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工程论文:全过程设备管理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应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设备全过程管理的管理理念,结合大港油田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实际,探讨如何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开展设备的管理工作,控制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最终实现工程顺利竣工,设备平稳可靠运行。 设备全过程管理是综合设备工程学和过程管理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设备管理方法。其基本的思想就是:把设备管理范围扩展到包括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一直到报废为止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引起整个过程的连锁反应。其基本的目的是通过全过程管理从整体上保证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工程建设阶段,是设备全过程管理的初始阶段,主要涵盖了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等管理环节,是设备管理的基础。而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具有设备投资大,协调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开展好设备管理工作,实现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不但可以控制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也有利于项目建设后的设备日常管理工作。 一、项目立项论证阶段 在工程建设的立项论证阶段,设备管理部门应该超前介入,及时掌握项目的整体进度和物资设备需求情况,与项目建设部门、设计单位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出合理的设备采购方案。 目前,中石油物资采购已经实行了物资的集中采购,集中采购率已经达到了80%,尤其是电力系统设备,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定商定价的集中采购方式。以变电站建设为例,变压器、开关柜、综自装置等主要设备技术比较成熟,均已经实行了定商定价,明确了设备的厂家、价格,设备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建设部门、设计部门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与设备厂家进行沟通,确定设备的规格型号。对于集中采购范围外的设备,如电网安全监控系统、在线监控装置等零星设备,设备管理部门应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积极协调,组织编制设备的技术规格书,为设备下一阶段的采购提供技术支持。 二、设备采购实施阶段 在设备的采购阶段,设备管理部门首先应督促建设部门申请设备编码,及时上报设备需求计划及推荐设备供应单位。目前,按照油田公司的采购程序,设备购置审批固定在每月的25-30日,因此当月不能及时审批,只能延迟到下一个月,最终影响设备的采购时间。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后,设备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油田公司相关处室、物资供销公司等部门联系,督促设备购置计划的审批,并根据设备采购的金额、技术要求编制合理的采购方案。目前油田公司主要有电子商务、谈判、招标三种物资采购方式。 (一)电子商务采购方式 电子商务采购方式比较简单,变压器、电缆等设备物资主要采用这种方式,由物资供销公司通过中石油的电子商务平台,直接按照网上的设备、物资价格,提交设备采购订单,供需双方进行现场确定就可以确认采购行为。 (二)谈判采购方式 对于采用谈判或未招标方式的设备采购,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市场信息,通过查阅以前的历史交易记录,分析原材料价格走势,与类似厂家进行电话咨询等方式,掌握设备的基本情况,以便于在谈判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对设备当前的市场价格、生产周期进行摸底,同时与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沟通,根据工程预算和工期要求确定合理的市场价格和供货周期。特别在设备的具体谈判过程中,通过谈判记录书面形式明确设备的技术要求、设备的交货时间、付款方式、执行标准。 (三)招标采购方式 对于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的设备,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划分标段,组织编制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设定设备限价、标底,并组织建设部门、技术部门进行审核,同时应按照油田公司招投标管理程序,办理招投标审批,评委抽取等相关事宜。在完成招标后,督促物资供销公司与中标单位签订供销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履行预付款支付等手续,保证设备的正常生产。 三、设备的监造阶段 设备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设备的监造环节,对于电力系统如变压器、开关柜等关键设备,应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入场监造,一方面利用入场监造的机会,见证隐蔽生产环节、电气试验的过程,保证设备的质量。另一方面,督促设备的生产进度,确保生产厂家在约定的时间及时送货,保证电力工程的整体进度。 四、设备验收阶段 设备验收按验收阶段划分为设备到场验收,工程调试验收、工程移交验收等。验收人员应由工程建设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单位、设备供应商组成,验收前验收人员应熟悉设备的基本情况,按照相关的设备验收标准和合同约定开展设备验收工作。 设备验收按工作内容分为设备本体验收和资料验收,电力系统设备验收应特别关注资料验收,注意收集设备的合格证、出场实验报告、装箱清单、说明书等文字资料,并由专人负责收集存档,以便于后期的设备操作维护和电气试验比对。 五、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设备管理的几点经验,从现阶段来看,油田公司逐渐加大电力系统的投资力度,多个LNG变电站、西三变电站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实行全过程设备管理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也有利于项目建设后的设备日常管理工作。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一般进行大修技改工程,并有着一定的管理系统。本文以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分析电力系统大修技改的重要性,探究现阶段管理现状,切实提出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措施,分析具体应用。 一、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重要性分析 所谓的电力系统大修技改是指电力设备的累计运行时间较长,自身损耗较大,为了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使用及使用安全问题,就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大修。在大修过程中将电力设备、装置等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电力设备的质量与使用性能。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与电力设备的置备都是主要开销之一。通常来讲,当电力设备使用达到一定的期限时,还保持着良好的性能,为了使得电力设备继续服务于电力企业,继续发挥价值,通常选择大修技改,将相关电力设备进行改造,在优化质量与性能同时,大大增加了使用寿命。所以,大修技改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不仅如此,大修技改还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加大对电力系统的大修与技改的项目管理,可以确保电力企业中资产健康有效的进行,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故而,电力系统的大修技改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仅确保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还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管理效果,但尽管如此,在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对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现状的具体分析。1管理缺乏制度约束。一些电力企业在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还没有确立相关制度,使得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为依据,更缺少制度的约束,使得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电力企业都是出现问题之后再进行维护管理并没有做到预防问题发生或者及时排除隐患等。直接导致了管理不规范、管理不全面、监管力度不到位等问题。2管理缺乏规范性。管理不规范是影响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模式模糊、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管理流程不规范等,均为管理缺乏规范性的具体体现。由于大修技改工程在间隔时间相对于企业项目来说较长,所以电力企业对大修技改工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设置方面,人数较少,且负责统筹大修技改工程的报批、招标、结算等职能管理工作,而工程项目的申报、过程管理及施工现场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则是由生产单位组织落实,如此一来,管理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并未形成专门的机构开展系统性管理,在管理方面就有着很多欠缺,不够规范。3管理缺乏全面性。现阶段的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主要缺乏全面性,电力企业对大修技改工程不够重视、大修技改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遗漏大修技改具体项目等都是管理缺乏全面性的重要体现。另外,工程立项、物资采购、结算、资产登记、图纸资料等各项工作虽各有管理系统,但无法相互关联形成大修技改工程全过程管理的技术手段,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低,已无法适应不断提升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4管理力度不到位。尽管电力企业对于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但管理的力度不到位也影响着大修技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项目现场管理力度不够,造成工程管理中出现诸多相互推委、工作断层、现场失控等现象,使得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流于形式,成为合法办理工程结算的一项手续。不利于大修技改工程顺遂进行,进而影响大修技改质量,也失去了大修技改本身对电力系统的意义。 三、探究创新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 项目管理模式相关措施综合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现状来看,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中还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可以对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更好的服务于大修技改工程,使得大修技改工程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以下是具体措施分析。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前文已述,健全的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可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不仅如此,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自觉遵守并加大管理力度,切实确保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2明确责任。按不同实施阶段、不同工作内容将工程项目管理任务分解给业主项目部每位成员,明确管理工作各项权利和义务,调动生产专责、生产班长和相关人员参与管理项目积极性。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大修技改工程均在已投入运行变电站、配电设施、输电线路上开展,具有规模小、点多面广、大修技改设备通常还与在运行设备有着多种物理或逻辑上联系、安全隐患多等特点,施工中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人身、设备及电网事故。运行单位生产班组技术人员对设备和施工现场熟识,是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监督最恰当的技术力量,因此,生产班组是大修技改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储备库,安排生产班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监督是破解大修技改工程安全隐患难题,确保工程质量和人身、设备、电网安全的最为有效措施。结语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的大修技改工程项目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对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也十分的重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等,切实确保大修技改工程项目发挥最大的效果。 作者:肖晓慧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博罗供电局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研讨 摘要: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建设者必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电力工程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在难度和专业的要求上更为苛刻,因此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很多管理细节仍存在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电力工程也随之迎来了建设的高峰,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建设者必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质量、进度、安全、及成本问题,尤其质量安全更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相对落后,缺少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验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在逐步的放大,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在电力建设中造价投资管理、建设项目的审核等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管理策略进行了浅析。 1我国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是从建设之前开始的,要基本对工程的了解做出合理的资金预算,保证工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和质量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存在的一切风险。我国的电力工程建管理设初始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自历史记载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沿袭了前苏联的管理模式,直到80年代初,我国才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越,但相比西方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上仍存在较多问题: 1.1缺乏资金预算体制 由于资金是一切管理的基本,因此应当引起建造者们的足够重视,精准的资金预算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终极目标,保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有效的保障了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在我国电力建设管理中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做的还不够,没有清楚的规划项目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的整体资金,经常是“先建设,后算账”的方式开始电力工程建设,同时由于资金的混乱使用、挪用专用资金的现象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使工程无法按预期的计划完成。除此之外很多建设单位由于资金不足临时改变建设设计或偷工减料给电力的使用增加了安全隐患。 1.2缺乏风险意识 电力系统工程建筑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建设,要将安全从始至终的贯彻到底,做好每个环节的安全评估和预测对工程整体的进展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建设的多环节性导致了风险存在也是多环节的,任何环节存在的风险都可导致整体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失败。我国很多电力建设承包商缺乏基本的安全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规避风险的前提,因此缺乏风险意识导致了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建设者缺乏风险评估系统,没有理论支撑单凭个人经验对风险预估,严重的增加了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的风险。 1.3质量管理相对缺乏 在电力产业高速建设和发展的今天,切莫忽视最重要的质量问题,质量是生命线,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更是如此。但是目前很多电力建设商没有认识到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对质量的把控不够严格。缺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系统也是安全事故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由于电力工程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企业,质量掌控难度较大,因此,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建造的质量[1]。 2优化管理的具体对 优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作出如下的有效措施: 2.1完善工程建质量的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组织结构、建立专业的质量检查部门两个部分,首先要在组织结构上配备充足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结构设计,各个部门人员比例要协调,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工程有序进行,最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打造专业的质量检测队伍,加强工程实施期间的质量。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为失误、材料廉价、机械落后、施工工艺欠佳、资金短缺、方案不合理等,所以要想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就要在工程的前期有精准的预算和规划,在工程实施期间要严格要求物料和施工工艺,必要时可临时调整施工方案,工程结束后还要做好验收工作,检验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否能承受实际的压力,施工团队要做好以上三阶段的质量检测,保证安全生产。 2.2做好预算 预算是电力工程建造中重要的环节,精准的财政预算可以全面的把控工程建造的细节问题,重视预算不仅是管理制度的策略,更是一种管理思想,资金预算是电力工程建建设管理的核心,它是企业一起切运行的基本,因此精准的预算对电力工程建设后期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出精准的预算,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转款专用,切忌私自挪用建设资金,建设单位要做好预算管理,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电力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在期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预算显得更为重要,建设单位要加强预算管理,从而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完成期限。 2.3合理规划风险 风险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从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等角度出发,首先要提升承建商的安全意识,对风险要做出客观的预测,要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和完善的评估系统,不再依靠个人的经验预测风险的大小。合理的规避风险可以解决工程期间存在大多数问题,在施工中,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将可以预见的风险隐患一一杜绝,除此之外在施工结束后要做好质量检测,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的处理,降低因质量问题发生危险发的可能性[2]。 3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建设是多环节的复杂工作,其设计的行业部门较多,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重视工程建设初期的预算管理,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质量监测和风险的评估,保证在规定日期内顺利完成。 作者:姜淑琴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锡林郭勒电业局阿巴嘎供电分局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变频器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中的干扰及解决方法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变频器以其具有调速范围广、调速精度高、控制的多源化、节能、可靠性高等优势,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然而,变频器的大量使用,人们在享受这些优越感带来效益和实惠的同时,变频器还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变频器的干扰,变频器的干扰由自生产生,不加以优化和控制会对其它电器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甚至会对整个电网造成污染。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变频器干扰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变频器 电力系统 干扰 1、变频器概述 变频器主要由三相桥式整流、滤波、逆变系统、监测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微处理单元等组成的。 变频器的主要部件为三相桥式整流、滤波、逆变系统、监测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微处理单元。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采取了分层控制的方式,既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同时也简化了控制流程,使整个控制流程能够得到有效的优化,在具体的控制效果上满足了实际需要。所以,了解并掌握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对做好变频器的应用和提高变频器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频器调速技术作为集成自动控制和电力电子参数的技术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实现节能要求,也能利用软启动等方式,减少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机械冲击,一定程度上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正是基于此,在工业领域中设置应用模型,能在提高干扰问题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2、变频器的主要干扰源 变频器包括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输入的交流电经过整流电路和平波回路,转换成直流电压,再通过逆变器把直流电压变换成不同宽度的脉冲电压(称为脉宽调制电压,PWM)。用这个PWM电压驱动电机,就可以起到调整电机力矩和速度的目的。这种工作原理导致以下三种电磁干扰: 2.1谐波干扰 整流电路会产生谐波电流,这种谐波电流在供电系统的阻抗上产生电压降,导致电压波型发生畸变,这种畸变的电压对于许多电子设备形成干扰,常见的电压畸变是正弦波的顶部变平。谐波电流一定时,电压畸变在弱电源的情况下更加严重,这种干扰的特征是会对使用同一个电网的设备形成干扰,而与设备与变频器之间的距离无关; 2.2射频传导发射干扰 由于负载电压为脉冲状,因此变频器从电网吸取电流也是脉冲状,这种脉冲电流中包含了大量的高l成分,形成射频干扰,这种干扰的特征是会对使用同一个电网的设备形成干扰,而与设备与变频器之间的距离无关; 2.3射频辐射干扰 射频辐射干扰来自变频器的输入电缆和输出电缆。在上述的射频传导发射干扰的情形中,变频器的输入输出电缆上有射频干扰电流时,由于电缆相当于天线,必然会产生电磁波辐射,产生辐射干扰。变频器输出电缆上传输的PWM电压,同样包含丰富的高频的成分,会产生电磁波辐射,形成辐射干扰。 根据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形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三要素: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途径、对电磁干扰敏感的系统。为防止干扰,可采用硬件抗干扰和软件抗干扰。其中,硬件抗干扰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抗干扰措施,一般从抗和放两方面入手来抑制干扰,其总体原则是抑制和消除干扰源、切断干扰对系统的耦合通道、降低系统干扰信号的敏感性。具体措施在工程上可采用隔离、滤波、屏蔽、接地等方法。 3、抗电磁干扰的有效对策 3.1采用软件抗干扰措施 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变频器的人机界面下调变频器的载波频率,把该值调低到一个适当的范围。如果这个方法不能奏效,那么只能采取下面的硬件抗干扰措施。 3.2进行正确的接地 通过现场的具体调研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的接地情况是不甚理想的。而正确的接地既可以是系统有效地抑制外来干扰,又能降低设备本身对外界的干扰,是解决变频器干扰最有效的措施。具体来讲就是做到以下几点: (1)变频器的主回路端子PE(E、G)必须接地,该接地可以和该变频器所带的电机共地,但不能与其它的设备共地,必须单独打接地桩,且该接地点应该尽量远离弱电设备的接地点。 (2)其它机电设备的地线中,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应分开单独设接地极,并最后汇入配电柜的电气接地点。控制信号的屏蔽地和主电路导线的屏蔽地也应分开单独设接地极,并最后汇入配电柜的电气接地点。 3.3屏蔽干扰源 屏蔽干扰源是抑制干扰的很有效的方法。通常变频器本身用铁壳屏蔽,可以不让其电磁干扰泄露,但变频器的输出线最好用钢管屏蔽,特别是以外部信号(从控制器上输出4~20mA信号)控制变频器时,要求该控制信号线尽可能短(一般为20m以内),且必须采用屏蔽双绞线,并与主电路线(AC380)及控制线(AC220V)完全分离。此外,系统中的电子敏感设备线路也要求采用屏蔽双绞线,特别是压力信号。且系统中所有的信号线决不能和主电路线及控制线放于同一配管或线槽内。为使屏蔽有效,屏蔽层必须可靠接地。 3.4合理的布线 具体方法有: (1)设备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尽量远离变频器的输入输出线。 (2)其它设备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避免和变频器的输入输出线平行。 如果采取了以上的办法之后还是不能够奏效,那么继续以下办法: 3.5干扰的隔离 所谓干扰的隔离,是指从电路上把干扰源和易受干扰的部分隔离开来,使他们不发生电的联系。