以无污染、资源广泛的纯水作为液压传动的工作介质,加快研制适用于纯水的液压元件与系统。④模块组合。不同功能模块的有机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如集成罚。模块组合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维修、废弃产品的拆卸回收。 4.3 移植法运用其它领域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本领域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具有绿色特点的新产品。①原理移植。如将太阳能炊具的集热原理移植到雨伞上,研制成雨天挡雨,晴天能烧水或做饭的新型多功能伞。②结构移植。如将机床滑动摩擦导轨的摩擦面置于滚子间,则得到牵引力小,传动效率高,润滑系统简单,维修方便的滚动摩擦导轨。这种新型导轨是平面滚动轴承结构方式的一种移植。③材料移植。如将工业陶瓷用于发动机气缸,可大幅度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是材料的创造性移植。④方法移植。如突变论材料的突变论新型绿色材料。 4.4 选择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构成绿色产品的基础,绿色创新设计应选择绿色材料。选择的绿色材料应是能耗低、成本低、来源广泛、污染小、易回收、可降解的材料。 如常用电冰箱制冷剂氟利昂具有良好的制冷效果,但由于其使用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因而使用受到限制,应研制、选择对环境无污染的新型制冷剂。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案例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积极性影响,机械创新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的定义、应用状况,总结了其教学基本流程,探讨了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该门课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的建议,以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实施方法和效果,以期为机械创新设计的案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机械 创新设计 1.案例教学的定义和应用 在商业、企业管理中,案例通常被译作为“个案”、“实例”之意[1],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常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得到不同的答案、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先被运用于法律教学中,后来被逐渐运用于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培养了一大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老板。深圳大学钟杏云针对案例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与其他传统教学法相比优势明显,最受学生期待和欢迎[2]。 2.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 很多人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其实不然,案例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3],通常有四个基本环节[4],并且每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现状和心理特点,选择难易适度、具有挖掘潜力的典型案例[5]。选择案例时注意精选案例并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案例要新,主题要紧跟时代和经济生活步伐,保持学生兴趣。 (2)小组讨论,首先是分组,每组成员控制在5~10人之内,讨论的问题数量不宜过多,一般3~4个,讨论时可列出问题讨论提纲,提前发给学生。然后需要意识到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在看到它有明显优点的同时,认识到它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缺陷,如课堂秩序难以维持、讨论占据课堂时间使传授知识效率不高。为此,教学中应注意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协调配合使用,使教学内容互相补充,既可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又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点更多。 (3)讨论后的总结,讨论后,教师需要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点评,这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不注重答案,在于过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关键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评时应采用激励方式。 (4)撰写书面总结报告,写报告前可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教学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来写,这样可更有效地把握案例教学效果,并有利于教学反思与提高。 3.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高速发展,亟须具有创新能力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我国提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一目标,迫切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教材基本就是“创新设计理论、创新设计基础、创新设计实例”三大块内容,其中,理论和基础部分主要讲述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常用创新技法及相关例子,实例部分重点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机械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为改善教学效果,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案例驱动方式讲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机械创新设计是一门基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工科课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很多,并取得比较大的成效,但在机械创新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国内主要通过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但参与人数有限,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机械创新设计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4.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如何开展案例教学 心理学认为,新鲜的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事物总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国外有的研究表明,案例一般分成3种,第1种提供答案;第2种不提供答案,通过讨论得到;第3种为理论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机械创新设计案例教学过程中,这三种案例可交叉使用,既可让学生增长知识,又不会让学生对过多的讨论产生厌倦情绪。随着计算机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广,案例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使文本型案例发展为文本、图片、视频一体化的案例,案例形式的改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生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人的知识八层以上来源于视觉,其次听觉,最后是其他事物的影响,故视觉事物对人的学习至关重要[6]。当今互联网发达,资源比较丰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讲述概念时还可以借助机械创新图片案例或视频短片案例,将学生带入某种生活情境中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机械图片、机械视频短片、机械创新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视频等都是很好的案例材料,比较容易收集,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当然,这些案例在课堂上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导入,并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思考。 5.机械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实例 我校被江西省教育厅列为省内十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之一,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倡导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当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比较喜欢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因此收集了大量贴近于生活的机械创新图片案例和视频案例,建立了案例库,并用于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讲述相关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用案例当中,有直接给出答案的,有不提供答案通过讨论得到的,还有发展理论型的,最终目的是增长学生的机械创新知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列举两个机械创新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一:讲授组合创新设计方法时,首先提出问题“下雨的夜晚,在没有路灯的情况下,需要携带什么工具便于出行”,以这类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引入夜晚下雨的情景图片,将学生带入这一情境之中,这时有学生想到雨伞与手电筒,然后提出疑问“雨伞与手电筒一般需要两只手操作,如果身上还有行李箱,不便于手持手电,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呢”?经过十分钟的讨论,就有了结果,其中一学生提出“可把手电筒装在伞的手柄上”,话语刚落,马上又有一学生提出“将手电加上某装置固定在头上”,还有一学生说“将雨伞固定在人的肩膀上”,当然还有学生提出其余想法,这里不再一一描述,最后点评“其实解决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都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方法1,可以将两种东西变为一种东西,方便实用”,这时学生一片欢呼,课堂气氛活跃,答对的小组都有一种成就感,感觉创新不难。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既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让学生懂得了机械组合创新的概念,特别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讲授“逆向思维”内容时,先不讲概念,而是在课件上导入动物园的老虎,并有游客观看的图片,让学生想到“一般的动物园老虎是关起来的,人在铁栏外面观看”的生活常识,然后提出问题“老虎会因为被人控制而表现不出其野性,如何让人靠近老虎使人能够接近老虎,又不惊吓到老虎,而且更好地看到老虎的本性”?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顿时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当然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点时间思考,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并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物世界里老虎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站在拍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快有学生提出“可用电视剧组用的摄像装置近距离拍摄”,又有学生提出“用直升机观看”,还有同学提出“拆除限制老虎活动范围的铁栏,让人进入铁笼车中,让车开进动物园,让老虎来看人,人在铁笼车上看老虎”,最后点评“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方法1和2成本较高,方法3比较可行,人可看老虎,同样又可反过来老虎看人”。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懂得了逆向思维这个概念,学会了如何通过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讲授“创新思维”其余内容提供理论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在生活中,再次提出问题“以前检修车辆一般都是人趴在车底下,那现在用什么方式?以前抢修线路人爬电线杆,现在用什么”?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大家“检修车辆时,小车一般会被架起来,修大车时人一般会在修车坑里操作”,“抢修电线现在都用升降装置将工人升到相应高度”,最后点评“从大家的答案可知,大家的生活经验不错,可以想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门课中,这些都是创新方法知识的应用实例”。课堂教学在这样一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都能积极思考与讨论。 通过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可将机械创新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近几年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前的上课模式、概念和理论致使很多同学低头上课,自采用案例教学法后,上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学生作品在第六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江西赛区二等奖,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全国第七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江西省一等奖两项,其中有一项被推荐参加全国赛,通过初评已确定获得全国二等奖。 6.结语 机械创新设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及对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了在课堂上根据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引入不同形式的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有效组织学生讨论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改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机械创新设计在军用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用电子设备结构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机械创新设计能满足其要求。文章阐述了机械创新设计的概念、内容、特点、目标,分析了军用电子设备结构创新设计的方法摘求和过程,给出了设计实例。 关键词:军用电子设备;机械创新设计;结构设计 1 概 述 现代战争是电子战技术,对军用电子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如多功能、高性能、智能化、通用性、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外观时尚等。此外,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战争的需要,军用电子设备的改装,也需要继续安装。显然,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不能满足其需要,设计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大胆创新,运用先进的理论、技术、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动力。二十世纪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研究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全面设计军用电子设备,以提高军用电子设备的综合性能。 2 我国工业设计技术发展现状 中国工业设计仅有30多年的历史。1987年,中国工业美术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从此,中国工业设计驶上了快车道。2007年2月13日,总理做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2010年国务院十一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涉及“工业设计”。 企业(如海尔、联想、华为、李宁等)重视工业设计的程度明显提高。其工业设计已渗透到全球品牌战略的管理层面,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探索运用工业设计来增加产品竞争力和塑造自有品牌。 专业设计公司有了较快发展。现在全国已有数万家之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就有1 200多家。很多设计公司最初仅能提供外观造型设计,到现在已可提供从内在功能到外观造型以至营销策略等全方位的综合解决方案。工业设计园区正在发挥集聚效应。2003年无锡成立了第一家国家级工业设计园区,现在全国范围至少已有20多家工业设计园区,如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深圳设计创意产业园、广东顺德工业设计城、宁波和丰创意广场等,它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立每2年1次的工业设计活动周,以及每年1次的“红星奖”(中国工业设计奖)评选活动,对工业设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CI,S]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展趋势也愈来愈好,速度也加快了,但专业的设计规模还不大,水平还不高。 3 机械创新设计概述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包括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机构(结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性活动,它是建立在现有机械设计理论基础上,吸收科技哲学、认识科学、思维科学、设计方法学、发明学、创造学等相关学科的有益成分,经过交叉而成的一种新的设计技术和方法。 3.1 机械创新设计的内容 机械创新设计包含2部分内容:一是改进完善现有产品的机械性能、可靠性、经济性、实用性等;二是创造设计出新产品,以满足新的使用要求。 3.2 创新设计的特点 创新设计的特点是: ①独特性。设计师应追求与前人、众人不同的方案,善于打破常规设计思维、惯例,提出新功能、新原理、新结构,在求异和突破中体现创新。 ②实用性。设计师应从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可生产性两方面出发,来设计产品的新功能、新结构,没有实用性的产品或无法加工的新结构都是纸上谈兵,不是真正的创新。 ③多方案选优。设计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多方案中求新、求异、选优。机械创新设计的目标是由所要求的机械功能出发,改进、完善现有机械或发明新机械,实现预期的功能,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工作品质及经济性。 4 军用电子设备结构创新设计方法 军用电子设备结构创新设计就是利用最新科技成果,针对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在现代设计理论、技术、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独特、更新颖、更实用的新型结构,以满足现代战争对军用电子设备结构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采取相应的创新设计方法,通常可分为:开发设计、改型设计和变异设计3种。 4.1 开发设计 主要针对新研设备提出新的结构设计方案,完成从规划、方案、技术设计道加工、生产的全过程。 4.2 改型设计 在已有设备的基础上,针对原有的缺陷或新的工作要求,从工作原理、机构、结构、参数、尺寸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改进设计,以提高设备质量、可靠性等,使设备满足新的工作要求。如在基本型设备的基础上,开发不同参数、尺寸或不同功能、性能的改型系列设备,就是改型设计的成果。 4.3 变异设计 针对已有的先进设备或结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掌握其关键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设计出同类型其它类似的创新设备。开发设计以开创探索创新,改型设计通过改进创新,变异设计在吸取、消化中创新。创新设计是各种设计方法的共同点,结构设计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掌握基本设计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设计的能力。 5 军用电子设备结构创新设计过程 军用电子设备结构创新设计主要包括以下4个过程:综合过程、选择过程、分析计算过程和设计过程。 5.1 综合过程 根据设备的技战术指标以及要完成的功能,进行大量的调研,收集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设备结构设计的总体方案,包括所涉及到的零件、部件、整机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组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总体方案可能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以及关键技术等问题。 5.2 选择过程 根据结构设计总体方案进行结构类型的综合与选优,优选的结构类型将直接影响到整机的性能和经济性,决定了设备的结构是否新颖、独特、实用,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新的发明创造,大部分的机械发明、专利都属于结构类型的创新设计,所以说,结构类型的综合与优选是结构设计中最富有创造性、最具活力的阶段,但又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阶段,因为它涉及到设计人员的知识(深度和广度)、经验、灵感和想象力等众多因素,这也是多年来困扰结构设计人员的主要问题之一。 5.3 分析计算过程 根据确定的结构类型建立相应的数学、物理模型以及相应的方程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计算,这一过程需要反复优化求解。由于计算机技术及优化计算学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一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5.4 设计过程 完成上述结构设计的分析、计算、综合、选优过程后,即可进入结构创新设计阶段,包括选择零部件的材料、确定零部件的结构形式、尺寸,绘制零部件图、装配图等。为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竞争力,还需利用美学原则对设备进行工业设计,使设备外型具有宜人性、时尚性,从而实现设备的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这一过程主要解决基于可靠性、工艺性、安全性、维修性、美观性的结构设计问题。 机械创新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国内外的许多企业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和效益。 6 结 语 机械创新设计是比较传统的设计,特别强调在设计过程中的人,特别是在集成过程中,选择过程和设计过程中的主导和创造性的作用。 由于军用电子设备的特殊性,其结构设计不形成自己的风格,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创新是军用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胆运用机械创新设计方法,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军用电子设备。 机械创新设计论文: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与创新教育 摘要:大学生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一系列具有学科特色的比赛,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本文通过对历届参加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的实践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设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一、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处处充满了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伴随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也必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竞争和机遇的时代。要想在新世纪激烈的科技和经济竞争与挑战中取得成果,必须具有独创能力。基于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进行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各国教育部门纷纷制定出与本国经济及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纲要,都把未来教育发展的眼光集中在了如何进行具有本国发展特色的创新教育。纵观世界,以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创新教育取胜。有学者认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技术的创新。因此,未来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世纪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创新教育不仅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功能,而且体现了高等教育新的价值,高等教育是知识与技术创新、传播和应用的训练基地,更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的摇篮。高等学校应该也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适应时展的优秀毕业生。 二、创新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1.创新教育的定义。国际上很多学者在对创新教育进行定义时,把创新教育分为了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两大类。从广义上来讲,创新教育是指所有的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新型教育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进行创新教育的各类教育活动,都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造力为目的的。 2.创新教育的特点。传统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但它强调实践教学的验证性过程,注重对经典学说的认知和接受,创新性实践环节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从创新教育的定义来看,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该是启发式和开放式的。综上所述,创新教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创新教育不是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它具有系列课程体系的特点;二是创新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自觉性;三是创新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四是创新教育具有实战训练的特点,在实践中让学生全面接触创新全过程和创新乐趣。 三、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是创新教育的直接体现 1.播撒创新思维能力的种子。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各类创新设计比赛,为大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展现搭建了一个面宽范广的大舞台。大学生们要想在比赛中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首先要学会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观察身边生活中的各类实际问题,思考技术路线的可操作性,最终形成自己的制作方案。而在这些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想到或想不到的技术难题,在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们学习探究能力,播撒了创新思维的种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2.播撒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种子。首先,有了创新思维,就要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证,了解自己的创新设计在国内外所处的一个发展阶段,有什么不足,怎样解决,即“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尽管目前许多学校开设了如《信息检索》这类课程,但是由于学生们平时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搜索到的信息就很难有效的加以利用,而创新类比赛则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实施平台。其次,为使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参与比赛,从方案设计到最后产品的加工制作,需要用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等多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们还必须进行相关能力的培训,包括对AutoCAD、inventor、3Dmax等建模软件与单片机、LabVIEW等控制方面知识的培训。此外,还有PPT、答辩、文档材料撰写等方面的培训。 3.播撒团队合作能力的种子。团队合作及交流表达是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团队合作和有效的交流表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机械类创新大赛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为在此类比赛中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只有通过参赛队伍中队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制作出效果最好的作品。很多时候,为保证产品兼顾机械功能、控制功能以及美观的外形,一个很好的产品包括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测量与控制、工业设计等各专业的学生。 4.播撒创新实践能力的种子。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重要手段。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整个设计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型,充分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战能力是创新比赛对每个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现场加工不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制作符合一定精度要求的零件,而是切切实实的对于机械加工精度的无限追求。学生们不仅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加工方法,并且结合自己的图纸加工多代产品,不断地摸索和更正,在无数次的测量与应用中寻求最好的加工效果。 5.播撒艰苦创业的种子。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的选题范围宽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不断刻苦钻研、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和创造,才能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设计过程,学生们可以懂得科学的方法不等于捷径,就算有好的方法,如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任何人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四、关于机械类创新比赛的几点思考 全国大学生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为积极应对教育部和学校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武汉理工大学机电类专业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多年来,始终坚持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科教学改革,通过创新基地、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等机构,将机械类创新大赛和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学生创新教育的制度,探索了一条实现学生创新教育的路径,构建了学院―专业―课程全域创新教育体系,在创新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实践训练、创新指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借助开展各种实践性教学和组织、筹备、参与包括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比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等比赛及自主创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在内的国家级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相关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赛成果的企业影响力较低。机械类创新比赛,每一届、每一类比赛都有很好的主题,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获奖的作品很多都很贴近生活、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如何在比赛后将这些设计稍加改进转化为企业所认可实施的产品,培养发掘优秀产品设计人才、参赛成果如何转化生产等方面有待探索。 2.比赛成果国际影响力较低。我国的各类创新设计比赛,虽然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水平也不断在提高,但是产品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和国际一流水平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3.在技术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在比赛中,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各类综合能力,但在选题与产品制造过程中,学生们大多都是采用国内外现成的手段与方法,缺少自主探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而研究手段、方法与研究工具的创新,往往体现了研究的创新水平。 4.未能将创新设计成果与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设计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完成产品的加工与制造,拉近了学生们与本专业实际工业生产的距离,这些经历对于参与创新设计的同学们的机械结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但是如何将这些赛事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五、结语 不管是从国家今后的发展,经济市场对人才各方面的需求,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迫切性,还是从素质教育长远的追求目标而言,创新教育是中国高校的重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当然,创新教育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学科的教学改革,借助开展各种实践性教学和组织、筹备、参与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得到良好的发展。总之,从创新教育的观点出发,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都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已经成为高校对人才定位的战略选择。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其创新教育是当今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简析景观建筑设计中美术色彩的作用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景观建筑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美术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本文阐述了景观建筑设计的要点以及美术色彩与建筑的关系,对建筑设计中美术色彩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要点;美术色彩;作用 一、景观建筑设计的要点 景观建筑设计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形状。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2)色彩。在建筑美学中,美术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美术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美术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美术色彩这一因素。(3)肌理。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4)光影。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5)形态场。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 二、景观建筑设计中美术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1、美术色彩与建筑功能。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美术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美术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2、美术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美术色彩与造型,运用美术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美术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美术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美术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美术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3、美术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美术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美术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美术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美术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三、建筑设计中美术色彩的作用 人对于建筑的审美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美术色彩两个方面。人对美术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美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美术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美术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美术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1、装饰美化。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美术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美术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美术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美术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美术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2、表现建筑物氛围。对于美术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美术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美术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美术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美术色彩。 3、标识区分。美术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美术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美术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美术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4、烘托情感。美术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美术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美术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美术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 四、结束语 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美术色彩,改善被美术色彩污染的景观建筑是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要课题。美术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运用美术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可以展现城市魅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浅谈建筑设计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开始不断提升,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开始提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建筑城市景观发展逐渐迅速,不同地方的绿地比值也开始逐渐增加,并对园林景观的关注度也开始提升。建筑设计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实现城市园林景观不断丰富的基础之上也让人们关于休闲空间的要求得以满足。本文主要是对建筑设计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加以分析和探讨,从而促进我国园林景观绿化工作获得更加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运用技巧 园林景观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园林建筑的支持,园林建筑还具有点缀风景的功能,一般状况下发挥着园林景观的高潮以及点景的作用,并且能够在园林游览娱乐、休闲活动以及生活服务中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1]所以,对于园林景观中的建筑设计技术加以分析和探讨,有着较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建筑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特点 首先,园林景观中建筑设计的主要要求和功能就是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满足人们文化娱乐以及休憩的需求,其艺术要求相对较高,园林景观建筑需要能够达到观赏性和诗意性的要求。 其次,园林景观建筑受到强烈观赏性和休憩游乐性的影响,在设计方面有着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将其归纳为“构园无格、无规可循”,设计者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抽象性和愈空泛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2]所以,在对园林建筑设计所具有的灵活性进行分析时,要能够将其一分为二,在看到起空间组合多样化的同时,还要能够切实对其可能给设计工作造成困扰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最后,园林景观建筑属于建筑和园林进行充分结合的一种产物,市区内造园或者风景区都能够充分显示出自然景观所具有的发展态势。要想能够在建筑设计中添加更多的色彩,就要能够充分协调建筑设计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技巧 (一)确定立意 在园林景观中进行建筑设计需要能够充分考虑设计意向和设计意念等因素。意念从根本上属于设计者通过对园林研究之后而创造出的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意图还处在概念性范畴之内,并和特定的各种设计条件存在紧密的关系;意向属于意念朝着形象化发展的表现,设计者通过对建筑语言的运用来发挥积极的想象,并且构成较为形象的意图。[3]立意对于设计者的艺术涵养、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考验较为显著。设计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广阔的联想以及渊博的知识,才能够迸发出更加鲜明的设计灵感。 (二)做好选址工作 园林景观建筑的选择和组景构思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怎样才能够协调园林景观建筑和周边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构成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所以,首先要能够结合园林区域的周边环境因素来对地形、建筑、植物以及水体所具有的配置问题加以思考,要能够让不同自然景观所具有的特色更加凸显,实现收放自如,还要能够考虑并了解风向、水质、土壤以及方位等因素对于建筑物本体造成的影响。 (三)进行合理布局 首先,在对园林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加以明确时,要能够由独立的建筑环境和建筑物构成,从而构成较为开放园林空间;其次,要能够通过建筑物群所具有电子邮件组合式结构构成开放式的空间;最后,要能够通过混合式的建筑空间组合来构成总体布局的有效性和统一性。 在确定园林建筑对比渗透以及层次时,要能够通过这种对比来实现生物协调的统一性,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时,其对比性就是要能够把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在互相衬托的作用下突出自我特征,还要能够对重点或者主从关系的强调。对比作为园林建筑布局中保证艺术效果实现不断提升。在使用对比渗透或者曾层次性设计理念时,需要避免不正当运用而导致园林空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 园林建筑时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单调性而造成的空间变化,一般需要使用组织空间所具有的层次和渗透性来对空间的层次和渗透加以处理,从而让空间形成的局限性得以突破,实现可持续的变化效果。渗透和层次主要分为室内室外渗透和层次以及相邻空间渗透和层次等。[4]所用的建筑设计方法包括框景、对景、利用建筑空间或者走廊错落、穿插,保证空间所具有的层次得以强化。 空间序列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分为自由不对称和规则对称两种不同的构成形式,其中前者主要是用于思想意境和功能要求较为愉悦、轻松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设计活动中,后者则是使用在艺术思想意境和功能要求较为严格的建筑组群和建筑空间布局设计中。 (四)借景 借景这种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式地位较为特殊,其借景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不同的声、形、香以及色综合运用在增添园林艺术情趣、实现画面构图的不断丰富之上,通过本景空间的应用来是实现景色的变化性和特色型。[5]通过借声、借形、借香以及借色等不同的组景方式来达到画面构图和艺术意境的设计需求。 (五)做好比例和尺度的控制工作 园林景观建筑的空间尺度把握难度较大,不同的艺术意境需要实现不同的空间尺度把握,要想能够保证这种尺度要求达到理想化的标准和水平,大都需要能够对房屋构件的具体尺寸进行协调,让其与树木、山石等景物进行协调和配合,还要能够保证室外空间的大小也要紧密配合,不可出现过度闭塞或者过度空旷的现象。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和空间尺度研究的另外内容就是能够对建筑比例加以推敲,和其他建筑设计不同的地方是园林景观建筑除了要能够对房屋本身所具有的比例加以计算之外,还要能够把园林环境中的石头、水、树木等景物都纳入到具体的范围之内,在进行高度计算的同时还要能够对比例和形状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从而保证园林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6] (六)选择色彩和质感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所用的质感和色彩方法除了在提升其景观的艺术效果之外,还要能够明确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园林景观建筑对于质感和色彩加以处理过程中,除了要对建筑本身的因素加以考虑之外,还要能够从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和艺术质量两个角度来分析;其次,进行质感和色彩的处理方法大都是通过微差或者对比来实现协调,从而保证重点能够更加突出,实现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提升。 结语: 建筑设计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在人类心理、思想以及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并且需要经历演进和实践等。现代园林不仅能够为区域居民提供休憩场所,对于实现地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时,需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加以思考,通过经验的不断总结来实现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浅析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摘 要】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可以充分的展现城市魅力,满足人们的要求。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色彩,改善被色彩污染的城市景观是我们建筑设计人员的一大课题。本文从色彩景观设计色彩的现状,景观建筑设计的词汇,色彩与建筑的关系及其作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色彩;应用现状;作用 一、景观建筑设计的语汇 1、色彩。在建筑美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所以说,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一因素。 2、形状。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当建筑物的外表特征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时,人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而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 3、肌理。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在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素中,肌理有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对于其他的因素来说没有的功能。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一般是依据对景色与自然物质的模仿来充分表现现代景观建筑的形态效果。 4、光影。现阶段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今景观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变幻进行建筑设计构思创新的情况很多,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假如建筑物光源太强,就对其进行适当的弱化,假如其不足,就对其光进行补足。 5、形态场。在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设计要根据某个实物才能将建筑形态的设计构思表达出来,此实物即是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一种,其包含着诸多的建筑基本元素,比如点、线、面、体等元素。 二、色彩在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城市景观建筑设计色彩规划进行统一,所以在城市风貌上很难进行色彩控制,展现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出现了无序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再加上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景观建筑色彩的设计并不是很重视。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城市色彩的完整性,就像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的,世间并不存在个别的美,只有整体才是美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城市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 三、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1、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色彩与造型,运用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2、色彩与建筑功能。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3、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四、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审美的观念也在更新,其对建筑评价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色彩两个方面,如果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认为其设计是成功的设计。人对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进而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1、装饰美化。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2、标识区分。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3、表现建筑物氛围。对于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色彩。 4、烘托情感。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 五、结束语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景观建筑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运用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可以展现城市魅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项目式教学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论述了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实施的必要性,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市场行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过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项目式教学 景观设计, 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具体的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包括方案的信息踏勘,方案构想,方案绘制,现场施工以及后期成果检验和评价等的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最后还包括分析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景观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从方案的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以及效果图绘制,立体模型设计的全套核心技能。但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此课程除了具有这些基本技能之外还应熟练掌握景观与建筑设计知识融合渗透对接的能力。所以把建筑设计技术的学生培养成为通识景观和建筑设计的通才也是此门专业课的任务之一。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常采用重理论轻实践,大多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出来工作后短时间很难融入到用人单位的岗位中去,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很严重。不能短时间内适应企业角色,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下我们倡导在建筑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及其相关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制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特点:1.缩短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时间。2.形式灵活,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3.有利于检验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漏洞,能做到查漏补缺。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紧跟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信息,加强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既能从事真实的项目工作,比如亲自接触来自一些设计公司的方案项目,也能接受到来自企业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职业,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 (二)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扩大知识面提高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加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出,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精心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 一般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模块提出与之相关的几个项目任务,经过与学生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较合适的一个来实施。所选项目要尽量涵盖多项知识点; 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度 [5]。对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来说可以选择项目的内容既包含建筑设计又包含景观设计的项目来让大家实践。这样可以起到建筑和景观知识的交融。例如:可以选择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让大家来实施。建筑和景观相关的知识都得到了实践。 (二).现场踏勘考察,制定项目计划 在项目实训的前期阶段,教师应该多次引导学生到项目现场仔细踏勘了解设计场地概况,通过项目调研满足学生对现场设计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随着设计阶段不断地反复都到现场观摩,加深学生对场地设计的理解,以学生为主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 学生按照计划任务和步骤开始动工,分工合作的过程终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以及同学讨论,以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的时候给与提示。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以及成果,指导教师应注意检查考核和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分的办法,原则和形式,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接受公众投票的形式评比,结果按一定比例进入总分。 (四).做好总结 项目实训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包括总结设计构思,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选出完成该项目的最佳思考方法,步骤,以及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总结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方法,使建筑和景观知识达到良好的交融和互通,从而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5]。 四.结语 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实训项目,关注项目实训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知识的合理搭配。让学生成为项目参与的主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水平设计人才。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对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的探讨 摘要: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在外型上不仅要优美、整洁,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它应该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建筑如果依然局限于原始建筑设计,最后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将会很少有人追捧,因此我们需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一、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成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的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的自然环境要素,使建筑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2、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生活的需求,比如说休闲运动和娱乐设施,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如设置一些运动器材和公共休闲场所,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人们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性和形式美于一体。 3、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不能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本身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二、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融合 1、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人们为了更加融合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品位往往要求设计师或者专业人员在建造之前融入自己的需求或者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所以,这样的需求就使得建筑行业不可避免的与景观设计相互融合,两者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创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建造出真正优秀的建筑物。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就必须要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提升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需要我们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2、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保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协调是保证建筑美观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物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单纯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在实际中操作比较困难,不断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会导致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矛盾,比如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景观与建筑相冲突等矛盾,而如何能够合理及时的处理这些矛盾则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痕迹融入贯穿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景观设计业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检验和历史的渗透,这样的经历使得我国建筑行业更加注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们的思想相融合,所以,现在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相融合,在保持传统思想的同时,要融合现代人们的心要求,再逐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和局部调整,这种方式在主要的景观部分体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也产生了建筑物景观化的趋势。通过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才能够改善建筑物实际建造中的所面临的困境,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完善建筑物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文化,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三、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1、景观道路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景观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热爱程度。 2、景观植物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木、灌木、草地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 3、建筑小品设计 在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它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4、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 “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景观,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建筑景观设计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景观优美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形、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公共的道路、台阶要方便人的通行,商业网点、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5、重视环境保护,促进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建筑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环境保护,促进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中需要保护土地和植被,保证一定的绿地覆盖面积,创造舒适的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中还需要重视利用当地的植被,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坚持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节约资源,尽量对建筑废弃材料实现有效利用,降低对周围环境污染,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结束语 景观的设计是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出现和迅速发展起来的,而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日趋重要,人们在物质条件良好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景观设计,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景观环境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展的结果。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简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重要性、建筑与景观的基本观念、影响建筑与景观的因素以及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在建筑建设施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新焦点。近年来,景观艺术的建筑理念不断深入到了建筑设计中,给建筑业的设计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现代建筑学中,景观设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对建筑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城市化建设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重要性 一座城市的美感,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城市的独特韵味以及文化气质是城市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标致性的城市建筑、美化城市环境的园林景观也是必不可少的城市构成。要想使一座城市极具美感,就必须要从城市的设施设置、建筑建设以及城市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 就当前我国的城市大体规划方向而占,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统一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符合人众需求的同时也是和国家提倡的环保建筑理念相统一的。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城市建设实际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建设中。由于建筑的不断修建、土地的不断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工作的繁重等都会给城市居住者带来身心上的疲惫和压力面对这一现象,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将会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自然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能够从心理上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缓解城市压力和身心的疲惫,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二、建筑与景观的基本观念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也逐渐重视起来,更加深刻理解建筑与景观的含义,更加注重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因为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1、建筑 建筑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发展相同进步;人创造了建筑,建筑也影响了人。西班牙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菠菲尔说:建筑是永恒的艺术,它要不断地迎合人们对建筑空间无止境的追求。从社会发展来看,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从文化艺术方面来看,建筑是“凝固的乐章”,从社会科学方面来看,建筑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多元化、交叉矛盾的结合体;从人们的要求方面来看,建筑应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要求的综合体;从建筑目的方面来看,建筑为人们创造优美、适宜、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以上这些都在说明建筑除了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景观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所罗门王国教堂、宫殿,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直到18―19世纪,景观的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可见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这时景观才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包括多种功能的载体。 3、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3.1包含关系 建筑与景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就是景观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中一些伟大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城市形象的名片,例如伦敦塔、埃菲尔铁塔。 3.2相互衬托关系 建筑因为有景观的陪衬,而变得更加和谐,景观也因建筑的存在,变得更加的优美。城市景观中非建筑的元素与建筑本身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3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作为两个既有交叉又分别独立发展数百年的学科,两者在大的意义上是携手发展、共同进步的。 3.4点与面的关系 建筑往往是城市景观中的最大的亮点,而这个亮点却照亮了整个城市。 三、影响建筑与景观的因素 建筑景观设计必须把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结合到一起,设计师的责任是把已经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设计出人类适合的空间,改造环境,改善生活,从而提高城市面貌的质量。设计师更应该保护社会遗产,为社会创建新的形式并保护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同时不要破坏已有的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 任何建筑都处在自然环境中,而且和周围的环境有着某种关联,周围自然环境影响着建筑。因此在构建建筑时,建筑师都十分注重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力求使建筑与周围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做到建筑景观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有它自己独特的方式。一方面强调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用人工的方法来“造景”,按照人的想法对自然环境进行再创造,艺术地再现自然。另外,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也顺应自然地形和环境,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统一和谐,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我国古典造园艺术,虽然手法独特,但最终目的也无非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国外的建筑也是一样。比如一般的住宅建筑,尤其是豪华别墅,都建造在肃静的市郊或环境优美的风景区。莱特认为“建筑应该是自然,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强调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相统一。从室内到室外都应该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用莱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体现出周围环境的统一感,把房子做成它所在地段的一部分。如美国犹他州南部的Amangiri度假酒店及水疗中心设计得非常巧妙,设计融入自然的色调,建筑整体融入山谷断崖的自然环境中,从室内可以欣赏温馨风景,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2、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是指建筑所处大城市或地区大环境,具有典型的传统或典型的建筑文化。设计师应该将这些积淀的建筑文化加以总结、提炼精华,运用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再创造。比如一个城市的天际线,展开一个开阔的天际景致,代表一个城市的建筑与景观环境整体的融合性,在有些城市被称作城市明信片。在许多发达的城市,高楼大厦在其天际线上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其中海港的天际线可说是非常完美的,比如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天际线非常美,不同的建筑有自己不同的颜色与风格,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3、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指建筑所处大环境中的某种历史、文化的脉络情节。设计师应将历史、文化带入建筑设计中,并使其转化为建筑语言,再现于整体设计、建筑细部装饰中,从而使建筑承载着地域环境产生的历史文化,并推动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建筑也会更有深度。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整体设计采用苏州园林的黑白灰,清新淡雅,几何图形的屋顶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飞檐翘角。经过他的设计,整个建筑既现代又有内涵,堪称杰作。 四、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 1、树立整体的建筑景观思想 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必须树立整体的设计思想。广义上说,树立整体设计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而相互影响的。狭义上说,树立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理念,它的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的协同关系,比如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 2、建筑与景观有机融合的意义 建筑与景观只有做到巧妙地结合,建筑与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下去,建筑才能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主角,景观也能够通过建筑变得更加完美,创造更有积极意义、更加宜人的新环境,或者创造自然与人为相互依存的新环境。 结语 建筑和景观就好比城市中的舞台和舞台中的主角,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建筑要和景观相和谐,但不是一味地模仿;景观需要建筑的点睛,但不是一味地放纵。建筑与景观应该互相作用、互相参照、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以形成建筑群组、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我们在设计城市建筑与景观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整体的设计思想,结合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历史文化,恰当地处理好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消除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之间的人为界限,做到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现代城市中住宅小区景观建筑设计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区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中,我们最先要考虑的是居住者的需求。要根据不同的住宅区的不同特点,和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态景观来设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现代城市中住宅小区景观建筑设计。 关键字:住宅小区;小区景观;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不仅需要园林景观规划的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与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相结合,由于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的园林景观规划中加入了诸多新的元素,但是园林景观规划的发展速度由于过快造成了我们一些相关技术的不成熟,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环境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探究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居住区环境的利用和发展,通过运用我国传统的设计理论与现代的规划技术理论结合的方式,探寻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环境发展道路,希望能够对我们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帮助。 景观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是把自然美,生活美,建筑美,文学美综合为一体的艺术,同时它受时空及自然条件变化的制约。因此,一个好的景观设计作品,必然明确立意,因地制宜地形成特色,要符合一切完美艺术的构图基本规律。主要包括: 一、住宅小区景观建筑设计要素分析 1.1水体设计 水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景观水体具有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可以溶解有害气体,大型水面还可以进行水上游玩项目的设计,景观的水面也是许多水生植物的生长领域,因此可以在水体上增加绿化面积。对水通的设计可以分为集中形式和分散形式两种,集中形式是以整个水面为中心,周围环列各种建筑和山地,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这样可以达到让很小的空间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的效果;分散形式是将水面分割成若干小块,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中间可以设置小桥、小岛,供居民玩耍。 1.2建筑与道路设计 景观中建筑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往往成为景观景观的焦点,景观建筑包括建筑小品、屋宇等各种工程设施。花架具有亭、廊的作用,为居民提供休息、遮阴挡雨的场所,花架的造型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设计成梁架式、单排式花架和单柱式花架等几种形式,梁架式既是我们所熟悉的葡萄架式,花架往往与其他小品相结合,在墙上可以开设景窗等,吸引游客的注意;建筑设计中,经常把亭与植物或者建筑相结合,亭的形式可以分为多边形亭、异形亭、组合式亭和双层式亭;建筑小品包括园凳、圆椅、园灯的设计,园凳圆椅的设置位置应该是景观中具有特色的地方,例如水池边、林中、洞口、转折点等,园灯的设计,其外形应该与建筑相呼应,灯的颜色、形态要与建筑的环境相配合。应该注意的是,在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应尽可能少砌花坛、树坛等,并少设置栏杆,花坛和栏杆等应简洁大方,为了景观景观的安全还要设置围墙,围墙用料要考虑清洗的方便,不宜采用可能损伤皮肤的材料。根据道路的使用功能进行设计例如人行道设置应考虑车辆的爬坡能力,景观道路应该主次分明,曲折有度,既应该方便旅客,也应该起到美观的作用。 1.3植物设计 景观中的植物是所有构景要素中的重中之重,既能体现自然美,又能有效地预防空气污染,对空气的净化起着很大的作用,植物是景观中的主要景观,景观的植物和选择决定了景观绿化是否能够达到经济、美观的效果。在植物设计这方面,应该表现景观的时序景观,,形成一定的空间变化,形成地域景观特点,创造观赏价值。乔木是景观绿化的主干材料,在植物造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首先要考虑乔木树种的选择和其配置形式,根据景观工程特点,可以分为孤植、二株、行列植、丛植、群植等几种配置方式;灌木的平均高度基本上与人平视高度一致,因此极易形成视觉的焦点,所以灌木的设计也不容小觑,应首先了解其生态习性,合理安排种植位置;植篱指的是同一种树木做近距离密集列植成篱状的树木景观,植篱的造型设计一般分为几何型、建筑型和自然型三种;花卉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花卉是景观绿化的重要植物材料,不仅颜色丰富,而且装饰性较强,对于花坛要采取规则式布置,花坛内部组成各种图案,并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廓,一般选用低矮植株和生长整齐、花期集中的植株,常选用一、二年生花卉,对花卉和植物栽种完成后要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养护,除了乔木花卉等对景观绿化作用起到效果的同时,草坪的设计也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视觉。 针对我国当前阶段的景观工程绿化设计项目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项目。主要的来讲,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当中:树种的搭配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重视花草和对于树种较为忽视、城市的景观绿化项目结构比较的单一化,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发展形势。 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不能违背的原理 2.1 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般有可再生资源(如森林、水、动物等)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人类要想实现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就必须节约和保护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然而就对可再生资源来说,它的再生能力也并非是永久的,所以,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不要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要采取保本取息的方式。 2.2 要对自然尊重并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使得居民和自然渐行渐远,自然过程以及自然元素日趋隐形,脚下的水平线、地平线、远山的天际线,以近成为抽象名词。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就像传统设计中的自然过程在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也往往被遮隐。这些丑陋的对象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发电厂等被人们有意识地加以遮隐。城市生活支持系统过程和结构以及自然过程和景观的消隐,环境的现状、未来从而使人们无从关心,因此更谈不上因关心生态环境而去约束自己日常的危害环境的行为。所以,想要让人关怀、参与设计环境,就必须重新把自然过程显露出来,才能够让城市的居民重新见到地表径流交汇于池塘、雨后溪流的暴涨;自然风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其存在;看花开花落,体会四季的不同;从叶枯叶荣,认识自然的降解和腐烂的过程。 三、结束语 建设园林景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我们根据用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而不仅仅是将景物简单罗列、随意的堆砌一些用地的材料。风景园林的建设中使用的材料也不再只是简单的植物与建筑材料,而应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和新的科学技术。我们风景规划人员要将风景园林的设计视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设计人员还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开放和务实的眼光来看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各种问题,着重分析规划设计中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合理利用有利的条件,尽量避免不利条件对风景效果的影响,充分考虑人文、环境背景、风景园林面积的大小以及容积率等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古今中外的风景园林实例,不断追求独立的,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简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特征与方法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正处于重构城市景观的重要时期。各地风景区、公园、游园、景观绿地大量增加,园林景观建筑作为园林景观重要的构成要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特征,主要对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园林景观;特征;设计方法 一、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1、园林建筑的功能。(1)点景功能:点景要与自然风景融会结合,园林建筑常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的主体,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成为主景,控制全园布局,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2)赏景功能:赏景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一栋建筑常成为画面的重点,而一组建筑物与游廊相连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因此,建筑朝向、门窗位置大小要考虑赏景的要求。(3)引导功能:园林建筑常常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当人们的视线触及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时,游览路线就会自然而然的延伸,建筑常成为视线引导的主要目标。人们常说的步移景异就是这个意思。(4)空间分割功能:园林设计空间组合和布局是重要内容,园林常以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巧妙安排给人以艺术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圆洞、门等恰是组织空间、划分空间的最好手段。 2、园林建筑的类型。(1)游憩性建筑:有休息、游赏等使用功能,具有优美的造型。如亭、廊、花架、榭、舫、园桥等。(2)园林建筑小品:以装饰园林环境为主,注重外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兼有一定使用功能。如园灯、园椅、展览牌、景墙、栏杆等。(3)服务性建筑:为游人在旅途中提供生活上服务的设施。如小卖部、茶室、小吃部、餐厅、小型旅馆、厕所等。(4)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用的设施:如游船码头、游艺室、俱乐部、演出厅、露天剧场、展览厅等。(5)公共管理用设施:主要由公园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动物园还应有动物兽室等。(6)标志性建筑设施:如一些假山、雕塑、标识物等。 二、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特征 园林建筑设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布局设计上,因地制宜是园林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在建筑的选址和规划方面,除了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限制之外,更需要统筹考虑当地的地形因素,将建筑以“自然”的形式融入到当地的环境当中。 2、做到情景交融。想要园林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景”更需要“情”,但是“情”的抒发需要通过“景”来表现出来。例如在古典园林建筑方面,建议与诗画相融合,这样能够显著增加建筑的情感感染力,使游览者的情感与建筑的情感产生共鸣。 3、空间处理。在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上,尽量避免轴线对称,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4、造型方面。园林建筑在造型上更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5、装修方面。在细节装饰上,应有精巧的装饰,增加本身的美观,制造气氛并获得安全感,又以之用来组织空间画面。如常用的挂落、栏杆、漏窗、花格等。 三、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1、点―――景点。点作为最简洁的形态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多寄托在景点形式中。首先,点的布局要能够突出重点,且疏密有致。景点的分布要按照“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进行,要充分考虑到游客聚集和分散的情况,做到聚散有致、动静结合。其次,点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映衬,以点作为吸引游客视线的核心,并在视域范围内将点与其他景观进行联系,景点之间要能够相互协调,注重游客的视线范围和角度。再次,点要做到主次分明,且重点突出,要有一个点能够体现出园林的主景或是主体,表达出园林景观的构思立景中心,这个点既可以是人文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点主要包括置石、筑山、水景、植物、建筑、小品和雕塑等。点的布置既要协调,又要突出,例如在植物设计时,要突出植物既能够作为单景又能够作为衬景的作用,既可以单独欣赏又可以突出其他景观,再如在建筑点的设计中,即使是一些用混凝土建造的建筑物,也最好用竹、茅草等进行装饰和覆盖,要体现出朴素、自然的情境,另外,还要注意建筑造型风格等和园林的主题风格保持一致。 2、线―――景观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的功能主要为审美功能、导向功能、分隔功能。审美功能即每一种线的变化都能够带来特殊的视觉效果,粗细线条、浓淡线条、曲直线条和虚实线条等能够带给观赏者不同的视觉印象和美感;导向功能即线条的方向性,能够引导人流;分隔功能即通过线条来展示出路径、植物、地形等的区分,分隔出特定的空间。在线的布局时,要遵行自然性原则、序列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由于园林要表达的是自然美,因此在线的布局时,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另外,线要能够发挥出满足人们观赏、交往、交通等的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主要包括:(1)路径,即供游客散步、观赏、休闲的风景,以曲折为主,通过与道路两旁景观的结合,变现出步移景异,丰富变换的特点;(2)滨水带,即陆域和水域的交界线,让游客能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水面的凉风;(3)景观轮廓线,在轮廓线的设置时,要考虑到观赏角度和距离的问题。 3、面―――景观面。在城市地理学中对面的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那么便是一个区域。按照活动要素来讲,可以把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面分为游憩区、服务区、管理区、休闲区等。面的布局原则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能够在总体上有机完整的进行空间分割和关联,在空间的排列序列中,能够理清主从关系和各个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山水、土地等进行组合,并最好和自然地形的分界线一致,这样稍加点缀,便能够呈现出如画的风光。再次,要遵循生态原则,让土壤、植物、动物、气候、水封等条件能够相互作用,并维持景观环境的平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面主要包括植被、硬质铺地和水体。植被主要为各类树木和花卉、草坪等,植被的作用是以形、声、色、香为载体体现,为园林增添独特的、变化的风景。硬质铺地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活动的场地,还能够帮助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通过限定空间、标识空间,能够增强各个空间的识别性。水体主要包括河、湖、溪、涧、池、泉、瀑等,水体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水体的审美价值较高,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体现,其次,水体能够提供一些活动形式,例如划船、游泳、钓鱼等,再次,水体能够调节微观气候,为园林中的动植物提供水源。在对水体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对地形、意境等进行考虑。 结束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据不同的景观建筑具有的不同特点。现代园林不单纯是作为游憩的场所, 而应该把它放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高度来对待,使园林景观建筑更适宜人们观赏。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化建筑的发展,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故在本文中主要对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策略 一、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互关系 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景观与建筑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关系。景观是各种地理信息、建筑形式等的综合,而建筑不仅是景观的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构成。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在基础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景观设计可以表达建筑设计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良好的建筑设计,不仅关系着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也可以有效表现出当地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点。在建筑设计中,利用景观设计,可以通过配置相应的元素,与建筑设计共同配合,表达设计的风格和理念。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添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可以充分表现出建筑的主体风貌,推动人文艺术的发展和延伸,从而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独有价值。 2、建筑设计可以完善景观设计 通过相应的景观设计,可以对建筑风格进行保护,确保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建筑设计可以对景观设计进行完善,使得景观的配置和结构更加合理,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 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要坚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构建更加合理,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建筑结构。 1、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 (1)要强调景观设计的作用。为了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必须重视景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在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将景观设计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了解景观设计的内在价值,从整体看眼,使得建筑更富有美感和现代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景观设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必须能够体现一定的人文气息,使得建筑更富文化感,符合人们的审美倾向。 (2)要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建筑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结合,需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入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人文景观。例如,可以通过人为方式,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改造,如城市绿化树木的修剪等,同时,可以在城市中兴建公园、雕塑等人造景观,实现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3)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必须确保两者之间的自然融合,避免过于明显的形式化,以免影响建筑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在创建良好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运用景观化协调的方法,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确保各个景观的合理搭配。景观协调可以使得景观设计能够顺应建筑设计的整体走向,充分展现出建筑的风采。例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小区都设计有活动广场、水池、林荫小道等,也打出了“花园建筑”“景观建筑"等旗号,证明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2、在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进行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不像建筑设计一样一蹴而就,需要设计人员将其看做一种生命的过程。 (1)要以科学的理性,对景观生成的过程进行控制。景观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也是对景观设计进行论证和实施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成过程,应该是对景观的功能、经济、效应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推理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客观存在,不能一味进行主观设计。 (2)要合理运用建筑设计理念,对景观设计的深度进行挖掘。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设计理念仍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上,设计作品的水准良莠不齐。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建筑设计的理念,来处理和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手段。在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设计,可以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对景观进行完善,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平面延伸,提升景观设计的层次,运用建筑的思维,创造出不同层面的不同功能,使得建筑与景观可以实行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3)要利用建筑手段造景创意。一方面,可以使用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进行拓展,为景观的创作带来良好的创意。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如场地的限制、资金的限制等。例如,在城市中的夹缝地带,由于空间场地的限制,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这时,就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的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最为恰当合理的设计方案,对空间进行充分利用。 三、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单纯的建筑与单纯的景观设计都没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够相得益彰。但是在两者在融合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景观的设计要坚持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 建筑艺术是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建筑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中不能舍弃实用而盲目的追求审美。倘若单纯的追求审美价值,而放弃建筑的实用价值,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最终使得建筑物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完美的建筑景观设计,体现的是景观意境和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之美。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们使用的目的,考虑到对建筑物整体的影响,如种植树木就要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到民居的采光等。而对审美而言,它更多涉及到的是人们精神的需要,但是倘若连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都不能够得到满足的话,那么景观和建筑一类的艺术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2、要处理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好景观设计的融合 理想环境的塑造是没有止境,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定型,人们不停的向生活空间注入自己的灵感,使其尽可能多的满足人们的要求。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建筑艺术,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景观设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定要注意文化、建筑以及景观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建筑之后的景观设计不能和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和矛盾。与当地文化存在着矛盾的景观设计不但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发过来还会影响建筑物在大家心目中的看法,从而降低建筑物的价值 3、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因地施用,科学管理。 景观设计势必会涉及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不论是借助自然景观还是建造人工的景观,都会对当地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产生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之前,对景观建筑地址周围环境进行仔细地勘测,在现场收集基本的地质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倘若对环境已经造成了破坏,一定要及时的进行修复,一切都要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标准。除此之外,在建造景观时与建造完成后都要对当地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不能忽视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破坏当地整体的生态环境。 4、杜绝制造形象工程 很多的地方在建筑之外还会兴建一些景观,但是这些景观很多都成为一些形象工程,不仅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据有限的土地空间。景观设计一方面要有其具体的实用价值,然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形象工程的设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很多的审美元素,但是却得不到大家的欣赏。视觉上的宏伟与气派,高贵与堂皇的形式美对大部分景观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相反,那些和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即便是小巧玲珑的景观也能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总之,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科学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水平,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如何融合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 摘 要: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背景下,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空间得到了有效扩展,同为建筑质量的组成要素,建筑设计更加关注实用性的呈现,而景观设计则趋向于观赏性。如何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是现阶段建筑物设计共同探寻的设计目标。本文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联着手,就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谐统一;建筑思维 引 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在关注建筑设计实用性的同时也关注到景观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补充与协调作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互融合是对建筑效果的完美呈现,二者相辅相成,其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它与建筑设计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当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景观设计的出现往往还是局限于修饰效果,虽然建筑设计的形态千变万化,然而景观设计却始终难以摆脱花草拼贴的命运,建筑因素与景观因素的结合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呈现。 1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论述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对于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于人们工作生活都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传统钢筋水泥的建筑环境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绿色环保建筑模式成为了当前建设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回归自然是当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结合的初衷所在,类似花园小区或是景观住宅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方面实现了对现有建筑形式的创新,这样的建筑风格广受欢迎。可见,当前人们在选择住宅时除了对功能结构等因素的考虑之外,更多地是将重点置于社区环境建设方面,是否做到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 从图1景观设计的构成分析,景观设计的内容极其丰富,并且景观设计学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设计师纷纷意识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并且二者的互相融合也是当前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更加突出了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它是对传统建筑设计方案的完美补充。景观建筑学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出发,将城市规划发展与景观设计规划相互联系,突出了风景园林景观与建筑设计相互映衬的别致效果,是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统一的有效路径,同时这一举措对于提高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及舒适性方面也大有裨益。以景观建筑学作为指导,风景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规范一脉相连,这一设计理念也成为了当前城市规范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因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与内容极其广泛,因此在实际建筑设计过程中顾此失彼的问题仍旧难以避免。 2 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 2.1 设计思想 建筑设计与景观意识的相互融合从广义范围分析是将城市建设视为一个整体,再通过局部设计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来体现景观意识的渗透作用。而狭义范围内的建筑与景观结合主要从设计思想方面将景观意识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像是建筑设计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设施或是基本构造等,这一协同关系的体现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融入了景观意识之后的建筑设计其主体部分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从城市单元组成方面突出设计过程的动态变化效果。由此可见,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出发,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应当对城市景观要素中的轮廓线以及面宽等内容进行细致划分,突出景观意识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效果。 2.2 设计策略 2.2.1 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 在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建筑创作模式进行创新,从极端的单体设计心态中积极融入景观设计意识,将周边环境或是视域环境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形成全新的建筑设计导则。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重视对建筑主体风格的突出,从环境主色调方面突出景观设施的导入价值,这一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过程正是环境保护与建筑设计的有效统一。 2.2.2 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 从既有环境中对新建项目进行改造需要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出发,重视建筑后入式原则中建筑设计与环境关系之间的调整。这是由于后期形成的单体改建过程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而景观意识的融入正是从新元素组成方面对现有建筑与环境形成强而有力的冲击,在适度调整中突出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的重点。 2.3 细部设计与规划 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还需要从细部设计与规划方面突出建筑与景观之间的互相配合,实现对细部设计的精加工。整体是由多个细部构成,因此这一零散的设计部分需要与整体设计风格相一致,在有机组合过程中突出细部对整体的促进作用。景观意识中的细部设计需要突出各尺度间的有效把控,无论是微观设计还是宏观设计都需要实现与细部内容的相互呼应,体现设计效果的精细化。只有实现细部设计与整体设计的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设计与景观意识的和谐统一。 3 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意识 相较于建筑设计而言,景观设计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之中,从这一生命周期变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意识的植入必要建立在理性化态度基础之上。 3.1 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 景观设计中的生产过程是从科学化角度对景观实施途径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在综合考虑景观设计经济、功能、技术以及生态等诸多要素之后再对其建筑意识的融入进行合理分析。此外,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气候因素也是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从垂直模式方面分析景观场地的生态环境是对现有水平式分析的有效补充,这对景观场地区域功能的提升以及适应性的完善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这些科学性依据的存在都为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造园作品的存在往往忽视了对景观主观设计意图的呈现,景观意识与建设设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深入体现。 3.2 通过建筑理念实现对景观设计深度的挖掘 由于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理论建设都亟需完善,加之景观设计的总体水平良莠不齐,甚至还存在盲目抄袭的问题,因此理解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理念是现阶段实现景观与建筑设计融合首要解决的问题。建筑意识指导下的景观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花草装饰或是平面延伸阶段,而是通过建筑的设计与分析模式来对景观设计进行美化,突出建筑思维对于经管设计的影响,构建更加系统化的现代景观设计模式。 3.3 建筑手段与景观创意的结合 3.3.1 突出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有效拓展 当前景观设计的畅想空间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相较于传统植物造景意象而言,景观空间的拓展更加依赖于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手段。由此不难分析,建筑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空间的拓展不容小觑。以伦敦西部的卷曲步行桥为例,它在利用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影响作用下使得桥体呈现出变化的发展动态效果,或是圆形状或是弧形状,景观设计的空间效果被有效延伸,这不得不说是建筑技术对景观设计的创意效果。 3.3.2 建筑思维对景观限制的有效解决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景观创意呈现往往会面临各种因素的限制,像是场地或是经济因素等,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筑思维来对现有的景观设计模式进行变更,以突破各种限制性问题带来的设计困扰。例如城市夹缝地带难以突出城市造景效果,或是受制于场地的限制无法体现出必要的景观功能,我们就可以利用建筑思维中的经济适应原则来突出建筑与景观的巧妙融合。又或是由于城市狭窄区域的限制隐藏了道路本身的视觉功能,我们就可以通过彩色喷涂的方式来明确人行与车行之间的界线,是对视觉形象的创意呈现。建筑思维通过最为经济简单的方式实现对景观设计的合理变更,而这一思维对于景观限制的解决也有着显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成功的建筑设计需要景观设计与之相对应,景观设计与建筑创意的结合不仅使得设计本身的功能更加突出,同时它也从视觉形象方面给人以无限设计美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设计境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需要从造型设计、风格设计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得以体现,而针对细节部分的刻画我们还需要突出景观设计对于建筑思维的导向意义,重视设计过程中建筑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值得注意的是,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部分,而是需要在最终设计目标的指引下全面考虑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要素,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构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渗透方式,彰显现代化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新概念。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摘要:园林建筑是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点缀衬托风景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能够作为园林中的点景或者高潮。同时在园林中起到体闲活动、游览娱乐及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所以,园林建筑设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园林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园林建筑;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技巧 一、园林景观建筑 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定义,狭义的理解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美化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广义的理解,景观建筑包括城市建筑与园林中提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其设计需要遵循科学与艺术的原则,研究景观环境与景观生态,进而进行规划、设计和修建管理。1.1景观建筑的类型 (一)景观建筑的类型 (1)游憩性景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休息和游赏等使用功能,且具有优美景观造型的建筑形式,如亭子、走廊、花架、榭、舫、园桥等; (2)园林服务性建筑,目的为使用者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如小卖部、茶室、餐厅、厕所等; (3)娱乐与活动设施,用以开展园林内部文娱、体育活动或园林与外界交流沟通活动,如游船码头、俱乐部、露天剧场、演出展览厅等; (4)公共管理用设施,如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等; (5)标志性建筑设施,如园区内假山、雕塑、标识物等。 (二)景观建筑的功能特点 根据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特点及其与周遍环境关系,通常承担着点景功能、赏景功能、引导功能以及空间分割功能。 (1)点景功能 承担点景功能的景观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主体部分,该种类型的景观建筑能够控制整个园区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构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景建筑不仅自身景观效果较好,且要与园林自然景色相互融合,从而保证景观的整体性。 (2)赏景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在园林中成为一组景观画面的重点时,是为建筑的赏景功能。一组景观建筑物与园区景观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该种功能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朝向、门窗位置、体量等要素。 (3)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是指园林建筑在景观建筑中起到的起承转合的作用。使用者的眼光接触到一处优美的园林景观时,游览线路便会自然延伸,完成“移步换景”,建筑可以成为实现此类引导的主要目标。 (4)分割功能园林 景观建筑常常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变化安排给人以艺术美,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门窗、园洞等都是组织空间与划分空间的优良手段。景观建筑的分割功能就是指建筑本身在园林空间组合和布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认真分析,加强研究,突出强调园林景观建筑的自身特性,关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风景园林的环境效果与景观品质。 三、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理念的运用 (一)生态景观理念的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对户外空间和土地的生态设计。然而从更深层次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需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尊重自然以及顺应自然,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和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少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需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来塑造园林景观的类型,要充分考虑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维持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长环境的现状,尽量的减少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必须保持水与营养的循环,利用的同时需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 (二)注重项目策划设计实施全过程的参与 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概念可以解释为区域环境景观的规划、然而在时空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伴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渗透和交叉,专业间的协调参与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设计师,通常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和谐的绿色软景观元素,他会把建筑融合在自然的氛围中然而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设计师,一般会不知不觉的突出建筑硬质景观的因素,仅仅只会把环境绿地作为建筑公共空间的外延所以,在充满活力、创造自然和谐的景观空间中,就需要重视专业之间合作与交流,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项目策划、设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加强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合作 (三)注重环境场所空间的塑造 环境场所空间的创造是体现文化内涵,显示设计思想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尊重项目自然环境,寻找周边环境与场所的完美结合点充分思考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一些方面的因素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者需要创造,并认识、发现、利用原有场地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充分的结合场地的特性,接受自然的介入,把自然环境融入景观体系之中,也就是常常说的最好的设计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四、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一)选址 园林景观建筑选址决定建筑的设计思路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景观建筑和周边环境互动交流、发生对话,成为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是建筑设计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选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生态、地形、水体、植物配置等问题,设计的建筑既要恰到好处地注重突出自然景色特点,又要有自身存在感,成为一处独立的风景线。此外,也应充分考虑立地条件,考虑土壤、水质、风向、方位等地理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二)定题 景观建筑的定题主要是对设计初步概念性的思考和建筑语言的落实。设计者需要通过对建筑特点的构思和对建筑语言的表达完成景观建筑的结构、造型、功能特点和艺术内涵的表达。有一定立意的景观建筑,不仅能完成自身的功能特点,也能为其所处的环境增强艺术的氛围。 (三)布局 景观建筑的布局主要考虑组合形式、对比与层次、空间序列以及借景 (1)组合形式 景观建筑组合形式包括:独立的建筑物为主景,与周遍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组群,自由组合,成为连续性景观,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形成半开放空间,有一定景观整体性:混合式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分区域构图 (2)对比与层次 在园林景观建筑中,对比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强调主从和重点的关系,即在设计中要注意主从配置得当,防比滥用建筑元素而破坏园林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层次的获得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对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 (3)空间序列 园林景观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表达,组合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种。规则对称多用于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自由不对称空间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轻松偷快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在设计中需结合环境特点完成表达。 (四)借景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需要把各种能够增添艺术情趣的形、声、色、香融合与场所中,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确保景色特点并富于变化。设计者可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景观建筑自身特点,达到建筑画面构图、景色融合与艺术表达的需要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方面,应该确保景观建筑能够在园林的空间中有准确、合理的定位,符合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对景观整体性的期待。 (1)要有环境设计与景观建筑单体设计相互同步的思维。有相互统一的设计思想,考虑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采取技术措施和艺术手段,解决环境与建筑之间的矛盾部分,确保两者的相互统一 (2)要有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相同步的思维。考虑景观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时应与空间环境进行整合,促使它们在反复不断的同步修改完善后能够有机结合,与景观协调。脱离整体,与整个景观设计割裂的片面单一的建筑设计时不可取的 (3)要有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步的思维。景观建筑设计的最终建造是在工程施工允许的基础之上的,在设计中应避免单纯追求单体效果与景观追求而脱离现实,应基于对结构的思考完善构思,控制建筑设计的展开 (4)要有设计调整与环境互动的思维。理性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未解决的园林与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与人的矛盾,即使调整设计思路,避免设计效率低下 满足景观建筑在以上两个方面获得优势实属不易,景观建筑的设计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客观地分析人们心理特点和诉求,能够合理总结场所的现状与内涵,能够熟练应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技巧,从而准确传达出自身的构思和意愿,完成与园林完美统一的优秀景观建筑。 结语 作为景观建筑设计师更应把握时代脉搏,以园林文化内涵为创作源泉,在从景观建筑设计实践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水平,开拓思路,善于继承,不断创新,从整体构思到细部设计,都必须认认真真地对待设计,使景观建筑成为园林中的一道风景线。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分析园林景观建筑设计 摘 要:景观建筑于园林,不仅是功能性的补充,也是艺术表达的完善,不仅要有自身的特点,也要获得园林整体性的认同。景观建筑在园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论文从景观建筑的内涵出发,介绍景观建筑的类型、特点、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园林设计与表达的特点,对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展开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景观融合;设计 大自然侮一处能够提供舒适休憩环境的地方,大都有设计出色的景观建筑,景观建筑经营的舞台遍布城市的侮个角落。景观建筑中既有方便休息与游憩、具有优美造型的亭台楼榭,又有艺术美观与实用功能并存的建筑小品,还有设置于场所,便于人们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等。设计师们利用合适的景观材料,通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表达,藉由特殊的设计语言,将景观建筑落实在实际的设计领域中,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员。 1园林景观建筑 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定义,狭义的理解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美化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广义的理解,景观建筑包括城市建筑与园林中提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其设计需要遵循科学与艺术的原则,研究景观环境与景观生态,进而进行规划、设计和修建管理。 1.1景观建筑的类型 景观建筑主要有五种类型: (1)游憩性景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休息和游赏等使用功能,且具有优美景观造型的建筑形式,如亭子、走廊、花架、榭、舫、园桥等; (2)园林服务性建筑,目的为使用者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如小卖部、茶室、餐厅、厕所等; (3)娱乐与活动设施,用以开展园林内部文娱、体育活动或园林与外界交流沟通活动,如游船码头、俱乐部、露天剧场、演出展览厅等; (4)公共管理用设施,如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等; (5)标志性建筑设施,如园区内假山、雕塑、标识物等。 1.2景观建筑的功能特点 根据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特点及其与周遍环境关系,通常承担着点景功能、赏景功能、引导功能以及空间分割功能。 1.2.1点景功能 承担点景功能的景观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主体部分,该种类型的景观建筑能够控制整个园区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构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景建筑不仅自身景观效果较好,且要与园林自然景色相互融合,从而保证景观的整体性。 1.2.2赏景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在园林中成为一组景观画面的重点时,是为建筑的赏景功能。一组景观建筑物与园区景观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该种功能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朝向、门窗位置、体量等要素。 1.2.3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是指园林建筑在景观建筑中起到的起承转合的作用。使用者的眼光接触到一处优美的园林景观时,游览线路便会自然延仲,完成“移步换景”,建筑可以成为实现此类引导的主要目标。 1.2.4分割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常常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变化安排给人以艺术美,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门窗、园洞等都是组织空间与划分空间的优良手段。景观建筑的分割功能就是指建筑本身在园林空间组合和布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景观建筑设计与景观融合 优秀的园林建筑在使用上需要保证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建筑本身的结构、造型、功能与环境特点,二是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在景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如果能保证这两个方面的完善,那么建筑的设计将是成功且具有一定内涵的优秀作品。 建筑本身的设计,应该确保园林景观建筑的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功能性完善。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2.1选址 在选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生态、地形、水体、植物配置等问题,设计的建筑既要恰到好处地注重突出自然景色特点,又要有自身存在感,成为一处独立的风景线。此外,也应充分考虑立地条件,考虑土壤、水质、风向、方位等地理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2.2定题 景观建筑的定题主要是对设计初步概念性的思考和建筑语言的落实。设计者需要通过对建筑特点的构思和对建筑语言的表达完成景观建筑的结构、造型、功能特点和艺术内涵的表达。有一定立意的景观建筑,不仅能完成自身的功能特点,也能为其所处的环境增强艺术的氛围 2.3布局 景观建筑的布局主要考虑组合形式、对比与层次、空间序列以及借景。 2.3.1组合形式 景观建筑组合形式包括:独立的建筑物为主景,与周遍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组群,自由组合,成为连续性景观,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形成半开放空间,有一定景观整体性:混合式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分区域构图。 2.3.2对比与层次 在园林景观建筑中,对比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强调主从和重点的关系,即在设计中要注意主从配置得当,防比滥用建筑元素而破坏园林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层次的获得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对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 2.3.3空间序列 园林景观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表达,组合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种。规则对称多用于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自由不对称空间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轻松愉快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在设计中需结合环境特点完成表达 2.3斗借景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需要把各种能够增添艺术情趣的形、声、色、香融合与场所中,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确保景色特点并富于变化。设计者可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景观建筑自身特点,达到建筑画面构图、景色融合与艺术表达的需要。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方面,应该确保景观建筑能够在园林的空间中有准确、合理的定位,符合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对景观整体性的期待。 (1)要有环境设计与景观建筑单体设计相互同步的思维。有相互统一的设计思想,考虑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采取技术措施和艺术手段,解决环境与建筑之间的矛盾部分,确保两者的相互统一。 (2)要有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相同步的思维。考虑景观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时应与空间环境进行整合,促使它们在反复不断的同步修改完善后能够有机结合,与景观协调。脱离整体,与整个景观设计割裂的片面单一的建筑设计时不可取的。 (3)要有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步的思维。景观建筑设计的最终建造是在工程施工允许的基础之上的,在设计中应避免单纯追求单体效果与景观追求而脱离现实,应基于对结构的思考完善构思,控制建筑设计的展开。 (4)要有设计调整与环境互动的思维。理性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未解决的园林与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与人的矛盾,即使调整设计思路,避免设计效率低下。 满足景观建筑在以上两个方面获得优势实属不易,景观建筑的设计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客观地分析人们心理特点和诉求,能够合理总结场所的现状与内涵,能够熟练应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技巧,从而准确传达出自身的构思和意愿,完成与园林完美统一的优秀景观建筑。 3结语 有鲜明特色的园林景观是在理解和尊重景观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域自然属性和人文精神而设计完成。园林景观建筑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建造同样需要随着自然界需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历经实践与演进,在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的同时,完成园林对其功能的要求。相关组织与设计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发展,确保园林景观建筑更适宜园林景观,也更适宜生态环境。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中景观与色彩的使用 摘要: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建筑形式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建筑工程设计应不断创新设计理念,设计做到人、生活、建筑、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景观;色彩;设计 1建筑的设计语汇 1.1形体 《建筑学设计》中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体了,是建筑直接的表达。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当建筑物的外表特征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时,人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而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 1.2色彩 在建筑美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所以说,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一因素。 1.3肌理 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在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素中,肌理有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对于其他的因素来说没有的功能。 2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1)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 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色彩与造型,运用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 3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建筑审美的观念也更新了很多,其对建筑评价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色彩两个方面,如果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认为其设计是成功的设计。确实如此,因为色彩在很多时候传递给人们的是建筑物的隐藏信息,而且色彩运用成功,会为建筑加分不少。人对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进而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3.1装饰美化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3.2标识区分 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例如,楼层以及出入口等,利用不一样的色彩在识别表现上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当然,对于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来说,其居住的认知感也能明显的加强。为了使居住的环境感到宁静以及温暖,在建筑住宅中对于暖色应用很多,并且不宜使明度显得过高;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4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色彩在人们还没有意识使用色彩时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由于人们特有的视觉感官,导致我们可以体验和其他生物不同的色彩,所以色彩与人们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直接联系。自然景观中各类植物、天然石块、河流与土地等事物都可以表现出它最真实的颜色。色彩具有其物质性,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属性。并且色彩的组合方式很多,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事物形态,致使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人们的色彩认知。事物的个性能够通过物质的独有的纹理与色彩来体现,比如:树木特有的形态特征可以根据树木枝干的纹理、质感及其色彩表达,正是色彩的不同,可以带给事物不同的形态特征,也记录着历史的存在。 5我国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城市色彩的完整性,就像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的,世间并不存在个别的美,只有整体才是美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城市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积极反应了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与整体底蕴。在这其中如果色彩没有设计好,就算有很多种建筑形式,规划设计也很合理,但是也很难体现出城市魅力。总而言之,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城市景观色彩规划进行统一,所以在城市风貌上很难进行色彩控制,展现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无序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再加上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景观色彩的设计并不是很重视,所以不能按照整体景观对色彩进行研究与应用。 6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策略 (1)建筑色彩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的色调协和存在 整个建筑物的色彩运用能够完全表现设计人员的思想和理念,把建筑物表现的具有更独特性,但是建筑物不仅仅是画在纸上的彩绘图,同时与周围的环境完全的融入其中。因此,对于建筑色彩的选用必须把其算在城市原始文化、城市特点,必须把周围的景观色彩要全方位的考虑进去,而且还有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同时与建筑物所在位置周围的其他建筑的基础色彩,且与周围环境的主要主题相协调,不可以把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区域的总体协调性破坏掉,选用能把建筑物和其所在地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建筑色彩。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重视其考察,把建筑色彩和周围的环境基本色彩相互协和,就不会导致给人带来突兀感觉,充分表现美感。 7结束语 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色彩,改善被色彩污染的城市景观。本文先对景观建筑设计进行充分认识,再对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从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表达方面来改善城市环境中色彩使用的方法。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摘要: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点缀衬托风景的重要作用,通常其可以作为园林中的点景或者高潮。且在园林中具有休闲活动、游览娱乐及生活服务等多种作用。因此,园林建筑设计的好坏对于整个园林的景观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介绍了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完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城市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是当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园林的建设创造出了城市的美,在园林建设中科学合理的设计与配置园林建筑小品,是创造园林景观的关键因素。 一、景观建筑的类型 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定义,狭义的理解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美化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广义的理解,景观建筑包括城市建筑与园林中提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其设计需要遵循科学与艺术的原则,研究景观环境与景观生态,进而进行规划、设计和修建管理。 景观建筑主要有五种类型: (1)游憩性景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休息和游赏等使用功能,且具有优美景观造型的建筑形式,如亭子、走廊、花架、榭、舫、园桥等; (2)园林服务性建筑,目的为使用者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如小卖部、茶室、餐厅、厕所等; (3)娱乐与活动设施,用以开展园林内部文娱、体育活动或园林与外界交流沟通活动,如游船码头、俱乐部、露天剧场、演出展览厅等; (4)公共管理用设施,如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等; (5)标志性建筑设施,如园区内假山、雕塑、标识物等。 二、景观建筑的功能特点 根据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特点及其与周遍环境关系,通常承担着点景功能、赏景功能、引导功能以及空间分割功能。 1、点景功能 承担点景功能的景观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主体部分,该种类型的景观建筑能够控制整个园区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构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景建筑不仅自身景观效果较好,且要与园林自然景色相互融合,从而保证景观的整体性。 2、赏景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在园林中成为一组景观画面的重点时,是为建筑的赏景功能。一组景观建筑物与园区景观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该种功能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朝向、门窗位置、体量等要素。 3、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是指园林建筑在景观建筑中起到的起承转合的作用。使用者的眼光接触到一处优美的园林景观时,游览线路便会自然延伸,完成“移步换景”,建筑可以成为实现此类引导的主要目标。 4、分割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常常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变化安排给人以艺术美,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门窗、园洞等都是组织空间与划分空间的优良手段。景观建筑的分割功能就是指建筑本身在园林空间组合和布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特色特征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动施工、结构、材料等物质方法结合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及艺术技巧等要素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空间环境。园林景观建筑拥有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个性特征,又有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独自特点,这些个性特征也决定了园林景观建筑在设计全过程的原则、方法、技巧等与其他建筑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注重空间组织、形态灵活多变、建筑环境合一、强调游憩功能、突出诗画意境、遵从自然生态、传递天地情韵、强化景观效果。 四、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原则及需要注意问题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认真分析,加强研究,突出强调园林景观建筑的自身特性,关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风景园林的环境效果与景观品质。 (一)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 1、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的尺度感十分重要,需要注意推敲踏步、门、窗、廊道、墙身、栏杆等各个部分的尺度与建筑整体的关系,给人舒适感; 2、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风景园林,由于园林建筑的尺度感要求不同,所以比例也有所不同; 3、园林景观建筑存在观景和被观的不同,它的尺度处理在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联系方面,需要注意根据不同视角、视距的差异去设计; 4、园林景观建筑的比例尺应该和周边环境如植物,设施等的形态及大小相协调。 (二)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计者需要丰富空间层次与序列,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总原则之一; 2、需要注意园林建筑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如相邻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渗透等; 3、在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合中需要注意加强对比,如体量的对比、明暗虚实的对比、形式的对比等。 五、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一)立意 园林景观建筑的立意包括设计意念和设计意向两个方面。意念是基于对设计对象初步研究而产生的概念性设计意图,它与特定的项目条件紧密相关。意向是意念的形象化结果,设计者通过建筑语言进行积极的想象和发挥形成形象性的意图。立意是对设计者知识结构、艺术涵养和思维方式的考验。只有观察敏锐’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联想广阔,才能孕育出创新的构思,激发出设计灵感。 (二)选址 园林景观建筑选址决定建筑的设计思路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景观建筑和周边环境互动交流、发生对话,成为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是建筑设计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选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生态、地形、水体、植物配置等问题,设计的建筑既要恰到好处地注重突出自然景色特点,又要有自身存在感,成为一处独立的风景线。此外,也应充分考虑立地条件,考虑土壤、水质、风向、方位等地理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三)布局 景观建筑的布局主要考虑组合形式、对比与层次、空间序列以及借景 1、组合形式 景观建筑组合形式包括:独立的建筑物为主景,与周遍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组群,自由组合,成为连续性景观,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形成半开放空间,有一定景观整体性:混合式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分区域构图 2、对比与层次 在园林景观建筑中,对比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强调主从和重点的关系,即在设计中要注意主从配置得当,防比滥用建筑元素而破坏园林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层次的获得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对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 3、空间序列 园林景观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表达,组合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种。规则对称多用于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自由不对称空间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轻松偷快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在设计中需结合环境特点完成表达。 (四)色彩与质感 色彩与质感也是提高园林建筑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园林景观建筑使用色彩与质感手段来提高艺术效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作为空间环境设计园林景观建筑对色彩与质感的处理除考虑建筑本身外,各种自然景物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也必须同时进行推敲,一定要立足于空间整体的艺术质量和效果;处理色彩与质感的方法,主要通过对比或微差取得协调,突出重点,以提高艺术表现力;考虑色彩与质感时,视线距离的因素要予以注意。 (五)借景 借景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富于变化。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借景对象自身特点,达到艺术意境和画面构图的需要。 (六)融合 首先,确保园林建筑与园林的生态环境相融合; 其次,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结语 近年来,人与环境的矛盾的越来越突出,现代园林不单纯是作为游憩的场所, 而应该把它放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高度来对待, 那么园林景观建筑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追求, 不断总结经验, 炼发展, 使它更适宜人们观赏, 更适宜生态环境。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浅谈景观建筑设计在园林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景观建筑在整个园林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景观建筑是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完美的园林设计离不了景观建筑的参与,要想突出设计的园林的整体感觉,这对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本文针对景观建筑设计在园林中的应用展开讨论,通过分析了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及功能,深入的探析了如何将景观建筑应用在园林设计中,证明景观建筑设计在园林中应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园林、应用 引言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博大精深,中国园林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景,经过人工加工和提炼,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赏心悦目、变化丰富的景观环境。为使游人在园林环境中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景观建筑在园林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园林规划设计时需精心的组织其空间序列,经过有效的处理和组织,使园林空间曲折变化,更加富于层次感。依据不同的景观建筑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园林建筑会成为一个园林的标志,大大加深人们对于园林的印象,将具有艺术魅力的人文建筑景观科学地放置在园林背景中,实现人文与自然的有效融合,达到园林设计的整体的完美。 一、景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风景园林的规模大小不同,内容繁简不一,但都包含着四种基本的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建筑。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便相应成为四个主要的造园手段。而园林景观建筑比起山、水、植物,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工的成分最多,因此也是造园手段中运用最灵活、最积极的一个手段。 中国园林建筑多姿多彩,奇妙而独特,常化整为零,以小见大,融于自然,立意有章,可谓是“风景的观赏,观赏的风景”。理想的园林景观应该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景观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人为设计的自然景观,它既有使用功能,又能与环境组成景色,它的主要作用不仅表现在点缀、观赏风景,还为人们提供游览的场所、优雅的自然环境。景观建筑是整个园林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色景观,它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而且也为游人提供了使用的便利,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景观建筑设计在园林中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古典园林构图自然、布局灵活、巧于借景、因地制宜的创作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景观建筑作为园林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不同于其它建筑类型,它既要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又要求艺术性、观赏性强;既要满足游客在动中观景的需要,又要重视对室外空间的组织和利用,使室内外空间和谐统一。因此,景观建筑在设计上更灵活多变,可说“构图无格”,有其强烈的个性符号和独一无二的外形特征,作为现代园林设计工作者,我们需要掌握景观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营造一个个优美的环境空间,供人们观赏、游憩、娱乐,在现代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中,重寻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一)选址 园林的设计中,对于景观建筑的设计和园林的构景的关系密切,因此选择合理的景观建筑的建造位置,关系到各个园林景观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促使他们之间构建和谐统一的整体,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浑然天成的景观。设计者在景观建筑选址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考虑景观建筑的位置、周围的水文、地理条件,并且详细的了解景观建筑所处地区土壤、水质、风向等因素,综合的考虑环境的条件。这样才能够然各种景色合理的搭配,又能够突出景观建筑的特色。 园林景观建筑选址与组景构思是分不开的,如何使园林景观建筑和周边各种环境发生对话关系,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建筑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首先要注意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建筑、地形、水体及植物配置等问题,既要注意尽量突出各种自然景物的特色,又要收放自如,恰到好处。另外,还要充分考虑、详细了解土壤、水质、风向、方位等地理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二)立意 意者立意,匠者技巧,立意和技巧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园林景观建筑的立意包括设计意念和设计意向两个方面,意念是基于对设计对象初步研究而产生的概念性设计意图,它与特定的项目条件紧密相关。意向是意念的形象化结果,它是指设计者通过建筑语言进行积极的想象和发挥形成形象性的意图。园林建筑立意强调景观效果,突出艺术意境创造,但绝不能忽视建筑功能和自然环境条件。如承德避暑山庄内有七十二景,各景布局不同,就是在立意上结合功能、地形特点,采用了对称和自由等多种多样的空间处理手法,才使全园各景各具特色,总体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另外,园林建筑的创造性还在于设计者如何利用和改造环境条件,如绿化、水源、山石、地形、气候等,从总体空间布局到建筑细部处理细细推敲,才能达到:“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意随形”的境界。 (三)布局 园林设计者需要充分的重视景观建筑的布局,因为只有合理的景观建筑布局才能够构建出形态完美的园林艺术。园林的景观建筑可以有多种空间的组合形式,选择合理的空间组合形式,是园林景观建筑布局的关键。景观建筑可以选择环境和景观建筑独立结构,这样可以形成开放性的空间,也可以选择建筑群落的组合开放性的空间,还有景观建筑围成庭院的空间以及混合式的空间组合;在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对比的造景手法,通过景观建筑之间的对比,可以对多样化的景观进行协调处理,也可以把具有显著差异的景观建筑相互对比、相互衬托,这样可以突出主次,达到景观的完美组合。虽然对比的手法在园林景观构建中比较常用,但是对比运用不当就会破坏园林景色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借景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富于变化。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借景对象自身特点,达到艺术意境和画面构图的需要。 三、在园林设计中景观建筑的具体应用 (一)廊的空间曲折化 廊是线形观景的建筑,又为狭长空间,所以会显得比较单调,尤其是直廊,为了改变这种单调的感觉,我们应将廊的内部空间进行曲折化,即把直廊设计为多折的曲廊( 曲廊是由直廊弯曲所得) ,曲廊将会通过一曲一折来引导游人在行进时不断变换角度、改变方向,以变换不同的园林景色,这样不仅能使直廊原有的内部空间产生层次变化,景观丰富,使其不再单调,同时也能增添园林景观效果,增加游人的游廊兴趣和游览时间,给游人留下不同角度的风景。 (二)廊的立面造型 廊在立面造型上突出表现了虚实的对比变化,在立面及空间处理上做重点装饰,强调虚实对比,从整体上以虚为主,常用漏窗、栏杆、挂落等空心构件,形成似隔非隔,隔而不挡的效果,以丰富整体立面形象,突出其美观效果。另外,为改变廊的单调感觉,常与亭、榭、桥等建筑相组合,从而丰富其立面造型。 (三)桥的设计和建筑 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中缺少不了河流,河流可以起到调节气候、湿润空气的作用。而通常会在河流上建筑桥,这样游人可以近距离的接触河流,感受自然的氤氲。园林景观中的桥可以为游人提供最佳的观赏景色的地方。桥可以发挥桥梁建筑景观的渲染景色的作用,这样可以把桥和园林的整体景色融为一体。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利用桥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性和空间感,更难过突出水面幽深和悠远。 (四)凉亭的布局和设计 凉亭成为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人文建筑景观,凉亭在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为游人提供休息、乘凉以及避雨的场所,又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景色。凉亭大多建筑依水而建,这些地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风光绮丽,成为游人赏景的最佳场所。凉亭分为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传统凉亭以梅花形状为主,多数亭的顶部采用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而现代的凉亭亭的顶部以弧形和坡面为主。这些形状千变万化的凉亭可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 结束语 随着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景观建筑被广泛的应用于园林的设计中,并且对于丰富园林的景色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园林设计中广泛的应用景观建筑可以提高园林的观赏性,增加园林设计的艺术美感。
基础理论论文:论构建我国现代经济法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点 摘要:本文是对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探讨,论述了现代经济法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现代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问题、现代经济法的主体架构问题、现代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哲学基础理论论证和现代经济法的主要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加强我国经济法学界基础理论统一与共识。 关键词:经济法基础理论、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第三主体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轨,我国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也已经历了20多年的争论与发展,在发展中争论,在争论中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各种理论的正确与谬误,正是在这样一种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中,我国的现代经济法学已经颇具规模。 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学界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学说,从最初的“纵横说”、“学科经济法说”、“密切联系说”、“经济管理关系说”、“综合经济法说”、“经济行政法说”、“企业法说”、“国民经济运行法说”,到现在的“经济协调关系说”、“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宏观调控说”、“国家调节关系说”、“国家参与关系说”、“新经济行政法说”、“二次调整说”、“模糊说”、“限定的纵横统一说”,等等。 百家争鸣的景象当然我国现代经济法学蓬勃发展的最好表征。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各种经济法学说相互并立,甚至一本书就代表着一种经济法流派,既给经济法学的讲授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也是一门独立学科还不够成熟的表现。笔者认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要有促进该学科发展的争论,更多的要有促进该学科独立而稳定的共识,而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界显然缺少一种“求同存异”的认识。在我国经济法基础理论日益丰富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法学者应该尽可能的抛弃所属学派的意气之争和门第之见,在一切为我国经济法学独立和发展的大局观的指引下,尽快将各学派相同相通的经济法学理论统一起来,以谋求我国经济法在未来更大的发展。 笔者拟通过本文,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求同”上作一个初步的尝试。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界至少有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现代经济法的主体架构、现代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哲学理论论证和现代经济法的研究方法等四个问题应该形成共识。 一、现代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问题 现代经济法的法律价值取向: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而非以国家为本位的法。 我们首先来谈谈现代化这个常识性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一个是民主政治,这两点背后共同的东西就是社会的个人本位化,也就是从一个共同体为本位的传统社会过渡到个人本位的、尊重公民个人权利和个性价值的社会。”[1] (P231)对于此种认识,笔者认为“尊重公民个人权利和个性价值”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关于“社会的个人本位化,也就是从一个共同体为本位的传统社会过渡到个人本位的社会”的提法,值得商榷。 回顾人类近现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国家同以国家为本位的东方国家之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本位的思想理念,在反封建的斗争和人类思想解放的过程中其进步作用当然应当肯定。而在相对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家,正是以国家为本位的主导思想,才使得整个国家的稀缺资源掌握在该国先进的阶层或统治阶级手中,由政府加以调配,从而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正是藉此赶走外来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国内进行政治和经济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有力的工农业和科技基础。 然而无论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理念,还是以国家为本位的理念在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都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问题,于是它们都自觉或被迫地选择了或正在选择一种现代化的本位理念观:以社会为本位的理念观。在信奉“个人本位”的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到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非但不能保证个人充分发展,相反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于对“个人本位”危害的认识,早在19世纪,作为美国社会学法学派的创始人庞德就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并进一步指出:“包含社会利益的个人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社会的生活。所以社会利益不能容忍为了满足反社会的邪恶目的而行使个人权利。”[2](P138-140) 而在信奉“国家本位”的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同样认识到国家的过分集权,大大损伤了社会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种本位观认识的转变,无论这种转变在当时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都体现在了对国家经济关系的调整上,而这种调整体现在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中,便是现代化的经济法理念观。绝对的计划经济以国家为本位,绝对的市场经济以个人为本位,而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所以“绝对的计划经济不需要经济法,绝对的市场经济容不得经济法”[3] .只有在市场与计划(西方国家)或计划与市场(东方国家)相互融合,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经济法才得以产生。 综上,经济法是社会转变中产生,其本身也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转变。现代经济法的法律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因此,现代经济法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部门法,是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随着经济法社会化本位的日益凸现,经济法的现代化主体—第三主体,一个完全以社会为本位的主体,也逐渐显露出庐山真面目,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现代经济法的主体架构问题 经济法主体二元架构的突破,三元架构的初探。 我国一些传统经济法学者的“国家—市场”二元框架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将政府和市场作为对等的非此即彼的两个主体,他们把政府和市场作为经济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当“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权力的适当介入或干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国家指导”;而政府的调节行为则可能会有调节“不适当”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完善的法律对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加以规范。从正面说,政府对市场失灵时的正确干预需要法律的确认;从反面说,政府干预的缺陷和有时的失灵与不适时也需要法律的纠正、限制和禁止。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经济法学者认识经济法本质的基础。对于这种经济法的国家干预和协调学说这里我们不做评论,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现象的日益丰富,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第三部门的存在和其对经济资源配置影响力的日益加强。 对于第三部门的认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是不统一的,这里限于篇幅笔者不能一一举例,笔者认为所谓的第三部门就是与国家政府和私人团体相对应的社会团体,社会团体不具有国家机关的官方性质,同时也没有私人团体的赢利唯一性。这里需要对“赢利唯一性” 做一特殊说明,“赢利唯一性”不同于赢利性,它强调唯一性,即第三部门可以有赢利的要求和需要,但赢利不是第一性的,它往往服从和服务于其它社会公共目的。社会团体具有极强的社会公益性,着眼于人类社会长远的整体利益,随着其范围和主体的日益扩大,其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认同,因而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社会团体作为经济法的第三部门的提出,恰恰反映了人类价值观的转变历程:由国家为本位到个人为本位,由个人为本位“回归”到社会本位。社会团体的范围至少包括各种公益事业基金会、文化团体、学术组织、运动协会、现代化的教会、“在野”派、民间环保组织、红十字协会以及独立的传媒等等。 特别地,在当代高科技日益深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条件下,以国家、政府的立法行为来弥补高科技所带来的法律真空已经明显滞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因特网的技术标准、保护协议和相关游戏规则几乎都是在没有国家的参与的情况下,由一些社团组织不待政府授权而自行制定和实施的,这种超越国界,没有国家参与的立法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与实施,这更从现实的角度证明了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团体的独立的主体地位和其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即第三部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主体,它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和客观需要。 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团体同国家政府对经济资源配置调整的优势在于:第一,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团体同国家政府相比显然缺少了官僚的拖沓作风。第二,经济资源配置更加人性化。与国家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职能不同,由于社会团体更着眼于社会整体利益,所以它会将更多资源应用于相对贫困和需要投入的经济个体。中国古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类历史上的贫富差距总在不断拉大的社会根源。而第三部门的出现则真正有可能使人之道符合天之道。而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第三部门在这方面的职能将越来越强大。第三,第三部门经济资源配置范围将有可能超越国家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超越国界第三部门也越来越多,它们对经济资源配置当然地不限于一国之内。这无疑为突破各国政府相对狭隘的贸易保护壁垒,反垄断特别是反国家垄断提供了一个的新的解决途径。 三、现代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哲学基础理论论证 经济法的哲学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延伸-系统论。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的地位长期以来受到一些民法学者的质疑,在他们看来:经济关系可以分解为行政性经济关系、平等主体的经济关系和劳动经济关系,所谓的经济法法规可以分解为民法的规范、行政法法规和劳动法法规,而经济关系的综合调整则可以分解为行政法的调整方法、民法的调整方法和劳动法的调整方法,既然这三个部门法可以分割“独立”调整经济关系,经济法也就丧失了其存在必要性。 笔者认为这些民法学者之所以会得到上述错误结论,主要是采用了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更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和现代科学的系统论缺乏应有的认识。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关系,所谓的综合是有机的结合,绝对不是简单的相加混和,所以采用“平面层次的分割法”来分析分解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当然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法律本身就是一种有机的系统,而法律中的各个部门法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系统,部门法系统就构成了法律系统的子系统。引用哲学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色彩的系统论的观点来理解现代化的法律体系关于部门法的划分,从而从哲学的角度为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来正名,无疑对丰富现代化经济法基础理论有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认为:系统虽然由子系统或元素构成,但系统具有子系统或元素不具备的某些特性,系统一经子系统或元素构成就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提升。所以系统不能理解为其子系统或元素的简单集合。此哲学观点无疑为现代法律系统的子系统划分(部门法划分)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论。一些传统的民法学者划分法律部门时认为:横向的平等主体间经济关系由民法部门来调整,纵向的经济关系则由行政法来调整。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既有横向领域又有纵向领域,那么经济法是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依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经济法)一经子系统或元素(横向领域的经济关系和纵向领域的经济关系)构成就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提升,这种质的飞跃与提升具体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既不可能由单纯调整横向经济关系的民法来实现,也不可能由单纯调整纵向经济关系行政法来实现。相应地,这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所调整的一定范围内的纵横统一的经济关系相对于单纯的横向经济关系与单纯的纵向经济关系,有质的变化,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关系。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化学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比如C + O2 = CO2,CO2显然与C和O2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著名的结构质变规律。通过上述带有思辨色彩的哲学分析,我们可以很自然的确信:新兴的经济法系统当然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四、现代经济法的主要研究方法 经济法的研究方法体系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抽象思维方法、法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哲学层次的抽象思维方法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我们已经使用过,它从人类的思维逻辑上论证了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从而驳斥了少数其它部门法学者对经济法地位不能独立的攻击。 法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当然是经济法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但笔者认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是经济法的最主要研究方法。 对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里笔者作如下定义:将原本为甲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应用在乙学科中,从而使乙学科有意想不到的突破或发展的研究方法,叫做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现代学科研究中最锐利的研究方法。例如现代生物学基因排列发现就是借鉴了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而现代最出色的经济学者和其理论往往都借鉴了数学的分析方法。凡此种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作为新兴的部门法-经济法而言,它的研究方法就更具备了这样一种特性。对于经济法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对经济学的借鉴。这种借鉴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借鉴源自于经济法与经济学的天然联系,是伴随着经济法刚刚产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显然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市场一手论是不可能使经济法成为独立的部门法。而只有在现代经济学认识到国家适度干预的理论后,才使经济法的独立成为可能。所以经济法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学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可以这样说:经济法就是法学借鉴经济学而从传统法律体系中独立出来的部门法。因而它也就常常为近乎“完美的”传统法律体系固执的拒绝和不容。 从宏观经济学的国家和市场对经济的调控理论到微观经济学的效益和成本、供给和需求、均衡理论,现代经济学几乎无一不为现代经济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和吸收的理论。 综上:法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是经济法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现代经济学理论)才是经济法的最主要研究方法。 结论 经济法作为法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它的价值取向到它的主体,从它的独立基础到它的研究方法无一不闪烁着各种学科的前沿性与现代化的光芒。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法律体系中冉冉升起的新兴部门法必然和其它新兴事物一样有着无限美好的前景。 基础理论论文: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 摘 要:文章回顾总结了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简要历程,划分了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两个重要阶段;对我国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原因和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三大成果进行了概括;并对今后我国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回顾;总结;前瞻 一、回顾与启示 我国法学界对于经济法学理论的研究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应该说经历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年)为大量兴起到走向徘徊阶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快速发展起来,这为当时经济法学理论研究大量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法学界一些专家学者致力于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少学者著书或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主张,当时主要集中在法学院校的经济法学教学中。从80年代初始,我国司法部组织各法学院校专家学者编撰高等院校法学统编教材。1983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经济法学》统编教材,书中阐述了经济法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经济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其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的那部分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P6-8),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曾经盛行一时的“纵横说”,“既包括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社会关系———纵向社会关系;也包括调整社会经济组织之间以及他们与公民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横向经济关系。”[1](P6 8)“纵横说”遭到民法学界人士的强烈反对,由此展开了经济法与民法调整对象的大辩论。这种辩论一直到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由于《民法通则》第二条界定了民法的调整范围,再加上时任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王汉斌同志在《民法通则》起草说明中指出:“平等主体之间横向的经济关系由民法调整,纵向的经济关系由经济法和行政法调整。”[2](P44)至此为民法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争论从法律依据上划了一个句号。 2.关于经济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学者仍主张建立以计划法律制度为核心的经济法体系。1981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颁布后,当时所有的经济法学教科书都把这一法律规范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有些经济法学者认为,《经济合同法》是经济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阶段(1993年以来至今)为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徘徊发展到走向基本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在经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绩后,出现了停滞徘徊状态。究其原因是人们的主观思想仍受到计划体制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改革形势产生怀疑,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姓“资”还是姓“社”的疑问和讨论;客观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参照,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车到山前疑无路”的困惑;再加上89年“六四”政治风波的影响,有人担心进一步改革开放会给国家稳定带来影响。在这关键时刻,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初南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阐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框框,解决了当时困扰人们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认识问题。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志的十四大报告,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国经济法学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所以,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经济法的定义及调整对象。1995年6月,高等法学院校《经济法学》教材第五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书中将经济法定义为:“调整宏观调控下一定的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P14)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下一定的市场经济关系,具体包括宏观调控经济关系与一定的市场经济关系。”[1](P22-27)从该书第一版和第五版内容来看,对经济法定义及调整对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主张“纵横说”的经济法学者逐步转至“市场关系说”的认识上来,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后,由于该法明确否定了有些经济法学者提出的“纵横说”,经济法学研究对象一度出现了断层。这时,以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密切联系论”,他在1987年出版的《经济法教程》中将经济法定义为:“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P18)从而对当时盛行的“纵横经济法论”提出限制,这在当时完全符合《民法通则》立法精神。李教授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提出“国家干预说”,他在1994年出版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经济法学》中,将经济法定义为,“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简而言之,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4](P33)该书将经济法调整对象分为四个部分:(1)微观经济调控关系;(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3)市场调控关系;(4)社会分配关系。[4](P34-49)“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在法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2.关于经济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虽然在学界仍然强调计划法反映经济法本质特征,但多数学者已不主张把计划法列为经济法的“龙头法”。另外,“经济组织法”、“宏观调控法”与“社会分配法”,作为经济法学理论体系包含的基本内容在学界逐步形成共识。 二、发展与成就 (一)经济法的独立地位得到确立与承认 从我国经济法研究的兴起开始,就产生了经济法与其它学科(主要是民商法、行政法)的理论争议,与前苏联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经济法学界与民法学界产生了五十余年的争论相似,我国经济法与民商法也存在相当激烈的争论。大经济法主义与大民法主义相互排斥对方,不承认各自的独立性。80年代初期以陶和谦教授为代表的大经济法主义者强调经济法的重要性与独立性,提出“纵横论”,以排斥民法的地位和作用,先后遭到佟柔先生、张佩霖、杨振山、冠志新、王家福、梁慧星等教授的强烈反对与批评。后来,佟柔先生提出“学科经济法论”,王家福教授提出“综合经济法论”,梁慧星教授提出“经济行政法论”,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共同点都否认经济法的独立性,当然这些都是80年代初期的观点和主张。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后,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发生转变,这一方面得益于王汉斌同志在起草《民法通则》说明中指出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划界问题;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两法对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及相互不可替代性。1986年后,李昌麒教授首先倡导有限制的纵横论,即“密切联系论”;北大杨紫火亘教授提出“管理———协作论。”①均是在克服“纵横论”对经济关系做纵向和横向划分之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主张强调经济法的独立地位,同时承认经济法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有一定范围的限制。事实上对大经济法主义的“纵横论”提出批评与否定。1993年民商法学著名学者梁慧星教授在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事立法》中指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要求建立和完善两种不同性质的立法体系,即为市场提供一般规则的民商法体系和以维持公平自由竞争秩序为目标的经济法体系。后者主要是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质量管理法以及各种市场管理法。”[5](P43)武汉大学漆多俊教授1995年6月在海南讲学时提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调整需要两手,即‘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民法为‘无形之手’,经济法为‘有形之手’。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既有看不见的无形之手———民法起作用,又离不开看得见的有形之手———经济法宏观调控。”我们看到,经济法由于扎根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土壤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过徘徊状态后,经过认真反思,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显示蓬勃生机,而民商法学者们也大多认识到经济法独特的作用民法是不能代替的事实。应该说到90年代初,中国经济法的地位才真正得到承认和确立。 (二)经济法调整对象渐趋一致 1994年,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在其“有限制的纵横论说”基础上提出现今盛行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说”。①他对经济法的定义及调整对象,前文已有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中国人民大学刘文华教授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市场运行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管理关系。”②有关理论被学界称为“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北京大学杨紫火亘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经济协作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2)市场经济关系;(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4)社会经济保障关系。”③有关理论被学界称为“经济协调关系说”。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之法。现代国家调节社会采取强制、参与、促导三种方式。为了规范和保障这三种国家调节,需要制定和实施竞争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国家宏观调控法”。④有关理论被学界称为“国家调节关系说”。上述四位教授的学说,可以说代表了经济法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通过比较就会发现有共同特点:第一、各种学说都肯定了宏观调控经济关系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应积极建立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一点各位学者均形成共识。第二、经济法调整对象以市场经济秩序法为重点,如漆多俊教授提出的竞争法,李昌麒教授提出的市场调控法,刘文华教授提出市场运行法,虽然表述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以重点发挥经济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功能与作用为目的,来构建以市场经济秩序法为重点的经济法律体系。第三、关于市场经济关系的重要主体———经济组织的调控,多数学者认为应纳入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如李昌麒、杨紫火亘、刘文华教授均认为经济法应包含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管理监督的职能,而主张将其纳入调整对象,漆多俊、梁慧星教授认为其应属民商法调整对象。第四、对于社会分配调控关系,有人主张应由劳动法来调整,如漆多俊教授;李昌麒教授认为应属经济法调整范畴,学界对此争议颇多。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国家通过干预可以保持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性,因此,笔者同意李昌麒教授的观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法调整对象或范围渐趋一致,多数专家学者已取得共识,即经济法从微观上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组织的管理关系,宏观上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的任务在于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性。 (三)构建的经济法学体系基本形成 从目前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基本上抛弃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所形成的“大经济法主义”,经济法的调整范围相对缩小,趋向科学合理。在构建经济法学体系的思考上,对其内容的统一认识也逐渐靠近。根据对前几位教授各自编撰的经济法论著的考察,发现理论体系上都是五编三十章左右,第一编都是关于经济法基本理论的阐述;第二编除漆多俊教授外,其他几位教授都编写了经济组织法(有的称为企业法),以李昌麒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为例,经济组织法的内容包括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公司法、经济组织承包、租赁经营法,与杨紫火亘、刘文华教授编写的内容如出一辙;第三编市场调控法(杨紫火亘、刘文华教授称为市场运行法,漆多俊教授称为市场障碍排除法),虽然称谓不同,但其内容几乎都是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制度;第四编宏观调控法,包括产业结构调节法、计划法、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法,银行法、票据、证券法、保险法、劳动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对外贸易法;除票据、证券、保险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有不同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不应由经济法调整而应由民商法调整外,对其他法律制度应列为经济法学理论体系,各家学说意见是统一的;第五编社会分配调控法,包括财政税收法,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法,对此编内容,学者意见不一,漆多俊、刘文华、杨紫火亘教授认为财税法应属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对于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法,江平教授认为应属社会法范畴。笔者从经济法具有保障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考虑,赞成李昌麒教授的主张,上述具体制度应纳入社会分配调控法制体系中。 我国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过20年的洗礼已日渐成熟,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法的理念已被广泛认同与接受,其调整对象日渐明确一致,经济法体系的构建基本形成并趋向合理完善。整个经济法研究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在经济法学界目前仍然存在着不愿放弃旧观念,甚至想拓宽经济法调整范围的倾向。如有的学者仍然把合同制度作为经济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公司,票据、证券、保险、破产等作为经济法体系应包含的内容较为普遍,而这些内容在传统意义上属于商法调整范围。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不应并入经济法而应归入民商法体系,这样做可以维护中国本不发达的私法体系的完整。 三、前瞻与方向 首先,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逐步国际化,世贸组织规则将直接影响并作用于我国市场经济关系。因此,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世贸组织规则与中国经济立法相互协调,共同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问题。其次,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社会因素不断涌现,所引起经济关系也迫切需要经济法学理论加以研究。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应为立法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这是摆在中国经济法学家面前的任务。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法学基础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必须划清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的界限。有学者称经济法与相邻部门法界限存在“模糊性”,提出“法律部门间的界限适当模糊化原则”。[6]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以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关系存在交叉性而主张几个部门法界限适当“模糊”,其结果会扩大经济法调整范围,就会又回到80年代初的旧思维上去。近年来出版的经济法教材,其内容庞杂,把属于民商法体系如合同、公司票据、证券等法纳入经济法体系就是研究对象模糊不清的结果。 笔者认为,在研究方法上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理论,“法经济学当会成为经济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构成”。[7]法经济学的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罗纳·德哈里·科斯,他用经济学的观念研究法学,提出经济的成本论,注重追求法的经济目的与效率。重庆市委党校张正德教授认为,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经济法应带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经济法学应更加强调运用法律准则和法律价值观去分析经济问题;二是对经济行为的法律调整应以提高经济法效益作为第一价值取向;三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确定,经济法规体系的确立应从适应和保障价值规律的实际出发。”笔者非常赞同以上两位学者的意见,我国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在解决了一系列误区之后,应该理性地看到,国家采取何种调节、干预手段才能取得更高的个体效率和社会效率,这是中国经济法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们在研究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以及研究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时,必须要使经济法学者与经济学者联合起来,进行法学经济的研究,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和更大的成绩。 基础理论论文: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要在我国开征物业税,最早是在2003年的中央文件中提出来的。开征物业税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论文颇多,见仁见智。本文从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在我国开征物业税的问题。 物业税实际上和财产税的含义是相同的,前者在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使用;后者则是英语国家“Property Tax”的中文翻译。因此,“物业税”和“财产税”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物业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税种名称,而是税收分类中的一个类别,其基本含义是对财产征税。那么,什么是财产?凡是对人有用的东西都是财产,包括可用于消费或可用于取得收入。对财产征税和对财产的收入征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财产的价值存量征税;后者是对财产产生的价值流量征税。财产税不可能对所有财产普遍征收,而只能是选择性征收,通常可供选择的财产税税种有:房产税、遗产税和馈赠税。有些学者或政府官员认为印花税也属于财产税的一种,这是可以商榷的。从印花税的制度安排来看,是对合法权利的征税。“权利”也是财产,但印花税中征税对象的“权利”是由政府认定的,因此印花税虽然有“税”的形式,实际上却是政府对提供公共劳务收取的使用者费。印花税可以大大节约商品劳务交易税和生产要素收入税的征管成本,对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是有利的。而财产税的征管成本是很高的,也不存在降低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功能。 开征财产税的目的是使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更能体现效率和公平,理由如下:(1)房产税有利于房产转移到更能创造价值者的手里。物业税属于对物税,并不考虑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因此当纳税人缺乏负担能力的时候,只能把房产转移到更有纳税能力者的手里,有利于社会价值财富的增加,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2)遗产税和馈赠税有利于实现“人”的公平。一个人一生中拥有的财产分两种:一种是靠自己挣得的财产;另一种是靠继承遗产和馈赠获得的财产。因此对后者征税更能体现“人”的公平;(3)房产税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资源配置效率。公共受益和公共成本负担对称原则是构建效率财政体制的要求,房产税通常是地方税,以房产作为居民公共受益的成本分摊依据可以较好地贯彻对称原则。这正如对高速公路的收费可以由汽油税和轮胎税替代一样,因为以汽油和轮胎的消耗来计算使用高速公路的费用是符合效率原则的。 当然,财产税也经常遭到批评。因为房产税是对物税,所以不符合税收量能负担的基本原则,有失公平,同时遗产被征税却会挫伤财产所有者创造价值的积极性。财产税虽然有利有弊,而且也是一些实施国家争论的热点之一,但基本倾向是认为利大于弊,也没有更好的政府收入形式来替代财产税。因此,房产税一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例如英国,平均要占财政收入的30-40%,高的可达70-80%,低的也有10-15%。 但我国却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征物业税的主要目的是理顺房产的市场价格,或者说有利于改善房产价格过高的态势。由于这种观点开始是由官方人员说出来的,因此影响很大,以致于对物业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产税,甚至使居民产生要通过增加税收的办法来降低房产价格的印象。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问题的。从理论上看,房产税和房产的市场交易价格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前者属于公共劳务的成本分摊问题;后者则属于私人商品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前者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把不同性质的问题相混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实践上看,将会产生“劫贫济富”的不良效果。因为在我国购买得起房产的只是极少数人,但人人都要有房居住,因此人人都成为降低房价的负担者。这显然是极不公平的。应该说,房产价格过高与土地非农业利用的政府垄断和其他政府垄断有关,和房产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前者的问题是公有制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是靠房产税可以解决得了的。 如果要开征物业税,那么要了解中国的现状,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物业税来改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在我国的税收制度中,物业税安排了房产税,但没有遗产税和馈赠税。 我国的“房产税”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这个问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我国的房产税只是对盈利性企业的房产和出租的房产征税,而对非盈利组织、政府公共部门、居民自有住房的房产都是免税的。在征税房产中,计税依据也是不统一的,盈利性企业房产的计税依据是房产的原值而对出租的房产则采用租金。在市场经济中,房产价值是被不断折现的过程,因此从效率的角度看应该对房产的现值征税而不是对房产的原值征税。对原值征税失去了财产税的性质,更有点象投资方向调节税。以租金为计税依据虽然是对房产现值征税的一种方法,但我国的计量办法却失去了房产估值的特征。房产的租金是房产的利率回报,要使其反映房产的市场交易价格,就必须是市场利率而不是个别利率。但我国的计税办法是房产的实际租金而不是市场租金。这样,对出租房产的现实租金征税实际上成了“营业税”而不是财产税。因此,我国税收制度中虽然有房产税名称的税种,实际上却并不是真正的财产税。 在我国的税制安排中,征税对象涉及到“土地”财产的税种有三个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它们是不是属于财产税的问题需要研究。 为什么叫“城镇土地使用税”而不叫“城镇土地税”或“城镇地产税”?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的城镇土地都是国有(公有)的,国家征税也是代表国家的,因此不存在国家对国有土地征税的问题。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因此对“分离”出去的“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进行征税。土地使用权是国家认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政府对公共劳务收取使用者费。但城镇土地使用税是按土地面积定额征收的,因此还具有国有土地租金的性质。因此,现有的城镇土地税并不是财产税。 耕地占用税是对农用土地转为非农利用的一次性征税。在我国的税制安排中,对农用土地形式上是免税的,但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因此实际上是对土地交易设置的一种特别税,属于商品交易税范畴。农用土地转为非农利用是政府垄断的,最初改变使用方向的是政府,因此政府似乎应该是纳税人。然而,政府只是土地非农利用的“批租人”,因为最终非农利用的是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所以后者是真正的纳税人。由此,政府可以获得大量的“批租”净收入。土地批租净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府批租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和政府征用农用土地的价格之间的差额;二是政府利用土地这一特殊商品的交易获得的税收收入。因此,土地批租收入实际上是政府土地经营收入和土地交易的税收收入集于一身的收入,并没有财产税的性质。这种处理方式在逻辑上似乎是有疑问的,原因就在于土地所有权、国家征税权、国有资产经营权等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土地增值税是按土地使用权可以交易的原则设置的税种,因此属于商品交易税的特殊税种。政府认定使用权的费用一般说来不会有很大的增加,增加的实际上是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为什么会上升,一般说来和该地方段的投资密集度和消费密集度有正相关。这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式思维,那么属于市场经营的增值收入应该属于经营者;属于政府投入引起的增值额应该由真正意-义上的房产税解决。但该税的设置可能是从所有权角度考虑的,认为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因此应该把土地增值的一部分收归国有。因此这也不属于财产税。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确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税。在我国开征物业税的问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上述分析也同样表明,应该从完善税制和财政体制的角度研究物业税的开征问题。当然,国有资产(包括土地)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我国开征物业税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开征房产税的问题,因此下文主要讨论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存在房产税名称的税种,为了区别新开征的具有财产税性质的房产税,因此把后者称为“物业房产税”。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现行的房产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要把我国的房产税改造为物业房产税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改造:以房产现值为税基、对房产普遍征税,以及房产税的优惠设置。 以房产现值为税基是物业税特征的关键,对房产现值的评估有两种方式:按房产市场交易的效率价格估值;或按房产的效率租金估值。前者称之为房产交易法;后者称之为房产收入法。理论上说,如果能正确认定房产市场交易的效率价格或房产出租的效率租金,那么两者的现值评估应该是一致的。但房产的市场交易频率和出租频率都不是很高的,而且市场制度总是有缺陷的,因此评估方法的选择对房产现值的评估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由于房产税是地方税种,国外通常的作法是由地方政府确定评估方法,原则是使评估更接近市场的效率价格。 在我国开征物业房产税,尽管效率价格和效率租金价格的市场条件都不具备,但笔者认为采用房产收入法评估税基有利于税负的设计。我国的房产已经进行了私有化改革,但这一政策只适用于199g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职工,享受了按工龄和职级为计算依据的房价补贴。这种补贴可以理解为以往的工资中不含住房费用,因此相当于专用于房产投资的工资补发。也可理解为房产投资的收益补助,因为职工购房的房产价格即使按银行贷款利率计算也大大超过了改革前支付的租金。开征物业房产税意味着减少补贴,因此以收入法评估税基有利于税负设计。1999年底以后参加工作的国有职工,按政策应享受房租补贴,但至今并未真正落实,以收入法评估税基也有利于房租补贴额的确定;同时也有利于1999年底以前参加工作但房改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者的补助。如果按上述思路设计物业房产税的税负,意味着和工薪制度的改革是联动的。 另一个方面应该考虑的是税率,即开征物业房产税以后,居民总税负有所增加还是保持目前的水平?如果是前者,那么意味着将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如果是后者,那么意味着将调整我国的政府收入制度,包括税收制度和非税收入制度。笔者主张后者。目前我国的预算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3%左右;预算外和制度外支出占GDP的比例估计不会少于预算内的50%,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高达35%左右。这个总负担率是很高的,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历史的经验来看,总负担率的水平是不宜再提高的。但开征物业房产税需要对房产进行全面的重估,征管成本是非常之高的。如果总负担相对稳定,那么意味着将会减少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这是静态地看问题,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态势来看,将有利于效率、公平原则的贯彻。但这需要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即效率和公平原则的贯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提高政府收入的比例。减少政府的收入比例,意味着增加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非但不会增加财政困难,还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房产普遍征税,意味着所有房产都是征税对象。对非盈利组织和政府公共部门房产征税的依据是什么?这主要涉及国家征税权和财产所有权的关系问题。在国家征税权中,“国家”是公众(全民)的代表;在我国的公有制中,“国家”又是“全民所有制”的代表。因此,似乎不存在“国家”对自身征税的问题。我国房产税中的免税制度可能是出于这种考虑。尽管“利改税”突破了这一思路,但仍然在其他领域顽强地表现出来。 其实,国家征税权应该高于财产所有权。“国家”是“市民社会”和“政权社会”的统一体。市民社会由家庭、企业和非盈利组织构成;政权社会是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的组织。市民社会从事物质财富或货币表达的价值财富的再生产,政权社会从事精神财富或非货币表达的价值财富的再生产。两类社会中的财产所有权虽然是由政权社会界定的,但目的是为了规范市民社会和政权社会的行为。国家征税权虽然也表现为政权的行为,但却是为了维护市民社会和政权社会的存在而设定的,因此高于财产所有权。这表明,不论是市民社会的财产,还是政权社会的财产都在国家征税权的覆盖之下。 我国现有的房产税对非盈利组织和政权组织占用的房产免税,相当于对这些组织的运行费用的补助。这会扭曲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如果我国开征物业房产税,对“国家”内部的所有房产征税是符合效率原则的。但这需要重新核定上述组织的经常费用和政府预算的支出额,这涉及到预算制度和财政体制的改革。 在物业房产税的优惠问题上涉及到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和房产的性质问题。物业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房产,并没有考虑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因此从负担能力方面考虑优惠是必要的。有一种观点主张对居民住房优惠一定的面积,即把一定面积作为物业房产税的免征额或起征点。这种观点是可以商榷的。以面积为免征额或起征点形式上似乎很公平,实际上是有利于富人的。一般说来,富人房产的单位面积的租金较高,穷人房产的单位面积的租金较低,这意味着对富人的优惠高于穷人。因此,这种优惠政策是不可取的。笔者主张设立包括住房租金在内的最低生活标准,家庭收入达不到的应予免税,差额部分还应该得到政府的社会救济或房租补助,后者相当于物业房产税应设置负税率。 家庭住房形式上是消费品,但从人的再生产角度看应该属于投资品。而且,住房建筑是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也属于投资品。对于社会价值财富的增长来说,投资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因此,如果住房出售收入用于住房再投资的话,相应的交易税应该返回,即只对改变用途的交易收入部分征税,这表明优惠还涉及到其他税种之间的联动关系。 基础理论论文:三峡工程应用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 摘要:三峡水利枢纽应用基础的研究,是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与三峡开发总公司联合组织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活动。结合三峡工程生产实际,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通航建筑物应用基础;高边坡基础理论;混凝土材料及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不少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三峡工程建设中,这些研究也推动了我国工程应用基础的提高。 关键词:仿真模拟 岩体力学 混凝土耐久性 高掺粉煤灰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是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联合资助和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研究。所谓“应用基础”实际是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经过5年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已于1999年6月在三峡坝区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此项研究涉及三峡工程的几个关键问题,侧重于从应用基础理论上解决工程疑点和难点,在研究中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所获成果,对三峡工程有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有的需要在工程进展中加以验证。从专家意见中反映出,这些研究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工程应用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一些技术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水利水电工程上去。现将研究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按以下五个课题予以介绍: 1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三峡枢纽上游年输沙量大,枢纽建成后,大量泥沙将在水库内淤积,坝下游河道则发生冲涮,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将影响水库寿命和枢纽效益的充分发挥。本课题研究了以下内容。 1.1 几个泥沙基础问题 主要有:淤积物的密实度及干容重变化研究;泥沙起动规律研究;推移质运动特性和输沙率研究;底层泥沙交换、状态概率及推悬比研究;水流挟沙力研究。 1.2 坝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河道演变 内容有: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研究;电站引水防沙措施研究;河道床面粗化研究;河道床面形态和阻力;坝下游河道演变及河型转化。 1.3 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技术研究 进行了模型沙特性研究;实体模型变率研究;实体模型图像分析系统;长系列试验方法比较;数学模型试验中a系数研究;回流区泥沙淤积计算。 关于泥沙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水库淤积物密实过程、泥沙起动规律、冲积河道阻力和床面粗化、推移质运动特性、底层泥沙交换和水流挟沙力等问题上都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于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防淤清淤措施、电站的引水防沙方案已为设计部门所采用。对于实体模型中的模型沙特性研究、模型变率的影响、长系列试验方法以及数学模型中不平衡输沙恢复饱和系数,回流区泥沙淤积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澄清三峡工程泥沙科研中长期存在的不同认识,本课题中建立的实体模型图象分析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量测大面积水域的流场,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新技术。 2 通航建筑物的应用基础研究 本课题对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船闸水力学、船舶运行仿真模型和船舶技术应用中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2.1 枢纽泄洪对坝区通航条件的影响 从枢纽泄洪对上下游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电站调峰非恒定流对通航条件的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航行判据的研究表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船闸与电站的运行方式,可以达到坝区通航条件的要求。 2.2 船闸输水系统和闸阀门水力学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1)输水系统水力学:三峡永久船闸输水系统采用了4区段8支管,顶支孔出水,盖板消能的动力平衡系统,它可使水流均匀分布于整个闸室平面,从而可减少闸室输水所导致的非恒定流水面波动和局部水流紊动。通过试验及计算分析得出,支孔形状、廊道雷诺数、廊道阻力、支孔高宽比、支孔总面积与廊道面积比等,是影响出流的一些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2)船闸阀门水动力学特性。 (3)阀门空化特性及控制空化措施。 (4)阀门流激振动特性及减振措施。 (5)船闸人字闸门运行动水阻力。 (6)船闸水工模型试验缩尺效应。 2.3 船闸运行过程仿真模拟试验 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对船闸输水及船舶过闸过程进行模拟,其优点是经济、快速、宜于长期保留,预演过程整体性强。主要模拟过程有:船闸输水过程仿真、航行条件的快时模拟、船舶航行条件实时模拟器的研究、船闸运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超高水头大流量的阀门水力学、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和船舶试验技术研究等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于非恒定流减压模型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的研制、阀门段廊道流态特征和急变分离流机理、门楣通气减少空蚀的综合措施、分散输水系统中出水支孔流量分配规律、泄洪产生引航道往复流的机理、小尺度船模的相似性等研究成果都已应用于三峡工程设计,并据此修改了《船闸设计规范》中的输水系统部分条文,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3 三峡船闸高边坡若干基础理论研究 此轮高边坡研究基本上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三峡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内容侧重于工程岩体力学的应用基础理论。由于研究工作与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平行进行,因此研究成果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于指导反馈设计和施工以外,大部分成果对我国高边坡工程,特别是卸荷高边坡工程,可为设计提供理论武器和较先进的分析手段。 3.1 关于岩体力学性质的研究 三峡坝区的闪云斜长花岗岩属性良质优的岩体。由于建闸开挖体坡高(170m)、体长(1610m)、堑深(67m);由于山体下部诱发的地应力释放;由于风化和岩体结构面的发育发展;导致岩体宏观力学性质与按常规试验获得的力学数值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开挖后会有性质弱化的趋势。 通过研究,在试验与调查基础上,建立了岩体宏观力学参数模拟理论,提供能较真实反映现场岩体性质的参数值。如岩体的变形模量,微新岩体可取为20~30GPa。研究表明,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卸围压可导致岩石的开裂。开挖后的高边坡,岩体同时存在加载和卸荷,卸荷效应会引起岩性区域的重新划分,从坡表至深层出现程度不同地岩体变形、松动和开裂。研究认为区内花岗岩体存在着卸荷流变效应,此种流变可通过正、反分析予以界定。 3.2 高边坡岩体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在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的岩体破坏机理研究分析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高边坡的稳定进行了分析计算。以反映变形规律和变形量。 分析使用的方法不同于过去较明显的是,在计算模型中较多地运用了脆性理论。如有的引进、开发、应用“断裂损伤介质分析系统”,对高边坡进行了断裂损伤弹塑性与流变分析;有的针对三峡船闸高边坡建立了脆弹粘性理论分析的计算模型;亦有数家单位采用其它方法试图解释三峡船闸高边坡卸荷岩体的变形和非连续性问题,如离散元法(DEM)、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数值流形方法及卸荷非线性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在三峡船闸高边坡不同断面的特征点上,在垂直于船闸轴线方向上,最大水平位移大都不超过50mm。清华大学用断裂损伤流变模型计算的位移量在坡顶最大,为100~300mm,其它部位为50mm左右。给出的流变量,即开挖结束后继续随时间发展的位移量为5mm,收敛期为一年。 此外,有的运用潘家挣塑性力学的上下限理论,用组合塌滑体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给出高边坡整体稳定问题中沿最大可能滑动面滑动的边坡体稳定安全系数大于5。 完成的其它成果有:对渗流水荷载、爆破动力荷载的分析研究;用锚固模型的流变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锚固机理等。 4 三峡工程混凝土原材料研究 本课题结合三峡工程的需要,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为中心,研究混凝土的配合成份,配置出高性能混凝土、抗冲耐磨混凝土、微膨胀水泥和灌浆改性超细水泥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其中改性超细水泥灌浆已在三峡工程中试用。研究成果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 4.1 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坏机理 本课题侧重研究混凝土自身因素对耐久性的影响。对混凝土原材料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不利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从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性能来达到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大坝混凝土的耐久性。 (1)对大坝混凝土所用水泥及粉煤灰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三峡大坝所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性能测试分析,均符合国家规定指标。中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0.55%(熟料小于0.5%),低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1.0%的指标。对粉煤灰品质、水化速度和贫钙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粉煤灰在拌制混凝土时有三种效应并产生三种势能:形态效应产生减水势能;火山灰活性效应,使粉煤灰具有受激活反应的势能;微集料效应造成致密势能。粉煤灰的水化速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且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混凝土在20C下,粉煤灰在3~4年中仍在水化,只是水化速率缓慢,因而强度也是在缓慢增加。 (2)三峡大坝混凝土必须使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在确定高掺一级粉煤灰的前提下,必须选用与粉煤灰相适应的高效减水剂至关重要,两者配合应用,在降低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方面,能产生叠加效应。能使总减水率达到20%~30%。掺入引气剂后能使混凝土抗冻性能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混凝土韧性和抗折强度。 (3)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研究试验得出:①水胶比对孔隙率和孔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水胶比大,孔隙率就高,大于100nm的孔增加;②每m3混凝土用水量降至100kg以下,总孔隙率大大降低;③掺入30%、50%、70%的一级粉煤灰,浆体总孔隙率随掺量增加而增加,但孔径大于100nm的有害孔仍较少,小于20nm的无害孔增加。 水泥浆体于集料界面存在富水层,较多的SO3溶解于此,造成人Aft富集和Ca(OH)2晶体的择优取向生长,构成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当水胶比降低,对界面结构有所改善;掺加20%或者40%粉煤灰及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后,改善了界面结构,但粉煤灰应低于50%。 4.2 微膨胀型中热和低热水泥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已研制出微膨胀型中热及低热水泥;第二,对两种膨胀源氧化镁及钙钒石的膨胀机理,微膨胀中热和低热水泥的膨胀机理有了了解。 4.3 高掺粉煤灰大坝混凝土 由于优质粉煤灰的大量掺入,其需水量比为90%左右,加之高效减水剂联合使用,产生叠加效应,使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20%~30%,由于用水量降低加上高掺粉煤灰,就使得水泥用量可以大大降低,得到质量较好的混凝土。 4.4 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研究 三峡工程特种混凝土原设计是采用C40抗冲磨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曾用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特殊部位。本课题研究出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它的特点是限制水泥浆体积在混凝土中的总含量,掺入高活性掺合料-硅粉和优质粉煤灰取代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与之相匹配的高效减水剂及膨胀剂,使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至330kg,掺合料的总重量达37%。用铁矿石粗骨料制备的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可以达到89.6MPa,抗冲磨失重率又比C60低40%,抗冲击韧性提高1.8倍,但单价较C60高。 研究表明抗冲磨混凝土的改性机理是由于大量极细的活性掺合料水化后生成得C-S-H凝胶改善了集料与 水泥胶体的界面结构,使总孔隙率减少25%,有害孔减少,使混凝土密实性大大提高。 4.5 大坝基础处理水泥灌浆材料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三峡大坝防渗帐幕设计标准要求ω≤0.01L/(min·m·m),在细微裂隙发育的大坝基岩,用普通水泥灌浆无法灌入的地段。采用超细磨水泥灌浆能达到设计要求且不污染环境。 1)超细磨水泥主要性能如下: ①细度D95≤16μm,平均中值粒径小于4μm。 ②浆材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当 W/C=1.0时,析水率小于5%。 ③强度:3d为52.5MPa,28d为72.5MPa。 ④膨胀率:3d不小于0.15%,28d不大于0.60%。 (2) X光衍射分析现场灌浆情况,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水泥熟料已水化成 C-S-H凝胶、Ca(OH)2和钙矾石 (Aft),仅有少数石英(SiO2)及碳化的 CaCO3,所以水泥结石强度高,无体积收缩。 5 三峡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与反馈设计 本课题分五个专题: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安全监测高 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测系统,混凝土坝施工期仿真计算与温控反馈设计,开放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等。 5.1 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研究 三峡工程包括永久船闸、升船机、左岸大坝及厂房、泄洪坝段、右岸大坝及厂房、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 物的监测系统,另外还有专项监测、地质环境及其他监测,其中仅永久性测点就有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安全监测系统。为此,对总体结构、监测仪器布置和变形监测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优化研究。 (1)总体结构优化针对三峡工程大坝特点及安全分析、评价和监控的要求,对安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依据信息可靠、有序采集、保存、查询、调用等原则,应用优化理论,将原设计大坝三级监控(建筑物、分区和工程监测中心)改为二级监控(建筑物,监测中心),从而减少了结构层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节约了费用。 (2)监测仪器布置优化结合技术设计和招标设计,依据少而精等原则,对监测仪器的布置进行优化研究。经优化后,变形和渗流监测仪器、设备数量减少约 1/2,应力应变监测减少约2/3,水力学和动力监测减少约1/2,监测费用减少1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3)变形监测网络化对变形控制网和倒垂等进行优化研究,突破常用的模拟法,提出用解析法的优化方 案,构成目标函数。以精确、可靠、灵敏度和费用等作为约束条件,形成一个二次规划模型,并以此编制变形监测网自动化分析软件。应用这一个优化软件,对升船机及临时船闸高边坡水平监测网进行了优化设计。 5.2 安全监测信息分析新理论和新方法 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反分析,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作出综合分析、安全评价和监控。为此,针对三峡主要水工建筑物在施工期、蓄水期和运行期的不同特点,吸收国内外安全检测领域的最新信息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分三大类: (1)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判及其相结合、突变理论、多级灰关联分析、可靠度理论等方法和理论,依据实测资料对大坝的实测性态进行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应用可靠度理论方法,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大坝安全风险评估的框架。 (2)结合已建工程和三峡大坝的典型坝段(泄洪2号坝段等),建立了施工期的特殊监控模型,时空分布的确定性模型及反分析模型,多测点监控模型因子集分析模型,另外还提出用数学滤波法分离时效分量,采用回归与时序模型,用瑞利分布研究监控模型中环境量对效应量的滞后效应等。 (3)拟定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用结构分析法和数学监控模型拟定监控指标。 5.3 安全监测高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控系统 鉴于三峡工程的特殊要求,决不允许中断监测和采集数据,这就要求安全监测系统能精确、稳定、可靠、长期而又实时地采集数据。为此,在吸收目前国内外传感器(主要是变形、裂缝等)及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研制精度高、稳定可靠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和设备,对稳定性检查,对监测系统的构成和选型提出优化方案等。 5.4 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 混凝土高坝,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施工和自然条件复杂,使设计与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别。为此,开展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的研究,对优化设计和施工,提高混凝土坝的设计施工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此进行下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①提出了一整套混凝土高坝的仿真计算新方法;②研究了通仓浇筑重力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特点和规律及其与常规柱状浇筑重力坝的差别;③编制了混凝土坝和基础温度场、渗流场和位移场反分析软件;④研制了混凝土高坝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软件。⑤对三峡大坝进行系统仿真计算,提出了合理的温控措施。 5.5 开发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 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①系统设计原理及实施方法;②系统工具环境的设置;③系统应用软件 的引进和开发;④计算机新技术在大型水工结构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上述研究成果,大部分已用于三峡工程设计,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创造一流的三峡工程提供了技术保证。 基础理论论文: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系统影响研究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 摘要:依据流域环境系统的观点,认为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应考虑对下游河道系统的影响,并通过近期初步研究,论述了河道系统对流域治理的反馈响应问题。由此,提出了建议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系统影响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 关键词: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治理 河道演变 流域环境系统 1 绪论 江河流域多是开放的复杂环境巨系统。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该系统是由以坡面为主的能力聚集区子系统和以河道为主的能量及物质输移通道子系统构成的。水土保持治理不仅会对坡面生态环境变化产生影响,而且对下游河道的演变也会有很大作用,就是说,在流域环境系统下,水土保持的效应具有级联性。然而,关于后一效应问题的研究目前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山地的大规模开发,水土保持在解决江河水患和山区自然灾害中所具有的作用愈加被人们所认识。不过应当看到,水土保持是人类加诸自然环境的一种外界干预,对其必然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如果这种干预适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就会促进自然环境的改善,增加其承载能力;反之,就难以达到治理的目的,可能会以系统性的或大局的损失换取局部或部分的利益,例如,若水土保持治理方案不合理,将对河流系统的水沙组合关系及其输移规律产生大的干扰或破坏,很可能在得到流域局部地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而造成下游河道泥沙灾害进一步加剧的局面。 目前,国内外对流域治理的方法和模式都有不少研究成果,例如,我国80年代提出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模式,就是我国在流域治理应用基础理论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但是,就研究现状看,这些研究多局限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土壤侵蚀学科范畴,忽视了从流域整体系统出发,研究河流对流域治理的反馈响应;片面强调了水保措施在流域治理中的减沙效益,而忽视了流域治理对河流水动力学特性及水文学特性、输沙规律的影响;更多地研究水保治理对流域大时域平均意义上的产水产沙的影响,而对洪水要素影响的研究有嫌不足;只从总量上研究水土保持的减水减沙效益,忽视了因措施配置方案不宜,而可能造成的不利水沙关系,使河道淤积加剧等问题。这些均属水土保持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是泥沙灾害防治中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重要科学命题,直接涉及到制定江河治理方略及总体规划的科学决策。当前,国家对江河流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视,大大加强了投资力度。同志提出了“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大目标。此时对有关水土保持治理效应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研究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系统影响的几个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2 研究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尤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甚,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以上。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近年来有增无减,如以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增加了52.9%~210.7%,且部分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也增加了30%左右[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逐步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实施了各类治理措施,在保护和改造当地的土地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减少入黄泥沙的作用。据统计,黄土高原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1984年粮食总产比1979年增加了22%,其中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4省(区)所辖的122个县,1984年人均收入为1979年的3.7倍。水土流失严重的无定河流域经过20多年的治理,1984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72年的近3倍。根据水文法计算,从黄河流域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的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利、水保工程年均拦减径流量超过10×108m3,80年代的为13.98×108m3,70年代年均拦减沙量为3.56×108t,80年代为3.95×108t[2]。 但是,就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调整趋势及近年来的洪灾情况看,黄河下游的泥沙灾害仍未明显减轻,甚至在诸如“96.8”洪水期间,尽管流量属中常洪水,但不少河段水位却达到或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经济损失也是建国以来最大。根据1969~1990年实测资料统计,黄河下游花园口至艾山河段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淤积量始终占其来沙量的15%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粗泥沙淤积量占该河段淤积总量的1/3,比80年代以前的还大32%[3]。同时,近年来该河段的淤积量占全下游淤积总量的比例有增无减。另外,根据无定河、秃尾河等黄河支流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河道冲淤变化分析,尽管经治理后取得了一定的减水减沙效益,但在有些年份其支流河道仍是淤积的。分析还表明,一些支流流域治理后,河道的水流输沙能力不一定能够增大,特别是对于粗颗粒泥沙,其输沙能力反而有所降低[4]?。 因此,从全面防治泥沙灾害的角度而言,对上述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从流域地理系统的观点来说,河流作为其中的主要子系统,其发育演变与水沙动力输送的关系极为密切,水沙条件一旦发生变化,河流必然会以河道的冲淤、形态变化作出相应的反馈调整。而且,河流的调整方向与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具有直接的关系。水土保持措施具有工程、生物等不同的类型,其减水减沙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减水效益明显,有的则减沙效益明显。不少专家研究均表明[5,6],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水拦沙作用具有很大差异,对流域的产水产沙量及洪水过程有不同的影响。如根据分析[5],黄河支流汾河流域水库淤地坝等治沟工程措施拦沙量占流域治理措施总拦沙量的65%,梯田、水保林等坡面治理措施拦沙量占35%,相应的拦水量分别占总拦水量的11%和89%。显然,如果在黄河中游大规模开展水利水保工程治理,不同的措施配置方案,就会使进入河道的水沙条件产生不同变化,也就直接关系到河道的冲淤演变方向。我们近期的初步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方案,减水减沙效益比是不一样,对水沙过程的改变,包括对水沙搭配的调整都是不一样的,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也相应不同。如根据多沙粗沙区个别重点支流的资料分析,只有当减水减沙效益比在某一范围时,河道的冲淤才能基本达到平衡,否则,淤积反而有所加重[8]。因此,我们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依据流域地貌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流域的整体研究,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只注重水土保持改善农业生态经济的作用,而忽视对河流输沙及河床冲淤规律的改变效应,就难以全面解决土壤侵蚀灾害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河道淤积、水患灾害的问题,就有可能形成“减蚀不减淤”或“减沙不减淤”的局面,因此,必须对江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对水沙组合及运行、河床冲淤演变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索出治理下游河道淤积灾害的新途径。 坡面及沟道的水土保持治理对进入河道的水沙量及其过程的改变,实际上就是对流域系统内的能量进行了时空上的再分配,破坏了原有长期形成的河流的水动力平衡输入条件,改变了天然情况下的河流动力特性。作为一种响应,河流的能量耗散过程必然作出调整。河流能耗过程调整的方式、幅度和速率是与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系统能量分配的干扰作用大小有关的。因此,认识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冲淤调整的影响,应以分析水沙过程的改变与河流动力特性的调整作为基础和依据,这也是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合理性的理论前提。 从河流系统来说,流域坡面的产水产沙及河道的演变调整是能量耗散的两个子过程,而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着重注意的是前一过程的变化,忽视了作为流域重要子系统的河流的演变调整问题,多数仅限于流域的地理因子(如流域面积、纬度等)及地貌因子(如沟壑密度、植被度等)与河流径流量、输沙量的关联性的分析。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却很少。 流域治理干预了自然条件下流域系统能量的分配过程,引起河流水动力学特性(包括输沙水力特性)方面的变化,那么,作为能量耗散的主要形式,河床冲淤演变趋势亦将进行调整。如对黄河支流皇甫川流域资料统计分析,该流域从60年代以来,各时期单项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比例均有差异(表1),相应地,河流能量(单位时间动量)与河道的冲淤量关系也有所变化(图1),根据对河道发生冲刷的平均情况初步分析,其变化关系与坝地、草地的面积比(单项面积与总治理面积的比值)显得较为密切。另外,不同年代的单位水流动量的冲刷量是逐年减小的,至90年代稍有回升(图2)。根据统计[9],从50年代至90年代,汛期降水量、汛期径流量及洪水径流量年内分配是基本相同的,就是说外界输入流域系统内的能量过程变化并不大,这显然是与输至河流的能量过程及水流的动力特性变化有关的。可见,河流系统的能量变化对河道的冲淤演变趋势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认识流域治理对河床演变规律的影响,对确定江河治理的规划设计及治理方略均是极为重要的。 3.3 水土保持治理对河流水文学特性的影响 主要是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目前,不少专家认为水土保持治理对一般洪水有明显的影响,可使洪水过程趋于坦化,洪峰流量减小,历时加长。但对大洪水尤其对特大洪水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及影响多大等需要研究,这不仅对认识下游河道的演变趋势是必要的,而且对制定下游的防洪宏观决策和规划也有十分重要意义。 3.4 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关于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的冲淤演变影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主要有:流域产水产沙与河道冲淤演变的关系、流域治理后河床冲淤变化、横断面形态调整、纵剖面调整等等,及其与流域治理的关系。 在大的流域自然地理系统中,一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决定着特定的河流演变规律,这种演变规律实质上是河流为适应集水区内各种地理环境因子繁纷复杂演化过程的一种由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功能的体现,就是说,河流的性质和演变过程集中反映了流域控制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共同决定着河流的水文泥沙特征、河道形态特征和演变趋势。 尤其对于黄河这类含沙量大的河流,其下游河道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在具有中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理背景下经漫长时期形成的,一旦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治理,不仅直接改变了土壤侵蚀的环境演化过程,还必然使径流量及其过程受到调蓄或干扰。而正如上述,在流域环境系统行为中存在着集水与产沙、供水与河道演变的平衡阈,当水土保持治理达到一定规模后,流域环境系统的行为将逾越这种阈,各项控制因子演变过程将处于一种突变性的振荡态势,不过,这种演变过程却又总是力求达到另一种新的平衡,建立相应的阈。各级支流是直接受到感应的第一层次。因此,分析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演变影响的科学关键点是搞清水保措施与产沙、产水产沙与河道演变的平衡阈关系,并以支流作为基本层次,研究下游河道演变对水土保持治理的反馈响应。 3.5 水土保持治理方案的河流效应约束参数的研究 从流域环境系统的观点,水土保持治理的主要目标应获得三方面的效益,即防治土壤侵蚀效益、农业增产效益及减少河道泥沙淤积灾害效益(或作用),而这三方面的效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受约于流域系统整体稳定运行的要求。事实上只有此,才可能实现整体流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水土保持治理减少土壤侵蚀效益及农业增产效益的约束参数已有不少研究,但如何选择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效益或水土保持治理的河流效应的约束参数需开展研究,同时,关于河流效应同其它效应间的关系以及在考虑河流效应约束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体系的比选原理及依据也是应开展研究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基础理论论文:电力系统灾变防治基础理论 摘要:电力系统灾变的特点、灾变原因及灾变防治策略。 关键词:电力系统 灾变特点 灾变原因 防治策略 一.电力系统灾变概况 电力是国家的支柱能源和经济命脉。目前我国电网装机容量2.5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三峡等大型电厂建成,必将出现超大规模的联合电力系统。我国计划在2010~2020年间建成安全可靠、满足电能传输和市场化运作的全国范围联合大电网。如何保证其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是一个及其重大和迫切的研究课题。 而自6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生了多起灾变性的重大电力系统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如美国1965.11的东北停电事故,停电2100千瓦,停电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1977.7美国东北停电25h;1978.12法国停电75%,时间7h;1982.12加拿大魁北克州全停;1983.12瑞典停电67%,时间6~7h;1987.8东京大停电,时间6h;1996.9马来西亚全国大停电;1996.8美国西部大停电,损失3200万千瓦负荷,停电时间7h。这些事故的起因均为某一局部故障,但由于控制措施采取不当或不及时、电网结构的不合理、继电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或者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系统的连锁性故障以致于大面积停电,即所谓灾变的发生。大区电网的互联和电力市场机制的引进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电网的运行增加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电网运行在稳定极限边缘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只按现有的可靠性准则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是不够的。应建立电力系统的第三道安全稳定防线,即必须对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好准备。尽早开展电力系统灾变防治系统的研究,避免灾难的重演已成为目前电力系统研究的当务之急。 二.电力系统灾变的特点 现实的电力系统同复杂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环境相联系,它随时都可能受到来自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要完全防止事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电力系统灾变是指电力系统主要由连锁性事故导致的电力系统稳定破坏而发生的大面积停电。电力系统事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可逆性事故,即电力系统受干扰后,能从一种正常工作状态走向另一种或回到原来的工作状态。二是不可逆事故。即电力系统受干扰后,电力系统功角稳定破坏,或电压稳定破坏即电压崩溃,或频率稳定破坏即频率崩溃,或三者中的任意二者或全部破坏,电力系统瓦解,大量损失负荷。 下面例举了电力系统的一类灾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1.假设 l 事故前潮流如图1所示,且节点2、节点3联络开关通过功率很大;线路1~2,1~4接近稳定限制功率运行。 l 线路配置较完整的继电保护和重合闸,且线路1~2,1~4跳闸可联切电源1号机组和分别联切节点2、4部分负荷,但事故当时联切装置停运检修中。 l 变压器配有常规保护;发电厂配有常规保护和自动控制装置。 l 电源节点2与系统联络开关有振荡解列、低电压解列联系;节点3与系统联络开关有振荡解列、低频率解列联系。 2.灾变发生和发展过程 (1)线路1~4永久故障,两侧保护正确动作掉闸。1号电源因离故障点近,冲击较大。 (2)线路1~4负荷转移至线路1~2,1~3,线路4~3潮流反向。 (3)电源1,3间功角稳定破坏,系统振荡,1号电源侧频率大幅上升,3号电源侧频率大幅下降;电源1,3之间联络阻抗二分之一处(电源2附近)为振荡中心,电压稳定破坏。 (4)1号电源部分发电机过速解列停机。2号电源与系统联络开关振荡解列、低电压解列供电地区,但因事故前该地区受进功率很大,事故时电压很低,低频切负荷装置启动功率不足,大都未动,故解列以后,频率陡降,最终该地区所有发电厂被迫解列,部分停机,局部系统瓦解。3号电源与系统联络开关振荡解列、低频解列动作供电地区,但因事故前所在局部系统功率外送较大,加之在系统振荡过程中部分低频减载动作,解列后功率过剩,频率上升,部分发电机组被迫减出力或解列停机。负荷节点4,因在振荡过程中频率很低,低频减载动作,大部分负荷损失。 灾变最终结局是:2、3号电源解列,系统损失大量负荷,全网和局部系统2均瓦解,局部系统3解列后也几近瓦解。 由上述简单系统灾变的示例以及结合多次实际电力系统灾变事故经验,可将电力系统灾变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1.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电力系统灾变几乎涉及到电力系统中的所有重要问题,几乎每一起电力系统灾变事故均与系统失去稳定有关,灾变是系统失去稳定并导致大面积停电的结果。因此在研究中必然会遇到电力系统原有的众多难题,如系统的动态等值与简化、稳定判据的选择、负荷的动态模型难以获得、控制方法的适应性以及系统的强非线性和时变性等问题。 2.连锁性故障是导致电力系统灾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它表现为一系列线路和电源的连锁反应跳闸,并最终发展为系统的解列、频率或电压崩溃。连锁性故障往往由极其罕见的严重事故造成,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典型的严重事故包括同一走廊的输电线路全部同时断开、枢纽变电所全停或占系统容量较大的一个发电厂全停等。目前人们对连锁性故障发生的机理只有一些定性的认识,对连锁性故障发生机理的系统性研究仍不多见。 3.连锁性故障发生时的控制方式及策略与常规情形不同,要求在灾变研究中应考虑罕见严重故障发生时的控制方式和策略,这与以往的基于个别故障发生后采用的控制方式和策略明显不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诸于文献。 三.电力系统灾变原因 仔细考察过去发生的多起重大电力系统灾变事故,可知导致事故扩大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a)输电线路过负荷或故障跳闸,引起大量负荷转移,最终造成一系列线路和电源的连锁反应跳闸。1961年英国东北部、1965年美国东北部和1967年美国东部的大停电等事故均是由上述原因引起。 b)负荷增长过快,系统无功不足而导致电压崩溃。1978年法国和1987年日本大停电事故便是由这一原因造成的。 c)系统元件的保护或自动装置拒动或误动。 d)线路多重多次故障,导致一系列跳闸,最终发展成稳定破坏事故。 e)大机组跳闸,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发展成稳定破坏事故。 f)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如地震、战争等)。 灾变是系统稳定破坏的结果,根据系统失稳的特征不同,稳定问题包括功角稳定、电压稳定、频率稳定以及电力系统非管制后所呈现的电力市场稳定问题。 l 电力系统功角稳定 所谓电力系统功角稳定就是要求保持电力系统中所有同步发电机并列同步运行。交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条件是各发电机按同一供电频率同步运行以保证为用户提供统一频率的电能。电力系统失去功角稳定的原因是在运行中不断受到内部和外界的干扰,使电气连接在一起的各同步发电机的机械输入转矩于电磁转矩失去平衡,出现各发电机转子不同程度的加速和减速,以及各发电机转子相对功率角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随时间增大,则最后将使发电机失去同步运行。由于各发电机的频率不相同,电力系统中的电流和电压将发生很大幅度的振荡,用户得不到正常供电,保护装置动作,一般要断开受影响的发电机、线路等元件,有可能使系统解列为几个子系统并不得不切除负荷及发电机,从而导致全系统的崩溃。失去稳定的现象可能是发生一台发电机与其余发电机间,或者发生在几群发电机间,每群发电机内还是同步运行的。 l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 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是电力系统维持负荷电压于某一规定的运行极限之内的能力,它与电力系统中的电源配置,网络结构及运行方式、负荷特性等因素有关。在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受端系统不断扩大,负荷容量不断集中,而电源又是远离负荷中心的情况下,以及输电系统带重负荷时,会出现电压不可控制连续下降的电压不稳定现象,即电压崩溃。它往往由于电力系统电压的扰动(如发生短路,大容量电动机的启动,冲击负荷等)、线路阻抗突然增大(断开线路或变压器)、无功功率减小(断开发电机或无功补偿装置)或节点负荷的增大而诱发,使大量用户断开和大面积停电。 l 电力系统频率稳定 在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下,全系统的发电机出力和负荷(包括线损)是平衡的,电力系统频率是一个全系统一致的运行参数。在实际运行时,当电力系统出现干扰使发电机的总出力和负荷的总功率出现不平衡时,相应地将导致各发电机转速和频率的变化。在频率变化的第一阶段调速器和调频系统还没有动作,系统的平均频率将下降或增大,各发电机间将产生振荡;第二阶段发电机的调频系统以及负荷的频率调节效应,导致发电机有功出力以及负荷的变化,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增大,频率的微小偏移均将发生很大的有功潮流波动和调整,如果电力系统频率进行的监视和调节不够,就会导致系统频率的进一步恶化,这又将导致系统电厂中锅炉出力的变化,以及电动机负荷的变化,使得电力系统的出力和频率进一步变化,最终使系统走向频率崩溃,一致全系统大面积停电。 l 电力市场稳定性 当前电力市场化浪潮席卷诸多国家,我国也在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先进国家电力工业走向市场的经验表明:电力系统的市场化运作由于打破了垄断,引入了有序竞争机制一般将使发电成本降低30%,电价降低26%左右,这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电力市场的发展在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电力市场经济稳定性。从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将由两部分组成,即前述的电力系统物理稳定性和电力市场经济稳定性,而且两种稳定性紧密交织在一起,灾变发生的可能性将大为增加。比如1996年发生的两次美国西部大停电以及马来西亚大停电就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惨痛教训。 电力市场稳定性指电力市场必须保证其经济活动的稳定性。政府部门和电力市场的各参与方都希望评估影响电力市场稳定性的各种因素,了解电力市场在受到预想扰动时的动态行为和稳定程度,并希望可靠的算法支持其决策,防止市场的崩溃。 影响电力市场稳定的因素有: 1) 市场经济下的系统运行工况将由市场需求来决定,系统间大量的电能交换和交易、不可预测的潮流和线损等因素都增加了运行调度的不确定因素,更容易遇到离线分析未考虑的工况。 2) 电力市场下,发电、输电、供电将各自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电网公司将不再具有在传统垂直一体化电力结构下的调度能力,网络的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 3) 在宏观经济方面,能源政策、环境法规和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的调整 4) 在微观经济方面电力市场规则的修改,各参与者的博弈 5) 在技术方面,电力系统的物理特性、安全稳定导则、稳定传输极限引起的阻塞、分析技术和控制技术 电力市场稳定性的研究内容是: 1) 在市场均衡价格下,研究市场价格微小偏离市场均衡价格时的市场稳定性 2) 研究市场在大扰动情况下,系统是否能够保持足够多的发电公司、充裕的可发电容量及可输电容量,也即电力市场的大扰动稳定性问题。美国加州电力市场崩溃时发电成本上涨和发电容量不足,造成加州批发电力市场价格飞速上涨,而当时的用电端是按照冻结电价售电的,这样就失去了电价调节的杠杆作用,用户的用电弹性作用完全丧失,市场价格失衡 3) 研究电力市场的动态品质问题,如电价的渐进性、对振荡的阻尼等。 四.电力系统灾变防治策略 电力系统灾变防治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涉及到电力系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连锁性故障的机理及其发生时的控制方式和策略、电力系统隐患的探测和预防、决策准确性与快速性的兼顾以及完善预警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电力系统灾变防治系统(Power System Collapse Prevention System,缩写为PSCPS)研究的目标 1)准确地进行判断并给出正确的控制措施是对PSCPS的基本要求。电力系统扰动发生后,要求PSCPS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系统的有效控制。在紧急情况下,只有准确的决策和快速的执行才能有助于电力系统状态或性能的改善,否则会加剧系统的崩溃。然而,目前研究中采用的算法和方法多数仍难以满足PSCPS的实时性要求。快速性和准确性要求一直是电力系统研究中的一对矛盾,同时满足快速性和可靠性要求的安全及稳定控制算法才具有实用价值,机理可行而缺少实时性的算法虽具有研究价值,但却不宜采用。 2)PSCPS应具有鲁棒性和适应性,不应受到某些虚假现象的影响而产生误判。电力系统的时变性要求采用的控制方法和策略具有适应性和鲁棒性,即要求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控制的准确性。电力系统的扰动具有不确定性,危险形式也千差万别。不同的扰动和危险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需要各自不同的判定方法和控制策略。PSCPS必须能正确地识别各种危险发生或即将发生时系统的相应特点,并做出合理的决策。此外,PSCPS还应能正确识别系统正常的扰动和真正的危险,并做到“去伪存真”。 3)PSCPS的算法应能反映系统的实际,采用的假设应具有合理性,其对系统危险指标的判据应是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研究中采用模型的适应性、系统等值的准确性、预想事故集筛选的合理性以及判定方法的选取等多方面。在PSCPS研究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采用更接近实际的系统模型。首先,假设应是合理的,在做系统简化和等值时,需使简化后的系统符合实际的未简化系统,或者保证简化引起的误差不使PSCPS做出虚假或错误的判断;其次,所采用的预想事故筛选原则应是准确的,不应遗漏任何具有潜在危险的预想事故。 4)PSCPS包括的一系列重要稳定裕度指标如电压稳定、功角稳定和频率稳定指标等应是基于参数空间的,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它能回答诸如某条或某几条母线上可同时增加的负荷有功和无功功率数量,某条或某几条输电线上可同时增加的有功传输功率等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问题。基于系统状态空间的性能指标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常常缺少实际可操作性。 5)在紧急或事故情况下,PSCPS给出的控制决策除了要考虑系统安全性外,还应使控制代价最小。保守的决策虽能保证系统的安全,但却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要求PSCPS具有优化控制决策的功能。 6)在电力市场环境下,PSCPS应能准确在线度量当前市场的结构稳定性和有界稳定性,基于发电及用户侧的市场报价,解决含动态稳定约束的阻塞问题,优化调度,以及提供高质量的各种辅助服务决策。 因此电力系统灾变防治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1)电力物理大系统的稳定性理论 包括建立电力物理大系统的整体建模;电力大系统全局稳定性的定量测度理论,研究电力系统稳定域的拓扑结构,失稳模式及其演化规律;电力大系统稳定性的在线快速评价方法体系。 2)电力市场稳定性理论 建立电力市场的动力学模型,研究电力市场竞价、交易、调度运营等动态行为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物理系统与经济系统稳定性的交互关系。 3)连锁性故障发生的机理和控制策略 研究连锁性故障发生的条件和特征,探索研究连锁性故障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反连锁性故障的相应措施。 4)电力大系统的非线性优化控制和优化调度理论 研究电力大系统的非线性鲁棒控制原理,使得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和高干扰抑制能力;研究混杂系统复合控制理论,解决非线性高维、分块、多层、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并存的控制系统设计及求解方法;研究混杂系的调度策略。 5)电力大系统的实时仿真决策系统 建立全新概念的发电厂与电网控制与调度的计算机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即需研究电力大系统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实时仿真决策系统,分层分块地建立运行中各发电厂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在线实时仿真决策系统,它可实时给出潮流调度最优方案和反事故紧急措施的合理建议等。 6)建立电力市场的实时仿真决策系统。 五、电力系统灾变防治策略示例——先进励磁控制技术运用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在中电联合水力发电学会自动化专委会推动帮助下,与长办机电处、水科院自动所、华中电力集团公司、内蒙电力公司、广东电力集团公司以及葛洲坝能达公司等单位合作,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成功地研制了GEC-I性全数字式非线性最优励磁调节装置,并已投运于丰满水电厂、海渤湾电厂、沙角电厂(A)、焦作电厂、沙岭子电厂等十多台机组,提高了有关电网的安全稳定性,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近期内丰满第二台和广东连州、韶关、华北大同一电厂以及浙江镇海等电厂的该型装置即将投入运行。目前,该国家实验室在东北电力集团公司支持下,研制了双工控机,具有彩色平板数据和波形显示器(PPC)的新型非线性最优控制装置GEC-II,可望于1999年三季度以前投入白山水电厂30万kW机组试运行,为三峡机组励磁系统国产化作进一步技术准备。 上述励磁调节器,从理论、软件到结构完全具有我国自主产权。其理论上的领先地位已为国际有关专家公认;对提高和改善电网稳定性的重要作用不仅被理论和仿真证明,而且已为内蒙电网实际发生的故障所验证;也为华中、西北、浙江、四川等电网科技人员独立进行的物理和数字仿真(用“综合稳定程序”)所证实。本文将对这已具有我国完整知识产权的高科技装置从理论优势、装置特点、仿真结果和实际运行等方面作扼要阐述。 5.1 理论上的创新性 首先让我们对励磁调节器设计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作简要的回顾。 5.1.1单参量辅助控制 60年代,随着美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发电机快速励磁(自并励方式)的广泛应用,工程控制论中的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即控制系统的灵敏性与稳定性的矛盾便日益显露出来。美国一些电网产生了多起“低频振荡”(LFO,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这种LFO现象从物理观念上可归为“欠阻尼”问题。约30年前(1969年)美国de Mello F等人提出了可用辅助励磁控制(SEC,Supple mentary Excitation Control)来提高系统阻尼[1],并给出了辅助励磁控制通道的具体传递函数为: 式中,是辅助控制环节的输出; 是转速偏差。 由于转速的导数近似地与发电机有功功率成正比,故上式中的反馈量亦可换成,当然传递函数亦应作相应的改变。 以上这种单参量(或)辅助控制环节,发明者将其称为PSS(Power System Stabilizer)。从那以后北美大多机组都装上了“PSS”,随后其他国家和我国也不同程度上引用这项技术。 国际励磁控制界权威学者,加拿大温哥华B.C大学终身教授Yu Yaonan(余耀南),对PSS做过精细深的研究,发展了de Mello等人的方法,提出了一套算法和设计方法,其成果载于他的ELECTRIC POWER SYSTEM DYNAMICS(《电力系统动态学》)这本名著中[2]。虽然不少学者就按单机系统模型设计的PSS在多机系统如何协调问题上想了不少办法,但仍然存在着如上述著作第3和第4章中所指出的问题:①尽管北美大多数电厂装有PSS,但LFO现象仍时有发生;②由于设计方法本质上是单机单参量的相位补偿法,其所适应的系统振荡频带相当狭窄。 我国华南电力系统原打算采用“PSS”来提高系统小干扰的稳定性, 但在计算中发现难以用一种不变的PSS参数来适应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 5.1.2线性最优化励磁控制(LOEC) 为了对励磁控制技术作进一步改进,余耀南教授于1970年在IEEE期刊上发表了他在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领域的开篇文献[3],随即在国际电工界掀起了线性最优励磁控制(LOEC,Linear Optimal Excitation Control)研究热潮。这种控制理论与技术和以往相比,主要有以下两点革新:第一,将单参量辅助反馈改进为多参数反馈(反馈量为电压,功率,转速和转子电压。);第二,运用“线性、二次型、黎卡梯”,(LQR)这一成熟的控制方法,求得多个反馈量之间的最恰当的放大倍数匹配关系,因而实现“最优化控制”。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本文第一作者等在高景德教授、余耀南教授指导下,在LOEC的设计理论的系统化和工程实用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种以LQR方法为理论基础的线性优化励磁控制装置从1986年第一台在碧口水电厂试验并成功投运后。在国内得到了推广与运用,该技术被成功地用于红石和刘家峡等水电厂(调节器由洪山电工所制造)。在国外,法国EDF比我国约晚5年,也独立的研制出线性多变量优化励磁控制器,称为“四通道控制”,解决了法国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LFO)问题。 由于LOEC有如上所述的两点革新,故显著拓宽了所适用的振荡频带(亦即增强了对振荡频率变化的鲁棒性);更加有效地抑制LFO,这一点不仅为动态模拟实验、数字仿真所反复证实,也被碧口水电厂和红石水电厂令人信服的现场试验结果所验证。1990年清华大学进一步改进的线性优化控制——“零动态最优励磁控制”,在微机励磁调节器上得以实现。至此,我国已从理论和装置上占据线性化励磁控制技术的制高点。 5.1.3 近似线性化模型的局限性 上述两种控制方式虽有种种差异。但它们本质上部是基于单机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平衡点(即特定潮流)处近似线性化的数学模型设计的。虽然PSS模型是以传递函数G(S)表示的,LOEC是以线性定常系数微分方程组表示的。但我们知道,传递函数只是线性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形式而已。 电力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强非线性的系统,其中第i台发电机有以下模 型: (1) 式中,—皆为常数,和分别为转速和暂态电势;为转子电压,是控制量。 和是关于和的非线性函数,分别为: (2) 式中,为发电机转子角;为常数。 把非线性函数在某一特定状态下近似线性化后,代入原方程即可得近似线性化数学模型。其近似线性化的处理方法是把和在某一特定状态处按台劳多项式展开后只保留首项,而把二次方和高次方项统统忽略。该处理方法在微分学中称为“以非线性函数在某一特定点处的全微分代替其在该点处的增量”。用几何学的观点来看,即以状态空间中在点处某曲面的切平面代替其曲面(参见图1)。 图1 以处的切平面近似代替曲面示意图 问题很清楚,这种近似只是在当实际运行的状态点离开点很近时才是对的。在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实际运行点必然会远离初状态。由图可知,这时近似线性化的数学模型就完全不对了。因此按这种模型设计的励磁控制器,在大干扰下控制效果将会大大削弱,甚至产生负作用。为此PSS环节的输出必须加严格限幅(美国学者坚持限幅在土5%);LOEC虽尚未发现有负作用产生,但对提高暂态稳定作用甚微。 5..1.4 非线性最优励磁控制 目前我国电网,低频振荡和小干扰稳定性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更具重要意义的是要提高其暂态稳定水平,为此迫切需要发展直接按多机系统精确非线性模型设计的最优励磁控制器。在过去的十年里,国际上基于微分几何方法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有了较系统的发展,美国将其用于如飞行器和机器人等控制系统。在我国,本文作者首先将其用于复杂电力系统,并发展了这种理论,在IEEE/PES,1989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该领域的开篇文献[4];随后MIT的Ilic教授和多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跟踪研究。199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专著[5],奠定了基于微分几何方法的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基础。1996年11月IEEE电力系统卷发表了本文作者的“分散非线性最优励磁控制”一文[6],该文在国际上首次给出了关于这类非线性控制解最优性质严格数学证明,使这种理论上升到“非线性最优”的高度。论文为SCI收录,被各国学者多次引用,使我国在该前沿学科领域占有国际上一席之地。 90年代初,IEEE自动化学会主席华盛顿大学Tarn T J教授对我国学者这一成果是这样评价的:对非线性系统微分几何方法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且这种理论和方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他们明确指出: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非线性控制方法在改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动态品质优化方面有着突出的优越性。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这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科学院院士Zoborszky J教授热情评论道:非线性几何方法是一种高新而精深的科学方法,加之电力系统模型的极其复杂性,中国作者成果是一个通过精确与博识的分析使问题得到明澈无疑解决的范例,是一项极具吸引力与挑战的新贡献。 其实这种理论和方法的主要思路是相当简单明了的。 电力系统中运行的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有以下形式(具体模型见(1)): (3) 式中,是状态量;是的非线性函数向量;是常数向量;是励磁控制量。 方法是要求找到一组非线性坐标变换: (4) 同时又找到非线性控制律(状态量非线性反馈) (5) 这里都是的非线性函数。使得发电机组励磁控制模型(3)精确地在全动态过程意义上转化为Z坐标下的线性系统(故称作“通过反馈的精确非线性化”方法): (6) 根据线性优化原理很容易找到(6)式中最优的,将代入(5)式,即可得到非线性励磁控制策略。 (7) 上述结果已由本文作者在1996年IEEE上发表的论文证明:以上非线性控制解对原非线性系统(3)也是最优的。 用以上方法得到的非线性最优励磁控制规律为: (8) 式中,分别为发电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端电压、转速,其它皆为这台发电机本身的参数。 励磁控制规律(8)有以下特点:第一,其中仅含有受控发电机可测的状态变量,所以实现了真正的分散控制;第二,仅含有受控机组本身的参数等,故对网络结构的变化有完全的自适应能力(鲁棒性);第三,由于在求解该控制律中,未对模型作近似线性处理,该控制规律对“小干扰”和“大干扰”同样适用;第四,文献[6]业己证明,该控制规律对一类二次型性能指标是最优的。 应指出(8)式所示的是发电机全状态量非线性最优反馈策略,这种策略对电力系统起着镇定(Stabilizing)作用(无论对于小干扰还是大干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全状态量非线性最优PSS(Power System Stabilizer)。 5.2.装置的先进性 由我国自主开发的高科技产品GEC-I型微机非线性励磁调节装置是在先进理论指导下 设计的并采用现代微机技术,集先进性与可靠性于一身,专为大、中型发电机组设计的励磁调节装置。 通过近十个电厂中的运行,显示出该装置除采用了先进的励磁控制理论外,还有诸多的特点: (1) 实现了全数字化设计。该励磁调节装置从交流输入到控制脉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完成了交流采样、数控脉冲等一系列先进的微机技术,取消了模拟环节和电位器调整环节,在硬件结构上实现了最小系统配置,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和调节精度。 (2) 实现了国际标准化的软件设计。该励磁调节装置在实现了最小系统配置的条件下,保护与调节功能均采用软件设计得以实现,如TV(电压互感器)断线保护、强励反时限保护、低励限制保护、V/F限制保护,以及功能齐全的调节方式,如非线性最优励磁调节方式,线性最优调节方式,PSS方式以及PID调节方式,恒无功和恒功率因素方式也在考虑之列。 (3) 实现了设备调试智能化。该装置具有方便直观的人机接口;运行中不仅能直观地了解装置的工作状态和发电机的运行状态,而且一切调试均能由计算机系统的功能键完成,如零起升压、土10%阶跃响应。调节器参数和保护参数的整定均能由加有密码的键盘来完成。 (4)实现了系统元件板的故障自诊断功能。整个调节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完整的故障自诊断系统,一旦故障出现能明确地指出故障板,使之可达到最快修复的目的。 (5)故障信息记录也是该励磁调节装置较为突出的优点之一。当系统出现故障或操作人员误操作引起的故障,以及装置本身故障都可由故障信息记录系统查明原因,对于分析故障原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3.非线性励磁控制对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同步发电机励磁调节对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作用早在四五十年代就已引起了充分重视,非线性最优励磁调节对提高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和电压稳定方面己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从计算机仿真研究、动态模拟实验研究、直至现场故障的实际动作行为都证实了非线性最优励磁调节的重要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己完成了华中电网、西北电网、新疆电网、浙江电网的仿真研究,华北电网和广东电网以及西南电网仿真工作正在进行中。仿真研究是基于电科院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度(PASSP)进行的,几个系统的仿真结果如下。 5.3.1 对提高西北电网稳定性的仿真研究 西北电网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省。截止1996年底全网统调容量1300万kW。西北电网主网架为330kV电压等级。主网联接是一个环形网,其环网总长度近 2000km,而东西部之间的输电距离为500km.,位于北部的宁夏网是通过双回线以三角环网的形式与主网联络,西北电网的接线示意图参阅文献[7]。 就运行的稳定性而言,目前西北电网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西电东送方式存在弱阻尼现象,动稳极限仅为80万kW,无法满足功率交换的要求; (2) 东电西送时存在暂态稳定问题。暂稳极限仅为73万kW; (3) 区域网的局部稳定问题也较突出,特别是宁夏网、陕南网和汉中网都存在电压稳定性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对西北电网详细的仿真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西北电网在安康、渭河、碧江、清远、龙羊峡、大坝、大武口7个电厂中装设非线性最优励磁调节器,西电东送的动态稳定极限可由原80万kW提高到100万kW。东电西送的暂态稳定极限由73万kW提高到80万kW,对区域网中的各局域网的稳定水平和电压水平也有显著的改善。典型的仿真结果参阅文献[7]。 5.3.2 R4华中电网稳定性改善的仿真研究 在华中电网中,由于湖北电网与江西电网之间的弱联系,当500kV葛凤线发生三相短路后,葛洲坝大江机组对南昌机组的功角摇摆出现等幅(甚至增幅)的低频振荡,鄂东下陆至江西柘林线路的有功潮流出现等增幅的低频振荡。研究表明,若在葛洲坝电厂、汉川电厂和南昌电厂的机组上装设非线性最优励磁调节器,不仅可有效抑制上述的低频振荡问题,而且还可改善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其仿真结果见图2所示。 葛洲坝大江机组对南昌机组功角摇摆曲线 虚线为常规控制 实现为NOEC控制 图2 华中电网仿真结果 从以上几个系统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发电机非线性励磁调节器对于同时改善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和电庄稳定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5.4. 结论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国政府强调要特别重视“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本节所介绍、评述的全数字化非线性最优励磁调节器;从理论到装置具有完整的我国知识产权。 本节所介绍、推荐的控制装置是在我国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理论指导下设计的。该理论在电力系统小干扰和大于扰稳定控制的统一性,控制对于电力网参灵敏和结构改变的鲁棒性,各发电机控制所需反馈量的独立性以及控制规律的最优性这4个长期希望解决但未能解决的问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一领域起着“挑头”作用。 装置实现了从采样到脉冲输出的全数字化和100%的冗余度,并且以国际上最可靠的工控机总线为硬件核心和依托,可靠性高;新改进的产品具有彩色平板显示器,可显示和记录运行状态和波形,这一点也比国外同类产品先进。在我国目前已有24套装置投入运行。 国务院领导同志和三峡总公司的负责同志对三峡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和二次系统国产化问题十分重视。鉴于三峡电厂的特殊重要性,我们在为三峡而研制的励磁控制器中除其硬件核心部分采用国际上最可靠的工控机外(这一点已做到),其它部件,包括开关、插件、端子等所有零部件也应采用国际上最先进可靠的产品。这样做与自主知识产权丝毫也不矛盾。如果我们在硬件上采用国际最先进可靠的产品,在理论和软件上我国已经领先,二者结合起来,就能使整个产品跨入到国际先进水品行列。 基础理论论文:传播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内容摘要】建立可靠的传播学基础理论是当今传播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而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及文化问题都不同程度关联到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现象学、解释学及“法兰克福”学派等几种有影响的主体哲学通过社会学理论及文化理论内在地决定了传播理论的框架和体系,因而,反思主体哲学根基的弊端,超越人类中心论思维的局限是现代科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主、客体的协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当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及文化研究中的人类共同心智及社会知识型理论都提出了结构重于主体的解释模式。这些理论不仅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传播理论研究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基础理论;主体哲学;主客体协调;社会学理论;文化理论 传播理论集中体现了现代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和开放性上。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可以指狭义的创新和发展(指传播理论自身),也可以指广义的创新和发展(指影响到传播理论体系的建立),由于学术界对后一个问题论述不多,本文主要论述影响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谈到的基础理论主要分为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文化问题等3个方面,这3个方面不同程度涉及到传播理论。理论界选择什么样的基础理论,传播理论相应地就会带什么样的印记。就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理论来看,主体哲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偏于主观的理解)及相应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影响更大。今天,审视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使传播理论建立在可靠的根基之上,继而创新和发展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界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 影响传播理论的几种主体哲学 在当代,哲学思想对传播理论的影响通常是通过社会学为中介的,我们在评判一种社会理论时,总是在评判一种哲学思想。为了叙述的便利,我们首先分析影响到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然后分析其相应的社会理论和文化观。众所周知,主体哲学在西方哲学中更为典型和明确,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其长久的历史背景。自文艺复兴以后,绝大多数哲学流派都是以主体意识的第一性作为理论的起点。在20世纪,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到解释理论,从精神分析到现象学,从存在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主体第一性的观念以各种体系表现出来:心灵、心理、直觉、精神、体验、理性观念、人道主义等等,它们都指代一个实体——主体,是主体赋予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信念在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们在社会——文化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们也通过社会——文化这个中介间接地影响到传播理论。至今,我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争论仍是这些方面的延伸。 我们首先来看现象学,胡塞尔提出现象学的观念并发展了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哲学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认识论,以现象学为框架的社会学也多以此为根据发展了意向理论及价值理论。现象学的基本任务是以直觉达到人类理性的深刻基础,这一任务的前提是直觉是一切知识的合理根源,一切在初始状态的直觉中呈现的事物将会完全地如其所呈现自身的那样被接受。这个假设中,主体的理性被赋予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直觉是我们接受事物的外在方式,最后还会有一先验的自我来保证直觉的可靠。为了达到本质的直观,他提出了“现象学的还源”,简单地讲,这一命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的加括弧:即把我们的各种信念(不论是经验的概括还是各种现实的信念)全部悬置起来,并不对它们作是非的判断。2.存在的加括弧:放弃一切有关存在的判断,因为哲学的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而对现实存在的判断则非本质,所以,对存在的判断也应中止。3.先验的还原:这种还原使我们从此验的自我走向先验的纯粹自我,这是世界上一切意义被建立起来的基础。胡塞尔晚期则将自我纯粹意识视为最终的绝对领域,即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实在为前提。纯粹意识的地位确立后,即可以解释经验世界,如果人们在经验的世界找到共同之处,那么,这是因为他们在意向性上是一致的。 正是这种主体哲学的框架和意向性理论,影响到后来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舍勒提出的价值哲学、舒茨的意义理论都与现象学有着密切联系。现象学对现代微观社会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看一下戏剧理论(戈夫曼),本土方法理论(加芬克尔),交换理论(雷克斯)及冲突理论(霍克斯),无不带有意向性理论的影子,无论是日常的自我还是掩盖了意图的自我,都可以在现象学纯粹那里找到最后根源。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扩大到社会领域,认为对社会活动的理解取决于主体间的一致,意义在于主体赋予对象的过程上,社会互动之所以可能,也是由于主体间的一致性。和一些其他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相似,现象社会学也是以个体为基本的考察单位,尽管这些理论以互动来解释社会系统,但它们几乎都忽视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制约。从理论上讲,社会结构的形成总是离不开个体及集体的参与,但社会制度形成稳定状态后,它总是从语言到思想、从法律到伦理、从制度到信念各个方面来制约个体。主体既参与了社会制度的形成,同时,又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往往是制度化的结果。离开了社会结构和制度,很难解释一些行为和动机的原因,这也是微观社会学理论普遍的局限所在。 一些其他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如符号互动论等也都是以个体为根基来解释社会,个体往往成为不受社会制度制约的个体,微观理论的共性表现在它们几乎都在表述主体哲学的一些基本主张。 解释学也存在着类似的理论。解释的根基建立在个体的体验和理解之上,为了说明解释是普遍有效的,就要说明解释在主体间是一致的,为了说明主体间的一致还要找到更基础的东西。当代的伽达默尔是用语言来解释主体间的一致,语言既是解释学的根基,也是对世界的体验,其核心观念是人类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用委婉的体验解释世界无疑要比现象学更少地依赖于主体,但体验的背后又隐含着原来的主体。 解释学赋予了个体极大的心理自由,个人的体验成为分享共同意义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解读精神性文本来讲,由于时间的差别,也由于解读者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条件,解读者不可能得到文本的原始意义,解读总是充满了个体的理解,因而文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所难免,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是合理的。显然,在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解释学以牺牲文本来迎合读者,其相对主义的结局不可避免。 “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一套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旨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从认识论上看,批判理论主要对实证主义提出了批判。批判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精神与物质的对立。批判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矛盾可以从近代的启蒙找到根源,启蒙精神在改变自然时从认识理性中发展了极度的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也是工具理论的集中体现,当世界都变成可度量的对象时,人也变成了被奴役的对象。在当代,启蒙精神变成一种操纵意识,这又是通过大众文化来实现的,大众文化造就了文化产品的单一化和标准化,文化工业代表了这种单一化和标准化。简而言之,“文化工业”已成为当代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 纵观以上几种哲学思想,无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多么不同,确定主体意识优于并高于所有一切,是他们哲学推论的前提。正因为存在着主体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他们的结论几乎都包含了事实与价值的对立,世界与心灵的对立,以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在更极端的态度上往往以牺牲认识的理性法则来换取意识的自由。我们在伽达默尔及“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胡塞尔那里,可以看到精神世界的无限膨胀,科学涉及到的物理世界往往被看成对意识自由是一个极大的妨碍,甚至对意识自由是有害的。主体哲学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即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框架中,主体的推论是否包含了局限和偏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主体哲学将理性看成是自明的,客体就是呈现为主体推论的结果,这个假定预设了主体不会出现任何偏差。而事实上无论在哪种意义上,这种假设都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近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主体意识不可避免地会包含着局限。思想史的发展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在未能把握其本质前,总是以主体的图式看待世界的,以人的特性解释世界注定会产生拟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不可避免地暗含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主体哲学就是按这种推论极端发展的结果。主体哲学是在人类中心论和拟人论的框架下来看待人与世界的,这样,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折射出主体的意图和限度,世界的存在往往被看作人类中心的象征。换言之,它没有实体性的地位,它的性质全靠主体意识的解释。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存在于西方古典哲学中,也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哲学中。当人类不能分离出单独的客体时,除了用人这个尺度解释外别无其他方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主体哲学一直是哲学史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认识到人类中心论及主体意识的局限是近代科学理论的成果,这个开端就是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在他的日心说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并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与地心说相比,这是一幅全新的世界图像。这里,不论是地球还是人类,都不具有特殊目的和意义,相反,他们(它们)只是宇宙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理论最早喻示了人类从中心到系统的变化。 在以后达尔文的理论中,也提供了反对人类中心论的又一种理论。按照其理论,人是生物连续进化的一个环节,人也像其他生物一样组成了一个系列。这里,人不具有特殊的意义及目的,这种理论也排除了神学理论的创世说。达尔文理论与哥白尼理论在反对人类中心论上是一致的。这两种理论都说明了人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目的。此外,当代量子力学也提供了背离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这里,主体哲学与人类中心论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因为它假定了人是世界的终极目的,因而,它无法解释真正的客观世界,也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总是呈现出反拟人化的结果。 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越来越趋向将人视为无数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目的。如果这样看待人类,人类中心论的思想是值得怀疑的,主体哲学的观念也是值得怀疑的。 建立主、客体相协调的理论 就认识论来看,主体哲学代表了解释世界的一个方向。除主体哲学以外,一些哲学家力图使主客体协调起来,这种努力在近代开始显示出积极的成果,超越主体哲学的有效途径在于恰当地说明主客体的关系。对马克思来讲,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首先是实践的问题,因为实践包含了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可能,思维的观念只能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与其他哲学的根本区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了实践对人与世界的双重作用:在实践中,自然成了人化的自然,人通过实践也在改变自身的特性,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实践的观点说明,主、客体本性的确定是从对方的作用中获得的。 在20世纪,思考主、客体的关系仍是思想界面临的主要议题,皮亚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提出了认识的发生问题,再次涉及到主、客体的关系。传统认识论大多在两种态度上摇摆:一种是经验主义,往往将认识看成信息来源于客体,主体只能受教于客体;另一方面,先验论和天赋论则认为主体一开始就有内部生成的结构,然后这些结构加诸于客体。这两种理论涉及的都是在高度成熟阶段上的认识,而没有涉及认识的起源,认识的起源要比这两种理论设想复杂得多。皮亚杰根据心理研究的成果,证明了认识既不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一个业已形成的客体,而是起因于主、客体的中途,它同时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样,充分考虑到联系主、客体的中介就十分必要。皮亚杰作了这样的设想:“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认识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建构过程,它从感知运动阶段经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才能达到通常意义上的认识。认识图式的发展是主客体之间的同化和顺应,相互协调的结果,经同化、顺应的平衡作用,使主体的认识图式逐步接近客体的结构。 在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看到有一个本质不变的客体,也很难看到有一个本质不变的主体,顺应说明了主体会在对环境的适应中造成认识图式的改变;同化说明了主体对环境的过滤和改变,使之符合主体的认识图式。建构就体现了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简单低级的结构向复杂高级的结构不断过渡,这也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客体意味着主体所能达到的极限。 皮亚杰的理论建立在大量心理学及生物学的实验基础上,因而,它代表了解释认识形成及发展的科学解释方向。它的要点仍是沟通主客体的中介,在中介的关系中说明主客体。如果将这个中介与马克思的实践联系起来,它们的近似就在于从联系主客体的结构模式上解释主客体。 除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以外,语言哲学关于语言对世界的组织成形作用也作了出色的论述,这一理论涉及到的指称问题、真理问题、意义问题及言语行为对我们理解语言与认识、语言与主体及语言与社会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此外,值得提到的还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建立在严格的理论法则之上,它以语言模式为出发点,突出强调了结构和系统的观念。结构的观念表明了它对表层对象背后共时的关心;系统的观念表明了它试图通过关系的模式来解释对象,和语言哲学一样,它也是通过观众形态来说明主体的。就此来看,以上几种有影响的哲学与主体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传播体系建立在主体哲学之上时,我们很难察觉主体哲学的局限,这种局限势必通过其社会学理论内化于传播理论之中。毋宁说,主体哲学的蓝本和传播理论的摹本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主体哲学对心灵的能动作用的强调会贯穿于传播理论中。同样,它的局限(没有看到认识总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内涵在传播理论之中。因而,借鉴科学的认识论建构主、客体的关系,使传播理论建立在可靠的哲学的社会学根基之上,是传播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我们曾对主体哲学与微观社会学的关系作过分析,确实,微观社会学对主体的动机、行为、意义是主体间的互动曾作过详细分析。然而,微观传播学理论几乎都没有考虑到既定的社会结构对主体动机和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没有考虑到社会结构与动机的辩证关系,因而无法说明动机和行为的真正动因,最终使陈述的理论趋于表层化。显然,问题的真正源头在于如何看待行动和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个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主、客体的问题。 目前,大家经常谈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结构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与微观社会学理论不同的是结构化理论力图在更客观的立场使结构与主体协调起来。 传统宏观社会学偏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塑造上,而大多数微观社会学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和行动的意义的理解上,吉登斯提出了将两者协调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的核心旨在说明社会结构既是通过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也是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即结构与主体存在着一种二重化的过程,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主体的活动,而是通过主体的特定活动而构成;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不应简单看作对主体的外在制约,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这样,结构和主体存在着一种生产和再生产的方式,对结构和主体的妥当说明,需依靠对它们二重化关系的说明。 鉴于目前传播理论更多地依靠微观社会学来维系,清醒地看到微观社会学的不足,并从社会学层面考虑结构与主体的协调关系也是传播学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客体的关系也涉及到如何看待文化,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研究一直是全球性关切的问题。通常大家谈到有影响的几种理论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领域。 社会学中占主流地位的理论是价值论,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韦伯及狄尔泰,用价值解释文化的各种理论几乎都将文化视为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活动。现象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及大多数实用主义理论都代表了这个方向。它们的共性是:都给予了主体以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生命、体验、理解、自由或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的对立,都要根据主体意识来评判,文化几乎没有自己的实体地位,文化的存在完全要看主体间的解释。本来,用价值解释文化并不是没有说服力,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极端信赖除了走向自我中心论以外别无选择,此外,价值论的解释还面临着文化相对主义的危险,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危险也是价值论所无法克服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人文科学的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除了对象不同外,还在于研究者适度的介入是可行的。但研究者介入到什么程度则是价值论和解释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以此为框架,总是面临着解释过度的问题,而解释学通常也把解释的多元化视为合理的。这样,在价值论和解释学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仍是主体哲学的主张。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主体与世界的对立变成为精神与“物化”的严重对立,工具理性的扩张必然在制度上、精神上对人进行新的操纵,文化的单一性及庸俗性不可避免。所以,由于工具理性的极度扩张,人类未来的文明也是暗淡的。 该学派的许多主张都建立在主、客体的对立上,为了维护主体的至上性,不得不排斥非主体的存在。“法兰克福”由于把个体与社会看作完全都是对抗性关系,现代工业文明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被看作是一种倒退,与之相关的是工业社会及科技进步造就的大众文化根本不具有以往精英文化的单纯和高贵。“法兰克福”学派从主、客体的对立进而过渡到人与社会的对立,再过渡到文化的对立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样,我们除了看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外,我们根本看不到它们是如何协调在一起的。 纵观以上几种有影响的文化理论,几乎都是从主体来解释文化,其结果要么是价值涵盖了一切,要么是文化存在着对立。因而,超越主体哲学的局限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大家知道,近几十年来,结构主义提出了一套与主体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包括其文化理论(主要集中在文化人类学),其核心是以语言模式来看待社会系统,进而解释主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从结构主义的影响来看,它提供的超越主体哲学的途径和方式是可行的。 结构主义主要关心文化的共时性问题,莱维——斯特劳斯集中表述了结构主义的文化观,即文化不仅是共时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加以说明。文化人类学家经常可以看到大量重复出现的文化形态,是什么决定了它会重复出现?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共同的心智,这一问题也就不可能产生,是各个文化外观形态的差异重要还是内在的共同模式重要,两种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答案。 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文化,各种文化现象就不难解释了。无论文化人类学提供多么不同的文化差异,但共时态的文化是存在的,因为像亲族系统、婚姻系统、神话系统、图腾系统反复出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这恰好证明了各民族具有构造文化的共同能力。它通过转换系统,成为我们可以看到的各种具体文化形式,而共时模式为这些形式找到了答案。考察各种具体文化的差异不是人类学的任务,人类学要探讨决定文化现象的深层内容——人类共同的心智。 共同的心智,在他那里也就是无意识问题,它不是与意识相对立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概念,毋宁说它是人类先天的一种构造功能。它普遍地存在于各民族中,因而是普遍的理智功能,正是它的存在,可以解释各种文化的普遍共时。 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福柯在思想史领域提供了一种非主体解释思想的方式,福柯对思想史的分析集中在权力对知识的形成上,换言之,社会的知识型总是体现了权力的支配,主体正是在各种制度性场址的权力关系中生成的。 如果主体总由其他因素所决定,那么,确定的主体是不存在的。毋宁说主体总是由特定的知识型所决定,《词与物》表明了知识型如何决定着主体。按着结构主义的解释,它会引出许多被忽视的结论:如果文化不存在着高低之分,发达和落后之分,那么,各种文化之间的比较只能得到现象的差异,追问这种差异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很想知道热衷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研究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文化现象的差异只是表层问题,那么中西方文化在心智的创造上具有的共同性不更重要吗?难道它们不都是共同心智的结果吗?如果表层的背后确实存在着普遍的东西,揭示这些普遍性正是文化研究要回答的。知识型理论也使我们看到了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许多不可动摇的观念其实是用某种占主导地位的信念所支配的,主体不仅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在强化这种信念。事实上,能超越既定知识型的人少之又少,我们通常表述的知识大多数情况下是某一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而已。 综上所述,建立主、客体协调的认识论是社会人文科学的可靠前提,它影响到在什么样的方式上看待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客观的社会理论直接关系到传播理论的根基问题:个体既是社会制度的结果,又参与了社会制度的形成,这样,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同样,非主体解释的文化理论旨在说明文化共时模式的存在,表层文化现象的对立和无序并不反映内在层次的共同模式,如果我们做深层分析,各种文化可以找到普遍的共性。 结语 近50年来,人类的知识积累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以往许多被认为是经典的理论和命题,现在被看作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知识的不断综合和更新要求我们的思维与时代保持同步,特别是像传播学这种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如何使其理论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近代科学反复证明了这样的事实: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在于其基础理论的成熟与否,而不在于其表象形态的丰富,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传播理论,相对于传播理论的应用理论来讲,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更为重要。 目前,传播学界对狭义的传播理论讨论较多,而对广义的传播理论讨论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传播理论的深化理解。如果我们仅仅讨论狭义的传播理论,我们只能得到一个相对封闭的解释体系。问题在于对传播理论基本观念的讨论常常会将问题引向更基本的问题,例如,信息问题、语言符号问题、意义问题、传播的存在及目的等等。对任何一个问题完整的回答都会涉及到人的问题,涉及到人对世界的理解,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属基础理论的范畴。这样,借鉴基础理论的成果,无疑会强化传播理论的解释力,使狭义的传播理论更为健全。 本文谈到的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论述的。以上谈到的三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我们建立什么样的传播理论。主体哲学曾在哲学史上产生过长期影响,而现代科学的发展愈发证明了其内在的局限性,我们只有从主、客体相协调的途径上来看待主体意识时,我们才能更好理解主体意识,我们只有恰当地说明了主体,我们才能恰当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恰当地说明文化的本质特征。这既是我们探讨广义传播理论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探讨传播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核心所在。 基础理论论文:英、德行政程序基础理论之比较 [内容提要] 通过正当的行政程序来规范行政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已成为世界上多数追求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由于历史背景、法律传统、社会现实和理论体系的不同,各国赖以建立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也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强调自然正义、正当程序;而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程序处处体现法治行政原则。本文将通过两大法系的典型国家——英国和德国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的介绍与比较,以期对我国构建行政程序法治有所借鉴。 [关键词] 自然正义 法律优先 法律保留 法治主义是现代法治国家追求的目标与基本精神,经过历史的变迁,法治国家的价值已得到各国的普遍公认。法治国家理论在行政领域主要体现为法治行政,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组织与运行要受法律的制约,以法律来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行政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行政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 从各国行政程序法治的情况来看,英国的行政程序立足于自然正义原则,这一点发端于有关公正合理的运用行政权的宪法原则。英国的行政法有很长的历史,但早期的行政并非现代形式的行政,在中世纪,一切行政权属于国王,这一时期实际上存在构成行政法的法律规范,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法律体系中行政法的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出现。1608年的革命摧毁了许多枢密院的行政权,王座法院对行政权控制的时代开始了。一直到19世纪后期行政国家的出现,一些重要原则,如司法复审管辖原则、自然正义原则等才开始广泛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中间行政法的发展虽然经历过退步与低潮,但二战以后,为了适应现代行政发展的需要,英国先后制定了行政立法规则,裁判所和调查法等多部法律,以此确立了英国行政法的体系,使其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英国行政法的发展可以看出,英国行政法是一种控制政府权力的法律,强调控权的价值与意义。英国行政法是有效控制行政权力组织与具体运行过程的规范体系,强调权力行使过程的正当性,即权力行使要有合法而正当的程序。它源于自然正义原则,自然正义原则作为英国行政程序的基础理论,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德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德国行政法经历了“警察国家”行政、自由法治行政和社会法治国家行政三种历史类型。现代意义上德国的社会法治国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拥有广泛的社会管理职能;二是国家在行使其职能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法治国理念的发展也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行政程序法的国家之一。从1883年开始,德国各邦开始了广泛的行政程序立法。二战使德国对民主与自由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民获得了直接参与行政行为的权利,这一观念引导了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自此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已成为大势所趋。1963年德国就有了总共85条的行政程序标准草案,现行的行政程序法是1977年生效的《行政程序法》。德国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源于其法治国的宪法观念,表现为法治行政原则。 一、英国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自然正义原则 (一)自然正义原则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提出了“自然正义”概念,他说“在政治正义中,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法律的,——自然是指在每个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效力,它并不依赖于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而存在;而法律的则意味着起初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近现代意义上自然正义的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1215年制定的《英国大宪章》之中。该宪章第39条规定,“除依据国法之外,任何自由民不受监禁人身、侵占财产、剥夺公民权、流放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也不受公众攻击和驱逐。” 这可以被看作是自然正义原则的最初体现。而体现自然正义原则的正当程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354年爱德华三世颁布的第28号法令中,“任何人,无论其身份、地位状况如何,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予以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处死。”正当法律程序的本意是指刑事诉讼必须用正式的起诉方式并保障被告接受陪审裁判的权利,后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即广义上剥夺某种个人利益时,必须保障他享有被告知权、陈述权和倾听权等。一直到18世纪,虽然现代议会主权原则取代旧观念在英国已逐渐确立,但这并没有因为立法机关权力的扩张而使自然正义原则在理论上予以改变。英国是判例法国家,许多原则正是经过一个个案例逐步建立起来的,自然正义原则也不例外。 直到19世纪末,行政法伴随着国家权力的扩大而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行政法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自然正义原则也受到了挫折。1914年的地方委员会诉阿利奇一案中,上议院错过了一个运用自然正义原则的重要机会。在该案中,汉普斯特自治区议会命令关闭某座房屋,理由是不宜住人,经房主向地方委员会申诉,举行了一个公开调查会。房主向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委员会未经公平审讯即撤销了他的申诉。因为没允许他会见做出决定的官员,也没让他看举行调查会的视察员的报告,那个报告理所当然是案卷中的主要文件。这些控告在上诉法院得到胜诉,在上议院却失败了。该案本应当成为重新塑造行政程序新形式的一个机会,但这样一个契机被错过了。但这并没有结束,二战期间及其战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行政权出现了空前的强大,而行政法却出现了极大的衰弱,大量的判例是放弃司法复审和错误。 直到1958年这个错误才被纠正。1958年《裁判所和调查法》的产生导致了程序改进计划,带来了行政法的复兴。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决使自然正义原则重新获得了适当的应用,为依法行政规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著名的案例:里奇诉波德温案。该案中,上议院做出了恢复自然正义原则的决定,它是有关自然正义的代表性案例,在英国行政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63年布莱顿警察长因被指控犯有阻碍司法程序的刑事罪而受审,但被宣布无罪,其他两名警官被判定有罪,法官趁机抨击警长对警察队伍的领导,因此布莱顿警察事务委员会一致决定开除了该警长的职务,他的辩护律师申请庭审并被允许出席尔后的一个会议,委员会议认同以前的决定并以9比3的投票结果通过。警察长行使了他向内政大臣上诉的权力。但上诉被驳回,最后他转向法院,要求宣布那个开除他的决定无效。因为没有通知他任何针对他的指控,也没有给他辩解的机会。这被高等法院驳回,上诉法院也一致予以驳回,但上议院以4比1的多数支持了上诉请求。这意味着自然正义原则重新得到重视并将在广泛的基础上予以适用。同时该案也改变了英国行政法的历史。正如雷德大法官在1963年所说:“我们没有发达的行政法体系。”1971年丹宁大法官则说:“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真正拥有发达的行政法体系。” (二)自然正义原则的内容 自然正义原则不是一个实体内容,而是支配行政机关活动程序方面的规则。他要求行政机关的活动要符合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规定,即使法律无规定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也不能违背自然正义原则。这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公正原则,它是对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的实质性要求。 自然正义原则包括以下两项基本内容: 1、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 任何人不能在自己的案件中充任法官作为自然正义原则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英国法上又被称作反对偏私的原则。在司法上,法官如果可能或可以被正当的怀疑与所受理的案件有个人的利益牵连,那他就没有资格去裁决该案件。该项原则甚至可以使法官以此为由宣布议会的法律无效。同样,这项原则也适用于行政决定,行政机关不得就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实做出决定,以避免偏私。在英国行政法历史上,由于行政决定中的偏私从而导致该决定无效的案例很多。比如1730年法院撤销一个有关迁走一位贫民的命令,因为其中的一个地方治安官是该贫民将被迁离的那个区的居民与纳税人。法院还曾经撤销了私下征询过消防队长意见的纪录委员会的决定,因为正是消防队长报告了某消防队员不守纪律。 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法律授权某官员采取行动,尽管他与该行动有利害关系,但依据法律,他是唯一有权这样做的人。这时自然正义不得不让位于此种必要性,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那行政机制将会发生故障。因此一方面,法院严格的适用反对偏私的原则,另一方面议会试图通过在特定情况下授予一定的豁免来予以缓解。比如1875年的《公共卫生法》中允许地方治安官依本法进行裁决,而不顾他们可能是地方机构的成员。但法院只是从狭义上去理解这些规定,认为任何偏离这一自然正义原则的情况都必须有立法的明确规定。该法被认为排出了仅仅基于地方机构成员资格而提出的丧失资格的可能,但不排除地方治安官办事时实际上与司法公正不一致的情况。但在诉讼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或他的律师知悉裁决人不合格以及自己有权提出异议,但让诉讼继续而不加异议,那他们便被认为放弃了提出异议的权利,不得对裁决以此为由提出上诉。 关于裁判者会发生偏见的可能性存在两种标准,一是“合理怀疑”标准,一是“确实可能”标准。英国法院曾数次认为两种标准是不同的,因此不得不在其中予以选择。丹宁大法官交叉使用了这一标准,他说:“法院不看是否真正可能或已经事实上偏袒一方而牺牲另一方。法院着重看别人得到的印象如何。但必须看上去真有偏私的客观可能。猜度与推想是不够的。必须存在这样的情形,从那种情形中正常的人认为地方治安官或主席可能或极可能会或已经以一方为代价不公正的偏向另一方。正常人会认为他这样就足够了。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正义必须植根于信赖,当心地正直的人们转而认为法官有偏私时,信赖也便荡然无存了。” 2、接受公正的审讯 在司法上,任何人不能未经审问就受处罚,法官必须在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判决。该原则从司法本土移植到行政领域中,开始适用于行政机关的活动。他要求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裁决时,必须给予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的机会,让双方了解对方的论点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行政机关才能作出裁决。当行政机关本身与公民发生关系时,如果将做出对公民不利的决定,也必须事先告知对方做出该决定的依据,并听取相对方的意见。接受公正审判的原则涉及到获悉对方理由的权利,提出证据和辩论的权利等。法院坚持被赋予合法权力的机关事先非经听取对方的意见将不能有效的行使权力这一原则,并且几百年来一直在执行这一原则。该原则广泛适用于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法院赖以适用这一原则的假设是,给每个受害者接受公平审讯的权利既是良好法律程序的准则,同样也是良好行政的准则。即便命令或决定在实质上是无可挑剔的,法院也可以控制其程序,要求公平的考虑双方的意见,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有益于良好行政了。 上文所提到的里奇诉波德温案中重申公平受审权,使这一原则已经成为对侵害权利的行政行为或决定所普遍适用的规则。“提供审讯是落在每个裁决人身上的义务。”这句话经常被人所重复提及。接受公正的审讯原则包括以下几项重要权利:(1)知情权。这其中包括了解针对他提出的案情,知道相关的证据以及不利于他们的各种观点。该原则并不要求行政机关在反对意见提出之前公开他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但一旦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行政机关将不能只从一方接纳证据而不向别的当事人公开。(2)听证权。听证权是自然正义原则内涵的一项重要权利。行政机关如果给予当事人以听证的机会,那他就应当做到:考虑当事人希望提交的全部证据;让各方当事人知道要考虑的所有证据;允许向证人发问以及允许对本案中的证据和论点进行评论。但听证并不仅仅限于口头听证,在有些案件中并不排除只给予书面陈述的机会。(3)要求说明理由的权利。说明理由在一开始并不是自然正义原则的题中应有之意,但随着行政程序的发展,自然正义原则的内容也在不断修正和扩充中。现在要求说明理由也已成为自然正义原则的一个关键因素。该权利之所以如此得到重视则是因为如果不知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的理由,公民便无法找出充足的理由要求复审或上诉,从而失去法律的充分保护。 自然正义原则在英国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那么自然正义原则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行政机关主张自然正义不应适用于纯行政性的行为。而绝大部分法官主张每项司法性行为都应受制于自然正义原则。并且为此他们将大多数的行政行为都称为“司法性的”。法官并没有说自然正义原则应普遍适用于司法性行为与行政性行为,而是扩展了司法性的含义,即当在某项行为中如果自然正义被遵守,那该行为即是司法性的。实际上,凡是具体的影响公民权益的行政行为都应被认作司法性的行政行为,他要求那些虽然是行政性的权利但要求像司法性权力一样行使,必须遵循自然正义原则。 二、德国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法治行政原则 法治行政要求任何行政活动都依宪法与法律进行,因行政活动自身利益受侵害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济。法治行政是民主主义与保障人权理念的体现。在德国法治行政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法律优先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 (一)法律优先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是指行政应受现行法律的约束,行政机关不得采取与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措施。法律优先原则无条件的适用于一切行政领域,包括干预性行政行为、授益性行政行为等各方面。该原则有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3款予以确认。该款规定:“立法权受宪法的限制,执行权和司法权受法律和权利的限制。”如果该原则未被遵守,将会有相应的制裁,这包括:与法律相抵触的法规命令无效;违法的行政行为可撤销或被废除;违法的行政合同无效等。法律优先原则实际上是对违法行政的禁止,他是消极意义上的法治行政。 (二)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法治行政,法律保留原则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法治行政。他要求行政机关只有在取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能采取相应的行为。当法律出现缺位时,优先原则并不禁止行政活动,而保留原则将排除任何行政活动。相对于优先原则,保留原则的内容更丰富和复杂。法律保留原则拥有广泛的宪法基础,这包括民主原则、法治国原则、基本权利保留原则和议会保留原则。1、民主原则要求,颁布普遍适用的、对公民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只能由人民选举产生的议会做出。从这一点可以得出,凡在议会范围之内的事物均由立法机关保留。2、法治国原则要求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应由法律予以规范,即由法律予以保留。3、基本权利保留要求必须全面保护公民的自由和财产,对自由和财产等基本权利的限制只能由法律予以规定。4、议会保留原则要求特定事项绝对需要法律予以规定。 随着行政活动领域的扩大,法律保留的适用范围也产生了争论与分歧,并产生了相关的学说,主要有:1、侵害保留说。该学说认为法律保留原则只适用于限制个人权利与自由方面的行政;2、全部保留说。该学说认为保留原则应适用于行政的所有领域;3、社会保留说。它认为除传统的干预行政以外,在给付行政领域也要适用保留原则;4、重要事项保留说。该理论由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提出。重要性的标准是某个规则对公民和联邦的意义、份量、强度等。某一项事务对公民或联邦越重要,就越属于保留的范围。 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自由法治国时代,法律保留的范围限于所谓干预行政,在现代社会这已经显得不够了,无论是干预行政还是给付行政都需要体现保留原则,以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1、干预行政。对于公民自由与财产的干预, 必须纳入法律保留的范围。这也正体现了德国基本法所确立的对基本权利的要求。上文已经提到,基本权利保留要求全面保护公民的自由和财产,只有通过法律或者根据法律才能予以限制。对于行政机关的干预行政职权,法律应当对其内容、对象、目的和范围等方面予以确立和限制,以使公民对这种干预具有可预见性和可预测性。2、给付行政。法律保留仅限于干预行政已经被突破。给付行政的扩大要求相应的扩大法律保留的范围。但这里的问题是法律保留在多大范围内包括给付行政,国家是否可以提供法律没有规定的给付。实际情况是法律的约束程度因行政领域的不同而不同。 (三)法治行政在行政程序中的体现 德国行政程序主要体现在1977年生效的《行政程序法》中,它要求行政决定必须采取合法的程序和形式。 1977年的《行政程序法》并不是一个关于在实施某一个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严格步骤的法律,而是规定了在德国法中有关已经形成的程序的一般规则。 这主要包括:1、调查程序。该法第24条规定了调查原则。行政机关可以依职权查明事实,确定调查的方式与范围,不受参加人的意见和所提供的证据的限制。但行政机关应当考虑一切对案件有意义以及对各方当事人有利的事实,不得以案件的陈述或申请未经准许未经证实为由拒绝接受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陈述或申请。2、告知程序。该法第25条规定,如果参与人因为疏忽或无知而没有提出对自己有利的陈述,那么行政机关应当建议提出有关的陈述或申请,必要时,可以告知参与人在程序中的权利与义务。否则,可能会导致对公民的侵害因而承担国家赔偿责任。3、听证权。该法第28条规定了参与人的听证权。该条第1款规定“干预参加人权利的行政行为公布前,应当给予参加人对有关决定的重要事实进行陈述的机会。听证的权利已经成为不得违背的法律程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与英国等普通法国家的听证权相比,德国行政程序中的听证有更多的限制。例如第一款中的限制包括一方面限于”干预“参加人权利的行为,另一方面限于必须是”重要事实“。第二款中列举了五种具体案件没有必要举行听证。第三款规定如果听证与公共利益冲突,不得举行听证。4、阅卷权。阅卷权与听证权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只有经过阅卷,行政程序的参加人才能有效的行使自己的听证权。该法第29条规定了参加人有权查阅有关程序的案卷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但同时对阅卷权作了相应的限制。5、保密权。公民有权保守个人秘密和商业秘密。如果行政机关有权公开,则保密保护不复存在,这个权利一方面来自公民的同意,另一方面来自法律的明确规定。6、说明理由程序。该法第39条规定,对于书面的或书面确认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理由包括做出行政决定的主要事实和法律理由。对裁量决定的理由说明,也应当使人认识到行政机关作为行使裁量权出发点的观点。同时该条第二款规定了不需说明理由的五种情况。 三、结语 英国行政程序以自然正义原则为其基础,并且已经成为行政程序中一条不变的公理,它并不通过一部法律予以体现,在行政程序中即使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也必须遵循自然正义原则,它是一种内在的和普遍的要求,因此被认为在行政程序中具有实质意义。而德国的法治行政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活动,尽管他也能够制约行政活动,实现对权利的保护,但立法终究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法律的要求,而且德国并没有具体的承认自然正义原则。因此有人认为德国的法治行政原则在行政程序中只具有形式意义。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一方面上文所提到的德国行政程序中的一些原则与权利,如听证权、说明理由等正是自然正义原则的体现,而且从某些方面来看,德国行政程序法中的一些原则所包括的内容比英国的自然正义原则所包括的内容又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德国的宪法法院可以依据宪法对法律进行违宪审查,以确认该法律是否合乎宪法的基本价值和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及时对法律进行调整。因此法治行政原则在德国行政程序中既具有形式意义又具有实质意义。 基础理论论文:关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几个基础理论问题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观 评估制度安排政府 角色扮演 社会态度 论文摘要:我国当前的评估制度在施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并不完全是由于评估指标设计不够科学、评估技术不够完善,而是由于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原因所导致的,充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制度安排及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较研究评估技术更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尝试从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评估制度安排的效益存在差异、政府在高等学校评价中的角色扮演、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评估制度之基础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2003年 ,我国正式确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以下简称评估制度)。截至2008年6月,第一个五年评估工作已经结束,其间有 500多所高校先后接受了评估。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显,评估制度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评估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由于行政性评价而导致的评价指标体系单一问题等。其实,现有评估中的一些弊端,并不完全是由于评估指标设计不够科学、评估技术不够完善所导致的,而是由于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原因,如评估制度安排不尽合理等。本文认为,充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制度安排及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较研究评估技术更为迫切的一项工作,因为它是评估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在实践中走的更远,更能发挥实效的基础。 一、 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看法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它会因为研究者所站的立场、层面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站在学校的立场,从微观的、具体的、操作的层面思考的研究者可能会着眼于学校的专业布局、课程结构等;站在社会的、政府的、公共福利的角度,从抽象的、宏观的、指导性的层面思考的研究者可能会着眼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如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消长问题等。本文所说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站在社会的、政府的、公共福利的角度,从抽象的、宏观的、指导性的层面而言的。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已经对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了很多的探讨与论述,例如戚业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甚至不同定位的院校应当有自身的质量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等教育质量,这实际上也是坚持了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 本文坚持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其特殊内涵简述于下。一所高等学校可以有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的质量追求。例如,同样是办土木工程专业的两所高校 (甲与乙),甲校以培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或技术研究人员胜任力为价值追求,如果其预期目标达到,那么它的办学可以称之为有质量,应该被社会承认;乙校以培养建筑工地工程技术人员胜任力为价值追求,如果其预期 目标达到,那么它的办学同样可以称之为有质量,同样应该被社会承认;类似上述甲乙两校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质量不应该进行排队、比较,否则会误导高校的发展。 推而广之,同质的事物才可以进行排队、比较,不同质的事物不可以直接进行排队、比较。也就是说只有同质的高校、专业等才可以进行质量达成度方面的排队、比较。一所学校将来的发展不应该过早地被非科学外力所决定,而应该建立一套发现其“内力”的机制,发挥其内力的平台,在科学外力的激励下,不断获得成长条件,逐步发展壮大,或者及时淘汰,有效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当然,多元化的质量观并不排斥不同高校质量追求达成度之间的排队、比较,只是说,多元化质量观是一个更基础的观念,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只有在坚持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定位、专业发展目标、课程设置标准等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审慎地探索对同质高校、同质专业等进行质量达成度方面的排队、比较,或者根据特定的技术处理将不同质的高校、专业等进行同质转换后再进行排队、比较,进而根据排队、比较的结果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赋予相应的社会资源。同质转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下面我们可以用图示的方法揭示本文所秉持 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我们探讨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安排的一个基础。 二 、不同评估制度安排的效益存在差异 高等学校的客户是多个群体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里有家庭、企业、还有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等。不同的客户对于高等学校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客户的结构状态、理智水平等,例如家庭可能期待学校能够提供富有竞争力的文凭,丰富学生的学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企业可能期待学校能够提供使受教育者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扎实专业知识、良好综合素质的教育服务或者具有市场价值的研究成果 ;政府可能期待学校能够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产具有重大理论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一所高等学校要想存在发展乃至辉煌卓越 ,必须考虑其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如果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它可以被称之为是有质量的,否则是无质量的。从理论上讲 ,一所高等学校最终的客户即直接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程度应该作为评价其办学质量的基础。评估制度安排的设计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评估制度安排中评估主体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开展,建立利益诉求信息通道,使利益诉求信息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为科学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建立一套有力的动态标准、监督体制。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多样化发展的高等学校集合与其主要客户群体互动 的良性平台,这个 良性平台类似我们建立秩序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供买卖双方互利互赢增加社会总剩余一样。假设高等学校有三个主要的客户群 A、B、c和误差客户集合(0,理论上讲,高等学校的评估制度安排(记作 cuES)应该考虑到这三个要素和误差客户集合的利益诉求,应该是 A、B、C和利益诉求的一个函数,即 F(A、B、c、‘o),当缺少一个及以上主要客户群或者显著但没有考虑时,高等学校的评估制度安排就是不完全的,不良性的,不平衡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评估制度安排忽视了部分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如企业和家庭,造成了部分直接利益相关人利益诉求渠道缺失或利益诉求链条过长而导致利益诉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从而难以发挥企业和家庭在评估中的作用,难以形成合理的制约监督机制。当然,企业和家庭在评估制度中的体现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所有家庭和企业 的参与,而是一种更加可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如可以是企业的人或者家庭的人,这两个人能够受到家庭和企业充分的监督与信任,能够充分代表家庭和企业的利益等。 三 、 政府在高等学校评价中的角色扮演 政府是购买高校 “产品”的一个重要客户,例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民族精神等。由于某些高校 “产品”的特殊性 ,如果没有政府或者某些特殊机构 (例如企业、慈善机构等 )的支持或采购,这些 “产品”可能难以被高校生产出来。从评估角度来讲 ,当前评估制度安排的一个基础无疑是 “政府评价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办学 ,同时政府评价自己的办学,尽管政府办学的主体与政府评价的主体不同且有着不同的职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并不一定会严格履行职责,他们很有可能背着被人谋取私利,很可能使评价大打折扣。这里我们有两个根本的问题需要思考:一是政府充当了评价的主体,忽视了高校 “产品”的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监督参与,政府是否可以很充分地代表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利益;二是当前本科教学评估中政府的评价者是否可以政府对政府的办学者进行很好的评价。通过当前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片唏嘘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社会直接利益群体的利益没有被很好地通过政府内化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更新、教学模式、管理行为等。另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也充分说明了“政府评价政府”,委托之问进行评价的制度设计问题。所以说,政府在高等学校评价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关系评估制度设计的又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评估制度和现代高等学校制度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政府首先需要确定自己在高校 “产品”生产中扮演生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扮演这个角色。其次,“政府评价政府”是一种非良性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高校 “产品”其他直接利益群体的参与,使其利益得到表达转化为高校 “产品”的特性 ,同时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制度安排,也有利于形成评价主体之问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格局,从而为高校 “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导向环节。 四 对于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很多高等学校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差别,或是由于办学 目的不同而引起的办学资源的差异 ,或是由于某种难以改变的外力的原因而导致的办学资源的差异等等 ,总而言之学校存在差别是一种常态现象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差别。本文认为,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所谓平等发展的权力是指,社会应该为高校的产生,发展,消亡提供一个公平、科学的制度平台,依托于该平台,高校可以平等地产生 ,与此同时,其内部力量也将获得公平发展的条件,如果高校的内部力量能够有效发挥那么它将得到直接利益相关群体的认可,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否则就应该予以淘汰或者并人其他效率更高经营更好的管理者手中,否则就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侵蚀。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一种 “优胜劣汰”的制度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高等教育资源。这种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直接关系着评估制度的设计。依据这样的对不同高校的社会态度,评估制度的设计应该着眼于每一所高校的发展 ,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通过实施评估,一方面通过给予适当资源量的正向激励手段激励经营得当的高校发挥优势,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减少或者剥夺资源的负向激励手段对经营不当的高校予以相应的惩罚。 基础理论论文:试论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基础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特有的司法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文化、理念中传承而来。研究死刑复核程序的基础理论,将为新时期死刑复核制度的完善与重构提供众多宝贵的参考、借鉴意义,是死刑复核学术研究不可逾越的阶段。 论文关键词:死刑复核程序 借鉴 基础理论 发展 死刑复核程序与任何一种法律制度一样,都是扎根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我国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死刑复核程序较大的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并毫无疑问的在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小农经济的观念。而随着当今中国的文明社会的进一步形成,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法治的进步以及人权保障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将死刑复核程序放在新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重新构建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决定的,更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死刑复核程序在中国诉讼发展史,尤其是刑事诉讼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客观存在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并完善这项制度,这是中国司法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一、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 (一)死刑复核程序性质的实然界定 应用实证分析模式考察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通常是在现行立法实务层面进行。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各地方人民法院依法报请复核的死刑案件,应当全面审查事实认定和适用法律是否正确,最终对正确的判决和裁定予以核准、改判不正确的判决和裁定。然而,仔细研究后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法律规范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的界定,还不是很明确。 现行法律条文中,只有《刑事诉讼法》第199条至204条法律条文简单对死刑复核程序作了规定,其他司法解释中关于此制度的规定也不多。《刑事诉讼法》第200条规定,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的通知中有文字进行说明。因此,实际上现有的死刑复核程序并未充分确认审判程序的司法权属性,倒是由于目前的法律规范空白处较多,以及在实践中一些秘密进行的情况存在,导致了它更多得反映了“审核”过程中的行政权性质。 (二)死刑复核程序性质的理论之争 这个层面上的争执属于死刑复核程序性质的应然角度探讨。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定位,基于立法和实务的具体表现,存在着很多争议,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种意见,审判程序说。细化又可为两种分说。其一是“认为应当在核准死刑裁判时分别听取检察人员、辩护人的意见,构建更接近于一种不开庭的审判程序”。另一种则主张“死刑复核程序开放化,从书面审理转变为开庭审理,让人民检察院、诉讼当事人、被告人的辩护人等都参与到这一程序中来,甚至以死刑案件三审终审制取代死刑复核程序,来实现诉讼的目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也就是主张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 第二种意见,法院内部监督程序说,即将死刑复核程序定位于行政审查审批程序。樊崇义写的《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定位和运作》持该种意见认为,“核”才能体现死刑复核程序的本质,而不是“审”,也就是说更近似于“批准”,只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原一、二审的基础上进行复查、核准,应当按照审批的思路设计复核程序,而不能按照独立审级的模式来看待复核程序。 (三)死刑复核程序性质的应然定位 “建构在侧重于打击犯罪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死刑复核程序性质定位的行政性观点,忽视了死刑复核程序的本质,没有站在应然的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而是从现行立法的实然角度来分析的。行政权的最高价值在于效率,而与司法权永远相伴随的则是权利救济和维护正义”。从根本上讲,死刑复核程序是为了少杀、防止错杀,而不是像行政权那样以追求效率价值为目的的,如果将这二者混淆了,那么将十分不利于保护被告人的人权。 我认为,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所特有的一种诉讼程序。在1979年与1997年的刑事诉讼法都将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分专章并列规定。可见,立法者显然是充分认识到了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才将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如此重要的诉讼程序来对待的。从立法目的来讲,设置死刑复核程序主要就是为了使被告人可以在上诉之外再取得一次权利救济的机会。从程序完善角度来讲,在这种性质定位基础之上,目前应当进一步强化死刑复核程序的审判权性质,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正当程序改造,这就主要涉及到控辩审三方的关系具体到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架构问题,应将控诉职能和辩护职能引入到死刑复核程序中来,明确被告人刑事辩护权,统一死刑适用的严格证明标准并完善相应配套规则,设置合理科学的死刑复核程序期限,实行开庭审理,建立直接言辞审理原则,实行合议庭负责制,并仍然采用合议庭一致或绝对多数同意的表决机制,健全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案件的主动监督机制,分离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与死刑一、二审程序,使该程序真正走向诉讼化。 二、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 在哲学理论的概念中,存在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的“价值”,是客体自身具有的某种功能或者属性,这种功能或是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某些需要。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同时,客体也会相应的对主体发生反作用,在这个作用于反作用的过程中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某些方面的需要。价值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它必须以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的实际存在为前提,并依附于主体身上客观存在着的某种需要。这样看来,价值就是主体客体之间客观存在着的一种有用的关系。 关于刑事诉讼价值,陈瑞华教授认为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价值观念,也就是存在于某些人或者某一社会之中的法律价值理念;二是为人们所接受的一些基本的法律评价标准;三是值得人们追求和努力实现的价值目标。??我认为,如果仅仅将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扣上一顶“有用性”的帽子,那么刑事诉讼法也将会被简单的看做实现刑事实体法的工具而已。这样又使得程序法再次陷入成为实体法工具的命运。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刑事诉讼程序存在着的自身价值,它本身的运作过程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与实现。刑事诉讼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其中,刑事诉讼的内在价值或者公正价值,则主要是指刑事诉讼在过程中是控辩双方的利益得到平等的尊重和维护,刑事诉讼的功利价值或工具价值则主要表现为它对于刑法规范实施的积极意义。所以说,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一部分,死刑复核程序当然应将刑事诉讼公正、秩序和效率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完整的体现出来,并促使三种价值各自应具备的功能有序、和谐的实现。 (一)公正价值视角下的我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是判决、裁定生效前进行的审查核准,是从诉讼程序上保障死刑正确适用的一种诉讼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是我国尊重人权与严肃、谨慎的慎杀与少杀刑事政策的集中体现,这一审查程序的设置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办案质量,更是为正确适用死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诉讼程序保障。死刑复核程序具有毋庸置疑的公正性,应注意的是,这种公正性不仅需要指向受害人一边,也更需要指向被追诉人以及社会公众。通过死刑复核程序审查报请复核的死刑案件材料,审查司法机关在一、二审程序中认定犯罪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是否存在瑕疵,对少数罪大恶极、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非杀不可的犯罪分子核准死刑裁判,处以极刑,使正义得到伸张,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此外,如果在这个程序中发现之前的死刑裁判有任何不适当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就必须予以及时的制止和纠正,防止错杀无辜,给可杀可不杀的犯罪分子获得重新做人的机会,更甚者是还无罪者清白,这样做不仅是有利于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并最终有利于得到社会公众对死刑复核程序公正性的认可。可见除了对实体公正具有保障作用,其独立的诉讼价值才是程序公正更重要的价值。 (二)效率价值视角下的我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 波斯纳认为:“公正在法律中的第二个意义是指效率。”由此看出,以很快的速度达到审判结果一直是诉讼进行的理想状态,这里也体现着刑事诉讼的效率原则。 死刑复核程序是把握生死的最后一道关卡,鉴于其重要性,所以审查时间长且对执行官员要求也很高,在死刑复核过程中,合议庭要了解案件事实、证据、程序、法律适用等各方面的情况,全面审阅案卷。这些成本随着死刑案件复核时间和进程而变化,时间长、进程慢则成本高;时间短、进程快则成本低。??自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后,最高人民法院耗费大量资金扩充数百名法官,打造全球最大的刑事审判庭用于死刑复核。而死刑复核收益等于无复核所造成的损失的期望值,在敬畏生命、尊重人权的今天难于直接量化,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生命而不是只注重成本。与经济成本相比较,生命的价值自然是要优先考虑的因素。正是想通过完善死刑复核制度体现对人的生命敬畏,避免冤假错案、避免错判错杀,所以才有了中国特色的死刑复核程序。 (三)秩序价值视角下的我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 刑事诉讼的秩序价值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追究犯罪活动的本身必须是有序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惩治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秩序价值要求必须防止政府滥用权力而使社会成员处于无安全保障的状态,所以国家刑事司法权的行使也必须是有法律规范且有序的。一方面我们要对“犯罪故意明显,社会危害大,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处以死刑,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要严格限制法官滥用“自由心证”,防止权力的滥用。 三、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 法律功能的发挥与法律目的的实现实际上都是对法律进行的社会学思考,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体”和“用”的关系。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纠错功能 死刑直接涉及到被告人的生命权,如果出现错判死刑的案件,会极大地影响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司法权威的树立,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防止错杀不仅是死刑复核程序设置的初衷,更是死刑复核程序的第一位功能。实际上,从中外死刑案件的审判实践看,死刑案件的错判率极易高于其他罪案。 有学者认为,死刑复核程序纠正冤、假、错案的功能是有限的,而且具有成本高、代价大的缺陷。案件事实认定问题的性质决定了,法官在查明事实上,并不优于普通民众,上诉法院法官并不优于初审法院法官。因此,我们不能将防止事实认定错误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死刑复核程序。诚然,死刑复核程序不可能将一切冤假错案一一纠正,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凭借一种制度完全解决案件的真实性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多一道审判程序,自然就多给了含冤的犯罪嫌疑人得以救济的机会,也就给了正确司法增添了一分希望。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也许就在于这多出来的一个机会。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控制功能 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是中国一关的基本死刑政策。实体法之路与程序法之路是对死刑的限制的两个方向。前者是根本性的,主要是通过刑法立法减少死刑罪名的设置,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文化、国情与民意等原因,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彻底得废除死刑,死刑复核制度作为程序法之一,在限制死刑方面有着实体法道路所不具有的超越性,更容易被接受。 基础理论论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基础理论、运行模式和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论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提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各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我国各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和机制,提出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农业 理论 运行模式与机制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在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高新技术正逐步地走进我国农业的每一个领域。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迈进一步。 一、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 所谓农业的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l 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l 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l 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较差; l 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l 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因此,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三)现代农业是一种商业性的农业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四)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据农业部科教司的统计,到1999年为止,我国拥有各种形式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5个。在这些园区中,大量农业生物技术、无公害食物生产技术、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农业生产技术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开发应用、示范和推广,为园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信息,展示了现代农业新的经营方式,有些地方因此而培育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各地政府予以十分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示意图 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来进行的,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全面协调的动作,必须有完善的运行机制保障其运行。要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进而对农业的科技示范推广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五大运行机制。 (一)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资金筹措机制 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是保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成功和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资金一般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按投资主体的划分,分为政府项目筹措型、民营筹措型和混合筹措型三种。 (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制度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是指为了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示范项目的建设单位,通过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一种联系紧密、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稳固可靠的关系,在项目区内,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关键问题到项目区进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咨询服务、高新技术成果示范等活动。这样的农业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称之为技术依托单位。 根据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种类和途径,把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分为科技基地依托型、科技企业技术依托型、科技服务依托型三种。 (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管理机制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根据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科学、简明、高效的管理机制。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应逐步建立和健全以下运行机制。 l 科技成果引进、示范的推广机制; l 技术承包机制; l 经营机制;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经营运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条件,采用不同的经营机制(目前一般采用农业企业化经营、承租反包和股份合作制的三种模式)。这些经营机制主要有如下运作机制所组成。 l 农业企业化经营机制 l 承租反包制 l 股份制经营 l 利益共享机制 l 竞争激励机制 l 完全成本核算机制 l 吸引人才机制 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 (一)运行模式 通过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的研究。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的概念界定、模式的特性和影响因素,以及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进行界定。结合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实践,按照不同的农业科技示范类型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类型进行分类,归纳出十三种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这十三种模式分别是:1、农业高新技术走廊模式(潍坊模式);2、院地联营型模式(唐河模式);3、“公司+农户”运行模式(温氏模式);4、高效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许昌模式);5、工厂化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孙桥模式);6、农业企业开发型运行模式(锦绣大地模式);7、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模式(张掖模式);8、龙头企业带动型运行模式(新兴模式);9、外向型高科技农业模式(珠海模式);10、工商企业带动型模式(野力模式);11、“政府+企业”的农业示范区运行模式(顺义模式);12、“以工补农”运行模式(龙口模式);13、“农业企业集团”运行模式(烟台中粮模式)。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运行模式的影响因素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一旦形成,便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采用会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又会受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建立在不同农业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必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2、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源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来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多少。无论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还是基因技术、3S技术和激光技术,进入农业领域都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 3、农业教育 这里的农业教育包括各种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专业人才的培训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反映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和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全过程,同样也影响和制约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 4、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 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会影响农业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快慢。在市场体制下,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序和社会制度环境的优劣,如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农业生产组织管理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农业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宏观政策导向 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以有其他相关的农业产业政策(如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政府的宏观政策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比如政府的农业科技政策会影响农业科技力量在各层次、各环节、各专业的安排和分配比例以及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农民采用高新技术的现实性、可能性、积极性。 6、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应该是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加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在这种宏观经济环境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效益型运行模式。 7、市场环境 这里的市场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等。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关系到农业科技供需的衔接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数量、质量、价格等影响农民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规模、成本。农业产品的市场供求、供销、流通等影响到农民采用高新技术的收益。农民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的经济界限是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如果超过这一界限,即使技术效果再好的高新技术,农民也会拒绝采用。 五、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全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便于统筹安排,组织宏观协调工作,建议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牵头,组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林业局、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组成,负责组织、协调等具体工作。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下设专家组,下设大田种植、蔬菜花卉、畜牧水产、果木林业、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土肥栽培、植保防疫、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等9个分组。编制总体规划,研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全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的宏观指导。 (二)制定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和示范项目的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不同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发展规划。各地在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时,应选择若干地区作先行一步的试点,以取得经验,确实验证该项目区已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考虑逐步推开,以避免盲目攀比,一哄而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明确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实施的总体思路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高新技术为实现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路,注重五个结合:即农业与农村经济、农业研究与开发推广、近期与远期、科研院所与项目区、高新技术技术与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发挥高新技术组装、技术中试、技术辐射、技术扩散、技术转化的基本功能。 第二,在战略部署上:以科技带企业,以企业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形成技贸工业一体化的模式,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 第三,在经营模式上: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实施单位以及企业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股份制企业化经营,创造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滚动发展。 第四,在开发方向上: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体系。 第五,在运行步骤上: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不断探索,继续试点,积累一套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成熟经验,成功后再进行全面推广,逐步建立高效运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四)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 1、放宽经营政策 允许项目区的科技企业经营农业技术成果,包括农作物种、种苗、畜禽良种、配合饲料,复合肥料、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加工产品、农牧机具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经营技术产品,应当从政策上享受现行的种子公司同等待遇,或与种子公司联营,实行利润分成,以保征项目区有可靠的收入。 2、在投资、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 凡是批准进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的企业和外商投资项目,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引进项目,在工商、税务,金融、外交、海关、商检、人事工资、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必须配套优化,并且优于其它(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才能富有吸引力和保证实施。 3、放活分配政策 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多劳多得,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于项目区从事科技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分配上给予优惠,拉出档次,对于有突出贡献者应予重奖,要支持一部分科技开发人员,通过正当的劳动致富,并实行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 4、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也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多样化需求,本着多渠道建设、多形式开发、全方位辐射的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布点,灵活运作,不断探索项目区建设的新路子,在鼓励各级政府及农业科技、农技推广等部门带头建设农业高新技术范区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龙头企业、个体种养大户以及外商独立创办或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入股等形式,联合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 今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的运行要逐步建立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项目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科工贸、科农贸一体的企业经营机制。项目区内农业高科技术企业,实行国有和非国有经济成份共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举的方针,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扶持一批以“高、新、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支持民营农业科技(知识)型企业发展 把我国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重,在发展方向上突出“高、新、外”。即档次高、规模大、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集信息、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成为产业或产品的主体。采用的技术新,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注意发展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 要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农业信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农药、生物制剂以及微生物肥料、饲料企业支持力度。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把民营科企业发展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支持现有的、培育优势、鼓励改制的、吸引外来的,发展新办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大创新力体系的建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 (六)加快我国农业高科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的投资基金。一是可以考虑由我国财政部门和银行出资成立我国农业风险投资基金,对农业的技术产业化风险资本市场市场起引导作用,并成为政策性融资机构。二是由政府,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有关企业、农户共同出资创立地方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基金。三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种基金组织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或投资。四是成立中外合资风险基金。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由政府、集体、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农户共同入股,组成股份公司,共担风险。 (七)尽快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应抓好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供求及其价格信息和农业政策法规等子系统的培育以及因特网的信息网络、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特别是重视国际国内互联网建设,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联系。 (八)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鼓励农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 要建立双向科技人才兼职制度,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智力和信息交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人员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区兼职,从事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把过去的个人渠道变为公开渠道。科研院所领导应支持这项活动,并加强管理工作,这有利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 (九)培养农业的技术人才,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整体素质 培养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人才应采用多渠道培育方式,如利用现有的农业大专院校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培养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各级党校、行政管理学院、农业大专院校、电大、函授大学都可以开设有关专业,实行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通过农校、电视中专、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造就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懂生产的新型农民。 基础理论论文:英、德行政程序基础理论之比较 [内容提要] 通过正当的行政程序来规范行政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已成为世界上多数追求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由于历史背景、法律传统、社会现实和理论体系的不同,各国赖以建立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也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强调自然正义、正当程序;而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程序处处体现法治行政原则。本文将通过两大法系的典型国家——英国和德国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的介绍与比较,以期对我国构建行政程序法治有所借鉴。 [关键词] 自然正义 法律优先 法律保留 法治主义是现代法治国家追求的目标与基本精神,经过历史的变迁,法治国家的价值已得到各国的普遍公认。法治国家理论在行政领域主要体现为法治行政,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组织与运行要受法律的制约,以法律来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行政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行政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 从各国行政程序法治的情况来看,英国的行政程序立足于自然正义原则,这一点发端于有关公正合理的运用行政权的宪法原则。英国的行政法有很长的历史,但早期的行政并非现代形式的行政,在中世纪,一切行政权属于国王,这一时期实际上存在构成行政法的法律规范,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法律体系中行政法的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出现。1608年的革命摧毁了许多枢密院的行政权,王座法院对行政权控制的时代开始了。一直到19世纪后期行政国家的出现,一些重要原则,如司法复审管辖原则、自然正义原则等才开始广泛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中间行政法的发展虽然经历过退步与低潮,但二战以后,为了适应现代行政发展的需要,英国先后制定了行政立法规则,裁判所和调查法等多部法律,以此确立了英国行政法的体系,使其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英国行政法的发展可以看出,英国行政法是一种控制政府权力的法律,强调控权的价值与意义。英国行政法是有效控制行政权力组织与具体运行过程的规范体系,强调权力行使过程的正当性,即权力行使要有合法而正当的程序。它源于自然正义原则,自然正义原则作为英国行政程序的基础理论,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德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德国行政法经历了“警察国家”行政、自由法治行政和社会法治国家行政三种历史类型。现代意义上德国的社会法治国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拥有广泛的社会管理职能;二是国家在行使其职能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法治国理念的发展也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行政程序法的国家之一。从1883年开始,德国各邦开始了广泛的行政程序立法。二战使德国对民主与自由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民获得了直接参与行政行为的权利,这一观念引导了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自此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已成为大势所趋。1963年德国就有了总共85条的行政程序标准草案,现行的行政程序法是1977年生效的《行政程序法》。德国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源于其法治国的宪法观念,表现为法治行政原则。 一、英国行政程序的理论基础——自然正义原则 (一)自然正义原则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提出了“自然正义”概念,他说“在政治正义中,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法律的,——自然是指在每个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效力,它并不依赖于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而存在;而法律的则意味着起初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近现代意义上自然正义的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1215年制定的《英国大宪章》之中。该宪章第39条规定,“除依据国法之外,任何自由民不受监禁人身、侵占财产、剥夺公民权、流放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也不受公众攻击和驱逐。” 这可以被看作是自然正义原则的最初体现。而体现自然正义原则的正当程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354年爱德华三世颁布的第28号法令中,“任何人,无论其身份、地位状况如何,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予以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处死。”正当法律程序的本意是指刑事诉讼必须用正式的起诉方式并保障被告接受陪审裁判的权利,后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即广义上剥夺某种个人利益时,必须保障他享有被告知权、陈述权和倾听权等。一直到18世纪,虽然现代议会主权原则取代旧观念在英国已逐渐确立,但这并没有因为立法机关权力的扩张而使自然正义原则在理论上予以改变。英国是判例法国家,许多原则正是经过一个个案例逐步建立起来的,自然正义原则也不例外。 直到19世纪末,行政法伴随着国家权力的扩大而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行政法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自然正义原则也受到了挫折。1914年的地方委员会诉阿利奇一案中,上议院错过了一个运用自然正义原则的重要机会。在该案中,汉普斯特自治区议会命令关闭某座房屋,理由是不宜住人,经房主向地方委员会申诉,举行了一个公开调查会。房主向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委员会未经公平审讯即撤销了他的申诉。因为没允许他会见做出决定的官员,也没让他看举行调查会的视察员的报告,那个报告理所当然是案卷中的主要文件。这些控告在上诉法院得到胜诉,在上议院却失败了。该案本应当成为重新塑造行政程序新形式的一个机会,但这样一个契机被错过了。但这并没有结束,二战期间及其战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行政权出现了空前的强大,而行政法却出现了极大的衰弱,大量的判例是放弃司法复审和错误。 直到1958年这个错误才被纠正。1958年《裁判所和调查法》的产生导致了程序改进计划,带来了行政法的复兴。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决使自然正义原则重新获得了适当的应用,为依法行政规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著名的案例:里奇诉波德温案。该案中,上议院做出了恢复自然正义原则的决定,它是有关自然正义的代表性案例,在英国行政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63年布莱顿警察长因被指控犯有阻碍司法程序的刑事罪而受审,但被宣布无罪,其他两名警官被判定有罪,法官趁机抨击警长对警察队伍的领导,因此布莱顿警察事务委员会一致决定开除了该警长的职务,他的辩护律师申请庭审并被允许出席尔后的一个会议,委员会议认同以前的决定并以9比3的投票结果通过。警察长行使了他向内政大臣上诉的权力。但上诉被驳回,最后他转向法院,要求宣布那个开除他的决定无效。因为没有通知他任何针对他的指控,也没有给他辩解的机会。这被高等法院驳回,上诉法院也一致予以驳回,但上议院以4比1的多数支持了上诉请求。这意味着自然正义原则重新得到重视并将在广泛的基础上予以适用。同时该案也改变了英国行政法的历史。正如雷德大法官在1963年所说:“我们没有发达的行政法体系。”1971年丹宁大法官则说:“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真正拥有发达的行政法体系。” (二)自然正义原则的内容 自然正义原则不是一个实体内容,而是支配行政机关活动程序方面的规则。他要求行政机关的活动要符合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规定,即使法律无规定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也不能违背自然正义原则。这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公正原则,它是对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的实质性要求。 自然正义原则包括以下两项基本内容: 1、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 任何人不能在自己的案件中充任法官作为自然正义原则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英国法上又被称作反对偏私的原则。在司法上,法官如果可能或可以被正当的怀疑与所受理的案件有个人的利益牵连,那他就没有资格去裁决该案件。该项原则甚至可以使法官以此为由宣布议会的法律无效。同样,这项原则也适用于行政决定,行政机关不得就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实做出决定,以避免偏私。在英国行政法历史上,由于行政决定中的偏私从而导致该决定无效的案例很多。比如1730年法院撤销一个有关迁走一位贫民的命令,因为其中的一个地方治安官是该贫民将被迁离的那个区的居民与纳税人。法院还曾经撤销了私下征询过消防队长意见的纪录委员会的决定,因为正是消防队长报告了某消防队员不守纪律。 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法律授权某官员采取行动,尽管他与该行动有利害关系,但依据法律,他是唯一有权这样做的人。这时自然正义不得不让位于此种必要性,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那行政机制将会发生故障。因此一方面,法院严格的适用反对偏私的原则,另一方面议会试图通过在特定情况下授予一定的豁免来予以缓解。比如1875年的《公共卫生法》中允许地方治安官依本法进行裁决,而不顾他们可能是地方机构的成员。但法院只是从狭义上去理解这些规定,认为任何偏离这一自然正义原则的情况都必须有立法的明确规定。该法被认为排出了仅仅基于地方机构成员资格而提出的丧失资格的可能,但不排除地方治安官办事时实际上与司法公正不一致的情况。但在诉讼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或他的律师知悉裁决人不合格以及自己有权提出异议,但让诉讼继续而不加异议,那他们便被认为放弃了提出异议的权利,不得对裁决以此为由提出上诉。 关于裁判者会发生偏见的可能性存在两种标准,一是“合理怀疑”标准,一是“确实可能”标准。英国法院曾数次认为两种标准是不同的,因此不得不在其中予以选择。丹宁大法官交叉使用了这一标准,他说:“法院不看是否真正可能或已经事实上偏袒一方而牺牲另一方。法院着重看别人得到的印象如何。但必须看上去真有偏私的客观可能。猜度与推想是不够的。必须存在这样的情形,从那种情形中正常的人认为地方治安官或主席可能或极可能会或已经以一方为代价不公正的偏向另一方。正常人会认为他这样就足够了。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正义必须植根于信赖,当心地正直的人们转而认为法官有偏私时,信赖也便荡然无存了。” 2、接受公正的审讯 在司法上,任何人不能未经审问就受处罚,法官必须在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判决。该原则从司法本土移植到行政领域中,开始适用于行政机关的活动。他要求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裁决时,必须给予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的机会,让双方了解对方的论点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行政机关才能作出裁决。当行政机关本身与公民发生关系时,如果将做出对公民不利的决定,也必须事先告知对方做出该决定的依据,并听取相对方的意见。接受公正审判的原则涉及到获悉对方理由的权利,提出证据和辩论的权利等。法院坚持被赋予合法权力的机关事先非经听取对方的意见将不能有效的行使权力这一原则,并且几百年来一直在执行这一原则。该原则广泛适用于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法院赖以适用这一原则的假设是,给每个受害者接受公平审讯的权利既是良好法律程序的准则,同样也是良好行政的准则。即便命令或决定在实质上是无可挑剔的,法院也可以控制其程序,要求公平的考虑双方的意见,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有益于良好行政了。 上文所提到的里奇诉波德温案中重申公平受审权,使这一原则已经成为对侵害权利的行政行为或决定所普遍适用的规则。“提供审讯是落在每个裁决人身上的义务。”这句话经常被人所重复提及。接受公正的审讯原则包括以下几项重要权利:(1)知情权。这其中包括了解针对他提出的案情,知道相关的证据以及不利于他们的各种观点。该原则并不要求行政机关在反对意见提出之前公开他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但一旦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行政机关将不能只从一方接纳证据而不向别的当事人公开。(2)听证权。听证权是自然正义原则内涵的一项重要权利。行政机关如果给予当事人以听证的机会,那他就应当做到:考虑当事人希望提交的全部证据;让各方当事人知道要考虑的所有证据;允许向证人发问以及允许对本案中的证据和论点进行评论。但听证并不仅仅限于口头听证,在有些案件中并不排除只给予书面陈述的机会。(3)要求说明理由的权利。说明理由在一开始并不是自然正义原则的题中应有之意,但随着行政程序的发展,自然正义原则的内容也在不断修正和扩充中。现在要求说明理由也已成为自然正义原则的一个关键因素。该权利之所以如此得到重视则是因为如果不知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的理由,公民便无法找出充足的理由要求复审或上诉,从而失去法律的充分保护。 自然正义原则在英国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那么自然正义原则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行政机关主张自然正义不应适用于纯行政性的行为。而绝大部分法官主张每项司法性行为都应受制于自然正义原则。并且为此他们将大多数的行政行为都称为“司法性的”。法官并没有说自然正义原则应普遍适用于司法性行为与行政性行为,而是扩展了司法性的含义,即当在某项行为中如果自然正义被遵守,那该行为即是司法性的。实际上,凡是具体的影响公民权益的行政行为都应被认作司法性的行政行为,他要求那些虽然是行政性的权利但要求像司法性权力一样行使,必须遵循自然正义原则。 二、德国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法治行政原则 法治行政要求任何行政活动都依宪法与法律进行,因行政活动自身利益受侵害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济。法治行政是民主主义与保障人权理念的体现。在德国法治行政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法律优先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 (一)法律优先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是指行政应受现行法律的约束,行政机关不得采取与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措施。法律优先原则无条件的适用于一切行政领域,包括干预性行政行为、授益性行政行为等各方面。该原则有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3款予以确认。该款规定:“立法权受宪法的限制,执行权和司法权受法律和权利的限制。”如果该原则未被遵守,将会有相应的制裁,这包括:与法律相抵触的法规命令无效;违法的行政行为可撤销或被废除;违法的行政合同无效等。法律优先原则实际上是对违法行政的禁止,他是消极意义上的法治行政。 (二)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法治行政,法律保留原则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法治行政。他要求行政机关只有在取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能采取相应的行为。当法律出现缺位时,优先原则并不禁止行政活动,而保留原则将排除任何行政活动。相对于优先原则,保留原则的内容更丰富和复杂。法律保留原则拥有广泛的宪法基础,这包括民主原则、法治国原则、基本权利保留原则和议会保留原则。1、民主原则要求,颁布普遍适用的、对公民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只能由人民选举产生的议会做出。从这一点可以得出,凡在议会范围之内的事物均由立法机关保留。2、法治国原则要求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应由法律予以规范,即由法律予以保留。3、基本权利保留要求必须全面保护公民的自由和财产,对自由和财产等基本权利的限制只能由法律予以规定。4、议会保留原则要求特定事项绝对需要法律予以规定。 随着行政活动领域的扩大,法律保留的适用范围也产生了争论与分歧,并产生了相关的学说,主要有:1、侵害保留说。该学说认为法律保留原则只适用于限制个人权利与自由方面的行政;2、全部保留说。该学说认为保留原则应适用于行政的所有领域;3、社会保留说。它认为除传统的干预行政以外,在给付行政领域也要适用保留原则;4、重要事项保留说。该理论由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提出。重要性的标准是某个规则对公民和联邦的意义、份量、强度等。某一项事务对公民或联邦越重要,就越属于保留的范围。 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自由法治国时代,法律保留的范围限于所谓干预行政,在现代社会这已经显得不够了,无论是干预行政还是给付行政都需要体现保留原则,以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1、干预行政。对于公民自由与财产的干预, 必须纳入法律保留的范围。这也正体现了德国基本法所确立的对基本权利的要求。上文已经提到,基本权利保留要求全面保护公民的自由和财产,只有通过法律或者根据法律才能予以限制。对于行政机关的干预行政职权,法律应当对其内容、对象、目的和范围等方面予以确立和限制,以使公民对这种干预具有可预见性和可预测性。2、给付行政。法律保留仅限于干预行政已经被突破。给付行政的扩大要求相应的扩大法律保留的范围。但这里的问题是法律保留在多大范围内包括给付行政,国家是否可以提供法律没有规定的给付。实际情况是法律的约束程度因行政领域的不同而不同。 (三)法治行政在行政程序中的体现 德国行政程序主要体现在1977年生效的《行政程序法》中,它要求行政决定必须采取合法的程序和形式。 1977年的《行政程序法》并不是一个关于在实施某一个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严格步骤的法律,而是规定了在德国法中有关已经形成的程序的一般规则。 这主要包括:1、调查程序。该法第24条规定了调查原则。行政机关可以依职权查明事实,确定调查的方式与范围,不受参加人的意见和所提供的证据的限制。但行政机关应当考虑一切对案件有意义以及对各方当事人有利的事实,不得以案件的陈述或申请未经准许未经证实为由拒绝接受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陈述或申请。2、告知程序。该法第25条规定,如果参与人因为疏忽或无知而没有提出对自己有利的陈述,那么行政机关应当建议提出有关的陈述或申请,必要时,可以告知参与人在程序中的权利与义务。否则,可能会导致对公民的侵害因而承担国家赔偿责任。3、听证权。该法第28条规定了参与人的听证权。该条第1款规定“干预参加人权利的行政行为公布前,应当给予参加人对有关决定的重要事实进行陈述的机会。听证的权利已经成为不得违背的法律程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与英国等普通法国家的听证权相比,德国行政程序中的听证有更多的限制。例如第一款中的限制包括一方面限于”干预“参加人权利的行为,另一方面限于必须是”重要事实“。第二款中列举了五种具体案件没有必要举行听证。第三款规定如果听证与公共利益冲突,不得举行听证。4、阅卷权。阅卷权与听证权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只有经过阅卷,行政程序的参加人才能有效的行使自己的听证权。该法第29条规定了参加人有权查阅有关程序的案卷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但同时对阅卷权作了相应的限制。5、保密权。公民有权保守个人秘密和商业秘密。如果行政机关有权公开,则保密保护不复存在,这个权利一方面来自公民的同意,另一方面来自法律的明确规定。6、说明理由程序。该法第39条规定,对于书面的或书面确认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理由包括做出行政决定的主要事实和法律理由。对裁量决定的理由说明,也应当使人认识到行政机关作为行使裁量权出发点的观点。同时该条第二款规定了不需说明理由的五种情况。 三、结语 英国行政程序以自然正义原则为其基础,并且已经成为行政程序中一条不变的公理,它并不通过一部法律予以体现,在行政程序中即使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也必须遵循自然正义原则,它是一种内在的和普遍的要求,因此被认为在行政程序中具有实质意义。而德国的法治行政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活动,尽管他也能够制约行政活动,实现对权利的保护,但立法终究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法律的要求,而且德国并没有具体的承认自然正义原则。因此有人认为德国的法治行政原则在行政程序中只具有形式意义。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一方面上文所提到的德国行政程序中的一些原则与权利,如听证权、说明理由等正是自然正义原则的体现,而且从某些方面来看,德国行政程序法中的一些原则所包括的内容比英国的自然正义原则所包括的内容又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德国的宪法法院可以依据宪法对法律进行违宪审查,以确认该法律是否合乎宪法的基本价值和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及时对法律进行调整。因此法治行政原则在德国行政程序中既具有形式意义又具有实质意义。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探析 【摘 要】本文对当前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必然性以及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成人教育 管理人员 专业化 新形势下,知识成为影响各行业竞争的关键资源,新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在社会生活中专业人士已经开始对社会生产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在成人教育领域,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作为引导成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规划者和指挥者,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逐步推动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者角色,其借助于自身能够直接参与到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可以对成人教育的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Τ扇私逃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建设,为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在现代社会的优化和开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切实推进成人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一、当前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加强“四化”干部工作队伍建设的需求。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总标准。新形势下,应该严格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指导方针,打造一支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干部工作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而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本身是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具有必然性。 (二)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本身是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推行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首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建设,促使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化和高效化发展,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成人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三)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管理者进行自我建设的要求。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事业,也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并且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重要发展目标就是在成人教育领域内成为专家学者,能够对成人教育工作的优化和开展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成长过程中,应该不断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成人教育管理事业作出相应的贡献,切实推动成人教育事业向着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管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情况下,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包含知识亚结构,即成人教育管理的知识、政策法规等;能力亚结构,即管理人员在具备一般教育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实施成人教育专业化管理的特殊能力,包含对成人教育的组织和协调以及教育评价能力、成人教育未来发展预测和创新能力等。 (二)专业道德方面。在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工作中,对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的强调是又一个重要的标准。成人教育本身是为了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而服务的,因此在强调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时,首先应该关注管理人员的专业道德,以期可以借助管理人员的道德引领和统帅,保证成人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专业训练方面。衡量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其是否接受过长时间的专门职业技能训练。成人教育不仅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还应该加强对成人教育工作者自身专业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视,保证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从业资格,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教育管理能力,能够对成人教育实施专业化管理。 (四)专业发展方面。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生命周期以及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自我认同感与其自身专业生涯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在个体相对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个体生活在高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接受复杂多变的专业活动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进修。个人只有积极推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够紧随时代潮流,在自身专业岗位上作出相应的贡献。 (五)专业自主方面。当一个专业在社会中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时,其专业人才培养的专长一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其学科知识体系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高度专门发展倾向,以至于没有经过专业系统教育的外行人员无法对专业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专业自主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从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成人教育至今尚未达到专业自主的发展程度,但从整体上看,专业自主也是成人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 (六)专业组织方面。专业组织在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应该交由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机构来进行组织和规划,保证建设工作的专业性。但是,还应该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管理组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方式的专业化水平一般偏低,因此必然会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产生一定的限制性影响。 三、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宏观层面:以国家政策体制为专业化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从国家政策体制方面对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为成人教育管理专业化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入职后的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在当代社会,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学习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展潮流,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提升,任何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可能在工作中面临知识陈旧僵化、影响工作实效的问题。因此,必须定期对入职后的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在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应该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保证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进而更好地开展成人教育管理工作。 其次,对成人教育的专业自主权进行进一步拓展。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要求为成人教育管理者提供相应的专业自主权,也就是说,成人教育的实际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和决策权力。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权力也是衡量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还应该进一步拓展专业自主权,促使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成人教育工作的全面管理。 最后,设置专门的专业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现阶段,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独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本国教育工作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在各个国家专门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T中,一些国家提出应该针对成人教育设置相应的管理组织,对成人教育实施专业性的组织、规划和监督管理,这一观点的实践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也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中观层面: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对成人教育内部用人制度加以改革。中观层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该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需要成人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成人教育的专业管理机构应该为管理者的专业化学习和发展营造相对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真正将成人教育结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做出正确的指引。基于此,成人教育部门应该从管理人员的基本构成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计划和执行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者的专业化学习行为,为其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对内部用人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方式主要为任命、选举、考核和聘任几种。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教育管理领域行政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日渐加深,传统的成人教育人员选拔聘用方式已经因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聘任方式。因此,新时期加强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也应该引进竞争机制对内部用人制度进行优化改革,促使成人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向着专业化方向迈进。 (三)微观层面: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从微观层面看,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建设可以从两个具体的方面入手: 首先,利用学习和反思推进成人教育管理人员活动专业化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转型对教育领域产生了特定的影响,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自觉承担管理重任,全面、科学地组织好成人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促使成人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基于此,成人教育管理者在自身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一定的终身学习思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紧跟时代潮流,促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逐步的提升。 其次,基于社会建设发展需求适当地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拓展管理思路。为了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社会的建设需求相适应,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积极探索和学习变化、创新、整体和和谐几个方面的新型管理理念,对自身工作思路进行科学的拓展,进而以更为专业手法对成人教育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紧随时展潮流促使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为成人教育对象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引导服务,促使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为成人教育在当代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带动我国整体教育事业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特殊教育管理中师资专业化培养 摘要:当前,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成为潮流,在此思想的推动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是越来越得到重视。文章将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教特点以及教师专业化一般概念综合起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特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分别是恪守职业道德、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具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以及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对当今我国特殊教师师资培养的目标及模式,还有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进行了审视,并且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政策,分别是完善培养目标、增强课程实用性、课程分流和分层、加强培养行动研究能力等等。 关键词:专业化 特殊教育教师 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 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单位: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继续教育专业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首先需要管理者必须具有专业化水准。文章研究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和发展现状,提出了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素质和能力标准,并指出了提升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 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向继续教育专业化迈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是影响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高标准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成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树立学校继续教育品牌的关键。 一、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经过长期的培养,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取得了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就是继续教育管理者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持续的专业化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管理必须专业化和科学化,继续教育管理者也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美国著名学者李・S・舒尔曼先生认为,当代专业教育的属性特点包括:一是理想的职业道德,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二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体系。三是专业培养,就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四是学习发展,即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思考完善和实践分析。五是专业判断,学会适应变化、融汇贯通。六是专业团队,能共享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发展水平。当前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并不是完全的专业化职业,所以,研究和探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问题能加快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速度,提升管理者专业水平。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学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 学历较低是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学校也未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学历要求,所以大家的文化程度都不尽相同,大学专科学历和专升本占很大比例,几乎少有研究生学历。同时从事继续教育管里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继续教育的工作经验,一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走向工作岗位,另一部分是其他专业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调入。以上这些情况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理论知识薄弱,管理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 (二)续教育管理者知识和素质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在从事继续教育管理之前,大都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关培训,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管理者不掌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特点、学员的学习需求,对继续教育质量管理、项目研发、市场开拓和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知识不够熟悉。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还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同时续教育管理者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偏低,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强烈的事业心,没有热爱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都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三)地位较低 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但是继续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学校普遍不够重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地位较低。人们大都认为继续教育是学校的“副业”,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要求低,大部分从业者都是高校校外编制或者是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因为以上原因,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已经成为高校中被遗忘的角落,工作人员的晋升没有通道,评优也没有名额,这些必然造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强。 三、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与内容 (一)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国家人才观念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和继续教育办学者的职能与作用,继续教育办学者应该具有合适的价值观与理念。继续教育不应该是高校提高财力、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工具,而应该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继续教育也是推动社会向终身学习型社会迈进的有力催化剂。大力提升继续教育事业和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就能保证继续教育质量、树立继续教育品牌。只有对继续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让从业者热爱继续教育工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继续教育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一是市场开拓能力,包括获取和挖掘培训资源的“营销”能力。二是课程研发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三是项目管理能力,就是从项目立项到开班审批到教学过程,还有后勤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四是组织协调能力,就是能组织好学校的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好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五是行政管理能力,就是能处理好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等。六是语言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公关能力。 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加强立法,确保高校继续教育具有专业地位 国家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规定了高等院校是实施高校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规定继续教育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之一。大学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定位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应该拥有合法地位,继续教育在高校获得专业地位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高校应当把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进程之中,形成管理与办学的清晰格局,进一步理顺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实行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依法进行规范管理和教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才能有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有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才能引导继续教育办学者向专业要求发展。 (三)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证照资质 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准入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继续教育办学者奖励与淘汰机制。作为一个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验。为此国家和学校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入职资格、专业课程和考试制度等。同时建立考评体系,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进行奖惩,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发展。 (四)支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开展理论研究 高校应该利用其科研优势,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和继续教育工作者,探索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升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学校应加大继续教育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开展校内的课题研究,鼓励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开探讨会,组织专家评审,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等,引领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的影响力。 五、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者的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 国外高校已经提供了继续教育硕士学位课程,我国一些高校教育院系的硕博培养课程中也有了继续教育研究专业,为国家提升继续教育水平发挥基础性作用。加强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培训,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提高全体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技能,合理规划,科学制定培训手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形成规范、专业的管理流程,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培训市场开拓、一流大学继续教育办学经验等。 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必然走向专业化,继续教育管理也必然需要专业化,必然要求管理者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工程机械专业人才教育管理模式 摘 要 高职院校办学必须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大学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路。实行“冠名订单班”、高校“董事会四导制”教育管理机制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 高职;工程机械行业;四导制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体制改革创新政策原则。高职院校办学必须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大学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路。 1 工程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能生产18大类、4500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成为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蓬勃发展活力的重要行业。2012年,我国成为超越美国、日本、欧洲后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一定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但全国培养工程机械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院校还很少,导致该行业技能型人才匮乏。 行业背景 工程机械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品由完全引进到联合开发、自主研发的产品新供应链的组合,完成了以代销转向产销结合继而发展整车销售、配件供应、技术支持与维修服务的四位一体的品牌经营模式。短短几年间,中国大地不再是单一的进口机型,也不再是孤立的玉林柴油机,日趋成熟并有效占领市场份额的中国徐工集团、柳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厦工集团、合力叉车集团、山推股份公司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近几年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 行业人才需求 在迅速发展的工程机械行业面前,为之推动进步,确保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上迅速显现缺口,具体表现在人才数量需求和人才质量需求方面。 在人才数量需求方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全国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导致人才数量紧缺。 在人才质量需求方面,当前全国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长春市经营各类工程机械的公司为例,各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虽在逐年上升,很多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2年后,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技能掌握的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工程机械出现故障后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导致行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产生更高要求。 人才数量的短缺与人才质量的滞后均体现出行业人才缺口的现状,这对高职院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人才培养是要受时间周期所限的。面对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亟待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上创新思维,推出符合行业所需、教育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普遍现状 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工程机械行业专门化的今天,搅拌站、压路机、挖掘机、叉车等工程机械设备因其功能不同而在销售、维修、售后服务方面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同,不同企业呈现出不同人才需求的专向性,而学院依靠自身发展、教育资源的短缺,与快速培养出专向人才无可匹配,缺乏的不仅仅是教学、实验、实训设备,连专业技能教师也不可能精通前沿技术。培养学生只能达到触类旁通,到企业工作还需再进行对接式专向培训。由此,无法快速缓解行业迅速发展与专向技术人才紧缺的矛盾,必须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2 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开拓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索适合学院实施、企业可行、校企联合的方式,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实行企业冠名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工程机械专业实行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方式。学生在入学之初由学院组织与工程机械相关企业签订冠名班,如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经营日本小松挖掘机为主的“小松班”、以经营玉柴工程机械为主的“永大班”、以经营拌和站为主的“原进班”、以经营三一重工为主的“恒日班”、以经营柳工机械为主的“柳工班”等与企业品牌、经营项目相对接的工程机械冠名定单班,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入学后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冠名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校建立企业产品实验室,实现双方共同管理、共同培养。 实行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在与企业实行冠名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紧密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共同承担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成立工程机械行业董事会或理事会。把有行业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领导与相关政府教育职能官员、高校资深专家等重要人士结合在一个行业组织机构里,共同规划、承担行业人才培养任务。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分院在连续五年与区域工程机械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以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不断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社会资源补充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并与企业建立紧密相关的合作关系,本着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建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董事会主要董事为学院分管教学领导、各冠名班企业领导等。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等事宜均以董事会讨论后决议实行。 实行“四导制”学生管理模式 在实行冠名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以来,充分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实训环境发生变更,结合“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原则,实行“四导制”这一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把教学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切实保障学生成才、企业用才、双方管理、人尽其才。 “四导制”即新生入学后在高年级学生中选聘一名优秀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辅导员助理,选聘一名学生工作队伍中优秀的教师为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选聘一名专业上的骨干教师为班级学业导师,并从对口冠名班企业中选聘一名有丰富工作经验、高超技能的工程师为班级职业导师。 3 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赢 冠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和“四导制”学生管理模式的运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并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冠名班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对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人、财、物的问题如何解决作为校企共同承担的任务。企业在校建立的实验室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以企业真实设备、产品为实验对象,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到冠名班企业深入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企业真实环境与设备、生产一线的结合,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零距离顶岗,免去了以往1~2年的企业培养阶段,改善了学校实习、实训条件,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缓解了行业对专业人才质量与数量的紧张需求。 董事会运行管理模式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董事会运行管理模式,使高职教育吸纳了企业高层领导的加盟,在行业的发展规划上、培养人才需要的能力上提出远见卓识,并有能力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比如董事会机制下的职业技能操作竞赛、企业文化进校园、行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以及成立自主创新基金。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使企业更深地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并充分利用企业及行业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了真实的校园文化教育平台。 “四导制”管理模式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双方管理,三方教育,互通共进,达到校企双赢 1)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辅导员助理在“四导制”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我组织的作用,弥补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缺失之处。 2)具备系统的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担任的学业导师,成为学生很好的“营养师”,他们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真正缺什么,能够怎样有效地补什么,确保学生正常健康地成长。并能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引导学生选修课程,参加合适的社团,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3)来源于企业工作岗位上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导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科前沿技能传授、行业所需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好地体现了全方位育人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为之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行业的阶段性需求,适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实现教育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走有实效性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之路。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 本文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以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开展了培养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的探索与研究,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本文的工作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教育管理 专业实践 1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现状与问题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硕士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从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1997年,我国正式开展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工作。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这是对以往硕士生培养过于偏重学术、脱离市场、知行脱节等弊端的一种完善,也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约为1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在校生人数要实现1:1。然而,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的迅速扩大,其教育培养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1 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存在一定误解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从开始招生至今只有短短4年时间,属于“新生事物”,所以无论是生源还是用人单位方面,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一些偏差。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过去传统的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混为一谈,甚至认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生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条件低、培养目标要求不高、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差别不大、学位证书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就业前景不乐观。加之,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其它专业调剂而来,认为专业型不如学术型。因此,导致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自己的身份都不认可。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优先考虑学术型,对专业学位存在一定歧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还尴尬遭受着“不如学术硕士硬”、“山寨硕士生”、“培养无特色”、“就业前景担忧”等质疑。 1.2 教育管理特色不突出,缺乏有效培养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学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位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高校在对硕士生及导师的管理、质量评价及考核评估上大都采取一样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特色性和科学性,也严重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在培养方面,学术型硕士生偏重理论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具体到培养方案、选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特点突出的、有别于学术型的具体方案和有效的监控措施。例如,课程设置上除了少数几门学位课不同之外,并无其它差异,缺乏新意,导师也不清楚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否需要增加额外的要求,应该如何区别对待。专业实践也由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少有获得真正落实。此外,全日制专业学位在论文类型、评价标准与机制等学位论文规范方面,均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现有“航天工程”和“航空工程”两个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起,招收“航天工程”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2010年开始,招收“航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2014年,“航空工程”领域也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目前,已累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近130人,累计毕业近70人。毕业生中近40%的学生就业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另有近40%就业于国内大中型企业,其余20%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迅速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论从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等都趋于稳定,这就对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多渠道提高生源质量,严格导师资格认证量 鉴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时间短,认可度还不够广泛,为了提高生源质量,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采取多渠道招生的办法。首先,从我院“力学”本硕连读生、“工程结构分析”及“飞行器设计”专业中,选拔一定数量成绩较优异的本科生经推荐、免试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其次,在统考生中,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在笔试、面试方面区别于学术型考生,内容都更侧重工程应用方面,面试考官也选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教师担任;另外,报考学术型的考生如果愿意转报专业学位,将给予优先录取。最后,对于招生剩余名额,会从报考机械、能动、电气、电信、材料等相关专业的考生中预录,将同时愿意转为专业学位的学术型考生与报考专业学位考生一同笔试、面试,按顺选拔综合成绩高的考生进行录取。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较高的生源质量,也能达到不同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采取自愿报考的形式,从一开始就稳固了考生的心理认可度。 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由于专业学位对应的学科只有一级没有二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目录上并没有标明特定的导师,而是在每年招生前期,会对导师就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意愿进行摸底,并对那些愿意招收的导师在总招生数量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除了常规的要求之外,对其工程背景、主持横向课题以及到款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为之后的专业实践做好铺垫。 2.2 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实践应用特色。进一步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定位应有别于上述两者,有其自身特色。总体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科与行业的特点,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具体到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航空航天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能够在航空航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承担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 2.3 培养过程监控措施及其实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为2~3年。在第四学期可申请转博,通过学院考核并获得专业学位后第五学期转入博士阶段学习攻读博士学位,这样,为那些愿意并适合继续深造的硕士生提供了机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业学位在硕士生中的认可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环节,均实行学分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并辅助以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工明确:校内导师负责硕士生在校学习与科研等,并负责在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聘请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全职人员作合作导师,与合作导师一起落实并管理硕士生专业实践并指导学位论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校期间,须修满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中期考核、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学分。除全校公共课之外,学院专门设置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学位课或选修课供硕士生选择。此外,为拓宽硕士生知识面,要求在答辩前听够规定的学科前沿性讲座。 大部分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二学期开始,硕士生陆续进入专业实践阶段,专业实践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考虑到每位硕士生专业实践的情况有所差别,所以,专业实践一般应在校外实践单位完成,可以连续完成,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分段完成。对于以导师主持的横向课题为专业实践内容的硕士生,部分专业实践内容可在校内进行,但须保证有多次赴实践单位进行调研与研开的经历。校内导师与合作导师要定期检查专业实践情况,处理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第三学期结束前,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中期考核,除课程学习、成果发表之外,重点考察专业实践情况,对于考核未通过者,将作为重点跟踪对象转入下一次考核。专业实践结束后,硕士生提交由校内导师、合作导师、实践单位共同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向学院汇报并接受考核,未通过者将重新进行专业实践,并取消其校内指导教师下一年度招生资格。 奖助金评定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生享受同等待遇,单列指标,分开评定。依据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进行排名,末位学生将转为自筹生。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建议导师提供相应的助研岗位津贴,并协助其申请助学贷款,或者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此外,为鼓励硕士生重视专业实践,对于专业实践审查中成果突出或解决了重大工程问题的学生及其导师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4 学位规范多样化,评价机制特色化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技能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是可否被授予学位的关键。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及评价机制都不能完全照搬学术型硕士生的办法。 我们的做法是:学位论文可由校内导师与经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软件研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形式,论文字数要求3万左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通过中期考核后,才可申请学位。在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及正式答辩。送审时,论文评阅人共2名,其中1名必须是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一位应是相关专业领域的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专家,也可以是硕士生的校外教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要求且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后,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专业学位。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几年以来,我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逐步进入正轨,规范化和特色化愈来愈明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有了较大提升,不再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100%,去向包括研究院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等。然而,在实际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中期考核、奖助金评定等指标体系中除专业实践外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差异不大,部分学生专业实践内容与学位论文结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工作中不断改进。 3 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3.1 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 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排名靠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亟需进一步改革。改革表现之一,就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树立为真正教育品牌的关键所在。 首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特点决定了学生不能只坐在书斋中,要真正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基于这个特点,学校应积极调整过去“关门搞学术”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社会实践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互动。其次,完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内部评价和使用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评价,除了在招生、培养、专业实践、学位答辩等环节中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外,还要引入外部评价机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逐步调整管理理念与模式,这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能否真正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关键所在。最后,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3.2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实践与就业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特定职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因此,要特别注重专业实践对其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具体说来,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的作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授课教师和导师,应本着“实践第一”的原则合理匹配,更多吸纳一些具有企业一线科研、管理、经营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加入授课、指导教师队伍。应以横向课题为主,要求指导教师将所指导的专业型研究生纳入课题组,参与完成一些任务。另一方面,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投入,用于包括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导师培训、课程建设、硬件设施配置、与实践单位交流合作、校外导师聘任、就业指导等方面。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渠道。 3.3 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有益经验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它是当今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专业学位早期主要向德国学习,到1970年后,“本土化”趋势开始加强。经过近90年的发展,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有力推动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形成结构日益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明确区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专业学位的培养应面向社会,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性方向,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不同学科或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也应各具特色。其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扩展专业学位学科或领域,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重心应逐步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移到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在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的同时,适时设立新的专业学位类型,进而不断扩展专业学位学科或领域范围。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贯彻实施“双导师”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形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又能发挥企业设备先进、经费充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探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管理协同理论下的联动 摘要: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诉求倾向于“全员育人”,但实际践行过程中受教师评价体制以及辅导员师资专业水平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这就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管理之间的联动性,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教师 思政教育 管理协同联动性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管理理论被应用到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教育部于2012年形成了以任务为牵引的协同管理理念,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管理协同理念和高校管理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逐渐发掘其应用可行性,优化管理高校日常事务的手段,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在本文中重点论述了在协同管理理论指导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的必要性。 1 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念中的现实诉求表现 当今社会培育人才的出发点不仅包括知识能力的传授,还包括德育思想的形成。高校教育应当以育人为首要任务,尤其是德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复杂性、特殊性和繁重性,是一项思想内涵丰富、教学和管理相互整合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这不仅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大环境对提升人才思政教育科学性的需求。 2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教师思政教师单独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诸如:现实功利主义的影响、实用主义的影响、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教学各类评价体系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影响等。且“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执行阶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2.1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和辅导员教师队伍两者之间相互脱节,互不作为 思政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依照两者工作职能性质的差异,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按照学校的教学规定和教学要求,两者能够在互不影响的时间、空间段教授相同的教育对象,这就间接的导致双方沟通存在问题,很容易出现排斥孤立情况,其明显问题为:其一,两者之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学生,但面对同一位学生,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有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其二,容易出现相互牵制的情况。一般来讲,专业教师的育人思想意识相对薄弱,很容易漠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一些负面问题的出现。诸如,散布一些和当代主流文化相互违背的思想观念。 2.2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但由于高校近年来广泛扩招,多所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量,受工作任务量、工作范围以及工作过程的影响,造成专业辅导人员激情退散。同时,角色不清、地位边缘化、思政教育周期长、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造成辅导员工作不积极,不能及时认真学习相关思政理论知识,更谈不上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3 加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联动协调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协同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利用协同管理的基本思想提高系统管理内部各子要素依照协同管理的方式相互整合,加强系统功能之间的互通性。同时,管理协同还要遵循系统整体性原则,把焦点集中于要素层面上,再施加特定的管理方法,激发其中的有利属性,增强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进而实现管理协同效应,弥补辅导员单独管理和专业教师单独授课之间的矛盾问题。 3.1将资源利用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一般来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关注的是系统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辅导员在思政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管理能力。但是思政联动教育管理更加重视对系统外部资源的利用,它将传统思政教育管理的优势纳入其中,最大化的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 3.2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思想以及劳动分工,将教育工作的主体限定在特定的活动单元中,从表面来看,教育主体工作效率很高,但实际是分割对立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率。而管理协同更加强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重视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3.3管理协同能够有效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不仅要强化辅导员自身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要协同一切能够协同的有利资源来填补自身的缺陷。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互相协同的优势是能够增强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增强时效性。反之,很可能出现相互牵制,离散的现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协同理论是将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转化为稳定状态,通过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管理,实现系统功能的自我完善,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完成高校育人的首要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现代化知识性技能人才。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ITP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教育管理的启示 【摘 要】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的重要环节和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和实习能力的提高。文章以笔者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实习经历为蓝本,以系统理论为探究视角,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环路模型的指导下,结合实际问题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同阶段督导的教育管理进行反思和探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教育管理 一、社会工作专业“辛晴成长路”项目实习教育督导管理 “辛晴成长路”项目由上海市某社工师事务所负责,落地于上海市闵行区某民办小学,服务对象为来沪务工人员子女,服务内容为为五年级两个班级的孩子教授青少年正面成长课程、组织社区实践活动、进行个案工作等,服务目的是增强来沪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和正面成长能力。笔者在此项目中作为一线社工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和讲授、社区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和项目质性报告的撰写。 此实习项目为每位专业实习生安排两位督导老师,一位是学校督导,一位是机构督导。学校督导由高校社会工作系专业任课老师担任,机构督导老师是代表机构对实习生进行任务的安排并提出具体的实习要求,并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 笔者在此项目中接受的督导主要包括每次课程之后的督导、实习中期督导和实习终期督导:(1)每次课程后的督导。由机构督导负责,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及时以小组分享和反思的形式进行,听取专业实习生的感受、问题和思考,机构督导进行解答和总结,并进行鼓励或提出下一步的目标。(2)实习中期督导。由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共同负责,不仅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询问和解答,还要以社会工作系提供的表格为依据,对专业实习生的表现进行中期评估和考核。(3)实习终期督导。由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共同负责,以学生的社工日志、每次课程或活动的社工评估表和主带社工自我评估表为依据,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督导和考核,并综合给出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 二、ITP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启示 (一)ITP模式 Bogo和Vayda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环路模型,简称ITP模式。ITP模式是一个由4个清晰的步骤组成的一个不断循环、深入的概念体系(如图1),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连接起来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图1 ITP模式图 但督导作为一种专业训练方法要完成由理论学习到实务运用过渡并不容易,需要借鉴和形成更多成熟、有效的方法模型。将ITP模式引入到社会工作督导方法中,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资料。实习督导要指导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服务对象多方面的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文化心理、掌握资源等,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能够对服务对象的资料进行概括描述和专业角度的评估;(2)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实习督导要协助专业实习生注意觉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所唤起的个人的主观反应,包括感受、思考、情感和一些猜想或假设等,并帮助实习生对这些个人主观反应进行思考、界定和澄清;(3)联接。实习督导要指导专业实习生根据案主多方面、多层次的资料、实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人主观反应寻找学习过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并进一步对所“联接”的理论进行反思、澄清和探讨,使其能够成为制定专业服务计划和进行专业服务行动的指导依据;(4)专业反应。实习督导要协助专业实习生确定会谈或者服务活动的具体方案和计划,并引导专业实习生将服务计划付诸实践转化为合格的服务行动。 ITP模式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运用中也是如此,每一个轮回的进行都使得专业实习生加强了对服务对象和所处情境的理解,随着有关服务对象和实践情况的新信息的收集,新的思考和经验又会出现,新的反思和联接也会形成,新的专业反应也会促成,如此反复,不断深化发展,直到完成对服务对象的服务目标和服务行动的服务意图。 笔者以自身“辛晴成长路”项目实习为蓝本,探究ITP模式运用到社会工作实习督导中的具体步骤和优势,总结了ITP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启示:(1)实习督导关系的建立。督导者和被督导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是实习督导顺利开展的前提。ITP模式不仅可以用以指导督导过程,督导者还可以根据ITP环路模型的有关步骤建立与被督导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首先收集被督导者即专业实习生的材料,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除了学习情况、实习兴趣还要了解学生的人际状况,行为态度等。并对收集到的学生信息进行整理总结,综述所督导学生的特点并评价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2)实习督导过程的引导。实习督导过程中实习督导要学会“反思”的运用,协助实习生注意觉察在实践过程中唤起的个人的主观反应,并帮助实习生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假设等进行思考和澄清。实习督导者还需要帮助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建立起实务和理论之间的链接,根据具体的实务情况和案主信息,协助实习生寻找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并对理论进行探讨和反思,进而使其成为制定专业服务计划的指导依据。实习督导协助实习生确定会谈或者服务活动的具体计划,并引导其付诸实践。(3)实习督导过程的总结和评估。实习督导的整个过程是ITP模式的循环反复,在收集资料-反思-链接-专业反应的不断深化之下,完成实习督导的任务和目标。总结和评估阶段的到来正是对整个过程中ITP模式运用的综述和反思,以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目标。 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方法。当今,中国大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实务督导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相对滞后。如何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进行有效的督导、如何提高实习督导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果成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在ITP模式指导下,结合相关实务经验,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具体步骤,反思和总结有益启示成为一条可选之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教育管理的模式化、制度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关于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作为开放教育试点的重要项目,经过近几年办学经验的积累,逐渐探索出了专业办学走向成功的道路。但是事物发展都有其定律。随着办学时间的积累,教育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总的来说,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本专业招生环节薄弱;第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进步空间还很大。比如,课程计划不完善、教材编写不合理、教学资源未充分利用等。所以,在以后办学执教中,还需要不断探索专业办学规律,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扬长避短借鉴别人先进经验,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改进,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 关键词 电大开放教育 教育管理专业 问题 对策 教育管理专业在近几年的开放教育试点过程中取得了显著地成功。对教学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毕竟相较于传统教育来说,电大开放教育是一个新兴事物,那么在他的发展道路上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本文重点分析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现状以及对策两方面。 一、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一)招生环节中存在的问题1.招生人数逐年下滑。根据历年国家招生数据显示,国家招生的规模逐步萎缩。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招生人数逐步下降。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之所以在最开始的近年飞速发展是因为其新事物的特点,不但系统优势明显,而且教学网络辐射广,同时开启了电大开放远程教育的新模式。之后招生人数不断减少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网络学院的兴起,瓜分了一部分市场;二是,成人高考招生条件放宽;三是,电大开放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四是,中等师范学院升格,潜在生源减少。2.招生环节操作行为不规范。在我国,有些试点办学单位在思想上对电大开放教育认识不准确,觉得电大开放教育的本质是商业性。将整个招生工作交予社会上的盈利机构去承包,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只考虑经济效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在教育部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各省电大逐步形成拥有个人鲜明特色的办学风格,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在办学实施实施中也慢慢出现问题。1.教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电大开放教育对专业的设置极为狭窄,不能因材施教,也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的需求。学科开设不合理,学不到真正的实用知识,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最终结果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2.考试试题设计只适用于应试教育。考试中大部分的考题是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的,题目设计根本没有考虑成人特点,导致题目难易跨度过大。3.教学计划和实际脱轨。本科的社会调查和实习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分散进行,所以达不到监控学生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本身已经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这种分散式的管理根本没有效果。4.教学执行不灵活。受到中央电大一再强调地方电大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教学计划规定的影响,地方电大在执行过程中过于呆板,完全跳脱实际问题之外,进而不可能达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5.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电大开放教育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单一的授课方式,实现了教学中心由老师向学生的转变,由书本向媒体的转变,但是不少学生还是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思想上依然存在着上学混到毕业的想法。6.教学制度不够完善。在如今的中国教育体制之下,考试仍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计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符合学习和教育规律的,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也是会有极大的影响。 二、改善问题的具体措施(一)稳定招生人数,规范招生制度1.对于招生人数锐减的情形,就需要采取措施保证生源。加强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招生渠道,因为生源是电大教育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另外,针对操作行为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加强监督,规范招生制度,并参照普通高校招生的模式,在教育部门的组织下,每年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地方举行招生活动,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定统一而且规范的招生合同,形成规范的开放教育市场。2.降低招生门槛。现阶段,我国对开放教育本科段报名做了具体规定需要达到专科以上文凭才有准入资格。以此类推,专科段报名则需具备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凭,如此高标准的规定就限制了许多有欲望去学习深造的公民,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这无疑是再次剥夺了他们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机会。目前,在农村发展开放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那么。此种限制显然是与我国全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我国教育的普及率的宗旨相违背的。从现实情况出发,用文凭作为招生报考标准的标杆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而且,就算以文凭作为报考标准也是起不到规范作用达不到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的。因为文凭也是可以通过造假实现,如果在相同条件下,对有能力的人来说岂不是更加不公平。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是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在新经济条件下,人们需要这样开放式的教育给予他们更多成长的空间和增加自身竞争实力的机会。因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不要唯文凭是瞻,用能力作为评判的重要指标。(二)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1.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中,限选课程的比重偏高,这对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是很好的但不利于全国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全面发展及提升。因为各地区发展情况不一致,标准化模块设置没有考虑地方的实际发展情况,很有可能会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境。如今,我国社会主义飞速发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如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会很容易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低下。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开设具有教育特点的多门课程并进行分类与整合以适应社会经发展的要求。2.转变考试题型。电大开放教育的命题不是太难就是太容易,难易程度不合理,不能准确测试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大开放教育的考试题目应试性太强,布置极度不合理,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传统教育命题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试题难度。对于如何提高试题命题质量,可以从试题命题人入手。第一,中央电大总领工作,精心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资深的命题专家建立命题库。第二,完善命题工作责任制。第三,做好事后命题工作的反馈任务。如此一来,不仅能及时矫正试题,还能推动命题工作的发展。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有很多都是在职人员,想要把所有学员组织起来去参加集体调研是不现实的。那么教学计划设计教育管理专业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就不科学。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起来制订出一份相对合理的教学计划,实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4.灵活执教。因为目前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计划都是统一制定的,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计划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问题。教学计划本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那么在制定过程中就可以模块化。比如:相同的专业,可以安排不同的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则。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总方针规定之下,放宽其余要求的限制。比如,课程设置可下放给下属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结构进行相应的安排。这样之后,就可避免教学执行过程中太过死板的问题,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体现电大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发展,增强电大开放教育办学的生命力。5.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强烈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话说两头,电大开放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单一的课堂面授教学模式,因为教学中心由老师向学生发生转变,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途径、时间和地点等,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的中心都转到了“学”上面来,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自学习惯。6.完善教学考核制度。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中国教育考核制度还是以卷面考试的形式为主的。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一些其他方面的考核也纳入了管理之中,但是这种转变的程度还是很低的,根本不能转变以考试为中心的现状。所以电大开放教育模式下教育管理专业发展应该完善教学考核制度,从而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开放教育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其还在探索成长阶段,有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化,将来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本专业的发展规律,及时做出调整,继续发扬优势,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摘 要: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专业了解不足,专业兴趣不浓厚;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够主动,但课程多,学业压力大;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实践动手能力弱等特点。要实现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特点,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利导,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特点;教育管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近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24%,食品工业俨然已成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2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07.04万人,比上年新增39.70万人。“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线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发展由偏数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大批食品行业相关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营养、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以期培养出食品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 1.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从小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得到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进入大学后更加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在待人处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或顾及他人的感受,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不强,极易出现人际交往危机,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明辨是非能力弱,自制力差,抵御不了消极文化的影响,进而贪图物质享受,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功利性倾向严重,且容易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2.专业了解不足,专业兴趣不浓厚 在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中,对待高考志愿填报,一部分学生缺乏经验,没有查询录取学校和专业相关信息就轻易填报,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主见而是根据家长或老师的意见,填报的是家长或老师看好而自己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第一专业志愿没被录取而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受这些情况影响,许多学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了解不足,更谈不上能够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 3.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够主动,但课程多,学业压力大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大都在理工类本科第三批录取,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一本、二本低很多,以湖北为例,近五年来,三本理工类录取批次线比一本低150分以上。学生中有一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好,但因高考发挥失常或心理素质不好,导致高考分数远远低于平时成绩,但大部分学生高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差,自觉性不够,文化基础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科严重或学习态度不端正。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学生大一学年就要接触《微积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这样难度较大的课程,大学期间需要学习40多门课程,学生毕业至少需修满170.5学分。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薄弱,再加上难度大且数量多的课程,导致许多学生很难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厌学、旷课、挂科等情况。 4.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实践动手能力弱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校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较为丰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快速增长和传播的时代,与“80后”学生相比,他们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开阔,更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得到家人更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成长道路较为一帆风顺,加之受高考指挥棒和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面向食品产业,实施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这一特点将严重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化解这一矛盾。 二、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1.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这一特点,必须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掌握丰富知识、扎实技能和拥有健全人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改变过去那种“强制性灌输”、“命令”或“填鸭”的方式,回到对象化的主导性灌输之中来,围绕学生现实的思想、困惑与对课程的问题展开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使得灌输更为通畅有效,不断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积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体、公益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参与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深对国家、社会和学院、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采取引导、咨询、指导和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由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工作负责、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工作队伍。 2.因势利导,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便邀请专业首席教授做《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专题讲座,大一上学期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并组织学生赴武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湖北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福娃集团监利福娃食品有限公司等有代表性的大型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并经常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食品企业的经理高管做报告,联系从事专业对口的往届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同时学院每年还将举行由启动仪式、产品展示、蛋糕我做主、食品知识竞赛、食堂明星窗口评选、闭幕式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食品文化节,让学生寓教于活动之中,通过这些举措促进学生对专业、食品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浓厚的专业兴趣。 3.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面对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觉性不够、学业压力大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全体任课老师帮助学生正视现实,去掉思想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要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进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考分数较低不等于素质低、文化基础薄弱不等于智力低,让他们放下“三本”的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加强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对于大一新生,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入学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学籍管理、学院规章制度、熟悉大学环境等,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我,为自己量身定做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规划,同时对他们实施早操制度、早晚自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年级学生,学院根据时间节点组织召开英语四级考试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体学生,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会学科部成员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各个课堂、班级考勤工作,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每周通报并将迟到、早退、旷课情况记录在案,扣除相应综合测评分数,建立“考勤预警”和“学业预警”机制,组织召开学风建设先进班级经验交流会。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采取“抓两头带中间”、“一帮一”工作方法,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此外,期中考试前后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期中教学检查,研究总结教、学、管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前夕,对全体学生进行“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诚信考试教育,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使考试作弊不再有其生存的土壤。 4.注重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牢固树立“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食品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需不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在继承校本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直接面向产业,将“获得工艺工程师的训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另一方面需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与理论教学、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贯穿教育全过程。以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为例,该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各类课程实验、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育人周数占四年教学总周数的27.6%。正是由于对学生学习实践实训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2012年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并入选2013年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学院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制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组建由30名学生组成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实验班,开始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实验班的凝聚力,做好面向食品产业链办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三、结语 根据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226所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大部分为一本、二本高校。面对这种情况,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全体师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实施教育管理策略: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利导,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生涯辅导视角下小规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摘 要: 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小规模专业本科生教育管理现状,给出了生涯辅导视角下小规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对策,有效解决了小规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就业质量相对不佳的问题。 关键词: 小规模专业 生涯辅导 生物医学工程 高校小规模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深刻地影响专业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关系到小规模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南航生医专业”)本科生为例,运用全程化多路径生涯辅导体系理论,给出了小规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小规模专业本科生教育管理现状 小规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较多困难,这是由专业的自身特点、学生的认知不断发展及就业质量的相对不佳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是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南航生医专业设立于2000年,毕业生仅有十届,每届设一个自然班约30人,具有建立时间短、专业人数少、毕业输出少等特点,类属小规模专业,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二是小规模专业学生专业意识薄弱,易盲目跟风转专业,综合素质较佳的学生转出后,学生整体质量降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小规模专业的低认同感,滋生自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三是从未就业学生看,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签约慢、签约率低等情况,明确招聘该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较少,学生只能以自动化或电子信息等相近专业学生身份应聘。 小规模专业教育管理面临的这些困难,在学生大学的各阶段不断推演深入、相互交织,最终在就业环节上暴露出教育管理的不足和人才培养的缺失。 二、加强小规模专业学生的生涯辅导的对策 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体系根据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阶段的职业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特点,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多选择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2]。该体系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周期的职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特点及生涯辅导的规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探索期,即大学一年级;第二阶段是拓展定向期,即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是实践实现期,即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第四阶段是过渡适应期,即大学四年级下学期。小规模专业特色鲜明,运用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方法,较好地解决小规模专业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建设优良学风 从积极方面看,生物医学工程综合了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是理、工、医、生物等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该专业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学风和自主研究能力。从消极方面看,学习成绩已经成为该专业学生生涯发展的桎梏,就业或深造受到影响。因此,在学生发展的任何时期,建立优良学风应成为生医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其中,探索期应着重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力求在大一结束时建设学风踏实、勇于创新的专业文化;拓展定向期应着重搭建学术讨论和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激发专业认知需求。实践实现期和过渡适应期应将踏实扎实学风内化为自我素质的阶段,是学生自主寻求生涯机会、决定发展路径的抉择期和实现期。 2. 稳固专业思想 该专业虽然人数较少,但师生比例较高,应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效用。从实施的可能性看,小规模专业的班主任、专业教师有条件、有精力对行业、学科、专业的发展进行介绍,从更专业的角度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之情。从制度保障看,应制定《班主任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等制度,对班主任从新生入校到就业离校的全过程培养教育职责进行明确规定。从思想教育看,辅导员要指导各年级树立严谨治学、踏实务实的学风,注意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从凝聚力建设看,成立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联合会”等学生组织,打造“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纵向的交流沟通平台,增进专业内部联系,活跃专业学术氛围。 3.把握关键时间节点 一是在每年转专业工作启动时,特别是认识探索期,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沟通转专业情况。此阶段学生对专业认知处于朦胧状态,专业教师抓住契机,既可以使得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识,又可以疏导盲目跟风转专业的行为。二是考虑到边缘交叉新兴专业对高端人才需求的特点,在拓展定向期和实践实现期内由班主任等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对就业去向逐步了解,并创造实习机会。三是积极举办专业专场招聘会,以行业带动专业,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强就业信心。 高校的根本职能是人才培养,而专业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优秀人才的培养又能推动学科发展。从生涯辅导的角度寻找对策作用有限,关键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破解小规模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局。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探索专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方案 【摘 要】在我国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的改革推行下,人们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关注也愈来愈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环节的体育教育,也被摆到了这一“风口浪尖”上,所以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就变的势在必行。本文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客观实际中总结规律,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推动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工作。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方案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需要有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充裕、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以外,更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案。在以往的高校各学科的教育体系中,都会把体育教育忽视掉,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而这最终又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开展,专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呗逐渐重视,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引入,探索新的专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一、专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探索方案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原则:一是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出发;二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为依托;三是在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下,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到全面发展。根据上述原则,笔者提出了以下方案。 (1)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分类的专业体育教育中管理混乱,层次不清;在实践过程中,实践模式单一且练习时间过短等。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第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转变师生关系,课堂以学生为主;在管理模式中,采取专业定向学习管理模式,大小班综合教学,分清层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合理增加练习时间,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往的高校教学模式中,体育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只有在自由活动时才会体会到学生的兴趣。所以在体育教育管理方案的探索中,必须提升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学生自主学习,爱上学习。第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奖罚激励机制,奖励优秀的个人或团队,诱导学生努力掌握知识重点与加强练习;第二,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大学生性别、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类教学管理的模式,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理论与映照理论的能力,并时常提醒学生,加深学生对此的印象,做到“习以为常”。 (4)加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耐久力与毅力的培养。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差主要表现在耐力与毅力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 加强这方面的联系,强化学生的身体。比如,在实践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做热身慢跑与体能训练,然后再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向这方面倾斜,最后再以慢跑的形式结束课程。在不断的耐久力与毅力的训练中,也会逐渐影响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开端。 (5)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专业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能改进中,除了上述几点外,优秀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做到:第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外部积极引进专业素质精湛的教师,同时从内部开展培养工作;第二,定期开展理论实践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吸收先进经验,弥补不足并提出或改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专业高效体育教育管理的方法 (1)教学计划管理。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管理是指对制定与体验两个环节的管理。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就必须对年、季、月、周开展计划工作,分清个计划的层次,科学管理;在计划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阶段不同的表现与工作完成度来合理调整计划,做到科学合理,严谨有序。 (2)教学过程管理。体育教学过程是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所以必须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工作。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各层领导管理人员分派任务,定期、定时、定量尽心巡查与管理,做好记录与检查,并以此作为以后审核、评定的依据。 (3)教学质量管理。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中,根据制定的工作计划与大纲要求,从教学课程的内容、工作质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合格、达标率进行审核、评定与监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做到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学校还可以引进或自主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评定系统,来更好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4)教学管理评价。体育的教学管理方法是提升教学计划与质量工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效的完成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评价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对于整个教学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独立学院发展历程较短,随着社会发展,近几年新增设了艺术专业。因为自身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独特特征,艺术专业学生成为独立学院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文章从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入手,探讨加强此类学生管理有效性的途径和措施,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教育管理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产物。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需要,近年来很多独立学院新开设了艺术专业。对于历史短暂的独立学院而言,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如何做好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此类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一)文化基础较弱,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独立学院实行自主招生计划,由地方招生部门划定统一的分数线,考生统一填报志愿,按本科第三批录取。这决定了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文化基础比较差;家庭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心理承受力差,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相较于其他专业,艺术专业学生录取时标准较低,对文化课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转到美术班,通过短时间突击学画,最终考取独立学院艺术专业,但入学后这些学生公共文化课跟不上,加之专业基础薄弱,在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方面也受到很大制约。 (二)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程。艺术专业本身的独特性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以此来开拓视野和思维,增加艺术创作灵感。因此在课程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重专业课程、轻文化课程。课余时间大多用于专业技能训练。这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 (三)追求个性,集体观念淡薄。相较于独立学院其他工科、文科学生而言,艺术专业大学生更加追求和凸显个性,这突出表现在衣着打扮和为人处世方面。当下个体竞争观念强烈,这使得原本在艺术专业学生氛围中就缺乏的集体主义观念更趋于弱化。另外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以学生个体为本,这也导致了艺术类学生偏重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对班团组织等集体活动不够积极,缺乏集体责任感。 二、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目前独立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一把抓”的方式,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比如,很多独立学院设置早操和早读制度,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不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而且很多独立学院艺术专业采取小班授课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集体主义的养成,导致班级的纪律散漫,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师资短缺,硬件设施尚不完善。独立学院发展历程较短,办学模式还不够成熟。艺术专业办学时间更短,因此在办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与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软、硬件方面力量都比较弱。师资以及文化氛围较弱,学科建设相对落后,相关的硬件设备也不够完善,很多实践课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这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独立学院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加强课程教学改革,选取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利用生动直观的影像教学吸引学生,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专题讨论和学习,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强化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 (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独立学院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畅通辅导员提升和晋升渠道,减少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和对学生工作的认同感。艺术专业的辅导员要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利用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点带面,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素质。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独立学院要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载体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艺术专类学生思维活跃,活动能力强。要鼓励学生参加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体现时代特征、适应学生成长特点的文化活动纳入到教育范畴,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教育和监管。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自律和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独立学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控制,强化网络监管机制和措施,过滤不良信息和软件,净化网络环境。此外,将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入网络,通过贴吧、BBS论坛等方式创造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微博、QQ群、微信群等新手段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时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危机。独立学院应该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艺术类新生进行思想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另外,要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定期对心理困难学生进行谈心,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危机,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四、总结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一个难题。独立学院要重视学生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开拓和创新教育管理思路,制定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步入社会后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李春华(1985- ),女,河北衡水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工程施工园林景观论文 1.新时期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表土回填技术 任何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其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便是团粒结构土壤。而在改造地形时,往往就要注意了,为在栽植时能够将其加以利用,往往先剥去表土是最好的。在此,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人员要注意的是①避免在雨后进行表土掘取,且在施工进行时要保持地面的干燥;②使用铲车倒退的方式来掘取表土,并且要在同一方向,不得反复碾压,以免团粒结构的保护层遭到破坏;③如果下层土质不好,则应当改良土壤,改良的深度要适宜,可在80~100cm范围。④一般情况下,要避免在复原的地面上形成滞水层。 1.2定点放线技术 植物放点技术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重要环节,它能决定塑造者塑造出来的作品的成败。在施工开始前,首先要对设计图纸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要充分理解设计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意图,这样在后期施工过程中能够利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故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按照设计图中中给出的可利用因素进行定点放线,如参照点和参照物等。为保证定点的位置准确无误,也可以采用方格网法,且在进行定点标记时,其标记要明显,方便事后的检查;③对于树木的放置,一定要考虑到树木自身的高矮以及间隔位置等是否正确,特别是在树穴排列上一定要整齐,行道式注意行距以及参照物,并且孤植时要注意标注好中央位置;④在进行施工时,如果遇到色带以及绿篱等,可采用方格网法,用白灰或其他可以明显辨清的方式来描画线条。⑤如果在树木品种、规格变更的情况下,苗木树木不符或者是景观面积不合时,务必要经过相关单位的同意,即业主、监理单位以及设计单位;⑥如果发现图纸中存在着错误,不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随意改动和放线。必须提交修改建议并请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到场观看进行图纸变更之后才可以进行施工。 1.3铁丝网和水泥底的塑性 对造型钢骨架进行初步绑扎钢丝网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其达到平整、无反弹的要求,并且扎丝的扎点要控制在山体的内测。接着,采用塑性较强的砂浆在砌好的骨架上进行打底和塑性,最后,再经过后期的造型、刻画等来确定和完成最后的模型。 1.4植物栽植技术 ①挖穴。在进行苗木树木的定点放样之后,便进入了植穴的开挖。施工过程中,要选取一个点作为中心点,即以所定点为中心,沿其向四周进行向下挖坑。并且要注意的是,种植穴的大小是有规定的,不可盲目开挖或全部种植穴都一样,要根据所种植的苗木的规格大小,以及其所带的土球的大小来决定。种植穴的大小与深度一般比所要种植的苗木土球的直径和高度要大,一般直径范围控制在比土球直径大20~50cm,深度控制在比土球高度深10~30cm,这样才能保证苗根的充分舒展。一般来说,种植穴的底部要是圆形,且上下口的大小要一致,至于特殊种植苗,则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②修剪。在苗木栽植前对其进行修剪可大大提升苗木的存活率。原因在于修剪部分可以达到减少苗木的水分蒸发的效果,对于不同的苗木树种要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常绿阔叶要进行疏枝,剪去短枝上叶片,如果是落叶乔木,则要求将其树冠进行大修剪,可剪去二分之一;常绿针叶树、用于绿篱的灌木,只需剪去已经枯竭的或是折损的枝叶即可;但是对于花灌木则要进行疏枝,过密枝、折损枝以及短枝上的叶片等都要剪去。③栽植。在进行苗木栽植时,最好是按照种植平面图进行,并且种植的品种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并且按照先里面后外面的规律进行栽植。对于乔木的栽植,下坑后一人扶植一人填土,等到填入适量的土之后,再将苗木稍稍提起,这样可以有利于树根的舒展。对于灌木的栽植,起苗时苗床要保持湿润,用工具连图掘取,在种植时要用小花撬进行刨土,并在种植后浇水;对于草坪种植时,一定要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施工前要清除地表的杂物,并且边铺边镇压,这样能够有效使得草坪与土壤达到紧密结合的效果。并在铺好镇压后,用符合用于填满园间隙的园土进行补填,发现有杂物杂草时,应当马上剔除干净。 1.5养护工作 园林景观工程在完工之后还要进行养护工作因为养护工作对于工程质量的好坏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中包含了随着栽植苗木的生长对其进行设立支撑、不定时耕除杂草以及浇水施肥、防治病虫等等工作。以满足树木的生长要求。 2.新时期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和工程验收工作 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要开展图纸会审,这是毋庸置疑的。图纸会审工作就是各个相关单位聚集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或是疑问进行分析或更正的过程,为保证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开工前一定要做好图纸会审工作。而在园林景观工程完工之后,需要进行竣工验收,主要是验收该项工程的施工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在开工到竣工期间,监理人员务必要全线跟踪施工进度,对每一道施工工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都需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全线跟踪便于后期更好地进行竣工验收工作。 2.2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和素质 施工人员的技术与素质与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园林施工知识、施工经验,以及良好的人格素质。因为园林景观工程是关系到城市绿化环境,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和谐的一项工程,具有一定的施工技术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是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故最好是能够对施工人员开展专业操守和艺术修养的培训工作,以此来提升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园林景观工程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是一门集建筑、艺术和生态等学识的综合学科,故在施工技术上对于施工人员的水平就会有所要求。特别是在注重艺术审美的现时代来说,好的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够建设出更经济、更美观的园林景观作品。 作者:王子亚 单位:太原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管理论文 1施工成本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管理控制 1.1工程在施工前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1)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组织建立项目部门管理机构 将这一管理机构视为企业施工经营管理的前提和依托。好的项目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要对施工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评测者应为专业的管理从业人员。工程的修缮工作要极其注意,对有关的拆除工程所得的旧的材料要加以利用,并对其进行现场的价值评估。 (2)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管理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现场工作进行经验总结,规划和制定出有效的经济方案,促进工程造价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平时的工作时,如有较特殊的工程项目,管理阶层应不定时的对现场进行勘察,掌握工程的进度,能更好的了解整个工程现场的情况,对那些隐蔽项目给予警示作用,保证工程项目健康实施。 1.2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控制 1.2.1对工程的直接成本费用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1)人工劳务费是直接作用 在施工工程里的一项费用。在对劳务工人进行选择时,要选择专业技能强、技术娴熟、服从指示和安排、配合度高、工资合理的人员班组和技术作业人员。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队伍的调配也是相当重要。另外,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承包方式不仅能在人工劳务费方面节省开工资本,还能够高效高质量同时兼顾,完成工程任务。 (2)建筑材料在项目施工中占非常大的比重 成本费用极高,因此,加大对材料成本控制,是实现有效成本管理控制的首要工作。项目在施工时,要根据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材料的编制和入场计划,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做到货比三家,选择满足施工质量和设计规格要求的性价比高的施工材料。根据施工的进度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材料进场要定量,争取不压材料,对于没有使用完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就材料而言,要从细节入手,使损耗降到最低,做到节约成本。 (3)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 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显著的,它能提高施工的效力,加快施工的进度,弥补了人工劳力的不足。然而,机械的单个价格比人力单价成本高很多。所以,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机械和人力进行调配。另外,对机械应该根据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编制计划,对机械成本进行有效节约。 1.2.2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 能节约部分施工成本现如今,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很多专业领域,如园林的绿化工作、市场工程、水利电力设施安装、小型土建工程及装修装修工程等。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出现交叉施工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制定合理有效、切合实际的施工方式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减少交叉施工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和原材料,更能降低施工成本。 1.2.3保证工程质量,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 确保工程质量对节约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有重要作用。只有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进行施工,才能保证产品一次性就能被接收,从而降低返工的几率,减少工程返修的费用,减少施工的成本。另外,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它能够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文明施工自然可以提升企业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2工程在施工后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在工程竣工后,对绿化工程要进行养护处理。要有计划的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提高绿化带的质量,保证植物存活,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对不能成活的绿化植物进行更换。其余的园林景观工程,要定期给予养护和维修,及时处理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工程使用时所需的养护成本。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程的预算和决算是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对预决算人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多接触工程,还要对工程材料、施工新技能新工艺有所掌握,强调终身学习,坚持学无止境的宗旨,以便为工程更好的服务。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掌握,是有效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前提。因此,从业人员要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它贯穿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要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对工作人员的劳务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工程的管理成本进行测算,预测出项目所需的总成本,并把它作为施工过程中各项目施工花费的参照和指导标准。坚持“成本最低,获取效益最大化”原则,施工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作者:林如浪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精细施工中园林景观分析 1园林景观的施工特点 1.1施工操作的繁琐性以及对知识要求的广泛性 园林景观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不仅涉及到建筑方面的知识,亦对园林设计、景观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性的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景观现场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操作程序比较繁琐,其既要满足园林景观的质量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园林景观建设的艺术性。这就要求在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设计人员要同时掌握建筑和景观规划两方面的知识,以独特的眼光以及艺术性,充分满足园林景观的建设要求。如就园林景观现场施工中的道路铺设来讲,有人认为绿地中的蜿蜒小道用鹅卵石铺设较好,能带给人充分的自然感;而有人则认为用带有花纹雕刻的石块铺设较好,能给人更好的视觉享受。究竟哪一种铺设方案更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就需要现场施工及艺术人员充分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1.2景观设计的艺术性以及对施工技术的挑战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其在园林小品、园林建筑以及园林植物配置等方面都要求较高的艺术性,追求带给人美的感受。而这则对园林景观的施工技术带来一定的挑战性,有些设计部位的施工很难达到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艺术性要求。这就需要园林景观施工的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想象力,寻找技术和艺术的最佳结合点,去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最佳境界,如通过人工塑石、自然石驳岸、微地形处理等技术手段,来满足园林景观的艺术性要求。 1.3景观施工对象的生命特征性与其它工程项目的施工有所不同 园林景观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施工对象大多为活体,主要包括对各种乔灌木、花卉、地被、草皮的搭配种植等。在对这些生命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既要求能充分发挥出各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空气净化、调节温度以及隔音杀菌的效果;同时也要求能充分利用各植物形态以及高低的不同、季相变化等来营造出具有艺术性的观赏景观,美化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审美需求,这既是其普通建筑的区别,亦是其有别于林业与其它种植业的重要方面。 1.4景观施工监理的特殊性 园林景观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工监理的特殊性,也即其要求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监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园林景观的设计图纸,严格按图施工,其还应根据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情况,掌握图纸设计中现场施工技术很难完成的部位,并深刻体会图纸设计的意境,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将现场施工技术和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把好艺术关,力求能将图纸设计中的景观意境表达出来。 2园林景观施工中的精细施工 园林景观施工中的精细施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的精细化;二是园林景观施工管理的精细化。实现这方面精细化施工的具体对策表现如下: 2.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的精细化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技术准备工作是保障现场施工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在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之前,首先要依据图纸设计进行实地考察,以充分了解园林所在区域的地形、气候环境等特点,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其次园林景观工程的现场监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流程、施工顺序以及关键性的技术措施、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以及验收标准等,以便于全面把握好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质量关。 (2)土方工程的施工技术 土方工程的施工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施工来讲,更容易按照图纸的设计及要求进行,具体包括:一是首先对施工地形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便于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地形地势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土方设计能够更好的与实际地形相融合;二是要准备好土方施工中要用到的挖掘机、搅拌机、土方车等各方面的施工技术工具,以保障园林景观土方工程的现场施工能够正常进行,做到合理控制施工进度。 (3)植物类工程的施工技术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类主要包括花卉、草被以及树种,是园林景观施工中的生命体。在这类景观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花草树木的质量,同时要求现场的施工人员掌握一定的园艺知识以及专业性的园艺施工技术,懂得色彩、植株高低、形态等各方面植物性征的搭配规律,充分将园林景观的施工技术和艺术融合在一起,以坚实的施工技术支撑达到较好的园林景观施工艺术效果。 (4)假山类工程的施工技术 在假山类工程的施工中,现场技术施工人员既要牢牢把握自然性和观赏性的特征,亦要将图纸中假山的设计跟现场的实际地形地势以及周围环境结合在一起,以免建设出的假山比较突兀,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在此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不必根据图纸的设计进行一板一眼的施工,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对假山施工做出一定的改进,充分利用对置、群置等方式,将假山打造出宛然天成的效果。 (5)水景类工程的施工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园林景观的灵魂,水景的存在会使整体的园林景观更加富有生命力、富有生气,以给人更加美好的视觉享受,营造勃勃生机的园林景观形象。在对水景景观施工的过程中,现场技术施工人员要充分利用驳岸、瀑布、人工湖、喷泉等方面的施工技术,丰富整个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增加园林的意境。 (6)道路类的施工技术 在道路类的施工中,为实现施工的精细化要求,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路型的设计,其作为园林景观的“骨骼”,是园林假山、水景等各景观之间的重要连接通道,因此,在大路的设计上一般以符合景观的连通性为施工要求;在植物、水景以及假山类的景观设计中,道路设计一般以衬景为主要的施工要求;二是道路施工的层次性,施工的每一层次所具有的厚度、高度都要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进行。 2.2园林景观施工管理的精细化 (1)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施工人员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主体,其直接关系时,园林景观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因此,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施工人员素质的培养,既要树立起园林景观施工的技术性、艺术性以及严谨性意识;亦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不进行机械化的照搬图纸施工;同时还要积极与业主和设计人员沟通,共同完成园林景观的施工建设工作。 (2)控制好园林景观的施工进度 在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中,对园林景观施工进度的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据编制计划以及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既要对实际的施工进度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检查,并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以及时找出两者之间的偏差和影响现场施工进度的因素;亦要对产生偏差的印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对原计划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在合理控制施工进度的同时,全面保障园林景观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 3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要分别从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着手,实现园林景观的精细施工,以全面保障园林景观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中,相关设计人员、现场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要全面做好园林景观工程的精细施工工作,提高精细施工的水平,以将园林景观的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审美需求。 作者:孙先龙 单位:厦门住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论文 一、定点放线技术 ①在进行定点放线时,要严格依据设计图纸中规定的参照物,也可以应用方格网法定点,一定要保证位置的正确。完成定点放线后要验点,确定无误后才可施工。 ②在进行大树放线时,要考虑本身大小与确定位置的协调性;如果进行规则式种植,则必须保证树穴位置的整齐性,可用白灰标记树位中心;在进行行道树定点时,可以依据路牙或道路中线,依据图纸规定的株距,间隔10株插1根木桩,作为记号;进行孤植时,也要利用木桩标明树穴的中心,并且要标明栽种的树种和大小等。 ③设计当中的绿篱、色带、色块等,也要进行定点放线,可以应用方格网法进行,使用白灰作标记。 ④自然式种植,在进行定点放线时,要保证曲线的光滑,不要出现过急的弯路,用白灰线标明。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种植树木要稀密相间,不要形成一定的规则图形,防止出现“等腰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图形。 ⑤在施工遇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设计苗木品种,也可能因为施工现场与设计图不符,出现苗木过多、过少的情况,这时施工单位要召集业主、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在取得一致意见后,进行一定的改动,但注意不要出现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的情况。 ⑥如果设计图纸中的位置与现场不同,要请设计人员和监理人员前来,采取一定的调整。 二、植物栽植技术 2.1挖穴 定点放线完成后,就要进入挖掘种植穴的步骤,在挖掘时,要以定点为准确位置,沿四周向下深挖。要根据苗木的大小确定种植穴的大小和深度,一般情况下,种植穴的大小要比苗木所带土球直径大20~50cm以上,比土球深10~30cm,这样的坑穴可以使苗木的根系充分伸展,穴的底部最好是圆形,上下口大小要相同,与字母U类似,如果遇到特殊苗木种植时,要依据实际情况另外设计。假如种植穴内的土质不好,或者存在一些垃圾,就需要换土。 2.2修剪 为了保证苗木能够成活,在种植苗木前必须进行修剪,防止苗木过多水分蒸发。不同的树种应该运用不同的修剪方法:(1)常绿阔叶树,要疏枝,将受到损害的枝、干枯的枝、过于密集的枝去掉,同时去掉短枝上的树叶;落叶乔木,对树形较大的乔木要大量修剪,可以去掉一半以上的树冠。(2)常绿针叶树,只将受到损伤、病死、枯死的枝去掉即可。(3)当作绿篱的灌木,不要大量修剪,只将病死枝和干枯枝去掉即可;花灌木要疏枝,将短枝树叶全部去掉,同时去掉干枯枝和病死枝。(4)土球保留不好的苗木,可以截干,少留树叶。修剪苗木的地上部分,同时,地下部分也作一定的修剪,去掉较长的、病的、断的、裂开的根。在对苗木进行修剪时,保证苗木的自然形态不改变,剪口要光滑,及时涂抹防腐剂,防止发生各种病害。 2.3栽植 种植苗木时要严格依据设计图纸,采用的种植顺序是:先乔木、灌木,然后草坪,先种植里面的,然后种植外面的。