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创设更加具有融合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项目,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协同化培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学以致用的素质进行开发和培养,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求淡化智力教育、应试教育的导向,要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不能单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和教学管理的对象,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加强教学设计与组织工作,让教学项目更具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征,然后在教师的因势利导和科学评价下,对学生的信息化素质、知识应用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内涵、目的与意义 1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内涵 基于系统论的相关观点,一切事物以及发生的过程当中,各类因素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系统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延伸,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教育需求在不断增长,促进了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和创新发展[2]。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内涵,不仅是强调两门课程内容上的表面整合,还应当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堂形态等要素上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教学的大系统、大生态,促进课程教学资源和授课模式的深度变革。 2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不是为了单纯地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双向融合,对两门课程中的各项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和优化,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丰富教学资源。其次,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可以将单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推向综合改革、整体改革的高度,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信息化。再次,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贴近当前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落后观念,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3]。 二、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 1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深度融合中,教育理念会决定行为取向,所以只有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才会有良好的教改行为和教学结果。在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树立教育大数据观念,让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回归自身的价值、规律。具体来说,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应当单纯强调“技术”传授,还应当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成为学生日后学习与生活的有效辅助手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更是不能浮于表面,也不能过于封闭,要在相对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下,更加强调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深度融合,既要强调课程教育资源之间的整合,也不能将简单事情复杂化,影响学生主体在课堂上自由、充分、全面的发挥;既要有教育的大局思维、整体思维,也要有微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案。 2素养为本,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更加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类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在各个领域的实践运用也越来越多,所以学生信息化素质的培养也更加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应当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在课程深度融合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协作技能以及德育情感等进行积极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在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不要单纯依靠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而是要多关注学生在深度融合教学活动中所涌现出的积极因素,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丰富全体学生的实践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思考、学习和自我反思,进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3以课程和教学为主渠道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主要是依赖课程和课堂教学这种渠道,这也是学校教育需要承担的基本任务。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模式和方法,各个课程多是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是相对缺失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思路,能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上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基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冲突,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应当立足于信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身,以两个学科的课程和教学为主要实施渠道,分别制定“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两门课程“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教学价值和功能,将信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更多融合、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知,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而在综合性、融合性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更加高效的学习和求知。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学组织和引导作用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无疑需要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责,因为教师是深度融合教学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调控者,所以对深度融合教学的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同时对学科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授课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能够在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具备更加宽广的教学视野,在选择教学案例、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多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向靠拢,引导学生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生活实践问题。此外,在制定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案时,两个学科的教师要多加强协调与沟通,多分享成功的深度融合教学经验与技能,共同制定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以及授课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深度融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阻力,确保深度融合教学的高效性。 三、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有效教学策略 1构建数字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来说,目前已经进入多媒体和超媒体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对纸质教材和实践教材的有效补充。同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加突出实践和应用,这就为构建数字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时,可以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随时、随地、随需”的优势,构建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授课项目,让学生在网络终端也可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英雄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实现与小学信息技术中“认识多媒体”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师一方面可以提前制作一些数字化的教学素材,通过多种多媒体形式展示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英雄人物事迹,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进行“多媒体”采访,明确采访的目的、时间、地点、内容、工具等,并最终制作出多媒体材料进行集体展示,最终在学生中间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实践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2变革信息技术传统授课模式,深化学生实践体验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主要是进行知识的灌输或单向示范,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实践应用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反思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此,在开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中,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内容为载体,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项目,变革传统的授课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参与性强、趣味浓厚的游戏教学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在游戏中做到“教学做合一”,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会更加显著。例如,在“制作表格”的课程教学中,就可以与“家庭用电情况调查”实践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开展家庭节能知识积累的游戏竞赛活动,让每个小组将掌握的家庭节约用电的技巧,都通过电子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现,最先完成实践任务的小组代表,闯关成功,获取一定的奖励。如此一来,借助游戏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过程会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开放和快乐,使得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情感很容易得到保持,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投入程度。同时,借助游戏教学活动以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内容整合,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进而增强了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使其更好地贴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实践能力,进而达到更加高效的学习效果。 3整合资源,建设数字化的融合资源体系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资源的融合意识、创新意识,还必须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这是因为一个精彩的教学项目,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尤其是对于新课的导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下足功夫,一个跨学科的融合教学项目,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或统领作用,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往往也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自律意识还相对较弱,贪玩是很多学生的天性,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很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没有完全收回来,学习心态过于放松反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导入,则可以让学生尽快实现学习心态上的调整,以更加饱满的学习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环节当中,并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保护家乡环境”与“创建演示文稿”的融合教学中,教师不妨先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多媒体情境:让学生观看河流污染造成的鱼类死亡等视频,先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被破坏的严重后果,然后组织家乡河流生态探察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对家乡河流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和建议,对于实践过程和实践收获最终通过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融合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4优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一个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教学促进作用也常常是多方面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融合教学项目中来,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减少在“融合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同时,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实践欲会得到更好的激发,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学习活动中收获更多的快乐感、成就感。例如,在“远离火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火灾演习”等实践教育活动时的时间和空间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教学内容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和融合,如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火情使用不同的灭火方法,并尝试制作Flash动画,将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形象化、趣味化的展现,进而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融合意识,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反思与探索,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持续性的优化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伟.利用信息技术开辟综合实践活动课新领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7):125—126. [2]张少华.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0):37—39. [3]孟凡伟,杨开山.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166. 作者:林青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一、关于工匠精神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是人类确证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重要方式。工匠精神内涵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在劳动过程中将自己的目的、精力、情感、智慧、意志等全身心投入劳动过程中,把劳动视为自身生命的展现过程,通过劳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身解放、自我创造与精神享受相统一,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生产时代异化劳动对劳动者精神和肉体上的束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工匠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工匠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道技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劳动实践中。不论是历史上的世界级工匠大师(鲁班、沈括、蔡伦等),还是在历史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物质文明成果(瓷器、丝绸、家具、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还是《庄子》中描写的庖丁解牛、老汉粘蝉等故事,都表明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有着工匠精神的传统基因。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中华优秀传统工匠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三)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精神支柱。我国因强大的制造能力而享誉“世界工厂”称号,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处于中低端,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不多。制造强国的建立,民族品牌的创立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而目前我国每年存在高达上千万的高级技工缺口,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培养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树”之“人”是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职业本科院校不同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和目标相契合,当前,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向应用型转变,积极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换言之,职业本科院校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怀、创新精神、职业品质、品格毅力等,为学生步入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在提升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教育、文化传承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一)国家层面:工匠精神体现为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富强是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一,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目标。一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基本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要显现出比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首要就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尽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发展中仍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矛盾和问题,最终还需要靠发展得以解决。实现经济上的富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要求。第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证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经历了产业空心化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使各国认识到“回归实体”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国重塑制造业如德国“工业4.0”计划、英国“工业2050”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做强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立足自身实际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应对未来风险挑战的战略选择。第三,工匠精神蕴含的创新精神是制造业发展的灵魂。工匠精神强调专注、坚持、执着甚至痴迷但并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相反,工匠精神是在传承原有技术基础上通过持之以恒、不断钻研、精益求精,对产品和技术存在的缺陷不断进行改良和革新,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当前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品质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使企业增强质量意识,有助于做强做大制造业。 (二)社会层面:工匠精神体现为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其中,公正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而法治是实现公正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市场上一些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不正当竞争行为频发,如在生产领域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粗制烂造产品不时出现,在销售环节虚假宣传、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公平现象违背了市场经济中以产品品质为核心竞争力的原则。在此背景下,不断完善市场领域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不良竞争行为,让高品质产品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让注重产品品质、追求卓越的企业在市场上有更大发展空间。因此,工匠精神培育内在要求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三)公民层面:工匠精神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对于公民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人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也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第一,工匠精神内涵着一种家国情怀。劳动者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不懈奋斗,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体现出一种乐于奉献、报效国家使命担当精神。综观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人物事迹,许多工匠在某一领域实现的技术突破都是在国外技术封锁境况下倒逼出来的,他们正是在强烈的爱国之情驱动下,持之以恒,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才取得了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第二,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敬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之一。敬业是建立在对职业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对职业工作怀有一种敬畏之心,不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一种境界。体现为一种全身心投入、认真负责的精神状态。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种执着专一、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精神,无疑不是勤奋踏实、认真负责、专注投入、尽职尽责敬业精神的体现。第三,工匠精神是一种诚信精神。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工匠精神是一种以产品的质量为导向的价值观,从业者从原材料的选择、加工、整个生产流程、工艺设计、销售等环节都对消费者高度负责,追求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价值理念的体现。第四,工匠精神是一种友善精神。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劳动者全身心的将自己的情感、目的、智慧、能力、思想等全身心投入到劳动过程中,充分体现劳动的自觉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使劳动者获得精神升华和本质确证,体验劳动的意义和生命价值,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有利于消解劳工矛盾,提升劳动者的精神价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职业本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应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敬业奉献的责任意识和坚守底线的职业信念。二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提高每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知识教育、技能培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 (二)提升文化涵养,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氛围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识劳动的本原性价值,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价值信仰,改变“士尊贵、工卑贱”等封建职业等级观念,扭转漠视劳动的错误观念,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鼓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一是全社会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深入挖掘身边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二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崇德尚技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大国工匠”“技术能手”作专题讲座和成长经验分享,亲身感悟工匠精神的实质与魅力。三是将优秀企业文化中的“质量第一”“7S”管理①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校企双方定期举办“企业家风采”、校企论坛等,加强校企双方文化的交流互动。 (三)搞好校企合作,筑牢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现代企业学徒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工程,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为培养“工匠”型人才提供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职场化的工作场域,使学生在实际职业活动、真实的生产环境、工作规范与职业标准中真切体验优秀企业文化,接受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业奉献的“工匠精神”的熏陶。通过校企共建,强化“双导师制”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将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实现科研育人过程和技术创新过程相统一;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学徒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也能从企业师傅那里习得敬业奉献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坚守底线的职业道德。 (四)潜移默化,让“工匠精神”融入生活、教育和职业素养 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生活教育辐射工匠精神。一是职业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工作精细化水平,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困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化需求,对不同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把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开展“7S”管理进公寓、进教室、进实训室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严格要求和规范学生的作息、举止行为,在实习实训中培养学生“课前准备、课间整理、课后整顿”的职业习惯,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养成。三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中,通过开展劳动实践周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88. 作者:吴秋雯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篇1 英语词汇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育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小学英语词汇内容相对简单,并且词汇的数量较少,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掌握的都是一些零星的单词,没有将这些单词连接成一个紧密的单词网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工具进行词汇教学,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现状。 一、思维导图的理论概述 思维导图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英国的主要教育家东尼博赞提出的。放射性思考是思维导图的标志性特征。思维导图主要以层级或者分类的信息为组织的基础,从中心主题出发,以关键词展开分支,充分利用线条或者是色彩的变化,图文并茂的展现出人们的思维过程,使其成为可视化的结果。这种现象主要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促进科学与艺术,逻辑和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能够让人们的思维活跃性增强,同时还可以启发人的大脑潜能,使人的思维更具有创造性。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同时还能够了解新知识的学习要点。在新词汇学习中,学生可以以新词汇为中心词,联想自己已掌握的词汇,找出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这些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以此为基础加强新词汇的预习,对于自己把握不好的词汇,可以标注出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在预习“LookAtMe”这节课程时,会遇到一些表示身体不同部位的单词,按照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应该在预习的过程中听说和认读这些单词。但是对于接触英语不久的小学生而言,这些单词的难度较大,并且单词的数量也比较多,若让他们死记硬背,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同时还会让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进行单词预习,制作一幅有关于身体不同部位的思维导图,如图一所示。根据单词的读音以及意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对于课前预习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词汇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尤其是在单元复习课程教学中,思维导图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讲解“Dinnerisready”这一单元的内容知识时,主要内容是围绕“dinner”这一话题展开教学的,课本中的词汇分为两个部分,A部分的词汇有soup,noodles,beef,vegetable,B部分的词汇有bowl,spoon,knife,fork。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与朋友共进晚餐的生活化情境,将“dinner”作为核心词汇,要求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吃的东西,喝的饮品以及晚餐使用的餐具为节点,联想出更多的词汇,然后尝试用英语表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同时还可以将各种单词创造性的连接在一起,方便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又如,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学习到“can”这个单词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情态动词,小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比较困难,即使他们能够记住该单词,在具体的情境中也未必会灵活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将呈现出单词“can”的发音、解释以及用法等内容,并且引导学生读一些含有该单词的句子,在句子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单词“can”的用法进行总结,通过学过的其他词汇来掌握和理解这一单词。 (三)思维导图在词汇教学课后复习中的应用 课堂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课后复习同样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后不能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就很容易遗忘。应用思维导图加强对课堂内容的整理,让学生复习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能够让课后的复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回忆课堂上所掌握的核心词汇,将课堂上学习的单词按照一定的规律串联在一起,分成不同的类别进行记忆,并且可以在一些单词旁添加图片甚至是色彩等,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从而增强复习的效率。 三、结束语 采用思维导图加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线性思维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帮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蓝晓平 单位:广东茂名电白区沙琅镇河口小学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篇2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良好的词汇量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关键,在众多词汇的支持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义务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词汇。虽然如此,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思维导图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此,本文结合实际就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放射性思维表达方式,也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重要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思维导图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各个主题关系通过隶属关系的图表形式表现出来,将学习的主题词和图像、颜色等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起人脑的记忆,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趣味性、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个色彩丰富、形状多变的图画,其具备的色彩、图形多变的特点,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和单纯的绘画教学不同的是,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会紧紧围绕整个中心主题开展,在主题的指引下发挥现象,将自己头脑中的思想做可视化处理。在思维导图色彩、图形的作用下,学生会将枯燥乏味的英语词汇学习转变为生动有趣的绘画过程,进而更好地唤起自己的英语词汇学习兴趣。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前预习阶段的应用 课前预习单词在整个词汇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前,学生可以将需要学习的单词作为中心词,根据单词词性、词音、词义等方面的不同来发散自己的思维,联想之前所学的单词,找到新旧词汇之间的差异,将零散的知识点借助思维导图串联分析。比如,在学习单词“ache”的时候,从以往的阅读经验来看,这个单词一般会以名词后缀的形式出现,所重新构成的单词代表了身体器官的疼痛。这类复合单词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讲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ache”作为基本中心词,利用发散思维将和“ache”相关的词汇整合在一起,绘制出如图1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会对“ache”以及与之相关的复合词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中学习阶段的应用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拓展和延伸的学生的思维,将表面上看似不存在关联的事物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联接,打造出独特的词汇学习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单词学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知识来记忆。 1.思维导图在导入新知中的应用 单词教学中新知识的导入需要严格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新知识的导入需要承上启下,即在教师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往知识学习的同时,迁移到新知识的引入,实现新旧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第二个原则是新知识的导入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导图以其趣味、重点突出、关联性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小学英语单词导入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英语《seeingthedoctor》一课的时候,课前预热环节教师可以就在黑板上勾勒思维导图,以“Jobs”为中心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思考各类职业英语表达方式和职业的内容,之后以“doctor”为二级中心词学习这个单元所需要掌握的新的单词,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补充新的词汇,具体思维导入构造如图2所示。 2.思维导图在新知教授中的应用 内容讲解是单词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讲解词汇的时候可以围绕新的知识点来制作出思维导图,且思维导图的制定要注重以新知作为中心词汇,之后逐渐向外部发散学习。在课堂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能够达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比如,在学习单词“like”的时候,虽然这个单词拼写比较简单,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出现漏洞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将“like”的词性、词义、发音、同义词等标注出来,让学生通过“like”这个单词了解其在更多情境中的具体应用。 3.思维导图在学生思维拓展方面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单词词汇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助思维导图来延伸学生的学习联想,将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记忆链条的作用下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打造独特的知识网络图。另一方面是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比如,在进行新人教版“Seasons”内容学习的时候,在教师讲授和季节有关词汇的时候,可以将“Seasons”作为中心词汇,将和“Seasons”相关的春夏秋冬季节单词作为二级中心词开展教学,按照各个季节颜色的不同来将其发散到代表颜色的词汇上,并以二级词汇为起点形成三次词汇,让学生思考和颜色相关的单词,将零散的知识点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串联,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后复习阶段的应用 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讲,虽然课堂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后复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对单词的记忆会逐渐衰减,这个时候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那么最后所学的知识将很快被遗忘。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后巩固复习阶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提升课堂学习成效。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联系整个单元的学习要点,从中心词汇角度出发,将所学习的单词按照一定的规律串联在一起,对所学的各类单词归类记忆,之后通过添加图片、色彩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左右脑记忆,强化自己的单词学习效率,提升各类单词的记忆效果。 (四)思维导图在词汇拓展方面的应用 在英语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同义词或者多义词。在单词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记忆这些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情况。但是从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不佳,往往是只能够记住一个单词在某一个场合中的应用,对单词的应用范围认识十分有限。而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单词的学习画出一个清晰的导图,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含义。比如,对于“water”这个单词,单词本身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动词,动词的使用还能够被具体地划分,不同词性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不同,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认识这些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能够有效克服以往英语单词教学的局限,打破传统线性思维学习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单词学习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提升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效果。 作者:蓝丽霞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大岭中心学校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篇3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全球化浪潮的涌动,英语这门学科变得愈加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的词汇记忆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积累,任何英语知识的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都是空中楼阁。而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存在着学习过程枯燥、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以使思维具象化的工具,一方面能以树状结构更好地展现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另一方面也能以多样化的色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 一、巧用思维导图,辅助单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预习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系列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将一部分词汇学习转移到课前自学环节变得越发重要。思维导图能让学生有效了解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单词[2]。 (一)用于学案导学,突出学习重点 相比由教师引导的探究活动,课前预习环节更加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减轻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但大量的学习资源很容易让学生感到迷惑,不加选择的重复学习会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能有效突出学习重点。而在学案构建中,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展现学习重点和难点。例如在“Let'sgotoschool”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先学后教的方法展开教学。而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用学案、相应的微课和软件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出来。思维导图应以“Let'sgotoschool”这一标题为核心,分为“核心词汇”“了解词汇”“核心句型”“了解句型”四个分支。其中,核心词汇又包括school、classroom、textbook等单词;而了解词汇则包括nice、see、look、new等单词。通过这一思维导图,学生能充分了解需要学习的重点单词,这对于学生来说,减少了单词的背诵量,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预习。 (二)展现知识结构,联系前置知识 单元整合理论倡导教学的整体性,因此,当前学习的知识需要与前置知识以及后续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这对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单词之间并非毫无联系,以合理的方法展示单词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单词记忆效率。故在小学英语学习的预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清晰的思维导图展示英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落实单元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将现学知识与前置知识联系起来,加强对单词的记忆并提高整体学习效率。例如在“序数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将前面学习过的“基数词”知识充分与序数词联系起来。其中,思维导图应以“数词”为核心,分为左右两个分支,左边为已经学习过的基数词,以黑色标注;右边为未学习过的序数词,以绿色标注。二者在位置上一一对应,如左边第一个单词为one,右边第一个单词则应为first;左边第二个单词为two,右边第二个单词则为second。当然,在基数词和序数词两个分支之间,教师还可以以一条虚线相连,写出二者变化的顺口溜。这样,通过思维导图,教师更好地展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二、妙用思维导图,引导单词学习 课堂学习是小学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英语的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词汇学习枯燥的特点一直影响着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在这一方面,思维导图不仅有着一定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还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对于单词的记忆也会事半功倍。思维导图相比单纯的文字教学,其以图片为主,能融入多种素材,这有利于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故在小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合理的方法构建思维导图。例如在“fall”这一单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与这一单词相关的需要学习的内容。而在展示每个分支时,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测试。如第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fall”与秋天的图片联系起来,即展示春、夏、秋、冬四幅相关的景色图片,在学生选择之后,将满山红色落叶的图片放至思维导图的第一个分支;然后将其汉语意思放到随后的第二个分支;最后,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这一单词进行造句,之后将例句放至思维导图的第三个分支。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思维导图和相应的图片进行辅助教学,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之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巧妙结合练习,引导发散思维 实践是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样,学习单词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是固化的,在学习过程中,习惯等待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对于学生将所学单词应用于实践是相当不利的。据此,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在这一方面,合适的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单词的使用方法,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使用能力。例如在“动词现在进行时”这一语法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展现空白的思维导图,以思考气泡的方法让学生探究“除了直接加‘ing’,还有其他的变形方法吗”这一问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个现在进行时的句子供学生参考。这样,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对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单词变化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布置导图作业,提高复习效率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在过去的教学中,课堂作业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总结过程较少,这导致很多时候学生的单词记忆散乱、不成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单词记忆效率。思维导图是以“树状图”为核心的思维具象化工具,对于展现知识间的联系有关键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进行系统记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布置思维导图作业,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一)以用法为核心,布置单元总结 小学英语是以单元为模块展开学习的,而每一单元有多个主题,其中的单词也是应用于不同场景下的。而在实际学习中,任何学习方法的应用都不能脱离实际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以单词用法为核心,以构建思维导图的形式布置单元总结作业,让学生更好地将本单元学习过的单词联系起来,有效辅助学生进行单词记忆。例如在学习和节日相关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布置与其相关的思维导图作业,让学生将学习过的关于节日的单词总结到一个思维导图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中国的节日与国外的节日进行区分,将其置于两个分支之中,并将具有相同含义的节日放在相对应的位置。在单词顺序的排列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时间顺序,如“NewYear'sDay”要排在所有节日的第一位。这样,以用法为核心,教师布置的思维导图作业可以让学生将用法相似的单词串联起来记忆和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以语法为纽带,深化单词联系 语法是语言的规律。没有掌握合适的语法知识,学生很难将大量的单词组织在一起,进行思想表达和沟通交流。可以说,单词是表现语法和掌握语法的基础通道,而语法则能将看似没有联系的单词联系起来,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单词。故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法为纽带布置思维导图作业,帮助学生深化单词之间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单词记忆的效率[4]。例如在学习“名词复数规则”这一语法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之前学习过的名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名词为核心,以复数的变化方法为分支原则,即共可以分为“直接加‘s’”“直接加‘es’”“变‘y’为‘i’加‘es’”“变‘f’或‘fe’为‘v’加‘es’”以及“不规则变化”五个分支。而在具体的思维导图构建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尽量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名词,并分别将其归置于五个分支中。为了让学生思考得更加全面,教师可以成立学生小组,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这样,通过构建以语法为纽带的思维导图作业,可以帮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有利于加深学生记忆。综上所述,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具体到小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思维导图用于学案、前置性作业、课前引导、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多个环节。单词的学习需要日常的积累,将思维导图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单词学习效率,进而为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澜 单位:兰州大学附属学校
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纳税筹划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促进了纳税筹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新时期下需要强化财务管理,在管理中认识到纳税筹划的重要性,在复杂的形势中发挥纳税筹划的有效性,加强财务管理,最终给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积极发挥纳税筹划的作用,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给员工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了员工的主动性,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在财务管理中积极探讨纳税筹划的重要作用,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选用最佳的纳税方案,促进了企业融资,有效提高了财务部门人员的纳税意识,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纳税筹划的相关介绍 纳税筹划指的是通过对涉税业务进行筹划,从而制作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纳税操作方案,以此方式达到了节税的目的。纳税筹划起源于西方,税务专家为纳税人提供了税务咨询,成为一种成熟的、稳定的行业,纳税筹划行为的关键是经济效益驱动,通过对集体企业、国有企业调查发现,纳税筹划需要及时满足生产经营的要求,帮助企业减轻税负,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减轻了企业的费用成本,给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纳税筹划主要具有这几个特点:纳税人的可变通性,纳税的对象和实际对象差别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纳税人具有可变通性,对于特定的纳税需要缴纳特定税;课税对象具有可调整性,在定额税的前提下,税额越小,代表着计税依据越小,此时纳税人的税收压力也就越小,销售收入具有可调整的余地,在纳税时,销售收入尽量多增加可扣除项目;税率差别性,税种不同,税率就不同,因此说,税率具有一定的差别性,这为企业和个体纳税提供了有利条件;时效性,纳税筹划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实际纳税筹划的环节需要根据国家规定的纳税筹划做出适当调整,此时纳税人只能适应它,同时在纳税环节还会受到现行税收政策的约束,也就是说,一旦税收法律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纳税筹划也要跟着改变。 二、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是主要内容,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根据国家税收政策来开展纳税筹划工作,积极配合财务管理工作。以财务管理利益为主,在纳税筹划中,给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将纳税筹划运用在财务管理中,主要具有优势。 1.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纳税意识 在财务管理中积极实行税收筹划,相应人员熟练掌握了纳税方面的法律知识,以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全面掌握了税收政策。日常工作中,自觉学习纳税筹划知识,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纳税人员纳税意识的不断提升。 2.降低税收风险 财务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了纳税筹划能力,同时降低了纳税成本,在强化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了财务风险。不过于重视自身经济利益,在财务管理中积极对职业道德、企业未来风险、法律风险等内容进行有效规避,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了财务风险影响纳税筹划,稳定了企业的发展秩序,尊重劳动者切实利益,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信誉。严格遵守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科学的考量企业利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发展与财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纳税筹划的基本原则来进行,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及时处理好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快速实现纳税筹划的根本目的,高效地完成了财务管理工作,有效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按照国家规定来进行纳税筹划,有效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资源配置最优,同时在纳税筹划的环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相关资源及时有效地整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工艺,促进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有效地刺激消费,这对企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减少税收的方式,有效增加了财政收入。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强化纳税筹划的作用 1.纳税筹划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投入成本对当期利润造成了重要影响,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及时采用合理方式来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在减少存货成本的环节,利润降低了,相应的税务也减少了。纳税筹划的过程中,考虑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积极分析税务风险,对企业利益进行权衡,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实现了稳定发展。 2.纳税筹划在筹资中的应用 筹资环节,为了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利益,需要将企业筹资及时分为权益、负债,因为筹资方式不同,因此在纳税筹划环节,需要将两者及时区别开来,积极运用税收法律来进行减税,最大程度降低了企业的税负,但是随着企业负债筹资的增加,税务风险也会增加。 3.纳税筹划在投资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的投资活动来开展纳税筹划活动,在此环节,主要对企业的投资对象、组织形式进行合理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各项收益,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有效宣传,有效规避了财务风险,达到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共赢。 四、企业财务管理中实施纳税筹划的有效途径 1.提高人员的纳税意识 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要求相应的纳税人一定要具有基本的纳税意识,及时做好风险防范,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个体利益和企业利益最大化。比如纳税人要学习更多的纳税知识,掌握财务风险的防范知识,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根据企业的运营状况来制定了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案,在此环节将企业的收益作为主要考虑,严格执行纳税筹划制度,强化财务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发现财务风险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当前问题,有助于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企业损失,带来了最大的利润。 2.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推进专业化纳税筹划队伍建设,要求纳税人以及财务人员必须要具有基本的纳税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及时进行筹资活动,更多关注企业的运营状况,科学的组织投资活动,构建有效的税务人才培训制度。作为纳税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纳税筹划知识,还要能够熟练操作财务管理软件,清楚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现状,在相互对比的情况下,及时选用了最佳的纳税方案。明确纳税筹划的标准流程,便于为企业的决策人员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数据,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将纳税筹划和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3.积极学习税收知识 积极借助国家的税收政策来进行纳税筹划,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来进行纳税筹划,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税务筹划,加强对专业税务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在此环节,相应的纳税人要主动研究关于税收的优惠政策,将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自己,更好的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了解税务规定,根据税额规定来进行企业投资。及时调整税务政策,同时国家规定,被用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节水等方面的投资额可以进行税额抵扣,在此环节需要及时保存相关证明资料,更多的了解税额抵免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多的抵税额,同时将其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来制定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案,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4.积极了解税率差异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及时进行纳税筹划,及时利用税率差异来进行纳税筹划,提高纳税人员的纳税意识。比如在税务筹划的环节,积极采用价格转移技术来进行税务筹划,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易往来,实现了企业利益最大化。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主要以货物、劳务、资产、资金等管理方式来促进企业利益之间的有效转移,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低税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企业的税务压力。积极分析企业所得税平均实际税率与适用税率的差异,比如所得税平均实际税率等于适用税率的情况:如果当期期末存在暂时性差异或者有可抵扣亏损的现象。及时确认未来纳税,由此得到所得税资产,在实际工作中不管这种差异是否是暂时性的差异,要求企业所得税平均税率等于适用税率,例如企业在2016年的年末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在2017年,企业税前会计利润达到了110000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00000元,税法折旧为60000元。根据相关规定和通知,企业固定资产按照2年直线法计入折扣,2017年,企业运用直线法得到的会计折旧为120000元,假如企业适用税率为32%,在2017年年末有足够应纳税所得额来进行抵扣,此时得到了企业2017年应纳税率:110000+(100000-60000)=150000元。将应纳税率与暂时性差异及时进行对比分析,这预示着企业的所得税缴纳需要提前,及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因为企业的所得税缴纳时间延后,因此需要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纳税所得额会大于企业利润缴纳税额,及时调整纳税时间,从而使得所得税平均实际税率不会偏离适用税率。 5.企业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为了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及时明确纳税筹划方案,国家政策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税率优惠政策和各类补贴,促进了行业内各个企业的公平竞争。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之间及时达成了协议,以绝对优惠的政策来吸引跨国企业,全面开展了财务管理调查,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要求任何企业不得利用税收、财政、金融等国家资源向特定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更好地维护了市场秩序,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对纳税筹划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促进了纳税筹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财务管理,积极运用税收法律来进行减税,最大程度降低了企业的税负。提高人员的纳税意识,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积极学习税收知识,积极了解税率差异。以货物、劳务、资产、资金等管理方式来促进企业利益之间的有效转移,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低税率,了解税额抵免方面的优惠政策,将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0前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教育部明确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各类课程开展思想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1依托工程训练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训练作为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学生受益面最大的实践必修课,是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工程训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诸多探索和实践,目的是培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指明要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要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大学生的工程素养和价值取向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做好各类课程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刻不容缓。当今社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还应有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因此,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不仅应注重工程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还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很多高校针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但在工程训练实践领域却未形成系统性研究范式。因此,武汉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针对工程训练课程,开展基于大学生工程素养提升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很有必要。 2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内容探索 2.1结合学校历史弘扬钢铁精神和劳模精神 武汉科技大学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的工艺学堂,后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1995年,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历经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学校将钢铁办学特色贯穿发展始终,形成独特的钢铁文化,其内涵是“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中的“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赞扬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乐观革命精神,讴歌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踏入钢厂后成长为中高层管理与技术干部,他们身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前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宠爱和保护中长大,衣食无忧生活不愁,鲜有吃苦的机会。一帆风顺的读书经历、简单纯粹的校园生活让他们从小远离社会磨炼,因此缺乏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然而,很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钢铁冶金或其他重工业行业,劳动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在车间还需要穿戴特殊劳保用品,经历安全文明生产、质量检查验收重重考验。只有意志坚定、勇敢担当,不怕艰苦、热爱劳动,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卓越,才能攻坚克难,从普通一线工人成长为行业佼佼者,担当企业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培养他们成为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2.2结合李四光事迹弘扬“李四光精神” 李四光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同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中国现代地质事业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1910年7月,李四光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教习兼校办工场场长。任职期间,李四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程领域的科学家和高技术人才。之后,李四光深深扎根我国地质界,专注于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先后指导发现大庆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组织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发展“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5]。李四光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将“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求索创新、精益求精、勇于质疑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部分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修身以提高综合素养,缺乏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下,一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迷惑不清,丧失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丧失质疑和探索的能力[6]。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让“李四光精神”和工程训练课程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工程技术,敢于创新创造,勇于担当奉献,乐于追求极致,培养出具有“李四光精神”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3.1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工程训练课程教师绝大多数出身于校办工厂,虽然工程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强,但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教学过程缺乏工程文化渗透和工程素养引导。尽管部分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进很多青年教师,但他们大多出身理工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敏感度方面先天不足。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价值需求的综合型实践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明确教书育人根本任务组织工程训练中心教师重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引导他们学习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帮助他们认识高等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一是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专题学习活动,让教师熟知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和路线,了解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坚定教师政治立场;二是组织座谈会活动,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和专业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交流,保证课程思政内容的正确性和实时性,提高工程训练课程教师的思政水平。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工程训练课程具有实训模块多、时间短的特点,各模块指导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不同,通过集中教学研讨和备课方式,深度挖掘各模块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方式,形成各模块系统性育人模式,增强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效果。 3.2课程育人环境建设 20世纪80年代,时任院长卢寿慈教授讲:“培养学生就如同炼钢,学生就像一块矿石,只有通过不断冶炼,反复锻打,方能成钢、成材。”生铁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百炼成钢,人也需要社会环境才能成才。因此,打造全方位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环境,才能让课程思政从量变到质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针对钢铁精神和劳模精神,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建设钢铁企业杰出校友纪念长廊,以图片或墙板形式讲述杰出校友的光辉事迹和个人贡献,以及所在钢铁企业百年沉浮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着眼细微处,胸怀大格局,在历史变迁和岁月沉淀中感悟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邀请钢铁企业高级工程师走进班级,讲述从风华正茂的学生到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史,讲述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企业管理干部的奋斗史,讲述百炼成钢蜕变为敢担当敢奉献的钢铁人的英雄史,用身边的故事感动学生、鼓舞学生,让钢铁精神和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针对“李四光精神”,在工程训练中心网站开发专题栏目,讲述李四光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光辉事迹,书写李四光在历史变迁中的个人成长故事和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几十名优秀学生成立李四光创新实验班,进行创新实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李四光精神”的高质量、高层次新世纪工程技术人才,以点带面,让“李四光精神”辐射全校,最后走进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3.3教学模式研究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工程训练课程有很多模块,每一个模块学生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例如:铸造模块工作环境差,钳工模块劳动强度大,电工电子模块要求严谨细致,车工模块要求安全生产,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钢铁企业的校友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学校钢铁精神的内涵,明白劳动光荣劳动最美,不仅能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工程训练各模块训练,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校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数控模块要求精益求精和创新创造,教师讲授制造工艺知识和数控编程语言后,要求学生自主画图设计轴类零件,并用数控机床独立加工出合格零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李四光的光辉事迹,激励学生在零件设计环节发挥想象力、创新精神,在数控编程环节勇于尝试多种方法编程,并用实践检验不同方法优劣,在数控加工环节反复实践,提高零件加工质量,培养学生尊重知识、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教学打造线上思政平台,精选《大国工匠》视频、学校钢铁精神宣传片、李四光事迹视频等做成案例库,让学生课前自学,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钢铁精神、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伦理与素养。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线上思政案例展开教学,让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思政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后引导学生观看完整的《大国工匠》视频,并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大国工匠”为题,提交一份观后感报告,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4总结 当前,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已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增强课程育人效果,切实提升大学生工程伦理与素养,而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形成多角度系统性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还有待研究。课程思政效果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协力合作,不断牢固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思政案例,才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科学素养和奉献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郑翠 蒋国璋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谈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 [摘要] 本文针对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了粗浅分析,并探讨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工程项目 成本管理 措施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工程成本的控制需要从建设期的决策阶段、设计、施工阶段全过程来进行控制,本文仅就施工阶段开发单位工程成本的控制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工程项目施工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工程成本管理认识上的误区。工程成本管理是一个全项目全员全过程的管理过程,目标成本要通过整个项目的管理层、作业层,以及项目全过程来实现。成本管理的主体是全体项目人员,而不仅仅是费用控制及财务人员。过去,有些工程项目经理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认为是项目成本管理费用主管或财务人员的事情。由此导致如下现象:技术人员采用的技术方案措施优化而不经济;施工生产调度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导致设备闲置人员窝工;物资采办人员为了使设备材料提前交货或者产品质量超出设计数据表要求,则必然会增加采办成本。 2.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我们的施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是过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就是项目经理部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有些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也不够,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虽然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很少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3.工程项目中责、权、利相结合成本管理不完善。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施工企业(总经理或董事长)负责,其他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 4.激励机制的缺失。建立建完成本考核机制,奖罚分明,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当前施工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大部分都取得了iso9001或iso9002等体系认证,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员工的绩效考核方面,尤其是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对企业高级管理层次没有成本考核,对于施工项目部的成本考核也缺乏真实性,因而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实施成本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强化经济观念,树立全员经济意识。要完善成本管理办法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经济意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要进行经济教育。其次是组织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这是实现成本目标的保证。 2.遵循效益原则,加强实际施工中的质量、工期的管理控制。实施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业主不仅要求工程质量好,而且要求进度快,这就很可能因抓质量、抢进度导致成本支出增加或忽视成本控制。在处理成本、质量和工期三大目标时,虽应以成本目标服从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但绝不能不惜成本,应该兼顾三大目标,而是要在施工全过程控制成本,凡是成本形成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应该严格控制成本。 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可称其为工期损失。由于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合同条件的制约,保证合同工期和降低工程成本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成本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 3.遵循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使成本控制真正收到实效,达到成本控制的预定目标,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赋予多大的权力,承担多大的责任,完成多大的任务,获取多大的利益。 4.遵循激励机制的原则。建立健全成本考核体系,公平考核,严格奖惩。将每一个人成本控制的责任和业绩与行政和经济双奖惩紧密挂钩。 5.遵循增收节支原则。施工企业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还应在努力增加收入上下功夫。 总之,随着我国加入wto,建筑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低标价中标已成为市场规律,而且工期、质量、安全、信誉要求越来越高,施工投入越来越大,利润空间大幅萎缩。企业要想在生存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集约管理,强化成本管理,实施低成本竞争策略。走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合同与成本管理 摘要: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与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至上原则,以及如何处理合同或法律来解决工程问题以便对于成本的控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以期更好的把握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合同管理中需要有成本意识,要实现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同样,成本管理也需要对合同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有助于实现对工程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工程程项目管理;合同;成本管理 1 合同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关系 工程项目管理是把“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的的管理方法体系”用于工程项目。当前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往往都会涉及到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诸多方面。相应地,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上述这些方面的管理的核心和主干就是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 成本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成本管理是指在满足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必要的项目管理过程。获取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本质表现,成本管理影响着其项目盈利空间的大小。由此,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项目管理的本质,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可以说,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都是为了防范由于片面强调减小成本而忽视合同管理成本投入,盲目追赶进度,忽略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而导致法律代价的激增,进而从长远的整体性角度提升项目的盈利空间。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管理是指在法律对合同的规范与指引下,从合作方的初步选定开始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终止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履约管理、变更管理、索赔管理争议的解决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维护甲乙双方的正当的合法权益,使合同双方愉快地履行各自的义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合同纠纷,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工程成本的控制目标。 2合同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的《合同法》规定,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遵守下列原则:(1)自愿原则;(2)合同的法律原则;(3)诚实信用原则;(4)公平原则。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履行合同的过程。项目经理部要履行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与处签订的经济责任承包合同、及处与劳务承包人签订的劳务承包合同,此外还要履行因项目实施需要签订的物资采购合同、加工合同、运输合同、租赁合同、保险合同等。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与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管理并列的一大管理职能。下面,我首先将我们涉及的合同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合同-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其在施工中的作用及有关内容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①该合同确定了工程实施和工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合同双方在工程中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合同在工程实施前签订,它确定了工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和目标相关的所有细节问题,合同确定的工程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项目单价。 ②该合同一经签订,合同双方就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合同规定了双方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利益和权利。签订合同,则双方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双方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双方的利益又是不一致的。 ③该合同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高行为准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履行合同,双方的行为主要靠合同来约束,都必须按合同办事。所以,工程项目管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 ④承包商(项目经理部)通过对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的分解和委托项目服务,实施对项目的控制。 ⑤合同是工程过程中双方解决争执的根据。由于双方利益的不一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争执是难免的,可以说,合同和争执有不解之缘。合同争执是经济利益冲突的表现,它常常起因于双方对合同理解的不一致、合同实施环境的变化、有一方未履行或未正确地履行合同等。 3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合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合同管理中也需要有成本意识,尤其是在项目初期和项目收尾阶段。在订立合同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各种谈判技巧和合同价格确定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效益,在项目收尾阶段,要提高索赔意识,拓宽利益空间。掌握项目前期阶段的合同价格方法,降低价款成本“招标谈判”法是很多合同项目的价格都采用的常见方法。 尤其是对于一些市场资源相对宽松,可供选择厂家较多,需要较大而消耗稳定集中的材料、配件,可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实行招标采购,利用供方的竞争,实行“货比三家”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独家供应而带来在资源价格、货款上被牵着走的被动局面。“一调两审”法一调指的是需要签订合同的项目确定后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查;两审中的一审是指合同具体承办单位与对方的初谈,二审是指由合同管理科召集有关单位与对方正式谈判。这样通过一次调研两次审价,可以将合同价款压低到最低限度。“成本分解”法在实践中,工程项目合同签订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交自己认为很合理的预算报价,当进行洽谈时,对方以依据国家规定作为理由,而我们又没有充分的证据,对方是不会同意降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标的技术含量低,成本构成比较明确的合同,应采用“成本分解”的办法与对方谈判。具体做法是:先让对方将标的分解报出价格构成明细,将人工、材料、设备、管理费等分开计算,然后逐项审查,每一项均给对方合理的价格,以审查后的价格作为基础,对照市场价与对方确定合理的价格。采取此种方法,可以取得充分的理由使对方同意把价格降下来。 “权力限制”法指的是在合同价格谈判中,对合同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可自主决定的范围予以一定的限制,在此范围内,合同管理人员可以自主决定,超过这个范围则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能决定。所谓权力限制法就是将相关部门认定的价格,作为领导授予的最高价格与对方摊牌,有意避开人情关系和技术工艺问题,与对方巧妙周旋,达到对方接受相关部门认定价格的一种合同价格谈判方法。 对于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较强的项目合同,由于进行成本分解很困难或因承揽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合同价格谈判往往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权力限制法。使用该办法时,一方面要取得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广泛收集信息,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价格。在洽谈过程中,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利用本单位的实力和市场优势打动对方,这样可以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不平衡报价”法是指在总报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内部各子项的单价,争取实现既不影响总报价、中标后又可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对先施工的子项单价可适当提高,后施工的子项单价适当降低,以利于资金周转和增加资金时间效益;估计今后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子项单价可适当调高,而工程量可能减少的子项单价可适当降低,从而增加工程项目总收入。 4 结语 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水平、质量目标、工期目标等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然能节约项目成本,但过分追求高质量、短工期对成本控制是不利的,只要能满足合同要求,施工企业就要相对“宽松”地对待自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做一个诚信的企业,并力争取得最大利益。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谈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动态控制 摘要: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源泉,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经过激烈的投标竞争承揽到工程项目的施工任务后,如何优质、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特别是有效的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获取较好的盈利,已成为企业能否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所在。目前多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导致项目连连亏损,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采用将成本层层分解落实、动态控制的责任成本管理方法,往往在工程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收益。 关键词: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动态控制 1 工程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 1.1 责任成本管理的概念 责任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方法之一,是将直接发生成本的各生产单位,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在施组方案一定的条件下,根据各责任中心可控制的责任范围、企业定额、取费标准和结算价格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并将责任预算逐层分解,采取合同的形式逐级承包,实现的责任利润由企业和职工分成,以充分调动全体职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是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成本的一种管理方式。 1.2 责任成本的确定和划分 确定合理的责任成本并准确的划分落实是责任成本管理的基础。责任成本过高,容易造成浪费,减小收益;责任成本过低,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将无法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等,或导致工程项目无法正常实施。 1.2.1 主要责任成本的确定 (1)人工费的确定 工程项目实施中所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有企业员工和民建队伍。工程项目开工前,将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道可以独立核算的施工工序,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费,经讨论修改后由项目经理做出计划成本书面下达各民建队,同时签订施工责任书,明确完成成本指标的要求和考核办法。这样就可以控制人工成本发生额。 (2)材料费的确定 在项目实施中,加强对物资材料的采购及管理,对大宗材料实行招标采购,择优定价;对地方料采购在优质优价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料源。严格执行进料验收及定额领料制度,防止浪费。对材料的搬运及操作损耗进行控制,减少损耗,节约投资。对工程使用的辅助材料要采取限量控制,根据经验测算,按定额计算的辅助材料同实际所需的材料有一定的差别,控制和管理好此项费用尚有节余。 (3)质量成本的确定 质量成本控制应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它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处置。按质量成本的发生区域,将质量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实行归口分级控制,落实控制计划,结合具体情况,制订措施,实施控制。 (4)机械费的确定 机械费用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价两方面决定,为有效控制台班费支出,应指导项目合理安排施工生产,督促项目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管理,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监督项目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因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停置;协助项目做好上机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机械台班产量。 1.2.2 责任成本的划分 责任成本的划分通常按照项目的组织系统进行的,一般的项目组织系统按照分级和活动范围的不同包括项目经理、职能部门、施工队和施工班组。各级组织的责任成本划分如下: (1)项目组织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成本 a.施工技术部门:制定的项目施工方案必须是技术上先进、操作上切实可行,按其方案编制的施工预算不大于项目的责任成本。 b.材料部门:对项目所采用材料的采购价格不超过项目责任成本中的材料单价;材料的供应数量不超过责任成本中所列的数量;材料必须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 c.机械设备部门:供应满足施工方案要求的机械设备,机械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机械的效率,保证机械设备的出勤率、完好率和利用率“三率”指标,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费用不超过责任成本的规定。 d.质量安全部门:保证工程质量一次达到交工验收标准,没有返工现象;不出现列入成本的安全事故。 e.财务部门:负责控制项目责任成本中的间接费用,负责制定项目分年、季度、月间接费开支计划,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2)施工队的责任成本 施工队是责任成本管理的基本主体,承担所负责工程的材料成本、工费成本和划拨到施工队的间接费。 (3)施工班组的责任成本 施工班组直接控制分项工程的人工费和材料费,要保证不窝工、不费料,合理利用工、料、机。 2责任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基本任务是:执行有关的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工程预算定额等,制定积极的、合理的计划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措施,严格、准确地控制和核算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及时地提供可靠的成本分析报告和有关资料,并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对项目进行经济责任承包的考核,以期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1科学测定工程成本 工程中标后,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确定责任成本,其具体步骤是:第一,要进行项目成本预测。工程项目领导班子接受任务后,应立即组织计划预算、财务、机运及相关管理人员,对工程所处的环境展开调查,收集资料,然后对工程开、竣工期间的各种实际费用开支进行预测分析,与上级成本管理部门一起预测确定成本。第二,要编制成本计划。在项目的工作展开后,要在确定该项目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对各项费用的发生加以监督、限制和引导,从分析项目费用的使用效果来衡量其支出是否合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脱离标准成本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第三,要进行项目成本目标计划分解。为了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必须将成本计划在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各个责任层次进行分解,形成责任预算,然后对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和记录,定期作出业绩报告,以便于进行评价和考核,同时也有利于对整个项目的各种活动进行控制。 2.2进行成本核算,及时反映责任成本控制情况 成本核算一方面作为检验责任成本控制情况的手段,反映现场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作为与承包人兑现的依据,因此必须及时进行。 根据实际完成施工情况,计经部门审核结算项目。对未经立项追加的项目一律核消;对完成定额假象(即未完成工程全部工序)的项目核减未完工序费用,或直接核消,待全部工序完成后再结算;对已完工未报的项目(列有责任成本或追加成本)进行增列,防止下月或再下月补报已完项目而可能造成的重复结算。 根据设计图纸或修改设计图纸数量,技术部门审核完工工程数量,不得因实际施工数量(除封底砼外)而改变设计数量,也不得加损耗数量,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进行核定。 根据责任成本、追加责任成本及修改成本的成本单价,劳人部门汇同材料、机械部门对承包人进行工、料、机结算。 2.3认真做好工程索赔工作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利润呈逐年下降趋势,工程索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项目管理应该更加重视索赔,以贯彻责任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始终做好资料的累积工作,建立完善的资料记录制度,认真系统地收集积累施工进度、质量、财务收支及监理工程师的签证资料。一旦发生索赔,根据合同条款等方式,及时整理出一套索赔凭证资料,并及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2.4建立奖惩制度,完善项目责任成本目标管理考核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的动态控制,需要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制订量化的考核办法。必须以项目经理为主体建立目标成本的逐级负责制,层层落实,使每人肩上有担子,形成降低成本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探讨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满足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为确保项目在批准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而对所需的各个过程进行管理。是对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采取一系列监督措施,极时纠正发生的偏差,各项费用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规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 1.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原则 1.1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控制中,力求做到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要查一查有无与其相对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收。在经常性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成本核算中,要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1.2全面控制原则。 (1)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涉及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应形成全员参与项目成本控制的成本责任体系,明确项目内部各职能部门、班组和个人应承担的成本控制责任。 (2)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是在工程项目确定以后,从施工准备到竣工交付使用的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自始至终使施工项目成本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1.3中间控制原则。 又称动态控制原则。由于施工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应特别强调项目成本的中间控制。只有通过施工过程的实际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成本控制,才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 1.4节约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节约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 1.5例外管理原则。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一些不经常出现的问题,称为“例外”问题。如在成本管理中常见的成本盈亏异常现象,即盈余或亏损超过了正常的比例,本来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突然发生失控现象,应视为“例外”问题,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加以纠正。 1.6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单位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单位、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还应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利,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性控制。最后,项目经理还要对各部门、各单位、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并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实行有奖有罚。 2. 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合同价并根据项目的施工条件、设备情况、人员情况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系统地预测。 2.1工、料等费用的预测。 首先分析工程项目的人工费,据当前的各工种的人员工资水平,结合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所需人工费合理。其次,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极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分别对主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仓储、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并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 2.2施工费用的预测。 在项目正式实施以前,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可行和经济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对施工费用作出准确的预测。 2.3辅助工程费的预测。 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设计图纸中没有给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也需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作好分析、预测。 2.4临时设施费的预测。 临时设施费内容包括:临时设施的搭设,应根据工期的长短和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临时设施的规模和标准,井按实际发生及参考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确定目标值。工地转移费,应根据转移距离的远近和转移人员、设备的多少核定预测目标值。 临时设施费的分析、预测,应在详细地调查、充分地论证的前提条件下,确定合理的目标值。 2.5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预测项目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就是对在本项目中实施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事前分析,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对工程项目技术特征的认识,如结构特征、地质特征等。 (2)对业主单位有关情况的分析,包括业主单位的信用、资金到位情况、组织协调能力等。 (3)对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分析,包括施组设计、资源配备、队伍素质等方面。 (4)对项目所在地的交通、能源、电力的分析。 (5)对气候的分析,总之,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 3. 寻找有效途径,降低施工成本,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降低施工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3.1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部应将成本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落实到专人,对成本进行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动态管理,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进行成本控制的另一个组织措施,应该是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工作的程序化。 (2)管理业务的标准化。职能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应成为管理业务标准化的具体标志。 (3)报表文件的标准化。 (4)数据资料的完整化和代码化。 3.2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是降低成本的保证,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多进行不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找出既保证质量。满足工期要求,又降低成本的最佳施工方案。 不但在施工准备阶段,还应在施工进展的全过程中注意在技术上采取措施,以降低成本。例如,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法,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材料使用的比选,确定最合适的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方案,降低材料的储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先进的施工技术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等。 3.3经济措施。 (1)认真做好成本的预测和各种成本计划,认真做好合同预算成本、施工预算成本,并在施工之前做好“两算”对比,为成本管理打下基础。 (2)对各种支出,应认真做好资金的使用计划,并在施工中进行跟踪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开支。 (3)及时准确地记录、收集、整理、核算实际发生的成本,并对后期的成本做出分析与预测,做好成本的动态管理。 (4)对各种变更,及时做好增减账,及时找业主签证。 (5)及时结算工程款。 3.4合同措施。 (1)选用适当的合同结构。 (2)合同条款严谨细致。在合同的条文中应细致地考虑一切影响成本、效益的因素。特别是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风险对策,并最终使这些策略反映在签订的合同的具体条款中。 (3)全过程的合同控制。合同谈判是合同生命期的关键时刻,个阶段,施工企业在报价时,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自己的经营总战略、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和合同的风险程度等因素,以调整不可预见风险费和利润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选择最有合同管理和合同谈判方面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人作为主谈人,进行合同谈判。 在合同执行期间,项目经理部要做好工程施工记录,保存各种文件图纸,特别是注有施工变更的图纸,注意积累素材,为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索赔提供依据。 4. 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的核算与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分析就是通过对目标和实耗数据的不断对比分析,来找到施工成本偏差的原因及降低施工成本的具体方法,从而实现项目的赢利。 4.1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通过静态的成本核算分析达到动态成本管理的目的。项目内部应在月末或季末召开成本分析会,直接对影响成本盈亏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找出影响成本降低的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写出分析报告,并制定出下期切实可靠的计划,为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4.2在成本分析过程中,通过对计划完成指标进行测算,考核计划的完成效果。施工成本考核,包括施工成本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和成本管理工作业绩的考核。 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贯穿整个项目的施工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自接到工程项目招标信息起,即开始了该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因此,企业只有逐步建立并完善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种制度,尽最大可能降低施工成本,才能使工程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摘 要:简要的介绍了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内容及目标,详细的阐述了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为了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协调、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的管理工作,它是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的科学管理工作,从测绘工程质量、测绘工程工期、测绘施工安全三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成本管理;预测;控制 测绘工程项目成本是测绘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协调、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它是为了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的科学管理工作,企业只有认清形势,建立适应市场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才能赢得社会信誉,赢得企业效益。 测绘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现代科学成本管理方法对成本、进度进行有效地综合控制,将给工程带来极大的效益。 测绘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测绘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测绘项目合同的签定开始到实施准备、测区测绘、直至资料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控制要素工程质量、工程工期、施工安全。只有通过技术方案的制定、项目实施的核算和测绘成本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 就测绘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来说,可以划分为成本计划、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等,下面就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两方面引以阐述。 1 成本预算 根据测绘合同、招标文件、图纸和进度计划作出的科学预算,它是进行成本分析比较的基础资料,也是测绘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目标。它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各种资源的工作效率和可利用程度较高,难以避免的损耗、低效率,技术难度造成的返工,自然环境等。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成本既切合实际,又切实可行,操作起来既有难度,又能够达到目标,从而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现实性、激励性、稳定性。 成本预算是通过货币的形式来评价和反映项目工程的经济效果,是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和编制工程进度计划的依据,是为科学编制、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签约价根据各项目的测区条件、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1.1掌握测绘工程信息,科学运筹前期工作。测绘工程项目预测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要充分认识项目成本预测的意义。 (1)首先要掌握该项目准确的工程信息,了解项目业主的机构职责、队伍状况、资质信誉等基本情况;(2)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的性质,弄清工程投资渠道和资金是否可以到位情况;(3)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了解项目的工程量、简易程度、工期、人员、设备、业主的要求。(4)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完成该工程所需的人力、材料、仪器设备、水、电、管理费、税金等所有的成本。(5)企业根据自身的综合因素,做出合理报价。 1.2做好测绘工程项目工、料、费用预测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根据测绘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标准、工期的长短、拟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按实际发生并参考以往测绘工程项目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情况来综合预测项目工程的成本费用。 (1)首先,分析测绘工程项目所需人员,用工的人工费单价,再分析员工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的市场行情,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所占比例。测绘工程项目中劳务费的支付在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工期的长短与质量管理的控制都与人员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2)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3)测算使用的仪器设备及费用。在测绘行业中,除测绘劳务费外,仪器设备的投入在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在定额中的工作量中套算出来的,与现实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仪器费用,同时,还得计算需新购置的仪器设备费的摊销费。(4)测算间接费用,间接费占总成本的15%~20%左右,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工具用具使用费、财务费用等。(5)成本失控的风险分析。项目成本失控的,就是对在本项目中实施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事前分析,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对测绘工程项目技术特征的认识。第二,对业主有关情况的分析,包括业主单位的信用、资金到位情况、组织协调能力等。第三,对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分析,包括组织施工方案、资源配备、队伍素质等方面。第四,对项目所在地的交通状况的分析。第五,对气候的分析。气候的因素在工程的进度影响很大,特别是前期外业作业过程中,这一点很重要。 总之,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即可确定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达到项目管理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2 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测绘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主体则是人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成本控制是测绘项目能否对企业产生效益最重的一个关键步聚。对于测绘项目的成本控制主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2.1全员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并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每个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关心成本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针对测绘项目的性质不同,可以实行包干制、月薪制、日薪制等。 2.2全程成本控制。首先要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实,越具体越好,要落实到班组甚至个人;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责任人的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同其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从项目的准备开始,经测绘过程至资料验收移交后的后期服务的结束。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实施的每一阶段,如在准备阶段要制定最佳的组织实施方案,在实施阶段按照业主要求和技术规范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成本支出,并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返工费和工程移交后的后期服务费用,工程资料验收、移交阶段,要及时依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2.3动态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活动,所以必须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将人、材、物投入到测绘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差,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成本控制过程应遵循“例外”管理方法,所谓“例外”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中那些不经常出现的问题,但关键性问题对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影响重大,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属于“例外”的情况通常有,如测区征地、拆迁范围红线业主临时的变更,临时租用费用的上升、天气的原因工期无法及时完成、仪器设备的损毁与检修等,从而影响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 2.4节约原则。节约就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节约绝对不是消极的限制与监督,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要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是否出现偏差,以优化施工方案,从而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来达到节约。 3 降低成本 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合同管理、组织、技术、经济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找出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3.1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对各种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进行分析、管理和归集。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因素,检查成本计划的合理性,通过分析,深入揭示成本变动规律,需求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 实际的利润也就是企业的效益(盈余值),盈余值是一种能全面衡量工程进度、成本状况的整体方法,其基本要素是用货币量代替工程量来测量工程的进度,因此盈余值也反映了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3.2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要明确项目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管理部门、作业队伍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一般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由项目经理统一管理,对整体利益负责任。项目部各成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项目成本分析标准,确保正常情况下不超成本支出,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超成本较大时,应及时找出原因。在具体工作中,工作要仔细、资料要完整、签认要及时、索赔要主动。如属工程量追加,则应积极及时同业主协调,追加签证。 3.3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节约成本。 3.4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1)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合同管理是测绘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企业必须以工程承包合同为标准,确定适宜的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定得高,相应的质量标准也要高,投入也要增大。因此,每项工程要达到什么目标要事先认真研究,除树立品牌、扩大知名度外,要仔细研究承包合同的要求,恰当把准合同要求的临界点。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从三个角度把握好质量标准:第一,对超标准创优工程,要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自身实力,通过认真的去把握,不可轻易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片面追求虚名,增加的测绘工程成本。第二,安全也是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的一个方,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势必在安全保护措施上增加投入或花费一定的管理精力。第三,以合同为准则,搞好资金管理,及时确保工程款项按期收回。(2)人工费控制。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使用是发挥资源整体效能的技术环节。人力资源是决定其它资源是否能够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而人工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很重的比例,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所以企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要从用人数量上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力争做到实际结帐不突破定额单价的同时,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另还要加强工资的计划管理、提高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尤其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保证人工费不突破。(3)材料费的控制。要严格计算材料的使用计划。(4)仪器设备费的控制。根据细化后的组织实施方案和调整后的单价分析,合理安排充分利用仪器,减少停滞,保证仪器设备高效运转。(5)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测绘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做到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总之,只有成本预测为成本确立行为目标,成本控制才有针对性;不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无从谈成本管理了,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又是降低成本的基础。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对测绘项目成本的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只有把测绘项目成本管理与测绘实际工作相结合,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协调、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并建立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的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立足于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项目的成本管理是贯穿在工程建设自招投标阶段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针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策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以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的过程。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因此项目的成本管理成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 1.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原则 科学地做好成本控制应遵循以下几条成本控制原则: 1.1节约原则。 成本的主要组成说明人力、物力、财力是成本的主要消耗,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 1.2全面控制原则。 项目成本的全面控制又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和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因为项目成本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与每个职工有着切身利益的关系,所以它是个全员控制的过程,要求做到人人有责,人人都参与。又因为项目成本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本控制的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所以它又是个全过程控制。 1.3动态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活动,所以必须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成本控制过程应遵循“例外”管理方法,所谓“例外”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中那些不经常出现,但一旦出现对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影响重大的问题,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4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贯彻执行计划的一种方法,它把成本控制计划的方针、任务、目的和措施等逐一加以分解,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要求,并分别落实到执行计划的部门、单位和个人。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1.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单位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同时还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就是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如何开支,开支多少,同时对各部门、各单位、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证,并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实行有奖有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2.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企业成本支出大,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经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致使各个部门缺乏相互配合与支持,必然会增大了成本。 2.1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从项目的组织管理上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成本是一项综合指标,它以货币形式表现,但不是纯财务问题,它涉及到项目施工的每一个阶段,涉及技术,施工组织,核算,管理等项目每种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成本控制;其次在成本控制上,缺少系统管理和对项目施工各个阶段成本支出的系统控制。 2.3施工方案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施工企业由于对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的重视不够,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虽然对他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强调工程质量、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目前,在我国的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少工程项目没有在充分考虑施工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达不到有效降低成本的要求。 3. 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主要措施 降低项目成本的 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3.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项目经理部、公司和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应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任。 3.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3.3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1)人工费控制: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2)材料费的控制: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坚持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其次是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再就是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二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主要是由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首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其次是合理组织运输,以降低运输成本;再就是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3)机械费的控制:尽量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合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5)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意味着在合同执行期间密切注意我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效果,以防止被对方索赔。总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尽管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的建筑企业,不同的管理体制下有差别,但都是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企业追求的共同目标,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与合同管理 摘要: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主干,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合同管理中需要有成本意识,要实现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同样,成本管理也需要对合同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有助于实现对工程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所以,工程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处理好成本管理与合同管理的关系,进而共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成本管理 合同管理 互相渗透 工程项目管理是把“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的的管理方法体系”用于工程项目。当前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往往都会涉及到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诸多方面。相应地,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上述这些方面的管理的核心和主干就是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 成本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成本管理是指在满足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必要的项目管理过程。获取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本质表现,成本管理影响着其项目盈利空间的大小。由此,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项目管理的本质,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可以说,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都是为了防范由于片面强调减小成本而忽视合同管理成本投入,盲目追赶进度,忽略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而导致法律代价的激增,进而从长远的整体性角度提升项目的盈利空间。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管理是指在法律对合同的规范与指引下,从合作方的初步选定开始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终止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履约管理、变更管理、索赔管理争议的解决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维护甲乙双方的正当的合法权益,使合同双方愉快地履行各自的义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合同纠纷,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工程成本的控制目标。 合同管理则是上述其他项目管理组成部分的依据和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要素如质量、进度、安全、范围、成本等因素往往都是通过合同进行规范的,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是对相关合同的管理。所以,应该认识到合同管理对于工程项目及其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运用合同规范成本管理。通过关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这两个核心要素,合理处理好成本管理与合同管理的关系,既注重合同管理的成本控制,又注重成本管理的合同规范,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1 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合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合同管理中也需要有成本意识,尤其是在项目初期和项目收尾阶段。在订立合同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各种谈判技巧和合同价格确定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效益,在项目收尾阶段,要提高索赔意识,拓宽利益空间。 1.1 掌握项目前期阶段的合同价格方法,降低价款成本 “招标谈判”法是很多合同项目的价格都采用的常见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市场资源相对宽松,可供选择厂家较多,需要较大而消耗稳定集中的材料、配件,可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实行招标采购,利用供方的竞争,实行“货比三家”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独家供应而带来在资源价格、货款上被牵着走的被动局面。[1] “一调两审”法一调指的是需要签订合同的项目确定后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查;两审中的一审是指合同具体承办单位与对方的初谈,二审是指由合同管理科召集有关单位与对方正式谈判。这样通过一次调研两次审价,可以将合同价款压低到最低限度。 “成本分解”法在实践中,工程项目合同签订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交自己认为很合理的预算报价,当进行洽谈时,对方以依据国家规定作为理由,而我们又没有充分的证据,对方是不会同意降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标的技术含量低,成本构成比较明确的合同,应采用“成本分解”的办法与对方谈判。具体做法是:先让对方将标的分解报出价格构成明细,将人工、材料、设备、管理费等分开计算,然后逐项审查,每一项均给对方合理的价格,以审查后的价格作为基础,对照市场价与对方确定合理的价格。采取此种方法,可以取得充分的理由使对方同意把价格降下来。[2] “权力限制”法指的是在合同价格谈判中,对合同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可自主决定的范围予以一定的限制,在此范围内,合同管理人员可以自主决定,超过这个范围则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能决定。所谓权力限制法就是将相关部门认定的价格,作为领导授予的最高价格与对方摊牌,有意避开人情关系和技术工艺问题,与对方巧妙周旋,达到对方接受相关部门认定价格的一种合同价格谈判方法。对于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较强的项目合同,由于进行成本分解很困难或因承揽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合同价格谈判往往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权力限制法。使用该办法时,一方面要取得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广泛收集信息,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价格。在洽谈过程中,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利用本单位的实力和市场优势打动对方,这样可以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3] “不平衡报价”法是指在总报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内部各子项的单价,争取实现既不影响总报价、中标后又可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对先施工的子项单价可适当提高,后施工的子项单价适当降低,以利于资金周转和增加资金时间效益;估计今后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子项单价可适当调高,而工程量可能减少的子项单价可适当降低,从而增加工程项目总收入。[4] 1.2 树立项目收尾阶段的索赔意识,拓宽利益空间 索赔是指由于合同一方违约而使对方遭受损失时的由无违约方向违约方提出的费用补偿要求。许多工程项目中成功的索赔成为项目管理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很多有经验的项目管理者非常熟悉“中标靠低价,赢利靠索赔”的策略,因而索赔应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受到高度重视。所以,合同管理者应该熟悉索赔的类型,积极拓宽合同的利益空间。索赔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索赔依据分类,可分为合同内索赔、合同外索赔、道义索赔。合同内索赔是可以直接在合同条款中找到依据。这种索赔处理容易一些;合同外索赔是索赔的依据难以在合同条款中找到但可从合同条款推测出引伸含义或从适用的法律法规中找到依据;道义索赔是指在合同内外都找不到依据或法律根据但从道义上能够获得支持而提出的索赔,这种索赔成功的前提一般是业主对项目承担方的工作非常满意,项目承担方损失很大,业主预期双方将来会有更长远的合作。按索赔目的分类,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其中工期索赔是对因非项目方自身原因造成的工程拖期,项目方有权要求业主延长工期避免后续的违约和误期罚款。费用索赔是由于业主的违约责任给项目方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项目方要求业主给予经济补偿的索赔。 当然,索赔必须有合理的动因才能获得支持。一般来说只要是业主的违约责任造成的工期延长或工程项目费用的增加。工程项目承担方都可以提出索赔。常见的业主违约包括业主未及时提供施工图纸、未提供合格场地、业主指令错误、延迟付款等。 索赔也必须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合同或工程程序中对索赔的依据也应有明确的规定。提出索赔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充分的证据和详细的记录,缺少任何一项材料,业主都有权拒绝项目方的索赔。索赔的证据包括业主指令、会议纪要、来往信件、备忘录、工程进度计划表、技术文件、施工图纸、照片、施工记录、各种采购发票、业主工程师签字的日工单和施工方案等。[5]所以,充分利用业主合同中留下的“开口”点,依据施工过程中收集的证明资料,利用业主变更设计等时机,在结算中争取主动,必要时进行索赔,可以拓宽利益空间,从而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向业主索赔以及业主对项目方的反索赔是合同赋予双方的合法权利。但发生索赔事件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要诉讼或仲裁。索赔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一项正常的合同管理活动,大多可以通过协商谈判和调解等方式得到解决,这样,也可以节约一定的诉讼精力和相关索赔成本的投入。 2 成本管理中的合同规范 2.1 成本管理中合同规范之必要性 合同管理则是深化成本管理的突破口,项目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项目都可纳入项目的内外合同体系,成本管理需要恰当的合法有效的合同规范。 随着经济活动中合作的多元化,根据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要求及“算管结合、算为管用”的原则,企业注重内部劳务市场、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材料市场等内部市场的建设。项目经理部与这些内部市场主体发生的是租赁买卖关系,一切都以经济合同为基础,它们以外部市场通行的市场规则和企业内部相应的调控手段相结合的原则运行,构成辐射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项目内外的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项目的成本。[6]合同履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发生和成本控制的过程。而项目管理要求以总包合同为行动纲领,各分包合同及内部合同中各项经济条款要服从于总包合同,同时必须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各级合同的签订必须满足成本控制的总要求,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以加强和完善成本管理来进行工程管理。 2.2 成本管理中合同规范之具体措施 2.2.1 加强合同条款签订管理,做好成本预测预控 无论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成本预控预测的角度出发,都必须签订好合同,合理确定合同需要的各项指标。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搞好成本预测。各种合同(包括各作业层施工合同、劳务合同、材料合同、机械设备租赁合同、构件加工合同等)一经签订,资源的消耗就基本落实,计划成本就成定数,因此,项目实施前各种合同的签订直接地体现成本预测的结果。 2.2.2 强化合同履约过程管理,全时段有效控制成本 成本控制的过程实质就是合同的履约过程。加强合同的履约管理,可以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使成本的预控预测落到实处。为此,要根据各类合同中体现的成本预测结果及自身管理水平,编制详细的成本计划及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措施,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要以项目经理牵头,项目核算员为主,项目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要建立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与考核体系。[7] 2.2.3 建立合同履约考察机制,有效掌握项目的成本结果 为确保通过加强严格的合同管理实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在合同履约终了时,要对合同履约结果进行全面考核,真正落实各个岗位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对管理者、责任人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以便对项目的成本结果了然于胸。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对公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要: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是科学细化施工企业管理的关健环节,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管理手段,分析了当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搞好项目成本管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工程项目 成本管理 措施 0 引言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费用进行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以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一个系统过程。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公路施工市场基本属于买方市场,在施工技术、工程质量都不存在很大差距的企业之间,价格是决定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主要因素,即所谓的成本领先战略。因此,许多企业不得不把成本作为决定其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来对待。成本管理工作对于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揽轻管普遍 目前的工程项目部大部分是自我经营、滚动发展,在承揽任务过程中,尽其所能,确保中标。但工程项目一旦中标,就容易产生万事大吉的感觉,于是管理意识也松懈下来,工程施工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期、进度、质量、管理等方面都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成本加大,甚至造成项目亏损。 1.2 干算脱钩常见 项目中标上场后,一线工作只管干,管理人员大多也不认真核算。干的不管算,算的不管干,干算脱钩的现象较为常见,至于在中标后如何确定成本费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成本控制更是少见,最后造成成本失控,减少收益。 1.3 创优意识淡薄 施工中质量标准低,创优意识淡薄。目前许多工程是优质优价,只有创优才能提高收益;甚至有部分工程项目,如果不创某个级别的优质工程,就要扣罚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金,在这种大的环境之中,如果工程不创合同规定的优质标准,就得不到业主的奖励,甚至被扣罚,这无疑就增加了项目成本而没有收益。 1.4 安全观念弱化 在某种意义上讲,安全生产就是效益。而有些项目,施工中不讲安全,有了制度也不去严格执行,在安全工作上舍不得投入,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致使事故频出,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十分惨重,从而加大了成本支出,损失了项目的正常收益。 1.5 科技创新欠缺 施工中习惯于传统操作,忽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对施工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四新”成果不重视、怕投人、嫌麻烦、怕费时,从而使该降下来的成本未降下来,该少投人的地方却多投人了许多。 1.6 职工素质较低 部分职工、特别是劳务工,文化低,没技术,整体素质低下,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项目望而却步,只能干一些常规企业都能施工的工程项目,或者把工程技术难度大而收益高的项目分包给其它单位,造成肥肉别人吃,骨头自己啃的尴尬局面。 2 搞好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项目成本管理的举措很多,而且针对不同的项目应区别对待,不能盲目效仿和套用,但如果我们采取合理规范的方法和措施,思维开拓,切合实际,项目的成本工作就一定能有成效。 2.1 变不确定为确定 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项目成本管理不可忽视的,只有把一些不可确定、动态的因素确定下来,问题才可以解决。例如项目招待、办公费分别根据公司领导、部门需要,确定相应的招待、办公费标准,按月核准;电话费管理根据定岗定员,根据公司领导、部门、个人所分管事项确定报销电话费用,按月核准,超额自理,变动为静,实现控制目的。 2.2 改变控制手段、以点带面 项目机械的管理是所有施工单位比较头痛和难办的一件大事,对项目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带来很大困难。项目可通过控制机械使用台班的油耗、机械完好率、单机的养护修理费和时间,同时采用把油耗与机驾人员的工资挂钩的控制手段,这样不仅提高了机驾人员的积极性,还以此带动了对单机的成本控制和管理。 2.3 思维开拓,打破常规 在204国道a4项目的标语就有“思维开拓、打破常规”,也映射了该项目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决心。是的,成本管理是全面的,多方位的,我们必须思维开拓,打破常规,改变原来不合理的做法和陋习。原来部门的职能划分不尽合理,为了便于成本控制要对项目个别部门的职能进行分解、重新划分,把现在属于该公司领导、该部门管但又管不好的职能划给专业更对口的公司领导、部门去管,保证了成本管理不留死角。 2.4 控制重点、辅助管理 对项目成本影响比较大的地方作为控制的重点,对项目成本影响比较小的地方来带动次重点地方的管理。项目部对机械、材料、现场施工应作为重点控制。在材料方面,对物资部门职能进行了再造,制定了物资流程程序,大宗材料采购程序、出入库程序、混合料出料程序,材料数量的目标考核等;在机械方面,对运输采用招标、市场综合考察的方法,碾压摊铺设备采用单机核算和考核,拌和设备的动力燃料采用单位消耗和机械利用率核定等;在现场方面,施工工艺的改进,摊铺厚度、宽度的控制应确保在保证规范的前提下,不多用料,实施单位消耗核定等实现重点控制。在辅助控制中的办公用品、劳保、招待费、管理费等采用定岗定员、定额核定,以实现管理目标。 2.5 善于调动全员积极性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项目经理的的事情,应该是全员参与、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只有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心。 企业应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适时考核,奖罚到位,该奖多少或罚多少,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合同规定。一些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各个岗位的责、权、利不够明确,考核机制过于简单,至于由谁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提及,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性东西,对实际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起不到多大作用。 2.6 过程控制是关键 成本控制是一个过程,只有对每个过程进行控制,才能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例如对地材入场过磅、含水量检测;混合料出场过磅;现场水稳施工支模;沥青面层摊铺厚度、宽度的控制(提高摊铺的离散率、厚度的均匀性)等。 2.7 用制度管理、用方法控制 为了搞好项目成本控制,保证项目成本控制有章可循,有形操作,项目部应印发一系列关于材料、机械、现场施工、财务、办公等管理和考核办法;印发机械、材料、人工、办公用品、采购、合同等管理程序(操作方法),要求相关部门及个人必须以程序办事,以制度来管理,把无形变成有形,把不确定变成确定,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2.8 关注项目合同管理,重抓分包、采购的公开招标 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只有严格履行项目合同,保证安全、质量、环保、工期,才能对外保障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对内获得更大的效益。公司应指导、监督、检查项目主合同的履行,对项目合同管理状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有效防范合同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司对项目工程分包、采购合同的管理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对一定范围的工程分包、材料、机械采购(租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提出指导价,公开招标,甚至公司集中组织招标;同时对于小型工程及临时采购或小型机具材料的采购项目部也应实施招标,这样项目的成本会大大降低,项目效益,乃至公司的整体效益会提高。 3 结束语 总之,公路施工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力度,在实践中思索与探讨,认真反思工程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析优化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论文 摘要:项目成本管理是关乎施工 企业 生存 发展 的一个的重要管理问题。目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成本管理没有形成制度,指标没有量化,成本核算不 科学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环节松散,没有形成系统工程;责任意识不强,材料浪费严重;成本管理没有做到责权利相统一。由此,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加以解决:加强项目部成本核算观念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管理体制;优化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科学的成本评价体系;优化项目资源配置;加强材料集中控制;加强工程施工数量控制;提高项目经营班子的整体素质,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 论文关键词: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对策 1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主要出现的问题 1.1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目前有些施工企业还没有转变成本管理的观念,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公司管什么,项目部管什么,责任不明确。 1.2成本管理没形成制度、指标没有量化。成本核算不科学 成本核算指标没有量化,一些施工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是靠人工报表来完成,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定量指标体系。指标不合理,定量不准确;项目该完成多少、节约多少、增收多少,心中无数;项目盈亏奖罚缺少量化标准,考核兑现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有些公司由于没有分阶段、分项目、分部分项成本控制,所以最后项目完工后成本也就没有有效控制,有时甚至到结算时才知道项目亏损。 1.3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有部分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具有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的人,成本管理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而另外一些具有理论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在开展成本管理活动中,这些单位的管理人员墨守成规,管理落后。有的凭经验管理,死抱着过时、落后的思想和做法不放,好的做法不能及时吸收应用;有的在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时,不联系实际,死搬硬套,效果不佳;有的虽然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没有很好地组织运行,缺乏必要的预控手段和监控措施,最终留下一些“黑洞”和“死角”;有的重“揽”轻“管”,以“包”代“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1.4责任意识不强、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 有些公司项目没有责任制、没有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滋长了项目部人员的消极怠工情绪。加上现场人员流动较频繁,工作不连续,干多于少收人差不多,导致员工责任心不强。有的管理人员由此没有责任意识、成本意识,觉得与自己没多大切身利益关系,对材料管理不严,浪费严重。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有些项目部无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从仓库领料有数,但余料无回收,失窃浪费严重,尤其是计件承包只包工不包料,工人班组只顾出产值,材料、物资过量消耗,机械设备过度磨损;小型手动工具更无人爱护,有时借出有手续,返还无验收;或下料 计算 不准确,损耗率超标。钢材看管不严,遗失时有发生;材料型号不对,造成闲置浪费,材料供应量与实际不符;监督机制不健全,出了问题往往追不到责任人,这也造成成本失控的主要原因。 1.5管理环节松散。没有形成系统工程 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来协同完成,成本预测、计划制订、过程控制、方案优化、活动分析、 经济 核算、绩效考核等,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对每一个环节的放松,都有可能导致成本管理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某些施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常常是某个环节众人抓、某个环节无人问,放松或忽视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情况几乎随处可见,常常是落后的做法不能改进提高,好的做法不能一贯坚持,时重时轻、时紧时松。成本管理是一项复合性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工程、材料、财务、劳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造成项目成本不必要的损失。 1.6成本管理没有做到贵权利相统一 有些公司责权利方面不够统一和明确,导致工作相互推诿,绩效无法考核。项目没有责任制、没有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更滋长了项目部人员的消极怠工情绪。即使有些公司虽然实行项目承包经营,有些项目经理由于重视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厉行节约,挖潜利润增长点,超额的完成承包任务,本该奖励,却因奖励机制不健全,奖罚办法不落实或其他原因没有兑现,这大大的挫伤了为项目创利者的积极性。 2优化项目成本的对策 2.1加强项目部成本核算观念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管理体制 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现行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基础,它未建立起来,项目经理责任制就留于形式。项目成本核算又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它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转变成本管理的观念,实行项目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抓进度、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成本核算管理,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同时,强化企业经营核算部门的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功能,对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员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时具有独立性,使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员切身利益与工程项目利益分离,这样才能体现成本核算的公正性。并且对成本核算员进行定期轮岗,定期培训、考核、激励竞争上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建立健康有序的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 网络 。 2.2优化成本核算制度.建立 科学 的成本评价体系 具体做到:①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项目一进驻,就要按公司下达的责任成本预算指标,制定一套成本管理制度。在运行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通过实践使之趋于完善,以确保制度科学可行,真正起到规范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②全过程控制。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强化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约束机制,做到环环紧扣、人人控制、层层把关,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确保执行力贯穿全过程,事事处于受控状态。 成本管理能否产生效益,关键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①建立内部价格体系。项目开工后,公司成本管理部门依据施工定额、设计的施工组织方案和调查或招标确定的材料、劳务、机械价格等,制定科学的内部价格,作为责任成本 计算 、计量与考核评价的依据。②建立定量指标体系。从成本目标的制定到完成目标的考核,整个过程都要有完整科学合理的定量指标体系作为平台。要将变更索赔增加净收益-材料、设备、劳务招标节约成本,施工组织方案优化节约成本,节省工程数量节约成本,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成本等指标逐级量化,以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 2.3优化项目资源配置 项目管理主要是资源的配置管理,主要包括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项目资源选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成本的高低。资源配置要遵循因地制宜、比例适当、组合优化的原则,既满足施工生产需求,又不能过剩造成浪费。 一是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选配项目领导班子。要有明确的项目责任制,公司与项目经理要签订责任书。二是选好施工专业队伍。内部队伍要配备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外部劳务队伍要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施工能力和施工经验,录用数量要适宜。开工前必须针对项目专业施工特点,对劳务人员组织必要的安全、 教育 和相关培训。三是配置适宜的机械设备、车辆及施工工具,确保施工机械既保障施工生产顺利开展,又不相对过剩。四是制订合理的施工方案。本着“方案指引成本,成本制约方案”的原则,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工期,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机械利用率的要求为前提,做好现场可利用资源调查,充分理解、吃透与业主签订的合同条款,科学制定施工组织方案,逐级优化组织设计,发挥方案预控在成本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做到技术上先进, 经济 上合理,环节上均衡;确保工序高效、操作可行、方案最优、成本最低。 2.4加强材料集中控制 加强材料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一般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占造价的60左右,控制工程成本,材料成本尤其重要。项目所需主要材料设备,采取以下采购方式: 一是主要材料采取集中采购,由成本管理部门会同项目部编制采购计划和施工预算报材料部门,由材料部门依采购计划和资金情况采购材料,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二是物资设备采购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供货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低价格、尽量采取厂商直供现场,减少多余费用。三是辅助材料可由项目部自行采购,其价格在预算价内从严控制。物资部门必须根据责任成本预算中材料的消耗量,按材料类别、型号建立材料消耗量控制台账,并依据施工图纸和按定测资料编制的数量清单,实行限额领料管理。 2.5加强工程施工数量控制 一是建立工程量总工负责制。项目总工程师具体对确认工程量、分包工程量、工程量台账、工程量结算等环节审核把关,严格审定工程量清单,严禁超量计价、超量采购等违规现象发生。二是开工前,项目总工程师必须到现场组织图纸会审和线路定测,确认工程数量。在审核过程中,如清单数量少于实际施工数量,应及时与业主联系,提前进入变更索赔工作。三是依据施工图和现场定测情况确定分包工程数量,经项目总工签字确认后,作为编制分解责任预算的依据;分包工程数量与实际完成工程数量的差额为责任成本节余,因管理失控,超出的数量为责任成本超支,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建立工程数量管理台账,每期计价后及时登记,对施工队验工计价的工程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已核定工程数量之内。五是录用外部队伍,必须实行劳务招标,按照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计价,严格按合同规定的单价进行结算。 2.6提高项目经营班子的整体素质。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 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经营班子,素质高低是项目经营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这层人素质低,将直接反映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低下,因此,要想方设计法提高项目经营班子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项目经理的素质,要经常组织进行内部交流学习,向同行吸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考核一评价一奖惩”是责任成本管理的“灵魂”。通过考核评价,对在成本管理中的有贡献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造成经济损失的人员,视损失大小给予相应处罚。切实使每一级、每个人都能自觉控制成本,提高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关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 [摘 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尽最大可能降低施工成本,才能使工程项目的利润最大化。本文论述了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原则以及降低施工成本、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程项目 施工成本 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满足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为确保项目在批准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而对所需的各个过程进行管理。是对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采取一系列监督措施,极时纠正发生的偏差,各项费用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规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 一、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原则 1.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控制中,力求做到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要查一查有无与其相对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收。在经常性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成本核算中,要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2.全面控制原则 (1)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涉及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应形成全员参与项目成本控制的成本责任体系,明确项目内部各职能部门、班组和个人应承担的成本控制责任。 (2)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是在工程项目确定以后,从施工准备到竣工交付使用的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自始至终使施工项目成本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中间控制原则 又称动态控制原则。由于施工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应特别强调项目成本的中间控制。只有通过施工过程的实际成本控制,才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 4.节约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 经济 效益的核心。节约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的 科学 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 5.例外管理原则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一些不经常出现的问题,称为“例外”问题。如在成本管理中常见的成本盈亏异常现象,即盈余或亏损超过了正常的比例,本来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突然发生失控现象,应视为“例外”问题,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加以纠正。 6.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单位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单位、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还应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利,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性控制。最后,项目经理还要对各部门、各单位、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并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实行有奖有罚。 二、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合同价并根据项目的施工条件、设备情况、人员情况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系统地预测。 1.工、料等费用的预测 首先分析工程项目的人工费,据当前的各工种的人员工资水平,结合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所需人工费合理。其次,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极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分别对主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仓储、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并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 2.施工费用的预测 在项目正式实施以前,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可行和经济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 自然 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对施工费用作出准确的预测。 3.辅助工程费的预测 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设计图纸中没有给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也需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作好分析、预测。 4.临时设施费的预测 临时设施费内容包括:临时设施的搭设,应根据工期的长短和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临时设施的规模和标准,井按实际发生及 参考 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 历史 数据,确定目标值。工地转移费,应根据转移距离的远近和转移人员、设备的多少核定预测目标值。 临时设施费的分析、预测,应在详细地调查、充分地论证的前提条件下,确定合理的目标值。 5.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预测项目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就是对在本项目中实施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事前分析,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对工程项目技术特征的认识,如结构特征、地质特征等。 (2)对业主单位有关情况的分析,包括业主单位的信用、资金到位情况、组织协调能力等。 (3)对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分析,包括施组设计、资源配备、队伍素质等方面。 (4)对项目所在地的 交通 、能源、电力的分析。 (5)对气候的分析,总之,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 三、寻找有效途径,降低施工成本,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降低施工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 经济 ,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1.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部应将成本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落实到专人,对成本进行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动态管理,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进行成本控制的另一个组织措施,应该是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工作的程序化。 (2)管理业务的标准化。职能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应成为管理业务标准化的具体标志。 (3)报表文件的标准化。 (4)数据资料的完整化和代码化。 2.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是降低成本的保证,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多进行不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找出既保证质量。满足工期要求,又降低成本的最佳施工方案。 不但在施工准备阶段,还应在施工进展的全过程中注意在技术上采取措施,以降低成本。例如,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法,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材料使用的比选,确定最合适的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方案,降低材料的储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先进的施工技术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等。 3.经济措施 (1)认真做好成本的预测和各种成本计划,认真做好合同预算成本、施工预算成本,并在施工之前做好“两算”对比,为成本管理打下基础。 (2)对各种支出,应认真做好资金的使用计划,并在施工中进行跟踪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开支。 (3)及时准确地记录、收集、整理、核算实际发生的成本,并对后期的成本做出分析与预测,做好成本的动态管理. (4)对各种变更,及时做好增减账,及时找业主签证。 (5)及时结算工程款。 4.合同措施 (1)选用适当的合同结构。 (2)合同条款严谨细致。在合同的条文中应细致地考虑一切影响成本、效益的因素。特别是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风险对策,并最终使这些策略反映在签订的合同的具体条款中。 (3)全过程的合同控制。合同谈判是合同生命期的关键时刻,个阶段,施工 企业 在报价时,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自己的经营总战略、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和合同的风险程度等因素,以调整不可预见风险费和利润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选择最有合同管理和合同谈判方面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人作为主谈人,进行合同谈判。 在合同执行期间,项目经理部要做好工程施工记录,保存各种文件图纸,特别是注有施工变更的图纸,注意积累素材,为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索赔提供依据。 四、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的核算与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分析就是通过对目标和实耗数据的不断对比分析,来找到施工成本偏差的原因及降低施工成本的具体方法,从而实现项目的赢利。 1.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通过静态的成本核算分析达到动态成本管理的目的。