通常是在电源和控制器及变送器等放大器电路之间在电源线上采用隔离变压器以免传导干扰,电源隔离变压器可应用噪声隔离变压器。 3.6在系统线路中设置滤波器 设备滤波器的作用是为了抑制干扰信号从变频器通过电源线传导干扰到电源和电动机。为减少电磁噪声和损耗,在变频器输出侧可设置输出滤波器;为减少对电源干扰,可在变频器输入侧设置输入滤波器。若线路中有敏感电子设备如控制器和变送器等,可在该设备的电源线上设置电源噪声滤波器以免传导干扰。 3.7采用电抗器 在变频器的输入电流中频率较低的谐波成分(5次谐波、7次谐波、11次谐波、13次谐波等)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它们除了可能干扰其它设备的正常运行之外,还因为它们消耗了大量的无功功率,使线路的功率因素大为下降。在输入电路内串入电抗器是抑制较低谐波电流的有效方法。根据接线位置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 (1)交流电抗器:串联在电源与变频器的输入侧之间。其主要功能有: a、通过抑制谐波电流,将功率因素提高至(0.75-0.85); b、削弱输入电路中的浪涌电流对变频器的冲击; c、削弱电源电压不平衡的影响。 (2)直流电抗器:串联在整流桥和滤波电容器之间。它的功能比较单一,就是削弱输入电流中的高次谐波成分。但在提高功率因素方面比交流电抗器有效,可达0.95,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等优点。 4、结语 在今后变频器应用过程中,针对变频器在运行中出现的干扰问题不断引进新技术,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功能,增强抗干扰能力,更好地应用于电力系统以及其他工业工程建设中。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策略研讨 摘 要: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建设者必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电力工程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在难度和专业的要求上更为苛刻,因此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很多管理细节仍存在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电力工程也随之迎来了建设的高峰,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建设者必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质量、进度、安全、及成本问题,尤其质量安全更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相对落后,缺少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验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在逐步的放大,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在电力建设中造价投资管理、建设项目的审核等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管理策略进行了浅析。 1 我国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是从建设之前开始的,要基本对工程的了解做出合理的资金预算,保证工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和质量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存在的一切风险。我国的电力工程建管理设初始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自历史记载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沿袭了前苏联的管理模式,直到80年代初,我国才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越,但相比西方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上仍存在较多问题: 1.1 缺乏资金预算体制 由于资金是一切管理的基本,因此应当引起建造者们的足够重视,精准的资金预算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终极目标,保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有效的保障了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在我国电力建设管理中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做的还不够,没有清楚的规划项目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的整体资金,经常是“先建设,后算账”的方式开始电力工程建设,同时由于资金的混乱使用、挪用专用资金的现象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使工程无法按预期的计划完成。除此之外很多建设单位由于资金不足临时改变建设设计或偷工减料给电力的使用增加了安全隐患。 1.2 缺乏风险意识 电力系统工程建筑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建设,要将安全从始至终的贯彻到底,做好每个环节的安全评估和预测对工程整体的进展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建设的多环节性导致了风险存在也是多环节的,任何环节存在的风险都可导致整体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失败。我国很多电力建设承包商缺乏基本的安全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规避风险的前提,因此缺乏风险意识导致了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建设者缺乏风险评估系统,没有理论支撑单凭个人经验对风险A估,严重的增加了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的风险。 1.3 质量管理相对缺乏 在电力产业高速建设和发展的今天,切莫忽视最重要的质量问题,质量是生命线,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更是如此。但是目前很多电力建设商没有认识到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对质量的把控不够严格。缺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系统也是安全事故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由于电力工程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企业,质量掌控难度较大,因此,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建造的质量[1]。 2 优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优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作出如下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工程建质量的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组织结构、建立专业的质量检查部门两个部分,首先要在组织结构上配备充足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结构设计,各个部门人员比例要协调,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工程有序进行,最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打造专业的质量检测队伍,加强工程实施期间的质量。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为失误、材料廉价、机械落后、施工工艺欠佳、资金短缺、方案不合理等,所以要想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就要在工程的前期有精准的预算和规划,在工程实施期间要严格要求物料和施工工艺,必要时可临时调整施工方案,工程结束后还要做好验收工作,检验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否能承受实际的压力,施工团队要做好以上三阶段的质量检测,保证安全生产。 2.2 做好预算 预算是电力工程建造中重要的环节,精准的财政预算可以全面的把控工程建造的细节问题,重视预算不仅是管理制度的策略,更是一种管理思想,资金预算是电力工程建建设管理的核心,它是企业一起切运行的基本,因此精准的预算对电力工程建设后期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出精准的预算,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转款专用,切忌私自挪用建设资金,建设单位要做好预算管理,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电力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在期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预算显得更为重要,建设单位要加强预算管理,从而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完成期限。 2.3 合理规划风险 风险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从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等角度出发,首先要提升承建商的安全意识,对风险要做出客观的预测,要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和完善的评估系统,不再依靠个人的经验预测风险的大小。合理的规避风险可以解决工程期间存在大多数问题,在施工中,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将可以预见的风险隐患一一杜绝,除此之外在施工结束后要做好质量检测,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的处理,降低因质量问题发生危险发的可能性。 3 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建设是多环节的复杂工作,其设计的行业部门较多,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重视工程建设初期的预算管理,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质量监测和风险的评估,保证在规定日期内顺利完成。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论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 无论是何种工程都需要做好相应的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工程的发展和建设。电力系统工程也不例外。电力系统工程在近年来发展迅速,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要想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针对电力企业的系统工程进行造价方面的管理,并且做好相应的电力产品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才可以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中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下面本文就针对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造价管理 1、“价值工程”的运用 工程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体现价值,价值工程也由此而来。价值工程可以说是有一种技术分析方式,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价值工程以建设单位的意愿为基准,以提高工程价值为目标,集合各方的经验智慧,有组织的进行建设活动,细致的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和总结。工程的内在价值越大,则说明工程的功能越全面。这就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 2、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在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的控制上,需要合理的针对电力基建工程实行限额设计,严格的依照已制定的项目计划中对建设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进行估算和基本的设计,然后在估算设计的基础上,对控制技术以及施工图纸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另外,要对工程量进行合理的配置,将投资进行份额处理,切实的将投资金额以及工程量落实到实处,使得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工程量以及限定金额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工作。相关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在充分的保证电力系统工程实际应用效应的基础上,合理对投资额进行设计和分配,严禁出现随意变更的情况,使得总投资额可以保持在限定的范围内。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使得投资额得到充分的应用,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控制上,都具有合理性。同时,将总投资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还能够使得有关各方面的设计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和管理。 严格的依据设计的步骤来对投资额进行分配,使得投资额与工程量之间可以实现竖向的交叉,并依据工程量来对投资额实行控制。在每一个设计阶段上,都要针对投资进行单元的横向控制和管理。然而,限额设计也不是一味的要将造价进行降低处理,而是要在保障使用性的基础上,对造价尽可能的降低,实现设计的最优化,保障经济和设计相统一。有效的将经济与设计结合在一起,利用较少的投资来赢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以保障工程项目限额设计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做好相应的造价管理工作。 二、工程质量控制 1、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人是电力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 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对于各阶段的工程施工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要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就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 1.2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材料是施工的基础,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标准。材料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质量就不合格。而且电力工程的施工规模大,所用的材料也多,材料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都会有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就要选用高标准的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对工程施工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材料符合检测标准。 1.3施工方案是实现工程建设的关键 在电力系统工程进行建设之前,一定要选择好相应的施工方案,如果施工方案制定存在问题或者是施工方案选择不合理,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开展的进度,也会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受到影响。因此,要在对施工方案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技术、工艺以及操作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工艺,运用得当的措施,从而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施工的速度,降低施工的成本。 2、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2.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充分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所构建的电力系统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得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可以凸显出电力企业的优势。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对单位的领导以及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而划分,使得人人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使得责任制能够切实有效的实行,人人都充分发挥自己应尽的职能,同时对电力系统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控制,以提升电力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 2.2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 目前的生产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大,要想能够使得生产可以顺利的完成,就需要依靠群众的力量。这也就决定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最为关键。施工人员如果综合素质不高,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因此,要合理的构建施工团队,保障施工团队中的各个施工人员都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并且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培训,使得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培训中,重点要适当施工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这样才能够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3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针对监控以及管理的相关细则进行详细的制定,有效的把控各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做好相应的质量检查以及鉴定工作,要使得施工人员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其在施工质量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工程监理中,并且能够积极的配合,在工作上进行协调,以求能够进一步的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另外,针对电力系统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构建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依据该制度来对电力系统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并使得相关的质检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以确保电力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合理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的造价管理来说,需要从限额设计以及价值工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很多的因素都会对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产生影响,人、材料、施工方案均是影响电力系统工程的主要因素。有效的控制这三个因素,并对这三个因素做好相应的管理,就可以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建立健全的工程管理标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制度,就能够使得工程造价有效的降低,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论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 摘 要:造价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电力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贯穿电力系统工程的始终。随着我国电力工程的造价不断的上涨,对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造价管理和质量控制决定了一个电力企业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本文就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了简要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质量控制 工程造价管理一方面是对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的管理,一方面是对工程价格的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队伍建设的管理都是为这两种管理服务的,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仅仅是靠造价管理是不够的。任何企业在竞争中都少不了产品,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过硬,那么企业也终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要加强对电力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 造价管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将经济与技术紧密联系起来,采用设计服务经济,经济体现设计的经营理念,将公司的设计方案经济化,以提高设计的内在价值。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就要对于企业的各项设计方案进行创新,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只有控制好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设计的经济化效益。 1.1 “价值工程”的运用 工程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体现价值,价值工程也由此而来。价值工程可以说是有一种技术分析方式,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价值工程以建设单位的意愿为基准,以提高工程价值为目标,集合各方的经验智慧,有组织的进行建设活动,细致的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和总结。工程的内在价值越大,则说明工程的功能越全面。这就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 在电力系统工程的设计中,各个部门和各个项目都要运用到价值工程的内在原则,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对比比较,从功能和造价两方面入手,充分的将功能和造价两者结合,以期使工程造价的管理更具规范性和实用性。而功能和造价的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工程的功能越高则造价可能就越低;第二,1.2当工程的功能不变时,工程造价也可能会降低;第三,工程的辅助工程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时,则工程造价会大幅度的降低;第四,工程造价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造价时,则会使得工程的使用功能大大提升。 1.2 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电力基建工程推行限额设计,就是要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运用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的方法将投资额分专业下达到设计人员。各专业人员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额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这样就实现了对投资额的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量及概预算指标等各个方面的控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形成纵向控制,各设计阶段把投资分解具体到单元和专业形成横向控制。但是,限额设计也并不是单纯追求降低造价,而应该是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促使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力求以最少的投资,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1.3 推广采用标准计划 电力系统工程的设计标准要趋向通用设计标准,这样能够有效保障工程设计技术的质量,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经济价值得到更好的提高。通用设计标准集合了大量实践工程项目设计的经验,是衡量工程项目设计的标尺。其符合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保证了设计技术的质量,能够有效的缩短工期,节约成本,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 2 工程质量控制 2.1 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其质量的要求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人是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对于工程项目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施工人员能够直接接触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对于各阶段的工程施工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要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技术的手段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最有效保证。 2.1.2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材料是施工的基础,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标准。材料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质量就不合格。而且电力工程的施工规模大,所用的材料也多,材料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都会有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就要选用高标准的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对工程施工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材料符合检测标准。 2.1.3 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2.2 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2.2.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2.2.2 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员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管理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培训,以提高他们素质。这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更要提高其技术素质。 2.2.3 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制定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使施工企业和工地所有人员都知道在质量控制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去评价做的效果,也便于相互工作协调和各工序的衔接。