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设计安全管理探讨:浅谈LNG能源气站设计工艺与安全管理 摘要:LNG 即液化天然气,是天然气在常压低温时的液化产物。伴随我国能源政策的改变,天然气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能源,正急剧替代其他能源,成为各行各业能源的主导。LNG气化站建设周期短,能迅速满足用气市场需求,这些优势决定了LNG气化站在我国东南沿海众多能源紧缺、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已经广泛分布,成为永久供气设施或者管输天然气到达前的良好过渡供气设施。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在文中系统地阐述了LNG工业工程气站及各道工序设计的工艺技术设备与技术条件;并提出了安全管理事项。 关键词:天然气站;设计;技术设备;工艺技术条件;安全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地朝向低碳化发展。天然气作为低碳化的清洁能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发展。为此,本文针对天然气气站工程设计,和所需的工艺流程、技术条件设备和使用管理等,作一简要概述。以供相关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参考。 1天然气站的设计技术参数: 作为一间生产应用企业的一个天然气站,除按消防安全规定进行选址定位等外,气站的主要设计技术参数如下(20℃,1.01325bar状态): 密度:0.70kg/Nm?;低热值:34.4MJ/Nm?;设计压力:中压 0.4MPa;管道设计温度: 常温;华白数:54MJ/Nm?;属12T天然气 1.1LNG气化站工艺技术与工艺流程 液态天然气/(LNG) 采用罐式集装箱贮存。通过大型槽车由公路运输至贮存气化站,在卸气站台用槽车自带的增压器对集装箱贮槽增压,利用压差将LNG送至贮存气化站低温的LNG贮罐。非工作条件下,贮罐内 LNG 贮存的温度为-162℃,压力为常压。在工作条件下,贮槽增压器将贮槽内的LNG增压到0.35MPa。增压后的低温LNG 自流方式进入主空浴式气化器,与空气换热后转化为气态NG 并升高温度,出口温度比环境温度低-10℃,压力在 0.35Mpa;当空浴式气化器出口的天然气温度达不到 5℃以上时,通过水浴式加热器升温。最后经加臭、计量后进入中间供气管网站或终端用户。 工艺设备与工艺流程如图1所 1.1.1LNG气化站的技术设备与用途 LNG气化站的技术设备与用途如表1所示。 表1LNG气站主要技术设备表 1.1.2LNG的进站卸车入罐过程 LNG的进站卸车入罐,其工艺方法是采用槽车自增压方式。集装箱贮槽中的LNG 在常压、?162℃低温条件下,利用增压器给集装箱贮槽增压至0.6MPa,利用压差将LNG通过液相管线输送进入气化站低温贮罐。另外,在卸车输送LNG进行的末段,集装箱贮槽内的低温NG气体,要利用BOG气相管线进行回收。卸车工艺管线包括液相管线、气相管线、气液连通管线、安全泄压管线、氮气吹扫管线以及若干低温阀门等组成。 1.1.3LNG的贮存增压工艺 在LNG 气化供应工作流程中,需要进行从贮罐中增压流出、气化、加臭等过程,最后进入供气管网中间站或终端用户。LNG 贮罐贮存的技术参数为常压、?162。所以,在运行时需要对LNG贮罐进行增压,以维持其0.35~0.40MPa 的压力,保证LNG的输出量。 中小型LNG 贮存气化站常用的增压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增压气化器结合自力式增压调节阀方式;另一种是增压气化器结合气动式增压调节阀方式。本工艺过程的设计采用增压气化器, 结合气动式增压调节阀方式。该增压系统由贮罐增压器,即空浴式气化器和若干控制阀门组成。具体工艺设备联接流程,如图2所示: 当LNG贮罐压力低于升压调节阀设定开启压力时,调节阀开启,LNG进入空温浴式气化器,气化为NG 后通过贮罐顶部的气相管进入罐内,贮罐压力上升;当LNG 贮罐压力高于设定压力时,调节阀关闭,空浴气化器停止气化,随着罐内LNG 的排出,贮罐压力下降。通过调节阀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将LNG 贮罐压力维持在设定压力范围内。 1.1.4气化加热工艺 采用空浴式和水浴式相结合的串联流程,夏季使用自然能源,冬季用热水,利用水浴式加热器进行增热,可满足站内的生产需要。 空浴气化器分为强制通风和自然通风两种,本设计采用自然通风空浴气化器。自然通风式气化器需要定期除霜、定期切换。在两组空浴化器的入口处均设置气动切断阀,正常工作时,组空浴气化器通过气动切断阀在控制台处的定时器进行切换,切换周期为6 小时/次。当出口温度低于0℃时,低温报警并连锁切换空浴气化器。 水浴式加热器根据热源不同,可分为热水加热式、燃烧加热式、电加热式等等。 1.1.5BOG处理工艺 由于吸热或压力变化造成LNG 的一部分蒸发为气体(Boil Off Gas),本工程中BOG 气体包括: A.LNG 贮罐吸收外界热量产生的蒸发气体 B.LNG 卸车时贮罐由于压力、气相容积变化产生的蒸发气体 C.受入贮罐内的LNG 与原贮罐内温度高低差的LNG 接触产生的蒸发气体 D.卸车时受入贮罐内气相容积相对减少产生的蒸发气体 E.受入贮罐内压力较高时进行减压操作产生的气体 F.集装箱式贮槽内的残余气体 采取槽车自压回收方式回收BOG。回收BOG 的处理采用缓冲输出的方式,排出的BOG 气体为高压低温状态,且流量不稳定。因此需设置BOG 加热器及缓冲调压输出系统并入用气管网。 1.1.6安全泄放工艺 天然气为易燃易爆物质,在温度低于-120℃左右时,天然气密度重于空气,一旦泄漏将在地面聚集,不易挥发。而在常温时,天然气密度远小于空气密度,易扩散。根据其特性,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必须进行安全排放。过程设计时采用集中排放的方式。安全泄放工艺系统由安全阀、爆破片、EAG 加热器、放散塔等组成。 1.1.7计量加臭工艺 主气化器及缓冲罐气体进入计量段,计量完成后再经过加臭处理,然后输入用气管网中间站或终端用户。设计是根据流量计传来的流量信号,按比例地加注入臭剂,也可以按固定的剂量加注四氢塞吩。 1.2气化站平面布置 在工程设计上,气化站分为两大区域: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 生产区:主要有LNG 储罐、空浴式气化器、水浴式加热器、缓冲罐、加臭装置等生产设备。另外还包括卸车台及槽车回转场地。 辅助生产区:包括控制室、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消防系统包括消防泵房、消防水池管阀等和氮气棚等。 1.3LNG 气化站主要设备的技术性能与制造要求 1.3.1LNG 储罐及其制造的安全技术要求 采用地上式金属单罐,其结构形式为真空粉末绝热、立式圆筒形双层壁结构,采用四支腿支撑方式。 内罐采用耐低温的奥氏体不锈钢 0Cr18Ni9-GB4237制成。材料应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和设计的图纸规定:制造时采取措施有焊接工艺评定和做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同时还需经受真空检漏,包括氦质谱真空检漏考核,以符合真空绝热的安全技术要求。 外罐壳体采用压力容器用钢板 16MnR-GB6654 制成。所用材料应严格地控制质量。外层罐壳是为了满足夹层内真空粉末绝热要求而设计的内罐保护壳。外罐壳体属于真空外压容器,对外壳罐体的检验除需经受0.115Mpa的内压气密性检漏外,还应进行真空检查,包括氦质谱真空检漏考核,以符合真空绝热的安全技术要求。外壳罐体上方安装有LNG的气体外排的安全泄放口和管理及重点部位的接地防雷击设施,以保证气站和罐体等的绝对安全。 内外罐体之间安装有内外罐体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将满足生产、运输、使用过程强度、稳定性等安全需要以及绝热保冷的安全技术需要。夹层内填装有优质专用的珠光砂保冷材料用于保冷,同时夹层内还设置抽真空管道。 1.3.2空浴式气化器 空浴式气化加热器的导热管系统是由散热片和管材挤压成型的,导热管的横截面为星形翅片。气化器的材质必须选择符合耐低温(-162 ℃)的材质。目前常用的材料有铝合金(LF21)。空浴式气化器的结构型式设计为立式长方体。 1.3.3水浴式加热器 水浴式加热器根据热源的不同工程设计时,可选择热水式、蒸汽加热式、和电加热式等。 1.3.4缓冲罐 设置缓冲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冲经过加温后的BOG气体,以达到能稳定出站天然气的压力。 1.3.5加臭装置 设计采用一体化撬装燃气加臭装置。 加臭剂四氢塞吩的加入量,在工艺技术上控制在15~20mg/m? 。 2LNG气站的安全技术管理 2.1天然气站的安全管理措施 2.1.1天然气站的供气运行必须保证常年24小时不间断有人值班。 2.1.2生产区内不准停放车辆,严禁无阻火器车辆进入站区。 2.1.3LNG储罐每年须进行一期真空检验和外观检查,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每年必须按规定进行检验,保持在有效期内。 2.1.4站内外严禁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其它不安全隐患。 2.1.5电话、防爆照明电气设备必须正常完好。正确使用设备,不超压,超速或超负荷运行设备。 2.1.6在站内的消防器材要严格管理,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挪用,并保证在有效期内,接收消防大队的检查。 2.1.7在站内明显处悬挂有“严禁烟火”等标志牌,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加强明火管控,员工进入站区,不准穿带铁钉的鞋,各种手机电话等通信工具要按指定地点存放,在站内工作时不准使用。 2.1.8检修主要的供气、输配电等设备时,安全措施落实没到位,不准检修。 2.1.9检修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检修前应办理相关报批手续,并经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同意,重大设备检修须经上级高层主管领导审批签字确认。检修后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验收,不准启动使用。检修完毕后将检修的工作场地清理干净,不留任何杂物。 3结束语 天然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具有显著的环保、成本合适等优点,在其它工业上的应用也日趋呈现。在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必将能够不断创新,在LNG能源气站设计工艺与安全管理方面走在前列。为了保证 LNG 站的良好运转,充分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充当好其能源供应平,加强其安全管理极为重要。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LNG供给、价格等目前也相对稳定,普及使用将日益广泛。 工艺设计安全管理探讨:试论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工艺设计及安全管理 [摘 要]本文笔者探讨了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工艺设计,并提出了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工艺设计;安全管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型输气管道的建设,推进城市气化进程,为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机遇,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面笔者探讨了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工艺设计及安全管理。 1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工艺设计 由燃气管网来的天然气进入加气站后,经调压计量进入脱硫装置,然后通过压缩机增压至25MPa,再进入脱水装置进行干燥处理,使其水露点达到有关规定要求,随后进入顺序控制盘,其出口分高、中、低三条管线引出,向存储装置充气,进行气体的高压贮存。压缩天然气经过售气机计量后对天然气汽车车载钢瓶进行充气,供压缩天然气汽车使用。当站内储气井天然气压力降到20MPa以下时,控制系统自动用天然气压缩机直接向汽车充气,当加气量较小时,压缩机继续工作给站内储气装置充气,使储气井的压力保持在20MPa以上,以满足汽车的充气要求,减少压缩机的频繁启动,增加运行成本。 1.1 进站和计量 由于燃气管网压力不稳定,压力在0.14MPa~0.4MPa之间波动,为满足正常工作压力,燃气管网的DN100的天然气管道进入加气站,经缓冲罐调压后,天然气通过涡轮流量计进行计量,涡轮流量计前端装有过滤精度为5μm的高效过滤器。并配温度体积修正仪。 1.2 脱硫 根据目前天然气成分性质报告,供应加气站的天然气硫化氢含量小于15mg/m3,但是,供应城市管网的气源的硫化氢含量可能远远大于15mg/m3,对于一种酸性腐蚀性介质的硫化氢,特别是与水份结合,其腐蚀性更强,直接影响车载钢瓶的寿命和设备的运行安全,一旦车载钢瓶在行驶中发生爆裂,将对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和负面的社会影响;所以应该设计设置脱硫装置,前期气源满足脱硫要求时,该设备进行预留,城市气源进行改变和天然气气质发生变化时,脱硫设备进行工作。脱硫设计选用干式脱硫塔两个,应该填装了CT8-6的固体脱硫剂,主要是固体脱硫剂氧化铁,需要加一些的催化剂。采用一用一备的脱硫塔,也可以将两个并联或串联使用。脱硫系统包括二个脱硫塔、一个缓冲罐,它压力为1.6MPa。 1.3 脱水工序 一般多级压缩机对吸入气体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原因是天然气含有的水分、尘粒和腐蚀杂质会对压缩机运行带来直接的影响,而且水分的存在还会被带入CNC汽车气瓶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多级压缩机前必需对吸入前的天然气进行低压脱水,并且在多级压缩机级间或末级出口设置高压脱水装置进行深度脱水(达到55℃的露点)。、两者的脱水原理是相同的,目前一般采用固体干燥剂吸附法较多,固体干燥剂种类很多,应选用那些吸水能力比吸烃类等其他气体能力强的吸附剂,选用颗粒状硅胶或分子筛,干燥剂填料饱和后需用天然气再生,该过程为安全、稳定、连续再生,直接取脱水装置出口净气经稳压器后进入干燥器,再生气经分离计量后回到压缩机前。 1.4 压缩工序 天然气从中、高压管道进站,经过滤、计量、调压至压缩机额定进口压力后,进入缓冲罐。如从城市中压管道输送来的天然气,调压至(0.3MPa后,进入缓冲罐。按预处理后天然气压力的不同,一般选用3~4级压缩机就可将天然气升压至25MPa、对加气站而言,天然气压缩机是关键。为了减少压缩机频繁启动操作,在压缩机下游应设置储气装置,并把储气装置分成高、中、低压力区,一般按1:2:3体积比分配容积,采取压缩机向储气装置优先控制充气原则,就是指压缩机向站内储气装置充气时,控制气流先充高压级、后充中、低压级直至都达到25MPa即可停机;而当车载气瓶从储气装置取气时,则采取顺序取气原则,即控制气流先从低压区取气。后从中、高压区取气。这样的优先顺序流程均由程序控制气流分配系统,能提高储气装置容积利用率。 1.5 储气 目前储气系统采用的储气方式主要有:大容积的储气罐储气、使用的钢瓶组储气、使用地下储气井储气。钢瓶组储气由于每个公称容积为80L的钢瓶组成,整个储气系统钢瓶数量多,占地面积大,管道连接点多,易泄漏,检测工作量大,钢瓶的使用寿命较短,其优点为投资低,随着加气站的建设,综合费用的计算,采用钢瓶储气的方式逐渐被淘汰。大容积储气罐属较新的储气装置,具有接口少,设备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管理方便的优点,但投资较高,占地面积较大,设备属于高压容器,检测工作量较大,平时管理和维护工作较大。地下储气井是向地下钻井,每口井深100~150m,占地面积小,安全性能较好,运行费用低,使用寿命较长,虽存在施工难度大,一次费用高,漏气不易发现等缺点,但随着加气站的建设,施工工艺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工程费用逐渐降低,工程质量能得到保证,所以应选用储气井储气。 2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安全管理 2.1 站内防火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并含有少量的乙烷、丙烷、重碳氢化合物、氮、氮及硫化氢等,在常温下是一种比空气轻的易燃、易爆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其爆炸浓度极限为5-15%,天然气的爆炸下限较低.因而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也较大。发生火灾或爆炸的主要原因是设备、管道、阀门等发生泄漏,遇明火而引起火灾,当泄漏气体在封闭空间内积聚到一定浓度时,即有爆炸危险。 (1)站内主要工艺的防火 压缩机室及储气井为甲类生产区域,压缩机室内设有可燃气体浓度检测装置,当发生天然气泄漏时,报警并自动开启轴流风机,避免室内天然气积聚发生危险。储气井管道上设有安全阀、压力表,可方便观察压力,同时在意外时,可通过安全阀放散泄压。 (2)站内的阀门及管道防火 由于高压管路系统压力较高,因此对管道材料及阀门的质量要求高,应选用国外优质阀门,确保质量。天然气管道全部采用无缝钢管,其中低压管道采用低压流体输送用无缝钢管,高压管道采用锅炉用高压无缝钢管,材质为不锈钢。 2.2 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1)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合理配备工作人员。确定人员编制后。应对每个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使每个人员明确其工作范围和内容。 (2)编制操作规程。加气站内设备均为高压高危设备,因此必须对每类设备编制专门的操作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使其严格按规程操作,严防因误操作而发生事故。 (3)建立运行台账。对每类设备建立运行台账.记录每次运行过程中设备的主要参数,以便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性能,为设备维护保养及检修提供依据。 (4)编制合理的维修计划。根据运行记录及检查情况.及时合理地制定每类设备的维护维修计划。并组织执行。保证加气站长期正常地运营。 (5)编制应急处理预案。CNC加气站属于高压高危工作区。随时有可能发生危险,为保证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以解决,我们根据事故的不同种类和部位编制了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应急抢险组织机构,并把预案的内容宣传贯彻到每个人。 (6)安全措施及规章到位。制定全面、有效的安全措施及规章是加气站能够正常运营的有力保障,加强安全方面的检查是站内所有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3 结语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设计时需要靠多专业紧密配合,各专业共同努力,在加气站设计时每个专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主次之分,任一专业配合不好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在加气站设计时不仅靠燃气工艺完成,还需要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等紧密配合.加气站主要功能是用于加气,加气站的工艺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能否选择合适的工艺设备,对加气站安全、经济等方而产生较大的影响。 工艺设计安全管理探讨:化工工艺设计安全管理危险识别与控制 摘要:安全是任何工作开始的前提条件,对于化工工艺的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设计之前,必须要通过分析提前确定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防范,将危险因素在设计时就消除。 关键词:化工工艺设计;危险识别;控制 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安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在当下的化工设计工作中,对于安全问题的强调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对于安全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总是将如何解决突发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但现在我们更侧重于防患于未然,采用“问题发现式”的预测方法,将化工装置的设计阶段作为保障化工装置安全运行的第一步,在设计中规避安全隐患。 1化工工艺设计 在设计之初,我们必须要清楚化工设计的原则以及精神,并且将其切实的贯彻到实践当中去。在进行化工工艺设计时,我们就可以对一些细节和关键点采用灵活的处理方式,既可以保证不会违反规范,又可以不影响生产,最重要的是可以规避一定风险。由于化学工艺中危险的发生往往是不经意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每一步工艺的安全性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相关单位的财产安全。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所用到的原材料以及产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他们之间会不会在某种条件下发生有危害性的化学反应。《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把物品的危险等级分为五个等级(甲乙丙丁戊),其主要从原料、中间品以及成品的物化性质、存放数量以及火灾爆炸危险程度来进行划分的。根据不同的等级我们要设置不同的防爆以及防火措施,这些信息对于设计时的设备选择、操作方式以及安全保护措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工工艺设计具体涉及的对象包括设备、管道、泵阀、仪表及自动化等等。 2化工工艺设计的特点 化工工艺与其他的生产工艺不太相同,化工工艺往往含有比较新型的生产技术,并且工艺的流程与其他生产过程相比要更加复杂和严谨,一般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化工装置的工艺流程一般都比较独特,针对不同的化学产品需要有与之匹配的装置进行生产,因此,无论是对于功能化还是标准化的设计,在设备选用方面都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化工设计的工作量往往非常大。在设计时要针对不同的化学原料进行调研,确定其各种性能,然后才能对其有下一步的设计。另外,化工工艺设计的预算往往要超出其他工艺流程的设计,由于原材料多为特殊产品,不管是生产设备还是后续的处理设备,都需要做特殊考虑。并且许多企业为了能够提前抢占市场,往往采用开发与设计同步的方式,一边开发设备以及工艺,一边将开发出的东西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在预算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科研经费,因此这使得预算与其他工艺设计相比增加不少。第三,化工工艺设计的工艺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化工工艺设计时往往要考虑化工装置的工艺条件,比如温度、压力、液位等等,有的化工装置需要多个工艺条件结合起来控制,才能形成完整的工艺装置,最终生产出产品来。这些工艺条件需要进行不断的调试和关联,这个过程也往往比较复杂。从以上几个特点中可以发现,化工工艺设计因为工作繁琐、投资量大以及产品原材料危险性大,往往更容易在设计时出现事故隐患。因此,化工工艺设计的危险识别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3危险识别与控制 危险识别与控制,主要就是对生产工艺的全过程中可能包含的危险点进行排查,在设计阶段提前摸清可能出现危险的地方,并且针对不同原因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最大程度上增强生产流程运行的安全性。 (1)物料。 在生产的过程中,原材料的变化往往是多样且快速的。原材料可以分为几个演变过程,即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成品,它们可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具有的化学以及物理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性质是识别危险以及对危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方面主要应该有物料和产品的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以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 (2)工艺路线。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安全性高的原材料代替安全性低的,同时也要考虑化学反应产生的一些副产品是否有毒有害。另外,对有害的副产品要进行必要的处理,或者稀释或者中和。在进行工艺运行的时候,减少设备链中原材料的储存,并且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3)化学反应装置。 作为化学反应装置的核心,化学反应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产品都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来得到。但是与化学反应相对应的是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进行工艺设计的时候,要在最开始就预想好在工艺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事故是怎样的,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反应器以及搅拌器的选择。 (4)管道。 瓶瓶罐罐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东西,同样,管道也是连接整个化学生产工艺链的媒介。通过管道输送的物质往往有易燃易爆、腐蚀性或有毒的特点,因此,如果管道不能完全的封闭,可能会导致这些有害物质泄露,对生产人员造成生命财产的威胁。在管道设计时,应该尽可能的对可能发生的泄露进行预想,并且从材料选择、管道连接以及受力分析等多方面规避泄漏问题的发生。在实施生产之前,要提前对控制管道的阀门材质以及密闭性进行检查,并且对管道布置的位置进行合理分析,防治由于管道震动导致的有害物质泄露。易燃易爆原料应该尽量不要经过拐弯处的管道,并且所有的管道支架都应尽可能的接地。 (5)安全防护装置。 在化工生产的现场,必须要有相应型号的灭火器,以便在原材料因化学反应导致起火的时候能有尽快处理。另外,对于一些危险性比较大的生产工艺,相关工作人员还需着防护服进行操作。高危实验应尽量保证全自动生产。 4结束语 化工工艺设计是保证化工生产能共正常进行的前提,在保证符合国家现行设计规范时,还应该在设计时就将预防危险发生这一理念融入到工艺设计中,并且不断对设计进行完善,保证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实现本质安全的目的。 作者:胡喜生 单位:广州科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篇1 1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概述 目前,在煤矿开采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属于电子技术、液压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的结合体,在煤矿机械操作中能够实现各项性能的优化,包括经济型、可靠性、稳定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等。并且也使机械的安装、拆除的速度提升,为机械维修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使煤矿机械的工作效率得大幅度提升,使煤矿机械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此外,目前煤矿机械中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控制系统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电子控制技术在煤矿的实时监控、机械故障诊断以及警报方面显得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企业对煤矿机械设备的性能与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煤矿机械中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使得煤矿机械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煤矿通风、提升、供电、排水等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煤矿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与安全性能有关,而电子控制系统与电气工程质量则是决定煤矿自动化程度与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其中电子控制系统在煤矿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其对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必然复杂化电子控制系统,同时也使得其在煤矿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此一来,煤矿生产工作人员的相关机械操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能够熟练操作这些煤矿机械设备。所以,加强煤矿生产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以及设备管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煤矿生产显然不能只借助简单的机械技术与液压技术来实现的。目前,煤矿机械性能相比于以前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自动化程度、施工效率、施工质量、操作精度、安全性能、稳定性、经济性以及故障报警与自我诊断等。这就要求电力控制技术必须得到充足的发展,并对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进行强化,进而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增加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 2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2.1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综合方面的应用 煤矿综合采矿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电牵引采煤机来实现。有的电牵引采煤机的功率较大,在牵引性能方面要强于液压牵引,对于大倾角的煤层中的开采比较使用,同时其具有简单的结构,操作难度不高,灵敏性高,维护管理也相对简单方便,因此在煤矿机械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提升与运输中的应用 作为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煤矿提升与运输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矿的生产效率,而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在煤矿提升、运输方面就体现在矿井提升机与带式输送机上。其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使矿井提升机得以全数字提升,使机械设备的结构简化,并连接了滚筒与驱动,使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以大幅度提升。带式输送机是现阶段煤矿运输的主要设备,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较大的输送量,并且在长距离输送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2.3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主要体现在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完善。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监控系统的应用是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煤矿矿井对监控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系统必须持续连通,能够随时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进而为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矿井监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应用,能够连接系统主机内的数据库,通过网络将其连接位同步模式,并经过专用通信接口实现监控,同时将软管软件技术结合当一起,利用专业软件,整理与分析获得的数据,使多项功能得以实现,例如上传、检索、图形显示、打印等等。这是促进矿井监控系统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有着非常重的作用。 2.4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煤矿安全生产中井下支架设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支架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技术的结合,使成组自动移架和定压双向临架得以实现,使支架与模板和顶板碰撞的情况得以有效避免。此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掘进机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现阶段有的掘进机的电气部分采用的电气系统主要有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开关箱、矿用本质安全型操作箱、矿用隔爆型压扣控制按钮、矿用隔爆型电铃、掘进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动机、隔爆照明灯、GJC4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等组成。 3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应用的思考 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体积、性能、维护管理等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并且机电一体化设备有着一套完整的程序,对操作的要求不高,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这些优点使得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在未来必然对煤矿机械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必然得到充足的发展空间,该项技术不仅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方便,同时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使煤矿整个生产过程的速度加快,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为煤矿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种种优点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缺陷。首先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起步较晚,发展不过20年,在有些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具体介绍如下:①应基于原有的优越性能开发新的功能,确保机电一体化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②加强技术投入,大力研发新技术,并学习与引进先进技术并投入煤矿机电机械中的使用;③加强煤矿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煤矿机械操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为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也离不开大量的资源,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就必须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确保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也是如此,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各个方面都这又十分明显的优势,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使煤矿机械的各方面性能指标都得以提升,对于煤矿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的意义。然而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必须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细致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对策,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完善并投入到煤矿生产中使用,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 作者:张磊 单位:同煤集团忻州窑矿综采三队 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篇2 1.对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内涵进行概括 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运用到当前的煤矿机械设计中,可有效地实现机械性能的完善与提升。而在该技术支持下的煤矿机械已经发展至机械操作监控与故障诊断等功能实现,也能更加便捷快速地进行设备安装与拆除,方便机械应用过程中的维修操作。这样不仅会延长煤矿机械的操作寿命,同时还能有效的保证机械运行的效率提升。而就煤矿机械所执行的通风、供电等多种工作而言,自动化程度也能有效的保证设备操作的安全性。而当前保证设备自动化程度提升的关键点为电子控制系统应用,该系统在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煤矿生产过程中。而随着煤矿行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的煤矿机械应用势必会实现更高的自动化程度。而在机械设备复杂程度提升的同时,也对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要求,积极实现操作人员技术培训与研究人员的研发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2.该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2.1该技术在煤矿机械综合方面的应用 该技术在煤矿机械综合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电牵引技术来进行煤矿机械设计,即电牵引采煤机。该煤矿机械在实际应用中的功率较大,所具备的牵引能力要比传统的液压牵引方式更优。该煤矿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存在着大倾角的煤层的煤矿开采工作中。另外,该类型的机械在实际应用中操作简便,结构更为精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操作人员在后期的机械维护与保养工作中也能降低工作压力。所以,在该技术支持下实现的煤矿机械在当前煤矿开采中被广泛的应用。 2.2该技术在采煤提升与煤炭运输机械中的应用 采煤提升和煤炭运输都是煤矿开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保证该操作环节的顺利开展,对于提高煤矿开采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该技术在采煤提升与煤炭运输机械中的应用,主要以现代化的矿井提升机和带式输送机来进行阐述。前者机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全数字提升,机械本身的结构十分精简,同时还直接和滚筒驱动进行串联,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为使该机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能得到保证。而后者已经成为当前采煤运输操作中的首要应用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具有安全可靠性,相比传统运输工具还能实现更大数量的煤炭同时运输。并且在该技术的应用深入下,还实现了较长距离的输送发展。 2.3该技术在煤矿设备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而该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监控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其主要是为了有效地防止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在煤矿的矿井范围内,监控系统的应用水平要求较高,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始终需保证系统的连接,方便和采矿人员进行及时联系,从而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稳定。而该技术在监控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作用,可实现系统主机数据库的相互连接,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连接通信接口,最终实现生产监控。而该技术还能与软件技术相结合,有效的就监控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进而满足数据上传、数据查询以及打印等多种机械功能需求。 2.4该技术在煤矿机械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井下支架是重要的应用设备,在该设备中引进该技术实现了设备功能的优化。其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和液压技术在该设备中的应用实现了井下支架的自动移位,这样可有效地避免传统支架在应用过程中和磨板进行抵触碰撞的现象。而该技术在煤矿掘进机中的引进主要是在机械电气部分进行应用,当前已实现其在开关箱、操作箱以及控制按钮等多项电器系统内的零件中,实现了掘进机施工效率和安全性的全面提升。 3.该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水平提升措施探讨 随着煤矿需求量的逐渐增加,未来的煤矿开采行业势必会对煤矿机械提出更加严格的应用和功能要求,实现该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推广和研究是当前乃至之后的重要发展方向。而相关研究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该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水平优化。其一,在保证现有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全新的技术应用功能研发,使得相关机械在该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满足未来煤矿生产的需求。其二,煤矿企业应当加大技术与资金投入,组建专门的研发小组进行新技术开发,并加大对技术研究的资金成本投入,为研发人员的技术研发工作的实现提供平台保证和支持。同时,还应当积极就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应用进行思考和引进。其三,注重对煤矿机械操作人员的培养,这主要可从开展技术研讨会议和教育工作来进行实现,切实提高操作人员的设备应用水平。并制定严格的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定期就操作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和职业道德规范等进行考察与总结,采用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约束。总体来说,我国经济与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煤矿资源的应用量也将会不断提升。面对这一现状,加强煤矿生产效率的提升就成为当前重要的技术研究方向。而煤矿机械作为开采支持技术,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推广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在当前的煤矿机械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相比传统的煤矿机械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为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各煤矿开采行业应当重视该技术在采矿机械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明确该技术的实际内容和优势,并就当前该技术的应用程序与应用实践进行学习与掌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积极总结技术应用经验,不断实现技术的研究创新。 作者:余波 单位:重庆川九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篇3 我国有着广阔的国土面积,煤炭资源也非常丰富,在各地均有分布,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时代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煤炭资源开采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传统开采方式来说已经显得落后,不能保证开采的精度。对此要将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到煤矿机械中,提升煤矿机械的性能,从而更好应对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并大大降低工人工作强度,促使煤矿生产朝着专业化与科技化方向发展。 1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电子机械工程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自动控制、机械技术等学科,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来说,由各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而成。在互联网与计算机等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煤矿机械中也应用了很多现代化技术,提升了机械生产的效率,如通过引入微电子技术,可以实时监督与控制煤矿,并进行故障诊断等。[1]煤矿生产过程比较复杂,要求有良好的通风与供电条件,这就凸显了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关系着煤矿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升。随着煤矿现代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在煤矿生产中除了要应用机械与液压技术以外,还要引进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确保煤矿生产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2.1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和故障诊断 对在线监控来说,主要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支持下,能够让煤矿作业得到有效监控与管理,构成部分有电动机、供油设备和传动系统等。监控系统可以从设备状态出发,在发现有异常现象以后可以自动报警,并将设备具体位置发送给管理人员,以达到警示的作用。这样就极大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量,煤矿设备日常维护效率也变得更高,管理人员通过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此外,还可以对煤矿设备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将故障原因查找出来以后,通过采取一定解决方法,确保不影响正常的煤矿生产。 2.2在煤矿机械综合采矿中的应用 在煤矿综合作业中应用机电一体化,通常为选择电牵引采煤机,这是机械技术与数字控制技术有效结合的典型例子。电牵引采煤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完善,相比于其他牵引方式,这项技术显得更具科学性与先进性,如具备更加强大的数控能力。利用电力能够大幅度提升牵引功率,可以满足大倾角作业要求,也保证了作业的速度。此外将该技术应用到综合采矿上,其优势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灵敏度更高,演唱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在煤矿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后,可以有效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并对煤矿机械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3在提升煤矿运输能力上的应用 提升煤矿运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能够确保煤矿作业有效进行,在煤矿作业效率得到保障以后,整个采矿工程才能顺利推进。在煤矿运输上应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以后,通常反映在煤矿提升设备与带式传输设备等方面,对矿井提升设备来说,可以让煤矿作业效率得到提升,满足煤矿作业的提升要求。[2]现在通过实现内装式提升设备的一体化,也是这项技术的优势之一,不仅可以充分简化设备结构,也连接了滚筒和驱动,大大提升了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对带式传输设备来说,在现阶段煤矿作业中应用比较多,自动化水平也很高,能够保证煤矿开采的稳定、高效进行,让煤矿作业效率的提升有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4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一直以来煤矿生产都将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应用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监督与控制煤矿生产各个环节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采取有效解决措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提升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通常情况下煤矿生产对监控系统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系统能够始终维持在正常运行状态,还要确保与人的联络保持通畅,从而才能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对此可以应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并和数据库进行充分的整合,在应用局域网实施同步模式和专用的通信结构,可以提升监督与控制的效果,将整个煤矿生产中形成的信息有效收集起来。通过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形成分析图表后将设备运行状态直观、全面的反映出来,有利于修复薄弱环节,达到优化煤矿开采工作环境的目的。 2.5提升设备精细化水平 当前市场经常越来越激烈,煤矿企业要想顺利脱颖而出,应该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方法,这是煤矿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机械设备在煤矿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现阶段很多煤矿企业生产设备比较老旧,对此需要及时应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让机械生产设备得到精细化管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获得提升。在实际煤矿开采过程中,对运输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将里程碑、反光警示标识等设置在各巷道内,并加强对运输设备的保养。在应用数控技术以后,能够定期检查与维护煤矿运输设备,只要出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解决,让煤矿生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结语 总之,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有着高效、稳定和安全等优势,通过将其应用到煤矿机械中,可以保证综采效果实现提升,让煤矿生产更具效率。同时还要将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与运输系统相集合,从而让运输系统得到有效的优化,让煤矿生产每个环节能够实现有效的衔接。煤矿企业只有充分发挥出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的作用,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满足社会各界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坚祥.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9):156-158. [2]庞岩.研究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30):131. [3]蒋尊涛.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02):221-222. 作者:王斌 张娜 单位:太原矿机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省邮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的发展: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 摘要:标志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符号现象,有着沟通人与文化、信息的作用。标志设计不仅是实用物的设计,也是一种图形艺术的设计。它与其它图形艺术表现手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同时,标志设计也是图形符号极为精简的表现手法。因此,现代标志设计审美观点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能够体现平面设计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标志设计;发展趋势;审美;演变;艺术设计 一、前言 标志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符号,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包含的意义非常丰富。标志在增强识别力、加强文化交流、保证信誉、树立好形象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已经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限制。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标志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越来越显示其极重要的独特功用,它被公认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由于标志设计对其简练、概括、完美的要求十分苛刻,即要完美到几乎找不至更好的替代方案,其难度比之其它任何图形艺术设计都要大得多。这里所提到的标志设计,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商品商标名称,按照标志的功能可以分为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商业标志包括产品的商标和名称等,如一些公共标志或者特定节日、活动以及团体等使用的标志等等则被成为非商业性标志。但是不管是哪一个类型的标志,都可以找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发展趋势。 二、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的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亲睐,除了包含产品设计规划的远见之外,我们从他的标志设计的演变也能窥见一斑。苹果的第一个标志由Ron Wayne用钢笔画的。画面完整内容丰富,形式上更接近于一幅线描的插画。该标志呈立体浮雕的造型,外围缠绕着丝带,上面书写着苹果公司的名称,丝带围绕的中心是一幅写实主义的画面,画面描述的内容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设计灵感来自于牛顿在苹果树下进行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正是那一颗引人瞩目的苹果,引发了一系列物理界的变革,因此,苹果也想要效仿牛顿致力于科技创新。标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因此,这枚1976年设计的苹果公司的标志,便以苹果这一特殊符号作为象征,由此开始了苹果公司未来的传奇发展历程。当时的标志设计以识别性作为最主要的目的,一个出色完美的商标,除了要有优美鲜明的图案,还要有与众不同的响亮动听的牌名。这个标志在当时利于图形的识别,能够使得苹果公司与其他公司有所区别,并且在产品推介阶段,加深了人们对于一个新兴品牌的印象。但随着产品需要和标志适应性的发展,这个标志仅仅使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新产品推出之后,便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第二个标志诞生于1977年,Steve Jobs需要他的Apple II新产品,第一代的商标由于图形复杂,色彩单一,很难应用在新产品上。由此根据Apple II新产品采用全新塑胶外壳材质的特点,将具象画面的标志更改为抽象的线条图案,标志仍然以苹果为主体。同时苹果公司1977年的新产品采用了彩色屏幕,于是第二代的苹果标志一改往日黑白灰的色彩,设计成了多种色彩条纹组成的苹果标志,同时在图形处理上,改变了苹果的轮廓,由Regis McKenney广告设计公司为苹果公司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标志,即有标志性的苹果图案,又创造性的将曲线改造成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更加生动而特别。这个时候便产生了一个能够具备简单应用,风格独特的品牌标志,从而帮助消费者记忆,提高了辨认度。被咬掉一口的苹果造型很特别,彩色条纹充满了亲和力,就这样我们所熟知的彩色苹果标志诞生了。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黑白外观的苹果产品与他彩色条纹的标志相得益彰,占据了市场一定的份额。 但是对于标志设计来说,设计师一旦确定好标志设计的色彩和图形元素,就尽量会减少对于标志设计方案的更改,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红色标准色和飘带形式的字体设计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财富符号,有报道显示,即使单独出售可口可乐的标志,就将是一笔巨款。由此可见,标志设计除了具备识别作用之外,自身已经演化成为独立的符号和商品。很多品牌由于频繁更换标志,不仅使得消费者无法留下一贯的印象,更使得企业在更换标志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苹果公司的标志演变却都是与产品的变革分不开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作为产品符号的标志设计只有在演变中找到亘古不变的经典元素,并不断加强这一形象,才能使得标志符号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对于1998年的苹果公司来说,这一年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这一年,苹果公司了最新的imac系列产品,再一次让世界瞩目,并将品牌定位成简单、整洁、明确。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企业,在1998年,竞争对手的产品仍处于无彩色阶段,苹果公司却率先生产出了一系列彩色半透明外壳的产品,使得该设计一举成名,从其他产品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新产品的,苹果公司在新产品iMac、G4 Cube上应用了全新的半透明塑胶质感的新标志,标志显得更为立体,时尚。这一新标志随着新产品一同,搭配着使用了半透明的光泽感。该标志变化的原因是新产品都采用透明材质的外壳,为了配合新产品的质感而改变。同时,在彩色系列标志之外,设计出了黑白色的反色方案。黑色标志大部份是出现在包装、商品或需要反白的对比色上,为了配合产品的宣传。这是符合现代标志应用规范的一种做法,无彩色和彩色的标志各有优势,在不同的宣传场合搭配使用,更利于标志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正是这个阶段,确定了单色苹果标志的应用先河。 直到2007年,铺天盖地的苹果产品扑面而来,这一次对于品牌策划来说,苹果正式的将公司名称从苹果电脑公司改为苹果公司。并将产品的标志设定为与产品色调相一致的黑白系列。但是单色标志的应用通常过于单调。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常见处理方法便包含以下两种: (一)三维造型的广泛应用 标志更加立体化。通过前所未有的立体造型传达更强的视觉欣赏视觉信息——三维造型。标志还可以在更加细致的区分为几种层次上的立体造型。标志一向被认为是平面二维环境中的设计应用,但是现在通过点、线、面以及透视等手法的应用,能够使得平面印刷的图形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使得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二)材质和光泽的应用 标志摆脱以往纯色填充的约束,具有更丰寓的材质和光泽。这种设计风格还受到其他邻近设计领域风格的影响。关于质感的应用不光是在平面设计中得到重视,在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中,质感的搭配也为设计添色不少。质感和光泽在标志设计中使得平面的图形更生动,更有肌理的美感。 苹果推出iPhone手机时,采用玻璃质感的产品标志,一是为了配合iPhone创新地引入了Multi-touch触摸屏幕技术,带了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而设计的;另外也恰好 符合产品中标志设计的审美趋势。 在今年3月,最新一次的苹果iPad会上,细心的设计爱好者发现,我们又看到了彩色的的苹果标志。从彩色回归到彩色,苹果标志在设计上的一次回归,彩色的晕染渐变给人带来一种千变万化的感觉,使标志更富有质感和艺术气息。也许是代表了新一代的iPad选用了更为惊艳的高分辨率视网膜屏,也许是苹果下一个产品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标志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标志设计的演变并不是一味简化的过程。当今的品牌标志需要视觉先行,通过一定的图案、颜色来向消费者传输某种信息,以达到识别品牌、促进销售的目的。品牌标志盲目的跟随标志趋势是不正确的,标志需要符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随意简化。随着人们审美眼光的改变,现代标志设计趋向于多元化、立体化、质感化,这些新的视觉需求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审美需求,但仍然不能脱离标志设计最根本的应用目的,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同时,我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诸多问题,例如其实现的可行性,针对其应用形式、材料和制作条件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还要顾及应用于其它视觉传播方式或放大、缩小时的视觉效果。总而言之,视觉的美感是需要设计来完成的,但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和规范,而不能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失去了设计的最初目的。 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的发展: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 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展、设计理论的变革等这些因素对标志设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今,设计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随着平面设计自身不停地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设计需求和新的设计概念。本文以两个典型案例探讨了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平面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发展 一、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泉与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方便与情趣,创造出了符合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审美观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一个品牌的标志设计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口可乐的标志在数次变化中,始终保持了其最重要的特征,现从以下四个时期具体分析其标志的简要发展历程。第一,早期的标志:早期的可口可乐标志字体主要有两种形式:打印的和手书的。到后来,由于靠打字机打印的粗衬线体,其识别性和企业特征都不够突出。相反,手书的斯宾塞体有着更为流畅的曲线以及优雅的飘带,字体不仅易于区别于印刷体的同质化,而且这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标志设计,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第二,二战时期的标志:二战时期,可口可乐标志设计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视觉传达系统,确定了斯宾塞字体为标准字体,红色为标准色,成为广告业界著名的“可乐红”,完善了企业形象设计的标准化准入机制。1938年,可口可乐公司根据女人的曲线和人机工程学原理重新设计了可乐的瓶子,其中可口可乐改进标志采用深红色的底色映衬流畅的白色斯宾塞体字样,由字母的连贯性形成白色波状的曲线构成了一种连续变化的效果,给人一种液体流动之感。第三,成长期的标志:二战结束后,在20世纪50、60年代,可口可乐标志设计相比之前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如可口可乐公司将文字放置在“鱼尾”的形状内,使用“鱼尾”形状标志取代以前单一的设计表现形式。20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企业形象设计(CI)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可口可乐标志上出现了连续起伏、类似飘带的波浪曲线。1987年,可口可乐标志设计在波浪曲线下加入了灰色条带,使标志色彩的层次更加丰富。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口可乐标志设计以经典的玻璃瓶形象为背景,使用具有立体感的气泡作为装饰,使得标志设计更为生动。做出这些改变,主要是由于战后单一、平面化的现代派设计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具象事物的存在。因此,在后现代派影响下的设计师们,开始在技术和形式上开拓创新,进而创造出了更为精致、新颖的作品。总之,创意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标志设计更加具有层次感,丰富了企业标志的内涵,并从多种角度诠释了企业形象。第四,成熟期的标志:标志设计摒弃了过去繁杂的设计特点,在表现手法上,趋向简洁和符号化,而后现代又厌倦了过于单一的平面形象,转而探讨具象和丰富画面的可能。可口可乐标志设计在经过多种形式的改变之后,最终又回归经典——以斯宾塞字体为标志主体,并放大和重复了那根优雅的白色飘带,体现了简约、优雅、大方的设计风格。这种做法既延续了可口可乐标志设计的3个特点,又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并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在2009年的标志设计中,可口可乐公司则干脆抛弃了斯宾塞字体下方白色的飘带,而直接使用老的手书体,把白色字体改成了红色,既简约,又醒目,其传达性变得更强。总之,在可口可乐标志发展的历程中,虽然经历了多次细微的改变,但每次的调整都是在这3种视觉元素(斯宾塞字体、标准可乐红以及曲线飘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增添或删减,力求在遵循品牌理念、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革新。而这种小小的改变往往灵动变幻,它带来的不是人类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而是创造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二、大品牌标识的变化调整一般都会比较微妙,但有一些品牌标识的变化之大仿佛是经过重新设计一般。比如,苹果公司就对品牌标识进行了巨大的改变。第一,第一代标志:1967年,苹果的第一个标志极为复杂,如果不经人介绍很难了解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和现代标志的特点大为不同,它的灵感来源于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一个闪闪发光的苹果正要落下来,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Computer……Co.字样,外框字样为“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第二,第二代标志:1977年,苹果电脑公司为了配合苹果二代的新产品,就需要在第一代标志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进而能够清晰的传达信息、表达产品的理念、帮助消费者记忆、提高辨认度。于是一款充满活力的、全新的标志出现了,标志形态是被咬掉一口的苹果,颜色采用彩色条纹,增加了视觉冲击。由此,苹果的标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提高了其辨别度。第三,第三代标志:1997年,苹果电脑公司将品牌定位为简单、整洁、明确。所以苹果的标志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其材质和颜色。这些微小的变化也是为了配合新产品的推出,配合商品和包装材质的体现和颜色的对比。第四,第四代标志:2001年,苹果标志变为透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首次被推出市场的Mac…OS…X系统而改变的。这次苹果的品牌核心价值从电脑转变为电脑系统,苹果标志也跟随系统的界面风格发生了变化,采用了透明质感。现代标志是把一个复杂的事物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一目了然,因而比其他设计更要求集中、强烈,更具有代表性。在简练、概括的表现形式下,标志的含义是丰富的,构思是巧妙的,结构是严谨的,内容是准确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设计在不断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快速地更新换代。归根结底,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展,设计理论的变革使标志设计越来越简洁、扁平化、符号化。设计服务于人们,而标志设计则是服务于品牌,从而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标志的作用就是表达商品及企业想要表达的理念。一个好的标志不但要跟随设计潮流,更要表达企业的文化和内涵,进而体现商品的生产理念和核心价值。 作者:刘博 鞠月 单位:西京学院 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的发展:浅析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 【摘 要】标志设计作为一门象征性的图形艺术,作为人类至关联系的特殊方式,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独特功力。同时它是以明确简练的特定图形,以抽象的精神理念传达设计事物的品质内容,并以可视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 【关键词】标志设计;发展趋势;理念;审美 一、前言 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符号,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包含的意义非常丰富。标志在增强识别力、加强文化交流、保证信誉、树立良好形象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已经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限制。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标志设计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越来越显示其极重要的独特功用,它被公认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由于标志设计对其简练、概括、完美的要求十分苛刻,即要完美到几乎找不至更好的替代方案,其难度比之其它任何图形艺术设计都要大得多。这里所提到的标志设计,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商品商标名称,按照标志的功能可以分为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商业标志包括产品的商标和名称等,如一些公共标志或者特定节日、活动以及团体等使用的标志等等则被成为非商业性标志。但是不管是哪一个类型的标志,都可以找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发展趋势。 二、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 以中国电信的英文首个字母C的趋势线进行变化组合,似张开的双臂,又似充满活力的牛头和振翅飞翔的和平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传递出中国电信的自信和热情,象征着四通八达,畅通、高效的电信网络连接着每一个角落,更多的用户,也强烈表达了中国电信/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体现了与用户手拉手,心连心的情感,同时也蕴含着中国电信全面创新,求真务实,不断超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国电信与时俱进!奋发向上!蓬勃发展,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景。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红色标准色和飘带形式的字体设计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财富符号,有报道显示,即使单独出售可口可乐的标志,就将是一笔巨款。由此可见,标志设计除了具备识别作用之外,自身已经演化成为独立的符号和商品。很多品牌由于频繁更换标志,不仅使得消费者无法留下一贯的印象,更使得企业在更换标志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产品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作为产品符号的标志设计只有在演变中找到亘古不变的经典元素,并不断加强这一形象,才能使得标志符号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 (一)现代标志设计由一元向多化元演变 传统标志设计大多从早期比较复杂的图案逐渐演变成简洁的图形,传统的标志追求简洁化,平面化,单色化,抽象化。设计形式也主要是以点、线、面的一般设计法则进行概括组合,追求二维空间的最佳视觉效果,这主要是受当时制版,印刷,制作工艺,传播手段以及制作成本等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制作工艺,传播媒体的涌现,人们对品牌意识的提高和对标志个性化的追求,使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保留传统平面化装饰形式的同时,现代标志设计相继采取了渐变,写实,立体,甚至摄影图片等形式标志设计不再受传统设计形式及制作,技术的限制,而是追求多元化的设计风格,以不同的题材与表现形式力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图形语言。 (二)现代标志设计由感性向人性化演变 标志通过视觉形象展示着时代气息,随着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科技繁荣,高科技设计语言强调现代数字化的表述,标志全方位地接受着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蜕变,成为简洁精致的时尚图形,这种时尚图形的不断演变,使人们的审美观念悄然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以完善的实用功能,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顺应现代审美潮流,追求着美的情调。 (三)现代标志设计由平面向多维空间演变 平面的二维延伸至三维,四维甚至向多维的视觉空间拓展,图形的时空与科技手段为我们展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图象,如索尼爱立信手机公司的标志,它以新型的标志形象传达出极具魅力的视觉信息;这些新兴标志拥有不同以往的设计理念和无与伦比的视觉传达优势,其优势在于把视觉要素在标志设计中进行重新定义,以三维化,材质化的图形作为丰富标志视觉表现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仍保留着原有标志设计风格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要素。 (四)现代标志设计互动性的介入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被动获取信息之后,人类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各领域中渐渐树立,互动的出现使人的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标志的一种形式(图标),在这种新兴的信息获取模式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既能让人们完成获取,又能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不同以往的视觉形式,这时的图标在具备了以往功能表现形式的同时,更具备了以前标志图形所没有的性能(互动性)。图标的互动性表现在它不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达,而且具有了真正的通过和人接触完成一定指导目的的意义“这种互动性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变得尤为重要,人们也对这种完善的服务意识表现出一定的满足感” (五)现代标志设计审美需求的变化 由于媒介的发展,不同时期的标志设计美感有不同的表现,早期的印章由于材料的特性,风格粗犷,表现上比较粗糙,以器物为媒介的标志表现,根据器物材质的区别,也有所不同,如金属器皿上的会比较大方,硬朗;瓷器上的则比较优雅,细腻,印刷技术的出现令标志的设计形式得以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文图结合的标志形式并得以广泛的传播与运用,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志设计的表现逐渐摆脱了一些技术层面上的束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孕育着各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方式将更加生动和具有参与性。如今,标志在非物质媒介中的运用脱离了原来物质层面的某些限制,更新的电子技术令标志拥有了质感,空间,互动等多方面的变化,各种媒介终端也在日趋新颖,千姿百态的图标衬托下更显时尚化。 以上标志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标志设计的演变并不是一味简化的过程。标志设计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形式都较传统图形符号有了很大的扩展,各种新的设计理念和需求使其突破了原有平面概念走向立体化、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络,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介的发展,设计师在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总而言之,视觉的美感是需要设计来完成的,但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和规范,而不能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失去了设计的最初目的。
苏州园林论文:与苏州园林有关 摘 要:根据苏州园林的特点,结合贝聿铭关于园林的的设计思想,从“自然”与建筑外形,“自然”与建筑环境及“自然”与历史发展规律三方面,分别介绍贝聿铭的三个著名建筑作品。试图从园林中寻找贝聿铭设计思想背后的人文情怀和自然情结。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应该是当今设计界乃至其他行业都应该遵从的法则。 关键词:自然;设计;园林;建筑;和谐 “我总是记得竹子在家中花园生长的声音……”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勾起了我们对自然的渴望,勾起了我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很想跟寻贝老的设计足迹,透过设计作品本身,体味他心中独到的关于园林的体会。 贝聿铭曾说过“我后来才意识到在苏州园林的经验,让我学到了什么。现在想来,应该说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存,而不只是自然本身。创意则应该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自然之美不仅表现在园林建筑的外形上,还表现在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上,表现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规律上。偶尔发现,正是这种园林中的自然魅力,影响了贝老的设计思想。他所谓的“园林经验”,似乎和自然魅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从苏州园林中的“自然”形态,体味了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在狮子林中长大的经历,让贝聿铭心中产生了对自然不可动摇的依附感。作为建筑设计师,这种对园林深深依恋的情感毫无疑问是他设计灵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石造势的假山,借景抒情的盆景等元素,将自然形态和人类智慧充分的结合,对贝老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他的建筑,外表注重简洁明快,运用传统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并以多种组合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了几何形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他善于通过抽象的手法,将自然中的普通图形重新打散重构,使它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建筑整体线条明确清晰,形态自然流畅。三角形,作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通图形,在他的作品中,经过重新组合,似乎充满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格外的有魅力。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老馆相比,新馆外表平滑简洁,但似乎有不言而喻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只是由于外形精巧?只是由于材质拷旧?我想――不然。这种力量,来自“自然”。 “Nature”一个简单的单词,却包涵了贝老的设计情怀。和苏州园林一样,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的装饰,没有过多的形式语言,只是运用自然的形态表达情感。“Less is more”或许可以表现他的设计理念。但似乎又少了点什么。在现代人的眼中,米斯・凡・德・罗的理念,似乎过于注重功能,缺少了关于人性化的思考。而当代设计大师贝聿铭眼中的“Less is more”增加了对于自然的理解,对人文的关怀。贝聿铭的思想更加的贴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这种不言而喻的力量,正是自然的形式和现实功能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合力。这种力量来自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从苏州园林中的“自然”环境,体味了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无不体现出园林中自然的力量。走过长廊曲径,感受着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突然发现,这种自然和环境相辅相成的设计思想,在贝聿铭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依然有轨可寻。儿时玩耍的记忆,似乎也是一种灵感影响着他的设计思想。站在苏州园林中,“随便一个地方,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建筑和周围环境完美的结合,同样在贝聿铭的建筑中看到了影子。他一直在寻找,寻找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切合点;他一直在努力,根据环境的不同风格,恰如其分的将建筑融入其中,使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的联系在一起。 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1979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根据环境的特殊性,设计出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交相辉映的建筑。从细部着手,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自然美景拥抱着香山饭店,香山饭店点缀了自然的美景。人们在香山饭店休闲或度假的同时,体会到的不仅是自然的魅力,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乎很普通,但是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水平,建筑必须融入人类的生活,并提升这种生活的品质。也许贝老心中的那种对自然的依恋,对园林的记忆,正是香山饭店的设计灵感。 从赖特的流水别墅,到如今贝老的香山饭店,建筑设计界历经了二百多年,人们的设计思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二位设计大师在设计的理念上却不谋而合。贝老的人文情怀,在香山饭店中再次得到了体现。设计的出发点应该立足自然,体现人性化设计思想。“尊重自然,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理念,应该是设计界永恒的话题。 三、从“自然”的发展规律,体味了贝聿铭的建筑的思想 站在苏州园林中,我们体会到来自建筑形态的魅力,来自周围环境的魅力,还有园林中的人文气质。这种气质似乎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园林直到今日,为何魅力不减当年?我想,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建造尊重了历史,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建造完成的那个时候开始,苏州园林便开始承担着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也是就是这样一个建筑。这个从设计到建造到最后完工都受到层层阻力的建筑,用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最终向巴黎人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了玻璃金字塔对法国的的重要影响力。贝聿铭说:“我希望做出一个属于我们时代的建筑,另一方面,它也要成为另一个时代的建筑的好邻居。”这句话体现的贝老对一个建筑,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的理解。扩建工程与卢浮宫老馆相互借景、相互辉映,成为卢浮宫的现代化延续。卢浮宫的扩建工程,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但就是这个简单的三角构造的玻璃金字塔,完成了人们赋予它的使命,点燃了人们的梦想。这个伟大的建筑是贝聿铭对“自然”概念的又一次升华。 如今的贝聿铭已经不只是一名成功的设计师,他的建筑,他的设计理念给中国的设计界带来希望。“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正像一颗启明星,指引着人们的方向。一个设计要想走的更远,必定是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人的意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应该是当今设计界乃至其他行业都应该遵从的原则。 四、后记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简洁明快,被大众所喜爱;作为一个生长在苏州的设计师,他的设计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将苏州园林对他的影响,转化成中国元素对世界的影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一位美籍华人设计师,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中国设计的魅力。中国设计界的星星之火,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会有燎原之势。 苏州园林论文:论苏州园林景观的造型艺术 [摘要]苏州园林在汉式建筑中独树一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很多运用到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本文通过对苏州园林设计元素及设计方法的研究,在总结现代景观设计中继承古典园林建筑特色的同时,深层次理解每一个景观设计元素的特质及其所反映的意境,有助于将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苏州园林;景观要素 ;造型艺术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整个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苏州园林建造于春秋时期,大体建筑形成于五代时期,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本文从建筑艺术角度对苏州园林景观造型艺术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一、廊的布局和造型艺术 中国园林建筑追求自然之美,苏州园林更是讲究步移景异的奇特景色,通过“廊”这一元素呈现出丰富的连接、转折与错落感。除具通行功能外,廊还可供人休息、避雨等,它的最大作用是连接各类型的园林建筑,在错落有致中实现整体感。 在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公园以及住宅小区运用廊道景观,使得现代建筑散发着古典韵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廊被赋予新的概念和形式,也产生了多样化的空间形式。例如北京玉渊潭公园的“玉和光影廊”,由110幅全国各地名胜风景摄影作品组合而成。它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首次在市属公园建设的影像展示平台,也是我国首个现代化都市百米影廊。苏州园林中廊道的形式有长廊、曲廊等,然而现在廊道运用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一些时代的新鲜元素或是技术手段,在廊的传统形式上新奇地展现着现代文化内涵,既运用了经典的造园手法,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无论是功能还是审美艺术都有一个新的突破和发展。 古代的廊大多是运用木头以及石头构成独特的结构,廊所形成的连接功能常将两座建筑或两处景观相连接。传统形式的廊按横剖面划分包括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单排柱廊、暖廊等。 二、桥的造型艺术 苏州园林整体建筑加入桥的元素是从唐代开始。在各大园林景观中,桥是不可缺少的建筑。苏州园林大多为石桥。工匠们通常根据水的面积确定桥的尺度,贴近水面的桥选择曲桥或平桥,给人一种碧波荡漾、仿佛行在水面上的感觉。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者是廊桥通常建造在宽阔的水面上。 在苏州园林景观中,桥不仅有着连接两地、供人通行的功能,同时还有引导的作用。桥在整体园林艺术中也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它能有效地将物与景连接起来,借水面生成景观,使得水上之桥与倒影形成一幅天然水墨画,从而点缀湖面景色,为整个园林增添情趣。 从古至今,已有不少成功借鉴苏州园林中桥的典范。随着历史发展以及造桥技术不断成熟,桥的功能侧重于连接两地的交通。现代桥梁注重功能美,更加遵循力学原理,构造合理。但是,桥的美学艺术却仍然是现代建筑师不断追寻和创新的重要元素。桥与周边环境也要非常协调,与山水相呼应。 三、假山的造型艺术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正如叶圣陶《苏州园林》所说:“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因此,“假山池沼”是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部分。园林叠山不仅和造园者的审美有关,还与造园者的叠石手法有关系。将假山与建筑结合是它最大的特色,有助于渲染和增加自然气氛。 中国园林艺术离不开假山这一重要景观设置。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假山出现在各种地方。现代建筑借鉴假山形态及其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美,建造了假山状楼群。假山状楼群位于北海沿海边缘,在楼群后面都是由高层塔楼和低层板楼组成的海滨城市。建筑设计团队采用了假山造型,通过在建筑结构上开洞,不仅使海滨景观通过这些开洞渗透进城市,也让更多光线照进建筑群中形成自然的光幻美。假山状楼群设计师们的思路是“与建造一座刻意的人工花园相比,我们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座人造的自然景观一座供人们居住的假山”。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假山造型已经不只出现在园林之中。 四、池水的造型艺术 水是体现自然美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组成世界最重要的载体,也最能展现大自然的韵味。从古至今,园林建造离不开水这一重要元素,在整个景观中,水不仅体现了水乡特征,还起着协调和陪衬景观的作用。建筑师结合天然元素,运用人工设计和材料,将两者相结合创造出各种美景。池水就是在地表人工制造出一些不规则的池子,将水注入池子里,体现出水的灵动性。水的灵气与柔性,可以适宜于任何一种庭园,每一处景致都需要事先巧妙构思,而水景设计更得益于周密的计划。水所具有的声、色、光、影,几乎集聚了环境景观所要求的全部特性,因此,水景是景观设计中最活跃的因素。苏州园林中水景的设计以静态水景为主,绝大部分都有自然曲折的池岸。苏州园林以湖泊形水体作为整个园林景观、景象的构图中心。布局上,水体以聚为主,一般居园林中央,周围辅以溪间小谷、瀑布渊谭,整个布局给人以无限的宽阔感,体现了苏州园林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任何一个景观都离不开水,不管是古代园林还是现代建筑。我们应充分考虑水体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利用水体突显景观特色,如国家大剧院在这方面特色较鲜明。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是一个半椭圆形钢结构壳体,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粼粼,仿佛星空一样闪耀。中心主体建筑与湖面倒影交相辉映,加上池水周围的绿荫、花卉,所有元素共同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一池人工湖采用了水循环的设计,也大大改进了古代人造池水容易沉淀污浊物、冬天结冰的不足之处。国家大剧院的人工湖在整个建筑景观中,没有秉承苏州园林的池水设计理念,这种将主体建筑物建造在水体之上的设计,反而体现出水体这一景观设计要素的不可缺少性。 五、窗洞的造型艺术 苏州园林的青瓦白墙是整个建筑墙体的特色,墙体漏窗也是其景观的一大特点。曲廊的廊墙开设了漏窗,在整个墙面设计中,既增加了明快灵巧的效果,又很好地实现了通风采光。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留园长廊的30多种漏窗,名闻天下。漏窗窗洞是用各种镂空花纹装饰点缀的装饰性透空窗,而墙面漏窗也起着点缀园林景色的作用。漏窗内容以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以及传奇小说、经典戏曲、佛道故事为题材构筑。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景色,再加上墙根种植四季常绿的植物,透过窗口,窗外花草树木、假山池水、廊庭小桥隐约可见,窗外与窗内景色相辅相成,变幻多端,让人流连忘返。 2000年,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接受苏州市邀请,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受过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以及有多年建筑经验的贝聿铭,在窗的设计上以简洁为主。现代建筑主要运用玻璃、钢架结构的窗洞借大片的天光,所以,贝律铭在新馆设中也运用了大片的玻璃屋顶,让自然光照进活动区域和展区。 综合苏州园林的要素,廊与桥不仅具有通行功能,也有观赏作用。人们可以在这两个建筑中休息和观赏山池风景。但它们一般不单独存在,常与假山、池水、树木相结合组成整体性景观,造型轻巧,富有变化。每一处风景都会从下一处景观中借景,从而形成一个看似独立又很完整的构图。假山、池水以及窗洞造型各异,形象自然生动,这几个景观要素也使整个园林活跃起来。苏州园林之所以闻名天下,正是因为建筑以及景观要素运用、结合得恰到好处。 六、结语 廊、桥、假山、池水与建筑结合是苏州园林景观的特色之一,彰显了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 传承千年仍然屹立于世的苏州园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苏州园林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老庄的哲学理念、魏晋南北朝玄学之风的推崇、唐代的中隐思想、佛教禅宗思想以及造园者朴素的自然辩证观等。苏州园林情、景、物、境的设计思路,使水画理念落实到建筑实体上。整个园林景观布局体现了整体性、抽象性和运动性,乃是自然写照,这也是苏州园林永垂不朽的原因。在现代建筑中,我们要将城市与山林合为一体,一方面将苏州园林的现有元素加以改造运用,另一方面也要继承苏州园林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造园思想,以体现中国建筑的传统美。 苏州园林论文:对苏州园林分析与感受 摘要:中国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意境是其美学灵魂。苏州园林在自然景观的运用上,主张因地制宜、相地合宜。造园技艺包括营造建筑、掇山选石、栽植花木、通源理水、辟径铺路几个方面。园林艺术包含丰富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实体资料。其代表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苏州园林以虚拟艺术表现一个具体生活世界,其本意是封存身体、放松精神、训练感觉,我们应该将此种意境代入当下的生活之中。 关键词:苏州园林意境自然缩景园林本意 1中国园林文化 1.1中式园林特色 中国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园林文化历史悠久,形象典雅而精致,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造园手法,“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与大自然交融的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修养。“园”,游息之所也;“林”,树木丛生者。“园林”二字,将山水花木、文化意境、亭台楼阁收容于一体。 中国园林,多运用借景与对景,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游赏的位置进行巧妙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 1.2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灵魂。意与境乃虚实相生,意胜的“有我之境”注重以我观物、得意忘象,这构成了园林文化的主观色彩;境胜的“无我之境”则为以物观物、畅神怡情,在营造中运用技艺发挥景物。园林中的意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造园者赋予园林景观的诗情画意、名士大雅及民俗风情。游园观景,游人触景生情,这不仅源于景致本身,更与游赏者本身的情致、修养紧密相连。 2苏州园林特色 苏州沉淀了厚重的吴文化底蕴,园林建筑在此间应运而生,形成苏州独有的人文特色。此地既有烟波浩淼的气韵,又有小桥流水的诗意;明丽如春暖花开,空灵似湖光山色。苏州的地灵化生出才俊雅士的人杰,人们在此地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缩景为手法开垦园地,辟造出其独特的古典园林景观。 2.1苏州园林中自然景观的运用 白居易的《草堂记》有言:“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其表现自然美的主旨,主张因地制宜、相地合宜,利用地势特点进行营造。 通过对《园冶》的解读,总结出各地形地势的治理方法:山林地,最具变化妙趣,可夺天然之工进行凿水、开麓、建筑;城市地,应寻僻静之地,隐于市井,曲径通幽;村庄地,可经营田园生活,柴门篱落,畎亩桑田;郊野地,应利用平坦山地,聚林、通源,颇具野趣;傍宅地,运用宅边或后院的空隙葺园,用以迎客、护宅;江湖地,可建水榭、亭台于滨岸,赏烟水云山。 就技法来说,“借景”使得自然景观与园林景观相互渗透。将园外美景进行裁选,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 2.2苏州园林的造园技艺 缩景造园是一种小中见大的营造手法。苏州园林通过营造技艺承载天然之景与人工之趣,营造建筑、叠山选石、栽种植被、整治水系、布置园路,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虚实交错的景观艺术效果。 (1)营造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分为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亭、榭、轩、廊等,有大者壮观,有小筑别致,依其形态气韵进行营造。 层阁重楼高耸云霄,磅礴气势给人带来震撼;奇亭巧榭傍水而筑,秀致安静,为人提供休憩之所;长廊在于曲直高低,制造纵向的视觉变化;小屋围墙在于虚实隐现,注重建筑与自然内外渗透。 (2)掇山选石。 掇山,即开凿岩、峦、洞、穴、壑。一方面,山岩远近不一,形成其虚与实的景观变幻;另一方面,自成蹊径,以不同角度为人们呈现步移景异、柳暗花明的视觉感受,时而开朗时而隐蔽。 选石,须费人工造就奇石,层叠堆砌,拙精各异,自成一片小景。 (3)栽植花木。 植被按景观用途有园景树、庭荫树、花果灌木之分,按观赏效果有赏花、赏叶、赏果之分。 造四时之景,应注重植被的色彩搭配、高低错落,考虑气象的季节转换、晴雨变化。春有紫藤似雾,桃花如霞,青青翠竹,飘飘白絮;秋有金桂飘香,银杏飞黄,落梧纷纷,硕实累累;夏有石榴绯红,芙蓉连碧;冬有梅香隐雪,青松傲霜。 (4)通源理水。 正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多半时候,造园者往往将水与山石结合起来。静水之秀,有的布置山石,注水成小池;有的是在池上理山,成一片微型的湖光山色。动水之灵,有的在石上凿眼,泉流过隙;有的将山石做成上大下小,水幕飞落,便是一川小小瀑布。 另外,水系也可独自作为一个单元。既可做成小池、深潭,憩于亭台,静赏鲤鱼游莲、清水涵月;也可塑造水平如镜的湖景,于水榭感受湖风轻拂,坐一叶渔舟,看荷花映天,山色空。 (5)辟径铺路。 苏州园林中的园路布置很有讲究,厅堂大厅中铺地运用磨砖,小径弯路多用乱石,庭院中多用连叠的鹅石拼造花纹。 2.3苏州园林的人文感受 苏州园林是姑苏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园林景致丰富,每个点看到的都是不同的画面;同时人们在游憩中,又会因各自的性情、经历而有所不同的见解,这使得景观带给人们的意境美更加瞬息万变。另外,园景寄托了美好的寓意,也包含精深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宝贵的实物资料。 3对苏州园林的分析及感受 3.1苏州园林实例分析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园林,共同构成苏州园林的古韵沉淀,又各有其特色,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的园林建筑艺术风格。 (1)沧浪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造园艺术。以山林为核心,全园以葱翠竹景为特色。全园漏窗图案花纹无一类同,五百名贤祠中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体现其构作之精巧、文明之沉厚。全园布局自然和谐, 手法得宜。 (2)“狮子林”,顾名思义,园内石峰多状如狮子。掇山奇绝精巧,逐水静而生动;凿池回环曲折,倒映廊柱飞檐;楼台错落有致,隐现于山林。林间奇狮之态壮观,使得整个园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颇具古韵之真趣。 (3)拙政园整体特色是以水为主。静水如清池,闲雅而旷远;动水如泉流,蜿蜒而深幽。以窗为主体的建筑,在环境中主动消退,与景观相融;从屋内透过格子窗,可观四时景致疏朗。整个园林似浮于水面,宁静淡雅,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4)留园经时代更迭,于今日已呈富丽堂皇之态。“建筑”是留园的一大亮点,结构式样为清代风格,在景观中虚实交融,疏密错落,别具一格,收放自如。其建筑数量在苏州园林内为最多,营造手法也最为精湛。整个园景明媚如画,精妙绝伦。 3.2园林的本意 在当下,封存身体、放松精神、训练感觉,这是园林的本意。生活于现代都市,我们也可以将园林的造园手法和意趣用于我们的生活、构筑当中。 园林堪称是一种虚拟艺术,其意境给人带来一种发现生活的新鲜感,为居住者或观赏者创造嬉戏、游憩的意趣,为日常枯燥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新之流,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和活跃。这种异质文化用于现实中,即打破因循守旧的都市格局,卸下条条框框的门和非承重墙,从按部就班的生存模式中解放出来。 大隐于市,将这样的意境带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设计构筑当中,使人培养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独到的审美品位。在静谧中沉思,在游嬉中领略,得到意识情感上的满足感,为自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构造一个相平衡、相融通的桥梁。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监测和分析 摘要: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以及原子荧光法对苏州各地的园林土壤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并通过内梅罗公式对土壤进行了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根据酸度计对土壤pH值测定值及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了园林土壤的污染情况。 关键词:苏州园林;土壤;重金属;监测;评价 1引言 苏州园林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以私家园林为主,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它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朝末期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骄傲和翘楚。随着苏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园林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以下主要对苏州各园林的土壤进行Cd、Hg、As、Pb、Zn、Cr、Ni等重金属含量监测,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 2材料与方法 2.1土壤样品的采集 采用随机取样法混合取样。取其表层0~20cm的表层土壤,将土样混合均匀,按四分法混合取2kg转入样品袋[1]。 2.2土壤样品的分析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一般不少于500g)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100g。缩分后的土样经风干(自然风干或冷冻干燥)后,除去土样中的石子和动植物残体等异物,经玛瑙棒研钵后过100目的筛。混匀后备用。pH值采用酸度计法测定;锌、铬、镍采用混酸全分解,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铅采用混酸全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砷采用王水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2]。 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3.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重。此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土壤污染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3]。 3.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PI2均)+(PI2最大)]/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应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4]。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1。 表1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1内梅罗污染指数1污染等级Ⅰ1PN≤0.71清洁(安全)Ⅱ10.7 4监测结果和评价分析 4.1各园林监测数据 4.2单项污染指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参照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由表2的各个园林结果数据显示,所有园林中的总铬、总汞、总砷、锌以及镍元素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总汞的含量为0038~093mg/kg,均值为051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4,最高含量值出现在园林6。总砷的含量为760~239mg/kg,均值145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1,最高值出现在园林3。总铬含量为423~794mg/kg,均值575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2,最高值出现在园林5。镍含量为260~484mg/kg,均值334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2,最高值出现在园林4。锌含量为787~243mg/kg,均值158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4,最高值出现在园林2。 由表2可见,镉含量为012~234mg/kg,其中出现了两处的镉含量超出限值060mg/kg,分别是园林4和园林7,污染指数分别为12和39,污染超标倍数分别为02和29。铅含量为311~358mg/kg,其中出现三处铅含量超出限值200mg/kg,分别是园林5,园林6和园林7。污染指数分别为120、179、150,污染超标倍数分别为020、079、050。 4.3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综合污染指数反映土壤的综合污染程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园林7外,其他园林综合污染指数均未超过0.7,均属于清洁(安全级)[5]。而园林7内梅罗污染指数PN达到了1.05,属于轻度污染。重金属分担率的排序为Cd(28.9%) 铅(14.9%) 锌(14.0%) 镍(13.3%) 砷(12.9%) 汞(11.7%) 铬(4.39%)[6]。 表3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 监测地点1内梅罗污染指数PN1污染等级园林110.5621清洁(安全)园林210.6441清洁(安全)园林310.6091清洁(安全)园林410.6121清洁(安全)园林510.6751清洁(安全)园林610.6221清洁(安全)园林711.051轻度污染 5结语 对苏州园林的土壤污染评价表明,园林内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大部分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个别地点的铅和镉重金属含量超标应该是周围的蓄电池废弃物污染所致[7],建议加强周围的环境整治以及周围工厂的污染物排放限制,切实的保护好我们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本研究只对园林进行了一次性的监测,如能对这些土壤进行长期的质量追踪,将有利于及时了解土壤的动态变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土壤的质量。更好的保护好园林的土壤,促进园林稳定健康的发展。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巧妙运用 【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国粹,具有曲径通幽的意境美和移步换景的含蓄美等,且园林中的建筑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将其设计艺术与当代的室内设计思想进行巧妙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我国特色室内设计之路的发展,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字】:苏州园林艺术;室内设计;运用 当代的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室内设计是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创造一种理想的格调和舒适的环境氛围。