项目内部应在月末或季末召开成本分析会,直接对影响成本盈亏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找出影响成本降低的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写出分析报告,并制定出下期切实可靠的计划,为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2.在成本分析过程中,通过对计划完成指标进行测算,考核计划的完成效果。施工成本考核,包括施工成本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和成本管理工作业绩的考核。 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贯穿整个项目的施工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自接到工程项目招标信息起,即开始了该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因此,企业只有逐步建立并完善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种制度,尽最大可能降低施工成本,才能使工程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工程项目中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分析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对传统项目成本管理提出了挑战,工程承包企业需要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对传统项目成本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本文就工程承包项目中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工程承包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要持久获得较高的赢利,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管理是根本途径。回顾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法,基本上都局限于战术层次上,某些观点、方法已不适应规模越来越大、过程越来越复杂、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决策方面。传统的项目投资经济评价主要是通过对项目在整个建设和经营期内的全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按“资本成本”统一换算成现值或年平均成本,从而进行比较研究。它主要考虑项目的财务效益,重点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省。这一评估方法是和传统的低技术密集的生产条件相适应的。目前面对全球性的国际大市场,企业为提高其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对投资项目的评价与取舍,除了考虑财务效益外,还要考虑多样化的非财务效益。二是业绩评价方面。传统的业绩评价主要使用财务指标,信息来源也主要取自财务信息系统。但是,财务信息系统的侧重点是对外公布财务报告,向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方面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对企业管理层而言,不仅实效性较差,而且与决策的相关性也较低。此外,随着“顾客化生产”方式的推行,管理层的目光转向企业外部,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以衡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引入基于战略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为管理层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企业管理层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管理业绩,成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一种可行的选择。 一、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基本原理 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是建立在一般目标成本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成本与战略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将目标成本管理循环与工程承包企业战略管理的自我循环过程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一)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 目标成本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发明的。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新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成本目标值,即项目生命周期成本下的最大成本容许值。 目标成本法首要的也是核心的工作就是制定目标成本,并且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改进产品与工序设计,以最终使产品的设计成本小于或等于其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法是由三大环节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闭环成本管理体系,这三大环节是:(1)确定目标,层层分解;(2)实施目标,监控考绩;(3)评定目标,奖惩兑现。 (二)工程承包企业战略管理的自我循环过程 根据弗雷德·r·戴维在《战略管理》一书中对战略管理的定义,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组织和协调的一系列决策过程。这个定义同样适用于国际承包商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完成的标志是实现战略管理的自我循环,它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即战略制定(决策)、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 1.战略制定(决策):包括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两个阶段。战略分析阶段包括管理环境分析、现实的竞争力分析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分析。 2.战略实施:包括执行过程中的战略控制和战略调整两部分。 3.战略评价:包括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中期评价和战略结束后的总体评价。 二、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 分析了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基本原理之后,笔者主要从该方法的内容程序、应用目标几方面来构造其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内容程序 根据以上对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服务于承包商企业的战略管理,应以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为基础展开,而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因此,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内容也应分为三个方面。 1.利用战略目标成本信息进行战略决策 利用战略性目标成本信息对企业的战略选择过程提供决策支持,保证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是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针对战略管理而进行的功能展开与运用创新,是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对传统成本管理的超越。 2.在选定的竞争战略下正确组织目标成本管理 不同的战略选择需要不同的成本分析观点和成本管理方法,这也就形成了特定竞争战略下的成本管理战略。如针对项目开发战略的价值工程成本管理战略,针对项目流程战略的作业成本管理战略,以及针对企业扩张战略的成本管理战略等等。 3.战略性目标成本管理业绩评价 战略性目标成本管理是最后一个步骤。企业通过实施这项工作,能够向相关方面揭示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促使企业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为新战略的制定和调整做好准备。 上述基于战略考虑的目标成本管理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应用程序笔者总结为如下的模型: 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明显差异在于,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不是局限于项目本身来计算成本的。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信息,如企业的竞争战略、项目战略以及供应链战略。一旦有了这些信息,承包商企业就可以从项目开发、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进行成本管理。承包商企业首先通过市场调查来收集信息,根据信息和经验了解业主愿意为项目所支付的价格,以及期望的质量、工期等,同时还应掌握竞争对手所能提供的项目状况。公司根据市场调查得到的价格,采用目标成本预测的倒扣测算法扣除价内税和所得利润以及为继续开发项目所需的研究经费,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项目在施工、管理和项目维护过程中所允许的最大成本,即目标成本。 用公式表示如下: 项目目标成本=项目预计结算收入-应缴税金-目标利润 一旦建立了目标成本,承包商企业应想方设法去实现目标成本。为此,可应用价值工程(ve)等方法(在“三、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分析工具”中介绍)重新设计项目和制造工艺以及项目维护体系。 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将业主需求置于供应链企业制定和实施项目战略的中心地位,将满足和超越在项目质量、工期和价格等方面的业主需求作为实现和保持工程项目竞争优势的关键。 (二)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目标 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应用目标有两点。 基本目标: 就是利用自身的基本功能——产生和利用成本信息,为承包商提供于决策有用的战略性成本信息,以赢得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其各项活动的开展除了要符合成本管理系统自身的基本功能特征之外,还应有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最终目标:使整个工程项目承包企业的成本持续降低。由于要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企业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成本管理目标、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但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目标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 三、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分析工具 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综合的成本管理方法,它的分析工具很多,除了来源于传统成本管理体系之外,还包括战略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分析方法。如:传统的本量利分析、针对存货的abc分类管理、针对项目流程的作业成本管理等等。本文仅就与战略和目标相关分析作一个简单介绍。 (一)成本动因(cost driver)分析法 成本动因(即成本发生的原因与推动力)是属于美国著名会计学教授卡普兰等所倡导的作业成本计算法(abc)的核心概念,但并不专属于abc模式。因为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成本动因不仅包括这一模式下围绕企业的作业概念展开的、微观层次上的执行性成本动因,而且包括决定企业整体成本定位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这两个层次的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全面地把握其成本动态,并发掘有效路径来获取成本优势。 (二)价值链(value-chain)分析法 这种方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价值在这里是指买方愿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资上的和技术上的界线分明的各项活动。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项价值活动。 价值链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中的价值活动可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前者如材料供应、生产作业等,后者如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二者皆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显著不同的具体活动。如下图所示: 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不是相互独立的价值活动集合体,而是蕴含在更为广泛的系统中,该系统既包括供应商的价值链,同时也包括客户的价值链。 (三)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的过程就是要根据承包商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竞争者的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条件制定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战略定位分析应用于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本预测决策阶段,可以为成本管理明确方向,从而体现出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 结束语 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对传统的项目成本管理提出了挑战,工程承包企业需要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对传统项目成本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首先,拓宽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成本管理的对象从单纯地关注项目企业内部活动,延伸到企业外部;其次,拓宽成本管理的时间范围,将成本管理的时间跨度从日常经营管理的层次提升到战略管理层次;第三,创新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使其更好地满足战略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为了使项目业主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工程的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成本管理与项目管理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浅议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摘要]本文阐述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步骤。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 工程项目成本原理必须依据异地的原则,根据近年来的施工工程的建设实践,通过对一些施工 企业 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 总结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方面,遵循以下原则: (1)领导者推动原则。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成本的责任人,必然是装饰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责任人。领导者应该制定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组织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创造使企业全体员工能充分参与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实现企业成本目标的内部环境。 (2)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管理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是思想和精神。具体到项目施工成本管理而言,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内容都需要相应的人员来完善。抓住本质,全面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前提。 (3)目标分解责任明确的原则。企业确定项目施工责任成本指标和成本降低率指标,是对工程成本进行了一次目标分解。项目经理部还要对项目施工责任成本指标和成本降低率目标进行二次目标分解。根据岗位不同、管理内容不同,确定每个岗位的成本目标和所承担的责任。把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通过每个指标的完成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4)管理层次与管理内容一致性原则。为完成成本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授予相应的权力。因而相应的管理层次所对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权力必须相称,否则就会发生责、权、利的不协调,从而导致管理目标和管理结果的扭曲。 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 (1)成本的事前管理。成本的事前管理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工程成本的 经济 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成本的事前管理大体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制定成本计划、规定消耗定额,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计量手段和经济责任制,实行分级归口管理等内容。具体包括:确定目标成本,采用正确的预算方法,对工程项目总成本水平进行预测,提出项目的目标成本;编制成本计划,包括降低工程成本计划、技术保证措施计划和管理费用计划等。 (2)成本的事中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成过程控制。对目标成本要横向纵向地展开管理,形成一个目标成本体系,实现纵向一级保一级,横向关联部门明确责任,团结协作,使项目进展中每个参与的个人、单位、部门都承担成本控制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按照成本计划的实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成本的事中控制包括对实际成本进行监测和对各项工作进行成本跟踪。 (3)成本的事后管理。将工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 计算 成本差异,确定成本节约或浪费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步骤 施工 企业 一般以单个项目为控制对象,对项目成本的控制从投标时就已经开始,大致分五个步骤: 1.投标时投标成本的预测 当确定要投某个项目时,公司经营部门就会根据项目招投标文件,依据项目所在地的市场情况、工程概况和竞争对手的综合分析确定企业的施工成本,而且是根据项目的成本结构细分到各单列成本,如材料、人工费等,对当地所有工程需要材料实行市场调查,按照市场价结合工程理论用材和工程量,测算出材料总成本,其中包括:合理损耗及相对的价格浮动,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实施能力对整个项目的成本一一作预算,然后形成投标价格,该价格充分考虑了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是在企业自身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同行业竞争的直接表现形式,也是中标后实施项目,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指导依据。 2.项目开工前的成本预算 项目中标后,就要真正进入实施,这时的项目成本预算有别于投标前的市场调查和定价,施工前的预算准备工作那就更细了,依据项目部与劳动队伍、材料供应商、机械租赁所签订的合同等,根据工程量清单,对工程成本进行详细的预算,这时候材料价格、劳动成本、租赁单价都已经确定,不确定的是材料用量、劳务用时、机械用时,相对投标时的成本测算已经更进一步了,更接市场价。因此此时形成的预算是建立目标成本考核的依据,同时也是实施过程中对各项成本指标控制的依据和标准,超出或节余时,都可以以预算价格对比实施分析原因,找差距和潜力。 3.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有了开工前的成本预算,财务人员就可以根据预算数据对比实际发生的真实成本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偏离预算成本的主要指标在哪里,是材料数量还单价的上升或下降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预算要求, 计算 出实际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消除超预算的现象。控制过程中,财务核算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准确,过程中的控制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项目工程完工后的成本汇总、分析 项目完工后,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汇总和分类,计算出项目施工的总成本和各分项的单位成本,并与相应的预算成本和投标时的投标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 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投标和项目实施提供 历史 数据和管理经验。 5.项目成本控制的总结及评价 项目成本汇总分析后,对项目成本进行总体评价,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亮点进行总结,对成本控制超标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刻剖析和总结,从而起到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与项目管理经验和理念,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比较,为企业今后的不同项目管理储备人才。 三、本章小结 综上所述,只有依靠整个企业的力量与智慧,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机制,使企业的运行机制适应项目管理,为项目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育和 发展 的内部条件。同时,施工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为项目成本核算营造了适宜的条件。根据“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原则,发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通过规范的成本管理,使施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试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所涉及的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施工 企业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一、我国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控制体制不严密,责、权、利划分不清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对项目管理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现行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有机地的结合起来,而是简单地将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归于某个人,因此,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2.成本控制方法单一,缺乏对目标成本的有效控制 目标成本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技术和方法。它要求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要落实到部门、班组甚至个人:目标的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但在建筑成本控制过程中,方法简单,没有编制工程成本预算,没有制定具体的成本目标,工程成本按实际发生列支(包括人工费、材料费),随意性大,缺乏对项目工程成本进行 科学 的考核与评价。甚至有的项目不按工程项目岗位的实际需要安排工作人员,造成人员相对浪费,加大了工程成本的人工费开支。 3.材料管理程序混乱,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加强材料费管理,做好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非常重要。建筑项目负责人要对项目部材料管理部门提出严格的、必须遵照执行的规定及要求。要把好原材料计划关、质量关、定价关、选购关、验收入库关、出库使用关、限额领料关、余料回收关、材料消耗关、盘点核算关等。但由于部分管理者不严格按工程量领、发材料,材料的领用量是仅仅凭经验进行估计,造成材料浪费,甚至工程剩余材料也不退库,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是项目制造成本预测滞后。二是忽视市场价格分析和经营资料积累。 二、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现象制约着成本管理的 发展 我国当前的施工建筑市场具体明显的不完全竞争现象,企业难以通过自身的成本优势来获得竞争力,在为客户并非主要通过价格杠杆来选择企业,同时,客户对企业差异化的敏感程度也十分有限。 2.施工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施工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推广更新速度快。工程材料品种、规格多,材料质量、档次、价格相差大,定量分析和预算、编标口径较难统一,因此,造成岗位目标成本制定不确切,导致节约成本积极性调动不充分。 3.成本责、权、利落实不到位,兑现不及时造成成本责任感不强 主要是由于工程工期长,即使是工程竣工后,但业主往往拖延结算办理的时间,或长期拖欠工程款,致使成本节约奖无法兑现,严重挫伤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项目要短,有时难免使得成本统计工作滞后,致使检查成本时缺少依据,造成成本失控。 4.工程材料采购品种繁杂,环节太多 很多材料无法从厂家直接采购,并且新材料层出不穷,使得价格不宜控制,加大了材料成本。 5.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行,对施工 企业 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近几年建筑施工行业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行,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量清单计价属于综合单价法计价,消除了计量过程的差错因素,创造了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条件,使工程投标竞争真正落实到价格竞争中,报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施工企业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 6.承包责任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当前项目部实行项目转型后实行了“五项费用包干”、“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以及“承包指标倒扣”等多种形式的 经济 承包责任制管理,项目部在施工生产和队伍素质方面都有了进步。但毋庸质疑的是只管干活,不管算帐的生产模式仍然存在。有的只顾生产任务的完成,成本意识淡薄,把成本管理看作可有可无。近两年来在抓项目部达标升级,企业考核项目部的指标时,都重点放在生产任务完成上,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行为。 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恰当的经营策略。应当认识到施工行业的不完全竞争是国家经济转型期的特有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投资主体的逐步转变和招投标方式的改革,以及入世后外资企业进入建筑市场,都会对形成完全竞争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施工企业的短期策略,应侧重于当前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竞争优势的建立,而长期策略应着重研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竞争优势的建立。 2.注意施工项目的事后控制。每个项目完工,都要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经过若干次的实际与预算对比,就会发现某些共性的问题。针对目标成本制定不确切的问题,施工企业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对近五年的工程按不同的类别、不同岗位进行 总结 ,建立一个历年工程成本分解分析数据库,供施工企业与项目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和项目经理与成本责任人签订目标成本时 参考 。 3.及时反映工程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施工企业要充分利用电脑 网络 等 现代 化管理手段,随时反映工程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兑现目标责任书的承诺。使成本责任人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强化或纠正,以强化与成本有关人员的成本意识和责任感。对已经竣工结算、成本控制较好而暂未全部收回工程款的项目工程,应根据成本管理责任合同先兑现50%,待收回全部工程款后再全部兑现,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4. 科学 、合理设计成本考核周期。由于施工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长短不一,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项目岗位的成本考核周期要根据不同工程的工期适当缩短,使成本统计数据能得到准确及时的反馈,避免成本管理失控。 5.对材料采购工作予以充分重视。针对施工材料采购品种较多,价格不宜控制的问题,施工企业可以组织财务、材料人员,充分利用当代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近两年公司材料采购对比分析数据库,并随时添加最新数据,各项目部可以直接在联网电脑上直接查询所需有关信息。这样项目采购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合格的供货商,采购监督人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监督依据。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简述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 摘要: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如何优质、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特别是有效的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获取较好的盈利,已成为 企业 能否 发展 和壮大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成本管理 1 成本管理基本原则 1.1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原则 建筑业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行业,没有相同的成本,也没有同等的管理,所以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必须个别化,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完全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 1.2 坚持动态控制原则。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过程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来不及纠正。 1.3 领导重视和全员参与的原则 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如果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一般员工也会受到影响,有力使不上。或者领导虽然强调成本控制,但是一般员工不配合,同样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 1.4 全程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成本管理与控制,从时间上说,既包括对工程过程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也包括工程勘测、设计及施工全过程、保修服务阶段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4.1 资金占用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资金占用成本是指企业在承接工程中预先支付的资金,一般用相对数表示。不同工程所需的资金、资金占用成本是不同的。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成本的控制时,并不成本最低的某一种方式融资,而是要合理地安排各种筹姿方式的结构,目的上一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1.4.2 产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材料、质量、进度与目标成本发生矛盾时,就要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剔除过剩功能,以降低工程成本,达到技术为 经济 服务的目标。 1.4.3 材料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主要是选择材料的质量、确定供应商,以达到成本控制为目的。掌握市场供应量、价值,必要时需要保存库存量。 1.4.4 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析与报告,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 1.4.5 战略成本管理原则 市场竞争孕育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站在一个战略高度上,全面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4.6 坚持成本最低化原则。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从实际出发,通过成本控制的各种手段,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 2 建立规范、统一的成本管理体制 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和体制,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进行建立。施工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队全体施工人员,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主体的核心领导,这样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用一定物质奖励去刺激,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格局。这样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重叠,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便于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大家共同为项目的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3 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3.1 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3.2 技术措施 ①制订先进的、 经济 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②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③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3.3 经济措施 3.3.1 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 教育 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3.3.2 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3.3.3 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3.3.4 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4 项目成本核算 4.1 建立严密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各业务人员均应承担成本核算责任,并应处理好项目的成本核算与承包班子的成本核算、施工班组的核算的关系,实行分级核算和分口核算; 4.2 要把项目的成本核算基础扎在业务核算上,首先做好实物核算,做好原始记录,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分期搞好施工“三算”,开工前搞好预算,以便预测盈亏,确定项目的责任成本;施工中搞好 会计 核算、工程价款结算和内部承包结算,确保收入兑现;竣工后搞好项目的成本竣工结算; 4.4 要为成本核算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明确定价方式、承包方式、价格状况及经济法规等;良好的内部条件包括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定额、计量、信息流通体系等基础工作,健全的指标体系,严明的考核方法,建立完整的成本台帐等。 5 结论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因此建筑施工 企业 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控制成本,在施工项目中采用适合市场经济的责任成本管理方法,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在论述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指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分析了网络的优势特点,明确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为今后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应用分析 网络是电子技术重要的工作环境和信息平台,在网络技术环境下,电子技术可以通过自身优势将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推动网络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一、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基本特征 1.网络搜索与查找 具有时间性搜索与查找是网络出现伊始人们赋予其的主要作用和功能,对于时间概念的要求相对较低,网络的时间性可以利用其它途径展现出来,一是利用网络的对应性特征,网络内容具有对应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发挥网络内容对应性优势满足人们对于网络的基本要求;二是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网络世界包罗万象,不仅可以查找自身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优势,查找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使得查找内容更加整体性特征明确,为人们快捷有效的查找信息提供了便利。 2.网络信息的多种呈现形式 网络信息世界宽广犹如大海,信息的种类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字、视频、音频等都可以是网路信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利用网络查找信息资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的搜索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图文并茂的信息呈现形式,帮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有效的获取信息资源关键点,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二、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世界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是当今社会使用范围和频率最广最频繁的电子技术之一。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二进制代码的选用和普及,使得网络连接更加流畅、转换更加自如,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联网以及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提升,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有: 1.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是信息传达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信息的长距离运送质量增添了优势,在信号的数字通讯过程中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外界声音对传输信号的干扰,实现数字信号信息的高效传输和获取。 2.数字信号储存简便安全 将信号进行数字化信息转换以后,信息的加密解密程序在简单的数学运算操作之后变得简单了很多,可行度也大大增加,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下人们普遍关心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在提高信息加密安全设置的同时有利于使得数字信息的储存变得简单易行,能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自由的传输和发展。 3.数字信号设备集成化优势 数字信号储存设备走向集成化是当前数字电子技术发展进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电路中的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电子运行功率、缩小信息体积、将计算机和数字信号结合以后,能够促进通信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网络集成电路的规模。 三、网络的优势特点 1.有利于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特征决定网络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虚拟环境,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优势,借由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选择。 2.有利于信息检索 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信息检索的无从下手。网络数字电子技术利用多种信息检索程序,如各种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等,使信息和检索的门槛降低,人们能够自主的选择检索内容和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和其他人共享,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进行评价反馈,有效的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面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四、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工具,既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便捷性,也有效的促进了网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整个网路应用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内容和角色,是网络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信号处理 数字电路信号处理是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于完善,数字电路信号处理技术优势逐渐凸显和表现出来,其在信号处理中的优势主要变现为:一是信号处理过程简单易行,信号处理的具体程序就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通过数字信号系统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在将经过数字信号处理的信号代码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不同人群的实现需求,有选择性的输出具有信息内容。二是数字电子技术充分发挥了强大的数字电路信号功能作用,这一点是信息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在数字化时代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逐渐开始发挥关键优势作用。 2.网络信号 处理将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在网络上,可以有效地开展网络信号的处理和发展。基于二进制码这一数字信号基本变现形式,能够为数字电路处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操作过程提供便捷。数字信号具有很强的信息干扰能力,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产生变化,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范围和频率大而广实际应用中的普遍性程度极高。 3.信号数字化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主要采用随机抽样、量化以及编码等操作环节,其中,随机取样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将模拟信号进行分散处理,量化是要打乱已有的信号连续取值顺序,改变成恰当的分解取值顺序。编码就是将已有的设计方案和与之能够连续在一起的数字对象进行编辑和整合,增强数据之间数字电子与高能芯片的时间作用的处理效果,间数字信号转换为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数据流值,有效的完成数字信号的处理和研发。经过信号数字化处理过程的数字信号,能够在各种电缆和无限传输通道中有效的传输和传播,提高了数字信号处理和传输的速度。 五、小结 信息化时代,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网路普及度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技术为人们信息资源和获取和利用提供了方便,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数字电子技术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现代科技之一,是未来人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了网络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卢芳革 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比较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电子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主要从电子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分析,即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从而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和应用领域,为不同产业提供适应自身的一种信息电子技术。 关键词: 信息电子领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比较分析 1 技术分析与应用 1.1 模拟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主要通过连续的电子信号进行技术处理,模拟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像电子电路和工业设备等,模拟电子技术都有应用。从自然界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模拟的和数字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前者是连续的,后者则是不连续的。模拟和数字的电子技术都是在基本元器件基础上进行功能操作的,应用于电路中,模拟电子技术应用的电路,其造价成本相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而言,造价比较低,而且模拟电子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的成熟,在传输效果方面,和数字电子技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模拟电子技术采用模拟信号,需要对所设计的放大器进行增益处理;在信号接收方面,模拟电子技术受噪音的影响,其接收的效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数字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通过数字信号进行传播,通过对模拟信号进行抽样探究,形成较为精确的电子信号。数字电子技术在进行加密的处理过程中,采用更加高级的加密系统,所以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保障了接收信号的安全。因此,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领域要求其对传输设备尽可能精度,并且数字电子技术受噪音影响比较小,在信号接收方面,接收效果比较理想。现在流行的数字电视,就是运用的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视,通过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依靠译码和解码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在这个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噪声越小,信号传播使用的译码和解码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从而确保了传输信号的效果,数字电视的画面也更加的清晰。利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信号传输,能够提高电子信号传播的精确度,另外,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时候,降低噪声对于信号传输的影响效果。从信号安全的角度,这种数字电子技术所传输的信号可以进行加密,因此能够确保传输的安全性。 2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对比分析 2.1 信号形式与电路形式对电子技术的主导作用 模拟电子技术,顾名思义,采用的是模拟的电子信号,在进行技术匹配的时候,模拟电子技术按照模拟电路的特点,对相关的技术进行匹配和设计,另外,模拟电子技术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由于需要通过放大器进行增益处理,所产生的噪声也没有更好的进行过滤,对于接收端所接收到的信息,其准确性相对的比较低,而且接收到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的好。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整个传输效果,虽然模拟电子技术采用的模拟电路,其成本造价比电子电路低,而且技术也比较娴熟,但是在信号传输的效果方面,不能保障传输信号的精度。例如我们以前使用的电视,采用的是模拟的电子信号,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噪声的影响,其接收的画面不是十分的清晰,而且电视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有时候还存在着画面的失真。数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采用高端的设备,信号的精确度非常的高,从而所接收到的数字信号的质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信号传输的精度和接收的效果,都有了一定保障,同时也保障了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另外,数字电子技术在传输的过程中,通过译码和解码进行处理,受到噪声影响越小,其译码和解码的过程也就越简单,从而提高了数字电子信号的效率。但是这种技术应用在高端的电路设备,因此造价比较高,应用起来比较复杂。 2.2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之间的优势对比 由于模拟电子技术采用的模拟信号使连续的,在自然界,连续信号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模拟电子技术操作原理比较简单,而且也非常的实用。在电路应用中,一般都会采用模拟信号,简单的原理操作,降低了模拟电子技术的造价,所以,模拟电子技术在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但是,模拟电子技术也存在着不足,由于信号的连续性,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信号接收的效果,同时也不能保障信号接收的安全性;而数字电子技术,由于要求的设备是先进的,采用高端的电子电路,所以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保证了信号的精度,同时采用高级的加密系统,保障了信号接收的安全性。 3 结语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作为信息电子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有各自的优缺点:模拟电子技术原理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受噪声的影响比较大,信号接收效果也受到不同的影响;数字电子技术受噪声影响小,信号精确而且安全,但是由于复杂的原理和操作技术,造价比较高。因此两种不同的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上也有很大不同,前者适应于一般的技术产业,后者则适应于高端设备的技术产业,无论采用哪一种电子技术,都要结合领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电子技术。同时,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在电子信息化时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发展各自的优势,进行创新,改善各自不足的地方,为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吴姿英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运用 摘要: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变换的时代,不得不说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都离不开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电子技术也迎来了它的发展契机,可以说计算机网络作为新媒介,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而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也极大的推动了网络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数字电子技术的必要性,进而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意义,以期能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加充分的加以应用。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作用;应用 1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数字电子技术因其应用十分广泛,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它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那么网络,更是作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的科技,充斥在各行各业,甚至是各家各户,由于普及性,它的发展的进步更是人们热议的焦点。由于二者在信号形式上都是选取二进制代码,在这种基础上实现联网,处理转换信号,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因此,计算机和数字信号的联网,实现了网络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1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因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很强,所以信息在长距离运送、运送质量上都有着极大的优势,运用数字电子技术实现信号的数字通讯,有效的阻滞了外界声音对它的干扰,便于实现信息流通的顺畅的高效性与传播的准确性。 1.2数字信号储存简便安全 经过了信号的数字化转换,简单的数学运算程序使信息的加密解密运作变得简单可行,有效解决了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使数字信号的储存变得简单的同时提高了信息加密的安全性,适合网络开放性的发展环境。 1.3数字信号设备集成化优势 设备的占用空间趋于集成化,因为数字电子技术在电路中可以有效降低功率、缩小体积,计算机和数字信号联系在一起实现了通信网络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使得网络设可以达成规模性的集成电路。目前来看,网络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先进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已走在时展的最前沿,而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可以有效的简短信息流通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读取信息的时间,使信息流通更加迅速。这样便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网络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依赖,而在网络中运用数字电子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加快了处理进度,因此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应用。 2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如今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它在网络中的应用成为网络进步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是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2.1信号处理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数字电路信号处理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其应用过程简单易行,具体作业的过程就是转换模拟新号成为数字信号,在数字电路系统中,对这个数字信号进行适当的解析处理,将处理完的数字信号再转换成对应的模拟信号,依据实际情况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开展输出工作。其实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还是充分发挥了数字电路信号功能十分强大的优点,这一点对于信号的处理工作至关重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电子技术优势在关键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运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它的出现,可以说改写了社会发展的历史。 2.2网络信号处理 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便于对网络开展信号处理机制。其实,二进制码这种数字信号就是这当中的一种形式表现,这样在数字电路处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处理二进制码就更加的方便,由于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很强,因此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环境产生的干扰,因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实现了普遍的应用。除此之外,数字信号在加密与储存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运用优势,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对于网络信号的加强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如此,在我们生活中也随时体现着它的独特性与可靠性,因而应用的十分普遍。 2.3信号数字化处理 在信号数字化处理中,随机抽样、量化以及编码等环节的操作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随机抽样就是指在实践中将模拟信号进行分散;量化就是打乱之前信号的连续取值,将其改变成有限的分散取值过程;编码就是将原先设计方案与相联系的数字对象进行编码,将其转换为对应的数据,脉冲信号作为离散信号进行信息传输,加之大量数字电路与高性能芯片时间信号的作用,将数字信号转换成为需要的数字信号流,完成信号数字化的处理,经由这个过程得出的数字信号可以完全能够在电缆以及卫星通道等线路中完成飞速的传播与运输过程。 2.4网络信息的处理与传输 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另一个十分关键的应用表现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与传输方面,它不仅提高了网络信息的处理速度,而且对于处理完信息的传输速度也得到了加强,实现将网络信号迅速转变为数字信号并传输的高效处理过程。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对模拟信号的接收、转换、处理、传输等一系列过程的操作,即完成实现了网络通信的数字化过程。在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作为信息的传输载体,在信息传送阶段,利用数字进行通信的方式达到信息传输的对于容量与速度的要求,从而演变成为高速信息电子网络,此网络包含许多的网络系统,其中以计算机、数据库以及通信网络最为常见,借此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网络信息的高效处理与传输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3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网络中的应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信息的高速流通,而且推动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相信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中,还将赋予电子技术更多的应用与创新,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曹凯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在互联网覆盖率极度广泛的现代社会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网”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数字电子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茁壮且生猛地发展起来,而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网络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增添了欢乐。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逐渐健全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的交流更加安全,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在能够及时迅速传递信息的网络的冲击下,不攻自破。 [关键词]信息的综合传播;沟通与交流;信息的时效性 1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推动了信息的综合传播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爆炸式呈现,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作为一个有血有血,鲜活的生命个体,对于这样纷繁复杂信息的狂轰乱炸有着自己的筛选,主动屏蔽和主动搜集信息获取。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地丰富和多元化,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渗透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综合传播程度。只根据语言描述和图形示意而进行的天马行空般的臆想,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正确理解。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作为辅助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网络这个信息传递的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相互融合,多种信息传播载体的相辅相成,使得受众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带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共同发挥作用,对所要获取信息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人,紧绷的神经,随时可能崩溃的情绪,都使人被迫变得浮躁,迫于生活的压力下的人们,只能心甘情愿的过着连轴转的麻木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深度阅读变成了一种奢侈,静不下来的心和不充足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信息获取的局面出现,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网络这样一个视觉冲击力更强,阅读更加便利的信息传播平台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这里,受众可以随时看随时下载,大大节约了受众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这样一个对时间空间要求度都极低的平台,自然轻而易举就俘获了无数渴望改变又无力改变现状的人的心。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准确和及时,速度甚至超过了电视媒体中的新闻报道。一个由大量数据库,互联网络、计算机和多种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体系大量快速地传递着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数字电子技术使得互联网络更加具有包容性。 2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这种生物,作为一个丰富情感的集合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渴望沟通,沟通虽然不同于信仰,但却和信仰有着一样能够给予人安全感和温暖的作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都有一种声音在在呼唤渴求着安全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和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处虽然可贵,但真正摆脱社会群体独立存在的个人几乎是没有的。告别了曾经的四合院,也告别了曾经可以亲密无间的友邻,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不仅对陌生人,对邻居连对自己的亲人的关心都呈现与日俱减的现状,以“忙”为借口的人,总是在自己的不经意间和理所当然中忽视了在乎自己的人。网络通讯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便捷的通讯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人们终于不用整日只停留在点头之交的程度上,越来越假的不走心微笑终于变得少了起来。享受着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带来的便利,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在外求学的孩子,牵肠挂肚的父母,毕业之后,各奔东西,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同学,痛并快乐着的异地恋情侣,都因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的完善,多了份想念,少了份牵挂,多了份信任,而少了份猜忌,这样的转变让我们感到欣慰,感激数字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强力胶。 3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 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适时的改变和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命力的可持续性,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传播速度的迅速和传播范围的准确性,纸媒介显然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现代生活中的人都有像鱼一样七秒钟的记忆,很多东西看到一转生就忘记了,各种主动或被动的头脑风暴,杂乱无章般信息的狂轰滥炸,更加突出了信息时效性的重要性,后知后觉的企业会给人一种索然无味,味同嚼蜡般的感觉,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使得借势营销大行其道,紧抓热点事件的内容营销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借着热点事件高关注度的东风,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曾经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树立成本非常高,但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低成本,互动性高,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的网络媒介,在保证信息时效性的前提下,也达到了宣传营销的目的。各大企业通过浏览各大新闻门户网页、微博、微信等的推送,使得每条信息都能够被及时的接收到,并迅速对有价值的信息作出总结和反馈,在这个共享性、互动性、灵活性突出的网络平台上,企业对信息的接收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4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重要性 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和应用,集成芯片各脚的作用等是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的范围,这样一门专业性极强,在网络中应用极度普遍的技术,在数字化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远远超过了模拟器件提供的模拟信号,保证了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高,缩短了受众信息交流的距离。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增强了互联网用户的粘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指数爆炸般增长,人和人之间社会生活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加深。电子邮件的诞生取代了纸质信件,几秒钟,邮件的投递就可以完成,只需借助网络而无需人力,这种交流方式显然具有明显的便利性。信息加密也作为一种生活需求被提出来,渴望信息加密的呼声变得日渐高涨,数字电子技术使得信息加密的破解更加困难,保存在网络中加密的信息比放在柜子中加密的信息安全程度更高,网络具有的巨大的存储能力也得益于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我们去面试和进行与其他公司的谈判合作时,电子材料的携带和展示往往显得更加便捷、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也激发了电子读物的盛行,当今时代,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种类繁多,功能不一的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公交车上、火车上、地铁上随处可见用智能手机,平板、掌上电脑、电子本等来进行阅读的人,以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纸媒不得不在功能强大,携带便捷,储存信息量更大的电子产品面前低下头颅,但这并不是说纸媒一定会消失,在某些方面纸媒依然发挥着它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载量大,浏览免费这些都是数字电子技术带给人们的好处。某宝强大信息库的建立使得它在同类电商中的竞争力更强,营销更加精准,一对一的人性化推送总能在不经意间抓住消费者的心,刺激潜在消费,营销不再是满大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茫无目的的吆喝。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给商家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利润空间,数字电子技术用的好,商家的发展就会异乎寻常的顺风顺水。想要走出国门和国外企业合作互利共赢,没有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往往会使合作的结果事与愿违,数字电子技术利用数字通信,把来自外界的干扰统统排斥在外,实现信息沟通的快捷和安全,信息的传递不只局限于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都能畅通无阻的进行传递。 5结语 时代的变迁悄然无声,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人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大的动物,从一开始的陌生不习惯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如鱼得水的转变并不需要过长的时间。看不见的空气中似乎有一张巨大的用网络编织起来的网,数字电子技术使得这张网更加完善,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人们生活在这个巨大的网络中越来越便捷。 作者:古丽巴努·阿不来提 单位: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数字电子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连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信息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数字电子技术在信息的处理与传输、USB总线微波功率以及雷达接收3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信息;微波功率 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技术领域中的一项新兴科技,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数字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更使它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归纳和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专著及文献资料,了解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现状、应用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分析法主要应用在对数字电子技术内容及工作原理的分析和探究上。 一、数字电子技术概述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下的一个分支,与模拟电子技术相比,数字电子技术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更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模拟信号总要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更好地传播。本部分首先从数字电子技术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然后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3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界定 数字电子技术包含多种方面的内容,它是集各种集成器件的功能研究、逻辑门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研究于一体的一门技术学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相对的也更高了,这就给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数字电子技术本身就是研究集成电路和芯片的,所以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这一技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手机为什么会屏幕越做越大,但机身却越来越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功劳。 (二)电子技术的分类 从上述可知,电子技术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大类。这两大类技术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其中最明显和被广泛使用的就是数字电路信号的处理,即模拟信号(“0101”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转换。但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首先,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波形更简单易识,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出现误差的几率很小,这无疑也给信号的接收和处理方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这一点本文将在后文进行详细的论述。其次,因为数字电子技术的诸多优点,例如稳定性强、可靠性高等,很多模拟信息被电子信息所取代,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声音和图像的存储方式上,过去声音和图像是由模拟信号组成的磁带、磁盘来储存,而现在这些都变成了光盘存储,无疑更加便捷也更易保存。 (三)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1.实现网络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传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都被无数的数据所包围,现在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群,对数据的快速筛选收集和处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数字电子技术就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快速地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进行迅速而广泛地传输。并且,基于数字电子技术本身具有的内容和功能,它可以将接触到的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使其更便于存储和传播。 2.在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计上的应用 几年来,数字电子技术开发的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数字电子技术使微波功率的测量变得更加精确成为可能。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USB接口和微波检测电路。该微波功率计的测量工作过程主要是:通过探测仪收集功率信号;然后再通过微波检测电路对信号的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结果,对信号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处理和上传。这个过程中,设备的精确度是十分高的。 3.在雷达接收器上的应用 雷达接收器作为高精密度的设备,它也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成果。众所周知,雷达接收器必须要有超高的精准度和超强的信号稳定性,然而这两点正是数字电子技术最突出的特点。这两大特点对于工作频段要求高、灵敏度要求高的雷达接收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雷达接收器中涉及的数字电子技术主要有数字滤波技术、数字变频技术等。 二、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 数字电子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新兴技术,在我国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以其波形简单、精确度高、抗感染能力强等多重优势,在多种方面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字电子技术,同时它也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理由相信,数字电子技术将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完成更高水平的技术革新和应用。未来,我国的数字电子技术将会在广大学者的共同探索下,实现更高的数字化进程。目前,我国的数字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正是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最真实反映。 三、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未来将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更加大的发展和进步。大力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并不代表就要抛掉传统技术,而是要将新兴的电子技术与传统技术手段相结合,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马晓晨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建筑工程在招标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以招标控制价为标准,对工程造价的最优筛选和核实确定。建筑工程造价首先要做到,必须保障提供整个建筑工程从立项、评估、勘查、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的全过程,既能使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资金运用等直接费用降至合乎实际的合理低价,同时还要获得双方认可的合理的最大收益。尽量趋于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利润空间,避免盲目追求最低价。由此可见,建筑工程在工程招标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能否科学合理,就是整个招标投标阶段的核心。 1招标投标阶段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问题一:评标过程中存在评价内容不细致的情况 据统计,依照目前的科技水平和操作流程,评估专家一丝不苟完整地完成评价一项建筑工程,按流程操作所需要花费的流程时间是1个~2个工作日。实际工作中,招标投标中评估专家组真正用在评审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时间,大致只有不到2h~3h的时间。一个完整投标文件至少都是数百页甚至是上千页,按最少三家投标计算,就是近3000页,从头到尾翻一遍,如果加上评议时间和评分环节,时间根本不够。更有甚者,有些机构为了节约成本,安排一个专家组一天要评4个~5个标。《招标投标法》中虽然提出相关的条例来约束这一行为,但是具体实施情况却不能尽如人意。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评标过于机械、形式大于内容等等现象就普遍存在。因此,用这样仓促和粗糙的评审结果,成为选择最佳投标人的依据,本身就是不严肃和不公正的。这样一来,就给建筑工程的业主方授意干涉竞标项目提供了方便,给暗箱操作留下了余地,给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 问题二:编制过程中存在各部门联系不紧密的情况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整个工程的投资估算是由业主方编制,初步的设计概算是由设计单位编制,施工图预算是由造价咨询单位编制,承包合同价款是由招标投标机构确定,最终竣工结算却是由施工方编制上报审计部门。任何一个工程建筑项目,都必须经过以上生命周期流程。可以看出,同一个工程建筑项目,都是在不同阶段,由不同部门,按照各自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估和控制。这样往往会容易出现不同阶段所得到的评估造价差距甚大的现象,从而产生造价矛盾的问题。这是由于各个部门所处的环节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在编制自己所评估的内容时,主要从自己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出发来进行编制,不可能与其余部门做到完全一致的编制造成的。编制造价中基本的清单子目虽然相同,但编制方法、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施工机械和材料价格采用等各有差异,相关各部门各自独立,相互的联系属于松散型平行工作关系。因此,如果对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工程的前期建设方与中期设计方、中期设计方与后期承包方缺少对工程造价的协商沟通和统筹管理,必然使得整个建筑工程预算做的与实际相差甚远,投资偏差过高,从而使得工程在招标投标阶段估算不够精准,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问题三:招标过程中存在竞标形式不规范的情况 1)形形色色违规发包。建设单位作为建筑工程的发包人,缺乏法制观念,认为自己的地盘一定要自己作主,随意定标,任意发包。个别发包人不愿意严格按照招标投标相关规定标准去遴选总包单位,工作中对工程项目的再次分包管理不严,分包界限不清。更恶劣的是在一些较大的工程项目发包中,随意肢解工程内容、随意转包主体工程。这样就造成相当严重的层层转包现象,必然难以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难以禁绝“豆腐渣”工程。2)千方百计虚假招标。虚假招标手段主要有:一是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量身定做。二是在投标时间上做手脚,故意缩短申报时间,或者故意缩短公告时间。三是在招标资格预审中动脑筋大做文章,故意人为设置一些过高的预审条件条款,或在资格文件和招标文件中设置特定条款,以达到虚假招标的目的。四是围标现象严重,制造公开招标的假象。3)低价抢标盲目报价。一些投标企业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了中标拼命压低报价,中标后坐地起价,或施工中使出各种手段逼迫发包方追加工程费用。 2招标阶段造价控制对策分析 整个建筑工程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预算,不仅能够指导具体施工,合理安排工程资金,节约工程相差费用,而且能够避免施工偏差,减少工程结算纠纷,使建设方和施工方均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对策一:注重专业人才开发利用,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 打铁还得自身硬。企业要切实注重专业人才的招聘和利用,成本管理和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需要扎实的成本管理经验和长期的工作培养,不是普通造价员能够胜任的。更不能平时连造价员都不配备,关键时刻临时抱佛脚。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必须提高,坚决杜绝“拍脑门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干部指导建筑工程。这样才能在建筑工程实施的全过程避免指挥失误和经济损失,从而更好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策二:选择工程造价机构要全面考察择优选用 随着建筑工程市场化的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规定,设立招标机构从事日常企业招标业务,并且提供相关招标投标社会中介服务。但从管理机构层面来看,建设部分管的各省市建设主管部门,与专业部委分管的各工程招标投标机构,根据各自的工作范畴,部门各自制订和出台招标投标规章规定,并在自己管辖范围推行实施,致使原来统一管理的建筑市场,拆分为建筑工程及若干专业工程。如今建设主管部门只能管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无法涉及众多专业工程领域。由于招标投标多头管理,各施其政,致使招标投标机构数量庞大、类型庞杂、良莠不齐。二十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好的机构,不仅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大浪淘沙择优汰劣,杜绝招标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竞标情况,减少专家评标过程中的敷衍了事情况,同时也能够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不会被人为地造成浪费,也能够从过程控制上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和施工水平。 对策三: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确定最佳的合同价格形式 我国的建筑工程价格合同,主要分为三种价格形式:成本加酬金合同、单价合同、总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由业主方负担工程项目实际发生的一切费用,承包方主要收益是酬金,业主方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承包单位不用承担风险,其利润也就是正常的规范利润点和管理费点,没有其他材料设备方面的暴利,是国际社会通用的合同方式,总体上说是最公平合理的合同形式,没有之一。单价合同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合同形式,是指甲乙双方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综合单价不再调整,超出风险范围按合同约定进行调整。总价合同是指固定总价,一次包死,风险听天由命,掉谁头上算谁倒霉。总体来说,施工期短的合同采取固定总价方式,对业主方和施工方来说都省心省力,也无大的风险。施工期长于一年的合同一般不采取固定总价方式,因为如果物价市场和劳务市场变化巨大,落在谁头上都无法公平合理,非常容易引起后期经济合同纠纷。建筑工程合同价格确定,不能抱着赌博的心态和霸王心态。确定最佳建筑工程合同价格形式,要从公平合理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既要保证建筑工程按时按质竣工,又要双方合理分摊建筑工程的造价风险,达到公平、公正和双赢的目的。 对策四:根据设计方案精心编制详实的工程量清单 工程量清单是建筑工程所有施工内容的体现,也是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的基础。工程量清单编制越详细,工程造价越明晰,工程造价控制越便于操作,后期的洽商签证越少。工程量清单作为合同标的可量化依据,可以说是整个招标文件和合同履行的重点,所以在工程量清单编制时,要特别注意清单项目特征的内容要编写清晰,工程内容的涵盖范围要编写明确,清单编码的唯一性要编写通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清单报价的准确无误。一些特殊施工工序要点,及特殊施工机械的使用,要结合建筑工程的现场情况做到详细的清单描述。为尽量减少歧义,工程量清单要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与招标文件上的要求保持一致。最后,要对整个清单进行详细的复核,核查清单子目是否有漏项、多项、错项的情况。 3结语 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最大程度上降低建筑工程直接成本费用,以使得相关企业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筑工程招标阶段造价控制贯彻于招标投标的从始到终全过程,对建筑工程的健康有序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0引言 沥青路面因其平整、耐磨、不透水、防扬尘等优良特性,在我国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沥青路面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沥青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随着施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沥青路面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使得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得到了提升。 1施工准备阶段 1.1合理安排人员 沥青路面施工是一个连续过程,各个施工工序都是环环相扣,对于施工人员的安排有很高的要求。目前采取的人员配置方法多为双班轮换制,在关键环节上,要配备多名技术能力较强的施工人员。沥青路面施工人员都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奖励、惩罚等方式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1.2科学配备施工机械 在沥青路面施工中会用到多种机械,其中主要包括摊铺机械、压实机械、其他机械这三类。例如轮胎式沥青摊铺机、履带式沥青摊铺机等摊铺机械,双轮铜筒振动压路机、轮胎式压路机、小型手扶压路机等压实机械,铣刨机、水车、加油车等其他机械。针对不同的沥青路面,往往有不同的施工规模和技术要求,在施工前,应该依据道路的实际要求科学地配备所需的机械。 1.3妥善准备工具 检测用具、施工用具是在沥青路面施工中被主要使用的两类工具,常用的检测用具有3m直尺、测平车、经纬仪等;常用的施工用具有筛子、平铁锹、钎子、烙铁、紧线器等。在沥青路面施工前,要确保这些工具已妥善准备齐全。 1.4准备好施工材料 (1)集料 集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首先,必须要保证集料的质量达到了施工的要求,集料的质量主要从石料等级、石料磨光度、石料保水抗压强度、沥青黏结度和磨耗率等方面去判断,一旦有一方面低于施工要求,一定要坚决弃之,重新选取符合要求的集料。其次,要安排一个适合堆放集料的场地,保证集料不受损坏。再次,在堆放集料时,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堆放原则和规定,比如一定要按规定对集料进行分类堆放,不能锥形堆放等,做好相应的防水措施。 (2)沥青 沥青是沥青路面施工中关键的材料,对沥青质量的有效控制直接决定了工程的最终效果。首先,在判断沥青质量时,要从沥青的颗粒大小、松软度、形状、黏附性等指标去判断,并且在对沥青中的各种集料进行配比时,一定要控制不同集料的配比在适宜范围内,尤其要严格掌握砂石的比例;除了对沥青质量控制外,还必须重视沥青的存放,这就要求选择硬化的地面来存放沥青,并且要注意,沥青不能锥形存放,要采用水平堆形式存放;最后,在存放沥青时,对于不同种类的沥青,要标以不同的标号,进行分别存放,避免不同种类沥青混淆,从而影响到日后的沥青使用,对道路质量和道路使用效率产生影响。 2施工阶段 2.1沥青混合料的生产 沥青路面施工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生产沥青混合料,在生产沥青混合料时,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要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搅拌地点,选择标准主要是综合考虑运输条件、场地开阔度、距居民区和水源的距离等因素;第二,要对搅拌设备全面检测、维修后,才能把搅拌设备投入使用,生产沥青混合料。在检测、维修搅拌设备时,尤其要注重其温度控制系统、称重系统,保证沥青配合比精度和温度;第三,试拌是正式搅拌前不可省略的一个环节,试拌为正式搅拌提供经验;第四,要严格掌控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加热温度,具体温度范围是140~195℃,沥青一旦超过该温度范围,应做报废处理;第五,控制好拌和时间,与以往人工掌握拌和时间相比,如今先进的全自动控制系统能让工作人员只通过轻松的设置就实现对拌和时长的精确控制。 2.2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要保证运输与摊铺之间的良好衔接,保证施工的连续作业,要依据搅拌效率、搅拌地点与摊铺工地的距离、道路人车流状况、运输车车况等实际因素,配备合适的车辆;为保证沥青混合料在到达施工现场后的温度满足施工要求,应用苫布覆盖运输过程中的沥青混合料,对其保温、防水;第三,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对车辆和摊铺的调度,车辆要停在摊铺机前20cm处,相关工作人员除了要保证摊铺机正常运行,还要保证沥青路面的连续性。 2.3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摊铺沥青混合料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必须严密监控。按照施工要求,应配备3个班组在施工过程中指挥沥青摊铺现场的作业,根据不同班组的工作内容,这三个班组通常是准备班组、作业班组、质量控制班组,他们全程负责控制摊铺环节。 (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准备班组负责的内容,主要就是对需要进行摊铺的摊铺层进行检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存在问题较多的缺陷地段,要对其紧急补救,并喷洒黏层油,保证摊铺工作能正常进行,保证施工的连贯性。 (2)摊铺作业 摊铺作业是作业班组负责的内容。作业班组应该根据摊铺层的平整度来选择基准形式,例如对于平整度高的摊铺层,则选取托杠作为第一条摊铺带,滑靴作为第二条;对于平整度不高的摊铺层,则要用钢丝绳作为基准线,提升道路的平整度。在摊铺沥青时,要尽量使摊铺机连续工作,并保持相对均匀的速度,以此保证作业的连续性、均衡性,还要及时检测摊铺层,提醒行人、车辆在摊铺层冷却之前绕行。 2.4沥青混合料的碾压 碾压方式、碾压温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碾压效果。在碾压过程中要注意:在未压实的沥青上,压路机不能倒退,压路机必须运行在一个轮迹上,并且每条轮迹要重叠30cm;要按施工规范严格掌控初压、复压、终压的碾压温度、速度和遍数;随时检测沥青路面的平整度、路拱情况,一发现未达标部位,要及时补救;严禁任何机械停靠在刚施完工的路面上。 2.5接缝处理 接缝处理的质量极大影响着路面的平整度、路面的稳定性,必须由专业人员来施工。接缝有热接缝和冷接缝两种,依据机械停留时长来决定采用哪种接缝方式。一般来说,机械停留时间短,则采取热接缝,机械停留时间较长,则采取冷接缝。无论选择何种接缝方式,都要遵循从横向碾压到纵向碾压的原则,如此才能压实接缝处。 3检测及缺陷处理 检测工作贯穿于沥青路面施工的全过程: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主要检测项目是:平整度、钻心取样、路面厚度和高程等。目前,行业多使用3m直尺、平整度仪来检测路面平整度;使用水准仪等相应工具来检测路面厚度和高程;钻心取样是将从沥青路面钻取出的样本交由实验室,由实验室进行科学、详尽的检测,目的是为了检测沥青路面的压实度、稳定性、空隙率等物理性能。检测工作是为了发现沥青路面是否存在缺陷,并针对存在的缺陷采取弥补措施。沥青路面常见的缺陷有:路面波浪、横缝跳车、密实度不达标等。