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 结束语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电力工程招投标、设计、施工及竣工结算各阶段对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工程造价管理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实践有力的证明强化项目在工程各个阶段的管理与控制方能将工程造价有效地降低。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探讨目前电力系统工程中110kV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方法 摘要: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直接影响着电力供应质量和设备工作效率。本工程主供电系统容量为110kV,30MVA。110kV进线电压在经过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送至110kV/10V主变压器后,经变压器开关柜馈电于电气室。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与110kV变压器是该工程安装的重点,其安装效果影响着电力工程运营,文章分析了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和110kV变压器的安装工艺、注意事项,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110kV;设备安装;安装办法 一、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即为GIS。在进线侧绝缘灭弧介质选择中,选用SF6,而不用油断路器,因为SF6具有断流能力强、绝缘性能好、灭弧速度快、无爆炸危险、可频繁操作、检修周期长等特点,这适应了高压系统断路器发展要求。该系统正常电压为110kV,额定电压为145kV,额定电流为1250A,短时额定电流为31.5kA,3s,频率为50HZ,浪涌脉冲承受电压峰值为650kV。DS、CB、ES都采用电气操作。 CB、CHD、PT、LA等部件都是该设备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以为一些单体形状不规则、部件比较重,在安装到GIS室中不便于吊车作业,给安装造成极大困难。另外,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部件整洁和干燥。 其具体工艺如下: 1、 安装前检查和准备 安装工作要与施工建筑工作相配合,检查CB基础预埋工字钢,保证其高于混凝土地面10mm。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其一,准备好电源、设备,做好清洁工作,保证工作室无灰尘进入;在安装开始时再拆包,防止拆包过早造成设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其二,在无吊车作业的情况下,搭设脚手架和工作平台,利用滚杠和倒链进行吊装工作。 2、 主体安装措施 CB安装:将吊车放置到门口,按照CB规划的安装位置与形状,摆放好滚杠,合理选择出吊点,并使用吊车把CB旋转到滚杠上,同时CB位置进行检查,确保GIS室和所安装变压器室的隔墙及预留洞中心在一条线上。 GIS及气体至油套管的安装:用倒链及脚手架将GIS吊至待安装位置,打开放置于套管与变压器连接处的罩盖,用蘸有酒精的白布,对套管及连接处进行清洁处理后,用塑料将其包裹,以防止灰尘落上。GIS支架就位时,先要把三相套管连接于GIS上,再连接到变压器;检查三相套管位置,要求其距离地面2030m,在确定位置后,固定GIS以及其支架。 CHD的安装:按照安装图纸要求进行定位,清洁CB的气密法兰面,在安装时,将各气体室连接处的临时保护盖打开,防止灰尘进入;将密封胶涂抹在气体密封圈上;按照规定连接触头,保证触头连接深度符合要求。 3、 空压管道的安装 首先要用球状白布将管道清理干净,要求清理两次,且保证每次使用白布清洁;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煨管和切管。 4、 测量工作 按照厂家规范要求,进行主电路的电阻测量。要求通100A直流电流,采用电压降压法,测量电阻值必须小于工厂试验数据的1.2倍。 5、 检验工作 检查SF6泄漏情况:利用泄露检测仪,对法兰片和管道连接处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检验吸湿剂:要检查吸湿剂的绝缘子状况,壳体内部的杂质存在状况,螺母与螺栓的连接状况以及导体表面的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更换吸湿剂,在更换时,要求一次性更换,不得中断,更换湿度必须低于80%。 检查空气泄漏情况:必须要按照所设计的管线图,对阀门开合状态进行调整,还必须确保空压机在所规定的压力范围中运行,其泄漏量低于规定值。 6、 外壳接地和基础处理 检测GIS壳体接地端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对预埋工字钢进行除锈处理。 7、其他工作 依照管线布置图,设置SF6气体管道,将管子吹干后,将HITALuBE280黄油涂抹在管道法兰的密封圈上,拧紧法兰上的螺栓;根据安装位置,固定检测仪表,修整穿墙母排气室支架。 二、 110kV变压器安装 总变压器为110kV/10V、30MVA,YNdI1绕组,57.5t重。其具体安装措施有: 1、 基础检查 根据安装图纸,检查混凝土基础及其基础中心,保证各方面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2、 变压器部件安装 安装主油枕:主油枕1.4t,其最高点达到变压器底座5.2m处,而变压器室门高6m,这就造成安装困难。经过反复测量,决定采用8t汽车吊。因此汽车吊的活动拨杆较短,故可靠近变压器室;用一个2t的倒链替代一个吊钩,这利于扩大吊装高度。 安装HVN,LV套管和N.G.S:HVN为浪涌吸收器,可防止因雷电或是电路中过电压形成的瞬时高压电。LV是低压侧套管,在于10kV母线桥相连接时,要注意瓷绝缘保护,避免产生瓷绝缘损坏,采用白布以及酒精进行清洁处理。 N.G.S即为中性线接地系统,安装过程中,保证其接地开关动作灵活,避免出现卡阻现象。 安装散热片:按照安装实际,选定冷却风扇的位置,紧紧固定连接螺栓。 安装OLTC:根据安装图纸安装有载切换装置油箱。 3、 变压器主体安装 变压器较重,为3.3t,安装现场无法展开吊车吊装作业,加之,变压器室内无起吊设备,因此必须在变压器室外搭设平台。变压器主体与GIS连接过程中,采用10mm钢板铺垫室内的排油坑,建立基础平台,保证基础齐平;利用80t承载量的吊车,把变压器放到滚杠上,使用1.5t的板胡慢慢拖拉,直到主体到位。就位之后,采用四个千斤顶将变压器的主体顶起,对中心位置与套管中心进行调整,确保二者处于一条直线,再对HV套管进行安装,进而完成了连接。之后就用膨胀螺栓将主体固定起来,将接地现在相应的接地端进行压接,最终完成接地工作。 4、 抽真空 抽真空具体措施有:其一,在抽真空工作中,使用6000L/h的真空泵,要求其持续72小时作业,若因客观原因如停电,造成运转停止,则要及时关闭截止阀,当电源回复后,进行继续作业,操作顺序为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截止阀。其二,110kV变压器要求真空泵为0.08MPa,抽真空时,将连通阀打开,避免主油枕和OLTC质检产生过大压力差而造成主油枕损坏。 5、 油过滤和循环 保持整个滤油过程温度在70度左右,加工注油孔法兰,油经过油管进入滤油泵。 6、 结论: 其一,在进行3次循环后,采用60kV绝缘油测试仪测验变压器绝缘强度,经过5此测验,获得其强度值均大于56kV,说明绝缘程度良好。对耐压强度、变压器油微水等试验,以工厂试验结果为准,在安装现场不进行试验。其二,对散热片冷风扇、OLTC驱动部分进行检验,以有效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其三,在10kV母线桥导管和10kV开关柜连接后进行检验,并实验母线桥的工频交流耐压状况。 结语: 110kV变压器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是该电力工程电气部分的主要工作。安装过程中,需要电工、钳工、吊车司机等采用精湛的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业,并要协调各安装程序、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同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 【摘 要】IT技术是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对IT自动化技术的现状、特点、主要应用技术以及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IT自动化;应用;发展 前言 电力系统通常由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这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紧密的关系。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水平,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提供了基础。 1 电力系统工程IT运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主要运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指标进行衡量。近年来,我国在不断的加大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IT的投资金额,例如在2009年,我国电力行业的IT投资金额约为144亿,和2008年相比,增长了10%。从某种意义上说,IT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促进电力系统工程朝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配网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自动化等方面运用了IT运行自动化技术。 2 电力自动化技术特点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一种集合了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的综合技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应用中主要体现在:实现发电厂和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自动更新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自动处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简单故障;保证电力系统工程的管理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动运行等。总结这些不同的作用,在电力系统工程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电力自动化技术也会不断地发展,可以为电力系统工程提供更好的技术条件。 3 常见的电力IT自动化技术 3.1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还有一项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就是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在电缆系统工程中应用数据库技术,对于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数据库,电力自动化数据库更加重视对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技术和功能方面的支持,符合我国不断增加的电力能源需求。所以,电力系统工程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数据库技术得到了强大的认可,电力自动化数据库技术在电力系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中,对电力自动化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主动对象的信息数据库,应用自动化系统的监控性能,获取监控对象的全部信息,并且合理地进行使用,缩短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时间。 3.2 自动化的电力补偿技术 以前传统的无功和低压补偿技术是利用单一的信号以及三相电容器相互补充。通常这种补偿的方式对于那些主要采用电线负荷的用户,可能会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欠补或过补的情况,并且这种补偿技术并没有分析和考虑电压的平衡问题,甚者通常没有配电检测的功能。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是采用动态补偿和固定补偿相结合、三相共同补偿和分相补偿相结合、稳态的补偿和迅速的补偿相互配合的方式,它克服了传统技术单一固定补偿的不足,能够很好地适应负载的变化。而且运用先进的投切的开关、对电压进行科学的限制等技术模式,进而达到对电容器的智能控制,提高补偿的精确度,并且具有缺相保护的作用。 4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4.1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 智能电网技术,指的是以物理电网作为基础,通过运用现代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测量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电网。其对整个电力系统工程进行智能控制,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发展、输电、变电、配电、调度以及电力用户等内容。其中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柔性交流输电以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等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不仅将计算机技术的高效率进行发挥,而且还保证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变电站以及调度系统的自动化。虽然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重点不同,但是其受到环境、电能质量、安全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自愈性、兼容性、继承性、高效性、协调性以及优质性的特点。其中,兼容性指的是智能电网能够很好的满足适应式发电站与微电网的接入,能够有效的提高需求侧的管理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的电力需求;协调性指的是能够实现电力批发与零售市场之间的衔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自愈性指的是如果受到电网外部或者内部的损害时,不需要运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而有效的保证电网信息的安全性,提高其抵抗病毒的能力,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2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新型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智能调度技术、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在对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以具有双向性、实时性、可靠性特点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辅。 (1)通信系统: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运用高速性、双向性、实时性以及继承性的通信系统,如果没有通信系统,那么将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只有在构建通信系统后,智能电网才能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得、控制和保护。通信系统与电网的互相结合,构成了通信网络,并使智能电网具备应该具有的功能。智能电网在和高速、双向、集成、实时的通信系统相结合后,逐渐形成具有实时获取信息、实现电力交换互动以及动态性的基础设施。建立通信系统,对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以及提升电网的应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拓扑:构建具有坚强性和灵活性的电网结构,是促进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通过建设特高压联网工程、直流联网工程以及点对网送点工程,能够有效的改善能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并对各级的电网规划工作进行优化。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电网自身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多,需要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电网结构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3)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具备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信息安全以及集成信息等功能,因此,智能电网中需要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对分布式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构建实时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共享以及对采集、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内容。进行信息集成工作,能够将智能电网构建的信息系统的纵向产业链转变为电网信息集成的横向电网信息集成。信息显示系统能够给智能电网的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界面;信息安全系统能够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 5 电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电力企业每个部门的资源管理不统一,各个体系之间的信息不共享,致使在供电过程中的马虎情况不断出现。所以,在电力自动化进程中,要对电力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整理,逐渐改变这种情况。将原来分散、成果单一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转变为信息共享体系,使数据和配电体系、监测控制体系、办理体系、高级的应用软件包、通信体系的集合和馈线自动化整合成一个体系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开放、方便和高效的信息体系。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控制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的措施探究 【摘 要】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在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符合工程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等,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修正发生的偏差,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造价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对造价师的监管,也是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不可忽视的工作。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企业定额;项目决策;企业效益;招投标机制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煤电、水电、风电、生物发电等各种发电技术齐头并进,电力建设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电力工程施工已经融入了有形建筑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力施工企业须通过招投标来获取施工任务。同时,随着今后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力投资规模和速度都会大幅度下降,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都会不同程度面临任务不足、负担沉重的困境。 1 项目决策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开始 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经济决策和各项技术,对项目投资以及项目建成以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具体来讲,在项目决策阶段中, 新建的一个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准以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和各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对拟建的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在社会上能否创造效益,资金落实情况等方面都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论证,搞好可行性研究,为决策者决定项目提供可靠的依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工程造价具有纵揽全局的决定性影响。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资决策是产生工程造价的源头。合理确定造价是评估建设项目、开展后续工作的关键。 2 项目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 项目设计阶段的设计费支出只占工程总投资的 1%以下,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 75%以上,且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将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作为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来抓。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有一定的准确性并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深度,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抓住设计阶段这个关键点,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造价的源头控制,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控制。 3 项目招投标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受业主委托编制实物工程量清单(或工程标底)和一系列相关文件,标底的编审工作是招投标管理的核心工作,因为标底是确定工程承包合同价的基础,只有有了科学的标底,才能正确地判断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才能在定标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的管理规定,把握标价的合理性和竞争性。评标、定标中把造价执业者以及造价编制依据的合法性作为评判定标价是否合法有效的依据,保证标价的科学合理,为有形建筑市场的投标报价、标底的编制提供社会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 项目实施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里程碑 工程实施阶段是建筑产品形成阶段,对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来说也是最难、最复杂的阶段。此阶段除伴随施工的时间推移发生的其它建设费用外,大量的投资资金通过施工这一环节不断“物化”,最终形成固定资产,实现项目投资。为了控制造价,首先,在施工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招投标制度,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项目网络图,做好施工单位设计方案的论证工作,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分析对比,选出最合理方案;其次,要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对必要的设计变更,必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对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而且应尽量在该工程内容未完成前确认变更,以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损失;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或管理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严格控制材料代用、随意增加工程量及各种预算外费用。 5 竣工结算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终点站 该阶段应认真审核工程预结算,剔除其中通过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高取费用、不切合实际的签证、不合理的技术措施等增加的费用:对工程量的审核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进行审核,不能多算也不能不按规则计算;在要求施工单位报送相应的工程计算式和材料用量明细表的同时,建设单位也要编制一份完整的结算书和材料明细表,比照审核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准确;要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分项的正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应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价格信息,着重审查是否有抬高材料价格的现象。应加强合同管理和执行,实行合同逐项审查制度,使工程造价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得以确认和控制,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的审核人员,都应该坚持按合同办事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施工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费用,把好未按合同条款履行的违约审核处理关。 6 提高造价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对造价师的监管 6.1 提高造价师的素质,加强对造价师的监管力度 要严格造价师的准入制度,参加造价师考试的人员应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专业工作经验;考试的内容要包含专业知识、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各个方面;要加强造价师的职业培训,防止职业培训流于形式;要加强对造价师工作的监管力度,在防止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期下,努力推行造价报告公示制度。另外还必须要提高造价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避免出现由于职业道德感差引起的不利影响。 6.2 造价人员要全程参与,实事求是地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造价人员要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决策阶段,造价专业人员要参与决策,防止盲目决策;电力项目建设相关企业以及企业中与造价有关的部门都要参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人员认真学习、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流程,防止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合理的问题。造价人员对各部门提供的信息也要进行核实和论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6.3 关注市场信息,注重科技进步 编制工程造价时,要随时关注市场信息,了解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与市场的波动,确保工程造价与市场行情不发生较大差异。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关注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情况,将造价工作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尽量使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成果能融入到项目建设中。 6.4 加强造价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已确定的造价预算 建设单位要严格内部审计程序,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在限定目标内。要维护造价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权力,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已经明确的工程造价,没有经过规定的程序不能变更。 