当代的室内设计也越来越多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代表,传承了我国上千年的造园手法和文化内涵,将苏州园林的艺术文化精髓运用到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于室内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 1.苏州园林与室内设计的实质关联 传统文化是苏州园林建造的内在本质,而艺术则是园林建造的外在表现。苏州园林的建造形式,表现出的是一种物化形态,而园中的传统建筑设施,表现出社会人群的精神面貌。其中精神阶层的表现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尤为重要,而苏州园林的建造形式是当代人们对于苏州园林的基本理解。 室内设计是传达文化思想的一种介质,通过创造出的空间意境将其文化内涵传达给人们。传统文化是当代室内设计创造性构思的重要源泉,室内设计意境的创作构思、创作主题和创作意图是对室内设计精神功能的高度概括,除了蕴含一定的感性形式,还能够引起人们的深邃的联想和思索,进而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思想启迪的一种美学艺术,在设计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是通过设计的室内环境和其陈设的设置来表达的,而文化又是从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筛选和积淀下来的产物。 苏州园林中的造景艺术对当代的室内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室内环境具有一种意境美,通过这种创造设计体现出的意境美能够促进文化审美品位的提升。在当代的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利用不同的物质载体传递出其蕴含的文化信息,之后在将其与艺术手法进行完美的结合,从中透露出人类创造的智慧和高品质的文化含量,人们通过这些文化智慧的感知来滋润人们的心灵,从这种感知中增添人们的审美情趣。而苏州园林艺术与当代的室内设计有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把当代的室内设计和苏州园林艺术进行巧妙的整合,才能称得上是创作性的室内设计,才会收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推广。 2.苏州园林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2.1苏州园林空间布局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人们在对院落的空间进行处理时,通常把其处理方式分为开敞和封闭两种形式。而苏州园林的空间处理方式通常采用院落中的开敞方式。园林的空间布局从其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对院落空间处理的延续和扩大。苏州园林在园中景物在建造时多是对自然环境的模仿,在布局形式上表现出灵活、自由的特性。在建造时通过人工来对园林的山石和植草进行合理的布置来体现出自然的意境。之后利用建筑设施(洞门、漏窗、屏风等)来点缀园林中的空间,以达到变化无穷和移步换景的效果。而园林中的山石和植草之间的配置上由采用相互交错的手法,使它们互为呼应,这样的布局首先避免了空间造景的拥挤现象。其次,使院落内外的景物相互映衬,增加园景的效果。 在当代的室内设计中可以借用诅咒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自由布局格式,这样的自由布局格式特别适用有一些公关空间和流动空间,自由布局的格式在空间上没有固定的边缘局限,并且能够实现空间交错穿插流通的设置,同时还具有含混不定与模棱两可的特征。这样的空间结余“内”与“外”,“围”与“透“,”有“与”无“之间,还存在于各种基本空间几何形体的穿插交错之间,这样的空间也可以称之为流动空间,能够更高的反映出那种较大空间锁追求的耐人寻味的环境意境,在划分空间布局时较为灵活,还能够体现出一种空间流动的动感。 2.2苏州园林借景造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园林的借景造景艺术是将园林外的景物组织到园林中所能观看到的画面中,使之与园林内的景物浑然一体,进而使园林中的有限空间得以突破,使园林内的造景层次得以丰富。借景是在园林布局中占据特殊地位的一种艺术,它除了能够增加园林的造景深度,同时还使园林周围的有利因素得以充分的利用既是将美好的景物将之吸引到园林中,而对于那些相对庸俗的景物进行隐蔽,这样便将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表达到极致。苏州园林的借景艺术若从它的空间布局上来看,其布局采用了借资的方式,来实现园林景外有景的建造效果。通过对景物借资进行合理的布局,能够给空间增加多样景色进而表现出错综变化的效果。 在当代的室内设计当中,设计空间是多种多样,进行设计时要改变传统的空间布局,依据现有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原有建筑之间形成新的功能关系。而苏州园林中的借景手法在当代的室内设计中是长常常被拿来借鉴的一种手法,在原有的空间内,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利用当代的玻璃材质,将室外的景色映借到室内,达到内外兼顾的效果,同时增添了室内视觉环境层次感,从而营造出一种清净典雅的室内环境。 2.3苏州园林的居室家具陈设与当代室内环境设的融合 室内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包含了室内的地面、墙面、家具等陈设,其中家具是室内环境陈设中的主体。家具在室内环境中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室内设计时根据人的各种活动需求二进行的一种设计,其中在人们的活动中使用最多的是家具,而家具是最能体现室内风味和艺术效果的一种陈设。苏州园林中的家具具有朴实无华、简单合度的特性,体现出“雅“的韵味。此外,家具又是室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具的设计要依据室内设计的整体要求进行设计,不同的室内设计需要不同的家具造型来烘托室内环境。在苏州园林中的室内空间爱你通过对建筑物的构建、墙面的设置和家具等城市的装饰,展现给人们一个较为完美和谐的室内环境。而在当代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将传统的苏州园林中的室内和谐的设计艺术和当代的灯光、绿化等内容进行协调统一的组合,以实现当代室内设计环境的真正完美和谐。 3.结语 随着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人们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在当代的室内设计中充分的挖掘传统的艺术形式,深刻认识苏州园林艺术的魅力所在。在进行当代的室内设计时较好的融合苏州园林艺术,把握住传统中丰富、含蓄、简洁的设计环境意境,在结合当代的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创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之路。 苏州园林论文:浅谈《苏州园林》的审美价值教学选择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苏州园林》的审美教学选择时,注重审美教学,以感受美为核心,围绕“美”的主题,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了解我国灿烂的民俗文化美。要求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结构,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结构美;在精读文本基础上,详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在细读文本基础上,研析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画意美;在品读文本基础上,整体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美。 关键词:文本;价值;审美;选择 古希腊美学家贺拉斯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判情操。 在进行《苏州园林》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时,教师侧重文本的审美价值,注重审美教学,以感受美为核心,围绕“美”的主题,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了解我国灿烂的民俗文化美。 一、通读文本,把握全文结构,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结构美 《苏州园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全文从写作的构思到语言都带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尤其是结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体验文本结构美。 《苏州园林》没有采取一般的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是先总后分。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事物到小的不显眼事物,分项叙述。首先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思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善的图画”。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个设计原创(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以及角落布置、门窗设计、建筑色调三个次要方面进行分项说明,逐层揭示苏州园林处处如画这一特点。 文章最后收束全文,留有余地,耐人寻味,启人兴趣。其结构严丝合缝,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精读文本,详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 《苏州园林》作为说明文体裁,语言准确简练,而且耐人寻味。在教学过程中,在整体感知语言美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精读课文,侧重把握一些重点词句,充分体验语言美。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的“蔓延着”、“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雨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满眼的“珠光宝气”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范,使画面生气盎然。“俯仰生姿”表现出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相互顾盼的风姿,体现匠师们错落有致地精心安排。“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任其自然的特色。 在体会重点字句时,可以设计精当的问题。如: 1.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务必能否删去?为什么? 2. 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全用活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自主品味,体验文本语言的准确、严密、精练美。 三、细读文本,研析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画意美 《苏州园林》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以利用课件显示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并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如诗如画的效果,提高学生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体会画意美可以说是全文章的难点,在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动态美、和谐美、映衬美。 《苏州园林》画意美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动态美。如“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所谓和谐美,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这一点在《苏州园林》中是非常丰富的,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至于园林建筑色彩,大多漆广漆,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人有“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季节,相遇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耀眼”。 映衬美指文本中的陪衬、衬托。苏州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窗,其目的是增加美点,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四、品读文本,整体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在《苏州园林》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全面品读文本,整体探究情感脉博,并选好动情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断体验文本情感美。教师从需要出发,引入、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与氛围,激发学生感情。 一是情感呼唤阶段,可设计如下环节: 师:《苏州园林》一文中,有9次提到“图画”二字,在汉语中与“画”有关的词语诗句很多。比一比,看谁举得多。 师:如果我要说,有这么一个地方,无论你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你相信吗?这是苏州园林创造的奇迹。 (投影)苏州园林摄影照片,让学生充分赏画、入画,让学生触发或唤醒某种情感,能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 二是情感体验阶段,让学生重新体验人物化在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体验过程,是一种个性的建构,情感的升华和提升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可设计如下环节: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画中哪些景点吸引了你?为什么?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体验朗读,如读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讲究”似画师泼墨,挥洒自如,气势磅礴,且又精构巧思,自出心裁。 三是情感拓展阶段,让学生将所体验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学生体验的情感,还可以深化学生认识,形成好的个性,在实施时,可设计如下环节: 师:“读书善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州园林》呈现了建筑美、艺术美,作为园林文化,堪称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似乎还缺少什么? 在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苏州园林在古代是供私人享受的,为了争奇斗胜,修园常请文人画士参谋规划,把名山胜景缩小尺寸布于园中,其成就影响了全国园林建筑,也影响了日本和欧洲园林建筑。苏州园林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美。对于文本《苏州园林》,进行审美价值的教学选择,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体悟文本所蕴藏的丰富的美学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吟咏切磋,含英咀华,这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情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二中 342200)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对景”手法在平面图中的组景形式分析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多种多样,其中“对景”手法应用最广。“对景”手法在平面组景和空间构成上都有所体现,本文着重分析苏州园林“对景”手法在平面图中的组景形式。 关键词:对景;平面;形式 0,引言 通常“对景”手法需要配合平面和空间布局的轴线来设置,但是苏州园林中的轴线却是相对不规则的,这些轴线看似毫无逻辑,毫无章法可循,但是只要仔细研究会发现苏州园林中的对景的手法的运用都是相互具有制约性的,都是有其特殊的规律。与西方园林不一样,苏州园林中使用的“对景”手法的灵活性更强,但是每个景观之间却都有极其缜密的联系和彼此制约,是做了相当多的思考后的理性设计。 1,“单线对景” “单线对景”是观赏者站在观赏地点,前方视线中有且只有一处景观,此时构成一条“对景”视线呈“单线对景”。单线对景手法可应用在室内空间,也可应用在室外空间。单线对景有的观赏点可以在两处景观任意的一端的端点,也可以是位于两处景观之间。对于园林中一些边角和不规整的地形不是很理想的区域,或者有些地方因为地势的原因无法形成“多点对景”,这个情况下“单线对景”常被使用。 拙政园西南方向,是人流相对较为稀疏的地方,其南面突兀,如果此地不设置景观,或者处理不当,此地将无景可赏,成为冷僻之地,无人问津。此处所的“塔影亭”,成功的打破了冷落的气氛,并且距离相对较远,形成纵深感,与留听阁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是非常成果的“单线对景”处理。 再例如拙政园中部的“小飞虹”一带,是拙政园的精华与核心区域,这里的空间丰富,步移景异。站在”小飞虹”后,可饱览周围水景,廊景,葱郁的植被,隐约见到远处的“荷风四面亭”,“见山楼”,近景又可见到北面的“香洲”,还有北面的“小沧浪”,可谓节点位置,利用的极为妥善。过“小飞虹”桥的中点,把南侧“小沧浪”亭和北面的“见山楼”连起一条直线,可以构成轴线,并且形成另一条“单线对景”关系。 2,“伞状对景” “伞状”对景是站在观景点向前方看去,平面展开180度的视野范围内可观赏到两处和两处以上的景观,所以从观景点像前方多个景观点做连线,比如从观赏点向景观A和景观B,景观C分别发出一条射线就是一个“伞”型的关系。“伞型”对景在众多园林中都有体现,其中网师园和拙政园最为典型。 例如拙政园的“宜两亭”,以宜两亭为观赏点呈伞状向前方延伸视线,可以观赏“鸳鸯馆”、“与谁同坐轩”、“浮翠阁”、“倒影楼”、“荷风亭”和“香洲”这六处风景,景观之间的视线关系在平面图上画出如一把撑开的雨伞的骨架。“伞状”对景使得观景者在一点静止不动就可以观赏园内多出景观,所以“伞状”对景手法比单线对景手法更容易把园内景观充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点可观多景”的趣味性。 3,“放射状对景” “放射状对景”是以观景点为中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皆有景可对,观景点处可全方位的观景,通常在园林中心位置或者地势绝佳处可以做出“放射状对景”的景观形式。形成“放射状”对景的观景点会以离心形式向四周延伸观赏视线。“放射式对景”的运用对地形要求很高,除了拙政园和留园外,小型园林由于设计手法的运用受到面积的局限,很难形成“放射状对景”。 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以与谁同坐轩为中心,向四周望去,可以观赏“浮翠阁”、“倒影楼”、“留听阁”、“鸳鸯馆”、“宜两亭”、“别有洞天”这六处景观。“放射状对景”,可对的景观多于“伞状对景”,是苏州园林对景手法中“对景”视线最多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法。 4,“环形对景” 苏州园林构景常以水池为中心,建筑和景观常围绕在水池四周,所以景观通常形成“环形”的布局,一景对一景这样呈环形延续下去,彼此之间都形成“对景”,即“环形对景”。“环形对景”可以配合观赏者脚步的移动和引景手法相结合,满足了景观的连续性,即景中有景,每个景观处都可以观景,也可以“被观”,可以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心理满足感。 以拙政园东部为例,围绕东部湖区,“带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倚玉轩”,“远香堂”,“绣绮亭”,“海棠春邬”,“梧竹幽居”,把这九处景观连起来,呈一个椭圆形,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顺序,相邻两处景观总是形成互为对景的形式,所以也就是说,这九处景观的设置构成了“环形对景”。 “环形对景”在苏州园林中大量运用,这种对景形式把景观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实际上,只要是以水池为中心,在四周造景的园林,几乎都可以形成“环形对景”,比如留园和网师园等。 4,“结合式对景” 苏州园林的“对景”手法的各种形式都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没有孤立存在的。就像“对景”手法通常结合“框景”,“借景”等手法一样。从平面分析来看,伞状对景形式和环形对景形式有时是相结合出现的,也可与放射状对景形式相结合。 以拙政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附近的景观为例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远香堂”为观景点,分别与“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绣绮亭”形成伞状对景。在这片区域内,“远香堂”与“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悟竹幽居”,“绣绮亭”,这六处景观又构成成环形的对景形式。所以以“远香堂”为核心的这片区域的“对景”形式是环形对景与伞状对景相结合的。 此外,还有环形对景与放射状对景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景观层次最丰富,景观最密集。环形对景与放射状对景相结合对园林地形要求很高,不是园林随处就可设置的,也不是任何一个园林都可做的对景手法,中小型的园林都很难在平面上展开环形对景与放射状对景相结合的形式。只有拙政园这样的大型的私家园林,景观设置较多,水池面宽阔,才能实现这种层次复杂的对景手法。 如拙政园中以与“谁同坐轩为中心”,向四周分别延伸观赏视线,可以观赏“浮翠阁”、“倒影楼”、“留听阁”等六处景观,形成放射状对景。并且周围的景观又依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形成环形对景,也就是环形对景与放射状对景相结合使用。 5,结语 苏州园林是中国建筑与造园历史中值得赞颂的一章,苏州园林中的“对景”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中国深厚的园林文化,和传统美学精髓。在设计中应该立足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 苏州园林论文:论苏州园林建筑特貌 (浙江绿亚景观建设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苏州园林的设计布局一般有两种,一类是在郊外风景地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选择不同的风景特点,适当配制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如虎丘、石湖、灵岩、真山真水,不可移动,只能在适当地区建立重点,然后向周围发展,选择个别深山幽谷,泉石竹木美好之处,设置分点,用曲折的道路把它联起来,这是以大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一种方法。另一类是在都市或平田中,以建筑物为主体,用人工创造景物,凿池叠山,模仿自然山水,如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等。这一类型的园林,占地面积较小,最小的甚至只有几亩,就用人工改变地形,设置景物。由于面积小,不得不考虑到充分利用空间,使它迂回曲折、变化多端。本文将探讨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貌。 【关键词】苏州园林;建筑特貌 苏州园林由于空间狭小,注重空间处理和划分,坚持空透原则,通过空窗、漏窗、洞门等,使公共空间与建筑有隔有连,做到整体布局,空间隔而不死、漏而可望,既能移步换景,又起到扩大空间感和通风采光的作用。整座园林开合有度,分隔与沟通统一,使之动静结合,起承转合,融通一气,章法可循。 1 补白 苏州园林建筑多为白墙灰瓦,色彩素雅明净。有些划分空间的墙面不宜开窗,露天的墙面便种植树木和布置回廊遮掩,墙砌成波浪形,与树木、回廊共同划分空间,以减少墙面单调感。有些院落单体建筑的露天墙面也不宜开窗,往往采用种植藤萝类植物,满布墙面以补空白;或在近处种植树木,利用太阳光将树木投影到墙面,风吹起,光影婆娑,十分生动。室内和回廊内不宜开窗的墙面,布置书条石补白,选用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供游人观赏,减少行进中的单调,也借以标榜园主风雅。以上墙面处理不仅解决建筑功能问题,而且在这些处理形式中注入文化涵义,以免流于肤浅,不成其为文人园林;其次,内外结合,极易与院落内自然的山、水、树木等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 2 洞门 洞门外形多采用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如葫芦、宝瓶、海棠花等。葫芦形洞门的文化涵义来自晋葛洪《神仙传》卷九《壶公》中记载的一则故事:“壶公者,不知其姓名……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时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其卖药口不二价,治百病皆愈……常悬一空壶于坐上,日入之后,公辄转足跳入壶中,人莫知所在。唯长房于楼上见之……公语房日:‘卿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随我跳,自当得入。’长房承公言为试,展足不觉已入。居入之后,不复是壶,但见仙富世界,楼观五色,重门阁道,见宫左右侍者数十人。公语房曰:‘我,仙人也,恭天曹,所统供事不勤,以此见谪,暂还人间耳。卿可教,故得见我。’”故事中的壶虽小却容纳了道教的仙宫世界,因此,葫芦被看做天地的缩微,内藏神灵之气,在《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常被描写成擒妖捉怪的神物宝贝。我国某些地方,人们把葫芦挂在门上表示驱邪。葫芦内中多籽,故葫芦图案也象征子孙万代。葫芦还与仙人有关,相传八仙之一李铁拐常身背葫芦给世人用药治病,挽救了无数生灵,民间将他的葫芦作为装饰纹样,广为运用,以求护佑。宝瓶形洞门,取“平”的谐音,象征平安。瓶又是观音菩萨的法器,施法救难,具有神奇的力量,成为令人膜拜的神器,象征驱邪吉祥。海棠花洞门的文化涵义与前文所述一样,象征高贵和风雅。圆洞门主要为满足较大人流通行而设,所以一般都设在景区转换处和主要游览路线上。网师园梯云室庭院圆洞门并不为满足建筑功能,门内原为厨房,没有很多人流。它的外形恰似一轮满月,与对面的假山一起构成“梯云取月”的意象。留园亦不二亭圆洞门的涵义取自一则佛教故事,象征入道的不二法门。 3 装饰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很少有艳丽夺目的色彩,所有房屋几乎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看似素淡简朴。但是在一些建筑体量高大的厅堂里,由于园林主人经济实力的雄厚,不仅构造堂皇、装修华美,而且室内陈设也十分气派。园林里现有的家具和各种物品,除了一部分是今人仿制的以外,多是经过长期的征集并恢复起来的。其中的一些本就是造园时期的制品。就是在这些来之不易,并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故物中,保留着那些当时的精神观念和古老的文化传统。王世襄先生在《锦灰堆》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说:“中国古代家具受到人们的重视决不是偶然的,就其中的精品而论,结构的简练,造型的朴质,线条的利落,雕饰的精美,木质的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用这段话来形容苏州园林中的陈设,也当恰如其分。家具之精,陈设之美,恰就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个缩影。一件经年的红木家具,看上去还只是古雅,还只是隽永。但是,只要你稍加触摸,就会感觉到它的光洁和舒适,感到它的份量与格调。其实,不止苏州园林,品赏任何艺术品,都是一种体味的过程。只有通过曲径通幽式的体味,才能理解它的真正价值。真正的艺术价值,一定要经过历史时光的打磨。苏州园林自然也不例外。 4 花窗 漏窗为园林装饰小品,是我国独特的建筑形式,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中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所以又称漏花窗、花窗。苏州园林讲究精致小巧,厅堂等建筑多以曲廊相连,部分曲廊单面或双面均有廊墙。廊墙上开设漏窗,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两得。漏窗本身有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移步观景,画面则更加变化多端,目不暇接。如留园长廊就有三十多种漏窗。 中国传统园林中漏窗的形式数不胜数,其窗格的形式也变化无穷,艺术之精湛,内涵之丰富,堪称一绝。漏窗的样式图案寓意与取景,都能反映出园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心理。已见习用的吉祥图案,是漏窗常用的形式之一。这是民俗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的有机渗透与巧妙结合。有可如人意的“如意”,多子象征的“石榴”,长寿健康的“松鹤”等,总之,在分布上注重变化。沧浪亭廊壁上有众多漏窗,传为一百零八式图案花纹,无一雷同,仅在假山四周即有近六十式之多,为苏州古典园林园中一胜,极为独特;留园“古木交柯”对面的六扇漏窗,从东到西依次为六角形、八角套海棠、海棠珠花、葵花和藤景如意,使曲廊与园中山池隔而不断,园内景色可窥一斑,全面表达出了园主人的生活追求;而最具意义当推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四个不同形状的漏窗中,依次塑有古琴、围棋棋盘、函装线书、画卷,这些富于鲜明文化特色的图案内容,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的雅气。 5 匾额题词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古代的造园者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另外,在苏州园林建筑的命名中,也体现出了极强的文化内涵。例如留园中的涵碧山房,取自于宋.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取自于宋.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真趣亭取于“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拙政园远香堂取于宋.周敦颐《爱莲说》的“香远益浅”等。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的空间文化小议 摘 要:苏州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在园林空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精神寄托。这种文化内因正是园林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梳理其脉络可见园林之美,始于西周之初的《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这里所谓的灵台便是周文王游猎的园囿,也正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而到了宋代,私家园林逐步走向完善,苏州园林在潺潺沧浪水畔傍水作亭曰沧浪,也便成就了后世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沧浪亭”。至此苏州便有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一、古典园林空间观的形成 园林的空间浓缩于天地宇宙,“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正因古人宏大的宇宙观,人便学会了依赖自然。当古典园林有限的尺度,与无限宇宙之间的矛盾无法统一时,特别是私家园林难以和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相提并论时,园主便不得不仰仗借景、缩景、“壶中天地”(《后汉书・方术传・下》)等艺术手段,达到万景齐全的境界。 古代文人一方面体会到宇宙的无穷无尽,自然的广阔无际,另一方面深知自身的力量有限,简单地再现那种万景俱全的景物体系,以体现出无限广阔的宇宙,已成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时,就不得不寻求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无限的天地宇宙,从而达到天人之际和谐的理想,就是把有限的景观形象赋予深广的寓意,结合意境思维,调动和激发审美者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得无穷的审美意趣,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出广阔的宇宙模式。 二、中国传统哲学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一)禅宗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中国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结合成了独具东方神韵的禅宗。禅宗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禅的精神实质是让人不向外寻觅,而要向内体悟人的本性。禅学对于园林空间的影响多集中于空间所传达的佛教精神,给园林渲染禅的气氛,引起人们禅思,为人提供心灵平静、精神解放的场所。 (二)儒家理想对空间次序的影响 儒家提出“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故此,儒家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勉励,得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文言》)的逻辑结论。 儒家推崇礼仪,注重规矩。这种礼制极大的影响的园林的表现形式。园林建筑布局也常常类似于古代的城市规划,如苏州园林中的藕园的主要建筑门厅、偕隐双山、载酒堂和楼大厅均处于中轴线位置。这充分体现了讲究礼制次序的儒家思想。 (三)道家思想对空间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主张无为。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是从老子开始的。老子完全取消了天的神秘性质,赋予天以客观自然属性。老子的天,大体上有三重含义。一为浩渺苍茫之天,二为道德法则之天,三为自然无为之天。在这里老子提出了“道”的范畴,主张在大道之下建立“天人合一”。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论,认为“道”即美,“道”即无为,无为即美。无为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因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园林中的空白道出了艺术表现中“虚”与“实”,“有”与“无”的辨证关系,体现了老、庄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也”。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认为,宇宙和人类一切审美活动是“虚”和“实”的统一,虚实是结合人类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园林的丰富精神内涵在这“空白”中充分体现出来,就在这“空白”之中,让我们体味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味和精髓,领略她独有的魅力。 三、结语 苏州园林空间营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表现手法之一,民族艺术文化的典范,苏州古典园林是从主体出发,它已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心理空间,强调对象的可观性。古典园林空间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而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自始自终追求建立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一开始便以大自然作为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对象。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儒道佛学熏陶下的文人雅士对其进行有内涵、有韵味、有寄托的园林创作之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一旦剥离传统的文化环境,抛弃了传统的文化思维,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就会黯然失色。 苏州园林论文:从园林造景角度品苏州园林之美 摘要:从园林造景角度对苏州园林进行分析。从山、水结合的景观层次探讨了苏州园林造景中山、水的运用,并分析了苏州园林中水元素的运用。解析了苏州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设计。 关键词:苏州园林;城市山林;绿化 1 苏州园林造景中山、水的结合 1.1 山、水结合的景观层次 苏州园林素有“城市山林”的美誉。现代都市人既要享受城市文明,又留恋湖山之趣,“城市山林”正好统一了这个矛盾。在园林的象征方面,假山有特殊的地位。假山不但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景观层次,产生了空间感,而且由于遮挡或掩蔽了一部分原应在视觉之中的景物,因之更增加了园林的深幽气息。但明代以前,人们更多注重的是山的意境美和居、息、游、养的气氛,是和“仁者乐山”的比德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到了明代,建造假山时才开始着意于山体形态的多变,更多地把山作为纯观赏对象而追求新奇的形式效果。由假山的假景引出观赏者的真情,经过观赏者审美判断后的假山就变成了真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遵守一些基本法则,不同的景致如峰、岩、峦、洞、穴、涧、壑、坡、矶、瀑,园山、楼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各有形式章法,不能混同。除此以外,特别忌讳毫无章法地使用大量的名贵山石。 1.2 沧浪亭园林中山、水的应用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沧浪亭三面皆水,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的水就像它的灵魂一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山下的复廊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景通内外,复廊外侧是园外的水面,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2 苏州园林中的水元素 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水,水是江南园林之魂。水总是占据园子的中心地带,亭台楼阁依水而建,灵石桥梁亦依水而造。有了水,园林就有了活力,仿佛水是园林血液;有了水,山石草木都有了影子,太阳有了反光,仿佛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一切,使园林的空间感、层次感更加强烈。 水,无论在古代园林还是现代园林中,水通过其自身的运动和变化起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水体的变化,既可以创造园林意境,又可以提高造园的艺术水平。园以水活,无水不成园水赋予园林以生机和活力。水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了中国园林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审美功能代替了单纯的原始虚妄崇拜。自魏晋以来,老庄的追求精神超越的审美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识。这种流行于历代文人中的隐逸、休闲、寄情山水之间的审美思潮,深深地影响着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原则。苏州园林的设计是这种理想境界的集中体现,而其中尤以水环境的巧妙设计而为世人瞩目赞叹。 江南的园林建筑大多临水而筑,自然观念在园林中处处尽显。在空间上采用自山布局的形式,依地势借助亭台回廊的穿插、草木花石的虚实相间,表达一种“虽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园冶》)的创作思想。这种对“城市山林”理想境界的追求,造就了江南园林独特的审美观。苏州园林因水而活,因水而美。“无水不园”,是中国古代文人和造园行家对其园林特色和构园方式的一种形象化概括。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人的“智者乐水”,水有灵气,水喻财源,以及因水而活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息息相关。水景的表现形态是对自然的模仿,往往以斑驳交错的天然山石为其驳岸,如同山涧溪流;也往往与其周围空间互相呼应,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泾形态,一步一景、步步为景的审美情趣,水渗透于各个空间,就水而言,是刚柔并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园林审美文化。 3 苏州园林中的石头景观 石有瘦、透、漏、皱、丑诸貌,可以表达人格意义上的阳刚之气和阴柔之韵。正因如此,奇山怪石成为中国园林中特有的艺术符号,造园者善于运用这些符号来创造优美的景致,形成深远的意境。园林离不开假山,而假山离不开石头,选用何种石头大有讲究。石头的形体虽然千奇百怪,但都是由于风吹浪激、日晒雨淋,历经多年而缓慢形成的,是大自然的精心杰作。因此,中国人总是把“石”与“古”联系在一起。此外,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也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这一园林美学名言概括了这样一种园林审美现象,即人们面对奇石名品,往往会萌发怀古之思: 想到它形成的自然史,想到它和历史上某一名人的关系,由石上的古题刻而感叹沉思,这就是“石令人古”的审美体验。品石,是伴随着叠石而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单枚点缀,还是成组列布,当时各园均以太湖石为第一品,因为其体态丰富多姿,体形又高大,有所谓瘦、透、漏、皱的特点,既可远观,又能近赏,是适于点布的理想石品。太湖石在园林上的凹凸和纹理,也就是计成《园冶》中所说“文理纵横,笼络起隐”。对石来说,“皱”的功能是破囫囵之体,去平面之态,使其立面显隐起伏、纹理丰富。这样,石头的受光面就富于变化,色调就不显呆板,从而使人感到耐看。 4 苏州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4.1 造景植物的选择 “绿”,是植物的统称,包括植物的单体美和群体美。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无论是植物单独布置,还是与其他元素相搭配都能很好的形成景色,且构景灵活,自然多变。植物的花色、叶色、枝干色彩丰富,不同的植物色泽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年龄又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因此,植物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色彩,点缀园林空间。然而竹类植物是园林造景中重要的观赏植物。 绿化环境,陶冶情操。竹子生长快、繁殖容易,一次造林、经营合理,可供持久利用。竹林绿化能给污浊的空气以清新,消减喧哗的噪音,清除城市“三废”,给人口稠密、建筑密集的城市带来新鲜、清静和富有生命力的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竹子与园林山石配合,可形成写意山水式的组合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景手法,即充满诗情画意的竹石小品。竹子与建筑配合,除一般植物那样对建筑物起软化、平衡、遮隐等作用外,常形成画境式景观,如古典范式中的“移竹当窗”和“粉墙竹影”等。 4.2 植物造景的运用 植物因其具有生命力且不断变化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植物中乔、灌、地被因其高低差异而形成高低起伏的变化,改变地形,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植物还可以用来软化建筑、美化风景构图,起到加强和山水气韵的作用。“山得草木而华、水得草木而秀、建筑得草木而媚”阐述了植物必不可缺的地位。 有人说,园林是未完成的艺术,游赏者的加入使其艺术性得以完成和实现,这种说法其实深得园林鉴赏之精髓。在这里,观赏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合为一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由于有了人的精神属性而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主观艺术趣味。 苏州园林论文:浅谈苏州园林的意境美及造园手法 摘要:苏州是中华名城,我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见苏州在人们心里的地位之高。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更以其园林艺术而享誉海内外。苏州园林代表了明清文人们的生活状态,即使到了当代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所以,为了让中国园林艺术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苏州、了解苏州园林。 关键词:古韵今风吴侬软语留园 感受苏州,古韵今风 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苏州水系之发达,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走在苏州的街道上,当地人那种惬意,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让我的心不由地静了下来,去感受不一样的城市带来的别一番心境.走在平江路,山塘街,远离商业街的喧闹嘈杂,领略晚间低调,不浮华的巷陌,感受内心的静谧,跟心走。 园林之印象·吴侬软语 流风所及,或博大,或精微,形成苏州所特有风格,一个特有的园林之城。 城内外的园林,花团锦簇,棋布于各地,或三两成群,或孤标独秀,或面临大街,或深隐小巷······它们以其群体的组合和优美的风姿,引得国内外游人比肩接踵而至,使人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有人爱它的庭院深静,花树翳映;有人爱它的清流潆洄,山石参差; 有人爱它的月门漏窗,风物如画;有人爱它的曲室回廊,构筑精巧··· 在这园林美的世界里,“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园冶·园说》) 苏州园林的美,是如此之丰富,如此之蕴藏无尽! 园林景观的诗化·留园 留园之简介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 留园之赏析 首先来到“五峰仙馆”,这是留园最宏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中间梁柱均为楠木,人称“楠木厅”,为徐氏后乐堂。此馆建筑高深宏敞,陈设古雅大方。精巧玲珑的楠木隔扇屏风,曲折对称,将馆内空间分成前后两厅。前厅宽敞后厅较狭。 “还我读书处”之南为“揖峰轩”。轩的前后左右都有小空间安置峰石,取“米颠拜石”的故事,故名“揖峰”。轩南向,窗门隔扇刻着精巧的人物故事,梅兰,博古。轩内陈设布置,坐卧家具,悉依建筑的特点设置。清新细腻,引起许多游人徘徊玩味。轩北面墙上装饰三洞花窗,窗外都配置竹石,每清风摇曳,阳光罩影,俨然三幅水墨画图。考当年“涵碧山房”主人刘恕所记,当是所谓“独秀峰”。峰下衬以片石,种植玉簪,萱草之属,别绕画意。轩的前为“石林小院”。凡在院中多姿多态的石峰,分位于花坛,窗前,廊角,使峰不孤立,石乃成林。小院东南回廊一曲,破开院落方正的结构,显示出参差之美。小院之南紧接左右回廊,隔花坛面对“揖峰轩”为“石林小屋”。“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园常对四时花”欣赏古拙奇异的书法,吟味情景交融的联语,更教人低回流连如置仙家境界。 从山东麓沿小溪尽处有水榭名“活泼泼地”,取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句意。此处四面小溪自榭台下蜿蜒流去,前后林木蓊蔚,是鼓琴,观鱼,听鸟的好所在。中间原有额书“活泼泼地”,旁有画鱼专家陈旧村屏幅,都已不存。应请高手恢复,以供自赏。由“活泼泼地”过短廊,出“别有洞天”,又回到“涵碧山房”,留园之游乃尽于此。 造园·艺术地再现自然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是的,不难看出园林注重的还是追求诗的意境美。境需要靠“悟”领会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大多数还是比较真切的反映了园林景观的真实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或者说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园林确非徒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还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空间的对比 留园在运用空间对比手法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极为深刻的。特别是它的入口部分,其空间组合异常曲折,狭长,封闭,处于其内人的视野被极度的压缩,甚至有沉闷,压抑的感觉,但当走到了尽头而进入园内的主要空间时,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当时使用情况来看,这条曲折的窄巷并非园的主要入口,此外,搞得如此狭长,曲折,封闭也可能是受到其它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也不能贸然地断言这一定是出于造园家的精心安排,但撇开这些因素不论,仅就客观效果来确定很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描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花木配置 陈植先生在《造园”词义的阐述》一文中曾对“园”作过引证:种果为园;园,所以种树木也。园林,从它一开始的草创阶段,便离不开花木的种植,或者换句话说,园林就是以种植花木起家的。 有的是以直接观赏花木为主题,有的则是借花木而间接地书法某种意境和情趣。园林不单是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此外,春夏秋冬等时令的变化,都会改变空间的意境并深深的影响到人的感受,而这些因素往往又都是借花木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的。例如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的,“留得残荷听雨声”。通过嗅觉而起作用的花木就更多了,例如留园的“闻木樨香”等景观,无非是借桂花,梅花,荷花等的香气袭人而得名的。 所思所感 走在园林中,国内外的游客比比皆是,偶有听到他们的褒贬不一,有的称赞,有的表示没有感觉,听了他们的不同观点,我觉得即使是当代最新的建筑流派如日本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的创作理论;美国建筑师查理斯·莫尔提出的空间的多维性;另一位美国建筑师凡丘里提出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等各种各样最时髦的建筑理论,几乎都使人难以置信地可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找到体现。例如名噪一时的凡丘里曾明确地表示“······我倾向于乱烘烘的生气,过于显而易见的统一。”他的这句话很容易引起误解,即认为他主张混乱而蔑视统一。其实,稍为细心一点的人便会发现,他所反对的仅仅是显而易见的统一,并非一切形式的统一。那么为什么是显而易见的统一呢?最典型的代表是莫过于整齐一律或机械的对称,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它的对立面,所推崇的恰恰不是显而易见的统一,而是带有某种含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不那么一眼就看出来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才充满了生气和活力,以致迄今还不失为一个巨大的宝库,贮蓄这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这兴许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风气经久不衰原因所在。诚然,我们应当为拥有这样的遗产而引以为豪,但却不能像阿Q那样,以标榜先前的阔气而聊以自慰。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这些宝贵的遗产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苏州园林论文:汉魏园林与苏州园林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持续演进的契机在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们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环境,或称“人造自然”。城市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隔离。城市规模越大,相对隔离的程度也就越高。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的隔离、冲突越发利害,从而天人合一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古典园林转折 指导意义 汉园林 1.神仙思想的体现 秦人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吞并八荒”的气魄一统江山后,一种前所未有的雄心和力量也随着新制度而诞生。在造园方面,人工山水的大规模出现与蓬莱神话在此时期的流行密切相关。蓬莱神话有云:在东方的海上有着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壮丽的宫阙,珍奇的异兽和不死的仙药。建章宫作为上林苑内的主要十二宫之一,西北部开凿大池,辟为园林为主的一区。大池名叫太液池,“太液者,言其浸润所及广也”。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因而在太液池中堆筑三个岛屿,象征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由此“一池三山”等基本园林结构和功能被保存下来,传承千年。 2.象天法地的宇宙观 秦、汉时。以《易经》为标志的早期阴阳理论与当时的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衍生为“天人感应”说。天有五行,方有五位,人有五脏,德有五常,乐月五音…在这道天人比附模式中,宇宙人伦尽在手中。董仲舒的关于天人交感的理论充分地表现了秦汉时期的宇宙模式。 3.案例:上林苑的有关文献记载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对上林苑的宏大多样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颂扬: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始终灞、产,出入泾、渭…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差。九嵕嶻嶭,南山峨峨,岩阤甗崎,摧崣崛崎,振溪通谷,蹇产沟渎,谽呀豁閕,阜陵别岛,崴磈嵔廆,丘墟崛礨,隐辚郁壘,登降施靡,陂池[豸卑]豸,沇溶淫鬻,散涣夷陆,亭皋千里,靡不被筑。……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檐周流,长途中宿。 可见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山水、建筑与动植物景观要素及其相互组合构成了汉园林雄浑、宏大的艺术风格,汉苑囿继承了先秦囿的狩猎和玩乐功能,但也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色,然而,汉园林在当时并没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通,它更多的是与天子、诸候、权贵的生活关联,建筑形制较为拙朴,主要功能也不是审美性的。 魏园林——园林发展的转折时期 到了汉晋之际,在传统封建经济形态中,迅速发展着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黑暗的一断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极为自由、活跃的时期。儒、道、佛、玄诸家争鸣。思想的解放给予园林发展很大的影响。园林经营逐渐转向于以满足为人的本性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目的,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曹操《蒿里行》中所描述 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场面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1《水经注》有云:(樊重园)竹木成林,六畜牧放,鱼羸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这种庄园具有强大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长能呼,而且与宗族乡闾关系密切。曹魏皇家园林一方面在保留汉苑余绪的同时,在有自身的时代特征,也加强了园林的审美性。 苏州园林 3.1社会环境与历史简况 尔后,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六朝时期的江南以成为全国富庶之区,扬州、南京,苏州等处的经济基础,继以隋代杨广开运河,促使南北物质交流;唐以来因海外贸易,江南富庶视前更为繁盛。唐末中原诸省战争频繁,受到很大破坏,可是南唐吴越范围,在政治上,经济上尚有小康局面,因此有余力兴建园林。两宋之时,苏州园林更是不乏著名者,迨入明清,鱼米之乡的苏州,人杰地灵,科举登第者最多。这些人年老归家,购田宅,设巨肆,以其所得大建园林以娱晚境者比比皆是。 3.2自然环境 在自然环境上,苏州水道纵横,湖泊罗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气候温暖,花卉树木晚于繁滋。当地产石,除尧峰山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取材便利。苏州诸园之先峰择石,因其姿态入画,具备造园条件。 3.3案例:拙政园 拙政园的部局主题是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十之八九皆临水而筑。水面有聚有散,聚处见则以曲折取胜。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若为无尽这意。池中垒土石构筑成东、西两个岛山,把水面分划为南北两个空间。文徵明《拙政园记》:“郡城东北界娄齐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故该园以水为主,实为因势利导之举。园中可分中、西、东三部,中部系该园主要部分,旧时规模所存尚多,西部即张氏“补园”,以已大加改建,然布置尚是平妥,东部为明王心一归田园居。 4展望——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今城市景观的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运作应该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谐调,保持两者之间的亲和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便衍生出“天人谐和”的思想。 除去精致,秀丽,人们一提起苏州园林,总感到它封闭在高墙之内,窈然深锁,开畅不足。拿今日来说,虽说盛名之下,苏州园林游人如织,门前车水马笼,好不热闹,然而一阵闹轰轰的人来人往后,夕阳西下,夜幕之际一切依旧归于沉寂,而在闹轰轰的架势里,又有几人能真正品读它,苏州园林的繁华时代似乎已经随风而逝,如同扉页的玫瑰虽风姿尤存却早已失去了生命。另外,古木名花,以及太湖石都纯观赏、高花费的,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难以做到。诗词、书画、昆曲更不见得进得了寻常阡陌家,苏州园林的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特定阶层在小范围内共同把玩的精致艺术品。反之,汉魏园林的自然、朴拙似乎对今日的园林城市更有借鉴意义,古话说得好“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外师造化,内法心源”。这里的造化指的就是自然,事实上人类今天的一个突发奇想,很有可能与古人的见地不谋而合,难到这就是轮回吗?与其说这是一种倒退,倒不如说是回归。要说非要在哪个高楼林立的十字街头安插一个小亭子配上一点太湖石,似乎有些矫情了,你让那高楼何以自处?所以反倒不如来一片林子来得亲切,自然,哪怕种点果树,只要不怕丢了果子也是无伤大雅的。复合当下园林城市所营造的那种追求绿色、健康,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而大型自然山水无疑更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大自然以它最广阔的怀抱展现出其非凡的气度,正如日月无所私照,山林江海无所私载,我们所追寻的园林城市正因当如此,为所有人提供美好的栖居地,实现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的山水要素 摘要: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关键词:园林山水;要素 前言: 苏州是水乡,引水便利,附近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加之旧时苏州文人荟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学士又追求“虽居闹市而有山林之趣”,这样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苏州园林中的山石要素 1.1 山石特色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在叠山的造型艺术和技术运用上主要分为黄石和湖石两大类,各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分别依据造景的环境来加以选择。叠山类型多为写意,以石叠成峰,顶,峦,岭,岫,穴,崖,岩,坡,垅,阜,谷,壑,涧,溪等组成山体,取真山姿容,以小山之形成传大山之神,也有利用点石,立峰,以造山势的连绵起伏,相互呼应。石山中用黄石叠砌的假山称黄石假山。这类假山显得棱角、层次分明,纹理古拙,刚劲有力,显现自然质感。园林中用湖石又以太湖石为上选。太湖石是苏州洞庭山特产,为造园最为适宜的石料。中国古代文人对以太湖石为代表的怪石的评价,历来有四个审美标准,即:瘦,透,漏,皱。“所谓‘瘦’,这是对石的总体体型,或是苗条,或是秀挺,或是亭亭玉立,楚楚纤腰的美女,或似峭然孤立,高标自持的君子。……‘透’,‘漏’是由于石在太湖中长期受风浪冲激而形成的种种‘弹子窝’(即凹洞)所组成的,它表现为孔窍通达,玲珑剔透之美。……‘皱’,就是石面上的凹凸壑纹理。”叠山有了黄石、湖石等石材,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就是叠山的题中之义。 1.2峰石情趣 在苏州园林里对与“石”,不说“观石”、“赏石”而说“读石”,原因有二:一是诗是需要读的,但古代有些诗也颇有多义性甚至蒙胧性,所以有“诗无达诂”之说。这样,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接受、理解,而不必拘于一说,定与一尊。石而曰“读”,说明品石也和赏诗一样,可以而且应该见仁见智。二是峰石如画,应该把它像画一样来“读”。这里要说的的是,根据传统审美观,画应该“读”,如黄真民就有《草心楼读画集》,等等;诗则应该“看”或“观”,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就有“脱帽看诗”之语,等等。看诗读画,似乎是动宾错位,搭配有误,其实不然,简言其理,是由于画中有诗,故应“读”。[1] 苏州诸园,太湖名石、奇峰极多,只能择而读之。这里,试着来读冠云峰的美。 从正立面看,在西天斜晖的映照下,该峰的上、中、下三停均颇有可读性:冠云峰之上停,秀瘦宛转的往动扭,偏于东部有一罕见的特大孔穴,前后畅通,穿过孔穴,可窥见其后椭圆形的天空。它是全石最可贵、最紧要的精神之处。有此一生命之孔,就使金石玲珑空透,生气贯注,通体皆灵。其峰之中停,秀瘦地往西扭,偏离全石轴线与重心,显现了它那窈窕的身段,比起是停的明朗空灵之美来,中停表现出一种陷怪诡幻之美。其岩窦坳坎之间,诡怪万状,变幻多端,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其下停,又大幅度地往东扭,使全石复归于重心的保持与体态的平衡,从而又倍增了全石的姿态美。冠云峰的上、中、下三停和瘦、透、漏、皱四美,还存在着相生相发、多样而统一的关系,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 二、苏州园林中的水体要素 2.1瀑布 苏州位于平原,本无瀑布可言,但旧日园林往往设法制造人工瀑布。如环秀山庄西北角假山,利用屋顶雨水,流注池中,略有瀑布之意,唯已年久颓毁。该园另一小“瀑布”在东南角假山上,于石后设水槽承受雨水,由石隙间宛转下泄,仅夏季暴雨时如昙花一现。狮子林问梅阁屋顶置水柜,其北累石为瀑布四叠,但水柜不常开,不过聊备一格而已。 2.2溪流与水涧 天然溪水以盘曲迂回,树木掩映,时隐时现者为自然。留园西部小溪虽缺乏盘曲变化,却能利用树木造成幽深断续的效果。此园中部西北角的水涧,两岸叠石较好,涧口设一小岛,增加了水涧的层次与深度。狮子林修竹阁后部的水涧,两侧石岸错落有致,水面曲折幽深。网师园东南角小涧,叠石不多,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余意不尽的印象。 2.3池底水井与泉水 苏州古典园林中环秀山庄的飞雪泉与网师园的涵碧泉都是天然泉水。此外拙政园西部、狮子林、怡园、听枫园,畅园、鹤园、壶园等处水池内都据有一定深度的水井,与地下水相通,在亢旱不雨时,池水不至完全干涸。同时井水冬天温暖,可供鱼类过冬。此外如网师园、西园,耦园等园内水池与园外河道相通,有利于保持池水清洁。有的还设有水闸,用以调节水流,但主要供夏季池水高涨时向外排水。狮子林水池则在复廊南侧设阴沟管与园外下水道相接,当池中水位过高时可向外宣泄。 2.2 水体的特色 苏州园林园中水池宜于有聚有分,聚分得体,聚则水面辽阔,有水乡弥漫之感,虽人工挖掘,也宛若自然。在组织园景方面,常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组成多方胜景,这也是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 此外,还有个别园林将水池置于山洞中,如洽隐园的小林屋洞,洞中积水为池,有曲桥导入洞内,较为别致,再如小灵岩山馆,于池北建大小二水洞相连,也是少见的做法。总之,苏州诸园水池形式各异,而以狭长形占多数,因为这种形状的水池从纵长方向来看,不但风景有层次,而且在池水交汇的水口和转折之处,以桥梁作为近景或中景,可使园景更为深邃。 三、苏州园林的山水要素的结合 3.1 山为点缀,水为衬托 就拙政园来说,其中部是以水为主的,采用水包山的格局,池中最突出的是两座断而复连的偏北的土石山,至于池西北见山楼侧陡峭的假山以及爬山廊,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2芥纳须弥 芥纳须弥,是苏州园林构成特别是其中山水构成的共同特征。正因为如此,明清时代的苏州园林,就必然颇能移天缩地纳大千世界与芥子黍米之中。如把苏州园林放在全国大环境中来审视就可以发现其一更明显的特征: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在苏州,除了以水为中心的园林和以山为中心的园林外,凡是山水并重的园林,一般来说,山多分布于西北,水多分布于东南。这正现实地契合于中国地理的形式:西北多山,东南所水。这不正是小小的芥子容纳了莫大的须弥吗?[1] 四、结论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中有山有水,才会清新致雅。而且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建构实体,同时又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起着符号的作用。人们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山川自然,从而达到与神灵对话,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我想这也是古人用山水来造景的意义所在吧!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苏州园林造景艺术手法,探讨了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在当今建筑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并指出把苏州园林这些精湛的艺术手法应用到建筑室内设计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这对未来的传统设计风格的延续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景艺术,室内设计 正文: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有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当然,这些手法在苏州园林里体现的淋漓精致。这些设计手法的结合,使得园林空间的“移步异景”成为苏州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但是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造园者往往采用各种造景的手法来丰富观者的视觉,以实现“小中见大”的园林特色,并且在现代建筑发展中,这些造景的手法也常常被应用在室内设计中,来使更加有限的室内空间的深度与广度扩大。本文以苏州私家园林中造园者的造景手法来分析这些手法对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影响。 1. 苏州园林的借景手法运用 借景是相对造景而言,它不是重新再造而是借助已有景观,利用开创朝向和各种空间的组织是使用者可以观赏到已有的景观的一种手法。现代室内空间基于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了呈现多样的类型,有开敞空间、封闭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共享空间等等。根据室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借景手法,来达到“移步异景”的空间效果。 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往往采用大面积的落地窗和小窗格,在不同的窗户形式下利用相同的外界景观来表达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现代的大型共享空间中,利用天窗一方面来将强室内的光线,一方面将各种空中景象在人们仰视过程中介入室内。在南方许多带有庭院天井多层建筑中,通过对天井庭院的景观进行布置,在立面设计竹子、太湖石和摆放中式的座椅、石凳等,来营造院子里的景观。当人们漫步在二层以上的天井周围的空间中时,很容易看到院子里的自然景观。还有,在现代娱乐空间和餐饮空间中,设计师常常利用玻璃、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通过反光的效果将室外的景观间接借入室内,这种间接的借景方式借助了现代材料为媒介正是当前我们所要追求的这种以传统的艺术手法结合现代材料、技术的相互融合运用。 苏州园林的框景手法运用 框景是人为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的结构,并引导在特定位置的景观通过框洞的媒介观赏景观。在香山饭店的室内,贝老先生通过运用苏州园林中的圆洞门或圆窗等园林元素,来框选外面可以营造好的景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利用门框、窗框等,有选择地框选室外的优美景色,而把不要的隔绝遮挡,是主题集中,鲜明单纯,恰似一幅嵌入镜框的立体画面。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老在大厅入口前的矮墙只做藏景与框景的作用,墙后有个小水池,池中布置了假山和跌水,给来此就餐的客人带来了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的其他造景手法运用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往往为了体现某处设计的亮点,先抑后扬的手法也是一种手法。当人们进入建筑室内的入口时,会感到异常的封闭、狭长,视线也被受限,甚至一种压抑的感觉,但进入主空间的时候,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家居设计中,往往在入户门口设计半封闭的玄关或博古架来遮挡客厅,一方面来是户主私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障主空间客厅的室内景象。在住宅中玄关虽然面积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是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处。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的。如果为使框入的景色含蓄、富于变化,而借助于窗花、树枝产生似隔非隔、若隐若现的效果,就称为漏景。现代室内设计中,漏窗的运用是一个再设计的过程,在图案的选择上,如果用做空间的分割元素的话,图案的选择比较台例如万字纹,冰裂纹、梅花图案等。通过漏窗对室外的景观进行选择,无疑让人的视觉感受到漏窗形态的同时添加了自然的元素。 苏州造景手法运用与室内设计的意义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将室内各空间充分融合并表现出各自的丰富内涵是设计的亮点所在。将古典园林中的造景手法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来古往今来的实例也有很多,但对于这些造景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应用研究需要更多的深化和发展。当代室内设计是如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吧室内空间创造的更加理想和舒适,更具民族特色和文脉价值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探索的。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古人在造景方面的想象力与造型能力,运用我们现代的技术与施工材料,使设计达到最佳的适用与视觉效果,创造具有民族特色且不失现代功能的室内环境空间。 结语 目前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风格与文脉是许多设计师所要追求的,这是一直一来我们设计师所探索的一个问题。苏州园林的一些造景手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古人的表现手法是我们当代设计师必须学习的。 苏州园林这一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说对当代设计具有推动的作用。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的手法所表现的自然美和文化内涵是现代室内设计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库,她的艺术品位更是现代室内设计的精髓。随着设计日趋成熟,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的借鉴和完美结合是许多设计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简介: 冯亚星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苏州园林论文:苏州园林对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当代社会快速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已经开始为中国的城市建设、乡村建设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所服务,创造舒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和优雅的人工环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而逐渐代替古典的造园理论。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是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之标本,它那巧夺天工的设计和优美的意境让人难以忘怀。苏州园林的对于美感意境的追求对于当代宏观景观设计将会有必然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 苏州园林 传统造园理论 美感意境 1.苏州园林的历史和其设计造园理念 1.1苏州园林的简介和概述 苏州园林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主,占地不大,但意境久远,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看似很小的苏州园林却有着极为讲究的造园手法,在自身的布局和结构上更是千变万化。使人们在园林中感觉到了与自然的融合,情与景的交融。就算生活在苏州城里,也能够享受到山林野趣。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了自然韵味的园林,苏州园林的造园者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中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林内的山水花木都竞相呼应形成四季分明的景象,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冶,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1.2苏州园林的设计造园理念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比如苏州最典型的古园林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子外的竹林海,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 2.景观规划设计的起源发展概述和理论体系的变化 景观规划设计为了改变人们生活环境而进行的设计,与古典园林所不同的是,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是面向大众群体的,而不像古园林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精神追求。“意象在先,布局平面在后,是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原理。”景观设计既要解决人的使用功能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更加关注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层面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擅长的地方,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 3.传统园林对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影响的必然性 九十年代时期,走在以大众聚居环境景观规划前沿的中国第一位景观学博士刘滨谊先生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理论—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景观设计: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群里行为心理。并且全面系统的提出了更加详细的三元理论:1.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2.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3.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4.景观规划设计设计理论的三元5.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元。 中国古典造园方法,拥有着物境、情境、意境。景观环境形象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虽然包含着理工和科技知识,但是在本质上还是在与美学相呼应的,艺术对于景观设计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当前的景观设计的误区之一就是模式化,缺少特色和视觉艺术感,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的实现也是少之又少。无论是广场设计也好,或者大范围旅游区规划也好,甚至是简单的大众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设计中对于空间和景观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当前大部分景观设计缺少一定精神文化。古典园林却在文化上做的非常好,无论是植被的运用,还是情与景的交融都十分出色,突出了文化。苏园的借景与对景和对于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的巧妙设计,比如透过一个漏窗可以看见一座山,一棵树等。在大的宏观景观里同样需要,我们设想把物体放大其实是一样的,在景观里一样有近景、中景和远景。小的景观设计也好,大的也好。我们在处于景观中还是需要在视觉观察上有近远之分,需要用到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用古典园林的意境和对于细节追求去解决当代景观设计缺少形象和意境文化的问题,使大景观里有小精细,宽阔却又耐人寻味。 在当前生态学的发展之下,景观设计关于环境生态绿化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植被配置要符合建筑环境。传统园林里根据不同的建筑日照环境采用中性、阳性、和耐荫性植物。建筑阴里面有耐寒性植物如女贞、罗汉松、竹等。背阴但能接触阳光的里面采用桂花一类。而牡丹用在采光好的建筑阳立面范围。在厅、堂等大空间运用高大的遮阴乔木和中型乔木和灌木进行搭配。苏园对于植物的配置包括水循环等生态的运用,对于现在大规模景观设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大众人类居住景观设计中,景观作为建筑外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配置上可以运用苏园的配置方法去协调与建筑的关系,是环境绿化有特色并且因地制宜。 结语: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给予当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很大的挑战。整个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的学科,面对当前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的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化和考虑。中国古典园林—其造园理论中很多都可以为现代景观所用。景观设计要在满足大众群体的游憩功能需要外,在文化和精神层次方面更进一步,设计出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文化艺术形象都优秀当代景观设计。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黑木耳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用真菌,原始野生黑木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要求。本市由于拥有黑木耳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及充足的原料资源,再加上后天的较成熟的栽培技术,发展黑木耳露地栽培生产较早,而且由于见效快,产值较高,使黑木耳生产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了本市食用菌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在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凤城市黑木耳生产也逐渐实现了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即由露地生产逐步转向棚室吊袋栽培。为进一步发展黑木耳产业,现将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吊袋栽培优势 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不同于早先的露地摆袋栽培,是采取成串悬挂方式,在单位面积上,投放料袋数量能达到露地投放量的5倍。同时,棚室生产黑木耳受棚膜等设施保护,生长过程少受自然气候影响,温湿度基本可调控,产品品质很少受外界影响无污染,并可按照市场要求调控上市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2栽培技术要点 2.1菌种选择 在东北地区,木耳生产基本以干品上市。棚室式立体吊箱将种植黑木耳的菌种,由传统的大朵、菊花状、多筋脉的小品种,向出耳齐、厚、黑、单片、无根、小筋脉或无筋脉的耐水抗逆性较强的中早熟性品种过渡,在每年秋木耳生产完成后即进行下一年的种植准备,并尽量做到早增温、早开口、早出耳、早收获、早销售。 2.2场地选择及棚架结构 种植场地选用地面较平整的土地,并保持通气良好、向阳、水源丰富清洁、周边无污染源、不积水。大棚建设时多使用钢筋结构。普通大棚跨度为8~12米,长短根据种植区域和栽培数量而定,一般大棚方向要求为南北走向,使菌袋内受的光照条件较好,且大棚要在两头打开门,宽度在2米以上,有利于通风调整大棚内的温湿度。钢架结构大棚一般最高3米,为保温、保湿、遮阴和避免雨水过量,要在棚上覆膜及遮阳网。吊绳直接拴在棚架上,稳固性差,但成本低,棚内单独设置吊架势必增加成本,综合考量,本地多采用加固棚架,吊绳直接拴在棚架上,每万袋需投资1万~1.5万元。 2.3棚内建造及消毒 钢架大棚的内框架上通常要安装若干个横杆,用于拴扎吊绳。横杆两个为一组,组内横杆间隔在30厘米左右,每组横杆中间还留有作业道,间距一般60厘米。在作业道上部加铺喷水管道条,与上部的微喷管各隔1米处按“品”字形向扎眼按方向雾化喷水,以供生产浇灌。待立体吊袋大棚框架建设完成,并开始投产的前半月,在地面上撒一层生石灰,以避免杂菌的产生。同时封闭大棚,用菇宝熏蒸杀菌。 2.4栽培管理 时间:菌袋产品的配料、消毒、接菌、发菌等生产工艺与地栽培黑木耳产品基本相同,每年的秋耳生产完成后,即可进行下年度生产的制袋,菌袋接种时间一般可在11月进行至翌年2月,但控制温度发菌一般需要40多天,后熟20天左右,3月初将大棚扣膜增温消毒,3月下中旬菌袋入棚划口催芽管理,4月初进行挂袋出耳管理工作,4月下旬至5月初进行收获,至7月上旬基本收获完毕。秋季种植的秋耳由于生长季节温度管理工作严格,质量较上层,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菇农通常采取早晚接种,5~6月进行栽培和后熟,7月下旬进棚划口催芽和出耳管理,至11月上旬基本完成收获。进棚开口堆放管理:将培养好的真菌袋运入棚后加以开放,“品”字形开“1”字形小口,开放孔径为0.3~0.4厘米。保证单耳数高、出耳齐。开口后将菌袋码好跺放入大棚内,防止堆温过高,一般4~5层菌袋为好,大棚内环境要求散光照射,需要覆盖荫蔽网遮阴,大棚空气相对湿度控制需要保持在80%左右,连续5~7天后,菌袋菌丝完全封住出耳口,即耳线完全成形,之后即可挂袋实施出耳管理。挂袋:在棚内框架的每组横杆上,在每隔约30厘米处,按“品”字形系紧3条尼龙绳,并在底部打结。接着将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夹在尼龙绳上,然后再在这3条尼龙绳上头扣上两头带挂钩的细铁钩,如此可以吊完一袋(即成托袋),然后第二个袋也按相同流程将菌袋托在细铁钩上,依照此类推直接吊完为止。按棚架高度,要确定菌袋在距地50厘米以内,有利于通风,每组尼龙绳一般可挂上6袋。同时,为确保通风良好和生产作业的方便,袋和袋之间要保证至少20厘米间距,且为避免通风时菌袋随风晃动,互相撞击使耳芽松动,一般在地面也拉上了绳子和铁丝将挂绳底部加固,这样风力再大,菌袋也才能随风轻轻摇晃,不互相撞击。催芽管理:立体吊袋种植黑木耳,大棚内气温、湿度控制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温湿度控制不好,很容易造成绿霉侵染。挂袋初期不可以浇大水,必须向地面上洒水,让大棚内湿度始终保持在80%以下,等菌袋菌丝完全恢复生长后才能再向菌袋上洒水,之后每天进行间歇洒水,让空中湿度超过90%,在这个阶段切忌再浇重水,以保湿为先。气温要靠遮阴网和塑料薄膜调整,使空气温度在20~25℃。每日通风2次,连续10天左右,耳芽呈豆粒大。耳片生长期管理:耳片生长发育的阶段管理原则是逐渐增加浇水量,加强通气,浇水时尽量喷雾状水,来保持耳片的黑、厚,且可以适当调节耳片生长发育速率。棚中气温高于25℃时不洒水,采用间歇式浇水,洒水时间30~40分钟,停水时间15~20分钟,反复3~4次。使空气的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依据天气状况,通常在洒水时放掉棚膜,不洒水时把棚膜和防晒网卷到棚顶上作为通气调节和晒袋。在一般情况下,先洒水后通气,每日通风调节3~4次,天热时早晚通气,环境温度较低时于中午通气。在气温高湿度较大时,还可采取盖遮阴网、掀开薄膜等作为通气调节,以免高温高湿。采收及转潮管理:当黑木耳的耳片长到3~5厘米,在耳边低垂5~6分熟时即可采摘,大棚内的挂袋种植黑木耳通常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即可采摘第一潮黑木耳,比地摆种植提早了25~30天。木耳采摘后,将大棚的塑料膜和遮阳网卷至天棚,再次晒袋5天以内,之后再进行管理工作,即“干干湿湿”水分管理工作。转潮期管理“晒袋”是防止耳片偏黄的重要举措。不见光、气温高、耳片生长速率过快是耳片黄、薄的主要因素。通常,第一潮黑木耳每袋可采干耳20~25克,耳片圆整、正反面鲜明、耳片厚实、子实体经济特性较好。第二潮耳管理办法和第一次潮耳大致相同,大湿润大通气是核心技术。通常可采收三潮耳,产干耳40~60克/袋。菌袋落地采顶耳:三潮耳采收之后,出耳不完整的菌袋(菌袋依然较为硬实、洁白,表明菌袋内的养分物质尚未全部转化完),即可把在挂绳上的菌袋落下,从顶部用刀刃开出“+”或“井”字形口,接着在棚内贴地摆放,早晚洒水4~5次,每次洒水1小时,停30分钟。因此,额外的可采干耳10~15克/袋。突出优点:和传统的地摆种植比较,通过吊袋实现立体种植,增加使用空间,实现了扩大生产规模,并且还可以通气控湿,从而降低了地面上形成的杂菌感染;科学运用草帘子、遮阳网、塑料薄膜、喷淋设备等对棚内气温、湿度加以调控,有效减少了“烧菌”、绿霉等虫害的出现;运用“晒袋”、适时采收等举措避免了“流耳”“烂耳”“黄耳”“薄耳”的形成;改“串袋”为“托袋”,也大幅降低了污染率;改开大“V”形口为开小“1”形口,且增加开口数量,既保证产量又提高品质。 3存在的问题 利于通风原则建棚多选择南北向,但因受河流和高山的环境条件影响,菇农通常忽略棚向建棚,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对温湿度调节很难进行有效管理。生产中的智能化自动控制应用程度低下,多数棚室基本上是依靠人工使用草帘子、遮阳网、塑料薄膜、喷淋设备等对棚中温、湿进行调控,无法实现精准化的管理。因此,造成高温、高湿流耳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菇农的直接收益。综上所述,立体栽培黑木耳主要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要求,栽培管理也需要比露地摆栽更细致,在栽培技术掌握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不主张大规模生产,农业产业化生产必须有技术保障,才能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崔巍 王洋 单位:凤城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浅议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 摘要:工程项目中使用的材料是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最直接的因素,因而对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本文论述了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中的几个环节,并且对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材料 试验检测 技术措施 1 概述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密切的关系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建筑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建筑材料检测是建筑安全质量控制的一个最重要的步骤,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必须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建筑材料的各项性能和指标进行试验检测。 2 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 2.1 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温度对水泥构件的早期强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环境温度对水泥材料的凝结硬化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高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迅速,当温度低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缓慢,因此适宜的温度对水泥的强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标准规范中对检测时的材料养护的环境条件有严格规定,例如水泥试验环境要求:试验用的试块在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该稳定的保持在20℃±2℃的情况下,并且其相对湿度也应该大于50%。只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才能有效的减少系统误差。 2.2 加荷速度的影响 在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对各种建筑材料有不同的加荷速度的规定。例如混凝土试块的试验检测过程应该使用连续的、均匀的加荷速度,并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C30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为0.3~-0.5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30且小于C60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钟0.5~-0.8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秒钟0.8~-1.0MPa。假如检测人员在实际的试验检测工作中为了尽快的完成材料的试验检测任务,随意的增加其加荷速度,将会使试验检测的结果失去真实性。 3 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 3.1 试验检测项目 建筑材料的种类非常多,在各种建筑材料进入工程施工现场之后,试验检测人员必须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对其进行试验检测,并且其试验检测的项目也必须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的要求。在建筑工程中主要使用的建料有:水泥、砂石、钢材等。其试验检测的项目有很多:水泥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强度、细度、安定性能、凝结硬化时间等;钢材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其抗拉和抗剪强度以及焊接质量等;碎石骨料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抗压强度、级配、含泥量等;砂料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级配、细度、含泥量等;混凝土需要试验检测的性能有抗压强度、塌落度、和易性等。 3.2 试样的采取 选取的试样必须拥有代表性,一般是在材料中随机的抽取不同结构部位的一定数量的样品作为检验的试样。并且取样的位置以及方法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不得特意的制作检测试样;选取的试样数量对于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选取的数量过少、取样的部位与方法存在偏差,会造成试验检测的数据的误差增加,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3 检测误差 造成试验检测误差的原因有许多种,例如试验检测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的影响,试样选取的数量过少,取样的方法不正确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等。特别是试验检测的工作人员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试验,致使试验结果不仅会出现误差甚至会出现错误。 3.4 数据处理 有的时候,我们选取的试件的试验检测结果得到数据离散性比较大,所以为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就必须对试验得到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在水泥的强度试验时,如果其中一个试件试验得到的强度值超过了试件的强度平均值百分之十,就需要去除该数据。对于试验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结果差距悬殊时,或者同一个试件的各项试验检测的数据指标出现矛盾时,我们工作人员必须要仔细查明其原因,并且及时的进行重新的试验检测。 4 确保材料试验检测准确的措施 4.1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工程材料的试验检测中,首先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检测人员的组织管理、检测手段,设备仪器的应用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 4.2 确定材料检测程序 材料试验检测的程序:针对各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详细的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规范和标准,并且明确材料的试验检测程序。要明确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步骤和方法等,保证材料的质量要求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等。 4.3 加强误差控制 试验检测的步骤和方法必须严格的遵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不能够仅仅为了节省时间而省略必要的试验步骤,因这种试验工作人员所能控制的因素所能造成试验结果的误差,是错误而并不是试验误差。因此试验检测结果必须保证准确,尽可能的减小试验误差。 5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以确保其质量,规格、性能等指标满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规范要求。从而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建造高质量的工程做出我们的贡献。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摘要: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工作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质量评价的符合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速度的加快, 如何正确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检测的重要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建设工程材料检测逐步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是当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工程材料 试验检测 质量控制规范管理 前言;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评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地管理试验检测技术,对充分合理利用当地原材料、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科学地定量评定材料和构件质量及工程质量;对降低建筑工程造价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材料试验检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知识内容广泛,如材料类型纷杂、仪器种类多。本文通过分析检测工作中所接触的一些现状,对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重要性论述,并就加强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措施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1、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可以优化工程材料的选择 通过试验检测,可在众多同类合格产品中优先选择综合费用低的原材料。可以科学地评定建筑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于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以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又如选择土场,在完成土样的组成分析时,应进行达到压实标准所需的机械台班消耗与最佳含水量水分补充的总费用比较,选择标准击实较低、补充水分量少的土场,可节约工程用水量,从而节约了费用。 2、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有利于选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可以鉴别其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和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可以优化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方面,多做几个试配方案,以便有选用控制成本主要材料用量比例小的配比的经济方案。如通过试验,在满足设计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灰剂量较小的砼、基层配比;在沥青路面上,选择用油量相对较小的方案。通过配合比试验检测可以选择合理经济的材料配合比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 4、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 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措施及建议 1、建立完善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制度 为了对工程材料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检验评定,需要建立健全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制度。首先,针对建设项目规模,建立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材料质量负责。试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内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等技术文件应齐全,试验检测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规程及规范进行。其次,建立健全试验检测工作制度。建立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工作文件、技术文件的管理及保密制度、检测样品及抽样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制度等。要明确试验检测的责任人,建立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各种措施及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要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面不断被个重视。最后,制定详细的试验检测工作细则。在试验检测过程中,完全按照经试验检测工作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试验室对各种工程材料做到有检测、有取样、有试验报告,并确认试验检测合格后才进入下施工现场使用,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2.合理配备试验检测人员和设备 首先,根据工程规模确定工地试验室的数量和中心试验室的布置。要确保以上设置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以做到跟踪检测,及时掌握试验数据,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其次,合理的配备试验检测人员。配备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且成绩合格,为了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工程材料试验检测人员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的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最后,加强仪器设备的配备与计量。中心试验室及工地试验室的所有这些仪器设备都经计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并根据其使用的频率,随时进行计量检定,保证试验仪器的准确性。 3、加强工程材料检测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1)标准、规程的执行。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而制订的,各有关部门必须无条件严格遵守,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按标准、规程进行试验检测的例子很多。如:水泥仅做安定性检测;砂、石各项检测不做平行试验;钢筋拉伸试验不拉断,有的不做弯曲;试验时不严格控制加荷速度等等。这样的试验检测结果准确性很差,完全不符合标准、规程要求,所得结论几乎没有实际指导生产的价值,必须坚决制止。另外,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新规程、标准不断产生,要及时采用新标准。如:1999年颁布《水泥胶砂纯度检验方法(IS0)》,2000年颁布的《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2001年颁布《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等都应及时取代旧规程、旧方法、旧标准,须严格落实执行新规程、新方法、新标准。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探讨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作为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试验检测工作也应运而生,并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试验检测工作的目的和内容,分析检测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切身工作经历,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让人们了解和重视建筑行业的这项关键性工作-----试验检测。 关键词:试验检测;材料质量;控制参数;工程 引言近2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木工程发展迅速,建筑结构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建筑结构安全建设运行关系重大,在工程建设中必须竭力保证施工质量,试验检测概念应运而生。试验检测就是在建筑结构的建设中,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所用的材料进行检测,并通过标准实验、验证试验的结果来判断工程施工成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工程试验检测作用 (1)通过建筑工程的试验检测,可以实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原材料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工程的质量取决于材料种类、价格、保存环境等因素。对建筑材料采用进场检测的方式,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达到工程标准,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基础。(2)通过建筑工程的试验检测,能够确定工程的施工参数。施工参数是指导建筑结构建设的重要指标,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力度,可以得到确保工程质量的最佳参数,从而能够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3)通过建筑工程的试验检测,可以为工程的质量把关。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时,施工单位能主动将试验检测作为加强工程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对每一个环节加以严格的控制。不仅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减少并防止返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确保建筑工程能够按时保质完工并交付使用。二、我国当前工程试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1、施工单位对试验检测的重视力度不够试验检测是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个别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试验检测的重要性,导致工程的试验检测不够规范。更有甚者,缺少试验检测环节,严重的损害施工质量。此外,部分施工单位由于经济条件等限制无法完全按照标准对样品进行检测,造成检测的结果失去代表性,无法准确的反应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对质量的控制过程造成不利影响。2、试验检测的规范性有待提高我国施工单位目前知识水平较高、业务熟练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有限,施工单位缺少足够的试验人员,大大降低了施工单位自检的规范性而影响了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而未配备足够的检测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试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此外,检测结果直接决定工程能否顺利的竣工验收,单凭施工单位自检,很难客观反映建筑工程建材的真实情况。3、试验检测的监督工作有待加强试验检测是为了侧面反映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该方法出具的检测报告应当具备客观性、科学性和代表性。为保证结果的客观准确,通常要由建设单位委托监理单位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试验检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准确的反应样品的实际质量,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配备足够的试验监理工程师并建立合格的现场试验室,单靠建筑工程监理费用难以负担。这就导致一些建筑工程的监理单位通过委托第三方或直接委托施工单位的自有人员进行试验检测工作。这种做法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三、加强试验检测管理的措施 1、试验检测设备的管理需要加强检测设备是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种类齐全、质量合格检测设备才可以准确反映送检样品的真实性,作为评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参考。所以工程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应当通力合作,必须确保试验检测设备满足检测要求,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也需要加强,必须进行定期校验,确保设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有助于提升检测结果的代表性与科学性。 2、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亟需提高试验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对于试验检测工作结果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有加强对试验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使得试验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确保其业务水平达到相关的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试该项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同时,试验人员的思想水平也起到关键作用,必须保证他们在试验检测的全过程中都能自觉的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做到规范采样、科学检测,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检测结果质量,确保建筑结构施工环节中工程质量管理有充足的依据,保证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 3、完善试验检测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试验检测的管理制度,加强试验检测全过程的监督力度,可以确保试验检测结果客观准确的反应工程建设的实际,从而找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最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各级单位应当密切配合,不断完善试验检测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的管理措施,使试验检测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的提高试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试验检测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组织专人建立一个试验检测工作的监督小组,对试验检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并根据实际的操作过程对试验人员进行评分,可以激励试验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提高试验检测的质量,从而更好的发挥试验检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四、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1、首先在订购建筑材料前的质量控制仔细阅读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等与工程材料有关的文件,熟悉文件对材料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与商标的规定和要求。 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引入竟争机制是保证采购订货质量的前提,而且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为此大宗材料应当实行招标采购方式,对于有色差的装饰材料最好是一次订齐和备足货源,以免由于分批而出现色泽不一的质量问题。 