对于路面波浪的问题,可以采取调整摊铺机性能、提高沥青混合料级配、提高沥青混合料温度等方式来尝试解决;对于横缝跳车的问题,需要将已成型的路面整齐地切割开,再喷洒黏层沥青,进行重新碾压;对于密实度不达标的问题,要从沥青配合比、集料级配、碾压机械选择、碾压次数等方面一一考虑并解决。 4结语 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是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工程情况,找出能减轻、规避各种自然及人为不良因素的方法,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来有效地控制沥青路面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经之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加快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在“思政小课堂”上下功夫。医学教育是关于生命的学科,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以外,人文精神培养同样重要,要把思政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培养全过程。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应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好课程思政主战场,将思政内容融入医学课程,起到启智润心、涵德化人的作用。但如何将思政教育巧妙的融入临床医学课程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综合查阅近五年中国知网文献,与心血管系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思政课程相关的文献并不多[3],且在万方论文数据库中未检索到将抗击疫情融入到心血管课程思政的文章。在既往临床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法结合法,急危重症救治情感共鸣法,医学人文价值升华法等。基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表现为“急”“危”“重”的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感受代入式教学及沉浸式体验,因此,要充分利用心血管疾病谱特征,积极探索心血管课程思政建设新方案。本研究探索“战地教学”模式,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时,在“抗疫主战场”通过教师线上讲解新冠合并心血管系统典型病例,探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心血管内科实践课程的新方式。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战地教学”模式思政融入效果是否优于常规线上实践教学思政融入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2年吉林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5+3专业的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轮转线上实习期间(新冠疫情期间,实习转为线上),进行非教学时段的实践学习。将入选的4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名学生。实验组20名学生采用基于新冠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统线上实践教学,以抗击疫情“战地教学”模式融合思政元素;对照组20名学生采用基于非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统线上实践教学融合思政元素。两组带教教师年资及职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实践病例难度系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及既往理论课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病例分析能力考核,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及满意度得分。 1.2方法 1.2.1战地教学思政融入点 列举基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心血管内科章节对应心血管“战地教学”思政融入点。 1.2.2思政内容融入方案 对照组采用疫情期间常规线上带教模式,教师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带教。教师准备心血管系统典型真实病例,学生提前预习理论知识,教师以引导式及启发式方法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及互动,针对重点、难点及疑点组织讨论及解答,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结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院区,吉大一院心内科在抗疫支援阶段派出8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心内科医师管理新冠合并心血管疾病病人。实验组采用抗击疫情“战地教学”线上带教模式,通过新冠感染病例实践心血管系统常见病,通过“战地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对照组通过常规线上实践教学方式融入思政内容。实验组“战地教学”与对照组思政融入内容及过程:(1)思政融入点内容准备:①病例1,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开通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通道;2022年初在抗疫救治过程中,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突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根据我国专家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形势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和路径中国专家共识(第1版)》,由国家医疗队援鄂成员组成的金牌师资团队进行专业研判,因地制宜开启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模式,及时为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新冠患者易存在凝血机制异常,救治小组的成员每4h轮班,始终守护在床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治疗效果,并给予悉心的照护与指导,使患者得到成功救治。63岁的带队心内科教授是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专家,随医疗队南征北站,作为医疗队中的“定海神针”,用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崇高和伟大。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教学案例思政融入点是挽救心肌,挽救生命的医德及价值观教育。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思政点不仅是守护心肌守护生命的理念,区别在于教师们身体力行,专人专病救治,快速研判与决策,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做好生命接力,做抗疫中的“护心人”。②病例2,实验组:呼吸之间,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开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之窗;新冠病人突发急性呼吸困难,伴频死感及大汗,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迅速恶化,心血管团队立即查体评估病情,在隔离病房,在抢救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救治,患者转危为安。实验组案例通过新冠合并心脏急症即刻抢救的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医者的使命与担当,挽救生命是至高无尚的荣光。对照组:急性心力衰竭救治思政融入点是对生命的珍惜及树立医学生自信感。实验组区别于对照组的关键点是疾病识别、诊断及鉴别诊断,需与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鉴别,救治成功体验加强了医学生对疾病早期识别及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③病例3,实验组:跳与不跳,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救治—打开心源性晕厥患者的心脏起搏之门;青年新冠病人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反复晕厥,心内救治团队综合分析病情考虑为心脏传导系统异常,传统静脉药物救治只能暂时维持心跳,对于新冠患者改善预后及康复回归社会无益,因此,团队在三级防护措施下实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让不跳的心脏恢复了正常节律。对照组:思政点是匠人精神及医学生对患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的人文思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思政升华关键点是三级防护状态下实施介入操作即为不便,教会学生面对各种困难积极克服的勇气与决心,及关注青年新冠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双重心理变化、心理健康的培养。④病例4,实验组:命悬一线,高龄重症病人体外膜肺氧合的器械救治—重建重症病人的生命加油站;通过一位85岁高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多学科联合,使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重要性及对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精益求精高技术要求的“含金量”的体现。本案例思政特点是高龄重症新冠病人的复杂救治,进行有创操作及动作幅度较大的无创操作,都会增加自身感染的风险,但就像教师报名出征武汉时没有想过风险、得失一样,面临患者需要抢救的场景,从没退却,时刻牢记医学誓言、抗疫精神、国家嘱托、职责所在,不放弃每一位病人,这些榜样的力量正是医学生奋斗的方向,也是祖国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繁荣昌盛的核心所在。对照组:思政内容缺乏带教教师榜样的力量,仅是多学科合作及复杂病例救治的难度体现。结合本科《内科学》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将大纲中需要掌握的常见疾病,如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合并新冠典型病例作为教学案例,从不同思政角度与教学融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类疾病思政角度均结合了教师经历,示范作用及家国情怀,升华思政内涵。(2)思政融入过程:实验组教学实践中,提前录制患者临床表现,按教学流程及病情进展穿插“抗疫主战场”教师救治患者真实照片及适当播放视频,在心血管急危重症典型病例教学过程中融入抗疫场景(三级防护,技能操作,介入手术等),每课时思政总时长控制在5min。除此之外,实验组课程设置根据新冠患者病情发展,一幕幕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仿佛身临“战场”其境,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设置学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由老师进行指导和分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对照组病例结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点融入思政内容,没有实验组病例生动。实验组思政内容资源更丰富,素材新颖,结合实际从“抗疫”的新角度,挖掘榜样力量及事迹,升华医学人文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怀。 1.2.3考核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从理论知识考核及病例分析能力进行考核,总体评估两组学生综合能力。理论考核方式为选择题及简答题两种传统题型,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病例分析题主要考核临床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成绩具体配比:总成绩=(理论考核成绩×40%)+(病例分析成绩×60%)。考核结束后,由教师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部分的教学反馈。课程思政教学反馈内容包括课程生动性、树立医学生自信、增加使命感、坚定就死扶伤信念、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重大责任意7个方面,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各部分按15、15、15、15、10、10、20满分比例分配。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平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 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基础资料比较 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及既往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2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的总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间理论考核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3两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比较 实验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以下7方面满意度反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数实验组学生认为“战地教学”模式对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和“白求恩精神”传承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讨论 “战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思政手段,在面对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通过抗疫最前线的教师线上授课,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进而增加参与度,增强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战地教学”抓住了“现场教学”的大好时机,更加系统深入地向青年学子讲好“抗击疫情”这场生动、深刻的“思政课”,折射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敢于亮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将伟大的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鲜活案例及时融入教学,形成思政案例库,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抗疫主战场”对医学生而言是最生动、最真实的课堂,从“最前线”带来教学案例,从“一段病情”为切入点,把新冠肺炎的诊治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合,还原临床真实案例,透过“新冠”洞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要点,汇总心血管系统知识精华,将教学课堂“延伸一公里”。从教学思政反馈可知(表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战地教学”更能引起情感共鸣,树立医学生自信心及使命感,敬畏生命及救死扶伤的信念等,缘于“战地教学”的病例鲜活生动,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并充分结合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特点,教师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健康,诠释“黄大年精神”“为人师范”,将“大医情怀与白求恩精神”“服务及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把疫情当教材,用一流精湛的专业技术、仁心大爱的家国情怀、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为学生呈现着医者荣光、铸魂育人的“战疫思政课”,教师们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尽善尽美的事业追求,是底蕴、是沉淀、是传承,引导、激励学生在人生路上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奔赴理想,让学生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团队合作意识,及认识到扎实掌握临床技术的重要性;赓续红色血脉,增加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此外,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战地教学”方式融入心血管临床实践课程,使学生更专注地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和联系临床,更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因此,“战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政手段。后续通过思政案例库的形成使用及实验组线上教学视频的回放及教师案例教学复现,作为对照组同学的补充教学,使教学同质化。由于此种课程思政模式具有时效性,随着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减弱,传染病等级及抗疫政策的调整,此种课程思政模式不适于继续应用。但思政案例库可继续使用,并由此可借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充分联动周围资源进行整合及利用,善用“思政小课堂”,灵活、精准地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育人之本在育德。以“战地教学”模式融入心血管系统课程思政,是紧紧围绕国家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牢牢把握课堂育人主战场,深挖课程思政要素,更加精准的面向学生需求,面向社会需要,感召学生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自豪感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信心与担当。从创新性角度,心血管“战地教学”模式具备独创性,国内未见此类医学实践教学模式。从成效分析角度,结合“思政小课堂”,将理性科学临床思维与感性认识结合,具备实践深入度。从精神传承角度,兼具“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及白求恩精神”的传承,本团队作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认为在心血管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继续联动身边可利用资料挖掘课堂思政元素,将思政的种子埋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教科社.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22. [2]中国关工委办公室.教育部、中国关工委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中国火炬,2022,28(9):9. [3]丁铭铬,杨翠玲,成海娟,等.老年心血管病教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与思考[J].心脏杂志,2022,34(1):120–123. [4]钮晓音,邵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高教探索,2021. 作者:周雯倩 张志国 徐赫 郑杨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近年来,展现历史风貌和表现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成为纪录片题材的重要来源”[1]。其中,关于诗歌文化的纪录片尤其值得关注。《诗行天下》《诗词中国》《掬水月在手》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相继问世,它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诠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恒久魅力。不同于上述影片,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5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创新性地从诗歌与旅行的角度切入,以探访五位唐代诗人的一段生命旅程为叙事线索,通过“具身认知”式的旅行来唤醒古典诗词中尚未“苏醒”的文化记忆。同时,影片没有忽略对现实的观照,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诗歌文化对当下生活的重要影响,勾勒出现代社会的诗意图景,并从多维度展现了中国诗歌文化的当代价值,最终询唤了观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完成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 一、聚焦文化记忆:诗歌与旅行的双向交融 “文化记忆”是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理论概念。他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社会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2]。在历史长河中,文化记忆是人类延续民族精神、确立文化认同的重要参照。所谓“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文化记忆不仅能够帮助今天的人们追寻历史印迹,同时还对当下及未来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记录、延续、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毫无疑问,文化记忆的传承需要载体。扬·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附着于具体的记忆形象,源于文字、图像、音乐、舞蹈、诗歌、节日、仪式、建筑等”[3]。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古典诗词是独具文化气质和民族精神的记忆载体。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学形式,更蕴含着先贤们千百年来的生命思索与智慧结晶。当读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勾起思乡之情;当想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脑海中即会浮现母亲的伟大形象;当吟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能召唤出我们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上到老人,下到孩童都能脱口而出。中国古典诗词经过千年流转,历经岁月洗涤,在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传颂中“高度成型”,最终凝结为一种“根基式”的文化记忆。然而,作为一种“根基式”的文化记忆,多数人对古典诗词的认知,主要聚焦于对诗词文本的学习和解读上。而那些书写在诗句当中的人文山水,暗藏在诗句背后的心路历程,却鲜为人知。事实上,诗歌与旅行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大量诗歌是在诗人的游历途中被书写的,“虽然地点之中并不拥有内在的记忆,但是它们对于文化回忆空间的建构却具有重要的意义”[4]。由此,诗人的旅途不仅浓缩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同时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正是切中了这一要点。该片总导演李文举在谈及创作构思时说道,“我们从小读唐诗,却很少有节目展示诗人们走过的那些足迹……把唐诗和旅行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用今天的方式去旅行,用今天的人的眼光去看,去感悟唐代诗人当年的感受,去揭示他们当年的经历”[5]。正如导演所言,与以往的诗词文化纪录片不同的是,该片并未将目光单纯聚焦于诗歌文化的科普介绍,而是选择重返“唐诗现场”,重走诗人旅程,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去体认千百年前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将旅行与诗歌的双向交融,以此唤醒关于诗歌背后尚未“苏醒”的文化记忆,从而询唤当代观众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认同。 二、唤醒文化记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在场 通过诗歌与旅行的双向交融,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聚焦于唤醒古典诗词背后潜藏的文化记忆。然而,文化记忆的唤醒并非一蹴而就,而须经几个步骤来完成。在纪录本文微信网页版片中,五位唐诗寻访人从重返现场到亲身体认,从感官体验到心灵感悟,经由寻访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在场,尚未“苏醒”的文化记忆最终得以唤醒。 (一)从文学符号到具象景观 扬·阿斯曼在谈及文化记忆时曾说道,记忆的留存与唤醒需要各式各样的辅助工具,这些辅助工具也被统称为“记忆场”(lieuxdememoire)。“记忆场是一个符号系统”[6],它表现为蕴藏民族历史、激活文化记忆的载体及情境。因此,建构关于诗歌的“记忆场”便成为唤醒诗歌文化记忆的重要路径。值得指出的是,《跟着唐诗去旅行》在呈现诗歌文化、建构诗歌“记忆场”时,并未止步于诗歌文本的罗列与堆砌,而是通过纪录五位唐诗寻访人的旅途行程,重返诗歌中的人文山水、江山形胜,将原本作为文学符号的诗歌转化为具象的真实景观,使得观众可以依据现实场景,找寻到诗歌文化记忆的切入点。以第三集《长安》为例,学者郦波跟随诗人王维的行迹,以西安为起点,游碑林博物馆触诗人刻铭,驻灞河河畔感惜别之情;会友人重吟渭城曲,居教坊再听古乐音;后又前往辋川,登蓝关古道、再走鹿柴、临孟城坳、访鹿苑寺;最终行至终南山,在自然韵律里感受诗句描写的花草树木、雨雪风霜。经由寻访人重返唐诗发生地,那些原本静躺在古典诗词中的文字符号倏而跃然于屏幕之上,变成了旅途中可触、可知、可感的具象景观。而借助具象景观的显现,影片同时还揭示了现实中的自然风光、人文山水与诗歌创作的内在关联。当寻访人走过送别胜地渭水河岸,不难领悟诗人当年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的不舍之情;透过东西走向的哑呼崖沟,更加理解“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现实来源;看过如今稍显破败的鹿苑寺,愈发明白“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的浓浓禅意……《跟着唐诗去旅行》通过影像记录寻访旅途的所到之处,还原诗歌书写过的地点与场景,使其跨越历史时空的界限,以具象景观的方式重回观众的视野,成为唤醒文化记忆的辅助工具。与此同时,又以诗人的生命行迹为线索,通过寻访人的线性行走,将这些散落在诗人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心境之下的诗意景观串联至一起,最终聚合成诗歌文化的“记忆场”。 (二)从书面理解到具身认知 然而,“记忆场”的建构,只是影片唤醒诗歌文化记忆的表层体现。若要挖掘潜藏在诗句背后的“秘密”,则意味着需要以“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的方式“身”入其中。“具身认知”也称“涉身”认知,其核心内涵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7]。在纪录片中,五位叙事者将身体作为“媒介”,通过行走、徒步、登高、骑行等一系列“具身认知”式的身体实践,将观众对诗歌作品的书面理解体验化、真实化和立体化,以此勾勒出诗人的鲜活形象,进而深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记忆。在第一集《江湖》中,西川从陇南出发,踏上追随杜甫晚年的漂泊之旅。在险恶延绵的群山之中,他切身体认到“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句中饱含的“厌山”情绪;采食甘苦的橡栗,味蕾的刺激令西川深切体味到“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所流露的不幸与艰难;途经成都,西川走访“白夜”诗会,与故友畅谈诗歌,仿佛亲身体验到杜甫当年入蜀后的惬意舒闲;在杜甫草堂,西川通过亲手修缮屋顶而体悟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背后的胸怀与担当;在街边,西川与好友大快朵颐,在筷勺交错、语句碰撞间讨论杜甫关于“吃鱼”的诗句,为这位诗人的“苦难形象”增添了一抹生动光彩的新鲜趣味;渡船至三峡,行走于风高浪急之中,登临至巍峨山峦之巅,西川得以真正领悟到诗人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对于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在全片中,诸如此类的身体实践比比皆是,都可作如是观。纪录片通过寻访人“具身认知”式的身体实践,将关于五位唐代诗人的文化记忆塑造得更加立体鲜活。对于寻访人来说,“具身认知”的方式是重返历史情境,帮助观众深化文化记忆的关键所在。身体的实践不仅揭示了诗歌创作与旅行路线的紧密关联,勾勒出诗人真实丰富的生命形态,更是将潜藏于书本、文字、史料当中的文化记忆生动地“活化”出来。由此,诗人与诗歌不再仅是书本中的文学符号,而是活现为真实可感的生动形象。 (三)从身体实践到精神在场 经由诗歌文化“记忆场”的影像建构与“具身认知”式的身体实践,千百年前的诗人形象愈发鲜活,关于诗歌的文化记忆逐渐清晰。与此同时,“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情绪与情感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8],而情绪和情感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记忆的生产与重构。因此,五位寻访人在找寻文化记忆的旅程中,不仅仅是充当知识科普、完成叙事任务的“叙事者”,而是主动将自我的思维、记忆与情感完全融入其中的文化记忆参与者。在纪录片中,当西川重走杜甫的“漂泊之旅”,两位诗人的对话让他触碰到杜甫胸怀天下的伟大灵魂,由此他生发出“有什么样的山水,就有什么样的诗歌;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诗歌”的深刻感触;鲁大东重游孟浩然的“疗愈之旅”,抒发出“人到中年,需要改变”的人生感悟;郦波重访王维的“归隐之旅”,道出了“唐诗只是一个引子,生命才是最鲜活的内容”的心灵启迪;杨雨重回岑参的“荒凉之旅”,置身于边塞时她不禁哽咽,忽然意识到行走其实是在找寻自我;韩松落重归李白的“永恒之旅”,在名川胜地中感受到李白诗句里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将对李白的公共感情转化为了私人情感……当面对诗人曾经走过的山河古迹,感官的刺激与身体的实践,情感的触动与记忆的浮现,共同促使寻访人与诗人之间产生强烈的精神共振与生命联结,最终完成了自我生命的价值重塑。从具象景观到“具身认知”再到自我重塑,经由五位寻访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在场,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一套关于诗歌文化记忆真实且完整的“影像证据”。观众即便无法真正参与其中,但借助观影行为,与寻访人形成情感呼应,共同从诗歌文化记忆中获得“精神感召”,达成“精神在场”,从而达成对诗歌文化记忆的深层共鸣。 三、询唤文化认同:历史与现实的双层呼应 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对诗歌文化的记忆唤醒,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展示诗歌文化的历史价值,更是将历史中的文化记忆引申至当代语境,以现代视野诠释五位诗人高尚可贵的精神品格,并以此为鉴,启示后人。同时,影片使用大量篇幅真实地记录了诗歌文化对普通人及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实现了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唐诗回到生活的人文观照,由此促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加深了对于诗歌文化及诗人精神的理解,最终完成文化认同的意识询唤。 (一)价值确认:文化记忆的历史启示 如若说影片唤醒了诗歌文化记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丰厚,那么对于当代观众而言,这些“活化”的文化记忆又有何现实价值呢?实际上,“历史——那些已然消逝的过去,对于当下的意义——无论是盛世荣光还是乱世哀鸣,都有着必然的历史规律,挖掘出掩埋在古老时光中的那些宝贵的经验、规律的精髓,以之馈赠给今天的人们,才是历史对于今天的真正价值”[9]。换言之,只有在映射当代、呼应现实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确认并凸显诗歌文化记忆的价值所在。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通过诠释五位唐代诗人的生命境遇及人生选择,为面临同样处境、经历同样考验的当代国人提供了来自历史的另一番解答。杜甫一生艰难,但他却没有选择回避,反而将写作与时代深切地联系在一起,用诗歌诠释了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孟浩然一生不仕,却在中年“华丽转身”,以“人生不得志,便向青山游”的豁达心境启示后人,“人生不止在庙堂,还有诗与远方”;在大唐盛世中,王维因时代的洪流而无法左右,但他却难能可贵地保持着一片心灵净土,由此给予后人“坚持自我,回归内心”的精神指引;岑参两度策马向西域,不仅用诗句书写下报国雄心,更是以身先士卒的方式提醒后人,面对祖国山河要有发自肺腑的深情与担当;李白一生放荡不羁、自由洒脱,无论面对山川湖海抑或世道人情,永远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以自我的浪漫豪情告知后人,或许追求永恒并不是一个虚无的命题。借由诗歌文化记忆的探寻与唤醒,历史的纵深得以打开。诗歌文化作为连通历史与现实的记忆纽带,对它的价值确认不仅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的历史命题,更是成为指引当代国人“到何处去”的精神力量。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突破对诗歌文化的表面呈现,向文化记忆的更深处挖掘,最终将追寻“何为诗意”的记忆回溯转化为“诗意何为”的当代启示,为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国家复兴提供了重要的“镜鉴”意义。 (二)询唤认同:文化记忆的当代传承 通过对诗歌文化记忆的价值确认,无形中指向了本片主题的真正指涉——询唤文化认同。毫无疑问,“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发展与国家强大都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否则,民族国家将失去生存的土壤、精神的家园和前进的动力”[10]。因此,在影片中,询唤文化认同是确认历史文化价值的意义归属,也是唤醒文化记忆的终极目的。回顾全片不难发现,影片通过大量篇幅真实记录了与诗歌文化相关的不同群体。他们不仅是诗歌文化的参与者和讲述者,更是文化记忆的当代传承者。无论是为碑林文化奉献青春的讲解员杨烨,还是在辋川坚持寻找王维足迹的退休教师张效东,又抑或是杜甫草堂的小小讲解员尹麒竣,通过他们在镜头前声情并茂地讲述,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用生命热爱诗歌、用行动传承文化的鲜活人物。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不知名”的素人形象,如“误入”镜头讲解杜甫雕像意义的路人阿姨,在西川忘记诗句时“接话”的青城山道士,将王维诗句脱口而出的邮差老人……这些素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行为、言语,已然于无形中显露出普通百姓对于诗歌文化记忆的延续与传承。不论是否能够意识到,诗歌已经在他们的精神深处化作一种滋养,一种本能和一种文化自觉。通过真实记录这些和诗歌文化相关的群体,影片将散落于当代社会的诗歌记忆凝聚在一起,并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原本在书本、教材、文献中静躺的文化记忆,其实早已跃出既定的框架,潜入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一呼一吸之间,成为你我与民族、国家紧紧相连的文化血脉。同时,在唤醒文化记忆的过程中,通过影像建构“人人读诗歌,人人爱诗歌”的素人群像,询唤了当代观众的精神共鸣与文化认同。正如学者郦波在影片中所说,“诗和远方的终极之处在哪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那个独属于华夏文明的烙印,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四、结语 从文化记忆的聚焦、唤醒到认同,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搭建起一道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记忆桥梁。在宏观层面,影片通过展示山河之美、体认诗歌之美、观照生活之美,向观众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宝贵价值与恒久生命力;在微观层面,影片通过对不同群体的鲜活纪录,建构出热爱与坚守诗歌文化的人物群像,透过他们的行为举止,观众得以感受到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因此,《跟着唐诗去旅行》不仅在创作层面对诗歌文化进行了创新性表达,更是立足于时代语境,强调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张欣.近年来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分析[J].中国电视,2015(10):27. [2]冯亚琳.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1. [3]孟洋.网络诗词: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记忆[J].当代传播,2015(01):80. [4][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44. [5]《跟着唐诗去旅行》:唐代诗人走过的路程远超我们想象。 [6]扬·阿斯曼,陈国战.什么是“文化记忆”[J].国外理论动态,2016(6):23. [7][8]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05):705,708. [9]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从历史中探寻真正的价值——谈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构思[J].中国电视,2015(12):9. [10]刘振怡.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微观研究[J].学术交流,2017(10):23. 作者:刘向阳 庄紫涵 单位: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
随着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整体的能源利用率在不断提高,各生产行业都到不断的发展,相关的技术投入以及资金投入都不断增大。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在企业水电的运行过程中,对于机电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而在高强度的作业下,机电相关设备的故障率以及磨损率较高,这就要求在水电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护理,以保证机电设备的稳定运行。近年来,机电设备维修护理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下面所研究的故障诊断技术就是时展的产物。 1故障诊断技术含义 水电系统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使得相关的机电技术设备需求量不断增加,设备数量在增加的同时所带来的故障数量也在不断提升。对于故障检测技术的含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实际的企业水电运行中,通过一些专业的检测技术以及方法针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测,从而进一步发现机电设备的故障。故障诊断技术有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也在传统的诊断技术上不断进行改进,在作业过程中通过实施针对性的要求分析和合理运用故障诊断技术,可以确保机电设备在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进一步保障企业水电系统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机电设备故障分析 由于机电设备工作的环境比较恶劣,所以在工作中机电设备磨损率以及消耗率都比较大,所产生的故障数量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加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故障的产生对于企业水电的整个实施进度都有严重的影响,通过对于机电设备故障进行原因分析,主要有几方面:首先,机电设备的周边环境因素比较差,气温不稳定,昼夜温差较大。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其次,企业生产的实施进度安排要求相关的机电设备要持续不断地运转,而面对长时间的工作和相关技术维修保养不到位,进一步加剧了机电设备的故障率。最后,相关技术人员的操作不当,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对相关机电设备进行处理。以上几点原因都进一步导致了机电设备的故障。 3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性 3.1延长机电设备使用年限 本文所涉及的故障检测技术,根据使用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故障产生之前和产生之后,但是不论在故障产生之前还是之后进行设备的维修保养,目的都在于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合理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在故障产生之前,合理运用故障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潜在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故障的发生率,这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2有利于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整个水电相关系统生产运营的过程中,要对于相关生产工作进行基础保障,首先就体现在机电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转上。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整体生产作业中进行合理把控,在生产中运用故障的检测以及诊断技术,对于机电设备采取轮流检查,进一步发现机电设备的故障原因,保障不影响正常的单位或企业的生产运行。对于整个企业运行工作来说,机电设备作为生产的支撑与基础,在整个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相关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3.3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表现出对于机电设备需求量的增大,但与此同时,作为企业,利益是永恒的目标,效益的最大化是在生产过程中一直贯彻的原则。而对于水电单位企业来说,主要通过不断扩大生产力以及增加产品种类得以实现,与此同时降低生产所需要的成本,也有助于效益的增大。在机电设备维修护理中运用故障诊断技术,对机电设备中的故障因素进行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可以合理规避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损失,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有助于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目标。 4故障诊断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4.1机电设备故障前的检测力度不当 从上文的介绍与分析中可以知道,在机电设备故障发生之前进行诊断,可以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故障因素,然后对潜在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措施,合理预防故障的产生。但是,在企业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针对机电设备发生故障前的检测力度不当,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诊断,这就提高了机电设备的潜在故障率,对于企业的正常生产有着阻碍作用。 4.2工作流程体系不完善 在整个水电行业中,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体系,在完善的体系中进行机电设备的合理使用。在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界限的基础上,进行故障诊断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生产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设备运行的故障率。但是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相关的工作流程体系并不完善,这就导致在企业的生产中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限制,工作环节设置的不合理进一步导致了生产工作无法高效进行,一定程度上损失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3故障诊断技术更新以及引进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使得相关行业快速成长、进步,而进一步产生的是整个行业的相关技术不断更新换代。针对水电系统所具有的技术特点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机电设备的磨损以及消耗十分巨大。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以及要求,对于相关故障诊断技术进行合理引进以及更新,针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此外,企业还需要时刻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合理引入国际先进技术,但往往由于生产成本的限制,企业会减少新技术的引入,而使用陈旧的机器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进一步使得生产的效率降低。 5故障诊断技术的合理应用建议 5.1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在企业水电系统的实际运行中,故障诊断技术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以及规定,以需求作为支撑,在充分把握相关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制度的正确建立,并在实行的过程中根据相关反馈情况进行不断完善。在整体实行过程中不断跟踪检测实行效果,这对于水电单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5.2提高整体水电技术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水平 随着近年来相关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平以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限制,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无法匹配当今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企业针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合理提升。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例如针对机电设备的专业知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人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这对于企业的实际施工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6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针对企业水电所处的行业背景以及行业环境,在机电设备的运行以及维护中合理运用故障诊断技术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相关设备的合理诊断,可以有效避免潜在故障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机电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水电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促进相关诊断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导向作用,就必须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深度结合,相互渗透。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概述出发,分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必要性,提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科学策略,旨在为文献的相关阅读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1企业文化概述与 企业管理概述 1.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形力量,是企业价值观、宗旨、精神等一切无形力量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独一无二,具有企业特色。企业的宗旨精神对于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宗旨精神和员工价值观都是一一对应的。经研究发现,什么样的价值体系、企业宗旨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员工。一个生机勃勃、奋发有为的企业,内部员工也大多是积极向上、充满激情;一个死气沉沉、碌碌无为的企业,内部员工也大多数是消极工作心态,没有什么工作业绩。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规章管理制度、经营理念、价值观、宗旨精神等内在因素的集合体。 1.2企业管理概述 企业管理是一项综合运营的过程,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事件进行组织、策划、管理、决策等系列活动。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健康有序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人员的决策和行为对企业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新时代、新形势下,可持续高质量的企业管理策略是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因为企业文化直接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宗旨和精神等。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深度结合,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让企业管理事半功倍。企业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深入企业管理,在实践中很有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与管理的结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现代企业永恒不变的话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市场竞争的需求,只有在传统中寻求变革,寻找改进变新的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结合,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让企业各个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率,提升企业运行的效率。经研究发现,在企业管理中融合企业文化的企业,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就上去了。 2.2文化和管理的结合,调整企业组织架构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架构,也是权利和义务的结合体。只有充分履行义务,才能享受到权利。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全面贯彻《宪法》中权利和义务的相关规定,及时遏制企业中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差风气。企业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有部分员工只知道享受企业的待遇而不努力付出,有部分员工努力付出但是没有获得回报,这两部分员工都会影响企业大部分员工的心理状态。企业管理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重要工具,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积极履行义务,享受权利,让员工在权利和义务中相互约束,让企业各项管理不断优化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企业积极调整组织架构,提高各部门各科室的运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 2.3文化和管理的结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现阶段,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企业一方面要面临着严峻的实体经济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管理者必须有着精准决策、强有力的管理,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文化和管理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强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员工和企业的整体目标、运营指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员工在竞争中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2.4文化和管理的结合,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像定心石,可以牢牢吸引着员工为企业思考和奋斗。员工在良好企业文化的吸引下,把自己摆在企业主人翁的地位,时刻想着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他们有这样的想法:企业好了,我也好;企业不好,我也没有什么奔头。包含企业文化的健全的管理机制可以带动企业良性发展,文化和管理的结合,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科学策略 3.1建立制度体系 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独特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包括规章制度、标准化流程等规范。内容涵盖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奖惩规定等,从方方面面用标准规定了员工的生产操作。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公开性和强制性,对遵守制度者予以表彰,对违背制度者予以惩罚,促进人人自觉遵守制度,遵纪守法,按规范生产。企业建立制度体系必须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生产情况,制度建设必须实事求是。若一味的符合经营者,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企业员工的根本需求,忽略了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制度体系必不长久,而且起不到正面激励的作用。 3.2健全管理机制 企业应加强管理和改进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标准化规范流程,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将企业各项工作流程进行详细规定,严格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各部门科室必须按照标准化规范流程操作;二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新聘用员工入职前需要参加公司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含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操作规程等,认可认同公司的管理;三是要强化员工的考核力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建立考核的标准和方法,旨在节约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效益;四是实行分管领导责任制,分管领导对所负责科室和员工起直接领导作用,出现问题承担连带责任。 3.3注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文化墙,上面展示员工风采、企业精神理念,宣传企业正能量的形象;可以为企业员工定制统一的工装,上班期间必须穿戴标志服,让员工树立企业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可以建立企业内部报刊或者杂志,鼓励员工投稿,采集员工生活和工作上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稿件,引导员工的价值观;可以为企业员工创办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比如图书室、健身场所的建立等,员工在工作之余可以不断充电,锻炼身体,为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员工集体活动和拓展训练,促进员工激情干事创业,培养员工拼搏创新的精神,形成健康的工作观和生活观。总之,新时代、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将文化和管理深度结合,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文化在发轫之初就带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陆羽在《茶经·一之源》提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味着茶文化以“人”作为关注的中心,将人、人生以及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究结合在一起,并不断演进和嬗变,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实现对“人”的教育,其包含着行动层面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理念层面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高低对创新创业的实效有着直接的影响,更关系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1“精行俭德”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关注的是行动层面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念层面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将茶文化中“精行俭德”思想所特有的关于修养和教化的主旨和功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更对创新创业行为的深层次价值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提升理念层面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精行俭德”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2.1以“精”引领创新创业时代精神 “精”可以理解为在清静超然状态下达到的对世事规律的透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如果缺失了其本质的“精”,忽视对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引领,容易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冷漠,这种价值的冷漠,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与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背道而驰,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离。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更应突显人的主体地位,以“精”内修“静”的精神生态,在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交融,升华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提升人生境界,帮助学生不至于在踏上了创新创业的“成功大道”后,反而因为核心价值观迷失变成了找不到前行方向的“歧路人”,引导学生透彻、明晰地探寻创新创业的规律,进而达到创新创业的明净之态。进入“明净”状态,心一净,人就会除浮躁而“静”下来,在平静之中自然过渡到“和”的状态,“和”即思想的统一。学生在加深对人、社会、国家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将创新创业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相统一,将个人创新创业的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统一,形成积极向上、精进挺拔的创新创业时代精神。 2.2以“行”探寻批判性思维和鉴别智慧 “行”指行动,是实干而不是空谈。有了创新创业教育“精”的正确思想指导,还需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数据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过度强调以数据为中心的片面物化导向,忽视对学生价值选择教育的引领,容易导致数据的迷失,即盲目依赖数据,影响了学生批判性鉴别能力的养成,进而无法形成稳定的创新创业内生价值辨别力。将“行”的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鉴别智慧。教育学生关注并立足于社会民生,注重对数据的理解、关联及实践应用,学会辨证地利用数据信息考察问题、得出结论、形成预判,进而识别有效的创业机会,实现由“看到数据———投入市场”的盲从到“分析数据——创造市场”的转变,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目标的认识以及对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标准,用开创精神追寻数据与创新创业的双向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构建,引导学生追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创业资源。 2.3以“俭”实现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 “俭”的本义是“省”和“约”(指其引申义约束)的含义,其反义词是“费”和“奢”。其内涵应从两个维度进行论述:第一,“俭,省节也”,即指“俭朴简单,对相关资源的节约,不浪费,回归本真”;第二,“俭,约束也”,即指“节制欲望、约束行为,强调自我约束、内敛自律”。因此,俭朴的俭和自律的俭共同构成了“精行俭德”中“俭”的两个方面。从第一个维度来看,近几年来,创新创业相关的项目似乎都爱上讲“故事”,对创新创业项目的过度包装、炒作,几乎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必修课,也成了能否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一个项目的好坏是否有实际效用的核心技术创新支撑成了其次,而有没有令人动容的“故事”、“情怀”变成了关键。这种以所谓的“故事”、“情怀”为重的做法,最终剥夺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当下”贡献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将“俭,省节也”的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意味着扭转将大量资金和精力消耗在对故事策划、情怀打造的做法上,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回归初心,重视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力。从第二个维度来看,如果过度追求结果的物质性、利益性,把对利益欲望的追求当作创新创业的唯一目标,把拥有更多的财富作为评判创新创业成功与否的唯一尺度,则弱化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人的精神追求活力,降低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导致创新创业者对精神追求的失落。将“俭,约束也”的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这就要求不仅要理解创新创业活动追求正常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更要强调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本心,让创新创业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引导创新创业者在内敛自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精神价值追求,形成道德自觉,实现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2.4以“德”深化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 “德”是指对社会贡献的衡量标准,其体现的是人与创新创业教育背后的价值论,是更深层次的对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的哲学感悟,核心是立“人”悟“道”。在各种文化思潮的交融与交锋中,创新创业教育如果一味照搬国外模式,不能立足我国特色形成中国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容易导致文化困境。即弱化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导致文化的不自信与历史使命感的缺失。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凝聚,文化凝聚的核心内涵是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主要来源于文化自信。将强烈文化自信的“德”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在文化层面引导创新创业者立足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彰显中国特色。在坚定不移地守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探寻各种文化的共同之处;在传播基础性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定力,融入民族文化情怀,树立文化自信,进而突显创新创业的文化深度,形成文化自觉,引导学生更好地立足于民族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将增强历史使命感的“德”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引领创新创业者主动将“中国梦”与创新创业相融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创新创业者的理想,为我国创新创业高质量特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内在动力。 3结语 将“精行俭德”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人们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心灵重归宁静,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以“精行俭德”的“道”循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这也是茶文化“精行俭德”超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随着创新创业浪潮的加快,不妨静下心来去品一杯茶,像陆羽在《六羡歌》中:“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所诠释的那样,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人淡泊名利重事业,矢志为深植于伟大“中国梦”的创新创业事业而奋斗。
PLC技术被用作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处理器,通过近几年在电气工程中的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自身动力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除此之外,PLC技术在近几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中,使得大规模集成电路得到了极大的突破。 1、“PLC技术”的含义 从含义上来说,PLC是一种控制器,而且这种控制器不同于一般的控制器,因为它可以进行编程操作,通过编程之后,将其储存在内存储器之中,进行内部程序储存,这样就实现了依据客户指令进行逻辑性运算。同时,将专门的软件系统加以融合,就可以使得PLC技术进行其他工作的开展,即主要通过控制器实施指令排序、扫描数据以及进行状态处理来实现。除此之外,将PLC技术运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后,可以使得接线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因为通过PLC技术的使用,线路可以通过数学形式储存在PLC之中,仅仅需要更改存储器的主要程序即可完成操作。 2、PLC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重要性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PLC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通过PLC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能够满足企业及客户的需求,制作出更多符合规格的电气化设备,还能够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与此同时更极大地延长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使得计算机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运行更长的时间。除此之外,将PLC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中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不同优势,例如促进网络分布、提升运行速度以及提高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等。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PLC技术的优势及特点,并且将其运用到电气控制自动化系统中,从而提高电气行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PLC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技术分析 PLC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控制技术以及PLC的设计原则。其中,就控制技术而言,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介质、电源和输入输出接入口4个重要部分。这4个部分的相互协调运作,使得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顺利运行,就像人类的大脑处理系统一样,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PLC技术的优势,在将其应用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特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重要的是确保生产的产品达标,降低管理的难度。 4、电气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策略 上述我们已经对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的运行状态以及PLC技术的相关含义和优势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从中能够看出PLC技术在当前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将其运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中能够有效提高运行的效率,并且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以及延长使用寿命。但是,由于目前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应用中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应用水平不高且缺乏相应完善的技术体系。鉴于此,为了能够将PLC技术更好地运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下面就进行相关的策略分析。 4.1强化PLC技术的深度研发 强化PLC技术的深度研发,满足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需要。当前,对PLC技术的研发尚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相对来说缺乏客观的研究依据,并且对PLC技术的研发未能够与当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形势相结合,这就导致PLC技术的应用难以满足客观的发展要求。所以现阶段,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现状及需求进行PLC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应当经过大量的案例实践之后,方可投入到市场及生产和使用中,避免生产产品不达标的问题出现。对于PLC技术应用的缺陷及漏洞,需要运用崭新的思维进行分析和探讨,这样才能够不断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为PLC技术更好地运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中提供崭新的方向。 4.2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设计人员的技术及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PLC技术的应用效率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企业非常有必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高系统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PLC技术的相关理论及基础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将PLC技术的应用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开展相应的培训和课程学习之外,还可以成立相应的培训小组,进行操作比赛,提升设计人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总结经验,从而实现设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 4.3建立和完善PLC技术的应用标准 PLC技术在很多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各个行业的操作需求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对PLC技术的应用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针对目前的现实状况,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在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PLC技术的应用标准和规范,使得PLC技术应用起来能够更加规范、合理,更具有科学性。同时,应用标准的建立不仅仅适用于一家企业,在整个行业中都能够起到规范和参考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4.4建立系统设计和系统使用的沟通机制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因此基于这一个特点,我们需要尽力建立长足有效的沟通机制。这样一来,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的使用需求,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分析,便于从需求入手,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应用,更好地将PLC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中,促进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4.5实现对系统顺序化控制 一旦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时间过长,就会难以避免地造成系统能量损耗过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效益。PLC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对开关及开关量的操作实现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顺序的有效控制,这样一来,继电器的控制元件就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同时通过分别控制的实现还能够有效降低运行能耗,提高运行稳定性。 4.6加强PLC技术在开关控制方面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快速提升和发展,使得当前PLC技术的开关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相对于之前的应用范围来说,当前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得到了短时间内大范围的提高和改善。基于数码编程的PLC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能够实现强大的控制功能,特别是对于开关控制来说,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对于传统的开关控制方式而言,现阶段通过PLC技术进行对开关的控制不但提高了线路的安全性,降低了对机器的损耗,缩短了反应的时间,而且通过虚拟继电器代替机械继电器的方式,也大大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开关控制的成本支出。因此在今后的研发中,应当着重进行将PLC技术应用到开关控制方面的研发,提高对开关控制的操控程度,缩短反应时间,保证线路的通畅,更好地将PLC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去。 5、结束语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对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总而言之,要想更好地将PLC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不仅仅要参考上述几个方面的策略,还要着重对应用细节的处理和分析,并且借助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PLC技术的应用缺陷进行弥补和改进,只有经过不断的坚持和改善,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才能够更好地将PLC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去,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资源和服务。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千年来,茶与茶文化推动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也丰富了全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长期以来,人们将中国的茶文化视为道德品质的守护者,思想智慧的传播载体和健康生活的引领者。合理的引入到中小学教育当中,可以对当代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本身语言教育效果之外,合理的导入文化背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树立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样至关重要。中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未成年人,其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心智尚未健全,对事物的认知好奇心重,辨别能力不强,总结能力差,容易形成片面化印象。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合理导入中国的茶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拓展文化视野的基础上,更好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所在和价值内涵。 1中小学英语教学目的 相对于高中阶段,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要轻一些,在此阶段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总得来说,在中小学开展英语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在小学阶段,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是开展英语教学最佳的启蒙期和兴趣挖掘期。形式新颖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活跃小学生们的思维,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到了初中阶段,尽管英语教学的应试目的性更强些,但仍是开展兴趣教学的最佳阶段,一些英语基础差的中学生,仍可以在初中阶段发挥潜能,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保持学习英语的劲头,进一步缩小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之间的差距。 1.2保持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直接决定了其日后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在此阶段,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或自卑心理,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将会对将来的英语学习,产生致命的严重影响。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保持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在此阶段,要重视学生基础的英语语言素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口语训练,让学生“敢于张开口”进行口语交流,这对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1.3训练口语和英语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当中,音标学习法极容易导致学生在没有学习英语之前,就产生了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正是意识到这一弊端的出现,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也再进行着改善。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都是以交际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为主要方式进行开展的,将英语的听、说、读、写放在首位,避免了传统的“翻译式”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营造融视、听、说、写为一体的语言环境,锻炼中小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1.4扩展中小学生的文化视野 到了三年级以后,随着小学生对事物认知的心智不断成熟,对外界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对一切冲满了好奇心,渴望了解熟知范围之外的新鲜事物。在此时加入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更容易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来。中小学开展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打下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还是为了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扩展孩子的文化视野,引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2中国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本土化特征,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其实,这也是英语传播的主要特性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无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还是获得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就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上是语言的再生、部分上是文化上的再生”。由此可见,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事实上却是,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在传统中国文化上的体现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国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的缺失 纵览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无论是南方省份还是北方地区,多少都存在中西文化失衡的现象。在英语教材中,依然选取的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场景素材,甚至一些的确为了迎合将来的中考和高考,直接将纯正的英美中小学教材直接引进。例如“How are you?I'm fine,than kyou,and you?”的场景英语教学,已经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存在了近四十年之久。在英语教材中,过多考虑的是英语纯正的英美味道,在语言表达中渗透出十足的英美文化气息。殊不知,这样将会使得中小学生更加关注西方文化,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很多中小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用英语表达西方的生活场景,但用英语来描述中国东方传统文化内容,却显得捉襟见肘。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英语素养培养的过程,同样应该照顾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的广大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借助英语这一语言体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2教师队伍实力欠缺本土文化意识淡泊 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两重作用,一个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文化的传播者。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大多数英语老师只意识到教学工作主导者的重要性,对文化传播者的教师内涵理解相对比较淡漠。党的十九以来,我国再次将树立文化自信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因此,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中国的本土化文化内涵融入到中小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值得深思考虑的问题。反观我们的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其英语素养和英语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书本教条化的知识传递来实现的,对中小学生英语教学的开展,也都是延续了几十年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而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感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其产生的后果和外在表现,就是教学内容和主流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英语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间严重脱轨,与文化融合、协同进步的社会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2.3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中的意识欠缺 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欠缺,导致的一个直接现象就是,当下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甚至是排斥。相反,他们对舶来的一些洋节,如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却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吃披萨、汉堡,反而对中国的传统食物饺子和月饼却提不起兴致来。随着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生的身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诚然,引进外来文化,让中小学生了解外来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但一味地盲从和崇拜外来文化的做法,却偏离了现代教育多元化的初衷。我们在积极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同时兼顾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领域中的渗透。作为中小学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不但要重视英语语言特性上的讲解,还要关注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不影响外来文化准确传播的前提下,加强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中的导入和渗透,培养和帮助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和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3传统茶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路径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充分融合了我国儒释道三家文化体系的内涵和精髓,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和体现,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智慧法则。至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导入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平衡中西方文化比例、树立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了中小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后,本文将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希望能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和应用,提供些许理论上的帮助。 3.1优化英语教材导入传统茶文化知识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同样也对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我们的英语教材编撰者,既要包括语言和翻译专业人才,还应该有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学者。通过集思广益,通力协作,进行合理的教材内容设置,平衡中西方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在教材编写内容上,增设对中国茶文化的文章和内容,由浅入深的给小学生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所在,从而实现在跨文化视野下,提升用英语来表达中国茶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让中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所在。 3.2扭转教学思路增加教师茶文化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培养优秀英语人才的根本条件。教师自身的知识构成和知识素养,会对学生产生无形中的影响。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茶文化,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要扭转教学思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自己坚定的文化立场和信仰。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对茶文化中的一些特有名词进行科学的翻译,并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生们。此外,还要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跨文化的角度上,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深刻理解,客观公正的看待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交际意识。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又能在超越文化狭隘界限的基础上,合理认识并解决文化冲突,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3.3拓宽教学渠道实现传统茶文化融合 拓宽教学渠道,同样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传统的填鸭式课堂灌输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教学目标。开辟多种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将中国的茶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如在课堂上播放包含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电影片段,以茶作为载体,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再如利用多媒体数字手段,互联网的技术,让学生们更为直观的、全面的了解中国的茶,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内涵,认识中国茶文化在英语环境下的改变和发展。从而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4结语 一再强调,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处的精神需求。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灵最纯洁的阶段,也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阶段。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要进行基础的语言教学工作外,还要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从而能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坚实的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来。