(1)在种植乔木时,将苗木放入坑以后,一人扶直树干,一人填土,填入一半土时,可以用手轻轻向上提一下苗木,这样可以保证树根的伸展,根与茎的交接部位应与地面平行,然后将土压实,继续填土,一直到与地面持平为止。(2)种植灌木时,起苗时要保证苗床的湿润,假如干燥的话,要先浇水,然后利用工具带土一块起出。种植时可以使用小型工具刨土,种植完成后要马上浇水。(3)种植草坪时,首先应该清理土地表面的石块、烂砖等垃圾物质,防止这些物品阻碍施工;进行种植时要依据图形,对地形进行一定的改造,一边铺设、一边镇压,保证草块和土壤的紧密结合;在铺好草块后,空隙中要洒满晒干的园土;如果草块上存在一些杂草,则需要拔干净。 作者:陈雷单位:海南香樟林景观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问题分析 1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园林景观的苗木养护与管理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的园林景观主要是以植物绿化为主,因此在施工中主要的任务就是景观苗木的种植与养护管理。然而,有一部分施工人员在进行景观苗木的施工过程中,常常忽视了苗木的季节性和生活习性,只是按照设计图纸随地、随意种植,并且在完成苗木的种植施工环节后,也没有对苗木进行及时地、科学地养护和管理,这就直接降低了苗木的成活率,且发病率极高,甚至会发生大量死亡等现象。这就使得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效果较差,还会浪费大量的不必要的经济开支。 2解决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2.1园林景观设计应融入传统文化,彰显民族个性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意识的不断转变,园林景观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设计人员必须不断地转变设计理念,认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彰显出民族个性,而不是一味地抄袭和模仿欧美国家的园林景观。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重视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以当地的文化风俗为主,综合运用树形、叶色等表现手法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进而就可以使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还能够让人们在休闲娱乐、欣赏美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该地方的文化魅力,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各层次的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2.2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尊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目前,城市人口数量急剧攀升,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休闲、散步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欣赏景物、放心心情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让人们在城市这个喧闹的土地上找到一片安宁闲适的地方。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就必须始终尊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设计过程中在不破坏自然生条的基础上,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当作设计的重心,不但要创造出舒适、自然的景观空间,还必须设计出舒畅、美丽的景观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且能够让人们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心灵的释放。 2.3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只有加强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双方相互交换各自的观点与看法,才能有效的避免设计与施工的脱钩。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让施工人员彻底地理解设计人员的真实设计理念与设计意图,并且能够按照设计图纸顺利地进行施工,尤其在塑造多维景观空间、植物大小、植物种类、姿态定位以及颜色搭配等方面,施工人员更应该与设计人员进行有必要的交流沟通。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勘探,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并与施工人员共同制定施工方案,这样就会降低施工的难度,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缩短施工周期。 2.4加强景观苗木的养护与管理工作 当园林景观的主体工程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景观苗木的种植与养护工作,此时,施工人员就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特征,选择合理的苗木进行种植,还要注意植物的种植密度和层次感。并且,在苗培栽培之后,要立即做好养护与管理工作,定期的浇水和喷洒农药,以防止因干旱、虫害或者人为破坏而使苗木出现大量的死亡等现象。 3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是一项有着非常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的工作,这需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在整个园林景观工程中团结合作,共同解决碰到的问题,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高效高质,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作者:姜磊单位:辽宁省抚顺市风景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和管理研究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实施 1.1园林施工准备措施 (1)对施工场地的合理设置。结合本园林工程施工区域特点,同时结合业主以及监理的施工场地布置要求来合理地设置施工作业区。施工总布置规划采取因地制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力求紧凑,节约占地,减少临建工程量。同时为了有效地确保园林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等安全以及施工开展,施工场地设置了明显的标识标志。 (2)准备好园林施工材料以及园林道路的基层和面层铺装材料等进场,根据园林设计图所绘施工坐标方格网,将所有坐标点测设到场地上同时对其采取校核。然后以坐标校点为准,根据设计图,在场地地面上放出场地的边线,主要地面设施的范围线和挖方区、填方区之间的零点线。对于本园林中存在坡地等特殊地形,根据竖向设计图对场地地形各坐标点、控制点的自然地坪标高数据采取严格的复核,对于存在缺漏应当及时在在现场测量补上。 1.2场地平整处理 针对本园林工程中部分挖方和填方量较小的场地,采取人工施工方式;而对于挖填方量较大的场地则采取机械化施工。为合理化地处理场地的挖填方,低于本工程中预留用于花坛、草地等种植区域则先不对其采取开挖施工。对于填方区的堆填顺序,则采取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就夯实一层,尤其是对于存在软弱面层的区域,则可能还需要采取加固处理,直到填至指定的设计标高。挖、填方工程完成后,则开始对挖填完成的地面采取修整处理,对于平地面则要求平整后的水平标高变化不大于2cm。对于有坡度的地面,则结合设计要求,根据坐标桩从而确定出其填挖高度,对场地采取找坡,从容确保坡度的准确性。 1.3侧石安装 对园林景观工程,园林路的侧石安装必不可少。对侧石基础宜与地床同时填挖碾压,以保证有整体的均匀密实性。侧石安装要平稳牢固,其背后要用灰土夯实。施工时首先在破垫层上安置倒心,同时应当对侧石的轴线标高等检查是否一致,尤其是对于弧形园林路,则应当采取20一40cm长度的例石拼接,从而保证圆弧的顺滑性,严格控制侧石顶面的标高,接缝处留缝均匀。外侧细石混凝土挠筑紧密牢固,而且应当保证侧石之间的嵌缝清晰,侧角美观。 1.4园林路的铺装施工 对于园林路的铺装在进行铺板材料时,为有效地确保铺板固定而不下陷,铺板选取的灰泥浓度应当合理,要调配成半硬的熟稠状态。同时对铺板的排列顺序应当合理整齐,确保铺板之间的间距适宜为1cm,要利用平准线。在铺设地点四角插好木桩,拉张作为铺块材的平准线。除了纵横间隔笔直整齐外,还需要控制砖面的水平高度一致,可通过采取一条高度准绳来实现。但为使面层不因下雨积水,有必要在施工时将路面做出两侧1.5%一2%的斜度。地面铺装应每隔2m设其座,以控制其标高,石材板应根据侧石路标高,并使路中高出一个3%的横坡。板铺设前,先拉好纵横控制线,并每排拉线。铺设时用橡胶锤敲击至平整,保证施工质量优良。材料面层,在面层与基层之间所用的结合层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性的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作为材料,另一种是用于:性的细砂、石灰粉、灰土(石灰和细土)、水泥粉砂等作为结合材料或垫层材料。本工程采取干铺法施工,采用干性粉沙状材料作面层砌块的垫层和结合层。铺砌时,首先在基层上平铺一层粉沙材料,其厚度针对不同的垫层材料而有所不同。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对于砂、细石作垫层厚3—5cm,用水泥砂、石灰砂、灰土作结合层厚2.5—3.5cm,铺好后抹平。然后按照设计的砌块、砖块拼装图案,拼装施工中还应当对砖块采取多处轻微震击,使所石砌块的顶面都保持在一个平向上,这样可使铺装十分平整。再用干燥的细沙、水泥粉、细石灰粉等撤在面层上并扫入砌块缝隙中,使缝隙填满,铺装完成后再清楚多余的石灰砂。以后,砌块下面的垫层材料慢慢硬化,使面层砌块和下向的基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园林景观施工管理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理: (1)制定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在施工前预先制定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可有效地落实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进度等。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应当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以及相关的分部分项工程等施工工艺,尤其是对于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可有效地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园林建设工程满足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质量,求得施工工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施工过程。 (2)物资方面检查。对于进场前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等,应当对其采取逐一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施工机具是否可以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劳动力准备。施工力量的菜结,能否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特殊工种及缺工种的培训是否已经具备应有的操作技术和资格;劳动力的调配,种问的搭接,能否为后续工种创造合理的、足够的工作面。 (4)对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本工程施工严格按照编制“施工工艺技术标准”执行,规定各项作业活动和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作业规范要点、工作顺序、质量要求。同时在进行工艺施工前严格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对于关键环节的质量、工序、材料和环境应进行验证。使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符合标难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对直接影响质量的关锭工序,对下道上序有较大影响的上道工序,对质虽不稳定、容易出现不良情况的工序,对用户反馈和过去有过返工的不良工序设立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点,使工序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操作正常实施。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工序,则应当对相关操作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测试手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做好验证记录.以便向建设单位证实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3.结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多样化以及复杂化,为了更好地控制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更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模式,在实际园林施工中应用更多的工艺、管理手段,形成园林艺术与现代施工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和施工体系。 作者:唐之祥单位:安徽元鼎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熊猫园林景观施工探讨 绿化和园林景观施工 树木种植 原场地山坡上覆土较浅栽植大树难以成活,因此在土建施工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山坡上的柞树、洋槐和黑松。土建施工结束后在原有山坡表层的粉质粘土上覆盖厚600mm的种植土,混合搅拌细沙、炉渣后播撒草籽,栽植金叶女贞、冬青、紫叶小檗、丁香等乔灌木和毛竹。 人工溪流和池塘 采用机械凿岩,在场地山坡上开凿出人工溪流和池塘。人工溪流根据场地自然坡度布设,蜿蜒曲折,水面上设置3处过水桥和2处园林汀步,便于大熊猫涉水过河。设置1座40m2的溪流蓄水池和2台循环水泵将水引至溪流上游假山水源处(图3)。此外,配备了3套景观喷雾设备,实现了场地降温,不仅使熊猫生存环境更加舒适,同时也营造出如梦似幻的雾景,增加了景观的丰富度。 活动栖架 利用大型原木制作动物丰容活动栖架,为大熊猫提供攀爬设施同时起到遮荫的作用。在场地内随意摆放枯木、树根、巨石等,营造出逼真、舒适的野外栖息环境。 室内活动场地分隔与绿化及园林景观 室内活动场地分隔 室内活动场地近似圆形,面积约500m2(图4)。考虑到大连熊猫馆引进的熊猫年龄为两岁半的亚成体,短时间内可以暂时成群饲养,因此场地分隔时采用暗分隔,即在场地中央呈S型布设高300mm、间隔200mm双排弧形地梁,然后回填种植土将其掩埋再恢复场地平整。待大熊猫成年不能混养需要场地分隔时,挖出回填土露出地梁,在双排地梁之间回填土里固定φ100、高1.5m的竹子,室内活动场地即可以分隔成两个区域。 绿化及园林景观 与室外活动场地相似,室内活动场地仍然采用原有的山坡并回填种植土实现场地绿化。原有松树、柞树和槐树得到了保留,撒播草种并栽植了冬青、女贞等乔灌木和毛竹,同样放置了竹制栖架、假山、水池及喷雾设施。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室内活动场地的屋面为玻璃采光顶并配备了电动玻璃窗开启扇。 本文作者:王俊作者单位:大连森林动物园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摘要 市政园林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景观的绿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目的就是为城市中的群众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场所,提升人们的居住体验。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施工的质量,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主要探讨市政园林绿化工作的特点、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以期对我国的园林绿化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 在开展园林景观绿化工作时,需要政府部门、施工部门的共同努力,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政府的主要职责除了提出建设的要求之外,还要对施工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升施工的整体质量,保证施工部门按照预先的设计执行。因此,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的管理措施必须要及时更新和改变,提高管理的科学合理性。 1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重要性分析 1.1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升当地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城市的涵养,给外地游客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而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工作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因为良好的环境那个陶冶人的情操,舒缓人们的心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市政园林的建设工作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还能有效提高人类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提升[1]。 1.2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城市中的环境是比较单调的,大量土地被用作商业建设,使绿化的面积逐渐缩减,而市政园林建设能够有效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景观绿化率,让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品种的植物,让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和谐,这也是组成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2]。 1.3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市政园林建设的主要材料是绿色植物,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人体所需的氧气,对平衡大气的组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城市中的自然植物本来就相对较少,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势必会造成城市空气的污浊化,而通过园林建设工作,能够有效的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进而平衡城市的大气组成,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目前,我国的北方城市普遍存在雾霾的情况,这种天气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将其改善。通过城市的园林建设,能够最大程度的增加城市的绿化率,绿化率增加之后,植物对空气中的灰尘的吸附能力就会增加,大量的灰尘能够附着在植物的表面,减少其在空气中的含量,所以,城市的园林建设对净化空气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1]。 2目前园林施工技术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园林施工部门在施工环节中的细节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在规划设计时,往往缺乏统筹考虑,造成设计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同时,在现场施工的环节,不太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导致大量污染物埋在地下,或者随意抛弃多余的植物,造成施的成本增加。此外,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使景观的美观性降低。 3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3.1加强规划设计技术的管理 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规划设计是施工的主要参考标准,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在设计环节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虑,具体的管理办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进行区域设计,目前,城市建设的思路逐渐明确,建设的合理性也逐渐增加,以前的城市规划大多比较盲目,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而园林绿化工作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也要突出城市的区域特征,使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因素、空间因素、环境因素能够达到有机的结合,提升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二是进行生态设计,市政园林景观往往会与人们发生交集,人们反应的好坏,是对市政园林景观的最准确的评价,城市作为生态因素较少的特殊区域,在进行园林建设时,需要加入更多的生态元素,让人们的周边环境更加和谐;三是进行科学艺术设计,市政园林景观的设计还要符合一定的科学性,满足艺术性的需求,让市政园林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实现两者的高度统一[2]。 3.2施工现场清理和整理技术管理 在市政园林的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的工人往往不重视施工的细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往往不进行任何的处理,而施工现场的环境是非常混乱的。一些有毒的建筑垃圾甚至直接埋在绿化场所的下方,这样不仅对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还会造成土壤的养分含量下降,使土壤的碱性偏高等,给植物的生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施工环节结束之后,施工现场的平整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施工的单位应当按照事前的设计标准以及相关的要求进行整理,使施工效果更加符合预期。 3.3植物配置技术管理 不同的植物的生长特性是不同的,它们对环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工的环节中,要注意植物搭配技术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园林建设工作的场所非常多样,有的区域较为广阔,有的区域较为狭小,在栽种树木花草时,要考虑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如果场所非常小,但种植非常多的树木,非但不利于树木的生长,还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而在场地较为广阔的场所,如果只种植一种树木或一种花草,这样的景观是非常单调的,不能带给人美感。同时,在栽种树木的过程中,要尽量的使用当地的土壤,这样树木的适应过程就会缩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园林工作部门不能为了追求植物的新颖、独特性就盲目的选择外地的植物品种,给日后的养护工作增加难度。所以,植物的配置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的单位一定要加强重视,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园林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实际感受更加良好。但在园林建设工作的施工环节,一些细节问题还没有处理好。例如,设计的水平较低,施工人员的责任心较差以及植物搭配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施工部门在使劲工作中进行总结和改进,减少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员工的施工水平,推动园林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肖丹娟 单位:江苏长宏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1施工成本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管理控制 1.1工程在施工前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前期,要对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内部定额与市场定额对项目成本进行评估。预测这一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必要花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项目工程的费用,以及预算中的各项工作的开支。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时,要将直接工程开支和间接工程开支考虑周全,将其作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参照基础,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例如,房地产的园林景观工程是一种综合类的园林建筑工程,主要是小区绿化工程、水利电力的安装工程、小型建筑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和土石方工程等。如,青岛郊区的城阳区夏庄,规划就很合理,规划区为长方形,总占地面积为477亩,企业不仅借助良好的自然景观还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形地势,在地块内设置了生态景观网、山地高尔夫球场,凭借地势的落差形成瀑布景观,不仅提升了园林景观的档次,还节省了施工成本。从这不难看出,在实施工程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天然环境,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工程进行规划。(2)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组织建立项目部门管理机构,将这一管理机构视为企业施工经营管理的前提和依托。好的项目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要对施工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评测者应为专业的管理从业人员。工程的修缮工作要极其注意,对有关的拆除工程所得的旧的材料要加以利用,并对其进行现场的价值评估。(3)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管理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现场工作进行经验总结,规划和制定出有效的经济方案,促进工程造价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平时的工作时,如有较特殊的工程项目,管理阶层应不定时的对现场进行勘察,掌握工程的进度,能更好的了解整个工程现场的情况,对那些隐蔽项目给予警示作用,保证工程项目健康实施。 1.2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控制 1.2.1对工程的直接成本费用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1)人工劳务费是直接作用在施工工程里的一项费用。在对劳务工人进行选择时,要选择专业技能强、技术娴熟、服从指示和安排、配合度高、工资合理的人员班组和技术作业人员。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队伍的调配也是相当重要。另外,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承包方式不仅能在人工劳务费方面节省开工资本,还能够高效高质量同时兼顾,完成工程任务。(2)建筑材料在项目施工中占非常大的比重,成本费用极高,因此,加大对材料成本控制,是实现有效成本管理控制的首要工作。项目在施工时,要根据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材料的编制和入场计划,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做到货比三家,选择满足施工质量和设计规格要求的性价比高的施工材料。根据施工的进度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材料进场要定量,争取不压材料,对于没有使用完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就材料而言,要从细节入手,使损耗降到最低,做到节约成本。(3)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显著的,它能提高施工的效力,加快施工的进度,弥补了人工劳力的不足。然而,机械的单个价格比人力单价成本高很多。所以,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机械和人力进行调配。另外,对机械应该根据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编制计划,对机械成本进行有效节约。 1.2.2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能节约部分施工成本 现如今,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很多专业领域,如园林的绿化工作、市场工程、水利电力设施安装、小型土建工程及装修装修工程等。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出现交叉施工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制定合理有效、切合实际的施工方式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减少交叉施工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和原材料,更能降低施工成本。 1.2.3保证工程质量,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 确保工程质量对节约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有重要作用。只有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进行施工,才能保证产品一次性就能被接收,从而降低返工的几率,减少工程返修的费用,减少施工的成本。另外,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它能够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文明施工自然可以提升企业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2工程在施工后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在工程竣工后,对绿化工程要进行养护处理。要有计划的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提高绿化带的质量,保证植物存活,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对不能成活的绿化植物进行更换。其余的园林景观工程,要定期给予养护和维修,及时处理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工程使用时所需的养护成本。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程的预算和决算是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对预决算人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多接触工程,还要对工程材料、施工新技能新工艺有所掌握,强调终身学习,坚持学无止境的宗旨,以便为工程更好的服务。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掌握,是有效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前提。因此,从业人员要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它贯穿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要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对工作人员的劳务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工程的管理成本进行测算,预测出项目所需的总成本,并把它作为施工过程中各项目施工花费的参照和指导标准。坚持“成本最低,获取效益最大化”原则,施工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作者:林如浪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1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重要性分析 市政园林景观是城市的重要基础建设,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市政园林景观绿化能够促进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提高人类身心健康方面,同时还体现了继承与弘扬本国文化、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行为道德、艺术美德以及陶冶情操等方面;其二,提高生物多样性,市政园林景观绿化能够人为的创造接近也自然生态环境的绿化场所,能够为鸟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提供适合居住的环境,为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其三,综合功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的综合功能是其他生态因子所不能提供的,例如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休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避灾场、减灾条件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环境以及促进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等;其四,环境资源保护作用,市政园林景观绿化能够通过模拟自然以及人工重建生态系统的方式,为城市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塑造自然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积蓄、再生以及可持续利用。 2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1)规划设计技术管理 市政园林景观绿化规划设计技术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区域设计,二十一世纪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必须突出区域特征,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空间、环境、经济等的有机结合,保证景观规划设计符合可持续利用性、人居环境舒适性、野郊休闲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性等,创建城乡一体化、城郊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其二,生态设计,市政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应该以环境、生物、人等的良性关心的目标和前提,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实现城市健康、安全以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调整信息流、能流以及物流的良性循环,促使城市生态要素和绿地的密切耦合,保证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和谐的运行;其三,科学艺术设计,市政园林景观设计会受到艺术的影响,生态环境态度变化、人类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社会转变,都会影响到市政园林景观的设计,因此应该科学的发展以及改善设计以及技术方法,实现艺术性以及科学性的高度统一,适应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其四,文化设计,通过市政园林景观以及绿地植物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创建形象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城市园林景观,对于促进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施工现场清理和整理技术管理 当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完成之后,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清理,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杂草、石块等,防止造成物理性状差、养分含量低、土壤偏碱性等,影响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于施工现场的平整,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标准以及园林景观要求,将土方回填平整到设计标高,对施工现场进行翻挖,将表土破碎成符合设计要求的曲面或者平面,然后根据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进行整坡、整势工作。 (3)植物配置技术管理 不同的绿色植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市政园林景观在进行绿化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条件(光照强度、湿度、土壤理化形状、气候特征等)与植物特性(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严格的遵循适地种植合适植物的原则。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植物配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改地适植物,包括整地、施肥、灌溉、混交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其二,改植物适地,包括育种、选种以及引种循环等技术。根据绿地的不同功能和性质合理的选择相应的植物并进行配置,保证高度搭配的合理性,例如,花坛的边缘应该尽量选择一些更低的蔓生或者低矮的种类,这样能够衬托出花坛中花的艳丽;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低矮的种类;区域面积较大时,适当的种植灌木或者乔木,由于这些树种的上层开枝相对较小,可以在这些植被的下面种植一些高度适中的植物。此外,还应该重视色彩的搭配,植物的搭配应该重视色彩的对比以及变化,保证园林景观色彩的多样性。 (4)苗木选育技术管理 首先,应该创建苗木材料进场质量抽检和计划跟踪制度,认真的做好苗木材料的报验以及自检工作,对于苗木的品种、根系发育状况、土球大小、冠幅、形状、胸径、高度等进行严格的把关,选择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优良苗木,保证进场的苗木都能够满足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相关要求,避免不合格的苗木进场,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效果。 (5)苗木的种植技术管理 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苗木种植技术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草坪的播种施工以及草皮的铺种施工,草坪应该选择生长良好的草种,在大面积和坡地上,应该采用混播、喷播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草皮应该选择长势良好、无杂草的草种,然后采用密铺的方式进行施工,当铺设完成之后还应该进行灌水和滚压,以此保证绿地和草地的充分结合;其二,地被以及低矮灌木的种植技术管理,模纹花坛应该先种植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种植内部的花种;宿根花卉以及一二年生花卉应该采用混合种植的方式,先种植宿根花卉再种植一二年生花卉;高矮不同的花苗在进行混种时,应该采用先矮后高的顺序进行种植;坡势花坛应该采用由上向下的方式进行种植;独立花坛应该采用从中心向外的顺序进行种植;大型花坛应该采用分块、分区种植的方式;其三,大灌木、乔木的种植施工,大树苗在运到施工现场之前,应该对树形等进行严格的审视,调整好观赏面的朝向,再配合吊车,将树冠放正,对于裸根的树苗,应该在种植穴中用土填成锥形,然后再进行回填,进行分层夯实。 (6)后期技术管理 其一,合理浇水,苗木种植后必须立即浇透定根水,通常采用小水慢浇的方式进行,2-3天之后浇第二次水,每次浇水应该浇透;其二,施肥管理,为了保证绿化苗木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种植之前应该施足底肥,第一年不施肥,第二年根据具体状况适当的施加农家肥;其三,搭棚遮阴,为了保证绿化苗木在种植之后迅速的恢复并良好的生长发育,应该搭建遮阴棚,避免水分蒸发过快,这样既能够保证绿化苗木的成活率,又能够达到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相关要求。 3结语 总而言之,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系统科学技术,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保证园林景观绿化建设满足相关的设计要求,真正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林四南 单位:洋浦国兴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施工质量管控路径研讨 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准备的工程材料和机械设备较为繁多,包括水泥、钢筋、预制混凝土构建、管线安装等,除了工程所需的这些内容外,针对园林的建设实施,还需要苗木、草皮、农药等利于植物养护的材料;另外,在施工建设中,挖掘机、电焊机、搅拌机也是可能会用到的机械设备。为此,对于这些准备材料和设备,就需要通过有效的统筹对其进行管理。施工之前,为了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能够掌握施工相关技术规程和操作制度,才能利于工程的有效开展和实施。为了避免不必要问题的发生,还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勘探,同时能够结合施工设计图纸,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条不紊的实施。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施工设计图纸的控制 对于园林景观建设工程的开展,是依据施工设计图纸进行的,所以在工程每个部分进行组织和开展之前,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能够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编写,促使施工人员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工作的实施,同时实时指挥现场施工,对工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进行督促和强调,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2施工工序的控制 施工过程中,负责项目管理的人员要与有关的技术人员相配合,对工程施工工序的具体方案进行制定,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项目,要促使施工人员能够依照工艺要求进行合理的施工,如果施工中,不能够确保合理工序的实施,个项目见的连续性就可能会被打破,这对于后续工程的施工就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指派专业人员,对现场施工进行监督或指导,确保良好施工工序的开展和实施。 3工程质量检测的控制 当每一道工序完工之后,就要由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使后续工程的有效实施和维护。在检查过程中,要参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查看,确保工程的实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然后依据工程实施的相关要求,对施工的各项内容进行检查,直至问题处理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实施。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内容,就要彻底的对其进行处理,在满足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处理,促使施工良好质量的形成和实现。此外,无论是何种工程,必定会存在一些隐蔽性的内容,而相关人员就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严格的控制隐蔽工程的质量,确保整个工程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如果有问题出现时,必须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并尽快进行处理,同时对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行记录。 4工程成品的控制 在施工现场中,同一现场进行多方面工程的交叉作业,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中比较普遍。这就要求在二次施工时,必须对以完成的成品进行有效的保护,否则成品的损坏将会给工程的施工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果缺少维护工程,成品就会受到损害,而再次进行返工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成品工程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一直遵循的原则即“三分种,七分养”,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园林而言,苗木的存活率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确保苗木较好的存活,园林的建设就会失去效果和意义,而对整个工程的影响也是非常的严重。 词林景观工程的管理和养护 园林景观工程的实施,其工程施工只是当中的一个部分,最为重要的还是园林景观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工作的实施。当工程完工之后,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进行管理和维护,整个工程必定会受到损害和破坏,而这对于园林景观的作用发挥非常不利,且对于建设经济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和养护工作的重视,即是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及时工程能够有效的完工,如果养护管理工作并不到位,在优良的项目工程也难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保证,最为严重的是对园林景观效果的影响,最终整个工程的施工就变得毫无意义。在施工后期,养护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的内容比较繁多。如不能够及时的对杂草进行清除,绿地就会杂草丛生;不及时的进行浇水,苗木的存活就难以得到保障;除虫打药不及时,也会对植物的存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植物很容易受到病害和虫害的影响,最终会对整个园林环境造成影响。除此以外,园林管理养护工作的内容还有很多,而这些工作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养护管理的落实,都会对园林景观工程造成严重影响。为此,为了确保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必须重视对工程的管理和养护。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己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实现,就必须注重对整个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对于园林景观工程的实施,涉及的相关内容比较繁多,具体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养护工作的落实中,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合理的进行处理,才能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有效建设和管理,进而有利于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良好发挥,更有利于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本文作者:张红娟、陈培智、钱英 单位:湖州升浙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施工与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策略 摘要:通过对园林景观施工与绿化养护的策略探索,突出园林景观的非物质文化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绿化养护;现状;策略 当今的城市建设,已经实现了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生态环境效益的转变,更多的城市建设者,在进行源头的城市规划中,已经更加看重生态效益给一个城市带来的长久的、良性的循环发展。在城市的建设中,绿化美化设施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并随着城市整体规划的深入,正一步步地从图纸变成现实,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件。其中,园林景观建设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必要零件,从施工开始,依据严密的操作规程,到建成后的绿化及养护,使城市建设更趋完备的同时,也把绿色生态还给了大自然。 1园林景观建设概述 园林景观的建设,包括园林景观的施工以及建成之后的道路绿化养护。对于一般的城市建设而言,园林景观的施工更为复杂,要求能够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制机制,且施工人员要能够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在每一个施工环节上严谨实施,严格遵循园林景观施工的规定章程。园林景观的绿化养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园林的灌溉、施肥和排水。对于园林景观的灌溉,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坚持一次性少量灌溉原则,坚持间隔周期较短的高频灌溉原则,至于一次灌溉需要多少水量,需要根据植物的吸收性能好坏以及土壤的性能程度来确定。在园林施肥环节中,要对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全面把握,要能够根据它们所处的成长环节进行施肥量的准确把握。园林景观的排水,则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的:包括明、暗沟渠排水和地表径流。值得注意的是,园林景观的施工和养护是互为一体的,施工之后,就必须进行道路的绿化养护,否则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园林景观的绿化养护,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施工后的园林植被,这二者要能够深入结合,才能使得园林景观的建设更加完整。 2园林景观建设现状 2.1对园林景观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如何,负责园林景观规划的相关部门肩负着主要责任。如果规划者的思路清晰,对城市园林规划足够重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环节中严格把控,并不断进行园林景观知识的深层次探究,形成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那么,这个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应当是比较成功的。反之,如果规划人员一味的追求政治成绩,大搞特搞面子工程,对于以往的园林建筑进行硬性指标的破坏,在此基础上硬上新项目,不加分析地引入新型植被,这种尚停留在肤浅层面的城市园林规划,不但会对原有景观植被造成毁灭性后果,还会破坏城市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恶劣的生态影响。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者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的每个决策,都会成为城市规划中的客观现实,这种客观现实对城市的影响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这些规划者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取决于他们在城市建设上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否站在城市整体生态和谐的战略高度进行全面决策。 2.2植被管理存在盲目性。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到植被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新型植被的引进和对植被类型的划分上。在新型植被的引入问题上,一些人过分强调某种植物是不是比较新潮,引入到城市园林规划中是不是能够引起高度的关注,而忽视了对原有植被的保护,也忽视了这种新型植被引入后,它成长成材所需的土质、空气环境、气候条件是不是都能够满足。这就涉及到植被引入的盲目性问题,这个问题对原有植被和新引入植被的影响是难以预测的,有时会出现新型植被种植之后,原有植物大都干枯坏死的现象,有时会出现将引入植被种植之后,绿化养护假以时日,仍旧不能成长成材,甚至成片枯死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资源的白白浪费,也使得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殆尽。另外,就是对于植被类型,往往缺乏明确的分类归属,要么是比较单一的品种,大范围种植,要么是多种品种盲目种植,这个问题同样影响巨大,单一品种种植使得园林景观多样性难以兼顾,多品种种植又使得植被的特殊性被忽视,造成养护的难度无形中被提升。因此,园林景观建设中,植被管理的盲目性亟待解决。 3建设园林景观的策略分析 3.1制定园林景观建设体制机制。任何一件事要能够做好事前预备、事中严谨、事后完善,都要进行整套体系的完整设计、全盘考量之后才能实现的,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也是如此。在进行园林施工养护中,规划者的导向性应先行一步,那么,规划者如何进行导向指引,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严格把关了。首先,规划者要能够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对园林建设有足够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出的号令能够客观,能够符合城市园林规划的实际状况。其次,要能够进行相关制度的确立,对于施工中的准备工作,譬如图纸的设计上,要有硬性的指标加以规范和引导;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流程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施工人员要能够照章施工,按流程展开施工;在园林的养护上,对于植被的引入要有明确规定,避免植被管理出现盲目引入的现象,对于引入的植被要规定其类别,比如要求引进两到三种,做到类别明晰,养护得力;对于养护的细节也应有明文规定,比如灌溉的次数,灌溉中的用水量,灌溉的层次,以及施肥的量和质的标准,施肥的正确时间,都要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保证园林施工养护工作细致到位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再次,应当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畅通与城市民众沟通的渠道,对于民众反应的关于园林景观建设的问题建议要能够得到及时关注,并将其中的建设性意见整理出来,用于指导今后园林景观的养护工作。 3.2找准园林养护的关键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解决矛盾要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园林养护问题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一般来说,园林景观的植被类型都比较多、杂,这就对植被的灌溉提出了要求,要能够结合各个类型植被的生长条件,进行合理科学灌溉,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灌溉策略。在对植物进行施肥过程中,要能够进行土壤的翻松处理,保证施肥效果。对土壤进行实时观测,一旦发现水分过度丰盈的现象,要能够进行紧急排水处理,使得土壤处在合理的含水量区间,保证植物的水分供应即可。对于植物容易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要采取预防措施,并进行药物杀毒处理,总结出规律,以备在今后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时之需。 4结论 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的施工和养护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着完备的流程和具体的细节操作,如果说,在城市的园林景观中,施工是一切工作的开始,那么养护工作就是一切工作的归旨。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上,要能够站在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从保护生态的角度着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沈子钦 单位:江苏新经纬景观营造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要想发挥园林景观在城市绿化方面的作用,不仅要把握住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的每个细节,还要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施工管理方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的目的。本文阐述了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分析了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人与自然、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理念的深入,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不但要让城市园林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追求自然性与生态性的同时,还要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做到人与城市、环境等的和谐共处。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 1.1施工进度和工期管理 通过强化园林景观工程的工期和进度管理,达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以确保其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统筹园林景观施工进度,能有效督促施工方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出确实可行、操作度高的施工计划。加强对重点施工工序的重视,科学改进施工技术,能有效提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并结合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条件和技术水平,合理优选施工技术,以确保施工计划编制的可操作性。达成建设目标、质量与园林工程建设需要完全符合,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资源。在施工进度和工期管理方面,明晰和把握住阶段性的施工技术,有效落实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开展,统筹全局,合理安排人、财、物,减少投入使用不必要的资金,在限定的时间内科学完成施工任务。 1.2施工安全管理 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安全方面,主要是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度,各部门要始终将安全管理摆在工程建设的第一位,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这一头号任务,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也只有绝对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施工中,才能避免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中不必要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安全管理,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的影响因素。如工程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和环境等,坚决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中,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对管理方法的优化,全面实行动态化的安全管理手段,坚持从施工到竣工每一环节的安全都认真、严格地进行管理,做好工程安全的危机防范工作,保证施工安全第一位。 1.3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也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上说,它和安全管理是同等重要,因此,重视安全管理,首先从设计环节开始。设计图纸的好坏影响到园林景观工程整体效果,因此,要想提高设计图纸审核的标准,保证工程施工和验收的成果。另一方面,配合布局与功能需要,及时对项目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形以及经济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确保施工图纸的质量。最后,在材料方面,项目开展实施前,就要对设备、土方、苗木等材料进行调研,明确好数量、质量以及工艺,以便施工方案的制定,并保证方案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缺乏科学的施工意识 园林施工人员既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当下,在我国园林工程施工人员中,存在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普遍缺乏施工经验和园林相关知识,随意听从他人安排,缺乏科学的施工意识,更谈不上借助技术水平保证园林景观工程进度和质量。 2.2园林工程缺乏监督 随着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脚步的加快,许多施工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更谈不上相关监督部门定时定期的抽查监督。同时,对于监督的内容和标准也没有统一地划分,导致职能人员无法开展工作,任由园林施工单位自行管理,由此导致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得不到保证。 3优化园林景观施工管理对策 3.1提升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培养科学的施工意识 要想解决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施工单位组织好施工队伍,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增加施工经验。同时,还要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听从管理者的调动安排,科学地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3.2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标准 严格质检制度的制度,不仅只包含施工单位,还包括了政府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可采取自检或者核验的方式,提高部分或分项工序的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政府职能部门则要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做到严格执行,进而保证整体的工程质量。 作者:田真 单位:湖南柏嘉兄弟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措施探讨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之下,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慢慢提高,因此,园林设计及施工如何应用生态理念成为我们应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施工;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中,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环保的意识逐渐得到了提升,所以,对于生态理念的发展问题十分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园林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推动园林工程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其是现代建筑施工行业关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城市绿化建设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目标。 1生态理念的相关概念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生态作为其中的一种形态,其发展的基础是对自然的尊重以及自觉的维护自然的发展、生态的宗旨是不推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对自身世界进行反思的成果,生态文明比较注重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接着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生态理念则是在这种思想下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2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中的融入措施 2.1选择合适的植物。在园林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施工环节的,植物之间的搭配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一部分园林设计者为了保证其美学获得体现,进而选择了一些不太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进而就会导致资源出现浪费。而从生态理念的角度出发,在选择植物之时应该坚持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确保树种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适应生长的环境,进而逐渐提升成活率,保证其可以实现观赏的和实用的双重效果。当树种的美观效果和实用性二者发生冲突的话,要求以当地种植的环境以及气候特点,需要选择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树种。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也应该坚持施工养护以及植物选育等等过程中以生态发展作为基本原则。与此同时,可以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两种理念进行结合,应该选择一些经济型的植物,进而发挥出其既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功能发挥出来,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不符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树种不应该进行种植,选择一些同当地生长环境的树种,确保园林建设效果可以达到用最低的成本而达到良好的园林建设效果。依据园林工程具体建设的需求,也应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其中,挑选最为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而就可以营造出最为理念的园林景观效果,推动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还能起到环境治理与提升的作用。 2.2应用乡土植物。执行生态设计理念时,使用土生土长的物种,最大程度上应用自然再生设备以及乡土植物,也要求慢慢降低园林建设过程中对于外来树种的需求。如此的话,其在人力和物理等等方面都可以实现资源的节约。而应用乡土植物另外一个优势是,其在形态、遗传以及环境等等性质上更加适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功能额。比如说我国现在的大部分城市在进行园林施工过程中,都应用了乡土植物来建设生态艺术,促使植物成本逐渐降低,也可以使得生态环境理念可以融入到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也可以使用一些生态效益良好、生命力旺盛的本地树种作为主要植物,如此就可以提升其实用性,进而建造生态型的园林景观工程。 2.3擅用生态环保材料与技术。园林景观本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环境,不但要美,还要能够促进生态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多去了解先进的环保材料与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广泛使用生态材料去完成设计,在施工中多采用生态环保的加工技术。例如人造石的应用,该材料利用了开矿时产生的大量的废石料资源,本身的生产方式是对废物再利用,另外人造石不需要高温聚合,也就不存在消耗大量燃料和废气排放的问题。而且我们在设计中也应该减少到处使用石材来展现园林景观档次的方式,石材的过多使用造成不断的挖山采掘,本身就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多设计绿植景观,多使用生态材料做硬质景观是一种趋势。再例如“雾森系统”在园林景观中不但有美化环境的效果,而且还有降温、增湿、抑尘以及增加负氧离子含量的功能。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计、施工,还要多了解生态技术与材料,并在园林景观工作中加以应用。 2.4生态施工。进行“低碳环保”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结合生态效益,帮助创造一个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现代化园林施工,进而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在进行生态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避免在施工期间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些污染包括对大气的污染、对水的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方面。例如,工程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工程垃圾,经常会选择就地填埋,这样虽然便捷,但是对生态造成了污染。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尽量减少工程垃圾,一方面还要设置合理的监管体系,再者,我们甚至可以利用回收这些工程垃圾,创造其新的价值。 3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在目前园林景观环境施工的背景下,其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态化的园林设计工程,能够将人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最大程度展现出来了,因此,不管是园林设计者还是施工者,在其掌握的环节中,都要应用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等理念,加强生态、和谐、舒适、美好的园林景观生态环境的建设。 作者:张晓笛 单位:青岛太奇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地面铺装施工技术探索 摘要:园林景观工程是园林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在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提高园林景观工程质量、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具有重要意义。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园林景观的整体美观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地面铺装施工工艺进行探索,以期促进园林景观观赏性的提升。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地面铺装;施工技术 前言 园林景观工程主要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地面铺装工程是施工后期阶段的重要环节,其施工工艺水平和施工质量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有直接影响。合理利用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园林景观的美学氛围和艺术氛围。地面铺装环节主要包括景观广场和园林道路的铺装,本文将首先对地面铺装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地面铺装的施工技术。 1园林景观地面铺装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园林景观工程的地面铺装施工前,首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准备、施工地点勘察、材料选择等。在进行场地准备时,首先要明确进行地面铺装施工的场地条件,掌握铺设路面的具体情况,包括道路上是否有障碍、障碍物是否需要清除等。了解园林道路的曲弧程度,在施工前要做到对施工现场环境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道路清理工作,主要是进行基土层的清理,对原路基进行翻挖,以满足新道路设计中的路基深度标准。勘察路面的实际坡度,对超出标准要求范围的道路要进行修正,为地面铺装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其次是进行施工材料选择,应根据园林景观路面的功能和观赏性要求进行原材料选择,确保原材料的性能和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主要考察材料的耐久性、强度、透水性等,必须保证材料质量合格,才能投入使用。在材料选择中,混凝土的选择关系重大。一般园林景观工程的地面铺装施工会选用无砂混凝土和自然级配砂砾材料作为施工原料。使用的垫层砂石的颗粒大小要符合要求,颗粒直径应大于10cm,这样的砂石硬度足够,能够满足地面铺装的工程质量要求[1]。 2地面铺装的施工技术探究 2.1花岗岩铺装 花岗岩在铺设时容易出现空鼓,表面不平整,容易出现积水、接缝不均匀、表面污染等问题。在进行花岗岩铺装时,要具体掌握混凝土垫层宽度,每个一段距离设置一定的伸缩缝,根据最终效果确定其长度。做好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在进行铺装施工时,必须保证面层与基层之间足够牢固,避免发生空鼓现象。在铺装过程中,要注意清理花岗岩表面水泥印,避免造成表面污染。先进行标准块的铺设,然后再依次向两侧铺设,并且利用直尺等工具进行找准。缝隙必须拉通线,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标高线,严格控制施工质量[2]。 2.2鹅软石铺装 鹅软石路面的铺装施工技术不过关,在投入使用后容易出现鹅软石脱落、表面不平直、色差明显、图案不精致等问题。鹅软石路面的混凝土垫层要稍宽于路面实际宽度,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好伸缩缝。铺装前清理混凝土垫层,用刷素水将泥浆均匀铺开。根据图样设置十字控制线,保障鹅软石平整。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择、使用不同规格、颜色的鹅软石,根据设计图案制作样板,进行标准块铺设后,再依次进行铺设。铺设时可以干撒水泥粉,利用喷雾机机水将水泥凝结。完成铺设好要在鹅软石路面表面加盖保护措施,避免路面受到污染[3]。 2.3陶土砖的铺装 陶土砖的路面铺装容易出现泛碱现象,也存在表面积水、线条不直等问题。陶土砖存在翘曲、窜角、宽窄不均匀等缺陷,所以在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拉通线进行控制,避免陶土砖路面出现不平整等问题。混凝土垫层宽度应与面层宽度一致,严格检查陶土砖的尺寸,在搬运时要保证陶土砖的完整性。铺装施工完成后,要加盖保护层,对其进行保护[4]。 2.4水洗石面层的铺装 水洗石面层铺装施工时石面层容易发生破裂,在薄弱处出现裂缝,产生凹处积水。也容易因水的腐蚀作用使石面层图案变得模糊,影响园林地面铺装的美观性。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清洗混凝土垫层,隔一段时间设置温度伸缩缝。温度伸缩缝的长度需要根据铺装设计效果决定,保证水洗石地面的平整度,尽量缩小误差,保证水洗石面层的厚度一致。进行地面粘接时采用双玻璃条。完成施工后要进行封闭保护,避免水洗石面层产生积水模糊图案。 3结束语 园林景观的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有直接影响。在进行地面铺装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场地准备、施工现场勘测、材料准备等。严格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选择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地面铺装的整体施工质量,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花岗岩、鹅软石、陶土砖、陶土板的铺装技术,希望能起到参考作用。 作者:朱俊 单位:武大集致(合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 摘要: 房屋建筑是建筑行业中主要的工程项目,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房屋建筑的新浪潮。在房屋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建筑质量问题,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是房屋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杜绝施工不合格等不良现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的弊端,并给出几点创新方案。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创新 房屋建筑是人们居住、办公的场所,房屋建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虽然我国建筑行业日趋成熟,房屋建筑数量急剧增长,尤其是城市的建筑规模正在急速扩大。工程监理是控制房屋建筑质量的有效办法之一,政府也采取了强制监理的措施来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房屋建筑中的工程监理中存在问题,严重阻碍了房屋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1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建筑工程监理,就是相关监理单位收到工程项目法人的委托,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建设文件,遵循建筑工程法规法律,按照工程合同和监理合同,实施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而项目管理指的是建设单位委托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按照合同上约定,分阶段或者是全程代替建设单位对项目组织实施的过程进行服务或管理。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项目管理具有更高更广泛的职责和职能,而工程监理只是一种有偿的技术服务。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目的是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项目法人不会将建设项目的合同、进度以及投资等全权交给监理人,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又要求建设单位必须有监理人,因此监理单位就只是负责了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近年来,建筑的安全监理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要求监理同时对安全有监管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筑工程监理会朝着项目管理方向发展。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特性 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具有多发性、严重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泛,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其中任一环节出现些许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例如施工现场的监理工作,涉及到了施工设备、员工、专业、材料等管理内容,体现出了工程监理的复杂性。在工程监理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房屋建筑质量方面的问题,并且相同的问题还可能在不同的项目阶段发生。管道堵塞、裂缝漏水等都是房屋建筑中常见的多发问题,随着投入使用时间的增加,问题的发生频率还会上升,体现了工程监理的多发性。要想做到工程监理中工程零质量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房屋建筑出现问题引发的后果比较严重,会使施工成本增加,工期延长,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如不及早发现,在房屋正式投入使用后,将会给使用者和建筑单位都带来严重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3.1建筑单位行为不规范 建筑单位的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顺利情况,以及建设目标的达成效果。很多建筑单位因为自己是出资方,就对工程监理工作干预过多,甚至是跳过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进行沟通,从而造成很多误解和监理纠纷。开启有些大型项目时,有的建筑单位因为不放心,会自行组织一批人员来监管工程投资和进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极度不良的影响。理论上讲,建筑工程监理的唯一负责人应该是监理工程师,建筑单位既然找了监理单位或人员,就应该让监理人员负责现场的管理和监理,由监理人员实施建筑单位的一些决策,建筑单位只需做好工程监理的管理工作,而不是忽视监理单位的作用,直接去参与工程监理。这些问题看似容易处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筑单位都存在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引发很多问题。 3.2监理单位缺少专业人才 自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实施以来,监理单位的收费也逐渐降低,尤其是低价竞标引起的费用降低。比如部分监理单位的收费方式不及标准收费的1/3。监理费用过低会造成工程监理行业以及从业人员的工作心态和专业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高学历、高水平的人员都不愿意加入监理行业。有的监理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业技能高的人员,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大力缩减开支和成本,采用外聘的方式请监理工程师,导致人员流动性大,没有充分发挥出监理的真实作用。一旦一个阶段的项目结束,就解聘监理工程师。 3.3以质量监理涵盖工程监理 监理单位职责包括“三控、二管、一协调”,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监理工作中,在体制以及其他原因的影响下,很多监理单位的职责都被分散了,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不在管理范围的却要承担责任。工程监理三控中的进度、质量管理、投资等职能已被弱化,仅剩工程的质量监理。监理工程师对工程中的勘察设计、前期咨询、设备采购等过程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目前有的建筑单位对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因此不重视监理工作。此外一些监理单位和工作人员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没有严格标准进行操作。工程监理单位变成了简单的房屋建筑质量监督人员,有的建筑单位只是单纯为了满足国家的强制要求,来聘请监理人员,认为此过程没有任何必要,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4工程监理管理的创新方案 4.1创新工程质量的管理方法 ①加大各个施工环节的质控监督力度,尽量减少隐蔽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启动前,进行现场勘查,提出整体的施工质控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以方案为基础,进行动态管理,各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方案,需经过审批方可执行;工程竣工时建筑单位需自行进行质量检查确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然后进行验收操作。②加大工程质量监理的力度,明确监理职责,比如在进行施工机械、资格以及材料的监理时,检查完成后需指定相应的评估报告。完善监理机制,监理人员制度的规定范围中进行管理。 4.2创新工程成本管理方法 主要是动态管理房屋建筑工程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创建和完善工程成本的组织管理机构,选拔专业的管理人员,实施管理责任制,实现成本核算、预算、结算的动态控制。其次是提高管理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材料、设备、劳务以及资金等资源配置,而且让工程成本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责任成本作为财务成本的组成部分,是工程成本的基础,合理界定责任成本,实现工程成本质控的有效性。此外还要培养管理人才,充分掌握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经营和投资的流程,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5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工程成本、施工进度以及安全等也决定了施工方的经济利益。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开展工作,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监理工作中的难题,保证房屋建筑行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沉舟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工程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建筑工程中的安全工作主要由施工单位负责,监理机构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施工安全。这篇文章将主要讲述监理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并且通过各种措施完善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案。 关键词: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监理 正文: 1前言 建筑工程监理机构的安全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加快工程进度。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工程施工的每一个阶段监理机构人员都会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随机检查,并且会对工程施工的设备和施工作业面进行安全检查,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排除。 2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提高工程的质量。我国相关法律对监理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明确要求,监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有着明确的方法。监理机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另外负责安全管理的监理机构人员要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要求施工单位完成隐患的整改。以上就是工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3明确责任制工程 对于专业作业人员进行管理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安全管理责任制。每一位安全管理人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并且提高工程的质量。对安全管理的监理机构人员进行分级管理。主要设置三种职位,分别是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还要对三种职位的职责进行详细的说明。总监理工程师主要是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对每一个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划分并且制定和审查工作的细节,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安全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监理工程师主要是详细的分析安全规章制度并且对施工单位报审的安全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然后将审查合格后的资料报送给总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批。同时还要保证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处理发现的安全隐患。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任何安全隐患要立刻向上一级进行报告。监理员主要是安全规章制度检查的实施者,监理员要严格按照安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明白自己承担的责任,从而保证施工安全。 4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事前控制 4.1项目参与人员的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监理机构进行管理,同时施工单位也要配合监理机构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应该加快建立并且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约束施工人员。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要明确自身的责任。监理机构要按照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查。另外监理机构也要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和施工人员进行审核,具体审核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专业施工人员的上岗资格,监理机构应该不定期的进行专业人员的上岗资格检查。监理机构根据检查结果对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发现施工单位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帮助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尽量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一般情况下,监理机构没有办法直接选择施工单位,但是在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机构可以有效地对工程进行安全管理,从而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2施工机械设备、建材和防护用品的配置管理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太快,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很多的建筑企业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样大大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部分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和施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以及施工材料和防护用品采购不合理有关系。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减少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防护用品的资金投入。另外一方面施工单位对这一方面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采购人员为了节省成本购买劣势的施工材料,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针对这一现象,监理机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要求施工单位遵守相关安全生产规定,使用符合标准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以及防护设备,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防护用品的资金投入要符合相关要求。监理机构要监督施工单位制定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防护用品的管理制度,并且检查施工单位落实管理制度的情况。监理机构还要对施工单位采购材料进行进场,防止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工程要求的材料,从而影响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5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5.1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度 工程施工安全水平的提高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的检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机构要不定期的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及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同时监理机构要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交底和专业上岗资格进行现场检查。对于未经安全交底具有上岗资格的施工人员,监理单位要监督施工单位对进场的施工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5.2制定安全管理法规,整顿安全管理市场。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法律体系,监理机构的安全管理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我国可以建立并且完善相关监理方的安全管理法规,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建筑公司的发展,建筑公司在科学合理和安全管理体系中可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建筑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也能够完善我国监理方的安全管理市场体系。所以,相关部门要对监理方的安全管理市场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法规。这样能够有利于监理机构发挥其安全管理职能,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安全管理市场的发展。 6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安全管理要点 6.1合理规划建筑工程监理机构 一般情况下,监理方都是受到建设单位的委托进行管理工作,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会签订监理委托合同。合同签订完成后,监理单位就可以授权总监理工程师按照监理委托合同的要求以及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制定监理规划。监理规划经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和批准后就可以作为监理工作的指导文件。 6.2落实建筑安全管理责任制 监理机构必须针对每一个监理人员的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主要是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工程施工中监理职责分配到每一个监理人员的身上,每一个监理员都会负责相应的安全管理任务,从而使工程施工的每一环节都有监理人员管理,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理机构应把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施工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 6.3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非常的复杂,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监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综合素质。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影响监理工作的质量。监理人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分别是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因为自身的利益影响监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监理人员不能向施工单位提出任何个人要求,监理人员不能隐瞒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监理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通过实际工作总结经验,从而提高工作能力。监理人员还要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能力,一旦发现任何安全隐患要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排除隐患。 7结束语 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工程的质量,监理人员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监理机构应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作者:杨冬叶 单位:秦皇岛秦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浅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和规模不断增加,这也有效的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壮大。为了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强化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进一步对规范建筑市场的循序,全面提升建筑行行业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准备阶段;施工;工程质量;验收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这也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监理,可能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的安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加强对质量的监管,强化各个环境的质量验收工作,并在监理过程中在确保质量的同时,还要合理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效益的提升。 1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要点 在施工开始之前,监理人员需要搜集建筑工程施工资料,并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的监理方案,明确监理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监理人员还要对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行监督,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较好的施工技术水平,能够与施工的实际要求相符合,在对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施工行为的规范性,为施工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施工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要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监督和质量控制,明确施工机械设备的型号和数量,按顺序组织进场,确保施工的进度。另外,还要重视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监督检查,确保机械设备保持良好的过行状态。在施工准备阶段,需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审核和图纸会审工作。对于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确保施工中各要素实现合理配置。监理工程师要在正式施工开始之前组织三方进行会审,做好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能够对施工设计人员的意图进行了解,认真检查施工设计图纸,及时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施工的顺利实施。 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要点 2.1采用旁站监理方式对施工中各个环节进行监理质量控制 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关键部位及具体施工工序采用旁站式监理方式来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这就需要监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旁站监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有利于监理质量的提高。 2.2抽样检测施工材料 监理人员要对建筑材料质量加强监督和把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钢筋、水泥等材料使用量较大,进货渠道也多样化,因此需要严把材料进场关。对于质量手续不合齐全的材料严禁进入施工工现场,同时对于进场材料还要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另外,对于施工中使用的半成品材料,还要按照规定要求随机抽样进行检验,对于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的材料不允许在施工中使用。通过把好建筑材料关,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2.3现场巡视和监督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施工现场的信息,需要采用现场巡视监理的方式,实施对施工现场动态监督管理,从而掌握第一手施工资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造成质量缺陷发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特点,特别是施工人员不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从而留下质量隐患。这就需要监理人员要加强领导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现场巡视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施工材料、施工人员及施工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与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及时进行整改,避免质量隐患的存在。 2.4加强对隐蔽工程的验收监理 隐蔽工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特点,而且一旦不能及时发现隐蔽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下一道工序时则会对其进行覆盖,从而导致质量隐患无法被发现。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隐蔽工程项目,要及时对其进行检查验收,确保不留有任何质量隐患,确保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 3重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监理 (1)工程的验收工作是整体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可对前面存在的所有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最终的补救。通过工程的事后验收工作就可以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质量问题,假如真的发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相关的监理工程师或相关的监理人员就应及时下发其工程的暂停令,并且根据有关规定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且要求相应施工单位进行停业、整改。(2)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工程和工程流程就应具有明确其的施工程序,这同时就可作出相关的施工流程图,例如浇筑柱、梁板混凝土的流程设计图等,于此同时还需要明确其施工的顺序,以此来减少工程质量隐患,同时也能够便于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更好的查找原因。 4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这就对工程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监理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需要监理人员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利用先进的监理理念和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监理水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王铁 单位:大庆市华誉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探讨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建筑行业项目的数量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引起了建筑建立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士的重视。加大建筑行业工程的管理力度能够有效地保证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安全,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本文对现阶段监理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做出了简单的描述,并且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 前言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水平快速提高,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中建筑施工企业数目在不断增多,可是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在房屋的建筑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质量安全就不能得到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前监控而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而保证房屋的质量安全,因此监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监理过程并不是完美的,了解认识在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创新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1监理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以科学、公正为前提,以法律法规制度为标准,采用专业的技术对房屋建筑工程实施项目进行监理。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最初在英国建立,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下面的表格是我国与德国之间建立工作的一些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监理管理工作对于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保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监理工作并不是十分完美的,正确认识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做出应对措施的前提条件。通过对以往房屋建筑监理管理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类型进行汇总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2.1房屋建筑监理管理工作法规法律不健全 房屋建筑监理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①由于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监理管理工作的实施,因为我国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制度还是不够完善。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日益革新,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很努力的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监理管理工作制度进行了制定完善,但还是难以跟上建筑行业发展的脚步。因为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立管理工作跟不上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就不能够得到保证,进而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 2.2监理管理人才的缺乏 监理管理工作工资低是造成监理管理人才缺乏的最主要原因。监理管理所收取的监理费用是相对比较少的,在一些工程中收取的监理费用没有规定相应规定的1/3,与此同时低价竞标形式的出现使得费用更是减少。因此,很多的专业监理人员不愿意进入建筑行业的监理工作中,目前很多的企业没有长期聘请的专业的监理管理人员,而是会临时招聘一些人员作为监理管理人员,当项目结束之后就会辞退这些监理人员,这种人员的流动造成了专业监理人员的极大缺乏。 2.3监理管理工作意识不强烈 房屋监理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理意识不够强烈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一些监理人员只是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在监理工作上不够全面、不够仔细,进而使得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不能够被保证。 2.4监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 监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监理工作的质量,在实际的房屋建筑项目中,监理人员的技术水品是不相同的,技术水品高的人员的监理工作会做的更加完善,而技术水品低的监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使得监理工作的开展不是非常顺利,这就使得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受到影响。 2.5缺少规范的监理市场 工程质量的高低除了受本身所需要的各种制造材料、机械设备或者是建筑环境等的影响外,与人的因素是分不开的。业主的行为是否规范能够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性能。这时,可以将监理委托合同作为参照,监理人员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以及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对建筑过程中房屋建筑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业主不应当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行管理工作中,而是负责协调、供给和重要的环节即可。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方法的创新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接下来会分别从这五方面进行叙述。 3.1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力度 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力度就需要相关的监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当全面且系统的对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因为只有做到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将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到,然后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具体的监理过程实施中,还要求监理人员有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定,在对房屋建筑施工项目检查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一定要按照严格的规定对房屋建筑进行监理。当完成监理工作之后,就可以通知相关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问题的存在即便现在不会对房屋建筑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小的问题也会放大,甚至有时候对房屋建筑进行的后期的维护所花费的费用更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所以做好监理工作对房屋建筑的安全保证是非常重要的。 3.2严格控制房屋建筑工程的检验工作 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检验之前,需要相应的施工企业自行对房屋建筑进行检查,检查房屋建筑是否存在安全质量问题,将存在的问题以检测报告的形式做成书面文件,这样监理人员在进行监理工作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根据这些文件去对比相应的资料,对问题进行寻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3提高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监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是相同的,这样由于监理人员的水平不同监理工作的完成程度就不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监理人员能够发现房屋建筑中的很多问题,甚至是非常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也能够被专业监理人员所发现,但是如果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那么即使是很明显的问题,监理人员也是不容易发现的,这样对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就会造成影响。为了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就需要经常为监理人员开展一些专业技术水品上的培训,还可以增加一些奖惩措施,鼓励也激励相关监理人员认真对待自己的监理工作,端正工作的态度,最终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4提高监理管理能力 监理工作是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的,因为人的因素,所以每个部门监理人员对工作的总结是有一定的差异的,由于差异的存在导致各部门在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矛盾,为了减少各部门之间这种不必要的矛盾出现,需要对相应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提高监理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弱化各部门之间的监理工作的差异性,与此同时,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得到提升。 3.5引入先进的监理管理经验 不得不承认,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质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发达国家开展监理工作时间较早,激烈的经验也是更为丰富的,同时所拥有的技术也会更为先进,所以为了提高我国的监理管理工作,从发达国家引进一些先进的监理管理经验是一条非常好的办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房屋建筑的监理工作能力。在这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国外的经验都是优秀的,在进行引进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后在我国现有的监理制度要求下,通过引入先进的监理经验提高我国的房屋建筑监理水平。 4总结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春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建筑这一行业之中,这也意味着诸多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为使企业能够在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房屋建筑安全性能的要求,做好房屋建筑的监理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上述内容中我们介绍到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的国内外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房屋建筑监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另外,我们还对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讲述,并且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钟幸 单位:广西南宁建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用及控制 摘要: 本文从监理的特性出发,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并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用;控制策略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指的是监理单位针对工程建设所实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管理与控制,目的在于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因为工程质量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利益有直接关联,加强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监理的基本特性 特性:(1)独立性。监理单位负责为工程项目提供服务,其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互相平等,监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保持其独立性,这也是监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要件;(2)公正性。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监理属于第三方单位参与,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利益严重受到监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使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3)科学性。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项技术工作,工程监理本身就要求从事监理工作的员工应当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较高的相关法律知识与工程业务的素养,只有做到这些,监理单位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才是有效的、有益的、适宜的、积极的。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 一是保证合法规范地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即监理单位采取一系列策略,形成有序的、完善的合同管理网络,协调参建各方的关系,不仅对顺利建设房屋建筑工程有利,还能推动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法制化进程;二是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过动态管理有效规避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各类安全隐患、质量隐患,真正在细节上做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三是管理房屋建筑工程建设资料,即监理人员所保存的涉及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文件资料,包括各方合同、资金投入与流出报告、建筑图纸、相关法律规定等,能为明确参建各方的责任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利用这些资料调整建设过程。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控制策略 (1)严格遵循监理工作基本原则。一是合理性,即监理单位要按照房屋建筑工程的特征、规模、复杂程度及环境条件,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性规程、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等严格审查承包方的管理水平与实力,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承包建设的合理性;二是全面性,因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不能忽视任何子系统或环节,避免影响计划的实施;三是与合同要求相符,因为总承包合同、监理合同是开展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依据合同条款安排监理工作计划,并详细分析约定的各项目标,弄清楚招标文件的内容、明确招标人员对监理的深层次服务要求,全面解读招标人的意图;四是与计划的弹性需要相符,因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计划的建立是基于预定项目目标及其实施方案、既有工程经验、对未来的合理预测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之上的,在监理工作的实践环节会受到各方因素的干扰,需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弹性需要。 (2)采取有效监理质量控制方法。一是旁站监理,要求监理单位要按照房屋建筑工程实际详细制定旁站监理方案,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等所涉及的结构安全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在旁站监理中,监理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及时纠正发生在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保证施工质量满足技术要求、合同要求。二是巡视检查,它是监理人员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施工质量的重要方法,可借此对房屋建筑工程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或项目做好事前控制工作,尽可能避免发生质量通病。监理人员的巡视检查不能只随意查看,遇到问题时务必要做好相应的记录,留下准确、真实的原始资料,可单独记录、也可在监理日志上记录,如果是单独设置记录表,则要涵盖施工现场监理的所有内容。三是平行检验,它要求监理单位务必要拥有足够的检测设备、检测工具,科学检验各项专业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设计文件中规定必须要检查的项目等。 (3)务必及时验收建筑隐蔽工程。一是当施工单位完成隐蔽工程的施工之后,要按照施工图纸、技术规范、施工要求等初次自检隐蔽工程,自检合格之后再通过报告的形式报送监理部门,由监理部门复查隐蔽工程。二是监理单位要按照施工单位提供的复查报告落实审查工作,如果没有问题,就要在规定时间里通知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者,要求在除施工质量管理者以外的施工人员的陪同下开展现场审查工作。三是当监理部门完成现场审查工作之后,如果没有问题,则由监理质量管理者在检查建筑隐蔽工程的记录上签字确认,允许施工单位继续施工,如果检查环节发现质量问题,应即刻要求施工单位整改,直到满足质量要求为止。 (4)完善并执行监理保障性措施。一是完善对监理单位及人员的管理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形式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水平。目前国内是由政府管理监理单位、监理人员,这对监理行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为捆绑人品资质、企业资质的做法不但对人才流动不利,还对市场培育不利,且政府管理模式极易导致责任主体缺失,急需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双管齐下的方式管理监理单位。二是努力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地位,这就离不开监理单位自身的发展。监理单位只有在日常工作中确保业务精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水平,获得建设方的信赖,才能改变监理的尴尬地位,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环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是提升监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是任何企业寻求发展的不变准则,监理单位也不例外。监理单位务必要留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既有管理才能又有技术能力的监理人才,因为复合型人才不管是对监理单位还是监理行业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监理单位要着重培养擅长管理的、专业素质水平高的青年人才,在提高监理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市场竞争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对整个监理行业的发展发挥必要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里,加强监理工作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关键性的影响,只有坚持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加强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控制,保证顺利施工,才能在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推动监理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建筑事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小莉 单位:中外天利(北京)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难点及策略 摘要: 社会发展,离不开工程建设,随着人们对建筑需求量的增加,建筑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只有全面保证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建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建筑工程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全面强化管理能力,发挥建筑工程监理作用,才能及时控制建筑进程,真正有效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文章主要针对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实施的必要性分析,进一步提出建筑工程监理措施与方法,全面推动建筑市场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质量;难点 引言 建筑工程越来越多,要想充分保证质量与安全,就需要全面发挥监理作用,使建筑工程在推进中得到有效控制,监理是我国建筑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做好监理工作,使建筑工程监理能够起到监管功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监理,可以全面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形成深度深入分析,为建筑工程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1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实施必要性 1.1能够有效控制建筑工程进度 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力,均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么,要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安全,就需要在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实现整体过程的有效控制。要进一步发挥好建筑工程监理作用,监理工作要全面铺开,不能仅仅针对一个程序进行监理,需要对建筑工程整体施工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达到控制效果,实现监理目标。建筑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从建设到结束,任何一个阶段,均需要严格监理程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建筑项目做好分阶段监控与管理。要对重点环节加强监理,确保建筑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可控与调整,使管理更加明确,全面达到建筑与监理一体化进程,全面做好工程进度管理与控制。 1.2能够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是建筑的根本标准,没有良好的质量就保证不了安全,特别是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分工的不同,各工种间存在许多不安全的施工因素,严重影响着建筑施工质量。同时,建筑物质量不合格,也对后期使用造成隐患。建筑工程监理能够有效控制好每一个建筑工程环节,与质量好坏密切相关。监理人员对建筑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最终的使用价值与功能发挥,只有通过良好科学的监理,才能对建筑单位施加压力,提升质量,确保安全文明施工,维护提升建筑效果,增加建筑工程可靠性。 1.3能够加强建筑工程安全 建筑工程施工条件艰苦,面对的情况复杂,在建筑过程中,经常面临安全问题,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关注建筑安全问题上,这就需要监理发挥好职能作用,代表业主做好安全监管,一是要全面发挥职能作用,对建筑工程做好环节控制,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确保安全生产;二是建设单位需要加大投入,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全面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为建筑施工人员提供安全的生产建设环境,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激发建设人员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2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工程监理行业不够独立 由于我国发展的是市场经济体系,在市场条件下,则会产生许多市场关系,我国建筑工程监理行业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业务角度来看,和建设单位是一种事实上的合同关系,业务往来也以合同履行为前提,监理单位的作用也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才存在,只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进度、质量、安全等监管,而在整体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则是需要相互联系的,如果监理发现问题,那么就很难明确责任,特别是对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权责划分不清晰,这就直接导致了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对工程监理的轻视,不够独立的职能权限,最终会影响到工程监理在具体工作中的发挥。 2.2对建筑工程监理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建筑工程监理不重视是当前最大的工作障碍,认为监理工作阻碍了建筑进程,影响技术发挥,不利于建筑发展。这种意识不但不能促进建筑业发展,还给监理工作带来不便,一些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重视发挥职能作用,不能按标准进行操作。一些监理单位为了自身效益,不断压缩开支与成本,有了项目才聘请监理工程师,这种外聘制,导致监理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不能有效发挥监理作用,解决施工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质量不能保障。 2.3建筑工程监理取费价格混乱 受市场调节影响,我国建筑监理行业普遍收入不高,因为其工作性质与时间制约,导致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针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监督,造成工作单科,技术含量不高,收费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市场也没有确切的制度,价格管理机制混乱,再加上竞争的激烈,一些监理公司为了自身利益,报低价格,使得很多监理企业低于市场价行使职能,这种盲目竞争状态,造成业务内容缺失,降低了监理行业市场信用,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监理效能。 2.4监理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太低 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使建筑工程监理公司资质良莠不齐,一些监理公司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这些均导致监理工作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监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使监理效果得不到发挥,作用无法展现,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监理公司在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监理制度,监理工作无法落实,责任不明确,导致工程监理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进步的需要,监理能力落后于时代要求。 3建筑工程监理难点应对策略 3.1不断完善法律规章体制 要想良好解决监理问题,就需要不断完善监理机制,推动监理工作快速发展,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监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管理混乱、监管不规范等问题,需要从法律上严格定义,形成有法律效力的条例规范,有助于建立起独立经营的监理企业,保证设计、施工及监理一条龙服务,提升监理能力。 3.2做好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基础,只有不断标准化建设,才能形成可参考的监理依据。要通过对工程各个施工环节的确认,形成细节标准,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要想完善标准化管理,就需要做好业主、施工方、建设方的多方沟通与协调,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协调解决,良好沟通,避免事故率,全面推动工程如期建设,避免出现延期现象。 3.3提高建筑工程监理自身素质 要不断通过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专业能力,要在业务培训的同时,强化监理人员个人道德素养与技术水平建设,使监理人员合理用好手中的权力,发挥好职能作用,做到不滥用职权,不与承包商作假欺瞒。技术提高,一是要在平时进行经验积累,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分析,根据问题导向总结措施与方法,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二是对工程监理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加强等级建设,杜绝越级工作,进一步明确工程师资质。 3.4强化建筑工程监理责任 制定详细岗位责任制,全面监督落实,形成系统考核监理体系,使监督、管控更加一体,全面明确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职责和权利,把监理目标落实到各个环节中,使监理工作公平、公开的正常进行,有效解决监理市场恶性循环与潜规则,保证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提升工程师待遇。 4结束语 建筑工程监理对建筑质量好坏有着重要作用,需要全面重视起来,在实际监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建筑工程市场特点,深入创新,不断完善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使建筑工程监理更规范、更专业,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良好保障。 作者:王李南 单位:南通东瑞混凝土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规范化管理探究 摘要: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是确保其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前建筑行业逐步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提升建筑工程监理水平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就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监理的现状,然后又探究了提升监理水平的规范化管理手段。 关键词: 建筑工程;监理;现状;规范化管理 1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建设来看,相应的监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提升建筑工程监理的可靠性效果,才能够有效规避建筑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缺陷,因此,详细全面分析现阶段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不足,然后采取规范化管理的手段予以强化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具备较强研究价值。 2建筑工监理的现状分析 2.1监理职权失衡 基于现阶段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来看,相应的职权失衡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这也是导致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相应作用价值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效果上来看,其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就是有责无权,虽然承担着建筑工程项目落实过程中相关的一些责任,但是却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权力,如此也就必然会影响到监理人员相关工作的高效落实,导致监理任务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并且也必然会给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落实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2.2监理市场不规范 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效果来看,其在监理市场方面同样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缺陷问题,混乱性表现较为明显,很难促使监理工作高效执行。这种监理市场方面存在的缺陷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相应的监理单位资质审查不严格,进而导致相应的监理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监理企业,但是这些监理企业却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监理能力,进而如果这些企业参与到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去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监理的实效性;另外一方面,监理市场的混乱还表现在地方保护主义比较明显,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单位选择都受限于本地市场,进而也就不利于整个监理市场的繁荣发展。 2.3监理人员良莠不齐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操作和落实来看,其在监理人员方面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问题,尤其是对于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而言,其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当前依然存在着较多的建筑工程监理从业者不具备与自身工作相匹配的能力和素质,进而制约了建筑工程监理价值的呈现。这种监理人员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当前从事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失不足,存在着明显的青黄不接现象,进而导致监理单位的人员构成存在缺陷;另外一方面,对于监理人员的管理存在缺陷,相应的监理人员资质审查管理存在漏洞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问题。 3建筑工程监理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3.1完善建筑工程监理法律法规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落实来看,切实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比较基本的一个条件,尤其是相对于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具体职责以及相应的权力,更是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予以明确,进而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保障各项职能的有效落实。针对这种建筑工程监理法律法规方面的完善来说,必须要促使其具备理想的适应性效果,能够结合当前建筑工程发展中对于监理工作的需求予以明确,进而才能够较好提升建筑工程监理的落实效果,尤其是对于相应的建筑工程监理中涉及到的具体标准,更是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进而才能够较好促使其具备理想的指导作用。当然,除了要构建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之外,还需要促使其具备理想的执行能力,这也就需要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保障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能够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落实,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也应该予以严厉打击。 3.2构建诚信体系 为了更好促使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落实效果,还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应的诚信体系进行有效构建,这种诚信体系也是整个监理行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针对这种诚信体系的构建而言,其必须要涉及到整个建筑工程行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于相应建筑工程中监理责任的具体落实,更是需要在建立诚信体系中予以明确体现,并且为各个监理企业构建独立的诚信账户,分析其是否具备相应的监理能力,对于一些难以确保建筑工程监理任务高效落实的企业,应该要求其予以规范和优化,并且针对一些优秀企业予以表扬和奖励,促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优势。通过诚信体系的构建也就能够较好规范整个监理行业,促使监理行业的发展能够具备理想的健康可持续效果。 3.3构建可靠的监理队伍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来说,还需要重点从监理队伍的构建入手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控制,这种监理队伍的有效构建,主要就是为了较好促使其能够具备理想的执行能力,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需求进行重点分析,进而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监理的可靠性。这种监理队伍的有效构建必须要重点提升相应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障其能够较好围绕着现阶段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需求进行分析和探索,进而也就能够有效提升监理任务的执行效果,促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监理标准和规范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监理人员从业资质的审查,进而才能够较好提升监理队伍构建的可靠性,杜绝滥竽充数问题的存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执行来看,其必要性是极为突出的,这种必要性也就要求相应的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规范整个监理行业的运行秩序,促使各个监理单位都能够表现出理想的作用效果。 作者:赵书明 单位:连云港德晖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困境及出路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飞速发展,民用建筑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工程监理作为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方法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然而在当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存在较多达的发展难题,导致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本文主要就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现状,分析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出路,希望能对参阅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困境及出路 1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要点分析 民用建筑的质量管理控制工作过是十分复杂且繁琐的,并从始至终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保障了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工程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的准备阶段的监理控制方面,包括对设计的控制、对成本进度的监理控制、对原材料的质量认证和使用控制以及对施工机械设备性能等多方面的控制。在进行设计监理控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建筑的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监理控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设计图纸是整体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对图纸进行监理控制,包括对建筑空间环境组合、构造设计以及电气照明等方面的设计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按照相关的图纸资料来确保所设计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在成本进度的监理控制方面,需要按照合同的内容来对施工当中的工程进度实行有序化的管理,利用运筹学以及网络计划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计划进度设计,从而确保工程的工期目标能够实现可靠的保障。在原材料质量认真方面,需要对建筑工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材料进行工程质量方面的控制,制定出严格的材料管理规范以及材料的采购计划、材料进场检查制度等措施,来保障施工材料的有效性。 (2)施工阶段。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监理单位来组织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来对工程项目的每一项具体的施工项目和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理,对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质量、安全以及浪费时间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并且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改善。与此同时,在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旁站监督的方式,来对工程施工当中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3)施工竣工阶段。 在建筑工程项目完成之后,需要监理部门来进行验收检查,并且对建筑方面的土建、暖卫、电气以及外观等方面的质量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提出整改单,要求承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整改。监理部门还要写出相对应的整改报告,在验收合格之后还要将施工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申报审查,以此来完成和验收部门对建筑的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2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的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对建筑工程活动作出整体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那些不符合国家要求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行为和人员进行规范,保证建筑的施工建设周期和施工质量。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理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管理工程的顺利进展。 在建筑工程项目当中,不排除存在建立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以权谋私,私自收受施工单位的钱款贿赂,对施工的过程监理不够重视的现象,导致了监理管理的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工作。另外,在一部分监理监管人员当中存在业务素质不佳的现象,对法律建筑法规等相关内容的掌握熟知度欠佳,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能进行有效把握,造成了监理监管的不规范现象。 (2)施工现场的监理管理漏洞百出,在施工现场当中,建筑工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施工现场的水平。 在一部分的监理管理单位当中,在对工程进行监理管理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工程竣工质量的监理管理,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却没有重视,因此在施工现场的监理监管共组就成为了空谈,比如建立监管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安全措施以及施工条件的审查不是很严格,并且对于建筑工程的作业现场的管理也处于相对松懈的状态,在监理管理过程当中,只流于表面形式,检查工作没有进行落实。 (3)未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 在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很容易忽视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的资质审核工作,不按规定要求审核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导致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资质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建筑实际需求,没有把好建筑施工要求的第一把关,为建筑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4)忽视安全管理。 民用建筑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安全,安全不仅关系到民用建筑的建筑性能和建筑质量能否完美体现,而且关系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民用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人力物力,整体施工中会稍显混乱,因此安全管理相对于整个工程而言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在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若未能及时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并未能在建设施工初期制定好安全防护措施及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将会给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风险[1]。 3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出路探析 (1)提升监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监理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直接反映在工程质量和监理水平上,监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监理工作进行时,必须要求监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想提高技能水平,就必须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监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并将新技术新技能应用到监理工作中,充分推动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安全。而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则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建筑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不随意隐瞒,不擅用职权。 (2)实行动态监理,全面监管施工全过程。 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监理工作进行的因素,这也就要求监理工作在进行中实行动态监理。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质量支持,确保整个监理过程规范化管理。除此之外,还要事先做好监理的质量预防控制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全过程组织,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其次还要及时做好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按照规章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处理,全方位的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3)把好质量关及技术关。 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能和使用质量会直接受到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影响,所以在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要严格把好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关,在施工过程中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技术的应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4)强化安全监理工作。 在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和监理执行人员要严格的执行和贯彻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健康有序的开展民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从整体上看,可以将民用建筑的监理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大致为招标、准备、实施以及竣工验收等。在建筑工程招标阶段,负责建筑监理工作的人员要全面认真细致的审查建筑承包商与施工单位之间签订的各项施工协议;准备阶段,监理单位应制定适当的安全监理程序,对施工材料和安全生产责任进行审查,确定施工前的安全状态;实施阶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定好项目监理的依据,明确安全监理的各项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并按工作职责开展各项监理工作;竣工验收阶段,按照国家要求和建筑工程要求,监理单位要对施工的每一项进行验收,以保证建筑工程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同时满足实际需求[2]。 4案例分析 以2010年某市事故为例,该市一座文化产业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监理工作缺失,导致施工中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事故造成8人受伤,3人死亡的后果,究其原因,是工程施工中监理工作人员未对建筑施工设备进行验收并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导致工人施工中盲目大意,未对脚手架进行确认就开始操作,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此次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在施工中要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全面细致的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同时提高监理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保证监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3]。 5结论 民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并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监理单位要切实立足于民用建筑的现状,针对目前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民用建筑的使用价值使用性能。 作者:杨林明 单位:广东粤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困境探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飞速发展,民用建筑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工程监理作为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方法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然而在当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存在较多达的发展难题,导致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本文主要就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现状,分析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出路,希望能对参阅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困境及出路 1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要点分析 民用建筑的质量管理控制工作过是十分复杂且繁琐的,并从始至终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保障了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工程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准备阶段。在施工的准备阶段的监理控制方面,包括对设计的控制、对成本进度的监理控制、对原材料的质量认证和使用控制以及对施工机械设备性能等多方面的控制。在进行设计监理控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建筑的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监理控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设计图纸是整体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对图纸进行监理控制,包括对建筑空间环境组合、构造设计以及电气照明等方面的设计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按照相关的图纸资料来确保所设计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在成本进度的监理控制方面,需要按照合同的内容来对施工当中的工程进度实行有序化的管理,利用运筹学以及网络计划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计划进度设计,从而确保工程的工期目标能够实现可靠的保障。在原材料质量认真方面,需要对建筑工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材料进行工程质量方面的控制,制定出严格的材料管理规范以及材料的采购计划、材料进场检查制度等措施,来保障施工材料的有效性。 (2)施工阶段。在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监理单位来组织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来对工程项目的每一项具体的施工项目和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理,对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质量、安全以及浪费时间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并且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改善。与此同时,在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旁站监督的方式,来对工程施工当中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3)施工竣工阶段。在建筑工程项目完成之后,需要监理部门来进行验收检查,并且对建筑方面的土建、暖卫、电气以及外观等方面的质量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提出整改单,要求承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整改。监理部门还要写出相对应的整改报告,在验收合格之后还要将施工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申报审查,以此来完成和验收部门对建筑的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2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的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对建筑工程活动作出整体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那些不符合国家要求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行为和人员进行规范,保证建筑的施工建设周期和施工质量。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理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管理工程的顺利进展。在建筑工程项目当中,不排除存在建立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以权谋私,私自收受施工单位的钱款贿赂,对施工的过程监理不够重视的现象,导致了监理管理的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工作。另外,在一部分监理监管人员当中存在业务素质不佳的现象,对法律建筑法规等相关内容的掌握熟知度欠佳,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能进行有效把握,造成了监理监管的不规范现象。 (2)施工现场的监理管理漏洞百出,在施工现场当中,建筑工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施工现场的水平,在一部分的监理管理单位当中,在对工程进行监理管理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工程竣工质量的监理管理,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却没有重视,因此在施工现场的监理监管共组就成为了空谈,比如建立监管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安全措施以及施工条件的审查不是很严格,并且对于建筑工程的作业现场的管理也处于相对松懈的状态,在监理管理过程当中,只流于表面形式,检查工作没有进行落实。 (3)未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在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很容易忽视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的资质审核工作,不按规定要求审核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导致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资质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建筑实际需求,没有把好建筑施工要求的第一把关,为建筑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4)忽视安全管理。民用建筑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安全,安全不仅关系到民用建筑的建筑性能和建筑质量能否完美体现,而且关系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民用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人力物力,整体施工中会稍显混乱,因此安全管理相对于整个工程而言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在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若未能及时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并未能在建设施工初期制定好安全防护措施及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将会给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风险[1]。 3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出路探析 (1)提升监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监理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直接反映在工程质量和监理水平上,监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监理工作进行时,必须要求监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想提高技能水平,就必须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监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并将新技术新技能应用到监理工作中,充分推动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安全。而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则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建筑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不随意隐瞒,不擅用职权。 (2)实行动态监理,全面监管施工全过程。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监理工作进行的因素,这也就要求监理工作在进行中实行动态监理。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质量支持,确保整个监理过程规范化管理。除此之外,还要事先做好监理的质量预防控制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全过程组织,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其次还要及时做好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按照规章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处理,全方位的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3)把好质量关及技术关。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能和使用质量会直接受到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影响,所以在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要严格把好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关,在施工过程中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技术的应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4)强化安全监理工作。在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和监理执行人员要严格的执行和贯彻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健康有序的开展民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从整体上看,可以将民用建筑的监理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大致为招标、准备、实施以及竣工验收等。在建筑工程招标阶段,负责建筑监理工作的人员要全面认真细致的审查建筑承包商与施工单位之间签订的各项施工协议;准备阶段,监理单位应制定适当的安全监理程序,对施工材料和安全生产责任进行审查,确定施工前的安全状态;实施阶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定好项目监理的依据,明确安全监理的各项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并按工作职责开展各项监理工作;竣工验收阶段,按照国家要求和建筑工程要求,监理单位要对施工的每一项进行验收,以保证建筑工程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同时满足实际需求[2]。 4案例分析 以2010年某市事故为例,该市一座文化产业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监理工作缺失,导致施工中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事故造成8人受伤,3人死亡的后果,究其原因,是工程施工中监理工作人员未对建筑施工设备进行验收并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导致工人施工中盲目大意,未对脚手架进行确认就开始操作,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此次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在施工中要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全面细致的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同时提高监理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保证监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3]。 5结论 民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并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监理单位要切实立足于民用建筑的现状,针对目前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民用建筑的使用价值使用性能。 作者:杨林明 单位:广东粤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建筑工程的监理对于整个工程的正常施工以及运行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监理单位作为施工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的独立第三方,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本文首先对监理单位的概念以及相关任务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对策 引言: 建筑工程监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模式,监理接受业主的委托,对各个承包单位进行相关的监督和管理。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化的发展,监理单位的作用更加凸显,它作为业主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沟通和管理的桥梁,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建筑工程的监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明确并进行处理,才能促进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1建筑工程监理概述 建筑工程监理就是监理工程师经过项目法人的委托,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项工作。建筑工程的监理单位与业主单位签订工程监理委托合同,根据合同上规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工程项目的监理管理活动需要对项目的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监理工程师作为项目各施工单位以及项目业主之间的沟通监督桥梁,在整个项目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建筑工程的监理需要对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和协调,保证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对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以及工程项目设计文件,对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单位在建筑工期以及建设投资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控制。 2当前建筑工程监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2.1监理业务的承揽问题 首先,当前监理业务的承揽有很多都存在着违规操作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各类资质的挂靠,监理业务的转包。不正当的承包方式将会使没有相关资质的监理企业进入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这种违反法律规定的监理业务承揽方式对于工程项目而言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当前监理业务的承揽中还存在着很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保护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施工项目往往比较局限于本地的监理企业,导致了监理业务的开展有很大的区域性和局限性,过于垄断的市场将会减少监理市场的良性竞争,从而对监理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阻碍监理业务水平的提高。 2.2监理工作的服务质量问题 当前监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人员的配置、监理服务人员的自身管理水平的问题上。当前很多监理单位的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够高,有些监理单位在进行投标的时候,往往将仅有的高资质人员上报到多个项目中,以便能够提高中标的概率。然而一旦中标后,就会更换实际的监理人员,很多项目的总监只挂帅不出征和空挂监理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一来就严重降低了监理单位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不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一些监理单位的人员素质比较低下,很多监理人员仅仅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开始上岗,这些人员对于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合同条文等方面都不甚理解,仅仅依靠技术是不能综合从经济、管理、法律多方面对项目进行监管的,监理人员的自身较低的素质状况阻碍了全过程监理的实施。另一方面,一些监理公司将承揽的监理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从中收取管理费用。这样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理的服务质量,并且资质达不到施工监理要求的公司势必无法提供能够满足施工需求的服务,从而导致整个工程的监管不到位。 2.3监理工作的责权利问题 监理单位的工作责任主要体现在三控、三管、一协调。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业主单位对于权力的下放不到位,监理单位承担了较多的责任,在权力方面却有所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监理单位无法高效地对项目进行管理。很多承包人并不听从监理人员的指挥,而业主也经常会越过监理单位对承包单位直接下达命令。同时不少地方及建设单位实行的所谓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使原本许多不属于监理单位的工作强加于监理单位,然而对于监理的权利却并没有进行赋予,监理的管理地位也十分低下,这种责权利不对等的情况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上对于监理单位的监理费用计算也相对较低,由于监理单位行业竞争压力较大,所以收费不规范,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为了能够中标,监理单位无底线地降低服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监理无法完成相应的监理工作。 3加强建筑工程监理的对策 3.1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 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工程监理的业务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监理人员除了需要过硬的技术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和经济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综合对项目进行管理。首先在技术方面,需要加强对于监理人员的培训,从入职前的培训到就职过程中的定期考核和教育,都能够提高监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相关案例的教学和施工技术重点难点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管理的重点。同时应该注重加强监理人员法律知识以及管理能力的培训。法律知识能够为监理人员提供基本的管理依据,而管理能力能够使得监理人员更好地对项目现场的人员进行管理。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这样才能保证监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时刻高效进行监理工作。 3.2加大监理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监理相关的法律必须进行规定,从而更好地指导监理单位的工作。首先法律法规中应该明确监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其相应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监理单位的工作内容,对于不同等级的监理职责和水平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以此来提升监理的整体水平,使监理工作更为规范。另一方面,为了监理市场更加健康的发展,需要监理健全监理单位的招投标机制,规范监理市场。从而更好地保证监理市场能够在竞争中保持良性的发展。同时,在健全监理市场的过程中还需要落实监理单位的信誉机制,将信誉等级较低的单位排除在监理市场的范围之外,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监理单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监理工作的质量。 3.3监理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 监理业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监理单位的管理机制是否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于监理人员的工作分配,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等各个方面。监理企业应该制定符合本企业文化的企业管理结构,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并不断协调项目投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以及合同管理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不断激励监理人员加强本职工作的学习和管理,保证整个监理公司能够积极良性的发展。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明确相关的管理层以及实施层之间的关系和工作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不同职位的监理人员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结语: 建筑工程监理能够为整个而工程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监理人员的协调和管理,加强对于整个项目目标的控制,更好地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施工目标的实现。监理单位应该明确当前存在的监理业务的承揽问题,服务质量问题以及监理工作的责权利问题,从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以及监理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高监理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加大监理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改善当前监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监理质量水平,更好的促进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卢虎 单位:武汉永泰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探讨 1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作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较快,但是兴起的时间较短,所以行业内的许多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监理工作就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于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建筑施工行业必须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断完善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缺少完善的监理手续 在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规定的建筑施工程序。在施工工程进行建设之前,大多数都缺少与工程相关的土地规划手续,并且缺少施工确认手续以及工程质量监管的相关手续,从而使整个工程缺乏正确的规划,不具有说服力。另外,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经常会擅自对经过严密设计的图纸进行胡乱更改,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下降,缺乏技术性。而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并未办理过正规的监理手续,就直接开始工程建设,使施工工程缺乏监管,严重影响施工工程的质量。 1.2国家监督审核不力 由于我国并没有对建筑施工行业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现在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都十分不完善,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这样就使得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寻找法律漏洞,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不法行为。由于国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施工政策,所以在监督和审核方面也没有形成严谨机制,所以现在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建筑施工工程都缺乏严谨的态度,给建筑施工工程建设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企业管理不善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企业管理,这是建筑施工行业内的通病。而建筑施工企业通常需要办理大量的施工相关手续,同时,资金问题也十分繁冗,因此,就更加需要专业的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企业管理层的专业素质较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筑施工企业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监理工作就更加难以完成。 2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完善对策 2.1建设完善的监理工作体系 建设完善的监理工作体系,首先要提高施工企业监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知识水平,并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理工作水平。对于施工工程的相关手续要按照严格的办理流程来进行办理,如土地规划和使用手续、施工建设许可手续以及施工图纸审查手续等等,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监理工作流程进行,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2.2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面对我国建设施工行业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建设法律法规,并完善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形成一个完善的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督机制,使各个部门以及建筑施工的相关手续有章可循,并使建筑施工行业的施工工程都能符合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监督力度,对于利用法律漏洞来谋取利益的建筑施工企业要严格打压,杜绝行业内的不良现象,从而进一步地保障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 2.3企业加强自身管理 在国家加强监督机制的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决策能力,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水平,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企业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工程质量、企业资金都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监理工作也要不断地强化,完善监理工作流程,提高监理部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是工程建筑中的重点部分,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地监管建筑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从而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海波 单位:新疆石油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分析 1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作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较快,但是兴起的时间较短,所以行业内的许多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监理工作就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于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建筑施工行业必须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断完善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缺少完善的监理手续 在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规定的建筑施工程序。在施工工程进行建设之前,大多数都缺少与工程相关的土地规划手续,并且缺少施工确认手续以及工程质量监管的相关手续,从而使整个工程缺乏正确的规划,不具有说服力。另外,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经常会擅自对经过严密设计的图纸进行胡乱更改,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下降,缺乏技术性。而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并未办理过正规的监理手续,就直接开始工程建设,使施工工程缺乏监管,严重影响施工工程的质量。 1.2国家监督审核不力 由于我国并没有对建筑施工行业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现在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都十分不完善,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这样就使得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寻找法律漏洞,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不法行为。由于国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施工政策,所以在监督和审核方面也没有形成严谨机制,所以现在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建筑施工工程都缺乏严谨的态度,给建筑施工工程建设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企业管理不善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企业管理,这是建筑施工行业内的通病。而建筑施工企业通常需要办理大量的施工相关手续,同时,资金问题也十分繁冗,因此,就更加需要专业的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企业管理层的专业素质较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筑施工企业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监理工作就更加难以完成。 2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完善对策 2.1建设完善的监理工作体系 建设完善的监理工作体系,首先要提高施工企业监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知识水平,并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理工作水平。对于施工工程的相关手续要按照严格的办理流程来进行办理,如土地规划和使用手续、施工建设许可手续以及施工图纸审查手续等等,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监理工作流程进行,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2.2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面对我国建设施工行业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建设法律法规,并完善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形成一个完善的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督机制,使各个部门以及建筑施工的相关手续有章可循,并使建筑施工行业的施工工程都能符合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监督力度,对于利用法律漏洞来谋取利益的建筑施工企业要严格打压,杜绝行业内的不良现象,从而进一步地保障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 2.3企业加强自身管理 在国家加强监督机制的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决策能力,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水平,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企业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工程质量、企业资金都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监理工作也要不断地强化,完善监理工作流程,提高监理部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是工程建筑中的重点部分,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地监管建筑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从而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海波 单位:新疆石油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要点 1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要点 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对施工进行管理监督的过程中,其贯穿整个建设工程的全过程,在这些监督管理内容中,不仅包含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对施工材料的监督,同时还包括了对整个施工中,尤其是技术和方法的监督。也就是说,监理工作是建设工程在施工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施工环节,所以在建筑工程里,只有把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做好,才可以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以及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2建筑工程施工在监督管理中的要点 2.1对建筑工程设计和规划质量的监督 业内人士对建筑工程的设计,还有其规划的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都非常清楚,其对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工程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大纲,它的根本性作用也很清楚,就是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技术设计和姓名规划,是工程在未来的施工建设当中的标准和依据。要想做好对其这部分的监督管理工作,就要对设计的施工图进行有效的审核监督。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对审核的内容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这部分内容包括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还有其周围的地质环境的勘察,完成后需要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提交和审核,对施工的图纸和施工文件所涉及的安全内容和公众利益,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第二点,对审查过程还有审查结果的监督管理工作,在这部分内容中又包括了对审查的相关人员,机构,还有审查程序和结果的监督管理内容,第三点,对审查的内容,还有对审查的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这些内容的监管,不仅能揭示和反应各个主体在勘察的设计中,其行为质量情况,还反应了活动结果和运行状况的问题。 2.2对设计质量的监督 在对建筑工程的结构进行设计时,漏,错,碰是设计中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很有可能影响到建筑整体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情况。一般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通病只有专业施工的技术人员才会发现。所以在进行大型的工程项目建设中,监理人员必须要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管理,而与之对应的监理公司,要及时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的设计方案,还有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的检查工作。针对一般的建筑项目,专业的监督人员在监督管理中,对施工的图纸必须进行仔细的核查工作,对设计图纸中所涉及到的公众安全事项,还有隔音内容,防火,环保和节能问题都要仔细的进行审查和核实,必要的时候还要组织有关人员对该建筑工程的设计结构,进行关于工程力学方面的检测。 2.3对工程合同的监督管理 对工程合同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受法律规范所约束的施工主体行为,所以在监督的过程中一定要予以重视。在法制化和规范化对质量的监督管理中,也绝对不能离开科学,完整,而有效的合同管理,以及合同约束。而同样的道理,质量管理也必须通过合同来规范主体的行为和质量。 3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监理的要点 3.1加强土建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选拔上,必须选拔一些业务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人员来担任:而在落实监督管理工作之前,必须要制定出科学而合理的职责分工和任务安排,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施工审批流程,这些都是有效保证监督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来说,建筑工程的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纪律工作和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的工作,然后在管理监督中,如果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的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证明材料,证明材料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相关的总监理负责人,对建设工程中的各种文件,要进行及时的审核和签发,并最终提出审批的意见,如果遇到了重大或者比较特殊的工程项目问题时,需要把审批的有关材料,报告到有关的主管部门,或者是建筑单位,在得到批复后再进行签发工作。建筑工程的监理人员,在对信息数据的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详细,因为只有充分可靠的信息数据才能保证计量的结果是正确的,如果在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混乱的情况,那么要想保证正确的计量工作是很难的。 3.2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建设施工单位,在聘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其职业素质和业务的水平要求都比较低,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施工人员在一些岗位上都没有履行好其职责,甚至还有很多的技术人员,对自己负责的施工环节,就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不不清楚,那专业的施工技术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样的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建设的岗位,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一定要制定出一个严格入职岗位制度,对这些工程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考核,对可以入职的员工,还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最终达到这个岗位和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3.3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制度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中,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施工的质量就是这个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了。因此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相关的施工建设单位首先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比如在工程质量的责任和事故报告的处理方面,就要建立良好的制度流程,同时把建立的制度内容都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样在具体的施工中,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从而确保施工的质量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人在任何一个工程建设当中都是最基础的因素,其不仅是项目的操作者,同时也是施工的组织者,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质量的,同时也是被控制的对象之一,同时还是建筑工程事故和质量问题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建立管理制度的时候,明确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把对质量的要求落实在每一个员工身上。 4总结 建筑工程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时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在具体的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工程建设规定,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从而降低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在缩短工期的同时,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 作者:黄海涛 单位:九江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安全管理探讨 1概述 我国已多次在《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建筑工程监理,明确说明建筑单位的监理部门和监理人员对建筑的安全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的第五十七条更是将建筑工程出现的一切安全问题明确为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建筑工程监理规范》将监理总监的工作范围明确到了监理规范中,监理工作人员的责任越来越重,但仍存在较高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只有更新监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发挥监理在建筑工程的最大作用,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探讨研究,分析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并总结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基坑的开挖、运输设备和高空作业四方面存在安全问题比较多。监理的工作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按照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详细审查脚手架的搭建方案,包括承载力计算和施工技巧等有关施工安全的各方面安全审查内容,要根据施工项目自身的特点制定脚手架的搭建和拆解方案,同时要注重脚手架公司的资质,确保脚手架无质量问题,时刻监督在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戴好安全帽、穿防滑鞋,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开挖基坑时,要充分考虑基坑的实际形状和土质,科学确定开挖的深度和采用方法。重点检查所有边坡的安全指数,安排专业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现场监督指导,在上报监理人员之后方可开展施工工作,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现场坍塌、管道爆裂、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必须立即中止施工工作,迅速指挥作业人员安全撤离危险现场,解决出现的紧急情况,在保证无安全隐患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工作。在设备的运输方面,运输相关设备时,要严格进行封装,同时制定出与之配套的维护和拆卸方案,检查相关的产品品是否符合规格。监理员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规范施工人员的维修和拆卸动作,用科学专业的技术详细讲解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安装设备之前,要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验收签字之后,才可以投入到建筑工程项目中,并且详细跟踪记录每个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过程。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高空作业是一个危险系数极高的一项工作,要减少高空作业事故的发生频率,就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安全规定,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区域进行标牌警示,监理工作人员时常提醒监督,使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时刻保持警觉,有效减少高空作业的危险系数。 2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2.1重效益、轻安全 建筑工程项目最基层的施工人员,绝大多数为没有学历背景,靠劳动力生存的农民工,没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安全事故也缺乏足够的认识,面对危险的动作,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所以总会在新闻中听到某某农民工高空坠落或被高空的坠落物砸伤等消息,面对这些危险意识薄弱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就应该负起更多的责任,然而,很多工程项目往往只重视工程进度和施工成本,却忽视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夏季高温时段,依然让施工人员在太阳底下加快工作效率。面对这些没有文化背景、缺乏安全防范知识的施工人员,企业由于缺少对他们的安全知识教育,导致当危险真正来临时,他们没有专业的逃生自救技能,最终灾难发生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2.2安全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单位忽视健全安全机制的重要意义,缺乏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和事故逃生自救机制,缺乏施工设备的采购和使用规范。在施工人员入职前,企业没有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无完善的的施工规范供施工人员参考。在事故发生之后不进行安全总结,这只能激化矛盾,监理工作人员缺乏监督管理机制,降低他们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旦发生事故时,只知道推卸责任。所以,一定要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按照监理机制,明确各级监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细化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使建筑工程监理的安全管理问题受到重视。 3改进意见 3.1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 在建筑工程项目启动前,监理工作人员需要对地形、地貌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尽量避开危险源施工,在启动前与设计人员沟通及时控制危险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每天在施工之前和施工之后认真考察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时刻提醒施工人员,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监理工作人员要及时和施工人员沟通,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做好万全的准备,即便危险真正发生也能够做到及时控制住险情,使损失指数降至最低。 3.2时刻关注施工现场 监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施工现场的情况,解决突出矛盾,组织专业人员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垃圾,保证施工道路通畅,保证施工现场卫生清洁,将注意力放在施工现场的文明管理工作上,为施工人员创造畅通的施工环境,减轻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树立良好的施工习惯,施工设备按照顺序摆放,使用过的设备放回原位,在施工现场的每个区域放置灭火器,并教授施工人员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禁止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吸烟,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的危险品进入施工现场,排查一切有可能导致火灾发生的隐患。 3.3增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工作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为施工人员讲述危险事故发生的案例,讲解一旦事故发生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让他们时刻对自己负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危机意识,动员他们学习相关的施工安全规范和设备操作流程,例如使用脚手架和运输设备时的注意事项,对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重点安全防护,派遣专门的监理人员对在电线附近的施工人员进行重点监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负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第一,质量第二正逐渐成为建筑工程监理的首要原则,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追求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建筑工程监理在安全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监理人员时刻与施工现场保持紧密的联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增强安全意识,不断更新监理机制,保证施工安全。同时监理人员也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监理技能,从事故中吸取教训,避免事故重演。监理作为建筑施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关系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监理工作人员必须肩负起身上的重任,尽最大努力为施工人员排除安全隐患,认真落实好安全监理工作,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做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守护者,为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作者:王炳元 单位:泰州市兴泰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质量管理建筑工程监理论文 1当前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问题 1.1缺乏管理机制 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市场改革还处于初期阶段,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工程质量监理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缺乏原则性,不具备管理规范。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书面资料,没有落实实质性的监理工作,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现存的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也大多仅流于强制性规范的终端检测要求,并没有发挥出过程性、工序监督重要性。 1.2管理信息不流通 建筑工程中,监理现场质量管理中,质量监理信息保持不健全,同时,由于其信息渠道不流畅,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质量负责流程与主体形态发生不一致,严重阻碍建筑质量监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1.3缺乏安全管理 建筑单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并不全面了解施工现场场地情况、设备、条件等,安全管理仅限于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防范不到位。例如,建筑施工具有动态性,施工工序、材料发生变化,安全控制不能面面俱到,且不同施工工艺对安全管理具有不同需求,管理难度增加。此外,施工应急管理不足,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特点,应急管理的不足将降低事故处理能力,人员抢救、工程恢复延迟。例如,施工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应急处理组织,应急培训、演习缺失,在面对具体突发事故时,应急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较低。 2建筑工程监理现场的质量管理途径 2.1了解施工进度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在进行监理质量管理工作时,对于监理人员,要在施工中经常到现场实施质量抽查与监测,及时的了解施工进度,注意观察潜在质量隐患问题。针对那些相对隐蔽的建筑施工,可以根据承包商报送隐蔽工程,监理人员强化监督,同时,还应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工序监督,注重事前、事中监督以确保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中的关键部位与关键工序,安排旁站监理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在建筑中的基坑开挖施工、基坑支护施工、防水工程以及混凝土浇筑养护施工中,能够应用旁站监理措施,避免发生偷工减料,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对于施工单位,可以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建立现场对施工单位“三检制”;并建立质量分析会,协调解决施工问题。 2.2及时抽样监测 (1)开工前的监测。 在建筑工程开工前,工程管理监理现场治理管理中,工作人员就必须深入了解监理项目基本情况与参数,掌握全局,可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解决质量问题。并且施工前,监理人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试验,确保施工材料具备质量报告,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并可设置专人负责材料抽样,可以根据《建筑材料质量标准与管理规程》进行试验检验,只有合格后才可以使用。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约定以及工程质量管理文件,根据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四个原则,确保建筑档案的质量目标,并采用平行检验以及取样抽检的方法,验收材料;同时,没有经过监理人员验收,以及验收不合格工程材料,不得将其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应该将不合格材料撤出现场。 (2)施工中的监测。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监理人员,应该及时对工程中的放线与高程进行抽样控制、调查,避免测量误差。对于每个监理人员,应该强化质量预控,做好事前控制。可依据现行的政策、法规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理中,可以根据住建部相关部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施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的通知”,对涉及结构安全建筑施工的检测范围、数量以及程序,按照具体规定,进行见证取样,确保见证取样与送检比例不低于取样数量的30%。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可以随时抽查一些建筑施工项目,对于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时,不准施工进入下道工序,并上报检测并重新返工,以确保建筑工程监理现场施工安全。 (3)施工后的监测。 对建筑工程进度、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经验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预测后期建筑工程情况,分析监测其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根本上施工中的质量隐患。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估,给出建筑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做好建筑竣工验收期的质量监理工作,只有在自检合格,才可以把建筑工程的有关验收资料,将其汇总形成施工自检报告。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可以根据建筑监理现场中不同试验检测内容,应用合适监理方法,加强监理资料档案管理,随时汇报质量情况。对于监理机构见证人员,确保其具备建筑施工试验知识,并具备见证取样证件,提升其专业性。对建筑进行施工试验,竣工抽样试验,由第三方单位完成检测报告,确保其具有法定资质,保障建筑施工检测程序、方法以及数据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提供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数据支持。 2.3做好现场安全监督 监控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监测对象包括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危险源、应对过程等,组件应急小组,并在突发事故发生时,及时与医院、救援部门联系,先对人员就救治,确保人员安全,然后处理施工现场,查找事故原因,与多部门沟通,追求有关部门责任,制定施工改进措施及施工恢复计划。在现场安全防护方面,应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定使用安全帽、安全带、脚手架,配置齐全的安全防护装置,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机械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严禁机械带病运转,同时,做好配电、设备安全标准工作。例如,遵守安全用电规范,做好电动机械漏电保护措施。并专门的工具箱收纳高空作业设备、工具,严禁施工时向下投掷物件,在钢丝绳机械使用中,严禁用手套接触运转中的钢丝绳,在钢丝绳拖主梁时,人员远离钢丝绳。此外,在存在火灾隐患的工程施工中,设置消防车道,并确保消防水管直径大于100mm。又如:舌质红安全宣传设施,如黑板板、违章警告栏、警示牌等,及时通报批评违章人员,强化安全意识。同时,在此基础上,优化施工现场平面布局,合理选择办公区、生活区,确保办公区、生活区与作业局区保持安全距离,并避免在垃圾站、有害场所附近设置食堂,且将集体宿舍设置在施工地意外,避免因建筑不安对人员造成伤害。 3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建筑工程监理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特从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抽样监测几方面加以详细阐述,旨在做好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和关注施工建设单位,及时落实到位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优化现场质量监理,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作者:林佩诗 单位:博罗县供水发展总公司
公路管理论文: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 [摘要]阐述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针对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作为项目群系统研究,构建了扩建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围绕集成化管理的三维坐标体系,解释了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分析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特征及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一体化组织结构。建立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信息结构矩阵和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可持续性晴雨表建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总结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能够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的启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 ;集成化管理 1前言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工程实施和运营的目标。应当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为扩建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理念,以此体现高速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社会经公路自身发展和对地区未来发展的反思和探索,并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的交通量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受且每条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都应不断创新发展,寻求原建设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部分高速公路已不能新的技术方法与管理思路,为其后续其他地区高速承担国民经济运输大动脉的作用,甚至影响或制约公路的扩建树立典范和给以启示。 了沿线产业布局和城镇规划。自广佛 (广州 —佛山)高速公路扩建开始,我国高速公路开始进入扩 2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的密集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速公路扩建 2. 1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将成为我国公路投资的主要领域。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高速公路扩建本身就是对原路功能适应性的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进,又是对其功能的传承。作为一个地域的重要组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成部分,高速公路扩建不仅要能充分满足基本的质力。”[2]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也量、费用和进度目标,还需要从更深层次反映地区风在不断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对可持续发展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念、国的定义不同。但归纳起来,有三点是一致的 :a.发家发展战略和总体指导方针。因此,高速公路扩建展必然要有经济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工程必然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要求其进步 ;b.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经济、环 境与资源协调一致发展;c.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一致,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以生态承载能力为基础。欧美国家的建筑业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建设的行业发展战略,将可持续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建筑业的延伸和深化,希望通过在建筑业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建筑行业从过去片面的、只注重实施阶段管理的生产方式向可持续建设生产方式转变。例如,英国政府在 2000年《创建更高质量生活 ———实现更可持续建设的战略》报告,确定了英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建筑业发展方向[3]。 2006年 1月,英国政府总结过去 5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2006年可持续建设发展战略报告 (草案)》,对未来英国 2015年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化的指导性措施[4]。在发达国家,环境与公共关系在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出来,国外研究越来越多地重视扩建如何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公众生活的影响。可见,可持续建设已经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化,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乃至建设工程发展和变革的趋势。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建设是指将全寿命周期方法贯穿于工程的策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的全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实现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生态、经济、文化和人居环境的多重目标,包括 3层涵义 : 1)创造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 ———可持续工程。工程运营自然资源消耗量少、使用过程能耗低、拆除后大部分材料还可回收利用。 2)可持续建设模式,即在扩建过程中通过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如集成化管理理论、信息化手段等实现低自然资源消耗、较高生产率和集成化协同工作。 3)体现以人为本,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以实现人与组织机构共同发展。不但在组织内部体现以人为本,扩建工程与运营并行,也对通行者体现以人为本,要求扩建过程中通行的顺畅与舒适。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以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全寿命周期信息化体系为支撑。 2. 2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和时间价值的最优化为目标,从项目构思阶段就引导人们着眼于整个项目寿命周期,这样就将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长远眼光与人们的现实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全寿命周期管理,寻找一次性投资与长期运营维护费用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也综合考虑项目的环保与健康问题,使得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总投入最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和项目的经济效益最优,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正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 2. 3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战略建设项目的价值是通过建成后的运营实现的[1]。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是由多方面 的目标体系组成的。没有可持续性的目标体系会导致建设项目全过程的不连续性,造成项目参加者目标的不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容易使人们不重视建设项目的运营,忽视建设项目对环境、对社会和对历史的影响,不关注工程的可维护性,导致目标战略的失败。结合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特点,依据全寿命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参考《中国 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表 1所示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3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求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并行,必然集项目群与并行工程的特征于一体。可持续建设必须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构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分析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原理,研究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工程系统和项目群结构、项目管理各要素,构建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 (见图 1),以实现项目全寿命期、全过程动态管理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它是包括如下 7个方面的三维系统。 表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Table 1 Objective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标体系一级目标二级目标目标解释功能性目标工程项目本身固有的功能性目标和项目管理目标,使高速公路本身能够长期健康、稳定、高效率地运行,可持续发展经济性目标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前提下,运营经济利益最大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经济与社会目标人性化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资源保护目标保证扩建期间高速公路的通行者的便利,减少干扰 ;保证建成后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稳定、快捷、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保证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的安全、健康,保护基层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不仅考虑到业主、政府、投资者的需求、目标和利益,而且充分考虑到沿途城市和周边居民的利益和交通要求,达到使各方面满意的结果促进扩建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善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尽可能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土地,少占用耕地。充分有效使用原公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扩建工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达到原工程废弃材料的循环使用生态与环境目标生态保护目标采用生态工法,使扩建工程的周边边坡和场地、取(弃土 )场地保持生态功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损害。充分使用其他废土、河道和湖泊清淤土方,减少对耕地和山林的损害环境保护目标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应用环保、清洁生产工艺等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各项环保指标图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Fig. 1 Management system of expressway extension project注: HSE为健康 ( health)、安全 ( safety)、环境 ( environment) 1)工程项目的综合计划和综合控制体系。 2)基于整个扩建工程的项目范围,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必须针对整个项目范围。 3)管理要素集成 ———项目管理维度的集成。 4)必须将整个扩建项目的工程系统作为整体来考虑,这涉及构成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各个工程专业和拼接中对老路的诊断以及再利用子系统的集成,把扩建项目包含的子系统作为项目群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5)全寿命周期各过程的集成 ———时间维度上的集成,综合考虑项目从前期决策到运营各阶段的关系。 6)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要求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必须贯彻先进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扩建实施的同时不中断交通,做到设计 —施工 —运营的并行管理与协调。 7)分析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信息流,以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为集成化管理的支撑。 4集成化管理系统的要点研究 4.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理念关注工程项目从构思到运营报废的全过程[5],将它作为规划、计划和管理的对象,注重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一体性,注重工程项目运营阶段的功能、健康和持续发展。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作为项目来说,也有其产生、发展、实施和结束的过程,也就是说有完整的寿命周期。这个过程是指从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到建成后全面评估以及运行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但扩建同时又是原路的全寿命周期 (新建 —运行维护 —扩建 —运营维护 )的一部分,是原路生命的延续。因此,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应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进行建设管理。这个全寿命周期不仅包含扩建工程自身的全寿命周期,还应当向前延伸至原路的运行阶段,与原路的全寿命周期相衔接。 1)扩建项目的决策、设计和计划必须以原路建设和运营情况调查和总结、病害分析为依据。 2)扩建项目的建设必须以高速公路运行目标为导向,提高高速公路的功能、服务功能的可靠性、人性化、可维护性等。 3)为我国新建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提供借鉴与新的要求,并为项目运营与保证高速公路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启示。根据提出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可以确定其全寿命周期过程管理的主要工作 (见图 2)。图 2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寿命周期过程和管理的主要工作Fig. 2 Life-cycle process of expressway extension project and major work in the whole life-cycle management 4. 2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特征分析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一般线路长,沿线跨地域较多,地域划分清晰,工程系统共包含道路、桥梁、互通、服务区、通道涵洞、收费站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几十个独立的项目组成,其中每一个项目可作为独立标段发包,也可捆绑发包,而这些独立的项目之间又处于同一线路上或同一区域中,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因此从整体来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系统是一个由若干项目组成的项目群系统,具有典型的项目群特征。图 3为沪宁 (上海 —南京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群系统常州段的分解结构。建设管理必须研究工程对象系统,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对象系统具有项目群特征,因而必然要求项目管理方法随之改变。通过对目标体系和项目群的结构分解明确项目的系统结构,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原路状况的调查说明,做出扩建工程的项目分解结构 ( project breakdown system,PBS),确定项目系100中国工程科学图 3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群系统的分解结构Fig. 3 Breakdown structure of programme of Shanghai-Nanjing Expressway system extension project统范围。 4. 3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并行的管理要素集成通过对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成功的项目管理,笔者认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中的管理要素集成与一般工程相比,不仅集成了传统的项目管理各要素,而且它的特点是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的并行工程管理。并行工程管理集成体现在建立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一体化组织 (见图 4)。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提高运营管理与扩建工程施工的关联程度,实现建设与运营并行协同管理,保证高速公路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图 4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一体化组织Fig. 4 Incorporate organization of“extensionoperation-traffic management”一体化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与运营的结合度,但也需要外围专业协调组织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进行协同管理,以解决边建设边运营带来的交通协调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例如,向用户提供及 时的信息、保障交通的运行等。扩建工程实施 过程中各参建方积极沟通,及时准确地理解项目管理组织的要求。同时,项目管理组织要接受交通部、省交通厅、省审计厅等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使各方面形成一切为了工程质量和利益的工作伙伴关系,主动和高层管理者、项目经理、技术人员等联系,使扩建工程得到各方的主动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4. 4全寿命周期信息体系扩建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工程实施中不同的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文字、图表等业务信息需要传送和,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流,高效的信息流可以有效地加强对物流、工作流、资金流的管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全寿命周期的信息体系 (见图 5)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信息按工程对象系统进行分解,形成了各子系统在工程实施期间所需要的信息模块。如路基工程在勘察阶段所需要的信息 LJ1等。图 6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Fig. 6 Integr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面对项目群的并行工程实施,对各个施工段和综合交通分流方案进行分析,建立快速的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保证施工安全、交通平稳运营。 5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借鉴 Prescott-Allen提出的可持续性晴雨表[6,7],建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见图 7)。图 5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信息结构矩阵Fig. 5 Information structure matrix根据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系统结构和扩建与运营并行的特征,构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见图 6)以全面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这种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充分体现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对象系统的特点,构建适时控制的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和快速反应的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模块。 1)基于对扩建工程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块的分析,构建投资、合同、计划、费用等综合管理集成系统,努力构建各方绿色无阻尼沟通的个人信息门户( personal information portal,PIP)信息平台,实现各个管理职能的综合集成,从而提高各级参建单位的管理效率。 2)扩建工程在不中断交通的前提下组织实施,图 7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晴雨表评价模型Fig. 7 Weatherglass evalu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评价模型通过计算新的高速公路运营期的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1和生态与环境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2来评价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好坏。f1和 f2又是各自二级目标实现状态的函数。 f1= f( x1,x2,x3,x4 )( 1) f2= f( x5,x6,x7 )( 2)式( 1)和式 ( 2)中,x1表示功能性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2表示经济性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3表示人性化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4表示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5表示资源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6表示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7表示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评价模型在工程实际评判中可采用如下步骤: 1)针对每一工程的可持续性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通过 Delphi等专家评判的方式首先确定 x1~ x4在状态指数 f1中的权重和 x5~ x7在状态指数 f2中的权重。 2)将评判时的各状态指数所代表内容的实现情况与计划中期望实现的可持续性的状态指标进行比较,定量化的数据直接计算百分率,定性指标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计算各状态指数。 3)各状态指数 x1~ x7的数值乘以各状态指数的权重可以计算出生态与环境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1和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2。 4)将它们绘制在相应的坐标轴上,就可以确定新建成的高速公路的可持续性晴雨表的标值。这些指标的交叉点就是该扩建工程的可持续性标值,与历年可持续性标值比较得出的趋势表示了该工程是否达到可持续性的进展。 6结语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当能够推动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每条高速公路的扩建在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以及公路交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能够总结建设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为后续同类工程的建设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1)对新建高速公路建设的启示。包括对新建高速公路的前瞻性要求、新建高速公路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人为本、各方满意等。 2)对新建公路运营管理的启示。运营管理的提前介入,对新建工程的规划设计提出运营管理的意见,保证工程功能齐全、质量一流、安全、经济、快捷。a.运营管理对扩建工程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工程设计要符合人性化、可施工性、可维护性、可靠性等要求。b.运营管理对新建工程提出的全新的施工要求。要求追求工作质量、扩建工程质量、最终整体功能、运营服务质量的统一性,注重运营,发挥工程的整体功能价值,并关注工程在运营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性检测、监督工作。 3)为扩建后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提供新平台。a.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理念的提出,完善了扩建工程总体功能,延长了大修年限,减少了运营和维修费用,优化了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构,实现了项目整体资金和资源投入的节约。b.建立全寿命周期信息体系,为工程诊断和维护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平台,可以动态了解扩建工程运营的整体状况,及时反馈各类问题信息,根据发生问题的程度、范围等基本情况,保证维护处理的及时实施和资金的及时拨付 公路管理论文:浅析公路工程中安全技术与管理 公路施工存在着工期长、流动性大、工程量大、工序衔接多等特点,这就给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特点,笔者结合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分析得出公路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以减少公路工程安全事故,提高安全系数。 一、导致公路工程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 经过对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进 行调查与分析,导致公路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公路工程施工特点。工期长、流动性大、工程量大、工序衔接多是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这就导致公路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容易出现漏洞。 (二)缺乏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制度。业主过于注重施工的速度和成本,施工企业没有把安全作为施工工作的重点来抓。两者都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泊,没有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也缺乏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 (三)成本因素导致减少安全防护措施。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的报价投标,中标之后势必要在施工中压缩成本,才能盈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保护措施能省就省,安全保护费用一降再降,一些必须的防护设备,一些必须投入的人力资源,都在压缩成本中砍掉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安全系数降低。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缩短工期、加大施工人员的劳动量,施工人员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这些都是人为的安全隐患 二、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建立一套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安全顺利施工的前提,一套安全制度的组成部分有三部分: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日常管理制度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日常管理制度是保障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的重点,起到预防事故发生的作用。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则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进京,其中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日常管理制度是日常安全管理、预防事故的关键,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的,最大程度地减轻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财产伤害的保证。 (1)日常安全保障管理 日常安全保障管理的关键在于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这主要指对施工组织所有人员划分负责区域,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与任务,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制度要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使得每个人的安全操作规范都有制度可依,杜绝安全管理过程中人员的漏洞,使责任明确,使得发生问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负责人。 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不仅要制定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与义务,同时还应该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指标,制定奖惩办法与考核办法,让项目经理做出安全保证,可采取建立安全风险保证金的制度,不仅要按规定处罚相关责任人,而且要扣除风险保证金。 2)开展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施工人员开始动工前,要对其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不仅要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而且要将该工程的特点分析透彻,明确该工程危险与薄弱的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岗位,需要经常开展安全培训,及时考核,以确保重点岗位不出一点纰漏。 3)持证上岗作业:对于一些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要严格把关,没有相关证件不得上岗。同时,按照相关规范与标准,对符合持证上岗条件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在其通过考试,获得操作证后方可作业。对于持证人员还应该建立定期复审制度,对资料进行登记存档,定期复审操作证。 4)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施工企业相关部门可要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同时发现的安全问题、隐患要及时登记在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建立非定期检查项目,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在采取新工艺、季节变化、节假日前后等特殊时间段,要组建班组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没有影响人身安全的隐患出现。 5)建立完善的防护制度:在危险部位或者施工容易发生危险的部位,比如在高压变压器附近、地下管线密集处、易燃易爆地段等危险地方施工,需要对危险源进行调查、分析与预测,并制定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取得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批准后,才能在该地段展开作业。在该危险部位的附近,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安全员要跟班作业、现场监督。 6)建立安全评比制度:将量化的安全检查指标作为评比的标准,建立定期的安全评比制度,考核班组的安全工作情况,并结合奖惩措施,调动班组安全施工的积极性。 7)安全生产宣传制度:施工现场组织编排黑板报、安全生产月报等安全生产宣传工具,做到定期安全生产月报,并组织施工现场全体人员学习。 对于已经发现并且处理的安全隐患,及时印发处理报告,供全体人员学习分析。 (2)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在安全施工体系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但却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事故的伤害,及时查找原因,恢复正常施工。该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施工企业要有专门协调安全事故应 急救援的部门、组织或专人,组/:请记住我站域名/织承包单位成立安全事故救援小组,确定救援小组的负责人。在紧急安全事故发生时,安全管理部门要负责组织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救援小组,协调工作,并调集资源,全力协助救援工作的进行。 2)施工现场要有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人员值班,可指定部分施工人员作为兼职应急救援人员,确保施工现场有紧急救援的力量。并给值班应急救援人员配齐应急救援所需物质。 3)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救援小组成员开展事故救援演练活动,按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的部署,进行安全事故救援工作。同时救援设备与器材要定期维护,确保安全事故救援小组的战斗力。 4)安全管理部门要保存好安全救援的 档案和资料。救援设备目录,安全事故记录,事故救援演练记录等资料都要保存完整,以备查询。 3.3施工安全预测控制 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工程进行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后,得出安全管理的关键和重点,对这些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及时预测安全事故的发生,采取预先控制措施,防患于未然,把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建立一套安全预测控制制度,主要有以下功能。 (1)监控公路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对施工作业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不利于施工作业的安全隐患。 (2)监控施工机械的设备状况,评价机械设备的健康程度,避免施工机械带病工作,造成安全隐患。 (3)监控施工人员的生理、心理状况。对施工人员的状态进行评估,确保施工人员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监控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评价安全措施的执行效果,建立反馈与修改的制度,使安全措施能够切实符合保障施工安全的需要。 三、结语 人的因素与制度的因素交叉是事故发生的必要因素,不仅需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而且也需要考虑人的因素,只有加强对人与制度的管控,双管齐下,才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公路管理论文:浅谈加强高速公路基层管理所员工队伍建设 【摘要】着力于员工个人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导向,不断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管理所通过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谐管理等三方面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员工队伍。实践证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是管理所发展的主要根本,在实现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实现了管理所总体工作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基层管理所 员工 队伍建设 高速公路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速公路的员工队伍是一支十分年轻而朝气蓬勃的队伍,承担着维护交通形象的重要任务。由于收费工作性质相对枯燥,容易形成岗位疲劳。 一年来,蔡甸管理所着力于员工个人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导向,不断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 实践证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是管理所发展的主要根本,在实现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实现了管理所总体工作的明显提升。 1、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现状 蔡甸所现有员工41人(其中正式员工32人,合同制收费员6人,临时用工3人),实际在岗35人,目前所内员工普遍到了婚育年龄,恋爱、结婚、生育进入了高峰期,其中已婚28人,占总人数的68%;未婚13人,占总人数的32%,员工个人生活问题凸现。同时大多数是高速公路开通进来的老员工,年复一年的工作让员工产生了疲倦的心理,因此员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组成 员工队伍建设包括班子建设、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等,其中班子建设是关键,班子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整个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中层管理人员队伍是管理所的骨干力量,两办主任、财务、办公室人员、班长等,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职工队伍是基础力量。它们相互渗透,相互监督,相到促进,共同组成了管理所的主力军。 3、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员工队伍的群体性决定了建设工作对象面广量大,工作内容丰富多样,工作难度高,因此,抓员工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一年来,蔡甸管理所就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方法,吸取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工作环境。 3.1队伍建设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思想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基础。 3.1.1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员工。为了切实提高员工的政治理论水平,用量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我所大力宣传,引导员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规定各班组每轮班有一天为固定的学习日,并鼓励员工进行讨论交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管理所今年分两批添置和更新了图书,员工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通过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理论教育,提高了员工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3.1.2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员工。管理员单一的工作节奏与年轻员工的活跃思想常常会形成冲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我所制定严明的纪律,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如《蔡甸管理所绩效考核方案》、《蔡甸管理所紧急情况处置预案》、《蔡甸管理所安全生产月工作方案》、《蔡甸管理所保安管理办法》等,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引导员工“讲文明话”,“做有益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质。 3.1.3用真诚的关心感动员工。在工作中,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关心关爱员工的细微处入手,员工嫁娶、生育、生病住院及时看望,送去管理所的一片真情,给员工带去了温暖,员工坚信管理所就是他们的家。同时管理所积极举办了“三八”观影日、六一亲子游园会、七一红安革命老区行等系列活动,等通过活动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员工更好的投入工作中。 3.2队伍建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速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也必须向更高层次迈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服务培训作为重要任务,让员工用如沐春风的服务质量,让司乘满意,让社会满意。 3.2.1让微笑成为一种技能。微笑人人都会,但是,收费员每天面对南来北往的司乘都能笑得自然,真诚,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微笑京珠”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通过加强员工教育、培训、考核等手段,有效的促进的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微笑疲劳”也逐渐凸显,管理所结合实际,加强员工的培训。首先 ,持续加强对收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司乘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份内的事,服务就是我们最好的产品,从而在收费员和司乘之间驾起和谐互信的桥梁。其次,以打造“江北微笑圈”为载体,通过与武汉西管理所开展“微笑京珠”轮岗学习交流,开展“微笑京珠”座谈,自动发卡机业务观摩学习等活动,全面开展“微笑京珠”的再学习、再培训、再提升,实现“江北微笑圈”服务无差异的目标。3.2.2让微笑成为服务的最高境界。在管理处的统一部署下,我所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出发点,丰富“微笑京珠”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让微笑成为服务的最高境界。通过在全所范围内开展“百日微笑明星”竞赛活动,做到全岗全员参与,促进提升文明服务标准,提高畅通保障力度,不断拓宽服务内涵,丰富文明服务措施,形成“微笑京珠”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推进员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3队伍建设与管理提升相结合,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管理所着重为创造一个员工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每名员工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与平台,以管理带动服务,使员工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所全面发展。 3.3.1典型激励,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生动性和鲜明性。管理所通过开展远学管理处“十佳标兵”、近学管理所先进典型,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使员工向榜样看齐,鼓励他们学先进、帮后进、积极进取。同时通过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收费状元”、“发卡状元”、“微笑明星”等典型,用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所员工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 3.3.2提供舞台,体现员工个人价值。一是开展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优化班组人力配置,让业务精、能力强的员工走上管理岗位,盘活人力资源,带动队伍建设。二是开展“收费状元”、“收发卡状元”、“微笑明星”、“红旗班组”、“无误操作”的评选活动,让全体收费员参与竞争,展示自己的业务技能和水平,每月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使有才华、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得到充分展示,全所上下争当技术能手蔚然成风。 结束语:提高员工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系统的计划和安排,管理所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帮助员工成就自我,努力造就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 (文章来源:蔡甸所 刘剑 尚丽娜) 公路管理论文:新时期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点 [论文关键词]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 工作重点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根据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特点,公路经营企业的整个经营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筹建期、建设期和营运期。本文对公路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日千里,公路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在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公路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时期的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所作的思考,就此与业内同仁探讨。 I 公路经营企业在筹建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本文所指筹建期是一个广义的筹建期,指公路项目从立项到正式开工建设的这段时期。由于筹建期涉及的因素较多,如政府对项目的审批情况,投资伙伴的选择、融资方式的确定等,因而不同的公路项目筹建期长短可能差异很大,短则一年半载,长则数年。筹建期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将对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和后续的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1、立项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 这里所说的立项阶段并非政府机关审批立项而是指企业的经济立项,即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阶段。由于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属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具有浓厚的政府决策色彩。以往,公路项目的建设与否都是政府说了算,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也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随着市场的开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转变了观念,企业也增强了竞争意识和自主决策权,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2003年,广东省交通厅率先推出的 “业主招标”活动中,需要参加投标的企业对政府补贴的项目资本金和经营期限作出 判断,要求资本金最少、经营期限最短者中标,这时企业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立项阶段,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是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具体来看就是要收集和整理各种可能获得的与项目相关的财务数据和资料,测算项目在各种边际条件下的净现值 (NP~)、内部收益率 (IRR)和投资回收期 (包括静态与动态的回收 期),以作出本企业是否投资、投资方式的决策。 2、筹备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 当项目业已立项转入筹备阶段后,企业面临 的工作就是办理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手续、决定 项目组织形式、寻找合作伙伴、对合作合同进行谈判、决定项目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注册成立项目公司等。在此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是: (1)分析项目组织形式对企业现金流和未来 收益的影响。项目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本企业自营,成立分公司或筹建处的形式,也可以与另外一个或几个投资者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具体采 用哪种方式,需要结合本企业现有的融资能力 税收政策和项目风险等对不同模式下本企业现金流和未来收益进行财务分析决定。 (2)确定项目的资本结构。根据 《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 [1996]35号)规定,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 35%。目前广东省内 199年以后新建公路项目的资本结构基本都是35%资本金、65%负债,未充分考虑项目本身收益状况和财务杠杆的作用。笔者认为,项目的资本结构不适宜,也不应该采用一个固定的资本结构而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项目的收益情况良好 (资产报酬率大于预期的债务资金成本),项目可采用较高的负债比例,以减少投资者资本金的沉淀和获取更多的财务杠杆收益;反之。如果项目的收益情况较差 (资产报酬率小于预期的债务资金成本),则要提高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和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例如广(州)一深(圳)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项目真正资本金仅2OOO万元 (7.42亿元的项目资本金中,除2OOO万元不需计息外其余资本金尚需计算利息),债务比例高达99.83%,但由于项目收益好,该项目自1994年通车至2002年仅八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试想如该项目也采用35%的资本金比例,资本金高达42亿元,带给投资者的不仅是资金的积压还有巨额的税收损失和财务杠杆的损失。 (3)详细审查合作合同和章程中关于出资分配、税收、重大会计政策、经营管理模式等财务管理方面的条款,保障企业的应得利益。合作合同和章程作为约束投资各方行为,保障各方利益和明确项目公司经营管理的纲领文件,一经签定不轻易修改或变更,因此在合作合同和章程的谈判与首次签定过程中详细审查有关出资、分配、税收、重大会计政策、经营管理模式等财务管理的有关条款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障企业今后应得利益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有感触,90年代初、中期成立的一些中外合作公路经营企业,由于当时国内企业对合同中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不予重视,如今在丧失很多管理和决策的权利以及经济上的损失后再试图修改合作合同与章程,难度非常之巨大。 (4)确定项目融资方式和渠道。项目的融资方式主要是指除项目资本金外的资金的融资方式,投资者 (股东)筹措资本金的方式暂不述及。目前项目融资方式主要有国内 银行贷款、国外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贷款、发行债券、股东或其他单位委托贷款等方式,其中股东委托贷款方式目前已较少采用。在确定项目融资方式和渠道时。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成本 (利率)、融资方式的难易程度、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时问和数量、有关的附带条件等因素。由于国外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对贷款发放条件要求较高,手续比较繁琐,而且只能通过财政部或专业银行进行转贷,因此只有比较少的项目可以取得;而发行债券和委托贷款的利率虽然相对国内银行贷款利率低,但由于其规模难以满足整个项目的需求,而且债券的偿付风险很高,因此只能作为辅助的融资方式。综合来看,目前公路项目融资方式的选择还是以国内银行贷款为主体的方式为宜。 Ⅱ.公路经营企业在建设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建设期是指公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到建成可使用状态并开始收费营运的阶段。在此阶段,已成立项目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转移到项目公司;如为自营项目的,则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仍为本企业。由于公路建设的资金巨大,少则几千万,多则上百亿,巨额资金要在这短短几年内注入、流出,因此不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谁,这一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都是资金的管理与成本的控制,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订全面详细的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资金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资金管理的原则,任何时候都是 “安全第一”,因此在巨额资金集中流人流出的时期,资金的安全更成为重中之重。建设期间必须建立严格的资金存取制度、操作流程、审批程序和岗位责任,确保资金安全到达、安全使用。 2、严格控制工程款项和有关费用的计量、确认、审批和支付。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公路项目建设工期也大幅缩短。目前广东省内高速公路项目的工期一般在2.5年左右,少数项目甚至只有 1.5年。建设工期的缩短意味着资金流出更加集中,在短短两三年间,十几亿到几十亿的资金要从项目流出,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支付程序和审批手续,很难保证巨额资金合法、合规、合理地支付,因此工程款项和有关费用的计量、确认、审批和支付成为建设期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应特别加强合同的管理以及计划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衔接与对应。 3、满足资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由于银行贷款是目前项目融资的主要方式,在利率既定的条件下,缩短贷款资金的停留时间和金额成为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的直接手段,这就需要根据贷款合同的规定、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和资本金的到位情况,合理、精确地控制贷款提款时间和数额,在确保资金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贷款资金库存,为此有的企业甚至提出 “零贷款库存”的管理目标。目前也有很多企业通过搭桥贷款、票据贴现等方式将长期贷款短期化,尽可能降低贷款利率,从而达到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的目的。 4、根据合作合同、章程、董事会决议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合理安排和督促股东进资。由于公路项目投资额巨大,即便按照35%最低资本金比例,所要求的资本金数额也非常大,一般股东很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在公司注册成立前将全部项目资本金投入,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合作合同中将项目资本金中一定数额确定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需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投入;超过注册资本的那部分项目资本金则根据项目的建设计划安排,在合同中明确分期投入的时间和金额或约定根据工程建设进度,由董事会决议确定具体进资时间和金额。因此,需要根据工程进度合理安排股东进资时间,或按照合同、章程约定的时间督促股东进资,一方面避免资本金的积压,减少股东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工程资金的需求。 Ⅲ.公路经营企业在营运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营运期是指公路项目正式收费营运至经营期满的这段期间。在这一时期,公路经营企业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稳定的现销收入、没有赊销、没有存货(产品)的积压,单个项目一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成本费用的支出主要是为维持公路资产的运营能力,经营风险较小而财务风险较大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是: 1、控制和化解企业的债务风险,确保企业正常、持续经营。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亏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企业的 “支付不能”即资金周转失灵。如上文所说,目前广东省内绝大多数的公路项目都采用35%资本金、65%债务资金的资本结构,对于这些项目来说,进入营运期后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债务本息的偿付问题。目前,除个别效益非常好的项目在营运初期的现金收入能够按期支付贷款利息外,多数项目的现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当期的利息费用,少部分项目的现金收入仅够维持项目营运必需的成本费用!这就形成了 “借新债还旧债”的局面,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所面临的债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银根紧缩,融资环境恶劣,企业就要面临破产清算的可能。因此进入营运期后,对企业债务风险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寻找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办法,以维持企业正常、持续的经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 2、加强营运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尽可能减少企业的付现成本。 由于公路交通的车流量主要受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因而公路经营企业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公路收费收入与营运管理水平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 (指在正常管理水平下,不包括某些管理特别混乱、票款丢失严重的企业)。因此,在 “开源”的可控因素不多的情况下,“节流”,即对营运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公路项目的营运成本和费用主要包括征收成本、养护成本 (含配套设施维护、绿化等)、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目前广东省内公路项目的营运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项目公司自己管理,另一种是委托专业的营运公司管理。企业可对两种模式下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模式作为本企业营运管理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路资产是一项长期使用的资产,在努力降低营运成本和费用的同时,还需审视其中是否存在短期行为,以免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带来隐患继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3、加强收入管理,确保收入资金的完整和安全。 由于目前电子收费网络的建设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通行费收入基本上还是以现金的方式进行结算。因此现金的收取、保管到缴存银行成为收入管理的中心环节。在现金收取的环节中,主要要做到 “应征不漏”,加强对车辆出入口的管理和收费票亭的监督,杜绝车辆换卡、逃票的现象和收费员贪 污的现象;在现金的保管阶段,主要注意现金存放地点和器具的安全性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在现金缴存银行的阶段,主要注意现金从存放地点取出到存入银行这段期间的风险控制。目前,为减少收费站点对车辆通行速度的影响,广东省内粤西、粤东和粤北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已形成区域联网收费的模式,取消了网内各条高速公路在主线上设置的收费站点。在这种模式下,还应加强对收入分配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公路管理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要不要讲效益,回答是肯定的,要讲效益,这是共识。至于效益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处于什么位置,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从实际看来效益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应处于中心地位,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一、高速公路的效益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首先,高速公路有其社会公益性质的一面,目前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高速公路,改变交通滞后的被动局面,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效益。与一般商品生产企业不同,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体现的更加直观,高速公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修建高速公路所投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上千倍,具体的高速公路社会效益会因时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又是客观存在着,高速公路通车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给所在地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目前社会上流传的"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大路"就是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真实写照。其次,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就其本质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要讲效益,讲效益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用最少的投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高速公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同时提高企业自身效益,两种效益应在这里达到有机的统一。第三,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是主要的,根本性的,高速公路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企业效益应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这比一般商品企业显得更为突出。 二、围绕以效益为中心开展经营管理工作。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应该从效益出发,通过加强管理,达到提高效益这一目的,并通过提高效益促进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从"效益"这一思路出发考虑我们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效益"也是检验我们高速公路管理水平的主要尺度。那就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如何设立,实行何种管理模式,同样应以"效益"为中心来考虑,而不能走小而全,大而全,不讲成本,不讲效益的路子。根据这一思路,在建路段应考虑人员集中后对房建需求的变化;已通车的路段,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探索并所管理的路子。总之我们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考虑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式。 三、正确认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运用于具体业务工作之中。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程度。思想没有大解放,观念就没有大的更新,就没有大突破,更难有大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就必须扩大开放,而扩大开放的目的是促进发展、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扎根于改革发展伟大实践,又是科学依据导致改革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改革是手段,解放思想是前提,科学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这四者之间是统一与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有机结合体。从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和经营上说,解放思想的关键是怎样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有力支持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发挥高速公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和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战略性作用。 __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国境线长,在当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形势下,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意图,__省在建的保腾路以及昆曼大通道的竣工,就是体现以__为核心,形成繁荣而有可持续发展的东盟经济贸易体。在这里就应该以一种宏观的、战略性的眼光看待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具有这种眼光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科学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求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必须使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和谐平衡。 高速公路的效益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高速公路具有公益性质的一面,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高速公路,改变交通滞后的被动局面,改革投资软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基于此,高速公路更多地体现的应该是社会效益。但是与一般商品生产企业不同,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体现的更加直观,高速公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修建高速公路所投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上千倍,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因时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时还难以用一个直观的数学公式来表达,但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又是客观存在的,高速公路通车后,给公路沿线经济所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在__这种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的地区,至今公路运输量占全省总运量的93%的省份,公路仍然将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交通载体。只有公路或是高速公路将会更高效率地带来物流、人才劳工流、资源流和信息流。这是__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大都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控制。采取这种经营方式,主要是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晰,最大效能发挥公共产品的基础服务效益。 第三,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是主要的、根本性的高速公路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企业效益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企业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总体看,高速公路的建设总是社会效益和外部效益大于项目本身的财务效益,这是社会公共产品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为了连续持久地发挥高速公路的效益,在运营过程中适当收取相关的使用费用不仅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扩大建设或者重置建设所积累资金所必须的。 从理论上看,取得一定的现金流量并获得一定的效益,是高速公路自身生存的前提,也是更高效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如果项目本身都不能通过养护、修理得到存续又怎么能持续有效地对外部进行服务,发挥其社会效益。同时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产权不明晰和不收费的社会公共产品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搭便车"的行为,导致公共产品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另一方面,社会效益与自身财务效益是可以兼顾和统筹安排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经营,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两者达到和谐平衡。 围绕以效益--必然是兼顾社会效益与财务效益为中心开展经营管理工作,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应该从效益出发,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加强管理,从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等入手,提高高速公路的效率。 五、科学发展观要求高速公路管理有新的思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家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部门要增强意识、居安思危 ,有危机感,才会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一) 从养护、多种经营方面拓展发展空间。高速公路养护在管养分开框架下,现阶段应大力扶持养护公司壮大势力,形成规模,逐步放开养护市场引进有资质的养护队伍参与竞争,以降低养护成本,根据这一原则,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应从管理入手,壮大自己,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服务区等多种经营也应从长计议,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探索、租赁、合作、自营等多种路子,走效益最大化,形成高速公路良性发展。 (二)引进和培养管理经营人才。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作业绩、一流的效益,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效益的根本保证。管理出效益、优质的管理必须依靠一流的管理人才队伍去完成。管理一条路,锻炼一批人才。人才是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当今人才流动加快的市场条件下,高速公路企业坚持经营管理以效益为中心,既要注意培养人才,又要善于留住人才,更要合理使用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特别是目前__省人员流动比较频繁 ,这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应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氛围,在工资、培训,使用维护职工利益等方面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 从战略的角度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对高速公路这种社会公共产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兼顾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是必须坚持的基础和原则。否则必然会导致低效使用和浪费。这样的要求对高速公路的业主和管理部门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战略的角度深入研究战略对策;深化产权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扩大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资金投入规模;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导产业升级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高速公路在中国目前是朝阳产业,这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应看到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靠收取车辆通行费,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有关政策所限制,这与一般商品企业比,既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优势,又是高速公路企业的劣势,说是优势,因为有政府批准的收费标准,可以合理合法收费;说是劣势,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取消收费,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应未雨绸缪,从效益出发,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这一平台,从养护、通信监控、多种经营等方面拓展发展空间。高速公路养护在管养分离这一框架下,现阶段应大力扶持养护公司,壮大势力,形成规模,逐步开放养护市场,引进有资质的养护队伍参与竞争,以降低养护成本,根据这一原则,高速公路养护公司从现在起要加大自身的改革力度,从加强管理入手,壮大自己,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通信监控也应走发展的路子,要学习河南省高速公路公司的做法,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监控这一业务平台,凝聚一批通信监控的高级人才,在保障本省高速公路通信监控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向社会拓展,做大做强通信监控这一业务。服务区等多种经营也应从长计议,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单个服务区与全线、全省服务区运营管理关系,探索租赁、合作、自营等多种路子,走效益最大化的路子。探索高速公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关系,单个公司效益和全省高速公路效益关系,形成全省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 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益的根本保证。管理出效益,优质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修一条路培养一批人才,管理一条路锻炼一批人才。人才,是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公路企业坚持运营管理以效益为中心,既要注意培养人才,又要善于留住人才,更要合理使用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氛围,在工资、培训、使用等方面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卫生环境管理分析 【摘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对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全面规划,高速公路事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构建和谐高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准确把握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的重要途径,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高速公路事业中的创新应用,为构建和谐高速提供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 和谐 公路 环境 高速公路作为社会交通公共产品,因其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深入推进和拉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速公路事业的跨越进步让社会公众充分普遍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具体到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事业的核心在于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深入推进高速公路行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和谐高速管理环境作一些浅谈地探讨。 一、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准确理解和谐高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交通部张春贤部长对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做了精辟的概述,即: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对交通行业内部层面来讲,就是充满活力、法治有序、各尽其能的交通;就交通行业外部与其他行业、社会公众层面来讲,就是公平共享、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交通;就交通行业与自然、环境层面来讲,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交通。因为高速公路是社会大交通的子行业,所以说这样的基本内涵的表述,同样适用于和谐高速公路。 具体到高速公路而言,“充满活力、法治有序、各尽其能”,要求我们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途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所有高速公路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高速公路有序畅通。“公平共享、便捷高效、安全可靠”,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服务,使各个群体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与改革的丰硕成果,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保障货畅其流、人便于行;通过加强安全监管,提高高速公路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切实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保护好耕地资源;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运输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防止掠夺自然和破坏自然。 二、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加强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 (一)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法制环境。构建和谐高速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要坚持以“四五”普法工作为主线,始终把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对领导层可以建立领导干部约法三章,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廉洁勤政等规章制度;对员工可以推广本行业的管理理念、行为理念、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规范职工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企业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创新动力、创造活力,积极营造和谐有序的管理环境。在外部管理上,要严格规范执行国家有关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通行费征收监管,保证通行费征收“应征不漏,应免不征”,为高速公路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构建和谐高速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剖析民主管理的薄弱环节,切实增强班子整体的工作合力。要充分重视党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坚持抓党建促和谐,全面履行领导、监督、维护、参与、建设、教育的六项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和职代会等群团组织的纽带和推进作用、倡导和组织作用以及沟通和协商作用,不断充实和丰富内容,逐步建立形成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充分代表和体现广大职工主人翁的地位。同时,还要积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舆论导向,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敦促每个员工为建立起一个融洽、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形成一个“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创业氛围。 三、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创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作用 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高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高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因此,在建设和谐高速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着力推进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要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属性、责任和任务,重新进行认识和定位;对员工在高速公路中的地位、作用、价值以及如何全面发展,重新进行评价和安排,着力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理念和做法,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企业走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之路。 第二,坚持究宣传和谐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理论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要把和谐发展理论的研究、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在当前构建和谐高速的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和谐高速的各项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的和谐比较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和引领和谐高速公路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乃至职工文化建设。 和谐是美的一种形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构建和谐高速公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念为统领,才能全面提高道路服务品质,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道路服务水平。但构建和谐高速公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美好态势依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每一个高速公路管理生产人员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去追求,为实现和谐共处、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的要点研究 文章来源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量的空前繁重,部分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担负本身的运输作用,因此,必须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便打开高速公路现今的尴尬局面,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就是集成化管理,它的目标就是项目的一体化,从而促使高速公路生命周期中的各项元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向业主和人民提供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1 高速公路现状 1.1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设有齐全的标志、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但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劣,资源的日益紧张,各方面因素不断制约着告诉公路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例如:在项目管理的招标上实行采购招标制度,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设立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制定较为严密的目标控制体系等。 1.2现存问题 (1)项目决策阶段:在项目决策阶段,介于某些项目没有预先制定全面的策划工作,项目的某些功能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目标的分析部够深入,制定计划不够全面:个别项目的可行性不够科学,项目审批脱节;针对下一阶段的项目计划不能提出明确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导致项目脱离目标计划,设计的随意性过大,使项目运行过程逐步脱离项目目标计划。 (2)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业主、代建单位、征迁等部门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在进度设定和管理上,其计划和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工程安排和进度混乱;在安全管理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不能消除。 (3)随着高速公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业主的管理能力欠缺,行为不规范;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项目工程的进度;审批难以同步;不合理的收取保证金,不支付或难以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等,在法治化进程逐步加深的今天,由于业主的不规范行为,仍然会导致承包商、供货商以及农民工等利益遭受侵害,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 项目集成化管理评价体系 2.1集成化管理 项目管理要素的目标是将项目各方面工作有效的配合和协调,其内容包括达到预期期望去协调各方面工作的要求、计划、目标而安排的项目行动方案,以及项目的变更和后续的协调工作。从全区观点出发是项目集成管理的本质,其目标是以项目整理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内容是项目时间、本、质量、范围、采购等各种项目专项管理的协调与整合。 集成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其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资源优化,激发单项目的最大潜力,今儿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项目运行效率的提高。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2.2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二是国内优秀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体系,三是其他建设项目的成功管理经验作,以此三部分作为标版指导评价体系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时一种大型而复杂的项目评估,需要科学的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形成了项目管理评估模型,构成了项目管理评估体系。该评价体系有两大模块,分别是项目管理和项目结果。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资源组成。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评价模块、评价指标、评价点和观测点。评价模块是指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评价指标,若干评价指标是指专家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和用户评价。追加评价是以进度、质量、安全结果等为主要内容;利益相关方评价是以监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利益关系单位对项目结果的评价;用户评价是以工程投入运营后的运营、养护等对项目结果的评价为内容。 在项目集成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管理活动离不开评价。管理模式是否行之有效,管理模式的改进军医评价体系的内容为依据。由于高速公路这一项目的独特性,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管理评价体系,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建立评价体系的结构;不断推广科学的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当中的应用;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夯实项目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控制的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各项公路建设已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投资和支持。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质量佳、进度快且造价低的精品优良工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目前来说,面对公路建设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针对公路的设计标准、技术要求、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公路的施工质量。并且要保证资金的投入有效、正确,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管理,这就要求必须具备过硬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化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1在工程准备进入工地前,要结合该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组织参与施工建设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合同文件、技术规范,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强化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教育,加强施工队伍的岗前培训,并制定出适合本工程的详细的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将质量目标逐层分解,使其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身上。落实到每一项单项工程和每一道施工工序上,确保施工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为质量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1.2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在工程中标后,中标单位要按照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该项目的组织机构,将每个部门的人员责任都明确分工,质检科的所有成员负责开展具体的作业工作,并按要求组建试验室、质量检查组、资料整理组等。要求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将各自相应的岗位职责落到实处,从而使工程质量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3对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工程施工应知应会教育。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全体施工人员都持证上岗、挂牌作业,从而做到工程施工严格按照设计与相关的技术规范来操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职工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尽最大能力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使员工从潜意识中自觉自愿的接受管理者的要求,并积极渗透到日常行动中,也可以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激励广大员工们的积极性,对胜出的员工进行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使员工更大程度上的为之而服务, 2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1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程序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工序质量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为达到对工序质量控制的效果,在工序管理方面应做到: (1)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根据工程的合同要求,在工程施工中,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开工前,编制上报“开工报告”;施工中,首先施工企业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抽检,抽检合格方可继续施工。 (2)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项经理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的施工工艺方案,明确质量目标。通过认真细致的技术交底工作,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明确设计意图,明确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及操作细则,明确工程的质量目标,使各项工程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落实到最基层的全体施工人员身上。 (3)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遵照“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确定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指导全线工程的施工。 2.2对施工企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促进 现代公路施工技术对策管理工作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其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参数的控制及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整合优化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流程、促进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及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2.3对施工质量的促进作用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过程中技术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公路施工质量。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技术方案的编制、日常技术管理、施工过程工程测量管理、变更管理等工作,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能够有效的保障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为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3 施工过程中日常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是为了保障工程能按施工方案进行,解决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指导施工人员按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其内容可分为基本工作和琏础工作两大部分。基本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作和施工技术的开发与更新三大项,前两项工作保证生产过程中和技术秩序,立足为当前生产服务,第三项工作为企业的技术储备和为下一个项目的施工打基础。 3.1建立和健全集中统一的技术管理系统,从工区项目部到施工队各级组织都要有技术管理的职能机构和技术职能人员,明确各人职责,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工作。做到有职有权。 3.2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5一组织设计,明确图纸及规范要求、操作要领、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实验内容等,结合技术人员各自的工作内容,解决发现的问题 3.3在正式施工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参与施工任务的全体职工明了所担负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救,以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 3.4认真做好测 量管理和试验管理两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 3.5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 4 工程测量管理 在公路施工中,测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 4.1根据工程内容配备数量上、精度上符合要求的测量仪器及工具,认真做好测量仪器管理工作。测量仪器在运输、使用、存放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要定期进行检验、校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仪器档案,对仪器的类型、编号、产地、主要性能状况、维修及校验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4.2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加强保护测量标志的意识。各级测量人员要经常巡视。发现控制点和标志、标志有毁坏或位移时应及时补设。永久性导线点、水准点在每年开春后和雨季后应进行两次全面检测,临时性的点位要经常进行检测。 4.3加强测量资料管理工作。测量资料应字迹工整,工程项目、地点、部位、使用仪器、日期、观测记录 者姓名应齐全,记录的数据和数字直准确无误,严禁涂改,记录不得转抄。外业观测必须用铅笔记录在测量专用本或表格上。各种放线定位、施工测量资料必须事先计算复核后才能在现场应用。测量资料要按工程项目、施丁顺序及部位进行整理。妥善保存,及时归档。 4.4中心测量组要认真组织好工程竣工测量的实施工作。 5 加强质量控制 5.1实施工程质量责任制 质量目标责任制是确保质量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根本保证,当前公路工程中业主往往对建设方和监理方提出了质量目标,但在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将该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以将各具体目标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上,并应定力明确的责任制以确保各层各个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均有明确的质量分工和职责范围从而保证在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各方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实现其依靠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相关管理手段对质量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5.2对原材料的质量控 (1)优化各种原材料的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减少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中间环节,原材料的进场价格都必须遵循工程投标时的报价和市场价格信息,应尽量控制在工程报价以内。 (2)降低各种原材料的损耗。a.要对各种进场的原材料进行分类堆放并设有标识牌;b.对水泥、钢材等容易受潮、变质、锈蚀的材料,要及时检测,严禁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施工中,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中,公路建设和公路施工企业必须知道施工技术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加以促进道路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优化的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分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量的空前繁重,部分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担负本身的运输作用,因此,必须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便打开高速公路现今的尴尬局面,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就是集成化管理,它的目标就是项目的一体化,从而促使高速公路生命周期中的各项元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向业主和人民提供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1 高速公路现状 1.1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设有齐全的标志、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但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劣,资源的日益紧张,各方面因素不断制约着告诉公路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例如:在项目管理的招标上实行采购招标制度,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设立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制定较为严密的目标控制体系等。 1.2现存问题 (1)项目决策阶段:在项目决策阶段,介于某些项目没有预先制定全面的策划工作,项目的某些功能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目标的分析部够深入,制定计划不够全面:个别项目的可行性不够科学,项目审批脱节;针对下一阶段的项目计划不能提出明确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导致项目脱离目标计划,设计的随意性过大,使项目运行过程逐步脱离项目目标计划。 (2)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业主、代建单位、征迁等部门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在进度设定和管理上,其计划和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工程安排和进度混乱;在安全管理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不能消除。 (3)随着高速公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业主的管理能力欠缺,行为不规范;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项目工程的进度;审批难以同步;不合理的收取保证金,不支付或难以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等,在法治化进程逐步加深的今天,由于业主的不规范行为,仍然会导致承包商、供货商以及农民工等利益遭受侵害,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 项目集成化管理评价体系 2.1集成化管理 项目管理要素的目标是将项目各方面工作有效的配合和协调,其内容包括达到预期期望去协调各方面工作的要求、计划、目标而安排的项目行动方案,以及项目的变更和后续的协调工作。从全区观点出发是项目集成管理的本质,其目标是以项目整理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内容是项目时间、本、质量、范围、采购等各种项目专项管理的协调与整合。 集成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其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资源优化,激发单项目的最大潜力,今儿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项目运行效率的提高。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2.2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二是国内优秀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体系,三是其他建设项目的成功管理经验作,以此三部分作为标版指导评价体系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时一种大型而复杂的项目评估,需要科学的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形成了项目管理评估模型,构成了项目管理评估体系。该评价体系有两大模块,分别是项目管理和项目结果。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资源组成。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评价模块、评价指标、评价点和观测点。评价模块是指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评价指标,若干评价指标是指专家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和用户评价。追加评价是以进度、质量、安全结果等为主要内容;利益相关方评价是以监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利益关系单位对项目结果的评价;用户评价是以工程投入运营后的运营、养护等对项目结果的评价为内容。 在项目集成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管理活动离不开评价。管理模式是否行之有效,管理模式的改进军医评价体系的内容为依据。由于高速公路这一项目的独特性,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管理评价体系,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建立评价体系的结构;不断推广科学的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当中的应用;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夯实项目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依托信息化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研究分析 摘要: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环保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信息化技术;效益 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交通体系在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交通运输已开始进入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新发展阶段。但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来衡量,[文秘站:]仍有相当差距。在党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以科技应用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基于上述目标和要求,本文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1.收费系统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经过17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已突破3万多千米,居世界第2位。信息采集方式可分为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收费系统,目前正向跨省市区域联网和电子收费的方向迈进。在国外,如美国90%以上的高速公路不收费,而且多为开放式的收费系统,潜在的交通信息远不够丰富。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具有专用的通信网络,能够实时地将每一辆车的车辆及载运信息、出人及路径信息、收费信息传递到结算中心,据此可以得到实时、准确的流量、行程时间、行程车速、OD、拥挤度、事件以及运营特征等常规方法不易获取的重要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是收费系统,不如说是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因此,完善的收费系统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收费系统中具有宝贵的信息资源。可惜目前我们对收费系统的功能开发得不够[1]。 2.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构建设想 高速公路目前的收费方式一般有人工收费、半自动收费和自动收费三种。人工或半自动收费方式不仅影响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现金交易中还存在着一些其它弊病,以及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据资料统计,仅广州地区1996年因为停车等待交费而损失的车时就达数百万小时,由此导致的汽油浪费达亿元之多[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自动收费方式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把不停车收费(NoStopElectronicTollCollectionSystem,简称NSETCS或ETC)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对使用高速公路这种“商品”的“用户”来讲,减少等候时间,节约了燃料,减少废气排放量,具有“友好环境”的特征[3]。 90年代起,我国交通部展开了一系列的电子收费项目组织和研究工作。目前多个示范点的工程己经开始了试运行。这些工程基本都是采用了国外的车辆识别技术和DSRC短程通讯手段,所以也称为ETCbasedonDSRC,即基于DSRC的不停车收费系统。这种技术方式经过国外的多个系统测试,并且已经形成相应的国际标准。但基于DSRC技术的收费站点建造昂贵,同时这种收费方式在我国随着区域性收费转向联网收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至今还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中运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车辆的调度、监控、防盗等各种服务。现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付诸于商用,其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能力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全球定位技术(GPS)在交通系统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日本、美国和欧洲;我们国家也己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商品,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地的车载定位产品和导航装置也在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采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收费方式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GPS是一种全天候的空基导航系统,用于精密定位、测速和提供精密时间,它可以看作一种卫星从空间已知位置发射信号,用户接收信号测定到达卫星距离的测距系统。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广播信号的卫星组成的空间部分;控制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部分;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组成的用户部分。基于cPS-cu的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其基本设备包括车载设备(OBE,On-BoardEquipment)和中央设备(CE,CentralEquipment)两类。车载设备和中央设备的交互功能实现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而得到的。 这种基于GPS-CN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际上也还处于实验阶段,没有什么成熟的标准可以遵循,国内对这一技术基本上持观望态度。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对这种技术要“有所作为”,不能再向其它技术一样等国外开发好了在引进,始终在技术和标准上受别国的牵制。 3.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增值效益 此种收费方式还可以提供其他由通信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功能。全球定位技术在车辆调度、监控和管理的优势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 1)可以对各种类型的道路进行任何形式的收费。DSRC技术只能在道路的入口和出口 处收费,在区域收费中,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按距离收费也可以按区域收费。也可以依据时间、空间或道路进行收费。这一优势在长距离的跨省市的联网收费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2)利用该系统可以按不同时间和不同路段收取不同的路费,以缓解交通拥挤状况。由卫星跟踪车辆的位置、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以及所使用的道路种类等,这些资料将被传送到地面的中心站计算路费。这样可把路费和交通拥挤与否挂钩,而不是向车主征收统一路费,可以大大缓解国内大部分城市的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降低尾气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4]。 3)与GPS结合还可以实现普通的车辆导航功能,配合系统自带的无线蜂窝移动网络,更可具有调度管理和监控的功能,能够完成智能交通系统中其他的一些服务功能。如:车辆跟踪、信息查询、交通指挥、紧急援助等。 4.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应用展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速公路是以高科技为先导谋求发展的,在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出高科技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运营管理以人性化为根本,使整个系统始终在实践着管理现代化、运营自动化。以各省乃至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不停车收费为代表的智能化交通建设势在必行。 高速公路科技仍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以下几个问题,仍然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来解决。(1)技术协调。联网收费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视频监控、银行结算等,在不同地域,对技术程度、水平、要求也不同,如何有机地集成应用到高速公路上,保证三大系统的统一性、整体性和有效性。(2)资源整合。高速公路电子通讯、骨干网建成之后,在收费监控、监控调配、紧急救助、应用通讯等方面,如何把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为前提,以安全畅通为保障,实现人、车、路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与对话。(3)技术拓展。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多方面如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高速公路企业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现代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到交通征稽、公路运输、运输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领域,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全方位服务。 5.结语 总之,我国高速公路在十几年间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已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增长最快的国家。高速公路在交通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窥,其管理和服务与经营虽正在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管理“提速”,切勿让低效率、低水平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成为发展的羁绊。 公路管理论文:浅谈公路工程索赔及管理程序 摘要: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中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中应包含索赔桩号(结构物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无须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程索赔 1.工程概况:济德路七合同段地处济南市西北部,北接黄河二桥,西接济泰路,东接绕城路通向济青路,合同段内设有互通式立交l处,分离立交桥1处,中桥3座,小桥3座,箱通1道,涵洞19道;工程于1997年1月18日开工,1999年7月6日竣工。济南绕城高速公路A合同设计有互通式立交l处,小桥l座,分离立交桥6处,箱通2道,圆管涵2道;工程于1998年1月28日开工,1999年9月30竣工,七合同、A标段全长10.78公里,共有路基填方l64.7万立方米,沥青路面l393.8千平方米,砌石防护78838立方米,总造价为22980万元。两合同段路基为高填土路段,多数跨越渔塘、稻田,地形条件复杂,设计中地基已采取砂桩、粉喷桩及抛石挤淤处理,但部分地段仍不能满足要求,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地实际情况,积极的向上级有关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且多数被采用,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工程进度明显加快,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起工程造价增加。为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能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利益,我部实事求是地分别向业主和保险公司提出各项索赔,经过大量的索赔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2.工程索赔原则: 2.1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中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中应包含索赔桩号(结构物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无须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2.2索赔意向书递交监理工程师后应经主管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必要时施工单位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及现场监理工程师、主管监理工程师要一起到现场核对。 2.3索赔意向书送交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要及时收集证据,收集的证据要确凿,理由要充分;所有工程费用和工期索赔应附有现场工程监理工程师认可的记录和计算资料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3.索赔的具体操作步骤: 3.1当索赔事件发生后,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济德路、绕城路规定的时限为2l天)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应根据合同要求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3.1.1索赔项目种类及起止日期计算方法: a.延期发出图纸引起的索赔:当接到中标通知书后28天之内,施工单位有权得到免费由业主或其委托的设计单位提供的全部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资料,并且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其相关资料,作为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其相关资料,作为施工单位应依照合同提出索赔申请,接中标通知书后的第29天为索赔起算日,收到图纸及相关资料的日期为索赔结束日。 由于为施工前准备阶段,该类项目一般只进行工期索赔,相应施工机械进场,达到施工程度因未有详细图纸不能进行施工时应进行机械停滞费[机械台班停滞费=(机械折旧费 经常维修费)×50%]用索赔。 b.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损失索赔及工期索赔;业主一般对在建项目进行投保,故由恶劣天气影响造成的工程损失可向保险机构申请损失费用,在建项目未投保时,应根据合同条款及时进行索赔;该类索赔计算方法:在恶劣气候条件开始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恶劣气候条件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例七合同97年5月l3日-18日济南市骤降大到暴雨,使便道、A匝道桥承台基坑、部分涵洞及砂垫层受灾,我部立即向保险公司申请损失费用。 c.工程变更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施工项目已进行施工又进行变更、工程施工项目增加或局部尺寸、数量变化等;计算方法:施工单位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工程变更指令或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日期为起算日,变更工程完成日为索赔结束日。 d.以承包商之能力不可预见引起的索赔:由于在工程投标时图纸不全,有些项目承包商无法作正确计算,如地质情况,软基处理等,该类项目一般索赔工程数量增加或需重新投入新工艺、新设备等。计算方法:在承包商未预见的情况开始出现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e.由外部环境而引起的索赔:属业主原因,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如征地拆迁、施工条件、用地的出入权和使用权等)而引起的索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计划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经业主协调或外部环境影响自行消失日为索赔事件结束日。该类项目一般进行工期及工程机械停滞费用索赔. f.监理工程师指令导致的索赔:以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指令时为起算日,按其指令完成某项工作的日期为索赔事件结束日。 g.其他原因导致的施工单位的索赔,视具体情况确定起算和结束日期。 3.2同期记录: a.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就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要认真做好同期记录,每天均应有记录,又有现场监理工程人员的签字;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还应做好现场照片、录象资料的完整性,且粘贴打印说明后请监理工程师签字。否则在理赔时难以成为有利证据。 b.同期记录的内容有:事件发生时及过程中现场实际状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的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用的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3.3详细情况报告:在索赔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每隔一星期,或更长时间,或视具体情况由监理工程师而定),承包人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索赔事 件的阶段性详细情况报告,说明索赔事件目前的损失款额影响程度及费用索赔的依据。同时将详细情况报告抄送、抄报相关单位。3.4最终索赔报告: 3.4.1当索赔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最终索赔详细报告,并同时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3.4.2最终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施工单位的正规性文件。 b.索赔申请表:填写索赔项目、依据、证明文件、索赔金额和日期。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索赔项目一般包括工程变更引起费用、工期增加,由于地方关系影响造成局部或部分地段停工等引起的机械、人员停滞,相应工期及费用增加等。索赔依据一般包括在建工程技术规范、施工图纸、业主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协议、业主对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的批复、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变更令及大型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修改等。索赔证明文件包括业主下达的各项往来文件及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项有利证据,施工单位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只对存在的问题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口头汇报或只填写索赔意向书而不注重证据的收集,故业主使很多本来对施工单位有利的索赔项目不进行最终批复。索赔金额及工期的计算一般参照承包单位与业主签订合同中包含的工程量清单、交通部公路工程概预算定额、定额编制办法、机械台班单价,地方下达的定额补充编制办法及业主、总监下达的有关文件。 c.批复的索赔意向书。 d.编制说明:索赔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束的详细描述。 e.附件:与本项费用或工期索赔有关的各种往来文件,包括施工单位发出的与工期和费用索赔有关的证明材料及详细计算资料。 4.索赔的管理: 4.1由于索赔引起费用或工期增加,故往往为上级主管单位复查对象,为真实、准确反映索赔情况,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工程索赔台帐或档案。 4.2索赔台帐应反映索赔发生的原因、索赔发生的时间,索赔意向提交时间,索赔结束时间,索赔申请工期和金额,监理工程师审核结果,业主审批结果等内容。 4.3对合同工期内发生的每笔索赔均应及时登记。工程完工时应形成一册完整的台帐,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 5.索赔存在的误区:可以说索赔是对施工单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故很多施工单位在索赔工作上大做文章,然在索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少误区,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5.1当索赔事件发生时,有些施工单位考虑与业主、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而不敢提出。 5.2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对可提可不提的索赔往往不提出。 5.3主管人员对技术规范文件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无充分理由。 5.4只注重索赔意向的提出,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及时作最终索赔报告。 6结语:随着公路工程招、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管理章程进一步健全,索赔工作也逐步步入正常轨道,只要我们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签订约合同协议和各项往来性文件,在索赔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将会有更多的索赔项目被受理或批复。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营运管理论文 【摘 要】当前,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严格执行内部稽查机制,是有效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在社会上的窗口形象,提高营运管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保障人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如何更加规范内部稽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起各环节相互制约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湖北京珠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关键词】营运管理 内部稽查机制 健全 执行控制 现阶段的营运管理工作中,从稽查队的组建、人员结构的设立、稽查工作的执行、稽查结果的公示及反馈到最后的通报考核,是对营运工作的监督、控制及查缺补漏逐步完善,具有实效性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稽查机制,不断完善内部稽查的内容、方法及措施,从根本上发挥内部稽查的作用,努力提高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收费稽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是内部稽查制度的主要依据 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的内部稽查机制的内容主要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是选取有代表性,能反映“政策执行”、“窗口服务”和“业务指标”等有关收费稽查工作要求的指标,建立起定量考核评价模式,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达到值、评价基准值和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和评分。定性指标主要根据上级和管理处有关政策、文件规定,以及收费稽查管理实际需要选取,用于评定管理所对有关政策文件的执行情况,以及收费稽查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确定定量和定性指标评价基准值的依据是:凡省厅、省高管局有关文件中已对该项指标作出具体要求的,作为管理处的考核评价标准;未作出具体要求的,则根据管理处近年来达到的平均水平作为考核评价标准,为综合反映基层单位收费稽查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定量和定性考核评价分的基础上,将这两类指标的考核得分按不同权重予以综合计分,进行考核评价,管理处将月度考核评价分值与绩效考核挂钩,其扣分值将按月累积到季度一并考核。 各项指标的制订该如何更趋于合理性,是随着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完善,近几年来,每年都会修订完善稽查管理制度,对不再适应现行收费稽查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还包括完善对外稽查的稽查补助制度,细化明确补助标准和审核程序等等,其目的是激发内部稽查活力。其次是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在开展对外稽查工作的同时应该做到坚持不懈抓内部稽查,全面推进营运管理内部稽查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二、采取不同的稽查方式是内部稽查的一种手段 稽查方式以录像稽查、现场稽查和突击稽查等多种方式。在实施内部稽查过程中,稽查组人员把特情处理流程、录像资料作为稽查的重要内容,认真查看每个细节,切实堵塞漏洞。通过重点稽查收费人员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是否规范、着装是否规范、各种记录是否及时准确、操作是否符合程序等,从细节出发,努力提升收费窗口整体形象。 日常的营运管理过程中,内部稽查环节强调逐级管控,分层管理,对各管理所的要求同样是要采取多种稽查方式,但在实际运行环节,我们更应重视事前稽查、事中稽查,相对而言弱化事后稽查,道理很简单,基层管理所日常营运管理工作中忽视班前讲评、现场稽查、当班时的监督和提醒,营运岗位人员思想上容易放松,误操作容易产生,违规违纪事件也容易出现,问题一旦产生,事后监督意义不大。当然,不是说不执行事后监督,在细节上采取事后监督能起到防漏补缺的作用,比如在接班后对上一班次工作情况进行稽查、复核,堵塞因疏忽产生的漏洞。 三、对于内部稽查管理重在提高执行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内部稽查的功效和主动性,以查促管,努力提高收费管理水平,在提高执行能力上下功夫势在必行。 一是营运内部稽查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要想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就必须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严格减免管理,严格各级收费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控制特情处理,严禁擅自减免车辆通行费,提高通行费实征率;进一步加强特情车、免费车等有关政策的培训和检查力度,确保在政策理解和执行上不出现偏差。同时加强营运监管力度,严把票卡审核关、特情处理关、规范操作关、监控核查关,切实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 二是进一步提升窗口形象。为树立湖北京珠品牌,首先是深入推进“微笑京珠”工作,开展“微笑京珠”交流会和促进会,总结和交流员工中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推广,不断增强“微笑京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立足岗位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便民服务活动,在窗口形象工程上,抓好广场卫生、收费站边沟、设施维护及保养,持续收费广场“畅、洁、绿、美、安”的良好形象。 三是强化收费现场管理。进一步提升收费现场绿色通道、逃费车辆等特情的处理速度,强化恶劣天气、春运等特殊时期的现场保畅管制,保证道口畅通;加快推进主线站保畅通、保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因此,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高速公路内部稽查管理是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为保证通行费管理规范,杜绝贪污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稽查,才能促进员工工作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稽查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工作环境,增强内部稽查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不断提升收费管理水平。(编辑:华华)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论文 【摘要】“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是我国加快高速公路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高速公路的建成最先是贷款修路,紧接着的收费还贷、收费管理等一系列的调节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使用高速公路。因此,收费管理工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收取通行费本身,而是将商品经济观念注入我国建设与管理之中,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其产生和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对公路实施收费和收费管理,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高速公路 收费管理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目的是为全面加强高速公路的收费业务管理工作,规范管理所和收费人员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维护高速公路的社会信誉,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运营,从区域分段收费到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我国逐步实现了高速公路收费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谈谈个人体会。 一、抓工作规范,提高管理水平 工作规范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在建章立制上,结合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规范相关工作程序,完善各级收费、票款、监控等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严肃工作纪律,按章办事抓制度,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明纪律,规范行为,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以健全完善的制度来促进工作。在此重点强调制度建设,要从严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发现缺陷和漏洞及时修复,真正做到用好的制度管人管事,从而规范权力运行,防范和化解腐败风险。 在绩效考核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目标绩效奖罚细则,确定适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励了广大员工完成目标任务的积极性。从各个层面上,积极推进各级考核体系,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保证各项收费业务的顺利开展。 在业务考核上,通过强调规范进出口操作流程、监控图像稽核、特殊事件核查制度等,规范特殊情况下车辆的处理和操作流程,制定完善的收费保通应急预案等,来强化现场管理控制职能。 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平时工作目标、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两部分。在考核办法上,加强平时考核,以强化各项目标任务的日常督查和落实。例如:每月根据业绩评选出收费状元、服务能手、业务能手等,并将奖励列入月度绩效分,将日常稽查表现计入个人考核记录等。在考核过程中,进一步增加考核的公正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同时,把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岗位调整挂钩。对全年目标考核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收费管理工作出现一票否决事项的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绩效处罚。 二、抓队伍培训,提高素质建设 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通过日常工作直接表现出来的,代表着收费站在社会上的形象,这就要求建立一支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廉政上高要求、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效率的过硬队伍,保证收费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针对目前员工队伍年轻单纯的特点,应积极引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加强党团组织的建设工作,扩大党团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感染、吸引青年员工向党组织和正确的政治思想靠拢。做好人生观、世界观、婚恋观教育,引导员工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在思想方面,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收费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使之形成爱岗敬业、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 在业务上,常抓不懈,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分别对站长、副站长、收费监控室主任、收费监控员、收费班长和收费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考核。采取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竞赛活动,在各种岗位上树立一批先进模范,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局面。 抓队伍素质建设的同时要抓队伍廉政建设。首先领导干部要做清正廉洁的表率,不仅要抓好自身建设,更要从严抓班子,从严带队伍。要牢固树立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一是要强调教育先行。要经常在员工中开展各类廉政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达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线。收费人员每天都要和现金打交道,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工作大局,牢记“八荣八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要在全体收费员工中经常性进行廉政、纪检、行风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及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做到逢会必讲、逢事必抓。带领员工走进警示教育基地,切身感受或聘请专业人员讲解职务犯罪案例,及时敲响警钟,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日常考核中,要把廉政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并实行责任追究,最大限度发挥站一级的稽查和监控职能,规范各种行为,将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在收费管理工作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是积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培养“团结坦诚、朴实无华、勇于奉献”的群体精神品质,并自觉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努力做出成绩。将窗口文明优质服务、深化标准所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党工团妇活动等多项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程。每项重点工作分配到班室,明确一名负责人,随时监督指导。在每项重点工程中,又确定出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突破。例如由收费班组负责的窗口文明优质服务工作中突出抓好“文明窗口”、手势服务规范月、规范劳动纪律行为、百日劳动竞赛等重点工作。每个重点工作都明确具体的考核目标和实施责任人。通过这些措施,收到以亮点促重点,以重点带全面的效果。收费管理不光是设定目标,同时还要使整个组织把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围绕目标往前走,这就需要管理所管理考核小组不断对工作进行追踪。如果发生 了偏离目标,通过工作追踪及时把这个偏离的情况进行评估,然后把这个信息反馈给所务会,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全所的目标能够按照原来的设定实现。二是积极开展岗位创先争优活动,管理所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陶冶员工精神情操。三是根据实际成立绘画小组、舞蹈队、足球和篮球队等业余小组,达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干劲、增进团结的良好效果,努力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四是积极开展建设“员工之家”活动,努力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营造精神家园。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贴近员工,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培养员工,倾听员工呼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六是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使全体员工上下一心、扎实苦干,在工作中形成强大合力,从根本上保证收费管理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抓堵漏增收,提升收费目标任务 收费任务是收费工作的核心工作,一定要确保收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根据各管理所的实际情况,对收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每一名收费人员都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线的收费人员要对过往的车辆认真核对,严格把关,坚决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 根据高速公路目前层出不穷的逃费手段,要争取政策支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车辆偷逃通行费行为的综合治理力度,推行“黑名单”制度及惩处制度,积极与路政、军检、高速公路交警等执法部门开展有影响、有声势的稽查活动,联合打击各种偷逃费行为,切实维护健康有序的营运环境,确保颗粒归仓。 总之,要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工作,务必狠抓落实,真正做到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速创优,按照“对外优质服务、对内精细管理”的理念,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坚定走责任诚信、自然和谐、节约高效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各项收费工作的创新,实现收费队伍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编辑:华华)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 摘要:质量问题是建筑施工的主要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和施工单位均必须严格控制工程的质量标准。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就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析,然后简要分析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就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进行简析,最后就改进其管理和控制应该采取的对策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施工工程开始不断朝着规模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发展迅速。然而,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过度的看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忽视了建筑施工的质量等问题,这对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十分不利[1]。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要以保证服务和管理的质量为前提,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尤其需要重视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问题。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各施工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1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决定着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较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事实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均属于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内容,在建筑过程中加强对质量的监测可以更好地保障建筑物的质量,从而为企业树立更好的口碑[2];第二,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满足客户的质量要求,提高客户对本企业工作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是企业形象提升和竞争实力增强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影响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因素 2.1施工设备和材料因素 设备和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试想,如果用于施工的设备和材料自身存在着严重的质量缺陷,施工工人即使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也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3]。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后必须要加强对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监测,确保施工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能够达标。 2.2人员素质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更加专业和全面的素质,才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妥善应对系列的难题,满意日常增长的客户的需求。 2.3管理和执行因素 质量管理,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是重要的制度前提。因为施工工程的质量涉及了整个工程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人别人员的重视与质量管理并不能做到全方位的质量检测。而建筑施工过程中,一个环节或者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着其他环节的工作[4]。因此,要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需要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当然这首先需要企业的领导人员具有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同时要求企业相关管理员能够利用专业能力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调动所有部门的力量加强质量管理,最后还有加强执行力度。 3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 3.1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虽然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较为快速,现代城市化的大力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速度,对工程的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少数企业只关注发展的利益,不关注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第二方面则表现为大部分企业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意识,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第二种是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常态。许多企业领导人并非完全不看重施工工程的质量,而是在具有质量意识的前提下,放松对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5]。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企业虽然经常提到质量问题,但是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在质量管理的具体执行中力度也不足,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仍然较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3.2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员要具有更加专业的素质。然而在实际的发展中,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调查,许多企业施工工作人员均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较好的在施工过程中完成施工操作,同时在工作效率方面也有较大的优势[6]。但是,农民工出生的施工人员在建筑学等专业领域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许多工作人员并了解建筑施工相关的知识,其工作更多依靠的是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产生错误的认识,也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护士影响工程质量的小问题。因此,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进一步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3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企业并未制定完整的质量管理机制,也并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第一,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第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足;第三,在建筑材料和设备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 4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对策 4.1加强企业领导人对质量管理的重视 当前我国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施工工作人员和施工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忽视对质量的监测、管理和控制。因此,要加强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首先需要强化施工企业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建筑施工企业领导人必须要认识到,企业只有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切实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才能为企业树立更加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相反的,如果不重视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企业最终将会由于工程质量出现问题而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4.2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心。施工人员始终从事在工作的一线岗位,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保证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必须要选拔更加优秀的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其次,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3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质量体系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机制必须要对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程序进行具体规范,使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制度进行管理和控制;其次,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和惩罚机制,保障质量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最后,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做好建筑设备的日常和特殊保养工作。例如,在材料的采购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把关,确保材料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与施工设备和材料、人员素质、管理和执行等因素有关。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有: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加强对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加强企业领导人对质量管理的重视、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苏婉芳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管理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探析 摘要: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无形中给众多建筑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建筑工程的进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不过从当前来看,各个行业早期的施工管理与发展理念已经突显出一些弊端与缺陷,比如对环境问题产生了或多或少不利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亦是如此。如何通过建筑施工的有效管理,在创造企业效益利润的同时,实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生存机制。本文作者从建筑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从建筑施工管理的具体环节,对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进行探析,对于更好地进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不断提升建筑企业管理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 绿色建筑 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作为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如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快各个地区发展的需求,无形中对建筑施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需要从传统的一味注重企业经济利润的观念中走出来,这是因为建筑施工管理落后的理念已经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像对环境方面造成的负面效应就已足够引起高度重视,建筑施工管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逐渐得到人们密切的关注。因此,用现代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进行建筑施工管理,良性地推进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1建筑施工管理分析 从建筑施工管理的具体内容来看,建筑施工管理具体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建筑施工项目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而这些工作内容都是需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展开的,为了使得这些繁琐而相互影响的施工项目有序地进行下去,建筑施工通过人的介入与干扰作用,借助一定的措施与手段,对建筑施工进行细致规划与执行,让它们按照一定的有序性良性地开展下去,从而实现对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即建筑施工管理。传统意义上的施工管理其重点是对建筑施工成本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成本目标,为企业创造利润与效益。 1.1建筑施工进度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建筑施工进度管理是其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进度的按期完成,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从而避免了进度缓慢或延期而造成的成本费用的增加。因此,建筑施工进度管理首先需要依据合同规定的有关工期作为项目进度管理控制的重要参考数据,进行建筑施工具体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编制,在具体的进度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方案的临时改变、施工队伍人员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细致考虑,这样编制的进度管理计划才具有实际的参考与依据价值。具体地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与实际项目的进展情况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进度计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这就需要在实际中对进度有关的干扰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排除,像加大人力的投入,合理安排工序衔接施工及交叉施工等,这样才能有效对进度进行管理。相应地,建筑施工进度管理的良性进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成本目标进行有效管理,进而节约成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出现额外成本费用的增加,从而通过进度管理实现对成本的施工管理。 1.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建指施工质量管理一直都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方面,这是因为施工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及赶工期状况的存在,无形中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就会存在疏忽。而从建筑施工的本质来看,建筑工程最终需要在质量达标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利润收益,因此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应始终贯穿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具体来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对建筑原材料质量的管理,这也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源头,具体在材料进场后及时进行质量检测,从检测关卡上控制不合格材料的混入;另外需要从建筑施工的具体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就是对施工的工序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从最大程度上防止隐蔽工程中少钢筋、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质量隐患的存在。 1.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安全必须放在所有施工管理的首位,所谓“安全第一”就是这样的道理,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全因素,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就是需要多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消除或警示,从而将安全问题一一消灭。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其安全管理的范畴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物的不安全因素,也就是建筑项目中存在的物体高空坠落、物体碰撞伤害、机械设备故障或失控而引起的不安全风险;另一种是人的不安全因素,也就是施工作业人员对不安全因素的认知与理解,对不安全因素认知的不到位等等,从而导致施工安全管理出现漏洞。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一方面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与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思想意识,进一步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到位。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2.1对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做到节约 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通过能耗的降低,保障工程成本的降低。首先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果,其次要对不需要能源消耗的地方及时控制调整,避免浪费。在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上要选择工作效率和设备性价比都相对合理的设备,对高能耗的老设备及时放弃选择,尽量选择能耗低的新设备。合理利用能源,可以通过少量机器设备完成的工作避免增加设备投入。 2.2重视环境问题避免污染情况 建筑施工需要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是未来建筑施工的一个发展方向。在施工过程中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相互结合,对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预防需要重视。建设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尘土以及粉尘,机械设备作业也造成了周围空气的污染。控制混凝土合成和浇灌中容易出现的泥浆外漏等问题,把污染物的出现降到最低。安全人员对环境状况进行检测,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出。保持出入施工场地的车辆不泄露污染物,对道路破坏最低。 2.3废弃物的排放要合乎标准 建筑废弃物的处理过去一直采用车辆运输到特定区域集中处理,在推行绿色建筑施工中要对废弃物的排放运输做到控制管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按照回收资源的标准进行节能再利用,对容易发生道路污染的废弃物要预防泄露的同时再集中地进行合乎标准的处理。对环境破坏巨大的废弃物要按符合环保标准的排放处理办法执行。 2.4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使用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需要在用水设备和使用水的情况进行两方面控制。对用水设备要选择设计合理和先进的,对不具有节水功能的不能进行优先选择。同时要防止污水对环境的破坏,设计相应的水收集办法,建筑材料需要在建筑施工前对如何用料,用多少进行确定,并做好对可以再生性能的考虑,让建筑材料用料合理,避免浪费。 2.5控制噪声和强光 噪声和强光是建筑施工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机械设备在运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了影响。因此需要避免在夜间居民休息时大规模的机械开机作业,对建筑设备保持先进,润滑油等保养设备要及时维护,降低噪声。一方面夜间施工需要用强光照射辅助,另一方面,光的强度大让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和休息造成了影响。在施工中合理设置阻挡保护,调整光照射的角度,控制电气焊的人员工作保障方式都很有必要。 3结束语 对于建筑施工管理而言,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是在传统的施工管理的基础上衍生的,它对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必将在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赵小荣 单位:西北大学基建处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在日益进步,现如今的建筑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务必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及完善,不仅有助于增强施工企业自身的实力,同时还能推动行业的良性竞争,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 1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意义 1.1重要性 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是指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方法计划、指挥、调控企业内部的各个要素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应该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在保证施工质量、控制成本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建筑施工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工种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但各个工种采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每个工种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管理规范,以便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1.2作用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能保证以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建筑施工,对建筑施工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通过相应的技术管理能够发现施工中的问题,有效控制质量和安全的各类隐患,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技术管理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技能;最后,通过技术管理能够制定出最高效的施工方法,全面发挥人力、物力等优势,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实力。 2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2.1技术人才 我国积极倡导人才强国战略,人才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也不例外。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建筑施工中的每一环节都十分重要,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对建筑施工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相关的技术管理,做到科学调配、实时管理。此外,还要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着想。 2.2工程管理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工程管理标准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所以完善工程管理标准已经迫在眉睫。工程管理标准是建筑施工的硬性指标,也是保障建筑安全和质量的重要工具,对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完善相关工程管理标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杜绝一切建筑施工违法行为。 2.3图纸会审 由于建筑设计和施工两个环节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所以在日常建筑施工中经常出现施工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技术管理人员要加强设计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熟悉施工的整个流程和环节,规范施工操作,明确各个单位的职责等。另外,技术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和难点环节,并加强对这些环节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建筑施工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4落实技术管理制度 上述三个方面均是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理论指导,只有在建筑施工中予以实际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技术管理工作要真正落实到建筑施工中的每个环节,继而发挥技术管理的优势和作用。 3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制定并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可以使技术管理有强大的制度保障,也能够使技术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所以为了提高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企业要定期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为了在源头上尽可能多的杜绝安全隐患,要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力度,抵制一切不安全行为,并对违反相关规范的人员予以严厉惩处。 3.2完善基础性工作 国家针对建筑施工技术有一定标准,施工企业要根据国家的技术标准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技术标准。要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施工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应适当的高于国家技术标准,只有企业有了规范的技术标准,才能正确的对建筑施工给予指导。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原始资料的记录工作,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完整性,对一些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特别批注,并且要将记录的原始资料以及其他建筑施工中产生的资料和档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保存,因为这些资料均是建筑施工的原始数据,对今后建筑施工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此外,还可以根据保存的资料进行技术研究并予以创新,促进施工质量的强化。 3.3落实责任制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应该明确责任制,激发技术管理人员高度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在建筑施工中由于技术管理人员的疏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应当由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所以,技术管理人员要认真审核施工中的数据,严格把关建筑施工中的各个环节。 3.4完善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进行技术交底是技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一级技术管理人员都应当及时与下一级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准确的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和对建筑质量的要求。 3.5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不仅存在于对材料质量的管理以及对技术的管理中,同时还包括工程维护等多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工艺和新技术相继产生,在建筑施工中不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难题,需要成立与之对应的技术小组才能保障施工工程的质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图,揭示了建筑施工管理的全过程。 3.6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施工成本是展现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能用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有竞争力。加强施工成本控制能够节约建筑施工中不必要的开支,整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成本控制目标。技术管理人员要根据每个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既要达到建筑施工的预期效果,同时还要减少资金的使用,在成本控制目标的引导下使得成本控制更加有效;其次,成本控制要贯穿于工程的每个环节,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降低成本。 3.7施工安全控制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安全为基础,只有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一切施工工程才能顺利进行。现阶段很多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的,所以企业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企业和政府要加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出现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 4结语 工业与民用建筑质量的好坏与人们息息相关,所以,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施工成本,增加市场占有率,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及施工质量的提升。 作者:李成栋 单位: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一、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 1.施工质量管控的重点 (1)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的管控在建筑施工中,图纸作为主要的依据,对于施工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加强施工图纸的研究和会审,综合考虑各种施工要求。为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要求,可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对设计适当且合理地进行优化。(2)原材料与半成品质量的管控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自身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控。在管控中,应该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物的检查,查看材料的质保书,明确其性能、型号以及规格等是否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尤其是一些防水材料与钢化材料等。在应用之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来实施复试。此外,对于一些易污染、易碎、易变性以及易潮的材料与半成品,在运输、安装以及堆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其的管控。(3)施工过程中主要环节与分项工程的管控基于施工图纸的会审,采用合格的半成品、成品以及原材料,严格按照工程施工的工序来控制,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尤其是施工中一些关键部位与比较薄弱的环节,更是要加强对其的管控。 2.施工质量管控策略 (1)采取技术复核方式,加强隐蔽工程的验收。在技术复核中,应重点放于半成品、定位、成品、引测标高、各层标高以及轴线等的选择上。在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过程中,隐蔽工程的验收为管控的一种主要方式。凡是隐蔽项目,都必须要实施验收工作,比如下水道、地基验槽、电缆、桩基、防水层、桩基、平顶吊筋、管线、钢筋、保温层、地下混凝土、暗埋、地下砖墙等。(2)借助于材料的试验,通过抽检的方式,来进行材料质量的验证。对于一些防水材料、钢材与水泥等除了要检查其合格证以外,同时还应按照相应的规定来进行抽样检验,随机进行检查。此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通球试验与试水试验。(3)采取班组自检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质量管理点。借助于事前控制,将建筑施工中所存问题消除在萌芽中。为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与评定的力度、制约性。其中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应基于施工单位分部工程的自检,逐步对竣工中关键环节进行强制性或社会化的评定。(4)采取质量成本化,规范建筑工程项目管控。在建筑施工质量管控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质量等级竣工建筑,采用不同质量保障期与质量保证金,促使质量成本成为建筑施工项目的一项经济技术指标。同时还应规范项目管理的资质,构建并完善项目质量保障机制与相关的赔偿责任机制,扩大项目质量保修责任范围,强化关于建筑管理管控方面的文件与规范的法律效力,以此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控与治理提供更为有力且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 1.增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加大安全投入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组织施工人员学习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的规程,要求施工人员必须要按照操作规程来实施作业。同时还应在施工场地与办公生产的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牌,或者悬挂相应的安全生产标语。且专职的安全人员每天上岗之前,应检查施工人员是否佩戴了相应的安全帽等。在安全投入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上的投入;第二,在安全防护措施与手段上的投入;第三,在安全用品上的投入,比如安全帽与安全带等;第四,关于安全生产的视觉可识别系统上的投入,如安全警示、规章、标语、职责以及标牌等。安全投入不仅为安全生产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技术操作以及安全作业的规范运作等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重视安全生产这一问题,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落实。采取人人抓和时时抓的方式,明确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责任。其次,在企业内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者机构,使安全生产这一观念能够深入人心。最后,还要不断强化其安全生产责任机制,采取层层负责的方式来实施管控。同时企业领导还要做好榜样,且在奖罚上必须要分明。 3.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律来实施管控,加大新工艺与新设备的应用 在建筑项目施工之前,除了要对施工人员、施工便道、电力供应、机械设备以及物资材料进行检查外,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一些施工较为困难项目必须要严格把关,尤其是一些土方工程。在雨季进行施工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滑坡或者坍塌事故。在夏季施工时,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暑降温工作,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地调整;而在冬季施工时,则应注意路面的防滑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预防建筑施工中出现触电事故,很多施工场地都安装了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并且采用铁木跳板与自升式吊车来施工,这些新工艺与新设备的应用,对于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建筑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施工技术规程,结合工程项目具体需求来施工。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指数,保障建筑施工质量。 本文作者:李晓 工作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管理与监控技术探讨 一、工程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综合服务楼建设为研究对象,该综合服务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北部山西高校新校区内(晋中市榆次区),经一路以东,纬四街以北,学院街以南。该综合服务楼设计采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17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为20675.57m2,总建筑高度57.4m,抗震设防烈度8°,建筑耐火等级为地下一级,地上二级。该综合服务楼的基础环境类别为二类,总体使用寿命为50年。.本文对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该高层综合服务楼的地理位置与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问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建筑处于学院的位置与施工条件,存在以下问题。(1)该高层建筑安装技术质量高,需要满足在特定的位置处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不能够全面细致对交叉部位进行考虑,容易发生安全问题。(2)该综合服务楼工程项目量比较大、分布范围广、涉及到的施工方多,不同方之间协调工作不容易安排。(3)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的考虑控制能力不足,没有综合考虑一些对工艺参数的影响比较大的因子,对综合服务楼的安全性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4)该综合服务楼施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一些新技术、新材料与工艺的采用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对高层建筑安全产生很大影响。(5)相关的监管负责责任分工不到位,安全问题很容易产生。并存在为了减少成本而减少建筑安全管理人员,使得该工程安全不到位。(6)在综合服务楼的施工环节,首先要进行地基施工,很容易产生开挖深度超过规定的技术尺寸,造成坍塌安全事故的危险。 二、高层建筑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项目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而且需要对施工人员提高技能的培训工作,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有制度可循,促进工程安全施工。 1.建筑安全管理目标的制定 通过得到上级下达的安全指标,并根据综合服务楼建设的内容制定该工程项目的相关指标与内容,将项目目标所涉及到的安全责任目标进行分解处理到每个施工人员与小组中。并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来进行安全责任目标的考核与记录工作,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对建筑安全施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该工程涉及到的相关人员与组织,保证安全事项在相关负责人的管理下能够安全生产。 2.高层建筑安全问题清点与安全制度建立 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成立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小组进行安全措施计划的编制,对违章施工行为、意识淡薄、教育培训不到位以及技术方案不过关等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清点。将工程中涉及到的施工环节的每个工序进行分解到监控人员与管理人员中,落实责任到位,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责任与考核标准。通过各种安全保护制度的建立,并根据该高层建筑的情形,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保证安全指标顺利实施。 3.高层建筑安全意识培养 通过在高层建筑中,不断地提高广大施工人员的安全思想,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融入到员工建设施工的每个环节。必须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相关的安全知识,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态度,防止在施工环节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4.施工中安全理念贯彻 在项目的管理中,将预防为主的理念实施到整个综合服务楼建设过程中。实时的检查与记录相关的数据信息,包括综合服务楼的技术条件、安全性,施工管理等。同时,在综合服务楼施工过程中,采取如现场安全警示的方式对施工安全进行控制。 5.施工前后的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开始时候,做好预防为主的理念,将安全责任到位,完善工程安全责任体系的建设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重视监督与管理,重视每个项目节点,分单元的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施工前要做好工程施工条件的调研工作,对施工安全产生影响的地质条件进行记录与排除,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点。在施工过程中,设定一个监督专职小组,严格保管施工图纸要求。对工程的各项安全技术指标进行排查,跟踪建设施工的过程信息,对有些违规操作与安全隐患行为进行剖析与处理。 6.完善的工程监理机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工程安全监理机制,提高每个监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实现综合服务楼建设全过程中的监理人能够参与到每个环节中,提高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与控制手段。在施工中,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对相关的监理部门、学院、施工方进行协调管理。在三方的安全生产指导与监管条件下,形成一个有效的监控模式,这对于施工责任人的安全管理意识的提高具有很重要作用。 7.施工安全保护安全 在该楼层的建设施工环节中,安全问题作为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投入到安全的费用比例需要增强,保证涉及到的施工人员具有足够的防护产品。并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具体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可靠性。保证配电箱只允许配置一个机器,定期对机器进行养护与保护,确保电线安全性,从而高空作业触电危险。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在位于具有安全稳定的脚手架与操作平台的安全保护装置下工作,从而防止高空坠落。 三、结语 在建筑行业发生的事故中,高层建筑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安全措施管理与监控手段对高层建筑作业进行有效管理,将安全施工深入到每位施工员工内心中,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能有效降低安全隐患,保证学院综合服务楼的施工安全,对保证师生的人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刘峰 工作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建处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管窥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评价 1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1.1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原则 3R原则:3R原则是使用、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原则。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降低资源浪费率。而3R原则能够促使创新技术和创新资源的开拓和发明,对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提供了发展的保障。科学性原则:所有的管理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来构成绿色施工各项性能指标。整个指标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遵循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地域宽广,在绿色建筑时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同时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绿色施工管理是把多项内容综合在一起,为一个目的服务的。这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整个项目体系都必须把资源、能源、人力、物力、管理、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互相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整体。可量化原则: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应该经过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量化考核。这样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就能清晰明了,更方便管理者对于施工过程的了解。也为之后的施工做了数据库,便于以后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动态导向性原则:绿色建筑施工要围绕“绿色”这个关键点进行。管理工作和管理过程都要能够体现我国绿色建筑的历史、风格、趋势。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引导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监督原则:施工过程中要想每个指标都能达标,必须借助政府和监理机构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要根据建筑的原则对环境破换、资源浪费的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作出相应的惩罚。监理单位的监督制定在施工之前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并且在过程中随时注意每个环节的监督指标。 1.2加强绿色施工管理技能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涉及到建筑学、环境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整个体系包含的内容众多。绿色建筑施工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节能、舒适、绿色的基本原则来设计施工图。所以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绿色建筑的理念植入,让设计者对绿色建筑形成相应的生态意识。而对于建筑施工人员来说,要使每位施工人员知道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同时对绿色理念和实践进行培训。加强相应的绿色管理系统的配套设施。提高绿色施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对现有的技术规范加以补充和完善。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评价标准 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专业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评价体系,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整个施工工程的绿色管理水平。一个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绿色施工体系能够有效保证施工环节中的绿色节能标准。只有施工标准符合评价标准才能使各个部门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知道通过哪些方面可以改善施工工艺和施工效率。在国外发达国家中都有着具体的绿色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其中英国建筑研究机构BREEAM的评价方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标准。BREEAM是在1991年的,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估体系,经过多年的更新和修改现在的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全球问题、地区问题、室内问题、管理问题。我国在2005年,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指标是:资源的利用率、环境负荷、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健康。虽然在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我过还与其他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健康、系统的评价体系。其中《联系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就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个体系从规划到设计、从施工到验收、从管理到监督,整个过程都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对每个阶段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都进行的评估,当上一个项目达到了绿色标注体系时才进行下一阶段的绿色监督。 3结语 建筑行业的环境问题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建立完整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评价体系是未来趋势。但是现在大多数管理指标是以资源利用率和降低污染两方面来节能型,对建筑的经济性能和社会历史等绿色人居环境都未作出相应的标准。 作者:徐丰贤 单位: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要点 【摘要】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其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将简单探讨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及其控制要点。 【关键词】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控制要点 在房地产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施工流程,每个流程的施工质量都直接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房地产施工建筑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合适的施工管理队伍,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要点,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房地产建筑施工的质量。 1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要点 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如: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等,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关的管理要点才能够实现全面化、科学化管理,实现最佳管理效果。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要点: 1.1安全管理要点 房地产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安全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施工原则,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以及施工材料的安全管理等。在对施工过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要点:①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依照相关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管理,保证施工流程的安全可靠。②深入各个环节管理,将每个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问题落实到位,改变传统的抽查方式,对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③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施工流程进行管理,且保证所聘请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经验、专业素质都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以保证施工的整体质量[1]。 1.2质量管理要点 建筑施工的质量是建筑施工的重要内容。在房地产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有效管理是保证建筑高质量完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当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就开始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知道建筑施工结束。在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材料的质量、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施工方案、施工流程、施工监督等方面出发,综合以上内容对整个施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建筑质量的全面管理。 1.3成本管理要点 成本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建筑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成本管理,如:材料采购、费用预算、工程设计等,掌握好每个施工环节的成本预算,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2]。 1.4进度管理 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施工工程能够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避免延误工期而带来一定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在对进度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可能影响到施工进度的因素全部考虑在内,如:建筑当地的气候条件、施工单位的工作能力以及建筑工程的实际功能等。此外,为了提高进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需要定期召开进度例会,并在例会上及时分享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制定完善的方案来保证建筑工程按照预定的施工进度来展开施工。 2房地产建筑施工控制要点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环节出发,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对施工的质量、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下面将从施工前、中、后期出发,简单阐述施工控制要点与管理工作,以保证施工工程的高效、高质量完成。 2.1施工前控制要点 在施工前,相关单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要点出发,对整个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控制:①施工场地。施工场地的外貌、地形以及相关地质条件对整个施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当要保证施工场地的平整性,使其能够适合当地的施工条件,这样才能够在施工的开始阶段就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促进后期工程的稳定进行。②施工设计。施工设计是整个施工的向导,其内容应当全面具体,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聘请资历经验较好的设计师来进行施工设计,保证每个环节的科学合理性发展。③施工审核。一方面,房地产建筑施工应当保证施工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获得我国相关部门的审批资格,方可进行后续的施工环节,另一方面,施工图纸及相关设计资料对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以此,要对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3]。 2.2施工过程中控制要点 施工过程中是整个建筑施工的重点,也是最难管理和控制的环节,因此,在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要点内容:①重视测量工作。测量工作是整个施工的基础,测量的精确度越高,则施工的质量越高,因此,要做越好基础测量工作,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保证数据的精确度。②重视材料质量。在材料采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成本的控制,同时也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保证材料的质量,还要在运输的过程中保证材料不被损坏,且在存放的过程中派遣专员进行看管,避免材料在存放的过程中发生质变,这样才能够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4]。③重视各环节施工要求。施工的细节内容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各个环节的施工要求,如在主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混凝土预制件结构的性能检测、原材料强度检测等内容、在外网工程施工中要避免交叉作业的现象,确保暖通、电路铺设不会交叉相互影响,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环节的科学合理性,为整个房地产建筑质量提供保障。 2.3施工后控制要点 在施工后,不仅要做好控制和管理工作,还要做好“善后工作”,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要掌握好以下控制要点:①在工程的验收环节应当采取分步验收的方式来对工程进行验收,该种方式要比整体验收的方式更加科学,不仅能够站在高要求的角度对工程进行验收,同时也能够对工程进行全面审核,提高工程的质量。②在工程的验收环节,应当由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展开验收工作,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物业公司等,由上述单位共同配合验收工程,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工程不同的功能进行全面审视,并能够在宏观上保证工程质量,在经过上述单位共同验收合格后的工程,才能够真正投入使用。③工程竣工并不代表所有的工序都已经合理完成,相反,需要积极与业主前行买卖合同,并向每位业主提供房屋相应的质量保证书,以便为业主的居住环境质量提供保障,维护其合法权益[5]。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房地产建筑的逐渐增多,施工过程管理工作的作用逐渐增大。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各个相关单位应当掌握管理重点,对施工前、中、后期进行全面化、科学化的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方案来对整个过程进行“向导性”监督,从而提升房地产建筑的整体质量。 作者:吴昌诚 单位: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管理安全与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经济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管理模式以及理念都在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满足目前施工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才能够显著提高施工管理效果,这对于保证施工质量至关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策略开展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施工安全;质量控制 前言 就目前来看,国内经济正在持续迅速的发展,并且施工管理模式以及理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这样才能够适应目前施工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于企业而言,怎样提高目前施工管理的效率,这对于最终的工程质量以及经济效益非常关键。此外,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必须要对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策略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还为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大帮助。因此,在对建筑工程开展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建筑施工管理的相关标准有效落实,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对施工质量的要求,开展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策略开展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措施。 1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途径 1.1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通常情况下,工程质量监督都会涉及很多不同的环节,并且涵盖多种技术,相对比较繁杂。因此,监督队伍自身的执法能力将会对最终的施工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建筑工程自身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依然会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问题。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的质量意识都比较淡薄,这很容易造成工程质量发生严重的问题。在新时期,必须要不断完善监督机构的内部考核机制,从而使监督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发挥出监督站的作用,这样会有效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率。 1.2加大监督力度 一般项目投资者需要对项目负责,并且也要对最终的工程质量负责。为了能够对投资者开展有效的监督,必须要注意防止投资者签订一些虚假合同,这样就可以对他们实施监督。此外,必须严格的监督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核,确保参与投标的单位都是符合招标要求的施工主体,同时要对那些施工部门进行严格审批,审批流程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来进行,只有拥有许可证,才可以开展进一步的施工。在工程竣工的后期,必须对验收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如果发现问题或者不合格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不能办理产权登记。 1.3引入群众监督 要想使项目监督工作顺利的开展,必须要逐渐引入群众监督。对于监督小组而言,如果在施工期间发现一些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的制止,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施工部门停工。此外,对于那些从项目工程中受益较多的住户,也能够对施工开展监督,并设立相关的投诉中心,这样在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投诉,对于住户的这些投诉,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及时处理,经过核实处理后,要将最终的处理结果传达给投诉人。通常情况下,有奖举报活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用户监督手段,这样既能够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为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发生严重质量施工带来很大帮助。 1.4加强监理管理 通过开展质量监理能够使工程最终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根据规定,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比较合适的监理单位。在对监理单位自身的资质进行审查的时候,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不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这样就可以使监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还需要不断强化总监负责制,这就应当对监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并且项目总监一定要具备较好的水平和资质,否则不可以担任这一职务。在对监理单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般业主都比较重视监理能力。 1.5建立保修服务制度 要逐渐完善工程质量保修期制度,这不但可以维护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使用者,同时还能够对所有者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工程即将完成的时候,施工部门应当把材料整理好,并将其交给相关部门,然后再由监理公司负责保修期之内的监理工作。在保修期内,如果用户提出了一些要求,必须要给予重视,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保修服务,直至用户满意。对于企业来说,高层领导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使技术负责人的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一般情况下,都需要让总工程师负责所有的项目工程,其中经理要承担第一责任,这样一来,就能够促进各部门形成有效配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开展监督工作,可以对施工期间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项目经理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不断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使责任划分更加清楚,分工也变得更加明确。此外,要对施工质量实施严格的验收制度,每一个流程都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来执行,这样就会使质量评定工作变得更加公平。施工作业一定要保证每个人都可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最终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1.6规范监督机制、施工管理机制 在对建筑开展施工管理的时候,需要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从而使最终的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制定出科学的规章制度来使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终使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变得更加高效。在保证管理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学习,从而使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应逐渐加大对行政监督权的监督,避免在实际施工监管中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就目前来看,建筑工程经常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并且相对于其他项目,事故发生率更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未能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第一方面是现场设备的管理。在施工现场,特别是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扣件、以及钢管等,需要对生产厂家的许可证进行严格检查,使材料质量得到保证;第二方面用电管理。应当对机械机具是否存在重复接地的问题开展密切的观察。第三方面是否具有比较规范的配电,配电参数是否满足配电仪器的需要等。 3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正在逐渐提升,并且国家有关部门对质量控制逐渐制定出了相关的法规,这使得工程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也使建筑工程适用性得到提高。所以,企业在对施工开展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使各项标准得到有效的落实,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对施工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作者:马何烈 单位: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建筑施工管理 摘要: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同时建筑工程建设数量日益增多,只有加大施工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对于各项资源不能进行充分利用,还会对施工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面对这种现状,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出,不仅能够很好的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人们加大了对绿色施工理念的应用。通过采取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资源出现过度损耗现象,有效防止环境出现污染。基于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施工管理力度,更要注重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建筑施工管理 1.1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问题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点,为了保证质量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从而防止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其次,施工管理人员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对于新出现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最后,建筑企业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等,促使管理人员不断完善自己,使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1.2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工。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建筑企业首先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展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极其容易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基于此,需要进行全面考虑,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浸塑计划表,对于材料、设备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其次,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定期检查施工进度,以免出现工期延误等不良现象。 1.3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都是首要问题。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最多,再加上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中,对于施工流程以及相关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以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问题。还可使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像、视频等将安全技术的专业知识进行展现,使工作人员可以清楚、明白的理解并掌握一系列培训内容。 2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的建筑施工管理 2.1合理使用材料 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的使用率最大,使用数量也最多,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就会导致出现浪费现象。在进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极大重视程度。尽量使用绿色环保的施工材料,在对材料进行使用的时候,需要对其选购、进库、保存以及出库等进行全面把握与掌控,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质量缺陷,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只有合理使用这些新型材料,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绿色节能的目的。 2.2钢筋和混凝土的应用技术 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和混凝土施工技术是主要使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在选择使用钢筋的时候,需要首先选择使用那些高规格以及高强度的材料,进而使建筑工程具备高强度的预应力,大大降低自身重力;另外在选择使用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首选用亲骨料型,从而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 2.3正确对待水资源 大多数人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就我国现状来看,水资源极为匮乏。对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的控制力度。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废水,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以及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生活用水的科学控制,合理用水,减少水资源出现浪费现象,对此,建筑企业可以指定有关的规定。比如,明确规定用水量,从细节抓起,有效控制水资源,从而实现绿色施工的目的。 2.4对光污染的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周期较长,难免出现晚上作业的情况,对此,需要对临时照明系统进程合理安装。具体如下:首先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当地居民区住址相结合,将挡光板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对照明灯进行合理设置,为了对照射角度进行灵活改变,可以使用可移动式照明方式;其次,将灯罩合理安装在照明灯上,削弱灯光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升照明有效性。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电焊作业时,为了减少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可以使用一些遮挡工具。 2.5对噪音进行合理的控制 噪音污染也是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有效控制噪音问题,需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少的大型设备,比如切割机、搅拌机等,这些设备极其容易出现较大的噪音,进而对附近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在对设备进行使用的时候,尽量选择白天使用;其次,在保证工程质量,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尽可能的选择使用噪音小、功率低的设备,对于设备产生的噪音指数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证其满足相关的规定及指标。另外,还要合理协调不同施工时间、施工顺序的设备。只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将噪音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进行施工管理尤为重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比如质量、安全、进度等,只有全面进行控制,才能保证建筑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另外,由于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开始加大了对绿色施工的需求,为了实现绿色施工,必须要加大绿色施工管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绿色施工管理,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节约资源,这是未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者:栗炜栋 单位:河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与内控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利润低的原因,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地位逐步改变,要提高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满足企业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施工的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中小企业必须在各方面的提高管理,同时,应该协调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本文进一步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的质量。 [关键词]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内控;系统管理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建筑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和中型的项目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小型建设项目中将避免多层次的重复建设,中小企业面临着萎缩被淘汰的危险,加入WTO后,行业壁垒在降低,国内市场国际化促进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全面融合,外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优于国内市场,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到内部的攻击。 1中小建筑企业质量控制 中小企业利润低,经历了很多投资规模的扩建,建设施工企业的建设项目数量明显增加,但在增加的良好形势下,施工企业在工业仍处于不良地位,据统计,近年来,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增长缓慢,资本积累慢,没有竞争力,目前建筑业表面上呈现出明显的矛盾胶着的状态,市场的整体状况对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不利,要尽量扩大市场份额,大部分建筑企业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利润下降,竞争混乱,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2家庭管理模式的缺点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占建筑施工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出现统一的产权关系以血缘关系相结合的现象,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需要早期的创业企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企业规模中家庭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家庭、企业和股东的干扰严重影响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功能部门需要执行有关的管理。 3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 法治统治下,应该建立规则和条例,应遵循一定的制度,中小企业建筑施工在现代化企业建设中要遵循现代企业理论,提高建筑企业的特点,进行建筑行业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支持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制度。 3.1建立人员岗位规范 建筑工地领域中的信息流、物流的良好联通能够保证作业的标准,保证领域的秩序,严格执行岗位制度,岗位作业标准的对象是施工生产员工,在企业中要提高技术标准,确保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施工操作程序,包括工作条件、人员岗位等,因此,提高操作权限,满足岗位作业技术质量要求,标准化内控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提高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的保证。对施工现场的过程以及下一个过程负责,过程与程序的质量需要得到保证,建筑公司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通过相互控制质量,管理人员需要检查和检测,帮助积极推进新的科学的审计质量。 3.2技术培训 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特别是对于承担主要施工的人员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辅导,请专家进行施工的讲解,通过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示范传授技术经验。 4中小建筑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 4.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筑企业对人事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生产管理、采购,存储管理,金融管理,管理的基本框架重在提高一系列的系统管理方法,尤其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建材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求当事人统一技术标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标准修订成为整个行业的国家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等;不同行业、地区进行技术标准的建立形成了完善的技术评估的管理系统,需要细化和完善相关内容,保证工程的质量是确保安全的核心。该方法基于质量控制方法制定内控管理体系,条件影响活动的质量,根据统计对整个过程判断质量的稳定性,判断不同的方法对施工活动的影响,使用质量检测方法要及时掌握质量动态,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通过设置的一个工序内控措施,提高质量,以便良好的进行状态的控制。 4.2材料质量管理体系 从材料的采购到施工阶段都需要对材料进行控制,根据材料的质量验收制度提高质量保证,质量保证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妥善的处理,提高管理系统的作用,系统控制保障质量,对质量验收进行控制,即控制产品质量,其中包括隐蔽工程,对接收部分的验收以及分部工程验收,对整个中小建设施工企业的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工作。 4.3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信息质量反馈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有关,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创建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质量管理需要一个强大的内部信息反馈,根据质量指令,使信息流得意控制,还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质量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上级部门,建立施工现场质量体系是保证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5结语 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意味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使用的系统是有区别的,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适应企业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有效地促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的性质,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避免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机构应该进行相应地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调整,以提高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 作者:杨莉 单位:恩施市公路管理局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的施工比较复杂,涉及方面广、专业性强、安全和质量要求高,对施工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为建筑施工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使得现代化的建筑施工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在实施工程时,包括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内的相关活动的管理工作合称为建筑施工管理。劳资、施工、建筑、物质等部门和单位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保证施工各个环节有序进行。因为施工时间和空间的相互配合并不容易,存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并且因为人员经常性地流动,因此,必须将各方面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进而良好地实现预期施工目标。经过不断协调人力、财力与物力,展开合理科学的协调运作,进而为建筑施工的管理带来显著的工作成效。加强建筑施工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完成对人力、财力与物力的科学统筹工作。最终保证项目按照预期目标安全竣工。因此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安全生产的核心工作。 1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意识缺乏 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自身较为特殊,大多数的建筑施工开展的环境都是露天条件,涉及大量的施工人员,存在较大流动性。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安全措施防范上缺乏足够的投入,建筑企业和施工人员不具备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 1.2施工管理责任不明确 我国大多数施工建设单位均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且配备了对应的安全责任制度。然而在实际施工时,依然未能严格遵循这些安全知识,有效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再加上一般在自上而下实施安全责任时,发展到最低层就很难贯彻最初的模样,所以,未能明确施工管理责任。 1.3缺乏合理分包模式协调管理 分包模式普遍的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致使很难对工作范围进行合理、具体的划分。分包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都以自身的利益为目的,而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互相推诿。导致施工工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协调管理带来了诸多麻烦。同时,还存在着缺乏合理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技术等,这些因素同样也导致了施工中协调管理的难度,降低了工程管理质量。 1.4施工工序缺乏合理性 为保证建筑施工良好的质量,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为科学合理的施工工序,施工工序不合理,将难以充分保障建筑工程的高质量。 2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实施有目标的组织协调控制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组织协调控制,完成施工方法与任务的目标,为建筑施工创立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奠定了基础。在工程的实施中,根据工期、质量成本等要求,进行财力、人力与物力的合理分配,协同好每个工程与每道工序,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让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化,最终实现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2.2强化安全意识 施工安全意识的增强式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进行施工时,以安全意识为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为主导思想,却依然有大量施工人员未能高度重视安全意识的增强,未能正确认识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施工安全性的重要性。因此,亟待积极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定期对施工人员组织安全意识的培训,及时宣传建筑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等,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而保证建筑工程良好的施工质量。 2.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在整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构建完善健全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即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安全问题是建筑施工现场中的首要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得到处理,则可能导致施工人员产生伤亡事故。所以,不仅在要在日常施工工作中必须积极组织开展安全培训,而且要根据相关施工技术标准展开施工,此外,还应当由专业的施工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建立相应的制度,按照相关制度标准严格处置违章或者违规操作的行为,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控制施工材料,把握大型机械设备等,进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2.4提高质量管理 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运行工作,就需要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建立一支优秀的施工管理队伍。因此,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对建材、配件以及设备的监控。(2)完善施工工艺。(3)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相关文件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 2.5加强建筑施工监理 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工程造价以及监督工程质量,影响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就是建筑施工监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需要将之前的设计或是对某一项施工项目进行变更的时候,大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因其缺乏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条件,而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选择,但监理工程师往往能够依据自己的优势以及丰富的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同时还存在业主与承包商由于某些情况,无法在某一个项目上达成一致,因此监理单位需要对双方进行有效的协调,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进度能够按时进行,提高建筑项目的质量。 2.6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为保证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构建健全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开展:(1)建立健全的硬件设施。专业的技术人才、健全的技术指挥运行系统、科学的设计图纸、专业的机械设备和配套的技术说明,均能有效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并且还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步骤、全套的技术指导措施,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等条件。(2)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3)在施工之前,设计人员应该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设计人员将其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施工人员进行讲解,让施工人员能够充分的了解设计意图并对其中的施工要求进行充分的掌握,避免在建筑施工中出现较大的问题。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和其他的分包企业要将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审核,看其是否存在缺陷。(4)提高对技术档案的管理力度,同时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相关的问题、设计变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送到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2.7创新施工管理模式 在建筑行业的逐渐发展下,建筑施工的管理模式也必须同步更新技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当前现代化的建筑施工的需求,并且其一般把项目建设的内容限制在合同内容上,而项目经理的职责也只是管理一个合同的内容,进而造成项目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产生矛盾。在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有多个合同同时存在的情况,难以有效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间的关系,并且也很难使项目与员工间形成一致的关系。所以,应当对建筑施工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进而推动建筑施工单位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有些问题依然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较为突出,比如,施工管理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合理的建筑施工工序等,都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有序进行产生限制,亟待有效处理好这些问题,进而改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杨新强 单位: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管理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要想顺利的完成必然不能离开高质量建筑施工管理,特别是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文章首先分析建筑施工管理,然后提出绿色施工管理策略,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建筑施工;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研究 绿色施工主要指运用比较合理的工作以及管理制度对施工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绿色施工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减少能源以及相关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在实际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安全制度,保证和施工技术相符合,促进绿色建筑施工在管理过程中的水平和质量。 1建筑施工管理分析 1.1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不仅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同时也属于综合性工作,因此在实际进行管理时,其质量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所以建筑施工中如果对质量进行管理,就要结合相关需求让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所有的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个施工阶段都满足施工需求。要想保证施工质量管理,就要对材料关进行严格把手,了解建材质量标准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熟练掌握,在对材料选购时一定要保证材料自身质量。另外还要做好对建筑施工工艺进行检测工作,如果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要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解决。 1.2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 对建筑施工中的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能够对整体施工效率进行加强,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作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建筑工程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工期要求,对施工条件以及施工中存在的限制因素等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对整体施工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在实际安排的过程中应该对工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考虑,不仅要对施工前期中的材料准备进行关注,同时还要有效的安排施工项目和工序,保证施工中的额材料以及机械等方面物资能够及时供应,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管理。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自身存在灵活性,所以在施工中应该按照施工状况以及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原来的施工计划做好积极改变,对施工安全以及质量进行保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对整体施工进度进行加强。 1.3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成本来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工程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施工成本一般情况下会对建筑单位中的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目标就是对相关各项资金实施统筹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支出,对资金利用效率不断加强。要想对施工成本进行降低就应该从施工的每个方面进行入手分析,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选取价格不是很高,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的产品。施工工人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工资支出时,需要对预算准确算出,对资金支持的主要关口把好。不管是施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费用,还是维护中需要的费用,都要对资金门槛进行设置,对资金支出进行保证。另外对施工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一定要适度,不能由于过分的进行节省就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等方面带来影响。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才是对保证建筑设备的先进性以及资金的最小化使用的主要基础条件。 2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 2.1加强建筑材料及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资源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分为六种,水资源;木材;钢材;混凝土;塑料材料;现代化高分子等一系列材料。在施工时不仅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同时还要对工人的思想积极教育,施工中要对资源节约利用工作进行做好,可以使用一些节水等相关施工器材,为了能够对用水量有效的控制,可以安装水表。用电要节约,如果在非用电操作下应该对电源关掉。相关建筑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材料自身的综合作用,做好材料回收利用。另外还应该建立废料回收系统,把回收起来的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离,对其余别的用途进行发挥。结合价格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装修材料应该对其多样性进行充分重视,建筑装修时对利用空间积极开发,不断对利用效率进行加强。 2.2对能源消耗进行不断降低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能得到有效的降低,能对能源利用方面的一些支持进行降低;对周边环境出现的污染进行减少,对能源消耗进行不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绿色建筑施工管理重点内容。为了能够起到对能源消耗进行降低的目的,应该从两点进行分析:对不必要的浪费进行减少;对资源率进行加大。建筑施工中,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向工人传授能源利用的正确方式。在存在施工设备的过程中,不仅要选择功能相对比较齐全,并且能耗较低的设备,同时还要对设备做好维护以及管理工作,促进节能水平。针对资金条件好的建筑单位,可以购进一些技术含量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设备,利用科技这一技术对能源节约的目的进行达到。 2.3减少污染及破坏,提高环境治理 针对建筑单位而言,必须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施工对于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和存在着的一些不良影响,可以积极的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对于环境的治理。首先,减少建筑粉尘对于周边空气所带来的影响,积极的去改进建筑的设备,降低粉尘的产生量,全面的去提高粉尘的处理能力;其次,提高污水以及污物的处理能力,尽量在建筑物施工的区域可以完成相应的处理工作;再次,为了能够减少噪音对于周边居民所带来的生活影响,设置隔音板或者是各种机械安装消音的设备;最后,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光污染通常情况下会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进行电气焊进行操作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者是降低产生所出现的额刺眼造影,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也是可以适当的对其周围进行维护,避免对周围带来一定的影响。 3结束语 建筑施工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管理过程中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所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也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对于绿色的建筑而言,其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先进管理理念,也是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必须要能够对自身的职责进行明确,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行提高和拓展自身的事业,将其绿色的建筑施工理念以及方法可以充分的落实到实际的施工之中,在真正意义上去提高施工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 作者:周拓 单位: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管理创新要求与路径 摘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发展的同时壮大自己,需要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建筑市场也不能因循守旧了,要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在管理方面的创新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建筑施工队伍。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创新;路径 1引言 为了改善人居条件,以及拉动内需,需要从建筑工程建设开始抓起,使其促进国民经济越来越好地发展,以及促进城市积极建设。目前,建筑工程越来越多,积极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与此同时,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会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所以,建筑施工一定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保持和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相一致[1]。 对于建筑施工,要实现管理创新,先从进度管理方面进行着手,从而有效地实现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发展,成本管理也有新的进步,对于安全管理方面,以及工程监理方面,也要逐步实现改革,从而使得建筑施工更加得科学化和规范化。 2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2.1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在建筑施工方面,什么样的管理创新都要本着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进行,也就是说,要满足社会经济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创新发展,主要包括:在思维方面的改变,路径方面进行了创新。对于建筑施工工作者,他们要结合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维方面的改变,从而更加科学化地就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实现社会利益。而方法创新,基于建筑施工管理的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方法。再有,创新机制,即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内、外部的资源环境方面,构建一个机制完全的管理方面的创新[2]。 2.2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企业是否实现现代化,需要看建筑施工管理是否实现创新。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当中,流程管理尤其重要,对于流程管理,主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进行。而对于现代企业的一些法人代表,他们按照所治理的机构进行运行,促进企业的管理方式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目标的实现,包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等。 2.3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谋求发展的时代要求 伴随着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时代对建筑施工管理提出一个要求,即创新。目前,在我国的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施工方式主要是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方面的管理[3],为了深化建筑施工管理,需要在建筑施工管理中不断创新,即从思维、路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创新,才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连接,这样,阻碍了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质量,从而不能够有效地整治建筑市场的发展,也不能够增强建筑投资。所以,只有创新,才能促进企业发展,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3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路径 对于建筑施工的企业来说,他们非常关注在施工管理方式方面的改革,进而顺应我国当前的国际化的总体要求,在观念上得到创新,从而建设一个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不断加大力度投资于建筑设施,包括:一些硬件和软件的环境方面,不断推动建筑管理的革新,此外,还要加强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得他们的业务能力能够提高,积极应对建筑施工市场的竞争,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3.1坚持管理机制创新 为了实现建筑施工方面的管理得以改变,我们必须要对于建筑施工管理机制进行改变,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同时,企业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因而,在建筑施工管理中,针对这些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管理,使得建筑施工体系更加完善化,朝着更加协调运转,加强建筑施工管理。 3.2坚持技术手段的创新 在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当中,其技术层面提出的要求,即创新技术手段,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取决于技术手段是否科学、先进,因此,有必要创新技术手段,运用一些先进的理念进行施工管理,从而构建具有自动化的建筑施工体系,科学化地进行施工管理,提升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3.3建立与完善四大机制 为了不断实现建筑施工的四大机制,首先要构建一个一流的建筑工程,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建设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施工团队。在组建相关的竞争机制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竞争的形式进行岗位的上任,这样才能确保这些有才华的人才不至于外流。另外,需要积极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来进入到队伍中,关于建筑施工的质量方面进行管理,就要先从施工人员的技术入手,加强他们的技能培训,才能不断增强施工的质量。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4]。综上所述,在施工过程中,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树立精品质量观并时刻惦记品牌,从每个分项入手抓质量,从每个角落抓安全及现场文明,确保管理无死角,以过程精品创优质工程,楼盖得好,房才卖得好,最终收益的还是施工单位,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小业主是我们的上帝,让小业主满意是我们持之以恒工作的目标。基于新的建筑改革形势,建筑施工管理就需要一个新的管理机制来完成,不断创新技术手段。 作者:宋艳丽 单位:河北省沽源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施工阶段工程成本的控制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1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概况分析 (1)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现状。在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中,其成本控制已经逐渐成为众多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其材料成本控制还是不够完善。很多施工人员依旧采用传统的就近施工的原则进行施工,让施工材料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改善建筑施工阶段工程成本施工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对其材料进行相应的管理。在目前,很多施工场所已经逐渐地设立了物料员的岗位。其能够使得施工阶段的施工成本得到全面的降低。同时还要加强现场施工的各种管理工作。只有这样,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才能得到全面性的控制。(2)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意义。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可以让企业对施工成本具有更好地控制效率。其不仅能够让施工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也能让施工质量得到较好地保障。与此同时,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现场施工的管理,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在施工项目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料消耗,资源费用进行有效地控制,监督以及调节,即时纠正因为成本和资源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规避风险,防止问题的发生,使建筑施工进入正常的渠道,使建筑行业能够在基础行业上平稳发展。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1)人工费控制。人工费的控制,主要控制数量,通过改善和减少,劳动组织,劳动工费,以及材料资源所消耗的费用,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浪费资源的行为进行惩戒,对于合理利用资源的部门进行表扬和奖励,加强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神素养以及职业修养,加强纪律的管理,使工人有效率的进行工作,形成企业的工作规范,压缩非生产用工以及辅助用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用工节省资源。第一,根据劳动的数量计算出,运用资源以及消耗人工的数据,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运用一定的比例,一般为5%-10%,进行包干控制,把结算出来的数量交给领导层。第二,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增强纪律。培养工人节能环保的意识,增加工人以及领导层的精神修养,减少无用工,避免无效劳动,精减人员。第三,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可以实行包干制,把工作分给分包商,降低消耗,节省资源和资金。(2)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是节省材料,避免材料不合理的运用,节省资金,进行环保节能。管理对材料的采购,收发,运输,保管等环节,减少损耗,对于可以利用的材料要采取循环利用,对于不能循环利用的材料要节省使用,避免污染,合理利用材料,避免二次搬运。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制动规则或者措施节约材料,包括材料的价格以及成本。(3)机械费控制。机械也是建筑施工一笔比较大的开销,如果选择不好机械就会浪费资金,甚至影响施工的进行。机械费的应用应该合理,应该正确选配机械设备,做到一机多用,然后多加保养。(4)管理费用控制。管理费用的控制就是根据各个工程规模的大小,所需要的资金,以及资金的损耗,按照组织设计的原则,因事设职,各司其事,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同时也要多招进复合型人才。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是靠每一个施工人去努力改善的,提高精神素养,提高环保节能意识,创新施工技术,合理运用资金,这样问题就能有效的缓解。 3建筑工程成本动态控制与管理 (1)成本动态管理。在进行成本的管理中,需要对其变量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其成本制定相应的计划。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进行分割,并不断地缩小实现优化管理。这样成本管理中的风险就能逐渐地缩小。与此同时,还要坚强对项目不可控成本进行相应的控制。这样就能让成本的浮动性逐渐稳定,其随机性也会逐渐有规律,这样就能将成本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数值内。(2)现场施工的管理。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现场施工的管理必不可少。其也是贯穿整个施工成本的重要因素。在进行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因为只有将质量控制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其才不会有返工的可能。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施工裂缝以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水热化等问题都要进行相应的现场施工管理,让这些施工中的问题都能够被及时地排除。同时在施工的安全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因为如果出现工伤事故,其建筑施工的成本必然也会有相应的增加。所以在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施工设备的安全性进行相应的检测,同时也要规范员工施工的规范性,只有这样现场施工管理才能逐渐地变得合理。最后还要对施工的效率进行监督。因为在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部分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只是浑水摸鱼,并没有将施工内容落到实处。所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施工监督管理,从而有效地提升施工的效率,让成本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4结语 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然后对其施工的成本做出合理的预算。在控制施工成本时,一定要从多方面出发进行控制,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现场施工管理以及动态成本分析。只有这样,建筑施工工程的造价才能全面降低。其施工成本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作者:刘巧芬 单位:石嘴山市众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毕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与创新 摘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突出的是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安全生产技术,怎样把科学成果转变成企业生产管理的手段,将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到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技术改进;安全管理理论 1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新开工的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技术作用。在项目施工之前要有规划,制定安全管理专项方案,对关键的施工方案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多方比较选取科学、合理、经济效益高的方案。针对项目独有的特点采用既先进又科学的安全生产技术,规避技术落后、能耗高的安全生产技术,具体是在施工方案中积极采用在行业中运用范围最广泛、发展程度最高、最受客户信赖、成本控制合理、安全系数高的技术。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在传统技术中穿插创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工程尽善尽美。例如,对于基坑开挖的方案,有很多种可供选择,能选择开挖放坡的设计实施方案,也能选择锚杆支护或是使用锚钉墙等的其他方案。选取哪种方案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总体安全性的高低。 2安全防护设施的更新 安全防护设施属于施工环境中的一道重要安全防线。防护措施包括人员防护、临边防护、洞口防护、通道口以及电梯口的防护等。安全防护设施的创建对施工现场来说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施工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事故率。但是很多工地仍选择钢管搭配安全网的防护措施,这种措施成本高且效果不佳,尤其在本质安全方面具有封闭性不佳、脆弱易损坏、稳定性不好的缺点。依据标准构建的定型化、工具化的防护措施成本低、外观简洁整齐、持久性强、易搭建也易拆除、方便回收利用,最重要的是安全性高。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既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又需具备强烈的安全管理意识。若在一个新开始的施工项目的主干道上分别搭建钢管防护、定型化围栏防护,通过对安全性、文明施工及成本三方面的比较,就能看出孰好孰坏,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程度的重要体现。 3特种设备的技术改进 特种设备在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控制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的对象,特种设备引起的安全事故占总安全事故的比重较大,特种设备引起的安全事故不仅导致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还常常伴随人员伤亡。为此相关部门应对特种设备的监督、管理有足够的重视。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一定要遵守严格的验收流程,并遵循定人定机的制度,对于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一定要进行安全教育并考核合格后持对应设备的合格证书上岗。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趋于年轻化,依据通常施工项目的工作强度,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施工作业,操作人员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也由于施工现场状况复杂,使其难以分析出足够准确的信号及指令。有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玩心重,安全意识不够高,设备运行中玩手机、听音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一大诱因。要彻底消除这些现象,既要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采取安全教育,又要增添冗余安全度方面的设计,相关设计包括机械连锁装置、在驾驶室加装监控提示装置、指纹识别装置、防碰撞装置等。 4临时用电的改进 施工用电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力使用中的触电事故也时有发生。施工项目可利用TN-S系统配置“三相五线制”系统,这样不但加强了触电保护方面的措施,而且对设备的正常运行没有不利影响。系统配置的关键放在对PE线及重复接地系统可靠性的把控上,在配电系统的使用中确保对电的安全使用。在施工现场要对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的配电系统的规范性进行把控,禁止私拉乱接、分配电箱与开关箱设置的混用以及用电设备未接漏电保护器,电气控制装置设置得不合乎安全规范等现象,特别是要加强移动式开关箱在施工现场的使用的管理及控制。有的项目在专业电工人数上设置得不够,经常出现无证电工私自拉接电线的情况。要想消除上述对用电安全不利的因素,既要严格遵守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又要在安全用电技术方面不断的创新。新型开关的采用能够规避很多不安全因素,实现用电安全。其具体方式是在开关箱内安装合适的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添加对线路用电情况提醒用的指示灯,并在箱体外部安装插座,运用滑动块对插座的使用个数进行控制。这样既能够达成“一机一闸一漏一保”的工作模式,消除私拉乱接的现象,又能够降低电工的工作强度,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及规范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5门禁系统的运用 施工项目的管理方式中最受推崇的是实名制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实名制的运用对于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避免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施工现场人员的出入登记、恶性讨薪等问题的管理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对施工现场采用封闭的管理模式能够有力地屏蔽外界干扰,也有利于构建文明的施工环境。在施工现场的大门上设置门禁系统能够实现人员考勤登记及工时统计,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此处要求员工都佩戴安全帽,这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实名制及封闭式管理作用的有力体现。门禁系统的设置方式包括刷卡、刷身份证、指纹或面部扫描等种类,现阶段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指纹或面部扫描。门禁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实名制管理的准确度,若能加上语音识别的方式,效果则更佳。在施工现场的大门处也能体现出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及标准化管理推行效果的优劣。 6构建安全体验区 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到位是施工项目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完善更新的事业,安全教育的形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其中安全体验区是一种比较好的新型教育形式,直观且具有震慑性。在安全体验区中施工人员能够真切体会到各种不当操作行为导致的触电、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失稳等事故场景,使施工人员意识到正确佩戴安全帽等常用的却往往忽略的安全措施的重要性。通过安全体验区的教育活动,能够显著提升施工人员对于不安全操作行为及潜在安全事故的警惕效果。安全体验区这种新型的安全教育形式可以成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应用的典型案例。施工项目管理部门应积极构建安全体验区,多多开展观摩、体验的安全教育形式,对安全事故的逼真体验比耳提面命安全措施要有效得多。 7结语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动力,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推进改革,把科学技术创新转变为生产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中,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方面有所帮助。 作者:樊哲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CPA考试 财务成本管理 应试导读 一、全书内容结构概述 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大纲编写的指定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在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同时,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财务和成本管理的特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财务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全书包括两大块(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会计),共二十二章。根据《财务成本管理》的篇章结构及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将全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部分,财务估价(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第三部分,长期投资(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第四部分,长期筹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第五部分,营运资本管理(第十五章和第六章);第六部分,成本会计(第十七章、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第七部分,管理会计(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各章具体掌握的重难点如下: 第一部分,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重难点: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模式及其优缺点;财务目标与主要财务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方法;财务管理的原则;金融市场;财务分析三种方法(趋势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的含义及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基本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影响因素;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比率和分析;管理用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外部融资销售百分比;内含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现金流量的预测。 第二部分,财务估价(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重难点:有效年利率与名义利率的换算;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报酬;b系数计算;普通股成本的估计;债务成本的估计;债券价值的估算;股票价值的估算;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参数的估计;永续增长模型和两阶段增长模型;相对价值模型。 第三部分,长期投资(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重难点: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所得税和折旧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的计算;项目系统风险的估计方法;项目特有风险的衡量与处置的方法;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到期日价值的确定;影响期权定价模型的三种基本原理和方法;两期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和多期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参数的估计;扩张期权、时机选择期权和放弃期权等实物期权估价方法。 第四部分,长期筹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重难点: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系数的计算;资本结构决策;股利理论;四种股利政策的内容;股票分割和股票股利对每股收益、股票价格的影响;普通股发行定价和股权再融资;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结合债券价值计算);融资租赁承租方和出租方分析的基本方法;认股权证筹资成本的计算;可转换债券成本的计算。 第五部分,营运资本管理(第十五章和第六章)的重难点:现金持有量的随机模型;信用政策(含现金折扣的决策分析);存货陆续供应及使用的应用(如自制或外购的决策);保险储备量决策(如延迟交货);存货储存期控制;营运资本筹资。 第六部分,成本会计(第十七章、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的重难点: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约当产量法);逐步结转分步法(结合成本还原);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计算;作业成本法程序;作业成本法应用;产品盈利分析;生产分析;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第七部分,管理会计(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的重难点: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影响利润各因素变动分析;各因素敏感系数的计算;短期经营决策分析;预算编制的六种方法,其中的弹性预算尤为重要;现金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流程和编制方法;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平衡记分卡原理及应用;长期激励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中的第一、二、三、四和五部分是最重要的出题内容;而第六部分与第七部分成本管理部分应作为考试的次重点。 二、2009年考试命题规律分析 近三年考试题型及分数如表1所示,《财务成本管理》考题的数量在逐年上升,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也相应变为50%和50%,其中客观题分数比重上升,主观题分数比重下降,这说明2009年本科目考试的总体难度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应更强调以书为本,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掌握基本知识、能力和技能。 由于2010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修订、新增内容占教材总量很大,根据以往经验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都成为当年命题的重点,当年一般要测试到。考生有效地掌握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借鉴以前年度试题,对于更好地把握《财务成本管理》的知识结构和考试命题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从事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考生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认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要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考情和相关要求有所熟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准备,这才是广大考生过关的有力保障。 三、2010年教材新增与修改的内容 第一章,2010年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加了“企业的组织形式”,修订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金融市场”等内容;第二章,修订了“比率分析法和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第三章,增加了“长期计划”,“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股权现金流量和实体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表比率变动情况下的增长率”等内容;第四章,由原来第三章和第五章的部分内容进行合并重新组建新章节;第五章,由原来的第五章部分内容剥离出,重新修订单独成章;第六章,修订了“普通股成本和债务成本的估计方法”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相关内容;第七章,删除了实体和股权现金流量部分内容,删除了经济利润的内容,并修订了原来本章的大部分内容;第八章,修订了原来第四章的部分内容并单独成章;第九章,由原来第四章和资本成本的部分内容合并修订并单独成章;第十章,由原来第五章的部分内容剥离重新修订,单独成章;第十一章,今年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了“资本结构理论”和修订了“目标资本结构”中的大部分内容;第十二章,修订了“股票股利、股票分割和回购”相关内容;第十三章,将原来第八章股票和债券的部分内容剥离单独成章;第十四章,将原来第八章租赁等的部分内容剥离单独成章;第十五章,增加了流动资产的投资政策,修订了“营运资本投资政策”的部分内容;第十六章,将原来第八章营运资本的筹资政策和短期筹资等的部分内容剥离单独成章;第十七章,教材增加了“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中的交互分配法和计划分配法;第二十章,删除了“短期经营决策”的相关内容;第二十二章,由原第十六章“责任会计”相关内容和原第十七章“绩效评价及激励模式”的相关内容合并而成,增加了“投资报酬率”及“经济利润模型”等内容。 四、学习方法指导 首先,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考生们也可以根据课程辅导的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1)侧重薄弱章节: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如第3章、第4章、第5章、第10章等后期侧重记忆章节,如第1章、第12章、第22章等;(2)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因为近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当年一般要考到,如第13章、第14章等;考生只有按照考试大纲与辅导教材的要求,采取“全面复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熟练掌握”的策略,才能为应试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教材至少看三遍。第一遍粗读,不求甚解,只要求了解《财务成本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并巩固主要知识点,对于难度较大的章节,可适当阅读相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同时为了提高应试能力,可选取一到两本教材精讲精读或学习指南等考试辅导丛书,通过练习力争实现从“工作经验”到“考试模式”的转变,从“知识点”向“考试分数”的转换。第三遍串读,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应快速看书,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对其进行重点突破,只有深刻理解其要点,反复演练习题,弄懂其原理和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才是考生制胜的法宝。 再次,选择典型的例题练习并熟悉近三年的考题。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又可巩固看书的成果,对于应试做练习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如与新教材内容相同的历年考题),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如历年考题的计算题)演练,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在此基础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题训练上,要总结提升,力争按套路快速答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到最佳的答题效果;另外,考前应做六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两天一套,最好安排和《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一直持续到考前,做完试题后,可针对做题的情况,再将教材考察要领浏览一遍,做最后一次补缺,这既可以检查综合应试能力,又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放弃书本,一味的搞题海战术。只有系统地熟悉全书的内容,弄懂教材基本原理,掌握了主要知识点,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最后,运算时注意提高一次性计算准确的能力。《财务成本管理》考试题量大、难度深,考的是知识要领的掌握熟练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只给自己一次计算的机会,不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注意克服粗心的毛病,一定要提高计算精确度。为达到这个目的,考生可以在平时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多动手计、算。只要用足工夫,通过考试便不困难。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医疗市场更加云谲波诡,竞争激烈。在此背景下,各医院有必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强化成本管理,及时控制并减少财务风险,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风云变幻的竞争市场。诚然,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确实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医院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加之成本管理粗放,医院财务风险时有发生,故必须强化重视。文章阐述了医院财务管理及成本管理有效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成本管理;有效策略 在构建医院长远健康发展的体系中,控制医院财务风险,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成本管理粗放、松懈、不精而导致的,于是,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强化财务风险控制一定程度上可从成本管理入手,而成本管理的高效性也必然会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 1提高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效率的可行性策略 1.1通过开展成本分析,实施成本管理来控制财务风险 成本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医院财务风险的源头在于此,控制好了成本管理,财务风险便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与防范。医院要做到全员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重视成本(各项目的)分析,重视成本管理。重点对主要的成本项目如医疗耗材、药品成本、水电费、职工工资、培训费等做到细致入微地分析、管理与审计等。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医院要能够及时从成本控制的各方面寻找风险产生的根源,出现的环节,并且对该环节的成本管理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以便迅速找出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具体的成本控制方法上,医院可以从人力成本、医疗耗材、科室治疗公共的没有具体到病人的一些可以控制的药品的成本入手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成本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是预算管理,各部门应与财务做好预算管理。特别是对于医院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更要关注成本预算管理,事前做好预算计划与预算计算标准,事后还要跟进项目,尽可能缩短项目花费与成本预算之间的距离,避免因预算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问题。 1.2完善医院制度建设,健全风险预警和防范体制 除了医院成本管理者外,完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制度,建立系统规范的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体制是摆在医院面前的棘手任务。制度是确保医院各部门、各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性保障,通过对制度进行建设,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整体效果将得到迅速提升。首先,医院要建立针对全体医疗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制度,确保各部分人员规范化、秩序化进行。一方面,管理与监督制度的设立要做到透明、公正、公开;另一方面,管理与监督制度条文设置要细化、涉及各个方面,从各个方面来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效率。其次,加大监督惩戒力度。任何个人因一己私欲导致了医院重大财务风险的产生,医院监督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据情节严重性给予其相应的惩戒,以儆效尤,绝不姑息纵容。最后,建立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以监督管理机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后,更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预警与防范机制,以确保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不断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1.3强化对医院财会人员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 无论是成本管理抑或是健全完善的制度均需要医院财会人员的遵守,故不断强化医院财会人员培养,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再者,近年来因医院财会人员素质偏低而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持续增高,因此,有必要通对财会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来强化财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其知识与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应对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首先,通过系列宣传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般来说,医院可通过传单发放、专题讲座、院内广播等方式来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强化财会人员的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一般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职业素质、信息技术技能等各方面内容之外,医院还应该着重强化对员工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等系列内容的培训,让财会人员从内心意识到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性。最后,强化对财会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明晰自身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防范法律责任。 2强化成本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措施 2.1医院要有目的地建立系统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 科学的成本管理不仅关系到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效率,同时也对整个医院是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纵观当下我国公立乃至私立医院,大部分的医院已经建立了完善而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析体系等),只有少部分医院处于探索之中。但是,虽然完善系统的核算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忽视了医院经营管理以及医院多元化服务对成本核算的影响,故在体系的具体运行方面,问题依然存在,这极大地制约着成本管理体系效用的发挥。因此,医院要突破传统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范畴局限性,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不断地完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例如,可从医院战略成本、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多个角度构建全新的、规范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迎合时展和医院运营情况的科学化成本管理体系。 2.2优化医院成本控制方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院成本管理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医院要不断优化成本管理方式方法,尽可能降低管理与经营成本,提高医院整体效益。在以往,医院成本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成本预算、成本核算等方法,如今,可采用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相对科学,且已经普遍应用的有成本管理法。在具体成本控制策略方面,医院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全员、全程、全面控制法。全员控制,即医院领导以及全体职工均应该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每一个岗位上的职工均应该做到“小消耗,大成效”;全程控制,医院成本控制烦琐复杂,大到整个医院的整体运营开销(职工工资、药品费、办公费、水电费、医疗风险基金费用等),小到每个科室药品的采购、发放、护理治疗等均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全面成本控制,即只要是医院内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均应纳入成本控制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第二,分级分层控制成本。医院的层级部门较多,可实施分层化的成本控制,对每一个层级部分指定成本控制标准与任务,提高层级成本控制效率。 2.3拓展成本管理领域,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对于医院来说,无论是成本管理理念,还是成本管理方法等均应该实现优化更新。而随着理念与方法的更新,医院还需要有目的地拓展成本管理领域,即成本管理的内容。众所周知,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有很多,而当下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已经不能仅仅以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为主,而是需要不断拓展新领域,不断细化成本管理领域,突破旧的管理内涵。从更加宽泛的成本管理领域着手,一方面,尽可能控制一切细小的成本管理风险,以便更加有效地切断财会风险产生的根源,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拓展成本管理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成本管理效率,降低了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了整个医院在医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可知,医院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要想提高财务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从成本管理入手十分必要和重要。当然,要做到全方位、全角度的财务风险控制,医院还必须要从风险预警和控制体制的构建以及财会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来着手。医院成本管理是一项大工程,其不仅关系到医院财务风险,关系到医院整体经营和管理效果,更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医院成本管理可从健全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成本管理领域的拓展等方面来实施,以防范风险,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 作者:王亚飞 单位:西安俪人医院有限公司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医院财务会计成本管理论文 一、财务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医药行业的政策法规,旨在通过医疗机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加强对医药行业的整改和指导作用。这两项制度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医院成本控制与管理模式,对维护医院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医院长期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新的制度还尚未完全解决传统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缺漏,医院成本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一)成本核算机制尚未完善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积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医院的综合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医院的经营成本核算管理还没有具体、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缺乏系统、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再加上医院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到位,因而导致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不高,这也是医院迫切需要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重新认识、指导、规范和探索。 (二)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加强 从目前我国众多医院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来看,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大部分医院都接受着国家财政专项补贴,医院运转经营压力不大,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并不明显,使得众多医院对于成本管理工作这一块缺乏重视,从而导致医院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并不健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复杂和困难化,传统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很难做到对医院整体财务活动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因而医院成本管理工作难免出现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医院成本管理效益的下降。 (三)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存在缺失 大多数医院都更为注重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被纳入后勤管理模块的财务会计工作则很难受到院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因而从总体来看医院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不高,这也是众多医院财务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的原因之一。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和对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认知和掌握不足,医院财务工作和成本管理工作质量并不高,在市场经济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势必导致医院效益低下,运营困难,因此,从财务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财务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举措 做好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成本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大块,即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医院成本核算应采用“算为管用”、“算管结合”的工作理念,双效结合发挥成本核算对医院经营效益的监管和促进作用。 (一)完善医院成本核算机制 之所以进行成本核算,就是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原始依据和数据基础,因此,医院的成本核算机制一定要健全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医院需要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成本核算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当充分考虑医院当前的管理现状,由成本核算人员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每个科室的成本进行核算和总结整理,根据不同的核算对象选取相应的成本核算评价指标,对每个科室的收支情况进行统一规定和细化管理,最终形成成本核算控制业绩报告,确保成本核算机制的实用性和规范性。 (二)落实医院成本管理体系 落实成本管理体系是财务会计制度下实现医院长期发展的要求和保障,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有利于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营管理,医院要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为基础,并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医院成本内容进行精细测算,在创新医院成本管理结构的基础上,使用科学的成本管理办法,对医院的财务会计风险进行规避,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成本管理的法制性和规范性,使医院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根本上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 (三)提升会计专业人员素质 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性是影响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障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就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医院应当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提升原有财务会计人员工作水平的前提下,吸纳更多优秀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作为医院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当然,财务人员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财务管理理念,加强对成本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服务。 (四)推进医院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日渐广泛,为各行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应该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研发更高效、智能、精准的财务核算软件,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益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准确、高效的数据信息,切实完善和优化医院管理系统。 三、结束语 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尽管如此,医院仍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断的优化成本管理体系,完善成本管理机制,树立成本管理人人参与的理念,让成本管理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为医院实现科学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石。 作者:金丽琴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与含义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实施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企业战略的制定,利用战略性的成本信息对战略进行挑选,企业战略一般来说是相互之间作用的总体战略、一般性质的竞争战略以及具体的竞争战略结合而成。明确企业的总体战略之后,通过三种方式开发出竞争优势,为:成本领先、产品优质以及目标集聚。根据一般性质的竞争战略的指导,制定进一步的产品开发战略、生产战略、规模扩张以及营销战略等。其次是战略的落实,在不一样的竞争战略下对成本管理进行科学的组织。以管理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要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不同的战略应当与不同的管理控制系统相对应,这也是财务管理控制系统中战略成本与精湛战略相结合的必要性所在。不一样的战略选择需要不一样成本管理方法,最终企业形成特定的竞争战略下的成本管理战略。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 战略成本的管理也就是企业的战略思想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是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实施的成本管理。将战略应用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和企业制定的具体战略相结合、相匹配,综合分析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因素,从战略的角度对成本实施管理。战略指的是企业对全局发展目标以及发展趋势作出的规划,是指导性的计划与策略、企业的战略确定,那么会在很长的时间之内对未来的整体格局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并引导企业获得长久竞争的胜利。 二、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问题 当前有很多企业在实行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使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进行核算,这种方式能够更为准确的将车间的间接成本合理的分配出来,核算出企业的最终的产品成本,但是同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由于重新汇总的成本数据大、工作量也非常大,与理论中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使用作业法很容易专注于该方法的效率,而忽视了价值链整体的缺陷问题。 (二)信息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与传统成本管理方式相比较,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量大幅度上升,传统的技术方法如手工处理的方式也难以实现。比如作业的成本需要以大量的成本动因作为基础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用纯手工的方式处理繁琐的分配工作效率会非常低下。这也就导致我国的企业财务成本系统为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与战略成本管理中实际需要的信息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仅仅依靠财务管理人员的双手是难以实现的,同时还需要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的关注和主动参与。 (三)价值链分析过程中的问题 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式的过程只能够只其中部分价值链进行分析,而没有系统的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在对内部价值链包含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于外部的价值链如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等多个方面却没有考虑完全。比如我国相当一部分国企在经营过程中重视的是如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忽视价值链成本的外延。同时,企业经营过程中主要是对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进行生搬硬套,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通过重构的方式提高价值链的竞争力,导致我国企业在实际运用战略成本实施管理期间空有其表,不能熟练地的运用,造成企业成本管理期间对价值链的分析过于片面、不全面,难以发挥出真正的效用,进而导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幅度难以上升。 三、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化策略 (一)建立现代的成本管理理念 当前企业中还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但是整个市场中企业成本管理方式不断发生的转变与更新。要提高成本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应对现代成立管理理念和方式发生的变化,企业应当建立系统的管理观以及企业成本的管理观、成本的系统管理观、企业成本的控制观等新型的理念。通过这几种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能够得知,当前的成本管理观念中,企业不仅要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应当重视长远的发展。成本的降低并不意味着降低产品成本的绝对额,甚至对企业而言不一定是有利的,单纯的成本降低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但是其忽视了整个企业的远景规划发展,没有考虑到货币与风险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时间价值。所以,企业应当树立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以提高成本的效率为核心,增强综合实力。 (二)利用价值链的分析工具 有效的利用战略成本的管理分析工作才能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树立新型企业经营价值观,强调企业的上游与下游各个方向的重要性,如供应商、经销商以及顾客等等。将虚拟的企业看作为多个职能组织的价值链,以多智能为核心进行企业的管理,取长补短,使产品的价值与产品的成本实现最佳的组合,这也正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企业应当重视分析自身价值链成本的外延,透彻全面的分析之后积极投入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客户的价值链当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控制成本动因来获取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总而言之,利用价值链的分析工具能够确定企业是否需要实施纵向整合战略,通过与产品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来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率从而增加竞争优势。 (三)健全信息化管理手段 当前世界正处于经济一体化的驱使下,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企业成本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企业、市场和政策的各项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健全企业的各项信息化手段,及时的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企业的不足和弊端,顺应市场发展变化从而提高企业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激励与评价机制 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进而完成企业设定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完整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中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可或缺。 四、结束语 战略成本的管理是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成本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对市场竞争环境下所作出的适应性变化,是当前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企业战略成本与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之间的问题与深化方式,能够帮助增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解决当前企业的财务问题,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思路、深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手段。 作者:张江涛 单位:浙江奇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国内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论文 一、当前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房地产企业虽有财务成本管理的意识,但是对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却不够重视。财务成本管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使用的效率,若成本管理使企业成本使用效率提升至最高水平,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很多房地产企业并未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因而放松了财务成本管理。在财务成本管理方面,企业未明确有效的工作规范、目标,且成本管理体系本质也是不完善的。部分企业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只对部分成本管理环节给予重视,如重视设计阶段,而忽略了施工阶段,这种现状导致财务成本管理完整性不足,且很难进行系统性管理。 2.财务管理体系与成本管理体系不匹配。 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其内部管理体系却不能跟上企业扩展的脚步。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仍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较为粗放。从宏观和微观管理两方面来看,成本管理工作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规模,且成本管理与财务管理存在脱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本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执行力。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仅针对自身设置,未考虑工作制度与财务管理的衔接性,因而无法在财务管理中落实各项成本执行要求,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建筑工程预结算管理效果不佳。 作为房地产企业,工程预结算是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必须确保工程预结算工作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保证财务成本管理不会受到影响。当前,工程预结算管理暴露出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组织建设不足,影响了工程预结算管理的执行和工作效率;第二,定额更新速度慢,计算步骤繁琐,且无法保证预结算工作准确性进,影响了工程进度;第三,工程项目管理不足,主要表现为综合管理缺失,导致工程施工与设计的交流沟通不足,难以达到统一的管理模式,因而造成预结算款升高,影响企业的资金运作;第四,工程预结算问题严谨性不足,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导致预算远超过实际成本。 二、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财务成本管理重视程度,树立财务成本管理意识。 作为房地产企业,要认识到财务成本管理对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力,从而给予财务成本管理充分的重视。企业领导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求财务成本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并树立财务成本管理意识,使该意识贯穿至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始末。企业领导要协调各财务管理部门,加快管理制度制定,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提高财务成本管理的效率。房地产企业应明确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管理的关系,使财务成本管理部门具有参与企业各项决策的权利,从而通过成本管理优化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2.加快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成本管理与财务管理衔接性。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速度,及时调整内部管理,尤其要做好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建设,以保证成本控制效果。成本管理体系建设要从制度建设做起,强化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费用审计制度建设,进而提高成本管理的规范性。房地产企业应建设分层管理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严格划分每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范围,实施岗位责任制度,便于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在具体的成本管理中,首先要保证会计主体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其次要注意财务数据实时记录与收集;最后要强调会计主体财务数据与财务管理有效衔接。为保证工作流程的有效衔接,应制定会计人员的结账、报表、编制等规范。同时,要注意成本管理的科目设置与财务管理相互一致,使两者实现统一管理,完成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升级。 3.健全工程预结算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管理。 现代管理理念已经在我国企业中广泛推行,房地产企业也应具有现代财务成本管理的理念。现代财务成本管理理念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企业要结合会计管理工作,全面落实预算管理。 3.1加快组织建设。 预算管理应实施统一领导,以强调其内部协调一致,需要企业内部部门互相合作、协调,因而其组织体系也要包括及公司各部门。企业内部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预算管理,构建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 3.2加强工程预决算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好工程项目经济指标预测,尤其要注意指标项目的全面性,避免发生遗漏,影响预算成本。应结合具体项目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估算出较为准确的工程成本,保证预估成本与实际成本无较大差异。估算出工程成本后,应与设计方案反复比对。 3.3加强预决算人员管理。 预决算人员是预结算工作的实施者,其行为直接影响预算准确性。企业应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及学习,提高预决算人员业务能力。为避免发生弄虚作假现象,应完善奖惩制度,提升预决算人员职业素养,使预决算人员能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3.4明确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法。 很多房地产企业的预结算管理方法较为粗放,导致管理效率不高,因而要加快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法建设。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落实综合管理,并提升预决算工作执行力度。此外,应强化预决算过程的监督工作,督促预决算人员建立较强的责任感。 三、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房地产企业对财务成本管理重视不足,缺乏未将财务成本管理意识贯彻至相关部门,这种现状对企业节约财务成本是十分不利的,企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进而完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房地产企业要深入了解当前财务成本管理的现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加快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建设,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企业应重视财务成本管理规划,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促进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质量提高,为企业规避市场风险,保证财务安全构建一个有效的保障体系。 作者:张彦红 单位:青岛银盛泰亿联置业有限公司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实践教学财务成本管理论文 一、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设置的分析 (一)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从制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看,有些院校目标定位较高,以课程整体建设和长远的发展为宗旨。如山东财经大学《财务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以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为教学模式,以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突破口,以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有效途径,以建立多功能的网络模拟实验室为努力方向,不断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此类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培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和教学制定了方向,较为全面。有些院校定位较具体,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成本会计》课程,将其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有关成本会计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 (二)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分析 1.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总体分析。 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有多种,通过对三门课程资料的整理归类,可以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分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其他4类。实验教学主要是利用财务软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EXCLE训练、财务模型的验证或综合模拟实验。实验一般有电算化实验和手工实验两种方式,各院校基本都具备电算化条件,因此电算化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实训教学是具有自主性、创新性、仿真模拟度较高的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沙盘模拟实训。实习则是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或参与实际工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进一步掌握财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他包括有关财务内容的课余活动,如社会调查、证券竞赛、创业大赛和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四种教学方式中,实验教学、实习的使用频率较高,很多院校使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东北农业大学的《成本会计》课程运用了所有4种形式来开展实践环节。 2.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验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对采用了实验教学形式的课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实验的具体内容细分为基础实验、专项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发设计型实验。基础实验主要针对Excel在财务成本管理应用中的基本操作而设计;单项实验则是对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主要知识模块进行训练;综合实验将财务成本管理与会计学各板块的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分析研究,多以案例的形式体现,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项专业知识的能力;研究设计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课程中,基础实验、专项实验、综合性实验运用较多,研究设计型实验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多为基础实验。 3.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训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调查,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训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沙盘模拟两种。课程设计主要是完成大型案例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或理财能力分析,案例由教师统一安排或学生自行搜集,按照既定的指导方案和实训要求进行团队分析,该环节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沙盘模拟实训包括手工沙盘模拟和基于ERP企业管理软件的电子沙盘模拟,这种仿真实训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或沙盘实验室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和管理。 4.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习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实习中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的参与程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的实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参观了解实际工作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的认识实习,另一类是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实习。在被调查的课程中,有19门课程有实习环节。但前一种实习方式居多,只有5门课程安排学生进行工作实习,并且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 (三)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学时安排的分析 一门课程学时的安排可以反映出课程的侧重点。67门课程中有23门课程披露了其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通过对23门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存在下列问题:1.有些院校的学时安排过少,只有4学时,这必然导致实验内容不能覆盖全部知识点。2.不同院校同一知识点的学时安排差别较大,有些院校学时安排过少,使学生无法获得深入细致的训练,实践环节浮于表面形式,达不到实践效果。3.有些院校的实践环节学时挤占了理论教学时间,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理论课无法讲完,或本该深入的问题变得浅层,本该重点的问题压缩时间等问题。 (四)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条件的分析 对于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条件,我们从是否有实验室、是否有实习基地、是否有配套的实践教材以及是否有相应的指导教师这四方面来进行分析。 1.实验室条件分析。 实验室配备相较其他教学条件稍好,超过了一半的课程配备了实验室,并且很多没开设实验课程的院校逐步重视校内实验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规模有所不同,规模较大的实验室一般均含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实验室具备相应的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但也有院校的实验室规模较小,实验室规模应根据专业人数课程内容来定,并非规模越大越好。 2.实习基地条件分析。 调查显示,有32门课程有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占所有精品课程的47.76%。实习基地为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不同院校实习基地情况不同,像知名院校或者财务根基较深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专业则实习基地数量较多,实习企业规模较大,可供选择性也较大。但总体看来校外实习很不理想,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 3.配套教材条件分析。 财务成本管理实践环节配套教材是指能够引导实践环节并提出教学要求和实践步骤的实践大纲、实践指导书或者整套的实践教材。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或指导书应包括授课对象、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实践内容与实践要求、考核办法及主要参考书。67门课程中,有35门课程有配套的实践教材,占52.24%。做得较好的学校如湖南商学院课程组编写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设计》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分别应用于单项实验教学和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并对教材进行了两次修订。而有较多课程的实践大纲、指导书不够完善,只简单说明了实践内容和要求。没有详细的实践指导,就无法使学生明确实践目的和注重的要点,使得学生的实践很盲目,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4.指导教师条件分析。 67门课程中有27门课程说明有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占40.30%,所占比重较小,且多为兼职,学历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教师。 (五)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考核制度的分析 考核制度的完善与否将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67门课程中有24门课程披露了自己实践环节的考核制度。经分析,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制度存在下列问题: 1.考核制度传统单一。 大多数院校通过出勤考核或报告考核,或二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至于学生的操作过程则没有具体的衡量措施。考核办法单一、不全面,学生只在乎实习报告等考核环节,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则实践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 2.无具体考评标准。 此类有具体考评标准的课程极少,大部分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缺少科学合理详细的考核测评指标体系,不利于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3.实践环节分值占课程总分比重少。 由于大多数实践环节穿插在理论课程中,因此有些院校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一部分进行考核评价,实践环节占课程总分的比重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考核制度是实践环节高质量完成的保证,没有考核制度的把关,尽管实践环节设计得很完整,但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足够重视。健全的考核制度是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取得效果的保证,无论任何学科课程的开设应制定合理完备的实践考核制度。 二、改进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独立的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在理论知识中存在内容的交叉重复,致使实践环节也有此现象。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和《管理会计》课程同时存在全面预算实验和长期投资决策实验。甚至于有些院校的课程中含有会计手工模拟做账、电算化做账等财务会计实验的内容。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得课程特色不突出,实践环节不能体现课程特点,还浪费了资源。已有很多学者提出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构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解决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随着理论课程的整合,实践环节也应保留各自独有的内容,融合三门学科相通的部分,整合成一个实践课程。且实践课程应独立于理论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教材等完整、系统的教学资料,保证课时,并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科学完善的实践课程配合日常的理论教学,不仅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 (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根据上述分析,大多数院校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较单一。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实践环节的训练应循序渐进,应包括强化知识的操作性训练、锻炼综合能力的综合训练、实际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作业。因此,各院校应构建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的全面的教学体系,各实践环节训练目标明确、难度递进、并能很好地相互衔接。实验教学要尽可能地覆盖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实训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工作实习必然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就需要院校要有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与高校共同设计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建立长久、稳定的实践基地,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改善实践条件,为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实践教材的编写是完善教学体系的保障,需要符合课程及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其他院校课程的实践教材,但不能盲目套用,各院校应尽可能开发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原创性实践教材,教材体系要完整,最重要的是要能及时更新。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打造稳定的实习基地。例如,现在许多企业都通过招募实习生来选拔人才,学校可以争取与之建立稳定的实习关系,使之能接纳整班学生进行实习,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组织有关教师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培训讲座等服务、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除此之外,各高校也可借助国家政策积极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如2012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就为校企合作创造了平台,实行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方式,鼓励高校创建校外实习基地。而校外资源较匮乏院校就可以将国家政策作为契机,积极联合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学生创造实习机会。 (四)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要求更高,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院校要加强对现有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为其提供各种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的机会,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积极聘请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专家作为实践环节的兼职指导教师。 (五)构建完善健全的考评机制 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要将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实践过程的考核内容包括:实践态度、出勤率、实践项目选题的依据与价值、实践项目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实践中与同学的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实践结果的考评可以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成绩判定。