3、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按供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提供质量文件,包括:生产许可证或使用许可证;产品合格、质量证明书或质量试验报告单。物单必须相符,应检查到场材料的实际情况与要求的材料在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与商标等方面是否相符。如有任何一项不符,应要求退货或要求供货单位提供材料资料。标志不清的材料可要求退货或抽检。 4、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工程上使用所有各类材料必须事先审批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现场不得存放与本工程无关或不合格的材料。不同种类、不同品种、不同厂家、不同批号、不同型号的材料必须分类堆放,界限清晰,建立材料台账并由专人管理。避免使用时造成混乱,便于追踪工程质量,对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有一定帮助。 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迅猛发展,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作为检验材料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不容忽视。在材料质量控制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工程材料的质量监控要采取检验和抽检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从源头抓起,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检测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按国家颁布的试验标准和规程进行工作。检测工作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其工作不受任何行政和其它干预,秉公办事、不弄虚作假、不伪造资料、不参与任何有损于试验成果公正性的活动,确保工程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是确保工程使用材料质量,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建筑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优劣,而目前社会上生产的建筑工业产品伪劣品太多,因此,必须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与控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对建筑材料控制的内容、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 工程 材料 试验 检测 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基础建设工程的投资也逐渐的加大,建筑材料检测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检测人员应严格遵照规程操作,注意检测试验的每个细节,努力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加强进场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把材料进场验收关、合理选择、使用和存放材料等等。另外需要建设系统采取行政管理手段,备案措施,检验等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 1、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 材料料的质量标准是判断材料质量是否合格的尺度,也是作为验收检测材料质量的标准和依据,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掌握材料的质量标准,是进行材料检测的前提,否则检测就失去的意义。 材料质量检测的有书面检测、外观检测、理化检测和无损检测等方法包括:书面检测,是通过对被检材料的质量保证资料(生产许可证、合格证等)、试验报告等进行审核,取得认可方能使用; 外观检测,是对材料从品种、标志、规格、外形尺寸等进行直观检查,看其是否有明显的质量问题; 理化检测,是借助试验设备和仪器对材料样品的物理力学性能、化学成分、机械性能等进行科学的鉴定。 建筑物的检测根据其部位和使用功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建筑结构材料,二是墙体材料,三是建筑功能材料。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品种多样,现场检测和试验材料的检测都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范,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只对合格证明检测而不对样品进行抽样检测或者是抽样不合符规范都是不和要求的。 2.建材检测的影响因素 2.1 环境温度与湿度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对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若温度过高会使材料强度偏高,而温度过低会使材料的强度偏低。为了得到标准的建筑材料性能,在标准规范中对材料养护以及测试时的环境条件都有明确规定,在检测时必须严格遵守。 2.2 加荷速度的影响 常温条件下若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时加荷速度较快,则试件的变形滞后加在其上的荷载,测出的强度值一般就会高于材料的固有强度。若加荷速度较慢时,检测所得的数据就会偏小。因此加荷速度应严格按照材料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在规定范围中取低值。在实际检测中检测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加荷速度。 2.3 试件尺寸及精度 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时,试样应为标准试件,否则应按标准规范进行处理。尺寸精度就是实际尺寸变化所达到的标准公差的等级范围。尺寸精度越大得出的检测结果就越精确。所以试件尺寸及精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非常大。为了尽快建立规范化的检测标准,通过大量的材料检测试验,着重研究了标准试件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等尺寸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检测的标准试件尺寸的建议,为标准检验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料。 2.4 检测误差 检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同以及受材料的匀质性、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检测结果产生误差。将同一个样品分成几个试样,用相同方法在同一仪器上分别进行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误差,称为平行检测误差。它主要是考虑材料的匀质性,规程规定该误差的允许值较小;同一组试件之间的误差,若该误差在规定的范围内是允许的,但若超出了允许范围则应重新检测。它主要是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同一材料、同一样品在不同检测设备所获得的检测结果的误差,称为再现性误差或对比检测误差,该误差规定的范围最大。它主要是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 取样试样 建筑材料的取样必须具有代表性,一般是对一批材料中的不同的部位进行随机的抽样检测,也就是抽样时不仅要数量合符要求同时所取的部位和方法也必须是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的。所取样品的数量对检测的结果准确性非常的重要,若是数量过少、取样的位置以及方法不正确则得出的结果误差就会相差较大,甚至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果。例如:袋装水泥必须从至少20 袋水泥中取出等量的水泥样品,而且总量不得少于12kg。然而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之中检测人员往往从一整袋水泥之中取出半袋或是就拿一袋作为样品,通过检测水泥的一些指标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是经过现场取样之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完全的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 4.一般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 4.1 钢筋的检测 钢筋在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按照国家规范中的《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等一些规定对抽取的样品作力学性能试验,检测的结果必须符合规范中的标准。对于需要进行冷拉的钢筋必须分批的验收,同时每一批钢筋的总重量不能够大于20t。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钢筋焊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焊法:闪光对焊、电阻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1) 闪光对焊:钢筋的机械试验主要是指拉伸试验和弯曲试验,钢筋的拉伸长度一般是500mm~650mm,在做冷弯试验是长度一般是250mm~350mm。2) 电阻点焊:热轧钢筋在做电阻点焊抗剪试验时,钢筋的长度一般大于等于600m m;对于低碳钢丝的焊点,除了要作抗剪试验外,还必须对小钢丝做拉伸试验,钢筋的长度一般为500m m ~ 650m m。3) 电弧焊与电渣压力焊:钢筋在做现场安装时都必须对其做拉伸试验,钢筋的长度一般是500m m ~ 650m m。 4.2 水泥、砂石的检测 砂石、水泥、外加剂是建筑工程中最基础和用量最大的建筑物材料,在过去对建筑工程中的这些材料进行检测时,一般只是检测这些产品的强度和着与强度有关的一些技术指标。而现在对于砂石、水泥以及外加剂的检测还必须加上放射性的检验。在对水泥进场验收时:必须对其品种、级别、包装以及出厂的日期进行检查,并且要对其强度、安定性和其它一些指标也要做相关的检测,检测标准必须符合国家规范中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 等中的相关规定。在施工的过程之中对水泥的质量不能确定时或者是水泥的出厂日期超过了三个月时,必须重新对水泥进行检测,并且按照新检测的结果使用。砂石的取样方式:在对砂料堆进行取样时,所取的部位必须是均匀的。在砂石的顶部、中部以及底部等五个不同的部位进行取样,从而组成一组样品,每个部位抽取的砂石必须大致相等。在对砂石和水泥进行送检时,还必须对混凝土配合比和砂浆的配合比进行检测工作,砂石和水泥的检测报告最好是同时得出。在第一次搅拌混凝土或者是砌筑砂浆时,必须要预留至少一组标准的试样来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同时,还需要对砂石的粒径、水泥的使用量、搅拌的所花费的时间以及砂浆的和易性等一些指标进行检验。 4.3 混凝土 建筑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对于检查混凝土强度的构件,必须浇筑的地方随机的抽取。对于有抗渗要求的结构,抽取的抗渗部位也必须随机从而来保证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周围环境的稳定和湿度对材料的性能影响也非常的大,故对材料的养护和测试环境也必须符合规范的标准。例如GB/T17671- 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规定,构件的制作环境温度应为20℃±2℃,湿度大于50%;拆模时的温度为20℃±1℃,湿度大于 90%;在水中的养护稳定为 20℃±1℃。 5.数据处理 检测数据的处理依照 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来进行,按规定保留有效位数,尾上数字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法进行取舍,即四要舍六要入,五后有数进一位,五后无数看前方,前为奇数进一位,前为偶数则舍去。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其取舍常用方法有拉依达法、肖维纳特法、格拉布斯法等。各方面的原因,相同组试件结果离散性会比较大。为了使得结果较准确,必须对试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取啥。比如在做水泥胶砂试件的抗折强度要求时,当三个强度值超过了平均值的10% 时,那么就必须剔除该值其余两个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如果其中的两个数平均值超过了10%,那么剩下的一个值作为测定结果。若三个数平均值超过了10% 则需要重新检验。对于混凝土和砂浆都有各自的检测方式,在做检测是必须注意。对于检测出的结果比预期的大或小,或者是相差比较大都必须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原因。 6.结语 近些年来,检测技术越来越加的成熟和先进,一些与检测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也相应的出版了,这对于确保工程中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仅需要依靠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以及质量管理,还需要对施工用建筑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研究:浅谈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 【摘要】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这一特殊产品的原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优劣,而目前社会上生产的建筑工业产品伪劣品太多,因此,必须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与控制。本文介绍了我国建材检测发展现状,探讨了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分析了建材质量检测技技术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材 检测 技术 一、前言 我国建材检测发展现状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的检测机构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宽,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众多的实验室中,绝大部分实验室的检测装备相当简陋,科技含量也不高,固定资产不足200 万元。实验室操作人员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不超出10 人。年检测收入不足100 万元,除去成本,利润微乎其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定位不准发展失衡,建材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都是以科研院校和大型建筑企业内部试验室等附属机构的面貌出现的,大都带有科研与教学性质。而以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名义设立的监督检验室,带有政府色彩,且一直附属于母体的部门进行运作,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但是,按照国际惯例,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检测机构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市场的,这就为中国的建材检测机构带来了市场风险和压力。 二、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 1、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温度对水泥构件的早期强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环境温度对水泥材料的凝结硬化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高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迅速,当温度低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缓慢,因此适宜的温度对水泥的强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标准规范中对检测时的材料养护的环境条件有严格规定,例如水泥试验环境要求:试验用的试块在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该稳定的保持在20℃±2℃的情况下,并且其相对湿度也应该大于50%。只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才能有效的减少系统误差。 2、加荷速度的影响 在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对各种建筑材料有不同的加荷速度的规定。例如混凝土试块的试验检测过程应该使用连续的、均匀的加荷速度,并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C3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为0.3~- 0.5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30 且小于C6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钟0.5~- 0.8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秒钟0.8~- 1.0MPa。假如检测人员在实际的试验检测工作中为了尽快的完成材料的试验检测任务,随意的增加其加荷速度,将会使试验检测的结果失去真实性。 二、建材质量检测技技术 1、确定检测项目 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进场需检测,试验的材料检验项目要服从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所属有关部门)的规定。比如混凝土用的水泥,需按批检验其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和细度。 2、科学取样 取样要有代表性,一般是以一批材料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即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数量过少,取样部位及方法的偏差,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但是,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数量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 3、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 温度和湿度对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故在标准中对材料养护,测试时环境条件有明确规定,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试验结果才具有可比性;该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环境温度湿度对材料试验的影响,因而要求试验时必须将温、湿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4、误差度 试验方法须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可是有个别试验人员在作钢筋拉伸试验时只试验到试件出现颈缩而不将其拉至断裂,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势必造成试验结果的误差,但这不属于试验误差,而是人为造成的误差。钢筋不拉断,其测得的伸长率较规定的试件断后伸长率要低,与标准规定相违背,这是不允许的。试验要求必须准确,以减少误差度。 5、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组试件中有时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使试验结果准确,标准规定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有取舍的要求。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土106 的需剔除该数值,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超过平均值的±106 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 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6 时,则须重新检验。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都有各自的取舍方法。应予注意,切不可简单地把数据相加计算了事。计算后的数据修约的方法按GB/T8170 进行,其尾数要按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数据的位数。 三、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措施 1、严格检查建筑材料三证 为了控制以上材料配件的质量,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是一个重要措施。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器具和设备必须具有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进场时应做检查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应有许可证编号和安全认证标志。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在选购前需对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及安全认证标志原件进行核查,以防复印件伪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要分别核查每个品种的证件,以防冒名顶替以一代十。招标或采购技术要求、产品样品、投标书、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要专人妥善保管,甲方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要全面掌握这些资料,货到工地后依据资料核查验收,对产品的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产地、数量、外观质量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者不许接收。重要的设备、产品,需要特别关注的产品在设备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需要甲方去现场核查监督生产过程。这项工作是甲方工地容易脱节,建设单位材料部门或合同管理部门整个操作过程没有及时通报给监理工程师,资料也没有给监理工程师复印,有时货到现场后没有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材料部门或工地直接将材料接受,都会造成材料进场把关不严。加热管管材生产企业应向设计、安装和建设单位提交下列文件:国家授权机构提供的有效期内的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有特殊要求的管材,厂家应提供相应说明书。 2、必要的强制性检测 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治理质量通病,禁堵伪劣材料用于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或主管部门规定,需要进行项目检测。目前一些地区质量检测站常规检测项目有:主体结构(梁、板、柱)砼标号及钢筋数量检测,竣工后房屋空气质量状况检测,钢筋抽样检测,混凝土试块检测,加气块两项性能(外观质量及强度)检测(非必检测项目),瓷砖性能检测,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等,这些项目都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 结论 检测报告是建筑材料检测站的最终产品,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建筑材料是否合格、能否使用,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建筑材料检测站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因此,加强对建材检测技术要求及工作流程的管理,是建筑材料检测站内部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建筑材料检测站出具合格检测报告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电视直播新闻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使直播类新闻加快传播速度,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闻直播播出的效率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新闻信息的获取路径逐渐增多,这些都给电视直播新闻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播类新闻的获取要及时,播出要迅速,因此这类新闻的播出节奏和播音速度都极快,对社会的影响也极大。电视直播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电视的直播方式能够提升新闻直播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推动电视直播新闻的发展步伐。 1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视台在新闻直播时难免会遇到突发新闻的情况,这时都会采取新闻直播的方式,及时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观众在观看新闻时更能感同身受。但同时对新闻直播技术的要求就变得很高,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直播新闻进行有效传递,能使观众更清晰更迅速的掌握新闻信息,也增加了空间范围。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让观众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中获取新闻信息,并自由的参与到信息的互动之中,提升电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网络技术在电视直播中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少,与传统的电视传播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从传播方式来说,计算机是通过储存传输信息然后再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够随时进行信息的储存、收集和利用,并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去获取相应的新闻信息。另外,网络新闻直播可以进行直播、点播等,形式比较多样、自由,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新闻信息迅速收集,全民皆为记者、编辑,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创造者。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避免出现电视传播信号减弱而影响直播的问题,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观众进行新闻内容的互动交流。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视新闻直播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电视新闻直播中,二者有机结合后将发挥出更好的效果,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使新闻信息更及时更清晰的传播给社会大众。 2.1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相应的主导和主流。在网络平台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任何类型的信息,为有正面意义的新闻信息的者提供便利。同时也应该对虚假信息、不良影响的信息、邪恶信息等进行严格控制,此时电视媒体要参与到网络技术应用之中,并占据新闻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在网络平台中成为新闻信息直播的主力军,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新闻信息的正确舆论力量。 2.2提升直播设备的利用率 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促使电视设备不断更新,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电视新闻的不断创新,在电视新闻直播中运用最新的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将有效提升新闻直播设备的利用率,推动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另外,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新闻直播中使新闻信息的呈现更加多元化,并在新闻直播的整体视觉效果以及新闻完整性方面得到较大提升,进而获得观众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2.3新闻信息含量具有更高的价值 在网络各大信息平台中,新闻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仅仅是一部分,更关键的是新闻信息的价值含量,也就是信息内容所包含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力。比如,最常见的电视新闻类直播节目的主要新闻内容包括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在新闻信息播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方可播出,这样的新闻信息才有更高的价值含量。电视媒体的新闻播出量大,但其版面和节目时间都有一定的限制,影响新闻播出的时效性,长此以往新闻资源的大量积压将影响新闻播出的效果。如今,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将使新闻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价值,能够弥补电视时间和版面安排上的缺陷,给予新闻信息更大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提高新闻的价值含量。 2.4人才资源作用的高效发挥 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有效拓宽新闻直播的传播途径,增大电视直播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比如,电视工作者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自己的官网进行新闻直播,并在直播中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观众的新闻获取渠道也被拓宽。尤其涉及到与党和政府相关的新闻传播媒体,要格外注意这类电视媒体的社会政治地位,并更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专业新闻工作者所向往。由此看出,当前在电视媒体中汇集了大批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有效推动网络技术和电视新闻直播的有效融合,并在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平台中成为主力军。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视直播新闻中的应用 3.1新闻编辑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与电视直播新闻的不断融合极其复杂。具体来说,必须先建立新闻编辑体系,并通过网络技术将卫星、无线等相关新闻素材进行有机结合,再进行新闻素材的聚集、编辑、浏览等程序完善播出体系,构建出一个健全的网络新闻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该网络交流平台,首先编辑体系为用户建立独立的账号密码和编辑权利,用户登录到信息平台后对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编辑和完善。比如,采编人员在新闻编辑体系中,利用新闻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新闻信息资料的筛选,编审人员以及相关领导针对新闻稿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然后导播人员针对新闻稿的内容进行新闻信息的相互联系,最后,新闻播报主持人可以将新闻信息在网络平台中播放时放入相应的新闻讲解和背景音乐;其次,在新闻现场的记者和编辑可以利用现场的网络设施,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与其相连再将新闻资料传递到新闻直播演播厅,然后利用编辑体系对新闻进行播放;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自由的进行新闻信息的互动交流,建立互动体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电话通讯、有限电视和演播室的多方连接,进行更大范围的互动交流。利用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促使编辑人员和主持人针对新闻信息内容进行及时的交流。并利用互动体系实现全面的信息交流,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新闻编辑体系最终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实现电视直播新闻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新闻传送系统中的应用 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在新闻直播过程中新闻编辑人员能够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新闻的跨区域采集、编辑以及筛选等工作,而且这个过程并不受地点和设备的限制,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接头,通过网络技术和平台将新闻资料传送至演播厅,然后再进行新闻资料的编辑,并结合与新闻资料相关的素材进行新闻编辑,最终实现直播新闻的顺利播出。另外,新闻记者也可以在自己的便携式移动设备中利用网络技术安装编辑体系,在新闻现场完成新闻资料从采集到最终播出的过程,确保新闻的时效性。 3.3新闻互动系统中的应用 “新闻互动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无线网或者有线网、现场演播厅以及电话通讯进行有效连接,最终实现新闻资讯的信息互动交流和共享”。这种信息交流和共享不仅是指新闻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代表着在新闻直播时,实现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交流,观众将以一个全新的动态形式参与新闻直播。观众在参与新闻直播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参与新闻的讨论之中,增加新闻的互动性,提升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而且整个新闻直播中的相关内容都被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形成工作日志,能够推动新闻资料的监督管理工作 3.4新闻审核及编辑系统中的应用 在电视直播新闻的审核和编辑系统中应用网络技术,能够进一步完善编辑体系,便于编辑人员对各个渠道的新闻素材进行筛选、编辑、整合,并最终整理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新闻编审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新闻稿件的审核工作,并对稿件提出合理的审核意见。除了对新闻资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核外,相关新闻工作者也要对编辑操作进行监督,比如在新闻信息互动共享平台,针对账号、密码以及编辑权限进行全面的监督,促使编辑系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有效提升演播室内的新闻设备利用率,推动电视新闻直播的网络化,提高新闻在编辑、传送、互动、审核系统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完善电视新闻直播的操作系统,提升新闻的直播质量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文英姿.电视新闻直播技术中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应用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9(17):251-252. [2]屠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视直播技术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有线电视,2018,No.395(6):66-68. [3]王亚森.广播电视发展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7(4):247-247. [4]赵来富.云计算在电视新闻直播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文学,2017(32):254-254. [5]王鹏.广播电视发展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7):23-24. 作者:刘树森 单位:延边广播电视台
0引言 路基路面施工是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作为施工单位,应该提高对路基路面施工重视程度,创新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从而更好约束和规范工程施工,让路基路面建设取得更好效果。精细化管理是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和应用对路基路面施工产生重要影响,其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精细化管理理念是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和应用,给管理工作带来全新变革,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更好规范和约束管理活动,下面将介绍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要求。它建立在常规管理理念基础之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通过该管理理念的应用,既要注重减少管理资源,同时还要节约管理成本,在以最小投入的前提下实现管理方式创新变革,让管理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1.2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专业化、系统性、成果导向、观念创新,这是精细化管理的显著特征。精细化管理注重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专业管理队伍,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创新管理思想观念,最终提高管理效果。具体工作中,有必要落实管理责任制,将管理工作具体化和信息化,确保每位管理人员都认真履行职责,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制度与措施,按要求开展管理活动。同时还要求每位管理人员尽职、尽责,每天都出色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管理水平。 2路基路面施工中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理念不仅是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落实该管理理念,还有利于更好约束和规范路基路面施工,让工程建设取得更好效果。 2.1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施工现场管理是路基路面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施工单位,应该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明确管理人员具体职责,健全并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使其更好约束和规范路基路面施工。从而推动公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有效提升路基路面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2.2增强路基路面工程质量 如果不注重加强施工管理,忽视采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则可能影响路基路面施工管理水平提升,甚至可能导致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难以保障施工效果。而通过创新路基路面施工管理理念,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有利于明确管理人员具体职责,让他们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进而更为有效地开展工程建设,预防质量缺陷发生,有利于保障路基路面工程质量。 2.3确保公路工程建设效益 施工管理是路基路面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施工人员应加强相关规范标准学习,把握管理要点,加强质量控制。然后根据精细化管理要求,遵循规范要求开展公路工程建设,让路基路面施工取得更好效果。这样既能规范和约束路基路面施工,还有利于防止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损失,有利于确保公路工程建设效益。 3路基路面施工管理存在的不足 尽管路基路面施工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施工单位忽视加强工程质量控制,未能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制约工程建设效益提升,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3.1路基施工管理的不足 部分施工单位未能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路基施工现场管理不重视,没有严格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例如,土石方施工、路基砌体施工、路基排水施工中,都忽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也没有严格落实管理规章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具体职责未能严格落到实处。此外,部分管理人员忽视现场巡视和检查,也没有按精细化管理要求开展管理活动,难以提升路基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3.2路面施工管理的不足 加强路面施工管理,这是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但调查显示,一些管理人员对混凝土施工、路面边缘石施工等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根据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即使部分施工单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没有认真落实相关规定,影响精细化管理理念作用的发挥,甚至导致路面工程质量缺陷发生。 4路基路面施工中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为弥补路基路面施工存在的不足,提高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益,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施工单位有必要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4.1路基施工精细化管理对策 路基施工应确保其稳定性与可靠性,提高承载力,对软土路基采取处理措施。为预防质量缺陷发生,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4.1.1路基土石方施工精细化管理 加强填料采购质量管理,根据施工技术规范标准选用土石方填料。考虑路基路面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当地气候和地质条件、土壤类型等,选择质量合格的填料。常用清洁、干净、质地坚硬的机制碎石作为路基土石方填料。严格试验检测,确保填料质量合格。土石方施工采用分层填筑和碾压方式,每层厚度在30cm以内为宜。要保证每层填料的规格、尺寸、大小符合要求,注重每层压实度和平整度控制,保证碾压到位,提高路基承载力。 4.1.2路基砌体工程精细化管理 路基砌体施工要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有利于预防质量缺陷发生,提升路基防护等级,确保路基稳固可靠。采用合适的砌体护坡方法,严格按要求配制混合料,保证混合料质量合格,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开展砌体施工。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施工用的砂浆集中拌和,保证配合比设计满足要求。砌体外露面施工时选择合适的石块,严格按要求砌筑并重视检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 4.1.3路基排水工程精细化管理 路基排水工程采用无裂纹或无破损钢管,使用钢管平滑接头,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基础混凝土强度在5MPa以上时才能铺设排水管。加强接头处理,确保连接紧密,防止出现渗漏现象。 4.2路面施工精细化管理对策 路面施工中,为确保路面平整度和外形美观,施工单位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4.2.1混凝土路面施工精细化管理 重视混合料原材料质量控制,从质量可靠的厂家采购原材料,保证粗细集料、外加剂、水泥、钢筋等质量合格。重视配合比设计,确保原材料添加质量准确。加强混合料拌和时间控制,提高混合料和易性与密实度。混合料拌和完成后将其运往施工现场并按要求卸料,然后进行混合料摊铺施工。摊铺速度在0.3m/min为宜,确保混合料摊铺均匀、连续、缓慢进行。重视混合料碾压质量控制,选用大吨位压路机碾压,保证路面压实度。碾压完成后进行养生施工,预防裂缝产生,保证路面工程质量和外形美观。 4.2.2路面边缘石施工精细化管理 采用挤压件路缘石施工并确保其外观、尺寸、强度合格,加强施工管理。重视每道工序质量管理,按要求铺筑路面边缘石,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使其更好满足施工需要。 4.2.3路面其他部位施工精细化管理 加强雨水井、检查井质量控制,与路面施工交叉进行,分段砌筑,确保其高程与路面高程相同,与路缘石平行。重视人行道面砖质量控制,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面砖施工采用灰土基层结构,确保灰土拌和均匀,结构厚度均匀,让人行道面砖平顺、整洁、美观,有效保障施工效果,为人们日常通行创造便利。 5结语 路基路面施工中,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不仅能推动施工管理创新,同时还能有效规范和约束现场施工,实现对质量和安全事故的预防,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应该加强精细化管理理念学习,健全管理制度与措施,把握技术要点,明确管理职责,严格落实责任制。从而更好约束和规范路基路面施工,让精细化管理理念有效发挥作用,提高路基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路面平整度和外形美观,最终提升公路工程质量和效益。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其应用范围很广,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家事务参与增多,国际交流也逐渐增强,因此,做好英语教学成为我国教育科目中关键一环。英语的学了必要的知识和基础外,心理与情感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心理教育,缓解学生由于英语学习不利产生的焦虑,利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降低这种焦虑,这也是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质量,培养英语人才的重中之重。 1茶文化对翻转课堂降低英语学习焦虑的影响分析 1.1传统文化教育对现代课堂影响逐渐加深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重新重视,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也在积极推广和普及传统文化,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也不断促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生。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英语学习方面,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而不是学生成绩的考核。无论任何阶段的学习,在学了母语外的一种语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与阻力,无论是从基础的英语教育开始,还是高层次的英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难免产生焦虑情绪,而这种焦虑情绪可以影响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传统茶文化的融入让这种焦虑得到了缓解和降低,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抚慰,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的传递与接受。 1.2翻转课堂推广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课堂地位互换的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路线的,这种新型课堂需要在各阶段教育中不断推广。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起引导作用,完全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现学习能力与想象空间,降低硬性要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的大范围推广,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自主的现代化课堂。 1.3降低英语学习焦虑的必要手段 我国教育改革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针对英语教学,部分学生会出现学习焦虑的情况,一方面天赋不高,语言理解能力本身不高,对于英语的学习一定形成阻碍,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英语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英语学习难度逐渐提升的情况下,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从内心开始排斥英语学习,最终导致英语学习的失败。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是非常必要的,以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翻转课堂融合,是降低学生心理焦虑的必要手段。 2茶文化与翻转课堂融合,降低英语学习焦虑的策略 2.1构建轻松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教育中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翻转课堂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互换与翻转,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展现想象空间和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索英语学习的奥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轻松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课堂,改变教师在讲台讲授,学生只有在下面被动听讲的情况,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心理感受,降低学生由于英语学习不畅导致的焦虑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学生也只有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才能不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兴趣这位老师的作用,才能实现英语教学水平的根本性提高。 2.2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我国传统文化重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中教师要一视同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实现茶文化与翻转课堂的融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情绪,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即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以及语言天赋,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充分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同时,实现知识传授的目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将同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有效降低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挫败感,降低了英语学习的焦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英语水平,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也更加有利于传统茶文化精髓在学生教育中的体现,从而实现降低英语学习焦虑影响的目的。 2.3充分把握教材,制定合理教学方案 茶文化在现代翻转课堂中应用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教师要充分保持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理解和体悟教材精髓,这样才能实现对课堂内容的科学把握,从而让教学内容得心应手,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对于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知识要进行针对性教学,要重视基础教学,掌握教材章节的难易程度,在实际教学中夯实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英语学习的作用与效果,注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2.4优化考核方案,全面考核学生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教育模式正在不断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正由有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复合型人才是当下市场急需的人才,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也要不断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对于一名学生的评价,不应再是简单的成绩评价,而更应该是全面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就学生英语考核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各占一定比例,科学制定学生评价方案。就英语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现场的英文对话,或是让学生用英语表演一段节目,全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在考核过程中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和口语错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此外,科学全面的英语考评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不仅仅再是任务型的学习目的,从传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体会英语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应用的目的,有效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和困惑。 3结束语 随着传统文化在社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茶文化思想精髓逐渐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在现代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国家文化兴国战略的落实和实践。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题的现代化课堂,就英语学习而言,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让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也成为新的阻碍,将茶文化思想精髓融入现代课堂当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展现学习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也是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摘要] 电视包装可以起到突出电视节目、栏目、频道个性特征和特点的作用,确立并增强观众对节目、栏目、频道的识别能力,确立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品牌地位,为电视产品的市场营销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电视包装 节目 栏目 产业化 一、电视包装的含义 电视包装目前已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的定义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图像(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诸要素。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如今电视观众每天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是几十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各台、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观众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又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广告推介是商家们的必要策略,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应该和商品的发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作为同时播出的几十个频道来说,电视观众选择了你,是你的成功;而没有选择你,你的一切辛苦和投入就等于零。要观众选择你的重要条件是了解你,包装则是了解你的最直接的手段。 二、电视包装要素 1.形象标志。无论节目、栏目、频道都有一个ci形象设计,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象标志,这是构成包装的要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形象标志有各种变化,但“包装”构成的要素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频道的形象标志,一般展现在角标和节目结尾落幅上。好的形象标志的设计,能使人过目不忘,深入人心,能使观众快速判断出自己看的是什么节目、什么频道、什么台,便于观众一下子就捕捉到想要看的节目,所以形象标志设计对于电视包装是非常重要的。 2.颜色。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确定包装的主色调。主色调可能是单色,也可能是复合色。如中央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所以其主色调以蓝色为主,凸显一种冷静、客观的形象;cnn基本也是蓝色基调;文艺性的频道和栏目在一般情况下是暖色调,色彩相对艳丽一些;凤凰台是以艳丽黄为自己的主色调。所以,颜色设计是电视包装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但不刺眼,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3.声音。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音效等诸元素。声音在电视包装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好的电视包装中,音乐应和形象设计、色彩搭配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无需看到画面,观众就能判断出是什么频道和什么栏目。 三、电视整体包装应遵从的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电视包装的不断成熟,以栏目为产品,以频道为品牌的包装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大家所倡导的整体包装理念。而电视整体包装应该遵循两大基本原则: 1.统一性原则。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应该遵从整体包装的统一性,首先是识别整体包装的元素包括标时、音乐、颜色等都应该相对统一以形成整体效果,节目包装/栏目包装应该在整体的频道包装统一原则内实现自己的包装特色,节目/栏目形象应从属于整体的频道形象之下。 2.规范性原则。电视整体包装的统一性要有科学的规范化操作作为保证,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落实到日常的节目和栏目当中,才能确保整体包装的具体实现。 四、电视包装的形式 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包装有多少种形式,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总的来说应包括下面一些形式: 1.以形象标志为主的频道标志的位置设置和出现方式的设计。 2.电视台或电视频道的形象宣传片。 五、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关系 1.电视包装是电视产业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品牌化战略的具体体现。电视作为中国百姓的精神大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满足电视文化市场的需求,频道在不断地增加,节目在不断地扩充,同时也使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电视收视份额更趋白热化。如何能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建立自己的独特专业频道,在收视分流严重的情况下,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里,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视节目作为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产品,也应该同时兼备形成产品的两大体系,第一是生产体系,第二是营销体系,所谓电视节目成为产品的营销或称为宣传,就是电视包装,而品牌化战略应该是我们提升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量的重要手段。按照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发展规划,我们提出了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总体计划,为电视的总体包装提供了前提。反过来说,电视包装的品牌化战略会更加促进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发展。 2.电视包装使电视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电视包装不是节目策划,它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起重要宣传和推介作用。电视包装的基础是包装策划。我们去市场上买东西,总是被外观美观,造型新异的产品所吸引。成功的产品外包装和外部造型会刺激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购买欲。一个产品经过包装后介绍给市场便能有效地吸引顾客。这种注重产品包装行为的营销方式,能在顾客心里树立起一种品牌意识。高水平的产品包装能使产品在市场中从众多同类中凸显出来。近年来,包装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包装这个概念,在商品社会中的各个角落不断蔓延、渗透,形形色色的包装活动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电视领域,品牌作为一个频道的标识,给频道注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从而使频道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经营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电视包装论文:浅论中小电视台对频道、节目的包装策略 【摘 要】如今,电视媒介竞争可谓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百多套节目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是静下心来细心观察,最吸引人眼球,能让观众锁定的往往是那些包装精美、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频道和节目。事实证明,包装绽放出的美丽火花,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了视觉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而且树立了频道、节目崭新的形象和美誉度,提高了频道、节目的广告市场占有率。笔者希望通过探讨中小电视台对频道、节目的包装策略,找到一条中小电视台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小电视台 频道 节目 包装策略 包装绽放出美丽火花,包装精美的频道和节目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了视觉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而且树立了频道、节目崭新的形象和美誉度,提高了频道、节目的广告市场占有率。在这方面,cctv-3、cctv-10、上海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大台为地方中小电视台作出了成功的示范。与这些大台相比,地方中小电视台虽然也有了一定的包装意识,但却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地方中小电视台如何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台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如何通过富有特色创新的包装杀开一条血路,有滋有味地活着?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增强包装的有效性。 一、彰显频道和节目的个性 一个成熟和有影响力的频道或节目,它的标识系统、节目编排形式、主持人形象设计以及片花、音乐、演播室背景等等都有其独特的张力和内涵。这种个性化的差异显现出频道和节目与众不同的形象,使观众对其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识给我们带来三点思考: 首先,中小电视台的频道、节目包装应该突出个性、避免趋同,以免在五光十色的频道海洋中淹没自己。比如,cctv-3综艺频道的宣传片就非常有特色,片中交替使用大场面的舞蹈镜头和舞蹈演员的特写镜头,通过特技将舞蹈演员手中的红色绸带演化成“3”字落幅,与综艺频道的特色非常吻合。再如cctv-4的一则名为“cctv-4时刻伴随我”的频道宣传片中,一个小孩坐着写有“cctv-4”的汽车、火车、飞机,骑着骆驼,背着“cctv-4”的背包,从亚洲到非洲,到美洲,到欧洲……十分贴切地表现出国际频道的特色。 其次,中小电视台的包装应突出地域性特点。各个电视台的台标可以说是地域性特点最为突出的,台标是频道最基本的形象定位,一般展现在角标和节目结尾落幅上。它的播出频率最高,影响最大,最具冲击力、影响力,能起到推广和强化频道的作用。台标一方面能增强节目或栏目的段落感和节奏感,同时也能使不相关的节目或栏目融在统一的标识下贯通一气,增强频道的整体性。比如上海电视台用蓝色的白玉兰形状作为台标,是因为白玉兰是上海的市花,而蓝色凸现了上海海派文化的特征,以及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黑龙江电视台的台标干脆就是红色“龙”字,广东电视台也以“广”字作为台标的主体图案,明确了电视台的所在地,让人过目难忘。 二、优化节目编排,使节目和频道整体化 近年来的频道整体包装中,节目编排已经被纳入了电视包装的范围,树立“大包装”的概念已经成了电视包装发展的趋势。据专家的观点,高收视率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可看性。二就是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利用电视包装,可以吸引观众、争取观众、留住观众。 电视包装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针对目标观众编排节目,以求得观众的“顺流”(即观众在某一时段内持续收看某一节目),争取最大的“入流”(即观众从其他频道转往本频道),避免观众的“溢流”(即观众从本频道转向其他频道)。最近非常流行的“无缝编排”就是让两档节目之间的“破口”缩小,甚至等于零,使前一档节目无缝隙地过渡到下一档节目,以防止观众转台的一种编排策略。还可以在前一档节目结束后,先播放后一档节目中一些快节奏的、吊人胃口的片段,吸引并留住观众。比如,湖南卫视在晚间连续剧的时段内,往往要插播一些广告,但是他们做得很巧妙,在插播广告时,右下角角标醒目地提醒观众现在正在播放的是什么电视剧,将本来想离开的观众拉回屏幕前。同时在插播广告时,将节目预告结合起来,把明天或今后几天的精彩节目做一简单介绍,这样既减轻了观众的收视疲劳,又吊起了观众收看其他节目的欲望。此外,一些频道还在广告时间段里制作“倒计时”,让观众知道在数秒的广告之后,精彩节目仍将继续,稳住了可能流失的观众。 三、确立节目、频道的品牌地位,推动营销 包装对节目的生存、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今的观众可选择的节目成千上万,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视觉冲击、形象刺激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观众是否选择收看节目,基本上是在看到节目的几秒内做出决定的。在这个极短的时间内,是否精巧的包装会给观众留下不同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观众的选择。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直接影响着广告商对于电视市场的选择,目前的电视节目的包装水平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栏目包装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可供我们参考学习。 央视的《东方时空》是一个在国内最早实行整体策划和整体包装的栏目,它准确的定位,全新的包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栏目有专门的形象宣传片,长达1分钟,片头中有专门的栏目标志,有标版片头,小板块有小片头和广告导语,字幕有统一的规范,主持人有特定的主持环境和统一的主持风格,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 对于中小电视台而言,虽然没有大台那样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阔的收视覆盖范围,但是中小电视台却有接近性强的独特优势。中小电视台可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接近性来包装节目、频道。比如中小电视台普遍都有的新闻节目,在包装上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当地特色、反映当地百姓生活,讲述当地百姓的故事,才是吸引观众的法宝。将这些内容重点包装、强势传播,才能使观众对节目、频道产生亲切感、认同感。 四、创建一支业务精湛的形象设计队伍 国内电视包装行业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不少专业电视包装制作公司。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电视包装作品。对于地方中小电视台而言,要进行到位的包装,办法有两个:一是与外部的专业电视包装公司联手,包装节目和频道;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在电视台内部扩大并优化包装队伍,充实包装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之能适应全台节目包装制作的需要。 无论是哪种方法,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实现真正的内在化包装,必须要加大个人手工劳动在整个包装中所占的比重。培养一支熟悉本频道特色的包装人员队伍,才能将电视包装融入每日的工作当中,让包装常变常新、贴合频道多变的内容。举例来说,湖南卫视总编室下属的形象工作室是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自2004年6月整合形成的工作室,现在共有26个人,专门为湖南卫视服务,湖南卫视的这个工作室是完全体制内的建构。 因此,从长远考虑,加强中小电视台内部包装人员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只有属于电视台内部的包装人员,才最熟悉频道的风格和节目的特色,而且也只有他们可以跟随频道和节目的需求,不断对包装进行更新。对于电视台内部包装人员,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向大台的工作人员学习、取经,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电视包装论文: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形象包装和品牌推广策略 摘要 民族文化类栏目在包装推广,形象宣传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将传统的文化命题和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品牌化目标。 关键词 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 形象包装 品牌推广 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是西部省级卫视的特色栏目,是西部省级卫视利用区域性文化资源优势,在竞争中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首选栏目类型。一些颇具影响的民族文化类特色栏目逐渐形成品牌,在提升频道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广西卫视的《唱山歌》、《寻找金花》,内蒙古卫视的《蔚蓝的故乡》,新疆卫视的《丝路新发现》等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族文化类栏目在包装推广、形象宣传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加强自身品牌推广,扩大栏目影响力,是民族文化类栏目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西部省级卫视急需改进的地方。只有将传统的文化命题和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品牌化目标。 一、建立特色鲜明的栏目形象识别系统 西部省级卫视的民族文化类栏目大多已经具有一定的电视包装意识,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应该导人ci设计,建立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栏目形象识别系统,突出栏目理念,提高观众对栏目的选择率与使用效度。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往往以传播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为特色,个性色彩鲜明。建立栏目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可以将栏目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以视觉化、系统化的形式传达给电视观众,使栏目形象突出易记。栏目的形象识别系统主要包括栏目标识、色调、 音乐 、片头、题花、图文字幕等。 栏目标识是栏目理念、风格特征以及整体形象的抽象与概括,能够对栏目起到推广和强化作用。栏目标识制作的基本要求是醒目、简洁、特点突出、有时代感。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栏且以“传播人文韵味的草原文化、展示时尚魅力的民族风情”为定位,以 现代 视角和都市人的欣赏习惯对原生态民族文化加以时尚包装,满足受众探奇、求美的心理需求,舒缓紧张工作中的焦虑,拂去都市生活的浮躁与喧哗。栏目名称富有诗意色彩。蔚蓝寓其高远。故乡代表眷恋。名称字体隽永浪漫,人文气息浓厚。栏目的标识设计,巧妙地体现出内蒙古特有的草原文化意境,基本做到了与栏目定位一致。传达栏目理念,形成鲜明的栏目形象。 色调是栏目的表情,使用恰当能够切合栏目主题并展示出丰富的意境,准确传达出民族文化类栏目的整体风格。《蔚蓝的故乡》栏目主体色调使用蓝色,通过片头色调、演播室色调和细节色彩的有机聚合形成视觉上的主体风格,使蓝色成为节目标识系统中的基础色调。蔚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而“长生天”是蒙古民族崇拜的对象,神圣崇高;蔚蓝色意味着高远辽阔,就像蒙古民族博大开放的胸怀;蔚蓝色又是现代、时尚的颜色,代表着理性、睿智。蓝色色调的使用有效地传达和巩固栏目的品牌特色,与栏目名称和栏目定位相一致。 栏目音乐是栏目的声音表情,应与栏目风格协调,达到视觉与听觉的统一。《蔚蓝的故乡》栏目音乐采用时尚化了的女声长调,悠远、明亮的歌声与现代电声乐器合在一处。剔除了原生态长调的忧伤,传达出自由的意境,旋律既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又有现代时尚的气息,能够为观众所喜爱和接受。 精美的电视栏目片头是传达栏目宗旨的导视窗口,在美化电视屏幕的同时,能够使电视屏幕变得活跃。使画面主题得到深化。《蔚蓝的故乡》栏目统一制作了大片头,画面是意象化了的草原,流动的乐谱和飘扬的野菊花突现了草原的神奇与优美,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比具象的画面更具 艺术 魅力。栏花采用抽象化的云饰图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统一了字幕播出规格,栏目个性更加突出。 电视栏目的形象包装应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包装之外的一种思考,一种启迪。《蔚蓝的故乡》在栏目名称、标识、色调、片花、栏花等方面的包装是值得肯定的,栏目内在的人文理念和精神基本得到了体现。 二、合理规划栏目的编排和播出 编排是电视节目由制作转入播出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的实质是寻找频道、栏目和目标受众群的结合点。在栏目的编排规划中,节目预告、节目导视、栏目形象宣传片的 科学 、合理编排是一种隐形的栏目包装,对栏目具有预告、提示、宣传、推广的作用,可以强化观众的识别和记忆,扩大栏目的品牌效应。民族文化类栏目在节目编排方面应该加强自我宣传,强化节目预告、节目导视以及栏目形象宣传片的作用,最大可能地实现与目标受众群的有效沟通,促进民族文化栏目的品牌推广。 “节目预告”和“节目导视”提示栏目内容和播出时间,是频道整体节目编排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省级卫视在强化传统节目预告的基础上,应该利用先进的电视编辑手段制作出别具一格的“栏目预告”,以科学合理、承上启下的编排和高频次的播出,增强受众的收视心理期待。制作精良的节目导视多由冲击力强的画面、打动人心的音效、精致的制作手法剪辑而成,有的强化节目中的精彩片断,有的通过悬念设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由于播出频率高,既能够起到引导观众收视的作用,还具有强化栏目形象的宣传功能。它是抢占节目市场,提高收视率的强有力的手段,也是树立品牌栏目的有效途径。《蔚蓝的故乡》栏目在上午、下午、晚上以及播出结束前都有不同版本的节目预告信息。并通过见缝插针多次播出的方式来加强预告,起到了引发收视欲望的效果。 栏目形象宣传片是栏目形象的展示窗口,是自我宣传的广告。栏目形象宣传片不对具体某一期节目内容进行宣传,而是着力于推介栏目的整体定位和风格特性,重点凸显本栏目与其他栏目的差异性。栏目形象宣传片需要遵照受众收视 规律 进行编排播出,保证播出频率及时间,实现合理布局。《蔚蓝的故乡》栏目制作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栏目形象宣传片和间隔片花,贯穿在频道的整体播出之中,让观众看到特色鲜明的栏目形象。 民族文化类栏目的播出时间应考虑目标受众群的生活规律和收视习惯,最大可能地按照目标受众群的收视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播出安排。同时还要了解竞争对手的节目编排方案,做到知己知彼,安排有序,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合理摆布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品牌栏目与影视剧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 在不同时段循环播出和适当重播以前的节目内容。能够最大可能地覆盖目标受众,是民族文化类栏目加强栏目推广的有效做法。一些制作精良、反响良好的节目,不要播出之后就束之高阁,适当重播仍会有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避免节目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强化栏目形象、扩大栏目影响的作用。民族文化类节目的选题往往不受时效影响,好的片子历久弥新。可以对以前的节目进行同类项合并、板块式安排,冠以某某栏目“集锦”等名称,对栏目形象的强化作用非常显著。民族文化类栏目往往是西部省级卫视的品牌栏目。加大播出频次,适当重播以前的内容,以及对节目加以重新整合编辑,既强化了频道的定位和特色,同时有利于栏目本身的品牌推广。《蔚蓝的故乡》栏目晚上21:00首播,次日早晨7:00和下午17:00重播,不同时段循环播出增加了受众接触栏目的机会。 三、进行跨媒体联动的立体化传播 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品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鲜明的栏目形象识别设计基础上,在 科学 的编排播出的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传播资源进行跨媒体联动的立体化传播,最大可能地扩大栏目的影响力,为创建优秀品牌做好准备。 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品牌推广应该首先着眼于台内频道资源的充分调动。栏目形象宣传片、节且预告、节目导视不仅应在卫视频道播出,也可以在台内其它频道播放,整合传播资源,扩大栏目影响。内蒙古电视台调动台内传播资源,除卫视频道外,还在各地面频道对《蔚蓝的故乡》栏目进行及时宣传,在固定时段,有计划地进行插片式自宣导视,分段预告常换常新,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自宣导视格局。 此外。可以利用报刊、 网络 等其它媒体,对栏目形象进行立体式的推广传播,丰富栏目传播方式,实现整合营销传播。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方式可以优势互补,对电视媒体生产的信息产品进行重复利用和开发。报刊方面,可以将民族文化节目的内容进行改编后在广播电视报上刊登,或者提炼出嘉宾的精彩观点及拍摄花絮等,以专门的栏目加以发表,用平面媒体辅助打造品牌栏目。还可以将节目内容放在各类相关网站上,供网友在线收看或点播。报刊传播和网络传播可以开辟栏目和观众之间另一条沟通渠道,扩大栏目的影响,也使有收视兴趣但收视时间不允许的群体,有接触栏目的机会。当然,网站上还可以增加栏目理念、主持人感言、节日制作过程中的故事、栏目的幕后人员介绍等内容,使收看了电视栏目的受众仍然可以获得新的信息,增加对栏目的了解。另外,强化网络互动环节,让受众进行栏目评点、留言,提供选题线索,使网站有平等热烈的讨论气氛。还可以把主持人的个人博客链接其中,与受众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沟通。《蔚蓝的故乡》栏目在内蒙古电视台网站有专门的栏目,介绍了栏目理念、主持人感言,以及编导们的情况。使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对栏目有所了解。 第三,以栏目为依托。精心策划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强化栏目定位的同时,扩大栏目影响。事件营销、活动营销作为媒体竞争的一种新现象、新形态,正逐渐被媒体经营者所认同,成为媒体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媒体社会影响力,增强媒体竞争力的有效武器。西部省级卫视频道可以组织一些以民族文化类栏目名称命名的大型活动,使其在短期内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借此搭建新的传播平台,树立栏目的品牌形象。广西卫视《寻找金花》“一个栏目两套思路”的举措值得借鉴:一套思路是常态节目的制作播出规划,另一套思路是通过活动、晚会和推广策划来提升品牌。常态节目培养观众,晚会或大型活动拉升人气,完成品牌栏目的指认,两者互相促进,保证节目资源的再生运用。内蒙古电视台在策划大型民族文化类活动方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针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特点,组织过“晋蒙陕冀二人台电视大赛”、“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第10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颁奖活动”、“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博克大赛”、“八省区蒙古族歌曲电视大奖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征歌颁奖晚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采用事件营销,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年五、六月份期间,内蒙古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策划的“世界lo名志愿者穿越内蒙古”大型电视活动经过志愿者电视选拔大赛和历时一个月的穿越、探险活动,聚集了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活动本身引起了广泛报道,拍摄的节目在《蔚蓝的故乡》播出,反应非常热烈。这些大型活动与卫视频道的定位相统一,与品牌栏目对接,成为频道整合营销的组成部分,以合力服务于频道的品牌化建设。 电视包装论文: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摘要: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专题工作积累的经验,我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策划;包装 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回顾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她身上的时代烙印。而今的电视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我曾经拍摄过的《小布鞋大市场》、《小葫芦做出大产业》、《松鸣岩花儿的殿堂》等片子,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符合本地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讲述了老百姓的故事,使人们能动地介入到片子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 在专题片题材的选取上我们要注意选取典型,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雷锋、孔繁森等先进人物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改革中的先进典型,不仅因为他们具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更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展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采。这样的典型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将这些典型人物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就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收益。因此,我们地方电视台在创作专题片时就应注意选取这样的典型。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电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而实际上,在地方台,我们经常遇到的困扰是常会不知不觉地带着某种主题思想去“强制执行“,其结果往往表现的不是被拍摄对象,而是自己,即不经意间把被拍摄对象当成自己的思想载体,这就与我们的创作初衷大相径庭了。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观众在平等、能动、投入的状态中获得。绝没有强求的痕迹。因此在创作时,一定要注意从观念上找准定位,一定避免一些人为的摆布和虚假的东西,力保专题片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专题片才有魅力,真实的专题片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在制作过程中,要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宗旨,在“以视为主,以听为辅”的原则指导下,协调和处理好画面、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方面的关系,使电视专题片诸要素及构成诸要素的子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为突出主题服务。 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归根到底要从创作的方式上寻求突破。马克思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策划与包装的专题片是暗然无色的,没有加工的素材是平淡无奇的。电视片排斥人为的虚构却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就需要采编人员深入挖掘电视表现的潜力,整合人才和声画资源,全方位进行包装。 电视策划首先是一种智力投入,策划的前提是厚积。“电视策划不仅仅是一两个点子,而是许多个点的集合。它就象是一条贯穿节目始终的智慧线,在节目中承担了思想引擎的作用”。电视策划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支撑,没有相关的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不了解电视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是难以胜任的。这就要求专题片的制作人员应当是一个多面手,他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擅长计算机操作。这样才能在节目的定位、创意、制作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同时,还要要注意解说词的写作,电视解说词应叙事干净利落,语言晓畅明白,词句短小简洁,语言力求口语化、形象化。解说词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而是画面及同期声的概括、评价、补充、延伸和深化,以传达画面及同其声没有传达或无法传达的信息。电视解说词像一根链条,把电视画面与同期声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写作电视解说词时应尽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解释现象、阐明道理。在论述时应透彻、深刻、富有思辩色彩和哲理。 三、要注意表现细节电视专题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表现情、蕴含理的效果,如果一部电视专题片没有激情,通篇是干巴巴的说教,就不会吸引观众的视线,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要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就需要注意表现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制作包装电视专题片中要注意:采访现场是掘取大量素材的地方,声画同步使电视专题具备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应尽量采录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来突出真实感。比如一个火灾现场,嘈杂的人声,霹叭的爆响,撕心裂肺的呼救,比任何手段都能扣紧观众心弦。其次,音乐是高度形象化的情感符号,音乐语言的运用,是直接表达艺术思想的有效手段。一个鲜明的主题在文字淋漓尽致的表述后,加以音乐的轰托,更会锦上添花。再有,历史资料和空镜头的运用也是专题节目真实再现的一种包装手法。比如在采访历史人物的后期制作上,可以通过画中画等技巧把人物放到历史影片中,缩短了时间差,使观众仿佛回到了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在表现贫困学生理想追求时,只安排他学习的镜头会很平淡,可如果用飞翔的大雁,来寻求一种写意的境界,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深化和升华了主题,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 总之,电视片的策划与包装,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经过精心策划包装的专题片,就象一座完美的雕塑,立体的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也应注意,电视策划与包装排斥人为的虚构但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种艺术表现强调真实自然,它追求异彩纷呈,但不提倡光怪陆离;要求容量和深刻,但拒绝繁冗和堆积。它不同于电影、电视剧、文学的表现手法,而象一面镜子反映着真实的人文和环境。 电视包装论文:探讨电视节目包装对电视栏目品牌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 电视品牌 品牌构建 论文摘要:随着电视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电视包装已成为提升电视媒介价值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运用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品牌学和传播学原理,对国内某些电视栏目的成功包装运营方式进行了分析。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经典论断:“一个公司不仅要创造优质的商品,它还应当把产品的优点告诉给顾客,认真地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产品的形象,好的包装和广告能够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或其品牌的立即确认。”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巨大的电视媒介市场。在这个媒介市场中,各媒介发挥自身优势,已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向企业化、综合化生产发展,形成了大型的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媒介已和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区别不是很大了。 由此,我们大可以“电视媒介”来替代科特勒所说的“企业”,将上述论断改为:一个电视媒介不仅要创造优质的电视产品,它还应把媒介产品的优点告诉受众,认真地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电视产品的形象,好的电视包装和媒介宣传能够引起受众对电视媒介及其品牌的立即确认。 因此,无论是对于电视媒介还是传统的生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其品牌的力量决不可忽视。这一点从可口可乐、nike、麦当劳、ibm等国际大型企业的成长和成功中足以看出品牌的力量。目前,国内媒体已经有意地将品牌的概念融入其媒介经营管理中,在国内也出现了像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拥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媒体。但从总体水平上看,我国电视媒介的品牌意识和品牌构建能力还有待提升。那么,如何构建电视媒介品牌?我们的回答很简单——包装。 cis系统导入 电视媒介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且具有系统性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媒介经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然而这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在此,必须要指出的是:电视媒介品牌的树立并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台标、喊一句口号就能解决的,更需要将电视媒介品牌建立在为营销媒介产品服务的目的上。而媒介产品能否顺利地被受众所接受则对电视媒介品牌的成功树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cis的角度来综合性地看待电视节目的包装。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以民族理念和企业精神为内蕴,包含了理念识别(mi)、活动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tis(television identity system),其实质是对cis理论的借鉴和扩展。 理念识别。理念识别是指电视媒介在包装制作过程中要有一个能贯彻始终的宗旨,是频道/栏目的自我定位,主要包括频道/栏目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价值观等的设计。湖南卫视官方网页有这么一句话:“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这也是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与形象区隔的第一家。”简单地说,理念识别要求电视媒介要对自身以及生存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确立一个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大政方针”,并以此作为制定今后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电视媒介的办台理念要始终贯穿所有节目、活动之中,并在保持各个节目有不同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彼此基调相一致。 活动识别。电视媒介的活动识别对于频道来说就是频道播出格式,对于节目来说就是节目流程。2003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专业的24小时连续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开播。它在为中国观众打开24小时持续开放的新闻窗口的同时,也用固定化的播出时间和模式化的栏目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栏目形态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某种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预期能获得的报偿/付出的代价 该公式表明,某种媒介或信息是否会被受众选择,由预期能获得的报偿和付出的代价这两方面决定。预期能获得的报偿指媒介或信息的价值对选择者而言是高还是低,而代价则包括时间、开销、方便程度等方面。营销学家亚历山大·比尔曾说过:“在实际操作层面,消费者喜欢品牌,品牌将‘意味’着打包,这些‘意味’形成了一套快捷方式,使选择变得简单。”也就是说,电视媒介品牌的构建能减少受众收看电视的代价。而从上述公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便利性(或称方便程度)对电视媒介的收视率有重要影响。“人们总是希望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报偿”,因此,电视媒介要竭力使目标受众最便捷地收看到最满意的栏目,其中节目的编播格式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一个20分钟的节目,可以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三个或四个部分,把每一部分的精彩内容在片花中体现出来,既起到提示的作用,又为下面的内容埋下伏笔。 对于如何做好电视节目的编排工作,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整点播出。避免出现像19:21、23:42等播出时间,尽可能以整点为分割点,抑或是方便受众识记的时间点,比如19:19。第二,时段固定。一旦确立了节目或是栏目的播出时间,就不要轻易更改。如真有必要更改,则务必通过宣传片或是其他方式使受众了解到更改信息,防止受众流失。第三,编排多样。在确定频道播出格式时,要从传统的“频道=节目+广告”转换为“频道=节目(片头、片尾、片花、预告)+广告+宣传片”的新模式,甚至设计出更多的能够吸引受众的编排方式。 视觉识别。电视媒介的视觉识别不同于平面媒体的vi设计,它除了包括频道识别、色彩以及文字之外,还包括诸如听觉识别系统、美术风格、视觉资产、运动方式和代言人等。也就是说,电视媒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视听优势,传播其品牌形象。 第一,美术风格。事实表明,简单的色彩体系能降低受众的识别难度,如浙江卫视的中国“蓝”、黑龙江卫视红色的龙。 在电视节目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选用应从节目内容的角度出发,依据大众的视觉心理习惯,使节目主题色彩带给观众的联想和视觉心理感受与节目内容相吻合。此外,频道的色彩体系不仅体现在台标上,它在整个频道的形象中都应该协调一致,包括片头、片尾、形象宣传片等。 湖南卫视选择鲜亮的橙黄色作为自己的色彩。这种色彩能给人以明快、欢乐、充满活力的感觉,符合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不仅如此,湖南卫视还将“橙黄色”进行到底,不论是节目宣传的片花还是频道自身的宣传片,甚至连湖南卫视的官方网站的色彩也是橙黄色,营造出一种明堂堂的氛围,彰显了蓬勃的生命力。 总体来说,频道的色彩识别体系原则上要求简约,尤其表现在标识中的色彩,但并不排斥复杂色彩体系的使用,具体视各电视媒体需求而定。 第二,听觉识别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群将电视视为一种背景声音,电视是一种伴随行为,这主要是利用了电视媒体中的声音元素。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电视包装中的听觉识别系统。 频道的听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主题音乐、人声和效果声。主题音乐应当符合该频道的风格,如以娱乐为主的频道,其音乐节奏应较快且凸显快乐元素,而新闻频道的音乐节奏应保持简洁明了。一个持续很久的主题音乐能使受众对该频道或节目产生归属感。长久以来,每晚7点整响起的新闻联播片头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闻节目,而是一种“满足”感。 第三,视觉资产。所谓电视频道的视觉资产(visual property),指的是一种被某电视频道率先使用,并垄断性独占的视觉资源。它可以是一种几何图形、一种颜色,抑或是一个卡通造型;它是电视媒介品牌视觉识别的催化剂、视觉激活器。需要强调的是,视觉资产必须要具有独创性,要不断被重复来加深观众印象,要进行多媒体暴露 如果从视觉资产这一概念出发,那么就必须要对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在电视媒体中,电视频道版权页是保护视觉资产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电视频道版权页起着保护频道和节目版权的作用。 媒介定位 usp理论及其应用。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是由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于1961年首次在《广告实效》一书中提出的。usp又被称作独特销售主张,该理论主张从消费者的角度在产品中寻找一个独一无二的利益诉求点。在电视媒介整体包装中的独特“卖点”指的是电视栏目、频道、节目对应于竞争对手独有的某种特性。这对于一个“综合性”电视台来说绝非易事,不过一旦找到独特“卖点”,媒介就能将其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最大限度地争取受众。 2004年,湖南卫视打出“快乐牌”,喊出“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娱乐品牌”口号,这在当时中国大陆地区是没有的,这显然是个清晰的电视品牌定位。此外,安徽卫视经过调研分析,了解到电视剧在中国电视收视群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对此,安徽卫视调整品牌策略,通过整合全频道资源,不同时段不同目标观众,设置了8档电视剧场,并迅速展开了围绕以电视剧为主体节目的频道品牌构建,从而把安徽卫视打造成了中国首家专业电视剧频道,拥有了自己鲜明的频道定位和市场诉求。 定位理论策略。定位(positioning)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尔·列斯(alries)与杰克·特罗(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的。按照艾尔·列斯与杰克·特罗的观点: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你自己。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情,定位是你对产品在未来的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在具体定位策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第一,领导者定位。即将企业或品牌定位于同类中的领导者地位,如“第一”定位。在电视媒介定位中,湖南卫视的“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娱乐品牌”和安徽卫视“中国首家专业电视剧频道”的定位都属此类。 第二,消费者利益定位。强调企业或品牌能给予消费者的利益点定位,一般以独特的利益说辞作为定位进行沟通。众所周知,凤凰卫视地处香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了凤凰卫视更多的可为空间。由此它的定位便是立足香港,为全球华人提供最优质的资讯服务。从消费者对资讯解读渴求的角度,做了一个“你无我有、你少我多、你慢我快、你板我活”的媒介内容定位。 第三,消费阶层定位。指消费者定位,属于细分市场定位。在个性化消费时代,这种定位战略显示了越来越高的价值。这种细分市场定位策略应用到媒介中就是分众传媒,具体体现在电视媒体的频道专业化上面。 整合营销全方位构建媒介品牌 1990年丹·e·舒尔茨在《“新广告”运动》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在混乱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再没有比此时更需要整合营销传播了……对消费者、经销商或零售商做整合性单一讯息传递是很重要的。唯有经过通盘性的统合后才可能让讯息一致地传达给目标对象。”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是指以特定的目标群体为传播对象,综合协调、统筹运用各种传播方式,以最佳的传播方式组合来传递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促进广告主与消费者联系和沟通的系统传播活动。 我们将整合营销的理论引入到媒介品牌的构建当中,其主要目的是强调一个媒介品牌的建立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内容,还要注重媒介内容产品之外的东西。即一个电视媒介无论是节目内容、形式,还是单独策划的大型活动,它们在“理念”上总要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要用一种声音说话”。 结论 本文从宏观视角对电视品牌构建的影响因素之一的包装进行了研究,在其中运用了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品牌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本研究,加强了电视媒介对节目包装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具体的包装制作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制作技巧,达到提高电视节目产品质量、提升媒介品牌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目的。 电视包装论文:浅谈新媒体浪潮下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像是媒介的一场革命,使传统电视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时不我待。电视包装,作为电视媒体品牌形象塑造与发展构架下的重要行业,它将是实现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将介绍电视包装的概念,分析电视包装的发展过程,探讨新媒体对电视的影响,进而从在播包装、离播包装方面提出电视包装在面临新媒体挑战下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电视包装;新媒体;电视媒体 一、电视包装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电视包装目前是电视台、各电视制作公司经常用到的概念。什么是电视包装?电视包装的全称可以为电视媒体品牌形象包装。根据形象设计论的理解,按照国际广播设计者联合会和国际电视宣传与营销联合会的定义,电视包装是指关于电视频道、栏目、节目的全面包装设计,包括“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两个方面。在播包装是指除了节目内容和插播广告之外的电视播出内容的包装设计与应用,其要素涉及频道标识(id)、频道颜色、频道声音、广告标语、形象宣传片、片头、导视系统、演播室等诸多方面。离播包装是指在非电视媒体以及社会公共环境中的形象设计与应用,涉及报纸、杂志、户外、广播、网络、推广活动等。电视包装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为统一性、发展性、独特性。 电视包装行业在中国发生与发展约17年,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95年到2000年,是电视包装的1.0时代,这是电视包装的起步阶段,大家都还没有包装,各电视台的竞争很小。在内容上只是一种简单的节目包装,没有频道整包的定位,也没有品牌形象的概念,主要是以独立的视觉设计为主;在制作上处于简单的模仿状态,那时电视台的要求也不高,往往只要片子做的大气好看就行。但当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做起电视包装的时候,各种要求和压力就相继而来,电视包装的1.0时代也就很快过去了。 2001年-2006年,是电视包装的1.5时代,此时第一波蓝海已经过去,而逐渐转变成红海。那时,整体包装设计概念被引入,品牌的定位开始在电视包装中应用。电视包装的内容更全面,从策划到制作到维护,包括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设计;制作上开始走原创路线,并融合了二维、三维、实拍等多种技术。 2007年以来到现今,是电视包装的后1.5时代,现在我国大部分电视包装正处在后1.5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存在很多精彩纷呈的电视频道,尤其是在播包装这一块,设计已经很到位,使得接下去可以定位的空间越来越狭窄。现在的电视包装已不能只是在做片子而是在做结构,如果把一个个节目栏目看作产品,那整个频道就可视作品牌,电视包装要通盘考虑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需要具备电视整体包装策划制作、品牌形象宣传管理等综合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在后1.5时代要寻找新的蓝海出口,离播包装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后。 二、新媒体的出现和对电视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使我国电视包装即将步入新的时代,也就是2.0时代。 所谓新媒体,通常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体系上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类型很多,但其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基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台的新媒体。 较之于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有着它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互动性、整合性、及时性、细众性。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受众的选择度、交流度、参与度大大加强,并可以自由的选择媒体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形式。 