实践表明,BIM技术作为先进的工程数字化技术,具有可视化、参数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的特点,值得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与推广。 1问题的提出 BIM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是指建设工程的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等信息的数字化集成。BIM技术是指基于BIM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等的成套技术。BIM应用的价值贯穿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①规划阶段可以建立可视化的沟通平台,提高论证的科学性及严谨性;②设计阶段能够提高设计的表达能力,促进粗犷式设计向精细化设计转变,降低沟通成本,辅助科学决策;③施工阶段实现项目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和动态管理,规避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④运行管理阶段降低运维成本,提供应急管理和节能减排措施。未来水利发展的目标是智慧水利,而智慧水利的核心是数据,可以预见BIM作为水利工程的数字化表达,将成为构建智慧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2BIM技术的多阶段应用 2.1前期咨询阶段 以长塘泵站工程为例,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中心区域,距离庆丰桥西侧约100m处。工程在前期咨询过程中发现,现有长塘河右岸为轨道交通6号线红线范围,长塘河左岸布置有DN800自来水管,管道于距河道左岸约35m位置。已建长塘闸正对现有长塘河主流,水闸两侧布置有空箱,水闸顺水流方向长度基本与上游河道等宽,对于泵站进水,需新开引渠与主泵房相连接。工程周边环境复杂,涉及规划、国土、交通、城管、水利等多个部门,工程建设前期遇到2个问题:①各部门之间对于工程建设的理解相差较大,各自工程的空间关系不明确;②各部门无法了解工程建设对各自所管辖范围可能存在的影响。工程布置方案选择,一方面影响工程的可行性及工程投资的估算,另一方面方案本身也需要获得各主管部门的认可。因此设计单位表达工程平面布置及对周边环境设施的影响,对于主管部门科学决策至关重要。以往类似工程,一般采用彩色平面及二维地形布置来展现工程平面布置方案。该过程往往需要2次以上的协调会议、多部门的单独介绍,才能让各部门对工程建设有充分的理解,形成巨大的沟通成本。现行的二维概化模型既是便捷的计算及设计表达形式,也是设计人员的天然技术屏障,把非技术人员隔绝在外,其中就可能包括非行业内的行政领导及决策层。本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是在传统二维图纸表达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利用Infraworks软件构建环境模型,包括桥梁、房屋、道路、河道、堤防、市政管线等模型;利用Revit软件建立构筑物模型,包括新建泵站、现有水闸、上下游连接段、新建桥梁、上部厂房等构筑物模型。利用Infraworks将环境模型与构筑物模型整合后,形成工程前期的数字沙盘模型,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水利工程、规划文件、建设地块信息、地形数据、管网信息、地貌信息等。基于本工程的数字沙盘模型,各方获取各自所需的信息,了解工程建设的影响范围,选择符合各方要求的平面布置方案。由此可见,BIM技术的应用在本工程前期咨询阶段,节约工程前期的沟通成本,提高决策质量,体现了其可视化的优势,多专业的融入也是其协同化工作理念的呈现。 2.2方案设计阶段 目前展示设计方案的方式有2种,一种为CAD图纸,一种为效果图。传统的CAD图纸信息量富集程度低,易受限于图面及设计人员水平,表达一个简单的三维体,至少需要3张图、3个视角,改动的工作量也十分巨大,而且非技术人员往往无法准确理解。效果图基本是由效果图公司制作,易受限于效果图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专业理解及角度,往往无法与真实景象匹配,基本无法展示细节。引入BIM技术采用模型虚拟漫游手段既可保留CAD图纸的精确性,还能拥有如效果图般直观的展示效果。以象山县下沈港闸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为例,工程涉及水工、建筑、结构、电气、自动化、金属结构、景观等7大专业,应用Revit软件构建模型。在Revit中通过共享项目基点,完成全专业模型的整合及拼接。通过Lumion导出类插件,将整合完成后的模型导出为.dae文件,利用Lumion快速渲染软件读取.dae文件,设置合理的场景光线信息后,获得基本接近于真实场景的虚拟漫游环境。根据设计的日常巡查路线录制过程漫游视频,即为最真实的可视化设计方案。基于可视化的设计方案及业主运维管理习惯,定制运管设备布置方案、预设房间分隔布置,实现粗犷式设计向精细化设计转型,功能性设计向人性化设计转型。运用于仿真漫游中的Revit构筑物模型,通过存储为.dae、.fbx等中间格式,能够快速导入Midas、ABAQU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其模型修改过程较分析计算软件更为快捷,同时实现模型的多次重复应用,避免分析计算软件中的重复建模工作。 2.3施工图设计阶段 以某闸站工程为例,由于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沟通不到位,厂房内的联系主梁布置于管理房中控室落地窗外,横梁顶高高于中控室楼面1.6m,横梁本身高度为800cm,施工完成后,管理人员无法通过窗户观察厂房内的情况。现场发现问题后,利用Revit构建工程模型,比较多种改造方案,确保改造方案满足中控室净空要求和必要的观察功能。目前省内施工图审查主要侧重于资质的符合性、施工图与初设成果的一致性、设计成果安全性、规范性。专业之间的协调性、净空是否满足功能需求并不作为必要的检查项目。在施工图阶段应用BIM技术的碰撞功能,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由Revit构建各专业施工图阶段的模型,在Navisworks软件中对各专业模型进行碰撞分析,以此调整各专业结构布置,避免专业碰撞发生在施工阶段,从而减少设计变更;通过漫游结合实时测量,对建筑物进行净空检查,确保各房间设备布置后满足净空高度要求。此外,基于Revit模型,通过剖切工具及出图模块剖切工程的任意部位,标注后即可实现施工图阶段的剖面图的绘制。由三维模型可以渲染获取轴测图,制图质量较手绘或CAD制图更高;模型与图纸为一体,模型修改图纸相应自动调整;复杂结构部位可减少绘制时间,可快速获取任意截面。 2.4施工阶段 目前的传统施工进度安排方法大多为“工序+日期”、简易横道图等,其准确性低、可控性差。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进度模拟,将二维施工进度计划与BIM模型进行整合,形成4D进度模拟,便于项目管理人员清晰了解整个工程进度安排,发现每个环节的重点、难点,制定并完善进度计划,合理安排人力、材料、机械。施工图阶段构建的BIM模型具有结构体的完整几何信息,软件可通过布尔运算获取结构体的体积、表面积等几何信息,通过设置可编辑参数,标记结构的分部分项信息,几何信息与分部分项信息组合挂接,由材质提取明细表,自动生成工程量表。基于导出的工程量表单,可以通过Excel中的VBA二次开发插件,计算工程所需的人、材、机,关联施工进度与工程量,指导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同时,也可以利用BIM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以漾山路江闸站改造工程为例,该工程是将单向排涝泵站改为灌溉排涝双向泵站,利用BIM构建工程现有结构的模型,体现工程需要改造的结构部位,利用BIM软件自带的阶段化模拟期,整合改造过程中的各阶段的模型,附加建造过程、施工工序、施工工艺等信息,利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因此,施工方案的BIM模拟,相较于传统的施工进度安排方法,成果直观、设计思想明确清晰,易于沟通表达。另外,还可利用BIM技术更好地实现文明标准化工地布置。利用文明标准化工地标准构建族,构建不同阶段的施工场地模型,在工地正式建设布置前预演场地布置,合理优化施工进场道路、材料堆放布置、施工机械布置,安全措施设置等。相较于传统的CAD布置,利用场地布置与现场地形更为贴近,空间关系更加直观。 3结语 BIM技术作为新兴的工程数字化技术,根据工程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其应用重点也不同。前期咨询阶段,可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和协调性,辅助业主进行科学决策;设计阶段,利用BIM模型的可优化性、模拟性,促进粗犷式设计向精细化设计转变,二维设计向三维正向设计转变;施工阶段,可利用BIM模型的参数性、模拟性,控制施工期成本,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BIM软件与传统设计软件有较大的差别,存在着较大的学习成本,但其价值也十分明显,值得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运用推广。
引言 核电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之一,为立式倒U形管自然循环换热器。它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相连,通过U形管传热管将一次侧反应堆冷却剂的热量传递给二次侧的水,产生两相的汽水混合物,在二次侧内通过汽水分离装置将汽水混合物中的水分离出来,从蒸汽出口处输出干饱和蒸汽供汽轮机发电。作为蒸汽发生器关键部件的管板,需在母材(如RCCM规范18MND5或ASME规范SA-508Gr.3Cl.2)一次侧表面堆焊一定厚度的Inconel600或690镍基合金材料(6~10mm),最大总厚度近800mm,再进行管孔(φ17.73mm)加工,数量多达2万多个[1],加工周期约为3个月,是蒸汽发生器制造的关键路径。 1管板深孔加工的质量风险由于核电蒸发器管板厚度较厚,管孔采用BTA方式加工[2],为提高加工效率,通常采用三轴数控机床加工,质量风险较大,主要原因是: 1)不能直接观察到刀具的切削情况,只能凭经验,通过听声音、看切屑、观察进给轴功率及主轴功率、触摸振动等外观现象来判断切削过程是否正常; 2)一般切削过程中80%的切削热被切屑带走,而深孔切削中只有40%的切削热被切屑带走,刀具占切削热的比例较大,易过热[3],切削时须对刃口采用连续有效的冷却方式; 3)深孔切屑经过的路线长,容易发生阻塞,导致钻削力增大,切削不稳定,并且切屑排出时易划伤已加工表面,容易导致加工质量和精度不满足要求; 4)受孔径尺寸限制,孔的长径比大,钻杆细而长,易产生振动,钻孔易走偏; 5)由于管板厚度大,且表面堆焊镍基合金,加工过程需不同的加工参数相配合。因此人员技能、深孔钻设备、刀具、工艺参数、环境条件等因素对管孔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为确保管板加工后的尺寸和粗糙度符合图样要求,需制定严格的加工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并通过合适的过程控制方法实现较高的合格率。 2管板深孔加工的工艺要求 1)人员要求。操作者经培训后持证上岗,操作者应熟悉图样、工艺、技术文件,每块管板钻孔前,操作者按相应的图样、工艺文件核对BTA钻头、导向套、间距块等,确认无误后方可在机床上使用。主操作工对钻孔的质量过程控制负责,钻孔时主操作工必须在操作室内监控操作面板,监控程序运行时的钻削速度、进给量和冷却液压力等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2)设备要求。机床具有完善的报警装置,在加工工程中对钻头及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异常,能立即报警,并自动控制机床停止加工。管板钻孔前需对钻孔设备进行精度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深孔钻。 3)管板组件的装卡和找正[4]。进行孔钻前,先将管板与下筒体焊接、无损检测、热处理,以便于管板装卡。然后将管板钻孔用V形架放置在深孔钻平台上,调整前后V形架的中心线与机床的Z轴在一条轴线上,找正后预夹紧。再将管板组件吊至V形架上,管板0°~180°线在竖直方向上。调整机床主轴与管板的X轴、Y轴、Z轴平行,偏差符合要求,固定夹紧。组件装卡固定好后静置约24h,待监测仪表读数稳定后再进行后续操作。 4)钻孔程序零点及管板位移监测。管板钻孔前设置钻孔程序零点,每班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机床,检查、校准机床的零点位置。在管板组件前后、左右、上下分别设置位移监控表,每天定时检查位移,如超出位移要求,应立即停止钻孔,排查原因。 5)导向套、BTA钻头。钻孔前,操作者应检查导向套的内径,确认适用于该蒸汽发生器管板钻孔。钻孔过程中,操作者定期检查导向套内径尺寸及内表面磨损情况,如果导向套内径超差或有异常铁屑和划痕出现,立即停止使用并予以更换。操作者要定期目视检查BTA钻头切削刃磨损情况和夹屑情况,根据试验确定每只钻头钻孔数,达到最大数时,对钻头进行更换。 6)钻孔参数。钻孔转速、进给量、冷却液流量等主要参数由管板钻孔前进行的工艺试验确定,确定后输入到CNC程序中。改变参数时,需先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更改或更换。由于管板的镍基堆焊层与本体低合金钢的材质加工性完全不同,需采用分层加工的方式,即镍基堆焊层与管板本体采用不同的加工参数,需要多次进行工艺试验确定[5]。 7)班前试样。为验证钻头、导向套等工具的适用性,每班开始钻孔前,首先在试样件上至少钻1个孔,检测孔径、垂直度合格后,再到产品上钻孔。试验件应用产品相同材质、厚度,做到模拟管板的加工状态。每次更换钻头、钻杆、导向套后,首先在试样上至少钻1个孔,检测孔径、二次侧孔桥合格后,再到产品上钻孔。如果试样孔检测不合格,机床不可加工产品管板孔。 8)管板钻孔工艺过程控制。待前期条件准备结束后,管板开始钻孔。管板钻孔前,操作者重新自检管板找正情况,确认无误后运行CNC程序。从管板中心位置到管板边缘,对所有管板孔进行压印,由检查员按管板图样逐项检查孔数、孔位等,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正式钻孔。更换钻头和导向套后,操作者应检查在管板上钻的首孔的孔径和垂直度,如果尺寸超出公差范围,停止钻孔并分析原因。如果发生钻头崩刃或损坏,应用内窥镜检查孔壁,确保该孔内的所有碎片完全去除,经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完成此孔钻削,记录管孔位置、崩刃点到管板一次侧表面的距离及钻头编号,以便于进行追踪。 9)管板钻孔后的清理。管板钻孔完成后(如图1),移出钻孔平台,去除毛刺并抛磨出二次侧圆角,圆角尺寸满足图样要求。 3管板深孔加工检查工艺 3.1人员资格目视检验的专检人员都应该按照核安全法规《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管理规定(HAF602)》(生态环境部令第6号)进行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钻孔尺寸检查的人员应是有经验且经过培训的人员。 3.2检验设备、仪器及量具管孔目视检验设备、仪器主要有:照明设备(如手电筒、强光灯)、照度计(检定周期为12个月)、3~6倍的放大镜、反光镜、视频内窥镜。管孔尺寸检验设备主要有内径百分表、卡尺、粗糙度仪、激光跟踪仪、专用检测工装或样板等,需经校准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3.3钻孔前的检验管板钻孔前,操作者使用加工设备的数控程序在管板表面进行预压孔,操作者对预压孔的数量和位置进行自检。打孔开始前,在管板上大致均布选取若干个管孔作为基孔,作为检查管孔位置度的基孔。 3.4钻孔过程中的检查钻孔过程中,操作者按要求进行自检,自检孔包括但不限于每支钻头所钻的首孔和尾孔。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相关人员核实分析。检验员在钻孔过程中进行现场巡检,每天检验员应进行至少1次现场巡检。每次巡检时,检验员应从上次巡检至本次巡检期间经操作者自检的管孔中,任意抽取由3支钻头所钻的首孔和尾孔并对其孔径、垂直度和二次侧孔桥进行检查。每班钻孔结束后,检验员应复查当班所打的所有孔的孔径、垂直度,以及一、二次侧孔桥的尺寸。检验员应在管板一次侧用内径千分尺检查管孔直径,应在管板全厚度方向上相互成90°的位置测量管孔内径,采用专用工装测量一、二次侧孔桥的尺寸,检验项目 3.5钻孔完成后检查管板移出钻孔平台之前,检验员应该检查管板上的所有管孔是否钻通。管板移出钻孔平台并除油清洁后,开展后续的检验项目。以管板0°~180°和90°~270°轴线为基准,根据管板图样的要求,分别测量相关排、列到轴线的距离,作为参考;在管板的一次侧用激光跟踪仪检查基孔位置度,其他管孔位置采用位置度工装来验证其位置度。若基孔位置度超差,将用激光跟踪仪检查其周围6个管孔的位置度,若周围6个管孔中某一孔位置度超差,将继续用激光跟踪仪检查超差管孔周围相邻的所有孔的位置度,直到超差孔群周围相邻的所有管孔的位置度都合格为止,记录检查过程中所有超差孔的位置度。目视检查一次侧管孔的毛边是否清除,检查二次侧管孔的倒圆或倒角,检查表面有无毛刺和裂纹。对所有管图1管孔加工后的管板孔内表面进行检查,包括粗糙度。如果管孔内表面有划痕或螺旋痕迹,将检查使用相同BTA钻头的所有钻孔孔径及垂直度。 3.6管板的防护管板管孔尺寸检查完成后,由于仍有较长时间才能进行管束支撑板的安装和管束穿管,需对管孔进行涂油防护,也可填充防锈物质,并用塞子封闭,避免管孔产生锈蚀。 4典型问题及处理 管板管孔加工完成后,产生的典型缺陷有: 1)环向沟槽(整圈或局部)。钻头加工过程中外刃崩刀,使管孔内径加大,由于切削力增加,机床报警并停止加工,最终形成轴向长度较短的环状凹槽。 2)螺旋线。产生原因较复杂,钻头外刃外缘转角异常磨损后,切削过程中引起切削力的变化,进而产生螺线孔。 3)贯穿划痕。铁屑镶嵌在钻头上,退刀时形成贯穿性划痕。 4)内壁凹坑。管板材质内有夹渣、硬度不均匀,钻头经过时受冲击发生崩刀,夹渣位置在孔壁边缘,留下微小损伤。处理方式主要为:修磨圆滑过渡,并进行管孔修磨后的管板液压胀接工艺评定,严重的进行换热管堵管处理。 5结语 管板深孔加工是核电蒸汽发生器的关键工艺,也是核电设备制造的难点问题。在管孔加工前,需要制定经过验证的管孔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形成操作者自检、检查员巡检方式,能够在过程中及早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产生大量的共性问题,提高管孔的合格率。依据上述工艺方法和质量控制手段,某项目蒸发器的12312个管孔加工后一次性合格,避免了管孔修磨和不符合项的处理,为蒸汽发生器的关键工艺路径节省了大量工期。 [参考文献] [1]陈中灼.AP1000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制造难点与案例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6(1):47-48. [2]王峻.现代深孔加工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沈兴全,朱红霞,张利新.深孔加工中BTA刀具钻削温度场与磨损的研究[J].煤矿机械,2014,35(3):104-106. [4]冯小明,代飞,李德飞.BTA钻床在大型管板钻孔加工中的应用[J].一重技术,2014(6):33-36. [5]王照云.300MW核电蒸汽发生器管板深孔加工和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J].锅炉技术,1995(3):26-28. 作者:王保满 张志强 岑龙涛 王伟波 单位: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生态修复能够通过人为措施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让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水土保持作用,让水电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运行。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需要针对引发水土流失的不同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提升水电水利工程的运行稳定性。 1水电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问题特点 1.1线状水电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特点 线状水电水利工程涉及种类很多,这类工程都具有较长的施工线路,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会穿过不同地域,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尤其是针对大型水电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很难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另外对于大型水电水利工程,多数会在河道下游筑坝拦水,升高的水位会对周边山坡地带的植被造成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过程。在线状水电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会沿工程分布路线产生水土流失情况。同时这类工程地势复杂,多包括山地、丘陵等地域,导致生态修复较为困难,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生态修复。 1.2点状水电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特点 在水电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在现有河道上进行工程建设,这就导致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并且通常情况下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利,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生态修复。另外对于点状水电水利工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发生特点为开始时水土流失发生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在该区域的基础上水土流失情况逐渐加深,水土流失范围也不断扩大,最终造成不可逆的后果。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水土流失的初始阶段进行生态修复,但是受限于场地、交通以及周边环境,生态修复较为困难,修复方案需要经过合理设计。 1.3水土流失区域植被难以恢复 水电水利工程导致的水土流失中,区域内植被恢复缓慢甚至生态系统无法依靠自身进行植被恢复,引发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土壤含水量产生变化。水电水利系统运行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坝体上游土壤含水量大量增加,对山地原有土壤含水体系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植物无法适应行动土壤体系,而坝体下游土壤含水量会大幅下降,破坏植被系统。②土壤流失。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土层进行挖掘和破坏,致使植物失去生长环境。③动物缺失。植物生长过程需要大量动物投入,但是在水电水利工程建设时,会对当地动物种群造成破坏,进一步降低植被恢复速度。 2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2.1提升水电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水电水利工程运行中,需要进行各类设备的维护,而水土流失会导致水流中的杂质含量大幅上升,这些杂质会加大对相关设备的损耗,缩短了设备的检测维修间隔,降低经济效益。另外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库区的蓄水量,尤其对水电工程来说,蓄水量的降低将引发发电量的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工程的经济效益。而生态修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程度,充分提升了库区的需水量,提升经济效益,另外还能够降低水流中的杂质含量,降低了设备的检测维修成本,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2.2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几率 水土流失会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由于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中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将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大幅提升,对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安全隐患。而生态修复能够通过相关措施提高工程周边的植被覆盖率,降低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从而降低严重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另外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蓄水能力,当发生大型降水时,工程周边的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蓄水功能,防止库区水位短时间内大幅上升,降低溃堤风险。 2.3保证工程地物种多样性 水土流失必然会导致工程地周边森林覆盖率下降,压缩了陆地生物的生存空间,降低陆地生物的物种多样性,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陆地生物也能反作用于植被系统,让植被覆盖率快速升高,进行生态修复能够提升陆地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程度。另外在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会对水下生态系统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甚至会导致一些水生生物的灭绝,而生态修复过程可以通过相关措施的施行,对水下环境进行保护,降低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程度,保证工程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3提升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中应用的措施 3.1保护周边土壤资源 土壤是制备生长的基础资源,所以在需要土壤资源体系建设,该过程涉及以下两个方面:①土壤资源保护。在施工中由于土方挖掘等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渣土,在渣土堆放中会对当地种植土系统造成重大破坏,所以在开挖施工中可以将渣土堆放在专门区域中,防止渣土对原有土壤资源造成破坏,另外施工过程中需要降低种植土的挖掘量。②对流失区域进行填土。对于种植土资源稀薄的地区,可以通过填土的方式增加土壤含量,并选取适合土壤环境的植物种类,降低水土流失情况,但是这种方式工程量过大,当前主要使用的方案是对原有的土壤资源进行保护。 3.2降低原有植被破坏程度 水利水电工程周边生态系统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其中最主要的植被系统已经与工程地区域中的土壤相契合,并充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对当地的植被系统进行保护。要达成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合理的区域划分来进行,区域划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植被覆盖面积以及土壤种类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植被保护。另外需要在边坡加装防护网,在进行边坡保护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水土流失程度。 3.3合理重建和修复当地生态系统 合理的生态系统构建能够充分降低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在进行当地生态系统重建和修复过程主要涉及以下方面:①陆地生态系统建设。陆地生态系统以植被系统为基础,各类动物参与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所以需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尤其需要对当地的植物病虫害种类进行分析,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的方式对植被进行保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生物防治主要涉及各种动物的引入,需要对引入生物的习性进行详细研究,防止发生生物入侵现象。②水下生态系统建设。水下生态系统对河道水质要求很高,但是在水电水利工程运行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温,对动物的生存和生长造成很大影响,另外河流中的泥沙含量也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产生影响,所以生态系统重建和修复中,需要严格控制水电水利工程运行中的排水温度,另外还要对水土流失程度进行人为干预,需要进行挡土墙建设。对小型水利工程,挡土墙可按图1形式进行建设。 4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能够提升水电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并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还能够保持水电水利系统周边的生态多样性,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进行生态修复,可以通过土壤资源保护、降低原有植被破坏程度以及重建和修复当地生态系统达到目的,以更好地进行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0引言 路基路面施工是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调查显示,部分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对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隐患也没有及时排查,最终可能导致不必要损失出现,难以保证路基路面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益,有必要采取完善措施。 1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管理的作用 施工管理是路基路面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作为施工单位,有必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并严格执行和落实相关规定,更好规范工程施工,让公路工程建设取得更好效果。 1.1规范公路工程现场施工 如果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管理制度与措施,很难以有效约束施工人员各项工作,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弥补这些不足,施工单位有必要深入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巡视和检查,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然后严格执行各项规定,更好约束和规范路基路面现场施工。 1.2预防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 路基路面施工复杂,工序繁多,需要大量施工材料。如果忽视现场管理,不仅导致施工现场秩序混乱,还可能引发质量和安全事故,延误施工进度,降低工程质量和效益。作为施工单位,在路基路面施工中有必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然后严格落实各项规定,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进而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预防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 1.3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一旦出现质量和安全事故,不仅会延误路基路面施工进度,还会导致不必要索赔出现,降低工程效益。而在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通过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加强施工原材料管理,重视安全、质量、进度、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有利于更好规范和约束路基路面施工。让施工人员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开展工程建设,确保施工任务按时完成,最终实现提高路基路面工程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2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管理的不足 尽管加强施工管理,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有利于更好约束和规范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部分管理人员忽视该项工作,没有严格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制约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材料管理的不足 要想提高路基路面工程施工效果,加强材料管理是必要的。作为施工单位和工程建设人员,应该提高对材料管理的思想认识,从可靠的单位采购材料并严格检测和验收,保证材料质量合格。但部分施工人员没有严格落实这些规定,导致不合格的粗细集料、水泥、外加剂、钢筋等被用于路基路面施工,最终影响工程质量提升。 2.2安全管理的不足 部分施工管理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方面,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未能根据路基路面施工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安全管理责任制没有落实,安全管理人员数量配备不足,未能按要求加强路基路面施工现场巡视和检查,也没有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最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给路基路面施工带来不必要损失。 2.3质量管理的不足 质量管理是路基路面施工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重要内容。但调查显示,部分施工单位在路基路面施工中,没有根据项目工程建设具体情况,制定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甚至照搬其它项目质量管理措施,导致相关规定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此外,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忽视材料质量管理,不注重路基路面施工每道工序质量管理。进而可能导致质量缺陷发生,难以提高工程建设效益。 2.4成本管理的不足 施工预算被忽视,或者预算方案不合理,未能对资金使用情况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在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忽视成本动态管理与控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控制不到位,甚至出现超支现象。最终加大施工成本,对整个工程施工带来不利影响。 2.5施工机械管理的不足 部分施工单位对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采购最先进的施工机械,或者忽视施工机械养护维修,对存在的缺陷没有及时修复,制约施工机械综合性能提升。此外,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机械采购和租赁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忽视采用最新施工机械,制约工程建设效率提升,甚至可能导致延误工期的情况发生。 3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管理的对策 为预防质量缺陷发生,提高路基路面施工管理水平,增强路基工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路面平整度和外形美观,施工单位有必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3.1材料管理对策 提高对施工材料管理的重视程度,确保材料质量合格,为提升路基路面施工效果奠定基础。根据工程建设需要,从供货及时到位,质优价廉的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使其有效满足施工需要。加强粗细集料、外加剂、钢筋、水泥、沥青等原材料试验检测,详细掌握施工材料综合性能,确保各项指标合格。制定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严格材料验收和发放。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不允许将其运往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材料也要抽检并重视防潮防水,使其在路基路面施工中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 3.2安全管理对策 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其摆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有效约束和规范路基路面施工安全管理各项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具体职责,让他们严格按要求开展安全管理。加强路基路面施工现场巡视和检查,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保证施工现场秩序良好。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应该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尽量降低损失。 3.3质量管理对策 构建完善的路基路面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实现路基路面施工质量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明确施工人员质量管理具体职责,让他们遵守质量管理制度开展工程施工。注重每道工序质量管理,确保路基路面施工每道工序质量合格。路基施工中,一般采用分层填筑和碾压方式,每层厚度在20~30cm之间为宜。路面施工中,提高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水平,加强混合料拌和、摊铺、碾压、养生质量控制,保证路基压实度和路面平整度,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果。 3.4成本管理对策 重视施工预算,按要求认真编制施工预算方案,有效指导路基路面施工。加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控制,避免成本超支。重视施工成本动态管理与控制,及时做好对比分析工作,对存在的不足适当采取调整措施,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严格审核设计变更,确保设计变更符合施工规范要求,避免成本增加。加强合同管理,严格遵循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义务,避免出现不必要索赔,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3.5施工机械管理对策 提高对施工机械管理的重视程度,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确保路基路面施工现场秩序良好,机械设备性能得到最佳发挥,让工程建设取得更好效果。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租赁或购买综合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设备,使其有效满足路基路面施工需要。重视施工机械养护维修,建立完善的养护维修和管理制度,及时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从而让施工机械设备处于良好性能和运行状态,使其在路基路面施工中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 4结语 施工管理是路基路面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管理人员普遍重视和关注。作为施工单位,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应该重视现场调查,详细掌握公路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明确管理人员具体职责,加强材料、安全、质量、成本和施工机械管理。从而避免安全和质量事故发生,防止出现不必要损失,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让公路工程建设取得更好效果,也为车辆安全顺利通行提供保障。
一、美育与南音艺术教育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三美”(认识美、爱好美和发现美)素养为主要目标,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审美教育有3个能力目标:分别是审美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3个目标循序渐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一,审美感知能力。艺术作品只有被人们主动的感受到,才能引发大众一系列审美活动的进行,它是艺术审美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美育的基本能力目标。其二,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是深一层的审美意识。可以说,没有情感的艺术体验绝对不算是真正的艺术体验,这不仅对于专业的艺术家如此,对于任何一位普通的欣赏者更是如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让学生能够进入到艺术创作情境中,将自己与创作者结合为一体,从而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其三,审美评价能力。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是艺术审美过程中的最高层次。美育的终极目标则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评价技巧,并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南音艺术与美育 泉州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随着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逐渐走出闽台地区,走向大众的视野。南音历史悠久,旋律优美动听,极具审美价值,十分适合选作美育课程供学生们欣赏、学习。将南音课程搬进高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高雅艺术之美,增强其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感体验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本校美育的特色和传统,更有利于南音的发展与传承。但一直以来,南音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很难向闽南以外的地区推广、普及,南音课程在高校开设亦困难重重。只有正确地分析南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合理解决,才能让南音艺术真正走进各大高校。 二、南音作为美育课程向全国推广的困难与风险 (一)南音的教学资源高度集中,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目前来看,大部分南音艺术的表演家、民间艺人或者研究南音的学者专家,较多的集中于福建省厦漳泉地区,尤以泉州为甚,开设南音专业的本科高校也只有泉州师范学院一所。不用说全国,单就福建省来看,南音的教学资源也显得极不平衡,师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南音向外推广教育的重要阻因。 (二)南音艺术实践性较强,作为美育类课程教授难度较大,对老师要求高 南音的学习包括三大部分:识谱(工乂谱),演奏(南音乐器,如洞箫、南琶等)和演唱(南音唱词与唱法)。如果学校开设的是倾向于南音表演的课程,那么将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例如,从识谱环节来看,工乂谱和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学的简谱、五线谱差距较大,有知识断层,学习难度高,学生初次接受时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如不先学习工乂谱,则无法顺利完成南音后续课程的学习。此外,南音传统教学一般采取“口传心授”法,教师示范(演奏乐器或演唱唱词),学生模仿,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再重新示范,学生继续模仿。但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小班化的科班教学,并不适合大班美育通识类课程采用。 (三)传统艺术与大众流行文化“矛盾”重重,学生对“南音”兴趣不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要素。青少年所偏爱的更多是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基础,批量生产出来的大众流行文化。南音虽然曾作为大众文化流行于闽台两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变迁,它在很大程度上已与当代大众文化相悖。南音因其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轻人主动接受(欣赏或学习)的积极性;且仪式感较强,非闽南地区的人们往往不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较难对南音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南音和当今的大众流行文化相悖,这也导致南音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但笔者认为,南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和大众流行文化相结合,在通俗性、商品性和娱乐性上进行合理化改造:将非闽南地区受众难以理解的闽南语唱词进行适当修改,以汉语普通话的形式演唱出来;另外,结合当下流行的“二次元”,打造具有南音标签的动漫、手游等文化周边产业,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被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所了解。 三、“南音艺术”课程的信息化策略 正是由于南音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所以高校在开设此类美育通识课程时,须量身打造一套符合本校实际与课程特点的授课方案。在此,笔者结合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出了几点课改策略。 (一)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需校际、校企合作,共建一整套资源完善南音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不限于)微课、试题库、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工乂谱和视音频素材库等。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从网络空间上打破资源失衡的局面,满足不同院校的教学需求,减轻教师的备课难度。此外,亦可以泉州师院、厦大、福建师大或部分台湾高校为龙头,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南音精品在线课程(包括授课视频、电子课件和课后练习),其他高校可选用其作为本校网络公选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二)开发南音信息化学习程序 南音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单靠理论的讲授是无法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故我们应该开发相应的学习程序,弥补部分高校学习用具和教具(如南音乐器)短缺所带来的问题。 1.“数字器乐”软件和器乐学习程序。目前专门针对南音开发的软件尚无,但有部分软件可以起到一定的学习参考作用。以手机移动端为例,“库乐队”软件可以模拟部分民乐器的演奏,亦可用MIDI合成功能合成音乐。此外,“洞箫学习教程”“南琶学习教程”也可满足学生基础学习需求。 2.闽南语学习软件。南音采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想要听懂南音,深入了解南音的内涵,掌握一定的闽南语是必需的。目前移动端已有“学说闽南语”“爱说闽南语”“福佬语/台湾闽南语”等程序,学生可选择下载使用。 3.南音演唱“纠音”程序。它能通过算法,给学生的南音演唱录音打分,并给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代替教师纠正学生的音调与节奏,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不过需注意的是:虽然以上软件能满足学生基础的学习需求(演奏、方音学习或南音演唱),但由于并非为南音学习专门制作,故针对性不强,南音信息化学习程序的开发仍是信息化教学教改的重点。 (三)与VR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制作南音表演(或南音仪式活动)的全景视频 由于南音主要分布在闽台地区,很多外地学生很难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到南音表演的活动细节;观看视频这一形式也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实地现场,了解南音的表演精髓之处。VR技术的诞生,则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借助于手头的VR眼镜和全景视频,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置身于虚拟的表演现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自主学习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课程成果的在线分享机制 以主流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优酷等)、音乐App(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和各位短视频手机App(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为载体,完善课程成果的在线分享机制。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器乐演奏视频、演唱视频或音频)到各类平台上,便于不同院校的师生作品展示与分享。同时,我们也可借助于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将优秀的作品成果进行再传播,从而重新激活南音艺术的娱乐属性,提升南音的社会曝光度,扩大关注人群数量,让南音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出闽南、走向全国,被大众熟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音乐美探讨 摘要:基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之美以及园林美与音乐美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和律动之美进行了简单介绍和探讨,以期增进人们对古典园林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古典园林;艺术美;园林美;音乐美 就审美原理角度来看,园林和音乐虽属于2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和共通性,这在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都有所体现,从音乐艺术角度来理解和品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现代园林设计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 1.1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有着相同的节奏和韵律 园林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节奏和韵律有共通之处,二者都集点、线、色彩、质感等效果于某一特定空间,继而营造出或是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格调氛围,景观配置和音乐韵律的高与低、曲与直、完整或零散、严肃或活泼,都带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配置,具体细化为各要素的布局,都是通过对局部的建构来达到整体的平衡,其中运用到的结合、对比等创作法则和艺术处理方法,都是通过形象思维产生的艺术效果,符合音乐艺术传递出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1.2古典园林音乐化的艺术处理和乐律性的景观编排 音乐艺术中有强弱、缓急、重复、高低、曲折、停顿等创作手法,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如景观的高低配置能够在空间上产生层次感,内外配置能够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楼台亭榭便是园林艺术的停顿,这些都与音乐化的艺术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走进中国古典园林,领会园林艺术巧妙的布局,仿佛间是在聆听一首让人赏心悦目的乐曲,换言之,游人是在音乐化的空间里行进。以苏州留园为例,该园虽小,却将时空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别开生面,错落有致的空间体系赋予了整个园林丰富的色彩感和节奏感,仿佛是一首轻音乐,收放自如的艺术处理手法,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编排上更具乐律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时空的连续和变化上,都与音乐的节奏感不谋而合[1]。 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律动之美 2.1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 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可以分为动静交织、虚实相济、旷奥有度、曲直对比、大小相宜、开合聚散等6种表现方式,这些艺术处理手法的应用,赋予了古典园林一种音乐律动之美。动静交织是中国古典园林整体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为动静区域的划分,如可供游戏游赏的山水就属于动的区域,可供休憩坐赏的亭榭就属于静的区域,动静区域的划分根据园林规模的大小,各有侧重,通常规模较大的园林,游览路线比较长,且有回旋的余地,主要以动观为主,静观相辅,规模较小的园林正好相反。从整体布局来看,园林有动、静两大区域,这两大区域又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景象混合交替,动与静也处于交替变换之中,使得园林的艺术结构就有了向音乐一样的动静对比和转换的律动之美。至于虚实相济,主要体现在近景和远景、景处和留空处的对比布局的关系上;曲直对比,讲究一个“藏”字,曲径通幽,方显其中韵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更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2]。 2.2古典园林的结构韵律 古典园林的结构布置都围绕一个“韵”字展开,“园韵”是园林的“魂”,也就是园林艺术的风度和气质,这主要体现在“独奏”和“协奏”2个方面:园林景观的“独奏”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重复、变化和齐一,这种节奏形式是音乐节奏的基本形式,但也常出现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其中,游廊就是最有节奏的景观;二是层递,这种形式是由重复衍生而来,音乐节奏比例的层递与园林空间造型的层递极为相似,在艺术上是相通的,都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三是循环和回旋,园林结构也具有曲式结构中起、承、转、合的特点,这属于音乐性的循环和回旋,其作用于立体结构中,更富有音乐抒情的乐感。园林景观的“协奏”体现在“动”上,移步换景取得的观赏效果与音乐的流动性特点极为相似,游人在感受到各种景致之美的同时,仿佛是在聆听一部大型的协奏曲,具有浓郁的乐韵[3]。 3结论 艺术是共通的,具体体现为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的共通,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音乐凝固之韵,也具有音乐律动之美,虽然实现路径不同,但都遵循着美的法则,在艺术上都以实现美为目标。 作者:谢洁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路径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道家思想等作为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古典园林的意境。通过山石、水池、花鸟树木等自然元素,可以产生“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意境;通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可以营造小巧精致、错落有致的环境;通过诗文、篆刻、匾额、字画等艺术品,可以增添园林的文化情趣,产生诗情画意的境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名、假山、树木、建筑物等都渗透着文人的人生态度,充满了诗情画意;自然山水、楼台庭院等都寄托着造园者的理想与审美境界,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着无限的思想情感与意境。可以说,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有格调、有品位的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理念上师法自然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园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设计师极力模仿自然,以表现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为特色,并将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园林设计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实现建筑与山水花木的交融,体现生命的勃发自然生机,使园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设计却又不留人工开凿痕迹,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来,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园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体现了“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过感悟自然中蕴藏的道,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文化上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沃土,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古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艺术,运用笔墨可以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蕴涵着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在设计园林时将中国的书法诗词铭刻在园林中,既可以增添园林的诗情画意,又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还可以使观赏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陶冶。“无文景不意,仅景景不情”,诗文书画在造林中具有润饰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营造的一种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顺其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亭、台、楼、阁、榭等,这些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的,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间,给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无造作之感,这也表明了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园林中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意境,实现了建筑形式美与山水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从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体会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导观赏者感悟园林的主题思想和品格,使园林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这些植物都象征着一种品质和性格,造园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诗意特征,使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观色彩,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景传情的目的,产生了余言未尽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构 意境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古老的园林艺术清晰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嬗变。园林中处处蕴藏着诗情画意,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因而,意境营造成了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内容。 (一)用多种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多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模拟、概括与艺术加工,实现“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的目的,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造景让人产生广袤自然的意境,领略无限的空间。水体、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水体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妩媚而有灵性,常令人陶醉。园林中的山石不仅源于自然,还有着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古典园林也常常借助山石来抒发情怀,如在个园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衬春、夏、秋、冬四种石头,以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园林空间环境建构的直接参与者,对园林景点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周围有许多高大乔木与腊梅,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梅花与瑞雪交相辉映,成为欣赏冬景的绝佳之处。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够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画舫状的建筑物,三面环水,水中长满了荷花,能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画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园林中的景物充满了象征意义。 (二)在暗示对比中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建造时讲究“欲露先藏、欲显故隐”,常用引导、暗示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按照游廊、小路、曲桥等顺序欣赏景色,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处于城市之中,空间面积较小,常用花墙、曲径、游廊等来扩大园林的虚化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游人循径而去时,会感到空间有曲有直、时放时收,犹如音乐中流动的音符。空间对比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通过大小空间相连来以小衬大。留园的设计就用了空间对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间狭窄、封闭,当走到园林之内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对比还表现为情趣对比,如相邻的、不同情趣的院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间来营造意境 中国有着文人造园的传统,山水园林多为仕途坎坷的文人所建,这些园林的立意较高,表达着一种人格理想与审美情趣,有着借物言志的目的。如苏州的耦园中“耦”就有着夫妻同耕、双双归隐的含义;苏州的拙政园就取名于潘岳《闲居赋》中的“是以拙者之为政也”,表现了园主仕途不顺的宦海经历与自命清高的性情;吴江的退思园则取自于《吕氏春秋》中的“进则尽忠,退则思过”,这与园林主人任兰生的人生经历有关,任兰生因贪污而被罢免官职,回到故里之后建造了退思园,以表达自己的反思与忏悔。园林风景题名也是营造园林感情空间的重要方法,匾额、题记等可以反映出园林主人高雅的情趣与景观特色。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建筑群,就因远处的岩壑、附近的古松而得名,当清风吹入松林时,就会发出瑟瑟的涛声,正如康熙皇帝所言,“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在拙政园的远香堂上,环视四面景物定会有“香远益清”的感觉;登上绣绮亭,则“绮绣相展转,琳琅衾青荧”的诗句定会涌上心头。这些园林借题名点题意,产生的意境远远超越了自然空间本身,在情景交融中让人浮想联翩,感受那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它有着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以景传情的特色,并可以营造出千变万化的意境美。意境美是园林创作的灵魂,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艺术境界,没有意境的园林只是景物的堆积而已。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意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探索,有着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作用。(本文作者:薛侠 单位: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和风格 一、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 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四.结论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剖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供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在里面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分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7、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 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供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在里面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分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7、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看现代酒店中庭设计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体现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对现代设计也有着深远影响。文章介绍了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两种趋势,并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六个主题思想对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现代设计 我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受我国古代诸子思想和佛道文化的影响甚重,体现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园林艺术的长河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也正是在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浸染之下所逐渐形成,而我们不仅仅是要看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我们要看到这种美学思想对园林以外的现代设计产生了什么 性质的影响。 一、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两种趋势 现代酒店中庭设计是现代公共场所中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的一个结合,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提出的中庭空间理论之后,大量的公共建筑比如酒店、旅馆、博物馆等空间里就运用了中庭空间理论,不管是哪种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里都大量的采用了绿化植被来营造一个室内环境室外化的特点,因此绿化植被成为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一个主角,而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酒店中庭也成为设计师费尽心思要考虑的重点,纵观国内的设计形式,总的来说现代酒店中庭设计朝着两个大的趋势发展,其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吸收,现代酒店中庭设计追逐西方酒店的设计方式,在植物的选择上大都采用外来植物品种,在设计风格上追求西方的华丽、规则的设计方式,使得酒店中庭呈现出一种异域色彩。其二,尽管异域色彩的酒店中庭设计成为一种潮流,可是这种设计风格却不占主导地位。随着我国对古典文化的不断开发、研究与继承,现代酒店中庭绿化也逐渐受到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影响,逐渐出现了一种“园林式”的中庭设计,其主要体现在酒店中庭的植物与空间序列上,这样的酒店中庭设计宛然就是一幅中国古典的山水画:含蓄、合适、丰富。起初这种酒店中庭设计在沿海的广州地区发展较为迅速,然后逐渐传播至内陆地区。 二、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六个主题思想对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影响 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精髓在于意境,而意境的产生体现为六个具体的设计手法,这六个设计手法也可以说是五个主题思想,它们分别是指:师法自然,巧夺天工;以退为进,镜像万千;曲径通幽,步移景易;气韵生动,物我合一;无中生有,虚实相生。下面我就分别以这五个主题思想为基础来阐述现代酒店中庭设计。 (一)师法自然,巧夺天工 在中国古代造园的过程中,童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这里第一个要素指的是自然要素,第二个要素指的是人工要素,由此可见我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首先讲究的是自然美,“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标。”(余晓川:《中国园林艺术浅说》)。 我们以广州市的白天鹅宾馆为例,它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式园林酒店”,它的中庭设计体现了人类的自然价值观:其一,造型不一的本土植物,广州白天鹅宾馆里植物内容丰富,有天门冬、南天竹、棕树、文竹、兰花等,且这些植物很少人为修剪,而是根据每种植物的特性来配置,高低起伏,疏密变化;其二,自然曲折的水岸线,广州白天鹅宾馆水池岸线每个凹凸半径不等,长短有异,水中种植有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呈现出野生态的气息,与之迥异的是具有异域色彩的酒店中庭水体设计往往非常规整,水中常不种植任何水生植物而是配以喷泉雕塑与之搭配,显然为人工斧凿的痕迹;其三,有天然雕饰的石景,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为代表的现代“园林式”酒店中庭的置石的造型要求也很高,虽没有古典园林里以“怪、透、漏、瘦”为显著特征的太湖石那样讲究完美,但作为室内局部的主景,它的艺术造诣要求更高。“一拳石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积石成山、跌水相置,这是对自然景观浓缩的模拟。 (二)以退为进,镜像万千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率也越高,用地的紧张状况也随之增大,南北造园也受其土地限制的影响,逐渐便产生了一种关于空间延伸的美学思想,这一思想即指“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张家骥《中国造园论》)用以退为进的设计手法产生镜像万千的自然生态的效果。 植物则在这一有限的空间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大量的绿化植物经过合理的配置才尽可能的创造出这一美学效果。以退为进其实就是为了改善空间的氛围,广州地区是东南部沿海人口稠密的地区,人均用地相对紧张,因此人们无形中就产生了对于土地渴望,对空间的控制感,广州白天鹅宾馆的中庭设计正式在这一形式下孕育而生,广州白天鹅宾馆的中庭设计把古典园林的美学要素自然加以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的从图1看到它中庭四周的回廊上种植有大量的天门冬,长长的枝条悬挂在楼层之间,对中庭四周的回廊进行一部分遮挡,设计师们除了在中庭的地面空间营造出高低有落的植物空间效果以外,还考虑到垂直空间的绿化布置,考虑到了人们仰视的效果,这样既让人能在高处俯视中庭的美丽景色,也能让人站在中庭的平面空间上仰视垂直的绿色景观让人浮想联翩,从而产生空间延伸的视觉效果,达到以退为进的美学目的。 (三)曲径通幽,步移景易 “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道德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小径都很曲折,曲折的路面一是能够产生路径的动感美,其二曲折的路面还能够产生步移景易的效果。我们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就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来看广州白天鹅宾馆,虽然受场地的制约,无法设置非常曲折的小径,但由于植物的疏密搭配,近景和远景的创造,一路观景也能产生步移景易的效果。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植物主要集中在中庭两侧和假山处。游人从室内空间走到中庭空间,中庭的景致豁然开朗,远观假山跌水到假山脚下游人的视、听、触觉又是另一番感觉。对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酒店中庭设计则不太讲究这种“步移景易”的效果,中庭植物只是作为配景起到一个绿化效果。 (四)气韵生动,物我合一 在中国的山水画理论中,“气韵生动”为“荆浩六要”的第一要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气”,一是植物产生的“内气”,二是中庭景观所产生的 “外”气。 “内气”指的是植物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植物往往都是文人墨客因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栽种,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因此植物不仅仅只是悦目,每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梅、兰、竹、菊,被认为是清高雅逸的“四君子”,兰花则因孔子的“且夫芝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的诗句,被视为学者不追求名利的高贵品节;竹子因高直挺拔、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征,被人赋予“正直,坚贞”的高贵品质。再如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经典名句,象征着文人不畏权贵的高贵品节。植物成为了自然有情观的一种体现,在中国人眼里植物就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在广州白天鹅宾馆里植物的选择也根据植物“内”气而来,兰、莲、竹、菊也成为了广州白天鹅宾馆首选的植物,兰花和菊花主要是以盆栽的形式摆放在中庭水池的两岸以及酒店室内空间,莲花则漂浮在水池上。 “外气”我们指的是水流动的韵律感,众所周知江南园林中水贯穿了整个园林,于是才有了“无园不水”的说法,可见水也是产生气韵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利用假山产生的地势高差设计了一处跌水效果,水的流动打破了整个空间的寂静,让人欣赏此番美景,参与此番美景,让人有身临大自然的感觉,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 (五)无中生有,虚实相生 我们知道在围棋里有一项常识是“金角银边草肚皮”,即应尽量占据角地,想在中腹活棋是不明智的。我国古典园林里有许许多多的角点是来限制空地,再在这空旷之处产生活路来。现代的设计也受我国古典园林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在广州白天鹅宾馆的中庭,假山亭阁即是它的角点,换句话说就是它的焦点。把其它的地方留出来透气,让原本虚无的空旷之地产生美景来,我们可以把假山亭阁之处看作是水墨画里的黑色,而中间的空地可以看作是留出的白色,黑色即实,白色即虚,虚的部分往往更令人浮想联翩产生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不仅仅是广州白天鹅宾馆如此,受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庭设计也很多,它们大都采用一两颗高大的植物比如有毛竹、棕树等作为主景,这些高大的植物正是运用了无中生有的美学特点占据有利的角点而给中庭的中腹地区打开了良好的视野景观,让人观看过后有主有次、循序渐进。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五点分析,我们逐渐可以看到一个现代“园林式”酒店中庭是如何孕育而来,酒店中庭设计不断被赋予文化的内涵,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随着时间的推进也逐渐朝着更精更细的园林景观特色发展以此来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作者简介:曾增(1985-),女,湖南娄底人,西南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理论。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文人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中国的画家游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之间挥洒而就。这时候所表现的山水风景已不是个别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山水风景。因此,能够以最简约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与园林艺术对大自然的概括、抽象从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点十分相似。造园与绘画的创作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从立意构思直到具体技法全面借鉴于绘画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周维权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被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也称快速发展期)、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陈传席则指出中国山水画可分为:山水画的产生(魏晋时代)、山水画的停滞发展和突变(六朝后期至隋初,隋至唐初,唐中)、山水画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唐末、五代、宋初)、山水画的保守复古和变异(北宋中,后期)、抒情写意山水画的高峰(元)及派别林立的明清山水画等六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文人山水画在古典园林的转折时期产生并对成熟时期的中国园林风格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黄长美系统地概括了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上的关系:“周秦以前,人民生活困苦,无暇作此类发展,待社会逐渐稳固之后,传统又以人伦政教为先,教诲人们:“卑宫室”、“居勿求安”(帝王苑园不在此限),故建筑和园林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绘画上也是如此,中国早期的绘画以人物动物为主体,直到魏晋南北朝之时,社会动乱,老庄思想抬头,才形成了山水画和园林产生的背景。至唐宋之时,文治武功均发达,山水画因而大盛,园林也日益普及,其后二者风格的发展,元尚写意,明趋秀润,均有相似的历程。当然山水画和庭园的发展并非全然吻合,抑或有相违相异的地方,然而因为二者需要的文化背景相似,义理相通,故大致发展趋势相近”。山水画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声势较大的独立画种;而宋元以降,人物画、宗教题材绘画渐渐淡出中国画坛。而以气势磅礴著称的宋元山水画逐渐成为绘画的主流。 宋王朝统一中国后,以崇文抑武为国策,对外虽屈辱求和,对内则造就了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社会的审美意识也渐渐移情于表现大自然的情趣,追求超凡脱俗的山水画中。 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又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北方山水画派宗师有李成、范宽等人。李成清劲,范宽雄伟。李成传派更广,著名的有郭熙、许道宁、王诜等人。另有来自南唐的僧巨然,则继承董源,专画江南平远山水,所谓”淡墨轻岚“,自成一体。苏轼作画,古木竹石,简练潇洒,又拈出”不求形似“和”文人画“等说法,在画坛上起了很大影响。宋徽宗赵诘,最喜爱绘画,他扩充了皇家画院,提高了画家们的地位和待遇。由他亲自构思设计的万岁山艮岳气魄恢宏,构思缜密。其艺术手法一改汉唐园林对于宏伟、壮阔、天然之美的单纯模仿,转向对于细腻、幽深、自然之美的高度提炼。自此以来,富有意境追求的景观审美已成为园林艺术的根本目的,而皇家园林也于此时完成从畋猎、游乐向自然、人文艺术创造的转变。 这时期绘画上崇尚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表达,我们可以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看到宋代文物昌明,蒸蒸极盛,千里江山,处处皆有园林,尽情享受造物之无尽藏,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街铺市肆,无不在门前、庭中植树栽花,不是园林,通于园林。 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论山水画的功能,在于“不下堂筵,生穷泉壑”以满足“太平盛世”的文人士大夫的“林泉之志,烟霞之侣”。造园艺术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所体认的也正是这一文人的高致。沈括《梦溪笔谈》以为山水画之法,要在“以大现小”“如人现假山”,而造园之法,自然也与山水画的构思经营一脉相通。所以,此时的园林不仅止于自然之美的追求,而且进一步突出了以园明志的人文气象。 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这种风尚同样潜移默化地出现在江南园林的构造中。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刘画工整,马、夏简劲或苍率,趋向又各自不同。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的作品往往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出发,以少概全,言简意赅,隐现参半,以少胜多。画卷上常表现的主题,也被嫁接在园林中,“柳溪归牧”“风雨归舟”“秋江暝泊”“云关雪栈”等等画题,也就常被用来作为构园造景的素材,以体现园林意境情趣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这种对景造意转入自然写意,抒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寓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完美于一体的追求,正是他们的美学特色。 这一时期的园林对于景观极尽雕琢,无论在技巧和结构的处置上,毫不失严谨和睿智的作风,对山石、楼台、亭榭的布局构思上都极具匠心,以茂林修竹山清水秀的湖光山色为描绘对象,呈现出桃李争妍,山峦叠翠,青山渺渺,水波漾漾的园林景象。 明清山水画艺术追学宋元,独创一格。后世并称“二石”的僧髡残,僧原济的山水画,别开生面,雄奇纵逸;朱耷山水,源出董其昌,变为崎险。 明清园林继承宋元文人山水园林求意境求形势的特点,使山水意境与园林意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画卷中的奇、险、怪引入叠山、引水、凿石、飞瀑等之中,具有曲折、得宜、借景等特点,置园林如立体的山水画卷及自然的画廊中。 此时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了园林设计与造园实践,出现了一大批既善长绘画又是文人的造园家,如计成、张南阳、米万钟、张涟、石涛等。使造园艺术染上了浓郁的文人色彩和诗情画意。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论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摘要】被誉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的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和绚丽瑰宝,其发展也离不开山水画的影响与推动。中国古典园林更是与山水画合称为“姊妹艺术”,由此可见二者间的密切联系。在新时期,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现代园林创作的发展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山水画的视角入笔,从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对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联系进行阐述,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理念;创作手法 一、创作背景 (一)历史渊源 综观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这二者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先秦两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出现,此时缺乏二维理论支撑的中国古典园林,也处于探索萌芽状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唐以后山水画迅速发展,以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充实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源泉,山水画更是为画坛之首,于唐末至宋初进入到高度成熟期。与此同时,山水画于北宋中、后期进入变异期,抒情写意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高峰。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相互对应,相继出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而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由此可见,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历史渊源之密切。 (二)画家的双重身份 圣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谓追求山水为追求良好的德行,一些文人画家亦以园林为载体寄托个人情怀,而亲自参与到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去,以二维的绘画理论支撑三维园林的创建,使古典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达成“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的效果,具有独特魅力。如辋川别业“水墨渲染”,艮岳“括天下美”、退思园素净淡雅、狮子林清淡简远……诸多种种难以尽言。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人画家在古典园林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山水画稿为建园粉本,山水画论为造园理论。画家的双重身份在无形中极大地推动古典园林发展进程。 二、创作理念 (一)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古人构园置景,以立意为先。立意即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得出的主题思想,在绘画中体现为对自然的艺术概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园林中则表现在对自然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由此可见,这二者在表达主旨上的一致性,都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将胸中意气赋予笔端,于挥毫泼墨中展示自然山水的灵气,在抒情达意中揭示自然风光的美妙,达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同时,造园之理与绘画之道极其相似。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是一幅壮丽的三维风景画,“虽由人造,宛自天开”是每个园林设计师的艺术追求。在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下,古典园林将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显得浑然一体,呈现自然的质朴美感。 (二)营造“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共同艺术追求,营造“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亦是这二者所关注和实际运用的内容。山水画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享受,以“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绘画手法,于挥笔自如中表现造化自然的生动气韵,于描绘有致中展示自然的理想图景。山水画的创作,并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而讲究发散思维,充分利用想象力,于无形的空间中显示出有形的独特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绘画中,既描绘自然景物,又寄托个人情思,充分利用自然景物进行巧夺天工的布局,创造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独特意境,使身之所容、目之所瞩,即意之所游。古典园林建造中亦如此。园林的规划设计充分吸收了山水画中的艺术源泉,“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中”,古典园林的意境不仅体现在自然的原有景物的格局中,更是体现在对细微之处的精确变动,哪怕一树、一花、一水、一草的细小摆动,都蕴含着特殊的美感,体现着园林设计者的缜密思绪,形成一幅有机和谐的构图画面,浑然一体。 三、创作手法 (一)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古典园林中,格局为实,画景为虚。在山水画创作中,山为实,水为虚;景为实,物为虚;近为实,远为虚……在此不一一而论之。山水画的画面层次表现离不开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画面中会有留白,此处的“留白”表面上为虚,其实为实,以无的空间描绘出有景的画面,虚实中自为一体,不着点墨,而意味悠长。在园林建筑中亦如此。作为三维的物化形态,古典园林亦借助“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表现手法,构建一幅壮美的三维立体画。在山水景致中,山实水虚;在颜色搭配中,亮为实暗为虚;在排列布局中,密为实疏为虚。依据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对自然山水的真实展示中,也有意识地呈现出虚幻的景致,以求得以假成真的效果,给观赏者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主次分明、动静有序 绘画之道与造园之理有其相似的成分。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注重格局的分布排列,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洒脱自然,妙不可言。绘画者将自己对壮美山川的主观意识聚以笔端,辅以个人的情感,探究自然的特征,构建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遵循山水画讲究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高低有致、错落有序。在建造中依据原有地形基础,而进行有意识的修整与规划,对自然进行概括展现自然的美感。中国古代匠人利用独具特色的理景手法,动与静、高与低、远与近、俯与仰,各种手法层层递进,甚至于不同植物的配置也暗含着时季的不同变化,在纷繁杂乱中蕴含着错落有序的韵味,在园林营造中推进层次空间的变幻。画面的内容与园林的整体构成要素具有一致性,“择成馆舍,舍构亭台”。顺应自然之势,布局山水之利,参差有致,构建和谐的共生之境。 (三)小中见大,咫尺山水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采取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于咫尺中再造乾坤,于有限中揭示无穷。正所谓,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在山水画中,有些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画家甚至“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张薄薄的画纸已装载厚重的自然之万物。在有限的画纸中,借助对山石、花竹、流水等自然美景的描绘,赋予画面鲜明的主题和美感,看似平凡之景,实有不凡之韵味。同时,山水画又往往为古典园林的建造提供一个理想状态的规划蓝图,是其理论指导的来源。人们追求“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故古典园林设计中遵循山水画的小中见大的特点,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从而达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山林之乐”的效果。古典园林在山水画的写意风格影响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建筑技巧和增添人文内容,将自然意趣浓缩在这“咫尺”的建筑中,以小见大,意味无穷。 C上所述,山水画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也在无形中推动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趋势,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使古典园林朝着重写意、贵意境的方向持续发展。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想模式,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来进一步探讨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这二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将是不变的主题。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论中国古典园林构景处理中的主从原则 杰出的艺术家善于运用巧妙的手法将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中获得一种和谐的效果。这就是他们善于处理主从与重点的关系,达到了多样统一。多样就意味着变化,园林中的花木、水景、亭榭、叠石等构景元素以及巧妙的构景手法构成了丰富的变化,但如何在园林构景处理中建立良好的主从关系以达到统一则更为重要。 主从原则在古典园林构景处理中的普遍运用 对于小型园林如寄畅园,将其划分成四个规模大小和景物的丰富程度都不同的院落,其中位于秉礼堂前的庭院不仅地处仝园中心位置,面积也更大,四周山石环绕、花木葱颖,在视觉和心理上吸引人们的注意,从而成为仝园的重点;中型园林如苏州的怡园,全园分为若干景区,其中藕香榭是其中最大的庭院,坐落在水池旁,相互衬托,烘托出景区的主体地位;对于大型园林而言,如北海,它并没有像寄畅园和怡园那样刻意突出某个景区以求得主次分明,而是借助大型园林特有的丰富的地形变化,选择高地建造建筑群或风景点,如琼华岛和岛上高大突兀的的白塔,可以通过它俯览全园,从而起到很好的控制全园的效果。 由此可见,主从原则在中国古典大、中、小园林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但由于规模、地形的原因,具体处理的方法不尽相同,下面就详细分析这些具体运用方法。 主从原则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轴线处理 轴线处理的方法,是将主体和重点至于中轴线上,利用中轴线对于人视线的引导作用,来达到突出主体景物的目的。最典型的是北海的画舫斋,由于画舫斋是行宫,因此主体建筑群必须保持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正方形水池的轴心正好与全园的中轴线相吻合,围绕水池设置建筑,产生出一种明显的向心作用,加之方正形态的强烈对比,从而使全园正院主景重点突出,不显呆板。 (二)主景抬高 对于特大型的皇家园林,主体景区必须有足够的体量和气势,增加主景区的高度成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颐和园,万寿山是颐和园中的高地,佛香阁便建立在万寿山上,利用山的高度增强了它作为制高点的控制力。与此同时,昆明湖宽阔的水面降低了视点,与高大的佛香阁形成鲜明对比,有力的烘托出佛香阁作为制高点的宏伟气势,从而增强主体景物对于全园的控制力。 (三)几何中心 利用园林区域的几何中心在中小型园林中较为常见,这些园林面积较小且形状较为规则,利用几何中心可以很好的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如怡园和留园。对于大型园林来说,园区的边界模糊且不规则,很难确定具体的几何中心。鉴于此,大型园林多将主体景物至于园区的构图重心,如北海的琼华岛位于园东南水域,岛的面积比较大且建筑密集,成为全园的重心所在,加上高高矗立的白塔,起到很好的控制全园的作用。 (四)循序渐进 中国古典文化有欲扬先抑的思想,即通过抑来达到感情的升华。这同样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手法。相对而言,配景多采取降低、小化、侧置等方式配置,纳入到统一的构图之中,形成主从有序的对比与和谐,从而烘托出主景。典型的如留园,其人口的地方十分狭长、曲折、封闭,人在其有沉闷压抑之感,但当走到主体空间时,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开始的抑使随后的扬更为强烈。 中国古典园林主从原则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多是一些文人如画家和学者,一些优秀的画家在设计园林时,将绘画的理念和手法运用到园林的创作中去。所以,中国古代画家所尊崇的主从统一的思想,也渗透到古典园林设计中去。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明代画家文征明。他的作品《真赏斋图》以其简洁的构图,突出的主体,不知不觉中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山间的庭院和人物,显示出画家杰出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种思想和能力也在他设计的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苏州的拙政园,拙政园属大型的私家园林,它不能简单的以园林某个独立的部分作为全园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文征明将其高超精妙的绘画思想融入其中,在重点的景区将强调的范围更为缩小,形成了重点中的重点,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个拙政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部为全园的重点,其中远香堂虽是园中最大的庭院,但景色却不如南轩以西以水景为主题的景色更富有变化,远香堂以东的景色相较于南轩也显的较为平淡,由此可见,南轩便是中部景色中重点中的重点。通过对于中心景区的巧妙规划,使整个园林虽然面积很大,但重点突出,富有层次感和整体感,让人印象深刻。 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 随着功能的扩展以及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现代园林逐渐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起来,这就导致现代园林构景元素相较于传统园林更为复杂,如何使其呈现出良好的主从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和理念中获得启发。例如中国古典园林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通过有意的设置序幕来引出主体,达到高潮。现代园林同样可以使用这样方法,营造自然到人工的过渡性空间,使整个园林通过自然的过渡突出主题。 总结 综上所述,主从原则源于中国古代绘画的思想,并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不仅应当遵循这种原则,更要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精髓在现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 摘要:纵览中国古典园林之大观,从源于自然山水的皇家园林,到后期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园内景观,曾引得无数文人望景抒情,驻足留墨。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从造园缘起、元素和手法三方面,基于时间和空间纬度的造园缘起,结合山之瑰丽、水之灵动、筑之精巧、植之多彩四个造园元素的特点,总结出对景、障景、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文章最后指出,因地制宜、主次分明、以人为本、巧于组景的设计理念是造就中国古典园林这一艺术奇观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造园艺术 拙政园 一、引言:园林之美,师法自然 提到“园林”,相信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类似的画面:一方绿土,山水相间,或曲径通幽,或亭阁林立,“园”、“林”二字字形字义尽显。而在众多形式的园林中,浸润着悠久汉文化的中国古典园林,则是中国园林、乃至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观。有那绚丽恢弘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也有那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之绚丽,已不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在园内驻足观赏,以景为题,以文会友:“疏影横斜水清浅”之轻盈,“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幽然,“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含蓄……细数起来,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尽。中国古典园林,也是承载着华夏文化的自然瑰宝。 园之景色,虽变幻无尽,然无外乎是在时间的变迁中,由基本的造景元素经由特定的造景手法组合揉捏而形成。池水、假山、建筑、植被作为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配合得当的布局原理与造景手法,方筑就了拙政园这般的园林经典。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拙政园坐落于古城苏州东北角,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走进拙政园,就仿若走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教科书。笔者怀着对园内奇观的憧憬,通过实地走访,试图从缘起、元素、手法三方面,揭开这座江南园林的神秘面纱。 (一)造园缘起 1.历史演变 拙政园为明王献臣官场失意还乡后所始建,其名取自晋潘岳所著《闲居赋》:“筑室种树,灌园粥蔬,此亦拙者之为政耳”,暗喻园主向往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生活之意。然而,不似园名之淡然平和,而如园主仕途之坎坷,拙政园也屡经易主:藩王吴三桂、忠王李自成、巡抚李鸿章……遍历沧桑,如今之拙政园,其明代建院伊始容貌仅在中部尚有留存。园主友人文征明曾在此园落成后绘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画中之景现也多难寻其踪。 2.空间格局 几经易主,分分合合,经历数次重建与修缮,原先浑然一体的园林景观也屡改屡变,演变为现如今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多为近代根据《归田园居记》重建,已非原貌,多以平岗草地为主,具有开朗明快的田园风格;中部为全园之精华,山水交融、建筑处理、植物配置与庭院布置均显雅致精巧,尚可窥见些许明代遗风;西部则建筑华丽,布局稍拥挤,较东、中两部分而言,清代景象及韵味略显浓重。 (二)造园元素 水体为灵魂,山石做骨干,建筑为主题,植物做点缀。水、山、筑、植四大造园元素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拙政园层次丰富、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 1.水之灵动 江南水乡,因水而兴。拙政园也因水成园。全园面积约六十二亩,水域面积即占到其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园内水路萦回,岛屿间列:东部的一弯清流,中部的开阔水域,西部的幽然曲折――既不乏化整为零的水池溪流,又有主题突出的大面积水景。“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水之灵动,构成了拙政园成园的主体灵魂。 池水营造上,造园者因地制宜,借助场地原有地势低洼多水的特点,参考自然水系形态并予以加工,形成园林与会曲折的水体形态,一览不尽,是苏州园林内分散理水典范。池塘、小湖泊、溪涧等多种水体形式环绕园中,结合场景主题辅以独具特色的山石、建筑、绿植,使得水体营造疏朗自然,源远不尽。 2.山之瑰丽 “叠石造山”是中国古典@林中常见的造园手法。