7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尽快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要尽快适应市场,每个电力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在分析目前国家电力行业定额的基础上,正确把握电力工程造价的发展趋势,提高投标报价的技巧和水平,最终适应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确定电力工程价格的管理体制,保证企业足够的利润空间。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技术及自动化应用推广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系统中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在变电领域已得到了普遍应用和发展,功能技术水平也已日臻完善。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和应用,以及阐述了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力系统 电气自动化 监控 信息化、自动化已成为衡量电力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电力行业中,工业化的典型标志就是电力自动化,包括了调度自动化、变电站及保护自动化、配网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电力市场自动化等电力工业的各个环节。 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1.1 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 1.2 远程监控方式 最早研发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远程控制装置,主要采用模拟电路,由电话继电器、电子管等分立元件组成。这一阶段的自动控制系统不涉及软件。主要由硬件来完成数据收集和判断,无法完成自动控制和远程调解。它们对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装置,相互之间独立运行,没有故障诊断能力,在运行中若自身出现故障,不能提供告警信息,有的甚至会影响电网安全。 1.3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 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2 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 2.1 集中模式 集中模式也就是传统的硬接线方式,将强电信号转变为弱电信号,采用空接点方式和4mA~20mA标准直流信号,通过电缆硬接线将电气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一对一接至DCS的I/O模件柜,进入DCS进行组态,实现对电气设备的监控。电气量的采集集中组屏,便于管理,设备运行环境好;硬接线方式成熟,响应速度快。缺点主要有:电缆数量大,电缆安装工程量大,长距离电缆引进的干扰也可能影响DCS的可靠性;DCS系统按“点”收费,不仅投资大,而且只有重要的电气量才能进入DCS,系统监测的电气信息不完整;所有信息量均要集中汇总至DCS系统,风险集中,影响系统可靠性;由于DCS调试一般是最后进行,采用集中模式通常难以满足倒送厂用电的要求;没有独立的电气监控主站系统,无法完成较复杂的电气运行管理工作,不能实现电气的“综合自动化”。 2.2 分层分布式模式 分层分布式模式从逻辑上将ECS划分为三层,即站级监控层、通信层和间隔层(间隔单元)。间隔层由终端保护测控单元组成,利用面向电气一次回路或电气间隔的方法进行设计,将测控单元和保护单元就地分布安装在各个开关柜或其他一次设备附近。网络层由通信管理机、光纤或电缆网络构成,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数据汇总、规约转换、转送数据和传控制命令的功能。站级监控层通过通信网络,对间隔层进行管理和交换信息。间隔层测控终端就地安装,减少占用面积,各装置功能独立,组态灵活,可靠性高。模拟量采用交流采样,节省二次电缆,降低了成本,抗干扰能力增强,系统采集的数据精度大大提高。系统采集的数据量提高,监控信息完整,能实现在远方对保护定值的修改及信号复归,运行维护方便。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部件)正常运行。设置独立的电气监控主站,便于分步调试和投运,满足倒送电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厂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检修。 3 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3.1 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 鉴于目前的运行体制、人员配备、专业分工,我国的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站内监控采集数据而保护相对独立的模式,以提供较清晰的事故分析和处理的界面。但是从技术合理性、减少设备重复配置、简化维护工作量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考虑,将保护与控制、测量结合在一起会更有优势。 3.2 国际标准的应用 近年来,IED电力自动化方面有了广泛应用。为了实现不同厂家 IED设备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使厂站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开发系统,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了IEC61850国际标准。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已经开始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产品研发,相信这将是未来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3.3 以太网技术的兴起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综合自动化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对通讯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以速度快、传输数据量大为特点的以太网满足了这一要求。以太网最典型的应用形式是 Ethernet+TCP/IP。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了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工业过程应用,产生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4 结语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深入,这也使电网管理方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使一些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传统的技术界线逐渐模糊,各种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技术会彼此融合和渗透,这些推动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水平。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运用IT自动化技术。IT运行自动化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只要出现新技术或者新成果,均会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的自动化建设中,电力系统工程的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该文针对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IT运行自动化;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力行业中,越来越普遍的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给电力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于电力系统工程建设步伐的快慢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由于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主要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各个方面共同组成,其各个方面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电力系统中各个级别的电网调度控制中心构建的计算机系统和变电站构建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等,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文通过对电力系统工程中IT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1 电力系统工程IT运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主要运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指标进行衡量。近年来,我国在不断的加大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IT的投资金额,例如在2009年,我国电力行业的IT投资金额约为144亿,和2008年相比,增长了10%。从某种意义上说,IT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促进电力系统工程朝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配网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自动化等方面运用了IT运行自动化技术。 2 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所谓电网调度自动化,指的是对各种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电力系统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通过对各个变电站与发电厂实时电网运行的信息进行设置,运用信道传输的方式,将其传输扫电网调度中心的主站系统中,以便让电网调度工作人员使用。电网调度自动化作为电力系统工程自动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力系统工程的快速、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分为五个级别,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国家电网调度、大区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地区电网调度以及县级电网调度。 不管在哪个级别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其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运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器、打印设备、调度发电厂、工作站、大屏蔽显示器、变电站终端设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下级的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以及测量控制等多种装置构成。在计算机环境下,这些装置互相结合,构成自动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其具备实时采集数据、监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估计以及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等功能。 在五种不同的电网调度自动化中,县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设备是最小的,对电网设备要求最低,主要运用普通的PC机作为工作站或者服务器。和大区调度电网与省级电网相比,地区电网调度的调度范围与功能比较小,只对某个具体的城市进行电网调度工作。对于国家调度电网和大区调度电网来说,其运用最大规模的计算机设备和容量最大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运用最先进、最高端的计算机技术。总之,不同级别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均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3 变电站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为了实现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的联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在没有运用计算机技术时,主要运用人工监视、人工电话操作的方式,实现发电厂与用户之间的联系,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给变电站的监控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后,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后,逐渐朝网络化、数字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广泛使用计算机电缆或者光纤技术。变电站实现自动化,不仅能够完成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而且还能够实现电力企业的现代化。 4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4.1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 智能电网技术,指的是以物理电网作为基础,通过运用现代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测量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电网。其对整个电力系统工程进行智能控制,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发展、输电、变电、配电、调度以及电力用户等内容。其中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柔性交流输电以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等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不仅将计算机技术的高效率进行发挥,而且还保证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变电站以及调度系统的自动化。虽然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重点不同,但是其受到环境、电能质量、安全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自愈性、兼容性、继承性、高效性、协调性以及优质性的特点。其中,兼容性指的是智能电网能够很好的满足适应式发电站与微电网的接入,能够有效的提高需求侧的管理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的电力需求;协调性指的是能够实现电力批发与零售市场之间的衔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自愈性指的是如果受到电网外部或者内部的损害时,不需要运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而有效的保证电网信息的安全性,提高其抵抗病毒的能力,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2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新型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智能调度技术、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在对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以具有双向性、实时性、可靠性特点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辅。 1)通信系统: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运用高速性、双向性、实时性以及继承性的通信系统,如果没有通信系统,那么将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只有在构建通信系统后,智能电网才能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得、控制和保护。通信系统与电网的互相结合,构成了通信网络,并使智能电网具备应该具有的功能。智能电网在和高速、双向、集成、实时的通信系统相结合后,逐渐形成具有实时获取信息、实现电力交换互动以及动态性的基础设施。建立通信系统,对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以及提升电网的应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拓扑:构建具有坚强性和灵活性的电网结构,是促进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通过建设特高压联网工程、直流联网工程以及点对网送点工程,能够有效的改善能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并对各级的电网规划工作进行优化。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电网自身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多,需要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电网结构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3)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具备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信息安全以及集成信息等功能,因此,智能电网中需要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对分布式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构建实时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共享以及对采集、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内容。进行信息集成工作,能够将智能电网构建的信息系统的纵向产业链转变为电网信息集成的横向电网信息集成。信息显示系统能够给智能电网的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界面;信息安全系统能够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自动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该文针对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的自动化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水平。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浅议电力系统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投资项目的增多,各种各样的投资还在不断地扩大, 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规模的变化,电力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工程 造价控制 前言 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水平,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而实施有效的造价控制,则是重中之重。电力系统工程造价,指的是在某一项电力建设工程当中,所需要的全部的工程费用,也就是该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以及形成铺底流动基金的一次性费用合计。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部过程阶段当中,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的验收阶段当中,都需要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和管理,进行全面的控制,以求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改正优化。在电力系统的建设当中,造价的控制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很好地分析现今的主要形势,通过具体的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并且改善服务、逐步地优化资源配置,将对电力系统造价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这也正是电力企业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两个要素, 既要考虑技术先进性、安全可靠性, 也要考虑经济合理性, 从根本上有效控制造价。 1推行设计招标制度 目前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只负技术责任, 不负经济责任, 推行设计招标, 引入竞争机制, 迫使竞争者对建设项目的有关规模、功能方案、设备选型和投资控制等方面做出全面地分析、比较, 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案参加竞赛。 2 积极推行电力工程限额设计, 有效控制造价推行限额设计是项目法人责任制的一个主要部分, 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要想控制造价, 必须大力推行电力工程限额设计。要做好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初步设计概算的限额。项目投资估算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限额能否实施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项目投资估算阶段, 一定要深入现场, 做好勘查工作。另外, 也要注意估算模型的应用, 考虑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 初步设计概算是施工图预算的限额。施工图设计阶段, 要根据初步设计概算进行限额设计, 主要应该控制预算工程量。 3增加设计深度, 实行设计考核 如果设计阶段, 没有很好的勘查现场, 没有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往往会造成施工阶段设计变更满天飞, 这是增加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 也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 一方面在配合设计做好现场勘查的同时, 应该对设计实施考核, 在签订设计合同时, 必须规定, 如果变更金额超出施工合同一定比例的, 则扣除一定的设计费, 如果在合同约束的范围内, 要给予奖励。 二、工程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建设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 也是资金控制风险最大的阶段, 一方面加强实际成本控制, 另外也要加强隐形成本的控制。 1 加强工程招投标工作。必须按照电力程序做好招投标工作, 招投标工作必须本着三公原则进行, 在评标办法制定上, 也要采取比较科学的方法, 避免选到施工力量差的队伍, 虽然节约了现阶段的资金, 但隐形成本十分巨大。 2抓好合同管理, 减少工程索赔。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避免施工单位“低价中标, 索赔赢利”。一方面要严格合同管理, 按合同办事; 另外, 要做到事前把关, 主动监控。 3严格审核工程变更, 加强现场工程量签证的监督和管理。要减少设计变更, 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擅自扩大建设规模, 提高设计标准, 增加建设内容; 其次, 及时核算有关设计变更的造价,对于有问题或者费用偏高的项目可重新考虑, 进行多方案比较, 不能一味求快, 而应求精。对于现场工程量签证, 必须要四方签证,而且务必是实现量化。 4物资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材料是工程造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 合理的材料价格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 (1) 推行阳光采购, 减少中间环节, 保证质量。要认真做好设备的选型, 充分听取设计、建设、调试等各方意见。另外, 要严格按照招投标办法实施, 推行阳光采购, 保证材料质量和送货进度等。 (2) 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做好论证的基础上, 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等等,选用新工艺、新材料,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 5加强概算预算阶段成本控制。概算预算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提高概预算人员的素质, 避免工程量计算错误或者计算程序错误、对施工不熟悉等因素产生造价计算产生偏差, 造成成本的增加。工程概预算人员不但要熟悉概预算知识, 而且要熟悉工程建设全工程。 6加强资金使用阶段成本控制。资金使用阶段的控制主要是按照合同合理拨付资金, 避免由于资金拨付产生的违约金。另外, 要做好年度财务决算和竣工决算。 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1在结算阶段当中,相关的工程工期都存在有工期较短、任务较重等特点,在设计概算等方面,也存在有深度不够等因素,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之中发生较大程度的工程量变。施工的企业在投标报价之时采用概算中标,在施工阶段当中就容易产生较大的量变。所以,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施工的企业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将节约成本的观念和意识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当中,在管理上要突出效益。 2施工过程之中还需要经营管理的相关员工和技术人员以及机械材料人员等相互配合和了解,将经济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切实地节约工程成本,控制造价。在当前,施工企业往往都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经营管理方面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其中的重要环节都处于脱节的状态。同时材料、机械等各自为政,没有有效的联系和相互之间必要的了解,这也就造成了极大的成本流失,对于造价控制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需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解决方案,真正意义上达到造价控制的要求和规范,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现如今,分包队伍普遍存在有技术力量差、人员素质较低、鉴证过于草率以及对计划的额定内容不熟悉等缺陷,而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会造成人工费用的流失,造价的加大。在实际的操作当中,材料人员的订货量一定要根据实际的要求来进行控制,订货量要进行及时的反映,特殊材料的价格要得到相关部门单位的认可,以此来保证预算调整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一个方面,工程造价的资料整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工程实施当中产生的一系列相关的现场记录、使用的材料记录、单价结算依据以及结算资料价格信息等,工程造价资料是造价分析结算当中的重要依据,对于业主而言,需要对其中不同类型的造价资料进行统一的整理,并且进行分类保存,以此来作为企业内部造价分析控制管理的重要依据。 结束语 电力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 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在确保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是电力基本建设一个永恒的主题。近年来,电力工程造价上涨较快,资金筹措难度很大, 工程造价水平已成为影响电力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控制工程造价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现在, 新开工的电力建设项目都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立项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贷款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 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项目法人只有加强项目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逐渐深化,社会经济迅速由短缺型向过剩型转换。办电渠道日趋多元化,我国的电力也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压力,在部分地区卖电也逐渐变得困难。