新媒体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决定了新媒体的继承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也给作为被迫收视的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影响和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电视受众急剧下降。新媒体较之传统电视的鲜明优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分流了传统电视的受众人群。从年龄结构来看,目前电视的主要受众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年轻一代主要的信息和娱乐通道转向新媒体,庞大的年轻群体涌向新媒体,这必然会导致电视受众的流失和收视率的明显下滑。 电视广告遭遇瓶颈。电视广告长期以来一直是电视收入的支柱,目前由于电视收视率的下滑,广告投放也开始由电视向新媒体分流,而新媒体的广告收入则处于不断上升的成长期。 传统电视媒体将面临新媒体带来的危机,然而“危机”一词分开看,既是危险、又是机会。新媒体虽然一方面给传统电视带来影响并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使电视迎来了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将会是未来传统电视的一大出路,也是趋势所在。 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体现在优势互补和融合共赢上。虽然新媒体有着传统电视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然而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后,虽然已经处于相对饱和期,但是也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质与优势,使其有着独立的生存空间。电视内容主流化、制作高端化和操作简易化是传统电视之所以不会被新媒体完全取代的重要原因。传统电视和新媒体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两者融合发展,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成果。 三、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时不我待。而这其中,电视包装,作为电视媒体品牌形象塑造与发展构架下的重要行业,将是实现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包装行业传统的那套内容不能放弃,包括在播包装要素的视觉设计、离播包装在传统媒体的宣传应用,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合新兴媒体形式,拓展新的业务渠道、寻找新的宣传平台、丰富和完善电视包装整个服务体系。这也是电视包装在新媒体浪潮下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在播包装的发展趋势。 其实早在1.5时代,电视在播包装这一块无论在制作技术还是制作内容上就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面对新媒体2.0时代的挑战,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在播视觉要素的设计趋于简约。21世纪崇尚简单的生活,简单明了的东西也更让人容易接受,于是我们在在播要素的视觉设计上也应该体现出简约化的特点,通过仅可能少的包装符号将频道理念、宗旨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在概念内涵上多下功夫而非一味地追求复杂的画面效果,让设计在简约的同时又耐人寻味;也可以巧妙地从基本几何形或基本色的构成中去挖掘灵感、去抽离元素。 其次,融入新媒体风格的设计理念。例如,节目导航可以设计成游览器的样式,通过输入搜索框带出画面,字幕出现的方式可以犹如鼠标点击一样,也可以配上网络中常用的点击、消息等背景声音,这种仿佛正在点击上网浏览的在播包装设计,融入了目前新媒体互动风格样式,从外观形式上拉近了电视与新媒体的距离。 视觉设计上的简约化和新媒体化可以说是在播包装在新媒体时代合适的发展选择方向,值得从中进一步探索新意。 (二)电视离播包装的应对策略。 在电视包装的发展历程中,相比成熟的在播包装,离播包装还是相对不够完善的。电视离播包装这一块将是新媒体时代的重点发展空间,以往较多地是在报纸、杂志、户外、广播等传统媒体上的宣传应用,但是新媒体出现后,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拓宽新媒体业务,以提升电视频道的品牌形象,将是电视包装行业未来发展的蓝海出口,这里有很多内容可以发展探索: 1.互联网新媒体拓展。 电视和互联网合作,其空间很大。包括频道网站、主持人博客、观众博客、网络电视等。 频道网站。包括节目介绍和预告、主持人资料、频道资讯、论坛社区等。供观众在电视屏幕之余了解频道信息、查阅节目菜单等。频道网站是电视频道在互联网新媒体中的形象展示窗口,使电视频道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媒体形式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主持人博客。以前观众往往只是看到主持人荧屏前的一个形象,很难去了解一个主持人并且和主持人沟通,但是通过博客,观众可以跟主持人产生对话和联系,进而激发观众对节目的关注。 观众播客。现在很多突发新闻事件,都是由市民首先在第一时间将第一现场的照片或视频在网络上的。于是,电视频道可以建立观众播客平台,播放一些由观众自己拍的东西,还可以把作者请到演播室同大家分享交流,想必这种互动形式会对频道的宣传很有利。 2.手机新媒体拓展。 如今手机的普及率已近很高,可以说近乎人手一台,借助手机平台开辟新的渠道,也会给传统电视带去良机。 短信互动平台。近年来很多电视节目已经在使用短信互动平台,例如在一些选秀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投票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也可以通过手机参与短信抽奖、短信留言等。 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手机电视既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又具有手机的便携性,虽然手机电视前景是美好的,但是目前在国内无论是技术、内容、政策等诸多方面都还有待提高。手机电视业务也将会逐步纳入电视离播包装未来的服务清单中。 3.其它新媒体拓展。 无论是基于数字信号的数字电视,还是依靠无线信号的移动电视,也都是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可取的重要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新的电视播出渠道,以其技术优势使观众可以实现点播、回看、定制收看节目。 电视离播包装在新媒体业务的拓展应用,将会极大地帮助电视媒体提升品牌形象,将成为电视包装在新媒体时代的重点发展趋势。 四、结语与展望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我国电视包装正在或将要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迈出了步伐,但是有着更广阔的蓝海出口等着我们去探索。相信在未来,随着电视包装走向更加完善的机制体系,会让电视荧屏精彩纷呈,同样也在屏幕下锦上添花。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节目包装设计应用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包装一词已从对产品的包装渐渐延伸到了很多行业和领域,包装于产品,是通过对其的外在包装来达到产品内涵,本质的传达,美的包装也是产品自身宣传的一方面。而电视包装,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对其外在形式的包装,什么样的节目内容制作什么样的包装设计,每一档节目都拥有自身的灵魂和内涵,因此,包装设计于电视节目,起到了突出节目特点和个性,确定自身节目形象,使观众对节目的识别度提高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或是企业公司对自身的电视宣传包装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数字科技发展的脚步同样也为电视包装来带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发的高。电视节目包装的第一要素是视觉,视觉上的美感决定了人们对于节目的关注度,电视包装的视觉要素主要包括色彩,图像(、活动画面,固定画面,动画),构成元素等要素。本文以新版《江西天气预报》片头包装为例,来分析视觉设计在电视节目包装中的应用。 一、色彩营造节目氛围 1、塑造节目形象 正确的选择节目色彩,特别是优势色彩,是对节目定位,形象确立的第一步。并不是说颜色的面积要占到多大,而是它能很快的突出节目特色。例如湖南电视台,近几年的包装设计做的非常到位,比如我们现在说到黄色,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湖南台,他们把黄色已经做到了企业的深处,做到别家电视台自觉的不敢用黄色来做颜色定位,黄色和芒果已经成了湖南电视台的标志和形象。它已经是湖南台的特色之一。此次我们江西天气预报片头的颜色定位是以四季为主要线索,以绿,黄,橙,蓝四个颜色代表春夏秋冬。颜色随着时间的转变而变化。根据实时的季节最后的落点颜色也同样是当时的季节。明确了节目定位,传达了我们节目全年365天都陪伴着观众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都不会缺席的节目形象。 2、反应节目情绪 色彩是有灵魂的,红是炽烈,绿是新生,白是纯洁等等。因此,电视节目包装的色彩选择也是节目情绪的表达。湖南卫视一直是打着青春的口号,走年轻人,学生党的路线,黄色是活力的象征。东方卫视一直走着事实,新闻类的方向,因此红色作为他们的节目主打色,体现了热血,民族情怀。这都是色彩体现节目,频道情绪的表现。我们此次节目的片头颜色定位也是如此,从春天绿色代表新生到夏天黄色代表活力,再到秋天橙色代表温柔,最后是冬天蓝色代表静谧。此次新版节目的以这样的色彩设计为线路,体现的是我们节目的新定位,在服务观众的同时,注入新鲜的活力,我们希望这不是一档只有老年朋友观看的节目,而是一档开放性,各个年龄层都愿意看下去的节目,因此,色彩的转变是第一步,摒弃了老版节目只以蓝色为基调的形式,这次用四季四种色调配合,吸引观众的眼球,反应节目的情绪。 二、镜头运动丰富节目情节 1、三维动画活跃节奏 数字时展迅猛的今天,传统的相较简单的二维动画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三维动画当道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是在电视栏目包装,电视广告,影视节目中,甚至是网页设计,虚拟交互设计等等新兴设计行业。三维动画的魅力在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和三维软件达到脑海中设计的画面,再利用镜头的组接和镜头画面内图形的调度,完成一个整体性的包装。《江西天气预报》的片头是以四季为时间线,镜头的运动是以代表四季特色的绿叶,柳树叶子,枫叶及雪花四者之间的变换为衔接,在许多方块组成的代表大地的虚拟承载物上进行季节的变迁,随着镜头的运动变化,最后定格出现天气预报四个字。在各个构成元素的材质方面,我们制作的是当下流行着,明亮,时尚的玻璃材质,镜头的运动也是节奏轻快,鲜明。整体效果是充满活力和积极性的。如果拿老版本的片头相比较,可以说老版的片头是一个儒雅的中年男人,而新版的片头却是一个20出头的,充满正能量的青年人。 2、构成元素引导观众 画面的构成元素在整个节目包装中一般都是统一的,针对不同节目提炼出带有自身特色的构成元素,其统一性体现在内容上,以及形式上。在江西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上,作为代表大地的方块在设计的角度上有序的搭建,方块上不规则的有天气符号,温度,数值等天气元素在上面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的升高或者降低,还有等高线,冷锋暖风示意图,观众第一眼看就能知道这是一档关于什么类型的节目。在节目传达上期待了很直观的作用。节目中构成元素的学问很大,用的好的话可以使整档节目灵活,用的不好的话会使节目索然无味,反而起不到带动观众互动的作用,例如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一场选房子的比赛中,爸爸们需要靠自己射箭比赛的排位来决定能否提前选房,比赛分好几轮,依据最后的综合成绩决定。此时制作组在屏幕上用动画的方式制作了一组排位顺序,不断的根据得分的变化来调整名次的排位,形象而清晰的表现给观众实时的赛况。此时这个小动画的作用非常大,由于机位多,剪辑点多,观众不可能完全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情况,而且剪辑也会造成一些画面的割舍,因此这个动画在这里充分的让观众一目了然。再配合字幕,旁白的情况下,全方位的了解赛况。这就是好的元素可以使节目更加灵活丰富,观看性更强,更容易吸引观众,方便观看。 三、视觉设计是电视节目包装的重要组成 这是一个视觉与互动的年代,人们开始讲究体验性生活,讲究生活品质,动态影像的视觉感受在电视包装中起着先导的地位,视觉设计在电视栏目包装中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当人们得知一件产品,认识一个新品牌,看见一档新节目的时候,不是其内容先展现出来,而是通过视觉效果的外在包装吸引人们的关注,得以传播其产品本质,品牌文化,节目精神。因此,视觉设计于电视包装中,是设计美感,也是传播方式。 作者:刘莉坤 单位: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机结构设计和缓冲包装设计 1脆值的确定及提高产品脆值的方法 经验估算法、试验测定法都可作为脆值的确定方法,其中试验测定法是属于比较精确的方法,但相对其精确度对来说,试验成本也很高,因为这种方法必须具备侧录仪器和试验设备才可以。但是由于脆值试验所具备的破坏特性,对于单价很高,并且更新换代很快的电视机产品来说并不合适。通过相关数据的研究显示,在结构失效问题上,局部裂纹、表面摩擦损伤等外壳问题占据了主要影响因素,还有由结构失效引起的液晶屏和显像管破损、移位等,因此,在设计产品和包装时要仔细分析液晶屏、外壳和包装三者之间的受力关系,在提高产品脆值的同时,寻求到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之间成本的平衡。 2缓冲包装的力学模型及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变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耗是泡沫塑料缓冲机理,一般包括 (1)由基体变形产生的能量损耗; (2)基体单元间摩擦产生的能量损耗; (3)开孔泡沫塑料中流体的粘性流动产生的能量损耗; (4)闭孔结构中气体的不可逆压缩产生的能量损耗。因此,在设计缓冲包装时,要想缓冲效果越好,所选取的缓冲材料单位体积吸收能量就要越大。我们可以用C代表缓冲系数,Q代表作用于缓冲材料上的应力,E代表单位体积缓冲材料所吸收的能量,用公式来表示,即:C=Q/E,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当缓冲材料单位体积吸收的能量越多,则缓冲系数越小。在电视机设计中,难以界定易损件。但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品主体设计和包装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对于能够有效减低冲击响应幅值的阻尼问题,我们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提高认识,从而降低易损件对外界的冲击影响。 3缓冲包装设计的传统方法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应用 发泡聚苯乙烯(EPS)作为目前家电行业中使用最广泛的缓冲材料,对其静态和动态特性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缓冲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曲线(C-m)法与最大加速度-静应力曲线(G-s)法。阐述了产品设计与缓冲包装之间的关系,对于包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目前,作为辅助产品和包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工具,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产品进行仿真跌落分析,从而达到优化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的目的。在产品和包装设计完成后,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提前对产品的包装和产品的设计进行了解,有效优化产品和包装设计。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于跌落时产品和包装的各个位置的应力和变形,及指定位置的加速度曲线,这些我们评价设计的关键指标都能计算出来。当然,实际的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无论使用哪种有限元软件都会有些出入,其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比如有限元模型中理论材料参数和产品外壳和包装的真实材料参数之间存在的差异,选取的电视机不同计算部位,结构件之间的联结和接触的处理方法,以及阻尼值的考虑等多种因素。在实验中,因为试验设备和人为操作的元素,有限元仿真模拟的处理是按照理想跌落方向进行的,而试验中对缓冲包装件跌落方向却不能与模拟完全保证一致,这就导致了试验结果出现了一定的误差。同时,影响试验结果差异的因素还包括试验环境、跌落情况等。因此,模拟数值结果在实际设计中,只能作为参考来使用,不能成为根本设计标准。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值模拟方面提出了机电产品稳健设计优化概念的最新成果,对设计人员具有积极启示意义。一套适合自己公司的产品设计系统的建立,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将设计经验和数值模拟有效统一结合,通过不断的设计、模拟与试验产生的产品结晶。 4结束语 结构设计和包装设计在实际的电视机产品设计过程中,其关系非常密切。产品的脆值是产品结构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重点关注,从而打好缓冲包装设计的基础。同时,为了产品在运输安全和包装设计的经济性上得到保证,对缓冲材料的特性能够更充分的利用,就要了解缓冲材料的基本特性和缓冲包装的力学模型。同时有效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争取达到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优化设计的目的。 作者:王彬单位:新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电视包装论文:简论电视包装研究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了电视包装的重要性:一是电视包装的重要作用。二是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 关键词:电视包装电视频道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传输手段的改进和电视频道的增加,观众每天面对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提高电视台和各节目的收视率,各媒体不但注重传播内容,而且还意识到电视包装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是“眼球经济时代”,好的电视节目包装对于电视节目的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富震撼力的画面和音效能先行引起观众注意,甚至给整个频道带来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电视包装的重要作用 目前电视包装以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说到包装,人们一般会想到是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意思,起到装潢和美化产品的功能。之所以把包装拿过来用到电视上,是因为产品的包装和电视的包装有共同之处。包装如同让频道穿上一件漂亮且合身的衣服,在频道包装上,长相可以比做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打扮则是频道的包装。这件衣服如果不经常去整理和维护,它的外表和颜色随时有可能会被遗弃。如果这件衣服维护得好,它会越穿越合身,这也就是说电视媒体不但要重视节目内容,也要重视节目的包装。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现在许多媒体从各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整体宣传风格。比如湖南卫视的包装推行“橙色与灰色”系列的组合,无论是频道各种版式,还是宣传片,都是一贯坚持这种“时尚、年青、靓丽”的风格组合。再如中央电视台形象视觉的文化定位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时又以蓝色为基调统一色,在统一色中变化、演绎、传承,气势宏大,文化底蕴厚重,体现了大台风范。 二、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 电视频道、节目的包装能有效树立频道整体形象,彰显频道风格特色和吸引观众,那么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呢? 1.突出其个性。电视频道的包装不仅要定位准,还要有表现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能够彰显自己的个性,打好特色牌,才能在众多的频道中站住脚。因此各频道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民族民风来包装自己,这样才能避免电视频道包装相互间的雷同。中央台作为国家台,代表党和国家的形象,它必须突出庄严、大气、恢宏的特色。凤凰卫视的两只挥动双翼旋转燃烧的凤凰图案构成了凤凰卫视最核心的形象标识,红色、黄色和橙色是凤凰卫视最显著的频道颜色。 2.坚持“变”与“不变”的原则。这里的“变”指的是频道宣传片、ID、节目导视菜单、收视宣传片可以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更新与包装,以激发观众的新鲜感,保持频道包装对观众的吸引力。对于频道的LOGO,则要保持长期不变,由于频道包装的目的是为了树立频道品牌形象,所以应该确立长期稳定的标识;频道的形象宣传片、色彩风格和音乐也应是保持稳定一些。 3.加强统一性和规范性。电视栏目、频道包装一定要遵循统一,否则看起来就显得杂乱,那就失去包装的意义。频道中各个节目、栏目的包装要素相对统一。无论个别元素在形象设计方面有什么样的好创意,如果没有顾及到统一、规范的要求,都会破坏统一性和规范性。CCTV-5作为中国最大的、最权威的体育频道,为成为最权威的奥运平台进行了改版。改版思路的其中一条就是“统一风格“。规范频道的标准呼号,统一字幕系统,淡化栏目的个性而突出频道的整体感,使频道整齐划一。4.注重形象化和生活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可使观众产生直接的联想,拉进电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观众似乎身临其境,融入到电视频道中。所以在电视频道包装中应去掉纷繁的非主题元素,突出形象化、生活化的主题元素。CCTV-2的包装别具一格,众多的红球,跳动在人行道、楼宇间、铁路、公路、鸟巢或麦田中,整个包装简洁明了、直截了当,与话外音“经济频道,就在您身边”不谋而合。 电视包装拼的不是如何改版,而是一种细节维护和视觉品牌的执行程度。做为我们县级电视台,在节目设置和节目资源方面虽不能和中央台、省电视台相比,但我们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方针,注重本地特色,加大节目包装力度,在整包中我们建立合理而完备的导视体系,考虑观众的各种需求和收视心理。例如:观众不希望被广告直接打断正在播出的节目,我们为此设计了“广告开关”;观众希望一开始便能预览节目的主要内容,我们为此设计了“即将播出模板”;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中间进入节目的观众,希望尽快的了解节目的内容,我们为此设计了“正在播出模板”;为了强化频道的属性识别,我们在节目中反复出现频道的“ID”呼号等。 近年来电视频道包装作为电视媒体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业内受到了普遍关注。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电视工作者都迅速提高自己的水平,充分认识和掌握最新的电视手段,尽量汲取节目制作的最新趋势,使频道包装在电视理念上站在电视制作的最前沿。真切的希望每一个热爱这个行业的人,都能制作出更多被观众欣赏的包装作品,将美丽带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栏目包装探讨 摘要:电视栏目的包装,应该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融欣赏性、文学性为一身,只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能创意出别致,打造出精品。随着设备技术的日益更新,特技功能的日趋多样化,包装也会随之越来越精致,它不但使栏目的特色更加鲜活,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栏目内容也得到升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文学性 21世纪的今天,包装越来越重要。小到一本书的封面,大到企业的形象设计,形形色色的包装无处不在。 如今,随着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迅速发展,打造精品栏目,并为其量身定做精美的包装已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从先声夺人的宣传片,到新颖生动的栏目片头以及风格各异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的字幕处理,乃至色彩、节奏、动感、形式等等,无不体现包装的魅力。 如何做好电视栏目的包装呢?下面谈一下我的两点看法。 1.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栏目包装,从宣传片,片头到背景音乐、字幕、节奏等都应该和栏目本身浑然一体,给人视觉上的流畅、和谐、自然感。海晏县电视台专题栏目改版时,我也曾为《金银滩》栏目制作包装片头,由于不了解栏目的主要内容,片头制作好后,虽然看起来色彩斑斓,节奏明快,视觉冲击力很强,但和栏目本身的风格却大相径庭,连在一起也还是片头是片头,内容是内容,十分别扭。经过几次失败的教训和摸索总结,我逐渐认识到栏目包装系统化的重要性。也知道栏目与包装之间整体形象的统一,是一个栏目完整化、一体化的需求,也是得到观众视觉认可的首要条件。 2.个性特征的鲜明凸显 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栏目,就象一个毫无特色的人,一走入人群,就再也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了。所以要想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夺人眼珠,凸显个性的包装就极为重要了。《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县以农村题材为主的专题栏目,为凸显“农”字特色,在片头制作时,就以碧云天、黄土地、南飞燕、耕作人为流动背景出现,前景则是鲜红的辣椒、橙黄的稻穗、老农的笑脸、晚归的牧童,以胶片方式,呈两条带状交错飘动。农业、农村、农民几个字则以淳厚朴拙的美黑体贯穿始终,配以热闹而有丰收气息的农家音乐,使人入眼便感受到亲切质朴的农家气息,别具艺术个性。而正是由于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三农节目也很快成为农民朋友们最喜欢的栏目。所以就象看见红绿蓝三条飞光带围绕地球旋转就知道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听到“同样的感受”就知道是《同一首歌》一样,栏目的个性化包装,是一个栏目区别于其他栏目的自然标识,也是一个栏目凸显个性的重要条件。 总之,电视栏目的包装,应该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融欣赏性、文学性为一身,只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能创意出别致,打造出精品。随着设备技术的日益更新,特技功能的日趋多样化,包装也会随之越来越精致,它不但使栏目的特色更加鲜活,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栏目内容也得到升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包装艺术和信息发展的结合 摘要:电视节目包装能更好的树立节目的形象,以及给节目内容的呈现更具有张力,使得节目形式所具有独一无二的识别性 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信息;表现设计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媒体就如同滚滚钱江潮水一般,席卷当下各类媒体。在如今的发展趋势下,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在经历一场变革,媒体的变革也在悄然地进行中,那是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审美的变革。现如今网络及自媒体的日新月异,对与电视的冲击尤为的显著。在如此激烈和白热化的竞争中,如何在众媒体中凸显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形象识别体系,将是电视包装所要思考的内容之一。 一、数字化时代电视包装所要有的表现形式 1.包装的设计是结合构思、图形、色彩、文字、排版等几方面分别加探讨的,然后再从表现形式上考虑设计的核心点—构思。通过表现重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合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去切入目标重点,突破角度以及展现的手法,形式的体现。而电视节目的包装所具有的意义包含有频道ID、栏目整体包装,虽然栏目包装也是电视包装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包装其实并不是栏目所独有的,所以更不能把包装划分到电视栏目中去。如果,一个没有任何修饰过的电视节目呈现给大家,那就不能真正意义称之为节目,顶多只能算是现场的再现,这样不但失去了节目的完整性,连信息的传达也大打了折扣。而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多元的信息化传播空间中,无法用真确的理解对节目内容做出很好的认识和判断,就达不到电视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一个好的电视包装的意义和它的识别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电视媒体纷繁复杂,什么节目能吸引观众、收视率好,谁都去效仿。以至于最后大家名称相近及形式雷同。如果把它比作商品,那么其形式就是商品的本身,而频道的包装和节目的包装,就好比是节目内容的包装盒,起到了商品的介绍、说明和广告的作用。一个识别性高,内容表达更为完整的包装就可以很好地塑造起自己的形象,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新企业纷纷成立,大企业经营趋向国际化,向海外拓展市场,此时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形象塑造方法。就是被大家熟称的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运用到电视包装中可给观众制造出视觉的识别差异和冲击,让电视节目这个商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说服力和竞争力,也使电视节目更具有“形象力”。2.随着数字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创新。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数字艺术领域也扩展到电视包装的领域,人类的科技进步时时激发着艺术创业的灵感。如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就是说明艺术和科学是殊途同归、不可分离的。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达的今天,数字化成为艺术的创作实现的最好的工具。也进一步加快电视包装的设计流程。电视包装设计是一种以艺术形式的呈现。它包含了平面二维设计和动画三维设计等多个方面。 二、电视包装的表现手法的诉求点 重点在表现内容上的体现,电视包装设计在一个动态画面中进行,没有空间上的局限性。要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驻足观看,就有了时间上的局限性。空间和时间的转变要求设计在审美上要符合大众需求,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表现内容的确定,对整个包装形态构成有着至关意义。节目包装是节目形式的外在形象,因为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一个重点,这将有益于内容呈现。在电视包装中所的重点好比是一个突破口,那呈现的手法可以说是一个战术。好的电视包装的表现手法和呈现形式就是节目内容的灵魂所在.无论所呈现的方式是怎样,都是在于描述节目内容为重点。广义上看:每个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与其它一些事物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这样,所要表现的一种事物和一个对象,就具有了两种基本本质:一是直接表现描述对象的一定特征,另一种是间接地借助于该对象的独有的特征和特性,来突出事物的特性。第一种被称为直接表现,而后一种则称为间接表现或者叫做借助表现。 三、当前国内电视媒体包装形式的劣势性 当前新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断扩展着市场的份额,在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的大环境下,电视台都意识到电视包装的推动作用。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视观众群主要在中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年轻人主要以网络媒体为主,而相对于年轻人来说中老年人的领悟力和审美力都不是很强,很多老年观众对电视包装的存在概念模糊不清。所以电视包装的日渐模式化,使之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并没有真正传递到节目内容的真谛。电视包装的理论出于形象识别系统,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包装创意与设计是视觉识别的范畴,属于艺术设计;理念和行为的识别则可归类于企业管理、品牌策划等等。因此,很多学科的研究者在对于电视包装的讨论中通常都带有自己本专业的局限,对电视包装中很多的术语的表达缺乏考量。 四、电视节目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和形式的塑造 电视包装是以科学为内涵,以艺术为外显。它利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表现手段与方法,让电视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信息的传达。电视包装能强迫观众接受一些信息。想象要新颖、独特但要符合常识,电视包装在创意过程中,要客观反应现实,要从节目内容的特征中,获取那些最具一般意义,并且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既要新颖、独特、形象的塑造,又要合乎常理。任何的的电视包装创意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是想象的表现形式,可以使节目内容,转化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握住联想形式,就有助于包装的创意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论是频道ID还是栏目包装,所有的视觉呈现都应该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之上的,理念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是需要落实在具体的载体上,才能被真正体现。所以抽象的理念需要作用于人的内心层面来完成,图形元素只是起到对外在感官呈现并传达给受众,使之内心得到感悟,从精神和情感层面去达到对抽象理念的理解。并准确传达信息,极尽最完美的视听表现,给观众以最强烈的感官和审美感受。电视是一种三维的艺术,视听的结合是其主要的传播信息渠道。所要突显的是在感官的导向,在电视包装中要突出身临其境的作用。而包装则是将艺术风格、流派等具有形式感的手法引入电视节目包装中,使电视节目包装呈现出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所以电视是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和现场感的媒体,使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充分和展现的最佳载体之一。因而,那些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包装就很难有吸引力。 作者:邵芃 单位: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包装及信息发展的结合 摘要:电视节目包装能更好的树立节目的形象,以及给节目内容的呈现更具有张力,使得节目形式所具有独一无二的识别性 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信息;表现设计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媒体就如同滚滚钱江潮水一般,席卷当下各类媒体。在如今的发展趋势下,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在经历一场变革,媒体的变革也在悄然地进行中,那是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审美的变革。现如今网络及自媒体的日新月异,对与电视的冲击尤为的显著。在如此激烈和白热化的竞争中,如何在众媒体中凸显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形象识别体系,将是电视包装所要思考的内容之一。 一、数字化时代电视包装所要有的表现形式 1.包装的设计是结合构思、图形、色彩、文字、排版等几方面分别加探讨的,然后再从表现形式上考虑设计的核心点—构思。通过表现重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合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去切入目标重点,突破角度以及展现的手法,形式的体现。而电视节目的包装所具有的意义包含有频道ID、栏目整体包装,虽然栏目包装也是电视包装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包装其实并不是栏目所独有的,所以更不能把包装划分到电视栏目中去。如果,一个没有任何修饰过的电视节目呈现给大家,那就不能真正意义称之为节目,顶多只能算是现场的再现,这样不但失去了节目的完整性,连信息的传达也大打了折扣。而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多元的信息化传播空间中,无法用真确的理解对节目内容做出很好的认识和判断,就达不到电视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一个好的电视包装的意义和它的识别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电视媒体纷繁复杂,什么节目能吸引观众、收视率好,谁都去效仿。以至于最后大家名称相近及形式雷同。如果把它比作商品,那么其形式就是商品的本身,而频道的包装和节目的包装,就好比是节目内容的包装盒,起到了商品的介绍、说明和广告的作用。一个识别性高,内容表达更为完整的包装就可以很好地塑造起自己的形象,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新企业纷纷成立,大企业经营趋向国际化,向海外拓展市场,此时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形象塑造方法。就是被大家熟称的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运用到电视包装中可给观众制造出视觉的识别差异和冲击,让电视节目这个商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说服力和竞争力,也使电视节目更具有“形象力”。2.随着数字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创新。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数字艺术领域也扩展到电视包装的领域,人类的科技进步时时激发着艺术创业的灵感。如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就是说明艺术和科学是殊途同归、不可分离的。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达的今天,数字化成为艺术的创作实现的最好的工具。也进一步加快电视包装的设计流程。电视包装设计是一种以艺术形式的呈现。它包含了平面二维设计和动画三维设计等多个方面。 二、电视包装的表现手法的诉求点 重点在表现内容上的体现,电视包装设计在一个动态画面中进行,没有空间上的局限性。要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驻足观看,就有了时间上的局限性。空间和时间的转变要求设计在审美上要符合大众需求,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表现内容的确定,对整个包装形态构成有着至关意义。节目包装是节目形式的外在形象,因为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一个重点,这将有益于内容呈现。在电视包装中所的重点好比是一个突破口,那呈现的手法可以说是一个战术。好的电视包装的表现手法和呈现形式就是节目内容的灵魂所在.无论所呈现的方式是怎样,都是在于描述节目内容为重点。广义上看:每个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与其它一些事物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这样,所要表现的一种事物和一个对象,就具有了两种基本本质:一是直接表现描述对象的一定特征,另一种是间接地借助于该对象的独有的特征和特性,来突出事物的特性。第一种被称为直接表现,而后一种则称为间接表现或者叫做借助表现。 三、当前国内电视媒体包装形式的劣势性 当前新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断扩展着市场的份额,在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的大环境下,电视台都意识到电视包装的推动作用。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视观众群主要在中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年轻人主要以网络媒体为主,而相对于年轻人来说中老年人的领悟力和审美力都不是很强,很多老年观众对电视包装的存在概念模糊不清。所以电视包装的日渐模式化,使之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并没有真正传递到节目内容的真谛。电视包装的理论出于形象识别系统,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包装创意与设计是视觉识别的范畴,属于艺术设计;理念和行为的识别则可归类于企业管理、品牌策划等等。因此,很多学科的研究者在对于电视包装的讨论中通常都带有自己本专业的局限,对电视包装中很多的术语的表达缺乏考量。 四、电视节目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和形式的塑造 电视包装是以科学为内涵,以艺术为外显。它利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表现手段与方法,让电视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信息的传达。电视包装能强迫观众接受一些信息。想象要新颖、独特但要符合常识,电视包装在创意过程中,要客观反应现实,要从节目内容的特征中,获取那些最具一般意义,并且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既要新颖、独特、形象的塑造,又要合乎常理。任何的的电视包装创意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是想象的表现形式,可以使节目内容,转化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握住联想形式,就有助于包装的创意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论是频道ID还是栏目包装,所有的视觉呈现都应该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之上的,理念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是需要落实在具体的载体上,才能被真正体现。所以抽象的理念需要作用于人的内心层面来完成,图形元素只是起到对外在感官呈现并传达给受众,使之内心得到感悟,从精神和情感层面去达到对抽象理念的理解。并准确传达信息,极尽最完美的视听表现,给观众以最强烈的感官和审美感受。电视是一种三维的艺术,视听的结合是其主要的传播信息渠道。所要突显的是在感官的导向,在电视包装中要突出身临其境的作用。而包装则是将艺术风格、流派等具有形式感的手法引入电视节目包装中,使电视节目包装呈现出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所以电视是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和现场感的媒体,使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充分和展现的最佳载体之一。因而,那些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包装就很难有吸引力。 作者:邵芃 单位: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 电视包装论文:浅议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包装艺术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信息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广泛,电视行业作为信息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电视行业要不断地对电视媒体的包装元素进行创新,以满足大众需求,增强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视觉体验,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关键词:包装艺术;电视;节目制作 1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包装艺术 现阶段的电视节目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把电视节目与电视包装融为一体。电视节目经过一系列的精良包装后会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电视节目的高收视在一定程度上与电视节目包装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也逐渐重视电视的节目包装,并加大了对于包装的投入。电视节目不仅要细化包装,更要对节目的形式进行多元化的创新,以形成电视台的品牌效应,获取更多的关注。例如,《极限挑战》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拥有更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这都源自于故事情节的创新,游戏环节的设定,逼真的后期剪辑特效等,这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率,在众多纷繁的电视栏目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2电视节目包装的性质 第一,包装的独特性。电视栏目的包装要充分展现其独特性,让电视节目在众多的电视栏目中独树一帜。第二,包装的规范性。电视包装不仅要有科学、规范的设计,还要与其他栏目相区别,如节目包装的标志、形象、音乐等,通过这些元素的规范统一,以增强观众对节目和频道的鉴别能力,更好地获得观众的认可。第三,包装的超前性。频道包装设计一定要对电视手段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及时地了解电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规律。尽可能获取节目制作的最新趋势,使节目包装在电视理念上站在电视制作的最前沿。要实现一个频道包装的基本要求,超前独特的创意、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电脑编辑系统的一流人才等都是缺一不可的。 3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包装手段 3.1节目片头、片尾包装 栏目的片头包装,要截取一段最精彩的片断,浓缩栏目的精华成分,吸引观众的眼球,设置悬念。栏目片头包装主要包含栏目的名称、画面、配乐、各种字幕和特效以及现场环境等,将精彩画面和节目主题融入其中,以突显整个栏目的特色。精彩的片尾也是栏目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结尾会为整个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起到点睛之用,观众看完节目后会不断回想,意犹未尽。 3.2字幕包装 精美的包装是与字幕分不开的,为了更好地宣传电视节目内容,方便观众收看,有时配合画面与解说,可以更直接地为观众传递节目信息,有助于观众对电视节目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观众一目了然。 3.3特技包装 必要的特技能够为电视节目的画面增加动感,锦上添花。经过节目剪辑师的艺术加工,画面被赋予了更多的审美效果,使画面和情节更加生动,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 3.4音乐包装 音乐会对电视情节起到烘托作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深化节目主题。在选择音乐时不仅要注意到音乐必须切合主题,还必须考虑到受众对音乐的偏好。 4包装艺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4.1满足观众的需求 电视节目的包装不仅要吸引受众,还要考虑电视节目的商业特点。做好电视节目中的包装,首先要通过对大众的调查,掌握观众的收视习惯,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4.2明确电视节目的风格和主题 策划电视栏目前期,首先要确定节目的主题风格,文化内涵,做好栏目整体的文案策划工作。只有对其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好一个电视栏目的包装工作。 4.3对多个环节统筹兼顾 电视节目的包装制作对工作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工作人员之间还要密切配合,只有团队共同努力与积极配合,才能打造出一档高水平的电视栏目。同时,后期制作人员也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视频剪辑技能。 4.4电视节目的包装要结合节目内容 电视节目的包装不仅在于外在的包装,还要丰富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使节目的内涵和外包装高度统一,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形成品牌效应。 5结语 为了适应电视节目的发展形势,满足观众对电视信息的精神文化需求,电视制作人应不断地创新、探索,对电视节目进行高质量的后期制作和节目包装。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和包装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它不但要求制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还要做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从而创作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和品位。 作者:黄镇生 单位: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的高低对于其日后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在组织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时,必须与相关的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等部门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体验机会。 1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代人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越来越高,旅游业作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行业,面临着十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旅游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游企业的企业行为和战略管理行为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提高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当前的旅游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十分注重对于应聘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只有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才能通过考核,顺利走入工作岗位。但是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学生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不足,只是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将其顺利的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因此在进行应聘时很难获得企业的青睐。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当前大部分旅游企业都处于人才紧缺的情况,急需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由于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基础和经验所以在入职后还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式进入工作状态。各大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起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为了在学生在校期间为其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了解相应工作流程,以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地步入工作岗位,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为各大旅游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为旅游行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2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具体途径 各大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时,主要的途径就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借助相关旅游企业提供的便利条件,建设一些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或者是带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地进入工作岗位,实现自然完美的衔接,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一部分用人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培养更多可用的人才,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战斗力,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 2.1转变教学观念,拓展办学思路 要建设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校方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将教学活动局限于学校内的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而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起一些相应的实践基地,或是使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正确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意义,正视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拓展原本的办学思路,将校企合作作为新的教学突破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完善教学管理机构,确保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来组织并负责实践活动,能够确保活动的效果,保障教学的质量。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成立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小组,由相应的领导和老师来进行管理,再根据班级等条件进行分组对各个小组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学生、家长、企业和校方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管理学生的实践档案,为学生的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分,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3保障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 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活动不同,教师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在选择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时,要尽量选择“双师型”教师,能够依据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除了聘请专业的师资队伍外,各高职院校还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在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时,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更快的了解工作的实际内容,获得一线员工更为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指导。综合上述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建设实践教学体系,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学生在工作竞争中的优势。
艺术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剪纸艺术形式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一、山西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 山西剪纸艺术主要是以装饰性为主,多以花卉、鸟兽为主要形态进行大胆创作,通过自由、夸张的手法,从而形成新的造型形象。山西剪纸艺术的装饰性最早是以墙花和窗花体现的,用以装点居室、改善环境。接着在水缸、米仓等盛物的器皿表面上也用剪纸来进行装饰,在水缸上贴鱼的剪纸喻意则是鱼水情深,源源不断,在米仓上贴鱼的造型则代表连年有余,家中粮食不断,也预示着庄稼的丰收,给人们带来的好生活。后来人们依照各式各样的剪纸造型制作出很多底样,用来作为刺绣的底样或器皿的装饰图案,这样的剪纸造型简单、概括、极富趣味性,都充满了剪纸艺人们心中的真实情感。所以山西剪纸的独到之处是将质朴的生活情感体现在艺术中,并不是无生命的自然形态的变形,是活泼的、有生命的,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山西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平面设计的结合 山西传统剪纸源于民间,历经了时间的沉积和历史的变迁,其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更加富有艺术色彩。从山西历史文化来看其剪纸具有两个自然特征:科学性和创造性。在山西剪纸中常常刻画的是自然界的万物,其具有理性的科学内涵;再者,表现的就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状态,蕴含着吉庆祥和的寓意。山西剪纸的产生同样是依附于特定文化的存在,与人文背景密不可分,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民俗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挥的淋漓尽致。山西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代平面设计将山西剪纸元素进行高度概括,同时从中寻求完美的造型特征和表现形式来丰富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平面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标识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等都属于平面设计范畴,都是以图形元素来传递设计意图和表现审美诉求的,借助艺术形象让大众体会到你所表达的含义,下面就试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山西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美好寓意贯穿平面设计 山西剪纸深厚的文化背景,造就其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它来源于生活,并把幸福和谐的情感注入其中,表现出吉祥美好的意愿。设计者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山西剪纸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以及背后蕴藏的美好含义应用其中,当人们看到作品时同样能够联想到它的美好涵义,这种特殊的抒情式的表达,将物与情完美的融于—体,唤起民众情感上的共鸣和回味,传递出设计师的意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这样的佳作。如“山西武福辣辣酱的标志设计”,选取了山西剪纸特有的窗格为图形元素,结合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富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应用到平面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艺术作品。 (二)以意表象的完美结合 王羲之提出的“意在笔先”这一概念指出了心中的情感和构思要先于外在的事物,情意往往比物象更加重要,意念通过物象来表现,物象寄托着意念,强调出以意构象、以意寓象之情。在山西剪纸的表现形式中就蕴含了这种意象情感,这也是平面设计所推崇的,其中的图形设计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通过艺术技巧和手段山西剪纸将源于生活的物体的造型加以修改和变形,随之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设计符号。在山西剪纸的艺术造型中将带有抽象性的文字符号运用在设计作品中,使设计作品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让人们看后记忆深刻过目不忘。台湾茶籽堂的茶叶礼盒包装,就是运用传统剪纸中的图腾为主要设计元素,将吉祥的祝福语用图像化的形式镶嵌于图腾中,将该品牌的设计理念和剪纸的意象寓意结合起来,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意境。 (三)交错时空连接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中的招贴设计具有切实可行的表现手法,它表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艺术形式,山西剪纸纵横时空的造型特征又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化把不同时空的物体拼接在一起,其造型形态各异、变化多端,吸引人们对于设计作品的关注。山西剪纸艺术的时空观念同样可以表现到平面海报当中,体现着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效果。图3是中国电信的招贴,将手机的造型提炼出来,结合传统剪纸的表现形式,把不同时空的物体融合到一起,巧妙的运用了剪纸艺术形式中时空交错的视觉效果,体现出电信公司将用户放在首位的服务理念。 (四)自由透视融入平面设计 山西剪纸独特的结构特征,用自由的透视效果来表现事物。它打破原有的透视空间的局限,剪纸中所体现的事物往往没有远近、虚实等规则,只是将它们完整的并且真实的表现出来。这种自由的造型特征引发我们转换为另一种思维方式,以不同的角度表现事物,图4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西馆的标志设计,将山西传统的门楼作为主要元素,运用剪纸的创作手法,加入文字的融合,以传统的中国红为主色调,这种自由透视的造型特征,打破了常规的表现形式,带来一种新的视觉体验,从而展现出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将剪纸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运用在标志设计当中,进一步拓宽平面设计的表现领域。 三、山西剪纸的艺术形式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山西剪纸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思想,丰富了当代平面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将山西剪纸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自由变幻的视觉效果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源,扩充了设计师的创作思路,这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情感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东方吉祥美好的寓意。将平面设计与山西剪纸的形式和内涵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平面设计为了继承传统文化,从山西剪纸的艺术形式中寻找丰富的题材,找到解读传统文化心理的语言,并通过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山西民间剪纸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平面设计同样需要这些富有吉祥寓意的艺术形式来填补设计中的不足。伴随着历史的积淀和发展,山西剪纸也在人文背景和传统习俗的影响下显得更加丰富多采,通过平面设计对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加以提炼和概括,使其贴切的运用在现代设计当中。在这个平面设计风格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是在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对于现代艺术是重要的,对于平面设计更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在这种历史背景环境中才能创作出个性鲜明、形式多样的优秀设计作品。 四、结语 山西剪纸在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多传统的思维与情感,并且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了山西剪纸的形式和内涵。其次,山西剪纸有着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人们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和思维方式。在当代平面设计中将更多山西剪纸的表现形式融入其中,进而提高了平面设计的审美价值,促进了具有民族特色平面设计的健康发展,对平面设计而言,具有更强的学术研究意义与设计应用价值。 作者:霍玉婷 丁钢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艺术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汉字的艺术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 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世界上仅存并仍在使用的,集形象、声音、辞义于一体的文字,汉字已有近五千年的发展演变史。如今,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它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得到了空前的深入发掘。实践证明,汉字元素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当代平面设计创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令中国的当代平面设计焕发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本文以汉字图形文化的剖析为基础,论述了汉字要素在当下我国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汉字艺术形成 平面设计 应用 一、引言 汉字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有铭文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而作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绘画艺术,汉字最初萌发的年代则可以延伸至五千年之前。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三种文字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并仍在使用的,集形象、声音、辞义于一体的文字,如今它更成为我国最具有民族特性的艺术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说,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抽象且内涵丰富的图形,“它既源出于‘象形’,并且在其发展形成中没有完全抛弃这一原则,从而就是这种符号作用所寄居的自行本身……取得相对独立的性质和自己的发展道路,即是说,汉字形体获得了独立与符号意义的发展途径。……以后,它更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出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境和气势力量”。①因此也有人提出,汉字是一种最古老且最伟大的平面艺术作品。然而无论如何,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汉字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审美观念及思维表述方式,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历史的高度融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汉字的整体结构、构成方式、装饰手法之中,更蕴含着中国古人独特的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概念。 基于汉字如此博大精深的内涵、和谐优雅的形态及完美深邃的意境,它无可厚非地成为了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元素。事实上,考察当下我国诸多优秀的平面艺术设计作品后可见,其创意和构成等均是借鉴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即通过文字、图形、颜色的和谐搭配,将作为主题或者构成元素的汉字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升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可见,汉字要素在中国当代平面设计艺术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中国平面设计艺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汉字的构成之美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复杂而蕴含深意的,它既包括音和义的因素,又包括创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汉字的构成之美进行分析。 (一)汉字的“形”之美 汉字的形由点、线构成,并与点、线之间传递着无限之美。首先,从汉字最基本的笔画――点来看,它创造出许多意蕴斐然的字。如古人以三个点创造出“小”字,表现其形态的微弱;三个点下放一横线,横线下再放三个点,由此出现了“米”;将女字斜放,中间加两点创造出“母”,这其中的两点代表着女性丰硕的乳房,更隐含着母性的伟大与责任。 其次,从汉字的笔画线条来看,在简单素雅之间蕴含着丰富的变化。中国汉字来源于古老的绘画艺术,而绘画这门造型艺术普遍以线条来表现艺术主题和抒发主观情感,因此,汉字的构造中也存在着用造型传递思想、情感的问题,并尤以书法为胜,被人冠以“书法艺术”的美誉。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千古名作《兰亭序》中以27种方式书写的“之”字,彰显汉字线条变化的登峰造极之处;又如隋代智永创造的“永字八法”,集文字和艺术于一体,实现了汉字线条多样性的审美追求。总而言之,能以不同线条(粗重、清逸、张狂、苍劲、委婉、润秀等)来构造文字,同时体现主题思想、情绪审美等,纵观古今中外唯有中国汉字。恰如宗白华先生在谈论书法之美时说道的:“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又流出了万象之美。”② (二)汉字的“态”之美 汉字的“态”是千变万化的,是运动的,也是具有节奏美的。如汉字中的“晨”,“日”字当头劈开夜晚的云雾,昭示着一天的开始,也昭示着人类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由此可见,汉字中不仅音和意同在,传递着信息并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而且具有运动之美、节奏之美。 再如在汉字的艺术化书写――书法中,人们经常以不同的线条搭配来传递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意境,给予汉字极强的表现性和张力。那些流传于世的高超书法作品,其笔画粗细变化有致、姿态夸张舒展、章法布白乃至通篇气韵流动,无不具有动态之美、节奏之感,其中深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因此,汉字的“态”不是呆板、简单的“态”,而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富于变化而充满律动的“态”,而这正是汉字的审美特征之一。 (三)汉字的“情”之美 综上,汉字是一个主客体共同参与构造的、偏重于人的心理描述的意象化图形。简而言之,汉字之中带有“情”之美、“情”之韵。 同样以书法艺术为例,元人陈绎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进一步指出:“性情发形质之内”,“形质成而性情见”,“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③他们均明确了书法中感情与形式的连带关系。的确,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书法既是文字,又能够表现人的情感思想。而更为重要的是,书法艺术不受政治时局的限制,它可以令作者尽情地抒发自己的审美追求和情感思绪。也正因此,古往今来的书法作品总是各具风格,如颜真卿的颜体字,横平竖直、顶天立地,这与他刚正不阿的性格气质有着莫大的联系;又如张旭、怀素的草书,厚重雄浑而不拘一格,体现着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自由追求与豁达不羁。由此可见,无论哪种字体都以其独特的点线规律展现着不同的情态与审美意识。 三、平面设计中多样汉字艺术形式的运用 汉字的构成中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也浓缩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思想。那些传世下来的、图形化的书法和篆刻,无一不兼具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身份。而从这个角度上看,最早把汉字、图案排列在一个平面之中、传递一定信息的书法艺术,则完全可以视为一种另类而古老的平面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平面设计越发精进的时代中,它更被赋予时代精神、文化韵味、宗教民族、经济人文等诸多方面的意蕴。因此,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表现元素,其中所包含的多重意义恰好迎合着当下平面设计的需要,并具有愈加强大的生命力。 从古老陶器上晦涩的符号、青铜物品上镂刻的铭文、宣纸上行云流水般的行草楷书,到今天的现代字体、意象构成、书籍编排、电脑字体、字体转换图形,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汉字艺术创造出的独特审美意境与内涵,刹那间征服了整个世界。应该说,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及面貌,俨然成为这个时代中视觉设计的重要形式语言。需要注意的是,汉字的存在不仅是主题和形式的问题,而且自身具备一定的设计性和艺术感,具备一定的思想内涵。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谈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字的艺术表现,它内敛的品格和极富张力的表现形式,为古今中外无数观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享受。进一步说,书法的形式语言既重视每个字的形式形态,同时又重视若干字放在一起的整体形势效果,通过细节和整体的协调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或平静,或激昂,或悠闲无拘束,等等。而今天,我们的书法艺术更是由原来追求淡雅、宁静的审美取向转变得凝练明快、畅快淋漓,极具视觉冲击力。因此,它理所当然地被应用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 如香港设计家靳埭强的作品,其多以汉字书法为视觉元素,创造了许多属于时代和中国的优秀平面作品,并在国际上赢得了相当的赞誉。如图二,把典型的中国传统笔墨纸砚融为一体;施以传统绘画淡薄清远的颜色,营造出古典、民族韵味十足的气氛,给人清新悠远之感。 此外,国际霸权主义带来的文化扩张,使得全球文化日渐趋同。也许这种趋同有着其他的解释,如文化艺术必须不断地沟通和借鉴才能取得全新的发展,文化艺术在广大受众日渐提高的文化审美中必然会走向一致,等等。但我认为,即便民族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概念,但其“统一”的过程必然是极其缓慢的,那么这样看来,只要民族还在,“民族艺术”及它的世界性意义就永远不会过时。因此,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化”回归的重要性,在努力为传统民族文化找到可发展的良性途径时,书法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当下平面设计的创作,诉求于传统书法艺术,不仅取决于书法自身的艺术特征,而且取决于中国平面设计艺术发展和壮大的自身需要。 因此,无论是源于书法自身独特的个性魅力,还是源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自身需要,对书法元素的运用,都使得平面设计作品的内涵和品质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升华。如我们看到的许多平面设计作品,书法元素的恰当运用令其自身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那些固有书法字体之外,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下,平面设计中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新奇构造的“新书法”,它们或是更为夸张,或是更为简练,或是变型扭曲,但应该说万变不离其宗,都在诠释着同样的主题,演绎着同样的情感,传递着同样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内涵。 (二)图文混合构成 图文混合构成,顾名思义就是图和文相互穿插,互为渗透。在计算机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图形图像的处理十分便捷,因而与其说这种构成方式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不如说它是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 如图三,第三届亚洲艺术节平面招贴。作品主题明确而直观,文字与图案相互交融,色彩以黄、黑对比为基调,行书书写的“亚洲”二字更是劲力十足、激情昂扬。可以说,这一作品的视觉效果极强,带给人无限热烈的情感。然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仅仅是靳埭强先生这件作品所独有的,事实上在图文混合构成的平面作品中,汉字和图形通常都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舞动的北京”,可以称得上是汉字艺术与平面设计最完美融合的典范,也是奥运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其设计浓缩了中华民族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和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追寻。同时,它又以印章的形式出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金石印章所拥有的含义可谓意义深远。从颜色角度上说,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吉祥美好最高的赞礼,中国的习俗中但凡喜事都以红色来铺垫。标志中那抹明艳的红色,正是中国土地上时代生存的炎黄子孙对奥运最诚挚的祝福和期盼。中国古话有云:“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这一平面设计中人物的形象是张开双臂的形态,它说明北京在承办中敞开胸怀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发出最真诚的邀请。 当代许多优秀的平面艺术作品中都包含有汉字的要素,汉字自身的情态和形态之美与平面设计中其他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极富美感、意蕴的平面艺术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作为当前传达和交流信息的重要视觉符号,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当下的平面艺术中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文字中包含的民族精神、文化、思想、历史等因素,无疑会为我国平面设计创作带来更深的内涵和更新的观念。因此,本文认为汉字参与平面设计绝不仅仅是造型方面的突破,其必然存在着更为深邃的社会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中华文明在传承之中继续延伸,而文字正是这一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它的历史为推动今天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从其形式到本质都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有着积极并深远的影响。相信当代平面设计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必然会带着浓厚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而这种内外双修的气质内涵又必将带来平面设计的崭新起点。 艺术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传统年画艺术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本文介绍了传统年画的艺术性、历史背景和分类,重点从借鉴年画的造型与技法、年画的色彩运用、年画的构图手法和年画“意”的表达四个方面分析了平面设计对传统年画艺术形式的借鉴,阐述了年画形式给平面设计带来的艺术拓展。 关键词: 传统年画;平面设计;运用 1传统年画概述 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先民的艺术创造,是民间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是独具中国文化气质的艺术符号,它也是广大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寄托思想情感、表达心理愿望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年画一直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之物,然而其创作者都为民间匠人,因此一直不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重视。民间年画所表现的生活感情和情趣,是乐观向上、充满信心的,与有的传统绘画里的那种士大夫的落寞心理、萧疏情趣截然不同。民间年画是中国民俗美学的体现。它不仅对民间艺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式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著名年画专家王树村先生曾指出:年画的创作中有三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这正是中国年画的艺术魅力和创作原则,也是传统民间艺术最宝贵的价值所在。传统年画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五类。一类为神像,以门神为最常见,其他如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类为吉祥图案,画面精致美艳,最受百姓欢迎。三类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多为百姓崇敬喜爱的先贤。四类为戏曲故事。五类为市井风格。传统年画是一种纯手工艺制品,这就决定了年画的制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艺人个人因素的影响,并形成了繁多的流派与风格。 2平面设计对传统年画艺术形式的借鉴 中国传统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宋朝,繁荣于明清,越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覆盖面最广,使用、欣赏人数最多的一个画种,而且对邻国,日本、朝鲜、泰国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平面设计可以依托传统年画艺术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借鉴和拓展。 2.1借鉴年画的造型与技法 形式因素是世界范围的内容,它包括了对整个绘画语言的总结,这其中又有着民间绘画理论的规定作用,所以我们对民间画诀的价值有必要进行论证。中国传统年画包含了大量的神像,它最能体现民间宗教的特色。此外,中国民间文化中蕴含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也通过年画题材的选取和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它的伦理型的审美取向使中国民间年画极富教育作用。年画的造型手段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绘画的线条形式,但年画的刻线不是形式的拼凑或相加,而是综合了如“十八描”等多种传统技法用笔,还大胆地吸收了外来的“泰西笔法”,亦即西方的焦点透视的笔法,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造型体系。年画的人物造型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体面表现法,与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亦有所不同。它属于主观意象派,即是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夸张变形、概括综合、写意传神,是依从心理和观念的造型,是“主观意象的造型观”,兼有“原始造型法”或称为“原始风格”的遗韵。人物造型总体效果主观色彩极强烈,缺少自然形象的真实感,但却严格遵守了心理和认知观念上的真实,是经验与思维中的真实性的艺术体现。传统年画某种程度上正是“通过某种错误的绘图,正确地再现了物体”。这种主观意象的造型特点有两个:一是意象的变形夸张;二是综合概括。传统年画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依从创作者的知觉、主观意向而来,它在服从形象的功能和观者欣赏趣味的同时,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平面设计中可以借鉴年画的这些创作特点。现在的平面设计没有固定模式,传达给受众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迭。现代设计恰当的运用传统年画的造型与技法会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2.2借鉴年画的色彩运用 传统年画多采用原色,这由年画以木版套印色彩的制作方法所要求的,同时又与中国的“五行”和“五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年画多用原色,少用间色的创作法则,使它在色彩上呈现出对比鲜明、强烈、主观随意、夸张概括、富有象征性的特色,在色彩观念和赋色原则上,仍属于主观意象派。年画色彩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了传统中国绘画,尤其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宗教壁画的绘色方法,又吸收了传统的其他民间美术品好尚原色、艳色、明快、清新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特色。平面设计中可以借鉴民间艺人对色彩的运用,了解画诀中关于色彩的口诀,根据人们的习俗好尚,审美趣味来择色。从原始社会对色彩的感性冲击到现代设计的理性欣赏,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有着强烈的感受力和冲击力,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借鉴传统年画的用色手法,运用到达理性阶段的色彩来传达作品包含的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 2.3借鉴年画的构图手法 民间年画的构图特色是饱满、均衡、整齐、讲求装饰效果、具有概括性和程式化的趋势,同时在物象的取舍和安排上又有很大的随意性,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即按内容决定构图形式,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年画构图中的物象来自现实生活,但并非照搬实物,而要求对之加以取舍、提炼、综合概括。“真、假、虚、实、宾、主、聚、散”的八字要诀,就是关于年画人物构图的宝贵经验。在表现风俗、风景、动物花草题材的年画中,也常用概括、简化、夸张、虚构的手法进行构图,并将究“意、理、功、趣”。传统年画的构图样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有很多借鉴之处,设计中可采用技术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平面设计可以借鉴年画以内容决定构图方式的特点,使设计画面构图多样化。同时可以学习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和“平视体”兼具的平铺并列,不讲层次、互不遮挡,打破时空限制,随主观意愿和心理的需要,自由组合物象,打造“倒透视”画面或局部画面,呈现出“原始造型法”的稚拙意趣。 2.4借鉴年画“意”的表达 年画中“形”的内容好学,重点是“意”的元素如何呈现。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传统年画的“意”是指图中表达的深层含义,也是年画的魂。平面设计可对传统年画中蕴含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加以借鉴和利用。赋予作品深刻的寓意,引导人们的审美倾向。年画中赋予的“意”大多寓意吉祥,这种因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更容易打动人心。民间年画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成长,现代平面设计借鉴民间年画也显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回归传统,才能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平面设计作品。 3结论 艺人们巧妙地对中国传统绘画图式整饬产生了年画的形式,体现了这个群体的智慧与创造。本文重点探讨了年画形式给平面设计带来的艺术拓展,为创造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作者:曹廓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1引言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计算机作为平台,通过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审美缺失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师生们的广大认可。通过改变教学的方式、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2多媒体教学内涵 在生活中媒体就是信息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就是把文本、图像、声音、手机短信等形式的信息进行融合,然后再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和控制,以帮助完成一些相互操作的信息技术,这是属于多媒体的全面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特点进行变换,利用科学性的设计、合理的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其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会对学生产生很大作用,以形成合理化的教学结构,最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的运用现状 通过相关数据表明,80%以上老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说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属于一种有益的尝试,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激情和兴趣,这对多媒体技术教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动力。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更易于学生接受,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多数初中生更加喜欢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政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因为思政教学内容政治化深厚、逻辑性强,很容易产生枯燥心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声音和图像相融合,可以使思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化。 4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1信息量大一些学生难以接受 有的教师认为,初中思政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增加信息量以及知识的传授密度,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效率。由于教学中信息量较大、画面切换太快,使得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不能找到重点和难点,或者是被华丽的画面吸引、忙于抄写笔记,进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就会出现信息和知识点增加了,但是教学效率却下降的现象,就是因为思政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讲解速度较快、互动环节较少、缺少针对性,影响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中运用时的正常教学活动。 4.2忽视教学内容研究 由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思政教学的课件制作、更新、美化等方面都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初中思政教师就会注重多媒体课件制作,忽视了教材和内容的研究。要是不能掌握好初中思政教学重心,就会制约教学效果的提高。还有一些初中思政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思政教学课件时,注重华丽的效果,忽视思政教学的内容实质,使得初中思政教学主题淡化,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还有的初中思政教师只是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把许多资料都进行简单的输入,不进行重点、难点的整合,这样就会使初中思政教学内容不突出,学生最终也是无所收获。 5优化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运用策略 5.1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模式 初中思政教师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教学,对于一些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把课程内容、要求、主题等内容校园网或者是制作好的校园多媒体课件中,利用留言等方式获取学生知识反馈,及时的调整多媒体技术下的初中思政教学计划。采用校园网的方式,可以为初中生及时查阅资料、学习提供方便。同时利用网络化的方式,还可以为初中生提供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下,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交换式的学习模式,不再仅限于课堂进行学习,利用校园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5.2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为提高初中思政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就需要加强初中思政教师培训,以此提高初中思政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大多数初中思政教学都是文科背景,缺少专业的训练和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学任务比较重,客观上缺少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的条件。所以学校就需要系统组织相关培训,以提高初中思政教师多媒体技术教学技能,同时制定相关制度,以此激励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热情。 6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技术在现今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已经逐渐进入教学领域中,并且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初中思政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也能更加理解和记忆。本文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政教学中运用现状分析,研究出多媒体技术教学存在的信息量大、一些学生难以接受、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问题,以此提出优化建议,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性的运用,已经成为提高初中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在现代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玲,冀颖.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N].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22-26. [2]刘艳波.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22):10-18. [3]宋朝岩,高明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初中政治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4):35-42. [4]杨梓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44-49. 作者:刘东丽 单位:新疆喀什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一中学