财务成本管理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财务成本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实践教学能得到各院校和教师更多的重视,并结合院校及课程的实际情况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田丽娜 张楠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论文 1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1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在我国事业单位都是靠政府财政划拨的经费和财政收入作为运转的资金,无论经营如何均可做到“旱涝保收”,无竞争或低竞争的经营环境使得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市场化意识,因此对经营成本不够重视,成本消耗一直高居不下,这样的经营方式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我国政府逐渐将事业单位投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基本上告别了靠吃财政的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事业单位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注重经营效益,而成本是影响经营绩效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财务成本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2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的必然选择 虽然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经营性质不同,其提供的产品以非物质产品为主,但其经营过程中仍然要消耗大量的物质产品,再加上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使得成本往往过高,为了衡量事业单位的绩效,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就应当对事业单位成本进行科学的预算和管理,为单位经营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尽量减少开支,为社会做出贡献。 2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化经营经验的不断增加,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成本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首先,受传统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系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遵循的会计准则仍然受到收付实现制的影响,会计处理方法较为落后,很难对日益市场化的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形成有效支撑,导致成本管理基础资料准确性不高,对成本控制决策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事业单位开展的业务种类繁多,因此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上很难做到统一,造成了一些成本费用归属不明,在没有标准和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实际工作中往往随意性很大,给绩效评价带来难度;再次,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直接套用会计管理制度作为成本管理制度,使得实际工作中对成本的管控不到位。 2.2成本核算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注重与经营直接相关的直接成本,如人工费等,而对于办公费用、业务招待费、设备折旧等间接成本不够重视,再加上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成本预测准确性较差,常常导致预算不足;而且对成本项目的细分不够,导致一些纸面上的预算金额往往为几个项目之和,这种做法使得在后期对成本控制时对于超支的费用只能追溯到合计金额,因此达不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使成本核算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2.3成本管理的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 科学的监督考评机制是反映财务成本管理情况的手段,是提高成本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成本控制效果的有效途径。导致当前事业单位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监督不够严格,考评不够科学,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科学,对于会计业务上存在的漏洞不能及时发现,而且缺乏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得实际工作中对于成本管理的监督考评随意性很大,准确性不够,达不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3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策略 3.1健全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制度并不利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因此作为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健全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事业单位在市场化的趋势下,应当改变落后的会计核算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以准确反映单位年度收支项目的实际情况;其次,财务成本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再次,做好成本管理创新工作,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突出的成本管理队伍。 3.2提高成本核算规范化水平 首先,做好成本预算工作,这是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在成本预测工作中,财务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收集成本预测信息,力求全面;同时应当将成本项目细化,提高成本项目的层次化,使在成本核算时每一个项目均可准确追溯到源头,此外,成本项目划分如果过于细化就会增加成本核算工作量,因此实际工作中应当统筹兼顾,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划分;其次,为保证预算前后成本项目的一致性,预算项目一经确认就不能随意追加,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必须经由单位财务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共同商议、决策并执行。 3.3健全成本管理监督考评机制 首先,单位领导应当意识到成本管理监督与考评制度对于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机构,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将成本管理监督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再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以量化为主的考核指标,并将成本考核指标分摊到每一个部门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将成本管理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人的评奖评优挂钩,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成本管理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虽然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相信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在生存和发展的驱使下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作者:章军 叶爱英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论文 1、当前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成本管理体制 房地产企业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设立的企业制度不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偏离了预定轨道,并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阻碍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不健全却是共同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实行粗犷式的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管理制约的作用。并且对于岗位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奖惩机制不分明、不完善,不仅会影响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还会降低工作效率。 1.2预决算管理存在不足 做好工程预决算工作对于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责任,而当前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良好的工程预决算可以帮助企业节省资金,创新管理方式和提升管理效率。当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定额更新换代的频率慢,很多房地产企业还采用这种传统的工程预决算方法,而这种方式对于工程资金运用的真是和可靠性不够准确,并且计算繁琐,增大了工作量,降低了管理效率。第二,缺乏管理的全面性,也就是缺乏综合管理。面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不足,有效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方式,但是当前设计与施工难以沟通的问题,让预结算款额变得不尽合理,更有些工作人员抽逃资金,在资金上弄虚作假,阻碍了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的对策 2.1建立健全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要想健全房地产的财务成本管理,就必须加强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同时加强考核分析。归纳一下可以说有以下两点:第一,要尝试在企业内部建立成本和投资管理中心,加强利润的管理,对于工程财务预算和工程财务决算要以季度为目标,帮助企业实现合理的资金规划,加强未完成工作的审批,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要加强审查工作,将资金控制的工作做到位,实现财务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第二,要充分注重企业内部的上行下效,注重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因为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实现上、下级的沟通管理。企业内要注意责任到人,出了问题不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要制定月度、季度、年度的考核目标,并在周期末进行管理总结,这样才能有效健全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2.2完善内部资金管理体系 要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就要运用到信息化管理,而科学的筹集和管理资金是现代房地产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日常资金的收支情况予以把握,做好每日现金流的核对。另外,企业要建立电子银行和核算系统,帮助企业实现资金合理的预决算,实现资金控制,让企业运用现代化真正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 2.3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升级 第一,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财务成本管理每一个层次的人员进行授权,只有财务成本管理相关具有合理的权利,才能对成本费用的支付以及资金合同的评审进行合理飘转。第二,要对每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记录与科学的收集,使成本管理人员的结账以及报表编制工作具有统一的规范,保证成本会计的科目设置与造价会计的科目设置相一致。第三,要将全面的预算体系与核算体系进行结合,使每一个会计主体得到统一,完善成本管理核算系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提高社会和公共生活满意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是房地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从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优化对策。希望以此引起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成本管理力度,促进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质量提高。 作者:许铸 单位:合肥市长城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财务成本管理的改革 1内涵 煤炭企业财务成本的特殊性:多方面的条件影响和制约着煤炭财务成本。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后,埋藏在地下的古代植物逐渐形成煤。由于埋藏深度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开采煤炭资源的方式包括:矿井开采(埋藏较深)和露天开采(埋藏较浅),进而在投入成本方面产生一定的差距。通常情况下,煤炭资源埋藏越深,其开采成本就越高。在计算财务成本的时候需要对开采所需的费用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为企业盈利奠定基础。 2做法 2.1由追求最低成本转变为追求合理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提起成本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利润的对立面,往往将成本视为利润的敌人。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是收入与成本之差,成本与利润成“反比”,成本增加就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收入减去成本等于利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将利润与成本看作反比就太过于武断。因为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收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简单地将利润与成本看成反比。如果收入发生变化,那么就很难界定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收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其变化还直接关系到成本,可以说收入是成本的函数,收入往往因成本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理论上说,当成本趋于合理时,收入与成本之差才能达到最大,也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汉山矿从管理方案入手,通过制定定额、标准化等工作,进一步对成本消耗进行控制,从根源上杜绝了浪费。制定了目标成本管理细则,通过合理预测成本费用,分区队、分科室对材料和费用归口纳入考核,各个部门需要进行内部的清算输入与产出,单位之间需要进行初步的市场模拟交易,遵遁追求合理成本的理念,而非传统上的最低成本。 2.2由降本转变为增效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企业的目标指引着其经营管理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企业最基本的目标,因此,增加效益所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共同目标,也是衡量工作的标准。与增加效益相比,成本降低的空间比较小。对于成本来说,有一个底线,如果不能增加收入,而是一味地降低成本,通常情况下,取得的成效也有限。然而对于增效理论来说,由于没有上限的限制,如果方法合理,那么空间将会是很大的。针对当前严峻多变的经济形势,古汉山矿通过掘进和开拓计划的实施,克服生产中的种种困难,不断提高生产产量,为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要,提高煤炭质量,从而提高收入来达到增效的目标。 2.3由强调减法转变为加法减法并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成本管理方面,需要树立合理成本的理念,以增加效益为目标,在方法上应并用加法减法。研发方面实施加法,人才开发方面强调加法。古汉山矿几年来通过不断引入大学生专业技术新生力量,另外还制定了科技成果回收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生产能动性,从而在技术上增强了企业的整体营运能力。 2.4由企业内部转变为产品全价值链。对整条价值链的成本进行管理,这是实施成本管理的范围所在,一方面注重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侧重企业外部成本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品的使用成本和处理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了得出整体成本,需要对各个环节的成本,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进行考虑。古汉山矿通过严格执行焦煤集团下达的有关招投标文件,通过完善招标竞标机制,对于生产中所发生的服务费用和采购费用进行规范,真正实现质优价廉,从而节约了企业的整体成本。通过研究分析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大型材料、专项工程材料等,对煤炭前沿科技给予高度关注,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2.5由职能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在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是平行的关系,不存在隶属关系,甚至指导关系,财务部门不能要求其他部门执行自己的政策,进而在其他部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古汉山矿在成本管理中,改变财务部门单一的职能成本管理的属性,而是进行战略管理,从企业战略层面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将所有部门和所有活动视为整体,从长远利益出发,对成本问题进行统筹考虑,通过制定目标成本管理细则,引导各部门、各员工树立成本意识,自觉展开成本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来说,管理成本的主体是全体职员,同时大家又是成本管理的推行者;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需要转变自身的服务职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咨询、指导与帮助。 2.6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是企业开展成本管理活动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对比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注重“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也就是通过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使用价值,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企业通过推广合理化建议,费用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引进新的设备虽然开支增加,但设备维修费用会节省,同时提高了设备的效率,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7推行成本责任制度。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部门,成本控制是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它最大限度地压缩非生产支出,层层分解各项成本指标,然后落实到每个部门、各道工序以及人头、岗位上,进一步将压力传递到位,在企业内部建立“没有不承包成本指标的单位和个人,也没有不被分解的成本指标”的责任网络,进而在成本管理中实现科学化、目标化、规范化。 2.8找准成本控制的切入点。首先,成本管理要从源头抓起。从项目立项开始,技术引进、资金筹集、成本构成、利润形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技术设计部门应当把设计成本看作同技术设计一样重要,同时由过去单纯的技术设计逐渐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成本设计。其次,从成本中比重较大项目抓起。煤炭生产成本包括工资、电费、材料费、折旧费、福利费等,其中工资及材料费占成本的比重较大,从管理效能看,抓住工资和材料成本,应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 3实施效果 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交流、考核,逐步提高财务以及相关人员成本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把应对降本增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清晰了成本工作思路,久而久之,成本管理将融入企业血液之中,变成所有部门的习惯,所有人员的自觉行为,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将达到最佳状态。 作者:余四祥 薛秋荣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 焦作市中站区审计局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问题及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常见的问题 (一)财务成本管理缺乏健全的体系 因为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发展期,主要的财务管理经验都是来自国外及自身总结,因此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房地产的财务成本管理的主要经验都是从失败的教训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并不是凭空想象或者硬套照搬国外。虽然国外房地产行业财务成本管理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但是因为地域性问题,国外经验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我们只有将其先进、成功、有章可循的经验进行分析,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都是较为混乱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核算与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手段也是属于粗放式管理,会浪费极大的人力与物理,更多的规章制度与流程都是能省则省,流于形式,表面功夫做的很足,实际效果却很差。 (二)房地产企业管理层财务成本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 社会经济体制下的房地产企业都是要求高成交率、大批优质房源、高成交价格、只是注重其中某一环节管理等等,将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重心偏移的太厉害。虽然目前部分房地产企业在实行财务成本管理,但是因为前期效果比较小,在实行不到几天就弃之不顾或者放任不管,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当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成本预测与决策的时候都没有切实有效的数据来佐证其决策,也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指导,无法将谨慎的决策态度运用到其中。传统的财务成本管理办法是将财务决算报告作为成本管理对象,这就会导致整个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好比是亡羊补牢一样。虽然在财务决算报告中发现一定的错误或者不足,但是往往在上一次的成本管理结果还未出台的时候,下一次的预算已经做好,这样一次一次滞后就会导致最后财务决算成为空话,无法发挥其本身为房地产企业开源节流的作用。 (三)财务成本管理方式欠佳 因为缺乏成功经验,当前很多的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办法与方式都是照搬其他企业或者在黑暗中摸索,这样的财务成本管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当前很多的房地产企业都比较重视局部的管理,并不对整个企业的系统管理作出全面规划,不能从根本上将房地产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也比较倾向于静态的管理与控制,不注重动态观察,对整个财务管理按照其他商品管理办法一样进行预算与核算,并不能将财务成本预算与成本核算做出有机结合,无法将阶段成本跟部分成本之间区分与结合。 二、加强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的执行者还是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激发财务员的积极性,让其主动思考。房地产行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让财务成本管理参与到竞争中去,让财务成本管理充分显现其价值与意义。在进行房地产的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物质方面的成本,还需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非物质成本,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架出完善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是财务人员执行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的体系,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甚至部分财务人员会自发奇想的解决,应付了事。一个健全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应该从资金预算、信息化管理、合理筹资、日常管理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只有将这几个方面都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才能保证整个指挥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正确化。 (二)树立系统的管理意识,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房地产行业领导班子的管理意识强弱直接决定了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与最终成就,在进行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具备系统的成本管理意识,从整个房地产企业角度出发,对企业进行财务成本管理。在管理过冲必须坚持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全面性,根据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构建科学化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到财务成本管理中的物质成本与非物质成本,将成本内容进行扩展,从而实现财务成本管理的目标,才能保证财务成本管理发挥其真实效用,从而提成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来自于《财会研究》杂志。《财会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从全方位视角出发,做统筹管理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在上文中已经做出深入的剖析,那么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出发,将资金预算、信息化管理、合理筹资、日常管理这几个方面都同时进行管理,才能将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最终效果显现出来。这几个方面都是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管理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无论是其中哪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整个管理造成影响。管理者必须具备高素质,能够将系统的管理意识作为己用,才能做好统筹管理。对房地产财务成本管理进行统筹布局,不重视其中任一部分,将所有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充分布局,细致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将财务成本管理科学化的应用到房地产企业中。 三、结束语 面对竞争力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房地产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财务成本管理意识、体系与方法,对整个房地产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控制与管理。为此,房地产企业领导班子要树立起全面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构架出完善的体系,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将财务成本管理更好地应用到房地产企业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其长远发展。 作者:邹宇红 单位:武汉铁路局职工住宅建设指挥部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策略 一、新时期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 医院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影响医院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行影响医院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在医院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医院领导者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医院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造成医院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医院财务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职能分工等不够明确,造成医院会计监督效果难以实现,医院财务信息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医院的会计基础工作存在混乱现象,制约了医院财务核算工作的科学、有效执行,使得医院财务核算结果不准确,不能够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另外,许多医院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监督机制,造成医院经营管理的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审计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制约了医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加强,医院对于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的缺失,影响到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的发挥。医院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医院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制度在医院中的不完善制约了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使得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缺乏良好的环境,造成医院忽视成本控制。 2.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 医院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没能够将医院的预算管理与控制作为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来抓。医院对预算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楚。认为对医院的经营计划做好组织安排,就是做好了医院的预算管理和控制。这种观点没有将预算管理作为医院战略发展的重要工具。医院领导者对医院预算管理与控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有效作用的发挥。目前许多医院对预算管理认识不清,对如何组织和实施预算缺乏基本的认识,会影响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医院的预算管理的目标是对医院的管理、资金、成本等进行预算,并为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指导。但是,在医院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执行和预算目标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没能够真正发挥医院预算管理的作用。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健全的预算控制机制,会造成医院预算管理的不理想,没有健全的预算控制机制,医院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影响医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最终会导致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缺乏效率,导致医院成本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3.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才 医院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转型跨越发展,需要一大批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高素质和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但是,目前而言,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升级,以适应医院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中国医院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医院内部的财务成本管理意识严重不足,传统的医院体制根源制约了医院内财务会计人员对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视。现代医院缺乏拥有专业技术扎实、经营管理知识丰富、具备创新意识和战略思维的人才,这造成了医院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和不足,医院的财务部门作为医院战略发展的支撑部门,不能够有效地为医院的经营管理的做出提供科学的、合理的财务成本分析和财务信息支撑。(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二、完善新时期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 新时期,医院为了加强自身的财务成本管理,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经营绩效提升,必须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成本管理制度。只有通过科学的健全的财务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实现医院成本预算、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计划、成本分析等完整的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实用的、规范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约束和控制医院日常经常活动中的成本消耗和成本浪费的问题。提高医院内部的资源、设备、材料、药品等的使用效率。加强对医院内部资源的采购、存储、使用等环节的成本竞争。对医院股东资产以及耗材进行财务成本控制,充分的进行成本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形成完善的财务成本报告,为医院的经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开支,实现医院的财务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2.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的财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医院业务流程的熟悉,通过设定控制目标、鉴别控制点,保证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化。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医院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整体经营目标实现。医院良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有助于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有效的内部监督是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保证。医院通过加强自身的监督机制,使得医院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得到有效的内部监督检查,确保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得到顺利的执行和贯彻实施,从而有效地发现和改进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医院内部监督机制能够规范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推动医院的激励与惩罚制度的实施,促进医院员工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从而达到医院成本控制的目标。 3.强化医院预算管理 医院不能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医院应该兼具公益性,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是实现。医院必须改善医院的管理模式,树立系统的全局观念,重视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与控制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医院内部各个层级的预算管理机构,促进医院预算管理实施的组织保障。另外,医院应该加强对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员工的预算管理的观念的认识,提高医院内部成员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意识,推动员工参与医院预算管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的提升,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和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在医院内部得到认可和深入推广。医院为了实现有效的预算管理与控制,首先必须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医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能够客观上改善和把握医院预算执行效果。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以前预算编制的经验的总结,科学的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的调研和分析预测,对医院经营活动的产出与投入进行分析,为医院的预算编制提供正确的决策,以促进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医院经营绩效的提升和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4.加强对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审计 医院为了提高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目标,必须加强医院的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树立成本意识,提高医院全体员工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另外,医院开展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配合医院开展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的开展,能够及时地发现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应对解决。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树立成本意识,积极地参与医院内部审计当中,发现医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利弊,积极地参与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实现医院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新时期,医院的财务成本管理是医院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当前医院在进行财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成本控制制度,通过科学的预算管理和对财务成本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培养医院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通过科学的成本核算,促进医院的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经营绩效的加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未来医院应该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减少浪费和消耗,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作者:张庆泉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东夏中心卫生院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优化 1.确立财务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地位 制度管理是现代管理最主要的特色,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确立财务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而地位的确定又是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实现。一方面,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既能够使得财务制度满足施工的发展需要,将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中的灵活性与原则性做到统一;另一方面,能够让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解决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存在制度缺陷问题。 2.注重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注重技能培训。①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要实在具体,培训人员要按时到场、培训时间要落实到位,通过培训来让施工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上一个档次;②培训应该具有广泛性。应该对培训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安排,要兼顾财务成本管理的各种知识,要让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尽量多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成为“多技型”、“复合型”的人才;③细化人员培训计划。施工企业应该结合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晋升计划、再教育计划、人才引进计划以及培训计划等。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既安排员工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班,也要邀请专家学者到单位、到岗位上对财务成本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④还应该为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评价考核机制。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施工企业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都没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而定量评估却能够大幅度提高考核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便于对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定量评估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该详细说明每个岗位的具体内容,包括工作评价、岗位条件、工作职责等;第二,量化考核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廉、绩、勤、能、德”;第三,详细分解“廉、绩、勤、能、德”,将分解项目制定为相应的评价标准;第四,根据财务成本管理人员不同的行政职务来制定相应的分值标准,即按照普通员工、一般干部、中层干部、主要领导来设定标准分值,总分为100分。对于那些评价考核长期低于60分的财务成本管理人员,应该找其谈话,要求其整改,若还是屡教不改,则应该予以待岗、淘汰,扣发绩效。这种评估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工作人员的绩效,优化配置岗位人员。 3.建立规范有效的财务成本稽核工作规范 施工企业在制定财务成本稽核工作规范时务必要参考企业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以此来达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效果。例如施工企业的采购流程可以分为12个环节,分别为: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对供应商进行考核、选择;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批与编制;签订与执行采购合同;控制采购价格;保险与运输;货款支付与核算;检验入库;考核等。在稽核采购流程时,可以重点稽核质量检验单、采购合同的签字是否有效、是否有预算、采购流程是否合规、是否按企业的正常程序来对采购价格进行确定、采购过程是否实现了职责的分离、等,具体可独立妥善保管每笔业务的报告单,以备检查。 4.实现内控与财务稽核有机结合 第一,建立财务稽核工作网络。施工企业应该设置一级总稽核岗,而各二级院系及下属部门应该设立二级稽核岗,直接受到一级总稽核岗的管理,要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来对各二级单位的业务流程控制点进行追溯检查,及时发现效益流失环节及问题,确保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二级稽核岗应该定期向一级总稽核岗报告稽核工作,以此来保证上下级单位之间信息的传递,特别是对于性质特殊、金额较大的重大业务要写明风险点、稽核内容、存在问题、是否符合稽核规范、解决方法建议等。一旦稽核人员发现有舍近求远采购、采购价格不合理等问题,应该及时向施工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而总稽核岗除了定期向施工企业领导班子编制财务稽核内部控制报告外,还应该为他们提供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这样就能够保证日常工作与稽核工作紧密相关,增强事前事中控制、加强信息流通。第二,专项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要定期安排财务稽核人员来对某个流程进行专项检查,尤其是要对销售、采购、资本支出、货币资金等重点环节加强互查、自查工作,对风险的评估要格外重视,财务稽核结果要与施工企业绩效考核奖惩挂钩。第三,设计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予以确定,找出关键控制点来设计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必要时还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来帮助制定。把好项目支出关,将项目支出细化到每一个项目,在保运转、保稳定的原则下取消了以前年度部分成效不明显的项目,并将项目资金分类管理,分级审批,以确保财政资金落到实处。 5.加强合同管理,合理索赔 随着施工企业应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法越来越多,施工企业要认真做好签证,重新审核、计算工程量,但是目前来看,薄弱之处主要在合理索赔和施工合同管理。目前很多施工建设项目都采用固定价合同,而固定价合同只能增减设计变更,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合理索赔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合同管理施工合同。在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都必须遵循施工合同的条款,这是最终确定工程概预算的重要保证,也是施工双方所要遵循的经济文件、技术文件、法律文件。由于建设施工的合同内容多、合同执行期长、投资巨大。所以,施工合同中除了有造价、质量、工期、工作范围等一般条款外,还应该要涉及到专利、文物、税收、保险等内容。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务必要对每一条款内容都进行仔细斟酌、全面考虑,不然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施工企业出现巨大损失。同时,一旦签订合同之后,施工企业就必须全面履行合同,按期按质竣工,以此来赢得良好的信誉,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第二,索赔。施工企业经常都会遇到拖欠工程款、故意刁钻的业主,对于这种情况,施工企业要对与施工索赔有关的资料和依据(如双方来往函件、隐蔽记录、施工合同、设计变更、施工图纸、图纸会审、招标文件等)进行整理、收集,要有理有据地向业主提出索赔要求,以书面形式将施工索赔通知给业主,施工索赔的过程中,要找准索赔依据和索赔事实,同时编制出有说服力的索赔报告。索赔报告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语言要婉转恰当,数据要准确无误,索赔要求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索赔要求。 6.结语 总之,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之上,做好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提升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吴娟 单位:湖南路桥建设集团公司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研究 一、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现状 (一)财务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中国的房地产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企业,行业的竞争加剧使得企业不得不压缩自己的成本进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大部分施工企业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以夺取施工的标的权,更有甚者,直接借入高利贷进行企业的夺标项目,对企业的后续发展极为不利。这些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在于企业对财务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到位,认为企业的施工项目一旦开展之后,企业的成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中国的大部分施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进行控股,改革观念不强,自身的实力也比较薄弱,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高,这种情况导致了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安于现状,不对内部的体制进行全方面的建设以及改革。 (二)成本管理方法错误 现下,中国的大部分施工项目存在着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每个单位内部的成本管理以及控制方法大不相同,就连项目进度的衡量方法也不一致,这暴露出了大部分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的特点,工地作业流动性的特点使得项目的财务核算方法无法采用全面的信息化的形式进行财务信息的记录。同时,旧有的薄弱的财务成本管理制度使得施工单位不能根据自己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成本战略的构建,而对财务成本管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工程项目耗费上,片面地追求企业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对成本控制仍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不给以充分的认识。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使得相关的管理控制制度没有完全覆盖,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缺失。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 企业对于财务成本管理的考核办法落后是现下大多数企业的现状,权责机制不明确使得现下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定的考核制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企业放弃了这种考核制度或者蜻蜓点水般的进行,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效果。由于施工企业的工程流动性特点,使得大部分的工程在进行材料会计处理时,并没有实现信息实时动态化的管理,使得财务信息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充分地调动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发展。 (四)施工材料管理不严 施工企业原材料的混乱管理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项目工程进行过程中,大部分材料乱堆乱砌,来源不明的情况使得企业的材料成本大大增加。现代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规模的不同品种的原材料,供应商繁杂以及下游的多个领料点使得材料的领取十分混乱。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到大面积土地的施工,供应商的不同使得材料的堆放规则以供应商的名称进行分类堆放,使得整个项目的管理十分混乱。而施工材料的质量往往褒贬不一,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往往要进行退货处理。同时,在施工材料运送的过程中,要对原材料的包装进行密封检查,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以及质量不过关的材料进行检查,以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成本。 二、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建议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中国的施工单位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在项目的完成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保障上,对于内部的管理水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许多财务问题的产生。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有关责任人的领导意识,才能全面地进行财务成本管理意识的促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起着领头羊的作用,领导应从自我出发,充分地发挥管理才能,将财务成本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中去,使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向着精细型的管理模式转变。将企业项目的施工成本目标均匀地分配到每一名员工的身上,实施员工个人的工资与工作岗位挂勾,最大化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将成本管理的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施工企业应采用新型的科学化的方式进行项目的管理,通过对市场的磨合,建立完善的财务成本管理制度,以技术化的手段降低企业的成本。防止财务成本管理走形式化的过程,将其贯穿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之中,合理地进行阶段性工作的管理以及决算方面的考核,以月为单位对各个材料的动作过程进行成本核算以及盈亏分析,真正地将成本管理落实到实处。(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二)强化成本管理办法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最初目标是通过科学化的会计手段,对施工企业的成本以及效益进行全面的计算,并提供合理的财务信息,以保证项目按照最初目标完成。企业在进行财务成本管理的第一前提是明确整个会计手段的目标,以建立完善的财务责任任务中心,通过对企业项目进行的全方面的成本信息的计算,以将具体的信息分解到各个施工项目阶段,完善整个财务预算体系。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力报酬进行精确的计量,以防止冒名顶替的情况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差旅费用以及工作人员的办公费用进行全面化地管理,以高效的办事原则为核心,进行日常办公用品的控制。对于整个施工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商品质量以及工程款项进行一对一跟进,保证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责任人。定期地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促进其竞争意识的形成,以达到提高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以及人员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成本管理制度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的前提,考核制度的出现使得施工责任可以落实到每个人的人头之上,使得责任清晰,目标明确,全面地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企业的内部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用于财务信息的审计,将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全面的梳理,进行不定期的考核,以保证整个财务管理目标的落实。为了保证整个激励的有效性,施工的企业必须将内部的激励机制与员工的薪酬福利进行全面结合,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工程的过程中,应注重施工材料的管理,尽最大可能地减小因材料管理漏洞带来的损失,只有从源头上进行施工材料的控制,才能最大化地减小施工企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成本损失。然而,原材料的管理工作并不只是进行材料的手工记录这么简单,而是进行全面的材料预购,材料使用规划以及材料使用监督等多方面管理,以杜绝不怀好意的人士利用企业的漏洞进行原材料的窃取。因此,在发现材料使用不符的情况出现时,应及时地向上级进行报告,全方位地杜绝灾难的发生。例如,河南铁通工程公司通过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强化施工项目效能监察,将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使用以及质量验收等进行了文件的制定以及下发。通过制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考核办法(试行)》、《收入推进计划》和《应收帐款回款推进计划》等办法,加强对工程建设、工程成本、物资采购等经营管理重点领域把控,各项目部整体可控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项目部百元收入可控支出平均为4.36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3元,降低了44.7%,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内部的财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全面地掌握企业内部的工作动态,通过对内部工作人员态度的提升,以提高整个单位的财务施工水平。建立全面的财务成本的目标,以强化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及工作,通过合理化地进行单位内部的权责机制实现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权力以及成本的全面匹配工作,以实现施工单位的财务成本全面化的管理机制。 作者:赵向华 单位:长春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策略 一、现阶段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财务成本管理的意识 近几年来,施工企业为在建筑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应用低价中标的方法,对企业资本结构造成影响,阻碍企业后续的发展。现阶段,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意识严重缺乏,没有认识到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施工企业认为施工规模与施工产值是最重要的,当两者达到一定目标后,就可以解决成本的问题。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不重视内部的管理改革,改革缺乏积极性,大型的国有企业最为明显,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财务成本管理的制度较为落后。 2.成本控制的方法不科学 根据施工企业应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同的项目在成本进度和质量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不一样,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施工企业缺乏系统性的方法。在项目成本管理中,企业未能及时地收集、处理相关的信息。在考核成本工作的过程中,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成本信息准确度不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能起到作用,企业管理层不重视成本管理的工作。 3.未制定施工合同责任成本 在施工现场,容易出现下列问题:施工材料随便摆放,没有及时清点材料的数量,材料出现变质和锈蚀,对材料的使用造成影响;在进行材料领用时,需要根据工程设计定额进行材料发放,施工人员领用材料没有固定的方式,材料用完后就去领用;对施工设备缺乏管理的力度,在使用、维修以及保养设备方面未根据施工的规定进行,操作人员素质差距较大,未根据上岗的要求进行;设备经常出现人为损坏的情况,管理不到位,增加施工成本。 4.不重视资金、时间的价值 施工企业建造的工程量比较多,时间跨度较大,建造持续的时间长,施工时间和建设资金的控制尤为关键。施工企业项目财务成本通常包括材料、人员、设备等费用。施工企业有时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项目工程方支付资金的时间存在差异,施工企业有时借助贷款提前支出部分资金,所以,施工企业需要统一管理和利用资金,对不同项目的建造成本进行统一管理,以免出现资金浪费的问题。 二、强化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策略 1.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为施工企业提供施工指导,在进行项目施工时,需要使技术人员发挥能动性,引导技术人员对施工设计技术方案进行技术论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依照规范、工期等,优化安排施工进度、方法等,科学地进行资源配置,制定计划以及有效利用资源的措施,确定施工的程序以及施工的顺序,保证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需要考虑到施工的协调性、连续性等问题,为施工作业制定最佳的组合方式,防止出现重复施工的问题。科学分析,合理地确定目标责任成本。在开工前,施工企业需要明确目标责任成本;项目经理部依照目标责任成本,制定工序标准的成本,制定考核指标。 2.强化企业成员成本管理的意识 首先,施工企业应当确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部全体人员,成本控制涉及到工程人员、技术人员,但是,成本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全体人员。强化全体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应当包括:项目经理和上级领导签署责任书,确定在施工过程中各种情况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责任明确时,也要明确责任成本。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设立项目成本管理的机构,强化成本管理的意识。项目成本管理涉及到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比较复杂,需要具备组织保证,设定相应的机构,配置专业人员负责成本管理。建立成本核算和成本监督机构,设置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制,确定各自的职责,强化成本意识。在项目部内部,每一层都承担相应的责任,签署责任书。明晰项目部成员的职责,对项目部成员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在项目部建立考核制度,工序完成后,开展商议考核,实行奖惩制度。 3.进行成本动态控制 在进行项目财务成本控制时,施工企业应当注意应用信息化系统,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控制手段,管理具体到数据的收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存储。与此同时,在施工的整个过程展开财务成本管理,从开工到施工的环节,进行控制,并进行动态反馈,便于及时地了解成本控制的情况。 4.控制材料费用 对于施工项目而言,材料费用会占据总成本的70%左右。要想实现财务成本管理,在材料环节具有很大的管理空间。所以,必须强化材料管理,避免损耗浪费,重视成本控制。通常情况下,材料进行成本管控,必须在以下环节引起注意。第一,预算环节。在工程开工之前,需要反复地分析工程设计图纸,获得材料的需求量,制定材料申请的计划。第二是采购环节,在进行材料采购时,需要了解货源的质量,选择价格合理质量优异的材料。明确进货的批量以及批次。合理地控制材料的储备量,降低资金成本以及管理的费用。将商家的联系方式公开,增加透明度,加强监督。第三,入库验收环节。材料到达现场以后,需要验收材料的质量、数量等,进行入库登记。第四是出库发料环节。结合用料的计划,执行限额领料的制度。完善出库的台账以及审批的程序。在领用材料时,需要项目经理或者是其指定的人进行审批。 5.引进ERP系统 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在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材料、库存等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由点到面,功能模块实现对接,并且相互牵制。采用这种管理方法,财务成本管理能够实现预测、控制、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利润。 作者:江春秋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略析民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完善 一、民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弊端 民营企业本身很少会建立强有力的财务团队去规划企业的运营方向以及决策制定,并且在盈亏平衡点的设立上不明确,导致企业在资金花费上没有节制,使得利润无法合理分配,造成员工福利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纠葛。部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也是阻碍民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管理的部门无关。殊不知,财务成本的节俭与有效管理是需要企业各部门共同配合来完成的,财务人员在做出成本统计的时候,需要有精确的数据进行支撑,若各部门管理人员在成本上意识淡薄,会造成自身成本控制责任感不强的状况,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无端浪费。 二、民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管理上没有制定一个健全的制度,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策略作为参考。制度的建立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完善来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存货管理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产品的积压,这些积压产品一旦过了销售季节就难以再用同等价格销售出去,并且还会造成企业的资金占用以及库房占用。积压产品实际上也是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应该正确处理这部分成本,在产品大幅度贬值之前将积压产品通过各种手段销售出去并转化为现金,作为后期的广告宣传费用、扩大再生产费用以及人工福利费用。 2.减少成本浪费 企业在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出现浪费现象,保证成本使用的有效性。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首先需要加强信息搜集能力,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避免出现产品因销售困难产生积压造成浪费。另外,企业应做好事前控制工作,将成本浪费在源头上进行有效消除。 3.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是对企业各部门阶段性工作的评价,对于各部门节约成本能够起到有力保障。在考核体系上,应将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对制造成本的核算工作不仅要从产品本身成本方面考虑,还应将产品的制造成本、宣传成本以及责任成本等内容考虑进去。 (二)加强成本控制 民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的最大弊端就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成本的精简方面,而不是想办法对成本进行控制。例如,企业在进行市场开发时,应该清楚认识到,对客户的维护所要花费的费用要远远小于开发一个新的客户。因此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成本管理的重点,认识到单纯的进行成本精简是不能够为企业长期成本管理带来益处的,要想从成本控制方面加强对企业的运营推动,需要转变成本管理理念,从控制角度完善成本管理。 (三)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财务人员的选拔方面,企业需要严格进行人才筛选,避免出现任人唯亲现象。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人员在自身财务素质上也应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保障用先进的财务成本管理思想促进工作的开展。企业应定期组织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四)加强财务成本审计工作 对财务成本进行监督与核算是保障财务管理有效进行的基础。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财务报销制度上存在着很大漏洞,让企业无端产生大量费用支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于原始凭证的不重视。财务部门在进行账务登记的时候,一定要凭借原始凭证,不能以复印件替代,以免一些内部人员钻了制度的空子,造成资金浪费。 三、结论 民营企业在财务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漏洞,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改变传统财务成本管理模式,用新思想武装自己,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有效的财务成本管理让企业健康长远地发展下去。 作者:王宁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中药制药论文: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 摘 要:如今,人们对于中药制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中药制药面临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先进科学技术与专业设备出现在中药制药市场中。然而,我国目前中药制药领域中,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中药制药生产的效率,还能够有效保障药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对于中药制药行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具体介绍了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药制药;应用;分析 目前,高新技术受到了中药制药领域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药过程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就我国目前高新技术水平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可总体来说尚不成熟,在实际的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药品质量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严重影响了中药制药的生产效率,这无疑会对中药制药领域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本文以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加少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提出一些自身的观点,仅供参考。 1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1.1 泡制全浸润工艺与装备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中药的认识只存于表面,并不了解中药具体的制药过程。但是,在实际的中药的生产过程中,制药工艺非常繁琐,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大多数中药在制药过程中发生一些问题,使得药品的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中药浸润工序是整个中药制药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制药人员必须要对浸润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充分保证药品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将先进的高新技术与设备应用到中药的泡制全浸润工艺中,以此来简化复杂的制药工艺,从而有效的降低制药生产工作的难度。此外,制药人员要对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分别处理,更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适合的制药工艺,并制定合理的浸润时间。 1.2 动态提取技术 结合目前我国中药制药生产过程现状而言,其中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尤其是在进行重要药物的提取过程中,制药人员依旧延续了传统陈旧的提取方法,施工设备也非常滞后,这就导致药物的提出率不高,并不能发挥很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制药领域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药的使用率,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呢?那就必须将动态提出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的生产中,并对滞后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药物的提出率,还大大提高了药物的使用率,使得我国中药制药领域真正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仿生技术 仿生技术是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模拟人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运转的原理,将药物研究与分子药物研究相结合,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技术。中药材粉末在一定的pH酸性水溶液提取,然后再用一定PH碱性水溶液提取,选择pH的最佳值和其他一些辅助条件和工艺参数。它主要是以生物学的相关理念为基础,从而对药物特性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人体环境模拟的办法,来对中药药物生产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而且在药物提纯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采用仿生技术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使得药物在提取的过程中,药材的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4 生物酶技术 与上述仿生技术使用一样,生物酶技术是借鉴了生物工程技术的酶工程技术来实现对中药的提取。生物酶是一种具有特殊催化性质的高效催化剂,大多数酶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蛋白质,利用这项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多数植物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靠生物酶的作用才能实现将其溶解出来,同时还可以借助酶的运输将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细胞内部发挥药效。另一方面中药材在经过提取后其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如大分子的多糖、蛋白质、胶质类等,这些物质通过生物酶的催化都会将其降解而挥发出去。但是在使用生物酶技术时要注意,由于中药材包含的领域十分的广阔,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物质,生物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物质。 2 中药制剂应用高新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要活性成分或药物配比的关系 一种中药的发现,其中活性成分和要用部位的确定和使用,使之进一步成为确定的药物很重要,但是研究清楚每一味中草药植物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的种类、用药部位之间的量效关系在医学研究领域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和最终各项理论的确定为人类利用中药开拓了广泛的药物资源。目前,我国中医中药药性和药味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态度的分析进行的,缺乏相关药物之间量效方面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中药理论和处方方剂的基础上,要从理论研究与实验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展和研究。 2.2 中药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问题 目前我国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农药超标、化学成分过多等质量问题,这些药品一旦投入市场中,将会极大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现代中药制药领域中引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施工设备。但是,中药产品内在质量问题仍是中药制药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水平,促进中药制药领域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中药制药行业要高度重视中药产品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问题,对于农药超标和化学成分较高的中药药材进行分析调查,充分保障药物的使用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病痛情况,为我国中药制药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2.3 应用现代检测技术控制 为了提高中药制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大力发展想指纹图谱技术和其他的相关控制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未来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高新技术,例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并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高新技术的出现,对于中药制药领域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中药制药的生产效率,还充分保障了药物的质量,减少了繁琐的制药工序,打破以往传统的中药制药生产方法,采取更多先进的制药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及时对制药设备进行优化和更新,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药物内在质量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根据不同类型的药物,采用适合的高新技术,确保药物能够起到绝佳的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水平,促进中药制药领域长期稳定的发展。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中残留农药在制药工艺中的归属与去除 【摘要】目的:为了对三种不同提取技术状态之下人参药品之中所存在的农药残留归属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水煎煮工艺及95%乙醉,50%乙醉加热回流工艺对人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后,用毛细管气相色语法测定煎煮(提取)液中的有机氛农药含量。结果:以95%醉提溶出率最高,50醉提溶出率次之,水煎过程溶出率最少。结论:醉提对中药材中有机氛农药有较高的溶出率,而水煎煮过程对中药材中有机氛农药的溶出率很低,残留农药大部分随药渣去除。因此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水煎工艺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必须采用醉提工艺时应考虑去除提取过程伴随溶出的残留农药,以避免残留农药可能的安全风险。 【关键词】人参;有机氛农药;气相色谱;溶出率;提取转移率 人们在药物服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汤剂以及中成药,实质上都是利用醇提、水提等方式来提取出在中药材之中所存在的活性成分。下文主要是以人参根茎类的药材来作为测试样品,该药物在经过了醇提以及煎煮等不同的处理之后是,对其提取物之中所含有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溶出量进行测定,通过该措施,来我国中药药材之中残留农药处理研究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依据。 一、仪器与试荆 1.仪器。Agilent(6890N型)气相色谱仪(配备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DB-1701石英毛细管柱(美国Agilent公司);索氏提取装置;回流装置,实验室组装;NE-1真空旋转浓缩仪(Eyela日本);离心机(丹东,82-1);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us);HH-Z2水浴锅;电热套(河北新兴电器厂);群力TDGC-1调压器(北京调压器厂)。 2.试剂、材料。丙酮、石油醚、浓硫酸、乙醇均为北京化工厂分析纯,提取用水均为双蒸水。 农药标准品:六六六(Benzene Hexachloride,BHC),包括a -BHC ,p-BHC,y-BHC,S-BHC四种异构体;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 ethane,DDT),包括p,p'-DDE,p,p'-DDD,p,p'-DDT, o,p'-DDT四种同系物;五氛硝基苯;四氯硝基苯;七氯;环氧七氯;抓丹;艾氏剂;硫丹,包括a一硫丹、p一硫丹两种异构体,均购自sigma公司,纯度 98%。配制成0.02p,g-mL-,的农药标准品。 在该试验之中,所使用的所有人参提取药材,都是在大量的测试样品之中,选择具有农药残留量最高的药品来进行的测试,同时,所选择的试验药材之中所含有的农药,几乎已经包含了所有可能被检测出来的不同种类的农药。 二、方法与结果 1.三种有效成分提取工艺 (1)水煎。精密称取充分混匀后的人参样品l0g,置于圆底烧瓶中,100mL蒸馏水浸泡半小时,首煎30min先武火煎沸腾,再改用文火保持沸腾状态),倒出首煎药汤。待稍冷却,加人60mL蒸馏水,复煎30min,方法同首煎。倒出复煎药汤。合并两次药汤,即得水煎药汤,此工艺过程为模仿通常的中药汤剂的煎煮过程。 (2)95%醉提。精密称取充分混匀后的人参样品Sg,加人SOmL95%乙醇,在800℃水浴锅中回流提取1h,倒出首提药汤。待稍冷却,加人30mL95%乙醇,回流1h0倒出复提药汤。合并两次药汤,即得95%醇提药汤。 (3)50%醉提。精密称取充分混匀后的人参样品Sg,加入SOmL50%乙醇,在800℃水浴锅中回流1h,倒出首提药汤。待稍冷却,加人30mL50%乙醇,回流1h。倒出复提药汤。合并两次药汤,即得50%醇提药汤。 2.有机氛农药含量测定 (1)色谱条件。DB-1701石英毛细管柱(30mx0.32mmx0.25wm,Agilent公司),载气为高纯氮气(纯度 99.999%),流速1.2mlJmin。进样口温度2000 ℃,进样口恒压8.即si,检测器温度3000℃,不分流方式。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为100℃,以250℃/min升至1900℃后,保持1min,以30℃/min升至2200℃后,保持2min,以100℃/min升至2700℃后,保持l0min。出峰时间为32.4min0进样量1wL,外标法定量,不分流进样。 三、讨论 在中药药材之中所出现的农药残留超标过量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学者针对中药药材农药残留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针对经过提取之后的萃取成分所具有的农药残留量却没有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本篇文章主要是对药材在实际制药提取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进行模拟,依据模拟所提出去的活性物质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来对溶出率进行阐述,并且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结论。 在对中药药材进行提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提取方式不同,其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溶出率也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在使用乙醇提取法的过程中,其有机氯农药经过处理之后,拥有的溶出率较高,并且溶出率的提高是随着提取过程中的乙醇浓度的不断提升而提升,实现这一效果的主要原理就是由于有机氯农药能够充分溶解在极性数值较小的溶剂之中。并且从大量的研究结果来看,有机氯农药自身所具有的溶出率,在随着药材的增加而持续不断的提升。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依据大量的档案记录情况来看,有机氯在乙醇影响之下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事实上和实验室所得到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差距。在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文献之中所存在的溶解程度,事实上都是在完全常温的状态之下来进行相应检测并且计算得出的,而在本文对有机氯溶出率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其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模拟工艺条件是使用的800℃水浴,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机农药所呈现出来的溶出率是随着温度的提升而不断的提高;本次实验的过程中,其人参药材之中所包含的有机氯农药所具有的含量,达到了PPB的级别,但是在150ML的乙醇之中所呈现出来的溶解程度,却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完全饱和的状态下;有机氯农药之中所包含的大量有效成分,在实际溶出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协同性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有效成分的存在,才能够促使有机氯农药能够更好的溶出。 即便是使用完全相同的提取工艺,其中所存在的不同有机氯农业,也同样会直接呈现出不同状态的溶出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其中的有机氯农药所具有的性质,直接影响到了具体的试验结果。根据上文的试验结果来看,其中所包含的有机氯农药溶出率排序,由低到高的顺序主要为:BHC 结语 综上所述,依据本篇文章的实验理论,能够通过试验的结果来得出:在对如果更高的提取药材之中所存在的有效成分进行更高效提取的过程中,务必要针对药材的溶出率降低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应当尽可能的减少有机溶剂在这一过程中的所进行的提取操作,而直接使用水提的方式来对药材之中所存在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 中药制药论文: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和探讨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体系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个行业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药品制造行业发展中,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促使我国的制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就我国的中药领域制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现状观察来看,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没有加以解决,如果说这类问题无法加以解决,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中药制药发展出现错误。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之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的重要制药领域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药制药;领域;分析 在中药的制药领域中,从理论上来说,利用高新技术来进行生产,能够使得生产能力和质量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尤其是提升中药制药的高效性,高新技术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定、可靠性作用。同时,在实际利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务必要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技术加以改造,从而促使技术能够更加适合中药的制药生产。下文主要针对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之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1.泡制全浸润工艺与装备 中药制剂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中药进行清晰、切片、制造等几个繁杂的工序处理之后,再将其制造成为相应的药片,通过该方式进行生产的制剂可以直接使用在临床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而在中药制剂的制造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最为重要的侵润工序,便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侵润的具体时间不能够过长,也不能过短,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进行把握。如果说应用高新技术来投入到重要制剂之中进行生产,其高新技术能够直接依据不同药材的不同特性、药性、部位等来对侵润的具体时间、温度进行调控。 2.动态提取技术 在中药的制药生产领域之中,药物的提纯技术,可以说是关乎药品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操作环节。就目前来说,我国使用极为广泛的技术便是利用水、乙醇的方式来进行沉降提纯,但是这类生产方式从目前的行业领域上来说,其设备较为落后,药物实际的提纯效率极低。而为了能够使得中药制药领域发展能够得到提升,使得提纯的成分和效率能够更加的充分,就必须要最大化的对药材本身进行利用,就必须要针对制药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进行提升结合,避免技术过于落后。动态提取技术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指在进行提取的过程中,添加入适量的药材,同时采用机械化的方式来应用循环技术,这不仅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药物液体之中所存在的溶解程度,还能够在进行动态处理的过程中保持药物浓度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药物所具有的溶出效率。 3.仿生技术 仿生技术是从生物学上借鉴而来的一项技术,主要是指从生物药剂学的基础上,模拟药物在人体环境下经过整个身体机能的运作原理,将药物研究和分子技术的药物研究相结合,为药物服用后经过人体消化道和胃部给药的重要制剂设计开发的一种新的药物提纯的生产工艺。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中药制剂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不同的溶解度为标准,在一定的酸性环境下对其药物成分进行提纯,然后在用一定碱性的水溶液进行中和提纯,选着最佳的酸碱值,借用其他的提纯方法和辅助条件实现药物的提取。 4.生物酶技术 与上述仿生技术使用一样,生物酶技术是借鉴了生物工程技术的酶工程技术来实现对中药的提取。生物酶是一种具有特殊催化性质的高效催化剂,大多数酶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蛋白质,利用这项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多数植物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靠生物酶的作用才能实现将其溶解出来,同时还可以借助酶的运输将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细胞内部发挥药效。另一方面中药材在经过提取后其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如大分子的多糖、蛋白质、胶质类等,这些物质通过生物酶的催化都会将其降解而挥发出去。但是在使用生物酶技术时要注意,由于中药材包含的领域十分的广阔,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物质。 二、中药制剂应用高新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重要处方中的重要活性成分、部位或药物配比的关系 从一种中药之中,能够极为明显的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重要部分以及所包含的活性成分,通过这一方式来确认药物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是要对所有中药材所具有的成分、用药部分进行量效的确认,是医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涉及到的理论体系对于中药的制药发展来说,有着重大的联系,所以,我国目前在对中药自身的药性成分以及药味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是直接利用辩证的形式来对药物资源的应用途径进行分析,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各个不同药物之间所存在的量效进行切实的研究。因此,中药制剂在发展的过程中,务必要采取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要在我国传统的中药处方以及医学理论上来进行发展研究。 2.中药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对药物提取的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各项标准进行强化、完善。就目前来说,我国在中药制药领域之中,极易出现的农药超标、中药制剂超标、中药生产效率控制等方面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正是这方面的改善工作,才使得我国的中药制药生产得到了提升。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中药制剂的质量可控的重点工作就是中药处方各中药制剂的药性如何确定、如何检测,除了采用指纹图谱技术之外还需要我们研究更为实用的新技术。农药残留问题和重金属超标问题应该从药材的种植源头抓起,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率、缓释等问题的改进和药物易吸湿、霉变的稳定性问题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设备得以改变。对于中药制剂在药性的最大化保留和药物性质的稳定问题上应尽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生产,而固体制剂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的生产模式,同样应该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例如新制粒技术、包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物技术、包囊技术等。 3.应用现代检测技术控制中药质量在当前的中药制药领域中 为了提高中药制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大力发展想指纹图谱技术和其他的相关控制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未来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高新技术,例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并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药制药领域飞速发展的的过程中,其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范围还会持续不断的扩大。而中药只要领域之中所使用的各方面技术,能够对于中药制剂的生产提供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质量,这对于中药制剂的繁荣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讨论 【摘要】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 造福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在我国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 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日益受到瞩目。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只有从生产工艺、中药原材料、中药药剂的剂型、中药制剂的现代化质量标准等上面着手, 多管齐下, 才能真正使得中药能够在最大效益上造福于人类。本文简述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历程, 争取能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制剂;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成果, 也是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史上, 中医中药为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而多年来, 由于中药对某些疾病所起到的特殊的治疗或缓解作用, 使得中药愈来愈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专家的关注。尽管我国有着很丰富的道地药材, 但是由于我国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制约, 使得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医药市场上, 抓住机遇, 稳中求进, 既能大力发展我国中药事业, 又能提升我国中药制剂的研发水平, 成为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发展概述 “中药现代化”这个概念是1996年正式提出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产业之一。中药现代化是指凭借传统中药的优势, 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按照国际普遍认同的质量标准对中药进行研发、生产和使用, 以满足现代化的医药需求。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基础研究的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的现代化[1]。这次主要探究的是中药制药的现代化, 而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药生产的现代化, 核心是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我国虽然有着很多道地药材, 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 我国药材目前存在着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较大、资源量减少等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 中药制剂与化学药制剂的单方药不同, 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 所用原料的成分极为复杂, 君臣佐使共同作用, 其中存在很多无用成分以及药物辅料淀粉等。这也使得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不明确, 增加了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难度。我国中药制剂中较为普遍的是中成药, 并且其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 易被人们接受, 尽管如此, 我国中药制剂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生产工艺有待改进, 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明确, 中药剂型种类有待扩充等。为此, 增强我国中药研发生产中药物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 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中药制剂水平的落后情况, 并且只有综合实现中药辅料、中药生产技术、中药质量标准、中药剂型的同时现代化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 2 国外中药现代化发展概述 2. 1 德国中药发展概述 德国生物药手册中有40%左右的药物都是由植物原料制成的, 且73%的德国人使用过或者正在使用植物药物。大多数德国人在解决感冒、滋补和心血管疾病时会采用植物药物, 而这种用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德国植物药的发展, 德国很多现代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另外, 德国在植物药的生产方面也位列世界前列, 是全世界众多国家中上市植物药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众多进口的“洋中药”种类中, 1/3以上都是来自德国, 并且在我国中药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2. 2 美国中药发展概述 早些年, 由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药品的化学成分必须是成分明确的, 申请入境的复方制剂要阐述清楚每种化学成分的药理药效学作用, 并解释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毒理学作用。而中药制剂大多成分复杂, 并且很难清楚明了的解释清楚其作用机理。为此, 中药及其制剂在美国的发展较为缓慢。从2004年开始, 随着《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的, 美国逐渐允许具有多种化学成分的中药也可以作为药物, 但是必须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美国对于植物药的研发大多是由化学家进行, 主要是从植物药中分离各种成分, 找寻新的化合物结构以作进一步研究[3]。而美国生产的植物药品种大多是单方药, 一般以胶囊或片剂为主要剂型。 2. 3 日本中药发展概述 汉方是我国传统医药在日本的本土化结果, 并随着日本药学发展已经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截至目前, 日本已经拥有900余种汉方药, 其份额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80%。虽然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药的起源相同, 但是日本汉方药更注重对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 为了提升对汉方药质量的高效控制, 汉方药制剂以颗粒剂和浸出物制剂为主[4]。另外, 由于汉方制剂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数据等, 所以在美国等国家的上市畅通无阻。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的汉方药成为我国中药的强大竞争对手。 3 中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药品的消费理念也会逐渐改善, 从对治疗疾病的需求型逐渐过渡到预防疾病的保健型。在世界药品市场上, 化学药、生物药和植物药三方鼎立, 药物种类处于多元发展的状态, 但是由于化学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使用天然药物或者绿色药物来治疗疾病或者预防保健[5], 这无疑给天然产物中草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 从2009年我国实施新医改以来, 我国医药市场逐步扩充, 并且政府对中医药职业的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中西医并重发展将成为未来医药发展的主题。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下, 更应该大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促进我国中药体制改革, 逐步提升我国中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淘汰那些已经陈旧腐化的中医药管理制度, 健全中药质量控制标准, 以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4 小结 中药作为我国医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升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实现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将会更加促进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增强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能力。只有继承与创新并举, 把传统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相结合, 才能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药都经济发展 摘 要: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本溪药都;地方经济 1 前言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作为中药生产的故乡――中国,中药的出口情况不容乐观,出口份额相当低,且多为原料药,以低端产品为主。更加严峻是其他国家研制、开发的中医药产品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并走向世界市场,甚至在我国申请专利,这是对有着悠久中医药发展历史的我国的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挑战。面对日趋严峻而激烈的中医药市场的竞争,我国研制、开发现代新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已是迫不及待。但我国现阶段以中医药理论与技能为基础的中药制药人才及生物制药人才极度匮乏。基于此,结合本溪药都经济开发区开设以中医、中药为背景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是非常必要。 2 中药制药生物制药专业的性质与产学结合 以中医药知识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以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为主要发展方向,在中职学生层面,专业设置应主要以培养适合药品生产企业需要的岗位操作工及岗位质量检查员为主要目标。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应分别将中药制药、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先进设备结构、设备操作方法、设备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及岗位质量检查员各岗位检查项目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解决中药及生物药生产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和实施GMP生产操作。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药学、生物学、中药制剂技术、生物药制剂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各种药品生产设备的操作,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品质量控制。结合我校的的优势与药都企业建立长期可靠的产学交流。使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更适合企业工作的需要。 3 培养模式的探索 制药的相关专业在我国部分高校及部分中职院校有所开设,但大多数院校主要注重于化学药品生产的研究,与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在培养方向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上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各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注重于化学药专业知识的培养,但在学科建设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的,为我校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于中职院校来讲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制药方面专业人才,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其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验、实训、工厂实习、技能大赛,毕业设计来进行培训的。一般的培养模式是在开设专业课的时候开设这一门专业课的相关实验、实训课,对理论课讲解的知识点、原理、方法等进行验证和巩固。 学生们在实验、实训室学习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其规模也难以与工厂相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在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工厂实习虽然很辛苦,但是学生们还是很认真刻苦,并且学习兴趣高于在校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在药品生产企业的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使自己所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能够适应将来的正式生产工作。 我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在专业设置上,本校的中药制药专业是本溪市第一个以中医药基础为背景的制药专业。专业已于1996年招生,目前在校学生近500人。专业开设至今,在校领导的关怀及相关老师的努力下,教学改革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取得相当大的成绩。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将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制药人才。对解决本溪药都地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人员,特别是具有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技术工人匮乏,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将能更好地促进本溪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甚至全国的中医药企业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4 结语 我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中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制订相对完善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药品生产技能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合格学生。尽可能安排学生到制药企业车间参观学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环节中,要实验、实训室相结合,实训室、工厂实习相结合,力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药制药论文: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和探讨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中,我国医药行业更加重视制药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中医制药的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许多高新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为我国重要制药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中药制药领域中应用高新技术,不仅能提高制药效率,还能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因此在中药制药中,应采用合理的高新技术,促进我国中药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药制药领域;应用分析 1 引言 就目前我国中药制药行业来讲,由于制药工艺、方法和模式落后,难以适应于当今社会经济以及该行业的发展,难以确保中药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为提高中药制药的质量和效率,采用先进的制药技术和设备,提升制药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效率,实现中药制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从而更好的顺应现代化医药事业的建设要求。但是由于传统制药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的制约,导致在采用高新技术制药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中药制药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制药企业应加大对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研究力度,使其更好的适应于制药生产过程,切实提高中药制药的效率和质量。 2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 2.1 泡制全浸润工艺和装备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药制药的发展,对中药制药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中药制药生产中,采用泡制全浸润工艺和装备进行生产,通过中药清洗、切片、制造等生产工序,最终制造成相应的药片。在该方式下生产出来的制剂可以直接应用于治疗临床疾病中。浸润工序作为中药制剂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在整个制药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往往浸润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最终制剂的治疗功效。因此浸润的实践不宜过长和过短,需要根据药材的实际特性进行设置。那么将高新技术应用与中药制药领域中,高新技术能根据药材的不同特性、药性等对浸润时间和温度进行掌控,从而确保最终制剂最大化治疗功效。 2.2 动态提取技术 在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药物的提纯技术直接关系着最终生产药品的质量和功效。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在中药制药过程中,普遍使用的药物提纯技术是通过乙醇、水的沉降方式进行提纯。但是该方式提纯设备落后,药物提纯效率和质量十分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中药制药行业的发展。为确保药物提纯成分和效率更加充分,就必须对药材进行充分利用,采用先进的药物提纯技术,避免因技术落后降低药物提纯效率。将动态提取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领域中,在药物提取过程中适当添加药材,采用机械化方式来应用循环技术,在提高药物液体溶解度的同时,将处于动态处理过程的药物浓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程度提高药物的溶出效率。 2.3 仿生技术 基于生物学药剂学基础,将仿生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领域中,通过模拟药物在人体环境中对整个身体机能运作的影响,与分子技术药物研究相结合,在药物服用后经过人体消化管和胃部给药的重要制剂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新的药物提纯生产工艺。该生产工艺是根据不同酸碱环境中,中药制剂溶解度不同的标准,在特定的碱性水溶液中进行中和提纯,在特定酸性环境中提纯药物成分,从而确保仿生技术在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的最佳酸碱值,从而确保生产的药品是符合多数人身体运行机理的,且不会对其造成其他有害影响的。仿生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药材的利用率,促进了中药制药生产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从而保障中药制药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 2.4 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技术是基于生物工程技术的酶工程进行中药提取的。生物酶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其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多数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这也是采用生物酶技术的优点所在。在植物中药制药中采用生物酶技术,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将其溶解出来,并依靠酶运输在细胞内发挥出药物有效成分的最大功效。同时中药材在提取后往往含有一定的杂质,比如蛋白质、多糖等,这种物质在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都会被降解并挥发出去,提高了药物的纯度。由于中药材涉及到诸多领域,如动物、植物以及矿物质等,加上生物酶具有专一性,在采用生物酶技术进行提取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生物酶种类,有利于提高中药制药的效率和精度,促进我国中药制药行业健康发展。 3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理论和实践结合研究处方中药物之间的配比关系 对中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重要部分和所包含的活性成分,确定药物自身所具备的功效和治疗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确定所有中药材具有的成分、用药部分,是目前医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对整个中药制药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辩证形式对药物资源应用进行分析,忽视了不同药物之间的量效的研究,针对这些发展瓶颈,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基于我国传统中药处方和医学理论展开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高效应用。 3.2 中药产品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的问题 在我国中药制药领域中,时常出现农药超标、中药制剂超标等现象,不仅影响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健康,还可能造成环境破坏,阻碍中药制药行业的发展。为切实解决中药产品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的问题,就必须不断完善药物提取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标准,从而提高我国中药制药的效率和质量。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如何有效的检测处方中各中药制剂的药性,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并有效的改变中药制剂的溶解率以及缓率等问题。 4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我国中药制药行业涌现出了一些高新技术,在提高制药效率的同时,确保了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但在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制药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制药企业应不断完善中药制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从而促进中药制药水平更上一层楼,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中药制药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药制药方向是北京城市学院中药学专业的一个方向,旨在为制药企业、科研院所、药品检验等部门培养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质量分析与检测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自开办此方向以来,学院一直致力于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特点,培养适应中药制药领域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经过丰富的调研,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药制药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药制药方向特色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教学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1],基于此,我们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立足于基础实验技术和专业实验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协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分层培养、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从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运用能力出发,设计构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整体实验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实验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实验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其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实验教学体系整体性原则。中药制药方向传统的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强调与理论课程的相应性,注重每门课程的独立完善与改革,从而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及实验室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时,首先要系统地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理顺实验课程体系[2],改变过于与理论教学相应的状况,以中药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出发点确定各门实验课程的知识结构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根据学科的交叉性、相关性,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实验内容,按多层次、循序渐进、开放式的思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发挥系统功能效应。 二是分层次、递进性、多样化教学模式。中药制药方向实验课程体系以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性训练三大模块。具体实验项目的设置划分为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三个层次。其中基本技能侧重实验基本操作,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专业技能注重专业技术的巩固与应用,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为主;创新性训练模块注重强调应用性教学、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以设计性项目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按上述实验内容层次划分,进行“递进式”的多样化教学。通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力,利于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培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三是依托实验中心优势资源,共享基础训练平台。中药制药方向依托的实验教学中心―中药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拥有丰富的学科交叉和开放型团队的协作条件。实验中心通过科学整合原有的各个功能独立的实验室资源,构建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满足了不同专业的实验训练需求,强化了各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 中药制药方向通过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各项训练平台、学科交叉与开放型团队的协作条件,在共性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构筑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体系,内容与结构设计反映了知识链、能力序列、学生层次的系统构思[3]。 四是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创新训练、应用相结合。实验室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的肥沃土壤,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条件,鼓励学生到开放实验室从事创新活动或开放性实验训练,提升学生实验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检测等领域的知识、技术运用为核心,对中药制药方向实验课程设置进行一体化设计,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见下图) 图: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 其中,基本技能模块实验课程的开设,依托实验中心构建的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训练学生显微镜技术、溶液配制、玻璃仪器洗涤使用、称量及实验室安全的训练内容,以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在一年级本、专科新生中进行。通过训练使学生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达到整齐划一,为进入下一轮的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准备。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门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与特色进行有机整合,作为基本验证层次 ,重新编写《化学基本技能训练》。面向生物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中药学和药学专业开设的化学实验平台训练。 专业技能模块实验课程的设置,强调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突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检测技能。该模块按实验技能循序渐进设置有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依托实验中心开设的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该训练平台是拟合生物技术、中药学、食品检验技术专业的基础实验项目,以专业共性基础与个性基础相结合设置实验项目,以各专业共性项目为主,个性项目为辅,多为验证性实验,少为综合性实验项目。各专业在必修共性项目和专业个性项目的基础上,可以选修其它专业的个性项目,拓宽思路与视野。中药制药方向依托此平台开设了其中与药用植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解剖生理学、仪器分析相关的训练项目及专业拓宽项目。突出使学生掌握中药显微技术、植物形态鉴别方法、仪器分析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药药理实验技能,同时开拓了视野与思路。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设置了“中药化学实验”“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药剂学实验”“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和“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其中,“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在前四个核心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实验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以实际应用为着眼点设计,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设置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 创新性训练模块是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创新性实训项目。此项目的开设方式主要是以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或参加教师主持的应用型研究等项目为主展开训练,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意识。 如上所述,中药制药方向构建了由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性训练模块组成的,具有完整性、循序渐进性,有机结合、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和运行的关键环节 实验课程体系中核心专业技能模块作为专业实验技能与能力运用的核心,在整个实验体系的设置与运行中是关键环节,对学生核心实验技能培养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专业核心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并实施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 根据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质量检测技术核心实验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建设上,注重典型性、特色性,突出学科特点。将基本技能层次、技能强化层次、综合设计层次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同一系统的实验技能顺畅衔接,保证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层次性。同时,打破以课程为单位组织进行的实验教学,有效地避免各课程开出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术的掌握。 另外,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以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检测为核心,按照中药学应用型实验研究思路,选择了一些典型性的实验项目。例如,复方黄连素片、冠心丹参滴丸、山楂总黄酮分散片等,以《中国药典》为指导,建设了将各门实验课程联系起来的,模拟中药材质量检测、中药制剂制备与质量检测、药效评价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建了中药制药方向的特色实验教学“流水线”。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的特色与优势 1.形成特色实验教学培养体系 围绕中药生产、质量检测和应用的实践,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性训练模块3个阶段的实验技能训练,巩固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基础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核心技能实验、强化技能与思维形成的实验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2.多学科协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依托实验中心构建的各类训练平台,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专业核心实验技能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 3.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选择性的为中药制药方向的学生开设设计性综合应用型实验,并以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实施,打破了实验课程课时的限制和“填鸭式”教学形式。在实验实施中,学生自主拟题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仪器的准备、试剂的配制、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均由学生负责,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这种专业实验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为中药制药方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受益匪浅,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效果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经过近两年的初步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成绩显而易见。 一是实验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刚刚入学时实验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比较被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扎实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在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中锻炼了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感到身心轻松,游刃有余。 二是在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思维的训练,能够很快胜任相应领域的工作岗位,并在就业岗位中显示出明显的竞争力。 三是创新性训练模块激发了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验技能与思维挑战创新实验的热情,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不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在教育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能够使实验教学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并达到预想的效果是任重而道远的使命。适合的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完整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乐趣,从而为就业岗位培养实验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中药学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药制药论文: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从课程的准确定位、多元化教学、补充新的中药制药工艺技术以及全面评价等四个方面论述中药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课的授课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艺学;中药现代化;教学方法 我过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中药现代化,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综合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和手段,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产品。这既是提高中药竞争力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药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仅需要科研院所的努力,更需要中药企业的积极参与。针对中药制药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竞争力,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对于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中药制药工艺涉及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中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其中本文所讨论的中药制药工艺主要是指中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涉及中药的前处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工艺、浓缩工艺和干燥工艺,这也是决定现代中药质量的关键环节[1,2]。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对象是中药,涉及中药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程等多门专业课的综合理论知识。中药制药工艺学与化学制药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相通之处在于对现代制药技术的采用,但中药制药工艺又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新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要围绕中医药理论进行,若离开这个基础,就成为植物药或天然药物。因此,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中,要在中医药理论这个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提取纯化工艺。 一、准确定位 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专业性课程,针对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的学生开设。所以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工程中,要以专业性、技术性为导向,突出这门课的应用性。这门课以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学课程为基础,突出其综合性以及在日后中药生产中的桥梁作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落脚点是工艺技术,不能过于强调其基础原理。 二、多元化教学 虽然中药制药工艺学目前的发展总体上较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有所差距,但仍有不少发展良好的中药制药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实现了中药生产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化学制药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在保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生产。这就需要高校为企业输送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制药工艺的专业人才,这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特别是中药制药工艺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要立足课本,但也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资源提高教学成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国际上植物药生产的工艺的相关资料,对于提高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目前,限于课堂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从教材上直观地感受工艺过程。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选用一些直观、说明生产流程的视频讲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材的精油章节,可以利用flash演示加热、汽化、冷凝过程,同时播放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的视频,这比教材的示意图更加直观和富有吸引力。等视频网站有动态表现生产工艺的flash和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地表现工厂车间的生产流程和原理,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实践教学。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药制药工艺学这门课之前,会有专业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在车间里最直接地认知中药生产工艺,同时,车间操作人员的现场操作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工艺流程、参数设置的理解。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基本训练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切不可将见习或实习简单化、形式化,在开始实习前,老师要和车间的带教老师沟通好,在保证学生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对生产流程有深入的了解,最好有一定的亲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利用学校的中试车间,让学生分组分批完成实验任务,让每个小组(3~4学生)都独立地完成提取、纯化、浓缩、干燥以及压片或灌装胶囊的中药制药流程。该课程配套的实验分为两部分:一次是集中实验,统一学习操作技能;一次是进入到中药或生药方向的课题组中,跟随研究生做实验,要求每位学生从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环节中,挑1~2种练习。这部分实验需要和各课题组的负责人沟通好,虽然实行起来有难度,但效果较好。 三、充分吸收最新的工艺技术 目前所采用的教材对新技术、新工艺有所更新,但仍不充分。但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研究院所的共同努力下,一些中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比较积极,引进了一批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艺。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补充已经被企业采用或行将被企业采用的新的技术或手段。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膜分离(浓缩)技术。比如一些中药企业采用无机陶瓷膜工艺代替传统的醇沉工艺,减少生产环节,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乙醇使用量,对中药有效成份基本无截留,除杂彻底;无机膜性质稳定,再生方便等特点。与纤维滤膜组合使用,即可以延长滤膜的使用寿命,又可以提高药品品质。但关于无机陶瓷膜的介绍以及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在目前的教材中较少,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补充到讲课材料中,使学生接触到代表中药制药工艺发展方向的新技术。采用有机超滤膜精制中药多糖类成分,较传统的水提醇沉工艺具有得糖率高、工序简省的优点,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生产工艺。以香菇多糖的制备为例,可以从超滤原理、多糖分子截留、多糖的组成等几个方面介绍有机膜超滤工艺在中药多糖制备工艺中的应用。同时利用flash动画模拟超滤过程,多糖的电镜测定等手段直观的对比膜过滤与传统工艺的不同,让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一门突出技术工艺的专业课,不能当作理论课来讲授,在考察学生时也应兼顾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考察环节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环节,考察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中药制药工艺的理解。笔者在学习结束后设置了中药制药工艺学综合实验:银杏总黄酮的提取及滴丸制备,涉及微波、超声以及传统煎煮等不同的提取工艺,采用UV和HPLC定量法,考察不同工艺对总黄酮的提取效率的影响。比较大孔吸附树脂柱、膜分离以及醇沉工艺对总黄酮部位质量的影响。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工艺设计的能力。 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坚持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的技术,特别是源于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技术,对于提升中药的生产水平至关重要,毕竟,目前中药制药领域新技术的独立创新成果较少。在设置中药制药工艺学实验课时要兼顾中药学、中药制剂等传统学科和生物学、材料学、波普学等现代技术。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制药工艺的专业人才,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依赖,也是生产现代中药的重要保障。所以,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要立足课堂,联系实践,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艺设计能力的工学人才。 中药制药论文:高职中药制药专业职业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摘要】高职院校的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以有效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用以服务于中药生产过程中的第一线工作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综合型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又必须在整合专业的基础上,对其职业进行有效的分析,迎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有效地制定出人才的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从实际课程的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制药专业 职业分析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性与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其逐渐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就迫切需要一些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在医药教育、生产、科研等多个领域中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的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在对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地提供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属于一门将工学与药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专业,具有较大的覆盖面与应用性,是用来连接医与药的重要桥梁,涉及到了中药制药行业中的多个领域,如新设备、新辅料等。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中药生产技能,并且具有将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的众多中药生产企业对中药饮片、制剂等生产活动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的中药制药专业,就需要以培养这类人才为其教学目标,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如表1所示。 三、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高职院校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及本科教育有所不同,其中药制药专业培养的是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知识以及技能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然而目前,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充分的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仍是按照本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点;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也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实训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内的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其重点突出,致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定位与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进。在课程的设置中,高职院校要在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从岗位群出发,对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的计划。如在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就需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无需一味地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只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就可,并适当的加强诸如计算机、英语等基础性的课程与本专业的联系。而对于专业性的课程,就需要适当的加大对各课程的整合力度,遵循相关职业的操作管理规则,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学校必须重点把握,通过模拟生产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形式,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供其专业的技能。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相关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相关职业的实际操作程序,实现预就业的目的,为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地实施重点培养实践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然对师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就使高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师必须对其角色进行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播者”角色,让自己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职业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一些专业教学的培养计划,不断地提高本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四,加强对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教学的基地不仅是综合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高职院校普遍的办学特色,它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除了不断地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之外,还需要积极地完善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有关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在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与实训教学的强化等方面,有效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中医学人才的需要。 中药制药论文:试分析膜分离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膜分离技术因其便于操作、过程易于控制以及无污染、能耗低等优势,在中药的制药过程中应用广泛,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加强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着重分析了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的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中药制药;应用进展 一、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 (一)膜分离技术及其特点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在化学位差以及外界能量的推动下,让混合物其中一部分组分通过选择性透过膜,而另一部分则被透过膜截留下来,并有机结合透过膜在分离混合物时,混合物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迁移率这一特性,从而实现分离混合物或对其展开浓缩以及提纯等目的新型分离技术。在膜分离过程中,没必要将新物质引入,而且分离中无相变化产生,因此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同时所消耗的能量较低,能有效的节约能源。此外,化学势能差以及压力差是膜分离的主要驱动力,其分析设备无运动部件,因此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特点。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 1.常规除杂。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将热原、鞣质以及蛋白等中药内的大分子杂质去除。例如,运用膜分离技术中的微滤技术,进行何首乌水提液的精制,去除的固体杂质高达67%左右,可获得良好的精制效果; 2.有效成分提纯。当前,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的现代化生产中,在进行提纯植物有机酸与色素、黄酮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中应用广泛; 3.中药提取液浓缩。一般情况下,在多数的中药提取液中,其目标产物具有的浓度相对较低,要获得最终的产品,通常需要经过大比例干燥或浓缩才能实现。在中药提取液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将提取液中的无机盐类以及水去除,最终完成中药提取液的浓缩; 4.药酒与中药口服液生产。(1)在药酒的生产过程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利于除菌率以及澄明度的提高;且经过较长时间的贮存依然能保障药酒的性能;(2)在运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生产中药口服液的过程中,生产的产品具有较大的黏度,且含有大量絮状物、亚微粒等。在中药口服液的生产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增加口服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同时还利于中药口服液的澄明度的大幅提升; 5.中药注射剂、浸膏制备。(1)在中药浸膏制备过程中,采用膜分离技术,能有效缩减中药浸膏崩解时限,提高其崩解性能,并使浸膏中有效成分含量大幅提升,减小中药浸膏的体积;(2)相较于采取石硫醇法以及醇水法等传统方法进行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而言,应用膜分离技术可将热原以及杂质等有效去除,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大幅提升制备产品的澄清度。同时,运用膜分离技术进行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还能产生脱色作用。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一)微滤与超滤 可将微滤与超滤的过程看做是一个以膜为介质而展开过滤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压力差作用下,结合膜孔径大小而实施筛分的过程。混合液体在压力差作用下通过膜时,比膜孔径小的分子被富集起来,并截留住比膜孔径大的大分子物质,完成混合物分离。在这一分离的过程中,由于分离膜上不断滞留了许多大分子物质,从而降低了膜的通量。加之阻塞以及浓差极化产生的膜污染问题,导致实际膜通量 (二)纳滤 在纳滤过程中,压力差是其主要的驱动力。在纳滤分离过程,所需的操作压力 (三)反渗透 反渗透主要是指实际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于溶液一侧,并通过膜,使溶剂分子流向溶剂侧,并确保溶剂分子流向溶液侧的数量多于其向溶液侧透过的数量的过程。静压差(高于渗透压)以及选择性透过膜是反渗透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在该过程中,操作压力通常为1.5MPa-10.5MPa,0.1nm-1.0nm为截留分子直径。在中药制药中,反渗透主要应用于浓缩药液、水回收利用以及脱除各类无机盐等。 在中药制药中,除以上的膜分离技术应用之外,膜蒸馏、分子印迹技术以及膜集成联用技术在中药的生产过程中也普遍应用。如,运用膜蒸馏技术精制中药,或在人参综合利用中,运用膜蒸馏技术进行人参露与洗参水的浓缩等。 膜分离过程具有分离效率高、可实现自动化与连续操作,而且分离过程简便等优势,使膜分离技术发展成为当前最为节能、高效的分离与浓缩技术之一。在中药制药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中药生产周期,并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此外,还可提高中药的附加值,在中药生产中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中药制药中,要立足于实际,推广运用膜分离技术,推动中药制药工业快速发展。 中药制药论文:现代工艺与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工艺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中药为我国传统医药,用中药防病治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何更好的发展好中药,应当引起业内重视。本文主要对现代工艺与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中药生产中的大桶煮提、大锅蒸熬及匾、勺、缸类生产器具当家的状况大为改善,进而出现不锈钢多功能提取罐、外循环蒸发、多效蒸发器,流化干燥器等设备,中成药的剂型也有较大的发展,由丸、散、膏、丹剂为主发展成为具有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及少量粉针等剂型。那么到现在为止,在中药制药领域又有哪些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其中呢?现作如下综述: 1粉碎技术 利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等技术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粉。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超微粉碎以剪切为主,得到超细粉体再进行提取。提高药物的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主要用于一些贵重、稀有药材的粉碎[1]。其中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将带来中药传统剂型的革新和发展,推动中药剂型现代化。以生药人药的传统剂型有汤剂、散剂、膏剂和丸剂等,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宽以生药人药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吸人剂、涂膜剂等,也可促进先进制剂技术(如固体分散技术和药物缓释技术)在这些生药剂型中的应用。 2浸提技术 2.1超临界流体萃取 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溶解能力和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对压力、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的特性,通过升温、降压手段(或两者兼用)将超临界流体中所溶解的物质分离出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兼有精馏和萃取两种作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由于可通过调控压力和温度,选择性地萃取某些成分,可以兼具提取和分离的功能,适用于提取分离挥发性成分、脂溶性物质、高热敏性物质及亲脂性、分子量较小物质的萃取,但对极性大、分子量大的物质如苷类、 多糖类 ,需要加夹带剂。 2.2超声提取 超声提取技术是以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 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超声提取能够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和溶出次数,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有效部位提取率,且瞬间稳定升高温度,对热不稳定成分影响较小。 2.3微波萃取 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药用植物、矿物、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方法。微波萃取的机理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微波射线自由透过透明的萃取介质,深入到生物材料的内部维管束和腺胞系统。由于吸收微波能,物料内部温度突然升高,在天然物料中的维管束和腺胞系统升温更快,保持此温度直至其内部压力超过细胞壁膨胀的能力,细胞破裂。位于细胞内的有效成分从细胞壁自由流出,传递到萃取溶剂里。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物质的tanδ值不同,对微波能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微波可以对体系中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出来,进入到萃取溶剂中。 2.4酶法提取 酶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合适的酶将中草药中的杂质(如淀粉、果胶、蛋白质等)予以分解除去,最大限度地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酶法提取要求酶有极高的活性、高度的专一性和温和的反应条件。酶法提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酶的种类、用量、酶解时间、温度、酸碱度、物料细度、搅拌强度等多种因素。 2.5半仿生提取 半仿生提取法是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从生物药剂学角度,模拟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原理,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具体做法是,将提取液的酸碱度加以生理模仿,先将药材用酸水提取,再以碱水提取,提取液分别滤过、浓缩,制成制剂。对提取液的最佳pH值和其它工艺参数的选择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比例分割法进行优选。 2.6亚临界水萃取 常温常压下水是极性很大的溶剂,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极性会降低,对中极性和非极性有机物的溶解能力也会增加,在适度的压力下,将水加热到100℃以上临界温度374℃以下的高温,水体仍然保持在液体状态,它的极性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这种水称为亚临界水。亚临界水与常温常压下的水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别,更类似于有机溶剂。当温度为250℃,压力10.0 MPa时,水的极性与甲醇相当。 2.7双水相萃取技术 将两种不同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混合,当聚合物达到一定浓度,体系会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形成双水相体系。双水相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高聚物之间的不相溶性即高聚物分子的空间阻碍作用,相互无法渗透,不能形成均一相,从而具有分离倾向。基于物质在双水相体系中的选择性分配,不同物质在特定的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分配系数,当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在上相和下相间进行选择性分配,表现出一定的分配系数,从而达到分离纯化之目的。 2.8反胶团萃取 表面活性剂分子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自发形成的聚集体,其中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朝内而非极性头朝外与有机溶液接触。胶团内可溶解少量水而形成微型水池,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生物物质溶解在其中,由于胶团的屏蔽作用,这些生物物质不与有机溶液直接接触 ,起到保护生物物质的活性的作用,从而实现生物物质的溶解和分离[8]。 2.9液动分级逆流技术 液动分级逆流提取是工业生产技术,在提取方法上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物,适合于动物类、矿物类、根茎类等原材料,进行常温或加温浸提、常温或加温动态提取、常温或加温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对各种药材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媒及溶媒用量、颗粒饮片尺寸、 提取单元组数、药效成分提取率等工艺参数等,可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进行优化。 3分离纯化技术 3.1膜分离 膜分离是以压力为推动力,根据体系中分子的大小和性状,通过膜的筛分作用,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离,可分离分子量为1000~1000000道尔顿的物质。起到精制、富集及浓缩的作用。目前,膜滤主要用于浓缩、分级、大分子溶液的净化等。 3.2大孔吸附树脂 大孔吸附树脂是由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由许多微观小球组成的多孔球状交联聚合物,是由有机单体加交联剂、致孔剂、分散剂等添加剂聚合而成。其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媒,不受无机盐类及强离子低分子化合物存在的影响。它具有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大孔吸附树脂具有的筛选性原理是由其本身的多孔结构所决定。 3.3分子蒸馏 由于物质挥发度不同,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液体混合物的分子受热后运动会加剧,当接受到足够的能量时,就会成为气体分子而从液面逸出,随着液面上方气体分子的增加,有一部分气体就会返回液面,在外界温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分子运动的动态平衡。不同种类分子的有效直径不同,故其平均自由度不同,其逸出液面后与其他分子碰撞的飞行距离不同。 3.4高效逆流色谱技术 高效逆流色谱是一类不用任何固态载体或支撑体的液 -液分配色谱,主要是利用在高速旋转状态产生的二维离心力场的作用下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快速有效的对流或分割,从而使样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成千上万次萃取,根据样品中的物质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种方法。 4干燥技术 4.1喷雾干燥 喷雾器是喷雾干燥的关键部分。液体通过喷雾器分散成 10~60 μm的雾滴 ,提供了很大的蒸发面积(每m3溶液具有的表面积为 100~600m2) ,从而达到快速干燥的目的。对喷雾器的一般要求为:形成的雾粒均匀,结构简单,生产能力大,能量消耗低及操作容易等。 4.2冷冻干燥 冷冻干燥使被干燥的液体在极低的温度下 ,冷冻成固体;然后 ,在低温、 低压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 ,使冰升华汽化而除去 ,以达到干燥的目的。冷冻干燥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生物产品的干燥和浓缩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产品的活性。冷冻干燥的干燥过程包括升华和解吸两个不同的步骤。 5β-环糊精包合技术 环糊精是一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外端亲水,内部疏水,既有水溶性又有脂溶性。药物经其包合后,可增加溶解度和溶出度,可防止药物的风化或挥发,防止氧化、光解、热解等,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该技术适用于挥发性及不稳定性药物的包合,如延参健胃胶囊中干姜挥发油的包合,冰片经包合后,解决了不稳定的问题。 6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微机自控系统已普遍用于制药工业及制药机械的设计和生产,如高节能超临界萃取微机程控提取装置,口服液、大输液、针剂、软胶囊等的生产联动线,微机自控胶囊填充机等。 随着GMP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使用电脑和机器人控制的无人工厂已在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出现,药物生产在密闭的空间进行,不与人直接接触,仅需少数技术人员管理电脑和机器人,从而大大减少了污染,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的努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会越来越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会在世界医药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制药中微波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微波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茶叶加工、植物油提炼等生产过程中都会看到微波技术的踪影。由于微波是一种交流高频电磁波,电流可以用来操控微波的发挥,功率密度也具备调控性,所以微波非常好控制。正是由于微波技术拥有操控性强、高性能低耗损的优势,因此在细胞有效物质的提炼过程中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微波技术的介入使中药制药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笔者在本文中,重点针对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特性及其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波技术;中药制药;应用 在以往的中药制药中,生产程序需要经历的浸提方法包括浸渍法、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等。而被用来干燥中成药和中成药材的方法包括沸腾干燥法、烘干法等。在消毒灭菌这一板块,主要依靠紫外线与干热灭菌等方法来完成[1]。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制药结合微波技术后工作成果与效率均得到了提升。由于微波技术应用于重要配药中,可操作性强、工艺效率高,能够实现自主化生产,提高药材使用率,生产全过程节能减排,所的产物质量过硬,均已达标。微波技术使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开发意义与价值。笔者在本文中,重点针对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特性及其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 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 1.1 微波的基本原理 微波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杀菌效果,主要是依赖于微生物产生的非生物效应与热效应。在交流高频电磁场的环境中,植物细胞内会生产大量热量,液泡因此产生膨胀,最终致使细胞壁中,有效成分细胞液的流出并融入进溶液里,在温度的催化下迅速扩散。这一提炼过程,主要是在微波能的作用下,致使目标产物细胞膜、细胞壁的破裂,使有效成分流出。其次是利用离子传导,产生撕裂以及相互摩擦,最终产生热效应[2]。而且,因为微波拥有一定的穿透力,加速了细胞内有效成分的浸出,使药物的提炼效率与质量得以提升。 1.2 关于微波特性的分析 微波拥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主要包括穿透力强、内热效应优、对生物有非生物效应,同时灭菌效果强。此外,由于微波是一种交流高频电磁波,电流可以用来操控微波的发挥,功率密度也具备调控性,所以微波非常好控制。在消毒灭菌这一板块,主要依靠紫外线与干热灭菌等方法来完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制药结合微波技术后工作成果与效率均得到了提升。在中药制药过程中,只需对微波电流、时间与温度加以调控,就能够精确的掌控中药制药的反应过程。 2 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提取的相关分析 由于在提炼过程中,必须通过目标产物细胞膜、细胞壁的破裂,使有效成分流出,所以细胞破壁的操作过程十分关键。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过程重要为:通过微波加热致使细胞内部温度上升,细胞膜与细胞壁会在液态汽化的压力下,细胞表面将会出现细小的裂痕与孔洞。而细胞外的溶剂就趁机快速渗入细胞内,完全溶解后将释放大量包内产物[3-4]。因为微波技术拥有操控性强、高性能低耗损的优势,因此在细胞有效物质的提炼过程中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微波浸取技术拥有一定的选择性,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原料耗损度,提高有效物质的使用率。中药制药中的浸取技术,由于微波技术的结合[5],因此获得全面的革新,制药技术得以提升,因此微波技术具备应用价值,拥有推广并广泛投入应用的意义。 3 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炮制的相关分析 微波技术的介入,让中药制药加工过程与结果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它能够有效节省制药时间,降低能源材料的耗损,提高现有材料的利用率,同时掌控性强,对生产药物的灭菌消毒效果佳,所以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生产中的应用,获得广大业内学者的认可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微波技术加工苦杏仁,既能有效杀死了苦杏仁酶,还能保障苦仁苷完整。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在炮制苦杏仁时,微波技术的杀菌效果显著,同时还能使含矸量不受影响,具备优良的保苷性,食用口感也更加松脆[6]。用蛤粉作为辅助材料,使用微波计术炮制阿胶丁的效果也非常好。 4 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材干燥的相关分析 微波技术的革新推动着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微波的灭菌机理是:由于受到强度微波场的作用,物料中的菌体及虫类会因为分子极化弛豫,且吸收微波会使温度变高。当目标作用物的蛋白质性质发生变化后,其膨胀性、黏度、溶解度等均会产生相应的明显变化,同时失去生物活性。此外,微波的非热效应还具有灭菌作用,这是其他的常规物理灭菌法没有的。业内学者还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烘箱干燥与微波干燥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烘箱干燥出的产物,丹皮酚的含量好俗大,灭菌效果没有微波干燥法的效果好[7]。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制药结合微波技术后工作成果与效率均得到了提升。微波技术的介入使中药制药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由于微波技术应用于重要配药中,可操作性强、工艺效率高,能够实现自主化生产,提高药材使用率,生产全过程节能减排,所的产物质量过硬,均已达标。当前,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举足轻重,具备应用价值,拥有推广并广泛投入应用的意义。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制药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探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它将制药企业的制剂生产线引进学校,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专业性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指导学生,生产出真实的产品,形成了“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作业即是产品,教室即是车间”的“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四位一体” 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课 题: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课题,课题编号LZY13436,课题名称:中职学校中药制药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周雪梅。 我国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制药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医药企业受国家《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法规)等相关制度、规范的制约,很难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为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核心职业技能岗位人才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要培养适合制药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学生又缺少企业实践机会,这显然已成为制约中职制药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基于此,笔者学校对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药制药专业“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作业即是产品,教室即是车间”的新型工学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式。它将企业职业能力、岗位标准等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职业教育从培养能读、写、算的有知识的人,转变为心、手、脑并用的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这样既体现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职业特色,也使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受企业的欢迎。 一、实施过程 1.岗位职业能力调研 岗位职业能力调研旨在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的需求来构建中药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核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标准等,以提升中等职业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内涵,为制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客观依据,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制定的标准,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满足现代中药制药生产行业的需要。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溪经济开发区、沈阳经济区及吉林等地制药企业发放问卷或实地走访。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到医药生产企业基层岗位设置主要有工艺员、技术员、安全员、设备员、材料员、质保员、车间化验员、仓库保管员、提取岗、浓缩岗、炮制岗、粉碎岗、干燥岗、制粒岗、压片岗、包衣岗、胶囊填充岗、制丸岗、制水岗、配液岗、铝塑泡罩岗、颗粒内包岗等。生产剂型主要集中在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等固体制剂,口服液、搽剂、酒剂等液体制剂相对较少。从企业走访情况看出,生产企业对各种制剂工、提取工等基层岗位需求量大,要求专业操作技能较高,而其他如工艺员、技术员、设备员、车间化验员等人员需求较少。调查中也发现岗位操作工有时也需要对产品质量(外观、水分、密度等)进行一般性检测和分析,并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对设备进行简单维护的能力,所以中药制药专业在培养学生时除了岗位职业能力外,还应适当加强药品质量检验及制药设备知识能力的培养。调研还显示,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及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将已有的设计、决策、规划等成果转换成产品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医药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调研结果,建立适合于“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主要通过对岗位群进行分析,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强化生产实践技能培养,适当加大实验和实训课的比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理论课设置与实训课相呼应,其授课比例更趋于合理,知识结构与实践安排更符合企业对综合素质强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减少课程内耗。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实践性,学生学的就是职业岗位要用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理论知识”评价方式,以企业的岗位操作和职业素养作为评价的依据,实行知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技能)、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3.专业核心校本教材建设 中专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中药制药专业聘请了中国药都的多位医药行业专家,通过大量的研讨与实地调研,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并与生产企业合作开发了适用于医药产业岗位职业需求的《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实训教程》《药物制剂工职业能力手册》等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和技能实训教材。实践证明,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为实训基地科学有效运作和为实践教学服务创造条件。 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场景、工作要求建设,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场景,并可以应用实训室的制药设备,加工出真实的产品(如: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通过在实训基地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实践,最终达到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使培养的学生能完全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应用的无缝对接。 5.提升教师职业技能,打造新型职业教师队伍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寒暑假,积极联系医药企业,送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聘请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或到校从事兼职教学工作。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及职场实习实践,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引导教师体会和建立“以岗位技能和人际合作技能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的教育观。通过工厂岗位实践、技术交流、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强、能教学、能科研、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职业型教师队伍。 6.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由于中专学生的年龄偏小,对社会认识不足,并且基础知识差距较大,有学习好、接受能力强、有表现欲的,也有基础差、不爱主动学习的,因此在实训课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将接受能力强、有表现欲的学生安排为实验实训组的组长,教师培训结束后,由组长再对组员进行再培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实训室的真实环境中,以及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应用实训室的生产设备生产出各种剂型的产品。学生的作业即是生产出的产品。学生在操作中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此时教师即是师傅,指导处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训过程完全采用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为师傅、学生为学徒、教室为车间、作业为产品”的角色转换,把实训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新体系。同时,培养学生认真钻研、规范操作、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素质。 7.探索基于实训过程的技能考核模式 传统的教学实训考核模式,由于考核重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业评价的不公平,失去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为消除现行实训教学考核模式的弊端,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变原有的阶段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做到实训教学考核全程化。考核内容以制药企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记录填写等。 二、条件保障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条件,它创建的良好的职场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有效桥梁。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师生以企业生产活动为中心,边教边学边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技能要点,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钻研探究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三、实施成效 实施“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企业管理摸式的“教、学、做”一体的实训教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程。专业培训的优秀毕业生遍布中国药都的每一个医药企业。 2013年中药制药专业学生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某医药企业闻讯直接将这些学生聘任为药材库保管员。2009级学生在某医药企业GMP认证办公室工作,她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水平得到了该企业领导的一致好评,她本人也在实习报告中说,“虽然到了一个新的企业,但是在学校打下的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给了我太多的帮助”。某公司化验室唯一一名中专学历的职员,来自于笔者学校中药制药专业,这都是因为她在学校学习的过硬的化验技术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其他岗位的优秀员工不胜枚举,他们已遍布于中国药都各个生产企业,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四、体会与思考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解决了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无法进入医药企业实习的难题,并有效地提高了专业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生产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但是这种生产性实训将消耗大量物料,同时生产出的大量教学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创造价值,这是有待于学校下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中药制药论文:浅析中药制药的瓶颈及创新方法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中药制药技术领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浅要分析了中药在制药领域内遇到的若干瓶颈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药领域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创新性的提出以“三化”即精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中药制药技术,并对该科技工程的创新前景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程;制药方法;中药工业;转化科学 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中,中药工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但由于受到发展时间短的历史原因及科技水平低的现实原因双重影响,导致我国在中药制药领域出现了桎梏的瓶颈,诸如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促进我国中药制药的战略发展,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战略转变,故选择一些有潜力的中成药进行再次开发是及其必要的,从而完成制药技术的升级改造,以便更适合当前医疗市场的需求。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一些中成药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大众对中成药质量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对中成药的质量分析,诸如多成分含量测定、色谱指纹图谱等检测方法在技术上走向成熟。例如在我国中药制药领域制药技艺还是水准较低、生产操作过程呈粗放式、制药设备智能化程度低、制药的技术革新意识较低、创新驱动力不足进而导致中药制药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1]。因此,面对中药制药发展的困境和市场对中药制药的期望,自主创新发展中药制药工艺、推动该项技术的升级发展、实现科技战略创新、构建提高药品标准的新机制、加强对制药过程的检测及全程质量监测、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不仅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更有利于推动我国中药制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制约中药制药发展的桎梏因素和技术诉求 1.1中成药产品的保证质量之难 按照国家药品局的指示,提高中药的制药质量标准是医疗工作者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对中药制药技术提出了六字真言,即“高标准、严要求”。“高标准”即是在研究中提高中成药的生产原料及质量放行的标准,将一些药量含有限制或者微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修订了检测的目标,纳入检测的范围。“严要求”就是严格控制制药工艺品的品质、提升制药工艺的水平。 1.2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之难 人们往往重视的是药品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因而导致对中成药的再次开发的研究技术较薄弱。再加之制药工艺品质低等技术因素导致中成药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同一生产产家不同批次生产的药物或者不同产家生产的同一款药物在化学组成成分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药品药效的稳定性以及临床疗效甚至还极易会造成临床上的一些安全隐患。由此观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之难是阻碍中成药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素。 1.3中成药制药过程节能之难 低碳经济是当前各行各业所追求的发展战略,如何促进中药制药过程中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废品垃圾、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生产设备的生产利用率、催生生产新工艺,是当前中成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4保障中成药生产品质之难 中成药制药的各个环节密切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可以说制药工艺各个环节的精准操作是保障中成药生产品质的奠基石。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中药制药过程中,工艺操作却缺乏精准,有些工艺甚至呈现出粗放式。大部分生产企业的制药工艺参数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控制。综上所述的种种因素都成为了中药制药工艺品质的瓶颈。 1.5中成药生产质量检测风险之难 虽然在医疗领域出现中成药产品质量问题的事故层出不穷,但还是缺乏中成药生产质量事故预警的机制。根据生产需求,建立质量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评估机制,检测生产工艺的质量,对生产数据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加强对生产质量全过程的监测[2]。 1.6中成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之难 中药的制药过程是及其复杂的,因而制药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一直是中药质量控制领域内的瓶颈因素。控制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较落后、中间体质量检测指标尚不完善、制药信息的缺乏导致难以实现对制药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推动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的控制技术创新发展是中药制药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2新时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医学领域陆续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代技术改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特征的技术变革。第二代技术革新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制药设备更新以“三化”为特点:自动化、管道化、半自动化。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抓住了新时代技术革新的浪潮,创新发展以“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制药技艺革新的目标,推动中药制药工艺实现跨越式发展[3]。通过对新一代中药制药技艺的探究发现,在新的时代诉求下,中药制药工艺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 2.1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的创新 中药制药技术一般是利用PAT技术实现对制药过程的有效监控。通过集成方式对制药过程进行化学、物理、数学和生物等风险监测,辨析出可能引发制药风险的因素,实现中成药质量的控制目标。 3中药制药科技创新构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创新对中成药的制药技术突出了创新的技术诉求。我们应抓住这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机遇,自主创新实现中成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制药工程的技术创新,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极大促进中成药工业技术的创新飞跃。大幅度提高中药质量,实现制药技术的升级更新,推动中成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中药制药论文:现代制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代制药技术不断深入。由于传统的思想,在药品的选择上,人们偏向于中药,所以对中药的生产和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一般来说,中药研究的过程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药成分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去除,生产出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药品。目前,大多数的医药研究员都引入了现代制药技术,来提升我国传统中药的质量和作用,提高中药生产的效率。 关键词:现代制药技术 中药生产 应用分析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药生产技术明显落后于其他制药技术,中药产业在我国制药市场中呈现下滑趋势。中药产业若想在激烈的制药市场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引入现代新技术,向高科技制药技术的水平和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中药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大多数中药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引入了现代化高新技术,这刺激和影响着传统的中药产业。现代化科学制药技术和各种制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使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推进了中药制药剂量和药效稳定发展。 二、现代化中药制药技术实例概况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航建发在医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拥有了一支专业的设计队伍。其医药工程项目设计主要涵盖生物制药、中药提取和医药制剂以及配套的设施等。特别是中药提取车间的工程项目设计,把国内外的先进制药技术和我国传统中药制药技术联系起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中药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被国家发改委员会评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此制药项目占地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厂区分为两期工程进行规划和整理,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为双层,高度为18.75米,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整个厂房的布局中,规划了发酵车间、提取车间、交配电房、仓库以及办公区域等。各辅助生产区域采用岗位轮流的工作模式,在不影响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将厂房分为2层,方便工作人员的工作。 在设计中,将提取车间分成了三层,包括出渣层、操作层和投料层。在第三层可以布置同提取罐配套的冷凝器、冷却器;提取罐可以悬挂在第二层上,同时单效蒸发器也放置在第二层。整个设计工序方便操作、流程顺畅,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成本的投入。 图1 中药提取生产车间 三、现代化制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设计和应用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好的方案和规范是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建设全过程有效的控制理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的中药制药现代化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制药工艺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各种各样的需要。 (1)采用自动化技术对固体进行发酵 现代化中药制药工艺突破了原来的生产技术,适应了国家和社会高新化、现代化的发现要求,使固体发酵工艺实现了技术创新。在工作设计和制度中,引入了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单元操作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应国家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线,以满足相应发酵环境下各种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发酵工作和在不同自动化技术控制阶段的标准和理念。此技术有效的推动了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先进制药技术广泛的应用在中药生产过程中,提高了中药生产效率,保证了中药药性和剂量。 (2)实现了中药胶囊有效成分的定量控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为了实现质量控制现代化,在生产检查中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质控手段,它采用了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效微粒固定相,能对液体混合物进行成分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在定量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三聚氰胺就可以用此法检测其含量。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科学严格的质量标准,使中药制剂更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中药的提取和制剂生产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控制 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直接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单元制造技术系统集成的自动化全面质量检测控制生产线是该项目实现制药工艺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此项目中,单元制造设备建立了提取、浓缩、干燥等操作系统,这些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方式,使整个提取工艺流程实现连续化和物料转移管道化。 设计中,采用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铝塑包装设备,提高了产品包装过程的质量控制;同时具备了在线检查和称重、自动去除不合格产品的功能,有效的增加了中药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设计中用到NT25型铝塑包装机,利用数字和红外线扫描,能精确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参数,高效快速的控制质量,提高了中药生产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进而推动了中药产业的稳定发展。 (4)高温、高湿的空调处理技术 在现代化制药技术中,中药生产流程非常的复杂。在生产过程中,提取工序使用大量的酒精,存在安全隐患和质量风险,应该在送风支路上设置防爆防火阀,并采用直流形式排风。如果外界自然空气能达到一定的使用要求,可以利用自然风,采用排风扇,实现变风量、变新风的运行。 (5)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利用膜两侧的电位差、浓度差或者压力差,使原料选择性的透过膜,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在中药成分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较多较大的杂质和胶体,不仅会对膜产生一定的破坏,也会对中药的提取、分离以及制造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可以在中药中加入絮凝剂,使部分悬浮颗粒发生沉淀,使其过滤,更好的被超滤膜分离,达到中药生产的最佳效果。由于该技术操作方便、污染小、成效高,能全面提高中药生产的质量,促进我国中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此工程设计整体来讲,布局比较合理,各项工艺流程和设备都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生产过程稳定可靠,有效的提高了中药生产的效率,保证了中药的剂量和药效。中药制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运用现代制药技术进行生产是必然的选择。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调动科学力量,促进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房地产开发论文:经济技术比较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1、经济技术比较的概念 经济技术比较属于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状态。技术经济的产生与西方的管理科学和工程经济、苏联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曾先后产生了对工程项目和生产经营决策进行分析计算的一些方法,如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等。 2、经济技术比较的目的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产力的综合论证。 技术经济学把研究的技术问题置于经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各种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 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经济技术比较在实践中通常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3、经济技术比较涉及的内容 经济技术比较的内容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也涉及生产和建设的各个阶段。 从全局的范围来看,经济技术比较用于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转移问题;投资方向、项目选择问题;能源的开源与节流、生产与供应、开发与运输的最优选择问题;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问题;外资的利用与偿还,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引进后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技术政策的论证、物资流通方式与渠道的选择问题;等等。 从部门和企业范围看,经济技术比较用于厂址选择的论证,企业规模的分析,产品方向的确定,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与更新的分析,原材料路线的选择,新技术、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分析,新产品开发的论证与评价,等等。 从生产与建设的各个阶段看,经济技术比较用于试验研究、勘测考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行等各个阶段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综合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与评价,等等。 4、经济技术比较的基本方法 经济技术比较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综合和方案论证。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技术的研制、应用与发展进行预测与分析。 方案论证是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 5、方案论证的主要类型 项目实践中,常常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单方案论证,即只有一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对候选方案是否可行进行论证就可以决定方案的取舍;一种是多方案论证,即有多个技术方案可供选择,这是就需要对进行多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以选择技术上先进使用、经济上合理有力、社会效益大的最优方案。多方案论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互斥型,即在多个方案中只能选择一个,其余方案必须放弃。多个方案不能同时存在,方案之间的关系具有互相排斥性质。 (2)独立型,作为评价对象的各个方案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性,且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都不影响其他方案的是否采用的决策。即方案之间不具有排斥性,采纳一方案并不要求放弃另外的方案。如果决策对象是单一方案,则可以认为是独立方案的特例。 (3)混合型,在方案群内包括的各个方案之间既有独立关系,又有互斥关系。 在具体的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中,项目的单一性决定经常遇到的是互斥型方案比较。 互斥型方案进行比较时,必须具备以下的可比性条件: ① 被比较方案的费用与效益计算口径一致; ② 被比较方案具有相同的计算期; ③ 被比较方案现金流量具有相同的时间单位。 在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中,上述条件表现为:满足功能需要可比,产生效益可比,投入成本可比,使用寿命可比。 6、经济技术比较在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方案比较中的应用 下面以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方案比选为例,探讨经济技术比较在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中具体路段的道路设计方案是比较典型的互斥型方案比较。上海泗泾颐景园二期小区主干道路宽7米,可选设计方案有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混凝土道路、天然石材铺装道路、砂砖铺装道路。 上述方案各有优缺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高,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适用于繁重交通道路。但需设置许多接缝,这些接缝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并且影响行车的舒适性,接缝又是路面的薄弱点,应合理设计、认真施工,否则,容易出现唧泥、错台等危害。 沥青道路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振动小,噪音低,开放交通快,养护简便,适宜于路面分期修建。沥青路面的缺点是温度敏感性较高。夏季强度下降,若控制不好会使路面发软泛油或推移剪切破坏。低温时沥青材料变脆可能引起路面开裂。 天然石材铺装道路景观性好,档次感高,造价也高。选用花岗岩等材料,厚度达到5cm或以上,能作住宅小区主干道路面,承载力没有没有问题,维修时需采用同规格、型号、颜色的面层石材,可能会比较困难,维修需保证必要的水泥砂浆结合层的养护时间。 砂砖铺装道路景观性好,造价比天然石材铺装道路低,烧结砂砖本身强度较低,导致路面承载力较低,平时通过小型车辆没问题,搬家、装修送货等车辆通过易损坏路面,维修时需采用同规格、型号、颜色的烧结砖,随着使用时间的推延,可能会比较困难,维修需保证必要的水泥砂浆结合层的养护时间。 无论是从技术方面分析,还是从成本方面比较,很难通过简单分析,从上述互斥方案中选出一个综合最优的方案。采用经济技术比较的方法则能合理选出综合最优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1、根据各方案的特点及泗泾颐景园的项目需求,对方案的满足功能需要、投入成本、使用寿命、维护保养等作评价描述或计算; 2、根据评价描述,采用强制评分法对评价描述的对象进行打分; 3、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最高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根据上述步骤,各方案经济技术评价得分如下表: 方案二的综合得分最高。经经济技术比较,沥青混凝土道路是上海泗泾颐景园二期小区主干道最优方案。 经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各负其责,严格把关,泗泾颐景园二期小区主干道沥青路面基本没有出现波浪、壅包、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早期破坏现象,使用情况良好,有利于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5、结语 多方案比选是项目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决策事项,大多数比选方案难以简单地从技术上或经济上予以取舍。经济技术比较通过经济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有机结合、综合比较,有助于我们选出综合最优的方案,做出合理的选择。 房地产开发论文:浅议房地产开发中运输环节营业税的流失与对策 房地产开发业的税收收入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近年来,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该行业经过地税部门的几经整顿,在施工环节和销售环节应纳税上已基本理顺,但在运输环节上,还普遍存在着偷漏税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一、房地产开发业中运输环节营业税流失的现状 房地产开发包括房地产的建筑施工和销售两个环节,但在建筑施工中离不开大量的材料运输,从材料的采购到施工,每一块砖、每一立米沙石、每一吨钢材、每一吨水泥,都离不开运输,但目前,绝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节省成本和费用,不养运输车辆,而以雇佣车辆运输为主,与此便相应产生运输业营业税。以富拉尔基区为例,开发一万平米建筑,需要红砖400万块,钢材150吨,河流石1600立方米,江沙4500立方米,水泥1800吨,其中红砖每块运输费用0.02元、钢材每吨10元,江沙和河流石每立方米8元,水泥每吨10元,总计需要运费165700元,每万米的建筑应产生运输环节营业税4973元,富拉尔基区在20__年房地产开发总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按测算总计应产生运输环节营业税74145元。在多年的税收征收管理中,房地产开发已缴纳的运输营业税很少,甚至没有,税款流失较为严重.在今后几年中,房地产开发业将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会逐年上升,因此,此项运输营业税的流失在今后的几年中也会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针对流失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控制. 二、房地产开发业中运输环节营业税流失的原因 (一)部分开发商存在偷逃税思想 房地产开发业属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开发项目的经营运转周期较长,开发前期资金投入大,收益主要集中在后期。开发投入期间,资金往往较为紧张,尤其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初期资金不到位,在投入开发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及规划定点等其他前期开发费用后,在进行建造工程时以感到“气喘”。为了不影响开发进度,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经营利益考虑,纳税不积极,在少申报税款、拖欠税款甚至偷逃税上打主意。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支付运输费用时,直接扣缴了运输业户应纳的营业税以及相关税收,但在财务核算上却不体现运输费用,也不向税务机关缴纳扣缴的税款。 (二)车辆运输营业税税收难征难管 房地产开发商为减少材料运输成本,大多雇佣不需要发票的个体运输业者运输材料。而从事运输业的个体营运者,大部分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纳税意识极其淡薄,缺乏纳税的自觉性,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税法于不顾,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以达到不纳税或少缴税的目的。相当一部分车主利用车辆流动性强、运输场所不固定的特点,不办理营运许可征,不在税务机关登记,抱着“查着了就缴,查不着就跑”的态度偷逃税款。有的车主采取更为隐蔽的做法,将私营车辆挂靠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名下,逃避国家税收管理。而且房地产业本身也存在成本核算混乱,运输费用大都采用现金直接交易,或者将运输费用直接打入材料价款中核算,造成征纳双方严重脱节,税源失控,应纳税款也随之流失。 (三)政策法规不尽完善 1.政策可操作性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从事运输业务的纳税人应当向机构所在地地税机关申报纳税。从事个体运输业的纳税人一般无固定经营场所,流动性大,车主在一地办理工商及税务登记手续后,可持证到外地经营,登记地税务机关空有其名,查无其人,税款没有着落;经营地税务机关一经查出,又认为其应在登记地税务机关纳税,不便越界进行管理,使之处于“两不管”境地,钻了税收管理的空子,逃避了纳税义务。 2.税务人员无上路检查权,税收执法行为缺乏刚性。按《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可以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但为防止公路“三乱”发生,各级纪委、监察部门都明确规定税务机关不准上路检查。这与《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相抵触,因为车辆的经营场所就是公路。税务机关虽有《税收征管法》赋予的纳税检查权和强制执行权,但在执法时却缺乏刚性。一部分收费部门可以上路检查,对不缴费或违章的,交通部门可以扣证、扣车,工商部门可以吊销执照,而税务机关面对偷逃税行为,按目前规定所能采取的手段却缺乏力度,长此下去,使一些车主形成了先缴费后缴税或不缴税的观念。 (四)征管手段不力 虽然各基层征收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摸索出了不同的车辆的交通运输营业税的税收征管方法,但各种方法都难以从根本上堵塞房地产开发中的税收漏洞,遏制税款流失。 三、遏止房地产开 发中运输环节营业税流失的对策(一)进行有效的税法宣传 税法宣传,是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促进税收征管的有效手段。要加强税法宣传的针对性,以税法宣传的有效性促进纳税意识的提高。在房地产开发中从事运输的个体业户,大部分对税法缺乏了解,对违反税法的偷逃税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针对房地产开发中运输环节营业税的流失,要加大对从事运输业的个体业户的税法宣传,而且要常抓不懈,不能一阵风,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与交通车辆管理部门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把税法宣传工作做深、做透、做细,在运输业纳税人中早日形成一种依法纳税是义务、偷逃税收是犯罪的共识,促使他们自觉纳税。 (二)实行源泉控制 针对运输市场情况错综复杂,问题五花八门的实际情况,要真正堵塞房地产开发中运输营业税的流失,必须强化日常管理,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共同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为此,要注意加强同工商、交通运输以及各种材料产地、来源地的信息交流和控管。针对房地产开发商将砂、石、砖、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运费与价款混在一起结算,漏掉了运输部分营业税税款的情况,要对房地产开发业的财务核算进行统一规定,规定凡运送砂、石、砖、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结算时,必须使用统一的发票,其它票据一律无效,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建立委托代征制度 对采用现金结算的房地产开发商,要采取委托代征的办法,对运输车辆运输营业税进行代扣代缴。同时,要在房地产开发业中建立健全运输环节营业税的代征代缴制度,明确房地产开发商的权力和义务。 房地产开发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的浅析 (一)税务筹划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降低税收负担的必然要求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负偏重,税收种类众多,包括契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同时,由于房地产交易金额大,开发企业所缴纳的税收金额随之较大,税务筹划对税额的影响也就很显着。此外,近年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国家抑制房价上涨宏观政策的影响,获利空间大大缩小,迫使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成本优势。因此,需要合理有效的税务筹划来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税务筹划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多变政策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针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繁复多变,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遵守多变的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寻求竞争优势。通过税务筹划既能帮助开发企业降低税收成本,又能让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筹划的过程中实时掌握当前的宏观政策,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有利于使企业经营紧随国家政策、降低企业风险。 (三)税务筹划是税务主管机关健全房地产行业税制的重要渠道 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康、公平的市场规则为房地产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税收筹划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利用政策空间或通过平衡税负来实现企业效益。税务管理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税收筹划行为选择的分析和判断,发现政策漏洞,有利于健全我国税制,符合房地产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不同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策略 (一)前期准备阶段税务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前期准备阶段的税务筹划主要涉及企业组织形式和项目开发方式等。首先,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导致税收处理差异很大。企业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分为子公司和分公司两种形式,从而产生税务筹划空间。其中,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可以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亏损时不能从总公司获得抵亏收益。相对于子公司,分公司亏损时则可以抵消总公司的利润总额以降低应纳税款,但是总公司对分公司的风险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根据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来选择正确合理的组织形式。其次,土地获取来源不同,项目开发方式就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从政府一级市场直接通过招拍挂购买土地,也可以从自然人或非政府单位等二级市场购买。从非政府单位购买土地时就涉及直接购买还是转让合并的选择问题,前者发生土地使用权的转移需要缴纳契税,后者不涉及土地所有权转移,不需要缴税。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倾向于以转让合并的方式来获得节税效益。 (二)开发建设阶段税务筹划 开发建设阶段的税务筹划主要包括施工设备的筹划和利息扣除方式的筹划。第一,在可以规避甲供材料税务风险的情况下,建设方采购设备优于施工方采购。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开发周期长、项目金额大等特点,其施工设备的采购金额也很大,涉及的应缴税款也就很多。如果施工设备由建设方采购,而非交由施工方自行采购,就可以避免缴纳营业税,虽然建筑施工合同金额减少,但是双方收益都会有所增加。第二,权益资本筹资优于负债筹资。负债筹资中,企业采用据实扣除方式,借款利息费用较高;权益资本筹资中,采用比例扣除方式,利息费用低。 (三)商品房销售阶段税务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销售阶段的税负主要是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选择交易方式上存在税务筹划空间。如果企业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这些税收无可避免,但如果采用转让子公司股权方式就可以规避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从而合法减少纳税支出。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可以在不降低企业收入的前提下对房屋销售价格进行分解以减少税收支出。这样做的依据是开发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广泛性,既包括房屋销售业务,又有装修业务,若将二者价格分开计税就可以在装修业务中免去土地增值税。 (四)物业持有阶段税务筹划 在物业持有阶段,通过对持有方式的合理选择,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一是通过从房屋出租业务转变为投资业务。房屋出租需要缴纳营业税以及附加税费、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而将房产用于投资,则不征收营业税、房产税以及企业所得税。二是通过合理分解租金收入。如果出租房屋包括家具、家电以及电话费、水电费等代收费用,应当分别进行核算,使房屋租金仅包括房屋本身的使用费,将家具、家电的出租改为出售,将电话费、水电费改为代收,就可以合理降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以及附加税费。 三、房地产行业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法合规的税务筹划能够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成本,但具体的纳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对税务筹划认识不足 房地产业内长期以来对纳税筹划问题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对税务筹划认识不足,不能清楚地区分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和偷税逃税的非法性,甚至有一部分企业认为税务筹划就是偷税漏税,这也是现实中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偷税漏税现象的原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在过去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具备产生企业纳税筹划的前提条件,客观上限制了理论研究的发展,企业的纳税意识也相对薄弱。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的专业人才缺乏 税务筹划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税收、 会计、财务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而且要熟悉企业的整个经营流程,同时还要能够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税务筹划方案。因此,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在税务筹划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方面就有所欠缺,税务筹划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我国的现实需求仍有差距。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税务筹划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节税效益,但不尽合理的税务筹划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了的风险。税务筹划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由于税务筹划方案本身存在问题或者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税务筹划的结果偏离预期的目标,导致企业未来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导致税务筹划风险的原因可能来自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也可能来自企业制定和实施税务筹划方案的主观判断失误。实际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只重视节税利益的多少,而忽视了对税务筹划风险的管理,规避税务筹划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真正从税务筹划中获益的有效保障。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意识 要想增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筹划意识,首先要明确税务筹划和偷税漏税的区别,确保税务筹划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拒绝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要认识到税务筹划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正确理解税务筹划的含义,提高税务筹划的意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不仅要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观念,还要对企业税务筹划活动予以支持,设置专门的税务筹划机构、从外部聘请会计事务所的专业服务和设置专职的税务管理人员,以便于税务筹划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二)重视培养税务筹划的专业人才 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加大对税务筹划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要加强税务筹划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还要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监督检查,必要时要从外部聘请专业会计师处理复杂综合性税务筹划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提升税务筹划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处理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过程当中,税务筹划人员应当坚守职业道德;在制订与执行任何税务筹划方案过程中,要坚持合法原则,不可因企业的私利损害国家利益,应立场鲜明地维护税法的权威性。 (三)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管理 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筹划达到预期节税效果,因此,风险意识应当贯穿企业税务筹划的整个过程。首先,企业应树立税务筹划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定税务筹划风险管理目标,其次,建立健全税务筹划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最后,建立税务筹划风险管理考核制度,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此外,对税收政策变动的准确把握、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动,也是降低税务筹划风险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当前房地产行业纳入“营改增”的宏观背景下,关注实时政策显得尤其重要,这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强对税收政策的学习,定期更新税务筹划人员的专业知识。 房地产开发论文:浅谈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 1.前言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而房地产园林景观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其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房地产行业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管理的经验,详细分析了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意义 2.1 政府的各类相关要求 1993年建设部的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宜低于25%。 2.2 对于房地产企业 低碳、生态、环保现已成为房地产行业宣传的热点、销售的卖点,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品牌地产的一张名片,从客户的角度来讲,它是第一关注点;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它是最大的卖点;从策划的角度来讲,它是最好的炒作点;对于开发商来说,它是利益的增长点;。是否有良好的小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成为人们选择房地产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对其是否购买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居住区园林景观对房地产商或购房者来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 对于小区居民 居住小区绿地是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最为居民经常利用和享受的最经济的一种绿地。对居住小区绿地的合力绿化,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休息放松环境,而且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满足各种游憩活动的需要。而绿化植物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它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风速,也能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居住小区内容,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绿地还能起到防火抗灾的作用。 3.房地产园林景观元素的应用 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在不断的设计中,只有充分运用各设计元素的要点,才能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精品,对于设计元素我们经常用到的有植物、庭院理水、石头等等,最常用的为以下两个元素: 3.1 植物 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其植物的品种多样性、色彩丰富性和景观季相性能将园林中的乔木、灌木、草花以及其它造景因素调和成色彩纷呈、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植物景观。同时,地被植物亦能充分满足生态城市的需要,其强大的覆盖功能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削减噪音污染起到了其它类型植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显着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绿量和绿化覆盖率。 3.2 庭园理水 如果说植物是园林景观的灵魂,那水就是景观的魂魄,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房地产开发也把水体景观的营造作为提高项目品味的重要手段,比如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人工开挖的琥珀,以及借助江景、湖景等自然景观,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4.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4.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要结合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功能要求进行设计,使其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比如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不能为渲染“热带风光”、“欧陆风格”,在北方地区盲目引种南方常绿树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这都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 4.2忽视人们的需求。 在做园林设计时没有充分调研、考虑人们对于功能及景观的实际需求,只是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回头审视这些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景观时,却发现他们或多或少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小区比较偏远的地方设置休息厅,但是没有很好的设计通行道路,导致很少人到厅休 息,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曾有时我们觉得植物在房地产开发中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密植树木。有些小区为了寻找一个卖点,也许是哗众取宠,把整个小区的树木栽种得密不透风。周密的考虑,不生搬硬套,才能达到园林景观的最高境界——生态型、宜居型小区园林景观。 4.3 施工及养护管理水平落后。 居住小区的绿地 其绿化效果和功能的体现不是竣工后就全部得到的,后期的养护管理使绿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有些居住小区缺乏专业人员养护,绿地草坪退化严重,杂草混生,病虫害防治跟不上,木本花卉及乔灌木修剪不到位,造成植物生长不够理想,未能充分发挥美化、优化环境的作用。 5.结束语 今天,通过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推广和应用,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都对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共识,也把房地产景观作为提高品质和品位的主要选择,这也就确定了园林景观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怎样才能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景观规划与建筑规划同步;第二,景观规划与房地产的策划同步;第三,景观规划与房地产的销售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更好的做好房地产开发中的景观设计,将更好 的景观呈现给人们。 房地产开发论文: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 由于房地产行业利润丰厚,因此近年来投资者逐渐增多,各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实行成本领先的经营战略。因此其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深刻理解新政策、新法规,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需要。 一、房地产成本管理的内容 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其所涉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费用及建安成本 土地费用作为房地产开发成本中最主要的成本支出之一,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以及与此相关的税费、拆迁补偿费用等,同时其也是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可行、是否有预期利润的最主要经济指标。在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建安成本的支出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二)基础及配套设施费用 主要包括水、电、燃气、通讯、道路、绿化以及与小区建设相配套的停车、娱乐设施及教育、商业、饮食等各种公共建筑设施。 (三)管理成本及其他不可预见成本 针对房地产开发行业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投资风险高等特点,对于大多数开发企业来说,仅依靠自由资金来解决资金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此时就需要通过借贷来满足资金需要,从而产生较大的资金成本。因此,选择正确的融资方式、准确核算融资费用就成为计算开发成本的关键。任何一项品牌的成功推广都离不开广告宣传,路牌广告牌、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电视广告费用的支出都构成了房地产行业重要的营销成本。施工环境的不确定性、施工变更的不确定性还会导致房地产经营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成本。如何加强相对可控成本的核算,对合理控制开发成本、体现经营成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随着商品房交易市场化不断深化,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作为影响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成本,却没有得到众多房地产企业的足够重视。在现行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房地产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成本管理处于粗放状态,即使有部分企业建立了成本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形同虚设,责权利不相对应,没有真正落实到公司规章制度及日常工作管理之中,达不到成本管理目标。 (二)成本管理意识上存在误区 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还没有实行“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意识缺失。房地产行业正在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因此任何微小的成本要素都应该纳入成本管理范围。 (三)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传统的房地产企业只注重事中、事后管理,而忽视了创造价值最大的事前管理;另外,过程控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相对缺乏,这与现代房地产企业管理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和控制体系 房地产企业应健全成本管理制度,组建成本管理组织,加强认识,落实责任,配备精良而优秀的技术管理干部和人员,组织其学习和培训,提高内部的整体素质,使成本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阶段的成本管理任务。其次将内部成本管理制度落实到公司规章制度及日常工作管理之中,对各部门、岗位的人、财、物耗费实施量化标准进行考核,根据执行情况实行与之相匹配的奖罚措施,通过与各自经济利益挂钩,达到对各部门、各岗位管理控制的目的。第三在成本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应不断总结、修订,使之更适应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 (二)加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对开发的项目实行全过程成本控制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管理,不能仅依赖于决策管理层,还需要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有清晰的认识,应使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开发项目始终,其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 在该阶段开发商必须对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总体控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编制投资估算形成初步的成本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成本分析、项目风险分析。 2、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项目设计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而且也影响项目的使用价值和投资效益,因而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是进行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设计方案应实行招投标方式,选择规定功能下的低价标,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美观和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将工程造价作为设计方案评标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应采用限额设计方式以保证有效的成本管理。 3、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1)施工单位的选择与管理。应通过建设项目招投标,选择报价合理 、信誉良好、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的承包商作为合作单位。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承包单位的管理与服务。 (2)施工现场签证的管理。 现场签证主要指房地产企业与承包签订工程合同后,由于工程设计变更、现场施工需要及其他可变因素导致原施工流程及合同约定的变更,是工程承包合同的补充内容。首先应明确签证各职能部门、各相关负责人的签字权限,避免结算时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其次应加强合同管理,避免、减少和规范现场签证;第三应加强现场签证时效性,避免签证久拖不决,为结算带来麻烦。 (3)设计变更管理。 设计变更是指设计部门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的改变和修改。一方面设计变更是由设计团队整体的水平、能力、素质决定的,所以选择优秀设计团队是控制设计变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设计变更是由房地产公司管理团队的水平、能力、素质决定的,应使公司编制的策划书、设计委托书科学、准确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更好的控制设计变更数量,从而达到控制工期和造价的目的。 4、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是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最终环节,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应坚持以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规定为依据,按照甲乙双方在施工合同中的约定,根据竣工图结合隐蔽签证、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进行审核计算。 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是一个多阶段、动态且复杂的过程,要做好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本管理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企业成本意识,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运行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及风险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为企业赢取较大的赢利空间。 房地产开发论文:浅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筹划技巧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1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含义 目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有许多,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但归纳起来,其内涵其实是大体相同的,通常是指介于政府与营利性企业之间,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它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企业单位,它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 2 应从税法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 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本身应该是出于税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是因税法而形成的。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没有统一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税收政策在选择上呈现多样性、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所以,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含义。从税法角度考虑,给予非营利组织以税收优惠政策,至少应当对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明确的界定。 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非营利性,二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但并不排除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公益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是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的。 只有真正从税法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才会使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更加有针对性,从而也防止了税收政策被滥用。只有这样,非营利组织才有可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3 应按行为而非主体标准制定税收政策 针对非营利组织,单纯以“主体”为标准来确定税收优惠政策是不尽合理的。所谓主体标准也就是说,组织一旦通过了主体标准的认定,就自动获得了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而不再具体区分其所从事的活动领域,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政策。其实,不应该单以主体标准来进行判定,更多的是应该以主体所从事的活动领域为标准来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这样才能减少税收优惠政策对公平市场竞争秩序所造成的损害,从而也能促进市场中组织的发展。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不能单凭组织的主体标准就盲目地给予其税收优惠待遇,而是视其行为,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区别对待。 二、非营利组织的“盈利”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非营利领域的知名学者塞拉蒙教授就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作出了这样的界定,他指出,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在于:“非营利”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即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组织的根本宗旨;二是不能进行利润分配,即非营利组织允许从事一定形式的经营活动赚取利润,只是赢余收入不能在成员间进行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三是不得将组织资产转为私人资产,即非营利组织的资产是属于社会的,不归任何个人所有。由这样的定义看来,非营利组织完全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经营性活动及产生利润,只要该活动遵循上述“非营利”的原则即可。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项目对全球22个国家的统计结果显示,各国非营利部门的平均收入来源是:会费和其他商业收入占49%、公共拨款占40%、慈善捐赠占11%。调查结果也证实,商业收入是当代非营利组织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之一。 近年来,由于市场驱动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以商业收入来支持公益事业的做法日益普遍。这是因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靠传统的资助模式已不足以维持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自谋生路,全力寻求资金来源上的自给自足。在我国,慈善捐赠尚不盛行,政府投资能力也十分有限,那么,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的经济活动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发展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将更多地依赖服务收费和商业运作的收入。 目前,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商业化的渠道筹款,以维持组织的运作和提供服务,保证完成组织的社会使命。有调查显示,在相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中,能够较容易获得资助的总是那些筹资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并能使捐赠资金不断增值的非营利组织。正向弗斯顿伯格所说:“现代非营利机构必须是一个混合体:就其宗旨而言,它是一个传统的慈善机构;而在开辟财源方面,它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组织。当这两种价值观在非营利组织内相互依存时,该组织才会充满活力。” 三、通过税收政策的合理制定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活动 由于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都越来越重视对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规范。 具体来说,为确保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公益性宗旨不偏离,防止税收的流失,相关的税收政策至少应该解决这样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开展商业经营活动; (2)对与组织宗旨相关的商业收入和无关商业收入应该怎样进行区分; (3)对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收入应该给予怎样的税收优惠待遇; (4)对经营收入的资金流向要怎样从税收上加以管理。 关于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性活动的税收政策制定其实是个难点。它既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又要体现出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还要使政策的执行具有简易、经济的特点。目前,我国在税收立法上,显然还没有明确上述问题的做法,针对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相关做法,并寻找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政策制定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界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各国的做法不一,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的范围。比如,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性赢利活动所占的比例应低于50%。在美国,虽然税法没有特别规定免税的非营利组织可开展商业活动的限额,但是,当不相关商业收入达到相当程度,该机构的免税资格就会受到威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其实也应设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商业性活动的范围。比如,可以规定,在设定的合理范围内,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 动是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的,而一旦超出这个比例,则要就其超额部分或者全部商业 活动收入缴纳税款。与此同时,也应规定,非营利组织不得从事一些高风险的商业经营活动。这是从保障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安全的角度考虑的,虽然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从事商业活动,但其毕竟与一般营利性企业有本质区别,所以必须对其可以从事的商业性经营领域也进行一个严格的限定。 在明确了上面的问题之后,再来看对于非营利组织进行商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具体应该怎样对其征税’这也是税收政策制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定。当前,国际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做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对非营利组织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生成的利润实行全面征税制;第二类,对商业活动的所得全面免税,而不需考虑产生收入的活动是否与非营利目的相关。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所有收入必须全部用于非营利目的;第三类,是只对与非营利目的无关的商业收入征税,也就是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分为与免税目的相关而免税的收入以及与免税目的无关而征税的收入;第四类,非营利组织参与营利性活动的收入有权享受低于企业所得税率的税收优惠。 上述几类税收规制方法其实是各有利弊的,比如,第一类做法,虽然确保了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防止了国家税收的流失,但它使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性和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抑制了组织规模的壮大。而第二类做法,与全面征税制相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但是对非营利组织所得全部免税很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使大量资金流向营利领域,造成不公平竞争并助长逃税漏税的不良风气。后面两类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非营利组织因免税待遇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及国家税收的流失,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也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其在营利领域的创收很少。那么到底哪一种税收规制方法才是真正适应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的呢?一般而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社会环境较好,筹资渠道较多,资金较充裕,非营利组织的规模和数量较大,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会对营利组织构成竞争上的威胁。反垄断、消除不平等竞争、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政府首要的经济责任,因此,它们针对非营利组织,通常对其采取与普通营利组织一视同仁的税收政策。而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环境较差,非营利组织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且非营利组织规模较小,参与竞争性商业行为对市场有效竞争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性活动应采取减免税的方法以支持其快速发展。鉴于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尚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全面的征税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类做法,显然不利于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全面免税制,却有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有可能致使组织的公益性宗旨的偏离。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税收规制方法,应该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应注意区别与非营利事业相关的商业活动和与非营利事业无关的商业活动,实行差别对待。比如,对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或特定群体提供服务的活动,给予免税待遇;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之间虽然存在金钱或其他利益的给付现象,但收益人的给付与获得的利益无等价关系的活动,也可给予减免税;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存在服务,买卖关系的活动,与组织公益性宗旨无关,视同普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征税。 最后,就是要如何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对非营利组织商业经营所得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目前,为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收入尽量用于公共目的,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限定非营利组织每年最低的公益性支出的比例,以保证资金尽可能地用于与其宗旨相关的活动。毕竟立法允许非营利组织从事经营性活动是为了使其具备为社会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而不是使其财源丰厚,更不是让其利用减免税的特权进行投资经营,使个人受益。要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首先要做的是区分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类别。按其性质,支出可以分为公益性支出和非公益性支出两大类。公益性支出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公益宗旨而发生的各种资金支出;非公益性支出是其他方面发生的各种资金支出。根据非营利组织的目的和宗旨,公益性支出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支出中占绝对大的比例,而非公益性支出则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那么在税收政策的制定层面上,应该怎样来贯彻这一思想,使非营利组织最大限度地将资金用于为其公益性宗旨服务的活动上。其实从另一个层面看,也就是限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与其公益性目的不相关的渠道。那么从税收政策制定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可以对非营利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征收一个“支出税”呢。这样使得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的成本加大,从而也就必然会降低这部分支出的比例。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其实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比如,怎样正确划分公益性支出与非公益性支出;“支出税”具体的征收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是全额征收还是对超额部分征收,具体的税率应该如何制定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合理性,都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抑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外,限制非营利组织与关联性的营利单位进行关联交易以及限制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等做法,也都能有效地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 四、结语 如何制定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其实也就是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权衡的问题。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同时,也绝不能以破坏市场的效率与公平为代价。当然,税收政策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激励作用始终是有限的,非营利组织真正的发展壮大,关键还是在于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相关的税收政策只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项措施,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是需要多方面的创新和努力的。 房地产开发论文:解析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投资决策风险的论文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社会财富的半数之上。其本身作为一种新兴的热门投资理财产品,为大众追捧。但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大,开发周期较长的产品,自身具有较大的风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和其他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对行业中存在的风险有相应的认识以及时对其进行规避。 1.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简要介绍 房地产开发分为四个阶段:投资研究决策阶段、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建设阶段、租售管理。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是房地产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不确定性最大、风险性最高的阶段,因此,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 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是指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实现相应的预期目标,通过相应的方法,运用一定的理论分析、数据分析,通对政策法规、开发区域的经济环境、地理环境进行相应研究,考虑市场供求提出开发策略,并正式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项目可行性的研究论证,最终分析出最佳的投资方案的过程。 想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就要求决策者了解其中存在的风险,并依照风险的程度对项目进行筛选和调整,来得到最佳方案。 2.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及相应要点 2.1重视项目区位风险 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程度不一,经济环境大相径庭,消费水平、物价水平有异这使得不同区域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伴随着不同的风险。由于经济环境不同,同一风险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及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或地域性。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地理位置相对固定以及其不可逆性,对于开发房地产项目所选区域的风险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项目区位风险主要包括政治政策、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交通环境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无论哪种因素进行了调动,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地产的开发及销售,并给开发商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 其中政治因素带来的风险包括新政策的制定、区域土地价格的影响、社会环境、社会安全性。等因素衣食住行,房地产占了其中的住,自然与国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政府必然会对其进行监管和调控。其调控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全面的,土地政策、公积金政策、住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城市规划政策、环境环保政策以及影响原材料价格的相应政策,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相应层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未完善的今天,政策风险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可见十分巨大。 其中地理位置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所要进行投资地区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安全稳定因素、经济状况、周边的自然条件、土质的条件以及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等因素带来的。具体来讲,我们要考虑目标地区的交通环境,人口密集度,城市规划,土地价格,地质条件等。这些影响了该项目的收益,决定了是否能给开发商带来高额回报。 2.2加强项目可行性的论证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的研究主要是指,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认真调查拟建房地产项目的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并结合项目区位风险进行分析,认真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案,以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基础对拟建房地产项目进行动态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和论证,并以此来判断决定采用相应的方案并对相应方案进行改进或将探究结果作为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其中,要注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调查是一切分析的前提,错误的信息或者信息不对称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与真实的结果大相径庭,一定要保证可行性研究的依据是准确的,否则将会使公司效益大大折损,甚至造成相应的损失。 2.3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投资决策风险管理 房地产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它有着开发周期长、投资金额较大这两种非常明显的高风险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巨大的风险将贯穿在整个房地产项目投资中。但是,高风险带来高利润,这也是为什么房地产投资日渐增多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因风险大而不投资,放弃其中高额的利润。为此,我们要做到相应的风险管理。 合理的降低风险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相应的风险管理中,我们可以用接下来的方法来有效地降低相应的风险: 进行合理的风险规避,这是一种相对保守稳健的投资方法,通过分析相应的项目区位风险后,放弃一些风险巨大的投资项目,来选择相对稳健的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稳中求胜,虽然没有超高额的利润但是胜在稳妥。 采用投资组合的方式,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采用证券投资组合的方式规避风险,我们也可以将它运用到房地产项目开发上。按照风险的不同程度以及利润要素,对一些合理的项目进行筛选,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使风险大大降低。这样可以相应地降低风险并带来较高的利润,只是对于人员需求较大,要做的相应决策也相对较多。 3.结语 综上所述,各类风险伴随着房地产投资开发的全 过程,因此正确认识并面对风险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全面的监测,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贯穿全过程的相应的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必须要做好项目区位风险和项目可行性等要点的监测和论证以及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来增强该项目的抗风险能力给企业带来高效益,并促进企业良好、快速并持续的发展。 房地产开发论文: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探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向前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使产业发展日趋多样化。老式的项目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用户对居住质量、内部风格等各个方面多元化和品质化的要求。需求的复杂化,生产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产业规模、内部配置、科技含量、产品创意等多方面的优化完善。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发展优先权,企业就必须要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改变自身原有的落后管理体制,消除对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不良影响,以新型精细化管理模式带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1]。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益繁荣,对房地产行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总的来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不变,企业间竞争的是专业的品质,这些专业的品质主要体现在细节的设计和服务上,在这一方面的优胜,其实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就必须要对细节性的东西逐步重视起来,将自身的产品做得更加完善,最大限度的体现产品的诚意和企业的实力。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不二之选,精细化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细节的完善,逐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在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上,许多的企业都注意到了这一管理模式对未来市场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更多的企业开始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能不能将这一管理模式做好也就成为决定未来房地产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让使用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精细化管理。然后详细的介绍了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和实施,明确了在房地产项目中使用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方法。最后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在与房地产行业发展关系重大的成本、质量、工期、安全和环保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将精细化的管理与这几个方面的控制紧密结合,使这一管理模式形成一个闭合的体系,综合的发挥作用,从而使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也提高了管理者对这一特殊管理的整体认识,并为今后这一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成功的模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际范围内,也有不少的专家对这一管理方法进行了探索,他们研究的时间更早,获得的成就也更多,所以,积极地参考和学习国外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方式,对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19 世纪 80 年代初,泰勒成功研究出了精细化管理[2-3],并被誉为科学管理的先驱,国外通过对房地产实际操作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工人在进行作业的时候,有一些流程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降低成本,可以将这些步骤省去,因此,他对这些行为进行了总结,最终得出了结论,找到了一条成功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捷径。20 世纪初,泰勒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着书,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本研究相关领域的着作,书中主要研究了工作定额原理、挑选头等工人、标准化原理和建立专门计划层。该书中诸多前所未有的新理论一时间获得了广泛地关注,是研究精细化管理的开端。 二战之后,学界对于如何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由此出现了一大批有益的成果。对于科学化的管理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包括诸多管理理论的成熟的体系。目前为止,许多的管理方法已经成功的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去,并成功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的企业就是得益于管理方法的创新为企业谋得了更好的发展。 精细化管理理念已经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了,它最先由日本的企业家提出,在 20 世纪,就有一位日本的企业家通过学习福特汽车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他的研究方法立足于节约成本这一基础之上,力图在企业的员工进行生产作业的过程中找到捷径,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缩减工艺步骤和生产材料,从而大大的节约生产的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一理论力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经验。在这之后,许多的日本的生产企业都将这一理念运用到了管理中去,并在生产的过程中践行节约的理念,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逐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日本业界不断发展,带动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成功的实践经验也逐渐传播开来,许多国家采用了这种生产方式[4]。 第 2 章 我国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现状 2.1 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基本特征 房地产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对土地和国家政策的依赖性较高,基于房地产之上还存在着许多利益分配和归属的问题,因此它具有很大的价值,它又被称作是“不动产”。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运行的今天,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活跃力量,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证[11]。 2.1.1 项目位置的固定性 对于房地产的建设来说,它的位置具有不可变性,也就是说对这一项目的位置的确定十分关键,因为后期不会再有机会进行变动。这就提醒房地产商,在进行选址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考虑,选择最佳的地址,并考虑到周围地区的未来发展对房地产的影响。在选址完毕之后,还要对该地段的收费标准以及消费水平进行调查,将各种信息综合起来考虑,为房地产的建设谋划更好的发展方向[12]。 2.1.2 开发周期长、投资大、成本控制难 房地产项目开发实际就是在土地上建设建筑物。建筑物一般体量都较大,而且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环节、面对的情况、遇到的问题复杂繁多,所以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都不会很短。此外,项目在开工建设之前还要办理许多繁杂的手续,这同样影响着项目的开发周期。完成一个项目的全部开发工作一般会花费一到三年的时间,有的可能还会更长,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对其资金的投入是巨大的,不论是从买地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建设成本的角度来说,房地产建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因此,对于房地产商来说,一定要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并且能够保证资金灵活的周转。否则,一旦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房地产的建设就无法再继续下去,并且由于房地产的建设具有很长的周期,因此,短期不可能回收成本获得利润,这样就会导致房地产项目陷入停滞,给企业带来 较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建设房地产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对资金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严格控制好资金的使用,特别是在成本上,一定要严格控制,避免资金的使用大大超出预算的成本,减少企业的风险。 2.1.3 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的约束性和调控性 房地产开发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还和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只有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才能健康蓬勃的发展。 房地产开发论文:试论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 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仍处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由此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着较多问题,就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完善,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目前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房地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如何在门类众多的制度、准则、规定之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改进现有会计核算方法,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1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的复杂性 房地产商品的销售包括两种,一种是自行开发并销售,另一种是事先与买方签订合同,按合同要求进行开发。对于后者,应按照建造合同的标准进行收入的确认。而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商品,由于其开发的周期较长,耗资巨大,其商品具有较高的价值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商品销售往往采用预售、分期收款销售等多种销售方式。房地产商品销售的前提是首先取得预售许可证和销售许可证,在此基础上,一般要经过签订预售合同并预收房款、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买方验收确认、收取房款、办理产权过户等销售环节。因此,房地产收入的确认同其它的生产收入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以结算账单提交买方并得到认可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标准,该规定比较简单,宜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但没有反映销售的实质,理论上不够合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规定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准,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实务中如何运用这一标准则比较混乱,核心问题在于应在哪一环节确认为收入,其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商品房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 1.2 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成本与售价的不配比性 首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开发项目从获得土地并开发完成到确认收入短则1~2年,长则4~5年,必然使得企业投入产出比例呈阶段性不合理;在项目建设期内大量投入资金,并发生大量费用计入当期;由于项目尚未完工,即使开发产品已预售完毕,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其结果是为配比原则的应用造成了困难。 其次,房地产开发商品的成本载体是整个建设工程,而销售则是按楼层或户型为单位,这样就造成单个楼层或户型的售价明显与其成本不配比。如同一结构的房屋,低层建筑施工成本低于高层建筑施工成本,但销售时低层售价却高于高层售价;又如“丁字形”楼房虽然同楼层成本一样,由于朝向不同,其售价相差也很大。 通常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结转方法是:按当期竣工后的核算对象的总成本除以总开发建筑面积,得出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然后再乘以销售面积得出本期销售成本。这样均摊计算的结果没有考虑房屋楼层、朝向的因素,得出的经营成果不具有真实性。 1.3 收益评价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业绩 房地产企业投入产出周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表现在会计年报中往往是业绩波动较大——项目建设期内业绩不佳,验收售出后,大量预收款确认为收入,期间间隔在一个会计期内还好,但一个项目往往要跨4、5个会计期,故不适用一般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如净利润指标就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其真实经营情况,尤其是上市公司,极可能误导投资者。一个经营情况很好的开发公司,其净利润可能很小甚至是负数,但有大量的在建工程和很好的预售情况,现金流状况极佳,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同理一个盈利的公司也可能正危机四伏:面临着因施工质量导致的巨额赔偿,大笔银行贷款到期而无力偿还,尚未结清的担保金,由于市政规划调整,地价变化导致的土地风险等等;故此,评价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绩,千万不要以指标论好坏,应透过指标看实质,看其资质信誉、实力、现金流量、资产质量,还有更重要的表外风险等等。当然,这有赖于我们会计界同仁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与充分披露。 2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对策 2.1 正确确定和应用收入确认标准 房地产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符合两个标准,即法律标准和专业标淮。 (1)法律标准。法律标淮是指我国相关法规中规定的房地产销售必须符合的条件或标淮:如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或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进行投资开发的,以及权属有争议的、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买卖。凡是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即使房地产商品已经开发完毕,甚至取得了相关报酬,并转移了风险,也不能作为收入予以确认。法律标淮是专业标准的前提条件。 (2)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指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标淮,即收入确认的4个必要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上述规定中,收入确认以风险和报酬实质的转移为标准,理论上比较合理,但由于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实际工作中收入确认带来了困难。 笔者认为,房地产销售合同是在房屋尚未建成竣工前的预先销售行为,不论是否收取了款项,均不属于实际发生的销售业务。因此,签订预售合同并收取预收货款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不能作为销售实现依据;签订正式房屋销售合同则如同一般工商企业产品销售合同一样,从法律意义上讲也只是一种合约,房屋未经买方验收认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给买方,不符《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有关规定,故也不能确认收入;购买方取得商品房产权证的环节较为特殊,尽管房地产商品最终是以产权证上权利人主体的更替为所有权变更的主要标志,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发前根据规定需要支付土地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证,并办理领取预售许可证、在工程获得有关部门竣工验收领取销售许可证、签订正式房屋销售合同,并向客户收取房款、交付买主办理入住手续的情况后才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且产权证的办理涉及到房地产管理、土地管理等政府有关部门,办妥产权证书的时间并非开发企业所能控制。如果此时确认收入,会导致收入滞后,同样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所以,尽管房屋产权证书是房屋所有权的标志,但并非是确认收入的必要条件。 2.2 引入计划销售价格的概念,使销售收入与成本配比 建议引入计划销售价格的概念,解决销售成本结转错位,与销售收入不配比这一特殊问题。即当开发的房屋达到可销售状态时,企业根据成本、市场、地段、楼层、朝向等因素制定一个计划销售价格,作为成本分配标准。 (1)实际售价成本率法,是在季度前两个月按实际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等于季末销售成木的方法调整。具体操作顺序是:分类明细账按开、竣工时间相同或相近且一并办理决算的项目设置账户,在此分类明细账基础上,再按计划价格相同的房屋分类设户,价格不同的分别设置。季度前两个月可按分类明细账结转成本,即按分类明细账记载的当月实际销售额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当期成本结转数,对销售房屋只登记数量,待季末将未销售房的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月末留存成本,用倒挤的方法结出销售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发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优点是可以减少工作量,缺点是季度前两个月受房价影响会产生一定误差,且不能及时、准确提供较详细的成本资料。 (2)计划售价成本率法,就是始终按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进行结转。只要是开发建设工程已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就可以把商品房成本按楼栋、楼层、单元予以确定,甚至可以计算出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因此可以按单元设置账户,也可以把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相同的商品房归类计入同一账户。销售成本按单元设置账户的房号直接对号入座结转,按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归类设户的,可按销售面积乘以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得出销售成本。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结转工作量较大,但遵循了一贯性原则,提供信息可靠及时,并能将结转成本工作量分散在日常工作中,适用于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 2.3 扩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披露中的信息含量 (1)增加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的信息。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土地成本的比例一般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能否拥有土地储备以及土地储备的成本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拥有大量优质低价的土地储备的企业来说,土地成本低本身隐含着巨额的利润,在土地出让市场向招标拍卖过渡以后,相对于其它公司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保持良好的增长,从而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信息使用者通过企业披露的土地使用权总额无法判断其土地储备的信息。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土地储备量及取得成本情况的披露是必要的。 (2)增加分项目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我们建议应在其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信息,即以企业每一开发项目为基本单位,披露其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包括销售房地产收到的现金、购买工程物资以及支付工资等所支付的现金,以此提高其现金流量信息的有用性。 (3)重视质量保证金及风险的披露。房地产开发行业特性——具有高风险,应在会计信息披露环节得到充分的揭示。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为房地产商品的质量提供保证,但鉴于房地产商品的长期性、高价值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质量保证金与一般工商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不同之处在于其保证金的数额更大、保证期限更长。因此,应由企业根据所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取质量保证金,计入工程成本,以提高应付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在其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揭示其各种风险,而不应仅限于抵押风险,即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报表附注中应增加风险披露的内容,就企业尚在开发的土地、工程项目等面临的开发风险、筹资风险、土地风险等进行说明,提高风险的透明度。 房地产开发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策略及操作 摘 要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两大核心:资金和土地。而资金在其中更起决定性作用。文章就新形势下的融资策略及方法进行分析及介绍。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 融资策略 融资操作 项目贷款 2005年房地产行业进入宏观调控以来,房地产商的经营环境日益艰难,先是不允许建筑商垫资建设,接着对土地全面实行招、拍、挂,买块地动辄数亿,且交的都是真金白银。而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又在已提高首付比率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审核,增加房产销售资金回笼的难度。这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陡增,一些原本以自有资金运作的开发商也不得不与银行联络寻找资金支持。许多已拿到项目的开发商因贷款困难而被迫将优质项目转让他人,或与他人合作建设或缓建,有的被迫终止项目开发。 上海亿邦置业有限公司在此艰难环境下,仍成功地以基准利率贷到银行规定的开发贷款的最高限额。这一方面得益于项目优质,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正确的融资策略及操作。下面将依次分析: 1 定位银企关系,选择融资时间及融资行 1.1 建立合作互利的银企关系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与银行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资金供求关系,更是一种紧密的唇齿相依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两者所处的市场优劣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融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项目的盈利性是融资行关注的核心,房地产开发企业务必有切实的措施使此“三性”得到保证。如在贷款资金困难时期,可以追加自有资金或采取抵押加担保的方式保证等——因为银行通常只做“锦上添花”之事,不做“雪中送炭”之功。对没有效益和资金发展的企业,银行是不愿提供服务的。现各大银行及二线银行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拥有较大的上下浮动空间,而且金融产品没有专利可言,可以说不存在垄断价格,所以银企之间同时存在博弈与合作的关系。 1.2 时间安排留有余地 正常的贷款周期为1~2个月,(当然,加急的15~20天也能办好)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影响因素较多,能否成功贷款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宏观政策、银行自身的贷款结构、资金成本等。为保险起见,应在用款前3~5个月开始联络办理。 1.3 挑选合适的合作银行 在银行市场化的今天,每家银行都有自身的优势及擅长的领域,同时受各自的政策及资金的限制,相同信贷品种的条款设置上均有差别,如整个贷款价格的设定,体现了银行长期利润最大化还是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故房地产开发企业选择基本户开户行时,应挑选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做得比较成熟的银行。他们熟悉房地产行业的开发过程,不仅无须企业花大力去讲解,而且还可让企业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得到许多业内相关信息,学到许多知识和理念。同时,他们对行业动态及走势的判断比较恰当,一般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其最终目标,经办人做起来会相对轻松顺利。选择融资行时,应先联络基本户开户行,一般基本户开户行觉得项目可行,会留下来积极地去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基本户外,还可根据需要另择银行开立1~2个一般账户。俗话说“货比三家”,融资行的选择也是同理的。一个项目上亿或数亿的贷款,实际利率差1%,每亿元的利息差则为100万元(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及付息方式),还有贷款的手续费,如评估、公证、保险、抵押登记等费用。故融资成本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2 明确融资途径及所在企业的优势条件 房地产开发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内外部的大量资金支持。港资大型房地产商资金的重要来源是上市筹资和抵押融资,如新鸿基、和记黄浦。国内的房地产商大多使用自有资金及银行抵押融资,海外融资都还处于初试阶段,操作存在较大难度和不确定性。另外是目前在部分大城市出现的房地产信托投资项目。 我们选择的是常见方式——抵押融资,也称抵押贷款。那么,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员操作开发贷款前要先准备哪些方面的资料呢? (1)项目情况。房地产企业事先准备一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招标书附件中计划、规划、住宅、环保等主管部门的复函文件中有相关指标及资料、市场分析、建设设计方案、主要财务效益分析指标等。不必写得细,择其要点写得有共性即可。这有利于银行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激发银行兴趣和贷款意向。 (2)“四证”办理。“四证”依序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现银行的操作方法是:二证受理、三证审批、四证放款。二证受理就是企业办理完毕第二个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银行可受理贷款申请,第三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完毕可送银行贷审会审批;第四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在第三证办理后一周内可办出,而贷审会审批完毕一周内即可放款,就是说贷款手续可与公司四证的办理同步。 (3)公司情况介绍。这些基础资料可由公司的相关证照、验资报告、公司合同章程、历年的审计报告等资料取得。另补充说明公司自有资金能力,开发历史,公司的诚信度,企业的文化、背景、理念等,以全面展示本企业的优势。如展示得充分,会得到银行的信任,增加融资的成功率。 (4)企业需求,即企业找银行的目的。包括需求的贷款额度、时间、使用方法及贷款成本范围等。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及银行的实际操作,项目贷款一般是自有资金占项目预算投资总额的35%(要求在使用贷款之前投入项目建设),银行贷款为35%,余下的投资由销售回款解决。 3 贷款操作方法及操作步骤 3.1 接触 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人带上前述四方面的资料就可以与银行接触了。双方先面谈了解,对利率、还本付息方法、资金运作方式、贷款的限制条款等有个初步的印象后,再进行综合权衡比较,选择确定合适的一家银行进行融资。 3.2 提供银行需要的资料 确定融资意向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就可按融资行的要求准备并递交相关的资料,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地税登记证、法人代表证明书、房地产企业的资质证等。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会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及跟催,银行方面也有专门的信贷人员专案负责本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资料提供完毕后,就可以协助或跟催客户经理写银行内部要求的贷款评估报告。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人如果了解贷款评估报告构成的主要内容,就能在融资活动中更快更准地找到工作的切入点。贷款评估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如营业执照、验资报告等证照上的主要内容,房地产商的开发资质,以往的开发成绩和现在的开发能力,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股东的基本情况,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理念等。企业简介上就有大部分资料。 (2)项目概况及报批情况。包括项目的具体地理位置和规划等。数据及资料大部分来源于招标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而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进度和用款计划则根据以往经验或公司要求由相关部门列出。报批情况如实列出即可。 (3)项目的分析评价,包括市场分析评价及财务分析评价。市场分析具体包括周边已建或潜在楼市情况,项目周围的交通、市政配套等,同时结合拟建楼盘的品质结构房型分析及定位,再对目标客户群进行分析及考察。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银行的经办人可到项目所在地周边进行实地考察,也可到政府的网上房地产查找相关资料。用这些第一手资料,对项目的竞争优劣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市场目前最高或最低的可售单价及销售状况。 财务分析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在市场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销售收入测算,然后根据项目预算投资成本测算出投资回收期来评定项目的流动性(如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就是货币资金流入额累计到等于原始投资的年数),另用投资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来评定项目的盈利性,还可用盈亏平衡点、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来评定项目的安全性(盈亏平衡点的销量=总成本/(预计总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安全边际=预计总销售收入-盈亏平衡点的销售收入,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预计总销售收入)等。 例:A项目的预算投资总额3亿元,第一年投资期无货币资金流入,第二年开始预销售,货币资金流入2.6亿元,第三年流入2.1亿元,则: 回收期:2+(3-2.6)/2.1=2.2年 预计综合税率:营业税及附加5.5%+所得税为预计税前利润15%×所得税率33%+土地增值税3.3%=13.75%. 项目投资利润率:[(2.6+2.1)×(1-13.75%)-3]/3=35%;年投资利润率12%。 销售利润率:[(2.6+2.1)×(1-13.75%)-3]/4.7=22%,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3/[(2.6+2.1)×(1-8.8%)]=70%,盈亏平衡点时无所得税。 安全边际率1-70%=30%,安全边际为 4.7×(1-70%)=1.41亿元 3.3 跟踪沟通与配合 贷款评估报告写好送到基层贷审会约10天左右。上会之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银行还需对贷款融资的主要条款进行确认,同时,经办人还需再做一次了解分析,检验容易在贷审会上遇到质疑的问题是否采取了切实并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最近有传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对此我公司的准备是追加初期股东投入。除会前准备外,银行经办人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是重要的。基层贷审会后可能有修改及补充的要求,按要求操作完毕约3~5天。 一般而言,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皆做项目贷款处理,基层贷审会后还需上级贷审会审批。上级贷审会的业内资深专业人士再对项目进行质疑评审,一般修改及补充总是有的,关键是看项目本身是否优质,还有银行经办人对政策的理解对项目贷款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预测是否准确把握到位,措施是否得当。如果基本通过或补充资料后基本通过,拿到贷款批件,开发商和银行经办人前阶段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汗没白流。现在可以进行下一步也就是放款前的操作了。 请专业评估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抵押贷款额以评估价值为基础计算),贷款合同公证(看是否有必要),购买抵押物的财产保险,到房地产交易中心进行抵押登记备案是接下来的工作,按办事机构告知书上的条款操作即可。要说明的一点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办人先对当地同类收费行情进行了解后操作,节省数万元是很轻松的事。 做到这里,再确认融资行是否已经有贷款账户,如有,就去贷款账户里数钱吧。 4 结语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经办人必须先清楚融资项目的概况及报批情况,市场分析及财务分析,融资规模,当地的融资环境,银行的办事流程及其对项目关注的核心等。这是融资成功的基础。 (2)讲求效益,达成目标。因房地产开发贷款数额大——以亿计数,时间长——1年以上,故时间成本效益应综合考虑,在保证时间性的基础上,每年少花费数十万至数百万是平常事。 (3)要有恒心、耐心、信心。做房地产开发融资工作忙碌近1个月后,被银行拒贷是常有的,这就是本文前面选择2~3家银行开户的原因之一。此时应检讨调整贷款策略后立即换融资银行。这与做生意失败一样,只说明经营眼光有限,并不说明经营能力差。试想,当初花费数亿买土地,不就是看到它能产生效益吗?十足的信心也是成功的保证。 房地产开发论文:万泰房地产开发项目税费负担的个案调查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然而一些房地产囤地、投机行为严重泛滥导致房价上涨过快,不但抑制百姓购房需求,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政府采取了如“国八条”和“限购令”等多项措施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同时,房地产税费负担过重也是房价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减轻房地产税费负担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 税费负担 税收筹划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税费负担进行调查研究,能够更好了解房地产行业税费负担状况,并利用税收筹划等方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这对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企业税收筹划意识,减轻税费负担,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可以使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和征收管理体制;最后,减少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过程中的错误和漏洞,完善企业税收筹划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万泰房地产开发项目案例分析 (一)万泰房地产有限公司及其开发项目—万泰·锦绣嘉园 万泰房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了 “万泰·名城”、“万泰·都市银座”、“万泰·阳光花园”等项目。 (二)万泰·锦绣嘉园税费负担 (1)万泰·锦绣嘉园财务状况。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及各种附加费、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及印花税。另一部分是行政性费用和事业性费用。 其中, 万泰·锦绣嘉园作为万泰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小区开发项目涉及的税费主要包括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及各种附加费、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项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因为房屋全部用于销售,项目暂不涉及房产税和个人所得税。其适用的税种、税率、计算公式如下(见表1) 由于行政性及事业性收费种类较多,统计较为麻烦,通过估计,行政性及事业性收费约为1500万元。 (2)万泰·锦绣嘉园税费负担分析。根据万泰·锦绣嘉园财务数据,当期实际营业税税负是5.55%,项目综合税收负担率为16.62%,项目房地产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5%。由于万泰·锦绣嘉园该项目为万泰房地产的主打项目,可以看出该房地产企业的税负是比较重的。 三、当前房地产税费负担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万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费负担分析、对房地产行业的了解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当前房地产税费负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房地产税费项目繁多、开发经营税费负担较重 据统计,房地产开发经营需要缴纳的税费及相关费用高达116项。以上税费主要发生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环节,而在房地产保有期间房地产税费非常少,且免税范围极大。这种典型的窄税基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税负不公平状况,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税费设置不合理,计税依据不合理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费设置不合理,特别是一些费用不合理。如房地产销售房屋时要缴纳土地增值税,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其实这两种税都是房地产增值缴纳的税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而企业把税费转嫁到房价上,就造成了我国房地产价格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下,任何土地、房产都有一个时间价值,市场机制越完善,这个价值就越容易体现,越容易得到认可。 (三)房地产税费征收管理混乱 房地产行业的税费征收制度不完善,并且管理混乱,一些地方出现重复征收税费现象,并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税费征收依据和标准不完善,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不能够做到更好的有法可依,而且一些税务人员存在滥用职权,从中获取灰色收入等现象,从而加重房地产企业的税费负担。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缺少对税费的筹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掌握国家和地方的税费政策、征收标准,不能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税费政策,导致企业只能按照当地的税费政策进行缴纳,多缴纳了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收费,增加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税收筹划的知识 和意识,缺乏对公司的税费负担进行管理,不能够利用相关的税收筹划方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费进行筹划,从而增加了经营成本,降低了公司的效益。 四、减轻房地产业税费负担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减轻房地产税费负担的措施 第一,改革房地产税费体制,完善房地产税费种类,合并相关费用类型,从而减轻房地产行业的税费负担,降低房地产经营成本,稳定房价。第二,加强税费征收管理,制定完善房地产费用征收标准,降低税费征收标准到合理水平。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 首先,充分了解房地产税费相关政策,按照最新政策缴纳税费,减少不合理的地方收费;其次,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财务管理水平;最后,根据相关税费政策,制定公司的税收筹划策略,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和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在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费种类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筹划显得尤为必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现行的与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关的税收法律法规,对其经济业务进行事先的税收筹划,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营业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房地产开发论文: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有数万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当多的企业规模小,只重视项目开发而不重视管理,更不重视风险的管理,使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项目的失利。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1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概述 1.1 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含义 由于房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样性等特性,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动面临众多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是对未来行为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致后果与预定目标之间发生的多种负偏离的综合。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指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不利结果和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不利结果和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和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 1.2 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类型 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对风险作出不同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以将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1.2.1 房地产投资的系统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内所有房地产投资项目都产生影响的、投资者无法避免或者消除的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风险、变现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或然损失风险等。 1.2.2 房地产投资的非系统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非系统风险是指只对市场内个别房地产投资项目产生影响,投资者个体可以设法避免或通过投资组合方法消除的风险,主要包括收益现金流风险、资本价值风险、机会成本风险、时间风险、持有期风险、未来运营费用风险等。 1.3 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特征 1.3.1 客观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自然灾害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政策性风险等。管理者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但是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1.3.2 不确定性 通过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可以知道某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但是无法预知风险什么时候发生,这种难以预知的特性就造成了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 1.3.3 潜在性和可测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具有随机性并且不是呈现在表面的东西,但它是附着在某些确定事件上表现出来的,人们可以通过以往发生事件的统计资料,对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作出判断。 1.3.4 损益双重性 风险往往也意味着对应的收益,如果能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风险,就有可能增加收益,因此要积极面对风险,将风险当作经营机会。 2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各阶段风险内容 2.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有开发区域风险、开发物业类型风险、开发时机风险和开发项目的定位风险、项目的资金管理能力风险。 2.2 土地取得阶段的风险 土地取得阶段的风险主要是土地购买和征地安置风险。土地购买价格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开发商应该具备预测获取土地增值潜力的能力。购买了土地使用权后,还有大量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往往会遇见极大的阻力,从而给项目开发带来风险。 2.3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建筑物设计理念落后导致的实用性差、承包商建筑技术落后、施工管理不合格、偷工减料以及项目监管不负责任等导致建筑物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拖延工期造成成本增加、错失销售黄金期的风险。 2.4 租售管理阶段的风险 这个阶段的主要风险有销售时机的风险、租售合同的风险、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意外事故的风险。 3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3.1 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 由于房地产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为了有效应对风险,企业需设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风险和分析风险,将房地产投资开发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工作和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设立一个健全、权责分明的风险管理组织是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3.2 编制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加强项目风险计划管理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计划是以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为对象的计划安排,是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程序、责任、措施等一系列内容的全面说明书。房地产 企业通过风险管理计划,建立整个企业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确立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协调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识别投资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确风险防范与处理的方法及其选择使用,确定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标准,通过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可以做到事前计划,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系统性的管理。 3.3 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形成动态风险监控报告 信息是进行科学的房地产投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当设立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专门部门或者购买专业性的行业信息系统。一来可以日常性的收集国家或目标城市、区域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城市规划、土地招牌挂信息、项目资料、市场供求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报告,使决策层及时了解市场风险和机遇。二来可设立企业开发项目的定期房地产市场报告制度,为企业决策层和相关部门提供项目所在地的市场月报、季报、年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情况,通过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各项政策对市场未来走势的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竞争项目销售策略及效果、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情况,为项目开发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4 加强风险管理的系统培训,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可开展内部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员工的管理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通过风险管理教育,使他们了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掌握风险防范和处理风险的方法,强化风险意识,从而提升整个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3.5 采取投资分散策略和联合策略,分化和降低风险 投资区域分散: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环境、投资政策、市场供求等情况不同,对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房地产投资分散于不同的区域,就可以避免某一特定地区某一特定时期的市场不景气对房地产经营的影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投资种类分散:不同类型的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获得的收益也不同,在房地产投资种类上分散,可以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风险。 投资时间分散:是确定一个合理的投资时间间隔,从而避免免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损失。 联合策略就是多个房地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共同对某项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降低独自经营项目的风险。 综上所述,房地产投资开发全过程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开发企业必须实行动态的、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各部门风险管理人员的责、权、利,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协调,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性的控制风险,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开发论文:试析新准则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房抵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摘 要】本文根据债务重组准则、收入准则及相关财税法规的有关规定,通过对三种情况以房抵债行为的实务财税处理分析,解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偿债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关键词】债务重组 公允价值 账面价值 会计处理 税务处理 一、新准则下以房抵债业务会计处理探析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以资产清偿债务;②债务转为资本;③修改其他债务条件;④以上三种主式的组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存货抵偿债务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可见,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偿债务行为,只有在符合债务重组定义并满足债务重组条件时,才能按照债务重组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前述第①、②种情况的以房抵业务,由于其符合或基本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按照债务重组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实务中不存在任何争议;即:在协议生效或商品房所有权转移时确认收入实现,按照以房抵债协议确定的所抵债务账面价值,借记“应付账款”科目,将照商品房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将商品房公允价值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借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同时结转商品房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开发产品”科目;同时按照应交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金额,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教育费附加等)”科目。而对于第③种情况的以房抵债业务由于在相关准则中未对其会计处理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实务处理就出现了二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即:①按照所抵债务的账面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不确认开发产品公允价值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即:按照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将开发产品公允价值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捐赠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上述二种处理方法,第①种会计处理方法明显不符合收入计量的有关规定,混淆了已收或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公允价值的区别,因此不正确;而第②种会计处理方法则更符合该项经济业务的实质,因为开发产品公允价值高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的部分实质上是一种无偿赠与,按照捐赠支出对其进行会计处理是合理合法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第③种情况的以房抵债业务采取该种处理方法是正确合法的;即:在协议生效或商品房所有权转移时确认收入实现,按照以房抵债协议确定的所抵债务账面价值,借记“应付账款”科目,将商品房公允价值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捐赠支出,借记“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科目,将商品房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结转商品房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开发产品”科目;同时按照应交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金额,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教育费附加等)”科目。 二、以房抵债业务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处理探析 根据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债属视同销售行为,应按规定计征相应的税款。营业税方面,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的规定,视同销售的应税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当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而无正当理由时,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按下列顺序核定其营业额:①按纳税人当月提供的同类应税劳务或者销售的同类不动产的平均价格核定;②按纳税人最近时期提供的同类应税劳务或者销售的同类不动产的平均价格核定;③核定计税价格=营业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可见,对于前述第①、②情况的视同销售行为,由于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小于或等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因此按所抵偿债务的账面价值确定其应税营业额,按销售不动产税目计算缴纳营业税,在实务处理中不存在任何争议。而对于前述第③种情况的视同销售行为,如何确定其应税营业额在实务处理中则存在二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大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但由于以房抵债行为是因企业资金紧张等原因引起的,不属于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营业额的视同销售行为,因此应按照所抵债务账面价值确定其应税营业额;第二种观点认为开发产品公允价值高于所抵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实质上是一种无偿赠与或利益输送行为,属于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营业额的视同销售行为,因此应按照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应税营业额;对于上述二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比较牵强,存在一定的纳税风险;而第二种观点则更符合该项业务实质,且与开发产品实际销售时的应纳税额一致;因此对于前述第③种情况的视同销售行为,应按照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应税营业额,按销售不动产税目计算缴纳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方面,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1号文)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视同销售的应税收入按下列方法和顺序确认:①按本企业近期或本年度最近月份同类开发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确定:②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同类开发产品市场公允价值确定;③按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确定。开发产品的成本利润率不得低于15%,具体比例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规定:债务人(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企业)应当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见,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偿债务的视同销售行为,其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应按照从高适用的原则确定,即:第①情况的视同销售应按照所抵债务的账面价值确定应税收入;第②、③种情况的视同销售应按照开发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应税收入;对此在所得税实务处理中不存在任何争议。 综上,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开发产品抵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上,只有紧扣业务实质,准确把握相关财税法规的内涵,才能做到合理合法、有理有据,从而避免无谓的财税风险。 房地产开发论文: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 财务管理 资金 融资 税收筹划 论文摘要:房地产行业深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才能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增长点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引言 房地产开发从立项、审批、建设、预售、验收到交付使用,开发周期通常为二至五年,项目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性高等特点。同时,房地产行业又深受国家法规与政策的严格调控,为了确保项目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按期完成,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才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增长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一是财务收支审批流程不规范,存在审批人员没有在授权的权限范围内审批,经济业务办理审批手续不齐全等现象。二是费用开支标准混乱,没有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常常按领导的意图办理。 第二,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一是虽然制定了年度建设投资计划,却没有把计划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出季度、月度计划加以控制管理。二是公司内部资金余缺不匀、配置不平衡,存在某些子公司资金闲置,而另一些子公司却资金紧缺的情况,无法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第三,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随着国家陆续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银行融资监管趋紧,信贷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第四,房地产行业的平均税负高于其他行业,然而很多房地产企业由于对税法和会计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合理合法地运用税收筹划的手段来推迟税款缴纳的时间,达到税收负担最小化,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第五,审计监督不到位。虽然设置了内部监督部门,制定了监督制度,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监控不力。 三、国有房地产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第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责,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会计人员除了进行会计核算外,还要参与项目预决算、经济合同的会审,监督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等。二是规范主要经济业务的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明确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依据和审批人员的责任。三是制定费用开支标准,以控制项目投资和费用支出。此外,根据业务需要还可以制定专项费用管理办法,完善核算办法和监督手段。 第二,完善资金管理体制。一是编制包括经营、建设、投资、筹资等在内的全面资金预算。在此基础上,每月末还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以及完成的工程量编制次月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计划表。计划表应优先安排关键节点、重要项目、重要设备的资金支付,确保重要项目的按时完成和重要设备的安装到位。二是根据“有计划不超支,无计划不开支”的原则,按计划用款,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严格限制超计划的资金支出,对超计划的资金支出要有特别的授权与审批程序。三是财务部门专门设置台账,定期对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若发现违规现象及时向项目部和有关业务部门反馈,待违规情况整改完毕后再继续支付下一笔资金。 第三,优化融资方式。一是依托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心,对资金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利用各子公司的闲置资金进行内部调剂使用,不仅可以使房地产企业相当于获得无息贷款,也提高了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二是借助集团综合优势,银行给予集团综合授信额度并提供优惠利率,由集团向银行取得统借统还贷款后再向房地产企业分拨借款,付息期间按银行贷款利率向房地产企业收取借款利息后统一归还银行。此外,房地产信托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企业的又一重要融资渠道。 第四,合理运用税收筹划手段。一是在土地增值税核算中房地产开发费用有两种扣除办法,利息支出如果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准予按税收有关规定据实扣除,其他开发费用按土地成本和开发成本两项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如果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土地成本和开发成本两项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因此,比较两种办法的扣除金额孰大,选择对企业有利的扣除方式。二是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法为开发产品未完工前按预计计税毛利率计算预征企业所得税,待完工结算后按实际毛利率计算企业所得税。由于计税毛利率比实际平均毛利率小的多,因此,应根据开发产品完工的确认条件,选择最佳的完工时间点。同时完工到竣工结算之间还有一段时间,会计上由于未取得全额发票,此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最高不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据此计算企业所得税。因此合理推迟竣工结算时间,将延迟缴纳的税款转化为企业无息贷款,获取资金使用的时间价值,减轻资金紧张压力。 第五,加大审计评价力度。一是审计部门除了项目完工后的全面审计外,还要在项目建设中实施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督促项目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及时进行整改,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价制度,组织各业务部门对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新项目开发的投资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通过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资金管理体制、优化融资方式、合理运用税收筹划等措施,以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基坑围护设计优化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泗九区间smw工法围护结构的设计优化,通过优化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工程造价,降低了施工难度。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围护结构 设计优化 1 工程概况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泗九区间全长658.986m,共有地下及地上两部分组成,其中地下部分344.239m,起讫里程为dk18+631.239~dk18+287;地上部分314.747m,起讫里程为dk18+287~dk18+972.253。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最大开挖深度12.80m,最大开挖宽度20.75m,其中dk18+631239~dk18+205基坑围护结构采用smw工法,dk18+065~dk18+205段,沪松公路侧基坑围护采用格栅型水泥土挡墙.地下部分结构为闭合式单孔、双孔及三孔箱型框架结构,地上部分结构为“u”型坞式结构。 2 原围护设计情况 地下线围护结构为smw工法围护,基底加固采用双液注浆加固,加固深度为基底下4m。支撑水平间距为3m/道,设计围檩为400mm×250mm×12mm×15mm。 原设计地下部分围护结构平面图如图1,剖面图如图2。 3 设计优化原因 本工程区间地下线部分,开挖深度相对较浅,最深处也只有12.8m,地层为砂性粘土和粉质粘土, 同时基坑开挖深度2倍范围内无高层、重要建筑物,并且地基进行了双液注浆加固,与上海其他地铁基坑同类围护结构相对具有可优化性,同时通过受力计算,完全满足安全要求。 (1)安全分析:dk18+631.239~509上、下行线路间土体较薄,最窄处为3.48m,最宽处为7.9m,且基坑最深处为12.8m,如上、下行同时施工,基坑开挖和支撑架设时土体内力的支撑预应力变化复杂,同时支撑加力不对称,中隔土体受力不均匀,产生偏压,造成中隔土墙不稳定,出现中隔土体破坏,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上下线分开施工,在后序施工的线路土方开挖过程中,形成的纵向土体位移不均匀,使已施工的相邻结构受力和结构位移不均匀,造成已施工成型的结构开裂、破坏,为确保施工安全,避免结构位置发生偏移,取消上、下行线间的中隔土体,将上、下线基坑合为一个基坑,同时开挖。 (2)工期分析:通过围护结构的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搅拌桩数量减少、搅拌桩日施工进度明显加快,由8m·d-1提高至12m·d-1,同时通过将第二道支撑提至顶板上20cm,避免换撑,缩短了原设计中的边墙养护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 (3)环境分析:在dk18+631.239~+377段区间两侧无高层、重要建筑物,附近无地下管线,围护结构优化后,周边环境不会受到影响。 (4)费用分析:本优化方案h型钢节约费用约410万元,围檩、支撑及结构增加费用约250万元,综合节约工程费用约160万元。 4 优化方案 (1) dk18+631.239~+509上、下行线路间劲性水泥搅拌桩及深层水泥搅拌桩取消,上下行线路间土体与上、下行线一起整体开挖,坑底进行抽条地基加固,支撑钢管(?609—16)加长对撑;dk18+631.239~+509段上、下线主体结构顶板采用横梁结构连接,横梁净距为2m/道,宽1m,厚度与顶板相同。具体形式见图3、4。 (2) 原设计:dk18+631.239~+438.1采用φ850劲性水泥搅拌桩,每孔插700×300×14×20型钢围护。优化为:dk18+631.239~+571.239采用φ850桩,隔一孔插两根700×300×13×24型钢围护;dk18+571.239~438.1采用φ850劲性水泥搅拌桩,隔孔插700×300×13×24型钢围护,dk18+438.1~dk18+377φ650劲性水泥搅拌桩每孔插500×300×14×20型钢围护,优化为?650劲性水泥搅拌桩隔孔插500×300×11×18型钢围护。 (3)将dk18+631.239~dk18+438.1段圈梁高程由原高度降至地面下2m;将dk18+438.1~dk18+377冠梁高程由原高度降至地面下1m,型钢顶面高程同圈梁高程一致,地面需进行放坡,坡面采用土钉砂浆防护,dk18+631.239~+377段第一道支撑改设在圈梁上,第二道支撑设在主体结构的顶板上20cm处。 优化后施工图见图3~5。 5 结束语 通过设计优化节约工程成本,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通过现场施工发现优化中未充分考虑上海地下水位较高这一特点,导致冠梁与smw工法接口处局部有渗水现象。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从运营角度谈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设计 摘 要 从运营的角度对现行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中的客流、线路配线、列车配属、环控制式、轨道等提出了看法。在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中,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已建轨道交通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运行 作为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骨干和城市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但决定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而且对城市经济、城市结构和规划发展方向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一种超常规发展阶段,城市总体规划滞后,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的路网规划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或空白状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设计单位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特征。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参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切身体会后认为,运营业绩应是贯穿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的主线,应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此,从运营角度谈一谈自己对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的一些看法。 1城市轨道交通总体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定位是决定项目建设的战略性问题,它应偏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策略性的分析。由于各城市在轨道交通前期研究阶段技术积累不多,因此对轨道交通总体定位的把握在宏观层面上、定性分析上就显得格外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客流预测 客流预测是通过交通预测模型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各年限内轨道交通线路客流的模型、分布、特征、规律等进行预测。然而,这种预测是利用没有轨道交通情况下的现状数据建立交通方式的分担模式,由于模型与城市发展的规划与变化的矛盾影响了其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对客流预测的结果要有一个理性的分析。要充分认识到现行客流预测不足的一面,以及还需要经过运营实践反馈调整的另一面。国内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模的决策完全依靠预测客流这一做法,虽列入《地铁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但设计依据似乎仍嫌不足。上海地铁自1号线开通以来,关于客流大小的争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唯客流论很容易掺入人为的因素。因此,不妨依据客流预测结果,再以国际上其它一些城市的形态、中心城市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功能定位等相当的城市客流作为参考来比较,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从表1可见,上海的市区人口数、人口密度、中心城区面积等指标,与东京、汉城等城市比较接近,所以其客流可参考这两个城市来考虑。 1.2 城市超常规发展 我国正处于一个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阶段,然而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处于一种滞后或不稳定的状态。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城市发展成熟以及复合化功能提高以后,居住地和工作地选择将会更加自由,交通更加活跃,地域之间的交通量将会更大。如东京市民生活半径为60km,而北京市民生活半径仅为20km。因此,现阶段在轨道交通总体设计上对一些预留项目一定要有预见性。如车站换乘问题,以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明珠线二期)为例,作为上海路网中唯一的一条环线,它与路网中其它直径线的换乘必然很多,如果全部采用“岛—岛”换乘模式,不论在换乘客流上怎么自圆其说,其在预见性方面的考虑显然是不足的。北京复兴门站换乘方式也有很深刻的教训。笔者认为,像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型式,应首推华盛顿地铁“侧—岛”换乘模式。 1.3 建设规模、速度及标准 各地建造城市轨道交通都面临资金压力,因此怎样控制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和建设标准,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态度,而且需要掌握好分寸,具有前瞻性。轨道交通工程尤其是地下工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建造完以后很难更改,因此一味为了追求建设规模和速度而人为降低建设标准是不足取的。 2 线路总体设计与路网的关系 2.1 路网对单条线路的影响 每一座城市要修建轨道交通都不能没有路网。每条线路在总体设计阶段都需要在线路走向、换乘点设计、规划控制、联络线设计、修建顺序、停车场布置等方面和路网发生关系。线路走向不稳定会影响路网整体布局的合理性;换乘点不明确会导致换乘方式严重缺陷以及增加后续工程的建设难度;没有预留停车场和联络线用地位置,就不能从整个线路的角度做到资源共享,这对工程建设和运营的经济性都十分不利;不重视修建顺序的研究,很难尽早合理发挥轨道交通的整体效益。 做好路网的规划,最终是为了控制建设用地规划,保证路网规划的可实施性,减少今后工程实施难度并降低造价。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训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了,如上海地铁1、2号线人民广场换乘问题,东方路站节点等问题,都是路网和单条线路没有很好衔接的最好例证。 路网的规划一定要做到专业规划的深度。仅有概念性的路网规划等于没有路网规划。除此之外,路网规划还应考虑大交通网络,包括公交、私车、市郊铁路、地铁轻轨等多种形式,应是一个多样化的综合体系。轨道交通的铺设方式也应是多样化的,地面、高架、地下有机结合,不能一味修建地下线。 2.2枢纽站设计 由上海市和法国索菲图公司联合编制的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中,共设置了16座大型换乘枢纽站,其中4线换乘站为2座,3线换乘站12座,2条市域线换乘站为2座。这种以大型换乘枢纽站为锚固点,根据城市形态进行路网规划的主题思想是合理的。但在枢纽站设计过程中,应与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地面交通中心合理分布,不宜过于集中。应避免一味强调所谓“零距离”换乘。大型换乘枢纽站设计原则应“疏而不散”。作为客流的集散中心,必须要有充分的空间提供给客流“集与散”。像东方路这种4线换乘枢纽站,远期日均客流总量可能高达60~70万人次,如果不与周边地块规划较好地融合(最好同步规划),客流会对附近地面道路形成很大的冲击。如法国巴黎著名的换乘枢纽站———拉德芳斯,全天客流为5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少量公共汽车系统),换乘客流达40万人次,而整个换乘枢纽站占地面积(结合地块开发)达750hm2。 3 线路的配线设计 线路配线设置包括渡线、折返线、联络线、车辆停放线、存车线以及出入库线。对比国内外线路配线的设计不难看出,国外配线设计注重功能设置,而国内线路配线设置则较多注重“形式”。如《地铁设计规范》规定:每隔3至5个车站的站端设渡线或车辆停车线。为满足规范要求而设一条渡线的例子举不胜举。国外配线设计还表现在注重长远,甚至考虑到土建结构大修时运营组织方案;而国内配线设置只看到眼前,如投资规模是否大,建设节点目标能否完成等。这种线路配线的设计很难在运营阶段发挥较好的客运效果。图1为德国慕尼黑路网配线图,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应该先有运营组织的设想,再考虑线路的配线设计。而我们较多的线路设计对远期运营方式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线路总体设计在运营方式上考虑还是“烂泥萝卜吃一段揩一段”。这对运行里程较短的线路,问题还不算十分突出,无非是运行效能发挥不是最优,运营灵活性差一些。而对上海路网中规划长达100多km的市域线来说,若不尽早进行研究运营模式,将来运营问题可能会非常突出。很明显,市域线采用一个交路的运营模式肯定是不经济的,而采用何种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市域线的运营模式一定要结合上海的城市特征及总体规划。 笔者认为,市域线如果是一种制式,应在中心城区和市郊区采用交错运营的模式,交错点的选择可分别设置在内、外环线附近,中间折返站最好采用双岛式车站方式,便于两端折返。以规划中的上海市r3线为例,其运行交路设想如图2所示,具体折返点的选择可根据规划、客流等作进一步研究后酌定。 如果客流分布悬殊或因市域规划等因素,中心区客流高度集中,新发展的城市带发展不快,造成客流“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而很不匹配,即使采用图2的交路也避免不了土建设备投资的浪费;则采用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则可能会更为经济合理,其运行交路亦可采用“纺锤型”。 4 列车配属数 列车配属数主要是根据客流和行车组织方案来表示。总体设计往往根据客流预测表,通过大小交路的设置,提出运营组织方案来满足客流断面的要求。初期列车配属数通常约为每公里一列车。如上海现运营线路长度为65km,列车配属数为64列384节。从国内现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方式配属列车不太合理。首先,客流断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正常运营方案小交路很难实施;若采用大交路运营,列车行走里程增加,原有的列车配属就显得紧张。其次,按现行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土建、机电设备安装完成后,列车才能陆续抵达进行调试;列车全部调试结束,一般比试运营要晚2年左右;为了使早已完工的线路尽早发挥运营功能,往往采用从其它线路借车的办法,使原本不够的车辆更加紧张。此外,客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土地利用和交通之间本身明显的互动联系,在客流预测阶段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若规划没有很好对地铁沿线用地进行控制的话,轨道交通的导向作用将导致沿线地块迅速开发。如上海地铁1号线南延伸段沿线的开发密度过大,造成客流激增。鉴于以上因素,建议列车配属按近期考虑。表2为国外部分城市车辆配属一览表。由表可知,若按6节编组计算,每公里列车配属数约为2列。 5 环控模式 地铁的环控模式不外乎3种:开式、闭式和屏蔽门模式。按新颁布的《地铁设计规范》,在夏季当地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超过25℃,全年平均温度超过15℃,且地铁高峰时间内每小时行车对数和每列车车辆数的乘积大于120时,可采用空调系统。鉴于此,上海地铁环控系统制式也只有闭式系统(开、闭运行)和屏蔽门系统两类。有趣的是,上海地铁1号线采用屏蔽门系统(缓装),2号线采用闭式系统(开、闭运行)方式。从表3可看出,线路规模相当的两条地铁线,且1号线客流大于2号线的情况下,2号线的照明、空调费就比1号线多将近1000万元。由此,两种制式技术经济指标一目了然。 因此,上海地区地铁环控最佳制式是采用屏蔽门系统。至于采用屏蔽门系统后长大区间隧道温度升高问题,可采用局部预留冷源或增设中间风井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地铁“香港—九龙”海底隧道就是采用预留冷源的办法。上海地铁4号线设计时则采用增设中间风井的方法。 从地铁新老规范中关于采用空调系统的规定对比来看,新标准的制定是有意识降低空调的使用条件,鼓励使用空调提高舒适度。然而,现上海正在实施的部分线路中,车站设计采用“路堑”式,单层、侧式站台,环控只考虑通风不使用空调。这一设计标准值得商榷。显然,现行做法可能与规范修订的初衷相违背。 6 轨道结构 地铁轨道结构的设计有别于干线铁路,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轨道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减振、降噪,少维修”。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地铁轨道结构按其减振效果来划分,可分成3大类:第一大类为一般扣件,其竖向刚度在20~69kn/mm,有一定的减振效果;第二大类为柔性扣件,其竖向刚度在10~25kn/mm之间,用于减振要求相对较高的区域;第三大类为特殊要求的减振轨道结构(减振型轨下基础),用于对减振降噪有特殊要求的地段。 上海自地铁1号线建设以来,在轨道结构设计上由于受特定环境的限制,走了一些弯路。地铁1、2号线总体设计原则没错,但考虑到当时的投资及市场环境的制约,减振扣件设计采取模仿国外产品。但从这么多年的使用效果来看,是“有其形、无其魂”,主要还是归结到橡胶制品加工工艺、配比、材料选用等问题。对此,虽做过大量反复改进,使产品的测试能满足设计指标,但橡胶实施阶段的老化问题总过不了关。不难理解,这是因为涉及到橡胶行业核心技术,不是凭简单的模仿可以学到的。从国外轨道结构的设计来看,设计者对轨道扣件的设计只是产品的选型,而非轨道扣件产品的设计。设计只提供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产品生产厂家去做动力学分析,设计出产品。从国外通行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它的合理性:厂家的产品竞争不仅是价格竞争,还是专利和核心技术的竞争。这种产品选型的习惯做法既有利于技术进步,也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 轨道交通3号线自开通以来,噪声影响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既涉及设计理念,也涉及建设标准。在轨道结构设计中,片面强调扣件高度可调节量而忽视扣件弹性,不能不算是一个失误。高架结构噪声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采用综合措施才能解决。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都较熟悉,但关键是建设标准怎么控制。如果一味强调造价,其结果是将使后期改造费用更高。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浅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摘 要 从运输能力、速度、造价等方面界定各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并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的实际情况, 阐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路网规划 交通分类 国产化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有34 个, 其中300 万以上的有8 个。这些大城市一天的客运高峰期间, 旅客高度集中, 流向大致相同, 低运量的交通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出行的需要。而采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体系, 是从根本上改善交通需求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目标 现代化城市的交通体系, 应该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与城市发展布局高度协调, 把长远规划目标同近期调整改善结合起来。在我国, 近期应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适应的道路网络系统, 逐步改善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管理质量, 有机地结合好综合交通规划, 拓展空间利用条件, 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 积极引入具有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 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应该以统筹兼顾, 优化格局, 合理分配资源, 净化环境, 方便快捷, 因地制宜, 造价适中为目标。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型原则 当今世界, 地铁、轻轨、中心或侧导式橡胶轮新交通系统、全部悬索的空中列车、线性电机车、跨座式单轨系统、磁悬浮列车, 无论是成熟的还是尚处试验阶段的轨道交通系统五彩纷呈。图1 为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营、研制的主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表1 为各类轨道交通系统性能指标。我国目前正在运营、规划、筹建的轨道交通系统大致包括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独轨、城市快速路等几种形式。 表1 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及旅行速度参考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型, 应根据路网规划, 参考图1、表1 的数据, 从输送能力、旅行速度、造价等方面, 选择适宜的形式。 4 各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适应性 4. 1 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输送能力为2 000~ 1 500 人h, 运送速度一般为15~ 20 km /h, 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 能力较为有限。只在大连等少数城市作为风景保留, 不宜推广。 4. 2 轻轨交通 根据我国城市情况分析, 通常认为人口在100 万~ 200 万人的大城市, 高峰小时形成2 万~ 3 万人客流, 配备轻轨交通系统已能满足公交客运的需要。轻轨交通可以有专用车道, 也可以在地面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 多与城市道路网平建, 仅在交通繁忙道口或路段转入地下或高架。相对于地铁而言, 造价低, 容易建设, 建设周期短, 见效快。我国的中小城市适宜修建轻轨交通系统。 4. 3 地下铁道 人口在200 万以上, 高峰小时常形成4 万人客流以上的特大城市, 其客运交通需要采用大运量的地铁来承担, 同时还要修建轻轨交通加以辅助联网。市区内, 地铁大部分在地下隧道中行驶, 车站也建在地下, 在接近市郊区而环境条件又允许时, 可尽量采用地面或高架线路, 以节约投资; 地铁系统必须有专用车道, 采用全封闭形式。它的缺陷是投资昂贵, 施工难度大, 运行周期长, 见效慢。只有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 方可考虑修建地铁。我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拥有地铁。 2. 4. 4 橡胶轮轨 橡胶轮轨系统是一种全线高架的轨道交通系统, 运行在专用轨道上, 不占用地面道路面积, 具有振动小, 噪声低, 爬坡能力大, 转弯半径小, 投资省(1 km 地铁资金可修建3 km 以上高架铁路), 建造速度也比地铁快许多。当前的独轨、新铁路交通系统和val 系统均属橡胶轮系统。独轨运输能力为6 000~ 20 000 人次h, 重庆市的独轨线 正在从日本引进。新交通系统是在铁路和公路两大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运能力为5 000~ 150 000 人次?h, 目前在我国还是空白。 城市快速铁路是城市与远郊或卫星城市间的理想交通系统, 输送能力大, 速度高, 旅行时间一般不超过30~ 45m in 。在市区外全部建于地面, 市区内有与地面隔离的专用车道或部分高架部分地下运行, 较地铁造价低。 5 建设标准及技术装备国产化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体现了当今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我国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富裕, 以高昂的代价来获取高标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不可取的。当前, 应着重在技术成熟、便于实施国产化、适应于大众化的客运条件, 并满足安全、经济、快速和适当舒适的前提下来发展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 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都已有轨道交通运行线, 地下铁道的技术进步及其装备的国产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大量的技术设备还是从少数发达国家全盘引进, 常常是引用某国的贷款, 就必须购买某国的设备, 造成设备标准不一、一个城市一个样的局面, 很难统一管理; 并且价格居高不下(为同样国产设备的9~ 10 倍), 有的在整个轨道交通建设中占的比例高达60% 以上, 超过以往任何土建项目, 严重制约了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应坚持“ 技贸结合”的方针, 有计划、有组织地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努力开拓轨道交通技术设备国产化, 不断扩大产品国产化率, 把外贷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使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驶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6 结语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事业是我国目前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我国各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十五”期间, 国家计划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达8 000 亿元人民币。显然, 这是在为了迎接w to 的挑战, 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大背景下, 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可以预见, 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大城市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必将扮演重要的、不可取代的角色。如何适宜地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有很多政策性和技术性的课题需要研究。只有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 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引进消化,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才能避免日后因现在的粗放发展而付出惨痛的成倍的代价。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美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法 摘要: 回顾了美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基本原理,重点对um ta 评价方法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综述,分析各个时期um ta 评价方法的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时的思路、价值取向、评价指标及存在问题,这对改善我国现行的评价方法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项目评价方法; 评价流程; 评价指标 在未来的5 至10 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以超常速度发展.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类建设很多,建设资金相对紧缺,这就需要应用项目评价方法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建设时机、建设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和筛选,以便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及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已有一套项目评价方法,但这种方法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尚待改进。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体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 , 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可能引入国外投资,相应的项目评价方法也应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本文试图综述美国,尤其是um ta(urban mass transportation administration ,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局) 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面的发展状况及特点[1~3 ] ,为改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法及提高评价水平提供借鉴. 1 交通项目评价方法的回顾 从19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各类运输项目的投资决策、票价优化及政策制定等一直沿用欧美经济学家提出的保本分析法. 早期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效率概念的基础上. 经过几十年的相对沉寂之后,交通运输经济学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改进交通经济分析方法,主要有经济效果法和费用-效率分析法,从而可以更好地评价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及其平衡关系,较合理地确定票价和投资水平[4 ]. 相比而言,费用-效率法在各类期刊中出现得更多。 1. 1 费用-效率法 1978 年,fielding 等人[5 ] 提出了9 项评价交通项目的指标,其中3 项反映效率,4 项反映效益,还有2 项两者兼有. 效率指标与各个城市当时的发展目标密切关联,因而具有较强的地方及时间特征. 由于这种指标系中不包括资本成本,因而对投资者(公司、财团等) 的资金优化配置不能起指导作用. 1981 年horn 曾收集9 个具有轨道交通的发达国家大城市(其轨道交通运量分担率为2 %~40 %) 的费用-效率法评价指标,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6 ]. 他不赞成使用费用-效率法,因为其指标的标准化是很难办到的. 他认为,没有一套指标体系能够公正地评价美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 stokes 认为,在轨道交通系统选择时应当主要考虑各城市的具体发展目标[7 ]. um ta 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系,就不能有效、公正地进行联邦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决策. 构建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难免会引起指标的相互交叉和重叠. 为此,有人提出了归并为单一指标的做法. 1980 年伦敦交通运输部使用单位总成本的客运周转量来评价交通系统的改善效[8 ]. 1984 年forkenbrock[9 ] 提出单位投资增量所引起的旅客增量这一指标. 这种做法虽然能够简化评价过程,对备选方案加以筛选,但是不能直接度量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总量变化,因而不能得到项目投融资者的支持. 1. 2 经济效果法美国有关交通规划的教科书普遍建议同时使用费用-效率法和经济效果法,费用-效率分析法对地方的项目评价较为适用,但是国家政府的投资分析应该采用经济效果法,即使经济净现值取得最大值. 轨道交通项目一般有两个目标:净现值的最大化;设备利用的最大化. 这就要求评价中对各种影响效果,例如居民的迁移、低收入乘客、空气质量等进行量化,甚至包括社区目标的量化. 在评价指标中应该包含经济福利的因素[1 ]. 2 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 2. 1 经济理论 轨道交通项目,属于公用事业,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比较其替代方案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来进行评价. 一般来说,项目目标就是要使净效益最大化,即将整个项目在工程寿命期内的成本和效益均被贴现到基年(项目立项或开工时),其贴现率应合理地体现社会对资金的时间成本及资本金的机会成本. 交通项目的直接成本是预计的建设费用和运营费用,间接成本是指如空气、噪声污染等额外影响造成的费用. 直接效益包括运营收入、出行时间的节省、从其它交通方式转移过来的乘客所避免的交通事故等. 间接效益包括比采用其它交通方式乘客所节省的时间效益,其中工作时间效益通常以平均工资率来进行估价,非工作时间效益以该价值的一半进行估价. 分析期内的出行需求根据所研究地区的交通规划按比例增加. 支付意愿(wtp) 是一个用来衡量直接和间接效益的概念. 对大多数的乘客来说,wtp 比他们实际支付的费用高.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wtp 可以利用标准出行模型来估计. 间接效益的wtp 可用条件评价法[10 ] 来分析. 2. 2 政策评价理论 交通项目评价在重视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从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进行分析. 除了评价项目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外,还必须评价非经济方面的影响,例如,城市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政治上的公平性,这些可能难以定量计算,可以采用比较性的、描述性的文字或表格来定性说明. 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提交专家讨论,经确认后可以作为项目方案设计的约束条件来看待,例如重要场所周围的空气质量、历史遗址的保护等. 够定量分析时,需要进行盈亏分析及不确定性分析. 因为很多预测数据往往与实际差异很大. 例如,上个世纪80 年代对北美已建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预测进行了评价,发现预测值高出或低于实际值至少10 % , 还有一些高出30 % 甚至更多[11 ]. 1984 年gordon 等人采用回归方程对世界各国城市轻轨客流预测结果误差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发现客流预测值普遍偏高[12 ]. 3 umta 采用的评价方法 3. 1 umta(1976 -1978) 评价规则umta (1976) 项目评价规则于1976 年正式使用. 该规则把经济效果看作是费用-效益评价分析的理论基础,明确地提出了多种成本和效率水平的评价指标,其中效率通过“总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两方面来量度[13 ],总体目标没有分层次,不可计量,也没有进行国民经济效益的评价. 因此在1978 年,umta 依据联邦政府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政策”修订了1976 年的评价规则,它规定联邦政府轨道交通发展基金只分配给“人口稠密且具有明确的市中心区的城市”(一般指那些“较古老的市中心”). 同时,申请财政援助的城市必须提交一份财政规划和支持交通运输的措施,例如车站附近地区的停车政策,在中央商务区(cbd) 的汽车限制. 考虑到方案比较时的不确定性,1978 年的umta 评价方法规定:“申请者必须清楚地说明交通设施进行部分或全部立体交叉的必要性??. 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一个常规公交方案在主要性能上与轨道交通方案差不多,那么常规公交”方案将会被选中. 轨道交通方案要获得支持必须提供更有力的证据[14 ]. 1978 年um ta 评价方法仍然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在1983 年对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的轻轨项目的评价实践中[ 14 ] ,尽管使用了节约能源、加速经济增长等指标,但这些指标难以定量化,这使得评价者对某些指标的实际作用模糊不清,因人而异. um ta 看重规划年度单位乘客的年平均总成本,该指标偏好于高架方案;当地城市规划者则倾向于使用规划年度的年总运营和维修成本,该指标偏好于轻轨方案. 3. 2 umta(1984) 评价规则 um ta(1984) 评价规则是1984 年修订的,该方法引入福利经济学的概念,采用边际评价,其评价规则涉及:成本-效率、地方财政的支持、私营部门的参与、方案定量分析结果、亏损行业的参与、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评价前期,该方法通过设置约束条件排除一些明显较差的方案,这些约束也包括政治方面的因素. 在评价后期的方案选择时,该方法把国会的有关标准合成了一个综合指标,以便能对项目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 15 ]. 项目评价过程分为三轮. 在第一轮评价中,轨道交通备选方案必须满足两项必要条件. 一是线路的单向高峰小时最高断面流量至少达到1. 5 万人次,二是被评价项目每日每乘次的出行成本不大于10 美元. 10 美元大约是一个公共汽车乘客改乘轨道交通后平均节省的社会效益的3 倍. 人均出行成本有两种算法: ① 每日每乘客的工程投资、运营及维修成本和乘客的旅行时间成本之和,即为“ 总成本-效率”(ce) 指标; ② 上述总成本中除去当地政府投资成本,即为“联邦政府的成本-效率”(fce) 指标. 在第二轮评价中,轨道交通项目必须满足下面三项条件: ① 相对于公共汽车方案来说,轨道交通项目引起公交客运总量的增加; ② 在已有的备选方案中,推荐方案的每个乘客的成本最小; ③ 该项目每日每个新增乘客的联邦政府的成本应不大于6 美元. 在第三轮评价中,根据ce 及fce 将项目分成高、中、低3 个等级. ce 及fce 指标都较大的方案归入高等级,两种指标都不高的方案归入低等级,其它情况归入中等级. 为了提高推荐方案的等级,当地政府会设法提高当地融资的匹配条件,该条件可以降低每个新增乘客的fce , 提高其评价等级. 同样,如果当地的运营维修成本能通过税收或其它途径来保证,方案的评价等级也可提高. 另外,当地的汽车停车和限制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轨道交通项目的评价等级. 这套评价规则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将轨道交通项目引起的新增乘客看作是某种经济利益. 它认为每增加一个新乘客,就意味着轨道交通向社会作出了将近6 美元的社会效益. 这种度量方法是以估计所节省的时间成本及汽车行驶成本为基础的,由此估算出乘客的支付意愿. 该方法用于政策分析有不少优点:评价标准减少;对它们的限制条件的减少;通过三个阶段的评价来处理不确定性因素;它是一个合理的、全面的费用-效率法. 这种方法最后归结为一个指标来选择方案,使得方案比选易于操作. 但是,这种方法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对每位新增乘客成本及乘客支付意愿的确定方法还不能令人信服,有些规则仍然有一定的模糊性. 3. 3 umta(1986) 评价规则um ta 于1986 年更加完善的评价规则(一本手册),这又使评价方法进了一步. 该方法补充了乘客的支付意愿的评价标准[16 ] ,还对效益、成本的定义和指标都进行了标准化. 为了减少各城市在客流预测方面弄虚作假带来的影响,该规则加强了对需求预测模型的检查和限制,对项目运营维修成本的范围也做了规定. 为了消除重复计算,对土地价值的增加、出行成本的减少等作了区分. 该手册同时强调,如果项目是有效益的,即使公共客流量减少,联邦政府也可以对其进行拨款. 这套规则最明显的改进之处就是基于出行预测模型的数据对估算出行效益的支付意愿进行确定. 在评价指标方面还有一些需改进之处:更精确地定义了时间成本;独立计算方案的外部效应,而不是假定它们与直接效益成比例;为各城市的支付意愿调查推荐了一种标准方法. 这种方法引入了一些有用的政策分析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进行分析. 此外还在分析指标中,加入决策过程中的一些非指标数据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项目的等级划分. 这是一个有用的框架结构,考虑了非经济信息的作用. 该方法承认规则中的不确定性,但是没有考虑实际评价中的不确定性,这会导致在项目评价中产生不良影响. 4 结语 (1) um ta 把成本-效率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不是去度量项目的经济效益. 应该尽可能去评价包括间接成本和效益在内的社会经济效益,改善其实用性. (2) 如果对空气污染、交通拥挤阻塞和其它间接影响能够以公平的方式实行货币化估算,那么就可以对非经济方面的影响进行权衡分析. 这样可以让决策者更全面地进行项目的决策. um ta 应当使用均衡分析法,对项目非经济方面的影响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 不确定性和偏差. 评价指标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何减少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评价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如预测客流量、运营及维修费用等,其数据往往有较大偏差,如何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对改善决策的正确性也是很重要的. 在我国近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需要借鉴国外经验逐渐完善项目评价方法,确保所推荐的建设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维持和促进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各类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本投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尽快改善我国的城市交通条件.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摘 要 介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系统的发展历程,指出“一卡通”是afc系统的发展方向,ic卡技术的应用促使地铁收费系统与其他公共交通收费系统共用一张卡进行收费。为使afc系统稳健发展,提出保证系统顺利实施和高效运作需要把握的关键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自动售检票系统 ic卡 在地铁大系统中,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系统)以其高度的智能化设计,扮演着售票员、检票员、会计、统计、审计等角色,以数据收集和控制系统实现了票务管理的高度自动化。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收费系统理念和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卡通、电子钱包等便利手段的应用愈来愈普及。面对这种日益膨胀的社会需求,我们有必要回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事业的发展历程,切实解决目前及今后afc事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使系统建设有序健康地开展。 1 我国城轨交通afc事业的发展历程 十几年来,我国轨道交通afc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启蒙、实践、调整三个阶段。 1.1 启蒙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地铁凭借在国外收集到的资料,艰难地开始了afc系统和设备的研制,当时城轨交通afc系统概念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在90年代初广州地铁1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票务收费方式是人工还是自动仍是一个重要章节。在这个阶段, 对afc系统的功能设置是以学习国外成功的系统经验为主。在此期间,香港地铁把其宝贵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传授给内地;同时,国际著名的专业厂家也通过产品和系统介绍,将其城轨交通afc系统许多好的技术和经验推荐给了我国,这些都为广州地铁和上海地铁afc系统在建设之初就拥有基本完善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我国城轨交通首个afc系统供货合同签订正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际上的磁卡afc系统技术已相当成熟,而ic卡技术在交通收费方面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巴黎地铁和香港地铁正考虑将非接触ic卡应用到轨道交通及公交收费,我国对公交ic卡应用的研究还只是处于接触式ic卡水平。由于当时ic卡成本非常高,所以在磁卡、ic卡、条形码等多种媒介之间,都倾向于选择磁卡。 1.2 实践阶段 从1998年底开始,afc系统在中国内地的城市轨道交通中投入使用,逐步展现出其良好的票务管理水平和高效的客流处理能力,使地铁公司票务收益管理实现了以最少的人力物力、高效低成本的运作,系统所发挥的作用令设计者、建设者和乘客接受了它。在这个阶段,国内的轨道交通afc系统用户通过使用和摸索,在掌握原系统丰富多样、科学严谨的功能的同时,整理归纳了许多适用于轨道交通票务管理需要的新功能,使afc系统的功能更为完善。经过几年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到轨道交通afc系统的优越性。 (1) 准确的客流及票务统计分析数据:为运营调控、市场营销、新线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为提高服务质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创造了条件。 (2) 高效的afc设备:使车站客流井然有序、快速通过,减少了有意、无意的逃票,保障了地铁公司的票务收益。 (3) 自动售检票系统:可大大减少现金交易、人工记账及统计工作,人员可精简,准确率和效率较高。 (4) 维修管理系统:使维修资源得以较好的利用,并可达到反应快、修复快的效果。 1.3 调整阶段 在短短几年内,ic卡技术在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应用由研究摸索迅速发展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非接触式ic卡以其储存量较大、保密性较强、可实现一卡多用等特性,逐步取代了磁卡的地位,如今已成为各城市轨道交通收费系统的首选票质媒介。 非接触式ic卡技术在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大规模应用,猛烈冲击着以磁卡为车票媒介的已有afc系统,同时也推动新建线路的afc系统在功能上扩展和性能上提高,使系统结构更为简单、高效,成本得以下降。 广州和上海在建设新线的同时,重视对已有系统的调整,把改造原有的磁卡afc系统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调整阶段,遇到了与国际上许多大都市同样面临的抉择:一是一步到位地改为全ic卡系统,即所有票种均为ic卡;二是先将储值票改为ic卡,单程票仍沿用原有的磁卡,时机合适再改为全ic卡系统。 我们在考虑改造方案时认为,我国与国外大都市轨道交通的最大不同点之一在于:我国的线网才开始修建,而国外一些大都市已建有上百公里基本稳定的线网。在国外大都市线网内,储值票改用ic卡、单程票仍沿用磁卡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国城市轨道线网才刚刚开始建设,新线采用全ic卡系统势在必行,如果原建线路仍沿用磁卡单程票或只部分增设ic卡单程票,则磁卡单程票就不能在新线通行,或造成系统内两种单程票通行,使系统变得复杂,乘客容易混淆。因此,已建线网越简单,进行全ic卡系统改造越有利。在分析对比了国内外情况后,广州地铁果断决策:在修建广州地铁2号线afc系统的同时,改造1号线的原磁卡收费系统,将其改造为全ic卡系统,使新建线路的afc系统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广州地铁的全ic卡afc系统已投入使用,上海地铁也已经完成改造和使用了ic卡储值票,并即将启用ic卡单程票。 1.4 现状 现在全国新建的轨道交通afc系统都选用了非接触式ic卡技术,具有很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高的安全性,系统设备更为简化,卡票现象大为减少,机械维修和调整维修的工作量也相应减少;同时,也为乘客带来更大的方便,乘客不需从提包中取出车票也能方便地检票通过。 ic卡技术的应用使公交行业联营成为发展趋势,为广大乘客带来更大便利。目前,上海“一卡通”和广州“羊城通”系统已拓展到多个城市的交通领域,如上海在公交、地铁、出租车、轮渡、停车场及轻轨交通中采用一卡通,北京、大连也实现了公交、轻轨交通的一卡通。 2 把握afc系统发展的关键 afc事业符合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人们可以凭借一张卡享受公共交通、市政、金融、医疗、购物、园林等服务。但我们还要看到,无论对于正在扩展线网的上海、广州、北京,或正在起步建设线网的深圳、杭州、南京等,以及正在策划afc建设项目的城市,在系统建设时应把握以下7个方面。 2.1 系统的安全性应放在首位 系统安全是城市交通一卡通成功的关键,它关系到市民、乘客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各营运方的经济收益。在系统设计时,必须把系统安全放在首位,建立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一系列规范要求,从防范对卡的攻击、健全密钥管理体系、强化设备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着手,全面保证系统的安全。密钥管理体系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系统对各运营商是开放的,要考虑各运营商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既保证密钥的高安全性,同时又要方便相关运营商的加盟,以保证系统合理健康地发展。因此,城市一卡通必须具有统一的密钥管理标准和ic卡结构规范。 2.2 基于线网确定afc系统功能 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是网状线路,在修建每个城市轨道交通的afc系统时,要对系统进行总体规划,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afc系统在整个线网中是一个功能统一的大系统,应该以路网而不是以单条线路来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必须把确定线网的票务政策放在首位,以尽可能完善的票务政策作为系统功能需求制定的基础,这将决定系统的规模、应用和投资。即使是刚刚起步建设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也应该从线网角度来考虑功能需求,可预留部分功能和容量,切忌采取先建一个简单系统来满足现在需求、待日后再去完善的做法,以免造成很大的浪费。 在系统结构方面,要考虑到将来多应用系统的特点;在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方面,要考虑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周期以及信息量的增加;在现场设备选型方面,要有前瞻性以及人性化的乘客操作界面;在系统构成方面,可以区域中央计算机取代每条线路中央计算机,提高管理和指挥的层次。 2.3 协调推进城市公交大系统的健康发展 公交一卡通是城市一卡通的子系统之一,也应遵循建设部关于ic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发卡、统一标准、一卡多用”的原则。由于ic卡在“大公交”行业(包括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应用较早,许多地方的条件已比较成熟,因此可以首先建立和完善城市“大公交”一卡通系统,同时考虑城市一卡通的兼容和进入条件,根据统一的原则和规范,再扩展到煤气、自来水、园林、小区物业管理的市政、购物等其他服务收费领域。 必须注意,在建立交通一卡通系统之初,运营各方就必须从搭建共同的信息平台出发,充分协商系统的功能定位和接口标准,做好系统的总体规划,避免各自为政或先入为主,避免功能欠缺或不能兼容,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协调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一体化的高效、安全的城市大公交系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然而,由于系统建立过程会涉及多个营运公司的经济利益,为了有效地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以及城市一卡通的早日实现,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大力的协调和支持,目前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是显著的。 2.4 加强信息管理和利用 在经济全球化时期,企业随时掌握和分析市场信息至关重要。ic卡技术的应用为信息利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交通一卡通在给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系统也搜集了大量的公共交通信息。通过这些基础资料,可以分析各公交运营系统的发展趋势,为城市公交资源的利用和调整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各公交系统的运营管理、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因此,提高信息利用率、增强系统的决策分析能力是afc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应强化系统的整理分析原始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把票务系统与线网的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找出票务收益规律,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和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分析意见,促进交通市场的营销推广。 2.5 维修管理方式的优化 随着线网的形成和发展,在afc大系统中必然不断有不同公司的产品集成进来,afc现场设备数量和品种会越来越多。由于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要求有高素质的系统维护人员,因此应该将获得最佳质量和最高效率的维修方式作为线网afc系统持续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 香港地铁的现行维修管理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当城市具备2条轨道线路以上时,地铁公司宜采用车站一体化管理的维修策略,将大量较为简单的现场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交由负责车站维护的通用机电工种人员完成或委外维护,而让具有afc维修经验的人员集中去做技术含量高的系统维护和车间维修工作,从而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提高业务水平。当然,对于新线系统的一线维护的掌握和新人的现场实践是不可缺的,以使系统维护可良性地运作。 2.6 按标准化建设新系统 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为本地的信息化建设而积极推进城市一卡通或交通一卡通,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也令人关注的态势。 我国ic卡应用发展很快,而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却比较滞后,先行建立的系统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同一地区、同一行业之间的系统技术标准和水平相差较大,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平台,没有统一的密钥系统和数据格式,系统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不足,给城市一卡通和交通一卡通的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一卡通标准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国家和行业对ic卡及机具产品已有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在今后的ic卡工程建设中,用户和系统供应商都要严格按标准和规范执行。为了使城市一卡通和交通一卡通系统健康平稳地发展,还要加快afc系统有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在项目建设时要保证系统的软、硬件技术标准一致,以有利于系统的扩展、更新和升级,使系统安全和产品质量建立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平台上,资源共享,互连互通。 2.7 全面实现afc系统的国产化 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国产化是用户和系统集成商共同关注的问题。纵观我国目前的轨道交通afc市场,系统设备的国产化正逐步推进,国际知名的专业厂家为获得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纷纷与国内厂家联手,在中国制造高品质的afc现场设备,一些核心部件也逐步实现国产化,形势非常喜人。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内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软件开发商,原因在于开发商必须具备丰富的票务管理经验并将其融入到程序设计中,而不是简单地按业主的需求编程序。目前,国外的专业厂家对软件设计并没有开放,导致用户在项目的维护和升级方面对其依赖性很强,而国内厂家也暂时无法给予很有效的帮助。 鉴于这种情况,国内的afc设备厂家和系统集成商应主动寻找合作机会,弥补系统开发能力不足的缺陷,使afc系统国产化得以全面实现。建议国内这些厂家和系统集成商聘请国际上经验丰富的afc系统设计专家,参与和指导软件设计,建立高效、实用、严谨、全面的程序库,逐步实现afc系统软件的标准化。 3 结语 我们展望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前景充满信心,相信其完善的系统功能和性能,将为施展灵活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手段提供便利的工具;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早日实现城市一卡通,为市民带来更多便利。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估算分析 摘 要 由于轨道交通项目的非排他性与公共性,其效益具有外溢性和间接性,不仅体现在轨道交通项目微观经济效益本身,而且体现在巨大的外部宏观社会经济效益,对整个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2000年交通统计资料,采用项目“有无对比法”思路,对上海市已建成轨道交通体系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量化评估和非量化说明。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社会经济效益, 估算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从经济属性上讲,它属于城市公共产品,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国家、社会或交通使用者所产生的宏观国民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其建设者或运营者本身的微观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实践中,由于轨道交通体系的外溢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和不易量化的特点,因而通常不易被人理解。本文结合2000年上海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体系实际统计资料,对其经济效益进行量化估算和分析,为进一步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 上海市已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概况 在上海市现行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方案中,未来上海客运交通主体将由地铁和轻轨相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来承担,共设有11条地铁线路(总长约385km)和10条轻轨线路(总长约177km)。而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65km;轨道交通1号线南起莘庄,北达上海火车站,全长20.97km,远期日运载能力为100万人次;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西起中山公园至浦东张江,全长19km;轨道交通3号线明珠线一期从上海南站至江湾镇,全长24.97km[1]。从运营线路全线范围看,其平均站距为1.4km左右,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半径为600~800m,相邻车站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已经接近重合,以各线路为轴线的带状区域都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内,大大改善了轨道沿线的地面交通拥挤状况,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 2 城轨交通项目社会经济效益的一般构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按照其是否可采用经济尺度来计量的原则,可以区分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有形效益指能在市场上定值的效益;无形效益则是指不易用贷币衡量的效益,或者量化只存在理论上可能的效益。另外,该效益亦可以区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与项目主要目标效益密切相关的效益;而间接效益是指与项目非主要目标效益相关的效益,即带有“副产品”性质的效益。依据这一分析框架,可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社会经济效益作如表1分类和总结。 3 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内容构成的分析,并结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统计资料实际数据,考虑到相关资料可获得性,对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效益进行量化估算和非量化说明1)。 3.1 对减轻地面公交系统投资压力的社会经济效益b1 随着轨道交通1、2号线及3号线的逐步建成并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骨架,在针对中、长距离的居民出行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轨道交通沿线地面公交客运承载压力,减少了地面公交系统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节约了社会资源。 3.1.1 取代公交车辆购置费 根据2000年上海市交通统计资料: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均客流量51.03万人次;单位车辆日均客运量,常规公交及专线车为404人/辆·日,出租车48人/辆·日;客运结构中常规公交及专线车、出租车、地铁分别占客运量的73.8%、21%和5.2%;地面客流分配至公交车及出租车的比例为3.52∶1。若将2000年上海市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按现有的客运结构分配至地面,完全由地面公交和出租车来承运(即无轨道交通项目时),则客流分配结果为:常规公交及专线车39.73万人次,出租车11.3万人次。由此,以目前轨道交通对地面客运量分流后的地面公交饱和程度及拥挤程度为标准,需增加配备的车辆数量为:常规公交及专线车984辆,出租车2355辆,共计3339辆。若客车按中档市价约80万元/辆计,出租车采用普桑轿车市价约11万元/辆计,共需初始投资104625万元。根据国家民用汽车报废标准,客车使用年限为10年,出租车使用年限8年,采用直线折旧法,则2000年总计节约车辆使用费用约11110.13万元。 3.1.2 节约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费 在现有的机动车辆保有量(2000年全市机动车总量为104.7万辆)基础上,增加3339辆大型机动车辆必将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增加巨大的交通压力,造成新的交通堵塞和拥挤。如要维持现有的交通状况拥挤水平,必须增加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新增车辆的运行。 (1) 需增加的城市道路水度及道路面积:2000年上海市车均道路面积126.04m2/辆,车均道路长度9.21m/辆,单位面积道路投资约为235元/m2。增加3339辆大中型客运车辆后,要维持当前的道路交通状况,则需增加城市道路长度30.75km,需增加城市道路面积42.08万m2,总共需投资约为9888.8万元。若使用年限按标准10年计,并采取直线折旧法,则2000年需增加道路折旧费用约为988.88万元。 (2) 需增加的城市停车泊位数:2000年上海市总计停车泊位97773个,车均泊位供给数为0.2个/辆。从而以现有停车泊位使用密度为标准,新增加3339辆车后共需增加停车泊位668个,按普通停车泊位规格(5m×2.5m),共需投资196.23万元。同样采用使用年限10年及直线折旧法,则2000年需增加停车泊位折旧费用约为19.62万元。 综上可知,2000年上海市已建轨道交通体系减轻地面公交系统投资压力所节约的社会资源约为12118.63万元。 3.2 节约乘客出行时间的社会经济效益b2 节约乘客出行时间效益是指乘客旅行时选乘轨道交通而不乘地面公交车辆所节省的时间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产生的效益。从理论上讲,轨道交通乘客节省的乘车时间效益可以由工作出行时间价值和休闲出行时间价值两部分构成。但由于实际生活中轨道交通乘客属于工作时间出行所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近似用闲暇时间价值来衡量。另外考虑到上下班途中所节省时间应该作为闲暇时间效益来衡量,故采用如下模型计算: b2=q×t×1/2×g 式中:b2为乘客出行节约时间效益;q为轨道交通年客运量,万人次;t为单位乘客平均节约时间,小时(按国际惯例,休闲时间价值为工作时间价值的25%~75%[2],故本式中取为工作时间价值的1/2);g为人均小时国民收入,元/h。 根据上海市2000年客运量资料[1]:轨道交通1号线日均客运量30.46万人次/日,平均乘距9.55km;轨道交通2号线日均客运量11.94万人次/日,平均乘距6.16km。市中心区公交车辆平均速度约12km/h,轨道交通平均速度35km/h。据《上海统计年鉴2001》,计算出工作客流系数为0.56,人均小时gdp为17.08元/h(假设每人每月工作小时为168h)。 由以上资料及模型,可以计算出2000年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吸引地面客流实现的节约乘客出行时间效益b2为6.221亿元2)。 3.3 安全性提高的社会经济效益b3 轨道交通系统为全封闭全隔离交通,其本身事故比地面交通事故要少的多。同时,由于轨道交通对地面公交客运量的分流,缓解了地面道路交通的拥塞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地面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这不但减少了交通事故损失,而且还给社会、个人和家庭幸福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对于采用轨道交通体系的安全性提高效益,可按同样客运量条件下每增加一辆机动车平均每年增加的交通事故损失进行估算3)。 根据上海市2000年客运量资料[1]:1999年全市发生交通事故26104起,交通事故损失15924.4万元;2000年全市发生交通事故41262起,交通事故损失20391.6万元。而1996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全市机动车辆增加数量约为5万辆,从而在现行交通状况下平均每增加一辆机动车辆所增加的事故损失费为893.44元/辆。由此,在现有道路设施供应及机动车辆保有量条件下,增加3339辆机动车辆可能增加的交通事故损失费为298.32万元。即轨道交通体系提高交通安全性的直接效益b3约为298.32万元。 3.4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经济效益b4 由于在途时间短,乘车疲劳度下降,轨道交通舒适度可使乘客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根据苏联“固定基金、基本建设投资和新技术经济效果研究会”与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运输疲劳使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数值:轨道交通为1.4%,公交车为7%[3]。即乘客乘坐轨道交通比乘坐公交车可使劳动生产率少降低5.6%。按照项目有无对比法的思路,假定无轨道交通之前乘客的交通工具为公交车,可采用以下模型计算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市民劳动生产效率效益: b4=(q/n)×η×g×w×6.2% 式中:b4为减少乘客交通疲劳的效益;q为城市轨道交通年工作客流量,人;n为工作客流往返系数,介于1~2之间;η为工作客流系数;g为人均小时国民生产总值,元/h·人;w为劳动者日工作时间,h;6.2%为轨道交通乘客比公交车乘客生产率提高的增加系数,其计算方法为[(1-1.4%)/(1-7%)-1]。 假设工作客流往返系数为1.8,运用本模型及上海市2000年客运量资料[1]可计算出2000年城市轨道交通减少乘客交通疲劳效益b4约为2.68亿元。 3.5 轨道交通体系节省能源的社会经济效益b5 从能源情况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使用的是无污染、廉价的电能。较之公交车,它不仅具有无污染、噪声小等优点,而且节能、运量大、方便快捷、运输效率高。无论是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国家大政方针而言,还是从节约燃油等国家能源政策讲,它作为主要的常规“绿色交通”,其未来发展前景是公共汽车难以比拟的。 图1为几种主要交通工具的单位能耗示意图[4]。铁路交通单位能耗量相当于公共汽车单位能耗的57.8%,节约能源42.2%。而轨道交通由于车体轻、路况好,单位能耗低于一般铁路。按一般铁路能耗计,轨道交通单位能耗比公交车节约能耗30kj,比私用汽车节约2131kj。 根据2000年客运资料[1]计算出轨道交通年客运公里数为1.33×105万人·km。按前文客流公配比例(3.2∶1)将轨道交通客流分配至公交车和出租车,得出同等公交车客运公里数为1.04×105万人·km,同等出租车客运公里数为2.95×104万人·km。由此可得节省能耗数量为9.71×1011kj,相当于汽油约2.11万t,以现价计折合人民币7846.92万元。 3.6 改善城市污染状况的社会经济效益b6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出色的绿色交通工具,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为减轻现阶段由于城市交通污染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程度、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3.6.1 减少交通废气污染的社会经济效益b6.1 上海市因近年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以1996年为例,上海机动车尾气co、cox、nmhc占市中心区排污分担率分别达到了86%、56%和96%。可见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严重危害着市民的健康,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于采用电力牵引,可以在城区实现大气污染的零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其城市生态环境效益可依据以下模型计算: b6.1=tq×pfzl 式中:b6.1为废气污染减轻效益;tq为轨道交通替代的公交客运车辆数,t·km;pf为公交车单位排放废气量,l/t·km;zl为治理废气单位成本,元/l。 3.6.2 缓解城区热污染的社会经济效益b6.2 机动车辆尾气散热、排放的co2,以及公路硬表面吸放热,是造成城市热污染、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据研究测试,昆明城市热岛效应最大值为2.7℃[4]。由于上海市光辐射强度高于昆明,且城区远大于昆明,其热岛效应(即热污染)更为严重。 图2为不同交通工具单位运量排放的co2系数。当铁路的co2排放系数为100时,公交车为268,小汽车为834[4]。而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co2排放到了远离城区的电站所在地,大大减轻了城区的co2污染,降低了市中心的热岛效应。 由上文计算可知,2000年上海市因轨道交通系统分流城市公交客运量而节约燃油、减少城区排放温室效应气体co2约为1.6万t(吨油co2排放系数为0.75)[4]。据世界银行估算,每吨co2造成的温室效应带来的损失为20美元[4],则全年可减少温室效应损失32万美元,折人民币约264万元。 3.7 带动沿线不动产增值的效益b7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成通车,提高了沿线居民和企业可达性,造成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和房产的需求增加,从而使沿线的不动产增值。其增值效益可采用以下模型计算: b7=∑(p2i-p1i-δei) 式中:b7为沿线不动产的增值效益;p1i为轨道交通建设前沿线不动产i的价格,元;p2i为轨道交通建设后沿线不动产i的价格,元;δei为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沿线不动产i的价格上涨幅度,元。对于δei的测算采用市场比较法,即选定一块与不动产i的地段、结构、类型相似,但不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不动产j,比较在轨道交通建设前后不动产j的价格变化之差即为所求的δei。 3.8节约用地效益b8 与一般地面交通相比,城市轨道交通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绝大部分在地下或高架上运行,对地面占用比较少。即使仍在地面运行,由于其运输能力大,单位人公里占用土地面积减少,也节约了城市用地,这对土地日益稀缺的城市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土地不断增值的规律,使城市轨道交通的此项节约效益从长期来看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益。轨道交通建设节约城市用地的效益为: b8=(ag-aq)×ps 式中:b8为城市轨道交通节约用地的效益,元;ag、aq分别为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单位人公里占用土地面积,m2/人·km;ps为城市土地机会成本,元/m2。 3.9其它难以量化计算的社会经济效益b9 轨道交通体系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较易量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外,还包括其它很多在现实中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带动沿线地面、空间、地下交通和其它经济项目成片开发的效益;沿线企业利用轨道交通体系效益的外溢性所产生的间接微观经济效益;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吸引大量客流,增加城市活力的效益;减少城市交通噪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效益。这部分社会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定量计算的难点在于轨道交通对这些相关效益的影响程度无法明确界定,本文限于篇幅不再作详细讨论。 4 结语 上海市是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公共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作为未来上海市客运网络骨干,以其严密的组织运行,快速、准时、安全、舒适的特性及高水平服务质量吸引大量地面客流,有效缓解地面公交系统的客运压力和拥挤程度,改善地面交通状况,形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由于该系统对地面客流的吸引,可以减少城市各种机动车辆的运用数量,从而使城市中机动车排放废气和噪声总量降低,缓解道路公交因客流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日益加重的城市环境污染,体现出了可观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具有巨大国民经济外溢效益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工具。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浅论咨询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工程咨询设计是利用准确适用的信息和专家的智慧及经验,运用手段、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的智力服务。城市轨道建设项目是大型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针对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结合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重点论述了咨询设计在该特殊行业的作用及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关键词:轨道交通;咨询设计;项目管理 o引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 据统计,今后五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将有大,将建成总长度四百五十公里左右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国人口过百万的三十四个城市中,有二十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正在建设和筹建自己的轨道交通。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在续建地铁。北京规划未来地铁总长将达到四百零八公里。上海目前已有三条地铁线投入营运,“十五”期间将建设包括磁悬浮、轻轨、地铁在内的十条轨道交通线路,全长超过二百公里;广州全长十八点四八公里的地铁一号线已在一九九九年六月通车,目前全长二十三公里的地铁二号线工程正在积极展开,预计到2010年将构成全长近一百三十公里的广州轨道交通网络。此外,深圳、南京已在动工兴建地铁。西安、沈阳、成都、大连、青岛、哈尔滨、郑州、天津、长春、重庆、武汉等城市已在拟建地铁及轻轨交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据中国国家计委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达二千亿元人民币。 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是大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它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繁多、设计面广的特点,在其整个建设过程中,设计咨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咨询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活动,咨询设计的质量及效果直接项目的结果。咨询设计服务,将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设计咨询业务均必须与国际接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尤其是设计咨询更应超前,同时带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管理的规范化。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建设项目与一般的建设项目有很大区别,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大 一项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动辄几十亿、几百亿元,京、沪、穗近年来修建地铁的综合平均造价已高达每公里六亿至八亿元人民币。投资的巨大使得工程的资金风险很大。 工期长 一个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从筹划运作开始到运营使用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如受政府审批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时间会更长。 涉及面广 轨道交通项目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城市的国民经济发展,她除能解决沿线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外,还能促进房地产市场、市场的开发,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城市交通、建筑、市政、环保等方面,甚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及建设的意义,是一般建设项目远不能及的。 系统、专业多,接口繁杂 轨道交通项目包括土建、机电、运营管理和投资经济四大系统,下有二十几个子系统三十多个专业,有多个单独的分项分部工程,各系统、专业接口复杂。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上述特点,首先运作项目的业主必须具备专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宽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决策能力,但仅靠业主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挥设计咨询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建设项目中的作用。 2设计咨询在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建设项目中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同其它建设项目一样,都必须经历从酝酿、策划开始,进而通过可行性、论证决策、计划立项之后,进入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直至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项目周期。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咨询设计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在项目策划阶段,即参与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融资策划、项目目标策划和项目管理策划。 项目组织策划指建立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即项目甲方),按现代组织模式组建与项目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及人事安排;融资策划即为实现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目标策划即制定项目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的体系设定与实现;项目管理策划是对项目实施的任务分解和任务组织工作的策划,着力于提出行动方案和管理界面的设计。 项目管理策划结构如下图: nbs p; 3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咨询设计公司的作用 以上谈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系统性和行业特点以及设计咨询的作用。作为一个城市轨道交通资深的设计咨询公司,我们积累了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近几年国内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的建设及国外的建设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委托项目法人代行政府控制的职能。这种模式在已建成的地铁线路中采用,如北京地铁复八线、城市铁路;上海地铁一、二号线;广州地铁一号线。 第二种方式:采用多元投资体制,促进轨道商业化运作。这在正在建设的北京地铁5#线、上海正在建设的几条线路中采用。 第三种方式:交钥匙工程,即由工程总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融资、设计咨询、施工及调试。这在国际上已是通行的建设模式,相信在加入wto后,建设模式会逐步与国际接轨,而在这方面,设计咨询公司有很大优势,这与建设部对勘察设计行业改制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以上建设方式可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但不管采用怎样的建设方式,设计咨询的作用是不变的,甚至如果采用第三种方式,设计咨询公司将成为项目的主体。 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管理,追求的是成本、质量和工期三大目标,咨询设计也是同样的,为实现上述三大目标体系,充分发挥咨询设计公司的作用,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配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具体措施是: 实现工程咨询设计的相关主体单位: a.甲方即业主或委托方,甲方应设专门机构对设计咨询系统实施全程监控,并根据设计方的主要技术要求,提供或配合设计方搜集所需的基础资料,编制并下达设计任务书,组织项目设计方案竞赛与设计招标策划。 b.乙方即设计方,对于大型系统工程,由于多系统、多单项工程,往往会涉及到多家设计单位,因此为实现项目设计的总体协调,必须设定一家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为总体单位,统一设计原则,协调系统接口。 c.监督方即设计监理方,由有资质的单位承担,代表甲方对设计方的设计质量进行监督,审查全套设计图纸。 项目咨询设计系统管理结构 a项目咨询设计的组织结构如图3。建设项目法人聘请设计技术决策机构、设计监理和专家组,后者代表业主对设计咨询成果进行评审决策,总体设计单位是设计咨询工作执行的主体,对整个项目各子系统起协调和统一的作用,分项设计单位可根据情况设置一个和多个,总体组由多个设计单位的资深专家组成。这样的层次结构能明确执行层和决策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归属。 以上组织结构是实现项目咨询设计系统三大目标体系的组织保障。 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项目质量控制的保障 咨询设计提供的产品为具有高含量的咨询设计成果。设计方案的优劣与质量的好坏决定整个工程建设的造价和质量,质量是建设项目追求的关键目标。 ①严格按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设计控制和管理,各分包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并交总体院和甲方审查备案; ②对单项工程的协调和管理建立专门制度和纪律规定,如方案审查制度;定期例会制度;文件审查会签制度;资料管理制度;相互来往联系单制度;统一软件环境制度等等。以上活动均以表格进行记录,并按照统一要求编号,使管理规范化。 ③严格按工程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设计。 高素质的人才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设计咨询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关键在于它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高素质的人才是项目成功的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三类人是非常关键的,他们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项目负责人;有较高业务素质、认真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懂、会经营、熟悉国际工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员。这三种人不论对设计咨询单位还是对业主,都是非常重要的。 咨询设计单位加强规范化管理,与国际接轨 总之,工程项目的咨询设计,包括投资机会、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建设阶段咨询、生产准备阶段咨询、生产阶段咨询包括后评估等。轨道交通工程作为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进行项目建设,并突出设计咨询系统的重要作用,使项目的建设更经济、更合理。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市场化融资策略研究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镇化水平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就需要拓宽融资渠道,更多介入民间投资。投资行为市场化是激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效运作的捷径。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障碍,所以打破行业垄断、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以及民间投资的服务和监督是市场化融资行为得以落实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化融资策略 一、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城市交通方式的主要选择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界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全称叫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以客运为主,目前国际上技术比较成熟、已经上线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轻轨、市郊电车、有轨电车和单轨交通、导轨以及线性电机牵引的轨道等7种子系统,其中以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的应用最为广泛,以线性牵引电机牵引系统最有发展前途。从19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条城市地铁诞生起到目前,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占地少、载客量大、运载效率高、节省能源、污染少、使用寿命长等其他任何路面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再加上有自己的专用通行道,与城市道路没有平面交叉,不受市内道路交通的干扰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许多大都市客运交通的骨干。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时间集中、客流量大的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效和最理想的方式。像东京、伦敦、巴黎、莫斯科等世界发达国家的都市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国家虽然家庭汽车的拥有率很高,但绝大部分人仍选择轨道交通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当城市规模大于100万人时,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方式的交通系统结构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在人口不到100万的大中城市,为适应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长远需要,也需要发展城市轨道运输。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在改善市区交通的同时都在积极发展与卫星城间的公共运输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城镇轨道交通建设思路的总体构想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为了提高其建设效率必须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竞争的格局。(1)政府职能转换:更新观念即放弃“政府有责任提供基础设施,就等于基础设施必须由政府投资”的传统观念,政府无须大包大揽城市轨道交通和社会公用设施项目。政府的作用应体现为资金先导、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政府应充分运用各项政策杠杆,将有限的财力与民间潜在的资金实力相结合,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巨大合力。(2)市场环境营造:在市场机制能基本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实施维护和促进竞争的政策,保证各类投资主体公平合理地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在公共性、自然垄断性较强的供水、供电、供气等领域,政府应根据市场准入、价格和服务等具体因素,制定约束市场供求双方的规则,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有序竞争的格局。(3)经营城市理念:加快推进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作必须破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由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必须由国有企业承担或由国有企业控股的陈旧观念,将政府投资逐步退出社会资本和其他国内外资本有投资意愿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各类经济成分和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4)运行机制创新:首先是资金筹措多元化。坚持市场导向,依据市场规律,注意发挥政府投入的示范效用和对非国有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努力实现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多形式、投入多层次,并按市场原则实行资金要素的合理流动。其次是建设行为企业化。将企业行为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中去,实现建设主体逐步由政府转向企业,创新运作机制,做到既有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又有价值规律与市场杠杆的自动调节,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高平台。第三是资源享用商品化。将部分城镇资源适度商品化和商业化,改变无偿享有公用设施和社会资源的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可持续融资机制,实现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第四是有偿转让市政项目的经营权。借鉴bot(建设、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abs(资产收益抵押)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城市轨道交通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城镇道路、桥梁、公园、公厕、电力、通讯、自来水、热电等公共设施经营权,有偿转让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企业的部分股权。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由福利性服务向经营性服务转变。 三、城市轨道交通的市场化融资方式选择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所能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以及非经营性基础设施三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融资策略。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轨道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分割的,因而具有排他性,其运营具有时空局限性,盈利空间有限;权益具有放大性,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强,具有极强的现金获取能力。正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和经营上的上述特点,所以其建设和运营上就不一定必须单一地依托财政支持。目前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中存在三大问题:投资主体的投资模式单一,票价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综合开发观念尚待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于一般的城市道路和桥梁设施建设,对私人投资有较大的吸引力,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并由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进行补贴和引导。 (一)金融衍生工具选择 金融衍生工具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是一种很好的市场化融资模式:(1)有保护的可提前退还债券:政府政策的制定或改变、税法更改、汇率波动等,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项目未来现金流的不利变化,使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价值下降,从而给债券持有者带来损失。而设计一个保护性可提前退还债券,可以允许债券持有者在不利事件发生时,以预先确定的价格提前退还债券,收回现金。债券的持有者不但购买了债券本身,还购买了债券的看跌期权。(2)可退还股票:可退还股票的购买者有权在发行后的若干年内以预先规定的价格退还股票。此类可将普通股退还给发行者的金融创新用来减少首次公开发行时股价的低估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不能肯定政府是否会对该基础项目的建设持支持态度,因此由于信息不足造成的对政府的不信任也许会导致股价低估甚至无人购买股票。所以,一旦这种可将股票退还获得现金的承诺由主办政府来承担,股价下跌所带来的风险就可以被这种可退还的允诺所规避。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吸引原本害怕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而不愿投资的私人投资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附在股票上的可退还性也可以增加股票的价值。(3)可转换含看涨期权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有权在将来某些事件发生时,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股票。当基础设施投入营运后的收益由于特殊事件的发生达到或者甚至高于人们的期望时,对于发行者而言可以提前付清欠款而要求赎回,债券持有人为了分享更多的利益,可以把债券转换为股票。原本的负债就可以转变为公司的权益资本。 (二)有偿转让市政项目的经营权 1.bot模式:即(build-operation-transfer),是198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新颖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式,即在一定的经营期内,将基础设施项目交由国内或国外承包者建设、经营,特许经营期结束后,此项目设施完整地转交给国有部门单位管理经营。这种方式对解决基础设施瓶颈矛盾、缓解资金紧张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实质是一种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产权形式。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bot有三个基本特征:(1)包括建设、拥有、经营和移交全过程,在国际上也称为boot。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对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2)政府特许经营。即项目公司必须经政府特别许可才拥有建设、经营资产的权利,政府与项目公司的关系由特许经营协议确定。(3)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一种无追索权或者只有有限追索权的融资贷款,其核心是归还贷款的资金来自于项目本身。bot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前期准备和谈判阶段就需要较大投入、咨询费用高、运作周期长、过程复杂。该方式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适用条件,即需要支持项目融资的国家金融体系来支撑。 2.tot模式:即(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一定期限内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tot模式也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tot融资模式由转让方负责筹资建设,受让方不介入项目建设,从而也就不承担建设期风险,它只要用与已建成设施经营收费权资产价值的等价资金作为投资,就可获得未来收益的权利,而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资产价值的形式无直接的关系。 3.ppp模式:即(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形式。ppp的基本特征为共享投资收益,分担投资风险和责任。ppp模式的本质即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监督,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在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民营化方式,向公用事业领域引入民间资本。在该模式中通常将公用事业的大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交给社会投资者,从而引进专业化管理,达到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ppp模式是一种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盈利性企业和非盈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形式,适用于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与建设。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在项目建设期,政府直接投资可理解为资本补贴或前补贴;在项目运营期,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可理解为运营补贴或后补贴。为简便起见,将这两种在不同阶段政府资金介入的ppp模式命名为前补贴模式和后补贴模式。(1)前补贴模式。具体做法是:把整个地铁项目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包括地铁车站、轨道和洞体等土建工程的投资和建设,由政府出资的投资公司来完成;b部分包括车辆、信号等设备的投资、运营和维护,由社会投资组建的ppp项目公司来完成。运营期间政府部门保障ppp公司的收益,在双方核定的期限结束后ppp项目公司无偿将地铁项目的全部资产移交给政府或续签经营合同。(2)后补贴模式。具体做法是:按照目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制度,国有企业与民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项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地铁新线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在项目投入运营后,当实际发生客流量比预测客流量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超过一定比例,由政府和项目公司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或享有。在双方核定期限结束后,企业同样要无偿将项目全部资产移交给政府。 4.证券融资:通过发行股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可以达到利用外资而不借外债;利用内资不借内债的效果。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成立轻轨、地铁等专门股份有限公司,由公司承担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并进行综合开发经营。同时,政府还应赋予股份公司在土地征用、制定运价、建设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股份公司时,国家的入股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投资入股,也可以以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价或其他形式入股。在融资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国有资产股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市政债券的实施 市政债券在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成熟的、信用等级非常高的融资工具,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战后的日本将市政债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融资工具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美国在1920年代就开始发行市政债券来募集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市政债券由市、县、镇等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目的在于募集当地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发行市政债券确实能够给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解决资金的压力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1)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扩大公共投资,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在主要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他各种证券的竞争风险;(2)发行者必须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对于我国,发行者必须是政府机构,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政府机构;(3)市政债券的发行规模是一个很严肃的经济学问题,总的来说不能超过地方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不应过少,如果数量过少,就会影响债券的流通性,并且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但也不能过大,因为数量过大,如果政府不能到期还本付息,一方面会降低政府的信誉度,另一方面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 (四)信托参与方式 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能够通过参与各主体的协调,设计出好的融资计划,风险控制方案、收益共享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不仅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参与设计融资计划,而且,信托公司和其他机构还可以积极参与发起项目公司,成为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主办人。信托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融资中介,接受分散的投资者的资金信托,主要有贷款信托和股权融资方式:(1)贷款信托:信托公司以发行债权型收益权证的方式接受投资者信托,汇集受托资金,分账管理,集合运用。通过项目融资贷款的方式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支持。项目公司以项目的经营权质押和机器设备等实物抵押。项目主办人专门为项目的融资和经营成立一家公司,项目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项目主办人的名义向外贷款。信托公司以信托人的身份作为贷款方,着眼于该项目的收益向项目公司贷款,而不是向项目主办人贷款。在项目融资贷款信托中,贷款人即信托公司依赖项目投产后所取得的收益及项目资产作为还款来源。对于项目的主办人来说,大额的项目融资贷款不增加投资人的负债,不引起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恶化。(2)股权融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私募的形式募集投资公司、实业企业,为基础设施项目或企业直接提供股权支持,并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它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并对基础设施项目公司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通过股权交易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通过基金管理人对资金的集中运作和专业化管理,保证基金股东获取比单独投资更高的收益。 五、结论与讨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并且也不能寄希望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解决。结合现实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打破行业垄断是非国有经济进入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关键。打破民间投资的所有制禁区和行业壁垒,切实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中有形无形的体制性限制,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民间资金可以以不同的程度分别进入。允许民间资金以控股方式进入,要打破行业垄断,适度引入民间投资。(2)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基础。由于城市基础领域所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全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竞争性与垄断性并存、公益性与盈利性并存的特征,要通过收费补偿机制或财政补贴的方式获取合理的利润。理顺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系,形成一个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市场定价模式。(3)加强对民间投资的监管与服务是保障。政府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经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向创造竞争条件、管理经营秩序、营造市场机制转变。首先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投资城市轨道交通;其次要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特许经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将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工程监理、设计、评估、担保、咨询、法律、社会审计、会计、招标等机构剥离出来,推进投资中介服务的市场化。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包括政策性融资机制问题、债务性融资机制问题等是否就是低效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很多发达国家在公共产品的建设上是绝对计划经济方式的,并且也未曾见得低效,笔者认为这中间主要还是在于执行。所有的融资机制实质上就是中央财政融资机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体制背景下,体现财政分配的特征、实现财政投资职能的具体实现形式。每种融资机制都有其作用的基本经济环境,毋庸置疑,一旦条件改变,则融资机制的作用领域和方式也需相应调整,启用适应新的管理和投资体制的机制。随着我国投资体制、财税体制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新的融资机制会给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行为创造更大的融资选择空间。但传统体制下的一些优点也要尽量的保留。 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制度约束。正如前文所述,可以在区分城市轨道交通性质的同时加快其建设的市场化进程,但是在我国要真正实现市场化融资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留存在着很多障碍:(1)运行体制:像城市轨道交通这样低风险、高回报的产业虽然没有明文限制非国有经济进入,但是由于部门垄断,“系统内”的项目有审批、资金等优惠安排,项目设计、施工、维护等都有所倾斜,非国有经济进入的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落实,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部门、行业垄断和歧视性准入政策仍然存在。(2)配套政策: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税负不公。与其他传统竞争领域一样,非国有经济投资轨道交通这样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低国民待遇”现象,无法享受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是配套政策不完善。由于城镇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滞后,非国有经济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收益没有保障。(3)融资体制:相对于其他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在融资上表现出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以及融资规模小的缺陷,使其在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处于不利地位,适合民营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金融创新受限制较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功能与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4)信用基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非国有经济投资城市轨道交通的利益保障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投资阶段政府积极招引、回报阶段政府撒手不管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一失信行为严重挫伤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思想观念上仍然不放心让非国有主体投资基础设施,总是担心国家失去控制力担心其服务质量问题。尽管宣称“只要不是禁止的产业都可以投”,但又不具体公布哪些方向因而非常模糊不清。最终导致民营经营城市轨道交通有名无实。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探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北京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发展规划、环境现状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探析,并借鉴国内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经验,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策略和方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交通负荷;环境保护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致使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飞速增加,居民出行与物资交流高度频繁,客货运输需求急剧增长。而我国大中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城市土地减少、道路堵塞、车辆拥挤、交通秩序混乱、空气噪声污染严重。城市交通环境与交通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危机,恶化了我国大城市的投资环境,严重地束缚和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人2l世纪,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将进一步加大,大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 二、北京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一)北京市交通现状 北京市交通负荷集中度还在加剧,城市的土地开发、旧城改造等仍在大规模地进行,环绕二、三、四环路的各项建设有增无减。仅2002~2003年,经规划部门审批的各类建筑面积已达13541万平方米,其中2218万平方米集中在城四区原有的商业、居住用地上。单一功能的新城难以摆脱对主城的依赖,导致了对外联络通道的拥堵。其次,机动车增长迅猛,城区路网压力骤增。这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全市新增机动车38.6万辆,2004年1、2月份又新增5.5万辆,5月份机动车总量已达227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142.3万辆,含小客车96.6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44.8%。近几年,市区道路交通流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和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地下铁路、城市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自动化导向交通和磁悬浮交通系统等。各种轨道交通方式具有各自独立的优势和特点,如表1所示: 眼下,北京市区土地开发已趋于饱和,受公路建设发展的局限性所致,道路运输的规模和水平受到控制,地面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城市交通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轨道交通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速度快、污染少等特点,被称为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从运输效率和城市环保的角度看,轨道交通最有优势,大力发展大运量、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轨道交通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轨道交通是各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各个国家,不论贫富程度如何,各个城市,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地铁轻轨以及城域轨道交通发展都很迅速,尤其是最近20年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先看大城市:比如巴黎。大巴黎各个卫星城到市中心,突出利用轻轨,而且是双层列车,非常方便。巴黎市中心充分利用地铁,承担了出行量的8o%。再看中等城市:比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在市区大力发展轻轨,而且是高效的、大容量的轻轨,比如像直线电机轻轨列车。亚洲的泰国曼谷比北京的交通堵塞还要严重,它下决心搞立体交通布局,上下三层,上面是公共汽车,中间是轨道交通。下面是地铁,充分利用空间。波多黎各是个不发达国家,但它的城市也在大力发展地铁。欧洲各个城市轻轨普遍很发达,已经逐渐代替公共汽车,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交通工具。美国与欧洲不同,由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受到任何破坏,高速公路已经形成系统,大的交通格局没法改变。但是在美国除了大城市外中、小城市也开始发展轻轨,既有利于环保,而且景观很好。 三、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尤其是在市中心修建地铁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多专业相互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大,一旦建成无法修改。工程做得好,乘客深受其益。因此,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必须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因为线网不合理,比如线路走向不合适或换乘不方便等,就会造成没有客流、缺少客流或不吸引客流;客流量小、运量小,就谈不上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因而,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布置线网是发挥城市轨道交通骨干作用的必要条件。 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交通发展纲要》,其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是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已明确,2008年轨道交通运营线网长度将达到220公里以上。预计日承担运输量为400~45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总运量的25%~30%,据了解,近十年北京市对城市交通的年均投入占到gdp的5.24%,道路里程增长了33%。 北京制定中长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依初步设想,北京市远景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16条地铁(m线)、6条城铁(l线)和6条市郊铁路(s线)组成,分三个阶段实施。届时,北京市将拥有28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规划既包括线网设置和组成,也包括客流预测和融资方案。2020年规划线网将由19条线路组成,总长度561.5km。市区线路15条,425.7km,包括m1-m11、m15(至顺义),其中m10与m11将形成第二个地铁环线,这个环线将充分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公园等今后北京的多个中心区域。其他城市区内的地铁线路都将围绕已有的环线地铁及m10与m11形成的第二个环线,向北京的各个郊区发散,第二个环线区域内的居民出行可在5min之内到达地铁站。到2050年之前,北京还将在城区内建设m16,它将与m4相连接,形成贯穿南边的地铁主线。同时,奥林匹克公园等区域也是轨道交通重点发展的区域。到2020年,北京还将修建城市铁路l1、l2。这两条城市铁路将从北京的城区内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出发,通往京郊的顺义和大兴方向。通往郊区的线路有4条,里程将达到135.8km,包括良乡线、昌平线、黄村线以及亦庄经通州至顺义的s6线。 (二)开发国产化,降低建设成本 从运输效率和城市环保的角度看,轨道交通无疑最有优势。但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轨道交通系统所需投资巨大,往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大的一项投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综合造价,地面形式为0.5~1.5亿元,高架形式1~2.5亿元,地下形式5~8亿元。而且轨道交通的运营维护费用也非常昂贵,目前世界上建有轨道交通的144个城市中,只有香港、大阪等少数几个城市能够回收运营成本。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也属于高风险投资。跨越这一障碍的关键在于:一是以新的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打通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的渠道;二是以明确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投入”,刺激国内外各类投资者投资于轨道交通。 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国家制定了既积极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又要大幅度降低造价的方针,提出要求制定“量力而行,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建设标准,使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确保国产化率不低于70%。轨道交通应该是大运量、快速,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需要其他交通工具为其输送客源,以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的目的。大站距可以提高旅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为了科学合理地确定路线的敷设方式,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沿线地质、水文、环境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路线敷设方式,能采用地面线的不采用高架线;能采用高架线的不采用地下线,地下线的复土深度力求减小,以此达到节省投资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还方便乘客出入。资源共享、社会化的配套也是降低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可利用社会资源服务的功能从地铁中分离出来,我国一些城市也将地铁中一些后勤服务功能实现社会化,并得到了显著效果。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资源共享,并进行社会化服务。显然,这是一条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好路子。 (三)注意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保护 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以建成通车后的振动和噪声污染为主,其次为电磁辐射污染和景观污染等。防治措施通常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主动防治即先行分析污染源、污染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而后对症下药,从污染产生的源头上采用先进的技术设计手段,阻断或削弱污染。 运营期间轨道交通的环保是指线路开通后的被动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时,由于钢轨腹板较薄,横向刚度小,轨腰容易产生振动,引起噪声,防治措施是在轨腰两侧粘贴减振橡胶和钢板,达到衰减阻尼振动和噪声的作用。日本高速铁路采用这种方式后,噪声降低了3~5db。 2.在钢轨踏面部分涂增粘物质,可以减小车轮在轨顶面的滑动,从而有效的减小滑动摩擦产生的噪声;在小曲线钢轨内侧涂油,可以减小振动和啸叫噪声。 3.车轮定期维修、打磨,使之圆顺,对减小撞击和滚动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效果明显。 4.消除钢轨局部不平顺,可有效的减小振动和撞击噪声。 四、结语 北京市目前的轨道交通路网,仍滞后于客流的增长。服务设施,以及换乘与过轨衔接,现在仍显不顺畅。面对这些问题,在未来的建设中把质量与服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推进环保、社会福利,作为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果;重视多种交通方式的关系协调。落实起来,应着实地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关于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思考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满足几百万居民外出安全、快捷、准点、大流量的交通工具,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好方案。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城市轨道交通又是一个投资巨大,造价高昂,运营复杂,需要一定财政补贴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好管好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结合宁波实际情况,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提出了优化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宁波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之路,成为后来居上的典范。 【关键词】宁波;城市轨道交通;建议 随着私家车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宁波市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峻。有数据显示,在最拥堵的路段,上下班高峰时段塞车时间近半个小时,市民出行困难增加。这一现象会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而加剧。为进一步保障和推动宁波市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宁波市政府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前期工作,2004年10月《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按照这个规划,宁波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将辅设三主三辅共计6条快速轨道,共计223.4公里,预计2007年后动工建设。223.4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若按地铁5.5亿元人民币/公里计需投资1228.7亿元。若按轻轨2亿元人民币/公里计需投资446.8亿元。数百甚至千亿的投资是宁波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此庞大的公益性投资项目在规划建设初期应该做好各种调研和基础性研究工作,从规划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笔者在对国内外地铁建设发展运营情况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未来宁波地铁的建设有点帮助。 一、宁波市交通面临的困难与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私家车、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宁波交通又面临各种困难,其原因主要有: 1私家车爆发式增长。近几年,宁波私家车年增长率在50%以上。2003年宁波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全市汽车拥有量超过21万辆,汽车年增长率呈放大趋势。市区道路交通量相应也呈高增长态势,平均增幅近20%。最拥堵路段交通量增幅达30%左右。道路交通量中私家车比重已接近45%,私家车对道路交通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如此高速的私家车和道路交通量增长,远远超出道路基础设施可能的增长速度,宁波市的道路交通状况正进入高度脆弱的敏感期。 2人口增长较快。随着宁波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周边地区人口和外地人员迅速向市区及城市组团集中,全市人口总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底宁波市户籍总人口为549.07万人,常住人口606.3万人,市区总人口207万人。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5年市域人口规模将达620万,2010年市域总人口将超过640万,市区人口将达到300多万,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超过700万。 3城市交通过于平面化,缺乏快速交通通道。宁波处于从中型城市向大城市转型的阶段,整个交通体系过于平面化。街道虽较宽,但十字路口和斑马线较多,车速较慢。缺乏城市高速环线和贯通全市东西南北的快速主干通道。 4公交系统过于单一。在私家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宁波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依然单一,轨道交通建设尚未启动,部分地段公交运行环境恶化。从中长期来看,宁波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就必须依赖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立体化多方位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一)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城市交通难的有效措施。如日本东京,人口高达1000多万,拥有汽车600多万辆,但绝大多数上班下班、上学及购物均乘坐地铁和市郊铁路,很少乘私人车辆,轨道交通运输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0%。巴黎轨道交通运输占全部客运量的66%,莫斯科和香港这个比例是55%。显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已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共识,许多城市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步伐。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建成地铁,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沈阳等城市已开工兴建地铁,总数在16条以上,总长度在350多公里。还有一批城市已提交修建轨道交通的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等待审批。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交客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上海为例,2003年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已超过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已占全公交客流总量的12%,呈现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据预测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线日均客流量将从目前的130万人次增加到6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占全市公交客流总量的比例将增加到35%左右。从而形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新形态。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我国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34座,其中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1座。在这些城市的规划中,约有20座城市拟定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其中北京规划轨道交通408.2公里,上海规划了500多公里,天津规划地铁106公里,轻轨50公里、环线地铁1条71公里,共227公里;广州市规划了206.5公里;南京市规划了263.1公里。如果再加上其他城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共计2200公里左右。 三、国内城市轨道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 1香港的“算账”模式 世界各国的地铁公司大多都不盈利,甚至负债经营。而香港地铁公司却一枝独秀,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保持在近10%的利润增长率,其中房地产开发的收益一直都在地铁营运收入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香港地铁所遵循的是一种综合开发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以及车站设施紧密相连,以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房地产开发,从而获得远比其他形式的房地产开发更高的经济效益。 香港地铁开发运营的成功,从技术层面上看,确实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其中关键一点是,香港的地铁建设投资要“算细账”。香港政府虽然握有地铁公司70%的股权,但后者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2深圳的bot模式 深圳借鉴香港地铁模式,面对巨额投资也学会了“算账”。2005年年初,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地铁有限公司签署原则性协议,采用bto形式(bto是buile-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引进香港地铁公司参与总投资近60亿元的深圳地铁四号线二期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协议期限为30年,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深圳市政府。作为双方主要合作条件之一,该公司将获得四号线沿线预计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的物业开发权。深港地铁合作模式对目前国内一些正在或计划兴建地铁的城市具有启发意义。 四、几点建议 (一) 参与长三角轨道交通网规划的整合,优化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做到周密精细。 1首先要进一步做好总体交通规划。“先有路,后有城”是我国和世界几千年来的古训和经验。建了“路”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带动沿路的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要首先做好交通总体规划,并且明确规划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各自的关系和地位,形成整合效益。 2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做好交通枢纽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起着骨干作用。在输送大量乘客过程中,人们的换乘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不可避免。它不应在站外大街上到处分散进行,应力求在换乘枢纽站上达到交流。根据人们的经验与心理要求,在外出到达目的地的途中,并不一定要求路径最短,但却要求时间最短和一路顺畅。因此,规划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枢纽布局,建设能力强大的客运枢纽,对于实现城市快速客运至关重要。 3城市轨道交通应与其他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要发挥其快速、大量、方便、准时、舒适的特点,其线网规划要与城市地面交通、公路、铁路、市郊铁路、民航等大交通相协调。为此,轨道交通规划应该纳入并服务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相应的交通总体规划。尤其是在枢纽布局上要有长远规划,在建设上留有余地,在管理上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否则,不仅会出现许多不合理的设计,使造价提高,给市民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要与其他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建设成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这是因为它们服务的对象是共同一致的乘客,在运送过程中互为客源、客流互补。在这方面,与轨道交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铁道部门与地方政府应统一协调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共同组织客运枢纽的布局和建设。要把大型铁路客运站和市郊铁路的终点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融为一体,作为城市的重要客运枢纽,通过互相接运,以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强大的优势,成为城市客运的大动脉。建议宁波市政府在建设地方的综合客运枢纽时,要考虑出台优惠政策,以资鼓励。 (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网是宁波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此大的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先“算好账”再做最后的投资决策。科学的决策机制包括信息情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决策体系、决策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目前最要紧的是建立信息情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做好规划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等基础性研究,为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的科学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不但能降低建设成本,而且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指明了方向,保证项目的成功。 1组建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专家咨询小组,从组织上保证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科学决策和基础性研究的深入进行。为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应将有关设计院所和高校等机构及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小组,为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各种优化方案,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 2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努力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规划建设模式上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搞好地铁运营、房地产为主,商贸、地铁设备产业为辅的综合开发。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房地产开发,从而获得远比其他形式的房地产开发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在规划中应为未来的地铁房地产开发留有较充分的余地;在运营上,未来宁波市地铁公司的体制上应完全按照企业模式来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和合理的投资回报;在投融资模式上,应考虑引进民间资本。比如在地铁的商业部分、地铁设备产业开发等方面引进民间资本。 (三)做好规划和设备选型工作,努力降低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 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造价高,运营亏损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关键在于规划和设备选型两大问题上。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城市轨道交通是社会公益性的交通工具,必须经济实用、安全可靠,不能违背这个基本原则,追求先进、舒适、豪华和商业多功能,造成造价居高不下.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2规划要合理。如果规划不合理,工程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将使总造价上升,也为今后的运营埋下亏损的隐患。因此,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除专家以外,应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乘客一起民主参与,切实搞好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要适当。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线路类别,地下比例不宜太高。线路类别不同,其造价差别明显不同。简单来说,地面线、高架线和地下线造价比例是1:3:7。在国内,地下铁道的优越性已广为各界认可,但对城市中建设少量高架城市轨道交通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学习。 其次,车站设计标准要适当,要朴素实用,出口不宜太多。 第三,地铁车站体量要加以控制。地铁车站的造价也比隧洞的造价大得多。因此,控制地铁车站的体量是降低地铁工程造价的关键之一。加大体量后,必然要提高造价,而且随着空间的加大,耗电也大量增加。 第四,地铁设备选型和车站现代化建设不能搞一步到位。 在设备选型和车站现代化建设上要尽可能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比例。广州等城市地铁在设备选型上搞一步到位,豪华装修,功能过剩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要把初期建设资金降下来,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在设备更新改造时分段实施。 4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程度要提高。 (四)抓住市场机遇,联合多方力量,抓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 未来几十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将达数十万亿。世界没有哪一个市场可以和中国比。国家和地方都应该高度重视地铁设备科研和国产化工作。这方面宁波有机会走在全国的前面,可以从两方面来做:一是积极主动走联合之路,整合市场资源,集团招标采购,集团开发,避免被国外厂家各个击破;二是在联合暂没有达成的情况下,宁波应借全国地铁设备这个大市场东风,凭借宁波独特的资金、技术和制造业优势,联合有关地铁科研单位先行发展自己的地铁产业。 (五)抓好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储备工作。 建设运营管理好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更好更快的抓好宁波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关键之一在于人才队伍建设。许多城市都要上地铁项目,而我国的铁路大专院校地铁专业人才供应量很少。因此近几年内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将是十分稀缺的。面对这种情况,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工作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 摘 要 介绍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过程,提出分层次评价(粗选、筛选、优选) 网络方案的思路,重点说明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综合方法。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工作的后期,其焦点问题方案评价。若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不当,可能会在无意中选差弃优。因此,方案评价的研究在网络规划中非常重要。 1999 年6 月~2000 年5 月,根据上海市政府要求,上海市建委组织有关单位对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进行优化研究[ 1 ] 。作者参与了这项工作,承担轨道交通网络方案的评价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这项研究工作中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抛砖引玉, 期盼同行深入地讨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评价问题,以提高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水平及决策的科学性。 1 方案评价的思路 在进行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方案评价工作之初,我们试图参与国外的一些做法,但未能如愿。如巴黎、柏林等国外大城市,其轨道交通建设开始于20 世纪初,因受当时交通规划水平及认识程度的限制,网络规划所考虑的时限较短,主要从具体某条或几条线路的角度进行局部性的效益评价[ 2 -3 ] 。60 年代后, 随着交通需求分析理论的发展,到交通网络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作用及其社会效益,开始重视路网方案评价。法国巴黎在70 年代规划建设的地区快速铁路网(rer) ,主要是支持60 年代初提出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开发建设距巴黎市中心8~10 km 的9 个副中心及距巴黎市中心25~30 km 的5 座新城服务。美国在70 年代末制定的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 4 ] 的评价指标为: 重构节省能源的城镇体系,恢复中心区活力,促进旧城改建,改善环境,改善中心区的居民出行可达性,实现社会平等。可见,国外轨道交通网络的评价重点是定性分析,在定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即使在定性分析方面,我们也不能套用这些指标,因为欧美等国的人口密度、城市化历程等与我国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特征有很大差别。 在国内,比较代表性的评价方法是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在《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中的做法[ 5 ] 。这种方法参照近年来公路、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研究的成果,如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层次熵决策分析法等[ 6 ] ,建立了3 个层次共18 项评价指标,试图对路网方案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虽然广州的评价指标比较全面,但在具体应用时由于指标数目多,且有些指标受主观影响较大,各指标权重的取值可能会发生较大偏差,从而导致方案比较结果模糊不清,难辨好坏[ 7 ] 。 这次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特点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方案评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尽量减少指标间内涵的重复性;定量评价指标中尽量减少主观性指标。具体评价思路及过程如下: (1) 通过战略性分析粗选方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的一些战略性问题,如新城与中心城间的出行总量、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路网规模、轨道交通系统模式等,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形成明确的目标。达不到这些目标的方案,即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必须淘汰。本次网络规划中,规划小组在第一阶段方案设计时拟定了17 套规划方案,经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后,粗选出5 套符合要求的可行路网规划方案供进一步深入研究。 (2) 通过方案设计原则及方案的定性分析筛选方案。规划小组通过多次讨论和专家咨询,明确了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原则。逐条对照规划原则,考察各网络方案与城市总体布局的配合、与城市主客流走向的配合、与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市中心、副中心、地区中心、对内及对外交通枢纽等) 的配合、规划近期网络的可实施性、网络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通过规划小组集体的经验及综合判断能力,将不合适的方案淘汰。被淘汰的方案中,可能存在一些局部的优点或特色,这些将被添加或组合到保留下来的方案中。因此,在筛选方案的过程中,也会派出或组合出新的方案。本次规划在对5 套粗选方案进行踏勘、客流分析、类比分析等研究过程中, 对上海市城市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路网方案的规模、结构形式、层次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构思出12 套比较可行的方案。然后对照各条原则进行取舍,选出较好的3 个方案。最后广泛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总结归纳出2 个有代表性的方案 方案一与方案二。 (3) 通过定量分析优选方案。最后保留下来的方案都是各具特色且是总体上比较优秀的方案,这些方案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看是难分高下的,因此需要建立定量的评价指标进行精确的比较。由于轨道交通涉及面广,用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各方案的影响效果,故需建立由多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达到方案比较的目的,还需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 上述3 个评价阶段,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及综合判断等定性分析能力,把不同层次、不同影响程度的方案比较问题分解开来。到最后一个阶段,由于比较对象在定性分析方面的综合影响基本相同,所以可以把定量分析从复杂的定性、定量综合分析体中分离出来,使相应的定量评价指标较少,综合比较只需进行单层次的指标综合。此举不仅简化了指标综合方法,而且也提高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及准确性。下面重点介绍这次规划方案评价所采用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综合方法。 2 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文献[7 ] 、[8 ]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在实际运用时,这些评价指标受城市特点以及所能获得的数据资料等具体条规划与方案件的限制。这次评价对指标体系作了适当调整,实际采用的比选性评价指标有如下4 项。 (1) 公交出行时间(万人h/ 日):指使用公交的全部乘客的出行总时间,反映轨道交通带来的居民出行方面的效益。该值越小,出行者的出行距离越短或旅行速度越高,出行越方便,说明网络结构及换乘布置总体上越合理。 (2) 轨道交通周转量强度(万人km/ km 日):指平均每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的日周转量,为轨道交通日周转量除以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反映单位长度轨道交通线的直接效果。该值越大,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经济效益越好。 (3) 轨道交通占公交周转量比重(%) :是指轨道交通日周转量占公交日周转量的比重。该值越大,说明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对改善地面交通系统拥挤状况及环境越有利。 (4) 轨道交通网络长度(km) :指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总长,反映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成本。在建设标准相同的条件下,长度越大,工程造价越高。 上述4 项指标从效益和成本两方面来评价轨道交通网络的总体性能,较全面地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对居民出行、运营效果、城市发展、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中效益评价考虑了居民、运营公司、社会(公共投资者)3 个方面。这4 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路网负荷均匀性及车站分布密度。其原因是由于前者的数据难以获取,而后者在方案筛选阶段已经对站间距作了优化研究,因而不影响方案比较结果。 根据上述4 项指标,可得到在轨道交通轨道规划评价中习惯使用的其它指标。 (1) 轨道交通周转量强度×轨道交通网络长度= 轨道交通周转量;轨道交通周转量÷平均乘距= 轨道交通客运量;轨道交通客运量÷轨道交通网络长度= 运载强度;轨道交通客运总量÷公交客运总量= 轨道交通占公交运量比重。 (2)“居民出行时间包括轨道交通乘客的车内时间、换乘时间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之外的公交接驳时间和步行时间。它反映了公交平均速度,也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客流集散点衔接的好坏,还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规划的人口及工作岗位分布的吻合程度。 (3) 在一定面积、一定人口的区域上,轨道交通 网络长度与轨道交通面积密度、轨道交通人口密度 是一一对应的。 3 指标综合方法 单层次的指标综合如下式所示,只是简单的代数运算,直观易做。各评价指标的计算值bi 如表1 所示(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利用emme/ 2 软件采用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及相应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进行计算所得) 。 表1 方案一与方案二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值 由表1 数据可知: 比方案二差。如果票价为0. 3 元/ 人km ,则每天方 ①两方案规模基本相同。 案一要比方案二少收入41. 1 万元,10 年累计达15 ②方案一的居民出行时间比方案二少10 万人 亿元。h/ 日,因此从节省居民出行时间看,方案一好于方 ③方案一的轨道交通客运周转量比方案二小 本次规划向20 位专家进行了4 轮专家咨询,经过137 万人km/ 日,因此方案一的轨道交通运营效益 整理后得到的表2 的权重结果。 ④方案一的轨道交通占公交周转量比重比方 案二。如果每人小时的时间价值按5 元计算,方案 案二大1 % ,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阻塞及改善环境一每天节省的时间价值达到50 万元,10 年约节省 质量。18. 3 亿元。 权重wi 可通过特尔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 9 ] 。 表2 方案一与方案二指标综合 表2 中,指标综合值p1 p2 ,由此可判断,方案一总体上略优于方案二。 4 结语 象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未来可能要形成400 ~500 km 以上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总投资将超过2000~3000 亿元。如此庞大的投入,必将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分布及强度、交通结构与效率、居民生活方式及方便程度等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形态结构、线路走向、线路连接方向的微小差别,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方案比较。本文提出的方案比较指标体系及指标综合方法尚需进一步深化,尤其在车辆配置、运营效率等方面。还要注意的是,实际的轨道交通方案评价是复杂细致的工作,除了受所能获取的数据制约外,还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对解决城市问题有针对性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渗透着规划理念及战略思想的评价,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评价。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谈阳泉市的轨道交通规划 摘 要:结合阳泉市公共交通现状,对轨道交通在阳泉的适应性和阳泉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提出阳泉市发展轨道交通的远期规划目标与近期采用快速公交的方式,以提高公交运营质量。 关键词:轨道交通,有轨电车,轻轨交通,快速公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人口的增长,人们已逐步形成共识:作为在城市公共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必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1 阳泉市区公共交通现状 1.1 阳泉市区道路系统 阳泉市区由于受地形限制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尤其是桃河的阻隔,使南北方向的交通主要集中在桃河桥上,车辆拥堵严重。北部地区由于地形高差较大,东西向的联系也很薄弱,南部地区由于受地形限制,很多道路曲折,坡度很大。因此总体规划的重点任务是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 1.2 阳泉市区公共交通系统 阳泉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公共汽车和准公共交通(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两部分组成。 阳泉市公共交通线路网系统是在现有公共交通线路基础上,根据客流变化情况、道路建设及新客流吸引中心的需要,对原有线路、运营指标等进行了调整后逐步形成的。阳泉市现状公共交通运送能力为15万人/d,公交出行约占35%,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面较大,基本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 2 轨道交通在阳泉市的适应性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功能、作用在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许多城市中机动车的速度与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城市道路建设的速度及增长幅度。因此,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必然,与此同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成为客观需要。 轨道交通具有运能大、速度快、污染低、安全、准点、舒适等优点,但是由于它投资大,建设时间长,在规划和实施中还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轨道交通按照其作为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运行方式,可以分为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独轨、缆索轨道等五种交通方式。比较而言,有轨电车和轻轨交通更适合阳泉市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是城市中最早的一种轨道交通形式。现代有轨电车完全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它具有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的特点,车站设在人行道上,或者在街中修建长条形的月台,以便上下客。有轨电车通常由单节或两节车辆组成,其运送能力在2000人/h~5000人/h,运送速度一般在15km/h~20km/h,车站设置间距500m。 2.2 轻轨交通 轻轨交通是一种中容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介于有轨电车与地铁之间,其覆盖范围较大,灵活性也很大。它具有以下特征: 1) 以电力为牵引动力。 2) 整条线路可以包括地面、高架或地下区段,地下区段仅限于必要的地方,通常距离比较短。 3) 可以有专用道,也可以在地面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为了保证一定的运送速度,在平交道口采用优先通行的交通信号系统。 4) 沿线设置车站,站台高度可以与车厢地板相当,也可以是较低的站台,或在地面上直接上下客。 5) 由多节车辆组成列车运行,通常不是很长的列车。 6) 车辆可以采用铰接的结构形式。轻轨列车的编组一般不超过4辆,其运送能力在5000人/h~30000人/h,运送速度一般在25km/h~35km/h,车站设置间距为800m~1200m。轻轨交通的最低水平接近于有轨电车,最高水平接近于地铁。 轻轨交通的线路走向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应成为城市客流集中的交通走廊,通常是连接一些重要的客流集散点,如铁路车站、汽车客运站、大型商业、经济活动中心、体育场等重要活动中心,以及规模较大的住宅区等。线路的纵断面设计,最大坡度限制为6%,坡道长度不超过500m;坡度为5%的,坡道长度不超过1000m;坡度小于5%的,坡道长度不受限制。 3 阳泉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在公共交通方式中,有轨电车、轻轨及常规的公共电汽车在运送能力、适用范围、造价、运营速度、准时性等特征上各有优劣,因此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城市、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城市中不同的地点。从总体上,根据城市交通需求特点,合理确定不同交通方式的构成及其分担比例,建设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 3.1 交通型 交通型的发展战略以联系阳泉组团、平定组团、荫营组团、开发区的轻轨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阳泉市总体规划,规划期末规划市区人口达到75万;阳泉组团、平定组团、荫营组团分别承担城市的各项功能。阳泉组团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功能将吸引平定、荫营两组团的大量人流,为了缓解中心城市区的交通拥挤,增加平定、荫营两组团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吸引力,满足居民乘坐舒适、迅速、方便、准点的要求及公众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轻轨交通将是城市未来公共交通的理想方式。 3.2 延续型 延续型的发展战略以维持现状交通网络,适当调整交通方式的构成及其分担比例为主要发展方向。阳泉市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典型的自然风貌,未来阳泉的城市设计应充分体现其独特的气质。现代、美丽的阳泉必然在城市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更高标准的要求。在公共交通方式的选择中,采用有轨电车取代公共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同时采用方便老人、幼儿、残疾人的特殊服务,使轨道交通更具人性化。 4 结语 阳泉市的规划建设正处于新时代、新理念的开端,从阳泉市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的财力、城市居民对交通的需求,以及城市现状特点等条件分析,其在近期还处于加强城市道路建设,采取有效交通组织解决现状交通问题的阶段。根据阳泉市的公交运送能力分析,近期可采用快速公交的方式提高公交运营质量,轨道交通作为阳泉市远期规划目标更切合实际,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逐步成为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满足普通市民出行的需求,同时也会给城市带来活力,符合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市浦东新区轨道交通L4线工程港城路站方案设计 摘 要: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轨道交通l4线工程港城路站建筑方案设计,详细论述了地铁(轨道交通)车站建筑在与环境的结合、平面功能、交通流线组织、空间构成及立面意象的生成。 关键词:环境;功能;交通流线;空间构成;立面意象 港城路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轨道交通l4线的起点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ak0+57,位于通园路以西,骑跨港城路。站位所在地现为高桥电器厂等小厂及仓储用地。主要客流来源为高桥老镇居民和m1线跨江的浦西、浦东交换客流。规划m1线沿港城路布置于本站下方,由于l4线已接近终点,考虑客流量不大等因素,故本站按高架考虑,站台形式为侧式,与规划地铁m1线形成站台十字换乘,两线可共用站厅。为尽量吸引客流、车站设两个主要出入口,分别设于港城路南北两侧,设计为敞开式出入口,尽量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全方位照顾各个方向的人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 1车站工程影响范围环境现状及规划概况 港城路车站站后设有折返线,交叉渡线等,并设有车辆出入段线接入港城路车辆段。线路在车站前后的范围内,顺浦兴路西侧由南向北依次跨越规划浦东铁路、规划轨道交通m1线、城市主干道港城路。在港城路下,南侧道路红线内布置有3600×3200×3孔合流污水箱涵,总宽9.6m,埋深2.7m左右;北侧红线内1m处布置有φ300输油管。 规划浦东铁路是沿海铁路大动脉和上海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国家i级铁路干线标准,平行布设在港城路南侧,并在浦兴路附近设有外高桥铁路车站,配有正线一股,站线四股,预留站线一股以及铁路专用线牵出线,车站有效长度850m。 地铁m1线目前尚在规划研究阶段,其走向沿港城路东西向布设,线位则受l4线港城路站站位的影响,应考虑二者换乘的方便合理。工可方案将其设置在港城路及浦东铁路之间,与l4线港城路站呈十字或t型换乘。 2 平面功能 公共区由检票机和栅栏分隔成付费区和非付费区,非付费区南北两侧设置自动售票机和半自动售票机两组,公共区两侧设自动检票机,引导和疏通客流。设备管理区主要布置了车站管理用房和设备管理用房。集中管理,合理、紧凑。站厅布置功能分区明确,进出客流不交叉,能很好的满足交通建筑的要求。 本站共设2个出入口,车站沿通园路共布置有两个出入口,分别设于港城路南北两侧,均位于道路红线以外,满足规划要求。设计为敞开式出入口,结合出入口设计集散广场,全方位吸引客流。 3 客流组织 进站客流分别由敞开式非付费区,经购票、检票进入付费区,再进入站台。出站客流则由站台经检票进入非付费区,然后选择所需出入口到达地面。换乘客流自本站站台中段预留楼扶梯直接到达m1线站台、实现两站站台间的直接换乘。 规划地铁m1线沿港城路走行,在通园路设站,下穿本线。因l4线需上跨规划浦东铁路,轨顶较高,且两站均为侧式车站,故本站站台中段预留楼扶梯直接与m1线站台相连、实现两站站台间的直接换乘。同时两站可共用站厅,本站南端站厅敞开式非付费区,集散广场可与规划浦东铁路车站站前广场连通,使l4,m1及浦东铁路三线在港城路实现简单,直接而有效的“零换乘”。 4 空间构成及立面意象 立面纵向突破传统三段式构图手法,横向趋于对称,籍此构建其庄重典雅的风范。细部处理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互生互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内部功能的前提下,运用一些不乏活力的现代符号作为活跃元,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加强了对该车站作为交通建筑的性格刻画,削弱了高架车站对人体感官心理上的压抑感。通过宜人的细部尺寸来增强该车站的亲和力。另外,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体块的有力穿插,虚实的强烈对比,使整个车站体型翘然翼然,意味隽永。强有力的轮廓线不乏拙朴的风韵,清晰的表达了与原有环境的协调性和颇具时代气息的构成意味,有效的扩大了空间的感染力,将人的意识从世俗的物体、时空的差别升华并达到一种对未来的豁达理解,形成与众不同的,饱含激情和责任的巨大力量,在场所深深的沉寂中,爆发出强大的穿透力,从而赋予车站这一城市构成元素以活的灵魂和与众不同的场所精神。 顶部强有力的线条,深深断开的裂缝以及车站两端经过切割的壳体,大块的玻璃及质感润泽的金属材质的运用,给予建筑以勃发的朝气和作为交通建筑明快的节奏和俊朗的外形。 色调处理结合上海海派文化风貌及现代都市的双重性格,突出车站体型的雕塑感和色彩的纯一性,使得车站构件的实际功效与哲学内涵达到形与神的统一,也暗含着开放与发展,立意深远而富有特色。 车站雨棚的造型隐喻了另一个特点:“站”---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这一古老的不解情缘。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必需针对车站的周边环境,合理选择车站站位,优化车站总平面设计,尽可能的避免房屋的拆迁和管线的改移,合理布置出入口,最大限度吸引客流、减少车站规模。才能确保车站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合理性、并能方便运营管理,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只有对车站站位、车站型式、配线、换乘方式、出入口设置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才能提出合理可行并富于特色的设计方案。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基于虚拟仪器的轨道交通测试自动化 摘要:介绍了使用labview开发虚拟仪器软件的方法,即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测试测量与控制系统取代传统的记录分析仪器,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实验设备的重复利用,达到实现轨道交通测试的自动化. 关 键 词:虚拟仪器;测试;自动化;轨道交通 1 引 言 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磁悬浮以及城际铁路等,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为确保运行安全,通常以现场测试数据作为建设与维护的依据之一.业内公认作法是将具有代表性的被测参数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经仪器调理送入记录装置后对其进行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近年来逐渐被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仪器取代传统的记录仪器. 虚拟仪器,是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和高性能模块化硬件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功能强大又灵活易变的基于计算机的测试测量与控制系统.其本质就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测试仪器系统.虚拟仪器通过软件将计算机硬件资源与仪器硬件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把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和仪器硬件的测量、控制能力结合在一起,大大缩小了仪器硬件的成本和体积,并通过软件实现对数据的显示、存储以及分析处理.与传统记录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开发灵活,可与计算机技术保持同步发展;它的关键是软件,虚拟仪器系统性能升级方便;由于仪器间资源可重复利用,价格低廉;用户可定义仪器功能;可以与网络及周边设备方便连接;开发与维护费用低;技术更新周期短. 为使虚拟仪器在轨道交通测试自动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介绍的是nationalinstruments公司的labview6.1在实现轨道交通测试自动化的原理和方法.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使虚拟仪器在轨道交通测试自动化和其他领域的自动化测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典型的自动化测试中,信号的传递可以用如下流程框图(图1)表示. 2 自动化测试的原理 目前,为测试各类工程参数而研制的传感器已有相关的生产厂家生产,如:应变桥、测振传感器、压电式和电磁式加速度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均能满足测试精度的要求,各种新型传感器正处于进一步研究发展之中;而与传感器相匹配的各类放大器如:动态电阻应变仪、电荷放大器、测振放大器等也已有专业厂家生产并已投放市场;传统的记录分析仪器主要是指光线示波器、模拟磁带机等,这些仪器精度低、体积大、价格昂贵、功能单一,不能根据具体要求灵活定制功能,维护与扩展也相当不便,记录下的数据存档不便并仍需人工读取,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分析精度和效率,成为影响测试工作的瓶颈因素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正逐步被广泛应用到测试领域中.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仪器代替传统的记录分析仪器正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发虚拟仪器软件是实现测试自动化的关键,通常可以采用通用软件开发平台,如microsoft的vb、vc++,borland的delphi、c++builder等,也可以采用专业开发平台,如mathworks的matlab,agilent的vee,nationalinstruments的cvi和labview等.采用labview等专业开发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 3 虚拟仪器软件的实现 为了方便开发和维护,我们在轨道动力学测试软件开发平台选用的是nationalinstruments公司的labview6.1,对于使用更高版本labview的部门只需对已开发的vi进行重新编译. 3.1 采集程序的设计方法 labview采用框图式开发方式,用数据流控制程序的运行,见图2所示. 在编制数据采集程序时应力求简单,杜绝由于算法复杂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故障隐患.程序在将数据存盘的同时送屏幕监测.利用数组操作的方法将每个通道的数据分别送至指定的窗口,确保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判断出故障位置. 采集程序首先用“aiconfig”函数设置参数,然后由“aistart”函数触发采集过程开始.进入循环体后,一方面硬件把采集到的数据不断交替写入buffer,另一方面“airead”函数定时读出buffer中的数据,并清空位置,留给后续的数据.子程序“mydataproc”对“airead”函数读出的数据流加以处理、送屏显示并以二进制格式存盘.采集结束后,“aiclear”函数清空buffer,释放资源. 利用labview开发出的采集程序具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见图3所示).操作者可在备注信息栏中填入简要的描述,选用合理的采集频率,利用按钮选择所需的通道,定义数据存盘的文件名,若有同名文件存在则运行后有对话框提示覆盖或取消.程序运行后由操作者通过菜单控制启停、存盘以及翻屏.数据经简单的数组拆分操作后按通道送各指定窗口供操作者实时监控.存盘的状态由纵贯屏幕的变色条指示, 存盘后的数据可依据文件头进行自描述. 3.2 处理程序的设计方法 对于较理想且有一定规则的数据可以使用程序自动回放处理(见图4所示).程序按照操作者设定的回放参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识别出的峰谷标记在回放窗口的波形上,并依照轨道动力学的专业知识,进一步计算出其它分析结果,同时在后台通过activex方式调用microsoftword等生成报表.程序识别波形峰值时调用了“peakdetector.vi”函数,该函数对处理的数据进行了多项式拟合,因此,直接由此函数计算出的峰值点有时并不在原始数据波形上,但可以此点为中心,在限定的时间偏差内利用数组操作找出真正的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的数据以及个别不理想的数据文件,可采用手工回放处理.由于多数情况下有效数据均出现在波形的“峰值”与“谷值”中,因此,手工回放程序中加入“磁吸”效果(见图5所示),可以自动捕获预定范围内的峰谷数值,提高读值效率. 在某些实验中,由于特殊的要求,希望可以在现场对实测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这就要求在现场对已有测试软件做扩展,其中包括临时增加的psd分析.我们可以直接调用labview所提供的“fftpowerspectraldensity”函数模块,对原程序框图只做极少量的修改即达到了满意的使用效果(见图6). 4 虚拟仪器测试平台的特点 4.1 解决了轨道交通测试实时性强的难点 轨道交通测试常要求多个部门同时运作,在决策者调度的有限时间与地点内进行在线测试,因此通常不具备重复试验的条件.采用虚拟仪器软件进行实验操作时,除事先排除故障隐患外,在测试过程中可对各通道进行独立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避免影响后续试验.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轨道交通测试实时性强的难点. 4.2有效解决了轨道交通测试频带宽、数据量大的问题 被测信号中有效成分的频率分布相当宽,路基与桥梁仅几赫兹,而轨道则超过1000hz.为了尽可能完整地还原信号,单个通道采样频率常在10k以上.如以最常见的8通道测试方案计算,采用单精度浮点数转换,每秒中将有4×10000×8=320000(byte),合312.5k之多,若转换为文本格式后将会更大. 正确选择硬件是测试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例如,选择nationalinstruments的数据采集卡daq-6024e,它的ad转换速率在12位精度下可达200ks/s,完全能够满足转换速度;采用labview设计软件的时候,在存盘时调用“binaryfilevis”中的“writetosglfile.vi”,将采集到的数据流以二进制格式直接存盘,避免了由于格式转换而产生的时间与资源消耗,对于等待期间的数据流则只送屏幕供监测,不存盘.这样,既解决了宽频带信号的采集问题,又保证了大量数据流的存盘. 4.3 实现了初步分析的自动化 以轨道交通的提速试验为例,在提速试验中,试验车将以超过现行速度的情况下运行,每个测试工况均存在危险性.决策部门要求每趟试验车通过后立即将几项安全运营指标的分析结果上报,以指导后续试验,确保人身财产的安全. 类似于这样的要求,可在采集后立即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检测出所需的数据,按实验要求计算出结果,调用microsoftword(等)形成报表.由于时间紧,数据量大,试验环境差影响操作者情绪与效率,因此,整个初步的分析过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更为快捷和可靠. 4.4 能够方便地进行现场维护与扩展软件 在有些实验中,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需要在现场对已开发的软件进行维护或功能扩展.labview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由“流”驱动软件的运行,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加上功能强大的模块化函数库,使现场维护扩展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条件所限,各实验部门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有可能会是windows9x、windowsme、win dows2000、windowsxp甚至是linux等.以常见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为例,这些系统下同一种硬件的驱动方式可能大不相同.如果在选购采集卡时统一选择nationalinstruments公司的产品,那么,即使由于条件所限,各部门的采集卡型号不同,也可以通过nationalinstruments提供的ni-daq使程序达到g语言源代码级兼容. ni-daq为硬件驱动与顶层调用提供了一个接口层,在labview中表现为一些函数模块.无论什么操作系统下,这些函数模块在g语言源代码级兼容,开发者在编写vi时通过调用ni-daq操作硬件,完全不必考虑底层的驱动问题,在使用不同硬件以及跨平台维护扩展时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5 有代表性的测试实例 5.1 秦沈客运专线科技攻关项目现场测试 2002年9月山海关秦沈铁路客运提速实验,测试地点在野外,空气温度在35℃以上,采集卡等仪器的工作温度可达80℃,个别工况的连续测试时间超过2小时.要求每趟试验车通过后立即将有关的安全运营指标的分析结果上报,以帮助决策部门指导后续试验,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5.2上海地铁一号线车载测试 上海地铁一号线车载测试,从始发站到终点站正常情况下全程运行时间超过30分钟,要求在不间断采集与存盘的同时分析出被测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 5.3 特殊条件下的测试 2003年4月齐齐哈尔铁路测试,除通常实验特点外,适逢全世界人民共同抵抗非典之际,为保障实验者的人身安全,要求参加人员尽可能少,实验周期尽可能短. 以上实验在采用了labview开发的虚拟仪器测试程序后,均成功地完成了测试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 6 结 语 在轨道交通测试中,采用了labview开发的虚拟仪器取代传统的记录仪器,在有限的经费内做到软硬件的重复利用,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测试自动化程度.而软件平台labview采用图形化的开发方式,配以功能强大的函数工具箱以及各种专业软件包,开发效率很高.因此,采用虚拟仪器技术为轨道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提供了一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开发使轨道交通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将更趋合理和完善.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轨道交通M8线ⅠC标施工技术 摘 要 叙述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ⅰc标工程的周围环境、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尤其对基坑的围护形式、开挖过程作较详细介绍。在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采用了多种施工技术,通过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时空效应,使800m长的ⅰc标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 基坑施工 围护结构 环境保护 施工监测 1 工程概况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ⅰc标工程位于中原路上,南起开鲁路车站,北至国伟路,横跨殷行路、开鲁路,沿中原路呈南北向布置。全长800m,包括开鲁路站折返段(a1轴~开鲁路站22轴)和殷行路出入段(里程rdk0+223~rdk0+725)。 开鲁路站折返段(d1~d13)结构长298m,基坑开挖深度为14m、宽11~16m。出入段包括暗埋段(r1~r13)和敞开段(01~07),暗埋段结构长22m,基坑开挖深度为7~14m、宽10~14m;敞开段结构长180m,基坑开挖深度为0~7m,宽10m。 围护形式有地下连续墙、smw工法、钻孔桩和搅拌桩。 2 工程特点 2.1 地质条件差 8号线ⅰc标位于中原路上,中原路下原为河浜,浜底深3.8m,浜填土成分复杂,性质极差;基坑开挖深度为14m,此范围内土层由②3层砂质粉土、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与④层淤泥质粘土层组成,②3层砂质粉土较松散、渗透性较好,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易产生流沙、管涌现象;④层淤泥质粘土属高灵敏度、高塑性软土,易产生触变、流变。 2.2 周围环境复杂 工程周围是大片居民小区,施工用地红线紧贴居民的公房,而居民住宅多为多层砖混结构,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基坑施工若变形过大,将直接影响周围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折返段和暗埋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4m,西侧的围护体距上水dn1000仅800mm,东侧的围护在2条平行管线之间施工,其中1条为埋深7m的dn1500污水管,1条为埋深6m的dn1800雨水管,两管中心距为3.8~4m,管子净距2m,两管基础净距1.5m。另有污水dn600、煤气dn00、上水dn1000、上水dn300等4条管线横跨基坑。 2.3 线路长、工期紧 800m长的折返段和出入段为首先进行铺轨的标段,为满足铺轨要求,必须在10个月内完成施工。 开鲁路和中原路、殷行路和中原路的交叉口,交通繁忙、管线复杂,在施工全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中原路、殷行路、开鲁路交通的通畅,为此,根据现场施工环境条件和管线搬迁情况,殷行路和开鲁路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必须经过2次道路翻交,因而工期十分紧。 3 施工方案优化 (1)分段选用合理的围护结构。折返段(d6~d13)基坑宽16m、开挖深度为14m,西侧围护距dn1000自来水仅1m,距2幢6层民房仅3m,为配合管线翻交,折返段d8段采用盖挖法,并将smw围护改为地下连续墙围护,既满足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又提高了盖挖法施工的安全系数。 (2)d1段中间设有污水泵房,为顺作施工。因26m深的smw围护结构加上满堂加固,对17m的开挖深度是不够的,为控制基坑变形,保护周边环境,先开挖至14m,施工d1段底板,待d1段底板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开挖至17m,进行污水泵房施工。 (3)为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改变先拆除管线,后施工围护结构的施工顺序,而是将围护结构外放1m,先进行主体工程围护施工,在开挖过程中,再将埋深7.5m的dn1500污水管(位于中原路东侧,与400m长的线路水平位置重叠)进行清管,从而节省了开挖、回填、地基处理等施工步骤。 4 施工技术 4.1围护结构施工 (1)a15轴(里程rdk0+107.80)~开鲁路车站21轴的围护结构为600厚地下连续墙,深25m,每幅5~6m,采用液压抓斗工法施工,护壁泥浆性能指标及配合比设计见表1、表2。 (2) 里程rdk0+107.802~rdk0+425围护结构为 850smw搅拌桩,桩长有21、23、25、26.5、26m5种,桩与桩之间搭接厚度为250mm,内插h700×300×13×24型钢,型钢中心间距为1200mm;里程rdk0+521∽rdk0+425为 650smw搅拌桩,桩长有17、19、21m3种,桩之间搭接厚度为200mm,内插h500×200×10×16型钢,型钢中心间距为900mm。采用单向挤压方式连续施工,浆液中水泥掺量为20%,供浆流量为240~260l/min;搅拌速度为26r/min;提升速度为1.40~1.60m/min;下沉速度为0.93~1.25m/min。 为了管线搬迁和道路翻交,共设4堵封堵墙,其施工应穿插进行,施工中存在的冷缝处采取补搅素桩方案。为保证补桩效果,素桩与围护桩搭接厚度约10cm。 (3)里程rdk0+656~rdk0+521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的外侧为1排 700的深层搅拌桩隔水帷幕;里程rdk0+521~rdk0+697为4排 700深层搅拌桩重力式挡墙围护,桩之间搭接为200mm。隔水帷幕及重力式挡墙由 700@500mm深层搅拌桩连接而成,搅拌桩水泥(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量为13%,浆液由灰浆搅拌机制备,水灰比为0.5。 在隔水帷幕施工3~5d后,进行内侧灌注桩的施工。 600钻孔灌注桩深9~14m,间距700mm。钻孔灌注桩施工成孔时,钻机定位应准确、水平、稳固,钻机回转盘中心与桩中心的偏差 20mm。在成孔的过程中,钻机塔架头部滑轮组、回转器和钻杆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注入孔口的泥浆比重≤1.15,漏斗粘度控制在18~22s;排出孔口的泥浆比重≤1.3,漏斗粘度控制在20~26s。 4.2 地基加固和井点降水 (1)采用双轴搅拌桩对基坑底进行加固,因东侧基坑内在8~9m处有1根dn1500污水管,搅拌桩无法施工,改为旋喷桩加固。 (2) 根据基坑开挖及基础底板结构施工的要求,采用轻型井点和深井管井点疏干,经基坑底板稳定性验算,共设置5口降压井。 4.3 基坑开挖 4.3.1 开挖方案 根据管线搬迁、道路的翻交、场地条件、施工工艺、施工进度等情况,将800m长的工程全线划分为7个区域施工,开挖方案见表3。 图2为盖挖法顶板下土方开挖示意图。 4.3.2 施工顺序 (1)先施工五区(暗埋段r4~r8)smw,并在r4北端和r8南端各设1堵smw封堵墙,然后进行基坑开挖、结构施工; (2)开鲁路第一阶段管线搬迁后,施工七区(敞开段)钻孔桩加隔水帷幕、四区(暗埋段r9~r13、折返段d1~d5)的smw、二区(d8)和一区(折返段d9~d13)的地下连续墙,进行地基加固(包括搅拌桩和旋喷桩),并在d5南端、d8北端、d13南端各设1堵smw封堵墙; (3)围护完成后,先施工d8的顶板,再开挖四区(暗埋段r8~r13和折返段d1~d5)和一区(折返段d9~d1)基坑、结构施工; (4)r4和d8顶板完成后进行第二阶段管线,最后施工三区(暗埋段r1~r3)的smw和六区(d6~d7)的地下连续墙,进行基坑开挖、结构施工。 4.3.3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1) 为防止基坑因开挖放坡坡度过陡而产生纵向滑坡,故基坑综合放坡坡度应控制在不陡于1∶3,较深部位需设中间平台; (2)开挖深度在12m左右时,应分4层放坡开挖;每一层平坡上布置一台液压挖掘机,接力将基坑底的泥土传送至地面装车运走; (3)应根据基坑的开挖深度和围护的方式,设置2~4道钢支撑( 580和 609);在施工便道上停放50t履带吊,配合支撑的吊放; (4) 基坑开挖时要做到:平面分层、竖向分段,先撑后挖、随挖随撑、快速开挖、快速支撑、快速封底。 4.4 结构施工 (1)结构施工前要做好材料、设备和劳动力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2)基坑挖到设计标高后,一般要求在5天内完成底板浇捣工作; (3)底板施工完成后,割除深井降水管,作为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泄水孔; (4)浇捣内衬墙前,要对地下墙和接缝进行堵漏、凿毛、清洗处理,在侧墙与smw桩体间用油毛毡隔离。当渗漏量较大时,可注浆或引流处理渗水。堵漏材料要满足具有延伸率大且能抵抗设计水压,又和混凝土基面有较好粘结力要求,堵漏施工要简单可行,但要精心操作; (5)顶板施工严格控制混凝土级配,加强混凝土施工管理,保证混凝土标号和抗渗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加强养护;做好诱导缝或施工缝。 5 施工监测 为了确保基坑开挖顺利进行,按国家《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根据环境和基坑具体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测点,监测支撑轴力、墙体变形、沉降、建筑物倾斜率、基底回弹等,以反馈的监测数据指导施工。使工程红线外的中原纪联小区、开鲁新村、中原新村、中原小学、东升中学和上海市杨浦区建设总公司等大量多层住宅和商业用房及中原路和殷行路下重要的 1400mm雨水管、 1500mm污水管、 900mm给水管以及36孔信息电缆等地下管线均得到保护。由于采取了跟踪注浆加固措施,确保了一区西侧2幢6层砖混结构民房的安全。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到地下连续墙墙体最大位移为-19.5mm,smw围护墙体最大位移为-17.6mm,建筑物最大倾斜率为2.3‰。 6 结束语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ⅰc标于2004-06-24开工,在施工中采取了合理的技术措施,经过1年的努力,完成了土建施工,达到了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速度快、工期短、造价低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由于工程一般都具有隐蔽性,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往往需要通过资料来体现,如果对工程资料管理不到位,工程资料出现不完整、欠缺漏,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则对该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1.1工程资料的分类及构成 施工企业的工程资料一般按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验收三大类进行管理,概括有:工程测量记录、工程施工记录、工程试验检验记录、工程物资资料、施工验收资料,这些资料是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清晰掌握施工质量管理流程,才能准确知道什么时间该形成什么资料。 1.2全局统筹,团队协作 工程资料的好坏,全局的统筹很重要。工程资料不是资料员生成的,更不应是资料员闭门造车“生产”的,是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竭诚协作产生的。项目开工前,应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项目施工统筹会议,明确各职能分工、岗位职责,工程资料具体运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安排,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全力配合资料员。以某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的桩基础子分部为例,该工程桩基础为冲孔灌注桩。在分部工程开工报告获得审批通过后,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分部工程专题会议,根据图纸会审、施工方案、检测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测量人员根据图纸在完成座标定位测量记录后,再进行基线复核,填写工程基线复核表;材料员要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审核进场材料(钢筋、焊剂焊条)合格证、厂家型式报告、进场数量,确定进场材料需送检批次及跟踪材料检验报告,尤其是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员、质检员要结合施工方案,详细掌握工程施工的难点、要点和工序,对施工班组进行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填写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卡,并在施工过程中填写对应相关的施工记录:冲孔桩成孔施工记录、冲孔桩钢筋笼安装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灌注水下混凝土记录、护壁泥浆质量检查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检测记录、土方开挖后桩基础复核及桩质量检查表,和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桩基础完成施工后,由检测单位进场进行检测,现场施工员、质检员全程跟进。桩基础施工、检测全过程,资料员必须密切与测量、材料物节资料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解决。桩基础完成检测后,资料员要抓紧对收集的工程技术资料按归档要求进行整理、组卷,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施工实际签署桩基础子分部的验收记录: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纪要、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及审核桩基础子分部施工小结。 1.3重视资料的真实性、逻辑性和可追溯性 施工技术资料的填写主体为专业质量检查员或专业工长,要求项目齐全、准确、真实,有关责任方应按规定签字盖章,工程资料员应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并应按立卷要求归类。工程资料不能随意进行涂改、伪造或损毁;当确实需要修改时,应实行划改,并由划改人签署。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施工工序的逻辑先后性,楼板是先支模板,再扎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的施工顺序,要注意资料的时间填写上是绝对不能弄反了的。 2、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原因与建议 2.1原因 2.1.1主观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大包大揽,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2.1.2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 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工程施工的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同时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2.1.3建筑规范深入解读有待加强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所有工程资料从前期的收集、分类、编制、到后期的整理、组卷、归档都需要和现行相关建筑规范密切联系。这些规范涉及的建筑专业领域非常全面,涵盖材料、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管理、测量、质量验收等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内容。这些规范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在相关建筑规范解读方面仍存在参与资源库建设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对部分专业建筑规范与资料,尤其是与填表的紧密结合度讲解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从事资料员工作时对建筑规范的解读能力较差。 2.1.4相关工程资料拓展不足 现有课程资源偏重于房屋建筑方面资料管理,对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拓展不足。从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及相关资源来看,大多数资料编制、表格及相关内容讲解仍以房屋建筑为主。虽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不同的工程领域上有一定共性,要遵循一些国家统一的规范。但不同的专业领域在表格形式、具体内容填写及需要遵循的专业验收规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现有资源库建设明显对市政、路桥、水利工程等领域拓展不足。 2.2建议 (1)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单位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消除误区、熟悉并掌握工程资料形成规律,对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专人负责。(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管。既要狠抓工程质量,更应狠抓工程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3)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资料管理职责、管理规定和流程。制定具体奖惩制度,对工程资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巡检,奖优罚劣。(4)加强对工程各专业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教育专业人员爱岗敬业,负有责任心。(5)资料的组卷工作是工程资料归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项目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意义非凡。近年来,由于资料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充分J识到做好建筑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涉及到各类资料而且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完整度与客观度对于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从管理意识、管理质量、人才培养三方面提出来改进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质量管控 一、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人员档案意识薄弱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从工程建设的招标到最终的竣工等各个阶段均涉及到各类资料,不仅繁杂而且量大。此类资料对于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极为重要,尤其是数据资料的管理是预防发生质量问题以及安全事故的参考信息,即使在工程竣工之后依然可以为后期的维护管理提供信息参考。同时,在利用档案时,工程档案还需要借鉴一些竣工验收证书或者工程决算、竣工图等资料,其他的工程档案就会被忽略,这就直接导致工程n案资料的利用率降低,从而不能确保完整、系统性的档案资料管理。 (二)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质量偏低 在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中,不论是施工前的资料还是施工过程中资料均属于工档案管理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中将重心放在了工程进度、工程成本、工程质量的控制上而忽视了对工程档案的管理,直接导致了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与价值性。不仅如此,有的工程档案资料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分量不足、保管丢失的情况,一些重要的文件和签字等资料随意性较强,最终导致工程档案质量不具真实性和有效性,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工程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缺乏严谨的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体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性,不论是施工企业还是业主对于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视度均明显不足,关注的重点在于成本控制与质量层面。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不会对其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甚至存在认为档案管理的不规范、不科学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不大的思想,所以很多关于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体制也只是趋于形式化。除此之外,企业还缺乏相关的建立人员对工程档案管理进行监管。施工监理为建设方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以帮助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因此,监理方还要对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负起责任,全面保障工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建筑工程档案资料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提高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度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与网络化技术已经在各行业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强化工程档子资料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之一,这是时展的新形势,更是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必然挑战。基于该形势,建筑施工单位不得不寻求改变,转变工程档案管理的理念以提升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当前的发展,一方面是基于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日益普及而催生出来的智能化设备广泛运用,电子档案的运用能够提升用户与管理者使用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在绿色、环保、低碳意识的推动下,传统纸质化的档案管理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对于档案管理单位而言,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时展的趋势,进而转变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理念,以信息化发展为前提,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强化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度 其一,对工程技术资料的表格样式进行统一。当项目准备筹建时就需要按照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符合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规定的竣工资料表格,表格的统一给各参建单位在进行工程资料编辑与整理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而有效避免了资料格式多样化、不规范化情况的出现;其二,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开展施工物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各类施工材料,是质量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度与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施工材料合格证与检验报告采用复印件或未能与原材料同步到达的现屡见不鲜,如果管理人员未能引起重视,则可能导致相关材料的缺失进而导致施工材料未检验而直接投入使用的现象,则可能为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为此,必须要提高重视度并要求工作人员做好跟踪管理工作。一方面,管理人员在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要检测相关资料并要求送货时与原材料同时送达,否则不予接收;另一方面,对于未能同原材料同时送达的现象,要求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补充相关材料,超过期限则不予借款或退货处理。同时,将该批类原材料针对性管理严禁投入到施工之中。 (三)强化对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培养 当今,信息化技术与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在提升社会工作与生产效率的同时亦要求相关单位增加对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投入。对于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而言,企业应当结合时展趋势增加相关技术与设备的引入,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条件。首先,要强化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其次,注重人才的培训以提升其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实际技能,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以激发其培训的积极性;再次,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团队建设,选拔一些专业技能强、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组建优秀的档案管理团队,最后,还可建立相关的薪资激励制度,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及优化 摘 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工程资料的管理现的尤为重要,文章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特点和施工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的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问题;措施 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凡是参与工程的建设的主体,不管是建设方、施工方、设计还是监理等部门,都负有工程资料管理的相关责任。建筑工程资料是建设工程合法身份与合格质量的证明文件,是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但是就目前施工资料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的漏洞,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主要特点 1.1 完整性 建筑资料的完整性影响了建筑施工整体的运行情况。建筑工程资料主要形成于施工中应用到的相关技术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涉及到施工设计图纸及相关的文字资料,还有施工现场的图片等。这些材料共同构成了施工整体的资料。因此,资料的完整性是其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必须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便于后期工程的参考及借鉴。 1.2 专业性 建筑工程项目比较复杂,不仅涉及的施工内容比较多,还有很多的施工主体,需要各方面的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各个施工主体在配合施工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很多的专业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都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料的完整及专业性。例如某地的住宅小区项目参与优秀项目评选活动,评选标准需要根据施工中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智能化及建筑水电结构等多方面的施工材料来进行评定。尤其需要对工程的各分项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这就需要整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整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能力,才能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及专业性。 1.3 分阶段 建筑工程资料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每个施工阶段都会形成特定的施工材料,各个环节所应用到的技术、机械设备,施工中的细节等问题都会记录在册,每完成一个阶段都会由专人对施工材料进行整理,直到工程完工,将每个阶段的施工材料汇总,从设计阶段,到施工,测量及最后的竣工验收,都会形成特定阶段的施工资料,所有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形成整个工作的资料管理工作,因此,资料的整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施工资料的阶段性,便于更好的对资料进行分类。 2 施工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施工资料的原创性较低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程资料管理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进入了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资料员在进行资料统计时,一些工程的进度及内容比较一致或者相似,工程量的增加给资料员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些资料员为了节省时间,便将相同性质的工程资料项目名称改变,复制粘贴到正在施工的项目资料中,在适当更改其中的内容,缺乏了资料的原创性。一些工程资料中还出现了只是理论分析缺乏实际操作的记录,内容死板,套用性比较强,根本起不到给工程提供借鉴的目的。 2.2 资料的规范性问题 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规范性问题体现在项目负责人的签字被其他人胡乱代签,在材料汇总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料的整理及排版不规范的问题。这就给施工资料的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资料管理规范,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必须明确管理规则,避免整理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后期施工的困扰。 3 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建立各参建方资料的管理责任制 在施工中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三级责任制管理,责任到人。这里可以参照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归档的有益做法,如工程项目完工的前二个月,公司召开“工程项目归档资料的审查工作”会议,会议由地产公司总经理或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主持,公司工程、成本部全体人员和行政人事部档案主管参加,并邀请集团产研、成本、行政管理中心派员参加会议。会议主要认真部署竣工图审查的各项工作,明确分工和审查工作职责,对参加审查的人员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未按要求召开或推迟召开会议,将对公司总经理或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处以2000-5000元罚款,各个相关联的部门负责人同样奖罚分明。另外,各方应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员的收入,提高工作积极性。 3.2 强化审签制度,保证竣工图的准确性 竣工图的签审制度对于工程的顺利完工意义重大,牵涉的责任也很重大。相关的审核人员必须要强化审核的标准,做到公平公正。竣工在结算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返工现象增加了工程成本,且结算的费用占据了竣工总费用的比例比较大,特别是施工中的技术措施,因此要想避免竣工图签审制度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必须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并追究作假者的法律责任,此外,竣工图签审工作必须由专业的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确保施工图与实际施工情况相吻合,明确签审制度的相关职责。 3.3 做好资料的保密工作 工程资料的记录和保存要经过许多人接手,因此必须严格做好资料的保密工作,要坚决杜绝负责人签字代签的行为,对所有经手资料的人员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将资料遗失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避免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工程的进度及质量意义重大。相关的施工单位必须设立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部门,将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施工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便于后期的施工工程借鉴。文章通过对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论述,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希望给相关单位一定借鉴。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是建筑企业的重要资料,做好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充分发挥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和各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安全进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日常管理中,内业资料的管理和工程外业管理一样重要,都是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和各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安全进行有重要意义。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也在不断得到强化,但是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说随着项目管理规范化的不断加强,内业资料的管理越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对内业资料管理的意识还不是很强,重视力度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在一些建筑企业中,部分领导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而对内业资料的管理有所忽视,往往为了节省开支而没有专门配备专职技术资料员,而是由相关人员兼管,导致内业资料管理不规范,资料不齐全、内容重复等问题较多,内业资料价值不高。 1.2违反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不遵守建筑工程基本规律及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施工建设的情况是常有的这必然会给同步进行的内业资料管理带来影响。例如,先施工后办施工许可证、先施工后报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书不全等情况,在这种资料不齐全、准确性不高的情况下内业资料人员想要进行有效的资料管理是非常难的,整理出来的资料质量也不高。 1.3资料与实际不同步 内业资料的整理与工程的实际进展一致才能确保资料的质量,但是在实际中,内业资料与实际不同步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由于建筑企业对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平时没有认真做好资料的整理,而一遇上检查,就马上安排人员不材料,在短时间内整理出相关的资料,这种情况下,施工资料与现场施工进度的严重脱节,材料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1.4资料准确性不高 完整性与真实性是资料体现价值的基本要求,建筑工程内业资料在填写、收集、整理过程中都应该符合这两个要求。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内业资料的真实性却是经常令人质疑的。例如有些资料反复涂改,而有些资料又完美得不切实际,这都反映出内业资料管理上的不重视,不规范。有些工程内业还明显存在着作假的迹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内业资料的不真实性。 1.5标准不能完全统一 在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中,虽然说有统一的规范和指南,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内业资料的管理标准是很难做到完全统一的,不同地区、不同主管单位,甚至是不同工程阶段,具体要求都会有所差异。内业资料标准执行的不统一,使得各个建筑单位的内业资料在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例如内业表格形式、填写方法不够统一,没有严格使用规范的文字进行记录等,都会给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很难从整体上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 2.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对策探究 2.1制定合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科学合理内业资料管理制度是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因此,针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筑企业要坚强内业资料管理首先就要从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着手。首先,建筑企业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和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内业资料的管理工作,并且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其次,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结合建筑企I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范,并严格要求管理人员执行,对内业资料进行完整、真实的收集和整理。 2.2确保内业资料管理与工程进度一致,并贯穿工程建设始终 建筑内业资料只有与工程进度一致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内业资料管理工作。首先,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必须从工程项目的立项阶段开始,并与工程进度一致,通过加强对内业资料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监督确保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及时进行,以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施工后再补材料或集中时间对内业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等情况的出现。其次,建筑工程企业必须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保证工程建设同步于资料整理。 2.3重视档案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要加强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提高档案资料管理意识及重视度是一个有效途径。首先,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加强对档案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全体员工宣传、普及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以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应加强对内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应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同时资料的管理人员平时要注意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清晰扎实的掌握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工作技能,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开阔知识面,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4实现电子信息资料管理,提高内业资料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及无纸化办公成为一种趋势。档案信息资料实现电子化管理带来的便利时众所周知的,是对传统档案资料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但是它对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内业资料的管理对于确保建筑企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及建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企业应高度重视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建筑企业应正确对待和分析内业资料管理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企业快速发展。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谈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由于施工过程涉及的方面较多,从而使得施工资料的内容也相对较多,若是资料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料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关键词:建筑;施工;资料;管理 1.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 1.1真实的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如果施工技术资料不真实,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维修、管理、改建和扩建,甚至会给出错误的质量评价,后果不堪设想。可见,丧失了真实性的施工技术资料是毫无使用价值的。如:建筑产品投入使用后,为延长使用寿命,定期维修是十分必要的。维修是需要查阅施工技术资料,详细了解管线的布局,走向等问题,如果资料不真实,会带来许多隐患。 1.2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技术资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看它是否发挥了所需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这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了解这些,必须通过施工技术资料。可见,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技术资料填写、整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所谓的标准化、规范化就是应遵照有关的工程标准、规范和法规要求,技术资料负责人、资料员认真、全面地整理、填写施工技术资料,及时归档,达到规定的广度和深度。工程的建设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技术资料是见证工程质量的依据。 1.3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见证 施工技g资料原则上应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全面反映、记载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只有认真负责,及时记录才能真实反映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2.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问题 2.1施工资料与现场施工进度脱节 施工资料应与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同步进行,这是施工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施工过程在前,资料补充在后,资料管理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回忆录”,使得施工资料与施工活动发生脱节,导致资料产生不真实的可能。 2.2施工资料不完整 施工技术资料应该是施工活动的真实反应,因此施工过程是什么样,施工资料记载就应该是什么样。有些施工资料管理人员为了较长方便省事,随意忽略应该记录的内容,直接化繁为简,将本应该分项、分部记录的资料一次性记录完成,造成某些施工工序记录的不完整,这给以后的质量检查和资料检查带来困难。 2.3施工资料不真实 真实性是施工资料最根本的要求,是施工资料的灵魂。失去了真卖性,施工资料便失去了本来意义。但事实上一些工程资料为了追求完美而去凑数据,只为应付检查通过,起不到真正反应工程施工活动的作用,明显不切实际。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 (1)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循环有序的周期,资料的管理制度应从项目的投资建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竣工等阶段进行编制,应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资料管理制度,了解各个阶段资料编写的内容及重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2)明确各参建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为资料的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3.2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在对施工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作为重点,尽最大的可能杜绝虚假情况的发生。如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混凝土,应进行相应的检测,同时要保证抽检的真实性,切不可应付抽样对混凝土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检验资料的真实、可靠。 3.3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素质 (1)加强培训教育,增强资料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明确资料工作的重要性。(2)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资料管理可以巧妙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达到快捷、省时、高效的效果。(3)资料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资料管理观念,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对资料的质量管理。 3.4加强检查 施工资料管理是一项技术与管理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综合性工作,资料的编制与整理涉及诸多的人员,如工程师、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人员等等。