因此本文对电力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推动和指导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 【关键词】电力营销 目标市场特点 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作为电网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不仅关系到电网企业本身发展,而且对其他行业和各类用户有巨大影响。它不仅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密切有关,而且与建立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电力营销理论方法学习,提高营销技术水平,强化电力营销管理,开创电力营销工作新局面。 一、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 1.具有整体性 电力交换要通过电网,电网覆盖的区域就是电力市场的整体范围。电网是统一的,在同一区域内可能有不同需求的客户,电力销售部门一般只能将同一区域看作一个市场,进行整体销售服务,因此,不同的电力目标市场也由电网连接成一个整体。 2.具有差异性 虽然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产品的类型,客户的分类等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但在其他方面又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划安排。不同的客户对电力供应的方式具有不同的要求。 第二,需求量。不同规模的消费者对电力的要求不同。第三,需求时间。不同性质的用户对电力需求时间有不同的需求。第四,消费方式。电能的热转化消费、动力转化消费和照明消费都属于消费方式不同的目标市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电力企业的不同目标市场的依据,是研究电力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所以,对电力目标市场进行划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可放弃性 电力目标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不是一经选定就一成不变的市场。这种动态是相对于一般稳定的电力市场而言。电力目标市场的发展变化是逐步实现的,而不是频繁或骤然的突变。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都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与此同时,在选择电力目标市场时应考虑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供电企业专营区的电力目标市场必须全部满足,不能对盈利少或难度大的市场就完全放弃。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策略 1.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1)树立全体员工的营销观念。供电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输变配售过程是同时进行的,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才能完成这一业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具有全员参与性,因此供电企业必须树立一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生产与销售理念,即全体员工营销观念。 (2)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关键。供电企业开发市场应该立足于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它应该包括:①观念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增强竞争意识、优质服务、品牌价值观念等;②信息方面:市场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市场报告子系统、市场决策子系统等;③人才方面: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④客户管理方面: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服务系统,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 (3)开拓潜在市场,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这是供电企业永久不变的主题,也是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的源泉。目前虽然我国普遍存在电力供应小于需求的矛盾,但这只是低用电水平下的不平衡。从长远看,电力产品最终会像其他商品一样走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不能有“等”的思想,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积极培育和扩展电力市场,及时调整电力市场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 (4)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开拓和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售电量和职工工作业绩相联系,如何用好人才、网罗人才以及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层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人的能动性是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障。 2.电力产品策略 (1)电能产品质量策略。在目前电能与替代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电能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供电企业要采取的产品质量决策是: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收益和市场占有率。 (2)实施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为了迎合广大用电客户的不同需要,以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开拓用电市场,供电企业要不断增加电能产品组合的深度。对于一些特殊企业,如特殊冶炼、高新技术等企业,其对电能的供电可靠性、供电频率、供电电压等技术指标有特殊要求,应该为其供应高质量的电能产品。 (3)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目前供电企业主要面临下列两类竞争:在与其他替代能源竞争时,电能产品本身有其特殊之处,可以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在电力行业内竞争时,电能产品在核心产品层次上来讲,是一种同质品,而由于不同供应企业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差异。所以在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层次上,电能产品又可以看成异质品,故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3.电力优质服务策略 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电力优质服务是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销售的重要手段;2)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4)电力优质服务是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信誊及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而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需要提高营销人员素质、服务管理水平和营销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入手。 三、结束语 电力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由于电力营销活动过程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营 销体系,以市场营销为支撑的企业发展体系,加深营销深度,进一步渗透目标市场,增加营销宽度,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和服务深度,增强电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关系电力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因此,必须对电力市场营销加以重视。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组合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经营模式也从以前的分配用电和限制用电发展到了现在进行市场营销销售电力产品。本文主要是对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及其组合策略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特点;组合策略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作用及地位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化,电力行业也走向了市场化,营销成为了电力行业生产和发展的必要手段。电力营销现在已经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因电力产品产销一体化的特性,电力营销贯穿于电力企业工作的整个过程。电力企业通过营销策略发展客户,实现产品的销售,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现在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作用已经日渐明显,其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营销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产发展 电力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整个行业中,资金与技术才是最主要的资源。但是现阶段,市场的供求形势开始产生变化,电力企业不会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而且整个供电行业现在正从发展期迈向成熟期。因此,可以预计到,在接下来的时间中,电力企业能够获得的资金技术与政策的支持将会越来越小。而且随着市场地位的转变,电力产品的销售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是现在,供电企业的行业吸引力就已经在减弱,市场的增长率和企业的相对获利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现在中国已经处于市场经济,各种形式的行业保护都将失去作用,所以,现在供电企业必须要改变经营模式,重视市场营销,加入到市场的竞争中,这是供电企业能够逐渐严峻的大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必要手段。 (二)市场营销能帮助电力企业规划企业发展方向 进行市场营销,营销的结果能够直接反馈当前市场接受情况的信息。供电企业能够通过营销信息的反馈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把握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并且能避开行业威胁。通过营销的进行,企业可以了解市场的反映情况,可以发现自身内部的经营运行的不足之处与优点所在,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且通过进行市场营销,企业可以直观的了解到需求市场的情况变化,企业能够很清晰的明了是工业用电的增长大还是民用数额增大、是第一产业用电增大还是第二产业用电增大、是城市用电的发展空间大还是农村的发展空间大……这些情况对于企业制定发展规划能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市场营销能够决定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营销市场特点 电力销售的的市场指的是一切使用电力的企业和用户,它具备有以下特点: 1范围相对稳定 一般商品的交易都有很大不稳定性,客户群的流动较大。但是电力产品与其它产品不同,电力的使用要通过相应的配电设备网络,而配电设备的建设时间长投入大,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什么改变。所以,也可以说,配电设备的覆盖网络决定了电力产品的客户范围,如果配电设备没有发生改变,那客户的群体范围也就没有变化,稳定性较强。 2销售市场具有整体性 正因为电力产品要通过配电设备实现交换,所以电力设备网络覆盖区域的整体范围就是一个市场。电力设备无法轻易做调整与改变,电力设备的规格和使用都是统一的,在一个区域内,即使客户会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电力销售部门也不能为此而采取什么措施,电力销售部门只能将一个区域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整体的销售服务。而不同的电力市场又会由上一级的电力设备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 3不同市场具有差异性 虽然电力产品一个市场具有整体性,各个不同的市场间产品类型和客户情况也都有相同的性质,但是电力市场的各个目标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第一是计划安排不同。不同的客户对电力供应方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有人是短期需要,有人需要长期供应;有人需要之间供电,有人却需要间接供电等等;第二是客户的需求量不同。电力产品的客户需求量有很巨大的差异,一般的居民一个月只需要几十千瓦,但是大型企业一个月通常需要十几亿千瓦;第三是客户的需求时间不同个。举例来说,医疗行业需24小时供电,不然可能会造成重大事故,但是一般的公司只需要白天供电。第四是消费方式不同。照明消费、动力转化消费和电能的热转化消费等都是不同消费方式的目标市场。 4具有不可放弃性 电力对对于国家和每个居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国家的正常运转和百姓的正常生活都建立在了电力正常供应的基础上。电力市场要考虑的不仅有盈利情况,更重要的是对生产经营生活的影响,电力企业必须要满足供电企业专营区域所有区域的用电情况,不能因利润的多寡和设备建设的难易程度而有所放弃。 5交易方式特殊 电力产品与其它的商业产品不同,它具有产、供、销一体的特性。电力产品是无形产品,交易过程也是时空分离,电力商品的计算要通过特定的仪器,而且在用户使用后才能显示出来,所以电力产品的交易是一种先消费后付费的方式。 6电力销售市场现阶段竞争有限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企业处于垄断地位,销售市场也是卖方市场。现阶段,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电力市场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但是短时间内这种步伐不会很快,而且供电企业一般是国家掌控,国家投以政策、资金与政策上各种支持。我国进行电力销售的民企较少,而且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国家也不会有这方面的政策支持,供电企业的竞争对手有限。另一方面,我国能与电力产品在使用功能上进行竞争的有石油、天然气、太阳能这几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在高效与环保上不如电力有优势,太阳能的使用局限性又比较强,电力企业在功能产品的竞争上有绝对的优势。综合来说,接下来一段时间,电力销售市场的竞争有限。 (二)电力营销产品特点 电力产品和其它产品不同,具有很多的特性: 1电力产品产、供、销一体,且产品不可存储,进行销售的中间环节较少。 2电力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因此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品种比较单一。电力产品不可加工所以产品单一,但是电力产品的使用和计算却需要有相应的设备,所以进行电力产品的使用时一定和其它产品相配用。 三、电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电力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是电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采用的、能够市场目标实现营销规划的一整套营销策略,它主要包括: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服务策略等。下面我们将对其做出分析: (一)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1 让全体员工都要树立起营销观念 不论是哪个企业,营销工作都要有整个企业的配合才能够顺利进行。更何况,供电企业具有产品产、供、销一体性的特点,产品的生产即销售。所以,可以说,整个供电企业就是一个大的营销部门。在这个大部门中的每一个分部门都要协同运作才能将营销工作做好。所以供电企业要让全体员工都树立起营销的观念。 2 建立起完善的电力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电力市场的开发应该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营销体系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为市场的开发提供必需的帮助。一个完善的营销体系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并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同时还要注意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人才的招募与培训等。 3 开发潜在市场并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 开拓市场是营销活动永远的重点,而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则是供电企业能够开拓市场的源泉。现阶段,我国的供电还存在着供小于求的状况,但是从长远看,电力产品也必然向其他的产品一样成为大众化的商品,供电市场将会走到买方市场。供电企业不能坐等这一天到来后处于被动状态,而要从现在开始积极是拓展市场,调整市场结构,争取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4 建立起科学的鼓励约束机制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企业将来能走多远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要认真思考人才的招募与培养,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的鼓励约束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产品策略 现在,电能在和替代能源的竞争虽处于绝对优势,但是随着替代能源的不断发展,这种优势在被削弱。所以供电企业要提高电能的产品质量,并不断的增加电能产品的组合深度,还要创造出电能产品的特殊之处、形成品牌效应来增加市场的占有率。 (三)价格策略 现阶段,电力的价格仍属于国家管制。国家在给电力产品定价时一般遵守成本为主、合理利润的原则。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当前的电价水平对于不少用户来说还是较高,民众降价的呼声很大,同时电网的负荷峰谷差很大。因此,供电企业可以在分析了成本做过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适量的减少管理中间层、整顿不合理收费、对低耗电进行优惠、实现阶段收费等措施,将电价做一个适当的下调。 (三)服务策略 在之前,电力是以一种垄断的行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随着供电企业成为市场企业,企业的服务水平也要尽快的被提升。优质的服务水平能够帮助营销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果,也是树立供电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 结语 市场的发展、电力的改革使得电力产业更有生机,在现阶段的市场大环境下,电力企业也需要发展与变化,通过生产与营销各方面的改进来迎接将要到来的市场冲击。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近年用电需求迅速增长,电荒、拉闸限电频出,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更重要的是阻碍电力的发展。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中心,电力市场营销是电网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它对电网企业本身发展,对各行各业、各类用户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力企业为了求得生存,谋得发展,进而在国民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在电力企业中,如何对市场进行开发、占领,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笔者对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特点;策略 前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会打破任何行业的垄断格局,在这种情况下,电力市场将会发生彻底改变,并且逐步转为买方市场。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国有电力企业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 1 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 电力市场营销是指电力企业通过对电力产品的生产、输送、销售等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满足电力客户对安全、合理、可靠、经济的使用电力产品的需求,以实现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电力企业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电力市场营销通常包括对电力市场的预测、细分、选择,以及电力产品的服务策略、销售策略等。 1.1 特殊性 无论是产品的类型,还是客户的分类,各电力目标市场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其他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目标市场的特殊性。首先,在计划安排方面,对于电力的供应方式,不同的客户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在需求量方面,对于电力需求,因消费者的用电规模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再有,在用电时间方面,不同性质的用户对于电力需求同样存在差异。最后,对于消费方式,电能的热转化、动力转化,以及照明等消费隶属于不同的目标市场。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为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电力企业的目标市场提供了参考依据。它们也是研究电力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依据。因此,划分与研究电力目标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1.2 长期性 一般说来,电力市场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但电力目标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不是一经选定就一成不变的市场。不过电力目标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是频繁或骤然的突变,而是有规律、有步骤逐步实现的。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各个电力目标市场也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为了全部满足供电企业专营区的电力目标市场,在选择电力目标市场时应考虑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对盈利少或难度大的市场就完全放弃。 2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2.1 明确思想,树立营销意识 ①全员营销。输变配售过程对于供电企业来说,都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运作才能完成整个业务过程,该过程具有全员参与的性质,所以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供电企业需要统一思想,树立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销售理念。②建立和完善运营体系。供电企业的市场开发既要满足短期收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电力营销的关键。应该以市场为主体、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完善服务质量、树立品牌价值观念等;建立市场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市场报告、市场决策等四个子系统。此外,在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系统、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③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这是永恒的话题,同时为开拓电力市场提供动力。目前,在电力供求关系方面,我国普遍存在矛盾,这是由用电不平衡造成的。从长期来看,与其他商品一样,电力产品最终会走向买方市场。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需要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对市场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进而培育新的增长极。④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未来的市场开拓和培育方面,供电企业必须将售电量和职工工作业绩相联系,进一步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尽可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未来电力市场竞争中,为了确保供电企业永续经营,供电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奖惩制度与约束机制,以此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2.2 实施电力产品策略 在市场环境下,电能与可替代能源之间存在着竞争,在电能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企业收益和市场份额,供电企业需要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用电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供电企业必须不断开拓用电市场,进一步深化电能产品组合的广度和深度。对于高新技术、冶炼等特殊企业,在供电的可靠性、供电频率、供电电压等方面,对电能技术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供电企业需要为其供高质量的电能产品。与其他替代能源展开竞争时,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在行业内展开竞争时,供电企业需要将电能产品放在核心产品上。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由于不同的供电企业之间差异,因此,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2.3 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质量作为重要的标尺,可以对企业的生命力进行衡量,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是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销售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方法,是树立供电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信誉与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地提高营销人员素质、服务管理水平和营销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搞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实行服务承诺制,才能切实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 2.4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培育消费者,增加售电数量。在厂网分开的形式下,供电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发生变化,重视分析电力市场的营销情况,积极拓展市场,在经营过程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科技含量高、市场发展前景好、适销对路、有盈利的电能产品,供电企业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其次,采取促销手段。电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的供求关系,电力市场的需求数量随着电价的上涨(下降)必然会出现减少(增加)。