小学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创设更加具有融合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项目,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协同化培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学以致用的素质进行开发和培养,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求淡化智力教育、应试教育的导向,要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不能单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和教学管理的对象,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加强教学设计与组织工作,让教学项目更具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征,然后在教师的因势利导和科学评价下,对学生的信息化素质、知识应用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内涵、目的与意义 1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内涵 基于系统论的相关观点,一切事物以及发生的过程当中,各类因素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系统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延伸,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教育需求在不断增长,促进了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和创新发展[2]。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内涵,不仅是强调两门课程内容上的表面整合,还应当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堂形态等要素上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教学的大系统、大生态,促进课程教学资源和授课模式的深度变革。 2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不是为了单纯地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双向融合,对两门课程中的各项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和优化,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丰富教学资源。其次,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可以将单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推向综合改革、整体改革的高度,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信息化。再次,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贴近当前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落后观念,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3]。 二、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 1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深度融合中,教育理念会决定行为取向,所以只有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才会有良好的教改行为和教学结果。在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树立教育大数据观念,让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回归自身的价值、规律。具体来说,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应当单纯强调“技术”传授,还应当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成为学生日后学习与生活的有效辅助手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更是不能浮于表面,也不能过于封闭,要在相对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下,更加强调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深度融合,既要强调课程教育资源之间的整合,也不能将简单事情复杂化,影响学生主体在课堂上自由、充分、全面的发挥;既要有教育的大局思维、整体思维,也要有微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案。 2素养为本,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更加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类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在各个领域的实践运用也越来越多,所以学生信息化素质的培养也更加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应当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在课程深度融合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协作技能以及德育情感等进行积极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在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不要单纯依靠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而是要多关注学生在深度融合教学活动中所涌现出的积极因素,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丰富全体学生的实践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思考、学习和自我反思,进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3以课程和教学为主渠道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主要是依赖课程和课堂教学这种渠道,这也是学校教育需要承担的基本任务。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模式和方法,各个课程多是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是相对缺失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思路,能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上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基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冲突,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应当立足于信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身,以两个学科的课程和教学为主要实施渠道,分别制定“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两门课程“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教学价值和功能,将信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更多融合、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知,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而在综合性、融合性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更加高效的学习和求知。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学组织和引导作用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无疑需要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责,因为教师是深度融合教学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调控者,所以对深度融合教学的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同时对学科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授课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能够在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具备更加宽广的教学视野,在选择教学案例、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多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向靠拢,引导学生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生活实践问题。此外,在制定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案时,两个学科的教师要多加强协调与沟通,多分享成功的深度融合教学经验与技能,共同制定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以及授课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深度融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阻力,确保深度融合教学的高效性。 三、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有效教学策略 1构建数字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来说,目前已经进入多媒体和超媒体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对纸质教材和实践教材的有效补充。同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加突出实践和应用,这就为构建数字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时,可以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随时、随地、随需”的优势,构建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授课项目,让学生在网络终端也可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英雄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实现与小学信息技术中“认识多媒体”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师一方面可以提前制作一些数字化的教学素材,通过多种多媒体形式展示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英雄人物事迹,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进行“多媒体”采访,明确采访的目的、时间、地点、内容、工具等,并最终制作出多媒体材料进行集体展示,最终在学生中间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实践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2变革信息技术传统授课模式,深化学生实践体验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主要是进行知识的灌输或单向示范,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实践应用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反思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此,在开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中,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内容为载体,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项目,变革传统的授课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参与性强、趣味浓厚的游戏教学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在游戏中做到“教学做合一”,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会更加显著。例如,在“制作表格”的课程教学中,就可以与“家庭用电情况调查”实践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开展家庭节能知识积累的游戏竞赛活动,让每个小组将掌握的家庭节约用电的技巧,都通过电子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现,最先完成实践任务的小组代表,闯关成功,获取一定的奖励。如此一来,借助游戏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过程会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开放和快乐,使得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情感很容易得到保持,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投入程度。同时,借助游戏教学活动以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内容整合,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进而增强了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使其更好地贴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实践能力,进而达到更加高效的学习效果。 3整合资源,建设数字化的融合资源体系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资源的融合意识、创新意识,还必须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这是因为一个精彩的教学项目,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尤其是对于新课的导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下足功夫,一个跨学科的融合教学项目,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或统领作用,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往往也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自律意识还相对较弱,贪玩是很多学生的天性,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很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没有完全收回来,学习心态过于放松反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导入,则可以让学生尽快实现学习心态上的调整,以更加饱满的学习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环节当中,并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保护家乡环境”与“创建演示文稿”的融合教学中,教师不妨先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多媒体情境:让学生观看河流污染造成的鱼类死亡等视频,先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被破坏的严重后果,然后组织家乡河流生态探察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对家乡河流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和建议,对于实践过程和实践收获最终通过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融合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4优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一个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教学促进作用也常常是多方面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融合教学项目中来,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减少在“融合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同时,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实践欲会得到更好的激发,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学习活动中收获更多的快乐感、成就感。例如,在“远离火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火灾演习”等实践教育活动时的时间和空间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教学内容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和融合,如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火情使用不同的灭火方法,并尝试制作Flash动画,将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形象化、趣味化的展现,进而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融合意识,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反思与探索,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持续性的优化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伟.利用信息技术开辟综合实践活动课新领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7):125—126. [2]张少华.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0):37—39. [3]孟凡伟,杨开山.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166. 作者:林青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 即使近年来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收入来源,但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介职能,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为存款利息与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存贷差,所以利率风险便始终贯穿着农村信用社的整个经营和管理过程,直接影响其收益。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发挥货币政策职能,如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净息差以及通过调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间接影响贷款规模,这两个因素成了影响农村信用社收益的重要因素。当贷款与存款之间的比例较低时,利率上升将会给农村信用社造成较大的支付利息的负担;在利率变化时,以固定利率计算的资产和负债,其市场价值也会随着利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收益;期权、期货等远期金融工具在利率变动时也会对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收益有所影响。由此可见,利息收入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将大于信用风险导致的损失。 2.流动性风险 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高负债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流动资金的多少,在其运营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农村信用社资金的流动性不足,不能够及时满足客户的正常存取款和新增贷款的需求,就有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极有可能会损伤客户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度,进而引发挤兑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果用大量的短期存款与长期贷款匹配,就会形成期限错配,现象导致预期资产与到期负债的匹配度不高,则可能造成到期无法完全支付到期负债而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当然,在农村信用社预期资产与到期负债匹配度较高的情况下,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流动性风险也相应降低。初始资本不足,拨备覆盖率不能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也是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之一。宏观政策变化,比如政府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存款客户将可能会抽取闲置资金购置房产以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贷款客户也可能会提出更多的资金需求,用更多贷款取得的资金投资房地产,通过房地产升值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这种资金流向的变动也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 3.信用风险 信贷资产是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最主要的风险来源。目前情况来看,信贷业务仍然是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正因如此,信用风险也就成了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运转过程中必须面临的关键风险。当农村信用社在接到客户的贷款申请时,如果贷前审查不够谨慎,存在明显疏漏或没有对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严格审查,就有可能会出现借款人不能按时全额还款而发生违反贷款合同约定的情况,农村信用社就会遭受相应的经济损失。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的特殊性也可能导致其比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农业自然灾害、贷款人外出务工失业、客户群体综合素质不高、农民对个人征信的重视度不够、不良嗜好者比例偏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偿还贷款的能力或意愿发生减弱或丧失。此外,中间业务等新发展的金融衍生工具也同样会带来信用风险。如当前比较普遍的票据业务,由于信息不对称、贴现前手较多、票据识别手段滞后等原因都可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4.操作风险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产品和新业务进一步的拓展,操作风险在此时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则极有可能成为财务风险的爆发源点。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开展都有人的参与,由于员工素质良莠不齐,在业务办理中表现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从国外巴林银行的倒闭,再到国内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的层出不穷,绝大多数都是内部员工利用操作系统漏洞或权限集中违规来从中获取非法收益。其中一部分案件带来的损失骇人,不可小觑。同时,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其他员工不具备的信息资源,若高管人才跳槽到同行业其他竞争企业,可能使农村信用社面临潜在的客户信息泄露风险,这也是操作风险的一种,而这种情况将直接使农村信用社面临很棘手的客户流失的问题,极有可能引发其他风险。此外,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制度上的缺陷同样会引发操作风险。有的农村信用社没有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出台的监管指标要求,都会带来操作风险,轻者则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重者则可能会面临经营倒闭。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建议 1.建立审慎稳健的财务风险控制 文化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文化将深入人心,会大大降低财务风险。只有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培养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文化,才能把财务风险控制理念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使经营思想、财务风险控制理念、财务风险控制行为达成共识,从而有效发挥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作用。建立审慎稳健的财务风险控制文化需要高级管理层提高重视程度,全力打造一支财务风险敏感度较高的高级管理团队,同时要普及全部员工,提高全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所有的员工都应该具有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自觉性,财务风险控制绝对不是风险管理部门自己的事情。财务风险控制文化将财务风险控制的理念与职责扩大到每个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成为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的一部分,使财务风险控制文化根植于精神层面,世代相传,不随高管人员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2.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农村信用社建立的风险控制制度大多为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应用在对于具体业务的控制上,反而缺乏对于专门的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农村信用社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财务风险控制梳理工作的方式,通过对这种方式让具体从业人员了解和掌握财务风险易发的风险点,为不断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提供有力支撑。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应紧紧围绕目标设立、机构设置、各部门职责权限、人员配备、基本程序等方面进行构建和完善。制度建立要坚持全面性、审慎性、有效性的原则。全面性就是要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的相关部门、岗位及人员;审慎性就是要以审慎经营、防范财务风险为出发点,保持稳健经营和运转;有效性是指要具有权威性,真正落实,任何人不得随意凌驾于制度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执行不打折扣、不留死角。同时,工作纪律应当严明,明确重点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用严密的制度和流畅的操作程序来构建财务风险控制防线,对违反制度和不遵循操作规程的人员应加大惩罚力度,预防重大财务风险爆发。 3.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代金融行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农村信用社必须着力培养懂业务、会操作、善于管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必须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原因,在人才培养上或有欠缺,如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人才出现断层、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缺乏专业人才等。而随着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控制手段的改进,财务风险的防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财务风险控制参与人员逐渐趋向于全员参与,对员工的专业化、知识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控制具有深远的意义。就目前来看,提高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对员工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丰富员工的知识结构,增强员工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员工对财务风险点的敏锐性,树立员工的合法合规思维;二是注重培训效果的考核。每组织一次学习培训要在培训结束后一段时间之内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测,通过抽查、考试、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确保培训内容被接受培训的员工及时消化吸收;三是调整招聘人才结构。着重引进财务、会计、经济、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通过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提高财务风险控制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坚决执行竞聘上岗制度。在竞聘之前要明确任职资格和条件,划定候选人范围,摸透关键人才的心思。同时要对可能出现的人才离职做好准备,提前计划好继任者或者接任者。竞聘时要少一些主观因素,尽可能提高透明度和公平感,做到让竞聘者信服。确保用人公平公正,人才良性更替,避免因晋升机制不合理导致的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失;五是改良老带新模式。打破传统的老带新的模式,由传帮带逐渐向互助学的方式转变,从新人只听老人谆谆教诲到新老相互学习交流,共同促进,以达到提高老员工接受新变化的能力,提升新员工办理传统业务的能力,这样的双提升效果显然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传统的老带新模式更为有效。 三、结语 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和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农村信用社才更应注重财务风险控制。本文通过对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的种类分析,指出了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四种风险的引发因素,进一步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建立审慎稳健的财务风险控制文化、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提高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控制水平,为其稳健运营打下良好的风险防控基础,为体制改革做好奠基。
中医治病自古以来都是集“医、药、护”为一体,其中蕴含了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精华的集中体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经典著作,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中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仅是完整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需求,而且是中医护理专业继承和弘扬中医护理事业的基础和前提。尽管当前我国对中医护理教学的开展已经较为成熟,但对于中医经典学习和传授的开展还有待强化。《伤寒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还是构成中医护理学的主体[1]。因此,本文重点对《伤寒论》中医护理经典教学的思路作一综述。 1张仲景及其《伤寒论》 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著成共16卷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与实际诊疗相结合的专著[2]。该著作流传至今,并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内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2《伤寒论》中医护理经典教学理论技术 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在中医经典著作中零星散见。由医圣张仲景著作的《伤寒论》蕴含了大量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并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从中医护理技术这一角度来说,在《伤寒论》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对熏洗法、点烙法、坐浴法、烟熏法以及渍脚法等护理技术的记载。从急救护理这一角度来说,《伤寒论》中对自缢者抢救的方法予以详细记载,类似于现代人工呼吸法。从药物护理的角度来说,《伤寒论》中对中药煎法、服药方法以及用药后护理方法等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张仲景认为在相同中药煎法下,其药效会受到水质的影响,如有泉水、沸水、浆水、潦水、甘澜水等[3]。对于用药后的护理,《伤寒论》中明确指出在用药后应喝热粥等予以辅助,从而起到养胃和发挥药效的作用。还十分注重用药后的饮食护理[3]。例如,在桂枝汤服用后应禁肉面、黏滑、生冷及五辛等物的食用。对于饮食护理,还以专篇论述的方式进行了介绍。如,冷热食忌、四时食忌、妊娠食忌、五脏病食忌等。不仅如此,在饮食护理的过程中,还强调了辨证施护。除此之外,在饮食卫生方面,也明确指出不应食臭鱼、馁肉、秽饭等。《伤寒论》中对于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记载,对现代临床有效展开中医护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对于中医院校展开中医经典护理教学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对于《伤寒论》中护理方法的研究,最早始于1983年,并提出了“医护合一”。而提出对《伤寒论》护理内容展开系统的梳理则是在1985年。1986年,又有学者提出应建立仲景学说护理研究机构,并编写仲景学说护理医学教材[4]。目前,既有文献对《伤寒论》中制剂、服药、药后护理及预防调护等不同视角的研究、整理和分析,不仅是对中医护理内容的有益补充,而且对编写中医经典护理读本,以及中医护理教学的有效展开也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伤寒论》中医护理经典教学的思路 3.1案例教学 中医经典实质是对临床实践的观察与总结。案例教学核心是案例,指的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案例调查、阅读、分析以及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理论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对于中医经典教学而言,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学生在临证思维中强化中医理论知识。临床中医学不仅具有流派区别,而且具有地域区别,以中医经典中的病案为依据展开案例教学,不仅能够突破流派和地域因素的制约,而且能够从中医经典中汲取更多的临床心得。林敏等[5]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中医经典是临床的活水源头,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障,同时认为案例学习是中医经典传习的重要方式。中医经典病案是案例教学的标本和学习内容的载体。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学习方法对中医经典中的病案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对诊疗方案各抒己见,而后通过教师的合理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王新等[6]在研究中以病案案例观对《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第28条进行了解读。这为中医经典案例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前,以《伤寒论》护理理论和内容等资源为依托展开案例教学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3.2第二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方法下,不仅忽视了对学生护理技能的培养,而且难以保证学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胜任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伴随教学的大力改革,第二课堂教学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此,彭波等[7]在研究中指出应积极推动具有中医特色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的搭建,并指出要形成以“中医经典强化平台、专业学科竞赛平台、文化宣传推广平台、社会实践应用平台、科创学术培训平台”为主干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五维一体”的第二课堂平台体系。其中,中医经典强化平台的搭建不仅能够营造浓厚的中医经典学习氛围,而且能够强化学生中医经典的学习能力。借鉴上述教学思路,在展开中医经典《伤寒论》护理教学时,可将《伤寒论》诵读大赛、知识竞赛等融入第二课堂。这不仅能够促使中医经典走出教室,而且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 3.3对分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是于2014年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将传统讲授式与讨论式课堂优势相结合而提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将课堂时间一半分给教师,一半分给学生,即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及讨论3个过程,因此又称为PAD课堂。岳滢滢等[8]在研究中对PAD教学法在《伤寒论》的具体应用展开了分析,并指出这一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和内化吸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4现代信息化教学 “互联网+”时代推动了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进程。在中医护理经典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将慕课、雨课堂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以展开现代信息化教学。马丽杰等[9,10]在研究中对慕课盛行形势下《伤寒论》教学方式和慕课建设进行了思考。王保华等[11]将翻转课堂与BOPPPS模型相结合,对《伤寒论》教学进行了设计,并指出其为《伤寒论》提供了更具吸引力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韦姗姗等[12]学者则将雨课堂引入《伤寒论》这一专业必修课中,并将其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余洁英等[13]则在研究中对借助《伤寒论》条文辅助记诵APP的课后自主学习及网络化考评量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陈明等[14]则分析了Flash动画技术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在《伤寒论》中医经典护理教学中也可将慕课、雨课堂等信息教学法应用其中,以提高中医护理专业的教学效果。 3.5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大背景下,将诸多优秀元素融入教学中的方法,是一种注重应用和锻炼能力的高效的学习方法。近年来,融合式教学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中医经典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李梦华等[15]在研究中对《伤寒论》融合式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并从环境融合、方式融合、资源融合以及评价融合4个方面进行了构建。张楠等[16]则在《伤寒论》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归纳比较、形象类比、病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形成了多元融合教学模式。 4结语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散见于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于中医护理专业而言,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中医经典中的中医护理资源,并通过中医护理经典案例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以及融合式教学等,为学习中医经典的护理专业学生提供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医护理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余洁英,刘雅倩,韩新,等.思维导图构建《伤寒论》方证脉络的教学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9,12(4):612-615. [2]温雅,丁元庆,张思超.《伤寒论》火热证治对后世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3946-3948. [3]张紫妞,司明威,郑越文,等.《伤寒论》中针灸理论及其与经方结合运用浅析[J].四川中医,2020,38(2):21-24. [4]张萌,李孝波,门九章,等.翻转课堂在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专业实践课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9):9-11. [5]林敏,柴可夫,朴春燕.学经典做临床:从中医经典教学改革谈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0):32-34. [6]王新,冯诗瑶,吴昊,等.以病案案例观解读《伤寒论》第28条的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7):649-652. [7]彭波,王飞,田理,等.基于“五维一体”第二课堂平台提升中医学类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3):1-4. [8]岳滢滢,李家庚,刘松林,等.“对分课堂”教学法在《伤寒论名医医案精华选讲》课堂中的探索与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0):2499-2500. [9]马丽杰.MOOC形势下《伤寒论》教学方式的思考[J].知识文库,2020(7):94. [10]方剑锋,王保华,李赛美,等.伤寒论慕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5):86-87. [11]王保华,方剑锋,李赛美.BOPPS模型结合翻转课堂的伤寒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2):22-25. [12]韦姗姗,王慧峰,张晓琳,等.雨课堂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8):37-39. [13]余洁英,廖华君,王静,等.伤寒论信息化教学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1):1-4. [14]陈明,尹笑玉.伤寒论教学中Flash演示教学法应用的探讨[J].中医教育,2019,38(3):36-39. [15]李梦华,张瓅方.基于《伤寒论》教学资源库的融合式教学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39-40. [16]张楠,王振亮,张金玺.多元融合教学模式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5):163-165. 作者:刘希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
医学虚拟仪器技术分析:虚拟仪器技术在医学影像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及研究 摘要: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逐渐兴起的虚拟仪器技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该技术在医学影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了一个仿真的医学影像技术实验环境,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实施实验,具有创新性、交互性、智能性、仿真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在增强影像技术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 虚拟仪器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评价;虚拟实验 1 概述 随着现代医学实验课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仪器实验由于场地、维护费用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资源都比较匮乏,使得医学实验教学不得不寻求更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实验手段。虚拟仪器技术即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支撑下,架构支持真实实验环境的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平台形成了一个虚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操作、控制、分析、观察和实验,同时控制真实的实验环境。这一技术有许多的优点,如交互性很灵活、对硬件资源要求不复杂,更简易,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成为解决可视化知识学习的又一重要媒体技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正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虚拟仪器技术与课程整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丰富学科知识、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影响比较大。 近年来,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践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所以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更突出了其优势,因而该技术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医学影像技术传统教学的缺陷 板书教学是医学影像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在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在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方面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并不完善,还有不少的不足。由于大型影像设备昂贵,验耗材较多,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无法或很少实现。实验资源有限,不能做到人手一机,分组过大,难以反复训练,造成实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医学影像虚拟实验的设计和优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操作大型的影像设备,如CT、MRI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体积庞大,操作使用复杂,需要学生长时间练习操作。一般院校很难满足这些大型设备的教学使用需要,而虚拟仪器技术可以解决和克服这一难题。我们学院和徐州医学院合作,利用计算机仿真、数据库、图像处理、虚拟实现和三维重建等编程技术对现有的影像设备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开发了系列化大型医学影像设备CT、MRI、PET-CT仿真操作训练系统。仿真当今主流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常规操作,不需要设备主机,形成相应的仿真工作站,模仿真实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操作流程;从而实现不需要投入大型设备,就能做到学生人手一机进行操作训练,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医疗设备扫描操作基本技术的需求。 3.1 虚拟实验的设计理念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创建一个模拟的、开放的学习环境,逐步添加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开放地学习影像技术,可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反复操作演练,将个性化学习体现的淋漓尽致。医学影像虚拟实验在解决难以反复训练的困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 虚拟实验的设计思路 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和三维重建技术,采用Dreamweaver、Flash、.asp, SQL Server完成影像设备医工综合学习网站的设计,形成大型医疗设备仿真训练系统。如仿真CT扫描工作站的常规操作,做到全真模拟当今主流CT扫描工作站的工作流程,定位图像的扫描采用动态出现的方式,与真实CT模式相似,扫描图像与CT机扫描出现方式一样,使用户如同使用真实CT。同时具有强大的图像显示与处理的功能,图像源于CT,界面设计采用与真实CT界面同样的方式,使用户身临其境,在真实CT与本系统之间转换变化感觉不大。 医学虚拟仪器技术分析:医学超声诊断虚拟仪器的探索与开发 摘 要:超声诊断虚拟仪器在设计原理中不断应用了多普勒相干波的测试原理,而且在标配程序中还采用了C++语言的编程代码以及较高配置的硬件设备,使其能够实现远端控制技术以及动态测试分析数据读取的过程。这种技术的发开以及应用在今后医学界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病人的数据信息的读取更加准确。 关键词:超声诊断;多普勒;血液测试;C++语言;远端控制 前言 根据当前的虚拟仪器的测定标准,主要采用超声波回波反射的原理进行数据的读取、信息的采集。其中这种仪器的设定标准是根据电子仪器以及微型计算机的复合应用共同完成的,并且在相关硬件和软件的驱动下仪器的运行才能发挥出原本的功能,使其能够在有效时间内读取信息的有效值。在运行电路数据读取过程中主要完成A/D之间数据的转换,其中在终端设备处完成的是模拟信息的读取然后在传输设备中完成模拟信息向数字信号转化的过程。 1 虚拟仪器系统的相关配置 1.1 软件系统的设定标准 虚拟仪器在软件程序设定标准程序中主要采用了C++的编程模式,使得能有正确读取各种编程语言的操作程序。其中软件系统设定的原始代码如下所示,这种代码的编辑程序,不但能够读取数据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传输的信令代码,而且还对传输设备中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以及分析过程都可以进行细致的分化,使得以不同子列的形式输出至交换设备。在软件运行过程中会根据编程语言代码设定的逻辑结构进行数据运算及数据分析,并且还会根据C++语言设定的交叉性信息的读取进行对上层信息的再次进行分析,使之完成上层信息与下层信息的一致性。其次该编程兼容性较强,打破了传统设备制造厂商专用的循环程序,使得对各种系统都能得到应用,并且读取的有效值失真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小,确保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其次在编辑代码中还融合了检错系统查询能力,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性故障,该程序会自动运行其纠错代码指令,分析其错误报告。 1.2 硬件设备的配置标准 在硬件配置过程中主要考虑数据信息的容量以及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显示问题,其中在硬件配置过程中加大了对信道传输的容量,使之完成信息的扩增功能。其中在压缩空间上采用了频分和时分共同压缩的模式,使其压缩速度快且信息有效性能高。分为频分压缩和时分压缩,根据传输信息源中频率的不同进行信息代码之间的压缩;其次是时分压缩是根据传输数据信息代码中时隙间的间隔进行有效性的压缩,使之完成有效信息的交换功能。这种双模式结合的形式,能够有效性压缩信息量,增大其传输信道的容量。 不会因信息数据量大造成存储空间小,运转效率达不到预先设定的标准,使其读取信息片面性的丢失现象减少,其次处理器的运行速度每秒能达20万次,传统的处理器的处理数据运算的速度只能达到几万次,使得不能有效性的处理数据之间的运算程序,造成数据逻辑性的差错,使之这种处理运算的速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信息交换功能。在信息读取分辨程度上进行了改进分析,显示器的分辨率能够显示出数据处理程度的操作过程,使其能够分析仪器测量的标准动态。 2 虚拟仪器在医学界中的应用 虚拟仪器在实际原理分析应用中主要采用了脉冲回波扫描的动态测试分析以及多普勒相干波的检测。其中在脉冲回波扫描中主要适用于当前的B超的使用,对人体的肝脏结构以及其他器官扫描其空间断面图形。在脉冲回波扫描过程中主要是超声波回波检测的动态分析,其中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了C++设定的编辑程序,使得能够有效的读取人体各个部位相关信息的分析情况。以此检测人体部位是否有病变可能的发生,假设仪器在动态分析过程中分析某部位可能有病变的可能,这种分析的扫描程序会经过软件设备的处理程序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根据编辑代码中的操作命令进行环回综合评定,最后将读取的信息结果显示在显示屏幕上。 其次便是在血液测量中的分析检测,利用多普勒超声波的测试分析原理。其中仪器的感应探头便是发出超声波的感应光源,在人体血液检测过程中,感应探头发出的超声波根据反馈的动态信息进行标准测定,主要是利用不同反馈的波长进行血液中各成分的测量。然后将这种动态分析的标准结果显示出来,最终完成其动态信息评定的标准,在超声检测回波过程中,仪器根据标准人体血液中各组成部分的结构设定光波的波长,然后进行人体内部有效信息的扫描,最终完成数据读取的过程。 3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仪器在技术改进中有了较大的改进,其中在软件和硬件设备中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划调整。使之能够满足信息评定标准的结果,这种动态测试分析程序的设定,使之确保数据信息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郑旋(1985,10,16-),女,江西(吉安峡江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医学虚拟仪器技术分析: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 摘 要: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仿真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模拟病例的诊断,通过模拟大型医学影像设备MRI、CT的临床实践,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而且还可以用虚拟设备和模型替代价格昂贵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建构了一个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仿真操作系统,并在相应的临床实验课程中进行了应用。 关键词:虚拟仪器 模拟人 临床实验 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医学教育对临床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强调能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病人。但是,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第二,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多是通过观察或是重复老师、高年资医生的操作来进行,学习者只能学习到接触过的病例,而对于无法接触到的病例只能通过书本教材去想象。第三,医学临床实验一般使用活体动物较为普遍,但是,随着近年来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学生实际临床实验无法得到保证。 医学模拟人作为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手段,基本上可以解决以上难题。 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的系统。通过云计算数据库技术在医院、学校、教室以及实验室之间建立一个可共享的病例数据库,在客户端实现医学教学、研究和实验的目的。 中国正式开始对模拟可视人的研究,是2001年在北京香山会议上提出的,很快被列入国家“863”启动项目――“数字化模拟人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由于可视人体研究在与人体形态结构有关的众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不少学者一直关注着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并利用美国的VHP 数据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利用VHP数据集,在基于模拟人体的计算机医学研究方面, 对人体多个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可视化显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构建了开放的虚拟人体试验平台, 对于数据压缩、图像分割、配准与融合、三维重建与绘制等算法进行了研究。 1 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的构建 在构建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仿真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具体完成了如下工作:(1)参照国内主流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界面来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模式,根据相关原理、成像参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参数的选择对影像质量、显示效果的影响,确定系统的具体功能。(2)根据主流设备的共性,采用模块化设计来确定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通过编写软件流程图,绘制结构方框图,以达到最优化的仿真效果。(3)确定人体各成像部位图片与软件操作界面及各成像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4)建立仿真操作系统的影像图片数据库,确定人体各部位影像图片的格式、适用范围、质量要求等。重点研究了图像显示、数据调用、运行速度、仿真效果等要素。 技术要求:确定了模拟软件平台的主界面与从属扫描界面之间的功能链接,数据的调用、显示、保存。探索软件操作过程中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或切入点,让学生在牢固掌握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完成各N选项和各项参数的设定,并能顺利保存扫描协议,启动仿真扫描进程;功能模块的选项及参数的设定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同时,依照常规扫描限定参数的选取范围。并且,各选项和参数之间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互动和链接。其模拟仿真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 该模拟仿真系统建立后,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而且还可以用虚拟设备和模型替代价格昂贵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把具体的实验操作转化为使用鼠标、键盘等对模型的交互操作,可有效降低实验的成本和风险。 2 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 自2013年以来,该校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重组,增加了开设的《医学影像原理与技术》实验课程的学时,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实践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选择的应用方案,引进设计了系列化大型医学影像设备CT、MRI、超声等仿真操作训练系统,使得实验环境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经过2年临床实践教学应用,该模拟仿真系统获得师生的肯定。在虚拟仪器的配套仿真软件基础上,实现了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与互补,拓展了临床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进行仿真实验的实效,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了实验成本和避免了对患者的侵扰。教师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时,利用专业的模拟仿真平台,采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了具有高度真实感、直观性和精确性模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了临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新。基于虚拟仪器的模拟人仿真平台除了在模拟MRI、CT大型设备的界面、功能、操作过程上具有高仿真度外,系统还具有参数设定范围限制、必选项规定、智能纠错、自动判断并提示参数及选项错误等特点。在临床实验、实训的同时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该文利用赣南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样本数据,分析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仿真软件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临床实验教学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模拟仿真软件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临床实验课的使用效果受到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软件的仿真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否能相互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模拟仿真系统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临床实践的效果,针对调查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将临床实验和理论同等重视,科学合理地安排临床实验教学课程。赣南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模拟软件的使用多是设置在课程的实验部分,而未单独设课。通过扩充该专业实验课的学时或单独设置实验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任课教师应使学生重视临床实验,认识到通过模拟临床实践教学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也有所裨益。 第三,可以尝试校企联合开发模拟软件,来提高操作系统的仿真度。通过学校与软件公司携手开发,一方面,企业具有的软件设计和程序设计的专业性可以保证仿真软件平台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学校任课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表述模拟仿真软件的功能需求,从而使得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匹配,从而保证了临床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需求。 第四,加强该学科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应根据学科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对实验室的功能和预期效果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让仅有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的监控与维护 摘 要:以ZigBee协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监控和维护方法。创新性地设计了基于叶子节点的通讯模式,该模式运用协议栈自有运行流程来获取节点的加入或丢失信息、实现网络拓扑的监控,并通过设计一种基于关联表的链表式存储结构来进行动态网络拓扑的维护。经过在实际办公环境监控平台上验证表明,该方法数据传输量小,资源占用少,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拓扑结构;监控与维护 0 引 言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工农业、城市管理、环境监控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作为系统基础组成部分的网络拓扑结构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在网络拓扑发现以及拓扑的监控和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和仿真层面,这些通过在高性能的PC机上搭建仿真模型来验证算法效果的研究,大多缺乏能够应用到实际系统的可行性案例。安徽财经大学的赵涛[1],根据在聚合节点(sink)收集到网络内部节点报文接收或丢失的情况,通过发现网络中所有叶子节点到sink 节点的数据传输路径,来推测网络的逻辑拓扑。该方法计算比较复杂,120节点规模网络在主频为2.8 GHz的CPU主机上运行尚需9秒的时间,同时会受到节点资源、计算速度、实施条件等限制,因此,这种方法很难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德州仪器(TI)公司的官方网站也给出了一种获取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2],该方法采用发送网络发现命令的方式,并通过返回结果来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此法虽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实施,但需要定期向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发送发现命令,因而数据消耗量巨大。 本文以Z-stack协议栈为基础,采用叶子节点通讯方式,并利用协议自身的运行流程,提出了一种轻量数据消耗、真正面向应用的拓扑监控方案,同时通过设计一种基于关联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来实现对网络拓扑信息的维护,因而在解决网络监控与维护方面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 Z-stack协议栈原理简介 作为ZigBee联盟的一个重要的组织成员,2007年,TI公司宣布推出业界领先的ZigBee协议栈Z-Stack。Z-Stack符合ZigBee 2006规范,能支持多种平台,其中包括本系统使用的、面向IEEE 802.15.4/ZigBee的CC2430片上系统解决方案[3]。 1.1 ZigBee协议栈的体系结构及信息传递流程 ZigBee协议栈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ZigBee协议采用分层体系结构[3],由物理层(PHY)、介质接入控制子层(MAC层)、网络层(NWK)和应用层(APL)组成。其中,应用层框架包括了应用支持子层(APS)、ZigBee设备对象(ZDO)及由制造商制定的应用对象。 在ZigBee网络中,信息或数据的传递将依照上述层次结构实现。上层发送的数据或指令按照应用层―网络层―MAC层―物理层的顺序,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处理;底层返回的数据则按照物理层―MAC层―网络层―应用层的顺序,从下至上处理后返回给上层用户。每个层次负责发送到本层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并对于属于本层次的数据或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响应;对于不属于本层的数据,则按照规定格式打包后发送给上、下一层。 1.2 节点加入与失步流程 为了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ZigBee协议栈还提供了一些必须的消息响应流程,其中包括节点加入网络和失步响应的流程。 节点加入流程[3]如图2所示。当子节点申请加入网络时,会启动加入流程。子节点的加入请求通过其NWK层、MAC层、PHY层传递给父节点;父节点收到加入通知消息后,又通过其PHY层、MAC层、NWK层将该情况上传给应用层,最后通过ZDO_JoinIndicationCB()函数的调用,得到子节点加入的消息。 图2 节点加入流程 节点失步流程[3]是指终端节点丢失其父节点的同步信号时,向上层报告的失步情况发生的流程。其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终端节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启与父节点的同步,当在设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父节点的同步信号时,就会产生失步指示信息,协议栈将该失步信息层层上传,最后通过调用ZDO_SyncIndicationCB()函数,将信息传达到应用层。 1.3 关联表 TI的Z-stack协议栈在全功能节点中可以维护associated _devices_t结构的关联表,关联表中保存有与本节点直接关联(父子节点)的相关信息,包括关联节点的短地址、设备类型、连接状态等,基本上可以满足网络拓扑结构监控和维护的信息需求。 TI的ZigBee协议栈虽然可为用户开发提供强大支持,但是在网络监控和维护上并没有专用的接口。一方面,该协议栈只能发现节点加入网络,但是无法发现节点非主动性的丢失或退出,因而不具备网络拓扑监控的功能;另一方面,协议在每个全功能节点中都维护了与之关联设备的关联表,但是并没有维护整体网络的关联信息,因而无法掌控网络拓扑的全貌。鉴于协议栈在网络拓扑功能上的不足和缺陷,本文以协议基本流程为基础,提出一种实现整体网络拓扑监控和维护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满足一般系统对于拓扑结构的监控和维护需求。 2 网络拓扑结构监控 网络拓扑结构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拓扑结构的建立和在结构发生变化时及时获取变化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是实现节点加入和退出事件的捕捉。节点加入事件的获取相对容易,可以通过加入节点主动上报等方式来获取;而节点丢失事件获取要复杂得多。现阶段,对节点丢失情况的监控多采用系统定期查询的手段[2]。采用查询方法时,其实时性与查询周期的长短直接相关:查询周期设置较长,拓扑变化反映时间增长,实时性变差;而查询周期设置较短,则传输数据量增大,占用系统资源,往往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协议栈中数据或消息的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系统资源的占用、节约能耗,除了维护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数据通讯外,还应尽量减少人为添加(应用层)的数据通讯量。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协议自身的数据传递或者节点加入、失步等流程来实现相关信息的获取。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网关――叶子节点通讯的节点丢失情况获取方法,该方法可以利用协议栈自身的运行流程,以较少的数据通讯量和简单的操作,实现网络中所有节点的丢失情况获取。 2.1节点加入事件的获取 通常情况下,节点加入事件多采用加入节点主动上报的方法来获取。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需要人为地发送相关加入信息,会增加系统数据通讯量。由图2所示的节点加入流程可知,如果有子节点加入网络,加入的指示信息都会通过ZDO_JoinIndicationCB()函数的调用报告给父节点。即该函数的调用证明有子节点的加入事件。因此,本文通过在此函数中添加向应用程序报告的功能,即可通知用户子节点加入事件的发生。 2.2节点丢失信息的获取 由图3所示的流程可知,协议栈通过调用void ZDO_SyncIndicationCB( byte type, uint16 shortAddr )函数可实现失步情况的报告。该函数具有节点丢失的指示功能,并能够指示丢失节点与本节点的父子关系和短地址等。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该函数的调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具体实施条件如下: 父节点丢失:从失步报告流程可知,终端节点能够自动轮询发现其父节点同步信号的丢失,而无需人为添加任何触发条件,引发函数调用。但路由节点不支持与父节点的轮询机制,因而不能产生父节点丢失情况的报告。 子节点丢失:对于包括终端节点在内的所有类型节点的子节点丢失,在未加相应处理的情况下,协议栈都不会引发该函数的调用。 由实施条件可知,该函数的丢失指示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节点的丢失情况,因此,如果要得到除终端父节点外网络中所有节点的丢失情况,就需要人为加入其他处理,以触发ZDO_SyncIndicationCB()函数的调用,从而实现丢失事件的获取。 2.3 叶子节点通讯触发方法 通常采用的基于查询的网络发现机制都需要在所有节点间发送数据,因而增大系统的数据开销。这里以图4所示的拓扑结构为例,图中的叶子通讯需要进行14条数据的查询和14条数据的应答才能够完成一次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为了尽可能减少数据通讯和操作的复杂度,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网关――叶子节点通讯的节点丢失情况获取方法,以便用较少的数据通讯量和简单的操作来实现网络中所有节点的丢失情况获取。 研究发现,失步函数的触发可以通过加入数据通讯来实现。因为在数据发送的过程中,协议栈会开启数据发送流程,数据发送后则会自动检测接收方应答帧。这样,如果节点丢失,则发送节点无法接收到有效应答,进而引发节点失步指示函数的触发。 具体触发时,如果节点之间有数据通讯,发送数据节点则能够发现接收数据节点的丢失,从而引发void ZDO_SyncIndicationCB( byte type, uint16 shortAddr )函数的调用。 在同一条数据通路上的节点进行数据转发时,数据传递路径上的各个节点都会发现其父节点(数据由下而上)或者子节点(数据由上而下)的丢失,进而调用void ZDO_SyncIndicationCB( byte type, uint16 shortAddr )函数。如图4所示,如果网关发送数据到终端节点1,则在网关到终端节点1数据路径上的所有节点(网关、路由1、路由2、终端1)都能够发现其子节点的丢失;终端节点1发送数据到网关,则路径1上的所有节点都能发现其父节点的丢失。 该方法通过建立数据通路上起始节点和末端节点的数据通讯来实现整条路径上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其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父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由前面提到的实施条件可知,终端节点无需任何人为操作就能够发现其父节点的丢失,而无需对此部分做特殊处理,因而只需对路由节点做出处理。而由路由叶子节点(如图4中路由节点2、4)向网关发送数据时,则可实现整条路径上所有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其二是子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子节点丢失的获取可以通过网关向叶子节点(图4中所有终端节点和路由4)发送数据的方法来覆盖整个网络中的所有节点,从而使全部节点都能够发现其子节点的丢失情况。 人为加入上述两部分数据通讯后,只要整个网络中有节点丢失,该丢失节点的父节点和子节点都会产生失步函数void ZDO_SyncIndicationCB( byte type, uint16 shortAddr )的调用,这样就可以简单地在该函数中添加向上层应用报告的功能,实现网络中节点丢失信息获取。并且数据通讯量由原来的28条减少到6条,从而大大减少了数据消耗和由此带来的系统资源占用。 3 网络拓扑结构与维护 Z-stack协议栈在全功能节点中只维护与本节点直接关联的节点信息的关联表,没有整体网络信息的存储功能。为了解决Z-stack关于网络全貌信息缺失的缺陷,结合本文提出的网络拓扑结构监控方法,设计一种拓扑结构维护的方法,在占用少量资源的情况下获取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并将信息整合到网关节点中统一维护和管理,从而建立网络拓扑的管理办法,实现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智能网络管理机制。 3.1管理模式 网络信息管理可采用搜集模式和监控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模式通过发送指令搜集网络拓扑信息,赋予用户即时获取当前网络结构的能力;监控模式通过监控从网络组建起历史网络的结构变化,实现网络拓扑信息更新,从而整合为当前网络拓扑结构。 搜集模式在实现时,首先由网关设备广播一个命令来搜集设备信息;然后,收到广播信息的路由节点再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由网关返回子节点关联信息;当网关收到各个路由节点的返回信息后,再将其组合为整个网络中的设备信息。 监控模式则是从网络形成起,网关节点就开始监控所有节点的状态;当路由节点检测到其子节点加入或者退出的时候,向网关上报该子节点的状态变化信息,而网关节点检测到子节点加入或者退出则不用上报,直接在网关内部处理;当网关接收到路由节点上报的状态信息后,就会删除或者增加该路由子节点的关联信息,同时更新整体网络结构。 3.2 网络拓扑存储结构 网关节点作为整个网络拓扑结构管理的中心,负责拓扑结构的添加、删除和更新,因此,必须在网关节点存储整体的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受网关资源的限制,本文采用分级动态链表的形式保存网络拓扑信息,以便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实现拓扑信息的动态存储。本设计的网络拓扑存储结构如图5所示。 图5中,AssocListHead是装载路由节点头信息的数组,包含有该路由节点的长地址、短地址、父节点短地址和拥有的子节点数以及指向其子节点链表assoc_list的头指针;assoc_list链表中记载着这一路由下的子节点信息,包括子节点的短地址、长地址、类型、连接状态等。在该路由下每增加一个子节点,就会在assoc_list链表中添加一个节点信息,当节点离开时,又会将相对应的链表删除。这样,网关就可以方便地对当前网络中的所有节点的拓扑和相关信息进行查找、更新、维护。 3.3 网络维护方案 网络维护的实施要建立网络中所有类型节点间的区分与协作机制。区分是根据节点类型的不同、事件类型的不同做出区别处理;协作是在所有节点间建立连动响应机制,相互配合,并实现信息的汇聚和统一管理。具体的网络维护分为事件响应和信息维护两部分。 3.3.1 拓扑变化事件的响应 拓扑变化主要是指节点加入事件和节点退出事件。当节点加入事件是指节点加入网络时,其父节点负责将该子节点加入信息上报网关;节点退出事件则是指获取到的网络节点丢失信息的处理。处理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传递来的type = 1时,即丢失节点为本节点的父节点时,开启网络加入流程,使节点可以重新加入网络,并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第二种情况是type = 0时,即本节点发现其中一子节点丢失。本方法对于长时间无法连接的子节点,将启动移除(LEAVE)流程,将该子节点从网络中删除,同时向网关节点报告子节点退出的消息。 需要注意的是:当子节点丢失时,有的时候是真正丢失了(长时间或永久无法连接),但更多的时候只是暂时地失去联系,随着子节点的重新加入申请,又可以加入网络,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因此,设计时需要将暂时失步和真正丢失这两种情况区分开,再分别做出合理的处理。 本文采用延时判断的方式,即当检测到失步现象发生后,先定时一段时间,再做判断:如果定时一段时间后,节点仍旧失去联系,则判定是真的丢失了节点,此时可通过NLME_LeaveReq移除子节点,同时上报网关节点丢失的消息;否则认为只是暂时的节点失步。 节点退出情况的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 3.3.2 拓扑信息的维护 由网络各个路由上报的节点加入或退出的信息最终将在网关汇集,网关按照上报的节点加入、退出信息对网络拓扑存储关联表进行添加、删除、更新,以维护当前网络拓扑状态。其具体方法是先判断接收信息的种类,然后对节点加入信息和节点退出信息分别处理。对于加入信息,可核查是否是已经存在于网络中的点,如果是已经存在的,则更新存储的节点信息;如果是一个全新的点,则为该节点分配存储空间,并在对应的父节点下增添子节点分支。对于退出信息,同样核查是否是存在于网络中的点,如果该节点已经不存在了,则报错处理;如果是存在的点,则将该节点信息删除,并解除与其父节点的父子联系。 网关在接收到由父节点上报的节点加入消息时,还需要对加入子节点类型进行判断:如果是终端节点,则在其父节点的链表中更新或加入该子节点的相关信息;如果加入节点是路由节点,除了在该路由节点父节点的链表中加入该子节点信息外,还要添加该子路由关联头信息。图7所示是实现网络拓扑维护管理的示意图。 4 实验验证 本文的实验验证可在基于CC2430搭建的WSN开发平台上进行,该平台共使用5个终端节点、5个路由节点、1个网关和PC调试机。所有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成无线网络,并将感知信息和拓扑信息汇报给网关节点,网关节点与PC机通过串口相连,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上位机的调试软件对网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图8所示是其上位机监控程序界面。该试验网络的节点布局示意图如图9所示。 实验时随机选取监控过程中两个时间点的网络拓扑结构监控过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其中两个时间点在实验过程中上报的拓扑变化信息如表1所列。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父节点能够实时上报其子节点加入和丢失的网络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子节点也能够及时检测出其父节点的丢失,并选择其他父节点重新申请加入网络。可见,本系统具有网络的自组织、自适应的动态网络监控与维护功能。 5 结 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终端与父节点间的失步信号来捕捉与基于叶子节点人为触发失步函数调用的方法,可以实现整个网络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其中,通过终端与父节点间失步信号来捕捉节点丢失信息的方法无需人为干预,能够通过协议自动实现,从而减少了查询的数据量和对其操作带来的系统资源占用;基于叶子节点的失步函数触发机制,只通过叶子节点与网关的数据传输,就能够完成整个线路上节点丢失情况的获取,在实际应用中,经常由终端上报数据,相当于终端自动完成数据线路上父节点丢失情况的发现,使该方法的实施更加简单。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以较小的数据通讯量、简单的操作和较小的系统资源占用来实现网络发现的功能,因而 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提出的网络拓扑维护方法具备网络拓扑的自组织、自适应功能,可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对于网络组织结构的动态性能要求。同时具备拓扑结构的存储功能,能以较少的系统资源保存整个网络的动态拓扑结构,十分方便网络的管理和控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综述 摘 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拓扑控制技术是核心技术之一,本文首先描述了现有拓扑控制算法的分类,其次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算法并总结了其优缺点,最后简述了现有拓扑控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发展趋势 1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集信息采集、传输以及处理于一体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前景广阔,是目前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 WSN是一种由大量微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网络,其向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拓扑控制是最基本问题之一。拓扑控制就是要研究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数据融合、路由协议以及目标定位等其他技术提供支撑。 WSN节点通常大规模部署并且具有随机性、自组织性,网络组织方式通常多种多样,节点能量非常有限,因此,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时,要提高路由协议和MAC协议的效率,延长网络生存周期,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拓扑结构。 目前主流的拓扑控制算法可分为:节点功率控制型和层次型拓扑控制型。 功率控制就是通过变化节点的发射功率来调整节点无线信号的覆盖区域大小,在此基础上调节网络的拓扑结构,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网络的连通性。 层次型拓扑控制主要采用的是分簇机制,将整个网络划分成若干区域形成多个簇,选出骨干节点构成骨干网进行数据转发,而普通节点可择机关闭不必要的模块,以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2 典型的拓扑控制算法 2.1节点功率拓扑控制算法 LMA和LMN算法是基于节点度的算法,通过不断的改变节点的发射功率来使得其度数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根据已经采集到的局部信息来调整邻居节点之间的连通性,最终使整个网络具有连通性。两种算法的相同点是分步骤、周期性地调整节点的发射功率,不同点是它们有着不同的节点度数计算方法。 这两种算法利用较少的局部信息就可确定节点功率的调节方式,而且对时钟同步、传感器节点要求均不高,但是在节点邻居节点判断上存在不足,所形成的网状拓扑结构不仅增大了网络复杂度,而且使网络开销增大了。 DRNG和DLMST算法是基于邻近图的拓扑控制算法,所有节点调整发射功率至最大化形成一个拓扑结构图,再根据设定的邻居判别规则得出该图的邻近图,每个节点根据邻居中最远节点的距离来设定发射功率。 这两种算法均以节点发射功率不一致为背景,基于邻近图RNG、最小生成树LMST理论,用距离最远的邻居节点所需的发射功率为标准,有效解决了发射功率不一致的问题,并通过增加删除操作来保证网络拓扑的双向连通。但是这两个算法需要精确的定位信息。 2.2 层次型拓扑控制算法 LEACH是最早的也是较典型的基于均匀分簇的拓扑控制算法,簇首通过分布式选举随机生成,剩余节点作为簇内成员节点。在网络运行中,簇首节点融合簇内所有节点的信息,以单跳方式发送至Sink节点。簇首节点和簇结构均周期性更新。 相对于传统网络,LEACH使用簇结构,能有效提高节点能量利用率和网络寿命。但簇首节点和Sink节点之间的单跳通信可能因长距离数据传输而能耗过大;频繁的簇重增加了额外的通信开销;簇首节点的选择未考虑节点地理位置、剩余能量等因素。 GAF是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分簇拓扑控制算法,首先将网络划分为固定数目的虚拟分区,节点将自身地理位置信息与虚拟网格中某个点关联映射起来并计算自身所属的分区,每个区域内选出一个节点在某一时间段内处于活动状态来监测所在区域内的信息并报告数据给Sink节点。 GAF使得形成的簇结构更均匀,但是在选择簇首时没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划分单元格时,若节点间的一跳通信距离较小单元格会比较密集,而一跳通信距离较大分簇又比较稀疏,这样的分簇反而会降低网络的效率。 EEUC是一种分布式的、非均匀分簇算法,首先以概率T(由算法预先设定)在网络中选出一些节点作为候选簇首节点。簇首由候选簇首节点竞争产生,其他节点在簇首选举过程中处于休眠状态,其中竞争半径由候选簇首到Sink节点的距离决定。 EEUC将整个网络分成规模各异的簇,簇的规模与离Sink节点的距离成反比,这样有效降低了簇首通信代价,避免了“热区”问题,延长了网络周期。但EEUC单纯的考虑距离而没有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以及密度因素,而且没有考虑簇首节点在簇内的位置,可能造成网络能耗不均衡过早死亡的现象。 结语 本文介绍了WSN拓扑控制的分类和几种经典的拓扑控制算法,分析了算法的优缺点。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模型都比较理想化,没有全面考虑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未来拓扑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为:结合多种机制且更接近实际情况,网络的各种性能应被综合考虑进来,拓扑控制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应有所提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火灾监控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研究 摘要: 针对森林火灾监控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建立了基于随机几何图的加权网络拓扑模型,连边权重为体现节点通讯能耗的相异权。该模型不仅描述了节点间相互连接关系,还能体现节点间距离及通讯半径对拓扑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此外,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拓扑优化算法。该算法在网络连通的前提下,通过约束节点单跳可达邻居数简化了网络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拓扑模型与实际网络特性相符,拓扑优化算法能有效降低连边密度,有利于简化复杂的路由计算,延长网络寿命。 关键词: 森林火灾监控;WSN;拓扑模型;拓扑优化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及社会发展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资源。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森林火灾时有发生,森林火灾是破坏森林资源安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如何准确、高效地预防和发现火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森林地势复杂,很多区域人员难以到达,不易进行人工和有线监测。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具有广阔的前景。森林面积广阔,监测系统需要大量微型、廉价的传感器节点,节点通过人工埋置或飞行器播撒的方式随机部署,实时感知覆盖区域内的温度、烟雾浓度等火灾信息,通过自组织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递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将现场数据经Internet、移动通信网络或卫星等途径发送到控制中心,实现对森林火灾的无线监测。与其他通信网络相比,森林火灾监测系统中采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网络规模大、节点部署密集、网络冗余度高、节点自身资源受限等特点。对于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言设计良好的拓扑结构尤为重要,网络拓扑是设计和组建网络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各种协议的基础。因此,如何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网络特性的拓扑模型是研究的前提。此外,由于传感器节点部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节点的位置不可预测,初始的网络拓扑很难满足要求,需要进行优化控制。笔者主要针对森林火灾监测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构建网络拓扑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网络拓扑进行优化,为网络性能的提高奠定基础。 1WSN拓扑结构 1.1传感器节点通信特性 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信号强度会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依据自由空间传播路径损耗模型,距发射机为d处的平均接收功率Pr(d)可以表示为式(1)。Pt为发射天线辐射功率;Gt为发送天线的方向增益;Gr为接收天线的方向增益;λ为媒介中场的波长。为了保证节点直接通信,节点间距离d必须满足d≤ΨPtPr,()th,其中Ψ=GtGrλ4[]π2,d称为节点通信半径。在布尔型全向感知模型中设节点i在二维平面上的坐标为xi=(xi,yi),节点感知半径为ri,节点对于在坐标xj=(xj,yj)处任意节点j的感知概率可表示为式(2与j的距离。 1.2传感器节点度分布 设有n个节点随机分布于区域A内,网络节点密度ρ=n/SA,SA表示区域A的面积。网络中任意节点恰好位于区域B(其中BA)的概率为P=SBSA,随机变量X表示恰好有m个节点位于区域B中的事件,则该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由P=ρSBn可得式(3)由式(4)可知,当网络节点数n很大时,传感器节点度分布近似为泊松分布。 2WSN拓扑建模 2.1加权网络拓扑模型 为了解决随机图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建模存在的不足,研究中采用随机几何图构建网络拓扑模型。设传感器节点的通信半径与感知半径相等,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用随机几何图描述,其中n为节点数,r为通信半径。V={v1,v2,v3Λ,vN]表示网络中节点集合,dij表示节点vi和vj间的距离,E={e1,e2,e3Λ,ew]V×V表示边的集合。节点通信覆盖范围是以自身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盘区域,如式(5)所示。考虑节点间距离对网络拓扑的影响,需要在网络连边上赋予权重。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进行数据转发时总是选取能耗最低的路径。式(1)可知,自由空间模型下无线通信的能量消耗会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而增长。因此,可以将d2ij作为权重赋予连边eij,d2ij的大小可体现节点间进行数据转发所消耗的能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加权拓扑模型就可用相应的加权邻接矩阵A=[aij]表示。其中,aij=f(xij)•g(dij),f(xij)为节点感知概率,g(dij)=d2ij。节点间距离越近权重越小,距离越远权重越大,当两点间无直接连接时权重为∞。 2.2实验仿真 在100m×100m的区域内随机部署200个传感器节点,节点通信半径为13m。网络中所有节点均同质,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通信半径,节点采用布尔型全向感知模型。图1为网络拓扑结构。考虑到拓扑结构模型为加权网络,因此主要分析节点度分布和节点强度分布,如图2和图3所示。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网络节点度分布比较均匀,大量节点度集中在7~11之间,以平均度8.5为中心两边迅速下降,度值小于7或大于11的节点所占比例不足5%,近似泊松分布,与理论推导的结论相符。图3显示网络节点强度分布比较均匀,大量节点的点强度集中于平均值附近,少量点的强度偏离均值。为了揭示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将传感器网络拓扑模型统计特性与随机网、小世界网和近邻耦合网的统计特性进行了对比,表1给出了同等规模下不同 2.3结果讨论 (1)所建立的拓扑模型中节点度分布均匀,近似为泊松分布,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网络节点度有界,这与节点感知范围有限所导致的局部通信特性相一致。(2)通过计算发现,点强度与节点度不满足s(k)≈<w>k的关系(<w>为网络边权平均值)而满足s(k)≈Akβ的关系。其中β≈0.45、A≈32,表明网络边权与拓扑结构有关,与网络模型构建中边权的赋予方式相符。(3)与其他三类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具有较大的聚类系数,即网络具有明显的聚类效应,局部节点间的连接比较紧密,这符合传感器网络的本地化通信特点。 3拓扑控制 3.1拓扑优化算法 森林火灾监测中需要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为了保证网络的连通及对被测区域的全覆盖,网络建立初期形成的拓扑结构具有较大的冗余。这样既不利于节点能耗的降低,又会增加节点间通信干扰。因此,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约束节点连边数的稀疏网络拓扑优化算法。算法中主要针对“度”大的节点边数进行约束,选定节点后删除与该节点相连的哪些边是算法的关键,这就要求对节点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度进行评估。通常用度描述网络节点的重要程度,但对于数据转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考虑某一节点对其他节点的影响力更为重要。而“介数”衡量的就是点对其他节点的影响程度。节点i介数L(i)是网络中所有节点对之间通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数占所有最短路径数的比例,即L(i)=∑s≠t≠iσst(i)σst。其中,s.t是网络中的节点对,σst是从s到t的所有最短路径的总和,σst(i)表示通过节点i的所有最短路径数。显然,在讨论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流通时,介数比节点度能够更好地评价节点的重要程度。因此,研究中将介数作为衡量节点重要度的指标,以此来确定所要删除的连边。具体算法如下:(1)随机部署节点,设置通信半径保证网络连通,初步形成网络拓扑;(2)选取节点i进行连边约束,节点被选中的概率与其节点度d成正比;(3)确定与被选节点i相连的所有邻居节点集合V={vj|aij≠0],在集合V内选取ρd个节点,在集合V内节点介数越小被选中的概率越大(其中ρ为删边比例,d为节点i的度);(4)确定节点i及其邻居节点j后,判断二者的连边是否唯一,如果唯一,放弃该邻居节点返回第3步,在集合V中重新选取,如果不唯一删除连边eij;(5)返回第2步,重复上述过程。 3.2算法仿真 实验中网络参数设置如下:节点数为200,分布区域面积10000m2,节点通信半径为14m。图4为初始网络拓扑,图5为对节点度进行约束后得到的稀疏网络拓扑。表2为拓扑优化前后网络结构测度的对比。可以看出,网络连边密度降低了41.5%,节点平均度减少了41.5%,而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只增加了14.8%。优化后的拓扑既简化了网络结构又保证了网络的连通,将有利于路由的简化和网络生存周期的延长。 4结论 为了满足森林火灾监控的需求,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广泛应用。森林火灾监控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网络规模大、节点部署随机、结构冗余度高、节点自身资源受限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笔者建立了基于随机几何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描述传感器节点间相互连接关系,还可以体现节点间距离及通讯半径对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此外,在此模型基础上对网络拓扑进行了优化,以度和介数作为节点重要程度的衡量指标,提出了稀疏网络拓扑优化算法,通过该算法对网络的冗余链路进行适当地删减,降低了网络连边密度,在保证网络连通的情况下实现网络结构的简化,有利于简化复杂的路由计算,降低节点间通信干扰,延长网络生存周期。 作者:任月清 齐利晓 杨国庆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摘要]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而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二者之间发挥着相互促进和影响的作用,长期以来,中西方思维方式则存在本质差异,体现在主体与客体、形式逻辑与辩证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直率与含蓄等多个方面,对英语翻译和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对此,为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提升英语翻译水平,需采取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策略,即:明确思维差异,克服翻译障碍;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夯实词汇基础,建立同义词网;借助具体案例,培养英语思维;注重日常积累,形成对比习惯,以此探索英语翻译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引言 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中,中西方人民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语言作为思维传递的载体,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在语言表达上体现十分明显。在对比和解读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性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语言差异的根源,继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英语翻译,提高翻译技巧运用能力。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解读 (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是立足于概念表象的基础上,展开综合性的判断、推理、分析等认知活动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产生。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通过特定符号进行情感与意愿表达,继而实现思想交流和人际交往的作用。换言之,语言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组织和体现,亦是思维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形、义、音相互组合,在大脑皮层细胞中储存,并正常参与人类的思维活动。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语言材料是思维的重要组成,同时思维对语言组织和体现具有支配作用。具体而言,若缺少语言的支撑,思维则难以形成特定的形式,并难以得到证实。相反,若缺少思维的支撑,语言则难以体现出其功能。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功能,且在彼此推动和促进中发展。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体现 思维作为人类共有,会由于历史、文化、环境、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继而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思维定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主体与客体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中国以人本文化为主,强调以人为中心,在人本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民族特有的主体思维方式。而西方文化则注重物本文化,强调以客观物体为主体,注重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西方特有的客体思维方式。两种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体现有明显差别,汉语表达中通常将有生命的名词为主语,而英语中则以无生命名词为主语,汉语中主动语态应用较为广泛,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运用频率较高。第二,形式逻辑与辩证思维,在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下,更强调形式逻辑,汉语民族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更注重辩证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即形合与意合在英语语言中强调语句、语法的逻辑严谨性,需要准确选择语句之间的连接词。且这些连接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完整表达语句含义的关键。汉语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强调其内在含义的完整表达针对语言的句子形式,并不注重通常会将其中的连接词和关联词省略。第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这也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最明显的体现。在英语语言中要含诸多笼统概括的抽象名词,进而用于呈现复杂的情绪,而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却难以在汉语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和表达方法。在汉语语言中,习惯于运用形象语言将虚无的抽象概念表达和呈现。所以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抽象化的词汇以形象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增强译文的生动性和可读性。第四,直率与含蓄,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西方人通常会直接表达内心情感,而中国人则不注重内心感受的直接表达,主要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通常直接直入主题,将重要信息率先阐述,其次补充其他的次要信息。在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中,通常会先描述事件的背景与环境,在渲染后进入主题,句子的重点大多在后半部分。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与应用意义 (一)影响 翻译主要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分别为客体主体与工具。而思维是作用于翻译客体与主体的关键,亦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所以,在语言翻译与转换的过程中,思维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必然会对语言转换产生一定影响。对此,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思维方式差异,才能做到精确的翻译。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对英语翻译产生较大影响。首先,由于思维习惯差异性,学生在词义理解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在一定程度降低翻译的准确性。在英语语言表达中进行形象比喻的语句,与中国传统的成语典故具有较大差别。继而需要翻译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比喻对象进行更换,才能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并完整表达原文语句的含义。例如,“asdrunkasamouse”,其含义并非“烂醉如鼠”,而是“烂醉如泥”。其次,由于思维风格的差异性,导致语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对译文质量具有较大影响作用。所以,需要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适当调整原文词序,呈现出符合目的与逻辑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译文。再次,思维中心差异性,语态表达的显著差别,容易在学生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造成译文的错误性。由于中华民族以主体为思维方式,更注重主观感受,对客体现实是否符合逻辑形式的重视度相对降低,这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容易出现语态变化的翻译错误。最后,思维侧重点存在差异性,在语言表达形式方面有较大差别,对英语翻译的流畅度产生影响。由于英美的思维方式中更注重形式逻辑,所以在语言的句式结构中,通常是主从扣接式,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中,对形式逻辑并不重视,所以其句式结构为流散铺排式。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因思维方式差异而使句式特点具有较大差别,需要对英语语句的句式结构进行转换,满足汉语的思维逻辑。 (二)意义 高校在开展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性融入其中,能够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和跨文化翻译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和译文质量,为学生未来参与工作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在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根本教学目标并不是提升英语翻译质量,而是在反复的英语翻译练习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融入英语翻译教学,通过英汉思维对比使学生深入认知和解读西方英语文化,继而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和跨文化翻译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拓宽知识学习视野,使自身具备跨文化翻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和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性,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正确认知两种不同语言的口语表达形式,继而在英语翻译时能够准确进行词语替换,呈现出准确的译文语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明确思维差异,克服翻译障碍 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有效克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障碍,首先,需正确利用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挖掘其目的语的语言特色,深入解读社会文化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有效整合,理解语句及文章表达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其次,注重了解目的国的历史地理以及文化。历史地理具有很强的时空感,对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需加强西方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达到更为理想化的英语翻译效果。与此同时,了解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与取向,这是理解文化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英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解读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性,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提高译文翻译质量。此外,解读西方风俗习惯,了解西方的重要节日、特色等,如圣诞节与中国春节相似。最后,正确审视语言学习和翻译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文化因素。长期以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过度注重语言形式,却忽视其社会意义与实际场合运用。例如,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通常会以关心对方生活的形式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但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却认为,这是对他人私事的干涉。这样一来,学生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则不会过度解读西方人的语言表达,避免出现不符合思维方式的译文。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所以存在显著差异性,是由于文化历史背景和长期社会生活所导致,在中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很难改变的。在开展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减弱,不利于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文化和思维的理解能力,难以培育良好的英语思维方式。因此,在英语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英文电影和视频片段,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在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西方文化生活和生活习惯以及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与中国人存在的差异,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英语翻译相关知识,增强学生语言灵活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播放“EllaEnchanted”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了解西方人的见面语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与现实文化生活中中国人的语言表达进行对比分析,自主探究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继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对照习惯。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英语翻译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和了解西方思维,发掘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视野,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思维能力,继而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准确运用,提高英语翻译水平。 (三)夯实词汇基础,建立同义词网 具备扎实的英语词汇基础,是翻译的基础和前提,但在英语翻译课教学过程中,缺少充足时间对学生展开系统化词汇教学,而引导学生自主建立词汇系统和同义词网络具有必要性。对此,可以借鉴PaulaJullian学者提出的词汇产出课理念,将教学氛围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为学生提供中心词,引导学生采集与其相关的词汇,继而形成词汇子集。第二,按照学生所区分的一般语义特征展开词汇的合理分类。第三,让学生根据中心词构建横向或纵向关系的同义词网络。第四,对目标词的使用语境进行识别和分析,继而寻找与其相匹配的语义。第五,加强新词运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联想提供有助于体现目标与语义内容的例句。第六,展开英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中展示自身的研究成果。具体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英语翻译过程中,同义词翻译所运用的不同词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其查阅词典和探讨,选择与语境最相符的词汇,继而形成词汇子集。在这样的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扎实的词汇基础,不断扩充自身的词汇量,并通过英语思维的分析,形成良好思维能力,为学生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准确表达奠定坚实基础。 (四)借助具体案例,培养英语思维 由于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枯燥无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普遍学习兴趣和热情偏低。对此在教学改革时,教师需引入具体案例,通过讲故事的教学方式,充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继而在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比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翻译意识和能力。由于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其语言表达各具特色。中国人的语言表达相对客气和委婉,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谦让,并使用礼貌用语,例如您请、您先来等。但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通常运用“Afteryou”表达礼貌,体现出中西方思维在先后方面的差异性。所以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使得英语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差异化的语言表达内涵,需要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才能完整呈现原文的语言含义。例如,针对语句“Nowonderthegirldespisesme,thewayyouencourageher.”在这一语句中,实质上encour⁃age原本并不存在贬义含义,但是作者在该语句的含义表达时,却略带讽刺意味。因此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完整地呈现作者的讽刺含义,可以借助口语化的词语,将真实原文含义完整表达。 (五)注重日常积累,形成对比习惯 在日常开展翻译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加强日常知识累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继而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切实提升整体翻译水平。例如,在日常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用于日常知识积累,将英语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英语思维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记录,定期查阅和复习,不断促进知识巩固,掌握更多的英语翻译技巧和方法。此外,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英译汉、汉译英的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翻译训练,考查学生的翻译技巧,使用情况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英语语句含义,提高翻译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客观公允地评价,既要肯定学生,又要指出学生需要提升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还应当以谦虚的态度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改善和调整自身的教学设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时间探索和检验的,在短时间内必然还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既需要教师的主动推进,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学校和全社会的有力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合力,多措并举,才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等教育结合提供助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作者:官印 陈魏芳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目的探讨门诊中老年牙周炎患者实施口腔护理结合健康干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5月—2017年3月来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100例中老年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120颗患牙),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结合口腔健康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菌斑指数等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指数(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口腔护理及健康干预,研究组(96%)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78%),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SBI、PI统计学差异显著,研究组3个月后复诊SBI、PI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牙周炎患者实施口腔护理结合健康干预不仅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也可以改善牙菌斑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代谢功能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牙周炎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牙周炎受机体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的影响,是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的感染性和破坏性疾病。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65~74岁中老年人牙龈出血、牙周袋检出率分别达到68.0%、52.2%。由于中老年患者对牙周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缺少系统的健康教育,牙周保健认知低,患者就诊后往往不能积极配合综合性治疗方案的实施,从而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开展系统的健康干预在中老年牙周病治疗中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以100例中老年牙周炎患者为基线,通过健康干预对中老年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中老年牙周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5~70岁,平均年龄(67.5±5.3)岁,共60颗牙,前牙16颗,右上67磨牙34颗,双尖牙10颗;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65~70岁,平均年龄(67.5±5.3)岁,共60颗患牙,前牙12颗,左上67磨牙35颗,双尖牙13颗。研究对象文化层次:大学10人,大中专20人,高中20人,小学20人,文盲30人。 1.2诊断标准 (1)物理刺激牙龈易出血。(2)患病区牙龈充血、水肿。牙周炎者可探及牙周袋,深度小于6mm,牙齿呈一二度松动。(3)X光照片可见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 1.3纳入标准 (1)未接受过规范的牙周治疗。(2)是轻中度牙周病患者。(3)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干燥综合症和血液系统性疾病。(4)能按时复诊。(5)无吸烟史。(6)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治疗及护理 所有患者均经过牙周病的基础治疗,包括菌斑控制、龈上洁治,根面平整和辅助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及常规的健康干预如口腔卫生保持及常规的健康宣教;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及常规健康干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及系统的口腔健康干预措施,具体做法如下:(1)心理护理:诊前3min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细致地解答其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告知患者坚持配合能够治愈病症,使患者充分信任。