为此,可通过横向的交叉检查来确保资料齐全、完整,该方法是施工资料检查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对分项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进行抽查时,可对原材料的质保资料进行检查,看其是否齐全、是否与规范要求相符。 3.5提高资料编制的工作水平 编制工程资料,首先应认真理解以及掌握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即是编制工程内业资料。施工单位应该在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基础上,以提高编制工程资料的业务水平为目标,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编制资料的训练。另外,建设单位也要加强对工程资料编制情况的检查。 3.6竣工验收阶段的资料质量控制 (1)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资料管理者应与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一起检查以及审核资料文件,同时要结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归档范围的要求,及时发现资料的欠缺部分,并进行查缺补漏,确保竣工资料满足完整、实时、准确等相关的要求。(2)根据工程质量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竣工验收质量,以确保工程建设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使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验收中充分发挥其凭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理工作,是对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资料整理贯穿着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严格遵守做实事,不空谈的原则,能够一起携手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保证工作流程正常、有序进行。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 [摘 要]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项目,不但施工周期长,且施工过程复杂,尤其涉及到的施工技术较多。而建筑工程的资料则是对建筑工程的真实记录,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施工技术资料。,同时还能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资料,将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工作做好对保证工程正常使用、提升整体工程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作用,并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不仅反映了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为工程计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工程安全提供了保证,也为以后的对工程资料查找有依据。所以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作用 1.1 体现了施工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是记录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能够将施工的具体过程客观的反映出来,是施工单位的直接成果体现。与建筑工程主体的重要性一样,施工技术资料对于工程的整体构建以及工程质量的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充分反映出来。 1.2 真实记录工程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以及收集到的各类信息都属于施工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图纸等多种形式。这些资料信息,能够将建筑工程施工全部过程真实的反映出来。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验收等方面,施工技术资料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原始以及最基础的资料。 1.3 工程后续管理的依据 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毕之后,工程后续管理中是以施工技术资料为基础和依据的。在施工工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工程设计与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与完善。在这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就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与依据,只有通过施工技术资料才能将工程整体构建以及具体施工方案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为后续工程完善打下良好基础。 2 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应用 2.1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在前期准备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图纸设计中,经常会出现设计与流程的变更,施工图纸作为工程施工的基础,同样属于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好施工技术资料,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对图纸设计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变更。一方面,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与类型,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需要对施工图纸样本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施工图纸的变更,需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来进行,同时需要相关的工程与技术部门根据图纸再进行检查,并对此进行修改与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是后续施工的基础与保证。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还表现在图纸变更的现场管理。在施工图纸进行更改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施工图纸的准确性。一方面需要检查施工图纸,同时技术部门做好施工图纸的备份,工程部门则需要查看完整的图纸。另一方面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监管,从而避免图纸之间的混淆,同时要避免将图纸给技术部以外的人员使用。在施工现场中应用图纸必须是修改之后的,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对施工进行调整。 2.2 施工技术资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施工进程的详细记录。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不但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后续工程施工的文献参考资料。在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对施工技术资料的应用,有利于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发展与进步。 3 改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 3.1 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与业主单位、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单位等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也需要从上述方面来加强。施工单位要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并重视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除此之外,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专业素质,能够全面科学的管理施工技术资料。同时,监理部门与业主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监督,同时配合施工单位整理与完成施工技术资料。 3.2 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对于施工过程的不同环节都需要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做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需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全面的规定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内容、流程以及存档办法等。除此之外,监督管理单位也要对相应的制度进行执行,并定期检查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好及时归档,并派遣专业的人员来整编施工技术资料,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全面性与安全性。 3.3 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在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需要确保其真实性与及时性。如果施工技术资料缺乏真实性,会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一定要及时真实的进行记录,避免出现对工程原始记录造假的问题。同时,在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与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保持一致,并全面收集与整理工程的进程状态。除此之外,在建筑工程中所有到的材料与配件的厂家不同,因此在对此进行记录的时候,需要更加对此进行深入与调查,同时也要真实记录材料与配件的质量以及运送过程,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3.4 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管理人员在经过学习培训之后,能够大大提高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得在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能够认真尽责,同时还需要遵守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与规范。 3.5 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还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联系,尤其是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业主与监理单位都需要对很多资料进行验收以及签字,因此,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加强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填写各种表的时候,都需要各方的沟通确定无误之后再进行填写,从而有效减少了由于沟通交流不当而导致的资料填写与记录错误。除此之外,对于施工技术资料的具体内容,也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研究,从而用最好的形式将施工技术资料进行记录与保存。 4 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贯穿工程施工始末,是建筑工程重要的信息资料,不但记录工程真实施工进程,同时也是日后工程管理维护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从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等方面入手,从而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进步。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更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关系到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安全,它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及措施进行了论述,以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 资料管理 现状分析 一.简析建筑工程资料的基本组成与特征 1.建筑工程资料的组成 建筑工程资料一般分为长城杯(长城杯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开展创建筑长城杯工程活动。)工程资料和合格工程资料,长城杯资料由于是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与严格监督下完成的,所以都是比较规范的,有条理的。而合格工程施工资料由于施工单位对自身要求不高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随着现在的施工技术越来越发达,施工规范也日益完整而施工单位只能依靠自身对新工艺新规范的理解来写建筑工程管理资料,难免会出现理解偏颇,理解不到等现象,从而造成了各个建筑工程的资料普遍不同且差异较大。 2建筑工程资料的特征 由于建设工程的工期普遍都很长,而且建筑中需要的材料繁多且零碎,生产工艺又复杂,所以导致建筑工程资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建筑工程资料产生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件,尤其是一些突发问题发生时还会随机产生一些特殊的文件与档案,所以说建筑工程文件档案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当一份建筑工程文件资料一经生成就必须传到有关部门,不能有片刻的耽搁,如果有关部门不批准相关文件,则产生的后果极为严重,所以建筑工程的文件资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文件资料的价值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低。建筑工程文件资料必须要全面真实反应建筑实况,包括工程中存在的隐患以及出现的安全事故,不得有虚假成分,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则不堪设想。建筑工程通常都是综合性很强,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需要多种工作共同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由此就可见建筑工程的文件材料是多个专业和单位共同合作的成果所以说具有综合性。 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现状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常见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常见的问题有工序与日期不吻合,各个分项工程的交叉施工给文件材料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当文件资料落后于施工报检的情况,不能及时把建筑的现状和施工思路报给相关部门,这个问题在现如今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上尤为突出。还有现场施工员与质检员还有技术人员之间等等一些相关人员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造成施工区段检验批不一致而导致施工资料的检验批划分及验收的部门不交圈。还有企业技术质量等人员对新工艺新规范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意见不能统一,造成验收资料可能会出现漏项错项甚至是重项的错误。还有一些建筑工程资料作假,不真实。工程的实体测量证明资料在取样时出现造假行为,还有的一些工程质量证明资料不真实。在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中普遍难以解决图表的问题,导致资料图表分离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一个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含有一些专业性特强的施工工艺需要专业的资深的单位参与施工,由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分包资料不够完善而影响建筑工程的竣工日期。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难点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建筑工程是一件非常特殊的商品,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繁多,涉及面非常广,而且每年国家都会出台很多相关政策还有技术工艺更新的时间也非常之快,所以就导致了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非常复杂以及麻烦。 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点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需要注意的就是施工物资的管理以及新工艺的资料管理,资料的整理与建筑工程的进度必须同步,工程资料必须按照施工的进度按时及时的收集,整理。不得有任何的拖延,否则工程不能及时竣工,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处理。 三.针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的对策措施 1.工程的参建各方应该把工程的资料的形成和积累纳入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工程资料应该随着工程进度同步收集,整理和审核工作应由熟悉业务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1]。 2.建筑工程档案资料应该实行分级管理,由各个方面的负责人把相应的部分监管好,各个组织负责人必须组织好各自单位的工程管理资料的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要设有专门的工程资料的收集部门,有固定的人员采集,整理和审核资料,尽量减少出错的概率[2]。 3.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如果有对建筑工程的文件资料私自进行篡改,伪造,故意丢失等现象,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制度给予处罚,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工程资料必须及时按时的随着工程进度进行同步收集整理,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进行移交。同时参加建筑工程的各个单位必须要确保其资料文件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提交的文件资料必须准确有效完整及时。而且建筑方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符合地方的法律规定。 4.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够还有许多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资料的管理出现许多漏洞,管理出效益,只有一个企业的管理抓的好,这个企业才可以健康快速发展,一个规范化的企业不止表现在技术工艺成熟或规模有多大,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而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经营是否得当的缩影。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落实项目责任制,企业重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分工明确,充分发扬团队集体的合作精神,把 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尽量避免出现误差,出现验收部分交圈的问题。 5.避免出现资料重复或冲突的问题,在收集以及整理资料时一定要对所有相关资料进行查询以及参考新旧文件不能有相矛盾的地方。一定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建筑工程资料的灵魂,不能因为要把利益最大化或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等级就制造虚假数据以及虚假资料,在上交的工程材料中所出现的数据必须都是真实的,必须采用原始的测量数据,而原始的数据必要要严谨准确,实事求是。如果资料作假,一旦工程在施工中出现问题,虚假的资料就会误导我们,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问题,使错误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造成错判误判。 6.资料管理员必须要认真对待资料的采集以及整理还有审核工作,要重视这项工作,最好可以与资深的材料管理员不定时的进行探讨,遇到不懂得问题就要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要不定时的进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技能,最好还要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最好使自己变成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在资料的管理方面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判一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及安全可靠程度的必要条件,是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的处理的重要依据,对工程进行检查以及维修改造等方面参考的主要依据。如果建筑工程资料与地方的有关规定不符,则这个建筑工程不能竣工,在竣工后也要对其相关的工程资料进行存档处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数据。在建筑工程中管理好做好相关的资料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工程资料是一个工程的灵魂。所以国家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参与新建改建或是扩建的建设勘察以及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摘 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工程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关系着工程进行行为的合法性、工程工作的验收以及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工作方面的监督评价。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讲,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在工程建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今社会,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进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使该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是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而形成的。建筑工程资料的发展依附建筑工程,所以其具有动态性。当建筑工程施工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那么,建筑工程资料也随之改变。自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技术与建筑工程相结合,这也是推动建筑工程资料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分析中国现今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情况中就能看出,如今许多企业对于该方面的管理还是比较落后,思想陈旧,难以创新。且没有具体的现代化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去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只是把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目标,这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并且由于工作设备的不完善,使建筑工程资料的结果缺乏实效性与真实性。这也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权威。而这样长久下来,大大的影响施工工作的进行,所提供的资料也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会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长久发展。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十分严峻,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解决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当今刻不容缓的任务。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建筑施工行业摒弃了传统模式,开始朝着集约化建设方向发展,以使建筑工程工作更加的标准与规范。而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是现代建筑施工行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可以衡量一个企业建设的实力以及管理水平,很多企业对该项工作也极为重视。所以,促进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工程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工程的施工情况,也能检测施工工程的最终质量,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维修检查。同时也方便政府等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它涉及了工程施工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信息。所以,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 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无疑是繁杂的,工作难度比较大。这样就会让整理人员产生厌烦心理,工作态度也较为欠佳。同时,工作人员没有对工程资料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度,这样他们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也不能做到一丝不苟,这会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准确性。除此之外,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要,责任意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这样做出来的工作也很难让人满意。 3.2管理方法落后,会出现资料丢失状况 如今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管理方法仍较为落后,所以也会出现工作资料丢失状况。有关工作人员对资料的管理不善,有些资料在管理人员的几经易手中便被丢失。交接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并未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及时归档,使建筑工程资料中的主体资料也有所缺失。这样会大大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进行,长久如此,不利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的长久发展,这也无疑是在作茧自缚。 3.3保存机制不完善,难以有所创新与突破,机制缺乏科学性 工程资料必须要具有准确性与严谨性,所以,对于建筑工程资料的整理中,也要依照有关规定,妥善保存,防止工作中出现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一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差强人意,资料的放置往往一片混乱,查询的时候费时费力。资料在保存过程中甚至会遗失,这对建筑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且保存机制难以创新,体制陈旧落后,使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这也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进行有很大影响。 3.4建筑工程资料缺乏真实性与准确性 建筑工程资料可以反映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它同时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所以,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的有关设备不完善,对于工程资料的记录也并不详尽,这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一些企业仅仅追求经济效益,为节约成本,甚至免去了工程的验收部分。有关记录人员的工作不认真,对资料的记录并不上心,一系列原因使兼职工程资料失去了真实性与准确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改进措施 4.1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在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强对工程资料管理理念的培养,也是提高工程资料管理总体水平极为重要的内容。要明确好企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对工程资料管理的责任,切实分配好管理工作,提高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各工作人员有着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同时,定期开展教育工作,先从思想理念上入手,潜移默化地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并且加强对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教育,是他们更深入的认识工程资料管理知识,更好地理解工程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意义。 4.2改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收集工作的管理,同时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改变先前陈旧落后的管理方法,从体制上有所突破,同时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工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体质,使该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企业中的各部门 要明_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责任,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4.3培养专业的工程资料管理人才,提高该领域的综合实力 加大对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要保证攻城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与自身的岗位相适应。同时,要学会挖掘企业内部各工作人员的发展潜力。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大对优秀管理工作人员的奖励,同时对于那些工作涣散,责任心意识淡薄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与经济上的处罚。通过这种奖惩制度,来激励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整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完善好交接制度,若出现一方工作人员离岗,要使该工作人员必须完成资料上的交接手续后才能有序离岗。在这种责任制度下,才能保证工程资料的管理与收集工作有条不紊。 4.4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要在国家相关规章制度的允许下有序开展工作。要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写质量,工程资料的编写人员要实事求是,根据施工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对资料进行编写,切忌对建筑工程资料进行主观臆造。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实施责任追究制,使编写人员一丝不苟的进行资料的编写。编写人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确保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结语: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对建筑工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其进行监督,使工程资料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要不断的促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建筑工程服务,为社会服务。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措施探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进步与完善,企业管理也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建筑企业是市场主体,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完善提高,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并推动建筑行业进步与发展。建筑工程跨度大、用时长,会产生许多信息和资料,为了便于今后维护与管理,则需要对信息进行查询,只有充分保证信息精准、资料全面才能保证建筑后期维护的方便,确保建筑质量与安全,科学有效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对建筑进行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化管理。文章主要通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全面提出资料管理的基本方式方法,以此,不断推动企业向现代制度转变进程,确保建筑资料完善与丰富。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分析 引言 任何一项工程均涉及到各类信息与资料,可以说,工程资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工程资料直接体现了建筑的过程,能够从全局和分部对建筑描述与反映,良好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体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层次和水平,更能够从资料中反映一个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各项政策力度。建筑工程资料对建筑来讲至关重要,没有信息与资料则建筑工程就无法实现后序维护与管理,造成管理空白,出现许多管理漏洞与问题,在实际信息资料管理过程中,受影响的因素较多,造成工程资料不全面或者丢失,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埋下许多管理隐患,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高信息分析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实现信息资料的全面控制,确保信息资料健全与完善,保证满足维护与管理要求。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 1.1 技术资料不完整和缺项问题 当前,在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信息资料认识不够,造成一些资料不完整或者缺项,这个问题是当前所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则越发突出出来。按照标准测算,一项工程对资料的归档率要达到80%左右才算是合格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信息资料不健全,配套的锅炉房、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资料更是没有记录,严重影响了建筑后期的管理与维护。 1.2 程资料填写不规范不完整问题 工程资料包涵的项目较多,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但是一些企业却没有重视这些资料的填写,导致资料不规范、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一是工序质量评定表中出现的各项检查项目不完整,对建筑外观、实测项目及允许偏差、质量等级、工程数量等填写不规范,往往会出现漏填的问题。二是施工表格填写中会签栏中没有签名,或者有一些空白点,各级审查意见填写也缺少,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填写,出现许多空白。三是工程名称漏填的现象较多,造成责任主体不明晰,出现问题无法问责或者出现推诿。 1.3 竣工图不规范 作为一个建筑,从工程开工、设计、指标、施工,一直到最后的竣工,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出现变更的问题,这些变更与设计图不符,有的出入较大,如果没有详细的标志,将会对今后使用造成管理上的不明,在建筑过程中变更主要是建筑结构、水电设备、供暖设施等方面,对变更没有记载,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有一些建筑项目竣工后和原来设计图比较,发现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保存好准确的竣工图至关重要。在资料保存过程中,往往一些企业不重视,实际编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过程中,竣工图保存不合理,不全面,有的为了省事,就直接在施工图上加盖“竣工图章”。 1.4 资料利用率不高 由于对建筑资料的保管越来越多,一些资料还是纸质材料,没有录入计算机设备,虽然各城建档案馆工程技术资料非常多,但整体却没有利用起来,往往内部人知道一些,更多的人是不了解资料情况的,还有一些人,为了省事,不愿意去查询,相关资料根本就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档案资源极大的浪费。 2 建筑工程资料内容 2.1 综合性文件资料 建筑工程的材料品类较多,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文件材料主要是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管理性材料,能够直接反映建筑过程与情况,对全面了解建筑有着重要的参考。主要包括上级对建筑批准建设的相关文件、任务计划书、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的调研资料,征地拆迁安置文件、项目设计的方案规划、各级消防环保卫生部门批复、有关工程的合同协议书,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文件,还有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工程照片、录像等,这些资料关系到建筑项目的完整性,更关系到其合法性,对今后检查监督有一定的参考。 2.2 土建工程及水电设备安装文件资料 土建是建筑的主体工程,资料的健全与否关系到后期安全使用,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开竣工报告、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技术交底记录等等,直接涉及到技术问题,同时,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及工程例会纪要等原始材料也需要进行保存,一些原材料试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关系到建筑物使用后的维护,只有全面保证资料的全面,才能对建筑物整体进行描述,保证建筑物寿命,做到科学合理维护。 2.3 竣工图等 竣工图对建筑后期非常重要,没有竣工图则不清楚地面地下工程变更情况,只有设计图是不够的,竣工图资料主要包括总平面图、管线图、工程竣工图、装饰图、结构工图、给排水图、强弱图、通风空调图及其他特殊专业竣工图。在保存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的图纸进行完整保留,避免出现不完整的问题,以免造成后期隐患。 3 加强工程资料管理措施 3.1 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 要全面做好管理,确保资料管理人员责任心,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保证资料整理全面完整,要把资料制作及收集整理工作项全部纳入到质量检查考核范围。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把物质激励及目标激励相结合,做到有效有用,物质激励是基础,目标激励是根本。可以工程资料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制度约束,形成奖励基金,根据资料保存的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资料管理目标奖,同时还需要把各项管理目标逐层分解,落定到基层一线,保证班组配合,形成一个工作有机体,保证资料保存完整性,使工作形成科学的流程,简化工作程序,确保资料收集不出现漏洞。 3.2 工程资料的系统化管理 工程资料和档案文件数量大、种类多、涉及广,要想全部保存是做不到的,只有充分了解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要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政策,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和档案管理工作新要求、新标准,高层次做好资料管理工作。工作中需要利用计算机,对资料档案进行有效的编制、管理、统计、编目、检索和归档,使资料管理实现自动化、可视化、标准化,不断推进资料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提升管理能力。要不断利用远程办公系统,实现项目管理、文档管理集成化模式,保证办公、管理和资源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3.3 确保技术资料真实性 技术资料的真实性非常关键,相关工程检测单位一定要对试验全面进行负责,对各流程做好监管,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试验报告,坚决不出具试验证明。另外相关监理、质量监督等部门也需要对质量负责,对安全负责,确保技术资料真实有效。各级管理单位要严格查办做假资料、出具假试验报告等问题,通过上限处罚措施,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 4 结束语 建筑业快速发展产生大量的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文书资料,只有全面重视资料管理、规范流程环节,才能保证建筑工程资料真实有效,对工程后期使用安全提供参考,最后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进程。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法 【摘 要】建筑工程内业资料作为建设工程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见证,是建筑项目的“身份证”,内业资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国家建筑业的稳步发展,各项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规范与否可以直接反映出建设项目的优劣。 【P键词】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法 0 前言 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是各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真实的、客观的各种文件资料,是工程的质量控制、质量验收检验的前提条件,更能直接、真实的反映隐蔽工程的质量情况。内业资料是工程验收必不可少的文件,同时也是工程在完工以后实施运行、维修、拆除等工作时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也是出现质量问题的追溯性证据。本文就在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西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工程项目施工中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简述如何做好内业资料管理工作。 1 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鉴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特定性、隐蔽性、建设期及运营期周期长以及不可复制等特点,内业资料作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言而喻。内业资料的完整与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到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标准的高低。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日渐成熟,建设工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也在飞速的进步和完善,作为建筑工程基石的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不再是为了应付检查、应付交工,而是和施工过程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同时内业资料管理的水平也间接体现了一个项目的管理水平。 2 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误区 2.1 重视现场管理,忽视内业资料的管理 由于建筑节奏的加快,施工现场各项管理逐步进入标准化、模块化,现场各项管理制度与标准层出不穷,作为项目的第一管理者也将重心放在施工生产上,资源与人员配备更是向施工一线倾斜,内业资料的管理仅仅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只要不影响现场施工,内业资料的整理待竣工以后再说。久而久之,相关人员也形成了内业资料只是施工过程中的附属工作,从而忽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能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日常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中重视施工现场,重视施工进度,忽略对内业资料的及时编制、收集、归档。即便出现监督部门对内业资料提出整改要求,也存在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只要过了这次,下次再说。日积月累下来往往出现内业资料与现场不同步,各项管理严重脱节。 2.2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内业资料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细致的工作,这不仅要求内业资料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应有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同时由于建筑工程内业资料专业性比较强,还要求资料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收集归档的过程中方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这些不足的地方。但由于部分单位存在对内业资料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安排的资料管理人员往往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高的安排在施工现场,一些经验不足的实习生或者非本专业人员则被安排在管理岗位,缺乏一定的锻炼和工作经验,不能正确对待内业资料管理,更谈不上对编写内业资料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且由于普遍认为资料管理是正常施工的附属部门得不到重视,进一步打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体人员的水平提高。 2.3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往往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也是影响内业资料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一个项目不管投资多大,也不论工程量多大,一般都是安排一个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负责整个建设项目的所有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等管理工作,大量繁琐的、复杂的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已经使其不堪负重,更谈不上让其有额外的时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对编制和填写内业资料的人员进行指导。 3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改进办法 3.1 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内业资料整理是一项巨大的,繁琐的,工作期限跨度较大的却又有细致性,真实性的一项工作。首先内业资料管理要做好必须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要将这项工作作为一次长期“战役”,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态度端正,才能有效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思想重视了,就应该行动起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日事今日毕,内业资料是具有时效性的,如果拖拖拉拉,推推拖拖,不仅起不到其应有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而且在后续工作中还要去完善,大量工作的堆积势必增加后续工作量,更谈不上内业资料的真实、客观。 3.2 经济手段与考核标准并驾齐驱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初就应该制定详细的关于本项目内业资料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及考核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奖罚分明。 定期开展内业资料评比竞赛,对排名较前的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鼓励其再接再厉,继续保持这种工作作风和态度。对排名较后的首先进行原因分析,查找问题所在,制定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解决措施,如果后续工作依然不能较好的完成,则进行点名批评并处以相应罚款,以促使其在以后工作中有所改善,循循渐进,从而保证规章制度促进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3.3 培训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辅相依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和填写资料的相关技术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以适应内业资料管理的变化。 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相关业务方面以及相关软件和设备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并对内业资料编写和整理制定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内业资料编写人员使用现代化软件以及设备的熟练度。主要是可以更好的使内业资料编写人员可以熟练掌握内业资料中的各个标准和要求,以减少内业资料的出错率和不完整度,从而减少内业资料的返工量,以减少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也减轻了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自己的工作量。 4 结语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看似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项简单普通的工作,但是其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后工程项目建设中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对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度,保证工程资料能及时、准确、详细的记录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细节,确保内业资料可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摘 要:随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相关的管理也需随之发展。特别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上,要求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起全面、完善的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及时备案、记录,最终形成完整的过程竣工资料。本文着重从技术资料的作用、管理的基本要求、目前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等几方面研究,给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相关建议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资料管理 一、建设单位施工资料的作用分析 (一)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单位建设及管理的依据之一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交付建筑工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会因为施工管理、进度管理及资金管理等问题造成工程质量出现缺陷,进行二次维修通常有一定困难,此时工程资料就成为维修的重要依据,通过翻查资料,查证施工时的薄弱环节得出维修方案。 (二)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工程质量的体现 质量是施工工程的命脉,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质量的检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质量检测人员在工程质量检测中需要大量翻开工程技术资料,以此了解工程施工的地质、气候等条件,综合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合同相关要求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三)施工技术资料是企业管理水平高度的综合体现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完成并完善的,是工程的最初体现,对施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施工单位的一部分直接成果。因此企业施工资料是否完整及按时备案也是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 (四)施工技术资料是预算、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预结算有关的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变更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竣工图等。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真实反映工程特点、地理位置、企业的施工力量、人员机具配置、对施工方法、施工方案等内容。施工中由于部分原因引起一些变更,并且存在部分隐蔽现象,此时相关记录资料是对这些增加部分结算的依据。 二、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资料的基本要求 (一)施工技术资料要客观真实的反应施工的实际条件 施工资料是工程验收、交付使用及二次维修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改扩建项目时,工程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有可能引发地下管网设置冲突或者因资料提供不及时引发的部分法律纠纷。一旦工程技术资料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将毫无价值。 (二)施工技术资料应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按照统一标准填写 施工资料的填写要按照相关部门的标准格式,不能擅自更改,不能弄虚作假,或者达不到要求的质量和深度。工程管理人员特别是施工单位的相关资料人员必须及时认真的学习国家关于技术资料要求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填写工程技术资料,为后续归档及查阅提供便利。 (三)施工技术资料必须按要求在相关部门备案 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及时整理相关资料,组卷后交资料室管理,部分重要资料按照相关要求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备案。 三、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资料填写不完整、漏项及填写错误或填写不规范的现象; 2、原始记录资料监理签认不全或者不及时,没有按照要求准备合格证件; 3、无损检测资料造假; 4、资料中关于日期的填写存在错乱,经常性的几家相关单位就同一施工工序日期对应不上; 5、施工现场照片收集不及时、不全面;; 6、施工日志不按照要求填写,填写不及时或工程竣工后集中补填,经常性的漏填错填; 7、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不及时; 8、资料不按照相关要求归档,保存混乱; 9、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不正确,随意性较大。 四、建筑施工单位资料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对资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收集资料不认真、不细心,为后续资料整理带来很大麻烦。 2、部分单位甚至没有专业、专职的资料管理人员,通常由其他人员在竣工验收时补资料,对错误资料并不予以修改,存在蒙混过关的心理。 3、工程后期由于相关人员陆续离场,资料签字确认等工作出F很大难度,资料整理时间拖延,工程资料造假现象频繁发生,资料归档难度加大,同时拖延整个工程竣工验收,给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相关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对薄弱的现象,结合本文的分析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 施工技术资料是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若一项工程的技术资料不符合标准规定,则判定该项工程不合格。因此我们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整理归档工作,确保技术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从某种程度讲,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比工程更加重要。 (二)拒绝现场施工与资料脱节的现象发生 在施工资料的准备中严禁与现场脱节,往往材料已进场使用,材料报验还没有呈报监理公司,造成产品合格证收集困难,资料日期落后,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带来很大麻烦。因此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协调相关人员配合资料人员收集整理资料,及时准确呈报资料。 (三)准确性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的填写应规范化。保证项目内容填写应详细具体,不能以“符合要求”、“满足规范要求”来概而论之。基本项目的每个子项的等级应按优良百分率确定,并且要用文字说明,不可随心所欲地以符号代替。 (四)加强试验要求 失真的资料对后续工程影响重大,但是作为资料依据的试验也要符合相关要求。材料、砂浆、混凝土试块等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等现象一旦发生,而且没有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资料员与现场施工人员沟通不及时等都会导致资料失真,因此要做好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沟通,确保资料依据真实有效。 (五)工程技术资料装订符合要求 在工程资料装订的过程中,原件、复印件分开装订,确保有一套完整的原件资料;对部分无页码或者无编号的资料应剔除;资料装订要完整,包括作业指导书、交底资料、变更资料、隐蔽工程检查资料、质量评定、施工日志等都应包含在内,不能出现缺失的现象。特别是中标通知书及相关合同原件等必须装订在册。 (六)相关部门人员配合紧密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设置专职资料人员,质检员积极配合,共同检查现场施工,资料员记录原始数据,填入相应表格之中,做到与施工同步。对于部分返工处理的部分,做好标注,重新检新记录检查结果,据此编制复检资料。监理单位、质检部门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查质量、查安全,更要查资料。工程检测单位严格执行取样制度;不出具虚假试验报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单位的监督管理,对于不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以至采取通报批评、降低资质等级、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以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七)资料中的图纸必须完整有效 施工单位应重视竣工图的工作,请专人绘制,专人保管,若资料管理人员不了解相关图纸的要求和作用,要先培训。对于需要重新绘制竣工图的工程,要保证费用,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重新绘制。检测中,对不符合要求的竣工图不予以验收,不得进行后续资料交付工作。 六、结论 工程技术资料作用大、要求高,因此在技术资料的准备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共同配合与支持,要有专业的资料管理人员,有熟悉施工图纸、规范及相关标准的人员参与,有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人员配合,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才能全面、真实的反应过程的施工质量。 资料在收集的过程中严禁作假,拒绝各种不认真、蒙混过关心理的存在,认真及时对各专业资料的形成、积累、组卷和归档进行监督、检查验收各专业资料,并分类、分专业建立案卷盒,按规定目、整理,做到存放有序、整齐,如将不同类资料放在同一盒内,应在脊背处标明。对于已归档保存的资料要便于查阅,不能混乱不堪。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摘 要]从工程建设初期、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事故处理、造价管理及竣工验收六方面入手,探讨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施工现场资料与工程同步整理的方法,指出只有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才能解决工程施工无依据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资料是记载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直接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资料。它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直接反映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住建部要求建立并管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档案,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资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明确指出任何工程如果技术资料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则判定该工程不合格。建筑工程资料对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足见其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工程建设建筑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1.1 工程建设初期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资料在工程施工前就开始产生了。首先形成的资料是建筑工程立项文件,它是对项目审批立项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项目概算设计、预算编制、招投标等的原始依据。其次形成的概、预算设计招投标文件资料又是项目勘察设计的依据,随后形成的勘察资料又成为施工的依据。由此看来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就已经有大量的文件资料形成了,而工程建设初期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显得尤其重要。 1.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角度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处于很关键的位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内容包括工艺控制和产品控制,影响质量控制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五大因素。从“人”的因素看:建筑工程资料员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要经专门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保证资料员相对稳定。从“材料”因素看:所有建筑材料的检测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是建筑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主体。从“机械”的因素看:机械设备的配备、使用和现场调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方法”的因素看:对施工程序、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详细记录就是施工日志。从“环境”的因素看:我们要针对开工前、施工中和建设后的环境进行拍照和录像,真实反映场地环境的变化。以上几个方面的资料都收编在建筑工程资料中,可见工程质量控制的五大因素都离不开工程资料管理工作。 1.3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预测、预报、预防、最终实现零事故。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实施和持续改进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它既是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又是安全管理的成果。一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状况直接反映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部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管理资料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记录和指导基础,也是考核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书面依据,同时它还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分析研究的材料,进而能够动态掌握项目安全工作进展,以便对每个施工阶段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保证措施,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处理质量安全事故的重要性 2.1 质量事故的实况资料 要确定质量事故的原因和处理对策,首先要掌握事故的实际情况。质量事故实况的资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单位的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发生事故后,施工单位有责任对发生的质量事故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上交监理工程师和业主,详尽说明与质量事故有关的实际情况。监理单位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其内容大致与施工单位上交报告中有关内容相似,可用来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情况比对核实。 2.2 相关合同及合同文件 所涉及的合同文件是:设计委托合同;监理合同;工程承包合同;设备与器材购销合同;劳动用工合同等。有关合同文件在处理质量安全事故中的作用:确定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是否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实施,借以分析产生事故的可能原因。 2.3 有关的档案和技术文件 与施工有关的设计技术文件、安全技术交底、档案和资料。施工图纸和技术说明是施工的重要依据。在处理质量安全事故中,一方面可以对照设计文件,核查施工质量是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情况,核查设计中是否存在问题或缺陷,分析可能导致质量事故的另一方面原因。 3.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真实客观记录,反映工程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所以与工程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工程管理始终离不开资料的支持。它在为本工程进行检查、验收、使用、维修、改扩建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原始依据的同时,还对其同类工程规划、设计起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可以使资料得到重复多次使用,这是工程资料活力和价值的体现。这一价值也足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的重要性。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对它的编研利用,必将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因此认真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刻感受到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仅靠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各相关责任主体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建筑工程Y料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控制的分析 摘 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将有保存价值的工程施工的重要活动、主要过程和现状的各种载体的信息收集、整理、汇总和造册归档。资料工作是一项服务性、辅助性、基础性的工作,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决不次于施工现场工作。下文依据笔者多年来工程资料管理的实践经验,就目前工程资料编制和管理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整理;施工方案;施工管理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技术 1.1 及时收集、整理原始资料 工程的技术资料和影像资料可以为施工生产出现的索赔提供十分有力的证据;培训资料要及时跟进,每一项单项工程的每一项技术工作都要进行三级培训,应根据培训内容和主题进行培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做到有培训有考核,有得分,有总评。工程原材料抽检及时,分项工程检测抽检及时,资料的编写与整理及时,人员签字及时,执行指令回复及时,汇总及时。 1.2 重视资料的逻辑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平时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时间的前后性,事情的因果性,人员的流动性,工程工艺的衔接性等。检测的时间要真实准确,原材料的标本要真实,不可弄虚作假,检测部位及数量要真实可靠,检测方法要真实准确,数据结果要真实准确。管理性文件要求规范齐全;现场施工记录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并做好签字及时和齐全,描述具体并具有可追溯性。工程内业资料的可追溯性要求非常严格,这要求工作中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也就是说,从原材料的一进场,各部门就要进行全程跟踪,直至形成工程实体。 1.3 合理筛选,提取有用资料 资料不是越多越好,能反映施工现场、施工过程,施工结果等现实情况的资料才是有用的,才能对项目形象、效益等产生作用。如原材料的随车材质书上不仅要有生产厂家的公章,还要有供应商的公章,这样当材质出现质量问题时,才可凭借材质书追究其责任,追溯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从而保证项目利益不会受损;再如,及时收集项目各类活动的文字、声音、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并提取能反映项目企业文化、良好形象的资料。 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与投标承诺书中的不符;没有总管理工程师的任命书;或总监代表没有职业岗位证书;总监变更不符合程序规定要求;专业管理工程师不具备执业资格;管理员无证上岗等。 第二,管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编制人、批准人不符合要求;无针对性不符合工程特点和管理的实际;内容不符合规范要求,需要变更部分未随设计或工艺的改变及时作出修改。 第三,对建设单位未办妥施工许可手续擅自要求施工单位开工不作处理,或不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管理工程师通知单整改工作跟踪不力,未能发现施工质量隐患,通知单回复无复查意见或复查意见不规范、不明确或是用表不正确、不规范,签发人不符合要求等。 第五,设计变更未按管理规范规定的程序办理,见证取样送检未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执行,未建立见证送检台帐或未跟踪、记录检测结果。 第六,需要验收的未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分项工程及检验批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竣工预验收,对施工单位的报审资料审批随意拖延。对报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认真审核。冒签、代签、无资格乱签现象常有发生。对原材料、构配件、设备报验和分项、分部工程报验因责任心不强或专业知识缺乏盲目签认。 2.2 施工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项目经理不稳定,更换时程序不符合要求。 第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不符合要求;材料内容针对性差甚至照搬照抄,错漏百出,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而未编制,即使有内容也不完整、方案不齐全。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资料不全,交底人和被交底人不符合要求。 第三,对管理工程师通知不按时回复,材料中缺乏必要的附件。 第四,建筑材料、构件等质量证明文件和复验复试报告等附件不全、不完整或不清晰、不真实,需要现场见证取样送检的未及时报验,未能做到先试后用。甚至根本未建立原材料、试件试块送检台帐。 第五,隐蔽验收记录中内容不齐全,填表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验收不及时,严重滞后,质量验收记录表填写错漏多。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资料、无编制或不完整、不齐全。 第六,施工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现象,在钢结构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中表现稍明显。施工测量记录无沉降观测等记录或臆造记录。安全和功能试验记录不真实、不齐全。 第七,施工日志记录不及时,内容不规范、不全面。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施工资料缺乏指导、检查和管理。有的工程不做中间交接验收或未形成验收资料。 3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原因与建议 3.1 原因 第一,主观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大包大揽,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第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其它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第三,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清,责任心不强。工程资料管理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等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实,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资料的质量。没有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或者因人员设置或岗位调整造成职责不清,相关岗位的相关资料编制、整理工作无人落实,责任无法追究。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检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有重实体轻资料的思想,资料的编制、收集、分类和归档工作与工程进度不同步,往往一拖再拖,最后临时拼凑或杜撰,制作假资料应付。 第四,硬件设施不完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对工程资料的影响也很大。无办公场地或办公场地简陋、无资料存放柜或资料柜不合要求、无电脑设施、文印设备和办公台凳等均对工程资料的编制、保管、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监督检查不严格,监督服务跟不上。首先,有的监督人员对工程实体存在的质量隐患能认真严格处理,但对工程资料往往疏于检查、不严格检查或检查发现问题不处理或轻处理。其次,有的监督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对工程资料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对建设、施工、管理单位无法提供权威、有效的指导意见和监督服务。 3.2 建议 第一,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单位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消除误区、熟悉并掌握工程资料形成规律,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必须专人负责。 第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管。 第三,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资料管理职责、管理规定和流程。 第四,建筑节能是现在工程的重点,各责任主体应按工程资料管理制度做好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工作。 第五,建设单位应做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的资料编制和整理工作。 第六,建设单位应组织竣工图的绘制和组卷。 第七,施工资料的组卷工作是工程资料归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第八,对管理资料和施工资料,监督机构应该狠抓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4 结语 当前,在工程资料用表规范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需要在工程资料编制质量,如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分类、整理归档方面认真解决存在问题,需要在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建筑节能工程资料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和总结。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主管(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各管理环节有关人员共同努力,需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机构、城建档案馆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内业资料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业资料的管理体现着工程的实体质量状况、项目控制情况与过程管理,是对建筑工程建设维修、管理、扩建、检查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对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整理的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内业资料 管理 一、内业资料的类别 现阶段,关于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分类方法比较多。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指导性文件,它主要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的施工,其中包括国家以及行业技术规定、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交底等。记录性文件,主要是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比如建筑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日志、材料使用记录、测量记录等。质量保证性文件,主要针对影响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相关文件,比如施工材料的合格证、各项质量检验文件等。评定结论性文件,包括主体质量评定、分部质量评定等。 二、建筑工程中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的施工过程中要求内业资料与建筑工程建设同步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内业资料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细记录建筑工程施工的需要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确保施工符合实际现场情况,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对设计的图纸应该进行核实,在此过程中,内业资料会详细记录在内。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由于设计的环节比较多,比如测量、基础、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钢筋工程、养护等资料员需认真填写相关记录,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记录建筑工程施工中,通过内业资料,可以与实际施工进行对比,了解其中存在的题,进而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资料员在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档案编制规定,除文字档案外,还要收集地形地貌、施工现场面貌等影像资料,从而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真实、直观的施工情况记录。 (二)加强施工过程监督的需要 通过浏览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可以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包括其中涉及的规格、花费的时间、人员等。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是否存在报告缺失、数量错误等问题,均能通过内业资料来发现。比如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做好试块留置,确保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满足建筑施工的要求,并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资料员应该对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钢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对钢筋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内业资料可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进而有效提高施工质量。 (三)为今后施工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它可以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合法性等,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进而保障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中,对于采用的技术、出现的问题等,均会详细记录在内。因此,在今后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可以以此为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 (四)为建筑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内业资料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内业资料的记录情况,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节点。比如对于一个房屋建筑工程来讲,其中涉及的内业资料有征地清表实验、开工报告、隐蔽建筑工程验收单等。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哪一道工序,都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内业资料。鉴于此,内业资料管理人员需及时搜集、记录建筑工程各个工序的施工情况,并且将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在内,一旦出现数量不符、质量未达到标准等问题的时候,项目负责人通过查看内业资料,就可以追查到其中的原因,为建筑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尤其是在建筑工程计量方面,为了确保今后信息查询具有相应的依据,每一道工序的建筑工程量计算均要有相应的内业资料支持。 三、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提高内业资料管理水平。 (一)提高对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现阶段的项目施工中,要求内业资料管理与项目施工保持同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业资料缺乏实时性的问题。但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仍有内业资料滞后的情况,从而大大降低了内业资料的可靠性。因此管理人员需提高自身认识,了解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在项目施工中对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确保内业资料“完整、准确、及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内业资料管理意识。除此之外,单位领导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促使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认识到内业资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真实反映具体施工的文件,需确保它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业资料管理人员是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加强培训。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促使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提高职业道德,认真对待日常工作,积极参加培训。与此同时,结合培训情况开展考核,针对表现优秀者可给予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激励,充分调动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除了加强培训外,单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整体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资料管理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认真对待其中的资料管理,保障其真实性。比如项目管理人在定期检查时,还要综合运用不定期抽查、专项抽查等,并且严格按照内业资料的整理要求,实施逐一审核、检查。针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资料,需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对其进行完善;对于技术资料,需综合各单位施工情况、设计图纸等进行逐项检查,比如技术材料、隐蔽建筑工程记录检查等。此外,施工单位还要认识到,建筑工程文件是伴随建筑工程建设而成。因此,在资料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跟踪指导的方法,注重事前服务,而不是竣工后的“事后整理”。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首先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接下来分析如何选择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的方法,以及如何设计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系统设计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概述 1.1 系统简介 1.1.1 本系统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变得越来越普及。MIS是一门新的学科,它跨越了若干个领域,比如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系统。 1.1.2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适应现代高科技信息管理尺度的要求、推动信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信息管理规范了,才能给日常工作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及便利的工作空间。 1.1.3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国民经济和企业的行为、帮助实现其规划目标。 1.1.4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存储、问题处理、对话及信息输出、信息管理机构。 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事务处理、系统处理、支持决策、综合服务。 1.2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成功地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充分、清醒的认识,例如:社会因素、文化背景、企业体制、起点环境等。特别是在中国当前IT行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强调这些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①市场经济的客观因素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反馈体系,市场调节也离不开信息反馈体系。随着我中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信息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是办不到的。现代化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是建筑工程监督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工作发展关键。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是建筑工程领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手段。②人的因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网络组成。人的因素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在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质量监督站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其工作行为特征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质量和运行效果。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起点: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动手术日新月异,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技术更新期与开发周期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定要避免在低水平上开发,一定要慎重选择软件的应用平台以及软件的开发工具等。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 2.1 软件工程简介 2.1.1 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而计算机软件也很自然地随着硬件的发展而发展。 2.1.2 计算机软件已经由过去的无足轻重发展到今天这样在计算机系统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然而,软件数量的迅速膨胀,又使人们承受不了软件的资源耗费。因此,有必要对软件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软件工程正是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研究更好地开发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的一门学科。 2.1.3 软件工程学是研究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普遍原理与技术的一门工程学科。所谓软件工程是指,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指导软件的开发与维护。软件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在软件研制开发过程中,若能严格遵循工程的方法论,便可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减少软件开发和维护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2.1.4 软件工程注重研究如何指导软件生产全过程的所有活动,以最终达到“在合理的时间、成本等资源的约束下,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的目标。为了更有效、更科学地组织和管理软件生产,根据某一软件从被提出并着手开始实现,直到软件完成其使命为止的全过程划分为一些阶段,并称这一全过程为软件生命周期。通常,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八个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2.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理论,组织结构,管理功能,管理知识等各方面的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统一完备的开发方法,但是每一种开发方法都要遵循相应的开发策略。任何一种开发策略都要明确以下问题: 2.2.1 本系统软件要解决的问题:如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工程质量监督站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关系问题,对新工程如何操作使用录入信息等。 2.2.2 系统可行性研究:确定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状况的初步调研得出现状分析的结果,然后提出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论证。系统可行性的研究包括目标和方案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影响方面的考虑。 2.2.3 系统开发的原则: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遵循领导参与、优化创新、实用高效、处理规范化的原则。 2.2.4 系统开发前期准备工作:作好开发人员的组织准备和建筑领域专业基础准备工作。 2.2.5 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和开发计划的制定:针对已经确定的开发策略选定相应的开发方法是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还是选择原型法或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计划的制定是要明确系统开发的工作计划、投资计划、工程进度计划和资源利用计划。 2.2.6 本系统开发主要借鉴并应用了原型法: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是对软件生命周期法的改进。原型法鼓励用户与软件开发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工作,在软件开发的相关阶段中都有用户的参与。这样,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都能及时反映用户的要求,不断缩小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对要求理解的差距,从而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同时提高最终的软件产品的质量。原型法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用户的基本要求开发初始原型实现并运行原型修改并完善原型。由以上步骤可以看出,设计软件原型是一个迭代过程,它以初始原型为输入,随着不断试验、纠错、使用、评价和修改,不断获得新的原型。在每一次的迭代过程中,都有用户的参加,面对实际存在的模型,用户也就有了实在的感受,从而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经过每一次修改得到的新的原型将完成更多的任务,具有更强的功能。如此反复,直到用户满意为止。采用原型法开发软件,可以使系统开发更加迅速,整个开发过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塑的系统,从而能使用户很有兴趣地参与到开发过程中。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设计 3.1 开发及运行环境的选择 3.1.1运行环境的选择。由于本系统是针对工程质量监督站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完成网络监督管理及对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网络检索工作而开发的,对运行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整个开发流程为了体现网络时代带来的利益则选择了使用BS结构开发。 3.1.2 数据库的选择。在多种数据库软件中,选择了相对来说比较易用的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这样不但大大减低了投入成本,而且易于开发维护,并且安全性很高。 3.1.3 开发工具的选择。之所以本系统选择了PHP,而不是.NET或者JAVA,是因为开发周期的限制,PHP更利于快速开发,也利于日后代码的维护。PHP是秉承Linux的GNU风格,借助与源码公开,使他迅速成为世界上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站点制作语言之一。借助与C++的形式,引用类的概念,使得代码的可重复性应用便的异常简单。加上他和Linux,Apache和MySql的紧密配合,关键性的应用也没有问题。同时,PHP第五代Zend(PHP5)的核心引擎正式版也已经了,整个程序的核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让PHP程序的执行速度变得更快。PHP在最佳化之后的效率,已比传统CGI或者ASP等程序有了更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用PHP编写的代码执行起来会更快,能实现同样功能的PHP代码,不用改变就可以在不同的WEB服务器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下运行。 3.2 本系统的具体设计 3.2.1 该系统设计先进,功能强大、实用高效、效益显著,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强、功能完善。达到国内技术内业资料管理软件的领先水平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创新。更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3.2.2 该系统该软件技术内容分为: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技术内业资料程序体系技术(质量监督站在网络服务器网站上运行、使用)和指纹录入、内业资料操作程序体系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使用)。 3.2.3 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技术内业资料程序体系技术(质量监督站在网络服务器网站上运行、使用):①系统软件收录了《黑龙江省单位工程质量监督程序及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监督执行标准及操作用表,在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充分实现了监督操作用表的网络可操作性及智能化的操作。工程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可以以单位工程为单位在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进行监督用表网络操作。②该系统实现了网络平台上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依据各自管理权限逐级进行岗位监督管理,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模式。其具体权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管理权限。一级权限为站长、副站长、总工、综合科,均可对下级权限进行网络监督岗位的调整和工程分配,具备进行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内业程序体系中所有功能的操作权限。二级权限为监督一科、监督二科、市政科、构件科科长,二级科长权限均可对本科室监督人员进行网络岗位管理调整、增加或删除监督员;均可将受理监督的工程对监督员进行分配。具备进行本科室所有受监督工程的操作权限和查阅权限。三级权限为监督员:三级监督员权限均可对二级科长权限分配的受监督工程进行管理、进行内业资料网络调阅和审批。③实现了监督站对项目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网络调阅和审批。④该系统可以将上级领导部门及监督站监督文件,通过该网络平台进行电子文件下发。 3.2.4 指纹录入、内业资料操作程序体系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使用):①系统软件收录了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最新行业执行标准,充分实现了施工验收表格智能化的操作。②该系统启用了岗位人员指纹识别系统。经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岗位人员进行岗位资格验证后,在进行技术资料内业表格操作中、需输入本人指纹、表格上将自动生成岗位人员本人电子签章,且自动生成当天日期,同时表格锁定、不得在进行修改。实现了岗位人员定岗限位的控制和项目工程按施工形象进度及时完成当日技术内业资料的控制。③系统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实现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该系统可进行竣工工程技术内业资料的电子光盘载体存档,响应了黑龙江省施工验收标准对于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资料关于从纸质载体向电子光盘载体存档模式转变的号召。④该系统设置了将施工及监理单位内业操作记录表格,在当日完成填写后,需在三日72小时内内上传到质量监督调阅平台、供监督站网络调阅的功能。 3.2.5 系统同时涵盖了项目管理、数据库、资料录入、电子邮件、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功能,内容满足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过程要求。 3.2.6 系统同时具有导入、导出、模板、智能判定、自动组卷、查找等功能,界面友好、使用简便、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3.2.7 系统在施工数据智能录入、合格判定和资料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创新。 3.3 本系统的优点 3.3.1 节力:以往监督站对工程内业资料及监理资料的监督检查需到现场进行,而今通过对该系统的实施、通过监督站网络平台就可以直接进行,节约了对建筑技术内业资料的监管精力。 3.3.2 节费:解决了施工工程体量大造成监督人员短缺的问题。 3.3.3 操作简便提高监督工作效率:通过系统智能化的操作功能的体现,减少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督站的工作强度,可提高工作效率1倍以上。 3.3.4 信息化监督管理模式的体现:在网络调阅在建工程技术内业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研发将工程质量监督站实际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模式在监督网络平台上予以体现,实现了网络平台上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依据各自管理权限逐级进行岗位监督管理,该系统的工程质量监督、指纹录入、内业资料网络调阅的实现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模式。 3.3.5 为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内业资料管理专用软件,在行业执行标准及内业操作用表的更新和施工验收表格智能化的操作上充分体现了优越性。 3.3.6 为黑龙江省单位工程质量监督程序及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监督执行标准和监督用表操作的专用软件。供工程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以单位工程为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进行监督用表网络操作。 3.3.7 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具有可操作性强、功能完善的特点,解决了目前工程专业部分资料存在着外业与内业不同步,不能真实体现工程实体质量的问题。 3.4 本系统同普通建筑工程技术软件的区别 3.4.1 传统建筑工程使用的是建筑工程技术实用表式软件,或单一增加了指纹识别技术。 3.4.2 本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补充了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没有专业的工程质量监督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的空白,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版本的基础上直接实现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网络监督、施工技术资料网络调阅的工程质量监督网络版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实用表式软件或在软件内仅仅增加指纹识别功能技术应用上的不足。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网络监督、施工技术资料网络调阅、指纹录入、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融合为一体,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的模式。 3.4.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通过技术开发、推广等活动,在建筑工程监督、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作出了创新,应用的高新技术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效果,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高层次教育,没有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学习有别于本科生的学习。前者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也应该结合其特点进行。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本是两门研究生课程,为了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于2009年批准了课题组申请的研究生教改项目—“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课程整合教学研究”。本文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课程整合看法。 一、课程整合与目标定位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一个环节,管理基本上是一种程序,是一种技术的组织以及政治三要素所形成的合理程序。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时间性很强的科学。鉴于新形势下工科院校研究生教学的需求,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发展动态。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博、新、深”的特点。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属于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应兼顾科学基础知识在面和点上的融合,既介绍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重点突出实务性的案例分析。同时,体现“新”和“深”,强调纵向的延伸,并引入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应用和发展动态。因此,课程教学遵循的理念为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创新成果运用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通过基础理论讲授使研究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科研成果实例,介绍本学科近年来的重要进展;通过案例讲解规划编制技术及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案例编制形式,培养研究生积极阅读文献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二、教学团队构成 综合性强的课程教学需要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课程知识面覆盖宽博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组成了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一人主讲),副教授(主讲)、讲师2人,组成人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形式。在专业方向上,教学团队的专业涵盖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3S技术应用几个方面,可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互补作用。在科研创新上,2名教授均承担多项国家科研课题,2名年轻教师也参与其中,并独立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课题,体现宽广的专业覆盖面和创新的科研实践。团队成员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教学体会沟通与交流,重视“传帮带”,保证教学人才的延承,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手段 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传统的单纯板书手段。目前,在中国研究生教学中存在思想观念上对研究生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1],从而导致教学两难的局面。为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借鉴“交往式”教学的方法[2],在教学中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建-共享”。对现有教材进行研究并筛选,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研读现行的先进教材,避免一门课程只读一本书的现象。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参考书,介绍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外文阅读能力。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和课外讨论相结合、师生互动讨论相结合。课题组整合教学资源,把教师的案例分析与学生的模拟案例相结合,采用课堂启发、学生研讨、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授课方式。通过有实际环境背景的互动方式,把研究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手段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介质,是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板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课堂讲解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课外讨论采用网络平台题库案例分析和师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制作体现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和界面友好性能;网络平台题库的构建,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多样性和新颖性。 四、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 为了实现讲授内容的系统性、渐进性、衔接性、实践性、新颖性和前瞻性,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课堂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科研成果讲座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应地分成4个阶段。 (一)讲授基础理论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提问相结合,包括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前者主要介绍环境规划的概述、城市环境规划、省区环境规划、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规划、评价方法、预测方法、规划方法以及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后者主要介绍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概念、原则、对象、内容、手段以及发展趋势。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主要采取"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3个基本环节,系统介绍城市全面达标规划、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空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噪声达标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以及生态环境规划。在案例分析和讨论方面,课前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给研究生提供案例实况介绍,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促进师生间双向交流,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及研究水平,使他们“零距离”接触真实科研项目,实现了交流-互动-共建-共享教学成果的教学模式。 (三)通过科研成果介绍学科最新发展讲授“重在演示创新过程”[2],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对工作现场的演示,告诉学生如何设计课题的结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着重介绍研究工作的实际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课题验收过程,“使研究生看到活生生的知识发生过程的历史重演”[3],切身体会科研成果形成过程的艰辛以及成果收获时的喜悦,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际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 (四)讲授信息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对3S(RS、GPS、GIS)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介绍。针对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的具体需求,结合授课教师亲历的实际案例,深入介绍GIS在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对其优点、不足及可能的改进方向与学生开展课堂研讨。这部分教学体现了基础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特点,并通过科研成果介绍学科最新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考核方式 将单纯的试卷考试转变为综合考核,分为3个部分,即开卷考试、小组研究和课题论文、口试答辩等方式。试卷考试成绩占60%,采取开卷形式,研究生可以翻阅笔记等;课堂讲演和学习论文成绩占30%,对研究生课堂案例讨论和论文进行量化评估;平时成绩成绩占10%,包括口试答辩和出勤率,等。试卷内容包概念和术语解释,主要考察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技术方法选择及判断题,考查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的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解决尚存问题途径的个人见解。要求研究生拟定一个题目,通过查阅近期中外文献,完成一个关于某一方面研究进展的报告,并在专门安排的时间向本专业全体师生作课题报告,由全体教师从选题意义、文献查阅、归纳总结、阐述表达、案例编制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 六、效果评估 通过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研究生的启发性、参与性阅读辅导、考核内容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更趋合理,基本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受到研究生的欢迎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好评。 (1)整合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实务性”的特点;充实了教学素材,案例的类型和数量得到不断丰富,基本实现了“互动-交流-共建-共享”的教学模式。 (2)建立了研究生教学团队,突出了老中青年龄和教龄的结合,完善了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障了教学人员的延承。 (3)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选课研究生逐年增加,研究生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授之以渔”的效果明显。 (4)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增强了研究生查阅、总结文献和系统了解本专业最新进展的能力。学校研究生院对本教改项目进行了中期考核,在肯定课题组前期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功能,模拟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分析讨论的参与度,等等,这将有助于这门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预警原则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及适应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与此同时,对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在环境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用预警原则,可以更好地对环境展开相关的防范工作,可以在后续的环境治理中节约成本。 【关键词】环境规划 管理 预警原则 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此,使得很多国家都把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的重要任铡J导噬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来的环境问题都是经济活动生产所导致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国的经济一直都属于快速上升的阶段,因此我国的环境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环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公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着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在对经济进行发展的时候,也要加强对环境的重视,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和保护。 一、预警原则的概述 从现在科学的角度出发,还没有办法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展开明确的解释。在关于对环境进行改善及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的措施方面还不够具体,从而使人们对环境的把握会更多地在环境污染和影响的预防等环节中进行体现。实际上预警原则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它首先诞生于德国,具体指的是在人们没有了解或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国家或者社会应该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尽量来减少甚至消除生产活动进行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破坏,最终来达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目的,同时减少环境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改善和维护时所要消耗的成本。实际上,我国已经把预警机制纳入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当中,但是受到我国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问题,预警机制还没有成为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主要的原则和必须要利用的准则。 二、预警原则的应用方法和重要性 对于预警原则来说,它的主要运用方法是对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和潜在的影响展开分析,同时把环境影响当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展开系统的分析,同时寻找它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会对地区当中的环境影响方面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前瞻性的分析,综合各种分析的结果,推导出地区环境中准确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最终根据这个结果来对未来环境的保护展开规划和管理工作。 在我国,人们的保护意识树立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出台都比较晚,因此在环境的保护力度方面稍显不足,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导致能源的消耗非常快速。近20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是在环境的消耗和污染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令人十分的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启动预警原则也可以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发挥预警原则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和规划,最终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效果得到提升,改善当前的环境保护现状。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预警原则的应用研究 对于预警原则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首先,我们可以对某一个或几个相似的地区展开效果的对比和分析工作,从而可以更好的对这个地区或者城市的环境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在我国,预警原则应用比较广泛的地区是东南沿海的几个大的旅游城市。对于旅游城市来说,当地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非常突出,因此,他们在进行环境的保护和规划的时候,需要通过预警原则来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管理原则。 城市在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之前,需要通过预警原则对环境展开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同时把分析的结果交给上一级进行核查,将其作为城市后续规划的一个主要的依据。对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工作需要在预警原则之下进行规划,同时,要把预警原则作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针,使环境保护能够作为经济发展之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项目。在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同时对地区或者城市中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更好地推动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 通过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可以发现,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部分旅游城市当中,他们的环境治理效果是比较不错的,在环境的保护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对环境展开保护工作,同时对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得这些城市的知名度不断地上升,并且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切实的做到了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预警原则的适用,可以对环境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更好的辅助,从而达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建设一个生态城市的目的。通过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和实施,可以使得我国的环境现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当中,应该在环境的规划和管理中加强预警原则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推动我国环境的建设和生态的保护、发展。以上的粗浅之见,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相关的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信息化思维的渗透,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趋势。本文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人员培训这一知识点,从教学思路分析、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开发相关内容,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也为进一步深化高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对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教学中逐步开展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创设符合专业课程的信息化环境,更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优化教W效果。文章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人员培训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更科学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选自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组织篇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结合参考教材、教学大纲、该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确定的课程标准、以及职业素养,将组织篇中复杂、琐碎的知识点,整理归类为组织结构、权力艺术、人员配备三大模块,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其中人员配备分为以下四个项目: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聘、人员的培训与人员的考核。文章知识点的设计就选自项目三:人员的培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合格的“培训专员”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将来绩效考评的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拓展职业生涯的宽度和深度。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接触了一年的专业课程训练,对于本专业的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在之前已经学习了计划、组织的基础知识,对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分析岗位职责的基本技能。但是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组织和利用信息化资源,对培训的认识片面,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 二、教学培养目标及重难点 1、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基本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能准确的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掌握培训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规范格式;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职业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工作要领开展培训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是前提,制作规范的培训方案是保障,灵活运用、有效的开展培训工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从而归纳出本课程的重点是制作科学、规范的培训方案,难点是灵活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开展培训的实务操作。 三、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同学们没有进入企业观看企业的培训过程,学生的亲身感受性不强等问题,结合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 2、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喜欢玩手机、且方便携带的特点,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资源及布置课前任务,方便同学们随时查阅资料,依托世界大学城建设专题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环境;利用视频、flash动画、小游戏、QQ、微信等信息化工具,解决实际困难,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培训的知识要求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准备、课堂实施任务、课后拓展提升三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图1所示: (一)课前准备 课前引入翻转课堂,学生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上领取课前任务: 第一,浏览老师建立的专题学习平台中的课程资料,预习新知识,同学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上传学习平台,老师和学生共建课程资源库;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学生将收集回来的资料上传到小组QQ或微信学习群,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着总结出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并将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检查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准备上课展示。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根据以前的课程安排,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模拟创立了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上一次课程学习中对岗位职责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知识架构基础上,学生们在学习平台上领取任务单:对公司新入职的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培训。 任务一:要有效的完成好这次培训工作,首先要确定培训内容。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点开教师课前准备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岗位说明书,以及这次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面试时提交的简历和面试评价单,各组依据这些材料展开开放式讨论,自行确定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配对闯关小游戏,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选择正确的培训内容。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自我检查对选择培训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完成任务一的学习。 任务二:选择好培训内容之后,就应该据此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开展任务二的学习,制作培训方案。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一份完整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组内讨论制作一份培训方案,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可以随机抽取一组制作的培训方案并将其展示出来,同时列出现实中企业对于该岗位的新入职人员所做的培训方案,大家一起分析之前在选择培训内容上的缺失,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出一份合格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格式要求。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任务三:依据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相关培训工作,是我们要完成的第三项任务。针对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混淆培训经理、培训讲师、培训专员之间的岗位职责。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让课前选出的最优秀小组将自己的成果从资料库中调取出来进行讲解,从而确定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老师将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制作成一个个微视频,供学生们随时点开学习参考。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了解培训专员如何组织实施培训,并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技能。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思考如果自己是培训专员会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呢?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制作微脚本,老师随机抽取一组同学依据微脚本即兴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 考虑到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上台表演并获得老师的现场点评,对于其他小组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微脚本表演录制下来,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从而选出最受欢迎的视频。让同学们在娱乐中了解培训专员的岗位职责,锻炼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课程的难点。 (三)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们完成大学城空间的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借助学校承担的对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分组与各位培训讲师配合,实践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 (四)考核评价 借助信息化手段,老师能及时、全面的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整个教学环节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 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和质量,实现对学生技能的评价;通过小游戏和大学城在线测试自动记录的学习成果,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评价;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实现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完成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 教学反思 本课程借助微信公众号,帮助同学们将课余零散的时间整合起来,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堂完成三项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采用视频和flash动画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利用配对小游戏、在线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个性化辅导。利用QQ讨论群、微信等信息化工具保留的交流成果,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各种信息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信息化手段拉近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学生明确了岗位职责。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已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学完后同学们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高,学习热情高涨、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加强、自主学习和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职业修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新举措,以期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模块化;案例库 一、前言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类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均属必修课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滞后性和低效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环境科学、管理学、政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如何教好这门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环保、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类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的价值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及研究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盲目的听从理论,即没有领域理论的精髓,又没有掌握实际的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相关技术岗位的工作需求[1]。笔者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面临的问题包括:课程涵盖内容多、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和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不高等情况。突出表现在: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有限,学习任务繁重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多学科基础理论等相关知识,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繁多的内容,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法更是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无趣,久而久之也磨灭了教师的上课激情。 (二)课程安排靠后,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前修环境科学导论、环境检测、环境评价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往往被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而这一学期很多学生都忙于考研或者实习找工作,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高,教学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需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涵盖内容多,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一定调整。首先,理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检测等)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在相关先修课程已讲授完毕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而对于重点内容的讲解应该做到“透、新、深”,优化教学内容;其次,以点带面,通过将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案例引人课堂的方式,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如下: 1.课程主要知识点模块化。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实践性、创新性的要求,考虑将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分成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几大模块,改变原来教学内容上线性结构的特点,避免知识的重复。其中,每个模块都应包含相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生应掌握的某项技能及方法,同时辅助以相关案例,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吃透。同时,要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的问题,只有将它们集中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如城市环境规划模块中就既涉及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模块的内容,又包含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及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模块的内容,只有由浅到深的掌握了各基础模块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环境规划模块的综合分析。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将知识点逐个突破掌握,最终构成整门课程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2]。 2.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国家、社会现阶段的重大环保问题和环保战略需求。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将具体案例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从而避免单纯的理论教学枯燥无味[3]。 (二)教学方法改革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单纯的教授容易使课程讲授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应讲究教学技巧,引人一些新的理念及教学模式,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 1.结合社会热点及教师承接项目,建立课程案例库。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讲解、讨论或者研讨,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是具有体验性、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案例教学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教学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经济社会条件和管理文化背景,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深入的分析[4]。因此,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社会热点,结合具体案例或任课教师承接的项目,建立适合本课程的相关案例的案例库,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环境问题及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是基于多个教学案例,进一步将这些案例有机组织起来,并建立案例库的更新、补充、维护机制。 将实际案例引人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去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课程中。此外,经过案例库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项目的承接,合同的签订以及评审的参与的同时,掌握社会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具体要求,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建议在教学中采用“项目目标―教师演示―分析讨论―指导练习―引导探索―独立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循序渐进,逐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及实践能力[5]。 2.强化实践调研及课程设计环节。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调研及课程设计环节有利于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强化,更有利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6]。主要内容包括具体案例实地调研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在实地调研教学环节,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带领学生现场勘踏滴水湖及其周边链河水系,要求学生评估并探讨“滴水湖水环境现状如何?滴水湖水环境主要问题在哪里?如何进行滴水湖及其链河水环境修复及治理?如何进行水环境规划”等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系统思考与分析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安排了规划区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污染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等内容,并对规划中需准备的必备图件及相关绘制技巧进行细致的讲解。课程设计可以极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和绘图能力,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实践型人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承接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适应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同步调整。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考核模式在改革前基本是按照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然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因此,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过去单一的、固定的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避免传统的终结考核一次定优劣的弊病,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取消传统的以终结性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约占70%~80%),平时成绩为辅(仅占20%~30%)的考核形式,代之以平时过程性考核(占50%)与期末终结性考核(占50%)齐头并重的考核形式。将单纯的试卷考核模式转变为综合考核模式,即该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不再由期终试卷考试成绩一锤定音,转而由课堂演讲成绩、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学习论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多部分组成。通过形式多样的考核手段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专注于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将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献整理总结能力等。考核方式的改变也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其更加注重平时的自主学习,改变以往忽视平时学习,只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避免了某些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投机取巧,保障了考核的公平性。新型考核模式能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强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统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强调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注重考核方式,以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该方向也成为了环境类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因此,本课程在本科教学中也愈来愈受重视。 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环境预测管理、决策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污染源监督管理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非常值得探讨。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根据课程需要,调整培养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繁杂,要求掌握的前期相关知识较多,比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系统分析、生态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培养计划修订安排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与这些相关课程的衔接关系,做好培养计划的相应调整,把《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或第7学期前半学期,也可以与其他主干课程如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同时开设,这样学生可以在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综合分析能力基础上来学习该课程,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课程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学生专业知识少,因此教学内容相对浅显,主要侧重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原理与方法及管理手段与技术等内容。如能将该课程调整至第6或第7学期进行,则可以优化加深教学内容。如环境规划方案的预测,除了讲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外,可以利用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学到的预测方法进行规划方案的模拟预测及污染总量计算,也可以借鉴王明新老师的作法,自行开发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的模拟程序进行预测应用[1],优化加深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环境规划科学性与政策性的认识。 另外在专题规划讲解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充分结合国家现阶段的重大环保问题来展开。例如大家熟知并深受其害的雾霾污染、温室效应、酸沉降等大气环境问题,在讲大气防治规划时可以将这些问题溶在其中,再结合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讲解,既可以让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同学们理解,又掌握了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另外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涉及的环境预测、环境统计、环境决策等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一些经验公式,无需进行推导展开来讲,而可以在专题环境规划中(如水环境专题、大气环境规划专题)应用实例进行归纳讲授,强调应用,弱化推导。 (二)系统讲授,重点突出 由于课时有限,只有32学时,因此在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时,须采用重点讲授与系统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重点讲授环境管理与规划的理论基础、管理的手段与技术支持、环境管理的体系与制度、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方法等等,而对于专题规划与管理的问题可以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讲解内容主要结合本校的行业特色来进行。由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针对性的突出石油特色,因此专题内容的讲授就偏向于石油工业,在讲授过程中,以基本理论方法为主,突出专业学科特点。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一)将教学模式案例化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借鉴案例教学法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限选课,如果完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理论和技术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课堂讲授,以案例教学为导向,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将课本内容溶在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掌握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要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案例来强化学生的融入感,采用课堂讨论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了理论可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到所学的理论。例如针对某市石化企业的污染问题,我们如何合理进行规划,可以直接带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及了解企业周围的环境状况,有亲身感受以后再结合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当然最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观点做出点评,给出相对合理的规划方案。当然讨论时教师要注重启发采用规划与管理的理论进行思考,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邓欢欢等提出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与案例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对抗”二字,辩论双方需针对同一个题目进行抗辩,所以案例如何体现“对抗”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与准备,也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比如雾霾污染是如何造成的,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性有多大,石化企业对雾霾贡献度及如何对石化企业进行合理规划等等,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并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说错话。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4]。可以回顾性提问、前瞻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三种方式相结合。以问题教学为引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把当前的环保形势,面临的问题,环境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提问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向教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进行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和反应能力。 2.情景教学及反转课堂等。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获得大量的资讯信息。因此教学模式也应实时改革。 情景教学是由原来的传统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本,设置相关情景进行讲解。以情景教学为媒介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主人感,自觉的感兴趣地学到相关理论和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转课堂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方式可以在网上进行,也可以和老师面对面交流。采用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某个专题规划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观看,自主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专题录制视频需简洁明了,使得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由“被动接受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同一个环境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应多元化进行,采取笔试结合专题讨论、调研报告、实例分析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把平时表现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五、结语 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调整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可以感兴趣地学到相关理论和知识,又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建筑环境规划与管理分析 摘要: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现在国家提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因此我们在规划我们的住宅区景观规划的时候要把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纳入到我们大的生态系统里面来,不仅遵守我们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更应该考虑到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大的生态系统中所出的位置,找准位置,合理布局,为维护整体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本文结合某建筑小区设计案例,对建筑环境规划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 小区 环境规划 管理 正文:国家在近些年不断提出可继续发展战略,可继续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我们的能源消耗的可持续,更是我们整个国家在发展当中可持续,我们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在注重植物配备上,合理的道路规划上,公共空间的开发上等,需要我们在规划我们的住宅区上要多考虑可持续的因素,用可持续的眼光设计规划我们的住宅区,让我们的住宅区在循环利用上达到高的利用率,用发展的眼光规划设计我们的住宅区。 一、项目概况 某小区位于山东某海滨城市。路北为公园; 西接海岸,海岸为城市滨海绿带,再向西便是城市主干道;小区基地呈不规则矩形,地势平坦,占地约 4.4 km2。 二、设计理念 居住环境是人聚居生存活动的基本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因此,它也是由“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活动体系有机组合形成。具有满足人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质功能和满足人心理意向、文化行为和人格行为所需的精神功能。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的同时,有效控制和布置绿化空间,让绿化环境成为居住空间真正的主题,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全的“绿色住宅”环境。中心景观区构成了整个小区绿化的主景,根据小区名小区,乔木配置主要以秋叶树种为主,体现“秋”意,适当配置一些常绿乔木。灌木多以常绿为主,使整体绿化协调。宅旁绿地多设置一些休息休闲小广场,并融入当地特色,如剪纸等。 三、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 1 功能分区 结合实际使用人群和休闲娱乐的需要,将小区分为主景观区、老年活动区、运动健身区、运动健身区、儿童游乐区、娱乐休闲区、休息区等六大部分( 图 1、图 2) ,各部分通过绿地和道路进行有机联系。 1.1 主景观区 主景观区空间开阔,位于居住区景观中心,设有中心水景广场,樱花林,紫藤花架及其他绿地空间。主景观区包括“动”,“静”两大功能,中心水景广场是“动”,樱花林等是“静”。两者依靠水体连接,相互协调,提升小区环境的整体质量。适当的布置一些小品,亭廊,坐凳,石桥,增加情趣。居民既可以在此处游玩聊天和赏景,也可进行垂钓,遛鸟等。 图 1 小区总平面图 图 2 小区功能分区图 1.2 老年活动区 老年人大多喜欢安静,私密的休憩空间,他们希望环境比较接近自然,这样不仅能有好的空气,也可让人的心情心境等达到最佳。很多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小区中早练,白天在小区中活动,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小区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因本小区场地有限,此处的老年活动区主要以动态活动区为主,主要供老年人晨练和舞蹈健身,适当设置一些坐凳,供老年人休息聊天。而供老年人下棋,遛鸟等场所设置在了其他功能分区中,其间通过步道、广场、汀步等将它们连接起来,老年人可以很方便的在各个活动区中来回走动。 1.3 运动健身区 位于小区景观中心东北方向,下方是观赏樱花区,左斜侧是娱乐休闲广场。场地成扇形,区内主要配有健身运动器材,供居民休闲健身。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 1.4 儿童游乐区 主要功能是作为儿童休闲、娱乐的场所,内部配有儿童游乐设施。周围绿树环绕,外界干扰较小,形成了一个半围合的小空间。为丰富色彩,吸引儿童前来游玩,铺装材料选用淡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广场砖。注重儿童游乐区的整体安全,避免宠物等进出,并且要远离主干道。还为家长提供休闲座椅等进行看护。还应重视儿童游乐区形象设计和整体场景营造,让孩子得到视、听、触、嗅等全方位的刺激,解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发学习,快乐成长。 1.5 娱乐休闲区 小区中设有多处娱乐休闲广场,供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游玩休闲。小区景观中心设有娱乐休闲广场和树阵广场,既起到了娱乐休闲的作用,又可作为人流的集散地。沿着锦屏湖支流设有几处小型广场、平台,并设有休息亭廊。宅间绿地中也有设置少量小型休闲广场,使人们一出家门就有供其休闲娱乐的场地,方便居民生活娱乐。四周配置各类植物,与居住区主干道分离,给人们一个安全休闲环境,可供游人作长时间的停留。 1.6 休息区 主要设置在宅旁绿地中,该片区域远离中心广场和主要道路,外界影响最小,形成宁静氛围比较浓厚的静区。设有多处休息坐凳、长廊等,最适合居民休息。并且该片区域中还设有一些特色小品、文化景墙、花坛等,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也能放松心情,舒缓疲劳。 2 主要场地景观分析 2.1 出入口景观 ( 1) 银杏大道位于居住区主干道两旁,路宽 5m,围绕小区一周。以银杏为行道树,春夏可观银杏的葱绿,秋天树叶变黄脱落,满地的金黄,给人一种俊俏雄奇、华贵典雅的质感。并且银杏树干挺直,给人一种雄伟大方的感觉,为小区增添了些许古韵味。路边绿化带由色彩绚丽的花灌木构成优美的街道景观,使车辆和行人的进出能有良好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 2) 人行入口广场主要是行人进出小区的出入口,不通车。广场呈“L”状,设有入口花坛和单面休息廊架。休息长廊是木材和石材的结合,体现了时代感,并且运用了当地的资源。休息长廊可供进入小区的居民和晨练的老年人进行的休息和交谈。人行入口广场也可做人流集散地。植物配置体现层次感。设计简单大方,不浮夸,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让人觉得一进到小区就有种回家的感觉。 2.2 中心景观 ( 1) 中心水景广场为直径40 m 的圆形广场,是小区主要的人流集散地,也是居民主要的活动广场。中心为水景假山石,湖水经过樱花林,延伸到树阵广场边。模拟自然山水,加入喷泉,既体现了自然风光,也表现出了时代感。广场边缘设有弧形紫藤休息花架。居民观赏水景假山和紫藤花的同时,也可在此嬉戏游玩和聊天休息,还可供老年人垂钓,遛鸟等活动。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好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 2) 樱花林位于中心绿地东侧,通过湖水与中心广场相连。樱花林中设有溢香亭,既可以供居民休憩闲聊,又可观赏樱花的灿烂和湖水的荡漾。溢香亭通过卵石连接园路。春天樱花盛开时,花繁艳丽,满树灿漫,如云似霞,很是壮观,为居住区增添了色彩,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能够放松心情,消除疲劳。 ( 3) 树阵广场位于中心绿地西侧,和居住区主干道相接,我选用的树种是朴树,因为朴树树冠圆满宽广,树荫浓郁,可供人们乘凉蔽日,可形成很好的景观效果。并且树阵广场设有石桌凳,可供老年人下棋打牌等娱乐活动。树阵广场旁设有剪纸屏风景墙,体现该市剪纸文化。剪纸屏风景墙还可达到漏景的效果,通过剪纸景墙缝隙人们可以看到后面的景观。 ( 4) 休闲广场位于中心绿地北边,广场似波浪状,线条自然,广场中设有休息坐凳,供人们休息交谈,增进彼此感情。休闲广场既可以供居民娱乐休闲,它也作为居住区的主要人流集散地之一。广场靠主干道周围种有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与主干道分隔开,让人们放心安全地在此游玩。 ( 5) 舞蹈广场 位于中心绿地东侧,左与樱花林、中心广场相连,右与人行出入口相连。铺装采用了特色铺装,形似剪纸图案,融入该市文化,但铺装色彩采用淡色系,不会使居民视觉疲劳。广场主要供老年人晨练、舞蹈等活动,内设有休息坐凳,供老年人休息。老年人在休息的同时既可以聊聊天,也可以观赏水景和樱花。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 6) 运动健身广场 主要供居民健身娱乐,内设有健身器材、沙坑等。采用塑胶铺地,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健身场所。 2.3 宅旁绿地 ( 1) 特色花坛设置在宅旁绿地中,因为该市三面临海,海洋资源丰富,所以特色花坛以“鱼”为形,体现该市特色,也增加居住区的趣味性。主要以观赏花卉为主,如: 一串红,万寿菊,报春花等。 ( 2) 小涌泉是直径为 1 m 的圆形小涌泉,增加情趣和时代感。旁边设有小雕塑,小猫正做着,歪着头,增加趣味感。 ( 3) 为融入该市特色,在宅旁绿地中设置小型葡萄架,葡萄架为“S”型,葡萄架连接小广场,广场中设有休息坐凳。人们可以在休息闲聊的同时观赏葡萄。 ( 4) 文化景墙以石材为主,景墙上刻有该市历史人物事迹和一些该市地名的由来等地域文化。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 四、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多注重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而非简单赋予景物以文学描述和图解符号等,把场地的自然要素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反映设计师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认知态度,营造更具特色的居住环境,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针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强调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教学考核,是形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环境工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 专业课 案例教学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具有动态性、时效性。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关注前沿科学,对规划与管理的动向和预测进行分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剖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获得广博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又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教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特征,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课程目标要强调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围绕“环境与发展”主题,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总论要重点处理好规划模式与方法的关系,分论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国家环保需求;教学方法要联系环保实际,加强师生互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的研究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环保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工程与管理能力俱佳的环保人才刻不容缓。[1]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一门涉及环境科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2]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在人文、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改革实践,就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目标改革 1.培养学生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学习意识 理工科学生往往较为注重工程技术知识,但缺乏良好的人文底蕴,对于管理知识的认知也较为有限。然而,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仅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也需要完善的环境管理,只有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双管齐下,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课程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学生要学好环境规划模式、目标与指标、规划内容、功能区划、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规划方案的制订与优选等环境规划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以及环境管理制度、机制、政策、工具等环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内容与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应用方法,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环境现象中识别环境问题,判断环境问题的属性,引导学生培养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环境问题分析的思维与方法,包括识别、评价、预测以及优化方法等。此外,还需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 二、课程内容改革 1.指导思想 环境规划与管理要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个主题,从环境、社会、社会复合系统的角度去分析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问题及趋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与方案以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制度与机制,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围绕这个指导思想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 2.改革思路 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环境规划目标与指标、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的评价与预测、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环境规划方案的决策分析等内容。分论部分,不同教材有较大差异,大部分教材安排了部门环境规划,例如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声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固体废物规划与管理等内容,有些教材还会安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等。实际教学中,由于各个学校行业背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与培养目标相衔接。但总的来说应紧扣国家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地方高校也可以适当考虑行业或地方环境与发展的需求,而不能盲目照搬教材内容,否则只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在总论部分,要加强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的教学。我国“九五”以前的环境规划模式较为强调工具理性,环境规划实践中过于注重规划结果的完美性,但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往往较差;“九五”以后规划模式较为注重规划过程的公平性和规划方案的灵活性,但往往忽视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表现在教材中环境规划内容与方法流于定性描述,表现在规划实践中则可能是“拍脑袋”规划现象泛滥。因此,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规模模式与规划方法的关系。笔者在环境规划预测评价与优化等相关章节中,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了水环境质量模拟和大气环境质量模拟程序,可用于环境规划方案的模拟预测,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结果的可视性;同时,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给学生介绍了许多环境规划实践从立项到实施的全过程,说明了过分依赖数学方法的困难与不足,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规划科学性与政策性的认识。 在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与时俱进,充分国家现阶段的重大的环保问题和环保战略需求。例如,对于大气环境规划,可结合当前我国雾霾污染的严重形势,适当加入雾霾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讨论。对于水环境规划,要结合我国河流重金属污染时频发的现实问题,适当加入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介绍。此外,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级政府纷纷开始修复受污染工矿场地、耕地和矿山。因此,在分论部分还可以加入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当然这些前沿问题的加入,需要授课教师有一定的相关科研经历,因此具体内容的设置可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此外,由于课时有限,因此也无须面面俱到,应抓住各专项环境规划的共性特征,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通用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不同污染物或不同部分的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的环境问题,把道理讲清楚,最后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中,从而避免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积极性。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去分析学校这些环境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分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系统观、时空观和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可结合我国时有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成因、政府与企业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感。 2.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也锻炼他们的临场勇气,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使他们不再被动学习,而是积极主动想学习。通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合理安排、设计后续的课程内容。可以回顾性提问、前瞻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三种方式相结合。回顾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此前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热身,巩固已有知识,并迅速进入当前课程的学习状态。新内容介绍过程中适当的前瞻性提问,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师的讲课思路与方向,从而有序展开新的授课内容。临近课堂结束时可安排总结性提问,让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脉络有着更好的把握,提高对新内容的整体认识水平,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提问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和反应能力。 3.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化 为了提高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环境管理章节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曾围绕雾霾防治、铬渣污染防治和环境立法与执法等热点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正反辩论小组,参照辩论赛的形式,安排了一场小组辩论赛,由学生自己担任主持人和评委,并进行了全程摄像,教师则充当评论员。辩论赛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辩论赛,很好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很好地在思辨中提高了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水平。 4.提高课程学习的研究性和创新性 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引入讨论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3]讨论式的学习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派代表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演示,同时须提出问题组织班级大讨论。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最新进展,让学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探究式的学习,可以在考核方式中体现,例如要求学生围绕特定问题撰写课程论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辨性和质疑精神,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我国城乡高层建筑环境规划管理与对策 【摘 要】环境监察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由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环境监察是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行为,是当前经济体制下对环境监督保护的主要手段,具有强制执行性。文章以环境监察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和问题着手研究,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以达到提升环境监察能力目的,进而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对策 基本准则 建筑规划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提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保有量也在提高,造成了交通拥堵。为改善以上情况,增加建设用地是势在必行的,这样的话会导致耕地减少,人多地少的情况会越来越突出。这些目标的提出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生态化发展的进程。这些年我区城市化率进程加快,更低越来越少。政府应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级部门也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一、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和问题 环境监察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工作,虽然国家和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重视和资本投入,可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仍暴露诸多难题,严重制约环境监察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具体如下: (一)环境监察工作意义。环境监察工作十分复杂,需要通过对环境信息进行合理获取、整理、归纳、分析,进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资料和数据。环境监察能够有效改善环境,为实现对社会环境保护,需要对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深入探究,而环境监察就是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追查污染根源行,并对污染事件罪魁祸首采取惩罚行为。在环境监察中,要严格遵守“谁污染谁负责、水污染谁治理”的宗旨,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落实到位,进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环境监察可促进环境污染的降低,伴随社会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公众重视,当环境监察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时,可及时对污染物和污染问题进行处理,降低环境污染造成不良影响。 (二)环境监察缺乏有效执法力度。当前环境方面法律法规在环境违法行为刑事和行政处罚上略显轻微,无法给环境违法违规者以足够的警示作用,一些企业为了牟取利润,不惜以身犯险用以获取丰厚效益,但当前国内缺乏环境犯罪防范和惩治措施;环境监察先创监督方法极其匮乏,使得环境监察效果低下;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监督、举报意识;监察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强,知法犯法,对环境违法乱纪行为网开一面。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结构 要求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对高层建筑进行严密的抗震设计。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结构类型直接影响着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所以在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过程中确定最佳的结构体系。现阶段,我国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抗震墙板结构、简体结构以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二)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原则。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选择关系到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结构一样,高层钢结构房屋应该尽量采用规则的建筑方案,当结构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部位设置抗震缝,从而形成多个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由于钢结构可耐受的结构变形大于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不宜设抗震缝,必须设置时,应该将建筑物分割成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平面的布置应该简单、规则和对称,确保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为了避免在遭遇地震的情况下高层钢结构房屋由于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形变集中或者因局部削弱或者突变形成结构薄弱部位。另外,还应使各层刚心和质心尽可能处于同一竖宜线上,可以有效地减小扭转作用对建筑的影响。另外,还应该注意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楼盖应该采用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或者非组合楼板。 三、工业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数据的收集、传送、存储、统计、分析功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预警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采用科学的编码方式,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有效共享与连接;利用互联网站、短信平台等新的手段提供信息与查询方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方便社会公众的查询,提高服务水平。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也要求物质的可持续性与精神、人文的可持续性并存。 四、强化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队伍建设首要是提升监测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既要对环保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环境监测业务有深入了解,又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环境监察人员自身素质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在岗后培训要具有专业性和差异性培训,内强素质和外树形象,大力提升环境监察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环境监察机构监察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监察机构应引进先进执法装备,提升执法的科技含量,进而达到提升监察效率效果。 五、总结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应对象是低收入人群,目前保障性住房仅能覆盖城镇家庭的6%,就目前形势看来,开发保障性住房项目势在必行。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应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低收入阶层的提升为目标,建立与商品房混合建设为主,集中建设为辅的方式,推进社会整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从业的重要渠道。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开设、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势,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案例教学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摘 要】 案例教学是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能达到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内容的目的。本文在确定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原则以及案例来源的基础上,提出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案例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案例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系统学与环境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1]。以往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适应课程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1]。案例教学自1870年兰格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专业和职业教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运用的热点[2]。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中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填鸭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笔者在多年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了案例教学研究。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运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使抽象的理论与方法变成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真正掌握和领会课堂所讲的内容,理解了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对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学生了解现实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科研、教学和工作夯实基础。 一、案例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应来自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凭借个人想象杜撰出来,且案例从开始到结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情节。通常案例应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 (二)启发性与实践性 案例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概念与理论,且一听了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一套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受用。 (三)时空性与随机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时,环境问题也可能随时突发。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注重其时空性与随机性,尽量选择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观点、热点案例。 二、案例来源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中,环境规划部分的内容突出技术性,而环境管理部分则强调政策性,二者均与实际结合紧密。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案例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5]:一是利用现有案例,通过查阅期刊、报纸、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获取适宜的案例。国内外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实际中发生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和筛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来源目前是教师获取案例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来源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案例,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科研成果较多,且大多数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的教师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案例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三、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内容,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的连锁思考和反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特点。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中,笔者运用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结合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互动型教学 互动型教学包含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提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形成良好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在讲完每个章节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根据教学需要选定一个题目留给学生,学生分成对立两组,在课后对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内容时,安排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认为应先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待环境问题出现在治理,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另一组同学则认为应先保护环境,然后在发展经济,这样不至于使环境遭受破坏,花大量资金治理环境。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课堂辩论,学生即懂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启发型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讲课内容引进一些典型案例,说明某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怎样产生、产生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与课本内容有何关系等。如在循环经济讲授中引入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庆县的“没有鸡粪的养鸡场”视频案例,通过这个视频案例学生可清楚地了解了养鸡的全过程,养鸡过程中产生何种污染,污染怎样产生,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的作用等。视频教学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7],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的视频还不多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视频,也可以利用网上有关视频。 (三)主动型教学 主动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题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资料的查询来完成报告,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述。如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内容中留给学生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长应如何实现学校的环保目标”,学生就这个题目进行资料查询,调查学校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完成报告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样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荣誉感,又对前面所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概念、目标管理过程、形式和特点以及工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加深与巩固。 (四)专业型教学 由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政策性较强,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教师没有研究过此类问题或实际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很难把握其理论、技术实质,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可在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聘请当地环保部门有理论与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专业人员天天接触实际环境问题、经常运用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其内容理解更为透彻。通过他们的生动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运用,同时,学生也可以提一些较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请他们回答,达到课堂互动效果。如环境信访事件较多的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存在噪声影响的实际问题,专业人员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进行分析,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对这些制度的概念和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结束语 上述案例教学方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加深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信心、主动性和互助性。然而,目前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只有把案例与教学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探析 摘 要: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在教学中的发展,课堂实践表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培养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课堂实践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借助实践案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训氛围之中,对抗式的激烈气氛能够使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头脑风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2]。经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的一种,同样具有案例教学的所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教师或学生通过特有的案例,对案例本身及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有较为规范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抓住和利用案例中的“对抗性”,将“现场招标”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像真实的招标一样,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大量的实践已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析,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对抗式”案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在程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对抗性如何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分三个步骤进行。[3] 1.典型案例的选择。“对抗式”案例教学的对抗性要求教师或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对抗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案例的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案例的辩论可以是分组进行,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也可以由个人负责案例的陈述,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观点,进行混合式辩论。整个课堂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适当时候,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给一些提示,增强案例的对抗性,活跃课堂气氛。 3.对案例的总结。学生在对抗发言中,对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理解和使用是否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中要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探析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在期中进行,因为此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为了保证课堂中对抗的精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分析、研究案例,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而做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前半学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 在温州医学院2012-2013第一学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实践中,由学生自行选择课堂实践的模式,最终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的选择与撰写,由小组中一人进行案例的陈述。辩论的进行,由小组成员对抗其他学生。整个课堂实践中,学生认真聆听案例的陈述,并按照需要做一定的笔录。陈述完成后,由台下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围绕案例进行,可适当做一些扩展,每个案例的论辩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论辩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课程实施反馈中,学生一致认为“对抗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观察,也可以明显看出,“对抗式”案例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后半学期的课堂授课中,学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积极跟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会因某个知识点进行辨析,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觉得辩论的过程中,课堂时间过得特别快,意犹未尽。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课堂实践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大大增强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课堂实践证实“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但要取得较好的课堂实践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因此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有效针对案例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和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浅析“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 案例教学法对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育实践中。“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革,“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立足课堂,充分体现本课程案件的“对抗性”,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 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高校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学习法律的常用方法,目前已被多门学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管理学,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房地产经营和环境教育等[1]-[4]。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在环境管理和规划领域,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而深刻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本文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引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主要是抓住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案例的“对抗性”,让学生模拟现场招标的情景,真实而全面地模拟现实,分别站在相互竞争的对立场面上,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这样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也可锻炼自己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可见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笔者把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分为撰写教学案例、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和案件的总结三个步骤,现分述于下: 一、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其教学目标仍然是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能力和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案例内容除了要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还必须容易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即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或与学生一起就某个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理论知识的方式。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抓住案例的对抗性,将“模拟真实竞标现场”引入课堂,让学生从相互对立的立场上,对案件进行辩论。因此,“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搜集、撰写案例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类案例才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感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因此,在“对抗性”案例选择时,我们要在丰富的案例汇编的基础上筛选出特别有价值的高水平的案例。案例一般是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必要时也可以在案例中假设某些情节,或提供多种可能性。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案例的选择可以充分考虑当地的一些规划或管理方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实用性。 2.典型性。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通过对这一事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类事例相同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标准性、联系性。由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典型性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某一类型的案例分析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典型案例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譬如在模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针对“公路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写”。从典型性出发,我们应该选择一条路况稍微复杂一些的公路,例如可选择同时途经隧道、河流和生态脆弱区的某一公路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案例具有其典型性,更加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对抗性。“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案例一定要具有观点冲突和对抗性,并且,这种冲突是要充分体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式。例如,对于环境规划课中“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案例,可以给出2-3个存在对抗性观点的方案,学生就可以在立足于本观点的同时,对另一方的方案进行抗辩。一个案例可能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而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由于“对抗式”案例法的特殊性,案例的辩论一般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师以所撰写或挑选的案例为分组依据,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辩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抗性。与一般的案例教学法不同,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辩论中,小组间的讨论并不是单纯地陈述己见,归纳总结。而是以己方观点为基石,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攻击对方观点,此辩论过程有很强的对抗性。此时,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必要时做一些说明,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辩论的对抗性过弱,学生各讲各的,整个过程没有进行交锋,这时教师就可适时点拨,调整他们的辩论方向,使他们做到“对抗性”辩论,使课堂活跃起来。 2.整体性和民主性。案例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目的是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创作平台,有利于整体推动。“对抗性”案例教学法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激烈的辩论中来,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从旁指导或引导。整场辩论都建立在完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围绕案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辩论双方互相尊重,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 3.激励性。“对抗性”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进行对抗性辩论时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为了获得一个最终答案。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讨论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因此,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充分激活、展现,实现从知识再现型向知识创造型的飞跃。 三、案件的总结和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展示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依据[6]。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对案件的总结和评价。在对抗发言中,学生对案件的分析是否正确、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否运用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总结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可见,“对抗式”案例教学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很有价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点冲突和激烈争辩,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抗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随后的教师的总结讲解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证明,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特点,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可收到良好效果。案例的对抗性,使学生热情陈词,纷纷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能激发学生的辩论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监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摘要: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已经全面铺开,在电力监理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本文从安风体系在电力监理企业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关键点分别论述,重点描述建设流程、关键控制点、体系运行的重点所在、保障体系顺利建立的措施等。 关键词: 电力监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述2012版 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风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基建安全科学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各基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安全管理责任,有效控制基建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南方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①2010年12月,南方电网基建【2010】28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基建部分)》的通知。明确要求安风体系实施范围包括各省公司所属各承建公司基建工程的各设计、施工、监理和调试单位。并提出建设思路、目标及要求。 ②监理企业开展安风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监理企业走在安风建设的后发阶段,前者供电局和施工单位已经运作了几年时间了,可以说运作较正常了。但是监理企业尚未开始普及开展建立体系。目前就几家单位在做试点工作。 2 必要性和目的 随着电力监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方在安全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电力监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也陷入了困境。 出于内部需要,电力工程监理公司自身安全管理需求,必须要把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否则逆水行舟。沿用老一套的安全控制方法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所以如何更好的管理安全生产,是摆在所有电力监理企业面前的最大的困惑。 内外需求的作用下迫使监理企业需要引进和运用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提升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员安全风险意识,降低安生生产带来的风险,达到符合行业规定和要求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3 体系核心思想 安风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一个规范化、系统性的持续改进过程。核心内容为: ①全员参与。这是安风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前提。部分人员一听到体系的名称就直观地认为这是公司里安全管理部门做的事,应该是安监部或质安部干的活,与自己无关,不用关心和理会。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和错误的思想。安风体系责任部门可以设在安全管理部门,但是整个体系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转变。尽量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做这个体系的目标之一。 ②体系要素实现PDCA循环,体系运转机制有效运转,实现整体的持续改进。建设和运作必须靠所有一线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来实现,需要全公司从领导层开始到一线员工的大力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安风体系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③超前预控。将防范事故的关口前移,实现了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向通过“5W1H”工具将管理工作向精细化、量化转变,实现管理要求的落地。 ④安风体系的建设不搞形式主义,要结合实际工作,注重实效,主要采取完善和改进现有措施和制度执行的方式进行;同时,体系建设要结合项目管理的要求,体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4 建设流程 监理公司作为2012年度安风建设试点开展单位,一定要先试先行,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安风体系运行,但要注意的是各部门侧重点不同,按照公司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相应地把体系各要素相应的划分到各部门来主抓或重点开展,其最终目的是借助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司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公司的总体竞争力。 ①体系启动和初次培训。体系的启动必须由监理公司最高管理者认定主要牵头负责部门。一般都是直接任命安全管理部门即质安部或安监部来牵头负责该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再接下来就必须开展安风体系建设的概念性的培训工作,且该培训必须面向全公司,公司领导、中层、各部门主管和总监必须参与。 ②初定建设方案,建立体系组织机构。初定安风体系建设方案,确定“取钻”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推进计划、实施过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组织机构中应包含两个组织: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必须把公司管理层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作为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施小组必须确保各部门均有人参与其中,确保体系能在全公司范围内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③标准知识培训,管理工作标准文件编写。在编写标准文件前必须对实际负责的实施小组开展标准知识培训工作。包括标准知识内容培训,还有标准编写规范等,统一思想。确定标准文件编写清单时需要确定哪些要素与电力监理工作有关联的,哪些可以忽略。 管理标准必须包含所有应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因为策划阶段有缺陷时,外审时打分将会有先天的缺陷,接下来将是惩罚性的打分折扣。但又必须避免脱离实际,把做不到的事项都列进来,造成有计划做不到的困局。 4.1 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很多工作都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风险评估一般采用SEP法来开展。基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①监理自身风险:包括监理办公环境和监理人员本人的安全风险。②施工现场监理风险: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施工现场风险指的并非施工单位所产生的风险。而是指由于监理工作失误导致产生施工风险而对应产生的监理责任风险。这里可以运用成熟的成果:南方电网编制并成熟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可以把评为中等以上的施工风险作为监理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这种间接导入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评估的工作量,且能避免大量的缺项。值得注意的是:施工的风险等级结果通过监理风险评估后得出的等级很可能不一致,如:施工危害评为高风险对应的监理评估等级可能是低风险或可接受风险。 4.2 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全员培训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基本上把体系文件都编制出来了,体系文件通过监理公司最高领导者批准后正式,同时做好体系文件的全员培训。让所有员工都了解体系,并按照体系的做法开展工作。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4.3 三大员培训与任命 “三大员”就是安全区代表、内审员、事故/事件调查员。安全区代表在整个体系运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际体系运作里很多检查与发现、事项落实均由安全区代表来执行。安全区代表的工作量非常大,最好能以独立的岗位来开展。任命前必须对“三大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符合要求,才能上岗。 4.4 安风体系运行 体系运行关键要及时开展各管理工作标准的落地。按照三部曲来开展:①现场环境检查;②组织编制现场改善计划;③落实计划,分配到各部门完成改善。 体系运行中发现标准与实际开展不符合时,必须要及时修改标准使之与实际相符合。特别是资源分配不足以满足体系运行需要时,必须及时向上反映,以尽早解决问题。质安部要定期组织对体系推进的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新制度、新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4.5 内审员培训与任命 内审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任命上岗。内审员建议配置6人以上,以方便内审时成立多个内审小组,满足内审时间要求。 4.6 内审、外审 2012版体系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审,初次内审必须覆盖所有部门,所有要素,所有工程项目。如项目数量过大,可以抽取几个典型由内审小组亲自审核,其余项目则采取交叉互相审核的方式开展。 若内审认为可以达到建设方案所定目标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外审要求。 5 安风体系建设关键 5.1 安风体系与三标、公司现有制度、网省公司制度的高度融合 安风体系绝非独立于三标等现有体系以外的第“四标”,而是与ISO三标、国家标准、南方电网公司现有制度、监理公司现有制度的高度融合的体系。体系所包含的管理工作标准均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又有所完善和提高。把这几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2 不能拘泥于安风体系的固有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大胆删除不适用要素 尽量满足确定下来的要素要求,但又要与实际相符合,宁可与体系要求有差距,也不可造假,生搬硬套。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实在没办法时可以采取弱化该要素要求的方式来迎合要素要求。 5.3 培训宣贯 如果说体系建立是重点的话,培训宣贯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了。整个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培训宣贯的情况,因为培训是制度能落地的前提,是全员参与的关键所在。宣贯培训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如召开公司级全员大会宣贯、小班教学局部培训、考试、看视频等方式来开展。其中小班局部培训效果最好,互动较多,能较好吸引注意力,能产生较多的共鸣。 5.4 切实执行落实 实体操作,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这里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力。且在实际执行中肯定会有些问题存在,毕竟标准文件量大,编写得难免有点疏漏的地方,所以就必须要有更新、修编制度的需要了。 5.5 公司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良好沟通,达成共识 安风建设绝不是质安部的事,要破除这个误解。安风体系的建立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努力,因为安风体系包括了公司绝大部分的运作内容,包含从前线一线监理人员到市场综合后勤人员等。把全公司用一个体系来贯穿下来。所以对于公司的管理、运作也是一次提高,明确公司的运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等。 5.6 安风建设盘点会议 安风建设还有一个关键点——领导高度重视。必须有最高领导组织每月召开一次安风建设盘点会议。因为这是一个原来没有的体系,需要从0开始建立,难度和资源需求都很大。需要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重点是:对照安风建设方案进度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必要时由总经理重新分配资源以便完成工作。 5.7 严肃考核和协调机制 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安风体系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形成闭环管理。各相关部门及监理项目部,要形成好常总结,常汇报与常交流的习惯,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和处理,保证安风建设开展进度处于在控状态,达到预期的效果。 6 结论 首先要先明白为什么建立安风体系,虽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心、费力的工作,但是他能体现一个电力工程企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并将这个形成一个体系,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使电力工程监理企业能在电力工程里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失去了安全就等同于失去了竞争力和先进性。 在实际操作里最核心的要数PDCA循环了。在每项工作里必须体现该精神。只有通过安风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而安风体系建设与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在加强安风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同步进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才能整体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刍议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递增,全国上下的电力工程也逐渐地步入建设高峰期。在这般背景之下,社会各界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将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 安全生产管理 现状 措施 1.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多数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都跟不上电力建设快速发展的脚步,这一点主要表现为:由于当前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以致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求创新、方法落后等不良现象凸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依靠经验来进行管理的低水平层次之上;当前大多数涉及繁杂的电力建设系统,仅仅是依靠安全技术措施和技术人员,以致于电力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安全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施工人员的可靠性,由此可见,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电力工程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员工没有将安全生产问题当成工作重点来对待,以致于一些习惯性的违规违章行为反复发生,进而引发一些常见却无法避免的安全事故。 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出规范化的施工流程,有效地防止那些习惯性违规违章行为的发生。贯彻落实规范化的施工制度,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应该及时通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界定电力工程中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相关责任和权利,务必坚持安全施工无小事,小事大作的管理原则。强化工程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的责任机制,对电力工程项目部进行每月安全大检以及例行检,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都应该批评相关责任单位,并追究相关专业安全监督人员的责任。在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应该实行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制度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及时纠正那些违规违章的错误行为,并加以通报批评,拉响安全警钟,促使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进行施工作业。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促使电力工程项目能够安全生产。 2.2着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该对工程全部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工作,促使他们能够熟悉并掌握电力工程施工进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安全监督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测试,合格者才能获取项目部得上岗证,才能进入电力工程的施工现场,以此来保证他们日后的施工行为始终是在安全生产管理范围内的。施工企业还应该将员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水平、安全业务能力等和员工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并和激励机制有效结合。认真审核进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要仔细审查施工现场特种施工人员的资质,务必要保证他们都是持证上岗的。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应该提升工程项目外包队伍以及临时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严格地审查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工作资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系统教育,并进行相应的施工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他们自我的防范意识,充分利用电力工程安全事故通报、安全事故案例、安全事故新闻等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2.3提高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安全可靠性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提前到工程设计可行性方案阶段,务必要高度重视工程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保证负荷计算正确,确保施工设备材料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设备运行模式安全可靠,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将工程造价降至最低。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施工材料的检验制度,着力控制好施工材料的质量水平,以此来防止因为材料问题而发生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状态检修管理,以此来避免机械设备出现“过维修”或者“欠维修”的状态,进而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出动率,保证电力工程的安全生产。 3.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头等大事,它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以及施工进度,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首先简要地论述了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探讨了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此希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能够将安生生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论安全生产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当前,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着更残酷的市场竞争。项目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本文简要论述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管理 1 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广大员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员工进场后,首先是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 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_丁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路边有栏、孔洞有盖, 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厂区道路规范化,施工用电安全化,氧气乙炔系统无漏 ,绿化跟着建设走”。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2 安全生产对电力施工企业的影响。安全生产能为员工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应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坚持不懈地同麻痹、大意、不负责任三大安全管理敌人作斗争,这是保障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 1.3 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 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晦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项目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第一安全责任人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项目施工人员必须接受项目部的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施工人员的义务。 l.4 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水平的途径。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来提高。所谓间接实践就是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而直接实践则是吃一堑长一智,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2 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事故的发生存在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执行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做细做实,不是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做样子,做给上级领导看,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有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必然是说一套、做一套。还有,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浮躁思想,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而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忽略”与“疏乎大意”,却往往是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3 项目管理层如何搞好项目施工安全生产 3.1 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项目安全文化。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项目管理^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 建立科学的战略思想。我们坚信,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 3.3 加强安全管理的方法。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在项目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项目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 建立起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 、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使五大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这几个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都要不断地给予完善。 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制定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订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 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 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演习。建立起各单位相互联动,建立起现场医院、就近人民医院相互联动的机制。 认真做好现场警戒和清场工作。大型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高空落物区域等高危险作业场所切实做好警戒和清场工作,无关人员不得人内。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发电厂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 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榉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及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技术手段会有新的发展,由于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采用更先进、更安全的设备、设施、工具和工艺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有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在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时,电建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探讨 摘要 本文就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建设中的意义、隐患以及如何强化安全知识和提高认识等,对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现如今,电力企业正面临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以及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调整,尤其是电力企业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使项目管理和安全生产适时的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 课题。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当前,很多的电力企业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旧跟不上形式的需求。它主要表现很多方面,如:管理水平仍旧滞留,因为现在对电力企业施工项目的好与坏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很多企业在项目的管理上没有创新意识、盲目的实施管理、项目管理仍然还是只停留在依靠过去的经验管理的层次上,致使管理的手段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电力企业对安全投入不足,在许多方面,如很多复杂的电力建设整体系统还是依赖人和安全技术措施等,这些是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其实,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技术的可靠性组织的管理方面,在这些方面电力企业还有待加强[2]。还有就是,企业的员工对安全生产以及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淡薄,没有把安全第一和安全问题当做工作重点来对待,一些习惯性的违规屡有发生,因此导致的安全事故也是触目皆是。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如今,电力企业的安全建设任务十分的艰巨,现今的施工企业面临着更高的施工技术要求和紧迫的工期,施工技术的不足和机械设施的老化以及规范作业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电力企业的安全建设不是很乐观。 1)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在施工的现场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和安全生产环境的复杂以及物品的不安全都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安全管理的重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正确方针政策。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生产,这项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 2)不安全因素多:具体表现在:设备构建吊装多、机械施工多、重运输多、登高作业多、焊接明火多、重叠作业多、临时施工多、外包队伍临时工多、预留孔洞多等等。 3)“各自为战”,因为电力企业施工的原因,导致项目施工的范围大、位置变化大,从而使施工人员“各自为战”,而且由于作业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工具的随机性比较强,施工条件差等。 3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内在隐患 目前,电力企业是国家以及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因为它关乎着整个国家供电系统的运行长期性。但是最近一些年来根据社会和国家的调查发现,我国的电力系统工程建设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意外事故,也不仅阻碍了电力企业的顺利发展而且还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发生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成为当今电力企业着重研究的课题。 3.1 违规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中造成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原因都是“人为性质”的,这些“人为”都是因为施工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造成的。尤其的施工人员的习惯性违规更是目前电力企业中村咋的“惯性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中:违反安全生产纪律、违章进行操作、违章指导工作等。在对一些电力设备的故障处理中,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没有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下就私自拆开设备进行施工,导致施工人员触点身亡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3.2 管理问题 想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就必须要创建符合电力企业实际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因为规范的管理制度能使安全生产实事求是,更可以提高一个企业的项目建设质量。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电力企业往往只注重工程的质量而忽略了管理制度。比如说,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施工的工期,对细节的施工却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3 预防问题 企业在进行一项工程施工的时候没有先见性,对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没有合适的预防措施。比如:施工人员违规工作没有及时予以处理、设备损坏没有及时修检、施工方案错误没有及时调整等,这都是造成电力企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旦这些潜在的安全事故发生后,电力企业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 危害。 3.4 责任问题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是普遍的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施工者,大多数的施工人员凭借着自己有施工工作经验,而对安全规范忽略;管理者,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自己应尽的义务没有做到,在施工指挥时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指标进行。 3.5 工具问题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很多工程的施工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机械工具来完成施工,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工具本身也给施工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比如:输电线路在施工的时候需要架设小型的起重器和登高作业工具来完成施工,而对施工工具检测不到位可能会造成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4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4.1 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针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上,要结合“奖惩并行”的措施。对违规进行操作的人员要加大的处罚,并且在其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操作规范的员工不仅要在精神上对其进行鼓舞,而且要在其物质上进行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常见的电力故障要尽快采取科学的操作制度来加以施工。 4.2 开展危险点分析和控制 做到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电力施工企业的有关领导要在施工的危险点上进行分析,并且开展其危险源头的调查,制定出危险清单。从而才能在这基础上来控制和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通过隔离、疏导、消除等方式来控制危险源的发生。建立起各个单位之间的互动,如:建立救援预案演习和建立现场医院等。加大重点危险的消除力度,对重点部位和项目的监控,真正做到出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大型的机械设施高空落物区、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等危险物要做好现场设备的管理和清场工作,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安全生产施工管理探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目前安全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需要具备的组织机构,针对电力工程施工各个环节进行了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措;施安全生产 许多惨痛的历史教训表明:电力工程的事故大部分都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并且与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不力和疏忽有关。因此,为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防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细则。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临时性、作业环境多变性、人机流动性大,从而形成了一个人、机、料动态集中的工作环境,这就导致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近年来,由于电力项目的逐步扩张,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呈现出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特点,导致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发生事故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一)能使劳动者获得安全与健康,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安全、文明的基本标志; (二)能够改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适当、事故频发的现状,能够促使企业根据安全管理标准实施管理,逐步使工作环境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 (三)可以促使企业改变安全卫生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改善劳动者的安全卫生条件,增强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利益,但是有些管理领导只看到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投入,忽视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往往抱着安全侥幸的心理态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施工现场真实的、全面的施工信息,没有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安全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从而出现了对于安全管理瞎指挥、走过场的现场,给施工现场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违章行为的频发,主要包括: (一)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 (二)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例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三)安全生产职责不到位。虽然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上,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由于具有这种特殊的环境特点,因此给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上也形成了一些挑战,但是,如果指定出了针对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办法,该办法能够彻底有效的实施,绝对是能改善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安全现状。 三、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概要。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复杂和特殊现场环境,要想彻底落实贯彻安全细则,就必须要细化出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安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细化每个部分或者机构应该具有的详细责任和义务,做细做全安全细则里面的各个环节。 安全组织机构体系采用分级负责的形式实施划分,项目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下属是有具有安全合格证书的安全主任具体负责日常施工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主任负责具体实施、落实制度,检查现场,汇报安全情况等工作,还要与项目经理一起探讨安全细则等问题,最下层就是各个安全管理班组,必须具有一个现场实施的安全员,具体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做到贯彻安全思想的教育,现场监督的工作等。 整个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应该做到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指导下搞好安全生产,坚决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的责任制;对所有新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三级教育”。必须做到每周有关人员,对所管理的施工现场、车问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存档备查,对重大事故隐患发出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奖罚到人。 四,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考察分析,正对不同的施工环节,不同的施工部门总结出了如下几点的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一)材料运输安全管理。 1,尽量减少搬运次数或搬运距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成本而且还有助于安全生产。 2,以机械代替人工搬运,针对材料特性采取适当的搬运方法。 3,机动车辆进行水平搬运时,司机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车辆装载必须均匀,倒车时应该注意是否碰到人或者设备,无人看管的车辆,其发动机应该予以熄火。 (二)起重吊装安全管理。 1,司机和指挥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指挥人员在作业前必须要熟悉所指挥的设备的性能和了解所吊的构建重量,熟悉现场环境。 2,对起吊的构建质量不明时要进行核实,不能盲目起吊。。起重机操作人员在操作的时候精神要集中,要服从指挥人员的指挥以免误碰坏设备。在发现有信号不清楚或者错误的时候,应该果断拒绝执行,询问清楚后再执行操作。 (三)施工现场用电安全管理。 1,临时施工用电需要在施工前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技术交底资料必须完备、可靠,能明确显示出交底日期、讨论建议和交底与被交底人员的签字名单册。 2,做好电力维修工作记录,工程竣工后详细记录撤除临时用电工程的时间、人员、撤除程序、撤除方法和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接地与防雷,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必须做好重复接地,用电保护零线和防雷接地线必须专设,以保证用电安全。 (四)特种工种安全管理。 1,高处作业时衣着灵便,禁止穿便底鞋和带钉易滑鞋,禁止上下跑仍物品,注意系好安全带。 2,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身体健康不违规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 3,雷雨天气及六级以上大风禁止露天高空作业,禁止酒后作业。 (五)施工现场生产安全管理。 1,每天开工前,先进行安全教育或交待安全注意事项。 2,施工现场所有固定或移动的配电箱,均必须搭设防雨、防砸的防护设施,地面搭设木质操作台,操作台与地面空间不得小于lOcm。配电箱周围应该设红自相间围栏。 3,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要求稳固、安全、整洁,并满足消防要求,禁止用石棉瓦、竹棚、油毡等搭建,宿舍应该具备良好的防潮、通风、采光性能,并与作业区隔离,用电线路必须按没计架设,严禁随意拉线接电,严禁使用电炉和明火烧煮事物。 4,每次工作结束后,应仔细检查,切断水、电、火、气源后,方可离开。 五,重视安全性评价工作。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安全性评价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法。它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确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控制措施,达到预防、控制隐患和事故。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广泛的业务培训。全体职工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生产各项规程和规章制度,可以提高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定、规章制度。尤其要通过安全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它的落实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稳步发展,甚至电网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基于其施工环境的复杂以及动态变化,细化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细则,做出有效的贯彻落实就显得特别重要。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如何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 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后,出现了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事故的发生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如走马观花看现场,拿着记录抓落实,因此,电力工程的安全要落实到基层、到现场、到作业面、到职工群众中。这是抓安全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有狠抓落实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的要求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要求。员工进场后,首先是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临边有栏、孔洞有盖,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施工用电安全化”。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2、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 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来提高。所谓间接实践就是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而直接实践则是吃一堑长一智,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二、科学决策,措施到位 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均可归结为管理措施未落实,责任人未到位,从项目安全管理上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首先要求操作人员要按规程操作使用设备;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2、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设备是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维护、保养,有效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3、要合理利用、适应环境(时间、空间和技术)条件。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加夜班、节假日、人的精神状态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节。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研究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要采取果断措施,尽量使危险降到最低,同进要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4、项目经理管理要到位。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从项目经理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三、项目管理层要把项目施工安全放在首位 1、抓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项目安全文化。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项目管理人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2、树立科学的战略思想。应该坚信,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 3、加强安全管理的方法。 (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 (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 (3)建立起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使五大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这几个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都要不断地给予完善。 (4)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制定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演习。建立起各单位相互联动,建立起现场医院、就近人民医院相互联动的机制。认真做好现场警戒和清场工作。大型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高空落物区域等高危险作业场所切实做好警戒和清场工作,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5)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供电企业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6)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制度管理体系制定创一流安全文明工地考核标准实现管理制度化和标准化。 (作者单位:赤壁市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探讨 摘 要: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企业的效益。电力工程项目质量是电力企业的生命,也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结合电力施工项目特点,从电力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对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电力建设项目 施工安全 质量管理 成本控制 电力建设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反映了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电力建设单位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建立起安全委员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的,强化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为员工建立安全、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全面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全面实施精品工程,以精品工程促进安全文明施工,以安全文明施工保证精品工程。 一、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安全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对电力施工单位的最根本要求。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伊始,就要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质量、安全的作用,更好地把住安全质量关。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危险点预测分析及预控措施,逐级向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员工进场后,还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临边有栏、孔洞有盖,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厂区道路规范化,施工用电安全化,氧气乙炔系统无漏点,绿化跟着建设走”。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安全生产对电力建设单位的影响很大,为保证电力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要围绕“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目标,在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单位要对进入电力工程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老职工、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并要求各专业施工队针对电力工程特点,分析工程的危险点、危险源,做好防护措施,并将此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志,警示施工人员。坚持开展各专业施工队的安全学习活动,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确保施工组织顺利进行。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策略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程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且电力工程工期长、投资大、工序多、施工条件复杂,且极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因而制定其施工进度计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也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难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果不到位,缺乏预防和事前管理机制。就会造成电力施工和质量事故等问题。由于电力工程造成的影响可涉及数千里,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工作中,必须加强和改进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鉴于此,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紧密跟踪,严格控制。 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项目管理软件控制项目的进度,以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同时应该对进度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以便确定项目进度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从项目安全管理上来说,可从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 三、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的措施 项目安全管理要对电力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项目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第一安全责任人必须实施安全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项目管理人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从现场的仪器仪表到控制室内的集散控制系统等数百种相关的技术设备,对生产设备采购订货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加工制作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组装调试的质量控制以及形成的生产能力的保证率等各个环节要采用问责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人员要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设备;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违章作业。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项目管理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设备是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维护、保养,应能有效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摘要:电力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推动工业化进程等方面意义重大。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才能够保障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本文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对其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本身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风险,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该立足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策略,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1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如高空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使得施工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尤其是最近几年,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对相应的安全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也没有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导致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此,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必须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各种施工设备进行管理,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可以有效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从根本上对施工单位以及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安全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稳步发展[1]。 2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2.1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的提高是确保施工安全的核心所在,应该认识到,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参与,其本身的安全生产意识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成效。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对于现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引导其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可以对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进行完善,增强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得其能够主动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安全生产意识。 2.2完善保障体系 电力工程的施工时多工种同时作业的,施工现场的管理相对繁琐,在这种情况下,从安全生产方面考虑,就需要对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具体来讲,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指导思想,如预防为主、封闭管理、把握重点、有始有终等,确保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能够严格依照相关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在安全保障体系确立并且完善后,必须保证其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上至项目经理,下到施工人员,都必须熟悉保障依稀的内容,从全局角度着手,将传统单一的物资管理拓展到对于人员、资金、物资等的全方位管理和防护,将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充分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同时,应该对安全管理的职责进行落实,明确各级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权限,强化节点管理,进一步提升安全防护措施的针对性。 2.3落实责任制度 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是保证电力工程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施工企业应该立足实际,构建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经分析论证和完善后,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关注细节问题,做好施工安全相关的防范工作,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和处理措施。同时,必须对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标准进行严格执行,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为电力工程的施工提供指导。对于施工企业本身而言,应该结合电力工程现场施工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确保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对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的权责进行规范,发挥其应有价值[2]。 2.4强化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同样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性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关系着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展开。一方面,应该强化对于危险点的分析和管控,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施工环节,必须将危险点的查找工作贯穿全过程,做好分析处理,编制出完善的施工现场危险点清单,针对清单上的每一个危险点,都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和管控措施,通过疏导、隔离、消除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重点项目的管控,消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定期开展事故应急演习,确保现场工作人员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将事故的危害和影响控制到最低。 2.5注重监督考核 应该认识到,无论安全管理模式多么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多么完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必须通过有效的监督考核,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良好的管理效果。在构建监督体系时,应该确保其层次性和方向性,保证每一个监督部门都具备独立的监督任务,做到各司其职。一旦发现存在违规违章操作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不能继续施工。另外,监督部门应该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确保其在开展监督工作时,能够做到公平公正[3]。 3结语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而言,想要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就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意识,完善保障体系,落实责任制度,强化风险管控,结合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全面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推动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斌 单位:国网福建霞浦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电能是当前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能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力工程是保障电能安全持续提供的实施项目,对于人们的生活、企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该文主要分析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首先阐述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而后提供了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以便有效保障电力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安全施工。 关键词:电力工程 安全生产管理 实施方案 风险预防 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障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而且可以保障电力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从而有效地提升电力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促进和谐社会文明发展。所以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研究,对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 1.1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完善,执行不彻底 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不完善。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使用工作票的方法来开展,但是由于在电力建设作业过程中环境条件非常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很多新建项目在具体实施中忽略了这一点,而且具体的安全生产措施并没有在施工单位中具体实施和执行,最终导致了安全管理具体办法和相关规则都变成了形式化,而且没有针对性。更有甚者,有些电力工程项目并没有指定相关的施工计划和安全管理措施,也没有进行认真详细的研究就开始施工,即便设定了相关细则,也只是简单讨论就通过了,对于具体的细节并没有把握。 1.2 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危险的事情发生,为了有力保障工程的安全高效开展,安全管理制度是必须的。但是,目前有不少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安全管理制度,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特殊局面。很多时候,安全管理只是做做表面工作,都是做给领导看,自身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根本落实不到位,最终为电力工程施工埋下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1.3 安全隐患未被足够重视 在电力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安全隐患存在,例如工具老旧、施工材料质量不高等。有的电力工程项目会比较重视这些安全问题,但是有一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赶工期或者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往往会主动忽略掉,或者为了节约成本而不会安排时间去排查这些安全隐患,最终导致了整个项目的安全度降低。 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1 加强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安全生产管理非常重要,是关系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而对于电力工程施工方来说,对安全管理的重视是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施工企业的高层领导做起,加强对电力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从而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压力来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并且形成制度或企业文化来促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文化的形成。其次,针对施工项目的基本领导和各个组长开展安全生产管理重要座谈会,将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和宣传。最后,通过全体会议的形式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宣传,并以组长为监督来促进施工过程中的员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 2.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要积极发展、改进并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发挥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作用,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发展。在安全管理系统中,要明确规定项目实施企业的具体义务和责任:(1)要明确施工企业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质量、成本、项目进度、项目安全有效控制的责任,要通过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来保障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施工任务。(2)要明确项目施工企业具体的安全工作范围,主要包括项目的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评审,电力工程施工图的设计与评审,合作承包商的招标评审,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的交底、会审等,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对各种原材料、零部件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检查。(3)要在电力工程业主方与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方之间,就工程实施的安全管理范围签订安全管理合同,在合同中要明确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义务、责任以及风险划分等内容。(4)要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设计安全检查和保障机构,在业主方和施工企业双方选择人员,通过安排总的安全师、安全工程师等安全人员,配合具体的项目施工人员来监督并辅助他们完成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从而对电力工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2.3 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为了有效保障电力工程项目实施的安全,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是重中之重。针对电力工程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实施流程,在前期做好项目施工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且通过专门的会议进行审查和评审,从而有效保障建设单位设计的方案以及具体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深入分析整个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在早期就完成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并且有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办法。在不同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案设计中,要考虑防止塌方、防止坠落、防止中毒、防止倒塌、防止触电等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尽量制定详细周密、合理实用的安全管理细则,从而应对电力建设工程复杂多变的环境,保证整个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 此外,要定期安排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电力施工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通过详细的安全规则约束、明确具体的安全制度等来消除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电力建设工程中会有一些临时安排的管理,针对这些管理方面要查看其安全消防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是否会影响整个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从而有效降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 2.4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 要在电力工程中,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保障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实施。(1)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科学、高效、自动化的电力建设安全监控监督系统和平台,从而开展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监控。(2)构建国家级的第三方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并且通过完善监督人员的法律法规概念,增强监管意识,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效果。(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意识,通过外部监督机构和内部安全生产部门,来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风险控制,通过不断实践和优化安全生产管理,最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体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电力工程的建设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培养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等方式来对工程中的危险点进行风险分析、u估和预防,从而有效地保障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为我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创造稳定的环境。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谈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项目急剧增加,整个电力工程市场繁荣。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随着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电力施工企业应当认识到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促进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施工 电力工程施工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较,对于施工安全非常重视。人说水火无情,但是每年因为电力问题导致的生命安全问题也很常见。电力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安全问题,时刻影响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的工作进度。为了保证工程能够如期完成并且降低施工风险,必须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施工的运作质量。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主要是根据PDCA循环模式的运行方式,运用持续改进和逐步提高思想指标企业系统的实现安全管理的既定目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电力工程中实施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一个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不但可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同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电力工程施工会遇到很多高空操作,很多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很过工人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没有认真检查安全扣,一旦出现问题后果难以预计。另一方面,很多大型电力工程的建设环境非常恶劣,一些工人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身体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会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施工人员对于日常生活缺乏自我管理,在工作期间饮酒、抽烟等,都会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好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坚决防止不符合施工制度的现象出现,保证施工安全。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2.1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问题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每年在全国的各大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胜枚举,不仅造成很多施工人员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会影响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过于薄弱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多安全问题发生就在一念之间,但是问题一旦发生,损失将无法挽回。生命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如果因为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将是得不偿失的。 2.2施工器具管理不善 电力工程施工对于器具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电力工程涉及到路面作业、地下作业以及高空作业等各个方面,涉及的工具也是内容繁多,但是很多电力工程的建筑工地没有专门的器具管理部门,导致很多器具因为管理不善而提前报废,或者工人乱用器具,甚至很多器具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维修,工人用破损的器具进行施工,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尤其是一些用于高危作业的器具,一但出现安全隐患而没有被发现,投入使用,必定会造成巨大损失。 2.3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电力施工工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过程,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电力施工部门都是根据部门需要做事,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就算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形同虚设,很多人根本不会依据这些制度做事。没有统一的管理,很多安全问题防不胜防,一旦出现问题,根本找不到实质性问题负责人,责任无法有效追究,造成电力施工工程进度紊乱,降低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基础和保障,由于电力工程施工是由许多公众作业群体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建立安全管理的体系,才能更好解决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把握重点、职责分明、预防为主、有始有终、封闭管理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管理思想。通过聘请专业人员,制定专业的制度,严格执行监督,防止安全问题的出现,做好预防方案。制定的安全保障体系,应该建立专门的部门严格执行,将制度贯彻落实在电力施工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安全施工的有效保障。 3.2制定完善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他它是一种安全管理和技术文件,主要是为了指导和安排工程安全施工,预测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手段加以控制和解决。为了防范事故的发生以及控制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我们必须要加强施工安全技术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要注意的是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要讲究在审核、批准和审核等各个方面同时进行。施工安全措施的编制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在进行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和施工项时,应当有专业的施工团队和专业的工种进行。编制的工作人员不能凭借想象进行编制,要深入现场并且熟悉所编制的施工项目情况。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当及时停止并且进行修改确保施工安全。 3.3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监控 施工安全技术方案的落实尤为重要,技术人员应该就危险源、危险因素、危险点、危险途径等存在安全的问题进行安全交底。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事故伤害进行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交底之后全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提升,培养安全责意识,促进施工安全技术方案的顺利实行。同时,施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无法有效控制事故的情况,有的预案编制的很好,全员交底签字都照常执行,但是事故还是会发生。其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是影响这一措施的重要危害因素。应该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要求相关技术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进行施工。 3.4电力工程施工每道工序事后全面检查 每道工序完成之后交到下一道工序,都要对有关工程和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例如“五临边”、“四口”高处作业、高支模、深坑、安全围蔽、个人劳动安全防护用品、机械性能等项目。为了有效的预防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我们应当积极检查方案设施是否按照规定落实方案以及方案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不到位或者是违反规定的行为。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危险点的控制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安全监督制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根源上及时避免事故隐患的存在。 4、结束语: 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责任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十分重要,生产中的一切人、环境状态的控制和管理、物都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成败不仅能够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甚至会影响到集体和国家的财产以及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电力工程的管理者,我们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和提高业务水平,还应该积极积累经验,不断探索研究科学的管理方式,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安全。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安全生产标准化在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的创建 【摘要】本文以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实践为例,提炼和总结了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与实施方法,为企业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促进文明施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 电力工程 总承包项目 创建 1 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工作,2011年至2012年,原国家电监会联合安监总局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入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电监安全〔2011〕21号)、《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管理办法(试行)》(电监安全〔2011〕28号)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试行)》(电监安全〔2012〕39号)等文件,对电力企业及施工工期在两年以上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随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先后编制印发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暂行办法》,明确要求:①被确定为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示范重点项目,2013年底必须通过电力监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②有电力建设总承包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力争在2013年底前有一个电力建设工程项目通过电力监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③力争2015年,集团公司在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全部通过达标评级。 2 工作原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建立风险分析和安全预控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使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一种对企业的硬性要求和规范化标准,强调的是强制性,要求电力企业及施工工期在两年以上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要在相应的期限内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作;同时,它强调安全生产各项活动的标准化,要求安全标准化体系的所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都应遵循相应的标准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化遵循策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动态循环的安全管理模式,它采用企业主体责任与外部监督结合的思想,即企业先进行自主评定,然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并由外部监管机构对过程进行监督。 3 项目简介 某公司承建的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自备电厂2×350MW机组EPC总承包项目(简称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本期工程建设2×350MW掺烧煤气燃煤抽汽供热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海水脱硫装置和烟气脱硝装置,第一台机组计划于2014年12月30日完成首次并网发电。 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自2013年初被集团公司确定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示范重点项目后,该公司将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作为年度安全工作的主线,稳步推进。2013年初年,该公司对照集团公司《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表》,对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摸底,摸底得分为64.9分,未达到集团公司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要求。 4 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与实施 针对摸底情况,结合项目实际,该公司组织全面开展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和实施工作。在宝钢湛江电厂建设过程中,该公司作为EPC总承包单位,对总承包项目的安全标准化创建进行了探索,该项目至今保持着“零事故”的管理目标,并被集团公司授予为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工程项目。对于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创建,该公司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 (1)现状摸底。参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程序,对照集团公司《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表》,逐项、逐条进行检查和评分,对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摸底得分为64.9分。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人”的原则,及时进行整改并验证整改效果。现状摸底结果作为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针对性依据。 (2)组织机构搭建。公司本部及项目部均成立了以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安全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相应的工作机构,并明确了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的职责。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重大问题的决策;实施方案的审定;人力、物力及资金投入的保障等。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编制和实施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组织落实、指导、检查、督促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工作策划。结合实际,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策划,公司本部和项目部均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按照“定内容、定时间、定责任人”的原则制定了详细推进计划,从教育培训、制度编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内部评审、持续改进等环节全面部署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 (4)制度编制。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关键是建立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为此,该公司围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结合企业及项目实际,组织专职人员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和细化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条款;并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在梳理现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基础上,重新修编完善了15份公司安全管理制度,30份项目安全管理制度,8份现场操作规程以及13份现场应急处理方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结合实际,不断进行完善,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章制度,优化安全管理流程,为项目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5)资料整理。结合实际,项目部对照评定标准,全面整理安全管理资料,并按要素分类归档。 (6)达标验收。集团公司对提交的达标验收申请和自评报告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组织专家对项目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达标验收、评定等级。 (7)持续改进。集团公司达标评定结束后,公司本部及项目部根据评审组提出的问题,按计划及时进行整改,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5 结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这既是国家和上级单位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利益所在。企业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远利益,它能强化企业全员的安全生产理念,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高和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 陈卫国(1979―),男,湖南祁东人,工程师、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管理工作。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分析 【摘 要】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关键,在电力事故多发的今天,其作用日益突出。首先简单阐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然后结合实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 引言 电力资源在当前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人们用电需求增长,以及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项目开展的基本要求,尽管现代化高科技使得电力设备性能、输配电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电力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且工程项目规模大、投资多、周期短,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安全事故,阻碍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指的是在保护现场人员、系统设备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措施。目前电能需求量骤增,设备增加,线路愈发密集,整个电力系统更加复杂,在电气安装、土建施工等过程中有着很多安全隐患;电力工程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大、时间紧、投资多的特点,且对专业技术要求异常严格。如若出现安全问题,极易给财产和生命到来重大损失。 加强安全管理,可提高项目工程的科学性,将风险降至最低。在确保工程稳定开展的同时,有利于工程发挥最大效用;在工程建设中,应将安全放于首位,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可保护人们的安全,减少在此方面的损失;工程建设中难免会出现质量问题或违规操作现象,安全管理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予以纠正,可节约在这上面的投入,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的基本保证,加强安全管理有利于促进电网事业发展。所以,在当前电力工程项目中,有必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例分析 某输变电工程项目是一重建工程,承担着该市东区的供电重任,工程始建于2001年。因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加上更新不及时,设备线路多处老化,曾出现多起安全事故。如施工中某控制系统失灵,导致3名施工人员当场重伤;因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发生了两起触电事故,所幸并无人员伤亡;2006年2名检修人员在维护设备时被电弧灼伤,造成1死1重伤。重建工作于2010年开始,加强了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施工前仔细分析了之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2.2 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标准不统一,缺乏创新 当地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缺少统一的标准,使得之前该工程建设时没有参考。这就加大了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盲目性,难以抓住重点及关键部分。管理方式较为陈旧,部分员工不求创新,全凭经验行事,埋下了安全隐患。 (2)安全意识薄弱 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对安全生产不加重视,心存侥幸。一味地追求施工进度,对安全质量有所忽视,错误地认为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未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最终导致事故扩大。 (3)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任何工程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和指导,但当初建设时,由于安全意识的缺失,相关制度也不健全,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考虑在内。而且制度难以落实,虽然三令五申,但起不到实际效果。部分施工人员甚至明知故犯,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4)施工人员素质问题 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部分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常出现失误操作或违章行为,如需要停电时没有停电,很容易触电。不熟悉设备性能,不能熟练操作,或平时的保养工作不到位。甚至少数人不懂装懂,冒险作业,在施工中投机取巧。工作态度不认真,对细节把握不好等。这些因素都对安全极为不利。 (5)技术缺陷 如施工图纸存在有不合理之处,或没有做好技术交接,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施工程序混乱,导致安全程度降低。为节约成本,安全设施配备不完整,且质量不符合安全管理标准。对现代化技术运用较少,整体水平不高。 3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重视 施工人员只有树立起安全意识,才能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针对以前出现的问题,此次重建之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积极宣传安全知识,令全体人员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的重大意义,并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培训之外,定期进行考核,考查其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总结其中的不足,及时纠正指导。 3.2 完善制度,予以落实 尽快制定统一的标准,以免出现盲目作业的情况,促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同时根据工程要求和国家相关标准,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施工中的变况不断完善制度,并积极落实。以职工健康安全为标准,通过体系化的有效运行,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在安全生产中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具体到个人。只有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调动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该工程通过与多方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以及与各单位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将责任制落实。 3.3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施工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应及时予以解决。在招聘施工队伍时,综合了安全、技术、质量、信誉等因素加以考虑,确保施工人员都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其中还有些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大量实践经验,在遇到突发事故时,能够冷静处理,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施工前展开专业培训,指出易出现事故的环节,使工作人员加强重视,在施工中可以有效避免。对于违规操作,视情况予以不同的惩戒。如是无意为之或后果不严重者,予以警告;若是故意为之,或带来了严重后果的行为,则予以严处。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能够端正态度、认真负责,做好每一项工作。 3.4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靠先进的技术支撑。总结以前教训,此次工程建设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高科技,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如建立起了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在线监测系统,可实时全面地掌握现场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进度,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通信网络等设备进行传话指导,使得作业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而且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根据现状分析预测潜在的危险,从而提醒施工人员加强防范。 4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大前提,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施工中务必要全面考虑,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风险预估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测,将之消除于萌芽状态,将损失降至最低。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析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问题及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给我国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也逐渐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电力企业同样面临压力,但作为央企要充分发挥在安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使得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面临当前的新形势,电力企业也正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如何提高我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了摆在广大电力企业负责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安全生产问题;防治措施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同国家能源的安全、可靠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不断的进步,对电力的需求也就更加的迫切,同时,当前也是电力企业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这就使得电力的安全生产变得更加的重要。电力的安全生产不但是电力企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改革成效显著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不管电力企业进行怎样的改革,电力生产工作中所固有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1 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 1.1 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都已经制定出了一定的电力安全生产制度,也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加以明确,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在电力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着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只是处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并没有对电力安全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没有能够对电力生产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或者是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科学的整改方案。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对一些生产事故存在通报不详以及语言模糊等现象,没有对造成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介绍和挖掘。还有部分的电力单位在接到上级的安全事故通报后,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没有提出防范的措施。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人员对相应的规则制度和生产流程也没有充分的了解,这就使得相关的领导难以提升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力度。 1.2 习惯性违章突出 所谓的惯例违章指的就是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习惯性的违章行为,包括了违章指挥、操作以及违反纪律等。特别是一些临时性比较高的工作,例如:变电站计量装置安装工作就会经常出现无票作业的现象,工作人员没有严格地根据工作的程序来进行工作票办理就直接进行的工作。还有一些基建线路工程,必须要经过低压线路配合停电后施工,但配合停电单位人员无时间或未提前通知,导致基建施工人员为赶工期直接对低压线路进行停电操作,很多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惯例违章造成的,因此亟需引起相关的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的重视。 1.3 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对大型作业的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却对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所忽视的现象。特别是近期所发生的几起电力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都是由小型施工作业或无计划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的。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的电力企业习惯用形式主义来进行经济建设的管理,开展企业的管理,没有重视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不善于运用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此外对事故的预防和事先控制工作也不到位,对相应的设备和工器具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在保管方面也不认真等等。 2 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2.1 增强安全意识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以身作则,要带头遵守相应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对安全网络进一步的加以完善。此外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职工的心理变化和工作状态进行观察,不但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提高对他们的关心程度。由于电力生产的员工日常的工作都是十分的单调和乏味的,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他们还需要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因此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的能力。最后,电力工程管理的领导还要对职工进行全面而且深入的安全理论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提升自保的意识和互保的精神。 2.2 提升创新能力 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想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质量,就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的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从而使得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所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包括了很多的方面,例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等。采用适合当前市场化运转形势的现代化的管理理论,让创新者能够从中受益。推动科技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运用网络结构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最大限度地加以降低。 2.3 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要想将安全管理制度加以落实,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依靠现场管理,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的职工在进行现场操作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流程来进行,按照制度来执行,从而使员工能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现场安全作业的关键就是班组管理,因此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班组管理工作。分析电力安全事故,你会发现,现场人员缺乏责任心以及疏忽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存在着侥幸的心理或者是存在着盲目自信的心理,最终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不但会对国家的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导致家庭的不幸。因此电力企业要对多发性的安全事故以及重复性比较高的事故进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时的加以调整和优化,对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对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 2.4 加强对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电力企业要严格地按照工具的报废制度来对到期的或者是已经损坏的工具和器具进行强制报废,禁止再次的使用。此外还要对正在使用中的工具和器具进行定期的试验和维护,禁止任何个人和部门以任何的形式来对已经报废的工具和器具转售给其他的个人或者是企业。对施工队伍的资质电力工程管理人员也要严格地进行审查,进行工程监理的单位还要认真的行驶自身的安全监督的职能,对安全工具的检修制度加以明确和完善,对正在投入使用的工具和器具要进行维修的记录以及验收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有据可查,将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生产的责任问题加以落实。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整个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电力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大安全监督的力度,对奖励和惩罚作出严格的、明确的规定,对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对违章起到警示作用,才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促进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关于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生产规章制度,通过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检查机制,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使得企业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并且确保生产安全。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有利于供电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1.前言 我国的国策之一在于安全生产,对于劳动者的安全健康进行保障,并且发展生产力,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在面对电力建设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积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对于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问题加以改革,消除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是非常重要的。 2.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2.1隐患控制原则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防空结合为基本原则,在事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尽可能的提前发现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安全隐患的根基要加以掌握与了解,并且依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对于相关条件加以改变,在萌芽阶段就不将安全隐患消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原则,防控结合是非常合理的。 2.2系统内部的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逐渐实现自动化,并且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但是,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系统内部的安全问题也不断显现,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分为自身和环境两方面缺陷。其中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系统建设时埋下安全隐患,并且系统对于安全问题的警告信息过多过杂,导致许多真实的安全问题被掩盖来。并且系统存在老化的状况,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效率,间接导致安全性能降低。现在所使用的系统运行模式容易导致系统通道故障,并且耗时较长进行维修,在维修期间,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调度员的工作难以展开。其他系统内部的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监控设备发生故障,信息传输故障以及其他后台系统发生紊乱的情况。 2.3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上的问题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管理上的安全问题。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安全问题属于行为性危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包括操作失误、指挥失误、监护失误等问题。 首先,管理方式不完善,所谓管理上的安全问题,随着新的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设备和新模式,因此管理模式也应该跟着进行更新。但是管理上的变化不及时就容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由于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出现漏洞等情况,对安全基础工作不重视,并且一味的强调先进的设备而没有对安全隐患进行防范,因此对于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且技术管理不到位,运行规程编写的不完善,内容过于简单,使得先进设备的使用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 其次,操作失误,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安全问题属于行为性危险,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施工生产人员对于安全运行的重视程度不高,不按章办事,对于系统的操作方式并不完全清楚,容易误下命令;当工作量大,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拟写调度命令容易出现错误;在与现场进行核对的过程中,由于现场回报不清或交接班时没有对工作交接清楚就匆忙进行操作也容易造成错误。 其二,施工生产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术语不规范,存在过于依靠经验的现象。班组基础管理存在漏洞,安全活动会开展不正常或流于形式,施工生产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规程制度执行不严;班组对于一二次资料管理不到位,使调度员在调度运行中没有依据。 3.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加强培训力度 因为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属于人为性风险,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问题就要加强对人的管理,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新的电力形势下,要从管理方面入手,加强对安全控制的重视,落实制度政策。其次,要加强员工的技能和意识培训,提高职工群体的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对于系统运行故障的判断识别能力。 2、加大技术投入 由于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应用,因此对于设备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要加强技术投入,以改进设备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并且在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使新技术不断的成熟起来。首先要在采购环节把好关,对于无质量证书的产品一律不得采购。在设备运行期间,做好维护工作,并且尽量改善设备环境,坚持设备巡检制度。并且对系统要进行实时监控,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一经发现,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之泯灭于萌芽阶段。 3、加强风险规避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在设备、员工素质和责任性上下功夫,更要建设一套体系完备、运行有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明确各方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在制度下做到安全有保障。 其次,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监测和监督,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对于形式主义要严格杜绝,对于管理上的漏洞要及时改进,逐步转化管理模式,轻人治而重规章制度,并且不能一味的依靠设备的监控,还要加强现场管理。 最后,建立并完善一系列监督和管理制度,如运行值班等,消除一切习惯性违章现象。从技术层面的三票两制,坚持调度命令的预发制等内容,并且对危险点要加强分析,对每项工作都要有危险点预测,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结语: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安全运行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电力工程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简要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永恒不变的主题,施工单位应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安全生产,做好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有利于供电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推动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 关键词:安全管理 电力企业 安全生产 引言 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电力工程建设企业面对着电力建设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 必须积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必须在各电力工程项目中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消除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势在必行,更有利于体系运行行之有效。 1、安全生产隐患控制的原则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总的原则就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未发生之前就尽可能的提前发现安全隐患和安全生产隐患,在了解和掌握安全隐患根源的基础上,通过其所依存条件的改变,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控结合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已制定的安全生产隐患预防措施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并使这些措施落实到位。但随着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现在已把动态跟踪、及时调控、重点控制、全局把握列为安全管理的原则。 2、安全生产隐患及控制方法 2.1安全生产隐患 安全生产隐患即为生产隐患的根源,哈默(Willie Hammer)曾把安全生产隐患定义为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安全生产隐患的定义,安全生产隐患就是导致事故的起因。它还应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2.1.1存在条件:安全生产隐患的存在条件是指安全生产隐患自身存在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或其它条件,包括储存条件、理化性能、防护条件、操作条件以及管理条件等。这些条件将是安全生产隐患被存放、产生破坏或被防护处理等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2.1.2触发因素:触发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管理因素等,如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都属于人为因素,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组织安排等都属于管理因素,心里畏惧、担心害怕、自觉恐惧等都属于心理因素,手脚不便、嗅觉不灵、视力微弱、思维缺陷等都属于生理因素。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安全生产隐患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安全生产隐患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安全生产隐患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对于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安全生产隐患转化为生产隐患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2.1.3潜在生产隐患性:安全生产隐患的潜在生产隐患性是指安全生产隐患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一旦触发条件形成,就可能释放能量,产生或带来的危害。 2.2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的控制方法 从安全管理的整体过程来看,安全生产隐患的分析和排查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前期部分,而对安全管理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在发现安全隐患和生产隐患的基础上,将这些隐患和生产隐患消除掉,使得工程项目能够安全稳定的进行,因此,如何在排查安全生产隐患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隐患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才是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2.3安全生产隐患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2.3.1三全管理法,三全管理法即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法。目前,这种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应用非常的普遍和广泛,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且管理效果也很明显。这种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广泛性强、公众参与性高,易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便于安全措施的落实和监管。但如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谁都管谁也不管的散乱局面,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清责任,划分范围,相互监督,制度考核,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考评制度。 2.3.2预测分析法,预测分析法是安全管理中的一种前置方法,它是在安全管理实施前就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将安全生产隐患具体化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化解安全生产隐患的一种有效方法。使用预测分析法必须先识别生产隐患因素,评价其生产隐患性,然后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另外还应注意,有时采取某种安全技术可以根除或限制一种生产隐患因素,却又带来另外一种生产隐患因素。例如,用压气系统代替电力系统,可避免电气事故:但压气系统蓄积的能量本身就潜伏着危机。使用预测分析法时一般可以按以下的优先次序选择具体的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措施: (1)故障安全设计; (2)隔离、屏蔽或闭锁安全生产隐患; (3)限制或减少生产隐患因素; (4)减少故障及失误; (5)警告。 3、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3.1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培训 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各类人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具备电力工程方面的安全生产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资格方可上岗。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经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任职资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新从业人员要进行公司、工区、班组三级培训。转岗人员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新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在岗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 3.2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 电力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电力施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要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以人为本,防范施工安全事故。 3.3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职能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将安全职责具备详细落实到部门、班组和个人,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负责人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负全面责任,是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施工单位注意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3.4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主要由于这些施工单位没有认真贯彻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制定详细准确的施工安全方案、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奖罚分明。坚决与违章、麻痹和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做斗争。 4、结束语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应常抓不懈。在电力施工过程中,企业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要求安全施工,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安全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的进步,必然对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强化安全意识已成为电力施工企业现代化飞跃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识。
包装毕业论文:品牌包装设计毕业论文 品牌包装设计应从商标、图案、色彩、造型、材料等构成要素入手,在考虑商品特性的基础上,遵循品牌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保护商品、美化商品、方便使用等,使各项设计要素协调搭配,相得益彰,以取得最佳的包装设计方案。如果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品牌包装图案和色彩设计是突出商品个性的重要因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是最有效的促销手段。 (一)包装图案的设计 包装图案中的商品图片、文字和背景的配置,必须以吸引顾客注意为中心,直接推销品牌。包装图案对顾客的刺激较之品牌名称更具体、更强烈、更有说服力,并往往伴有即效性的购买行为。它的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形式与内容要表里如一,具体鲜明,一看包装即可知晓商品本身。 2.要充分展示商品。这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用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表现,真实地再现商品。这在食品包装中最为流行,如巧克力、糖果、食品罐头等,逼真的彩色照片将色、味、型表现得令人搀涎欲滴;二是直接展示商品本身。全透明包装、开天窗包装在食品、纺织品、轻工产品中是非常流行的。 3.要有具体详尽的文字说明。在包装图案上还要有关于产品的原料、配制、功效、使用和养护等的具体说明,必要时还应配上简洁的示意图。 4.要强调商品形象色。不只是透明包装或用彩色照片充分表现商品本身的固有色,而是更多地使用体现大类商品的形象色调,使消费者产生类似信号反映一样的认知反映,快速地凭色彩确知包装物的内容。例如万宝路烟盒上身采用暗红色,下身是纯白色,色彩搭配醒目、突出,使人联想到西部牛仔的阳刚之气。烟盒上方饰有烫金的菲利浦 #8226;莫里斯公司的标志:两匹骏马护卫着一顶金色王冠,再加上黑色的Marlboro商标,更使人觉得万宝路气度不凡。 5."石门家族"式的包装,要将其重点体现在包装的主要展销面。凡一家企业生产的或以同一品牌商标生产的商品,不管品种、规格、包装的大小、形状、包装的造型与图案设计,均采用同一格局,甚至同一个色调,给人以统一的印象,使顾客一望即知产品系何家品牌。 6.要注意功效设计。包装图案中的功效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保护性能设计,包括防潮、防霉、防蛀、防震、防漏、防碎、防挤压等。 ②方便性能设计,包括要方便商店陈列,销售;方便顾客携带、使用等。 ③推销性能设计,即无需销售人员的介绍或示范,顾客只凭包装画面文图的"自我介绍"就可以了解商品,从而决定购买。 包装图案的设计手法,则要求以其简单的线条、生动的个性人物、搭配合理的色彩等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苏格兰威士忌酒中的皇家礼炮21为例。该酒是经过21年精心酿制而成的,用蓝、红、绿三种颜色的宫庭御用精制瓷瓶盛装,瓶身上刻有持剑跨马的圆桌骑士形象,品牌商标图案上有两架礼炮,并配有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颁发的21年酒龄的鉴定证明,整个包装显得典雅、富贵。以至于有的人喝完酒后,将酒瓶细心地收藏起来。 包装图案设计禁忌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因而也就有他们自己喜爱和禁忌的图案,产品的包装只有适应这些,才有可能赢得当地市场的认可。包装图案设计禁忌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禁忌几种。这里不多赘述。 (二)包装色彩设计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要使商品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品的视觉特征,更富有诱惑消费者的魅力,刺激和引导消费,以及增强人们对品牌的记忆,这都离不开色彩的设计与运用。 日本色彩学专家大智浩,曾对包装的色彩设计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色彩设计基础》一书中,曾对包装的色彩设计提出如下八点要求: 1.包装色彩能否在竞争商品中有清楚的识别性; 2.是否很好地象征着商品内容; 3.色彩是否与其他设计因素和谐统一,有效地表示商品的品质与份量; 4.是否为商品购买阶层所接受; 5.是否是较高的明视度,并能对文字有很好的衬托作用; 6.单个包装的效果与多个包装的叠放效果如何; 7.色彩在不同市场,不同陈列环境是否都充满活力; 8.商品的色彩是否不受色彩管理与印刷的限制,效果如一。 这些要求,在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的实践中无疑都是合乎实际的。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商品市场的细分化,对品牌包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细致起来。为了更准确地掌握不同种类商品包装色彩设计的不同要求,我们可以将生活消费品划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提出色彩设计的具体要求: 第一类,奢侈品。如化妆品中的高档香水、香皂以及女性用服饰品等;男性用如香烟、酒类、高级糖果、巧克力、异国情调名贵特产等。这种商品特别要求独特的个性,色彩设计需要具有特殊的气氛感和高价、名贵感。例如法国高档香水或化妆品,要有神秘的魅力,不可思议的气氛,显示出巴黎的浪漫情调。这类产品无论包装体型或色彩都应设计得优雅大方。再如,男人嗜好的威士忌,包装设计要有18世纪法国贵族生活的特殊气氛,香烟包装设计要求有一种贵族的气质感。健牌特(KENT)香烟的烟盒遍体为白色,一座白色的古城堡耸立在一片白色之中,再配以金光灿烂的"KENT"商标,会使人联想起古老的城堡里的贵族生活。骆驼牌(CAMEL)香烟盒的底色是淡黄色,暗喻广阔的沙漠。背景图案上的金字塔和棕桐树代表古老的东方,给人一种神秘的和原始的感觉。这类商品的包装都应给人一种高价名牌的感觉。国内的"茅台酒"、"五粮液"、"沪州老窖"、"中华烟"、"云烟"等极品包装,也在设计上开始向国际名牌看齐。 第二类,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例如罐头、饼干、调味品、咖啡、红茶等。这类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具备两点特征:(1)引起消费者的食欲感;(2)要刻意突出产品形象,如矿泉水包装采用天蓝色,暗示凉爽和清纯,并用全透明的塑料瓶,充分显示产品的特征。目前国内这一类型的产品以广东的食品、饮料、矿泉水等较为成功。 第三类,大众化商品,如中低档化妆品、香皂、卫生防护用品等。这类商品定位于大众化市场,其包装色彩设计要求:(1)要显示出易于亲近的气氛感;(2)要表现出商品的优质感;(3)能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辨别出该品牌。 包装毕业论文:毕业生包装艺术之我见 本文作者:王策、胡爱荣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此,毕业生联系工作时都不会忘记给自己来一番包装。所谓包装是指用文字材料,表达能力,素质等物化后的无形材料,把毕业生打扮起来,通过物化表现人才的特性,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参加人才市场竞争。因此,如何艺术的包装自己,这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文字材料包装 毕业生要搞好文字材料包装是求职成功的第一步。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搞好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工作总结,力求写出在学习、生活上的奋斗精神,反映出刻苦学习,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谈出设想,展示超前意识,并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要填好自荐表,写好求职信。在写求职信时,应该有针对性,告诉用人单位你为什么要到该单位、该岗位工作,你有什么专业知识,有何特长,具备什么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力求用词准确,条理清楚,并通过求职信吸引用人单位。展示你的研究成果,表现你的研究能力,通过文字材料包装,描绘出完整的自我。 二、注重择业心态包装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可行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装,排除心理障碍: l、增强竞争意识,克服依赖心理。毕业生走向市场,“带来了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深刻变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优胜劣汰”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从上了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择业靠学校分配,转变到端“泥饭碗”的观念上来,增强择业的危机感,更新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选择单位少考虑企业的性质,要多看企业发展,少看眼前利益,一旦自己选准了方向,你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追求成功,不成功绝不罢休。树立知识经济观念,破除等靠思想,创造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 2、增强可信度,体现自己的真诚。首先,态度要诚恳。毕业生在与招聘者交谈时,不要心不在焉,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有许多招聘单位同时登台,注意不要在与这家招聘者交谈时,眼睛却看着另一家。其次,表达要准确,少用“可能”、“大概”等词语,以免给他人造成一种不可靠的感觉。最后,内容要真实,对于自己的优点,不说过头话,对于缺点也要坦然相月二‘习O 3、表现风度,展示自己的气质。一方面要体现外在美,要克服不修边幅的不良习惯。要展示内在气质。言语是一个人内在气质涵养的外在体现。毕业生要注意用自己的魅力,展示自己。在被婉言谢绝时,要道声“谢谢”,在遭到直言拒绝时,不要出言不逊,在可能录用时,也不要欣喜若狂。 4、保持热度,表现热情。毕业生要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情感,精神饱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豁达大度的形象,笑对学习,笑对生活,笑对选择,以良好的心态参加市场竞争。 三、塑造自我,搞好形象包装 形象通常上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塑造自我时要坚持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原则,搞好形象设计。 1、毕业生要做到内在美。内在美是人类的核心,是塑造自我美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言论行为之中。首先,要端正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牢固地树立“敬业”、“创业精神”,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身。其次,毕业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志向及个人综合素质来个准确的定位,适当降低心理期望值,扩大就业范围,增加选择余地。最后,离校前不忘充电,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冲刺,尽一切努力,充实自己,争做全面发展的人才。 2、大学生要做到外在美。外在美指人体的服饰、言行之美。同时它也是内在美的表现。因此,毕业生在准备面试前,必须事先整理你的思想,认清你的能力,而且还要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如何包装自己,才能给用人单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首先,向军人学习,矫正自己行、站、坐姿势。走路要轻、灵巧;坐要稳重、端正、大方、自然、舒适。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在你的身上处处体现着青春活力。其次,搞好服装包装。服装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象。服装打扮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而且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遵循可体,人时,人俗的审美原则来穿衣服,戴帽子。最后,注重语言包装。语言是心灵的泉水,从中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大学生要做到“五讲四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经常使用礼貌语言,不讲粗话、脏话,不恶语伤人,待人热情坦诚。在与人交谈时,应注意发现别人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太多谈自己,同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言论,尤其注意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与人相处,不卑不亢,注意小节,不要因小失大。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树立良好形象奠定基础。 四、树立素质意识,实行素质包装。 毕业生包装是权益之计,而真正的素质包装贯穿于大学生活的整体过程之中,在德育,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健康人格上,讲素质,提高素质,努力创造培养和提高素质的氛围,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包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首先,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认真的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政治,讲团结,识大体,顾大局,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第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科学方法,开发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从而使自己形成创新意识,不断进取的精神,使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地变为现实能力。第三,培养自己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技能,按照会通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科研,懂管理等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把自己人培养成为懂业务,会管理,复合型人才。第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明确历史任务,选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第五,发挥优势,培养特长、兴趣和个人能力,进行自我设计。从而使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掘,把自己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接受社会挑选。 包装毕业论文:小议包装毕业设计的评估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中难度系数与评价 所谓难度系数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评价事情完成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毕业设计的难度系数特指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包装选材、内部结构、外部造型、装潢设计等环节,在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出的程度,以及所需能力范围的大小予以综合评定之后的总数值③。如前沿性的选题或者实际应用类的选题,其难度系数往往大于一般的传统选题或虚拟选题。因为前瞻性选题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而实际类选题对选材、成本计算、工艺等环节的要求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包装设计中还有几个环节的完成与实现是比较难的,如以容器创造性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开启方式设计、原创性符号为主导的装潢设计等。这些难度系数较大的设计选题,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其虽然从事设计教育,却没有设计实践的具体经历,一定程度上对选题设计难度系数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导致在指导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出现误导,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仅追求作品的展示效果,忽略了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难度。很多学生在这种误导下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追求外表,忽略本质,尽力避免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环节,进而大大降低了设计的难度系数。在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评分中,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试举两例进行说明:其一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瓷器包装设计,其二是盗用他人设计元素的儿童文具用品包装设计。这两组包装作品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华丽的外表,整体性强,数量多,初看都可列为优秀设计作品。然而,仔细查看,这组瓷器包装的内部却未见一个内结构。而另外一组文具包装,其装潢元素和品牌字体都是套用现有元素,没有设计者的原创成分。作为本科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所要检验能力包括整体策划能力、装潢设计创新能力、结构造型设计创新能力等,如瓷器之类的包装设计,它的内包装结构比外包装造型更重要,难度系数也更大,而该学生的包装只完成了该套设计任务的难度系数最小的装潢设计部分,未能把握设计的核心内容。而这组文具包装即为商业设计中所谓的“模版设计”,以套用别人现成的元素进行半模版设计,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粘贴与版式设计,不能称为真正的包装设计。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与设计含量。以上两组作品,如果仅看作品的外表,忽略本质,抛开难度系数,其评价结果将完全不同,后果可想而知。 二、毕业设计中“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之辨析 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每个班级的毕业展示作品数量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规定,甚至有超过了20多倍的。仅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细细看来这些设计作品很多都是对形式相同的包装进行多个复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学生真的在水平与做事态度上提高了这么多?一些学生根据往届学长的毕业设计经验,认为数量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当然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把每一个包装都设计得兼具功能性与创新性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简单复制,那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他们误解了所谓“工作量”中的两个概念——“设计工作量”与“劳动工作量”。并不是作品数量越多,就表明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越大。如果把同样的盒子进行机械的复制,那只能代表其劳动工作量大。这种盲目追求劳动工作量的做法与包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我们不是培养绘图员与设计员,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设计工作量其实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耗费的工作量或者说是设计含量,即在完成一套设计的各个环节所花费的设计时间、心思与精力。设计工作量的评定可以在整套设计过程符合包装设计程序前提下,用设计作品中的设计点的数量以及每个设计点的含金量来合计而得。在此定义之下,很多学生的设计便显得“华而不实”。他们往往追求作品的外表华丽却忽视了包装本质,甚至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不择手段”颠倒设计程序,“为做包装去设计包装”。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先寻找好听的品牌名称、现成的元素、好的包装结构,然后根据结构与装饰来搭配相应的内装物,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包装设计的一般步骤——根据产品或商品的基本特征去设计包装。这样的设计在设计工作量上必然远远小于正常设计的设计工作量。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设计,其设计工作量也有可能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把关。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选题与设计,以及指导包装设计的毕业设计导师合理地甄别出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一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笔者建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引入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一些前沿性的创新课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原创性的作品,做到仔细鉴别,准确评判,以起到正确引导学生设计方向的作用。 作者:柯胜海 包装毕业论文:探究职高包装毕业考核的方法 包装专业的某一设计任务为完成某一品牌的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毕业设计仅体现为作品数量的增加,但形式与课程作业基本相同,此类总结式的考核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自己在整个包装设计过程中的认识思考能力有所减少,毕业设计应该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体现。 一、技能鉴定的考核模式 高职毕业考核的标准应该是技能+理论+价值观的总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认证,还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和总的看法,这就包括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所以简单地以技能鉴定作为高职毕业考核的方式也是不符合教育的持续发展规律的。[2]可以看出,以上三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目的,但都有其片面性,都不能全面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因而,必须找到一种适合高职毕业生的考核模式。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高职毕业考核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最终环节上采用多层次、多元化地教学考核模式为社会和企业输出“合格产品”。 二、高职包装专业毕业考核的多元化模式改革 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毕业环节的考核对学生的就业意义重大。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笔者所在教研室确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面向包装技术与包装设计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包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设计)能力和包装印刷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包装设计行业与包装印刷行业的工作岗位和能在包装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与生产现场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必须采用符合笔者所在学校高职包装专业特色的毕业考核模式,将考核学生的理论探索与写作技能的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改革,使毕业考核的导向由学术性转变为应用性、实践型,重视学生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主要从毕业考核的内容、形式和工作过程等方面来开展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教学工作。毕业设计的考核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实际,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应该注意毕业考核形式的深度、广度、难度、期限,应在毕业设计中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及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不同岗位群(电脑艺术设计、包装印刷、印后加工、包装辅助设计、包装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可以从常规型设计+报告型、工程实践型、创新创业设计型、工程项目管理型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类型入手。 (一)毕业设计+设计报告型 该类选题一般占毕业设计的50%左右,主要是“假题真做”的方式进行,一般课题形式主要为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系列广告设计等。即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和视觉原理,通过绘画、摄影、图案、文字和色彩等借助计算机进行平面的外观设计,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这类题目是毕设计学生选择的热点题目。此类课题广泛、取材容易,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的方向和题材,或学生自选题材,一般为每人一题,食品、医药、化工等各类行业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此类包装装潢设计容易出彩、系列感强,在视觉展示上冲击力强。[3]在毕业设计开始之时就让学生根据兴趣点进行设计并且完成设计报告书的撰写,此类“实践作品+设计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把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设计报告不像传统论文要求那么高,容易完成;其次,设计报告是对自己完成作品的阐释,学生有话可说,有能力完成;再次,设计报告有很强的针对性,杜绝了学生抄袭的现象。 (二)工程实践型 该类型的毕业设计为实际型课题,一般占毕业设计的30%左右,这类毕业设计特别适合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的学生,学生可以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学生第九学期进入实习单位后,可以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需要进行设计,此类方式既能得到校内指导老师的指导,亦能在实习岗位上与实习单位的前辈交流学习,既为企业解决问题、又能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可谓一举两得。学生这类课题的毕业设计考核能为今后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江苏省包装业发达,且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与多家企业确定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建立了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因而,学生到企业实习较容易碰到工程时间类课题,例如,学生实习所在企业需要的纸箱机构CAD设计即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学习过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因此,在实习单位进行该课题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创新创业设计型 该类毕业设计为创新型课题,一般在高职包装专业中占毕业设计的10%左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在包装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应用较快,包装技术与设计的应用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突破。拿包装材料来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更强调内包装材料的实用性、环保性和外包转的艺术性,任何材料的结合和使用都应该符合包装印刷技术的规范性、包装运输的适用性。此类课题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和创新团队等团队活动来实施创新创业类的毕业设计任务。包装专业一般为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运输设计、包装机械典型部件的设计创新等,对学生的专业要求相对更高,需要试验室设备等资源,既考查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又考查学生结构参数、运动参数的选择与确定的计算、分析能力,难度较其他考核形式增加,但这类毕业设计的创意型作品形式往往能带给人们对包装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即有专业的表现,又有综合材料的运用。创新型设计往往是由小组合作完成,指导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和全过程指导,从毕业设计的专业考查、市场调研、课题选定、设计方案的深化、造型设计等进行制作,最后形成成品和一本图文并茂的设计报告书,创新性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指导模式涉及的师生人数多,必须加强管理与监督。 (四)工程项目管理型 工程项目管理型毕业设计一般在高职包装专业中占毕业设计的10%左右。根据包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必须里了解包装的流通设计与销售设计等,学生实习时从事的包装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包装工艺设计与业务经营等岗位,这一类的毕业设计也必须结合实际的项目来完成,可以是包装的运输流通设计工程或产品包装销售策划预案等。[4]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倡导体系的开放性、重视形式的多元性、强调模式的可操作性。毕业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监控,建立毕业设计奖励机制和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综上所述,毕业设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规范性以及创造性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多元化模式应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而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与专业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目标、因岗施教、因材施教为原则,不断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相信高职院校毕业考核的多元化模式一定能实现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作者:周凤玲 包装毕业论文: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思考 1毕业设计环节的具体内容 不同高校毕业设计时长不同,通常为期半年左右。根据包装设计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时长为24周,包括设计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构思、设计定位、设计定稿、设计说明、毕业答辩、设计作品展览等环节[1]。毕业设计选题是否合适,是毕业设计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毕业设计选题包括实际选题和虚拟选题,笔者建议选择虚拟新颖的课题,赋予学生更大的想象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陈旧的实际性课题在设计上已达到成熟完美阶段,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竭尽全能仍难以超越。选题确定后,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调研,根据选题对相关同类产品的竞争情况、目标消费者基本情况以及包装装潢设计、包装材料等内容进行考察。在市场调研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与制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方案草图来促进思路的不断延伸和拓展,派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案,进而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最后,要求学生运用矢量软件Illustrator、CorelDraw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设计制作,从图形、字体、色彩、形式上来表达设计主题,最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和设计作品展览[2]。 2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创作实际时间难以掌控。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时长为24周左右,前期阶段由于学生外出实习、就业、考研等各种原因,很难如期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束缚,就业期望高、看重工作城市环境、全力以赴考研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并有下降的趋势。另外,学生对毕业设计前期的选题、调研不重视,后期赶时间赶进度,整个教学环节自由度大、开放性强、持续时间长,教师难以掌控学生的创作实际时间,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2.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单一,设计同质化现象普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包装设计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和专业课要求基本一致,仅要求系列化设计作品数量增加,忽略了专业知识、设计实践的升华。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集实践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环节,其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设计兴趣和激情,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少之又少,普遍存在选题不够新颖、内容同质化、设计形式过时等问题。2.3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设计展价值难以体现。包装设计专业操作性强,实践难度大,每年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能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的少之又少,其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问题严重,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设计过程两个方面。设计前期,学生对选题有很多想法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课题,亦或课题合适却没有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3]。设计过程中,学生态度不够严谨,对资料收集、调研分析不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设计作品缺少内容,无法投入到实践中去。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仅有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实际选题需要具备付诸实践的可行性。毕业设计展是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平台,而多数高校因为多方面原因毕业设计展的价值难以体现。第一,毕业设计展览过程中,学生缺乏设计作品展览方式和展览空间上的专业指导,展厅布置凌乱无特色,没有专业的统筹规划。第二,受资源和场地的限制,毕业设计展览时间有限,通常为两三天,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对外交流受阻,观展人群不多且单一。第三,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展览形式是典型的封闭式,与企业、设计市场没有沟通和合作,相关设计信息无法及时互换,最终导致企业不了解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师生也不清楚市场的人才需求和设计导向。 3毕业设计教学思考 3.1建立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教研室或评审小组、答辩小组、学院工作小组4部分综合评定,评价体系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设计说明、答辩、设计展览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公平性,而且兼顾了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从严治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并针对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激励,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3.2毕业设计与包装设计大赛联合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关键将国内知名包装设计大赛科学合理地引入毕业设计教学中,指导教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战型实践展开毕业设计教学,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学生以实际项目为设计选题,提高其设计创作的积极性,使设计从创作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有所创新。毕业设计与包装设计大赛的结合,使其有的放矢,提高针对实效性,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认可或被采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促进教学价值和创意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3.3优化指导教师团队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举措。3.3.1采用教师工作室制方式。所谓教师工作室制方式,是指由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人,由多名初中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要成员,整合重组师资力量,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选择,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教学拟定设计选题,学生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能力选择课题。同时,学生能够得到多名教师的指导,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不足,促使教师对选题方向和设计制作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整体把握[4]。3.3.2发挥退休教师优势,培训青年教师退休教师。有专业业务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等优势,返聘退休教师并以退休教师带青年教师形式指导毕业设计教学。与此同时,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并要求每学期带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这样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3.3.3邀请知名专业人士参与和监督。邀请包装设计专业领域具备实践经验的知名设计专家,或者其他高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和答辩工作,将其设计特色、设计技巧与方法、评价体系等贯穿于整个设计教学过程中,增进了各高校之间在专业学术上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设计视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实战经验,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举措。3.4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进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积极提倡艺术与工艺融合、不同专业横向参与的教学理念,理性与感性共存,采用灵活多变、个性创新的教学方法,既可巩固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又可促使学生掌握新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是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性的体现;既可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展现学生独特的设计创意,是教学实践价值的体现。同时,积极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领悟,从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毕业设计,灵活安排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最终推进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结语 包装设计专业与市场需求趋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毕业设计作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专业水准和高校专业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元化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拓展教学思路,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陈丽莉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包装毕业论文:关于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及评价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着眼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探讨了选题与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选题中难度系数及评价、对“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的准确认识等内容,认为要强化对毕业设计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鼓励引入实际类选题或前沿性的创新选题,倡导原创性的设计作品,以正确引导学生从事设计创作。 【关键词】包装设计 设计教育 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 毕业选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设计过程及作品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引导学生的设计动向,还能把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决定该专业办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①。影响毕业设计评价标准的因素包括选题、最终展示效果、创新性、完成情况、作品的价值等。从各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作品,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设计教学的实践来看,对毕业设计予以评价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选题。因为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反映设计者对该领域设计现状的了解情况,还能检验设计者对设计前沿动态的熟知程度和对设计未来发展的研判精神。选题作为影响评价标准的重要因素,其价值体现在选题本身的创新性与价值以及选题的含金量与题目对最终作品展示效果的影响因子上。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中有关选题与评价方面的几个问题,结合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中所显现出的诸多不足,深入分析其原因,力图探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明晰毕业选题及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一、选题和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性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导致其最终作品展示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选题和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性问题。在选题环节中,学生因对包装设计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只对包装装潢部分进行思考,而缺少对包装造型结构设计的考虑,由此致使最终作品展示效果的整体弱化。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其中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包装结构合理,但是整体形式呆板;另外一种情况是包装展示效果多样化,但是包装个体的设计合理性被忽略。 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最后评分中就出现了几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评委对毕业设计进行评分之后,很多学生对分数存有疑问。其中一位学生的作品是扇子的包装,其包装从艺术角度来看,在班级中算是比较优秀的。她的作品以古典四大美女的图形元素进行创作,给人唯美之感。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该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设计过程中也非常用心,她所设计的大扇形礼盒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因此,在其他学生看来她的设计很有可能被评为优秀,但是,最后该学生作品却险些被评为不及格,这是为何?根本原因在于她所设计的扇形包装盒在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她的作品由不同尺寸的盒型来构成系列,包括两种:一种为长方体的盒型,另一种为便于扇子展开之后盛装而设计的扇形盒。初看这种扇形盒的不规则形态,突破了多个长方体盒型的单一形式,在美学中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法。但当我们从包装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不合理之处就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包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护产品,任何其他的功能都是建立在保护功能的基础之上②。纸质折扇本身就是一种易损坏品,所以,对其包装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保护扇子的扇面,具体而言,一方面避免外界对其进行损坏,另一方面避免扇面在空气中因氧化、受潮等而变色、变形。然而,该学生将扇子展开之后再进行包装,这种做法使扇面更容易受到破坏,显然是违背了包装设计的本体功能要求。作为包装专业的学生,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即使她的作品在艺术感的表达方面表现突出,也仍不能说它是一个合格的包装。 通过答辩环节的了解,笔者得知,该学生在设计时也意识到了扇形盒结构的不合理,但是为了作品的最终效果,仍舍本逐末加入了此款扇形礼盒。在她看来,如果把扇子闭合之后予以包装的话,包装形式便只有单一的长条形盒,展示效果将十分单调,因此,为了从形式上打破单调的展示效果,她才补充设计了这样一款违背包装常理的包装盒。毕业设计作品中,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很多学生为了使作品达到一个良好的最终展示效果,而在设计的后期以牺牲包装设计的本质功能为代价,来弥补作品在设计形式上的不足。溯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们在选题时,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了设计选题与作品最终展示效果的矛盾性问题。 二、毕业设计选题中难度系数与评价 选题的好坏与否固然是影响毕业作品最终展示效果的首要因素,但评价毕业设计作品的优劣还关涉到选题的难度系数。所谓难度系数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评价事情完成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毕业设计的难度系数特指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包装选材、内部结构、外部造型、装潢设计等环节,在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出的程度,以及所需能力范围的大小予以综合评定之后的总数值③。如前沿性的选题或者实际应用类的选题,其难度系数往往大于一般的传统选题或虚拟选题。因为前瞻性选题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而实际类选题对选材、成本计算、工艺等环节的要求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包装设计中还有几个环节的完成与实现是比较难的,如以容器创造性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开启方式设计、原创性符号为主导的装潢设计等。 这些难度系数较大的设计选题,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其虽然从事设计教育,却没有设计实践的具体经历,一定程度上对选题设计难度系数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导致在指导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出现误导,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仅追求作品的展示效果,忽略了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难度。很多学生在这种误导下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追求外表,忽略本质,尽力避免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环节,进而大大降低了设计的难度系数。 在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评分中,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试举两例进行说明:其一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瓷器包装设计,其二是盗用他人设计元素的儿童文具用品包装设计。这两组包装作品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华丽的外表,整体性强,数量多,初看都可列为优秀设计作品。然而,仔细查看,这组瓷器包装的内部却未见一个内结构。而另外一组文具包装,其装潢元素和品牌字体都是套用现有元素,没有设计者的原创成分。作为本科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所要检验能力包括整体策划能力、装潢设计创新能力、结构造型设计创新能力等,如瓷器之类的包装设计,它的内包装结构比外包装造型更重要,难度系数也更大,而该学生的包装只完成了该套设计任务的难度系数最小的装潢设计部分,未能把握设计的核心内容。而这组文具包装即为商业设计中所谓的“模版设计”,以套用别人现成的元素进行半模版设计,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粘贴与版式设计,不能称为真正的包装设计。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与设计含量。以上两组作品,如果仅看作品的外表,忽略本质,抛开难度系数,其评价结果将完全不同,后果可想而知。 三、 毕业设计中“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之辨析 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最终的答辩教师,笔者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测评时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以量取胜”——求其量而不求其质。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每个班级的毕业展示作品数量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规定,甚至有超过了20多倍的。仅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细细看来这些设计作品很多都是对形式相同的包装进行多个复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学生真的在水平与做事态度上提高了这么多?一些学生根据往届学长的毕业设计经验,认为数量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当然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把每一个包装都设计得兼具功能性与创新性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简单复制,那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他们误解了所谓“工作量”中的两个概念——“设计工作量”与“劳动工作量”。并不是作品数量越多,就表明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越大。如果把同样的盒子进行机械的复制,那只能代表其劳动工作量大。这种盲目追求劳动工作量的做法与包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我们不是培养绘图员与设计员,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 设计工作量其实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耗费的工作量或者说是设计含量,即在完成一套设计的各个环节所花费的设计时间、心思与精力。设计工作量的评定可以在整套设计过程符合包装设计程序前提下,用设计作品中的设计点的数量以及每个设计点的含金量来合计而得。 在此定义之下,很多学生的设计便显得“华而不实”。他们往往追求作品的外表华丽却忽视了包装本质,甚至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不择手段”颠倒设计程序,“为做包装去设计包装”。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先寻找好听的品牌名称、现成的元素、好的包装结构,然后根据结构与装饰来搭配相应的内装物,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包装设计的一般步骤——根据产品或商品的基本特征去设计包装。这样的设计在设计工作量上必然远远小于正常设计的设计工作量。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设计,其设计工作量也有可能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把关。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选题与设计,以及指导包装设计的毕业设计导师合理地甄别出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一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笔者建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引入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一些前沿性的创新课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原创性的作品,做到仔细鉴别,准确评判,以起到正确引导学生设计方向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毕业论文:把毕业册包装成个性图书 网上的纪念册模板不少,但风格雷同,使用时还需要进一步修改,为何不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呢?图书效果是同学们喜欢的风格,既知性、简洁、时尚又不失个性。我的整个毕业册从封面、封底和字体设计看上去像一本图书,内页的文字部分做成书卷味的卷边效果,增加了怀旧的效果。 封面、封底的制作 1.在Photoshop中新建一黑底文件,尺寸自定。新建一透明层,用选框工具拉出一长方体的选区,填充淡黄色。打开“菜单滤镜杂色添加杂色”,增加纸张的质感。按下快捷键Ctrl+T即可找到中点位置,再用矩形选框工具拉出书脊的选区,用渐变在书脊选区里从左到右拉出深黄道浅黄的渐变颜色(图1)。 2.在封面的上部输入文字“青春”,这两个字我做成有个性味道的涂鸦效果。这种效果做法有多种,这里介绍的是用画笔直接涂鸦。用方正毡笔黑简体输入“青春”两个字,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文字层,即可得到文字的选区。新建一透明层,用深黄色描边选区,宽度为2个像素(图2)。 3.按快捷键Ctrl+D删除选区,或者保存在通道里。新建一层,用一个像素的铅笔工具在文字上面斜线随意涂鸦(图3)。 4.调出文字选区,然后点击图层面板下面的“添加图层蒙版”图标,为涂鸦层添加蒙版。用白色画笔涂抹文字边缘,使斜线边缘参差不齐,显得更随意些,这样文字的涂鸦效果就做好了(图4)。 5.在“青春”的右边添加两个文字“飞扬”,用方正粗倩体。把照片拉进来,调整好大小位置,并把图层混合模式设置成“正片叠底”。给该图层加个蒙版,从上到下拉个渐变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与背景相融合。 6.把枫叶素材拉进来,把枫叶勾出来放在合适的位置,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正片叠底”,这样跟背景色彩比较融合些。在封面的下部和书脊处分别添加文字“毕业纪念册”,封面就基本制作完毕(图5)。 7.把另一个枫叶素材拉到左边的封底处,调整好大小、位置,图层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不透明度降低为50%左右。为该图层添加蒙版。设置前景色为黑色、背景色为白色,从右下向左上方对角线方向拉个渐变蒙版,这样就做好了封底的背景图案。 8.把其他两张照片拖进来,对原照进行常规调整并增加白边,以便在画面中体现照片的效果。把处理好的两张原照调小尺寸,并采用叠加放置在画面中合适的位置,图层不透明度都降低为50%,图层混合模式都设置为“正片叠底”。在下部添加两行白色小字——“青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定格人生花样年华”,既起了点缀的效果,也是对主题的诠释。最后添加前面用到的两片枫叶点缀一下,这样封面、封底的效果就全部制作完毕(图6~图7)。 扉页的制作 1.纸张的制作和封面、封底的制作是一样的,用墨水滴溅类的笔刷做出斑驳的效果,再用路径描边或线条笔刷添加些小饰品。用矩形选框工具做出放置照片的选区,填充红褐色。用路径工具做出添加文字说明的区域,可以有些小变化,比如搞个卷边的效果增加趣味,最后输入所需的文字。 2.再把其他合影拉进来,常规调整并添加白边效果,把两张照片错开放置,显得更自然随意些,这样扉页也制作完毕(图8)。 因篇幅所限,更多的图片请访问浏览、下载。 包装毕业论文:开一家大学毕业生形象包装设计店等 一、市场前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目前我国下岗职工日益增多。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作为只有一纸文凭而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要在如此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打败竞争对手而谋取一份理想职业实属不易。因此,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考虑把自己精心的包装一下以增强与对手的竞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办一家大学毕业生形象包装设计店。为大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求职形象最适合大学毕业生最迫切的需要。 二、包装内窖: 一是仪态包装,主要是指对美容和发型的设计。要根据毕业生的性别、年龄和打算去应聘的职业性质设计出相应的仪态,设计要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特征。 二是衣着包装。衣着包装是一种形象策划。而不是出售服装。这种设计,男士西装革履表现潇洒、稳重、有风度。女士穿裙子则显示美丽、大方、有气质。服装设计的大小、款式、颜色等都要具体的人具体分析。 三是自荐材料设计。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对应试者面试之外,最主要的是从毕业生的推荐材料中来了解其人。因此,能设计出一份精美而充实的自荐材料是大学生迈出成功就业的第一步。自荐材料设计包括对材料的封面、目录、求职信、个人简历、课程设置与专业介绍等的设计打印,也包括对各种证件、证书和发表的文章等原件的复印。毕业生只需花费100元左右。把原件交给设计员,设计员将会非常熟练地为你设计出一份非常精美的自荐材料。 三、经营准鲁: 选址宜设在大学校园内、两所及多所高校结合部或人才市场中心附近。从业人员只需懂得电脑,会理发美容和有一定的服装欣赏水平。经营场所需3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内设一台电脑、打印机和复印机。一部电话。一套美发工具。这种包装店实际上是“四季店”,淡旺两季可以改头换面交替使用,淡季可以理发、打字复印,可以经营公用电话,而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又转为形象包装设计,真是一举两得。 四、前景分析: 形象包装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时尚,不但毕业大学生,就是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要实现再就业也必须进行适当的包装。开个形象包装设计店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商机无限。 在家开冷餐会办派对 美妙的鸡尾酒,可口的糕点,香酥的热狗……把酒店的美味自助西餐搬回家,与朋友共享。这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时下,私家冷餐会、自助餐消费在本地萌芽,星级酒店、饼屋等纷纷开始提供此类服务。费用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今年5月底,做服装生意的陈小姐在金银湖的自家别墅内。办了一场生日派对,招待了二十多位朋友。仟吉饼屋为这场派对提供了3000多元的冷餐食品,包括西式糕点、水果、沙拉等等。另外,还派去了一名餐会服务员提供现场服务。 据仟吉饼屋总经理陆伟介绍,去年底。该公司突然接到本地客户电话,称想办一场“私家冷餐会”,询问能否提供这类服务。公司管理层商量后决定,接下这笔新式业务。没想到,一笔做完。五六笔“私家冷餐会”订单接踵而来,有企业聚会的,有公司庆典的、有朋友聚餐的,几个月下来,这类订单的利润丰厚。他称,这种业务操作起来并不复杂,餐点大多不需要加热,公司师傅将点心制作好,由运输车送到指定的就餐地点即可。 由于还有人工服务等费用包含在内,因此利润比普通糕点要高。陆伟表示,十分看好这个市场。将来力争做得更专业。 实际上,星级酒店很早就开始提供私家冷餐会服务了。晴川假日饭店公关部副经理王君告诉记者,这种业务酒店每月都有两三次,大多是外企和名流人士举办的派对,公司设有专门的服务流程。酒店将在指定时间将菜肴和餐具送到聚会地点,并有服务员现场服务。 业内人士均表示,上海、香港等地,这种私家冷餐会十分常见。尽管在武汉尚属于萌芽状态。但随着武汉时尚化程度的提高,私家冷餐会将成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潮流。 私家冷餐会怎么收费? 私家冷餐会最便利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举办餐会。不受环境限制。 酒店的私家冷餐会服务有门槛,一般需100人以上。业务分自助餐和鸡尾酒会。两者均按人数来收费。有80元/人或100元,人,如选择的菜谱更高档,价位则相应更高。 除了按人头收取的餐费外,酒店还会加收餐品运输费,即将食物和餐具往返运输所产生的费用。算下来,总费用一般在万元以上。 饼屋的冷餐会规模稍小一些,十多人至百余人不等。收费项目也差不多,有餐点费用加运输费用,根据选择的糕点不同。费用在万元以内。 据了解,不管是星级酒店还是饼屋,都会派工作人员现场布置并服务客人就餐,十分便利。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1加强对我国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的创新 纵观国内外,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起点比较低,致使管理理念较为传统,甚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故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工程技术管理理念。注重吸取百家之长,从国外引进新的、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理念,充盈并丰富原有技术管理理念,使得我们的工程技术管理跟上建筑业新时期的发展步伐与节奏。创新是当今时展的主题,创新能让建筑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走在时代的前沿。苹果因创新将诺基亚远远甩在身后,创新是所有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建筑企业要注重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不断发掘员工的创新潜力,营造创新氛围,比如在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中施行民主制的技术管理,组织职工进行民主讨论,更新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形成适合本次项目的新的规章制度。也可以定期组织技术管理交流座谈会以及技术培训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2构建并完善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思想与行动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思想落后与行动滞后均无法实现目标。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也一样。我们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是进行管理工程技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我们要构建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作为整个项目工程的核心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应该主导进行项目工程技术管理。要建立各级技术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将管理职责落到到具体的部门、工作岗位、个人身上,倡导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同时,不断强化工程技术管理,明确建筑工程各施工部分与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要求、质量要求、工艺要求以及验收标准等等。做到依制度管理各级部门,依制度论责、依制度治理企业。 3深化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作为工程技术管理的重点组成部分以及重要内容,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技术管理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故此,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注重调动全体参与项目工程的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意识,通过宣传等方式加强他们对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认识,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除此以外,建筑单位还可以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章制度,交由专业的资料管理员管理资料,同时督促相关部门依照规定正确编写工程资料,并及时上交,如此,便能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准确度与完整度。 4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 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核心,技术管理人才承担着开展所有技术管理活动的职责。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而选聘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标准的技术管理人才则是整个人才管理的重头工作。在人才选拔中,最忌讳任人唯亲。因此,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人才聘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晋升人员一定要全面权衡。如果需要聘用外部人员,则需要加以综合考量。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把好人才选拔关,实现任人唯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建筑业带来了一系列革命,各种新型工艺设备、材料、方法等不断涌入,而学习、掌握这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就需要培训。故此,针对已经选拔进入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还需要进行培训。企业需要建立属于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培训新进职工或者定期培训老职工。如此,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能力。这些技术管理人才掌握了新的知识便能够更好地在现场采用新型设备、新工艺方法组织施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与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提升本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与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储备未来所需人才,进行校企联盟,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现共赢。 5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已然成为了建筑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进行角逐的筹码。加强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深化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构建并完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当前所有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举措。 作者:康泳霞张静隋艳丽单位:河南儒霖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火电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能源需求量逐步攀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工作需求,则需扩大电厂建设规模,加快其发展步伐。目前,我国电力能源供应的主导力量来源于火力发电厂,由于火力发电厂的特殊性,其对建筑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耐久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所以,需针对火电厂建筑工程技术实施有效管理,保障建筑具备有高质、可靠、安全以及稳定性能。在此,本文将针对火电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发展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发展意义 厂建筑工程质量与电厂的实际切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其对人们的用电安全有着关键性影响,为了保障火电厂建筑质量保持在最优水平,有效地实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则是重要重中之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合理的方法,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生产过程技术的规范性、有序性,让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的质量达到统一的进度。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的扶持和实施。 1. 电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遵循的相关原则 工程技术管理主要是指为了保障规范以及合同中的技术标准得以遵循,建筑施工作业得以安全地顺利完成所采取的一系列监控以及检测、管理等等措施手段。在针对建筑工程技术实施有效管理的时候,需遵循相关原则。 (1)质量第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经营首先需要遵守的原则为质量第一,火电厂建筑产品本身具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其需要长年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需时刻保障用电安全。因此,在电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将质量第一的相关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技术管理工作中。 (2)预防为主。 在实施电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时候遵循预防为主原则,主要说的是要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有针对电厂建筑实施时候把关检查完转变成为针对建筑施工过程实施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由检查电厂建筑工程质量转变为检查施工质量、工序操作准确度、检查施工材料的应用以及合格情况等等,保障火电厂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 (3)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在针对电厂建筑工程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的时候,技术工程师需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尊重科学与事实的基础上,将实际的数据资料作为主要依据,客观公正地展开技术管理活动,坚持原则,遵纪守法,公平办理,认知对待。 2. 技术管理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工程技术管理的模式创新过程中,如果各个分包的队伍不能如期地执行任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强化对分包队伍的管理的工作:一对于新入场职工和特种作业及其他从业人员都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在招聘施工队伍的时候,要注意技术的考核,才可以上岗工作,进行工程的实施。让工作人员充分地了解到施工的安全知识和重大意义,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施工安全工作任重道远。让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确保施工操作的安全可靠。二是和履约能力强、合同重信誉的分包队伍进行签约,大合同管理力度,依据合同全面约束分包队伍的各类行为。长期在分包队伍中树立威信,坚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采用技术管理模式后,工作层基本上将采用社会的力量,企业的劳动力将有剩余,这就要合理地安排施工人员的日常工作。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是综合性的大项目也采取技术管理模式,会持续使用旧的设备,会按收取的设备折旧费作为综合管理费挪作他用,这样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一落千丈,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不能忽视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 3. 加强工程技术的管理现实意义 (1)建筑施工具有特殊性和时代性。家喻户晓,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规模日益宏伟,它的样式也越来也多,施工工程也越来繁重。它的施工范围多数是属于露天作业,或者是多种工种的交叉式施工,而且任务十分的繁重和艰巨。甚至会受到天气和区域的限制和影响。在实施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才可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顺利地如期竣工,适当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使工程项目为职员、企业、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全新的工艺、全新材料和资源设备不断地出现和改进,新工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功能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实效性。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成功的技术管理,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利用企业雄厚的的资源和物质的技术力量,健全和完善工程技术的管理制度,可以全面改变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状况。 (3)确保人力、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利用高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健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办公设施、材料试验室、技术资料室等场地的建设。如有必要,可以如期购买合适的技术参考资料,更新技术管理应用软件等。选择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重视材料的保温功能的强弱和运营成本的高低,有效控制放射性有毒装饰材料气体的排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4)应用全新的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人力、设备和检测仪器等方面的成本支出,提高运营的利润。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分包队伍的施工经验来弥补不足。在进行新的工程时,可以积累更多的施工和管理的经验,提高技术组织的能力,更容易掌握工程的技巧。一支有经验、高素质的队伍,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可以学习怎样去策划一份合适的技术策划,和进行合理的施工M织策略。在工程的合作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开展工程建筑多方面的工作。 (5)建筑工程的技术灵活的管理,有利于扩大工作面,有效提升工程实施的进度。充分利用技术管理型模式多开工作面,扩大分包的队伍,才可以有效缩小工作的周期、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完成多种复杂的工序等。同时还可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谐,可实现部分风险的转移。相对而言,一些比较大型的工程项目的时间比较紧迫,工作十分繁杂。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素质高、经验丰富的队伍,承担资金吧、质量、工期上的一部分风险。比如在一些业主没有先预付定金或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承担一部分的工作压力和风险。 4. 结束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就火电厂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而言,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成败影响到到整个施工质量的好坏,建立一套可以循环利用的管理系统,有效合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使项目顺利如期完成。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是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和保障建筑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有效进行技术管理对于火电厂建筑工程水平的优化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探讨 摘 要:有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同时可以帮助建筑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也逐渐成为建筑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论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企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措施,希望能帮助建筑企业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策 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工期的顺利完成,还能避免技术原因造成的工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建筑施工工程的提高,促进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施工企业只有将施工技术管理落实到位,才能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和管理。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只有有效开展施工技术管理,才能从技术层面上为施工企业的管理提供保障。在开展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技术参数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积极构建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使工程施工始终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流程进行。此外,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企业还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且有利于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现场材料管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有助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施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利润。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站在严格管理的角度考虑,切实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开展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应不断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并将技术审核工作落实到位;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使施工人员的操作更加规范,从而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三)有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于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增强对施工材料的监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对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对于整个技术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这些流程的作业能够对工程进度起到加快作用,促进整个工程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来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技术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若要保证施工质量不受影响,前提是建立结构完善的技术管理部门,并在施工过程中彻底明确其职责。这就需要首先做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工程中的所有技术人员都能权责明确,从而使制度得以被切实的落实下来。简单的说,就是要在每个分包的项目中做到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标准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的明确,通过对施工操作、施工检查、施工评估的严格要求来确保施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次是需要培养技术人员,使其通过定期的学习与培训来保持其管理经验的先进性,同时通过学习与培训,这些技术管理人员还会在素质上有所提高,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也能做到预见性的解决,即对于工程事故发生风险,具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 (二)加强对资料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资料管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资料是建筑工程技术的数据和材料等,是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记录,对现在及其以后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对资料的管理不到位,他们认为仅仅是资料,用过了就没有用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这样是不利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因此让企业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提高重视度,在行动中才会重视;其次是定岗到位,设定专门的资料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不要由一个人既负责其他工作,又负责资料管理,这样会精力不够,做不好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然后是要提高企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他们有了积极的态度、才能更好的管理好资料;最后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给予惩罚,这样形成良好的制度管理,通过以上四点措施,工程技术资料一定能够保管得既准确又完整。 (三)加强现场技术管理 施工现场可谓是一种另类的战场,技术管理必须要立足于施工现场来为各施工目标进行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应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对工程的进度进行协调,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把握与管理。于是,现场技术管理需要追求施工过程标准化,需要重视施工质量检查,还需要通过强撑制度来评比。而执行以上管理措施的前提,首先企业必须具有符合自身情况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要实施定期检查制度,最后要将行政与技术结合,来调动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完善对工程技术的管理。 (四)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 想要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同时对技术管理的职责进行分工明确。加强组织机构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法律来对企业进行整治。按照法律规范来进行建筑企业的各项工作,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的借鉴与学习,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在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人才,对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方法进行学习,能够在技术层面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摘 要: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我国城市建设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而且也同样对整个城市规划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应当采用更加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强化建筑工程中的工程品质,推动建筑工程行业获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关键问题 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的主导作用是确保工程建设的各项环节依据相关程序和标准来圆满完成。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管理需要组织和协调各参建单位,是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伴随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就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而言,因其具有管理周期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管理范围覆盖全部建设内容、管理关联单位包含所有参建单位等特点,对于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而言极其重要,因此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在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更广范围的应用,同时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强化也是建筑工程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1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1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管理手段,现阶段,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整体而言,这一管理体制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即为贯彻执行目前已有的规则和标准、技术文件和标准程序,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深刻了解企业自身的质量体系,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划分具体的责任到各个技术岗位上,保证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防止责任分配模糊的现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创造性。第二板块即为做好质量交底工作,管理技术档案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要深入了解施工图纸,经过会审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第三板块即为要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工作,利用分级处理的手段,正确实施每一道特殊工序和关键工序,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之处。 1.2 加强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应用 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在此要求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也必须也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施工单位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环保的重视,明确自身对绿色采购的职责,主动积极地在施工工作中使用环保材料和设备,进而有效优化和完善环境;第二,增强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同时在环保方面增加资金投入;第三,引进先进的环保思想,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 1.3 提升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大局观 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缺乏较强的整体协调性,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无法为顺利施工提供充足的保障,顺利开展每一项环节。所以,在开始施工工作前,必须结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展开分析,提前做好准备,合理设计施工工作方案,对任务进行正确规划和布置,合理安排施工设备和配置劳动力,进而为施工提供足够的机械设备。在施工计划中,方案的改善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减少工程损耗,此外,能极大增强工程的安全性,协调统一工程进度、质量与效益。 1.4 强化施工技术管理中的规范化 由于当前施工理念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施工现场混乱、肮脏不堪,亟待摆脱这种不良施工现场,为实现目前建筑工程项目优化现场环境的目的,必须将各项现场管理措施与方案落实到位,尽可能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因而施工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利用定额管理的方式,减少能耗与物耗,充分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进而大大缩减工程成本;第二,合理调节施工现场的具体规则,实施科学的操作方案,进而保证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现场作业,进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益,以尽可能低的能耗实现产出最大化;第三,有效保证施工工作科学、均衡、标准实施,推动施工作业总体上提升。 1.5 完善施工技术文件归档工作 针对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在进行施工时,常常对整理技术文件并归档不够重视,这一环节又至关重要。现阶段,众多工程纷纷产生了变更和索赔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技术施工文件的整理和归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该工作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即为在工程竣工图中未明确说明的,未能全面了解项目是取消还是新增的情况,此外,还必须对技术数据相关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第二部分即为仔细检查施工验收材料,认真核对相同实体的工序资料日期,并充分保证在连续施工环节之中,不会破坏进度验收资料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避免将来整理资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各项管理理念也同样在逐渐的进步,其中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的关注,而且也将不可逆转地成为建筑工程管理新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我国城市建设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而且也同样对整个城市规划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应当采用更加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强化建筑工程中的工程品质,推动建筑工程行业获得更大的进步。而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则能够有效改善一些传统的管理问题,依靠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管理理念,促使建筑工程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探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摘要】我国的经济近年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而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而言,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建筑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越来越激烈,同时,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又是建筑行业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它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p企业的效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此本文将从什么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是属于土建施工类专业,是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下设的一门专业。它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该专业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而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技术管理工作关系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企业的成败;高效的技术管理可以确保高质量的建筑物,也能促进企业最大利益化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建筑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根据自己的想法,习惯,以及其他的标准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你住的房子是,你设计的假山是,你所谓的风水也好。只要你改变并构筑,建设另一个物体出来,那就是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动作。可是工程是什么,查了百科才知道,它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那就是一种手段,即是手段,就有目的。它是为了以最短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技术是你积累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掌握技术的人就是工程中精而少的人力。管理就是在你进行施工时,那个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和了解的人或团队,他在进行活动时需要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组织目标过程。就像一个家一定有一个一家之主,在面临问题是,它需要根据每个人性格,能力,需要进行指挥协调,就像国不可一日无君。管理是很重要的。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求我们熟悉施工组织与管理程序和方法,能运用施工知识解决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具备施工操作的一般技能。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从施工公司的观点出发,建筑工程在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根据合同所约将工程项给业主是建筑工程项口管理的工作方向。在进行项口管理时,项口部门一定要结合内外因素,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2.1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好的技术管理可以使项口管理目标更好地实现,而低质量的技术管理会让整个工程变得糟糕,还会使项口的质量下降,项口成本也无法得到良好控制,最后造成整个项口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将项口技术管理与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而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才可能实现优化的项口管理过程。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作为依托,建筑工程将会无法正常进行,尤其是在施工条件不够好、施工环境比较差和施工技术既难又复杂的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选择一个良好的施工方案才是对施工工程负责任。 2.2保证工程质量 现在很多公司存在着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出现了许多纸漏,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认识,并且深入客观地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研究,从本质上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还处于探索、研究、发展阶段,在建筑行业不确定性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应对技术管理内的复杂性,问题性进行简单阐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环境恶劣,现场工作进行问题多;可借鉴的经验,资料相对少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合理有效的建筑技术及施工形式的出现没有很好的推广和使用世纪管理更加依赖电脑技术和信息技术,可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大多存在'专科'现象,大多工程技术管理能力强,但对电脑操作不是很好。要么恰好相反各部门链接性不好,工程建设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工作,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旦接到的上一个竣工项目是不好的,不完善的,在中国大多是找上级,是要反映可是部门如何进行协调,融合在一起迅速做出判断,并制定出方案也是很重要的,这对技术管理就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四、对应措施 现场工作是问题最多,现场工作也是完成项目合同内容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其管理内容几乎涉及施工过程的全部内容,工程技术管理就要求掌握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和建设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概算、预算、工程招标、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竣工决算、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估和建设项目投资、质量、进度控制的基本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可是这些都是在大学来要求我们学习的,可是一旦上了现场就不是你和你所学的所能掌控的了。美国早早已经用机器耕田,可是我们现在人力还没有从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更别说在施工现场用最新型的机器,最先进的一些管理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呼吁企业的老板在考虑利益的状况下,要有决断和远瞻性,当前形势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全面创新的管理视角,对中小企业技术管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进行参考和使用[1]。 4.1优选人员 提高质量意识和素质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是建筑产品的直接制造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和质量意识强弱都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优劣。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优选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加强员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预控为主的观念。 4.2严格控制建材设备的质量,做好材料检验工作 建材设备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或选择使用不当,均会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事故。建材设备应通过正当的渠道进行采购,应选择国家许可认证、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应商,实行货比三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既可以控制材料的质量,又可降低材料的成本。针对目前建材市场产品质量混杂情况,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要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用于建筑工程上。对于进场的材料,应按有关规定做好检测工作,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2]。 4.3执行和完善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制度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在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专职检查和群众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活动,大力加强施工过程的检查。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上一道工序的工作成果将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的隐蔽工程,在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应由建设、施工等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并及时办理验收签证手续。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施工的,应进行整改处理[3]。 五、总结 要做好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离不开一套完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灵魂,项目工程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基础,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它们之间配合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本文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进行介绍后,有对该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肤浅的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必要的建议。总之,工程技术管理的工作需要了解很多东西,也需要建筑工程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该行业前进的步伐中同时也需要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几个问题 【摘要】一个企业和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建筑行业中环节繁琐复杂,又相互有所交叉影响,因此能够科学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将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简单的概述,并进一步分析获得改善我国建筑行业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 一、前言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依据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加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支持。为此建筑行业也十分注重自身技术的完善和管理的提高,尤其是质量安全管理占据重要地位的建筑行业,在引入更多高科技工程技术和设备材料的同时,也在发展能够适应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二、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行业的重要影响 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行业最为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与之相伴的是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市场中的商情瞬息万变,建筑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为此建筑单位首先从自身入手,寻找在竞争中失利的短处,不断完善这种不足,并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施工成本投入,这种管理必须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尽量避免由于机械设备引起的维修投入或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工期的顺利实施以获得建筑企业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行业另一个重要影响则是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为了能够降低工程技术管理对工程质量的负面影响,针对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实施,只有通过科学的加强相关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察工作,才能够使得工程技术实施获得良好的成果。从而合理降低施工成本,节约施工时间,为企业节省工程成本,实现工程技术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点是技术问题。随着设计理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建筑行业的工程当中,如绿色环保、轻型节能等都成为建筑行业需要满足的客户需求,这些都给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带来巨大难度,尤其是新技术的引入,使得施工和安装工作都需要重新摸索规律和总结经验,还需要满足质量要求,工期进度也不断压缩,如何合理进行复杂的工程施工,就给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第二点是管理问题。根据现有的建筑行业传统管理体系,建筑项目的施工中广泛存在着分包工程的情况,虽然在项目分包前会进行工作内容的划分,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协作环节经常出现问题,尤其是关于工程质量的问题,彼此相互推脱,或者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不足,管理混乱,分包商都按照自己的一套模式进行管理和施工,这样就造成整体工程项目存在质量参次不齐,严重影响建筑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第三点是质量问题。质量要求是建筑行业中必须放在首位的内容,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能否满足设计需要最基本的就是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建筑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报道,这些都给建筑行业时刻敲响着警钟,也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建筑工程质量偏低的情况,这些都成为建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民生活的安全。 第四点是施工问题。建筑行业的施工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甚至在现阶段也无法很好的解决,由于建筑行业中很多工作的门槛较低,工作内容缺少技术含量,因此待遇较低,从事建筑施工的人员素质偏低,他们只能够简单依照别人的指挥进行简单重复性工作,对于建筑行业的知识知之甚少,很多连安全质量的概念都不了解,这些都威胁着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 四、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行业发展中的积极推动力 首先应该从管理制度入手建立起完善的工程技术管理办法。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都应该有据可依,将行业内部的管理标准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在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中避免由于管理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带来衔接上的问题,加快各环节之间的融合能力。具体实施可以由建筑设计院、工程承担单位、监理部门和分包单位一起对建筑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和交流,根据建筑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彼此进行有效的沟通,确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管理规定,使得不同环节之间不会存在差异,能够按照这套管理规定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 其次应该形成双赢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分包商的管理积极性,虽然分包商对于承包单位来讲属于短暂合作对象,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分包商的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承包单位的经济效益,只有发挥共赢管理的优势,促进分包商能够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积极进行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才能够实现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从而实现工程承包单位的利益。 最后是关于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筑项目的施工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的工程质量,因此对管理工作需要从领导到基层的重视,公司应该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素质,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寻找自我能力的突破,重视岗位职责。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需要有更大的进步和提升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保证整体建筑的质量安全,实现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摘 要:在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深化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逐年增多,如何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相关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影响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建筑工程技术,下文就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做了简单分析,然后总结出通过优化组织管理、提高技术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等措施,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技术;建筑工程;问题;途径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可以通过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来实现,因为强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可以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帮助建筑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进而为建筑企业吸引更多的客户,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强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确保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 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为此,市场中建筑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是,在有限的经济效益下,市场中建筑企业的数量愈发增多,因此也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竞争力不足的小型私营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便可以从建筑工程技术着手,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从而提高建筑施工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保证工程质量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技术管理,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技术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可以为建筑施工中的测量精准度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保障所使用材料技术参数的准确性。总体来说,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还牵涉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施工措施、施工技术计划等,通过强化对上述各方面的管理,进一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管理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分包情况屡见不鲜,尽管分包情况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很常见,但是很难确定分包单位的工作范围。现实施工中,很多分包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都会多承担些建筑任务,任务量的增大会使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遗漏工序的情况,这就增加了后期协调管理工作的难度。另外,并不完善的施工管理组织,缺乏专业的施工人员和管理者,那么也会给施工的组织管理增加困难。 (二)建筑工程技术质量问题 在目前人口数量众多,建筑用地供应量较少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很多为高层建筑,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更要有精湛的施工技术,然而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缺少必要的施工技术人员,同时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也不到位,建筑技术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三)建筑施工进度方案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同时,因为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普遍比较大,为此施工的工期比较长,监理方以及建筑工程的承包商也会比较多。监理方与承包方一般是负责建筑工程中的其中一个阶段,对于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与设备等都需要第三方介入。除此之外,施工时的进度一般情况下会比较紧迫,在建筑施工方案的制定上便会存在一定的漏洞,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优化组织管理 首先,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度,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严格落实相应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制定完善的项目考核制度;其次,各部门需要认真做好自检工作,重视工程质量的相应检查措施,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发现质量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另外还可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实现组织协调管理的高效性;最后,建立以甲方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 (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质量 其一,组织专门的管理队伍,对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技术进行严格地检测,并且保证施工中点、线、面测量的准确性,保证放样质量。施工完成后,要经过相关人员的检测才能继续施工;其二,完善施工计划,积极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优化配置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其三,保证施工技术使用的效率,使施工人员在施工的同时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并且要对相关施工设备进行定期地监察。 (三)优化施工进度方案 1、与信息管理技术相结合。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相关人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实施电子管理,利用计算机对工程施工的工期进行管理,在计算机中制定施工的方案以及顺序。为此,这便需要充分运用W络管理等手段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若在施工的同时,发现环节中存在问题,那么运用网络技术便可以十分迅速地将其解决,并且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保证建筑工程的工期。2、合理应对建筑工程中的变更因素。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来说,实施管理的前提要对相关的设计文件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业主的需求。同时,利用一些相应的措施,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事前预控,通过有效地控制,掌控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管理者以及施工人员的全力配合,不断优化施工组织管理,合理控制施工进度,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从而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向建设精品工程的方向迈进。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论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房屋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住房压力,在城市中建设高层建筑将成为解决城市住房压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大部分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混凝土的质量很大,从而对整个结构产生很大的负担,所以在施工之前做好地基处理能够大大提升建筑质量、降低楼层压力。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城市工程项目最重要的建筑形式。高层建筑具有高度高、基础与结构稳定性要求高以及工程量大的特c,所以对施工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技术问题,就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安全与使用寿命,所以高层建筑技术的应用管理是关系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与工程寿命的关键。 1.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优点 1.1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房屋建筑工程中涉及的项目众多,比如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多种技术相结合等。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应该采用多种新的工艺、技术以及材料,而这些都会为技术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工程技术管理就是指构建起稳定的技术秩序,进而促进生产的全部过程满足于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与经济效益提供保证。 1.2保障房屋建筑的质量 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依据具体施工状况以及工程的特点选取最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将技术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此外,加强技术管理还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不断引进新的施工技术,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建筑工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期,以便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当前我国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高空作业 当前高空作业是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相对于普通楼房作业难度更大,不管是对于工个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对于材料的运输过程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但是当前的施工单位却对建筑的施工进度以及外观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建筑施工过程的危险程度,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施工事故,若出现事故就会大大影响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2结构复杂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但存在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存在由于建筑整体结构的复杂而带来施工困难、管理困难的问题。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钢筋水泥,其对施工所用材料的要求很高,同时由于楼层结构复杂,各组成部分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会增加建筑施工的困难程度,为施工过程带来难度。 2.3重视程度较低 除以上两个问题之外,还有建筑单位不重视工程技术管理的问题。对工程技术管理的不重视会对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施工单位如果不重视就会大大影响工程建筑的质量,进而影响工程施工的效率。 3.高层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 3.1对高层建筑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进而提升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水平 对高层建筑施工进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生产设备两个方面,而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与效率,就需要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不断开发出全新的施工技术,并对原有的施工技术比如钢筋加工技术与混凝土施工技术进一步完善,当技术得到改进,施工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高层建筑的施工不但需要提升施工技术同时也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施工设备先进了也会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并提升施工的质量,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的标高、垂直高度以及轴线问题的施工方面更是大大提升了施工质量。 3.2加强对高层建筑项目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 施工技术人员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施工技术人员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将对高层建筑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人员的招聘时,应该对施工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进行严格的控制,不仅在选拔时注重基本专业能力、基本素质以及经验,还要注重其资质与道德能力。 3.3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的成本与周期管理 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益与利润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提升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在确保建筑企业效益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装修以及建筑材料的控制方面,要通过提升建筑材料的利用率来降低成本。 3.4实现对建筑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 建筑材料作为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条件,对高层建筑的总体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高层建筑施工不但要求使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柔性与刚性,同时也需要减少味道材料的使用。加强对材料使用的技术管理和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进而保证应用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建筑材料的安全与质量,以提升施工效果。另外,要确保高层建筑材料的使用数量,不能一味的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而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只有数量与质量兼具才能切实提升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 4.结语 总之,高层建筑作为一项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具备工期长、体积大以及楼层高等的特点,而且对施工技术与施工过程也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施工技术是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核心,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所以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应该开发出先进的施工技术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保证施工的安全与稳定,进而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最终带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全过程中,其管理技术的优劣能直接对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产生影响,优良的技术管理还能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改善措施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进行了多面分析,从而希望可以提高建筑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完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在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建筑企业解决。 一、建筑企业中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对建筑施工进度发挥着这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即对建筑企业的施工作业、竣工验收和质量检测等施工技术活动的有效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企业利润和施工成本起着关键作用。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风格、建筑规模与建筑地貌等均影响着建筑施工进度,而建筑企业的高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则可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可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为确保建筑施工进度,确保质量、成本和安全的有效统一,开展高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显而易见。很多企业虽然坐拥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下的制约,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些企业在技术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建筑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技术责任制也没有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由于技术责任制没有落实,致使各技术岗位没有技术负责人,大家相互推诿,无人负责。这种状况的持续导致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大大受挫,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二)技术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和技术管理水平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新建项目的不断增多,建筑企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在岗技术管理人员通常达不到技术管理的要求,并且一些技术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同时负责多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由于这些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的制约,导致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整体水平无法提升。 (三)技术管理模式老式,无创新性 技术管理的核心在于不断改革创新。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的注入对于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致力于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不当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也是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容不得半点马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工程资料,如施工前的施工计划资料、施工日志、竣工验收资料等等。这些工程资料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全面描述,它们对后期工程质量评定、维修保养、工程改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提高对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然而很多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中却忽视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没有专门的资料管理部门,经常出现施工资料跟进不及时,资料不全、资料保管不当的现象。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建立技术组织机构,明确技术管理职责 建筑企业应建立技术组织机构,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从而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建立技术组织机构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法治企,并确保贯彻落实,明确各级技术人员的权力与职责范围,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等要求,从而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促进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学习、培训及交流,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以便让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员工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对问题做到预见性的发现和处理,更好的确保工程质量。 (二)抓好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1.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建筑施工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要制定全面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使得施工各个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施工中明确各级别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3.推行材料控制措施,狠抓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施工中材料是保障施工质量与成本具有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强化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强化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芍郑旱谝唬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机制,组织专门的机构进行技术资料的管理,并及时督促企业相关部门按照企业规定正确编写并上交技术资料;第二,建筑企业应对企业全体员工普及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作用,并加强企业员工的技术资料管理力度。 四、结论 现实生活脱离不了企业建筑,企业建筑的核心就在于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利益。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应重视自身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健全的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企业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解析 摘 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章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包含的施工环节相对较多,经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更应如此。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差错,都会导致施工受阻,对施工成本、施工进度都会产生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也会有所下降,因此,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1.技术实施方案 技术实施方案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的重要导向,通常是由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绘制,并且上交到相应的部门进行严格审核,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由于一些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建筑工程技术知识有限,同时参与评估人员的能力也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导致技术方案与实际施工情况严重不符,在后期技术管理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争议。 2.建筑工程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主要是向下一项目施工人员交代工程技术方面应注意的环节,避免在建筑工程施工^程中出现偏差。但是,在现实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建筑工程技术交底工作往往过于表面化,相关人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的衔接性相对较差,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交底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交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当要求施工人员对施工情况以及技术进行详细记录,这样才可以避免在技术交底中出现错误。另外,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应的交底工作流程施工,并且要求施工人员填写好相应的施工日记,这样可以在技术交底中针对出现的误差,从施工日记中查找原因,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 2.完善建筑工程技术实施方案 技术实施方案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基础。在建筑工程技术施工之前,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施工技术,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技术实施方案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在完善建筑工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施工环节的不同与施工环节具有的特殊性,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完善建筑工程技术方案过程中,应当对建筑工程技术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在其方案中加以详细标注,这样才可以避免在建筑工程技术施工中因出现误差而影响施工质量。 3.加强施工技术的现场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现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管理中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现场管理,加强与施工环节之间的协调,对施工成本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样可以对施工质量进行良好掌控。同时,在技术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只有当技术施工质量达到相应的标准时,才能开展下一环节施工,避免发生二次返修现象,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本文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只有采取良好的技术管理措施,如做好施工技术的现场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交底等方面工作,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这对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 摘 要: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应的技术要点,将高层房屋建筑技术管理工作作为建筑行业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在施工工程开展之前,制定相应的具体计划,进而对房屋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高层房屋 建筑工程 技术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层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人员需要加强对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视,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在保证人民安全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1.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落后 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很多的工程队伍都是沿用的一直以来的管理方法,这些管理方法经过长期的使用已经比较落后了,完全无法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这是一种比较强硬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和成本浪费现象。 1.2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许多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结构严重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也忽视了实践操作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施工过程盲目、混乱,施工管理责任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建筑施工现场材料浪费、施工效率低下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对施工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难度。 1.3技术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质较差,是的其专业的管理队伍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其中,很多技术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在施工管理的额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工程和轻管理的倾向。同时,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技术人员缺失的特点,导致高层房屋建筑的整体水平一直无法正常提升。 2.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2.1创新技术管理手段 随着我国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要想对这些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要对于管理手段进行创新改革,从而有效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企业不仅要贯彻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还应当注重整市场的拓展,关注和掌握市场发展趋势与动态,不断积极发展和创新施工管理方式,从而有效发挥施工技术管理手段的作用,将施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终为建筑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高层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2改进工程施工工艺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的施工工艺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对工程建筑质量与施工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高层房屋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对先进工艺和施工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将高层房屋建筑技术管理水平提升至更高层次。①建筑企业可以加强对施工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改进和创新混凝土、钢筋加工等施工技术,从而有效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最终全面提升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②建筑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升硬件设备的技术含量,从整体上全面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③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垂直角度的管理。严格控制房屋的垂直角度,仔细确认建筑柱点位置,避免出现较大的测量偏差,最终延误施工工期,影响房屋的后期安全使用。由此可见,全面科学的进行生产工艺的改进与创新,能够帮助有效提升施工技术专业水平,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健全技术管理体制 体制的健全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效果,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健全技术管理体制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通过健全技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的解决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对于技术管理体制的健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国家相关立法机关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标准规范,从而有效保证高层房屋建筑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②高层建筑企业自身也应当建立完整、严密的管理体制,保证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技术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实现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的提升。③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明确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目标,认真执行和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④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监督和完善施工中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时预防和妥善处理发生的技术问题,这一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技术管理过程中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2.4对工程技术设备的管理方面 对于整个高层房屋建筑技术方面的管理问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的技术设备进行安全的管理。技术设备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不可少的设备,能够更大程度的帮助建筑进行施工,提高工程施工的速度,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工程施工的效率。因此,保证技术设备的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高层建筑中的技术设备很有可能关系到相关人员的生命以及建筑的稳定性,一旦出现差错,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进行技术设备的管理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查、更新也要对旧的的设备及时的进行维修,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准确性。 2.5在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 在进行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与相关技术接触最多的就是相关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是否专业,经验是否到位将严重地影响到工程技术的应用的情况。因此,对于高层房屋建筑的技术人员进行招聘的时候要严格的进行把关,不仅要选择专业性、经验性够强的操作人员,更要选择资质和能力以及道德水平过硬的操作人员,保证每一位上岗人员都具备足够的能力,能够准确的把握每一个技术的使用情况。保障了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6在建筑工程的监督与检查中 在进行技术的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各方面技术应用过程以及结果的监督,防止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工程的进度。另外,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也要对相关的建筑基础的技术使用的情况做好控制和管理的工作,防止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缺乏影响工程的施工速度。并且要促进建筑工程以质量第一的标准为建筑的最终建筑目标。梁歪还要加强对于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规范、环境影响,技术更新以及工人的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2.7在建筑工程材料的使用上 第一,在材料的质量上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以能够确保利用建筑材料进行的建筑没有质量方面的问题,保证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第二,就是要保证在高层建筑中材料的使用数量,在高层房屋的建设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想要减少成本就缩减材料数量的使用,严重的会影响到房屋的韧性,严重的影响房屋的安全。 总结 要充分的重视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方面,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工程技术的管理,就能够很好的保持高层建筑的质量安全的问题,就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国民的安全。另外,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要点的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优质性,提高建筑行业的质量。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技术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视。本文不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 1 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其一,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从施工材料选择、施工工艺选择、施工技术的应用等都需要科学的技术的规范、引导和支持,只有科学、先进的施工技术才能促使工程建设有秩序、有规律地开展起来,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其二,有效控制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对施工材料、施工项目、施工工序、施工过程等作出合理的选择与规划,使工程建设亦步亦趋地开展起来,每一个施工阶段的每一个环节都投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三,保障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对于建筑单位而言,首要目标便是要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从而才能促进和谐建筑文化的形成,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建筑单位中负责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便是工程管理部门。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是建筑单位相关安全保障制度的宣传者与执行者,肩负着纠正错误施工行为、遏制不良施工现象的重责。我国大部分建筑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工作较为认真,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避免了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其四,处理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因素。建筑物的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例如施工部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能有多余的水泥、钢筋等材料,而这些材料如不加以合理利用不仅可能污染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建筑单位控制建设成本。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设计规划工作所没有预计到的问题,从而有一定概率延误工期。而在上述情况出现时,工程管理人员需要与设计人员一同开展部分建筑的重新规划工作,征询开发商的意见,向施工人员了解情况,从而及时地解决问题。另外若建筑施工工作是在居民区附近展开,其有可能对群众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适时工程管理人员便需要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建设工作不会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从而保证施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 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技术管理 如今,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大部分建筑单位的许多工作都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有效率完成工作得目的。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效率,又推动施工技术管理系统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将合理科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引进,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适应新要求与新环境的关键对策,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然而,如今的大多数施工单位因为缺少技术人员,还没有达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强化对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的了解,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上,同时也要与技术人员协商,制定计划,从而渐渐实施计划。 2.3 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不同的施工部门都承担着不同的施工责任,为了切实的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技术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当对自己承担的责任进行清晰地认识。首先,在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的时候,将所有的技术管理关键点落实到具体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之中,在施工的过程中使得每一个施工人员对于技术管理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施工的时候严谨的按照施工操作技术规范从事相关的施工工作,并且对于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的技术专业能力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得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对于先进的技术有明确的了解,并使得技术人员在使用施工技术的时候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支持,对于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对于施工现场的事故风险进行事先的防范以及预防,确保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做出很大的保障。 2.2 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施工技术要将循规蹈矩的局面打破,要在原本存在的基本条件上,通过目前的先进技术,强化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创新出具有特色的施工技术,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又可以确保工程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4 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的目标管理是将施工合同的质量条款作为关键依据的。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关键是对施工工艺、机械O备和原材料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施工中,必须按照图纸进行方方面面的把控,同时严格对预制构件、预埋件和原材料进行审核,检测是否产生设计变更和严格签认手续办理; 及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要求特别注意的是对容易产生质量事故的部位和隐蔽工程的检测,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因为不合理的施工管理产生的质量问题,应该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加以惩处。 2.5 持续提升技术队伍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技术管理人员,都是对工程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务必要建立一个专业水平高并具有保障性的技术队伍,通过高水准的施工技术队伍才可以有效合理的进行技术管理工作,所以,施工单位在选取人才的标准上务必要按照遵择优录取的原则,选取素质和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同时还要定期对技术人员们进行管理或者技术上的培训。并且,还要建立一套与施工单位内部管理符合的规范标准和方案,对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对优秀的人员应该给予表扬,也要激励员工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逐渐形成了我国在相关技术管理方面的固有体系。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有利于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跟上时代步伐,提高施工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并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前进和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前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建筑工程的设计还是施工,都必须把控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保证工作都达到规范要求。要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工作,如果工作不到位,在工程后期就会出现问题,发挥不了工程技术的功能,甚至造成安全隐患,所以要有效管理建筑工程技术。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多,施工环境不够稳定,施工的完成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全面分析探讨工程施工的管理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对策。 1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生产前方的作业场所和生产后方各种辅助生产的作业场所。在现场施工就要进行现场管理,通过结合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以及管理手段等,做好现场管理的工作,使现场的生产达到优质、高效、安全、文明等预期目标。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各项专业受理工作都要贯彻实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保证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顺利解决各种关于生产技术的问题,让生产质量得到最根本的保障,完成工作目标。 2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一定要运用管理职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技术工作。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符合技术规律,达到规范要求,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施工要求,这些都是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只有高质量、全面的完成施工任务,才可能满足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辩证统一的要求。只有发挥好技术管理的职能,才能让施工人员和材料以及设备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降低工程的成本,使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能有效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技术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关于技术和质量的问题,及早消除隐患,减少工作失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要想确保施工程序能够正常进行,就要在施工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遵守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未严格控制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面对施工的技术问题,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让施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现在很多施工项目中,管理人员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对施工材料以及新工艺技术等了解的不够全面,对工程施工的图纸设计工作操作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技术管理工作,直接造成技术管理工作不够到位的现象。如果不严格控制好工程技术,就会出现操作违规的现象,进而造成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3.2技术管理人员经验不足 有些建筑公司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则需要一些高技术人员完成技术管理工作,但是现实中很多的技术管理人员经验都不足。同时,建筑企业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就导致建筑企业在选择技术管理人员的时候降低了要求,一些技术能力不足的管理人员也被建筑企业列入了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行列。因为技术管理人员比较紧缺,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都会聘请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多个建筑工程,进行高技术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经验以及时间都会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就会对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造成漏洞,在人力物力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3.3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 现场施工操作起来工序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要想对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就存在一些困难,但是采取抽检的方法又不能够让质量得到全面的保障。另外来说,在施工过程中,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一旦施工的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就会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工维修,这样一来,就会加大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量,还会增加对资金的投入使用,所以为了减少成本的投入,就一定要重视严格控制现场的施工质量问题。 3.4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控制 在建筑现场施工的时候,使用的劳动力比较多,很难有效的控制每一位操作人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违规操作而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很常见的。对于建筑承包商来说,如何全面有效的控制操作人员,减少建筑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就成为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难题。 4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4.1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制定并采取定期检查的制度,遵守规章制度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技术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严格遵守国家颁发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实施合理有效的技术管理制度,贯彻技术管理制度,在工作中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管理能力,完善企业的发展进步。 4.2加强技术人员控制 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激起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另外,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要采取强制性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实行施工人员岗位责任制,对破坏产品,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人员要实施处罚。有的施工单位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现场施工一定要明确职责,让管理人员适应建筑管理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4.3技术监督加强力度 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以及现场管理都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方案。要全面了解设计方案和技术,在工程施工之前保证让管理人员对技术能够熟练的掌握并实施,充分了解施工的技术要求。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另外,还要对所有相关的施工人员展开一次全面的技术培训工作,为施工人员对新材料和工艺以及设备的应用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 5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提高技术管理能力,提高施工完成的质量,保证缩短建筑施工的时间,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另外还要广泛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来进行工作,致力于培养技术型的人才,让建筑企业得到长期的发展,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建筑工程属于综合性的项目,施工技术类型多样,而施工中施工技术的达标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施工质量。为能够有效监督施工质量,应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管理 策略 近年来城市化不断推进,建筑工程开展如火如荼。在建设中,使用的施工技术对工程质量有直接的联系。在施工技术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到施工质量。现主要对施工中的施工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找寻解决的策略,探究施工技术的管理策略。 1.建筑工程常见的问题分析 (1)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和专业培训问题。一些工种必须要求持证上岗,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核对施工人员的持证情况,持证上岗。在施工操作方面,施工技术专业度高,要求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如果施工人员的持证上岗问题和专业培训问题没有解决,则可导致施工难以顺利进行,甚至引发施工质量事故[1]。 (2)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关于施工图纸的沟通问题。施工是一个有连贯流程的工程,参与单位众多,设计规划由其他设计单位进行,而施工阶段则由施工单位进行。在施工前,施工单位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完全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沟通不当,导致工作对接出现问题,施工方和设计方没有进行良好沟通,在施工技术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施工技术隐患。 (3)施工方未制定完善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技术的实施之前,通常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之后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但如果这方面工作并没有做到位,施工方案未制定或存在漏洞,则可导致施工技术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容易出现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1]。 (4)管理意识薄弱。在施工中,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在执行过程中管理执行力度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过度追求工程进度以及经济效益,导致对施工质量上的疏忽,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质量管理上方法单一化,产生的管理意识不强,这对施工质量管理增大了压力。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2.1 人员的技术管理 对于工程的建设施工前的技术管理而言,首先要对建设人员进行确定,然后综合各方面的需求对建设方案进行确立。首先对于建设人员而言,主要是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对于施工管理人员而言,首先要对其专业素质进行要求,施工管理人员相比于施工人员而言所承担的责任更大,所以要在学历与能力两方面进行需求,首先要求有相关专业的学历以及从业资格证,然后必须要求有着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施工管理经验。 对于施工人员而言,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的短板,由于很多施工人员都是农村务工人员,对于专业素质的要求比较低。大多是民间建筑工艺的传承,而对于一些现代化的施工技术而言,很难完全的掌握,于是在施工期间就会存在着一些困难。我国的建筑单位多不可数,很多建筑单位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定都有着一套专业的程序,因此需要了解施工人员进行身体素质的检验,检查施工者是否有着健康的身体以及是否符合高强度工作的要求。对符合要求的使用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在培训到一定时间内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要求的才可以参加工作,如果没有通过要求则需要继续培训或者不予录用。对于刚刚通过考核的施工人员而言,仅仅做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待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进行调整。而对于管理人员而言,首先对其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学历证明进行考察,然后对其工作经验进行审核,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才能担任管理工作,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只能作为辅助管理人员[2]。在这种制度下,该建筑单位的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对于比较困难的工程也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并且有着比较高的工作效率。 2.2 施工工期技术管理 针对建筑施工而言,强化施工进度管理,是保障实际施工与计划方案相一致的基本手段,也是保障建筑企业按时交工的主要途径。施工进度的管理应当有效结合施工环境的基本情况有效展开,将定期的施工进度检查资料作为项目进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通过系统化的调整有效提升施工进度管理的质量及其水平。总的来说,定期开展的施工进度调查工作即分析与对比项目设计进度及其实际施工情况,明确造成两者存在差距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化、科学化的分析,引导施工人员及时调整施工方式,以此通过有效的策略达到项目进度管理的目的。比如说,工程的实际施工较预期施工进度慢10天,则管理人员在分析误差因素之后,积极通过当下工期的调整,并进一步研究施工延迟10天对于整体工程造成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时标计划法较为常见。总的来说,通过施工管理,及时转变传统施工真的逻辑思维,弹性缩短或者延长部分项目的时间,以此逐步提升项目进度管理的效率。 2.3 施工成本技术管理 针对建筑企业来说,开展项目施工的主要目的即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属于核心管理内容。在建筑施工的全程,管理人员强化成本管理,能够提升企I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在实际的管控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1)在项目招标、投标时期,企业应当系统性分析建筑施工项目的可行性,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制定风险规避措施。同时,建筑企业应当合理评价自身能力,保障工程报价的科学性,如果时间充裕,建筑企业可以派专业人员条调查评估市场情况,尽可能获取工程竞标的最大经济利润。 (2)在项目设计时期,管理人员应当科学分析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环节工作的预算,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3)在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全面调查市场环境,尽可能缩短采购距离,以此有效控制材料运输成本。同时,在保障材料合格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应当通过多家对比,选择能够保障按时按量的材料供应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当保障材料堆放的合理性,保障库存能满足一段时间的施工要求,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材料成本。 (4)建筑企业应当建设单独的、专业化的建设成本管控部门,培养一支专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团队。现阶段,大部分建筑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方面的限制,并未建设成本管控机构,且相关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这一问题对其成本控制存在负面影响。 2.4 施工安全技术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复杂,人员流动较大,所以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极易发生事故,不仅会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而且会对建筑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3]。一方面,建筑企业应当强化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了解施工环境,全面清除障碍物。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应当安排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实时监控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目前,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且流动性较大,所以企业也应当全面贯彻安全施工体系,逐步提升各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保障项目施工的有效开展。 3.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不仅仅有以往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相关人员应该从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掌握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施工技术上探究不足之处,从而在施工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技术不断更新的趋势下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需要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因为建筑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想要提高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在建筑工程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在现阶段的问题,结合已有研究和具体实践,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分析;问题;对策 技术是节省人力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而管理则是调配资源和监督流程的工作,这就需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建筑施工时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合理配置和调整,使得整个施工过程都能更和谐高效,在熟悉施工组织和管理程序与方法的同时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有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贯穿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后期处理有重要影响,所以需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提高水平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观念和方法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紧跟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发展潮流,就需要很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作用与职能部门的工作直接相关,但因为发展落后的原因,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出现。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的相关观念缺乏,使得建筑工程的管理结构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直接对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职能部门的交叉也是常见现象,这就使得建筑工程的责任不能落实到个人,使得具体实施和应用中失职的可能性增加,不能有效降低工作风险和加强稳定性与安全性。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涌现,信息与网络日新月异,如果不实时关注发展动态,就很有可能因为落后于发展趋势而被市场淘汰。但是现在许多企业因循守旧,对于老旧的管理模式过分坚持,不愿意接受新型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和敢于尝试,才能为企业赢来发展的机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法律落后 法律法规是社会中一切活动的底线和依据,正是因为有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法律的约束,才能使得建筑行业健康科学的发展。但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法律也与管理体系一样,在发展中并未得到健全,反而因为其中的问题和漏洞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发展受到消极影响。现阶段的建筑业发展迅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和限制,就会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出现错误,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和创新。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出现的问题,需要先进技术和有效策略的应用加以解决,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现有水平上不断提高。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可以从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优化管理模式以提高施工质量,健全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实践中经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使其更符合现阶段建筑工程的发展特点,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应用高效的对策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提高人员素质,保证技术专业 区别于传统的人员管理策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需要更加专业。首先,在聘用相关人员时,要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进入门槛,优先聘用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其次,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定期举行培训,普及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灌输责任到人的理念,强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最后,在具体地执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时,需要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考核,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施工质量,优化管理模式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环节和过程,可以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施工质量和优化管理模式。第一,在原材料环节,一方面需要采购人员加强选购的标准,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后期检查和监管中也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二,选调技术合格和经验丰富的人员监督施工现场,及时纠正出现的差错和应对突发状况。第三,在后期检查和评价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体系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因为我国有关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管理体系的完善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需要相关企业采取合理的措施。一方面,企业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需要借助法律法规力量的部分进行研究和总结,向我国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未来的发展和完善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合作和竞争中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得建筑业的竞争市场能够得到有序的管理和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技g管理的讨论是有效的,既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又能为建筑行业和建筑工程的未来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在研究和实践性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未来的发展和创新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筑工程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需要相互熟悉和配合,在有一个整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求缓解当前的消极情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分析不仅为当前解决其中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还为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室内环境质量无线监测系统设计 摘 要:高校实验室在上课期间,人员集中,室内环境质量恶劣,对师生的健康和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文中选择高校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室室内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为营造健康舒适的高校室内环境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持,从而为实现高校室内环境质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室内环境质量监测;温湿度;光照;ZigBee 0 引 言 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任何一种建筑来说都尤为重要,实验室作为人员密集型建筑,良好的室内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湿(高于70%)或过燥(低于30%),光照的过明或过暗,都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影响正常排汗和情绪、降低注意力。由此可见,实验室环境的不尽人意,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效率。因此,开发了室内环境质量无线监测系统,以便24小时监控实验室的环境质量参数。本无线检测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1)该系统可以延长实验室里面设备的使用寿命,为设备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2)该系统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温湿度数据可以远程传输,管理人员在巡查的时候不必到机房去就可以远程了解实验室的环境问题;(3)本系统可以代替管理人员24小时监控非上班时间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达到对实验室远程监控的目的。 1 系统总体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在各种条件下要找到一个单一的指标来准确反映人体对环境的舒适性是很困难的。因此,在环境舒适性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三个比较重要的影响环境舒适性的因素:温度、湿度、照度。所以本系统针对实验室的环境分别采集温度、湿度、照度这三个因素来衡量实验室环境的舒适性。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室内环境无线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 本文所述的室内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分为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设计方案两部分。 1.1 硬件设计方案 该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硬件设计,由STC12系列单片机微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C2530芯片的ZigBee收发模块、液晶显示模块、电源模块等组成。该终端具有室内环境参数的自动采集、计算处理等功能,它可以连续自动地测量温度、湿度、光照这些指标,各种要素经过传感器将模拟量转化成相应数字量,供采集器定时处理后给单片机进行处理,实现数据的采集、显示及无线传输。 1.2 软件设计方案 室内环境无线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由主程序、温湿度传感器驱动子程序、光照传感器驱动子程序、LCD12864液晶显示子程序、串口通信子程序等组成。对于硬件方案用到的编程软件其中包括对于微控STC12C5A60S2进行C语言程序编译的Keil软件,将Keil软件生成的.hex头文件烧录至MCU中的下载软件STC-ISP中。 2 室内环境质量无线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实验室室内环境质量无线采集系统在硬件设计过程中,使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分别为微处理器电路设计、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显示模块电路设计、串口通信电路设计、无线收发模块。在本系统中,对实验室室内环境质量参数数据的采集主要依靠各种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AM2301、照度传感器模块GY30。这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物质各种物理性质随环境变化的规律把温度、湿度、照度等转换为模拟量或数字量进行输出,通过单片机采集这些电量数据并对其进行计算即可确定各环境参数的数值。在室内环境质量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中,本文使用了STC12C5A60S2单片机进行设计。具体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温湿度接口电路,光照接口电路,接口电路,电源电路,串口通信接口电路。 2.1 MCU的选型 本系统设计采用的是STC12C5A60S2单片机。STC12C5A60S2 在众多的51系列单片机中,算是国内STC 公司的1T增强系列中更具有竞争力的一种,因为他不但和8051指令、管脚完全兼容,而且其片内具有Flash工艺的大容量程序存储器。如STC12C5A60S2单片机内部就自带高达60 K的 FlashROM,这种工艺的存储器用户可以用电的方式瞬间擦除、改写。而且STC系列单片机支持串口程序烧写。显而易见,这种单片机对开发设备的要求很低,开发时间也大大缩短。写入单片机内的程序还可进行加密,很好地保护了用户的劳动成果。 2.2 温湿度传感器AM2301 DHT2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是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它应用专用的数字模块采集技术和温湿度传感技术,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传感器包括一个电容式感湿元件和一个NTC测温元件,并与一个高性能8位单片机相连接。因此该产品具有品质卓越、超快响应、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极高等优点。每个DHT21传感器都在极为精确的湿度校验室中进行校准。校准系数以程序的形式储存在OTP内存中,传感器内部在检测信号的处理过程中要调用这些校准系数。单线制串行接口,使系统集成变得简易快捷。超小的体积、极低的功耗,信号传输距离可达20米以上,使其成为各类应用甚至最为苛刻的应用场合的最佳选择。 2.3 光照传感器模块GY30 本系统采用新型单片测光芯片GY30模块,该模块的工作电压为3.3 V,内置了BH1750芯片,可以对广泛的亮度进行1勒克斯的高精度测定,实现了照明度(1~65 536勒克斯)数字值的直接输出。主控器通过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 通讯接口读取GY30采集到的数据,然后按照用户要求的形式通过界面将数据呈现出来。 2.4 ZigBee数据传输模块选型 本系统中所使用的ZigBee模块为某电子公司的无线模块,该无线模块在产品类型中分为三种:ZigBee(Coordinator-协调器)模块、ZigBee Router(路由器)模块、ZigBee End Device(终端设备)模块。 ZigBee能耗无线监测终端的硬件设计中,无线ZigBee模块(Router-路由器)的功能是以无线方式发送数据资料包,并寻找最适合的路由路径,当有其他终端节点加入时,其也可为其他终端节点分配地址。CC2530结合了领先的RF收发器的优良性能,其内部包含一个8051 CPU,且系统内可编程,其支持TI官方指定的IAR编译软件,并具备8 KB RAM,因此,CC2530是一个完整的SoC解决方案。通过其可以建立强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2.5 ST7920型12864液晶显示模块 为了在节约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得到更丰富的显示内容,并考虑到低功耗的要求,本系统设计中的显示电路采用ST7920型12864带字库的液晶显示模块。 3 室内环境质量无线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室内环境质量无线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软件设计的核心为底层硬件温湿度传感器AM2301模块、光照传感器GY30模块、LCD12864液晶、串口通信等编写驱动程序,使得监测系统在上电后可以分别正常监测温湿度值、光照值的显示,及进行串口通信。室内环境质量无线监测系统主控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室内环境质量无线监测系统主控程序流程图 3.1 温湿度传感器AM2301驱动子程序设计 DATA数据线用于MCU与 AM2301之间的通信。四十比特完整的数据=十六比特的湿度数据值+十六比特的温度数据值+八比特校验和。例如,接收四十比特的数值,温湿度传感器AM2301的数据格式如图3所示。 图3 温湿度传感器AM2301的数据格式 空闲时总线为高电平,通讯开始MCU拉低总线1~10ms,然后释放总线,延时20~40 μs后主机开始检测响应信号。从机AM2301的响应信号是一个80 μs左右的低电平,随后从机在拉高总线80 μs左右代表即将进入数据传送。长的高电平代表的是信号1;短的高电平代表的是信号0。温湿度传感器AM2301数据传输的时序图如图4所示。 图4 温湿度传感器AM2301的数据传输时序图 3.2 光照传感器GY30驱动子程序设计 GY30与主控器之间的通讯使用I2C通讯协议。时钟线为高电平时,数据线由高电平向低电平变化表示开始信号;时钟线为高电平期间,数据线由低向高变化表示结束信号。I2C通讯协议的起始信号与终止信号时序图如图5所示。 图5 I2C通讯协议的起始信号与终止信号时序图 3.3 串口通信子程序设计 上位机对单片机所存储的数据的读取是通过USART实现的。由于单片机内部集成有USART模块,因此MCU只需要连接MAX232芯片,就能和PC通信。首先,单片机要设置异步通信的比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方式等,最后才打开中断。在本系统中,异步串口通讯模块比特率设置为9 600,通信模式采用模式l,即每次发送的有效数据为8位,另加一位停止位。串口通信的软件设计流程图如图6所示。 4 结 语 本文针对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采用无线数据采集与传输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准确采集室内环境质量数据,使实验室室内环境质量在计量、采集、统计方面更加完善,同时确保实验室的正常、高效、健康、稳定地运行。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实验室环境的实际情况,从而极大地减轻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基于DW1000的超宽带室内定位系统设计 摘要:为了提高室内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精度,设计了一个基于UWB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系统,该系统在上位机软件上运用TDOA算法进行定位计算,硬件设计上锚节点采用decaWave公司生产的DW1000为无线收发芯片,在其控制器STM32内部写入嵌入式程序,完成数据记录、收发。该系统理论定位精度可达到10cm,抗多径能力强、稳定性高,为无线网络传感器定位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UWB TDOA DW1000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置身于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UWB技术与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完美结合,正在改变着科技,改变着人类工作生活的方式,连通了现实社会、计算机世界、人类社会这三元世界。人类社会对目标进行检测、定位、跟踪和导航要求日益增高,尤其在环境复杂的室内,常常需要确定物品与设施的具体位置,所以急切需要开发通信能力强、成本小、能耗低、可靠性高的定位系统。相比于其他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基于UWB[1]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低功耗、低成本、高容量、高安全性的特点,非常适合于多点数据通信搭建室内定位平台。 1 系统构架和定位原理 1.1 系统整体构架 本定位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部分是基于UWB(IEEE802.15.4)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其中包括标签节点(Tag)、锚节点(Anchor),软件部分包括硬件嵌入式软件和运行于上位机上的实时定位系统(RTLS)软件。 在系统中锚节点的设计是关键,锚节点对标签节点TOA信息进行的记录[2] [3],并且,记录锚节点之间的时间同步信息,然后发送给上位机定位软件,由上位机定位软件完成TDOA[4]定位分析计算,定位位置显示,并对Anchor/Tag进行配置管理。如图1所示。 1.2 定位原理 定位系统基于TDOA定位方法,这种方法只要求锚节点之间同步,不要求锚节点与标签之间同步,便与工程实现。通过标签节点向位置已知的锚节点发送无线电波信号,测量出标签节点到达锚节点的时间差,因为在空气中无线电波传播的速度近似于光速,所以,可以得到标签节点到锚节点的距离差,然后根据双曲线原理,利用最小二乘可以求出标签节点的坐标[5],完成定位。如图2所示。 已知有三个锚节点A 、B 、C 的坐标,未知标签节点T ,T到A与T到B的距离差 ,T到A与T到C的距离差 ,根据几何原理,标签节点T必定位于以锚节点A、B为焦点、与两个焦点的距离差恒为 的双曲线上。同时,标签节点T也位于以锚节点A、C为焦点、与两个焦点距离差恒为 的双曲线上,则有, 因为各个锚节点的位置都已知,可以求出 , , ,得到位置标签T ,的位置。 2.硬件设计 2.1 锚节点总体架构 锚节点和标签节点是硬件设计的关键,标签节点的功能很单一只是按固定周期发送广播数据包,设计比较简单,与锚节点设计相似,这里以锚节点作为重点进行介绍,下图是锚节点设计总体架构,锚节点主要有处理器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嵌入式软件组成。锚节点以STM32F107VCT6为MCU,通过SPI[6]连接DW1000无线收发芯片,对其进行控制管理,集成EEPROM芯片,用于存储锚节点MAC地址、IP地址、RTLS定位服务器IP地址等,锚节点还设计有Ethernet接口用于上传数据、提供电源。如图3所示。 2.2 处理器模块 定位系统节点在MCU的选择上,采用意法半导体公司推出的互联型系列微控制器STM32F107VCT6,此芯片集成了各种高性能工业标准接口。它基于ARM Cortex-M3内核,主频72MHz,内部含有256K字节的FLASH和64K字节的SRAM,LQFP100封装。板上除晶振外的所有IO口全部引出,方便扩展及开发。内部集成高性能以太网模块,支持802.3协议定义的独立于介质的接口(MII)和简化的独立于介质的接口(RMII),支持DHCP、Telnet、TFTP、HTTP等协议。提供256字节的I2C端口,提供18Mbps的SPI接口,含有USB 2.0 OTG全速接口,支持从USB接口取电或通过控制对USB设备供电。 2.3 无线通模块 无线通信模块采用decaWave公司提供的DW1000无线收发芯片,它是一个遵循IEEE802.15.4-2011 UWB标准的低能耗、低成本无线收发芯片,支持精度定位和同步数据传输,定位精度可达到10cm,抗多径能力强,在RTLS系统中支持高密度存在,长寿命的电池适用于极小系统的消耗,支持TOF测距和TDOA精确定位,支持6个从3.5GHz到6.5GHz射频波段,数据传输速率为110 kbps,850 kbps,6.8 Mbps,功率消耗低,睡眠模式电流1 ?A,深度睡眠迷失电流50nA,拥有完整的MAC层支撑软件,提供SPI接口,可连接主处理器,6 mm x 6 mm 48引脚小型封装包,引线间距0.4 mm。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如图4所示。 2.4 SPI接口设计 SPI是一种同步串行外设接口,本系统中STM32作为主设备通过SPI实现对从设备DW1000无线收发芯片内部寄存器和RAM的读写操作,进行通信以交换信息、发送命令。SPI接口设计有4跟线,其中SCLK表示主设备STM32产生时钟信号,完成对通信的控制, MOIS表示STM32输出数据,DW1000接收数据, MIOS表示DW1000输出数据,STM32接收数据, CS1/CS2表示DW1000的使能信号,由STM32控制。如图5所示。 2.5 I2C设计 I2C[7]模块采用24C02的EEPROM芯片,该芯片容量为2Kbit,256个8字节,内有一个16字节写缓存器,支持I2C总线传输协议。I2C总线由数据线SDA和时钟线SCL构成,可以在MCU与DW1000、DW1000与DW1000之间进行双向传输,各种被控制的电路都并联在这条总线上,每个模块都有自己唯一的地址,根据所要完成的工作,在信息传输的时候,每一个模块既是控制器,又是发送器。本系统主要用于存储Anchor MAC地址、IP地址、RTLS定位服务器IP地址、decaWave DW1000收发器芯片的硬件配置信息。如图6所示。 3 嵌入式软件设计 嵌入式软件开发采用Keil公司的Keil uVision4,编程语言使用C语言,该软件的编译与调试能够与ARM器件高效匹配。编写在MUC中的嵌入式软件主要完成标签节点到锚节点TOA的测量、锚节点之间TOA信息的测量、将获得信息传送给RTLS。 嵌入式软件的信息处理流程采用串行处理,单线结构就可完成所需功能,包括 STM32复位和时钟配置模块(STM32-RCC)、I2C读取模块、Ethernet模块、DHCP动态IP获取模块、UDP5555端口初始化模块、UDP4646端口初始化模块、定时器配置模块、decaWave DW1000收发器配置模块、上层应用初始化模块、发送无线广播数据包模块、中断处理程序。当无线收发收发芯片收到或发送一个数据帧的的时候,会向MUC发送中断请求,中断程序主要中断产生的类型、判断中断位置是否正确、读取数据接收帧的源地址、读取数据接收帧的类型、接收数据帧、读取TOA信息、将读取的信息进行封装发送给RTLS。如图7所示。 图7 嵌入式软件流程图 4 上位机软件设计 上位机软件采用微软公司开发的WPE框架,使用C#编程语言。主要完成TDOA定位分析计算,Anchor状态显示、定位显示、配置管理。Anchor状态显示主要显示Anchor是否连接到TDOA-RTLS,Anchor能够接收到那些Anchor的Pacer-blink信号,以及Anchor两个无线模块的工作状态;定位显示主要显示Anchor位置和工作状态(有无信号发送),Tag位置和工作状态(有无信号发送),Tag历史位置(或活动轨迹)指示;配置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定位软件的功能配置和Anchor的管理配置。 4.1 上位机软件接口 嵌入式软件通过端口号为6666的UDP连接向RTLS发送TOA分析计算和Anchor之间的时钟同步所需的信息,该端口上传输的信息包括长度分别为76字节和70字节的数据包;RTLS通过端口号为3535的UDP发送管理配置信息,该端口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IP Tools网络监测工具进行数据包的截获和分析,并且这些信息可以与I2C芯片中读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RTLS通过编号为2346的UPD将定位计算结果直接发送给各个显示客户端;RTLS通过端口编号为2345的UPD发出TDOA定位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 4.2 上位机软件工作流程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比较复杂,主要有主线程、TDOA计算线程、UDP6666数据包接收线程、UDP6666 socket数据包收发线程、UDP3535处理线程、UDP2346处理线程构成。当定位系统开始运行时,RTLS系统通过端口6666的UDP连接就收上传数据,当数据包接收完成后对数据包进行解析,76字节数据包提供标签到达锚节点的TOA信息,70字节数据包提供锚节点之间的TOA信息,之后通过TDOA计算线程调用定位算法函数进行定为计算,最后通过UDP2346处理线程显示出定位结果,整个过程中UDP3535处理线程一直处于打开状态,进行管理配置。如图9所示。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与DW1000的超宽带室内定位系统,该系运用TDOA定位算法,原理简单,易于工程实现,硬件部分采用DW1000无线收发芯片,具有定位精度高、稳定性强、成本低等特点。同时,本系统的设计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室内定位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探析 [摘 要]消火栓系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灭火设施,对消火栓系统的设计理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分析了消火栓系统的特点,探讨了室内消防竖管设置的最小间距,并研究了高位消防水箱设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消火栓;消防竖管;高位消防水箱 1 消火栓系统的特点 消火栓系统是我国使用最早、应用最为广泛的消防系统。消火栓系统包括室内外消火栓设备、消防管道、消防供水等设施,在灭火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工操作的消防系统,也意味着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的到位会有一定的滞后; (2)系统本身灭火效果也会受到火场条件的影响,比如:较高的火场温度,浓烟降低了火场能见度,建筑构造设计不完全符合消防要求等; (3)火灾最终需要由消火栓系统来收尾。 作为室外、室内都使用的消防系统,消火栓系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灭火设施,对消火栓系统的设计理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即对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中所遇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2 消防竖管最小间距的确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规定:室内消火栓的布置应保证每一个防火分区同层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任何部位[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规定:消防竖管的布置,应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2]。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规定(以下简称“水规”):室内消火栓的布置应满足同一平面有2支水枪的2股充实水柱同时达到任何部位的要求[3]。 依以上规范条文可知,消火栓布置时可根据水枪的充实水柱长度、建筑层高和水带长度得到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使得建筑内各处均处于两个以上消火栓的保护范围内即可达到要求。由此结合建筑内部形式可基本确定消防竖管的最大设计间距。 但上述三部规范并未详细规定消防竖管的最小间距,当两个消火栓布置间距过近或紧连着布置一处时,一旦火势威胁到某处消火栓,两个消火栓极易同时受大火影响,无法起到互相保护的作用,这种情况应该避免的。所以消防竖管布置应保证最小间距,根据对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并保证至少5米最小间距的要求,保证5米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最小间距。 3 高位消防水箱设置的必要性 消防水箱是设置在高处直接向水灭火设施重力供应初期火灾消防用水量的蓄水设施。对于高位消防水箱,部分人认为消防水箱可少设或不设,因为建筑高处设置的水箱可能会影响建筑立面处理,增加结构荷载和抗震防护要求,而且水箱作用有限,自身并不一定完全满足最不利点水压要求,且在消防主泵投入较早较及时的情况下,可以基本保证消防供水。 但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的电力供应和消防设施管理情况,结合已发生的火灾案例,若不设高位消防水箱很有可能影响到火灾的初期灭火,而能否及时、快速的在火灾大范围蔓延之前控制火势是至为关键的。况且如下文所述,消防系统在设计时可以降低水箱设置高度,或设置在下层,通过设置稳压泵来达到水箱的设计压力要求。所以,在临时高压消火栓系统中设置高位消防水箱是非常有必要的。 4 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 《水规》规定: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位置应高于其所服务的水灭火设施,且最低有效水位应满足水灭火设施最不利点处的静水压力,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不应低于0.10MPa,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应低于0.15MPa;2高层住宅、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不应低于0.07 MPa;多层住宅不宜低于0.07 MPa;3工业建筑,不应低于0.10 MPa,当建筑体积小于20000m?时,不宜低于0.07 MPa;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自动水灭火系统应根据喷头灭火需求压力确定,但最小不应小于0.10 MPa[3]。 由上述条文可见,《水规》要求需满足最不利消火栓处7m 、10m和 15m水柱的净水压力,但符合《水规》要求的消防水箱设计仍有可能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1)满足《水规》要求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并不能完全保证最不利消火栓处的正常使用压力。根据工程实践计算,最不利消火栓口所需压力与水带长度、水带材质、水枪喷口直径、所需充实水柱长度和水枪射流量有关。19mm水枪配65mm衬胶水带,水带长度25m,则当消火栓出流量取5L/s时,最不利栓口所需水压为0.189MPa。由此可见,当保证最不利消火栓处7m 、10m和15m水柱的净水压力,并不能保证最不利消火栓的灭火需要。 (2)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不应仅为满足最不利消火栓处的压力需求,在实际工程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下简称自喷系统)亦需设计高位消防水箱,而且自喷系统与消火栓系统常共用一座消防水箱。此时,消防水箱还应满足自喷系统最不利喷头处的压力需要。根据实际工程计算可知,此处一般需0.2MPa以上的静水压力。 综上所述,从尽可能满足最不利点处灭火要求来看,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位置应高于其所服务的水灭火设施,且最低有效水位应满足水灭火设施最不利点处的静水压力(自喷、消火栓均应满足最低压力)。当高位消防水箱不能满足此静压要求时,可增设稳压泵和稳压水罐,成为设有稳压泵的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5 高位消防水箱有效容积 《水规》按照建筑物性质和标准确定高位消防水箱的有效容积有明确规定:1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不应小于36m3,但当建筑高度大于100m时,不应小于50m3,当建筑高度大于150m,不应小于100 m3;2多层公共建筑、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和一类高层住宅,不应小于18m3,当一类高层住宅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应小于36 m3;3二类高层住宅,不应小于12 m3;4建筑高度大于21m的多层住宅,不应小于6 m3;5工业建筑室内消防给水手机浏览当小于等25L/s时,不应小于12 m3,大于25L/s时,不应小于18 m3;6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0O且小于30000O的商店建筑,不应小于36m?;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0O的商店,不应小于50m?,当与本条第1款规定不一致时应取其较大值[3]。上述规范条文要求基本清楚,但有以下两个问题: (1)高位消防水箱的有效容积能否满足初期火灾水灭火系统所需消防用水量的要求。高位消防水箱火灾初期灭火的重要供水来源,常见的初期水灭火设施包括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为例。《水规》规定此类建筑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40L/s,火灾初期以10min计,则需水量: 40L/s×10min×60s=24m3 另外此类建筑又须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又需水量: 30L/s×10min×60s=18m3 10min初期灭火用水共需水量: 24+18=42m3 由此可见,规范所要求的水箱有效容积实际上是不够10min满负荷灭火需要的,但考虑到火灾初期消火栓和喷头使用数量有限,消防主泵正常情况下可以及时启动,所以对水箱有效容积的要求有所减小。 (2)完全依照建筑物性质和标准确定消防水箱容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建筑高度低于24m但面积较大的商场建筑,其火灾危险性是非常高的,在设计消防水箱容积时就可能套用规范规定而采取偏小的消防水箱容积。 6 结束语 消火栓系统是最基本的灭火设施,在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时,应注意控制消防竖管最小间距以使临近消火栓能互相保护;临时高压消火栓给水系统中应设置高位消防水箱,其有效容积应尽量超过现行设计规范要求,以满足初期火灾消防用水量和水压需求。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基于ZigBee网络的室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摘 要:本文基于ZigBee技术设计了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对室内温度、湿度、烟雾、可燃气体等参数进行测量和采集,并对异常情况发出报警。给出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的传感器选型及控制方案,并对系统进行了数据测试分析,验证了系统的稳定可行性。 关键词:ZigBee技术;环境监测;传感器 0 引言 ZigBee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自组网无线通信技术,节点之间可很方便的进行组网通信,有效的解决了单点无线传输的距离问题。诸多事故的发生都源于未知,室内环境的监测对于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为室内环境参数的监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阐述。 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室内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监测节点和数据接收处理主机。节点主要负责室内各项环境参数的数据采集和监测,包括温湿度检测模块、烟雾检测模块、可燃气体检测模块以及PM2.5检测模块;采用单片机负责检测的控制,并将采回的数据通过ZigBee模块送出。ZigBee每个节点都自动分配唯一的ID,每一个节点可管理254个子节点,一共可扩展管理多达65000个节点。数据处理主机主要负责接收每个监测节点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包含显示模块、人机交互设置模块、报警输出模块和联动控制模块。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给出了单个节点的组成框图和主机的组成框图,节点的个数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扩展。 2 系统硬件设计 基于ZigBee技术的数据采集节点 主要采用了DHT11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夏普PM2.5灰尘传感器。 2.1 温湿度传感器 设计采用数字温湿度传感器DHT11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检测。DHT11是一款复合型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单总线方式直接送出温度和湿度值,使用时只需要电源和任意一个I/O口配合上拉电阻便可对其操作和访问。DHT11供电范围为3.3-5.5V,可以很方便的应用于各种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DHT温度测量范围为0-50度,湿度为20%-90%RH,完全满足室内环境的监测。 DHT11接口电路如图2所示。 2.2 气体传感器 设计采用电阻型MQ-2气体传感器对空气中的烟雾和可燃气体进行检测。MQ-2气体传感器采用二氧化锡气敏材料进行气体的检测。二氧化锡在纯净的空气中电导率很低,一旦空气中有其他气体的存在,其电导率随空气中气体的浓度增加而增加,通过简单的电路便可将气体浓度信号转换成对应的电信号。MQ-2传感器不但对如液化气、甲烷、氢气等可燃气体灵敏度很高,而且对烟雾也有着理想的响应曲线。 MQ-2气体传感器测试电路如图3所示。传感器需要提供加热电压进行预热,加热过程大概30秒,然后便可以正常输出。加热电压和电源可采用统一电源供电,选择合适的负载电阻即可。 2.3 PM2.5灰尘传感器 PM2.5检测采用了日本夏普公司的GP2Y1010AU0F灰尘传感器,该传感器电压输出与灰尘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传感器采用光学方式进行灰尘的检测,通过控制内部LED发光时间然后检测对应光学腔内接受到的光强,经过内部相应的放大处理从而得到对应的电压。传感器采用5V供电,输出电压范围为0.75-3.5V,对应的灰尘浓度为0-0.5mg/m3,输出电压和浓度成一次线性关系。GP2Y1010AU0F传感器输出为模拟电压,所以需要配合AD转换器进行数据的采集,传感器接口电路如图4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基于ZigBee自组网的特性,无线部分程序设计变得相对容易,只需要记录和校验每个节点的ID即可进行数据的交互。节点的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和等待主机的数据发送请求,当收到请求时进行ID验证,若为本机ID则发送数据,否则继续等待,节点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主机的程序设计主要负责数据的请求和接收处理,进行显示、报警、人机交互和联动控制,主机程序流程如图6所示。 4 结论 本文给出了基于ZigBee技术的室内环境监测方案,详细的分析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对系统的传感器电路设计做出了相应的介绍,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最终对系统进行了整体数据采集和通信测试,良好的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室内环境的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基于PID控制理论和步进电动机的冬季室内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我国北方,冬季取暖一般采用暖气技术集中供暖,用户不能自主地调节温度,室内温度过高,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本设计应用PID控制技术,以步进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根据实时测量的室内温度,来控制阀门的开度,调节暖气管道内热水或热气的流量,从而达到了控制室内温度的目的,增强了居民室内生活的舒适度,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关键词:PID控制;流量;PM2.5;编码;解码 引言 我国北方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目前为了改善室内温度环境,我国北方城市普遍采用集中供暖[1]。各市均建有大规模的地下暖气管道网,由政府指定的供暖公司负责运营。集中供暖有着较为明显的好处:资源利用率高,平均成本较低,供暖效果好。但是,也存在不少缺点:一是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不管用户是否需要,暖气始终全天供热;二是用户没有办法自主调节室内温度的高低,造成室内温度过高,空气流通不好。居民非常容易出现皮肤发紧,口唇干燥、咽部发痒、咳嗽、流鼻血等“暖气病”。用户为了降低温度,只能打开窗户散热,使宝贵的能源白白浪费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频发,pm2.5频频爆表,燃烧煤炭作为集中供暖的主要手段,成为罪魁祸首,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在不降低冬季室内生活的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呢? 本设计采用步进电动机来控制阀门的开度,进而调节暖气管道内水或气的流量,实现了控制室内温度的目的,从而增强了居民室内生活的舒适度,为节能降耗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由两个模块组成,一个是温度设置及测量模块,一个是驱动模块,两个模块在物理上相互分立,使用时可以将温度和测量模块放到远离暖气片的地方,保证温度测量的准确性。驱动模块直接到暖气管道上控制暖气的流量。两个模块之间通过红外遥控发射/接收芯片PT2262/2272传递控制信息。温度设置及测量模块又分为键盘输入、温度测量、温度显示三个单元。人们可以通过键盘设定自己需要的温度,温度的测量采用数字温度传感器18B20,18B20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以串行数据的形式传递给单片机AT89C51,经过处理后,在数码管上显示当前测量的温度。同时,AT89C51把实时测量的温度和用户预先设定的温度比较和分析,得出调整指令。通过红外遥控发射/接收芯片PT2262/2272将调整指令传递给驱动模块的单片机,由驱动模块单片机控制步进电动机完成阀门开度的调整,实现改变暖气管道内热水流量的目的。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框图 二、温度传感器18B20 18B20是美国Dallas 半导体公司创造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外形如一只三极管,温度感应元件及转换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现场温度直接转换成二进制数字表示的温度,存储在18B20内的存储器里,18B20和单片机之间仅需要一条数据线连接,单片机可以通过数据线向18B20写入或读取数据,而且可以通过数据线提供18B20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电源。每个18B20都有不同的序列号,所以多个18B20可以使用同一根总线和单片机相连接,单片机通过序列号识别不同的18B20并发起读写动作。这一特点使用户组建温度传感器网络变得十分容易。通过程序设定,DS18B20 可以达到9~12 个二进制位的分辨率。测量温度的范围为-55°C~+125°C,在-10~+85°C范围内,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5°C[2]。由于DS18B20 具有体积小、测温精度高、适用电压范围宽、采用一线式总线、可组网等优点,在实践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红外遥控发射/接收芯片PT2262/2272 PT2262/2272采用CMOS工艺制造,分别具有编码和解码的功能,其中PT2262是编码电路,PT2272是解码电路,PT2262/2272必须配对使用,可用于无线数据的发送和接收。PT2262/2272分别拥有18个管脚,最多可以设置12位地址端管脚和6位数据管脚。地址管脚可以设置成“0”、“1”、“悬空”三种状态,但是必须保证PT2262和PT2272的地址管脚设置相同,否则PT2272不能解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采用4位数据码和8位地址码的方式。 编码芯片PT2262发出的编码信号称为码字,一个完整的码字包含地址码、数据码和同步码三部分。解码芯片PT2272在接收到PT2262发来的信号后,首先分离出地址码,并对地址码进行比较,只有当接收到的码字的地址码和2272的地址码相同时,2272的VT管脚才能输出高电平,表示解码成功。单片机在检测到VT脚高电平的信号后,开始读取PT2272接收到的数据。 四、步进电动机 步进电动机也称为脉冲电动机,它可以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的角位移,每输入一个电脉冲信号,步进电动机就转动一定的角度,由于该电动机的转动方式是步进的,所以把它叫做步进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步进电动机转动的角度和输入电脉冲的个数成正比,转动的速度由输入电脉冲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速度越快。而且在不超出步进电动机负载能力的情况下,以上关系不受负载大小、电压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二是步进电动机在不失步的情况下,每转动一圈的步数是固定的,所以电动机的步距误差不会积累;三是步进电动机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在开环控制系统中,转速具有很宽的调节范围,而且能够快速启动、制动和反转。正是由于步进电动机具有以上优点,所以在数字控制系统中经常被用作执行元件。 五、软件设计 该系统的软件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对应系统硬件的两个模块。其中驱动模块的程序设计包括控制量的读取和步进电动机的控制。温度测量模块包括温度采集子程序(读取18B20测得的温度数据)、显示子程序、键盘输入子程序(用户设置室内温度)、PID温度控制子程序(计算控制量)。前面几个程序都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PID温度控制子程序的设计原理。单片机首先读取18B20测量的实时温度数据,然后把测量温度和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得到温度误差,把温度误差作为PID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由PID算法计算得出控制量。PID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PID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系统的控制规律可以用u(k)= u(k)+u(k-1)和u(k)=Kp[e(k)- e(k-1)]+Ki e(k) +Kd[e(k)- 2e(k-1)+ e(k-2)]两个算式表示[3]。其中u(k)表示每个测量周期阀门的变化量,Kp表示PID控制系统的比例系数, Ki表示PID控制系统的积分系数、 Kd表示PID控制系统的微分系数,e(k)表示k时刻的温度误差。由于室内温度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变化过程,所以我们在该温度控制系统中采用了周期性的控制方式,即在一个温度采样周期内保持控制量u(k)恒定不变[1]。 结语 为了验证系统对室内温度控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我们做了多次试验,下表为实验记录的测量数据,分析记录数据可知,本设计控制温度准确性高,达到了预期目标。 本系统采用PID控制理论,以AT89C51单片机为系统的控制单元,以红外遥控发射/接收芯片PT2262/2272为数据传输的纽带,选用步进电动机作为系统最终的执行机构,根据室内温度和设定温度的误差来改变阀门的开度,较好的实现了室内温度的调节。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稳定性好、控制精度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基于射频及超声技术的室内二维定位系统设计 摘 要:该文通过对比几种常用室内定位(In-location)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射频和超声波技术相结合的室内二维定位系统。系统采用C51系列单片机为主控芯片,nRF24L01芯片作为射频通讯芯片,结合超声波发射与接收电路,融合射频和超声技术对二维平面上一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获取,并通过LCD12864进行测量结果的显示。文章详细的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了测量电路的设计,由实际测量的数据对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可知,测量数据误差在2%以内。 关键词:射频 超声波 参考节点 室内定位 众所周知,对于室外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1]已经应用的成熟可靠,目前常用的车用导航、物流定位等大多数都利用的是此原理。但是对于室内定位,例如机场大厅、矿井内部、大型展厅内部、大型室内停车场以及大型购物商场,由于室内环境复杂多变,建筑物的结构,内部布局,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所以实现精确定位的难度较大。目前诺基亚、谷歌、博通甚至一些知名大学比如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和芬兰奥卢大学(University of Oulu)都有专门研究室内定位的小组。美国研究机构ABI称:“室内定位技术(In-location)是下一波热门定位技术,该技术将在2015年-2017年间得到大量部署和实施,是今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一个关键环节。” 目前室内定位常用的方法有红外线室内定位技术、超声波定位技术、蓝牙定位技术、射频识别定位技术和超宽带定位技术等。表1[2]分析了几种常见无线定位系统的性能表,参照表1,该文设计了基于51单片机使用超声波和无线射频相结合进行室内定位的测量系统,可以有效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设计思路清晰,成本较低。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分析,系统采样稳定,数据误差较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原理 由于射频信号传输速率接近光速,远高于超声波传播速率,因此可以利用射频信号先激活待测节点,之后使其接收超声波信号,利用时间差的方法进行测距。这种技术成本低,功耗小,精度高[3]。该文便是采用此种方法实现在二维平面内对一待测节点位置信息的获取。 1.1 系统设计原理 如图1所示。在一个二维平面中,要确定某未知点的位置信息,其实质便是求得其在平面坐标中的坐标值。由数学知识可以知道,确定平面上某一未知点(x,y)的坐标值只需要知道该点到平面坐标中已知的两个参考点(x1,y1),(x2,y2)的距离d1及d2,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式,求解方程组即可求得未知点的坐标信息。 (1) 系统的关键就是通过超声波测出图1中的距离d1及d2,现在假设系统某一节点A具备射频发射模块和超声波发射电路,系统另一节点B具备射频接收模块及超声波接收电路。A节点同时发射超声波与射频信号,即发射电磁波。由于电磁波的速度接近光速远远大于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射频信号传播到节点B的时间忽略不计,当节点B接收到射频信号时,启动计时,当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时停止计时。时间间隔t即是超声波由A传播到B所用时间。设声速为V,则A,B间距离为:。 1.2 系统整体设计 该文系统采用C51系列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nRF24L01作为射频通信芯片,利用LCD12864液晶屏进行坐标显示。如图2所示。系统主要包括三个节点,分别为1号总控制主节点,2号参考节点,以及3号待测节点。硬件设计上,各个节点都包括51单片机最小系统及上电指示电路,射频收发模块(nRF24L01)电路;另外总控制节点和参考节点具备超声波接收电路,待测节点处安装超声波发射电路。 系统整体通信流程简述如下:1号总控制主节发出射频触发信号,3号待测节点接收到射频信号之后报警指示灯亮。同时发射出射频同步信号及发射超声波。射频同步信号很快到达1号总控制节点及2号参考节点,两个节点启动计时器,待3号节点发射的超声波分别到达1号节点和2号节点后,接收到超声波信号,停止计时。分别获得超声波由3号节点到1号节点及2号节点的传播时间。1号节点总控制节点计算出节点1,3距离。2号节点参考节点计算出节点2,3距离,再利用射频模块将数据无线传送给1号总控制节点。总控制节点再依据两个距离数据,已知的节点1,2的坐标计算出3号待测节点的位置坐标。至此,完成系统一个单程通信,如此反复通信10次,求得位置坐标平均值通过1号节点处的液晶显示模块LCD12864显示待测节点位置信息。所有的通信流程由1号总控制节点控制。 2 系统电路设计 2.1 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上,文中系统主要涉及单片机小系统,射频收发电路,超声波发射与接收电路,LCD显示电路,射频收发模块供电电路。这里主要介绍系统的射频收发电路,超声波发射与接收电路。 系统无线通信模块的发射与接收主要采用nRF24L01芯片作为主控核心。nRF 24L01是一款新型单片射频收发器件,工作于2.4~2.5 GHz ISM频段。内置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晶体振荡器、调制器等功能模块,并融合了增强型ShockBurst技术,其中输出功率和通信频道可通过程序进行配置[4]。由于采用SOC方法设计因此只需要少量外围元件便可组成射频收发电路,再配合简单的通信协议,就可以实现无线数据传输[5]。将nRF24L01相应的控制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P1口上,利用串行通信方式与单片机进行通讯,可以设置为增强型模式(ShockBurst)下的接收或是发射状态,启动自动应答及自动重发功能。采用nRF24L01增强型模式时内部芯片堆栈区先入先出,数据可从低速微控制器送入,高速发射出去,地址和校验码由硬件自动添加和去除[6],可以提高系统整体的性能和效率[7]。 系统超声波发射电路框图如图3所示。系统利用定时器由单片机的I/O端口输出40 kHz左右的方波脉冲信号,信号送给推挽式功放电路进行功率放大,用以驱动型号为TCT40-16T的超声波换能器,发射出超声波信号。 系统超声波接收电路框图如图4所示。接收电路的核心是红外线检波接收专用芯片CX20106。由于红外遥控常用的载波频率38 kHz与测距的超声波频率40 kHz比较接近,可通过外接电阻微调芯片内部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当超声波探头未接收到40 kHz信号时,芯片信号输出引脚为高电平;当接收到与CX20106中心频率(40 kHz)相符的超声波信号时,信号输出引脚输出下降沿脉冲,将此信号连接到单片机外部中断引脚上,可触发中断,从而停止超声波传播计时。 2.2 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可以参考图2。系统软件按功能划分可以分为LCD显示,超声波发射,射频通讯,坐标计算几大部分。其中,LCD显示部分主要是通过时序对液晶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超声波发射部分采用定时器中断产生40 K方波信号,坐标位置计算算法依据的公式(1)进行计算。下文主要针对射频通讯部分所进行的软件配置进行简述说明。 在图2的“3射频同步信号 超声波信号”过程中,系统各节点射频收发配置如图5所示。由于nRF24L01在每个通讯频道上具有6个不同的数据通道,因此在设计上,3号节点与1号节点通过数据通道0传输信号,与2号节点通过数据通道1传输信号。3号节点发出具有发送地址编码的射频信号被1,2号节点接收后,1,2号节点分别启动定时器计时并通过各自的数据通道返回应答信号给3号节点,表示通讯成功3号节点可以发出超声波信号。值得注意的是,3号节点若是启动自动重发功能,则每次重发等待时间为250 us,这将导致系统测量误差过大,因此该系统禁止自动重发,而是由软件编程重发3次,判断是否次数溢出或是接收到应答信号,这样可以将每次重发产生的误差控制在15 us左右。同时,图2在“1发出射频触发信号”及“4传输距离数据”两个过程中,射频通信均采用数据通道0进行数据通信,并且开启相应的自动重发功能2次,经测试系统射频通讯流程性能稳定。 3 实测数据分析 系统测试实验环境为室内地面,其中主控制节点(1号节点)坐标安装在原点(0,0)上,参考节点(2号节点)坐标安装在y轴点(0,100)上,单位为cm。测量工具为卷尺,精度精确达0.1 cm。对于测试平面上10个不同位置点分别测量10次,得到100个数据,结果见表2。 通过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实验结论。 (1)定位范围。 经过测试表明,该系统基本可以实现对于在地面上200 cm×200 cm的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移动节点的定位。 (2)系统的平均定位误差。 X轴的平均定位误差为3.01(cm) Y轴的平均定位误差为3.14(cm) (3)系统的平均定位精度。 X轴平均定位精度:(200.0-3.01)/200.0×100%=98.50% Y轴平均定位精度:(200.0-3.14)/200.0×100%=98.43% (4)误差分析。 通过实验测得数据并分析,系统测量误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超声波信号的衰减问题。从表1及表2可以看到,虽然系统测量平均误差不算太高,但是针对不同的测量区域其测量误差明显不同,随着各节点之间距离的不同,超声波信号的衰减程度会不同导致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的时间点不同,引入测量误差。 ②超声波发射角问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区域边缘地带数据的测量误差偏高,由于超声波存在发射角度局限问题,导致超声波信号接收时间点不同引入测量误差。 ③系统软件设计时,在3号节点发射同步射频信号和超声波过程中,禁止自动重发次数而采用软件编程发送次数溢出的方法在每次重发数据过程中需要等待15 us,总共软件设计为重发3次溢出,所以此处可能会引入50us左右的测量误差。 ④数据算法计算。系统数值计算的精度也会引入测量误差。综合考虑系统测量要求,51系列单片机的运算能力及速度,以及软件整体的效率和整洁度。该次系统软件计算精度都采用16位无符号位整数数据类型,而未引入浮点数据类型计算,所以对最终显示结果会造成测量误差。 ⑤温度引起误差。声速随温度变化关系可以表示为:V=(331.45+0.61t/℃)m・s-1。但是该系统中没有考虑温度补偿,而是以声速标准值340 m/s进行数据计算,因此会引入一定测量误差。 4 结语 该文设计了基于射频和超声波技术的室内二维定位系统,并通过设计得系统进行实际数据的测量,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系统的误差较小。对于存在的误差提出了可能产生的原因以及后续的解决方法,期望通过后续的改进可以使实验误差进一步减少,测量范围也相应的增大。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设计探讨 【摘 要】无线市话室内信号是室内常用的信号系统,能够对于手机通信进行有效的补充。本文对于室内信号分布系统的原理以及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对于设计中的信号源选定、分布系统选择以及布置等多种方法进行选择,从而设计适合室内的信号分布系统。 【关键词】室内信号分布;建筑内部;设计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个人便携电话系统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通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建筑大多为钢筋混凝土骨架结构,对于无线电信号的屏蔽衰减特别厉害,比如在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患者的通信信号微弱,通信质量严重下降。为了保障无线电通信信号,解决室内信号固定的问题,采用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是保证通信质量的有效方式。采用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是通过有线的方式,将无线信号引入室内,从而为室内的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室内信号。参考我国“信息产业部电(2000)604号”的文件,无线市话室内信号是固定电话网的补充与延伸,而且使用的频带为1900MHz~1910MHz,载频间隔为300KHz,主要采用TDMA的多址方式、TDD双工方式。 1 无线市话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意义 1.1 无线市话室内系统覆盖现状 随着无线市话的信号发展,室内覆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因为建筑物的屏蔽以及吸收作用,导致无线电波的传输衰耗,从而造成无线信号的弱场强区甚至盲区,而且受到基站天线的限制,会造成无法正常覆盖;(2)建筑物高层空间容易受到无线频率干扰,从而影响语音质量;(3)因为一些公共场所,比如会议中心以及大型购物商场,无线市话的使用密度过高,导致网络容量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1.2 室内分布系统特点 采用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能够有效的覆盖建筑物的盲区,适用于建筑结构复杂和人流密集、话务量高的建筑物内部的信号覆盖,室内分布系统特点表现如下:(1)建筑物的信号分布相对均匀,而且采用分布系统,能够抑制信号弱区内的乒乓效应,能够适应于系统扩容与多网合一;(2)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与施工相对复杂。总体而言,采用室内分布系统,能够适用于大面积和内部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室内信号覆盖,是当前覆盖优化最主要的手段。 1.3 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SDMA和GSM网络相比,无线市话具有基站成本低和手机性价比高的方式,对于室内区域,解决信号覆盖问题相对复杂。而且当前无线市话室内覆盖系统的质量与容量受到影响,所以为了解决当前的信号覆盖的问题,应该将3G网络与PHS网络融合,从而降低室外网络的整体干扰,保证室内通信质量。 2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 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分布系统与天线安装为主,一般而言,室内分布系统的基本流程为:现场勘测原信号覆盖情况、确定设计要求、选取合适信号源、选择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分布系统方案、硬件安装与开通测试,具体的设计工作如下。 2.1 勘测工作 勘测工作是为设计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首先需要详细的建筑结构图并且进行实际勘测,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做好标注,对于可能会引发信号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该建筑的传播损耗模型。在建筑物的勘测工作中,需要对建筑物的电梯、隔墙材料等信息进行收集,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图进行无线环境路测,从而为设计提供参考。 2.2 设计工作 设计是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析系统的关键工作,对于室内信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完成设计工作,需要对设计中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2.2.1 信号源选取 无线市话室内分布系统可以采用PHS系统或3G系统,PHS系统可以再用500mW的lC7T基站,而对于3G系统,可以采用基站信源和直放站信源两种类型,为了保障室内系统的通信质量,需要合理选择信号源,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从建筑物的容量与覆盖两方面进行考虑,为了满足室内的通信质量,需要合理选择适当的信号源,适当提前考虑信号源机房的预留。 2.2.2 室内分布系统的选择 为了保障室内信号的有效性,需要根据覆盖面积以及不同环境选择覆盖系统:(1)对于覆盖面积小而且结构简单的建筑,优先选择无源分布系统;对于覆盖面积大而且结构复杂的建筑,可以采用分区覆盖的方式;(2)裙楼一般位于建筑物的低楼层,需要考虑容量的问题,标准楼的空间间隔较为规则,主要注意纵深处的信号控制,地下层通常为信号盲区,需要解决覆盖问题,电梯需要满足语音业务的覆盖需求,应注意保持信号连续性,因此通畅采用在电梯井内安装高增益定向天线或敷设泄漏电缆的方式进行覆盖。 3 方案设计的关键点 3.1 上下行平衡问题 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中,需要对干线的增益效益进行合理设置,避免输入信号幅度过大或是过小形成的设置不合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同时需要对链路预算进行计算,根据天线口的功率计算系统设计的衰减,保证合理传输。 3.2 干放使用原则 对于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而言,同一组的基站不能接入太多干放,建议不超过5套,而且所有的干放尽量不要串联。设计中低噪声放大器一般处于接收机的前段,性能对于整机性能与接收灵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控制信号源干放,能够将上行信噪比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3.3 天线布放原则 室内分布系统应该遵循“小功率、多天线”的原则,降低小天线输出能够减少外协信号强度,因此采用多天线小功率方案覆盖效果更好。在天线布放过程中,需要合理确定天线出入口功率,根据模拟测试效果选择天线布放位置,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4 结语 无线市话室内信号分布系统对于建筑屋内的信号传输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楼层的增多,当前的信号传输不能够满足室内信号的需求,合理设计室内信号分布系统,能够保证室内信号强度,使室内信号满足建筑内部通信需求。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一种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室内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Zigbee无线模块作为节点,具有协议简单、成本低、功耗小、组网容易等优点, 利用Zigbee组建的无线传感网络,对下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无线控制。本文针对室内温度监控设计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室内温度监控系统,此系统可控性好,可靠性高,同时适合在智能家居方向扩展与应用。 【关键词】Zigbee 无线控制 室内温度监控 无线传感网络 节点 传统室内监控系统大多数都是用有线连接方式。当监控节点数大时,就会导致布线繁琐、安装困难、维护不便等诸多问题。利用Zigbee技术来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监控系统,就可以解决上述的各种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无线室内温度监控系统,文中详细介绍了Zigbee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实时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IEEE802.15.4-2003标准定义了物理层和媒介层,Zigbee联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网络层以及应用层。Zigbee网络由三种设备类型组成,分别是协调器、路由器以及终端节点,这三种设备类型的组网拓扑又可分星形拓扑、树形拓扑和网形拓扑。为了提高通讯效率,Zigbee组网不论采用哪种拓扑结构,网络都将按照Zigbee协议算法选择最好的路由路径作为数据传输通道,此系统采用网络形拓扑设计。 1 监控系统设计 终端节点通过采集温度传感器数据,经路由器节点发送给协调器节点,并接收协调器的控制命令从而作相应处理;路由器节点在系统中的主要任务是数据中转,确保协调器节点与终端节点间的数据交换正确,加大了Zigbee网络的覆盖面积;协调器节点接收终端节点采集到的传感器温度数据,把该数据由串口发给上位机,同时接收上位机发过来的指令信息,并发给对应的终端节点;上位机主要实现对监控设备状态信息的管理,包括系统调控配置、实时状态显示、节点控制、数据管理及数据查询等,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 Zigbee温度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该监控系统主要由路由器节点和终端节点组成。终端节点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和外设控制两部分,终端节点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温度采集采用传感器DS18B20,温度采集范围-55℃―+125,-10℃―+85℃测量精度为±0.5℃。传感器将测得的温度数据传送给Zigbee模块CC2530,CC2530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发出控制信息控制下端设备(空调)调节室内温度。 3 Zigbee温度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3.1 Z-Stack协议栈的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Zigbee无线模块采用操作系统的思想来构建软件系统协议栈,通过自适应轮询算法处理,系统初始化后,即进入休眠状态,当检测到事件发生时,系统立即被唤醒,并作出相应响应,事件完成后,系统继续进入休眠模式,如果几个事情同时发生,系统将按照中断事件优先级按序处理,Z-Stack工作流程为:启动系统、操作系统OSAl初始化、硬件驱动初始化、自适应轮询。 3.2 协调器节点的软件设计 协调器在系统中主要是完成建立和管理Zigbee网络的任务,它能够自动允许其他节点加入网络,收集终端节点传来的温度数据,通过串口将数据发送给上位机,同时接收上位机的控制命令,然后将命令发送给终端节点以控制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协调器建立网络并处理节点请求的程序流程如图3-1所示。 3.3 Zigbee节点与路由节点软件设计 路由器节点的作用是选择路由、转发数据。Zigbee设备有64位的MAC地址和16位的网络地址。网络地址是设备入网后,由协调器或者路由器分配,在网络中是独一无二的。为了保证每个节点所分配的网络地址的唯一性,Zigbee的分配网络地址的方案采用分布式寻址。Zigbee节点与路由节点网络流程图如图3-2。 3.4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终端节点是用来采集室内温度数据的,它一方面与协调器建立一定关系将温度数据发送给协调器,另一方面接收协调器发来的控制命令,控制下端设备空调器做出相应的操作。 在终端节点以终端的身份启动并加入网络后,即开始与协调器建立关系。一旦关系建立就 可以在不需要知道明确的目的地址的情况下发送数据。终端节点数据传递流程如图3-3。 4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本系统上位机利用JAVA、Apache、Mysql和PHP实现,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通过串口或者有线网络接口接收Zigbee无线网络传送的被监控室内温度数据,将该数据处理后,结果可在上位机窗口实时显示,实现室内温度的无线监控和自动或手动的温度调节控制;借助后台MYSQL,将室内温度信息储存,可以方便的在上位机界面上对历史信息记录查询和对监控数据信息管理。上位机登陆界面和上位机监控界面如图6、图7所示 5 结语 本文给出了一种室内温度监控系统的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方案,解决了有线网络存在的布线、维护和扩展性等问题。系统以CC2530为核心,搭建了一个物联网络平台,经试验证明,该系统可以很好的完成温度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记录等任务,能够通过控制外设完成对室内温度的调节工作,对智能家居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CDMA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摘 要】通过对CDMA的信号发送和接收境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就室内布线系统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了室内天线和信号源的选取方式,并对CDMA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CDMA;室内系统设计;噪音 在移动通信的CDMA网络建设的过程中,CDMA的网络信号由于基站的分布,而产生主导频污染的现象,导致信号受到干扰,在一般的大型商场和商业楼宇之间的基站不能布置的太密,在大规模的CDMA网络铺设完成之后,需要对网络的信号场强进行测试,以及对用户的使用报告进行检测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室内还存在信号分布不足,信号不稳定,网络通话质量存在问题,连通率比较底下,影响CDMA的通信质量。 1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思路 CDMA信号在室内系统设计主要包括CDMA信号源与室内CDMA信号的具体分布方式等相关内容的设计。 1.1 CDMA信号源的选取 CDMA信号源的接入是室内布线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个信号源的接入必须通过一个特定的接口才能与室内分布系统接入,这样室内的布线系统才能收到信号源的信号,信号源的接入手段一般有蜂窝接入或者光纤耦合或者空间耦合等接入手段。 (1)基站直接与信号源相连接的手段,接入到室内布线系统。 (2)通过基站与信号收发的端口进行耦合的方式,通过耦合器能够很好的对信号进行控制,排除其他信号的干扰和污染主导频信号,它主要适合于主基站离室内分布式布线比较近的接入方式。 (3)光纤直放站耦合的接入方式。在原理与基站直接耦合的方式相似,主要是采用光纤将基站的信号接入,并将信号接入到室内分布式系统。它适合室内布线系统与基站距离比较远的分布式系统,但是在施工时难度比较大。 1.2 室内分布系统中天线的选取 室内天线的选择是保证信号能够正常接收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全向吸顶天线,它安装方便,能够有效的覆盖整体楼宇,而鞭状天线和定向天线的覆盖范围比较大,能够有效的覆盖电梯和人群比较密集的地下室、车库等相关的场所。室内天线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布线情况而定,也要根据室内的信号结合方式而定,要符合环境保护和美观的需要。在实际室内布线工程设计中,要结合CDMA信号变化情况,根据室内分布系统规模的不同和具体的情况,从天线设计的效益、成本、投资等方面对天线进行具体的设计,要保证信号能够覆盖整个建筑物。 针对10000平方米大中型室内CDMA信号覆盖系统,要求的话务量和CDMA信号覆盖的强度比较大,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设计,信号的接入可以采用光纤与基站直接接入的方式进行连接,在一般无源器件发送的信号不能满足覆盖要求时,可以采用干线放大器等设备对信号进行放大。当室内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时,可以采用微小型室内信号覆盖系统,采用全向型的天线,来实现CDMA信号的全面覆盖,也可以采用小功率的无线天线直放站作为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在对室内分布系统进行设计时,要根据信号场强的大小和建筑物的特征,选择适当的、信号增益能够满足要求的定向、或者全向的天线施工方式。 2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中CDMA信号场强分析 2.1 覆盖边缘场强分析 边缘场强的取值对CDMA信号的分析具有直接影响的作用,整个CDMA信号覆盖的场强的计算,需要依据边缘场强的确定,如果将CDMA信号的边缘场强取值过高,就要求室内的场强相应的提高,室内信号覆盖的强度也会提高,增加室内信号覆盖的成本,如果降低边缘场强,就会减少室内信号覆盖的程度,降低覆盖的成本,但是这也会影响室内CDMA信号的通话质量。在一帮的情况下,基站和手机的接收效率也会与边缘场强的取值有很大的关系,根据CDMA信号覆盖的要求,对于楼宇进行CDMA室内布线设计时,一般将边缘场强取值为-80dB,对于楼梯和一般的地下室等相关的场所的边缘取值为-85dB,以满足信号覆盖的要求。 3 CDMA室内直放站作为信号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室内CDMA无线直放站安装环境要求 针对CDMA信号无线直放站的要求,设计时,信号的主天线安放位置应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定,但是至少要能够接收到强导频信号的软切换分支少于3个信号源,这样才能够避免室内分布系统的主导频信号受到污染,在施主天线的安装位置,要求主基站的导频的频率信号不能受到污染,确保室内信号的强调能够满足要求,保证通话质量。这样,基站接收的基站的信号强度要满足-70dB,为保证信号的通话质量,在主天线安装位置周围,要保证信号的外界的强干扰源的信息噪声小于-113dB。 3.2 室内信号无线直放站施主天线与转发天线隔离度的分析计算 根据CDMA信号的覆盖要求,和实际的天线经验,为有效避免和建设无线直放站之间信号的干扰和自激现象,要求无线直放站的施主天线与转发天线二者之间的信号隔离度应大于8dB,满足信号不能互相干扰的要求。具体的计算要求:,式中,为CDMA信号主天线的前后比,为CDMA信号转发天线的前后比,Li为CDMA信号的自由空间损耗,位置为CDMA信号的建筑物或者障碍隔离损耗,在实际的工作设计中,需要考虑障碍物、施主单位和转发天线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3 直放站对CDMA信号的施主基站噪声分析 4 结语 CDMA信号的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需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需要根据移动通信的建设方案和优化程略进行具体的分析,要以最低成本投入,达到最大的收益,促进CDMA市场的发展。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动通信中的室内分布系统的概念及应用,同时介绍了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时要关注的要点。 【关键词】室内分布系统;工程设计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移动电话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现代化通信工具,同时广大移动用户对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单单满足于良好的室外移动通信服务,而且也要求在室内(特别是星级酒店、大型商场、高级写字楼等)能享受优质的移动通信服务。而现代建筑由于多以钢筋混凝土为骨架,再加上全封闭式的外装修,对无线电信号的屏蔽衰减特别厉害,使通话质量严重下降。在此情况下,室内分布系统应运而生。室内分布系统是针对室内用户群、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动通信环境的一种成功的方案;是利用室内天线分布系统将移动基站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 二、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应用及类型 室内分布系统通过功分器、耦合器等无源功率分配器件和干线放大器等有源器件及馈线、室内天线等设备将无线信号均匀分配到室内各个区域,实现无线信号对室内的延伸覆盖。 1.室内分布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1)信号源(微蜂窝、宏蜂窝、直放站、BBU+RRU等); (2)分布系统(同轴电缆、光缆、泄漏电缆、光端机、干线放大器、功分器、耦合器、天线等)。 2.需要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区域有: 室内盲区:新建大型建筑、停车场、办公楼、宾馆。 话务量高的大型室内场所:车站、机场、商场、体育馆、购物中心,增加微蜂窝建立分层结构。 发生频繁切换的室内场所:高层建筑的顶部,收到多个基站的功率近似的信号。 3.室内分布系统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同轴电缆分布方式无源分布系统 信号源通过组合使用的耦合器、功分器等无源器件进行分路,经馈线将信号均匀分布到室内各个角落。通过仔细的链路计算,达到信号的均匀分布。天线使用适合室内使用的吸顶式或壁挂式天线。覆盖面积小,适用于中小型楼宇室内覆盖场所。 (2)同轴电缆分布方式有源分布系统 在建筑物覆盖面积较大时,前述的无源天馈线很难满足需要;可增加中继设备,如放大器,以补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3)光纤分布系统 当覆盖的区域比较分散、相距较远或地形比较复杂时,可以采用光纤分布系统,通过拉远的方式对各个分离的室内区域进行覆盖。光纤站近端在信号源所在之处,通过近端实现光电转换,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经光分路器分配进入光纤传输至各远端;光纤远端为光电转换取出射频信号,并经过功率放到输入室分天馈系统。 (4)泄漏电缆分布系统 信号源通过耦合器、功分器等无源器件进行分路后,送入泄漏电缆中,并通过电缆外导体的一系列开口,在外导体上产生表面电流,从而在电缆开口处横截面上形成电磁场,这些开口就相当于一系列的天线起到信号的发射和接收作用。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将信号均匀的分布在所经过的区域,这种方式称为泄漏电缆分布系统。 三、室内分布系统设计 进行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时,应把握的总体原则是: “小功率、多天线”的覆盖原则 “先局部、后整体”、“先平层、后主干”的设计顺序 主干线上主要用耦合器,平层主要用功分器 主干线尽量采用7/8馈线,平层小于30米采用1/2馈线 进行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室内分布系统天线布放方式 (1)走廊交叉位置布放天线 在走廊交叉位置布放天线,可以使该天线能够照顾多个方向的覆盖,在满足覆盖要求的情况下做到天线数量最少。 (2)切换区域布放天线 在电梯厅附近布放天线,在覆盖房间的同时,兼顾电梯厅的覆盖。 停车场出入口布放天线,布放位置一般选择在拐角处。 (3)房间内布放天线 为了减少穿透墙体带来的损耗,对于大型会议室、办公区域等,如果物业允许的话,可以将天线布放到房间内。 (4)定向天线防止信号泄漏 对于一些容易发生信号泄漏的区域,如走廊尽头靠窗位置,可以布放定向天线进行覆盖,定向天线的主瓣方向朝里,利用定向天线后瓣的抑制特性,防止信号泄漏到室外造成干扰。 (5)干扰区域布放天线 如果在室内存在室外干扰信号的区域,而且客户要求在室内区域必须占用室内信号,那么从室内覆盖优化的角度(相对室外基站优化调整),则需要根据干扰信号强度和区域来决定室内天线的布放位置。确保天线布放后,在室内干扰区域,室内信号的导频功率比室外干扰信号导频功率高5dB以上。 2.电梯覆盖需单独考虑 天线主瓣方向朝向电梯井道一般可覆盖4层;天线主瓣方向朝向电梯厅一般可覆盖3层。 3.室内分布系统的功率分配原则 (1)“先平层设计”,主要用功分器(保证天线口功率平衡);根据天线数量确定采用何种功分器,平层馈线小于30米一般用1/2馈线。 (2)“后主干设计”,主要用耦合器(可以节省功率);根据主干信号功率和平层需要功率确定耦合器的耦合度;馈线一般用7/8馈线。 (3)如果主干线全采用耦合器,可能引起天线口功率不平衡,因此,主干线可采用耦合器+功分器分配功率方式。 4.系统切换设计 (1)一般建筑物大堂出入口切换区域建议在室外距离门口5~7米范围内。切换区域不宜离马路太近或进入室内过深。 大堂切换设计策略: “小功率、多天线”方式; 定向天线从门口往里覆盖; 天线口功率可调。 (2)电梯切换设计策略: 通常建议电梯内为同一小区; 当楼层太高,不能同一小区时,需要引入相邻小区信号; 非全楼覆盖时,电梯井道天线主瓣方向朝向电梯厅; 电梯内外不同小区时,切换区域选择在电梯厅。 (3)车库出入口切换设计:在车库出入口位置安装天线保证切换。 5.干扰和泄露 为建立较完美的无线覆盖网络,在设计时应兼顾边缘场强的计算,保证不会产生明显的信号泄漏。 小功率、多天线”覆盖技术解决室外干扰和控制室内信号外泄; 在易外泄区域安装定向天线控制室内信号外泄; 室外网络优化。 四、结束语 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可以较为全面地改善建筑物内的通话质量,提高移动电话接通率,开辟出高质量的室内移动通信区域。同时,使用微蜂窝系统可以分担室外宏蜂窝话务,扩大网络容量,从整体上提高移动网络的服务水平。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只是从天线布放、电梯覆盖、功率分配、系统切换、干扰和泄露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实际工程设计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低功耗、便携式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系统设计 摘 要:本系统以MSP430F5529单片机为核心,采用MQ138甲醛检测传感器、MS2200-P1一氧化碳检测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并检测甲醛浓度;利用AM2301温湿度传感器对现场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段式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甲醛浓度读数,温度、湿度读数。整个系统体积小,重量轻,采用电池供电,携带方便。系统功耗低,价格低,适合家庭使用的空气质量检测系统,能快捷服务健康生活。 关键词:MSP430F5529;有害气体检测;温湿度检测;超低功耗 居室、办公室、宾馆、饭店、商场等场所使用的装潢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成分如:甲醛等有害气体常引发眼睛和喉咙疼痛、皮炎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习惯称之为“装潢病”,在导致“装潢病”的诸多物质中甲醛可算是罪魁祸首。且甲醛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专业机构测量甲醛等有害气体价格昂贵,而且在时间方面受到限制。现代家庭使用的天然气、液化气可能发生泄漏引起爆炸。因此,设计一种低功耗、便携式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该检测系统由MSP430F5529单片机为核心,由传感器、A/D转化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组合而成。通过MQ138甲醛检测传感器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通过ms2200CO检测传感器检测一氧化碳气体,通过空气质量传感器 MQ135传感器检测室内空气中其他有害气体和可燃气体,AM2301温湿度传感器对现场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采用MSP430单片机自带的AD转换器对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利用段式液晶显示屏显示检测结果。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 硬件电路设计 2.1 主控芯片MSP430F5529功能介绍。MSP430F5529是一种16位超低功耗、具有精简指令集的混合信号处理器。寻址方式丰富,运行速度快,高达25MHz。当系统处于省电的低功耗状态时,中断唤醒只需5μs;并且体积小,电压低,功耗低,适用于需要电池供电的便携式仪器中。此外,内置的A/D转换器的分辨率达到了12位,提高了转换精度,使测量更加准确,内置A/D转换器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2.2 MQ138甲醛检测传感器。MQ138传感器的敏感材料是活性很高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当在空气中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发生氧化反应,氧原子吸附电子变成氧负离子,浓度升高。遇到还原气体时氧负离子因发生还原反应导致其表面浓度降低。MQ138传感器模拟信号和电平信号同时输出,模拟量输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浓度越高电压越高。用于家庭、环境的挥发物探测装置,适宜于醛、醇、酮、芳族化合物的探测,气敏感元件测试浓度范围:苯 1 to 100ppm、甲苯10 to 100ppm、甲醛 1 to 10ppm。MQ138甲醛检测传感器测量原理图如图2所示。 2.3 MQ135空气质量检测传感器。MQ135空气质量检测传感器用于家庭、环境的有害气体探测装置,适宜于氨气、芳族化合物、硫化物、苯系蒸汽、烟雾等气体有害气体的探测;气体敏感元件测试浓度范围:10 to1000ppm;对硫化物、苯系蒸汽、烟雾等有害气体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具有长期的使用寿命和可靠的稳定性。MQ135空气质量检测传感器测量原理图如图3所示。 2.4 ms2200CO检测传感器。ms2200CO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一氧化碳气体,工作在-10至60摄氏度,检测浓度范围:0-1000ppm(CO气体);对一氧化碳、烟、HC挥发气体有高灵敏度,可用于该类气体定性检测;具有使用寿命长和稳定性可靠等特点。ms2200CO检测传感器测量原理图如图4所示。 2.5 AM2301温湿度传感器。AM2301传感器又叫DHT21传感器,是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复合式温湿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一个电容式感湿元件和一个NTC感温元件,并与高性能单片机相连。 2.6 报警系统。为了使本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的监测更为直观,采用了由显示屏和一个蜂鸣器构成的声光报警电路。其中对应每一种有毒气体都有一红一绿两个发光二极管与其对应,正常情况下对应绿色的发光二极管亮,蜂鸣器不响;当气体的浓度超标时,对应红色的发光二极管亮,并启动蜂鸣器。 2.7 AD转换电路。气体传感器出来的信号是模拟信号,而微处理器MSP430F5529只能处理数字信号,故需要对模拟信号信号进行转换,将其转换为处理器能识别的数字信号,由于经过放大电路出来的模拟电压变化范围在0~3V,故采用MSP430F5529单片机自带AD进行模数转换。 MSP430F5529对输入模拟量要求:信号单极性,电压范围是0-3V,若信号太小,必须进行放大;输入的模拟量在转换过程中应该保持不变,如若模拟量变化太快,则需在输入前增加采样保持电路。ADC0809的时序接口为51系列单片机的标准总线接口,操作方便,如同对存储器或I/O操作一样,A/D转换精度为8比特,满足本课题要求。输入的模拟电压为0~3V,一次A/D转换时间为100μS。 2.8 超低功耗。MSP430F5529继承了MSP430单片机超低功耗的特点,可以软件配置6种超低功耗模式,其处理功耗(1.8~3.6V,0.1?A/Power-down,0.8?A/Standby,250?A/MIPS)和口线输入漏电流(最大50mA)在业界都是最低的。可以满足本系统对超低功耗的要求,实现电池供电。 2.9 液晶显示模块。本系统所要显示的数据一共有5个,分别是两种有毒气体的浓度和室内的温度、湿度,显示模块采用单片机自带的段式显示屏。这种LCD是102x64矩阵LCD,带背光,驱动简单,适用于耗电量小为便携式应用的场合。 3 软件电路分析 系统软件流程图如图5所示。 4 系统实验方案 4.1 温湿度检测模块设计实验方案。选择AM2301模块进行温湿度传感器对现场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将测得数据与标准温湿度表进行比较,修正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系统测量准确度。 4.2 有毒气体检测模块设计实验方案。有害气体检测模块与MSP430单片机连接,利用单片机内置的A/D转换器将气体检测传感器模块输出的气体浓度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将显示出来的值与标准有害气体浓度相比较,修正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系统测量准确度。 5 结束语 检测室内甲醛气体浓度和可燃气体(甲烷、丙烷等);还可检测室内温度、湿度;可实时显示甲醛浓度读数、温度、湿度读数。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采用电池供电,系统功耗低,价格低;适合家庭使用的空气质量检测系统。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基于多网合一的室内覆盖系统设计 摘要: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投资,实现多种网络合一的室内覆盖规划设计,是3G和后3G建设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室内覆盖系统 多网合一 覆盖规划 0、引言 不同运营商的室内覆盖系统之间不仅频率不同,制式也不同,无法充分利用,既浪费投资又影响建筑物内的美观,同时也给网络维护带来隐患。本文就多网合一的3G室内覆盖系统的系统间干扰、容量、功率匹配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的设计方法可以保证多系统的正常工作,互不干扰,可有效应用于实际的网络建设中。 1、多网合一系统的关键问题 在多网合一室内覆盖设计时,由于不同系统的设备输出功率不同,不同频段信号在馈线中的传输损耗不同,不同频段无线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损耗也不同;各系统设备及性能指标不同,导致各系统的接入节点位置不一致。在建设多制式通信系统合一时,运营商需要考虑多方面问题。 1.1系统合路:系统合路是在原有系统增加新的信号源,如原有室内覆盖系统是无源方式,且器件工作频段涵盖了800MHz~2500MHz,则无需再改动。增加新系统时需在信号源部分使用双频或多频合路器对信号合路/分路后(对上行是合路,对下行是分路)送到室内分布系统。 1.2覆盖与容量:共用室内分布系统需满足各种系统的覆盖和容量要求。3G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建议优先采用“多天线、小功率”的方式,减少室内天线的输出电平,以控制信号泄漏电平。 对于大型建筑物,信号在传输和分配过程中,信号强度低到一定程度就需增加干线放大器对其放大,此时需用合路器把信号合路/分路,通过各系统的干线放大器放大后,再通过双频或多频合路器进行合路。 1.3功率匹配:多系统共用分布系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功率匹配。均需要在设计中进行综合考虑。 1.4系统间干扰:多网合一的室内分布系统设计的重点,需要分析各系统间的干扰并提出抑制方法,保证各系统的正常工作。 在工程上运营商可以采用合路器隔离度、增加滤波器、空间隔离等几种方法满足杂散隔离度需求。 2 、系统的多网合一改造实例 某办公楼的原有GSM室内覆盖系统需要进行优化改造,使系统能兼容WLAN和TD-SCDMA系统。该建筑物有13层,地下有1层,有两部电梯。楼内多为办公区、会议室等。大楼中间为走廊,两侧为办公区,结构具有代表性。 2.1 GSM、TD-SCDMA、WLAN系统的合路:信号源方面,TD-SCDMA目前多采用BBU+RRU的方式,能够将远点射频模块就近于天线安装,降低了信号在馈线上的损耗。这种方式施工方便,对原有系统变动小,工程成本较低,无需依赖干放,是一种经济的室内覆盖系统组网方式。 TD-SCDMA设备RRU的输出功率(27dBm左右)比GSM设备(40dBm左右)低,而在馈线中的损耗却比GSM大,设计中不考虑在机房内进行合路,在无源器件中间级择机合路,采取功率倒推的方式,根据模拟测试结果,计算出天线口需要的功率,返回推算出TD-SCDMA设备接入的合适具体位置。根据大量测试经验,TD-SDMA系统天线口功率一般建议控制在7~10dBm左右,那么,从天线口至合路器位之间的馈线和器件及合路器损耗,应该控制在17dB左右。 WLAN系统的工作频段比TD-SCDMA系统的工作频段更高,如采用与TD-SCDMA系统相同位置合路的情况下,由于室内型AP设备输出功率有限(一般在100mW以内),为扩大单个AP的覆盖区域增大,工程上需要采用WLAN功率放大器,将AP信号放大,通过AP+干放的方式来解决覆盖问题。通过链路计算,WLAN干放的输出功率大致需要在30dBm左右。 2.2 功率匹配:根据工程经验,TD-SCDMA和WLAN系统天线口功率建议控制在10dB左右,这就需要通过对RRU和AP干放的输出功率的适当调整,使天线口的功率符合设计要求,在开通测试后优化调整,尽量保证信号的边缘覆盖场强的同时控制信号的外泄情况。 2.3 信号覆盖:对大楼原有系统进行摸查核实,对所有器件及天线等进行认真核查,检查是否与原有存档的文件相符合。对于部分格局发生变化的区域,根据现场覆盖情况,进行天线的增补。原有电梯内的覆盖,是采用八木天线安装在电梯井顶部和底部方式,天线间距很远,另外电梯覆盖原有采用八木天线,由于八木天线的频带无法覆盖到2GHz频段,因此考虑本次TD-SCDMA系统的电梯覆盖,采取重新布放馈线和宽频定向天线的方式。 信号覆盖方面:TD-SCDMA系统,需对大楼实现全覆盖;WLAN系统,主要覆盖办公区和会议室等重点区域,而电梯及地下室等区域,无需考虑WLAN的信号覆盖。 2.4 系统容量WLAN系统:工程设计上一般每AP接入用户数在20~30个左右应该比较合适。由于本大楼平层面积不大,对覆盖区域内的用户数进行估算,同时为净化信道环境,减低信道干扰,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对于在办公区域,每两层楼采用一个AP来进行覆盖,基本能满足用户需求。对于特殊热点区域,如大型会议室等场所,可采用多个AP合路的方式来解决。如果要进一步扩大用户容量,可采用支持802.11g标准的设备,该标准下单个AP最佳最大并发用户接入数是75。 TD-SCDMA系统:采用BBU+RRU的方式,分布式基站使容量和覆盖能彼此独立来规划,使室内覆盖系统的规划变得简单,并且带来很大的灵活性。由于目前项目处于试点阶段,初期用户数目少,网络提供的业务相对简单,对容量要求不明显,主要完成室内的信号覆盖,本方案暂时对每小区配置3个载波。 2.5 系统共存时的干扰:在多网合一的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中,对系统间干扰的分析和抑制显得至关重要。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只要合路器的隔离度满足大于90dB,就可以采用合路器隔离的方式来抑制3个系统间的干扰。 3、结束语 多系统室内覆盖应重点考虑不同系统间的杂散和互调的影响,当系统较少时,可只考虑杂散指标的要求。考虑到工程成本、建筑物美观及特殊场景需求,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基于光纤光栅探测器的室内温度检测系统设计 【摘 要】为了精确、稳定地获得粮仓内大范围的温度分布,设计了光纤布拉格光栅测温系统。系统通过光纤网络对粮仓内进行大范围温度检测,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所测温度与中心波长之间存在线性的关系,根据光谱线性频移函数获得仓内各位置的精确温度。其中每个光栅的工作波长相互分开,经3dB的耦合器反射后,再用波长探测解调系统对多个光栅的线性频移进行测量,即可检测出仓内各处的温度。实验采用FBG封装的光纤、LPT-101型光源、放大处理电路等设备获得采集得到的温度信息。通过Origin软件画出了被测温度与波长频移的关系图,同时与传统的测量方法K型热电偶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光纤布拉格光栅测得温度与标准温度更接近,且抗干扰能力更强,满足粮仓内大范围温度监测的要求。 【关键词】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检测;光谱线性频移;粮仓 0 引言 温度检测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生产厂房的温度检测、住宅区的室温控制、农业生产中温室大棚的恒温监控等。目前,国内外对于温度检测的主要方法有:热电偶型测温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探测区域大的特性,而其属于接触式测量,易污染、精度较低。数字集成温度探测芯片,该温度探测器功耗低、体积小,常应用于单点探测,在多点位大范围测试中误差较大。除此之外,光纤测温器也是一个常见类型,其灵敏度高、适合远距离检测,但多路检测测量难度大、工艺复杂、价格高;半导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温度监测系统,其优点是将光纤仅用于传输,测量采用其它光学或机械的元件完成,监测被测温度的变化;智能(数字)温度传感器温度监测系统,其内部包含处理芯片,适用于测温位置在线处理的场合。我国传统的内部温度测量方法是直接将温度计插入粮食中检测,工作量大、效率低、精度差;除此之外,国内还有采用基于PN结或热敏电阻的温度检测系统[11],但其传统电路设计上存在干扰、滤波不稳定,线路复杂等问题。而测温电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但工艺复杂,且部分结构需要专用设备,十分不便。 相比之下,采用波长调制的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器[12-14]避免了温度测试信号受光源变动、光纤损耗等的影响;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一根光纤中串入多个布拉格光栅实现分布式测量,大大降低了系统复杂度;采用光谱线性频移的监测手段,测量精度高、范围广、分布密度大。本文在采用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所测温度与中心波长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光谱线性频移反演分布式粮温的新方法,提高了检测精度、温控范围和温度数据密度。 1 温度探测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了一种新的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测温方法,即通过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探测器对粮仓各处的局部温度进行监测。由于光谱线性频移程度与被测温度存在函数关系,即中心波长与被测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分布式光纤探测系统是可从整体上大范围地对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进行监测的探测网络。本文采用的是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探测结构,根据系统性能,建立了粮仓的数学模型。处理器控制宽带光源发射探测光,通过耦合器进入多组光纤通道,每组光纤通道中设置光纤光栅探测器,在粮仓内网络式分布,从而获得粮仓内各处的粮温数据。回波信号经解调仪解调,将带有温度信息的数据传给处理器,经过处理器将粮仓各位置粮温数据显示在控制台上。 2 光纤光栅基本原理 在光纤光栅之前,将在平面光波导中沿入射光传播方向制作的多层介质结构,即布拉格光栅。光纤中的光栅反射实际上是一种层状介质的反射,由光纤中沿轴向分布的多层介质结构构成光纤布拉格光栅。 常用的电类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其极易受外界的电磁干扰,会由于测量距离、辐射系数等因素导致测量精度降低。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不仅具有普通光纤温度传感器的优点,还有光谱特性好、损耗率低及稳定性高等特点,且波长编码信息不受光源功率波动或耦合损耗等的影响。同时,在一根光纤中可设置多个光栅,使光栅阵列信息量大,结合波分复用等技术非常适合大范围的分布式网络化的粮温监测。 光纤布拉格光栅探测器中的宽谱光源可采用面发光二极管SLED或放大自发辐射光源ASE等,光传输及转换部分由光耦合器或光环形器构成。当光源系统发出一定带宽的光入射到光纤光栅后,由于光纤光栅对中心波长具有选择作用,只有符合波长关系的光被才会被反射,并再次通过光传输结构送入解调装置解调,最后解调光会体现出光纤光栅反射波长的变化特性。当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原理检测粮仓内局部粮温时,由于粮温变化引发的光栅自身的折射率或栅距的改变会使反射波长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对由解调器检测得到的波长变化推导计算即可求得相应位置实时的粮温数据。探测器获得的尖峰波长随着粮温的变化持续变化,探测器带宽是指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峰对应的带宽,其检测精度越高,则带宽就越小,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一般在0.2-0.3nm之间。 3 解调仪 光纤布拉格光栅采用波长调制,对布拉格波长移动的检测获取粮温变化信息的重要步骤。目前国内外实用化的解调技术主要有:采用可调谐F-P滤波器和宽带光源扫描传感光纤光栅的反射谱;采用大功率可调谐窄带激光源对传感光纤光栅进行波长扫描;采用建立在色散元件和阵列相结合基础上的光谱成像技术进行波长分析。ASE光源发出的宽带光经过F-P(Fabry-Perot)滤波器,因为不同的扫描电压所对应的中心波长各有不同。在扫描电压的控制下,窄带光穿过F-P滤波器,其中透射光经耦合器的分光后,产生多个可与测量通道相接的光路,3个测量通道的反射光回波信号被光电探测器采集从而获得反射谱。这些反射谱都是电压信号,被放大滤波后传输给信号采集模块,最终导入计算机,从而解调出粮温信息。 4 结论 本文针对粮仓内大范围的粮温实时监测困难大,设计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测温原理的分布式粮温网络监测系统。系统根据光纤布拉格光栅所测温度与中心波长之间存在线性的关系,利用光谱线性频移函数获得仓内各位置的精确温度。实验采用LPT-101型光源、FBG封装的光纤及处理电路等获得模拟粮仓中的分布温度数据。通过计算光谱线性频移量及温度标定的方法获得对应处温度信息,再由Origin软件画出了被测温度与波长变化的关系图,与传统的K型热电偶单点测温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光纤布拉格光栅测温法的精度满足设计要求,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可获得大范围多点的实时粮温数据。 室内系统设计论文:高层建筑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与优化探讨 【摘要】高楼林立是大都市的特色,而混凝土和金属材料的大量使用却使建筑物对无线信号产生屏蔽。因此室分系统在TD室内业务覆盖和性能指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条件下TD信号的特点提出适合的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测试结果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高层建筑优化方案 一、引言 移动通信业务中,只占覆盖总面积的20%左右的室内,但却产生了70%的业务量。而建筑材料会对包括TD信号在内的无线信号造成屏蔽。高层建筑物的较低层,TD基站的信号较弱;而较高层,信号虽较强但杂乱,会出现干扰严重甚至没有信号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TD网络有必要引入室内分布系统以清除盲区,吸收室内话务量,改善室内通话质量。另外,TD室内覆盖方案还要考虑融合并充分利用楼宇内已有的2G或其它制式的3G室分系统。 二、室内覆盖技术特性 2.1空间损耗分析 TD的频段为高频段,衰落比GSM900大,本文选取2010 MHz-2025 MHz频段来计算TD与当前2G系统在室内环境的传播损耗差值。由于室内电磁波的辐射模式相对简单,采用自由空间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自由空间里,TD的传播路径损耗约比GSM900高6.6 dB,比GSM1800高0.8 dB。 2.2天馈系统的损耗 在天馈系统中,如果原系统使用的馈线为7/8与1/2的组合,TD系统的综合损耗约高于GSM900系统2~5 dB,高于GSM1800系统约1 dB;如果原系统中含有8 D、10 D等馈线,则分别高出为5~8 dB和2 dB。 2.3遮挡物典型损耗值 TD信号传播能力差,深层覆盖不理想,TD网络将出现更多盲区和弱信号区。遮挡物损耗值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见,钢筋混凝土的遮挡损耗值最大。 三、室内分布系统设计 3.1设计技术指标 (1)无线覆盖区内可接通率达区内约90%,且MS在99%的时间里可以接入网络。(2)话音、CS64k、PS数据的块差错率分别在1%左右、0.1~1%及5~10%。(3)无线信道呼损不超过2%。 3.2边缘场强要求[1] (1)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载干比PCCPCH C/I≥-3 dB。(2)外泄电平在室外10米处的接收信号码功率PCCPCH RSCP≤-95 dBm。(3)无线覆盖边缘场强PCCPCH RSCP≥-85 dBm。 3.3功率配置方案 (1)信源采用PCCPCH信道功率进行功率预算,按32 dBm(12 W、6载波)进行功率预算。(2)PCCPCH信道功率在楼层天线口为5~10 dBm,在电梯天线口为10~15dBm。(3)单站RRU数量小于等于6个的,不采用光缆级联方式。(4)覆盖半径取6~10米。 3.4小区配置方案 (1)切换区域适中。如过大容易引起小区间的干扰,而过小不容易保证切换时间的要求。(2)室分系统小区切换到室外的宏基站规划在进入建筑物处;别的区域,则需要控制信号室内外相互泄漏。(3)楼层是室分小区边界,因而楼梯处即为切换带。(4)电梯内信号覆盖可与较低楼层共在一个小区或单独划分,与电梯外信号的切换尽量设置在电梯的门厅处。 3.5信源规划及设计 TD室内覆盖可选择的信源有BBU+RRU、光纤直放站、无线直放站三种类型。考虑到目前TD-SCDMA网络重点覆盖数据业务需求区域的建设策略,采用BBU+RRU作为信号源。另外,对于2G室内分布改造站点,BBU的安装位置应尽量接近原有2G信源设备(微蜂窝或光纤直放站),以利于方便引接原有的传输设备或传输光缆[3]。 3.6功率核算 (1)信源输出功率:PCCPCH信道功率(双码道)为32 dBm[3]。(2)边缘场强:普通建筑物PCCPCH RSCP≥-80 dBm C/I≥0 dB;地下室、电梯等封闭场景PCCPCH RSCP≥-85 dBm C/I≥-3 dB。(3)天线口功率≤10 dBm。(4)TD基站和终端间的最小耦合损耗应大于57.5 dB。 3.7切换区规划 (1)进出建筑物的切换:切换带在建筑物门口外5米以内非马路的平坦地面。(2)建筑物窗口处的切换:室分系统的天线可放置在近窗边位置,使室内小区尽量覆盖全部室内用户;或者通过改变小区选择/重选的参数,使用户优先选接室内小区;而建筑物高层的室内和室外小区则用单向邻区策略,也可以不配置邻区关系。(3)电梯间的切换:上下电梯的切换设在电梯口;用户在乘坐一台电梯的过程中无需切换。 3.8泄控制 要精确控制电信号的泄漏,可采取辐射功率小的多根天线。主要通过利用减小天线辐射功率、利用建筑物的屏蔽作用、合理选择天线布放位置来完成。使PCCPCH RSCP达到室外10米处满足≤95 dBm或室内小区外泄比室外主小区低10 dB[4]。 四、室内分布系统优化分析 室内分布系统有施工难度大,走线复杂,容易造成覆盖盲区等特点。因此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严重影响网络质量。如果不预先防范,将对后期优化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 4.1室分系统问题定位 经过测试取样,室分系统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信号在部分楼层与电梯间内无法覆盖。另外部分天线失效、电平泄露、乒乓效应等问题也偶有出现。经过进一步勘测和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是RRU和馈线的原因。主要表现有: RRU配置不当;馈线、光缆或器件故障;RNC功率低。 4.2常见问题优化分析 (1)RRU故障类问题。RRU故障是导致室内无信号覆盖问题最主要的原因,造成RRU故障的主要原因则是RRU的配置不当,在确定正确配置RRU后问题如果仍存在,则可能是硬件问题或馈线故障。(2)馈线故障类问题。导致部分楼层无覆盖或者弱覆盖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馈线故障。在排除馈线故障时可以首先从馈线线头松动和规格不匹配这两个方面入手。(3)室内的小区切换问题。高层建筑的信号由于建筑物内的空间基本都是相对隔离的,信号分布状况相对复杂。在进行室内覆盖设计时,要选择人员活动较少的空闲的角落作为切换带。 五、总结 室分系统设计对TD网络建设具有意义重大。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内无线信号特点和业务需求,提出高层建筑室分系统在设计阶段应统筹考虑覆盖,切换等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发现室内覆盖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信源、馈线故障以及小区切换规划设计。因此在施工阶段,要特别注意上述内容。另外网优人员也应及早介入室内分布系统的优化测试中,及时解决覆盖中遇到的问题。