山体空间的营造,不仅可使园林内形成高低错落,竖向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界面,也可起到分隔空间、设置观赏景点的重要作用。若说水为拙政园的灵魂,则山石则形成了拙政园的骨干。 拙政园内共有九座假山群。中部园林开阔水面上叠有两座主体山石,构成整座园林的制高点,四周水面被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溪涧串流其间;山顶建有观赏亭,与四周水面交相呼应。东部园林与西部园林另有大小山体七座,有的通过点植几株高达乔木,增加了山势;还有的形成小丘,点缀在庭院之中,塑造微地形,并结合植物配置形成园中主要的景观,不仅使得竖向变化丰富,营造出丰富的天际线的同时引导着游园者的视线。水面、山体、植物、建筑、天际线间通过山体分隔空间自然过渡,山水相依而又妙趣横生。 3.筑之精巧 作为住宅建筑向园林的延伸,园林建筑通常承载着观赏性与功能性的双重属性。经过历朝历代时间的洗礼,拙政园内部的建筑也呈现出风格多变特征:既有临水而建的观景楼阁,傍山而设的亭台榭宇等小体量观赏性建筑,又有厅堂、园中园等大体量功能性建筑。建筑布局整体呈现由南至北的序列变化:南部建筑体量大、密度较高,实用性强;而北部建筑体量小、密度较低,观赏性更高。根据环境与造景需要,建筑也呈现出丰富的建筑形式:四面为厅的远香堂、氛围清幽的听雨轩、见山楼旁的爬山廊……厅、堂、轩、馆、廊等多样的建筑类型贯穿院内,共同构成了园内淳朴整体的建筑空间。 4.植之多彩 “园林”之“林”,乃园内之植被群落形成之景。不似山石障景的“密不透风”,植被后隐藏的园林之景,多有“若隐若现”之朦胧美。拙政园内四时之景各不相同:春之盎然,夏之浓厚,秋之明亮,冬之淡雅。不同时节的植被在季节交迭更替下,绽放着自身的勃勃生机。 时间维度的变化为园内植被景观定下色彩转换的主基调,而空间维度的交融则为园内花草树木构建高矮错落的视觉美感提供可能。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不同物种的植被在造园者的手下,或垂柳岸边,或草木幽深;或荷塘浮萍,或花团锦簇。山水建筑,因植被点缀而虚实相接;场所意境,因植被配置而鲜活多彩。 (三)造景手法 四大造园元素构成了拙政园园林景观的主体空间。而运用丰富的造景手法,充分整合并发挥各元素特色,在有限的空间内构造并创造妙趣横生的无限空间意识,这是拙政园造园史的又一艺术成就。拙政园的造景手法丰富,粗粗品来,大体可分为对景、障景、借景、框景四大类。 对景,多为运用轴线关系确定造园元素的主从关系。拙政园内的对景多见于主体建筑之间,随着曲折的平面,在游客正前方徐徐展开:由四面厅远香堂向北面远眺,西山之上云蔚亭跃然眼前。亭堂交相呼应,悄然入画。 障景,屏障景观之意,又做抑景。中国传统文化多中庸含蓄,见之于拙政园――经过园门入口假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遮掩,暮然窥见园内一弯池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朗新奇。藏景障景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引导游赏者视线变换的同时,也为游园景致增添新奇有趣的观赏效果。 借景,《园冶》所赞“园林之最要者”,在加强空间联系时突破场地限制,无限延伸空间境界。拙政园内的借景,不仅有远借北寺塔深远的倚虹亭,有邻借荷花柔情的荷风四面亭,也有巧借松枝苍然的松风水阁。远景、植物、声音……借景内容之丰富,使得拙政园园内院外空间气氛巧妙结合,相映成趣。 框景,通过有意识的设置框洞结构,引导游人赏框内之景。拙政园内方亭上的圆洞门、漏窗等,均采用框景的造景手法,使园景产生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漏景、点景等在上述四类手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其他造景手法,在此仅选取四类拙政园之主体造景手法稍作阐释,余下暂且不表。 三、结语:因地制宜,巧夺天工 朝代更替、时代变迁,岁月并没有洗去拙政园原有光彩,相反,历史的沉淀和文人墨客佳句点缀,更为拙政园园林景致增添了厚重与幽韵。虽为私人建造而成,但如今的拙政园,早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园林,成为苏州的形象代言之一。@林之美,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杰出代表,拙政园因地制宜、主次分明、以人为本、巧于组景的设计理念贯穿其造园始终,其深刻的造园文化、精湛的造园艺术、丰富的造园意境表达也引领这座私家园林走向公众的视线,使之成为现代园林的学习典范,接受世界的关注与赞叹。 (作者单位:杭州第四中学)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色彩组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的古典园林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现代景观学科的规划设计上,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景观理论体系。同时,在很多作品上,受西方影响过重,缺乏了景观设计的民族性特征。针对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于视觉冲击理念的重视,研究与分析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与手法,通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色彩的常用搭配与综合应用的分析,寻找出符合于中华民族景观审美要求的色彩应用形式,是对于古典园林文化继承与发展十分有效地手法。同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手法,综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现代景观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应该具有积极地意义。 [关键字]:古典园林;色彩;组合 [引言]: 中现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学科,植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情怀,融合了大量的国外现代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先进理念。与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咫尺山林的方寸之间精致繁琐的设计不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强调在大尺度大范围的空间中,以简单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快速形成景观美学与景观生态学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与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价值观念、判断尺度、实践范围、专业背景和理念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和变化。 相比起步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现代景观设计学,国内在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真正的高速发展应该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的时间内,但依托辉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还是创造出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景观规划作品。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下,讲中国古典园林中优秀的设计元素,融入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之中,应该是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特色之路。 1、研究综述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中国聚居环境建设的不断扩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景观作品涌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有古今结合的典范,但也有很多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大的缺陷。中国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还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深受美国景观学的设计理念,于是,现代景观作品很大程度上缺乏了民族的特色。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现代景观学科的规划设计上,应该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景观理论体系。起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城市公园运动中页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力求达到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三要素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色彩作为对于视觉形式最强烈最直接的刺激,对于视觉形象跟环境行为心理,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对于整个景观设计作品优劣最后的评定,应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2研究目的 通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色彩在相互之间的组合形式上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结合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念,讲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优秀设计元素加以概括和凝练,运用到现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去,以期创造出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特色的现在景观规划设计的优秀作品,这正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图1)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景观学科背景下,中国的园林营造已经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方案的竞争中,常常在与国外景观事务所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现在的景观作品,过于西化,缺乏了民族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古典园林中设计元素的提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应该是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冲破枷锁,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 1.3研究范畴 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对于景观色彩组合的分析与探讨,研究范围主要针对成熟期的经典的古典园林作品。主要针对北方地区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展开。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经两千多年的延续性发展,终于在清朝中叶达到了她的鼎盛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北京地区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京城的西北郊,在这儿,筑山理水,连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颐和园处在中间的位置,是几个园区连接的枢纽。同时颐和园是这里面最晚建成的,属于真正集大成者,乾隆将他全部的景观修养在这山水之间尽情展现,应该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意见艺术与技术并存的作品。 江南的私家园林,风格较为相似,个人认为留园属于这其中之冠,在咫尺之间,讲空间变换运用到极致,在色彩上,结合光影的变化,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 1.4研究方法 在具w问题的研究上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际考察中的感受结合相关的环境行为心理的理论加以概括与凝练,最后形成几种色彩组合形式与其所产生的心理感应,这应该是问题研究的具体思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大致遵循如下的步骤: (1)实地考察同时搜集相关的资料,整理图片与文件(如无特殊说明,文中所使用图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2)对于实际考察中所形成感受,结合图片、资料加以总结 (3)得出结论报告 1.5研究框架 2、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城市景观也被带动而急剧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色彩应用的杂乱无序,使得各地区的景观建设缺乏个性。在景观色彩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国内的研究相对空白,缺乏指导性的原则与法令。同时,由于过多的引进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文化,在某些方面完全舍弃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理念,由此而产生了没有的地域差异性很民族特色的景观。民族景观文化中的色彩应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美国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方式所取代。(图2) 在国外的城市与景观建设中,日本在这方面做的较为出色。早在1981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对于城市中的色彩应用,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城市规划与景观的设计,2004年的《景观法》,更是法律形式规定城市建筑环境与色彩的典型代表实例。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与学科发展环境的状态下,研究与分析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与手法,通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色彩的常用搭配与综合应用的分析,寻找出符合于中华民族景观审美要求的色彩应用形式,是对于古典园林文化继承与发展十分有效地手法。同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手法,综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现代景观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应该具有积极地意义。 3、基本理论研究 3.1色彩的基本理论 对于色彩的应用于变化,本质而言,是对于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因素的变化应用。色相是区别色彩最主要的因素,是色彩对于视觉的直接冲击,有色彩的三原色相互叠加组合而成。明度是对于色彩亮度的修饰,不同明暗程度可以使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而纯度更多的是对于色彩的饱和程度的修饰,其结果形成的是色彩的鲜艳或者纯净程度。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视觉形成冲击作用,最终产生了缤纷的色彩世界。 3.2色彩组合形式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的古典园林,产生于商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清朝中叶达到其发展的顶峰。在造园的理念上,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求的是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于是,自然的色彩在整个空间中占据了主导大地位。造园要素主要由山石、水体、植物与建筑构成,在园林的营造中,建筑往往依附于整体景观规划之中,山石的灰或黄,植物的苍翠,水体的淡蓝色,往往是整个园林空间色彩构成的基础,自然的颜色在园林营造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图3) 中国的古典园林,依据风格因素的差异,在表现形式上,以北方地区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最为出名。江南的私家园林,是咫尺之间营造古典园林空间意境的典范,强调的是“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的营造手法;北方的皇家园林,则是大范围、大尺度的空间营造,强调的是真山真水的意境,在大自然的环境背景下,依山就水,山环水绕,将自然美与中国古典的园林意境结合到了极致,应该是辉煌的东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在营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对于后代的景观创作于营造,应该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的作用。 就风格而言,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是典型的代表之作。皇家园林园林在大范围大尺度的空间中营造,强调真山真水,于是山体的绿色和水体的蓝色,形成了主要的色彩构成,其间有建筑和金黄琉璃瓦面和朱红建筑主体的衬托,整个环境大气和谐,彰显皇家气派。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处在高深的院墙的环绕之中,整体空间较小,便在抽象化的构筑之间做文章,对于山川与水体的凝练与概括,整体色彩朴素、雅致、天然。两者也就分别形成了中国园林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区域色彩风格。 4.实践研究 4.1颐和园 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最后的大手笔,颐和园可谓是皇家园林艺术手法设计的集大成者,乾隆在北京城的西北郊,依万寿山和昆明湖之势,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创造出的是意境丰富的古今艺术与技术的大成之作。颐和园应该是最适合与对于色彩组合的分析研究,以期概括凝练。 万寿山昆明湖区域,是颐和园景观区域的主体,是整个园区色彩搭配的中心环节。昆明湖面积广阔,湖面的蓝绿色与天空的蓝色遥相呼应,形成的是强烈的基底色调,但由此也带来了整个区域环境较为平淡,于是采用堤坝和岛屿的形式进行分割,区域的空间层次性得以加强。在色彩方面,用反光性较好的白色作为铺装和假山配色,结合灰色建筑与清翠的柳树,富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在万寿山方向有很强的观赏性。(图4)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景观核心分布区域,对于山的处理,在其间广泛种植松柏 一类的植物,以茂林形成的是深绿色的图底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之间,进行的是山体空间的布置和建筑空间的营造,很容易形成突出的效果。(图5)皇家园林讲求轴线关系,在万寿山的中心区域,自下而上的建筑空间组合,形成的是统领整个景区的建筑轴线,通过阶梯式的上升,在佛香阁的位置达到空间变化高潮。整体的前山建筑群,形成的是朱红色的建筑主体色彩,与背景色对比明显,加金黄琉璃瓦屋顶,配以绿色的边缘修饰。在深绿色植物的背景衬托下,色彩突出,有很强的对于整体景观区域的控制感。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的附属建筑区,屋面形式不再采用金黄色的形式,而以绿色代替,与周围环境较为协调一致,同时,在屋顶色彩上,也是对于明度和纯度都相对较高的金黄色的突出。(图6) 后山区域有很多独立园区,在造园风格上一改前山中轴对称的风格,尺度变小,具有更强的亲和性,很多都是单独形成园中园的形式。在空间风格上,与江南的私家园林相近,在私家园林中一并分析。 4.2留园 在造园艺术手法的应用方面,江南的私家园林做的同样优秀。由于是在小范围的尺度进行山水空间的营建,不可避免的会跟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相互之间的协调处理,园林与周围环境无论是在空间组合还是在色彩搭配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留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最高峰r期的杰作。在建筑的空间形式以及色彩光影的变化上,当推江南园林之冠。就整体而言,可分为中部、东部、北部和西部四个景区,每一部分都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表现主题。中部筑山理水,营造山水空间,是全园造景的中心部分,(图7)最能体现私家园林的特色,也是色彩搭配研究的中心空间区域。 在白墙灰瓦与厅台建筑的围绕下,园林空间在这一区域展开,江南园林筑山理水,空间的基础色调建立山石水景之间,灰色的太湖石结合土黄色的黄石,相互交错搭接,在极小的空间范围内模拟自然山石之妙。其间点缀可亭,尺度适中,灰色顶棚,结合周围淡雅的建筑外墙,整体色调搭配协调,体现出的是江南园林淡雅的色彩风范。 在基本色调的基础上,需要灵动的颜色来打破这一平淡,留园中假山上悉数天然的植物便起到了这一作用。乔木种植疏朗,绿色的树冠幅大而色调深,形成的是强烈的背景色调,靠近厅台的区域植物多采取嫩绿色,明度的纯度相对较高,有很突出的感觉。这在色彩的衬托与对比上,与北方的皇家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色彩明暗的变化上面,漏窗是最常用的形式。区域的东南角,是入口空间与山水空间的过渡转化区域。漏窗的存在,使得两空间之间隔而不阻走廊内光线明暗变化,使得相同的景观色调在观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图8) 5、结论 总体而言,皇家风格的景观色彩营造,通常使用大范围的深色作为基底,使用色彩明度和纯度相对较高的颜色打破这种平淡的色彩布局,同时突出所要表现的景观内容,从深层的意义上来看,这与皇家园林的皇家气质与唯我独尊的造园理念是分不开的。而江南的私家园林在造园的过程中,理念则要低调很多,黑白灰的简单结合,营造的是疏朗、雅致、天然的艺术境界,以绿色色彩的纯度与亮度的变化,打破这一色调的单调组合,应该是造园过程中色彩的常用搭配形式,而漏窗这一景观构筑物,则是对于光影变化的灵活运用于体现。 针对于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同设计理念的需求,结合古典园林中的色彩搭配方式的应用,对于景观整体中国风格的形成,应该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也不失为园林设计中古今结合的一条思路。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对中国的古典园林的形式进行大体上的说明,依次回顾了各个朝代的经典园林。再以中国古典园林杰出的代表苏州园林为例,详谈它的布局特色。最后,指出人们对待传统建筑所应持有的态度和保护方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的形式、园林建筑类型、苏州园林、人们的态度和保护方法 1、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通常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首先,堂是古典园林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常与厅合称为厅堂。堂有很多不同的用途,多用于主人宴请宾客、观赏景色。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堂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用于观赏。在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曾提到了不同地位的人物的不同厅堂,其中从对荣国府上大扁上“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V彝,一边是玻璃海。”[1]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荣国府的尊贵与气派。故古典园林中的厅堂可以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兴旺(图1)。 楼也是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主要形式。古时有“重层曰楼”的说法,楼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以保持有良好的光照情况。随着朝代的变更交替,人们往往对楼的外檐和屋脊也做出了艺术上的创新。《滕王阁序》中的“披绣闼,俯雕甍”形容的就是滕王阁屋脊的形态。楼在园林中通常作为卧室、书房或观赏风景。为了观赏更远处的风景,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楼也通常建得很高,以至于人们在很远处就能看到。因此楼渐渐也成为了园林的标志性建筑。阁的基本形态与楼相同,多用于藏书,后期与阁合称为楼阁。 轩,《园治》中说“类车”“去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意思是说轩这种建筑形式像古时候的车,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把建筑至于高旷之处,可以增添观景之效果。这里的“轩轩欲举”,指虚敞而又高举之意。取自《酉阻杂俎》:“明皇召李白便殿,神气高朗,轩轩欲霞举。”[2]轩多用于休闲和观赏,它讲究的对称也不如厅堂般拘谨,分布比较随意,相对于其它一些古典园林建筑来说,比较轻快、不受拘束。就拿苏州网师园中的竹外一枝轩来说,不但两边不对称,而且做得很狭长,外观上看起来像是一条廊。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种对传统建筑的创新,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格局,在外在形式上可以有多重变化。这种形式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的意蕴,又有它独特的创新,促进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图2)。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它有平面构型和立体构型两种。平面构型即是指的是它的平面形状,立体构型则主要指的是它的立体结构。《释名・释宫室》云:“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原是供旅人途中遮荫避雨,稍事停憩的简易建筑。大多坐落在村头,路旁,渡口和山野之间,供过往行人歇脚,称为路亭。有些路亭会有壁画和雕刻,有文人墨客途经此处,观其景致,品其联额,亦会借题发挥,即兴作诗,题于亭壁。而有不同见解者,便又加以点评,路亭成了诗亭。[3]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曾创造出了经典之作《兰亭集序》,其中的兰亭也就是古典建筑中一个很好的代表。其中的兰亭是一些文人雅士的汇集之处,是他们商讨文义之处。从其中对兰亭周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4]”等优美环境的描写更是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再加上兰亭曾有多位文人雅士的足迹,由此能够感受到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令人向往与陶醉。所以说,古典园林中的亭这种形式,也是古典文化的一种寄托和象征(图3)。 桥,是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标志,同时也是能体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一种建筑形式。桥可以分为:石梁桥、平拱桥等类型。石梁桥则以洛阳桥最为著名。洛阳桥的尖劈形桥墩更是有效的分开了江流的冲袅Γ达到了减缓阻力的目的。由此可见,一些有特色的古典桥,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超群的智慧,也推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与进步。 桥早期很大一部分主要是用于各地之间的交通、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在后期古典园林建筑中,桥也成为了一处供人们观赏的景点。现在的人提到古典园林中的桥也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桥下池塘里清澈的水流,池塘中自由游动的锦鲤和亭亭玉立的荷花,没错,古典园林建筑的桥与它们相映成趣,互相点缀渲染,构成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图4)。 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走廊,用于连接各个房间供人行走的通道。一说到廊,也许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苏洵在《阿房宫赋》中所写道的“廊腰缦回”,其中把廊描述的像绸带一样蜿蜒曲折。这描述的蜿蜒曲折就是古典建筑中廊的一大特点,一些较为豪华的园林里的走廊甚至会让人绕来绕去,例如《红楼梦》中对一些豪宅的园林中廊的描写,让人仿佛陷入一个仙境般的迷宫之中。不过廊除了起连接作用之外,还起到一个分割布景的作用:将一个区域的景色和建筑布局与另一个区域的景色和布局所分割开来,比如:在这一块区域以种植桃树为主,在与之被一个走廊分开的另一块区域以种桂花树为主,以达到调节景色布局的目的,这样也能使园林显得更有系统和规律性(图5)。 2、各个主要朝代的经典园林 秦、汉、唐、清这几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时代,纵使它们仍有些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是秦,秦朝可谓是属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时期一个代表。在秦朝,园林建设通常是与宫殿建设一起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的概念也从此出现。其中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是上林苑。上林苑原为秦国的旧苑,至晚建成于秦惠王时,后来秦始皇再加以扩大、充实。它的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面到宜春苑,西面至周至。[5]其中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也是上林苑建筑的核心。据《汉书》史实记载,当时的上林苑还有专供君主使用的狩猎场,渭、泾二河一直在这种建筑群中流动,甚至困于其中,无法流出。由此,当时最大的的皇家园林建筑群的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放眼秦汉两朝,这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著名园林建筑群。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虚实相生”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摘要:园林是时空的艺术,造园处处涉及虚实。“虚”与“实”是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实是指物镜的建造,而虚可指意境和情境的开拓。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由触景生情到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虚实相生;古典园林;造园艺术 道家的虚实相生观促进了中国艺术境界的生成,也产生了中国美学独有的意境论。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两者存在辩证关系。 在中国造园艺术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到处可见。这是一种手法,所谓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都是相互联系的。虚就是空,是空灵或者说是无;实就是实在、质实,就是有。造园讲究虚实结合,留出间空。下面将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造园手法方面来分别阐述虚实在造园中的运用。 1.园林构成要素的虚实相生 1.1建筑 古典园林中建筑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诠释着“虚与实”的妙处。以建筑来看,实可以指建筑本身的形体,而它所构成的空间,则为虚。老子曾说:“凿户书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对于内部空间以开放为主的私家园林来说,其中的建筑物更是强调空灵、通透。“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钱泳《履园丛话》)对于古典园林建筑物来说,往往以粉墙为实,廊或其它透空的部分如门窗、孑L洞等为虚。而漏窗、隔扇等则属于半虚半实的要素,往往起到调和与过渡的作用。古典园林建筑的里面处理常常使用虚、实及半虚半实这三种要素的巧妙组合形成虚实相生、妙趣无穷的效果。如无锡寄畅园东部的廊院,(图1)清响小院以粉墙所围合是实,上开圆形月洞门及棱形门与外相通为虚,西靠三面临水的知鱼槛,以虚为主,而郁盘廊由粉墙构成,上有漏窗,是实中有虚的范例。 1.2叠石 古典园林中的叠石同样体现虚实结合,园中掇山讲究“片山多致,寸石生情”。中国欣赏太湖石瘦、绉、漏、透的特点,它的千窍百孑L打破了石头的顽笨。假山的堆叠切忌布置迫塞,“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玲珑动感才具有生意。密集的山石可以给人千岩万壑和咫尺山林的感觉,但处处都是山石林立会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如狮子林的山石分布就有明显的留白,疏密对比强烈,密的地方让人如置身茂密的山林,疏的就如同数峰兀立。(图2)假山的放置也要和周围建筑保持适当的距离,留下空白,否则影响石的观赏和审美效果,给人以拥塞的感觉。 1.3理水 理水的虚实处理主要体现在水面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中,力图体现所谓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种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和实中见虚的表现手法。明末清初的著名造园家张南垣通过江南真山真水所得到的启示,“师法造化”而获致其自然神韵,尽收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奠定其一代掇山大师的地位。古典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古典园林中的各种水景形态,并不刻意追求水体的绝对体量接近真实自然存在的大小状态,而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如何表现各种水体的艺术特征和内在精神上。(图3)这是“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手法。 2.造园手法中的虚实相生 中国造园手法中有夹景和框景,这两种景观处理手法同样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夹景和框景都是利用“无”而实现“有”,利用“虚”而看到“实”。 3.结语 有了虚,才能显出实的自然生趣,有了实,才能体现虚的空灵有致,这便是“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是相辅相成的,处理得当,便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如果处处实,则僵硬,处处虚则形神俱散,只有虚实相生才气韵生动。充分掌握、利用好虚实处理手法,将有助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创作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应用 【摘要】:植物是园林五大要素之一,对园林空间的构成,声色的营造,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西方园林和现代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应用具有独特性,体现在植物的选择搭配,造景手法等诸多方面。从外在美到风韵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都具有明显的美学特征。本文将从美学特征和造景手法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美学特征;风韵美;造景手法 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美学特征 1.1形态美 形态美是指植物的形状和姿态美,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科学的配植,可以产生韵律感和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 。[1] 植物的形态美给人直接的视觉感受和空间感受。松柏类植物具有笔直苍翠的形态美特征,给人以整齐规则,庄严大气的视觉震撼,古典皇家园林中常大量应用,来体现皇家高贵的姿态,严肃的氛围和弘大的气势;龙爪槐又叫盘槐,形态奇特多变,树冠优美,网师园中照墙前就有对植两株龙爪槐,蟠曲如龙,苍桑古朴;青枫叶形爪状,果形翅状,在避暑山庄的青枫绿屿大量种植,叶茂荫浓,景色宜人。形态美包括植物的树形美,叶形美,花型美,果形美等诸多方面,在古典园林中皆有体现。 1.2声响美 植物的声响美给人以直接的听觉感受,可形成独特的声景。中国传统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植物造景理念,将自然中的声响组织到园林,并升华声音的审美内涵 ,形成独特的声音意境 。[2]尤其是利用植物形成声景,营造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王维的“雨打芭蕉叶带愁”;唐顺之的“风来松涛生”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植物声响美的独特喜爱。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拙政园的“留听阁”和“听雨轩”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植物声响美的应用实例。 1.3色彩美 色彩美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们在进行园林审美活动时,色彩美所引起的视觉震撼和视觉冲击占有很大比重。北京香山静宜园的黄栌,红色尽染;沧浪亭“翠玲珑”的竹叶,碧绿青翠;狮子林、拙政园等古典园林中的银杏,叶色金黄;杭州西湖的桃柳,红绿交融。还有常见的荷花,牡丹,秋枫,南天竹等植物,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展现着自己的色彩美。 1.4风韵美 美的形式分为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形态,色彩,声响是植物的外在形式美,那么植物被赋予的品格,寓意则是内在形式美。如果说外在形式美给人的是视觉听觉的震撼,那么内在形式美则是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风韵美,也就是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最大亮点之一。利用特定的植物来进行风韵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手法。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佛家的神仙思想都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风韵文化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中国还有花神文化,有花朝节这一传统节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古人对植物进行拟人化,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生活情趣。比如常见的玉堂富贵(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梧桐,比喻为官清正;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玉兰洁身自好;拙政园兰雪堂之春兰,象征超尘脱俗、孤芳,高洁的隐士之美;菊“超脱傲俗,不趋炎附势”,是高傲、隐逸的代名词。[3]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可以巧妙地形成各种意境,无论是静谧幽深的风韵美,凄凉萧瑟的风韵美还是庄严肃穆、雄伟壮阔的风韵美。 2、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造景手法 2.1空间的营造 园林植物对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植物的不同高度,冠幅大小,颜色差异、形状变化进行合理的分层和色彩搭配,疏密有致,错落有序,使得空间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4]孤植和选用低矮植物一般可以产生开阔的视野和空间感,形成舒展自由的意境;丛植和群植可以围合空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感,形成幽静深远的意境。高度不同的植物的配置可形成不同的空间,还有树种的选择,种植的位置都决定了最后的空间效果。另外,因色彩具有距离感和运动感,对空间的营造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可对植物的色彩进行对比,互补,调和等处理,来达到想要的空间效果。 2.2与其他园林元素的搭配 园林植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的,如建筑,水体,山石。在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的过程中,植物的地位或为主要,或为次要,合理的搭配既能衬托出其他要素的生机活力,又能展现植物本身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常与园林植物结合搭配,甚至很多以植物来命名,比如拙政园的玉兰堂和梧竹幽居;留园的小桃坞;圆明园的牡丹台;怡园的藕香榭等。植物可以软化建筑物本身生硬的线条,突出建筑的主体。比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梅花打破了墙体生硬的线条,并形成了艺术构图,还得到了梅花色彩的点睛之笔。建筑的形态是固定的,而园林植物可以利用其年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赋予建筑景观更多的变化,使得建筑更活泼生机。 中国古典园林中很重视水体的应用,处理好植物与水体的搭配很重要。根据水体的面积和深浅选择合适的植物,因水制宜,配置时应采取自然式,并能够合理利用水的倒影功能。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是园林中常见植物成景方法,也可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5]园林植物可以软化生硬的驳岸,丰富水体景观,使得园林环境更加的活泼有趣、生态自然。 山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6]但在山石上加以植物的应用会使得山石更朴实自然。巧妙地运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可以衬托山石的形态和气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常常作为障景,起引导视线作用而设立在入口处,如果把植物作为山石的背景或前景加以丰富,就会使得山石更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因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他的风韵美,使园林有了灵魂,赋予了园林更多精神层面的内涵。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巧妙搭配,可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使得园林更加的生机自然。现代园林如果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应用的精华,那将促进园林事业的不断前进。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若干美学思想分析 摘 要:园林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中最重要的设计门类之一,对其美学的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园林是一个宽泛的、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它和自然、建筑、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连。并且,园林美学需要考虑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人化的自然”,甚至就是“人造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协调的产物。 关键词:园林设计;环境;美学 园林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栖居生活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并且促进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景观设计不懈的追求。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希望创造出一个健康而舒适的生存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园林设计可以使人的内心获得宁静、满足并产生一种愉悦和美的体验。 1 园林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提出和阐述的一系列概念开始的,老子的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数千年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地在这个领域探索,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儒家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证了其环境美学的思想,这一理论对园林设计美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道家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主宰万物的运行,如果从道家的观点出发,园林设计最大的道就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做合乎道的园林设计,符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设计发展潮流,违背自然之道的园林设计必然会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基础上的风水学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从客观角度上可以反映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思想真谛,其中的某些观念,如生态环境理论,与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一些美学主张不谋而合。 2 园林设计中意境的表达 中国美学思想中有一种西方所没有的“意境”之说,意境是什么?有人认为,意境是内在的含蓄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的桥梁。自然美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美的范本,其中穿插着设计者、施工者个人创作的主观感受,并在创作过程中很自然地传达他的创作情感,借景传情,使其成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美感。而意境可以从诗、画的游览中获得。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当我们再去欣赏、吸收、品评它们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得到朴素的自然美和出水芙蓉的美。因此,意境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它引导人们由满足心理需求到深化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至高境界。 意境在达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容纳一定行为功能以及符合具体物质条件限制的空g场所内,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让使用者产生美的联想,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和哲学意味,而不是简单地将观念与场景叠加。在古人留下来的园林作品中,我们时常看到传统的“借景”设计手法在空间布局中起到的作用,借景对空间的暗示,使得狭窄的园林获得无限的眼神,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虚实关系。庄子是最早提出虚实相生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曾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道以‘无’为基础,没有虚空的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借景在于把观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把远处之“虚”化为园林之“实”,使园林之“实”扩充到外界无限之“虚”中,这样可以扩大观者的审美感受。在园林中,虽然都有山水花木、小桥流水等,但是景物的疏朗与紧密、光滑与粗糙以及色彩的纯度和冷暖的不同组合给人以轻重、远近、华丽与朴素等不同的联想,园林中的花木配置也独具一格,植物的有机结合,高矮和疏密的变化令人层次分明、丰富。这种造景手法为中国画的层次变化奠定了基础。 3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学分析 园林是建筑和人居环境设计中的精髓与明珠,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也是祖先智慧和文化的宝库。例如,“曲径通幽”的空间组织手法、个体景物和整体布局的平衡与协调、造景的同时对自然形态本身的学习与尊崇等都可以提炼出经典的美学原理思想。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这也体现了古代造园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道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的组织上把园林的墙、廊、景等分割开来,化整为零,变单一为多样,在迂回中取得层次,让人感受庭院深深,因此常有“不尽尽之”的说法。在植物的配置上,绿树把边缘隐藏起来,用化有为有的手段,变化有边无边,使空间变化丰富,在游览的同时,回味无穷。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还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在园林的设计中,景与景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联系。以“网师园”为例,网师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致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拥挤,山池虽小,却不觉得仓促。另外,从苏州园林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拙政园,还是小巧静雅的网师园,无论是建筑在整个园的比例,还是花木的配置和材料的对比运用,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自然,在哲学上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里提到了“随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思想,在艺术上一直提倡“师法自然”,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由于造园的主要材料是运用自然材料、造景方法上更多是以自然景观为参照,甚至有时是模仿自然,如假山、盆景等都是对自然的模仿,所以,在造园的领域也强调“师法自然”。 4 结语 艺术设计在经历了由传统手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的过渡与发展后,逐渐壮大和丰富。设计领域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设计门类的丰富带来了设计理论的完善。它的理论研究对园林设计的总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景观园林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它的设计不仅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使园林成为人的“心理对应物”,并产生共鸣。运用美学的观点指导景观设计,可以使景观园林设计更加注重景观体验者和审美者的感情心理因素,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人与园林协调发展。
1引言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车企为了满足节能减排要求和应对越发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迫切需要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并充分了解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作为科学合理确定赶超目标,深入学习其最佳实践及其经验的企业管理和竞争情报工具[1],对标管理也被广泛应用到汽车领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的收集是对标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本文将主要介绍车辆对标管理中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的几种途径。 2对标管理概述 对标分析,或Benchmarking(标杆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的一种新型企业管理方法,其主要思想在于不断发现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最佳理念或实践,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其它业务活动过程参照最佳做法进行模仿和创新,使企业在现如今以3C(Customer、Competition、Change)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获得新的市场竞争力[2]。市场信息和竞品信息与对标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标管理中起到寻找和明确战略目标与对标内容的作用,为车企科学选择标杆对象和了解行业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准确地进行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是对标管理的基础。 3车辆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途径 信息收集的三大原则:准确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时效性原则。为了保证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一方面要保证信息渠道可靠,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多渠道信息对比来验证信息内容。另外,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也有利于尽可能的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时效性、把握信息收集时机,则最好多挖掘一些信息收集渠道并定期关注。信息收集整理的大致步骤如图文主要以车辆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为例,简单介绍几种信息收集途径。 3.1搜索引擎 相对而言,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是便利度高、成本低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直接在百度、谷歌和必应等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这样可以找到一些关联信息的资讯与网站等,但是,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最大的缺点是信息繁杂,后期整理费时费力,而且,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信息,一般不容易直接被快速搜索定位到。 3.2行业相关的资讯信息网站或自媒体 在行业相关的资讯信息网站或自媒体上进行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会比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更有针对性。部分相关的资讯信息网站或自媒体,见表1。微信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微信公众号上的信息量不容小觑,很多期刊杂志社、行业学会、车企等都有运营公众号并发布信息,甚至不少汽车行业从业者个人也有运营公众号。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的资讯和“解读”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信息收集整理过程中注意对比分辨,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3行业相关的公开车辆参数与信息的网站 在行业相关的车辆参数信息公开的网站上尤其适合对车辆常规参数信息进行收集,比如收集发动机功率、扭矩等参数。这类网站覆盖的厂家和车辆类型往往非常全,参数信息集中度和准确度较高。公开车辆参数与信息的相关网站见表2。比如,“汽车之家”网站上的车型“参数配置”栏包含了相关车辆参数信息;“中国汽车三包网”的“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信息查询”中可下载查看车辆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保养手册等,减少了查找收集不同车辆产品纸质资料的时间。 3.4车企对外的产品或技术展示活动 车企对外的产品或技术展示活动目的往往是产品宣传或者企业形象展示,但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收集挖掘出一些信息。这类活动比如每年的大型车展活动(北京国际车展、上海国际车展等),车企经常会在车展上进行车辆展示与新车首发。对于汽车产品对标分析工作而言,可以研究分析改款车型产品的研革以及企业的产品战略,也可以针对新上市车型中的潜在标杆做对标分析。相对而言,近几年车展上车辆产品详细的技术介绍较少,车企产品的宣传内容更多的是面向市场顾客。除大型车展外,也可以在车企独家举办的面向公众进行新技术展示与宣传的活动上进行信息收集。 3.5汽车专业领域的技术年会与论坛 汽车专业领域的技术年会与论坛因为参与的人员大多是本领域内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高管等,且技术年会与论坛上经常深度探讨与发布行业内的先进技术与研发方向,因此是非常好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途径。技术年会与论坛上发布的资料往往比第三方的资讯更具时效性、准确性与专业度。部分技术年会与论坛清单及其21年的举办时间见表3。 3.6车企发表公开的论文与专利 借助车企发表公开的论文与专利,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车辆产品技术信息收集。对中文论文的收集可以借助于“知网”等知识信息资源平台。在知识信息资源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学术期刊、会议论文等资料的查找下载。知识信息资源平台收录期刊论文的时间一般会晚于期刊出版时间。另外,有些国外的杂志期刊在知网上不会有收录,一般需要企业通过官方渠道购买订阅,因此,购买订阅出版杂志期刊的时效性可能会优于网络平台。相关期刊杂志见表4。汽车工业领域相关英文论文的收集可以借助“SAEMOBILUS”平台。专利是技术创新的体现,从车企申请的专利作为切入点,可以收集到竞品更多的技术细节信息并对行业重点技术、技术发展情况等进行研究分析。诸多机构与企业均进行了相关基于专利的技术分析工作。董昊旻[3]等基于专利分析对丰田固态电池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技术布局、重点研发方向以及技术发展现状。李国秋等[4]基于专利分析了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选择。辛明华[5]等基于专利分析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车企公开专利的收集可以借助于一些专利信息平台或网站。部分专利平台或网站见表5。 3.7研究与咨询公司及其信息平台或数据库 目前,行业内的一些研究与咨询公司有汽车竞品对标分析业务和行业信息咨询服务,并通过建立数据库平台与售卖数据报告信息、服务来盈利。部分相关公司或平台,见表6。车企从这些公司或平台获取必要的市场和竞品数据报告信息可以大幅减省人力物力,实现信息获取高效化,但直接采购数据报告信息或通过购买信息平台会员来获取信息的途径会比其它途径的直接成本要更高。 3.8券商和投行的调研与分析报告 券商和投行为了研究市场,会针对性地出具行业报告、调研报告、深度研究报告等,我们也可以从中收集到汽车市场现状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宏观现状等信息。而且,这些报告中可能包含一些个人不易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通过这些已经汇总整理过的报告,我们可以节省收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扩大收集信息的覆盖面。 3.7研究与咨询公司及其信息平台或数据库 目前,行业内的一些研究与咨询公司有汽车竞品对标分析业务和行业信息咨询服务,并通过建立数据库平台与售卖数据报告信息、服务来盈利。部分相关公司或平台,见表6。车企从这些公司或平台获取必要的市场和竞品数据报告信息可以大幅减省人力物力,实现信息获取高效化,但直接采购数据报告信息或通过购买信息平台会员来获取信息的途径会比其它途径的直接成本要更高。 3.8券商和投行的调研与分析报告 券商和投行为了研究市场,会针对性地出具行业报告、调研报告、深度研究报告等,我们也可以从中收集到汽车市场现状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宏观现状等信息。而且,这些报告中可能包含一些个人不易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通过这些已经汇总整理过的报告,我们可以节省收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扩大收集信息的覆盖面。 4信息收集途径对比 表7中的对比评价仅是作者根据个人的使用经验与收集信息内容的侧重点进行的主观评价。信息收集时,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信息的可信度与准确性、信息成本这些因素都需要进行考量。 5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车辆对标管理中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的几种途径。准确的信息采集、科学的信息分析和有效的信息利用都是对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采集、分析、利用方法是对标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市场信息和竞品信息收集是对标管理后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需尽可能地挖掘建立可靠的信息收集途径,从而保障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靖里,陈建华,段万春.对我国推进能效对标管理的竞争情报分析及思考[J].情报探索,2013(9):54-58. [2]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打造精品的标杆管理[J].企业管理,2011(3):61-64. [3]董昊旻,王军雷,辛明华.基于专利分析的丰田固态电池技术研究[J].汽车技术,2021(8):30-35. [4]李国秋,范晓婷.基于专利分析的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选择[J].现代情报,2017,37(10):122-127+136. [5]辛明华,王军雷,吕惠.基于专利分析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汽车文摘,2021(11):25-28. 作者:朱艳芳 洪月琼 刘宏江 张运泰 李连豹 韦虹 单位: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因此,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简要分析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关键要素,并阐述了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以及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最后,着重分析了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管理策略,对保障中小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内部控制的概念 1.1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开始发展,以后逐渐流行,并成为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理论被得到重视,而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实践。随后,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效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它的重要性对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通过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方法,来实现对企业各个生产要素的有效约束,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率,从而保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以最小产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 1.2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 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影响内部控制良好发挥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否优良,关系到内部控制在企业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可以说,企业内部稳定的环境,是内部控制得到贯彻执行的良好基础。企业内部环境是集合性的,它囊括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环境的稳定,离不开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奖惩分明的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配合。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良好的作用,首要的就是做好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稳定的内部环境。 (2)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中小企业本身,要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评估,从而对企业运营中所面临的风险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进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使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和处理风险点的准确率。 (3)企业的信息与沟通能力。中小企业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层级之间的工作效率,更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各个工作流程的运行效率。中小企业具备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能力,就可以很好收集并传递企业内外部有用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能够被迅速、通畅、准确的传递。这些基础性的信息技术,可以为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2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2.1财务管理活动属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财务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巨大。要做好财务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的财产能够发挥最大的单位效能,就需要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利用,可以对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从而保证了企业财产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使用效率,避免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企业财产被浪费以及被贪污的可能性,提高了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利用效率。 2.2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理念密不可分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所限,其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与大型的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与大型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就特别需要加入内部控制的因素,来弥补因审计监督以及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缺位,造成的财务管理的混乱。企业财务管理,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会计账目的审计等,企业财务人员通过对各项财务项目的管理,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由于自身具有的局限性,要想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能够更好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通过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作用,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 3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决策的制定 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运用,并不到位。具体到财务管理领域,由于受企业规模所限,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现代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会存在一些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财务问题,比如,财务资金使用的不规范,会计账目存在的失真现象,甚至是一些舞弊造假的情况也会时常发生。中小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准则行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制定相关的企业决策。 3.2有利于整合利用企业的信息 现代企业的成功经营,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合力,企业才能发挥整体的运营效力。而且,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或多或少与其他部门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单个部门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内部控制,正是基于一种内部联合,来形成一种网络,来相互合作和制约,已达到企业良好运转的目的。所以说,内部控制先天的,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实现相互联合和制衡,从而实现各种信息在不同的部门和层级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促进企业的信息整合程度,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信息的共建、共享。 4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管理策略 4.1加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组织机构控制 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的控制。企业组织架构没有一定之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来进行相应的组织架构设计和建立。中小企业,通过对内部组织架构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失真现象,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防范企业因财务信息的失真导致企业管理者决策制定的失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是指通过对权力的合理科学地划分,来保障权利的拥有者,能够各司其职,同时也能够使他们相互制约平衡,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通过加强对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有效控制,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提升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4.2加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会计系统控制 对中小企业的会计系统进行控制就是要求中小企业做好基本的会计工作。通过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同时,配备具有高素质、专业性的会计工作人员,采用内部控制的方式,促使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财务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对财务的相关规定,处理好每一份财务账目,从而保障财务信息在具体操作中能够真实、有效。中小企业通过加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会计系统控制,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渗透到基础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4.3加强以内部控制导向的监督考评控制 对中小企业的监督考评的控制,需要把内部控制的理念,贯彻到考评监督的日常工作中,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日常检查体系和绩效考评的管理。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绩效考核不到位,而企业又疏于内部的监督管理,导致财务工作比较混乱。中小企业通过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作用,可以形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日常检查和监督,从而促使财务人员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职业操守,做好日常的工作。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渗透到企业日常的监督考评的控制中,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提高企业财务的使用效率。 4.4加强以内部控制导向的财产保护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产保护,需要发挥内部控制的效力,做好企业日常财务工作中的财产清查和日常管理,并完善相关的清查制度和管理制度,使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日常的财产保护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日常的财产保护工作中,还要遵照相关的制度规定,做好对财务相关人员的统计造册,对接近企业财务账目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控制,使他们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制度和企业有关的财产保护的规定,进行企业财产的处置和保护。在企业的财产处置和保护中,按照相关流程,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并对财产项目做好定期的清查盘点,保护好企业财产的安全。 5结语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切相关的,企业通过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可以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所以,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发挥内部控制的导向作用,做好企业的财产保护,检查监督以及会计系统的有效控制工作,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保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长远健康发展。
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篇1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能够帮助学生识字、正音的就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的汉语拼音学习。实验表明,汉语拼音在儿童发展中能够起到促进语言发展和早期智力开发等重要作用。在小学低年级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汉语拼音教学,是事关孩子早期语言能力发展和培养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汉语拼音教学内容的内在特点,谈一谈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的策略。 一、将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巧妙地编写为学生爱听的童话故事 小学生有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天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单个汉语拼音是抽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或者一些教学小卡片,编写一些与汉语拼音相关的童话故事,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笔者在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教学中,就给学生编写了一个童话故事:从前,有三个可爱的小孩,他们的名字叫做i、u、ü。有一天,他们相约要去公园玩耍,可是他们因为年纪太小找不到路,这可怎么办呢?这时,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孩想出了一个主意,主动邀请身边的两个大哥哥y和w帮他们带路。带路期间,y就把i带走了,于是音节yi就出现了,w带着u走了,于是音节wu就出现了。当大家回头看的时候,只有ü一个人没人管,他两只眼睛里的泪水直往外流,这可怎么办呢?y听到了ü伤心的哭声,就转过头来对他说:“好吧,我带可爱的ü走吧,可是你不许再哭鼻子。”这个时候,ü高兴极了,就跟在y的后边边走边唱:“i、u、ü单独走,y、w来带路,小ü眼泪擦干净,大家齐步向前走。”通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的学习,就把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教给了学生,学生在故事讲述中,深刻理解了整体认读音节的组合规律,尤其是当y和ü组合成整体认读音节的时候,ü上面的那两滴“眼泪”要去掉。 二、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挂图开展直观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的显著优势是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发达,同时又具有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基于此,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直观而具体,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为此,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挂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发音,还可促进他们记住汉语拼音。如,在声母f和t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找到相关拼音挂图中的拐杖,以此进行直观的演示,并编出一个口诀:拐杖朝下就是“t”,拐杖朝上记住“f”,然后提示学生观察两个声母“长相”上的不同,让学生准确书写。 三、基于寓教于乐理念,促进学生愉悦学习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喜欢游戏和歌唱。若遵循学生的天性做到寓教于乐,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促进学生直观认知思维发展。一方面,教师不妨顺应小学生喜欢游戏的个性特点,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设计游戏活动,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思维和认知是从游戏开始的。教师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可以在苹果、橘子等水果的图片上分别写上声母和韵母,然后引导学生把同类图片上的声母和韵母进行组合“找伙伴”,让找到“伙伴”的学生试着读这个整体认读音节,并在教师指导下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整体认读音节的拼读规则。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找伙伴”游戏中,学生学习了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交融,达到了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顺势而为,利用小学生喜欢唱歌的天性,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编成歌诀,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发展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拼音教学中,b和d、p和q这四个声母有学生经常混淆,我们不妨把这四个容易混淆的字母编成一个容易记诵的歌诀:“bbb听广播,ppp把水泼,小马快跑ddd,气球上升qqq。”这个歌诀突出了这四个声母的外形特征,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在效果上,能有效地区分开这四个声母。这种把歌唱形式引入拼音教学的做法做到了寓教于乐,能促进小学生愉悦学习。 作者:苟希荣 单位:临洮县南屏镇格致坪小学 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篇2 汉语拼音安排在小学语文初始阶段教学,是帮助儿童识字、正音、学习语文的有效工具,也是语文学科阅读与写话的基础工具。在发展儿童语言、开发儿童早期智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汉语拼音是一种表音符号,缺乏感性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怎样提高汉语拼音的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情景中学好汉语拼音呢?以下三点是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总结。 一、利用教材“两境”,搭建学习桥梁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改过去以识字为中心为以发展语言为核心,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培养。一般在编排汉语拼音时,都会给拼音字母配上相应的“语境歌”和“情境图”,以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掌握声母、韵母的读音。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为例,“b、p、m、f”的情境图是:“大家爬山坡(po)去看大佛(fo)。这时一个小朋友用手摸(mo)大佛,爸爸告诉他:你听,大喇叭正广播(bo),大佛是文物,不能用手摸(mo),大家要爱护。”教材设计的情境将“bo、po、mo、fo”的呼读音巧妙地组织起来。富有生活气息。而与之相配的“语境歌”则是:“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再朗读语境歌,自然地导出本课所学的声母与韵母。这种将拼音字母的教学,巧妙地寓于语境与情境中,再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卡通画面和配上乐曲的儿歌,让学生在肢体操练中,既减轻了单纯学习拼音符号带来的单调乏味,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一连串的设计活动,学生读准了字音,记住了字母,开阔了视野。学生在游戏玩耍之中,掌握了拼音知识,奠定了学习基础,同时还受到审美教育。 二、创设学习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拼音的许多字母的读音和形状极易混淆起来,如何让学生分辨清楚,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适合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情境,帮助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自主学习。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难度。例如,在教学声母j、q、x与ü相拼时,可制作动物头饰、唱儿歌、组织学生参与表演活动:“j、q、x,好朋友,三人一块去郊游。路上碰见了小ü,小ü小ü有礼貌,脱下帽子问声好。”让学生在形象、直观而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表演中,认识字母,熟悉拼写规则,掌握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借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设计“字母形体操”“字母卡通画设计”“字母微型表演”等学习活动。“汉语拼音形体操”是语文、体育、音乐等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既可以满足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又能调节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拼音字母知识。达到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轻松、快乐、富有情趣地学习。 三、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自控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让这些学生整整40分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地反复、机械地认读字母,时间一长,他们肯定会感到百无聊赖,极易发生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情况。语文课标明确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游戏活动是儿童最自由、最放松、最愉快的活动,对低年级学生最具吸引力,最有竞争性。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在活动中,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更多地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将认知活动与师生情感融为一体,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声母和韵母时,可以设计一个“摘桃子”的游戏。把字母一个个粘在桃树的挂图上,教师念一个字母,学生就根据听到的字母音,摘下桃树上挂着的“桃子”。读一个,摘一个,看看谁摘得多,摘得多的奖励一面小红旗。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进度,结合季节的变化与节庆日,经常改变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始终能够保持对游戏的新鲜、好奇感,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内在动力,有效地投入汉语拼音的学习。 四、引导创新学法,开展愉快教学 英国数学家迪卡尔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各地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汉语拼音教学法,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不仅要研究改进教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更要引导学生改进学法进行创新性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使之受用终生。例如,在教学拼音c时,除了教师教给学生常规的记忆方法外,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谁能再想个更好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母?”一个学生弯下腰说:“大家看我现在像不像c”还有的学生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摆成c状,说:“我这才像呢!”其他学生情趣被激发出来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说:“老师,c像一个月牙。”有的为了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想出了各种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启蒙,创造之门由此开启。总之,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钻研,勇于实践,合理运用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就一定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中学好汉语拼音,使拼音教学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乐园。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振超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司徒街小学 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篇3 汉语拼音的学习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们学习汉字的首要准备,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们在学习拼音的过程当中是比较吃力和困难的,也是教学当中的一大难点。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学好汉语拼音来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关措施和方法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引言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学习汉字和阅读的重要工具,更是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切不可逼迫学生,以免让小学生们失去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 2通过图文进行形象记忆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当中,大多是的教材都是以图文的方式呈现的,图画可以生动形象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形象的画面来进行字母记忆。老师要充分利用拼音教学中课本的特殊性,通过图画来进行教学。比如说“y”,图片可以是一根分叉的树枝或者收集粮食的叉子,“a”可以画成一个女儿扎着小辫子,“u”可以画成一个鸟的窝,“b”可以看成是一个挺着大肚的人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联想来促进孩子们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学习拼音的水平,还可以培养孩子们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转换性,对小学生们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3将拼音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 低年级的小学生们在大部分已经学会了拼音的音节了,只是不懂得分音节的原因,比如说孩子们如果看到一朵花,他们可能知道是花(hua),但是不会意识到这里面的声母和韵母,更不会将声母和韵母连成一个音节,所以在音节的学习上成为了学习拼音时的一个大的障碍和困难。老师们可以根据生活当中的实际物品来进行音节的学习。比如说老师可以利用图片,比如花、草、树、瓜等实物的图片,先让学生们读出图片上的物品,再进行单个的音节训练,通过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进行练习,可以使得音节的学习不那么陌生和困难,再通过与教学知识相衔接,就可以简单的教导学生们进行音节的学习了。在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了音节的学习方法之后,学生们还不能完全的松懈,还需要在生活当中多多训练和练习,把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可以熟练的掌握音节的发音方式和拼音的拼读技巧。老师可以每天在黑板上写一些关于拼音的小练习,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们进行回答,通过每天的训练来提高小学生们的拼音水平,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争相抢答中促进汉语拼音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4通过讲故事来提高小学生们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积极性 故事的内容总是能吸引小学生的,小学生们对于一些枯燥的知识点不感兴趣,但是充满情节的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将故事与汉语拼音的教学联系起来,用生动而且精彩的故事来促进小学生们进行拼音的学习。老师可以留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们准备一个小故事,每个人都要上讲台上来讲,学生们要拿着一本书,书上故事的叙述文字都有拼音标注,这样学生们可以在享受故事的乐趣当中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提高拼音的学习水平,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单纯的教学生们枯燥的知识点来说是比较有效的。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教导学生们进行汉语拼音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学生们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在可以使得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下,来促进小学生们其他能力的提高,使得小学生们的学习既深刻,又不枯燥。 5可以将拼音的学习变成顺口溜和儿歌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 比如说老师们在进行声母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编出一首儿歌来方便学生们进行记忆:bbb,我们一起听广播,ppp,我们大家上山坡,桥的门洞是mmm,一个拐杖是fff,敲敲木棒ddd,一把小伞ttt,一个洞洞nnn,小孩儿赶猪lll,我们写字zzz,刺猬打滚ccc,春蚕吐丝是sss,小孩儿织衣zhzhzh,咬一口苹果chchch,看到狮子shshsh,小草发芽rrr等等。这些顺口溜可以帮助孩子们很好的进行记忆,还可以记得又牢又准,除了顺口溜,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儿歌,在有音乐节奏中完成拼音的训练阅读。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们在游戏中完成要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们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积极性。 6通过组织游戏来促进孩子们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我国现在的新课标已经指出来在汉语拼音的教学当中要多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得教学增添更多的趣味性。我们可以组织游戏来激发孩子们学习拼音的兴趣,比如说我们准备两种颜色的若干张小纸片,红色写上拼音,蓝色的写上汉字,让小学生们帮助纸片找到属于他们的朋友,我们还可以设计一套拼音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一起背声母表……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拼音,巩固拼音知识。 7结束语 汉语拼音的教学在小学生们日后的学习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汉语拼音的课堂上的课程更加活跃和精彩。 作者:张宝元 单位:新疆克州乌恰县吉根乡小学