一些中老年患者由于不了解治疗过程,极易有恐惧心理发生,有一些病人对病情不了解,缺乏疾病防治知识,认为治疗与否没有太大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人员应耐心、热情的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并把牙周病疾病知识、目前病情和牙周基础治疗的过程详细介绍给中老年患者,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及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配合并参与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来。(2)口腔健康干预: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候诊过程中将口腔保健小册子发放给患者,口头进行健康宣教,包括在牙齿模型上示范刷牙如BASS刷牙法、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对正确的刷牙方法及时间进行有效把握,三餐前后及进食后随时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min。同时,将牙周炎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患者,在电脑上将临床录像及照片播放给患者,将不刷牙及不认真刷牙对牙周的危害展示给患者,将牙缝刷及牙线的应用方法、选择保健及药物牙刷的使用方法等教给患者。尤其对个别文盲的患者,就诊依从性差,需进行个别交流或嘱其家属参与,然后传授给患者。 1.5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者的牙龈疼痛、出血和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牙齿松动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或无松动,摄牙片后牙槽骨吸收较前无进展;显效:通过相应的治疗,患者牙龈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有极大程度上好转,但牙齿松动较治疗前有好转迹象或轻微松动,摄牙片示牙槽骨吸收较治疗前进展不明显,牙周袋检出<1mm;有效:经过相应的治疗,患者牙龈疼痛、出血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好转,牙齿松动较治疗前中度松动,牙周袋检出在1~2mm;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出血、肿胀等临床症状并未好转或加重,牙齿有严重松动或脱落。对分析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I)、龈沟出血指数(SBI)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1个月、3个月护理干预效果。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87,P<0.05)。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PI、SBI比较 两组患者初诊PI、SBI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1个月、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I指数有统计学差异,且研究组SBI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 3讨论 牙周炎多是由于牙周病原菌感染造成的,患者普遍表现为牙周袋及袋壁炎症等,部分患者存在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严重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通常情况下,临床治疗牙周炎旨在控制菌斑,但如果牙周组织受到重度破坏时,单纯牙周机械治疗效果并不明显,除机械治疗外,还需要患者进行长期局部消炎收敛药物治疗和相应的护理。临床研究表明,15%左右的牙周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心理,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加之部分患者对牙周炎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症状改善、消失后便彻底康复,未能接受持续支持性治疗,造成疾病的复发。因此,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在中老年牙周炎患者的治疗中贯彻口腔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患者口腔保健意识的显著提升,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也能使患者对一定的牙周炎知识进行熟练掌握,为其转变口腔健康观念及行为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目的。同时,心理护理能促进患者恐惧心理的减轻,使患者定期复诊,对治疗进行积极配合。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及常规的健康干预如口腔卫生保持及常规的健康宣教。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及常规健康干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及系统的口腔健康干预措施,研究组与对照组PI、SBI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组(96%)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78%),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SBI、PI统计学差异显著,研究组3个月后复诊SBI、PI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牙周炎治疗不单是牙周医生的工作,需要结合护理配合,整个团队高度、密切的合作方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而护理人员在治疗团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护理赋予护士最基本的任务在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群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护理人员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对提升中老年牙周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菌斑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要点展开深度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支出超出造价预算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要深度剖析造成预算超支的原因,加大预算控制投入力度,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简述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基本概念与主体内容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是指囊括整个工程建设周期内所产生费用的价值总和的货币表现形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应当贯穿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尤其是在工程建设前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造价预算的主体内容是由工程建设内容所决定的,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工程直接费用、间接费用、预计利润与纳税金额。其中,工程直接费用又可细化为人力资源费用、机械设备损耗费用、专业器具折旧费用、材料成本及其它直接费用。工程间接费用是指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一系列综合性费用,包括全体参建人员的工资、差旅费与其它费用等。预计利润是指参考国家限定法律法规核算工程建设所需的全部费用。而纳税金是指工程建设需依法上缴的一定数额的税费,如营业税等。 2综合论述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基本原则 2.1合理分配管理职责,明确阶段性造价预算控制目标 在执行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过程中,整体预算控制目标能够起到引导预算控制流程的作用,而明确管理职责则直接决定了造价预算控制方案的落实效果。由此可见,明确造价预算控制目标与职责,是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不容小觑的两个关键环节。在执行造价预算控制的过程中,应当全面贯彻项目经理负责制度,并促进基层职能部门与管理决策人员协调配合,为项目经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支持。从项目经理自身角度来说,应当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尽可能的优化配置与工程造价预算相关的各类因素,进而稳定人力资源架构,完善物资储备,保证资金链正常运转,进而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优质服务,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2促进重点造价预算控制与全面造价预算控制的有机整合 要想提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效率,首要前提是预算控制团队要立足于长远眼光,积极落实施工协调与调度,高效解决预算控制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在造价预算控制周期内,可采取横向协调与垂直管理辅助运作的模式,通过简化流程提高预算管理效率。针对重难点工程,应当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预算控制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执行调度,从根本上约束工程资本投入、强化工程建设质量、实现工期目标。 2.3突出造价预算控制工作的即时性、动态性与精确性 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诸多不可预见性、不可控性因素会制约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方案的落实。为此,在预算控制实践环节,要综合考量工程项目特点、主体市场变化情况与现有法律体系等,动态化调整预算方案,并通过滚动预算的方式充分体现预算控制方案的优势特征。此外,在施工结算过程中,造价预算控制人员需深度分析建筑工程实际成本,客观评价责任落实情况,进而为后续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总而言之,只有保证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即时性、动态性与准确性,才能维系预算控制工作高效且规范的展开。 3执行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关键点 3.1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成本 据业内相关调查可知,施工材料成本约占建筑工程总成本的60%,为此,加大材料预算控制投入是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重点。针对材料预算控制,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团队应当秉承保证采购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制定完善的材料采购方案。在管理材料供应资金的过程中,与行业信誉度高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确保施工材料按期交付,并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保障材料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压缩市场价格,避免因材料供应不及时或质量不达标阻碍施工或返工。同时,要重视材料出入库管理,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协调材料进场与补给,避免盲目采购导致材料过量堆积,增加成本消耗。另外,材料运输与现场管理也不容小觑。在材料运输环节,应遵循就近原则,尽可能的缩短运输距离,节约运输成本,并将材料整齐堆放,强化材料安保,避免丢失。 3.2打造高素质施工团队,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为切实保证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合理性与高效性,不仅要强化预算控制团队与工程监理团队,还需打造一支实践水平高、综合素质过硬且具备丰富经验的施工队伍,以此为基准,维系建筑施工的正常运转,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此外,在管理施工队伍时,应准确掌控施工人员数量、工程进度与奖惩机制落实情况,深化基层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避免虚报人数、套取资金等行为,节约工程资本。 3.3加大对施工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力度 建筑工程施工应当顺应时展,高效应用创新型机械设备,提高施工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施工设备的引进势必会增加采购成本。针对此,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中,可倡导采用短期租赁的方式控制设备投资,并加大日常维护保养投入力度,确保其性能安全稳定,为工程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3.4积极执行劳务分包管理机制 建筑工程施工要尽可能的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预算团队应以工程进度为依据,秉承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制定劳务分包预算方案。或者工程预算控制团队与施工建设队伍可协同组织进度、安全与质量竞赛,激发施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工程进度目标与质量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要明确管理职责分配与阶段性控制目标,确保造价预算控制的即时性、动态性与精确性。在执行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过程中,需全面掌控各类影响因素,严格控制材料预算,并约束人力资源成本与机械设备引入成本,落实劳务分包预算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将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白泉.关于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与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2018(03). 作者:邓阳 单位:深圳市龙华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营销管理:网络经济下企业营销管理论文 一、基于网络经济的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策略分析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构筑网络营销平台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只有加快建设企业的网络营销平台,迅速建立企业的信息优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强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创建企业网站和主页; 2、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 3、创建企业内部局域网和外联广域网。内部局域网用于企业各部门、企业员工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外联网络用于企业的品牌宣传、营销运作、商贸联系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等网络活动; 4、建立人性化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宣传企业域名,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管理水平以及应用能力。 (二)转化信息优势为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 抓住网络发展机遇,迅速发展,形成优势。电子商务将已经成为主流模式,而网络营销成为当今时代企业的主要营销模式。因此,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迅速反应拿出具体方案。只有尽早取得网络战略优势才能抢占竞争先机。更新市场理念,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用更好的信用、更人性化的服务、更快捷的速度开展网络营销;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定制产品,开展互动营销;在遵守网络礼仪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用信息替代说服,充分开展软营销;充分发挥网络的虚拟性,尽可能的降低营销成本。 (三)发挥网络独特优势,提升决策能力和响应能力 企业要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低成本等优势,提高企业营销决策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企业要学会从互联网这个信息宝库中提取信息,搜集资料,为企业快速科学的做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在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能否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也倾向于能灵活快速的应对市场变化。完善网络信息化管理,保证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保障企业决策的灵活性,是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基石。 (四)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营销队伍 这支队伍的每一位成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能力:①电子商务专业知识;②出色的语言沟通能力;③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④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为此,企业不仅要注重人才的引进,更要有一套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要不间断对员工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二、网络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管理创新 (一)网络经济下的营销理念创新 在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拉近了消费者与企业间的距离,消费者可以更便捷的与任一网络中的企业进行双向沟通。因此,也就有更多的选择权利。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价值准则,而是将购买行为视作自我价值实现的准绳。显然,单纯的以价值准则为向导去满足消费者的营销理念已经落后。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只有创新营销理念,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才能寻找到消费者需求与企业价值追求之间的利益的最大化。 (二)网络经济下的营销方式创新 在信息时代,网络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使得合作的意义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任何企业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企业宣传,开展营销活动。但是,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仅凭自身的力量完成交易活动。他们必须依靠物流等外部资源才能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交易。因此,企业必须借助外部资源来完善所需的全部职能,并对这些外部资源加以整合。同时,要建立一种分工与合作相辅相成,营销部门和其他部门紧密配合的营销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营销功能。 (三)网络经济下的营销环节创新 网络营销之所以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性。网络营销经常借助音频与图像相结合等形式与消费者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整合营销的目的。因为网络营销有着传统营销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企业必要重新定义营销理念,重塑营销环节,重视网络对营销的巨大作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设计相关产品,从而留住那些最有价值的客户。 作者:高国盛单位: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营销管理:网络经济企业营销管理探究 摘要: 伴随着世界经济、网络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改变着人们生活节奏、工作方式。在一系列的生活工作变化之下,人们的营销环境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变化。所以企业应当对营销管理予以变革,使之符合营销环境,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开展网络化、市场化、有效化的营销活动,以便推动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持续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管理如何变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网络经济时代;营销管理;变革 网络经济是指以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网络化是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所推动的。在网络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发展日益快速的情况下,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工作方式。在此种情况下,企业营销管理方面应当积极地进行营销管理变革,开展网络化、市场化的营销管理,使之在网络经济时代下能够更好地规划、监管市场营销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管理的深刻变革 (一)营销对象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市场细化。而在逐渐细化的市场环境中,传统营销因为没有对营销群体进行细分,其所开展的营销活动自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随着网络经济逐渐占据市场,人们纷纷在网络上进行消费,针对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提供营销服务。由此看来,营销对象发生了变革,从具有某一特征的用户群转变为单个的消费者。 (二)营销基础变革 以往所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遵循“4P营销”,即从卖方角度出发,提出影响买方消费的四个营销因素,以便卖方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营销活动,更好地进行产品销售。但随着网络经济的推进,网络上的经营活动,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与感受。基于此,在促进营销交易上必然要以“4C营销”为营销基础。也就是考虑买方的消费需求,提出4C策略,将顾客整合到营销之中,如此可以更好地进行营销活动[1]。 (三)营销方式变革 网络经济时代下,营销方式的变革是指传统的间接营销转变为现代的直复营销。众所周知,传统的营销活动中,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往往要经过多个中间商传递之后才能面向市场,势必将产品价格提高,影响市场营销效果。但网络经济下所开展营销活动不同,是企业在网络环境中直接与消费者沟通,顾客通过对产品的了解,直接下订单付款,企业直接为顾客邮递产品。这使得营销方式发生了转变。 (四)营销组织变革 以往所进行的营销活动,均是由企业组织营销团队,在某个场地或一些店面展开营销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能够直接接触到营销组织。但网络经济下所开展的营销活动则是通过网络渠道展开的,人们能够在网站上、APP上、网页上观看到营销活动,如若想具体了解营销活动内容,可以和专门的平台或渠道与客服人员进行沟通。但顾客却不能与营销组织直接接触。所以,网络经济时代下实体营销组织转变为虚拟营销组织。 二、网络经济时代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经济时代下,网络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支柱。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准确把握网络经济进行营销活动,可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当然,网络经济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经济中来进行经营活动,所以企业还要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营销市场及其要素的影响 传统营销活动的展开,买卖双方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是在约定俗成的地点所进行的,双方正面接触、正面交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成产品交易。但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要想面向市场、面向顾客提供良好的营销活动,需要企业站在卖方和买方的角度时刻关注和了解市场动态,进而做出市场评估,以便合理规划营销活动。基于网络经济时代下营销市场的变化,可以确定企业需求是市场中的生产要素,也可以视为购买的生产要素[2]。 (二)网络经济使消费者需求多样化 产品及技术。相对来说,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优质条件和机遇。因为网络经济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发达,企业可以在产品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营销活动。当然,企业也不得不面对很多挑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产品模仿。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竞争企业可以以惊人的速度进行产品仿制,并适当地降低产品价格,如此可以替代原企业产品,在线上和线下进行仿制产品营销,这自然会影响企业产品营销。所以,企业不得不面对“差异化”挑战。网络经济时代产品趋向高新化。网络经济时代下,科学技术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产品将趋于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必然会使大量劳动者失业。从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来看,目前我国还是劳动力密集型国家,通过利用大量劳动力进行原材料的粗加工,再出口。而科学技术将会侧重于人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如此使得原材料的应用减少,初级产品加工成本将降低,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自然也会降低,如此将会使我国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另外,在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还是比较落后的,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3]。总体来说,网络经济时代下产品趋于高新化,会对企业乃至于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一)体验营销 体验式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其以消费者的个人价值为出发点,设定消费者理想生活模式下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服务,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体验感受产品的功能、产品的作用等,进而进行产品购买。基于此,体验式的营销的特性:一是个性化,即在体验营销的过程中注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针对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差异,为消费者提供适合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连续性。基于消费者体验营销后对产品的满意度,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分析,优化产品,进而推出升级版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消费者青睐,如此可以使消费者进行连续性的消费,购买产品[4]。 (二)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中,首先要保证企业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绿色营销的实行。绿色营销,主要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社会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从当前资源利用情况及各个国家发展情况来看,绿色营销将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必要市场条件之一。当然,要想有效实施绿色营销,关键是协调好消费者、企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三者的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者需求,合理规划设计绿色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且不破坏、不影响生态环境。 四、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管理变革策略 (一)产品创新 无论多么花俏、多么有创意、多么新颖的市场营销,如果营销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那么一切都是徒劳。基于此,在变革企业营销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将目光放在产品上,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也就是考虑未来营销发展趋势,积极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低能耗、高质量、零污染的绿色无公害产品研究与生产,以便更好地运用体验式营销或绿色营销[5]。 (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网络信息时代下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为了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企业应当注意与消费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及相关信息、相关服务,以便企业能够实时了解消费者心声,不断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更好地服务广大消费者,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 网络经济时代下,随着营销管理的变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日益重要。为了使企业营销管理变革可以符合时代特点、贴近消费者、联系市场,应当注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即结合营销管理应用需要,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利用平台收集信息,如消费者、市场、竞争对手等方面的信息,从中提炼有价值信息,以此为依据进行营销管理优化,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总体来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到来之际,营销环境的变化使得市场营销向体验式影响、绿色营销发展。基于此,为了使营销管理更好变革,在企业充分发挥作用,应当注意加强产品创新、顾客的忠诚度的提高、网络平台优势的运用等,提高营销管理利用率,促进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下更好发展。 作者:张文博 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营销管理: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的分析 [摘要] 网络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变革,是一种在信息产业进一步分工,同时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基础上的直接经济。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网络营销管理的新概念。因而企业的营销管理应该围绕网络经济的需求进行调整,即管理策略必须要满足以网络经济需求为核心的当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关键词] 网络经济营销管理整合营销营销准则 一、营销理念的改变 传统营销管理理念核心的原则是用户满意原则,即是为了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这样的营销理念只考虑将当前服务提供给用户,毕业论文忽略了用户这一营销的战略资源在未来企业增长中的重要性。网络营销管理理念则以用户成功为原则,重视用户的未来需求、增长源和未来成功。所以网络营销管理相对于传统营销管理,派生出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顾客的长期价值 网络营销者必须正视消费者的长期价值,这种新观念建立在两个经济学论据基础上。其一:保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其二:信息服务业是网络经济时代价值增值的核心产业。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持久,这种关系越能给企业创造价值。 2.网络营销是一种“整合营销” 网络营销的整合模式是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互,清楚地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后,做出响应的使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策略决策。在这一整合营销策略过程中,4c和4p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4c前提下的决策,企业最终的操作还是4p,只是整合营销模式下的4p已经包含了4c的信息。互联网的无居间性使得这种交互成为可能。 3.网络营销是一种“软营销” 网络经济环境下,“软营销”的主动者是顾客,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回归使顾客在心理上要求自己成为主动方,而互联网的互动性、实时性和无居间性又使其实现主动方地位成为可能。重视顾客的长期价值,以适应“软营销”方式的要求。 4.网络营销是一种“直复营销”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产业调整使得产业结构进一步分化和融合,硕士论文以顾客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手段的“直复营销”。在这种“直复营销”方式下,企业和消费者可以直接交流,不再通过第三方。这使得营销测试变得较为容易,企业可以及时地对营销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以往的营销策略,以获得更满意的结果。 二、营销活动准则的改变 在传统营销管理活动中,营销人员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营销准则,即突出满足顾客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强势广告宣传、合理的价格定位等。同样,网络营销也有自己的营销准则,只不过是对传统营销准则的继承与扬弃。 1.消费者学习 消费者学习的实质大多是受目标驱动的。为了实现目标,个人和机构求助于各种品牌。品牌与目标紧密相连的观念对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新兴的观点认为购买者追求许多目标,在同一类产品中某些品牌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组合而与多个目标相连。 2.品牌偏好 消费者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评价产品的特性,因而无从评判可供选择的品牌。购买者可能会选用一些品牌,对它们各有好恶。然后消费者通过“学习”和反省,形成自己一套判别某一品牌满足自己目标的潜意识标准。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消费者评价满意度的标准,然后采取一定的品牌战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培养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 3.购买策略 消费者的选择方式多种多样,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一般消费者学会的选择准则取决于品牌的产品战略。如果他面对的所有品牌都是为了实现同一目标,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各品牌进行全面比较,直到找到最能满足自己当前和未来目标的品牌。 4.竞争优势 消费者学习对竞争性质和竞争优势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网络营销的理念要求给予顾客长期价值充分重视,信息已成为企业战略资源,要求4p与4c相互关联。这样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当前需求方面的竞争变的不那么重要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去引导和影响市场的看法、偏爱和抉择的竞争。在未来的长期竞争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营销方式的改变 网络经济不仅给营销理念和营销准则带来空前的冲击,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渠道和手段。这些网络经济时代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使营销活动在企业中地位更加重要,也为企业更加有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保证。这些互联网营销的新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广告宣传 在互联网的电子公告牌上信息;设立自己的互联网网页,医学论文 在网页上设计与本企业产品和经营有关的信息;在点击率高的网站上安排广告;在提供搜索引擎的网站上注册;在专门的广告黄页网站上广告;向注册的顾客发送介绍本企业的多媒体材料;在本企业网址上定期新产品、新特性等公开信息。网络广告商一直在权衡页面内广告与内容的平衡度的问题(ad-to- content)。博客广告商pheedo报告认为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空隙做广告可以获得最高点击率。相比在一篇文章中间插入广告获得的点击率1.04%来看,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广告点击率为3.24%,多出3倍。 2.信息收集、管理与交流 建立进行信息收集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调查收集市场信息建立客户材料库,定期进行网上拜访,收集反馈信息;建立网上爱好者俱乐部,进行网上交派与伙伴企业建立网上实时交流和共享数据库系统建立电子建议箱收集由客户实时反馈的信息;建立营销和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沟通的网络渠道。 3.电子商务 目前在我国开展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尚不成熟,职称论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电子商务必须做到:信息流能够高效完整地传输;完备有序的物流配送系统;安全可靠的电子货币网上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赖以运行的法律与规章制度。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国内外对就业能力的解释有多个版本,其中ILO对就业能力概念界定为:个体获得并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能应对各种变化并取得进步的能力。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了一般就业和特殊就业能力,是个体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得到工作、保持工作并不断晋升的保障。而从高校角度来讲,就业能力就是通过实践和学习,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工作,在今后能够保持工作,并获得职位晋升的能力。从就业能力的组成上看,有些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了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思想能力、应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因素:就业动机与优秀的个人素质、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用的工作方法以及广阔的视野。通过分析这些概念以及观点,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了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专业素质指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而通用知识是任何职业都需具备的一些知识与素质,如应法律知识、道德素质等。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所以人才培养模式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我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外向型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设置时间短短,目前仍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英语不仅对英语本身有较高要求,同时对国际商贸知识也有较高要求,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国际商贸知识,毕业后到外贸公司就业时,往往不能胜任工作。这也就造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情况,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站在用人单位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生源质量逐渐下降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上升,造成了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呈下降趋势,因此也造成了生源整体质量下降。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高校在人才培养以及日常管理中也出现了各种困难。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渡时期内,必然会出现短期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不匹配的现象,而要想让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不高、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降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其难度较大。 (三)学生核心竞争力较低 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学生在职场中所具备的生存技能以及竞争优势。近年来,人才供求关系转向买方市场,加剧了人才竞争。所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高职英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了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具体涉及到了英语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贸易业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然而,目前高职的学生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结合专业核心竞争力内容,针对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方案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首要完成的任务。 (四)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而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不能主动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个人的就业发展。高职生在校期间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感触不深,缺少自身定位,缺乏未来的就业规划。而有些学生则只在课上学习,在课下极少主动学习。有些学生甚至对课堂学习都不重视,课堂学习效率也就难以保证,课后学习也无从谈及。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认识模糊,不知道将来究竟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缺少人生目标,所以难以有意识地针对个人情况来培养就业能力。 三提升高职商务专业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属性是高职教育的职能体现,由于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必须扩宽学生就业面,为学生职业迁徙做好铺垫。建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英语为核心,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商务工作环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一年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第二年侧重培养学生的商务操作能力,第三年侧重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谓以英语为核心,指的是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紧紧围绕英语这门语言,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商务英语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以技能为重点,是指在第一年语言学习期间,注重训练语言实践,在第二年实训期间侧重商务实践,在第三年要侧重综合实践。将商务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指的是要营造浓厚的商务环境,按照商务工作过程来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 (二)突出培养特色,实施“双证书”制度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及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将职业资格考证以及技能的要求融入其中,让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毕业证和技能证书,体现出商务英语的复合型培养特色,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获得双证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择业需求,获得更多与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例如国际贸易跟单员证书、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证书以及商务师证书等,这样才能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但在指导学生积极考取更多资格证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目标来选择获得对应的证书,不鼓励学生盲目考证。 (三)增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保证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职业院校应当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了解商务操作具体过程,浏览案例,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知,检验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可以构建出“语言实践”、“商务实践”、“综合实践”的连续过程,构成实践体系,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力,提升就业能力。语言实践主要包括了基础训练、语音实训、语言技能训练,为学生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全方位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商务实践就是对外贸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促使学生对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洽谈以及单证制作等过程。在选择教学模式时,紧密结合商务工作过程,使用项目式教学,在课程内容融入工作项目,以自主或者分组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是指就业实践以及顶岗实习,进入到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岗位,以企业员工的形式进行定岗工作,了解岗位具体职责,提升学生从事职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在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院校须结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合理设计就业指导内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积极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在加强就业指导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看待社会需求,提升就业危机意识,科学选择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就业指导须紧密结合学业规划,形成专业化、科学化以及全面化的就业体系,不论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还是专业技能,都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就业能力的目标。第三,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就业目标,让学生看到未来就业中存在的各种挑战,提前做好准备。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认识到自主创业的艰辛。同时,可以邀请当地优秀企业家为学生讲解创业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指导学生创业。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与学生的就业能力较低有直接关系。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会越来越多,职业院校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实践教学。同时,要引导学生看清就业形势,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从当前主要的安全攻击手段、信息安全防护产品角度出发,对高职类院校信息安全体系构建进行分析,提出有关高职类院校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的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为进一步为高职类院校信息网络提供强有力的安全的信息网络,最后对如何将技术以及管理进行融合提出了一点展望。 0引言 多数高校随着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的完善,都进入了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网络办公环境。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解决其大部分学习以及生活问题,教职工也可利用网络进行办公、学习以及教学等等活动。但所有的业务网络都应该构建在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下,没有信息安全,再强大、便捷的应用系统在最低等级的网络攻击下,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以及实践经验,从分析当前高职类院校信息安全现状出发,重点对构建高职类院校信息安全体系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同时对高职类院校的信息安全建设规划做概要分析。 1高职类院校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类院校主要受到的信息安全威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病毒、拒绝服务攻击、信息泄露、外部攻击以及内部职员的误用几个方面。这些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攻击,时刻威胁着校园网络的安全。同时不同的安全防火产品之间,由于相互竞争关系,不能很好地进行“联防”,产品之 功能相互重叠、对新的工具领域又相互推诿,很难形成一体化强有力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1]。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需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技术和管理,同时应该遵循“管理为首、技术从众”的原则出发,没有技术可以确保一个系统或者网络是绝对安全的。 2高职类院校信息安全建设之技术体系建设 高职类院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应该从多维度进行技术防护。 2.1物理与环境安全 物理环境安全主要指的是机房或者是数据中心的物理环境安全。当前,大部分高职类院校都兴建机房,有的甚至构建了校园数据中心[2]。机房的物理以及环境安全是一切安全的基础,为此需要首先保障的是物理和环境安全。《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对机房建设的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此,高职类院校需要在国标的基础上适当修订,形成一个实际的可应用的《机房及数据中心管理办法》,主要关注的方面包括机房的位置、机房的防火、湿度、温度以及排水等。在综合考虑这些的基础上,需要做好异地备份,一旦发生不可逆事件的时候,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恢复。 2.2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建设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当前,高校进行信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安全建设纳人到系统建设的同步过程中来,在前面现状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前TOP10的系统威胁主要为:注入(SQL注入、命令注入)、失效的身份认证和会话管理、敏感数据泄露、外部实体(XXE)、失效的访问控制、安全配置错误、跨站脚本、不安全的发序列化、使用已知漏洞的主键、不足的日志记录和监控。为做好系统安全,需要从不同的攻击方法中针对不同的攻击手段提供对应的防护措施。(1)部署相适应的应用防火墙;(2)做到最小端口开放原则,关闭不必要的端口;(3)系统内测过程中加入渗透测试环节,排除当前已存在的安全漏洞;(4)对用户的口令进行技术验证,防止不规范的以及带规律的口令存在;(5)加强对统一授权和认证系统的管理,对开发过程中session管理进行良好的约定。 2.3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考虑的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网络可用、稳定。2.3.1交换机划分VLAN。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组逻辑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不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将不同网段的网络用户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虚拟局域网。VLAN可以阻隔广播域,阻止广播风暴,同时划分网段,让不同计算机网段之间不能直接互访,保护用户数据。同时通过VLAN划分可以进一步防止一些蠕虫病毒的传播以及ARP攻击的产生[3]。2.3.2防火墙部署隔离内外网。防火墙是一个位于内外网之间的网络防护系统,防火墙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或者通过运行特定的数据。通过限制网络数据流的传输,隔离内外网。防火墙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监控通过其路径上的所有通讯,通过检查通过其路劲上信息流的源端口、目的端口、源IP地址以及目的IP地址等信息,实现对内网网数据的隔离,通过对端口的管理,实现对应用网络数据流的管理。防火墙是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的第一道屏障,所以合理配置防火墙策略,做到最小开放原则,可以大范围阻止网络攻击。2.3.3部署抗DDOS设备。DDOS(DistributedDenialofService)意思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主要方式是对网络服务发送大量的正常模拟请求,通过消耗网络资源,导致网络应用不可用,尤其是在学生选课以及学生集中查询的过程中,若遭受DDOS攻击,将极大可能导致系统宕机,引起系统数据不一致。所以合理布置DDOS设备,对流量进行监管和清洗,可以保证应用的资源正常访问。 2.4数据及应用安全 2.4.1积极部署防病毒软件。防病毒是信息网络安全的一个主要环节,病毒可以对信息网络造成极大的破坏。防病毒软件可以对系统已经存在的病毒情况进行全盘扫描,将系统存在的病毒进行清除,防止数据被病毒进行破坏。2.4.2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为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当前网络劫持、数据库拖库以及数据破译等技术不断发展,为进一步应对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即使在发生信息泄露以及拖库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大面积信息安全事件。数据加密保护是对信息安全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在日常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对关键字段进行数据加密。2.4.3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指的是为了防止系统出现故障或者运维出现误操作导致数据删除,需要对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实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有多种,主要类型包括网络备份、本次磁盘备份以及双机热备份等。 3高职类院校信息安全建设之管理体系建设 3.1密码策略 密码策略指的是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密码是任何人进入企业的第道防火设备,为防止黑客及不法人员利用工作人员账号对系统进行攻击,所以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密码策略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一点。其要求包括密码复杂性要求(密码组合字符符合复杂性要求)、密码长度最小值、密码最短及最长使用时间、密码更换频次。 3.2等级保护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指的是,国家为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级,要求对现有的信息及信息载体进行分级保护而制定的一项工作。信息等级保护工作主要包括的步骤包括定级、备案安全建设及整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以及信息安全检查五个内容。 3.3信息安全宣贯 信息安全宣贯的目的是,提升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一种大家都明白的信息安全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安全宣贯措施,如培训、教育以及宣传,让大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建立一种良好的信息安全习惯,极大地从内部减少信息安全威胁。 4构建强有力高职类信息安全网络的展望 构建坚强的信息安全网络,是对主要业务的支持。当前,大部分业务系统都运行在网络系统环境上,通过交换机划分VLAN可以减少冲突域,减少网络广播;通过防病毒软件,可以进一步保护系统内的数据防止数据破坏;通过部署不同类型的防火墙可以进一步将内外网进行隔离,将局域网内的隔离为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5结束语高校网络安全是一个复杂且极其庞大的工程,信息网络安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信息网络安全。在日常的信息管理中,除了硬件和技术作为有力安全支撑外,信息用户以及管理员之间的网络安全意识以及网络安全协调配合同样十分重要。在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时,还要有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组织机构,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校园网较为可靠、安全地运行。 参考文献: [1]李西明,鹿海涛.高校信息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0~22. [2]孟坛魁,梁艺军.高校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22~124,129. [3]梁绍柱.高校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2,11(9):154~155. 作者:肖涛 袁罡 姜帅 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能够自主完成计划和程序中设定的产品操作、控制和监控工作,可以提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运行的经济性,改善工作和生产条件。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过程中,设备的可靠性作为运行的重点基础,能够对设备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 1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方法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方面,可以利用试验室测试法、现场测试法和保证测试法。试验室测试法能够有效模拟各种生产和工作环境,将多种影响可靠性的因素进行试验,并提供全面、多样的试验结果,并按照设备运行的实际条件和状况,选择合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式。现场测试法主要是在现场对设备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具有测试成本低、测试成果准确的特点,能够使测试的结果更加贴近设备的真实运行情况。保证测试法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还未出厂时进行的测试方式,可以有效排查设备的早期故障,减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失效率。 2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自身、工作环境和人为因素,是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重要因素。设备自身零部件和元器件质量,能够影响设备运行的质量,要掌握全面、详细的设备参数信息,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够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对设备运行环境的防护和调节,避免电磁干扰、高温潮湿等因素的影响,保证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的性能,全面提高设备的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措施 3.1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培训 要提高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重视程度,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有效管理、养护和维修,全面提升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水平,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常见故障和维护对策,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培训。加强对实际操作的培训和指导,丰富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经验,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工作人员结构,有效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3.2提高控制设备可靠性的设计质量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设计阶段,是提高控制设备整体可靠性的重要阶段。在产品的结构和类型上,要根据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批量,在充分考虑产品形式和类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全面、细化地分析设备的整体环节,避免任何环节的设计疏漏,产生对设备可靠性的影响。严格按照设备器件的技术要求,根据合理的资金成本方案,对设备的零部件进行设计,不仅能够降低设计和制造成本,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零部件的质量,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和操作维修性能,全面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3.3规范选取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有着许多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是实现和保证设备顺利运行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选取零部件时,要加强对产品规格的全面了解,严格筛选零部件的制造厂商,提高对零部件质量的管理和要求。这样不仅能够保障零部件的精度和性能,还能够提高设备维修和养护工作的质量。在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上,要根据生产和工作的环境,按照技术条件和性能、设备生产和运行标准,以及故障维修和日常养护工作,对电子元器件的选择进行把控。重视电子设备的发热情况,明确温度对设备可靠性的影响,提高大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要加强对设备运行环境的防护和管理,降低设备运行环境的湿度,避免出现凝露现象,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损坏,做好散热和除湿工作,建立完善的设备监控系统,及时处理设备运行时的问题,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4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了解和分析,结合电气自动化空着设备可靠性的研究和分析,提高控制设备的整体可靠性,针对工作环境的技术条件和性能进行电子元器件选择,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优化,促进生产的效益和发展。
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技术分析:浅谈北方城市公路工程冬季施工 【摘要】以北方城市公路工程为对象,分析了北方城市公路工程冬季施工特点,对公路工程在冬季施工期间关于原材料等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解,阐述了冬季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原因,以及国内公路工程冬季施工的现状。 【关键词】冬季施工;保障措施;现状及前景 1 冬季施工背景 冬季施工时由于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和进度。多数北方城市冬季施工时间长达4至6个月,因此,对于北方城市的公路项目,合理组织冬季施工是必要的,也是保障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基本前提。冬季气温下降,不少地区温度在0°C之下(即负温),土壤、混凝土、砂浆等所含的水分冻结,通常日平均气温低于5°C或日最低气温低于-3°C时,就要采取冬季施工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由于冬季施工需保温,在保温覆盖过程中消耗较多热能,增加工程成本,冬季施工的项目须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冬季施工措施,并及时掌握气温变化。 2 冬季施工方案及注意事项 冬季施工中应制定详尽的施工计划、合理的施工方案及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同时组织好施工管理,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施工。施工现场的道路要保持畅通,运输车辆及行驶道路均应增设必要的防滑措施(例如沿路覆盖草袋)。具体来说冬季施工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冬季施工温度控制方案及路基土方石方工程 提供温度指数能及时对施工起指导作用,并为质量控制提供控制依据,在各个施工区域悬挂一个温度计,要求所悬挂位置不受雨水、日照、风吹,并不会被人误损,各施工区域技术员需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实时检测各项温度指标,要求各项温度指标均符合冬季施工的要求,保证冬季施工的顺利进行。进行低温情况下的路基土石方施工时,重点处理好料源的挖掘、填筑、停工处理等三个环节。填筑路堤要随挖、随运、随填、随压实,已铺土层未压实前,不得中断施工。保证挖、运、填、压的周转时间小于土的冻结时间。⑴分层填筑厚度按正常温度施工的厚度减薄20-25%,并不得铺成斜层,已铺土层未压实前不中断施工。⑵对路基左右分幅交替填筑,左右幅间隔不得大于一层,路堤填筑每侧超宽填30-50cm并压实,待冬期过后修整边坡时削去多余部分并夯拍密实。⑶调整路基的纵横坡,保证积水能及时排走。⑷集中力量完成三背回填,力争在冬季停工前将路基全线拉通,以保证冬休期间社会车辆的顺利通行。⑸由于冬季车辆通行对路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而且路床部分对平整度、压实度要求很高,将路基填筑至路床部分则停止施工,留在明年复工后再进行填筑施工。低温施工的路基坡面及边坡整修工作在来年解冻后进行。路基施工停工后,应在高填土路堤上安装沉降观测点,在规定时间内连续观测,并填写观测记录。 2.2 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 2.2.1 钢筋的锈蚀与混凝土裂缝:由于钢筋的氧化锈蚀伴生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沿主筋或箍筋方向产生裂缝。其次,水泥的安定性不良,混凝土的水灰比太大,早期强度低,失水太快也会引起开裂。混凝土内部水分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形成压力也将引起轴向裂缝。预防措施:控制水泥质量和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增大其密度性,防止水分转移,均能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2.2.2 表面起灰:所谓"表面起灰"是以砂浆和粗骨料相脱离,表面起灰,骨料裸露为特征。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太大,离析,泌水严重,粘聚性、保水性差,加上养护温度低,水泥水化趋于停止,混凝土水分迅速外离,导致表面起灰。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水灰比,延长混凝土混合物搅拌时间,表面覆盖塑料薄膜。 2.3 冬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⑴组织保证:加强现场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报检程序。⑵人员保证:工程项目部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人员统一安排,在施工前和施工期间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和岗中培训。⑶设备保证:根据冬季施工计划的工程量及工期情况,确定冬季施工任务。配备相应的冬季施工设备,而且做到关键设备有备用,全部机械设备做好维修保养工作。⑷材料保证:在冬季施工中应根据冬季施工计划,备足钢筋、水泥、砂石料等主要原材料,确保在雪天后工地不停工,数量满足冬季施工需要。⑸施工技术保证:施工前组织全员深入学习冬季施工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进行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由试验室负责冬季施工原材取样和试件的抽取,并对砼试件进行同条件养护,准确了解冬季施工砼工程的质量情况。 3 冬季施工中的设备保障 冬季施工中,设备保障是其重要的问题之一,工程机械可能因天气寒冷而出现各种故障,从而导致影响全线施工,所以设备保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出现故障后能及时、顺利地排除。下面简单列举几个冬季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3.1 气路堵塞 一台ZL50型装载机,启动之后发现气压表所指气压一直为0;打开储气筒放气开关时,无气排出;拆开压缩机至气体控制阀之间的气管时,有气排出,说明气泵工作正常。拆检气体控制阀至储气筒之间的气管,发现铜气管与胶管连接处有一小冰块将气管堵住,导致气体无法进入储气筒,因而气压表无指示。冬季制动气路中的水汽在停机后常冻成冰块,导致气管堵塞,因此,每次停机之后必须放净储气筒。 3.2 滤清器堵塞 一台W4-60挖掘机启动后不久便熄火,用手动泵泵油,排除燃油管路内的空气,再次启动后不久仍然熄火。检查油箱至输油泵油管和输油泵至柴油滤清器的油管,都没有堵塞处,拆检柴油滤清器,发现滤芯被冰封住了。主要原因是该机在秋季停机封存时,未进行换季保养,原用柴油凝点较高,到了冬季因滤清器内柴油结冰而将滤芯几乎封住,虽然勉强能启动,但因滤芯堵塞、柴油供应不足而自行熄火。清除了滤芯中的冰块并更换柴油后再次启动时,柴油机工作恢复正常。 3.3 液力油冻结 一台ZL50型装载机,启动后发现变矩器油压(出口压力)为0、变速操纵油压为0.5Mpa(正常值为1.08-1.47 Mp),挂挡后机器不能起步行驶。打开变速器加油口盖,发现液压油已冻结成冰渣(蜡状),后用喷灯烘烤变速器、滤清器和主油管路,随后再次启动时,各仪表显示压力正常,机器可以正常行驶了。 4 冬季施工的现状及前景 目前正值国家基本建设高潮,公路工程以其显著改善地方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的卓越功效而倍受青睐,人们对公路工程给予厚望的同时,对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工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大多数的北方城市有4-6个月处于冬季施工期内,在此种情况下冬季施工已成为保证施工质量减少工期的首选办法。目前,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都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冬季施工,并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工期,从而更加高效的完成了公路的建设任务。回顾公路工程冬季施工建设的历史,冬季施工已经成为北方城市公路施工的必然,冬季施工的实施方案也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成功范例的成熟理念和做法,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搭上公路工程快速发展的建设之车。 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技术分析:浅谈公路工程冬季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工程冬季施工作了详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施工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有效控制施工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冬季;路基;钢筋;混凝土 路基土方冬季施工条件:昼夜平均温度在-3℃以下,连续10天以上时,进行路基施工称为路基冬季施工。当昼夜平均温度虽然上升到-3℃以上,但冻土未完全融化时,亦应按冬季施工办理。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冬季施工条件:当室外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应按冬季施工办理。或日最低气温在-3℃以下的第一天起为冬季施工期。 一、冬季施工的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施工技术措施的制定,必须以确保施工质量及生产安全为前提,应具有以下内容: 冬季施工的生产任务安排和部署;施工材料进场计划;劳动力计划;热源、设备计划和部署;冬季施工人员培训计划;工程质量的控制要点;冬季安全生产的要点。 2.生产准备: 根据制定的进度计划安排好施工任务及现场准备工作。如现场供水管道的保温防冻,搅拌机棚的保温,场地的整平及临时道路的设置。 3.资源准备: 根据制定的计划,组织好外加剂材料、保温材料、施工仪表(测温剂)、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等的准备工作。做好原材料的检验复试及材料的配合比。 4.人员教育培训准备: 冬季施工前必须进行人员培训。培训内容为:有关公路冬季施工规范、规定;有关冬季施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施工方法。同时,进行冬季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 二、路基的冬季施工 1、土方工程施工时,尽量做到快挖快填,以防止地基受冻。基坑槽内,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产生积水。开挖好的基坑底部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如铺设草包。 2、路基冬季施工可进行工程项目:岩石地段的路堑或半填半挖地段,可进行开挖作业 路基工程不宜冬季施工的项目:整修路基边坡。 3、路基冬季施工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对冬季施工项目按次排队,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计划。 (2)冬季施工项目在冰冻前应进行现场放样,保护好控制桩并树立明显的标志,防止被冰雪掩埋。 (3)冰冻之前应修通现场的施工便道。冬季施工要对取土场做好排水工作,周围地势高的一侧修筑临时截水沟。 (4)冰冻前应挖好坡地上填方的台阶,清除石方挖方的表面覆盖层、裸露岩体。 (5)维修保养冬季施工需用的车辆、机具设备,充分备足冬季施工期间的工程材料。 (6)准备施工队伍的生活设施、取暖照明设备、燃料和其他越冬所需的物资。 4、 冬季施工的路堤填料,应选用未冻结的土。禁用含水量过大的粘性土。禁止用冻结填料填筑路堤 5、冬季填筑路堤,应按横断面全宽平填,每层松铺厚度应按正常施工减少 20%~30%,且最大松铺厚度不得超过25cm。压实度不得低于正常施工时的要求。当天填的土必须当天完成碾压。 6、当路堤高距路床底面1m时,应碾压密实后停止填筑。在上面铺一层松土保温,待冬季过后整理复压,再分层填至设计标高。 7、挖方路基,挖至路床顶面以上1m时,做临时排水沟后,应停止开挖,待冬季过后再施工。 8、冬季施工取土坑应远离填方坡脚。如条件限制需在路堤附近取土时,取土坑内侧到填方坡脚的距离应不得小于正常施工护坡道的1.5倍。 9、冬季填筑的路堤,每层每侧应加宽超填并压实。待冬季过后修整边坡削去多余部分并拍打密实或加固。 10、冬季施工开挖路堑表层冻土时,可根据气温、冻土深度、机械设备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机械破冻法。1m以下的冻土层可选用专用破冰机械如冻土犁、冻土铲等,予以破碎清除。 (2)人工破冻法。当冰冻层较薄,破冻面积不大,可用日光暴晒法、热水开冻法、蒸汽放热解冻法等方法融化冰冻层,并辅以人工撬挖。 11、冬季开挖路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冻土层破冻开挖到无冻土后,应连续作业,分层开挖,中间停顿时间较长时,应在表面覆雪保温,避免重复被冻。 (2)挖方边坡不应一次找到设计线,应预留30cm厚台阶,待到正常施工季节再削去预留台阶,整理达到设计边坡。 (3)路堑挖至路床面以上1m时,挖好临时排水沟后,应停止开挖并在表面覆盖松土,待到正常施工时,再挖去其余部分。 (4)冬季开挖路堑必须从上向下开挖,严禁从下向上掏空挖“神仙土”。 (5)每日开工时应先挖向阳处,气温回升后再挖背阴处,如开挖时遇地下水源,应及时挖沟排水。 12、冬季施工开挖路堑的弃土要远离路堑边坡坡顶堆放。弃土堆高度一般不应大于3m。弃土堆坡脚到路堑边坡顶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3m,深路堑或松软地带应保持5m以上。弃土堆应摊开整平,严禁把弃土堆于路堑边坡顶上。 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冬季施工 1、工程施工前,先做好冬季施工组织计划及准备工作,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冬季施工规范要求,对各项设施和材料提前采取防雪、防冻等措施。 2、配备足够数量的能连续记录的温度计,在前7天内,在混凝土附近放置一个温度计,设专人连续观测记录。 3、钢筋工程是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重点,冬季钢筋施工最主要的是钢筋的焊接。①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当地的施工条件、气温状况进行试焊。②钢筋焊接宜在室内进行,当必须在室外进行时,应采取防雪挡风措施,减少焊件温度差,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刻接触冰雪。在使用焊条或焊剂时,要按说明书的要求,对焊条或焊剂进行烘焙,干燥后再使用。③钢筋负温冷拉时,可采用控制应力法或控制冷拉率方法。钢筋负温焊接时,施工人员必须持有焊工上岗证,才可上岗操作。钢筋负温闪光对焊,宜采用预热闪光焊或闪光—预热—闪光焊工艺。 4、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宜低于42.5,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水灰比不应大于0.5,选用较低的坍落度,并加入早强剂。砼强度未达到抗压强度的40%前,不得使其受冻。水泥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0%前,不得受冻。应加入防冻剂。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重点是控制好原材料的加热温度。浇筑砼所用砂、石料和水,要及时清扫覆盖于其上的冰雪。在施工过程中,要确定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做好加热措施,定时进行温度测量,保证加热温度达到要求。砼拌和采用加热拌和水的方法提高混凝土拌和温度。砼搅拌时间宜较常温施工时延长50%。做到随拌、随运、随时浇筑,未浇筑前运输罐车不停的进行搅拌。砼运输车应穿“棉衣”。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一般不应低于5℃。温度过低,则容易造成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而影响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做好试块的留置工作。 5、加强成品的养护。砼灌筑后及时用棉被、麻袋、草帘等覆盖保温,在覆盖物与砼之间垫一层厚的塑料薄膜,以防止覆盖物被水浸湿,且延缓拆模时间。基础、承台、桩系梁等可采取用土掩埋的保温措施。 6、施工机械要添加防冻剂,或使用凝固点低的燃油。 7、施工现场准备相应的预热、防寒设备,如暖房和水、预热用的锅炉、喷灯、内燃机保温套、启动设备和电瓶、操作和机修人员的防寒用品等,由专人负责备齐。 四、冬季施工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1.冬季施工时,要采取防滑措施。 2.施工现场及临时工棚内,严禁用明火取暖。 3.电气设备,开关箱应有防护罩,通电导线要整理架空,电线包布应进行全面检查,务必保持良好的绝缘效果。 4.脚手架、脚手板有冰雪积留时,施工前应清除干净,有坡度的跳板应钉防滑条或铺草包,并随时检查架体有无松动及下沉现象,以便及时处理。 5.上下立体交叉作业的支架周围应有防护棚或其它隔离措施。 6.高层作业必须用安全带,进入工地必须戴好安全帽。 7.工地临时水管应埋入土中或用保温材料包扎,外抹纸筋。 8.保温材料不得堆放在露天,以免受潮失去保温效果。 9.现场的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应有专人保管,妥善安置。 五、结语 总之,在冬季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每个分项工程认真做好材料、机械、半成品及成品的防寒保护工作,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做好检查及记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技术分析:浅谈冬季气温对公路工程冬季施工质量影响的分析及建议 摘要:对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气温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从而保证公路工程冬季施工质量。 关键词:公路工程冬季施工质量分析建议 105国道阜阳至太和段改建工程是阜阳市发改委批准的市重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起点位于105国道太和颍河二桥南端太和超限超载检测站处,起点桩号为K889+050,终点位于原阜阳市过境路桥收费处,终点桩号为K916+958,设计路线全长27.908公里。公路设计等级:一级公路,设计速度: 80公里/小时,路基宽33.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宽30.5米,道路结构为:路床80cm5%石灰改善土+ 20cm10%石灰稳定土+1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水泥稳定碎石+12cm(4cmAC-13+8cmAC-25(SBS改性沥青))沥青混凝土。该项目全线位于淮河以北,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根据项目自身特点结合当地气温资料,室外昼夜日平均气温已连续5d稳定低于5℃时即进入冬季施工阶段。为分析冬季施工条件及环境对工程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本项目对冬季施工抽检检测结果结合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与本标段本施工队伍施工工艺相同条件下冬季之前施工完成的相同结构层进行了关键重点检测项目抽检数据比对分析,并根据分析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等建议。 一、气温对工程质量影响检测抽检情况分析: (一)路基工程: 1、路基土方工程: 根据每日报验(检)工程量,冬季路基土施工拌合、晾晒、碾压完成时间相应延长,关键指标抽检结果详见《路基土方工程关键指标检测抽检汇总表》。 路基土方工程关键指标检测抽检汇总表 根据抽检试验检测结果分析,冬季路基工程质量与常温季节相比存在路基顶外观质量平整度下降;压实度代表值下降且偏差系数增大;弯沉代表值增加。 2、涵洞工程: 涵顶回填土沉陷增加。 (二)路面工程: 1、路面底基层: 1.1石灰土(10%)底基层:石灰土施工拌合、晾晒、碾压完成时间相应延长(01、03标相应此结构层施工段目前采取加拌生石灰粉需至少6-7天),上午9:00以前灰土存在霜冻现象明显,难以拌合压实,干缩、温缩裂缝增加,外观质量存在表层局部松散。 1.2水稳底基层: 1.2.1强度检测:芯样外观表层有近0.5cm受冻松散,强度抽检结果均合格。01标强度平均值降低;02标无此结构层施工路段;03标水稳底基层试验段强度偏差系数较大; 1.2.2平整度检测:抽检结果均合格,合格率100%,但检测数据平均值较常温施工增大。 路面工程水稳底基层关键指标检测抽检汇总表 (三)桥梁工程: 1、桩基:对本项目两河口桥、三桥口桥、钱营桥三座桥桩基低应变完整性100%质量检测,不同时间浇筑的桩基质量检测结果与冬季施工之前无明显差距,质量检测结果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2、T梁预制:钱营桥T梁预制及养护,已从12月初就要求项目部对T梁施工及养护按照规范要求采取相应保温保湿措施,并按时进行温湿度监测。不同时间预制的T梁的标养、同条件养护试块抗压强度及回弹强度质量检测结果与冬季施工之前无明显差距,质量检测结果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钢筋加工和焊接:采取规范要求冬季施工保温保湿措施,钢筋质量检测结果与冬季施工之前无明显差距,质量检测结果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二、建议冬季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注意事项: (一)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时应按照现行规范“冬季施工”有关规定执行,路基及桥涵结构物施工时间宜尽量安排在每天温度最高时段即上午10:00至下午4:00之间,并做好冬季施工的各项质量保证措施。 (二)对已报验成型路段应禁止车辆随意通行,无法施工段应采取覆土保温防冻措施。 (三)由于冬季施工计划性和准备工作时间性强,准备工作时间短,技术要求复杂,项目监理、施工单位应针对近期冬季施工特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按具体施工的工程部位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冬季施工计划、质量保证措施及相应的监理措施,避免仓促施工造成质量隐患。 (四)其他具体建议如下: 1、路基土方冬季施工时,应避免冻土碾压,每层土的松铺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相应减少。 2、桥涵结构物冬季施工时, 砼应注意考虑改善砼和易性,同时应注意拌合水的温度控制,保证砼的坍落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砼养护时应采取保温保湿措施,防止砼受冻并有效控制砼表面和内部温差;钢筋加工和焊接时,应注意钢筋在负温条件下,钢筋力学性能发生变化,脆性增加,韧性降低,尤其预应力张拉及焊接时应注意加强控制。 3、因养生温湿度对石灰土底基层抗压强度有明显影响,另外石灰与土拌合后,较长时间不能碾压,也会影响可能达到的强度(《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为减少石灰土底基层干缩、温缩裂缝降低石灰土的强度,应尽量避免在不利季节施工石灰土底基层(《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4、鉴于一级公路对路面平整度要求高(《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水稳基层的平整度对沥青砼面层行车舒适度重要检测指标平整度影响较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水稳基层施工时应尤其加强对平整度的控制。 三、春季复工路段施工质量控制注意事项: (一)由于路面与路基施工的不连续性,路基顶表层多种因素影响可能会产生不同类型局部质量缺陷,为保证路床与路面整体性,防止出现夹层,对已经过验收合格覆土保温防冻养生的路基施工路段,春季路面施工前,应对上述路段进行外观质量及局部缺陷进行二次复验(检),并根据质量缺陷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方案、工艺进行整修或处理,对整修或处理结果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二)鉴于一级公路对面层厚度和路面高程的容许误差小(《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应对上述路段同时进行高程复测,关注冬季路基施工沉陷量,提前做好路面高程的检测控制。 105国道阜阳至太和段改建工程在冬季施工时,重点加强了对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气温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保证了本工程的冬季施工质量。 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技术分析: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管理要点探讨 【摘要】施工质量代表着企业实力的大小,关系着企业的效益及荣誉。但质量的高低又和管理有着休戚相关的关系。如何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指出了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混凝土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并具体到施工过程,阐述了质量监控管理的要点及应对方法,最后对管理人员提出要求,望给有关人员一些启示,仅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管理要点 混凝土工程的工程质量事故大部分发生在冬季,由于气温经常是负温,导致混凝土在凝结和硬化的过程中强度降低,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针对当地的条件特点,采用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确保工程质量。 一、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的定义 据《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七章“冬季施工”的规定, 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 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 稳定低于 5℃或最低气温连续 5d 稳定在- 3℃以下时,混凝土工程即进入冬季施工。其要点是指在自然负温气候条件下采取防风、防干、保温防冻等措施尽量创造正常温度的养护环境, 使混凝土得以正常凝结硬化。 二、冬季混凝土施工特点 (1)天气环境不利因素较多,低温、经常性的风雪等,给施工造成影响和不便,甚至停工;施工条件限制多、要求高,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2) 质量事故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一般遗留的问题要到第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才显现出来,而处理这些事故又有很大的难度,不仅提高工程整体成本,还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3)施工的计划性和准备工作时间性强,准备工作难度大。这是由于这一环节准备工作的时间短,技术要求复杂,施工难度大,而如果准备工作稍稍出现纰漏,就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三、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管理要点 (一)事前监控 对设计的图纸、原材料等的监控,这样的监控要在各个部分施工前进行。同时要在入冬期间提前准备和防范,消除一切可能出现的状况。如开工前与当地气象部门签订服务合同,及时掌握天气预报的气象变化趋势及动态;编制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作为冬期施工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安排好施工任务及现场准备工作及组织好外加剂材料、保温材料、施工仪表、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等的准备工作;作好原材料的检验复试及材料的配合比。 (1)详熟图纸 图纸是施工的模板和依据,在施工前必须清晰图纸所有的内容。路面,路基等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因未经施工实践,往往存在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隐藏的错误,而这部分问题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为了避免出现纰漏,必须要在开工前将此类文件进行审批,不仅要检查图纸是否有差错,也要充分思考设计是否真正的合理。如果出现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设计变更报批手续。 (2)原材料质量控制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而原材料的品种和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同等水泥用量的拌和物,水泥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的强度也随之提高;而骨料的颗粒组成不好,搭配不密实,或含过多有泥土、杂质等,都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所以水泥应优先选用活性高、水化热大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混凝土所采用的骨料应洁净,不得混有泥土、冰雪、冻块及其它容易冻裂杂质。铲车喂料前必须将骨料中的冻结骨料碾碎或剔除。 (二)事中监控 事中临控的优点是出现错误可以得到及时制止及纠正,虽然需要时间也需要监理师的耐心和认真,但是因为在最关键时刻杜绝了错误的发生,从而使整个工程质量锦上添花。而冬季生产的事中监控是影响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具体施工措失有: (1)配制强度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是保证冬季施工质量的重要一环,必须根据气温条件、工程的具体情况,设计正确的配合比。如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水灰比不应大于0.6。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最少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00kg/m3。另外适当加大石子粒径相应降低砂率。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前提下,可加入适量的引气剂,改善其保水性和粘聚性,抗冻性。在-10℃以上的气温条件下,在混凝土拌和物中掺加抗冻剂。 (2)因为气温环境因素,混凝土不宜露天搅拌,搅拌站应搭设暖棚,首先选用大容量的搅拌机,以减少混凝土的热量损失。搅拌前用热水或蒸汽冲洗搅拌机。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比常温规定时间延长50%。经加热后的材料投料顺序为:先将水和砂石投入搅拌,然后加入水泥。 (3)混凝土的运输过程是热损失的关键阶段,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混凝土的热损失,同时应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常用的主要措施为减少运输时间和距离;使用大容积的运输工具并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5℃。 (4)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清除钢筋和模板上的冰雪和污垢,尽量加快混凝土的浇筑速度,防止热量散失过多。 (5)混凝土振捣应用机械振捣,振捣时间比常温时有一定量上的增加。 (6) 做好事后保温工作。 (三)分项工程的监控 有些项目工程施工完毕之后如果无养护或无正确养护就会出现冻害等质量问题,导致交工时产生纠纷 ,所以施工单位在未交工之前对部分需要养护的分项工程要大力加护,直至交工。 关于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可在外覆盖棉毡或草帘,有条件的可用电热毯,对个别结构物可采用搭设暖棚保温并用蒸汽加热法养护。或改在晚间浇筑混凝土,抓紧时间进行现场人工振浆和初抹面两遍,压砂整平后盖上保温层以减少空气对流,待白天气温升高到0℃之上时再进行最后一道抹面和压纹。 四、管理部门应做到如下几点 (1)从高标准好质量控制工作,把严格作为原则,不能改变。在施工过程中,无论从材料控制、工艺措施、规定要求、自检抽检,还是从关键部位到简单工序,都必须大力主张一再强调“严格”。一旦出现问题,不论大小,一律从严对待,从严处理,按规定如何就如何,不能有丝毫迁就,整顿素质,杀一儆百。各部门施工阶段的技术负责人,对此中质量管理,要做好事前的指导,事中的检查,事后的反馈评定工作。 (2)评定工程质量时要做到认真、仔细、全面。客观真实的质量评定需要认真细致、全面的大检查,需要逐步逐项逐关键项目一一对照检查,切忌马马虎虎,草率了事,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走形式化。另外检查要达到一定的量,不能以偏盖全以小见大,即使是抽查也要进行多点抽查,如果必要则全部检查,总之要尽量的保持检查结果客观真实。 结语: 质量控制管理是公路工程中的关键点,直接关系着公路施工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信誉,而工程的质量控制则直接决定其适用性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质量控制管理极其重要。因此,一定要重视质量控制管理的每一环节的工作,加强各个方面工作,只有这样,这样才能使工程顺利进行,才能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而使每个人受益。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人力现状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既要突破重点,又要长期培养,以提高管理水平,使施工质量不断提高。 公路工程冬季施工技术分析:公路工程桥涵冬季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需要、施工管理经验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详细介绍了公路桥梁各结构混凝土、砌石工程,在冬季施工、养护等环节上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总结概括为施工要点以供同行参考交流。 【关键词】公路工程;桥涵;混凝土;施工技术 为适应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公路交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按照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的施工工期要求,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工期紧、任务大、标准高的跨年度公路工程建设中,为确保桥涵的施工质量,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冬季低温时期进行桥涵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1. 冬季施工准备 当桥涵施工现场昼夜平均气温(每天6、14、21时所检测室外温度的平均值)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所有桥涵混凝土、砌石工程、钢筋加工、后期养护等均应按照冬季低温(负温)施工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1.1根据每座桥涵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好冬季施工组织计划,确定冬季施工需要采取防护、保暖工作具体范围及内容,制定相应的冬季施工防护措施,并在材料和设备上做好充分的安全、储备及维修保养工作。 1.2水泥材料应优先使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标号不宜低于42.5,配制混凝土时水灰比不宜大于0.5。当采用蒸汽养生时,应优先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采用低活性水泥,并不得使用矾土水泥,以降低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用加热法养生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严禁使用高铝水泥。拌制浇筑混凝土应掺加适量的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等外加剂,在钢筋混凝土中不宜掺加氯盐类防冻剂,当采用素混凝土时,氯盐的掺量不得大于水泥用量的3%,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得掺加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及氯盐防冻剂。使用其它品种水泥时,应注意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抗冻、抗渗、抗腐蚀等性能的影响。 1.3根据养生方式:蓄热法或蒸汽法养生涵洞墙体、预制板(梁)、水蒸气加热水及地坑加温石料、暖棚储存水泥等均应按照冬季施工保护措施施作好暖篷、水池、地坑等设施,准备好加温锅炉及烤火保温器件。 当需要进行安装施工时,桥上必须使用防滑脚手架,上桥施工所有人员必须穿防滑靴系安全绳后方可上桥操作施工。当采用煤炉和暖棚施工时,作好防火、防煤气中毒措施,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1.4所用锅炉能力要根据所供热量和安全系数确定,并应设置压力表和流量表,以便控制压力和流量。暖棚内应按照测温及温控要求设置温度表。 1.5在进入冬季施工后,施工现场出作好防寒保暖措施外,还应对人行道路、供料便道、脚手架搭板和作业场地采取防滑措施。禁止存水结冰,确保施工安全。 2. 钢筋加工保证措施 2.1进入冬季施工后,钢筋的闪光对焊采用在室内进行,焊接时的环境气温不低于0℃。钢筋提前运入加工棚内,焊接完毕后的钢筋待完全冷却后方可搬运出室外。 2.2在困难条件下,对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钢筋,闪光对焊的环境气温可适当降低至-10℃。 2.3对于采用电弧焊接时,有防雪、防风及保温措施,并选择韧性较好的焊条。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即接触冰雪。 2.4采用帮条焊时,帮条与主筋之间采用五点定位焊固定,搭接焊时用两点固定,定位焊缝应离帮条或搭接端部20mm以上,帮条与搭接焊缝厚度不小于0.3d,并不大于4mm,焊缝宽度不得小于0.7d,并不得小于8mm。 2.5加工完成后的钢筋网片(骨架)等成品、半成品,在室外存放时,必须设置硬化平台,搭建防风、防雨雪、防尘等帆蓬,以确保钢筋免被污染、侵蚀。 3. 混凝土抗冻准备 3.1在冬季来临前已完成混凝土浇筑的桥涵,要将锚栓孔内碎石杂物、积水清理干净,用采胶布沙袋将孔洞进行封堵,避免雨雪进入孔洞内冻坏混凝土。 3.2冬季条件下浇筑的混凝土,在遭受冻结之前,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其临界抗冻强度不低于设计标号的30%,C15及以下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未达到5MPa前,不得受冻。在充水冻融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开始受冻时的强度不低于设计标号的70%(或符合设计抗冻要求)。 4. 混凝土的配制、拌合、运输 4.1为防止、减少混凝土冻害,选用较小的水灰比和较低的坍落度,以减少拌合用水量,此时可适当提高水泥标号,水泥标号不底于42.5。当混凝土掺用防冻剂(外加剂)时,其试配强度较设计强度提高一个等级。在钢筋混凝土中禁止掺用氯盐类防冻剂,以防止氯盐锈蚀钢筋。 4.2拌合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的温度,应满足混合料拌合后所需温度。当材料温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首先考虑对拌和用水,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考虑对石料均匀加热。水泥材料不能加热,只能保温。混凝土搅拌机也要进行防寒处理,并应设置在温度不低于10℃暖棚内。拌制前及停止拌制后,应用热水或水蒸气洗刷拌合机滚筒。砂石骨料不得带有冰雪或冻结的团块,且温度保持在0℃以上。 4.3拌合用水温度不低于5℃,最高加热温度不得大于60℃;骨料加温最高不大于40℃,当骨料不加热时,拌和水的温度可加热至100℃,但水泥不应与水直接接触;混凝土拌合后出机温度不应低于10℃,浇注时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当使用片石混凝土时,片石混凝土中掺用的片石可预热。 4.4骨料不得带有冰雪和冻块以及易冻裂的物质,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由骨料带入的水分以及外加剂溶液中的水分均应从拌合水中扣除。 4.5混凝土拌和材料的投料顺序及拌合要求:按照级配要求计量投入砂石料——拌和水——搅拌——水泥——二次搅拌。拌制掺用外加剂的混凝土时,当外加剂为粉剂时,可按要求掺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时投入。当外加剂为液体,使用前按要求配置成规定溶液,然后根据使用要求,用规定浓度溶液再配置成施工溶液。各溶液分别放置于有明显标志的容器内,不得混淆。搅拌时间应比常温时延长50%。对于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制时间应取常温拌制时间的1.5倍。混凝土卸出拌合机时的最高允许温度为40℃,低温早强砼的拌合温度不高于30℃。试拌所有控制温度及混凝土技术指标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4.6混凝土的运输尽量做到快装快卸,中途不得转运或受阻,运送混凝土容器要覆盖保温防寒。当拌制的混凝土出现坍落度减小或发生速凝等异常现象时,应进行重新调整拌和料的加热温度。 4.7冬季施工运输混凝土时,采取尽量减少混凝土拌和物热量损失的措施,拌和机就近位置摆放,尽量缩短运输距离,选择最佳运输路线,缩短运输时间。对长距离的运输,采用混凝土输送专用罐车,罐车数量根据罐车容量、拌和能力、混凝土施工用量和浇注时间选择。距离较小时可采用敞开式运输车,但必须进行加盖保温材料。 5. 混凝土的浇注 5.1混凝土浇注前,要彻底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当环境气温低于-10℃时,采用暖棚法将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和钢模板)加热至正温。 5.2混凝土的浇注温度,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低于5℃,细薄截面砼结构的灌注温度不宜低于10℃,混凝土分层连续灌注,中途不得间断,每层浇注厚度不大于20Cm,并采用机械尽快捣实。 5.3施工接缝混凝土时,前层混凝土的强度不得小于1.2MPa,施工缝处的水泥砂浆、松动石子或松弱混凝土必须凿除干净,并用热水冲洗干净,但不得有积水。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应用远红外线加热器或蒸气排管加热结合面,加热深度不小于30厘米,预热长度不小于1米,并使之有5℃以上的温度,浇注完成后,应使结合面继续保持正温至新混凝土获得规定的抗冻强度或进行正常养生。 5.4暖棚通气加热法进行大梁预制时,主要应控制各种材料的拌合温度控制在12~16℃之间,浇注混凝土时暖棚内环境温度在5~10℃之间,混凝土浇注温度应控制在10℃以上,浇注完成后立即覆盖篷布,通入水蒸气保持养护温度20~40℃,至少养生7天,达到张拉强度后张拉压浆,再通气养生至少2天后方可移梁。同时应注意要严格控制通气升降温度速率在5℃~10℃/小时,以防大梁出现表面裂缝。 6. 混凝土的养生 6.1暖棚(蓄热法)养生:在构筑物周围用钢管搭设大棚支架,大棚搭设必须牢固,用篷布包裹密封,不透风,上覆盖草垫保温。当采用燃煤取暖炉加热,必须将炉的排气管引出棚外,将烟气排到棚外,以防止煤气中毒和防止氧化碳浓度过高加速混凝土的碳化。 根据养生温度要求及燃煤炉的供热量确定燃煤炉的数量,并将炉具均匀布置棚内。暖棚内温度不得低于+10℃,当低于10℃时应采取增加煤炉的办法。混凝土养护期间,安排专人对煤炉进行检查,填加燃煤,保持棚内温度。 暖棚内应有一定的湿度(由实验室测定),当湿度不够时,要向混凝土面及模板洒水或覆盖润湿堤草袋。 6.2蒸气法养生:应采取小于0.7MPa低压、湿度90~95%的饱和水蒸气生降温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在5~8℃/小时,并保持构件均匀受热,以防出混凝土表面现裂纹,养生时间不少于3天,当混凝土温度降至5℃后方可拆模,当混凝土构件移出养生篷后,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应大于40℃,室外为负温时,温差不大于20℃。 7. 混凝土构件拆模 满足混凝土正常温度下拆模强度的要求,并同时满足抗冻要求的规定,正常温度下混凝土拆模强度: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模。底模应该结合构件结构类型、跨径,在达到混凝土设计规定的强度的后,方可拆模。 8. 砌体工程施工保证措施 8.1砌体工程防冻要求: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0%前,不得使其受冻。 8.2砂浆配置及砌筑。 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砂浆正温砌筑:砂浆原材料加热、暖棚内拌制砂浆、掺盐法、就近工点拌制、减少积存、避免倒运。 8.3砂浆原材料加热;同混凝土原材料加热,通过热工计算,采用暖棚法时保证砂浆砌筑温度不低于5℃。砂浆在暖棚内机械拌制,环境温度不低于5℃,搅拌时间不少于2min。当砂浆用量较少时,可在暖棚内人工拌制,必须严格按配合比过称计量,翻拌次数较常温增加2~3次。 8.4砂浆随拌随用,中途不倒运,每次拌制砂浆尽量在30min内用完,当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发生离析、泌水现象时,砌筑前要重新拌和。已凝结或冻结的砂浆一律不得再使用。 8.5暖棚设在每个工点,兼作砌体养生用,保证短距离运输砂浆(距离一般不超过20m),可以避免积存,无须倒运。 8.6砌体所用的石料,砂预先清除冰雪冻块,并且根据工程进展,提前运入棚内。石料表面与砂浆的温差不高于20度。 8.7砌体养护。 所有施工砌体随砌筑随覆盖养护,一般情况下采用覆盖草袋及采胶布养护砼和砌体。对有条件的框架挡墙可采用暖棚法养护,即砌体在暖棚内进行砌筑施工。其施工同混凝土暖棚法施工。 总之,只要我们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提前做好冬季施工的技术、人员培训、合理机械配置、充分的材料准备,因地制宜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冬季施工技术措施,做好周密的施工计划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精心施工、严格监理,再加上各参建人员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到位,冬季施工同样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为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创造条件。