因此,需要对电价进行规范化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电价政策。对于个别地区的用户、个别时段供大于求的情况,供电企业需要确保电力供求的平衡关系,充分发挥价格优势。再次,对电网加强改造。输电电网和配电网作为电力市场的载体,借助这些载体将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拥有现代化且网络布局合理的电网,才能为电能销售疏通渠道。最后,采取价格策略。围绕消费者的需求适当降低成本,避免发生搭车收费、乱加价现象,这是扩大电力营销的举措。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适当采取灵活办法,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用电的积极性,例如,在本区域内,依据产权界限,对已办理增容的消费者闲置配变进行调节管理。 3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除了要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稳定,还必须具备先进的营销理念,运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网及配套法律建设长期滞后、供电质量和服务低于客户要求、营销队伍水平较差是目前我国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积极的从市场与服务策略、品牌和资源策略、内部管理策略方面加以改进。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 摘 要: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快慢。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只有不断加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建设,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施工企业市场营销营销特点 营销策略 任何企业都需要进行市场营销,及时地了解市场上顾客的需求、欲望、购买能力及产品售后服务等,并且对此进行研究、发现不足,在今后的建设中不断完善产品建设,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是如此,需要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特性来实现市场营销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1、何谓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 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一般认为主要包含“报价、能力、关系以及形象”等四个方面。 “报价”主要指企业的报价策略,根据对竞争对手及市场的了解程度,以及企业自身控制和抵抗风险能力、资源组织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成本控制能力等因素来确定报价水平。“能力” 则是指企业资质(资信)等级、人力资源素质、财务能力、设备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 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如何建立、跟进、保持并加深各种关系,成为获取工程信息、发现潜在客户、建立客户信任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施工企业与供应商、分包商、监理、业主、投资人、咨询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政府等的关系。“形象”指施工企业在业内,乃至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的社会信誉度和品牌形象。 2、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特点 2.1建筑施工企业的营销是全过程营销 建筑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它商品的工厂化封闭生产方式明显不同,一般顾客购买商品以后,只是针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检验,生产过程中则不需要直接面对客户。而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不仅存在于项目开工前,而且存在于施工现场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后的售后服务。施工企业会把自己生产的全过程都完全地呈现给业主,需要接受很多的组织如行业主管部门、设计单位、监理、业主的全过程监督检查,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工期、工程质量、控制成本等方面严格管理,把生产环节视为营销工作的一部分,严格要求、信守承诺,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优良的售后服务也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营销手段,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在竣工之后,要注意售后营销;如果对售后服务不负责任,不重视,给业主以不良的印象和影响,将会失去继续合作和潜在合作的机会,影响了潜在客户的到来。 2.2 建筑施工企业的营销是全员化营销 一般的商品生产企业中,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是分开的,作为施工建筑企业却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生产和全员化营销过程。在施工过程中,业主等单位随时可以检查或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这样每个正在施工的员工,无论是生产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代表。整个施工过程中员工的技术水平、工作质量,乃至精神风貌、工作态度、服务水平都会给业主以不同的感知认识和评判结果,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营销工作。 2.3 建筑施工企业营销工作具有系统化、复杂化 企业投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周密的策划,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严格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直接导致营销工作的失败。企业从获取工程信息开始, 到项目调查、项目管理能力分析, 信息跟踪、报名、资审、投标、开标、签订合同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这不是仅靠几个营销人员就能够简单完成的,需要企业多个部门如经营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物资与设备部门、生产管理部门、技术质量、行政管理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密切的配合。因此在这营销过程中就需要营销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科学地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并随时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才能够搞好营销。 2.4 生产过程程序化、规范化 建筑产品是事关消费者终生利益的,也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生产活动非常的严格,具有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的特点,国家为此制订了《建筑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各地方政府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也为此制定了各种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建筑企业的营销人员必须研究和熟悉住建部和国家其它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等关于招标投标管理、市场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招投标活动,才能够确保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 2.5竞争手段及竞争方式具有多变性 为了使建筑市场的招投标活动能够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住建部曾经多次修改市场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从综合评分到合理低价中标,从施工图预算到清单报价,来弥补市场管理体制的不成熟。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和招投标活动,需要建筑企业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度及法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思路、研究并运用最合适的竞争手段和方式,使企业在市场的不断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3、全面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对策 3.1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市场营销体制, 牢牢把握企业信誉、履约、实力、社会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要素。企业的其他管理系统, 要在制度、规章、程序上搭建与市场营销工作相互融洽的互动平台, 从源头上保证市场营销工作的规范性和持续性, 使得市场营销活动按章有序展开。 3.2注重营销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企业基础营销能力市场营销人员是市场营销要素中的主体,是其它各种市场营销要素的支配者。因此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品行好的营销投标队伍,是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一是营销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市场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的营销人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深入了解社会、行业、客户需求, 掌握更为先进的营销方法和技巧。二是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营销人员不仅要对报价、方案编写等投标业务能力进行培训,还要对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人际交往、营销技巧以及成本管理、施工技术等各方面系统知识培训。三是完善营销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通过竞聘择优、考核择优、推荐或者自荐等方式,把一批业务能力强,有热情、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充实到营销队伍中来,进一步壮大企业的营销队伍。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下搭建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 3.3加强信息收集,做好评审和决策工作 信息是营销之源,企业要广开信息收集渠道,特别是新领域、新区域的信息。除了通过安排专人每天对各地工程信息招投标网等相关网站收集信息之外,还要鼓励全员提供营销信息;综合公司与专业公司之间加强信息交换和沟通,互相协作;拓宽视野,充分利用各大设计院、监理单位、政府有关部门等各种社会资源来加强信息收集工作。 企业对收集的工程信息须加以评审和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项目投标的风险性与盲目性。工程信息评审必须坚持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原则,主要包括(一)工程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二)建设程序手续是否齐全及设计图纸是否完备;(三)招标人的身份,资金情况和信誉度以及投资主体;(四)项目的招标方式及运作模式(五)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后续时间表等等。对于工程信息是否继续跟踪的决策必须是在了解工程全面情况和听取广泛意见基础上做出的决策。 3.4做好目标市场细分和定位 现代营销的经典理论是依据企业自身的资源和竞争力, 选择目标市场, 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和计划, 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工程项目的单件性特点决定了建筑业的产品不能像消费品那样批量生产,每个顾客都有自己特殊的需求。企业只有知道不同客户的需求是什么,针对不同顾客和不同项目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经营成果。例如, 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业主追求的是可靠的质量;公共建筑,业主则追求的是高质量、高标准、先进的技术和完美的外观;住宅建筑,业主则一般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追求较低的价格。不仅如此, 同类的建筑产品的结构功能要求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企业应对建筑业市场进行细分, 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行业或地区的特点、国家政策的投资方向和今后发展的趋势等对目标市场进行选择和定位,进入最有优势的市场, 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5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价格竞争能力 成本领先策略也称为“以廉取胜”策略,其核心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来取得竞争优势。一是做好成本测算,科学确定投标报价。应科学编制各种类型项目、各经营区域实际消耗的工、料、机等内部成本预算定额,使企业营销成本测算更具科学性。二是推行二次经营理念,抓住现场管理效益。提高现场成本控制水平,在签证、索赔、收款和结算等环节搞好策划与实施,积极寻求变更,在变中获利,在变中变不利为有利,打造项目制造成本过程的领先优势,以增强一次经营的市场竞争实力。三是搞好成本策划。依据成本分析情况,了解竞争对手竞标策略,按保守型、温和型和冒险型分别设计自己的报价方案,从而提高企业成本策划竞争水平。 3.6推行客户关系管理,不断增进客户关系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需设法建立、加强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这里的客户不仅指业主、还包括协作者(包括政府机构、设计公司、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分包与供应商、竞争对手等。一方面必须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客户信息进行跟踪收集,建立客户档案。 并通过满意度调查、邀请参观、定期拜访、举行活动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互动, 与其建立持久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 尽量保持营销人员和项目部的稳定性。 公共关系是通过有计划地、持续地努力建立并维持企业与公众之间良好相互理解的行为过程, 目的是与这些公众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施工企业可通过公司重大事项新闻、企业业绩媒介宣传、政府关系协调、组织产品推介、组织顾客观摩等大型活动策划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社会形象,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通过公关策划, 配合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 向业主等营销对象施加公众影响, 取得良好的公关效果和营销成果。 3.7创新营销理念,树立品牌营销观念 施工企业应创新营销理念, 使质量营销、服务营销等现代市场营销文化观念成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自觉的理念、行为的准则, 充分利用项目的诚信履约、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完善的售后服务取得良好的信誉赢得市场,使市场营销迈向更高层次。 施工企业必须树立品牌营销观念,以精品意识保证产出质量优良的工程, 以高质量赢得用户, 争创优质工程、样板工程, 形成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块宣传阵地, 体现“精品效应”, 成为被公众和社会认可的品牌,使之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管理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和实践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日益频繁,给各行各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也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往往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添加,软件建设往往跟不上,没有做到物尽其用,行政管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处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极大的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今后高校要对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行政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 1、保证高校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使用能对高校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高校信息系统和各种数据库还可以高校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以为内高校领导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校园中的人事变动、财务开支等工作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让各部门收集这些数据的话时效性不能保障,同时各项程序也比较复杂,但是利用校园网络和各部分信息进行收集就比较方便,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2、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垂直化,导致上下级之间信息交流比较复杂,很多管理决策要通过好几层才能传到教师和学生上,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同时也浪费了很多人力资源。如果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不仅缩短了信息传达的时间,而且高校的高层领导可以与教职工之间直接联系,省略了中层管理机构的介入,这样中层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行政办事效率。 3、加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采用信息化技术之后,高校行政部门之间、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的来年息将会更加的紧密,一些相对独立的部门也通过网络与校园中的其他部门发生联系。各部门在工作中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文件传输等工作,加强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另外高校各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对管理结构进行调整,逐渐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网状组织管理机构,保证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4、扩大信息使用范围,实现信息共享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各种信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的传输,不同学科之间也能形成很好的信息流动,信息的使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不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突破了使用主体的限制,个人之间、院系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高校之间都能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信息技术下如何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创新 1、加强对信息技术利用的重视 要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使用首先要转变思想,加强对信息技术使用的重视。第一,学校的领导要对信息技术使用带来的便利有深入的认识,加强在信息设备方面的投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信息网络。第二,要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细心技术使用信息,在高校的各种会议上要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发展趋势要不断明确,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第三,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在行政管理工作总发挥自己的才能。 2、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利用信息技术上开展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有整体战略部署,制定总的实施规划,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软件系统的一致性,建立综合性的信息行政管理系,这样高校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3、改进信息系统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快,所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也比较频繁,高校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系统的升级工作特别注意,不能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要对软件系统定时升级,保障其的稳定运行。高校针对自己的使用的信息软件要制定一个严格的维护条例,定期找专业的人员进行升级更新,保证系统的高速运行。 4、培养信息管理素质 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使用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素质。目前高校中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信息技能比较低,不能很好的进行信息化操作,没有完全发挥出信息系统的功能,导致行政管理效率较低。在未来高校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信息操作技能。第一,在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中要保证专业对口,具备信息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第二,要加强后期的培训和教育。随着系统升级和更新应该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后续培训,让他们具备新的细心知识,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 5、改进高校行政管理流程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为了保障行政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向适应,应该对行政管理流程不断优化,保证行政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高校应该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要对内部各管理部门职能进行明确,让其与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使管理系统能逐渐向有序状态前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 结论: 对于高校来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不仅实现了高校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为高校进行科学的发展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是对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但是当前高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高校要针对这些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开辟新的发展途径,从而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管理技术论文: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怎么应用 根据波特的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有五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是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分销商和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客户。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市场上,谁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动。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实质上是对客户的争夺,因此,企业必须完成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变,对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管理。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就要通过有效的途径,从储存大量客户信息的数据仓库中经过深层分析,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信息。而实现这些有效性的关键技术支持就是数据挖掘,即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潜在信息。正是有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才使得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目标得以实现,满足现代电子商务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 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方法。它是企业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取、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客户识别、客户关系的建立、客户保持、客户流失控制和客户挽留。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改善企业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能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 二、数据挖掘(DM) 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简单的讲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或抽取出知识。数据挖掘概念的定义描述有若干版本。一个通用的定义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讳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 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有:(1)关联分析。即从给定的数据集中发现频繁出现的项集模式知识。例如,某商场通过关联分析,可以找出若干个客户在本商场购买商品时,哪些商品被购置率较高,进而可以发现数据库中不同商品的联系,进而反映客户的购买习惯。(2)序列模式分析。它与关联分析相似,其目的也是为了控制挖掘出的数据间的联系。但序列模式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因果)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客户在购买A商品后,必定(或大部分情况下)随着购买B商品,来发现客户潜在的购买模式。