园林规划论文:案例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探索 1园林规划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所选择的案例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所选用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 1.1真实性案例应取材于真实的设计项目,而不能杜撰。最好是已建成的作品,使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图纸、实景照片或实地考察体会设计的构思过程、最终效果和具体使用情况,并可掌握从设计草图、设计成图到实际建成效果的逻辑过程。尽量避免仅限于设计图纸和效果图的“看图说话”。 1.2完整性案例应内容完整,例如基址概况、设计构思、设计图纸,图文并茂,如能配有设计者对设计过程的阐述、施工图纸、建成后的使用情况等内容,效果会更好。 1.3典型性针对居住区、公园、广场、道路等不同设计类型整理经典案例,案例中所体现的经验或者教训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进行拓展和延伸。 1.4启发性案例应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设计思路,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1.5时空性每一个案例均处于“彼时彼地”的特有环境之中,所选案例不应只是“就事论事”,而应具有诸如周边环境、文化因素、气候条件等较为详细和丰富的背景资料,这样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初衷和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虽已有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的进步,应对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形式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丰富其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动交流多个层次进行了创新教学的探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2.1教师案例讲解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加强针对性案例的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在这一层次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强调方法的传授。“就事论事”的案例教学无疑收效甚微,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通过典型的案例较好地掌握某一类型园林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法和独立分析研究的科学方法。在讲解案例时,可采用“W-W-H”分析方法:即wha(t该案例的具体设计内容),why(设计师的设计依据),how(设计师是如何实现和表达设计构思的)。二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时,学生近乎是从对案例一无所知到综合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而参与讨论或提出见解,加之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全面了解案例的详情。学生仓促地参与,使得交流和探讨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用预告的方式,在本次课结束时预告下次课会涉及的主要案例,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讨论时学生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和思考,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参与会更加积极,也将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2.2学生案例解读布置学生完成经典案例解读的课下作业,解读的案例可以是教师指定范围(如选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每年评选的获奖作品),或者学生自拟(如学生自己喜欢的设计师及其作品),并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最后阶段,由学生作为主角,在讲台上结合ppt进行成果汇报,全班进行学习和讨论,由于学生已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有较好地掌握,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有较大的选择主动权,往往体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持续的兴趣。教师则在台下充当引导者和听众,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此时教师不应轻易地做出对与错的评判,使学生产生顾虑,束缚手脚,而侧重引导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注重“方法”的传授。 2.3学生设计作业交流提倡学生在做设计作业的同时,完成“设计日记”,真实地记录自己在接到设计任务书,到提交设计成果图纸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对基址的分析、构思的过程、草图的修改想法、查阅的相关资料、灵感的来源、总结的经验教训等等,最好是图文并茂的表达,其他则不作任何要求,以求真实完整。当作业完成之后,对设计日记进行梳理,并将优秀作品和日记作为案例进行课堂交流。 2.4改革考核方式园林规划设计作业的传统评分方式是以最终的设计成果(图纸)为主要依据的,这一方式的弊端是使学生轻过程而重结果、轻方法而重表现,平时的评图实验课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造成“抄袭”和“赶图”的现象,可将评分依据分为设计过程与设计结果2部分,各占50%,设计草图的批改、设计日记、学生案例解读作业等均列入设计过程成绩,强化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进行改革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促进园林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立科单位: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对策浅析 城市风景园林的管理者也大多没有深厚的专业素质,多为他处调动,不懂得怎么有效地管理风景园林,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风景园林管理体制中问题百出。功能单一,实用价值不够。城市风景园林的实用价值不够,功能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的园林应该具有生产、保健、休闲、文化和防洪等功能,但是大多数的城市园林都只注重表面,弄一些气势恢宏的建筑,虽然看起来不过,但是不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甚至连供人休息的板凳都很欠缺。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我国风景园林的规划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比如为了提高观赏性而引进很多名贵的植物,但是却不考虑园林的环境和当地气候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这样的行为只会增加风景园林规划的成本,加大管理的难度。 1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制 做好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和长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家提倡低碳社会,风景园林规划正是符合这一宗旨的工作。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加大对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投入,有了资金的投入才能推动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并将其建设成果纳入政府考核目录中。然后就是通过媒体宣传风景园林的优点,让社会民众和企业加深对风景园林的认识,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将风景园林建设的理念深深印在民众和企业的心中。多征求意见,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建议,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合理规划,科学管理 合理的规划才能带来更好的建设,在规划之前,应该首先收集风景园林所在地的环境、地质地貌和人文经济情况,根据具体需要和城市的整体布局来规划风景园林,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成本,提高风景园林建设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管理人才是做好风景园林后期运营的关键,很多城市园林的规划较为合理,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生态性,但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往往弱化了园林的实用性。应该大量引进生态学和园林园艺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多举办培训活动,与时俱进,提高城市风景园林管理的科学性。 3结合城市特点,体现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政府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利用这些元素,拉近风景园林和民众的距离。可以通过植被和建筑特点来体现城市内涵,因地制宜,让人在城市风景园林中真正体会到轻松惬意的享受。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风景园林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城市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目前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立足现在,目光长远,以人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规划建设规范,实现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姚志南陈丽萍单位:浙江凌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它是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1]。对于应用型人才,国内学术界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后劲,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2-5]。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四点:一是应用能力,即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能够识别各种设计图纸并熟悉设计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二是实践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园林设计师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是完成不了设计工作的。三是协调能力,能够适应园林设计团队式管理与工作模式。四是表达能力,这里的表达能力既包含口头表达能力,也包含设计图纸表达能力。安徽科技学院园林专业开设较晚,最开始设在生命科学院园艺园林系下面。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课程培养体系还是沿用传统农学院校的培养模式,因此,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还是偏向园艺与农学的,不但课程内容庞杂,而且专业核心课程不够突出,专业实践实习环节不够连贯,这些都是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符的。自安徽科技学院以优异成绩获批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来,针对于园林专业的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越来越迫切。而作为该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也有必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面仅就该门课程所存在问题及改革的几点措施谈一点想法,旨在合理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整个园林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国内外园林发展简史、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构造要素、公园规划设计、广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等内容。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各不同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场地存在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问题,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学时偏少,教学深度难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以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为72,按照这个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讲到,势必会造成每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浅尝辄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容易把握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往往是对某一章节内容刚刚入了门,又开始了其他部分的练习。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因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所以很难将课程内容细化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设计深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深度难与市场需求接轨。 (二)缺少设计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力源于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学习动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园林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设计氛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美术基础,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这对于学生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不利影响。 (三)互动较难,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虽然在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环节,但由于师生比较低,所以在课堂上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学生学习还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总是感觉上课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也必须要融入课堂,只有融入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课程考核以试卷为主,考核形式单一这门课程一直是采用试卷考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因试卷考试都是以理论内容为主,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是对书本内容进行短暂的记忆,考试过后内容很快就忘记了。通过课程考核很难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原理与方法,更难以真正考查到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及表现能力,这也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考核多样化是不相符的。 三、具体的改革方法与措施 (一)调整教学大纲,满足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鉴于该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学时偏少的问题,在2011年5月份我们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与特点,重新编排了园林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新的培养计划,我们又于2011年的6月-9月重新调整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修改后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108学时,共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课占48学时,实验课占60学时,分别在大二下学期(理论:30学时,实验:24学时)和大三上学期(理论:18学时,实验:36学时)完成。调整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得到补充,课程内容也更趋于合理,与其他课程衔接更加紧密。通过到设计院所进行调研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总结与探索,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参照课程内容选择了实际工作中接触类型最多的几种城市绿地类型,在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的同时,将原有园林史及城市规划部分删除,保留园林规划设计核心部分,并将其整合为八个课程设计模块,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便于教师授课及学生课程设计的进行。这八个设计模块分别是:组合花坛设计、城市街旁绿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新的大纲更加强调实践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作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最终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对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从最近几年园林设计毕业生都有到大型设计院和外企工作的情况可以看出,园林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基础 1.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尽快熟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参考书,让学生提前收集参考书及设计资料。在平时的课程中向学生强调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为其提供景观设计类网站及大型论坛,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浏览与专业相关的网站与论坛,多积累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强化专业定位,培养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2.利用课程教学实习,增强学生知识面及专业自豪感该门课程有为期两周共40学时的教学实习,因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故安排一周时间参观苏州古典园林,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古典园林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园林常用的设计方法。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完成钢笔速写10幅,并安排测绘任务让其体会园林空间布局与划分的技巧。另外一周则安排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际项目的方案与祥图设计,学生最后上交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图纸。最后实习的总成绩由方案图纸(40%)、钢笔速写(30%)、实习报告(20%)、平时表现(10%)构成。实习结束后,将实习作品进行汇报展览。通过连续几届展览的举办,扩大了园林专业的知名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组织设计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实际建设项目及创新课题从2009年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个设计团队,每个团队设组长一名,团队成员3-5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规划项目及创新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学生设计团队已参加并完成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这一模式是参照规划设计院的团队管理工作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均很有帮助。 (三)加强交流互动,锻炼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对于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学生来说异常重要,特别是进入到工作单位后,无论是在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还是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或是施工现场指导阶段等,都需要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一能力也是招聘单位特别看重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正常的课堂提问及课程作业讲解,我们还做了一些师生互动方面的尝试。 1.汇报课程设计作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而言,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图纸的表达,即通过图纸将设计理念展示出来。二是指语言的表达,即通过优美的讲述对设计图纸进行阐述。在园林规划设计实验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做一个景观设计方案都要自己上台进行汇报、讲解整个方案的内容,把自已的设计想法与设计理念表达出来,由任课教师根据其设计方案、图纸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情况对设计图纸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模式能够突破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情况,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掌握学生的设计习惯,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形式要求学生每一次课程设计作业都要在课程教师指导下经过2-3遍的修改,最后才能绘成正式的图纸交上来,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二是在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在设计方案的探讨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思想动态、设计习惯及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思想及表现形式。在图纸的每一次修改与讨论中都伴随着师生的相互探讨、交流意见、发表看法等互动形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比在大课堂上的互动效果要好,且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很快。 3.适当激励,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现在的学生个性与自尊心都很强,如果对其设计作品一味地否定或挑毛病的话会使其对专业课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设计作品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有教师个人的喜好。对其设计作品的风格应予以肯定,这样做也便于学生培养不同的设计风格;同时应对其设计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表扬,以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心。具体方式除了口头激励,还可以将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展览定期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优秀的带动不足的,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浓厚的设计氛围。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全部设计内容,这是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所必须达到的能力。 1.采用快速设计+图纸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特点,我们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通过试卷对其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快速设计与课程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快速设计成绩占50%,课程图纸作业成绩占35%,平时成绩占15%。具体内容及所占分值见表1。快速设计成绩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给出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4个小时内快速绘制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并达到设计要求,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提交的设计图纸给出成绩;课程图纸作业是指每个学期所规定完成的4个大的实验项目设计图纸,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交图纸给出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课后作业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布置的,这个作业是一个综合公园景观设计作业,且是属于课外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课程教师组织协调,于每周三下午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拿到一起讨论,授课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指导。经过8周的时间,将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组织到一起,做成一个PPT文件进行汇报。具体办法就是每一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他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每个组的汇报时间约十分钟,课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个小组所做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调整课程设计的考核数量与质量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设计一直是该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了解、分析、设计、绘图,锻炼其分析场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调整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时增加图纸的数量,由原来的一个课程设计一张A2图纸,增加到2张以上A2图纸,设计内容也由原来只要求一个平面规划图、两个透视图,到要求增加场地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视线分析图、竖向设计图、断面图以及局部景点祥图,通过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及图纸表现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结语 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的工作精神,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很大。虽然在课程教学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只是开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专研,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接下来我们会不断调整、完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创建一套更加适合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模块体系,为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园林规划论文:试析园林规划设计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建议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新晨: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建议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步入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很多原本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能够应用新的技术进行解决或优化,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亦是如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学科,综合性强,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文章将结合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工程,分析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采取的数字策略,讨论其意义及具体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策略;横琴新区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很多问题的辅助性手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这门学问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仿真技术、计算机建模技术等数字策略。这些策略一方面能够优化规划方案,使分析和设计更加科学、客观,提高工作效率,丰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还能突破原有的限制,辅助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设计理念[1]。本文将主要结合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工程,讨论数字策略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并介绍具体的应用方案。 1风景园林设计采用数字策略的意义 首先,数字策略可以使得规划设计过程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2]。采用数字策略的最大优势就是省时省力,大部分设计工作都可以在计算机中完成,免去了原先一些不必要的手绘、书写等耗时操作,减少了书籍与纸笔的使用,降低了工作量,使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方便且快捷了许多,而且与传统的方案相比,计算机中的设计可以快速地完成修改过程,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间且不会破坏原始文件。此外,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涉及了大量学科领域,综合性极强,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学习各科知识,信息的查询与搜集对于设计过程非常关键,数字策略保证了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其次,数字策略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精准且便于优化。数字策略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通过建模和量化数据,精准地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以及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是设计的主要依据。数字策略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使得规划更加严谨、准确、合理,且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同时,数字策略也可以用于校验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实际,从而进行修改和调整,校验的过程可以在设计初期进行,及时发现问题能够避免方向性的错误,避免浪费时间。再次,数字策略使得规划设计数据便于保存和查阅。在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中,合理使用了存储以及数据库技术,比如绿化项目中保存的数字信息涵括了地理信息数据、园林绿化设计、城市绿化现况等内容,从而便于管理者随时查看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便于管理。除文字信息外,各种CAD技术和3DMax软件的发展使得各类设计图纸也脱离了纸张,可以使用新的方法进行存储[3]。此外,保存的设计数据也可以实时共享,不同工作人员即使不在同一地区,也可以共同协作,完成设计任务。 2数字策略在风景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2.1设计过程中的数字策略 参数化的设计方案是一种园林规划经常使用的数字策略,使用先进的软件和新型算法可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起到逻辑设计的功能,建模和综合分析整体形势和主要功能,通过结合各个不同的参数配置,建立相应的内在联系模型和约束关系,并使用编程手段得出整体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在各类实际规划问题中都适用,也是一种趋势,取代原有的经验主义,更加客观和精确。在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中,根据各处不同的状况设计的道路系统不一样。道路系统整个城市的传送带,合理的设计有利于城市的交通和美感。为了同时满足道路的通达性、美观和稳定性,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各种实际情况,包括地形、植被、文化等,这就需要借助数字手段来设计并完成优化,数字策略既使得交通系统网络设计和线形设计都符合实际,且能够提高效率。举例来看,道路系统中的绿化工程是重要的一项环节,使用数字策略可以通过综合分析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得出合理化设计,包括绿化带的选线设计、植被选择、景观格局等,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和数字策略能够有效地辅助设计者规划和设计整个绿化工程,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及质量,合理的绿化设计方案不仅因地制宜,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标志,体现当地的文化。 2.2项目管理中的数字策略 以珠海横琴新区绿化项目为例,随着现有的计算机办公技术的发展,各类软件越来越智能便捷,这样园林绿化的管理就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把控和监管整个项目,现有的很多管理软件不仅功能完善,使用便捷,且界面友好,运行流畅。这类管理系统用户体验佳,能够有效地辅助施工高效顺利的实施,减少了冗杂的工作量,优化整个施工和监管流程,进一步合理化人、物的投入,发挥最佳的用处,提高相关部门宏观掌控的能力。同时,管理者能够使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在一个地点对各个区域开展指导和管理工作,且可以实时监测各类静态、动态数据,对整个项目的推进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类绘图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高保真、高精度地复现风景园林的设计,方便了管理者调取具体模型信息,提高了时效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责任单位间的沟通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首先,设计文档或实施成果可以通过办公软件演示,更加直观生动,便于理解并提出反馈意见,节省了很多报告者不断描述和解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其次,各个责任方间的会议形式也并不局限于线下,而是可以在网络线上完成,便于邀请更多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大有裨益。 2.3数据与信息的数字策略 风景园林的数字策略之一是汇编、整理和保存所有规划设计的数据和结果。这些内容包含城市的园林建设、绿化工程、各类标志性建筑、雕塑等,也包含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前期调研、需求分析、设计主题等。将各种原有、新设计的图纸和成果统一进行数字化并统一存储,建立数据库,这样就可以长久保存各种设计模型、参数配置、平面图、俯视图、效果图等,便于调用和查阅。在横琴新区环岛北片主、次干路(C#、E#、G#)景观工程中,负责人把项目中相应文字形式的基本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包括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实施情况、责任机制等。同时,项目方整理了电子版的绿化种植工程主要工程量表,分门别类地汇总各类需要种植的植物类型及数量,全部数据内容条目上百种,不仅直观清晰,而查阅便捷、便于保存。随着旅游业的壮大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也越来越重要。风景园林或城市的规划也要把城市文化作为主要内容,比如用数字手段记录并在现场展示当地的历史事件、名人故居、纪念意义等,各类文字、数据、图像、影像是历史名人、悠久建筑、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有助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发掘旅游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意义,在人们观赏的同时宣传普及中华文化。风景园林相关的旅游信息与资源记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当地特色,具有积极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也值得大家尊重。 3结语 本文讨论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采取数字策略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数字化的方案使得设计工作更加便捷。日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自己的设计,那时数字技术在园林设计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长杰 单位:珠海琴建园林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授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文章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理论知识程度及课堂反馈情况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园艺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园艺园林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和手段应始终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1]。然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本研究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课程设置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9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50学时。课程采用高等教育社出版,董晓华、赵建民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共分为以下6个模块。(1)模块1是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国内外园林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学习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模块1占6学时,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要求学生能区别中西方园林规划的内涵;对我国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开发建议;同时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2)模块2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园林艺术的形式和特征、园林布局方法、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等。模块2占22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要求学生掌握作图技巧。(3)模块3是园林绿地组成要素: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地形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模块3占22学时,以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各种形式的单项元素进行绘图表示,且自主设计方案。(4)模块4是城市道路广场绿地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等。模块4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绘图工具进行规划设计。(5)模块5是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原则要求、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模块5占2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用绘图工具进行设计。(6)模块6是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医疗机构绿地规划设计、机关单位绿地规划设计。模块6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与现场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课程设置不难看出,除模块1外,其余模块均要求结合现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可发现,该课程设置模式总体上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2.1主动学习意识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它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主体的事实。高中阶段缺乏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等问题被悄然带至大学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老师布置设计任务时无从下手,通过适当引导开始设计时又存在设计思维局限性大、解决困难能力不足等问题,少数学生的设计作业几乎完全照搬案例。2.2课堂汇报总结归纳能力有待加强规划设计说明的编写是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规划设计说明能充分展示汇报者的设计工作,相反,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则无法表达设计者的中心思想,因而使整个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设计工作做得很好,但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部分学生会紧张、语无伦次,反映出在公共场合自我展现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2.3设计工具掌握不够熟练“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掌握基本的电子绘图工具,目前较常用的为CAD软件。然而,从学生规划设计情况来看,电子绘图工具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快捷键的操作仍十分陌生,直接导致作图效率低、出图时间长,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3解决对策 针对“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3.1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是在学生有求知动机时,通过启发的形式促使其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可靠的教学方式[2]。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取代填鸭式教学模式,可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解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责任心[3]。还可考虑加强大学高中合作的教学模式,改变大学与高中2个重要教育阶段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将大学老师自身对科研的兴趣、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传送到高中课堂,潜移默化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其在大学阶段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2优化相关课程设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表述能力较差,课堂汇报易紧张等问题,可考虑采用优化课程设置的方法,多增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同时,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增设评审组点评的环节。评审组由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在点评他人设计方案不足的同时,强化了自身的学习效果。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更有助于实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宏观把控和合理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3强化工具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工具学科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阶段,工具学科的学习都应得到高度重视。针对学生CAD掌握情况不理想的问题,可通过延长学时、提高考核频率等方式来强化教学质量。 作者:杨倩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探讨 摘要: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重点阐述了设计观念、人才培养、设计规划等方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现代景观园林规划工作如何开展:大地景观、视觉景观和精神景观。简单描述了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趋势,希望对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广大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趋势 我国现代景观园林是由古典景观园林演变而来的,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融入多种元素,使现代景观园林变得更加注重时尚、环保、舒适,把景观欣赏与休闲娱乐紧密结合到一起,更加完善景观园林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中,纵观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现状,未来现代景观园林发展趋势,也成为学术界正在研究的课题。 1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现状 1.1设计观念相对落后 近年来,虽然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比较成功的景观园林设计案例,更有甚至直接拿来引用,没有体现出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其作品缺乏独立的设计理念,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创作时没有吸取古典景观园林的养分,只是一味追求新元素的运用,导致其作品缺乏特色。设计师通常把焦点放在建筑物等一些硬件上,而忽略了同样相对重要的软件,如草坪、花卉、山水等的设计,设计师的这种偏好往往会导致景观园林与自然环境相分离。当下,设计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其作品更加成熟,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大众喜爱的作品。 1.2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需要新鲜血液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国内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探索性的前进状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规划设计出的作品不断呈现出新的风貌。任何一个行业欲不断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人才的引入,国内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同样也少不了专业的人才供给,因此,若想促使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和理念进行创新,必须培养专业的景观园林设计型人才,从高校的教育抓起,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积极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格局的形成。 1.3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实践,共同发展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在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进步的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总结与研究,并将总结和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应用的过程中,正确的理论研究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若是存在缺陷的理论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被发现并改正,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进步与发展。 2创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现阶段的国内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积极促进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之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完美结合我国不同的地域特色,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风格。这是一项长期又艰苦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2.1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所谓的大地景观就是指景观园林场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地、地形地貌、本土动植物、气候和光线等,在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指的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在进行景观园林设计尤其是在植被的选择方面上,要充分考虑植被随气候变化而呈现的不同的景致,切实做到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具有较好的层次感并凸显出地域特色,提高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2.2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观赏价值,给进入其中的人们以视觉上的享受。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观赏者的角度周密考虑,包括传统文化氛围对中国人思维模式、价值观、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还要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等。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考虑观赏者视觉感触这项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对人群做充分的调研,方能做到景观园林与自然之间、景观园林与地狱人文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除了对大地景观和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外,在精神景观方面、使用功能方面还要进行创新规划设计,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3中国现代景观园林未来发展趋势 3.1求新 所有新鲜事物的产生都是先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不断的试验改善之后方能实现新事物的诞生,所以,现代景观园林的“求新”之路首先进行的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如何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与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是首要问题。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历史资源和自然景观,是在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人们的加之趋向偏于低碳环保,在“求新”路上,还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保证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上进行“求新”。 3.2求变 “求变”不仅是设计规划理念上的变化,还要求广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对目前景观园林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在“求变”的过程中,不能对外界的尤其是国外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模式生搬硬套,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考虑,“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适合国内环境需求的景观园林模式积极引入,与本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就是以前人们的思维主要是停留在旧的观念里面,要把建筑融入人的感情,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要更深地挖掘它的精神层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倾向周边的生活环境,因此,加快现代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在如此的大格局之下,作为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应积极钻研景观园林理论研究,并积极将先进的理论概念引入实践中,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争取早日形成据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局面。 作者:柴荣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 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了解当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开展,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陈旧观念、设计人员植被搭配的失误、创新元素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以上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进行处理。 (一)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状况 1.观念相对陈旧 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国虽然大胆的引进了许多国外元素,为国内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血液,但是相关作品缺乏创新性,多数都是在抄袭,大多缺乏中国元素。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除此之外,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很多对都缺乏场地意识。 2.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当前我国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大多是抄袭、模仿出来的,这种方式缺乏创新元素,同时也影响了当地文化、本土民俗的有效融入。在现实的设计中,虽然设计者具备一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功底,但是却缺乏创新精神,最终导致其只会模仿,从而影响了下现代景观园林的良好发展前景。 3.未能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予以重视 受到技术与经验的影响,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中会出现重美观轻生态的问题,最终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在设计中其也会过多重视景观的视觉感受,最终使得景观园林具备了“美与艺术”,却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4.在进行植物的选取与搭配中存在问题 一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建园的土壤、气候等,且过分重视植被的名贵性,最终出现植被“水土不服,大量死亡”的状况;二是设计人员对本地植物没有重视,并过分依赖外来植物,最终使得园内物种特色丧失;三是设计人员未能做好乔灌木的搭配,使得园内景观植物单调乏味,丧失了美观性。 (二)城市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重新树立规划理念 基于当前国内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可大致划分三种设计理念。首先是游憩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在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设计中找到平衡点,通过两种景观的合理搭配,设计可以满足旅游、休憩的园林场地;其次是景观型设计理念:其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运用各种建筑景观,有效彰显当地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等,同时要融入新时代特征,从而迎合现代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是生态保护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设计者应全方位了解所有生态保护区的自然状况,然后使用合理的监控措施及设计方式降低景观园林设计产生的危害,进而让景观园林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成为现实。 2.放弃照搬照抄,积极开拓创新 首先,基于视觉景观角度分析:设计者应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角度出发,融合现代及传统园林设计手段,打造视觉特色突出的景观园林。比如,在色彩上就应该大胆的使用橘红、分红等颜色,打破植被单一颜色效果的格局,创新园林布局;在比如在空间布局中,要敢于使用不同新创的空间,利用假山、水波等形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空间,打造玄幻之美,提高园林景观效果。其次,基于精神景观角度分析:一是要借助植被寓意传达景观园林的思想文化,比如玉兰花、海棠花等表示“金玉满堂”,梧桐树表示“始终不渝”,梅花则表示“坚忍不拔”,竹子表示“清风亮堂”等;二是设计者要通过自然的设计方式,将山水景色的灵性表达出来,为园林营造意境与氛围;三是要结合传统与现代铺砖方式打造园林特色,将历史遗留砖块与现代时尚砖头搭配铺设,通过对比效果,提高景观园林观赏价值;四是做好本土风俗、文化的彰显,通过将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融入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等方式,提高景观园林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例如,在大雁塔四周园林规划设计时,将陕西八怪做成景观雕塑,展示当地文化特色,提高景观园林人文气息。 3.做好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融合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要做好现代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观念的统一,实现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思想的推广与使用,在确保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进行尽管园林的规划设计。另外,还要大胆应用国外成熟经验及技术,让景观园林的鉴赏与生态保护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4.做好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首先要遵守植被多样性原则:设计者应科学选择、搭配乔灌木植物,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做好空间的利用、完善光照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其次要完善植被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统一:在园林规划时,要实现乔灌木、花草等植被的层次设计,做好结构调整,并应重视当地特色植被的引入,要突出景观园林的本地植物特点。然后要合理引入植物:在外类植物的引入中,应基于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根据外来植物的生长习性等,做好植物的引入,切忌为了美而引入无法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园林的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最后要密切观察植被的全年生长状况:为实现园林的“四季皆景”效果,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观叶观花植被,改善园林景观状况。结束语:受到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品味不断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大胆的引入创新思想与理念,在基于本土风俗、文化与现代新技术、成熟经验的借鉴融合下,实现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突出其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效果的发挥。 作者:余琳琳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风景园林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更多的是以自身地域特征为主,致力打造更具自身特色的风景园林。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代风景园林的地域性特征,探讨地域特征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希冀为以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带来参考。 关键词: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纯的物质生活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基础上,风景园林设计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更加贴近大自然,更极大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1地域性内涵 1.1地域性概念 相关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认为,地域性,是指跟一个地区的本性或跟其它地区相比较的特性,或者也可以说,地域性是将一个的地区的自然中的景观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等综合起来的特性。也有学者认为,对某个特定的地域来讲,地域性是综合了一切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景观,将他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所具备的特性,这也是划分地域的标准。在我看来,地域性是在地域划分中,能够将这个地域和其它地域区分开来的特殊属性,这是划分地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通常情况下,这种标准是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它的呈现形态不仅仅拘泥于文化形态。 1.2地域性的属性 第一点属性是动态变化性。通过对地域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要素的影响,简介作用在城市、景观和建筑上;不属于本土形式,或外来风格的直接殖民。以上两种是体现动态变化性的两个方面。地域性的第二点属性,是系统性。地域性的第三点属性,是外在的多元化差异性。这种属性,是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展现的,是对多个不同的地域风格的景观进行比较。地域性的第四点属性,是内在趋同性。在地域的空间范围内,地域划分的主要因素,有着其普遍性和代表性。 2现代风景园林的地域特征 2.1地域自然特征 2.1.1地质地貌 人类的一切活动们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壤的表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这就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岩石更是不断在不断风化。园林景观有着其独特的地域色彩,跟土质情况不同,土壤类型多样有着极大的关系,基于此,才有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形成了不同状态,从而出现多种地貌特色。同时,地球受到地壳运用的影响,也会产生如地震之类的地质活动。地质活动多,地貌类型也不断增多。 2.1.2气候气象 大气层处在地球最外部,与地球其它部分相比,大气成活跃程度最高。大气层与人类接触最多,人类在进行活动时,需要大气层的保护,大气层更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大气层变化具有周期性,随着大气层的不断变化,地域上也出现了气候,或其它不同的气象。 2.1.3水文条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进行活动后的必须品。古往今来,水是人们生活和选择居住地区的首要条件。人类近水而居,可见水有多重要。因此,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肯定是临近水的位置。 2.2地域人文特征 设计流派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虽然他们的风格多样,在风貌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实际上,这些不同的风貌,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变迁而形成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规划中,地域人文特征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历史遗迹,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历史遗留下来的,后人记载下来的能够展现人类历史活动的发展状况的记录,这是地域特征赋予人类的十分重要的财富,为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了理论指导,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也是记载和传承历史的关键。因此,这告诉我们,在规划园林风景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正确利用历史遗迹,从而创造出更具有地域性作品。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更是加入了人文特征,例如在位置地形复杂、地址陡峭的位置,且离湖面非常近,因此在建造建筑的时候,要注意水面涨水对建筑的影响。在比如,在修建别墅的园林景观石,既要保持整体效果,又要展现特殊性,因为别墅里会经常举办各种聚会,要保证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园林景观别墅的时候,要注意布局,保证布局开合有度。同时,在设计中,要保证园林有抑扬顿挫之感,这样景观别墅才能够被当做旅游景点使用。先要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体现出人文精神来,就要将具地域性的人文色彩,加入到园林设计中来,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人文性,也能体现地域性。 3地域特征的视角设计园林景观 (1)气候是影响地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气候的影响下,地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当然,水文、生物等条件,都是受到了气候的影响。受到大气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是随着季节地域等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下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2)植物在园林中最重要,同时也是建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条件。气候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风景,也导致植物的品种多种多样。因而,在园林中,类似的植物都不会单个出现,设计师会尽量将他们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群落。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会善于在自然景观中,发展美的植物,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将这些美丽的植物移植到自己的园林设计中来,即使不能真的将植物移植过来,他们也会尽量将这些颜色加入到自己的设计中。(3)在进行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地质和地貌,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和地貌,会对园林的设计规划起到不同的影响,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要充分重视地质和地貌。不同的地质和地貌会表现在不同的园林设计上,地域不同,地质地貌特征就会有明显不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问题,北方的园林和江南的园林风景的不同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4)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应当保留当地是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遗迹,这是由于历史是十分有价值的记录,记载着当地人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记录看到当地人的生活,并且将这些生活状况与地域联系起来,看到其中的重要作用,历史遗迹是地域中宝贵的财富。虽然,我们当下是现代社会,但在建造新的园林,或改造园林时也不可忘记历史,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特色相结合,赋予园林新的内容和意义,不可将带历史元素的因素抹杀掉。(5)中国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有着浓厚文明历史的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地域及人类不同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有些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延续的。因此,在开发建造新的园林景观时,要保留民俗原有的特点,设计师要将这些独特的民俗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样,在游客观赏景观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4结束语 当前,园林景观已逐渐成为地域的代表。随着景观园林设计的不断发展,这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景观已不能仅满足于被欣赏,更应该寻求科学、功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并且,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设计也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赵立娟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与适应性原则 摘要:本文就是根据当前时展的需要具体讲述了城市园林规划的相关理念,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提高城市园林规划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建设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园林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园林设计中愈发重视艺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因为它同时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水平。目前城市园林建设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风景园林,这种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之美,将青山绿水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来。本文就是详细讨论了不同园林的建设风格,并针对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略的讨论。 一、有关城市园林建设的基础问题研究 提到园林设计就不得不说一说视觉艺术效果了,正常人视觉的产生是由于光作用在人的视网膜上使人的视觉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神经细胞再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兴奋。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看到了有视觉冲击的景物以后都会产生兴奋,在心灵上有一种愉悦的体验,进而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恰似一部分辨率极高的摄像机,双眼就是获取信息对焦位置。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物体都会反色不同的光线,绿色光的波长在人眼的分辨范围之内。在接受了光线的信息之后,经过大脑的分析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原理不断的认识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了源源不断创造力。 二、园林设计美化城市景观 在园林设计中最关键的因素有三点,事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光线的明暗。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就是形状,在认清事物具体轮廓的同时人们就随之接受了光线和颜色的信息,通过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产生视觉的冲突。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的好坏主要受画面的气质以及艺术性质所决定,只要色彩、明暗和线条搭配得当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1园林设计中的线条设计 这里首先要说的就是线条了,几何学中我们都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线条的运用十分关键,由线条的变换形成不同的形状产生不同的视觉冲突。例如垂直的线条给人一种平稳整齐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一种优雅舒适的感觉,总之线条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是十分关键的。在一些比较小巧精致的园林景观中,线条的运用更时能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线条就是轮廓,是全景的基础。 2.2园林设计中的形状设计 一提到形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体的几何形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物体的基本形态。园林设计中是物体抽象形态例如树、山、水池的形态,他们都是具体的艺术形态,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自然界中的形状往往都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有棱有角亦或是弯弯曲曲给人一种意象美,总之形状是景物最基础的形态。 2.3园林设计中的明暗设计 一提到明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光线,光线明暗相间的对比则给人十足的立体感。在园林设计中则是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来体现明暗的变化。阳光能够带给人们温暖,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明亮导致愉悦心情,而暗淡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们利用明暗色彩带给人的不同体验和感觉,交替变换打造色彩丰富,明暗相间,有感情的园林艺术。 三、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建筑理念和特征 中华民族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上都极力追求自然和谐为主,满足人类娱乐享受要求。设计中充分考虑山水景观、植物特色、亭台楼阁的依势而造,不去特意雕琢,最终建造出和谐、自然、宜人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对空间构造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追求天地自然尽在园林之中的目标。 1.由点及面,实现空间视觉效果的最大化。中国古典建筑中,园林设计师往往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段,通过各个景物之间的联合,让观赏者尽可能的感受到天地之意,延伸观赏者的感受意识,充分体会到自然山水之意。 2.巧妙搭配景物,实现景观外延的空间效果。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延伸风景自然性、连续性的手法,不拘泥于一院方庭,采用借景、引进的手段,实现视觉边界与自然景色效果的扩延。通过加强庭院景观与外界景观的呼应和联系,以实现园林景观对人们追求自然化回归思想。 3.景观多变,不拘一格。中国古代园林景观往往有着步移景异,动静结合的效果特征,步入园林都会让人有着虚虚实实、渐入佳境的观赏效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流连忘返。许多古典园林中都有园中园的设计,不同的景观地点设计不同的园林特征、形状特性,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局部空间交错、整体景观统一的布局,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看到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效果。 4.完善的景观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古典园林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景观体系。依据在园林景观中运用障景、借景、引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段使同一景观在整体景观中发挥着不同效用。此外,在景物变化、色彩、格调方面,古典景观园林也有着不同的运用效果,各景区间透过渗透、穿插的艺术手法,实现景点的相互串联。四、城市传统与现代园林景观的适应性提升手法 4.1对景 对景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景可分为正对和互对两种,这种对于对景的使用,其实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使用对景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最主要是选择最为恰当的位置。 4.2借景 借景也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会经常使用到,我们看到了一个亭子的水中倒影,即使亭子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我们依然还是会知道,在这个景观中是有亭子。目前借景的方式也较多,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错都是比较常用的形式,借景的设计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4.3框景与夹景 在框景的运用当中,一般是选择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比如在山洞中我们是可以看到山外的情景,从窗户中我们是可以看到窗外的情景,因此对于画面的渲染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框景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其中先后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先开窗还是后开窗的景色是截然不一样的。五、结束语园林景观是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讲究的是一种实用和经济性,设计当中无处不有传统的园林设计元素,传统园林艺术对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优秀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城市园林环境。 作者:孙树勇 单位:泰安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园林规划论文: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居住环境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居住园林规划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是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设计策略,供相关行业人员参考。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园林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现代城市居住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设计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居住区园林规划则更多体现了生态性与舒适性,是对传统城市居住区设计的突破。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单纯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设计,一些草坪、花坛等尽管能够美化环境,然而周围都有栅栏围挡,人们的活动场地十分有限,这些园林设计难以发挥实用价值。其次,当前的居住区园林规划缺乏创新性,降低了其审美价值,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另外,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不协调的现象,难以给人舒适感以及美的享受。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亟待改进的问题。 二、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1.注重景观环境共享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园林景观效果,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将现代人工景观设计理念渗入其中,使小区内的各个住户都能够享受到舒心的生活环境。另外,小区的空间范围比较广,要对这些空间进行科学设计,对各个领域进行有效划分,提升层次感,为人们创建能够活动、交流、沟通的场所,使居民能够在享受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增进联系,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社会交往需求。 2.渗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地应用,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可以深入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增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结合,当地涌现的一些历史名人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另外,也可以在小区园林建设中设计假山、水景以及凉亭等,在假山上刻古代文人的名作,增强艺术气息,而且凉亭等设计不仅可以作为观赏的艺术建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提升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3.体现园林设计功能性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不仅要具有观赏性,更要体现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在亲近自然、文明生态的基础上,增强园林设计的实用性。这在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城市居住区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在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能够满足人们出行、车辆出行的需求,而且要规划合理,根据居住区的设计情况进行道路规划,车辆行驶道与人行道要明确划分。可以利用线性分割对道路功能区进行区分,不仅具有线条美,而且便于人们出行。在居住区园林道路的周围,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吸收噪音,不仅能够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功能价值。 三、结束语 新时期,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因此,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将生态理念、绿化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并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广大居民创建一个优美又具艺术气息的居住环境,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方向。 作者:陈竞 单位:北京麦田国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园林规划论文:海绵城市与园林规划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不仅有力的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而且对于调节地表径流量、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建成“美丽中国”,海绵城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海绵城市建成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分析 1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地层次 保证足够的绿地量,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同时绿地建设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所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建设项目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六大重头戏,它们实质上都是需要园林绿地来完成的。在对园林绿地的规划中,主要任务是确定绿地的用量,一般而言,绿地面积越多,海绵城市的功能就显现的愈加明显。再者,确定了绿地量以后,方能提升绿地的质量,使其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中占据着较大的空间,在功能上发挥着蓄水调节的作用。绿地的多少是衡量园林绿地质量的重要标准,绿地滞留雨水的层次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冠层滞留,滞留雨水较多的绿地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树木高、树冠密、层次多、叶片细等。因此,乔木以及多层植物是园林人经常种植的树种。轻冠幅、低层次是目前园林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现象与我国园林行业的育苗方式和工程用苗标准有紧密相连的关系。二是,表土疏渗,表土性状、植被层次、根系状况以及雨水状况是影响雨水疏渗量的关键因素,一般含沙量适中以及表土不板结的沙壤土截留雨水的性能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并且根系发达,对雨水的疏渗能力较高。三是,根基滞留,除了冠层以及表土等因素,根系也是影响雨水疏漏的关系因素,根系的拓展能力需要通过树穴和土壤来保证。 2园林绿地的建设 在对园林规划建设中,要从绿地地形、绿地水体以及下沉式地形等三个方面来建设。第一,绿地地形,首先在园林绿地建设中,要尊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种类,在此基础上,在一些地势较低洼的地方,人工改造成为水塘、旱溪以及拦水坝等,增强该地标的截留雨水的能力,而在过于平坦的地势可以建设公园或者是开凿人工湖,增加水体面积,园道两边的平台均要高于中间的绿地,方便雨水的疏渗。第二,绿地水体,适当增加低洼处的水体面积,可以通过建造景观蓄水小坝、蓄水池等来蓄留雨水,在起伏较大的公园建造山塘、洼地以及湿地,增加蓄水的功能。第三,下沉式绿地,无论是广义上的下沉式绿地,还是狭义上的下沉绿地,其实质是能够截留住雨水的低洼绿地,能够成为下沉式绿地的绿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土壤较疏松,且透气性较好,土质较黏,植物选择以乔木为主,耐涝性强。 3园林的生态铺装 园林的生态铺装是让园林具备海绵体的特性,能够吸纳雨水,调节地表径流,比如对园林中绿地以及河湖水体等的铺装都属于生态铺装,举例进一步说明园林的生态铺装如何进行的:首先针对道路与平台的铺装,透水透气以及不污染土壤是生态铺装的目的所在,目前来讲,在众多的铺装方式中,透水铺装的效果比较比较好,但是尚且还存在着孔隙堵塞问题以及透水性不佳等问题;其次,是对水体与堤岸的覆盖,在城市中不少自然河流的、水体都因为建设而进行了人工覆盖,将天然河流变成不见天日的下水道,这种做法无疑是顾此失彼,笔者建议我们在园林建设中尽量少改造那些天然的河流和水体,恢复城市的自然循环系统。 4屋顶的绿化设计 绿地、生态铺装进行完了,紧接着就要针对屋顶进行绿化设计,降峰减流是屋顶绿化设计的主要手段,通常采用以下四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植被层进行截水,通常10厘米高的地被层可以截留2到5厘米的雨水;土壤层截水,土壤基质和孔隙均可以截留雨水;利用蓄水层截水;蓄水系统截水。以上这几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屋顶形态来做出具体的选择,从而让其符合实际需要,也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 5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途径,海绵城市与园林建设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有助于早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关人员要注重园林建设质量的提升和发展,让园林建设为我们的家园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和作用,让“海绵城市”范围逐渐扩展,带给人们更为“绿色的”享受。 作者:于焕龙 单位: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园林规划论文: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CAD软件是一种新的园林设计软件。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方案以及方便修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CAD技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不仅科技在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园林规划中,CAD技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园林设计的主流方式。CAD技术相比之前的手工绘图,不仅节省了员工的很多时间,而且还具有可更改性。比如,设计者要设计一个园林建筑面积较小的图纸,不仅地形复杂,并且平面变化多样,如此一来,CAD技术就显得十分便捷,无需担心画错重新改正以及图纸刮烂的情况。 1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在设计行业中,CAD技术已经成为设计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因为CAD技术方便快捷,而且CAD技术还可以将图纸设计、图形绘制以及工程预算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的方案,而且方便修改。设计人员在完成一项工程时,可以将其中对自己设计有用的图样以块的形式存入图库中,当自己需要时,便可以从图库中直接采用,加快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绘图时有计算机进行辅助就可以随时与建筑师以及相应的结构工程师进行沟通,相互配合,不断协调。设计人员在使用CAD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模拟生成地面的模型以及建筑的框架,然后在三维动画的软件中进行材质、光源的供应,最后通过照相机对人的正常视点进行模拟,形成一连串的轨迹,达到一种全方位观察的效果,使人如身临其境。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完善自己的设计效果,让自己的设计变得更加完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乏有其他的信息技术的产物,比如Photoshop、CAD以及3DSMAX等。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手工制图不仅浪费设计人员的大量时间,并且时间一久,还会发生褶皱、霉变等不可预测估的灾难。但是计算机设计并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它可以很科学地对设计图纸进行保存,不仅方便观看,而且还可以进行多次备份,安全性很高。网络上关于园林设计的资源十分丰富,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市绿化、园林绿化以及市场上关于这些设计的动态等。因此,设计人员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CAD的上网功能得到大量丰富的资源,而且最好的一点便是,设计人员还可以将自己所整理出来或者搜集到的共享到网络上。由此可以看出,CAD的网上功能对于园林设计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关于园林设计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可能,与国外设计人员交流也正在逐步完善。 2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大多数的园林都具有一种古典美,它不仅是一门关于空间的艺术,并且还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我国园林的特点也就造就了曲直蜿蜒的道路要求。但是CAD技术中的线条无论是曲直还是粗细都太过于整齐,没有人工作图的韵美,这也就让设计人员利用CAD设计的图纸缺乏生动性。在我国,设计人员大多设计的是平面的园林设计,然后利用其他的软件转化为三维模型,该模式不仅浪费了设计人员的时间,并且还大大浪费了设计人员的精力、财力,更有甚者是不同软件之间对于两维以及三维之间的转换性较差,真实的效果与实际的场景相差较大。 3制约CAD技术在园林规划应用原因及解决办法 CAD技术在园林规划中相对其他技术的发展可谓是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园林艺术的复杂性。因为我国的园林大多数植物都是群植、丛植以及孤植相互交叉,以此来丰富空间。前面已经提到CAD处理曲线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是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CAD中的栅格控制命令,然后利用PLINE绘出类似曲线的折线,最后再利用PEDIT将折线变成曲线;利用SKETCH时,设计人员在进行绘画之前将记录增量保持为1,这样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不仅有面积方面的问题,并且还有信息量较大,因此对于设备的要求就比较高。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实际经验,在进行园林规划时,最好选用配制比较高、内存比较大的主机,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选用比较低或者比较高的配置,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变低,而且还会让设计者承受比较高的费用。同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经常需要对一些资料进行扫描,因此扫描仪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比较简单的地形,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各控制点的相对坐标来生成。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地形,设计人员先要用扫描仪输入,然后进行矢量化处理,转成CAD相应的文件格式之后再在CAD中打开。设计人员在对效果图进行绘制的时候,一般分为建模、渲染以及后期处理3个阶段。在园林的效果图中会有很多的植物图像,但是关于植物的建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设计人员在建模阶段,只需确定所要绘制植物的位置以及高度即可,至于植物的一些细节留在后面的阶段处理就可以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园林设计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设计人员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出设计园林的意图,园林规划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当前,园林规划利用CAD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园林的设计人员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应用,并且将CAD的功能特点掌握熟悉,将这门技术变成具有自己特征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相应的软件也层出不穷,并且这些软件都会有大量的快捷命令,如果设计人员能够将这些命令熟悉掌握,便可以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使用CAD作图,并不代表将手工绘图完全放弃掉。因为手工绘图不仅考验的是设计人员的空间观念,并且还有设计人员自己的设计思想,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坚决不可以放弃。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具有坚实手工绘图的设计人员,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而不是软件表现出来的无感情、生硬的味道。另外,现在的园林设计所需的软硬件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设计人员开发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十分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植物图片进行三维处理的软件,这些软件对于今后我国园林设计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4结语 CAD技术的出现以及发展,不仅给园林设计带来许多的便利,并且也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使用CAD的过程中,应当熟悉掌握CAD中各种命令以及应用技巧,同时,设计人员若要提高自身的绘画速度,则需要注意平时多积累经验以及增加练习次数。设计人员每次完成设计工作的时候,可以将里面对自己有用的图样存入自己的图库中,比如,树木的立体图以及园林小品等做成图块,在需要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去用,方便快捷,且可提高效率。相信在信息发展更加迅速的时候,CAD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手工绘图,成为新一代园林设计的工具。 作者:白丽霞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林业处 园林规划论文: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探索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今园林规划设计的课堂中难以发挥其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作用,反而逐渐成为阻碍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专业领域进步的一大障碍。本文由“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路出发,联系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衔接中的的现状矛盾,创新提出“海绵课堂”的建设理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探索和总结,重新审视了当前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期对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园林;中高职衔接;规划设计;海绵课堂 “海绵城市”这是2015年最为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是城市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产物,同样的道理,随着新课程改革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关系———不断变化的教学状况与越发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为此,笔者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建设“海绵课堂”的尝试性探索,以期达到职业教育“理论够用,技能够硬”的人才要求。 1“海绵课堂”的建设内涵 1.1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传统课堂”的现状 1.1.1课堂定位的僵硬化。中职阶段,传统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把完成一定量的设计图纸抄绘练习作为课堂合格的“理想状态”,用重复的机械练习切断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中强调的深度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思维纽带,从而逐渐消减了中职学生对于园林专业继续探索的兴趣,导致大量的优秀课程设计资源因学生内心抗拒性的“饱和状态”而流失,过于“饱和”的内心也同时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使其作品缺乏新意而呈现出明显的抄袭痕迹。如此僵硬化的课堂,使得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时明显不适应高职课堂更为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前途的迷茫。 1.1.2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先理论后实践”这一存在时间间断性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为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存活的唯一命脉,理论知识的“倾盆而下”造成了学生在真正实践时不知所措的局面。例如,在公园规划设计练习中提到“园林公共厕所应设计在地区主要风向的下风方向”这一理论要点,这一知识点在听讲时极易理解,但是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仍然有85%的同学忽略了这一关键点,从而大大影响了作品的合理性。 1.2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本质 海绵课堂的本质就是比喻学生在课堂中如同海绵一样,将如雨水一样的知识点迅速吸收、存蓄、灵活运用,以此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在实践过程中将蓄存的知识释放出来,从而让本身死板的理论知识在不断应用中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对于这样的课堂定位,笔者认为应该重新提炼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三者的内在联系性,并以之为基础来重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探索的形式,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作为教师更应主动优先地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优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中职院校学生在创造性方面的潜力,让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包袱”转变为实践的“解渴”财富,为学生轻松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绵课堂”的建设途径 “海绵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课堂教学资源的全面开发,以完善“海绵体”———学生个体为突破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高效发展。 2.1“海绵课堂”的建设应可采用优先调研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低干扰途径 中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多积极外向,内心富有想法,虽对学习缺乏耐心,但本身的探索欲望依然较为强烈。因此,在中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建议避免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尤其在设计思路和风格上,应更为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并做积极引导,旁征博引来达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深化创意的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满足感。机器工厂式的园林设计人员早已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于年龄和认识层次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来说,优先布置实地调研性质的任务将更为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城市街头绿地设计”一节中,可以本市富有特色的街头绿地小组调研为优先教学内容,组织实地调研并形成报告,教师在其中尽量减少知识点或者规范条例的干扰,以监控学生安全为主,将观察的角度彻底还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在高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中,主动探索和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得以延续。 2.2“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 相结合的全方位途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这是一门需要大量辅助参考资料支撑的课程,因此课堂大量的图文资料成为了一柄“双刃剑”。一味的图文讲解将使得课堂中的“海绵体”———学生很快被“榨干”,即使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极尽所能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中职园林的学生也是无法真正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感、空间感、意境感。笔者尝试将课堂置于城市现有园林中,让学生走出去充分吸收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记录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解“户外广场台阶设计”中,对于台阶踏步高度、宽度等规范,通过城市中几个不合理的案例来提醒学生关注设计尺度的概念。而高职园林的学生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相结合的“海绵课堂”中将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以扩大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得渠道。 2.3“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相结合的可持续途径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环进步的过程,同一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的专业认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时刻揣摩和反思个人或小组作品这一思维过程显得尤为宝贵。课程任务中涉及一定量的个人任务,同时结合了园林专业实际工作中的合作特点,加入了适当量的小组任务,这样的驱动方式更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课程进度中所需要做出的改进之处,以此来提升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另外,在小组合作中“海绵体”之间可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积存的机制,让知识的流动性和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而有利于“海绵课堂”后期的可持续性建设。因此,在“海绵课堂”中,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的项目任务应具有可持续性,中高职院校主动构建一体化的学习机制,使得“海绵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吸收———释放———再吸收———再释放的循环。 3“海绵课堂”的建设展望 3.1引入“海绵课堂”的弹性评价机制 “海绵课堂”的灵活性授课必然与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格格不入,纯粹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的设计课是病态的,是没有生命意义的,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看来,弹性评价机制应兼顾考试与考查,闭卷与实践,更强调“海绵体”在知识吸收环节和知识应用环节的重要性,弱化结果表现,促进“海绵体”进一步的二次知识吸收,避免“一棒打死、一榨即干”的现象发生。 3.2引入“海绵课堂”的经费预算体系 多样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会增加课程的成本,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自我提升的成本和课堂教学的成本成为了新的挑战,学校层面应考虑加强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中高职院校教师定期交流学习活动以及校外实训场地的长期合作开发,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应充分利用中高职院校创造的课堂、图书馆、实训室等资源,减少课后的学习成本,将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投入更高层次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中去。因此,详细而不断完善的经费预算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绵课堂”的发展速度。 3.3引入“海绵课堂”的网络互动模式 “海绵课堂”这一创新型的课堂从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必然少不了智慧化的网络构架。作为一门专业设计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中高职衔接从本质上要求中高职学生更应该主动增加与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沟通交流频率,无论是中职学生与高职教师沟通,还是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互动讨论,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对于设计作品的探讨和深化始终贯穿于整个中高职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上一对一指导之外,借助现代化的沟通渠道,通过挖掘网络平台的资源,建立“微博互动”、“微信答疑”、“群聊分享”、“美图共赏”等新型互动学习模式,从而依靠广大师生的力量共同智慧地提高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蓄水量。 4结束语 “海绵课堂”是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创新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海绵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只是一个起点,是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延伸发展打下基础的一次尝试。总而言之,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园林专业教学中应更多地去思考和探索“海绵课堂”的建设方式,形成中高职园林教学衔接的创新特色化发展道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也将使得中高职合作院校的关系更为紧密。
变电站论文:浅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变电站 自动化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完整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 (1)分布式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 (2)集中式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 (3)简单可靠。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 (4)可扩展性。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 (5)兼容性好。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 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子系统,应服从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总体设计,其配置、功能包括设备的布置应满足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以及信息分层传输、资源共享的原则。 (2)分散式系统的功能配置宜采用下放的原则,凡可以在间隔层就完成的功能如保护、备用电源自投、电压控制等,无须通过网络和上位机去完成。220kV枢纽站及220kV电压等级以上的变电站,其网络层和站级层宜采用双重化、冗余配置,以提高系统可靠性。 (3)按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变电站还不大可能完全无人值守,即使是无人值守,也有一个现场维护、调试和应急处理的问题,因此设计时应考虑远方与就地控制操作并存的模式。同样,保护单元亦应具有远方、就地投切和在线修改整定值的功能,以远方为主,就地为铺,并应从设计、制造上保证同一时间只允许其中一种控制方式有效。 (4)站内自动化及无人值班站的接入系统设计应从技术上保证站内自动化系统的硬件接口满足国际标准。系统的支撑软件符合ISO开放系统规定,系统的各类数据、通信规约及网络协议的定义、格式、编程、地址等与相应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保持一致,以适应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5)要积极而慎重地推行保护、测量、控制一体化设计,确保保护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动作可靠性。分布式系统的SOE分辨率通过保护单元来实现。保护、测量、控制原则上可合用电压互感器(TV),对电量计费、功率总加等有精度要求的量可接量测电流互感器(TA),供监测用的量可合用保护TA。 (6)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中应优先采用交流采样技术,减轻TA,TV的负载,提高测量精度。同时可取消光字牌屏和中央信号屏,简化控制屏,由计算机承担信号监视功能,使任一信息做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提高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节约占地空间,减少屏柜,二次电缆和设计、安装、维护工作量。 (7)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大部分采用串行口通信方式(RS232C,RS422,RS485总线等),其通信速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均受到限制,故建议采用局域网(LAN)通信方式,尤其是平等(peer to peer)网络,如总线型网(介质共享型),即网上每个节点都可与网上其他节点直接通信,例CSC-2000型采用的Lon Works网,DISA-2,DISA-3型采用的CANnet(control area network)网等。 (8)变电站内存在强大的电磁场干扰。从抗电磁干扰角度考虑,在选择通信介质时可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方式,这一点对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尤为适用。例LSA678,DISA-2,DISA-3型等均采用了光纤通信方式。但鉴于光纤安装、维护复杂及费用相对较高,因此配电站宜以电缆为通信介质。 3、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馈线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使供电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进一步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馈线自动化必须在馈电线路上装设电动开关,配置馈线终端设备FTU,对一些分支线路,还应装设故障指示器,并利用通信系统,向系统提供馈线运行数据和状态,执行系统下达的馈线开关遥控操作命令非线性负载。电动机直接起动,不平衡负载,焊接设备以及家用电器设备增多,降低了电压质量。电压质量对现代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影响极大。为此,提出系统应对电压进行连续测量和质量分析,噪声越限告警,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无功补偿方式。 (2)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个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对任一家制造商而言,根本不可能包揽一切。在馈线自动化方面显着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故障定位和自动恢复送电可以明显地缩短停电时间。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数字式继电保护、馈线自动化和DMS系统为基础。对于故障定位,国外有人提出使用三种技术综合处理:故障距离计算法、线路故障指示器法以及不同线路区间故障概率统计法,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模糊逻辑处理。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落。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机控制时代,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变电站论文:试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实践 论 文 摘 要: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正处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密集阶段,结合阜阳供电公司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中继电保护专业的经验和体会,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提出继电保护专业在改造工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关 键 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改造;安全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综自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与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改造关系密切,它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送方面。对于老变电站来说,就是把一次设备的信息状态通过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传递到网络监控后台机上,以达到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操作和巡视次数的目的。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概述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老变电站的改造来说,它牵扯到对用户的停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一次专业设备改造的工作和二次专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为了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电力生产者有义务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地规划和控制。应提前对要进行综自改造的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做好“三措一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后,对于需要停电的工作,就要制定停电计划并报上级生产部门审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运行方式部门提交停电申请,提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并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进行沟通,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以最大化地缩短工期,减少停电时间,及时为用户供应优质的电能。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个需要多专业班组相互配合的复杂工作,以阜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为例,运行人员属运行工区管辖;一次人员由修试所管辖,又分属变压器、开关、试验和油化专业;二次专业人员由计量所和调度所管辖,在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二次回路中,表计由计量专业负责,计量回路以外的二次回路由调度所负责,而调度所又分为保护专业、自动化专业和通信专业。众多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工作中同时出现,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综自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笔者作为继电保护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主要从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和杜绝继电保护“三误”发生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工作。 1.防治人身触电,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综自改造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现场保安规定》的要求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符合实际的“现场操作票”,具备经过审核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所必需的设备、材料、施工风险分析,等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措施。 工作负责人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入变电站实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后,确保人身安全,就要充分履行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开工前“三交待”:交待工作任务要清楚明了;交待安全措施要具体详尽;交待技术要求要全面细致。 (2)接受任务“三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安全措施明确,操作步骤明确。 (3)严格执行现场工作“八不准”,即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应办工作票而未办工作票不准工作、应停电不停电不准工作、应验电接地不验电接地不准工作、不经许可不准工作、安全距离不够不准工作、无人监护不准工作、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准工作。 (4)要求对工作班成员进行“三查”,即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是否符合要求。 (5)工作许可人许可工作后,工作负责人要陪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一次确认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和施工安全后,方可对工作班进行工作安全交底。待交待完现场工作任务、工作地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现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后,确保每一个工作班成员均已知晓并签字确认后方可对许可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准凭经验工作,不得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和随意变更安全措施,必须改变安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的要重新办理工作票并重新履行许可手续。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工作负责人在现场监护。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的监护,现场施工地点分散、工作班组混乱、人员分散,工作负责人不可能监护到每一名工作班成员,因此分工作负责人在综自改造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由各个专业设立本专业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为了有效区分工作负责人与分工作负责人,我公司的工作负责人穿印有“工作负责人”的红马甲,分工作负责人穿印有“专责监护人”的红马甲),该小组负责人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监护,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提醒,以保证工作安全,由此达到人人有人监护的目的。 2.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 综自改造施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工作一定要做好,合理地安排工作顺序是笔者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公司,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首先由修试人员进行一次设备的改造工作,同时保护及计量人员分别到保护室和端子箱拆除的需要拆除二次回路接线,自动化人员进行后台调试,保护及计量拆除的二次线工作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敷设电缆,大约修试所进行的一次设备工作结束,二次电缆基本敷设完成。一次人员撤离现场后,由二次人员在开关端子箱和保护室同时进行二次电缆工作,三个小组同时工作,互相配合,电缆头制作、对线工作完成后,三个小组又分开,各自完成所属专业的接线工作。最后进行调试和做传动工作。在做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小组联系运行人员核对保护装置上传到后台的信号与保护装置发出的信号、集控站收到的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再次更正。 为了保证在保护装置调试过程中不发生微机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事故,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试验前应仔细阅读试验大纲及有关说明书 。 (2)尽量少拔插装置模件,不触摸模件电路,不带电插拔模件。 (3)使用的电烙铁、示波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4)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装置在运输中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螺丝松动。特别是CT回路的螺丝及连片,不允许出现丝毫松动的情况。 (5)校对程序校验码及程序形成时间。 (6)试验前对照说明书,检查装置的CPU插件、电源插件、出口插件上的跳线是否正确。 (7)试验前检查插件是否插紧。 (8)试验前检查装置规约设置是否与后台相匹配。 3.杜绝继电保护“三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各点的严格执行,保护装置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但是这还不能保证继电保护“三误”不发生。要杜绝继电保护“三误”,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防误传动:严禁使用短接出口接点的方法来传动保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跑错位置而误动运行设备。插拔继电器和插件,应先断电,防止继电器和插件插错位置,严防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防其它保护误动作:保护装置上电试验前,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校验功能、出口压板是否正常。对交流回路加电流、电压时,要注意把外回路断开,防止反充电或引起其它保护装置误动。 (3)防误整定:因为试验的需要而修改定值,一定要牢记在调试工作结束时务必改回原定值。工作终结前会同运行人员对定值核对,确认无误,并打印、双方签名并交运行人员存档。 (4)防短路、短路和接地:在保护装置试验完毕后,将打开的二次回路、连片按照继电保护安全票和措施票进行逐项恢复,并要求第二人进行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防止出现开路、短路、断路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三、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调试试验结束后,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继电保护装置不会发生人为原因的设备事故。继电保护“三误”得到有效控制后,还应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做一些工作,确保改造设备安全运行。 带负荷测向量工作在改造工作完成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程序,电力设备投运后,必须进行保护的带负荷测向量检查,通过向量图分析交流回路接线,确认正确后,方可将保护投入运行。例如,笔者在进行110kV东平变电站综自改造时,由于10kV高压室内设备改造成保护测控装置与开关柜一体工作,承包给安装公司施工,在#1主变低压侧141开关改造结束后,#1主变保护投入运行前进行带负荷测向量的工作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差动保护回路和低压侧后备保护回路中电流回路的向量为反极性,给保护设备的正确动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保护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电流回路的极性及时调整回路,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设备运行后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要及时消除;不能解决的,在经过分析后,在不影响运行的前提下,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并做好记录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运行中重点巡视,并尽快消除组织消缺验收时发现的缺陷和异常。例如,2004年我公司110kV阜南变综字改造工程中需要将原先为电磁型的变压器保护更换为南锐继保公司的RCS-90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带负荷侧向量工作时,发现高压侧电流为反相序。阜南变是一座单电源终端变电站,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变电站都处在反相序的特殊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很难把110kV进线线路和35kV、10kV出线全部停运,把反相序调整为正相序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RCS-9000型微机主变保护是按照正相序电力系统进行设计的保护装置,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在征得生产部门领导(总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主变保护的定值11点钟接线方式强制改为1点钟接线方式,加强巡检力度,待条件允许后再将反向序调整为正相序,此项工作终于在220kV白果变投入运行后,于2009年7月完成。现在反相序已调整为正相序,为阜南变主变保护正常运行创造了合格的运行条件。工程中的反事故措施要严格按国家电网十八条反措的要求执行。 公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允许在控制室内有一点接地,为保证接地可靠,各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得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已在控制室一点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宜在开关场将二次线圈中性点经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接地,其击穿电压峰值应大于30·Imax伏(Imax为电网接地故障时通过变电站的可能最大接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kA)。应定期检查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防止造成电压二次回路多点接地的现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及微机监控系统的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变电站监控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着重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关键词:监控系统 遥测 遥信 遥控 微机监控系统 一、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 变电站是企业的动力心脏,其监控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 在早期,变电站没有办法及时地了解和监视各个车间或线路的运行情况,更谈不上对各个车间和线路进行直接控制。全厂供电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各个生产车间,各条线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情况调度中心都不能及时掌握,调度员和各个车间的联系主要是电话,每天由各车间值班人员定时打电话向调度员报告本车间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数据,调度员需根据情况汇总,分析,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全厂供电系统运行状态的有限信息。严格说来,这些信息已经属于“历史”了。调度员只能根据事前通过大量人工手算得到的各种系统运行方式,结合这些有限的“历史”性信息,加上个人的经验,选择某种运行方式,再用电话通知各个车间值班人员进行调整控制。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能及时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及时进行事故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行。显然,这种落后的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运行。 监控系统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远动技术的采用。安装于各个车间的远动装置,采集各车间的负荷情况,各线路电流,电压,功率等实时数据,以及各开关的实时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电缆传给调度中心并直接显示在调度台的仪表和模拟屏上。调度员可以随时看到这些运行参数和全系统运行方式,还可以立刻“看到”开关等设备的事故跳闸(模拟屏上相应的图形闪光)。调度中心可以有效地对全厂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调度员还可以在调度中心直接对某些开关进行投入和切除的操作。这种布线逻辑式的装置的采用,使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可以实现遥测,遥信,遥控的功能。 监控系统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代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对电能质量及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能源紧张,人们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也越来越重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和计算。监控系统需要装备类似人的“大脑”的设备,这就是电子计算机。 二、 微机监控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WINDOWS98及WINDOWS NT窗口管理平台。系统软件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简单易用,几乎所有的功能只需使用鼠标移动或单击即可完成。系统信息量大,主机采用一机双屏方式。系统配置灵活。作为分散型控制系能统的性,该系统是开放式的,可以实现在线编辑。在不退出实时系统的情况下,用户可编辑,修改,建立各种实时数据,图表报表,并可随时打印或实时观察所修改的内容。遥信各开关的状态,事故信号,电能脉冲的计量的等。可对任意一条线路的负荷进行控制和分析。系统设有事件浏览和系统日志功能,主要将整点数据存盘记录,对系统内发生的故障事件进行分类存档,对各项操作记录在案。画面管理功能由专人进行对模拟图、报表、操作票,数据显示的定义和生成。全厂的供电系统图,平面图以及各种操作票,管理图表均可在系统内生成并随时打印输出。该系统可对关键设备的负荷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对设备运行情况和工艺执行进行分析。 三、 结束语 企业变电站安装微机监控系统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变电站的各种动态参量加以组织分析,再以数据,图表,色彩及音响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值班人员面前。借助于该系统,值班人员能提前发现事故隐患,作到防患于未然。万一发生事故也能迅速找出事故原因,及时处理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经济损失。还可对有限的电力资源合理分配使用,为科学管理,经济调度提供理论依据和现代化手段。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摘 要 以调度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源为中心的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继电保护二次系统信息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 intranet 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 MIS 的数据接口。可实现“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二次设备图形、试验的管理和事故、缺陷记录、运行状况的分析。该系统实用性强,可靠性高,具有开放性和先进性。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应用普及,继电保护二次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许多当前由人工处理的模拟信息转化为大量的数字信息,而技术管理人员也有许多用计算机实现的资料和试验记录文档。信息的数字化使得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过综合分析数据,对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加强了解,消灭故障隐患,进一步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1 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1.1 信息数据源的分布 二次系统所具备的信息来源可大致分为3部分: a)由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经 RTU 发送至调度端的实时运行数据; b)继电保护管理端(生技部门和继电保护班组)所存放的设备管理资料、各类试验记录和运行制度等; c)其他系统中需要了解继电保护数据或可以提供继电保护有关数据和参考资料的数据源接口。 1.2 系统结构 怎样有效地将信息数据源联系起来,而对于各级用户都能予以充分利用呢?我们可以考虑以调度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源为中心,建立图1系统。 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来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网络功能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 MIS 的数据接口,基本实现对二次保护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 1.3 系统方法与功能 1.3.1 数据仓库和方法库 a)数据仓库是比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更高一级的数据组织形式,它不仅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而且对于动态存储、应用程序接口、非结构化数据等方面都具有更强的性能。 b)方法库是封装了一系列分析处理方法的规则库,也是应用程序软件功能的集中表现,可通过设置各用户权限来限制其对数据仓库的查询和读、写操作,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也限定了客户的应用范围。 1.3.2 软件应用功能 a)“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各类二次信息的查询,和以前定检、定试记录的比较,动作时间和次数的统计,故障、事故等报警事件的指示和响应等。 b)二次设备试验的记录管理、定试预告、定值单管理、材料管理等。主要由继电保护班组人员填写,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c)二次设备图形管理系统具备 GIS 功能,支持图形和数据库相连,直接在图形上查询参数。 d)二次设备事故、缺陷记录分析,各保护装置运行状况分析。主要是继电保护技术专责完成,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e)设立一次设备参数接口。如电流、电压、功率因素和高压设备试验记录等,配合一次主接线图查询,可作为二次系统的辅助分析数据来源。 f)可使用电子函件和新闻公告板方便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1.3.3 软件开发工具 采用 Microsoft(微软)公司系列工具软件进行开发,在实用性和兼容性上都可以体现应用的先进性及广泛性。 1.3.4 系统建立模式 随着 Internet 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在建设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时,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要向大的外部空间提供可用的信息数据,也要从外部世界汲取各种综合信息,故考虑采用 intranet 模式。 2 系统特点 2.1 实用性强 针对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二次部分各类数据源的共享和使用,特别对于继电保护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系统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提高保护运行水平。 2.2 可靠性高 易于维护和升级。由于采用数据仓库和方法库。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可靠性不再分散于各级用户之间,而集中于网络中心数据库和规则库,任一客户工作站的突然损坏,也不影响整个系统其他部分的工作性能,而且恢复非常简单。对于软件开发人员而言,升级换代只限于方法库的改变,快捷方便。 2.3 开放性和先进性 数据仓库技术使得数据源的来源更加广泛,使用更加方便,易于和 MIS 等系统接口。系统的构造结合了 Internet/intranet 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现在各个发供电企业的 MIS 系统建设已普遍考虑采用 Internet/intranet 模式,因此在建设企业内各个专业子信息系统时也应采用这种模式,以统一系统的规划及数据的流动,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 。 作者:广州电力工业局 陈菁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改造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了保证变电站改造的顺利进行以及改造期间变电站安全运行,笔者具体分析了改造前、改造过程中和改造后期的验收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控制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变电站改造;问题分析;控制对策 随着用电量的加大以及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电网运行的需要,变电站设备改造工程势在必行。但改造过程中运行操作工作量大、方式多变、现场施工面多、施工人员交叉作业等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情况,为保证变电站改造的顺利进行,现将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分析如下,并就改造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变电站改造前期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在变电站改造过程前,要做好改造人员的技术培训,掌握过硬的本领,同时改造人员的思想状态也很重要。这些准备做得妥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改造工作的进程和质量。 ①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问题。有的工作人员认为改造工程比较轻松,就是循环作业,从而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事实上,在改造过程中不小心谨慎,极容易出现纰漏。要让工作人员意识到改造操作比较频繁,工期长,人员劳动量大,同时,重复同一类型的操作极容易导致人员思想麻痹,造成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宣传发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进教育工作人员千万不能思想麻痹,安全意识要放在首位。工作之前,我们要让工作人员明确整个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总体目标,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动员全体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自身出发,依照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工作过程中容易导致人员思想麻痹、松懈的不安全因素。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改造现场危险分析不足问题。对于改造现场,通常都是作业面多、人员散乱、车辆多、旧设备拆除、新设备安装、二次回路交叉接线等,存在很多危险性,对这些情况,如果分析不够到位,很容易有危险出现,从而影响整个改造过程,同时又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改造现场危险要素主要有: 机构箱门、端子箱、万用钥匙使用、电缆进出口经常打开,易进水及小动物;管理不善;接地线螺丝松动;现场施工电源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另外改造现场工作面复杂,工作人员任务不同,措施变化频繁,工作人员对改造站现场的措施、工作进展及运行情况不能熟练掌握,对现场危险因素不能及时控制等都存在危险性。 针对以上现象,要全面分析现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确保安全措施,并提前做好改造过程中的现场危险分析和应急预案。结合改造现场工作性质和系统方式变化参照变电站典型危险分析档案,全面了解,提前预测,并制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防范。以全力保障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将工作前所有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认真写入《变电站改造工程风险措施专题卡》和《倒闸操作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卡》中。 ③改造物资、安全用具等准备不充足、不完善问题。关于安全用具的准备如果不充分、不完善的隐患也很多,例如:绝缘手套不合格则容易触电,给改造工作人员人身危害造成影响;物资和用具准备不充分,则影响工作进度,无法保证停、送电的及时性、有效性;物资和用具不合格,则容易导致操作过程中隐患重重,如验电器不合格,在验电时不能正确判断设备是否无压,而无法保证挂地线时的安全等。这些都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和不完善造成的隐患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提前做好改造物资和安全用具的准备工作,要精细到位,工具设施类准备充分完善,做好所有物资和用具的全面检查。如安全工器具要合格、充分;备品备件充足;接地线完好等。并要求派专人负责检查、完善,填写记录并签名。做到个人负责制,哪个过程出问题,就有负责人员承担责任。 ④新设备投运与培训不同步,工作人员未能及时熟练掌握新设备运行管理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变电站的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更换,工作人员对新上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要领的掌握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方面有些欠缺,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新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这都与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岗前培训十分不开的,其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就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随着新设备投人运行,对工作人员在业务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实践培训,使工作人员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尽快掌握新设备的原理、运行维护和管理,保障新投入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改造过程中问题控制 在改造中工作人员万不可麻痹大意,为了保证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就要确保做到以下几点:①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要明确。使用前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万无一失。②万用钥匙使用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按手续启用万用钥匙,加强监护,用后及时封存;操作过程如出现问题在未查明原因前,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解除运行。③现场看板管理制度要严格。当日看板上明示的问题要有专人负责。④风险处要有专人监护。各风险点都有人监护,如有问题,马上制止。⑤改造现场安全措施要到位。室内、外高压设备要完善,主控室内的安全措施要齐全,检修区与运行区责任明确,警示牌醒目,安全通道畅通,便于检修人员的工作质量。⑥制定齐全的监督检查制度。在进行大的改造时,管理人员提前到站,开好准备会、开展安全风险分析,审核“两票”,站队长提前组织好现场各项工作及措施,监督检查到位等。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抓大不放小”。⑦违章处罚要加大。下大力度查违章,具体查作业性违章、查管理性、指挥性和装置性违章。重点查:新设备验收、传动试验是否有人监护、万用钥匙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交接班制度是否准时、运行人员是否明确操作任务、检修后的设备状态是否恢复到原始状态”等。 3改造后期的验收问题 验收的重要之处就看检修工作完成质量。为了保证送电过程顺利,同时不会影响到人身安全,这就要我们在验收是工作细致考虑周全,试验合格。这就我们要求务必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设备验收质量要严格。设备验收要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根据工作内容及性质,明确验收项目和验收重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马上处理。 其次,设备送电前的检查要细致。要精确的检查开关、刀闸的状态,送电范围内(站内控制)的接地线全部拆除,并存放归位,接地刀闸全部拉开并经闭锁;检查各压板、插件、开关投切位置正确;检查模拟屏元件位置应与实际设备位置相符;检查检修记录等是否合格、保护定值是否交代,并与调度核对正确,作好记录。 最后,设备送电后要加强巡视。由当值值班负责人负责组织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做好记录。如出现问题却没有发现并按相关流程处理,将追究值班人员的责任。 总之,在变电站改造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危险因素的分析,制订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确保在改造期间变电站安全运行。 变电站论文:管窥变电站通信设备抗干扰措施 1变电站的主电磁干扰源 研究发现变电站一次回路处于暂态时期时必然会产生电磁干扰,这和呈开放状态的耦合途径有着重要关系,而一次回路到二次回路的过程也是产生干扰的因素之一。二次回路中要用到大量的控制或检测仪表,包括用于通信和继电保护的设备,从本质上来分析它们都具有弱电性,所以在抗干扰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屏障。对电磁波的防范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导致二次回路设备的非正常运行状态,一旦超过设备极限还会造成绝缘击穿损坏的严重后果,这种永久性的故障无法修复。为此我们详细分析了变电站主要出现的电磁干扰源以及其本质特征,为防干扰工作做好基础铺垫。 1.1谐波的干扰 高次谐波电流受变压器铁芯本身非线性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电源电压波形畸变的现象,继而在电容耦合的帮助下接近二次设备并加大感应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干扰,一旦超过二次设备的最大承受值即会发生损坏的结果。 1.2开关操作引起的干扰 开关操作引起的干扰巨大,当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出现短路故障时断路器必然要通过跳闸动作来避免重大隐患的发生,而本身开关动触头和静触头断开的瞬间会引起电弧重燃的现象,这个过程的高频振荡电流和脉冲电压将达到很高数值。干扰的产生来源于高脉冲电压、振荡电流和脉冲量、开关量的重合,微机监控系统的两项参数也将处于同频段状态,此时正常运行的二次系统将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对用于传递数字逻辑信号的计算机和微机也会产生重大的干扰,直接影响到信号传播和信息接收工作。 1.3雷击干扰 雷电对变电站的干扰和损害难以避免,当雷电产生的巨大电流经过接地点开始接触电网时电位会迅速飙升,此时二次回路接地点距离大电流入地点的距离至关重要,过短的距离会使得二次回路接地点电位随之同向升高,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二次回路过程中共模干扰的结果,电压的异常升高是发生二次设备绝缘击穿的主要因素。 2干扰耦合方式 依据耦合原理划分变电站电磁干扰类型,主要包括辐射耦合、电容耦合两种,还有常见的电感性耦合和电导耦合方式。通常来说电导耦合是单一电路干扰电流引起的,借助公共线路来操作阻抗流行为,继而对另一电路产生耦合作用;辐射耦合方式是在一次系统产生电磁干扰中衍生出来的,干扰对象是二次系统。变电站设备内部电路出现分布电容,所以当干扰电压发生微小变化时都会作用于分布电容,最终达到电磁波传导干扰的目的。电感耦合受众最广,只要依靠导线微小电流变化就能对旁边导线产生作用,使其发生感应电压干扰的情况,实际上在很多突发事件过程中只要一次回路电流发生了异常变化,此时感应电压也会随之变化,附近的一次系统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二次回路的耦合方式和干扰源之间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而多类耦合方式共同存在且互相干扰的现象并不罕见,在耦合方式的引导下研究消除干扰的方法有利于控制不同干扰源的负面作用。 3变电站的电磁干扰的抑制措施 3.1抑制二次干扰的措施 多类电磁干扰源的存在必然会影响二次回路的正常运行,而通过利用电磁兼容性来抑制二次干扰十分关键。一般来说互感器和二次交流回路的连接为耦合电容侵入设备内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采取滤波措施的第一步是用并联方式处理非线性电阻元件和滤波电容器,使其形成浪涌吸收器,对抑制差模和供模干扰有一定作用。对通信线路采取滤波措施也能很好的阻止电磁波的进攻。科学的接地方式既能将外部电磁阻挡在外,又能阻止变电站电子电气设备内部电磁波外泄,保持足够的距离来避免雷击感应电压作用于二次回路接入点的现象。 3.2计算机等弱电通信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变电站内部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极高,各类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的使用导致了电磁交错传播的现象,而带电设备本身即是干扰源也是被干扰对象,承载了电流的导线会向四周发射电磁波。从设备的按照和使用问题处理解决抗干扰问题是必然趋势,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通信机房进行屏蔽处理,这一步是应对空中辐射耦合方式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使用不间断电源和直流开关电源也能很好的抑制交流干扰信号的作用。采取正确、有效的接地方式也是保护计算机等弱点通信设备的重要方法,例如分开接地和多点节点方式,都是分解感应电位的良好途径,或者采用公用接地或单点接地模型,降低电磁波击穿绝缘设备的概率。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及意义 摘要: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建和飞速发展,变电站不断投入运行,从而出现了运行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实行集中监控,实施集约化管理,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通过设备改造和完善,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运行可靠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减人增效。 关键词:变电站 安全 可靠性 增效 1 背景及意义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和远方监控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和电网的不断扩建的必然趋势。无人值班变电站借助远动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监控技术由远方调度(监控)中心值班取代现场值班,变电站内一切操作和控制均有远方控制中心来实现。在集控站建立集控自动化系统,运行人员集中在集控站或由调度人员在调控中心对各受控站进行遥信、遥控、巡控、维护和事故处理等。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35kV~750kV)实现了无人值班。美国绝大部分220kV变电站为无人值班;法国变电站内的所有信息全部集中在225kV变电站的RTU,通过RTU传到调度中心,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日本97%的变电站为无人值班,275kV或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均为无人值班,只有275kV枢纽变电站和超高压(500kV)变电站有人值班。 变电站无人值班的技术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集中体现在提高了电网运行可靠性,进一步保障了系统安全,减少了人员的误操作,减少了大量的运行值班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带动了企业科技进步。 2 衡水供电公司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实施 衡水供电公司经过2006年和2007年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改造,分别对220kV、110kV变电站进行了RTU改造,建设通信光缆,建设和改造通信设备,改造开关、CT、线路、主变、线路保护、直流充电装置、蓄电池组、五防装置,直流分环改造,安装变电站遥视系统等建设与改造,在220kV衡水、前铺、安平、景县、杨村站建立了5个中心,全区50座无人值班站分别接入相应监控中心;07年2月6日通过省公司组织验收,并开始集中监控—无人值班管理模式的试运行,历时7个月,转入正式运行。 无人值班改造工程汇集多专业、涉及面广、分布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 3 运行管理工作 3.1 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过渡 根据衡水供电公司实际情况,值班方式采用监控和操作合一的方式,后改为操作队,监控工作由工区成立监控中心进行监控。操作队设置站长、副站长、技术员各一名,值班人员实行三值运转模式。 对110KV县局代管站,公司采用了“分段实施,平稳过渡”的措施。第一阶段:监控中心成立后,县局值班员留守至6月底,参与大型和事故紧急情况下的操作;第二阶段:监控中心运行稳定后,代管站值班员撤离,变电站雇佣保安公司人员看守。第三阶段:成立操作中心,只负责变电站的倒闸操作和日常维护等工作。监控工作由监控中心进行变电站设备运行监控。 3.2 无人值班变电站规章制度的制定 变电运行模式调整过程中,各级人员严格贯彻“精心谋划,稳步实施”的原则,确保变电运行工作的安全稳定局面和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了做到运行模式改变后各项工作管理标准规范,有章可循,公司成立了制度编写小组,由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任组长。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科学、规范、可行的制度体系,保证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公司修订了《变电站标准化管理规范》;运行工区把省公司、国网公司有关规程、制度、文件整理分类,编辑了《制度规程汇编》、《文件汇编》等4个分册,编写了《变电运行工区标准化管理规范》;各操作中心制订了自己的《操作中心管理规范》、《操作中心现场运行规程》和所辖无人值班站的《现场运行规程》等制度规程。内容涉及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规范了新运行模式下的工作方法和职工行为,很好的保障了变电运行各项工作的安全、有序、规范开展。 3.3 积极调整观念,搞好岗位培训 ①监控和操作中心成立初期,多数职工还没能树立工区管理意识,谋划工作局限于一个监控中心站,造成监控中心工作一时的被动。对此工区指导各监控中心,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突击抓调整职工意识和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监控中心运行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逐步走向正规。②运行工区为了满足监控和操作中心有关综自、自动化等知识的培训需求,及时购买发放了几十种相关书籍,并先后送84人次参加公司和省公司举办的综自培训班,同时还邀请厂家人员进行现场讲解、答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4 加强监控和操作中心管理,保证安全生产 为了保证监控和操作中心安全生产,在挑选高素质人员担任监控中心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运行人员业务水平;每周设立一次大讲堂,休班人员到工区交流学习现场操作经验等。同时为保证监控中心各项工作和公司、工区工作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公司将视频会议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延伸到操作中心。上级的各项精神和要求都能在第一时间精准的传达到操作中心。 以上诸多措施的实行,有力保障了监控中心的安全运行。 4 集中监控—无人值守运行模式体会 4.1 领导重视是搞好监控中心工作的关键 模式确立初期,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班子成员先后到五个中心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引导值班员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工作目标;为职工排忧解难,鼓舞了职工工作干劲,稳定了职工思想。 4.2 减少运行人员数量,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变电站集中监控、无人值班改造完成后,运行人员数量由过去的296人减少到现在的114人,约减少了6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和人力资源利用率,实现了减人增效的目标。 4.3 推进电网科技进步,提升公司驾御电网的能力 随着监控中心的成立和无人值班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老旧设备逐步改造和完善,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和运行可靠性;监控中心大量的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110-220千伏变电站“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电网科技含量和系统通讯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运行工作实现了远程化管理,提升了公司驾驭电网的能力。 4.4 创新运行管理体制,解除安全生产隐患 因变电运行人员不足,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变电站实行双代管,值班员由县局派驻,专业管理由工区负责。造成多方管理,执行标准不一,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集中监控—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的建立,改革创新了公司变电运行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关系。创出了科技创新、电网管理的新路子,彻底解除了由于体制问题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 至今衡水供电公司所有70座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运行管理,中心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齐全,查阅方便;图纸、资料和运行记录等按站放置,使用方便;值班员生活设施到位齐全。 无人值守变电站集中监控的的运行模式,开创了衡水电网变电站远程控制、无人值守的新篇章,促进了电网管理现代化发展,是河北省电力公司和衡水供电公司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升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无人值守变电站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信息技术,运行工作实现了远程化,集约化管理。标志着衡水供电公司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转变。 作者简介: 武蒙,女,河北省衡水市人,生于1981年6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技师,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营销部。 孙勇强,男,河北省衡水市人,生于1980年3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技师,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 牛佳庆,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生于1983年6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高级工,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 变电站论文: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正处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密集阶段,结合阜阳供电公司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中继电保护专业的经验和体会,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提出继电保护专业在改造工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改造;安全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综自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与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改造关系密切,它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送方面。对于老变电站来说,就是把一次设备的信息状态通过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传递到网络监控后台机上,以达到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操作和巡视次数的目的。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概述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老变电站的改造来说,它牵扯到对用户的停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一次专业设备改造的工作和二次专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为了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电力生产者有义务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地规划和控制。应提前对要进行综自改造的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做好“三措一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后,对于需要停电的工作,就要制定停电计划并报上级生产部门审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运行方式部门提交停电申请,提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并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进行沟通,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以最大化地缩短工期,减少停电时间,及时为用户供应优质的电能。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个需要多专业班组相互配合的复杂工作,以阜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为例,运行人员属运行工区管辖;一次人员由修试所管辖,又分属变压器、开关、试验和油化专业;二次专业人员由计量所和调度所管辖,在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二次回路中,表计由计量专业负责,计量回路以外的二次回路由调度所负责,而调度所又分为保护专业、自动化专业和通信专业。众多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工作中同时出现,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综自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笔者作为继电保护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主要从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和杜绝继电保护“三误”发生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工作。 1.防治人身触电,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综自改造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现场保安规定》的要求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符合实际的“现场操作票”,具备经过审核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所必需的设备、材料、施工风险分析,等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措施。 工作负责人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入变电站实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后,确保人身安全,就要充分履行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开工前“三交待”:交待工作任务要清楚明了;交待安全措施要具体详尽;交待技术要求要全面细致。 (2)接受任务“三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安全措施明确,操作步骤明确。 (3)严格执行现场工作“八不准”,即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应办工作票而未办工作票不准工作、应停电不停电不准工作、应验电接地不验电接地不准工作、不经许可不准工作、安全距离不够不准工作、无人监护不准工作、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准工作。 (4)要求对工作班成员进行“三查”,即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是否符合要求。 (5)工作许可人许可工作后,工作负责人要陪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一次确认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和施工安全后,方可对工作班进行工作安全交底。待交待完现场工作任务、工作地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现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后,确保每一个工作班成员均已知晓并签字确认后方可对许可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准凭经验工作,不得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和随意变更安全措施,必须改变安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的要重新办理工作票并重新履行许可手续。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工作负责人在现场监护。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的监护,现场施工地点分散、工作班组混乱、人员分散,工作负责人不可能监护到每一名工作班成员,因此分工作负责人在综自改造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由各个专业设立本专业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为了有效区分工作负责人与分工作负责人,我公司的工作负责人穿印有“工作负责人”的红马甲,分工作负责人穿印有“专责监护人”的红马甲),该小组负责人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监护,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提醒,以保证工作安全,由此达到人人有人监护的目的。 2.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 综自改造施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工作一定要做好,合理地安排工作顺序是笔者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公司,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首先由修试人员进行一次设备的改造工作,同时保护及计量人员分别到保护室和端子箱拆除的需要拆除二次回路接线,自动化人员进行后台调试,保护及计量拆除的二次线工作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敷设电缆,大约修试所进行的一次设备工作结束,二次电缆基本敷设完成。一次人员撤离现场后,由二次人员在开关端子箱和保护室同时进行二次电缆工作,三个小组同时工作,互相配合,电缆头制作、对线工作完成后,三个小组又分开,各自完成所属专业的接线工作。最后进行调试和做传动工作。在做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小组联系运行人员核对保护装置上传到后台的信号与保护装置发出的信号、集控站收到的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再次更正。 为了保证在保护装置调试过 程中不发生微机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事故,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试验前应仔细阅读试验大纲及有关说明书。 (2)尽量少拔插装置模件,不触摸模件电路,不带电插拔模件。 (3)使用的电烙铁、示波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4)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装置在运输中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螺丝松动。特别是CT回路的螺丝及连片,不允许出现丝毫松动的情况。 (5)校对程序校验码及程序形成时间。 (6)试验前对照说明书,检查装置的CPU插件、电源插件、出口插件上的跳线是否正确。 (7)试验前检查插件是否插紧。 (8)试验前检查装置规约设置是否与后台相匹配。 3.杜绝继电保护“三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各点的严格执行,保护装置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但是这还不能保证继电保护“三误”不发生。要杜绝继电保护“三误”,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防误传动:严禁使用短接出口接点的方法来传动保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跑错位置而误动运行设备。插拔继电器和插件,应先断电,防止继电器和插件插错位置,严防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防其它保护误动作:保护装置上电试验前,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校验功能、出口压板是否正常。对交流回路加电流、电压时,要注意把外回路断开,防止反充电或引起其它保护装置误动。 (3)防误整定:因为试验的需要而修改定值,一定要牢记在调试工作结束时务必改回原定值。工作终结前会同运行人员对定值核对,确认无误,并打印、双方签名并交运行人员存档。 (4)防短路、短路和接地:在保护装置试验完毕后,将打开的二次回路、连片按照继电保护安全票和措施票进行逐项恢复,并要求第二人进行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防止出现开路、短路、断路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三、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调试试验结束后,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继电保护装置不会发生人为原因的设备事故。继电保护“三误”得到有效控制后,还应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做一些工作,确保改造设备安全运行。 带负荷测向量工作在改造工作完成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程序,电力设备投运后,必须进行保护的带负荷测向量检查,通过向量图分析交流回路接线,确认正确后,方可将保护投入运行。例如,笔者在进行110kV东平变电站综自改造时,由于10kV高压室内设备改造成保护测控装置与开关柜一体工作,承包给安装公司施工,在#1主变低压侧141开关改造结束后,#1主变保护投入运行前进行带负荷测向量的工作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差动保护回路和低压侧后备保护回路中电流回路的向量为反极性,给保护设备的正确动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保护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电流回路的极性及时调整回路,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设备运行后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要及时消除;不能解决的,在经过分析后,在不影响运行的前提下,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并做好记录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运行中重点巡视,并尽快消除组织消缺验收时发现的缺陷和异常。例如,2004年我公司110kV阜南变综字改造工程中需要将原先为电磁型的变压器保护更换为南锐继保公司的RCS-90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带负荷侧向量工作时,发现高压侧电流为反相序。阜南变是一座单电源终端变电站,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变电站都处在反相序的特殊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很难把110kV进线线路和35kV、10kV出线全部停运,把反相序调整为正相序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RCS-9000型微机主变保护是按照正相序电力系统进行设计的保护装置,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在征得生产部门领导(总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主变保护的定值11点钟接线方式强制改为1点钟接线方式,加强巡检力度,待条件允许后再将反向序调整为正相序,此项工作终于在220kV白果变投入运行后,于2009年7月完成。现在反相序已调整为正相序,为阜南变主变保护正常运行创造了合格的运行条件。工程中的反事故措施要严格按国家电网十八条反措的要求执行。 公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允许在控制室内有一点接地,为保证接地可靠,各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得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已在控制室一点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宜在开关场将二次线圈中性点经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接地,其击穿电压峰值应大于30·Imax伏(Imax为电网接地故障时通过变电站的可能最大接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kA)。应定期检查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防止造成电压二次回路多点接地的现象。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教学培训工作分析 论文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硬件结构;插件;培训 论文摘要:本文说明了各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的硬件具有相同的典型结构,讨论了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回路,开关量输入及输出电路,微型机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算法,人机对话、、通信和电源插件,操作回路等各部分培训的内容、作用和培训方法,并具体介绍了测控装置。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培训教学中,学员要熟悉变压器、线路、电容器等设备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保护测控装置及各种自动控制装置。若在每个具体装置中都全面介绍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但重复太多,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容易全面深人地介绍清楚,且不利于学员理解掌握。因此在培训中,都要对各种装置的共性部分进行统一介绍,即介绍装置的基本结构、原理与接线。下面就装置部分教学培训工作进行IV"结,与大家分享。 一、装置的典型硬件结构 装置部分教学培训中,首先要把装置的典型硬件结构弄清楚。成套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微机保护系统、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装置都是由若干模块组成的,它们的硬件结构都是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软件及硬件模块化的组合与数量不同。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种子系统的典型硬件结构主要包括模拟量输人/输出回路、开关量输人/输出回路、微机系统、人机对话接口回路、通信回路和电源,如图1所示。 装置采用统一硬件平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硬件采用整体面板、国际标准机箱。装置强弱电彻底分离,CPU板采用印刷板、表面装贴技术,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可自检和互检,同时减少各部分的关联性。通信接口方式选择灵活,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合,可实现远方定值修改和切换、事件记录及录波数据上传、压板遥控投退和遥测、遥信、遥控跳合闸。可通过变电站监控系统对保护装置所具有的功能实施全遥控操作。装置采用统一软件平台,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延长了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从“作坊生产阶段”进人到“大规模生产阶段”。装置采用统一数据库处理,在设计装置功能模块时提炼不同功能应用信息的共性,建立一个统一的应用功能数据机构模块,包含每种功能所需的一切信息,形成功能程序的统一的开发平台,降低了功能模块程序开发的难度,提高了功能模块程序的可靠性。 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回路 1.模拟量的输入电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集的一次设备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温度等都是属于模拟量,由于微机只能识别数字量,故模拟信号必须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输人到微机中进行处理。典型的模拟量输人电路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电压形成电路、低通滤波电路、采样电路、多路转换开关及A/D变换芯片五部执电压形成电路除了起电量变换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将一次设备的电流互感器TA、电压互感器TV的二次回路与微机A/D转换系统完全隔离,提高抗干扰能力。通过低通滤波器与采样定理、采样保持器、模拟量多路转换开关、模/数变换(A/D)的详细讲解,使学员熟悉模拟量输人电路如何隔离、规范输入电压及完成模/数变换、与CPU接口,完成数据采集任务。 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讲变换器时向学员展示变换器插件实物,讲清楚变换器的输人信号和输出信号。讲解低通滤波时也将实物插件展示给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可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 2模拟量输出电路 培训中简要说明模拟量输出电路的组成、数/模(D/A)转换器工作原理。模拟量输出电路的作用是把微型机系统输出的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输出,该任务主要由数/模(D/A)变换器来完成。由于D/A转换器需要一定的转换时间,在转换期间,输人待转换的数字量应该保持不变,而微型机系统输出 的数据在数据总线上稳定的时间很短,因此在微机系统与D/A换器间必须用锁存器来保持数字量的稳定,经过D/A转换器得到的模拟信号一般要经过低通滤波器,使其输出波形平滑,同时为了能驱动受控设备,可以采用功率放大器作为模拟量输出的驱动电践 D/A转换器的作用是将二进制的数字量转换为相应的模拟量,其主要部件是电阻开关网络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三、开关量输入及输出电路 开关量输人、输出电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学员只有明白了断路器、变压器分接头的位置状态是如何被采集和输出后才能更好地工作。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中,除模拟信号外,还有大量的以二进制数字变化为特点的信号,如隔离开关、断路器的状态,按钮、普通的开关、刀闸、断路器的触点以及人机联系的功能键的状态等,称为开关量。 1.开关量输入电路 开关量输入电路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变电站内需要的状态信号引人微机系统,如断路器状态、继电保护信号等。开关量输人电路由消抖滤波电路、信号调节电路、控制逻辑电路、驱动电路、地址译码电路、隔离电路等组成。培训中讲清消抖滤波电路与信号调节电路、电隔离技术的应用、驱动控制与端口地址译码问题,特别是要了解简单的开关量输人电路。开关量信号都是成组并行输人(出)微机系统的,每组一般为微机系统的字节,即8, 16或32位,对于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开关量的状态,体现在开关量信号的每一位上,如断路器的分、合两种工作状态,可用0, 1表示。简单的开关量输人电路包括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辅助触点、跳合闸位置继电器触点、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等输入、外部装置闭锁重合闸触点输人、装置上连接片位置输入等回路。 2开关量输出回路 开关量输出电路主要是将CPU送出的数字信号或数据进行显示、控制或调节,如断路器跳闸命令和屏幕显示、报警信号等。开关量输出电路与输人电路基本一样。简单的开关量输出主要包括保护的跳闸出口以及本地和中央信号等,一般都采用并行接口的输出来控制有触点继电器(干簧或密封小中间继电器)的方法,但为提高抗干扰能力,最好也经过一级光电隔离。 四、微型机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算法 微型机系统的CPU是由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成,不仅能进行算法逻辑运算,还能执行各种控制功能。配备一定容量的存储器、输人/输出设备的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计算机监控系统都应具有数据采集和输出控制部分,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基本测控单元的主要内容。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一种经过优化后用于处理实时信号的微控制器。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计算机对采样值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所需的电流、电压的有效值和相位以及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量,或者算出它们的序分量,或者线路和元件的视在阻抗,或者某次谐波的大小和相位等,并根据这些参数的计算结果以及定值,通过比较判断决定装置的动作行为,而完成上述分析计算和比较判断以实现各种预期功能的方法就称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算法。其主要任务是如何从包含有噪声分量的输入信号中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所需的各种电气量参数。培训中要说明研究算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运算的精确度和提高运算的速度。算法的运算速度将影响自动化装置检测量的检测和自动化装置的动作速度。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保护和监控对算法有不同要求。 五、人机对话、通信和电源插件 1.人机时话 人机对话的主要内容有显示画面与数据(包括时间、日期);单线图的状态、潮流信息;报警画面与提示信息;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记录;趋势记录;装置工况状态显示;保护整定值;控制系统的配置显示,包括退出运行的装置的显示以及信号流程图表;值班记录;控制系统的设定显示等。主要介绍人机对话微型机系统的硬件原理、键盘响应电路、屏幕(液晶)显示电路、打印机的接口电路、多机通信和巡检开关、人机对话插件等。重点讲清人机界面操作和命令菜单使用说明。 2.通信插件 通信插件承担着装置的管理和通信任务,是承接装置与夕卜界通信及交换信息的管理插件,如与面板、PC调试软件、监控后台、工程师站、远动、打印机等的联系,根据保护的配置组织上送遥测、遥信、SOE、事件报文和录波信息等。通信插件可根据需要设置有Lan网口、以太网口、RS485口和RS232口,满足不同监控和远动系统的要求。另外,还设置有GPS对时功能,可满足网络对时和脉冲对时方式的要求。 3.电源插件 每个装置均有一个独立的开关电源,向其他插件供电,此开关电源与插件面板构成电源插件(又叫电源模件)。培训中要重点说明输出电压的作用。输出电压十SV为CPU及其外围芯片提供工作电源;15V为模拟输人回路运放提供工作电源;+24V为开出、开人回路提供电源。 六、操作回路 培训中分两个方面介绍操作回路。一是介绍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让学员明白操作回路的基本原理;二是让学员看懂实际的操作回路。 1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 首先介绍断路器操作回路总体上分为合闸回路和跳闸回路两大部分,介绍合闸回路和跳闸回路的工作过程。手动操作时可选择遥控操作或就地操作。当就地/遥控选择开关打至遥控”位置时在后台机上手动遥控操作;当就地/遥控选择开关打至“就地”位置时工作人员在装置上就地操作断路器。然后介绍自动操作时保护接点通过连接压板直接接人控制电源进行断路器操作,并介绍防跳回路的作用和原理。最后介绍位置信号、控制回路断线和事故信号。 2.断路器操作回路实例 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与实际操作回路还有一些距离,为了学员更好地工作,还需要讲解断路器实例操作回路,如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RSC-941A型装置操作回路和南自IOKV线路保护测控柜断路器操作回路。 七、测控装置 测控装置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综合考虑变电站对数据采集、处理的要求,以微机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控制、信号等功能。采用现场测控网络与安装于控制室的中心设备连接,依靠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间隔测控单元实现全变电站的监控。装置完全按照间隔单元实现测量、记录、监视、控制等功能,能够满足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 1.测控装置硬件结构与功能 测控装置主要由交流变换插件、CPU插件、显示面板、通讯插件、开入开出插件、电源插件等模块构成。测控装置功能有开关量变位遥信;电压、电流的模拟量输入;断路器遥控分合,空接点输出,出口动作保持时间可程序设定;脉冲累加单元,空接点开入;遥控事件记录及事件SOE;支持行业标准通讯接口。 2.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 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适用于各电压等级变电站等测量控制领域,实现四遥及同期合闸等自动功能。 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为19英寸机箱装置配置,2一3块交流采集模件(AC),共采集12路电流、12路电压、1块直流温度采集模件(DC, TDC)可选,共12路采集、2块数字量采集模件(DI),共40路采集(包括脉冲量采集);2块智能控制模件(OUT),共20路开接点输出;CPU模件、POWER模件各一块。该装置插件图如图3所示。 PSR652数字式综合测控单元面板由液晶显示屏、二级管指示灶复归按钮和键盘等四部分组成。PSR 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的键盘操作和液晶显示界面采用对话框结合菜单式操作方式。 八、总结 培训过程中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先讲授一般装置的原理与组成,再讲一个具体的测控装置的组成、原理、特点、功能。针对受训人员所在的工作环境、所使用的设备及上述电路的实物插件,拍一些相关实物图片放在课件里,让学员摸得着、看得见,以便更好地实施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更新,知识更新包含两个内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培训更是体现在应用中。职工培训注重实际及相关技能的培养是职工培训与传统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职工培训的特性所在。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过程的实施、培训方式的设计等都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学习内容不是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变化,即从标准模式到量身定做,直接使用实际案例,案例分析要与当前的业务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业务导向、结果导向和日常工作导向,现场培训采用团队学习、专题讨论等方式,很好地促进了技能的传播,使员工具有多种技能。 几年的培训实践表明,要做好培训,培训师的学习力要强,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在课程中充实新的理论和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法多样,案例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培训使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竟争力。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两网”改造的深入和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大量采用远方集中监视、控制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可能。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向,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但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标准问题,以及运行和检修的管理体制等问题。基于运行经验,该文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监控功能;通信规约;设备选型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热点之一。它既是电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我国每年变电站的数量以3%~5%的速度增长,每年有千百座新建变电站投入运行;同时根据电网的要求,每年又有不少变电站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自动化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无论从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自行开发研制的系统,在技术和数量上都有显著的发展。 但工程实际当中,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值班。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问题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自动化系统模式、管理标准等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1 生产厂家的问题 目前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型当中存在着如所选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产品质量不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主要有以下问题: •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用户又过分追求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不断被使用。厂家只要有人买就生产,改进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起码的质量保证措施,有些外购部件更是缺乏管理,因而导致部分投产的变电站问题较多; •有些厂家就某产品只搞技术鉴定,没搞产品鉴定; •另外,生产厂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作用、结构及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宣传和介绍不够,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对系统认识不透彻,造成设计漏洞较多。 1.1.2 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 如果所有厂家的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 1.1.3 抗干扰问题 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问题,亦即所谓的电磁兼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却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传统上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出厂时抗干扰试验手段相当原始,仅仅做一些开关、电焊机、风扇、手提电话等定性实验,到现场后往往也只加上开合断路器的试验,一直没有一个定量的指标,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是保证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和稳定运行的基础,选择时应注意, 合格的自动化产品,除满足一般检验项目外,主要还应通过高低温试验、耐湿热试验、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动模试验,而且还要重点通过四项电磁兼容试验,分别是:1 MHz脉冲干扰试验、静电放电干扰试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快速瞬变干扰试验。 1.1.4 传输规约和传输网络的选择问题 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规约。目前国内各个地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各种形式的规约,如部颁CDT、SC-1801、DNP3.0等。 1995年IEC为了在兼容的设备之间达到互换的目的,颁布了IEC 60870-5-101传输规约,为了使我国尽快采用远动传输的国际标准,1997年原电力部颁布了国际101规约的国内版本DL/T 634-1997,并在1998年的桂林会议上进行了。该规约为调度端和站端之间的信息传输制定了标准,今后站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与远方调度传输协议应采用101规约。 站内局域网的通信规约。目前许多生产厂家各自为政,造成不同厂家设备通信连接的困难和以后维护的隐患。 1997年IEC颁布了IEC 60870-5-103规约,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颁布了国际103规约的国内版本DL/T 667-1999,并在2000年的南昌会议上进行了,103规约为继电保护和间隔层(IED)设备与变电站层设备间 的数据通信传输规定了标准,今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协议要求采用103规约。 电力系统的电能计量传输规约。对于电能计量采集传输系统,IEC在1996年颁布的IEC 60870-5-102标准,即我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19-2000,是我们在实施变电站电能计量系统时需要遵守的。 上述的三个标准即常说的101、102、103协议,运用于三层参考模型(EPA)即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结构之上,是相当一段时间里指导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是按照非平衡式和平衡式传输远动信息的需要制定的,完全能满足电力系统中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将得到广泛应用。 IECTC57即将制定无缝远动通信体系结构,具有应用开放和网络开放统一的传输协议 IEC 61850。该协议将是变电站(RTU或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到控制中心的唯一通信协议,也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甚至控制中心的唯一的通信协议。目前各个公司使用的标准尚不统一,系统互联和互操作性差,因此,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设备选型上应考虑传输规约问题,即在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应使用101规约,在变电站内部应使用103规约,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应使用102规约。新的国际标准IEC 61850颁布之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过程层到控制中心将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 1.1.5 开放性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的互操作性(互换性);系统应能包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新的发展要求;还必须考虑和支持变电站运行功能的要求。而现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却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各厂家的设备之间接口困难,甚至不能连接,从而造成各厂家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另外,各种屏体及设备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给维护和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在我们现有的综合自动化设备中,厂家数量较多,各厂不同系列的产品造成产品型号复杂,备品备件难以实现,设备运行率低的问题。 1.2 组织模式选择的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方案随着变电站的规模、复杂性、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重要地位、所要求的可靠性以及变电层和过程层总线的数据流率的不同而变化。如果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模式选择合适的话,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节约材料,而且由于系统功能全、质量高、其可靠性高、可信度大,更便于运行操作。因此,把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择关,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和全分散式三种类型。现将三种结构形式的特点简述如下。 集中式:集中式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采用不同档次的计算机,扩展其外围接口电路,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开关量和数字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与处理,分别完成微机控制、微机保护和一些自动控制等功能。这种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减少占地面积、造价低,适用于对35 kV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但运行可靠性较差,组态不灵活。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配电线路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分散安装在开关柜内,而高压线路和主变压器保护装置等采用集中组屏的系统结构。此结构形式较常用,它有如下特点: •10~35 kV 馈线保护采用分散式结构,就地安装,可节约控制电缆,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交换信息。 •高压线路保护和变压器保护采用集中组屏结构,保护屏安装在控制室或保护室中,同样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通信,使这些重要的保护装置处于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对可靠性较为有利。 •其他自动装置中,如备用电源自投控制装置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采用集中组屏结构,安装于控制室或保护室中。 全分散式:全分散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以一次主设备如开关、变压器、母线等为安装单位,将控制、I/O、闭锁、保护等单元分散,就地安装在一次主设备屏(柜)上。站控单元通过串行口与各一次设备相连,并与管理机和远方调度中心通信。它有如下特点: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配置,大大缩小了控制室的面积。 •减少了施工和设备安装工程量。由于安装在开关柜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在开关柜出厂前已由厂家安装和调试完毕,再加上铺设电缆的数量大大减少,因此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的工期随之缩短。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设备之间的互连线,节省了大量连接电缆。 •全分散式结构可靠性高,组态灵活,检修方便,且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上述三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推出,虽有时间先后,但并不存在前后替代的情况,变电站结构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各种系统特点和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予以选配。如以RTU为基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用于已建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而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更适用于新建变电站。 由于微处理器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全分散式自动化系统的出现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选择余地。伴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增多,无论是新建、扩建或技改工程,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都应该严格执行有关选型规定,力求做到选型规范化。经选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价格比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用性好,而且要求生产厂家具有相当技术实力,有一定运行业绩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1.3 电力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系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计量、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要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有时会发生推诿责任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两专业衔接部分的许多缺陷问题成为“两不管地带”,不利于开展工作。 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尤其是远动系统的实时性、遥测精度、遥信变位响应速度、信号复归和事故总信号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强;对传动实验及通道联测的实现、软件资料备份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内容。 1.4 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设备的维护依靠厂家,在专业管理上几乎没有专业队伍,出了设备缺陷即通知相应的厂家来处理,从而造成缺陷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专业化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了解和学习。 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明确,杜绝各基层单位“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现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明确,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防止电网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2 结束语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鉴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当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各岗位的电力工作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不能因循守旧,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地运行。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一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设计。该通信系统具有信息传送效率高,安全、可靠性好,可扩展性强的特点。通信软件应用RTOS开发平台,采用先进的、标准的和成熟的通信网络技术,充分考虑网络的开放性、可扩充性等相关问题,并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变电站。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通信网 接口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0. 引言 变电站是输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电网的主要监控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电压等级和电网复杂程度也大大的提高。传统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已无法满足降低变电站造价和提高变电站安全与经济运行水平这两方面的要求。 而现在变电站所采用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将站内继电保护,监控系统,信号采集,远动系统等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硬件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式软件来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局域网来代替电缆,用主动模式来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具有可靠、安全、便于维护等特点。 分散分层分布式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对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一个可靠、高效的网络结构,是解决问题关键。90年代中期,国内外曾掀起一场“现场总线热”,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以及采用设备总线时信息量大且传输较慢的特点,造成了现场总线存在多种标准,阻碍了其发展。以太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技术上日臻成熟。随着嵌入式以太网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太网已十分便利的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太网具有高速、可靠、安全、灵活的特点,使其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变电站通信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 1)管理和控制一体化局域网将无可争议地选用以太网。 2)间隔级控制总线在FF-H2总线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工业级以太网和Profibus MMS(Manufacturing Messageing Specification制造厂信息规范)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被发展成PCC(Programable computer controller),即用智能模块实现逻辑及自动控制功能,它比常规的PLC具有可交流采样、通讯组态方便等优点。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的基本设计原则 通信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包括当地采集控制单元与变电站监控管理层之间的通信,变电站当地与远方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系统通讯网架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本文从以下方面考虑变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的设计: 1)电力系统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讯网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2)系统通讯网应能使通讯负荷合理分配,保证不出现“瓶颈”现象,保证通讯负荷不过载,应采用分层分布式通讯结构。此外应对站内通讯网的信息性能合理划分,根据数据的特征是要求实时的,还是没有实时性要求以及实时性指标的高低进行处理。另外系统通信网设计应满足组合灵活,可扩展性好,维修调试方便的要求。 3)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 4)应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变电所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系统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是 灵活多样的且具有延续性。 5)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6)对于通信媒介的选用,设计原则是在技术要求上支持采用光纤,但实际工程中也考虑以屏蔽电缆为主要的通信媒介。 7)为加速产品的开发,保持对用户持续的软件支持,对用户提出的建议及要求的快速响应,就要求摆脱小作坊式的软件开发模式,使软件开发从“小作坊阶段”进入“大生产阶段”, 采用先进的通信处理器软件开发平台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并开发应用与其之上的通信软件平台。 3. 通信网的软硬件安装 3.1.硬件的选择 为了保证通信网的可靠性,通信网构成芯片必须保证在工业级以上,以满足湿度、温度和电磁干扰等环境要求。通讯CPU采用摩托罗拉公司或西门子公司的工控级芯片,通讯介质选择屏蔽电缆或光纤。 3.2. 接口程序 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装置通信CPU除保留标准的RS232/485口用于系统调试维护外,其它各种接口采用插板式结构,设计支持以下三类共七种方式:标准RS485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和光纤星型耦合型;标准 Profibus FMS 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光纤环网、光纤冗余双环网;标准Ethernet ,考虑双绞线星型和光纤星型(通信管理单元考虑以上两种类型的双冗余配置)。 3.3. 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应建立符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的计算机间的网络通讯,根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要求,在保证可靠性及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注意开放性及可扩充性,并且所选择的网络应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和通用性,尽量靠国际标准。长期以来,不同的变电站监控系统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如何实现不同系统的互连和信息共享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应采用规范化、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规约。为此在系统中选用了应用于RS485网络的IEC61870-5-103规约、应用于Profibus 的MMS行规以及应用于TCP/IP上的MMS行规。它们都具有可靠性、可互操作性、安全性、灵活性等特点。 4.通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通信软件的设计涉及到多种设备的配合问题,本文只以DF300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为例,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软件设计与运行原理。 4.1. 软件功能与运行原理 在DF300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采用二级分层分布式网络。针对110KV中压变电站的要求,我们可采取图2所示的组网方式。后台与主站都是一种监控系统,其主要功能为监视各智能单元的运行状态,并能对各智能单元进行控制。而监控系统为完成其主要功能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都是由通讯转换器DF3211或保护管理单元DF3210来提供的。因此,从数据流控制的角度来看,通讯程序主要完成智能单元运行状态信息的上报和监控系统控制信息的下发两种功能。智能单元的运行状态信息一般包括遥测数据、遥信数据、电度数据、突发数据等。监控系统的控制信息则包括遥控命令、对时命令、查询命令等。本文中的变电自动化系统通讯程序所要完成的数据结构与函数过程如图3所示。 4.2. 软件开发平台——RTOS 随着应用的复杂化,对控制精度、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微处理器往往要同时完成很多任务。体现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产品中,由于信息采集量越来越大,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简单地用单一任务来轮询,往往造成通信的“瓶颈”现象,如保护和测量设备采集到的实时信息无法及时向上传递。多任务编程的特点是:程序在功能上以任务的形式存在, 各个任务之间相对独立,可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任务间的信息交换和相互控制,可通过优先级、时间片来控制各任务执行的顺序。多任务编程的特点打破了传统软件顺序执行的框架,便于程序的系统开发、调试及维护。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是面向21世纪嵌入式设计的基础和标准开发平台。高性能软件开发平台可以使嵌入式软件程序的开发进入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有了高性能开发平台,可以极大的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RTOS体现了一种新的系统设计思想和一个开放的软件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种更为通用的通用软件平台,软件工程师可以在不大量变动系统其他任务的情况下增加或删除一个通信规约;一个大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有多个工程师同时进行系统的软件开发,各个人之间只要制订好规程和协议即可,既缩短了开发时间,又降低了最终通信软件产品对于具体某个人的依赖性。 4.3. 与因特网结合 通信管理单元提供内置的WEB-SERVER,可动态向外部系统数据,这部分可采用在RTOS之上外购WEB—SERVER模块来开发完成,更为方便的是,在设置各种系统参数和浏览现场实时数据时,只需要一个标准的浏览器软件,如Microsoft 的IE即可。 5. 改进的网架结构 当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可靠性要求进一步提高时,可采用图4所示的网架结构。即对通信管理单元和通道实行主备切换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对通信管理单元和通信切换器的要求较高。在这种模式下,当通信管理单元损坏或通道故障时均得到切换,因此这种模式更可靠、更安全。 6.结论 本文所述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系统采用代表国际技术发展潮流,先进的、标准的和成熟的通信网络技术。采用双网网络,双机热备用,光纤双环冗余自愈系统,采用国际标准通信规约协议,充分考虑网络的开放性、可扩充性及工程化的相关问题。本通信系统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强等特点,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多家变电站。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几点理解及认识 摘要:本文讨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有关的技术要求和基本的功能配置,结合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对其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理解及认识。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智能单元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各级调度中心要求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进而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即采用无人值班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当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已改变了传统二次设备的模式,为简化系统,信息共享,减少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等方面已改变了变电站运行的面貌。基于上述原因,变电站自动化由“热门话题”已转向了实用化阶段,电力行业各有关部门把变电站自动化做为一项新技术革新手段应用于电力系统运行中来,各大专业厂家亦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做为重点开发项目,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相应地推出各具特色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满足电力系统中的要求。 国外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开发,到目前为止,各大电力设备公司都陆续地推出系列化的产品。如ABB,SIEMENS,HARRIS等公司,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新建变电站大部分采用了全数字化的二次设备;相应地采用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我国开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及开发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较晚,但随着数字化保护设备的成熟及广泛应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成熟应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被电力系统用户接受使用,但在电力部门使用过程中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则:一是中低压变电站采用自动化系统,以便更好地实施无人值班,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二是对高压变电站(220kV及以上)的建设和设计来说,是要求用先进的控制方式,解决各专业在技术上分散、自成系统,重复投资,甚至影响运行可靠性。并且在实际的工程中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重复,表现在计量,远动和当地监测系统所用的变送器各自设置,加大了CT,PT负载,投资增加,并且还造成数据测量的不一致性;远动装置和微机监测系统一个受制于调度所,一个是服务于当地监测,没有做到资源共享,增加了投资且使现场造成复杂性,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2) 缺乏系统化设计 而是以一种”拼凑”功能的方式构成系统,致使 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不高,部分功能及系统指标无法实现。 (3)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工程设计缺乏规范性的要求,尤其是系统的各部分接口的通信规约,如涉及到不同厂家的产品,则问题更多,从而导致各系统的联调时间长,对将来的维护及运行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进而影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投入率。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的功能 2.1 微机保护:是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及备自投,低频减载等安全自动装置。各类保护应具有下列功能: 1).故障记录 2).存储多套定值 3).显示和当地修改定值 4).与监控系统通信。根据监控系统命令发送故障信息,动作序列。当前整定值及自诊断信号。接收监控系统选择或修改定值,校对时钟等命令。通信应采用标准规约。 2.2 数据采集 包括状态数据,模拟数据和脉冲数据 1).状态量采集 状态量包括:断路器状态,隔离开关状态,变压器分接头信号及变电站一次设备告警信号等。目前这些信号大部分采用光电隔离方式输入系统,也可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保护动作信号则采用串行口(RS-232或RS485)或计算机局域网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2).模拟量采集 常规变电站采集的典型模拟量包括:各段母线电压,线路电压,电流和功率值。馈线电流,电压和功率值,频率,相位等。此外还有变压器油温,变电站室温等非电量的采集。 模拟量采集精度应能满足SCADA系统的需要。 3).脉冲量 脉冲量主要是脉冲电度表的输出脉冲,也采用光电隔离方式与系统连接,内部用计数器统计脉冲个数,实现电能测量。 2.3 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测距 事件记录应包含保护动作序列记录,开关跳合记录。其SOE分辨率一般在1~10ms之间,以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对SOE的要求。 变电站故障录波可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集中式配置专用故障录波器,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另一种是分散型,即由微机保护装置兼作记录及测距计算,再将数字化的波型及测距结果送监控系统由监控系统存储和分析。 2.4 控制和操作闭锁 操作人员可通过CRT屏幕对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组投切进行远方操作。为了防止系统故障时无法操作被控设备,在系统设计时应保留人工直接跳合闸手段。操作闭锁应具有以下内容: 1).电脑五防及闭锁系统 2).根据实时状态信息,自动实现断路器,刀闸的操作闭锁功能。 3).操作出口应具有同时操作闭锁功能 4).操作出口应具有跳合闭锁功能 2.5 同期检测和同期合闸 该功能可以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实现。可选择独立的同期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微机保护软件模块实现。 2.6 电压和无功的就地控制 无功和电压控制一般采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投切电容器组,电抗器组,同步调相机等方式实现。操作方式可手动可自动,人工操作可就地控制或远方控制。 无功控制可由专门的无功控制设备实现,也可由监控系统根据保护装置测量的电压,无功和变压器抽头信号通过专用软件实现。 2.7 数据处理和记录 历史数据的形成和存储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上一级调度中心,变电管理和保护专业要求的数据,主要有: 1).断路器动作次数 2).断路器切除故障时截断容量和跳闸操作次数的累计数 3).输电线路的有功、无功,变压器的有功、无功、母线电压定时记录 的最大,最小值及其时间。 4).独立负荷有功、无功,每天的峰谷值及其时间 5).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记录 根据需要,该功能可在变电站当地全部实现,也可在远动操作中心或调度中心实现。 2.8 人机联系 2.9 系统的自诊断功能: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自诊断信息也象被采集的数据一样周期性地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 2.10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 本功能在常规远动‘四遥’的基础上增加了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定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其信息量远大于传统的远动系统。 根据现场的要求,系统应具有通信通道的备用及切换功能,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同时应具备同多个调度中心不同方式的通信接口,且各通信口及MODEM应相互独立。保护和故障录波信息可采用独立的通信与调度中心连接,通信规约应适应调度中心的要求,符合国标及IEC标准。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同调度中心对时,统一时钟的功能,还应具有当地运行维护功能。 2.11 防火、保安系统。从设计原则而言,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具有防火、保安措施。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及模式 3.1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1).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这里所谈的‘分布’是按变电站资源物理上的分布(未强调地理分布),强调的是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研究分布问题的。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要做到完全分布式结构,在可扩展性、通用性及开放性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及技术实现上就会遇到许多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分散安装布置时,恶劣运行环境、抗电磁干扰、信息传输途径及可靠性保证上存在的问题等等,就目前技术而言还不够十分成熟,一味地追求完全分布式结构,忽略工程实用性是不必要的。 2).集中式系统结构 系统的硬件装置、数据处理均集中配置,采用由前置机和后台机构成的集控式结构,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目前国内许多的厂家尚属于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有以下不足:前置管理机任务繁重、引线多,是一个信息‘瓶颈’,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即在前置机故障情况下,将失去当地及远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另外仍不能从工程设计角度上节约开支,仍需铺设电缆,并且扩展一些自动化需求的功能较难。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结构形成的原由,变电站二次产品早期开发过程是按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部分分类、独立开发,没有从整个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下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在进行变电站自动化工程的设计时,大多采用的是按功能‘拼凑’的方式开展,从而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以及出现许多无法解决的工程问题。 3).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站级)和就地单元控制级(段级)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 站级系统大致包括站控系统(SCS)、站监视系统(SMS)、站工程师工作台(EWS)及同调度中心的通信系统(RTU): 站控系统(SCS):应具有快速的信息响应能力及相应的信息处理分析功能,完成站内的运行管理及控制(包括就地及远方控制管理两种方式),例如事件记录、开关控制及SCADA的数据收集功能。 站监视系统(SMS):应对站内所有运行设备进行监测,为站控系统提供运行状态及异常信息,即提供全面的运行信息功能,如扰动记录、站内设备运行状态、二次设备投入/退出状态及设备的额定参数等。 站工程师工作台(EWS):可对站内设备进行状态检查、参数整定、调试检验等功能,也可以用便携机进行就地及远端的维护工作。 上面是按大致功能基本分块,硬件可根据功能及信息特征在一台站控计算机中实现,也可以两台双备用,也可以按功能分别布置,但应能够共享数据信息,具有多任务时实处理功能。 段级在横向按站内一次设备(变压器或线路等)面向对象的分布式配置,在功能分配上,本着尽量下放的原则,即凡是可以在本间隔就地完成的功能决不依赖通讯网,特殊功能例外,如分散式录波及小电流接地选线等功能的实现。 这种结构相比集中式处理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设备故障只影响局部,即将‘危险’分散,当站级系统或网络故障,只影响到监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护、控制功能在段级仍可继续运行;段级的任一智能单元损坏不应导致全站的通信中断,比如长期霸占全站的通信网络。 (2) 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较高,利于工程的设计及应用。 (3) 站内二次设备所需的电缆大大减少,节约投资也简化了调试维护。 3.2 基本的模式 1).基本配置: (1) 集中处理集中布置:将集控式屏、台都集中布置在主控制室。 (2) 分布处理集中布置:将分布式单功能设备集中组屏仍集中布置在主控制室。 (3) 分布处理分散布置:将分布式单功能设备布置在一次设备的机柜内或采用就地就近组屏分散设置的方式。 2).基本模式: (1) 对于新建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式: A.对于容量较大、设备进出线回路数较多、供电地位重要且投资较好的变电站,可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的双机备用系统,辅之相应的保护、测量、控制及监测功能,并完成远方RTU的功能。 B.对于容量较小,主接线简单,供电连续性要求不高的变电站,宜取消常规的配置及前置机,采用单机系统,完成保护、测量、控制等功能的管理,并完成远方RTU的功能。 (2) 对于扩建及改造现有的按常规二次系统设计的自动化系统设计方式: A.改造项目可采用新配置的具有三遥(或四遥)功能的RTU,完成对老站保护动作信息、设备运行状态及部分功能的测量,并对原有的常规二次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或RTU增加数据采集板,使之能与增设的自动化设备构成整体。 B.当扩建项目的范围较大,用户对自动化的要求较高,投资又允许时,通常采用自动化系统方案。 4. 几个问题的认识及探讨 4.1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变电站自动化是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进行各种运行作业,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的范畴包括综合自动化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指将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保护、测量、信号、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利用微机技术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执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它是自动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应用。其具有以下特征: 1).功能综合化:是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要求,将二次系统的功能综合考虑,在整个的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下,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以达到协调一致的继电保护及监控系统。‘综合’(INTEGRATED)并非指将变电站所要求的功能以‘拼凑’的方式组合,而是指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整个系统性能指标的最优化。表现在: (1) 简化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硬件配置,尽量避免重复设计。如远动装置和微机监测系统功能的重复设置,没有达到信息共享。 (2) 简化变电站各二次设备之间的互联线,节省控制电缆,减少PT、CT的负载。力争克服以前计量、远动和当地监测系统所用的变送器各自设置,不仅增加投资而且还造成数据测量的不一致性。 (3) 保护模块相对独立,网络及监测系统的故障不应影响保护功能的正常工作;对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由于其重要程度,应考虑保护、测量系统分开设置;而对于110kV以下低压变电站,就目前的技术应用水平及工程应用角度而言,可以考虑将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为一体的智能单元,这样不但利于运行管理及工程组合,而且降低投资成本。 (4) 减少安装施工和维护的工作量,减少总占地面积,降低总造价或运行费用。 (5) 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保证电能质量。 (6) 有利于全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 2).系统构成的数字化及模块化:保护、控制、测量装置的数字化(即采用微机实现,并具有数字化通信能力),利于把各功能模块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便于接口功能模块的扩充及信息的共享。另外方便模块的组态,适应工程的集中式、分布分散式和分布式结构集中式组屏等方式。 3).操作监视屏幕化:当变电站有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在当地监控系统的后台机(或主机)上进行,当变电站无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功能在远方的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的主机或工作站上进行,不管那种方式,操作维护人员面对的都是CRT屏幕,操作的工具都是键盘或鼠标。 4).运行管理智能化:体现在无人值班、人机对话及操作的屏幕化、制表、打印、越限监视和系统信息管理、建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开关操作及防误操作闭锁等方面,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及人无法做到的工作。 4.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内通信网络的建立 变电站内传送或交换的基本信息有:测量及状态信息;操作信息;参数信息。根据信息传送的性能要求,大致可分两类考虑,一类要求实时响应较高的信息,如事故的检出、告警、事件顺序记录和用于保护动作的信息,要求传送速度较高;另一类是对时间响应要求不高的信息,如用于录波、记录及故障分析的信息,可允许较长的传送时间。对于不同的数据亦有不同的安全性要求,站内通信网联系站内各个智能单元、后台监控及远方通信装置,是整个系统的关键,根据实际系统结构及工程实际需要,大致按以下原则考虑: 1).电力生产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信网的可靠性应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满足温度、湿度和电磁干扰等环境要求,另一方面应考虑备用措施。 2).站内通信网应根据通信负荷的特点合理分配,保证不出现‘瓶颈’现象,通讯负荷不过载,对于大型变电站考虑100~256个负载节点,一般中小型变电站考虑不超过60~100个负载节点。通讯距离设计考虑不超过1kM.。 3).站内通信网应满足组合灵活、可扩展性好、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以及调试维修方便的要求。宜采用总线形网络。 4).通信媒介的选用原则是尽量采用光纤,考虑到工程的经济性,仍可采用电缆作为主要的通信媒介,但电缆接口一般设有隔离变压器,以抑制共模干扰. 5).站内通信网的协议及规约应尽量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 6).站内通信网的站级通信网由于处于较佳的运行环境,其信息流较大(分布式集中布置),故可采用高速网;段级通信网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并且可能处于运行环境比较恶劣(分布式分散布置),因实际的信息量不是很大,可考虑慢速网(如现场总线或485通信方式)的环境。 4.3 实际工程设计的考虑 为了使实际工程工作可靠,维护方便,扩展灵活,易于用户操作和管理,在系统不同的层次,需解决不同的问题。 1).前置智能单元 前置智能单元是系统的基层,执行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如保护、测量、控制等。我们希望这些基层模块尽量不受网络状态的影响,特别是继电保护装置,要求在无网络的状态下能完成保护的基本功能,因此在设计基层装置时,尽量采用自成一体的办法。 为了提高基层功能模块的质量,尽量采用通用化的模块,因此硬件平台的模块化设计,在基层尤为重要。本着这种思想设计出有限品种的模块,拼装成不同的功能装置,这对模块设计成本的降低、生产的组织等均具有好处。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少基层模块软件对工程的依赖性(即工程有关部分的软件),一种办法将与工程有关的软件改成系统配置文件存于可擦写的存储器内,另一种办法是将与工程有关的(例如通信规约)软件用一个独立的模块来实现。 2).网络通信层 为了保证网络层的完好,应该注意对网络层的监视,这可以从后台和前置两个层次来实现,在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以采取两个独立通讯网络工作,或同时工作,或者互为备用。 3).后台监控 后台监控的操作、管理、维护是系统中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减少用户对厂家的依赖,在后台软件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人机界面的友善性,操作要方便、易学、易懂,功能的开放性,当系统中功能模块的增加和减少或具有不同通信协议规约的设备加入,后台监控系统应能方便的增加及删除,操作也简单明了,不至于遇到上述问题时要修改后台软件。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系统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落。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机控制时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其简单可靠、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好等特点逐步为国内用户所接受,并在一些大型变电站监控项目中获得成功的应用。 1.1 系统概念 1.1.1系统设计思想 完整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 (1)分布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 (2)集中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 (3)简单可靠。 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 (4)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 (5)兼容性好。 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 1.1.2系统规范 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工业标准软件,UNIX操作系统,X窗口人机接口及TCP/IP网络通讯规约。为满足开放系统之要求,系统设计一般采用:可携性软件设计——容许硬件技术发展后之软件转换;标准计算机产品——容许整个系统高度兼容性能。 1.2 系统功能 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为视窗图形化显示,利用鼠标控制所有功能键等标准方式,使操作人员能直观地进行各种操作。一般来说,系统应用程序菜单为树状结构,用户利用菜单可以容易到达各个控制画面,每个菜单的功能键上均有文字说明用途以及可以到达哪一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报警显示。 所有系统之原始数据均为实时采集。 系统应用程序的每一项功能均能按用户要求及系统设计而改编,以符合实际需要,并可随变电站的扩建或运行需要而灵活地进行扩充和修改。一般情况下系统可按以下基本功能配置:(1)系统配置状况;(2)变电站单线图;(3)报警表;(4)事件表;(5)遥控修改继电器整定值;(6)操作闭锁;(7)电量报表;(8)趋势图。 1.2.1变电站单线图 单线图可显示变电站系统接线上各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并动态更新,例如: (1)馈线开关之状态,开关的状态可用颜色区别。 (2)开关的操作由鼠标选择对应之开关或刀闸。 (3)每路馈线之测量值可在同一画面上显示。 (4)继电器整定值可修改。 1.2.2数据采集、处理 采集有关信息,如开关量、测量量、外部输入讯号等数据,传至监控系统作实时处理,更新数据库及显示画面,为系统实现其他功能提供必需的运行信息。 1.2.3运行监视 系统的运行状况可通过文字、表格、图像、声音或光等方式为值班人员及时提供变电所安全监控所必需的全部信息。 (1)报警。 按系统实际需要,用户可以指定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或保护动作时自动发出报警,如一般可设置在以下情况发出报警:开关量突变(如保护跳闸动作);断路器位置错位;模拟量超过整定值;变压器保护动作(如瓦斯、温度)。 模拟量之越限值可在线修改。每个报警均有时间、报警信息及确认状态显示。 (2)事件。 系统中所有动作事件,如继电保护动作,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的操作等。均可自动打印及存入系统硬盘记忆,如设置对以下情况的事件进行记录:所有报警信息;操作人员确认有关报警;开关的操作;继电器动作和状态信息;系统通讯状况。 每个事件均有时间及有关信息文字说明,并可自动打印记录。 1.2.4调整继电器整定值 可通过系统主机或集中控制柜修改各继电器的保护功能和整定值。所有遥改功能均为在线方式,修改完成后的定值将直接传回对应的继电器储存。 1.2.5操作闭锁 系统对所有操作对象均可设定闭锁功能,以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 1.2.6模拟量采集及报表产生 采集的数据储存於系统硬盘作为编辑报表的基础。按变电站实际输入的信号,可制作出不同的报表:有功电量日、月、年报表;馈线电流日、月、年报表。 1.2.7趋势图 趋势图提供操作人员快速及直观的数据统计,趋势图可分为图形式或表格式两种。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 2.1 国产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现状 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我院设计中用得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如下:(1)由于甲方、设计院对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保护系统有长期的运行、设计和维护经验,故一般认为老系统的可靠性高;(2)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仅在个别地区供电部门的大力推荐下,在当地的一些变电站中开始尝试这一新技术;(3)进口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价格昂贵,只有部分大型新建的并由外资贷款的工程,由于外方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全套引进这部分的技术及设备;(4)目前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对新系统缺乏了解。由于以上一些原因制约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的发展和运用。 2.2 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应用实例 在我院一个35kV变电所改造工程中,成功地将国产的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运用于终端变电站。施工图设计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保护,并设置了信号屏。 2.2.1微机保护系统与传统保护系统的比较 传统的保护系统与微机保护装置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用微机控制的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并取消了传统的信号屏等装置,相应的信号都输入至计算机。为便于集中控制,采用集中式设计——将所有的控制保护单元集中布置,整个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非常简单清晰,所有设备由微机保护屏、微机采集屏、交直流屏和监控系统组成。屏柜的数量较传统的设计方式大量减少。由于各种微机装置均采用网络通讯方式与当地的监控系统进行通讯而不是传统的接点输出到信号控制屏,因此二次接线大量减少。同时由于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当地监控系统来取代占地多、操作陈旧的模拟控制屏,使得所有的操作更加安全、可靠、方便。 2.2.2微机保护的系统配置及监控系统 系统保护由下列装置组成: (1)线路保护装置。 (2)主变保护装置——可完成变压器的主、后备保护。 (3)综合保护装置。 (4)线路保护装置。 (5)电容器保护装置。 (6)备用电源自投装置。 (7)小电流接地检测装置。 (8)综合数据采集装置。 (9)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控制操作、画面制作、监视显示、事故处理、制表与打印。 2.2.3设计微机保护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控制和保护单元都是采用微机装置,故一些必要的开关量和模拟量应从开关柜引至微机采集、保护屏。根据控制和保护要求的不同,输入的量也不同。 (2)开关柜与微机装置之间的端子接线较简单,大量的二次接线在微机采集控制单元和保护单元内部端子连接。 (3)传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结果不能直接输入到计算机,须转换为计算机整定值。 该变电所投产运行后,除开始操作人员对微机系统不熟悉原因使用过控制保护单元的紧急手动按钮外,基本上都在微机装置和监控计算机上操作,整个系统运行良好。 3 结束语 变电站微机自动化系统目前运用得还不够广泛,但在先进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其系统化、标准化和面向未来的概念正逐步取代了繁琐而复杂的传统控制保护系统。
信息通信论文:通信信息技术下企业物流的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经济一体化、经营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协调好企业复杂的经营活动,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去思考、解决问题能够使决策者更全面的认识问题,理清整体结构,抓住重点,从而做出正确而持续有效的决策。系统思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情况下,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寻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开始重视以系统的观点来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以有效协调与供货商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其实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有效协调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物流管理及物流管理系统 1.物流及企业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可以定义为企业从订购原材料,一直到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或第三方物流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企业物流管理是管理者对企业各个物流活动,以及物流过程中的整体计划、决策、实施、控制等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从采购原材料、经过加工处理到销售给分销商或第三方物流、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的管理活动。 2.企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物流活动有运输、库存管理、装卸搬运、生产、包装、配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用料控制等。装卸搬运也称为物料搬运,物流的各个主要环节和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依赖装卸搬运活动进行衔接。用料控制主要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材料使用情况,是生产部门与库存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 根据企业具体的物流活动可以将其物流管理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的计划执行过程中,由于实施人员的理解误差可能造成实际行动偏离计划,或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各个因素发生变化,使得企业必须及时变更原来的计划,这就需要企业有监督控制部门对企业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对各种情况的变化及时反应,以保证企业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 另外,为了便于物流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及数据交换,企业还应设置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 所以,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具体分解为如下子系统; 计划分析子系统、采购子系统、运输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客户服务子系统、监督控制子系统。 (1)计划分析子系统根据销售子系统及客户服务子系统提供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生产子系统提供的本企业的生产能力等资料,制定企业生产计划; (2)采购子系统根据生产计划以及库存管理子系统反馈的库存情况及时采购材料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3)运输子系统则根据祠料采购子系统提供的采购情况、产品销售子系统提供的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客户服务子系统提供的信息严格部署自己的运输计划,以保证材料以及产品能准时到达,提高效率,优化企业客户服务; (4)库存管理子系统根据运输子系统提供的材料及产品的入库。出库情况,生产子系统提供的产品生产情况以及销售子系统提供的产品销售情况管理库存; (5)生产子系统按照生产计划组织安排生产; (6)销售子系统根据生产子系统提供的生产情况和库存管理子系统提供的产品库存情况制定产品的销售计划,销售产品,以及处理与销售产品相关的其他事务; (7)客户服务子系统根据企业的销售情况提供客户服务。 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都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企业通过网络将各个子系统的情况及时反映到所需信息的其他子系统,使其他子系统能根据所需信息及时做出自己的决策,并快速行动,从而保证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效率,这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中比较关键的一点。物流管理是将企业的整个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只有保证信息交换的通畅,才能确保各个子系统按照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来进行决策,以避免出现由于信息不通畅造成各个子系统各自为政,偏离整体目标。 监督控制子系统则是对以上各个子系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对于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偏离计划,偏离物流管理整体目标的活动,以及由于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的情况及时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并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快速的反映到相应部门。 这些子系统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每一个子系统出现差错就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的运作,进而影响到整个物流活动。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协调好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物流管理系统目标的关键。 3.物流管理系统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物流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效率,进而使物流管理工作单纯化、标准化以及效率化,同时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供货率以及优化客户服务的目标,寻求成本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物流管理系统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有效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总成本,优化客户服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物流管理的具体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快速反应:快速反应关系到企业能否及时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把物流管理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从装运方式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上宋。 (2)最小变异量:最小变异就是尽可自S控制任何会破坏物流系统表现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客户收到订货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交付到不正确的地点等。 (3)最低库存:最低库存的目标是减少资产负担和提高相关的周转速度。存货可用性的高周转率意味着分布在存货上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因此,保持最低库存就是要把存货减少到与客户服务目标相一致的最低水平。 (4)整合运输: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运输。一般来说,运输规模越大及运输距离越远,每单位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规划,把小批量的转运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较大批量的整合运输。 (5)产品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某些对产品生命周期有严格需求的行业,挥手已流向客户的超值存货将构成物流作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如果不仔细审视逆向的物流需求,就无法制订良好的物流策略,因而,产品生命周期支持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 4.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个系统中一个系统出现差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物流管理系统的失败。因此,物流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有效协调各个子系统,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的流畅。利用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建立网络,使每个子系统的情况能及时反映到其他相关子系统,以保证每个子系统都能及时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并据以决策。 二、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 1.各个子系统的协调问题 物流管理系统涉及企业的很多部门,由若于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业绩评定方式,如果每个子系统都按自己的目标来进行决策 ,就很难做到各个子系统劲往一处使,难以保证企业整个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绩效评估措施,切实将各个子系统协调起来,使每个子系统做决策时都能从整体效益出发,从而为实现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2.物流管理全程优化 物流管理整个过程中通过分析计划,计划实施,以及对整个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保证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在这整个过程中要努力促使整个过程成本最低,整体效益达到最优。有些情况下,局部系统实现优化会导致整个物流过程的劣化,管理者在决策时要统筹全局,将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生产、销售以及客户服务看作一个整体,必要时局部系统要牺牲局部利益以保证整个系统最优利益的实现。 3.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预测问题 从整个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组织生产以及销售计划都基于企业对市场情况的分析预测,如果企业对市场需求情况分析不准确,则会影响企业以后的一系列决策。如服装生产企业,如果对市场上服装面料以及流行款式把握不准确,企业在分析计划引导下,购进原材料并组织生产,则只会导致企业大量产品滞销,积压在仓库中,给企业带来损失。然而由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性,则企业的预测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因此,对那些能够预测的一定要尽可能准确预测,对于不能预测的则一定要准备有效的应对手段。 信息通信论文:基于GSM短信息通信方式的路灯无线监控系统 摘要:要实现对路灯设备的可靠监控,关键问题是两个,一是通信问题,即如何建立一个与众多路灯设备进行可靠通信的通信网络,二是监控设备的可靠性,特别是监控终端的可靠性。 关键词:GSM短信息通信方式 路灯 无线监控系统 近年来,我国的路灯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改善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美化城市起了很大作用。由于路灯线路分布面太广,虽然路灯管理部门每天都要派车进行巡回检查,还是经常不能及时发现故障而出现白天亮灯及晚上灭灯等故障。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路灯照明作为体现城市面貌的功能日显突出。一方面,社会对亮灯率及维护及时性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路灯控制范围日益扩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有必要对老的路灯控制系统进行改造。但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路灯监控系统,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路灯控制的特点:路灯控制设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分布面广且比较分散,二是数量较多,在大中城市往往要达数百个控制点,三是环境条件恶劣,设备处于室外,高温,低温,潮湿,灰尘等不利因数影响设备运行,四是对信号传输的实时性要求不高,即在检测数据时允许有一定延迟,五是每次传输的信息量不大。所以要实现对路灯设备的可靠监控,关键问题是两个,一是通信问题,即如何建立一个与众多路灯设备进行可靠通信的通信网络,二是监控设备的可靠性,特别是监控终端的可靠性。 二、通信方式的选择:在我国许多城市路灯监控系统中通信方式基本都采用无线方式,根据路灯控制的特点,我们认为应首先考虑无线监控系统。但究竟是采用无线专网方式(即自建一个无线网络)还是采用无线公网方式(即采用GSM短信息方式),我们对两种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对比: 1。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采用无线专网需要自建一个发射塔,自己组成一个无线网络,由于只有一个发射点,所以在信号覆盖上存在一定问题,解决的方法,目前是架设中继站或采用接力通信的方式。架设中继站需要有合适的制高点,需要增加一定的设备,给维护也增加了困难,采用接力通信方式时容易出现一个接力点出现故障时影响后面一大片,且增加了信号传输时间。无线公共网在国家投巨资建设下,其普及性和覆盖范围是目前任何一种无线网络所不能比拟的,在西安市区中国移动就有六百多个基站,已实现市区的无缝隙覆盖,不存在死角,盲区等问题。 2。数据传输速率:无线专用网常用的传输速率为1200波特,优点是接续时间短,一般小于0.5秒,传输实时性好,且可实现群呼。采用GSM无线公共网短消息方式时,传输速率为19200波特,不需要拨号,永远在线,但需通过交换的方式与各监控点连接,时间在采用专线的方式时可小于3秒,目前还没有开通群呼功能,但由于短消息处理平台的高速处理能力(西安市为480条每秒),可认为数百点的信息可同时完成,且点数约多,优越性约大,特别是当采用监控点主动上报模式时,由于不会发生信号竞争现象,可允许多个信号同时上传。 3。天线和发射功率:无线数传电台发射功率通常在5瓦以上,有时为保证通信距离还需更大的功率,功率大使得备用电池也大,发射频率一般在200多兆,由于频率低,接收天线尺寸也较大,在闹市中很不美观。GSM无线MODEM发射功率很小,一般在0.5瓦左右,天线尺寸很小(约3-10CM),小功率容易作到高密度,可大大减小监控终端的尺寸,降低监控终端的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4。数据传输可靠性:无线专用网一般没有通用的通信协议,需用户自己开发,在低频段电波干扰较大,有时会影响数据传输。公共网通信协议采用国际通用的通信协议,技术成熟,容易开发,GSM系统提供的短消息业务可让网络端知道被叫方是否收到所发的消息,如果传输失败,被叫方没有回答确认消息,网络会保留所传消息,一旦发现被叫方能够叫通时,就可以重发以确保被叫方能够收到。 5。技术和服务:无线专用网监控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方式,技术已相当成熟,而GSM短消息方式在监控方面的应用是属于一种新兴技术,缺乏大规模使用经验。在服务上,无线专用网需自己配备维护人员和仪器,无线公共网则享受到电信方面的服务,不用自己配备人员和仪器。 6。信号发生堵塞通信中断问题:据中国移动陕西移动通信公司数据信息中心有关人士介绍,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阻塞现象的,除非发生特殊的重大事件。由于路灯监控系统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即使通信暂时中断几分钟,影响也不大,我们还可以增加冗余系统,把终端设计成即使接收不到开关灯命令,终端也可自己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时间自动运行,也就是说,暂时的通信阻塞不会对路灯的正常运行有影响。 考虑到路灯的运行特点和一个长远的发展前景,如GPRS、3G等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决定采用GSM无线公共网短消息方式建立西安的路灯监控系统的通信网络,在投入不大的情况下,充分享受飞速发展的电信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优越性。 三、系统简介: 路灯监控系统主要由中央控制室、监控终端、和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见图一。 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主要完成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显示、报警等功能。前台监控工作站为一台工业控制机,通过GPS卫星校时可为系统提供精确的时钟,通过光照仪提供准确的路灯开关时间,长延时UPS保证供电停电时系统能正常工作,GSMModem在DDN专线出现故障时提供备用通信通道。后台监控工作站提供备用服务。网络服务器、交换机和各工作站组成局域网,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与客户机/服务器(C/S)相接合的方式,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中文版操作系统,并采用SQL Server7.0数据库平台。显示为120英寸背投式大屏幕,通过16画面分割器可实现多画面显示。通过路由器、DTU和DDN专线可建立和短信中心的数据通信。通过Modem可实现远程访问。 2。监控终端:监控终端由GSM Modem 、天线、监测和控制电路、各种传感器等组成,可采集3路电压,12路交流电流、每个电流回路的有功功率(可扩展到24路〕,每个输出回路的通断信息,配电箱漏电电压,变压器油温,电度表电量,门开关信号,终端还存储有按当地经纬度换算的日落、日出时刻表,当上位机通信中断时可自己开关灯。 3。通信系统:本系统通信系统借助于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即GSM系统中的短信息服务(SMS功能),通过路由器、DTU和DDN专线建立和中国移动短信息处理平台的数据通信,计算机(或执行终端)与GSM模块之间采用符合GSM7.07标准的AT-COMMAND指令,通过标准RS232接口传送信令和数据,空中通信协议遵循GSM7.05,在DDN专线出现故障时可通过备用GSM Mdem传输信息。 系统运行两年来状况良好,信息查询准确可靠,报警及时,工作人员只需在监控室就可知道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使故障可得到及时迅速的处理,大大减少维护人员盲目巡视,目前西安路灯的监控终端约165台,监控路灯总数已达28000多盏,系统的运行确保了西安市路灯的可靠运行,是一项投入少,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爱民工程。 信息通信论文:论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建设的安全问题论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建设的安全问题论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建设的安全问题 摘 要 首先对提高我国信息与通信网防御三大自然灾害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最后就我国现有信息与通信网如何在高科技战争中谋求安全提出了战备措施。 关键词 信息与通信网 防御 自然灾害 安全 一、引言 信息与通信技术迅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实现了光纤密集波分复用的超大容量光通信系统,还有即将投入实用的具有多种业务、多种功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再就是牵动全世界的、即将使100多年来的电话网发生变革的、在一个网上实现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三网融合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与通信如此神奇的发展,使当今社会生产力从工业化社会大大向信息化社会推进了一步,知识(科技、网络)经济已不可逆转地出现于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 可是,信息化社会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信息与通信网,却在万千世界中处于新生的、比较脆弱的位次,它的成长、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承受着来自两大方面的损害、攻击与破坏。 一是来自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本身的软件与硬件。由于当前工艺(技术)水平所限,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弱点、缺陷、变质、老化、过期以及互串、互拆、过压、过流、击穿和烧毁等现象。为了设备系统的可靠性,为此建有庞大的支撑系统和完善的监视、监测、转换等功能的维护管理系统,还有冷、热备用以及替代体制等,以实现对信息与通信网自动或人为地更换、更新元部件和线缆;更换、更新软件版本;补充和扩展网络。其目的是使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有满意的可靠性。 二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信息与通信网有意无意的侵犯、攻击与破坏。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损害可以分为经常性的与偶然性的两大类。 经常性的损害大致有七类,即电化与漏泄电流腐蚀、强电影响、雷电损害、机械损伤、潮气(水气)侵害、啮齿动物损害和昆虫(白蚂蚁、黄蜂)咬伤等。这类损害一般说来是局限性的,破坏面不是很大,不是不可挽救的,但却是经常的和大量的,因此,不在传输网建设时加强防护措施,建成后就得组织技术力量不停地进行维护。近年来,各国在这方面的维护策略大致相同,不过有的侧重于加强设备系统的抵御防落能力,以削减敏重维护工作。这类经常性损害同样也影响到设备系统的可靠性、网的可靠性,所以在研究网的可靠性时,也必须统一解决这七类损害。 由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偶然性灾害,虽说是偶然的,却是很严酷的。就我国情况而言,偶然性灾害总共可以归类为三大灾祸,即可怕的洪水灾害(沿海地区还包括因热带风暴引起暴雨所形成的水灾,有的国家还有旋风暴、龙卷风引起的灾害)、火灾(多为局(站)内部引发的火灾,也可能是街道失火牵连到通信网)和地震灾害。这些灾害的破坏力,在现时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下,有时是难以阻挡、难以抵御的,对于它们所具有的彻底摧毁性,至今人力还不可抗拒。 还有一类偶然性灾害,它与上述偶然性灾害绝然不同,那就是人类因相互之间的利益而引发的战争。这种集团间、阶层间、种族间、国家间的战争,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内,就发生过两次世界性的战争。至于国家间、国家内发生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更是不计其数。每场战争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算的损失,尤其是近代战争,每次都要将社会性基础设施彻底摧残或毁灭,而通信设施更是首当其冲。在当今的高新科技战争时代,战争离不开信息与通信,因此战争首先要破坏对方的信息与通信,同时也必须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与通信网,这就使得战争注定成为信息与通信网的最大破坏者,成为信息与通信网最不安全的因素。 关于信息与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在许多文献与资料中都有过探讨和论述,在ITU的文献中也作出规范和阐述。在一些场合常把安全与可靠连在一起,其实这是两种针对目的、范围和概念不尽相同的事物,把它们连在一起是信息与通信网的一个整体要求,已超出本题讨论范围,故本文仅就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二、提高我国信息与通信网防御三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偶然暴发的洪水、大火和地震三大灾害,是人类至今遭受自然界最大、最多和最严重的灾难。暴发时,惊险恐怖,但人们历来作出了英勇无畏的抗击,不过在当前的财力、物力和技术水平下,多数是以可歌可泣的拼命奋战而告终。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夺去24万人的生命和大量财富,把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夷为平地,当地通信网毁于一旦,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另外,远在解放前的1938年,下令在黄河花园口决堤,以堵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结果人为制造了一次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洪水灾难,黄河水漫过豫东、皖北、苏北大平原的44个县(市),淹死89万多人,受灾人数达1250多万。那时也无所谓通信网,仅有的一二根电话线也找不到了。199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南北齐出现的特大洪水。这场无情洪水发生在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工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的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百万子弟兵、农民和干部作拼命堵截与艰苦奋战,终于抗击住了无情的洪水,保住了防洪大堤,保护了城市、工厂和庄稼,自然也保护了信息与通信网。 1.防洪水灾害、保通信网安全 我国的洪水灾害大在小小连年不断,但能对信息与通信网造成灾害的只有较大洪水,也就是说,至少在较广地区内或较大河流流域,能冲破防洪堤坝,冲毁铁路、公路路基以及进入城镇等洪水,才会对通信网造成危险。这类洪水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前十几年,西南某城市发生较大的洪水,水灌街道,机房部分被淹,进局电缆被冲断,使对外通信处于瘫痪状态,而这时又正巧急需对外开放联络。 现在通信手段很多,有线不通用无线,甚至于用卫星通信,但是一定要充分满足所有局(站)站址所在地的地面高程,应在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高度以上,如高度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在机房结构上想法解决。无论机房或通信线路都应远离水库,不得已时,应定位于水库上游,对于缆线、管道均不应通过容易塌方和冲刷之地,更不应敷设在河堤坝上。 2.控制火种、防止蔓延,确保通信网安全 人们常说:“水火无情”,“星火可以燎原”。火在目前还是人类绝不可少的,好像对人恩情莫大,给人光明,给人温暖,可是一旦失控,引起火灾,就会无情地将一切化为灰烬。十几年前,南方某城市的长途电信局,因为保护地线不完整,雷击放电时引起火花而使局(站)烧毁。又如东北某城市,街道失火将架空光缆的护层全部熔化,仅仅剩下光纤。可见火灾一是来自本身的设备系统和局(站)建筑物,二是由于他人失火而蔓延来的。由于“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事很多,我们对这方面的防范不能放松,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得克萨斯的火灾,它只是由于港口一艘船只失火爆炸,而引起全城三分之二的地区受灾,死者2000多人。 从信息与通信网本身来说,就是要切实做好所有接地系统,防止发生火花或电弧的可能,出局或主干光/电缆严禁架空穿插民用房屋。对局(站)技术性房屋,必须采取防火技术措施,首先是要考虑火势蔓延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专业性机房失火,不要蔓延到其它专业性机房;大机房中,一个专业区失火,不能扩大到其他区。为此,对机房建筑要采取防火措施(如防火墙,防火帘等),还必须配置必要的防火器材,这在建筑专项设计规范中都有专门的规定。今后应当将信息与通信网列为国家重点防火区,并随着其在社会信息化中作用的越来越扩大,提升到国家特殊防火区。 3.避开震中,提高防震等级,确保通信网安全 地震灾害不断搞扰地球上的人们,近世纪就有百余万人丧了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它的活动规律性一直是人们极其关心的问题,但是问题没有完全揭破,不过人们对它也不是一筹莫展,已经知其然了。 唐山市发生的地震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事,也是一次学会观测地震与抗震的大动员。唐山大地震时,包括政府、机关、电信局(站)以及商店民房全都变成瓦砾,对外一切联系中断。当时向外发出的第一个“救灾”请求的,是唐山郊外地下干线电缆通信站。该站虽在唐山郊外,但离市区仅几公里,由于是在地下就安然无恙,还可以肯定地下电缆也是完好的,否则求救电话怎能到达北京(需要补充说一下,远离唐山100km~200km的天津市、北京郊区的老民房却发生了不少倒塌。 因此,我们可以说,为了确保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所建主要节点以上的局(站),要远离地震中心(包括理论的、调研的、曾经发生过大地震的),要提升建筑物防震的等级,一般局(站)也要执行防震等级。机房中的所有设备、系统都要防震加固。所有核心网的光缆,本地网的主干光缆,有一定容量的光/电缆都应走地下路由。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实力逐年提高的今天,在信息与通信网的建设中进一步强调抗震的力度,加强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一性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现有信息与通信网如何在高科技战争中谋求安全 近20年来,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骨干网络已基本建成,装备已现代化。固定电话用户已超出1亿户,移劝电话用户将近5000万户,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正在快速增长,一个以话音、数据和视像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信息与通信的综合业务网已经形成,一个话音网、数据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于一网的新一代互联网即将出台。这个网的核心传输网是以光缆高速数字大通道为主,数字微波通道和卫星数字通信通道相结合的复合传输网。中继网已基本光纤化,接入网的传输是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光缆与铜缆相结合,有源与无源相结合。在具体实施上则依业务量大小、业务种类、城市还是城乡、业务发展前景、基金筹划条件等综合比较确定。我国的信息与通信网已初步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但要问一声,我国的通信网能否适应战时、尤其是高科技战争时的需要? 1.要能适应战时体制 “适应战时体制”概括地说(就笔者的认识水平)就是一旦进入战时,现有信息与通信网体制能及时转换为战时体制;并能在战争中基本保证信息与通信网络主体不受到或少受到敌方的干扰与破坏;不致为敌方在军事上直接或间接所用。现在来分析一下,当前所建成的信息与通信网在战争一旦发生后,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①问题被淡化了 很长时间以来,这个问题在设计任务书中不提,在设计文件中没有交待,施工中没有安排,只见国家光缆传输干线直截了当进入大城市信息与通信枢纽或中心,而这些枢纽或中心又多集中于少数几个高楼大厦中,它们也多在城市的繁华区,不仅如此,而且以前所建成的效外二站、三站都废而不用,机去楼空,早已处理他用。同时,在此带动下,微波传输干线也直插信息与通信大厦塔顶,千方百计把郊外站取消了。当然,这里不是说在高新技术战争中,原先水平的郊外站还将有什么多大作用。 ②概念被模糊了 自从原苏联解体后,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冷战解冻了,人们看出了世界形势是朝着和平与进步的方向发展,因而和平发展的心愿压抑了备战的心理,人们认为民用通信不能考虑太多、太广,不然经济效益怎么算?这样,眼下的经济效益把战备观念模糊了。 确实,从我国这些年来信息与通信基本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信息与通信网是不能适应战时体制需要的,不仅基本没有考虑高新技术战争下的要求。就是从常规战争的角度来看,也是达不到战时要求的。 ③认识上偏差了 现代信息与通信的发展,使得它包含很广,范畴很大,业务种类很多,涉及技术很宽。有设施敞露的信息与通信机房、天线装置和用户终端;有空中传播的卫星、微波、超短波、短波和长波信号波,以及无处不有的移动通信信号波;隐蔽在地下的埋式电缆、光缆线路比比皆是,真是信息与通信网络遍布,四通八达。这样,可能有人会觉得,既然通信如此发达,到战争时期,无线通信不行用有线通信,有线通信炸坏了用移动通信,战争时期通信就没有特殊搞一套的必要。 有没有必要,我们只需回顾一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就明白了,北约的飞机、导弹首先搜索和炸毁了南联盟的通信枢纽和地面通信设施,又投石墨炸弹和进行强电子、强电磁干扰,还实施电脑战致使南斯拉夫的信息与通信处于瘫痪状态。 2.提高民用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是保卫战取胜的需要 笔者在这里仅就事关全局的、具有最重大意义的国家核心传输网(即国家长途干线一级、二级光缆传输网、中继网)为主,如何就战时安全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在高新技术与战争相结合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打赢一场战争绝不可少的手段,而提高民用通信的参战能力,又是打败侵略者、取得保卫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谁在信息与通信上占据主动,谁就极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实法国的著名统帅拿破仑早就认识到:“一场战争的胜利,百分之九十靠信息”;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军事家孙膑就有过著名的论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时候的战争都是近距离谋划、视距内指挥、犬牙交错的战争,现在的战争已发展到远视距的高科技战争。没有信息不仅不能打击敌军,保卫祖国,而且自己也有被消灭的危险。因此,现在开发研究的一些高新技术武器,往往是成系统、成体制的,其构成部分都少不了信息系统,例如美国与日本企图联合研制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就是如此。在我国发生的战争都将是反侵略战争或为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完整的战争,因此,我们除了在研究反侵略防御系统要成体制配套信息技术外,必须研究尽可能发挥民用通信在战时的参战能力。搞好民用通信的战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举两得。 正因为信息与通信在战争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战争开始前及整个战争过程中,甚至战争结束后,双方的信息战都不会停止。我们的民用信息与通信网如何来适应这种要求,是需要信息与通信网建设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解答的。 3.要在基本建设中切实考虑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 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不称霸”。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不会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有可能为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的完整而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要求我们的通信具有二面性:平时面向党政军指挥、调度和筹划,面向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和救灾活动需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健康和文艺、体育活动等多方面的需要;战争时要按照国家最高统帅的指令转换为战时体制。因而它应有应付两种环境下的通信能力,平时这一面且不多说,下面就来讨信纸战时这一面的问题,即按战时安全问题。民用网的战时安全至少要实现以下三点要求:第一,在战争中民用有线通信传输网应用较好的应变性能,具有一定抵抗敌机轰炸和导弹攻击而不受致使操作,以及防强电子干扰的能力;第二,仍然能方便地为我军和级指挥机构组织力量打击敌军,正常传递各类信息与情报;第三,不为敌军及其情报机构所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平时信息与通信网在战时能保得住,就是为战时提供了经济而有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措施。 (1)从高科技着手 在五六十年代,有线传输网搞战备基本上是对重要局(站)设郊外站(二站或三站……),而郊外站则要随当地的地形环境采取靠山、进洞或入地等隐蔽措施。今天来看,这种单纯隐藏的办法,在高科技战争情况下,已显然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敌方可以从空中侦查和地面情报知道其确切位置,用导弹就能准确地将它摧毁,所以需要用高科技备战手段来对付现代战争。 (2)完善网络结构是重要环节 我国有线传输网已基本建成了全国性的格形网,对安全很为有利,但如进一步对局部网络补齐完善则在战时将发挥重大作用。要补齐、完善,笔者认为要做以下工作: ①对重大城市(节点)不仅要有内环网,还需要建立外环网,如图1(a)所示,对重要城市(节点)至少应建立迂回网,如图1(b)所示; ②在全网为格形网的基础上,还须在几个重大城市(节点)之间建立一个或几个环形网,如图2所示,对有战略关系的城市(节点)间也应建成环形网; ③凡边陲重要城市均应在网上有两路进线,如图3所示; ④全网的重要节点加装全部或重要部分通道的交叉连接设备; ⑤全网的网管设备要实现互联互通,统一指挥。 (3)分散、隐蔽、伪装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设施;其次就是对转入军用体制的民用能信动手,炸毁传输网的重要节点设施(在当前导弹的技术水平和窃密手段下,就是设有地上或地下郊外站也是不可避免)和关键的交换设备与用户终端装置,使整个网处于瘫痪状诚。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严重情况,在军事上采取的防空措施这里且不论,就通信建设方面来说:一是对重大节点的局(站)实施隐蔽和伪装,不仅形象上隐蔽,名称上伪装,而且要进行有效的结构设计,使其能抗拒超常的冲击波。也就是说要避开敌人空中、地面的侦察和间谍情报活动,以便在战争中信息与通信枢纽尽可能不遭受敌机和导弹的破坏,至少不造成全面瘫痪。 (4)抗强电子干扰、电磁屏蔽 电子技术与电磁技术是信息与通信的基础技术,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已在为高科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反对方的信息技术、远程制导技术,采取以毒攻毒的原理,向对方发射强电子射线、激发强电磁场(如石墨炸弹,其目的都在破坏和干扰对方的信息通信和导师弹制导精确度,以便在战争中获胜)。对于民用信息与通信网,也要防止敌机强电子辐射干扰,避免造成通信设备系统的芯片或敏感器件的失效。对于特殊的机密通信系统,其设施和线路都应有良好的电磁屏蔽功能。 (5)配置超小型可移动局(站)及其它 ①配置若干可移动式超小型局(站),这样一旦重要节点局被炸坏,即可利用一些超小型化车载局(局),代替被损坏的节点局(站),继续疏通重要业务(如图4所示); ②在光缆干线网的一些关键位置设置战备接口,以实现可以引接各式各样临时战备通信系统或终端; ③凡重要光缆干线都应有一条微波干线与之平行补充; ④各相关传输局都应配置必要数量的抢修光缆,以便光缆线路在遭到破坏时,迅速恢复传输通道; ⑤要满足军用通信对民用通信的战时配合要求。 (6)以平养战、寓战于平 要使战时体制运行有效,对战备设施就要能真正做到:接入能用,用之有效,这就要求切实做到平战结合。具体说就是:战备设施或系统不要放在仓库里,或是闲着不用,而必须安排在平时就接信息与通信网中去使用,成为大网的一个可接入、也可拆除的特殊部分。尤其是在洪涝灾害时期,更应发挥其特殊作用。总之,要求平时的信息与通信网,到战时能迅速转为战时体制运行,战争过后又能恢复为平时运行体制,做到“以平养战、寓战于平”,以便在实有中受到检验、维修和保养。 信息通信论文:关于提高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的教学体会 【论文摘要】本文以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工程硕士开设的《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为背景,分析工程硕士学员的特点,并结合课程的特点,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将工程实例融入教学内容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工程硕士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教学质量 为适应国民经济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于1997年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是相对于工学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它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位类型,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满足军队人才培养的需要,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招收项目管理专业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程硕士,笔者们有幸连续五年承担了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初的教学我们还是秉承了已有工学硕士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矛盾集中体现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很多的公式推导和证明,同时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某些课程紧密相关,前来学习的工程硕士学员大多工作了很长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远离了课本很长时间。感受到学员们面对成串公式的难耐之情,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原有的工学硕士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用于工程硕士的教学特点,只有结合工程硕士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课程的特点,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总结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回忆中获取新的知识 工程硕士研究生均来自各单位的一线岗位,大都具有5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一般都具有较多的独立工作经验,是本单位有一定发展前途的技术骨干。这些学员的最大优点就是参加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然而,从学校毕业时间长也是他们的缺陷所在,他们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专业知识部分如果本职工作中几乎不用的话,在他们最初攻读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的时候已经是所剩无几,甚至有些知识已经陈旧,亟须更新。即使是由于有机会经常使用,对某些知识还比较熟练,但这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因此,旧知识的遗忘和现有知识的不系统性成为了工程硕士学员们要通过的第一难关。 笔者所在学院为工程硕士开设的课程统一都是32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其有最大的收获是每一位教员应当用心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刚开课的时候先拿出4学时对本科阶段的有关专业知识进行复习,唤起学员们的记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复习不是面面俱到的复习,而是有针对性的复习,即只复习与后续课程息息相关的内容, 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我们只复习卷积、傅立叶变换、滤波器设计和系统的变换域等内容;《统计信号处理》课程我们只复习概率、随机过程和随机信号与线性系统等内容。复习的过程也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复现,而是启发式的回忆,即教员先提出一些关键信息。启发学员进行回忆,通过对学员零碎的知识片断进行有序整合,最终在学员的脑海中搭建出本课程的体系结构。 正如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样的回忆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有助于学员状态的调整,使其从一个习惯于工作的忙碌的骨干转变为一个勤奋学习的学生;有助于学员对新知识的掌握,我们相信从一个高的起点出发,总会收获更多的成功。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员的要求,任课教员必须非常熟悉本课程的内容,清晰地理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甚至是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 二、有失必有得 经过4学时的回忆之后学员们逐渐有了一些信心,但当他们打开厚厚的课本时,还是会感到一丝厌烦。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工程硕士课程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工学硕士的教材是相同的,这些教材无论从体系结构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过于强调基础理论,强调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然而对于工程硕士而言,他们更加渴望的是教材内容的宽广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在尚未寻找到专门为工程硕士编写的教材的条件下,我们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与培养目标,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新技术新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和重新的组织,使其既能够保证足够高的学术水平,又能适应工程硕士的实际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例如,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同态滤波、K—L变换、DHT变换等应用范围比较小的内容作为自学内容,供学员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而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平稳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估计上,着重研究各种经典谱估计方法和现代谱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方法的估计性能比较、改善措施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等,同时,根据当前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适当地加入软件无线电技术相关的知识。 对教学内容合理的取舍有助于带领学员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钻研,而面面俱到的教学,表面上学了很多知识,事实上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 三、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 无论我们翻开到《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教材的哪一页,通常映入眼帘的都会是密密麻麻的公式,这是一种科学的语言,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物理现实,是对物理现象高度的抽象,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找寻和建立一些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公式的得来源于现实,而公式的终极目标又是要服务于现实的,即需要利用公式去解决现实中更多的问题。 对于实际工程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不够系统的工程硕士而言,直接铺天盖地的推导公式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甚至会使其失去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只有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才能使得学员更好地理解、接受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针对这两门课程“公式繁多”但“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设计。 (一)从熟知的现象中引入新的知识 尽量从学员熟悉的事物中引出新的知识,这样可以增加学员对新知识的亲近感和熟悉感,更有信心学习掌握新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新的知识。未必是一个新的事物,而是与各种已有的旧知识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说,这种新的知识很可能仅仅是诸多旧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新知识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推翻旧的知识而是为了优化旧知识而已。 帮助学员在脑海里建立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这样更有助于让学员认清知识的本质。因此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尽量注意先分析原有方法的性能、优缺点、局限性,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为学员描述新知识的“来龙”。而后,从找到的根本原因出发,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而转入对新知识的讨论。最后,对新知识的应用进行概述,为学员指明该方法的“去脉”。在对每个重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非常熟知的情况下,在工程中究竟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方法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即使是忘记了公式的具体符号,也可以很快地在资料中找到。 (二)注重物理意义的解释,简化繁琐的公式推导 繁琐的公式推导是会让大多数人厌烦的,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需要我们对已有公式进行推导,而是正确应用。影响了公式正确应用的不是能否推导出该公式,而是是否理解了该公式,是否了解公式中的每一个参数与实际物理世界中的对应关系。所以,在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一般只选取最重要的公式进行最简单的推导,很快得出结论,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结论性公式的解释上。 (三)使用多种仿真软件丰富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手段的提高。近些年来在信息与信号系统学科领域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可以用于辅助教学,辅助系统开发的软件,例如,Systemview、Matlab、Lab Win—dows/CVI等。将这些仿真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枯燥的公式变成形象的波形和频谱,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另外,学员在课后也可以使用这些仿真软件,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处理显示功能和某些软件的图形编成语言使得学员仿佛置身在“示波器”“频谱仪”“矢量分析仪”等仪器旁边,每当自己有一些新想法的时候,不再需要闷头推导公式去论证自己的想法,而是在仿真环境中依据自己的想法,轻松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系统,运行之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之后的效果,如果对自己的想法并不满意,则可以继续进行调整。经过这样的磨炼,他们的科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四、以工程实例为牵引 对工程技术型工程硕士的学位要求是“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包括开发研究、工程分析和设计工作的能力。”可见,对于工程技术型的工程硕士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培养是齐头并进的,更加侧重于对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事物,而是紧密联系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工程技术则是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想提高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水平,教员应当先具备足够的工程经验,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员顺利地从理论过渡到实践。 笔者们的工程实践经验比较有限,但是还是尝试着将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适当的简化,作为案例进行使用,以工程实例作为课程的牵引。根据课程的进程,在一定的阶段以某些工程实例为背景介绍该项目的基本技术指标要求,根据任务的要求在学员问展开讨论,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总结成不同的实现方案,再利用各种仿真软件对方案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仿真分析,对其所能够达到的指标进行论证,回溯到原始的技术指标进行比对,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最后教员给出已完成的工程实例的技术方案,并解释每一项关键技术的选择、论证的过程,以及该项目所获得的收益。 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学员的积极性,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引入的“记录分系统”项目为例,当该课程的进程过半,学员已经熟悉了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等知识,教员介绍“记录分系统”项目的指标要求,对中心频率70MHz、带宽23MHz的中频信号进行采集并存储于介质中,要求因“记录”操作所造成的信号损失不超过ldB。接受项目后学员很快将项目分解为“采集”“传输”和“存储”三个主要环节。 学员们在第一个环节上就遇到了困难,按照常理,教材上介绍最多的是“低通采样定理”,定理要求只有在采样的过程中使用高于原始信号最高频率2倍以上的采样速率进行采样才能保证能够从采样后的信号中无失真地恢复原始信号,但是此项目中被采集信号最高频率为81.5MHz,工程上一般采用5倍最高频率作为采样频率,粗略估算采样频率应为400MHz左右,如此高速率的ADC器件造价很高,性能也不是很稳定,而且由此产生的采样值经过量化编码后形成的数据量更是大的惊人,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一种采集方案。 通过课后资料的查阅,又有学员提出采用目前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经常采用的“正交下变频”的方法,在完成采样的同时降低了数据的速率。这种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许多“数字化接收机”和“综合基带设备”上,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对项目进行分析,数字接收机之所以采用“正交下变频”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满足零中频采样的目的,采样后信号由原始的一路信号变为了速率较低的同相和正交两路信号,而后再进行后续的解调等处理。回顾“记录分系统”的设计目的,采集后的信号并没有进行更多的处理,仅仅是存储起来,如果采用“正交下变频”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应该还有更优的方案。 经过对各种采样方法的归纳总结,学员们发现根据“记录分系统”不对数据进行更多处理的特点,可以选择与“低通采样定理”相对应的“带通采样”方式,那么带通采样中的采样频率该如何选取呢?随着问题不断涌现,学员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课本中的知识不断地被尝试于实践中,即便是没有被选中的方案,反复的论证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从课本到学员能力的内化过程,学员的收获也是非常大的,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 信息通信论文:论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建设的安全问题 摘 要 首先对提高我国信息与通信网防御三大自然灾害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最后就我国现有信息与通信网如何在高科技战争中谋求安全提出了战备措施。 关键词 信息与通信网 防御 自然灾害 安全 一、引言 信息与通信技术迅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实现了光纤密集波分复用的超大容量光通信系统,还有即将投入实用的具有多种业务、多种功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再就是牵动全世界的、即将使100多年来的电话网发生变革的、在一个网上实现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三网融合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与通信如此神奇的发展,使当今社会生产力从工业化社会大大向信息化社会推进了一步,知识(科技、网络)经济已不可逆转地出现于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 可是,信息化社会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信息与通信网,却在万千世界中处于新生的、比较脆弱的位次,它的成长、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承受着来自两大方面的损害、攻击与破坏。 一是来自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本身的软件与硬件。由于当前工艺(技术)水平所限,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弱点、缺陷、变质、老化、过期以及互串、互拆、过压、过流、击穿和烧毁等现象。为了设备系统的可靠性,为此建有庞大的支撑系统和完善的监视、监测、转换等功能的维护管理系统,还有冷、热备用以及替代体制等,以实现对信息与通信网自动或人为地更换、更新元部件和线缆;更换、更新软件版本;补充和扩展网络。其目的是使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有满意的可靠性。 二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信息与通信网有意无意的侵犯、攻击与破坏。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损害可以分为经常性的与偶然性的两大类。 经常性的损害大致有七类,即电化与漏泄电流腐蚀、强电影响、雷电损害、机械损伤、潮气(水气)侵害、啮齿动物损害和昆虫(白蚂蚁、黄蜂)咬伤等。这类损害一般说来是局限性的,破坏面不是很大,不是不可挽救的,但却是经常的和大量的,因此,不在传输网建设时加强防护措施,建成后就得组织技术力量不停地进行维护。近年来,各国在这方面的维护策略大致相同,不过有的侧重于加强设备系统的抵御防落能力,以削减敏重维护工作。这类经常性损害同样也影响到设备系统的可靠性、网的可靠性,所以在研究网的可靠性时,也必须统一解决这七类损害。 由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偶然性灾害,虽说是偶然的,却是很严酷的。就我国情况而言,偶然性灾害总共可以归类为三大灾祸,即可怕的洪水灾害(沿海地区还包括因热带风暴引起暴雨所形成的水灾,有的国家还有旋风暴、龙卷风引起的灾害)、火灾(多为局(站)内部引发的火灾,也可能是街道失火牵连到通信网)和地震灾害。这些灾害的破坏力,在现时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下,有时是难以阻挡、难以抵御的,对于它们所具有的彻底摧毁性,至今人力还不可抗拒。 还有一类偶然性灾害,它与上述偶然性灾害绝然不同,那就是人类因相互之间的利益而引发的战争。这种集团间、阶层间、种族间、国家间的战争,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内,就发生过两次世界性的战争。至于国家间、国家内发生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更是不计其数。每场战争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算的损失,尤其是近代战争,每次都要将社会性基础设施彻底摧残或毁灭,而通信设施更是首当其冲。在当今的高新科技战争时代,战争离不开信息与通信,因此战争首先要破坏对方的信息与通信,同时也必须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与通信网,这就使得战争注定成为信息与通信网的最大破坏者,成为信息与通信网最不安全的因素。 关于信息与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在许多文献与资料中都有过探讨和论述,在ITU的文献中也作出规范和阐述。在一些场合常把安全与可靠连在一起,其实这是两种针对目的、范围和概念不尽相同的事物,把它们连在一起是信息与通信网的一个整体要求,已超出本题讨论范围,故本文仅就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二、提高我国信息与通信网防御三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偶然暴发的洪水、大火和地震三大灾害,是人类至今遭受自然界最大、最多和最严重的灾难。暴发时,惊险恐怖,但人们历来作出了英勇无畏的抗击,不过在当前的财力、物力和技术水平下,多数是以可歌可泣的拼命奋战而告终。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夺去24万人的生命和大量财富,把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夷为平地,当地通信网毁于一旦,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另外,远在解放前的1938年,下令在黄河花园口决堤,以堵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结果人为制造了一次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洪水灾难,黄河水漫过豫东、皖北、苏北大平原的44个县(市),淹死89万多人,受灾人数达1250多万。那时也无所谓通信网,仅有的一二根电话线也找不到了。199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南北齐出现的特大洪水。这场无情洪水发生在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工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的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百万子弟兵、农民和干部作拼命堵截与艰苦奋战,终于抗击住了无情的洪水,保住了防洪大堤,保护了城市、工厂和庄稼,自然也保护了信息与通信网。 1.防洪水灾害、保通信网安全 我国的洪水灾害大在小小连年不断,但能对信息与通信网造成灾害的只有较大洪水,也就是说,至少在较广地区内或较大河流流域,能冲破防洪堤坝,冲毁铁路、公路路基以及进入城镇等洪水,才会对通信网造成危险。这类洪水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前十几年,西南某城市发生较大的洪水,水灌街道,机房部分被淹,进局电缆被冲断,使对外通信处于瘫痪状态,而这时又正巧急需对外开放联络。 现在通信手段很多,有线不通用无线,甚至于用卫星通信,但是一定要充分满足所有局(站)站址所在地的地面高程,应在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高度以上,如高度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在机房结构上想法解决。无论机房或通信线路都应远离水库,不得已时,应定位于水库上游,对于缆线、管道均不应通过容易塌方和冲刷之地,更不应敷设在河堤坝上。 2.控制火种、防止蔓延,确保通信网安全 人们常说:“水火无情”,“星火可以燎原”。火在目前还是人类绝不可少的,好像对人恩情莫大,给人光明,给人温暖,可是一旦失控,引起火灾,就会无情地将一切化为灰烬。十几年前,南方某城市的长途电信局,因为保护地线不完整,雷击放电时引起火花而使局(站)烧毁。又如东北某城市,街道失火将架空光缆的护层全部熔化,仅仅剩下光纤。可见火灾一是来自本身的设备系统和局(站)建筑物,二是由于他人失火而蔓延来的。由于“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事很多,我们对这方面的防范不能放松,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得克萨斯的火灾,它只是由于港口一艘船只失火爆炸,而引起全城三分之二的地区受灾,死者2000多人。 从信息与通信网本身来说,就是要切实做好所有接地系统,防止发生火花或电弧的可能,出局或主干光/电缆严禁架空穿插民用房屋。对局(站)技术性房屋,必须采取防火技术措施,首先是要考虑火势蔓延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专业性机房失火,不要蔓延到其它专业性机房;大机房中,一个专业区失火,不能扩大到其他区。为此,对机房建筑要采取防火措施(如防火 墙,防火帘等),还必须配置必要的防火器材,这在建筑专项设计规范中都有专门的规定。今后应当将信息与通信网列为国家重点防火区,并随着其在社会信息化中作用的越来越扩大,提升到国家特殊防火区。 3.避开震中,提高防震等级,确保通信网安全 地震灾害不断搞扰地球上的人们,近世纪就有百余万人丧了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它的活动规律性一直是人们极其关心的问题,但是问题没有完全揭破,不过人们对它也不是一筹莫展,已经知其然了。 唐山市发生的地震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事,也是一次学会观测地震与抗震的大动员。唐山大地震时,包括政府、机关、电信局(站)以及商店民房全都变成瓦砾,对外一切联系中断。当时向外发出的第一个“救灾”请求的,是唐山郊外地下干线电缆通信站。该站虽在唐山郊外,但离市区仅几公里,由于是在地下就安然无恙,还可以肯定地下电缆也是完好的,否则求救电话怎能到达北京(需要补充说一下,远离唐山100km~200km的天津市、北京郊区的老民房却发生了不少倒塌。 因此,我们可以说,为了确保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所建主要节点以上的局(站),要远离地震中心(包括理论的、调研的、曾经发生过大地震的),要提升建筑物防震的等级,一般局(站)也要执行防震等级。机房中的所有设备、系统都要防震加固。所有核心网的光缆,本地网的主干光缆,有一定容量的光/电缆都应走地下路由。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实力逐年提高的今天,在信息与通信网的建设中进一步强调抗震的力度,加强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一性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现有信息与通信网如何在高科技战争中谋求安全 近20年来,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骨干网络已基本建成,装备已现代化。固定电话用户已超出1亿户,移劝电话用户将近5000万户,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正在快速增长,一个以话音、数据和视像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信息与通信的综合业务网已经形成,一个话音网、数据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于一网的新一代互联网即将出台。这个网的核心传输网是以光缆高速数字大通道为主,数字微波通道和卫星数字通信通道相结合的复合传输网。中继网已基本光纤化,接入网的传输是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光缆与铜缆相结合,有源与无源相结合。在具体实施上则依业务量大小、业务种类、城市还是城乡、业务发展前景、基金筹划条件等综合比较确定。我国的信息与通信网已初步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但要问一声,我国的通信网能否适应战时、尤其是高科技战争时的需要? 1.要能适应战时体制 “适应战时体制”概括地说(就笔者的认识水平)就是一旦进入战时,现有信息与通信网体制能及时转换为战时体制;并能在战争中基本保证信息与通信网络主体不受到或少受到敌方的干扰与破坏;不致为敌方在军事上直接或间接所用。现在来分析一下,当前所建成的信息与通信网在战争一旦发生后,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①问题被淡化了 很长时间以来,这个问题在设计任务书中不提,在设计文件中没有交待,施工中没有安排,只见国家光缆传输干线直截了当进入大城市信息与通信枢纽或中心,而这些枢纽或中心又多集中于少数几个高楼大厦中,它们也多在城市的繁华区,不仅如此,而且以前所建成的效外二站、三站都废而不用,机去楼空,早已处理他用。同时,在此带动下,微波传输干线也直插信息与通信大厦塔顶,千方百计把郊外站取消了。当然,这里不是说在高新技术战争中,原先水平的郊外站还将有什么多大作用。 ②概念被模糊了 自从原苏联解体后,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冷战解冻了,人们看出了世界形势是朝着和平与进步的方向发展,因而和平发展的心愿压抑了备战的心理,人们认为民用通信不能考虑太多、太广,不然经济效益怎么算?这样,眼下的经济效益把战备观念模糊了。 确实,从我国这些年来信息与通信基本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信息与通信网是不能适应战时体制需要的,不仅基本没有考虑高新技术战争下的要求。就是从常规战争的角度来看,也是达不到战时要求的。 ③认识上偏差了 现代信息与通信的发展,使得它包含很广,范畴很大,业务种类很多,涉及技术很宽。有设施敞露的信息与通信机房、天线装置和用户终端;有空中传播的卫星、微波、超短波、短波和长波信号波,以及无处不有的移动通信信号波;隐蔽在地下的埋式电缆、光缆线路比比皆是,真是信息与通信网络遍布,四通八达。这样,可能有人会觉得,既然通信如此发达,到战争时期,无线通信不行用有线通信,有线通信炸坏了用移动通信,战争时期通信就没有特殊搞一套的必要。 有没有必要,我们只需回顾一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就明白了,北约的飞机、导弹首先搜索和炸毁了南联盟的通信枢纽和地面通信设施,又投石墨炸弹和进行强电子、强电磁干扰,还实施电脑战致使南斯拉夫的信息与通信处于瘫痪状态。 2.提高民用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是保卫战取胜的需要 笔者在这里仅就事关全局的、具有最重大意义的国家核心传输网(即国家长途干线一级、二级光缆传输网、中继网)为主,如何就战时安全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在高新技术与战争相结合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打赢一场战争绝不可少的手段,而提高民用通信的参战能力,又是打败侵略者、取得保卫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谁在信息与通信上占据主动,谁就极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实法国的著名统帅拿破仑早就认识到:“一场战争的胜利,百分之九十靠信息”;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军事家孙膑就有过著名的论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时候的战争都是近距离谋划、视距内指挥、犬牙交错的战争,现在的战争已发展到远视距的高科技战争。没有信息不仅不能打击敌军,保卫祖国,而且自己也有被消灭的危险。因此,现在开发研究的一些高新技术武器,往往是成系统、成体制的,其构成部分都少不了信息系统,例如美国与日本企图联合研制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就是如此。在我国发生的战争都将是反侵略战争或为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完整的战争,因此,我们除了在研究反侵略防御系统要成体制配套信息技术外,必须研究尽可能发挥民用通信在战时的参战能力。搞好民用通信的战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举两得。 正因为信息与通信在战争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战争开始前及整个战争过程中,甚至战争结束后,双方的信息战都不会停止。我们的民用信息与通信网如何来适应这种要求,是需要信息与通信网建设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解答的。 3.要在基本建设中切实考虑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 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不称霸”。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不会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有可能为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的完整而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要求我们的通信具有二面性:平时面向党政军指挥、调度和筹划,面向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和救灾活动需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健康和文艺、体育活动等多方面的需要;战争时要按照国家最高统帅的指令转换为战时体制。因而它应有应付两种环境下的通信能力,平时这一面且不多说, 下面就来讨信纸战时这一面的问题,即按战时安全问题。民用网的战时安全至少要实现以下三点要求:第一,在战争中民用有线通信传输网应用较好的应变性能,具有一定抵抗敌机轰炸和导弹攻击而不受致使操作,以及防强电子干扰的能力;第二,仍然能方便地为我军和级指挥机构组织力量打击敌军,正常传递各类信息与情报;第三,不为敌军及其情报机构所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平时信息与通信网在战时能保得住,就是为战时提供了经济而有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措施。 (1)从高科技着手 在五六十年代,有线传输网搞战备基本上是对重要局(站)设郊外站(二站或三站……),而郊外站则要随当地的地形环境采取靠山、进洞或入地等隐蔽措施。今天来看,这种单纯隐藏的办法,在高科技战争情况下,已显然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敌方可以从空中侦查和地面情报知道其确切位置,用导弹就能准确地将它摧毁,所以需要用高科技备战手段来对付现代战争。 (2)完善网络结构是重要环节 我国有线传输网已基本建成了全国性的格形网,对安全很为有利,但如进一步对局部网络补齐完善则在战时将发挥重大作用。要补齐、完善,笔者认为要做以下工作: ①对重大城市(节点)不仅要有内环网,还需要建立外环网,如图1(a)所示,对重要城市(节点)至少应建立迂回网,如图1(b)所示; ②在全网为格形网的基础上,还须在几个重大城市(节点)之间建立一个或几个环形网,如图2所示,对有战略关系的城市(节点)间也应建成环形网; ③凡边陲重要城市均应在网上有两路进线,如图3所示; ④全网的重要节点加装全部或重要部分通道的交叉连接设备; ⑤全网的网管设备要实现互联互通,统一指挥。 (3)分散、隐蔽、伪装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设施;其次就是对转入军用体制的民用能信动手,炸毁传输网的重要节点设施(在当前导弹的技术水平和窃密手段下,就是设有地上或地下郊外站也是不可避免)和关键的交换设备与用户终端装置,使整个网处于瘫痪状诚。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严重情况,在军事上采取的防空措施这里且不论,就通信建设方面来说:一是对重大节点的局(站)实施隐蔽和伪装,不仅形象上隐蔽,名称上伪装,而且要进行有效的结构设计,使其能抗拒超常的冲击波。也就是说要避开敌人空中、地面的侦察和间谍情报活动,以便在战争中信息与通信枢纽尽可能不遭受敌机和导弹的破坏,至少不造成全面瘫痪。 (4)抗强电子干扰、电磁屏蔽 电子技术与电磁技术是信息与通信的基础技术,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已在为高科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反对方的信息技术、远程制导技术,采取以毒攻毒的原理,向对方发射强电子射线、激发强电磁场(如石墨炸弹,其目的都在破坏和干扰对方的信息通信和导师弹制导精确度,以便在战争中获胜)。对于民用信息与通信网,也要防止敌机强电子辐射干扰,避免造成通信设备系统的芯片或敏感器件的失效。对于特殊的机密通信系统,其设施和线路都应有良好的电磁屏蔽功能。 (5)配置超小型可移动局(站)及其它 ①配置若干可移动式超小型局(站),这样一旦重要节点局被炸坏,即可利用一些超小型化车载局(局),代替被损坏的节点局(站),继续疏通重要业务(如图4所示); ②在光缆干线网的一些关键位置设置战备接口,以实现可以引接各式各样临时战备通信系统或终端; ③凡重要光缆干线都应有一条微波干线与之平行补充; ④各相关传输局都应配置必要数量的抢修光缆,以便光缆线路在遭到破坏时,迅速恢复传输通道; ⑤要满足军用通信对民用通信的战时配合要求。 (6)以平养战、寓战于平 要使战时体制运行有效,对战备设施就要能真正做到:接入能用,用之有效,这就要求切实做到平战结合。具体说就是:战备设施或系统不要放在仓库里,或是闲着不用,而必须安排在平时就接信息与通信网中去使用,成为大网的一个可接入、也可拆除的特殊部分。尤其是在洪涝灾害时期,更应发挥其特殊作用。总之,要求平时的信息与通信网,到战时能迅速转为战时体制运行,战争过后又能恢复为平时运行体制,做到“以平养战、寓战于平”,以便在实有中受到检验、维修和保养。 信息通信论文:基于通信信息技术的游客管理系统及其应用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游客管理模型及其理论,提出了基于通信信息技术的游客管理系统。运用多项通信信息技术,从预先性、互动性角度辅助现有游客管理机制达到更优的游客管理效果。 关键词 游客管理 服务 通信信息技术 0 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旅游研究的兴趣正从供应方——景点的管理,转向需求方——游客的管理。游客管理理论,例如lac,verp,vim都已经在美国国家林业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局成功应用。①这些管理机构根据各自管理目标设置不同的监测指标以及质量标准范围,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但这种由监测数据指导实际行动的管理模式,存在着潜在的弊端,即缺乏灵活性、互动性和预见性。这使得游客管理长期停留在被动状态,而当前需要的游客管理则更应该注重预先管理性以及动态的互动,因此管理机构应该更多地运用高科技设备和训练有素的终端员工,在与游客直接的接触中,提供更多的服务,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最终达到管理游客的目的。② 1 基于通信信息技术的游客管理系统 1.1 游客容量管理 1.1.1 无线移动增值业务 游客进入旅游区内,由区内移动基站向游客发出涉及旅游区各个景点的旅游资讯。在3g之前,受到带宽和接入速率的影响,基站只能提供简单的文字信息,而3g网络中无线上网速率可达2mbps是目前gprs上网速率的多倍,可以实现真正的宽带传输,使得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咨询内容成为可能。如可以向游客发送视频短片,特别是游客可以通过手持智能移动终端在线即时地浏览信息,通过以上无线增值业务,游客在旅游前由系统进行无形的引导,对整个景区有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了解,使得后续行为更有针对性。③ 1.1.2 目的地建议系统 游客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入景区信息化平台的目的地建议系统,有线上网主要解决出发前的盲目性问题,而通过无线技术和服务平台的沟通可以解决进入景区后的问题,从而消除其盲目性。如果景区内部分门户布置局域网络,游客就可以通过pda等手持无线终端与目的地建议系统进行沟通,系统将会按照游客提供个人数据,如兴趣,游客个人特征,以及旅游目的地现在容量情况,给予游客最佳的选择。 1.2 游客的体验管理 1.2.1 3d互动视觉地图 3d互动视觉地图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技术结合发展的产物。平台根据游客的无线信号,通过无线定位系统随时确定游客目前所处的旅游区。如果游客想获得具体的路线和所在区域的详细信息,可以向平台申请自己所处景区的3d互动视觉地图。可通过终端屏幕的触摸,得到不同的具体的视觉地图。此互动3d视觉地图所表现的路线具体、容易辨认,而且可以通过触摸形式调整和变换地图。 1.2.2 电子导游服务、定位系统 电子导游系统应能提供以下功能:地图的设置、浏览、缩放;基于电子地图的实时定位并显示在电子地图上;通过电子地图查询所有景点位置的详细信息;用户当前位置到其它位置的信息查询;导向功能,及时指出户的行进方向;准确的时间日期信息;最短路径搜索,为用户提供一个景点到另一景点的最佳路径;关键词查询景点详细信息及其在地图上的位置。 1.3 游客行为管理 1.3.1 重要景区监管系统 基于视觉的行人跟踪系统(people tracking)就可以有效地完成对特定区域地监控。该系统可以对由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精确定位每位游客的位置,并可以对每个游客的 行动轨迹进行跟踪。利用该系统可以对保护区域进行实时的无人监控。首先可以将需要保护的区域(或禁止游客入内的区域)设为限制区域,然后利用该系统对一定范围内游客行动踪迹进行跟踪,当系统发现有游客进入限制区域后,该系统可以立刻向监控人员和游客发出警报,监控人员可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游客的不恰当行为进行制止。 1.3.2 旅游双向反馈系统 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觉得不满意的方面,需要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改进建议或是投诉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游客总是感到投诉无门,现在开设此“旅游反馈系统”服务,即游客将出某景区的时候,反馈系统将主动向游客咨询,为游客提供一种快捷的反映问题的渠道,使问题能够得以及时、妥善的解决。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并且管理中心通过在一定范围,例如重要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景点内监控游客的行为,在游客结束旅行时,如实反映游客行为,指正游客的某些不文明行为。 1.4 游客安全管理 1.4.1 紧急求援服务 游客在遭遇危险或发生其它紧急事件的情况下,可通过此项服务迅速联系到有关部门,获得及时的救助,减少损失。类似于固定电话110,设定特殊的短信接受号码专门处理紧急事故。 1.4.2 实物定位系统 当游客迷路或失去方向的时候,可以就近找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用手持终端(如手机,pda)将其拍下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系统。此时,系统的中央数据库根据电子地图数据匹配或是过程匹配技术就可以找出游客的具体位置,并将详细的地图以及相应的可行路线发到游客的无线终端上。 2 总结 目前国内外各大旅游目的地所采取的游客管理模式,大都从自然资源和游客体验两方面的各项监测指标设置和对其数据的监控角度出发,停留在被动的传统管理模式。本文在分析现有游客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通信信息技术的游客管理系统,运用通信信息领域的各项先进技术,实现了灵活、主动和个性的游客管理,并为现有理论达到其目标提供了辅助的新思路。 信息通信论文:信息化对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审计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和审计理论的发展,信息化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讨论了信息化对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并分析了内部审计应采取的对策;旨在引起通信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影响和内部审计对策的重视,尽快加强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 【关键词】 通信企业内部控制 信息化 影响 审计对策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通信企业由于传统业务收入下滑,也正在积极探索业务转形,而信息化的发展是公司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信息化提高了公司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改变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同时也造成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环节随之发生变化,使传统的控制手段逐渐失去意义;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必须以信息系统的运转为基础,而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会导致管理风险日益增长,与之对应的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成为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化对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通信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控制活动分为两部分:信息化管理层面、业务层面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 信息化管理层面、业务层面控制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但其形式和控制手段相对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于公司信息系统之中,对业务的控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信息系统控制是公司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对象是公司信息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考虑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控制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层面、业务层面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对控制活动有着不同要求,内部控制必须根据公司业务流程的情况和具体的控制点进行设置,因此,控制活动受到公司信息化的直接影响。 二、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内部审计采取的应对措施 随着国内四大通信运营公司在海内外上市,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经营业务、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公司管理的难度、跨度、层次比以前更加复杂,面临的风险更多,管理层更关注公司政策、制度在集团所属单位的贯彻执行情况,关注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关注信息是否失真,关注权力是否失衡,控制是否缺失等。 (一)审计观念的转变 观念问题就是认识问题,通信企业必须积极转换审计观念,将审计目标不仅仅局限在查错纠弊,而应全面树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观念,理解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一个在信息化环境下,完善、良好的控制系统,应该能够防止、发现或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审计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进被审计者建立、健全这种机制,而不应该是代替被审计者去履行他们的“管理责任”。 1.内部审计应积极参与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项目 内审人员应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在审计中可以保持客观态度,有助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2.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实施,对内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通信企业应以上市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为契机,以效益为中心,以内控体系为载体,以外部审计为驱动力,通过各种培训,使全体审计人员对企业信息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明确信息化环境稳定后内审工作的新方向 内审的职能应从查错防弊逐步向为强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方向转变。通信企业审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应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型,应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风险的分析,协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二)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应统一审计项目计划,统一调配审计资源,统一审计办法。主要审计工作方法可归纳如下: 1.计划阶段 (1)深入了解、分析业务流程,寻找内控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 (2)分析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 (3)确定审计重点; (4)进行穿行测试,评估信息化系统控制的实现情况,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审计重点; (5)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中相关查询功能,搜集所需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6)导出所需的业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7)编制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进行合理人员分工。 2.实施阶段 (1)追溯原始数据的来源,抽样核对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2)分析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以及前后期是否一贯执行; (3)对集成部分数据形成的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异常,并抽查验证;对非集成数据从系统中导出相关凭证,抽样查阅原始凭证; (4)利用信息化环境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查阅相关修改记录并进行追查; (5)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为了便于以后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内审工作,将审计过程所涉及到的审计发现以“实事描述”“信息背景”“风险影响”“审计建议”为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形成相应的工作底稿,以待备查,为撰写审计报告打下基础。 3.报告阶段 (1)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 (2)根据相关业务统计数据、审计结果,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编写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 (三)消除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职能的削弱。有人认为,实施信息化内部审计部门没事干了,原先很多审计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流程的整合,内审工作职能就相应削弱。 误区二,按照传统审计思路开展审计工作。有人认为:信息化环境下,只需将所需数据从信息化环境下系统中导出,然后按传统的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核对,不加分析,不加判断,继续按照旧环境下容易出现的错误及舞弊为起点进行审计,其结果可能是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成效。因为许多核对工作信息化环境下系统已经能自动完成,或者说通过添加一些程序能较快地完成,能大量地减少核对工作。 在新的环境下对通信企业内审人员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研究工作,将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进行转移。从现实意义上讲,信息化环境下内审活动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审计的职能从查错防弊逐步向如何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分析与控制等方向转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观念和做法还不是很成熟,同时,随着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逐步完善,内审工作的重点和方法也需逐步调整,这就要求通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切实提高审计能力;为适应信息化时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更应该改变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思路和方法,跟踪信息环境下内审工作的新方向,使通信企业内审工作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信息通信论文:基于GPRS技术实现的远程交通信息通信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1],gprs技术可实现rs-232接口数据和远端数据服务中心进行数据的无线透明传输,本文利用gprs的特点及资料参考[2-5],将其应用到远程交通信息的通信中,见图1。 1 gprs通信硬件设计 gprs通信部分是选择嵌入式网络模块etr232i作为系统的核心硬件平台,无线通讯模块mc35i作为系统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见图2。 1)嵌入式网络模块etr232i。etr232i外观见图3所示,etr232i的外接管脚是36芯双排插针cn1和cn2组成[6]。cn1信号电平为lvttl(3.3v)电平,cn2信号为标准ttl(5v)电平。 2)通信模块mc35i。gprs通信模块mc35i是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通过异步串口与嵌入式网络模块etr232i相连,以zif40插座与评估底板相连接。通信模块mc35i在系统中充当调制解调器(modem)功能,保证gprs系统接入互联网实现串行通信。 2 gprs应用程序设计 gprs主要用于无线发送串口数据,因此gprs系统需要稳定的操作系统和完善的api接口函数,有效地实现ppp-tcp/ip协议,支持多个连接。它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操作各个api函数来实现基于ppp-tcp/ip的数据通讯,对gprs应用,在ppp层支持串口多路转换协议处理不同网络情况。系统选用dos作为基本操作系统,borland c/c++3.1作为软件开发工具[7]。 2.1 定义工程文件的主循环 开发应用主程序用于实现所要实现串口数据透明传输的功能,开发的应用主程序gprs232.cpp是定义工程文件的主循环,具有以下要求:1)第一步进行初始化操作(comidx、baudidx、timeout),从配置文件中读取配置参数(getinipara,服务器参数),以及对串口初始化操作(int portnum,char* pdat,int len,设置串口中断);2)进入程序主循环,首先调用ppp_running(),自动进行gprs拨号上网操作,直到该函数返回ppp的状态值为ppp link up,表明gprs拨号上网已经成功。循环再进入到下一步操作,要求和远端服务中心建立tcp连接。此时需要直接调用tcp manager- running(),直到该函数返回连接的状态为open,表示tcp连接已经建立[8]。程序的主循环不断地查询ppp的连接状态和tcp是否打开。在应用程序设计中,需要实现心跳包(响应等待的最长时间)的处理,如果在设置的心跳时间内一直没有数据的通讯传输,程序将主动发送一个心跳测试包到远端服务中心。在程序中心跳测试时间设置为400个tick值,约为20秒,也可以设置短一点。应用程序中需要有三个调用子程序:一是获取远端服务器参数(包括远端服务器基本参数设置:ipstr、id.port、comidx、baudidx,即远端ip址、端口号、串口号以及波特率);二是串口接收数据时参数设置(包括串口号、字符串长度、响应时间等);三是串口发送数据时参数设置(包括串口号、字符串长度、响应时间等)。 实现串口与远程中心数据无线传输的应用主程序流程图设计见图4。 2.2 建立工程文件gprs232.prj 进入bc环境,按alt+p打开project菜单,选择“open project”,在弹出对话框“open project file”栏输入新建工程文件名称“gprs232.prj”。键确认后,bc自动打开“project:gprs232”的project窗口,在此基础上添加所需的cpp文件:etr232i.cpp、readini.cpp、gprs.cpp、tcpclnt.cpp、rs232x3.cpp,修改name栏的文件扩展名成“*.lib”,确认后,向工程文件中添加lib文件:etr_ppp.lib。 prj文件中项目添加完毕,选择菜单compile下的“build all”l进行编译链接,编译链接成功将生成可运行gprs232.exe文件。按键关闭编译链接弹出窗口,project窗口将显示各个cpp模块的编译信息,即每个模块中程序代码的行数“lines”,每个模块中程序代码的大小“code”,每个模块中定义的静态数据大小“data”。运用远程文件管理tdrf指令,将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exe文件)“拷贝”到gprs网络模块etr232i的flash中,嵌入式网络模块etr232i转化为运行模式,完成设计。 3 结论 本文将grps技术应用到远程交通信息通信中,具有实时在、高速传输、监控方便、安全可靠的优势,适合应用于智能交通等需要远程通信的场合。 信息通信论文: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 摘要 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应用为档案服务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发展路径。在档案生命周期与连续体理论的指导下,信息通信技术有利于构建符合文档管理规律、便于实际操作的框架模型。通过分析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能够明确相应的技术优势与瓶颈,从而明确当前文档运用的工作经验与未来发展方向,使ICT融合档案服务能取得更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效。 关键词 档案;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化;应用 信息通信技术简称为ICT,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技术领域。ICT广泛运用,为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现代档案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ICT是全面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处置、管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技术路径。它体现了从传统档案实体转向以档案信息为重点的工作理念,是从手工检索转化为计算机搜索的中间桥梁,是沟通本地查阅与异地调阅的推动力量,是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构建“智慧”平台的重要渠道。面对信息通信技术迅猛的发展形势,各单位只有不断融入并加强研发和使用,提高档案部门的软硬件建设,才能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档案(文档)生命周期与连续体理论 1.文档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局限性。文档生命周期已经被视为一种理论,其概念是以提供操作纸质文档管理程序为框架和模型。该理论认为,文档不是静态的,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类似生物有机体的成长阶段与“年龄”之限。它们经历从出生(文档创建或收集),成长为青年(记录使用和维护),进入老年(转移到档案库记录),然后死亡(到期销毁)的演变。文档的生命周期包括其当前使用和最终的命运,从产生到销毁的全过程。根据文档的内容和价值不同,档案会采取不同的保存期限,即寿命时间。而文档是档案的初始形式、生命之源,这是目前国内外专家注重文档管理的原因之一,即在档案的生成阶段就把好关。紧接着,它历经创建、维护、储存、使用和处置等五种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同时在不同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工作要求,这是一个通过分阶段管理提升档案整体质量的过程。所以,每位档案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文档生命周期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有效管理能力。然而,文档生命周期描述的并非文件运动规律的全部[1]。近年来,生命周期的概念,一直受到很多负面的评论。首先,批评者指出,销毁不一定是文档的全部归宿,有文档不“死”现象,即无限期保留,因为有持续的价值存在。其次,在“三种年龄”的生命周期阶段之间划分,极容易凭借主观判断。其实文档的生命周期不是单向的从幼变老,而是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价值的转变,会发生逆转和反复,生命形式可能会打乱。文档好比货币,可储存,也可重复循环使用,他们会产生恢复活动期,使用与存档可能会多次交替。生命周期模型不存在重复阶段,或者人为地省略某一阶段。再者,文档生命周期概念延续和记录之间存在人为的区分,由于单位经营宗旨和文档保存文化等原因,专业视角之间档案和记录管理会发生区别。此外,生命周期概念的批评者也认为,它过于集中记录物理实体的操作任务,特别是那些纸质文档的保管。纸质文档依靠逻辑结构,与纸质的物理存储相关联,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创新。 2.连续体理论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引入。而文档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快速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档案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实践层面,产生了灵活辩证的生命周期模型。这种新模型的发明,被称为连续体理论。该理论认为,档案和文档管理责任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文档有创建、修改、归档、使用等任意处理的权限,不局限于不同环节和先后顺序,也不是被动等待最终处理决定的文本。20世纪90年代通过LanMachean开发了记录连续模型的可操作框架电子记录管理程序。学者指出,电子环境能达到单凭理论和基于纸张的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对象从静态到动态,能融会贯通,得到立体化处理。在行之有效的生命周期来看,文档和档案管理过程分明,有章有序,明确定义了文档在每个阶段的管理责任。在连续体理论中,通过记录连续模型,文档和档案总是在被创建或编辑的状态,即文档管理被描述为交互式过程,贯穿于整个文档的寿命。文档生命周期和连续体模型的发展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档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命周期和连续体理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两大模型的互补配合提供了一个积极合理的保存记录的结构,体现了电子文档环境安全、有效、便捷的必然趋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逐渐满足企业、法律、社会、文化等需求管理。作为更为先进的档案管理办法,通过现代模型构建科学组织框架,对于档案现代化与信息通信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的创建、存储、检索与数字化趋势。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环境下,电子文档的处理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一份文档可分为三个端结,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是中端,永久保存或到期销毁是末端。无论是图案表格的绘制,还是文字的写作修订,文档处理都脱离不了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电子数据库、编发电子邮件、远程检索与构建移动通信平台、管理IC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通过多措并举,产生更有效的利用与管理。由于不同机构保存和使用的主要数据和信息系统存在差异,信息系统(IS)集成部署系统的数据管理则更有利于实现无缝传递和信息共享,从而打破不同档案部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改善“信息孤岛”现象。同时,该系统是由多个电子文档组织路线,以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根据具体工作需求进行查询和使用,这种积分式工作流程有效节约了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虽然针对庞大数据,计算机系统可能会导致冗余,但它可以消除员工对大批量物理文档的恐惧。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尽管试图改善信息通信能力,但关键基础设施与目标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和弱点与信息部门的推进力度有关,也与档案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有关。尤其是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未能解决数字档案中的DRM数字版权管理,因此ICT技术的应用实则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存在,而相对高端设施的建设尚未熟练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电子政务、OA系统的运用,QQ群、微信圈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开展,各部门相应建立了系统办公网络平台,不仅最大限度地证明了信息和通信技术优点,而且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推向优化。 2.有效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改进。在ICT的支持下,档案管理已经从基本的纸张文件的存储向众多电子、计算机的数字化管理过渡。“云计算”的引入将全面丰富现代文档管理模式,以其提供速度快、精准度高、查询灵活、呈现方式多样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接受并作为关键信息管理与沟通工具。此外,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电子系统,可以节省文件存储空间,利用电子方式查询也可减少纸质文档的物理磨损。计算机中的档案管理,以强大的存储、检索、访问、使用功能,增强了安全性和便捷度,也便于人档沟通和信息交流。尽管如此,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由于技术的飞速变化,档案记录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及网络,增强了软硬件故障所造成的数据失真或丢失风险。而在处理文件时人为的改写、剪切和粘贴、发送到另一端等,操作失误也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系统的完整性。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会贬低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档案领域已发挥的显著作用。在电子档案的时代,传统的档案实体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复杂的用档需求,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文档都无法忽略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有效记录管理。 三、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文档运用与服务 1.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传递方式的嬗变,也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了档案信息服务中技术体系的应用水平。信息通信推送技术成为服务的主功能,比如“云计算”文档存储功能与数字化对接,OA系统、电子邮箱等文档信息传递对接,网络平台信息咨询、留言,电子政务与公文流转,网站信息查询、文件下载、转移链接、用户对话等推送与互动功能。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具有集成化和开放性等特点。为了提供高速、快捷,不受地理、时空限制的服务,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必须加以整合,才能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网站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的更新周期较长,服务还是以被动的信息咨询反馈为主,缺乏主动的信息推送服务。总的来说,还是存在先进信息技术研发滞后、技术应用不全面、兼容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未来除注重终端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外,一些网络平台和智能服务平台的新生技术也是应关注的方向。 2.电子信息转化成为运用与服务的基本途径。当前信息技术下文档运用与服务,主要有两大类方式。一类是对档案室(馆)藏传统档案,以方便利用为目的,运用专用设备进行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另一类是对直接以数字化形式产生的电子图档进行数字化管理,包括电子图档和文件的接收与安全保管,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档案信息的利用包括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反馈等,而档案的编研活动实质是对档案信息进行改编重组的过程。虽然档案信息化中并不完全是信息理论与技术利用的内容,但是所有的标准化、网络化、数字化及其他工作都围绕着信息技术展开。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本途径[2]。在档案资源运用过程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呈现快餐式又精细化、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服务的给取已转变为以网络服务、虚拟服务为主的电子高科技服务。当前信息社会中,档案信息服务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影响人们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面貌。因此,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档案在线服务必须以用户为出发点,创新理念,更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推送、站点链接、网页聚合等多功能服务。借助ICT的推动力,实现信息与通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公开、共享与利用,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信息通信论文:信息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研究 摘要: 传输技术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此应该积极将传输技术应用在信息通信工程当中。特别是计算技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网络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更要加强对传输技术发展与应用,将传输技术有效地应用在信息通信工程当中,进而推动我国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步伐。对当前时期传输技术实际应用情况及其今后发展趋势作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信息通信工程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传输技术;信息通信工程;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使人们对于通信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发展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状况对人们日常信息通信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对通信工程作出不断的优化,否则很难满足用户日常对通信方面的要求。将传输技术高效地应用在信息通信工程,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通信工程行业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对此本文对信息通信工程中应用的传输技术做出研究,以期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借鉴作用。 1传输技术简介 当前时期,在信息通信工程当中主要采用的传输技术是SDH与ASON[1]。其中SDH即同步数字体系,其是在一种将交换功能、复接与线路传输实现整合成为一体,同时由网管系统进行集中操作的一种信息传输网络。SDH主要利用帧的形式对信号加以保存,之后通过光纤实现信号传输,该技术中的信号进行传输过程中,需要将信号传输到ADM(分插复用器)中实现转换,此时将会利用O/E实现信号转换,也需要利用到支路卡辅助完成,从而确保通信信号应有的流畅性。采用该技术时,要想实现用户间的连接,需要用到通信光缆和DDF(数字架配线)。ASON即自动光网络,其是一种具备高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光网络,能够在直接在光层上根据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2]。传输设备作为ASON中最为基本的传输载体,一般采用的是线性或者是环形组网架构,OXC(光交叉连接)使整个ASON中的核心设备,使ASON的交换平台。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文件的建议,可将ASON划分成为传送平面、管理平面与控制平面。该技术能够使网络管理层和传输层实现统一,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2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情况研究 (1)传输技术应用于短途传输网络。传输技术在短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本地骨干传输网络当中,通常分布在县级中心或者是市级中心区域。在短途传输网络中的线路一般是采用管道传输光缆作为铺设对象,其中应用的传输技术大多数是SDH,通常情况下,本地骨干传输容量相对较小,常用在城市较为发达的区域,也就是市区当中常常能够看见的地下光缆。相比于长途传输网络,在备份、管理、升级与维护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并且在建设成本上也更为低廉,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但是,将SDH应用在本地骨干传输网络存在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提升光纤利用率。要想使光纤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应该在SDH的基础上实现ASON的应用,通过在SDH基础上构建大量的ASON,使其形成完善的ASON网络,这是因为ASON具有非常好的技术功能,能够通过GDH和G872实现信号传输[3]。但是这一方案依旧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即目前运行的电信网络和ASON网络尚未实现良好的融合,进而对信号传输应有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与研究人员对提升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作出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ASON能够更好地应用在短途传输网络之中,使信息传输效果得到不断的提高。 (2)传输技术应用于长途传输网络。对于长途传输网络而言,其具有着比短途传输网络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这对所要应用的传输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信息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传输技术和超宽带技术实现有机结合,这样能够显著地提升无线网络方面的传输效率。在长途传输网络之中,之前主要采用的技术是SDH,但是因为SDH有关设备具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并且在SDH当中的所有MSC(移动交换中心)均有着非常大的间隔距离,造成线路设置成本有所增加,并且随着网络用户逐年的增加,这一方案存在的缺陷也逐渐地凸显出来[4]。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SDH基础上增加WDM(波分复用系统),将上述两个技术进行整合使用不但能够使信息传输容量显著地提高,并且也无需增加其他的硬件设备。将WDM和ASON实现整合应用,能够使上述两种技术各自的优势均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构成一个具备非常强大功能的信息传输网络。并且ASON中的单节点还拥有着交叉容量功能,不但能够使通信技术自身的灵活性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还能使流量效果得到改善。 3信息通信工程应用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 (1)因为ASON可以使WDM具有的大容量优势和SDH具有的保护能力加以整合,并且能使网络交接实现智能化。此外,ASON具有着先进且可靠的保护与恢复功能,可以自行检索网络并发现网络资源,进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网络服务,并且能够确保整个通信网络始终处于畅通状态。所以,ASON已然成为今后传输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与发展方向。 (2)我国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空间也愈发的拥挤,小型化也就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使设备和产品实现小型化发展能够降低空间占用、材料消耗以及运输成本。当前小型化发展已经有所进展,例如,已经制造出仅有巴掌大小的信号延伸设备、光纤收发器以及SDH和PDH(准同步数字系列)等设备单板化等[5]。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能够促进传输技术实现更为全面应用,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建设周期。 (3)传输技术今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便是多功能化,通常在实现小型化的前提下,通过将传统多个设备功能集成在一台设备中,能够有效地降低对光缆的需求,并且对传输线路利用率有所提高,进而实现降低成本。实现向多功能化方面发展最为显著的优势便是能够将传统只进行信号传输的设备更换成为具有接入功能的设备,进而使设备用途与功能得到增加,提高传输设备的增值业务水平,而且对传统分布式设备存在弊端加以改善,使网络接入与传送更为便捷[6]。随着人们对于通信设备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4)由于现阶段使用的信息通信网络中的接入层与汇聚层在ASON和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将上两者实现良好的整合,同时利用UNT接口技术实现智能化连接,便会使多元化业务员和智能化管理实现有效的融合,因此今后实现ASON和MSTP有机整合也是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的快速进步,人们日常交往也愈发频繁,为了使人们利用网络实现信息交流与交往,便要对通信工程进行不断的升级改造。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于通信行业的需求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要想使通信行实现更好的发展,便要大力发展传输技术,将其有效地应用在实际的信息通信之中,这就需要广大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对传输技术做出研究,使通信工程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作者:沈益虓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二〇二四台 信息通信论文:传输技术信息通信工程运用 【摘要】 当前,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传输效率、传输安全性都关系着信息通信工程良好与否。虽然我国信息通信工程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要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并加强传输技术的研究以及其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传输技术;信息通信工程;运用 传输技术是信息通信工程的核心技术,是未来移动通信工程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指导。计算机网络已经普及,传输技术也应随之进行改革。对于信息通信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而言,要紧跟社会和经济形势,及时采用先进的传输技术,使用工程发展需求和客户需求。 1传输技术类型和特点 移动通信工程涉及范围广,并且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移动通信功能的核心为业务驱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移动信息工程不仅可以实现语音业务,还增加了图片、视频传输业务,以及其他丰富的传输形式。多媒体宽带业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具体的类型和特点如下。 1.1信息通信传输技术的类型 目前的网络制式下,信息通信传输主要是无线传输和光纤传输,主要网络制式为CDMA和GSM。其中,无线网传输是以天波、地波和视距传播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技术,而光纤则主要依靠同轴电缆、对称电缆和架空明线进行传播。有限宽带网的核心技术为光纤技术,而无线WLAN的核心技术为无线网技术,对于人们日常使用的网络来说,当下无线网技术的发展较快,有线网发展已经由3G网逐渐转化为4G网络服务制式,信息传输速度得以提升。二者之间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光纤传输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高速公路,具有高效性和稳定性特征。而无线传输技术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将用于军事领域和卫星通信中。 1.2传输技术的特点 信息传输技术具有多功能性、高效性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研究已经到了高级阶段,将在各个领域发挥其作用,并且功能将进一步增多。信息通信功能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体现在国家建设上,多功能的网络开发也成为一种优势。另外,随着我国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将逐渐实现产品一体化,使通信网络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在此技术下的产品体积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功能越来越强大,传输技术的智能化特征逐渐体现出来。总之,传输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他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运用 2.1传输技术应用于短途信息传输 短途信息传输是信息传输重要表现之一,通常以县级中心或市级中心为传播范围,光纤和地下光缆是主要的传输形式,以此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主要为局域网,用于个人网络使用。具体容量小,信息传输管理和升级存在缺陷等特点,短途网络构建并不复杂,但是如何实现短途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却是研究人员多年来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传输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传输技术,以信息科技发展为核心,快速解决相关问题,促进短途信息通信工程的发展。 2.2传输技术在长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长途传输网络占据我国网络传输的主体,对信息工程建设具有较高要求。无线网传输过程中,长途数据传输存在损耗,并且面临诸多问题,提高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当下的主要问题。我国的长途传输技术较为发达,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在一些地区,存在短途传输与长途传输相结合的现象,根据需求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其中在一些发达城市,我们通常采用骨干线网络模式,也就是说将重点区域应用长途传输网络,从而有利于维护和升级。但是这一过程容易受到资源利用率的限制,光纤资源有效利用成为关键。目前的技术下只能在SDH网络中建立若干个ASON,并利用所形成的A-SON网络来提高光纤利用率,确保网络传播的高效性。电信网络发展中,ASON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光纤,提高信息的可利用率。但是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实践成果并不理想。如何将电信网与ASON之间进行结合,发挥ASON的积极作用还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当然,信息通信产品将朝着一体化的发现发展,集多功能为一体的信息通信功能将可以完成更多的检测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提供优质的服务。信息通信工程不再是简单的设备组合,而是实现了资源优化的信息通信工程,在信息传输上体现出了其强大的作用。 3总结 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信息通信工程的主要媒介,信息技术的传输效率决定了信息通信工程的优劣。我国无线网络和光纤网络均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应承认信息传输技术的重要性,并充分的开发这一技术,使其在信息工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信网络工程的目的是提供优质服务,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不断的优化传输技术。笔者分析了当下的信息通信工程特点以及传输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只有不断的扩大与开发信息,才能确保其作用发挥。 作者:刘文捷 单位:广东海格怡创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通信论文:信息通信工程网络技术发展 摘要: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且电信技术在电力企业的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作的有序发展。尤其在近几年,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的更新,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与追捧。在新时期,为从根本上得到更良好的发展,电力信息通讯工程中网络技术需要加强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电力信息通讯工程;网络技术;光纤传输网;无线网 众所周知,在近几年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创新变革,尤其在迈入21世纪之后,网络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且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电力企业中同样如此,尤其是电力信息通信工程,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则需要从全局出发与分析,加强分析与探究。 一、新时期电力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总体发展趋势下,我国电力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创新发展,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扶持,这样一来,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技术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全面性。从基本性质分析,网络技术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其中不仅包括各项科学技术,并且在发电、输电中均有所应用,且网络技术在电力信息工程中具有特色,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1]。 二、网络技术发展的概述 从整体角度分析,网络技术得到了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认为网络技术在发展中可以从三点出发:第一是电力信息网络技术从之前的简单模式发展演变为具有局域特色的多元化网络模式,其中网络连接所采取的材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通信方式转变为无线连接的网络模式。第二是在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静不下,网络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模式下的单一、陈旧局面逐渐演变的具备丰富性,具有代表性的则是网络电视、视频通话等[2]。第三是从整体范围角度出发分析的,网络所涉及的范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涉及到诸多领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模型出现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形以及体积上,演变的越来越小,在携带的时候比较方便,且功能也得到了健全,逐渐发展成为了多功能综合性的工具。 三、网络技术应用范围的分析 在我国电力信息系统的整体发展中,正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应用,才促使其电力信息系统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一是在电子信息应用中网络技术得到应用,正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控制能力,也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有效管理。其二是在电力信息系统中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导致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式出现变化,能够实现方式的创新。其三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可以保证电力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便可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分析。其四是从全局出发,网络技术在电力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保证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3]。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当前信息时代纵横发展的趋势下,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中的“新宠儿”,推动了社会的有序发展。其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传统的弊端,比如能够实现远程服务交流,人们可以应用电力信息网络技术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实现自主交流。实现了自主办公,可以提高办公的效率与质量,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帮助,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四、电力信息系统中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电力信息系统中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正是这种发展趋势,电力信息系统中网络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了全新的发展格局,且面临着不同的要求。其中在一方面,人们要求网络信息要具备智能化,需要保证信息的开放性与全面性,能够实现信息路径以及工作兼容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网络传播的速度增快,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网络速度提出要求,无线网络的出现改善了传统的模式与弊端,也将传统网络中所存在的不足改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帮助[4]。但是毋庸置疑,正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信息系统中网络技术需要从最基本的内容出发,如此才能得到创新发展与进步。 (二)电力信息系统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 正如上文所言,在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网络技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以太网以及令牌网的现状已经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无线网以及数据网。从某个角度分析,这两种网络模式现在已经被人们所应用,在诸多行业中应用,光纤数据网最为主要的优势便是具有双环的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能够避免局部不受到损坏[5]。除此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光纤数据网具有非常明显的抗干扰系统,这种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将这种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较,其优势十分明显。而无线网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产物,电脑、手机均等可以应用,这种网络的优势比较明显,不会受到网络线路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随意操作,实现无障碍沟通,但是最大的缺点便是会受到外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不具备稳定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目前电力信息系统得到应用,且电力企业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点企业,在电力信息工程中积极应用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质量与效率,并且还可以从全局出发,从网络机制角度出发,保证网络技术发展的稳定性与全面性,值得关注与思考。 作者:邱赟 单位: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信息通信论文:信息通信技术媒体发展研究 [摘要]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下,信息通信技术已经不仅是媒体发展的保障力量,而且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促进力量。近些年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新兴力量,正在日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信息通信技术对促进改变媒体发展应用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为媒体在未来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媒体发展;影响 引言 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诸多影响。同时,它也对媒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网络信息通信技术已经不仅是媒体发展的保障力量,而且成为改变和促进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原因是,媒体发展在未来的趋势是依靠技术、媒体主体、发展环境实现现实平台与虚拟平台的结合,而网络信息技术正是满足这种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还可以为未来的媒体发展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媒体以更大的传播效率在市场中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网络媒介发展迅速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媒介快速发展。这主要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网络互联是媒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同地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互联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具有直观、快速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传输的成本。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媒体可以对一些重要的会议进行现场的网络直播,保障会议内容可以以最快速的方式在全世界进行有效传播。如: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关于中国共产党历次中央全会和重要表彰大会视频直播,就是利用网络连接特点的一个重要凭证。第二,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的特点是传播的无线化。网络新媒体是使用电磁波进行网络数据的传播,而不用像过去那样使用大量的设备和长长的线路,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同时又保障了信息的快速传播。第三,网络媒介的发展特点是信息的智能化。依据这一特点,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各种节目活动的制作传播时就可以利用网络智能化减少操作程序,提高操作的效率,同时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四,网络媒介的发展特点是融合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电信网、电视网、互联网将进行有机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媒体也会进行结构的优化和融合。比如纸质传媒和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有机融合。同样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现在中央电视台在进行节目传播时既有电视上的各种频道节目,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在手机和电脑上也可以观看。其在进行节目制作时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快捷、准确、科学的方式,把一个个精美的节目和信息制作出来,再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简而言之,在报纸、杂志、周刊中呈现出的信息,同样可以在电视和纸质媒体的网络版中进行呈现,它们已经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第一,网络媒体的构建与发展是在现实媒体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现实媒体通过信息技术的特点同样可以构建出网络虚拟版,对现实媒体的内容进行有效传播,扩大现实媒体的影响力和增强传播的效果。比如,现实中各大电视台就是这样做的,电视节目同时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同步直播观看,纸质传媒的内容同样在网络上有电子版。 二、信息通信技术对促进媒体发展的作用 1.改变原有媒体发展方式 首先,信息通信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式。比如,现在全国各种主要纸质传媒、电视媒体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网络化模式的革新。这一革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从传播方式来讲,主要的纸质传媒和电视传媒在进行信息内容的传播时既有纸质版、电视版,同时这些内容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呈现。我们通过手机、电脑等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点击进入页面,运用合适的播放器就可以观看。第二,从制作方式来讲,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传统的媒体在进行传播内容制作时获得广泛的信息来源和快速的制作手段,降低制作的成本,提高制作的效率。第三,从管理方式来讲,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管理呈现出科学性和客观性。比如,一些媒体召开会议研究今后的工作时,一些人可能因为生病、出差等原因无法现场参加。但是,通过设计出专业的媒体会议专属播放软件,这些人通过手机、电脑等就可以进行同步直播观看,不会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这个例子可以充分体现出,利用现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对媒体内部的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 2.促进新媒体的产生 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新媒体的产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认知水平,虚拟化的网络平台的建立就是证明。在这种观念的转变之下,信息通信技术促进了一些新媒体的产生。比如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建立、O2O商业模式的建立、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 (1)社交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除了面对面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进行网络化的沟通。从原来的ICQ到后来的MSN,再到现在普遍使用QQ及微博、微信等方式,人们在广阔的网络虚拟平台中利用这些社交平台进行了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2)商业模式的建立。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同样导致了商业模式的快速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和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地图已经不再是人们单纯指路的向导。在手机和电脑中的地图已经成为帮助人们进行衣食住行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工具。第二,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彻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降低了购物花去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同时,对于商家来说,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减少了物品流通的环节。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还可以引入许多的广告业务,增加自身的收入水平。比如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等,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搜索引擎的广泛建立与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导致搜索引擎的广泛建立与应用。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和各种各样的节目的精彩呈现。比如,利用百度我们可以通过新闻、视频、地图、音乐等多个窗口马上搜索到我们需要的内容,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就可以观看。原因是,许多传统的媒体和百度公司进行了战略合作,在电视和纸质媒体中的内容已经在百度中进行了同样的信息复制,我们通过这个搜索引擎同样可以进行了解和观看。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和改变了媒体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王金芝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信息通信论文:信息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应用 摘要: 只有将通信技术作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才可以不断促使我国在技术领域上的进步与发展。传输技术不仅要应用到每个领域、每个行业中,还应该扩大其在家庭各户中的应用范围。而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将传输技术应用到信息通信工程中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传输技术;信息通信工程;应用 引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了网络信息技术,但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不同区域的技术也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通信水平也高低不同。一般情况下,通信网络会经由传输网络为其提供相关服务,所以传输水平的高低将严重影响通信网络的运营,所以研究设计人员要逐步扩大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范围。 一、传输技术应用的主要特征 1、小型化 传输设施的小型化可以提高用户的感官享受,同时也可以节省经济支出,促进供应商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型化的传输设施设备是当前研发高性价比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环节。 2、功能具有多样性 传输设施的体积不断缩小,同时其功能也在不断增多,进而也就提高了传输设备在使用阶段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利用传输网络的容量,同时也减少了光纤在空间方面的占用方式。 3、传输设备实现一体化 从单板机速率来讲,因为一样的单板机速率设施,实现了一体化的速率设施可以为设备监管提供便利。设备管理人员可以在这种一体化集合上利用一些备用设备实现信号的传输过程,具有便捷性。同时通过SDH技术还可以有效的集合传输设备和不同的接口板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有效的实现了速率的传输,尤其是所利用的分插技术可以灵活的分配设备电路,同时也可以合理建设整体局域网。 二、信息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 1、应用在短途运输中 传输技术应用在短途传输网络中一般是应用在市级中心或县级中心,通常是利用管道光缆。短途运输技术主要特征就是局域网络容量偏低,由此就导致传输设备在技术升级、存储备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构建短途网络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就是怎么提升信息传输的稳定程度及传输技术的水平。 2、应用在骨干线网络中 经由调查发现,在骨干线网络中可应用传输技术。但是因为传输技术本身的问题,导致一般仅仅是在发达地区才有骨干线网络的应用,也为发达区域的人们创造了优良的通信信息条件。除此之外,通过分析传输技术在骨干线网络中的应用情况发现,其性价比相对较高,且维护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基于此,技术操作人员应该提高对传输技术在骨干线网络中应用的重视程度,同时不断扩大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创造良好的信息通信环境。 3、应用在长途干线网中SDH技术是在传统长途干线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技术,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及网络使用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SDH技术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同时其投入资金量较高,与当前节约型社会要求不符。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结合WDM和SDH的新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合理改革硬件资本,扩大了系统容量。EDFA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中继设备的使用量。 4、应用在光纤通信技术中 光纤通讯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市话中继站中,其应用范围相当大。长途干线通信通常是利用卫星、微波及电缆间的通信,同时辅助光纤通信技术进行比特传输。在世界范围当中,比特网传输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方面要保证全球通信网的实现,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国家与国家间的通信问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光纤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在城镇有限电视网及交通控制中。由于光纤通信传输技术能构成主要的存在特性,因此,在光纤模拟通信的过程中,也将逐渐应用数据通信及数字通信。 5、一体机的投入使用 传输技术应用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一体机的投入使用,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应用一体机可以有效整合单板机,换句话来说就是将信息通信工程划分到统一的系统当中,从而对信息通信工程进行实时实地的监测,提高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的安全。第二,一体机的应用对于设备组合方式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研究人员在操控一体机的时候要创建监控系统及管理系统,进而为一体机的应用创造优良的配置环境,进而提高一体机的使用效率与信息传输的速率。 6、应用在无线传输中 在信息工作阶段,无线传输通常是利用电磁波传输的。无线传输不仅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也其性能也相对比较稳定。无线监控系统是结合了监控技术及无线传输及时,可以在不同地域,应用无线通信的手段对现场信息加以传输与监督控制。同时该系统还可以生成视频数据库,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无线传输技术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扩展性,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具有灵活性的组网过程。 三、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当前情况来看,在信息通信技术中,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发展方向:首先,从ASON技术来分析,设计研究人员在应用落实ASON技术的过程中将逐步关注SDH的保护能力及ASON系统的容量,并将其加以结合,从而有效解决以往信息通信工程在实际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最终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其次,在信息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还包括实现智能光路由的提供。基于此,技术研发人员应该逐步提高对此的重视,同时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加以应用落实。 结束语 在传输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结合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及要求,通过合理分析,促使人们认识到传输技术的应用发展对于信息通信工程的价值及意义。本篇文章重点剖析了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与借鉴。 作者:牛超 董一方 闫波 单位: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信息通信论文:生产性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在近些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短期内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近几年来发展快速的新兴行业,促进了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笔者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以及创新研究,为未来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信息通信;生产性服务;应用;创新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也对话也越来越频繁。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迅猛而有力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给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让我国的这一高新产业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机会,抓住了我国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1.探析信息通信同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所在 ①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在各方面的作用都十分显著。可以说,当代社会离开了信息通信技术就不能良好快速地发展,当今文明社会的加速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不仅对于社会中的居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重要地是对于当今产业发展的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1]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国际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一言以蔽之,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当代的新兴技术之一,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产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②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繁荣与兴盛起来。随着世界工业化不断地进入高精尖领域,而不再只注重工业化大生产这一单纯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也获得了发展的良好空间与机遇。另外,信息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也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强力动力之一,同时而是技术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涉及面很广,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更加注重服务与创造,也由注重劳动力投入到更加注重人才与知识的投入。同时也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也越来越多样,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质量及服务质量也越来越精准[2]。总之,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运用,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空间与前景都是不可限量的,因为在中国有极大的需求和市场的吸引。然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近几年来新兴的产业之一,发展的势头虽然很足,却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变得已经比较成熟了,然而,当信息通信技术运用在生产性服务业上时,却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尽管两者都是发展得比较完善的新兴产业,但两者的配合运用的效果却不够明显的,这是所有的此类产业科研人员所应思考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是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运用与发展,发展与成熟的重要方法。只有解决了目前此类产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发展与运用也才更成熟。 2.信息通信技术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重要的应用意义 ①毋庸置疑,信息通信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意义就是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转变、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转变与重新创新的机会。通过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式更为多样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也更为多元。信息通信技术的完美运用在在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自身的技术也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这两种产业的结合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完美联系,是可以探讨的未来此类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②生产性服务行业其实是传统行业的统筹组合,是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可取之路。顾名思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两种属性,自一种属性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还有一种属性便是在完成了产品的生产以外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对于产业发展的成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两种功能缺一不可。尤其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加入的服务功能,更是满足了当前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信息通信技术在运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中又具有强大的联系与推动作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各方面的发展。 ③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之初就比传统的产业要完善,更适合市场的需求,这一点,无论是传统的生产性行业还是传统的服务业都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巨大优势。尤其是通过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全球联系,速度、便捷、庞大的资源以及各种最先进的经验都接踵而至,为当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经验、技术以及无限延展的广阔市场。通过延长传统的生产性行业的生产链条,为其提供客户普遍需求的一站式到家服务,为无论是个人客户还商业客户都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当然,客户的优质体验反馈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身,这一机制所产生的需求效应在未来是难以限量的。 ④相比于国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态,在当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争议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且在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在生产性服务业的起步于当前的运用状态上,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不可否认的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亟待解决,而且,我国作为经济与人口市场的大国,更应当具有一种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应当主动和世界的先进技术接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且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将信息通信技术熟练地运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中,创造一种新的中国力量与中国技术。同时加强国内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国际世界的交流与联系,为中国的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挖掘更多的国际市场,同时,也能为目前以及未来的国内的生产性服务业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与先进经验。 3.应用国内信息通信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研究 近几年的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研究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多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创新思维,加上中国不断繁荣的社会经济以及庞大的人口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呈现井喷式的大发展,真可谓是遍地开花,各处繁荣。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其实信息通信技术这一技术支持,因为有了信息通信技术的这一技术支持,才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层面成为可能。[3]利用更廉价但却更广阔的资源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无限的支持,通过信息通信这一技术为企业与客户的联系提供更多便利与接触,为客户打造更精准的服务业务。尤其是这些年电子商务的兴起与繁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繁荣。这也是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传统的企业或者是小生产者不断创新的动力。当然,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不断地创新和提高自身的实力,谋求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与合作。而这也更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积极鼓励有能力,有担当的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更多是提升中国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 4.结语 信息通信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同属于当今时代下的高新技术产业,两种产业各有特点。但是当将信息通信技术运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中,却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打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使得未来的生产性服务业迈向多种新型的发展之路。 作者:刘贵深 单位:广东达安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理措施的探讨 摘要: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大大小小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增强安全监理措施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工作。安全监理也成为了保证工程安全的重点,在改善施工安全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本文以现实的工作施工围基础,分析了安全监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措施 0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提升,在工程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多新的问题。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意外事件不断出现。结合实际情况看,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安全监理措施,才能积极改善工程质量,保证施工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且为施工单位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保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监理的工作。 1 模板承重架方面的监理 1.1 审核施工方案 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时,必须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检查,主要包括模板和支撑系统的材料规格、接头方式、内部结构、水平杆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施工图纸一一审核。 立杆底部支撑结构需达到支撑上层荷载的要求;模板立杆承受的施工荷载,应维持两层或多层立柱,立柱底部需要添加木垫板,不允许运用砖及脆性材料铺垫;考虑到维持立柱的整体牢固,安装立柱过程中需要增加水平支撑和剪刀撑;立杆高度超过2m之后需要设置两道水平支撑;满堂模板立杆的水平支撑应该加固设置,对支架立杆四边及中间每隔四跨立杆增加一道纵向剪刀撑;立杆每升高1.5m~2m后需增加一道水平支撑;准确核算立柱的间距,若采用?准48钢管时间距需控制在1m内。 1.2 检查支模架的钢管、扣件 施工过程中,对于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情况是不允许运用这种结构的,如:支模架高度大于8m,跨度大于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集中线荷载超过15kn/m时,这些都必须禁止采取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可以选择钢柱、钢托架等体系代替。在搭设模板承重架使用的钢管、扣件运至施工场地之后,应该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当出现测试异常时应及时整改加固处理。 1.3 控制搭设质量 搭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在施工前后须及时完善搭设工作。控制搭设质量时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检查搭设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检查搭设能否符合工程设计需要;检查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等具体的搭设部位以及数量与标准是否一致,若发现不同则需根据图纸进一步审核。 2 脚手架的安全监理 2.1 搭设方面 搭设脚手架时需要结合施工方案制定的标准进行,当搭设方案设计好后必须要交给工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提交给项目分管负责人检查验收,当确定方案合格之后才能投入具体操作。脚手架支撑系统应当牢固可靠,若遇到一些大面积的支撑排架,则需要特殊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且参照施工标准搭设操作。搭设前期需要对具体的搭设材料严格检查,关注搭设结构的稳定性,主要针对钢管、扣件等受力构件重点审核,确保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负荷大小之后才能施工。搭设工作结束后需经过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部门复验后挂牌方可使用。 2.2 使用方面 脚手架投入使用之后,禁止把主节点的纵、横水平杆、扫地杆、连墙构件拆除,且对其连接牢度做好检查,确保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内部结构能够达到施工标准。此外,还需要坚持地基的积水,底座的松动,立杆的悬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且避免脚手架在使用时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对高度超过24m的脚手架,应检查器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在标准范围内。 2.3 拆除方面 施工结束后需将脚手架及时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通常是自上而下逐渐拆除。同时,连墙件等也需要跟着脚手架共同拆除,这样可避免拆除后其它脚手架松动。构件被拆除后禁止高空抛掷,拆除过程应该设置安全警戒区域并由专人监护。 3 建筑机械的安全监理 3.1 塔吊方面 在检查塔吊时主要涉及到的构建包括:限位器、保险装置、力矩限制器、附墙装置路基与轨道、夹轨钳等多个结构的内容。检查时需要保证起重机的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等用到的不同行程限位开关装置的完整性,其结构设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且保持这些组件的完整性,不得出现随意拆装操作。当使用塔吊时,需要求监理人员对各项环境指挥操作,加强不同环节的检查,保证塔吊能够达到操作规定需要。 3.2 物料提升机方面 检查物料提升机主要有:架体制作、架体稳定、钢丝绳、安装验收、架体等多个方面。提升钢丝绳禁止连接使用,端头与卷筒需牢固配合,对卷筒应参照顺序排列;吊篮达到工作最低位置时,保持卷筒上的钢丝绳达3圈以上;提升机需要增加安全停靠装置、楼层口停靠栏杆等相关设备;对附墙架与架体等结构中,需要结合用刚性件连接,且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禁止将其连接在脚手架上;严格核算提升机的缆风绳长度,其材料必须要用钢丝;当提升机高度低于20m时,缆风绳需超过1组;提升机高度处于21m~30m时,需超过2组;在提升机运用过程中,应该保证物料在吊篮内均衡分布,长料立放过程要运用防滚落方式,避免超载。 4 结语 综上所言,在工程施工中加强安全监理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其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理人员加以控制,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消除各种意外事故及不利影响,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到合理水平,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浅谈建筑工程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管理存在很多易疏忽的环节,导致发生各种安全生产事故。本文简要概括了临时用电安全管理的一些要点。 关键词:施工现场 临时用电 安全管理 0 引言 “电”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在建筑施工现场中“电”也是一种重大危险源,而恰恰好多施工现场就是在“安全用电”上存在薄弱环节,从而引发了触电等生产安全事故。 施工现场离不开用电,工程设备、施工机具、现场照明、电气安装等,都需要电能的支持。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的加强,施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电场所更加广泛。但是,电能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很强的破坏力。 施工现场由于用电设备种类多、电容量大、工作环境不固定、露天作业、临时使用的特点,在电气线路的敷设、电器元件、电缆的选配及电路的设置等方面容易存在短期行为,容易引发触电伤亡事故。因此,加强临时用电管理,按照规范用电,是保证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作法介绍如下: 1 “施工现场的一条电路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统一进行组织设计,有统一的临时用电施工方案,一个取电来源,一个临时用电施工、安装、维修、管理队伍。严禁私拉乱接线路,多头取电;严禁施工机械设备和照明各自独立取自不同的用电来源。 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或虽然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但编制手续不全,内容空洞,照抄照搬规范不能指导施工,与现场实际脱节,没有用电维修、检查制度,用电检测资料凭空填写,电工缺乏配电知识等。 2 漏电保护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同时规定,开关箱中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就是说,临时用电应在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分别设置漏电保护器,形成用电线路的两级保护。漏电保护器要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总配电箱的保护区域较大,停电后的影响范围也大,主要是提供间接保护和防止漏电火灾,其漏电动作电流和动作要大于后面的保护。因此,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电流动作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分段保护的功能。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不小于0.1s,对搁置已久重新使用和连续使用一个月的漏电保护器,应认真检查其特性,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 在实际工作当中,发现有的施工现场漏电保护器配置不合理,末级电箱漏电保护器电流过大,发生漏电后直接引起总箱漏电保护器动作,没有形成分级配置。 3 三级配 配电系统应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和开关箱。按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的送电顺序,形成完整的三级用(配)电系统。这样配电层次清楚,便于管理和查找故障。总配电箱要设在靠近电源的地区。分配电箱应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通常应分别设置。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的场所,要远离易受外来固体物撞击、强烈震动的场所,或者做环境防护。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大于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应不超过3m,配电箱和开关箱周围要有方便两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不能够因为堆放物品和杂物,或者有杂草、环境不平整妨碍操作和维修。电箱还要有门、有锁、有防雨、防尘措施。 4 一机、一闸、一箱、一漏 所谓“一机一闸一箱一漏”就是指每台用电设备必须设置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开关箱内要设置专用的隔离开关和漏电保护器。不得同一个开关箱、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两台以上用电设备。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开关电器必须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电设备实行电源隔离,其额定值要与控制用电的额定值相适应。开关箱内不得放置任何杂物,不得挂接其它临时用电设备,进线口和出线口必须设在箱体的下底部,严禁设在箱体的上顶面、侧面、后面或箱门处。移动式电箱的进、出线必须采用橡皮绝缘电缆。施工现场停止作业一小时以上时,要将开关箱断电上锁。 5 五芯电缆 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必须实行tn-s三项五线制供电系统。电缆的型号和规格要采用五芯电缆。为了正确区分电缆导线中的相线、相序、零线、保护零线,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导线的颜色要使用不同的安全色。l1(a)、l2(b)、l3(c)相序的颜色分别为黄、绿、红色;工作零线n为淡蓝色;保护零线pe为绿/黄双色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使用绿/黄双色线做负荷线。 6 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不致危及人身安全的电压。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即为防止因触电造成人身直接伤害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供电的电压等级,一般分为42v、36v、24v、12v、6v。安全电压应根据使用环境、人员和使用方式等因素选用。 6.1 隧道、人防工程电源电压应不大于36v。 6.2 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的场所作业电源电压不得大于24v。 6.3 建议在施工现场的职工临时宿舍内尤其是金属板材的临建宿舍内的照明电源电压采用36v。 6.4 照明变压器必须采用双绕组式安全隔离变压器,严禁使用自耦变压器。 7 外电防护 外电防护,主要是指针对不为该施工现场专用的已经存在的配电线路、设施所进行的防护措施。当因场地条件限制达不到安全距离要求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7.1 对于外电架空线路,当在其一侧作业时,必须保持安全距离,且随外电线路电压等级的增加,安全距离相应增大。 7.2 不得在外电架空线路的正下方施工、建造临建、堆放材料及构件等。 7.3 对于现场内的变压器等设施应用木、竹板及杆件等进行遮拦,并悬挂警示牌等,保证防护设施坚固、稳定。 7.4 塔吊等起重机械吊运物料、构件等不得在外电线路、设施正上方行走,并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8 临电系统的验收与档案管理 8.1 专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要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并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审批后方可施工。 8.2 临时用电系统在施工完成后要经过编制人、项目经理、审批人及专职电工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验收要履行签字手续。 8.3 建立完善的用电档案,并设专人管理,主要包括:专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接地电阻绝缘电阻遥测记录、电工巡视维修记录、临时用电验收记录等。 9 日常维护与检查 对现场的用电设备、供电设施、线路等进行经常性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9.1 持证上岗,用电设备、闸箱等的接线、日常维护检查均须由取得相应资格的专职电工进行操作,并作好巡视、维修记录,严禁无证上岗。 9.2 定期对用电设备、供电线路、设施等的绝缘进行检测,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立即停止使用进行维修或更换。 9.3 定期对供电系统接地电阻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 9.4 大风、雨雪,前后对整个施工现场的供电系统及用电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无安全隐患后再投入使用。 10 结束语 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纸,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需要,确定施工现场用电设备的数量。在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地下管线、周围建筑物等情况后,确定线路的选择和各种设备的选配。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虽然是多变的、复杂的,只要我们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加强控制、检查,使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相信我们一定能消除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生产顺利、有序、安全的进行。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控制管理 摘要:本文对建筑施工中的安全控制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实践论述,可为施工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管理 1 严把施工组织设计安全关 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检查安全技术措施。 ②检查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 ③检查“三宝”、“四口”、安全用电等防护落实是否到位。 ④注意施工现场使用机械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使用机械设备主要包括:a.物料提升机和外用电梯:物料提升机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制作规范标准,多是由企业自已制作自已使用,存在着设计制作缺乏规范要求,使用管理随意的情况;人货两用电梯虽然设备本身是由厂家生产,但也存在组装、使用及管理上的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将会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必须按照安全规范要求及有关规定,对这两种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和严格管理,防止事故发生。b.塔吊:塔吊安装、拆除及操作较复杂,技术性强,对使用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在组装、拆除及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使用、管理不善易发生倒塔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所以,组装、拆除塔吊时一定要使用肯有资格的专业队伍承担,使用前要进行试运转检查,使用中要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塔吊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c.起重吊装:主要指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吊装和设备安装工程。起重吊装是专业性强且危险性较大的工作,所以要求必须做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试吊、由专业队伍安装,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运行。d.施工机具:施工现场除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外,也大量使用中小型机械和机具,如电焊机,切割机、磨合机、电锯等,这些机具虽然体积较小,但在建筑施工中广为应用,量多面广,操作过程中潜在危险性,稍不注意,极易造成事故。使用小型机具必须强调按规范进行。 ⑤检查建筑施工的安全器材及劳动保护是否完善可行。如基础处理时要注意对槽基的可能塌方或滑坡进行检查,要经常性开展防火安全、季节性的雨季防洪、冬季施工防冻、炎热防暑等的检查。检查中如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地方要限期整改补救,按制度要求进行处罚,并给予通报批评。坚决做到令行禁止,言必行,行必果,不流于形式。 2 注重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①在砌墙砖基础前应检查基槽是否有裂纹、水浸、化冻或变形等现象。槽宽小于1米时,应在砌筑站人的一侧留有40厘米宽的操作宽度。在深基槽砌筑时,上下基槽必须设工作梯或坡道,不得任意踩跳基槽,不得登踩砌体或加固土壁的支撑上下。在一层以上或高度超过4米砌筑时,如采用里脚手架必须支搭安全网、采用外脚手架应设护身栏和挡脚板后方可砌筑。不准站在墙顶上勾缝及清扫墙面或检查大角垂直等工作,也不能站在墙上砌砖,在脚手架上不准向外打砖,打砍砖要向墙面一侧打。护身栏上不得坐人,正在砌砖的墙顶上不准行走。 ②在搭脚手架在三步架以上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带帽,传递架杆时应在身上绑系安全绳。搭架时如遇六级以上大风或雷电大雨时,四步架以上必须停止作业。高度在20米以上的高空作业时,风力超过五级也应停止作业。在高压线路附近搭架时,如遇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需距2.55米以上,如遇22千伏以上高压输电路,需距5米以上。可按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架子,但架子必须要有足够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施工期间在允许荷载的气候温度变化作用下,不能产生变形、倾斜或摇摆等现象。要保证足够的工作面以满足工人操作、材料堆放及施工车辆通行的需要。 ③在电焊操作场所5米以内不得堆放易燃、易爆材料。工作前应仔细检查焊接设备进行试运转,无问题时方可进行焊接。在工作时气瓶周围的温度应保持在1℃以上,以减少气体水分。焊接电源应保持稳定,焊接时一次电压波动不得大于5%,否则禁止施焊。下雨时无特殊措施一般应停止露天电焊作业。为防止触电,必须遵守有关电气安全规定。 ④起重机械与钢丝绳表面的磨损,腐蚀达到钢丝直径的10%时应当更换,当断丝超过规范时必须更换,如必须使用时,则相应降低负荷。吊钩和卡环如有永久变形或裂纹时应报废更换,吊钩断面高度磨损达10%时应当重新更换。 ⑤抹灰工在操作前应检查架子、高凳是否牢固,架上物料散开放稳,层高3.6米以下的脚手架,采用脚手凳间距应小于2米。不准搭探头板。也严禁支搭在暖气片、水暖管道上。多项工程立体交叉作业应有防护措施,戴安全帽。临时用移动照明、机电设备严禁随意拆卸。操作工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⑥木工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机械的技术操作规程,了解其性能。不熟悉操作规程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使用机械操作时,禁止戴手套,女工的发辫要绕入工作帽内。在操作前,现场清理干净,检查电源,在停电情况下检查各部,经试车正常运转后,方可进入工作状态。在使用电锯截料时,严禁操作人员站在锯的对面。锯料时前后二人协调用力,使用自动手压刨时,严禁将手伸入进料口附近,如短料放横时,必须停电后取。严禁在机械运转时用手去清锯末、刨花、齿渣等。对日常使用机械必须经常检查维护,定期注油,经常检查电线电器设备是否漏电、危险和妨碍作业的因素。 ⑦吊装工程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身体检查,并按规定佩带劳动保护用品,在吊装前应对吊装设备施工现场进行认真检查。起吊构件时,构件上及起重设备下严禁有人,也禁止放置任何物件。起吊大型构件时,在构件离开地面20-30厘米时进行一次检查,当构件升空时,禁止把构件悬在空中检修机具;安装高层建筑构件时,严禁上下两层交叉作业。风力超过六级时,应停止吊装。雨雪后施工时要注意构件上的冰雪,防止触电。 3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安全的需求,是人类自身的根本需求之一。当前,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切实把安全生产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可以相信,只要思想上预以重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这个大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安全事故就可以避免发生。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摘要】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管理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设备的运行安全,产品使用的安全,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需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而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己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1、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建筑企业达4.5万个,建筑业从业人员3050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06%,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2004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444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近几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现有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5%,从业人数765万人,占建筑业人数的25%;城镇集体企业26.81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的60%,从业人数1003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33%;乡镇建筑企业和个体建设者的从业人数占整个建筑业人数的42%。如此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和施工层次以及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给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建筑安全与健康水平在管理上、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可使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建筑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建筑业避免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经济损失,使成千上万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少遭受一些伤害和痛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日等国在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筑业的伤亡率持续下降。我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筑业的因工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 2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场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针对项目班组长和项目经理的安全教育和培圳时间同样不足,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重视安全工作或者不懂得如何将安全管理工作与项目的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主要是由项目部依照规章制度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很多项目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减少安全培训的时间和强度,导致很多的施工人员从进入现场开始就成为“危险源。这些都是今后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保证体系被削弱 一些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原来的机构人员被重新调整,出现了撤销或兼并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了取消专职安全员的现象,从而削弱了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的力度,导致安全滑坡,造成事故。 2.2 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支配国家财产、追求自己独立经济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考虑得较多的是生产、经营、效益、利益、利润等硬性指标,而对安全效益的隐形性不甚了解,致使不能正确对待“企业效益、”安全生产“二者关系,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不力,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造成管理不严,责任不到位,承包者钻政府宏观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的空子,短期行为严重,单纯追求近期利润,舍不得在安全上投资,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3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的建筑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对策加以解决。 3.1 必须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实施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依法查处责任事故,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清理不适用的法规,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监察,减少效果不大的大检查。 3.2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部门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3 必须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统一、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体制保证,全国应建立一支统一的能独立行使监察职能的安全生产监督队伍,保证政令畅通,利于协调;应将监督一个对象、多个部门负责的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高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茌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3.4 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 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5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从基地、教材、教师队伍三项建设入手,加强企业宣教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题内容之一,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布局。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作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建筑业落后的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业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管理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设备的运行安全,产品使用的安全,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需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而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己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1、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建筑企业达4.5万个,建筑业从业人员3050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06%,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2004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444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近几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现有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5%,从业人数765万人,占建筑业人数的25%;城镇集体企业26.81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的60%,从业人数1003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33%;乡镇建筑企业和个体建设者的从业人数占整个建筑业人数的42%。如此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和施工层次以及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给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建筑安全与健康水平在管理上、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可使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建筑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建筑业避免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经济损失,使成千上万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少遭受一些伤害和痛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日等国在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筑业的伤亡率持续下降。我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筑业的因工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 2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场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针对项目班组长和项目经理的安全教育和培圳时间同样不足,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重视安全工作或者不懂得如何将安全管理工作与项目的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主要是由项目部依照规章制度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很多项目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减少安全培训的时间和强度,导致很多的施工人员从进入现场开始就成为“危险源。这些都是今后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保证体系被削弱 一些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原来的机构人员被重新调整,出现了撤销或兼并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了取消专职安全员的现象,从而削弱了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的力度,导致安全滑坡,造成事故。 2.2 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支配国家财产、追求自己独立经济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考虑得较多的是生产、经营、效益、利益、利润等硬性指标,而对安全效益的隐形性不甚了解,致使不能正确对待“企业效益、”安全生产“二者关系,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不力,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造成管理不严,责任不到位,承包者钻政府宏观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的空子,短期行为严重,单纯追求近期利润,舍不得在安全上投资,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3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的建筑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对策加以解决。 3.1 必须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实施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依法查处责任事故,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清理不适用的法规,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监察,减少效果不大的大检查。 3.2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部门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3 必须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统一、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体制保证,全国应建立一支统一的能独立行使监察职能的安全生产监督队伍,保证政令畅通,利于协调;应将监督一个对象、多个部门负责的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高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茌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3.4 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 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5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从基地、教材、教师队伍三项建设入手,加强企业宣教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题内容之一,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布局。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作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建筑业落后的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业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引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王秋分 任光柱 程刘勇 [摘要]随着建筑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重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已经居道路交通,煤矿后的第三位。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等某方面的失误使工程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 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支柱产业。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流动性大,劳动力密集,多工种交叉流水作业等许多特点,正是这些特点隐含着诸多的危险源,也是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因。我国建筑施工事故发生数量和死亡人数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还会不断地反弹,由此表明我们虽然在建筑业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们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必须进一步控制有效事故的发生。 一、引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人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建筑施工过程的管理者,操作者。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身体素质都诸多因素有关。人的有因素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受教育的程度,这也就决定一个人所具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知识。二是人的工作状态,好的状态才可以做出好的工作。三是人的素质,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的一种责任心。 2.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建筑生产活动是一种露天作业比较多的活动,因此施工现场的环境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很大,像一些建筑物逐渐向深地下,高空化发展。还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像气候,温度,自然地理条件等。例如:冬季或雨季施工就会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3.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建筑生产活动中,一些机械设备存在缺陷或者是缺乏保养等也是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 4.管理因素。如果说以上三个因素是直接原因,那么管理的缺陷才是发生事故的根源。一个工程能否顺利的完成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通过适当的管理,选择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把建设施工事故减到最低的。由于这些原因所造成的施工伤亡事故的种类有:(1)高处坠落。(2)触电。(3)坍塌。(4)物体打击。(5)机械器具的伤害。 经过分析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这些施工安全事故,都会或多或少的威胁到人们的安全,要想把这种威胁降到最低,我们就要提出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 二、预防措施 1.安全管理方面坚持落实“四项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一项制度。它明确规定了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有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就能把安全与生产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实处。 (2)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建筑施工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建筑施工活动。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施工活动的进行 (3)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这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伤亡事故的重要措施。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必须依法对从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开展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年度培训考核,实施持证上岗;企业每年必须对职工进行一次专门的安全培训,并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及自我防护能力,共同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强化责任落实安全监督检查机构是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制止施工企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法施工及督导企业落实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的监督管理执法队伍。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配备建筑工程专业、电气专业、建筑机械专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实施责任安全监督员制及安全监督员岗位资格证制,建立起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监督管理执法队伍,形成完整的施工安全监督检查管理网络。 2.施工现场应该合理组织劳动,根据现场实际工作量的情况配置和安排充足的人力物力,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3.施工作业人员也应该进一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明确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不能擅自操作自己不熟悉或与自己工作无关的设备设施。 当然这些主要是从管理制度方面来谈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施工要求,如:冬季施工要注意防滑,防冻,防中毒等等;雨季施工要注意防触电,防雷,防坍塌。我们要以“预防为主”,而不是在发生事故后才去组织抢救,进行事故调查、处理;而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巩固我们在建筑业方面的成就。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理措施 【摘 要】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大大小小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增强安全监理措施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工作。安全监理也成为了保证工程安全的重点,在改善施工安全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本文以现实的施工工作为基础,分析了安全监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措施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理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对建筑工程安全加强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进步与发展。现实中,在工程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多新的问题。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意外事件不断出现。结合实际情况看,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安全监理措施,才能积极改善工程质量,保证施工进度的顺利完成,并且为施工单位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保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安全监理的工作。 1.模板支撑系统的监理 1.1审核施工方案 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时,必须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检查,主要包括模板和支撑系统的材料规格、接头方式、内部结构、水平杆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施工图纸一一审核。 立杆底部支撑结构需达到支撑上层荷载的要求;模板立杆承受的施工荷载往往大于楼板的设计荷载,因此应维持两层或多层立柱(应计算准确)。为合理传递荷载,立柱底部需要添加木垫板,不允许运用砖及脆性材料铺垫;考虑到维持立柱的整体牢固,安装立柱过程中需要增加水平支撑和剪刀撑;立杆高度超过2m之后需要设置两道水平支撑;满堂模板立杆的水平支撑应该加固设置,对支架立杆四边及中间每隔四跨立杆增加一道纵向剪刀撑。立杆每伸高1.2—2m时,除再增加一道水平支撑外,尚应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差。准确核算立柱的间距,若采用¢48钢管时间距需控制在1m内。 1.2检查支模架的钢管、扣件 施工过程中,对于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而定,在搭设模板承重架使用的钢管、扣件运至施工场地之后,应该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当出现测试异常时应及时整改加固处理。另外当支模架高度超过8m,或者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负荷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时,严禁使用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应采用钢柱,刚托架或钢管门型架的组合支撑体系,以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1.3控制搭设质量 搭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控制搭设质量时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检查搭设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检查搭设能否符合方案的要求;检查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等具体的搭设部位以及数量与标准是否一致,若发现不同必须要求按方案重新搭设。 2.脚手架的安全监理 2.1搭设方面 搭设脚手架时需要结合施工方案制定的标准进行,当搭设方案设计好后必须要交给工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提交给项目分管负责人检查验收,当确定方案合格之后才能投入具体操作。脚手架支撑系统应当牢固可靠,若遇到一些大面积的支撑排架,则需要特殊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且参照施工标准搭设操作。搭设前期需要对具体的搭设材料严格检查,关注搭设结构的稳定性,主要针对钢管、扣件等受力构件重点审核,确保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负荷大小之后才能施工。搭设工作结束后需经过监理检查验收后挂牌方可使用。 2.2使用方面 脚手架投入使用之后,禁止把主节点的纵、横水平杆、扫地杆、连墙构件拆除,且对其连接牢度做好检查,确保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内部结构能够达到施工标准。此外,还需要坚持地基的积水,底座的松动,立杆的悬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且避免脚手架在使用时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对高度超过24m的脚手架,应检查器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在标准范围内。 2.3拆除方面 施工结束后需将脚手架及时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通常是自上而下逐渐拆除。同时,连墙件等也需要跟着脚手架共同拆除,这样可避免拆除后其它脚手架松动。构件被拆除后禁止高空抛掷,拆除过程应该设置安全警戒区域并由专人监护。 3.建筑机 的安全监理 3.1塔吊方面 在检查塔吊时主要涉及到的构件包括:限位器、保险装置、力矩限制器、附墙装置路基与轨道、夹轨钳等多个结构的内容。检查时需要保证起重机的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等用到的不同行程限位开关装置的完整性,其结构设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且保持这些组件的完整性,不得出现随意拆装操作。当使用塔吊时,需要求监理人员对各项环境指挥操作,加强不同环节的检查,保证塔吊能够达到操作规定需要。 3.2物料提升机方面 检查物料提升机主要有:架体制作、架体稳定、钢丝绳、安装验收、架体等多个方面。提升钢丝绳禁止连接使用,端头与卷筒需牢固配合,对卷筒应参照顺序排列;吊篮达到工作最低位置时,保持卷筒上的钢丝绳达3圈以上;提升机需要增加安全停靠装置、楼层口停靠栏杆等相关设备;对附墙架与架体等结构中,需要结合用刚性件连接,且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禁止将其连接在脚手架上;严格核算提升机的缆风绳长度,其材料必须要用钢丝;当提升机高度低于20m时,缆风绳需超过1组;提升机高度处于21m~30m时,需超过2组;在提升机运用过程中,应该保证物料在吊篮内均衡分布,长料立放过程要运用防滚落方式,避免超载。 4.结语 综上所言,在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生产的意识应牢记与施工单位与工作人员心中,在工程施工中加强安全监理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其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理人员加以控制,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消除各种意外事故及不利影响,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到合理水平,确保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预期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如何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性,如何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筑企业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项目建设;重要性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措施已经成为项目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有与安全施工和安全管理有关的一些措施,主要是通过在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能规范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保证项目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的安全性,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安全快速的进行,使建筑企业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所保障,保证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是在建筑项目建设中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包括了每个施工环节的步骤和工序,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保证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严肃对待。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来对施工过程进行明确的约束与管理,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有效的进行。 3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工程的平稳发展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建筑工程在建设项目时,不够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意识不够强,这样会导致项目施工时存在安全隐患,提高了施工工程以及投入使用后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做的不好,造成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问题,从而可能为建筑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具有工期长、人员流动性强、多高空作业及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我们要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值降低,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提升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在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时,必须要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如果在项目建设时发生了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更是对建筑企业的自身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存在着许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被精简甚至被合并的情况,许多施工现场都没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的职责划分模糊,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对安全管理知识的掌握不够,不具备履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素质。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普遍较短、任务多,造成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管理施工进度上,而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4.2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忽视消防安全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够强,对相关的施工人员的消防教育不足,导致了施工人员缺乏基本的消防自救知识。加之建筑工地对于建设、办公、生活、生产的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了缺乏消防器材设施的现象,各项指标也达不到国家消防安全的标准,造成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现象。 4.3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足 目前,许多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人员安全意识都比较低,是由于建筑企业对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教育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安全教育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有些施工人员存在着不培训就上岗的现象,导致了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差。从而很容易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人身伤害事故。 4.4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防护不到位 现在我国的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都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可变性很大,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来约束。主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许多安全防护设施不足中体现,此外,施工现场对各种工程设备的安全防护也达不到标准,施工现场没有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4.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资料不完整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方案等安全资料往往缺乏针对性,不够完整,有时与实际不相符。另外,安全教育的开展也没有落实到位,开展安全活动的记录不真实,以及安全技术的交底不到位,都会造成现场施工的原则性错误以及给施工现场带来安全隐患。 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5.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 建筑设计院在和施工单位意义监理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也要同时签订安全协议,要对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应得利益进行明确的规定,对谁来管理、谁来施工、谁来担责这三个方面要详细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施工,监理单位也必须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监督工作,共同配合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5.2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人员,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对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和相关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安全意识,进而使得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安全教育培训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同时要做好记录工作。做好安全培训工作,能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5.3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生产责任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建筑企业岗位责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可以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进行明确规定,让每个施工人员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能使安全管理工更好的进行。建立健全合理的生产责任制度,对施工人员的责任作出规定,让工作人员之间可以更好的配合,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5.4建立健全的施工保障体系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施工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保障体系,首先要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放在首位,以之为施工建设中的重要原则。要加强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教育,并严格规范现场施工过程,让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在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之下进行。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安全规范条例,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在相关的规范指导下有序进行。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保障体系,还可以让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更加顺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5.5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许多相关的机械设备。所以,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机械设备能安全有效地运转,还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就要为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能有安全有效的运行。另外还要对机械设备定期进行保养,保养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 6总结 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尤其是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作者:孙杰 李鹏 单位:河南鹏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摘要: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使用功能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对建筑企业的形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影响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两点强化措施,包括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强化建筑工程结构质量管理,以期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耐久性 前言 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是建筑质量的重要体现,在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城市建筑工程当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逐渐成为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也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目标。针对影响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实施强化措施,对提升工程建设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1.1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构件承载力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为规定结构承受荷载;②为规定荷载分项系数以及强度分项系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相应的量值系数能够明确建筑结果各个部位在荷载作用下那个能够承受的最大安全度,在进行此类安全系数的设计过程中,是安全储备工作的重要环节,利用这些安全系数能够明晰建筑结果的可靠性指标,安全系数以及分项系数的值越大,则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度也就越高。另外,建筑结构整体的牢固性也是影响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考量建筑整体结构的牢固性,能够避免在发生地基沉降等现象时,影响建筑质量。建筑结构的牢固性设计,需要重点考量结构延性,以提升建筑工程抵御地震、爆炸等灾害的能力。 1.2建筑工程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与建筑在施工及使用阶段的检测与维护工作质量具有重要关联,在建筑工程竣工且投入使用之后发生倒塌事故,这与定期检查工作的不到位有直接联系;建筑物玻璃幕墙等结构脱落,也极易对公众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影响建筑工程耐久性[1]。在建筑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德国等国家,针对建筑物与基础设施一类的公共性建筑工程,设有强制定期检测的制度,为避免建筑工程突然损害影响公众安全。 2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强化措施 2.1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承载性能与安全质量要求,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规定,避免结构局部设计不完善,影响建筑整体出现大面积坍塌现象,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预防管控工作,严格质量施工方案与制度管理体系,并针对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的使用检测与维护工作制定完善的规划,结合相关法律约束作用,提升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建筑工程的钢筋保护层以及混凝土结构,若保护层厚度不够或混凝土密实度不够,都会影响钢筋易被锈蚀,影响结构质量。因此,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材料性能以及工程构造的重点探究,制定科学的施工技术方案与管理制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极易受到材料本身以及周边环境介质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实地勘测了解,进行技术方案的科学规划。除此之外,还应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质量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质量问题,不断完善与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2.2强化建筑工程结构质量管理 对建筑工程结构的质量控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进度控制,以工程合同为依据进行进度控制,保障建筑工程能够在相应措施与规划的影响作用下按时完成。施工过程由于工期长、施工环节复杂等原因,需要完善制定进度规划,针对建筑工程的不同施工环节,进度控制规划中要分别对施工技术应用与质量管理标准等进行全面编制。进度控制规划当中,还应对施工人力资源与资金投入状况进行合理配置,以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的顺利实施,为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打下坚实基础。②对建筑工程结构的质量检测与维护,这一方面内容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原材料与构件,通过相应的检测工作,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进一步保障施工质量,有效维护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2]。对于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需要对购进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控,以施工方案中的设计要求、相关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标准等为基础,制定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案,持续完善质量保障与控制体系,实现对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有效强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分析,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与使用价值。通过相关强化措施的顺利执行,科学设计施工方案、完善建立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体系,能够保证对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得到有效强化。因此,在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研究中,应深入探究设计与施工过程的工程结构管理,从而推动建筑工程使用功能与使用价值的全面实现。 作者:张涛 单位:江苏深远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建立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人们对于佳起项目施工安全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本文结合对安全文化和组织结构与危险源辨识等对施工安全进行分析,提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施工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希望有助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建立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所有和生产具备关系的人与机构都不能脱离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如果全员性地参与管理,不能在安全中保障全体成员共同参加,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安全管理发生漏洞,带来很多不好的管理效果。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建立,有助于对施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优化管理方式等,因此,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建立的现状 1.1建筑企业不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制,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建筑工程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在市区与郊县的差距非常大,也就是说,安全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多数建设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忽略地安全文明施工的资金投入,还有的企业会把安全文明的施工资金私自挪用。管理机制与行政的隶属关系具有很大的缺陷与断层,甚至会出现一定的管理问题。 1.2建筑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建筑施工企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不断加大,当时建筑市场截止目前还是不够规范,具有很多方面的缺陷。如此一来,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严重缺乏施工管理中的自主权以及控制权,法治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非常被动,昧着良心顺从项目建设企业的安排。如此被动状态,让施工单位不能按照安全施工的规定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造成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屡发不断。 1.3管理阶层不够重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管理阶层不能对安全文明进行正确地认识,可以说,安全施工的管理意识非常淡薄,根本没有认识安全文明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然而,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进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当管理不力,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出现,因此,政府也颁布了很多针对性地法律和法规与规范以及标准,然而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安全管理的意识,导致该法律法规的形式化严重,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只是为了应付表面工作,让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不能有效实施。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2.1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优化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进行持续性地改进和优化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安全管理持续性地改进和优化,能够达到下列效果,主要包括,安全业绩逐渐变好,伤亡率和疾病以及伤害事件不断下降;在安全业绩方面稳步提高,对于外部资源产生的依赖逐渐变小;在安全文化上覆盖了整个组织。 2.2企业人员自身的安全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来说,农民工占据了超过80%的人数,而且很多都是生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该群体在安全意识方面非常淡薄,没有基本性地安全知识和安全素质以及保护能力,加之,这一群体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大部分人都为经历过正规化的教育以及培训。除此之外,领导层本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其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具备很强的密切关系,例如,危险源的控制就需要一定的安全素质作为前提,安全职责对其安全进行保证。 2.3组织结构和职责的合理安排 进行组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出完成任务的具体环境,但是所设计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实现预期的目标,对技术和人员以及人员分工进行联盟的一章协作手段,其和组织目标与任务是完全相同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学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组织结构和分解目标以及职责进行合理安排。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建立的保障措施 3.1对于勘察单位而言,要对勘察文件的真实性进行保障,符合安全施工的要求 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管理的建立过程中,勘察单位要将相关法律和法规看做是施工现场勘查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勘查单位还要提供出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资料,这是对工程安全进行确保的基础所在。勘察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要按照相关规定展开,促进勘查质量提高,在勘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管线等设施有所损伤,在这一时刻,要进行针对性地保护措施的应用。 3.2对建设单位来说,要保障施工资金的投入 在建筑业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建设单位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安全文明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对安全文明的施工资金进行合理化投入的确保,有助于对施工安全进行保障,还能对施工现场的面貌不断改善,与此同时,也能保障自身的利益。例如,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来说,合理化对安全文明的施工资金进行投入,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进行保障,也能让施工现场在布局上更加合理,工程的施工非常有序,对施工环境进行保证,用比较好的形象面对潜在客户,进而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此外,还能让客户感受公司管理的规范化,为公司品牌进行宣传,进而赢得比较长远的利益。 3.3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要对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进行有效落实 建筑项目的施工单位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直接的参与方,其对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具有直接性的责任。所以,施工单位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现场管理水平比较高的领导班子,让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进行落实,把零安全事故作为工程安全管理的目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如果有安全隐患发生,就要及时有效地消除;对于项目经理而言,要按照该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体系建设,并结合所有工程项目的具体进展进行补充,从而对施工的安全管理进行落实,保障施工安全。 3.4对于监督机构来说,要对工程的安全管理作一监督和指导 监督机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要对工程安全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防止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的现象,其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对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进行保障。因为监督机构直接由国家进行授权,具有比较强的强制性和科学性以及权威性,对项目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进行落实具有很强的效果。