1引言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车企为了满足节能减排要求和应对越发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迫切需要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并充分了解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作为科学合理确定赶超目标,深入学习其最佳实践及其经验的企业管理和竞争情报工具[1],对标管理也被广泛应用到汽车领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的收集是对标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本文将主要介绍车辆对标管理中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的几种途径。 2对标管理概述 对标分析,或Benchmarking(标杆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的一种新型企业管理方法,其主要思想在于不断发现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最佳理念或实践,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其它业务活动过程参照最佳做法进行模仿和创新,使企业在现如今以3C(Customer、Competition、Change)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获得新的市场竞争力[2]。市场信息和竞品信息与对标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标管理中起到寻找和明确战略目标与对标内容的作用,为车企科学选择标杆对象和了解行业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准确地进行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是对标管理的基础。 3车辆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途径 信息收集的三大原则:准确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时效性原则。为了保证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一方面要保证信息渠道可靠,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多渠道信息对比来验证信息内容。另外,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也有利于尽可能的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时效性、把握信息收集时机,则最好多挖掘一些信息收集渠道并定期关注。信息收集整理的大致步骤如图文主要以车辆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为例,简单介绍几种信息收集途径。 3.1搜索引擎 相对而言,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是便利度高、成本低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直接在百度、谷歌和必应等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这样可以找到一些关联信息的资讯与网站等,但是,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最大的缺点是信息繁杂,后期整理费时费力,而且,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信息,一般不容易直接被快速搜索定位到。 3.2行业相关的资讯信息网站或自媒体 在行业相关的资讯信息网站或自媒体上进行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会比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更有针对性。部分相关的资讯信息网站或自媒体,见表1。微信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微信公众号上的信息量不容小觑,很多期刊杂志社、行业学会、车企等都有运营公众号并发布信息,甚至不少汽车行业从业者个人也有运营公众号。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的资讯和“解读”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信息收集整理过程中注意对比分辨,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3行业相关的公开车辆参数与信息的网站 在行业相关的车辆参数信息公开的网站上尤其适合对车辆常规参数信息进行收集,比如收集发动机功率、扭矩等参数。这类网站覆盖的厂家和车辆类型往往非常全,参数信息集中度和准确度较高。公开车辆参数与信息的相关网站见表2。比如,“汽车之家”网站上的车型“参数配置”栏包含了相关车辆参数信息;“中国汽车三包网”的“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信息查询”中可下载查看车辆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保养手册等,减少了查找收集不同车辆产品纸质资料的时间。 3.4车企对外的产品或技术展示活动 车企对外的产品或技术展示活动目的往往是产品宣传或者企业形象展示,但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收集挖掘出一些信息。这类活动比如每年的大型车展活动(北京国际车展、上海国际车展等),车企经常会在车展上进行车辆展示与新车首发。对于汽车产品对标分析工作而言,可以研究分析改款车型产品的研革以及企业的产品战略,也可以针对新上市车型中的潜在标杆做对标分析。相对而言,近几年车展上车辆产品详细的技术介绍较少,车企产品的宣传内容更多的是面向市场顾客。除大型车展外,也可以在车企独家举办的面向公众进行新技术展示与宣传的活动上进行信息收集。 3.5汽车专业领域的技术年会与论坛 汽车专业领域的技术年会与论坛因为参与的人员大多是本领域内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高管等,且技术年会与论坛上经常深度探讨与发布行业内的先进技术与研发方向,因此是非常好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途径。技术年会与论坛上发布的资料往往比第三方的资讯更具时效性、准确性与专业度。部分技术年会与论坛清单及其21年的举办时间见表3。 3.6车企发表公开的论文与专利 借助车企发表公开的论文与专利,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车辆产品技术信息收集。对中文论文的收集可以借助于“知网”等知识信息资源平台。在知识信息资源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学术期刊、会议论文等资料的查找下载。知识信息资源平台收录期刊论文的时间一般会晚于期刊出版时间。另外,有些国外的杂志期刊在知网上不会有收录,一般需要企业通过官方渠道购买订阅,因此,购买订阅出版杂志期刊的时效性可能会优于网络平台。相关期刊杂志见表4。汽车工业领域相关英文论文的收集可以借助“SAEMOBILUS”平台。专利是技术创新的体现,从车企申请的专利作为切入点,可以收集到竞品更多的技术细节信息并对行业重点技术、技术发展情况等进行研究分析。诸多机构与企业均进行了相关基于专利的技术分析工作。董昊旻[3]等基于专利分析对丰田固态电池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技术布局、重点研发方向以及技术发展现状。李国秋等[4]基于专利分析了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选择。辛明华[5]等基于专利分析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车企公开专利的收集可以借助于一些专利信息平台或网站。部分专利平台或网站见表5。 3.7研究与咨询公司及其信息平台或数据库 目前,行业内的一些研究与咨询公司有汽车竞品对标分析业务和行业信息咨询服务,并通过建立数据库平台与售卖数据报告信息、服务来盈利。部分相关公司或平台,见表6。车企从这些公司或平台获取必要的市场和竞品数据报告信息可以大幅减省人力物力,实现信息获取高效化,但直接采购数据报告信息或通过购买信息平台会员来获取信息的途径会比其它途径的直接成本要更高。 3.8券商和投行的调研与分析报告 券商和投行为了研究市场,会针对性地出具行业报告、调研报告、深度研究报告等,我们也可以从中收集到汽车市场现状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宏观现状等信息。而且,这些报告中可能包含一些个人不易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通过这些已经汇总整理过的报告,我们可以节省收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扩大收集信息的覆盖面。 3.7研究与咨询公司及其信息平台或数据库 目前,行业内的一些研究与咨询公司有汽车竞品对标分析业务和行业信息咨询服务,并通过建立数据库平台与售卖数据报告信息、服务来盈利。部分相关公司或平台,见表6。车企从这些公司或平台获取必要的市场和竞品数据报告信息可以大幅减省人力物力,实现信息获取高效化,但直接采购数据报告信息或通过购买信息平台会员来获取信息的途径会比其它途径的直接成本要更高。 3.8券商和投行的调研与分析报告 券商和投行为了研究市场,会针对性地出具行业报告、调研报告、深度研究报告等,我们也可以从中收集到汽车市场现状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宏观现状等信息。而且,这些报告中可能包含一些个人不易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通过这些已经汇总整理过的报告,我们可以节省收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扩大收集信息的覆盖面。 4信息收集途径对比 表7中的对比评价仅是作者根据个人的使用经验与收集信息内容的侧重点进行的主观评价。信息收集时,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信息的可信度与准确性、信息成本这些因素都需要进行考量。 5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车辆对标管理中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收集的几种途径。准确的信息采集、科学的信息分析和有效的信息利用都是对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采集、分析、利用方法是对标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市场信息和竞品信息收集是对标管理后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需尽可能地挖掘建立可靠的信息收集途径,从而保障市场信息与竞品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靖里,陈建华,段万春.对我国推进能效对标管理的竞争情报分析及思考[J].情报探索,2013(9):54-58. [2]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打造精品的标杆管理[J].企业管理,2011(3):61-64. [3]董昊旻,王军雷,辛明华.基于专利分析的丰田固态电池技术研究[J].汽车技术,2021(8):30-35. [4]李国秋,范晓婷.基于专利分析的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选择[J].现代情报,2017,37(10):122-127+136. [5]辛明华,王军雷,吕惠.基于专利分析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汽车文摘,2021(11):25-28. 作者:朱艳芳 洪月琼 刘宏江 张运泰 李连豹 韦虹 单位: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因此,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简要分析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关键要素,并阐述了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以及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最后,着重分析了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管理策略,对保障中小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内部控制的概念 1.1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开始发展,以后逐渐流行,并成为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理论被得到重视,而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实践。随后,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效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它的重要性对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通过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方法,来实现对企业各个生产要素的有效约束,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率,从而保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以最小产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 1.2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 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影响内部控制良好发挥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否优良,关系到内部控制在企业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可以说,企业内部稳定的环境,是内部控制得到贯彻执行的良好基础。企业内部环境是集合性的,它囊括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环境的稳定,离不开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奖惩分明的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配合。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良好的作用,首要的就是做好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稳定的内部环境。 (2)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中小企业本身,要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评估,从而对企业运营中所面临的风险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进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使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和处理风险点的准确率。 (3)企业的信息与沟通能力。中小企业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层级之间的工作效率,更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各个工作流程的运行效率。中小企业具备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能力,就可以很好收集并传递企业内外部有用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能够被迅速、通畅、准确的传递。这些基础性的信息技术,可以为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2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2.1财务管理活动属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财务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巨大。要做好财务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的财产能够发挥最大的单位效能,就需要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利用,可以对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从而保证了企业财产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使用效率,避免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企业财产被浪费以及被贪污的可能性,提高了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利用效率。 2.2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理念密不可分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所限,其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与大型的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与大型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就特别需要加入内部控制的因素,来弥补因审计监督以及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缺位,造成的财务管理的混乱。企业财务管理,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会计账目的审计等,企业财务人员通过对各项财务项目的管理,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由于自身具有的局限性,要想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能够更好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通过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作用,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 3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决策的制定 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运用,并不到位。具体到财务管理领域,由于受企业规模所限,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现代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会存在一些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财务问题,比如,财务资金使用的不规范,会计账目存在的失真现象,甚至是一些舞弊造假的情况也会时常发生。中小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准则行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制定相关的企业决策。 3.2有利于整合利用企业的信息 现代企业的成功经营,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合力,企业才能发挥整体的运营效力。而且,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或多或少与其他部门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单个部门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内部控制,正是基于一种内部联合,来形成一种网络,来相互合作和制约,已达到企业良好运转的目的。所以说,内部控制先天的,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实现相互联合和制衡,从而实现各种信息在不同的部门和层级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促进企业的信息整合程度,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信息的共建、共享。 4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管理策略 4.1加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组织机构控制 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的控制。企业组织架构没有一定之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来进行相应的组织架构设计和建立。中小企业,通过对内部组织架构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失真现象,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防范企业因财务信息的失真导致企业管理者决策制定的失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是指通过对权力的合理科学地划分,来保障权利的拥有者,能够各司其职,同时也能够使他们相互制约平衡,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通过加强对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有效控制,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提升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4.2加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会计系统控制 对中小企业的会计系统进行控制就是要求中小企业做好基本的会计工作。通过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同时,配备具有高素质、专业性的会计工作人员,采用内部控制的方式,促使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财务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对财务的相关规定,处理好每一份财务账目,从而保障财务信息在具体操作中能够真实、有效。中小企业通过加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会计系统控制,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渗透到基础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4.3加强以内部控制导向的监督考评控制 对中小企业的监督考评的控制,需要把内部控制的理念,贯彻到考评监督的日常工作中,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日常检查体系和绩效考评的管理。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绩效考核不到位,而企业又疏于内部的监督管理,导致财务工作比较混乱。中小企业通过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作用,可以形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日常检查和监督,从而促使财务人员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职业操守,做好日常的工作。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渗透到企业日常的监督考评的控制中,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提高企业财务的使用效率。 4.4加强以内部控制导向的财产保护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产保护,需要发挥内部控制的效力,做好企业日常财务工作中的财产清查和日常管理,并完善相关的清查制度和管理制度,使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日常的财产保护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日常的财产保护工作中,还要遵照相关的制度规定,做好对财务相关人员的统计造册,对接近企业财务账目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控制,使他们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制度和企业有关的财产保护的规定,进行企业财产的处置和保护。在企业的财产处置和保护中,按照相关流程,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并对财产项目做好定期的清查盘点,保护好企业财产的安全。 5结语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切相关的,企业通过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可以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所以,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发挥内部控制的导向作用,做好企业的财产保护,检查监督以及会计系统的有效控制工作,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保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长远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之下,我国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建设数量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人们对于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更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而言,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不仅在整个公路工程施工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最后的质量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在极大的程度上避免因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造成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出行的安全,相关人员就需要加大对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保障措施及处理技术研究,本文首先将针对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问题进行相关的阐述,其次再对软土地基常见的处理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以供参考。 1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 在如今这个繁华的时代当中,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现如今的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在此背景条件下,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随之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从实际角度出发,我国大部分的公路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因公路跨度过大以及呈带状等现象,不得不需要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进行施工。由于施工的地质环境有所不同,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度也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该现象的存在更是使得软土路基问题逐渐应运而生。对于软土路基而言,其有着地质软这一特点,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若没有对其进行妥善的处理的话,最终将使得路基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及坍塌等现象,而该现象的存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甚至给整个施工企业的效益带来影响。因此,为了在极大的程度上避免该现象的存在,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并在其中使用科学合理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不断提高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水平。这样才能在极大的程度上保证整个公路工程的质量,以及让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以上就是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可见,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作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处理技术的好坏对施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相关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并合理的采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促使公路工程施工顺利完工。 2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由上述可见,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好坏对最终的施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将给公路工程施工建设项目带来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更是需要对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加以研究。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对施工中常见的软土地基进行相关的阐述:一是,强夯技术。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强夯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所应用的次数相对其他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而言较少,该技术主要可应用于黏性土、碎石土以及湿陷性黄土等一系列砂性土质的软土地基施工中。对于强夯技术而言,该技术使用的原理主要在于,通过重锤从高处快速落下所产生的冲击力往下砸,该技术在施工过程当中的应用,不但可以让施工过程中比较松软的软土地基变得十分紧致,而且可以达到提高软土地基的坚硬性、紧实性等目标。使用该技术之后的软土地基的承重能力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相对其他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而言,强夯技术的优点主要在于,其不但操作起来十分的简单顺手,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很好的施工效果。所以,该技术虽然在所有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比较少,但其在砂性软土地基施工中的应用可谓是十分的广泛。二是,换填垫层技术。在如今这个先进的社会当中,因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地质环境有所不同,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行,软土地基处理也不例外。当前,在众多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当中,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就是换填垫层技术。对于换填垫层技术而言,其主要适用于短时期的软土地基施工,以及工程造价相对较低的工程处理。而换填垫层技术具体的施工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含水量更高的土壤将地基铺设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土地基替换成能够承受更高强度、抗腐蚀性更好以及性能更为稳定的材料。而该施工技术对细节的处理要求十分的高,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以下几点加以重视:1)在采用该技术进行施工前,相关人员首先需要对原来的地基垫层进行有效的分析,且需要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制定出详细的施工计划。2)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选择能够充分弥补原软土地基的不足的换填土壤。3)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人工,或者是设备的方式来控制好填换的密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极大的程度上保证整个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4)排水技术。对于软土而言,其有着含水多,稳定性差等特点,因此,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公路工程施工造成影响。而为了保证公路的工程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软土地基的稳定性,施工人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排水处理。所谓排水技术,其主要指的是把软土中多余的水分排除干净。另外,针对不同的施工条件,施工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排水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极大的程度上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提升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以上就是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相关人员需要对其加以重视。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施工建设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公路工程施工而言,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施工技术的好坏也将在极大的程度上给公路工程施工最终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促使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有所提升,以及保证施工质量,相关施工人员就需要加大对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小波.公路工程施工中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J].交通世界,2018(34):86-87. [2]魏明磊,王林,李晓村.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8(34):205. [3]郭仁兴,邓和平.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11):32,34. [4]任思键,赵明雨.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要点浅谈[J].时代农机,2018,45(10):220. [5]周丽杰.路桥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实践研究[J].工程技术,2017(2):89. [6]陈先.实例分析公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处理技术的应用[J].居舍,2018(25):75. 作者:刘青峰 单位:山西省公路工程监理技术咨询公司
随着各高职院校对网络硬件的大量投入,已建成了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的基础网络,为高校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工作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实现了科学化的管理。但是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这已跟不上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析与设计一款符合高职院校耗材管理规范要求的管理系统。 1概述 实验耗材是指在实验教学、实训等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一般是价值比较低可多次使用或只能使用一次,且不能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物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专业的不断增多,学校实验室也在不断更新扩大,实验耗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使用种类也越来越多。而耗材的管理涉及到申报、审批、出入库、查询和报废等操作,且涉及部门多、数量大、品种多等特点,给管理人员带来了越来越重的工作负担,也使得对耗材的管理变得更繁重和复杂。为适应发展的新形式,各高职院校制订了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办事流程,对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了提升改变,通过调查发现现有耗材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由任课教师填写耗材使用申请表,再分别报院系领导、实训中心以及学校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再填写出入库单签字验收出入库,实验室管理人员并在Excel电子表格中更新耗材库存情况。(2)使用单机版的耗材管理系统,取代了Excel电子表格储存耗材数据,做到了查询和统计更便捷。但这两种管理模式都存在造成部门之间数据交接和办理时间过长,难以及时响应需求,对耗材质量、采购、使用、管理都缺乏有效的监管,极易造成重复采购,或采购不及时、耐用耗材不能共享等问题,造成资金的浪费。(3)部分高职院校自主研发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耗材的分类管理,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对采购和领用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在功能设计上还存在部分缺陷,如审批等部分环节还是脱离不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现有耗材管理系统种类繁多,虽和传统管理模式比较有改变,但还存在管理不规范等各方面不足之处。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具体的要求,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打下基础。为了更清楚理解系统功能设计要求,多次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了解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从而获得了系统比较全面的需求。 2.1系统业务 各高职院校对实训室管理方法一般是全校共用实验实训室,由实验实训中心部门统一管理,另外各院系还建有针对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平时由各院系自行管理。对于耗材的管理也是由学校统一审批和采购,各院系或各实验室独立管理。其具体过程是在每学期结束前,各院系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再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耗材需求计划,由院系领导对耗材需求计划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最后再根据库存情况汇总上报实训中心及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实训中心统一负责采购,并由各实验室管理人员验收入库,任课教师在课前领取耗材供上课使用,课后及时处理剩余耗材。 2.2功能需求 随着对实训室的日常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要求耗材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归口管理、专人负责、采管用分离、节约使用”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计划审批制度,做到出入手续齐全、数据准确无误,有健全的安全管理措施。根据耗材管理执行过程和管理规范分析,耗材管理系统需考虑如下功能。 2.2.1申报审批 严格实行耗材申报审批制度,要按需采购避免浪费,减少库存和节省开支。每学期期末,在落实下学期教学任务时,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计划等,组织并安排实践指导教师,以课程实验实训项目为单位,制定下学期所需要使用的耗材用量计划,并通过院系、实训中心、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后纳入采购计划。原则上不接收临时性申请,若遇特殊情况,确需临时性增加或改变耗材时,也需在耗材使用前一定的天数内办理完相关申请、采购的审批手续。审批过程实行多级审批监管,院系负责审核耗材申请的必要性,实训中心和分管校领导负责经费预算审批,避免耗材计划带有较强的人为性。在系统中应实现各部门或岗位之间数据的交接,缩短审批的时间,对教学急需的实验实训耗材能实现逐次审批。 2.2.2出入库管理 出入库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功能,各数据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审批通过后,由实训中心根据采购报表采购耗材,并由各实验室管理人员和院系教学负责人共同对实验实训耗材进行品名、规格型号、数量、质量、单价、金额等进行验收和签字确认入库,并能在系统中详细记录验收情况。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提出耗材使用申请,由实验管理人员核对学期末教材审批情况准备好耗材,课前由任课教师领取。坚持实行耗材回收制度,实践教学任务完成后,实践教学相关老师认真检查耗材使用情况,完好且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耗材,统一上交给实践教学耗材管理人员重新入库。 2.2.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保证储存的耗材和教学所需耗材实现动态的平衡,在耗材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可查询各类耗材使用和库存情况,能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并对有特殊管理要求的耗材要能以月为单位进行盘点查询,如药品保质期等。对于不符合实验教学要求的耗材,应做好统计清单经院系分管领导批准后注销,并将耗材统一收集存放,在每学期末由学院进行确认后销毁。对因耗材损坏或注销影响计划使用量的,要能及时重新申报审批、采购入库,不能影响教学。各教学单位每学期末能对库存的实验实训耗材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并生成“实验、实训材料统计表”报送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备案。 2.3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性需求主要考虑系统性能方面的要求,如可用性、可靠性等,为避免系统在实际过行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本系统除了上述功能性需求外,还需实现数据的安全性,既要保证数据共享,也要保证数据安全性,同时还需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系统使用涉及到不同的人员,每类人员对计算机使用熟练程度不一,系统设计还需考虑易用性,如界面简洁、操作流程简单。 3系统功能架构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是将系统业务转为功能模块,利用校园基础网络,确保信息畅通,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为管理层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耗材的利用效率,避免耗材浪费。综合耗材管理功能需求,并对应系统用户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实现耗材管理的信息化,本系统主要有“耗材申报审批”、“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系统管理”4个模块。 3.1耗材申报审批 在本模块中主要包括耗材申报和审批两个子模块。耗材申报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填写耗材申报表,主要包括:使用专业和班级、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名称、耗材品名、规格、单位、数量等信息。为给教师更方便操作和减少错误,部分信息可通过读取已有平台的数据,如数量可通过读取班级人数进行修改,实验项目名称可通过教学大纲进行选择,耗材品名、规格等可通过查找系统是否使用过该耗材而自动进行填充。再由教研室审查实验开设是否合理,以及各数据是否准确,审批通过后提交给院系实验实训负责人汇总。实验室管理人员再根据申报数量和库存数量比对,添加需采购数量信息后提交到院系领导、实训中心及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审批实行逐级审批方式,审批过程中不能修改上一级数据,但可添加审批意见和审批是否通过。为操作方便,登录系统后可直接查看待审批和已审批列表,还可查询审批信息,实验实训耗材使用采购计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更改。 3.2出入库管理 出入库管理也是本系统使用最为频繁的部分,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和回收管理3个功能模块。入库管理是指耗材采购后入库登记,由采购人员根据采购计划表打印入库单,实验室管理人员核对并在系统中填写耗材采购金额、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保存要求、耗材质量等信息,双方确认信息无误后在入库单上签字,入库单由实训中心保管。出库管理是任课教师在课前根据耗材申请登记情况提出使用耗材申请,包括数量、名称、领取时间等信息,实验室管理人员核对耗材领取信息后并准备好所需耗材办理出库手续。回收管理是将可回收重复使用耗材重新入库,对于一次性耗材回收保存,并在系统中登记去向。实验教学完成后,由任课教师在系统中再次确认本次课程耗材使用量,并对耗材质量提出评价,这既有利于对采购实行监管,也为下次采购提供有力保障。 3.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保证耗材的数量的准确性,包括耗材查询、报表、耗材报损3部分。耗材查询可根据不同条件进行查找,如入库单编号、耗材名称、实验名称、有效期等,能对耗材定期盘点查询。报表主要是每种耗材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学期末整体耗材使用情况和库存报表、单个耗材使用情况报表等。耗材报损是对于重复利用耗材有损坏或过保质期耗材、实验后回收无法使用的耗材,报请领导批准作无害化处理,并在系统中登记处理结果。 3.4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实行分级管理,系统管理员创建实训管理部门账号,实训管理部门创建院系管理员账号,再由院系管理员创建任课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账号,此部分可和现有系统合并登录。在系统中采取功能模块配置模式,即不同的权限配置不同的功能。基础数据管理可根据不同的权限完成不同的数据操作,如添加实验室、仓库等。 4结语 耗材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实现了实验实训耗材管理的智能化和无纸化管理,保证了耗材管理信息的畅通,缩短了申报和审批过程,做到了合理计划、严谨采购、有效使用和规范管理,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防止积压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纽带规划生产、物流和资金等信息,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以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模式,实现不同产业、不同区域资源整合,促进上下游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和升级,从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现代供应链”作为着力培育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六大领域之一。 一、供应链采购相比传统采购的特点 (一)供需博弈转为合作共享 传统采购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彼此无法保持信息的同步与沟通,只能通过加强内部采购流程和监控环节等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缺乏彼此间的共享与合作。供应链采购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将上下游企业和相关资源进行高度优化整合,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到销售、物流、售后等全过程进行高度协同的组织管理。在加强内部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又强调外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链内各方信息沟通更为密切、市场应变能力更加及时有效,通过全流程、多方面的合作实现双赢目标。 (二)以设置订单为驱动引导采购 传统采购活动中,采购部门只根据生产部门的需求和库存进行采购,为保障生产不发生“停工待料”的情况,甚至会采取冗余库存的方式储备保险库存,不仅占用资金,还会出现市场变化时库存资料无法及时消耗造成积压,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和损失。供应链采购模式下采购活动以订单为驱动的方式进行,即用户需求订单产生后,通过需求订单确定生产订单,根据生产订单确定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推动供应商和物流运输,如此将销售、生产、供应及物流全部纳入供应链管理中,促使生产、物流快速响应用户订单,提高库存的周转率和利用率,达到降低库存成本目标。 (三)基于战略合作的采供关系 在传统采购中采供双方是一般买卖关系,市场信息相互屏蔽无法共享,从而导致出现库存积压、资金占用、质量问题等风险,但在供应链采购模式下,以需求为导向,企业有了共同的目标,具备了合作的基础。一方面,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到物流运输都在一条供应链中,通过信息适时共享实现了库存和生产动态平衡,降低库存积压。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管理,行业上下游供应目标向上延伸至需求客户,各环节企业有了主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需求,不再上游强迫下游的被动式妥协降低成本,各环节供应商参与到产品设计开发和质量控制把关过程中,适时把控质量、调整性能,并通过分享库存的数据信息,加强了链内供应商的信息沟通和彼此协作,共同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及时解决处理生产运输中的有关问题,甚至建立技术合作缩减新产品研发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由竞争走向合作共赢。 二、供应链采购模式的供应商管理 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采购一般要占到营业收入的50%,甚至有的国内企业原材料成本达到了销售成本的70%。对于很多生产企业,降低1%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将贡献将近10%利润,因此采购价格一直是采购决策的关键因素。传统采购模式下为了获取更低的采购价格而降低生产成本,多采取增加供应商的方式,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降低采购成本。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不仅需要考虑采购价格,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因素和应急供应方案都成为采购重点考虑的因素。为降低库存压力和质控风险,就必须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量和适时有效的管理。因此搭建供应商信息库,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机制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持续有效运转。 (一)构建资质甄别的供应商库实现选择基础 搭建供应商库,首先根据不同采购类别以及项目内容进行分级分类,以备后续审查合格的供应商分门别类归入对应目录中。其次按照统一标准审核供应商资格,确定入库供应商。在选择入库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对方的企业规模、技术能力、产品质量、地理位置、财务状况等方面,还须考虑是否具有可替代性等,避免过分依赖某合作伙伴被其控制。最后,应当发展和联系多个供应商,实现多渠道供应,同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从而在生产合作中占据主动。 (二)构建供应商分级管理体系实现自主竞争 为了便于管理,应按照供应商资质及合作情况,对入库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合格供应商分级管理机制有利于采购机构高效高质有针对性地择优选择供应商,也可以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提高其竞争意识、规范其竞争行为。供应商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供应商:指重点核心物资的供应商。对于加工难度大、质量标准要求高、在生产中占核心地位的物资,选择满足需求单位质量技术指标要求和供货时效性以及特殊性要求的供应商。二级供应商:指准备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过多年考察及业务上的往来,相互信任、长期合作的关系供应商。双方已经深入建立了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资源共管、利益共享的合作基础。三级供应商:指待定供应商,即暂未经过供应商评定或经复审评定不合格导致降级的。在规定期限内此类供应商不能参加采购活动,其改进升级后才能再次获得采购资格。 (三)构建供应商考核评价制度实现优胜劣汰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入供应商信息库的供应商也应当适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随时增补新的供应商和修改已变的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进行考核管理,有利于采购机构更加了解供应商基本情况和市场资源,引导供应商积极参加企业采购活动、提高竞争能力,降低自身采购风险,提高采购质量,强化售后服务。入库供应商评价考核周期一般为一年,主要审核供应商资质等级变化、参加采购活动违法记录及信誉度、合同履约情况、生产经营能力等。对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评价考核的供应商进行降级管理,甚至禁止参加后续采购活动。 三、供应链采购模式的信息化管理 供应链采购模式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管理。将所有与订单相关的采购数据数字化处理,清晰显示各节点和环节信息,从而实现对采购全过程跟踪。其主要包括: (一)全程订单管理数字化 供应链采购模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现了订单全过程数字化。订单数字化主要将订单物资的数量、价格和质量要求等进行数字化录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和更新订单信息等,提高采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对资金数字化管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采购环节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观察资金的流向,降低必要消耗,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将供应商货物价格、供应周期、合作历史等情况数字化处理评估后,可以快速有效地选择优质合作方。 (二)库存物资管理信息化 库存物资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采购管理、入库验收和库存管理三部分。采购管理是采购活动的决策和管理层。生产单位根据订单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然后制定具体的采购方案,将采购方案放到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等待采购审批和回复,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质量比对和价格比较,从而确定最优供应商并生成采购订单。该模块还包括订单追踪和修改功能,适时查询采购状态,并随时根据情况修改采购单。库存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库存系统全面了解当前库存状态,事先做好新品入库验收方案,提高入库速度。同时通过库存管理系统对货品数量、入库日和货物的保管位置进行管理,以便及时了解库存信息,对库存物资进行有效管理。 (三)物流信息管理精准化 构建精准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供应商信息、库存物资信息和物流信息等纳入管理系统,根据物资优先级、交货准时率、交易价格和供应商等级等信息,从供应商原料生产到物流运输进行统一管理,随时跟踪库存和物流信息,可以提前预警,适时调整生产供应方案,防止生产中断或过量生产。现代供应链管理推进了采购组织实施的“换代升级”,采购执行需要改变传统的库存保障模式,通过搭建供应商信息管理库,提高市场响应和应变能力,以互通合作建立新的互荣共存合作关系,从而促使采购质效得到提升。 作者:李帅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
1工程概况 济南市全福河等河道生态补水工程利用水质净化一厂的再生水,通过加压泵站提升、钢制管道输送的方式对市区全福河、柳行头河、历山路边沟、黄台南路边沟和山大路边沟进行水源补给。主要工程内容包含压力输水管线、提升泵站、钢坝闸、叠石坝、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等。地勘报告显示,管道敷设范围内均为填土、杂填土、素填土、粉质黏土等,无岩石层分布。项目原设计压力管线为顶管施工,经多方论证比选后,采用定向钻托管技术进行施工,本文主要对顶管与定向钻托管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并对造价进行分析。 2顶管施工技术 顶管技术施工[1,2],需要先设置顶管工作坑与接收坑,并将顶管设备安装在顶管工作坑内。利用顶进设备产生的推力,将管道挤压进前方土内,再将顶进的土方通过垂直运输设备运输至顶管工作坑上方后运走消纳。主要包括人工顶管、挤压顶进、水射流顶进、泥水平衡机械顶进、土压平衡机械顶进等方式。目前,顶管技术适用于直径为600~4000mm的管道,管道材质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管、钢管等。地质情况适用于天然土、素土、回填土、杂填土、软质岩、硬质岩等。施工顺序:沉井工作井施工→顶管工作设备下井→顶管作业施工→土方运输消纳→管道顶进施工完毕后拆除顶管作业设备→回填工作井。 2.1顶管工作井与接收井施工 顶管工作坑采用沉井下沉工艺进行施工。首先进行基坑测量放样,按照设计纵坐标定位工作井的具体位置;破除地面路面,施工刃脚垫层,刃脚垫层采用级配砂分层夯实;在井筒内支立模板和支架,沉井高度超过10.0m时,井身混凝凝土分2节进行浇筑,刃脚部分的模板采用砖砌结构,宽度与刃脚宽度相同,井身模板采用钢模板钢支撑搭配木模板木支撑的形式;支模完成后进行钢筋绑扎,钢筋表面油污等需清除干净,钢筋接头、搭接形式、间距、保护层等均应满足验收规范要求;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外模板施工,顶进预留洞预先采用砖砌结构进行封堵;浇筑C30混凝土,养护达到拆模标准后拆除并清理模板;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沉井进行挖土下沉,挖土工具采用蟹斗长臂挖掘机,井壁外采用灌浆处理,避免出现井身倾斜,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处理;当下沉达到接近标高时,改用人工开挖吊车吊土,并预先做好止沉措施,禁止出现超沉现象;沉井封底完成后,对工作井外侧进行注浆处理。采用同样施工方法,进行接收井下沉施工。 2.2管道顶进施工 顶进施工采用泥水平衡顶进工艺,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完成后,做顶管材料及设备进场准备。首先按照设计标高及坡度在顶管工作井内安装导轨,安装必须牢固。钢筋混凝土沉井井壁作为顶管设备的后背墙,顶管设备采用120t吊车吊装,各种线缆等均按顺序进行下井作业。顶管设备安装完成后,开始顶进作业,采用18t吊车进行下管作业,每节管道前段顶进后,后端接口均在工作井内进行焊接拼装,钢管焊缝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顶进过程分初始顶进、正常顶进、接收顶进几个阶段。初始顶进阶段需收集、分析各项数据,并调整修正顶进姿态。管道施工过程中,须对地面及周边构筑物、建筑物进行密切检测,避免出现沉降现象。管道顶进接近顶管接收井时,密切测量相关数据,做好进洞准备。采用顶进进洞方式,不采用外力进行洞门破除,进洞后及时清理砖渣等,铺设接收轨道,待管道顶进完成后,洞口进行密封处理,采用120t吊车,吊出顶管设备。顶管工作井位于快车道下方,采用水泥石屑进行回填,回填完成后对吊装预制盖板进行封堵,封堵完成后恢复道路路面,开放交通。 2.3顶管技术造价分析 按照设计招标图纸方案,采用泥水平衡顶管工艺编制施工招标清单,经公开招标后确定的造价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建设顶管工作、接收井各3座,顶进管道直径为DN800mm,管道材质为内外防腐螺旋焊接钢管,顶进长度为706.8m。针对顶管工程进行造价分析,顶管工作井造价为446.77万元,接收井造价为128.48万元,管道顶进造价为194.61万元,合计769.86万元。经过分析,造价指标约为10892元/延长米,此造价未考虑降排水及临设等措施费。 3定向钻托管施工技术 定向钻施工技术,能够进行有工作坑水平定向钻进回托布管和无工作坑下卧式定向钻进回托布管,适用于直径100~1200mm的钢管、PE管、MPP管等,地质情况适用于天然土、素土、回填土、杂填土、软质岩、硬质岩等[3]。本文对有工作坑水平定向钻进的工艺进行研究,施工顺序:打设支护桩并开挖工作坑→定向钻机安装→定向钻孔→扩孔→回托布置管道→拆除机械设备→拔出支护桩→回填工作坑。 3.1工作坑施工经过 论证分析,设置2座工作井、2座接收井。经过土压力计算,确定采用打设12.0mⅣ型拉森钢板桩的方式进行支护。拉森钢板桩[4]支护主要有施工速度快、节约空间、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工序简单等优点。采用拉森钢板桩进行工作坑支护,首先需进行定位放线,然后打桩机进场。选用EX400液压打桩机,采用单根逐根打入法施工。打桩前应对每根钢板桩进行刷油检查,存在瑕疵的桩体不得使用。打桩过程中随时测量桩体的倾斜度,并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拉森钢板桩支护完成后进行工作坑开挖,第一层土方开挖完成后,设置钢支撑及钢围檩,防止桩身倾斜。逐层向下开挖,并做好基坑排水工作。根据拉管管道高程确定工作坑深度,并在工作坑内设置相应大小的集水坑,采用泥浆泵进行基坑排水。开挖完成后,处理工作坑底部较软土质。因定向钻托长度长,所需要的机械拉力较大,定向钻机需要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混凝土基础采用C20混凝土进行浇筑,厚20cm,内配双层双向ϕ12钢筋。 3.2定向钻施工 首先进行导向孔钻进轨迹设计,即根据管线设计剖面图进行导向孔最佳线路设计,各种既有管线距离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基坑开挖完成且平基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120t吊车吊装定向钻机下坑。定向钻设备安装就位后,首先进行导向孔钻进,导向杆起始钻进高度应略高于管道设计中心线位置。将定位发射机安装在导向钻头中,通过钻头内的传感器发射信号至地面接收器,接收器显示其运行深度、钻孔角度、钻头温度、鸭嘴边的面向角度等数据。操作员将测量数据与既定的钻孔设计轨迹进行比对后,及时判断并调整钻孔线路,保证钻孔线路与设计轨迹一致。根据规范要求,选用直径为1200mm的刮刀式扩孔器,为设计管道直径的1.5倍[5]。为保证扩孔安全顺利地完成,需要保证护壁泥浆流动顺畅且充满整个空隙。泥浆制作采用DDW-350定向钻机自用的搅拌和泵送系统,泥浆材料采用膨润土、聚合物和水进行混合制备。扩孔完成后,进行管道回托施工。准备钢制管道,保证回托管道一次成型回托,单根9.0m长管道需预先完成焊接连接。组装回拖支撑,回托支架采用砂包进行铺设,每间隔20.0m放置1个砂包。拉管回拖结束后,为了防止地面沉降,定向钻空隙内需要选用水泥浆对孔内注浆进行加固。注浆管选用2根直径25mm的钢花管,与主管道同时拉入土中。完成回托布管后,定向钻机迁移至终点工作坑,反向回托注浆管,边回托边注浆,每回拽6.0m,就采用高压注浆机注入1∶1的水泥粉煤灰浆液,直至浆液完全充填钢管间隙。注浆过程中应保持不间断注浆直至完成,防止浆液流出,当出现缝隙时,及时进行补充注浆加固。在注浆及定向钻托管施工完成后,吊出钻机,拔出拉森钢板桩,回填工作坑。 3.3定向钻托管技术造价分析 按照经过论证的实施方案,设置定向钻工作坑2座,定向钻接收坑2座,定向钻托管道直径为DN800mm,管道材质为内外防腐螺旋焊接钢管,施工长度为706.8m。针对定向钻托工艺进行造价分析,因定向钻无合同清单单价,按照合同约定套用《山东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SDA1-31-2016,人工费及其他取费均按照济南市2021年相关规定计取,钢管管材费用采用原合同单价。因此,顶管工作井造价为46.02万元,接收井造价为31.86万元,管道顶进造价为237.28万元,合计315.16万元。经过分析,造价指标约为4458元/延长米,此造价未考虑降排水及临设等措施费。 4结语 通过研究顶管与定向钻托管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经技术对比分析发现,在地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两种施工技术均能解决水利管道工程在主城区内施工时无法大范围开挖的问题,可以大幅减少施工过程中对既有建筑物、道路、地层、交通疏导组织的影响。但通过造价对比分析,顶管工施工技术较定向钻托管技术造价偏高,主要原因为顶管工作井施工难度大,顶管机械设备及劳务市场价格高。随着定向钻托管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可以开展大口径的管道施工,且具有单次施工长度长、市场价格低、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在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投资、缩短工期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庆雷,王江峰.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顶管施工技术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1):21-24. [2]达云玲.顶管施工技术在长距离水利管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7):138-140. [3]梅英军.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市政供水管道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24):188. [4]陈吉亮,孙源,何青.拉森钢板桩在防河防洪堤工程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22(3):29-30. [5]朱万涛.水平定向钻工艺在余庄水库输水设施工程中的应用[J].大坝与安全,2022(2):58-60. 作者:刘洪君 单位:中正信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公园设计论文:新乡市和谐公园规划设计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 经济 和城市建设的高速 发展 ,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城市公园、游园以及广场等各类园林景观绿地,其规模和性质各异,设计质量或良莠不齐,或缺乏特色。以新乡市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兴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必要性以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 参考 。 关键词 和谐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原则;河南新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须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园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可以说,一座富含特色的城市公园,如上海的世博公园、洛阳的洛浦公园、开封的龙亭公园等,其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 旅游 性标志。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休闲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公园,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尤为重要[1],这也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 1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乡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原城市群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已经初具规模的城东新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 金融 、文化娱乐、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新区,承担着集聚城市 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并带动整个市区发展的功能。因此,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的中心区域建设一座开放式的大型综合公园。 1.1是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乡市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均相继创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规模和环境建设方面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还是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看,建设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域的城市综合公园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乡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新乡市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1.2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断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乡市目前的休闲场所从数量、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位于城东新区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给市民营造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且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避难空间。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通过改造已经废弃的砖瓦窑场和垃圾填埋场,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从而带动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1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 自然 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城市公园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性质、规模、标准、功能布局及其与周边用地乃至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 交通 联系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除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2]。 3.1以人为本 2004年,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而新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1)和谐公园为开放式设计,规划面积11.9万m2,其中绿地面积7.8万m2,水体面积1.2万m2,硬化面积2.9万m2。作为城市的绿肺,绿地和水体面积超过了总面积的70%,充分展现着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荡漾的环抱水系、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现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3)贯通全园的沥青砼环形主路、曲径通幽的透水砖小路、朴实无华的天然山石铺装、以及看似随意的草间汀步,顺畅地组织着游人的交通流线。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娱乐设施、健身器材,以及新颖别致的公厕、凉亭、亲水驳岸、情景雕塑,也都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服务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 艺术 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 历史 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城市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对新乡市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公园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如祥云广场两侧弧形排列的8座花岗岩浮雕,反映的是新乡市所辖8个县(市)代表性历史人物或事件;雕塑广场四周8座景观灯柱的青石基座,刻画的是新乡市八处著名旅游景点。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公园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利用 现代 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如80%以上的植物选择乡土树种;园内多处采用当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红砂岩或铺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处矗立的长约6 m的整块红砂岩点题景石,上刻著名书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劲有力的“和谐”二字,更显出一种浑厚与大气。 3.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这样的规划设计就会有轨可循,才能实现城市公园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多层次活动需要的三大功能。 (1)新乡市和谐公园以“ 自然 生态,和谐共融”为规划主题,秉承“构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载百姓和谐生活”的设计理念,通过广场、喷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观等园林要素,形成了“园内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鱼”的和谐景观。如惹人怜爱的童趣小品、催人奋进的原阳鼓舞、亲水设计的自然驳岸、寓意深刻的主题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 艺术 美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空间。 (2)凝聚整个公园灵气的环抱水系以“瀑、涧、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东南,由最低处经过净化处理后重新输送回水源处,在给游人带来不同观赏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态循环。 (3)高高耸立在全园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鸽与新乡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着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坐落在公园东南角下沉式广场的副雕塑,是由刻有体现仰韶文化 发展 繁荣的回形文字与多种字体的“和”字巧妙组合而成,表现了新乡市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特别是位于中轴线上采用古代竹简形式雕刻的《新乡赋》,则完美诠释了出自《左传》的“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所表达的千百年来国人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3.4协调发展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应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如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游览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 经济 价值等,无论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防灾避险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公园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 现代 城市公园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多种价值体系协调发展的思想[4]。 (1)城市公园是城市中2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城市中人与环境互相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种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应予以优先的开发权。 (2)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布局、道路 交通 衔接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 4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 历史 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新乡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5],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园设计论文:北京奥运公园再生水利用设计 摘要:本文从 经济 技术可行性、生态与人体健康安全性、水质保障安全性、卫生学安全性四方面对再生水利用进行了 分析 ,为奥运公园补水提出经济技术可行又能保证环境安全的供水方案提供了依据,也为国内有关再生水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北京奥运;奥运公园;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安全性 前言 根据北京市奥组委的消息,自2003年7月22日起奥运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将面向全球征集。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是,能够体现“ 科技 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主题。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作为奥运公园的景观娱乐用水是“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展示 中国 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深远的 影响 。完美体现“人与 自然 和谐统一”的水处理理念将是北京对奥运百年 历史 的珍贵馈赠。 奥运公园水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再生水为唯一水源的人工水景。奥运公园水面规划占地约60公顷,其中奥运公园北区水面约50公顷,日需补充水量为6.5万吨;中心区水面面积约10公顷,日需补充水量为1万吨。总补充水量为每日7.5万吨。 为实现奥运公园的再生水补水目标,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相应的再生水补水方案。奥运公园的再生水补水水源由清河再生水处理厂(8万吨/日)出水和北小河再生水处理厂(6万吨/日)出水联网供应,充分保证奥运公园的补水要求。同时,为了保证奥运公园北区水面补水水质为ⅳ类水体标准,中心区水面补水水质为ⅲ类水体标准,排水集团组织科研单位和高校进行了大量 研究 。 1.再生水利用研究现状 1.1 再生水处理技术 水资源的紧缺加快了国际上对再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在国外再生水处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我国也有部分城市已经应用,但对再生水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 国际上,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已经发生转变,关键性的转变在于由单项技术转变为技术集成。水处理技术的 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以除磷脱氮为重点的强化二级生物处理技术,并增加三级处理流程,包括多种类型的过滤技术和 现代 消毒技术;二是采用当代高新技术如微滤、反渗透、膜生物生物反应器等,使处理后的再生水达到市政杂用、生活杂用、园林绿化、生态景观、 工业 冷却、回灌地下水、发电厂锅炉补给水等多种用途要求。 1.2 再生水安全性研究 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具有废水再生回用的悠久历史,但在废水回用的安全方面,仍然很难定义和描述人们争论激烈的可接受的健康危险。当再生废水使用在人类可能接触到的地方时,其主要的健康危险来自生物致病菌,包括致病细菌、 寄生虫、原生动物以及肠道病毒。为保护公共卫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再生水安全使用的基本条件和法规。 美国各级政府都十分注重对回用水安全性的评价与科研监测工作。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回灌地下水和补充地表饮用水源的回用水量逐渐增长,美国政府及有关科研机构加强了对间接饮用的回用水卫生安全性的研究评价和跟踪测试。 再生水安全性评价体系总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感观与物理化学评价指标、致病微生物与病原体评价指标、毒 理学 评价指标。根据污水回用的目的和回用水域的功能,评价采用相应的水质标准与技术规范,因而指标体系也有一定差异。 我国 目前 城市污水回用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国家统一制定的相关标准,再生水回用大多沿用的是各种景观用水和杂排水的标准,仅包括一些常规指标如氨氮、磷、大肠杆菌等,国内环境标准中尚没有针对大多数微量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标准,达不到保障奥运公园回用水安全可靠的设计目标。同时,处理过程(如加氯消毒)可能形成毒性更大或毒性特征不同的中间体,传统指标体系不能很好适应微污染等新 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对再生水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 2.再生水利用研究 2.1 典型深度处理工艺经济技术对比研究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的单元技术有:混凝沉淀、过滤、生物活性炭、石灰、臭氧、微滤、超滤、反渗透等。针对不同水质情况,可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组合,在选择工艺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回用水的用途和目标水质; 2)工艺适用性和稳定性; 3)技术经济性; 4)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人体健康和安全保障。 工艺流程的确定最好经过现场试验,借鉴成功运行经验。本部分研究主要介绍了混凝沉淀、高效过滤、生物活性炭、石灰、臭氧、微滤、超滤、反渗透等多种水回用深度处理单元技术,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及稳定性分析。通过大量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膜过滤技术产水浊度低;封闭运行,对周围环境无干扰;只加少量化学药剂,基本上无二次污染;运行稳定,操作简便,易于维护,占地小。因此,与传统的物化处理工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微滤、超滤膜过滤技术对有机污染物、氮、磷的去除受进水水质影响比较大,对非溶解态污染物具有极高去除率。 2)降低氮、磷类相关指标应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中解决,这是最为有效和经济的。因此,建议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增加脱氮除磷工艺,这样可使反渗透工艺出水稳定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甚至更严格的标准。 3)超滤膜过滤技术出水水质可基本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可以作为奥运公园补水的优选深度处理工艺。 4)反渗透工艺出水水质最优,可以满足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大部分指标满足饮用水水源标准,可以作为最优质的回用水用于奥运公园中心区,但此工艺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 2.2 再生水安全性评价研究 针对奥运公园重要的 政治 意义和再生水回用的示范意义,本研究拟综合化学、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三套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不同处理工艺所能达到的水质处理效果,并以回用奥运公园的长期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为重点,发展适合于北方地区再生水回用补充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技术 方法 。 研究 以深度处理工艺的进出水为对象,从生态安全性和人体健康安全性以及再生水利用对生态绿地的 影响 两方面出发,对奥运公园补水技术作全面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中 应用 和 发展 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建立 经济 适用、符合奥运公园补水方案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技术规范。 2.2.1 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安全 试验在高碑店和北小河污水处理厂进行,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北小河污水厂二沉出水及各种深度处理工艺出水对斑马鱼与大型水蚤未见急性毒性。混凝沉淀出水中营养物质略有减少,对栅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2)采用适当的处理工艺和明确不同工艺再生水的用途,可以有效控制使用再生水的风险,达到安全使用再生水的目的。其中超滤+反渗透和活性炭对慢性有毒物质的去除效果最好。 3)经深度处理(活性炭、絮凝沉淀或反渗透)后的出水,没有致突变现象发生。 4)反渗透工艺及活性炭工艺出水中营养物质明显不足,出水有利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5)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有毒有害污染物检出浓度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特定项目的标准限值,可以安全地回用于景观环境。 2.2.2 再生水利用对生态绿地的影响 在再生水浇灌作物研究中,健康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健康安全性是指:灌溉作物时,再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为作物所吸收或在其上累积,进而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品质,被人类食用或为牲畜饲用时,危害健康。 文献 中大部分研究是针对农作物的试验或局限于研究灌区土壤生态系统某一方面的试验,而再生水灌溉对某一地区甚至整个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导。本研究主要在北京市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内进行,试验分四个部分,即水培、盆栽、实地调查和大田试验。 经过调查和试验得到两方面的结论: 1)用于园林绿化、城市生态绿地浇灌的再生水的最重要指标是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全盐量)、氯化物,而再生水的这三项指标值均大于自来水值,但远小于饮用水标准值。 2)再生水与自来水浇灌的植物中,叶绿素含量未发现明显差异。 2.3 再生水水质保障系统研究 研究分小型试验和露天景观水塘的模拟试验两部分。小型试验在试验室中进行,主要是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混合槽出水、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石灰法出水、自来水配水水样等进行人工光照培养。露天景观水塘在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内,除了模拟将来实际运行再生水质变化情况及水体流动的水力条件等,还进行了人工载体的研究,最终得到如下结论: 1)深度处理后的水中仍有部分氮磷,因此,在夏季应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2)人工载体对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有较大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浮游藻类的生长,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对比 分析 ,藻类数量最大值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磷是水体富营养化中影响显著的因子。当水样中藻生长达到最大值时水中大部分磷已被转化为藻体内的磷,水中溶解磷的浓度一般已低于0.02mg/l.再生水体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种为栅藻,藻类转化水体中磷浓度的最大限制因素为氮营养。 2.4 再生水利用的卫生学研究 根据奥运公园景观补水处理技术方案,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中试装置出水进行氯和二氧化氯及紫外消毒试验,比较各种消毒 方法 的消毒效果,研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选择最佳的经济有效的、适于再生水回用的消毒技术。 1)紫外消毒不产生任何消毒副产物,对灭活大多数细菌、病毒、孢子均有效。与化学消毒技术相比,紫外消毒少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运输、储藏和投加过程,占地少,且年总运行成本比加氯消毒法低很多。 2)二氧化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不到氯消毒产生的10%,臭氧、紫外消毒则不产生三卤甲烷、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 3)加氯消毒试验中,对于大多数所测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即使在采用远大于常规加氯量(高到20mg/l)的条件下,所生成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浓度也未超过饮用水的标准。这表明再生水消毒的副产物风险较低。 4)对于再生水的消毒,卫生学指标可达到饮用水标准。氨氮是再生水消毒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建议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并综合分析,对奥运公园再生水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1)降低再生水中氮、磷类相关指标应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中解决,这是最为有效和经济的。建议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增加脱氮除磷工艺。 2)再生水作为景观用水和河湖补水时,建议在景观水体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水的循环和流态,水体中可适当设置曝气、跌落、旁滤及人工载体等系统,在温度高、光照好的7~9月,加大补水量,减少水力停留时间,以抑制富营养化的发生。 3)超滤膜过滤技术出水水质可基本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可以作为奥运公园补水的优选深度处理工艺。 4)考虑到奥运供水安全以及经济技术可行性,建议再生水作为景观水体回用和绿化用水时采用紫外消毒处理工艺;而当再生水作为杂用水输送过程较长时,考虑管道中应保持一定的余氯,可以采用加氯消毒,也可将紫外和加氯消毒结合起来。 公园设计论文:离堆公园清溪园(盆景园)设计思想概述 摘要:通过对山水园林清溪园(盆景固)的设计制作体会,着力探讨了如何结合功能需要营造优美的环境。以加强盆景的展示效果。使盆景与周围景致互为补充、融为一体;以及怎样突出景园的地方特色等问题。 关键词:清溪园(盆景园) 川西风格 古典山水园 盆景桩头溪园座落在风景优美的都江堰市寓堆公园内,是寓堆公园的园中园,诙园占地 8000多平方米,建成后成为川西最大的盆景园。该园是都江堰——青城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过程中,由我主持规划设计并组织施工建成。联合国专家考察验收时,予以了极高的评价,称清溪园为“川西留园”,——其整体效果可与古典名园媲美。同时,其又是传统造园与盆景展览的有机结合,因而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基址分析 清滇园位于离堆公园的南部,其北正对荷花池,其东、西、南三面为高大荫浓的楠木林和柏木林,造园条件得天独厚。此区域原为一座早已禁用的电影院危房和公园管理办公室,将其拆除后利用建筑废料结合上方工程可形成起伏迭宕的园林空间。 二、对清溪园作为盆景园的理解 ①中国盆景乃是自然美景的浓缩,“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扛湖万里”。虽咫尺山林,却有着深远的意境。盆景园作为展示盆景的空间,其环境亦需雅静脱俗。同时,作为公园的园中园。乃精华所在。因此,可将整个盆景园视为一大型的山水盆景进行创意设计,使人如画中游了。 ②清漠园正面临水,三面乔木浓荫覆盖,犹如天然之屉厅。园内多古桩,体量较大,在空间上起着梁柱般的支架作用,同时为适应自然遗产之主题,因此没有设计大面积的室内展厅,主要展品均在室外进行布置。基座以石材筑成,自然、古拙,与优美的盆景艺术相互映衬。 ③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上,做到“径缘池转,廊引入随”,形成良好的视觉空间。 ④盆景园除盆景的展示功能外,其游憩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因此。应有较多可停留的空间。 ⑤盆景园不仅要雅,而且须特。通过川西风格的园林建筑,虬曲多姿、苍古神奇的川 0s盆景,本地材料的大量运用等,突出地方特色。 三、设计指导思想 以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各类建筑为组景中心,以各古桩盆景为视觉中心,以叠山理水为造园的主要手法,大量采用本地自然材料如青石板、岷江河中卵石等,结合周围的良好环境和都江堰古堰特色的水文化背景,创造出一个具有浓郁川西风格的盆景艺术展示空间。 四、空间布局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园以静景为主,动景为辅。在清溪园中,通过一系列手法的热练运用,创造出各式动静结合的亲水空间,如:叠水瀑布、溪流涌泉、镜泊小潭等。既点明了主题,又以水为纽带,联系贯穿园内园外,根据其功能和造景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1、正门区域(室内展区) 由清溪园正门外的集散空间和自西向东的正门、走廊、临水凉榭共同组成,形成园区的正面景观。空阔的集散空间全以青石板铺成,古朴、清新,大门上精美的挂落,同门厅内的漏窗、隔断共同形成一美妙框景:园中的长廊结合地形的变化,随形而弯。依势而筑,形成了层层叠叠的重廊景观,其轮廓鲜明,体量适中,很有诗意;临水凉榭位于重廓尾部,翼于水面,四围空阔。使园内外景观相互呼应、互为借景。“常依曲廓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遣山”可谓点明了此景的妙处。此部分是园中盆景主要的室内屉区。 整个大门区域部分,空间相互联系密切,过渡自然,更因大门的框景与水榭的空透使园内园外景色浑然一体,恍若天成。而众多盆景精品的展出,更使其锦上添花。 2、涌泉小景和照壁 进入园中,首选映人眼帘的是一青石用壁。照壁是中国古典园林分隔空间的常用手法,一则避免园内景色一览无遗,二则吸引游人注意,增加游玩兴致,形成曲折迂回的游览路线。该照壁雕刻精美,做工细致,更为巧妙的是:设计中打破了传统中照壁的一般形式,在其中部留出一漏窗,使园内叠水景致与置于其上的树桩盆景如同镶上了一个素净的画框,可谓“无心画,无字诗”了。此一障一漏,匠心独运,既加强了景观在视觉上的层次感,又使得空间处理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同时在大环境上融人了山水盆景的制作技巧。使这一传统造园手法得到了发展。 照壁前一股清泉由石缝汩汩涌出,激起阵阵涟漪。这一动景的载入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和活力,而水池前的集散空间,则采用青石板结合卵石拼成的梅花图案,使这一空间更加富于变化了。 3、假山瀑布 照壁后方是清溪园中的叠水假山,设计中充分利用拆除原建筑产生的建筑废料,结合填土工程筑成小山。山际安亭,名曰“揽秀”,亭下置瀑,飞珠泻五,此瀑三叠而成,动感强烈。步入览秀亭,顿觉凉风习习,园内外景致尽收眼底,此登高之妙也。 以上三部分基本处于同一轴线上。形成以“园外集散空间——正门——国内集散空间——涌泉照壁——过渡空间——假山瀑布主景”组成的景观展开过程。每一景观均可驻足细赏,逐步将游兴推至高潮,犹如中国古典乐中的一唱三叠,妙不可盲。 4、清心榭 瀑布跌落的水流,顺着卵石为底的婉蜒小溪,在清心榭一侧缓缓注入池塘。清心榭位于园区的中部临池而建,建筑空透飘逸,古朴清新,为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四面风光归太守,一甄花乳慰游人”。夏日在此晶茶,凭栏望水,凉风习习,顿感暑气全消。其一侧的紫薇屏风。玉兰古桩、紫薇花瓶均是川派桩景中的精晶。细细赏玩,相信定有许多感慨。 五、建筑及造园材料的运用及其它 清溪园中的建筑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大多为木构筑;池底、驳岸均由岷江河中的大小各色卵石贴面,铺地和道路则由青石结合卵石拼成各种图案。众多自然材料的选择,一则给游人自然清新的感觉,有利于全园风格的统一;二则强调了该园所在的地域优势,突出了都江堰水文化的厚重历史背景。园路布置上,主要园路尽量靠近园的边缘,以利于形成迂回婉转的游览路线,扩大游园面积。 六、盆景植物 清溪园中展示的盆景古桩,如:“紫薇花瓶”、“乌龙出岫”、“瓶兰古韵”、“雪映本犀”、“紫薇屏风”等,苍古雄伟、虬曲多姿,堪称川派盆悬中的杰出代表。因其体量较大,大多采用地栽形式,将其立于道路的交汇处,水榭凉亭侧,以吸引游人的注意。形成视觉中心。同时将盆景沿路旁、水边、墙臂侧次第摆放。人们置身园中,听流水孱孱、莺啼婉转,观鬼斧神工、虬曲雄奇。人间雅事,莫过于此。 在植物材料的选用上以烘托以上精晶为主。水边采用大花蕙兰、迎春、苏带草、槽叶梅等近水植物;山石间植以铺地柏、苏柱、丝兰等岩生植物,既使画面更为丰富,又弥补了水边山石的空隙,使园区内少了人为雕琢痕迹,山坡上遍檀茶花,各色花朵在春日里争芳斗艳,让人目不暇接:地桩则选用麦冬,既可解决因林下光线不足的缺憾,又可使其在风格上与整体一致。 公园设计论文:论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园设计 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开放空间的居住区公园,它不仅有大片的绿地空间,还要有游憩活动的设施,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引导人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从而改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文化环境)。同时由于居住密度的增大、能量消耗的高涨,居住区公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会得到重新评价,成为人们接近自然、改善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重要场所。具体设计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自然要素 当人们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间,在审阅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精神品质的自然升华,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如今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却成为可望不可及幻境,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断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逃离出来,这一现象可以在周末开往郊区的车流,假期涌向风景区的人流中被每一个人亲身体会到。这反映了我们居住环境中自然风景的缺失,同时由于城市绿化的缺失,也导致了城市热效应不断加剧。居住区公园,被人们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是居住区的“绿肺”,公园中自然景象如树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轮回给人们视觉上的放松,提供了人们接触自然的有效场所。因此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要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自然要素。而在居住区公园设计中常用的自然要素是水体、绿色植物、阳光等,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可以有如下考虑: 1.1 水体 “水为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在居住区公园中水体的设计就应表现出人与水千丝万缕的感情:首先尺度上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位置关系恰到好处、空间大小关系适中;水体各要素的关系,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间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属要素很好衬托主体;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即人的亲水程度,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浅和形式。简单的嬉水池在设计水深应在30cm以下,池底作防滑处理,同时尽量设置过滤装置以防止儿童可能饮用池中水。其次,形态上有动静之分,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 1.2 绿化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的开放空间,居住区公园的绿地结构上的一般视野开阔、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上应由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因此,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操。 2、创造交往空间 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人,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归属是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实现的,邻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今天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极少,人们的孤独感与日俱增,人际间的交往就越显得迫切。居住区公园就是最适合的邻里交往的场所,所以设计者促进邻里交往的努力,应该从提供绿地等公共场所各个细部的交往空间着手,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2.1 空间边界的处理 空间的边界可以是堆出来的地形、护墙、台阶,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一个可以让人以不同高度上的环境是最好的,这样既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尽管公共场所里的许多活动是事先约定的,但设计者同样应该关注那些偶然发生的活动。因为绿地中的公众活动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加入,所以绿地的边界不能过于封闭,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开敞。 2.2 座位布置 在设计时坐位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对面放置,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不利人们交往。 2.3 道路引导 创造一个交通系统,可以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交往区域,而不会强迫留下来。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问题上希望有选择的自由,所以道路允许人们紧贴这些场所经过,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发生的地方。 3、配置环境设施 居住区公园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的行为和客体(物质环境)的统一。在公园中设置各种活动、运动场地以满足人们运动、游戏的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园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 3.1 老年人活动区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等城市,很多 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公园中早练,白天在公园中活动,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公园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在居住区公园内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 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活动区外围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这类空间不需太大,小空间更能增强私密感和亲和感。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场地的布置应有林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3.2 青少年运动场地 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相应的运动场所,这些场所是青少年常来光顾的地方。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足球场,这些场地的设计要满足相应要求。把比赛场地设在公园边缘,这样产生的噪声和拥挤不会干扰安静区。在场地周围为观众设置长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场地设置在缓坡下面,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整个场地。这些场地应远离儿童活动区,场地周围布置挂外衣设施。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 3.3 儿童游戏设施 儿童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关爱的,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在为他们提供精美的食品、完善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优美的休息娱乐园地。居住区公园是他们光顾最频繁的场所,设计好他们的娱乐舞台有以下几点:了解儿童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儿童有权利游戏,在游戏中见到令人愉快的颜色,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确定游乐场将会为哪些年龄组的儿童服务,这一点对于规划一个游乐场很重要,因为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游乐场,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下水道,障碍物,灯柱等;游乐场的选址必须考虑周围的交通状况,是否方便在游乐场内骑自行车或滑板,是否方便携带婴儿车或轮椅的进入;场地的颜色对儿童的影响很明显,明亮愉悦的颜色会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 3.4 休息及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公共环境要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及服务设施。