(3)分类分析。是找出一组能够描述数据集合典型特征的模型,以便能够分类识别未知数据的归属或类别。例如,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债务水平、收入水平和工作情况,可对给定用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4)聚类分析。是从给定的数据集中搜索数据对象之间所存在的有价值联系。在商业上,聚类可以通过顾客数据将顾客信息分组,并对顾客的购买模式进行描述,找出他们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5)孤立点分析。孤立点是数据库中与数据的一般模式不一致的数据对象,它可能是收集数据的设备出现故障、人为输入时的输入错误等。孤立点分析就是专门挖掘这些特殊信息的方法。例如,银行可以利用孤立点分析发现信用卡诈骗,电信部门可以利用孤立点分析发现电话盗用等。 三、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1.进行客户分类 客户分类是将大量的客户分成不同的类别,在每一类别里的客户具有相似的属性,而不同类别里的客户的属性不同。数据挖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客户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高现有客户的价值。细致而可行的客户分类对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很大益处。例如,保险公司在长期的保险服务中,积累了很多的数据信息,包括对客户的服务历史、对客户的销售历史和收入,以及客户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生活方式等。保险公司必须将这些众多的信息资源综合起来,以便在数据库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户背景。在客户背景信息中,大批客户可能在保险种类、保险年份和保险金额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因而形成了具有共性的客户群体。经过数据挖掘的聚类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共性,掌握他们的保险理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服务水平,并可以降低业务服务成本,取得更高的收益。 2.进行客户识别和保留 (1)在CRM中,首先应识别潜在客户,然后将他们转化为客户 这时可以采用DM中的分类方法。首先是通过对数据库中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描述已知数据集类别或概念的模型,然后对每一个测试样本,用其已知的类别与学习所获模型的预测类别做比较,如果一个学习所获模型的准确率经测试被认可,就可以用这个模型对未来对象进行分类。例如,图书发行公司利用顾客邮件地址数据库,给潜在顾客发送用于促销的新书宣传册。该数据库内容有客户情况的描述,包括年龄、收入、职业、阅读偏好、订购习惯、购书资金、计划等属性的描述,顾客被分类为“是”或“否”会成为购买书籍的顾客。当新顾客的信息被输入到数据库中时,就对该新顾客的购买倾向进行分类,以决定是否给该顾客发送相应书籍的宣传手册。 (2)在客户保留中的应用 客户识别是获取新客户的过程,而客户保留则是留住老顾客、防止客户流失的过程。对企业来说,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比保留一个老顾客的成本高。在保留客户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找出顾客流失的原因。例如,某专科 学校的招生人数在逐渐减少,那么就要找出减少的原因,经过广泛的搜集信息,发现原因在于本学校对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生只能学到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的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工作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果断的抽取资金,购买先进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训设备,同时修改教学计划,加大实验实训课时和考核力度,培训相关专业的教师。 (3)对客户忠诚度进行分析 客户的忠诚意味着客户不断地购买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数据挖掘在客户忠诚度分析中主要是对客户持久性、牢固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比如大型超市通过会员的消费信息,如最近一次消费、消费频率、消费金额三个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出顾客忠诚度的变化,据此对价格、商品的种类以及销售策略加以调整和更新,以便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 (4)对客户盈利能力分析和预测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不知道客户的价值,就很难做出合适的市场策略。不同的客户对于企业而言,其价值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80%的利润是由只占客户总数的20%的客户创造的,这部分客户就是有价值的优质客户。为了弄清谁才是有价值的客户,就需要按照客户的创利能力来划分客户,进而改进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不同市场活动情况下客户盈利能力的变化,帮助企业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商业银行一般会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客户,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和营销。 (5)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 交叉销售是促使客户购买尚未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手段,目的是可以拓宽企业和客户间的关系。增量销售是促使客户将现有产品和服务升级的销售活动,目的在于增强企业和客户的关系。这两种销售都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客户因得到更多更好符合其需求的服务而获益,公司也因销售增长而获益。数据挖掘可以采用关联性模型或预测性模型来预测什么时间会发生什么事件,判断哪些客户对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很有意向,以达到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的目的。例如,保险公司的交叉营销策略:保险公司对已经购买某险种的客户推荐其它保险产品和服务。这种策略成功的关键是要确保推销的保险险种是用户所感兴趣的,否则会造成用户的反感。 四、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数据挖掘的步骤 1.需求分析 只有确定需求,才有分析和预测的目标,然后才能提取数据、选择方法,因此,需求分析是数据挖掘的基础条件。数据挖掘的实施过程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的。在确定用户的需求后,应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哪种应用类型,是属于关联分析、分类、聚类及预测,还是其他应用。应对现有资源如已有的历史数据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能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解决用户的需求,然后将进一步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和制定数据挖掘的计划。2.建立数据库 这是数据挖掘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的一步。首先,要进行数据收集和集成,其次,要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整合。数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客户信息、客户行为、生产系统和其他相关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形成数据仓库,并通过OLAP和报表,将客户的整体行为结果分析等数据传递给数据库用户。 3.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工具 如果从上一步的分析中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能用数据挖掘比较好地完成,那么需要做的第三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数据挖掘的任务。数据挖掘主要有五种任务:分类,估值预测,关联规则,聚集,描述。前三种属于直接的数据挖掘。在直接数据挖掘中,目标是应用可得到的数据建立模型,用其它可得到的数据来描述感兴趣的变量。后两种属于间接数据挖掘。在间接数据挖掘中,没有单一的目标变量,目标是在所有变量中发现某些联系。 4.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数据挖掘模型的过程。一个好的模型没必要与已有数据完全相符,但模型对未来的数据应有较好的预测。需要仔细考察不同的模型以判断哪个模型对所需解决的问题最有用。如决策树模型、聚类模型都是分类模型,它们将一个事件或对象归类。回归是通过具有已知值的变量来预测其它变量的值。时间序列是用变量过去的值来预测未来的值。这一步是数据挖掘的核心环节。建立模型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或更换算法以寻找对目标分析作用最明显的模型,最后得到一个最合理、最适用的模型。 5.模型评估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可信性和可用性,从而选择最优的模型,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将数据中的一部分用于模型评估,来测试模型的准确性,模型是否容易被理解模型的运行速度、输入结果的速度、实现代价、复杂度等。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通过这个阶段阶段的工作,能使数据以用户能理解的方式出现,直至找到最优或较优的模型。 6.部署和应用 将数据挖掘的知识归档和报告给需要的群体,根据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及消除与先前知识可能存在的冲突,并将挖掘的知识应用于应用系统。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检验,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模型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管理技术论文:浅论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管理 随着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有线电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我们青海农牧区,地广人稀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系统用户容量通常达到数千户,甚至上万户以上,这样大规模的有线电视用户,在长期运行中,要经受老化、人为因素损伤,但为了对用户提供良好的技术维护和技术检测工作,这是搞好有线电视服务的重要措施。 1.技术维护是有线电视系统运行的关键 有线电视系统经由筹划、设计、工程施工、再经过调试后才能交付使用,一但系统开始运行,维护工作也必须跟上,一个高质量的系统不仅取决于技术设备质量和工程质量,而且取决于维护质量,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技术维护工作,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线电视系统。 2.要健立一支良好的技术维护队伍,熟练掌握故障发生的特点 在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长期使用过程中,要始终让用户满意,应该说是很难的,但是只要切实认真地把系统维护工作当作有线电视台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使有线电视系统才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工作的基本要求,建立一支素质好的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维护队伍,健全一套科学的系统维护制度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前提。 3.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 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前端相连的干线系统、其二是每户与干线相连的分支分配系统;在系统维护中,对设备老化的处理办法主要是预防为主以及必要的系统性调试整修。 对设备老化引起的故障,通过日常的检查就可获得设备异常变化的连续资料,对设备引起的故障,通常为突发性形成的症状也比较清楚因而易于查找和维修。 目前,有线电视系统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广播电视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如果只重视建网不注重系统的维护,势必会影响基层农牧区有线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管理技术论文:建筑工程的基坑围护技术的综合管理 引言 我国大量的基坑工程始于八十年代,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地下停车场、高层建筑埋深、人防等各种需要,高层建筑需要建设相配套的地下室,促进了基坑工程的发展。近几年,国内还兴建了许多大型市政地下设施、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铁、上海的张杨路综合管线共同沟、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库、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上海的河流无数工程等等。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建筑业和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尤其表现在近年来日趋增多的基坑工程中。由于在建筑主体施工范围中,基坑围护未在该范围内,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均容易忽略基坑围护施工的重要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工程施工的风险。 一、 基坑围护的优点 近年来,基坑围护技术在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该技术施工成本较低、对环境的要求不高、避免地下水影响等优点,所以倍受建筑企业的青睐。在建筑工程中,利用围护技术来进行基坑施工,能够有效解决地下水对基坑施工质量的影响。因为基坑围护技术将基坑内的地下水控制在一定范围,能够保证地下水不会影响基坑施工,进而提高基坑施工质量。深基坑围护技术是当前建筑工程基坑施工最为先进的技术,其施工简单方便,整个围护结构的支撑力均匀,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周围土层发生坍塌现象,提高了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基坑围护技术能够保证地下埋管、光缆等其他基础设施的正常工作,不会对地下设施造成损害。在基坑工程施工阶段,采用基坑围护技术,能够消除土质问题而引发的坍塌和移位现象,而且发生坍塌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对周围其他构筑物造成影响。 二、工程概况 广州陈家祠广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与康王北路交汇处,北侧毗邻陈家祠,西侧与荔湾区人民政府相邻。场地拟建两层地下室,均为地下车库。建筑±0.000 相当于广州城建高程 7.37m。 陈家祠广场地下空间基坑顶标高为-0.070m,基坑底标高为-12.170m,基坑开挖深度为 12.100m。基坑北面与陈家祠相距 22m,基坑顶边线离用地红线约为 4.8m;南面临近中山七路,基坑顶边线距离用地红线约 23.9~32.0m,基坑南侧与地铁一号线相邻,基坑边线与地铁车站主体内边线距离为 8.90m~20.05m。场地东侧与地铁八号线相邻,基坑边线与地铁车站主体内边线距离约为 2.20~25.10m。 三、设计阶段的技术管理 (一)、合理选用分包单位 因基坑围护工程自身存在着特殊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必须要具备一定施工经验且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来进行该工程的施工,才可使基坑围护施工质量得到保障。在施工之前,工程的监理人员应该和业主进行沟通与交流,协助其一同对工程分包单位进行审查,应该选择施工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社会信誉好且技术力量强的单位,避免出现层层转包的现象,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二)、设计上的管控 在建筑工程基坑围护工程施工之前,其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而合理且科学的基坑围护设计方案应该为经济合理、施工技术可行且安全可靠。在设计管控上,首先设计人员自身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如土力学、结构力学、地基和基础、材料力学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学等,并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水文地质以及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基于施工场地以及其周围的实际环境来进行设计。其次,在施工之前,工程人员应该认真且仔细地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核,加强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明白设计人员的意图,继而才可在施工中更好地对其施工进行组织;而对于业主而言,则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经验且资质合格的设计单位来进行建筑工程基坑围护的设计。 (三)、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组织为指导施工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文件,必须要加强施工组织的审定。对于施工单位所提交的这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监理人员必须要进行认真地审核,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待施工单位将其修正且完善以后,再根据具体的程序进行上报,待工程总监经过审批以后才可实施。在审核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审定以下内容,即监测布置合理性、基坑围护体系、降水措施、基坑开挖的方式以及施工平面图等。 三、 地下工程中基坑围护技术的应用 基坑围护技术根据不同的开挖深度,地质、水文状况,周边建筑物情况,施工条件及自身的施工水平选择合理的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开挖方案及地基加固方案,以满足安全可靠,工期、质量要求,经济合理及施工便利。 (一)、钢筋混凝土板桩 钢筋混凝土板桩具有施工简单、现场作业周期短等特点,曾在基坑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钢筋混凝土板桩的施打一般采用锤击方法,振动与噪音大。同时沉桩过程中挤土也较为严重,在城市工程中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其制作一般在工厂预制,再运至工地,成本较灌注桩等略高。但由于其截面形状及配筋对板桩受力较为合理,并且可根据需要设计。目前,已可制作厚度较大(如厚度达500 mm 以上) 的板桩,并有液压静力沉桩设备。故在基坑工程中,仍是支护板墙的一种使用形式。 (二)、深层搅拌水泥土围护墙 深层搅拌水泥土围护墙是采用深层搅拌机,就地将土和输入的水泥浆强行搅拌,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水泥土围护墙优点由于一般坑内无支撑,便于机械化快速挖土,具有挡土、止水的双重功能。一般情况下,较经济施工中,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少、挤土轻微。因此,在闹市区内施工更显出优越性。 (三)、槽钢钢板桩 这是一种简易的钢板桩围护墙,由槽钢正反扣搭接或并排组成。槽钢长6~8 m 型号由计算确定。其特点为槽钢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基坑施工完毕回填土后,可将槽钢拔出回收再次使用,施工方便,工期短,不能挡水和土中的细小颗粒。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需采取隔水或降水措施。抗弯能力较弱,多用于深度≤4 m 的较浅基坑。沟槽顶部宜设置一道支撑或拉锚支护,刚度小,开挖后变形较大。 四、基坑的信息化施工管理 基坑的信息化施工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且该施工环节的作用也相对较大,主要包含了结构和土体应力检测、流量监测、位移监测、水压检测以及水位监测等各方面,通过这些检测,不仅可使工程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同时还可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正确性进行有效地验证。在施工 中,借助于信息化施工,通过对位移发展情况的密切关注,当位移比限值大的时候,应该对其施工步骤进行相应的改进或者采取相应且有效的工程措施,从而避免变形情况的发生,保证基坑周围环境以及边坡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分析和评定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为确保基坑可靠施工的基础,在监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累计位移量以及位移速率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位移变化曲线的编制,对造成位移速率不断增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位移量进行准确地记录,借助于监测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信息,最后再来实施定量分析,继而保障该结构水平位移不会超过限值范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基坑围护技术的综合管理中,必须要加强两个方面的管控,即施工前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人员、材料以及设备方面的管理以外,还应加强施工技术的管控,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建设需求。 管理技术论文:关于工商管理的MIS新技术应用思索 一、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简称MIS)在现代社会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MIS事实上已成为计算机MIS。目前,由于开发高质量MIS的能力大大落后计算机硬件日新月异的进展,加上社会对MIS发展和完善需求的增加以及对MIS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而导致MIS开发的失败,这些情况已严重妨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因此对MIS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提高MIS开发成功率已变得十分重要。 二、工商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MIS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工程。采用先进、适用、有效的企业管理体制,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次,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降低经营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内部改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程度,使得企业的运行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全面、详实,同时对各种信息地进一步加工,使企业领导层的生产、经营决策依据充分,更具科学性,更好地把握商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企业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公司高级管理部门要想得到准确的情况和决策的依据,就必须拥有各种得到妥善组织的全公司范围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使用都离不开MIS系统。当今国际全球联网,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公司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息库,需要MIS来协助管理,甚至有的大公司还专门设定首席信息执行官。简言之,MIS是通过收集、制作、处理及精炼资料,以提供有用信息来达到管理上的目的,如计划、指导、评估、协调、控制等,而形成的所需信息系统。我们的时代正迈向信息时代,信息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技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 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注意和构建 为适应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应用需求,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各岗位人员素质到位化。企业网络是现代化企业十分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企业网络要提供收集、管理、共享、存取和集成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多媒体数据等;提供连接企业内部,并与外界交流信息的能力。采用正确的、有远见的企业网络策略是保证企业基础信息设施建好、用好的关键。 (一)领导重视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 MIS的“一把手原则”已被我国计算机应用各领域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也被普遍接受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MIS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流程的调整;与应用MIS相适应的机构与岗位的调整、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MIS系统工程的建设应在总经理的亲自主持下,高级管理班子集体研究,基于各自分管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保持高起点、高标准,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及组织实施。“一把手原则”不是形式地要求总经理学习计算机的ABC,钻进“天书”堆里;也不是形式地强调“内行领导”,把此重任让位给几个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是正确坚持“一把手原则”,在总经理的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人才等的筹备,同时动员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各个层次、专业角度围绕“要计算机做什么”这个主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整个企业统一目标,统一步调,上下贯通,顺畅衔接,有效调度,默契配合。 (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全面解决方案的策略 鉴于传统MIS存在的问题,基于Intranet技术的企业内部网应该为企业的全面信息管理提供一个完整、开放、先进与经济的解决方案。完整性方面包括优化的网络设计、安全的数据管理、高效的信息处理、友好的用户界面。开放性是指在Intranet的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应用接口等方面作开放设计,以使系统具有显着的灵活性、适应性与可扩展性。先进性是指解决方案在网络设计、设备配置、开发工具等方面具有先进性。经济性是指解决方案应能兼容已有系统,保护原有投资。 (三)企业规范化管理是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 国外先进的MIS商品化软件进入我国后,多在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应用,原因在于:尽管这些企业也存在个性差异,但作为相同的行业,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企业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而我们处于两种体制的交替和探索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未走上正轨,管理不规范。在这些情况下,常常放弃商品化软件而按照企业的现有模式和流程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MIS软件,同一种应用软件在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分公司重复开发,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并且由于开发技术、人才、管理上的原因,往往使这类软件难以进一步提高,基于不规范管理技术上的MIS,难以帮助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之路,而且可能形成一种负循环。