监督机构要利用自身的权限防止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施工、监理等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有关的单位要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肩负安全管理的责任,其要加强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要将安全工作在项目建设的所有环节中进行融入。所有单位都要按照有关法律与强制性的标准对安全管理工作作一落实,时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就要及时进行处理,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对安全治理不断深化,尽最大能能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对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对安全施工的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陈志孟 单位:江西建工第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项目建设重要性 摘要:如何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性,如何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筑企业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项目建设;重要性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措施已经成为项目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有与安全施工和安全管理有关的一些措施,主要是通过在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能规范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保证项目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的安全性,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安全快速的进行,使建筑企业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所保障,保证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是在建筑项目建设中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包括了每个施工环节的步骤和工序,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保证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严肃对待。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来对施工过程进行明确的约束与管理,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有效的进行。 3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工程的平稳发展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建筑工程在建设项目时,不够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意识不够强,这样会导致项目施工时存在安全隐患,提高了施工工程以及投入使用后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做的不好,造成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问题,从而可能为建筑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具有工期长、人员流动性强、多高空作业及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我们要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值降低,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提升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在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时,必须要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如果在项目建设时发生了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更是对建筑企业的自身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存在着许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被精简甚至被合并的情况,许多施工现场都没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的职责划分模糊,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对安全管理知识的掌握不够,不具备履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素质。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普遍较短、任务多,造成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管理施工进度上,而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4.2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忽视消防安全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够强,对相关的施工人员的消防教育不足,导致了施工人员缺乏基本的消防自救知识。加之建筑工地对于建设、办公、生活、生产的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了缺乏消防器材设施的现象,各项指标也达不到国家消防安全的标准,造成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现象。 4.3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足 目前,许多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人员安全意识都比较低,是由于建筑企业对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教育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安全教育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有些施工人员存在着不培训就上岗的现象,导致了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差。从而很容易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人身伤害事故。 4.4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防护不到位 现在我国的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都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可变性很大,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来约束。主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许多安全防护设施不足中体现,此外,施工现场对各种工程设备的安全防护也达不到标准,施工现场没有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4.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资料不完整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方案等安全资料往往缺乏针对性,不够完整,有时与实际不相符。另外,安全教育的开展也没有落实到位,开展安全活动的记录不真实,以及安全技术的交底不到位,都会造成现场施工的原则性错误以及给施工现场带来安全隐患。 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5.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 建筑设计院在和施工单位意义监理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也要同时签订安全协议,要对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应得利益进行明确的规定,对谁来管理、谁来施工、谁来担责这三个方面要详细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施工,监理单位也必须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监督工作,共同配合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5.2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人员,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对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和相关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安全意识,进而使得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安全教育培训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同时要做好记录工作。做好安全培训工作,能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5.3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生产责任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建筑企业岗位责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可以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进行明确规定,让每个施工人员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能使安全管理工更好的进行。建立健全合理的生产责任制度,对施工人员的责任作出规定,让工作人员之间可以更好的配合,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5.4建立健全的施工保障体系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施工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保障体系,首先要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放在首位,以之为施工建设中的重要原则。要加强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教育,并严格规范现场施工过程,让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在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之下进行。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安全规范条例,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在相关的规范指导下有序进行。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保障体系,还可以让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更加顺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5.5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许多相关的机械设备。所以,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机械设备能安全有效地运转,还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就要为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能有安全有效的运行。另外还要对机械设备定期进行保养,保养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 6总结 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尤其是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作者:孙杰 李鹏 单位:河南鹏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浅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从而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也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不良影响,例如自然因素,环境,人为操作等,导致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给整个企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施工操作流程不仅影响到整体的施工质量,还对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所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严格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管理水平;措施分析 前言 建筑工程是一项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同时它还具有周期长,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流动性大等特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努力实现施工项目各项活动目标,从而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 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相关分析 有关人员对2011年上海某地区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而发现:高空坠落安全事故有314起,占总数53%,倒塌事故96起,占总数的17.9%,物体打击造成事故69起,占总数的14%,触电事故有31起,占总数的5.8%,机具伤害事故有22起,占总数的3.3%,火灾,中毒,爆炸等引发的事故有16起,占总数的6%。上述所述的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建筑工程有关人员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问题,由于相关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缺乏,从而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1]。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免不了有高空作业,不同工种交叉作业等情况,再加上施工环境具有多变的特点,因此施工人员的流动量较大。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安全事故,其原因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①有关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从而对自身的工作不重视,例如我国上海某一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张某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不积极,缺乏责任性,因此在施工中,他并未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存在不穿安全防护鞋的情况,同时在施工环节对相关设备的使用不当、对施工用具的摆放不正确,从而不仅给自身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还对整个建筑工程带来经济损失。②项目部对施工过程的安全投入不够,例如安全措施的费用不够,安全防护鞋,安全帽,保险装置等不完备;施工用具,机械设备,施工设施等存在缺陷;个人防护装置不到位,比如安全带,手套,防护面罩,护眼镜等不完备。③施工现场缺陷,例如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栅栏不符合要求[2],相关设备达不到施工标准,楼梯口,预留洞口,电梯井口等位置未增设安全防护措施或者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地下室的照明光线不好,危险区域未设立警示牌,通风不良等,从而不仅给施工人员增加工作量,还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2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2.1提高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 要想有效提高有关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首先是要提高施工人员安全认知能力,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求施工人员在工作之余多学习更多的建筑工程相关施工知识,从而来有效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例如我国上海某地区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同时在培训活动进行前,积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从而使培训活动能够得到顺利开展。要求施工人员在培训过程中加强交流,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以及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3],并要求六人一组,进行小组探讨,例如探讨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危险点,提高人员的隐患防范意识,并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同时对那些考核成绩不及格的人员先进行思想教育,然后要求他们进行补考,直到考核成绩通过为止;反之对某些成绩优异的,在培训中积极提出自己创新想法的人员例如张某,李某等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通过采用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人员对施工过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施工人员能够尽职尽责,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2加大对现场施工的管理力度 在管理工作中要坚决杜绝相关检查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并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监督力度。例如我国某一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过程管控方案,充分考虑了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细节入手,采用不定时抽查和定时检查的管理方式,主要检查了施工人员是否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穿防护鞋,监督每个施工环节的具体操作手法、流程,检查施工人员是否使用专用设备进行相关操作,检查相关人员的操作技术是否熟练,通过强化施工过程管理,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力度,从而确保了施工质量。某地区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员将安全隐患的排查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施工过程的检查环节,对某些不按照规范进行相关操作、违规操作、工作不积极等人员进行警告,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将其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确保了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 2.3加强对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 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管理作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使相关人员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相关工作的重视,明确自身的职责,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例如我国某一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人员将管理制度的完善作为首要任务,根据建筑工程目前的发展情况和自己的专业管理经验,积极制定了合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范》和《施工人员操作要领》等制度,从而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并鼓励员工积极树立质量第一,安全施工的原则,在施工前仔细检查准备工作是否已经做到位,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建立施工人员奖罚机制,在此过程中,对某些违规操作、工作被动、无上进心的人员进行教育,并依据奖罚机制,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对他们进行处罚;对某些表现突出、为管理工作积极提出创新意见的人员作出表扬,并鼓励其他人员要向先进人员学习,但是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员工,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 2.4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对整个建筑工程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员工带来影响,因此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有必要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从而让管理人员积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监督作用。例如将一些表现突出、指挥能力强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安全管理相关知识,以此方式达到提高他们专业管理水平的目的,顺利组建起高素质、专业技术强的管理团队,从而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 3结束语 由于施工过程的相关操作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所以有关的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对施工现场有关操作的重视,并严格的要求自己,鼓励人员多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安全施工知识,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朱传振 单位: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浅谈 摘要:建筑工程是一种相对危险的行业,在工程实施中,建筑工人的生命健康最容易受到危害。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不断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这不仅阻碍了工程建设的实施,也危及建设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保持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关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措施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且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存在着破坏性强、损失大的特点,给国家经济及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对国内大量建筑工程实例进行调查发现,比较常见的安全隐患及事故具有相对集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安全事故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施工安全技术防护,保证建筑工程安全开展。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概念及重要性 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归于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作为意图,基本任务是在生产过程中,需求发现、剖析以及消除存在的各种风险,防止事端的出现的概率,削减各种不必要损失,保证员工的健康与人身安全,安全管理有效推进公司生产顺畅的开展,进步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环绕安全进行方案活动、组织活动、协调和控制活动活动的总称。建筑行业由于具有离散性和劳动密集型这些特色,形成建筑行业事端频繁出现。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效果。公司的意图是为了寻求经济方面的效益,要想在剧烈的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筑公司需求赢得工程项目,在项目中获取赢利,就需求有用操控成本。在建筑施工中,安全成本占10%左右,所以,建筑公司需求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端的出现,可以有用操控施工的成本,使公司取得更多的赢利。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分析 2.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主要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施工队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某个建筑工程完成后,会转移到其他的工程中开展施工作业;此外,施工队伍中的施工人员也存在流动性,施工人员通常会在不同施工队伍中更替,哪里有工程便可能换去相应的施工队伍中;同时,施工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各阶段、各环节交替穿插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也存在差异性。流动性要求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依据不同环节、不同施工队及施工人员的特点灵活开展,既要掌握多种技术控制要点,还要注重人文化管理,以更低的管理成本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2常见安全事故及主要类型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通常可分为非责任事故、责任事故和破坏事故3种主要类型。其中,非责任事故通常指的是无法预见的、非人为过失而造成的事故。例如因骤雨、大风造成临时设施坍塌引发的事故等。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发展还相对有限,因此对于很多事故还缺乏预见性,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技术预测水平来提出事故控制能力。责任事故是目前建筑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事故类型,是在可预见、可控制的情况下,由于人为过失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例如高空坠物伤害、机械转动绞入、触电等。为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必须要做到安全责任警钟长鸣,采取科学合理的事故控制措施,配备安全保护装备,将事故的发生率及危害性都将至最低。破坏事故指的是某些意图不轨的人为达到自身的某些企图而蓄意造成的人为破坏,属于蓄谋、故意制造的破坏。 3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人为因素 人为要素指的即是由施工人员的不安全施工做法导致的事端出现,这些做法通常被称视为人为性失误。人为失误的意义即是人为形成的体系故障或者是发生不利于体系正常工作的做法,然后引起的严重失误发生,分为随机失误还有体系失误。随机失误即是由于某种原因看错和听错,然后发生的错误性做法,后者是由于环境要素形成的。例如说员工带病工作或者是天然生成身体有缺陷,员工有关法律认识不强,安全出产认识较差,事务不行熟练,员工性情对比暴躁草率,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工作环境脏乱差,设备工作不可靠等以上要素,都有也许致使人为失误,致使发生安全事故的出现。 3.2建筑施工技术不够规范 在施工的过程中,技能操作管理是确保安全管理有用执行的关键,施工现场人员对安全出产有关的法令等不行熟悉,形成监理人员关于施工操作管理没有执行到位,在现场存在很多的事故隐患。例如脚手架没有进行规范搭设,一些工程乃至没有进行脚手架搭设,现场的立网、平网的材料质量不合格、外用电梯和塔吊运用不行规范、暂时用电、模板施工不符合规范等等,给后续施工留下来安全隐患。 3.3环境因素 环境要素指的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环境不安全,处在其间的施工人员都会遭到现场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于现场施工的机器产生必定的影响。因为建筑工程施工对比特别,基本上都是露天工作,这样就决议了施工现场容易遭到外界环境要素的影响,例如说气温的改变、风的大小、是不是有雨雪等,这些状况或多或少都会关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和施工判别产生影响,加大施工难度,所以很多施工单位在恶劣天气中都是暂时停工,防止出现因环境因素致使的安全出产事端的出现。 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建设 4.1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施工单位需求作好各项安全技能交底的工作,用落实专项的防范措施。在工程全部施工过程中,安全技能交底归于不可或缺的手法。各个工序各个工种以及施工位置都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需求提前进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安全方面存在的不好的因素。同时需求加强安全出产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安全出产有用落实。安全部需要加大安全出产查看的力度,运用定时与不定时的查看办法,不断监督项目人员的安全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安全风险。经过进行各项安全查看工作,能够起到防止的效果,当风险一发生的时候就进行消除,与此同时,及时分析研究查看情况,弥补施工计划和交底工作存在的不足,不断充分工程施工经历。 4.2对于安全生产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认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当中,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打开自身具有较为主要的含义。作为各级其他安全管理单位以及施工的人员自身有必要关于安全施工的含义进行充沛的知道,并且在思想上加强关于安全出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进行充沛的知道,活跃的辅导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出产观念的树立。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必需要制定好有关的安全措施以及确保金等有关的准则,然后非常好地为安全法律提供必要的协助。关于项目的建设进行清晰,尽力将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化的监管方面进行打开,然后非常好地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可以高效的进行打开。 4.3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 房地产行业的敏捷兴起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开展,可是现在的建筑行业安全技能相对比较落后,例如说使用的脚手架、塔吊、安全护板等机械设备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影响了施工中的安全系数。跟别的的发达国家建筑行业技能比较,中国还处于手动操作过程中,机械化水平低,所以建筑质量也难以保证。所以目前中国的首要开展方针就是要开发新的安全技能,加大科技含量高的技能推广,同时在中国建立有关安全技能研究机构,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把中国的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技能提升到国际水平。 4.4经常开展安全测试工作 展开必要的消防演习及事端逃生演习,安全管理人员要具有必定的应急响应才能,一旦出现事端,要做到合理、有序分散,及时采取有用急救办法。同时,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设备要进行定时维修,及时发现潜在危险,有用规避事端出现。采购或租借的建材、设备在出场前有必要进行严厉的质量检测,只有质量合格的商品方能放行出场。设备出场后要设专人管理,防止人为破坏。 5结束语 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贯穿始终。安全隐患及事故通常会集中于某些危险性较高的施工环节。因此,在施工安全管理时要注重全程严格控制,同时有所重点的突击关键环节,不断加强对施工安全技术防护的研究,从而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宋时超 单位: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解析 摘要:现在,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上,最为关键的就是安全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既会影响建筑工程的开展,又会对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一些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又提出了一些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的对策。希望对今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重要性;问题;对策 1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法律法规体系存在问题 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问题制定的,很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对许多导致伤害事故的行为缺乏法律的规范。由于高素质法律人才和法律资源的短缺,使得立法工作跟不上新问题出现的速度,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漏洞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较多。 1.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体系存在问题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体系问题是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机构改革的多次反复给中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管理职能分散,管理效果受到削弱一是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管理分开。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管理职能的分离,导致双方各自在发挥工伤预防工作和利用工伤保险促进安全生产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1.3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察存在问题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在相互协调和配合上还存在问题,存在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交叉、责权脱节等现象。其次,在履行职责时还存在不依法行政的现象,监督管理中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意识,行政干预时有出现,管理部门应尽量避免用行政干预进行权力介入,维护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再次,安全监督执法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比较欠缺,不能严格做到依法监督,有时执法不严,影响了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1.4建筑安全业绩评估存在问题 中国对建筑企业建筑工程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往往国家开展安全大检查的年份(或月份),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一旦风声过去,安全事故极易反弹。此外,“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 1.5安全意识方面存在问题 国内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频发、群死群伤后果严重、财产损失巨大的现象与传统的漠视安全问题、轻视生命价值的安全文化有很大关系。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多,意外伤害事故又难以抗拒,死伤几个人没什么奇怪的;更多的人宁愿听天由命,认识不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切实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的对策 2.1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 建筑企业要想切实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那么必须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在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断增强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页数自己的施工行为。如果在建筑施工阶段发现存在安全问题,那么这必然会给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人员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所以,必须要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此外,更要注重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经过专业培训后才可以上岗工作。 2.2逐步加快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在加快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可以把生产价值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职工身心健康。所以,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了安全文化,从某种程度来看可以大大提高安全管理质量。然而,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样一来,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分析与总结,从而进一步加快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3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现如今,尽管中国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各种关于建筑安全管理的规定,再加上,施工前,各个建设单位又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度。这样一来,建筑企业必须要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定,才能够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又能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4重视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必须要积极配合各个监督部门的管理各种,在每个阶段都要向监督部门提交相应的安全审核申请。同时在施工进行前,结合具体的施工情况与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在使用前,还必须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够投入使用。 2.5建筑工程验收必须按照流程进行 在建筑工程完成之后,建筑企业必须及时整理工程资料,同时还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安全评价,其验收流程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此外,建筑企业还要向相关监督部门上交完整的安全管理资料,检查记录是否正确,由此更能看出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结语 伴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安全管理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是和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需要中国政府加强安全立法工作,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完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记录、检查、申报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加速建筑工程安全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有建筑工程安全的信息网络。 作者:张文新 单位:唐山市丰润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于建筑的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在建筑行业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的控制。文章通过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特征的分析,研究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对策 1前言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建筑行业带来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建筑施工过程的复杂性,工程的周期长、规模大,人员流动性也大,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使建筑行业逐渐成为高安全风险行业,经常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问题,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效益。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的安全管理以及建筑工程本身的安全性。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着以下特点:施工内容变化多,工作量大;人员流动性较大,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差异;施工涉及的部门多,管理相对复杂;施工项目多为露天建设,容易受到环境和天气影响。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施工安全意识不足 施工安全意识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施工单位领导的安全意识不足,更看重施工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由于施工人员的知识水平偏低,使其缺乏一定的安全管理意识,出现施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违规操作等问题,带来严重的施工安全隐患。 3.2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多发,各单位已加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但相对来说安全管理体制仍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包括部分管理制度缺乏,权责不明确,现有制度难以落实,没有实现标准化管理,安全管理监督力度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 3.3材料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办质量较差的原材料、过于老旧的设备等;施工材料种类繁多,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质量检查方式过于随意,存在一定误差;单位与材料供应商不能及时沟通,在材料出现问题或供应不足时不能及时解决;施工单位不能严格遵照标准进行质量检查,使得部分材料不合格,特别是在新型材料的运用上不够谨慎。 3.4施工人员水平不足 就我国目前来说,大部分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施工工作能力也较低;本身关于安全管理的知识相对匮乏,能够有效进行安全管理的寥寥无几,影响了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另外,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使安全管理工作效果不佳。 3.5工作疲劳和作业环境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强度都较大,环境相对复杂,施工单位片面追求施工进度,使部分工人过劳作业,或容易出现疲劳感,加上心理压力较大,都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相对较差,噪音、灰尘、有毒物质等的存在对施工人员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4安全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安全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人员管理上来说,出现人性化管理趋势,单位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保证施工人员劳逸结合;从材料和设备来看,出现更加合理的质量抽检方式,以及即时的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沟通网络,能够及时解决材料和设备出现的问题;在建筑物质量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建筑设计方式。 5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5.1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安全事故,根本原因是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提高单位和人员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宣传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应该定期召开安全施工会议,特别是在工程初始阶段,动员施工人员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发放宣传单、讲座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施工单位和人员对安全管理知识的了解,加强其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5.2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健全的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需要用制度表明施工工作的内容、施工标准、材料质量标准等问题。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首先,要有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权责明确,确定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其次,建立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聘用专业的安全管理人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材料、设备等的质量标准符合要求;最后,健全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使一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5.3健全安全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施工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包括安全施工的监督、材料和设备的监督,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第一,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保证施工安全,出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第二,加强对材料和设备质量的监督,保证采办高质量的材料和应用完好的设备;第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管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保证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5.4改善施工环境 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和施工强度也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施工单位应改善施工环境,降低安全隐患系数;应用人性化管理模式,杜绝工人过劳作业或产生疲劳感;另外还要根据天气、工作强度等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确保施工人员正常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5.5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培训,一方面强化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安全施工知识水平,强化安全施工意识;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对材料、设备等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进行。 6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现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李强 单位: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 工业无损害检测技术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激光、超声和射线等方法的无损检测技术,分别对其概念、检测方法、优缺点做了详细阐述。在跟踪和预测无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说明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工业检测领域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激光无损检测超声无损检测射线无损检测 在现代生产中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何种无损检测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无损检测方法及其特征有较全面的了解。所谓无损检测,是在不损伤材料和成品的条件下研究其内部和表面有无缺陷的手段。也就是说,它利用材料内部结构的异常或缺陷的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评价结构异常和缺陷存在及其危害程度。下面简要介绍三种常用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一、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始于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激光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使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了激光全息、激光超声等无损检测新技术,这些技术由于其在现代无损检测方面具有独特能力而无可争议地成为无损检测领域的新成员。 1.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全息术是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应用最早、用得最多的方法。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约占激光全息术总应用的25%。其检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被测物体加外加载荷,利用有缺陷部位的形变量与其它部位不同的特点,通过加载前后所形成的全息图像的叠加来反映材料、结构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将全息图记录在非线性记录材料上,以实现干涉图像的实时显现。 (2)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干涉条纹的实时定量数据。 (3)采用新的干涉技术,如相移干涉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息技术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2.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超声技术是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它利用Q开关脉冲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照射被测物体,激发出超声波,采用干涉仪显示该超声波的干涉条纹。与其他超声无损检测方法相比,激光超声检测的主要优越性如下。 (1)能实现一定距离之外的非接触检测,不存在耦合与匹配问题。 (2)利用超短激光脉冲可以得到超短声脉冲和高时间分辨率,可以在宽带范围内提取信息,实现宽带检测。 (3)易于聚焦,实现快速扫描和成像。 3.激光无损检测的发展 激光超声检测成本高,安全性较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在无损检测领域,激光超声检测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可用于高温条件下的检测.如热钢材的在线检测;(2)适用于某些不宜接近的样品,如放射性样品的检测;(3)激光束可入射到任何部位,可用于检测形状奇异的样品;(4)可用于超薄超细的样品及表面或亚表面层的检测。国外近几年已有将激光超声检测用于飞机复合材料的检测、热态钢的在线检测的报道,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溅射等高温镀膜工艺过程中膜层厚度的实时检测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二、超声检测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UT)是五大常规检测技术之一,与其它常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它具有被测对象范围广。检测深度大;缺陷定位准确,检测灵敏度高;成本低,使用方便;速度快,对人体无害以及便于现场使用等特点。 1.超声检测技术的应用 (1)目前大量应用于金属材料和构件质量在线监控和产品的在投检查。如钢板、管道、焊鞋、堆焊层、复合层、压力容器及高压管道、路轨和机车车辆零部件、棱元件及集成电路引线的检测等。 (2)各种新材料的检测。如有机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超声检测技术已成为复合材料的支柱。 (3)非金属的检测。如混凝土、岩石、桩基和路面等质量检验,包括对其内部缺陷、内应力、强度的检测应用也逐渐增多。 (4)大型结构、压力容器和复杂设备的检测。由于超声成像直观易懂,检测精度较高。因此,近几年我国集超声成像技术及超声信号处理技术等多学科前沿成果于一体的超声机器人检测系统已研制成功,为复杂形状构件的自动扫描超声成像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5)核电工业的超声检测。 (6)其它方面的超声检测。如医学诊断广泛应用超声检测技术;目前人们正试图将超声检测技术用于开辟其它新领域和行业,如人们正努力将超声检测技术用于血压控制系统进行系统作非接触检测、辨识。性能分析和故障诊断等。 2.超声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无损检测技术中,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令人瞩目的新技术。超声图像可以提供直观和大量的信息,直接反映物体的声学和力学性质,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超声成像技术都是计算机技术、信号采集技术和图象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据采集技术、图象重建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以及超声成像系统的性能价格比等发展直接影响超声检测图像化的进程。现代超声成像技术大多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因而有许多优点,如检测的一致性好,可靠性、复现性高,存储的检测结果可随时调用,并可以对历次检测的结果自动比较,以对缺陷做动态检测等。 目前已经使用和正在开发的成像技术包括:超声B扫描成像,超声C扫描成像、超声D扫描成像,SAFT(合成孔径聚焦)成像,P扫描成像,超声全息成像,超声CT成像等技术。 三、射线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内的应用与发展 1.射线检测技术的应用 射线检测技术是利用射线(X射线、射线、中子射线等)穿过材料或工件时的强度衰减,检测其内部结构不连续性的技术。穿过材料或工件的射线由于强度不同在X射线胶片上的感光程度也不同,由此生成内部不连续的图像。 (1)早期使用在石油工业.分析钻井岩芯。 (2)在航空工业用于检验与评价复合材料和复合结构。评价某些复合件的制测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即使常规胶片射线照相技术,也在采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 (3)今后重点应用的技术。1994年HaroldBerger在美国《材料评价》发表的“射线无损检测的趋势”中提出,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和21世纪的初期,下列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①数字X射线实时检测系统在制造、在役检验和过程控制方面。②具有数据交换、使用NDT工作站的计算机化的射线检测系统。③小型、低成本的CT系统。④微焦点放大成像的x射线成像检验系统。⑤小型高灵敏度的X射线摄像机。⑥大面积的光电导X射线摄像机。 四、无损检测的发展趋势 1.超声相控阵技术 超声检测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需要耦合剂和换能器接近被检材料,因此,超声换能、电磁超声、超声相控阵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中,超声相控阵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测中的一个新的技术热点。 超声相控阵技术使用不同形状的多阵元换能器来产生和接收超声波波束,通过控制换能器阵列中各阵元发射(或接收)脉冲的时间延迟,改变声波到达(或来自)物体内某点时的相位关系,实现聚焦点和声束方向的变化,然后采用机械扫描和电子扫描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图像成像。与传统超声检测相比,由于声束角度可控和可动态聚焦,超声相控阵技术具有可检测复杂结构件和盲区位置缺陷和较高的检测频率等特点,可实现高速、全方位和多角度检测。对于一些规则的被检测对象,如管形焊缝、板材和管材等,超声相控阵技术可提高检测效率、简化设计、降低技术成本。特别是在焊缝检测中,采用合理的相控阵检测技术,只需将换能器沿焊缝方向扫描即可实现对焊缝的覆盖扫查检测。 2.微波无损检测 微波无损检测技术将在330~3300MHz中某段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到被测物体上,通过分折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振幅和相位变化以及波的模式变化,了解被测样品中的裂纹、裂缝、气孔等缺陷,确定分层媒质的脱粘、夹杂等的位置和尺寸,检测复合材料内部密度的不均匀程度。 微波的波长短、频带宽、方向性好、贯穿介电材料的能力强,类似于超声波。微波也可以同时在透射或反射模式中使用,但是微波不需要耦合剂,避免了耦合剂对材料的污染。由于微波能穿透对声波衰减很大的非金属材料,因此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可以进行最有效的无损扫描。微波的极比特性使材料纤维束方向的确定和生产过程中非直线性的监控成为可能。它还可提供精确的数据,使缺陷区域的大小和范围得以准确测定。此外,无需做特别的分析处理,采用该技术就可随时获得缺陷区域的三维实时图像。微波无损检测设备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操作、便于携带.但是由于微波不能穿透金属和导电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因而不能检测此类复合结构内部的缺陷,只能检测金属表面裂纹缺陷及粗糙度。公务员之家 近年来,随着军事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中各种高性能的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的应用,微波无损检测的理论、技术和硬件系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而大大推动了微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现代汽车工业技术状况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问题呈现;解决对策;结束语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汽车诊断及维修技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维修手段有待更新: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维修行业业务过程愈显复杂、数据信息量大、维修技术有待提高: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制约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维修中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落实、现代手段的有效运用:汽车维修业推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汽车维修行业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建档、管理、维修人才的积极培养、加入对维修人员的考试行列应该是趋势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理念的逐渐更新,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然而,当我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这么一个现实,那就是汽车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我们不仅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也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水平的提高来恢复其技术状况。 关键词: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行业特征检测手段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制造各领域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汽车诊断及维修技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对汽车检测诊断和维修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对如何保证通过汽车维修确保车辆运行不造成或少造成社会公害问题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拟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问题呈现 1.维修手段有待更新 纵观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多少年来,一直无法摆脱手工作坊式工作模式,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由于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维修行业业务过程愈显复杂、数据信息量大,人力往往难以对维修各部门工作进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以一个三十人的维修行业的月度工时统计,如采用人工计算,需要一个工作人员一到两天的时间,加之维修周期长的统计报表,更是大大增加了管理者主观判断上的失误性,因此极大挫伤了维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弱化了汽修行业的凝聚力;较为零散的管理也弱化了本行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为长期、灵活的客户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行业维修手段的普遍落后无疑使修车时间延长,劳动效率降低,工时费增多,引起消费者不悦,这可以说是现在汽车维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汽车维修资料信息查询也一直以来处于原始、落后的现状,这一点是公认的,传统的汽车维修资料查询形式,如主要借助图书、杂志、报刊等落后传统媒体没有改变,其结果只能是信息量小、查询速度慢、资料更新迟缓,特别对于近几年来大量涌入的进口汽车,更因缺乏维修资料,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就相当一部分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而言,他们根本不可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等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现有落后的维修手段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 2.维修技术有待提高 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汽车已经是高度的机电一体化,尤其微电子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已经广泛应用,可就现在大部分汽车维修人员现有的维修技术,和他们所接受的一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要求;汽车维修中,维修人员确定维修思路由于受到自身先天条件(维修技术)的制约,显得较慢,且又不准确,所以遇到棘手的、错综复杂的故障就会感到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往往采用碰的方式,毫无头绪地对一些部件进行更换,给车主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现在的一些顶级车而言,敲打维修只能是捉襟见肘,毫无意义。同时,制约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维修中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落实。我们知道,汽车废气排放的标准对现代汽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汽车维修业来说,不仅要求一些部件的重装质量非常好,而且要体现维修人员的高超的维修技巧,否则一般的维修水平就不能通过排放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综上所述,由于汽车职业教育跟不上维修行业一线上不断发展的形势,客观上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和争议,目前汽车维修行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特别是汽车维修职业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培养优秀的汽车维修工人,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已经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1.现代手段的有效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尝试将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汽车维修业中去,以实现把汽车维修业推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高潮。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预示着汽车维修革命的到来,这种革命的到来会让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维修服务意识不断根深蒂固,他们也将会切身体会到先进维修手段的运用所造就的是“高端服务”,这种服务将势必成为汽车维修行业将来竞争最重要的手段。当然,基于强势维修手段下的维修体系应该包含良好的维修服务、售前服务及售后服务,缺一不可。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加强维修人员的服务意识,也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维修行业的运行效率,特别是有助于建立快捷,方便的客户维修信息和维修档案;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科学准确的维修经营数据。可以说,汽车维修行业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建档、管理,不仅速度快,时间短,资料全,效率高,而且准确及时的汽车维修报表在客观上也能减少管理者主观判断上可能造成的失误,这有利于加强维修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行业的凝聚力。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的开通将可以更迅速、快捷地提供维修配件、维修设备、维修资料、维修技术与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供需信息,使维修行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而互联网上的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互访,也将加速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2.维修人才的积极培养 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维修人才是关键,任何离开或忽视了人自身发展的因素去寻求企业内部的所谓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除了要求维修人员参加日常的维修培训外,使他们通过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体系来提高他们的维修水平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诚然,我国曾经有类似于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汽车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且早在本世纪初期就大约有十几万人通过鉴定并取得资格证书,但是原有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陈旧,没有充分体现现代汽车技术的闪光点和发展趋势,因此考虑新的适合汽车维修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以及考试模式显得特别重要。同时,现在的职业技能鉴定是全科式的,几乎和汽车设计,制造,维修有关联的所有科目都得掌握,根据现代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做汽车维修的专才显然不够,特别是随着汽车维修业的发展,以往对维修人员考核中比较弱化的项目,如汽车配件和估损以及维修企业管理,在现代维修业发展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将它们加入对维修人员的考试行列应该是趋势。 事实上通过有关机构的调查表明,大部分行业内人士对这这考核项目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我们认为,汽修考核应该涵盖目前汽车技术最新的发展要求,体现规范的诊断思路和操作流程,对于考试合格人员应统一颁发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订的证书,以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效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教育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对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和维修要求非常高,汽车维修过程中,要树立汽车维修行业在整个社会中应有的地位,需要的是维修行业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以太网技术发展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业以太网;特点;趋势;全开放网络 论文摘要: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特点,并详细论述了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的观点。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控制网络所担负的工作越来越重。与数据信息网络不同,工业控制领域需要一种高速廉价、实时性和开放性好、稳定性和准确性高的网络。以太网(Ethernet)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网络协议,所以在数据信息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传输速度高、低能耗、便于安装、兼容性好、开放性高和支持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工业以太网的开放性使得工业控制网络和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特点 以太网技术具有价格低廉、稳定可靠、通信速率高、软硬件产品丰富、应用广泛以及支持技术成熟等优点,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通信网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太网进入了控制领域,形成了新型的以太网控制网络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向分布化、智能化控制方面发展,开放的、透明的通讯协议是必然的要求。以太网技术引入工业控制领域,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一)Ethernet是全开放、全数字化的网络,遵照网络协议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很容易实现互联。 (二)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 (三)软硬件成本低廉,由于以太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支持以太网的软硬件受到厂商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有多种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设备供用户选择。 (四)通信速率高,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信息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需要音频、视频数据的传输,目前以太网的通信速率为10M、100M的快速以太网开始广泛应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也逐渐成熟,10G以太网也正在研究,其速率比目前的现场总线快很多。 (五)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通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也更加成熟,由此保证了以太网技术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 二、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应用现状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比,它能提供一个开放的标准,是企业从现场控制到管理层实现全面的无缝的信息集成,解决了由于协议上的不同导致的“自动化孤岛”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看,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混合Ethernet/Fieldbus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实际上就是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一种典型的集成形式。以太网正在逐步向现场设备级深入发展,并尽可能的和其他网络形式走向融合,但以太网和TCP/IP原本不是面向控制领域的,在体系结构、协议规则、物理介质、数据、软件、实验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不成熟,而现场总线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对底层控制网络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的全分布式系统。因此,在企业信息层采用以太网,而在底层设备级采用现场总线,通过通信控制器实现两者的信息交换。 (二)专用工业以太控制网络 如何利用工业以太网单独作为控制网络是工业以太网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工业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德国JetterAG公司的新一代控制系统JetWeb,是融现场总线技术、100Mb/s以太网技术、CNC技术、PLC技术、可视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全球化生产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可兼容第三方自动化控制产品,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是取代所有底层现场总线的工业网络结构。这种工业控制网络是将以太网贯穿于整个网络各层次,使它成为透明的覆盖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实体。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无缝结合,实质上是一个单层的扁平结构,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互连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的大统一。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分析论文 一、研究开发技术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18、漆雾及废气净化成套技术及设备 包括成套技术与设备(3种净化装置),适用于机械设备喷漆,经厂家试用,涂漆雾效率高,符合劳动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机械工业行业技术分析论文 (一)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2)一般环保机械60%以上的产品达到90年代初水平,5%~10%的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3)发展新产品品种,开发新产品200种以上。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建筑锅炉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摘要:锅炉的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包括多个子系统的施工,每一个子系统的施工质量都会影响到锅炉的施工质量。本文结合锅炉的安装,详细地介绍了锅炉施工技术要点,确保锅炉施工质量。 关键词:锅炉;施工;技术要点 0 引言 随着我国供暖事业的快速发展,锅炉的种类也日益增多,锅炉安装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锅炉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中仍有很多问题被忽视。如何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质量,如何确定可行、技术先进、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是值得施工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设计规模为4×300mW,1#、2#锅炉为B WB-1025/17.38-M 型,3#、4#锅炉为DG1025/18.2-Ⅱ15型,“W”火焰燃烧方式锅炉。采用双进双出磨煤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在锅炉尾部竖井下设置两台三分仓容克式空气预热器。每炉配两台双室三电场电除尘器。 2 锅炉施工技术要点 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技术的选择直接关系对锅炉的安装质量。为此,本为以B WB-1025/17.38-M 型锅炉的安装为例,对锅炉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2.1钢结构安装方案 2.1.1本体钢结构安装方案 锅炉本体钢架包括柱、梁、水平支撑、垂直支撑、炉顶钢架、平台扶梯等几部分,总重为2964.3t,其中炉顶钢架重480t,平台扶梯重200t。共24根柱,沿炉深方向共5排,编号为:F-G-H-J-K,沿炉宽方向共5列,编号为:1-2-3-4-5,炉宽方向F、H、J、K排柱各有5 根,G 排柱有4 根。其中F、G、H、J 列柱分四层供货,每层顶部标高分别为14m、28.6m、46m、61.5m,K排柱分两层供货,每层顶部标高分别为18.6m、36.2m。柱段与相应梁组成一安装层,除柱与柱、柱与主梁及垂直支撑间在现场用扭剪型高强螺栓连接外,其余梁及水平支撑现场焊接连接,立柱与基础通过柱底板、地脚螺栓连接。根据钢架结构特点,地面不进行组合,采用单件吊装方式。由炉前塔吊、炉后塔吊和M250履带吊同时吊装。在每层柱、主梁、垂直支撑安装完毕,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将需要预先存放的设备和组件预先就位。小梁、水平支撑、平台扶梯紧接着钢架安装进度依次安装,以方便施工,保证安全。 2.1.2 顶板梁安装方案 炉顶钢架共6件顶板大梁。F、J大梁各两件,与立柱间用高强螺栓连接,G、H大梁各一件,为上、下叠梁,G大梁重75t,H大梁重102t。第四层钢架验收合格后,方能吊装顶板大梁。F、J大梁吊装就位后,及时用初拧扳手紧固连接螺栓。G、H大梁地面进行组装,组装位置在锅炉右侧,与锅炉纵向中心线平行,大梁左侧朝炉后。由两塔吊抬吊就位,炉后塔吊抬吊大梁左侧,炉前塔吊抬吊大梁右侧。大梁安装好后及时连接各次梁,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不影响受热面大件吊装的次梁、吊杆梁随着受热面吊装进度安装。 2.2受热面安装方案 2.2.1省煤器 省煤器由进口集箱、蛇形管排、吊挂管、出口集箱组成。省煤器考虑单片吊装,地面将蛇形管和下部的散管组合在一起。省煤器进、出口集箱在地面组合成整根。省煤器蛇形管排和一级过热器管排一递一交叉安装,用250t 履带吊将管排吊至炉顶左侧包墙过热器的开口位置,用布置在炉顶的10t电动葫芦接住管排,由电动葫芦吊至安装位置。上段省煤器吊挂管在水平烟道顶棚(后)和省煤器上集箱就位后散管单根安装。吊挂管一过区域和一级过热器小组合安装。 2.2.2汽包 汽包直径Φ2 145×185mm,长21 600mm,材质SA-299。汽包安装标高为54 570mm,距离F 排钢架4 025mm。汽包用4 根M85×4 的吊杆悬吊在顶板梁下。汽包吊装之前,汽包的检查放线、内部装置的拆除、临时脚手架搭设等工作要完成,并将汽包4根M85的U型吊架临时固定在汽包上。汽包安装用2套200t的十.十滑轮组通过2台16t的卷扬机牵引水平抬吊汽包吊耳就位。2 套200t滑轮组的中心间距为8 400mm。汽包就位后穿吊杆销子,找正后固定。 2.2.3水冷壁 水冷壁Φ60×6.5mm,材质20G,管子节距75mm。前水分上下5 段、两侧分4 段、后水分6 段、延伸管分2段供货。除后水的2 根上集箱外,其余水冷壁集箱制造厂均和管排对接焊好。四侧水冷壁采用地面小组合方式组合安装。水冷壁组件由两台DBQ3000tm 塔吊双车抬吊竖立后,用炉后塔吊单车将组件从炉顶G、H间开口进入安装位置(顶梁96#两根、97#一根先不安装)。水冷壁刚性梁出厂件吊装,在水冷壁管排吊装前临时悬吊于附近的钢梁上。左、右水从上到下吊装,上段吊装就位后穿上集箱吊耳销子,找正固定后,将下段吊装就位悬挂于上段之下。前、后水先吊中段,再吊冷灰斗,最后吊上段组件。拱部燃烧区水冷壁组件,悬挂于36 200mm 的桁架梁下。冷灰斗吊装前先将水冷壁下集箱支撑托架就位找正,并固定牢靠,冷灰斗吊入后,下集箱放在托架上,冷灰斗上部也临时悬挂于36 200mm 的桁架梁下。上段水冷壁吊装前先将燃烧器预先存放好。前墙水冷壁上段吊装就位后穿上集箱吊耳销子,找正固定后,依次找正中段、下段管排,对口焊接。后墙水冷壁上段吊装时,从炉顶开口位置穿入后旋转90度,先临时悬挂于95#顶梁下,待两件后水上段悬挂完后,安装96#(两根)、97#顶梁,并完善后水吊杆梁,然后再将后水上段正式就位。找正固定后,依次找正中段、下段管排,对口焊接。水冷壁管口对接完成并密封后,正式安装水冷壁刚性梁。 2.2.4包墙过热器 包墙过热器管Φ42×6mm(中隔墙上段为Φ51×7mm),材质25MnG,管子节距112.5mm。包墙集箱除前包、隔墙的上集箱外其余制造厂均和管排对接焊好。前包、隔墙上集箱各分两件供货。包墙过热器分10个组件,即左、右侧包墙,前、后包墙和隔墙各分左右两个组件,左、右延长墙。地面组合时,炉墙附件和吹灰器支架全部安装上。前后包墙过热器刚性梁出厂时在炉中心线处沿炉宽分为两段,侧包墙过热器上面三层刚性梁在前包墙处也分为两段,可以满足四侧包墙组合的需要。前包墙、左右包墙,后包墙须用三角架加固起吊,包墙由两台DBQ3000tm塔吊抬吊竖立后,脱掉桁架,组件由炉后塔吊从炉顶开口进入就位位置。其它的不用加固架,直接抬吊。左包墙从炉顶穿入后,先临时悬挂在103#顶梁下,留出后竖井受热面吊装通道,待省煤器管排、一级过热器、再热器水平管组吊装就位后,左侧包墙过热器再正式安装就位。吊装顺序:后包墙-左包墙-右包墙-隔墙-前包墙-左延伸墙-右延伸墙 3 结论 锅炉的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锅炉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中仍有很多问题被忽视。锅炉施工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大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抓好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定能交付满意工程。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德\日\中机床工业相关技术专利分布比较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德国、日本和中国典型机床工业技术专利申请的数字分布状况,总结了德国、日本机床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机床技术创新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机床工业;专利申请公开;技术创新;数控机床 机床工业是一个国家装备工业的核心,它的行业创新实力和技术水平会影响国家整体工业的发展速度。一个国家行业技术专利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确认和跟踪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轨迹,表现其行业技术创新的活跃性,反映一个国家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德、日、中三国的机床技术专利数据,比较三个国家行业技术创新发展情况,分析行业技术优势产生的内导因素,找出我国机床工业技术发展中的缺陷,对现阶段的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机床工业的加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国、日本、中国机床专利申请总量变化比较 分别在德国、日本、中国所建立的官方或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按照国际统一的专利分类方法IPC国际分类标准B23主分类项下,即:机床;未列入其它类的金属加工项下依年份检索发明专利数字,所得出机床技术集中出现的开端和总量统计值的变化发展趋势图如下: 60年代,德国机床工业就开始依靠着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上升发展,起点要比日本早15年。然而,70年代末开始,德国在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却被日本迅速赶超。 70年代末, 日本善用引进技术、注重保留二次技术创新空间,抓住电脑数控技术引进机床控制的机遇,迅速提高了本国的机床数控技术水平,出现了大批新产品和新企业。日本数控机床产品利用功能优越、制作精良而价格便宜的中低档数控产品冲击市场,迅速占有世界市场份额。日本企业会针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对产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更新。它们的技术创新围绕着市场需求转,是非常典型的应用型创新。 中国的机床工业技术发展在建国初期后的30年里几乎始终徘徊停留在传统老式的通用机床技术领域里。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数控机床发展大行其道,争先抢攻的时刻,我国的机床产业和与电子、微电子产业的技术结合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80年代直到90年代末开始,我国才开始有了数控机床技术的发端,但进步迟缓,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始终很低。这种状况持续到新世纪的开始才逐渐加速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曲线图表中的日本机床发明专利公开申请总量上远远超出德国和中国。由于各国发明专利授理的具体标准存在不同之处,单从数量的比较上却并不一定能够绝对说明一个国家的机床技术水平。所以,在此我们仅使用三个国家专利申请量的浮动变化曲线来比较不同国家间机床技术变化发生的显著转变阶段,并不将总数上的巨大差异做为不同国家间技术水平高低比较的重要技术指标。 二、三个国家专利申请人均产出率的比较 德、日两国机床技术发展最鼎盛时期的就业人员数量和申请专利成果总产出量所得出的人均产出量情况如下: 首先是德国,上世纪的70年到80年代是德国机床创新量顶盛时期,以1975年初到1980年初这5年为例,当时德国机床工业的平均从业人数大约为70,000人,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类机床相关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大约为10,015件,人均产出率约为0.143。 日本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到达了机床技术创新的顶峰,从1990年初到1995年初,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达到了约71,245.00件,那个时期日本机床从业人员数量大约为3.8万人,人均创新产出率约为1.875。当然,并不能因为极高的人均创新产出率就说明日本机床技术水平大大超出其他国家,这也需要加入专利审查标准和最终授权率等决定专利质量的因素来综合考察,这一点在下文中会专门提及。 目前,我国的机床行业从业人数约是250,000人,就业数量为德国的3.6倍,日本的6.6倍。2004年初至2009年初从专利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各类相关机床类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18,232件,人均发明产出率约为0.073。从比较数字看,我国现阶段人均发明产出率为德国机床工业发展顶峰时期的51%,为日本的3.9%,如此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技术创新力薄弱的问题。 三、机床技术专利申请来源分布比较 从总数上看,2006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就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其中近半数发明申请却来自国外,尤其是我国产业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明显偏少。 具体到金属切削机床类技术,以2004年为例, 日本特许厅数据库中公布的B23类项下金切机床类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5,936件,根据多组数据的抽样统计,每100件发明专利申请中,非本国公民申请者的件数平均约为6到lo件。也就是说非本国居民的发明申请数量仅为约6%~10%;而同时期的国共有发明专利申请727件,其中,境外申请者的比例高达57%,单单日本一个国家就占有246件,德国占有78件,属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总共只有约310件。 再来总体看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金切机床类公开的专利情况。截至2010年8月1日,国家专利局数据库中被公开的金切机床B23分类项下发明专利共计19,558项。其中,公开的发明专利为境外申请者的数量约为7,900件,平均占总量的40%左右。 四、专利申请质量的比较 由于在各个国家不尽相同的专利审查制度体系下作比较,所以不能够单用申请总量上的差别来衡量一个国家机床工业的技术水平,更需要综合专利申请质量指数。专利申请的质量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专利申请的有效发明数量,二是专利申请的种类结构。 首先是有效发明数量。发明专利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用申请的授权率,即有效发明数量来评估。 具体到机床类技术专利,首先看日本,由于日本的专利申请门槛较低,往往一个很小的技术改动,企业就会主张专利申请。与申请量相比, 日本的专利授权量上可能会大打折扣。根据多组随机抽样的统计数据, 日本机床类技术的有效发明授权率约平均为33%,也就是说每100项发明专利申请最后有将近2/3是被撤销或不能获得授权。因为日本专利数据库中授理的非本国居民机床技术方面的申请比率并不高,只有6%~10%,所以,可以说日本本国可以占有90%~94%的有效发明专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的质量有一定差距。截至到2011年3月底,在专利数据库中B23类机床技术总共可以检索到28,733项发明专利申请,被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1,641件,平均授权率约为40.5%。单从总的机床技术发明专利授权率上看,我国的数字要比日本 高,但是联系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授理的大量来自于非本国居民的发明申请成份,就会大大削弱我国本国所拥有的有效发明。例如,日本在我国的4,568项发明申请中就有2,436项是有效专利,授权率为53.3%;德国在我国的1,672项发明申请中获得了737项授权,授权率44%;美国的2,315项中有1,007件有效;台湾地区的755项发明申请中有304项有效;瑞典的550项申请中345件有效等等,这样将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效发明专利扣减出去,来自中国本土的有效发明就非常有限了。 然后,我们再来比较不同国家专利申请的种类结构。技术专利有两个主要类型:发明和实用新型。其中发明的技术含量高,其比率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水平。而根据我国机床技术专利组成结构的对比情况,实用新型申请偏多,发明偏少,说明我国的创新活动强度较低。 具体到机床产业,我国这种结构上的欠缺则也非常明显,利用关键词检索的办法比较一下机床技术方面日本和中国数据库中的专利构成情况。 截至2010年9月12日,使用关键词“车床(卜一又)”在日本专利特许厅数据库中检索得出的结果是特许(发明)共23,607件,实用新案(实用新型)共1,071件,比率为22:1;同样是使用关键词“车床”在中国国家专利局数据库中检索得出的结果是发明共849件,实用新型共2,275件,比率为0.37:1。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中来自于国外的机床技术申请有95%上均为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申请比例通常很小。中国国内实用新型的申请量一直显著高于国外,而且差距逐年拉大,这说明了中国本土的创新成果质量不高,对核心技术没有突破。截至2010年8月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所显示的金切类机床B23项下数据,除去授权给境外发明者的比率部分(约40%左右),可以得出发明专利授权给中国所有者的件数约为11,658件;实用新型约为25,203件(除去8.4%的境外所有者)。发明专利的比例为31.6%,也就是说国人申请100件关于机床方面技术类的专利,约有3l件为发明,69件为实用新型。 五、数控机床技术领域的外国企业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 在中国境内的金切机床技术发明申请数量上,日本公司排名第一。日本三菱、日立、东芝等几个公司是申请大户。以三菱和日立公司为例,截至20lo年8月1日,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880项日本发明专利申请中,三菱集团公司拥有328项,日立公司拥有213项。德国的1,701项发明专利申请中,博世集团拥有133项,西门子集团公司49项。其它的从几十项到几项不等分布在各个中小企业手中。 由此可知,德国、日本企业除了拥有卓越的自主创新能力外,其对专利申请的认知态度已经非常普遍和成熟。他们十分重视把研制出来的技术申请和注册专利,使用专利保护制度作为保护海外市场的盾牌。 以上这些专利统计数字的差距说明了我国机床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严重不足。而德国和日本则是另一番不同的局面。德国在60年代时,准确抓住了机床产品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转变契机,利用本国基础不错的电子工业,快速进入了采用集成电路的机床数字程控时代。从集成电路控制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直到今天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德国数控机床产品一直保持技术革新领域的优先地位。日本机床工业的发展只经历了约十年的技术模仿和改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抓住了机床数控技术发展的契机,全力投入和促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机床技术开发领域同德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六、差异要点分析及可供选择的对策 上述对日本、德国和中国三个国家机床行业相关技术专利总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机床技术创新指标数据与德国和日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总结德、日两个国家机床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以下要点,值得中国参考借鉴: (一)强大的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德、日这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取得机床工业技术的发展成功,政府的策划、引导和扶持作用功不可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电子及计算机技术日渐融合,任何领域的研发工作都与这些技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这使传统机械行业的技术发展呈现出多标准、多维度、多方向的发展态势。所以,在把握突破方向时,不能依靠各个企业单打独斗,需要一个国家政府扮演总指挥的角色,集中各方面力量对整个世界市场系统分析,审时度势。各企业、研究性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配合政府指令,大量投入、集中研究、预测最佳的发展可能、综合分析潜在的市场需求,制定周密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引导生产企业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技术方面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做技术攻坚,争取用本国自主创新的机床产品引领趋势、主导市场。 关于这个方面, 日本政府是成效卓著的榜样,系列资助补贴政策、适度的经济干预、适时的企业发展策略指导等都是日本机床工业成功腾飞的最有效的助推剂。日本政府在引领本国机床工业发展中真正做到了脉络清楚、层次明晰、阶段目标把握准确,顺利的将本国的机床企业推到了世界产业的领衔位置。像日本政府一样,往往抓对了方向,再集中所有力量攻坚,才能实现某项技术的突破式创新发展。 德国政府则一直特别重视机床工业的发展,讲求“实际”与“实效”,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并重,订立机床精度标准,更新产品结构,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引导和支持机床产业发展的力度。例如,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加速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发改委的《数控机床发展专项规划》。然而,在这些粗线条的意见和规划下,如何进行具体的布置和实施,具体的检验标准又是什么,仍然需要思考和探索。 (二)注重创新技术力量的培养,为实现突破性创新储备人才 日本、德国两个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相当多的可借鉴经验。从高校教育来讲,为了给制造业培养充足的人才, 日本从60年代就开始扩招收理工科学生数量,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好的企学研合作典范之一,也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企学研互相合作方面,德国最优秀的方面就是产业界所要的研究课题与大学等所致力的课题联系紧密,使得院校中的科研力量在大学教育中就能够充分的与实际产业开发需要相适配。 从企业人员培训方面讲,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通过内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职工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先进的技术、生产产品的用途及国内外发展情况,有些让老职工传帮带,介绍经验。 德国机床企业则一直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将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放在首位。在企业中,新工人必须经严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坚持师徒相传,使老员工的丰富经验得到充分发挥。 反观我国的情况,整个机床行业缺乏专家型人才、企业缺少技术纯熟的技师和工人,更加稀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师。传统的机械行业积累人才的速度非常慢,一个机床技术工程师需要工作多年以后才能去负责其中一个部分的设计,而如果要培养出在整体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改进创新的能力,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我们的企业往往认为自己不是培训机构,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这样就企业培训不投入、人员知识技能转换不衔接,根本无法保证人才产出的质和量。 (三)企业是机床行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投入比重非常高,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量 一个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是企业,企业是行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企业只有站在市场需求的最前沿,面对最实际的问题,有最现场的感受。同时,企业创新也在最大限度上缩短了技术成果转化的通道。 无论是以中、小机床企业为主流的德国机床业,还是拥有众多巨型集团公司的日本,其共同点就是:企业是这些国家最主要的创新成果产出来源。在德国,企学研工作系统结合,企业为技术研发提供大量资金,德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有超过1/5的机床科研经费比例直接来自于企业委托,研究目标非常务实;在日本,几乎所有大一些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开发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开发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企业研究机构在数量上要远远大于大学、国立和民营的研究机构,企业所拥有的研究人员数量比例占到总研究人员数量的一半以上。日本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比重相当高,同时,为了促进企业的创新,充分挖掘技术人员的创新才能,企业不遗余力的想出各种激励和保障措施。 在中国却存在着机床企业技术创新角色的集体缺失状况。我们国家的情况是机床企业大而不强,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科研的情况。企业技改部门或机构没有足够的科研能力,不能胜任有实质意义的研究开发工作,大多数的创新成果只及毛皮。多数企业对职务发明的激励力度不大,在创新环境和文化建设上,缺乏“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鉴于现阶段,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漫长的人才技术力量的积累,所以,要做真正有质量的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先借鉴德国的“企学研”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大力推行科研单位创新成果资源和企业生产转化互补共享,推动机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和研究单位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也为这一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四)拥有素质过硬的机床功能部件生产企业,成熟的机床配套产业集群 机床的配套功能部件产业特征是小商品、大市场,数控机床许多高技术含量的部分,都凝结在配套产品中,一个国家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自配率决定着主机的技术水平。德国和日本的共同点就是都十分重视机床基础元部件产业的发展,企业专业化程度高,质量把关严格。在德国和日本,我们可以轻易列举出很多家全球著名的企业,它们从事制造与机床主机配套的基础零部件、刀具、数控系统等名牌产品,例如,德国FAG、INA的轴承;Heidenhain公司的光栅尺;Zeiss集团的光学仪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数控系统更是全世界机床数控系统的主角。同样, 日本也拥有大批这样的著名企业,NTN公司的轴承;日本精工(NSK)的轴承和滚珠丝杠;日研工作所、大昭和精机的刀具;同西门子数控系统齐名的日本法那科数控系统等等。 在日本政府的引导下,其众多机床零部件企业形成配套产业集群,众家企业之间相互促进和带动,形成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合力。日本机床功能部件的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奈良附近。而日本机床产值前20名的企业集中坐落在东京和名古屋附近,机床企业周围已经形成整了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产业群,围绕在机床生产企业的周围,这种分工合作关系提高了日本数控机床行业的效率。一般来讲,机床制造商用于采购本国精密零部件的成本占机床总制造成本的10%~20%左右。这一点也在德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德国的机床配件企业规模不大,但专业化程度极高,分工明确、互相配套、各施所专、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最高水准的保证。从地理分布来看,德国的机床行业,西南部的巴登一符腾堡州拥有通快等行业巨头,占全国产值超过50%;首府斯图加特及周边地区共有110多家机床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的各类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供应却严重依赖于国外配套。国产部件专业生产效率低、品种少、质量不稳定,仅能满足中低档数控机床的配套需要。中档以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自配率不到20%,其进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导致整机产品的造价居高不下,我国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毫无价格竞争优势。 发展我国机床功能部件生产配套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促进机床功能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批量生产,控制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然后是解决我国机床零部件企业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的问题。需要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集中规划引导产业链配套生产区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配套生产的合力,结成产业集群,针对解决我国在机床工业的零部件产品制造上各个企业孤军作战,缺乏合作,都倾向追求生产制造的“大而全”、“小而全”,与专业化、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有较大距离的问题。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摘 要:作为火灾危险性极高的化工、冶金等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工业厂区建设规模逐渐巨大化,使得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数量众多。而火灾报警控制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上的重要节点,网络节点数量越多,组网越复杂,系统通讯网络中各类信号的传输效率及安全性越无法得到保障。探索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等方面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的新课题。 关键词: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报警控制器联网;技术应用 近年来,国家新建的工业厂区建设规模逐渐巨大化,大型工业厂区建设规模厂区占地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更有甚者超出百万平米。工业厂区上下游工艺生产链的集中化建设、配套生产厂房或生产装置群建设、高效集中规模化产能输出、生产-仓储-物流一体化建设概念,都使得化工、冶金等现代化大型工业厂区实际使用的占地面积巨大。本文将结合典型的国内特大煤化工厂区实例,分析论述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并提出优化建议。 1 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概述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探测火灾早期特征、发出火灾报警信号,为人员疏散、防止火灾蔓延和启动自动灭火设备提供控制和指示的消防系统。根据现行国家消防标准规范,工业厂区因其占地面积大、生产厂房或生产装置群分散、需O置自动灭火设备等特点,一般需要设置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集中报警系统,当厂区内有两个及以上消防控制室时,应按照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进行规划。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都需要由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总线通讯联网组成。目前,国内外不同品牌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在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与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信号传输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品牌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做法优劣,直接影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身探测火灾早期特征、发出火灾报警信号、联动启动自动灭火设备等工作完成效率。这就对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综合联网技术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2 典型的国内特大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实例 2.1 煤化工厂区概况 该煤化工厂区用地呈四边形,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占地面积超过220万平方米。厂区根据工艺流程及总图布置的原则和要求,将全厂按功能划分为以下五大区域:工艺生产装置区、辅助生产设施区、公用工程区、储运区、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其中工艺生产装置区由10个主生产装置群构成,厂区内另设有生产指挥控制中心、自备电厂(含输煤栈桥)、净/污水厂、综合储罐区、大型聚烯烃自动化包装库房等。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含一栋地上9层、地下1层的一类高层办公楼,三栋5层的员工倒班宿舍和一栋3层的员工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 2.2 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类型及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数量 该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控制中心类型的报警系统。全厂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分散设置在工艺生产装置区(7台)、生产指挥控制中心(1台)、自备电厂(6台)、一处净水厂(1台)、一处污水处理厂(1台)、两处循环水站(2台)、化验站(1台)、综合储罐区(1台)、大型聚烯烃自动化包装库房(2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6台)。火灾报警控制器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环形布线形式连接通讯,形成环形总线通讯网络。 造成厂区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众多的原因主要有: (1)部分工艺生产主装置区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总数和地址总数,均超过3200点。甚至部分生产区设备总数和地址总数已经上万,如自备电厂火灾报警控制器地址编码总数达到12600余点。使得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设计容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需增设控制器数量实现容量扩大。 (2)厂区占地面积过大,造成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与最末端设备总线通讯距离达到产品理论上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总线一般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布线形式可以分为环形和树形两种。环形信号总线的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2000m,不过需要将环形总线首尾都需要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而该煤化工厂区装置群众多、火灾探测点和联动控制点分散交错,信号总线从厂区任何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引出,都无法在2000m内完成环形链。 (3)业主方内部管理制度的制约。该煤化工厂工艺生产装置区、辅助生产设施区、公用工程区、储运区、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都有各自的属地管理责任单位。为了能清晰划分将来工厂运营生产期间各个属地管理责任单位的消防责任,工厂业主方要求根据不同的责任主体划分厂区邻近装置群或建(构)筑物的火灾报警区域。 2.3 煤化工厂区试生产期间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及分级管理要求 根据该煤化工厂区众多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特点,结合现行国家规范,该厂提出了“集中报警、分区域控制消防设备”的火灾报警控制器管理要求。将生产指挥控制中心、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消防气防站和生产调度值班室的3台火灾报警控制器作为全厂集中报警控制器及各自责任区域控制器,其他25台分散在厂区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作为各自责任区域报警及控制的控制器。同时为保障应急状态下,火警及联动控制信号能准确无误的传输,在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环形连接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各火灾报警控制器间联网线路“一天一地”(即共两条联网线路,平常以地下敷设的传输线路为主,同时在地上敷设一条备用线路)冗余方式敷设。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及分级管理要求示意图如图1所示。 火灾报警控制器分级管理说明: (1)生产指挥中心、生产调度值班室、消防气防站设置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为一级报警网络:可显示并接收全厂区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报送的火灾报警信息和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故障信息。一级报警网络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可远程控制消防水泵(注:全厂区采用稳高压消防水系统,在净水厂区设立唯一消防水泵房)。 (2)各自责任区域报警及控制的控制器为二级报警网络:能够实现管辖范围内实时火灾的报警功能,监视管辖范围内的火情,自动喷水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排烟、防火卷帘等自动消防设备由区域报警控制器实现手动/自动启停。 2.4 煤化工厂区试生产期间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使用情况 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用于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以及设备的图形化显示,与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功能完备的图形化消防中心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通过RS-232/RS-485方式进行通讯联网,接收、发送、显示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的异常信息及火灾报警控制器信息,从而实现火灾报警系统的远程监控。 因该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十分庞大,全厂共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同时在线工作,且根据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特点和分级管理要求,该厂区共设置了3套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分别设置于生产指挥中心、聚丙烯装置和聚乙烯装置的联合控制室、自备电厂集中控制室,该三处地点辐射的范围较均衡的把矩形厂区划分为三大片。3套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通过火灾报警控制器环形网络通讯,每套装置均能监控全厂区信息。 3 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优化建h 3.1 工业厂区生产装置群合理化布局 工业厂区生产装置群合理化布局,将极大的缩小厂区占地面积,减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点位数量,使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更精简高效。 目前,国家未正式煤化工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该煤化工厂区项目前期设计依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进行规划总体规划与工厂总平面布置。工厂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工厂的生产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要求、生产特点、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交通等条件,按功能分区布置。根据总平面布置的总体原则,占地面积最小化能缩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总线通讯距离,减少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 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探测、报警点位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封闭厂房、各类控制室、变电站、机柜间、输配煤栈桥和转运站、卸储配煤筒仓、危险性大规模大的储罐区、特殊专利商设备、大型仓库、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的人员密集场所等。而很多室外塔器、室外钢结构框架和管廊、室外设备群、火炬、水塔、污废水池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的探测、报警点位很少或没有设置要求。在不影响工艺生产的前提下,调整有设置探测、报警点位的场所尽量集中相邻,其他无探测、报警点位的区域在外侧排布。针对设置探测、报警点位较多的原料煤和燃料煤的输配段、储运设施的可燃液体储罐和液化烃和液氨地上压力储罐、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在满足规范中防火间距的要求前提下,尽量避免长条形排布,以达到占地面积相对集中的目的。 3.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报警点位的设置优化 通过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报警点位的设置,能有效减少区域性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总线点位数量,进一步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上的控制器节点数量。 煤化工厂区部分区域可根据火灾危险性,采用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已有设施替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烟、温探测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中,第8.12.1条的条文说明提出:“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危险场所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可及时发现和通报初期火灾,防止火灾蔓延和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电话报警,以及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均属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范和消防监测的手段和设施,在系统设置、功能配置、联动控制等方面应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以增强安全防范和消防监测的效果。”该规范条文明确了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电话报警,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均可用作于消防监测的手段和设施。同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的警报装置,可由生产区的扩音对讲系统兼作为警报装置。当重要的火灾危险场所应设置消防应急广播时,扩音对讲系统增设能切换至消防应急广播状态的功能即可。 3.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布线形式及通讯方式的优化 目前,常规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总线一般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布线形式可以分为环形和树形两种。树形的信号总线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1500m,如果在线路中间增加中继模块可以将信号通讯距离延长至3000m。环形的信号总线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2000m,不过需要注意环形总线首尾都需要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即起点也是终点,所以其实际的通讯距离是树形总线的一半左右。因煤化工厂区属于高危厂区,环形的系统通讯,一方面是考虑到了火警信息的安全通讯,物理线路上总线的点位做到了双线路与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但是如果总线通讯接口的更新,也能做到物理单线路的最大化安全性,对加长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总线通讯距离的意义就非常大了。这里推荐选用CAN接口通讯提高数据通讯实时性、可靠性。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它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较之RS-485而言,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CAN控制器工作于多主方式,网络中的各节点都可根据总线访问优先权采用无损结构的逐位仲裁方式竞争向总线发送数据,且CAN协议废除了站地址编码,而代之以对通讯数据进行编码,这可使不同的节点同时接收到相同的数据,这些特点使得CAN总线构成的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数据通讯实时性强,并且容易构成冗余结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系统的灵活性。而利用RS-485只能构成主从式结构系统,通讯方式也只能以主站轮询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较差。 (2)CAN总线通过CAN控制器接口芯片两个输出端CANH和CANL与物理总线相连,而CANH端的状态只能是高电平或悬浮状态,CANL端只能是低电平或悬浮状态。这就保证不会出现象在RS-485网络中,当系统有错误,出现多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数据时,导致总线呈现短路,从而损坏某些节点的现象。而且CAN节点在错误严重的情况下具有自动关闭输出功能,以使总线上其他节点的操作不受影响,从而保证不会出现因个别节点出现问题,使得总线处于“死锁”状态。 火灾报警控制器如果能够采用CAN接口进行总线通讯,并选用树形布线形式,辅以信号增强的中继模块,将最大化保证通讯数据的实时性、可靠性,同时加长火灾报警控制器总线线路的通讯距离,以精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也可免去各火灾报警控制器间联网线路“一天一地”的冗余布线形式,节省工厂投资。 3.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级管理及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设置优化 根据现行国家规范要求,煤化工厂区生产区、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全厂性重要设施和区域性重要设施等火灾危险性场所应设置区域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两套及两套以上的区域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宜通过网络集成为全厂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可设置在中央控制室(生产指挥中心),同时在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通讯接警室设立辅助消防监控中心,作为全厂消防监管一级网络。同时,仅要求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的火灾报警控制器能联动控制或者远程启动全厂消防供水设施(化工厂区一般采用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消防水池与生产生活用水池并设一处,消防供水设施也只有一处),以做到应急工况下第一时间提供足量足压的消防水。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设置在行政办公区,距离生产区的消防泵房距离较远,如果要求专用线路直接连接至消防泵控制箱(柜),无疑将加大工厂建设期的线路施工费用,并增加运营期的线路维护成本。 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可只设置在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辅助消防监控中心(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通讯接警室),用于显示全厂区所有火灾报警控制器传输的火警、监管或联动反馈等信号。该三处监控中心,可培训专职或兼职消防监控/操作人员,24h值守。火灾报警控制器与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之间也可选用CAN接口通讯提高数据通讯实时性、可靠性。 4 结语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作为大型工业厂区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其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应更注重网络上各类信号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通过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等方面的应用,可有效简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的复杂性,使系统通讯网络中各类信号的传输效率及安全性得到保障。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PLC控制技术采用一种可编程的存储器,在逻辑编程的基础上实现内部信息存储,PLC技术主要应用于计数、定时、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和算数操作等。PLC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运用较多,其中控制功能包括通信、运算、控制、诊断、编程、处理等。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于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做出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PLC控制技术;运用 引言 伴随现代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技术要求的发展也迅速提高,这同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中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方面进步的幅度尤其迅速和巨大,而PLC控制系统就是这样产生的。PLC系统的设计相比老电路系统的较为简单,而其可靠性与抗干扰方面却有显著的提高,PLC控制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伴随着我国科技技术发展而普遍得以应用,这样对工业自动化的控制的范围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本文针对PLC的构成与PLC的应用功能 进行简短的陈述,并且针对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和PLC技术在应用当中的一些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 PLC的构成和功能 1.1 PLC的构成 PLC主要是由电源、接口电路、CPU、存储器和I/O电路组成的,电源包括系统以及备用和掉电保护;接口电路的作用则是将PLC和现场及外围的设备连接起来;CPU能进行逻辑和数学运算,目的是协调整个系统的工作,系统的用户程序、逻辑变量与健康等信息则全部被存放在存储器当中,I/O电路主要是个例输入信号和转化电平,在后者中则是转化电平并放大PLC的输出结果。 1.2 PLC的功能 PLC是为当前的工业自动化的应用专门设计的,与一般计算机的功能不太一样,它包括过程控制、位置控制、程序控制、管理和综合物网络技术、生产监控等技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PLC的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功能却不断增强,现代PLC特别是小型PLC一般具有一下功能:32位高速计数器、高速输出功能与脉冲捕获功能,还有温度调节、温度传感器等模块。 2 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简单的了解PLC控制技术的相关概念,而为了能够更好完成本文研究,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经验对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论述,这一应用将主要围绕顺序控制、开关量控制、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系统集中控制及模拟量控制五个方面展开,希望这一论述内容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2.1 顺序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PLC控制技术的应用中,顺序控制是这一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这一顺序控制指的是PLC控制技术应用而实现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协调控制。对于实现顺序控制的PLC控制技术应用来说,这一应用需要得到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支持,而对于应用PLC控制技术的系统来说,其本身由主站层、远程层、现场传感器等部件构成,而通过这些部件组成的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就能够支持电气设备的远程顺序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效率最大化。 2.2 开关量控制 除了顺序控制外,开关量控制同样属于工业自动化中PLC控制技术的典型应用,而这种应用{借着自身的广泛性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工业领域得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的原因所在,而在烟草机械、印刷机械、电梯控制、汽车零部件加工等领域等不乏开关量控制这一PLC控制技术的应用身影,由此可见这一应用对于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3 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 对于我国当下的工业领域来说,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同样属于PLC控制技术的典型应用,而这一应用就使得电动机调速与运转得到了较高质量的控制,这对于我国应用电动机的各类行业都带去了较好的支持。 2.4 系统集中控制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自动化控制外,PLC控制技术还能够在系统自身的集中控制中实现较好应用,系统显示控制与故障检测控制等都属于这一应用的具体表现。例如对于机床设备来说,想要对其进行集中控制就需要借助逻辑错误检测和时限故障检测,这样才能够较好完成机床设备的集中控制,并在出现故障时进行相关故障的报警。 2.5 模拟量控制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应用外,模拟量控制同样属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PLC控制技术应用,这一应用能够实现功能模块的组合,这就使得完善的控制系统在形成和能够进行高质量且灵活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在模拟量控制的PLC控制技术应用中,PLC控制技术能够实现较好的工业热处理,这对于相关生产的更好展开具备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3 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上文内容中我们了解了工业自动化领域中PLC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而为了保证PLC控制技术能够更好服务于我国工业,这一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温度、湿度、震动三方面的控制就是这一注意事项的具体表现。在温度的控制中,这一注意事项要求PLC周边的温度维持在0℃导55℃,这样才能够保证PLC控制技术功能的较好发挥,而在湿度与震动这两方面的注意事项中,我们需要保证PLC元件工作环境湿度在85%之下,而震动环境则应维持在10赫兹到55赫兹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保证PLC控制技术较好服务于工业自动化。除了温度、湿度、震动三方面控制事项外,PLC的控制设计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注意事项之一,而评估控制任务、PLC的选型、控制流程设计、程序设计、程序检查、程序调试、模拟运行、联机统调、程序备用、交付使用是这一PLC控制设计的基本流程,而按这一流程完成具体IDEPLC控制设计就是我们必须谨记的注意事项。 4 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1)基于大容量和高速度的运算升级。在将来PLC需要更大的容量与更快的速度,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逐步升级PLC的运算能力。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快速,微型高速装置在设备容量加大的同时,价格却普遍下降。因此,存储设备中可以广泛的运用PLC控制系统。根据现状来看,在将来有关人员可以在更深层次上实现PLC控制系统的升级。 (2)编程语言的多样化与高级化方向发展。PLC的编程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多样与高级。当前,小型和中型的PLC主要是适用梯形图作为编程语言,随着有关研究人员不断开发高级的PLC编程语言,如C语言与BASIC,PLC编程语言的发展趋势也在朝着高级化与多样化。 结语 PLC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也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的研究中,PLC使用的范围将越来越大,功能和设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多,可靠性也将继续改善,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与发展展望 摘 要: 随着IT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系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和变革。文章分析了当前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特点和现状,对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PLC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当今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高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这也是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之一。工业自动化是工业技术改造和进步的主要手段,它综合应用系统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理论,形成相应的自动化软硬件及系统,实施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与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确保安全的目的。 1.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1.1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与应用方面,与自动控制、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等学科的结合,已形成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已产生了许多类型的智能控制系统,如多级递阶智能控制、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基于模糊逻辑的智能――模糊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神经控制、基于规则的仿人控制、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控制、多模变结构智能控制、学习控制与自学习控制、基于混沌理论的智能――混沌控制等类型。与其它行业一样,智能控制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在钢铁工业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在各个生产工序中,用于设定与控制、生产计划的安排与调整,以及设备诊断、监测、学习等方面。智能控制能在钢铁工业中得到较多应用,是与它的特点分不开的,它适合于那些含有复杂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以及不存在已知算法的非数字过程,并以知识进行推理,以启发引导求解过程;也可以对具有以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模型表示的过程进行混合控制。智能控制的发展,将会使工业自动化的过程控制有更大进展。 1.2 以PLC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PLC作为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电子系统,实现了单机、车间、工厂的自动化控制。它表现出了诸多的优点,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维修方便等特点,由于PLC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且编程简单、灵活,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它的控制功能将会演变成更加复杂的过程控制和连续控制,这也为将来成为未来的支柱性技术产业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1.2.1 模拟量控制 根据控制ο筇卣鳎PLC通过组合功能模块组装能成功地控制系统,来灵活实现系统控制。PLC有主机模块、I/O模块、高速计数模块、位置控制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通信模块等。PLC的模拟量控制能大大地提高过程控制系统的精度,它可以对热处理的升温、降温、保温等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给热处理过程的控制设计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是以往的仪表控制系统很难实现的。 1.2.2 开关量控制 作为继电器控制的替代品,PLC的自动开关量控制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它用中间继电器控制系统动作,根据顺序控制器的公式进行设计,画出顺序控制器控制部分梯形图,并根据模拟仿真进行检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 1.2.3 位置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位置控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工业生产中,机床刀具串刀补偿控制、主轴精确分度控制、搬运定位控制都是位置控制的方式。PLC可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给步进电机绕组发出脉冲,能精确地确定步进电机位移,来达到位置控制的目的。 1.2.4 系统集中控制 PLC不仅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而且也适用于系统本身的控制,如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和显示等。控制系统的原理是根据时限故障检测和逻辑错误检测的原则进行系统监控。由于机床设备在工作循环中的各工步运动在执行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检测工步动作时可启动定时器,并将定时器的输出信号作为自动停机信号或启动报警信号。 1.3 三电一体化和嵌入式系统 任何工业自动化系统都是由检测仪表或传感器(电测),自动控制装置(电控)和以电力传动为主的执行机构(电力传动)构成的三电一体化系统。没有符合检测精度要求的电测仪表或传感器和满足动静态技术指标要求的电力传动执行机构,自动化控制装置是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达到要求的控制精度。虽然三电系统的各种装置是由各个厂家的产品集成,但是只有全面地掌握三电综合技术才能承担和完成自动化工程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工业自动化工程项目。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有机结合的产物和产品升级,实现控制系统更高一级高精度、高性能、高可靠、高适应性,多功能、低消耗等功能成为现场总线技术发展最新趋势。而促进系统组态傻瓜化是现场总线在应用上又一新发展趋势。针对总线传输速度而言,应继续发展和完善低速现场总线技术,同时注重高速现场总线技术的研发。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为实现企业综合自动化而提出,相应的ERP/MES/PCS三层结构体系是当今世界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另一发展趋势。 2.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展望 随着IT和控制技术的融合的不断深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自动控制的三大构成系统也将有新的突破。 PLC在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在基于PLC自动化的早期,PLC体积大而且价格昂贵。但在最近几年,微型PLC已经出现,价格只有几十到几百欧元不等。随着软PLC(Soft PLC)控制组态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安装有软PLC组态软件和PC-based控制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得到增长。当前,过程控制领域最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Ethernet技术的扩展,PLC也不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PLC供应商开始提供Ethernet接口。可以相信,PLC将继续向开放式控制系统方向转移,尤其是基于工业PC的控制系统。 DCS将向信息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控制扩展,将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起来,构成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CJPS)。CIPS除了要完成传统DCS过程控制的功能外,还要实现运行支持和决策支持的功能,包括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在线优化、经营管理、决策分析等。网络是当今工厂自动化的核心,是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的基础,而工厂自动化的每一层都有适用于自己的网络。计算机集成技术和现场总线的发展,将对DCS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目前DCS的结构将受到上下肢解,上层工作站将与CIPS紧密结合,DCS将演变成CIPS的低层部分;在现场级,现场总线的应用将使传统的DCS输人输出结构彻底改变。现场总线将对自控领域带来深刻影响,工业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将以统一的现场总线为纽带构成,现场控制系统(FCS)代称将是新世纪的开放控制系统。 工业计算机,从软交换机到即插即用的通信服务器,将成为一个与信息网络融为一体、以人为中心的随时随地地服务平台。各种各样的工业计算机技术将无处不在,它们将通过多样化网络通信方式,无缝地集成在一个信息网络里,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服务,而又不为人所察觉。新的工业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更强的交互和互操作性,同时也是多种信息系统的融合平台。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优化了数字技术,使其不断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利于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提高整体运营效益。因此,本文多层次客观分析了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应用途径。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 数字技术 创新 应用 分析 一、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数字技术日渐成熟,不断被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体现在不同方面。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利于简化工业操作环节,最大化提高“人力、财力、物力”利用率,避免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动态控制各方面运营成本。数字技术的应用利于简化工业生产人员操作流程,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难度,只需要借助计算机控制程序以及相关按钮便能进行一系列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质量。同时,和传统技术相比,数字技术更具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其具有的缺陷,光纤网络、互感器不断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利于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确保工业各生产环节有序进行。此外,在数字技术作用,可以智能化控制工业各生产环节,自动化检查与修复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出现的故障,最大化降低故障发生率。在实际工作中,工业生产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下达不止一项生产操作步骤,不需要多次使用电气设备,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利于提高生产整体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相应地,下面便是数字技术作用下,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主要应用于科学的计算、信息的管理、^程的控制、计算机的辅助系统、人工的智能、网络于通信等方面。而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其主要应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而数字技术的辅助系统包括计算机的辅助检测、计算机的辅助管理、计算机的辅助制造、计算机的集成制造、计算机的辅助维护等等系统。其中计算机的辅助测试是利用了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来测试工作。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是将计算机的技术和原来应用技术相互而融合、相互而渗透形成了新兴测试的技术,其具有定量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由于计算机的辅助测试系统具有各方面优点,所以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其得到很广泛地应用。 二、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途径 1、优化操作系统 在创新应用数字技术过程中,企业要意识到优化程序化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这是最大化提高工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点。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企业要全方位准确把握工业电气自动化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优化完善电气自动化操作系统,注重其更新升级,要根据操作系统、硬件设施特点、性质等,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实现有机配套,促使二者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操作系统多样化作用,可以自动化“控制、识别”海量信息数据,实现程序化操作,提高信息数据利用率,更好地作用下工业各生产环节中,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发挥操作系统多样化作用,有效实现程序化操作,全方位动态检查各生产环节,实现无人操作模式,降低工业生产中人力方面的支出,也能为工业电气朝着全面化方向提供有利的保障。 2、优化利用虚端子技术 就虚端子技术而言,建立在传统二次回路基础上,可以全方位动态“控制、检测”工业电气设备装置,促使各智能终端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相互作用,顺利反馈信息数据。在创新应用数字技术中,企业可以将虚端子技术巧妙应用其中,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作用,动态控制电气设备线路连接状况以及开关具体操作,科学管理信号,动态控制生产环境测试数据信息,最大化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企业可以准确把握虚端子技术特点、优势等,将其巧妙应用到对应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中,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关等,促使线路跳合闸高效衔接,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二次回路缺陷,加大对信号的管控力度,全方位动态测试系统运行温度等,促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中跳闸保护、在测控遥控等功能顺利实现。 3、注重智能终端的应用 在运行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光纤多样化作用,加强智能终端、间隔层二者之间的联系,实时“采集、控制”海量信息数据,充分发挥智能终端多样化优势,更好地作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为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做好铺垫。同时,企业要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智能终端设计重心,优化设计跳闸、监控现场信号等多个方面,也可以加大智能终端双重功效方面的设计力度,优化设计智能终端,科学配置智能终端,确保其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加大其利用力度。进而,促使数字技术得到更好地应用,不断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计算机平台自动化、通讯智能化水平有效提高,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企业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身电气自动化发展限制,客观分析数字技术多样化优势,将其巧妙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加以优化创新,优化操作系统,注重智能终端的应用,优化利用虚端子技术等。以此,促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浅谈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建基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实践教学成为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以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相关概述、构建原则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优化对策等方面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实践教学;实践 0 引言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化工、农业、冶金、石油、煤炭、食品、医药、环保等)、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高等特点。基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系的转型发展,社会对工业分析技术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对此,加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概述 目前,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诠释,即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等内容”或指由各实践教学活动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与保障体系等,各要素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等特点[1]。 由上述定义可知,实践教学的内涵主要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符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需求、也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高职教育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分析技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学科,加之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独特性,决定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其他教育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构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以注重以下几项原则:其一,系统性原则:由于高职学生具有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知识思维体系参差不齐等特定,因此在构建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化过程。其二,开放性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动态性、创新性,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引进全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其三,全面性原则:实践性教学体现不及要满足学生理论学习需求,也要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其四,实践性原则:由于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其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应注重实践性的发挥。 3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优化对策 3.1 创新并开发实践教学模式 在基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创设实践教学模式,用以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内容的统一性与协调性;集合社会与企业需求,制定实训教学纲要,并组织开展校内外集中实训,教学结合“布置任务――检验准备――检验实施――测后工作――总结反馈”分析检验员工作流程,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全面性、合理性、公正性分析与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并给予有效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开展,用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3]。 3.2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秩序性、稳定新、规范性、系统性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对此,在构建并实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用以强化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运行管理、实践管理效率,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考核方式等。 3.3 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互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其自身综合能力与素养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行的优化发展,教学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对此,高职院校应集合自身教学特征与实际情况,选聘“双师型”教学人才,或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实践能力培训、再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专业技能等级技能资格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用以促进实践教学的优化发展。 3.4 增强校企合作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训基地 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完成教学宗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极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构建“化学实训中心”、“微生物实训中心”、“分析测试与仿真实训中心”等;通过联系社会与相关研究结构,构建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综合型训练基地,促进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4 结论 总而言之,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素质教育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行实践教学体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优化,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技术改造分析 摘 要:这篇文章根据实际的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的工作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造意见,在这里提到的改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其中包括对于离子交换器局部点阻力的改造、对于离子交换器当中内部结构的分层阻隔的改造。对于这些结构进行改造有以下一些方面的优点,其中包括防止在工作过程当中树脂的泄露、防止在工作当中交换器遇见更大的阻力。最终通过这种结构的改造降低在生产过程当中需要的再生剂以及离子树脂的需求量,同时对于交换器最终的出水的水质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减少了在制水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水量。这些方面的提高都可以使得锅炉的运行更加的经济和安全。 关键词:内部结构;技术改造;离子交换器 在蒸汽锅炉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将会遇见高温高压的情况,这是锅炉必然会遇见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使得蒸汽锅炉本身拥有了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就会被释放出来,这么大的能量同时释放的力量将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在一九八零年以前,由于锅炉在制造和设计方面的一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很多锅炉的事故,国家根据这一情况对于锅炉的制造以及质量的监督和检查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最终由于设计或者制造方面产生的事故也就基本上消失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水质的问题以及成为了事故中很大的一部分,以外水质而产生的水质问题已经占据了事故比例的四分之一。为了解决水质问题就必须对于锅炉当中的一些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主要就是对于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运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树脂泄露的情况,同时也改变阀门以及管道的堵塞问题。这种方法还可以减少再生剂氯化钠的用量,同时也可以保证交换树脂使用计量的降低。 一、在改造之前相关设备的实际情况和主要技术参数 在制造水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个反洗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之后会发现在交换器的一个废水的排放口当中会有树脂的流失,这个问题被发现以后,推测是由于在反洗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过大的压力差而导致的,这种情况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这种问题反复的出现,随着问题的积累,最终出现了交换器处理能力不断的降低的问题,交换器的处理能力一般是可以达到四十个小时左右,但是出现这种问题以后交换器在处理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坚持十个小时,由于交换器在工作时间上的骤减,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就必须使用更多的再生剂,再生剂的用量将会大幅度的上升。同时相同的工作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水的参与。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制造。没有一个良好的生产过程,就会导致出水的水质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同时会将一些硬度过高的水导入到锅炉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进行水质的检测,往往将一些合格的,硬度高于0.03mmol/L的水放入锅炉当中。硬度过高的水在进入到锅炉的时候会在联箱、防焦箱、对流管、锅炉汽包等关键的部位产生结垢的情况。结垢以后对于锅炉的工作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由于结垢的作用导致了流通的不顺畅,这时候锅炉在同样的工作量下将会需要更多的煤进行燃烧,其次由于结垢的作用发生在一些金属的表面,这样就会影响金属的导热作用,没有良好的导热,原先的钢板将会不能达到使用的要求,最终钢板将会产生过热的情况,甚至因为变形和龟裂导致爆炸。再者,由于结垢的作用降低了锅炉的实际工作的效率将会使得设备的额定的出力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同时也就降低了锅炉设备的利用率。最后,由于工作效率的降低,设备利用率的减少,锅炉的使用寿命也就减少了。对于锅炉外进行水处理以后对于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其评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其中包括额定的蒸汽压力、水中的悬浮物、水的总硬度、水中的含氧量以及水中的含油量。对于水质的要求如下:额定蒸汽压力不超过1.0兆帕,水中的悬浮物不超过5毫克每升,水的总的总硬度不超过0.03mmol/l,水的含油量不能超过2mg/L。 在对于锅炉进行年检的时候发现在其软水箱的底部拥有20到30毫米左右的破碎的树脂,所以最终得出结论,锅炉的交换器内的离子交换树脂存在着泄露的情况。这一现象引起了车间很大的重视。 二、对于工业蒸汽锅炉中的水处理设备的技术改造的过程和结果 对于改造要有相应的注意事项以及先后的顺序,在进行改造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改造方案,在进行改造之前要将水系统和交换器进行分离,对于交换器进行一定的清理,其中需进行清理的结构有排水系统当中的滤网、压层、滤层、垫层等。对于交换器的内部也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对于内壁当中的破损的地方要进行防腐的处理,一般会用环氧树脂来进行防腐处理。对于底部的碳酸钙使用二氧化硅来进行代替。要看聚氯乙烯的水帽是否有损坏的情况,如果出现损坏的情况要进行更换。在进行二氧化硅的使用的时候要对于其有一个预处理,也就是对于二氧化硅要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盐酸进行一天的浸泡,这样的作用是希望可以运用盐酸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 对于普通纱窗滤网往往使用开孔率达到六十目的不锈钢筛网来进行代替。对于压脂层使用聚苯乙烯的小球,其中的粒径的大小在20目左右就可以保证在交换器工作时进行进水的时候不会对于树脂的层面有冲击的作用。在进行铺设高度的选择的时候,最好是将聚苯乙烯的小球铺设在大概二十厘米的高度。 在对于交换器的本体的结构进行改造的时候还要对于树脂捕捉器进行安装,这个装置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回收树脂,这里要进行回收的树脂主要指的就是由于压力差太大而产生的树脂的泄露。 在进行改造以后可以完全的避免树脂的逃逸,同时在锅炉当中的管道和阀门当中也没有发现产生堵塞的现象。对于锅炉的工作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结语:对于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当中的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的改造主要就是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分层阻隔的结构改造,其次就是对于局部点所受阻力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对于相应的过滤材料也进行了更换,这样的改造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就是防止了树脂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产生逃逸的情况,在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交换器中的阻力过大的情况,这种方式可以改变阻力过大产生的矛盾。在原先的设计当中发现一些结构上的缺陷,在改进以后可以改变交换器底部的滞水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改善交换器底部当中碳酸钙溶解的情况。这样的改造可以对于水质有进一步的提高的提高。减少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的再生剂的量以及生产需要的树脂的剂量。所有功能的完善和设备结构的改善最终都是希望企业的生产可以拥有连续性和安全性,希望企业在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当中都可以取得很好的回报。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科学技术在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体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巨大变革。信息通讯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电力工业的稳定运行,带动了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中,对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电力工业中的主要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阐述,推进我国电力工业整体性发展。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电力工业;应用 引言 电力工业对诸多行业的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科学技术融入到了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此外,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中,改变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模式,通过科学的方式带动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电力工业中信息通信技术主要形式 1.1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复杂性是电力工业的主要特征,在运行过程中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形式,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能够对整个电力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信息处理技术凭借着自身的特色,在电力系统运用过程中,能够对整个电网进行跟踪监测,倘若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通过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到相关的信息,立即开展处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 1.2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 灵活性是通信技术的重要优点,因此通信技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电力工业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上得不到更新,造成整个电力工业运行效率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引用了通信技术,对电力工业的内部管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形式,可以通过通信技术将重要信息传输出去,降低了人力上的损耗。此外,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能够对整个电力工业的运行状况进行长期的监督,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使得电力工业内部的重要信息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在保证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的前提下,还能够大大降低管理电力工业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1.3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 光纤通信技术作为通信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通过光缆进行高效的运作,在制作成本上较高。电力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自身的运行效率,需要引进光纤通信技术,加强对该技术的重视,逐步运用到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去,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虽然给电力工业在前期成本上提高了,但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在资源损耗上大大降低,能源在使用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对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电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协调,使得电力工业的整体发展能够与时展相同步,从而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发展主要方向 2.1信息技术和未来电力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电力工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与信息通信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逐渐成为了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的发展,在电力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保障了整个电力工业的稳定性,使得电力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逐步提升在市场发展中的地位。此外,信息技术在现展过程中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针对工业内部数据传输、监控以及控制等内容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逐渐成为支撑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电力工业也将成为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力工业只要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取得进步。 2.2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电力工业的主要应用形式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技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电网的整体性发展离不开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输送,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信息通信技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熟练把握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一旦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问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监控和检测,能够对故障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逐渐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此外,在未来的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将会加大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依赖,形成完善的电网系统,确保电力功能能够在整体水平上得到快速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整体效率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作为电力工业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电力工业的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运行效率,不但降低了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输出,同时对能源的使用量上大大降低,使得电力工业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使得电力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效率得到了很快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电力工业在运行过程中对成本的耗费,推动了电力工I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程建设论文:企业信用工程建设探索 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资源综合性系统平台,没有将把实施企业信用工程深入到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各个方面,没有让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能参与互动的一个企业信用系统平台。从而使失信企业,依然可以在市场上“乐行逍遥”、依然“生机勃发”。 一、何为企业信用工程 如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在他的着作中所述:企业信用工程,是把企业家及其员工的诚信意识贯彻市场运行的各个环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有:以诚待客、质量信用、价格信用、包装信用、计量信用、广告信用、售后服务信用、合同信用、借贷信用、财务信用(不做假账)等。本文认为企业信用工程应该是对企业在对利益相关者履行应尽责任的基础上,对其履约能力和信用度进行的一系列建设工作。也可理解为为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环境而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企业信用工程。企业信用工程建设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信用与企业外部信用建设两个方面。由此来看,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自身的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也包含企业外部即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与其他机构围绕企业信用而所进行的共同建设工作。企业信用工程应包括企业自身的诚信文化建设、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部门,也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信用建设。如企业信用征集系统、企业信用评级审定体系、企业信用动态监管的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企业失信惩戒机制、企业守信激励机制、企业信用披露机制、企业信用档案对外公开检索系统等。本文将重点以企业外部信用建设和以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来论述企业信用工程建设。 二、我国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的对策 我国企业失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信息不对称,使外界对有些失信企业的信用状况无从获知,继续受骗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持续加大。针对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重点要建立公司信用传输机制。即设法使公司信息数据社会化,增强信息市场的透明性,以减少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世界正在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一个虚拟世界的形成,随着计算与信息技术的奇迹般的发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电子技术条件现已成熟。随着IT产业迅猛发展,网络化迅速普及,通过电子网络可将信用资料向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网上查询企业信用信息也愈来愈方便。根据我国的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的现状,接下来主要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探讨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的技术对策 由于企业信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与企业合作交易风险增大,因此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全网络联合系统平台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技术对策,即实现“企业信联制”。“企业信联制”模型如图所示:如图示(1)所示,企业信用数据主要有:企业信用数据收集———企业信用数据核实阶段———企业信用数据存储加工处理阶段———企业信用数据对外公布与检索四个阶段。笔者认为企业信用数据系统中心可由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牵头负责建设。企业注册数据是企业信用最基础的数据,主体企业在向所在地工商管理部门提交基本注册信息时,就包括了如:企业名称、企业地址、法定代表人、类型、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等,由国家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后再提交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如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在与企业进行交易时,如企业有违约或失信行为时可以持交易单据证明将失信情况提交到工商部门,工商部门核审后再提交到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如企业员工在企业工作中发现企业有违约或失信行为时,如拖欠克扣工资、不按法律办理保险等等,可将情况反映并提交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核实处理后,如企业确实存在失信行为,再将失信情况提交到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如消费者在使用某企业产品时出现与产品说明书承诺或重大安全事项应该告知使用者的企业却没有告知的等失信行为,可持相关凭据将情况提交到消费者保护协会,待消费者保护协会核实处理发现企业确实有失信行为的可将记录情况提交到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如社会媒体对企业在某方面失信行为进行报道、曝光时,可将数据提交到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经国家主管单位审核后再提交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再如企业在与银行进行合作时,企业因贷款等方面产生失信行为后,银行可将企业失信情况直接提交国家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其中特别是牵涉国际交易,统一由商务部国际监管部门给予认定。 法院也应对企业因民事、经济纠纷所引起的裁决做好记录并提交给全国企业信用系统平台。全国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对企业信用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根据不同的查询对象设置不同的权限,公开不同内容的数据,并将查询结果数据以形式多样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如企业信用在具体不同方面的信用记录,分类查询、报表、图表等数据服务。 (二)企业信用工程的管理对策 以全国企业信用数据系统平台为载体,同时完善与加强管理配套。 1.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征集与审查制度。在企业信用征集上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框架才能够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提供有力的保障。重点要解决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如何征集,哪些是主体企业必须提交征集的,哪些是主体企业主动自愿选征的,哪些数据由哪些部门负责征集等问题。应以立法形式来规定被征主体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向信用征集部门提供信用数据,并规定哪些部门可以向被征主体企业征集哪些信用数据,并规定主体企业信用数据提交方应保证信用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和全面性,对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防止其提供不实的信息。并严格规定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审核措施,以保障企业信用数据征集的客观真实、公信力、权威性。并要保护被征对象和企业信用数据提供者的权益保障,并且要以法律制度来保障。要规范企业信用记录,探索建立部门间的联合信用信息征集工作。 2.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公开与披露制度。企业信用征集直接涉及如何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以及信息共享的两难选择,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信息披露等关键环节上无法可依,影响了企业信用征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没有法律或者国家标准来清晰地界定商业秘密与可征集信用数据之间的界限,从而严重制约了信用征集的发展。必须从立法层面上来规定相关人员和相关各部门,按性质和权限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查询检索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让不同的查询对象获取对应的企业信用信息,以防泄露企业商业秘密。建立失信企业名单,加快建立企业信用预警系统,对有不良记录或涉嫌违法的企业或自然人实施监控。建立企业信用公示通报机制,通过定期公示。对失信企业,要通过全国企业信用系统平台进行失信信息的迅速传递和披露,对失信企业进行公开曝光,以达到警戒和鞭笞的效用。加强教育和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和传播渠道,大力宣传和赞扬诚信守信的行为,披露失信行为。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推动企业信用信息上网,鼓励电视、互联网媒体披露失信企业及其经营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和人人守信的社会氛围。 3.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反馈更新制度。企业本身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信用状况也不断在更新。因此,企业信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应坚持及时更新的原则。首先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分类,根据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性质或者信用状况进行归类整理。其次,对整理好的数据要进行整理入库并及时更新。如企业信用数据提供方或主体企业对全国企业信用数据中心披露的信息有增加、更正、修改、完善的,应建立快捷申报、审查和反馈处理措施,建立严格快捷的更新制度。对失信企业的信用修复更新必须经过严格审查。 4.完善企业信用数据监管制度。在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到全国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后,对数据的监管是重要的环节,况且政府行政机构也会产生失信行为。要非常注重法律对政府数据管理部门与人员的监督。严格规定并保证牵涉到企业商业秘密的内容不被企业竞争对手或恶意获取,以免侵害和损害企业经济。并要加强数据传输网络的安全技术工作,应着力解决如黑客网络攻击等恶性篡改、窃取企业信用数据的技术风险防范工作。 5.完善企业信用评级与奖惩制度。在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到全国企业信用数据中心后,应建立诚信企业与失信企业的评级机制。建立与完善统一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如设置A、B、C、D、-A、-B、-C、-D八个等级。评估依据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具有客观公正性,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奖励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让守信者得到应有的奖励,失信者得到必要的惩罚。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打击力度,增加对诚信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给予信用评级高的企业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存、贷款利率,给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上市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上等融资方面给予优先权。二是根据评级建立法律配套惩戒制度,对评级为负的,且失信严重的给予吊销企业资质。企业失信后失信记录必须跟踪一段时间,失信企业在信用修复前,无法获得信用,如银行贷款、信用赊销,严重失信的企业将破产或者取缔。在设计对失信行为的综合惩罚机制时,基本原则是失信行为的“期望成本”必须大于失信行为的“期望收益”,这种“期望成本”就是“平均惩罚力度”与“被惩罚概率”的乘积。如南京市公布诚信等级旅行社;公司无故“蒸发”在南京市已被列为“资信不良”行为,百余“前科老板”注册新公司被拒。又如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曾向社会公布首份逃废债企业的“黑名单”,宣布对其实行停止授信、不开新户、冻结结算账、停止办理对外支付等。 三、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日渐突出。企业作为市场信用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必须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如果有一方不讲伦理信用,交换关系就会中断。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企业有权力要求社会为你提供信用,企业也有义务向社会奉献信用。企业信用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相关资料表明,欧洲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花了170多年的时间,美国在社会信用建设方面也有150多年的历史。实施企业信用工程,目的是通过从外部对企业施加影响,引导形成企业诚信自律,树立信用观念,推进企业信用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实施企业信用工程就是要在全体市场主体中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信用缺失行为,保护诚信经营行为。只有全面建设与加快实施企业信用工程,实现企业“信联制”,才能积极引导企业诚信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工程建设论文: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风险的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的开展工程项目建设。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中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就越发突现出来。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任务,仅仅依靠现场施工管理,工程安全质量控制还不够,还需要精细规范的财务管理贯穿始终,才能使工程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竣工结算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而我国目前的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工作严重滞后,财务管理风险多存在于项目的整个开发中。只有客观分析解决,才能使项目建设顺利,高效安全的完成。 二、财务管理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财务管理决策没有科学性 财务管理的决策是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决策风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主管决策而导致出现的风险,企业在进行项目决策时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决定的,比如主要材料设备采购,项目主体设计等,在决策之前没有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也没有组织研讨会对项目进行具体分析,这就容易导致项目建设中不断出现变更设计,追加投资,甚至中途停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务损失;二是经验决策风险。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用以前的成功经验,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设备对其他建设项目进行决策,由于项目个性化差别大和经验的局限性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2.财务人员在工程项目中的参与度不高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部门除了拨付资金之外,似乎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而真正的财务管理应该深入的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对整个建设项目财务流程进行调控和监督,保证每一笔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在项目的前期阶段财务部门并未在项目决策控制,各项合同管理方面发挥作用。说明财务人员在项目决策,进展中参与度不高。其原因可能是高层并未授权或者财务人员自身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一般在企业长期存在,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和更好的解决。另外在项目预算控制环节,从领导到员工普遍忽视财务管理和财务人员,工程建设中财务人员很少真正落实到位,预算缺乏控制和监督,必然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并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 3.财经制度执行不到位,会计核算不规范 财务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高效完备的制度,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导致财务出现问题而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则直接影响项目的整体工程进度。有些企业在建设中为了核算方便会单独建立一个帐套对项目单独核算,这种方式使项目账与公司整体基本账目相分离,脱离了单位财务规范管理的工程结算往往会出现纰漏,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是出现估算错误造成工程延误核算错误。另外,项目现场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审核松散,发票管理不严格等等这些漏洞的存在都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4.预算制度不完善,资金利用率低下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其能够保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现阶段,有的企业组织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投入了较高的关注而未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致使企业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制约了财务监管职能的发挥。由于企业没有接受科学的预算管理指导,资金占用矛盾突出,出现了大量资金闲置或者紧缺的现象,对企业资金有效使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1.完善财务内部控制 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建立建全财务管理流程,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并落实高效的财务内控制度。使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按着企业内控中涉及到企业内部相关财务工作对应的岗位与经济业务,应将处理此业务过程的重点贯穿于企业监督,决策等环节中。将会计监督与经济分析纳入到企业所有操作阶段和各项业务中。各个岗位,部门形成彼此配合,协作,相互牵制关系。以此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总体目标。除此之外,明确严格与合理的调整职能,落实科学建议,提高财务内部控制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强化财务队伍建设 财务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很深的影响。想要保证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经营者应给财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在选拔和聘用人员时应根据相关招聘制度进项首先选择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保证财务工作人员作业质量发挥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3.强化预算管理 作为企业业务运行全程的控制机制,财务预算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强化预算管理工作使资金有效使用的同时还规避了企业财务风险。实际中应将企业全面预算从经营预算,财务预算作为切入点,由企业最高决策权和指挥权,明确由上至下的财务审批程序。并根据企业发展及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四、结论 财务管理对工程建设的意义重大,在完善工程建设财务制度,降低工程资金风险,最大限度发挥员工能动性方面都有巨大作用。因此,重视、强化、完善工程建设时期的财务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具有深远影响。 工程建设论文: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对策 1着力加强惩防体系建设 针对建设工程领域违法犯罪案件的特点以及建设工程管理中常见的漏洞,建立包括《西江引水项目办公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西江引水工程效能监察方案》《、西江引水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守则》等,从制度出发管人,用制度“笼子”管住权力,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 2着力建立建设管理体制 制定包括财务及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物资管理、行政管理、劳动竞赛、廉政建设等六大类30多项规章制度,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和约束机制。对越是腐败易发的重点环节,规章制度越是明确、规范,使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操作”渗透在工程每一个环节,确保各项工作都依规合法地有序运作。 3严格按章办事,关键环节重点抓 工程建设关键在于管理,而管理的关键在于组织,只有坚持“重点环节重点抓”的工作思路,对工程建设的重点环节严格按章办事,按程序处理,才能将工程建设成“阳光工程”。 3.1招投标工作 公司纪检监察部门对招标工作实行全过程旁站式监督,工程的土建、材料、监理等招标都需按规定进入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严格按规定,抓好招标文件和合同范本编写工作,以标准化的合同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从制度上进一步确保减少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标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 3.2征地拆迁工作 明确征借地、拆迁工作流程,并委托当地政府部门负责相关代征工作;开设征借地拆迁资金专用账户,对征地拆迁资金及时到位、使用和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征借地拆迁的调查、补偿资金兑付等情况,要求代征单位以村或居委会为单位及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3.3设计变更管理 由相关单位按照变更分类提出设计变更,业主代表、施工单位、监理人员等对变更方案进行充分论证,达成一致后提交项目业主审查。由业主部门相关职责人员、分管领导按照权限提出审批意见,并依法支付有关款项。其中,对变更原批准的建设规模、基本原则、技术标准、重大方案等须提交公司领导集体决策。这种相互制约的处理工程变更的做法将有利于发挥各个专业部门的作用,使工程变更信息公开、透明;处理变更的权力相互制衡,将有效杜绝工程变更中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 3.4资金管理 严格实行资金预算控制制度和资金审批制度,严谨按照合同条款拨付资金:通过多方审核确认工作量完成情况,保障资金按工程实际进度拨付。实行严格的资金拨付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支出,根据工程概算中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及项目的建设期将总额分解为平均每月可使用额,按月度控制支出,确保建设单位管理费不超支。 3.5材料供应 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流程和表格,规范甲供材料设备的供应计划、进场接货验收、实物台帐管理和资金支付等方面的操作。在供货计划到进场验收再到物帐管理的全过程均有监理(监造)单位、业主代表见证、检验及审查,保证材料设备数量、质量及操作流程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并将材料设备供应工作从供货计划到资金支付全过程电脑数据化,按职责分工设定权限,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对原始数据的恶意修改和破坏,使材料采购、供应过程阳光透明。 4加强内外监督,确保廉政建设实效 如果说廉政教育是基础,制度建是根本,监督管理就是强而有力的保障。廉政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二种类型,都是发挥廉政监督机制功能的重要手段。外部监督是必然和必不可少的监督,是清除腐败、促进廉政的重要保证。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成立西江引水工程廉洁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公司领导亲自担任组长,组员由相关部室、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加强对西江引水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自觉接受并配合市监察局派驻市水务局监察室、市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及公司审计(纪检)监察部对招标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的监督、备案管理工作。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办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定期审核,加强资金的管控。并在工程所属施工工地设置举报信箱,并在其上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统一交由公司纪检监察部门专人掌管,每月定期派员赴各施工现场会同施工现场业主党风廉政责任人共同开启、检查信箱情况,并当场做好检查工作记录。内部的监督,是权力运行的根本制约手段。我们通过重点加快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及时报送工程项目资格预审、招投标工作及资金管理、投资控制等动态管理资料,实现了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跟踪监督。 5全员参与,增强工程廉政建设辐射力 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全体参建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一切脱离 群众监督的预防措施,最终都不可能落到实处。为此,西江引水工程早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提出了“建设优质工程,培养优秀干部”的廉政建设目标,明确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思路,让廉政意识植根员工心中,把监督落实到基层一线,有效杜绝了流于形式的说教和监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工程廉政文化氛围。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由党政领导齐抓共管、项目办领导亲自负责、班子成员分工合作,纪委组织协调、各责任部门各负其责、项目办上下参与,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作格局和监督体系。根据工程实施需要划分监督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实行具体分工责任制,监督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同时,建设“阳光工程”不仅是项目业主一方的责任,也是全体参建单位、所有参建人员的责任。对此,项目办在与参建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也签署廉洁协议书,明确要求参建单位作出廉洁承诺内容和违约处罚措施,将所有参建单位都纳入工程廉政建设开展的范围内。并在工程开工前,由项目办和公司纪检监察部门派员在技术交底会上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人员进行廉政谈话,强调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廉洁守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结合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每年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人员进行两次以上的廉政谈话,将廉政建设渗透到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和行动中。总之,工程建设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向深层次、宽范围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和立法保障。 工程建设论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国家及各省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管理,着重于污水治理,垃圾排放,公园建设等都是政府重点监制,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建设的投入,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有了大幅提升,空气、水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 1、环境工程的意义 环境工程是追根环境污染源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包括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环境医学、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的核心是治理环境污染源,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态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 2、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2.1 城市污水处理不妥善 城市的污水来源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流经污水。其中,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 生活污水来源于家庭、商业区、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水、洗涤污水通过地下排水道进入污水池。这部分水的处理是把他们送到污水厂进行合理处理后再排出来。这些水的特点是可以循环使用。 工业废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全国污水的分部不是一样的,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污水的排放更严重些。城市里的工业污水治理极为重要,这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那些污水中含有腐蚀性、难化解的物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必须用科学技术进行处理。 另一个污水来源是流经城市的污水,它们的成分很复杂,还具有季节变换的特点。当水流经一个城市,该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会对它造成影响,该城市的垃圾废物也对它造成影响,再流经另一个城市时,会对该城市带来污染。 污水处理关系到城市的命脉,我们的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回收率差,污水不集中处理等问题都是环境工程建设要改进的。 2.2 生活垃圾不分类 城市建设发展,城市人口加剧,人们的消耗品也越来越多了,同时也增多了生活垃圾。城市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家庭生活垃圾、商场一次性用品、餐饮业的垃圾等。 大型城市的垃圾每天产生几千吨,小型城市的垃圾每天也达到几百吨。那么多的垃圾不及时处理,城市会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后果严重影响到城市环境和人们健康。 建设城市环境工程,,不能对生活垃圾用传统办法处理;把垃圾拉到郊区掩埋,把垃圾焚烧。这样不仅投入资金大、运转成本高,就连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也会烧毁,那么多垃圾焚烧也很困难,并且也不可能完全销毁。所以生活垃圾不分类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题。 2.3 不注重园林绿化 我们的城市园林建设远比发达国家差,国内的城市建设水平不一致,相对的我国的居住水平也落后。只有园林绿化建设好了,城市的噪音,污染也会减少,人们的居住品质才会提高。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太不重视园林绿化,只会加大商业区和高档住宅的投入建设,使城市拥挤。我们的园林建设是落后于“住房”建设的。这会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难题。 2.4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 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但是目前我国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片面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没有重视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园林绿化建设在各地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很多城市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这一现状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因此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3、建设环境工程的措施 3.1 综合利用资源,开发二次利用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原材料和燃料的费用就占成本的 60%~70%。基础原料中的煤、石油、矿石、盐等中含多种化学成分,生产厂家只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余不用的都当废弃物扔掉,这样不仅使产品的成本提高,更浪费了资源,污染环境。 随着工业的发达,日产的废弃物剧增,很多国家已意识到废品和二次资源的重要性,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入环境,这种闭环模式转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循环系统,从而使原料资源在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过程多次循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很多国家把二次资源利用列为经济战略,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渐上升。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在我国工业废物的利用仅用率仅为 30%,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都有待发展,任务巨大。 3.2 改进工艺和设备,开展新程序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抓生产工艺时,不仅保护工作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且把物耗和能耗控制住,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效仿。很多方面我们都改进了很多;把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这样一来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各行都取得了显着的综合效益。 3.3 物料循环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是指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原材料利用率只有 30%~40%,有 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 如何避免“三废”的产生,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 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3.4 加强社会多元投资 建设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政府提供财力支持,还要社会上的投资者参与。包括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都需要相当大的投资,还要有比较规范的体制系统进行维持。 城市是大家的,城市环境更要靠大家来建设。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 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建设,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改善,而且让人们认识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工程建设论文: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析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 建设 难点 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着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着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 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工程建设论文: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 前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然而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水毁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溃坝、放水洞(闸) 毁坏,造成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损毁严重。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水库、塘坝、蓄水池水井和中小型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 组) 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这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部分市县表现的相当突出。 2工程技术不全面,设计标准偏低。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 世纪50、60 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且至今已运行40 ~ 50 a,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 投入不足,工程建设缓慢。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 程项目的难度。 4 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工程质量差。受诸多因素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监控措施及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5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衰减。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理的好坏; 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不重视工程管理; 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 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完善工程管理措施,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 1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 (1) 做好总体规划,狠抓建设重点 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有明确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水利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对建设方向的确定,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再对一些次重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重点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区域环境,以确定目前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推动水利建设,才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对要开展的大型水利建设工作可以先设立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水利工程的效果,在示范基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示范性演示,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成功,很多省份早已建立了节水示范基地、水保示范基地、冻土研究示范基地等。这些基地建设有利于基层单位参观和考察,对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广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2) 扩大投资 为了合理地分配水利建设资金,做到区域内的平衡、和谐建设,水利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扩建和改造,以保证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应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调动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以节省人力资金,避免出现由于资金短缺使得一些重点工程一直的延误下去。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并在重点工程依情况设立监察团队,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周期性的资金账目总结,保证资金使用方向有迹可循。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1推广水利工程建设新技术 从根本上讲,农田水利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利建设应与时俱进,立足创新,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农田水利系统要安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目前得到认可的“湿地”节水灌溉的优势有: (1)高效节水。能够合理地取到适合的水量,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是广泛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 (2)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该体系能够保护环境,特别是能减轻由于灌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药失效的后果,能够全面地保持对农业水源的改善,保持了地下 水位的动态平衡。 (3)改善水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节水体系能够为当地提供安全的、标准生活用水。 以往的湿地农田灌溉系统主要在中国南方平原和浅丘陵地区进行建设,因为其间分布着洼地、塘堰和荒沟等。新疆阿瓦提县的阿克苏河冲积平原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田河的河谷平原组成河漫滩地、河心滩、河曲极为发育,其上多古河道,形成众多近南北走向的湖泊及河间洼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类似于这些的西部河滩洼地就是建设“水利湿地”的重要资源。湿地农田灌溉节水体系主要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等,将其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作用。将排水沟略加扩宽,种植对降污作用强的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这些小型湿地、生态沟与原有沟渠相连,形成“排灌沟渠—人工湿地”的综合系统。这样一来,从农田排出多余的灌溉或雨水,可进入下游邻近的小型人工湿地或生态沟。经过湿地净化后,水从另一端排入生态小沟,排入下游小型水库或湖泊等。 结束语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帮助农村地区更好的进行农田的浇灌和饮水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在各个农田灌溉区域修建水库、水电站和塘坝等蓄水或者引水的工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工程建设论文:加强现代信息工程建设研究 现代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建设,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具有很大变动性的长期建设工程。若要实现良好的工程建设效果,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信息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其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由于现代信息工程建设是一项融合了诸多高新科技的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很多建设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建设活动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齐全。我国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没有法律制度的保护与规范是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现代信息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包括在计划经营、财务管理、责任划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工程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一起促使信息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实施。同时,各领导阶层也应该注意对与信息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与领会。要求所有的人员都必须要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要求,切实提高信息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能力。 2做好信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是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也是保证信息工程建设后期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在开展信息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要对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该项目进行审批,包括初期立项批准、初步设计复批以及投资概算完成后的审批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初步设计复批的相关文件标准进行工程建设,禁止有任何私自调整工程建设项目的现象发生,若工程的建设内容、地点或规模等需要进行调整时,必须要重新报批给原批准部门,经过其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工程项目的调整。事实上,信息工程建设中之所以需要进行项目调整主要是因为在前期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至于对后期的工程建设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信息工程建设中,若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也会造成投资成本增大,浪费更多资源的现象。为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管理,对各种可能影响到工程顺利建设的项目进行严格仔细的研究与论证,确保整个申报项目科学严谨,合理可行,避免后期再重新调整,以促进现代信息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实施。 3做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在信息工程建设的开展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对于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物资采购问题、招投标管理问题、合同签订问题以及过程监理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管理,所有的管理项目都必须要遵循相关规定,以提高信息工程建设实施水平,保证工程项目按时完成。 4做好竣工验收工作 当信息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竣工验收需要按照一定的验收规定和方法,对其验收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以确定工程建设是否满足预期工程建设要求。并积极总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缺点,为以后的信息工程建设开展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工程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建设工程项目,是实现社会信息资源整体规划与有效整合的基础。在开展现代信息工程建设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做好项目准备工作,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提高信息工程建设水平。 工程建设论文: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几个方法 一、引言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确保每一位工程建设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影响作业区内所有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保护水运工程建设实体的安全施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风险预防,包括消除或降低不安全行为,消除或降低设备的不安全隐患以及实现作业实地控制目标的安全性。 二、水运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方针 水运工程的突出特点是操作范围广,所以有必要制定动态的控制系统,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交叉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因为水运工程的建设的工序复杂、作业流动性大、高危险、位置变化多端、深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中型水运工程项目,由于涉及许多交叉学科,且往往存在不同单体由不同的工程单位施工,各自作业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要求建设必须持续且动态。总之,安全问题一触即发,要求控制措施必须超前、严谨。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为:一切生产都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水运是工程建设也以此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才能使生产得以保证,生产力才不会下降。时刻以安全生产方针为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安全控制的目的。 三、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所以,采取强有力的科学措施提高实地的安全管理水平很关键。同时,监控单位要对工程建设的安全实行更为精密的检查,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就应立即提出整改方案,对某些故意违反安全的行为给予监督和纠正。 (一)安全管理建章立制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的有利实施也离不开安全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工程建设的企业还是监管的单位,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也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为根据来制定,内容要尽可能的涉及工程建设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出来的安全规章制度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性的形成,从而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水运工程建设大多是露天的、手工的、复杂的交叉性水上工程作业,一线工人占工程建设人员总数的绝大部分,且农民工的比例占有50~70%。该部分人员往往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观念也比较差,没有很好的自我防范意识。所以,对一线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传授一些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技能,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水运工程建设中高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施工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就对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计划、长期性、多领域的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发生,从而将工程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三)严格把关安全工程建设组织设计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设立工程建设的安全控制度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合理有效的工程建设组织设计是实现安全管理控制的前提条件。一要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符合各专业的工种和各工程建设的部门要求,特别是审查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科技、新材料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是要检查工程建设实地的安全保证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及规章,做到工程建设实地遵章守法、文明施工、安全作业,从而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万无一失的;三要制定有应急预案,识别施工各种突然情况,编制紧急应对措施计划和准资源,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及时进行应急措施。 (四)有效落实安全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现场的安全措施是多方面的,仅从现场的材料及设备管理来看针对现场的诸多材料,如钢筋、水泥、大型预制件等,同时施工现场往往存在设备多、材料多、人员多等管理范围广,管理对象复杂的现状。对此如何有效的执行所制定的安全措施需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将材料和设备分类管理;2.现场进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3.各项防护设施要及时到位;4.工前检查,规范操作;5.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五)妥善处理安全事故 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应以“四不放过”作为处理事故原则。即1.事故不论大小,根源没有查清不放过。调查事故不能敷衍了事、走流程、走过场,必须搞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故;2.事故责任者未受处理不放过。这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还需向广大群众说明具体原因和危害,让大家以此为鉴,在往后工作中得以重视;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对此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达到加强安全教育的目的;4.防范措施没有整改、落实不放过。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累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严格要求事故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安全事故处理通常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迅速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迅速、准确、如实”的将安全事故情况上报安全监督局,内容要具体到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原因分析等;其次根据“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进行事故处置;最后对于重大的安全事故,通常由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 四、引入“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 “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是江苏省淮安市推出的一项工程安全监控、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在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近几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督部门和总工会引荐“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所谓“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即一种方法和 三种机制的简说。一个方法就是指存在弊端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法,采取现代安全管理总结、措施,对作业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查处、区别、评析,立档,成立监管控制体系,加强参与者的劳动保护和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三种机制就是指存在隐患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连续升级机制、系统评估机制。推行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监控法能将安全生产超前、困难退后,保证全体工人参与和担负责任,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实行“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论 水运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水运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各种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有效的工程安全管理,为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保证,也有利于工程建设企业信誉的提高。 工程建设论文: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问题探讨 一、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降低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重要设备和材料等货物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来规避公开招标。 2.未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自行邀请招标,同时在邀请招标过程中,被邀请的潜在投标人是招标人特意安排的。 3.招标公告没有在指定的媒体上;资格评审标准中有限定条件;对获奖项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规定;对投标人投标单位有地域歧视;所设置的商务条款或技术条款存在歧视性。 4.在开标时未按招标文件中对开标完备性检查的规定对投标文件做审查;在没有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私自抽取专家,并弄虚作假;评委人数未达到5人以上的单数,且经济、技术方面专家未达到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在评标时招标人或招标人评委发表带有意图影响专家、评委的倾向性意见;在决标时没有充分的理由,用备选中标人替代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人中标。 5.在双方订立合同时向中标人提出订立合同的附加条件;背离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等相关文件而另行订立附加协议的(俗称阴阳合同)。 6.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向特定投标人透露其他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单独为特定投标人进行现场踏勘;招标过程中与特定投标人就投标方案、投标报价进行谈判;泄露标底;透露评委名单;投标人之间互相串通,损害招标人利益;投标单位之间相互串通,彼此达成协议,采取轮流坐庄中标或借用资质进行围标,损害招标人利益,使招标投标流于形式。 二、解决当前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问题的对策 1.加强立法,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6的颁布实施为招投标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指南,但应在立法上加大对招标投标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增加其犯罪成本,现行的法律对招投标违法犯罪的量刑较轻,对违法人员的威慑力不够。在经济处罚方面,违法成本过低,如5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6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而不招标的,可以处项目合同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招标机构违法泄露与招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罚款;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中标无效,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各部门要尽快依据实施细则的规定,完善行政法规,增加违法者的风险成本,从而有效预防招投标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加强招标人管理一是要从机制上解决当前普遍执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必须对项目法人责任制进行组织上的改进。在项目法人组建的同时,组建一个由业主纪检部门、水利行政部门纪检人员组成项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项目的整个招标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督,项目纪检委成员最多二年换一次,保证业主的整个招标过程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要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招投标主管部门一同出台水利水电工程招标人行为规范,规范从工程招标、招标条件准备、招标申请、招标公告、接受投标报名、资格预审、发出招标文件、受标、评标、开标、定标等环节形成完整行为规范,在制约中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加强投标人管理对投标人要加强诚信机制建设,设立诚信等级制度,形成详细的诚信评判体系。招标法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国家建立诚信制度。对严密控制围标、陪标、挂靠等行为,特别杜绝高资中标、低资进场、无资质施工的乱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有很强资质的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建设、监理的公司前些年都是国有公司转制形成的,这些人与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在权力运作中很容易形成利益链条。对缺乏诚信,允许挂靠的单位要纳入诚信体系予以严格的监督和防控。 4.加强各方主体的教育和培训徒法不能自行,任何一种制度和规范都要在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招投标各方主体,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招标人,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极强的责任担当意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投资多来源于财政投资或银行贷款,项目本身与项目法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投标方是权责利相统一的完整的市场主体,在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前提下,投标方往往使用各种手段规避法律约束,容易与行政主管部门、项目法人单位的人员产生各种灰色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加强项目法人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为人民利益负责的责任意识教育,在制度中教育,在教育中完善制度,形成良性的循环。 5.加强政府监督机构工作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进行行政监督,政府监督的方式是备案:即招标前接受招标报告、招标后接受招投标情况的书面 总结报告。对发现的招标投标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立即责令改正,必要时可做出包括暂停开标或评标以及宣布开标、评标结果无效的决定,对违法的中标结果予以否决。这些规定都赋予了管理部门一些责令改正和宣布无效的权利,但没有规定任何监督部门的责任,对备案报告可看可不看,对招投标活动可参与也可以不参与,工作的随意性很强,没有任何硬性的考核指标,导致或干预过多,或工作流于形式,不作为思想严重。招投标法及其实施细则虽然对政府监督部门违法乱纪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法律的真正威慑还在于得到切实的执行。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和以后的六项禁令为中国的反腐点燃了星星之火,2013年中央以壮士断腕反腐的决心,给各级监督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强烈的震慑,通过各项监督制度的落实,政府监督机构的工作能够更有成效。 6.加快推进电子评标,网络远程评标系统建设电子招投标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全新招投标方式。在电子化招投标中,招标人、投标人、招标、评标专家、监管机构处在同一个交易平台上,实现从网上报名到合同备案的全过程阳光化操作。其中在计算机辅助评标过程中,减少了评标专家的工作量,规范了评标专家的评标程序和行为,规范了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计算最终结果统计的准确性,保证招投标过程能在有效的监督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暗箱操作等虚假招投标现象,实现了办事的公开透明和高效廉洁,降低了招投标成本,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结束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6自从1999年颁布以来,我国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已经有十二年,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5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6,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水利建设的发展黄金期已经到来。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把水利建设提升到全国的高度,让我们水利建设者们更感责任重大。要更合理的把建设资金投入到水利建设当中去,招投标这一关至关重要。只有保证招标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选择资信良好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的施工单位,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有序、高效进行。 工程建设论文:浅析工程建设中的挂靠行为及治理对策 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中普遍存在借用他人资质进行投标或承揽工程的现象,即所谓的“挂靠”, 挂靠不属于法律概念范畴,它是人们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加以概括和提炼后形成的一种形象称谓。现实中,挂靠行为普遍存在,屡禁不止,危害极大。本文试对工程建设领域中施工单位的挂靠行为进行探讨并提出治理对策。 一、挂靠行为的界定 “挂靠”,即“挂靠经营”,具体到工程建设领域中,是指法人、社会团体和自然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或以他人名义承揽工程的行为。允许他人使用自己资质的企业称为被挂靠人,使用被挂靠人资质进行投标或承揽工程的企业或自然人为挂靠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将该行为定义为“挂靠”,而是表述为“借用”,即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名义从事施工活动,由此看,“挂靠”与“借用”实际为相同的概念。 “挂靠”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挂靠人没有工程施工的主体资格,或者虽有资格,但不具备与建设项目相适应的资质等级;二是挂靠人须向被挂靠人交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三是挂靠人一般采用借用、租用被挂靠人经营资质等手段,以被挂靠人的名义投标、订立合同并办理有关手续,但被挂靠人不对实际施工活动实施管理,或仅有形式上管理,不承担实质性责任。 结合挂靠行为的特点可以推定,当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即可以认定是挂靠行为: (一)以转让、租借、买卖或以交纳管理费等方式获得使用他人资质资格证书及相关资料并以他人名义投标或承揽工程的; (二)投标保证金从非投标单位银行账户转出,或虽由投标单位银行账户转出,但先由非投标单位人员将投标保证金存入投标单位账户,或以其他方式抵押的; (三)投标文件及技术性文件由非投标单位编制或由非投标单位委托相关单位编制的; (四)投标或承包工程单位使用的建造师(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造价员)及与项目有关的主要技术、质量、安全和其他施工管理人员,为非投标单位的注册人员或非投标单位人员的; (五)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不在投标单位核算,而实际由项目负责人直接支配和独立核算,且项目负责人非投标单位人员的; (六)施工合同约定的施工单位的主要项目管理人员不到岗或严重缺岗,而实际由他人履行职责且他人为非投标单位人员的。 二、挂靠行为产生的原因 1、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相应的施工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而由于利益的诱惑,大量无资质的企业、个人也涌入工程建设领域,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大量无资质的企业、个人或低资质施工企业为求生存发展,必然会采取包括挂靠在内的各种手段承揽工程。 2、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现有的法律法规,原则性规定多,具体操作细则少。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都对建筑施工企业超越资质承接工程以及借用资质等行为给予了禁止,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及处罚规定,但都是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相关配套性的解释,更未对挂靠行为作详细的、可操作性的界定,而现实中的挂靠行为又形式多样,直接导致认定困难、处罚难度大的局面。 3、监管手段落后,打击力度不大 挂靠行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极易规避监管,现有的监管体制存在缺陷,加上手段落后,无法有效应对挂靠过程中一系列隐蔽操作手法。再者,由于对挂靠行为调查取证难、认定难的原因,现实中查处的案例并不多,难以给挂靠行为有力打击。 三、挂靠行为的治理对策 挂靠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要根治这个顽疾,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创新机制,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监管部门众多,有水利、交通、房建等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地通常还设有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公共资源交易委员会,上述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存在交叉现象,看上去大家都在管,其实都管不好。为方便协调、提高效率、增强合力,应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成立一个综合的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单位由各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应的职能部门组成,以解决执法主体资格问题,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抽调各成员单位人员组成,由办公室具体负责招投标市场及标后的日常监管。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1、明确挂靠行为的认定标准。为更好 防范和打击挂靠行为,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对挂靠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并细化认定标准,对相应法律责任作出配套解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操作指南,以指导基层的实务操作。 2、实行严格的押证制度。按照相关规定并在招标文件中作特别约定,严格实行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建造师)和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造价员)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押证上岗制度。施工企业在中标后,由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放施工许可证时暂押施工企业承担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人员的证书,项目工程量完成80%以上方可退回。 3、实行投标时提供社保证明制度。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投标单位须提供项目主要管理人员、授权代表的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员工的社保不能同时由多个单位缴纳,且在国家社保机构有备案可供查询,社保证明是员工与公司关系最真实的证明。如果投标单位不能提供社保证明,应提供其它足以证明员工与公司关系的书面材料,如果中标,应将其作为标后管理的重点监控对象,查实其是否存在挂靠行为。 4、实行往来资金从基本帐户出入的制度。要求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必须通过投标人的基本帐户转帐交付,退还时也只退还到投标人的基本帐户,且所有工程款均进入投标人的基本帐户,不进入其开设的临时帐户,这是借用资质人和借出资质人所不愿意资金出入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借用资质投标的行为。 (三)细化措施,加强标后监督管理 挂靠行为的隐蔽性非常强,尽管招投标环节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把关,但许多挂靠行为依然难以发现。如果在施工环节能严格进行标后管理,挂靠现象往往能浮出水面。 一是强化监理履职。目前,监理单位履职普遍不到位,缺少对监理的有效监管。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及考核机制,如施工企业出现挂靠行为,而监理单位有失职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在考核中扣除相应分值,并记录到诚信档案。 二是实行指纹考勤。在招标中文件中明确约定对建造师(项目经理)、主要的项目管理人员实施指纹考勤制度,并建立指纹档案,规定在岗天数,作为企业诚信履约考评的依据和合同解除的重要条款,并由行政主管部门适时对其是否在岗进行跟踪督查。 三是加强施工现场抽查。严格执行“双公示”制度,由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代表对建造师(项目经理)、五大员进行日常监管,行政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加强抽查,发现建造师(项目经理)、五大员到岗到位不正常时,先按“双公示”制度进行处理,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对其是否存在挂靠行为进行进一步认定。 (四)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厉打击挂靠行为 查办案件是打击挂靠行为最有力的手段,成功查办一起案件,能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应加大查办案件力度,成立高效统一的案件查处机构,由统一的监管机构牵头,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监察机关参与,根据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线索或群众举报,对工程招标和施工中的挂靠行为进行查处,并依据相关规定实施处罚,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针对挂靠行为的隐蔽性、取证难且当事人大多非公职人员的特点,应强化公安部门在案件查处中作用,由公安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对挂靠行为进行调查取证。 (五)完善黑名单制度,建立施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罚款或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形式对挂靠行为当事人的震慑力并不大,应进一步完善黑名单制度,依托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建立施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挂靠行为一经查实后,没收当事人的投标保证金或履约保证金,同时,将被挂靠人记入黑名单并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披露,停止其1至3年在本行政区域内参加招投标活动的资格。 工程建设论文:浅谈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难点问题及治理对策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其手段主要表现在为我们通常说的吃“回扣”,即经营者暗中从账外向交易对方或其他影响交易行为的单位或个人秘密支付钱财或给予其他好处的行为。有现金回扣、实物回扣和提供其他报酬或服务等表现形式。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商业贿赂广泛盛行在各行各业,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而且往往披着“正当”商业回报的外衣,具有一定的普通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和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商业贿赂已经成为滋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它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的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党员干部,必须得到根本的遏制。 建设领域交易链条比较长,上游是业主、发包商,中游是建筑施工企业、承包商,下游是一些劳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等等。一般说来,处于交易链条上游是的强势者,它就容易受贿;下游是弱势者,它就只能行贿;承揽到施工任务的承包商地处中游,既可能行贿,也可能受贿。 施工单位,有很多机会与建设方、业主、监理、分承包商、物资材料供应商等发生业务和工作关系,商业贿赂有其生存的土壤和条件。本文仅就施工企业为获得自身合理利润迫不得已向业主、监理、设计采取的不正当商业交易作一简单剖析。 一、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现状 (一)承揽项目和招投标过程中 在工程项目招标中,一些发包方利用发包权收受投标人的贿赂,明招暗定,泄露标底,或收取好处后强行指定承包方;一些施工企业通过贿赂其他企业进行陪标、串标,或向发包方、评标委员会成员、发包方委托的招标机构等直接行贿,谋取中标;有的又将承包的工程倒手转包,从中收取贿赂。在材料设备采购中,供应商通过向施工企业或建设单位行贿,导致施工企业或建设单位舍近求远、舍优求劣,购买使用质次价高的材料设备。 施工企业签订一项总包合同一般要走过获得信息——项目跟踪——疏通关系——建立信任——确定招投标价格——中标开工的诸多过程。“狼多肉少”的市场现实让很多施工企业饥不择食,甚至不择手段。为承揽到一个工程项目,大多施工企业要费时一年或几年时间去跟踪信息,投入几万或几十万的费用去疏通各级关系。在这些环节中,商业贿赂应运而生。 (二)工程施工过程中 由于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和业主片面追求投资效益,在设计、设备制造费用一涨再涨的情况下,不得已将不断降低工程造价的压力转嫁到施工企业身上。招标方(代表投资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采取压价的手段一般有三种:一是以初步设计文件和初设图纸为依据,并根据批准概算静态值下浮一个较大比例确定出招标标底,要求施工单位总价包干,且不调材料价差。概算中的材料价格与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价格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本应在预算中予以追补,然而,业主不但不追补差距,反而不断压缩工期,更加剧了施工企业增大施工成本。二是让各投标方先报价,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招标标底。从表面上看,标底价是投标方报的,似乎很公平。但业主们都知道,投标方为了中标,竭尽所能在投票价格上下功夫,所报价格往往比概算低得多,招标方更是有利可图。三是直接采用最低价中标,迫使投标者不得不忍痛压价,一般比合理价格压低10%以上,甚至还有压低至20%左右的。 即使这样,随着工程的进展,施工中还会有一些设计变更、不可预见因素或合同未包含的工程量以及因发包方原因造成的承包方损失等等,这些情况按规定也应该办理相应的签证等手续,以适当增加施工企业收入,但由于业主或监理对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致使提高工效的设计优化、正常的设计变更、工程造价的审核、工程量的核实以及上下工序的验收等,这些正常工作也迫使施工企业通过或重或轻的商业贿赂行为来实现。 (三)工程竣工结算时 招投标过程中,由于招标方把“粥”煮得很稀,让“饥不择食”的建筑施工企业喝进的“粥”不少,但能吸收作为企业“营养”的并不多,致使施工企业的产值利润率连连下降,甚至还出现个别企业在某些工程上干得多亏空越多的反常现象。 所以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结算时不得不做最后一博,所花费的力量和费用甚至高于承揽任务和招投标时。通过商业贿赂,取得发包方负责人和结算审核人的认可,将一些人为因素较大的索赔、价差调整、零星工程量估算等归入囊中,达到工程量与工程价款的增加,实现工程最终结算的合理价格。 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昭示出施工企业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隐痛,太多的不得已。 二、建设领域治理商业贿赂的难点 据统计,近五年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犯罪案件逐年上升,但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占同期所有经济案件立案数的比例却始终非常小,尚不到1%。这足以证明商业贿赂的隐蔽性。施工企业更是将商业贿赂隐藏于人情往来中。许多商业贿赂行为中,当事人之间的贿赂倾向并不明显,完成的商业交易并不能与他们之间的“回扣”往来完全对应。比如,很多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原本就是熟知的或者很要好的朋友,在没有进行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之前就素有礼尚往来和感情联络,当他们之间因某一工程建设需要发生了商业交易之后,很难正确区分和明确办公室他们的礼尚往来在什么情况下应当认定为商业贿赂行为。 知晓商业贿赂的人员很有限,除高层几个主要责任人,还有或许就是秘书、财会人员、驾驶员了。但他们之所以参与这些,往往也是很会“意会”领导的暗示,悄无声息地变通处理相应费用,让财务账面合理合法、不留痕迹。再者,作为施工企业内部,即使有人知道内幕,但都会认为仅是对业主、监理或设计方的正常交往,是为企业好,为职工有“饭碗”,为施工顺利开展,所以也鲜有人站出来揭露。 类似这样的灰色地带,为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存在提供了相当大的生存空间,也成为了执法机构难以进入的沼泽区,为治理商业贿赂带来了相当多的难题。 三、建设领域商业贿赂治理的对策建议 当商业贿赂已经变成行业的“潜规则”,施工企业自身无力对抗的时候,当人们对其几乎快要习以为常的时候,国家专项治理商业贿赂的号角吹响了。建设系统更是重拳出击,加大力度进行专项治理整顿。 尽管施工企业在整个建设领域链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对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来讲,起着主导作用的外部环境。 (一)出台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 在我国,目前商业贿赂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种。国家工商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贿赂行为有法律规定,该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对产生商业贿赂的外因的治理,政府和社会起主要作用,主要是积极配合整个社会转型,逐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反商业贿赂法》应集刑事、民事、行政责任于一体,对不同程度的商业贿赂行为规定不同的法律责任。现实中,商业贿赂行为的表现形式变幻多端,且不断翻新出奇,法律要避免商业贿赂变换形式逃脱处罚的可能性,对不构成商业贿赂的行为作明文规定,除明文规定之外的所有行为,皆构成商业贿赂。 加大审计力度,增加对公司会计账目管理方面的责任规定,建立举报人奖励保护制度。商业贿赂虽秘密进行,但知情人肯定有,比如会计、出纳、审计人员。法律应严惩一切做假账的行为,倡导对知道或应该知道的商业贿赂行为不报就是犯罪;对行贿受贿双方主体及知情人,任何一方只要举报,就可豁免刑事及行政责任。法律必须提供举报人无罪和对举报人相应的奖励制度、保护制度。 (二)以合理价格中标来保障招标投标的公正公开 虽然中国的建筑市场很大,但建筑企业鱼目混珠,导致竞争十分激烈。建筑业目前还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产业,它对资金的需用量和对技术的要求应该说还不是太高。国家应该提高建筑公司准入门槛,将那些非诚信经营、社会责任感差、技术力量弱的施工企业淘汰出市场,使市场竞争更加有序。 最低价中标虽然是我国工程招标市场的发展趋势,但在市场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最低价中标法必然导致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方式恶性竞标。目前市场上很多的项目实际中标价已经严重低于成本,其带来的后果只有两个:要么是企业长期亏损经营以至破产倒闭,要么就是偷工减料搞“豆腐渣“工程。 我们强烈呼唤符合中国特色的“合理价格中标“办法,而不是弃最低价中标而不用。根据中国国情,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香港等的成功经验,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业改革大方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建立一套严格的资格预审担保制度、分等级投标制度、工程担保制度等。采用缴纳巨额保证金制度,不仅投标前缴纳报价10%的履约保证金,中标后还要缴纳报价30%的中标保证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中标,给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以公平合理的中标机会。 招标人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工程实际情况编制业主标底,并控制标底的合理性,做好标底的保密工作,有效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尽量降低企业投标成本,科学设置投标程序。 (三)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规操作的成本 形成社会合力和高压态势,重拳出击,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突出查办大案要案,让违规操作、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单位和个人付出应的代价和惨痛的教训。 (四)鼓励并发挥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开展宣传警示教育,构建防治商业贿赂行为的思想道德防线。推行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体系标准,制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商业贿赂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鼓励人民群众积极监督举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系列防治商业贿赂行为的长效机制。 据国际权威机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商业贿赂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商业贿赂是一剂腐蚀剂,是对市场经济和财富伦理的一种扭曲。商业贿赂小则影响职工的利益和前程,大则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于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声誉和形象。工程建设行业是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在行动,社会在关注,行业在治理,人们期待着企业和职工依法经营,诚信工作,追求和享受阳光下赚钱的最大利润。 工程建设论文: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国的交通事业也要与时俱进,积极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我国交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交通基础设施,随着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网日渐普遍,高速公路施工的安全也逐渐受到重视,安全管理问题也成为了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问题有关内容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探析关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建设安全; 公路建设事业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积极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至2008年为止,我国的高速公路的里程为6万km,在世界高速公路里程排名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仅为经济的全面腾飞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而且在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加强国内交通运输,工业产业化布局等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挥作用的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中安全管理的问题也日渐在工程管理中至关重要。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自身的范围广的特点,在工程施工中需要人员数量过大,因此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对工程施工的安全也更加关注。 一、现阶段我国告诉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综合素质差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安全管理起步较建筑业晚,从规范性的管理上也要落后于建筑业,再加上公路工程最初的建设项目多以道路为主,涉及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类别相对较少,使得长期以来在工程现场形成了重生产、轻安全的情况。加上安全管理人员对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也不了解,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检查起不到有效作用,使得安全事故隐患不能立即消除或制止,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施工项目在机构设置上比较薄弱。 随着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许多项目已经设置了安全管理部门。但是也存在个别现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追求资金投入的最小值,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上忽视安全生产,没有按要求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或是没有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必须的资金保证和人力物力支持,使得安全管理部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从而项目内部的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执行,根本起不到安全管理的作用。 3、施工队伍安全管理的意识匮乏 专职安全员的设置是对工地现场安全管理的一种保证。一些工程项目安全员多是临时上岗,既不具备上岗证,也缺乏必要的安全专业技能知识,所凭借的仅仅是以往的现场施工管理经验。无法做到及时发现、汇报和排除安全隐患。施工企业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系统性培养的考虑,忽视上岗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对外聘民工更是招之即来,来之即用,无从谈起持证上岗和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 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作为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在整个施工的程序及工程管理内容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整个施工程序不仅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标准和当地交通部门的项目要求,而且还要在内容上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不仅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且要从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规划施工的相关内容,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1、工程建设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依法办理相关法律手续,对施工中使用的危险性物品及措施要确保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而且要明确各岗位及部门之间的安全配合与责任分工,做到安全问题,人人有责。 2、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专业技术上要进行培训 加强建筑安全工作培训,确保参与工程建设人员在技术上和安全观念上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技术上的保障,做到安全管理,安全施工。 3、对工程中重点环节的施工的安全问题要重点管理 例如隧道、桥梁施工和高坡施工等危险系数比较大的施工,工程施工部门应对其指定具体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的审查和认真落实。 4、建立完善的紧急救援体系和奖惩制度 不仅要有完善的救援方案和相应的救援器械,而且要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救援演练,加强施工人员的应急救援技能掌握,确保在施工中出现紧急事故的时候,能迅速做出救援,降低事故危害程度,方式事故扩大化,将损失降到最小。另外,对安全问题管理较好的组织部门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形成有效地奖惩体制,按时考评。 三、当前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的有效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形成。最好依法监督、安全管理,在当前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落实参建各方安全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管体系 在当前公路工程安全管理中,要贯彻落实参建各方的安全责任问题,完善工程安全监管的体系。从建设单位开始,包括项目业主、监理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对工程安全负责,参建各方要建立完善的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做到安全和生产,两手抓,两手硬,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防治为主”的总方针,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要求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管体系。 工程建设论文: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之我见 摘要: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质量控制措施得力与否,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本文本文从质量管理组织的建设、技术保证、思想保证及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黄河下游 防洪工程 施工 质量控制 “三制”改革以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推行三项制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目前实行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级管理网络组成,即: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体系。就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而言,笔者以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如果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虽然有质量管理体系但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不能有机结合,形不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无法有效运行,那么质量管理将成为一句空谈。就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并确保其有效运行,谈一点粗浅认识: 1、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组织保证和前提。 就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问题,笔者以为,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职能部门和人员数量上的保证。各质量管理层次必须根据各自质量管理权限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为目的,配备足额的质量管理人员,以免造成组织虽然建立,但无相应的工作人员,致使组织机构因人员不能到位而影响正常运转。(2)人员素质的保证。所配置的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能够真正担负起相应的质量管理任务。(3)管理制度的保证。人员到位,素质到位可以说具备了质量管理机构运转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否能够确保质量管理机构能够有效运转,尚需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执行,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制定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运作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强制性管理,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质量管理人员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减少和避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 2、制定完善的技术保证措施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 质量管理的技术保证措施是指导质量管理人员正确实施质量管理行为的技术保证,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质量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质量管理方案是指导质量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质量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的技术保证,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工作具体的运作程序、质量管理重点以及确保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措施等。参建各方必须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质量管理方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根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制定,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重点的确定,要确保其符合工程建设实际,切实可行。二质量管理方案必须具有相对较强可操作性,避免大话、空话,确保其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性。三质量管理方案必须周密细致,要涉及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保修期质量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提出明确要求,确保质量管理方案贯彻整个建设过程。四是较低质量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方案必须经较高质量管理层次的管理机构认可,以确保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质量管理方案的相互协同性。 (2)完善质量管理措施,规范管理行为,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有关质量管理措施,笔者以为,主要是要致力于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制度,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所有质量检查行为。二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制度,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将质量管理责任层层分解,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奖惩制度。在建立质量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奖惩机制,将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与其经济收入挂钩,包括质量指标奖、优质工程奖及一些必要的处罚决定等,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执行,最大限度地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3)正确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准确运用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能否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和准确运用质量管理规范,是关系质量管理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意图不能正确理解或不能准确运用和把握质量管理规范,就会失去质量管理的基础与原则,质量控制就会偏离方向,发生根本性错误。就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高度重视图纸会审和图纸确认工作,对建设项目的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吃深吃透,为合理进行项目划分和质量管理要点的确定奠定基础。二是建设实施期间要高度重视设计变更文件的处理,根据设计变更情况随时调整质量管理措施。就质量管理规范的准确运用问题,一是严格执行设计文件中规定的质量管理规范。在工程设计中对适用的技术规范一般均有明确的说明,其在工程设计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均与所提到的技术规范相符,应该作为建设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二是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合理运用规范。“三制”改革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越来越强,有关工程建设管理法律法规、规范规定相继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门规定等应运而生,而上述规范规定从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编制的深度,编制的立场、编制的时间以及对工程建设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均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国标和行标在某些方面还有相矛盾的地方,这就为工程建设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正确运用和把握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在质量管理中遇到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笔者以为,在运用规范方面,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同一时段内颁布实施的规范,应首先执行高级别的规范,尤其是当行标和国标发生冲突时应执行国家标准,部门规定与行业标准发生冲突时应执行行标。二是从颁布实施的时间上看,同一级别的规范规定,颁布实施较早的要服从颁布实施较晚的。因为最新颁布实施的规范规定大多是在以往规范规定的基础上吸收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修编而成的,应该对工程建设实际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适应性。三是从规范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讲,较高级别的规范一般原则性较强,大多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控制,相应的其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而级别较低的规范的可操作性则相对较强,因此笔者认为:在两规范没有原则冲突的情况下,为便于操作易使用级别相对较低的规范。 (4)配足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测量、计量等仪器设备,并要随时注意对仪器状况的控制,以确保各种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是评价施工质量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赖于检查施工质量的必不可缺少的工具,高质量的检测仪器,能真实地反映施工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进而提出正确的修正措施,以达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相反,检测仪器不准,施工质量就无法得到控制,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为避免因质量检测仪器缺陷而导致施工质量控制偏差,一是参建各方必须具有独立的质量检验、检测仪器,具备平行检验、检测的能力。参建各方要依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配备独立的质量检测、检验仪器,保证检测手段的独立性,监理、施工、质量监督等参加各方在检测工、器具上不能相互依赖。二是在质量检验、检测仪器的配备数量上必须满足质量检测的需要。同时,必须根据所检测工程的需要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合理配备检验、检测仪器,不能以相近和类似 的检测仪器代替。三是必须确保检测工、器具的完好性,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参建各方在使用前必须由权威部门进行必要的效验和率定。同时施工期间加强定期与不定期的效验和率定,确保检测工、器具的保证率。 (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质量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率。从检测仪器、检测手段、人员管理、资料管理等诸多方面,力求实现最大程度的现代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率。 3、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思想保证。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和各项技术保证措施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但确保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到位,在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中可以说是第一位的,是确保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和技术保证措施得以真正实现的基础,是确保质量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思想保证。就如何保证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到位,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一是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保证质量管理人员从主观意识上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并愿意为搞好质量管理而努力。二是加强现场意识教育,借助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加强质量意识的现场教育,实行“三不放过”的原则,即“问题查不清不放过,问题得不到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最大限度的提高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教育,形成“敢为人先”的质量管理氛围。 4、质量管理过程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现行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自上而下有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四个质量管理层次。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但是由于管理层次、管理任务、管理责任的不同,决定了在管理方式、管理组织、管理的角度及实际运作上又有所不同。因此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就必须处理好各质量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避免出现各行其是,互不干涉,丧失各管理层次之间有效的制约和约束机制。二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各管理层次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要确保各管理体系真正能够独立运行,尤其是较高的管理层次,不得随意干涉较低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行为。各质量管理体系一定要根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能和权限,准确定位各自的管理行为,做到到位而不越位,避免造成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职责不清,运行不畅。同时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不得相互依赖和相互“替代”,包括质量检测频度、质量检测仪器的配备和使用均要确保其完全的独立性。 (2)要高度重视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是重视项目划分的合理性。项目划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主线,必须高度重视,确保其合理性。项目划分必须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具体的施工组织来确定,并报经质量监督部门认可;二是注重缺陷责任期阶段的质量管理。缺陷责任期,也叫保修期,是自竣工之日起至缺陷责任期满为止的阶段,狭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工程试运转阶段,在此阶段,有些内在的、较隐蔽的质量问题,通过试运转,有可能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形成新的质量缺陷,因此应加强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必须引起重视。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①对工程质量状况进行分析检查,发现问题,查清责任,责令其限期处理。②对各种质量缺陷的修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确保修复质量。 (3)加强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注重工程档案的管理 水利工程档案资料是历史的记录,它来源于工程建设全工程,是工程实体形成的真实记载和反映。它不仅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评定、事故原因分析、索赔与反索赔、阶段与竣工验收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依据和条件。借助工程建设资料和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过去、把握和服务现在、预见和指导未来。因此,我们在注重工程实体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①注重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留下活动的“痕迹”,避免以往那种“也说也做不留痕迹”的不科学的做法。②要体现工程资料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工程资料整理和档案管理工作要与工程建设进程同步进行,以确保工程资料和档案材料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③要注重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真实性”。一是要切实提高对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增强责任意识教育。三是规范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管理行为,保证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形成、收集整理的及时性,杜绝事后补充、完善,甚至弄虚作假伪造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现象。④要高度重视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移交工作。以免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遗失。一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移交。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方式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移交。三是施工单位资料必须经监理单位审查合格后移交。四是审查和移交必须履行必要的签字手续。 工程建设论文:浅谈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 摘 要:黄河流域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是沿黄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产物,也是河道主管机关水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阐述了黄河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几点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防洪工程 建设项目管理 存在的问题 对策和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黄河流域建设步伐的加快,缩小黄河两岸的差距,加强两岸的沟通和交流,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已成为客观要求。因此,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已成为当前黄河水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行政干预、水行政执法能力弱化、运营中失管等问题,是当前河道主管部门面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 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涉及桥梁、缆线、管道及各类建筑物等,大量的桥墩、承台等构造物布设在河道内,长期占用河道和堤防,形成雍水、阻水、改溜等情况,致使河道御洪、泄洪能力不同程度地消减,防洪安全存在各种隐患。而且资料申报、审查、管理比较混乱,施工过程监管困难,验收后运行管理缺位等等。其中一些重点项目施工、运营过程中,在地方行政干预下,河道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有时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随着河道内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靠过去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依法治河的管理需要。特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行实施以后,要求河道主管部门在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查、修改、审批(转报)、验收、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针对这一状况,为提高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依法管理水平, 河道主管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强化资料审查、转报的管理,明确河道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加强河道巡查监管力度,使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 1.1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开展状况 针对近几年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增多的特点,河道主管机关对已建、新建项目,做出具体部署,狠抓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 1.1.1 对于新建项目,主要从建设项目申报入手,按照《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所规定的程序对其报送的技术性资料进行审查,同时探讨建设项目长期占用河道及影响防洪工程抗洪强度等诸多事项的补偿救助方案,明确建设方应履行的防洪义务并以协议的形式加以落实,以便事后操作。如滨州公铁两用黄河大桥工程,该项目建设前期黄河部门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黄河大堤绕行线路维修养护协议、河势及河道工程观测协议、工程占用黄河淤背区补偿、河道工程抛护加固协议、施工场地清理协议以及临时占用堤防工程做施工道路协议等6项协议,同时,就长期占用河道补偿、应履行的防洪义务等项目达成共识,并交纳的一定的保证金。 对一些没有经过河道主管机关同意擅自施工的建设项目坚决依法处理,责令其补办申报手续,领取施工许可证后再建设,或者依法清除,维护正常的河道管理秩序。 1.1.2 对已开工建设项目,主要是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抽调技术骨干,监督检查施工中是否有违章、违规行为。已建项目多是指《水法》、《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颁布实施以前或颁布初期所建设的非防洪工程项目。当时,由于没有相关的法规条文,监察机构不健全,相关工作未能开展,主要依靠各级政策约束建设单位,注重的多是眼前利益,对于项目运营后的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这类项目由于建设时没有相关协议,再加上没有相应的管理经费及行政干预过大等,实现对其规范管理难度极大。 1.2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取得的经验 自从1997年开始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实施管理以来,虽然离正规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管理人员经验的逐步丰富、素质的逐步提高,积累了一些有效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经验。 1.2.1 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基本能够做到依法定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黄河部门各级别培训班的举办、各兄弟单位之间管理经验的交流以及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加入等,对河道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查、审批或转报、转批、监督管理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办理。 1.2.2 积累了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查经验。能够有目的的针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进行审查,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不断的总结,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造成的防洪工程效益的降低基本能够量化,并提出具体合理的补救措施和解决方案。 1.2.3 逐步落实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 目占用黄河工程补偿费及建设单位应履行的相应义务。根据《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规定,对各类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了黄河工程占用补偿、日常维护补偿等补偿要求,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标准,从实际意义上弥补了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不足,为防洪工程功能的可持续发挥获得了资金支持。 2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近几年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黄河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制约了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2.1 法律法规不完善,条文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 目前黄河水行政法规不够完善,仅仅规定了应该办理的事项,而对于办理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如非防洪工程占用防洪工程补偿费只说明了建设单位需要补偿,但是具体如何补偿、补偿多少无法确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双方只能以协议的方式确定;资料申报上,对申报材料的要求不是很明确等;维修养护保证金、垃圾清理抵押金等,没有相应的条款、交纳比例和幅度;设计、防洪审查,施工监管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只能靠经验办理。一句话,操作性不强,不够明确,给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时而越位、时而不到位。 2.2 对建设单位应履行的义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由于目前黄河水行政执法主体没有单独的行政执行权,行政执行必须和地方执法部门共同实施。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一旦施工许可证获批后,河务部门无法对建设中或建成后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2.3 行政干预和权大于法的现象仍阴霾不散 有些大型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往往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集资或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比如滨博公路大桥、滨州公铁两用大桥等。河道主管机关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违章、违规问题进行制止时,建设单位就会找到地方领导,反映建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地方政府出于对建设项目的重视,就会搞一些建设项目协调会,其实质就是直接干预水行政执法,或下达行政指令,责成相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工作。有时还要求河道主管单位替建设单位完成本应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使一些问题本末倒置。行政干预导致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管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2.4 项目建成后管理难以奏效 建设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所涉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建设项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以及河势变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后才产生的。而河务部门一般是在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前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相关协议,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运营单位能否认可,并遵守建设单位签订的相关协议,往往无法预料。 2.5 工程废弃后拆除责任无法落实 建设项目废弃后,由于拆除费用难以解决,建设单位不愿拆除,而河道管理单位又没有制约措施,废弃工程带来各种防洪隐患。如穿堤输油管线废弃后遗留在大堤、河槽内,对防洪造成严重影响,给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安定因素。 2.6 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水法规理解不够,增加了解释的难度。比如群众在堤坡上放牧,他们认为不但对防洪工程没有影响,反而帮助黄河部门节省打草经费,却不知道堤坡放牧损坏堤防工程的完整,影响防洪安全和工程面貌。 2.7 上下级标准不统一 在对一些项目影响防洪的标准上,黄委、省局标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造成了基层单位管理的被动。 2.8 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随着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管理任务日益增加,包袱越来越重,当前防洪工程都没有足够的管理经费,更谈不上拿出资金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 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12?4”法制宣传日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面向全社会普及水法规知识,同时,抓好日常宣传活动,提高沿黄群众的水法规意识,争取他们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3.2 成立专门的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 根据《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规定和精神,成立以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查和监管为目的的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管理、审批程序和权限使项目能够得到及时审查、转报和批复,使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走向规范化道路。 3.3细化法规条款,完善办理程序,增强可操作性 对有关建设项目许可的法规要制定实施细则,项目的立项、审查、修改、审批(转报)、验收、运营等各个环节要细化,各种补偿标准、抵押标准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3.4上下一盘棋,标准统一、口径一致 从黄委到基层,在河道建设项目管理的大原则上标准要统一,口径要一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依法按水行政法规管理项目,树立河道主管机关的权威,确保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 3.5加强内部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专题交流会等,加强上下级的沟通和兄弟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3.6 提供管理经费,更新设备 目前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经费不足,建议建立专项管理经费,更新监管设备,确保黄河河道内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规范、有序进行。 工程建设论文:谈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的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主的管理方式盛行起来。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可以对水利工程进行综合性的调整,保证它的整体性能。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重大,由此可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涉猎到不同的行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进行着转型,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向现代的自动化管理过度。与传统的人工管理相比,现代化管理加强了重点工程建设,与此同时,也加强了非工程型建设。灵活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相关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系统,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 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以人工管理为主,即把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把传统的通信技术、机电设施作为基本手段,依靠人工测绘,完成工程建设管理的图表绘制、数据采集,依靠人工计算的方法,进行控制水利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及时水情和工情调度指令。到9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只作为一种额外的辅助工具,进行通信联络、文字编辑、图表绘制和打印输出工作,由于普及的力度不够,计算机技术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2 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措施 2.1 工程管理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环节,具有很高的相关技术要求,水利工程管理大致上包括工程应用、工程养护、工程维修、工程观测和工程防洪。 水利工程作为河川径流的调节器,与河川径流联系紧密,并且两者都具有复杂多变性。然而,由于季节和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川径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也会在相应的范围内变化。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水利工程的变化规律,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应用,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水利工程的检测是工程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最基本的工作类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变化具有不稳定性,有时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有时则会变化无常,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定期对建筑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测,及早地发现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国家相关的水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防汛抗洪的义务,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排查出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做好防洪除险工作,降低洪水带给人民和国家的损失,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2 计划用水 水利工程是蓄水系统,它为生产建设储备水源和调度水源。相关的部门在用水前,依照水源的情况、水利工程情况、生产用水情况,制定合理的用水计划,做好输水、引水和调水工作。编制的用水计划,要因地制宜,形式简单,操作方便。 渠系测水是灌溉地区实行计划用水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源的浪费,提高水源的利用效率。测水工作能够验证用水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效地调控水量,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可以改进用水计划,使用水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水源从水利工程引向灌溉区的时候,在渠道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一部分损失。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比如说实施轮灌、改善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等。 为了确保用水计划的合理性,技术人员在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因地制宜,根据灌溉区的特点进行灌、排和盐碱地的改良工作。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要综合分析水分、气候和农作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要素的因果联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农业的增产。 2.3 组织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为了协调用水单位的利益关系,要构建专业的管理机构,并实行群众性管理,合理使用水利设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水需求。相关的部门要依据上级的指示,健全、完善水利工程的组织机构,打造一个专业技术强、管理效率高、道德素质高的管理团队,做好各项水利工程相关工作的管理。管理团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的管理制度,在用水管理、经营管理中发挥潜能。 3 结论 总而言之,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保证了水利工程的整体性能,通过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及早地找出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相关的部门制定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解决措施。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 【摘要】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针对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几方面做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核心。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场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收到外界校园学习与锻炼的环境制约,如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对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关注程度和政策倾斜等。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大学生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特性,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对于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几方面途径,如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相关的如大学生电子竞赛类的活动等。本文即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做了分析与阐述。 2.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 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 制订了学科交叉、凸显应用性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的学时比例保证在3:1左右,保证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在课内的实验实践课程上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要关注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对他们综合知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加强学习深度、拓宽学习的宽度,扩充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培养敏捷的思维理性的判断力、楚初的毅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 以工程应用为主线, 按知识模块构建课程群体系, 强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理论课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如电气工艺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边学边做。开设大型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电气类实验教学中心,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各电气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训练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促进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自信心。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活动,鼓励积极参加课题设计与研究,把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使学生接触本学科的科研前沿。引导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撰写学术论文、数学建模,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创新设计与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5.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对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性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个人表现出的新意识、个性与特质,指导教师要给与及时关注,并予以肯定与鼓励,正确引导其发展,对其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升起直接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指导教师应加强具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有批判质疑精神;在活动中与学生经常互动,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型的解决新问题。 6.总结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对其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电气信息类学生,从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建设,各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要不断探索电气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的普遍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实训中大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摘 要:电气实训是大学生进行电气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理论与实际,提高学生故障排除的能力。但是在实训过程中,还存在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的思考机会过少、电气实训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气实训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文主要分析目前电气实训的现状,并且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故障的原因,设置故障以训练学生的故障排查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几率等,使电气教学效率提升的提升,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电气实训 专业意识 启发式教学 专业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专业的独特认识,主要表现为在遇到专业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使用自身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想获得专业意识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进行积累经验。而电气实训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当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且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1 目前电气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气实训的内容主要是电气控制电路的学习,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选择实践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方法。而且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坚持从易到难的规律,使学生可以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教学当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电气实训的目标无法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训理论性过强 由于学生在参加电气实训之前已经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电气实训的时候,常常只是按照理论要求进行操作,而不会思考操作方法的深层内涵。同时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只是按照老师的教导进行实践,没有探索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使得专业知识的应用比较盲目。在实训结束之后,学生不仅无法积累实践经验,也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些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在参加电气实训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电气实训的效果。 1.2 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弱 在电气实训过程中,很多学生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举手叫老师进行解决。不管是操作步骤出现问题还是机器出现故障,学生总是等待老师的帮助。而老师到来之后,也只是帮学生进行检查故障或者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在检查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成专业意识。 1.3 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 电气实训的主要内容是进行重现电气控制电路,让学生自行搭建电路,可以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只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上的知识是否正确,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电气实训只是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没有创新意识,也无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电气实训安排不合理 首先,电气实训需要迎接大量的学生,机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一些比较老旧的机器,即使不断维修之后,也会经常出现问题。当学生遇到出现故障的机器之后,常常会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其次,实训室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无法及时更新实验设计,同时也无法及时改革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最后,电气实训的老师多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选择实训项目,使得教学模式的革新无法实现。 2 在电气实训当中培养大学生专业意识的对策 2.1 使用理论知识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电气实训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需要专业的知识,比如线路连接方式、电动机的应用方式以及开关的使用方式等。如果实训只是照搬教材内的知识,使其展示给学生观看,则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电气实训的效果,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了解教材上操作方法的原理。其次老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适当使用问题进行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其了解理论知识当中的规律。最后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意识。 2.2 先纸面设计后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电气实训当中需要建设许多的电气控制线路,可以让学生先在纸上勾勒好电路图,然后再将实际搭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同时在设计电路图的时候,老师可以有效引导。比如在学生进行设计之前,老师需要将电路图的有关原理和要求讲出来,但是也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以免出现学生所设计电路图雷同的现象。另外学生在实际搭建电路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旁进行观看。如果老师发现存在电路故障的问题,需要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处理故障,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排除故障,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故障处理方法。 2.3 Y合实训问题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开展电气实训的时候,学生自己设计和搭建的电路可能会出现许多故障。比如线路短路、电机不能正常启动等。这种故障的出现,可以给学生提供重要的经验,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学生找出引发故障的原因,并且示范给学生寻找故障的方法,使学生以后在遇到电路故障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出故障的所在之处,同时老师需要进行示范处理故障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解决故障的技巧,并且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2.4 进行讲解电气故障排除技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学生实践搭建电路,并且已经遇到一点阻碍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重点学习电气故障的排除技巧,为接下来的故障排除电气实训做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讲解实际的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讲解电气故障排除顺序的时候,最先需要进行检查电源和熔断器的部分。其次假如认为是电路短路的问题,则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查。最后老师再一个个比较常见的故障现象,鼓励学生思考产生故障的原因,并且指导学生正确排除故障。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故障排除技巧的同时获得较强的专业知识。 2.5 安排故障排除电气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故障排除电气实训项目需要安排在电气控制线路搭建实训项目之后,然后将已经搭建完成电气控制线路作为实训的基础,有意识地将比较常见的故障安排在线路当中。比如电动机无法正常运行、电路短路、接触器无法吸合等。在开展实训的时候,可以将项目展示到实训专用网板上,然后随机选择故障安排在线路上,每组学生完成故障的排除之后,再将故障进行重新布置,提供给另一组使用。通过给学生进行故障排除实训,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的机会,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意识进行了解故障和处理故障。另外在学生进行排查故障的时候,可以清楚地了解自身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可以认清自我,提高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电气实训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在电气线路当中出现故障,引导学生分析引发故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找出解决故障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老可以在电气线路当中安排一些比较常见的故障,让学生分组进行排查故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故障排除的能力。最后,在进行电气实训的时候,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时间操作结合起来,解决遇到的故障的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促进电气实训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我校电类专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也提出相关的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问题 改进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大类。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教学各方面资源、师生层次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更适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对理工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方法,做如下思考与研究。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相对于个人认知能力来讲的,可理解为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①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理工类学生,除了要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还必须接受创新思维的引导,各种试验、实践、实习、技能训练、科技和其他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去实现。 2 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是一个强电弱电结合的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工程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该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随后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目前在校学生约八百余人。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电气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校、校企合作等的探索,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地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实践实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各项实践创新活动。 3 我校电气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和严密组织。很多高校该类专业或者院系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配备相关经费,由专业老师负责培训指导,进行各项科技活动或竞赛等的准备和执行。我校作为粤西地区典型的独立院校之一,校领导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是很支持的,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能力培养的组织和操作上会受到学校各部门管理制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活动经费、仪器设备和师资等各方资源的限制,要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3.2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中实践教学的比例或实施不到位 传统的课程体系重认知重知识,轻实践轻能力,使得实践教学的受重视程度较低。②我校电气专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课程即使开设了实验实践环节,但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开设和实验配套管理并不到位,实践教学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把控,甚至完全由相应的专业老师自己定制规则,其质量无人问津。此外,验室设施得不到专人及时维护和管理,使得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使得教师不能统一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以外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和热情未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 电气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除了理论教学,还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支撑。比如学生科技活动类社团的组建、科技活动的举办、竞赛活动的培训和组织等。我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方法尚在建设完善中。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基本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和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进行此类工作时缺乏固定的良好的场所,也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和认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开展很不容易。 3.4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专业的师生比远远达不到公立大学的水准,相关专业教师中,多以经验不够的年轻教师为主。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行,我校也不断地引荐专业人才,电气专业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主要由专业教师、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外聘教师构成。即便如此,师生比依然严重不足,教师的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5 高校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改进 近年来,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成多个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室,如基本电工电子实验室、单片机PLC实验室、电机拖动电力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等。同时,也开辟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与广东省本地一些学校企业和省内外相关专业全国大学生实习基地取得合作关系。纵观我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受重视程度、管理制度和建设资金等影响,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实验管理制度和管理员素质有待改善,实验仪器和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二是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缺乏工作制度、建设指标和评价标准。 4 大学生实践能力改进方案 4.1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化,我们要正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建立实践创新平台,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从观念上抓起。③首先,学院要重视。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打造较为宽松的实践环境、制订计划后分配专项任务。其次,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体验反思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引导训练学生,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体验、科技活动等逐层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最后,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学生逐渐加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队伍中,逐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4.2 教学实践活动的精心设计 第一,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提升实践创新课程或者动手实践环节的地位。当然,任何实践创新能力的起点,还是学生对核心理论基础的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对基础知识和概念加以透彻讲解,学生理解透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师生对实践创新能力意识专题理论体系、实践方法论的理解也很重要,若有必要,应补充专门的课程,为后续的研究、指导讲解和实践教学活动做铺垫。此外,具体到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譬如,可成立专题教师课程组,将专业课程体系归类并由相应的专业教师负责,分工合作细化任务。 第二,建立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体系及规范。分类细化统计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详明其规范、要求以及实验室配套工作。比如,单片机课程实验各个项目的任务细化安排,包括实验项目本身的目的、要求和实施,以及实验室硬软件环境的准备、配套的管理和实验员配合要求等。 第三,专业实习环节统筹计划。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校校、校企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比如,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组织过三峡葛洲坝电厂实习活动,学生见到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反映收获颇丰。所以电气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仍需大力加强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并利用寒暑假或其他时间段,开展实习基地考察、调研和建设等工作。 4.3 实践创新能力环节等课外活动拓展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进行校内外产学研团队建设课外活动拓展。比如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学生多次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等竞赛活动,获得诸多奖项。另外,我校教务处多次组织师生申报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型创业项目的开展收效显著。今年暑假,机电工程系几位老师自发组织到湛江科技局、湛江企业孵化基地、湛江港务局等单位进行考察调研,随后经由老师引导,我系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由湛江科技局举办的科技类竞赛活动等,开阔了视野,拿到了奖项,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4.4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适当引进专业对口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对我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鼓励年轻教师注重对自身素养的提高,给他们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科研环境,让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空余时间主动探索研究,对于本校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颇具影响。 5 结论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我校通过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实验环节,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开展电子电气类竞赛活动,探索实习基地等方式,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做出很大的努力。虽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在学院领导和师生的精诚努力下,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已经有很大的进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会大大提高。 大学生电气论文:加强专利素质教育促进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在地方院校中,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专利意识淡薄、专利素质教育薄弱、专利权益意识薄弱,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通过创新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生的专利素质教育,提升专利和学生自身发展双赢关系,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专利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拓宽专利教育渠道,丰富专利教育内容,改进专利教育手段,使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专利申报、实现良性互动。 关键词:专利意识;专利素质教育;创造能力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专利申报的重视,为实现专利倍增计划,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政策。地方高校作为对方的人才小高地,是最有可能实现专利倍增的突破口。除了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专利实用化,也要将学生们的课外科技活动转化为实用新型专利。而目前大学生在申报专利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专利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专利意识,对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多有裨益。在过去的几年里,电气学院通过逐步的探索和改革,在培养学生专利素质方面总结出来一些很有借鉴性的经验和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专利意识氛围 专利素质教育的氛围营造,不应该是严肃地、紧张地,而应该是轻松地、愉快地、与时俱进地,这样才能够迎合当下90后的年轻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必须要不断地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可行性强、易操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邀请专利公司的专利人到课堂开展专题专利课程教育。针对学生在专利方面存在的疑问,重点解读、全面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尊重他人的专利。为了更好地拓展专利素质教育,把专利知识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专利素质教育的课程定位。从学校角度考虑,积极与地方知识产业局和专利事务所等组织联系合作,邀请其从实战角度指导大学生如何申请专利、如何使用和保护专利进行指导,提高大学生专利意识和专利申报的成功率。 2.使专利数字教育课程穿插于在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中。为了让专利数字教育课程更加生动、易学,专利素质教育相关课程需要穿插于在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中。使得学生在进行创新中思考,在创新中接受专利知识的普及和熏陶。日积月累,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就慢慢培养出来。 3.在专利素质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重要。组建既懂科技知识又有专利特长的专利教研室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专利教研室老师承担专利教育任务、专利申请事务、开展专利管理研究,他们属于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的专利人才,只有既精通科技又熟悉法律的人才才有希望成为专利工作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研究、转化专利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专利申请过程。 4.通过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专利知识。为了让学生可以和专利“亲密接触”,可以通过参观相关展览、观看专利事务所业务流程、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途径,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专利相关知识,掌握专利法律法规。在小组内开展模拟申报专利活动,让学生熟悉专利申请的流程。举办模拟法庭审理专利权侵害案,组织学生旁听,学生可以在在唇枪舌剑的法庭辩论中,学习专利知识,认识侵犯专利权的危害性,从而增强遵守专利法律法规、依法保护专利的自觉性;同时学长们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分组辅导、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以老带新”体制,实现合作团队可继续发展。 二、创新高效的专利素质教育方法 通过营造专利氛围,可帮助学生建立专利意识,从而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创新发明的设计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其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开展多各级科技创新活动。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创新科技锻炼方面很有优势,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参加多种创新科技活动:如校级竞赛、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竞赛、国家级项目立项等环节,这些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专利实现的平台,也是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的实践载体和手段。另外学校还组建了相应的创新基地,针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创新项目的实施。通过各级科研活动的参与和创新基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被发掘出来。在培养过程中,还可按照学生能力的强弱分类,分别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活动,拔尖水平的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培养,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专利。在申请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发明专利申报过程,对专利保护、专利使用也有更加深刻的概念。多年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好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中培养学生专利意识,非常有效。 2.邀请校外专家讲解实际专利申请成功案例,举例引导。学生可与专利实现距离接触,现场对专家提问,消除疑惑,促进创新思想的发育和成长。实践证明该方式可以高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3.建立学生专利促进激励机制。对成功申请专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和物质奖励,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中都要有所倾斜。以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4.设立大学生专利申请专项基金和专利申请指导部门。用于对申请专利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专利补贴。该举措可以解决学生在申请专利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保护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创新科技活动转换为专利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丰富全面的专利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创新专利课程和发明创造类课程四年不间断教育,是当前大学发明创造培养方案的一个新亮点,该举措可以极大促进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研究电气信息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见图1),在电气信息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专利课程和发明创造类课程四年不断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在选择专利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时,需本着“精简、必要”的原则。课程内容立足于学生当前申请专利的需要。在课堂上,专利教研室老师需要把专利的含义、专利的功能、专利制度与作用等基本知识讲清楚;这样学生就具备了基本的能力要求。其次为了扩展学生的专利实战水平,可将《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内容纳入授课体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如何撰写申请专利文件时,如何应用《中国专利公报》、《世界专利索引》等专利检索工具考虑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以典型案例作为载体,模拟专利纠纷让学生开展维权活动,利用法律法规进行专利诉讼。通过文件的撰写学习,学生对专利的含义理解会跟上一层。这些锻炼对学生以后申请、使用、保护专利和防止专利被侵权,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此类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专利观念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从地方高校校情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优势,考虑学生能力因素,通过营造专利意识氛围、创新专利素质教育课程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级竞赛、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竞赛、国家级项目立项、创新基地培养等环节中逐步发掘具有较强发明创造能力的学生。通过各级立项和比赛的推动效果,将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较好的产品或技术,通过专利素质教育的引导、专利教育课程的启发,鼓励学生参与申报专利及参加专利成果比赛。将专利素质教育引入培养体系中,填补了学校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空白,符合学校的发展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开展专利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和专利申报能力,是专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契机,也是实现专利倍增计划、提高学校内涵发展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又一途径。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 摘要:为适应激烈竞争、富有创新的时代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基于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特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条件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对高校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科技创新;大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经被电气信息类技术所渗透,因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高度重视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本文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行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要求,结合河南城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对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含义及本质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须具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上,以及在将来所从事的科研或设计等工作上,都和科学信息技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即大学生在面临艰巨问题时,能够有恒心、有毅力,在面对具体科研和设计问题时,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洞察力,并且要培养大学生的志向和兴趣。因此,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大学生在科学思想和技术思维指导下,能够运用科学信息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在创造性发明领域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其本质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并且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基本特征。 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改革和优化当前教学模式 对于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实现由“注入式”向“启发式”、由“教师主宰”向“学生主导”、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营造创新型课堂。对于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并且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对于教学管理,注重发展个性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为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二)建立相关创新型课程体系 以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线,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大学生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学习中具备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虽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体系中,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力度,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对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进行课程改革,诸如:FPGA和CAD等课程,可以进行相应改革,变传统授课为师生交流性探讨和实用性、应用性授课,变理论说教为实践应用,发挥学生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为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举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潜能,并为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供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并能使所学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开阔,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竞赛、GE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亚龙牌”智能建筑设计竞赛、“互联网+”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参与这些竞赛,学生能认知本专业相关知识,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 (四)建设科技创新实验室 创新来源于实践,而科技创新实验室搭建了一个大学生走向实践的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兼顾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本科日常教学外,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即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服务平台。 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有实训创新实验室、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实验室、电路制版实验室、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实验室、与美国通用公司GE联合建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以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并且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实践兴趣,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实验室为低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一定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为高年级或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创新设计性实验,积极发挥实验室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五)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院系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引领区域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新格局。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与保障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共青团以及各院系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资金的投入,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推广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并对各院系提交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术指导小组由学校各方面的专家、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其职能包括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审核评定、对受资助的创新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对校级科技创新竞赛进行评审及技术指导。 参照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院系也设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并充分发挥院系学生会的自我管理,学生社团的自我服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我培养教育等功能,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校下发相关文件,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名次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挂钩,如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全国电子大学生设计大赛等,可根据竞赛获奖级别取得一定的学分。再者建立对指导老师的奖励制度,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 (三)加强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指导教师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须有科技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才能站在新的高度去构思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取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加大“双师型”人才建设力度,鼓励并督促教师深入一线学习,丰富其工程实践素养,更好的服务学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培养更多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电气信息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科教兴国。 大学生电气论文: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应用 摘 要 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例,讲述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应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创新项目应用中的有效性,期望能够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驱动法;创新创业教育 1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创新为导向,强调自主性、协作性及实践性,让学生敢想、能做、能写、会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着重于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自身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项目驱动法中,学生根据项目需求来主动学习、寻求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由2~5名学生构成一个项目组,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项目课题,申报成功后再进行项目分解、分工合作直至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申报、处理项目中的难题等多个过程中给予指导。整个创新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主。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真正完成一个项目驱动的过程。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的项目驱动不同于一般课程中所使用的项目驱动,主要在于一般课程中的项目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好的,项目是为课程所学内容服务的,整个项目综合性、创新性较弱,学科较为单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并结合多门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申报的,项目是学生自主提出来,并且创新项目包括项目提出与申请、项目的总体设计、单元模块制作、总体调试、项目的阶段汇报、项目结题汇报等多个环节,项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本文结合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说明项目驱动法的在电气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扩展项目驱动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和申报 技术项目是实现项目驱动法的载体,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确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并结合所学专业、密切联系实践来进行选题和申报。电动机广泛应用在工业机床,家用的冰箱、空调、电动自行车等多种电器产品中,也是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电机与拖动主要的研究对象。项目组几位学生对电动机控制也十分有兴趣,决定选定电动机控制作为创新项目,这样能够把自动控制、模拟电路、电机与拖动等所学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电动机分为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直流无刷直流电动机等多个种类。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几种电动机控制方法较为简单,同步电动机控制方法就很难;直流无刷电动机是一种控制电动机,结构比较复杂,控制实现难度相对大,得到锻炼机会也就大。最后决定选用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申报,并主动联系电机与拖动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按学校要求填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书,请指导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凝练创新点,经过多次认真修改,提交到学校并最终得到立项。 3 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项目实施首要及最重要的部分是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先由项目组学生查找资料,提出系统控制的初步方案,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改进,然后把整个控制系统分为若干单元模块项目,每个模块任务由学生进行完成,单元模块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调试。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方法主要有专用芯片控制、单片机控制和DSP控制三种。其中专用芯片由专业的芯片公司开发,学生对具体实现过程不能深入理解;DSP控制功能强大,对线路设计要求高,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DSP相关知识。项目组几位学生对单片机知识掌握较好,在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良好的应用,因此,最后确定选择使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方案。 应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转速控制,分为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要与软件部分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完成好控制任务。 1)硬件电路部分可以分为4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三相逆变器电路:把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通入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完成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换相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无刷直流电动机连续旋转的目的。 ②逆变器驱动电路:把单片机输出的逆变控制弱信号进行放大,控制三相逆变电路的场效应管的关断与接通,完成直流电的逆变作用。 ③无刷直流电动机转子的位置检测电路。 ④电机正反转及转速的设定电路及转速的显示电路。 2)软件控制部分可以分为2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根据硬件电路给定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转速设定信号及转子位置信号,控制输出逆变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逆变电路不同场效应管的导通,达到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及转速控制的目的。 ②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的计算和转速显示控制。 整个项目中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要进行良好的配合,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学生之间要及时沟通,硬件部分进行变化后,软件部分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为了加快项目的进展速度,首先要完成整个系统的主要部分,比如硬件任务的①、②、③及软件任务的①,在此完成的基础上再逐步加入硬件任务④和软件任务②,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把项目分成多个任务,并安排好完成次序,就能够控制项目的完成过程。在每个任务执行过程中,由于任务明确,学生会主动查找相应的资料并自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努力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生会在项目任务进行过程中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要能够准确描述出现的问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协商,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进行验证和解决。如三相逆变器电路搭建任务过程中,开始时整个电路由有6个N沟道场效应管搭建而成,电路调试中发现上面3个场效应不能关断。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发现由于驱动电路输出电压为正值而产生的,决定把上面3个N沟道场效应管改为3个P沟道场效应管,最后整个电路能够正常运行关断。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速检测等问题,也都是由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努力进行解决的。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项目软硬系统的顺利完成,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实训等其他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申请项目选题中应该发挥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把握项目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点及可实现性;在进行项目过程中,要能够把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指导内容会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大学生创新题目本身具有一些创新点,项目进行过程会遇到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可能也不是很熟悉,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的学术范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从项目选题、项目申报、项目总体设计、单元任务的完成、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会主动学习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完成一个项目单元,都会增强信心和成就感,为下一个项目单元的顺利进行积累更多的经验。在项目进行的后期,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用以更好地完善整个项目。学生在基于项目驱动法进行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今后进行科研、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法应用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类大学生创新梯队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主要论述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梯队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以及主要方向和内容。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梯队建设,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质量,提高未来就业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优秀合格人才。 关键词:创新梯队;团队意识;就业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连年增长,并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教育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创新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有针对性地在校内、校外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每年定期组织大学生申报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类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并且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学院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连年举办校内竞赛,以此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随着国家、省、市竞赛的普及,学生可以走出校园,有机会与兄弟院校进行竞技,避免了闭门造车现象,有效地做到扬长补短。然而,由于创新理论不能较好地得到贯彻和参与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足,以及指导教师精力有限,致使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较难完成创新实践项目或者竞赛内容。在高校创新教育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创新实践的两个主体,学校是创新实践的载体。由于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压力,致使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的负担。而且,目前学生受各种因素限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研究电气工程类专业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新模式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梯队的构建 在分析现有电气专业大学生创新不足的条件下,笔者提出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大学生创新梯队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共分为三层,其中底层主要面向对象为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践创新环境,可以初步开展相关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兴趣,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掌握一种单片机的使用方法;中层主要的面向对象为大二和大三学生,随着专业课程不断地深入,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申请校内外创新实践项目的申报,并参与校内外的专业竞赛,以此检验自身素养,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高层主要面向对象为大四学生,经过前期的项目开展和专业竞赛已具备一定实践动手能力,但未能较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因此,此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更好地提高专业素养。 通过此模式构建的创新梯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6∶3∶1的时间比例投入到高层、中层和底层学生中,不同群体之间构成师徒关系。即教师与高层群体构成师徒关系,指导学生本科毕业设计,然后再由大四学生带领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和竞赛活动,再由大二、大三学生带领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此“传、帮、带”创新梯队模式不仅解决了教师少、学生多、较难全面指导学生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构造了一个微型的创新团队,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二、创新梯队建设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随着近年来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笔者发现目前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存在以下问题:“单兵作战”现象,不喜欢团队配合,团队意识不强,不能较好地发挥团队力量;“五分钟热血”现象,坚持力较差,往往遇到难题,不喜欢思考解决办法,更多地想着如何放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只会考试,不会做事,较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主体互换。首先,将学生主体转换为教师主体,由教师自身做起,言传身教,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项项目或竞赛活动的完成都不能单纯依靠个人完成,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并清楚地认识到团队的有效分工对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重要性。然后,再由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实践创新活动,身临其境,从项目的申请到项目的完成可以经历项目的初期讨论、项目内容和技术方案的确定、成员角色的分工和调度、项目进展时间的安排等过程。通过主体互换和微型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避免“单兵作战”现象,以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会。对于未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学生可以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或者由梯队内较为优秀的学生代表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从“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角度介绍专业和创新实践方面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有感性的认识。对于已经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学生需要定期开展讨论会,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项目或竞赛的目的,加深对项目的认识。 创新源于生活,常与学生分享和探讨生活中发现的与科技活动相关的问题,抛砖引玉,举一反三,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思维转换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并与学生一起论证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创新项目的开展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创新梯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好比“巧妇”,项目好比“炊”,创新实践平台好比“米”,由此可知,为了顺利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然而,鲜少有人天生就是“巧妇”,需要一个培养、培训的过程,而创新梯队的构建不仅可以让学生避免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事”。每一位学生是梯队的组成元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立刻告诉学生答案,应该以引导方式带着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应用所在。 三、大学生创新梯队实践成果 通过不同层次创新梯队的构建、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开展、竞赛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参加竞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进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项改革从2011年开始实施,将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竞赛、毕业设计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笔者所带领的大学生创新梯队为例,近几年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对比表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参赛的项目数量和人数明显增加。 由表1可知,笔者所指导的创新团队从2009年至2013年,学生申报项目和竞赛数量逐年升高,队伍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并且在2013年获得了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过程。图2所示为近三年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实物图,主要为应用性较强的电源和电机驱动方向,其中部分成果已经进行了相关专利的申报。 四、结论 此梯队通过几届大学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首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素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其次,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资源,通过高低年级的“传、帮、带”互动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再次,通过各种项目和竞赛的开展,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将来的就业能力。总之,通过大学生创新梯队的构建和实践不仅贯彻了创新涵义,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团队意识,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电气控制与PLC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形式、加强实践环节等,突出了PLC技术与应用的中心地位,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电器控制与PLC;改革;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对毕业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状况对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介绍了几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 一、加强教学直观性 激发创造性思维 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电器元件多,如:按钮、接触器、继电器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有意识地结合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和掌握。相对于以前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信息量大,显示清晰,方便修改,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制作软件很多,常用的有PowerPoint软件,这个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但缺点是动态仿真方面不是很好。而Authorware、Flash软件可以在动态仿真方面做的很好,所以在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用Flash软件作为动画制作的工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材上的信息生动展现给学生。另外,也拿一些常见电器元件的实物让学生课堂观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创新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部分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理论课以板书教学为主,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对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其教学方法包括:启发互动式教学、仿真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启发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分析能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教学方法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互动式教学中,通过设计教学环境,以启发学生问题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创新性和和谐性,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2.仿真教学法 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程,在分析电气原理图时,如果只是对照死板的图纸,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能将死板的电气原理图做成Flash动画,在讲解时可以人为操作某些按钮、开关,让死的电路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以具体逼真的感受。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式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是部分自主的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主导者,而只是在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起一个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要通过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其中。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就多个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教学效果好。 三、完善考核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考核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考试观念,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探索新型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彻底改变“高分低能”和“有分无能”的现象。 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平时成绩 (占20%)、技能(占30%)和理论知识(占60%)的考核比例,构建了多元化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不仅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上课的出勤率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多年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院课程考核改革起到了示范和推进作用。 四、鼓励课外实践 构建创新氛围 电气控制与PLC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课堂讲授的内容大都较为抽象,枯燥无味,难于立即消化和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迫切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要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特别是要鼓励参加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层次竞赛,老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如校内技能比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还有教师申报的校级项目,省级项目等,都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给学构建出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可以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参加指导的老师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有利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进行。 学校的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让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团队,通过让学生可独立选题、自由立项后,经专业教师论证,获得一定的仪器设备和经费支持,进入实验室进行课外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可以将其承担的横向项目中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引入到实验室,结合本院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自身能力,吸收部分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参与研究课题的相关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性较强的电气控制与PLC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其课程的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气控制与PLC为理论基础的,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目的的教学与实验体系,使“教”与“学”配合的效果得到较好的发挥,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大学生电气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的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国家对电类科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需求,分析了高校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等多种措施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关键词:科技创新 电气技术 实践平台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国家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促进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和发展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需求。同时,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努力的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电类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电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电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的具体措施。 1 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科技创新的认知不够、积极性不高 学生由于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理解不是很透彻,又由于很少在社会上实践,对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知之甚少,所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都侧重于课本上的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识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1.2 学校对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活动安排,有没有创新活动的场所,国家、省里有哪些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仅仅让少数人参与国家或省里的一些竞赛活动,或以创新小组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有限,也无法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方面,缺乏对学生和老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激励机制的缺失就不能肯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使得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精力投入不够。 1.3 科技创新实践资源有限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体制都是以班为单位,实践教学也全是配合着每门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验证实验教学占据着实验总量的绝大部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关闭。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意义不大。有很多高校目前都没有为科技创新的学生配置专业的实验基地、场所和教师。学生及使有参与科技创新的想法也无从下手。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如果要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外,同时还要实时的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因此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电类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 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电信学院电类专业一共有四个,即通信、电子、自动化、建筑电气。每个专业都有若干个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目前,每个实验室在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平时都向学生开放,在业余时间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做过的实验或有新的想法和思路都可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并调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对提高他们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也大有好处。这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避免了浪费。 2.2 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通过现有实验室的开放还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亲自设计科技作品,而现有的教学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学生制作各种科技创新作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除了提供场地外,还需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比如:计算机、电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万用表、操作台等各种相关设备。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 学生本身由于接触专业的实间不长,对专业的认知不是很深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电类的学生,专业要求素质较高,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尽快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设立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以教师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丰富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比如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的就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负责科研项目的老师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下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4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和创新基金 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评价体系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通过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上来。通过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在有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设立创新基金。 2.5 让学生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电类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检验本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深度,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电子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6 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制作科技作品,还要与平时都教学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创新理念传输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都方方面面。 3 结论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实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和手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应努力的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电类人才,就需要建设电气技术实践平台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本文通过描述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电类学生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电气论文:浅析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归纳与综合、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配电系统、防雷接地、消防系统和智能化四个方面,旨为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提供有益资讯。 关键词:配电系统;防雷接地;消防系统;智能化 引言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改善学生居住条件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愈来愈多,技术愈来愈先进。因此,在学生公寓电气设计方面也向我们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既要满足它的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又要节约能源,既要有足够的通讯设备,又要有完善的信息设施及智能化系统,而且在设计中还要满足日后发展的需要。此外,学生公寓的智能化管理要与校园网络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体,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同时考虑与其他专业(建筑、结构、水、暖等)有一个完善的融合,使其在施工中不致于相互“撞车”。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归纳与综合、专家访谈、实践探索等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旨为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提供有益资讯。 1 配电系统 插座回路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动作电流为30mA的高灵敏漏电保护器;空调插座采用单独回路,保护装置应能同时断开相线、中性线。为防止对电器可能出现的瞬时过电压,可在终端箱进户端的相线、N线和PE线回路间跨接浪涌限制器(LT);为电压隔离,终端箱进户主开关可选用带负荷操作的隔离开关;为提高配电系统的灵活性,增强美感,应采用模数化终端配电设备。所有电源插座均为三线制,采用暗装安全型插座,插座的安装位置要方便学生的使用需要,要选用面板美观的安全型插座,以确保学生用电安全。 照明单独设置一个回路;学生公寓照明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活动安全和有舒适感,并且要与室内环境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照明灯具的选择应推荐采用节能灯具,房间内照明采用电子镇流器的日光灯,走廊及公共场所采用节能灯,尽量减少白炽灯的光源;走廊灯控制开关设计为集中控制,便于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定时开关,节约能源。 1.1 单间负荷的计算 学生公寓按用电量,每个单间按一台淋浴器(1.5kW)、一台空调(1.5kW)、一台电脑(0.4kW)、台灯、台扇等日用电器及照明,每个单间用电标准按4.0kW考虑,综合加权功率因数取0.8 ~0.9较合适,本文取0.85,则Ie=Pe/Ue×cosФ=4000/220×0.85=21.4A,根据计算,对学生公寓每个房间的进户总开关、进户线取值:进户总开关脱扣额定电流取25A、进户线(L、N、PE)规格BV-750-3×6(mm2) 1.2 导线的选择 导线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导线的型号和规格,要考虑到实际使用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其原则是既能保证配电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节省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合理。其中导线型号应按使用工作电压及敷设环境来选择:选线截面时应留有适当余量,相制中的中性线应与相线截面积相同,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不平衡负荷电流,文中每个单间照明回路的线径规格为BV-750-3×2.5(mm2),插座回路的线径规格为BV-750-3×4(mm2)如线路电压损失值大于规定电压损失允许值,应加大导线截面以保证线路的电压质量[1]。 1.3 电器设备的选择 电器设备主要指电源配电箱、电表、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及电源插座等。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选用时应根据住宅的负荷情况、安装要求、使用环境、设备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等合理选择电器设备的型号规格,注意设备的容量等级宁大勿小,但又要避免选得过大造成浪费,一般来说在计算工作电流的基础上选大一级即可。为确保其质量,应选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和国内GB、JB有关行业标准,并具有产品质量认可证书的电器产品。总之,电器设备的选择尽可能做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2 防雷与接地 2.1 防雷内容与措施 高校学生公寓一般为多层建筑,按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要求进行防雷设计,防雷接地是将电流导入大地,防止建筑物财产等遭到雷电流的破坏,人身遭受雷击。作为第三类防雷建筑,一般均采用在屋面安装避雷带和避雷小针作为接闪器,利用结构柱内的主钢筋作为引下线,上与接闪器焊接连通下与基础地梁及桩基内的钢筋相互焊接连通作为基础接地体,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Ω。当不满足要求时,可补打接地极。 2.2 安全接地的形式与要求 在住宅电气设计建设中为确保电器设备和人身安全务必做好用电系统的安全接地。目前大学生公寓配电系统方式一般采用TN-C-S系统,用四芯等截面电缆埋地敷设,进户后将PEN线重复接地,进总配电箱以后将PE线与N线严格分开。在接地保护时,通常采用防雷接地与保护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或采用联合接地。每栋学生公寓楼均应在底层设置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MEB),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弱电系统的接地、PEN线等均应与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联结,并通过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与接地系统连通。公寓内卫生间均设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箱(LEB),卫生间内所有外露金属件均采用BVR-4mm2导线与局部等电位端子箱连接,实现卫生间内的局部等电位联结。 3 消防系统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安装完善的消防系统,对保护公共财产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电气消防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应采用两路供电方式,一路为市电电源,另一路为应急电源;②有应急照明系统;③应用手动响鸣火警警报系统,如可能可加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④开关和导线应选用符合防火规范的开关和阻燃型的电线电缆。 4 智能化发展 现代化的学校少不了现代化管理设施、设备的武装。管理信息化水平正在成为衡量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一卡通”也是学校管理能否达到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提高了物业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了成本,避免重复投资,而且计算机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该系统集电能计量、负荷控制、用电保护、收费管理和用电资料统计分析功能于一体,采用IC信用卡收缴电费。即“一卡通”技术进行预收费,实现了学生用电“先交费、后消费”的智能化管理模式,用户通过收费终端交费后,所购电量数据即传送到控制系统,当用户分路剩余电量用完时,系统自动切断直至购入新电量。欠费断电提示、透支额度设定可以通过软件设置,阀值报警两次。欠费自动断电,交费自动供电,存款打印存款凭条,及余帐户额报表。管理员终端可对用户购电电量、使用电量、剩余电量、违规情况等历史记录按日、月、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分析。在设计布线中,只需一控制线将所有的各层管理机柜与校园管理主机相连,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利用IC 卡的强大功能,在银行网络系统、校园网的支持下,用户通过一张IC卡便可以完成通常的资金结算和某些控制操作,解决了学生携带现金交费等繁杂的手续。 大学生电气论文:面向电气专业的大学生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摘要】面向电气专业,开设“机器人实践课”,作为综合性实践课,加强了各课程的联系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课程的情境设计方法和具体设计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机器人;嵌入式系统;学习情境设计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一直以知识为本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大学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引导。在这种师生授受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强,没有探索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识,容易造成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知识掌握片面,面对具体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给予解决。对此,很多研究者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积极运用主体教学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性解决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进行知识的内化。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潮中,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最有影响力。该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所要求各要素可得到满足,这促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接纳,然而,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受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和教材所限制,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主要以“教”为主,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与建构主义思想有一定出入。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大班教学,若完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一则由于学生学习差异性超出预期,在教学时间上把握难度大,无法控制教学进度;二则在大班教学下,学生数量多,无法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良好把握个体的学习情况。对此,理论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实验教学以学生“学”为主,是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因此,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把握“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学习要素,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虽然在实验教学环节能较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但对于具体一门实验课,其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安排上是围绕对应课程设计的,往往缺乏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在教学效果上,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仍然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无法将以前所学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当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无法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导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仍然达不到预期目标。对此,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等进一步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并在相关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在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中,凡面向竞赛的,其参与者是选拔出来的,这些学生在相应学科都是拔尖者,且只占了在校生中一小部分,导致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0。而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培养精英的同时,亦须考虑开设面向大众的综合性实践课,以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电气专业,研究“机器人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方法,根据前导课程特点,提出若干综合性的“情境设计”方案,在保证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加强了电气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探索完成意义构建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升华。 一 “机器人实践课”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性 “机器人实践课”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性如图1所示,通过运动控制,可关联到《大学物理》、《高等代数》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通过系统功能实现,可关联到《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和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生在接触机器人之前,学过图1所关联的课程,然而他们对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停留在模糊的认知阶段,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可能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遗忘。在“机器人实践课”上,通过合理的内容编排,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所遇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同化”―“顺应”的循环往复过程,最终达到知识的构建。 二 课程“情境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教师的角度看,“情境创设”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学生才能围绕该情境,通过独立研究和“协作”、“会话”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最终经过内化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针对教学机器人,其情境创设可通过设定相应的实践任务,以任务驱动式方式完成学习内容。 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具体问题上,可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并组织协助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之朝有利于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 针对教学机器人,可做以下情境构建:红外寻迹测量;超声测距;磁导寻轨设计;电机驱动、测速与控制;寻轨运动控制。 1 红外寻迹测量情境设计 实验原理:根据不同颜色对光反射性能差异原理,采用TCRT5000反射式红外对管对黑色电工胶布粘成的寻迹线进行测量,由于黑色物相比其他颜色对光的反射性要差,接收管在黑色寻迹线上接收的红外光比其它背景区要弱,导致其感应的电流减小,在接收管上串联适当阻值电阻,可将感应电流转换成电压,进而根据电压的不同可将寻迹线与背景区分出来。 问题设计:1)红外发射管的供电电流会影响检测距离、接收管的感应电流,如何串联合适的限流电阻取得良好的测量效果;2)接收管的感应电流通过串联接收电阻实现电流向电压的转换,如何选取恰当的接收电阻;3)红外寻迹测量信号最后可处理成“0”-“1”的逻辑信号(可通过调节恰当的发射管串联电阻、接收管电阻或采用电压比较器实现)表示探头是否在寻迹线上,也可直接用AD(模拟数字转换)方式将感应电流信号作为模拟信号进行处理,并通过软件设置阀值来判断探头是否在寻迹线上,通过实践比较数字处理方式和模拟处理方式的优劣势。 在教学目的上,该实践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的资料,运用探索法,去了解红外光的反射特性并掌握相关测量手段,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对二极管、三极管、电压比较器、等效电阻、戴维宁等效电路等模拟电路以及单片机的数字输入、模拟输入等相关知识有重新的认识和提高。 2 超声测距情境设计 在机器人实践中,超声测距主要用于移动机器人避障。超声测距的实验原理为:超声发射器发射若干个40KHZ超声波,接收器接收到回波经滤波、放大和比较器后将信号调理成“0”―“1”信号,单片机测量发送波与接收波之间的时间差,再根据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计算出距离。在该情境设计中涉及的关联课程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模拟电路》、《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 问题设计:1)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2)超声传感器的方向性;3)超声测距的具体实现。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并且具有较强的方向性,方位角大小由传感器本身特性决定。由方位角特性引导学生对超声传感器安装高度进行思考,通过两种不同方位角的超声传感器的实际测量效果,让学生明白大方位角的超声传感需要较高的安装高度才能避免地面的反射影响,并结合方位角特性和避障距离,让学生建立模型计算安装高度。经过这两个环节后,学生对超声波的特性比较了解,尤其是对方位角概念会有比较具体的认识,此时可穿插市场价格信息,让学生搜索不同方位角传感器的价格,并从中把握性能和价格的平衡点,培养工程意识。在超声测距技术实现上,主要测量超声发送波与回波之间的时间差,再根据声速即可求得距离。在程序编程环节,着重中断程序处理及中断延迟补偿、结构体与联合体配合使用对8位/16位/32位数据混合操作,PCA捕捉等,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引入新技术,提高学生对其接受度。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经历凭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较自信阶段),解决方案缺陷逐个暴露并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陷入思考和迷茫阶段),获得新的线索和新的解决方案(重拾自信和成功喜悦阶段)。在知识结构上,则整个学习过程经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并在该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3 磁导寻轨情境设计 实验原理:在导线上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会产生交变的磁场,通过电感感应这交变磁场,并通过带通滤波器和放大器对该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最后经过检波器将交变信号转成直流信号供单片机AD采样。导线上的交变电流一般选取20KHZ,通过带通滤波器测量该特定频率的交变磁场,可克服地球的永恒磁场、周边电器产生的50HZ磁场等干扰,并且感应的磁场强度和导线与传感器的偏离距离呈单调关系,由此可测量移动机器人与寻轨导线的偏移信息。 问题设计:1)无限长直导线上通交变电流在空间中产生的磁场分布模型分析;2)如何测量磁场;3)检测干扰分析;4)测量电路原理分析;5)有限长弯曲导线通电电流在空间中的磁场分布模型分析及测量改进措施。 维果斯基(Vygotsky)对知识层次进行研究,提出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是指个体在教师或其他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设计问题,使得学生朝最近发展区提升知识,若问题过难,超越学生知识层次太多,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知识混淆,降低学习兴趣,或者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丧失创新性。 磁导寻轨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情境设计上,若一步到位直接给出最终的设计方案,与学生的知识体系有较大的距离,使得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很好地进行内化。对此,磁导寻轨在问题设计上运用了维果斯基ZPD理论,从简化模型入手,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对通电导线的空间磁场分布,可先假设导线为无限长,引导学生查阅《大学物理》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得出传感器与轨迹导线偏移距离与磁场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采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到电感(传感器)上感应电动势与交变磁场的关系,经过这两个环节,学生逐渐体会到《大学物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并对传感器与轨迹导线之间的距离与感应信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若导线的通电电流是20KHZ的交变信号,则感应电动势也是20KHZ的交变信号,但该信号很微弱,且夹杂着50HZ的工频干扰。对该信号测量,可在电感检测单元上串联电容,形成谐振电路,再在后继电路中通过三极管进行放大处理,进而经过检波二极管和电容将交变信号变成直流信号。在该环节中涉及《模拟电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等相关知识,着重引导学生对频域分析、三极管稳态电路与小信号模型的分析、信号检波等知识的深入理解,并让学生通过Multisim等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后再进行实物制作,使学生养成通过原理分析― 仿真验证― 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习惯。学生做出原型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往提高精度方向提升,推翻原来的无限长导线假设,针对实际中有限长且可能弯曲的导线,引导学生运用毕奥-萨伐尔定律及有限元进行分析,并在测量环节进行改进,减少非线性放大失真度。经过这些环节后,学生将以前所学的课程知识与当前问题充分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的具体化,并且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次从不同角度涉及相同的知识,使学生对该知识形成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知识层次上由现有模糊生硬的理解向潜在层次提升,通过量能的积累进而实现质的突破。 4 电机测速、驱动与控制情境设计 电机测速、驱动与控制包含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是闭环控制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该情境对自动化、电气类专业学生加深《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解和实践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测速、驱动和控制的具体实现又与《数字电路》、《电机与拖动》、《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等课程具有很强的联系性。 电机测速视传感器而定,目前本教学实践中采用两种传感器:1)单路光电码盘;2)双路正交光电码盘。前者成本低廉,并且可自制反射式光电码盘;后者具有一定加工精度要求。对于多数单片机,没有双路正交码盘接口,需采用数字电路设计思想进行倍频和方向判断,而该环节正好可用到《数字电路》相关知识。以往,学生学完《数字电路》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层次,并无法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该课程思想进行逻辑设计。双路码盘的倍频和测向提供了很好的应用情境,使学生对《数字电路》有重新的认识,并在该解决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双路码盘相比单路码盘的优势。 电机驱动采用PWM方式驱动,电流放大芯片有达林顿三极管、MOS管等。在该环节主要设计3个问题:1)PWM的频率与驱动噪声;2)PWM的占空比与电机转速关系;3)驱动能效和驱动芯片的散热控制。PWM驱动频率在音频范围内,尤其是在1KHZ至8KHZ之间会使电机发出音频噪音,指导学生利用PCA时钟或系统时钟改变PWM频率,通过实际驱动现象探讨噪音的产生机理和消除方法。PWM占空比与电机转速需从S域变换和瞬态响应去分析,将电机等效为电感与电阻的串联模型,通过瞬态响应曲线,使学生明白占空比与电机平均电流的关系,另一方面电机电流与电动力矩及转速构成微分方程关系,与《高等代数》、《大学物理》具有联系,可用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铺垫,逐步加深引入正题。驱动能效和驱动芯片散热问题从《模拟电路》对三极管和MOS管的介绍知识出发,抓住三极管VCE压降及MOS管内阻对驱动管能效及发热的影响,通过开关管换流时的瞬态特性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提高PWM频率对能效降低及增加驱动芯片发热量的影响,使其灵活掌握PWM频率平衡设计的机理。整个内容在设计上遵循维果斯基的ZPD学习理论,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可防止由于问题突然加难,打破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创新性培养。 电机控制采用PID控制,通过该环节使学生对经典控制回路的反馈、执行和控制三个环节有更具体的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抽象,以往大多学生由于没有经历实际应用,对该课程理解较差,无法活用相关知识。在电机控制中,首先遇到的是建模,本实践课向学生介绍基于信号激励的黑箱建模和基于机理的白箱建模。黑箱建模的激励信号采用阶越响应信号,电机的响应速度经码盘测量后由UART传送到PC端,由Matlab绘制响应曲线,并引导学生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经典控制理论知识获取动态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而以该黑箱模型为对象,让学生设计P(比例)控制器,运用劳斯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进而用PID的经验公式进行控制参数设计,并将连续模型转成离散模型在单片机上实现PID控制算法。白箱建模则利用电机的电感-电阻等效模型以及力学分析,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此时对电机的关键参数再通过辨识的方法进行估计,在辨识环节又可引入最小二乘法、随机信号激励等知识,加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在电机驱动芯片上,我们采用带电流反馈的MC33887,使控制系统能获得电机转速和驱动电流,进而可用状态空间方法进行描述,在此环节可让学生用能控性判断―极点配置等环节进行控制设计,之后再将电流测量环节去掉,让学生用能观性判断―观测器设计进行状态估计,并将估计结果与电流真实测量值进行比较。这些环节能贯穿《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知识点,经过这些实践之后,学生对经典控制、PID控制、系统辨识、能控性、能观性、极点配置、观测器设计等环节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5 寻轨运动控制情境设计 寻轨运动控制是机器人实践课的综合实践环节。在该环节中,我们增加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把机器人的寻轨传感器、电机转速等信息通过无线传感节点传至PC端,并在PC端采用Labview进行图形化编程,实现寻轨运动控制。在本实践中,受学生所学知识限制,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由指导教师完成,并提供UART通讯接口,学生只需按规定的协议读写UART信息即可实现机器人与PC机的信息交互。Labview提供串口的Visa以及一系列的控制与仿真图形模块,学生在Labview下完成机器人检测与运动状态的图形化显示以及控制指令的发送。 寻轨运动控制可用竞赛的形式组织,我们受Freescale赛车竞赛启发,拟定以下两种形式:1)机器人的自主寻轨竞赛,给定地形,由出发地到目的地,时间最少者胜出;2)手动操纵赛,队员只能看PC端机器人回传数据(不能看机器人实际运动状况),控制机器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时间最少者胜出。两种比赛中,机器人完全偏离轨迹线则直接被淘汰,寻轨技术则分成光电寻轨和磁导寻轨,并分开比赛。目的地前方设一障碍物,要求在距障碍物50cm以内有报警信息(通过超声避障传感器检测避障信息)。 通过该情境设计,学生能将前四个情境的内容贯穿起来,进行二次消化吸收。前四次的情境,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会给予较大的帮助,但在综合实践环节则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 具体教学环节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可按如下环节展开:1)搜索资料;2)分组讨论及方案设计;3)方案实现;4)交流与方案改进;5)总结与归纳。教学环节中包含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以及协作交流完成特定知识的意义构建。 1 搜索资料 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常用资源网站和搜索资料手段,并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尤其是厂商提供的英文数据手册资料,鼓励学生阅并找出关键信息。在工程应用中,相关的芯片及传感器往往只能找到厂商提供的英文资料,学生往往对这些资料具有较大的畏惧心理,不知如何从中寻找与项目相关的关键信息资料。经过该环节后,能培养学生搜索资料和查阅关键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2 分组讨论及方案设计 根据学生的自主组队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成员针对设计目标,结合所搜索的资料,进行方案设计。通过成员间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分组讨论之后,可适时开展方案设计交流,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方案宜持多鼓励少打击的态度,以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不可行的方案,给予详细的论证,适时地给予否定,但对固执的学生,可让他们先坚持自己的方案,在遇到瓶颈时再给予详细解说其不可行性。 3 方案实现 方案实现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在机器人实践中涉及电路仿真、电路焊接、电路调试、单片机程序开发、Matlab仿真等内容,在这些实践环节,有利于学生将其他相关课程知识与当前问题联系起来,在方案实现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4 交流与方案改进 若各组是通过独立探索进行方案设计及实现,则各组在方案实现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方案实现的多样性,这是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各组的方案实施进度不一致,在方案提出与方案实现之间可根据具体任务设置一个期限时间(往往是三天至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方案实施。各组方案实现后的讨论是借助集体力量实现知识飞跃的重要环节,讨论的结果可使原本复杂的问题明朗一致起来,并且各组通过对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遇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进行充分交流,能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全面、正确的意义构建。各组通过交流,能发现自身方案的缺陷,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5 总结与归纳 该环节是意义构建的升华环节,但也是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总结与归纳要求学生从问题描述、方案比较、方案实施、改进措施、自我体验总结等环节对所涉及的任务以文档形式进行重新组织,学生在文档编写的过程中完成所学知识的最终构建。总结与归纳要轻形式,偏重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四 结语 通过“机器人实践课”的开展,不仅落实了高校的“大众教育”精神,使得电气专业多数学生受益,加强了各课程的联系性,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认知水平,完善了知识体系,并且对“精英教育”也起到相辅相成作用,使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上获得更好成绩。仅2010年,温州大学本学院电气类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相关学科竞赛有: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金奖1项、省级获奖3项,全国嵌入式设计与开发总决赛二等奖3项,大学生程序设计国家级获奖3项,浙江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今后的教学和培养计划中,应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通过此类课程加强专业中各课程的联系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进行知识内化,完成知识的构建,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针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采取措施及做法入手,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了符合个性化发展CDIO+5S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辅之以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体系;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高教强国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1G5].自上世纪末开始,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训练[6G7].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并进行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培教育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还存在创新创业模式缺乏、没有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等问题[8G9].本文结合我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情况,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构建创新能力模式、加强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等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培养体系,并在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中付诸于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1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氛围,通过对我院多年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梳理,从转变教学理念着手,构建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搭建良好的实践场地、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等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1.1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转化,引导教师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和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热情.从以前重教书、轻育人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院采取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5S(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CDIO+5S”模式.其核心内容是:(1)确定培育目标———面: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及实现方法;(2)实施过程———线: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成、内涵和外延;(3)实现方法———点: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具体课程的知识点及其实施方案,以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素质为目的. 1.2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符合个性化发展模式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在创新能力培养中采取“CDIO+5S”模式,对学生的行为本性(生理与心理,物资与精神)的有效激发,唤醒和激发学生内在的行为动机和潜能,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运用专业应用软件、网络设备、校内真实工程环境和企业实际现场,进行探究式、研究性自我学习,实现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并通过开展“导师+基地+项目+项目经理+学生团队”五位一体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三早定(早定目标,早定方向,早定团队),三早进(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角色). 1.3创新实践场地 为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和俱乐部等多元化创新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企业实训、创业训练营和创业大赛等情境式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符合客观实际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提供阵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1.4政策指导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指导,学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同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创业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持续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体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意引导与兴趣激发.为了激励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培养,制定了“大学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课程,实施置换学分机制,可以用创新学分替代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或者实践环节的学分. 2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设计应用能力,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运用现代化技术实施传统实践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应用性强的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上,实现边讲边练、“做中学”的预期效果.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部分实验课独立设课、单独考试.突出学生是实验教学过程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10G12]. 2.2全面实行实验室开放 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和导师制,采取老带新、梯队式模式,促进实验室开放的实施.学生可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科技制作、实验研究获得创新学分.同时要求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必须到实验室进行项目实施,达到一定学时方可验收,采取激励与约束手段保证实验室全面开放,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科研课题纳入开放课题. 2.3营造真实工程环境,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与实际企业一致的铝箔生产流水线,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将汽车自动装配、电机及变压器装配等典型的生产工艺和控制过程制成电教片,通过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生产过程,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外,以实践基地为窗口、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区域行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使教学内容跟踪领域动态前沿,把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融入到教学中. 2.4管理模式 实施和构建优质、高效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实现全面创新型人才目标作为技术保障.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质、发挥其个性特长. 2.5分梯队培养方式 学院的创新教育采取分梯队培养和多元化指导方式,具体如下:第一梯队:直接参与课题组的项目称为科研助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肯钻研、对参与课题组有充分准备的学生直接介入课题组的在研或预研项目.第二梯队:在课题组内跟踪学习.对课题了解不充分、准备有所欠缺的申请人,由第一梯队教师指导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参与项目讨论、观看、模仿、当助手等提高个人能力,使其步入第一梯队.第三梯队:以补充基础,组外学习为主.低年级或理论有所欠缺的人,首先抓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通过开展理论授课、技能操作等培训,使其尽快了解课题,使其步入第二梯队。学院按学科专业方向建设大学生课外创新基地.采取教师+科研助理+学长指导方式,教师负责基地工作计划及方向引领,科研助理负责日常管理及工作计划的落实,学长依托某一方面知识能力优势指导新进基地的成员. 3取得效果 面向学院6个专业2000多名本科生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如下效果.(1)大学生课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突出.学生竞赛成果显著,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其中物联网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吉林省“挑战杯”特等奖2项,吉林省省长奖1项.学生科技成果在全国科技周、中国载人航天展等大型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受到各级领导关注.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0%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好评.(2)“基地+项目+导师+学生团队”个性化培养,成效明显,依托“自动化应用技术”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3)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曾多次给予报道. 4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应根据学校特点及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案,突破创新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忽视符合学生个性需求、创新教育趋于形式化及与资金短缺等阻碍,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 摘要:目前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在我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此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变得非常现实和迫切;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技术本科教育面临的现状、加强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和措施等展开谈论。 关键词:技术本科 电气类 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业”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电机学院”历年来一直以“高就业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近几年我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步伐越走越快,随之而且来的是大量的本科毕业生,然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新形势和新的电机本科毕业生不为社会、企业熟悉的情况下,本科生就业相对难也成了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顺利就业,是有关确保学校就业率和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 接下来,我想对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谈一下我的看法。 二、技术本科大学的现状 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发展技术本科来弥补。高校扩招后,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于学术型,那么必然会导致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却供不应求,从而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如果把一部分传统本科院校改为技术本科,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调整,学校本身也能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① 由此可见,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需要两个角度说明了当前在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才市场对应用新技术本科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同时,何为“技术型本科”也应当大范围的为大家所认识,明白技术本科面向什么样的工作,技术本科人才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只要性何在。 三、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具体措施 在电气类的技术本科大学生中,学生能够通过高校学习期间对专业知识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电工和数控等中、高级证书,去从事多种技术型工作,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却不愿意,觉得自己是个大学本科生,应该是坐在办公室从事一些管理类的事务,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专业在人才市中的需求量,把自己定位于学术型的人才,也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明确。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孩子开始接受教育的同时就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对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有着明确的目标。 其实在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时也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为学术型,就会面临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的问题,而同时技术应用型人才再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就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③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有着很大的优势,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应该明白这样的人才结构,然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比较晚,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有的是父母决定让他们考哪所学校,有的直到被学校录取了自己还没弄清这所学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我认为,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应该对电气类专业进行详细地讲解,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做些什么,应该考出哪些证书,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找什么样的单位,要求学生为自己做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能够高度重视。 四、结语 电气类技术本科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在初探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完善,然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习惯形成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努力。作为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线的教师,我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学生营造更积极更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为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就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前言: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着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 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 [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 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 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 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 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探究 修改后的宪法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的这一规定使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美好春天,但是在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探讨了民营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责任,并在建立健全环境立法的同时探讨民营企业引入ISO14000标准认证的实施,希望建立一整套对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并鼓励引入民营企业的民间资本参与环境保护的投资,从而有效地控制因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ISO14000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温州,是一座经济繁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市就有13多万家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已被写入宪法, 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反过来也必将制约我国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激烈地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入,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入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入,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问题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虽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认识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因为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作性不强,很难成为公民主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入世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强调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去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因为认识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除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道德良知和长远眼光,还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首先,政府应当灌输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第三,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采取绿色GDP统计。 第四,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 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民营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境保护问题民营企业就应该推行被称为是民营企业的“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推行ISO14000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内部,从强化管理、规范流程到品质提高,改善工作关系,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注意节约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同时由于改进工艺,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外部,可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企业形象等。 推行ISO14000有利于破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早在1996年公布ISO14000的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两三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借此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在美国,国家能源部已要求其所有合约厂家在1998年9月前通过ISO14000认证,否则将取消合约。因此,民营企业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民营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全体职工的环保意识。必须认识到推行ISO14000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环境管理,认真贯彻ISO14000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是对消费者负责,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有助于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技术,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 2、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一体化。民营企业分布于广大农村,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充分利用其资源条件和特点,引入绿色科技,发展绿色产业。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公路工程与环境保护 1.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公路建设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区域交通运输环境和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沿线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比如:造成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等。所以,如何在建设公路的同时保护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公路交通运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2.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现状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掀起了公路建设的高潮,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关注,为此美国率先提出了公路环保的要求。到了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致力于公路交通环保专项技术的研究,它们用于公路环保的费用已经占到了其总投资的10%。我国的公路环保工作的起步比发达国家晚,直到21世纪,我国才逐步进行了一些关于公路环境保护方面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研究成果也还不完善而没有被相关公路设计与建设部门所采用。财务,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没有足够地重视环保法规的落实与环保技术的应用。 3.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与人工生态环境,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中,生态环境是指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破坏了周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切割了它们的觅食、迁徙、繁殖通道和活动区域;②大量树木与森林的砍伐破坏了周边的原有植被;③高等级公路的填挖工作量大,而路基的取土采料与弃土石方都会改变一定范围内的地形与地貌特点;④公路穿过水体上游的集水区域时,施工区域产生的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水等排入河道会造成自然水资源的污染。 (2)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公路工程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空气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与扬尘,材料加工时有害气体的挥发,以及公路运营时汽车尾气的排放;②水污染,公路运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资的泄露以及交通事故致使有害物抛洒,都会对附近的农田、河流造成污染;③夜间汽车灯光造成的光污染;④噪声污染,施工阶段的机械与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以及运营期车辆行驶的噪声;⑤废弃物污染,开挖路基与开采砂石料产生的废渣,以及公路施工产生的混凝土废料等。 3.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者经过人类长期改造形成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总称。公路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工程的修建需要占用大量的农田和土地,倘若土地的征用规划不当,会严重地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的生活。 (2)公路工程的修建需要拆迁地面或地下的建筑物,这样会破坏民房、厂房、电力、通讯、水利等生产与生活设施,严重影响了相关单位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些公路路线过于接近旅游风景区,甚至还要拆迁文物古迹或人文景观,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文物旅游资源与人文环境。 (3)高速公路的修建,致使其两侧附近的居民出行和交通困难,造成学生上学或农民耕作需要绕道很远,在雨天路面通道积水而导致无法通过,由此造成了许多生产与生活上的不便。 (4)有些公路贯穿与人口密集区域,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出行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急燥、烦闷的情绪,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 4.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的思路与措施 4.1 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 公路过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因此需要转变项目前期工作的设计理念。这个阶段的环境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纵、横、平等技术指标设计与地形、地质、地貌等环境特性的协调统一,避免和减少对沿线自然地形与地貌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于利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2)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新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交通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来直观分析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和进行数据管理,积极开展公路环境评价与绿色设计。 (3)充分保护自然水流形态与淡水资源系统,设计完善的封闭式路基排水系统,避免公路施工和运营期间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4)在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置足够的横向通道,方便动物的觅食、迁徙与繁殖, 并设置保护设施,从而避免动物进入公路受到伤害。 (5)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废弃材料的合理利用,比如:废弃混凝土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砂石可用于填筑路基等。 4.2 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 公路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首先直接体现在施工阶段,所以加强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个阶段的环境保护要做好 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变观念,落实责任:落实公路工程的业主、监理和承包人的环境保护职责,在工程招标时把环境保护作为必要的评标考核指标列入合同条款当中。同时,加强对业主、监理、承包人以及施工人员的环保知识和法规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努力保护植被:减少植被的破坏,合理规划施工场地、营地和便道,严格划定车辆行驶路线与施工影响范围,避免破坏施工范围以外的植被。 (3)治理粉尘污染:对容易产生粉尘的路段进行遮盖和洒水灭尘,同时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比如:借鉴美国的方法,把土工合成材料用在临时土质粉化保护,治理施工带来的扬尘与水土流失。 (4)治理噪音污染:调整作业的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必要时在工地周围设置临时性的隔音设施。 (5)合理处理废弃物: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料适当进行再生和利用,工程后期的废料要彻底清除,或者进行有序的汇集,以便未来进行利用或处理。 4.3 公路运营期的环境保护 公路运营期的环境保护是我国公路环保的薄弱环节, 其环境治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噪声污染:可以采取调整公路线位、建造声屏障、修建低噪音路面、设置隔声设施和栽植防噪绿化林带等措施进行防治,同时寻找新型的隔音材料也是亟需研究的问题之一。 (2)空气污染:合理减少车辆有害尾气的排放,推广无铅汽油的使用。同时设计合理的绿化林带进行车辆尾气的有效吸收,减少沿线居民区及作物的蒙尘。 (3)光污染:建造乔灌结合的绿化带或者防眩带,进行车辆灯光的吸收;或者减弱车辆的灯光源强度,减少光污染源。 (4)养护垃圾及废弃材料:建设专用的废料弃置场进行公路垃圾和废弃材料的处理,同时进行养护废料的再生利用和养护垃圾的正确处理。 (5)水污染:合理完善排水系统,加强管理和修缮排水设施,配置污水处理设施,避免路面排水和未处理的生活污水随意排入农田、湿地或河流。 5. 结束语 总之,公路过程的环境保护是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基本方针。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心态去爱护和尊重自然环境,减少过程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多层次多方面加强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促进公路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营造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大型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保护战略 摘要:介绍了部分世界着名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目标、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跨国公司;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由于它的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因此,化学工业是一个污染大户。同时,化工产品在加工、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排放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化工行业应从产品生产到废弃物处理都要确保无损于环境和生态,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点提出后,1993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设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 TC207),负责制订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 14000.1996年ISO中央秘书处颁布了以ISO为龙头的5个标准(ISO 14001,ISO 14004,ISO 14010,ISO 14011,ISO 14012),到目前为止,共颁布了10个标准,鼓励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取得国际标准的认证。各国政府除令有关部门按ISO 14000改进工作、加强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外,还将“责任关怀”(Responsible Care,简称RC)作为企业环保工作的基础。RC是80年代初由加拿大化工协会倡导的一项动议,用来指导和约束成员公司对化学品安全、环保和卫生工作的责任管理。后来在很多发达国家中推广,并制订了各自的“责任关怀”计划。国际化工协会(ICCA)通过决议认为RC应是国际化工界的统一行动,要求在各国化工企业内普遍推行。各国化工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将环境问题和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1996年4月在巴黎召开了第四届“世界化学工业论坛会议,主题是如何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发展到国际化经营的产物,是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是化工新产品、新工艺的主要开发者,是化工产品的主要制造商。世界上70%以上的化工产品和化工科研成果出自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它们率先行动起来,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和开发具有环保性能的新产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为改变化学工业的公众形象起到了示范作用。深入研究和借鉴当今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管理的做法,对我国化学工业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1、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化工企业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在环境方面的管理,特别是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健全了环境管理体制,在主要决策者中有专人负责环保和安全工作,在最高管理层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大都建立了环境安全部门,形成了自上至下的环保管理系统。 杜邦公司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公司,该公司以注重安全闻名于企业界。1983年8月公司董事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消除环境污染提高到与安全、消防工作同样的高度。1966年杜邦公司成立了由1名高级常务董事主持的环境委员会,负责监督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面对90年代严峻的环境挑战,1992年杜邦公司革新了环境管理体制,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环境政策委员会和环境领导委员会。环境政策委员会由5名外部董事和1名公司内部副主席组成,负责监督环境政策的执行;环境领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公司安全、卫生、环境政策、工作目标和环境质量指标,指导公司的环境计划。杜邦公司还成立了一个安全、卫生及环境中心,其任务是通过与经营部门的直接联系,将决策、监督、安全、卫生和环境管理结合起来。该中心下设与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的“责任关怀”要求相配套的机构,包括职工健康与安全、环境管理、工艺安全管理、产品管理、化学品销售、公众意识与应急对策等。 美国化工销售额名列前茅的陶氏化学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环境、卫生及健康委员会,是八大决策机构之一。美国的3M公司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环境问题的部门——环境工程和污染控制部,总经理和董事会指定1名副总裁兼任该部门经理,以确保在产品和工艺设计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环境和技术能得以最充分的结合。 德国的三大化工巨头也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拜耳公司的管理委员会成员除分管业务部门的工作之外还得兼管环境保护,巴斯夫公司的理事会下设安全环保部门。 英国化学工业最大的垄断集团——帝国化学公司及捷利康公司,由首席执行官领导的执行委员会中有专门负责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董事。 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三菱化学公司及住友化学公司,总部设有专门的环境与安全部。三菱化学公司在1996年将公司总部的环境保护与安全处扩大为环境保护与安全部,下设环境安全处与全球环境处, 以加强环保和安全工作。 法国最大的国有化工企业——罗纳-普朗克公司1996年设立了工业与安全部,并在世界主要国家设有代表处,其主要业务活动包括研制环境保护方面的通用技术和制订有关政策。 2、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管理目标 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以及不断增强的全球环境保护浪潮的冲击,很多跨国化工公司在实施ISO-14000及“责任关怀”的同时根据企业具体工作情况相继制订了各自的环境管理目标。 杜邦公司的奋斗目标是:除了以负责的态度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外更要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做到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并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期望密切结合起来。杜邦公司设立了废物排放为零的目标,同时通过不断改进设计务求达到物料循环再用,在21世纪实现工伤、职业病和环保事故为零的目标。 3M公司早在1988年6月制定了新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刺激开发新的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该公司计划在2000年前将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所有污染物削减90%,最终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将排放物减少到接近于零。 帝国化学公司2000年的环保目标是,能源利用率提高10%(与1990年相比),大幅度减小所有装置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排放破坏生态的有毒物质,降低空气中的酸度和有毒逸散物的浓度,使各地的装置符合环保标准,新建厂必须少排放或不排放废料,不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有关环保数据完全对外公布,到2000年实行第三方检查制度。 1995年4月三菱化学公司参加了由日本74家公司组成的责任安全委员会,制订了自己的RC计划,在各项运营作业中全面贯彻。公司最高管理人员公开承诺:在化学品的制造、销售到消费后处理的全过程中都要自觉负起责任,将废料和有毒化学品的排放降到最小程度,促进资源和能源节约,全面防止伤害事件和工业事故,逐步实施公开监测评议。 芬兰的奈斯特集团是一家由芬兰国家控股的国际石油、能源及化学品集团公司,它一直坚持以生产高质量、对环境尽可能少污染的产品来增加市场份额和争取客户。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奈斯特公司一直采取积极的态度,公开承诺公司生产对客户、职工及环境都无负面影响,把解决与环境、安全、卫生有关的问题作为经营策略中的重要内容。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以及治理的措施 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储量量非常大,开采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被过度开发,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保护和治理好矿产地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矿产地的地质环境及治理现状 矿产资源被过度的开采利用,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矿山的地质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四种:过度的占用非矿区,使得土地资源得到破坏;矿产地遭遇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地质问题;过度的矿产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流失;水土遭到严重的污染。其中最严重的地质和环境问题就是矿产地的地质灾害,还有就是由于矿产地废弃物的随便排放而造成的水土污染问题。 矿山在开产矿资源时会大量的排放污染水,使得附近水源遭到破坏,并且这些污染水会随着水循环流到地下,对附近的地下水的均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井口干涸、地下水明显下降以及地表水严重流失等问题,人畜的饮水和农田的灌溉都将受到影响。同时矿产地排出的含泥矿等污染水,能够阻塞池塘与水库等公共设施,给国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地质环境的保护与防范措施 2.1 土地的保护 矿产地的建设工程不应该没有限制的扩大土地的使用范围,要尽大的提高对占有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对占有土地的破坏,维持矿产地的土质平衡性。矿产地的临时推土场、产品堆场以及生产设备的摆放场都应该得到规范的管理,要充分的利用现有占有土地的使用平台,最大效益的发挥出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他土地的破坏与侵占。做到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利用土地资源,有序的摆放渣土,杜绝一切乱堆乱放的混乱现象,而且为了员工的人身安全,摆放矿石场的斜坡度不应该大于40度。整个矿石开采过程中,要尽量的利用好表层废土,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当整个矿产资源要枯萎时,要及时的封闭好矿井口,并用那些原来的废土填平好整个内采场,使得环境污染的源泉得到遏制。 2.2 植被的保护 矿产地的各种工程都不应该对林木砍伐区进行扩大,避免因为过度的破坏绿色植而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在矿产区进行作业的过程中,要懂得对那些比较大的乔木和灌木进行栽培和异地移植,而不是见木就伐,遇树则砍,这样只能给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出现更大的灾害问题。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还要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扩大矿产地的绿色用地,改变其脆弱的绿色问题。 2.3 水资源的保护 矿产地的水资源无疑是及其宝贵的,但是由于受到污染或者采矿的影响,使得矿产地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位严重降低。所以在采矿的过程中,那些废水不要直接让其流入到附近河流中去,而是要将废水先处理一遍然后再让其流入,极大的降低了河流被污染的风险。 2.4 对矿山露采场的处理 (1)、清除露采场边缘的岩石,并且对两侧进行加固,采用绿色植物等进行露采场进行绿化。 (2)、在露采场的山顶上修筑截水沟,尽量减少外来水进入到采场内。 (3)、尽可能的积蓄地皮表面的雨水,为植被的后期培养提供水源。 2.5 制度的保障 (1)对有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法律法规要进行系统性的完善,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去保护矿山的可持续性。 当前要加快推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结合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尽早的制定出一部科学的、合理的、严谨的律法,去监督和管理有关矿山土质环境的保护及治理问题,为阻止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极大的法律保障。 (2)、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实施高效、严格的矿产地地质环境的管理措施。实行苛刻的矿业准入条件,对矿产地的地质环境保护要加大执法力度,要想严格的将矿产地的地质环境搞好,就需要一个公平、公共以及客观的评价制度,并且需要时刻的完善好评价制度,评价人员每一次对矿山进行考察时,必须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去对矿产地的地质环境进行考核,考核人员要及时的将考核的结果送到相关管路部门去。对管理方式进行切实的转变和改进: 一、依据矿产地的地质环境来划分,实行对地质环境的分类管理。 二、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将被动式管理转变成主动式管理。 三、负责到底、监督到底、管理到底,对治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严肃对待,所以管理部门要实行全过程管理。 (3)、利用矿产地的经济手段,大力的发展环保与循环经济,逐步的改变经营模式,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导当地企业部门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进一步的去完善经济环境,扩展矿产地地区的融资渠道,吸收外来资金的投入,使得矿产地地区的循环经济能够实现有序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机制。 2.6 技术措施 矿山企业都应该遵循“无废矿山”、“绿色矿山”的相关环境标准,对矿山开采区内的废渣等污染物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和有序的规范,实现矿山开采区内的技术的科学化、废物排放的无害化、作业的清洁化、复垦环境的优良化,对矿产区的废弃矿物加以加工,使得其可以综合利用。保护矿区周边环境的平衡性。 2.6.1 无废开采 矿产区内的无废开采,一般指的是矿床在回收、开发及资源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减少无用之物的产出,同时对矿产区的所有资源加以整合,最大限度的提高矿产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而不用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无废开采需要遵循的这些细节和原则: (1)提高综合利用的原则。 (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 (3)就地利用、就地处理的原则。 (4)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统一性的原则。 (5)无用之物尽量减少产出和尽量利用的原则。 (6)依靠政策引导和依靠科学技术的原则。 2.6.2 矿区的复垦 矿区的复垦应当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执行,依照大家共同制定的复垦方法、复垦目标以及复垦程序,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物措施或者工程措施,使得本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3.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增长,不仅提高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我国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幸福,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这些环境问题日益摆在了人的面前,所以加强环境的治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这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论能源经济与环境保护 一、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与我国不协调的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能源的浪费也使我国的能源状况出现了危机,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作以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而可利用土地面积却在急速的下降。在一些地区因为沙化、建房用地、土地荒芜等,我国平均下来每年都要减少将近五百万亩的可用地。可耕地逐渐减少,但是所需要的粮食还要增加,所以就出现了在耕地中出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过分使用,不仅破坏了土壤特有的微生物结构,使耕地土壤的质量急剧下降,还给环境带来的很大影响。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步入小康阶段,并且在教育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还会有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的一些农村乡镇。由于发展急迫,而且专业性的技术不到位、设备不完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强,在乡镇建立工厂的同时,造成了地方性的环境严重破坏问题。例如,一个造纸厂污水排放污染了一条河;皮革厂的建立严重污染了地方的空气;个别地区还会出现冶炼把大片空地搞得寸草不生的现象。由于我国的监督制度目前还不能每个地方都会做到位,就造成了这些地方环境一直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能源还是以煤为主的,在工业中和民用中的煤的用量都是很大的。在短期内把煤改为其他燃料还不是很现实,燃煤对我们环境造成的污染还是要持续。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偏远地方还砍伐树木作为燃料,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对我国生态循环造成了很大破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是我国目前对污水处理的体系建立的还不够完备,国家还不能提供对我国污水完全处理的资金用量。我国工业生产污水加上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据相关专家估计每年要拿出几十亿才能对这些污水做到较为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还没有这个实力。 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状况与我国经济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有能源含量很丰富,但是平均到个人的量却是少得可怜,而且还有各地能源分布不均匀、使用效率普遍不高、受污染相当严重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技术的不够完备,还可能是因为管理体制的不科学以及我国经济体系不够完备等等原因。在专业技术方面对新资源的开发还没用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如此一来就对新能源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对外的依存含量日渐增高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最近海关公布的相关数据有一次提醒了我国市场,随着当下我国从海外进口能源的含量逐渐地增加,从而使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含量也迅速升高。相关科研专家认为,伴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产量和人均耗能量已经十分不对称,日后煤、油、天然气从海外进口的趋势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量的上升也在继续着。这样的能源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以及国防各方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就目前世界能源逐渐减少的趋势来看,这些生活能源终有一天会用完,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珍惜这些可利用的能源,做到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最重要的还是努力开发新的可利用能源,代替目前逐渐减少的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问题。 三、对新能源开发与我国综合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在对“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也暴露了很多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为了从本质上加强我国新能源开发的发展力度和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变革,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环保、经济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能源发展新体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会对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一)对新能源开发的发展规划要加强 目前,由于政府的职能变换不是很到位,重视相关项目的发展,从而忽略了相对应的规划问题。能源发展规划和现实中能源的开发相差太大,规划不仅落后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约束管理,致使能源开发过程中发展无序化、资源浪费现状很严重。新能源的开发面临难并网、难调峰、难消纳等现实问题。所装设备多但是发电量却很少、运转速度很快但是产生效益却不容乐观,有些地区没有资源开发的条件,但是也盲目的跟随别的地区构建能源开发基地。因此我们在对新能源的来发进行发展规划时,要从战略全局的统一、科学、长远的的角度出发,对战略决策的约束力度和严肃性要加以强化。 在进行规划时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电源和相关的电网配套的问题,要对相关项目发展的有效性做到保障,必须送的出去。其次,要对新能源的发展和传统能源的科学环保的利用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的处理。同时要把新能源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到合理调整,对发展的分布形式、和新能源的就地消纳给予鼓励。最后我们要学会因地制宜,对新能源开发产地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利用,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不利用运输,无法进行就地消纳的,我们要做到合理的缓解,从而避免对新能源的开发带来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就是地方性的能源发展规划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划要求进行。 (二)节能排减是新能源开发的基础 针对我们开发所要利用的资源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节能排减的开发原则,加强对一些耗能高、排放高、效率低的能源开发技术的有效改造力度。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能源发展合同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对通过拉闸限电这类的行政方式推行节能减排的方式做到有效的避免。我们还要结合东西方的科学寂静发展水平与环境容纳量,对节能减排的指标做到有效安排,坚决避免一刀切的方式。 (三)掌握新能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新能源的开发最关键在其技术上。近年来,虽然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也有较为多的研究,但是我们却始终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新能源的开发上核心技术及其设备我们还是在依靠海外进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要根据新能源发展要求对相关的科学发展体系做到更加的完善,从而加强能源开发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克。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要增加相对应的科研的资金投入和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扶持力度,要建 立健全新能源开发的标准,坚强能源开发的监督和检测力度。在遵循市场服务机制的前提下,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能源的开发,增加企业自觉投入的税收优惠,从而对新能源相关科研成果的研究做到有效加强。 四、结论 目前我国还是靠能源补贴才能进行正常得能源循环的国家,所以对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刻不容缓。由此,我们在加强对新能源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还要对新能源的开发做到相对应的约束。针对目前我国现用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严格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保证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因素,才能构建合理的新能源开发体系。加强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不仅仅对我国环境有益,还会对世界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环境保护 一、城镇化过程中的水体污染 相较于苏南地区的轻工业而言,苏北地区的发展模式仍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如宿迁洋河股份、徐州承欣钢化玻璃、中天钢铁等企业均属于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为当地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笔者实地调研的宿迁洋河股份为例,洋河股份是一家以酿酒为主业的企业。其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每年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同时,由于当地政府没有配套的污水排放设施,洋河股份每年大量的污水排放导致当地居民生活用水质量的不断下降。城镇化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人口的不断膨胀,直接导致的就是生活废弃物的剧增,而废弃物亦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不可忽视的部分。笔者调查发现,苏北不少地区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仍以传统的土地掩埋作为主要手段,而随着生活废弃物的增多,土地掩埋的弊端日益显现:在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的同时,土壤散发的恶臭也对城镇的空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用新型城镇化的思维,解决旧的环境问题 面对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果依然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但会使当代居民失去健康的起居环境,亦会加大下一代子女的负担,所以对当代人而言,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维,去解决一直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而真正的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则需做成以下三点: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发展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样就能保证能源充分合理使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缓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再者,产业生态的不断发展,也会逐渐细分固有的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苏北五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分强调GDP的增长,忽视生态基础设施、宜居生态工程的建设。 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而言,完备的生态基础设施、宜居生态生态环境是其真正意义上的象征,只有满足人们对生态自然环境的追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居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可持续的创造力。做好顶层设计。作为地方政府而言,发展经济不单单指基建设施的累计,而更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应该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提纲挈领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顶层设计不完备导致的重复建设、二次改造等问题。城镇化使得人们享受改革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只有紧紧的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的发生。摆在国人面前的问题依然很多,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不断推进,政府能够更好的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之间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谈公路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污染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公路建设如何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 1.1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 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 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 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5.1.1 生态环保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1.5.1.2 噪声防治 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1.5.1.3 大气污染防护 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 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1.5.1.4 水污染防治 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 公路建设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竣工图绘制。绘制距路中线100米范围上简略地形图,标明水系、防护工程、排水系统、敏感点、居民地与公路的位置关系、土地使用现状等内容,作为施工档案资料,以备今后查证。 工程验收阶段。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按规定向具备权限环保主管机构申请验收,为减少工作环节,宜与公路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同时进行、可组织环保工程检验组参与现场检验。环保工程验收后的图表资料应按规定移交存档。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及立法建议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发展力度也开始向农村倾斜,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也必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为了推进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进程,应当在提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的同时,找出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从立法的层面上,分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不足并及时提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形成一套系统的法律体系,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文关键词 农村环境 法律问题 环境立法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农村环境主要是指以广大农民的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大气、土壤、水体以及地面植被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在日益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相比于发展迅速的城市来说,环境污染的空间还相对富余,因此,农村环境逐渐成为城市环境污染之后的另一个区域。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伸向了农村,使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严重挑战。 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水体土壤污染严重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发展的推动,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的使用逐渐加剧,使农村的水体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可以对减少虫害、提高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化肥、农药用量的不断增加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不得不依赖更大量的化肥。其次,农药、化肥中所含的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作物,使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农药、化肥同时还大量杀死无辜的动物、鸟类、昆虫,破坏生态平衡。大量废弃的农膜遗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也妨碍作物的生长。而且这些“白色污染”很难被消除,因为农膜在50年之内都无法被分解。 (二)农村的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造成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加之不恰当处理就会对农村的环境造成危害。我国的人畜粪便、日常生活垃圾和使用污水被认为是目前农村三类主要废弃物污染源。据有关调查,农村人畜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还不到5%,农村生活剩余的垃圾和污水都没能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农民自己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流向路边地头、沟渠池塘以及被蒸发到空气中,严重污染着土地、大气、水源和庄稼,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三)滥砍滥伐造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农村,有很多农民只看到眼前利益,把大量的树木森林砍伐使之变成耕地,他们没有认识到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已经不足15%,除去大片林区,广大农村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则更低,。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由于地面植被被大量砍伐使我国的水土流失,水资源严重浪费。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渐趋荒漠化,有的只能弃耕,使一些地区的环境不在适合农民的生活居住。我国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人口逐渐增多,饮用水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实际可用的水量却逐年减少。可见滥砍滥伐造成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如果不加以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四)一些新型企业造成的污染十八大指出,对新型农村的建设要围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文明建设一起发展。但是,目前国家为了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一味的强调以工业致富农村,致使乡镇企业在农村大力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凸现出来,由于乡镇企业主要是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大部分都是重污染行业,而且这些行业技术含量较低,经营分布比较广,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面覆盖较大且不容易治理。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为了加快致富的步伐都开始搞一些副业,比如禽畜养殖等,并且规模越来越大,这样造成的污染也大大加深,在农村,人口分布密度较大,禽畜粪便的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和土壤地表造成很大杀伤,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公众参与率比较低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地位处于弱化的状态,特别是处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农村环境保护还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推动。中国虽然已经完成了第三个“五年”普法教育,但是农村人们的接受能力毕竟有限,更何况是环境法,知之者就少之又少,公众只是的跟随政府的脚步,当政府进行农村环境进行决策时,公众就会被组织起来集体参与;在政府没有环保政策时,便很少有公众参与。由于这种参与是在政府倡导下进行的,公众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立场。农户们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依然不强。公众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导致我国环保项目开展的成效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看,我国还缺少专门性的法律来规范农村环境的保护,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有些甚至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根本没有可执行性。农村环境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但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仍然达不到要求,这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和财产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农村环境保护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一些城市法规条例根本不适用农村,而适用农村环境的法律又不够完整且滞后,目前,我国农村的各项环境保护的政策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以农药的检测体系为例,不仅检测的能力落后,就连检测的标准和覆盖面也很低,而且对农药残留超标监管力度远不能适应国际上对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要求,还有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以及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等等,当前的法律都没有相应的规定。 (三)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系统混乱由于农村大部分远离城市,环境保护的执法情况不能得到保证,而且农村环境保护职能和职权及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另外我国涉农环境保护事项范围广泛,而国家关于涉农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又太有限,因此,对于 涉农环境保护事项,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都管”或者“都不管”也是有根据的,这种职权分工上的不明确导致两部门争相管理对自己有利的行政事务,而对于自己不利的行政事务则相互推诿。还有就是地方官员为了政绩都把主要环境执法力度都放到城市里面,从而忽略了农村环境的执法,例如对于乡镇企业的污染防治事项,生态保护执法等,往往是城市严农村松,甚至农村根本就得不到执法,这都导致了农村环境执法过程中出现难以操作的事实。 三、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通过上对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立法是关键,环境立法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相对比较薄弱,这就给农村环境保护的进行带来了很大阻碍。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贯彻政府的要求,努力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规划,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机制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重要饮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水库等环境敏感地带,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预案,另外还应当尽快制定针对乡镇企业等新型行业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最重要的是无论制定法律,还是法规都应当充分面向公众,让每一个公众参与进来,这样所谓的法律体系才能发挥作用。考虑到农村成员的文化水平及法律意识比较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应该浅显易懂,以便每一个公众都能了解学习,这样也有利于执法部门的执法。 (二)强化农村环境执法与监督检查构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必须完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环保执法愈深入,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就愈发凸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各县、区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研究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不仅要利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强制监督,还应当进行正确的政策领导,使农民自觉的进行正确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环境执法成本,还可以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最后还要发动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做到强化环境执法与群众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环境意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国家的监控和立法思想的指导,而且需要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这也就要求国家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样才能让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得到最大化的实施和执行。另外还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只有加强环保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环保违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才能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论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完善与困境破解 论文摘要 环境行政执法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推进依法行政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分析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工作现状为切入点,对新疆环境执法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提出有力对策,以完善自治区环境执法各项工作,提高环境执法效能。 论文关键词 环境保护 依法行政 执法效能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早在2006年,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以推进历史性转变为主要任务,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一、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工作现状分析 “六五”普法规划启动3年多来,新疆环保部门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各项环保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在环境监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新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进展顺利近些年,结合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特点,自治区先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颁布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为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为适应形势的变化,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危险废物防治管理办法》、《电磁辐射保护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也已纳入立法规划中。 (二)我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开展成效卓着1.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进一步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有力地推动污染减排工作,解决了一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以2012年为例,全年环境监察行政处罚案件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498起,已执行1498起,强制执行案件12起,听证案件6起,罚款金额1782.34万元。 2.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处罚各项程序。制定了《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行政处罚案件工作程序》,设立行政处罚评审小组,设置环境监察法规岗,安排环境执法专业人员对各支队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查,尤其对违法事实认定、法律条款适用、自由裁量权范围、合法收集证据等环节进行了严格审查,做到依法行政,最大程度避免了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的行为,提高了执法效能。 二、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新疆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区域和环境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随着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伴随而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环境执法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环境保护立法需进一步完善从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89年进行修订,先后又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近30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改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60余项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需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去量化和细化,以利于基层环境执法部门理解和执行。但目前自治区尚未充分发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势,出台符合环境执法实践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主要表现在: 1.对某些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细化。对某些生态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法律中仅对违法行为进行了定性,却没有相应法律责任或虽有法律责任但法律责任缺乏可操作性。 2.对环境执法自由裁量权尚需进一步细化。为规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国家环保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有关规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文件的通知》、《主要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参考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但其中对于行政罚款幅度的规定仍较为宽泛,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构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现有环境执法各项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贯彻落实1.“查处分离”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尚未全面开展。《行政处罚法》和《环境行政处罚办法》里对于“查处分离”原则都有明确规定。当前全区环境行政处罚中大部分地州现场调查取证和行政处罚尚未实现全面分离,这不仅易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又加大了现场调查人员的工作量,造成案件积压,执法周期过长。 2.重大案件审议制度落实不到位。为落实重大案件审议制度,有效监督执法人员的裁量权,自治区先后出台《行政复议和处罚案件审议规则》、《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管理暂行规定》,但各级环境执法机构施行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三)基层环境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1.亟需解决环境执法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新疆地域辽阔,166万平方公里中约20000余个污染源分布于15个地、州(市)、99个县(市、区),人均监管污染源约230户,基层环境监察任务重、难度大,而自治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缺乏环保专业人才。 2.亟需解决环境执法基层机构设置的问题。目前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机构相对单薄,一个 科室、大队要同时应对自治区、地区的几个口径的工作,一个执法人员要兼任几项环境执法工作,工作任务重、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基层现场执法力度、执法质量、快速反应能力受到制约和影响。 (四)环境执法培训模式有待丰富,培训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标准近几年,自治区通过科学、严格的培训,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环境监察执法队伍。但值得反思的是,环境执法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认定标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即培训成本和环境执法效益之间没有有效衡量标准。培训内容、方式还需“少些原则理论,多些实践技能”。 三、新疆环境执法完善与困境破解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完善我区环境保护依法行政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加大力度完善地方环境立法1.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我区环境法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清查,将那些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法规、规章尽快修改、废除,制定符合自治区环境执法实践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必要时制定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2010年3月1日,《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正式施行,应尽快修订我区环境行政处罚相关规定,以适应形势需要。 2.结合我区环境执法实践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进一步细化。一是要通过制定政府规章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进一步细化,如细化《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处罚额度。使得法律责任追究明确、具体,避免环境执法人员遭遇执法尴尬;二是对于同一违法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排除经济发展差异),处罚不相同的现象施行统一标准,做到同类违法行为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相当;三是结合我区实际针对《标准》中行政处罚额度进行再细化,针对我区不同经济发展区域采用不同的细化标准。 (二)加大力度完善环境执法各项制度1.在全区范围内对落实“查处分离”制度和重大案件评议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强化对“环境执法权”的监管。严格执行“查处分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环境执法权力运用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纠正和查处不当执法和违法行为,保证环境执法依法、公正、透明。 2.全面落实重大案件的评议制度。对符合重大案件标准的案卷从案件的立案、调查人员的陈述、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法律条款是否准确、自由裁量权运用是否合适、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否适当、程序是否合法等方面对重大案件进行集中审议、评价,经集体审议讨论决定行政处罚。 (三)完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学习兄弟省区好的经验办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对基层环境执法情况开展调研以了解基层环境执法机构建设情况,一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吸纳一批能够胜任环境执法工作的人才,对环境执法队伍予以有力补充。二是结合自治区级环境执法机构设置,对基层环境执法机构进行整合,增加专业机构设置,明确各个科室机构的职责权限,使环境执法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合理化,减少基层环境执法人员的工作量。 (四)丰富环境执法培训模式,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我区环境执法培训的效率,其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使环境执法人员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其二要结合实际在培训中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检验、评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培训投入成本和实现效益的关系,以检验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环境执法工作是环保工作的立足之本,全面实现自治区环境保护依法行政,最终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顺应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新疆环境执法应紧密联合实际,不断创新环境监察执法模式,在创新执法手段上挖潜力,全面提升环境执法效能。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科学内涵、生态园林主要功能及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 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四 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以下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的探索: (一)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1 美学原则的应用 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 2 意与形的统一 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白花象征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等。〔4〕 (二)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例如宝钢: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环保型生态园林建设的典范,他们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绿化生态目标和绿化效益质量为目的,根据宝钢的生产情况和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配置了360多个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或吸附粉尘能力较大的植物,绿地总面积达41-4.55万m2,其中草坪130万m2,绿地覆盖率28.52%,人均绿地面积达129.54m2,〔5〕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山石化:在卫生防护林带建设中,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按生态学原理进行配置,其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如SO2、NO2通过林带,在生活区的浓度递减60%,乙烯、飘尘及铅递减100%,风速平均递减43%~62%;增加空气负离子;含菌量降低;改良了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招引来鸟类达94种之多。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例如:枇杷树、丁香+桃树+八仙花-八角金盘,林沿种枸骨-葱兰; 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四)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如:上海植物园的进化区,闸北公园内的生态园,规划为市花区、海棠区、进化区、名花区、珍濒区、藤蔓区、水生区等,可使游人在观赏植物的同时学习到有关植物学的不少知识;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园内普遍建立科普知识型生态园。 (五)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六)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丝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较好地应用了植物进行意境创造〔6〕,如围绕鲁迅先生陵墓、雕像广种常绿花木,借喻先生精神永存;在纪念馆四周广植桃、李、梅,象征先生“桃李满天下”和平易近人的品格;地被植物大量种植既能观赏又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暗示先生早年学医,以医学救国的爱国思想。