如适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场地及停车场、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公共环境中都有较高的利用率。 4、体现人文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体现居住区的文化脉络,也就是保持和发展了居住环境的特色。失去文化的传承将导致场所感和邻里关系的消亡,并会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而居住区公园正是人们了解一个居住区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公园的人文信息内涵。在公园中尽量设置一些科技或其他信息的艺术要素区域,比如壁画的使用合理、雕塑品的尺度怡人、具体小环境设施的功能合理性等等,有怀旧的心理,喜欢回忆过去;人们还常常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忆苦思甜”,展望未来。又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以及一些雕塑小品的设置,环境小品是传达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传统庭院设计中有很多优秀的手法可以借鉴,现代居住区公园设计也应重视利用书法、篆刻、诗词、楹联、匾额等传统造园形式来增加小品的功能性与趣味性,提高环境的文化意境。例如美国以巴西公园设置了史前区、化石墙,使得儿童在游戏、娱乐同时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在公园中用尽量详尽的标牌来说明植物的种类习性。人们来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希望获得一些相关知识,介绍标牌显然满足了人们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公园增加信息含量。 5、考虑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因此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因为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比如说在台阶和坡道侧设置扶手,高者为高龄者和身体障碍者使用,矮的为坐轮椅者和儿童使用;台阶设置应防止疲劳,每隔1.2米设休息平台;在公园里座椅的摆放位置、数量甚至其冬暖夏凉的要求,遮阳、避雨的设计,防滑设计,照明设计,公侧的设置,电话亭设计等;为了显示道路和高差的不同灵活采用路面材料,一些高差变化前给轮椅以足够的回转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障碍设施也是为明天的我们准备的,我们善待残疾人、老年人,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紧迫感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责任感。从残疾人的立场出发,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无障碍建设。 6、发挥公众参与设计 公众参与机制的引入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园建设的主人,公众参与的倡导者主张设计者首先询问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居住区公园作为现代人们的重要生活环境场所和精神寄托场所,必然受到更多关注和观念赋予,公众参与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与建设者进一步提高园林创作水准,创造高品质的园林景观,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契合、更和谐。也就是说,只有社区中的居民才知道什么是最需要的,设计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人们对于自己参与的公园容易产生认同感,并且更愿使用和爱护它,也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物为人用”的原则。 7、结语 居住区公园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公共空间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景观便失去了意义。在现代居住区公园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公园设计论文: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山东荣成青山公园为例 摘要:城市公园是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将节约型理念应用于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不仅是节约型园林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行业示范的重要载体和推广节约意识的公众 教育 途径。 关键词:节约 城市公园 规划 设计 城市公园是与人们日常休闲、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如今生活品质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都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兴建与 发展 。本文选择城市公园为载体,对于节约型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展开探讨,以期推动节约型园林在规划设计环节的研究和实践。 1 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通俗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1]。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公园是社会的窗口,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 科学 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城市公园建设不仅为公园本身的规划和建造提出更高的理念和技术要求,并能通过这一载体,发挥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行业示范和公众教育功能,为提高行业及全社会的生态节约意识带来裨益。 2 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节约为重的原则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 自然 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公园与 历史 、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 经济 效益的综合最优化。 2.2 因地制宜,功能协调的原则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2.3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并在单位绿地内,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增加乔木种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4 充分保护和高效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原则 公园规划场地内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构筑物等应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是城市公园特色的基础源泉,要善于深入挖掘和体现,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2.5 坚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并采纳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山东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青山公园基地位于荣成市工商东街与青山路交汇处北部,占地约100公顷,现状为山地、农田、苗圃、果园和少量民居等,为市级综合性公园。基地东邻烈士陵园,南面、西面是居民区,北部连接新城区。 3.2 现状资源条件分析 3.2.1 自然资源 (1)现状山体与梯田地形 青山公园依山而建,南坡较缓,北坡较陡。独特的台地地形成场地特色,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山体地表起伏较大,局部存在零散的矿坑遗址、陡坡断崖,丰富多变的地形条件为营造景观多样的山地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现有 交通 基地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良好,园内的道路建设并未成型。山南坡有一条3米~5米宽的不规则环路,可允许单辆小型工程车通行,但路况较差。北部只有一些土路,不可通车。全园目前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与北部青山路和青山小区相连。另一个直通陵园,与青山路相连,路况较好,可通车。 (3)现有建筑 青山公园南部环路内有部分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荣成园林管理处旧址和花圃,另一部分为当地民居,皆以石头房为主,建筑年限在二十年之内。 (4)植被状况 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分布也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黑松、刺槐为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水杉、法桐、苹果、侧柏等植物。基地南部山凹中,植被较为丰富。基地北部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速生杨,除此之外,麻栎和黑松也成片分布于梯田上。 (5)水系 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资源匮乏。山南坡没有大面积水体分布,只在中部山坳处和西南部紧临青山小区边缘处有两条汇水沟。雨季时形成明显的地表径流,平时无水。北坡有一片面积较大的水库,由山体汇水形成。 (6)土壤 基地土壤偏酸性,在沿海地区并不常见。土层较薄,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且土壤贫瘠。 3.2.2 人文资源 (1)将军文化 荣成为我国著名的“将军”县,新 ②两带: 生态观光带——利用基地原有地形,合理的进行生态植物配植,采用大面积北方花境植物,营造流动多彩的植物花海景观。 康体休闲带——位于基地南部,南邻青山路,通过植物造景,设置康体步道及景观休憩设施,形成城市休闲观赏界面,为市民提供康体健身场所。 ③五区:结合现状 交通 分析和规划功能需求,设置入口广场区,生态观赏区,密林休闲区,果林风光区和园务管理区。 3.3.3 环境地形利用——尊重 自然 ,最小干扰 以保护和恢复基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设置和景观营造中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力求创造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宜人环境。 (1)地形 规划力求保留并突显山地特色,尊重并灵活运用原有山地地形,进行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 ①依托现状存在的道路,并顺应等高线,进行交通规划,将对山体的破坏降到最低。 ②在地形复杂且现状植被较为丰富的地方,顺应地形,设立架空栈道,一方面避免了对地形的大面积整改和对树木的过多砍伐,另一方面,高高低低的栈道,在林间和开阔地中不断交叉穿行,为游人提供丰富的步行和观景体验。 ③充分发挥山地公园特色,在公园制高点设置?望塔可供登高望远;保留局部坡地梯田并进行景观处理,展现独特的乡土田园风光;利用局部断崖进行 艺术 改造形成景观亮点。 (2)水体 ①基地南侧季节性水系的处理 基地南侧水源匮乏,只在雨季时期,于山谷底部形成不规则的地表径流,水量大小由降雨量决定。由于地形陡峭且植被匮乏,水流流速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设计首先整理山谷地形,形成明显的汇水通道,同时设计自然蜿蜒的岸线,并且与自然石块相结合,一方面丰富水体形态,另一方面为水体的流动增加阻碍,从而减缓流速,增加地表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其次,丰富水底的地表变化,从而形成河流底部横断面形状的变化,使河水深度发生改变,进而创造出多样的生物生息环境,提高了水体自净功能;再次,沿水岸种植耐水性不同的水生植物,丰富水岸空间。一方面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形成优美的谷底景观,与梯田上的花境植物共同创造花海效果。 ②基地北侧水塘的处理 基地北侧有常年存在的较大水面,水量受季节影响发生变化。该水库东侧还存在四个大小不等的小水塘。规划将五个水塘连通,顺应地形落差形成跌水和流水景观,丰富水景层次,促进水体循环和净化,并有利于泄洪防灾。中心水体设计柔和自然的岸线,与各种水边和水上活动相结合,创造亲水的、同时安全性高的、功能丰富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栽植大量的植物,创造和维护水边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3.3.4 强化人文资源特色——尊重文脉,注重乡土 根据规划主题,设计以将军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寻求文脉的传承。公园规划力图将乡土精神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特色公园。 例如,将军文化体验区主要景点包括“忆苦思田”、“烂漫童年”、“峥嵘岁月”、“荣归故里”等。 “忆苦思田”景点设计,是在原有苗圃地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对地块重新划分,种植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保留乡土田园气息,并于其中设置景观凉棚、特色廊架以及农耕情景雕塑,建设成为当地中小学农耕实践的基地,使学生在实践的时候能够忆苦思甜,感同身受荣成将军的吃苦精神,为传承将军文化提供场所;“峥嵘岁月”的景点设计,将当地民居改建为剪纸艺术馆,在剪纸的内容上表现荣成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荣成的民俗风情;“荣归故里”景点设置亲切宜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一方面以景墙壁刻的形式讲述荣成将士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展示卸甲归田的老将军们的晚年生活,并为老年人设计丰富的活动项目,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举办老年书画评比展览、盆景艺术展览等活动,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动参与性。 再如,在入口广场内,设计抽象意味的秧歌雕塑,反映浓浓的乡土韵味。除此以外,公园内部的餐饮服务点,也可将荣成当地美食以及饮食风俗作为亮点服务进行推广,传承当地的饮食文化。 3.3.5 建筑及小品景点设计——利用现状,功能置换 公园规划的核心景观区是位于基地中部的将军文化体验区,地形相对平坦,是原有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包括园林局办公用房和苗圃等。规划以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及建筑为主,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调整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成当地民居院落风格,在一个个建筑院落中集中展示并讲述有关将军的成长故事,使市民在鲜活的家乡生活氛围中感受将军文化,提升场地的精神内涵,成为全园的精神核心。 此外,由于曾经的开矿 历史 ,基地东部现存大小不等的矿坑和断崖,地形较为复杂。设计保留其中几个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矿坑,通过巧妙的生态修复和艺术化处理,获得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和利用方式。较大的矿坑在做好必要的排水和安全性处理之后,设计游人可进入的方式,形成别有风味的地下游憩活动空间。较小的矿坑则架设栈道,通过高低不同的栈道进入矿坑内部,让游人获得丰富的游览体验。 3.3.6 设施材料选择——绿色环保,减少消耗 公园设计中注重利用乡土材料和乡土技艺,创造易于维护且耐久性高的景观。设计中将荣成乡土建筑形式与乡土建筑材料(海草和石头)提炼出来,运用在景观小品和景观建筑的营建上。例如,休憩凉亭以海草做顶,将乡土石材运用到茶室、滨水建筑等的外立面,形成具有乡土风味且与环境融合的建筑。乡土的石材还用来构筑景观小品,体现乡土将军文化,例如石壁上刻字等。石材因为高硬度耐风化,因此能长久的维持其机能性。而海草本身虽然容易腐化,但用海草搭建的屋顶易于更换,而且取材容易,只要保持低水平的维护管理就可以形成耐久性高的景观。 基地北部通过对台地地形进行整理,种植地被与低矮灌木强化地形肌理。利用风能设计一组风车阵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利用风车发电的原理进行能源的利用试验,建立小型的生态示范园地,兼顾景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3.7 植物景观设计——适地适树,乡土为主 乡土植物及群落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条件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不仅适应性强,植物群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地方特色明显,而且便于后期养护管理,绿地的生命延续周期长,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而有效节约和降低了绿化成本。 ①以乡土树种为主,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基地土壤偏酸性,土质瘠薄,地形复杂。因此公园首先选用基地本身就存在的植物,例如,银杏、水杉、黑松、刺槐等。除此以外,根据基地自然条件选择其他适宜生长的乡土植物,丰富植物种类,包括女贞、赤松、竹子、杜鹃、野蔷薇等。植物种类确定之后,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将生态恢复作用放到首位,力求营造和谐宜人的绿色环境。 ②种植能带来丰富季相变化的落叶树、色叶植物以及北方花境植物 公园运用大面积的花境植物作为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在选择花境植物的时候,除了耐干旱、生命力旺盛等 参考 特性之外,在植物的搭配上充分考虑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选用蓝羊茅、细叶芒、蒲苇、血草等观赏草。除了观赏草的种植之外,在公园其他地方,注重四季植物的合理搭配。例如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时期的开花植物的搭配等,由此创造四季变化的风景。 ③挖掘果树花木的景观潜力,开展参与性活动 设计结合基地南侧现有的苹果林、刺槐和水杉,设计果林风光区。按照原有农田肌理进行场地划分和交通组织,增加当地果树品种(如桃树),扩大种植面积,并设廊架,大面积种植葡萄等爬藤植物,同时结合地形设置休闲娱乐场所,使得生产、观光、观果、品果等活动有机结合。 ④大量种植北方花境植物,强化山凹梯田地形 基地南坡的中部地形变化复杂,形成不规则的带状凹陷山谷,梯田状地形层层跌落,给人苍茫、壮阔的视觉感受。设计保留并整理现状地形肌理,形成流畅的自然曲线形等高线,种植大面积的北方花境植物,注重色彩搭配和构图,形成层层跌落的、流动多彩的花海景观,展示一幅原生态景观与人类精巧技艺相结合的美丽画面。 4 结语 青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力求通过对现状自然、人文资源的归纳和整合,本着生态优先、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 发展 等原则,在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在当前节约型园林的行业实践中 总结 一些有益的经验。 公园设计论文:美学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城市公园景观的建构是众多因素共存互动的结果,有效的评价体系往往是各种评价标准在具体情况下的综合评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整体性原则也包含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上的整体性。创造生态良好、无严重污染,人文与艺术气氛浓郁的居住、游览环境,满足人多方面的审美需求,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关键词:审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以往,在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上,人往往被看作主体,自然往往被看作客体。就价值论而言,一些哲学观点认为人最有价值,自然本身没有价值。当代的环境美学与环境哲学更加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不再一味地强调自然的人化,也关注人的自然化。自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为主体。 2.美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瑟帕玛曾经在“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会议上指出“如何言说自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以往的美学研究自然,是将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将艺术的美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部分主流的美学研究者认为,自然的美,在于它具有类似人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精神象征。而今天在环境美学的视界中,这种观点遭到了批判,因为它并不承认自然本身所拥有的美,而错误地认为是人创造了自然的美。 3.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公园中,自然作为景观是主体,人作为参与者和欣赏者是客体。游览公园是以欣赏自然美为主,人们身在其中,享受大自然的氛围,身心都得到愉悦。艺术美应该与自然美相互融合、相互衬托,使自然美更自然、艺术美更艺术。 4.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从公园造园元素的选择和组合来看,公园的基本设施包括植物、道路、建筑、小品、坐憩设施、游船码头等。功利关系的转换是环境美学的基本,所以,如何更好地把环境设施的功能与审美结合起来成为设计的核心问题。如,园林建筑、广场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踏步。踏步作为景观中一个常见的细节,设计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高差设计踏步与休息平台的数量,使其不但满足人的需要,还具有美感和空间序列感。又如,植物配置不仅强调视觉美,还要为那些不依赖视觉而感受美的人提供方便。公园设计者在以视觉美为主导时需要考虑到其他感官如听觉、嗅觉、触觉所能带来的审美与愉悦。 5.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在较长距离的游步道中间,应设置休息场所,如亭子、座椅等。休息场所应有足够的空间让坐轮椅者与别人交谈。喷泉、座椅、垃圾箱、电话亭或其他小品,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可能是一种障碍,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它们的位置应十分恰当。建筑小品、座椅、垃圾箱的设计应该考虑坐轮椅者的尺度,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通行。我们往往从设施的功能、造型、颜色、材质及在空间内的位置安排等方面讨论设计中的“通用原则”。在功能上,首先要求操作简易,应当使儿童、老人都可以自如使用。在造型和颜色方面,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使人们容易判断其功能,同时,要在最大范围内符合不同群体对人机功能的要求。在材质的选用上要满足防滑,为防止人体受伤,地面铺设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易碎、尖利的材料。设施在建筑空间内的位置也应该被细致考虑,首先应该便于游客寻找;其次,各类设施的设置不应影响建筑空间内游客的正常流动。 二、经济价值与审美关系的思考 1.过于看重经济价值的弊端 人们过去所关注的价值实际上只有几种,经济价值尤其被重视,其他一些价值如审美价值没有被真正重视。而在环境问题上,人们往往将其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对立看待,片面地强调经济价值。因此,存在对环境、资源竭泽而渔的现象。如,为了建水电站而破坏自然景观,为了盖楼房而任意砍伐树木,等等。那些仅看重经济价值、功利性而忽略审美价值的公园设计,是初级的、不全面的。为了经济利益破坏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所创造出的环境仅仅满足了人最基本的需要,而难以满足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样的公园最终会被人们否定。 2.审美价值的重要作用 在环境美学的研究视角下,审美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来衡量,而审美价值难以用金钱来换算。仅仅从经济方面衡量公园景观的价值是狭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生活将会越来越被人重视,只有经济价值而不具备审美价值的景观必然会被大众抛弃。任何自然物的经济价值都是有限的,而其审美价值是无限的。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一旦遭到破坏,很难用金钱使其恢复。兼具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的公园景观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是设计者应该重点思考的。 作者:杨世雄 郭文茉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基础上,对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高楼大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沉重的压力,如何能够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获得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把握设计要点,将更加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 关键词: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作者:魏巍 单位: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 公园设计论文: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摘要: 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对居民生存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景观湿地植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 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1湿地的定义 当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和理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湿地的种植方法,恢复原有的湿地特性,改良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从而保护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为游客提供优美宜人的休憩环境,让居民在都市生活中,也可以身处大自然体会野外之美。其理论有:生态设计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位理论、园林美学理论等。 3湿地公园植物的种植设计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大自然环境、改良土壤质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美化、调节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特别是保护生态区域原有湿地植物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植物的生态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这些植物应具有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湿地植物应该根据湿地植物种类的习性进行种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调节和换水、及时分株、疏除、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冻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苏州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区位与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地势东高西低,整体向太湖倾斜,除天后宫两侧地形较陡外,其余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坡向:北侧以西北和北向为主,南侧以西南和西向为主。气候:菱湖渚地处中亚热带边缘,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临湖镇历年平均气温为16℃,1月最冷,平均气温3.3℃,7月最热,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150mm,降水集中在4~9月。公园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观为目标,呈现出大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美丽肌理,人与自然、动植物和谐的生态环境。 4.2植物造景 4.2.1入口广场种植区。 位于入口广场区域,承载举办园博会开幕式的功能,种植设计满足观众观赏的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采用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片植山桃、山杏,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观,林下片植耐阴春花地被。小广场上,上层乔木选择枝高冠大的枫香,形成通透的视线通道;下层地被为缀花草坪。植物景观季相:春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鹃;地被植物:葡萄风信子、诸葛菜、郁金香。 4.2.2湿地净化种植区。 该区利用梯田湿地净化场地雨污水,通过水位设计,形成丰富水深变化的湿地环境,浅滩区以再力花、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深水区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层次水生植物群落,发挥不同类型植物的净化功能。上层乔木选择喜水湿树种和开花树种,营造混交林群落,形成丰富多彩的湿地花田,形成色彩缤纷的夏季景观。植物景观季相:夏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乌桕、广玉兰;地被植物:蜀葵、紫娇花;湿生植物:芦苇、荷花、再力花。 4.2.3滨湖景观种植带。 该区域位于场地与太湖的交接处,采用减法方式,在现状芦苇荡中开辟景观水面,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营造池杉树岛,丰富植物多样性,营造涉禽、水禽的栖息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堤岸栽植柳树,形成芦荻飞絮景观。植物景观季相:秋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翠芦莉。 4.2.4台地种植区。 根据场地土方平衡的原则,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地,在坡地片植当地经济植物———茶,形成坡地茶田,台地顶部种植分枝点高的耐旱乔木———意大利杨,营造恬静的林下活动空间。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意大利杨;灌木植物:茶。 4.2.5植被恢复区。 该区域现状植被长势良好,种植设计以“绿”作为设计元素,保留长势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现状植被,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和冬季开花灌木,维持公园在冬季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结香。 5小结 遵循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功能性原则,结合场地设计,根据湿地净化过程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条件,选择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营造多样的植物生境,丰富场地生物多样性,实现场地的低维护。 作者:宋海龙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郊野公园景观设计传承与发展 1项目概述 莫卡辛•希尔•伍德公园位于英国赫里福德市的西部约17km。它拥有超过139hm2面积,基址东北面临山体,并形成了一处历史性的公园绿地。这个区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园以自然风格为主的英格兰景观设计,基质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设计的宗旨是恢复场地的生态环境,并对公园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2项目定位 将公园的使用功能转化成旅游性能是设计的一大特色,旅游业对大自然的自然资源要求低,所以在环境的破坏方面比较少,通过自然环境可以与周边的环境相匹配,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此项目可以实现公园景观环境再造的生态、资源合理化利用的作用。 3规划设计方法与构思 场地拥有最大的挑战就是:植物遭到大量破坏,针叶树被彻底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也使得原本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未受到保护,所以本文将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4设计内容 4.1气候特点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气候主要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英国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 4.2雨水和雨洪管理 对于雨水的管理,模拟自然界雨水的循坏过程,采用收水措施、蓄水措施和用水措施3大措施循环利用。采用梯田的造型来减少雨水的冲刷和收集雨水。场地主要拥有农田与森林。从地形来看,场地呈一个凹型,根据山脊的走向,结合等高线的划分线性进行环形的植物种植与植物的修补。呈现梯田的形式出现。收集雨水并重新利用,并保证缓解雨水的冲击力。由于英国的雨水比较多,而且暴雨来的很凶猛,所以缓和雨流很有必要,一部分雨水自然下渗,剩余部分的雨水可以根据地形的螺旋状进行流动,收集流下山脊的雨水,可以用来浇灌植物,也可以用于鹿园平日使用。继续种植原有农田,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并灌溉暴雨之后储存下来的雨水,种植一些适宜鹿园动物食用的植物,可减少食材来源的路程,节省经济的浪费和人力的付出。具有自体调节功能,起到很好的生态循环、繁衍的效应。 4.3采石场景观 采石场在2个山脊中间拥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浅坑,宽度大约是2~2.5m,从沟渠的底部起保持平均高度1.2m,沟壑宽大约2m。对于一些相对深一点的、安全性能强一点的小块岩石可改造成攀岩,一些浅坑可以做成水景或者是历史重演的情景等景观节点,增加公园的景色与特色。 4.4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的表现形式,用极富韵律的曲线、塑造错落地形,用抽象而简单的几何形体堆砌公园形体。以大自然的博物馆形式展现,提高公众参与度。莫卡辛•希尔•伍德公园的整体风格定位为原始质朴,休闲活动区域大部分采用采石场遗留下来的碎石、老红砂岩、手推车、围墙进行装饰造景。用这种复古色彩的公园元素,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场景的原始与纯朴。表达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运用大地艺术的手法,使景观提升到一个更为丰富的层次。大地艺术的介入,增加了现代人们对当时环境和空间的解读和思考,也对公园环境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深思和探讨。 4.5文化遗址 “无为而治”可以说是现代体现时代感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将基于历史的现实情境,重新解构和模拟过去的情形,构建原始历史,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当然,公园加入了游戏的成分,利用场地的碎石建立起游乐设施,对碎石进行刻字讲述历史,纪念历史,家庭可以进行猜字游戏等,既可以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乐趣。老红岩石是公园特有的稀有资源,可重新利用,恢复年代的场景,并且人们可以重演故事,使人们充分参与体验环境中来。 5结论 对于具有多种层次涵义的公园来说,对其进行景观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莫卡辛•希尔•伍德公园是一个包含历史遗址、废弃采石场景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场地为一体的景观基址,该基址目前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来创建一个多样性的景观,多种景观类型聚集在一起,从而向公众呈现在一个地区先前的全国性意义。 作者:王雅丽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公园原型优化建筑设计运用 一、原型——文脉表达的底片 原型理论最早成为体系要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荣格认为,就像现代人通过进化遗传于古代人一样,原型也来源于历史的积淀,它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外显。在建筑学领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根据原型理论创立了建筑类型学。他认为,运用设计手段激活原型,能够沟通传统与现代,使原型底片在当代现实环境中显形,使文化能量渗入当代建筑。基于建筑类型学,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提升、完善,提出原型优化法。原型优化法是对历史元素进行筛选,提炼出其最本质的部分——原型,进而对原型进行表征变异,实现集体潜意识和现实环境的沟通,再现原型的神韵,激活历史,延续文脉。该方法分为两个步骤:1.提取原型;2.转化原型。 二、挖掘原型——提炼积淀文化传统的形态 原型的挖掘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空间范围和时间断面,然后从分类、空间结构、类型特征等方面挖掘研究对象,形成一定的原型体系,之后从二维和三维深入分析体系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挖掘的方法应针对研究对象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在挖掘梅山地区传统民居平面的原型时,笔者所在的设计团队运用了抽样典例对比分析、设计实践验证分析、时间自然筛选、原住民主观淘汰等机制和方法。我们在梅山腹地选取了4栋文物等级的民居,从建造时间、建造特点、周边环境、居民问卷等方面进行调研,最终发现4栋民居的共同特点:都保留了中心性平面要素(堂屋或院落)。另外,当地居民在建造新宅时,宁愿牺牲其他功能,也要保留堂屋这一祭祀性神圣空间,佐证了堂屋的重要性。由此我们总结出梅山地区民居平面原型——以堂屋或院落为中心的中心性平面模式。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和历史性分析,我们发现梅山地区原型体系比较丰富。这些原型为后续主题公园的设计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为公园内建筑设计的文化表达奠定了逻辑基础。 三、转化原型——塑造新的文化空间 从历史传统中挖掘的原型,还需在实际设计建设中运用,才能传递历史能量,塑造出有文化内涵的新空间。转化原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优化变异;二是隐性关联。 1.优化变异 优化变异借鉴了建筑类型学的方法,主要是对原型从形、构、意、情四个方面予以变化,与原型有直接、显性的逻辑转化关系。原型的优化变异从变化的对象上看,主要有:比例尺度变换、空间要素转换、实体要素变更、结构模式的拓扑变化。比例尺度的变换常常以自然或生物为原型。例如: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原型,在尺度上微缩并精炼其形态和意境而形成。又如当代仿生建筑,是从自然中抽取了原型,不仅在外表上模仿自然形态,在深层结构上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内涵。空间要素可以分为点、线、面、体。点、线、面、体既可以单独成为建筑空间的元素,也可以组合在一起塑造空间。设计中,结合基地环境、人文背景,以原型为基础,从内容或形式上(如:数量、位置、方位、质感、色彩等)改变原型中点、线、面、体要素,可以使提取出的原型得到激活,形成具有新生命的作品。实体要素包括:屋顶、立面、体块、空间、环境等。我们可以从建筑要素的色彩、功能、材料等出发进行变化。拓扑变化是指生成结构形式的法则不变,而表层几何形态变化的变换,主要涉及内与外、围合与开放、连续与断裂、远与近、上与下、中心与边界等的关系变化。例如,设计师从前辈的设计作品中提取要素和设计规则,内化成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特征,并潜移默化影响以后的设计作品,这种情况就是常见的结构模式的拓扑变化。在梅山文化园梅园的设计中,我们综合运用了以上优化变异的方法。例如,以梅山地区乡土的吊脚楼和封火山墙式民居为原型,对“吊脚”和“封火山墙”这些典型的建筑语汇进行“实体要素变更”——改变封火山墙的方向、高度,形成错落有致、起伏变化的外部造型;朝西的封火山墙强调了建筑的重心,同时防止西晒;结合新加入的建筑功能对“中心性平面模式”进行了“结构模式的拓扑变化”——梅园既要满足一定居住功能,又要提供管理办公的空间,依据这些现实功能,建筑师设计了双“院落”,单中心向双中心进行拓扑变异,两个中心院落由走廊联接,整合两种功能,形成既联系又独立的两个部分。 2.隐性关联 “隐形关联”是原型“优化变异”的补充,是指通过对原型隐含的意境、情境、心境、美境进行表现和表达,不追求与原型“形似”,而追求“神似”。具体方法是找到若干亚原型,再综合运用这些亚原型,使作品与原型在深层次的内在精神上暗合。需要注意的是,变异后的作品要能使人联想到原型。如梅山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巫术馆就是在现代功能要求下产生的,在此之前,梅山地区并不存在类似的建筑形式,即找不到一一对应的原型,所以需要采用“隐形关联”的方法。设计从选址、结构形式、细部装饰、室内光影、总体色调、功能布局几个方面寻找和巫术联系的亚原型。为凸显巫术原始、奇幻的审美情趣,选址在具有神秘意境的高山之中。根据梅山地区原始建筑的建造特色,营建讲究因地制宜、简单实用,所以巫术馆采用“木骨泥墙”作为结构原型。从宗教角度分析,梅山教有很多奇异神怪的图腾符号,可以作为建筑细部的原型。巫术的心理感受与光怪陆离的光影氛围同构,幽暗的光影能使人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所以巫术馆的室内光环境力图营造出这种空间氛围。我们还从梅山地区已有的宗教建筑遗产的材质中抽取了一整套色系,利用色彩实现隐形关联。最后,我们汇集相关的亚原型,基本确定了巫术馆的建筑功能、结构、色彩、室内光影及环境色彩意向,通过有机整合、提升,实现了与远古梅山巫术文化的隐形关联。 四、结语 在文化主题公园的建筑设计中,运用原型优化法能再现历史文化的神韵,延续文脉,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为人们塑造出体味、参悟文化的空间场所。在今天,原型优化法不失为一种沟通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灵的建筑设计方法。 作者:邹阳 付庆伟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 公园设计论文: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论文 一、湿地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一)湿地公园景观的基本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需要充分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工程恢复的工作,优化湿地资源配置并发挥湿地资源的优势进而不断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内涵。同时在进行湿地保育区外部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社会文化特性、艺术特性以及生态特性充分结合,构建适合社会公众群体休憩的湿地主题公园。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全面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呈现多样化,而且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湿地公园景观展示出来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水质净化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景观的设计。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能够通过招引湿地鸟类,对乡土湿地物种进行合理配置以及招引湿地昆虫、鸟类来实现湿地环境的统一,达到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可以采用土壤种子库等一系列技术将岸带植被恢复,在林下空间中对喜湿植物、耐阴植物进行种植,以此对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创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观;也可以通过湿生草本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以及沉水植物群落至木本植物群落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分布,将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结构多样性有效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水稻的栽培历史展示出来,加强游人对各类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作者:李俊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公园设计论文: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设计论文 一、地质公园开发设计中资源要素分析 1.自然资源 土地与气候:地质公园中的土地分为可利用土地、宜开发利用土地、难利用土地等。这些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四季交替、季节差异、冷暖雨量、时空分布等因素都制约着地质公园的景观开发与设计。水文与石景:水文是一个地区的典型代表元素,它能够提升整体空间环境的生态质量。应结合特定的水文特质来塑造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瀑布与温泉:地质的多样化为瀑布的成因分类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为景区内的景观塑造形成令人震撼的背景。 2.文化资源 历史与文学:历史资源在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中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展示过去、结合当下来体现地质公园景观的发展特征。历史资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生动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地质公园通过对主体景观活动的想象和定位来实现文学资源的景观再生。如石碑摹刻、人文笔墨等文学艺术常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突出标志。宗教与民俗:宗教信仰是文化现象特征的普遍存在形式,也是人们对地球的本能感性认识,同时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于世界中的整体反映。 3.生态资源 森林与湿地:森林中名贵树木和植被蕴藏着深厚的生态潜力,保持水土平衡,保护河流线性空间的完整性,保证野生动植物的迁移、扩散和繁殖。生物与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敏感区是指当受到外界影响时,那些容易受到干预甚至破坏的地区,即抵御性较弱的生态区域。建筑与风貌:建筑是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建筑文化的表达通过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建筑风格等直观呈现在地质公园中。 二、自然、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开发定位与整体设计——以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1.开发定位 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的开发,应围绕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明确的开发理念。通过对地质公园景观现状环境调研分析,围绕已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目标,开发时序与景区特色。本文提出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性开发理念,自然与文化相互联系,并与生态相互交融,满足景区的协调发展。下面以安徽省天柱山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以崩塌堆垒型花岗岩景观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闻名于世。2005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又荣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称号,2011年9月,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其中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 2.整体设计方法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分为15个景区,分别为主峰景区、三祖寺景区、马祖庵景区、阳裴岭景区、大龙窝景区、天龙关景区、虎头崖景区、后山景区、锣鼓冲景区、龙潭河景区、九井河景区、皖水滨水旅游带、潜水滨水旅游带、牌楼—新店科考区和天柱山旅游服务区。根据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依据地质公园景观分布密度、类型,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旅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后勤服务区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整体设计方法。 (1)旅游线路的系统优化与布局 旅游线路是为了使旅游者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地质公园旅游路线的空间布局是根据各种活动的需要,有差别地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布局,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园空间形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线路设计从观看景观、接触景观、体验景观、回味景观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条生动而有趣味性的线路,它将柱状峰、脊状峰等奇峰,象鼻石、寿塔石等怪石,龙宫、迷宫、天宫、逍遥宫等洞穴,山势险要的断层峡谷等地质景观,串联起整座公园的景点、休憩地等景观节点,形成合理的旅游景观空间,并通过规划的绿化廊道、步行系统、公众活动走廊等多种路径,使游客对同一景物和景点从不同视角或距离去欣赏,可以产生不同心理作用。充分考虑到了“人观看景”与“景引导人”的行为模式,完成了游览互动体验时的心理感受。可见,地质公园景观的设计必须重视空间维度,强调旅游线路的分区与连续。 (2)自然特色地质景观及空间环境的整合与表达 地质公园的特色景观是人们对园区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艺术化的概括。从地质审美特征的角度上看,特色景观是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景区的独有特征。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因此,将地质学知识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能为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在地球内外引力的作用下,天柱山形成了花岗岩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自然地貌景观,变幻莫测的云海、佛光等气象景观及多姿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主峰天柱峰是典型的花岗岩柱状体,由垂直节理及风化剥蚀而形成岩脉与纹理,拔地而起,突兀众山之上,直插云霄,势如“中天一柱”。怪石形态各异,如天柱猿、金鸡唱晚、神鬼探海、双狮戏球,虎头崖的蘑菇石、船形石,马祖庵景区的猪头石、霹雳石等。洞穴以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著称,被誉为“中国花岗岩洞第一秘府”。峡谷势气非凡,如小天门、大天门、千丈崖等。景区围绕这些特色资源组织游览线路,通过步行、攀爬、缆车等形式,整合自然景观的组成形式,从而更好地表达地景空间特征。 (3)文化资源的融入与呈现 文化因素的导入为游客提供较高的精神愉悦体验,是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定位不够全面,仅仅注重景观环境的规划,而忽视文化的吸引力。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与公众的相互影响和参与,实现文化历史与景观环境资源的共生。安徽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得天独厚,其人文发展与山水美景相映生辉。天柱山附近的皖河是安徽省简称“皖”的溯源地,中国禅宗文化发脉于此。汉末时期,这里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作品。南北朝以来,天柱山成为佛道共尊的圣山,六代祖师中就有三位即二祖、三祖、四祖居山活动。天柱山地区是清代京剧母体艺术潜山弹腔、岳西高腔的发祥地,是为创立京剧做出卓越贡献的许多徽班艺人的故乡,也是黄梅戏诞生、成长、繁荣的摇篮之一。围绕这些众多的文化传说、文化遗存、历史故事等进行整合并融入到景区开发与设计当中,使得自然景观变得更有魅力,更富有吸引力。如仙人打鼓、龟兔赛跑、犀牛望月等,形象生动,令人回味。 (4)景观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保护 地质公园的生态敏感区是景观控制与保护的重要区域。控制敏感区内水岸、坡地、台地、湿地等资源,改变植物种类,种植本土植物等生态系统,保持生态敏感区的植被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依靠地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生态环境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敏感区的设计开发中以控制为原则,结合自身的生态系统,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景观进行保护与控制,既形成良好的景区环境,又保持了生态平衡。其草木花卉、沟谷溪流呈现出听觉美与视觉美的四季交替,这是自然生态的最好体现。 (5)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为建立高品质景区环境,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住宿、餐厅、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业、停车场、地质博物馆、标识导向、安全防护、通讯、交通、卫生设施等。上述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围绕着布点适宜、整体协同、方便使用的目标,结合自然环境路线、特色景区进行优化布置,满足游客观赏和游览的需求。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集山水风光为一体的风景区。新的规划中心区占地面积260亩,分成特产购物步行街、茶庄小学、地质公园博物馆、大型生态停车(换乘中心)和折迁安置四个区域。建成后的生态停车场能满足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数量适中、视觉醒目,整体设计呈现人性化趋势,具有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三大特点。自天柱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以来,经过与国际接轨的保护管理与精心建设,已成为科学家考察、青少年探秘、大众旅游休闲观光养生的绝佳去处。 三、结语 随着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开发与设计越来越引起关注,地质公园开发和设计及保护、更新、优化、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正逐渐形成。可见,地质公园开发设计应确立合理的环境容量,明确的开发定位,整体的设计方法,围绕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落实到各个阶段中去。不断整合、挖掘,建立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真正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目地。 作者:陈刚 熊少辉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休闲公园生态游步道产品设计论文 一、生态游步道产品阐释 (一)游步道的建设 我国对于游步道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至今仍没有一个完整的步道建设系统。位于杭州的西山游步道、黄山风景区的游步道和宁海的游步道系统是我国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游步道系统。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中国登山协会向全国推广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首个完工项目。 (二)生态游步道及其功能 1.生态游步道 景区道路一般分为主要干道、次要干道、游步道。主要干道是连接景区与景区主要景点、主要建筑、游憩娱乐的道路,划分了各个景区,道路一般宽3.5-6.5米;次要干道是景区内各个景点连接的道路,对主要干道起辅助功能,道路一般宽2.5-3.5米;游步道是具有引导游客深入各个景点和供游客行走、休息功能的道路,单人游步道一般宽0.8-1.2米,双人游步道一般宽1.3-2米。游步道是景区建设最基础的部分,广义的游步道指使游客能到达景区内各景点或观景点的所有道路或交通线,如普通的步行小径、通往景点的公路、水路以及直升机航线;而一般意义上狭义的游道则仅为景区中连接各景点及观景点的步行道路,包括原始的小路及人工特意修建的小道。本文是就狭义的游步道而论的,指的是游客以相对原生态的游玩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骑马等),贯穿于景区各个功能区、景点景物,为游客提供休息娱乐的自然步道和人文步道,包括人工步道和非人工步道。 2.生态游步道的功能 一是有序串联景点的功能。生态游步道规定了游人的行进路线,从而向游人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让游人按规划好的顺序依次进入各景点。二是审美功能,游步道通过不同的形式、形状、铺装和材质组合形成景观融入环境,并将景区最美的景点景观联系起来向游人展现。三是对游人安全和景区资源具有双重保护功能。生态游步道约束游人游览的随意性,在让游人远离危险的同时减少随意践踏给景区带来的破坏,保护旅游环境。四是文化提升功能。“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景园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生态游步道建设融入文化,有助于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 (三)生态游步道产品 生态游步道是连接各个旅游吸引物,满足旅游者游览体验需求,让旅游者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而根据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性所设计出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步行道路。生态游步道产品是依托景区景观和环境,贯穿各种旅游吸引物,为景区总体结构布景,并且通过步道景观的规划设计,功能价值的挖掘与体现,满足旅游者游览、健身、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需要的景区旅游产品。产品的核心是注重游客消费的体验和经历,以及道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在功能价值上的提升。生态游步道产品可分为核心产品、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核心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基本层次,有形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无形产品是核心产品的附加产品。核心产品是指旅游者购买某种旅游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旅游者真正想要买的东西,因而在整体产品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生态游步道的核心产品包括观光、锻炼、回归自然、养生等,提供健康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有形产品是游步道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旅游者提供的实体和服务形象。生态游步道的有形产品包括游步道实体的风格、曲线、色彩、选材、型式等景观因素以及步道配套服务设施。无形产品是有形产品所附带的全部服务和利益,包括景区的文化、科教、审美、疗养、人性化设计等。游步道的设计既要满足于基本需要,也要满足于内在需求。 二、梧州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产品的文化视角分析 (一)基础情况分析 苍海公园位于梧州新建设城区龙圩区,龙圩区于2013年3月成立为梧州市新成立的市辖区,位于梧州市城区南部,南广高铁、南广高速等7条交通要道交汇于此,并与梧州新机场相连。梧州是广西东大门,处于“三圈一带”(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西江经济带)交汇节点上,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两广咽喉”,是我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城市之一,是西部地区12省(区、市)中最靠近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的城市,也是连接珠三角与北部湾的主要通道城市。梧州享有“绿城水都”、“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美誉,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大城市”等。梧州计划将苍梧公园打造成城市名片、生态宜居新城,一个集生态、休闲、娱乐、文化、养生于一身的多功能旅游地,而“生态新城、西江明珠”是梧州近阶段为苍海公园所拟定的发展目标。苍海公园规划范围为东起东部山体山脊线,西止蝴蝶山路,南起古凤南四路,北至浔江一路,总用地21.3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11.97平方公里左右。苍海公园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平坦,部分区域落差较大。苍海公园旅游景区主要是围绕苍海湖分布,东侧景点有浔西湖、浔西公园、跨湖桥、日月湖、苍梧风情旅游小镇、石林公园、山地度假区、皇冲顶、皇冲顶森林公园、交通桥、龙母湖;西侧景点有古凤城市湿地公园、古凤创意民俗村、半岛酒店、水上乐园、李公堤、茶仙岛、济深湖、济深公园、梧州科技馆、苍梧水城、苍海公园、西江文化博物馆。 (二)基于文化视角分析 游步道产品设计的精髓在于文化,文化是支撑游步道产品的灵魂。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的设计要体现梧州浑厚的文化,才能让这条游步道“活起来”。因此,要对梧州及周边的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凸显、整合,使游步道形成完整有主题的有机产品。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水城,孕育了以龙母文化、骑楼文化、水文化、粤语文化、美食文化等为主体的文化。自古以来,炎黄子孙便以龙为图腾,对龙有着很高的敬仰,龙母文化体现了具有岭南特色的龙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间文学的流传(包括典故、诗歌、戏剧等),梧州无论从建筑方面还是从商业方面,都体现了西江流域民众对龙母的崇拜,并形成了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龙母文化体系。龙母文化体现了龙母助人为乐的善良形象、龙母育子的慈母形象、龙母护佑西江的女神形象。骑楼城孕育了梧州繁华商业贸易,也衍生了独特的市井文化。骑楼不仅有着欧式建筑风格,还有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骑楼上为楼下为廊的风格,体现了梧州人的古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生活乐趣。澄清的浔江和浑浊的桂江交汇形成了黄绿分明的鸳鸯江,两水交汇处,一浊一清、一急一缓,泾渭分明,恰似戏水鸳鸯,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沉淀,最终孕育了梧州的鸳鸯秀色和水上文化。水文化蕴含了梧州人依水而生和依水而活的生活方式、生存之道、水上民歌等。粤语是从梧州流传出去的,西江流域大部分居民均以粤语为母语,粤语文化是梧州的特色文化,包括了粤剧、粤曲、舞狮、舞龙、鹿儿戏等文化品牌,还包括粤域民俗风情、风俗礼俗、习性等。梧州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美食和独特的佳肴(如冰泉豆浆、纸包鸡、酸笋田螺、艇仔粥、龟苓膏等)令食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更有“食在梧州”的说法。而且梧州美食不仅在选料方面讲究、制作工艺精纯,有些更是具有药用价值。 三、梧州苍海公园的生态游步道产品设计思路 (一)设计原则 1.文化性原则 梧州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百年商埠,有着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而文化是生态游步道的灵魂与竞争核心。游步道设计将地方文化细致化,趣事扩大化,将相关联的文化集合并与景区的游步道景观融合规划开发,使游客在游览时不仅能回归自然、体验自然,更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景观气息。 2.创新性原则 苍海公园为新开发区,创新不可或缺。生态游步道从形式、景观、材料、色彩等方面创新,在体验、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并适时融入新科技,改变景点景观单一的布局,让游客感觉到舒适、新鲜。古板的文化展现方式让游客处于被动方,这会让游客排斥,起到负面效果,应让游客主动接受文化,以文化体现方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多样化,来激发他们探究文化的欲望。3.生态休闲原则苍海公园游步道设计应注重分析森林、山地、湿地、湖泊等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尊重当地原始生态环境及场地,以“精花钱、少破坏、原生态、重保护”为准则,物尽其用就地利用原材料,因地、因景而设,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宜的生态材料,开发最大效用的生态游步道,使之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与环境更好地相融合。 4.体现主题原则 主题是苍海公园区别于其他景区的标准,也是规划开发所遵循的思想原则,更是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设计的目标。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设计以当地的文化作为依托,以当地文化、环境特征、服务、建筑等为主题,每段游步道设计一个鲜明的主题,加强绿化,树立生态游步道的品牌形象,适应旅游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广、宣传和强化景区的形象。 5.安全舒适原则 苍海公园森林、山地、湖泊相对来说属于危险地段,生态游步道设计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解决游玩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舒适问题,主要采取生物治理加以工程治理辅助;当安全与景点审美发生冲突时,安全放首位,尽量避免危险区域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可以设置加固、防护栏、警告牌等;游步道选材时也应注意安全性,避免表面太过光滑、有棱角的材料等等。 (二)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产品定位 1.核心产品定位 生态游步道核心产品应满足游人体验风情小镇、山地休闲度假、沐浴森林、体验田园生活、异国风情体验、娱乐游玩、特色商品游购、休闲养生等多种旅游目的,适合当地居民休闲游和外来游客度假体验游。一方面,生态游步道引导游人远离喧嚣城市前往一个生活节奏慢、休闲的地方;另一方面,生态游步道可以使游人达到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保健、放松的目的。 2.有形产品定位 生态游步道有形产品的设计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突出景区主题,多种风格相融合,避免游人因单调而产生视觉疲劳;路线根据景点布局、地形、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多变设计,最好做到“一步一景,不走回头路”,从仰视、俯视、远眺等角度观景;铺装色彩和图案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色彩简单、图案线条分明,特殊区域可根据区域性质选择图案和色彩,如游乐园选择活泼有趣的图案,色彩多变鲜艳;选材因地制宜,优选当地生态材料,就地取材;步道型式根据环境地形设置,可设阶梯、观景台、廊道、桥等。步道配套服务设施设置的数目、距离、风格等应根据景点环境、步道长度、客流量等决定,风格尽可能与景区风格协调,紧急标志、必要设施要醒目。 3.无形产品定位 文化是一个景区的灵魂,以当地文化融入游步道设计,贯穿于整个景区,注重在细节方面加入文化,使步道具有灵魂。审美是旅游景区最基本的功能,游步道设计具有标志性、凸显主题能提高审美功能。游步道的路线根据景点而设,贯穿了古镇、山地、森林、湿地等多种景观,也使游步道附加了锻炼、科教、疗养等多种无形产品。 (三)基于文化视角下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产品设计 游步道建设以符合审美、布局合理、保护生态为要求,对于提升旅游区的品位、创造一个温馨浪漫的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苍海公园旅游游步道以民俗风情旅游区、山地休闲度假区、创意生态湿地区、异国风情休闲区、特色水街商业区“五区”作为设计中心,将各景点有机连接,从线路设计、文化融入、材料选用、色彩挑选、景观设计等多方面对苍海公园生态游步道进行设计。 1.民俗风情旅游区 民俗风情区位于苍海公园的东北部,东侧是连绵的山地,西侧是苍海湖心区,处于新城北部入口与山地度假区之间。民俗风情旅游区主要是以本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题材,打造出苍梧民俗风情小镇和梧州文化旅游区,是苍梧文化展示的窗口。所以,民俗风情区游步道的设计要尊重梧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质朴醇厚的民俗小镇风情,体验岭南文化。民俗风情旅游区与半岛CBD相对,地势起伏大、高低落差较大、观湖观山视线良好,可设计怀古步道和观景游步道。在苍梧风情小镇可设计“苍梧风情街”,以怀旧为主题,设置多个生态廊道,供游人休息、品六堡茶、听粤曲等。生态游步道设计统一选择显旧的青砖、石板、卵石等材料,根据小镇的建筑布局,设计成不同线型的游步道,铺砌成间隔式或全铺式,种植高大的树木或对身体有益的树木花草在步道中间或旁边,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除此之外,生态游步道与苍梧风情小镇的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接,避免游走客在游览时走回路、走偏或者看无可看,以此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小镇主要以粤剧、牛娘戏、鲤鱼舞、麒麟舞等民俗表演展示苍梧的文化、节日礼俗;以买卖龟苓膏、六堡茶等来展示梧州的特色产品;以开设居民客栈、粤菜餐馆等方式来展现苍梧人民的生活状态、饮食习惯。民俗风情区与皇冲顶森林公园之间主要以观景为主,可设计为“望江游步道”,地势起伏大,地势陡峭的地方设计“S”或“Z”型的线路来缓解上坡疲劳,坡地平缓或视线良好地段设置多处专门的观景平台,与半岛CBD遥遥相望。路线尽量选择已有的小道,材料选用最好是就地取材,以最小的资金、最小的破坏来开发游步道。 2.山地休闲度假区 山地休闲度假区位于苍海公园东部,依山傍水,西依苍海核心湖区,东靠山脉,北连民俗风情旅游区,包含山地休闲度假村、山地运动地。公园大部分用地为林地,平均海拔较高,包含苍海公园最高峰皇冲顶,与半岛CBD一湖相隔,180?观湖景观视线,观湖观山视线良好。山地旅游度假区形成以休闲养生、度假、健身运动为主题的现代旅游区,利用地势最高点打造地标景观———龙母望江台,展现龙母文化,体现当地特色。山地休闲度假区开展山间温泉、避暑、登山、攀岩、漫步旅行、山地冒险、露营、漂流等多种山林休闲活动,使游客以一种最放松、最简单的方式休闲养生。山地休闲度假村和山地运动地以“养生、度假、探险”为主题,步道连接各个山地景点,选用卵石、混凝土或石质材料,平铺为主,加强景区网络信号,使用二维码扫描系统提供山地各个景点游览图、方向导航、景点介绍、安全提示等信息、视频。在皇冲顶设计“健身休闲步道”,以阶梯为主,采用曲线型线路,宽阔视野,并选用木质材料或石板铺置。山地是个难管理、易迷路但锻炼养生价值非常高的地方,所以要配置有完善的信息引导系统、照明系统,合理设置工作站并在岔路多设路标,长路段多设休息凳、凉亭、公厕等。不仅如此,危险地带还需设立护栏和危险提示牌,运用红外线探测警报设备,防止有人踏入危险地带。前往龙母望江台的游步道设计为“龙母登山道”,采用庄严、纯白的石质为阶梯材料,以直线为主,显现出望龙母的神圣和艰辛,护栏雕饰龙纹,给人以崇敬和震撼的效果。皇冲山顶部可通过描绘龙母治水、龙母育子等内容的文化牌、龙母雕像、凉亭、诗词篆刻等方式展示龙母文化。下山游步道不要与上山游步道合一,避免景色重复。 3.创意生态湿地区 创意生态湿地区位于苍海公园东南方向,北面苍海核心湖区,南连南广高铁。创意生态湿地区的旅游地包含古凤城市湿地公园。现状多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保存较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高低落差较小。创意生态湿地形成以创意文化、生态为主的特色公园,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塑造创意文化艺术村,打造特色湿地公园,力争在广西区内成为以生态湿地、艺术创作为主题,集艺术展示及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古凤城市湿地公园与山地度假村之间多为农田,游步道的设计为“田园步道”,可以采用竹子、木板或细石沙粒搭建桥梁,采用“d”形路线,在中心点设计鸟形的观望台,远远地看就像是翱翔在农田间,使游人能亲身置于田间,观赏一望无际的田野。设置农作物购买点,出租农具、展示农耕文化、买卖农作物等,让游客体验农耕生活和农民的辛劳,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以及采摘的乐趣。此外,合理利用农地建立六堡茶茶园、苍梧文化娱乐园、翠竹花园、南国果林等景观板块,让游客体验更多梧州特色产品。古凤城市湿地公园以当地丰富的物种种类和生态资源为载体,开发建造百鸟园、九曲垂钓捕鱼园,驯化繁殖野鸭、水鸡等野生水禽鸟鱼类,供游客观鸟、垂钓捕鱼,使人置身于大自然环境之中。湿地公园定期开展生态保护活动,让游客了解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湿地游步道以石质、沙粒、卵石铺置为主,穿梭于物种与湿地中,线型可根据物种的分布来设计,以分隔物种或区域。多种植能吸引蝴蝶等可观赏性昆虫的植物,道旁可陈列湿地的物种图片、物种基本知识、注意事项等,将物种创新设计成各种图案的动植物花纹用于摆放或修建成塑像、标识、凉亭等,使整个公园充满新奇和艺术气息。 4.异国风情休闲区 异国风情休闲区位于苍海新城西南方向,北面苍海核心湖区,南临南广高铁,西接古凤二路,紧靠创意文化生态区,滨湖景观面宽阔,观湖观山视线良好。异国风情休闲区以滨水休闲为主题,以别具特色的李公堤、水上主题乐园、半岛酒店、德国风情旅游小镇等塑造雅致的休闲环境,成为吸引文化人、时尚人士的去处。基于此,异国风情休闲区适合设计综合型游步道,可以将游步道设定为“休闲文化街”,自南向北形成德国风情旅游小镇-半岛酒店-水上主题乐园-李公堤的景点排列。南部地段以休闲异域文化为主题,德国风情旅游小镇为载体,通过慕尼黑酒吧、德国音乐餐厅、柏林墙涂鸦等特色品牌,打造以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及巴洛克建筑为主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休闲文化街,生态游步道材料主要采用砖石、木板、卵石、石板等,设置德国名人雕像、休息凳、遮阳伞、观景平台,使休闲氛围更加浓厚。中部地段以德国特色餐饮为主题,半岛酒店为主要载体,开设古堡式餐馆,展示德国美食如葡萄酒渍鲤鱼、巴伐利亚的正宗烤猪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鳟鱼片等,生态游步道可选用木质材料,种植德国国花矢车菊于步道两旁,营造一个原生态的餐厅环境。北部地段以娱乐观光为主题,水上主题乐园、李公堤为主要载体,打造梧州滨水文化水上乐园和苍海水廊景观,生态游步道以石质材料为主,水上主题乐园游步道铺设活泼、灵动的图案,颜色可选用鲜明色彩,李公堤地段步道设置水上曲折廊道式生态游步道,种植荷花于廊道下,并多设滨水平台、休息凳、遮阳伞、照明灯等,与苍海东部的景点相呼应。 5.特色水街商业区 特色水街商业区位于苍海公园中部,西连工业大道,东临半岛核心区,北靠中央北路,南接中央南路。特色水街商业区地势平坦,高低落差较小,以商业、购物、娱乐为主导。其生态游步道设计以苍海水城为主要载体,结合环城水系,融入骑楼文化,塑造现代与民俗结合、时尚与复古共存的特色骑楼水街。特色水街商业区以“水生活”为主题,主要以主题酒店、商务会所、商业街、码头等为依托,融入水文化,使这个区域变成名副其实的“水世界”。主题酒店打造标志性的水门建筑、水上餐厅、露天游泳池,生态游步道以水蓝色为主色调,以石板、木桩、卵石为主要原材料交叉平铺或间隔平铺,曲线线型为主环绕于各个景点景物,采用投影技术将水纹投影在步道上,仿若走在水上一般。商务会所以水疗为主体,塑造天然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天然水吧”,生态游步道以曲折型的水上桥梁为主,桥梁起到隔水作用,卵石平铺于桥梁之上,打造一条养生桥梁式生态游步道。商业街以骑楼为载体,通过观看老梧州骑楼水生活的水幕电影、釾家水上婚庆表演、骑楼文化展示等手段展现梧州水文化,利用激光成像、裸视3D、投影等先进科技在生态游步道旁展示水上文化,生态游步道以石板为主,建立护栏、休闲平台、滨水平台等,并在水边种植水类植物,营造丰富多彩的滨水、亲水景观,净化水质。这个“水世界”是现代科技与骑楼文化的融合,将会成为新城市的一个亮点。 作者:唐峰陵 岑海间 单位: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公园设计论文:城市公园设计论文 1、方家山公园概况 方家山公园位于闲林镇西南部,紧邻方家山公寓以及联荣村委。本项目在05年公园建设完毕后由于部分设施老旧,景观质量不高等原因需要做进一步的品质提升和改造,地块西、北两侧紧邻住宅区,公园规划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 2、方家山公园改造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景观的空间实用性,在满足休闲娱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城市自身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塑造特性多元、舒适宜人的环境风貌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因此,在公园改造设计中应重点强调融入地方文化的理念。文化建园是方家山公园设计的重点之一。公园处在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具有众多历史文化可以去挖掘,其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公园设计的优势,在设计中应注重对街区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业景观的改造、地域特色的体现,并把这些历史信息经过加工和提炼融入公园的设计中,从而塑造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新公园景观。 3、方家山公园的设计理念 “闲居林下、和睦龙舟”——在公园原有良好制备及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把市民的游憩要求放在首位,并融入闲林地方山水居住文化和闲林小端午“和睦龙舟”文化,打造闲林和余杭区最美丽的城市公园。 3.1、设计风格 (1)有曲有直,自然与规则的完美结合; (2)人性尺度,符合市民休闲游憩要求; (3)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文化内涵与生态系统的并重。 3.1.1、目标定位 通过对原有设施的改造、利用、更新,结合新的设施与场地建设,充分展现闲林文化与乡土精神、满足市民各种休闲游憩功能,同时建设符合“低碳城市”原则的城镇公园。 3.1.2、设计特色 方家山公园突出以“闲居林下、和睦龙舟”为主题思想的文化内涵,创造多样的城市居住与生活场所和突出的纪念性标识景物。道路与活动场地层级分明,分布合理,是整个公园人流聚集点相对均匀且有突出特点,能够满足市民对于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各种需求。场地植被配置,对种类、颜色等景观品质方面进行更新和提高设计。 3.2、基地解读 3.2.1、周边环境 基地西南侧紧邻闲林镇主干道闲富中路,交通条件优越。北临方家山路,目前对面是一些商业设施,东、南两侧都是居住区,由于山体坡度较大,不太适合舍入口,东、南两侧不远处群山环抱,有较为优美宁静的自然风景。 3.2.2、设计地块 植坡:基地内现状植被生长良好,有些位置过于浓密。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色彩组合考虑不是很多。范围:目前基地内为2005年建设的公园用地,主入口设于北侧,西南侧闲林水厂位置将拆除井入,山顶清水池在加以利用改造的情况下井入公园范围,公园西北侧三角形地块由于道路选线修整也并入公园范围。建筑物:院内有一定数量的建筑亭廊及游憩设施,目前状况尚可,绝大部分可保留。 道路:山林区道路系统较为凌乱,坡度起伏较为突然,路线不顺畅且指向不明显,没有等级区别。另外道路雨天积水严重。入口:北侧入口与方家山衔接生硬,形成了入口位置较小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进行活动的目的。环境:设计地块周边主要以民房、商铺为主,西侧有多所学校,闲林镇中心小学,闲林镇第一中学,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等,因此需增设西侧入口。 4、方家山公园改造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以及公园使用情况,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最大限度创造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游憩设施和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为市民多种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生态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的现状简述与发展前景 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是运用一些草坪、地被、树木等许多植物相互结合,根据生态学的互利共生、多样性与竞争性相结合的理念,结合自然环境,阳光、雨水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画面,形成和谐的生态景观。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较注重理性与科学的结合,着重强调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建设,现代化园林的建设主要是要考虑现代道路、小区建筑。更多的是根据人工改造成符合当今现代城市化的环境要求。现代的生态化公园不同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形式,大多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甚至有的模仿西欧的一些国家的园林建筑,使整个生态公园有了新的意境与意义。现代生态化景观的设计更着重于通过山水、植物、道路等一系列的生态事物来展现公园的独特之处。生态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为在现今强调城市生态化的的背景下,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地域的不同来建造适合于当地的植物生存的,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生态公园,在当地寻找设计的灵感,尊重当地的文化遗产,建筑风尚。通过设计,是整个生态公园与当地的历史文物与文化合成一体,带来真实的美感以艺术色彩。坚持生态的理念,用不同植物来进行景观设计与创作。 2.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陶淑娟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3.城市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4.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5.结语 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要时刻尊循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要根据植物的一些特性,将植物栽到适于自身生长的环境,植物勃勃生机的特性带给人们无限的美好与自在。除此之外,公园设计还要注意植物的布局,完美的布局格式不仅能让众多的各种颜色的植物展现其耀眼的色彩,还能够美化观赏者的眼睛,是整个园林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由于现今我们要建设的生态公园是以生态学作为指导手段,使整个园林具有“真”、“健”、“美”的优秀特质。良好的生态公园不仅要有宜人的环境,景色美丽,能够让人放松精神,使老人小孩享受天伦之乐,使工作的上班族在闲暇之余享受片刻的宁静。 作者:陶淑娟 单位: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 公园设计论文:主题公园规划与功能分区研讨 本文作者:王华、郭晓东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在强调环境保护的今天,主题公园被看做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强有力的工具。漪汾公园在整合优化地形土壤、水、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时,主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在造园中引进海棠、玉兰、银杏、山楂、竹子、牡丹等上百种珍稀树种及花卉。公园遵循自然的原则,从起伏的景观山丘,到疏林草地,均以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观叶与观花植物结合,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创造出一座上、中、下(乔、灌、草控制面积比例约为5:3:2)相得益彰的城市生态型绿地[1]。公园不断栽种、补种应季树种及花卉,实现了四季常青、三季观花的观赏景观。 公园的规划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力争打造成一个通俗化、适应大众、能解除人们生活压力、展示社区形象的场所。公园更多的倾向于“动”,倾向于“娱乐性”。公园中设置很多开敞的大空间,人们在公园中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大,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满足居民娱乐、享受、休憩的要求,使得他们有家可居,有园可游。为了使市民在园内观赏植物的同时增加一些树木知识,公园中各种乔木、灌木的枝条上绑有标签,上面注明该种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所属科类及其主要习性[1],增加了市民的园林树木、花卉知识。 功能分区及分析: (一)功能分区 公园的建设满足了社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不仅起到文化继承的作用,还提高公园的内涵与品位,树立社区形象与特色,为周围居民展开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大舞台。公园规划设计以方便周边居民休闲、健身、娱乐、教育为主导,将公园划分为休闲、观赏、活动三个功能区。北区在设计上以体现晋商文化为主题形成休闲区;中区结合亭、台、廊、桥等园林小品构建成公园的主要观赏区;南区设计则体现资源共享特色,社会与学校共享的体育场所构成了活动区。 1.休闲区 休闲区则是公园北区,以幽雅自然为设计理念。休闲区的入口为次入口,因此入口处不需要宏大的气势。此处以不锈钢火柴雕塑为中心(如图1),辅以观光广场、环形花坛的布置、太阳能“科普画廊”及其他园林小品作为序幕。广场周围分别设置花卉带、景墙、玉兰园、泡桐园等景点,简洁明快的步行道穿流于疏林草地之中,或坐、或行、或观棋、或读书,怡然自得,幽雅、平和。其中种植泡桐、玉兰观赏林,配以灌木、草坪及长椅,创造出安静幽雅的空间。在这个圆形的平台上,附近居民早上在这里跳广场舞、打太极,下午在这里跳交谊舞、戏曲演唱、踢毽子等,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2.观赏区 观赏区为公园主景区,主出入口设置在千峰北路处,位于公园南北距离的中段。入口南侧设置一处小型停车场,方便远处的市民驾车来游玩。规则式布局、敞开式入口,配以小型假山、景亭点缀,创造出大气而不失华丽的广场(如图2、3)。区域北侧结合地形落差设置一座高4m的山丘地形,山丘按摩步道贯穿南北。山丘后面则是望景高层小区,以草坪、围栏分割,并与小区内的绿地建筑相结合,整体形成高低错落有致、住宅与园景相融合的景色。山丘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形式配置,园林小径蜿蜒在草坪绿地之中,配以木椅、徐继畬的雕塑和纪念亭(如图4),形成自然、安静又有内涵的氛围。山下设计水面及小栈道、木廊桥(如图5),以小段木桥将水面分隔为北静水和南部动感假山水景相结合。北侧水面用卵石滩形成自然的驳岸形式(如图6),水面上架起木廊桥、水上栈桥形成一系列的亲水空间;南侧水面则设置喷泉,自由式不规则叠石的池岸方式(如图7)设计得很自然,岸边的石头可以供人们乘坐,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小型动感瀑布主要是利用山丘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潺潺流水及水帘后若隐若现的景观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赏。有了水这一生命的母体,有利于公园及其附近城市区域生态微气候的形成。 3.活动区 活动区入口处以小型雕塑遮挡视线,绕过雕塑,则豁然开朗,占地7630m2的运动场尽现眼前。该运动场实属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的运动场,其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6对标准篮球架及其场地。运动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健身运动的场所,也解决了太原市外国语学校运动场的难题,实现了社会与学校资源共享的目标。运动场的北出口处,是供游人休息活动的运动器材区,各种不同的运动器材可谓老少皆宜,方便了附近居民来此健身,充分体现了社区公园的功能。 (二)设计分析 1.地形设计 公园设计对地形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公园西侧靠近城市干道,设计师采用大片绿地与松柏林及高大乔木的种植,巧妙地将道路的喧嚣与公园的静谧隔离,从园外望园内也起到隐约可见、诱人入园的效果。公园东侧与高层住宅建筑紧邻,设计师进行了适当的土方调整,填土成丘,并设计下沉草坪与住宅区连接,形成高低起伏变化的地形,配合植物群落的强化作用,将住宅与园景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公园的立面景观效果和空间层次。 2.园路及空间设计 公园中优美的园路曲线,形式多样的路面铺装,与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形成一幅完整的风景图,给人一种不是“因景设路”,而是“因路得景”的感觉。园路的设计主次分明,主干道将各个景区融洽地贯穿起来,既保证了高峰期人群流动的通畅,又增添了公园空间变化的趣味性。次干道及散步道均铺有鹅卵石,起到按摩健身的作用,同时根据地形的起伏,构造出不同坡度、弯曲度的园路,给那些喜欢晨练、通过散步来进行锻炼的人以多种选择。公园中的步道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在路边摆设供人们休憩的坐凳或辟出一块舒适、和谐的活动场地,周围适当配以小灌木、草坪和观赏树木,尺度宜人,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公园园路设计时,注重两侧空间的变化,园林空间的组织与园路的布局融洽地结合,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起到了兼顾游园路线和展示园景两方面的功能。 3.绿化 公园十分强调绿色景观的打造,将大面积绿地展示给居民,植被覆盖率达80%,并通过密林、草地等多种表现形式来体现这种自然式园林的手法,从密林小径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同时通过树阵、几何形园路、规则草坪来分割、展现高低层次不同的绿色景观,两种绿色景观相辅相成,形成对比的同时,也给游人丰富变化的视觉感觉;在引入绿色的同时,又体现着一种自然与规整的融合。公园内的植物景观设计注入了“四季有景”的设计理念,按照上层乔木、中层乔灌木、下层耐阴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和缀花草地三层设计模拟自然的生态群落,以保证夏景的浓荫与冬季有景可观。公园绿化的后期养护与重建的管理工作相当及时、到位,养护人员会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管理公园中的植被,并重建或更换一些不适合的植物。 4.水体、小品及其他设计 水体是公园的灵魂,公园内水体设计由动态水体如喷泉、瀑布和静态水体相结合,形成了动静鲜明的对比,充实空间艺术气氛,满足了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景观小品是独立设置的,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小巧,起到点缀装饰、隔断空间、美化强化景观、休憩和观赏的作用。公园内可见的景观小品有亭、池、廊、桥、花坛、喷泉、瀑布以及各种建筑雕塑等。作为社区公园,还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的器材和公共活动的设施,不仅增添园趣,丰富景观,又能给人一种亲切宜人的感觉。 5.设计不足之处 公园遵循自然的原则,创造多层次的自然景观群落,以发挥最高生态效益,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三者相统一,使环境与环境,环境与人,人与人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但美中不足的是公园在科学合理的安排用地,合理布局方面还有欠缺。(1)公园内建起日式餐饮这一经营性场所,占用了原有的绿地,附近居民很有怨言,不仅破坏了公园的自然景观,也改变了公园为周围居民服务的公益性原则。(2)公园内的竹林,虽然引进的竹子是适应北方气候的“淡竹”,可以让北方游人观赏到珍稀植物,但由于气候与管理的原因,竹子的泛黄和其他植物的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响了公园的观赏效果。(3)作为社区公园,应该考虑儿童的服务范畴,应建设一些适合儿童的设施,如:沙坑、儿童休憩器械等。 公园地处居民区,设计者本着“可观、可行、可用”的设计理念,使人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造园艺术上,设计者追求的是布局自由、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着重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假山的堆砌与水景、树阵广场与水广场等,形成动与静、虚与实的强烈对比,丰富空间形态与层次的变化,强化公园空间构图的稳定感。总之,漪汾公园注重以人为本,以营造至善、至美的环境为目标,为市民创造亲切宜人的活动场所,精心塑造了生动、和谐、有内涵的社区主题公园。
血液透析是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半透膜原理,将患者的血液引流至体外,再通过透析器,将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及多余的水分清除,并维持酸碱、电解质等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透析治疗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风险,这也增加了护理的难度。为提高血液透析护理质量,近年来,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科内分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实施血液透析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男女之比为1.3:1;年龄32~71岁,平均(46.6±2.8)岁;持续透析时间1~5年,平均(2.2±0.4)年。同时收集2016年之前的未分组时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男54例,女46例,男女之比1.2:1;年龄31~74岁,平均(46.8±2.5)岁;持续透析时间1~5年,平均(2.3±0.5)年。方法:⑴透析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方式进行治疗,将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透析时间统一设定为4h,透析次数2次/周。采用碳酸氢钠盐透析液,流量200~280mL/min,透析液流量控制在500~800mL/min,血液透析后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皮下注射,4000U/次,2次/周,左卡尼汀1.0g溶于10mL注射用水静脉注射。⑵护理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按照常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并记录透析中的透析机的各项压力指标、抗凝剂的使用、透析前后体重等。观察组采取分组护理管理的方法,具体方法:①采用护士长、质控组长、护士三级管理模式。②科室人员、患者、透析机平均分为4个小组,采用分组管理的模式,各组长负责本组患者的质量管理。③每组患者单独排班,单独记工作量,每组负责安排本组患者的透析时间,组长根据工作量合理安排本组上班人员,每周四下午上报本组下周组员排班给护士长,由护士长做科室的排班的整体调配。④每班须预留≥1个透析机位由科室统一调配,方便安排急诊患者的透析。⑤每组根据患者情况分组切实做好健康教育,完成随访表的填写。⑥科室虽采取分组管理,但组与组间、每个人之间在工作上应相互协作,共同保证医疗安全。⑦护理人员级别分为组长、骨干、组员、学员4个级别,每3个月测评1次,若不能胜任该层级的工作或工作中不能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自动下降1级。⑧对于难于穿刺的患者必须严格向下一班组内成员做好交接,每小组每周开会1次,对本组患者情况进行沟通。⑨CRRT班每组轮流上。 二、结果 两组患者透析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9.0%,留置导管感染率2.0%,内瘘闭塞率2.0%,护理满意度96.0%。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9.0%,留置导管感染率6.0%,内瘘闭塞率8.0%,护理满意度8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病房管理质量评分、物品准备质量评分、仪器准备评分、专业技能评分和安全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随着临床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治疗适应证的延伸,血液透析患者日益增加,血液透析中心所面对的治疗对象不仅仅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还需要面对不同科室的住院患者,使护理人员工作班次存在不固定、急诊和机动等多样性。传统管理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与弊端,现代医院逐步尝试分组管理对医院患者实施护理。对于透析患者较多的透析中心,分组管理有利于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交流与沟通,护士能够更大程度地了解患者的血管通路情况,穿刺成功率增加,增加了患者的归宿感,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护理。实行分组管理后,护理人员对各自区域患者的各项情况都有所了解,促使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特点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同时伴随专业技能的提高,能够依照每个患者血管的不同特点进行内瘘穿刺。在血液透析室进行分组管理,能够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全面展现了“优质服务”的护理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得到了透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分组管理使各个层次的护理人员责任分明、目标明确,高职称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激发了工作热情,在积累了管理经验同时也为年轻护士起到了指导和带头作用,充分实现了自我价值,并且创造出了更加安全有效和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组资料通过分组护理管理,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留置导管感染率、内瘘闭塞率明显降低,病房管理质量评分、物品准备质量评分、仪器准备评分、专业技能评分和安全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分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
七到九年级的学生我们称他们为初中生,此时这些孩子们正处于12-15岁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此时的孩子由于身心的不断发育,导致此年龄段的他们个性较强,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对于音乐的看法上同样有着自己的想法,而当下的流行歌曲中又鱼龙混杂,好的不好的都在处处影响着我们的青少年,而这些青少年则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与栋梁,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正确的帮助学生接触流行歌曲,这也是势在必行的。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自己的思考: 一、流行歌曲的内容 歌曲的内容决定了这首歌的方向,如果方向不对,那么对初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一首正能量的歌曲能够让孩子们领悟到歌曲中的美好,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它能够让孩子们在青春叛逆期懂得去理解母亲对他的严厉,懂得不要去早恋,要用功读书。而同样来自于周杰伦的一首《稻香》依旧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正能量,让孩子们懂得不要对生活有着过多的抱怨,懂得去珍惜眼前的一切,而这些恰恰能在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通过网络与音乐接受到正能量的传递。当然在之前提到过流行歌曲中鱼龙混杂有正能量的也有负面的,而这种负面的歌曲内容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如众多喊麦等说唱歌曲中歌词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可见这些对我们的青少年带来的伤害是极大的,本就在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为了与众不同在流行音乐中接触到了此类音乐而受到影响,也许人生轨迹也就此被改变。因此这类歌曲是必须要排斥在欣赏列表之外的。第二种则是毫无内容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水歌,如歌曲中内容反复出现“喜欢你”“喵喵喵”等毫无意义的歌词是同样对我们的青少年带来不了任何好处,反而会让他们认为音乐本就如此单调乏味,从而使学生开始追求这种毫无内容的音乐或者开始厌恶音乐。因此在流行歌曲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要从内容上彻底摒弃掉那些不好的音乐,从歌曲内容上作为第一部牢牢的掌控好初中生对于流行歌曲的基本审美态度。 二、流行歌曲的形式 在内容上经过筛选后,在形式上同样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好的流行歌曲的形式是丰富的,是能够将音乐内容很好的表现出来的。如果杨培安的《我相信》,歌曲内容本就是积极向上的,而在音乐形式上运用了摇滚的音乐形式,恰恰符合了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那颗躁动的心,从而将他们引入了正确的方向,同样在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与《稻香》中运用了说唱的方式平易近人的向学生诉说着,同时又在整首歌曲中贯穿了音乐动机,使学生了解歌词的内容后又牢牢地记住了歌曲的音乐动机,又如周杰伦的《蜗牛》,一首慢歌,恰恰表现出蜗牛爬行的缓慢特征,同时在不断上升的音区中又表现出蜗牛不畏艰难一步一步往上爬,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而这样的歌曲则正是能够打动人心的,能够将歌曲内容表现出来,敲击到听众内心的深的地方。而同样在之前非常流行的喊麦中,似乎仅仅是放着一首伴奏音乐,从头到尾节奏型始终不变,念唐诗般的音乐形式究竟好吗?我们的孩子会不会认为流行音乐本该如此呢?我想,这样的音乐形式是不好的,音乐二字总归要提及到音与乐,如果音乐都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被念唐诗一般的朗诵给取代了的话,那这样的流行音乐发展是不是出了些什么问题呢?当然在流行歌曲的音乐形式中还有这一类,那就是咬字不清晰的。在我们对于音乐教师的普通话都有着较高要求的时代,孩子接触到的流行歌曲确实那种咬字不清的“摘下星星给你,摘下月亮给你”,本就追求个性的初中生会不会因为此类流行歌曲的影响而开始学习这种咬字都不清晰的歌曲呢?因此这些在笔者看来都是不可取的。作为一名初中的音乐教师在音乐内容的筛选后,在音乐形式上同样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务必保证呈现在学生耳中的应该是丰富的、健康的音乐形式。 三、结语 任重而道远的初中音乐教师有着艰巨而又不凡的任务,在当下流行歌曲的冲击下,仅仅通过教科书上的内容将学生带入正轨已经越来越困难,应当在投其所好的前提下,能够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初中生对于流行歌曲进行欣赏、理解。了解到音乐的内涵与多元化的形式中使学生能够领悟音乐、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出版社,2009. [4]沈璇,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虢雯龙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义坊学校
1、PLC技术优点 1.1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实现 PLC设备重量轻,运算速度快,便于安装,且编程简洁,可采用简明的梯形图、逻辑表或者语句表,便于开发与调试,能很好的将计算机技术和工业环境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实现。 1.2可靠性高 传统的机械电气控制装置很容易受到干扰,而PLC技术充分的利用集成电路技术,采用相关隔离模块,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此外,PLC还具有自我诊断功能,当机械电气控制装置出现故障时,PLC会启动诊断系统并报警,这样工作人员就能够及时发现PLC的故障和产生此故障相关的原因,进而对其进行维修和防护[1]。 1.3能够应用在不同类型的电气系统中 PLC技术具有能对机械产生的过程进行控制、数据处理和数据预算等功能,且在CPU基础上,可根据用户需求扩展外部模板,灵活的改变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规模,因此能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电气系统中,促进机械生产。 2、PLC技术的具体应用形式分析 2.1技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机械装置的生产运行中,PLC技术能够贯穿其生产技术应用工序。在机械电气装置的生产设计中,人们也会应用到PLC技术,并且将其技术的应用落实到现实的生产技术管理实施中,在装置的设计中应用PLC技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按照机械电气装置应用的类型,以及其工作的环境和领域,对PLC技术应用进行方案设计,在方案设计中,应该注意方案的可实用性[2]。2)在技术设计中,应该对技术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保障数据的应用具备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在技术的应用实施中,能够发挥出其高效率的控制管理作用。3)在技术的设计和装置设备结合中,应该注重对其结合中的兼容性控制,保障设备的运行不受到干扰。 2.2空气压缩机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机械装置电气控制中都是采用单片机进行机械功能的控制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械装置的应用会受到干扰。由于单片机的控制不能实现全面化处理,所以在现实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为了缓解这种现状,需要对其技术应用进行提升,PLC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这点。在机械装置空气压缩机的处理中,将PLC技术有效的应用到其系统设计中,在其技术的控制管理下,能够实现技术应用效率的提升。作为一种可编程控制技术,PLC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将高危控制技术实现了自动化转变,实现了指令性控制压缩系统管理,提升了其系统应用的效率。 2.3开关逻辑中的应用 在机械装置的电气控制中,涉及到很多的开关,在各种开关的带动下实现了装置运行的动力支撑。通过PLC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其装置运行中的开关逻辑控制,保障在开关逻辑的控制中,能够梳理出装置应用的工序。同时在PLC技术的应用下,其还可以作为继电保护器进行设备的开关控制。在这种装置的控制下,有效的实现了整体性的应用效率提升。同时在PLC技术的应用下,还可以借助其技术应用中的芯片控制替换掉继电保护装置,在功能上实现了多样性转变[3]。因此,在机械电气控制装置的设计中,一定要将PLC技术应用到其装置系统控制中的开关逻辑管理中,这样才能保障装置的应用。 2.4集中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技术作为可编程控制系统,在其系统的运行中,能够实现对装置的系统总控处理,通过其控制,能够实现装置的总控系统应用效率提升。作为保障机械电气控制系统运行的关键性控制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在其应用中,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其系统控制应用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系统的应用中,为了保障系统装置的安全性运行,所以需要对其系统的控制安装总控枢纽,保障在总控枢纽的应用下,能够发挥出系统控制的作用[4]。PLC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其装置控制中的集中系统控制应用,通过集中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生产设备的运行效率总体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其技术应用和PLC技术的应用整合设计。 2.5分散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在机械电气装置的控制中,其分散式系统的控制对于整体的系统控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PLC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分散式系统的应用集中控制起来。并且在现实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实现对装置控制中的对象分解,通过分解之后的装置能够实现类别化生产工序控制。在PLC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对分散系统中的不同对象进行指令操作控制,通过其信号的传输控制,能够实现对整体的工序布控,还能够保障机械生产的高效率运行。另外,在分散式控制系统的运行中,其系统的运行需要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控制,在PLC技术的控制下,能够为其实时性数据的传输控制提供保障,保障了生产工序的稳定性运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PLC不仅可以更好实现电气控制装置的保护,还能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机械电气控制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机械电气控制装置中PLC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充分发挥其特性,以期促进PLC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