所谓舞感,是指舞蹈者基于对舞蹈内涵的感悟,随着音乐节奏、韵律的变化,在脑海中勾勒出舞蹈的动作,在舞动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悟,通过舞蹈向观众传达舞蹈的内涵。拥有良好的舞感,才能让舞者全身心投入,与舞蹈融为一体。总之,舞感最能体现舞者的艺术气质。在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舞蹈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舞感的培养不够重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舞蹈的理论和技能,导致学生无法领会舞蹈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不利于学生舞蹈能力的提高。虽然中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但也不能过于强调就业,不能用过于功利的心态去开展中职舞蹈教学,而是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的舞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随着舞感的增强,学生会渐渐发现自己对舞蹈内涵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将学生舞感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和技能是中职舞蹈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作为人特有的情感,对美的感受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在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舞感的关键环节。因此,中职舞蹈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美感为核心,有效提高学生感受舞蹈之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舞蹈教学的本质来看就是以感性认知为基础,运用理性思维来开展的创造性艺术类创新实践活动,这类创造活动要求学生拥有非常强的感受美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中职舞蹈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感,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在开展舞蹈练习时,要注意提炼舞蹈练习作品的风格,引导学生结合舞蹈作品的内涵理解舞蹈动作技巧,从举手投足之间体会美,把握舞蹈的动作语言,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中注入自己感情,让每一个动作都具有思想。第二,构建利于美感培养的舞蹈教学环境,在规范学生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流畅度,使学生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一套舞蹈动作,同时引导学生去深入品味舞蹈动作中蕴含的艺术美。例如,在教学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舞蹈动作展现的豪迈气势,品味其中蕴含的舒展豪放的美。在教学朝鲜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从柔婉如仙鹤或刚劲如岩石的舞蹈动作中,品味其刚柔之美,体会委婉、含蓄的民族性格。第三,在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作的内涵,结合其内涵修正自己的舞蹈动作,实现舞蹈动作与其内涵的和谐统一,如蒙古族舞蹈动作应该舒展、力度雄浑;朝鲜族舞蹈动作应该柔中带刚,体现儒家思想。这样一来,学生的美感得到培养,学会运用舞蹈语言处理好动作形式与其内涵之间的关系。 二、增强学生协调性和灵活性 作为舞蹈艺术中的特定概念,舞感以舞蹈肢体动作“动感”为基础。可见,舞蹈动作的动感是构成舞感的关键部分。要想培养学生的舞感,先要培养学生的肢体动作协调性、敏锐力,通过基础形体训练,使学生的形体更加匀称,美化学生的身体线条,锻炼学生的肢体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美感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具备了较强的肢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才能有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肢体动作,进而逐渐延伸至舞蹈形体练习,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肌肉、关节韧带的协调性与灵活性。例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擦地”动作训练,长期练习“擦地”动作,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精准把握绷脚、外开、延伸等动作时腿部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脚底、脚尖对地面触感的敏感度。通过类似的大量动作练习,可以让学生的肢体能够根据外界信号的反馈,快速准确地作出正确的舞蹈动作。可见,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动作规范训练,在培养学生动作协调性、灵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自身动感的准确把握能力,这也是培养舞感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舞蹈乐感 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一个如影随形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在培养学生舞感的过程总,不能缺少了音乐的参与。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还要从培养学生的乐感入手,这对培养学生舞感来说不可或缺。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乐感通常包括这五个部分:感知音乐旋律的能力;感知音乐节奏变化的能力;感知音乐音调高低的能力;感知音乐质感的能力;感知音乐力量与速度的能力。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乐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乐感。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感知音乐。例如,结合音乐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去想象音乐的内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如给学生播放音乐MV,让学生结合视频去理解音乐的主题。其次,从教材中选取典型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仔细聆听、辨析、思考,在音乐主题的渲染下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声乐情境中,同时想象音乐的相关意境,从而实现乐感的提升。最后,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在安静的环境中反复聆听舞蹈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调等,在培养学生乐感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的舞蹈悟性 人的肢体是表现舞蹈艺术的重要载体,人的肢体动作,走位可以表达舞蹈作品内涵以及舞者对作品的思考。随着音乐起舞的舞者神态、动作、气息、扮相等会将舞者的内心世界和舞蹈的内涵传达给观众。而舞者要想准确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和自己的情感需要足够的舞蹈悟性。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悟性,通过让学生反复观看舞蹈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悟,学会带着感情起舞,全身心投入到舞蹈中。以《荞麦花开》舞蹈作品欣赏为例,舞蹈表现了一个彝族姑娘的成长过程,分别为幼年、儿童、少女时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彝族姑娘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再配上音乐进行舞蹈作品讲解,让学生结合生活进一步感悟舞蹈的内涵,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学生用眼睛去传达情感,学会眉目传情,勇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还可以根据舞蹈的不同情感,训练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下的眼神,让学生通过眼神来表达内心情感。此外,在课外,让学生自由选择题材、音乐、自己设计创作舞蹈作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舞蹈练习,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舞感。 五、结综 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舞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学生舞蹈天赋较高,自身舞感较好,而有些学生需要通过长期的后天培养才能形成较强的舞感。这就需要中职舞蹈教师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舞感培养。目前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舞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相信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中职舞蹈教育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也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者。
简析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施工,分析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提出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引言石油化工产业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为了保证石油化工产业的更好发展,应当对其中的各环节,包括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现阶段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往往容易因为人员、设备、技术等因素影响工作效率以及质量。为了提高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应当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中可以做出改进或者约束的内容进行探讨,研究出对应的解决策略[1]。 1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简析 石油化工设备的主要种类包括石油设备、换热设备、制冷设备、反应设备、过滤分离设备等各种石油化工技术中所需要的设备结构。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石油化工设备的结构比较复杂,且体积相对庞大,并且石油化工设备涉及的能源安全关系重大,因此需要格外重视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2]。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施工是将石油化工的各项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根据不同设备的结构图纸以及设备整体状况等,由专门的安装施工人员对其进行组装、拼接并最终完成安装施工。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往往需要进行设备找平、找正,调整设备的标高、水平度,根据设备结构依次完成滑动端、固定端等安装,并且在安装完成后,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安装施工检查,了解本次安装是否完全符合施工标准,进而保证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施工质量关系着石油化工的工作质量,应当格外重视其安装各个流程的控制,对影响安装施工工程的各项因素进行准确地分析,确保施工安全。 2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2.1设备因素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会受到设备因素的影响。石油化工设备大多为体型庞大且结构复杂的设备,在进行设备安装中往往需要借助技术和设备帮助完成安装。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过程中所采用的设备或者说技术的优质程度往往影响着安装工程的最终质量,不同的石油化工设备在安装时应当根据其材质、结构以及安装要求,采用不同型号的设备进行安装,大型设备之间的相互拼接可能需要运载工具或者起重机等帮助完成。因此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控制中,理应对石油化工的安装设备这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2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影响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石油化工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除了需要必要的安装设备帮助完成安装工作外,优质的安装技术是保证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成功的关键。在进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时,不同的石油化工设备所需要的安装技术也不完全相同,特别是石油化工设备的种类较多,无论是石油设备、储罐储运设备、制冷设备、干燥设备等,不同的设备在进行具体安装中都需要深谙其中原理的专业人员完成安装,而不是简单地依靠工人拼接组装就能够完成的安装活动。另外,选择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安装技术进行石油化工设备的组装工作,往往可以有效提升工作的效率,促进安装工程快速、高效完成。 2.3环境因素 石油化工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相比其他因素而言,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要小一些,但仍然需要注意控制。石油化工设备在安装时应当注意环境可能对其的影响。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需要一定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并且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结束后也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储存,避免周围环境对设备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在石油化工设备中制冷设备、干燥设备等设备的安装往往对环境具有一定要求,应当注意尽可能为设备安装提供可靠的环境条件,保证石油化工设备的质量[3]。 3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3.1施工前期准备 在进行石油化工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应当重视安装工程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安装前的各项工作准备良好,避免在安装途中出现失误。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的前期准备主要为设备的进场验收、技术准备、基础对接等前期检查准备工作。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保证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可靠性应当重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的质量,做好前期检查工作,了解石油化工设备的出厂情况,认真研究其出厂合格证以及相关质量证明文件等,确保石油化工设备的相关构件质量合格,为后续的安装工作做准备。另外应当注意提前分析本次安装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工程施工过程,应当对其施工方案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施工工艺是否满足本次安装需要,观察设计文件的内容以及设计质量等。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应当注意对图纸进行会审,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进行会审,就图纸施工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并认真整理好会审的相关记录,确保后续工作顺利开展。 3.2施工技术控制 进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过程中应当做好施工安装技术的应用,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率的安装技术,并且对各方面施工技术进行优化和管控,确保安装施工环节的顺利完成。工作人员在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时应当根据设备生产和安装的相应工艺,开展对应的安装活动,并且注意控制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在安装石油化工设备时一定要保证设备找平、找正,对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垫铁、螺栓等结构的衔接和找正都应当做好规范,并确认各个组层之间的衔接良好,避免出现工程事故。 4结语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应当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中涉及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各项因素进行探讨和研究,做出具体的工作改进,并通过安装人员、安装技术、安装准备等方面的优化和革新,提升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效率和质量,保障石油化工生产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魏强.石油化工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及造价管理[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1):23. [2]汤立群.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当代化工研究,2018,20(10):55-56. [3]白玉华.浅谈石油化工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及造价管理体会[J].化工管理,2017,15(23):53. 作者:王斌 单位: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洛阳石化分站
一、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1.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1)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意识淡薄。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对各种档案资料和文件的简单收集、整理、归纳和保管,只要单位一些部门需要时能够随时查阅就可以了,意识不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单位各部门工作和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对于借出去的档案不注意收回,归档,造成档案的丢失。(2)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工作繁琐有异常枯燥的工作,这就导致许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马马虎虎、挑三拣四、拈轻怕重的现象,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爱岗敬业精神。有一些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出现了人员配备较多,有部分工作人员上班不务正业,工作偷工减料,偷懒等现象,这些现象给学校其它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教师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学校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领导安排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干,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管理工作没人做,学校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现象,成为学生家长眼中和口中的“烂学校”、“差学校”,久而久之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3)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于1996年7月五、5日颁布《档案法》,自此以后所有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都是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和指导来进行的,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仅仅有良好的思想观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档案管理法律法规,能够使用法律手段处理档案管理事务,但是目前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法规知识,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如实收集、整理和记录单位一些部门工作资料和文件,造成单位员工对领导工作心存疑虑,职工和学校管理者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干群关系紧张,既不利于后续工作的进行,又不利于单位的管理。 2.业务能力不强 (1)缺乏专业培训,业务不精练。大部分从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计算机操作的技能,缺乏档案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是单位对此没有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导致他们业务不精练,工作起来难度重重。(2)工作被动,“拨一拨,转一下,推一推,动两下”,工作积极性不高,领导安排整理什么档案就整理什么,或者仅仅根据单位领导的相关意向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很难对档案进行标准化和统一性的管理,更不想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突破和创新。(3)缺乏主动学习和钻研精神,不愿改变自己业务能力不强的现状。目前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习惯于手工整理和检索档案,由于缺乏主动学习和钻研精神,不愿改变自己业务能力不强的现状,所以不能使用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相关数据库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和检索等,这样不仅速度慢、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错。 二、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对策 1.培养档案管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信息时代的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要整理许多方面的档案文件和资料,有许多涉及到单位的重大事项,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保证档案文件和资料的完整性、科学性、真实性,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敬业精神。这就要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档案管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2.培养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管理工作的能力 在信息化环境下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不仅是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所以,必须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熟练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和维护等新技能。 3.通过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要抓住学校提供的每一次对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机会,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学习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专业知识,更新档案管理理念。自觉主动和其它单位优秀的档案室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和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并利用其它学校的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工作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4.制定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管理规定和考核制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方面对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者,根据学校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各司其职,避免工作疏漏;另一方面,对档案管理人员实施考核制度,出台适当的奖惩措施及硬性规定,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只有通过采取上面的这些措施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如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2]程巧玲.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 作者:彭永林 单位:河南省信阳工业学校
汽修二班创造性地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三位一体”班组建设管理模式,即通过质量体系管理到位、安全预控体系管理到位、成本经营体系管理到位,使员工素质职业化、班组公务民主化、质量标准精细化、设备创新持续化、岗位流程标准化,进而实现安全零死角、零隐患,设备零故障、零缺陷、人员零三违、零差错、零浪费。 目前,国内很多优秀企业都重视企业的基层班组建设,探索特色型班组建设模式,如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等。特色班组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班组建设的目标更加突出,要求也更加规范,是班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步。但是,也还有很多企业,在班组建设中仍然采用简单的以考核为主的传统方式,基层人员对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尚未达成共识,未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创”的氛围。面对企业管理的实际,汽修二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以班组人文建设为核心要素,以激活人的潜能为根本内驱力,以全员参与为基本实现路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人本激活,使员工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1质量体系管理到位 1.1任务目标管理到位 为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汽修二班积极组织员工对承修设备每年的故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并根据生产任务分配、季节性特点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月计划和周计划,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专项。增强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对设备故障提前进行计划,提前进行维修,彻底将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预知维修、科学维修”。 1.2任务细化到位 为确保各项维修标准得到有效落实,以促进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汽修二班结合设备结构特点,针对原有点检卡、保养单等进行细化,做到维修无死角。同时,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将班组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不只每项工作任务有负责人,每道工序也有负责人,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尽责”转变。 1.3任务实施到位 每项工作任务分工前,必须确认互保检验人员,按标准化作业流程,对各自分配维修检查部位进行自检与互检,班组长对每项工作任务进行专职检查。每天早班会进行自检、互检、专职检打分,打分列入岗位工资二次分配,对于维修完成车辆出现故障,根据自检、互检、专项检人员进行岗位工资扣分。 1.4任务总结到位 1.4.1目标完成总结到位 当班工作任务结束后,班组利用微信、QQ等网络通信工具,将当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总,班组长根据个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日常考核,并根据当班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第二天工作任务分配。 1.4.2设备故障汇总形成大数据 由于矿山设备结构不断更新,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设备管理将寸步难行,建立矿山设备维修大数据分析体系,可以为将来设备更新做基础工作。汽修二班为做好维修数据收集,每日对当班工作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记录,每月进行汇总,并对特殊故障进行故障分析,查找故障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实现故障的闭环跟踪。年终进行设备各系统故障分类,既方便了故障发生时数据的查找,又有利于维修的标准化、规范化,降低了维修成本。 1.4.3创新设备信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为强化做好设备信息管理工作,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使设备信息跟踪更加详细、完善,该班组创新设备信息管理,将设备记录进行整合,由原先的多册记录变为一车一账,每台设备的各项记录均可通过专属的台账进行查询,设备信息检索快捷方便。 1.4.4总结状态监测数据,实现总成预知维修 该班组充分利用设备状态监测室的作用,以油脂化验为基础,以超声波检测为提升,对卡车悬挂、主发轴承、电动轮轴承等关键部位进行定期“体检”,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推行“以质换油”的理念,科学合理的延长油脂换油周期,节约油脂成本。 2安全预控体系管理到位 2.1风险可以预控 该班组班前会会针对当班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项目负责人到达工作现场后,会针对当班工作环境进行危险源再辨识(天气、工作面平整度、设备密集度等),作业现场根据工作进度进行动态危险源辨识。该班组还建立了班组微信群,随时随地进行危险源辨识,并通过微信互相传达(采场路况、各铲工作面是否具备维修条件等),使风险可以预控。 2.2风险防患于未然 该班组为突出安全宣传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灵活性,每周一在班前会进行一次事故案例学习,班组人员学习完事故案例后,要求在互相讨论事故发生原因的同时,每一位员工做一个安全承诺,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凝聚安全合力,做到风险防患于未然。 2.3风险可能原因必须根除 该班组除利用传统设备消缺和人员管控根除风险外,还进一步加强科技保安全思想。夜间进行卡车检修作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为更好地保障夜班维修人员的安全,该班组为车间夜班人员购置了便携式LED警示灯。在夜间无光源的情况下,能实时显示夜间工作人员的位置。通过大胆创新、持续探索,有效地保障了设备和维修人员的安全。 2.4风险预控全员参与 在岗位标准化流程的基础上,汽修二班进一步细化岗位流程,针对周计划,在中等风险以上维修任务开始前一天,班组成员根据岗位标准化流程预演一次维修任务,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维修现场班组长或兼职安全员必须一人在场,并根据维修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开展动态危险源辨识。 3成本经营管理到位 3.1全员参与 汽修二班将设备进行包机制,每人根据当月车间下发单机预算进行成本消耗,每月班组开展成本分析,针对单机消耗高的设备进行班组讨论,并制定相对应的防范措施。 3.2降本增效 该班组始终坚持在创造更高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投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维修做到极致,使班组始终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该班组小型创新、技改等申报数量,由2015年的5项增加到2017年的15项。 3.3考核机制 该班组每月对每人成本指标分解落实情况和预算情况进行对比,检查结果在考评会上进行通报,做到了制度完善、严格考核、落实到位,确保成本考核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将“降本增效”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年底“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降本增效”目标任务完成好的个人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目标或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考核。 4结语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牢固是关键”。班组就是企业这座大楼的根基,班组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夯实基础。只有班组这个“细胞”充满活力、健康生长,才会使组织生命力旺盛。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从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装饰看书画在当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巩固,以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得到极大弘扬,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室内设计及装饰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较前代相比有显著变化。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重视对材料的装饰,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装饰文化现象。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先后出现“立意尽象”、“象外之象”等各种观点。王国维则明确提出:“何意谓之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可见,意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基础上,将客观物象转化为主题内在的情思,物我为一,虚实相生,能够使人超越感性具体,透过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与联想,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体悟出人生的哲理,得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 意境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独特追求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可以说,中国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追求对于意境的营造,使室内环境及氛围焕发出勃勃生机,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产生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品位。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意境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室内空间的自由分割 在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及其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宫殿等高台建筑实际上就是“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①这些建筑室内的空间形态是由若干个小的矩形单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间的。而当时的一般住宅同样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一般的住宅的平面形态表现为“一堂二内”的结构,前后多重院落。据考证,秦汉时期,厅堂对庭院来说是敞开的,没有檐墙,而却有意识地在厅堂前设置帘帷等,而帘帷不仅有遮阳避雨的功能,而且起到了划分室内室外空间结构的重要作用。这种对于室内空间关系的区分,不仅明确了建筑物室内的空间形态,而且也使得室内空间的功能更为合理。②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全木梁柱框架结构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这一时期及以后的建筑空间内部体现出更加明显的高敞融通、自由分隔以及虚实相生的意境化特征。 (二)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特征就是重视礼制,在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而这种制度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在秦代之前,青铜器是国家重器,到了秦汉之后,高台建筑已然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成为权力的象征及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筑装饰风格上,不仅体现出宏大气象,而且讲究壮丽的特征。据记载,汉代时期的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当;雕楹玉碣,重轩楼槛;青琐丹墀,左槭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椒房殿则“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可见,秦汉时期建筑的室内设计呈现的是富丽堂皇、刻镂施彩的装饰风格,通过壮丽的装饰风格达到彰显出“大一统”的气势。 (三)室内陈设讲求和谐有序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得交通空前发达,多民族相互融合,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频繁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室内家具的品种及陈设日益丰富,以低型家具为主的室内陈设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家具陈设尊崇先秦礼仪制度,以长幼、尊卑为序。秦汉时期,床榻已被广泛运用,在当时以小榻为贵,专供尊者或长者使用,以表示对于尊者及长者的尊重。可见,由于秦汉时期低型家具的使用,厅堂家具的陈设体现出随用随置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家具以礼而置,置而有序,人与人、人与物在室内和谐共处,秩序井然,从而营造出室内空间的和谐有序之美。③可见,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讲求和谐有序的室内陈设,突出了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 二、中国书画在秦汉意境化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中,书画占有重要地位。在秦汉时期,宫室、殿堂、祠堂等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在这些建筑内部,出现很多具有装饰功能的壁画。这一特征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帛画等绘画形式中就可以发现。 秦汉时期的建筑,由于室内空间高敞融通,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据大量实物考证,这些壁画上有车马、仪仗、人物以及云纹等各种图案纹饰。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对于当时建筑内部壁画如是描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务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同时,大量秦汉时期的墓室中出土了大量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在这些墓室中,我们看到,秦汉时期用于室内设计的绘画题材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并且注重装饰性。 所以,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有意识突出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书画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秦汉时期的装饰绘画注重题材,通过象征、模拟的手法,产生出立象尽意、引人入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突出了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三、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 通过对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分析,在秦汉时期,室内设计与装饰追求意境化的特征,而装饰绘画及艺术手法的广泛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化和突出了这一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而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书画的使用,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一)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在很多时候,书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主要是用于点缀和修饰,有助于调节室内环境,营造独特艺术氛围,在这方面,书画等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书法以及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因素,字体多变,可以有效调节室内装饰效果,活跃空间气氛,产生出优雅且富于诗意的艺术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根据居室面积及摆放位置,使字画的内容与室内装饰风格以及物品摆设等相协调,使书画与居室的空间布置相统一,从而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和灵气。 (二)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调节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艺术作品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亮度,丰富室内环境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的境象,中国画以墨色为主调,利用白与墨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无论从作者还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创造意境的基本美学原则。洁白的宣纸与浓重的墨色,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想象感,进一步增添了室内的人文气氛和意境美。 (三)书画艺术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审美观念是经历了人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风俗约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演进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画的意境精神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意境理念的基础上,室内空间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营造情景相融的,既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也能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的空间设计。”④在室内设计中,中国书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室内空间,而且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中国传统艺术的师法自然强调追求意境精神,同时凸显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运用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也是符合中国审美的空间要求”,⑤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总之,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要有意识运用书画艺术作品调节室内环境,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同时,对书画艺术作品的运用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人们的空间想象力,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论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就因地、因人制宜的做法而言,以实用为主,以满足人创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创建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我国古代经雀者因地制宜,把宜人与否作为取舍的标准。如建于清光绪九拜的苏州大新桥巷庞宅,书房设置与中路西侧的南首,前后有隽美庭园,坏境十分优美安逸,适宜读书学习。江苏吴江黎里镂柳亚子故居,第五进厅堂东侧为书斋,面对院落及植被,窗下布置书桌椅子,十分 科学 合理;书房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值几位休憩之处,学习工作与休息两相宜。 清初李渔认为为太师椅不宜冬日长时间久坐,于是发a}了一种暖椅,借助座位和脚下设置栅栏、木板和抽屉,里面可以用来生火,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坐于其间也会感觉比较暖私舒适。这种设计竭力突出了一个“宜”字。 李渔在谈到住宅装修与陈设设计时还有以下建议:“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 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既要有曲折变化,又要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既端庄整体,又要有变化活泼之态,以至“构合时宜,式征清赏”。形势与内容要统一,过也不好,不及也不行,两者之间的“中”才是最好和恰当。 《论语·雍也》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主张不偏不倚,扬弃“文胜质”、“质胜文”两种片面倾向,辩证地趋向”文质彬彬,文与质的协调与统一”。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答楚王问,形容邻居一位漂亮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适宜。先秦墨家主张“强本节用”,从功利的角度审视和考察造物的存在价值,极力反对奢侈倾向,以实用为主。这些设计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室内陈设和环境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文士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一“海论”中 总结 了室内陈设和装修的技法、思路和手段后,提出了“随方制象,各有所宜”的设计原则。不同的设计对象具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例如山斋的设计,则应“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 目力。”厅堂方面,则“堂之制,宜宏敞精丽……高广相称”。山斋与厅堂在功能、使用包括环境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山斋的因地制宜与厅堂的功能之别,都应该具备各自的形式与内蕴。 李渔还提出设计应“宜简不宜繁”有两方面的意思和主张。一方面从实用 经济 的层面出发,例如在谈到住宅窗根的制作时主张:“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坚固是最大的经济,除此则是非实用的。只有在实用、坚固的基础上再求如“明透”、“玲珑”之类。另一方面,追求高雅清超之境,更多体现着审美的角度的选择、精神层面的需求。在 李渔在《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中提出的两项设计原则,除了上述“宜简不宜繁”之外,还有一项“宜 自然 不宜雕琢”,其中蕴含着顺法自然、尊崇自然的一种追求。反应了文人士大夫在室内设计中的一种审美倾向。也就是说“宜”的深层内涵,是以自然之美为主,具有素朴、本性的意蕴。更多的凸现了设计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和理想信念。 环境的宜人和宜人的环境,是我国古代设计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汉代案桌体轻足低,以适应当时汉民族席地而坐的生活和起居方式。这种以人为本、根据当时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蕴含着传统室内陈设的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对大自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又曲折的过程。认识的主流就是主张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深刻的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室内陈设设计与实践活动。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体现。院落充当着天地上下链接贯通的媒介。人在院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住宅空间中的有无、虚实、阴暗、大小、刚柔等元素的对立与统一,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日照阴影、寒暖阴晴,以及季节的变化,通过人与宇宙和谐与相通,实现着人的价值和“天人合一”的结果。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极少主义对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影响 摘 要:本文简述当代世界设计潮流,扼要论述了 1 极少主义概念。 所谓“极少主义”,起源于60 年代北美洲的一场 现代 雕塑运动。它是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一系列压力所产生的反应,尤其是对同时代与运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气的批判。如抽象主义、波普艺术及视幻艺术。因此通过大量具有挑战性的彻底的研究和实验,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产物浮出水面。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获得“最大” 的张力。确切地说,极少主义艺术如同一股绞合的绳索,以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去掉多余的装饰元素,追求其最基本的成分。因此,所有的引经据典都被排除在外,除了在特殊场合反复出现的实体造型。它的确涉及到连续性生产的 工业 水准———或是选择原料(既包括传统原料,也包括工业原料) ,以便与位置、场地、主体、环境等因素建立密切的联系。 “极少主义”与“简约主义”有着不同的概念。 “简约”的宗旨是“以装饰为主”,就是所谓的轻装修重装饰,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提出的一种说法。 “极少主义”更讲究线条简洁明快、活泼愉快、庄重大方利于营造气氛,但不失于文化底蕴。 2 衡量作品的准则。 衡量一种建筑流派(室内流派) 或一件建筑作品(室内作品) 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简而言之,大凡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具体的说,所有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从建筑中派生出来的,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那些只凭个人好恶而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才华” 而不顾及当时,当地的物质技术条件的设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例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的代表们竟然没有一件可以付诸实施的建筑作品。 虽说建筑(室内) 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虽不象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室内) 自身的绘画雕塑艺术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强烈的。当你跨入故宫太和殿的大门之后,首先被巨大的空间尺度所控制,高大耸立的柱子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精美华丽的彩画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然而这种宏伟的艺术效果绝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室内) 设计,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一种建筑(室内) 形式以及它的装饰艺术手法的形成都取决于它的材料特性,材料特性决定了建筑自身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决定了装饰艺术的形式手法。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久远地流传而不衰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艺术生命力的强大之所在。 材料的更新促进了建筑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又促进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建筑形式变了,那么它的装饰艺术手法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说新生的事物一定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去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而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法。 建筑的形式变了,室内设计的手法也肯定随着变化。建筑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载体,室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建筑的影响,而建筑也受材料的及工艺的限制。追其根源,当然是由社会的发展、 科学 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 3 现代 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才、乳胶漆及现代 工业 生产的化学材料为主。建筑也由原先的浑厚向简洁明快高耸 发展 。室内设计也有室内转向室外,以便于接近大 自然 。空间设计的多样化,装饰繁简、位置的讲究,照明灯光的合理设置,营造气氛颜色的运用,适于人体活动尺寸的调节,以及材料给人的感受等,都能成为影响设计思潮的因素。 4 西欧建筑文化。 纵观欧洲建筑 历史 的发展长河,意大利胜产优质石才,由此而产生了梁板结构的特定形式,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火山灰的运用产生了原始的混凝土结构,新的结构创造出大跨度的穹顶建筑,所以宏伟的罗马建筑便诞生了。两河流域的土坯建筑演变成波斯建筑。哥特教堂结构的精美、尺寸的巨大、色彩的迷离神幻唤起人们的激情。巴洛克建筑几乎把装饰 艺术 发展到极致,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动荡的、放荡不羁的、光怪陆离的装饰形象,以至发展到一种病态的装饰艺术。 5 极少主义的追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极少主义艺术的基础是将建筑简化至最基本的成分,如空间、光线、及造型,而非机械地减少、否定,去掉多余的装饰,抑或崇尚清教徒式的生活准则,即使这样,浮浅的阅读概念,依然可能会对预定的外表或一系列准则产生错误的概念(如单调的白色或对空白的迷恋) ,这将导致过分简化。“极少主义艺术”定义的概念性,使其不得不融入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眼光对准的是预先确立的概念,与此不同的是,不含任何社会思想体系的极少主义建筑是现代建筑某些方面的补充或延续,它具有极端规范的抽象概念,在当今建筑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是运用高精密度光洁材料及干净利落的技术线条的典范。它与场地及环境形成强烈的对话———改变并赋予它们以新的个性,并以多重反复作为品质的保证,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极少主义艺术”的室内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体来满足功能与气氛的营造。但同时含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以“人文主义”为主,引进“自然主义”,追求简洁明快的潮流中,“极少主义艺术”似乎只是一条支流,但不得不承认其有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某种补充与延续。在它追求质朴的同时也很讲究线条的变化,灯光的照明也极具韵味,有它自身的准则和 规律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6 结 论 通观历史长河,室内设计的发展虽有其社会背景,也就是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安稳与动乱。更有人为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它遵循着“简单———复杂———简单”这一规律。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影响 论文摘 要:中国拥有着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现代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从中看到传统文化对其的深刻作用和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强调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支撑和源泉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作用更是处处可见。作为室内设计师们,总想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推陈出新,打破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搞前卫设计。但实际情况都是无论设计者的作品多么的新颖别致,都还是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解释,始终具有传统文化的种种特性。 因为现代室内设计起源于西方的原因,中国现今的室内设计总是偏向于西方化,当然中式(明清为主)设计除外。但很多中国室内设计师渐渐意识到,中国人出于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能真正体会其设计内涵和寓意,一味的模仿和照搬西方,只会使作品失去其民族性,变得不伦不类。所以要想创造中国室内设计的辉煌,必须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就是从古到今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今天创造的文化,到了一定的时间后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在各个方面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件室内设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形(表面特征)、意念、神韵。 一、传统文化在外形设计中的体现 外形设计对传统文化方面的体现绝不是生搬照超,而是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流行时尚元素加以改造和创新,以现代人的审美来决定设计风格,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来体现民族特性来表现设计者的构想 比如说现在室内设计当中经常用到的瓷砖,我们经常看到一组组瓷砖拼合而成的造型,传达出某种意境,或者一组组被故意打碎的瓷砖碎片做成的电视背景墙,又或者是餐厅走廊墙壁及地面随意贴上一两片,形成装饰感极强的壁画和地面绘制效果。但是在这些设计中,都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因素,首先,瓷砖本身渗透着中国千百年来的陶瓷文化,其中饱含传统艺术的底蕴和功力,陶瓷文化贯穿着千年的文明史,也传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情绪。而设计师并没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图象纹样,而是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图案还有现代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将传统的“陶艺”溶入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 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由王炜钰设计,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莲池美玉,亭台园榭,翠竹杨柳,奇山怪石,传统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统统巧妙的安放在现代化的室内,它既有中国古代园林中南方的秀丽、俊美,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华贵。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元素,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堪称古今结合的典范。又比如现在涌现出的众多仿明清室内设计风格的茶楼和餐厅,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种古玩店等等。 这些说明传统文化中的外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室内设计更深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气息。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意念的影响 现代室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整体的布局和空间分割上强调“气”的流通,通畅,经验丰富的设计者还会把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并且风水理论已经开始在西方建筑和设计中得到重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与现代室内设计包括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风、博古架、衣帽架、飞罩、鱼缸、帷幕等极有传统特色的分割器具还是被大量应用。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室内设计中从未被忽略,也在无形中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室内设计所应遵循的又一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恪守可以重复利用,能够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于环境的原则,提倡利用自然无污染清洁材料,比如阳光、风、地热等。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迅速,装饰材料,设备设施,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者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设计空间,坚持环保材料至上,始终把握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这些现代设计的理念无不是从传统文化而来。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遵循道的?律,否?t就会遭到惩罚。而佛家创立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学说,也就是教育人们要遵循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所以人必?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与当今的室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看出现代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多么深远!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由繁入简”的启示 设计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学科范畴,包括装潢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设计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添一笔容易,减一笔难”,其中的含义是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设计也包括绘画书法,都秉承“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崇尚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或者设计元素,来表达最丰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装设计并不是以服饰上的装饰物的多少来判断优劣; 平面海报的成功与否也不会由线条、图形或者色彩的数量来决定;同样室内设计讲究空间分割合理,空气流通顺畅,反对过多堆砌,过分装修。 “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绝不是对细节表现的完全抛弃,相反它是对细节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甚至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地步,对细节的要求惊人地苛刻。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几千年前《道德经》中就有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由繁入简”受到了中国传统老话“冗繁削尽留空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科技更是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于其中,无论室内设计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将永远相伴,也必将发挥其强大支撑和源泉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原动力。我相信,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并且发挥更大作用。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钢琴基本功教学内容与方法:钢琴教学中演奏基本功训练探讨 摘要:优秀的钢琴演奏是一个让人陶醉的过程,钢琴演奏者通过按键把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传递到听众的耳中,激发听众无穷的想象。钢琴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基本功训练,只有具备过硬的弹奏功力,才能更好地展现钢琴作品,感染听众。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优化钢琴演奏基本功训练展开探讨。 关键词:钢琴演奏;基本功;训练;优化 在当今开放式教育的背景下,钢琴教师要走近学生,尽量多与学生互动,着重了解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完成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要改变教学方式,让乏味的课堂变的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及时纠正学生们演奏技术中的盲点,促使学生完美的演绎曲目,为听众带来一场听觉盛宴。 一、钢琴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学生划分 每个学习钢琴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验阅历,所以他们对钢琴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基本功也参差不齐。一类是学习钢琴的专业生,他们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对钢琴的理解也相对较深,可以演奏出一些比较难的曲子。这类学生比较好管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第二类是学习一些与音乐有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钢琴的基本功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并不扎实,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第一类的高;还有一类是与钢琴专业无关的学生,他们在钢琴面前完全是个新人,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很高。在钢琴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三类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难度也会大大提升,制定的教学计划也有很大差异,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分出这三类学生,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当然,不同类别的学生对于钢琴的认知程度也不相同。为了防止学生之间的矛盾,相互之间要分开进行教学,或者各自带上耳机进行不同钢琴曲的弹奏训练,学生之间互不干扰。教师则进行一对一的检查,给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集体式教学”可以有效降低“一对一教学”的高额成本,同时促进学生进步,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钢琴教学基本功训练的能力提升 学生能否弹奏出一首优秀的曲子,识谱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部分学生因为急于求成,对于识谱这项技能的学习并不是特别扎实,在演奏时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常识性错误,给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音符所代表的含义,让学生对每一个音符进行理解和消化,告诫学生不可急于求成,扎实的基础是成功的根本。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针对这些学生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慢慢提高自己的识谱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心态很重要,要心平气和地教学,引导学生找准每一个音在键盘上的位置,并快速找出下一个音的位置,这样在弹奏过程中才会有更好的体验。灵活的手指是演奏好钢琴的基础,教师要教导学生均匀发展每个手指,因为演奏过程中每个手指都有它的作用,手指的均衡与否直接决定着演奏的成败。不同的钢琴曲对技术的要求也不同,只有均衡提升每个手指才有可能弹出不同的曲子。因为受人本身因素的影响,二、三指常常会牵动四、五指,所以坚持不懈的训练才会在演奏中取得好的效果。不同的曲子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一首曲子中的情感表达同样重要。要把曲子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娴熟的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是演奏的基础之一,但是只一味地追求快速的弹奏缺少对音色以及情感的表达,弹奏出来的曲子也是不完美的。所以,对于触键方法也要尽可能地多的掌握,适当的触键方法能更好的帮助情感的表达,弹奏钢琴本身就是传达一种音乐情感。但是训练者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乏味的训练只会使音乐灵感丧失。一个优秀的演奏师就是用音乐与观众产生共鸣。 三、钢琴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很重要,同时“填鸭式”教育已经不适合目前的教学形式,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只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教师要学会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中来,比如影视作品中的钢琴曲教学或者了解学生们喜欢的钢琴曲教学。真正的钢琴曲是深入人心的,这与每个钢琴师不断地训练是息息相关的。关于触键可以选择可以先从锻炼手速开始,快速的摁一个键和慢速的摁一个键音色是不同的,训练乏味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些锻炼手速的电脑游戏也是不错的。关于音符的训练方法可以准备一些纸片,随机抽取并快速的说出音符所代表的含义。无论什么方法,在弹奏的时候都要用心,用心去感受作者每一个音符所表达的含义。总而言之,要想弹好钢琴,离不开不间断的训练,希望每个有理想、有志向的钢琴师都能克服这些枯燥的训练,吃得苦中苦,才可成为人上人。扎实的基础才是一切优美作品的基础所在。教师同学生都要戒骄戒躁,一同完成每一堂课程的教学。 作者:王晓蔚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钢琴基本功教学内容与方法:新时期钢琴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摘要:关于训练钢琴的基本功一直是学习钢琴的重要部分,基本上每一个钢琴学习者都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基本功学习过程,才能巩固自己的弹奏水平。基本功的学习是练习钢琴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会贯穿整个钢琴演奏过程,但是大部分钢琴学习者会有一些钢琴练习误区,他们没有注重乐谱的解析和乐理知识的了解,只是机械的进行弹奏练习。 关键词:钢琴基本功 练习钢琴 练习误区 学习钢琴一直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尤其是钢琴的基本功学习。对于任何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说,学习钢琴基本功都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练好钢琴的必修课。大多数人认为,长期练习钢琴曲目就能提升自己钢琴的演奏水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钢琴演奏者之所以一直无法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和了解乐谱解析和相关的乐理知识。本文对钢琴基本功准备环节和练习要点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钢琴教学有所帮助。 一、钢琴基本功训练准备环节 1.坐姿。任何一个钢琴演奏者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坐姿。首先,钢琴演奏者在弹奏钢琴的时候,不能全部坐满座位,应该只坐到三分之一的凳子。然后,利用自己的脚尖和臀部来支撑自己全部身体重心,上身尽量保持笔直的坐立方式并且稍稍往前倾,这时腰部可以稍稍用力,但是不能塌陷,将自己全身的力量聚集到自己的手指。演奏者的坐姿尽量做到端正、自然、轻松,根据每个演奏者的身高对凳子进行合理的调整,保持手、肘、琴键、前臂在同等高度,脚应该放在钢琴踏板的附近。老师在进行钢琴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坐姿,让学生养成正确坐姿的良好习惯。 2.手型。在弹奏钢琴时,演奏者的手指需要自然弯曲,与演奏者自身的手掌组成半圆形,演奏者的手指的第三关节与第一关节凸起时需要呈现凹状,手指落在琴键上自然分开,每一个琴键对准每一根手指,手放在琴键上时尽量保持水平位置,手指要在黑键和白键三分之一距离处触键。 二、钢琴基本功主要练习要点 1.手指基本功。训练手指的基本功其实就是帮助演奏者每根手指在弹奏钢琴时都能独立活动,并且每根手指不仅要独立活动,还需要有力、灵活。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钢琴演奏者都是借助手腕的力量来进行钢琴的弹奏,如果钢琴曲目稍微慢一点,钢琴演奏者还能勉强应对,遇到稍快一些的钢琴曲目,借助手腕力量完成钢琴演奏的人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流畅性和速度性,甚至在钢琴演奏的间歇时还会显示出笨拙。因此,对于钢琴学习者的手指,需要进行指根关节训练,逐步掌握掌关节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训练单指触键。有部分钢琴学习者不能用更快速度、更加连贯的方式来弹奏钢琴曲目时,说明钢琴学习者单指的独立性未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对于这种情况,老师需要重视训练学生手指独立性,来增强学生的基本功。然而,训练单指触键是一个无聊且枯燥的过程,学习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保持正确的手型和坐姿,将全身的力量传输到手指上,再通过手指触键传输到指尖上。单指触键的训练重点强调第五根手指和第四根手指的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手指,达到学生保持指尖直立的状态。 3.训练连奏和断奏。钢琴的学习过程中,断奏的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训练断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必须保持肘部和肩部的放松,当手指触键时,手腕需要立刻深下去,然后五根手指快速的撑起来,接着再单指进行断奏,最后再开始三间断奏或者双间断奏。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演奏者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曲目来训练断奏,这种方式能保证学生对于钢琴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练习效率和质量。在连奏的时候,演奏者尽量保持好自己的手型,慢慢抬高自己的手指然后快速的演奏钢琴曲目。长此以往的训练能让演奏者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干脆,从而极大的保障了钢琴曲目的连贯和流畅。 4.训练穿指。琶音和音阶中有一门基本功叫做穿指,大部分学生在练习琶音和音阶的时候,手指和手臂呈现晃来晃去的现象,当演奏者演奏速度不断加快时,演奏者手臂晃动的幅度也会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演奏者在训练穿指基本功时,忽略手指动作的可行性和隐蔽性,导致演奏者没有得到科学的训练。针对于这种情况,钢琴老师应该在教授穿指训练时,让学生在初期学会手指缓慢而平稳的移动,避免手臂和手腕转动的现象。训练琶音穿指时,要让学生做好手指的训练,在演奏过程中保证每一个弹奏动作都漂亮、干净、流畅。 5.练习慢速弹奏。一首优美的钢琴曲目需要正确运用指法碰触和键盘位置。每一个钢琴演奏的初学者都有一段长时间慢速练习过程。在慢速练习的过程中,初学者应该尽量保证钢琴节奏的正确性。很大一部分学生手指独立性练习的差不多的时候,就会开始学习快速弹奏钢琴曲目,这样容易导致一些演奏方法、节拍、音准或者句子的错误。如果没有老师进行及时纠正,当钢琴曲目熟练之后,学生的练习习惯就会很难再得到改变。因此,对于钢琴初学者来说,养成一个良好演奏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钢琴的学习,除了一些基本弹奏动作和技巧之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背诵钢琴曲目和朗读钢琴曲目。很多人认为,只有学会弹奏钢琴的动作就能演奏出一首优美的钢琴曲目,其实不然。没有足够的乐理知识和乐谱理解,人们对于钢琴的学习就只是皮毛而已。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钢琴基本功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在钢琴上有一个较好的造诣。因此,老师应该重视训练学生的钢琴基本功,强调学生的指法练习,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快速的弹奏,这样才能轻松优美的完成一首青春飞扬的乐曲。 钢琴基本功教学内容与方法:浅析幼儿钢琴教学中兴趣的提高和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摘要:钢琴教学是一种较为庞大的音乐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国许多钢琴教育工作者在依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许多钢琴教育文献也开始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幼儿钢琴 兴趣 基本功 一、幼儿在钢琴学习中的优势与劣势 幼儿的心理发展可分为前期与后期。 前期,0岁到3岁。这一时期,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非常快,但这一阶段处于没有自我意识的状态,也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前期不能进行高级智力活动。 后期,3岁到6岁。这一时期,记忆力开始逐渐发展,注意力的集中能力方始具备。 (一)幼儿在钢琴学习中的优势 1.有足够的时间接触音乐 幼儿在学习钢琴期间没有其他的学习压力,可以边玩边学习有关的钢琴知识。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学习压力也会相应的增加,学习钢琴可能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了。 2.有益于手指能力及手掌关节的发展 具备较长的手指和较宽厚的手掌是学钢琴较为理想的前提。在通过初期的练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打开孩子的手掌关节,使其手指赋予灵活性,可以为今后打下良好的底子。 (二)幼儿在学习钢琴中的劣势 1.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幼儿的注意力最多只有二十分钟,他们往往学琴会有始无终,只会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练习一下,过多的重复练习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从而注意力开始不集中。 2.控制手指的能力相对较弱 幼儿的思维能力并不成熟,所以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并不是很好。他们的手指无力,对手型的支撑并不能很好的坚持。为了弹响琴键,往往要调动手腕的力量去压键,从而就会改变手指触键的部位,手指关节的塌陷。 二、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钢琴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成功重要的推动力。幼儿只有真正的音乐感兴趣后,才会全身心的自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但在教学中如何将这短暂的兴趣发展成为持久的学习热情呢?这时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来慢慢引导。 (一)选择适当的幼儿音乐教材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的材料发生兴趣。”幼儿时期,孩子往往会对带有插画,有色彩,有故事的图书产生兴趣。例如《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在这套图书中,有大量图片,编者把图片与五线谱结合起来,对孩子在弹琴时进行引导。由于每首乐曲都有自己的标题,很容易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并且丰富的色彩,较大的音符,阅读起来也比较方便,这一类教材幼儿都比较喜欢。 (二)运用孩子自身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趣味性 在给幼儿的教课中,怎样与孩子沟通是重要的。这一时期,幼儿的语言水平不成熟,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词语不多,而教师的一些专业的音乐术语孩子可能完全不会理解,这就会造成一个“讲不清楚,听不明白”的上课局面。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运用“儿童语言”去讲解,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并且语速要缓慢,再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能时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能听清楚听明白,密切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专属于孩子的音乐时间 一些家长在督促完孩子练琴后,自己却去看电视、上网,这时孩子的好奇心早就跟着家长去“看电视”了,他会觉得练琴是剥夺看电视的时间,从而没有心思去练琴,时间长了可能会带着抵触情绪去练琴。 2.挑选适当的练琴时间 练琴时间的选择制约着孩子的热情、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主动的学习钢琴,他能促进,推动孩子在学习中的探索精神,从一种“要我学琴”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琴”的状态,这样的话,在钢琴的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家长和学生就会愉快、轻松的进行。 三、幼儿在学习钢琴中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思维水平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较高难度的钢琴作品无法去完成。这一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对于孩子在钢琴学习中,基本功的大量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一)手型 “手型”这一词语,对于孩子和家长一定并不陌生。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上第一节钢琴课时,都是从“手型”开始的,家长在初期的陪练时也会较多的关注手型。 手型是我们弹琴时最基本的形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最直观的方法,让孩子的小手握住一个苹果、抓住教师的手腕等等一些方式去做准备,孩子也会非常容易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当多多提醒孩子手指关节的突出,手掌不可外翻,手指不能掉键,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的时间较长。 (二)五指独立性的练习 《哈农钢琴练指法》这本书对于大家能并不陌生。的确,这是一本练习五个手指独立性很不错的教材,但对于幼儿来说,这并不适合。幼儿在学琴初期,作品往往只有几个小节,音符度数基本在五度之内,所以就要选用一些简单的练习模式。 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慢练,控制好速度。孩子在弹几遍后,往往觉得熟练了,便会加快速度,不再注意触键和手指的支撑,反而不能达到手指练习的目的;多用耳朵听。让孩子自己用耳朵去听辨自己在练习时,每个音符的时值和速度是否平均。 (三)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 幼儿在钢琴学习中对于音符的时值没有多少概念,在弹琴时,按照自己的喜好,想弹多长就弹多长,最后会导致乐曲不成样子。 在唱完谱后,先让孩子进行单手练习,保证在弹奏时,音符的时值能完整的保留,然后在双手配合起来,一般左手的音符少,时值长,左手弹奏一个音,右手要配合多个音,在弹奏前就要让孩子在谱面上标注出来是哪几个音对应哪几个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乐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四)指法 钢琴的键盘上共有88个键,而我们只有10个手指,我们就要运动合理的指法。基本功的练习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过程也会比较枯燥无味,教师和家长应当多多的鼓励孩子。而基本功只有运用到乐曲和练习曲中才能得到检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结语 面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种种问题,探究、改进教学方法,使孩子在学琴道路上少走弯路。在幼儿的钢琴教学中并没有复杂的音乐理论,对于他们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的一直存在才有利于他们在以后学琴道路上的坚持,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于音乐,在音乐的世界里无限徜徉。 钢琴基本功教学内容与方法:钢琴教学手型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互相综合的活动,演奏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技术,而手型手指的基本功练习是钢琴入门阶段的基础,也将贯穿在整个钢琴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钢琴学习和对钢琴的理解与态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视。为此,本文分别从基础中的基础、手型手指特点、手指独立性培养和手指基本弹奏动作几方面进行了基础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钢琴教学手型手指基本功练习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大量的人们在学习钢琴,可有所成就的比例少之又少,大部分家长与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程度去,去适应社会考级,甚至要求速成。如果老师真按照这类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要求教学,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基本功练习的欠缺,以致根基不稳。一番阶段性练习过后,教师却无法引领学生进入更深的层次,使很多学生不得不遗憾的终止了钢琴的学习。因此,手型手指的基本功练习对学习钢琴十分重要,不容忽视。 一、钢琴学习中手型手指基本功的相关阐述 弹钢琴的手型,是几百年来人们经验的总结,有其科学性,在学习中要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如果手型过于固定,死板,也会产生另一种偏向,因而对手型的要求也必然更自由。有一个好的手型,关键是指掌关节五指指关节的站立。手腕与黑键键面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高度,掌关节站好并略突起,使手掌成拱形。保持手型,主要靠大指和小指的支撑,这两个手指的形状和位置不同于其它手指,大指短而粗,小指细而小,它们都位于手掌的外侧,容易躺着触键,致使手型七扭八歪。如果它们能站好,那么基本手型也就容易保持。 客观上讲,钢琴演奏中没有某种固定不变的手型。“几乎任何一种手的姿势都可以行得通,只要是这种姿势合适,符合手的构造,符合音乐组成的高低起伏,更重要的是不破坏动作的统一。”然而,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正处在学习钢琴演奏的基础阶段,我们又非常强调培养一种正确的基本手型。这是因为,为适应钢琴键盘的排列结构和弹奏技巧,需要人的手和手指具有一种有利于弹奏动作和弹奏力的运用与传送的正确状态。这种状态要最符合人手的天然长势和手指动作的生理机能(也就是人类最放松时的手型,比如睡觉时手的形状)。于是,我们把这样一种手的弹奏状态叫做基本手型。我们在入门和基础阶段强调的所谓正确手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可视为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希望家长们了解这一点,不要把某种手型,或者说某种基本手型视为一种绝对的东西,认为只有某一种手型才是正确的。 二、儿童学钢琴常见的困难与对策 儿童未经训练的柔弱小手在不具备弹奏需要的肌肉能力时、极易形成弹奏手型的不良姿势和不良动作习惯。对种种不良手型,不在此一一例举。概括起来,不良的手型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指甲关节(通常称第一关节)和掌关节(通常叫第关节)塌陷呈凹状,这个问题的主要危害是不能获得正确的发音、以后会影响到手指快速跑动。 其次是出于弱指的软弱使它们在站立和弹奏时会产生某些手指的多余动作和多余紧张。它可能表现为某些手指相互依靠、或某些手指伸直、卷曲等。这会直接影响正常弹奏,造成弹奏的不均匀、僵直生硬和能量的浪费。 纠正不良手型主要依靠加强手指的独立支撑能力来解决。用一个极普通的例子可以说明:凡站立有困难或缺陷的人、走路的姿势必定不正常,出怪相。手指也是一样,只有当肌肉能力发展到每个手指不依赖其他手指帮助而独立支撑,不牵动其他手指产生多余动作和多余紧张而独立动作时、基本手型就形成并真正得到了巩固。 1、如果孩子掌关节凹陷,可把一只乒乓球放进丝袜中,绑在孩子手上(球在手心部位)再弹琴,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会有一定的成效。 2、让孩子双手十指相对作抱球状,每对手指不停地做分开、相碰动作。(但手指必须是自然弯曲状)。 3、也可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双手分开平放在桌面上,十个手指不停的轮番敲打桌面,也能达到训练目的。 4、找一些简单抒情、指法不太复杂的乐曲慢速弹奏,要求孩子弹每个音的手指动作都要达到标准要求。 三、培养手指独立性,适应钢琴弹奏的需要 钢琴演奏的基础是手指,手指的基础在于手指的独立支撑,手指的支撑是站立式钢琴弹奏的基础。长期的教学实践与观察中,我发现,很多教师或者学生没有把手指支持的训练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以至于为日后的演奏带来很多的问题和麻烦。我认为在钢琴入门阶段,手指的独立支撑训练要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作为一个专项予以足够的关注。手指的支撑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手指是支撑手臂的支架,但手臂又是身体传导力量的桥梁,他们相互作用并牵制着。以下是对每个手指的逐个分析: 1指的特点,有些学生弹一指时掌关节不能支撑,一承受重力就会塌陷,必须加以纠正,通过外力让关节凸出。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肌肉能力增长了,慢慢可以恢复。这个阶段切不可急于求成,无所顾忌地错误训练。 2、3指的特点是比较有力,但第一关节比较薄弱,容易塌陷,所以要十分注意。 4指是最不灵活的手指,力量比较弱,未经训练的4指往往依赖于其他手指,不够独立。如忽略其特征而非不断加以纠正,力度便无法集中。所以,在练习中要坚持正确的锻炼,并给予特殊的关注。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5指是最为柔弱的手指,支持力最差,所以我们见到很多学生都是让5指躺着弹奏,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指导。小指的关键在于第一关节与第三关节的凸起,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之前把正确姿势摆好,而后坚持几分钟。日积月累地训练后,肌肉的力量增强了,小指的支持问题便迎刃而解。 五个指的不同特征,造成了它们容易形成不同的毛病,但我们应确信,经过认真训练,不急于求成。完全可以改掉毛病,养成各自的弹奏独立性,使手型规范,以适应钢琴弹奏的需要。 手指独立了,支撑力强了,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学着在琴键上“走路”了。断奏相当于孩子站稳了,开始迈步的时候。抬脚相当于提腕,提腕的力量来自于手臂的肌肉,手腕要习惯放松,手臂手腕要协调,接下来就是降落的过程,自然地降落。降落后的手指保持的姿势就是前面提到的独立。弹琴的手指独立地支撑,做好基本的手型。这个过程非常关键,一定要体会手指的支撑与肩、肘、腕以及身体的放松。必须完全达到要求,才可以继续以后的课程,不可急于求成,这个阶段是基础阶段,一旦形成不好的毛病,便很难改变。 四、结语 孩子弹琴时手型不标准并且很难纠正,或是纠正后又不能保持,几乎所有学琴的孩子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关键是在初学钢琴的早期,就应注重正确手型的训练,如果让一些不良习惯养成便会根深蒂固,即使日后努力纠正获得成功,也难免今后还会在无意间再度恢复,给日后的继续学习和提高演奏技巧造成重大障碍,所以这也是最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小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指骨、肌肉、韧带还都十分柔嫩,缺乏力量,所以作为家长,切不可指望在短期内就能让孩子练好手型。必须要耐心地帮助孩子,不厌其繁地提醒孩子注意保持手型。 钢琴基本功教学内容与方法:入门基本功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由于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尤其是钢琴学习方面不断的膨胀,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要求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程度,更在乎社会的“现实要求”从而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而现代钢琴教学有必要钻研基本功教学,进而引领学生更深入的学习钢琴。为此,分别从基础中的基础、手型手指特点、手指独立性培养和手指基本弹奏动作几方面进行了基础教学的研究。从而引起教育者和求学者的深思,以完善钢琴教学体制。 【关键词】钢琴演奏;基础;手指;支撑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也不断提高,随之人们对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艺术的追求也迅速膨胀起来。可盲目的膨胀带来的不良后果,却很少让家长与学生自己反思。如今,大量的人们在学习钢琴,可有所成就的比例少之又少,大部分家长与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程度去,去适应社会考级,甚至要求速成。如果老师真按照这类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要求教学,造成的后果是基本功练习的欠缺,以致根基不稳。一番阶段性练习过后,教师却无法引领学生进入更深的层次,使很多学生不得不遗憾的终止了钢琴的学习。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互相综合的活动,演奏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技术才能完成,而掌握这些技术并不是几个月或更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钢琴的入门阶段是整个钢琴学习过程的基础,对学生日后对钢琴学习的理解和态度都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视,所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钢琴教学中入门基本功的重要性: 一、基础中的基础 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弹琴时,脑、眼、手、耳、脚同时运用,那么一定要有一个适合自己高矮的琴凳,同时要确定座位同钢琴的最佳距离。弹奏的正确姿势,要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座位、脚、手这三个重要支点的平衡与协调,教师应以亲身示范来增加学生的认识。 二、钢琴弹奏的手型及手指特点 “几乎任何一种手的姿势都可以行得通,只要是这种姿势合适,符合手的构造,符合音乐组成的高低起伏,更重要的是不破坏动作的统一。”客观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手型,任何人演奏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手型模式,但作为初学者,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标准,因为人的手和手指具有一种最适应于键盘排列结构的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理解为基本手型。 不良手型一旦形成,会影响指力的传导,以至于不能获得正确的声音,并会影响手指的快速跑动,还会形成多余动作,紧张等状态,养成弹奏的僵硬和力量的浪费。 三、手指独立性的培养 钢琴演奏的基础是手指,手指的基础在于手指的独立支撑,手指的支撑是站立式钢琴弹奏的基础。长期的教学实践与观察中,我发现,很多教师或者学生没有把手指支持的训练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以至于为日后的演奏带来很多的问题和麻烦。我认为在钢琴入门阶段,手指的独立支撑训练要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作为一个专项予以足够的关注。手指的支撑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手指是支撑手臂的支架,但手臂又是身体传导力量的桥梁,他们相互作用并牵制着。以下是对每个手指的逐个分析: 1指的特点,有些学生弹一指时掌关节不能支撑,一承受重力就会塌陷,必须加以纠正,通过外力让关节凸出。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肌肉能力增长了,慢慢可以恢复。这个阶段切不可急于求成,无所顾忌地错误训练。 2、3指的特点是比较有力,但第一关节比较薄弱,容易塌陷,所以要十分注意。 4指是最不灵活的手指,力量比较弱,未经训练的4指往往依赖于其他手指,不够独立。如忽略其特征而非不断加以纠正,力度便无法集中。所以,在练习中要坚持正确的锻炼,并给予特殊的关注。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5指是最为柔弱的手指,支持力最差,所以我们见到很多学生都是让5指躺着弹奏,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指导。小指的关键在于第一关节与第三关节的凸起,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之前把正确姿势摆好,而后坚持几分钟。日积月累地训练后,肌肉的力量增强了,小指的支持问题便迎刃而解。 五个指的不同特征,造成了它们容易形成不同的毛病,但我们应确信,经过认真训练,不急于求成,完全可以改掉毛病,养成各自的弹奏独立性,使手型规范,达到弹奏的正确状态。 了解了五个手指的特点,要完成手指在弹奏中的正常支撑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大家知道,手指的结构是有多个活动关节组成,以适当的肌肉紧张来组织手指的各活动关节,共同协作去完成每个动作的支撑准备状态。 第二,利用合适而有益的练习来训练各个手指的灵活度与力度,使其逐步具备独立承重的支撑能力,达到相互平衡协调的各个手指之间的关系。 四、手指的基本弹奏动作:断奏与连奏 手指独立了,支撑力强了,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学着在琴键上“走路”了。 断奏相当于孩子站稳了,开始迈步的时候。抬脚相当于提腕,提腕的力量来自于手臂的肌肉,手腕要习惯放松,手臂手腕要协调,接下来就是降落的过程,自然地降落。降落后的手指保持的姿势就是前面提到的独立。弹琴的手指独立地支撑,做好基本的手型。这个过程非常关键,一定要体会手指的支撑与肩、肘、腕以及身体的放松。必须完全达到要求,才可以继续以后的课程,不可急于求成,这个阶段是基础阶段,一旦形成不好的毛病,便很难改变,甚至影响一生。 连奏要记住以下几个要点: 1.手指的抬指动作主要产生于第三关节。 2.已经弹琴的手指不动,其余手指要以第三关节为轴,尽量不要太高,做到灵活,放松。 3.在击键过程中,力量要集中于指尖,第一关节要有“抓住”的感觉。 4.每一次抬指动作的重复不可过快,要有充分的准备与思考的时间,考虑好手型是否正确,力量是否放松等因素。 弹琴不是天生就会,是需要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的境界。在整个钢琴学习中,基本功的训练不可忽视,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以上笔者仅对最基本的共性问题谈一谈个人的感受与经验。身为钢琴教师,让我们为了钢琴事业不断学习,探究吧!