教育专业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论文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 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教育专业论文:专业人才需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曲式公共课面临的教与学的现状,从“学非所用”、因“才”施教、课程对接、课件运用四个方面,论述了曲式公共课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 键 词:曲式公共课 教学改革 对接 一名优秀的演奏(唱)者必须充分理解作曲家的基本构思,把握作品的风格、情绪和意境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要揭示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发展的逻辑,从而在作曲家界定的框架内进行二度创作。音乐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正是使演奏(唱)者理解作曲家基本意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沈阳音乐学院本科公共课的音乐理论课程,都是由作曲系担任的,它包括曲式、复调、和声、乐理和视唱练耳5门课程。因此,作曲系的音乐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所讲授的曲式公共课程,采取了理论讲授——音响感觉——谱例分析的结构形式,在讲授这门公共课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与谱例分析应用于不同专业各系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一、“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予改革 目前曲式公共课分析的绝大部分曲目都是以欧洲经典钢琴曲为主的。按照一个课程模式,以同样的要求、相同的谱例、相同的深度来教授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妨碍了他们掌握自己专业所需要的更多、更深的知识,结果在演唱、演奏中,学过的用不上,用得上的又没有学,甚至是简单分析一下曲式结构,也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 例如,钢琴系的学生,接触了许多大型独奏和协奏作品,有许多是协奏性奏鸣曲式结构、边缘曲式结构和大型复杂自由曲式结构,在教学中仅仅要求他们掌握到常规奏鸣曲式,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学声乐的学生来说,分析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也是不合适的,应以分析声乐作品为主,以分析钢琴作品为辅。特别是学习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应当针对其“民族”的特点,加大民族声乐曲和民族器乐曲的分析比重。 民族器乐曲在曲式结构和陈述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西欧传统曲式有一定的区别。在民族器乐曲的整体曲式结构方面,并不总是应用所谓的“三段体”形式。特别是对于小型民族器乐曲来说,四部再现曲式或多部再现曲式是十分独特的,这在西方传统音乐中为数不多。我国的散——慢——快的程式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区别于西欧传统曲式结构的传统艺术手法。在曲式部分内部特有的复合呈示手法,以及各种乐思陈述的结构形式等都说明了民族器乐曲在曲式结构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创造力。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手法,都应在民乐系学生的曲式公共课的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而不应没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硬要按照一个课程模式按部就班地学习,那样不仅难以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还会因此而牵制课程的进度,妨碍他们掌握自己专业所需要的更多、更深的知识。一个学期跟下来,结业成绩虽然能及格,但在自己的实际演唱演奏中,学过的用不上,用得上的又没学,即便是简单分析一下曲式结构,也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 二、因“才”施教、学有所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改革应针对不同系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以部分典型的钢琴作品为核心并各有侧重的教学大纲和谱例。讲授及分析的内容应根据各系相应的情况而定。如钢琴系、电子琴系可用相同的大纲和谱例,以西方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中国现代的钢琴作品为主,旁及印象派之后的作品,以声乐作品为辅,并对于部分复调作品进行分析与讲解。曲式范围可延伸至协奏性奏鸣曲式、边缘曲式以及自由曲式。声乐系的学生,应以分析中外艺术歌曲、歌剧为主,辅之以典型钢琴作品分析。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应以分析民族器乐曲为主,以分析钢琴作品为辅,掌握民族器乐曲式及陈述结构特点。只有这样以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谱例,来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才能做到因“才”施教,针对性强,才可以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文献,做到学有所用,有利于学生专业课水平的提高,增强学习积极性。 以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谱例,教授不同专业学生,有如下好处: 1.针对性强,可以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文献,学有所用。 2.增强了公共课的学术性,能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 3.因“才”施教,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基础差跟不上、基础好不解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与学生的专业联系密切,有利于自己专业课的提高。 三、应加强曲式课与和声课、乐理课的对接关系 笔者在教授曲式公共课时,深深体会到曲式课与和声课、乐理课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和声课,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首先,在曲式课的实际分析中,学生不能熟练地分析出和弦功能以及调式调性;其次,曲式课中所涉及到的和声远远不止和声公共课讲授的一级关系转调的范畴;再次,单纯的四部和声写作已很难适应曲式课的需要。 因此衔接好这三门课程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把三门课程衔接好,达到最佳效果呢? 首先,这三课应该由一位老师来贯穿讲授,这样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兼顾其他两门课。如在乐理课的讲授中,对于调式调性的分析,除了单声部旋律外,还应加强由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的主调音乐的分析。同时还可以把曲式课中,涉及到的重复、再现、模进等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在乐理课中讲解、分析。而和声的学习,应以谱面的和声分析为主,并且一定要结合曲式结构分析。 其次,应该把这三门课的课时重新调整分配。目前沈阳音乐学院乐理课、和声课和曲式课这三门课,由以前的2.5学年变为2学年,其目的就是要把这三门课融为一个整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学习效果达到最高。但就目前学时分配,笔者认为不太合适,乐理课36学时、和声课72学时、曲式课36学时,乐理课学时过长,而曲式课学时过短。把乐理课的学时减缩为16学时左右即可。因为在入学前,学生都系统地学习过乐理,有的学生学过若干遍,而入学后再让学生重新学习,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没有热情。如果一味地加深乐理的难度,可能会出现死钻牛角尖并且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不实用,要么就是涉及到了和声、曲式其他学科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用16学时把乐理复习一遍,足矣。 在和声课的72学时中,用36学时学习四部和声写作,范围到一级关系转调的程度,虽然时间比较紧,但还是可以做到。在后36学时的学习中,主要是和声分析的学习,分析的深度可扩大到和弦外音及远关系转调,曲式结构掌握到单三部曲式的程度,并且分析的谱例尽量以完整乐谱为主。这样经过72学时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小型曲式的结构分析、和声分析、调式调性布局及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等,为大型曲式的掌握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在曲式课的学习中,能够适应授课的难度及节奏。由于曲式课涉及的内容多,难度较大,把乐理课剩余的课时,加入到曲式中,使曲式课的学时扩展到60学时左右,这样时间就比较充裕了。通过学时的调整,把乐理、和声、曲式三门课程的讲授真正地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为研究生入学及读研期间 曲式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然而,要真正去实施曲式公共课的改革并非易事。改变多年上课的模式,一下子恐怕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还有,新的理论体系的确定、新的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订、谱例的选择、分析的范围都需要一个重新梳理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对教师的知识也要求提高。 四、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 曲式公共课教学改革,还要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分析谱例,通常要说在多少小节,是谁的重复、变奏、模进、减缩、倒影等;在多少小节处,第几拍,是什么音,和弦是什么,这样分析起来特别麻烦,而且有些学生经常不能及时地找到谱例位置,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及信心。通过课件及展示台把谱例、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方便、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一改大家普遍认为呆板、机械、缺乏启发性、缺乏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把枯燥乏味、被动学习的习惯变为主动,并且教师利用先进的备课工具进行备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且教案还可以永久保存,方便了教案的再利用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自制课件时,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变枯燥为有趣,因此自制课件的过程也是对知识重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使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如果所制作的课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那实际就失去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意义。 但在教学中也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即使水平再高的多媒体课件也代替不了整个教学,它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情绪的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任何形式的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就目前而言,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既然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在运用中就不能过于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喧宾夺主。 教育专业论文:对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方式研讨 1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当前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追根溯源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社会需要严重脱钩,面对这一越演越烈问题,高等教育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将实践真实地引入课堂,而不仅仅是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已。学生只有真正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具有交通运输方面的能力,才会被用人单位接受,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养成善思考、会分析、能应变的能力,了解知识转化为生产技能、社会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还能有助于学生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熟悉生产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开阔视野,提前实现社会化。才能有助于学生就业相关的各种能力的形成,才能逐渐减轻我国大学生严重的就业压力。 2将理论联系实际融入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改革教学方式 目前,从我国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式为主,但是这种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课堂教学应设计出一种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现实的虚拟环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运用交通运输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寻找理论和现实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起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效果[2]。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授课老师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重要事件与项目的精心筛选,提炼出一个个案例,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集文字、图片、音像与模拟软件为一体,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原理剖析这些案例,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加强师资力量 建设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离不开一支有力的教师队伍。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毕业于以基础理论教育为主的名牌老大学,往往实际动手能力不够强,所以除了要鼓励教师多组织研究项目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在行业组织和机构中兼职,鼓励他们在规划、设计、综合调度与运筹学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对现有院校中进行职业实践和教学培训的中青年教师给予资金帮助与时间上的保证,支持各种途径的进修学习。并聘请相关专业部门的高水平人才进行讲座,组织青年教师们进行谈论,共同提高专业时间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打造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3]。 2.3重视实验教学 总所周知,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的相关模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拥有相关的独立实验设备,所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教学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是很高的。授课教师必须通过实验室的仿真模拟,真实的表现所学内容,使学生真实的感受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从中找出某些设计方案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分析其原因,并进行改善分析。所以,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就显而易见了。学校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保证实验室设备的购置与更新;其次,需要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教师,熟练掌握所有的设备应用;最后,实验室应随时开放,欢迎广大师生去实验室进行实验,并在实验中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4增加社会活动和实习的机会 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它是一门动态的专业,许多课本上学到的东西由于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渐的淘汰,所以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课堂上的教学,应该增加社会活动与实习的机会,组织学生去一些规划院、交通局、枢纽站进行实习,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动态的结合在一起。并可以明确一些当前的社会需求问题、与一些相关领域的空白知识,为以后的科研方向与就业方向做准备。并且,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交通运输专业,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精于分析、懂得应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提前了解社会生活,开阔视野,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5改革考试方式,组织模拟竞赛 传统的单一的、闭卷的考试方式过分的追求同一的标准答案,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只是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考笔记,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真正考核出学生的真实实力。所以,应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除将课堂讨论、上课出勤、综合表现等内容纳入平时成绩外,还应该增设调查报告、实习心得等考试内容。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模拟竞赛,可以通过以对某路网规划,或某枢纽的选址规模等研究为课题,进行模拟竞赛,全体学生参与,专业的相关教师们进行审核并打 分,最终以一定的比重记入考试成绩。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进行评分,充分、客观的反应了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多方面的考试,也增进了学生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3结论 本文以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为主线,深刻分析了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几点意见。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完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惟愿此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中来。 教育专业论文: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在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背景下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采取改变原有课程体系、改变教师声乐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完善声乐教学条件等办法 , 旨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声乐教学是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 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 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大连大学几年来积极进行声乐教学的系列改革 , 旨在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一、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历史长期以来 ,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 , 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点。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 ) 正式出台 , 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 重视音乐实践 , 提倡学科综合 , 鼓励音乐创造。 《标准 》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 , 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 , 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 , 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 更新教学内容 , 实施多样化教学 , 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 , 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 . 大量扩招 ,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 , 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 , 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 . 专业能力不强 , 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 合格 ”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 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 . 过多注重技术训练 , 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 , 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 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艺术类学科 ) ; 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 , 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 . 声乐教学内容单一 , 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 , 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 , 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 , 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 , 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 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 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 , 提升精神境界 , 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 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 , 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 , 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 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 . 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 , 并正确地规划设计 , 这是教好学好声乐 ,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 . 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改变原有课程体系 , 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 , 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 , 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 , 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 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 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 ,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 , 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 , 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 , 立案备课 , 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2 . 改变教师的声乐教学观念。 专业声乐教学正处在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 , 市场经济体制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 , 培养专业音乐人才 , 切实提高教师声乐教学观也成为必要的趋势。 教育专业论文: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练琴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通过巩固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练琴的兴趣、排除常见的心理障碍等论述来对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展开一些探索。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练琴兴趣积极性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对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要面临着练琴和回琴。一节钢琴课中学生回琴效果是否好,主要是要看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练。由于键盘是一门技能课,所以在这两方面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练也是非常关键的。曾记得一位学者用过这样一个划船的比喻:教师只能指给学生划船的方向,但船桨是掌握在学生手中的,所以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关键是在于学生是否努力去划了。确实,学生练琴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技能的掌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一、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这个专业意识应该是学生去练琴的一个指导思想,也是学生练琴的一个最基本的 ! 二、激发学生练零的兴趣 首先是课堂上教师的范奏。因为接受任何新事物,意识上总是先入为主的。一首乐曲,教师范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每一次范奏都能做到认真、严格、规范、有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第一次听到时就能感受到乐曲之美,并能产生我也要把它弹得像老师这样好听的想法,这样,学生最初的练琴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范奏始终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在音乐方面适合学生的境界,又要寻找比较简易的技巧解决方法,因为过于华丽或者过分细腻的解决方法都是学生所难接受的,而且也会影响学生课后练习的自信心。其次是教师的讲解。因为一首乐曲,光使学生觉得好听,但练习起来却困难重重,那会大大削减了刚开始想去好好练的兴致,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仔细备课,分析教材、在指导练法时能把学生练琴时将会出现的难点一一列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给学生解决这些难点的具体的并适合学生能力的方法。再次是要培养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有一首由歌曲改编的乐曲《小白船》,旋律很美,一般学生都会唱这首歌曲,我就试着让学生回忆原来的歌词内容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内容去理解想象这首乐曲,使学生从旋律中体会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学生课后练琴的积极性都相当高,在回课时学生也都弹得相当不错,都能够进入到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中去。因此,让学生在练琴时能感受音乐之美,是可以使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不致产生乏味之感。但是音乐作品之中的美,需要教师先要去领悟、洞察、创造,然后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去寻求和感悟:(1)领会乐曲的风格美;(2)建立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联系的美;(3)掌握乐曲的节拍与节奏型的规律美;(4)把握旋律的趋势美;(5)熟悉乐曲中对称与对比美等。从美学角度看,也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才能有创造美的欲望。因此,在钢琴的教与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到作品中的美,使美的种子真正埋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将会由苦学变为乐学,练琴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会高了。 三、排除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练琴的积极性,这些心理障碍有许多种,如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别人弹得好,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就容易产生越差越不想练的恶性循环,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平时的回课中,不要总是归咎为学生主观不努力的结果,而应该耐心地去听学生弹奏,适当指出优缺点,并以理解为出发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为学生考虑,告诉他们努力的方向,使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正在进步,从而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练琴时的互助习惯,因为学生一周只有一次钢琴课,其余时间只能学生自己练习,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在练习时有时会出现错音或错节奏,但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此时,班组里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就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能及时纠正错误。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一进课堂回琴,自然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平时练得好好的,这下子却弹砸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平时练琴都是白练了,从而练琴的积极性也大大削减了。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去克服这种情况,使学生有兴趣继续认真练琴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期间,教师要和蔼、耐心,并要有鼓励的目光,使学生能心平气和地回琴,在学生的弹奏过程中也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看一个地方弹错了,马上就严厉批评。键盘老师的耐心和爱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琴,这样会间接提高学生平时练琴的积极性。其次,指导学生在日常练琴的同时加强练习心理适应力,比如,平时练琴时给自己录音,多请些同学站在旁边听等方法,有意给自己制造压力,然后逐步去适应这种压力,或者平时练琴时进行情景设想,想象中就在课堂回琴,老师和同学都在听的情景,这样,慢慢地,这种感觉逐渐适应,能让自己放松下来,发挥便正常了,既然发挥好了,那么对下节课也自然有信心了,也就形成良性循环了,当然平时练琴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确实,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练琴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教育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当前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培养创新型的高等学前美术教育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对我国高等学前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型的教育人才来,这也是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一、教师具有创新思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型能力的学生。 教师具有创新思想,首先,要有不断探索,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的意识。能经常给自己提出新任务、新课题,树立不断追求新事物的思想;能有大胆改革、不断完善新目标的精神;更重要一点是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把自己的灵魂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塑造学生灵魂,也是塑造教师灵魂的过程。去年,陕西师范大学附中语文老师杨林柯的给家长和学生的万言信,给笔者带来了很多触动。他们是让自己的灵魂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以为学生前途负责的高远理想、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创造力在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笔者认为,像杨老师这样有理想、有行动、有创造力的老师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楷模。 其次,教师具有创新思想,还表现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能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并用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和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技能等,适时地运用各种新颖的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力和教学中的青春活力,也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型美术教育人才。 二、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学习兴趣的关键 创新教学不是一句空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的教与学,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首先,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兴趣,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充分感受、去体验,让趣味的内容、美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要去学习”,而不是“让我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在众多幼儿园的观摩、调研的实践活动中,结合该校学生培养目标和需求,创建了适合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大纲。例如,在进行色才构成的练习与运用,把先修课程中的简笔画的内容与色彩构成的练习相结合,同时以主题创作的方式,如四格、或六格简单的简笔画造型设计以春夏秋冬为主题元素的简单连环画,并用基础色彩构成的要求搭配画面色彩等,这样新颖、有趣、实效又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再通过点评与评比学生作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希望能再多增加美术课课时。 其次,理论课结合实践课,实践课结合设计与创作,让学生从接触一个新理念到实践应用,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新知识及时地通过思维转化为创新设计能力。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爱上美术课,让他们把上美术课当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只要学生对美术感兴趣,就会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变为动力。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才会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平台。 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思维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一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诱导,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如笔者前面所提到的陕西师大附中语文老师扬林柯在给学生和家长的万言信中就提出:要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指出这是培养创新人才,使学生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关键。笔者认为,现在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多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致使创造性人才相对缺乏。以往的美术教学也通常是一味地临摹范本,缺乏创新性培养和个性化思维的理念。学生的作品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只是一些僵化的、教条的模仿。这种美术教学,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创新人才能力的充分发挥与施展。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而创新性人才最显着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以及多元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教师就是要在指导学生绘画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由,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表述什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授简笔画时,就有意采取让学生任意想象、大胆思维设计自己作品的方法,如给学生出题画一个面带笑容的儿童头像,学生们就绘画出造型各异的各种头像,或形态可掬,或生动活泼,甚至有些学生一人就设计出三四种笑容的画面。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夸张、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有趣的形象作品我们都应加以赞赏与鼓励,让他们勇敢、大胆地无顾虑地画,敢于表达和表现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排除学生创作时的一切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完成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掘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每一位教师还应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正视其差异,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另外,作为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诱导学生运用一双画家的眼睛,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这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想象力,从而发现美、创造美的必备条件。 四、具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而压抑的环境则会扼杀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关键,就是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应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教师应运用良好的情感引导方式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渴望去探究新知,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继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关爱,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就是推动学生创新和自主探究的最大动力。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课堂,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开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也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放飞思维,才可能去探索、创新。 综上所述,要为我们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们需要的是更加不断地探索进取,创新改革,不断研究出更适宜与教学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多种教学方法与思路,使我们学前教育的美术人才具备更优秀的创新能力,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好地长足发展。 教育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和实践 分析了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研究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工程教育认证情况。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法措施及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设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我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工、理、农、林、师范等学科。各校每年招生人数不等,最少60人、最多可达60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隧道与涵洞工程、铁道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安装工程、矿山建设、交通土建等行业的建设工作。土木工程专业适应了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居安思危,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从业范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取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设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毕业生基本规格在德育方面:热爱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文明礼貌、心理健康、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智育方面: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标准,形成健康的体魄。在素质教育方面: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 (三)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上看,教育部1998年专业目录设置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专业的拓宽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宽和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应充分反映各校培养特色。对此,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 500学时之内,其中公共基础课不低于5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占30%和10%左右,剩余10%由各院校根据自己特点安排。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并规定课程总量中至少应有10%左右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从必修课程来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构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共同的专业平台,为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和毕业后在专业的各个领域继续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这部分课程包括了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学、岩土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6类课组。 二、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长期以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土木工程师注册制度。为使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能够符合土木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要求,在全国统一质量标准, 1993年建设部成立了“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对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保证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基本质量,更好地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加强教育界与工程界的联系。并且,使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符合国家规定的申请参加注册师考试的教育标准,为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互承认同类专业的学历创造条件。 教育专业论文:浅析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 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3.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教育专业论文: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日益突出,心理疾患逐年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将会有更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要求医生不但要掌握人体科学,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还要了解新设备新技术的运行原理,具有捕捉分析不同病人心理变化能力,善于沟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能力。医学双学位教育为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由于医学院校专业单一,专业性较强,教学资源不足,双学位教育开展相对滞后,甚至有些单独设置的学校尚未开展,不利于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本文就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意义、组合形式及注意事项做简要阐述,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双学位教育的开展。 1、开展双学位教育的意义 1.1 开展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学双学位教育就是结合社会对不同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英语能力强,计算机知识丰富,掌握法律、心理、管理学等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专业技术好,知识面广,且知识结构合理,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2 双学位教育是彰显学生个性、就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专业流动性非常小,学生一但被录取到什么专业学习,一般是不能够改变的,这种做法虽有利于稳定高校教学秩序,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1]。加之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明确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到学校后专业又不能够改,只好硬着头皮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不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双学位教育开展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主修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更多知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2100万,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空间和自由度很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是他们的唯一,他们更喜欢实践能力强,善于沟通,团队精神好,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双学位的学生无疑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就业机会显着提高。 1.3 双学位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大学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外,应注重内涵建设,双学位教育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越来越被高校领导重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根据相关精神收取一定费用,弥补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学校的发展。 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的几种组合形式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第一专业,即指学生入学时所选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第二专业,即指学生入学后兼修的专业)而获取的学位。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市场,需要懂管理、通法律且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与高科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辅修学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临床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具备管理学知识,管理基本技能得到较好锻炼,这种组合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2)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有些心理疾病是无法通过药物治愈。这种形式为医学人才解决人们心理障碍提供了有利条件。(3)临床医学专业+英语专业:就目前而言,西方国家医疗水平较高,能够阅读外国文献的医生就多一条信息来源的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先进技术先进理论。(4)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通过法理学,宪法,法社会学,中国法制史,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劳动与社 会保障法,刑法分论,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3、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达到本科双学位教育目的,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应做好如下几点。 3.1 大力做好双学位的宣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双学位政策已不是新生事物,早在80年代很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始实行,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就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太少,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双学位”。为保证双学位教育质量,学生真正受益,一方面要加大双学位的宣传[3]。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解答,印制宣传单,师兄师姐介绍经验,邀请刚参加工作同学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使每位学生了解双学位制度,了解各个辅修学位情况、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一经确定,就是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学生根据职业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修读学位,更能够实现双学位教育的目的,同时避免因随意选择而导致中途退出,无法获得学位等情况的发生。 3.2 合理安排工作,优化师资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辅修学位的课程除和主修学位课程相同的外,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教师产生抵触,而且有些教师正常情况下课已经很多,根本就没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再教学,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难以承受。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双学位课程精心安排,尽可能的安排教师教学相对较松的时候开展,要优化师资结构,让年轻的教师多承担些任务。除课时酬金外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外出进修、职称晋升等优先安排等,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各积极性,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 3.3 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双学位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家没有对其提出相关管理制度[4],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建立相关制度,确保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管理,做好修读学生的筛选,设立课堂签到制度,督促学生学习。另一面要加强考试管理,不能因为是辅修学位,或学生另外交了双学位修读费就放松考试制度,要按主修课程一样对待。第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对课堂的巡视,对教师备课情况不定期检查,对双学位教师实行竞聘上岗。第四,通过网络教学,教师答疑、定期辅导等多渠道为学生自学提供条件和便利 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复合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教育专业论文: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摘 要:文章以香港历史为背景,以各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内容、演奏技巧、作曲技法、电子音乐等方面的研究,指出香港音乐教育在技巧或技法上模仿欧美,忽略了理论和修养方面的培养,对中国音乐和欧美音乐以外的音乐文化,仍然未够重视。并以此探讨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论文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政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 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1.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成立于1965年的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是香港专业音乐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学府,目前设有:(1)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2)兼读学士课程。(3)硕士、博士学位课程。现简略介绍如后。修读三年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本科生,在毕业前至少修毕123学分。除特别注明外,所有科目均为学期学科目:3学分,每周授课3小时。凡属两学期科目,第一学期科目是第二期之先修科目。供选修的科目如下:合唱训练(1)至(8)、音乐术科(1)至(16)、中国戏曲专论、音乐之材料与结构(1)至(3)、音乐学导论、西洋音乐史(1)至(4)、对位法(调性及现代)、曲式及音乐分析(1、2)、配器法、听音训练(1、2)、乐器教学法及作品研究、中国音乐历史及理论(1)至(3)、中国民歌专论、世界音乐导论、中国说唱音乐专论专题研读(1)至(4)、西洋音乐史专题(1、2)、毕业音乐会、音乐讯息科技、室内乐(1)至(8)、电子音乐、当代亚洲音乐、指挥学、20世纪音乐材料与技巧、中国音乐历史专题、圣诗学及比较礼仪音乐、记谱及分析法概论、作曲技巧、中国音乐专题研究(1、2)、对位法(调式)、圣乐专论、作曲(1)至(3)、西洋歌剧专论、中国器乐专论、管弦乐团及管弦乐专论、管弦乐合奏(1)至(8)、记谱法、19世纪前的演奏传统。 据统计,中大音乐系本科毕业生在海外考获博士学位的约在13%,考获硕士学位的更多。有毕业生现任教于美国密芝根大学和夏威夷大学、香港大学、中文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及教育学院等;还有些毕业生任职于电台、电视台、香港政府音乐事务处和教育署以及其它艺术及行政机构,或从事专业演奏及作曲工作。除一般中、西音乐基础科目外,专研范围包括理论、作曲、演奏、欧洲音乐史、民族音乐 教育专业论文:对非哲学专业学员哲学教育探索 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从哲学原典中抽取学生感兴趣的哲学理论来讲解,原典即为原着与经典,哲学思想在原典中才有深刻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要将教材与原典结合起来讲解。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所以不要把哲学当成单纯的知识来传授,那样会把哲学教育教条化,会显得生硬与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困难,给学生带来厌学情绪。适当举办哲学论坛,让更多的非专业学生参与进来。论坛可以课上举行,也可课下举行。举办论坛的好处可以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模式,而在论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把内心的思维火花撞击出来。论坛主题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哲学论题,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哲学。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而论坛里可应用这些理论解释与解决学生切身的现实问题,这样哲学教育便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会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哲学总在“天上”而不在“人间”。引导学生对哲学经典的理论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课堂讲授与论坛的开展往往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自发的学习状态到自觉的学习状态转换。不能只泛泛讲些哲学理论便完成教育任务,还要将学生引导到独立阅读哲学经典的层面。这个教学层面很少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往往完成正常教学要求便放弃对哲学的继续学习,从一定程度上看,如果到此便完结我们哲学通识教育,那证明我们的教育并未成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志趣的学生引导他们阅读相关哲学经典着作,比如针对理工类学生可引导其阅读关于经验性及科学性强的哲学经典,针对文史类管理类等学科同学可引导其阅读人文性强的哲学经典。在阅读过程中讲究方法也非常重要,不要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要和自己的切身经历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阅读,另外应进行读书笔记的梳理。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来说都将有益处。 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目标探析 进行哲学通识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在对现实进行肯定性的理解的同时还要进行否定性的理解。这一点对非哲学专业大学生非常重要,这种批判思维不是培养学生对一切都进行任意批判,而是要学生不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模式,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大学生往往接受的是现成的体系化的知识形式,这种知识本身是否真正符合学生成长和成材,是否真正对人生起到有价值的指导作用,另外以何种眼光来看待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发展前景,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哲学批判性思维来指导。培养学生的哲学品格。这意味着不要使人永远停留在现实的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人生和社会发展,要从形而上的高度来反观现实反观人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把目光放在远大的未来,社会是有广大发展空间并大有可为的。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要使自己的生命质量提高和完善,要有对人生理想持之以恒的追求,另外,需要建立起坚定的信仰和有所归依的精神家园。这样就需要依据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反思性、批判性、求索性的品格来支撑学生培养,实现人生目标。要把哲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哲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具有哲学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推进哲学的应用性。这绝不是说要把哲学降至一种实用主义层面,其实哲学本身永远不会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哲学就是思想所把握的它的时代。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哲学知识地同时应注重自我内在素养的提升,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意味着人不但要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创造精神财富,这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教育是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的。从总体上说,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要“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其目的与结果都是要提升理论境界。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决定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也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这意味着,哲学是每个人的‘终生大事’。”[2]作为通识教育形式,哲学通识教育仍然要不断探索新形式和新内容,并且和时代本身发展相关联。 教育专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就业 教育创新 师范 文秘 [论文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基础上,针对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方向,另一类则是文秘方向,本文就这两个方向的就业教育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教育专业论文: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探析 使小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特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 因此,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全面的人文素养、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健康的德育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研究技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系统的培养和培训。 二、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以及时代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1.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还包括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等。 2.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班集体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互化的技能、人际交流的技能等。 3.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情操、信念和道德操守,是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源于中等师范教育的新专业,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方式上既要吸收高师其他专业的长处,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又要注意保持中师的传统优势,注重学生“三字一话”等职业技能的训练。从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综合的知识能力和系统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素质的训练。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专业素养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专业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素质的训练。为此,学校要让学生了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解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当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 2.整合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识素养 适应小学课程改革需要,整合相关类课程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学识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的“中文专业”,形成了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的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要相对宽厚一些,因此需要对相关类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了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使他们充分掌握小学课堂的教学规律,从而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学识素养。 3.使学生掌握较为实用的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科的专业化技术水平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反映了学生运用已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学会做小学教师。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的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和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教育能力。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能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应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要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例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得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4.采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应由过去的“作为技术员的教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全面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在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变得日趋明显。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修养,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 认识教材、了解学生,教师应加强研究意识,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要使学生成为有专长的小学教育“行家”。首先,要使其精通“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两方面的专门知识,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其次,从一入学起,就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训练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研究的习惯,使之掌握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试行“导师制”,由学有专长的导师带领他们从事一些课题的研究,以此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当下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教育制度、学校、学生、教师、教材等)进行思考、讨论并形成心得体会,可以利用教育见习、实习等专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自由多样的途径进一步深入了解;通过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形式逐步完善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教育专业论文: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因为它不像法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还担任着提高全民族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挖掘。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并非要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 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教育专业论文:从网络新闻传播特质看专业人才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一种非常广泛的传播方式;网民的急速发展奠定了网络新闻传播成为主流传播的基础,它取代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如报纸、广播等,从非主流传播地位上升到主流传播地位。这无疑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究竟要怎样的专业才人才可以适应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其进行讨论。 一、网络新闻传播特质 网络新闻传播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新闻传播,只不过其载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而是新时代的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通过这些载体形成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变得模糊、不明确,传受关系不在是单向的,而是受众与传媒双向交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新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意见,从而影响到他人,微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今网络传播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不得不加以重视。它的传播速度快捷,并且传播便利,不受空间的限制。像世界瞩目的奥运会,无论在何地举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出来,实现新闻传播的全球性特征。并且传播的方式往往也并不单一,不像报纸只是通过纸质、文字和图片来进行传播,也不像广播通过声音来传播,更不同与电视单一的声像传播方式。而是融合了多种方式,多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动画、影像多种方式并存。 传播的快捷,也直接带来了大量的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广泛、涉及生活、社会、人文、科普等等,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但同时也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的新的挑战,过多的信息量会使广大群众难以分辨是非,无法确定其真假,从而导致网络新闻传播混乱,影响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群众对其权威性有所保留。 二、专业人才教育 面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新方式,笔者认识到其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了挑战,边缘化了报纸、广播等传播方式,成为了主流传播主体,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迎接这种挑战呢?笔者认为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这种培养不在是单一的、传统的培养,而是要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与时俱进。 1.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人才培养,都对其自身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在专业上,更应该表现在思想、生活等等方面。作为新闻传播者,要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坚定的思想原则,忠诚的政治素养。在面对网络新闻传播复杂的情况下,这些条件必不可缺;试想在面对众多的新闻时,怎样正确的引导群众,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对传播者都是十分大的考验。新闻传播者要对新闻内容,有着正确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全球化的急遽发展下,英文也成为新闻传播者的必修课,想要获得传播第一手的信息,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英文水平。并且要知法懂法,这种法律不仅仅是中国的法律,也要懂的国外的法律,只有知法懂法了,才能正确的判断出新闻内容的正误,从而正确的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总之,只有新闻传播者自身素质上的去,才更有利于新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 2.那究竟怎样才能使得网络新闻传播者具有高素质呢?这就对专业人才教育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新闻传播者不能像从前一样只注重人文,而不注重其他学科,当代的网络新闻传播不在单一的属于文类,而是一种文理交叉的学科。这种性质上的转换,让我们不得不对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网络新闻传播中,网络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对计算机的水平提出了要求,不在是你会写稿子便可以进行新闻传播,只有懂得网络技术,利用视频、动画、文字等等多媒体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这就要求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不能只看重文学素养,同时也要文理兼顾,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文理兼顾的基础上,还应该认识到网络新闻传播者也要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领域有着相应的理解,网络新闻传播不能只掌握专业内知识,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只有凝聚各个领域的精华,融会贯通才能更的做好网络新闻传播工作。 3.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就是要注重培养的方式。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已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但这种规律在实践中,向我们表现出来其缺点。传统的培养方式并不适合新生的网络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成长。纵观当下的各种学府,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体系,有的只按照新闻传播者进行培养,有的也只不过加入了计算机教育,甚至对于这门学科,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在课程体系上也明显十分混乱,公共基础知识、专业课知识等包含的内容复杂、混乱。这都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且,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也向我们揭示培养方式需要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不适合“专业”培养,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进行培养,才更有利于网络新闻传播的专业人才培养。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现今许多大学生都感觉在大学上所学,和到岗位上所做,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一无所用,空有一腔理论,却只能纸上谈兵,这种不能学以致用的现象并不少见,想要减少这种现象就只有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力度,可见只有实践才能更好的进行培养,只有实践才能验证其成果。培养方式的创新才能产生更多网络新闻传播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三、结语 快速发展的网络新闻传播,无疑是一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成为主流传播主体,对于怎样做好这项工作,是对其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考验,这种传播方式的壮大依靠的是人才。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从根本上变革,迎接网络信息时代的考验。
课程设计论文:基于Moodle的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1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是一个英文缩写,其英文全称为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澳大利亚教师 martin dougiamas 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软件,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 internet 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moodle 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moodle平台的界面简单、精巧,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课程列表显示了服务器上每门课程的描述,包括是否允许访客使用,访问者可以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搜索,按自己的需要学习课程。moodle主要包括以下功能:课程管理、作业模块、聊天模块、投票模块、论坛模块、测验模块、资源模块、问卷调查模块、wikis模块和互动评价模块等。 在中国,moodle既音译又形象地被翻译为“魔灯”,意即能为教学带来福音的神灯,并且被越来越多高校应用于网络教学。与传统的直接把教科书内容完整呈现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课程不同,本网络课程利用moodle分为不同学习专题,有针对性地挑选教材上有重要衔接作用并且大部分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释,使得学生不仅限于课堂时间学习,教师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长时间重复同一个知识点。 2有机化学网络课程的模块结构和功能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认为,网络教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3类,即以课程内容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型、 以教学活动管理为中心的教学模型、以学习社区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型。有机化学网络课程采取的是其中之一或者两种、甚至三种结合后的教学模式,以下对有机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模块结构和功能进行简要描述。 2.1界面设计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网络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材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其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一个美观舒适、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的用户界面,务求从学生一打开课程界面就能立即吸引学生继续自行浏览。moodle自带多种风格的主题包,本网络课程选择绿色为基调的“pattern_40”作为主题风格,并且自行设计的各专题标签图片均使用与绿色相近的颜色进行搭配,使得界面色调统一而且美观舒适。考虑到学生面对电脑屏幕容易产生视疲劳,因此所有素材尽量不选用强烈刺眼的颜色,均选择色调鲜明柔和的浅蓝色系、浅绿色系和浅黄色系进行搭配。除文本中需要特殊注明的少量内容使用红色字体外,大部分强调的内容均使用加大字号、加粗字体或斜体字等文字效果表现。为了方便学生使用,课程中设计了图片按钮超链接,目的是链接各个相关知识点或者便于回到上一级活动目录,而不是返回初始专题目录。 2.2专题设计 本网络课程由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应章节设立课程专题并制订学习目标,在每个专题前提供学习建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每个专题下有不同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即该章节的各个重难点,各活动主要有活动目标、活动建议、活动内容、活动任务和扩展资源等。本网络课程中目前设计的专题有: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亲核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等。以“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为例,本专题的设计为了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因为其中的许多知识点,如:“结构决定性质”贯穿着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而往往学生不重视绪论课的学习,忽视绪论课中有关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本理论,进而感觉有机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到后面的章节随着反应式的增多而出现记忆混乱,甚至放弃学习有机化学课。若学生重视课堂上的理论基础学习,课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学习网络课程中该专题的内容加深理解,不仅可以在随后的学习中逐渐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程度,更可以增强有机化学的学习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2.3活动设计 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明确该活动针对的知识点有哪些,阅读活动建议后能更好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顺序进行自主学习。在活动内容中,学生可以阅读到知识点相关的文字性材料,通常这部分文字内容比教材的叙述更为简要,仅仅作为知识点的温习。活动内容中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呈现书面原理和实例分析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学生通过打开分子杂化轨道理论的动画,可以观看sp3杂化、sp2杂化和sp杂化的碳原子,进而理解碳原子和氢原子成键并形成烷烃、烯烃和炔烃结构的原理。 学生浏览完所有活动内容后,必须完成活动任务。活动任务有多种形式,如:测验,练习题、自主设计、投票、作业、心得报告、wikis和专题讨论交流区等。moodle平台提供了测验模块给教师进行编辑,教师可以设计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题型;设计好题目和答案后;学生线上完成题目,点击提交后答案便不能再次修改,同时系统会自动打分和给出参考答案。这样,学生可以马上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完成活动任务的程度。测验模块的局限在于,学生有可能翻阅资料后再答题,所以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moodle是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是一个考试平台,学生使用的目的只是巩固所学知识,并不是完全用于考核。 moodle平台除了实现自主学习外,它更好的是提供了一个师生间交流和学生间讨论的平台。通过教师在活动任务中发起专题讨论,学生用发贴子和跟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热门话题进行回复和答疑。学生也可以利用wikis模块的功能,对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讨论话题,由同学进行解答,实现互助学习。通过这个交流平台,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总结教学经验。 2.4资源类型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网络课程尽量少使用文字性素材解释知识点,而是大量引用多媒体素材,如视频、动画、ppt等资源。部分资源由教师使用flash、powerpoint、photoshop等软件自行设计和制作并上传到课程服务器供学生浏览和下载。其余视频和动画则引用外部链接,如优酷网或土豆网的视频资源,再利用moodle自带的网页编辑器内嵌代码;这样,视频不用跳转到引用的网站页面,而是在本网络课程网页上直接播放,精简页面。本网络课程还引用了麻省理工大学开发课程的视频链接作为扩展资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浏览,加强专业外语的能力。 2.5考核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使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有机化学的习惯,本网络课程进行适度的考核。每个相关任课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网络课程的入口和使用方法,学期末,教师根据学生的网络课程作业的质量及完成活动任务的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占课程考核平时成绩的30%~50%;由于平时成绩直接影响期末总评,因此可以促使学生使用moodle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3结语 本文利用moodle平台,对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课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设计出美观友好、层次分明、操作方便的课程界面和多种师生交流模式。通过师生互动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取得一定的成效。当然,课程设计因为种种原因,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课程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关键词:化工原理 课程设计 教学质量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与化工原理课程相配套的一个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章从理论学习、实验设计、设备选型、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等4个方面 总结 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化工原理主要介绍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设计 计算 等知识ti.-i,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理论公式的推导和经验公式的运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应教学内容后所安排的教学环节,不仅与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紧密相连,还要运用计算机编程.autoc ad机械制图、化工仪表自动化及操作控制、化_l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制图等先修课程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实践训练阴。该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系统训练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和 文献 资料利用能力,逐步培养其工程意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二(.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塑造学生良好的设计理念。 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掌握厂程技术人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工程素质,比如工具书、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使用,经验公式和经验数据的选择,专业文献资料的查阅、设计成果的分析判断等等,因此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_l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总结,更是对化工原理和化工设备课程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本文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总结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1 加深学生对“三传理论”和单元操作的理解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是化工原理的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课堂实验、课后练习、练习辅导等方面增强学生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任务较繁重,学生自觉完成课程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单元操作的设计,愁一个设计任务一般均涉及物料衡算、热.衡算、相平衡关系、传热传质速率关系等典型单元操作的基本内容,经历流程设计到!几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因此学生在具体设计中必须全而理解和应用“三传理论”,并选用合适的单元操作过程。过程必然影响结果,课程设计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有效地督导学生加强对理论学习内容的消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培养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的培养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学习化工原理课程时,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和参观等教学手段,学生熟悉了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但大部分同学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有针对性地选用部分化工原理中常用的单元操作,给学生下达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所确定的主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设计_l作。如,为加强学生对干燥单元操作的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离心喷雾干燥塔或设计气流干燥器。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涵盖一个完整的工段,为此学生需完成不同艺的方一案选择、设备选型论证、工艺计算,并根据计算与生产经验进行主体设备结构设计,然后确定设备总体尺寸、管口尺寸与方位,还要求进行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最后绘制主体设备图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过程训练效果表明,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提高工程设计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为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设置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使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重要一环。每一个设计任务均涉及相应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并经历流程设计到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由于安排课程设计中只有任务而没有参数和条件限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设计线路,设定和收集操作参数,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 经济 效益是判断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设备建设费和使用操作费是其中的关键,而设备费和操作费的综合考虑也是贯穿于化原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精馏操作是化_工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其中物料的回流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参数c合理的物料回流比应使操作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之和最低在该单元操作中,操作费用主要取决干再沸器中加热蒸汽消耗量及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消耗量,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增大。设备折旧费主要取决于精馏塔中再沸器、冷凝器等设备的投资费,一般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降低。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设备折旧费和操作费的关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公式应用和数据运算能力,同时学会了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体会到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4培养创新能力 在完成化工原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有余力,且对化工原理问题确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小组创造条件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即结合科研任务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在设计过程中严格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有效地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工艺设计 计算 之后、整理设计说明书之前,要求全体课题组进行交流和 总结 ,即每个设计课题组里选派1-2名学生代表,将本组设计情况在交流会_[向全体同学和指导老师进行汇报。交流时要求主讲人用图表、数据、结论等工程术语表达自己的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着重讲解自己设计的特点,对设计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突出自己的创造性。交流过程中,指导老师也主动指点设计要领,并对进行设计进行合理评价。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收获不仅局限于自己所做的课题,对其它设计课题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5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课程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了其实践能力,也提升了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其中,课程总评成绩优良率由以前的20%左右提高到30%左右,课程设计成绩优秀率由16%上升到23%。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如2008届的3名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参与一家饮料工厂的设备改造,在设计中他们主动提出自己的观念,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具有良好应用效果的方案。近几年,每年都有学生参与教研室中老师科研项目的设计工作,并能提出具有价值的建议。 课程设计论文:试论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探略 论文摘要: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向提升质量内涵发展为宏观背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的视野,对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模式与内容设计以及应注意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出能力本位,开发设计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笔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的视野,对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三段式”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内本专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并进行压缩复制,此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理念,但仍沿用学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立的“二元”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在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以廓清技能体系为特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但课程体系的变革仍停留在简单的课程组合,没有实现能力本位的深层重构,学科本位痕迹依然很重。三是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这次课改可以说真正显示了高职课程从学科本位课程突围的姿态,但由于没能形成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流于形式,在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上,一些专业课程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为特征,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由于急于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对“能力”这一泊来概念的理解不免矫枉过正,很多情况下将“能力”单纯地理解为“岗位能力”,即满足学生当下就业需要的能力,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唯一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通过系统化、整体性思维观照,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独特理解。 对知识的重新审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高职课程反对复制知识,但不等于消灭知识、不要知识,而是重构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寻求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新的课程内容定位与支点。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知识解构与重构,高度融合知识与技能,从知识与技能如何互动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技术的理性认识不可否认,正是技术的独立性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独特品格和形态。但当把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极致时,就可能走向“技术主义”,变成“物的技术”,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和职业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借助“人的技术”将“物的技术”转换为对社会财富过程的系统把握,以强调技术与技能的不可分性,寻求工作中“物的技术”与“人的技术”的关联。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过程性技术,即以个体自身经验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术——技能或所谓“人的技术”。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关注技术存在向技术价值的转换,从技术与技能如何转换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职业发展的人性关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反对复制技能,反对单纯技能训练,强调综合,强调思维训练,以避免单纯通过拷贝工作步骤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病,寻求职业工作的变动与应对的策略。一是通过对现实具体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具体职业特征的工作过程六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进而掌握指导完成工作过程的思维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训练,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去获取普适的共性。二是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同一范畴载体的设计,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工作特质,从行动与思维如何跃迁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开辟了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新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继承和创新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职业行动”这一复杂活动进行系统化分析,克服了职业能力系统化分析抽象、虚化的弊端,开辟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新途径:一是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技能、行动与思维等高职课程重要概念的厘清与界定,实现了高职课程知识观、能力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课程观在高职课程理论上的内在统一,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程序,具化为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现高职课程理论与高职课程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再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的内在统一。三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情境等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四是通过仿真或真实工作情境的整体化、体验式设计,解决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评价多元化问题。可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一)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高职课程设计总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主要应考虑三方面的层次与逻辑:一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课程模式,如学习情境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型课程、案例课程等;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之间的组合关系,如并行式、包容式、递进式等;三是根据技能与知识的有效整合方式组织和序化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印刷技术专业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下面以印刷技术专业部分主干课程为例,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模式选择与内容设计。 以任务为载体的印刷工艺类课程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包装印刷工艺、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艺类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可根据印刷工艺的明确印刷任务、印刷准备、实施印刷、印刷质量检验等实际工作来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平版印刷工艺》,以“精装书印刷” 单个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递进方式,并结合国家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标准,将知识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技能与知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高度融合。 以项目为载体的印刷综合实训类课程如印前综合实训、印刷机操作综合等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可以选择印刷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按照项目类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学生经过具体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即可较全面地掌握图像制作与处理、菲林输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模块组合为主的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课程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这门课,可以说既是印刷工艺等综合类课程的基础课,其自身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该课程可以印刷机的典型构造为基础,按照印刷机结构组成序列、难易程度、操作顺序等综合考虑,系统提取学习模块,使学生在学完各模块后整体把握印刷机结构,并能结合印刷工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印刷机调节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以问题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印刷质量故障和印刷设备故障两个类别。如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可根据故障性质、类别,以一个或几个故障问题为主线设置学习情境,将课程实施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务操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以解决、处理一个或一类故障为目标,学生完成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后,获得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系统化能力。 以案例为载体的印刷业务与管理类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业管理等课程。该类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可根据实际工作类别、工作环节等设置教学单元,以典型案例贯穿单元内容,并且在每个教学单元后安排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供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课程实施建议进行小组或团队教学,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 (二)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注意“系统化适度”系统化是一个组织构造范畴的概念,本身含有科学化、合理化、优质化、高效化等价值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设法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是在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原则下进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如果不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技能与知识间的结合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的概念过于通俗化,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容一切基础理论,如将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进印刷工艺,就将导致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泛化”,这样的课程设计实际上也是无法进行的。 应注意“系统化可行”“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至少应满足三个基本要求: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案、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即使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某些学习情境,虽然允许其工作结构不完整,但也要具备“工作过程”的特征。印刷技术专业中的印刷概论、印刷色彩、印刷材料等课程并不具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征与内涵,试图将这些课程强行系统化,实际上是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曲解和误读。 应注意“系统化配套”主要是指应注意将印刷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手段的选择、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考核与评价、教材编制、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组织变革等有机结合,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设计论文:基于技能的启发式网络课程设计 摘要:对于职校学生而言,掌握好各种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将启发式教学思维运用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是对“教育新思维”中学生主体化的一种新的认识。本文从启发知识点并用于技能的角度展开对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阐述了职校用于技能学习的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型的设计,并提出了在职高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学习;启发教学;网络课程 所谓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做出对应的判断。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不论是进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还是复习课、习题课的指导,以至在例题的理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时,都应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让学生自己积极地进行思考、写出答案,而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答案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并明确结论,而不应仅是单纯地由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写、学生记。 将启发思维用于技能教学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掌握好各种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将启发式教学思维运用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是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对“教育新思维”中学生主体化的一种新的认识。 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大范围普及,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铺天盖地的网络课程在结合职业教育专业多样性的同时,不该仅仅是课堂内容电子化的新版本,更加应该是注重学生内在知识构建的辅助学习工具。因此,将启发式教育的新理念合理、科学地集成到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学习中时,应更加强调早年苏格拉底“接生婆”的教育思路。在利用网络学习的同时,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反思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以获得对新技能的建构及真正掌握。 用于技能学习的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型 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理论依据,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教学体会,总结和构建了一个针对技能型教育的启发式网络课程设计的模型。 这个网络课程模型的学习过程,不仅从教师的教学模块安排上,也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来体现。下面将详细介绍本模型的运作流程(参见图1)。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模块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逐渐退回到指导的位置上。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扮演一个教学设计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是一个合格的教学协调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讨论学习问题,探索真理。善于观察和聆听学生,适时从学生的反应中挖掘学生可能想到的各种情况,并且给予引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时,需要吃透教学内容,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同时,在这个步骤里,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得出经验。哪些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或是用哪些教学方法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因此,从事直接教学的教师需要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之后,也是教师进行启发性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找出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的知识点。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所教内容进行信息分段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可能的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选出知识点,并且将一些实例和相关的应用案例结合,才能组合成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消化的案例片段。在网络教学里,通常是在实时教学条件下,采取启发式教学效果才比较好。而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自觉或潜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使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网络实时条件下,选好启发的知识点后,还需要掌握好启发的时间,对学生讲述清楚知识的结构。在对以技能教学为基础的教学里,教师需要针对技能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放电影一样,每个步骤都是构成整个技能的一部分。比如烹饪专业教学,为使烹饪实践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师要结合厨房常用的烹饪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并且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在讲“原料初步加工技术”的内容时,如果教师想要启发学生,可以列举家庭中常见的实例,如烧鱼时要去鱼鳞和除内脏,炒芹菜时要摘叶去根等。还有,勺功技法的练习并不是单一的指菜肴在勺中翻过来直至烹制好,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在规定时间里提高菜肴的质量和出菜的速度。只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实践操作中才能逐渐熟练而变得技艺精湛。还有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等学科,教师结合案例进行启发分析,学生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认为教师启发的核心还是需要集齐教师原有的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对比才行。因为光靠想象和凭空的东西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这在信息加工论里也是有据可依的。 技能课程的学生学习模块首先,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陈列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将要重点学习的章节知识;然后将本章教学内容按照以往经验进行模块化处理,分为学习内容模块一,学习内容模块二,学习内容模块三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部分,特别强调教师熟练准确地把握技能知识体系,根据教学预设,将学习模块正确划分为学生能够很好把握的知识。在每个学习内容模块中,安排该技能最常见的应用实例,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得考虑学生可能的认知程度及技能。在操作技能的演示实例里,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需要告知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这四个步骤里,要适时地不断进行启发,因为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讲解操作技能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介绍学习的操作内容和需要的基础知识;接着根据视频或动画来演示实际操作步骤,这一步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教师可以找准时机,进行启发,举一反三。比如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烹饪专业中一门课程《烹饪原料及初加工》中的主要内容有:植物性烹饪原料及加工、动物性原料及加工、干货原料及涨发、调辅原料等。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课程中的视频展示,取得相关烹饪原料的初步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启发,帮助他们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延伸到这些原料的其他烹饪用途。当然,烹饪的器皿认识和具体菜肴详细操作步骤,都可以借助视频和动画贴切的表现,如果没有教师适时地点播,学生可能不会更多地展开联想,并组织讨论。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还需要再次练习模拟。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要不断将新学知识用到操作中,具体到网络课程中的练习模块。可以在这部分设置一些模拟操作的题目,教师在学生的应答过程中,发掘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启发指引。最后通过自己练习,学生不断地从练习中认识到不足,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巩固所学的技能。 在职高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启发式教学固然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如果能够积极合理地在网络教学中准确应用,必然会让职业教育的质量锦上添花。因职业教育中专业的多样性、学生来源的相对广泛性,故在采用该教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网络教学启发过程中,教师参与时机的把握这一点,也是与启发教学的本质相辅相成,只有注意了教学的时机,启发式教学才能体现其优越性。 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背景和层次,还有他们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 考虑网络的参与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交互针对学生在网络上实施的启发式教育并非面对面的交流,可能学生会由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网络交流障碍。考虑到网络数据流量的影响,可能很难最大程度地传送视频,很多情况下是通过传送语音和文字进行交流,因此,仅仅通过本人传送,学生可能会倦怠,所以需要教师制定出一套相关激励机制。 课程设计论文:冶金专业英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摘要:文章以本院冶金专业英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为例,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的开发思路和步骤,提出开发课程方案时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冶金专业英语;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简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最早是由德国人提出的,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一般有以下步骤:所从事的职业能力分析(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罗列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项目的制定(含教学方法的设计)。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具体来说,就是从职业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再从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职业学习领域,包括能力目标描述、学习内容和参考学时,以此为基础制定基于工作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并依据行动导向的原则实施教学活动,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模式来进行教学,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 2 基于工作过程的冶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 2.1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是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根据高职教育应首先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应在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这些企业中重点的工作任务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以本院冶金专业英语课程为例,我们对太钢、长钢、中阳钢厂进行了英语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拜访了行业资深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就人才规格的需求、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2.2分解岗位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完整的一个工作进程,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职业的工作过程是完成企业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整的劳动进程,因此,工作成果始终是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针对冶金技术专业人员主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具体岗位和岗位群进行分析,将其所要求的英语专业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其工作任务的工作职责目录,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以冶炼炼钢生铁这一工作任务为例,其核心工作任务包括:原燃料检查、设备检查、制定操作制度、外围协调(各岗位操作)协调管理、生产故障处理、炉况调节、失常炉况判断及处理、高炉生产工艺事故处理、排、休、复风操作、停、开炉操作。完成这一工作任务需要的岗位能力包括:会识别与分析原、燃料;会操作高炉生产设备;会判断和处理炉况;会排除一般生产故障;会编制工艺方案;懂得高炉炼铁的基本理论;具有未来创新的潜在能力;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等方法能力。 2.3转化开发课程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工作过程分解之后的工作是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的关键,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转换:①将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要求归类提取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按照能力不冲突的原则,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分类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并按照能力不重复的原则,将这些要求确定为若干个学习领域。②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确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顺序。各项工作任务,按“资讯(信息采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过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鉴于冶金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原则,设置了5个学习情境:炼铁、炼钢、有色金属冶炼、金属成型和热处理,每个学习情境又包括若干个子学习情境。以炼铁情境为例,子学习情境包括:炼铁原料、高炉、热风炉、炼铁技术的新发展。对不同的情境任务安排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及社会决策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在炼铁情景中,知识与技能训练体现为:能够用英语表述炼铁原料的特点及识别方法、高炉、热风炉的构造及基本操作,了解高炉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及炼铁技术的新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模拟炼铁原料采购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施阶段,我们按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顺序组织教学,运用6步教学法使学生获得完整性行动及所需知识,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于学习过程之中,这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促进整体性学习过程的形成,体现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这里以冶炼炼钢生铁情境下炼铁原料情境为例,说明教学过程的设计。 (1)资讯(0.5学时):布置任务,明确信息。主要活动: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原料相关知识)和教师讲授(高炉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2)决策(0.5学时):判断思考,表达决策。学生分组通过教学资源、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下列内容分析,作出冶炼炼钢生铁使用哪些原料的决定。①分析原料的作用;②分析原料的外观特点;③分析他们对高炉冶炼的影响等。 (3)计划(0.5学时):制定方案,规划行为。列出收集原料实物的人员安排与时间计划。 (4)实施(1学时):落实计划,执行方案进行图片的收集、实物的收集(配合第二课堂进行),对原燃料进行归类。制作成样本。 (5)检查(0.5学时):比较判断,修订错误。学生互查、教师抽查学生对原料的认识程度。 (6)评价(0.5学时):分析成果,不断进步。随机抽查学生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演讲,根据评价标准,打出分数。 2.4建立监控和评价体系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可以尝试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因此可以以工作任务为单元,逐项考核。即全程考核、全程评价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训练之后,教师要对学生在完成该项工作任务过程中知识掌握和能力的高低,给予评价和认定,本课程全部工作任务的学习完成后,将各项考核成绩累加。这种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监控管理学习过程,而且得到优秀的成绩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激励其不断探索进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报佛脚”的弊端。此外,在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内容方面,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评价,还必须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合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等。 3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冶金专业英语课程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培养对象更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学习领域中学习型课程和任务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侧重与融合是一个关键点,应该突出实践,更要注意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始终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觉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 课程设计论文:遵循童性的幼儿园课程设计 [摘要]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是幼儿生活经历的一部分,幼儿园课程设计理念应遵循儿童期的天性。在儿童生活的时间上.幼儿园应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在儿童生活的空间上,要扩展儿童自由活动的环境。其实质是确认儿童的主体身份。尊重儿童“自我”,使幼儿园课程彰显儿童生活的意义。给儿童真实的感受。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设计;童性 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是幼儿生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幼儿园课程该如何设计?杜威曾提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儿童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世界,借以获得理解性的知识。所以,幼儿园课程设计应遵循童性,以彰显儿童生活意义和生命的生存过程,使儿童生活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有着对自己、对自然和对社会的理解与追求。 一、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关注儿童的“现时”时间 遵循童性的幼儿园课程设计首先要认清童年期的儿童在心理、教育、身体等诸方面表现出的独特需要,如果“忽视童年自身的价值,剥夺儿童享受童年的乐趣,就是剥夺儿童的生命权,就是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对自然规律的践踏”。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办者马拉古兹(l malaguzzi)说:“大自然下令,人类的幼仔期在所有动物中应当持续最久的时间。这种幼态持续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好奇心、玩性和灵活性等童性特征的保持,是人类行为延续的幼稚特征。事实上,大部分儿童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他们自己的最佳时间内学会那些童年期的常规任务的。他们获得惊人的知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储备,这通常并不需要成人专家或学院式教育的帮助。”因此,课程设计应符合童年期“现时”的存在方式。 时间作为儿童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维度构成了儿童生活景象。时间可分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钟表时间属于客观时间。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分配是儿童客观时间的表现,是儿童生活规律及习惯的表现。主观时间是儿童对时间的感知状态,是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时间体验。幼儿园课程设计遵循童陛的“现时”状态,就是要使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客观时间的分配与主观时间的体验达到和谐统一。 幼儿园课程设计在时间上遵循童性的微观之维是利用日常活动中的转换时间与休息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多些游戏时间。从儿童角度看,儿童的时间体验是不同的。儿童玩玩具高兴时会忘记吃饭喝水,经常需要成人的提醒;在户外玩滑梯时经常需要教师催促才肯回活动室……但从时间角度看,天性自由自在的儿童原本就很少受到时间的约束,对感兴趣的活动往往不能产生像成人那样的时间观念。幼儿园课程设计时应该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把握儿童生活的时间节奏,决定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儿童自身对时间的体验可以从“吃饭”这个话题说起。 儿童:“吃饭是不许说话的时间。” 观察者:“为什么?” 儿童:“老师不让呗!” 观察者:“能说话是什么时候?” 儿童:“早晨玩玩具的时候。” 观察者:“吃饭是吃东西的时间,老师是想让你们好好吃饭,对吗?” 儿童:“……就是不许说话的时间!”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对于吃饭不许说话的事情感到不满,这种用餐时间的体验并不是愉快的。然而,从社会学和营养学角度看,吃是令人身心愉悦和令人满足的,如果压抑儿童在这段时间默不作声,确实是规则使得儿童生活的生动性和广泛性消失了。 儿童的时间体验中,游戏时间是最快乐的体验。游戏是儿童真实地体验生活幸福的活动,是儿童“现时”的生存方式,幼儿园课程设计在时间上应多给儿童游戏时间,这样才能体现出幼儿园课程的本真特性。从美国托幼中心一日生活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看到: 在全天670分钟的观察时间里,美国幼儿园特别注重儿童的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晨间与区域发现游戏时间(28%)和户外活动时间(23%)共占了儿童在园时间的一半以上,在这些时间里儿童完全自选所喜爱的运动和游戏,可以说儿童在幼儿园中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达到了和谐统一。这能够使儿童的各方面能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使其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二、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扩展儿童的自由空间 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考虑儿童生活的空间,这是儿童生存的必需。空间一般是指长、宽、高的三维空间,有物理空间,比如幼儿园的活动室面积、从家到幼儿园之间的距离等;有可感空间,比如儿童在幼儿园中感知活动室、卧室的大小以及儿童在其中是否感到自由,是否以自身的感觉体验着所处的空间。可感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幼儿园课程设计就是为幼儿提供一种非常特殊的空间体验。儿童的空间体验可以通过生活空间的不同特点和侧面来加以理解。儿童感到自由是对幼儿园生活空间感知的最主要特征,因为自由是儿童生命存在的需要。所以幼儿园课程设计必须尊重儿童的生活空间,关注如何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环境。 比如,幼儿园课程中以“季节”为主线设计各种活动,活动可以围绕四季轮换及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气候气象、动植物、人的生活状态等设计幼儿园课程。活动名称有“秋天的叶子、秋天的风、冬天的白雪”等。“季节”这个主题就可以为儿童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使他们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在季节的渐次变更过程中陶冶自我。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儿童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感知万物,在冰天雪地上自由地堆雪人、打雪仗等嬉戏追逐的情景。这样的课程才是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本真的教育”,因为儿童是在东奔西跑中、在手舞足蹈中亲历生命、体验生活的本真、享受童年的乐趣的。儿童对于大自然的那种空间感受,从本质上说具有审美感,儿童“具备了一种既了解又可以化身进入的力量而充满欢乐。同时。它也是对自己创造性力量的感觉(科波,1995)”。 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身与其环境相互功能性的反应和影响,这种相互性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他身体及大脑的形成既富有营养又富有成效。因而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应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活动室内牢牢地坐住小椅子,他们在盥洗室、卧室、活动室、户外游戏区、沙土区等场景的变更,会使其可感空间更自由。幼儿园应该为儿童创设有意义的环境,给个体成长广阔的空间。下面是笔者2007年11月在幼儿园观察的一则案例,说明儿童在自由空间中的感受、体验和生活。 案例:奇妙的鞋子 幼儿每天都遵循着一日常规进行活动,每天中午午睡时把鞋子脱在活动室,由值日生负责放到鞋架上。一天,一个小朋友在做值日生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说: “老师,你看多奇怪,我们都是四岁,可为什么穿的鞋有大的、有小的呢?”没等老师来回答,小朋友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来,老师在旁边倾听孩子的对话,并适时地加入孩子的交谈。这时老师意识到,幼儿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并且凭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教育价值的主题,于是,这位老师和另一位老师共同决定把“奇妙的鞋子”定为生成课程的主题。 为了使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老师当天在家长园地上要求家长帮助幼儿了解鞋子的有关问题,以便老师开展一次充分的大讨论。 这个主题是儿童在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是儿童根据自身的兴趣生成的。这其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空间,充分关注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对于动态生成的每一个问题,老师没有逐一详细解答,因为这将影响儿童独立思考的时间。然而,老师却开始考虑:哪些问题可以再引导儿童深人思考?哪些问题涉及面较广,可以让儿童继续研究……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都需要老师具有教育机智,即在活动中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敏锐果断地处理问题,以给予儿童引导和教育。 三、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确认儿童的主体身份 儿童活动过程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自我塑造与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幼儿园课程应能够确认儿童的主体身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使儿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从活动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确认主体身份实质就是创设一种情境,就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充满尊严地承担为生存发展而冒险的责任,呈现存在的意义,促使儿童寻求可能生活之路的教育。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方式是否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否共同创建一种和谐交往的情境,决定着儿童身份的确认。教师和儿童对课程的理解和阐释都是对知识及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和谐交往情境的创建也是课程形成的过程。师幼间的对话是诚恳的,每个儿童对课程的理解和创新都得到尊重和保护,具有普遍意义的课程知识被儿童的独特性所取代。在儿童一日生活中,各种就餐、游戏等环节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映,是儿童全身心投入的生活过程,这些现场情境就是教师要顺应与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的也在于是否真正利用各种时机,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兴趣,创设出符合幼儿需要的空间。有人说,儿童本质上就喜欢调皮捣蛋。其实这些儿童可能是因为某些需要没有满足,老师必须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分析儿童的天性。儿童的需要是儿童现实生活状况和教育在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映,关注他的需要,并积极加以解决,儿童就会朝好的方向变化。这一过程就要借助师幼的参与和智慧,在实践中采用最适合本地区文化特点的方式变革原有时空。 比如,一位实验老师的教学反思日记写到:在为“娃娃”制作保暖内衣时,我拿来各种布料和各种纸(有彩色油光纸、花纸、白纸、牛皮纸)以及旧挂历纸,放在桌子上,小朋友在选择布料作出各种各样的衣服后,我发觉还有很多纸没有利用起来。于是我决定在饭后与小朋友一起做纸船。我让小朋友自己选择喜欢的纸,有的幼儿吃得快,有的幼儿吃得慢,先吃完饭的幼儿把彩色的油光纸和挂历纸拿走了,最后去拿纸的幼儿只好拿剩下的牛皮纸。小船折好之后,幼儿提出去放纸船。我带幼儿到外面的水盆边,纸船放进水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幼儿发现最先烂掉的是用好看的油光纸做的船,最结实的是谁也不要的牛皮纸。这是为什么呢?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向幼儿提出了疑问,一些小朋友根据已有的经验展开了讨论…… 于是,一个并非老师预先设计的课程就这样自然生成了。“学前课程从根本上说是由一组能满足幼儿需要(幼儿自己意识到的或没有意识到的需要)的经验性材料组成的,”“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机械的、抽象的,她的受教经历、角色模型、价值观、情感表象等形成一个聚合整体,使其产生必然会发生在某一‘现场情境’的教育实践”。课程专家多尔(e.dou)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自然发展’,也不是‘纯粹塑造’的,而是在具体情境脉络的条件下,一种心理内与心理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建构。”幼儿园课程设计必须向儿童呈现真实情境,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意义,也最接近儿童的主体身份,最能调动儿童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已获得的认知经验来探讨问题,尤其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才具有针对性与挑战性,儿童对问题的解决也才能显现出它的现实意义和课程上的价值。 课程设计论文: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编排风格的反思 摘 要:我们习以为常的“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编排风格未必导致比较容易的课程难度。影响课程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利用定量模型n=αs/t+(1-α)g/t可以很好地近似刻画课程难度。“窄而深”与“广而浅”课程设计风格的合理使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恰当平衡,是理想的课程设计编排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设计 课程难度 课程深度 课程广度 课程时间 可比深度 可比广度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风格得到普遍认同。然而,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的难易度一定适合学生学习吗?新课程的课程设计编排是从“窄而深”转向“广而浅”吗?《课程标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下的某些课程内容的深度大大降低了,为什么课程难度反而增大了呢?什么样的课程设计风格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无独有偶,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2]中认为,课程改革从“广而浅”的课程向“少而深”的课程转型,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课程设计编排的模式(风格),而其中的重要因素涉及课程深度、广度和课程时间,其焦点在于课程难度。 正如黄甫全[3]所指出的,“课程的实质问题是课程难度”。进行课程难度的研究,可以给课程发展提供有效信息:通过对课程难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洞察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制的成效和问题所在,进而提出修改意见和改进措施;通过对课程实施中的难度分析,我们可以获得课程实施的实效,进而提出改进课程实施的举措。 本文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4][5],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课程设计编排风格的利弊,分析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校正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偏差。这种研究有助于课程评价从以往的价值判断走向课程质量分析。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文初的问题几乎都涉及课程深度、课程广度、课程时间与课程难度。其焦点在于课程难度。 (一)课程难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个: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这三个因素构成课程难度立体结构的三个不同维度。 其中,课程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对此,我们可以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进行量化,而这里的“知识点”沿用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6]、2000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7]对相应内容的区分,参照每个“知识点”内容量的多少而划分的。这是一个近乎于约定俗成的概念,同时又是蕴含模糊数学思想的近似刻画。 关于课程时间,梁贯成、黄荣金将其称之为课程流程,并指出[8]:“数学课程通过各个学年的教学来实施。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课程都有通过各年级的流程:主题引入、持续时间、主题结束”,而且,“各国的流程的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同一主题,不同国家在不同年级介绍以及不同国家同一主题持续的学年数不同。”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沿用中国内地常用的“课程时间”一词来替代“课程流程”一词。 从而,课程时间是指课程内容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对此,我们可以用通常所说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 在课程时间、课程深度和课程广度中,最难描述的概念就是课程深度。课程深度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要素。比如,在数学课程中,课程深度主要涉及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抽象程度[9]、概念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课程内容的推理与运算步骤。黄甫全将其理解为“教育预期结果在质和量上从少到多的分布”[3]也有一定的道理。相对于以数学概念体系为主的那些课程内容来说,数学课程的深度与数学抽象度的概念[9]十分接近,而对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数学推理与运算步骤等成份来说,仅仅用数学抽象度就不能全面刻画数学课程的深度。 实际上,课程深度反映了课程内容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合的逻辑深度以及所潜在的学科思维的深度。它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十分有利,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程度的思维深刻性。 (二)课程难度的模型分析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结合我国近五十年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我们有这样的共识: 1.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能够理解的。 2.对于同一个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越长,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相对越小。对于同一个题材的课程内容,在相同的课程深度下,课程所涉及的概念、命题等等的知识面越广(即课程广度越大),课程也就越难;同样地,对于同一题材的课程内容,在相同的课程广度下,课程深度越大(即课程所需要的思维层次越深),课程也就越难。 这就意味着,课程难度与课程深度成正比,与课程时间成反比。同样,课程难度与课程广度成正比,与课程时间成反比。这样,单位时间的课程深度和单位时间的课程广度是刻画课程难度很重要的量,我们分别称之为“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显然,课程的“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都大,则这门课程就难。这启发我们用“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来刻画课程难度。 于是,如果用n来表示课程难度,用s表示课程深度,用g表示课程广度,用t表示课程时间,综上所述,可以建立下面的函数关系式: n=αs/t+(1-α)g/t 其中,α满足被称为加权系数,反映了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者“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在这里,“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依次是单位时间内的课程深度s/t和单位时间内的课程广度g/t。 这就是我们在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4]《四边形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5]中建立的课程难度模型。 对于同一门课程(或者相应的教科书)的两个不同版本(或不同的课程标准下的课程)a和b,我们分别用n(a)和n(b)表示其课程难度系数,n(a) n(b)说明a比b更难,难度系数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两个版本(或不同的课程标准下的课程)之间课程难度的差别越大。 (三)对课程设计风格的分析 由上面的课程难度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推理出如下结论: 1.在课程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无论是单独增加课程深度还是单独增加课程广度,都将增加课程难度。 这表明,无论“窄而深”还是“广而浅”的课程设计编排风格,都有可能导致过甚或过浅的课程难度。 也就是说,将新课程的课程设计编排简单理解为“从‘窄而深’转向‘广而浅’”是错误的;《课程标准》下的某些课程内容的深度大大降低了,课程难度之所以非减反而增大,其原因虽然很多,但更大的可能是与课程广度大大增加直接相关。 2.在课程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希望增加课程广度,那么,即使是课程深度适当降低,课程难度也有可能增加;在课程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希望增加课程深度,那么,即使是课程广度适当压缩,课程难度也有可能增加。 正如我们在文[10]中所指出的:对“四边形”而言,相比之下,尽管“人教社”的课程难度最难,但其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都与《课程标准》比较接近,“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的可比深度与《课程标准》都比较接近,但二者的可比广度与《课程标准》差距较大(低得多)。 事实上,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学生每学年的课程时间基本是固定的,某一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也是固定的。因此,“广而深”的课程设计模式必然过分加大课程难度,是不可行的,同时,也与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相违背。 更进一步,无论是“窄而深”的课程设计模式,还是“广而浅”的课程设计模式,都会影响课程难度。因此,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理念应当是:在控制课程难度的前提下,统筹和优化课程深度与课程广度。 3.如果希望课程难度保持不变,那么,增加课程的可比广度则必须降低课程的可比深度,增加课程的可比深度则必须降低课程的可比广度。[4][5] 按此理解,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2]中所提出的“课程改革从‘广而浅’的课程向‘少而深’的课程转型是迫在眉睫的课题”,也未必能解决日本学生学业课程过难的问题。事实上,就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基础性而言,“少而深”的确可以在重要的课程内容中精选那些核心的学科内容,做到“少而精”;同时,对于核心内容、核心概念也的确可以让学生重点掌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的课程难度就是低的(对学生而言就是容易接受的)──“少而深”的课程设计编排意味着课程内容的知识面窄了、课程广度减少了,而课程深度却增加了。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课程内容对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程内容内在的难度(也就是课程的绝对难度),一部分是课程实施所导致的难度(也就是课程的相对难度),前者是由课程本身的内在品质所决定的,尤其是课程设计的理念及其具体呈现形式(如文本的载体)所决定的,这种难度实际上反映了课程设计的水平和教科书编制水平,尤其反映了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制对于课程实施者的潜在适应程度;而后者主要取决于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特别地,同一门课程对不同的人来说表现为不同的效果,也就说,具有不同的适应程度。而影响课程相对难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教师实施课程的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有利因素及障碍,以及不同实施策略的成效”[11]等等。毋容置疑,课程的相对难度受制于课程的绝对难度。本文旨在集中研究课程的绝对难度。 三、“窄而深”还是“广而浅”──新课程设计编排风格的分析 (一)理想的课程设计风格 在上面的模型中,课程难度系数n特指课程的绝对难度系数,实际上就是可比深度s/t和可比广度g/t的加权平均值。显然,单独调节可比深度或者可比广度都会直接影响课程的绝对难度。在控制课程难度的前提下,只有合理调节、统筹和优化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课程设计。 应当指出,上面的课程难度模型中的参数α反映了课程难度受制于课程的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程度,而且。 一般地,如果α过大或过小,正好反映了“窄而深”与“广而浅”课程设计风格,前者是“科学著作”的设计风格,后者则是科普读物的设计风格。就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而言,普及性要求课程设计必须考虑课程的广度,课程不能过深,亦即系数α不能过大;而基础性和发展性又要求学生必须奠定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系统而基础的知识,并在学习中发展学科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训练,因而,课程又必须保持一定的深度,亦即系数α不能过小。事实上,就基础教育课程而言,系数α一般应保持在0.5左右。 与此相对应,“少而深”与“广而深”、“窄而浅”一样,也都是课程设计风格的典型种类,佐藤·学提出的“从‘广而浅’的课程向‘少而深’的课程转型”,的确反映了课程设计风格的一种转型,但是,课程难度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事实上,虽然“少而深”的“少”的确可以有效控制课程广度,但“深”却有可能导致过深的课程深度,从而依然可能导致过深或过浅的课程难度! (二)实践中的新课程的课程设计编排风格分析 纵观课程设计的发展,从“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到“以人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课程设计层面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寻求“窄而深”课程设计风格与“广而浅”课程设计风格之间的某种平衡,亦即,既要照顾课程内容的深度(以确保学科内容的相对系统和完整),也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广度(以体现学科内容之间、各门课程之间的综合性),前者对学生学科方面的发展极为有利,后者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化发展有帮助。 当然,为了兼顾二者,新课程采取了两个有效的策略: 1.整体策略: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之间寻求平衡 对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来说,学科领域的正文内容大多采用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的做法,相比之下,关注可比深度较多,而且关注可比广度(即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一个趋向。同时,与以往的课程设计编排风格(如,《教学大纲》[6][7]下的教科书设计编排风格)相比,虽然《课程标准》下各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彼此之间的差异较大,但是,其整体趋势是,由以往集中关注可比深度转变为兼顾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 就新课程推进的实际效果[12]看,课程变得更有挑战性了,学生也愿学了。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和盲点,例如,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7-9年级《圆》课程内容的处理就是一个反例: 对2001《课程标准》[1]中的《圆》来说,从每节、每单元的局部角度,以及人的直观感觉上看,《圆》的确容易了──每一部分的要求都比以往低了许多,大多仅仅涉及一个概念、性质的直观探究,而未涉及定理、性质等的几何证明。 但是,就整体而言,其课程难度却在加大。事实上,在2000《教学大纲》[7]下,《圆》作为初中三年级“几何”的主要内容,所占的课时量几乎占本学期几何总课时量的74.6%;而在2001《课程标准》下,《圆》仅仅是其中份量比较小的一部分,在新世纪版中,《圆》仅在九年级下册中出现,而且课时量为13课时,仅占本册教材总课时量63课时的20.6%(而华东师大版在九年级上册出现,合计11课时)。就《圆》的课程广度而言,与2000《教学大纲》相比,2001《课程标准》下《圆》的概念、性质并没有减少多少(大多是不要求证明),即课程的广度几乎未减少多少,但课程深度降低了(即不要求证明,仅要求直观了解,难度系数大约下降为原来的20%至30%)。这就是说,在αs/t+(1-α)g/t中,t变成原来的近乎,而s变成原来的20%至30%,g却几乎未动,此时的课程难度系数n必然大大增加!这表明,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中《圆》的课程内容非但变容易,反而变难了!这是始料不及的! 2.局部策略: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局部设计编排策略 新课程下,为了照顾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各门课程之间通过设置综合课程体现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综合,而且在学科课程内部也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本门学科内容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这正是体现“广而浅”的课程设计风格(当然,兼有斯滕豪斯(l.stenhous)的过程设计模式的风格,以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为全面的课程目标)。 这表明,无论是“窄而深”的课程设计风格,还是“广而浅”的课程设计风格,都取决于不同的课程目标。同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程目标,除了在课程的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之间寻求一个恰当平衡之外,也要适当地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在一些局部的领域适时地采用“广而浅”、“窄而深”,甚至“少而深”的课程设计风格,以求得课程设计编排的整体效果。 四、反思 纵观课程设计的发展,从“学科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到“以人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课程设计编排层面上,就是寻求“窄而深”课程设计风格与“广而浅”课程设计风格之间的某种平衡,这个平衡点的寻找,既要在每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寻求“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平衡,也要在每门课程的不同内容之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针对不同的局部内容采用“窄而深”、“广而浅”甚至“少而深”的课程设计风格,以求得适宜的课程整体难度。 正所谓,无论是“窄而深”的课程设计编排风格,还是“广而浅”的课程设计编排风格,都取决于不同的课程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存在绝对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的问题。中小学阶段理想的课程设计编排风格应当是,在“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寻求课程内容的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之间的平衡,以求得难易适中的课程难度! 课程设计论文:浅谈关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设计 引导 改进 论文摘 要:通过分析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思路:在题目设置上,变“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在内容要求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在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在日常训练中,注意多学科的融合;在设计手段上,处理好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关系;在毕业设计指导方面,采用和设计部门合作的“双师制”。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建筑设计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各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基本采用按照建筑类型进行训练的模式,题目由易到难,规模由小到大,渐次深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各种常见的建筑类型一一尝试,在对比之下,对于把握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重点非常有效。但是,随着现代生活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类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单纯依托类型的设计训练方法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如学生思维易受限制,设计手法灵活性、适应性差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设计的训练思路进行调整改进,取长补短,使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第一,在题目的设置上,变现行“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 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将空间设计作为课程设计训练的主线,具体建筑类型作为辅线。从单一空间、复合空间到组合空间,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与创造能力;建筑类型作为题目载体,起着辅助的作用。 同时,具体进行题目设置时,应真题、假题结合设置。 真题具有真实的基地环境,便于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找寻设计切入点,获得构思灵感。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把握空间尺度等也大有裨益。但实际项目往往条件限制较多,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假题的设置往往可根据训练目标“量身定做”,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但易失之于空泛。因此,应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第二,在内容要求和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 传统的设计课程的内容要求多是以最终成果要求的形式出现,基本上就是最终正图的版块内容,于是设计课程成绩就基本依据成图所传达的设计水平来进行判定。这直接导致学生重视设计结果,而忽视设计过程,往往设计周期内几番推倒重来,设计变成“撞运气”,运气好抓住灵感就发挥好,运气差没想法就一塌糊涂,非常不利于设计方法的掌握。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将设计过程掌控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方案。过程的控制需要具体体现在每一阶段的详细要求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各阶段应解决的问题、理解步步深入的重要性,并将各阶段的表现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设计过程,逐渐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达到“掌控全局”和“把握个体”的效果。 在大的方面,发挥群体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设计组、讨论组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将全班划分为若干设计或讨论小组,引导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发挥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发、激励作用,带动整个小组深化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专门的、开放的讨论空间,以满足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化方案的不同要求。指导教师聆听、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方向并作出评价,使讨论避开弯路、沿着可发展的方向进行。 在细节方面,教师要适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标准细化到个人。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在自身水平上获得提高并多加鼓励,更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设计内容和主题选择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映现实,引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鼓励其从点滴细节尝试解决之道,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一名合格的建筑师,不仅要有处理建筑功能与形体的能力,也要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设计指导中,好的设计离不开对现实中人的处境、行为的研究与关注。欧洲一个教授来国内游访,有感于天桥下露宿的打工者,遂于归国后拟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设计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轻便、易装拆的临时建筑。这启示我们,基于现实思考进行的设计训练才真正体现了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第三,需要加强快速构思能力的训练。 一个设计周期内,虽然有进度的控制与要求,但学生往往感觉“前松后紧”:入手慢,进度滞后,后期深化时间紧张、不够用,最后熬夜、拖图,又影响到下一个设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以训练快速构思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快速建筑设计(快题)不可或缺,是建筑设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贯穿在课程设计中。快题训练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便于快速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第四、融会各专业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所用。 如果说低年级阶段的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功能合理、形式美观,满足“适用、美观”的话,随着年级渐高,“坚固”也将成为设计要求的一部分,即,我们要将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纳入设计范围,关注到可操作的细节,使设计深度更进一步,为业务实践及就业铺平道路。 低碳、节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反映在建筑行业就是对节能建筑的倡导。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反映在建造过程中的节地、节材,更重要的是为使用过程中的低炭、节能提供支持、打下基础。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虽然不可能有很具体的体现,但却需要建立概念、综合考虑。这就需要很多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作支撑,甚至是一种从技术出发的全新的设计思路。 同时,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的施行,也为建筑学专业课程训练指引了方向。与建筑师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训练应该引入、贯穿到设计课程之中。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看似理论的课程,也要激发起学生们的思考,听闻历史,思之当下,由此及彼,探究不同历史文化下的建筑反映对于今时今日的建筑设计的启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也要有仰望星空、思虑文化的眼界与胸怀。 第五、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课程的影响。 身处数字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电脑和网络带来的便利,建筑设计领域也毫不例外。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绘制图纸、计算日照和节能等指标、建立三维模型等,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基本已取代传统的手绘、手算方式。 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运用,进行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这也是在为设计院实习和就业作准备工作。计算机绘图的准确、直观与高效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前期尤其是一草阶段的构思最好手绘表达,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手绘手段,灵活、方便,表达起来速度快,利于激发、捕捉灵感,适合于充满变数的前期构思阶段;计算机手段,严谨、准确、快捷、高效,适合于基本定稿的后期绘图阶段。学生往往易沉浸于计算机的各种便利,忽略手绘表达的必要性,这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手绘草图进行构思是掌握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绝不可忽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把双刃剑,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设计的不同阶段,区别对待,合理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六、毕业设计指导“双师制”。 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往往是紧随设计院业务实践之后的,为了增加实践机会,许多学生愿意选择一边在设计院继续实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局面下,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减少,毕业设计的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大部分学校持谨慎态度,造成“毕业设计”和“提前就业”之间的矛盾。学生出于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千方百计来应对,甚至“舍弃”毕业设计,即只求及格、顺利毕业,而选择“提前就业”。 为应对这种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与其“堵”,不如“导”。既然学生愿意选择设计院的环境来完成毕业设计,那就把实践部门的优势发挥出来,学校可以聘请设计院中具有一定职称或资历的建筑师(如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担任相应学生的第二指导老师,配合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学校通过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检查、毕业答辩等不同阶段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进度控制和成果检验。 这种双师制的模式非常适合于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建筑学专业。它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环境的优势,使毕业设计系统、规范、有序,同时立足现实可行性,深入、全面。 以上种种思考,都是基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特殊性而引发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希望能够对广大建筑学专业师生有所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促进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的更好发展。 课程设计论文:浅议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论文关键词:教师 培训 课程 论文摘要: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等疑难与困惑,应以提升实践智慧为目标取向,遵循满足需求、基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三原则,来设计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理念,培训方式以讲座为主,这种培训脱离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德育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复杂性、艰巨性,它不可能有完全可以照搬的经验,需要我闪认真研究。 一、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是提升实践智慧 培训目标是构建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依据,必须首先厘清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 教师培训目标取向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知识取向,即通过培训,丰富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二是技能取向,即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活动设计技能等;三是能力取向,即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增强工作能力。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较优秀的一个群体,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知识基础较扎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是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双肩挑”,但就德育工作而言,影响其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还是实践能力。良好的工作技能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必备的,但作为德育骨干教师仅有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德育工作的整体的辨析判断、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具体的德育情境和德育事件的关注与反思,是实践知识和经验提升的内化,也就是实践智慧。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应用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解决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在教师培训中,需要把实践放在核心地位,秉持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与立场,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进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尤应如此。我们把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帮助德育骨干教师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德育骨干教师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原则 按照泰勒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培训课程设计首先要确立培训目标,再确定如何选择教育经验,也就是在培训中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即培训课程,然后思考如何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如何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因此,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提升实践智慧,是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 德育骨干教师是成人学习者,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成人感到需要和产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动机;成人的学习定向以生活为中心;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应当因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时间、地点和速度的差异而提供最适宜的教育。 上述理论告诉我们,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必须深入研究德育骨干教师的现状、需求,目标定位准确,培训内容针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问题;课程要注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培训。因此,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需求的原则:要以满足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课程。首先是课程内容要紧扣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力求多样化、个性化,给予参训者足够的选择权和机会,围绕参训者的需求组织教学。其次是要克服简单的“传授”、“讲解”、“指导”之类的形式所体现的单项研修或集中训练,应力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2.基于实践的原则:要以德育骨干教师工作实践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要充分尊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与他们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训者必须和培训对象一起发现实践性问题和成长课题,通过案例的采集、评析、反思等研修方式,让存在的问题成为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步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应是由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在实践中共同建构、不断发展的演进式动态课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要用前沿的理论来诠释,最终要升华为理论,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总体框架 1.以问题为核心,确定培训专题。在培训之前,要对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收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班级管理、德育论文案例写作、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等七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反思性培训专题,形成了七个培训模块。 2.以专题为纽带,组合理论与实践。反思性培训专题就是培训对象急需弄清楚的实践问题,培训者要从这些问题出发选择最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临床性”的,培训者通过学习理论,达到用理论的眼光审视实践中的问题,对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题,安排“德育原理”、“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几个问题”等两个理论讲座,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开展“学校德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案例的撰写与评析”、“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专题研讨”等实践活动;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专题,安排了“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理论讲座,紧接着举行“学校大型德育活动观摩”、“班级活动课研讨”活动。在这里专题是纽带,紧紧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培训模式。德育骨干培训要本着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的理念,开展讲授、交流、观摩、讨论、考察、研究等活动,为凸显提升实践智慧的目标取向,我们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研究发现—提升智慧五步培训模式,每个专题均按五步模式滚动推进。 (1)理论学习是先导。理论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自学研修等形式,培训力争做到理论阐述与案例剖析相融合,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促进,使理论培训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 (2)实践反思是基础。实践反思主要采用自我诊断、案例评析、课堂观摩、活动设计、专题考察、撰写心得等形式,实践反思强调实践真实扎实、反思真切深刻,真正让实践反思成为专业成长的基础。 (3)交流分享是促进。交流分享主要采用专题研讨、小组讨论、德育论坛、经验交流、观点展示等形式,交流分享强调全员参与、观点鲜明,既注重培训对象之间的交流分享,又注重培训对象与导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研究发现是创新。研究发现主要采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归纳整理、理论概括、专题总结等形式,研究发现强调切口要小、过程要实、挖掘要深,让研究发现成为德育创新的源泉。 (5)提升智慧是归宿。提升智慧主要采用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等形式,检验培训成效,真正达到提升实践智慧之目的。 课程设计论文:探讨基于英语课程设计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尤其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文章提出了借鉴理工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倡导基于英语课程设计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理念。 教育部2004年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通用英语(egp)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实现《要求》明确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教学活动内容。目前这两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教学历时过长,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不到位;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缺乏工作场合实用听说技能训练;同时两者都缺乏系统有效的实践环节。 一、大学通用英语(egp)教学中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不到位 大学英语主要进行的是基础英语即通用英语的教学,历时3~4个学期,理论学时230~280学时。然而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却屡受诟病,原因就是此阶段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教材学习代替语言教学与能力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法单一、没有创新、可操作性差、参与度低、没有规模效应。 各所大学的英语教学都是采用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一套教材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为方法、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能力培养为辅、以笔试为唯一检测手段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教材学习代替了语言教学和能力培养,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教学大纲与实际教学衔接有碍。各所大学都依据《要求》制定了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英语教学大纲,而大纲和《要求》一样都是很具有弹性的指导性文件,往往都是有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方案、有规划而缺乏一步步到位的实施步骤。具体而言就是:(1)大纲规定了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但具体的内容则没有列出,这完全取决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教材的编写者;(2)大纲规定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对于听什么、说什么的领域界定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具体范围没有明确界定,这也完全取决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教材的编写者;(3)《要求》和大纲是以能力培养为定向的指导性文件;而各所院校的实际教学往往并非直接以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为重要方向,进行更多的仍然是英语阅读教学和学术教学,而非实用英语的听说和阅读教学。 2.以教材为主线的实际教学难以最大限度地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各所大学的英语教学都是选定一套教材,按照教材编排分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市场上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虽说设计的理念和选择的材料都很新,但它们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各类教材的设计往往是以主题为模块、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多头而无重点的编写模式。这种教材每一单元都涉及了英语能力中听说读写译的培养,面面俱到却又不系统——不是一个由低到高的体系,涉及不到学生将来工作与生活交际的每一个常备方面;对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利用,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取舍和增减。这种以教材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使得很多老师仅仅是在教授教材而不是明确地以各项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而造成了以教材学习代替语言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回忆几个学期的教学,老师想到的仅仅是“我讲完了×部教材”而不是“我系统地培养了学生××几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大学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教材更使得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以突出听说能力培养的重点。 3.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为方法,不能充分搞好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借助的都是课堂的听说教学和课下的第二课堂。课堂听说能力培养,往往是借助小组活动和个人展示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首先由于大学英语都是大班教学,即使个别院校有小班授课,学生人数也在四十人左右;即使课堂小组活动搞得再活跃,一个学期下来能够得到展示的小组和个人不过2~3次。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包括英语演讲比赛、听说竞赛、英语角、作品大赛等等,这是很多大学引以为自豪的第二课堂活动;然而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数(几十人)与整届学生数(三四千人)相比则可能仅仅是10%~20%,而且四年间可能仅仅会参加1~2次,而其他不报名参加的学生则是绝大多数;而且参加不同形式第二课堂的同学往往是同一批同学,所以第二课堂虽然貌似红红火火,但很难有效地大面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想要有效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在第二课堂之外寻求良方搞好实践环节。 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难以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为辅的模式。大多数院校都是一位英语教师同时担任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教学,课堂教学习惯性地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其好处是能够把阅读教学和听说结合起来,缺点是:这样的听说仅仅是对学术英语(eap)或课堂英语的听说,其内容不能接近日常实用和工作交际。而听说课堂由于以教材为主线,内容设计以应试为导向,侧重于偏、难而非日常使用,使得听说课堂达不到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目的。 5.以笔试为唯一检测手段,使得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培养陷于尴尬境地。口语有教学要求而没有检测环节;听的能力培养和检测不是靠abcd的选择和短文填空能够做到的,而这种方式对于英语学习方向的指挥棒作用是不科学的。 上述五点迟滞了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不能有效地解决“哑巴英语”“半瓶子醋英语”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面真正突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系统而卓有成效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材应该突出听说、突出日常实用、突出系统全面;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应该面对大多数,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实践和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应该摆脱教材学习、回归语言学习和言语能力培养的核心目的——运用语言有效交流。 二、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间的距离 现在大学中的专业英语教育内容就是一定程度上的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有明显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用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具有特定领域的内容。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外贸英语”“金融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旅游英语”“化工英语”“科技英语”“报刊英语”“体育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等类别。wilkins指出,经过esp培训的学生,在他们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能比那些只接受普通英语教育的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胜任交际活动。然而esp教学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间存在较大距离。 首先,市场上的各类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内容只突出专业阅读的内容,而忽视专业听说和专业写作的内容设计。而专业英语教学也存在着公外教师突出词汇和语法教学,而专业教师仅突出专业知识传授的问题。即一个是讲英语而忽略专业,而另一个是过多地讲专业体系,把专业英语课等同于专业课。专业英语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听说训练,不能达到有效胜任专业领域交际活动的目的。 其次,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往往学术性太强,而缺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交际内容;内容要么空泛,要么远离工作大众。这就需要专业英语教材的设计,添加专业听说交际的内容,掌握好学术性和工作实际应用的普遍性的协调问题,从而突出听说和工作交际实用这两个方面。 三、基于课程设计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新理念 我国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的总学时介于3300~3500学时,而本科基础英语教学延续4个学期,累计学时则介于230~280学时,约占学生培养总学时的7.6%~8.5%。而大学中各类专业课程所占用的理论学时与大学英语相比很少,每一门专业课不过1个学期,然而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往往都很强。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原因主要就是专业课每学期都有为期1~2周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而毕业前又有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专业课课程设计的模式是完全可以借鉴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的好方法:只有实践才能够强化英语语言能力。但是此处应该杜绝进一步加大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学时的做法,因为大学英语毕竟只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而已,不是要开办英语学院;要研究如何在现有课堂课时的条件下,搞好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实践。 在此,笔者倡导基于英语课程设计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既大学英语也要进行较为集中的专项技能课程设计活动,并纳入英语学业检测体系。具体做法是:适当削减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每学期拿出1~2教学周的时间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或叫做实践周;在各个学期有计划地完成听说写译的实践教学,例如,第一、二、三学期进行日常交际某些话题的听说课程设计;第四、五学期进行专业交际听说课程设计。在听说课程设计的同时,适时地搞好英语写译实践,也可以考虑实践周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广大的学生群体参与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实践中来。 基于英语课程设计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改革大学英语教材: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宗旨,以系统、基础、实用为原则改编教材。(2)改变以教材学习代替语言教学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现状,实现以应用为目的语言教学和能力培养。(3)通用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分别突出日常通用和专业通用听说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性训练,可适当考虑缩短通用英语教学学期数而加大专业英语、尤其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学时数。(4)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以英语课程设计和实践为主,系统、大范围、深入地进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与培训。同时,可以结合网络,开发交互性强的语言课程设计虚拟环境实验室,用于公外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训。 课程设计论文:浅谈关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合唱课程设计的新探讨 论文关键词:非音乐专业 合唱课程 音乐教育 论文摘要:合唱课程在高校众多非专业音乐类课程当中很受重视并开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以增强大学生对合唱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为目标,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曲目选择等几方面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合唱课程进行探讨。 科教兴国,教育文本。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审美情操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素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科技化、人性化的需求。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人才即将出炉的神圣之地的一个教育内容。”① 目前我国高校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类课程往往要考虑两点:既快速达到音乐审美提高的目的,又要节俭教学资源投入。结合这两点考虑,合唱课程在高校的非专业音乐类课程开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主要是贴合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类的合唱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设计、排练曲目的选择三方面做出新的探讨尝试。 一、教学计划灵活化和贴近学生本质化 高校音乐教育受制于整体高校教学体制的发展,在教学观念上所形成的教学计划容易墨守成规,过于传统化和民族化。传统的合唱学是要求被授课者具备相当的乐理基础和视唱练耳能力,并还要受过专业的声乐发声训练。而我国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是停滞在基础识谱上,许多学生是完全没有唱过完整的合唱,而和声音准、声音协和更无从谈起。因此传统合唱课中生涩难懂的乐谱和抽象的发声练习往往会夺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喜好。 灵活的教学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普遍音乐基础水平和学生日常的音乐生活来有调整计划。日常的音乐生活是指学生平时接触音乐的途径、种类和参与的方式。目前高校学生常常通过网络的覆盖使得他们获得全球最新、最火的音乐,业余时间喜欢去ktv房唱红遍网络的歌曲。如合唱课程在保留原来传统化民族化的教学计划之余,加上学生熟悉的音乐素材,贴近生活的本质,建立起多元的教学体系,则更容易提高学生对合唱的认识和演唱水平,达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结合大纲概念与专题模块并行 担任高校非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大多数受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音乐体系教育。 明白每一个高校音乐课程,无论是音乐欣赏类、合唱声乐类、器乐训练等等课程如果从专业的角度上进行教学,都需要长时间的课时量进行系统地梳理。这样的教学内容哪怕就算再浓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因此,部分教师采取类似大纲概念性的浏览教学,点到即止。合唱课程是门综合的音乐学科,涉及到合唱发展史,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欣赏和演绎、合唱发声法、合唱训练法等等内容。与其让学生浏览性的囫囵吞枣,不如设计几个关于合唱的专题模块。专题模块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也要结合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和兴趣。如:“爵士风格合唱作品欣赏与演绎”“由电影音乐改编的合唱”“童声合唱与儿童教育的联系”……专题模块的发散性思维能让学生能产生兴趣并积极思考。 三、排练曲目宜经典与潮流趋势相结合 排练曲目的选择结合潮流趋势,这种说法或许会引起教师们的误解,认为其背离了传统、经典的作品的学习,不能达到提高学生高雅的音乐审美情操,反而助长了社会上不良的音乐风气。其这里有个误区——经典不等于潮流。“教育者必须从时代的变化来认识大学生需要的发展特点,才能够真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②多数大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或者与带有流行素材的古典音乐。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女子十二乐坊”受到年轻人热烈的追捧。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就是时代感敏锐、自我认知强烈、不拘于墨守成规、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为他们制定的合唱课程也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在选择排练曲目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带有流行素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用流行和声编配的传统的民歌:如朱洪编配的《茉莉花》;也可以由流行歌曲改编的校园风格的合唱作品:如日本宫崎骏同名电影主题曲《天空之城》,台湾歌手周杰伦的《菊花台》等等。这类作品既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喜爱,又具有合唱作品的技巧及难度,适合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合唱排练中采用。 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合唱课程已经非常普遍并受到学生的重视,合唱这种音乐表现手段在增强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之余,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合唱当中的合作精神和成就感。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应结合时代和大学生的特点并通过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大胆地创新,使得合唱课程展现新的面貌。 课程设计论文:谈基于技能的启发式网络课程设计 摘要:对于职校学生而言,掌握好各种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将启发式教学思维运用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是对“教育新思维”中学生主体化的一种新的认识。本文从启发知识点并用于技能的角度展开对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阐述了职校用于技能学习的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型的设计,并提出了在职高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学习;启发教学;网络课程 所谓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做出对应的判断。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不论是进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还是复习课、习题课的指导,以至在例题的理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时,都应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让学生自己积极地进行思考、写出答案,而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答案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并明确结论,而不应仅是单纯地由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写、学生记。 将启发思维用于技能教学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掌握好各种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将启发式教学思维运用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是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对“教育新思维”中学生主体化的一种新的认识。 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大范围普及,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铺天盖地的网络课程在结合职业教育专业多样性的同时,不该仅仅是课堂内容电子化的新版本,更加应该是注重学生内在知识构建的辅助学习工具。因此,将启发式教育的新理念合理、科学地集成到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学习中时,应更加强调早年苏格拉底“接生婆”的教育思路。在利用网络学习的同时,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反思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以获得对新技能的建构及真正掌握。 用于技能学习的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型 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理论依据,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教学体会,总结和构建了一个针对技能型教育的启发式网络课程设计的模型。 这个网络课程模型的学习过程,不仅从教师的教学模块安排上,也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来体现。下面将详细介绍本模型的运作流程(参见图1)。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模块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逐渐退回到指导的位置上。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扮演一个教学设计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是一个合格的教学协调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讨论学习问题,探索真理。善于观察和聆听学生,适时从学生的反应中挖掘学生可能想到的各种情况,并且给予引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时,需要吃透教学内容,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同时,在这个步骤里,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得出经验。哪些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或是用哪些教学方法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因此,从事直接教学的教师需要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之后,也是教师进行启发性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找出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的知识点。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所教内容进行信息分段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可能的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选出知识点,并且将一些实例和相关的应用案例结合,才能组合成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消化的案例片段。在网络教学里,通常是在实时教学条件下,采取启发式教学效果才比较好。而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自觉或潜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使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网络实时条件下,选好启发的知识点后,还需要掌握好启发的时间,对学生讲述清楚知识的结构。在对以技能教学为基础的教学里,教师需要针对技能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放电影一样,每个步骤都是构成整个技能的一部分。比如烹饪专业教学,为使烹饪实践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师要结合厨房常用的烹饪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并且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在讲“原料初步加工技术”的内容时,如果教师想要启发学生,可以列举家庭中常见的实例,如烧鱼时要去鱼鳞和除内脏,炒芹菜时要摘叶去根等。还有,勺功技法的练习并不是单一的指菜肴在勺中翻过来直至烹制好,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在规定时间里提高菜肴的质量和出菜的速度。只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实践操作中才能逐渐熟练而变得技艺精湛。还有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等学科,教师结合案例进行启发分析,学生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认为教师启发的核心还是需要集齐教师原有的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对比才行。因为光靠想象和凭空的东西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这在信息加工论里也是有据可依的。 技能课程的学生学习模块首先,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陈列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将要重点学习的章节知识;然后将本章教学内容按照以往经验进行模块化处理,分为学习内容模块一,学习内容模块二,学习内容模块三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部分,特别强调教师熟练准确地把握技能知识体系,根据教学预设,将学习模块正确划分为学生能够很好把握的知识。在每个学习内容模块中,安排 该技能最常见的应用实例,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得考虑学生可能的认知程度及技能。在操作技能的演示实例里,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需要告知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这四个步骤里,要适时地不断进行启发,因为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讲解操作技能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介绍学习的操作内容和需要的基础知识;接着根据视频或动画来演示实际操作步骤,这一步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教师可以找准时机,进行启发,举一反三。比如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烹饪专业中一门课程《烹饪原料及初加工》中的主要内容有:植物性烹饪原料及加工、动物性原料及加工、干货原料及涨发、调辅原料等。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课程中的视频展示,取得相关烹饪原料的初步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启发,帮助他们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延伸到这些原料的其他烹饪用途。当然,烹饪的器皿认识和具体菜肴详细操作步骤,都可以借助视频和动画贴切的表现,如果没有教师适时地点播,学生可能不会更多地展开联想,并组织讨论。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还需要再次练习模拟。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要不断将新学知识用到操作中,具体到网络课程中的练习模块。可以在这部分设置一些模拟操作的题目,教师在学生的应答过程中,发掘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启发指引。最后通过自己练习,学生不断地从练习中认识到不足,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巩固所学的技能。 在职高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启发式教学固然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如果能够积极合理地在网络教学中准确应用,必然会让职业教育的质量锦上添花。因职业教育中专业的多样性、学生来源的相对广泛性,故在采用该教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网络教学启发过程中,教师参与时机的把握这一点,也是与启发教学的本质相辅相成,只有注意了教学的时机,启发式教学才能体现其优越性。 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背景和层次,还有他们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 考虑网络的参与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交互针对学生在网络上实施的启发式教育并非面对面的交流,可能学生会由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网络交流障碍。考虑到网络数据流量的影响,可能很难最大程度地传送视频,很多情况下是通过传送语音和文字进行交流,因此,仅仅通过本人传送,学生可能会倦怠,所以需要教师制定出一套相关激励机制。 课程设计论文: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中主要存在重要性认识不足、选题质量不高、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对此,我们采取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合适的选题、合理分配团队人员、改进项目实施环节以及完善考核标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策略;项目驱动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普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核心课程之一,相关教学大纲给出了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库技术,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数据库课程设计相关课程。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具体需求,独立地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系统[2]。课程设计的开设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本文探讨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 1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大多数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但在实际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对数据库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重复,无法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市场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4-5]。目前,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重要性认识不足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应用领域也相当广泛。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学时不一,教学时间安排上也不集中。此外,很多院系仅把课程设计当做一般性实践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师生均对课程设计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使得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效果较差,而且也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据库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选题质量不高 选题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好的选题不仅可以提高课程设计作品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课程设计选题往往质量不高,存在以下不足:(1)选题陈旧,缺乏新意。每届学生都会开设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师每年都提供同样的几个选题供学生选择,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2)选题过大过难。很多同学比较喜欢选择网上购物系统、火车订票系统等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尽管这类选题来自于实际生活,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应用经验,能够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开发能力,但是这么大的题目使得学生这短期内仅凭个人力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高质量地完成。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当前,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上课考勤、设计报告、实际作品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加权成绩来评价。显然,这种简单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编码等综合能力。因此,一套完善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仅能有效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2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1合适的项目选题 一个高质量的项目选题是实施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关键。在确定项目选题时主要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2)提供的项目选题数量足够多,而且主要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有兴趣的应用领域;(3)项目难度顾及到学生能力的差异。以兴趣为导向,结合能力差异,理实结合,难度适中,通过合适的选题奠定课程设计实践课程的基础。 2.2项目团队人员分配 很多教师为了给予学生更加公平的评价,规定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个选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技能的差异,搭配分组,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并任命一名团队成员担任组长。同时,组长根据成员的兴趣和能力分配不同的角色,团队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作品的设计。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3改进项目实施环节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课程组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跟踪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并要求每个团对在项目不同的阶段递交相应的方案等,教师适时根据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2)鼓励学生通过模仿来创新自己的项目,全面创新对于该阶段学生很难实现,采取该策略一方面降低创新难度,树立学生自信,一方面也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改进;(3)组成团队后,教师要求每个项目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帮助和学习,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课程设计。 2.4课程设计的考核标准 数据库课程设计在考核时,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考核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组制定了如下考核标准:(1)项目技术:①检验数据库表设计是否满足规范化理论的要求;②数据库设计是否考虑了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因素;③项目是否采用索引等技术优化数据库性能;④检查项目是否依据软件项目规范来开发等;⑤根据作品采用技术的新颖性程度等方面增加附加分。(2)团队成员:在考核时,教师不仅考虑出勤和遵守纪律情况,还综合考虑项目质量、工程实践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协作能力等。(3)文档质量:文档必须符合软件工程相关规范,能够清晰地对项目的设计和功能进行描述,教师根据文档质量给出相应的成绩。 3总结 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开发实际项目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课程设计论文:高职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初探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符合新时代的人才标准,高职院校必须对现有的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于新时代高职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从明确教学定位、健全课程体系内容以及注重创新理念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熟练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进行改进,使得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一、现阶段高职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的现状 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注重完善课程设计方案。但是由于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不足等原因,当前高职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音乐教学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课程设计一般只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音乐教学课程定位上与新时代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技能训练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一定的障碍,同时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音乐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从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跟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相似,都是由通时、专业以及实践三部分组成的传统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第二类是高职院校与业内专业领域的公司联合办学的方式。第一种课程体系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素养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是学生却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第二种通过校企联合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另一方面也会更加侧重于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也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来看,由于这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目前还并未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广泛推行。 (三)高职音乐课程设计缺乏创新理念的培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因此,在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理念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将音乐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的重点,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授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这种陈旧的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无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时代高职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高职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至关重要。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完善和改进。 (一)明确高职音乐教学定位 首先,作为高职音乐教师,应该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课程设计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方案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注重实际需求,健全课程设计相关内容 高职院校在音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方向,要针对性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包含传统的音乐知识,而且要包含现代以及西方的音乐相关知识,从而使得课程设计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三)加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渗透创新理念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理念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课程体系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渗入创新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大部分教师仍然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音乐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程设计方案中应该充分渗入创新理念。例如,教师应该加大对音乐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在选修课中融入与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兴趣能力的拓宽和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过程中,不仅仅要完成对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前提目标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作者:杨婷 单位:贵州省都匀市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物质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在建筑工程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建筑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把控要求较高并且难度较大,其不仅受到材料、机械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涉及的施工环节众多,专业性程度高,施工流程也很复杂,只要有一方面没有做到位,就很容易引起建筑的质量问题。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一定不能缺少质量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手段,避免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1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控的重要性 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房屋建筑物也有了更高的品质要求,不仅要求房屋建筑质量高,而且还要具备满足人们的生活各种功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施工作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就更加需要重视施工管控,以防出现各种质量问题。首先,加强施工管控能够进一步保障建筑房屋的建造质量,让房屋建筑能够满足更多人们的偏好,从而提高企业形象,实现最终收益。其次,在保障房屋建筑工程品质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质量管控,进一步防范各种施工资源的浪费,有效控制房屋建筑的成本。最后,加强施工管控不仅能够防范各种安全风险,而且还能够提前发现质量隐患并及时消除,从而更好地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2建筑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主要存在材料选用不合理和施工方法不当这两方面的问题。建筑材料的质量不达标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比如选用劣质的木门窗材质、沥青品种等,都会为房屋建筑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在使用劣质的墙装饰涂料后,短期内建筑就会出现透底、变色等问题。部分厨卫的墙面拉毛质量差,仅仅只是用直接擦掉拉毛的方式作为处理,导致后期贴砖的过程中出现瓷砖脱落的安全隐患。而在施工方法方面,则大多采用较为简单的施工技术。主要是由于重点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高,往往会采用足够的保障措施,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上最大化地减少安全隐患,为建筑工程提供更有效的施工质量,因此质量问题一般发生在隐蔽工程中。 3影响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的因素 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诸如人为原因、材料原因、环境原因、机械原因等因素,都会影响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对于人为原因,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是完成建筑工程的主导者,而且一般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相应配备的人员也会更多。施工技术质量工作往往需要具备高素质、专业水平高的综合性人员,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量的施工单位采纳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安全管理意识也较为薄弱,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对于材料原因,保障建筑质量最基础的要素就是使用质量合格是施工材料,材料的好坏决定着施工技术质量的好坏。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往往只会追求眼前的利益,为了降低材料成本而采用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这样完成施工的建筑必然会存在质量问题。对于环境原因,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在露天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因此天气、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会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会增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确定性。对于机械原因,建筑工程大多数规模较大,施工技术复杂,需要借助很多机械设备才能够进行建筑施工。因此一旦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选购设备不合适等情况,就很容易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质量。对于工艺原因,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艺复杂,并且工艺种类繁多,每个工艺也有着不同的质量标准。因此,施工工艺不具备针对性,没有详细说明各个工艺的标准和要求,则会让施工的技术质量失去保障。在建筑工作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合同的管理不规范,并且在当下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的建筑公司都会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规范性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了企业的质量管理缺失。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的完善程度跟不上市场经济的进步,很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多时候,建筑企业都会通过使用廉价材料的方式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对建筑施工合同却视而不见,让建筑施工合同成了一纸空文,并且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发挥不出作用,从而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最后,建筑施工监管环节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可以包含到建筑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从设计开发到材料采购再到实际施工过程,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对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很多的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缺乏必要的监管或者缺少有效的监管措施,将会为后期建筑物的使用埋下隐患,使建筑物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4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现状 4.1法律机制不完善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自然而然,建造行业也有着很多现行的法律政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建筑方面的法律还存在以下问题: (1)建筑行业的法律执法力度不够强,违法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工程项目质量的管控; (2)建筑工程的相关施工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薄弱,这样不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容易出现偷工减料、不按技术规范施工等现象。 4.2市场准入门槛较低 我国的建筑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企业或个人的准入门槛较低,相关的工作人员也不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这导致了我国建筑行业在几年来迅速发展,参与进来的企业增多,进而导致了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激烈,甚至容易出现胡乱报价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质量,就必须要依法整治建筑行业无证施工、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 4.3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农民工占我国建筑行业工作人员的绝大部分,大多数都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也缺乏技术人员的指导。很大一部分情境下,施工人员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施工,因此容易出现施工方法不科学、施工水平低等问题,从而影响最终的建筑工程质量。4.4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我国现在建筑行业的监管主体主要是我国的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然而目前建筑工程的数量往往多于监管人员的数量,导致政府部门的监督力量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另外,部分监督部门过分追求盈利,开始自办监理自办公司,从而出现政府职权不清、政企不分等现象。 5提高施工质量管控的有效方式 5.1做好全过程管控工作 5.1.1做好施工前期管控工作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来说,充足的前期准备能够给施工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比如调查勘测施工工地的现场全貌,准备保障物资材料、准备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施工类机械器材准备到位、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复查和了解现场的人文、气象、水源等情况。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质量管控都要落实到每个细节。 5.1.2做好施工时期管控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管控好施工作业时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哪一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建筑质量。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决定着整个的建筑施工质量。因此,建设企业只有采用动态化、精细化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管控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目前,BIM技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已经广泛运用于整个建筑行业。对于房建企业来说,也可以运用该技术来防范施工过程中还未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施工的质量。5.1.3做好施工后期管控工作部分建设企业只重视施工活动的管控工作,而对于施工后期的管控工作则不在意。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房建项目的后期同时也要加强管控工作。按照建筑行业的质量标准,建设企业应该全面详细地检查房建项目的每个环节,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地方,则应该再次进行维修和整改,经过相关部门的验收通过之后,才能够得到合格的项目成果。 5.2建立科学的施工质量及监督体系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一个健全的施工质量监督体系对最终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决定着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在施工前期的准备环节,就应该做好完善质量监督体系的工作。在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配置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严格把控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在通过质量监督人员的验收之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一环节中。同时,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还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对建筑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严格把控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的质量。 5.3建立有效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想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有效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建立有效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各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可以让施工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责任排查到个人,减少建筑施工各个环节中质量不合格的数量和程度。这样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思想,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质的飞跃。同时还应该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让工作人员能够适应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像是制定建筑工程的相关机会和方案等工作,让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并且,该质量管理制度还要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施行激励政策。通过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物质上的奖励来提升他们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相对应的对一些消极怠工的员工也要进行一定的惩罚,有奖有罚,让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态度更加严谨,同时也让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氛围得到改善。 5.4加强对施工风险的有效控制 很多时候,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预估和跟踪,因此想要使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得到有效落实,就要对建筑施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同时,施工风险的有效控制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且进行相对应的调整,从而让建筑施工的风险被控制在可以被预估的范围内,从最大程度上进行建筑施工风险的降低甚至消除。除此之外,在建筑施工项目的竣工环节中,对建筑物的验收过程也同样重要,建筑企业要确保竣工项目的质量能够严格符合国家建筑工程项目的标准。如果发现不合格的地方,一定要将问题进行标注,并且移交给相关的项目负责人进行及时处理。并且在问题被处理之后还要进行再检验,确保最终完成的建筑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5.5提高施工材料质量 首先,在建筑行业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管力度,提高施工材料的质量,在施工前期就要做好严格检查所有材料的工作。其次,采购好施工材料之后还应该进行妥善的保管,定时定期检查库房中施工材料的情况,在施工材料方面提供最好的保障工作。最后,施工材料采购员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对施工材料方面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具备能够鉴别施工材料质量好坏的能力。在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质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只有工作人员按照特定的配比方案进行调制混凝土,才能够达到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不按照特定的比例进行配比,而是利用自身已有的施工经验进行混凝土的配比工作。在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也应该配置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的施工人员,以此提高施工质量。在混凝土施工结束之后,还应该再次进行检测工作,让各个指标都符合规范的要求,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的质量保障,后期墙面不会出现变形、裂缝等问题。同时,还应该保证钢结构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吊装、螺栓等影响钢结构质量的环境,需要格外提高管控和防护工作。哪怕是一枚不起眼的螺栓,相关工作人员都要确保其处在最佳的安放位置,并且每一个螺栓都要紧固,不能有一丝松懈。在施工期间,质量监督人员也需要不定期地进行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测工作。一旦出现螺栓安装问题,就要立即进行完善。以此提高螺栓结果的稳定性,促进钢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5.6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 对于每一个监管人员来说,应该具备丰富的建筑工程相关的知识,详细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清楚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其次,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组织现场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率的施工工作,避免施工人员的重复浪费。最后,还应该提高管理人员的看图能力。通过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保障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按照规划的内容进行,从而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了解施工过程的情况,从而完善自身已有的质量知识,促进施工质量。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质量意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控,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解决质量问题,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施工过程中的每个工序,从而使得建筑具有可靠的施工质量保障。 作者:王友平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篇2 1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从业人员专业性较差从目前我国建筑人员的构成来看,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移过来的,而且大多是来自中国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工人,他们不具备建设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同时,这部分工作人员对建设项目本身了解不多,大部分人认为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知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赚取经济报酬。另一方面,施工人员执行任务相对懒惰,不愿意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而管理人员不能妥善管理人员,他们往往优先考虑经验,不考虑施工标准和施工技术,导致工作质量差等问题。 1.2施工经理不够专业 施工经理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来面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确保执行质量。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施工管理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及专业素质较低,并未促进施工管理的发展。一些项目经理因为工作现场环境恶劣和某些风险因素,不愿意到工作现场进行指导和管理,将施工管理委托给施工人员,相当于一种无监督的工作状态。同时,也有工作管理人员不具备应有的技能,到施工现场盲目用自己的经验指导施工,无视施工标准和规定的施工技术要求,也会导致施工质量下降。1.3盲目追求缩短工期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加剧,建筑公司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往往通过缩短施工时间来降低成本,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合理的工期不仅是施工质量的有效保证,也是施工人员身心状况的安全保障。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生产线人员往往需要日夜不停地工作,时间压力很大,无法让生产线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是一项重要的身心考验。施工人员的状态得不到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为施工人员在身体疲劳的状态下工作,执行的疏漏和错误的概率急剧增加。通过压缩工期来降低成本是不可取的,只会影响工程质量,损害企业在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中的形象。1.4对施工管理的无知我国建筑业施工管理的发展时间较短,一些企业设立了施工管理部门,以满足主管部门的监管,在施工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一些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认识不够。执行管理主要任务包括物料管理、成本控制、交货期管理、现场安全管理等。如果建设单位和执行单位对执行管理的认识不正确,执行经理的技术能力较弱,就会在执行管理、执行过程中出现失误,给项目造成损失。施工管理可以在许多方面影响工作的成本和质量,对工作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势必会影响到结果和公司本身的利益。 2建筑工程质量及基础安全施工技术研究 2.1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为使施工顺利进行,需要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规范现场人员操作规程和程序,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专业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和技术。聘用前,建设单位应了解员工的专业水平,尽可能选聘具有扎实专业经验和技能的员工。对于没有经验的员工,应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及时告知员工常见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以确保此区域建设平稳运行。只有通过加强工人培训才能提高安全意识和整体素质对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不仅使他们意识到危机和安全,而且提高了他们在施工过程中的警惕性,大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了工作质量。 2.2加强建筑材料管理力度 在进行工程材料控制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加强对施工现场材料的有效管理,才能使施工项目的总成本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监管的过程要包括材料的采购、入场、施工等各个环节,将材料的抽检落到实处,并且通过对其时间和状态的记录完成整个跟踪过程。在购买材料的初始阶段,工作人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将其提供给供应商进行参考,综合分析技术标准和成本,制定全方位的评价模式,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建筑材料进场时,应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既能保证材料的质量,又能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此外,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严格控制材料库存,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材料库存部门,保证施工的整体质量。在记录材料性能的过程中还应明确写出责任人,以便在后期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追究相关责任人。 2.3重视设备材料采购过程质量控制 结合ISO9001质量标准与企业内部的物资采购制度,对项目施工中所需要的物资和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物资采购之前,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评定,确保所选择供应商是正规的、有实力的、市场信用较好的供应商。供应商要能够提供所采购物资或者设备的出厂合格证与材料证明。一旦发现所采购物资与设备有问题则要立刻停止进货,做好后期协商工作。其次,物资采购委托供应商进行供货时,还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在企业内部建立供应商资料库,在供应商选择时优先选择资料库内的供应商。再次,使用动态管理模式。项目经理和物资采购主管要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价,对其资质和供应能力进行审核,对于一些后期因各种问题导致评分过低,无法被纳入合格供应商的企业进行除名。对于一些新的供应企业,如果其评分较高,满足企业需求也要将其纳入到供应商库,最后严格物资和设备验证。物资和设备进场之后,企业还要以国家或行业标准、合同要求等对物资和设备进行验证,做好相关记录。对于部分怀疑有质量问题的,还要考虑进行全数检验或者增加抽样数量。 3结语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使安全生产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正常的应用,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要从工程施工实际出发,从人员、工艺、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同时,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观念,制定完善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作者:夏燕玲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篇3 在市政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施工质量还是施工技术都需要加强管理。基于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明确其施工质量和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以往此类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强市政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其施工技术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让市政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质量及其成本等进行良好控制。 1市政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在市政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良好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不仅可确保整体市政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避免各种质量和技术问题对施工进度和安全等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可以实现整体市政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及其后续应用质量的良好保障,从而实现市政建筑工程维护成本的有效节约。由此可见,对于市政建筑工程而言,其施工质量和技术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在具体的市政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中,相关单位与管理者一定要对其质量和施工技术的管理做到足够重视,并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加强其施工质量与技术的管理,以此来确保市政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及其安全性,在满足其实际应用需求的同时,实现后续维护成本的进一步降低[1]。 2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在市政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其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的管理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会为市政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及其应用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市政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情况见表1。基于此,在具体的市政建筑工程管理中,相关单位与管理人员应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管理,让上述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市政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及其应用效果,并提升工程的经济性、安全性与环保性。 3市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做好施工材料管理 在市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中,材料管理是最基本且最关键的内容,只有确保材料质量,才可以为整体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提供良好保障。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对其施工材料的管理做到足够重视。在此过程中,应安排专业的采购人员进行材料采购,在确保材料质量符合实际工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对于运送到施工现场的材料,一定要安排专业的质量检验人员进行严格检验,坚决杜绝质量不达标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同时,也要加强各种建筑材料的运输及其储存管理工作,防止运输、储存不当所导致的材料破损或变质问题[2]。另外,在材料投入使用之前,也需要做好严格的材料质量复核工作,只有在保障材料质量造成的基础上才可以投入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有效确保市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避免材料因质量问题而对整体施工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实现材料成本的良好控制。 3.2做好施工过程管理 因为市政建筑工程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长的施工周期,所以在具体的施工质量管理中,施工过程的管理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来做好各项施工技术和流程的管理,确保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做好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其次,做好施工人员的质量与安全意识培养,通过技术交底、施工质量控制培训、施工安全宣传教育等方式,来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与安全意识。最后,做好施工中的噪声污染、水污染、扬尘污染等的管理与控制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降低污染[3]。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实现整体施工过程的良好控制,从而有效确保市政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与安全性。 3.3做好工程合同管理 在市政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合同管理也是一项关键内容。因此,管理者需要对合同管理做到足够重视。在此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市政建筑工程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审核,以此来明确各项的质量控制标准与责任划分。其次,严格按照工程合同中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部分,应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的要求与标准进行整改,同时应明确各种质量问题的具体责任承担主体,让合同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保障整体市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施工纠纷,以此来确保市政建筑工程的如期完工。 3.4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在对市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整体工程质量管理效果的关键。基于此,相关单位与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通过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来弥补市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漏洞,提升其工程质量管理效果。在此过程中,可将市政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通过扁平式或垂直式管理结构的构建,来提升其质量管理效果。在具体的管理体系构建中,还需要将市政建筑工程的实际特征及其建设与应用需求等作为依据,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质量的影响因素,来不断完善其质量管理体系[4]。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有效提升市政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效果,为整体施工质量、安全和经济性的良好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4市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4.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市政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中,良好的前期准备工作是确保其施工技术选择与应用效果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施工图纸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实际的工程需求来做好施工方案制定与技术选择,从而为后续的施工技术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于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还需要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对相应的施工技术和注意事项等做到全面明确,以此来确保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最后,做好各项施工技术与设备的质量评估和管理工作,尤其是针对各种市政建筑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更应该做好质量检查和管理,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调试和检查,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以此来确保其应用效果,防止机械设备问题给后续施工技术应用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在市政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从而有效确保其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 4.2做好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市政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通过各种先进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可有效确保其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也可以为整体的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经济和环保等方面提供良好保障。基于此,在具体的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先进技术的合理应用。在此过程中,可将当今先进的BIM技术引入到管理中,通过数字化BIM模型的创建来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和碰撞试验等操作,以此来有效避免市政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的各种问题,让市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与安全得到保障,并进一步提升整体工程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比如,在市政建筑工程综合管线设计中,便可通过BIM数字化模型的方式来进行构建,从而有效避免市政建筑管线工程与其他分项工程之间产生施工碰撞,最大限度确保管线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市政建筑管线工程的BIM数字化模型示意见图1。 4.3做好施工技术系统构建 在进行市政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中,相关单位与管理者也需要结合实际的工程技术和建设需求来构建一个完善的施工技术系统,通过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等方式来进行施工技术管理。比如,可将施工中所应用的各种技术都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各项管理手段来进行相应技术的应用管理,并通过自动化管理与控制的方式来进行各项施工技术应用效果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以便及时发现其应用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整改。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让市政建筑工程中的所有技术内容得以科学管理,尽最大限度保障各项施工技术的应用及其管理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科学合理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是确保整体施工效果、满足市政建筑工程整体施工技术应用及其质量控制标准的关键。基于此,相关单位与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明确市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及其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通过合理的措施来做好其施工质量和技术管理工作。这样才可以使其施工质量与技术得到良好管理,并为后续应用效果与经济性、环保性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绵来,陈驱俗.市政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1(15):185-186. [2]陆烨清.浅析市政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路径[J].居舍,2020(29):33-34. [3]梁尚万.浅析市政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路径[J].江西建材,2020(6):148-150. 作者:赵路辉 单位: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若干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世界各国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的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本文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适用范围、适用原则、国家支持,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状况、战略环评、公众参与略作逐一探讨。 本文通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状况分析认为:制定环评影响评价法是必要的,对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机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对政府的一些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必要和可行的;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国务院现行的行政法规为基础,将重要的规定上升为法律。本文还提到了战略环评的问题,即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同时重点阐述了战略环评中规划环评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和战略环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本文还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征求公众的意见。 针对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存在的五项问题,笔者提出了应采取的五项措施。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战略环评 规划环评 公众参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2002年10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①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所称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评价的对象是拟订中政府有关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单位兴建的建设项目;第二、评价单位要分析、预测和评估所评价对象在其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第三、评价单位通过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具体而明确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第四、环保部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要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价;第五、本法所称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方法和制度。 1、立法宗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宗旨即立法目的主要是:第一、预防因规划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第二、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关于本法的适用范围 本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哪些规划和建设项目属于本法调整,评价单位可以对哪些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属于本法调整的规划。 本法所指规划有几个特征:一是指政府拟定的规划,这样就与企业的规划区分开了;二是指政府的经济发展方面的规划,这样就与政府的其他规划区分开了;三是指实施后对环境有影响的规划。国际经验证明,并不需要对所有的规划都进行环评。一般在评价之前,有关部门首先要启动“识别程序”,通过识别,把对环境有影响的规划挑选出来,再对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规划启动正式的评价程序。 (2)属于本法调整的建设项目。 对属于本法调整的建设项目,本法第三条主要规定了以下三点:第一、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第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②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第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③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分类可见本法第三。至于关于“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界定,可见我国有关海洋的规定。 3、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所谓“客观”,是与主观臆断相区别的;所谓“公开”,是与暗箱操作相区别的;所谓“公正”,是指不带偏见,对所有的评价对象一视同仁,依法进行评价;第二、进行环评要综合考虑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应当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四、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4、国家支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支持:第一、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设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第二、国家环保总局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状况 我国是最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之一。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将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下来。以后陆续制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均含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规定。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九五”期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已达90%;评价和审批工作逐步规范化;评价的范围由基本建设项目扩大到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和管理体系。通过“先评价、后建设”,推进了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了许多因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果。 但是,随着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因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实施有关政策和规划所造成的各种环境后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某些政策和规划,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持久,范围也更加广泛。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和“有水快流”的政策,曾大大助长了全国各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之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迫使国家在几年后就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治理整顿措施,取缔、关停了大批小矿。80年代末国家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曾重点支持了部分有严重污染的产业,包括“十五小”企业,短短几年内这些产业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却造成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特别是造成了一些流域水体的严重污染,迫使国务院在1996年作出决定,取缔、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各级政府取缔和关停了65000多家小企业,有效地改善了环境,但有关方面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中国农业银行因此项行动而无法收回的贷款本息就达50多亿元。历史的教训如果不认真汲取,不从政策、规划和开发建设活动的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我们将会继续陷于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的严峻局面,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还将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和经济代价。 因此,我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应当适时由单纯地评价建设项目,扩大到评价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一些政府规划。制定一部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是考虑到:1、围绕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应由法律调整的独特对象,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和管理在性质上具有许多行政程序法的特征,与政府的决策行为关系密切,是现行环境保护法和各单项环境保护法律所容纳不了的。2、对政府有关经济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由负责决策的政府及其部门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分别组织实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与一般的环境保护法律所规定的体制以及行政监督管理者和监督管理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有所不同。3、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单独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或者环境影响评估法。此外,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相应进行规范管理,由于直接影响到公民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属于应由法律调整的实质性问题,因此应当及时制定法律加以规范。国务院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已于1998年制定了有关的行政法规,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其措施基本可行,因此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将其上升为法律。 在《环境影响评价法(草案)》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多数地方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部门以及基层单位代表和专家、学者,认为制定这部法律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制定规划以及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普遍要求这部法律能够尽早公布施行。所以,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包括评价政府有关经济发展规划在内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环境影响评价法列入了立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该法列入2000年提请审议的年度立法计划。为了落实该项立法计划,全国人大环资委起草领导小组先委托国家环保总局草拟该法草案的初稿,在此基础上拿出“框架草稿”和后来的“征求意见稿”。经过长达20个月反复研究、协调,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有关方面达成这样的共识:1、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必要的;2、对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机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应积累经验,待条件具备时再作规定。3、对政府的一些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必要和可行的。4、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国务院的现行行政法规为基础,将重要的规定上升为法律。在这个基础上对草案作了修改,将该草案的修改稿提请全国人大第九届第29次常委会审议。在第九届第29次常委会上,绝大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赞成新的修改方案,希望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通过。会后,又作了修改,提请第九届第30次常委会审议。在第九届第30次常委会上10月28日的表决中,出席会议的127名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表决时,以125票赞成、2票弃权的高票获得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第77号令公布,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新亮点 (一)、战略环评 1、战略环评的定义 战略环评制度产生于美国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所谓战略环评,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是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如今,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丹麦、瑞典、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战略环评系统。 而我国由于一直在模仿着苏联与欧美传统工业发展的模式,如今,模仿这一高耗能高污染模式所带来的恶果,正在中国重现。中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人类生存环境已构成重大威胁。 总而言之,我们当年大大小小的规划和政策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是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增长。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大消费国,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能源、原材料产量的增幅已远远高于同期GDP增幅。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铁矿石是57%,铜是70%,铝是80%。面对如此巨大压力,中国的资源环境无法承载,世界的资源恐怕也难以支撑。 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确定了战略环评的地位。该法明确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10类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大完善。 2、战略环评中的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大进步 规划环评是战略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政策战略环评应先行之,区域与行业的规划环评次之,而建设项目的环评则再次之。但就中国现有国情而言,战略环评的切入点只能在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分为法规、政策、规划环评,由于我国环评法中只规定了规划环评,因此只能将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与综合决策的落脚点,推进规划环评就是推进战略环评。规划环评评价的对象是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的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相比项目环评,规划环评真正开始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尾部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制度,就可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就可以按照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容量要求,对区域、流域、海域的重大开发活动、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战略环境评价的评价对象不再是狭义的水、气、声、渣,而是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更为广义的大环境。规划环评的主要作用在于: 一是规划环评注重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环境战略资源包括能源资源、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中国这5大资源没一样不缺。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大约是美国的1/10,加拿大的1/30;人均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京津塘地区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6。必须通过规划环评来综合分析环境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设定开发强度的限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二是规划环评最提倡开发活动全过程中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规划环评,可以更全面更绿色地设计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缩短产业之间的链接缝隙,尽量使产业上下游结合起来,将上游产业的“废物”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 三是规划环评能保证规划与环境政策、法规的协调性。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将社会、环境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性地考虑,强调各地和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公平性和均衡性,从而减少不同部门和地区间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对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进行优化配置,使资源分布和生态功能区域的划分更加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是规划环评会考虑规划区域内的环境累积影响。通过规划环评,能够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能够限定区域内的排污总量,能够将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 五是规划环评可以提升社会评价的高度。例如库区移民,如果单纯的就地解决,单纯的发展农业,无疑会加重水土流失。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影响,必须在规划环评中能得到充分关注并做出相应预防措施。 六是规划环评能综合考虑间接连带性的环境影响。如我国的电力紧张,对电力发展规划的环评中就必须综合考虑到火电、水电和核电的环境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在采掘、运输环节的环境影响。再如全国高速公路网规划了8.5万公里的国道线,路修好了以后,必然会刺激汽车制造和石油开发,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资源环境问题,这些间接的环境影响予以通过规划环评预先提出综合性建议。 七是规划环评肯定能促进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比项目环评更能为公众提供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平台,使公众能及早地对关涉他们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享有知情权与发言权。规划环评对协调政府、企业等环境权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以有效的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战略环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 战略环境评价以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有利于打破部门界限与地区界限,解决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也有利于促使各部门将相关政策整合起来,创建更加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定,中央近年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确定为发展核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所有决策部门共同的责任。规划环评能否被大力推广和开展,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同与支持。和有关部门一道制定规划环评和管理细则。要明确环保部门在规划环评中的统一管理作用,对规划环评的经费、程序、内容、方法等问题予以全面规范;探索人大、政协和环保部门如何联合推动规划环评工作,保证规划环评及其审查论证的有序开展,促使规划环评的结论在规划最后决策时能予以落实。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将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与综合决策落脚点。推进规划环评就是推进战略环评。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将依法在土地开发、流域、区域和海域三个不同区域以及工业、农业、能源、城市建设、交通和林业等十个专项规划中大力开展不同层次的规划环评。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制度,就可以把环境因素纳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就可以按照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容量要求,对区域、流域、海域等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虽然规划环评可以解决许多项目环评所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但规划环评的层次仍不够,许多更大的环境问题,需要在更高层次即大政策层面予以解决。因此,我们还将尽快开展相应的立法准备和政策试点,争取早日将政策环评纳入法规程序。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衡量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标尺之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一个个发展战略通过战略环评来落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靠战略环评来缓解。战略环评需要决策层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部门间的协作与交流,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二)、公众参与 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把“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程序加以规定,这是我国环境立法的新发展。 国家鼓励公众参与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并不是指所有的规划草案都允许公众参与评价。允许或不允许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尺度应当是: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征求公众的意见。但是指导性的专项规划不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根据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规划,也不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因此,至于哪些规划草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需要公众参与讨论,哪些不需要征求公众意见,由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如果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未编制出来就进行公众参与,势必出现“空对空”的现象,没有实际意义;而如果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上报审批之后再进行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意见就无法及时地为规划的决策提供参考。因此,为了切实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并保证规划的正常审批和实施的进度,公众参与的时机应当是在对规划草案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形成之后,规划草案报送审批机关审批之前。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规定,吸收公众参与对专项规划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是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之前,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这里所谓的听证会,是指按照规范的程序,听取与规划的环境影响有利害关系的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代表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的一种会议形式。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规定,“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法律如此规定,目的就是在于保证“公众参与”的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摆摆样子,走走形式。 对于参与评价的公众的范围,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中有明确规定,即参与评价的公众的范围是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有关的单位和公众,应当是与某专项规划实施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单位和公民。有关专家,是指其业务所长与所评价的规划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关,他们在举行论证会时可以发表一定的见解。 《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在第二十一条作了类似的规定,规定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如果不被采纳,规划编制或项目建设单位要说明理由,确保了环境保护的透明度。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保障公众参与,有助于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使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的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成为现实可能。同时,生活在某一区域的公众对该区域的环境状况有着最直接的感受与认知。公众参与可以促进有关部门更全面地认识评价对象所处环境的状况,发现和认识许多潜在的环境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公众参与制度本身也体现了充分尊重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和参与权。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一条中规定了“国家规定保密的情形除外,凡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均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编制机关应当认真听取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其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保护的巨大动力,其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境保护的水平。 四、《环境影响评价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在环评法执法上的强大力度,但是,这并没有完全解决环境影响评价法执法中的所有问题,归纳为五点: 一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尚未全面推行; 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存在; 三是环评法执法队伍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亟待提高; 四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尚未解决; 五是公众参与机制尚需进一步加强。 针对目前环评法中存在的不足,根据我国环保现行的法律体系,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确定处理原则。对未列入专项规划且规划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原则上不受理项目环评报告;项目在规划中,但规划未依法进行环评的,原则上暂缓受理项目环评报告;对于已开展规划环评的,规划内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依法在审批程序上和内容上予以简化。 2、和有关部门一道制定规划环评的管理细则。要明确环保部门在规划环评中的统一管理作用,探索人大、政协和环保部门如何联合推动规划环评工作,保证规划环评及其审查论证的有序开展,促使规划环评的结论在规划最后决策时能予以落实。 3、提高规划环评的整体水平。推荐一批从事宏观经济技术研究与规划编制单位,作为规划环评编制单位。充实规划环评编制队伍,制定重点领域和行业规划环评的技术导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 4、提高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能力。充分利用媒体向公众宣传普及“环评法”,自觉主动参与对规划环评的监督,成为推动规划环评的主要力量。 5、选择一些发展和环保矛盾突出的省市开展规划环评试点。帮助这些省市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从而促进省市范围内的生产力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开发。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论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 内容摘要:论文分析了中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现状。阐明了《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首创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要领,指出其精髓是强调政府行为特别是重大联邦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和审查;认为健全环境影响评价的机制,特别是公众参与机制、替代方案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是保障环境影响评价效用的关键。论述了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了改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应该坚持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对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环境资源法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即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或环境后果包括对各种环境因素或环境介质的影响、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有时还涉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环境法的科技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当代决策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一,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顺利推广和有效开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障作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概况 自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个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IA)──规划计划层次──政策法律层次──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发展过程,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已通过立法或国际条约采纳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象和范围已经涉及具体的建设项目以及立法、规划计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开发区的建设等宏观活动。 1.外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 到1996年初,有许多国家的环境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除工业发达国家外,有7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家通过环境立法采用了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30多个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已得到广泛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已构成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例如,瑞典《自然资源管理法》(1987年第12号法律)第5章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开发设施或措施的许可申请应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第5章第1条)、开发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2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做到对开发计划的整体评价”(第3条)。根据瑞典环境法的规定,一切开发建设项目的行为人,均要申请许可,并在申请许可时,提交环境影响报告(自1991年起);政府部门在审查许可证时,不但要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更重要的是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当一般的开发建设项目与敏感的生态环境保护或珍稀物种保护矛盾时,保护敏感的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处于优先地位。赞比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法》(1990年)规定,不仅建设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和政策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议会可以“确定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项目类型、计划和政策”。泰国的《国家环境质量法》(1992年)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准备和审议程序,包括负责审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机构,审议和批准的最后期限及申诉程序;还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详细规定哪些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列出了政府批准的有资格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咨询者。《加拿大环境保护法》(1988年)、日本《环境基本法》(1993年)、荷兰的《环境保护法总则》都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德国于1990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程序做了详细规定,统一了过去各单行法中的有关规定;该法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调查、描述、评估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便政府决定是否许可该工程的进行。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1997年6月)共有8章61条,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和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准备书制作前的程序(包括建设项目的确定、方法书的制作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准备书的制作、内容和提交,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制作与修改,修改建设项目内容时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程序,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公布及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程序的特例(包括城市规划中规定的对象项目,港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程序),以及细则等作了详细的规定。韩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法》(1993年6月制定,1997年3月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令》(总统令)、《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细则》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书编制的规定》(韩国环境部告示1997年10月)、《关于检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规定》(韩国环境部告示)等。《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书编制的规定》(韩国环境部告示1997年10月) 第13条(有关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统计)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编制应根据科学的事实,符合客观性、逻辑性原则,并应在编制过程中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等。” 加拿大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CEAA)》(1992年3月通过,1995年修改),《综合研究名录条例》(1994年),《排除评价的名录条例》(1994年),《境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96年)、《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要求中有关联邦机构协调的条例》(1997年)、《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名录条例》(1994年,1998年修改)等。尼日利亚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和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清单。阿尔及利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1990年)、捷克共和国的《国家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法》(1992年)、匈牙利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1993年)、印度尼西亚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1993年)和《环境影响评价法》(1994年)、尼泊尔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指南》(1993年)、纳米比亚的《环境影响评价政策》(1994年)等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均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具体的规定。 2.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主要是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年9月)的颁布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年3月)颁布前,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试验、探索阶段。《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之后,包括《关于基建项目、技措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的通知》(1980年11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经委、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内的许多法规性、政策性文件都强调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从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年3月)至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的阶段。1986年3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行,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该《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审批权限、执行主体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之后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大都规定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措施和要求。例如,《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第13条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国家环境保护局“三定”方案》(1994年2月)提到,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对重大经济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规定:“在制订区域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论证”;自1996年8月13日起,“对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擅自建设或投产使用的新建项目,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停止建设或停止投产使用”。《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修改)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的第13条均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这已成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1990年6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1994年12月)等行政规章,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内容、程序和保障措施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基本建立。 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从提交讨论的法律草案看,该草案已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有关规划、计划草案等宏观性的、战略性行为,将环境影响评价确定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法律制度,这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正式颁布和施行,必然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第三个阶段。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要领和发展趋势 1.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要领 为了说明由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首创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要领,现将美国法典第五章(即《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一节第4332条的规定引述如下:联邦政府的一切机关,“对人类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和其他重大联邦行为,均应由负责官员提供一份包括下列内容的详细说明:(1)拟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2)拟议行为付诸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不利影响;(3)拟议行为的各种替代方案;(4)地方上对人类环境的短期使用与维持和增强其长期生产能力(productivity)之间的关系;(5)拟议行为付诸实施可能产生的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资源损失。……”。分析上述规定可知: 第一,《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首创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其精髓是强调政府行为特别是重大联邦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和审查。实践证明,“环保靠政府”,在各种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简称环境行为)中,以政府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因为政府对许多人类环境行为扮演着发起、引导、组织、批准和控制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政府行为决定着其他人类环境行为的产生、发展、规模和作用。在各种政府行为中,以对人类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和其他重大联邦行为最关键。这是因为,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的预期产品是法律,而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即法律行为)是反复、多次、长期适用的行为,与单个行为相比较,法律行为对环境具有反复、多次、长期的影响和作用,即更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就是《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把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作为重大联邦行为的理由;当然,除了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外,还有制定政策、规划等其他重大联邦行为。《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强调政府行为,特别是包括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在内的重大联邦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和审查,可以说是抓住了规范人类环境行为的关键和主要矛盾,因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健全环境影响评价的机制,特别是公众参与机制、替代方案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是保障环境影响评价效用的关键。《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说明书必须“依照美国法典第五章第552条的规定向公众公开”,联邦政府机关“对各州、县、市、机关团体与个人提供关于有益于恢复、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建议与资讯”。这是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是否成功地涉入。目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特别是通过鼓励公众提起司法诉讼(主要是行政诉讼)来推动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美国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途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重视对替代项目方案的分析、评价和筛选,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说明必须有“拟议行为的各种替代方案”,目的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选择对环境不利影响最少的方案。为了建立健全内部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在制作环境影响评价详细说明书之前,“联邦负责官员应当与依法享有管辖权或者具有特殊专门知识的联邦机构进行磋商,并取得他们对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所作的评价。该评价说明应当与负责制定和执行环境标准所相应的联邦、州以及地方机构所做的评价和意见书一起提交总统与环境质量委员会,并依照美国法典第五章第552条的规定向公众公开。这些文件应当与提案一道依现行机构审查办法的规定审查通过”(第4332条);总统府设立的环境质量委员会按照所规定的政策“对联邦政府的各种规划和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以确定这些规划和活动有助于该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度,并就此向总统提出建议”(第4344条)。由总统和总统环境质量委员会进行审查和评价,为对人类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和其他重大联邦行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组织保证。 2.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作为环境法和可持续发展法的重要法律制度,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不断完善对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强调对政策法律等宏观性、战略性行为的评价,使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影响重大决策的重要工具。诚如《我们共同的未来》所指出的,“范围扩大了的环境影响评价不仅仅应用于产品和项目,而且也应用于政策和规划,尤其是那些对环境影响重大的宏观经济、金融和部门性政策”。[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外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是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早在1969年就规定对包括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在内的宏观行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不承认其先进性、预见性。实践证明,虽然具体建设项目也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评价较之对宏观行为进行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简便易行,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环境的全面、长期、重大影响主要是由政府宏观行为所引起的,对政府宏观行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往往能够起到提纲挈领、抓一带百、事半功倍的效益。 第三,强调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一体化评价,使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与机构项目活动中心的官员佩吉?威尔逊等人认为:“进一步采纳、执行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是各国国家环境立法的最重要的一个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迹象”,“全世界都普遍把环境影响评价看作是将环境与发展纳入政府决策的主要手段,因而有助于各国进行可持续发展”。 第四,强调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例如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非常重视“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 第五,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取决于三个基本机制:公众参与,内部部门间的协调和对可选方案的考虑。通过这些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在发展政策和计划上可逐渐起到综合性的预防作用。例如,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方面,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并对评价项目发表评论,公众参与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特点。为了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保护管理创造条件,一些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环境知情权(了解、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以及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讨论权、建议权等具体权利。德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做到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化、具体化。各国法律规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向公众公开或公布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说明书,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使公众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意见;举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听证会或审议会,吸收公众参加,听取并如实记录公众的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允许公众提出质询和异议;在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审议意见中应有公众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尼泊尔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指南》(1993年)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草稿必须公布,得到公众的审议和评论;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草稿的审议、评论情况应该得到项目提议者、非政府组织和有关公众的审议。尼日利亚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和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清单,还就审议小组、听取公众意见等问题作了规定。在韩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997年3月7日修改)第9条(听取居民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令》(总统令)第4条(评价书草案的提出及公告、公览)、第6条(说明会的召开等)、第7条(听证会的召开等)、第8条(评价书的内容等)和第10条(听取意见的专家等)等详细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细则》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书编制的规定》(韩国环境部告示1997年10月25日)、《关于检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规定》(韩国环境部告示)对公众参与作了进一步具体的规定。例如,《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书编制的规定》(韩国环境部告示1997年10月25日)第12条(评价书的组成)明确规定,评价书的正文应有“听取居民意见”的内容;第16条(有关听取居民意见的事项)明确规定应为居民举办展览、说明会和听证会,听取居民意见,有关“听取居民意见的结果,应分为评价书草案展览(包括有关行政机关的意见及说明会的举办)和听证会的举办,按不同的评价项目分别编制,但要包括提出者的人事档案(姓名、职业、住址)、意见要旨及意见反映的内容(未反映时其理由)。”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1997年6月)第16条、17条对公众参与作了具体规定。 三、对改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建议 1.坚持正确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但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即使在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后,也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一,在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和范围方面,应该坚持从具体项目评价到宏观活动评价(如区域开发性活动评价、政策法律评价、规划计划评价)、从具体行政行为评价到抽象行政行为评价的转变的方向。 第二,在环境监督管理思想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应该逐步实现从末端控制到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从综合利用“三废”到清洁生产、从适应计划经济的监督管理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监督管理的转变。 第三,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监督管理手段方面,应该实现从着重行政手段到全面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科学技术手段等手段的转变,加强公众参与管理和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的追究与惩罚。 第四,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监督管理机构方面,坚持政府审批监督管理与专家审查相结合、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专门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④]相结合的改革方向。 2.对制定和进一步改进《环境影响评论法》的建议 为了建立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必须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由于该法的制定涉及到国家的决策制度、决策程序、部门职责、公民权利和传统习惯等方方面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笔者仅就该法中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原则应该包括:预防原则(prevention);防备原则(precaution,又译为风险防范原则);综合(一体化)原则;多学科方法原则(科学性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民主原则);责任原则(即谁从事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活动谁承担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责任并对其造成的不良环境后果负责)。目前各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原则主要有预防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科学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有越来越多的法律将风险防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决策原则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原则。例如,目前各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和国际环境条约中,经常同时提到预防和防备原则,其中预防(prevention)是一个比较老的概念,而防备(precautionary)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该原则具有不同于预防原则的含义。原则不仅对于具体行动具有指导、诱导作用,还可以弥补具体法律规范的不足或缺陷。吸收各国立法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的规定,可以使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更加全面、完整和先进。 第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评价对象”应该包括:法规(这里的法规包括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草案和政策文件草案(简称法规政策草案);规划草案和计划草案(简称规划计划草案);开发建设活动(包括区域开发建设活动和具体建设项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政府行为和其他活动。立法中的评价对象可以采取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法》就列举了12项应该进行评价的对象;在有条件时应该尽可能详细周到,甚至可以制定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清单。笔者主张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扩大到政策法规草案、规划计划草案和区域发展等宏观活动,其理由如下:其一,与具体建设项目相比,宏观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复杂、更深远,一项宏观活动或战略行为往往引起众多的具体建设项目,如果要抓影响环境的主要矛盾或关键因素,应该将宏观活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另外,对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总体评价比对由该项宏观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逐项评价,更加节约评价费用和成本。其二,对宏观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将环境影响纳入决策程序、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最佳方式,是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环境影响评价法不能仅仅制约行政机关,还应促进立法机关的自律。根据世界各国的情况,立法机关不仅是制定法规的机关,也是制定政策的机关;当今世界各国,凡是重要的国家政策只有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制定。立法的周期一般长于制定其他政策文件的周期,法律的制定过程也比制定非法律性政策文件更为规范,既然可以将非法律政策文件草案列为评价对象,法规草案更应该列为评价对象。有些有关经济和开发活动的立法有可能引起很大的不利环境影响,应当抓住主要矛盾或重要因素,将这些立法活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其三,对宏观活动或战略行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当代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总结和发展趋势。美国早在30年前已经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将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立法建议或立法议案和其他重大联邦行为等宏观活动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我们在30年后还不能对上述宏观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很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先进性。在中国加入WTO后,应该更加重视通过立法制定政策,而不是仍然像计划经济时期、闭关锁国时期那样主要依靠大量的低级别的政策文件或内部文件;外商重视、关注的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所确立的政策。如果将政策仅仅局限于“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无法适应中国加入WTO的要求,无法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近年来不少国家(例如俄罗斯、乌克兰等)纷纷通过立法将宏观活动列为环境影响评价对象,从中国环境法与外国环境法的协调、中国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接轨这一立场出发,应该尽快将宏观活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第三,应该明确规定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查机构及其职责和程序,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组织保障、程序保障。建议国家成立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或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中央各政府部门提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组织领导工作。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办法和程序;对中央政府各部门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组织和实施审查;制定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技术规范文件;为进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提供信息、资金方面的保障;采取措施保障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执行统一的政策;指导、协调、监督地方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处理地方性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在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和争论;与外国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机构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合作。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下应该设立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查中央各政府部门提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的主要内容是:所拟议开展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和要求,是否与国家有关环境法律的规定相矛盾或相抵触;实施该拟议的活动将会引起的生态后果或环境问题。 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程序应该包括如下几步:先由有关活动主体向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委员会提交审查报告及有关材料(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委员会办公室先进行资格审查;经资格审查合格后,由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委员会从专家委员会中任命一专家为审查组长,组成一专家审查小组;由专家审查小组负责进行具体审查;专家审查小组的审查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同意见应该附上;专家审查小组的审查意见经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确认和批准后,成为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委员会的正式审查意见。 关于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可设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或其他综合性的机构内)的组成及具体职责、权利和义务,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委员会及专家审查小组的组成及具体职责、权利和义务,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程序、规则和费用等问题,应由国务院通过行政法规具体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该成立地方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所辖地区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第四,进一步改进、完善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相对于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而言,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如果与国外先进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相比,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也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笔者建议,在新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其一,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应该通过立法成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小组,负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审查意见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必须作出肯定性或否定性的结论,以此作为该项目是否上马(建设)的决策依据。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主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且容易产生行政审批权过大而造成的腐败问题。只有建立审(由专家小组审查)、批(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小组的审查意见批复)分离制度,才能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顺利进行。其二,必须重视建设项目的替代方案和多种选择。为了真正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优化建设项目方案的预防作用,保障建设项目真正符合环境法规的要求,在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该提供两个以上的建设项目方案,以便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对环境影响最少的最优方案,如果没有可以选择的替代方案,只对一个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很容易流于形式。其三,应该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具体化,通过立法规定公众的知情权、信息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法人和公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部门应当为相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条件和服务”:“公众参与的座谈会、咨询会、辩论会等举行的时间、地点和公众参与的条件和程序应当提前15天在相当级别的官方报纸上公布”:“应该将公众的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记录在案,对公众的意见所作处理的说明,不仅要报送环评审查组织,还应向公众公开”。只有这样,才能以保障公众参与不流于形式。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我国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从1973年第1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引入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一些专家、学者,在报刊和学术会议上宣传和倡导环境影响评价,并首先在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开展了工作。1979年11月,中国环境学会环境质量评价委员会编写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为各地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研究提供了方法。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至此,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建立起来[1]. 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将建设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管理主要是从工业建设项目(污染类)开始的,然后逐步扩大到生态方面的建设项目,而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一直没有统一的环境管理模式。直至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才在1999年制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2]中,明确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根据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占地面积或建设面积对其实行分类管理。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针对全国对“试行名录”的执行情况和有关部门的反馈意见,重新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1批)[3].目前,我国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均是按照“第1名录”的规定进行分类管理的,即建筑面积5万平米(含)以上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建筑面积5000(含)~50000平米的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建筑面积5000平米以下的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 1、评价方法 1.1 评价的技术方法 自1979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我国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199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该导则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主要适用于工业类建设项目(污染类)的评价,评价重点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非污染生态类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我国加强了在非污染生态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主要适用于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 此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有关部门还加强了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了《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HJ/T13-1996)、《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226-97)、《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等技术规范,用以指导电磁辐射、火电厂、公路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2 评价的一般方法 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后,我国将房地产类建设项目正式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但没有相应的评价技术导则和规范。目前,我国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评价一般沿用工业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导则,在其评价目的、等级、范围、重点和因子的确定以及《报告书》的章节设置上都将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视作污染类建设项目。 (1)评价目的的确定。目前,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房地产开发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反馈于设计,为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评价工作的一般等级和范围的确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H/T2.1—2.3-93),结合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特点与污染物排放强度特征,确定评价工作的等级和范围。 环境空气:由于房地产类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一般采用清洁能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但施工期的扬尘、施工机械及车辆运输排放的尾气会对局部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确定房地产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空气一般评价等级为3级,评价范围为项目场界区域内。 地表水:房地产类建设项目排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水水质简单,如果排水进入大中型河流的,地表水一般评价等级为3级,评价范围为污水排口下游2000m;如果排水通过市政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场的,评价中只作简单的交待即可。 环境噪声:房地产建设项目建成后噪声源少,声源声级低,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但施工期噪声声源多而声级高,因此,一般确定施工期评价等级为3级,评价范围为场界100m以内。 (3)评价重点的确定。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评价目的、等级、范围确定了其评价的重点是,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期的噪声和粉尘以及营运期的污水、噪声等环境影响进行重点评价,对污水、噪声等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 (4)评价因子的选取。评价因子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和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两大类,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声环境等方面的评价因子,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地表水、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评价因子,评价时一般选取一些常见的评价因子。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空气评价因子一般选取SO2、NO2和TSP;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一般选取pH、CODcr、BOD5、TP、石油类和氨氮;声环境评价因子一般选取环境噪声。 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一般选取CODcr、BOD5、SS和动植物油;声环境评价因子一般选取等效A声级;固体废弃物评价因子一般选取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5)《报告书》章节设置。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总则:主要介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编制依据、采用的标准、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建设项目概况: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平面布局、交通组织以及水、电、气供给,通讯、通风空调,雨、污排水与生活污水处置设施位置、规模等公用工程的介绍; 工程分析:这是《报告书》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主要是对施工期、营运期污染物产生情况进行较详细地分析,并对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进行汇总; 区域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对气象、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与项目相关的社会环境现状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主要是对拟建工程区域的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进行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分析; 环境保护措施:这也是评价的重点章节,主要是对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从而对项目提出反馈意见; 项目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设置环境管理机构,拟定环境管理内容和职责以及环境监测计划等;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这是《报告书》最后一个章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章节,通过前面几个章节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在《报告书》的结论中必须要明确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建设是否可行,并对项目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房地产开发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住宅问题十分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住宅产业的迅速发展。1998年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有效地启动了居民住房消费,为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社会就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全国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2.15m2[4],住房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民居住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住房苦乐不均问题还比较普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增加、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对居住环境、居住质量的要求将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房地产业仍将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要继续加快房地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住宅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步伐,提高住宅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房地产开发业是城市第3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人民的居家、工作、娱乐、商业活动的场所,它丰富了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城市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工业废水、废气、汽车尾气、热岛效应、噪音、光污染等使城市居住和工作环境变差了很多,人们也更关注居住环境的健康舒适性和安全性。一些房地产商环意识薄弱,在房地产选址、建设时仅考虑地块的区位、交通、能源及其他公用基础设施等因素,没有重视地块外界环境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内部规划建设及环境管理问题,这样必会暴露出或隐藏着种种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绿地缺乏、人口密集、废物垃圾成山、污水横流、高压线横穿小区、噪声干扰、物业管理混乱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小区的舒适性和生态价值等会产生不利影响。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要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意识,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塑造环境优美、和谐的社区。引导我国房地产业走上“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3、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仍沿用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式、手段、方法、体系,从其评价因子的选取,评价重点以及报告书的章节设置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将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视为污染类的建设项目,注重了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对外环境造成的影响,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以及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可行等,而忽略了外环境及建筑群落布局对房屋使用者造成的影响,没有考虑什么样的环境适宜人居住。这种评价模式没有抓住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特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要求。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而是要求享受生活,体验高质量的人生,追求舒适、幸福的生存空间。这就给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更高标准,同时也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与内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当以人为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具有的与一般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的特点,如项目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双向性;以危害居民健康的评价指标为主;评价范围小而评价内容更全面更细致;评价过程不仅应当注重物理指标,亦应当注重定性指标等。在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上还有大量的诸如评价方法学、评价因子的选取、评价标准及综合评价指数的确定、评价结果的判定和公众参与方式等工作有待研究。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来科学评价居住环境质量及其人居环境适宜性,以便能够准确地反映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更好地保护和提高项目的环境质量。因此,建立具有科学性和规范化的居住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试析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应用于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的有效性 摘要:近年来,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固有局限性越发明显,为走一条更宽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政府对SEA的重要性更加重视。本文从制度和具体战略两个层次上分析了目前我国水利建设项目中SEA的有效性,并得出基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真正执行和落实SEA的有效性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环境法的出台, SEA应用于我国水利建设项目中一定会得到具体体现 关键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建设 有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日益宝贵。对其合理利用和保护已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目前,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呈现如下重要特征[1~3]:①、利用方向从单向走向综合。除了灌溉、发电之外,还与防洪、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航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多目标决策相联系,一水多用;②、水利建设的数目越来越多,工程的规模从不断扩大到加以适当控制;③、从单向工程建设,逐步发展成流域综合开发,形成坝、库、渠、管、干支配套,各区域大、中、小工程相互协调的体系;④、水利建设部门的经营职能多样化。由此可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和速度越来越大,从而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化害为利,对水利工程的论证、预测和影响评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是全面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本文就SEA在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的有效性进行了浅析。 1 SEA有效性内涵 1.1 SEA概念及发展 SEA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深化的结果,是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定义为[4~7]:SEA是指对政策(Policy)、计划 (Plan)或规划 (Program)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把评价结果应用于负有公共责任的决策中,即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EIA在政策计划和规划(简称PPPs)中的应用。可以看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层次性,这是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不具备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正是为了弥补目前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缺陷而提出的发展方向[5]。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欧共体委员会EEC在环境计划中明确要求其成员国对某些政策规划和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于 1991年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规程[7]。目前,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SEA。对于正处在转型之中的并对环境越来越重视的已签定《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的我国而言,政府将更多地通过法规、政策、计划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来参与经济活动。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第一次将环境影响评价从单纯的建设项目扩展到各类发展规划,用法律的形式确保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同时,更加突出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并通过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制度,将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到规划执行和建设项目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因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执行SEA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2 SEA有效性内涵 SEA的有效性是EIA有效性延伸而来的。从字面上看,“有效性”是指SEA的预期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实施效果的一致性。而实际上的SEA预期目标和实施效果在国家层次和具体战略层次上是不同的,或者说SEA制度与具体战略SEA有效性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在国家层次上,SEA有效性可以概括为SEA系统有效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是通过SEA减少或降低因战略决策失效而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战略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具体战略开展SEA的有效性(称为SEA具体有效性),则体现为通过SEA使战略决策者或决策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开发等重大战略时考虑其可能的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之降至合理的可接受水平[7]。就二者关系而言,SEA系统有效性是具体有效性实现的基础,SEA具体有效性是系统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和落实。 2 水利建设SEA有效性分析 2.1 水利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开辟航道、疏浚、堤坝加固、水库建设与水电工程及城市防洪堤建设等。在此仅分析城市防洪工程、水库及水电工程以及灌溉工程等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防洪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6,8]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包括城市排水、城市排污以及交通等)、土地资源的影响、拆迁安置的影响、环境噪声和环境空气以及城市景观的影响等。 (2)、水库及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9~13]水库移民安置;水库蓄水后由于长期浸泡和风浪冲刷从而造成库岸崩塌、破坏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并增加水库的泥沙淤积等;水库内水质发生季节性变化;均匀地减少下游进入河口的流量而可能引起盐水入侵;降低下游河段自净能力;水库蓄水后,水面大大增加,对库区及周围的气候条件可能产生影响,如引起风速、温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等;防碍回游性鱼类的生长、繁殖;促进库区内水草和浮水植物的生长;可能减少输入下游土地的营养物质;对库区和周围的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等。 (3)、灌溉工程是用人工控制方法把水施于农作物,促其生长。这类工程的影响是从河流和湖泊中取走大量的水使河流流量减少,灌溉回流水对河流可能造成污染。 2.2 水利建设环评现状 我国水利建设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虽然因一些早期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环境和社会问题,而使得70年代以来,借鉴了国外的有关经验,开始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水利建设的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有关水利建设项目在国家环境评估中心存档的环评报告与工业项目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且大多数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例如,到目前为止,以节水灌溉为中心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很少,处于空白阶段。并且其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还比较落后。对于在水利建设项目中开展SEA还只是处在定性分析层次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研究还处在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的总结阶段。 2.3 SEA有效性分析 2.3.1 从制度层次上分析SEA有效性 在制度层次上,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水利建设项目中SEA有效性: (1)、法律基础。SEA在水利建设项目中是否真正有效执行,关键看它是否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之上。2002年10月28日,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现行的单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扩大到对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评制度将由此向全局性的战略环评方向发展。这部法律的出台不仅是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将为这项制度的深入推广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但是,在水利建设项目中除了一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302-88)外还没有出台一部SEA纲要或规范,其只是一种笼统的“概念”性质。因此,在水利建设项目中,SEA的法律基础并不完善,甚至是尚没有实施SEA的“权威性法律”依据。因而从法律角度来说,不能保证水利建设项目中SEA的有效实施。 (2)、SEA技术导则。一套完备的技术导则,既可以是SEA具体执行的行动纲领,同时还可以用来判断SEA的实施效果,即具体SEA有效性[7]。因此SEA技术导则是否完备是保证和衡量其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我国虽然从90年代以后就开始进行SEA研究,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具体到水利建设项目中,理论与方法上还不太成熟,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无法较好的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而降低SEA的有效性。 (3)、权威、高效的管理机构。与一般的项目EIA不同,SEA的评价战略的建议者并不是建设单位(企业),而是决策管理者或决策管理部门。因此,SEA管理机构(我国的各级环境保护局)的权威性不仅影响到SEA的执行,而且直接关系到SEA结论能否真正体现或落实到最终的决策之中 [7]。对于SEA在我国水利建设项目中其权威性将要面临极大挑战,主要原因有:①、目前对于水利建设项目一般倾向于其有利方面,而极少考虑它的环境问题。或者考虑了,但没有对整个水利项目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②、一个水利工程,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因而,即使某一个水利工程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环保局由于其“难言之隐”而放之任之。与此可见,据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要想水利建设项目中SEA真正落实执行,还有一定的难度。 (4)、完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由于我国SEA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信息随技术支持系统。这样会影响到水利建设项目中SEA的有效性。 (5)、高素质的评价者。评价者是指负责实施SEA工作的组织或个人,是SEA系统的评价主体[11]。评价者的综合素质,即评价者的阶级性、价值取向、知识水平、环境意识责任心以及评价者的态度等将直接关系到SEA整个体制和工作质量,甚至SEA活动的成败[7,11]。同时SEA的有效性还依赖于是否有一个高素质的SEA研究群体[7]。对于我国目前来说,已有大量的高素质的环境影响评价者,但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由于各种原因,SEA的研究群体还有一定的缺乏,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SEA的有效性。 2.3.2 从具体战略层次上分析SEA有效性 与SEA制度有效性相比,具体战略SEA有效性则更具有实质性的内涵[7]。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广泛、充分的公众参与。广泛、充分的公众参与与具体的SEA实施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也是衡量具体SEA有效性的重要基准之一[7]。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同时第十一条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由此可见,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已在法律上给予了支持。但目前在水利建设项目SEA中公众参与还存在着广泛性和深度不够、形式单一、缺乏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反馈意见合理公正处理不够重视等弊病。 (2)、战略决策者对SEA结论的重视程度。在水利建设项目SEA结论能够为战略决策者重视并最终体现在战略方案中,是SEA有效性的最终体现[7,14]。目前我国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将SEA纳入法律之中,可以认为,战略决策者对SEA的结论肯定会有所重视。但也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在水利建设项目上,人们普遍认为不管其环境影响如何,总觉得该项目是有利的,当然也包括战略决策者。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略决策者的最后定论。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在目前水利建设项目中,SEA的实行还只是处在定性分析层次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研究还处在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的总结阶段。SEA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同志指出:“经济决策对环境影响极大。要从宏观管理入手,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发和确定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的角度审议其利弊,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正式实施等,SEA在未来水利建设项目中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其有效性能得到真正执行和落实。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摘 要:本文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总结归纳了公路施工、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并通过与国外公路环境保护比较,指出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路 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 措施 0 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2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1.5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A 生态环保 1)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4)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 5)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6)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B 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C 大气污染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D 水污染防治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1.5.2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A 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B 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C 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D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美国是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我国对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以1987年西安公路大学编写的《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为标志,之后,这一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1)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2.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2.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2.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3 加拿大公路环保与我国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加拿大现代道路运输进入发展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关心重视公路环境问题,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80年代后,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已比较完善,国家和各省均颁布实施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公路建设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实执行和贯彻,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全民环保意识非常强,对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参与感也很强,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取舍。 3.1 声环境保护 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拿大采取多种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被迫采取声屏障等有碍景观的环保措施路段在总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 对我国而言,公路噪声控制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设计体系,声屏障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而有意识地结合地形的自然式减噪设计尚未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应用也少。 3.2 生态环境保护 为保护河流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很多简单但高成本的环保措施。比如当公路跨越河流时,他们尽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状态,如果在弯曲的河流两岸架桥,这必然会加大桥梁的跨径。我国一般是将河流裁弯取直,然后根据洪水频率等技术指标,计算出桥梁的经济跨径,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但往往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了不利的环境影响。 对于森林、湿地、湖泊环境的保护,加拿大公路部门同样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这些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真难以想象。 3.3 水土保持 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两部分:坡面侵蚀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裸露的坡面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均匀,施工中他们及时采取以绿化为主的防护措施,以控制面蚀和沟蚀的形成。对于公路路面径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汇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设置土工布过滤帘,经充分过滤后再排入水体。 我国公路施工中已逐渐重视了侵蚀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3.4 公路生态管理 在公路的营运期,环保工作除了维护声屏障等各种环境工程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争取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养护是最持久、最昂贵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设计,围绕着大地景观思想,多设置了开阔的中央分隔带,许多区段50—60米,全部植草,两侧植被管护范围约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采用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路域范围内,始终树木草地不断。 我国高等级公路绿化已受到普遍重视。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步骤与加拿大几乎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原表土弃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时无营养土可用,养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轻养,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费。 3.5 环境补偿 公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环境资源损失。加拿大对此采取了有效地补偿措施,如在公路建设中碰到生态环境中的湿地问题,采取占用多少湿地,就在附近补偿同样面积或更大面积的湿地,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少受或不受影响,以恢复往日原有的优美质朴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我国缺少严格的法规约束。 3.6 空气环境保护 加拿大侧重污染源控制,汽车全部采用无铅汽油,并对车辆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有较大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加拿大的公路环境保护有完善的组织、可靠的法规,还有十分敬业的环保工作者,其环保行为贯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内容遍及自然生态和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其思路是保护一切自然状态、地貌、水文和所有生物。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 4 结语 按照交通部“十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到2005年,在交通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要由现在90%提高到98%以上;全行业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环境治理标准,油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油污水处理达标率均达到50%以上。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浅述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本文首要介绍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现状,并阐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不足,最后提出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展望。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越发的突出。我国目前是以颗粒物和so2为代表的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叠加so2和nox其形成的二次污染物pm2.5、o3、细粒子等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 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复合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如下: (一)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201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17.6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781.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4.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36.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5.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增加。 (二)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2012年烟尘排放量817.3万吨,比上年减少3.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78.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0.8%,生活烟尘排放量238.6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9.2%。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工业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2.33亿辆,同比增长7.66%。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二、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已初步形成独立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导则、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等内容,为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和促进污染物减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气环境评价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评价模式体系、新型污染物研究等方面还需完善。 (一)缺乏对新型污染物的系统研究 国内评价标准体系包括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两大类,虽然目前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指标的限值,但缺少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中缺少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难以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目前国内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及高校,应用性研究很少。 (二)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仍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滞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导则模式,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 目前,北美和欧盟国家以技术导则形式国家空气质量模式,空气质量模式的研究制定成为大气环评的重要内容,通过空气质量模式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成为国际大气环境评价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仍然主要延续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已经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特别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仍显不足。 三、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阶段,经济结构转型正在进行中,一些落后的产能还在逐渐淘汰,这些都对大气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当增加前瞻性、宏观性,加强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进行研究。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区域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 区域提供依据,有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 (二)关注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区域小风面积增大,风速减小,从而引起城市内大气污染物不断积累,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目前,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大中城市武器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增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应当关注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开展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复合污染问题,逐步加强对臭氧及pm2.5等新型复合污染物指标的研究。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也呈现出区域一体化趋势。由于大气污染的扩散性,解决单独某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已不能完全不受外部地区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得出,相邻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部输入性污染会加重区域的大气污染。目前对平原地区污染物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对城市的研究也成效显著。但是在工矿企业和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复杂地形之中的城市,这种复杂地形上的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还应更加系统的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和谐度研究:基于和谐管理理论 引言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最主要的难题,同时,环境本身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好坏不仅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高低,还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水平及前景[1]。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我们认识到项目建设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避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对立。 柴西龙,孔令辉等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模式进行了研究[2];丁玉洁,刘秋妹等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化与法制化进行了思考,对于完善立法框架及建立外部支持保障机制两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3];陈国阶则从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和方法方面说明我国的环评制度需要新的突破[4]。 然而,项目环境的灵活多变和劳动成果的难以度量导致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需求,和谐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和谐管理理论所主张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对于当代日益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和管理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5]。因此,本文在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运用模糊数学评价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和谐管理理论进一步深化、拓展,并使之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服务。 1 和谐的含义及和谐管理理论 1.1 和谐的含义 在和谐管理理论中,对“和谐”的含义做了界定。其中,“和”指的是将人们的观念或行为与组织的观念或行为“合意”的联合,“谐”指的是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而“和谐”指的是“和”与“谐”的相互衍生,并不是简单的“协调或一致”的表示。当组织中实现“和”与“谐”的共同作用时,就会产生不断明晰并优化组织目标的效应,从而和谐管理理论的作用才真正显现出来。“合意、合理”体现了“和则及谐则”,“联合”着意于人的主观性、主动性,“投入”则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状态[6]。 1.2 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和谐理论最早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和谐管理的主要思想就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考察各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与系统整体之间的和谐状态,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平衡与和谐[7]。将和谐理论应用于管理学领域中,即形成了和谐管理理论,其实质就是在外界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以和谐主题为核心,以“设计优化”与“诱导演化”机制及其耦合为理论指导,落实研究方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中,“和谐主题”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组织和领导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确定和谐主题之后,就需要以主题实现为最终目标,通过“谐则”明晰要素之间的确定性联系,实现组合过程的匹配及一致,通过“和则”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和谐耦合”实现谐则与和则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促进系统整体的涌现特征,实现目标导向下的适应性演化。 和谐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8]:①和谐管理是一种服务型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是需要一种更灵活、更快速的管理方式,即服务型管理。②和谐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管理。以往的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将人与物的区别模糊化,而和谐管理则从人与物的对立统一出发,实现管理过程的系统化与人性化。和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将人作为物的主人,脱离物的约束,负责支配各种物的因素的分工与协作,管理整个组织的日常运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将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达到部分与整体的无缝耦合状态。③自组织管理。所谓“自组织管理”,就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种信任的文化关系,依靠各成员的自主管理和被管理实现组织文化的平衡演进。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减少了日常活动中大量的管理成本支出,而且有助于激发成员的责任意识,刺激其创新意愿,主动为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关系随即弱化和消失。 2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建设项目环评依据 2.1 建设项目的和谐管理概述 在建设项目决策、实施、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如果我们将项目看作是一种通过人要素与物要素的互动而获得项目收益的实践活动,那么建设项目的和谐主题就可以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以建设项目自身及外部环境为媒介,进行信息的加工、整合、筛选和选择,从而归纳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对项目所展开工作的中心思想的阐述,是一定阶段项目发展的要素所在。 从而,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实施:首先,根据项目目标,详细的对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具体阶段和具体情况下的和谐主题,针对物要素和人要素,分别在“和则”(人的能动作用)与“谐则”(设计优化)的指导下提出环境评价指标,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帮助项目获得最大的绩效。 2.2 和谐度的定义与计算 和谐度是对系统和谐性进行度量的数量指标,用来衡量客观事物的内外作用力与其发展方向是否协调一致。和谐度的作用主要体现用科学的分析和计算去衡量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种现象的认识及理解[9],它是依据“和则”主张的规划和“谐则”主张的运算结构,对客观事物具体状态和谐性的度量。 和谐度的计算是在对所研究的项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后,根据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目标和功能,及环境的要求,列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合适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建设项目的环评进行研究,确定和谐度。 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医疗卫生项目(医院、疗养院、医学研究机构和疾病预防机构等项目)在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方面发捧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医疗保障的完善,医疗卫生项目不断地投入实施,从而形成了一类新型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因此,对于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环境影响因子污水、废物、污染源等,以及评价控制点、评价适用标准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对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概念、工作原则和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疗卫生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源 一、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由于直接造福于社会的特征以及污染物排放数量不大的事实,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难度、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风险很容易被低估。但实际上,医疗卫生项目所独有的环境影响特点,可能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专业性和复杂性。首先,医疗卫生项目排出的含病原微生物污水、生物废物、临床废物,排出的含有危险化学品、重金属和放射性的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复杂的污染物构成和造成灾难性环境影响的极大可能性;其二,医疗卫生项目大多位于人口稠密区附近或者内部,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风险很大;其三,医疗卫生项目与公众零距离接触,在控制对外影响的同时,还必须严控自身运行及外界环境对医疗卫生项目的影响,通常的厂界和保护目标概念已经不完全适用。 二、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医疗卫生项目污水 1.医疗卫生项目污水污染源 医院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相洗印室、动物房、同位素治疗诊断室、手术室等的排水;医院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和宿舍排水。 2.医疗卫生项目污水特点 医疗卫生项目污水的产生量大,水质成分复杂。医院的排水量与医院的规模、性质、医院设施情况、住院和门诊人数以及地域气象条件、所处地区的生活习惯和管理制度有关,约为同等规模居民区污水产生量的8~10倍;污水水质成分复杂,包括带有病菌的污水、放射性废水、含重金属化合物的废液、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如消毒剂、氰化物、杀虫剂)及其它药物产生的废液等。 医疗卫生项目污水的排放呈现水质、水量的不均衡性。在全年中夏季排水量最大,冬季排水量较小,在一天内通常在上午7~9时(全院排水)及下午18~20时(病房排水)出现排水高峰。医院的综合排水中生活污水的比重很大,主要成分如有机物、悬浮物、油脂,ph值与常见生活污水相似,但成分更复杂,其中含有某些有毒化学物质和多种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它们在环境中具有一定的适应力,有的甚至在污水中存活时间较长,若未经处理即排入水体或灌溉,将污染环境,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来自门诊和病房的排水中可沾染病人的血、尿、便,主要污染物包括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三类,具有传染性,必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排放。 因此,在环评中对这几类污水的性质、产生量都要分析清楚。 (二)医疗卫生项目废物 医院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一般性生活垃圾和受到生物性污染(各种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的带有传染性的医疗卫生项目垃圾和废物。 1.医疗卫生项目废物污染源 所谓医疗卫生项目废物,是指在医疗卫生项目、预防、保健、医学科研与教学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固体废物,医疗卫生项目废弃物有:一次性医疗卫生项目用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各类塑料制品、纱布、棉球等;有机污染废弃物,包括病理科手术室废弃的切除器官、血液制品等。 2.医疗卫生项目废物特点及危害性 医疗卫生项目废物中含有大量致病菌,带有一定危险性,既不能与一般生活垃圾混合,也不能随意堆放。一般是在指定的地方进行焚烧处理,有条件的大型医院自建焚烧炉,不具备条件的医院则必须定人、定时、定车送往指定的医疗卫生项目焚烧炉进行处理。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协助处理时,须由接收单位出具承诺函。对医疗卫生项目固废在医院内收集、存储手段和方式以及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要做比较详细的叙述和评价。 医院的规模不同,医疗卫生项目垃圾的产生量也不同,而且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故在环评中要尽量多用本地的实例进行类比。 (三)医疗卫生项目污水处理站污泥 很多医院自建污水处理站,大量悬浮在水中的有机、无机污染物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在处理过程中沉淀分离出来形成污泥,因而医疗卫生项目污水站的污泥也含有这些成分并具有传染性。污水站产生的污泥因含水率较高呈半流态,在脱水处理之前,也可看作是液体废弃物。如污水站采用二级生化处理,产生的污泥不仅包括一级处理产生的悬浮物和沉淀下来的淤泥,还包括二沉池剩余污泥。栅渣、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站化学沉淀污泥属于危险废物,在排放外环境之前需经过无害化处理。污泥的产生量与污水水量、水质和处理工艺有关。 (四)其它 有些医院为了治疗工作的需要,需用放射性元素作为治疗手段,对此应有放射性专项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医院有自建医疗垃圾焚烧炉的,废气污染源包括焚烧废气,一般以轻柴油、煤油、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作为助燃剂,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甘堕落so2、nox、h2s、nh3和微量的bap等。 三、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展望 医疗卫生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虽与一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但是在国家医疗法规里提出了要鼓励医疗卫生项目的建设,各地市级甚至县级都热衷于建设医疗卫生项目,由于急促上马,项目的选址没有经过合理严谨的环保专家论证,加上有些地区所能收集到的医疗废物很少,焚烧炉不能连续运行,因此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及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环境风险,此外收运过程的环境风险也是不能忽视的。医疗卫生项目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对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项目选址要经过严格论证,使项目在运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应加强即将上马的这类工程项目环评中的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环境问题是困扰着国际社会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人类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致使环境问题开始普遍出现,进而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剧等一系列恶果。而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实现了环境管理模式由末端控制到全程控制的转变,下面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环境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日趋严重,环境问题也渐渐由开始的个别地区问题发展成为全球性灾难,继而相继出现一系列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个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是外国首创的一项制度,我国的环评制度是在吸收了西方国家宝贵经验,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经过概念引入、尝试性研究与实践、制度化及法制化等几个阶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源头控制、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 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从立法上开始建立。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通过30余年的尝试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以求为实现环境影响评价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运行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下面就这些缺陷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1从战略上建立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近年来,我国经常因政策和规划的不完善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宏观决策,无论从对环境影响的潜伏性还是后果方面,决策的失误都要比建设项目本身更严重。为了加快提升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备程度,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将政府宏观决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成功经验,建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立足于区域评价和全面影响,合理又切合实际。 2加强公众的参与权 我们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权的完善工作,在公众参与中,首先应将可以不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情况明确列举出来,规定采取一定的形式,将项目有关情况向有关群众公示,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公众参与主体的成员组成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通过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将公众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等环境权利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明确列出,另外还要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无效的情形。 3加强法律责任的明确和完善 我们应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之中的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予审批对未规定公众参与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相关建设单位应向环保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申请,对于未提交申请并擅自开工,且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的,应给予一定的罚款,并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有些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隐匿公众意见或对公众意见作虚假记录,对于这种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应吊销其评价资格证书,并处以罚款,同时应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4设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分离制度 对于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应设立专门的环境评价审查机构。同时针对机构重合所导致的权力重合问题,我们应建立相关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等专业机构,从而加大监督力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工作由审查机构负责,环保部门以审查机构作出的肯定或者否定结论为是否批准的依据,以求达到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的目的。 5公众的参与力度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由公众的监督、举报、宣传、督促来推进的,因此我们要切实保障环境相关者获取必要信息的权利。通过环境教育等工作,使公众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让公众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同时我们应将信息充分公开化,使公众对建设方、评价机构、审批机关等都能达到注视和监督的目的,而且也能使公众对自身的环境权益提高关注。 6结束语 在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中,成绩与困难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该制度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与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并及时解决,以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进步与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试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法律完善 论文摘要 目前污染导致群体性中毒事件频发,严重危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评价,有利于普通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但仍有完善之处,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意义,影响公众参与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具体做法。 论文关键词 污染 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人民日报》曾报道一高校为师生的基本健康不被侵扰,数十名教授在当地政府门前下跪,要求一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停产整顿,引来舆论一片惊呼,肇事企业最终被强制停电停产,本来污染侵扰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得以解决,然而师生代表先后多次向各有关部门举报,但都毫无回音,而企业的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眼见师生健康受害日深,下跪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环境维权渠道不畅通,公众诉求无法及时有效得到处理。二是当地缺乏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缺乏维护百姓生存发展权利的意识。从这起环境污染事件折射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一个污染严重项目,为何环境影响评价当初会通过,公众在项目建设报批前的参与力度,可见一斑。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维护公众切实利益。 一、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重要意义 (一)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一是公民环境权理论;二是公共信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三是民主理论。”根据上述理论,每个人及其后代都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环境资源是属于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政府基于全体公民的委托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使用,而公众参与是政府以符合社会公益的方式合理处置、使用这些公共财产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行政民主化的必然路径。现实中,政策是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作用下形成的,在一些制度较弱的国家,政策被各种利益集团操纵的危险就特别大。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形成一股制衡力量,以促使决策者更清楚地了解公众因之在环境权益方面的牺牲,使决策者更积极地采取措施以减轻、舒缓环境影响,并对受影响公众在其他权益方面给予合理补偿;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公众对规划、项目的了解,使公众在主动参与、选择的情况下增进对规划、项目的认同感。 (二)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 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从各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决策民主化,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等方式参与公众决策和政治生活。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促进决策民主化的手段,是民主法治理念的贯彻,公众参与被视为政府决策民主化的一个表现。公众意见的充分表达以及决策者对公众意见的充分考虑是科学决策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受到区位、地形和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以及当地产业、民情、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公众参与,对于开发者或决策者,有广纳信息和集思广益的作用,可以及早发现问题,洞察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掌握当地居民关切事项,谋取因应对策。给予相关利害关系人表示意见的机会,可以满足民主社会在行政程序中赋予相关当事人“明了真相之权利”及“意见受尊重之权利”,避免决策后才发觉问题而陷入两难之境,从而使开发活动的效率提升。从这点来看,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的目的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者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让公众了解项目,使项目建设能被当地公众认可或接受,并得到公众的支持与理解,增强项目环评的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二、影响公众参与的相关因素 公众参与取决于下列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利益、环境利用、社会关注、价值观等因素,参与者应包括:(1)开发活动所在地的民意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泛参与国家的事务的管理,应当对自己所在区域的重大建设项目环境问题,予以高度关注,他们更能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各个阶段的实施。(2)受到或者可能受到开发活动影响的团体。通常由受影响的当地民众组成,因为开发计划或者是基于共同职业利益的结合,也有基于特殊利益或信念而有意参与。例如,“在俄罗斯吸收社会团体的代表和公民个人参加俄罗斯联邦国家生态委员会的重要决策会议和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检查以及对公民提供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或专门培训等。”在法国“环保团体除了可以依法提出反对意见和计划外,当行政机关认为业者所作成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完全或不正确时,往往由环保团体依法介入提供意见。同时环保团体得在行政机关授权和付费下,拟订环境影响评价书。”可见有关团体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3)受到影响的居民。居民由于受到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波及、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他们大部分住在当地,且紧邻着预计开发的地点。他们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恐惧,欠缺资讯及无助感的结合。例如,在2007年厦门px项目中,附近群众反对项目在当地落户,认为化工厂危害环境,影响民众身心健康,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诉求。(4)非政府环保组织。“公众个体的参与能力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加上环境行政决策往往涉及高度复杂的科技知识,使得公众个体的参与往往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具有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对环境问题具有较高的敏锐度和把握能力,较高的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较好地整理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具有专家优势。此外,还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具备了这些优势,环保组织就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实力,可以更好地组织和代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5)网络公众。网络参与借助先进的互联网资源,为公众和项目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以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供了一个更直接、快捷的相互沟通方式。进行网络公众参与的项目要进行合适的媒体宣传,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多方面宣传,引起公众对项目的关心,可采用一定的激励方式,鼓励公众通过网络对项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6)专家学者。他们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有相当的研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如高等院校的教授。他们的参与会提高环评的质量和水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强调了公众参与原则的重要性,明确提出:“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关市民的参与下,在有关级别上加以处理,在国家一级,每一个人都应能适当地获得公共当局所有的有关于环境的资料,包括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并应有机会参与各项决策进程。应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我国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意识、参与的能力、参与的范围、及参与的渠道存在不足的地方,为此需要进行完善,可借鉴上述原则在以下方面进行: 1.将原则性条款具体化。《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规定了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的条款,但它缺乏具体条文的支撑,可操作性不强,因而对于公众参与的方式、范围、组织者的组织义务以及如何保障等还存在空白。另外,“由于实践中,许多国家机关对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持否定或抵制态度,使得这一规定成为纸上谈兵。”⑦为避免造成原则性条文无法执行,建议在制定具体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时,列入具体措施予以落实。 2.完善参与环节。包括完善听证制度,让公众真正参与听证,优化听证代表的结构。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1987年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了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原则,在《1978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更是规定环境影响评价三个阶段的公众参与。一是在确定范围阶段。在此阶段联邦政府的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重大问题的范围、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考虑的影响。联邦政府机构还应当举行范围界定的会议,并会议公告,征求受影响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意见,受影响的印第安人部落意见,反对提议行动的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兴趣的公众的意见。在我国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等形式。二是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参与,以便公众进行评论。规定至少需要45天的评论期。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参与。“美国《1978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规定,如果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发表了意见,准备最终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机关应当评估和考虑来自于公民和个人或其他团体的意见,并采取一种或多种手段予以回应。”⑧1998年《奥胡斯公约》对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初期权利作出了规定,内容包括:拟议活动及其有待决定的申请;可能做出的决定或决定草案的性质;负责作出决定的政府部门,公众参与的机会、公开听证的时间、地点;索取有关信息的部门及地点可以接受意见或建议的部门,以此保证公众参与。根据我国具体实际,要逐步落实听证制度,让民众真正有机会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来,维护自身权益。 3.完善监督检查。“执法部门可以通过向社会聘请监督员,实行举报违法情况的奖励手段,来协助执法部门执法,查处违法行为。”⑨这是比较好的可行方式。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审批部门备案。此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准确实施。 4.保障环境公益诉讼。“为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惩治力度,司法应当逐步扩大环境诉讼的主体范围,将公众日趋增长的环境权益要求纳入规范有序的管理。”⑩在欧盟,为了保障欧盟环境法的实施,公民可以提起司法诉讼。例如,“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提起和进行过多次诉讼,以保障欧盟环境法规和指令的实施。”我国可以借鉴,在法律层面上予以支持、保护。 5.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政府部门应及时、全面公布获得的信息,而不能隐瞒或是选择部分信息公开。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2月14日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在环境敏感区建设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信息应当是完整的,而不能采取公布对项目有利信息,隐去不利因素的信息。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明确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所征询机关的意见,应当按照《信息自由法案》的规定对外公开。美国《1978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也要求联邦或州机关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不时的公告。公告包括范围界定公告、初步决定公告、意思通告、可获得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通告、可获得最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知,以及做出决定记录的公告等,过程完善,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简析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论文摘要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基本情况以后,提出了影响我国公众参与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指标,并提出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 公众参与 有效性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或者团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权利,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去,并对环境评价的运作和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活动。公众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行为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达到利益分配的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当中获得的环境资料信息量的多少、是否参与到整个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决策当中、在自身的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是否拥有诉讼法律的权力,它是一种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参与对象的代表有效性、调查方法的有效性、调查内容的科学性、统计方法的有效性还有时间的有效性、法律产生的效应。 二、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首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有效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让有关的社会公众得知有关建设项目和规划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减少各方之间的冲突,从而使得环境影响评估可以顺利地进行。 其次,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研究可以找出影响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因素、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保证以后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 再次,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研究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公众的参与作用。对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可以找到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有效方法、制约各种实施主体(建设单位、环境影响报告编制单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以此加强环境决策的执行性。 三、影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民参与有效性的指标 (一)公众的有效性 1.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类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的参与公众),主动性的公众是指对该项目感兴趣的没有组织的自由人或者是有组织的一些团体;被动的公众是指与该项目会影响其生活的那一部分公众。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类别多决定可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大。 2.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素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公众自身的文化素质、环境保护意识、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如果公众的文化程度较高,就能正确地理解有关项目的调查内容进而提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果公众拥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意识到该项目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并表达处自己对该拟建项目的建议;如果公众对该拟建项目了解得很清楚,其评价也会有客观性和实际性。因此,公众自身的文化素质、环境保护意识和对拟建项目的了解程度都都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3.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度。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实际上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公众只有在进入协商阶段之后才拥有一定的较小权力。如果公众被赋予很大的权力,他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运用自身的权力,这对提高项目环境合理性和社会认可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4.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大多数时候时机已晚,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来的时候,环境影响的项目基本上已经确定,公众提出的意见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以此应当尽早地让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这样才能达到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越早其有效性就越大的效果。 5.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和内容设计。公众参与的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对于公众参与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居民拥有不同的特征,从而所适用的参与形式和内容的设计也有所不同。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本地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公众参与形式,设计不同的内容,从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二)项目方解决矛盾能力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主要是为了使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够通过合法的、合理的、有效的途径得到项目方的参考和接受,使得项目方和公众之间能够相互调和从而减少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如果建设单位和审批单位拥有较强的矛盾解决能力,能够通过比较灵活的形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避免冲突并对已经产生的冲突给予最好的解决就可以增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三)评价组的有效性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都是通过有关评价组来了解相关的项目信息,可以说他们对于相关的项目信息具有垄断的地位,如果在公布信息的时候出现消息不准确或者是恶意隐瞒的情况发生就会误导公众,那么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也随之失去了它应有的效果。所以提高评价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他们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都提供符合实际的信息,不欺瞒、不遮掩、不刻意误导公众,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四、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民参与有效性的对策 (一)提高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性 1.明确公众参与权,加大公众参与宣传力度。健全法律层面上的相关法律法规,《宪法》应该明确规定我国公民环境参与的权利,出台涉及到整个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加大公众参与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拥有这样的权利,并积极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去。 2.建立公众参与的诉讼机制。虽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权利,但是在监管和问责方面却是缺失的。如果建立起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机制,那么当有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政行为出现时,公众就可以及时地向法院起诉,因此,建立专门的司法保障机构来监督实施的全过程,就可以从司法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 (二)提高公众参与环节的有效性 1.实施主体中的相关单位应当科学合理的选择参与的公众。参与观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直接影响着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合理地选择公众就是指相关单位在选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兼顾公众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在选择公众对象时,不仅要选择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和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还应该把感兴趣的公众也包括进来,也就是基层、中层、高层的公众都囊括进来,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应当对公众进行合理的分类,以使得所选取的公众能够代表全部公众,当然也包括弱势群体的意见。 2.信息公开应该做到客观和真实。建设项目单位在向公众公开信息时应该做到信息公开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在介绍基本情况时要突出重点,突出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做到实事求是,不遮盖敏感问题和美化环境风险,积极做到信息公开的对称,并进行swot分析,帮助公众更好的了解到该项目对自身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更改发生重大变化后,建设单位应该再一次的进行信息公开,以增添信息的透明度。 3.认真对待公众的意见。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积极性主要受到其建议和意见是否被合理采纳的影响,只有认真地对待公众的各方面不同意见,公众参与才能真正的发挥好作用。有关单位应该编制公众意见采纳说明书,让审查组织和公众都能够了解,特别是及时向公众公开其建议是否被采纳和得到公正的反映,监督环境评价的真实性。只有对公众宝贵的意见进行总结和整理,才能得到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4.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实现参与形式多样化。公众参与的范围主要包括公众参与所有规划的环境影响程序和时间范围两个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法》只规定了专项规划必须进行公众参与,而一般的规划中的公民参与却并没有做硬性规定,这就使得有些建设单位钻法律的漏洞对公民参与这块加以忽视。因此,扩大参与范围,让公众参与所有的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规划中。我国采取的方式是的公众末端参与式,这种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范围很狭窄,所以《环境影响评价法》应该完善从规划开始阶段、审批阶段、实施阶段、后评价阶段的所有阶段的公众参与,以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事实告诉我们,公众参与有效性是随着公民参与形式多样化的变化而变化的,要想将分散的建议集中起来就必须多多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参与方式而不是局限于政府部门主导的问卷调查的特定类型。对于一般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采用电话、电脑论坛意见箱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环境影响明显的建设项目应该采用座谈会、听证会、公众监督会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以此来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 5.选择合理的公众参与范围和形式。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规定了只有该环境规划直接影响到公众环境权益或是需要编制报告书的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才允许公众参与。这种规定使得专项以外的或间接影响到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环评都缺少公众参与,而《暂行办法》中的规定也还是延续了该规定,公众参与的限制太多,范围的狭窄严重地影响到了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对于公众参与形式方面很多都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公众关注,也势必会影响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因此选择合理的公众参与范围和形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6.选择科学的参与时机和参与阶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大多数属于末端参与,也就是说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机晚。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来的时候,环境影响的项目基本上已经确定,即使公众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也难以使已经基本确定的方案发生改变。环境影响评价三阶段中的技术评估阶段几乎没有公众参与,如果公众参与能够提早地进入环境评价阶段,就可以更好地发表意见,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三)加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 1.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受到几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公众对环境方面的关注度不高。但是公众只有真正地具有了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够更有效地投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去,只有掌握了真正科学的环境保护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才能更有效地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国家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和公民参与环境权益的教育和宣传,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权利。公众也应当积极主动地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宣传公众参与的力度。一部法律的有力宣传会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精髓和真正的用意,在了解之后人们才会去遵循和遵守。一部宣传不到位的法律会使很多的人丧失了解其本身应该了解到的相关信息的权利。《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经对公众参与的方法程序和参与意见有效性已经做出了明确地规定,但是由于该法宣传力度不够,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这样一来,一部分建设单位就仅仅将公民参与看做是一种手段而非权利,从而宣传力度的有效性影响了整个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四)提高评价组的职业道德 公众都是通过评价组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对建设项目进行判断的,如果评价组的人员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就能够为公众提供准确的背景信息,从而公众的判断也会是科学和合理的。因此评价组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术水平影响着其是否能够站在一个公正和中立的角度上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做出理性的判断,这从根本上影响着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提高评价组的职业道德势在必行。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探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环境问题是困扰着国际社会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人类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致使环境问题开始普遍出现,进而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剧等一系列恶果。而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实现了环境管理模式由末端控制到全程控制的转变,下面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环境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日趋严重,环境问题也渐渐由开始的个别地区问题发展成为全球性灾难,继而相继出现一系列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个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是外国首创的一项制度,我国的环评制度是在吸收了西方国家宝贵经验,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经过概念引入、尝试性研究与实践、制度化及法制化等几个阶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源头控制、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 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从立法上开始建立。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通过30余年的尝试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以求为实现环境影响评价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运行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下面就这些缺陷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1从战略上建立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近年来,我国经常因政策和规划的不完善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宏观决策,无论从对环境影响的潜伏性还是后果方面,决策的失误都要比建设项目本身更严重。为了加快提升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备程度,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将政府宏观决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成功经验,建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立足于区域评价和全面影响,合理又切合实际。 2加强公众的参与权 我们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权的完善工作,在公众参与中,首先应将可以不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情况明确列举出来,规定采取一定的形式,将项目有关情况向有关群众公示,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公众参与主体的成员组成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通过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将公众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等环境权利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明确列出,另外还要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无效的情形。 3加强法律责任的明确和完善 我们应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之中的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予审批对未规定公众参与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相关建设单位应向环保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申请,对于未提交申请并擅自开工,且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的,应给予一定的罚款,并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有些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隐匿公众意见或对公众意见作虚假记录,对于这种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应吊销其评价资格证书,并处以罚款,同时应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4设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分离制度 对于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应设立专门的环境评价审查机构。同时针对机构重合所导致的权力重合问题,我们应建立相关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等专业机构,从而加大监督力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工作由审查机构负责,环保部门以审查机构作出的肯定或者否定结论为是否批准的依据,以求达到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的目的。 5公众的参与力度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由公众的监督、举报、宣传、督促来推进的,因此我们要切实保障环境相关者获取必要信息的权利。通过环境教育等工作,使公众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让公众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同时我们应将信息充分公开化,使公众对建设方、评价机构、审批机关等都能达到注视和监督的目的,而且也能使公众对自身的环境权益提高关注。 6结束语 在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中,成绩与困难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该制度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与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并及时解决,以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进步与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作用浅析 摘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顺应发展,但它是在项目的前期阶段进行的,是对未来事物的一种预判,它需要已有工程的经验为基础。笔者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对实际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些简单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推行;意义 一、环境影响评价定义 英文缩写 eia 即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大中型工厂,大中型水利工程,矿山、港口及交通运输建设工程,大面积开垦荒地、围湖围海的建设项目,对珍稀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或对各种自然保护区和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产生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区域的开发计划以及国家的长远政策等。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意义 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两项主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在保证建设项目选址的合理性上起了突出作用。因为,评价结果证明虽然投资效果好,但由于布局不合理,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影响长远发展的项目,就不能同意建设,必须另选地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可以对开发建设项目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控制新污染。第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步骤和程序都贯穿在基本建设各个阶段,使计划管理、经济管理、建设管理都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从而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由于具备较齐全的实验测试条件,容易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工程设计单位由于熟悉国内外该类工程项目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做到技术、经济上的可行、合理;而管理单位则熟悉各种法规,就便于组织协调和监督。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第一,该法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是单向评价。 所谓单项评价即只针对评价对象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而不要求评价周围环境对评价对象本身的影响。 虽然对于一般的生产性项目而言,这种单向的制度设计是可以的,而且也确实方便了行政管理,但对于与公民切身环境权益攸关的住宅等项目如果只做单向评价,却可能对居住者环境权益保护不力,甚至导致后患无穷。时间滞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污染进行治理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行为,真正的保护应该是预防。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预防手段。往往由于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等背景资料欠缺,需要做大量的调查、收集和测试工作,就得花费较长时间。 第二,公众参与缺乏制度保障。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且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或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编制机关或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规划草案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且附具对上述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但对论证会、听证会究竟该如何举行、谁应参加等程序性问题并没有具体进行规定,从而导致了这些制度无法落在实处,使环境影响评价失去了指导作用。 第三,行政管理色彩浓厚,透明度不高,公民无法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 由于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资质管理等手段决定评价机构的生死存亡,且《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评价机构责任也仅限于行政责任;此外,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关建设项目的基本信息以及进行评价的依据、数据和方法都是保密的;具体在何时、何地召开听证会或论证会,与会者发表了何种言论等情况外界均不得而知;评价报告也只有行政审批机关才有权看到。虽然该法明确了评价机构对评价结论负责,但由于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切实保障,无法对评价机构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所以在现实中,评价机构实际上仅对行政机构负责,而缺乏行业自律,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由此大打折扣。 第四,法律制度不健全,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环评工作才刚刚开始,环评制度还不是很健全,需要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来改进环评工作、约束考核环评工作。 总之,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也会日益提高,对环境问题会日益关注,获得环境信息,参与决策的愿望也将会更加强烈,这对我们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环境立法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入世”也要求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应进一步增强透明度,强化公众参与。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吸收一些新的环境管理理念,对今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摘要】施工项目现场管理非常重要。需要全方位的进行管理,要求对施工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必须经过正规,制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促进工程的发展,每天的施工过程,都离不开现场的管理,现场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现场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经营。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强力抓市场,抓现场。与时俱进,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有效地优化现场管理。 【关键词】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 1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为因素无法全面有效控制 施工现场操作工序比较多,投入的劳动力很多,所以,很难控制每个操作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很容易引起质量问题。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的监控,成为了承包商和监理单位遇到的难题。 1.2质量产品难以全面检查 施工现场的操作工序比较多。涉及施工产品比较广泛。采取全面检查很难完全实现,抽样检查就容易出现漏检。容易导致质量问题。怎样实现对操作工序检测成为了一个很难突破的问题。 1.3整体安全意识不强 在施工现场,安全非常重要,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的前提。施工安全影响到整个施工进度。很多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做得并不到位,认识度不高,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完全将现场安全工作做到位。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对国家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规范认识不足,不能融会贯通,彻底地落实到施工的现场。 1.4施工工序产品检测有偏差 施工现场工作量比较大,纠正偏差的浓度会升高,而且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实践过程中,操作型工序出现了问题,纠正的不及时,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工程需要返工。不容易解决,会延长工期,也会消耗很多的费用,这对承包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纠正偏差的难度比较大。 2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2.1优化人力完善职责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要严格要求。做到项目经理监管体制完善,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要注意深入学习。项目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财务把控不严格。容易加大项目工程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浪费资源,会造成项目的利润降低。项目经理经济观念意识淡薄,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施工安全和进度受到影响。 2.2优化管理制度提高进度 施工现场管理必须要按照法律法规制定。做到任何事情都有制度可以约束,包括文明施工,安全管理,施工现场例会,施工用电,施工环保,施工奖罚,等等这些制度必须要明确,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进度,让每个环节都有制度可以依据。 2.3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执行 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包括工程的规模,结构,性质。按时完成工期,就必须要拟定一份施工组织设计。严格的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利用现场的人力,财力,物力。一份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工程的造价。采取不同的工程设计,造价不同。所以,在施工之前就应该对施工,质量,技术,材料,劳动人力,做一个施工编制,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施工,对设计进行优化。在设计明确方案之后,要严格的执行,这样可以提高施工质量。 2.4优化安全管理制度杜绝隐患 2.4.1全面提高安全意识 施工过程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对全体成员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现场管理人员要重视安全,了解安全的重要性,让施工人员做到自我调节。领导者要对各个环节的安全做到位,严格的监管。 2.4.2建立现场安全体系 施工过程时间比较长,工序比较繁琐,施工现场安全,贯彻施工整个过程。关系主攻期的完成。因此要确保安全生产体系。确保各个管理部门能够做到位,达到管理目标。 2.4.3做到事前预防 施工单位会遇到一些危险的项目,在施工之前,要做好分析,进行部署工作。了解其危险程度,把工作做到实处,确保安全。安全时刻要在掌握之中,为了避免意外发生,要全面做好准备工作,提前进行预防,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2.5优化造价管理、降低成本 优化造价管理,减少资金的占用,有效降低整个施工成本。监管管理人员,要把管理落到实处。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科学地进行施工。 2.6优化材料管理制度、减少浪费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材料费用比例比较高,占到整个工程的60%到70%。所以材料的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投资方,施工单位,要提前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预算,采购合理,对材料和设备,要多加进行比对,选择成本较低,质量较好的材料,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种类比较多,新型材料应用比较广泛,必须要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2.6.1材料供应 设计方确定工程所需的材料,规格,数量,然后组织材料商进行材料供应。 2.6.2采购到位 施工之前,应该仔细对材料采购单进行核对,尤其是数量,质量,品牌,产地。分析了解清楚之后,保证订购的材料质量,大小,尺寸,必须要一致,一次性到位,这样可以节省财力,劳力,不能因为材料订购影响进度。 2.6.3材料储存 采购材料后需要进场,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堆放。合理的每种材料进场,进行摆放。要对其质量进行抽样检查。 2.7优化成本管理理念、增加盈利 加强成本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任何的项目活动都需要费用。整体节约可以增加盈利。要加强管理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有效的对成本进行管制,结合整个工程项目。可以保证花费的合理性,避免成本重复,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益。为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3结语 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科学的分配工作,有效地改善各个环节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项目经理在建筑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要统筹进行管理,可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随着国内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施工技术资料编制的工作要求更高。在建筑过程中,必须要对质量严格把控。有效的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既可以提升建筑质量。为我国的建筑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达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供电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 0引言 供电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点企业之一,对于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推进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电气带到生活和生产,各种产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步。中国也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追赶上了世界的步伐,重工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各种输配电工程也得以建设,正以一种良好的态势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于很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让人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配电工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前景。要想消除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根本出发,即进行现场管理,它可以立足于工程的全局,统筹进行考虑,从细节出发,从小方面掌握大局,以保证输供电工作正常运行,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上述问题,尽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此类问题,不断提高我国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1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2] 1.1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 为了对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首先从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国现阶段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的水平和质量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途径。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相关的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分别是预算、施工材料材质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我们接下来一一对其分析。首先来讨论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在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预算方面的问题时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对于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的有效进行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因为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的实际开展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直接依赖于预算的合理性,如果预算过多,则造成了成本和资源的浪费,而预算过少则很难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预算问题确实是我们供电企业在输供电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1.2施工材料质量的重要性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在输供电工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预算、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前面我们已经对预算问题进行了论述,本段落我们主要对施工材料质量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毫无疑问,无论是在电力企业还是在建筑领域,施工材料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施工材料为电力企业的输供电工程提供了物质基础,是该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并持续进行的物质前提,如果没有施工材料,一切都是空谈,由此可见,施工材料的重要性所在。作为电力企业输供电工程的基础材料,其质量直接决定着后期输供电工程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输供电工程的效率和寿命,因此,在保证施工材料的基础之上,我们更应该注重施工材料的质量的选择和检查,坚决避免一些腐烂、廉价、安全性能差的材料。 1.3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除了成本预算管理问题和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以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输供电工程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基础设施是保证一项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电力企业输供电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企业顺利开展经营活动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见,和与成本预算、施工材料的质量一样,基础设施也是电力企业输供电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元素之一。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大大相反,无论是从完整性、适用性还是从其合理性、高质性方面来讲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国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现场管理中实施的措施 2.1进行施工质量预控 在保证施工材料和基础设备的高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于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施工过程是整个输配电工程的核心过程,直接决定着输配电工程的成功与否,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如果监督不到位或者管理不合理就容易对工程造成很大的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的,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防止由于线路问题而导致的安全问题,我们应该选用绝缘性能相对较好的绝缘线,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操作过程中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供电的质量问题。 2.2加大对材料的质量监管和控制 前面我们已经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在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基础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就二者对我国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了有效提高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应该注重对于施工材料和基础设备的选择,在实际的原材料采购和基础设备购置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严格把关,严格控制二者的质量,使其达到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要求。当然,再算用设备和原材料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成本预算、施工条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在减少和降低成本速算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高品质的、耐用的原材料和基础设备,为输配电工程奠定好基础。 2.3注重人员培养强化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除了做好原材料、设备和施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工作之余,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于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的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及水平的要求,我们应该建立规范、科学、全面的人才审核和选拔制度,严格选拔和控制供电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人员,宁缺毋滥,注重现场管理人员的个人水平和整体团队素质的培养,注重对于现场管理人员的后期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督促和鼓励现场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配电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团队的整理水平。当然,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将这种理念贯穿到现场管理人员整个的学习和培养过程当中,要定期举行一系列相关的讲座,定期对相应的现场管理人员进行绩效和业务考核,对不合格的人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单独教育和学习,严重者可以视情节直接开除,总之,要极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现场管理人员团队。 3结语 供电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输配电工程作为供电企业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直接决定着供电企业的发展状况的好坏。[3]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做好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对于现阶段我国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工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卢志华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东坑供电分局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纺织企业现场管理对策分析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我国现代纺织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质量最为经营的中心,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而现场管理是在目前激烈的纺织品市场情况下最为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纺织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对人力、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科学的分配,有利于纺织企业生产现场人流、资金、物料得到完美的配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生产均衡、可持续。 一、现场管理的概述 (一)现场管理的含义 所谓现场管理就是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方法严格对生产现场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物料、人力资源、资金等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和控制,达到高效、安全、优质、均衡、节能、科学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同时也是第一生产线的综合管理方式,是生产进行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企业内生产系统之间的合理分布和补充,有利于对成品质量的有效保证,也是对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和完善。 (二)实施现场管理的方法 现场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包括计划、组织、检测、控制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复杂的管理过程。现阶段的纺织企业进行现场管理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一,是对整个现场的整理和整顿阶段。在这个阶段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是针对生产现场环境的脏、差、乱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使得现场的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并且能够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生产秩序。其二,是对生产各个环节以及具体工序的重点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就是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到生产的环节和工序中,加强对重点的环节和工序的现场监管和控制,集中解决质量问题。其三,是进行对整个生产活动全面优化的阶段。所谓全面优化就是要鼓励所有人员共同参与,从整个生产的过程以及全方位的进行改革和完善,将纠正现实生产状况与生产标准之间的差异为主要的改进目标。遵循PDCA循环,提高现场管理的效果。 二、7S管理 7S管理模式是现代纺织企业现场管理中最为常用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管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7S管理模式进行生产现场的规范,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产环境,有利于员工工作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 (一)实施7S管理的内容 7S管理是对5S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完善。5S管理是我国企业从日本引进而来,主要是对现场人员、机器、材料以及方法等的管理,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5S的管理缺乏对现场安全的重视,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故而在5S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成为6S,而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改革和转变,节约逐渐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故而在6S的基础上增加节约以控制成本,最终形成了7S管理模式,更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因此,7S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以及节约七个方面的内容对现场管理进行改善。其中,整理的重点是全面的检查生产现场,将必需品与非必需品向区分开,并将现场所不需要的东西坚决的清理掉,并且每天循环整理和检查;整顿是将必需品进行合理的分类,并选择科学合理固定的位置进行摆放,并且通过不同的色彩、标志等进行清晰的区别,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的安全;清扫、清洁是对工作环境卫生的打理,确保工作环境的舒心、干净、整洁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安全和积极性;素养是整个管理方法的核心和精髓,是全面的提高员工的品质,培养高素质的生产队伍,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安全是在作业的过程中注意人身与财产安全,建立“安全第一”的生产思想;节约是对资源的节约,减少浪费,降低生产的成本。 (二)现场管理的基本工具 施行现场管理的基本工具是7S管理有效的运行的基本保证手段。最为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看板管理、现场作业标准化以及目视管理。1、看板管理看板管理是将管理进行可视化的处理方式,使得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信息等情况一目了然。其主要针对管理项目,使得管理透明化。主要的形式是在现场通过标语、电子屏、图表等方式将现场的情报和现状进行揭示,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故而,看板管理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观、有效的方式方法。2、现场作业标准化现场作业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作业标准书等形式将工序作业的各种要求进行明确,并且指导、督促操作人员严格的执行标准书上的要求进行工序作业。作业标准书通常包括执行作业标准、实施作业标准、质量要求以及标准工时四个方面。将工序标准化有利于员工不断完善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对现场的把握,有利于对产品质量的保证。3、目视管理目视管理主要是将生产计划以及完成的状况图表化,将工作的标准以及制度规章公开化,将信息标准化,将生产设置控制直观化以及物品的放置标注化,通过这样的直观视觉来对事物进行感知和管理。这样的管理手段有方便员工明白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便于其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提高其工作的自觉性,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 三、结语 7S的管理方式能够有利于纺织企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提高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纺织产品的质量,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素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优秀的工作作风,从而使得企业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 作者:陈桂英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综述 1.整理:营造整洁的高效的车间环境 整理是指对车间的产品与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位置安排与规划。这也是做到“物尽其用”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车间物品繁多,若不及时进行整理,就会使得整个车间的环境杂乱不堪,将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与工作效率。在对车间物品进行规划时,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当然,在吸收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结合本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新的现场管理模式。有相关有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整洁的令人舒服的相对宽阔的空间工作,工作效率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对车间物品进行整理,还可以节约车间的空间,从未为产品的扩大生产提供一定的场地。 2.整顿:对车间物品与人员的双重整顿 对车间物品与人员的整顿是指在车间空间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物品整顿方面主要是指加强对车间物品的借用和归还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保证车间物品能够物尽其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车间生产设备的维护,以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在人员整顿方面,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是上班签到以及生产奖励制度,在有惩戒有奖励的工作环境之下,工人的工作热情才会提高,也会加强对工作的饿责任感。此外,管理者还应当从人文环境的创设方面进行整顿。企业所要营造的宏观环境就应该是充满关爱的,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只有基于这样的人文情怀与情感基础,员工才会积极配合企业的相关管理和工作的实施。 3.清扫:保证车间环境的清洁卫生 车间人员与物品以及生产设备都能够步入全新的现场管理模式的正轨之后,就需要时刻维持车间环境的清洁卫生。清洁的车间环境一方面能够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员工的生产创造一个相对优雅的环境。在车间清扫方面,需要有专员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清扫工作,以保证清扫工作的开展不会妨碍正常的生产工作。 4.清洁:对车间现场环境进行维护 对车间现场的环境进行维护是基于以上三点。车间良好环境的建设与实施之后还需要有一定的维护与监督体系。关于维护与监督人员方面,笔者建议在实施现场管理环节就应该选择合适的人员来完成这项专职工作,用以维护现场环境以及解决现场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 5.素养:提高员工的个人工作素养 由于很多员工只是具有专业的产品生产技能,但是作为新时代企业的员工,仅仅具有这样的工作技能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个人素养的体现。我们知道,员工的个人素养对于其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员工精神面貌对于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创建与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现场管理时,员工的个人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 6.结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工厂”,“MadeinChina”的产品也远销时间各地。为提高制造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维护企业在当前市场中的销售份额,在生产车间实施现场管理将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力量。笔者相信,在这样的创新理念之下,企业的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王安川 单位:南京市栖霞区中油恒燃石油燃气有限公司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策略 施工现场管理是科学管理思想指导下,管理组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确保施工现场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的预定的目标。近几年,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对施工企业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又要保证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顺利实现各项目标。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人员管理问题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然而,从目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建筑工人文化素质偏低,流动性大,技能不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违章作业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建筑施工科学管理的的巨大障碍。据调查,建筑施工工人主要是农民工,他们来自农村,大部分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而且90%以上的农民工从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拥有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更是寥寥无几,用广泛流传的话说,就是“放下镰刀拿起瓦刀,放下锄头砌起砖头”。加之有些建筑企业管理不严格,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民工培训学校形同虚设,技术交底工作落实不力,势必造成施工无计划,操作无标准,纪律松散,效率低下,材料乱放,工具乱丢,施工现场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管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巨大隐患。 (二)材料管理问题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现场投入材料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建筑材料的管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实践工作中,也许工厂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合格,可以达到产品检验标准,也可以顺利通过试验产品质量测试,但也不排除许多材料,如砂、石、砖等质量较差,加之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疏漏,运进进场时不再严格检查检测,往往因此而造成施工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 (三)机械设备操作及成品、半成品管理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建筑材料以外,还有大量建筑设备以及运输工具、各种配件、成品、半成品等等,这些材料、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人员的任何懈怠和疏忽,都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特别是在租赁机械和设备使用中,由于很多建筑企业机械操作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岗前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因此而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的事例屡见不鲜。 (四)安全意识模糊,责任不明确问题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整个工程进程的关键,但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此认识不到位,导致他们在管理工作中,不能把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首要位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只是停留在口头,没有根植于心。平时不能深入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及相关文件,上级领导也不能将文件精神及时传达和贯彻落实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贫乏。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安全责任制,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安全责任制,但落实上从上到下逐级减弱,有的企业责任不明确,不能按项目特点制定,不考虑时间、项目、人员变动等因素制定安全责任制,使得责任非常模糊。例如,不少施工企业这个工地的责任制和另一个工地的责任制一个样,几年前制定现场施工制度和现场施工责任制一个样,使得贯彻制度和落实责任制的时候,走过场,流于形势,对违反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无法按照责任制处罚。 二、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管理。研究和探讨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是管理人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紧紧抓住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人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增强建筑施工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责任感,培养主人翁的意识,提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素质,避免人为的失误,是最根本的任务。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全员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强的基建队伍要充分认识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管理出精品,管理出效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高瞻远瞩,将安全生产制度化、常态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开拓进取,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乐于接受新事物,努力掌握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熟悉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服从指挥,安全意识强。2.坚持目标管理,有效落实生产责任制要对施工中的人的管理和对物及环境因素状的管理结合起来,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保护劳动者健康与安全的目标。3.坚持全员管理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控制,不仅要突出一个“严”字,狠抓一个“细”字,更要强调一个“全”字。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安全机构的事情,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情,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成效。4.实行全面控制结合每一个工程的特点,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人的使用,根据人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心理行为习惯掌控人的使用。特别是对农民工的管理,要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摆在突出位置。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较差,流动性较大,工种更换频繁,安全意识淡薄,客观上给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必须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培训促使农民工掌握各工种操作规程,掌握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二)抓好材料管理,是实现施工现场管理安全目标和效益目标的重要任务严格把好材料关,在材料采购时不能仅仅考虑价格高低因素,更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严格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做到不符要求的材料坚决不购买,已经购买的不合格材料坚决清除出场。首先要加强采购人员和验收人员配备,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检测程序、方法和手段,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质保书、合格证、材料复试报告等资料齐全,未经检验的材料坚决避免在工程中使用,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把对钢筋焊接半成品的质量检查作为重点,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再随机抽取焊接件检测。另外,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在工程使用最普遍、工程需要量较大,这些混凝土工程中的材料质量一定要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浇筑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校核各种计量表具、量具,审核混凝土的配合比。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组织施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实现安全目标和效益目标。 (三)建立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要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建立健全切合建筑企业实际的管理制度,包括施工现场考勤制度、施工现场例会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仓库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档案管理制度、机械操作制度、材料采购验收制度、文明卫生制度、消防制度等。贯彻落实这些制度必须做到定人、定位、定操作、定质量、定劳动定额,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并通过定期召开施工现场工作例会,收集各工种监管人员现场发现和反馈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理方法。 (四)搞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程序管理和成品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安全是保障,质量是根本,科学的进度计划和材料管理是效益的直接体现。要把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有机的生产系统,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的生产目的,就必须加强劳动管理,合理配置劳动力,精心维护和使用机械设备,改善施工技术,严格材料和成品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首先,要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明确工程的质量要求,完善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方案,组织好质量管理,使每项工作责任到人,努力实现优良工程、精品工程。其次,要加强质量意识,实行“三检”。施工单位的每一个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有关工程施工人员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意识,严格执行“三检”制,在经过质监部门质检员签字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再次,严把隐蔽工程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立即整改。严防施工单位质检员验收签字流于形式,监理方发现问题应及时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待施工单位处理或返工完成后,还要再进行复检。 (五)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目的就是通过采取生产要素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措施,针对生产活动的特点,有效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中相关要求,实行安全教育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好每一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每一位工人建立安全教育培训资料卡,一人一卡,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一般来说,培训内容主要实行三级安全教育,第一级是公司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规范、规程、标准和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等;第二级是项目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施工现场环境、工程施工特点、工地安全制度、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第三级是班组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事故案例剖析等。安全技术交底主要是施工项目的作业特点和危险点、具体的预防措施、安全事项、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发生事故后的应急措施等。要特别强调的是:①不同的施工阶段具有不同的不安全因素,如钢筋工,在围护结构施工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安全隐患大不相同;围护结构施工阶段主要在施工现场专用钢筋加工及安装,但在主体施工阶段,重点安全隐患集中在支架、模板、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方面;②因季节或气温变化而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例如,雨季施工安全隐患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平时,高温天气施工安全隐患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常温条件下的施工;③不同工种之间交叉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要教育施工人员做到“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被物体伤害;④消防、施工用电也要作为日常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时刻提醒作业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生产教育要制度化。例如:班前班后安全会、安全会议、安全活动日、事故现场会、安全技术交流、安全知识考核、安全教育陈列室、安全教育电影、宣传栏、宣传画、警示牌、横幅标语、安全操作规程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好安全管理细则并严格执行,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努力使工程项目施工成为达标工地、样板工地。 总之,进行科学的现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努力实现工程的高质量,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引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只有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发展下去。 作者:孙武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管理科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修船企业现场管理论文 1修船企业如何开展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层领导是开展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的关键。高层领导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好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的顶层设计,以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推进企业全面建设。企业一是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现场管理星级评价工作。二是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各种会议,层层动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 2)学习标准,融会贯通。宣贯GB/T29590《企业现场管理准则》是开展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的基础。一方面,企业要邀请现场管理专家对全体人员进行导入培训,从标准的条款和评价要点等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案例,编制《现场管理手册》等教材,购买《企业现场管理》等书籍,利用会议、广播、厂报、网络等渠道以及内部培训师授课等形式,对广大员工进行宣贯,并组织考试,考试与晋级挂钩,掀起一个人人讲现场管理、个个懂现场管理的热潮。 3)现场诊断,目标明确。企业按照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标准要求,结合修船企业作业特点,对现场管理状况进行必要的诊断工作。一是高层领导深入一线,对厂容厂貌、码头船排、车间班组、库区现场、办公现场等现场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最终确定现场管理的整改方向、目标和具体要求。二是邀请现场管理专家对现场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借助他们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为企业现场管理把脉诊断,并提出整体的改进方案,实施全面的整改。 4)文化引领,战略导向。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文化进行重新梳理,构建具有修船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确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确立总体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各部门在企业总体战略的统领下,制定符合实际的部门文化、车间和班组文化。如:4801工厂,构建了“秉承优秀、勤奋创新、持续改进、勇攀高峰”的卓越文化体系,确立了“拓展新型舰船装备修造,立志做精做强做大企业”的总体战略,并延伸到部门。修船一分厂提炼了以“团队优秀、勇猛无畏、互助敢拼、战果卓越”为内涵的“狼”文化,部门战略与工厂战略实现无缝对接。 5)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企业要积极组织开展包括QC活动、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各类现场管理活动,使员工真正融入到现场管理工作中来,营造全员参与现场管理改进的氛围,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变。如:4801工厂,通过全员参与,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分厂率先设计了脚手架、木墩等堆放区域标识;有的车间率先在每个零部件上悬挂了绿色(合格)、橙色(待修理)、红色(不合格)状态标识;有的生产线率先制作了机床多功能工作架;有的班组率先改进了拖把等清洁用具悬挂架;有的员工率先在工具箱采用形迹管理等,合理化建议一项项完成、管理格言一条条提出、QC小组一个个出现、技术能手一批批涌现。 6)建章立制,树立标杆。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现场管理规章制度,而且要量化检查验收标准,如:4801工厂,制定办公室现场检查验收标准59项、车间班组现场检查验收标准110项、船排码头现场检查验收标准29项、铲吊车现场检查验收标准45项、库区现场验收标准48项等,使现场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指定一些车间、处室、班组作为企业标杆率先进行全面专项整治,专项整治结束后,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到标杆单位进行内部对标学习,查找差距并举一反三加以改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整个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三是到全国星级现场标杆单位进行外部对标学习,有针对性地对现场管理工作提出整改要求,使现场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7)保护环境,安全生产。企业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立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如:4801工厂,投入了巨资,改造雨污分流管路系统;新建油污水处理站,中央电视台对工厂油污水处理站进行了专题报道;新建喷砂涂装车间,零部件打磨、喷漆等统一送喷砂涂装车间处理;与广州绿由公司签订合同,将有毒有害、危险固体废弃物合法转移。企业要积极开展“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达到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安全作业标准化及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8)创新方法,精益求精。企业要对当前世界先进企业现场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梳理,科学灵活地运用定置管理、目视化管理、6S管理、标杆管理、防错法、全员生产维护、精益生产、因果图、合理化建议、QC小组活动等适合修船企业的方法和工具。例如:可以运用精益生产的理念,合理调配人、财、物等资源,消除7种典型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船舶修理按时或提前完工;可以运用目视化管理,对厂区、车间、库区、办公现场的所有物品统一进行定置和标识,利用看板、流程图、区域线、警示线等各种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视觉感知信号来规范管理行为;可以运用形迹管理方法,彻底整治班组工具箱,使用凹模放置工具,减少寻找工具时间;可以运用因果图,从“人、机、料、法、环、测”中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改进。方法和工具的运用,推进修船企业现场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9)绩效考核,稳步提高。绩效管理是现场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建立战略绩效指标体系,并将具体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现场管理的各个环节,定期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工作。如:4801工厂,每年制定《4801工厂战略绩效目标》,共制定了108项指标。每月组成8个检查组,按照职能分工对生产现场、办公现场、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安全、保密、绩效改进等8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通过多年的检查考核,确保现场管理“定置准确,标识清楚,流程优化,管理规范,责任到人,检查到位”。 10)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修船行业现场管理的特点是动态管理,今天整洁不代表明天整洁,上午安全不代表下午安全,难度很大,必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企业一是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不断培养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员工。二是要建立现场管理激励机制。例如:提出合理化建议给予一定的奖励;班组劳动竞赛第一名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现场管理标杆以员工姓名给予命名,如“张红工作法”“李旗先锋班”等,充分体现员工参与现场管理的价值。三是要完善检查考核体系,定期召开战略目标、绩效管理、质量、安全等形势分析会,定期组织内部审核及外部监督审核,及时查找管理短板,形成“事事有考核,考核有改进、改进有措施,措施有落实”的管理闭环,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稳步提高的效果。 2结束语 企业看管理,管理看现场,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和员工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现场管理搞不好的企业决不是现代化的企业。修船企业工作面广、工种复杂、专业性强、责任重大。GB/T29590《企业现场管理准则》是我国第一部原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标准,修船企业宣贯GB/T29590《企业现场管理准则》,开展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创建诚信和谐的企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是中国修船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特色卓越之路的有效途径。 作者:肖万龙单位:4801工厂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企业现场管理分析论文 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二是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建筑精品,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二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的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四是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五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入,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六是均衡地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化作业管理;七是加强基础工作,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八是文明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 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二是以班组为重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保证。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所以,我们加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班组为重点。 三是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效益。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再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现场管理论文 摘要: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追求企业利润又要确保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达到目标的实现。分析了当前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现场管理;问题;原则;对策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施工企业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即要追求企业利润又要确保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达到目标的实现。 1当前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 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承包商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1.2质量控制过程中产品难以全面检查,部分质量隐患易遗漏 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1.3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 安全意识是做好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 1.4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1.5对于现场施工工序产品检测出现的偏差不可避免 由于工作量巨大,纠偏的难度及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操作型工序出了偏差若不及时发现往往造成大面积返工。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对于工期造成的损失已较难弥补,同时承包商也易受到较大的损失。事实上,纠偏措施的难度及损失较大,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放在事前控制上。 2加强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2)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设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3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3.1搞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是决定因素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为的失误,以人为本。在这方面主要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参加施工管理的员工懂得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即管理产生精品,管理产生效益;其次,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拥有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搞好施工管理,整个工程施工中公司集中主要技术骨干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专门的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并由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整体管理水平加强,从而保证各个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第三,根据各个工程的特点,在使用人方面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素质等方面考虑,实行全面控制,根据人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使用,量人所用,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 3.2规范生产施工,严格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项目质量控制好能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加强质量管理,就是要在符合项目功能、工期和费用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质量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和错误。加强质量管理必须明确该工程的质量要求,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方案,使每项工序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从而有效的组织好质量管理,使工程项目达到优良工程、精品工程。此外,必须向实施者落实质量责任,灌输质量意识,根据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经常进行考核、奖惩,防止追求施工高速度和低成本而牺牲质量。 3.3保护现场工作人员,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安全管理必须对每个人做好三级安全教育,使之对安全生产有个清楚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意识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施工安全无小事,始终把现场施工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中,作为最主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安全施工安全生产职责,加强对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管理,切实做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切实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制定好安全管理细则,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使工程项目达到达标工地、样板工地。 3.4合理使用材料和设备,做好保护工作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低材料储备。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认真计量验收,同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此外,由于施工现场的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施工现场材料流动情况的影响,因此应将材料储存场地选在对施工现场影响最小并靠近安装地点的地方,选择好交货路线,以避免对施工作业造成影响。同样地,材料在安装前应进行适当保护。 在设备管理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机械利用率在机械配套选型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 3.5抓好进度计划的实施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益追求 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该保证项目及各个工程活动按计划及时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监督项目以及各个工程活动的进展状况,在工程过程中记录各工程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及完成进度。在各控制期末将活动的完成度与计划对比,确定各工程活动、里程碑计划以及整个项目的完成程度,并结合工期,生产结果的数量和产量,劳动效率,资源消耗,预算等指标,综合评价项目进度状况,并对重大偏差做出解释,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原因,找出需要纠正措施的地方,评价偏差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同时,应结合后续工作,分析项目进度趋势,预测后期进度状况、风险及机会,提出调整进度措施。项目正式开始后,必须监控项目的进度,以确保每项活动按计划进行,掌握各工作包所达到的实际状态,即完成程度和已消耗的资源,在项目每个控制期末对各工作包的实施状况,完成程度,资源消耗量进行统计。 4结语 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才能在预定时间发挥效用。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到做一项工程创一项名牌树一块丰碑,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创造更大的效益。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动态环境下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构建研究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一场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正在悄然进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广阔而富有吸引力的市场、日益开放的产业政策,吸引大批跨国企业抢滩登陆我国,中国正在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世界制造业的转移趋势显示了国际经济界将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战略倾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想在此战略背景下得到更快发展,就必须抢占先机做好营建“世界工厂”的一切准备.然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离世界工厂的要求相差甚远,现场管理在世界总格局中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截止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现场的重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市场而忽略了现场。即使是意识到了现场的重要性,但缺乏现场管理执行力。在我们最近调查的136家企业中,有制度、有标准,但执行难以到位的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探究提升我国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保证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概念的界定 在管理理论界,对于企业现场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企业车间现场,对于现场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是从车间现场展开的。然而现今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使我们不得不扩大现场管理的范围,它应既包含作业现场又包含管理现场。在对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动态环境下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是极为必要的。因为,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执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企业决策和经营的过程都是一个循环的圆,而现场管理执行力又是这个圆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关于执行及执行力的定义,理论界莫衷一是,执行战略论、执行完成任务论、变革执行力论等,每一个观点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执行力的内涵。对于执行力目前较权威的说法是三种能力,即企业执行战略的能力、不折不扣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部门之间良好协调的能力;影响执行力的三大流程(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似乎也已经成为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无论国内外理论或企业界对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的研究却属空白。因此,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内涵界定仍然需要进行充分的检验和论证。在我们对不同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管理者、员工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对于执行力的理解各有差异。现场管理者更多地把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理解为现场员工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现场员工则将企业的现场管理执行力理解为管理者本身的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更注重对现场各个方面的系统考虑,较为关注管理的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并试图找寻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结合理论界对执行力的理解,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现场管理的执行力应定义为:通过现场管理者发挥现场人员和组织的功效、调配各种有效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执行组织战略、完成组织任务和创造企业收益的能力。企业的成功与否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企业是否有着强大的现场管理执行力并不能决定企业的成败。按照本文所给的定义,企业能否成功来源于企业内部各阶层的正确决策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完美结合。 二、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对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是有效地构建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前提。我们针对动态市场环境下,影响执行力及现场管理执行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两次企业问卷调查,即引导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第一次收回问卷106份、二次收回问卷78份。通过第一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达47种,按照影响程度的高低排序,将前14个重要因素列出(如图1所示),即考评体制的合理度、组织结构的清晰度、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场环境的好坏、管理作业流程的顺畅度、现场管理及企业管理的沟通机制是否完善、现场管理对外部的反应能力、现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现场员工对信息的知情度、企业战略及生产运作战略的清晰度及可执行度、执行反馈机制的完善度、生产作业的控制能力、培训机制的完善以及量化管理程度。在开放式问卷中,被调查者还对其他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了补充,大致在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人性化管理方式等方面作了阐述。 从图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考评机制的公正合理、组织结构的清晰度、现场环境的好坏,以及现场人员的综合素质四大因素对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影响认同率均接近100%,除量化管理这一因素外,其他各类影响因素都占到了被调查者的70%—80%.通过对78家企业的二次封闭式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将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归纳为七大因素,即战略、人员、现场环境、现场运营、管理机制、信息化技术与文化。 (一)战略与现场管理执行力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大约70%以上的现场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到现场作业层,对现场管理层的影响也是不太显见的,而普遍认为企业如果制定了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将真正地对现场作业及管理层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它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环节。因为,生产运作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而制定的职能性战略,它通过对生产运作系统的战略决策,改善产品生产的成本、质量、创新度、柔性、交货期等等,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生产运作战略确定了产品市场及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的匹配关系,直接着眼于内部现场和外部市场的对接。因此,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对于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人员与现场管理执行力如果企业不具备一种科学和完善的人员流动体系,将永远不可能发挥其潜力。人与执行力的密切程度无可厚非,人是执行的载体。90%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对于现场管理层面,与执行力最为密切的人员应包括战略制定者、战略传导者、战略执行反馈者以及他们与现场管理人员、现场作业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这些人员本身的素质、能力、专业技术等都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三)现场环境与现场管理执行力现场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软环境指的是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及现场工作气氛。在生产现场,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将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的高低,因为一个满腹牢骚、心情郁闷的员工是难以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的合格产品的,相应他的战略执行力自然难以到位。硬环境包括机器设备、物料、现场布置、温湿度等等。在调查中发现,赞同硬环境对现场管理执行力造成直接影响的比率较低,仅占到被调查者的27%,持反对观点者占到51%,保持中立者占到22%,显然硬件的配备水平对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值得商榷。大部分人认为现场定置管理、目视管理、5s管理、现场环境优化、机器设备及物流管理的完善是提升现场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环节,但对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来说,体现不明显,相对来说它们是属于间接的影响因素,是现场管理执行力提升的源头工程。 (四)现场运营与现场管理执行力调查中得出,82%的调查者赞同企业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必然会对现场管理执行力造成影响,其中非常赞同的占到了19%,显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另外4%的人对此持反对观点,认为现场中的非正式组织不会影响到现场管理的执行力。该统计数据表明,有必要对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工作团队来实现现场管理执行力水平的提升。扁平化组织被自然地认为是执行力提升的有效组织,然而在我们对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力的调查中还发现,有45%的被调查者对此观点保持中立,同时持反对观点的达到了19%,扁平化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有待商榷。国内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多是依靠各级领导的推动来完成工作的,如果上下级之间出现执行理解偏差,各部门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等,很自然地执行力将无法到位。在我们进行的调查访谈中发现,几乎100%的被调查者认为,繁琐和不合理的业务流程也会给执行带来障碍。因此,对于现场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现场管理执行力水平是尤为重要的突破口。 (五)管理机制与现场管理执行力1.绩效考核及监督机制在被调查者的回答中,100%的人认为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是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核心,显然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必然能够给现场的执行提供动力。因为,企业的执行力是由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的。只有员工积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企业的执行力才会提高,而要想激励员工提高执行力,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执行力为重点的薪酬和奖惩制度。因此,如何针对现场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助推器。 2.沟通和反馈机制在制定战略的会议上坦诚地沟通只是沟通的开始,要想保证最终决策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还必须保证每一个人都了解整个战略并明确自己所应担负的职责,只有沟通才能使最基层的员工明确战略目标,明确执行工作的起止时间,明确自己在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新任务和职责;再通过由下往上的反馈机制——第一线员工向基层领导作出承诺和反馈,只有通过这种双向的沟通,执行工作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3.培训机制在一个执行型企业里,不仅要求领导人有很高的执行能力,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员工具有有效执行的能力。因为员工是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当今社会日益复杂多变,要想提高应变能力,就要求每个人不断地学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教育和培训员工是提升员工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提升执行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4.能岗的匹配度认为能岗匹配对执行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91%.因人设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似乎显得很不科学,其中似乎还存在计划经济人情性的考虑,对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来说,有时候在现场人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设岗似乎成为必需,不同的岗位需要的是不同的人。因此能岗的匹配程度自然成为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信息化程度与现场管理执行力信息能否顺畅地沟通,能否透明到现场,显然也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问卷调查来看,其赞成比例占到了71%.信息与生产的同步化,实现生产过程的适时动态控制是生产管理人员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这一状态很难达到。无论是管理过程控制还是现场作业控制,信息化程度越高,执行越便利,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成本的高低成直接的负相关性。信息化程度的增加无疑加大成本开支,如何在信息化程度与成本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求得现场管理执行力最大程度的提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执行力文化与现场管理执行力在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中,我们没有将文化因素作为必然因素而将其剔除在调查的范围之外,被调查者中34.7%的人在我们调查范围之外又加上了这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动态环境中,文化应该成为企业最为稳定的元素,文化的刚性是保证企业现场执行从强制走向自发的重要途径,保证体系的研究中显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文化在现场管理中的反应就是现场员工行动的一致性,这种现场执行力来源于企业的价值观思想和长期形成的规范,文化是现场执行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催化剂。现场管理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形成拥有强大现场管理执行力的现场执行文化。如何从根基上培育执行力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影响延伸到现场管理中是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最终落脚点。 综合以上因素的考虑,显然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并非通过简单的现场管理能够得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把企业现场和动态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考虑,通过企业现场各个部分整体配合形成合力,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才能得到保证。 三、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 通过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环境下的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囊括了理论界已经形成的执行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即人员、战略和运营的内容。同时,拟创建的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还兼容了一系列基于现场管理的组织功能强化、管理方法系统化、各种流程改进和文化塑造等内容,使执行力在现场管理的作用得以放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动态环境下的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保证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将影响到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就像木桶原理中的“短板原则”。在我国的企业现场管理实践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某些国外的先进现场管理理论或方法,不同的土壤环境造就的生存原则必然不同。在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现场管理执行力问题,必须结合国内企业实际,从保证体系的根基着手,在打牢根基的基础上逐步将国际先进的现场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实际,实现现场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班组现场管理中的5S 电力施工现场 5S来源于日语的5个词汇。分别是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规范)、Shitsuke(素养)首字母的缩写,各S的要义分别是:分开处理、定量定位、清洁检查、立法立规、守纪守法。5S的目的是改善现场,降低损耗,提高效率,提高质量。 5S直观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个S定义实际操作行为,直接针对现场,其要点分别是:整理,将不用物品从现场清除;整顿,将有用物品定置存放;清扫,对现场清扫检查保持清洁。后两个S则从管理角度出发,重在规范化和提高人的素养,巩固活动效果。 实际推广5S取得很好效果的是日本企业,日企在实施5S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许多做法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要在班组推广好5S活动,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有关工作。首先,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树立在班组推广5S管理的信念,要把推广5S管理和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员工绩效考核等结合起来,形成推广5S活动的氛围,要对有关管理流程、考核办法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对现场管理实施5S活动的要求。 其次,要根据5S活动特点,结合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制定5S活动应达到的目标。 第三,对全员进行5S活动的意义及做法和要求培训,强调5S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管理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企业管理文化。 第四,选择示范班组,率先实施5S活动。可以考虑选择一至二个具有现场管理代表性强的班组率先开展,积累经验,完善补充,然后在所有班组进行推广。 第五,跟踪检查。经过每一阶段的推进后,由分管领导、职能部室不定期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监督整改,直至最后达到要求。 为促使5S更好的推行,结合班组“四个一”(制定一套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建立一组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试题库、实施一个有激励作用的绩效考核办法、建设一支有团队精神的职工队伍)建设工作,开展5S活动,或通过班组升级评定,取得5S的实效,达到提高团队凝聚力、战斗力的良好效果。 细节决定成败,在实际实施中,应特别注重5S活动有关细节的处理。如前所述,前三个S涉及具体操作行为,因此要从员工日常行为抓起,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5S活动的第一步是整理。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加以必要整理,针对班组现场作业特点,首先应确定现场需要什么物品,需要多少数量,整理归类。 第二步是整顿。整顿的重点是对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以最简捷的流程完成作业,即实现定置管理。在现场作业中可结合实际提出要求,如要求物品摆放在固定的地点和区域,以便于寻找;根据物品使用的频率确定物品摆放顺序;物品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别等等。 第三步是清扫。清扫工作现场的废料和污迹,保持施工现场清洁,工作结束后,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四步是规范。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作业指导书范本制定简洁、易懂、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具体作业指导书。并认真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评价、评估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 第五步是素养与纪律。素养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养成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项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与作风,这是5S活动的核心。结合公司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 5S活动重点是改善现场,班组作为现场作业的活动主体,开展本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开展5S活动最直接的感官效果是环境的清洁与工作秩序的井然。而达标的工作现场是提高工作质量的保障。 通过5S活动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包括设备管理、物料管理、仓储管理的规范化等。通过5S活动,明确了设备状态、物料定置要求;有利于设备的维护、保养;减少物料丢失浪费,有利于资源整合、节约成本;有利于规范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效率。 通过5S活动促进了信息的畅通。通过建立完备的作业流,每道工序和每个成员的信息指令准确,减少了信息传递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无效传递。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企业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 摘要:企业现场管理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效益,当前,在企业生产的现场,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加以改进。本文主要针对企业现场管理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索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改进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问题分析;改进建议;现场管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企业普遍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进行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重视企业的市场管理是应该的,但是当前很多企业有点偏离重心,过于重视市场管理,从而忽视了对企业的生产现场的管理。如果现场管理不好,也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所以说,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对现场的管理,这对提高企业的绩效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企业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产处于一种无计划状态 当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越来越少,国有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这使得企业都可以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但是由于确实对市场的调查和制定计划的能力,再加上很多企业缺乏一个长远稳定的规划,使得生产处于一种无计划状态[1]。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要么突然断货,要么产品积压严重,这些现象都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现场环境管理不善 虽然当前大多企业都比较注意自身的市场形象,但是还是有部分企业,没有过于注重企业内部生产现场的管理,导致现场的杂物堆积、物料乱堆乱放、地面脏乱不堪,有些通道甚至被物料堵塞,这些详细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从而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保持生产现场的干净整洁。 1.3 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 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浪费的现象。常见的就是员工将物料乱堆,从而被当做废品处理,员工工作不认真,导致的材料浪费,员工技术不合格导致的材料浪费,等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浪费的情况严重,还会增加企业的垃圾处理成本,所以说,企业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现象。 1.4 无效劳动的存在 无效劳动主要包含了两种,一种是前面说的生产无计划而导致的积压产品,这种产品属于无效劳动的存在,另外一种就是员工方面,由于现场管理混乱、无序,使得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秩序,经常由于去找物料或者生产工具而跑来跑去,这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不仅员工的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还不高[2]。 二、提高企业现场管理的改进办法 在企业生产现场,对于物料、员工、生产等都需要进行合理配置,才能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在对企业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务必要精益求精,严格管理,目前常用的现场管理办法有“5S”活动、目视管理、定置管理等等[3]。这些管理办法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归纳起来,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2.1 加强对物料的管理 加强现场对物料的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现场的安全性都有很大的意义。在对物料的管理上,首先是分类存放,对于易燃易爆等具有危险性的物料要存贮于合适的环境,然后派专人进行管理,防治引起安全事故。对于生产线上的物料,要做到排放有序,一次不要堆e太多,也不要太过杂乱,要便于拿取。对于可以再次回收的物料,也要放置在固定的区域,然后由专人去处理,对于完全无用的物料,可以放置到废品处理区域,进行特别处理。在生产的过程中,这些堆放物料的区域最好都由专人管理,然后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各类物料的拿取和处理都采用专人造册登记,这样就能大大避免物料的浪费。 2.2 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规范的管理,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措施。我们可以采取制定奖惩措施来达到管理员工的目的,但是仅仅依靠制度的约束还是不够的。在企业的管理中,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水平,让员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要自觉的参与到企业的现场管理之中,把工厂当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4]。加强对员工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对生产资料的浪费。只有加强对员工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就能够从根源上杜绝各种浪费,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效率。 2.3 加强对现场设备的管理 机器设备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所以在现场管理的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对机器设备的管理。在机器设备的应用和维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完成之后,要对现场进行系统的清洁,对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和保养。平时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点检工作,及时处理设备的安全隐患,以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发故障而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5]。 2.4 加强对信息的敏感性 在目前的生产中,企业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市场的能力,对于产品产量的把握要准确。尽量避免因为信息失误而导致的产品积压或者断货。另外,要加强信息的沟通,在生产现场,有很多生产线,每一条线上有很多的工序,员工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从而才能保证高效的完成订单。 生产现场与销售市场同样重要,企业在打开市场大门的同时,也必须要做好企业的内部管理,这样才能使内外协调,一同进步。生产与销售都是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企业一定要把握好之间的平衡。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在新时期,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加强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振兴民族经济。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摘 要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企业之间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加强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电机行业现场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这给行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客观上要求行业企业加强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发展对于现场管理人才的需求。本文对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意义分别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在对于当前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以期帮助企业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现场管理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关键词 现场管理人才 培养意义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我国电机行业属于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因此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对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现场管理是电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电机设备生产工艺复杂,现场管理难度很大,可以说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现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岗位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对于企业来说,是否拥有一支能力突出的现场管理人才队伍,将直接影响现场管理水平。当前电机生产企业现场管理人才较少,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这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之下,行业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定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现场管理专业人才的内部供给,从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意义 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电机生产企业来说,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电机产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产品质量、成本等息息相关。考虑到现场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唯有加强现场管理人才培养,为现场管理工作岗位输送专业的现场管理人才,才能凭借高水平的现场管理来实现上述目的。二是有助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现场管理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一般包括了两个手段,一方面就是引进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培养人才。相对于外部引进来说,内部培养的好处在于成本更低,同时培养的人才适用性更好、忠诚度更高。三是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现场管理毫无疑问是电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短板,τ诨电企业来说,强化现场管理人才培养,这是现场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在电机企业生存压力持续加大,竞争环境严苛的情况下,需要企业努力做好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更好地应对来自于各方面的竞争。 三、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当前电机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因为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这一工作开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到了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具体阐述如下: (一)观念层面重视不足 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观念层面的重视不足,使得这一工作难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导致的后果就是现场管理工作人员在岗位胜任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这很大程度上拖累了现场管理工作水平。很多电机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人员等负责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从公司战略发展层面来进行现场管理人才培养规划设计,同时也缺少现场管理培养方面的人才,在这一工作的开展方面投入不足,这导致了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面临众多阻碍。 (二)培养手段比较单一 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手段单一是很多电机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少企业简单地将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理解为人才培训,培训固然是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是仅仅依靠培训,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的。事实上除了培训这一手段之外,诸如师傅带徒弟、岗位轮换、脱产教育等也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电机企业在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手段过于单一,缺少上述手段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走低。 (三)职业发展规划缺失 职业发展规划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人才培养水平。目前从很多电机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职业发展规划缺失,即企业对于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来结合这一工作开展的需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根据现场管理人员的特质、能力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果导致了企业现场管理人员往往因为没有职业发展规划,使得自己在现场管理工作岗位上的更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也导致了企业难以获得所需要的高质量现场管理人才。 四、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电机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难度很大,要想做好这一工作,需要针对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做到统筹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层面高度重视 现场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电机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把握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对于员工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企业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负责现场管理培养工作,需要制定翔实可行的现场管理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的、数量、方式等,并能够根据培养规划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推动这一工作的较好开展。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一定要做到持续推进,绝对不能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还要注意这一工作的系统性,做到多项举措的相互配合。 (二)创新培养手段 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手段需要做到多样化,一般来说各种人才培训手段的优缺点并存,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手段,采用多种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手段,一方面可以解决培养手段单一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不同人才培养手段的互补。举例而言,除了传统的培训手段之外,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手段,可以更好地让经验丰富的现场管理人员将自己多年工作中积累的技能、感悟等传给新入职员工。采用脱产教育的模式,可以让现场管理人员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获得新的知识以及技能,掌握了解现场管理工作新的趋势,从而掌握做好这一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三)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机电企业在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重视对这一群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引入各种评价手段来对于现场管理工作人员的特质、能力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帮助每一个现场管理人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让现场管理人员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路径,促使其在不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中,做到主动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能,从而在完成工作方面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现场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保持适度动态性,能够兼顾企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变化,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调整,提升职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五、结语 电机企业对于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给予足够重视,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现场管理人才培养要兼顾人才培养数量以及质量两个层面的内容,数量层面需要未雨绸缪,确定好企业需要培养多少现场管理人才;质量层面需要企业注意培养效果,确保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岗位胜任力,从而满足企业经营对于现场管理人才需要,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对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措施的探讨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要想确保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抓好企业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并且还要针对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与其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其进行管理。文章主要针对如何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技术措施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措施 前言 施工现场在施工管理中有一定的难点及重点,在施工企业管理中作为主要的管理内容出现。在建筑行业中,我国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不断的加剧,所以要想保证建筑企业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处于优胜的位置,这样作为建筑企业一定要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因此,只有充分做好现场与市场两方面的准备,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现场建筑施工质量,确保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才有助于最终实现企业的市场效应目标。 1、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1.1 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面对品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必须将数量、品牌、规格、产地等分别标识清楚,尺寸、材质等按计划采购,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验收,抽检抽样,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对于到场材料,清验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避免材料丢失或者浪费;对于材料的库存量,库管员务必及时整理盘点,并注意对各材料分类堆放,易燃品、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应的材料保护措施。 1.2 施工现场进度管理 施工现场进度管理是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主要是通过完善项目控制性阶段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各单位关系。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以求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的要求。通过对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分解、细化、优化调整,加强对施工单位申报的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查,跟踪工程施工进展,对工程进度存在动态控制外,并开展内部业务讨论,有分管总监组织每周一次进度分析会,对进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办法,不仅对工程关键路线,而且对整体工程进展进行分析、评价,并落实解决问题的负责人。 1.3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现场质量管理是指以施工现场为对象,以对施工现场影响产品质量的有关因素和质量行为为控制和管理为中心,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点,制定严格的现场监督、检验和评价制度以及现场信息反馈制度,进而形成强化的现场质量保证体,使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处在严格的控制状态,从而确保施工现场能够稳定地生产出合格品和优质品。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指标体系,从工程经济技术指标到岗位责任制,从统计方法、考核的内容到奖惩制度都必须体现"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原材料和工序质量管理,杜绝不合格品和不合格工序延续到下一工序中。 2、 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工作比较复杂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同其它类型的管理工作相比有着更为复杂的制约性因素,它会受到许多不同的潜在因素影响。譬如施工现场的天气环境、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地貌环境以及噪音、粉尘、有害气体的污染都会使施工现场管理的可控性大大降低。 2.2 现场安全管理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包含着工程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外包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这就无形地使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 2.3 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无法得到保障 建筑材料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好坏的先决条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中有着很大的比重影响。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大的工程利润,在选择建筑施工材料时往往会使用品次较差的施工材料,甚至部分施工单位内部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牺牲工程质量来满足自身的私利都会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很容易发生建筑安全性问题。 2.4 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不足 决定建筑工程质量好坏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施工人员。而当前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当中的施工人员都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综合素质水平还有待增强,致使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于松散,缺乏应有的凝聚力,降低了工程施工效率。 3、 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措施 3.1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拥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在本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不但要加强对施工文明的检查,同时还要加强对建筑安全性的检查。虽然对工程建筑而言,努力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是重点,但是前提必须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3.2 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在本工程的建筑施工过程当中,要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就必须对建筑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充分了解,不断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推动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得以认真落实。 3.3 合理控制施工进度 对施工期限进行预先合理计划并根据所制定的进度计划表来控制每一阶段的施工量、工程质量、和费用等等,使项目控制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在工程施工当中要实时将计划施工进度和实际施工进度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而完善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除了要充分协调控制好施工时间,施工当中所需要的人员、材料、施工工具和设备的安排也一定要考虑在内,尽量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整个施工进度控制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和调整等一系列手段来对施工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调控,调动施工活动中的所有相关的积极性因素,针对每个阶段不同的情况来确定阶段性施工目标并加以实施完成,从而确保整个施工过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3.4 提高施工人员队伍的素质 在工程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当中,必须要巩固对施工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在选用施工人员时,要尽可能地选择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要全面考虑到应聘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相应的岗位资格文件等因素。施工单位需不断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危险性较高的施工作业任务,要高度重视,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技能,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进一步推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完善。 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搞好施工现场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仅关系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着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广大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合同履行率,确立企业信誉及保证企业的效益。同时,建筑施工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提高建筑施工现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遵循现场施工管理的工作原则,不断健全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如期、顺利完成。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基于现场管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分析 摘 要: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企业中现场安全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主要场所。所以说,只有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的工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一般情况下,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选用定置管理方法、目视化管理方法以及防错法的管理方法。在对危险事故的判断中,绘制流程图,在实际中获得运用,就能够尽量的预防危险事故的出现。基于此,本文就现场管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现场管理;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分析与探究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现场安全管理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若是有问题出现,不仅会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对生产的产品质量也会造成影响。所以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更要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对这项工作提高重视,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现场安全管理的方法分析 (一)定置安全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中的定置可能会被理解成为固定不动的方法,而实际当然不是这样。这种方法的含义指的是生产者在进行生产中要将实际的需要考虑确切,其中主要包括:生产活动的效率、空间的占用率等,对条件以及物品等进行区分,并将其防止在固定的场所,保证物品放置的状态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定置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物的特定管理方式,也是其它生产管理此案场的运用和补充说明,主要是将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定置安全管理是通过对物品的定置和整理,将生产期间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的物品及时的处理妥当,为生产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场所空间,从而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过定置管理,能够将人与物进行充分的融合,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设备等使用便利,实现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目视安全管理方法 目视管理的作用是通过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将现场生产活动情况了解具体的一种方法,从而对劳动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目视安全管理方法中,是以视觉为主要手段,以安全信息作为主要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保证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标准和方式、生产人员的安全责任等都能够让大家观察出来,从而实现自主管理的生产管理目的。生产人员也可以凭借目视化安全管理方法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在实际中充分的展现出来,实现现场安全生产。 (三)安全防错方法 防错法又能够成为防呆法,最早是由日本的管理学专家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在操作者发生错误的情况之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抑制,是一种在生产期间利用自动警报、保护和分类的一种方法,避免在实际的生产中工作人员出现错误的举措。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一切活动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不安全行为所致使的。安全防错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是针对可能或将要发生和出现的问题和事故及时的制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避免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出现严重的差错,降低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 二、现场安全管理方法的实际运用分析 (一)设计企业现场安全管理的思路 根据国家、各地方的相关安全管理准则以及装备保障企业现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为基础,从危险源的辨识出发,将场内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寻找出来,将现场安全管理的具体解决方法运用到实际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预防危险情况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要根据企业工厂生产工作人T的实际情况,强化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怎样能够将危险控制在最低标准,面对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的建立,才能够将整个生产线的安全得到保证。并且还要结合现场生产的情况将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对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改进,不断的进行完善处理工作,才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的主要目的。 (二)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危险源的识别就是潜在的危险还没有发生,对其系统的归纳进行是捏。对于危险源来说,辨识的方法有很多,而且每种方法的切入点也有所差异,各自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对于不同的危险源,识别的方法优缺点情况也有所不同。正常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专业以及专用间有一定的关联特点,对危险源的划分和识别也比较具体和清晰。 (三)现场安全管理方法的应用 在定置安全管理中,首先要从实际的情况考虑,再将具体作业场所中的人、物、场所情况和企业实际生产的特点完全的了解和分析,之后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定置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定置安全管理需要所有人员全部参与进来,员工在工具等设施使用完毕后,将物品摆放在原来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持续进行。 在目视化安全管理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生产的质量水平达到标准要求:首先要将企业的安全色彩以及安全的符号等进行制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其次是显示的信号要条理清晰,位置的摆放要符合标准;最后是各种安全的工具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在安全防错管理方法中,最佳的方式就是在进行产品的设计期间将错误消除,保障安全性,但是实际上,因为技术等方面原因的抑制,安全技术不能够实现,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治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生产中,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就能够避免危险事故的出现,不仅能够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够避免问题的出现造成伤害。
建筑英语论文:“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高职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高职高专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要以“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建筑行业的综合素质。“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中国伟大复兴的顶级战略,是为了深入发展全球化经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友谊之路。这一国家顶级战略促使当代中国建筑产业不断升级,同时也带来各大企业对建筑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一带一路”进程中输送人才,应该是目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专业需要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键词】“一带一路” 英语教学 改革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复合型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已经进行到要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屹立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国家战略阶段,在这一伟大国家级战略实现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着国家的基础建设需求。建筑行业市场潜力无限。大多数建筑单位认为建筑行业英语对从事建筑工程工作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需要大批的既精通建筑又熟悉英语的综合型人才。高职高专建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顺应“一带一路”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培养相应的人才。 二、高职高专建筑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受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侧重于对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过分偏重语言理论的输入,忽略了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学生需要进行英语交流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 大多数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都很扎实,语言能力较强,但是对建筑专业知识了解很少,所以现在高职建筑英语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建筑专业词汇和语法的习得”,而没有将建筑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它是导致学生建筑方面英语综合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建筑专业英语课程不太重视。建筑专业英语多以考查课形式出现,另外,课时设置较少,每周只有2学时,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了解建筑专业英语中简单的词汇和常用句,很难学到更多的和建筑相关的英语知识。并且,高职学生多数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虽然懂部分英语,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不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对复合型建筑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 “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要求建筑专业英语教学适应“一带一路”对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建筑专业英语人才,因此应尝试进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要以“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一带一路”战略对高职高专建筑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以对建筑英语词汇的教学转向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尤其是要以扩展“一带一路”的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作为高职建筑行业英语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意语言交际功能的培养,考虑到高职学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可以增加“一带一路”发展中所涉及的建筑行业英语内容,例如原材料选购涉及的询价、报价、基本的土木工程过程,项目招投标、制定建设规划、进行地质勘查、设计图纸、项目施工和验收全过程等。同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 2.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特点,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一带一路”的特点,高职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更应从“交际性”和“实用性”出发,在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努力探索、自主学习、团结合作高质量的建筑人才。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力度,把语言理论学习融入交际实践过程中,以实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来从事建筑行业活动的目的。因此,建筑专业的英教学可以模拟建筑公司用英语进行招投标,用英语讨论工程项目的图纸,加强建筑行业英语文献资料阅读与翻译等等,帮助学生感受英语的建筑专业发展趋势,扩展英语的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涉外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校可以加强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作,增强学生对相关国家历史文化,提高英语交流能力,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各种国内境外实习锻炼的机会,培养一大批适应境外工作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建筑劳动者和职业人才。 四、结语 “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的顶级发展战略,英语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努力使高职高专建筑类行业英语教学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提高高职高专建筑专业学生的建筑行业英语能力,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培养出既精通建筑又擅长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h,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 建筑英语论文:建筑英语翻译浅谈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建筑英语翻译在中国的建筑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在引进外国建筑艺术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建筑英语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翻译工作,使翻译更精确,使信息传递更完满。本文结合文体学理论,分析建筑英语实例,结合译者的修养,进而探讨建筑英语翻译。 关键词:建筑英语特征;建筑英语翻译;译者修养 在全球化的今天,建筑英语翻译在中国的建筑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在引进外国建筑艺术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英语是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的一个分支,专业性强在许多方面有别于日常英语、文学英语等语体。 一、建筑英语语言特征 根据文体学理论,言语事件发生的语境不同,人们使用的语言也不同,为适应特定语境而使用的不同的语言特征系列构成语言的不同功能变体(语体) 。语言的功能变体可分为方言和语域,方言与语言使用者有关,语域与语言使用场合相连。语域包括语场( field) 、语式(mode )和语旨( tenor ) 。根据语场的不同,话语可分为非文学文体和文学文体;按语式区分,话语可分为口语体和书面体;按语旨划分,话语可分为正式体和非正式体[1]。语域反映人类社会的交际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较快,随着情景的变化而转移。交际过程与情景语境密切相关,交际者所使用的语言可根据语场、语式和语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话语的产生同时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制约,它们之中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变化都会引起语域的变化[2]。 结合上述文体学知识,建筑英语专业性强,有自己的专业词汇,不受情绪、文化等主观因素影响的语言。由于其内容、专业领域的特殊性, 也由于工作者长期以来的语言使用习惯, 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如“tongue”在日常生活中是“舌头”的意思,而在建筑领域中为“公肋”,“雄榫”的意思;“boring”为“钻孔”而非日常所说的“厌烦的”意思。 (一) 专业词汇的表达准确 建筑专业术语和词汇多。建筑专业词汇指的是那些在建筑领域中具有专门意义的词汇,通常这些词汇在还具有常用意义。这类术语使用面窄,专业性强,必须准确、恰当地表达特定概念。除上述例子外,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词汇,如“tender”(应译为“标书”而非温柔的),再如招标程序中的词汇“performance security”不是“性能保证”而是“银行履约保函”。根据不同的语域,在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时,要注意根据语域来选用词汇。如在国际招标文件中,用manufacture代替produce,用commence代替begin,用terminate代替end,waive代替give up等等。 (二)多名词化结构 建筑英语多采用合成名词或者名词化的名词(动词后加ing,ment,tion等等的形式),以及用逻辑关联词连接或者相关符号连接的名词化短语。 合成名词是科技英语的积木块( building block) 。这种积木块构句能力强,语言简练,信息量大, 且语义单一, 能客观准确地传递信息。[3]所以,建筑英语中使用十分频繁。例如: (1)light weight partition wall 轻质隔墙 (2)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结构 (3)channel steel expansion ring 槽钢胀圈 合成名词从形式上看似乎非常简单、口语化。其实不然,它是一种缩略形式,内部关联复杂,属正式文体。普通英语中,人们在未能准确把握合成名词各个名词间的关系之前,一般不轻易使用,而是借助于适当的介词或者形容词表达相应的内容。尽管合成名词内部关系复杂多样,但通常把它们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比用介词短语对其中的中心词进行层层限定简洁了许多,且其内涵并未改变。 名词化的运用,把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使之具有名词功能,又保留动词或形容词的某些特征,有些动词本身也为同义名词,如research ,conduct ,survey 等。 (5)pressure alarm device and accidental exhausting device 压力报警装置,以及事故排风装置 (6)Pressure difference display device with sound-light alarm should be provided in the area with air pressure grads. 有压差梯度的区域应安装压差显示装置,并有声光报警。 用逻辑关联词连接或者相关符号连接的名词化短语,如: (7)Dew-proofing of the service pipelines should be noticed and the sealing between vertical pipes and floor board must be noticed. 实验室内部的给水管道要注意夏季结露问题,通过实验室的各种立管应注意穿楼板的密封问题。 (8)管道上的三通或四通,均为45°三通或四通、90°斜三通或斜四通。 All the T-branch pipe and four-way pipe should be 45°three-way pipe and four-way pipe or 90°skew-T and skew four-way pipe. (三)句子特点:长句多,多陈述被动句,且多为一般现在时和完成时 Hydrological studies comprise the identification of existing hydrological features at the project site and its surroundings, the calculation, modeling and proposal of solutions for handling external storm water and site-generated runoff, the dimensioning of modified or new hydrological features. 水文调查包括识别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现有水文特征,计算,建模,处理外部雨水的方案和现场集中排水方案,调节后的水文特征(新的水文特征)。 According to the master plan of Nanjing Lukou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target is to design the building scheme for the new passenger terminal area according to a total annual passenger handling capacity of the airport of 70 million passenger, and to put forth a near-term implementation plan that can satisfy the need of an annual passenger handling capacity of 30 million passenger and a plan for implementation by 2020. 根据南京路口国际机场的总平面图,长期目标是根据年旅客吞吐量7千万而设计出新的候机楼的方案,并且提出一个近期执行计划,这个计划需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千万,然后再提出一个2020年能完成的计划。 总之, 建筑英语以客观事物为中心, 它在用词上讲究准确明晰, 论述上讲究逻辑严密, 表述上则力求客观, 行文上追求简洁通畅, 修辞以平实为范, 辞格用得很少, 句式显得单一少变, 语篇中有许多专业词汇和术语, 句子长而不乱。 二、建筑英语的翻译 要做好建筑英语的翻译工作, 译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建筑学涉及内容广泛,包括资格预审,招投标,标书,建筑设计与施工,质量评审,技术资料和相关规范等等。因而译者学习相关建筑知识对翻译很有必要。使自己成为半个专家。 (二) 准确翻译术语和专业词汇 术语和专业词汇的翻译是建筑英语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准确翻译好工程类文章, 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翻译建筑类文章, 图纸,可以不理解工程专业, 不理解原理, 但是一定要准确翻译术语和专业词汇。如“轻钢龙骨”“light steel keel ”;“terminal building”航站楼,“coat”在工程英语中为“涂层,表层”的意思等等。 (三)准确理解词义 建筑翻译不仅要勤查专业词典, 而且更要结合一个词的上下文来确定其真实含义。如果有图的话可结合图纸分析,还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帮助理解。例如“transformation”一词有“改造,转变”之意,the transformation of X airport 到底是X机场的改造还是转变,就要根据后文内容来确定。 (四)仔细分析长句 工程英语中有大量长句, 这些长句中往往又含有若干分句和许多短语及其它修饰限定成分,这给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翻译时首先必须对长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先理清主干、再层层明确各成份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关系, 然后根据情况, 选择采用顺译、逆译或综合译法。表达时一定要将意义的准确性和明晰性放在首位, 该断句就断句, 该增益就增益, 不可死扣原文形式。例如: Major structural work has been found to be needed at such locations. In at least one building, the Rialto Project, Melbourne,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found it necessary to vertically pre-stress the lower height columns so as to reconcile the differential deflections of columns in close proximiy with the post-tensioning of the shorter column simulating the weight to be added on to adjacent, higher columns. 主要的结构工作都集中在布置中。在Melbourne的Rialto项目中,结构工程师发现至少有一幢建筑,很有必要垂直预压低高度的柱子,以便使柱不均匀的变形差得以调解,调解的方法近似于后拉伸法,即较短的柱转移重量到较高的邻柱上。 (五)分析掌握构词法 (1)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成一个新词,或者取词的部分组成新词。 如hot-rolled deformed bar 热轧带肋钢筋 lift―slab structure 升板结构。 (reinforced bar=rebar (钢筋), waterstops 止水片等。 (2) 简写,由组中的几个主要词的首字母合起来组成新词。如AC可是alternating current 交流电的简写,或air conditioner 空调的简写,以及HVAC 为heating, ventilating, air-conditioning的简写,HV,ELV分别是high voltage强电和extra low voltage弱电的简写。 三、译者的修养 (一)语言功底扎实,不仅对于语言本身,还应对其内在的文化有所了解,语言和文化是不分家的。用翻译大师杨莉藜的话讲,“翻译是双语内部转换和语际转换的综合”。而语言永远都承载着文化,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因而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二)建筑专业的翻译,必须对于建筑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工程对象及人员特点,做到翻译严谨明确。如“建筑红线”若直译为“red line of architecture”,让国外的人就很难理解,应为各国的建筑参照规范不一样,个别说法及要求也会不一样。国内大多数建筑设计单位参照的规范都是中国规范,当业主要求使用欧美规范时,翻译的精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想翻译出来的东西能够使别人明白首先自己就要明白自己所译的究竟是什么。(根据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地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造。任何建筑都不得超越给定的建筑红线。有了这样的专业知识背景,“建筑红线”译为“boundary line”似乎更容易理解。 (三)对于某些约定束成的说法一定要准确,尽量做到专业。如“人行横道”可以译为“crosswalk”,但国外大多采用“pedestrian”。再如“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不能译为“construction area”和“use area”,常规的应该为“gross area”和“net area”。 (四)积累 成功的译者背后是无限的努力和艰辛的积累。在巩固自己的语言功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的时候,积累对于译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质变都来源于量变的积累,如华罗庚所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建筑英语翻译做好做精,译者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习得。 四、结语 在翻译实践中,除了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水平之外,还需要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等综合素质。建筑英语的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明白无误,译者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建筑英语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建筑英语论文:基于语料库的建筑工程英语词汇语义共选特色研究 摘 要: 本文在语料库共选理论指导下,基于自建的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以高频关键词作为语义偏好检索切入点,考查建筑工程英语相关语义高频词的基本语义范畴及典型性高频词共选语境视域下的语义偏好特征。研究发现基于城镇规划、道桥、建筑结构、环境工程四个子语料库的检索分析,高频关键词的语义范畴可归纳为气象、规划、方位、环境、房屋构造五类,不同语义范畴词汇所展现的语义偏好和类联接特征表现出差异性,展现了建筑工程英语词汇特有的语义共选特色。 关键词: 语料库 建筑工程英语 语义共选 语义偏好 1.引言 语料库语言学的共选理论核心观点是指语言在使用中具有“形式与意义的共选关系”(卫乃兴,2012:2)。它包括词汇与语法的共选、词汇与词汇的共选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汇形式和与其相关的语法结构形式、语义类别乃至语用功能在多个层面上的共选关系,由此构成语料库视角下的“可拓展的意义单位”(Sinclair,2004:30)。Sinclair曾构建过意义模式的工作模型,即从词汇搭配(词汇与词汇间的共选)、类联接(词汇与语法的共选)、语义偏好(词汇、语法与意义的共现,Stubbs,2001:65)和语义韵(词汇、语法与语用功能的共现)四个层面对核心词汇进行了由频数驱动的、自下而上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意义模式建构,为后续相关领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借鉴Sinclair的共选语义理论模型,聚焦词汇、语法、意义彼此间的共现特征,选取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建筑工程英语作为研究语料,主要考察建筑工程英语文本语篇的词汇搭配、类联接和语义偏好特征,以高频关键词作为研究切入点,旨在考查关键词与其周边词在词汇、语法、意义层面的共选特色,揭示建筑英语语境下的词汇语义偏好特征。 2.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研究手段上借鉴何安平在《专门用途英语词汇语义共选特色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即提取语篇中的关键词,通过语料库检索手段总结归纳关键词与其周围搭配词形成的形式与意义上的语义共现特征。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考查了目前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建设情况,发现建筑工程方向英语语料库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建筑工程英语进行的专门用途英语词汇语义研究更尚属空白。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建设研究样本所需的语料库,然后提取各个子语料库的高频关键词及其搭配语境,归纳总结建筑英语的语义偏好特征。具体考察以下几个问题:(1) 建筑工程英语高频关键词的语义范畴有哪些?(2) 建筑工程英语高频关键词表现出哪些语义偏好特征?(3) 专门用途英语语境下的建筑词汇语义具有哪些类联接特征? 经过前期语料甄选、语料采集、语料整理、语料标注等语料库建设预处理环节,现阶段所建的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系英语语篇单语语料库,包含城镇规划专业英语语篇语料库、道桥专业英语语篇语料库、环境工程英语语篇语料库、建筑结构英语语篇语料库四个子语料库,语料库初步规模约30万字,语料来源于国内几所高等院校建筑、土木等专业采用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根据语料库语言学中标准类符/形符比(衡量文本中词汇密度的常用方法),通过语料库软件检索可知四个子语料库的标准类符/形符比依次为:城规31.4,道桥31.3,建筑结构36.9,环工37.7。总体上,四个子语料库的词汇密度等级接近,环境工程、建筑结构的文本实词密度较大,城镇规划、道桥两个子库的文本实词密度相对较低。 研究步骤上首先采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ordance 3.2中wordlist的主题词检索功能生成建筑工程英语高频词列表,选取词频前300的词汇,排除非实义词。然后研究者对截取的高频实义词进行语义范畴定性分析,对语义不清、范围模糊的词汇暂时排除,选取语义范畴特征显著的词汇。研究第二步,研究者选取每个语义范畴10~20个典型性关键词作为语义偏好分析的对象。选定关键词后,点击collocates功能,将关键词的左右搭配跨距设置为5L-5R,搭配频率设定为至少出现10次。研究第三步,通过concordance语境共现功能,逐个查看关键词的语境共现搭配行,进行语义偏好分析和类联接句法分析。 3.语义共选特色讨论 基于城镇规划、道桥、建筑结构、环境工程四个子语料库的高频词检索,整理出每个子库的高频实义词,研究选取了每个语义范畴10~20个典型性关键词作为语义偏好分析的对象,然后进行定性的语义范畴分析,最终归纳出主要的语义范畴。如表1,基本语义范畴可分为:气象――指风、云、雨、雪,跟馕隆⒓窘谟泄氐拇笃物理现象,占比14%,如winter,cold,wind等;规划――指城市及周边设施的合理布局、城镇各项建设工程的综合部署,占比25%,如design,layout,traffic等;方位、尺寸――建筑物方向、位置及长、高、宽、跨度等度量衡,占比15%,如external,indoor,height等;环境――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占比24%,如land,road,water等;房屋构造――指建筑物基本结构、建筑材料等,占比16%,如windows,roof,columns等。研究发现,建筑工程词汇语义从属于数量有限的语义群。 表 1 建筑工程英语高频实义词基本语义范畴 选定关键词后,点击语料库软件collocates语境共现功能,将关键词的左右搭配跨距设置为5L-5R,搭配频率设定为至少出现10次。鉴于篇幅有限,本研究截取了几类语义范畴中典型性的实义样品词作为语义偏好个案研究对象(T值大于4),分别选取了planning,administration,land,built,design,energy,heat。研究发现,所选高频实义词搭配偏好范畴基本可概括为修饰限定语、气象、规划、方位尺寸、环境、房屋构造、用途七大类。气象类关键词的语义搭配偏好主要局限于气象和用途2类;规划类关键词的语义搭配偏好聚焦于7类,尤其是修饰限定语和用途2类;环境类关键词如land的语义偏好聚焦于修饰限定语、规划、用途3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隶属于同一类语义范畴的实义关键词在语义偏好上存在差异性。以规划范畴词汇planning,administration,design为例说明,三者在语义上都有规划、设计之义,在语义范畴内属于近义词,但是通过查看语义搭配偏好,可知三者在语义上各有差别,planning是规划类典型性核心词汇,语义搭配范围最广,即可被ecological,competent等形容词修饰限定,也可以与气象(如heat)、方位(如outer)、房屋构造(如frame)等词汇共现搭配;其次是语义典型性特征次于planning的design,搭配范围缩小;最后是规划类语义范畴边缘词汇administration,语义搭配偏好选择性较之最少,介于房屋规划与土地管理间。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语义范畴的关键词可以互为搭配词,如环境类词汇landscape与规划类词汇design,等等。 为了考查专门用途英语语境下的语义类联接搭配特征,本研究选取了语义典型性特征显著的样品词planning,land,design,energy(T值介于4~11间),建筑工程英语语境下的类联接特征统计结果如表2。总体上,样品词展现的语义偏好倾向属于中性,体现了科技类语文体的语义中立特点。其次,由planning + be supposed to、design + be done的类联接搭配结构可知,被动语法现象在建筑工程英语语篇中应用较普遍,进一步印证了科技语篇客观、中立的语义色彩。此外,通过“-”形成语义联接合成词也是另一大特色,如land-use表示土地应用,energy-saving表示节约能源等。 表 2 建筑工程英语实义样品词类联接特征 4.结语 本研究借鉴Sinclair的语义共现模型,基于自建的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从语篇关键词入手,从形式与意义上分别考查了建筑工程英语关键词汇的语义范畴、语义偏好特色和类联接特征。研究发现基于城规、道桥、建筑结构、环工四个子语料库的关键词语义范畴可基本归纳为气象、规划、方位、环境、房屋构造五类。此外,不同语义范畴的词汇所展现的语义偏好和类联接特征表现出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隶属于同一类语义范畴的实义关键词在语义偏好上也存在差异性。在词汇与语法层面的共现上,关键词类联接特征反映出中性的语义倾向,如被动语态结构使用频繁,印证了科技文本语义中立的色彩。 建筑英语论文:基于建筑材料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具体介绍了建筑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师组织此课程教学活动和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筑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对教学改革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建筑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75-02 建筑材料专业英语是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英文刊物和文献阅读和翻译的能力,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扩大词汇量,掌握学科的动态发展,能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但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单一,与实际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鉴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工作需要,有必要对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建筑材料专业英语的“教与学”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语的掌握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工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中,对外语教学提出了“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的要求[1],可见专业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学方法及内容。 (1)教学方案不明确,授课模式单一。专业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学习,也不是一门纯粹的专业课程,并且与双语课程也有很大的区别。它应该是英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一种渐进式的教学。而以往常常采用的专业英语教材大多是将英文文献进行汇编,这就具有很大的弊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呆板,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觉得学习专业英语只不过是将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对照学习,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与实际结合不强。详细阅读和翻译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目前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技术领域内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机会日益增多,虽然在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但目前的课堂内容却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实际上,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已经掌握了建筑材料的相关专业知识,再进行专业英语学习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英汉对照重复学习,内容不但缺乏创新,也并不能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知识的能力,比如工程中常常会涉及的外国专利、产品说明和科研文献资料等信息的获取,学生依然没有掌握。 (3)教学考核方式单一,与基础英语没有区别。专业外语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国外专业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的考核方式却没有体现这一教学目标。 2.学生的学习现状: (1)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没有衔接过渡。学生一般在大一、大二进行基础英语的学习,而大三开设专业英语课,并且专业英语中有大量不常用的生僻词汇,学术专业英语的表达习惯也与基础英语不同,而采用阅读和翻译为主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应试英语的学习方法明显不适合专业英语的学习[2]。 (2)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对英语学习有所抵触。在接触专业英语之前,学生从中学开始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英语学习,这本该成为专业英语学习的良好前提,但是专业英语的课程开始在大三,学生没有了大一、大二时学习英语的兴趣。过了四级的学生不想再学英语,没过四级的学生也不愿意再学英语,有些学生觉得学了这么长时间的英语,已经疲劳、麻木甚至厌倦了学习英语。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不同地区考入本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很大[3]。 二、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1.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应当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方案并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虽然专业英语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学习,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依然要从语言学习引入,帮助学生先从基础英语的学习过渡到专业英语的学习,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分为几下几个部分:第一,明确专业英语学习的目的与基础英语不同,尤其鼓励基础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二,介绍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翻译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此部分的原理与基础英语相似,但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大量的与建筑材料专业相关的学生熟知的专业知识英文实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4];第三,选择精读课文应符合建筑材料专业的知识结构的认知特点,因为专业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此部分选择精读课文时应进一步帮学生理清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性能三者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授课内容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教师关注科研动向更新课程内容,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在建筑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播放一些建筑材料的英文纪录片和新闻视频等影像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补充了对于听、说的英语训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技术领域内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机会日益增多,而这种交流既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所以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3.选择实践性强的考查方式。改变了专业英语平时作业考查内容,每年根据建筑材料的热门研究课题中选择4-5个,按照每个课题10-15人将学生分组,围绕题目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英文文献,每个同学选择一篇不同的文献进行精读,需要其整理文中试验测试方法并提出创新点。这种方式避免了作业的雷同,针对一个明确问题,教会学生如何从海量信息里检索有效信息,读懂文献提炼观点,对其文献检索、专业英语阅读及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三、建筑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效果及总结 在2013-2015年建筑材料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以上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明显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本课程在2012年以前采用开卷考试的考查方式,从2012年以后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大试题难度,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除第一年改革外,其余两年80分以上的学生均占一半以上,说明大多数学生能达到优良,并且整体平均成绩也在逐步上升。以上述方式进行教学的班级,在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当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也显著提高。 经过对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制定了满足从基础英语到专业知识合理过渡衔接的教学方案,研究探索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满足专业岗位要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这项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能够很好地掌握专业英语知识,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 建筑英语论文:英语教学中建筑行业专业外语的教学前景分析 摘 要:随着中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建筑领域中,随着国际间项目合作与科学技术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所以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英语课程教学大环境下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分析,再结合建筑学专业自身的特色,提出建筑学专业外语发展的新方向,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能以学生为本,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从而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ESP EGP 建筑学 90后 中国教育部在2004年1月的时候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试行期为3年。随后在2007年7月的时候进一步修订了试行版,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授内容主要分为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两部分[1]。 1 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通用外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专业外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其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授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英语知识,包括基本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日常生活必备用语等。而专业外语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与EGP最明显的区别是学习者学习目标较明确,教授的英语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教学目的是在国家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更偏重以学习者未来发展需求而设定的。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对于ESP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英语教学领域至关重要的部分。目前针对这一现象主要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以文秋芳代表的“互补派”,强调EGP与ESP两者需要共同促进发展[2];另一个观点则是蔡基刚提倡的“替换派”,强调英语的工具性作用[3]。从建筑学专业领域的角度来看,笔者更倾向于文秋芳博士的意见,即EGP与ESP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为建筑设计学科是一门结合工程技术和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学科,学科自身具有与时俱进且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国际性,但是同时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再加上专业自身设计课程作业负担过重,往往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起,尤其是不如大学学习生活之后,会出现英语水平止步不前甚至严重下滑的情况。所以针对这一情况,EGP和ESP的有效衔接可以很好地维持乃至提高学生既有的英语水平,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国际视野,利于未来学生职业发展。未来的国际市场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懂外语、懂国际惯例、懂金融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4]。 2 建筑学专业外语的第一课堂 2.1 授课内容 一般ESP课程分为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职业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 Purpose)和专业英语(EDP:English for Discipline Purpose)三部分组成。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EAP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研究该专业相关外文书刊的能力,还要帮助他们通过浏览外文网站了解建筑学在世界上的发展动态,以确保学生与世界建筑学保持一种接轨的状态。建筑学历届的普利策奖得主多为外国人,相关成果的发表信息主要是以英文为主,所以为学生提供语言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EOP主要针对目前国际事务所大批量涌入中国,国际市场空前开放,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广阔的就业选择空间,如何用英文与团队进行沟通以及项目汇报等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建立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大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两部分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务安排,相应的考核办法也必须做出调整。EDP主要是传授专业领域相关的词汇为主,主要是对EAP和EOP教学部分进行前期的基础铺垫作用。EDP可以结合EAP的教学部分,宜采用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反馈,属于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题目进行研究。而EOP的教学部分主要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用英语小组交流并且进行方案汇报,模拟评标现场等手段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课堂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符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5]。 2.2 授课群体 “90后”作为一个新的受教育群体,成长背景和时代环境都与“70后”,“80后”不同,针对这一群体自身特点,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调整。“90后”个性张扬,缺乏团队忠诚感,价值观比较现实,喜欢“凭直觉”“看心情”做事情,早熟且敏感。而作为设计领域的学生,个性特点更是被放大了。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到“被认同,被尊重,甚至是被需要”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90后对网络依赖性大,信息储备量大质差,学习动机功利性强,反对传统提倡民主,说的必做的多等特点[6],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要做到几点,首先是信息更新及时:信息的时代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那么面对海量的信息,首先要做的是要保证教师自我储备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就是要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学校所关心话题重新拟定任务内容,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尽可能避免学生以“为了毕业”或者“凑学分”等目的进入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出来设计课堂内容。最后就是加强师生沟通:到点上课下课走人的大学授课时代早就过去了,虽然大学阶段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90后的学生群里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民主问题十分在意的90后,在尊重老师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对方的尊重,所以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适度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通过社交软件让学生对自身建立一种依赖信任感也是当下隐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建筑英语论文: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探讨 摘 要:如今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迈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其中工程英语语料库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建筑领域对于语言重视程度的上升,建筑工程项目中英语小型语料库创立必须具有相应成熟的体系支撑,并且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提升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的专业性能与规模,然后提高施工人员的工程英语水平,更好的进行机器设备的施工操作,建筑企业能否具有相应实力标准可以准确的翻译建筑工程题材的文件档案,对于提升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本文针对小型语料库的建立发展进行分析,并且依据其具体应用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构建应用 我国建筑领域经济水平呈现显著增长模式,对于建筑工程中英语翻译工作重视程度明显递增,经过最近几年的初步发展阶段,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对工程英语语料的收集、文件的存放以及整理工作入手,浅谈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的创建思路与流程,以期望工程项目建设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中英语小型语料库的发展形成 在我国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发展初期,语料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建筑领域的书籍、学术期刊报纸杂志等,之后就是对英语语料的采集收纳整理工作,下一步就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整合,然后对重点出现的语句例句进行明确标注,一般来说,语料库的含义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进行研究收集,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日常运用比例较高的词汇归集在一起,编制成具有超大容量的辞海,保证管理人员在使用时可以随时进行提取运用,在传统的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构建中,一般的存取方式都是纸张档案管理模式以及图书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在保存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料损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语语料库的完整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新型的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的发展相应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状态,更多的语料库保存工作都升级成为了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将大量工程术语记录在了建筑工程专用语库里,在语料库的系统规范化与全面建立过程中,建筑语料库的多样性也得到了拓宽,在这种情况下,语料库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筑专用语料库,一种是通用型语料库,所以建筑工程中英语小型语料库当属专用语料库类型,并且其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建筑工程中对于英语实际运用的需求,丰富完善语料库的内容,以期望对施工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 建筑工程中英语词汇的起源十分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特点,自从14世纪开始意大利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新篇章,大量的拉丁字母与希腊文字被翻译成英文,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其中许多字母被直接引用下来,并且有许多字母应用流传至今,通用于各个行业,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领域极度依赖这些字母的使用,例如:对于新鲜概念、最新事物的表述。出现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希腊字母可以很好的将事物的具体概念表达出来,基于上述原因,对于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的文字种类大致有了一个标准,是以英文翻译为主,辅助以简便清晰的拉丁文字,两种文字相互搭配使用,保证文章文字的流畅程度,引用在建筑工程设计中,会极大促进工作效率,建筑工程中单一的术语词汇发展潮流必须符合当下经济环境的发展方向,实现高效、简便、快捷、明了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语言艺术与现今工业水平发展的核心共存。 二、建筑工程中英语小型语料库的构建思路 我国现今建筑行业内英语语料库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基于目前建筑语料库的匮乏,建筑市场急需有一套完整的语料库查阅体系,用来填补在建筑英语词汇查询运用上面的空白,然后加紧收集语料资源,拓展与建筑相关的英语词汇,进一步完善英语语料库的完整性,为建设工程的语言系统翻译提供更多的帮助,语料库中关于语料的选择,也是语料库建设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料库构建的标准之一,依据上文所提供的语料库构建目的,在实际的采样收集过程中,要根据语料的基本情况进行语句验证处理,并且制定好相关的学习规范,进一步增强业务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然后是对英语文本的整理收集,这一阶段是英语小型语料库的收集采样阶段,英语文本文件的整理又叫做语料整理或者是预处理,语料文本系统如果没有进行系统规范处理就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发生,主要包括了语句语料不准确、缺少关键性的语句翻译等等,这些问题汇集在一起会导致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的不完整性,很难达到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对于整个建设项目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如何科学有效的对文件文本进行规范管理就成了建立小型语料库的重要问题,具体整理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耗费时间,具体涉及到对英语文本的整修处理和备份操作等等。 三、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的应用前景 我国建筑工程建筑中所用到的英语翻译有很多,适用于各种建筑类别,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实际应用于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服务于建筑工程类别英语词汇的搭配使用,深入研究探讨以及施工项目语言的编撰,语料库可以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简便快捷的语言翻译功能,更加明确施工目标,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在语料库中搜索出大量语句,通过人工筛选的操作模式,从人性化、合理化、规范化三个方面入手,选取文献例句,然后对比语言概论,并且可以有效的减少语句翻译的偏差,使得编写出的英语语料库具备更高的可靠性,相关英语的编撰书写人员要各司其职,使用高科技编写软件对英语语料库中的例句进行检测,详细统计出频率出现较高的建筑类词汇,并且以此来当做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的调查研究资料。 另外,负责建筑英语的业务人员还可以进行系统操作,类似于学校教学大纲的规范模式,对建筑工程的英文词汇进行统一分析管理,对大纲内容进行详细的专业编制、术语撰写、按照英语材料的难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然后进行专业排版,在对教学大纲进行编译的同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关键词汇在例文中出现的频率进行相应调整,在教材教案研发的过程中找到高效快捷的构建方法,用来完善英语语料库的系统构建,为大多数建筑企业工程英语语料库的更新做技术保障。一般情况下,在工程语料库中所标识的材料例句都要真实存在,有迹可循的真实数据,既可以用来作为工程英语语料库的相关例证说明,又可以进行语料库的规模探索和理论数据支持,对建筑工科类别的文件进行深层次翻译,如果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过硬,那么还可以创新出新型技术,将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向网络信息技术推广,提供引擎在线搜索技术,就是以建筑语料库为资料基础,然后以网络搜索引擎为媒介,将局域网模式的英语资料库转变为全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使各个相互之间并没有过多交集的资料库适时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数据大覆盖,建筑工程英语资料的文件共享,保证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巨大的共用型网络英语资料库。 四、建筑工程中英语小型语料库的建设实际内容 (一)建立英语语料库的目的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建立英语小型语料库的实际目的是满足建筑专业类别英语转换翻译教学的目标,达成翻译建筑类别英语的教学,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数个方面,教学授课、语言运用探究报告、工程类别英语的具体编译、以及教材的制定编写等。 (二)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的规模 建筑工程英语语料库的组成规模包括资料层间样本数量、资料库文本数量、资料库样本容量与词库单词数量四个方面组成,对于现阶段我国建筑规模所需求的英语词汇来说,十万个词汇就可以有效满足,科学形态方向的研究探析则相应多一些,大约在五十万左右,而句法的探究学习就需要一百五十万的词汇量才能有效进行,其间的数量差距是非常大的,文章指出,大多数语料库的模式设定是开放式的,语料库库存的词汇存储阶段为四百万左右,如果可以初步达到以上标准,基本上就可以满足建筑工程语料库的使用,针对于建筑工程企业英语小型语料库的构建规模,各个建筑企业要贯彻落实政府的培养人才制度方针,做到以人为本,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的提高。 (三)英语语料的采集 语料的收集采用工作主要包含了对英语材料的筛选、建筑类别英语的书刊、相关建筑报纸杂志、英语语法教材等等,具体的采集方式由光盘制作拷贝录入、网络信息资源的下载以及实体书籍翻译等等。 (四)资料库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 文本认为资料库中文本的加工整理是整个资料库工程建立的关键环节,对整个资料库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本的分类加工涉及到了词汇词性的标注,分词的设计整理规划,对整理好的文本文件进行分词分类操作,具体操作是在英文字符后添加空格,进而使得符号与字符之间进行有效分离,用来方便后续的加工整理以及全部文本的应用。 五、建筑工程规范类英语翻译技巧 建筑规范类别翻译当属建筑英语的一项翻译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建筑设计、建筑规划、建筑理念、建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等等,与平时人们所用到的一般英文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从文字语法构造到语句的内容探究,并且建筑专业的特殊词汇比较多,词汇内容较为间接明了没有任何情感因素,只是单纯的名词翻译,相对翻译人员来说比较容易进行编撰书写,有利于工作开展,第二点是该类英文的翻译工作结构比较严谨,开门见山,对于建筑工程名词以及建工技术的翻译较为直白,不会出现语句语感分析不清的问题,文章问题结构正式,语言精炼,关于建筑工程文章中平行文本的介绍,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参入与文章相近相似的参考文献进行辅助翻译,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达到对建筑类文章进行翻译最大化,丰富原版文章中的内容,平行文章具有与原版文章内容相近的特点,翻译人员在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采用平行文章,多采纳平行文章中的精髓意义,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文章重点意义进行传递,更精确的还原建工类别知识,帮助翻译人员更加快捷高效的进行工作,使翻译的内容更加清晰明确。 六、结束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建筑英语的运用在建筑领域内都十分重要,可以说建筑工程中英语语库的构建与完善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建筑行业与英语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建筑领域内的专业词汇与书写表达方式,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一种语言文化方面的传承,并且我国对于建筑英语翻译人才需求量巨大,迫切需求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科学的培养体系,保证建筑领域翻译人才的供应需求。进行规范严格的学术讨论,所以我国对于建筑工程小型英语资料库的建设一定要不遗余力的完成,从而加快我国建筑现代化进程。 建筑英语论文:建筑类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立 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应基于建筑行业背景,探讨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方式,通过语言技能核心课程、专业知识核心课程、综合实训核心课程形成专业核心能力,以实现胜任职业岗位的目的,使学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行业;高职;应用英语;核心课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高职教育的普遍特征,即与职业岗位(群)有密切联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市场化复合型的道路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与本科英语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通晓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文化,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真正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等人才”的重要分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不应该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压缩饼干”,而是应紧紧围绕行业背景、社会需求、就业导向重新开发。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在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给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建筑业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会愈加激烈。要在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人才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行业实施课程改革,构建核心课程,是满足建筑业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应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压缩,其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突出特色、服务行业、提高应用能力是应用英语专业的改革方向。建筑业是我国最早“走出去”的行业。大量的工程承包企业涌向国际建筑市场,显示了我国强大的国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的问题,兴高采烈地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不但经济利益受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形象。究其原因,除融资等因素外,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和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每一家中国承包商必须面对的问题。不仅大型综合承包商需要同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谋划自己的发展策略,中小型专业承包商也必然要在国际化的承包链条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在现实中,多数中国建筑企业对于国际化经营还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战略准备。经营国外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人才,这是许多国际承包企业多年来的共识。企业中土建专业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多,但掌握新技术、懂外语的管理型复合人才少。人才缺乏一直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大承包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应具备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具备作为一位工程师或管理人员所应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具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2003年,我院开设了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并实施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将英语知识与建筑专业知识整合,旨在培养“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建筑业对外发展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核心课程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主要是为了防止课程内容的支离破碎和将不同科目简单相加的零碎学习,保证课程体系的紧凑性而提出的,其他科目都要与核心相关并服从核心的要求。因此,所谓核心课程包括“一般与必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能够在社会中有效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共同概念、技能和态度。应用英语专业应实施建筑行业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培养能适应建筑业一线施工和管理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必需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涉外建筑业务活动中能熟练应用英语知识从事建筑服务和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能在涉外建筑工程翻译、涉外建筑项目施工与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涉外工程项目秘书、涉外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职业岗位就业。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影响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课程,并将其作为核心课程,同时通过突出核心课程的地位,使学生学好若干门具有看家本领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所在,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毋庸置疑。对于改革中的应用英语专业,其核心课程要能够充分地对学生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为此,我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建筑行业背景下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由公共课程模块、英语知识模块、建筑知识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组成的核心课程。 公共课程模块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即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和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该模块核心课程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计算机应用、CAD基础、建设法规、建筑概论、FIDIC合同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学生社会交往、与人沟通、承担责任、社会参与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英语知识模块的目的在于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因为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英语知识模块中的多数课程为专业平台课程,核心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建筑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翻译、英语写作等,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建筑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在建筑工程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建筑知识模块是为国际工程承包方向而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核心课程包括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具备现场施工的基本能力和国际工程招投标的基本能力。 综合实训模块是该专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核心课程包括英语综合实训、识图与构造综合实训、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测量实训、模拟招投标、顶岗实习等。旨在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胜任职业岗位的目的。 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关键职业能力是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展变更的时候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能力。四大模块中的核心课程相互贯通,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既重视英语知识,又重视建筑专业知识,更强调实践能力,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创新与特色 核心课程的构建满足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涉外建筑企业需要“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制定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建筑业是机遇,更是挑战。建筑业要真正发展壮大,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去”是必经之路。建筑业在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物资设备的出口,促进了劳务输出,提高了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仍然处在低端领域,主要优势体现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劳动力供应。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其他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丧失了这个优势。因此,建筑业在国际承包中能否走远走好,做大做强,关键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核心课程的构建改革了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以行业为背景开设专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和高职学生特点。课程设置有新的突破,既充分考虑了工作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又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深度与难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等问题。 核心课程的构建兼顾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构建明确了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其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一般要求为“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涉外工程翻译能力”;较高要求为“有从事国际工程招投标、涉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的能力”。核心课程重视学生的生存能力,更重视学生的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核心课程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了实用性与应用性。理论课程有特色,《建筑英语》、《FIDIC合同》、《工程索赔》等课程有别于英语类专业的传统课程,使学生受益匪浅。实践课程有创新,英语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针对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体现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凸显了本专业的课程特色,使其有别于其他专业。但核心课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课程标准、考核与评价标准、资源开发等都是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对此有待于进一步加以研究。 作者简介: 戴明元(1956―),男,四川中江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与国际工程索赔。 建筑英语论文:浅析建筑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筑领域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学生也有了更多运用英语的机会,因此,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处,笔者以建筑学专业英语翻译为出发点,以建筑英语文章为例,结合建筑学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以及句法特点来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关键词:建筑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句法特点;翻译技巧 一、引言 专业英语是建筑学专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建筑学专业的外文书刊和学术期刊的能力,及时了解建筑学在世界上的发展动态,为学生与世界建筑学接轨提供语言基础。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学习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英语水平就相对薄弱,很多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尽如人意,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十分有限。随着中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国际项目合作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不断加强,专业英语在未来国际合作项目的工程实践中将得到更加普遍的运用,从而对学生专业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科技文章讲求准确,科技英语翻译的逻辑严密,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畅、清晰,符合语言习惯和行业习惯等等要求,因此常常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本校建筑学专业英语的开课学期为第9学期,大多数学生学生反映开课学期过晚,无法与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结合,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性和迷茫性。目前国内针对于建筑学专业英语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证的现象。本选题计划通过历时研究,进一步分析建筑学专业英语翻译的问题所在,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找到适合该领域的翻译技巧。 二、建筑学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 科技词汇指在各个学科或专业中应用的专业词汇或行业术语。准确的把握词义是理解科技英语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总括起来,建筑学英语的词汇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专业性词汇多,表义准确、正式 每门学科或专业都会有其特定的一套精确而含义狭窄的名词和术语,使用面窄,专业性强,必须准确、恰当地表达特定概念。如在建筑英语这一特殊语域中,多立克柱式(Doric)、飞扶壁(flying buttress)、桁架(trusses)、柱型式样(order)、室内装修(interior finish)、建筑群(architecture complex)等。如果不懂得某一领域的专门术语,就无法理解该领域的科技文献。因此,熟悉和掌握这些科技词汇是很必要的。 2、日常词汇专业化 相当数量的普通日常词汇,在科技英语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在不同的专业学科都有不同的含义。如:reinforced concrete中的concrete中的concrete在日常英语中是“具体的”,而在此是“混凝土”的意思。“boring”只能译作“钻孔”而不能译成传统的普通英语中的“令人厌烦的”;" building acts”只能译作“建筑法规”,而不能译成“建筑行为”;"weather”只能译作“风化、侵蚀”,而不能译成“天气”; “garden”只能译作“庭院”,而不能译作“花园”;“daylight”只能译作“采光”,而不能译作“日光,白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确地理解句意不仅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词汇的科技含义,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判断。 3、词的前、后缀多 科技词汇大多是由源于拉丁语或希腊语的词根和前缀、后缀构成的,这是科技词汇在词源方面的一大特点。据科技英语专家统计,在一万个普通英语词汇中,约46%的词汇源于拉丁语,7.2%源于希腊语,这些比率在科技词汇中更高。最常见的如:auto-(自动),bi-(双,重),hydro-(水),inter-(相互),pseudo-(伪,拟),semi-(半,部分),super--(超,过分),-ism(主义,学说)等等。在学习科技英语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多地掌握前缀、后缀及其派生出的词汇,扩大词汇量、增强阅读能力,提高翻译速度和质量。 4、词的组合多 科技文章中词的组合,如:名词和名词、名词和形容词、副词等组合现象比比皆是,例如: intersecting through traffic lanes(相互交叉的交通车道),basic floor area(基本层楼板面积),bearing wall(承重墙),central warm air heating system(中央热风供热系统),city owned utilities(城市公用设施)等等。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组合的核心往往是最后一个名词,前面的词不论是名词还是形容词等都起修饰它的作用。但有的是两个词、三个词或更多的词合在一起修饰最后一个名词,了解他们将有助于我们解读和翻译英文专业书刊。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初涉专业英语时,多数学生都会觉得生词过多,加之重视不够,而产生畏难心理或敷衍情绪。与一般翻译比较,建筑学专业英语翻译中对用词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个概念通常有其特定表述,而不能按其字面意思随意翻译。由此可见,掌握准确的专业表述非常重要,否则就会望文生义,贻笑大方。另一方面,建筑学是设计和建造建筑物的艺术和科学,它涉及多门学科,主要包括绘画、几何、历史、哲学、音乐、医学、法律、天文、地质、数学等方面的学科等广泛的教育。如此看来,在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专业的英语词汇绝非易事。 三、建筑学专业英语的句法特点及翻译 1、大量使用长难句,结构严密 属于科技文体的建筑英语,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精练,文体正式。在表达一个完整内容时,如果使用过多的短句,就会使结构变得松散;而长句则能表达较为复杂的概念,适合正式语境和书面语体。因此在建筑专业英语中,长句占有很大比例,并且每个句子的信息量大,语法结构复杂,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针对这种普遍复杂句式的分析,首先应该抓住句子的谓语动词,找出主句,再逐步分析其他修饰成分,分清层次及逻辑关系,再按照汉语特点译出原文。长句翻泽有顺译法、倒译法、分译法及综合译法等。例如: A more efficient type of building, which houses many families on a plot of ground that would hold only a few single-family units, is the multistory miltiple dwelling , or apartment house. 句中的动词有house和is。仔细分析上下文,可以判断本句为由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逗号后而的which为指物的关系词,指代前而整个句子,即先行词:a more efficient type of building,所以is是本句的谓语。因此,本句主句为a more efficient type of building is a multi-story multiple dwelling or apartment house.即本句可理解为“更为有效的建筑类型是多(高)层多单元的住宅楼,或者说是公寓楼”。 2、广泛使用被动语态,文体客观正式 像其他科技英语一样,建筑英语专业性强,内容多为客观事实,且信息量大,强调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用途的客观性。而被动语态的使用恰恰凸显了科技文章的科学性,同时使行文显得客观。在句子结构上,更多的使用名词化结构,扩大了句子信息量,使重要的概念、问题、事实等位于句首,重点突出,比主动语态更直接明了,便于读者理解。因此被动语态出现频率高也是建筑英语显著的句法特征之一。例如: The diversity, of whatever kind, that is generated by cities rests on the fact that in cities so many people are so close together, and among them contain so many different tastes, skills, needs, supplies, and bees in their bonnets. 城市里的多样性,不管是什么样的,都与一个事实有关,即,城市拥有众多人口,人们的兴趣、品味、需求、感觉和偏好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3、多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强调信息的真实客观性 科技文章主要用一般现在时态论述科技论点,或对叙述某些自然规律、科学原理、现象等进行解说,而这些客观真理性的内容是没有时间性的。建筑英语主要涉及建筑业现状、建筑法规、施工方法等,在时间上并没有明显的过去和将来,所以,建筑英语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来突出文章内容的即时性,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例如:Norman Foster’s much larger building may sh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with his Cranfield University library of 1990-95, but hardly any with the later Law Faculty Libra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译作“诺曼・福斯特更大规模的建筑与其1990~1995年间的克兰菲尔德大学图书馆具有明确的相似性,但与其后来的剑桥大学法律系图书馆几乎没有任何相似性”。 四、结束语 诚然,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英语教学中一个难点和弱点。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中体会到,要使学生学好专业英语,提高翻译能力,重点在于对词、句的掌握,总结为以下三点: 其一、要注重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其二、注重培养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突破生词的技巧; 其三、要根据科技英语的特点,训练掌握常用句式。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专业英语翻译而言,除了了解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外,还应结合建筑学专业英语语篇特点,在确保“信、准”的前提下,遵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和专业规范的表达要求,力求“达、顺”。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只有在充分理解原文词汇、句法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意译、音译、形译、音意混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翻译技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再者,前面提到过建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差别,因为它关涉到许多人文学科,例如文学、美学、数学、几何学等等,作为译者,要学会合理处理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如果以上细节都能注意到的话,译者的翻译水平一定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建筑英语论文:关于本科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摘要:建筑类专业英语是我国大学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并且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体现出更强的专业特性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本科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衔接不良;基础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过大,限制了专业英语的发展;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包括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整合教材,为新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分成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导的两部分内容;增加课外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等一系列措施,为大学本科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从目前和长期发展来说,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1]。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部分,以表达科技概念、理论与事实为主要目的,遵守科技英语的语法体系和翻译方法,特别注重客观事实和真理,表达准确、精练和正式。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熟悉专业语言的英语表达;对专业主干课程和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的相关英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阅读专业英文资料的技巧,具有一定中英文互译的能力,从而达到从容阅读和领会一般难度的专业资料的水平,较准确地完成专业知识的中英文对译。 建筑类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均开设建筑类专业,而专业英语又是每个建筑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建筑类专业的特点比较鲜明,相应的专业英语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类英语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涉及面相对狭窄,与建筑类专业内容配合密切,后缀构词法应用广泛,合成词较多。另外,这类专业又与其他门类专业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与城市规划、建筑结构、材料、设备、施工以及管理、经济等诸多领域息息相关,相应的建筑类专业英语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宽泛,专业词汇量和信息量非常多[2]。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并且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接轨,建筑行业的国际化趋势尤为明显。而对于建筑类专业来说,绝大部分专业资料和信息都以英语形式出现。行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得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尤为重要,甚至一些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融入到相关专业的英语工作中,这就要求建筑类专业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要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在校阶段我们就需要对这一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 基于建筑类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针对在大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状及该类专业英语的定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现状 一般来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简约的教学结构[3]。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教材等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4]。本部分将结合教学模式的定义逐步分析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衔接不良。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包含词汇量的储备、专业资料的搜集及理解、专业文献阅读和专业英语写作几个部分。基于建筑类专业的特殊性,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与其他专业教材相比,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材可以多样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根据目前流行或前沿的研究方向选材,并且应该兼顾词汇、阅读难度等诸多问题。而目前在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教材陈旧的问题。建筑类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出现的新议题、建筑标准及文献不计其数,但是教材的编制却远没有跟上,相关教材中教学文献的编制和选用较为滞后,几年甚至十几年才更新一次。这与人们的普遍认识对专业英语的重视度不够有关,也与大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大学教学中,任课教师通常每年不予更换,由于任课教师的惰性,习惯每年重复讲授同样的内容,不愿意更换教材,会导致新教材无法推向学校,从而使教材的更新速度缓慢,出版社不愿意出版新教材。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文水平不一致,导致教材编写过程中难易程度不容易把握,限制了新教材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学校可选教材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学校仍然沿用90年代所编撰的教材。这种现状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与现实情况脱节,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于陈旧问题,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与专业课程不同步,学生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非常不利。 2.基础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过大。在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英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存在基础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过大的问题,专业英语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建筑类的专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建筑类的专业中,基础英语的课时量非常大,一般开设四个学期,每学期64个学时,并且学分设置较高。这与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有关。在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并没有与专业性质关联起来,并没有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规范和限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从评价指标的角度分析,英语四、六级(CET)考试是被非英语专业广泛接受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甚至很多用人单位都会用该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英文水平。可是这一评价体系中所涉及的词汇量、阅读水平及速度都是针对于基础英语设定的,与专业英语差距很大。而建筑类专业英语完全没有量化的指标体系,这会造成学生不重视这一类专业英语的学习,过分强调基础英语的重要性。并且,一些学校将英语四、六级的考核结果与学生的学位证关联起来,更加加剧了基础英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程度,而忽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造成基础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过大的结果。教育界很早以前就曾注意到这一点,前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曾提出:国家重点大学应该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5],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的考核标准,这只能成为一种空想。 3.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陈旧。按照教学模式的几个因素分析,教师是连接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纽带,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建筑类的专业中,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通常是专业课教师。这一类教师通常在相关专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对于专业英语的方向性和实效性把握较准,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一类教师通常不是专业的师范学校毕业生,缺乏教法的专业训练,导致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陈旧。这类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将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教法上不够熟练。目前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非常陈旧,一般仅限于对课文原文的翻译。这种翻译模式一般包含两个版本:专业教师自己翻译课文,逐句讲解;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翻译。这两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 4.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据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建筑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课程安排在这一学期有两个很大的弊端:其一,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以后继续读研究生,这一学期正是积极备考的时候,势必会影响正常的课程学习;其二,大四的第二学期课程安排是毕业设计和实习环节,没有补考环节,如果大四第一学期的课程没有通过,将没有补考机会,势必直接影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这两点给任课老师带来一定压力,为保证大部分学生通过考核,试卷则需降低难度,平时成绩部分也要适当放水。学生一旦揣摩透了任课教师的这种心理,将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学生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缺课、逃课,教师对于这种现状束手无策,没有考试的威吓,更加不容易规范学生,这给这门课程的教授造成了一定困扰。另外,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学阶段的后期,这一阶段学生基本已经通过CET4考试,学生积极性明显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动力很小。 二、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定位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类人才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建筑类专业英语的主要应用大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科研信息获取、研究成果展示和国际交流合作。 所谓科研信息获取具体体现在专业英语搜集和阅读能力方面。世界上科技资料交流主要使用英语,对于建筑类专业来说,绝大部分专业资料和信息都以英语形式出现。研究成果展示主要体现在运用专业英语的写作能力方面。目前建筑类专业,对于已有成果的表达,申报国家奖项、申请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一般都要以英文形式表达。建筑类专业85%以上的科技资料都是以英语形式出版的。国际交流合作主要体现在运用专业英语的表达、听说和应变能力方面。 基于以上三点,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当定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针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科技文献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取一定量的专业词汇,逐渐完善专业词汇积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科技文献的主要句型,学习科技文献的文章结构,以培养学生的英文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泛读和精读的区别,泛读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精度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针对于英文写作,应结合阅读科技文献的过程逐步完成。首先教授学生Summary写法,以已有科技文章为具体实例,实际总结Summary。对比和分析原文的英文摘要,了解英文摘要的具体写法,再精读全文,分析英文文章结构和句型,最终学会英文文章撰写。 三、建筑类专业英语建议 针对于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定位,即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对建筑类专业英语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师元素和学生元素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整合教材。针对于建筑类专业英语教材过于陈旧的现状,应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关注专业发展前沿课题,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实效性的科技文献,并加入一些鲜活的实例,随着专业的发展定期更新教材,不断改版。这样一方面丰富了教材,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摒除教师连年使用同一本教材,不需重新备课的弊端。教师也可不拘泥于教材,可以自主选择一些热点话题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摒除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的问题。建立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明确该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将该套大纲应用于整个行业,形成统一化的标准,并联合相应的用人单位,逐步认可这一评价体系,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影响因素。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这一门课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教学安排,将这一门课提到大三学年。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补考机会,一方面减轻任课教师的压力,一方面对学生造成威慑,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在本科教学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相应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2.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应注重提高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英文水平,鼓励教师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教法和授课技巧的培养,定期组织培训,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在设置课堂教学方面,注重转换师生角色,策划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把教学过程分成两大部分,以教师为主体的部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部分。例如,在以教师为主体的部分,教师掌握主动权,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节选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章节作为范文,以专业知识为背景,讲解专业英语特点、语言结构、专业术语、经典句式、必要的语法分析、常用的翻译技巧等内容,完成主要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部分,学生可自主选择议题,议题可以是当下热点专业议题,可以是科技论文,也可以是课本上的范文。学生主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分组讨论、集中讲解、报告形式、讲演形式都可以实施。再如,将课程设置分成一系列的与建筑相关的议题,每一次课都作为一次议题来进行。教师主导的部分,教师根据每一次的议题选择素材,做实例性的讲解,把课文作为示例穿插其中,讲授专业英语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每一节课的议题提前准备资料,每节课分派几个学生做presentation,之后将学生分成几组,分组对该议题进行讨论,每组得出结论,选择学生代表陈述结论,并鼓励学生以英语作答。为提高趣味性,还可设置奖励性环节,哪一组提前完成讨论结果,或得到的结论获得一致性好评,可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等。另外,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即在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一个分级,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议题,鼓励学生选择难度稍大的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激起了学生的上进心。 3.增加课外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根据有关调查,“比起香港地区和日本的学生,我国高校学生阅读本专业书籍的能力落后了许多。学生课外阅读英文资料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而且在这相对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中,几乎很少有学生将时间花在与专业有关的外文资料上[6]。”该项调查结果可以反映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学生接触专业相关资料和相关内容的机会较少;其二,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对于第一类问题,学校应加大学生课外学习的机会,比如增加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的次数和时间,要求本校的硕士生导师定期开设讲座或论坛等,加大图书馆英文资料数量以及英文网络资源购买量。 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可以设置相应奖学金,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设置鼓励性学分,分配给英文学术活动等。定期组织英文演讲比赛、英文话剧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鼓励学生多用英文表达自己,培养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建筑英语论文:内容依托教学法(CBI)在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内容依托教学法(CBI)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极具效用。本文针对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现状展开研究,提出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与改进。 关键词 内容依托教学法(CBI) 英语教学 建筑类高职 1 内容依托教学法(CBI)理论概述 1.1 内容依托教学法(CBI)的概念 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CBI)源起于加拿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关注并引进国内的,一种通过主题教学或者学科内容教学,达到既定英语学习目标的先进教学方法。其作为一种将语言和实际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先进教学方法,重点强调教学模式上从学习语言到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最后达到语言学习目标的转变。该语言学习方法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发展,逐渐固定为以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具体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模式、辅助教学模式、保护教学模式、沉浸语言教学模式以及内容加强模式。 1.2 内容依托教学法(CBI)的特征 (1)内容依托教学法(CBI)的使用前提是对学科知识的极度重视,整个教学法必须在相关语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而非以往一味地注重语言形式以及语用功能。 (2)该语言教学模式之下的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和学生学习材料,都应该选用英美文化环境下的原始语言材料,学习的目的应偏重于英语的应用能力。 (3)在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个体情况,诸如:语言学习的基础、语言情感、个人喜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在了解此类学生的个体情况之后,才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 内容依托教学法(CBI)与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 2.1 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材缺乏建筑类的职业性,所设置课程针对性不足。现行高职类英语教材出于对高职类学生学习基础稍显薄弱特点的考虑,在教材设计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英语语言以及英语相关专业知识,忽略了建筑类学生的“职业性要求”,不能使学生通过对所有学科的综合学习来巩固英语。甚至,还有学习内容与未来职业方向严重脱节的情况发生。此外,英语教材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建筑类的行业发展,所学英语知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为一门实用性语言工具的效用。 (2)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薄弱,教师在跨学科教学环节力不从心。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强调英语在传达建筑专业知识的效用。但是,担任该类院校的英语老师很难做到英语专业和建筑专业的“两通”。一般情况下,英语教学工作都是由专业英语老师承担,其虽然能做到在英语专业知识讲解上的驾轻就熟,但是由于其在建筑类专业知识层面的欠缺,使得其在建筑类专业知识的讲解环节非常吃力。也有考虑到该问题的院校和领导选用专业建筑老师来承担建筑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英语课程在建筑类专业内的“专业性”,但是由于其英语语言素质普遍偏低的原因导致整个英语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3)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效果不明显。目前,大多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仍然是沿用了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以授课老师为中心,采用单词、句子、语法点逐个讲授以及翻译课文的教学方法。在此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主体”地位很难得到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3 CBI模式在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内容依托教学法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提高的具体表现 (1)内容依托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建筑类课程的综合学习之中。在该种教学法所设置的情景模式之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通过多种课程的综合学习,有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结合建筑行业的真实资料和数据,使学生不仅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而且对建筑专业的知识也多有涉猎,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3.2 教学法创新与改进策略 (1)英语教材的改进和创新。其一,有效整合现有英语教材,加大具有“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力度。目前,多数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都将对专业英语知识本身的学习作为第一出发点,在“职业”性上考虑很少。应该在内容依托教学法(CBI)的指导下,整合出一本具有建筑类专业“职业”性的英语教材。 其二,加强辅助教学资料的开发。可以在建筑类专业已有的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大量搜集、整理一些建筑类专业性较强的英语教学辅助性资料。 (2)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进。首先,在建筑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新型教学设备,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其次,利用建筑类专业的学科特色,创设模拟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与应用能力。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远程教学,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 (3)加大英语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力度。出于对高职类院校英语教学的“职业性”考虑,为了提高整体英语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考虑到高职类院校英语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主动学习和了解建筑行业知识,提高自身“跨学科”英语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尽可能为英语教学团队提供一些专业的建筑行业常识的学习机会,让广大英语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建筑类专业知识,做到对建筑类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涉猎。如此一来,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性,达到英语教学的“跨学科”目标。另外,学校还可以发动各专业教师,组织一些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身“跨学科”教学能力。 (4)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性作用重大。建筑类高职学生在入学前多是理科出身,在英语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劣势。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难到易,逐步提升教学内容的难度。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尽量选择一些轻松活泼、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型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明显加快教学进度,增强高职类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4 结束语 内容依托教学法(CBI)不仅融合了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训练,而且还有效解决了建筑类高职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问题。实现了职业教育中英语学科教育的“职业性”转变,在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建筑英语论文:英语教学中建筑行业专业外语的教学前景分析 摘 要:随着中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建筑领域中,随着国际间项目合作与科学技术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所以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英语课程教学大环境下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分析,再结合建筑学专业自身的特色,提出建筑学专业外语发展的新方向,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能以学生为本,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从而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ESP EGP 建筑学 90后 中国教育部在2004年1月的时候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试行期为3年。随后在2007年7月的时候进一步修订了试行版,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授内容主要分为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两部分[1]。 1 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通用外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专业外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其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授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英语知识,包括基本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日常生活必备用语等。而专业外语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与EGP最明显的区别是学习者学习目标较明确,教授的英语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教学目的是在国家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更偏重以学习者未来发展需求而设定的。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对于ESP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英语教学领域至关重要的部分。目前针对这一现象主要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以文秋芳代表的“互补派”,强调EGP与ESP两者需要共同促进发展[2];另一个观点则是蔡基刚提倡的“替换派”,强调英语的工具性作用[3]。从建筑学专业领域的角度来看,笔者更倾向于文秋芳博士的意见,即EGP与ESP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为建筑设计学科是一门结合工程技术和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学科,学科自身具有与时俱进且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国际性,但是同时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再加上专业自身设计课程作业负担过重,往往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起,尤其是不如大学学习生活之后,会出现英语水平止步不前甚至严重下滑的情况。所以针对这一情况,EGP和ESP的有效衔接可以很好地维持乃至提高学生既有的英语水平,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国际视野,利于未来学生职业发展。未来的国际市场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懂外语、懂国际惯例、懂金融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4]。 2 建筑学专业外语的第一课堂 2.1 授课内容 一般ESP课程分为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职业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 Purpose)和专业英语(EDP:English for Discipline Purpose)三部分组成。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EAP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研究该专业相关外文书刊的能力,还要帮助他们通过浏览外文网站了解建筑学在世界上的发展动态,以确保学生与世界建筑学保持一种接轨的状态。建筑学历届的普利策奖得主多为外国人,相关成果的发表信息主要是以英文为主,所以为学生提供语言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EOP主要针对目前国际事务所大批量涌入中国,国际市场空前开放,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广阔的就业选择空间,如何用英文与团队进行沟通以及项目汇报等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建立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大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两部分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务安排,相应的考核办法也必须做出调整。EDP主要是传授专业领域相关的词汇为主,主要是对EAP和EOP教学部分进行前期的基础铺垫作用。EDP可以结合EAP的教学部分,宜采用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反馈,属于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题目进行研究。而EOP的教学部分主要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用英语小组交流并且进行方案汇报,模拟评标现场等手段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课堂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符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5]。 2.2 授课群体 “90后”作为一个新的受教育群体,成长背景和时代环境都与“70后”,“80后”不同,针对这一群体自身特点,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调整。“90后”个性张扬,缺乏团队忠诚感,价值观比较现实,喜欢“凭直觉”“看心情”做事情,早熟且敏感。而作为设计领域的学生,个性特点更是被放大了。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到“被认同,被尊重,甚至是被需要”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90后对网络依赖性大,信息储备量大质差,学习动机功利性强,反对传统提倡民主,说的必做的多等特点[6],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要做到几点,首先是信息更新及时:信息的时代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那么面对海量的信息,首先要做的是要保证教师自我储备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就是要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学校所关心话题重新拟定任务内容,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尽可能避免学生以“为了毕业”或者“凑学分”等目的进入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出来设计课堂内容。最后就是加强师生沟通:到点上课下课走人的大学授课时代早就过去了,虽然大学阶段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90后的学生群里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民主问题十分在意的90后,在尊重老师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对方的尊重,所以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适度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通过社交软件让学生对自身建立一种依赖信任感也是当下隐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2.3 授课方法 新一代的课堂特点是“PPT+手机拍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几乎都脱离的“写字”这一过程,针对这样的课堂特点,如何让学生的手机只用来拍照而不是一边玩游戏或是发短信一边拍照,就成了一个让老师十分头痛的问题。笔者建议在EDP和EAP的教学部分,教师可以将PPT内容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听讲和理解,把记忆和查找的部分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而EOP的部分可以用项目案例完全代替讲义,让学生彻底放下手机从而答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3 建筑学专业外语的第二课堂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自2011年出现以来,引起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这种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课程给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Coursera,ed X和Udacity等MOOC平台中。同样,建筑学专业外语应该学会利用这种第三方平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与外界接触,打开自己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4 结语 随着未来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建筑学ESP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机遇,新的授课群体以及新的媒体技术的变革都将给建筑学ESP课程的发展带来无穷的机遇与挑战。该文先是介绍了英语教育背景,然后针对ESP和EGP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接着针对建筑专业第一课堂的特点,授课内容,授课群体和授课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最后提出和第二课堂的结合,以求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好学习环境。以此文章,希望能为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的发展前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建筑英语论文:浅谈技工院校《建筑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任务教学法 [摘 要]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掌握好英语是21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标准之一。日益更新的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逐步更新的,社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在于学历、技术,更偏向于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技工人才,各项技能包括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不但要被重视,还要有更好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本文在对任务教学法以及技工学校《建筑专业英语》课程基本任务分析的前提下,具体阐明《建筑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任务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任务教学法在《建筑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最终为培养学生具备建筑专业岗位能力所需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课程改革;任务教学法;建筑专业英语;技工学校 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需求增大,社会更加需求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人才,原本不被技工院校所重视的英语学科,随着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中逐渐被重视起来,《建筑专业英语》课程则是根据课程改革中职业技术教育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以及岗位能力需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1 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及任务教学法的意义 我国技工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或肄业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好动、活泼、喜欢多变、有趣、实际的课堂,即使是寥寥无几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都不好,并且对待英语学习十分反感,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的读、写、背诵等过程都是他们所厌烦的,并且大多数上技工院校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读技校就是学技术、为了当工人的,英语学科不重要,学了今后也用不上,他们在心里主观地把英语拒之门外,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不好的基础都对在技工院校的英语学习产生反面的影响。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技工院校的教师在不断对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进行转变的同时,还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使学生由原本的不喜欢学习英语而转变为喜欢学习英语,由原本的觉得学习英语没有用转变为学习英语也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由原本的觉得学习英语很乏味转变为学习英语也可以比较有趣。任务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帮助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方法。 2 任务教学法 所谓任务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thingswiththelanguage)的教学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任务教学法”可以认为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能力目标与工作能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任务都是一个整体计划,包含各种机会和接触面。 3 任务教学法的优点 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建筑专业英语》课程目标 在技工学校,《建筑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一门特殊用途英语课程,例如工程测量、工程造价等专业,测量仪器上经常出现英文单词,甚至有些进口的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是英文的,工程造价的操作软件大多数都会用到英语。本课程的目标是将建筑专业知识、英语语言知识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了有效完成课程目标,在《建筑专业英语》学习中,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与建筑专业知识运用相关的专业项目,用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从而具备建筑专业所需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建筑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融为一体。 5 《建筑专业英语》课程中任务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结合任务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以及《建筑专业英语》的基本任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创建建筑专业英语使用的真实教学环境,在《建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例如工程测量使用的全站仪的显示器上出现了“Error”这个单词,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操作去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为主体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与任务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把学习与问题或任务相结合,用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趣味性原则。机械的、反复的任务类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十分多样化,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比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中的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都会为学习增添趣味性。 4、实用性原则。任务是服务于教学的,任务的设计不但要注重形式,而且还要考虑它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技工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学工作者们应该实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同年代、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并且更好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学生具备建筑专业岗位能力所需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更进一步提高技工学校《建筑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建筑英语论文:浅谈《建筑英语》教材的教学方法 【摘 要】根据我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我校的特点和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阐述我的中职英语教学观,探讨了英语音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音标教学;建筑英语;反复练习 我校是一所建筑类中职学校,英语教材使用的是校本教材《建筑英语》,根据我校的特点学生们就应该学一些和建筑相关的简单实用的建筑英语,我总是在思索,学生在进入我校之前至少学过三年的英语,而在初中,英语是主课,几乎每天都会学习,学习三年之后却有一半的学生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会读写,这么差的基础就让他们学一些有关建筑的英语,这让本来就头疼英语的学生对英语更加畏惧,那么到底怎么教才会让学生逐渐对英语感兴趣,才会和专业挂钩学到简单实用的建筑英语呢?能不能像学习汉语一样,孩子学会了汉语拼音之后就会自己拼读单词呢?学习英语,最大的难题是英语单词的拼读和记忆,而音标是拼读记忆的基础,对于音标的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的语音和语调以及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学生刚进校的第一学期,英语教学的重点是音标教学,第二学期加入建筑英语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拼读的方法后遇到生词就会自己拼读单词,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建筑英语奠定必要的基础。 既然学习音标如此重要,可以说学习音标是学习英语的一把金钥匙,那又如何才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本人认为我校英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思想灌输 常常有学生说他们来我校是学习建筑知识的,为什么还要学习英语呢?我总是告诉他们要想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和良好待遇,英语的学习是不能放松的。因为愈来愈多的建筑企业走出国门,很多外资建筑企业参与中国土木工程的建设,特别是建筑界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建筑专业人才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退一步说,即便将来你没有机会去国外发展或加入外资企业,那么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后总要考职称的,考职称英语是必考的,所以尽自己最大能力尽量学好英语。在听过老师对就业岗位上英语需求的讲解后,学生都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对学习也有足够的信心,此时引入音标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音标教学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学一些简单实用的建筑英语,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甚至厌烦英语的特点,在他们一进校就从零开始教学,先讲解26个字母和基础的音标知识,树立正确的音标概念,区别什么是字母,什么是音标,什么是音素,以及什么是元音字母和元音音素,什么是辅音字母和辅音音素等,然后进入正式的音标学习。没有良好的语音基础,学习英语就会困难重重。而良好的语音基础,音标教学是关键。音标教学不仅是学习英语的首要一步,也是必要和重要一步。而音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音标教学我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在保证学生学会26个字母以及理解了基本的语音知识的基础上把字母和音标结合起来一起学习。我先教28个辅音音标。例如:我把辅音音标的学习分为下面几种: a.去首音学读法: F f L l M m N n S s X x这几个字母的读音把第一个音素去掉剩下的就是该字母的音标的读法。它们的音标分别是: [f] [l] [m] [n] [s] [ks] b.去尾音学读法:B b C c D d P p T t V v Z z J j K k这几个字母的读音把末尾的音素去掉就是该字母的音标的读法。它们的音标分别是: [b] [s] [d] [p] [t] [v] [z] [d?]?[k] C.常见组合学读音: ch sh ck qu th这几个常见的字母组合的读音分别是 [t?] [?] [k] [kw] [?]或[θ] d. 汉语拼音法学读音:R r G g H h W w Yy 这几个字母汉语拼音的读法和音标的读法基本相似。它们的音标分别是: [r] [g] [h] [w] [j] 以上这几种方法已经学完了辅音音标的大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的时候老师最好要有肢体语言,发音一定要到位,努力让每个学生清楚每一个音标的口腔位置,嘴型变化,反复领学生读,如果能把学习的内容编成比较有趣的故事,学生会记忆更牢固,印象更深刻。比如,在汉语拼音学读音(d)中,它们的音标是[w] [r] [g][h] [j],可以把它编为我[w]很弱[r]小,但是我会唱歌[g]我还会喝[h]酒我就耶 [j] 。相信编成这样的故事学生会增加学习兴趣,记忆会更牢。至于剩下的几个辅音音标像[tr][dr] [dz] [ts] 可以单独学习,但讲解时还是形象的编成小故事比较好。比如,[tr] [dr] [dz]可以这样编,我捉[dr]住他,用刺刀把他戳[tr] 了一下, 他吱[dz]地叫了一声。到此为止所有的辅音音标就讲解完了。 接下来开始讲解20个元音音标,元音音标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单元音12个,双元音8个,在讲解元音音标时除了尽量把它编成形象的小故事外,也可以编成学生们熟悉的歌曲来唱,或者编成口诀,也可用图片,PPT,动画片等多种的形式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机械、枯燥的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的传统模式。根据学生们已经有了辅音音标的基础,一定要把辅音音标和元音音标结合起来学习。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单词: fat , man , big ,ship,ten ,pen ,box ,shop ,mum ,run 等,让学生明白这些单词中辅音字母分别发什么音,元音字母分别发什么音,音标的写法和字母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渐深入过渡到建筑英语的单词。 第三、反复练习 需要强调的是,教完48个音素及拼读方法,并不意味着完成了音标教学任务。许多学生往往在开头学得很好,后面忽视了音标的巩固,就会出现语音退步现象。而音标的巩固就是大声反复的读音标读单词。刚开始时你可能发现学了就忘,这是学语言很正常的事,鼓励学生们别泄气,我们要做的就是反复训练。当然,反复练习最好在每次上课前都把以前编过的口诀或歌曲或故事都形象生动的演示一遍,天长日久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记住了。还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归纳单词的不同类型、单词的组成特征和拼读法则,以便于识记。为了以后学习建筑英语更轻松些,所有单词的举例尽量选择和建筑有关联的,比如; house, brick, stone, window, floor, roof, concrete等等。让学生遵照读音规则把单词的音、形有机联合起来记忆,反复教学生正确的发音,从而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这48个音标教学大概需要20个学时的课时,按现有的每周两个学时的教学,新生进校第一学期需要占三分之二的学时就能全部讲解完所有音标,虽然教音标花去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但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多年代课的一点心得体会,虽然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生源差的难题,校本教材的使用也还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开拓创新,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细致合理的安排,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建筑英语论文: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以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职业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 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语言教学途径,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进行有效评价,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励学生实现专业英语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教学实际 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交通工程、给排水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英语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其目的是强化基础英语,并扩展专业英语技能,使学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专业文献,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获取相关专业信息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院校仍过分重视基础英语教学,对专业英语课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及毕业后工作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与建筑建设行业特点结合不够;大多还是以传统“填鸭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只强调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与专业岗位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较差,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对专业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课堂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较差,极大地影响专业英语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及未来专业岗位竞争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以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课程教学为依托,在专业英语课教学中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旨在适应高职教育要求,改进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增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岗位性。 1.密切结合建筑建设类专业岗位技能,推行“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教师根据建筑建设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相关任务,通过典型任务进行师生互动,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寻求帮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2.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结合建筑建设类行业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强调所学知识与时代同步。同时,选用能全面满足建筑建设类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满足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加大校本教材开发,编写适合本校本专业教学需要,具有专业特色、行业企业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3.构建“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活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构建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体系。以《新职业英语土建英语》第一单元Feasibility Study 为例,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介绍土建工程中的可行性研究。 在课堂教学之处,向学生介绍土建施工中的最初环节,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课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可行性研究的意义、过程、必要性等,使学生对此形成初步印象。 (2)提出任务――通过预习,了解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可行性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要根据建筑建设类工程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等提出相关“任务”。任务应具体、明确,具有明显的岗位性、专业性、可行性和开放性。 (3)自主学习――了解可行性研究中的关键细节。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成本分析、研究内容、研究报告形式等),大胆放手并鼓励学生去想,注重搭建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4)分析任务――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可行性研究成本类型。 教师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对提出的任务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到完成任务的途径。 (5)解决任务――解决文本中出现的与可行性研究相关的细节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形成互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6)检验与评价――作业和练习环节 评价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师应对任务学习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两者相互结合、互有侧重。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4.改革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建筑建设类专业场景,使学生在丰富的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的刺激下,接收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借助新媒体技术,查阅所需资料,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把专业英语教学同专业需求相结合。 (3)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结合。 5.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专业实践背景,对学生的未来目标岗位和专业发展了解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语言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要坚持下企业工厂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建筑建设类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双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为目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和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教学模式,提高职业素质。 三、结语 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明确,使教与学更生动有趣、易于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做中学”,任务本身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在“用语言做事”中让学习者获得丰富的专业英语体验,自我建构起对专业英语语言系统的认识,有利于激励学生实现专业英语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建筑英语论文:建筑英语口语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建筑英语口语是高等建设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怎样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建设英语口语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在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建设英语口语;应用研究 随着建筑行业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建筑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性与实际操作性、创新性相结合,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架构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中被普遍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并结合建筑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特点,将课堂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着重英语听说训练和实际运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研究的背景 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针对建筑公司,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状况及行业服务质量。然而目前学校建筑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缺乏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学生很少参与相关语言实践的活动,平时课堂练习及阶段口语测评也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对建筑英语口语更是畏之如虎。教师没有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技能鉴定,只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反复操练,这种方式枯燥而乏味,老师教得精疲力竭,学生却对建筑英语口语的学习越来越畏惧。因此,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被动练习变为主动学习,是建筑英语口语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好的手段。学生的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教师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活动,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着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法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一定的情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法是利用行为导向的原理,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创学习环境进行的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法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是人为的、有意识的、优化了的,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 因此,在高职建筑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创学习环境,拓宽了学习的空间,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灵活开放、积极有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从事学习,在学习中感知智慧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研究概况 (一)研究概念 建构主义提出,语言学习是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该方法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来影响学生。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提供并且调动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这些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学生就会理解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 一是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情境教学法的操作策略的探索,从而构建情境教学法在高职校建筑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二是通过该研究,为同类学校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教材或编写校本教材,为高职建筑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情境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二是教学实验法:根据建筑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相关情境并实施操作,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改进教学行为。通过收集实施情境教学中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寻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四)研究时间和对象 一是研究时间: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二是研究对象:学校建筑专业的学生。 四、教学研究实践 运用情境教学要有“着眼发展”的观点。在建筑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涵,努力研究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营造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单调为有趣,变枯燥为丰富,变僵硬为灵活,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一)实物演示情境 就是以实物为中心,创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建筑英语口语教学中建筑材料的名称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这些内容非常难记。笔者就启发学生在创设的特定情景中用英语提问。此外,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上网查阅并收集相关建筑名词术语的英语表述,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这些建筑材料,产生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记住这些枯燥的词汇。 (二)通过多媒体情境让各种感官协同学习 多媒体有着声音、图片、动画、音乐等表现形式,能够创设生动的情境,有效地渲染气氛,使口语教学不再枯燥和乏味,学生身临其境,对教学内容更易于感知,更易于掌握、理解,建筑英语口语教学活力十足。在讲授《Highbuil- ding》,在建筑的介绍中,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介绍有关建筑和建材的资料,附上各自最具特色的色彩鲜艳的图片,看到这些真实逼真的图片,学生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配以相应的中英文介绍,让学生在视听氛围中,学习建筑材料的名称并领悟语言结构。 (三)角色扮演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是担当教材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模拟教材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揣摩各种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自己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抽象的,而是立体的,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会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五、建筑英语口语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建筑英语口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但是兴趣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和情感相联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通过情境设置,饭店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学内容的情趣性和感染性得到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加。经过情境教学实践,学生对建筑英语口语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建筑专业的学生普遍的英语学习畏难情绪,在实验班学生中不多见了。 (二)情境教学使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增强 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了教师指派的任务。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协作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 六、建筑英语口语情境教学法实践的反思 (一)情境教学因学生而异 情境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形式。情境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建筑英语口语的效率,大部分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增强。但是对于少数缺乏学习动力、基础薄弱的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效果。针对这一少部分学生,究竟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究竟怎样的教学方法能适合他们,究竟怎样使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二)情境教学需要教师有着更高的业务素养 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探索,深挖教材内涵,努力研究教学方法,营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环境。教师要深入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解读自身,用扎实的学科功底和各种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等灵活采用。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概念。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七、结语 《江苏省高职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利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并为升学及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一个语言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情境中学习、运用、巩固知识,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水轮发电机主保护配置方案设计论文 1引出两个中性点情况下的主保护方案 1.1分支组合方式的选择 根据柘溪发电站的4个并联分支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考虑的是12-34、13-24以及14-23这三种分支的组合形式。 1.2横差保护分析 在仿真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对各种分支情况下的零序横差、裂相横差以及这两种横差保护相互联合作用时候的保护效果进行了统计整理,在实验的过程中,将零序横差的保护选择为0.04IN,并将其作为动作门槛,裂相横差的保护采用比率的制动特性,,差动的门槛选择为0.2IN,斜率为0.3。根据我们对零序横差以及裂相横差的保护可动作的故障数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柘溪的横差保护具有如下特点: a.两种横差保护对同相异分支的故障动作的反映灵敏度均不高,个别的分支的动作数目可以达到18种,这主要是由于同相异分支短路的匝差太小,大部分不超过1匝所造成的。 b.同相异分支的短路故障的保护效果显示相隔的分支组合要强于其他的组合情况,而这主要是因为同相异分支的短路现象只能够发生在相邻的分支之间,比如第二分支只能够与第一或者是第三分支发生同相异分支形式的短路故障,所以采用分支相隔的组合方式具有比相邻分支组合更强的保护效果。 c.无论是零序的横差还是裂相的横差对于异相的短路故障均具有较高的反映灵敏度,这也是因为同相同分支之间的短路匝差比较小的缘故。所以柘溪水力发电站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加强对同相同分支以及同相异分支的短路故障的保护力度。 d.同时,仿真的结果表明,零序横差以及裂相横差保护的故障动作效果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所以为了提高保护的效果,可以考虑将二者同时装设在同一个系统中。 1.3纵差保护分析 我们对发电机组中的各种不同分支的组合方式条件下的纵差保护的动作效果进行了效果的统计与分析,差动的门槛以及斜率的数值均与以上仿真工作中的条件相同。仿真的结果表明,纵差保护具有如下特点:a.完全的纵差保护不能够实现对于同相同分支以及同相异分支的短路故障的保护作用,但是可以实现对于2832中异相短路故障的完全保护动作;b.不完全的纵差保护对于各种的短路故障形式均具有较高的反映灵敏度,但是对同相同分支或者是同相异分支的故障的动作不够灵敏;c.对相间故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的保护是单套的不完全的纵差保护,但是能够实现对于异相短路故障100%动作率的只有双不完全纵差保护。 1.4联合保护方案分析 上述的各种保护方案在单独作用的情况下均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需要研究横差保护与纵差保护协同作用的保护方案。通过对组合方案条件下可动作故障数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结论包括: a.如果选用的是3种中性点侧的分支组合方式,那么最好选择12-34式的分支组合,以便达到最高的故障动作效率; b.如果裂相横差与零序横差均不对这种匝间的短路进行反映,则不完全的纵差保护方案也不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或者是具有较高的动作率; c.这种联合保护的方案对于异相的短路故障具有较高的动作率,几乎可以实现全部类型故障的动作,但是提高零序横差或者是裂相横差的保护门槛的时候,组合的保护方案并不能够显著的提高动作的效率,所以在现场值不确定的条件下为了提高保护的动作率,可以增加一套纵差保护,进而为异相故障提供双重化的保护效果。 2结束语 在各种规模的水力发电站中,发电机都是关键的设施。但是因为发电机分支结构以及定子绕组结构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实际的主保护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文仅仅例举了柘溪水电站的引出两个中性点情况下的保护方案的设计思路,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工程设计以及学术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冯业海 单位:南宁广发重工集团发电设备公司设计部 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水轮发电机主接线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在简要介绍传统水轮发电机定子主接线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介绍“首—尾”,“首—首”及“尾—尾”交替接线方法在水轮发电机定子圈式线圈主接线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关键词:水轮发电机;圈式线圈;定子主接线;设计 1概述 一般水轮发电机都采用三相双层绕组,三相双层绕组又可绕成叠绕组和波绕组两种。在整数槽绕组中,每一对极下每相所占相应槽号在磁场下所处的位置完全相同,每一对极就是一个循环,所以无论叠绕或波绕,其接线均较简单。在分数槽绕组中,每一个极下每相所占的槽数实际上是互不相同的,部分极下多一个或少一个槽,但每一相在不同极下所占总槽数是相同的。由于水轮发电机槽数较多,有些低速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的槽数竟多达700槽以上,因此分数槽波绕组的接线是比较复杂的,而分数槽叠绕组的接线方式则和整数槽时基本一样,只是前者是以单元电机的极对数进行循环的。本文主要讨论分数槽叠绕组的接线方式。 2实例分析 柬埔寨马德望多功能大坝项目是笔者公司设计的中容量立轴、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于2016年10月正式发电,发电机型号为SF6300—24/4250,额定功率6300kW,额定转速250r/min,飞逸转速601r/min,额定点效率96.5%。定子装配外径5000mm,定子机座高1600mm,定子铁芯整圆由18拼片组成,每片11槽,全圆共198槽,即定子共有198个线圈。每极每相槽数为23/4,为分数槽,采用3支路并联,循环序数为3233。 2.1传统发电机圈式线圈主接线“首—尾”连接方法的原理及其缺点 传统发电机定子圈式线圈主接线“首—尾”连接方法对于定子并联支路数为2及以上的绕组接线一般采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式按“首—尾”交替的方式连接。柬埔寨马德望多功能大坝项目发电机定子的槽数为198槽,每极每相槽数为23/4,为分数槽,采用3支路并联,循环序数为3233。 2.2“首—尾”,“首—首”,“尾—尾”交替主接线方法的原理及优点 “首—尾”,“首—首”,“尾—尾”交替主接线方法主要针对传统发电机圈式线圈主接线“首—尾”连接方法中的缺点,在传统接线方法上作了较大更改,使其圆周方向上的铜环(导电环)长度最短,高度方向上铜环层数最少。与传统的接线方法相比,新的接线方法主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以下调整:将每相引出线的主引出线和中性点引出线的其中一个支路的电流进、出方向对调。以图中的U1相为例,传统的接线方法中+Y方向左侧的U相引出线为第三个支路电流流出方向,应接至U相主引出线所在导电环,对应编号为3U1,而-X下方的U相引出线为第三个支路电流流入方向,应接至中性点引线所在导电环,对应编号为3U2。新的接线方法将上述两个接头对调(对调后该支路内部接线顺序需要作相应调整),改进后的接线中U相所在的两个导电环圆周方向上的跨度均缩小了近一个支路(约120°)。同理,将V相和W相也作相应更改。三相全部更改后,1U1与3U1,1V1与3V1,1W1与3W1三处相邻两引出线变成了“首—首”交替;而3U2与2U2,3V2与2V2,3W2与2W2三处相邻两引出线则变成了“尾—尾”交替;加上没调整的两个支路的“首—尾”交替方式,组成了新的“首—尾”,“首—首”,“尾—尾”交替的主接线方式。新的接线方式大大减少了铜材(导电环)用量和固定导电环线夹的数量,同时可降低定子机座高度,节省材料成本,经济效果显著。 2.3方案比选 柬埔寨马德望多功能大坝项目在做方案时笔者将两种接线方式的图都画好了,但是怎么选择,笔者跟同事及领导讨论了较长的时间。根据业主要求,该项目的交货期只有8个月,交货期很紧,如果沿用传统的接线方式,车间操作工在制作过程中没任何难题,可以确保在交货期内顺利完成。但如果采用新的接线方式,万一车间操作工在制作过程中接错了一个支路,则返工会额外增加许多工作量,不但造成人工成本增加,关键是工期可能会被廷误,从而给公司带来损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包括笔者在内的几个年轻人并没有采用照搬传统的接线方式,而是决定尝试着用新的接线方式来替代。经过多方面比较和反复考虑,最终选择采用“首—尾”,“首—首”,“尾—尾”交替的主接线方法。改进后的接线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复杂,只需要提醒车间操作人员每相有一个支路需要将接至主引出线和接入中性点引出线的引线按图纸对调下即可。至于每相对调那个支路要根据该项目主引出线及中性点引出线的方位来定,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高度方向上导电环的层数最少,圆周方向上导电环的周向跨度最小。 3结语 柬埔寨马德望多功能大坝项目发电机做好已经好几年了,发电也已经半年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考验,从电站的反馈信息来看,机组的各项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说明“首—尾”,“首—首”,“尾—尾”交替的主接线方法对机组运行没任何不良影响。此外,据车间操作人员反馈也没有出现接线过程出错,或不好接的情况;相反由于改后导电环层数少了,圆周跨度短了,每个环之间基本都错开了,反而对接线有利。我们之前担心会因为车间操作人员不小心接错线进而影响工期的问题几乎没有。由于过去传统的圈式叠绕组定子主接线大都采用“首—尾”交替的接法,而“首—尾”,“首—首”,“尾—尾”交替的主接线方法在笔者公司还是首次使用,还在尝试阶段,在定子出厂之前及电站成功运行之前,笔者的很多同事包括笔者在内都对此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通过此次顺利生产过程及电站的实际运行效果,使笔者单位的同事及笔者本人对“首—尾”,“首—首”,“尾—尾”交替的主接线方法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为以后设计制造同类机组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作者:刘吕芳;陆松 单位:浙江金轮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水轮发电机主绝缘损坏原因探究论文 1、设计、制造不良造成水轮发电机绝缘损坏 1.1为降低成本和缩小体积,设计时主绝球裕全偏低,同时某些部位主绝缘包扎层数不够有脱节现象。 例如,某小型水电站机组于1988年底投产发电到2000年运行共12年,实际运行时间不到5万小时,1996年就出现1号机差动保护在发电机升压过程中动作。经检查是A,B相相间主绝缘击穿。2号机在1998年大修过程中进行预防性直流耐压试验时突然击穿主绝缘。经查找为槽底线圈主绝缘对地击穿。经检查发现电机定子线圈绝缘偏薄,某些部位包扎不严,有多处绝缘开裂,不得不进行贴补处理。 1.2生产工艺直接影响着发电机的质量。 水轮发电机组铁芯振动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在运行中往往较难正确判断。如某电站1990年投产的水轮发电机组,在投产后不久,运行人员发现机组升压并网后,当负荷带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异常尖叫响声。经技术人员分析判断为铁芯振动。其主要原因是制造时芯片叠压得不够紧,引起硅钢片在运行中振动。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硅钢片因长期振动疲劳而折断,最后割破线圈绝缘造成接地短路或相间短路故障,严重时往往无法在现场修复,需要运回制造厂进行铁芯压紧和重新嵌线处理。经采用新工艺在现场压紧后,通过2倍于额定电压的直流泄漏试验和直流耐压试验,然后又进行1.5倍额定电压的交流耐压试验。目前运行还较正常。 2运行环境对发电机主绝缘损坏的影响 2.1运行环境温度直接影响电机的寺命。 已投入运行的小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多数采用沥青云母绝缘,这种绝缘采用云母带在 整个线棒直线和端部连续包扎后,经真空浸漆处理,以消除端部搭接的缺点。但沥青软 化点低,主绝缘耐热等级极限较低,一般为105K。真空浸漆工艺复杂,掌握不严就不易 浸透,内部有可能存在气泡,造成线圈质量很不稳定。又由于某些电站为了提高运行水头 厂房建设得很低,为了防止台汛季节尾水通过窗户淹没设备,多数主机层墙上没有设置通风透光窗户,运行环境温度很高,机组散热不良,加速绝缘老化。特别是有的线圈制造不良,绝缘材料含有气隙,使绝缘温差增大,最热点的温度直接缩短定子绝缘的使用寿命。 2.2小水电站地处边远山区,在电气接线上往往处在线路的末端,电压偏移很大。 特别是丰水季节,400V机组的母线电压有时升高到470V,6kV母线有时竟达到7kV。小型电站的并网变压器只有三档分接开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运行的需要而不得不抬高发电机出口电压。 某电站低压机组1978年投产发电,由于长期的高温和电压偏高影响,在夏季发电时电机主绝缘对地击穿,弧光放电将电机的定子铁芯及机壳烧成一个大窟隆,致使 事故后修复工作十分困难。 3、不良检修对发电机主绝缘的破坏 立式水轮发电机进行扩大性检修时,多数需要吊出转子,并且水轮机的转轮也需要通过定子膛中吊出进行补焊。在起吊中如果稍有不小心或吊车技术不熟练就会撞击定子线圈。 某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在第一次大修过程中,由于水机底环锈蚀严重,使用顶起螺丝无 法将底环吊出,改用15吨吊车硬性起吊,致使吊环脱落,而15吨吊钩猛烈撞击定子线圈端 部,造成电机端部绝缘多处受伤。 4、机组线圈主绝缘损坏的措施 (1)防止铁芯松动。在大修清扫定子铁芯时应注意观察,如发现铁芯出现红粉,表明该 处有松动.可用电工刀及其他薄型片状工具进行试插松动程度,正常时铁芯齿部插入深度一般不超过3mm。运行中还要注意线圈的紧固情况,在上下层线圈同相且电流方向相同时,作用力最大都压向楷底。如果线圈在槽内固定不牢,就会发生振动导致线圈表面防晕层磨损破坏,同层异相线圈电流方向相反时产生切向交变弯曲力矩最大,也会破坏绝缘。对有松动的线圈应及时将槽楔打紧,必要时可用斜键槽楔。端部松动可用无纬玻璃丝带加强绑扎,绑扎后喷以环氧树脂漆固化。 (2)防止电腐蚀。使用环氧粉云母作主绝缘的水轮发电机组在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电腐蚀。电腐蚀分为内腐蚀和外腐蚀,内腐蚀是因为主绝缘和防晕半导体支间有气隙,对地电压分配在主绝缘和气隙两种不同的介质上.使气隙游离放电;外腐蚀是因为防晕层与铁芯间气隙游离放电。内腐蚀首先破坏主绝缘和导线之问的粘结胶,使绝缘脱壳、胶线松散。产生电磁振动、胶线磨细折断,损坏主绝缘;外腐蚀首先是磨破防晕层,加剧电晕放电,造成线圈表面绝缘损伤。 为了防止电腐蚀,可采用下列措施: (1)电腐蚀的轻重程度与线圈所处电压有关,腐蚀大部发生在发电机电压大于4kV以上线圈中,可在电机运行一段时间后,采取线圈中心点与出线端倒位措施缓解。 (2)运行电机若发现有臭氧味,往往是电腐蚀的前兆,可用局部放电仪进行检查。小水电系统一般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以在环境较暗的情况下用肉眼进行初步观察。若在线圈槽口与线圈端箍连接处等部位出现兰色辉光,则有电晕现象。需要进行检修处理。 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主轴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摘 要:针对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现象严重影响水电站安全运行的问题,应用ANSYS建立主轴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主轴系统固有频率及振型变化的特点,研究主轴系统的振动特性,并分析主轴系统在激励影响下发生共振的可能性及其振型. 研究结果表明,主轴系统在多种外激励作用下,除了产生强迫振动外,还可产生主共振、分数共振等复杂的振动现象. 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主轴系统动态特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主轴系统;振动特性;ANSYS 0 引 言 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在强大的电场、磁场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其运行常伴有激烈的振动,这就造成某些部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水轮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给水电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大多数学者[1-4]通常以转轮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以确保水轮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实际的水轮发电机组系统中,机组主轴是系统的转动部件,也是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件,工程上机组出现的强烈振动现象以及发生破坏的部件大多与机组主轴系统相关,目前对于发电机主轴系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而深入研究机组主轴系统的振动特性就显得极为重要.虽然试验研究能够较好地研究水轮发电机组主轴的振动特性[5],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的缺点,有时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系统的振动特性,并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6-10]本文以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主轴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主轴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系统的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进行仿真,对系统所受的主要外激励频率进行分析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轴系统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1 有限元模型 以某水电站的主轴系统为研究对象,该系统主要由发电机转子、主轴、水轮机转轮、推力轴承和导轴承组成,见图1. 主轴系统各部件材料及其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简便而不失一般性,建模过程中对主轴系统模型作如下简化:(1)主轴系统为一定常系统,并且为线弹性体;(2)主轴系统各部件之间作联结处理,将联结后的主轴系统看作1个整体,3个导轴承和1个推力轴承均被假设为刚性支承;(3)主轴系统结构上的圆角和倒角、转轮上冠法兰上的螺栓孔、主轴法兰上的螺栓孔、上冠上的减压孔等,在模型中均不加以考虑. 用ANSYS建立主轴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具体步骤如下:(1)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建立主轴系统的三维几何模型;(2)对主轴上的3个导轴承处沿图 2 主轴系统的有限元模型x和y方向的径向位移及推力轴承处沿z方向的轴向位移进行约束;(3)采用SOLID92单元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这里划分为222 657个单元和74 192个节点.通过以上步骤即可得到主轴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见图2. 2 外激励频率 2.1 转频激扰力 当发电机定子内腔和转子外圆之间气隙不均匀时,定子和转子间就会产生不均衡磁拉力,即转频激扰力,称该力的频率为转频.其计算公式[11]为 式中:n为转轮额定转速. 2.2 尾水涡带激励大量的运行实践和模型试验表明,当混流式水轮机在部分负荷工作时,尾水管内产生不稳定流动,即出现尾水涡带现象,尾水涡带一般呈螺旋状摆动,从而造成低频压力脉动,出现功率摆动、噪音、空蚀和机组与厂房振动现象,给水电站运行带来极大危害.尾水涡带的频率[11]一般可表示为 式中:H为设计水头. 2.3 弓状回旋激励当机组转动部件与固定部件不同心、局部有缺陷或转轮上水流不对称时,将在运行中引起摩擦,从而使转轮周期地推向1侧,引起弓状回旋振动.混流式水轮机的出力超过某一定值时,有可能出现弓状回旋振动.此时水轮机转轮在外水封内沿转动方向作椭圆轨迹的弓状回旋.其振动频率f3约为转频的2~3倍,近似于弓状回旋的自振频率. 2.4 涡壳中的不均匀流场激励涡壳中的水流并不像理论假说的那么均匀,因此在涡壳齿部易产生撞击进口水流,从而对转轮引起振动.其振动频率的计算公式[11]如下 式中:n为转轮转速;Z为转轮叶片数. 2.5 推力轴瓦激励因推力轴瓦不平造成机组在运行中出现较大振动,经原型振动测试分析得出其振动频率[11] 式中:n为转轮转速;p为轴瓦数. 3 振动特性分析 应用ANSYS分析机组主轴系统可得到系统在自由振动状态下的前9阶固有频率值及其相对应的振型.固有频率值见表2,相对应的振型见图3. 通过分析可知,主轴系统的振型主要表现在转子与转轮的振动形式上:第1阶振型为转子绕轴线的扭转振动;第2,3阶振型为转子的摇摆振动;第4,5阶振型为转轮的摇摆振动;第6阶振型为转子的轴向拉伸变形;第7阶振型为转轮绕轴线的扭转振动;第8,9阶振型为转子的弯曲.研究对象中n=75 r/min,H=59.8 m,Z=13,p=16.代入式(1)~(4),可分别得到各外激振频率,见表3. 由于尾水螺旋涡带频率很低,为0.38 Hz,在额定工况下对机组主轴系统产生强迫振动;由于转频激扰力的2倍转频和3倍转频的数值与主轴系统的1阶固有频率十分接近,则在转频激扰力的作用下可引起主轴系统产生1阶模态的分数共振;由于弓状回旋激励频率与主轴系统1阶固有频率比较接近,则在弓状回旋激励的作用下可引起主轴系统产生1阶模态的主共振,其表现形式为转子绕轴线的扭转振动,见图3(a);由于涡壳中的不均匀流场激励频率与主轴系统的第7阶固有频率较接近,则在涡壳中的不均匀流场激励作用下可引起主轴系统产生7阶模态的主共振,其表现为转轮绕轴线的扭转振动,见图3(e);推力轴瓦激励对发电机转子影响较大,由于其频率与主轴系统的第8,9阶固有频率接近,则在推力轴瓦激励的作用下该激励容易诱发机组产生第8,9阶模态的主共振,其表现为转子的弯曲,见图3(f). 可见,主轴系统在各种激励下会出现比较复杂的振动现象. 4 结 论 应用ANSYS对某水电厂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主轴系统进行振动特性的有限元分析.对主轴系统的前9阶固有振动频率及相应振型进行仿真,对机组在额定工况下受到的主要激励频率进行计算,并对主轴系统在这些激励影响下发生共振的可能性及共振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工作对进一步研究主轴系统动态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与检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轮发电机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介绍了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与检修流程,及压注意的相关事项,以保证发电机正常运行,水电站顺利发电。 关键字: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检修 水力发电的实现离不开一种重要装备――水轮发电机组,因此,安装水轮发电机组在水力发电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过程中,要根据相关的安装实例、经验和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主要进行动态控制,还要跟踪关键部位、重要工序的安装。安装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检修,以确保机组的正常运行。 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1 开箱验收设备 按照水轮机组的安装进程,组织供货商、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的代表开箱验收要安装的设备,如果设备与合同所列设备相同方可交予安装设备进行安装。要提前半个多月开始开箱验收安装设备,一旦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如设备数量不足、存在质量问题、与合同设备型号不符等,要及时告知供货商,然后由供货商对设备进行更换或补齐不足,这样就不会对机组安装的进度产生影响。 1.2 安装人员的水平 安装水轮机组要有合格的、技术过硬的安装队伍。因为不同的安装队伍,其人员组成、人员水平是不同的,所以,要对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自身素质进行考核,这是十分必要的。 1.3 材料等物资的检查 施工单位自行购买的焊条、材料等,都要有相应的出厂监测资料或合格证件,在经过严格的审查后才能使用,避免产品以次充好、以劣充好的情况发生,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对使用的各种量具、计量表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现场人员进行查验或审查,保证其具有岗位操作资质。 1.4 设备的存放 要按照相关的规范、规定和厂家对指定产品的技术要求存放设备,如一定要对放在露天场所的设备做好防晒、防雨措施,而且要用物品将其垫高,堆放设备的场所要做好排水准备,如修建排水沟,周围要堆砌临时围墙。对一些特殊设备一定要做好防潮措施。 1.5 工程的移交 土建移交机电安装工作面时,一定要认真检查施工场地,到满足工作面移交条件后,由土建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安装单位一起办理工作面移交手续,如果在这个工作面上,土建单位还有没有做完的工作,或者土建单位有一些工作一定要在安装完机电设备后才能进行,在安装完成机电设备,并且监理工程师也验收合格的前提下,按照相同的方式将其移交给施工单位继续施工。 1.6 安装措施的落实 在安装水轮发电机组前,安装单位要提交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组织措施,对转子、发电机定子等关键的机组部件,还要提交具体的施工组织措施。为了确保措施到位,要安排相关人员或单位审查施工组织措施,同时,供货商要根据不同安装阶段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指导,确保顺利安装。 1.7 认真检查设备 安装水轮发电机组前,要全面对各种部件进行清洗,并仔细进行检查,记录好关键部件的尺寸、椭圆度、公差。为了确保质量,要对有些部件拆开进行检查,或者通过一定的试验来检查,总之,在安装之前要保证设备符合要求。 2 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流程 灯泡式电站机组没有曲线型流道如蜗壳、肘形尾水管等的施工,这与装设轴流式和混流式机组的常规电站不同,所以可以将土建施工速度加快。加之,灯泡式发电机组能够在轴承、主轴等安装完后,同时对发电机和水轮机行安装,因此能将建设电站的时间大大缩短。 3 关键部件安装与检修 3.1 安装管型座 作为灯泡贯流式机组最重要的基础部件,管型座是整个机组和流道的主要传递力和起支撑作用的部件,机组其它部件的质量直接受其安装质量影响,因此要对其中心、水平和标高等严格进行控制,尤其是两端面法兰的平面度和垂直度。按照通常水电站的施工特点,在具备安装管型座的条件且还没有形成桥机和厂房时,不能将组成后的管型座整体调八安装间机坑进行安装。为了将工期缩短,在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布置混凝土大型垂直起吊运输机械时,可以考虑采用分瓣吊装管型座、组圆在机坑内垂直拼装的方法。 3.2 安装主轴及组合轴承 发电机和水轮机使用的是共同的主轴。水导轴承、组合推导轴承等装配在主轴上。轴承是属于启动为重载静压,运行为动态的类型,高压油顶起装置设置在水导和组合轴承下面。油泵不仅在机组运行时提供润滑油给各个轴承,轴承油箱和高位油箱之间还有一部分油在循环,在断电情况下,各轴承可以通过高位油箱来供油,这样就对停机过程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保护了机器设备。安装间装配完主轴后,从管型座上游侧框架孔调入流道后水平转90度,然后缓缓向下游移动大轴,直到其达到安装位置。为了使主轴及轴承的各项参数都能达到设计标准,要使用生产厂家提供的专门调整工具进行调整。 3.3 安装转轮 在安装间完成转轮的解体、清扫、组装工作后,再测试转轮的动作和耐压程度,吊装要在测验满足要求后进行。吊装前,拆下一叶片,将吊具装好,通过桥机的主、副钩使转轮翻转180度,然后使用副钩从水轮机坑将转轮吊八和主轴把合,用电加热法将联轴螺栓打伸长,待紧固后再装上拆下的叶片。 3.4 安装转子和定子 磁极和转子支架构成了转子,转子支架整体到货,螺栓将磁极把合在支架上,很容易组装。挂装磁极前,要先测量绝缘电阻,然后根据重量和极性装配。挂装后,转子的直径和圆度要通过磁轨圈和磁极之间的调整垫片进行调整,各个半径和平均半径的差的绝对值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全部组装完转子后,再测试交流耐压能力,然后喷漆,最后使用翻身工具和转子起吊从发电机坑将转子吊八,以联接主轴。 定子与转子支架一样,也是整体到货,在安装间要将制动器、挡风板和管路装设好,装设完后测试定子的交流耐压能力。为了避免定子在吊装过程中变形,要使用生产厂家提供的专用平衡梁吊装定子。 3.5 安装灯泡头 转子吊装前,要将灯泡头吊八流道,为了使灯泡头能临时落在支墩上游侧,用在中墩上固定的手拉葫芦在灯泡头接近发电机支墩时往上游方向拉,定子就位后,然后再吊起使之与定子组装,定子在桥机松钩时用千斤顶顶起来,让定子保持在没有连接灯泡头之前的状态。之后,发电机辅助横向支撑、垂直主支撑、机组导流板、发电机承压盖板等再依次安装上去。 4 水轮发电机组的检修 安装完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后,要对整个设备进行几次全面的检查,保证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能够顺利运行,否则将给将来的使用造成重大的隐患。下面介绍几种可能的隐患: 4.1 转子―点接地 在发电机组使用过程中,“转子一点接地”光子牌一直亮灯,而绝缘电阻绝缘情况良好,在对转子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后,发现转子到集电环的引线中有一条电缆外皮被电缆夹夹损,导致电缆夹嵌入电缆皮内部,并且有明显的放电灼伤痕迹。这主要是安装时电缆接触面和电缆夹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有效的绝缘包扎,电缆夹收夹较紧所致。 4.2 主变低压侧真空断路器故障 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某一台发电机突然停机,经过检查发现,主变低压侧真空断路器跳闸引起了发电机甩负荷过速事故停机。而主变低压侧系统保持正常,而主变低压侧真空开关无法正常合闸,将其打开发现有大量尘污附在储能操作机构内。对其进行清污,并加入一定的润滑脂,操作机构恢复正常,合闸也能正常进行,发电机也能正常运行。这是由于安装过程中环境太差,而安装完毕后又没有进行检查所致。 5 安装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1) 要对水轮机组过流部件中密封部位的有关尺寸进行仔细的检查,并根据有关标准进行渗漏试验,保证密封件的压缩量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2) 在进行主轴安装和调试时,应该对上游侧与管型座定子把合法兰的同心度进行检查,以确保对管型座把合螺栓和定转子空气间隙的安装和调整能够顺利进行。 (3) 从主轴吊人机坑的完成至机组正式发电大约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所以,要对镜板、发导轴颈和水导轴颈等部位进行如设置除湿机、涂抹凡士林等防锈处理,以确保镜板和轴颈部位不会发生锈蚀。 (4) 在进行受油器座的安装时,要充分考虑到机组运行时灯泡头上浮量的问题,对受油器体和浮动瓦的间隙进行合理控制,保证上部小于下部,使其两侧的间隙处于相等的水平。同时,受油器的支撑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免因受油器振动过大而造成浮动瓦及其它部件的损坏。 (5) 水轮机组各个部件的联结螺栓的预应力应该符合设计标准的要求,同时,还要确保转动部位螺栓锁定的可靠性。 [6) 施工人员在定转子内进行施工时,要注意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各类工具和零件落入气隙或被遗忘在定转子内。 (7) 要对机组各个部位的高压顶起装置、轴承润滑油系统、轴瓦及其油孔进行彻底的清洗,在润滑油的管路安装结束后,还要注意采用循环滤油的方式对其进行冲洗,并保证各轴瓦的进油边尺寸符合设计及有关标准的要求。 (8) 水轮机组各部分的瓦轴间隙要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主轴和筒式瓦之间不能存在偏斜的问题,在机组安装全部结束后要重点对水导瓦间隙进行检查。 6 结语 水轮发电机组是水电站中最重要的设备,也是安装机电的关键,因此要保证发电机组按照要求进行安装,并且要对安装过程进行监督。安装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检修,将各种隐患排除,保证发电机正常运行,确保水电站顺利发电。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探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水利资源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作者通过多年来水利工程的施工经验,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项目的具体管理方法做了分析。 关键词: 施工质量;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1有效建立施工项目的管理组织 完善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有效建立施工项目的管理组织,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项目的管理方法不准,则可能会导致整个水利建设工程瘫痪。而有效的建立施工项目的管理组织是完成施工目标的重要保障。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确定能够带动整个项目运行的管理人员,并以此为核心对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分岗到人、明确各自责任,从而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施工。 2管理施工进度 在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进度的严格掌控对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完成施工工程进度的目标。当前由于施工工期比较紧迫,很多水利工程存在着拖延工期或者加班赶工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会使整个工程的施工费用增加,经费紧张,施工安全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确保施工质量下保证施工进度是非常必要的。掌控施工进度的同时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施工项目施工前首先要确认施工工期,制定一个施工进度表,按照施工进度表来严格执行施工进度,致使整个施工项目能够在限期内完成。二是由于在设计理念、以及施工流程和施工线路等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所存在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在整个工程进度受阻时应就整个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三是施工进度能否按时完成,丰富的资源供给是问题的关键。在整个工程建设之前应该及时根据施工进度合理的补充所需资源,包括材料、机械装备等方面的供给,从而保证施工进度能够按期完成。四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施工项目,划分施工周期,根据不同的施工项目使用不同的监督和指导方法,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按期完成。五是在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力作为工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是保证整个工程进度能否如期完成的保障,因此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应着重对待,从而保证整个施工工期的进度如约完成。 3施工质量的管理 施工质量的管理皆在与加强施工质量,满足施工单位的施工要求。施工质量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是重中之重,如果施工质量不合格势必会拖延施工工期进行返工,如此一来施工进度也就无法保证。因此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也是对施工工期的一种保障,只有严格把控施工质量才能使之在施工过程中按期完成。 3.1加强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 水利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政府应在施工质量中担任起监督管理的职责,虽然施工单位也是最主要的建设单位,但是作为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政府更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做到监督管理,对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材料都要进行了解和监督,以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3.2加强施工人员素质培养 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通过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录用,并在人员素质以及技能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层层的选拔和考核采取录用。同时项目负责人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3.3加强原材料的管理 控制材料的设备性能以及各项指标以及原材料的标准、参数和文件的相符性,严格把控材料的质量以及规格,对材料进行严格把控,并定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改进材料的供应。其中不仅仅只是对数量、质量进行验收概要根据进场的时间对产品的有效期以及合格证、送料凭证等进行严格的验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不合格的产品均有权拒绝接受。只有材料在验收合格后才能接收,同时材料贮存时还应注意防雨、防变质、防损、防盗,并对材料进行时时清点,核对账目。 3.4施工环境的管理 施工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致使整个水利建设的工程无法按期完成,如果不能对施工环境做出合理的管控,就难以控制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工期。目前对于施工环境的管理只能采取预防预测的方法,对发现的异常状况能够及时的采取处理。 4加强成本管理 4.1确定施工单位的施工定额 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方针,而确定施工单位的施工定额是加强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以政府的预算资金作为定额标准。对政府的财政预算做出一个合理的实施方案,在确定施工单位的施工定额前提下,做出预算方案,并以此作为施工单位的控制成本,对于材料出现的正常耗损提前做出合理的预测。 4.2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 水利工程的建设包含多个施工项目,需要对各部门的施工预算做出合理的成本控制,制定成本控制的规章条例,明确各部门施工项目的管理职责,一旦发现管理过程中超出控制预算的情况,应及时做出处理责任到人,从而避免施工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5生产安全的管理 5.1安全的生产检查 安全的生产管理旨在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谨记管理条例,在施工过程中如有诸多的隐患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就有可能会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导致事故发生,施工项目的检查应由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组织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的整改,提出修改方案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5.2消除安全隐患 在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对工程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应及时的解决和控制,并在以后施工过程中着重注意,在安全隐患整改完成后不定期的复查,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责任。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是整个施工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明确质量目标进度管理、材料管理、安全生产的具体实现,是整个水利工程如期完成的重要保证,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梁海霞 单位:甘肃省临泽县水务局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施工项目管理在煤矿工程中的运用 摘要: 项目管理是一种在资源限定条件下展开的管理活动,将项目管理引入煤矿工程施工管理中,可以有效地提升效率、加快进度。文章对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的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体系、项目整体投资、阶段进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可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 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优化方法 项目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类大型工程项目体系,并发挥出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作为煤炭资源大国,有必要针对煤矿工程施工引入“项目管理”这一方法,展开有效地优化工作。 1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引入我国煤矿工程体系中的时间并不长,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将质量、安全两方面管理要求排除在外,直接导致项目管理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并消耗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第一,管理体系欠缺。长期以来,在煤矿工程项目中存在落后的管理体系,即便在技术、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落后思想方面的欠缺依然没有得到弥补。由于先进管理体系的缺失,造成无法引导高新技术、高效设备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因而致使我国煤炭工程建设一直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进而导致在产能、安全、环保等各层次上落后。第二,安全隐患较多。煤矿工程的施工作业通常是在复杂的环境下实施的,尤其是在井下的各项工程,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都很高。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安全意识的不强,施工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成为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源。第三,缺乏监理机制。煤炭资源在我国属于大额消费品,一直以来,煤炭企业重视产能而忽视建设,重视施工而忽视监管,工程监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确立和执行,导致煤矿工程项目往往存在有质量隐患。现阶段,缺失监理机制的现象在煤矿企业中广泛存在,甚至常常因此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 2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优化办法 2.1基础建设项目管理的优化办法 引入“项目管理”的重要目的,是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工程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将其与煤矿工程实施过程相结合,实现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各项建设内容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其中,煤矿基础建设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资金消耗量占总投资的70%,一方面,煤矿工程项目经理要对整体资金进行有效的分配,完成目标的资金预算[2]。另一方面,以资金规划为基础,针对各部分工程进行进度规划,并指挥各部分施工之间的协调。结合项目管理的需求,煤矿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协调第一、管理第二、控制第三。其中,协调的主要内容是发生在组织间的,包括企业内、外部两方面的协调,而管理则主要针对企业内部,指的是信息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和合同管理等。控制的内容相对广泛,任何基于约束性的操作、对象都属于控制范围,例如:对投资费用的控制、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等。同时,基于煤矿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内容,要充分结合现代管理技术,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基础建设主要涉及的两方面内容:首先,要理顺并优化要素的配置。煤矿工程的基础建设施工涉及的要素很多,必须依据工程进度情况,分别对各种要素进行优化,例如,针对不同物料的进场顺序安排,就是典型的优化形式。此外,不同要素之间的配置,则依据时间、地点和管理人员进行,既不影响施工,同时又满足高效率运转的需求。其次,合理地组合生产要素。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使其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例如针对不同施工设备之间的搭配,根据占地面积、使用频率来安排位置,能够发挥项目管理的协调功能。 2.2管理体系项目管理的优化办法 第一,技术体系。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由多个独立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在有效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应该保障先进技术应用的最大化,在减少成本消耗的同时提高效益,具体操作包括,以技术手段来编制煤矿工程所在环境的施工方案,充分了解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生态条件等,并把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标注出来[3]。第二,社会体系。社会体系即包括对外协调,也包括企业内的沟通,例如,对煤矿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尤其是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行政主管等,应该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同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第三,经济体系。经济体系是项目管理体系的物质保障,除了投资资金之外,也包括物化的经济内容,如设备、材料和人员。例如人员,需要支付劳务成本,但反映在经济体系方面,则与劳务市场、社会工资标准、福利待遇、企业编制等相关。经济体系对煤矿工程施工的进度、质量和安全都有着重要影响。 2.3整体投资项目管理的优化办法 煤矿工程的一次性投资巨大,为了确保建设工期、质量和安全等各方面管理的有效性,可以从物资购置的管理为突破口,借助项目管理的优势,实现各方面有效地约束。这样一来,既不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同时又可以扩大管理范围,具体的方法包括:第一,奠定整体投资节约思想。煤矿工程投资巨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困难,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资金流失,最终影响整体工程的有效开展。基于此,奠定节约的思想,能以最小的投入来实现最大的价值;同时,对于必须投入的资金,例如安全投入,应该做到保质保量,并建立有效地保障机制,确保安全资金的顺利到位。第二,明确工程项目各项目标。煤矿工程的规划、施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施工单位管理方式通常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基于这个原因,应该将工程的整体目标分解,逐一完成每个目标,并对目标完成质量进行测评,同时针对分解目标制定问责制,进行严格的监管[4]。 2.4阶段进度项目管理的优化办法 在权责明晰的基础上,提升全体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成员的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笔者基于以下三个阶段对此展开分析。第一,在投资决策阶段。煤矿工程不同于其他建筑类工程,在投资决策阶段,必须考量煤矿开采的可行性,通过正规的咨询机构、测绘机构、地测机构等,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弄清项目存在的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明了投资可能遇到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投资和回报比例问题,在肯定具有投资价值之后,再针对方案进行审定,提出多种有效的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第二,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消耗仅为10%,但却决定了煤矿工程后期90%的投资走向,对整体投资的影响很大。基于此,要从这一阶段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并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第三,在项目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协调,以协调的方式来优化经济、社会、技术、组织等体系的关键因素,力图减少成本、提高收益[5]。 3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资源消耗国,为了维持稳定的社会能源供应、提高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的水平,为构建生态、绿色、低碳的经济形态奠定基础,必须展开相关的产业整合和优化。相应地,具体措施包括提升煤矿矿井的规模、提高现代化工艺水平、完善企业管理体制等。鉴于煤矿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因素多、操作复杂等问题,引入项目管理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实践证明,通过“项目管理”的科学操作,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益,实现煤矿工程的正常开展。 作者:刘成雨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前我国正进入城乡一体化大力建设过程中,公路工程施工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仅是一个道路建设工程,更是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枢纽环节。本文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浅见。 关键词: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大中小城市交通拥堵,疏通工作需求猛增的情况下,公路工程建设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可以有力的缓解中国的交通危机,稳定人民生活工作的基本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的精神压力,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必须有效的遏制,勿等事态恶化,无法控制的时候才警醒,就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来控制这个困局。 1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现状 现代的施工项目中,只动生产不懂技术的管理已经行不通了,需要的是既懂施工管理,又懂施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现在的项目部经常出现生产进度滞后考核总工程师,技术工作滞后考核生产经理这样的制度。施工项目管理是公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好坏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质量,所以了解和掌握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其解决办法非常重要。而目前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不高,工作意识度也不高,常常导致工作是完成了,但质量合不合格,合不合标就不能保证了,如果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后期就会出现很多质量问题,不能轻视这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它带来的恶劣影响不会是一个短期能够弥补的,就好比如施工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它的排查工程就是很浩大的。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混乱。不仅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后期出现安全问题,更加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正常交付,这在项目上将增加更多的成本。中国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总是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就是在施工过程中管理出现了纰漏所造成的恶果,从而加大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发展进程,管理在公路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就显得犹为突出了,要想达到建筑工程的优质优量的目标,就必须要重视施工项目管理其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了。 2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突显的问题 (1)前期管理方案对项目的影响,项目投入建设的初期,前期管理方案的入驻相对于建设方案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更多的是方案中没有考虑到项目的各种情况,屡屡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反复拆改,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和资源上的浪费的例子时有发生;(2)管理随意,没有形成标准的管理体系,关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国家出台了相关规范及标准,但这些大大小小的规则需要操作人员严格去执行落实,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在处理施工过程中专业工作人员管理问题,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处于主导和说明地位,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即使有再高的专业才能和组织才能,也难于发挥出来,一定要做到管理规范,操作到位,才能达到高效率高水准的结果,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保障公路工程的核心,万万不能在管理这个环节上造成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影响因素;(3)工作人员缺乏规范性施工,没有安全就没有质量,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现实工作中,许多操作人员甚至管理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对一些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要求常常以经验取而代之,这往往就深藏着安全隐患。麻痹大意的工作意识最终会导致不规范的施工程序,导致安全事故或者是隐性事故发生率增加;(4)后期验收管理工作马马虎虎,人性验收,主观验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是导致公路建设使用年限过短的一个原因所在。 3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问题处理对策 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基础处理的现场状况是复杂的,但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都必须按国标实行,确保专人专岗。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技术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作为技术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做到遇到新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不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一是向书本学习。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和本行业的各种操作规程、技术措施和技术标准,领会其精神。在工作中还要注意尽可能全面收集的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资料,综合分析找出管理特点和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有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依靠经验来解决。作为技术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向实践学习,向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学习,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较快地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现场决策能;认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努力学习就很难跟上管理技术的发展步伐,最终被淘汰出局。把握关键,分清主要次要矛盾要做好现场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措施在现场施工中十分重要,其应用作用在现场技术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监督者的应用中,其作用举足轻重。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工序、还要克服工作头绪多、连续工作时间长、作息时间无规律、心理压力大等很多困难,只有这样保障建筑项目的质量,作为新时期发展中的建筑企业需明确,搞好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有着重要意义。管理工作头绪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职责,分清主次,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分清主次,就会陷入到日常琐事中而忽略了关键。没有合理的管理,就没有安全的保障,同时就没有质量的达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现实工作中,许多操作人员甚至管理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对一些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要求常常以经验取而代之,这往往就深藏着安全隐患。麻痹大意的工作意识最终会导致不规范的施工程序,导致安全事故或者是隐性事故发生率增加。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首先要做好前期建设计划,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落实现场的管理方案。并且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做管理工作做到细节无漏洞。全面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管理人员首先要素质好,因其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也会对工作人员产生影响。在管理过程中,理就是理,法就是法,不能随意的讲私说情,不能用项目质量来为人际交往买单。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很多环节,比如说工作人员的管理,人员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而且难度相对较大的工作。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工程规范制度来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不然就会出现种种问题;然后是安全问题,这需要做好一个严格的执行过程,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安全上的问题,就是管理上出现了漏洞所致。再次就是材料上的管理,要注意用材精准,不然造成材料上的浪费也是管理不到位所致,这就会增加工程的成本,直接影响到利润,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设备也是管理的重要一项,设备产生燥音的处理不恰当,机电设备的不匹配等有关于设备上出现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注意这个环节。在施工过程中,不按规则进行特殊工艺处理,有些老技术工人就喜欢按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施工,这就容易导致后期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并且在查找源头上非常困难。还有就是安全上问题的忽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涉及到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机械设备安装运用等,那么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覆盖面是相当大的,从而要非常重视施工安全环节的管理,最后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验收工作,往往在收尾工作不严谨不认真,会导致前期工作都受到影响。 4结束语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在建设的同时,必须全面的树立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提高保证质量意识,要充分理解管理的运用对公路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开发建设公路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方方面面涉及到的管理问题,使得公路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不致有安全质量隐患于其中。 作者:谌都军 董秋霞 单位:瑞州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问题 摘要: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日趋完善。公路工程与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公路工程中项目管理具备专业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提高施工项目管理的水平,完善施工项目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公路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投招标、用人制度、资源浪费、施工成本和施工安全五个方面入手,对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问题 1前言 随着公路建设行业的发展,我国公路建设市场的发展,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指对公路施工过程中对相关的人和物进行科学组织管理,其中施工难度和技术要求是二大重点。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等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当地城市规划的进展。下面简要概述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投招标的管理,用人制度和资源的管理、成本的管理、施工安全的管理做简要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 2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概述 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利用相关资源,对既定目标进行管理就是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定义。但我国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同时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缺点,为推进项目管理的进步,我们需要加强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力度,推动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3.1资源浪费和用人制度问题 3.1.1资源浪费问题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项目的资源调控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在很过施工工程中,普遍存在施工中的生产要素与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矛盾。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各个要素之间搭配的不合理;施工效率低;生产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 3.1.2用人制度拘泥守旧 公路工程建设中没有专门针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奖惩制度,既不能有效的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吸引优秀人才。管理制度的不足导致企业施工进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3.2公路工程的成本管理问题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以公路工程中的施工项目为对象,周期是从投标报价开始一直到项目竣工结算。在进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时候,可以将成本管理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在公路工程中成本管理中有许多的不可控因素,同时许多公路工程的成本核算方式不合理,导致核算的时间长且核算的数据不够准确。施工人员在估算成本的时候,需要合理的估算生产材料成本和施工人员工费,尽量使工程的生产成本与预估生产成本相符。 3.3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时候,有一些施工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的力度不够。相关问题有:部门的权利分配和任务、责任分配不到位;施工单位没有针对施工人员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决策以及监理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强。 3.4缺乏施工安全意识 我国施工安全事故频发。施工建设中一直存在着安全隐患。具体表现有:施工现场的警示标识标牌少、纠查记录不全;施工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也没有制定安全施工计划和应急方案,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在施工队伍中流动性非常大的农民工,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意识,施工单位缺乏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施工人员不能全面了解安全生产法制,使得少数施工人员出现违规作业行为,增加了安全风险;施工单位忽视施工设备的维修养护,增加了许多安全隐患,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4完善公路施工项目管理措施 4.1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 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高质量为目的进行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好坏影响公路的运行的周期,它是确保工程按时按量完成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时候,要先建立质量检测机构,再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的管理。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学习有关的专业技能,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树立质量的意识,能够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工序进行施工。 4.2注重人才培养 员工是企业运行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员工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二大环节上占有重要位置,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改善。具体有以下建议:首先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奖惩制度,其次完善员工技能考核制度,最后要加强对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 4.3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公路工程的成本管理牵涉到权、责、利三个复杂的关系,要通过健全责权分明的成本管理体系,同事加强成本预测,创新管理办法来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在估算材料成本时,多看几家材料供应商,对他们的材料质量和价格进行对比,货比三家,采购合适合量的材料,不造成成本的浪费。机械的损耗越少,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越长,企业需要选择技能娴熟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作业,来减少机械的维修成本。施工单位要运用积极的具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在估算成本时应考虑到多方因素如表1所示。 4.4强化施工安全管理 企业相关管理部门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定期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排查现场安全隐患因素,利用警示牌、安全条幅提醒施工人员作业安全。健全施工的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贯彻实施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生产措施。施工人员需要在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施工工段,加强巡视的力度,同时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应对的措施,做到有效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以往的安全管理与防范经验进行总结,施工人员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5结束语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管理部门要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安全等三方面的因素关系。针对项目施工管理出现的问题,施工现场需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及安全等环节,健全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施工方案,优化工程中的配置资源,对各方关系做到协调统一,实现工程质量与企业效益的双赢。施工人员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素质,才能做好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从而保障公路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作者:侍启林 单位:淮安市淮阴东方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 摘要: 我国在新疆地区的土木工程建设,在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却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怎样合理有效的对整个新疆地区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进行管理,是所有土木工程行业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的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改正措施,来保障整个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措施;新疆地区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土木工程项目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也越来越重视。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土木工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能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整个土木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 一、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木土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合格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但影响整个新疆地区木工工程的安全使用寿命,还会对新疆地区老百姓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造成土木工程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钢筋漏放或钢筋长度不达标;钢筋成型绑扎的不正确;砌筑砂浆配合比不合理等等。 2、土木工程的合同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市场还不成熟,施工合同会出现一些“不平等条款”,但是施工企业为了企业效益也会接受,但是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合同的违约,使施工企业增加了法律风险。 3、土木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有很多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管理经验匮乏,合同和法律意识淡薄,这都能给整个新疆地区土木工程的施工造成安全隐患。而且,目前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大部分仅限于项目施工阶段,而施工单位为了追求高效益,随意压价,使得管理人员为了工程顺利进行而勉强接受,但这大大抑制了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不但会使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会从另一个方面加大工程施工的成本。 二、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措施(以新疆地区为例) 新疆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它的主要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中,南疆气候干旱,光照时间长,降雨少;而北疆的降水相对较多,平均气温也比较低。因此,在新疆地区实施土木工程建设时,除了要考虑到施工资源的管理问题,还要根据不同的气候变化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1、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新疆地区实施土木工程施工时,往往采取就近原则,在当地招聘一些施工技术人员。由于当地施工人员匮乏,难免会需要聘用一些专业水平不高的工人,但是这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土木工程整体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所以在施工人员上岗之前,要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必要时采用当地语言进行同步翻译,并保证所有的人员都拿到国家颁发的上岗证书,持证上岗,才能确保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 2、构建完善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首先,要对所有施工技术交底责任制度进行切实落实,并制定合理简洁的施工技术指导方案,针对施工中难度较大的环节更要加强管理工作;然后,在质量管理点配备相应的实时监控设备和技术人员,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减少损失;最后,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要合理安全,努力建设能让新疆人民满意的土木工程。 3、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在新疆地区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不能盲目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还要全面地考虑到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可以根据往年的气温和雨水来实施检测,并且按照最初的工程设计图合理合法的将周围的建筑物或者杂物、树木等进行清理或避让,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地貌,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以便能及时修改设计图中不可行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式的施工工作。 4、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管理措施 由于目前的土木工程施工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怎样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建设高质量的土木工程项目就成了所有施工单位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新疆地区地广人稀,材料的运输和技术人员的聘用都有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采取就近原则,一方面可以在当地聘请一些有资质的施工人员,技术不达标的也可以进行岗前培训,来降低人工费用;另一方面根据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特性,尽可能的就地取材,这样大大降低了材料运输成本。 5、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 (1)在施工人员进行工作之前,应该针对施工人员的不足进行集中培训,定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让工人意识到安全施工、规范施工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施工中,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责任管理制度,来具体确认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到责任到人,来确保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3)在新疆地区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由于新疆昼夜温差大,所以在工棚中要设置取暖工具,防止施工人员受凉生病而导致工程施工进度受影响。 (4)在新疆地区进行施工时,除了要保证施工材料的正常供应,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温湿度来选择合理的存放材料的方法,避免材料受潮或者风干等造成的资源浪费,进而增加成本。 三、结语 土木工程项目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对于以新疆地区为首的偏远地区而言,土木工程项目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他们的经济发展。所以,怎样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是所有土木工程行业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关系到我国各个地区的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对提高土木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提升施工单位行业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韩永召 单位:新疆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 1施工项目管理的意义 施工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施工企业只有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管理上,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提高项目施工效益,方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求得全方位的社会信誉,从而在水利工程市场上获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项目管理是在为了最优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系统的管理活动。一个项目往往由众多参建单位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共同协作完成,其中施工单位对自己承包的项目在施工阶段实施的管理,称为施工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具有明确的成本、进度、安全、质量目标,施工项目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约定的时间内,达到合同目标,建成工程项目,实现预定的功能,得到最高的效益。 3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3.1水利工程项目复杂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施工项目管理通常包含工程的投标、合同签订以及施工准备、施工实施、验收等阶段。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管理和工程任务并存,其所具备的困难和复杂性都要远远要高于其他项目管理活动。 3.2水利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具备动态管理 每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需要很长周期,在施工过程中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许多施工内容变化,随着施工内容的变化,管理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项目管理者必须要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使资源配合最优化,提高水利水电建设施工效率和综合效益。 3.3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任务需要细化分工 由于水利工程中的施工项目生产活动广泛,工期较长,其中大部分施工需在露天进行,施工活动中人际、社会关系复杂,参与施工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大,因而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都在组织协调,此项工作是水利水电建设施工项目管理中最为困难的一项,必须对此项工作进行细化分工,实施有力高效的组织协调办法方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4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管理人员素质的问题 各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补充均为高校毕业生,他们在高校学习的课程涉及面广但过于笼统且缺乏实践性,进入单位后受陈旧的管理体制影响,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显著提高,即使有些项目管理人员确实拥有良好的技术水平,但却缺乏对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也有的管理人员擅长管理但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财务知识,使其在在管理中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束缚了施工项目管理的科学应用。 4.2现场管理的问题 现场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与监督,缺乏自主和规范性,随意性大,导致很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场紊乱。 4.3成本控制的问题 成本控制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二是现有施工项目管理多采用线性组织结构模式,容易形成工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三是有时一味迎合节点任务,从而忽略成本控制。 4.4信息管理的问题 信息平台的应用将是项目管理高速运转的重要手段,目前多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水平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尚未正确理解信息管理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现行的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 5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5.1建立合格的施工管理项目部 施工企业采用内部竞标的方式选聘合格的项目经理,这是建立优秀管理层的重要一步,再相应的配备具体的职能部门,依据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赋予现场职能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确保项目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5.2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 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并且还需在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规划。为加快信息的选择规划必须选用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这样能大大提高提取的效率。如:施工图纸接收后,计算其设计工程量及工程价款,并将完成该项工程所需人工、材料、设备及时反映相应部门;现场管理人员根据相应信息合理统筹安排、控制施工人员、机械,并及时反映每天工程完成情况;物资管理人员合理购进材料,反馈材料入库、领用、库存等信息。 5.3完善组织结构 在现有线性组织结构下,进行横向连接,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使各个管理人员时刻牢记在保证质量、进度、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控制成本,完成施工任务,力争效益最大化。 5.4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实现施工现场责任制、物资材料个人制,将现场紊乱风险有效转移,确保管理制度有效实施。 6总结 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是全方位的,每个施工项目只有通过不断努力,积累经验,完善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项目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陈礼强 单位: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公路建设施工项目管理浅析 1概述公路项目施工管理 所谓的公路项目施工管理是指应用适当的知识、技术或采取某些手段等对公路工程施工加以管理,使得公路项目工程在满足工期、成本和质量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最优配置为最终目标的生产组织管理过程。做好公路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着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2公路项目施工管理内容介绍 通常来讲,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主要包括工程施工立项管理、项目经理管理、项目施工合同与财务支付管理、施工材料及相关设备管理、工程造价管控等几个方面。以下是对公路项目施工管理主要内容的具体介绍。 2.1工程施工立项管理。 立项是建设公路工程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着公路工程能否顺利施工,所以要针对这一环节进行管理。工程施工立项管理工作主要是判定工程项目可行性,如果公路工程立项成功,相关管理人员还要负责制定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组织内部招标,并选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检查并监督项目经理执行各项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要审定工程项目施工预算、项目月报表、施工决算、财务决算等。一旦发现这些财务报表中存在问题,及时的纠改,确保公路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 2.2项目经理管理。 项目经理是整个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代表企业全面履行与业主签订的承包合同,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管理,与施工方共同完成建设高质量、高效率、安全性能良好的公路的目标。所以,选择合适的项目经理对于公路项目施工管理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来讲,项目经理的聘任有竞聘与推荐两种形式,项目经理经法人代表授权聘任后,需要对整个公路项目工程负责。在项目经理任职的过程中,还要定期接受工程建设企业的考核。企业相关人员根据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性能等对项目经理的管理能力进行评定。如果项目经理没有通过考核,没有达到项目任务要求,企业会重新进行新一轮的聘任工作,确保工程项目正常施工,达到预期的施工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2.3项目施工合同与财务支付管理。 公路项目工程在建设需要与很多企业或个人建立联系,为了降低公路项目工程施工风险,确保工程施工工作顺利进行,公路工程建设企业往往会与相关企业或个人达成某种协议,即所谓的项目施工合同,主要是指劳务合同、材料供应合同、机械租赁合同等与工程管理有关的合同。这些合同具有法律有效性,且一旦签订后不可随意更改,这就要求双方签订人员针对合同内容、条款文字的准确性和缜密性进行评审。分项工程的劳务合同和大宗材料供应合同必须通过上一级领导审查批准,特殊分项工程如隧道工程、高难度大桥等由企业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对于评审合格的合同,评审参加人员需签字,项目经理在合同文本上签字盖章。财务支付管理是整个公路项目施工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财务支出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而在财务支付环节要做好管理工作,明细每一笔财务支出的数额以及用途等,并建立支出档案,以便工程财务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项目经理部还要建立合同履约台账,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技术部门负责监管所有项目合同的履行过程,并由纪检、财务等部门配合定期进行检查。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合同付款,项目财务凭付款手续与合同核实无误后方可进行财务支付。 2.4施工材料及相关设备管理。 施工材料是确保整个公路工程质量的基础,施工设备是确保工程开展进度的关键,故而要针对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在管理施工材料方面,首先要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可以选择与那些供应高质量原材料且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还要着意对原材料的运输与存放等进行管理,确保原材料的应用质量。在施工设备的管理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为建设高质量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就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大型机械滑模摊铺施工技术,滑模摊铺机及其配套设备则是此新型施工技术的关键。不仅如此,还要监督相关维护人员定期检修施工设备,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 2.5合理管控工程造价。 随着公路工程的不断发展,各建设企业间的竞争不断激烈,为求不断发展进步,各企业必须要加强项目管理工作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首先要做好招投标工作,为了防止工程控资不当而导致造价过高,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情,适当压低投标价以利于成功竞标。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要应制定出逻辑清晰,内容合理的标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顾名思义是按照投资或造价的限额满足技术要求,其具体释义为:研究其可行性作为依据,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控制施工图设计,保证其功能。在设计过程中,适当根据投资限额设计,严格控制不符常理的变更。确保各个层面的控制作用,例如概算、预算、估算等。如此一来,最大程度上保证不突破总投资。 3提高公路建设施工项目管理相关策略分析 由于公路建设施工项目管理对于公路项目工程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故而着重提高公路建设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在立项环节中,要加大对立项的管理力度,严格审核各项财务报表,施工企业要鼓励各项目经理部实行科学化施工管理,尽量采用新的施工工艺,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在拟定项目合同时要确保合同内容的全面性与合理性,便于后续施工问题的解决。在财务支出方面,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性。除此之外,也要对施工机械设备相应地实施全员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控制,使施工机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而其综合效能最高,突出经济性;运用工程技术、财务、经济和现代化控制管理等科学技术和方法,突出科学性;其范围是从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使用,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突出全面性;其参与的人员有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突出全员性。最后要管控好整个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问题,确保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管理是确保公路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的关键,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包括诸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复杂,所以在进行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如此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之上立足发展。 作者:周红霞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交通局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探究 一、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当前我国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之间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协调好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建筑工程单位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施工项目的管理力度。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保证企业实现高效益的目标对项目进行研究,基本工作以及项目安排都是由项目经理有组织有计划的对项目进行安排、协调与控制。施工项目管理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以及经营理念,帮助公司实现产业与利益的最大化,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在于可以合理统筹各管理环节之间的合作,使管理变得更具科学性、程序性、全面性。 二、项目成本控制及原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很大程度取决于成本控制工作是否合理。因此,我们需要了解项目成本控制及原则的基本内容,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良好的综合效益。项目成本控制及原则基本包括:动态控制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原则、成本最小化原则等四个方面,这是项目经理在成本控制管理中需要遵守的原则。 1.动态控制原则 在工程成本管理中,需要对成本进行预测、控制、计划、分析、考核、计算,这些环节都是为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而做的准备工作。动态控制原则主要是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成本计划,编制成本控制方案。但是,动态控制原则仅仅是根据施工计划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不涉及竣工之后的盈亏就差。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相对于整个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来说,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成本控制管理。全面管理即对整个企业、整个员工团队、整个过程的管理,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包括实质性的管理方案、管理内容。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可以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有效防止各单位与各部门之间工作责任的推卸。全面成本控制即随着整个施工过程的进行而进行,全面有效的对成本进行控制,体现出很强的有序性与严谨性。 3.成本最小化原则 成本最小化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的核心,企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成功其核心在于成本控制最小化。其中成本控制最小化的原则在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预测是根据成本信息和项目具体情况进行估计预测,为成本估算提供资源。成本计划是成本控制和预算的基础,通过制定成本计划可以明确生产费用、成本水平,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率,做到真正控制成本。成本控制即对成本计划和成本预算进行控制,控制计划与成本之间的差异。 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分析 1.加强施工预算制定 在当今经济环境中,只有加强施工预算制定才能实现成本管理,通过成本控制与预算直接的关系,编制施工预算书,将施工预算书的科学性作为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不能将施工预算书简单的理解为各种数据的汇总,而是应当明确认识到加强施工预算制定对施工项目生产过程的指导作用。因此加强施工预算制定应当按照“按照施工程序,明细到部位”的原则,对现有施工预算过程加以改进,充分发挥编制施工预算的指导意义。按照施工预算及施工计划,对整个施工过程加以控制,严格控制各部门的成本数量,按照施工预算计划,将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分类处理,加强各部门的成本控制思想。 2.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需要认识到当今经济环境中,信息产生和使用时能够发挥的影响作用,成本管理信息的产生和使用,也能够有效的加强成本控制工作,建立成本管理系统是符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多元化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建立高效率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有效提升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作用。 3.完善合同管理环节 加强合同管理环节能够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环节也应当完善合同管理,认真分析合同条款,组织签订合理的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并聘请相关具有充分经验的管理人员对合同条款进行监管,并做到合同中的每一条条款都进行过筛选,避免建设单位利用各种理由对施工单位进行扣款或处罚。并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公司各相关部门人员和项目经理,与分包商共同协商合同条款和价格,经过反复协商后才能由公司经理签订正式的材料合同和分包合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才能实现组织、技术、经济和合同等方面的共同控制,只有对这些方面进行合理配合使用,才能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 作者:罗恩洪 单位:四川竞辉建工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管理探析 1做好项目招标报价,源头控制项目建设成本 对电力施工企业来说,电力建设项目的管理从一开始的招投标阶段就要采取措施,从源头上控制项目成本。在电力施工项目的招投标阶段,报价至关重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注重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众所周知,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因此,投标单位只能根据施工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等资料和信息,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基于这样的原因,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工程造价资料虽不具有法定性,但要真正实现其使用价值,就必须讲质量。资料积累工作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搜集,还必须经过加工、整理。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 2管理好员工和项目财务,增加项目总体效益 对电力建设项目而言,在成本控制上,只有通过加强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努力降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才能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多年来,我国存在着电力施工项目“小而全”的局面。一些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的机构繁杂,项目管理人员过多,人员冗杂,严重制约了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的实施和进度,更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因此,做好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首先就要精简人员,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把每个项目上的人员都放到适合自身的岗位上,做好人员的优化,增强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另外,要加强对项目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摒弃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采取精细化管理,改变职工的惯性思维和陈旧思想,在施工管理中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向减员要效率,向提高员工素质要利润。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是提升项目效益的关键环节。作为项目管理人员,要深入分析电力建设项目的财务相关数据,根据数据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关措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要求项目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认真科学的分析电力建设项目的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消减不合理支出费用,降低管理费用,盘活剩余资金,以达到资金的充分利用,控制项目整体的财务支出,增加项目的总体利润。 3加强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 质量管理是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质量是项目的生命,工程质量的高低,是项目管理和施工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也事关整个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发展。因此,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一项就是要把严守合同工期,确保项目施工的工程质量,以实际行动和过硬的施工质量来赢得市场,赢得信誉,赢得未来。做好电力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必不可少。目前,国内大部分施工项目都通过了IS0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认证只是一个起点,关键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和严格落实。质量体系的定期审核和检查是促进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加重要的是全面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减少返工并杜绝质量事故。项目管理人员要对项目施工质量高度重视,对以前引发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引以为戒,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要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名牌意识、精品意识,争取做到建一处项目、树一面旗帜、造就一项精品工程。 4加强现场管理,充分体现项目经理的作用 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非常重要。现场管理是对项目上的人工、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科学配置,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现场管理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是所有管理的落脚点。做好项目的现场管理,是工程成功实施的保障。电力建设项目施工的现场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领导下实现的,一个好的项目经理是保证整个工程项目从人员的安排到机械的配置,从程序衔接到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协调等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关键。电力建设企业发挥项目经理的作用,就要认真落实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实行项目经理风险抵押制度。促使项目经理以项目部为核心,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合理用工,节约机械台班,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避免返工,提高工程一次合格率。 作者:刘杰 王俊朋 单位: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公路施工项目管理论文 1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以施工企业的管理为主,业主、建设主管部门以及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进行监督。但是对于施工现场管理与监督没有具体的分工,业主与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监督制度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另外,目前招标管理不完善,不能通过公平竞争确定中标单位,建设单位采用议标甚至假招标的形式确定施工单位,对中标施工单位管理与建设单位的监督缺乏相应的依据。项目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给项目管理带来的极大的不便。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实施 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涉及路基路面工程、边坡防护工程、隧道以及桥梁工程等整个交通工程。标准化建设包括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四个方面。标准化建设提高公路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因此积极实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能够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以及控制工程成本。 2.1项目部与实验室建设标准化 项目部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核心,项目部建设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理念,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在一个积极和谐的工作场所和温馨的生活环境,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外项目部建设应体现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建筑面积必须达到合同规定的建筑面积,并有相应的实验室、会议室以及资料室等。另外,按照合同规定搭建职工食堂、职工宿舍等标准化临时设施。试验室是施工现场材料、构件以及整个结构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应建设标准化的实验室。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将力学实验室、水泥实验室以及土工实验室等进行明确区分。各个试验室应根据实验室类别设置空间面积、配置试验设备,并编制相应的试验操作,设置合理的管理制度,试验操作更加标准化,降低试验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程度。 2.2梁板以及小型构件预制的标准化建设 梁板以及小型构件预制标准化是保证公路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梁板以及小型构件预制标准化建设不仅要强化预制过程还要实行管理标准化。通过编写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标准化体系,最后达到“管理标准化、加工工厂化、操作规范化”。 1)预制场建设标准化根据工程需用量以及合同规定,并综合考虑预制、运输以及拼装等综合因素,建立标准化的大型临时设施。例如,采用隔离的形式依次建立混凝土搅拌站、构件预制区、构件养护区、钢筋加工区、预制成品存放区。 2)构件预制以及钢筋加工程序化构件生产过程中对于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以及脱模剂的使用严格按照实验确定。振捣时间、频率以及构件的养护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构件达到规定强度分类集中堆放。构件的生产的程序化,对构件的外观以及质量的控制有着重大意义,不论是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还是加工技术考虑,采用程序化生产都非常有利。 3公路工程项目质量、工期以及成本管理 公路工程质量是实现公路效益的前提条件,质量控制管理必须得到项目管理部的高度重视。业主以及监理单位必须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合同及规范规定施工。进度控制是项目部管理的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着项目投资效益。成本管理是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个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管理,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项目管理部要提高项目的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管理水平,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体制。 3.1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应加强施工现场、施工工艺、原材料质量以及质量检验的管理。施工现场应做到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将质量管理责任到具体的人员,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学习与交底,使施工严格按照规范与设计图纸。定期召开现场管理人员工作会议,及时沟通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施工现场有条有序。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严格按照程序,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一律不准进场。另外还需对经常的原材料的规格、型号以及质量指标等进行验证。对于场内的原材料应分类妥善保管,保证原材料的清洁,防止原材料的污染,尤其是钢筋应分类存放,防止钢筋锈蚀,影响钢筋的使用性能。质量检验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检测数据,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数据,每道工序施工必须在前一道工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3.2项目工期管理 项目工期控制随项目的实施而不断变化,因此项目工期管理是动态的过程。项目管理部首先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施工要求以及合同等条件,针对性的编写详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编写时应以影响工期的关键工序为主线,并根据项目的实施不断调整工期计划,保证项目按照合同规定的工期顺利完成。进度控制的关键是通过比较实际进度与目标进度的偏差,采取一定的纠偏措施及时补救。 3.3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属于企业专业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公路工程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几部分。成本预算是进行成本事前管理的一部分,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成本控制对成本进行调控和具体管理,落实管理措施。成本考核是对部分完成目标进行把关,确保项目成本预算在可控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来了解掌握施工进展和财务状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徐海 单位:河南省第二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论文 1加强管理团队建设,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建设方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总组织者,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也是协调配合的关键力量。应该根据置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及项目规划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具有优秀管理水平及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参与置业公司的经营管理。同时加强现有团队的培养,提高各层次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在工作过程中,要通过在工程现场的不断摸索、学习,总结出一些管理上的教训和经验,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订阅专业书籍和各类规范,基本掌握了常用专业知识。 2注重沟通协调,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作为甲方,要加强与各设计单位的联系与沟通,落实重要设计单位的设计驻场工作,积极处理施工现场的设计问题。作为甲方,应该发挥工程管理中的纽带作用,做好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协调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工程不停工,管理人员不离场。统筹安排工作,提高工作的协调性与计划性,努力做到: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各类款项的按时到位;要求监理单位每月至少召开1次例会,协调解决现场难题,并督促其坚持施工现场旁站;针对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不定期召开施工现场会,交流推广经验;在日常现场巡查中如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处理,避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工程变更和其他返工问题。作为甲方,应该积极对外协调,努力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比如,酒店主体工程即将竣工,为了保证酒店按计划投入使用,各专业工程师及时跟进相关对口单位,对电、水、气主管部门进行跟踪了解,争取在建设中给予积极配合并适当给予宽松政策支持。 3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范工程项目管理 自集团下发了关于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等6项配套制度以来,严格按照规定来实施在建工程的建设,在最为重要的工程变更方面,一是事前严把审核关,将可变可不变的项目仔细分析,去伪存真,做好筛查工作;二是事中实施三方监督,落实到人,做好现场计量工作;三是事后资料收集整理,分门别类,做好程序完善工作。具体方法:潜在投标人推荐、标前调研,标后考察;中标单位进场考核,(法人约见,项目经理实名确认,定期举行项目通报会)定规矩,保时效;发挥监理的职能和力量;项目终身负责制。招办、公司、行业监管、业主、监理、施工方,定期进行项目管理交流,促进实效。 4以合同为行为准则,走法制工程管理之路 合同是项目管理的依据。因此,作为建设方的项目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合同,并对合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合同的关键条款、存在的漏洞及可能产生变化并引起纠纷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树立强烈的合同意识,在合同面前,发包方和承包商的地位是平等的。一方面,我们不以势压人,逼迫承包商接受合同外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承包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埋设陷阱。当承包商提出各种各样的变更建议时,首先想到要遵守合同,对采纳建议可能带来的造价增加要有充分估计。 5细化岗位职责,责任到人,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在班组建设上强化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先后编写了值班制度,现场办公制度等,并要求员工之间相互督促,按制度要求贯彻执行。同时,为了不打“乱仗”,明确了每位员工的责任,并要求每位员工每月总结工作的执行情况及下月的计划完成内容,以提高每位员工的责任意识,让员工“向前看”,工作“向前推”。为了让工程变更签证,认质认价流程更加合理,编写了认质认价流程及工程变更签证流程,并组织全员进行学习,以便及时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及认质认价,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6发挥监理单位的技术及现场协调的优势 监理在技术水平、协调经验等方面具有建设方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帮助建设方完成现场的“三控、两管、一协调”工作。不定时组织召开专项工程会议,使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明确其责任及施工重点部位的重要性及施工难度,以保工程重点部位能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注及相关规范一次成型,避免返工。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 7结束语 加强项目工程管理,对于整体工程的质量保证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具有关键的意义,有利于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羽 单位:宁夏机场置业有限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水利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1水利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1.1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各类型图纸、方案的会审和签订,确定下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同时准备好施工机械和施工材料,重点落实工程的工期计划;施工中期管理是确保施工技术的科学性,保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同时要注意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联系起来,做到既不降低质量,又不耽搁施工工期;施工后期管理的重点在于质量检查,作用是对工程质量作进一步核实,全方位保证水利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 1.2工程竣工后的管理 严格来说,上段内容中提到的施工后期管理应该纳入到项目竣工后的管理工作中。在工程项目竣工之后,要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竣工后的工程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工程质量、施工工期、工程量、造价成本、隐蔽工程施工记录、材料质检报告等等。 2当前水利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施工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重点。目前国内水利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1)施工管理中应用到的安全监测设备性能不好,跟不上社会发展;2)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现有体制发挥不了管理作用;3)施工中涉及到的安全施工标准得不到落实,或是难以得到落实;4)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尤其是专业型人员数量极少,满足不了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需求。2.2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水利施工中,安全与质量并重。但国内目前的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瑕疵,常见的如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不科学、质量监督力度不够大、施工技术不成熟等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水利施工质量,降低水利工程的性能发挥水平。 2.3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要注重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以外,还要重视成本的控制。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做好施工成本的控制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降低施工风险,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目的是用最少的价格完成最优质工程的施工,但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如下问题:首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风险上扬,投标费用难以控制;其次,项目评估依据在行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项目评估方法随意性较大,对于成本的核算缺乏技术基础,也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安全监督,同时应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具体的责任划分到各级人员身上,积极贯彻落实《建筑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来管理人。2)实行安全教育培训。水利建设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工人的安全意识十分重要,一旦发生问题其影响较其他工程也更为惨重,所以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施工中必须对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工程施工安全。3)落实安全巡视任务。水利施工现场是环境复杂之所,面临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很多,要求安全巡视人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问题,要能有条不紊控制现场,将安全损失降到最低。 3.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1)严格合同的签订程序。合同在签订前要经各个业务部门的会同审查,就双方有意见的地方要及时提出修改建议,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具体施工时合同执行的难度,并且认证执行合同的签订程序对于合同双方深入思考合同内容是有帮助的,要约的发出、条款的协商及相关事项的落实都是一个彼此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2)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办事,是保证工程管理水平的根本,无论是进度、安全、造价、质量及文明施工等的管理要求,都要遵循合同为主。(本文来自于《民营科技》杂志。《民营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3.3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1)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施工组织设计不能盲目遵循已有的施工经验,而更应该在国家相关施工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工程的特点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规程和施工组织设计。2)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国家法定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实时监督的,其对工程质量有着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所以对于项目质量管理来讲,要积极配合监理树立其权威,尊重监理的想法和意见,配合其正确的停工、返工要求。 4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工程项目的质量好坏,还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盈利与否。对于水利施工单位来说,确保水利施工质量和市场的需要,而确保水利施工安全及降低施工成本则是企业本身的需要,为了能同时满足市场和企业本身两方面的需要,必须在项目施工中做好管理,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全部落实到位,采取措施有效提高水利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张丽芳 王英梅 单位:海林市水务局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综述 一、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1)优化建筑施工的重要途径。就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而言,除了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之外,同时还能有效优化整个建筑施工流程,对各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项目管理工作中,要想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首先需要对整个项目施工的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协调好人、物、财三方面的关系;其次,在施工进行过程中,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应随施工项目的发展而推进,因此,除了对项目施工整体进行设计控制之外,还会对施工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还能有效优化建筑施工流程,使得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达到标准状态。 2)提升施工质量的基本保障。在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对每一施工流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控,并且规范施工工艺,使施工整体达到标准化的状态。当每一流程都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来进行,所有监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施工人员的具体施工工艺也得到改善,必然有助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二、施工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因此结合工程施工的具体特点而言,建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对项目进行管理。 1)原则落实。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原则的指导。针对工程项目的不同,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如下几条原则:首先是目标原则的把握。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为了促进施工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和完成,因此,在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其次,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节约开支,因此,还应有效落实节约原则;要想有效降低成本,仅仅依靠某一环节或者每一工序管理工作的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整个项目施工环节的全力配合,因此,在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应积极落实全面控制的原则;就项目施工而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临着许多潜在的突发事件,因此,在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进行实时监控。 2)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结合现阶段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说,往往由于项目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素质以及个人素养,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的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没有对成本控制工作进行足够的重视,或者是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项目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只是项目委托人,对整个项目工程的质量并不负全面责任,因此,针对项目经理在成本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过于懈怠的情况,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将工程项目中个人的利益所得与工程项目的盈亏联系起来,增强二者的紧密程度,争取树立和完善“成本第一”理念。 3)预算工作的有效进行,落实责任制。除了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之外,还应落实责任制度,做好预算评估。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中,应建立完善的预算评估机制,从项目的成本指标出发,科学合理的进行工程预算;建委会、工程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以及项目财务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对整个项目工程建设的成本进行公正、客观评估;将报价的成本与预算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比对分析,合理确认项目建设的责任成本;综合利用各项评价的指标,将目标责任成本进行项目分解,并且按照目标责任进行最后的项目分红,从而真正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4)采购制度的完善,加强原材料成本控制。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原材料的成本大概占到工程总成本的50%~60%,因此,材料采购环节也就相应成为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对原材料成本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应坚持量价分离的原则,从两个方面入手完善采购制度。首先,应按原材料的实际消耗程度以及消耗量进行限额领料的制度;对市场原料行情进行实时掌握,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前提下,购料从优,降低成本;其次,合理采用运输方式,对运输的批次及数量进行明确的规划,尽量采取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降低期间的运输成本,从而降低过程中的成本耗损;通过招标竞标的方式,根据各方报价、售后等多方面情况,与优质原材料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5)强化对于项目资金的管理控制。在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批之后,相关工程建设的管理部门将进行立项报告,并且将项目资金的预算报送相关财务负责人以及财务部门进行备案。在这一环节中,作为支付款项基本依据,项目工程前期的开发费用合同或者协议以及各项建设工程的合同都应该在审计部以及财务部进行备案;与此同时,项目工程的管理部门应进行每月资金预算、付款进度表以及月度计划报表报送至财务部门及相关负责人进行备案;建设工程财务相关部门应做好对每笔款项支付的严格把关;支付款项时,应要求现场管理人员提供符合建设工程项目进度以及质量的检测报告,然后由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待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审批之后再报主管副总进行审核,最后依审核工作量以及预算的结果准报总经理进行审核之后方能进行款项的支付。 三、结语 作为施工企业来说,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只有及时有效的做好成本控制,才能提高企业施工项目的效益。加强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应规范招标流程,加强对于项目支出的会计审核等,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从建设施工单位自身的发展出发,寻求生存发展之道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鸿旗 单位:广东中铁五局路桥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实践 一、施工项目控制 借助“PDCA”: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循环工作方法进行重点工序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然后执行安全控制。任何工程都会涉及到诸多的安全因素,安全一票否决制对项目工程管理是重中之重。要注重安全隐患等影响因素,找到应对施工安全的措施,将这些影响因素解决,提高工程施工进度。在具体施工时,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路转变,将安全放置在首位。施工中发现安全隐患,需要及时提出。能现场解决的必须当场解决,并做好安全记录。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最后,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工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目标责任制。这里所指的责任制,是建立在成本控制的水平上,将预算目标作为责任来落实。需要在实际执行中,将项目总任务进行分割预算,将每项任务指标细分,并形成责任书的形式签字认可。提供的这些资料必须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反应实际总成本,做到项目总账目胸中有数。其次,项目及时进行摸底、清算工作。在竣工整个过程中,及时进行结算及决算。管理人员要及时进行核实工作,做好成本核实工作。再次,项目要执行工序单价承包制,该制度可以帮助项目节约成本,从施工源头上降低成本支出,更好的杜绝了感情工程、经验工程等问题出现。每个月相关负责人要进行审查工作,对支出的资金进行跟踪审查,确保每笔资金落到具体工作中。最后,进行成本审查工作。工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超支情况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这些超支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具体原因,制定相应整改措施。在管理上有始有终,夯实项目成本管理。在实践施工中,我们发现,通过强化施工管理,细化施工管理目标,促使了项目管理渐渐地趋向良性发展,保障了项目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 二、施工项目管理手段 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三大方面。其中,重点管理部分是现场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现场管理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保障,然而信息管理是工程质量的保障。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将每个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将信息资料整合,方便审查。项目经理要定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反馈。此时的管理工作不仅蕴含了科学管理含义,还包含了规律性管理。而如何运用好信息化管理手段,也需要项目进行一些软硬件的投资,比如电脑、网络、软件、人才设备等资源。通过信息与现场相结合,达到完善的项目管理目的。 三、项目运行机制 在项目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它的运行机制对工程的管理至关重要,而运行机制的主要动力便是人的因素。项目工程的运行机制如何发挥出巨大作用?具体做法是如下。 1.建立健全项目鼓励机制。一个项目如果重罚轻奖,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等现象。为避免不良的工作氛围出现,要对那些勇于奉献的员工进行经济鼓励或者是物资奖励,并提拔优秀员工。 2.项目要执行业务管理业绩评估,给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通过业务划分、职能管理,评估员工个人的业绩,用业绩说话,加强员工硬件的培养。而这样的激励机制,正是当下项目管理中最缺乏的机制。总之,要健全用人机制,要录用高素质人才,加大项目管理软、硬件的同步发展,这样才能着实提高项目管理质量。 四、结语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个繁杂巨大的工程,它涉及到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进程中,项目全体参与人员全心投入、协同推进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同时,适时引入创新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从项目管理的多方面入手,通过项目实践,引入了人员鼓励机制,提高了项目人文管理的力度,使得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作者:巩荣耀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弊端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所以项目管理也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难以实现各种资源的协调利用,造成诸多弊端。 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有限,效率低下,合同管理不规范 由于多方面因素,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不高,施工事故时常发生,不仅影响到项目进度和施工效率,而且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声誉。影响到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施工环境、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于我国建筑市场存在弊端,所以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施工单位单纯的为了利益而忽略施工质量。此外,随意修改合同条款的情况十分严重,相关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淡薄。 2、土木工程施工监理范围小,力度有限 监理单位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而且能够加强项目管理力度。但是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范围较小,只是简单的局限于项目施工阶段,而不是从头至尾,全面贯彻,比如项目立项和可行性探讨阶段缺乏必要的监理。土木工程施工监理力度有限,很难实现全面立体式管理。此外,我国监理市场比较困难,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监理单位比比皆是,监理单位缺乏必要监理知识,使得监理工作变成了好看的“摆设”,进而造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混乱无序。3.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混乱,缺乏科学性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缺乏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所以不能够保证施工项目管理的安全、质量和成本能够满足先前要求。管理混乱造成施工管理的无序,成本控制力度不够。当前我国成本管理通常是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的,很难准确把握施工管理项目的重点。我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缺乏严谨的管理体系,科学性欠缺,不同部门之间交流较少,进而造成资金去向不明,资金短缺现象。 二、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几条措施 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首先应该对建筑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树立质量观念和工作责任心,效率和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设备处在正常的工作状,施工结束后,质量检测人员应该严格检测施工质量,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子项目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让质量意识深入骨髓。 2、完善监理制度,增强监理力度,积极发挥监理作用 完善监理制度要不断扩展监理范围,将监理工作渗入到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同时加强市场监督,完善市场管理机制。为了使监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相关单位应该加强对监理单位监督力度,慎重颁发监理证件,只有监理单位正规有序了,监理工作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才外,不断提高监理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制定工作单位带证上岗机制,确保整个监理制度健康发展。 3、完善管理体制,采用新的管理模式,规范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汲取国内外的先进管理技术,采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合同制定过程中应该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不但保证合同制定的原则性,而且保证的施工质量。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健全合同管理体制,让合同整个应用周期都能够保证保证。从大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规范市场经济体制。 4、加强项目安全、质量和成本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利用 归根到底,建设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项目安全质量和成本的控制能够实现经济效益。项目在立项开始,施工单位注重成本控制,实行成本核算的合理性。项目管理部门可以实行责任制,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和施工进度,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做大化。 三、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施工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应该加强交流,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取得最大限度的效益。 作者:魏卫伟 韩聿亮 单位:包头市名流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隆升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农业科学论文:设施农业科学人才培训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等多门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但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对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潍坊学院在2003年第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施的情况下,经过2006年不断调整修订,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原有专业课程模块需要重新调整等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势在必行。2010年,我们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特色,根据潍坊学院实际,注重改革方案的地域特色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构建了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 2构建和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落脚点。依据学科、社会和学生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的措施,建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厚基础、宽课程、长实践”特色,从而拓宽了专业基础,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3]。 2.1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突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优化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由通知教育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专业选修课程(限选和任选)平台,加大选修课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农工结合的综合性优势,鼓励学生跨院、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坚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实行分级教学,建设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坚持计算机全程教学与应用,强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由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重视艺术与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核准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根据该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三个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培养计划中农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工程和环境类课程缺乏的局面,实现了农学、工程和环境三大学科的有机结合;精选课程,推行小课制,对农学类课程中与专业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进行了删减,对与学科专业关系密切必须保留课程的学时进行了压缩,使农学、工程、环境三类课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工程和环境类课程中增设了工程力学、画法几何、测量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等课程,生物类课程中压缩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等的学时,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由专业基础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限选课中,密切结合潍坊特色农业,浓缩、精选核心课程,科学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模块方向。设施农业科学方向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两大内容,主要设置设施园艺学、设施植物保护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等核心课程;设施农业工程方向包括设施工程设计建造和设施工程环境调控两大内容,主要设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设施农业工程环境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等核心课程。在任选课的设置上,以提高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力求体现专业特色,丰富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鲜明个性,新增设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除军训和公益劳动外,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因课程设置不同每个部分对应1~3门课程,学科基础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专业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重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后,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共达到33周,实验和实践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达到37.5%。经过调整,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达到5.2∶1.8∶1,这与我国试行学分制以来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虑了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更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需要,促进了三元课程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较高技能和丰富个性人才的培养;实践课程学分得到提高,实验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比例增加,构建四学年“三四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设置实施特色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培养实行学年学分制,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6学分,选修课程32学分,实践环节和其他共33学分。课程设置具有“厚、新、宽、活、长”的特点。“厚”主要是强化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如在基础课设置中就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较一般的农学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化学的基础显著加强。“新”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结合潍坊是农业大市、寿光设施蔬菜发达和诸城畜产品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充分考虑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限选课上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方向,其中设施农业科学方向中同时设置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的相关课程,这在全国其他高校中是没有的;设施农业工程方向中,除了设置农业设施工程环境学、农业设施设计与制造课程,还设置了设施植物栽培学等农学类课程,从而将农学、工程和环境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宽和活”体现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将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专业类、拓展类和前沿类。 专业类课程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如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饲料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拓展类课程则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前沿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对学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学专题、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自主选择相关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积极性。“长”体现在长实验、长实践上。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重点提高实验课程时数和质量,实验学时达476学时。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四层次实验课程,依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依次提高,特别是专业综合实践,在第7学期集中进行,此时专业课程已经学完,设置8周到寿光高科技园等校外合作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深入实践、到实际生产一线获取增长才干的机会。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含科研训练)在第6~8学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始进行,主要集中在第8学期。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树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把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人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1)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了专业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交叉等问题。增加了设施农业工程方向模块,重点开设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自动环境调控技术、设施作物栽培、设施养殖等课程,真正体现了理农渗透、农工结合的宽口径特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他省份的学生可根据家乡地域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 (2)结合潍坊设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优势,依托校外寿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绿博园等联合教学基地,能够到现代化的生产一线得到实践操作和锻炼机会。 (3)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年学分制,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由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来拓宽知识面。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农业发展的实际,更加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该专业立足地方设施农业特色发展,有良好的前五届本科生的培养基础,其中有50%左右的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有较好的专业发展潜力,其余学生在相关行业和产业就业创业,受到了国内其他高校同专业的肯定和借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有创新型人才,也有创业型人才,并且毕业生在单位很受欢迎,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总之,自从潍坊学院首批批准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以来,立足地方特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突破口,不断建设和实施服务地方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5届学生共175人顺利深造和就业,并已成为符合社会需求和建设的高级专业人才。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的构建 摘要:针对新疆现有的涉农网站和平台现状,对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中间件的优势,对现有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进行集成,并根据用户需求增添了查询、服务等功能模块,对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设定分析,从而满足了用户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了对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保存、挖掘分析、共享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关键词: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间件;管理模块 农业科学数据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科学地管理农业数据,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农业资源。近年来,新疆农村互联网水平显著提高,新疆各类涉农网站也纷纷设立,农业化信息队伍不断壮大。但是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独立的门户,信息之间数据共享不足,信息交融不够,因此,构建全面的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服务体系、整合各种农业数据资源、实现对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便成为各部门和广大用户的迫切需求。 1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现状 新疆已建立的涉农网站超过了100家,其中一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用户的使用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如新疆农业信息网、新疆兴农网等。此外,部分农业下属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已经设立了自己的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如新疆干旱区林木种质资源共享基础平台、新疆畜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新疆环境气象监测信息共享平台等。为了避免各部门独立设置门户网站及建立信息平台,因重复建设而产生的资源浪费,更为了方便用户查询各类农业相关信息,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将现有的科学数据整合集成。集成现有的数据资源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使各单位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来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节约成本。此外,集成数据共享平台在不影响原系统运行的前提下,对各种异构数据统一表示、管理,并为用户建立一个方便透明的数据访问入口,使用户不必再去面对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繁杂的操作过程,只需表达其需求,从而显著提高查询效率。 2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思路与原则 2.1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路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是实现以下几个功能。2.1.1数据开发、积累和存储的功能包括农业科学数据的采集和标准化整理,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和数据集,使科学数据得到有效的保存,为实现科学数据共享提供资源基础。2.1.2集成及信息拓展功能采用中间件法把农业各个学科的科学数据集成到一个网络系统、集中在一个共享网站上和展示,以便于用户的查询和获取。同时,数据库中的信息还可以动态地增加、删除以及更新。2.1.3数据共享功能即在数据和用户分级分类基础上提供数据在线和离线服务,如数据的分发、数据在共享网站上的等。2.1.4智能的搜索查询功能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查询、模糊查询等多种查询方法对科学数据进行快速查找。2.1.5其他服务功能平台还能提供一些其他的服务内容,如专家咨询、标准定制、决策支持、统计分析等,同时提供了API接口,能够方便地接入新的信息服务模块。 2.2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的原则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网络化等手段提供信息的共享服务,便于用户的信息查询及使用,在提供信息数据共享服务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则。2.2.1针对性任何信息都是在特定时间、场合下对特定用户的需要产生效用,因此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必须围绕用户的特定具体信息需要来展开,注意信息提供的针对性。信息服务就是要为特定的信息找到确定的用户,使信息发挥最大效用。无论何种信息都必须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1]。同时,随着社会信息总量的迅猛增长,相关信息也在不断增多,如新疆农业信息网每个工作日的信息更新超过50条,如果关注所有农业相关信息,每日信息量会远超过此,而信息提供量超过了用户的吸收能力,就会影响决策的效率。应在完整性基础上认真筛选加工,在可满足用户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提供尽可能少的信息。2.2.2时效性时间对于信息价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保证时效,应当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尽早地把信息提供给用户。但最好是把握恰当的传递时机,在用户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出去。2.2.3方便性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要为用户的信息行为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如简单易用的界面,数据的上传下载,要求系统使用方便、对终端用户来说不需要太多的精力用在对软件本身的使用上。还有采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障碍,实现跨地域、跨系统的信息共享简化利用信息服务的手续,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等。2.2.4可拓展性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要实现的不仅是数据收集、累计,更重要的是需要集成不同的系统,完成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客户端也能方便地共享数据。而且对不同数据库,都可以提供符合共享数据平台标准的数据,同时软件本身有开发接口,提供给后续的开发和使用。2.2.5稳定及安全性由于数据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的,作为数据共享的平台会被频繁访问,系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同时为保证数据存储和共享平台,数据、网络的安全,对访问用户应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 3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 3.1基于中间件法的分布式数据共享平台的集成架构 鉴于新疆部分农业下属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已经设立了自己的信息查询系统或信息共享基础平台,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要做的首先是能够对已有的系统进行集成。笔者将采用中间件法来实现分布式异构的数据信息集成。中间件是提供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连接的软件,以便于软件各部件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应用软件对于系统软件的集中的逻辑,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框架如Web服务、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中应用比较广泛。中间件法具有成本低、容易实现、局部数据源加入方面灵活、自治性强等优点[2]。元数据是关于数据集的数据,它在地理空间信息中用于描述地理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笔者运用元数据在中心节点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映射表,根据元数据映射表,就可以在查询时自动定位所需查询的数据源位置,实现灵活高效的信息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一体化的建设和共享。在用户与各个分布的信息资源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层,将元数据管理封装在中间件中,通过元数据映射表为分散的各个数据源和网站或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接口,就可以实现将分散在各处的数据库等同于单一数据库来集中调用。图1显示了分布式数据集成的逻辑结构,在用户和分布式农业科学数据之间建立一个中间件层,为分布式的异构数据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接口,通过元数据管理器将各个节点提交的对自身数据库描述的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并为无分类的资源定义分类规范,按照一定的分类规则将分好类的资源呈现给用户,用户就可以根据分类信息方便地浏览或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农业科学数据。 3.2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考虑既有分散又有集中的体系结构,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实体,通过数据中心能够实现农业数据的整合集成、保存及社会共享服务。通过中间件法可以将分布异构的农业科学数据集成到共享平台下,使其具有统一标准的数据源接口及共享协议,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还需要添加一个服务模块,使各个分散的信息源都能够方便快捷地成为共享平台的一部分。此外,服务模块的结构设计采用灵活的层次,可对其进行任意功能服务的拓展。因此,整个数据共享平台是一个由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中间层、服务层及支持保障层(包括技术支持、管理支持、标准支持)组成的多层次的综合系统[3],如图2所示。第一层是用户层,提供统一的用户输入接口。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入方式如手机、浏览器、电脑等,登录到数据共享平台,使用不同的设备都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数据共享平台的所有信息及服务。其次,根据用户身份将其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用户在登录平台后对数据信息享有不同的浏览及使用权限。第二层是服务层,可以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检索查询、专家咨询、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同时服务层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需求方便快捷地增加其他服务功能。服务层是用户发现和获取数据的关键点,是数据中心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第三层是中间件层,能够通过元数据映射信息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异构数据源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实现数据的集成。第四层是数据层,其中包含了分布在各个系统的分散数据库,也可以新建数据库。对于各数据库中的信息,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调用共享,还能够动态地添加、删除或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第五层是网络层,是数据中心运行的网络环境,包括软硬件条件、操作系统、备份系统、安全系统,各个数据源之间的网络互联、网络出口带宽等,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数据中心,查询和获取相关数据。网络层主要解决硬件管理问题和支持上层的数据管理问题,是数据中心运行的基础。第六层是支持保障层,由技术、标准和管理三个方面构成。支持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元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支持标准由数据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系列标准组成。管理支持包括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运行机制保障、安全保障等组成。 4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分析 4.1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 为了完成平台的数据整合和数据共享服务,笔者从设计角度构建平台的层次结构模型,包括平台的功能设置、基础模块以及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如图3所示。用户可通过多种登录途径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经过用户管理模块的验证后,不同用户将在平台中享有不同权限的查询及数据共享内容。平台能够为验证通过的用户提供检索查询、导航、专家咨询、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多种服务,而支持这些服务所需的数据,则是由元数据管理模块将处于不同位置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共享而来的。在元数据管理模块处添加领域本体,增添数据的语义信息,从而能够实现模糊查询。此外,在数据库层还有一个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对数据库进行添加、删除,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更新等。不同权限的用户享有不同的操作权限[4]。 4.2平台各模块的功能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包括多个模块,下面就分别介绍各模块实现的功能。4.2.1用户管理模块用户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输入接口,其输入接口可以包含多种形式,如浏览器、手机、短信等多种登录查询渠道。由于农业科学数据种类多、数量大,各类数据的加工存储状态各不相同,部分资料还有保密性要求,因此,共享数据范围按数据内容进行了分级,如一级数据为国内外公开数据,可供用户无偿使用;二级数据为省内公开数据;三级数据包含专项数据,只为部分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四级数据为原始数据及保密数据,仅供少数专家或相关研究人员共享使用。用户管理模块用来实现用户分级分类共享数据。按照用户注册信息进行等级划分,可将用户分为个体用户和群体用户。个体用户分为普通用户、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群体用户包括科研单位、相关企业等。不同的用户对共享的数据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如个体用户对各项数据仅有查询权限,而管理人员则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改数据。用户通过统一输入接口将注册信息输入,用户管理模块将其信息存入用户信息库中,便于以后用户登录对其等级进行查询。注册用户登录后则进入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开始查询信息或接受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4.2.2数据平台服务模块数据平台通过各种模块能够提供多项服务。检索查询模块提供基本的信息检索接口,接收到用户的查询信息后进入元数据层寻找相关信息,由元数据目录引导找到相关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查询,然后将查询信息返回检索查询模块,以浏览页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导航服务模块能够记录用户的查询历史,并对用户历史查询信息特点进行总结归类,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对用户再次访问提供个性化服务。专家咨询模块能够支持用户向专家提问,专家咨询模块将问题经过处理后自动传给相关专家,然后将答案传回给用户。当问题得到满意答复时,问题及答复则存储在专家咨询模块的数据库中,以便下次有相同问题出现时,可自动提供答案。决策支持模块主要面向群体用户,如科研机构或企业等,根据用户决策需求,整合搜集到相关的政策报告、统计数据等经过分析处理,为用户决策提供支撑信息。服务管理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对于服务模块的添加、删除或更改。当数据共享平台需要提供新的服务时,可通过服务管理模块创建新的服务模块,以保证农业科学数据平台的灵活性。4.2.3元数据管理模块当用户对平台各项服务进行操作时,需要元数据提供数据库信息,元数据管理模块接收到查询参数时,根据元数据映射数据库找出享有的数据源位置,元数据管理模块通过分布式异构数据源统一访问接口进行数据查询,然后将查询结果统一格式后返回给用户,本体数据库能够对用户输入的查询条件进行语义拓展,从而实现数据的语义化查询。4.2.4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为数据库的增加、减少提供一个接口,便于新的数据库的加入,保证了数据共享平台的可拓展性。 5结语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目前的各网站资源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其结构体系的建立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不断地优化。笔者针对新疆部分农业下属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已经设立自己的信息查询系统或信息共享基础平台的情况,结合中间件法的优势,对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有的系统进行集成,再根据用户需要增设各种服务及查询功能,既能很好地利用已有资源,又对不同渠道的资源进行了整合,使分布不同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贯通,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满足了用户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5-11]。 作者:朱倩 王华丽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科学技术 摘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1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可持续发展农业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公民、行政机关的多方支持。可持续农业是一项持久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在劳动和生产中都遵循着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和重要手段。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节省了土地等重要的农业资源,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现代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关系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也受到重重阻碍。在此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坚持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所以笔者通过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找到解决途径。科学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个必要要件,主要体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现代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可持续农业的促进作用2个方面。 2.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保护农业环境不受破坏,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等等。以上的理念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有重要影响。开发农业技术不能只看这项技术的效率和带来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不会给农业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危害。而且还要关注这项农业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所以说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不同于以往,而更加侧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2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里,科学技术一直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能够提高社会历史的发展速度,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在农业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它能够极大的增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去有很多不规范的生产现象,导致土壤肥力减弱、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出现,而先进的现代科技可以最小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平衡。科技的进步帮助我国上千上亿的人民解决温饱,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的良好的生态建设。所以说农业技术在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3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要积极利用现有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程度。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时,一定要保证科技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研发和使用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统一。在研发农业技术时,要保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及时产出。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受到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国家对于农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一定要给与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将技术骨干和充足的资金注入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去。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调控角色作用,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监督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活动。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培养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农民和农村技术骨干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并且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农民们能够真正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能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一旦公众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就能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能够实现社会、政府、公众3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对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解决途径。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明这2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利用相关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李金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研究 1农业科学数据概述 1.1农业科学数据的含义 农业科学数据是农业科技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性、基础性的数据以及按照不同需求加工后的数据集和相关信息[2]。从广义而言,农业科学数据包括农业科技基础数据、农业科学实验数据、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农业科研条件数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等。本文探讨的是广义上的农业科学数据及其增值服务。 1.2农业科学数据的特性 农业科学数据借助数字和其它符号记录农业活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其主要特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资源性。从信息的层面而言,农业科学数据属于信息资源的一种,它不像物质和能量那样越用越少,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可重复利用,而且在利用过程中体现其价值并产生新的数据,实现价值增值。但农业科学数据是需要开发才能获取的,农业活动主体因人力、物力、财力的差异对农业科学数据的支配能力而不同。(2)共享性。共享性是农业科学数据的本质特性之一,它不具有排它性,多个用户可同等程度同等权利地利用同一数据资源,不受使用者专业背景、使用目的、地域、个体差异的影响。当然这种共享也是相对的,会因知识产权和一定的技术条件受到限制。(3)选择性。农业科学数据具有使用方向上的可选择性,它可渗透到农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同一数据资源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上,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农业活动主体可据此选择农业数据的使用方向,合理配置数据资源,使之产生最佳效益。(4)增值性。科学数据都具有增值性,其增值性体现在科研、经济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数据产生过程中需要昂贵的开发费用,而在数据应用中只需廉价的复制费用,而且可以无限制地复制,节省大量的重复投入费用,而得到大量的价值产出,这个价值产出是通过对科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取得新的数据或研究成果,这就意味着科学数据的增值具有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成倍增值的特点。 2农业科学数据的增值服务模式探讨 农业科学数据增值通常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开发,使原有数据的价值增加,并以多种方式(产品、服务等)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为用户带来附加价值。农业科学数据增值包含价值增值和服务增值两个层面。对数据进行采集、提炼、加工、处理,使用户能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数据产品,数据在质、量和功能上都产生一定的递增变化,这是数据的价值增值。而通过科学数据为用户提供数据产品以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是服务增值。价值增值是服务增值的基础,服务增值是价值增值的深化,两者统称为增值服务。农业科学数据只有经过充分和广泛的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应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加工并通过一定方式提供给用户,数据才能得以利用。如上图所示,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可分成从初级到高级的三个服务层次,即:数据加工服务、数据分析整合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数据加工是对大量分散无序的数据进行采集、选择、加工,建成数据目录目次、文摘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便于用户检索所需数据,这是最基本的数据增值服务。数据加工的结果是各种数据产品,而农业数据的分析整合是中级增值服务,包括农业门户建设、数据导航、农业数据与文献的对接、农业数据挖掘等,对农业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使之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发挥更大作用。个性化服务是增值服务的高级阶段,以用户为中心,针对用户的特殊要求,量身定制地提供特色服务,如学科馆员服务、特定数据或数据分析报告的定制服务、竞争情报等。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的三个层次是既有差别又紧密相关,数据加工是开展分析整合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没有农业科学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个性化服务犹如无源之水;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个性化服务也会涉及数据的加工,三者之间不能绝对划分,而是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整体。提供农业数据增值服务的主体有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农林高校、数据商、社会信息机构等,他们均能提供不同层次的农业数据增值服务,而服务效果又可以由用户反馈给服务提供者,不断地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3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主要内容探讨 从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模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体现在数据分析整合和个性化服务层次。数据加工的结果是各种数据产品,也是农业数据增值服务的一部分,但只是停留在增值服务的基本层面,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普及使得“三农”用户对农业数据的需求更高、更具体,不仅需要数据,更需要深度分析、具有综论性或前瞻性的高端数据服务,现阶段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3.1建立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是国家级、地区级和省市级。无论是哪一级,应由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规划、实施和管理,使之成为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的农业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如“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是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一部分,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建设了7个数据分中心,集成数据库(集)574个,资源量在600GB以上,实现网上共享[3]。这是基于国家层面的共享平台,目前主要提供数据存储、累积、共享等功能,其特点是数据量大、辐射面广、网络环境优,但数据分析、综合以及功能多样化方面还有待加强。 3.2建立农业科学数据门户网站,开展整合与导航服务 目前的网上农业数据资源整合与导航服务主要是针对文献信息层面,很少以各种农业科学数据为对象进行资源整合及导航的。基于这种现状,对农业数据的整合,有二种实现途径,一是在现有的农业文献信息平台上增加农业科学数据内容和导航服务。利用已有的网络信息平台添加农业数据及其导航服务内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使用效应,成本低,效果快。二是建设新的农业数据整合与导航门户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需时间周期较长,但在系统功能、数据加工处理标准及加工技术、数据、服务内容、用户反馈等方面更加完善,如前所述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3.3“三农”特色定制服务 面向个人用户或团队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针对用户的个别需求,专门收集和提供数据产品或服务,包括数据检索、提供专门的数据目录及实体数据、分析报告、定向咨询与培训、数据推送、FAQ等,甚至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农业专题数据库或专题网站。如浙江农业信息网的“农技110咨询”、“每日一助”等服务很受农民的欢迎,效果很好。 3.4学科馆员服务 主要针对农业科研人员的个性化服务,在农林高校和农科院所开展较多。每个院、系或研究所由图书馆配备具有农业专业背景的馆员为学科馆员,院、系、所配备图情教授,以互动方式开展对口服务,主要涉及特定资源选择与配置、数据发现与获取技能培训、课题查新、学科服务等,并融入到科研中全程提供咨询服务。 作者:刘碧波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 农业科学论文: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前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75%的人口、90%以上的国土在农村。建国4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纵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小康生活目标,向富裕水平迈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农业得到持续发展。 1中国农业科学技术面临着重大挑战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完成工业化过程,耕地不断转用于非农业,大量灌溉用水也转用于非农业用途是不可避免的。而人口的刚性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更加重了人口、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如何处理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民以食为天,核心是粮食问题。 中国建国47年来,粮食年递增达3%。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总产年际虽有波动,但最大波幅不到10%,已挤身世界粮食稳定系数高的国家之列。世界上没有其他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成功地解决了粮食问题,中国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中国也只能自己养活自己。虽然如此,中国决不可掉以轻心。根据估算,到2030年,按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6亿左右,人均占有粮食400kg计算,粮食总产需为6.4亿吨。也就是今后35年间,平均每年粮食产量增加近40亿kg,年递增1%左右;若按目前单产4200kg/hm2计,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不减,单产水平需提高1500kg。作为农业大国,除了粮食外,我国需高度重视农业的全面发展。《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中指出,“九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要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实现这一系列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将起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初,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并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变化;80年代,为使粮棉油全面丰收,着重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90年代,农业科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原动力,更重要的在于到2000年乃至下一个世纪将在农业生产的腾飞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据初步统计,1979~199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认的科技成果有3.2万项,其中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4815项。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有较高科技水平,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计算〔2〕,1971~1980年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27%,1981~1985年间增至35%左右,以后有些浮动,但目前仍为3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技术的突破,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国已收集、保存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33万份,其中属国内收集保存的占85%,而且种类十分丰富。自建国以来,全国共培育出41种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5000多个,使粮食等主要作物种植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3~5次,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每次更换一般增产10%~30%,良种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占30%左右〔4〕。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为例,70年代初,我国成功地选育并在生产中推广“三系”配套的籼型杂交水稻,这在水稻发展史上是一次新飞跃,不仅为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也为自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闯出了新路,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据统计,至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1.6亿hm2,年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面积近50%,年增产稻谷约125亿kg。在畜禽良种培育上,继培育肉脂兼用型猪新品种之后,80年代又培育出商品瘦肉猪新品系,瘦肉率高达63%,料肉比由5∶1降至3∶1。培育出肉鸡、蛋鸡系列新品系和中国黑白花奶牛、中国美利奴羊等,良种覆盖率达60%~80%。 2.2改进田间管理技术和饲养管理方法,提高了农畜产品的产出率 如改双季水稻三熟制,北方发展间作套种,发展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技术和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以及立体种植技术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综合配套技术等,使全国复种指数达156%〔7〕。此外,通过增施化肥和改进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推荐施肥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比传统粗放施肥增产8%~15%;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达333.3万hm2以上,提高水的利用率30%~40%,降低能耗50%,增产粮食20%~30%以上;引进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经过研究和技术改进,年应用面积达470多万hm2。在改进畜禽饲养管理方面,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集约化饲养技术。以草地畜牧业为例,在南方条件下可实现0.14~0.20hm2地放养1只羊,北方条件下可实现0.33~0.53hm2地养1只羊。在饲料饲养技术开发方面,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饲养标准和饲料配方,饲料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使饲料转化率提高30%。 2.3对主要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有效地减少了农产品的损失 提出以种植抗性品种、生态系统调控、科学施用农药等措施相协调并因病虫各有侧重的综合防治技术,使东亚飞蝗、小麦吸浆虫、小麦线虫、麦类黑穗病基本消灭,小麦条锈病基本得到控制,粘虫等迁飞害虫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150亿kg。研制成功的一批安全有效疫苗,基本控制和消灭多种畜禽疫病,如牛瘟、牛肺疫、猪瘟、马传贫等,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4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研究发展很快,正在走向生产 中国已成功地利用组培、花培技术,选育出40多种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其中水稻、小麦、烟草等已用于生产。果树、蔬菜、花卉和马铃薯脱毒快繁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利用基因工程已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物,其中抗棉铃虫棉花、抗黄矮病小麦、抗青枯病马铃薯等已进入田间试验示范。首次研制完成了4等分奶牛胚胎并获得4分胚胎牛。利用染色体技术,在母牛妊娠后20d左右,可准确地判断牛胚胎性别。研制成功3个不同品种幼畜腹泻基因工程疫苗,经10万头母猪100万头仔猪示范表明,使用该疫苗可以显著降低仔猪腹泻所引起的死亡率。此外,核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也广泛用于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科技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科技人才、科技手段和科研基础的差异,使得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实力和承载力同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距,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为15~20年。我国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份额仅为35%,灌溉水利用率和化肥当季利用率均低于40%。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仅为高产国家的41%、68%、54%、45%。在畜禽草资源评价利用、畜禽疫病诊断、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在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中,技术推广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显然,这些差距从科学技术工作的意义上说,就是潜力、就是希望。 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总体目标 21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实际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现代农业科技将出现超前性、渗透性、竞争性和创新性四大新趋势,在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浪潮冲击下,农业和农业科技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国情,中国农业生产要实现4个转化,即: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结合,逐步向知识技术密集转化;手工劳动与半机械化、机械化相结合,逐步向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转化;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化经营、科学务农转化;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中国一定要形成大农业的观念与格局,实现农业产业化,即农工贸一体化,使农业获得必要的、应得的效益,才能保证农业持续发展。 “九五”至201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为: 1.以科技保证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推广和普及现有科技成果和适用新技术,减少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使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2000年提高到50%左右。2010年,为农业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提高、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证,贡献份额将达到60%左右。在土壤改良、杂种优势利用和作物多抗性育种、多熟种植、高产栽培、生物防治、畜禽疫病诊断和淡水养殖等优势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的产、供、销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当前尤其要抓好种子工程。 3.为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攻克一批关键性、综合性的重大科技难题。 4.进一步加强农业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到2000年使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达到80年代末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迅速缩小同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差距,到2010年,争取60%农业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加强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基础建设。 据此,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沿着4个层次展开: 1.农业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动植物生产力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 2.重大应用基础和基础性研究,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发展的后劲,紧跟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 3.重点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研究,重点加强农作物种子工程,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5大作物大面积生产开发示范工程,畜禽规范化养殖,黄淮海地区节水农业工程,南方丘陵、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工程等建设。 4.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工作,以获得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形成新兴产业。 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重点领域 未来中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农业形成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上。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播种面积、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据近20多年资料表明,世界粮食增产中25%归功于扩大耕地面积,74%归功于提高单产。中国土地管理部门提出了挖掘内涵、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设想〔6〕。增加粮食的途径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现有耕地上的单产,及减少作物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逐步推动“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同时还要大力加强菜篮子工程和特种经济作物的生产,以科技支撑整个农业的发展。 今后加强研究与推广的10大重点领域为: 1.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评价和利用。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特(优)异种质材料,进行相关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进,在超高产、抗虫、抗病、抗逆境和品质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 2.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选育高产、稳产、多抗、优质的作物新品种,加强抗旱、抗寒、抗涝、抗盐碱等品种选育,并大力推广和示范。在今后15年内使品种更新换代2~3次,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使良种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份额提高10%~15%。同时在畜禽、牧草、水产优良品种选育及苗种繁育技术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 3.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针对我国动植物重大病虫草鼠害和疫病的灾情现状和成灾趋势,开展灾害预测和控害减灾技术研究,以及病虫抗药性监测和农药安全有效施用技术研究,为减轻灾害提供经济、安全、高效的配套技术。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30%~35%,病虫害损失率降低5%~10%,畜禽死亡率降低8%~10%。 4.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研究作物“两高一优”综合栽培技术,农作物间套复种多熟增产机理与综合配套技术及不同区域作物资源优化配置生产管理系统。围绕提高施肥利用率,研究提出多种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在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方面,目前我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因此根据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需水规律和农田水分循环机理,研制和推广一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20%,并进一步开发与扩大灌溉面积。研究畜禽规模化饲养技术,包括优化繁育体系、营养标准、饲养技术、饲料生产技术、饲料配方及综合防疫措施等研究,使饲料转化率提高20%左右。研究湖泊、水库、浅海滩涂等水产资源环境保护和生产管理技术措施,以渔为主农牧综合开发技术,使产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5%以上。 5.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综合运用生物技术方法,注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并有大的突破。研究高效、经济、实用的分子标记技术,绘制基因图谱,并培育具优良基因的新种质、新品种。此外,加强作物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建立牛羊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猪胚胎冷冻技术、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等,研究基因工程苗、病害的诊断检测和防制技术。 6.不同类型区农业综合发展配套技术研究。针对占全国人口总数68%、耕地70%、中低产田80%的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地、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以及松嫩-三江平原等五大区域,从理论、方法、实践上提出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的多种模式和配套技术,形成一系列治理低产因素的有效技术措施,使粮食产量占全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85%以上,当季氮肥利用率提高到35%~40%,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复种指数提高到160%。 7.农业宏观发展战略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量的增加方式基本上是通过大量的物质投入来实现的,生产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生产者或投资者并未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这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研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规模效益。据有关资料,在粮食增产中,规模效益占15%左右,其潜力相当可观。同时,需加强农业科技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形势等软科学研究。 8.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及饲料开发技术研究。在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增值为初级产品的3~9倍。研究农产品贮藏、保鲜、深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新型饲料添加剂,建立研究开发基地,使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 9.集约化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加强农作物机械生产工艺与成套设备、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新型农业小机具及农用航空喷雾技术等研究,使农业生产中产值、省工、节能等方面有较大提高,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10.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与开发。综合研究与开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制定绿色食品标准,建立防治农业污染的示范工程,使农业资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得到减缓。5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我国在国际合作和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优良品种和资源,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等作物栽培技术,畜禽饲料管理技术,现代技术仪器设备,国外智力引进和国内人才培养等。为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能力,乃至提高综合农业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农业科技目标,还必须继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先进农业科技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为此,计划在近5年内引进我国农业急需、国际先进、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1000项,以增强农业科技研究实力,推进我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引进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加强消化、吸收与创新,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并加强示范、推广。 农业科学论文:建立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保系统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承担着农业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科研任务和国家重大农业科研攻关项目。同时,还要面向市场,进行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信息支撑。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不断的深入和创新,形成的科研材料在成倍的增长。为此,最大限度地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强烈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档案遭受损毁;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用非法手段窃取重要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信息也将造成隐患。这不仅使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出现缺失,而且对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创新也将造成严重影响。 1.1管理机制上的疏忽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规范管理不仅是档案部门的工作,更是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农业科研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时,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列入其中。比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不列入其中;在年度计划、总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不重视,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不做统计;对“农业科研工作和农业科研资料建档工作实行‘四同步’”的政策规定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等。鉴于管理机制上的不重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责任不清、业务不精、意识不强等不良现象,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严重缺失。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在形成、收集、鉴定、整理、移交、保管、借阅、利用、销毁以及向综合档案馆移交等环节中,制度建立不够健全完善;对负责资料收集、档案管理的不同岗位上的相关人员的责任、素质、技能、培训等没有具体明确的职责规范。另外,对于电子档案,在其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也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将会存在着电子载体遭破坏、信息被篡改、材料丢失和破损的可能性。因此,依法建立科学规范,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农业科研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系统完整性是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的法制保障,应当引起各农业科研单位的足够重视。 1.3库房及设施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存放库房是其安全最重要的保证。但是,由于受经济所限,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对档案库房建设的投入不足,很多档案库房设在本单位办公楼区域内,一般都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的多年没有进行维修,雨季室内漏雨,库房湿度过高,水暖管道锈蚀,电路老化,存在水灾、火灾隐患;大多没有安装安全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设备;有的在基本建设中,不能根据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年扩增量,对档案库房的建设面积做详细的预算,盲目的留置一些闲置的小房间用于存放档案,库存面积小,导致现在《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赋予的档案安全保障措施等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在购置存放实体档案的存储柜、密集架时为了方便查阅,整齐美观,不考虑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时,便于搬运,给抢救工作创造便利条件等因素。上述现象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隐患。 面对复杂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隐患,尽快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刻不容缓。 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个相对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一般应当包含安全人员保障体系、安全管理法规体系、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以及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等。 2.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人员体系 安全人员保障,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规要求和专业指导下,通过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人员分工、部门配合、制度约束等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具体包括决策、管理、执行方面。决策工作由农业科研单位相关部门组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等机制,制定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规划、实施目标、重点工作任务、档案灾害预警机制及演练方案等。做好各阶段前期工作的统筹安排及全过程技术实施方案等,以科学的态度,作出科学的决策。 管理工作由档案部门负责,依法处理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协调各方面实施执行。并提出制定、修改具体业务工作中的安全策略、操作规范、实施细则等意见,记录和处理农业科学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在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等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执行者则是具体负责特定档案事务的设在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选择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专业人员,还要为他们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档案工作的要求。除档案工作人员外,收发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等也是安全体系中的执行者,要对他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明确责任,增强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给农业科研档案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2.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法规体系 威胁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的因素来自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因此需要构建全面的法规制度体系。即由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来保障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绝对安全。 2.2.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法律 涉及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及其他专门法律中涉及到档案的内容或条款等。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档案法律,对于保证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并赖以实施的依据和准绳。 2.2.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行政法规、标准、地方性档案法规 可以遵循的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可遵循的国家标准有《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行业标准有《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等。地方性法规有《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标准、地方性档案法规规定了对各种档案各主要管理环节的操作要求及质量标准,既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又是进行档案日常管理工作的操作指南,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2.2.3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除了要执行国家有关档案法律法规外,还应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包括档案工作制度、管理规范、部门工作职责以及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工作制度是依据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管理体制、管理分工、保密、档案利用原则等所做的规定,要求本单位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执行。管理规范包括对归档范围、分类方案、保管期限、鉴定标准、整理、移交、保管、借阅利用、鉴定销毁、业绩考核等环节所做的规定。部门工作职责包括档案室、档案工作人员、库房管理人员、保卫人员等工作职责。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使用、密码管理、电子档案异质备份、业务系统操作制度等内部规范。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规章制度,是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确保其安全的有效手段。 2.2.4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有了科学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要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监测,严格其管理和利用活动,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科学有效地实现档案的管理与保护。依法对破坏、危害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行为进行查处,追究责任,维护档案法规的严肃性。 2.3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 确保库房的安全无疑是整个系统安全的前提。包括库房建设、设施设备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在库房建设方面。对于计划重新修建的库房,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建设满足未来30~70年需求的坚固、安全的现代化档案库房[1]。对于现有的库房,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患意识。同时,要开辟足够的库房存储面积,配备监控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温湿度控制、门禁系统等先进设施,实现档案安全管理的自动化和可控性。库房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日常存放实体档案外,还必须放眼长远,考虑到兼顾存放备份磁盘、光盘等离线电子档案,在做到“八防”要求外,应增加针对电子档案特性的电磁屏蔽等安全防范措施。小规模离线电子档案存储库房,可考虑使用恒温恒湿防磁柜用以存放电子介质[2] 。 另外,在配备存储档案密集架和防磁柜时,应当考虑在应急搬运时的安全便捷因素。做好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建设,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保障打造第一道防线。 2.4电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认识不足。一方面,由于开展此项工作资金投入大,要配备完善的支持电子档案运行的设施设备;另一方面,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技术尚未普及,现有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能保证具有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2.4.1开展电子档案的组织保障 随着信息化和办公无纸化的飞速发展,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鉴定验收、成果转化等系列流程都离不开电子设备,因此,从组织机制入手,进行电子档案的规划建设,是立足长远的发展之路。 多渠道筹措资金,配备完善的存储电子档案的最佳磁、光载体等先进的设施设备,建立归档数据安全监控系统,确保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安全可读,有效利用。确立将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并存和异质异地备份策略管理的目标,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的有效举措。 2.4.2开展电子档案的技术策略 实施电子档案策略,一方面,应以现存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纸质载体为基础,选择利用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扫描纸质档案产生数字图像,存储于安全性能好的磁、光介质上,供快速有效利用。再利用COM(计算机输出缩微品)技术,将数字图像输出到缩微胶片上,制作成农业科研档案缩微品,进行长期安全保存[3]。另一方面,制定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轨制”归档管理实施方案。在文件生成、运转过程中二者共存,即两种版本档案同步随农业科研工作流程运转,使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双套归档[4]。这不但有利于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策略,而且将增加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和有效利用力度。 2.4.3电子档案的人才队伍建设 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具有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方面基础知识以及在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提供利用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此,应当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渠道,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效管理电子档案。 2.4.4电子档案安全操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电子档案扩散范围的精准控制,需要采用规范的存储方法,选择良好的载体和创造安全的保护环境。在接受电子档案存储时,要对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形成的农业科学技术文件材料,转化为通用格式,并要注明格式、文字处理工具,必要时保存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对电子档案的可读性、真实性以及传输安全方面,应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加强管理。还要采取严密的防尘措施,用先进的除尘设备,减少灰尘对电子载体的损害等。在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应该严密控制外泄和破坏,选择具有安全保密功能的运行软件,进行安全操作,必要时应该与责任者签订安全使用协议书,确定调阅档案人员范围和档案利用手续,以确保其安全。 3结论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保障、技术保障、人员、经费、存储保障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科学研究先行,做好前期技术储备及全过程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数量将成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危害其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片面地通过单一手段难以完整实现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 通过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信息支撑,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科技信息做出贡献。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情况及前景 1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现状 1.1农业科学著作有精品,但规模与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匹配不足 中国目前正快步进入出版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专业出版时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业学术专著出版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一些农业科学学术专著出版物不仅在内容上质量很高。而且在编校、排印、装帧、设计等方面的质量也是一流的,凝结了作者与编辑出版部门很多的心血。也有很多农业科学技术专著获得国家、行业专项的重视与支持。“十二五”期间,已有39项农业科学学术专著列入国家重点图书规划,但其中25项规模为1卷(册)。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340个项目,其中农业科学类有11部书稿获得资助。目前,农业科学学术专著系列主要有:科学出版社农业科学技术专著丛书?科技前沿系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代中国农业科学专著集、中国农业出版社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等。中国农业从业人员3.48亿,农业始终是第一产业,同时,农业科技学科飞速发展,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规模不断拓展。仅2012年,农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优化学科布局中即确立8大学科集群、134个学科领域、309个研究方向,因此,我国目前农业科学学术精品规模与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匹配不足。 1.2农业科学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探索尚处于发展阶段 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2012年,中国数字化阅读和出版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的出版大国。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技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以精品立社、数字化兴社,积极进行先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基于教材出版,主办了高等教育视频资源数据库、中国高校课程网、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了各类数据库,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目前正推出“出版+项目”、“出版+评价”等一系列出版新理念,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新的数字出版项目。2012年10月,商务印书馆推出工具书查检数字平台。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在数字出版加速多维度、数字产品自主研发生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建设等多方面,探索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发展中取得新突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专业出版社,200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揭牌,2011年申报了数字平台国家农业科技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学专业出版产业升级尚处于发展阶段。 2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创新展望 2.1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 学术著作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学术出版公信力。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旨在扶持精品出版项目;2011年4月,《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5],加强精品力作生产,组织出版更多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的精品力作。2012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规范的通知》,对出版社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应加强学术著作选题论证,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出版价值等进行认真评估,积极探索实行同行匿名评议等评审办法,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也一再强调出版界“应当提高出版门槛”。很多出版机构也注意到这个问题,2012年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科学出版社等70余家出版社在京签署倡议书,呼吁出版界进一步提高学术出版“门槛”,并积极采取规定学术著作编写规范,严格学术著作准入制度、同行评审制度等措施,这些举措必将逐步提升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的质量和公信力,促进学术出版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出版单位规范学术著作出版的基础上,农业科学精品著作更需要农业专业领域的支撑与支持,学术出版与科研相衔接,需要整合相关资源要素,调动专家学者著书热情,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学术出版,集中打造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精品力作。 2.2创新出版形式 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学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在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兴起,在不断推动传统图书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给整个图书出版领域带来了一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其中,图书出版领域的关联者,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编者,也都被深深地卷入了变革之中。在最近的十年间,自然科学学术出版60%的收入来自北美,发达国家学术出版增长稳定但增幅较慢。IHSISuppli公司对美国图书出版今后4年的预测是,至2015年,美国的图书销售金额总数会保持在250亿美元左右,不过,电子出版会有每年40%的增幅,而纸质出版却会出现每年4.9%的降幅。阅读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驱动力,决定着出版业的生死存亡。“阅读的对象远比读书的对象来得丰富。阅读针对的是文本,文本并不只表现为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它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口语、图片、印刷、音乐等表现形式,乃至于声像材料、电影、电视节目,甚至任何一种计算机所储存的信息、碑铭、唱片等各种形式”[6]。库存图书电子化、电子书以及按需打印三股浪潮是冲击,也是学术著作出版升级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力求找到作者、读者、编者广为接受出版形式。 2.3利用项目支撑,推动打造精品著作 中国的市场很大。只要努力去做精品。同样会获得在这个市场中更多的双效益产品的精品意识在行业内广泛深入人心。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鼓励支持下,我国很多出版机构也实施了精品图书出版工程,凝心聚力倾心打造精品专著。黑龙江省2009年正式启动精品图书出版工程,一批学术价值高、创造性强、极具积累和传播价值的优秀项目在国内已形成较大影响,带动了全省图书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庆出版集团设立综合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同时用基金运作产生的利润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出版100种学术专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于2010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旨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优良学风打造精品力作,进一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推动更多中国文学精品的诞生,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协联合举行“北京作家文学精品项目”签约仪式,刘庆邦、徐小斌、邱华栋、荆永鸣、徐坤、宁肯等12位作家的11部长篇小说,均获得高额扶持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明显增加,大型学术出版工程剧增。2012年第二十二届图书博览会上,政府项目、品牌出版项目越来越成为集团展示的重头产品。 2.4学术出版依托学科资源,服务学科发展 隶属于澳大利亚科学院的澳大利亚科学院(CSIRO)出版社是一家专注在农业、动植物以及环境等科学领域的专业学术出版社,该出版社的专著以及期刊依托澳大利亚科学院强大的研究力量,联合在世界各地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信息。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负责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院、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美国科学院下属的学术出版机构,将其所有出版近3000种科学、工程、健康方面图书的PDF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并且将这些图书去除DRM保护。政府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和学术社团出版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出版机构,提供农业科技最新相关信息。加拿大非常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最后要集中反映在为农业服务,提供信息服务,将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日本农文协的出版物涵盖了期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通过营销书刊为农村和山区的日本民众提供科技情报、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深入调研农民科技需求,采集出版选题和素材。日本农文协不单单是一个出版机构,其更多地承担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职能。国外很多学术出版机构注重数字化的发展。库尔特?斯塔博在线图书馆收藏了古代和现代的大量生物学著作,其中有很多珍本可以免费在线阅读。 2.5学术出版“走出去”,要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规模化 学术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美国出版业水平居世界前列,其图书出版业在世界图书出版产业格局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一直稳居世界图书出版的霸主地位。作为图书出口大国,美国主要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出农业科技图书,一些英文原版书也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入其它国家。日、韩注重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日、韩的农业科技发展很快,除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外,所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注重将版权以技术的形式进行输出。近年来,中国版权输出数量增长显著,版权输出途径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图书共输出版权5922种,于建慧: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现状及发展展望153其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功不可没。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2011年全年共向海外输出版权3236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10年增长25%,版权输出大户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跻身前列[7]。201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署协议,一次性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五种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2011年11月出版《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12月,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订了版权输出协议,Elsevier将通过集团旗下顶级学术出版子品牌AcademicPress,正式出版文集的英文国际版,并在2012伦敦书展上举办首发式,向全球展示我国科学家的学术风范,介绍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成就。但目前,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在品种总量和市场规模上仍存在差距,在国际合作的经验、运作模式、专业人才等方面都有差异。在国际出版竞争中,中国出版业总体仍处于弱势的局面。《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扩展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提高版权输出质量。为此,专业出版社应坚持从各自的产品和市场出发,积极探索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将优秀的作品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向海外。 3结语 实现出版产业发展,学术精品出版是专业出版社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打造“专、精、特、新”的出版传媒企业的必由之路。立足资源实现专业出版必须做好7个结合,即:专业出版要和品牌建设、专业营销渠道建设、数字出版数据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战略、教育出版、管理专业化等结合起来[8]。专业出版社同大学出版社一样,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依靠行业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掘其智力资源,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专业出版社的优势还在于优秀的专业出版编辑队伍对于原创性的认知。来源于对学科研究现状与前沿水平的了解。来源于对作者研究能力与达到水准的判断。亦来源于对同类著作出版状况的把握。专业出版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优势,强化特色;整合资源,潜力发展;立足传统,多元发展;加强管理,培养人才”。 作者:于建慧单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农业科学论文:谈农业科学挂职干部鼓励机制 干部挂职锻炼也因此从干部提拔的唯一方式向干部学习、干部交流、科技服务、科技推广、技术合作等多领域进行了扩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进一步鼓励挂职干部提高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实现干部挂职成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大胆挑战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任用制度,多角度对挂职干部进行了激励。“具有挂职经验的科技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进行项目申报、报奖”;“具有挂职经验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进行职称申报和岗位聘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任具有挂职经验的干部”;“具有挂职经验的干部,且考核合格以上者,作为评先评优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等字眼纷纷出现在各类制度和文件中。事实证明,以上措施,积极推进了人才工作的改革创新,激发了挂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1挂职干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1挂职干部激励制度方式单一。由于现有的挂职干部激励机制几乎都集中在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干部挂职后期激励,且带有较强的政治因素。他们缺乏挂职前期的目标激励,精神鼓励,挂职工作过程的关心与交流,结果导致,管理挂职干部对工作前途担忧,科技挂职干部对科研事业发展方向模糊,工作满意度降低,挂职成效不明显。而不同的挂职干部类型、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岗位特点对挂职干部激励机制又有不同的要求。现有的“挂职干部组织关系转移、工资关系保留”政策导致挂职人员经济上没甜头;选用干部学历、年龄一刀切的做法让挂职干部政治上没奔头;派出单位缺乏关心,接收单位缺少信任导致工作上没劲头;重使用轻管理,考核单一化的做法更让挂职干部感觉体制上没靠头。 1.2挂职干部激励制度体系不完善。当前,挂职干部正面临着正负层面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部分人认为干部挂职只是提任的一种前期形式,有“油水捞”且待遇好;而另一方面挂职干部自身却深刻体会到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不同的挂职干部待遇悬殊,工作环境差别大,长此下去,必然会对干部挂职工作产生极端影响。局外人看到表面的风光,挂职干部却自身体会其中的艰辛,究其原因,干部挂职工作宣传不到位,过程监管缺乏引导,群众测评没有时效以及干部挂职后期考评欠缺公正是直接因素。 1.3挂职干部激励制度操作程度把握不好。干部挂职经历往往被灌以“优先考虑、重要参考、齐抓共管”等华丽字眼,却从未见到有任何的度量字眼,执行和责任主体。结果导致,锻炼前风风火火,锻炼后无人问津,前后差别较大。“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重点参考”的字眼,在不同的执行主体操作中,界定的标准又不一致;“齐抓共管”明确了责任对象,却没法度量谁管哪一部分,管到什么程度,结果导致部分激励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作用。其次,在部分挂职的重要岗位还存在,激励程度不高,调动不了积极性;激励程度过高,又易引发消极怠慢的心态,甚至滋生过分的物欲,导致贪污腐败行为的出现。激励机制程度把握不好,同样无法起到激励作用[10]。 2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挂职干部激励机制的思考 2.1构建挂职干部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激励机制是运用配套的制度体系,设定岗位目标,规范职责要求,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并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种机制[11]。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干部挂职在培养干部的同时,还承担着创新管理体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助推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引导挂职干部沿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坚持学习,增强创新意识;有助于使挂职干部自发产生一种持续提高自己素质动力的功能。且挂职干部多处在思维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激励机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摸索新规律,寻找新方法,接触新知识,创新新成绩的良好平台[12],这有助于农业科技事业的创新与协调发展。 2.2挂职干部激励机制模式分析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开展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是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体现,构建挂职干部激励机制模式是确保工作实效的重要制度保障。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挂职干部激励机制涉及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以及干部自身四个参与主体,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统筹兼顾各个方面,挂职干部激励机制模式需在全民参与原则引导下,遵循科学性、灵活性、全面性、合理性,以及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特点的相容性。 (1)思想激励干部挂职,尤其是带有政治意识和委派方式进行的挂职,挂职干部的思想缓冲时间不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挂职,挂职来做什么、挂职后带走什么”,甚至有些干部会一味的沉浸于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或者组织是否准备提拔的思索中,导致长时间无法进入挂职角色,影响锻炼效果。因此,需要组织在安排挂职之前与干部进行深入交流,引导挂职者尽早进入角色,端正思想。 (2)授权激励授权激励是授予挂职干部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制定决策或执行决策的权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才能[13]。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让挂职干部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是对挂职干部的充分信任,有助于促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潜力和培养独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训激励培训是给予挂职干部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加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实际工作。根据激励理论,满足需要的过程其实就是激励的过程[13],挂职干部具有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是他们更新思想,创新管理理念的源泉,这有助于挖掘挂职干部的工作潜力。 (4)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了解干部的需求和困难,以真情和温暖关怀干部。挂职干部在工作期间往往承受更重的家庭和生活负担,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帮助其解决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是将组织的关怀送到干部的心坎上,有助于激励他们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工作。 (5)考核激励考核是帮助干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的一次机会[14]。坚持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是组织对挂职干部工作、生活情况的一次了解,会达到为他们鼓劲打气的效果;坚持民主测评和结果通报,有助于挂职干部本身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也有利于所在单位有针对性的提出和实施培养管理的措施;坚持考核结果使用制,是公开、公平,竞争、择优选择干部的科学模式,也是鼓励挂职干部“出实绩、出成果”的重要措施。(6)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给予挂职干部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以稳定干部的工作为基础,是干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的根本保障。物质激励的基础在于缩小干部层级待遇的差距,以减少或消除挂职干部同工不同酬的思想负担,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3对构建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挂职干部激励机制的建议 3.1健全挂职干部选拔机制,渲染环境激励氛围科学的干部选拔制度,是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是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德才兼备,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组织按程序、按需要、按标准选人,才能真正让群众对干部选派工作心服口服。 3.2加强挂职干部岗前培训,提升能力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根据干部实际需要和个人特点,推行差别化、针对性的培训是加强挂职干部政治理论基础,拓展业务素质和提高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岗位培训,有利于搭建干部实践锻炼的新平台,有助于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3.3协作挂职干部过程管理,强化情感激励作用挂职干部正处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和激情高涨的阶段,这一时期可能是他们职业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渴望有成绩、出成果,情感比较丰富,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将会积累一批宝贵的财富。在这一阶段,可利用“三个结合[15]”来强化他们的感情基础,帮助其清醒的认识自我和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1)宽与严相结合。宽是注重在工作过程中给予挂职干部表达想法、意见或建议的机会;严是要求有严谨的工作思维和认真的工作态度。(2)“冷”与“热”相结合。“冷”是培养挂职干部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工作态度,遇事慎重处理的能力和淡化求功心切的思想;“热”是对于挂职干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成绩予以及时肯定表扬,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和错误及时的进行批评指正。(3)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干部个人相结合。派出单位定期与挂职干部进行交流,及时掌控干部的工作动态,让干部感受到关心;接收单位定期对挂职干部进行考察,及时发现挂职干部的优点与不足,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干部自身通过不定期的总结和自查,以检验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3.4落实挂职干部物质待遇,夯实思想激励基础物质激励是调动职工工作激情,提升凝聚力的直接方式。落实挂职干部物质待遇,完善薪酬体系,能够消除“同工不同酬”“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思想,夯实挂职干部思想保障基础。具体方式包括:缩小派出单位与接收单位薪酬差距;就高实施差额补贴;实施特殊环境工作补贴以及节日慰问等。 3.5优化挂职干部考评机制,强化政治激励保障(1)合理设置考评指标。考评指标设计统筹策划,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随机考评与阶段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和大众进行比较,又要兼顾工作条件、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对长远发展影响等因素,尽量做好公平、公正。(2)坚持民主集中评议。民主集中评议是干部考评公正化、透明化的一种有效方式,进一步落实公众在干部评议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做出评价,实现挂职干部考评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3)完善监督机制。考评机制的有效性还体现在群众对考评结果的监督和知情权上。大众的参与监督和对考评结果的公开,一来对考评的公正性进行了诠释,二来有助于鼓励干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4)合理使用考评结果。考评结果作为对挂职干部工作肯定的一种方式,对考评优秀的干部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提拔任用或政策倾斜,对考评结果较差的干部,视情况给予组织处理或通报批评,发挥考评的作用。 作者:张园欧阳欢方骥贤唐冰陈诗文詹小康常偲偲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事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科学论文:论农业科学事业机构采购问题及措施 1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 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中,由于公开招标方式没有限制条件,竞争程度最高,因而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要依据政府采购的管理规定选择恰当的政府采购方式,对于单项金额较大的工程项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对于规格及标准相对统一的通用类设备的采购,一般实行协议供货采购方式,即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公开招标,确定中标的供应商及产品,采购单位在此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属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类、基建工程类和农业生产资料类等3类,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 1.1基建工程类项目 目前,主要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为科学事业单位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类项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央预算单位年度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规定:“除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项目和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外,各部门自行采购单项或批量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的项目、6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南亚所的该类项目主要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1.2仪器设备类项目 主要经费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中的小额仪器购置经费。对于此类项目的采购,南亚所全部采用公开招标,将上级部门批复的仪器设备和该年度使用项目经费需要购置的小型仪器设备统一通过招标公司公开招标采购。对于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则按照中央政府采购网上的协议供货选择合适的供货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类货物的采购,由于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数量不大,主要由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 2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 2.1对政府采购规定理解有误,造成规避政府采购行为的发生政府采购范围简单划分为货物、工程和服务,集中采购目录内、目录外产品等,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如果包含家具、设备、物资等,由于均属于货物,是按照类别分开确定采购方式,还是在一个采购项目下合并内容确定采购方式,在这方面没有具体政策依据。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包含的货物,是按照同一项目的采购来确定还是按照同一单位内所有货物的采购来确定采购方式,也没有具体操作规定。另外,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有特有的核算机制,单位内部的课题组独立发展,拥有自己的课题经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的采购是按照一个单位所有货物合并采购还是按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值得商榷。 2.2进口仪器设备采购手续繁琐,不利于预算执行工作目前,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各个单位采购单价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主要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对数据精确度要求很高,稳定性强、抗干扰性强的测试仪器在试验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而测试数据的精度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试验研究的成败[1]。进口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国产设备,但是政府采购工作要求尽量采购国产设备,对购置进口设备有严格限制。采购进口产品时,首先方案申报前要做调研和专家论证,并经财政部专家审核后,由财政部门批复。在开展具体采购行为前,仍需再次组织专家论证并向财政部门履行申报审批程序。单位论证基础性工作主要依靠单位的科研人员做,工作量很大,耗时费力,基层单位对此重复工作很不理解,实际上也给上级主管部门增加了重复工作量[2]。项目申报时为进口产品,预算批复后采购前,进行进口产品申报时,如果不批准,就无法采购进口产品,只能采购国产产品,而国产产品在性能上不及进口产品,价格上更低于进口产品,这样造成了预算资金结余,既不利于预算执行,也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3专业专职人员缺乏,造成预算和计划编报不够科学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缺乏专业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人员,目前从事该项工作的主要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并抱有政府采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错误思想,因此在执行政府采购行为时,积极性不高。在这种错误思想下,政府采购计划与预算结合不够密切,科研人员对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编制预算具有随意性[3]。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采购时预算不足的问题,同时,因项目批复后调整难度大,影响预算执行。 3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对策和建议 针对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以免影响政府采购工作。 3.1制定符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特点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对政府采购工作,建议按照不同类型单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如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应该制定符合该类单位自身特点的具体实施细则,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2优化进口设备采购程序针对进口产品采购过程复杂的问题,建议简化审批手续,使采购测算在前,经费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审核同步[4],并建议进口产品申报审批同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同步进行[2]。 3.3建立政府采购工作专职队伍,加强政府采购知识培训建立政府采购的专兼职人员,定期由上级部门组织培训交流,加强政府采购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作者:钟宁袁晓丽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情况与措施 “十一五”期间,共承担部、省、市、院各类研究项目167项,比“十五”期间增长161%,先后有49项通过验收,共审定新品种13个,申报品种权25项,授权品种权16项,申报专利85项,获得授权专利27项,两项指标大大地超过了“十五”水平。新登记农药新产品12个,同比增长50%,5个新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在各类期刊284篇,同比增长196%。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近年来,挂牌扩园,加强试验示范工作。先后在镇江丘陵地区句容市建立了占地面积500亩,以应时鲜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为主的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白兔)科技示范园区;占地200亩,以果树设施栽培新技术为主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后白)园区;占地700亩的种草养畜优质牧草示范为主(天王磨盘)牧草示范园区;占地面积1000亩,以发展优质有机果品并实施生态果草畜结合、果茶结合为主的(天王戴庄)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占地面积500亩以水稻、小麦、蔬菜、花卉育种为主的农业科技试验基地(白兔)-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占地面积1000亩以展示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句容华阳)。全所现有在职职工90人(人事人员9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67名。 一、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现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号召“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实施,拉开了农业、农村以及社会各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序幕。农业体制改革,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中,循序渐进的开展。《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手段的提高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各方面工作。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就拿2010年来说,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水平。一是授权品种保护、专利15个,8个稻、麦、蔬菜品种通过审定,授权保护品种及授权专利总数列全省农区所前列;二是成果奖级别大幅提高,表现出历史最好,参与合作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历史性的突破;三是科技服务成效显著,社会效益列全省农区所首位,并先后获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专利金奖及省服务业名牌单位等10多项奖项荣誉。就我所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在编科技干部有原来的14名,增添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编28名,计42名,至1988年底,每年从大专院校进员,在编干部增至67名,农业科技队伍迅猛扩大,目前全所拥有90多名职工,学历层次大幅提高,人才结构全面优化。现在我所正在开展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资源整合和重组,全所研究工作划成七个方面,配置六个研究室,设立四个中心,转动四大科技服务企业。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江苏丘陵农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上,勇于探索,激励创新。“十一五”期间,共获各类奖项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十多个稻麦新品种以科技转让服务社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目前,尽管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轻农、怠农现象,仍较严重。表现形式有:走过场,避实就虚,重名利,轻实效。面对江苏丘陵农区面广量大的分散经营农户,在选题和服务上,要认识到它的繁重性和长期性,要加强认识农区农业生产在经济上的地位及重要性。 2.科研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手段的落后。虽然“十一五”期间,项目经费渠道增加了,但在科研手段的强化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增强了中心实验室,涉及到人员、项目等因素,要达到高端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服务创新不力农区内大型连片果品园区的示范方式、优良品种科技转让、农民专家培训等作为科技服务支持农区农业生产,在服务创新上仍未突出“新”来,电子服务终端、服务网络建设等现代措施,有待落实。 4.人才培养不畅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涉及到科研与服务整个过程。“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把人才培养、引进融入到学科建设、专业配置、科技服务中,每年度增加人员。在人才使用、激励措施,人才调配上,还需要积累经验,形成畅顺的培养和使用人才运作机制。 5.体制机制不全科技体制改革,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大发展时期。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立足本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引进消化,加强农业科研,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方式,通过资源整合,人员重组,谋求有利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在科研与开发的轻重问题、在人事调配、业绩考核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对策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农业科研,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仪器添置,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着手,使区域内农业科研向深度和广度充分发展。在农民培训及科技转化上,日益重视,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服务方式。近来,以发展为主线,鼓励创新,加大科技服务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内部凝聚力。为加强该所在区域内农业经济上的地位和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推进作用,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纠正长期的轻视农业的观点农业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部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全国第二次农业科技大会上,中央提出了“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首先,是政府有关领导,应充分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和科技支撑作用,确实贯彻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纠正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轻农”“怠农”的模糊认识。 2.强化科技能力,提高其区域内农业经济地位积极要求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予以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以逐年投入递增,解决单位科研事业费不足的问题。用充裕的资金,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转化,提升单位在农区的“三农”服务中的经济地位。 3.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区域内农业生产科技支撑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我所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已逐步形成了专家培训、科技示范、技术转让上等多形式的服务模式。经多年的实践,我所已从科研促开发,转向科研与开发并重。在科技服务上,仍要花大气力,探索研究更贴近丘陵农区农业发展需要,更能发挥农业所科研优势的各种模式。 4.培养引进人才,打造现代的高效科研与开发平台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培养与引进人才上,我所近年来已做了一些尝试。为了打造现代高效的基层农业科研与开发平台,仍需要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上作研究,总结经验,使各学科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从而把我所发展推向科技开发的良性循环。 5.完善体制机制,保证其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发展近几年,在我所研究与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制订一些列管理办法,按照政策要求,做了调整与重组等工作。在今后工作中,仍要在科研选题立项,选人用人、科研开发等各方面,激励创新,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以保证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四、发展展望 总体来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已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克服目前科研与服务上一系列问题,就有着更大的发展前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紧抓发展重点,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以创新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水平,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强化运作效率,以创新的服务方式提升农区所的战略地位,以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整合科技资源。以人才培养作为关键,确立农区内优势学科及培植特色学科,拥有一支水平高、品质优的专业团队,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建设成为学科配置合理、优势学科突出、富有朝气活力的文明之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和科技转化工作;坚持以发展高效农业作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农区内农业生产与发展。在科学研究上,加大对环保节约型的农业科学研究,走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科技转化上,以园区为窗口,加强服务创新,打造崭新科技服务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将会在区域农业生产和“三农”服务中,地位愈益凸显,作用更加强大。 作者:蔡金华付反生张玉军温小林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所 农业科学论文:构建设施农业科学的思考 1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意义 1.1服务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农业的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重点服务于节能环保产业的能源重复利用、设施节能建造、农业物资循环利用等;生物产业中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研发;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利用技术;新材料产业中设施农业上新型节能、保温、环保材料的研发等。通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促进全市、全国较具特色的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完善,推动天津市现代农业步伐,实现设施农业的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地球。 1.2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化肥、农药等的不正确使用,使得农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直接威胁着人身健康。因此,建立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就成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在设施农业科学研究和培养设施农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把先进的农业设施栽培技术等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产品的安全、规范生产。 1.3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天津市政府提出了全市设施农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设施农业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时代。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集中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高效型产业,农业的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所以,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天津市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1.4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是适应培养 现代化农业设施专业技术急需人才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如荷兰、法国、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设施农业已经达到高生产率、栽培精准化、资源可重复利用、高效节能及高度自动化水平[3-5],天津市近几年在设施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天津市的设施农业规模、水平及效益还不高,还远远赶不上荷兰、以色列那样的高科技投入、高资金投入、超高效益的高度集约型工厂化设施农业,与国内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二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三是设施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领域、观光旅游业、设施餐饮业等行业设施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缺口更大;四是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天津设施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瓶颈就是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缺乏,天津市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现代化农业设施专业技术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2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内容 2.1专业的定位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生物学、化学、环境工程学、观赏园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农科与工科相结合的优势。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将使学生具备从事设施农业的科研、教学、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设施农业的工程设计、高效特色作物(园艺作物、药用植物等)栽培、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以营造良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为重点,以建立国内一流学科师资队伍为目标,按照师资队伍规划,注重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国外、国内著名大学、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具有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服务于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 2.3课程及教材建设 根据设施农业的特点,课程建设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的要求,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加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科发展方向以及专业今后的服务方向,加强与学科发展方向及专业服务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天津农学院作为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已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目前专业使用皆为全国规划统编教材。今后,随着专业的发展,将重点突出专业的自身特色,“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建设适合天津设施发展的自编教材。 2.4实验室及基地建设 实验室及基地建设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逐渐实行实验室及基地对学生的开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室开放必须具备良好的仪器设备条件、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和管理能力。为此,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应从硬件上满足实验教学与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需要,使实验室及基地的功能更加齐全,运行更加便利,效率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要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制定实验室的具体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室。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使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实践需要。教学设施建设是进行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建设,今后,教学科研基地建设要本着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保证基地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5教学管理建设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加强部门学术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作用,健全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座谈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环节、质量监控体系、考核体系、激励和奖惩措施等。进一步抓好每一堂的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知识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扩充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落实好毕业生回访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做好教学计划的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和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工作。 2.6卓越人才培养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融素质教育、业务培养、能力培养为一体,培养具备生物、环境、工程、园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现代设施农业的工程设计、高效特色作物(园艺作物、药用植物等)栽培、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今后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因为这更符合当今设施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创新实验和综合实验课。在毕业论文实验中,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分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实习方面,要把学生真正地放到企业中去,在实习基地第一线进行锻炼、学习、积累经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要为天津及周边地域农业领域培养更多从事设施农业的优秀人才,促进现代化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要紧密结合天津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内容,要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习基地。专业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充分发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天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服务于战略新兴产业,创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 作者:王丽娟边珮璐王学利李树和刘海荣单位:天津农学院园艺系 农业科学论文:西南大学农业科学学科发展论述 1期刊分布 通过对论文总刊载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发表在《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论文数量最多,占论文总量的14.8%,其次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6%)、《安徽农业科学》(5.6%)、《蚕业科学》(2.7%)、《黑龙江畜牧兽医》(2.0%)、《水土保持学报》(1.9%)、《中国兽医杂志》(1.7%)、《中国农业科学》(1.7%)、《生态学报》(1.7%)、《中国农学通报》(1.6%). 2论文引用情况 引文索引既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信息查询工具,又可作为对论文、学者、学科、机构、地区等科研情况的统计以及对期刊进行分析的有力工具[3].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对论文2005-2012年的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大学园艺学、农作物、畜牧与动物医学、农业基础科学等领域论文引文率较高.这反映出西南大学园艺学、农作物等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产出率较高,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分析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为107次,最低的为47次,的年度主要集中于2005-2008年.按学科领域划分,作物生理学、畜牧与动物医学、遗传学和土壤学等研究领域的论文被引率最高,说明这些论文学术价值较高,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受国内学者关注的程度较高.研究论文在2005-2012年被引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说明这7年间该校的农业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均有较快的提升. 3SCI收录英文论文分析 3.1论文学科分布 在我国,被3大引文索引数据库WebofScience(即SCI、SSCI、A&HCI)收录文献和被引用频次的多寡,被视为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科技实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4].参照中国图书馆编目分类规则,对从WebofScience中检出的1949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业科学相关学科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论文产出率最高,分别占论文总量的33.5%,14.7%和14.3%,而病理学、免疫学和渔业等3个学科领域总论文产出率较低,分别占农业相关学科论文总量的0.8%,1.0%和1.2%. 3.2论文年代分布 农业学科英文论文2005-2011年数量逐年显著递增,2012年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统计时数据库的论文还未收录完全有关. 3.3期刊分布 笔者统计了论文总刊载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英文的期刊分布比较广泛,说明该校农业科学学科开展的研究工作范围较广. 3.4论文引用情况 对2005-2012年的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农学等领域论文引文率较高.这反映出西南大学在这几个研究领域英文学术论文产出率较高,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分析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为177次,最低为76次,文献的发表年份主要集中于2005-2009年,说明这5年是该校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取得显著成绩的年份.在这10篇论文中,遗传学、昆虫学(蚕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的论文被引率非常高,说明这些论文学术价值较高.论文在2005-2012年被引量逐年呈上升态势,说明这7年间该校的农业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有较快的提升,且部分学科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4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科的比对分析 以第一作者机构为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检索入口,检索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2005-2012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WebofScience数据库2005-2012年的英文论文,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7098条中文记录和2361条英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 4.1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比对分析 2005-2012年间,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科核心期刊发文总量为7098篇,西南大学为5035篇,数量上差距较大.原因之一是检索论文的时间范围为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而西南大学合并时间是2005年7月,前6个月的发文量未统计在内.对2个学校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对比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华南农业大学在植物保护、园艺及畜牧与动物医学领域科学研究较西南大学有优势;而西南大学的优势领域为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水产和渔业及农艺学. 4.2SCI收录英文论文分析 2005-2012年间,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科英文发文总量为2361篇,本校为1949篇,发文量差距较大.原因之一是检索论文的时间范围为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而本校合并时间是2005年7月,故前6个月的发文量未统计在内.对2个学校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对比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华南农业大学在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和昆虫学领域的科研英文论文的发文量大于西南大学,而西南大学的优势领域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近年来,西南大学农业学科发展较快,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比重逐年增大.根据发文总量的变化曲线,结合该校的科研发展状况,总结原因可能有以下3点:1)国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十一五”期间,西南大学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年增幅均达到20%,总经费超过了9亿元,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产出.2)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改善了科研环境.学校建成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推进了科研论文的发表.3)学校与美、英、加、法等近2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进行学术交流.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增加,也使英文论文的产出量有了更大的提升.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西南大学农业学科科学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标志性成果仍然偏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仍需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科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中,西南大学在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水产和渔业及农艺学领域的研究在国内的影响力大于华南农业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上,华南农业大学在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和昆虫学领域大于西南大学.基于此,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学科资源,重视农业学科的发展,保持优势学科,缩小与国内同类高校间的优势学科领域的差距。 作者:赵晓莅李松芹周艳单位:西南大学图书馆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的现状和战略对策 1农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1.1农业科学与其它现代科学的交叉是新的发展趋势 (1)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利用,是基础性研究长期积累的结果。60年代以来,雄性不育在水稻、小麦、高粱、谷子、大豆、油菜和大白菜等作物上都已发现和应用。目前,已发现100多种能在生产上应用的雄性不育植物。雄性不育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我国,197。年发现了“野败”,迎来了水稻育种的灿烂曙光。由此育成的釉型杂交水稻,创造了世界育种史上的奇迹。自1976年以来,累计种植三系杂交水稻达1.7亿余公顷,增产稻谷2600亿公斤。随着这项技术被引进到有关国家,已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着作用。杂交水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针对三系杂交水稻的美中不足,如米质较差,优良恢复系不好选配等问题。我国科学家们在努力选配优质稻组合的同时,已发现并培育成功了二系法杂交水稻,一般可增产巧%左右。 这一独特的创造,领先世界水平,使水稻生产跨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农作物病虫害可以给作物造成10一30%的损失,严重时使得颗粒无收。近些年来,随着病虫害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复杂化,对害虫的研究投人了更大的力量,出现了各学科的交叉和互相渗透,进一步把宏观与微观不同层次的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害虫、天敌和植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昆虫和寄生植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为害和受害的关系,而存在着植物抗逆的一方面。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发现为寻找控制害虫新途径和新方法提供了基础。如利用植物的“超补偿能力”防治害虫,不是要求把害虫斩尽杀绝,一个不剩,而是允许保持一定的虫口密度,以不造成明显减产为度。这种原则不仅可以减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如果控制适度还可以带来增产效果。 在对生态学如昆虫变态、生殖、滞育、飞翔、迁移等生命活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性害虫生态控制的新概念;性诱剂的应用,包括性诱剂和病毒的联用;以及新型的无公害农药的开发应用等,无不得益于基础研究。 在农牧区鼠害防治方面,鼠情监测和预报的发展,一方面归功于长期定位研究的积累,另一方面则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技术。利用不育和遗传防治技术是目前鼠害防治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美国农业部丹佛动物危害控制中心在这个方面有很好的工作。在防治策略上已放弃单一的大面积化学防治方法,更着重长期持续地压低害鼠害兔的种群数量。 (3)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在创造特异种质资源方面显示了强大的优势。美国的棉花“PD”系统种质是通过远缘杂交(中棉一瑟伯氏棉一陆地棉三元杂种)建立起来的,已经成为美国优质育种的主要种质资源。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结合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稳定特异性状,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快速鉴定分子标记,在杂种早代就能鉴定带远缘目标基因(如抗性基因)的微小异源染色体片段,大大加快了育种速度。我国科学家在棉花远缘杂交的研究中,就是综合利用了有性杂交、激素处理、幼胚培养、染色体加倍、多代回交以及异地鉴定等技术,创造了系列优异种质材料和优良品系,并可望在本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长穗堰麦草是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优良野生亲本材料,用它与普通小麦杂交,已经选育出许多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如小堰6号、小僵107等。相关的核质杂种优势理论正在深人地开展研究。核质杂种优势的研究,对于小麦改良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核质杂种优势一旦表现出来就不需要年年制种而又能稳定地保持下去。我国在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以及核质杂种优势等方面的整体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把物理学和化学的成果引人农作物育种领域,产生了物理和化学诱变技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个领域,目前又有新的发展。把离子束技术引人育种领域,出现了离子束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利用离子注人进行基因位点损伤,诱发遗传变异,利用离子刻蚀进行细胞加工,介导外源基因。利用这一技术育成的新品(菌)种,已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随着生命科学与其它基础学科的交叉,这类创新性研究和应用也会越来越多。 1.2持续农业和各类特色农业的兴起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又一显著特点 (1)“绿色革命”与“蓝色革命”正在相互交融。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同时,人们将加速向海洋领域拓展,出现大规模的海洋农(牧)场,实现“海洋农牧化”。人类解决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出路之一是重返海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发展海洋产业,现在人们称之为蓝色产业。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发展,海洋捕捞业日益发达。因此,早在80年代初,一些营养和商业价值高的鱼类产品就开始明显减少,199。一1992年,全世界年捕鱼量仅为8000万吨,比1989年减少7%。在减少和控制捕捞恢复海洋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的同时,人们已把注意力转向人工养殖和近海特种资源的人工增殖。日本最为发达,真绸、牙鲜、对虾、梭子蟹、扇贝、牡砺、鲍鱼和紫菜等养殖早已著称于世,科研生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北欧和北美诸国基础研究较为深人,而用于生产者种类较少,生产规模一般较小,产量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外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在增养殖生产及科研中的应用,对养殖中繁殖发育、营养、生产、疾病及其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研究较为深人。在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水产养殖产量主要来自淡水。随着产量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内陆河流湖泊水环境资源受到破坏。将来的方向是发展集约化养殖,把淡水资源用作饮水和环境,同时加速向海洋的战略转移。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浅海中生物生产力相当于每平方米每年2000大卡,两公顷海面相当于1公顷良田。经过努力可以从海洋中得到数千万吨水产品,成为大规模食品生产基地。 (2)现代化、高效率和高技术农业离不开“设施农业”。随着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如何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将对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起到重大作用。发达国家的肉牛、奶牛、猪、鸡等广泛采用现代化工厂化养殖方式,未来规格化“全进全出”全自动化程度将得到发展。今后随着智能化程度提高,温室蔬菜、花卉等作物无土栽培将走向群体化、大型化。 和“设施农业”相关的是“白色农业”。所谓白色农业,主要是指不污染环境的微生物工厂化农业。人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食用菌类,还可以生产大量的无公害生物农药及生长激素,也可以直接生产人们所必需的蛋白质。 (3)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针对“生态农业”的局限性,首先提出了“持续农业”的新概念。 与生态农业不同,持续农业在强调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时,不反对化学能的投人。即不仅采取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措施(良种、农药、化肥、灌溉),而且注意农业生产的经济性、社会性,即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侧重于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我国人多地少,在农业生产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我国农业科学的现状和战略对策 2.1我国农业科学的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学不断取得进步。品种资源研究和良种选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学者利用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实现外源基因转移,拓宽种质资源,培育丰富的农作物新品种,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随着“三系配套”技术走向世界,“二系法”研究的初步成功,以及“一系法”的积极探索研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整体优势和领先水平,已为世界所公认。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始于70年代。20多年来,在生物技术基础理论、试验技术和应用推广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不少产品和技术已走向市场,同时也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在脱毒快速繁殖技术、花药培养、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和单倍体育种应用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植物基因工程方面,我们已基本上能够自己分离侵染蔬菜、烟草及其它经济作物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抗病毒植株。但由于这些新技术发展历史较短,我国目前的水平基本上属于跟踪发展阶段,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基本上与国外相同,未能有新的重大突破。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应用,同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重要领域存在很大差距。比如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在我国分别只有6。一80%和30一60%,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0%。在高技术方面的差距还很明显。但在一些局部,比如杂种优势利用、远缘杂交及染色体工程育种、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等则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2.2战略与对策 (1)要加强基础性研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贮备。高新农业应用科技来源于农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否则应用科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杂种优势的利用为例,如果没有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指导,没有杂交高粱等杂种优势利用的实践经验,也就没有1970年野败材料的发现和对其系统研究,也就没有三系杂交稻的成功。因此,我们应当稳定并精心组织一批精干的科技人员,对涉及农、林、畜牧、兽医、水产等领域科学技术重大理论课题和前沿领域进行攻关,特别是在品种选育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基因工程、病虫害防治机理以及作物近缘种保护生物学、生物肥料、温室和大棚中的生态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上,力争有所创新和突破。 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相当薄弱,基本上处于跟踪研究状态,缺乏新的思路和观念。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和强调知识产权的今天.缺乏创新的生物技术产品是会被淘汰的。我们在选择动植物基因工程课题时,要尽量避免相同水平上的简单重复,力争在理论和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为开发增加后劲。 在海淡水增养殖方面,我国海带养殖近期产量不断提高,已高达300多万吨,而栽培方法仍是50、60年代的成果。80年代提出了新的方法,可以免去长达4个月的低温育苗,但还没有广泛应用。对虾养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流行性虾病形成毁灭性灾害,造成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必须加强病原及病理学研究,加强监测技术和防治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加快研究生态综合防治措施,以求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几乎是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 (2)加快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直接把科技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同时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保持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先进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科学技术与其他商品不同,科学技术必须有超前性,既要重视选择当前一般先进实用的技术项目,又要抓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影响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的推广,这样才能带动我国农业的大发展。 (3)增加农业科技的投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人。农业科技大多是属于周期长、社会效益显著而直接经济效益低微的特殊科技领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投资总量上同发达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攀比,如韩国1994年消耗200亿美元开始实施“生物技术20。。计划”。但是,我国农业科技长期投人不足,已严重地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成果转化。80年代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人占农业总产量的1%,而我国为0.17一。.27%,是世界上农业科技投人最低的国家之一。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用来支持农业基础研究的才不足7%。据统计,我国基础性研究经费分配情况是:自然科学占57%,工程技术科学占27.2%,医学科学占10%,农业科学只占5%,这和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从实际研究状况看,如有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987年申报108项,1989年为76项,1991年降低到36项,1992年竟降低到33项。5年间,成果申报数减少了2/3,其潜在危机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种现象的存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科技投人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业科技投人不足,也造成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成果推广人员严重不足。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仅有5人左右,一些发达国家达到30一40人。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加农业科技投人就研究与开发这部分来说,不仅应当包括课题费,而且应含部分设备费和研究人员的津贴,以利于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队伍的稳定以及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作者:牛德水 姚庆筱 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技术产品竞争 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产品竞争力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的竞争力如何成为研究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农业开始逐渐摆脱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转而依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也不再仅是来自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都对农产品竞争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湖北作为一个我国的农业大省,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近年来湖北农产品竞争力与农业强省相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从湖北农业科技发展的角度来探索湖北农产品竞争力,这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影响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从而为提升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献计献策。 1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农产品竞争力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农产品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并能够持续获利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可以从农产品价格、生产效率、市场营销能力、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反映。本文将从生产效率、农产品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三个方面分析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状况 2.1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 农产品平均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相关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情况。鉴于资料的有限性,本文仅对近6年的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和蔬菜5种农作物的全国平均产量和湖北平均产量进行了对比(见表1)。 对比数据显示,湖北省只有稻谷和油菜籽的平均产量是高于全国平均产量的,而小麦、棉花和蔬菜3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从均产数量上看,稻谷和油菜籽是具有产量优势的产品,而小麦、棉花和蔬菜不具备产量上的优势。从农产品平均产量的增长情况看,湖北5种农作物的均产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都属于大宗农产品,天气等自然资源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很大。从表1中的全国和湖北5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来看,尽管总体上农作物平均产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波动较大。并且近6年5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基本上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和增长。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5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情况,根据统计资料,本文对5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进行计算(见表2)。如果某种农作物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表示该农作物在生产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反之小于1,表示该农作物在生产效率上不具有效率优势。数据显示,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特别是稻谷的效率优势指数;小麦的效率优势指数最低,没有超过0.8。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近7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而蔬菜和棉花的效率优势指数在近几年有一个明显的缩小趋势。 虽然粗略的平均产量和效率优势指数的分析,不足以全面地反映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情况,但是连续多年的对某一大类农作物平均产量和效率优势指数的比较和分析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总体上,湖北农产品还是在稻谷和油菜籽等传统优势农产品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但其效率优势并没有扩大,而在其他农作物上就不具备效率优势,并且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的效率弱势却在进一步拉大。 2.2主要农产品的成本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衡量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它是决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对农业税进行了减免,但是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很多(见图1)。 图1中数据显示,除棉花生产成本波动起伏外,从1999~2004年稻谷、小麦油菜籽3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但是2005年各种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有一个比较大的增加,超过了1999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用工费用增加,2005年每种农产品的每hm2均用工费用比上年增加都超过150元,如稻谷2004年用工费用为715.50元/每hm2,到了2005年增加到874.50元/每hm2,而棉花的每hm2均用工费用增加达到300元。另外各种农业物质投入增加,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较快,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知,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近年来湖北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逐步下降,市场经济效益也逐渐减少,这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主要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农产品的平均售价直接反映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状况。表3是对4种农产品50kg产品平均售价的比较。从表4中可以发现,从2000~2005年4种农产品的出售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近两年平均售价在下降。尽管对这四种农产品国家都会实行保护价收购,湖北的平均售价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湖北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低价格优势。但是结合上面的成本分析来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出售价格却下降,市场经济效益自然降低。 从以上对湖北几种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的分析来看,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势并不容乐观。生产效率上,仅有稻谷和油菜籽两种农产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成本在近两年也居高不下,同时农产品的售价却在近年有所下降,虽然保持着一定的低价优势,但市场经济效益明显降低。 2湖北省农产品竞争力低的因素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产品国内、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但是从湖北农业的地位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农产品品质差,良种选育重量轻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90年代中后期,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型农业逐渐向质量型农业转变。这就要求农产品不仅能够高产,还要高质。湖北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的育种选种上以高产量为目标,忽视了农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大宗农产品。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大宗农产品良种选育上,90%以上的农产品品种都是以高产为目标的。优质高产农产品缺乏,极大地削弱了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能依靠低价竞争,降低了经济效益。以油菜为例,湖北省地处长江流域,“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优势产区的中游,“双低”油菜籽的含油率一般为37%~39%,而加拿大的“双低”油菜籽含油率一般为41%~44%;关键是加拿大“双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小于20μmol/g,而湖北省“双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则在5%左右,硫甙含量在80~150μmol/g之间,远远高于加拿大的水平。除此之外,在良种的推广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良种推广缓慢,并且良种的更新速度也较慢。从农业发达国家来看良种更新一般为3~5年,而湖北的良种更新速度要远远慢于这个速率。品质差、更新速度慢,一方面使得农产品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又降低市场经济效益,极大地降低了湖北农产品的竞争力。 2.2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肥料利用率不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湖北省也不例外,尽管近几年湖北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明显的增长,从1999年的1363万kw·h,增加到2006年的2263万kw·h,7年时间增长了900万kw·h,但同湖南、安徽等比邻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也明显存在差距。表4反映了从2000~2006年湖北农业机械化水平程度。从数据资料来看,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机收面积显著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并且机耕面积、机械植保面积和机械铺膜面积近两年还有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必然会导致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从而降低农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肥料利用低下也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平均而言在湖北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10%~25%,钾肥的利用率为50%~60%,这些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发达国家的氮肥利用率能达到60%。化肥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流失的肥料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化肥深施和配方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而湖北2003年化肥深施面积为1474khm2,到2006年降低为1433khm2,而配方施肥面积也由2003年的4396khm2,降低到2006年的4082khm2。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湖北农业科技力量布局比较分散,导致农业常规应用技术升级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资料表明,目前湖北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曾经让农业辉煌的农业推广体系,如今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湖北于2003年进行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对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在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总人数由5.4万多人缩减到不足1万人,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不足以满足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在投入经费上,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的五级推广体系,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一般在县乡两级,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划拨上,县乡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很少,许多乡镇的农业推广机构还把仅有的这些经费的80%作为职工的工资,余留的20%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另外,有部分县乡政府“卸包袱”,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摆卖或被撤销,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更是难以为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转化率低,使得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广大农村得到普遍应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 2.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人员缺乏 湖北是个人口大省,总人口超过60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大约2600多万人。大部分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技术推广。诸多研究表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高,农业生产效率就高,接受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就强。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受教育年限,而根据湖北农调队的测算显示,2004年湖北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1年。到目前湖北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还不满8年,也就是说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达不到初中二年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农村人口不到60%,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这种情况与湖北作为教育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人次也比较少。 此外,农业科技人员偏少,专门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只有5000多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湖北全省只有农民科技人员7.5万多人,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不到4名的农民科技人员。如今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愈来愈大,农民的低素质和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无法有效保证农产品竞争力的人力支撑。 3以农业科技为依托,大力提升湖北农产品竞争力 3.1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 一是开发、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把传统农业逐步引向高效生态农业。扩大优质品种的规模和比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势品种和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稀产品。根据农业不同生态特点和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先进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配套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后加工、保鲜和贮藏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营养食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2加快农业机械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围绕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环保、节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吸取国内外一切成功经验,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适用不同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式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动配方施肥和深施肥技术,因地、因作物施肥,混合适用氮、磷、钾、有机肥,着力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流失率,确保土壤酸碱平衡。 3.3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贡献率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履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形成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推广形式,走行政组织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学研、技工贸、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大力开拓和发展农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生产因素的有效配置,增加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4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确保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人力支撑 确保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学校重新学习,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了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把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初探 摘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科学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预算工作为单位目标服务,为促进科学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加强预算执行与监督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以期推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关键词: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科研、开发、经营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的总体计划,是把一个单位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保证单位总体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管理过程[1],其核心是资金管理[2]。文章将以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为重点,分析探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作为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日臻成熟与完善[2]。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充分的双向沟通以及所有部门的参与,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能考评、追溯[3]。由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特点是以科学研究与科研应用开发为主,没有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活动,因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还较少,但是相关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持续不断。全面预算管理已被各种组织管理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4]。随着国家对部门预算编制与审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作为筹集、分配、运用、控制资金的依据,迫切需要科学事业单位从原来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财务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在保证公共服务的同时,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2全面预算管理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全面预算编制不够重视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编制认识不足,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认识不明确,普遍认为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积极参与的意识不强。对于一个单位而言,调动内部所有部门共同编制预算有一定的难度,普遍存在以应付态度完成预算编制的现象。 2.2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不够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目标性、指令性”的特点[5]。综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情况来看,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仅停留在财务成本支出、单位收入及科研支出等方面,没有涉及现金流量及资本性支出等预算内容[6]。对资金预算以外的资产,如固定资产并无有效的管理,导致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7]。 2.3预算编制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密 科学事业单位一般从事科研教学等研究性的工作,大多数属于社会公益性组织,其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只有国家财政在拨款上给予保障,科学事业单位才能真正履行好公益性职责。但由于各单位预算编制经验不足,财政部门审批预算时又往往会在单位预算基础上进行削减,导致最后确定的预算不能满足单位需要。这种主观上改变预算的做法,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决算编制都未能匹配,有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无法对应,挪占预算资金现象时有发生[7]。 2.4预算执行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财务预算审批程序[8]。很多事业单位常常会出现在年底为了达到预算目的而突击花钱的现象,这都是因为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导致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很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度不够,预算管理作用难以发挥,预算工作松散,执行比较随意。 2.5预算执行监督力度不大 一方面,由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缺少专业方面的人员,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进行全面监管;另一方面,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在预算项目结束后,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控制、考核评价,使得预算原有的职能弱化,预算执行时缺少约束力。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改变传统滞后的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和模式,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和控制的企业文化氛围[9],建立预算编制委员会,由单位的主管领导牵头,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编制[2],项目负责人、科技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与课题负责人积极配合,依据目标相关、政策相符、经济合理的原则编制课题预算,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10],确保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2加强预算执行与监督内部控制 以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财务资金进行全面控制、统一分配、集中统筹,全面执行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避免预算超支现象[6]。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综合控制,在保证财政资金完整安全的前提下,以部门预算管理为基础,综合分析各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含预算调整)与财务决算情况,通过平衡部门预算和单位经费的使用需求,进行内部二次预算,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度。另外,要建立预算计划与实际预算执行出现偏差预警制度,实时监控预算的全过程,及时修正预算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安全性与使用效益。 3.3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审批程序、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考核制度、预算绩效制度等,这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保障。既有利于规范财务预算管理活动,指导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并控制经济活动全过程,又有利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管理制度约束和监督、检查、考核有机结合,从而保证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单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11]。 3.4建立健全预算管理队伍 目前,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普遍由财务部门组织编制和监控执行,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但财务人员不能等同于预算编制人员。由于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更加全面、细致,需要更加专业人员的参与,因此,各单位应在财务人员的基础上,充分完善预算管理人才队伍,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预算的编制质量。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对预算实现实时控制,减轻预算管理人员负担,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效率。 作者:李雪芹 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铁路发展论文:关于内部审计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作用的思考 摘要:认为铁路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其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阐述了内部审计如何通过对各项重点任务的审计监督,促进跨越式发展目标实现。 关键词:铁路跨越式发展审计 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铁路运输的要求,铁道部党组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并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全路各级各部门、每一个职工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铁路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部门,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1、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所需资金筹集和使用过程的审计,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经济、安全和高效 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由国家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筹集。筹资过程及筹资结构是否合理,国家投入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筹集的资金是否得到安全、有效的使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这一监督的责任,首先要由全路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来履行。 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对财务部门提出的筹资方案应进行评价,对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成本是否经济,应提出审计意见;对筹资程序的合规、合法性,各筹资对象间是否公平竞争,是否有舞弊行为等,要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对筹资过程的评价和监督,保障所筹资金的结构合理、成本经济。 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要监督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是否用于路网建设和技术装备的采购,有无挪作它用。其次要监督对路网建设和技术装备采购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按工程进度、采购合同等适时拨付,是否有提前、超额或延迟拨款问题;是否有截留、挪用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问题;是否有虚列、挤列工程成本、虚报投资完成问题;是否有隐瞒、转移工程收入、工程结余等问题。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被合规、合法、安全、经济和高效的使用。 2、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行为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使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使运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实现和完成这样的目标和任务,必定要进行大量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在路网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对独立、超脱的内审部门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与评价。 2.1、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 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要重点审计建设项目的各项建设程序是否合规、合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审批权限是否合规,有无将工程化整为零、越权审批问题;初步设计单位的资质是否合规,初步设计的标准是否适用,资料是否准确、完整;概算编制是否合规,依据是否适用;资金来源是否正确、到位等等。通过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2、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 对建设项目招投标审计,主要针对标底的编制依据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投标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评标、定标是否合规、公平、公正,有无泄露标底、内定中标单位等舞弊行为。通过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监督,保障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公平、公正,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2.3、对建设施工阶段的审计 建设施工阶段审计主要针对施工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违反规定转包、分包工程问题,是否有使用不合格材料问题,是否按规定的工期、工序施工,有无违反规定缩短和延长工期问题;施工监理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资质,是否尽职尽责,有无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各工序是否有完整的签字手续等。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审计,保障工程施工科学、有序地进行,防止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2.4、工程预、决算审计 工程预、决算是内部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是建设资金支出的最后关口。内审部门首先要对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概算,有无高套定额等问题;竣工决算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有无虚列工程项目,概算调整是否符合规定的审批程序,各项清理工作是否全面,资产移交手续是否齐全,各种核销资料是否完备,工程结余处理是否恰当,有无隐瞒、截留基建收入等问题。进行工程预、决算审计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所需技术装备采购过程的审计,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资源,加快技术进步,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技术装备上的主要任务是: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我国铁路运输特点,使我国铁路线桥隧涵、通信信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 上述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势必伴随大量的机车车辆、通信信号、信息网络等技术设备的采购活动。这也是跨越式发展资金大量流出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重点监督采购活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对重要技术设备的采购是否严格按招投标程序进行,对供货方的技术能力、资信程度是否进行比较,产品的技术性能、质量是否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是否进行比质比价等。通过对采购过程的审计,保障各种技术设备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防止采购过程中舞弊行为的发生。 4、通过对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等过程的审计,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对既有运输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以使路网和技术装备达到最佳使用状态。为了实现铁路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首先要实现主辅分离。在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和实现主辅分离的过程中,也必须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 在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计是否有借机构撤并之机,侵吞、私分国有资产问题;是否有低价出售、变卖设备物资等问题。在主辅分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资产清查、资产划拨过程的审计,同时应重点监督在主辅分离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不利于铁路稳定的一些做法应及时反馈,以便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5、通过对运输收入和支出的全面审计,保证收入的完整和支出的合规、合法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第六项重点任务是创造运输经营的良好效益。提高运输经营效益,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市场,提升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另一方面要强化铁路运输经营管理,严格控制运输支出。铁路内部审计在监督运输收入和支出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铁路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运输收入和成本支出的审计监督力度。 铁路内部审计应适时根据运输收入管理体制的转变,调整运输收入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应重点对运输收入的完整性进行审计。一是重点审计有无截留、隐瞒运输收入、杂费收入等问题,二是重点审计有无少收、漏收各项收入的问题,三是重点审计收入结缴是否及时,有无迟缴和滞留运输收入问题。通过对运输收入各环节的审计,保障运输收入的完整和及时,防止运输收入的流失。 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现行的成本管理体制也要进行调整;严格控制支出,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铁路内部审计应加大对成本费用支出的审计力度。对铁路运输成本费用的审计,首先应重点审计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实行成本费用责任制。其次是审计各项成本费用定额、开支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随着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随着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原有的一些费用定额、开支标准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第三应重点对各种设备材料的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加强对废旧设备物资处置过程的审计监督力度,防止处置过程中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除了上述重点审计内容外,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及其他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应进行全面审计,防止跑、冒、滴、漏及挤列成本费用问题的发生。 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要: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它对于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外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意义重大。文章在综合对比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对未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物流;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集装箱运输就是把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装入集装箱这种大容器内,再用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载运的一种运输形式,主要用于件杂货的运输。利用集装箱运输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节省了货物的包装和仓库费用,减少了货损货差;其次,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了装卸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者,利用集装箱运输,中途更换车船时,不必把货物取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周转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多式联运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1.1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后来相继传到美国、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如今,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际贸易的最优运输方式。发达国家件杂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已超过80%,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也上升到20%~40%。如美国部分铁路公司已经达到49% 、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也基本上把全部适箱货物都纳入集装箱运输。近年来,虽然日本铁路货运不断萎缩,但集装箱运输却快速发展,已占货运量的33%。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1)非常重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2)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城市物流中心、港口集疏运系统相结合;(3)开行集装箱运输直达班列;(4)多式联运发达等。 1.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铁路集装箱货物发送量1 411.5万TEU,发送吨为26 644.2万吨,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运输货源不断增加,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外,小机械、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成为集装箱运输的来源;箱型不断更新,目前除了拥有1吨、5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国际通用箱外,近年来开发的20英尺弧形罐式、台架箱和50英尺双层汽车箱等专用集装箱,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散装水泥、汽车等特种货物。另外,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也逐渐得到推广;调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集装箱运输通道,开行直达列车,在多式联运及大陆桥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00~2004年,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而公路高达23.0%,海运15.6%。同时,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从44.7%增长到了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6%跌到了13.1%。与国外集装箱运输相比,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仅为300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量的3%,大量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些数字与铁路在中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铁路集装箱在现代物流中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办理站过多、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是集装箱办理站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目前集装箱办理站过多且效率低。全路实际办理集装箱业务的车站有1 600多个,部分办理站间的距离仅10余公里。大部分办理站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处于“散、乱、小”的局面。而且,办理站布局集中,必然会导致站与站之间争夺箱源,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状况下,不利于运输组织,由于货源、箱源分散,致使集结时间过长,难以组织班列运输,加大了集装箱周转时间,影响了运输效率,极不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我国集装箱结构单一,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空缺,标准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专用集装箱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高质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要。 装卸设备落后。目前,国内集装箱龙门吊多为80年代、90年代的产品,设备比较陈旧,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化集装箱场站的装卸要求,适应性差,造成装卸效率低、箱损严重。 另外,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 2.3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TMIS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单证处理仍沿用传统的办法传递。另外,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协调信息网也未联通,全程服务较难,只有一小部分的集装箱适箱货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 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它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对实现高效的、“门到门”的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货主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 2.4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多式联运是一种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它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多式联运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货差,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且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我国的多式联运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缺乏配合与协作运作;另外基础设施薄弱,计算机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换不畅通,单证流转慢也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瓶颈。 2.5服务质量水平低 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较低的服务水平是其货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货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其二,运输时间长;其三,订箱难,订箱等待时间长;其四,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因此无法知道货物何时到达。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货源,必须从以上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铁路只有提供定时可靠的服务,潜在的货源才会选择铁路运输。 2.6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不足3%,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或零担的方式运输。铁路集装箱化率还不到20%,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中,绝大多数适箱货物都是在港口地区拆装箱,以散货的形式在港口和内陆之间进行集疏运。显然,这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局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铁路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 3.1调整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加快铁路中心站建设 集装箱办理站要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它的布局应以经济区域的发展为基点,以铁路运输组织的顺畅程度为要素,适当考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因素。 根据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 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形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全国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位于上海和昆明的中心站已经建成,剩余的16个将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48 个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陆路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形成区域性集装箱运输中心;对现有的办理站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 个集装箱代办站。届时将形成功能强大且相互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使我国集装箱办理站顺应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提高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投入,尽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改变过去集装箱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拥有1吨、5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和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6.2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专用集装箱品种极大丰富,标准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 其次,铁路部门在2005年,利用亚行贷款购置了34台集装箱正面吊,引进了武汉工程机械厂研制的新型集装箱轨道式龙门吊,这一批大型装卸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铁路集装箱场站的装备状况,也为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装备、减少作业损坏创造了条件。铁路还购置安装了10台大型安全检查仪,为确保集装箱装卸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手段。 另外,为增加集装箱专用平车的保有量,“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公里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8 971辆,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 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3.3与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多式联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铁路运输只有和海上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多式联运只有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的同时,铁路才能取得自身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铁路集装箱要在多式联运中,开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4完善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服务体系 铁路集装箱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货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首先,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对集装箱进行实时追踪和管理,随时掌握集装箱的动态,加强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监控,为货主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 其次,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尽量缩短配箱时间和运输时间。这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再次,组织集装箱运输班列,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才能使货主不必担心无法赶上目的地的最后期限(如船期)。 最后,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为货主着想,为货主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后,铁路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它还将面临与其它国家运输企业之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繁荣。 铁路发展论文:加入WTO后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结合在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经历,阐述了我国加入WT0以后,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受到的冲击以及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指出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要适应国际通用规则,加速与国际建筑承包的市场接轨。 关键词:铁路建设 监理行业 1 前言 我国加入WTO后,已融入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建设监理属于咨询设计的范围,而工程设计咨询业属于服务业,因此,建设监理属于WTO组织管理和规定调整范围。随着外国业主对华投资项目、我国向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贷款项目、国内企业对外承包项目和劳务合作输出项目的日益增多,铁路建筑企业逐渐从国内原来本行业单一、封闭式的自我竞争转向跨行业、全方位、开放式的自由竞争,拓宽了建筑领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求国内铁路建筑企业必须与国际承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通用规则运作。特别是一些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往往要求施工企业执行FIDIC土木合同条件,且所承包的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这无疑给深化铁路建筑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铁路建筑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机遇,但也对国内铁路监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故加入WTO以后,如何调整管理方式,如何根据国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重新定位,是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型土木工程,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国际招投标项目。公路全长108km,包括大中桥7座、涵洞248座、路基土石方工程、混凝土路面工程、路基防护与排水工程等项目。业主是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因投资较大,业主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精选了一家英国工程监理公司,并以合同方式全权委托监理任务。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第二工程处和天津大港油田联合竞标,优势互补,一举中标。这样由业主、监理、承包商组成了相互制约而又各自独立的实施项目的整体。该项目按国际惯例实施工程监理制,执行FIDIC土木合同条件。实践证明:该合同条款把技术、经济、法律三者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公正、严密和双方保险的特点,因而在国际招投标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加入WTO后国内铁路监理行业受到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铁路建筑项目必将是国外业主感兴趣的投资领域,国外工程监理公司凭借良好的国际信誉、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优质的服务与国内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形成了共同竞争的市场局面,在繁荣国内建筑业的同时,也给铁路的建设监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建设体制和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在铁路建设监理的组织、推广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体、科学、规范化的监理方法、手段和实施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铁路建筑领域的向前发展,更不利于按照国际运行机制和惯例来开展工作。因此,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必将在以下方面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2.1 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加入WTO后,铁路监理公司原来独霸一方的市场经营格局会受到剧烈冲击。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铁路监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在组织形式上,国外是专业的工程监理公司,是高级监理工程师的组合,而我国是综合性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是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组合,造成铁路监理公司负担重,运行成本高,导致提供的监理服务质量竞争力不强;在业务范围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提供的是技术设计、施工监控、管理和咨询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其重心在市场需求和服务上,基本能做到让承包商无可挑剔,而我国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目前主要提供的是施工质量控制,导致满足市场业主需求的综合能力不强;在应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采用最新的管理和检测技术对承包项目全方位监控,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我国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在新技术方面投入少,监控手段和设备落后,导致竞争能力不强;在市场运作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有进行长期国际市场竞争和项目组织的经验,而我国铁路监理公司则刚刚准备进入国际市场,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和项目组织的经验,导致国际市场竞争经验不足和项目组织实施竞争能力不强。 2.2 对国内铁路监理人才资源的冲击; 目前,由于国内铁路监理行业存在监理工作不规范以及监理酬金偏低等问题,铁路监理公司难以留住有各种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铁路监理人员的组成呈现两极分化:一些是从施工单位退下来年龄偏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但知识老化,且理论较欠缺;另一些是刚从各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差,这些人员虽经培训、考试,持证上岗,但仍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更加严重的是一些素质低的监理人员利用工作之便,敲诈勒索承包商,极大地损害了国内铁路监理行业的声誉。 国外工程监理公司凭借先进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行机制、尖端的科学技术、广泛的国际监理市场、优厚的报酬以及福利待遇等,必将对国内的铁路监理人才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加入WTO,客观上国外监理公司必将形成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产生较大的离心力;主观上国外监理公司为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必然会借助其技术力量,积极吸引国内优秀的铁路监理人才加盟其公司,这样国内优秀的铁路监理人才会出现向国外监理公司流动的趋势。 2.3 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的冲击; 当前,一些监理公司不具备从事铁路建设监理工作资格。虽然有资格等级证书和营业执照,但没有固定的职员,有了监理任务就临时凑几个人,任务完成后就解散人员,根本谈不上规范化开展监理工作。另有一些监理公司是政府部门的下属企业,还有些监理公司和政府质检部门混为一谈,或者建筑公司自己又设立了监理公司,自己干活自己监理,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极大地扰乱了铁路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阻碍了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更经不起国外监理公司的巨大冲击。因此,必须对相应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我国铁路监理事业跟上国际发展方向。 3 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改革趋势 工程监理制是国际上最先进、最科学、最流行的施工管理方法之一。对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的亲身实践证明,全方位地实施工程监理制可有效地保证质量和工期,减少不合理的额外支出,避免过多的合同纠纷,确保工程计划和合同的顺利实行,对业主和承包商双方都有利。工程监理制对国际性招投标建筑承包项目尤为重要。 3.1 国外监理公司的组织机构; 国外监理公司的组织机构比较灵活,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来确定。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的监理组织机构是:项目总监1人(英国人),下设驻地道路监理代表1人,管辖路基结构监理6人(包含土石方监理3人、路面施工监理2人)、测量监理2人、试验监理3人(包含实验室1座)、材料监理1人、计量监理1人;又下设驻地桥涵监理代表1人,管辖桥涵结构监理3人(包括模板监理1人、钢筋监理1人、混凝土监理1人)、测量监理1人、试验监理2人(包含实验室1座)、材料监理1人、计量监理1人,还有部分临时雇员、交通车辆和机具设备等。机构没置合理,人员精明强干,工作效率高。 3.2 国外监理工作的监控依据; 对于国际性承包项日,监理工程师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控制业主投资,总是千方百计地约束承包商的工作行为。常用的监控依据主要有3个方面。 (1)依据合同文本及条款。监理工程师约束承包商最关键的依据是招标文件中的有关要求、FIDIC合同条款、签定的合同文本、招标国家的有关法律条例(如是否遵守劳动法等)。对于不认真履行合同的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将向业主建议予以罚款、部分解除合同,有时甚至全部解除合同。 (2)依据设计图纸和规范。招标项日的设计图纸、招标国家的技术标准、定额及规范、国际通用规则、变更指令、会议纪要等都是监理工程师监控的主要依据。对于达不到质量、工期要求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将勒令承包商予以整顿甚至停工。 (3)依据业主的主观态度。业主的主观态度也是监理工程师质量监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对于业主不认可的地方,监理工程师应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承包商利益的前提下,满足业主的要求。作为承包商要切记:严格遵守合同,据理力争,一切工作尽量使监理工程师满意,使业主满意。 3.3 国外监理工程师的职权范围; 国际项目的监理工程师除了业主以外,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以便牢固地控制承包商,以防止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而给业主项目的整体利益带来损害。对于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来说,监理工程师的主要权利有以下18个方面。 (1)解释合同文本。有权对于合同中含糊不清的地方予以澄清,前后互不一致的地方予以调整。 (2)审核分包商的总体实力。承包商向外分包的部分项目,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审核,确认分包商具有施工能力,方予通过。 (3)向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坐标方位、里程、控制桩、水准点及有关资料。 (4)承包商所授权的法人代表、重要雇员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否则一切活动均被视为无效。 (5)给承包商提供设计图纸,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有权签发变更设计指令。 (6)审核承包商的月份、季度施工计划,有权命令计划中某些工程开工或给予调整。 (7)掌握和评价承包商的工程进度,有权指令工程暂停,或者申请业主延长工期。 (8)有权确定合同文本中暂定项目(没有单价项目)的工程价款。 (9)核实承包商的月份验工清单,签发付款结算凭证,证实工程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 (10)监督或检查承包商的施工工艺过程及结构尺寸、质量、数量是否满足合同及规范要求。 (11)检查承包商用于工程项目的原材料、大宗料及机具、设备的来源和质量。 (12)定期审核承包商的项目资金周转及费用使用情况。 (13)核实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要求、证据、计算数据是否成立,有权予以批准或否决。 (14)发现承包商出现质量问题,有权勒令其停工,并监督其返工。 (15)定期召集业主、承包商、监理人员三方联席例会,并出具会议纪要、简报、备忘录等文件,以指导下步施工。 (16)在业主和承包商发生纠纷,以至诉讼、仲裁时,监理人员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17)根据合同文本、技术规范、FIDIC条件的要求,检查和验收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情况,并签署检查凭证。 (18)审核承包商的各种原始施工资料、质量统计资料、工程计量清单和竣工图纸。 若有以下情况之一,监理工程师即有权对承包商予以停工。 (1)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动业主提供的图纸。 (2)分包商的资质未经审核即进行施工。 (3)使用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材料,或在施工中擅自替换、变更材料。 (4)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通知承包商改正,但承包商拒不改正或改进不力。 (5)承包商隐瞒质量事故,拒不上报,继续施工。 但应注意的是:停工后的处理措施必须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监理工程师未下复工令绝不可复工。由上述情况引起的经济损失由承包商负责。 3.4 国外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方法; 国际承包项目业主精心地招标,挑选信誉好、效率高、经验丰富的监理公司。监理公司则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工程技术复杂程度、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系统性的质量监督和检查程序,指令中标的承包商必须遵守这一监理程序,履行检查和验收手续。FIDIC条款第38.1条规定:“没有工程师的批准,任何工程不得覆盖或掩蔽,承包人应保证工程有充分的机会对将会予以覆盖或掩蔽的任何工程进行检查和测量。”必须注意: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签证,未经检查认可的项目决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否则监理工程师不予验工计价,或者对其质量有疑义时,甚至勒令承包商拆除返工,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每一道工序在施工前,必须提前填写工序施工申请单,一般提前3天送到监理工程师手中。国外监理工程师主要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以下6种。 (1)现场监督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检查正在进行的施工工序。目的是防止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隐患和事故苗头,以尽早地发现质量问题,并帮助承包商现场解决。一般是路基结构监理工程师、桥涵结构监理工程师、材料监理工程师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检查,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桥涵结构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前要检查模板的支护质量、钢筋的绑扎质量;施工过程中,要监督混凝土的灌注质量,自始至终守在现场;混凝土施工完毕,要在工序施工申请单上签字,作为验工计价的原始凭证。 (2)实地测量法。监理工程师实地测量检查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公路几何要素(曲线偏角等)、里程、坐标方位和桥涵结构物的几何尺寸、控制轴线、水准点完全符合合同、图纸和规范要求的精度等级,以避免施工完毕出现错误。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检查方法。 承包商每次申请施工下道工序之前,测量监理工程师总是要实地反复核对公路、桥涵的里程、坐标方位、轴线、水准点,以保证承包项目的各部结构尺寸准确无误。 (3)随机抽样法。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材料,分为进场前检查和堆料场检查;二是检查结构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执行者主要是材料监理工程师,对进场前的材料(如路基填料)进行取样和堆料场堆放的水泥、砂、碎石、卵石、块石、片石、钢材、沥青及半成品、成品等用于工程的所有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以便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消灭在材料源和工程施工的最初阶段。另外,还包括用回弹仪、内窥镜等仪器抽查混凝土的强度是否达到设计等级等。 (4)试验检查法。这种检查是对公路路基面密实度的试验检查、桥涵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检查、对施工工艺过程的试验检查(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预加应力)、原材料、混合料的试验和检查等。试验检查法有的是在工地实验室检查,有的是在专门的驻地实验室进行。如:试验监理工程师要作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水质鉴定化验、砂和卵石级配试验、钢材力学性能试验等,并用核子密度仪对路基土石方碾压的密实度、含水率等技术指标进行打点检查。试验不合格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将责令承包商予以改正或返工。 (5)验收检查法。该法是对公路施工的单个分单位工程、桥涵单个构件或者桥涵结构物的某一独立部分进行检查验收。由驻地道路监理工程师、桥涵监理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个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承包商检查,对于确认合格的工程项目则履行签证手续,填写分部工程或分单位工程验收检查表,1式3份,承包商要存档保留1份,据此由计量监理工程师给予签发月份、季度工作量完成清单,作为业主付款的原始凭证,以便承包商验工。 (6)签发指令法。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某些质量问题,驻地监理工程师代表会立即签发限期整改的有关通知书、会议纪要、备忘录、简报等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文件,提请承包商注意或改正,对于不遵守合同、拒不改正的承包商,监理工程师有权予以罚款或者停工,直到上报申请业主确认承包商违约,给予取消合同为止。 综上所述,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应该在这些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改革,以最低限度地减少入世后国外监理公司带来的冲击,加大自身创新的力度,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跟上国际发展趋势。 4 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加入WTO后,为打破制约我国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改革步伐,需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应通过进一步的宏观调控,扶持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鼓励设立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另一方面,又要对铁路监理公司的设立严格把关,并给予积极引导、监督,确保铁路监理公司的“质量”。 (2)转变观念,提高业主的认识,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认识,把铁路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工作从政府质检部门彻底地转交给专业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进行管理。 (3)加强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的自身建设,要按国际惯例高标准,严要求,向国际化工程监理公司方向发展。 (4)组织学习国外通行的监理监控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方法,必要的软件可以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以不断完善检测技术。 (5)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干的铁路建设监理带头人,使之具备最新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才能,并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以促进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跟上世界潮流。 (6)尽快组建若干家大型的“铁路建设监理集团公司”,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经营战略方式,以增强竞争力,来适应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竞争需要。 (7)无论多大的铁路工程项目,都要通过招投标的竞争方式,来选择有实力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以确保国家投资项目的整体质量,并使铁路建设监理行业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8)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铁路建设监理制的科学理论依据,完善铁路建设监理的各项法规, 不断地加强宣传和推广,总结经验,积累教训。 5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铁路建筑企业IS09000系列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这有利十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其实,建设监理制作为国际惯例,在西方国家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已被国际建筑承包市场普遍认可和采用。通过在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经历,深深体会到监理工程师对于控制工程质量、工期、投资、对外协调以及提高承包商的整体施工管理水平、维护承包商和业主的合法权益都有明显的成效。其高科技的管理手段、高效率的工作作风、高素质的监理人才是当前国内铁路监理公司无法与之相比的。国外监理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借鉴。总而言之,大力推行铁路建设监理制是深化国内铁路建筑承包市场快速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速铁路建筑企业走向国际竞争市场并与其接轨的迫切需要,具有无限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对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 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有效需求、加速物流专业人才流动,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京津冀地区 物流 铁道部的《中长期铁路规划》中提出,在2020年我国铁路还将建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个区域总长2000多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再加上一万公里的客运专线,我国铁路运输将基本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随着石太、京石、京沪客运专线的建设,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库存周转率,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一、提升区域内的物流效率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可以预见,货运铁路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影响下以及剥离或部分剥离客运后,速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输送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安全性将会进一步得到保障,使铁路在大宗、长运距货物运输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其建成必将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体现物流时间效应。同时铁路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加之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较高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正点率,实现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准时性,必将提高货物运输安全性,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等现象,提高客户满意度,对于铁路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带动北河物流的发展,从而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区域内物流有效需求 高速铁路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北省的物流成本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成本,这已经成为河北,甚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铁路提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物流技术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改过去重生产轻物流思想,在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无缝衔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铁路提速除了使物流效率提升,信息传递加快,各个环节更加准确及时之外,更重要的是促使物流服务供应商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促使货主企业将物流职能从企业生成经营中剥离出来,挖掘物流需求,使其转化为现实有效的物流需求,一改目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自建车队,自己配送,物流设备使用率低,不专业的操作造成货物破损,递送延误的现象,让物流服务提供商专业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鼓励、引导生产型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为新型物流服务产品提供发展空间。 三、加速区域内物流专业人才流动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使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些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办物流专业,在国内招生、教育的层次也在提高,以往,院校培养的大多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的招收和培养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有的企业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但人才多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高速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亦可在此城工作却在彼城居住,人力资源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可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 四、加强区域物流合作,促进京津冀经济圈共同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物流的要求除了物流效率要高,信息传递要快,各个环节要准确及时之外,还有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的要求,要求提供区域物流配送服务,即外包一个地区的全部物流业务。目前,全国性业务的名牌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大多是区域性的,以河北中储物流中心的几家大客户为例,TCL集团把全国分成了17个销售区域,海尔集团分成42个区域,新飞集团分成57个区域,这种营销模式相应要求物流企业提供区域服务,发展区域物流。高速铁路的建成,一方面由于其输送能力大这一技术优势可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速度之快有利于人力资源、物质、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在京津冀经济圈内的流动,形成资源互补,同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的共同繁荣。 五、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特别是河北城市工业的发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分工合作的水平,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石家庄、廊坊、唐山、保定等虽然经济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但总体说来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其地理与交通的区位优势,加之铁路提速,运能增加,同时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辐射中原的商品集散基地,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形成该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亮点,形成相对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河北各城市的竞争能力,吸引扩大利用外资。 交通运输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将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同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良好时机,定会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成为拉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要: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它对于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外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意义重大。文章在综合对比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对未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物流;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集装箱运输就是把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装入集装箱这种大容器内,再用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载运的一种运输形式,主要用于件杂货的运输。利用集装箱运输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节省了货物的包装和仓库费用,减少了货损货差;其次,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了装卸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者,利用集装箱运输,中途更换车船时,不必把货物取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周转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多式联运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1.1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后来相继传到美国、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如今,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际贸易的最优运输方式。发达国家件杂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已超过80%,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也上升到20%~40%。如美国部分铁路公司已经达到49% 、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也基本上把全部适箱货物都纳入集装箱运输。近年来,虽然日本铁路货运不断萎缩,但集装箱运输却快速发展,已占货运量的33%。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1)非常重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2)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城市物流中心、港口集疏运系统相结合;(3)开行集装箱运输直达班列;(4)多式联运发达等。 1.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铁路集装箱货物发送量1 411.5万TEU,发送吨为26 644.2万吨,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运输货源不断增加,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外,小机械、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成为集装箱运输的来源;箱型不断更新,目前除了拥有1吨、5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国际通用箱外,近年来开发的20英尺弧形罐式、台架箱和50英尺双层汽车箱等专用集装箱,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散装水泥、汽车等特种货物。另外,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也逐渐得到推广;调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集装箱运输通道,开行直达列车,在多式联运及大陆桥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00~2004年,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而公路高达23.0%,海运15.6%。同时,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从44.7%增长到了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6%跌到了13.1%。与国外集装箱运输相比,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仅为300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量的3%,大量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些数字与铁路在中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铁路集装箱在现代物流中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办理站过多、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是集装箱办理站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目前集装箱办理站过多且效率低。全路实际办理集装箱业务的车站有1 600多个,部分办理站间的距离仅10余公里。大部分办理站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处于“散、乱、小”的局面。而且,办理站布局集中,必然会导致站与站之间争夺箱源,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状况下,不利于运输组织,由于货源、箱源分散,致使集结时间过长,难以组织班列运输,加大了集装箱周转时间,影响了运输效率,极不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我国集装箱结构单一,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空缺,标准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专用集装箱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高质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要。 装卸设备落后。目前,国内集装箱龙门吊多为80年代、90年代的产品,设备比较陈旧,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化集装箱场站的装卸要求,适应性差,造成装卸效率低、箱损严重。 另外,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 2.3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TMIS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单证处理仍沿用传统的办法传递。另外,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协调信息网也未联通,全程服务较难,只有一小部分的集装箱适箱货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 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它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对实现高效的、“门到门”的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货主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 2.4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多式联运是一种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它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多式联运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货差,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且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我国的多式联运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缺乏配合与协作运作;另外基础设施薄弱,计算机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换不畅通,单证流转慢也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瓶颈。 2.5服务质量水平低 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较低的服务水平是其货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货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其二,运输时间长;其三,订箱难,订箱等待时间长;其四,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因此无法知道货物何时到达。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货源,必须从以上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铁路只有提供定时可靠的服务,潜在的货源才会选择铁路运输。 2.6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不足3%,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或零担的方式运输。铁路集装箱化率还不到20%,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中,绝大多数适箱货物都是在港口地区拆装箱,以散货的形式在港口和内陆之间进行集疏运。显然,这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局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铁路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 3.1调整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加快铁路中心站建设 集装箱办理站要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它的布局应以经济区域的发展为基点,以铁路运输组织的顺畅程度为要素,适当考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因素。 根据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 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形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全国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位于上海和昆明的中心站已经建成,剩余的16个将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48 个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陆路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形成区域性集装箱运输中心;对现有的办理站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 个集装箱代办站。届时将形成功能强大且相互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使我国集装箱办理站顺应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提高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投入,尽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改变过去集装箱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拥有1吨、5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和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6.2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专用集装箱品种极大丰富,标准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 其次,铁路部门在2005年,利用亚行贷款购置了34台集装箱正面吊,引进了武汉工程机械厂研制的新型集装箱轨道式龙门吊,这一批大型装卸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铁路集装箱场站的装备状况,也为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装备、减少作业损坏创造了条件。铁路还购置安装了10台大型安全检查仪,为确保集装箱装卸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手段。 另外,为增加集装箱专用平车的保有量,“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公里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8 971辆,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 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3.3与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多式联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铁路运输只有和海上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多式联运只有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的同时,铁路才能取得自身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铁路集装箱要在多式联运中,开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4完善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服务体系 铁路集装箱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货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首先,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对集装箱进行实时追踪和管理,随时掌握集装箱的动态,加强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监控,为货主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 其次,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尽量缩短配箱时间和运输时间。这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再次,组织集装箱运输班列,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才能使货主不必担心无法赶上目的地的最后期限(如船期)。 最后,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为货主着想,为货主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后,铁路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它还将面临与其它国家运输企业之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繁荣。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对策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