1引言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计算机作为平台,通过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审美缺失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师生们的广大认可。通过改变教学的方式、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2多媒体教学内涵 在生活中媒体就是信息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就是把文本、图像、声音、手机短信等形式的信息进行融合,然后再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和控制,以帮助完成一些相互操作的信息技术,这是属于多媒体的全面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特点进行变换,利用科学性的设计、合理的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其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会对学生产生很大作用,以形成合理化的教学结构,最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的运用现状 通过相关数据表明,80%以上老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说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属于一种有益的尝试,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激情和兴趣,这对多媒体技术教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动力。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更易于学生接受,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多数初中生更加喜欢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政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因为思政教学内容政治化深厚、逻辑性强,很容易产生枯燥心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声音和图像相融合,可以使思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化。 4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1信息量大一些学生难以接受 有的教师认为,初中思政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增加信息量以及知识的传授密度,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效率。由于教学中信息量较大、画面切换太快,使得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不能找到重点和难点,或者是被华丽的画面吸引、忙于抄写笔记,进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就会出现信息和知识点增加了,但是教学效率却下降的现象,就是因为思政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讲解速度较快、互动环节较少、缺少针对性,影响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中运用时的正常教学活动。 4.2忽视教学内容研究 由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思政教学的课件制作、更新、美化等方面都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初中思政教师就会注重多媒体课件制作,忽视了教材和内容的研究。要是不能掌握好初中思政教学重心,就会制约教学效果的提高。还有一些初中思政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思政教学课件时,注重华丽的效果,忽视思政教学的内容实质,使得初中思政教学主题淡化,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还有的初中思政教师只是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把许多资料都进行简单的输入,不进行重点、难点的整合,这样就会使初中思政教学内容不突出,学生最终也是无所收获。 5优化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运用策略 5.1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模式 初中思政教师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教学,对于一些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把课程内容、要求、主题等内容校园网或者是制作好的校园多媒体课件中,利用留言等方式获取学生知识反馈,及时的调整多媒体技术下的初中思政教学计划。采用校园网的方式,可以为初中生及时查阅资料、学习提供方便。同时利用网络化的方式,还可以为初中生提供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下,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交换式的学习模式,不再仅限于课堂进行学习,利用校园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5.2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为提高初中思政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就需要加强初中思政教师培训,以此提高初中思政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大多数初中思政教学都是文科背景,缺少专业的训练和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学任务比较重,客观上缺少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的条件。所以学校就需要系统组织相关培训,以提高初中思政教师多媒体技术教学技能,同时制定相关制度,以此激励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热情。 6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技术在现今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已经逐渐进入教学领域中,并且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初中思政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也能更加理解和记忆。本文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中运用现状分析,研究出多媒体技术教学存在的信息量大、一些学生难以接受、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问题,以此提出优化建议,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性的运用,已经成为提高初中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在现代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玲,冀颖.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N].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22-26. [2]刘艳波.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22):10-18. [3]宋朝岩,高明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初中政治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4):35-42. [4]杨梓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44-49. 作者:刘东丽 单位:新疆喀什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一中学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形势是,注重技术的培养,忽视文化的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精神层面的建设上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茶文化恰好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所以,以茶文化为代表,在高职院校中引进茶文化,进而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1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非常的悠久,是在人们的饮茶习惯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在饮茶过程中,吟诗作对,渐渐的就出现了品茗的茶文化。由于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当时正是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茶文化当中也包含了儒家、释家和道家等一些思想流派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对于人们的教化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处世哲学,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茶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主张“仁义礼智善”、“礼”和“以和为贵”。茶文化当中特别注重礼仪,注重茶礼,在敬茶的过程中,通过敬茶等一系列的茶礼,来体现对长辈和客人的尊重与欢迎。另一方面,茶文化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茶文化已经和我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茶文化对于今天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 2.1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价值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茶文化背后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当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民族意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引进茶文化,能够使得茶文化发扬光大,能够促进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茶文化能够不断的革新,为茶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2.2茶文化的应用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无论是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除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因为,有能力且素质高的人是优秀品,有能力但是素质低的人是危险品。如果一个人拥有强大的能力,但是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对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的危害会更加严重。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当中蕴含的茶道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例如,古代的一些茶客,勤俭节约,刚正不阿,不为利益所蛊惑,这些都可以对当代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起到很强的教化作用。 2.3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促进同学之间和谐相处 由于目前社会的发展,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和同学相处时,往往会出现矛盾,而茶文化的“以礼待人”可以使得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能够和气待人,减少与同学的矛盾和不愉快,促进学生们的友好相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随着目前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的迅速流通,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信息的良莠不齐,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奢靡之风的影响,学生会出现攀比的心理,而茶文化当中的节俭的作风,恰好可以使得学生减少攀比的心理。所以,茶文化的引入,可以使得学生对人生具有新的不同的追求,使得学生树立恰当的人生目标,经过茶文化的洗礼,使得学生不会在现今繁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可以保持品格的端正。 3在高职教育中引进茶文化的方法路径 3.1在思想政治课中引入茶文化 茶文化最初是在士大夫阶级流传开来的,在最初的时候就被附上了文化的印记,随着几千年来的发展,茶文化逐渐与人们的生活融合。但是,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仍然熠熠生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等,主要是想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茶文化的有些内容恰好与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中慢慢的渗透茶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介绍茶文化背后蕴藏的精神内涵,也是一个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更是一个将茶文化引入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一个良好途径。 3.2开设专门的茶叶品鉴课并且结合电子商务进行茶叶产业的培训 茶文化是一门看似简单实际蕴含着非常丰富知识和艺术的艺术。在高职院校的茶文化教育中,学校应该大胆创新,开设先例,在学校开设一门和茶艺茶文化专门相关的学科专业。在开设的茶文化专业课中,首先可以先从最基本都是茶叶讲起,可以先让学生学会辨析不同的茶叶,在讲解茶叶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讲讲茶叶的内涵。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可以开始教授学生们茶艺相关的技能,使学生在茶艺学习的时候,能够接触到茶文化的礼仪,学会尊敬。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任何时代的教学都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目前的时代,是科技高度发达和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时代,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慢慢的开始享受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品茶活动。结合这两大特征,学校在进行茶文化和茶艺的相关培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电子商务,把茶文化和茶产业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茶叶的贸易,可以把自己学习到的茶文化和茶艺的相关知识,通过视频的方式传播到网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逐渐浓厚,能够自主的学习更多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抓住目前的机会,给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3.3采用多模态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茶文化的学习 茶文化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不仅仅包括茶文化和茶知识的讲授。茶叶的采摘和种植也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茶文化的进入,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进行,我们也可以采用户外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学校选取一片土地,然后让同学们自己种植茶叶,在种茶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不同茶叶的种植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查找,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想要种植的茶叶,然后,在茶叶的采摘过程中,学生也必须要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学习采摘茶叶的手法。所以,在学校种植茶树,采摘茶叶,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也是在高职教育中引进茶文化的一种途径。 3.4明确茶文化的重要性,培养跨学科的茶文化继承人 在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所有产品和知识的更新换代都是非常快的。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引进茶文化的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国家中存在的茶艺大师也越来越少,人文化的相关人才非常稀缺。所以,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可以使其他学科也和茶文化结合起来,比如高职院校中的纺织或者绘画学科,都可以融合茶文化的相关要素。例如,在绘画时,可以将茶文化当中的图案运用在绘画作品当中,在进行纺织时,可以考究以往的饮茶专用服饰,然后进行学习,纺织专门的饮茶服饰。所以,在高职院校引进茶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有创新意识,让同学们明白茶文化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结合,培养跨专业的茶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4结语 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通过向同学们传授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使得同学们更加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茶文化当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茶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茶文化的相关课程,也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抓住这次的商机,能够在未来的就业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陶瓷论文: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论文 1当代陶瓷艺术 1.1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 (1)当代陶瓷艺术是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早已突破传统陶瓷艺术的界限,在艺术创新的基础上,以实用为设计目的,用来反映现今时代与社会现实。正是由于当今现实文化的发展,使得一些文化艺术的观念慢慢渗透,这些都与陶瓷艺术创作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代陶瓷艺术突破传统陶瓷框架的束缚,将之前较为单一的陶瓷艺术手段和艺术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变,超越传统,融合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创新手法。例如,创新的工艺技法、意象派图画、抽象派视觉语言,并且重视不同的配色和选料,这些手段的契合促进了一种潜意识形态的陶瓷艺术潮流的诞生。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同时,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不仅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例如,一些现代西方文化对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再加上东方文化的底蕴不断滋养,使得当代陶瓷艺术家有了不断试验、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从而完成一件特别的艺术品的底气。这种通过不断努力来达成特别艺术效果的过程也体现出了当代陶瓷艺术家的全新创作理念和审美情绪。 (2)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的差异 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是一个完整艺术形态的创造性审美活动,其创作观念的差异与表达方式的区别是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最大的差异。正因为在艺术界,无论何种艺术品的诞生都需要其体现整个时代的精神。因此,当代陶瓷艺术通过体现当代这个时代现实的开放性思维和综合交叉的多向思维方式,从而赋予了自身更加强烈的个性追求与现实迫切需要。从这一点上来说,当代陶瓷艺术相较于传统陶瓷艺术对于艺术表现力方面显得更为重视,尤其是注重当代艺术的现实表现力、对现实心灵的揭示能力以及当今现实社会精神的感染力和思维创造力。 1.2科技与当代陶瓷艺术创作 在陶瓷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工艺是十分重要的。既然陶瓷艺术是取之自然造福人类的艺术,而在陶瓷艺术成品成型的过程中需要人类的手工实践活动进行磨合,这种手段称为“工艺”。只有技术水平有保障的、运用高新科学技术的、能够运用理性判断得到大家认可的工艺,才是真正能够符合当代审美、合乎目的性、具有实用价值的合理有效的科技工艺。从工艺方面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使用大自然所给予人类的泥和火进行锻造和揉捻。原本形态各异的、柔软的泥土,在艺术家的巧手惠心之下进行精心的雕琢之后,放入炉火之中进行烧制,才能够变成满含陶瓷艺术家心血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不仅富有情感,而且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和愉悦的享受。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理论和数字技术在陶瓷的制造过程中被大量的使用。这种高科技手法的使用加速了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发展,也开拓了当代陶瓷艺术的新视野。 (1)数学理论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些陶瓷艺术品创作者通过运用数学理念对陶瓷艺术进行了完美的诠释。例如,日本京瓷公司所开发出来的高科技陶瓷刀,完美地运用了陶瓷的耐腐蚀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使得这种产品的性能远超一般的金属刀片。而在艺术作品方面,将陶瓷这种原料做成三角锥或者圆锥等几何拼接的图案进行镂空的加工和雕琢,让这种材料的材质得以完美地展现。或者只是将陶瓷做成立方体,之后再进行加减法的切割工艺,显得十分整洁和干练。或者是加工成圆形和弧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组合,使之曲线分明,简单明快,充满欣喜的律动感。再或者使用更加高科技的工艺让陶瓷的表面产生扭曲的质感,采用数学曲线的理论,充满趣味性的将陶瓷延展成为一个曲面,让陶瓷那种脆生生的质感与数学曲线的柔美进行完美的结合,并且在烧制的过程中注意高科技的时间控制,让陶瓷工艺品的性能更加良好和完善。 (2)数字技术在陶瓷图案制作中的应用 除去其他的光环,陶瓷艺术还可以称为是绘画和雕塑相加的艺术。在这种艺术形式之中,绘画是指陶瓷的图案制作方面。既然是二者相加的艺术,那么图案所能够展现出的陶瓷艺术魅力自然也不必多言。在传统意义上来说,陶瓷艺术品的诞生可以分为两半。第一半人为因素的控制,另一半是指陶瓷工艺品在进窑烧制过程中是无法预测的,因为烧制高温的缘故而脱离了人类的束缚范围,导致烧制结果无法控制。为了减少在烧制过程中的损失,以及工艺品图案经过高温之后变色的不可抑制性,数字技术就应运而生,被应用于陶瓷的图案之作过程中。传统釉料需要高温窑变形成最终的颜色。因此,难以直接地进行图案设计,尤其是当代一些科技图案或者一些抽象的图案印到瓷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可以通过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的方法,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设计陶瓷图案。最常用的方法是热转印技术,即在计算机里设计图案,这种图案是由一些十分精密的数学图案构成的,其细腻程度远非人工绘画所能达到的。然后再使用喷墨打印机进行处理,最终采取热传因技术印制到陶瓷工艺品表面。这样有利于保持图案的色泽和光鲜度。 2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美术多元化的带动下,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也逐渐开始冲撞传统艺术的边界线。艺术家们开始使用科技手法,运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来提升自己的创作工艺,使得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成为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简单地数学叠加,而是充满奇特的幻想和复杂的变化,最终造就了陶瓷的独特之美。 作者:张馨予 李伟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论文:我国陶瓷茶具影响国外茶文化论文 一、简述中国陶瓷茶具的发展 明代,人们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成了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要以洁白如玉的茶盏来与之相配,尚白也促进了白瓷的发展,这时的茶具以景德镇最为著名。宜兴紫砂壶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并迅速发展起来。清代的饮茶习惯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与之相匹配的茶具也没有大的变化。较之前朝,茶具种类多,色彩艳,同时还在其中配以诗词书画等,紫砂壶的发展在清代达到顶峰状态。 二、中国陶瓷茶具在日本的流传及发展 1.唐三彩茶具 开放的唐朝文化,较之其他朝代,对日本影响最大。此时在日本,饮茶是天皇、贵族、高僧们模仿唐文化的潮流之一,当然也少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陶瓷茶具。奈良时代日本人模仿中国唐三彩烧制出了奈良三彩,器物主要有盖罐、罐、净瓶、钵、碗、盘等,色彩主要为绿、黄、褐色,有的为单纯的彩绿。虽然其工艺、造型、装饰技法、釉色等方面均不如唐三彩,但奈良三彩是日本最早的陶瓷茶具,为日本陶瓷茶具的发展,及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黑釉茶盏 宋代“斗茶”风靡全国。北宋被金灭亡后,宋徽宗玩物丧国,为百姓所不耻,斗茶之风也逐渐陷入低潮。当斗茶活动在中国的宋代逐渐落下帷幕时,在当时的日本却刚刚兴起,流入到日本的黑釉“建盏”,倍受推崇,在当时可谓价值连城。随着中日两国频繁的贸易来往,大量的中国陶瓷茶具被强势的武士阶层获得,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就是推动了日本种茶、制茶技艺发展,不是完全模仿中国。 3.明景德镇青瓷 明代,陶瓷茶具的发展进入顶峰时期,最有名的要数景德镇。相传日本一位被誉为“茶汤鼻祖”的高僧叫村田珠光,非常喜欢中国茶文化,特别喜欢使用一种青瓷茶具,由于再传入日本时还没有名称,人们就以茶祖的名字命名为“珠光青瓷”。后来,珠光开始用禅来结合自己的茶事活动,禅与茶的结合是日本茶道的精髓,并且影响至今。 三、深远的影响 1.茶具造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陶瓷茶具对日本茶具造型的影响不断减少,由简单低级的模仿样本,演变为有着自己审美倾向的风格造型。清贫主义是日本茶文化的审美风尚,所以古朴粗陋的陶瓷茶具是主流,与中国越来越精致的陶瓷茶具发展方向相反。 2.精神内涵 由于日本早期茶文化的传播仅限于宫廷和僧侣之间,其社会性和民众性的层面远不如中国,但是却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形成了典型的日本茶道。其典型性表现在“和、敬、清、寂”,这是说起日本茶道不得不提的四个字,也是日本为世界茶文化所作的贡献。“和”指喝茶者之间的和睦;“敬”则指讲究礼节、真诚互敬地交往;“清”即清爽、洁净。观赏过茶道表演的人都清楚,日本的茶室和茶具都是一尘不染的。当然,“清”也指品茶人内心清净;“寂”指品茶时优雅的环境,还有品茶者谦恭的神态。 3.美学含义 饮茶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这就要求茶具一定要讲究,实用是必须达到的条件,但光实用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定的美感,足以满足人们的审美标准。日本茶具透露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具技艺,中日两国的茶道属一脉相承,都出于茶经。但其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中国的茶文化受道家、儒家、佛家多方面的影响,而日本主要受佛家禅宗的影响。在其自身特点的影响下,它的陶瓷茶具,更为古朴,想要通过这种不均衡去暗示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在日本人的意识中不均衡的美更受欢迎,粗糙的茶碗被认为是上品。日本茶道是通过品茶进入禅境,更注重形式的美感,故茶具是日本茶道及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轩弋真 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陶瓷论文:陶瓷绘画艺术论文 一、釉中彩形式 釉中彩是七十年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尽管《中国古陶瓷图典》没有把“釉中彩”同“釉上彩”、“釉下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并列成类,但实际上已经承认“釉中彩”的存在事实,并且使用了“釉中彩”这个概念。书中关于褐彩、褐绿彩和白釉绿彩的条目中,分别介绍了唐代四川邛崃窑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中褐彩”、“釉中褐绿彩”、和“釉中绿彩”等特色品种。这就说明“釉中彩”这类彩瓷早在唐代已经创烧成功,成为正式的产品。如今在市场上,釉中彩工艺已被用来绘制大路货商品,“釉中彩”的大字广告招牌随处可见,货架上排满釉中彩产品。据说釉中彩之所以时兴有两个原因:一是迎合人们认为釉上彩料会产生污染,而釉中彩不会污染的心理。二是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坯胎釉上绘彩后再薄薄喷上一层面釉,然后一次烧成。之所以绘彩后喷层薄釉,一是怕彩料不能完全沉入釉中,二是使器物表面更加光平。巧合的是,这种釉中彩又回到了康熙名品“豇豆红”的制作方法,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回转”。 二、釉上彩形式 1、粉彩是釉上彩 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绘画,粉彩又叫“软彩”。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毛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依次洗开,让画面有层次变化和光影变化,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 2、新彩是釉上彩 最为普及的一种。旧称洋彩,光绪年间,先自德国后由日本输入开始在景德镇盛行。这种颜料色彩纯正鲜艳,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颜料(烧成温度约600℃—900℃)由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制成。颜色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色系列的颜色中含有黄金。例如绿玛瑙红、珠宝红等。新彩的特点是,绘画程序比较简单,可直接用笔蘸取色料在瓷上作画,表现力较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条理,并可随意调配颜色,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罩色,屡次回炉烧制。恰是因为有了这种洋彩,瓷上肖像画才开始萌芽。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的革新和研究,现在我国不仅能自己生产各种颜料而且在表现技法上,吸收我国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所谓“洋彩”已经失去了它的涵义,因此叫做“新彩”,新彩的颜色较比粉彩的颜色更加丰富。3、斗彩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是历史上开了这一先河的陶瓷品种。一开始都是以图案画居多,绘画的内容和画面很少,发展到现在的斗彩越来越在探索各种绘画的内容和构图形式,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状态和表现心中所想内容。斗彩的发展将会演变出更多新的斗彩形式,由于釉下彩釉料的丰富,现在的陶瓷从业者都在探索各种釉下彩釉料的装饰和绘画在陶瓷上的效果,大胆创新是他们的精神。由于有的釉下彩釉料有很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各种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五彩斑斓的颜色,拥有无穷的装饰绘画魅力,这就是所谓的高温颜色釉。由于其多变的特性,陶瓷画面上会出现丰富的图案纹路,只要陶瓷艺术家经过合理的富有创意的想象,与之配上釉上彩绘,我相信这种陶瓷绘画形式会走得更远。笔者认为创造出新的陶瓷绘画形式要充分发挥装饰材质及其装饰效果的优势和长处,如青花的轻柔淡雅,新彩的明净艳丽,粉彩的粉润柔和,色釉的瑰丽奇特等等,我们可以以其中任何一种陶瓷绘画形式为主,综合利用,有机的结合,这样的陶瓷艺术才会变得更加多彩,而陶瓷绘画形式也会变得丰富,潜力无限,魅力无穷。 作者:陆军 吴文来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论文:新形式陶瓷绘画艺术论文 一、釉下彩形式 而颜色釉是可以用来绘画的,就像青花和釉里红,都是属于釉下彩绘,颜色釉中的高温窑变色釉,它是一种拥有凝重色彩,变化万千的肌理效果,韵味十足,相对于以上的陶瓷绘画方式,还是比较前沿的陶瓷绘画形式,可谓是陶瓷装饰领域中一个富有极大开发潜力的课题,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陶瓷绘画语言,潜力不可限量。 二、釉中彩形式 釉中彩是七十年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尽管《中国古陶瓷图典》没有把“釉中彩”同“釉上彩”、“釉下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并列成类,但实际上已经承认“釉中彩”的存在事实,并且使用了“釉中彩”这个概念。书中关于褐彩、褐绿彩和白釉绿彩的条目中,分别介绍了唐代四川邛崃窑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中褐彩”、“釉中褐绿彩”、和“釉中绿彩”等特色品种。这就说明“釉中彩”这类彩瓷早在唐代已经创烧成功,成为正式的产品。如今在市场上,釉中彩工艺已被用来绘制大路货商品,“釉中彩”的大字广告招牌随处可见,货架上排满釉中彩产品。据说釉中彩之所以时兴有两个原因:一是迎合人们认为釉上彩料会产生污染,而釉中彩不会污染的心理。二是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坯胎釉上绘彩后再薄薄喷上一层面釉,然后一次烧成。之所以绘彩后喷层薄釉,一是怕彩料不能完全沉入釉中,二是使器物表面更加光平。巧合的是,这种釉中彩又回到了康熙名品“豇豆红”的制作方法,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回转”。 三、釉上彩形式 1、粉彩是釉上彩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绘画 粉彩又叫“软彩”。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毛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依次洗开,让画面有层次变化和光影变化,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 2、新彩是釉上彩最为普及的一种 旧称洋彩,光绪年间,先自德国后由日本输入开始在景德镇盛行。这种颜料色彩纯正鲜艳,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颜料(烧成温度约600℃—900℃)由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制成。颜色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色系列的颜色中含有黄金。例如绿玛瑙红、珠宝红等。新彩的特点是,绘画程序比较简单,可直接用笔蘸取色料在瓷上作画,表现力较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条理,并可随意调配颜色,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罩色,屡次回炉烧制。恰是因为有了这种洋彩,瓷上肖像画才开始萌芽。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的革新和研究,现在我国不仅能自己生产各种颜料而且在表现技法上,吸收我国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所谓“洋彩”已经失去了它的涵义,因此叫做“新彩”,新彩的颜色较比粉彩的颜色更加丰富。 3、斗彩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 是历史上开了这一先河的陶瓷品种。一开始都是以图案画居多,绘画的内容和画面很少,发展到现在的斗彩越来越在探索各种绘画的内容和构图形式,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状态和表现心中所想内容。斗彩的发展将会演变出更多新的斗彩形式,由于釉下彩釉料的丰富,现在的陶瓷从业者都在探索各种釉下彩釉料的装饰和绘画在陶瓷上的效果,大胆创新是他们的精神。由于有的釉下彩釉料有很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各种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五彩斑斓的颜色,拥有无穷的装饰绘画魅力,这就是所谓的高温颜色釉。由于其多变的特性,陶瓷画面上会出现丰富的图案纹路,只要陶瓷艺术家经过合理的富有创意的想象,与之配上釉上彩绘,我相信这种陶瓷绘画形式会走得更远。笔者认为创造出新的陶瓷绘画形式要充分发挥装饰材质及其装饰效果的优势和长处,如青花的轻柔淡雅,新彩的明净艳丽,粉彩的粉润柔和,色釉的瑰丽奇特等等,我们可以以其中任何一种陶瓷绘画形式为主,综合利用,有机的结合,这样的陶瓷艺术才会变得更加多彩,而陶瓷绘画形式也会变得丰富,潜力无限,魅力无穷。 作者:陆军 吴文来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论文:陶瓷印花技术探究 本文作者:郝晓秀、张越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 陶瓷贴花纸分类及印刷工艺 陶瓷印刷技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步由效率低的手绘工艺发展到广泛使用的贴花转印工艺再到高科技高耗资的喷墨工艺,热熔胶转印纸与热升华转印纸分别根据其不同的特性在不同的陶瓷印刷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与不同的工艺技术,陶瓷贴花工艺可分为釉上贴花和釉下贴花。陶瓷贴花纸是通过印刷工艺把设计的纹样用陶瓷颜料印制在特定纸张上(通常用大膜纸和小膜纸),可以移贴在陶瓷上用来装饰陶瓷的印刷品[5]。贴花纸可分为大膜釉上花纸和小膜釉下花纸,两种贴花纸印刷各具特点,如小膜釉下花纸印刷质量较好,可以印刷较精细的图案,而大膜釉上贴花纸印刷具有价格低廉、可大面积印刷等特点[6]。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市场上又出现了陶瓷喷墨印刷,但由于我国的陶瓷喷墨印花正处于兴起阶段,技术还不完全成熟,喷墨陶瓷产品要想成为市场主流,仍需面临价格偏高、技术受限的问题[7],由此来看,陶瓷贴花装饰工艺仍将是未来陶瓷装饰的主要力量。 转移印花技术根据原理的不同主要分为热转印和冷转印(水转印)两种,其中热转印又可分为热升华转印与热熔胶转印。与此相对应,转移印花纸主要可分为水转印印花纸、热升华型转移印花纸和热熔胶型转移印花纸。热熔胶型转移印花纸是通过表面的热熔型特殊涂层将本身的图文信息与承印物相结合。其过程是将热转印纸与承印物充分紧密接触,再通过在纸的背面加热加压,使溶胶图层连同上面的图文一起粘结到承印物上。热升华型转移印花纸的应用需要一种特殊的水性热升华转印专用颜料的配合,其过程是通过喷墨打印机将制作好的电脑数字图文信息打印在转印纸上,再使得转印纸与承印物紧密接触,并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使转印纸上的特殊墨水升华成气态并进入到承印物分子间隙中,最后凝华成固体,在承印物上形成完整的图文。陶瓷贴花中用到的大膜釉上花纸属于热熔胶型转印纸,小膜釉下贴花纸属于水转印纸,热升华型转印纸目前主要应用于个性化产品转印,就是将自己设计好的图像转印到带有特殊涂层的杯子、盘子、陶瓷等一些器皿上,所用设备主要是烫画机或烤杯机等[8],但由于此类纸张的价格过高,因此还未广泛使用。 不同陶瓷贴花纸的构造及特性 虽然陶瓷贴花纸都在陶瓷印刷过程中起着中间媒介的作用,但是由于针对的工艺技术不同,不同的陶瓷贴花纸在构造及特性上都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大膜釉上花纸和热熔胶转印纸结构有如下几层,它在陶瓷印刷技术中主要应用于釉上彩的制作。1:封面油2:图文层3:PVB图层4:氯乙烯粘合剂5:纸基(主要采用木浆纸)进行釉上贴花的时候,先将印有图文的PVB(聚乙烯醇缩丁醛)层与纸基分离,然后将PVB薄膜浸醇后转贴到陶瓷器皿的釉面上,再经过780~830℃烧结,PVB薄膜碳化分解,彩色图案附着于陶瓷器皿表面,完成陶瓷器皿的色彩转移[9]。釉上贴花纸的生产与使用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价格较低,适合大批量的生产和使用。 小膜釉下花纸和水转印纸(统称为小膜釉下花纸)在陶瓷装饰工艺中主要应用于釉下彩的制作。1:封面油2:图文层3:水溶性胶4:纸基(棉纸与木浆纸制成)进行釉下贴花时,把花纸浸湿贴在瓷坯上,揭去纸基层后,在整个瓷坯上涂上一层透明瓷釉,并覆盖贴花部分,然后将瓷胚在1300℃上下烧结成彩色的陶瓷制品。釉下贴花效果精致,能够有效减少铅镉等有害物质的溢出,但价位偏高,机械化程度相对偏低,主要适用于中高档陶瓷的装饰生产。 陶瓷贴花纸的生产工艺 陶瓷贴花纸制作一般由三大部分完成:一是前期的制版,样品的提供;二是中期的纸张、晒版、色料的准备工作;三是后期的生产印刷[10]。 大膜釉上花纸的生产主要使用的纸基为木浆抄造生产的纸张,并在贴花纸抄造过程中,适量加入印刷适印剂,以便改善纸样的油墨吸收性及网点的清晰性、圆整性和均一性[11]。釉上贴花纸的印刷一般使用高温溶剂型油墨进行丝网印刷。油墨中使用的连接料为固体树脂和溶解树脂的有机溶剂,使用的发色剂是金属氧化物,这直接决定着烧成后的图文彩色色相。为了增加色素的亮度,所用助剂一般为铅玻璃体、低熔点硼。网印陶瓷贴花纸目前几乎占领了陶瓷贴花纸印刷的全部市场,主要是由于网版印刷具有不受承印物大小和形状的限制,墨层厚实、颜色鲜艳、再现性好、立体感强等优点。其主要过程为首先根据电子原稿进行分色,根据陶瓷颜料叠色不变色的特性,主花红蓝绿要分开,红色分三次(浅中深),蓝色绿色分两次(浅深),最后用黑色或灰色线条勾边。经检查符合要求后制作阳图小片,用小版晒版进行手工打样,经烧烤后对样品进行各方面调整,直至符合要求,在送至瓷厂试烧[12]。由于瓷墨的特殊性质,不能进行叠色,因此贴花纸丝网印刷要进行专墨专印的分阶印刷。网印瓷墨和普通彩印油墨一样,也具备纯度、明度、饱和度3个基本要素。衡量陶瓷贴花纸的质量主要是看它是否能准确地再现原稿颜色[13]。 在小膜贴花纸印制过程中,如果在不适当的干湿度下印刷,会出现卷曲或变形等问题,使室内适度达到60%~70%,温度达到22℃±2℃是最佳工艺条件[15]。对于小膜釉下贴花纸网印时可能用到的粉状颜料,因为其容易吸收水分,所以需妥善保存于湿度小的环境中。调制瓷墨前,应先将颜料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130℃。印刷时,每印一段时间后应将丝网中的剩余瓷墨除去,换入新的瓷墨,并清洗印版,把嵌入网孔中的颗粒除去,保证有足够的瓷墨颗粒漏印到承印物上[16]。从设计层面上来看,小膜釉下贴花纸更注重与陶瓷整体外观的搭配。釉下花纸的设计者应重视整体设计的效果,注重陶瓷造型与装饰的结合[17]。 小结 陶瓷转移印花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转移印花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转移印花纸的不断开发也推动了陶瓷转移印花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陶瓷印花技术是一项发展空间很广的技术,陶瓷贴花纸也是前景广阔的需要不断研发的产品。 陶瓷论文:陶瓷废弃品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艺术拼贴法 陶瓷废弃物在物体表面进行有规律或者无规律的铺装就叫做“拼贴”。利用陶瓷废弃物所制作的“拼贴”作品,大多采用陶瓷废弃物中的废弃瓷片,由于这些作品并不会刻意追求整齐性与完整性,我们可以直接利用陶瓷废弃物在碎裂时所产生的不规则的裂痕。利用废弃瓷片所拼贴而成的作品,主要是追求整体效果的完整性,在拼贴手法上比较随性与自由。陶瓷碎片通过“拼贴”的手法再利用于环境设计中,最为直接和直观的例子莫过于建筑墙面拼贴和道路铺设了。西班牙的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无疑是在环境艺术中运用废瓷片来进行拼贴装饰最典型的代表。安东尼•高迪富有想象力的建筑装饰风格与它独特的拼贴手法与传统意义上的拼贴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拼贴大多釆用专门烧制好的马赛克,边缘非常整齐,材料的成本也比较高。而高迪别出心裁地釆用了天然石材、玻璃碎片以及陶瓷碎片等多种材质,并且保留了这些材质自辦裂的纹理。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的“特别定制”成本更加低廉,表现手法与创作出来的图案也更加丰富多彩。废弃瓷片再利用于道路铺设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道路铺设是室外环境设计有机整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说建筑物与景观设施是环境设计的血与肉,那么道路便是其设计的构成骨架。当今的道路不再是为了满足出行需求,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在人流量较少的地方可以适当采用废旧瓷片作为铺路的材料,在满足出行需求的基础上,增强路面的观赏性与个性化,比如在公园小路、小区绿化区等。废弃的陶瓷碎片通过拼贴的手法再利用于环境设计中,为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不同的风景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升华,同时这些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人极大的视觉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 2、功能置换法 运用功能置换的方法将陶瓷废弃物再利用于环境设计大致意思是:基于陶瓷废弃物固有的形态以及肌理来进行多元化的组合组成新的物件并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与意义。许多陶瓷废弃物因为世事变迁导致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但是设计师可以通过保留、分解、错置、以及抽象还原等手法使其在新的情境下表达新的含义,释放新的动人情绪。陶瓷废弃物通过功能置换法再利用于环境设计大概可以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1)利用陶瓷废弃物的重新组建赋予新物件不同含义与功能。一些陶瓷废弃物虽然没有改变曾经的容貌,却在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的互动以及平衡下,以不同形式,比如说环境设施、小品出现在我们的环境中。这个时候就要要求设计师通过不同的造型语言来来重塑人们对于废弃物的审美认知,陶瓷废弃物在经过功能挖掘、组合拼接之后可以成为附着了不同的含义与功能的绿色怀旧作品,用以提醒人们应该具有环保意识。2)开发创造陶瓷废弃物在原有的使用阶段被忽视的新价值。大部分废弃物都是因为原本与人们的生活太过于密切相关,因而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其原有使用价值之外的新价值。如果设计师能够另辟蹊径寻找到新的思维方法,则能以薪新的方式来重新谱写存在的理由。3)以合宜适配的环境,影响受众对陶瓷废弃物的固有审美认知。环境中“垃圾”只是放错位置宝藏,当“垃圾”经过设计师进行再设计之后置于情景合适的环境中,又能化腐朽为神奇,创造新的艺术品。将陶瓷废弃物进行重构所制作的艺术品往往能够带给人别样的审美与感悟。由此看来,当一件物品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并不是其生命的结束也有可能是其生命的始。陶瓷废弃物通过利用其形态、颜色、肌理和材质等某一方面突出的优势特征,加上一些小小的灵感与改变,也能产生新的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功能一但发生了改变,也许曾经的形式特征会更加容易引发人们关于过去的怀念与感慨。这些情感因素更能加深人们对于作品的印象,固化人们的感受。 3、量化组合法 利用物品单体的重复叠加、以不断积累量的形式来达到质的飞越,是产生视觉重点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保留陶瓷废弃物的单体特性、并进行有规律的量化组合,就能以庞大的规模与体量充斥人们的视野范围,强化其在人们脑海中的固有印象。此类设计在各类艺术设计中应用极为广泛,而因瓷片废弃物的量产化与个体差异性给量化组合设计提供了更好的思维空间与更加多样的可能性,在一些公园的景观陈设设计中,我们不妨考虑使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材料,同时还能在景观中独树一帜,成为公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4、小结 将陶瓷废弃物再利用于环境设计的前景美好。将陶瓷废弃物作为塑造环境的元素,能够使作品更加贴近自然,并且富有个性,符合现代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另外,陶瓷废弃物这种材料相较于传统的材料来说,更加生态环保,顺应时展的要求。最后,陶瓷废弃物经济廉价,正式现在所倡导的节约型社会最好的体现。 作者:言雅琴 陶瓷论文:当代陶瓷艺术品论文 任何艺术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都需要一个物质形式的表达,但作品背后是创作者的思想,这是看不见却是最重要的。作品的根本内容有可能是创作者对某个事物现象的思考,也可能是创作者某一段情感的宣泄和寄托。观念大于形式。陶瓷从制器的狭制中逃脱,更加自由不受拘束,审美和趣味趋向多元化。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他艺术门类。随着当代艺术陶瓷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综观当代陶瓷的收藏市场,除了个人投资力量之外,很大的成都是靠机构投资者的推动力量。在2009年初,当代油画的价格已经升到了一个制高点。 投资机构开始关注更有升值空间的艺术种类,如当代陶瓷。收藏机构所做的活动不仅仅做收藏活动,他们还做推广活动,旨在向全市场推广和打造明星艺术家,使得艺术家今后的作品也能被市场认可和购买。因此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也开始与画廊签约,通过画廊的推广和炒作,越来越多的陶瓷作品走向市场,走向老百姓的家里面。这样陶艺家不再势单力薄,通过与艺术机构的结合,当代陶瓷市场也得到规范并且成熟起来。事实上,国内也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模式来推动陶瓷市场,象英国、美国都有大批的投资机构来推动艺术价值的增长。美国主营当代陶瓷的画廊就有不少,中国也有很多的艺术社区,如北京的798,上海莫干山,重庆坦克库,深圳华侨城,里面都聚集了许多知名艺术家和收藏机构。如知名的当代陶艺收藏投资机构———弘品堂陶艺馆,就是专门做陶瓷收藏和投资指导的机构。 陶瓷展览四处开花,各种陶瓷艺术的群展和个展、教育年会的不断举办,各种媒体、媒介在不断涉足报道传播,国际性的展览和交流也日益增多,已具备了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良好基础环境。进入这个世纪以来,许多学术的陶瓷艺术展览得到举办。1998年杭州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2000年举办第二届,到如今双年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2001年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美协陶艺展》,2001年,江苏省举办了《2001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暨陶艺展》,2004年《中法文化陶艺交流展》,2005年陕西西安举办首届《国家陶艺教育年会》,2006年举办《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200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陶艺作品展》2008年成都举办了《隐藏的和谐———成都2008当代陶艺家邀请展》,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当代陶艺第一次进入全国美展的展区。 2010年北京举办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展》,2012年12月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了《2012北京国际陶瓷艺术展览会》,通过展览向社会群众传播了陶瓷艺术和其历史文化,规范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加强了国际交流,进一步推动了艺术品收藏的健康发展。另外各地的瓷博会的火热开办也加速了中国陶瓷业发展。还有多个地方的陶瓷艺术杂志书刊热销,使得中国陶瓷艺术品市场人气进一步聚集。 在历史的长河中,陶瓷艺术以其材料的优越性,成为人们欣赏和投资的对象。古时候,他是王权贵族才能享用的器皿和把玩物。后来大量生产使它成为老百姓也能使用的日常用品,曾一度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为跟上现代陶艺的发展,它迅速脱离了制器的束缚,直接进入了架上领域,逐步脱离传统观念,建立起了多元的当代陶艺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预见陶瓷艺术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产生更加新鲜多彩的面貌。 作者:袁成龙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陶瓷论文:陶瓷空间美雕塑艺术论文 一、陶瓷雕塑的空间艺术特征 陶瓷雕塑的内涵与外延充分表现出民族及时代的发展特征,属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我国雕塑文化底蕴深厚,陶瓷雕塑作品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其空间艺术特征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特殊的表现性。现代雕塑较为注重气势和神韵,陶瓷雕塑家在创作时使用夸张、明快的手法,凸显具象化的神韵,并追求一气呵成的艺术感,赋予艺术品深邃的灵魂和强大的表现力。第二,空间自由性和功能性、审美性融合。陶瓷雕塑的功能逐渐强化,审美性则不断弱化,在现实中的使用较为广泛。 二、陶瓷雕塑的空间艺术美 1.无形性及无限性 陶瓷雕塑将空间作为载体展现美感,陶瓷艺术的空间感具有无形性、无限性的特点,空间是其依存的重要元素,艺术家往往利用丰富形式的形体展现出无限的空间形态。陶瓷雕塑家则将空间和形态之间有机结合表现出陶瓷雕塑的艺术效果,充分利用空间展示艺术形体。陶瓷雕塑的形体会使欣赏者获得较为直观、和谐的视觉效果。欣赏者只有先对其形体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 2.深度的内涵 陶瓷雕塑空间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任意想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构建生活空间,在艺术品中也能够将其不断深化和拓展。人们提高雕塑艺术品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空间美,对其的体会也更加深刻。陶瓷雕塑艺术品本身的材质特性能够有效提升空间美的独立性及无形性。陶瓷艺术品的空间美主要包括两个因素,即自身特质和环境空间的结合。自身特质是指陶瓷雕塑艺术品本身的材质特点,制作陶瓷雕塑艺术品所使用的黏土,在进行烧制前和烧制后形态均极不确定,且不可预见,使得人们对于陶瓷艺术品有了更多的创造空间。环境空间的结合是指艺术品带给人们的想象空间及环境氛围的深度感。空间美是构成陶瓷艺术品的重要因素,能够集中表现主题。其外在的空间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内在空间则需要和雕塑本身的内涵一致。陶瓷雕塑家通过灵活利用空间艺术,将陶瓷雕塑自身的形体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的美感具有深刻的内涵,艺术效果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三、结语 陶瓷雕塑艺术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艺术结晶,其艺术空间美是一种深邃的心灵体验,能够有效舒缓人们的心情。其空间艺术具有特别的优势,不仅包含了空间层次美,也涵盖了内涵美。雕塑家利用各种构成形式塑造多样的空间氛围,表现出各种类型的艺术美感。文章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陶瓷雕塑艺术的空间美,要想真正体验陶瓷雕塑的美感,还需要深入理解其艺术内涵,领会其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的关系。 作者:宋志来 陶瓷论文:当代陶瓷雕塑艺术论文 1装饰手法 在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语言当中,装饰手法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的装饰手法赋予陶瓷雕塑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语言,装饰手法的正确选取,对陶瓷雕塑艺术的最终完成有着深刻影响。一是反借用的现代装饰手法。反借用是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对传统装饰艺术的创造性发展,是在传统装饰手法上的创新,刻意追求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例如,为了强调作品的多元化和夸张化,通过在泥坯上滴蜡油,形成釉熔液体的不完全燃烧,从而引起釉的收缩和流淌现象,这种方法是为了摆脱传统釉色的单一外表肌理,突破传统的单一与乏味,实现新审美趣味在陶瓷艺术中的呈现。类似种种,都是艺术家们利用反借用等方式对传统的装饰进行创新,使其表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二是材质对陶瓷装饰的体现。材质对于陶瓷雕塑的装饰和最终艺术气质的体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在瓷泥的细滑或粗糙就对雕塑整体审美气质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细腻坚实的瓷泥往往塑造了庄严、细致的雕塑艺术,而粗糙松软的瓷泥则表现着质朴、粗放的审美情趣。可见,泥料的质地、干湿程度等因素都会成为陶瓷装饰中的关键点,它们也始终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当代陶瓷技艺中,更加注重材料质地的特征,争取将材质的艺术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为装饰和陶瓷雕塑艺术的成熟增添活力。 2当代陶瓷雕塑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发展及其表现 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就是在表现语言上的创新发展和丰富多样。陶瓷雕塑艺术自身的特点就很多,这就为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提供了条件,使得艺术家们能够接受时展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发展对陶瓷艺术创作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实现陶瓷表现语言的多样化。(1)基于传统的写意表现手法。中国画式的表现手法强调艺术品的“神”而轻“形”,这种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多见于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陶瓷雕塑在表现手法上也深受中国绘画影响,写意式的表现手法始终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主要的表现语言。这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和继承,从陶瓷雕塑的肌理、造型到审美,陶瓷雕塑艺术都强调着作品的“意境”,这使得雕塑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厚的艺术魅力,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始终在我国当代陶瓷雕塑的表现语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超写实主义表现语言在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发展。超写实主义在我国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陶瓷艺术对世界先进艺术形式的借鉴和从时代中发展创新的结果。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强调作品的逼真、客观和写实,它在陶瓷雕塑艺术中不断扩展,从釉色的使用到彩绘中的应用,写实主义成为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主要表现语言之一并不断发展着。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在提高陶瓷艺术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在传承经典与时代创新中不断进步的陶瓷艺术之表现语言 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在传统艺术语言与时代潮流的碰撞摩擦中,产生了更多富于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表现语言,而传统精华与时代创新始终是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两大推动力。(1)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奠定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基础。深厚的华夏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陶瓷艺术和文明,先人们在陶瓷雕塑技艺中的探索和经验,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创新的基础。陶瓷雕塑艺术中的表现语言发展到今天,是取传统技艺之精华而不断充实自身的结果,而要实现陶瓷艺术的更新发展,需要坚持对传统艺术的筛选和吸取,也只有以传统为根基,才能够建立稳固的现代陶瓷艺术发展体系。(2)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时代的进步,大众对于雕塑的审美也发生着持续的变化,陶瓷雕塑尽管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若不与时代要求结合,只会成为单一乏味的艺术形式而被世人遗忘于历史的角落。另一方面,缺乏更新发展的观念,也使得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艺术品出现在大众眼前,这大大降低了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水准。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从制作工艺到装饰手法,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语言,若对这些优秀的艺术语言置之不理,将是艺术发展的重大损失。敢于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不断丰富、发展的途径。 4结语 陶瓷雕塑作为艺术中的重要瑰宝,吐露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审美也经历着由纯粹到成熟多样的转变。这样的转变要求也带来了陶瓷雕塑在表现语言中的丰富。传承传统和接轨时代,陶瓷雕塑艺术不断汲取着来自各个时间空间中的艺术情趣和美的因素,从而使得我国陶瓷艺术总能够在文化生活中大放异彩。我们也只有在表现语言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进,才能够始终保持陶瓷艺术的发展活力,促进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更新发展。 作者:冯美莲 单位:妙觉泥塑工作室 陶瓷论文: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 一、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的作用分析 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主要是以现代互联网Internet技术为条件,结合网络营销的方式方法,形成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根据陶瓷艺术品市场特点与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进行陶瓷艺术品的营销活动。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发挥网络技术的营销优势。现代网络技术对于人们的生活、消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各类网上商城的发展迅速,网上消费量的比重较大,网上购物与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消费形式之一。因此,陶瓷艺术品的营销活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结合网络技术条件,结合陶瓷艺术品的特色,加强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活动,可以获得较好的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效果。2.有利于展示陶瓷艺术品。相比较于陶瓷艺术品实体店的形式,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可以较好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速度、图像等技术条件,在网络平台上较好地展示陶瓷艺术品的特色、信息等,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消费者可以依托电脑等,了解陶瓷艺术品,较为便利地选购相应的陶瓷艺术品。通过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可以较好地展示相应的陶瓷艺术品,提高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活动的效果。3.减少陶瓷艺术品的经营成本。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陶瓷艺术品的营销活动,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优势,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陶瓷艺术品的经营成本,例如,实体店的店面租金、运营费用等等。因此,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的运营,有利于减少陶瓷艺术品的经营成本,获得相应的陶瓷艺术品经营的经济效益。 二、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创新的措施分析——以紫砂工艺品为例 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创新,主要是以网络技术构建的陶瓷艺术品宣传、展示、促销、流通、销售等为内容,围绕陶瓷艺术品的主要特点与特色,不断提高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效果,促进陶瓷艺术品经营效益的提高。结合紫砂工艺品为例,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创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展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必须充分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资源与技术条件,根据消费者对于陶瓷艺术品选购的需要,借鉴现代网上商城的成功经验,创新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的方式方法。对于紫砂艺术品而言,网络营销平台的运营,需要充分结合紫砂艺术品的特点,能够借助于网络营销平台的作用较为全面地宣传、介绍紫砂艺术品,使得消费者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紫砂艺术品的特色、工艺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与信息,开展高效的网络营销活动。依靠先进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较好地提高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的技术水平,促进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的创新效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创新,需要及时把握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陶瓷艺术品市场竞争的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把先进的网络技术有效运用到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活动中,获得较好的网络营销平台创新效益。 2.重视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的客户关系管理。陶瓷艺术品作为艺术品的范畴,属于选购品,相比较于生活必需品而言,其消费者群体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需要重视消费者管理,提高陶瓷艺术品的客户管理水平。陶瓷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创新,需要重视消费者从传统的选购方式向现代网络选购方式的转变,能够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加强与陶瓷艺术品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加强陶瓷艺术品的客户关系管理,在网络营销平台中实现陶瓷艺术品商家与消费者之间良好的关系,促进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效果与效益的提高。对于紫砂艺术品而言,需要重视网络营销活动中的紫砂艺术品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客户关系管理,通过网络营销平台搭建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商家与消费者之间较好的供需信息交流等,从而能够促进紫砂艺术品网络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提高,获得较好的紫砂艺术品的网络营销效益。 3.加强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管理。对于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自身而言,需要重视网络营销平台的运营效率与效益,重视平台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更好地体现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创新的效果。例如,对于紫砂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创新,需要结合紫砂艺术品的营销宣传、销售、市场交易等网络技术管理的要求,提高紫砂艺术品的网络营销平台管理水平。网络营销平台的管理水平体现其创新水平。一方面,要实现消费者在网络营销平台上面获得较为客观、合理的紫砂艺术品的商品信息,避免虚假商品信息,保证紫砂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的信誉度。另一方面,需要注重紫砂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的技术、信息等管理,使得商家与消费者能够较好地实现紫砂艺术品网络平台的销售与购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提高紫砂艺术品网络营销平台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作者:赵云 梁攀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对于工程计算而言,精准的计算结果以及必要的计算过程还原,是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合理的应用相关计算软件,提升工程计算质量以及计算效率。Excel软件作为一种新型计算工具可以在计算中发挥作用,但是目前应用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对Excel软件在工程计算中的应用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Excel软件的应用优势 Excel软件是现阶段人们日常办公所应用到最为常见的软件,对于使用者而言Excel软件具有十分明显的便利性,无论是常见的表格记录还是图表生成都可以让工作更加便利。从使用的基本情况而言,可以将Excel软件的优势概况以下几个方面:(1)Excel软件具有明显的数据透视功能,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将数据透视表划分为十几种表格形式,并且可以通过简单操作立刻完成,尤其是在工程计算过程中,因为其内部所具有的工程类型较多,因此数据表格种类也很多,可以应用Excel软件进行合理存储。(2)Excel表格拥有较大的数据容量。在缺省状态下,Excel表格可以分为16个相同类型的“工作簿”,其中每个“工作簿”纵向共有256列,横向共有16384行,在行列交叉位置会形成单元格,数据则可以记录在单元格内部,因此每张“工作簿”中都可以记录数以百万计的数据信息。(3)Excel软件中包含有大量的计算公式以及计算函数,可以通过选择数据区间然后点击应用的函数、公式内容,可以直接输出计算结果,数据计算十分方便。(4)应用Excel表格进行工程数据计算可以降低计算错误发生概率,如果计算结果存在问题,Excel表格还会作为必要提示,发现错误之后,只要修改一个数据其它数据就可以自行改变,进一步保计算稳定性,并且Excel表格当中的图表工具十分全面,可以通过应用直观反应数据信息,这是其它计算软件以及计算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工程量计算表的格式设计可以随心所欲。既可以设计得贴近我们习惯的传统模式,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DIY。(5)Excel表格适用面更广。Excel软件对于复杂性工程数据计算而言十分重要,相关计算人员需要结合实际计算内容进行软件操作学习,即使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在简单学习之后同样可以进行计算操作,无需学习编程知识。并且Excel的通用性较强,不需要特别的软件。Excel是使用最普遍的软件之一,可以说在有电脑的地方就可以打开它,并可随时随地编辑。 2Excel软件在工程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为了可以更加直观的分析Excel软件在工程计算中的应用方法,本文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如下所示:首先应用Excel软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程量计算内容,工程名称为:1号配电房建筑工工程,并且键入表格第二行,在B3单元格键入地面工程,C3单元格键入墙体工程。第四行空白;A5、6键入“序号”和“1”;B5、6、7出键入项目名称、地面工程、平整场地(计价量);C5、7处键入工程量计算式、“(12.62+2*2)*(8.22+2*2*)+0.11*(0.44*10+0.75*2)”。D5、7处键入单位、m2;E5、7处键入计算结果、203.75。计算过程中,首先假设C7单元格中输入的计算公式并不会带有等号,E7处为计算结果的输出位置,具体操作步骤可以如下所示:将C7单元格选种,然后在Excel表格上方的功能栏中找到“插入”菜单,在“插入”菜单找到“名称”,在“名称”中选择“定义”,点击“定义”之后可以将会出现“定义名称”的对话框。在“定义名称”的对画框中将会出现“引用位置(R):”以及“在当前工作薄中的名称(w):”并且在以上文字的下方将会出现空白条形框,然后在“在当前工作薄中的名称(w):”下方条形框中键入“结果”(此过程中的名称可以随意设置),在“引用位置(R):”下方条形框输入“=EVALUATE(建筑工程!$C7)”在对话框右面功能键中找到“添加”按钮进行单击,然后单击“确认”按钮,退出即可。在进行此过程的操作时候需要注意,“引用位置(R):”下方的空白条形框具有下拉功能,可以在其中直接选择“=EVALUATE(建筑工程!$C7)”名称,但是选择之后公式行前面所具有的“$”标识需要删除,这样才能保证单元格中的行、列位置并非处于固定状态,这样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就可以对表格内容进行随意的下拉复制。以上操作完成之后,可以直接返回到单元格界面,然后在E7处键入“=结果”,单击键盘中的“Enter”键,E7单元格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计算公式生成结果。在复制粘贴过程中,可以应用各行选中E7,按住右下角的填充柄向下拉动填充的方法进行,也可以直接进行复制粘贴。然后采用Excel求和公式对各行计算结果进行合计。 3结论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促使各类尖端技术被发明和应用,Excel软件就是为了便捷工作所形成的一种技术,但是很多使用者对于软件的应用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就工程计算而言,对于Excel软件的应用十分必要,可以应用软件内部所具有的应用函数以及计算公式,提升计算效率,进而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江雨,姚丽芳,关冰,何浚宏.利用Excel软件预测价值工程——基于3L的工程管理前期策划[J].江西建材,2018(12):57-58. [2]陆锦鹤.Excel软件VBA功能使用案例一则——从PDF文件中提取出的信息中挑选需要的信息并重新排版形成可用的Excel表格文件[J].智库时代,2018(39):133-134. 作者:刘波 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而课程思政正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最好路径,是当下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1⁃4]。当前,在课程思政的普遍开展过程中,“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是必须解决的痛点和难点。方剂学是中医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如何实现知识和思政的有机融合?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有益的经验。以下基于课堂45min的教学,分医德、职业精神、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人文素养、中医自信、团队精神等六个方面,介绍具体案例的涉及和实施,希冀我们的经验对同道们有所裨益。 1止嗽散与医德教育 从捍卫健康的天职以及当前医生职业遭受信任危机的社会现实来讲,无论把学生的医德培养提到什么样的高度都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方剂学属于中医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阶段无法通过临床实践构建医德感受。因此,通过挖掘方剂中所蕴含的名家仁心仁术,贯彻“医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是弥补学生医德感受缺失的有效途径之一[5⁃6]。止嗽散的配伍特点是本方的教学重点,亦是理解本方并应用于临床的基础。通过用程钟龄与止嗽散的故事[7]作为思政教学素材,在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并水到渠成地展开医德教育,我们将止嗽散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做了如下设计: 1.1程钟龄的生平介绍 止嗽散的创制者是清代名家程钟龄,他自幼生活贫苦,尽尝有病不能医之苦,遂发奋习医,终成名家。晚年遇故里安徽歙县战乱,百姓生活疾苦,常有病不能医。在此背景下,他创制了止嗽散并“制此药普送”[8]。因此,程钟龄创制止嗽散的初衷是为了免费提供给普通贫苦百姓们使用。基于此,我们必须挖掘并加以渲染他的“普送”初衷。 1.2创方初衷与配伍特点 在紧扣“普送”的初衷下,我们在分析止嗽散的组方思路时,既要考虑它的有效性,亦要考虑它的价格因素,更要虑及普适性。结合这些考虑,再通过分析方剂的药物组成,我们归纳并演绎出止嗽散药性“温润平和”、药价便宜的配伍特点。 1.3程钟龄“医者仁心”医德的呈现 在完整呈现出本方“温润平和”、药价便宜的配伍特点后,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将程钟龄这种“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旗帜鲜明、有血有肉、顺理成章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合力。 2镇肝熄风汤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 “精益求精”“继承创新”是贯穿医学职业的终生要求[9⁃10],也是实现更高职业理想的必备素养。对尚处于本科二年级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要求显得比较抽象。如何在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下面通过用镇肝熄风汤为具体案例,阐释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法。茵陈、川楝子、生麦芽这三味药的配伍意义,是镇肝熄风汤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讲授,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实现职业精神、医道素养的思政目标,属于低阶设计。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设计的高阶性,我们运用了“讲故事”的设计思路: 2.1故事的开端 张锡纯所创制的镇肝熄风汤,最初只有怀牛膝、白芍、天冬、龟板、玄参、代赭石、龙骨、牡蛎、甘草这九味药物。在使用镇肝熄风汤的过程中,张锡纯明确言其“效者固多”[11]。 2.2故事的转折 然而张锡纯并没有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他记载了部分患者服用镇肝熄风汤后出现了“间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11]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锡纯通过传统中医理论为依据,孜孜不倦,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对本方的完善经过。 2.3故事的结局 他是如何解决并完善的呢?《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11],说明在原方中加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这三味药物后,治疗过程中的“反跳现象”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2.4思政升华这个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用事实说话,升华出张锡纯“精益求精”的医道追求,使职业精神的融入水到渠成,全无枯燥说理的刻板,学生更能欣然接受并内化。 3镇肝熄风汤与中西结合医学模式 教育医学模式包括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当下医疗界将中西混用、中医西用简单理解为中西医结合的现象比比皆是,容易给学生带来混淆。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是中医专业学生迫切想要触及的,并与未来职业规划密切相关的专业问题[12⁃14]。镇肝熄风汤是方剂学教学大纲中“中西医汇通”特色最为突出的方剂,我们充分抽取该方的中西医结合特征,力图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如下。 3.1归类 镇肝熄风汤是一首平息内风的代表方剂,方中分别用了“引血下行”“滋阴潜阳”“镇肝息风”三种平肝息风的方法。其中“滋阴潜阳”“镇肝息风”乃是继承先辈的成果而来,是为“衷中”;而“引血下行”则体现了张锡纯的创新思维,是为“参西”。 3.2溯源 追溯“参西”思路的来龙去脉,对比传统中医理论对“类中风”的认识,并结合当时西医对“脑充血”的研究成果,水到渠成的演绎出张锡纯对类中风“气血上逆”的认识“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上升至极,必致脑充血(气血上逆)”,活灵活现的呈现了张锡纯对类中风“气血上逆”病机认识的来龙去脉。 3.3归纳 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中“怀牛膝引血下行的原理和思路,在方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文中所记载的“衷中者,根本也……参西者,辅助也……”[11]为理论依据,归纳出张锡纯“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3.4思政升华 通过这一案例的讲解,可有效的楔入“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在课堂上引导中医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观,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 4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与人文素质教育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在两千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医学从理论框架到诊疗手段都熔铸了大量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认知、理解、运用中医至关重要的上源知识[15⁃17]。中医专业的学生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接受传统中国人文知识甚少。由于缺乏必要的中国人文知识基础,他们常会“水土不服”,表现为对中医理论的不理解,从事中医的信心不足。将方剂学中蕴含着的人文知识发掘出来,并结合重点知识的讲授,呈现给学生,是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最好途径。我们以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为例,做了如下具体的教学设计: 4.1结合《易经》谈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的配伍意义 柴胡⁃黄芩是小柴胡汤中和解少阳的核心配伍。要充分理解这个配伍,不仅要从功效上分析,还要从二者用量比例“8∶3”上来深层次领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阶的学习。通过结合《易经》中的象数理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以此来讲授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这一配伍的意义,可顺利的将人文知识融入其中。原方中,柴胡的辛凉发散,是为“地”,用量半斤(即八两);而黄芩的苦寒降泄,是为“天”,用量三两。二药相合,“天三地八”,顺应了胆木之特性。这样的高阶学习,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方剂的学习更有趣味性。 4.2结合《说文解字》《易经》谈半夏泻心汤中“痞证”的涵义 半夏泻心汤的教学中,主治证中的“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将“痞”简单解释为胀满,则既不准确,又不利于高阶学习。为了实现高阶学习,我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从“痞”的造字出发,再回归到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治法及方解的传统讲授。“痞”的造字源于“否(pǐ)”,与“泰”相对。《易经》中提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交谓之“泰”;反之,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天地不交谓之“否”。半夏泻心汤证中的“痞”乃中焦升降失常所致,半夏、干姜辛温散寒,即“辛开”,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即“苦降”,二者相伍,恢复中焦升降,痞满自消。从“痞”出发,结合天地升降之理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学生对本方主治证、病机、治法、方解等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杏苏散与专业自信教育 专业自信是学习和从事专业的动力源泉,专业自信的缺失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18]。在教学过程中,输入正能量,构建专业自信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功效和临床运用是杏苏散的教学重点。用于治疗秋末的外感凉燥证,杏苏散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在强化这个重点的同时,让它承载专业自信,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5.1列举现象 通过列举临床上常见的现象,如:用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方法来治疗流感时,往往效果不佳;而改用杏苏散治疗后,往往收效甚佳。引出杏苏散是治疗秋末流感(外感凉燥证)的有效方剂。 5.2分析机理 用中医药性理论看,抗生素性味苦寒。在中医理论中,外感风寒或外感凉燥理应用发散风寒的方法治疗。如果用滥用苦寒的抗生素治疗,不但表邪不解,反而伤及脾胃,致使痰湿内生,不仅不效,反而延长病程。 5.3得出结论 通过用杏苏散来发表散寒,化痰止咳是治疗秋末流感(外感凉燥证)恰当的治法和方药。 5.4思政升华 通过对杏苏散的学习,树立学生学习中医、运用中医的专业自信心。 6结合药物“配伍”,强化团队精神教育 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发展潜力至关重要。当前,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及个人因素等,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19],作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专业课教学,必须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而努力。通过对方剂中药物“配伍”的讲解,我们将团队精神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中,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6.1一首方剂即为一个“团队” 让学生明白一首方剂即为一个团队。在形式上,方剂是一队药物;在内涵上,方剂是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在功效上,方剂注重的是综合效应。一首好的方剂,既能充分发挥药物的个性之长,更能使药物之间相互协调。因此,任意一首方剂都能体现出团队精神,是方剂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重个体,更重整体,强调整体大于局部的观念,树立团队精神的天然素材。 6.2突出“配伍”的组合效应 配伍是方剂的核心,也是方剂学教学的重点。教学设计时,既要重视单味药讲解,更要突出配伍后的组合效应,这是必须贯彻的思路。例如: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证的基础方。其中,柴胡发表,黄芩清里,单味药都不能和解少阳,唯有二者组合起来方可达成和解少阳功效。半夏、生姜是阳明经药物,能和降胃气,而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气,二组药物达成升脾降胃,调畅中焦以畅达少阳经气的作用。由此可见,三组药物都是围绕着“和解少阳”整体效应发挥的。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名方,是“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温散,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调卫;白芍酸收,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调营。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单味桂枝,还是单味白芍,亦或是单组桂枝—甘草、白芍—炙甘草都无法发挥出调和营卫的作用,只有相互配合方能达成“调和营卫”的效应。大承气汤是泻热通便的主方,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是方中两个主要的配伍。讲授过程过程中,将方剂划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两个药组,前者泻热通便,后者行气下气。二者配合,可达“峻下”之功。如此一来,既重视了大黄、芒硝的泻热通便,厚朴、枳实行气降气的个性之长,也突出了二组药物组合后,达成的峻下之功,更彰显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7讨论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将思政有机融入到课程的知识、能力培养过程中[20⁃23]。有些教师担心:一堂课下来,教学重点、难点本来就很多,再加上课程思政内容,岂不更加增添了教学负担?这种担忧实际上是对课程思政的误解,课程思政是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上规定的重难点为基础和依托的,是重难点知识点的升华和挖掘,增添课程思政环节并不意味着增加教学内容,仅仅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设计,让专业知识的重难点服务于课程思政,让思政促进重点的强化和难点的突破[24⁃26]。遵循中医理论系统的特点,基于不同方剂的重难点,考虑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我们初步挖掘出医德、职业精神、人文知识、团队意识、专业自信、医学模式等六个方面的思政内容,涵盖提升医学生基本素养的主要方面。围绕着重难点知识的强化及思政的升华,我们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是理想的。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①思政内容的挖掘和应用切忌牵强附会,要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自然流畅,能否有效挖掘,如何充分运用,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认识;②课程思政不要求体系化、完整化,而是有则用之,讲求“因循就势”;③课程是基础,思政是目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知识承载思政”,“思政升华课程”的原则,要紧紧围绕课程的学术性,切忌“表面化”“两张皮”“硬融入”。 参考文献 [1]裘莹.医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88⁃92. [2]钱会南,禄颖,翟双庆,等.内经课程思政元素梳理挖掘与运用举隅[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0):64⁃67. [3]陈西平,叶倩波,张晓丹,等.探究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方剂学的教学路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8):169⁃171. [4]李慧芬,容蓉,周萍,等.研究生专业课程《中药炮制学专论》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3):703⁃705. [5]王羿,王玉,石江梅,等.中医药文化视阈下的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4(2):97⁃99. [6]汤紫晶,周晓青,于志红.中医药文化自信融入中医学子医德教育的路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5):28⁃29. [7]李德顺.程钟龄与止嗽散[N].中国中医药报,2019⁃11⁃20. [8]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 [9]吴晶晶,张洪雷,高山.继承与创新: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12):936⁃939. [10]吉炳轩.中医药要注重挖掘继承与改革创新[J].中国人大,2016(19):11⁃12. [1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3. [12]郑晓红,马伯英.中西医结合的当前之路:融通协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2):1415⁃1418. [13]蒋作君.论科学的医学教育观[J].医学教育,2004(5):1⁃2. [14]左言富,吴坤平.中西医结合热点难点问题探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65⁃67. [15]李德顺,邓中甲.古代气候寒暖变迁对解表方剂创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734⁃1735. [16]李和伟,焦明媛,王启帆,等.浅析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2):1275⁃1279. [17]谢盈彧,李达,朱琳,等.基于中医思维模式培养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策略[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39⁃3040. [18]王静.论文化自信教育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专业自信培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9):151⁃153. [19]姜芳.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原因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7):190⁃191. [20]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2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2]余朝阳,张凤仙,马勇.新时期中医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建设的探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8):2014⁃2016. [23]王尧.再论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2(7):4⁃9. [24]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25]李雪萍,马晖,范薇,等.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蕴含的思政元素与素材[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7):1744⁃1747. [26]张业,龙旭阳,曹珊,等.挖掘思政元素多载体融入方剂学课程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0):42⁃43. 作者:柳琳 李德顺 孙雅琴 张智华 吕银娟 曹秋实 刘哲 王世友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