因此,在筹划MIS时,首先应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改革,使企业运行的每一环节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 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科学管理的意识,进行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首先要具有科学的开发方法。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应用是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和针对本企业实际特点开发使用MIS的基础之上的。 管理技术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管理技术论文:论机插水稻育秧及大田管理技术 论文关键词:机插水稻;育秧;大田管理 论文摘要:总结了宣州区机插水稻大田软盘泥浆育秧与大田管理技术,以期指导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宣州区自200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将其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 1.1品种选用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 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 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2.5病虫草害防治 2.5.1杂草防除。机插秧田秧苗小、行距大、前期生长慢。在栽前封闭化除的基础上,栽后8~9d应补施1次除草剂,以确保除草效果,即结合第1次施用分蘖肥,撒施苯噻苄600g/hm2。 2.5.2病虫害防治。根据植保部门病虫情报,参照普通大田进行防治。 管理技术论文:对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研究 摘要:雨季造林是加快荒山荒地绿化的重要途径,雨季造林在我省有着传统的习惯,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降水集中的多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墒情好,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季节。雨季造林时间性强,技术要求严,造林难度大,造林可用树种少,为了充分利用雨季的有利时机,搞好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对其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要点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关 键 词: 雨季造林 技术 管理 一、雨季造林技术的探讨 1、合理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项重要环节,一般是上年雨季整地,次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或者雨季随整地随造林。整地方法、规格的确定,要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尽量减少破土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对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规格:穴径30-40厘米左右,深20-40厘米;鱼鳞坑长径30-50厘米,短径30-40厘米,深20-40厘米土堰宽,高10-20厘米。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鱼鳞坑同上,水平阶宽1-1.5米,长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深30-80厘米。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规格:宽2-5米,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30-80厘米,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米的生土带。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整地,都必须在整地前做好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 适地适树,选好树种和苗木 我省雨季造林树种以常绿树种及萌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为主,如侧柏、黑松、油松、火炬松、花椒等,具体到一块造林地,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好造林树种。苗木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I、II 级良种苗木。最好使用容器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针叶树种的苗木,应选择1-2年生的为宜。 3、 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机 雨季造林种植时机非常重要,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能在栽后下雨,并有几天的阴天,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林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以减少太阳对苗木尤其造林当天的暴晒时间,经过一夜的缓冲,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有一定的作用。切忌在无雨和降雨不多的时期强栽等雨,要严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则,即"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 4、 造林技术 (1)造林密度: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亩:花椒一般栽植于地堰或在水平阶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于地堰的株距2米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30-160株/亩,株行距2×2-2.5米。 (2)容器苗造林:容器育苗造林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起苗时,应先挖掉容器袋周围的土,尽量不使袋内的土体松动,切忌用手拔苗起苗。二是栽植时应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厘米,切忌将营养袋露在外面:三是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 (3)裸根苗造林:首先要把好起苗关,在起苗的前一天圃地灌水,起苗时一律用撅头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带土,剔除细弱苗和根苗,进行苗木分级,并用草袋包装,以减少苗木失水,随起、随运、及时栽植。 栽植时将苗木放在筐内,遮盖湿布,栽一株拿一株。不要用手抓握苗根部,以尽量减少根系损伤。刨深穴,扶正苗木,填土以深度达原土痕为宜,踏实。 5、 抚育管理 (1)、穴面覆盖:造林后,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暴雨时雨滴击溅表土,以减少蒸腾失水。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作用,应尽量采用。 (2)浇水整穴:造林后如无雨,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天内浇一次水,以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要及时查苗看穴。如苗木被冲压,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及时修筑好。 (3)松土除草:未进行穴面覆盖的植树穴,大雨过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要适时松土,以保墒和清除杂草。 二、雨季造林宏观管理措施 1、全力抓好雨季造林工作。雨季造林省工、省力,投资少、见效快,各地要抓住近期连续降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广泛宣传发动,把雨季造林列入近期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紧紧把握提前整地、适时栽植、加强管护几个关键环节,主动打好雨季荒山绿化攻坚战。各地主要负责同志和林业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率先垂范,亲自组织指挥,亲自调度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迅速掀起高潮,合力推动雨季造林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2、要稳定和完善林业各项政策。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所有者和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承包经营的合同约定,要依法完善,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权、利,奖勤罚懒,提高管护水平,确保造林成活率。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大力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优先承包经营权。 3、要大力推行合同造林。采取专业队伍造合同林为主,其他社会造林为辅的方式进行,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今后要继续采取这一方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建造林专业队伍、统一供应苗木、统一整地栽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抚育管护、统一验收奖惩等工程措施,严格落实造林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在造林的管护上,按每山一名护林员、一间护林房的标准,抓好管护工作,护林员报酬由区、镇两级各拿一半的办法兑现,切实提高护林员的责任心,确保绿化成果。各镇要确保造林、管护资金足额到位。 4、要切实抓好封山育林管理工作。封山育林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山区造林绿化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枣庄市封山育林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全区所有山林实行“死封”制度,禁止牛羊上山,严厉打击毁林、开荒、滥采、放牧等行为,采取“封、管、造”并举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山区植被。今年市委、市政府对违法开山 采石采矿破坏森林植被现象十分重视,明确要求,从现在起要严禁在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新设立采石采矿场。凡是征占林业用地开山采石采矿的,一律先经林业部门审核同意。同时,要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重大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盗伐、滥伐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好林木资源。 5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雨季造林工作落到实处 雨季造林时间紧、任务重、季节性强,各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克服短期行为。要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雨季造林结束后,区里将组织对各镇雨季造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任务完成好的镇进行表彰奖励,区政府兑现以奖代补资金。对完不成任务、造林质量差、保存率低的,将通报批评。林业部门要及时做好雨季造林的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今年雨季造林任务的全面完成。 总之,雨季造林,提前细致整地是基础,良种壮苗是根本,造林时机是关键,抚育管理是保障。各地应充分做好准备,把握有利时机,认真组织,确保雨季造林获得好成效。 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情况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供更为优势化的管理。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分析,并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1.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资源浪费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公共机构能耗底数不清,资源消耗没有定额限制,缺乏用量标准和计量分析,对已有的定量标准有些也执行不严。例如:在事业单位内部办公用品随意领用,有些土地资源、设施资源随意购置却束之高阁,不能物尽其用。因此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应该以计量为基础,通过计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才能制定合理可行的定量标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这种资源浪费情况很难迅速制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市场护组织管理驱动,单位领导和职工都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来看待单位的未来发展,这种基本特性使得单位很难融入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之中,无法形成自内而外转变浪费的观念意识。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全面化的监管机制,无法建立众多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形成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主动和创造地控制浪费情况。 1.2效率低下 事业单位部门其本质是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所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来决定,它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因此,事业单位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要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生活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满足人民的各项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使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事业部门的效能监督机制无法形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形成监督机制,提供更为高效率的服务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基本上都经历过多的分化和剥离。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机构,经过多次改革以后,在明确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社会权责利关系,转换和明确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但是对于单位部门的内部责权情况来讲却没有进行相关的管理建设。 2.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 集成管理的理念来自于企业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化的综合的管理,管理的特点就是要模糊部门界限,进行整合式的管理,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整体化的发展,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并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作用,其优势情况在于: 2.1综合监控和开发资源 集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提高各项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管理对象的和谐有序性,增强事业单位的集成效应。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控制实现对单位内部各项服务环节的综合监控,以此来制约职工更快更好地完成服务工作。同时,计算机的监控和资源开发性能能够对单位内部的资源进行整理,保证所有的物资均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使用或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能够保证对现有的公共资源情况进行成本估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情况出现。 2.2问责制激发协同合作意识 计算机集成管理技术能够对服务项目进行链条式的追踪,保证问责制在单位内部的全面实行,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等一层层问下去,实现全面监管,对给使用单位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使得逃避责任,任意对待工作的情况消失,也使得所有人员都明确表现出为单位发展积极工作的态度。另外计算机集成管理提供了工作服务的记录,保证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以依循,推动了问责制更好地推行。另外,计算机技术对问责制的推动作用使得单位的人员明确了一项工作的责任其本质涉及到了多方面的责任,这样就更有利于发展协同合作。 3. 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3.1加强对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发掘利用 在集成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的集成化管理能实现全面化的有形资源管理,也就是对单位内部的物资资源、固定资产等进行管理,集成化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单位内部这些资源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资源文件或案卷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称作着录,着录是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前提。而且要对资源的现有情况进行存贮,有赖于高密度的存贮介质,如光盘、缩微胶片等,形成更为 直观化的资源管理分析,确保有形资源的价值,在这些存贮技术尚不能应用之前,必须首先将档案文件加工处理成二次文献,输入计算机,实现线索检索。而针对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要对单位内部的人员素质进行开发,集成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招聘录用新成员、职工培训管理系统、管理职工的薪酬福利、人事信息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在 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企业员工社保业务、建立员工考评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调动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奖惩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人事查询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每部分均配有相应的具体操作步骤。 3.2加强计算机集成技术综合服务的应用 所谓集成系统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这种管理技术利用链接模式,形成了协议和平台、软件、子系统的连接建设,有利于更全面地观察和控制事业单位内部的配置问题。从资源角度看,集成管理将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作为管理的要素,使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所有的软、硬件资源要素,尤其是集成管理强调知识的创造;从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角度来看,集成管理不仅涉及管理技术本身的集成,而且涉及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相互融合与综合集成,针对所有数据管理包括数据仓库、事务处理和集成混合应用工作负载,在完整软件、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服务之间进行组合,如MRP -II,CIMS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化表现。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应用为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也提供了技术,例如:可以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器,也可以给不同的客户做演示,根据需求的变化,可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根据策略的不同,管理员还可以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共享、独占、搜索)。总之,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能够实现全面化的服务和管理作用,事业单位可以与网络企业合作,对单位内部进行全面化的集成技术管理控制。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要重视加强对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计算机集成技术综合服务的应用,全面挖掘计算机集成技术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的优势化作用,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持。 管理技术论文: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信息技术按照形态差异可以分为软技术和硬技术。硬技术是指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及设备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逐渐被使用在各种领域工作中,其也不断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例如以往,档案资料全部是纸质资料,在保管过程中会存在很大麻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中拍照技术、印刷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改变,其是信息资料突破了时空限制,缩短了工作所需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帮助有效解决了很多高校档案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 1、信息技术中硬技术的应用 采用计算机设备、打印机、扫描仪以及缩微设备等硬件设备来帮助完成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帮助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及有效开展。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采用手工操作手段来帮助实现高校数据资料的获取及处理等工作,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人工管理档案容易因为信息量太大而造成检索困难,另外由于档案接触人员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保密难度。随着信息技术中硬技术的不断应用,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均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电脑、资料扫描仪、打印机以及相机等硬件设备。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每一阶段利用计算机从互联网等多个方面获取资料信息,对于收集的资料可以利用扫描仪全部转换为电子版,从而实现资料数字化。电子文件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其更易于保管,并且方便,所占空间大大缩小。因为电子文件属于一类新型信息载体,近年来以光学材料及磁性材料作为信息载体的电子档案逐渐取代了以纸质作为信息载体的纸质档案。针对学校获得个人中奖旗、奖杯以及各种纪念品,由于是属于立体物品传统保管工中很难确保其经过长时间之后不会出现变色、损坏等。而利用数码相机将其拍摄为照片进行备份保管,这样事物还能以另外一种形态即信息资料进行保管。而获得的通知、奖状、证书等可以利用扫描仪设备扫描到计算机中,以电子文档的形态进行保管,还能将这些信息在校园网站上景象,使师生能通过校园网进行查看。 2、信息技术中软技术的应用 (1)数据库技术的运用早期文件系统也可以实现电子文档的存储工作,但是因为早期文件系统在数据信息冗余、数据共享以及信息检索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端,从而未能得到推广采用[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文档的管理工作数据库逐渐被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数据可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容易的完成数据信息的冗余消除、信息检索、存储以及信息共享工作。高校建立了用于管理档案信息的统一数据库,可以使其充分发挥计算机具有的密集存储以及快速检索功能,不仅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档案信息的保密性,还能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2)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其中互联网技术属于一种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其由不同中规模大小、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组合而成。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资源共享变成了可能,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设备及技术上都能达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相关要求。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实现数据档案的传输、接收、收集,还能真正实现网上信息资源数据的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为高校节省了人力、财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逐渐应用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逐渐增设了信息技术中的硬技术及软技术,即配备了各种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并建立了相应的档案管理数据库及互联网,从而大大促进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机房管理中虚拟机技术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已经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得到广泛的运用,而计算机机房也成为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教学场地,在计算机机房的使用过程中,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困难,虚拟机的使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下文将对此重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1.计算机机房管理现状 在很多课程的具体教学中,上机实习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方面计算机实习中会涉及到很多危及到计算机安全的内容,像CMOS的设置、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安装配置、网络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光盘软件的使用等都会对机房计算机造成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机房接待的学生批次多,人员较杂,虽然很多学校对学生的上机实习与操作内容等都做了很多方面的限制,但对计算机机房进行高效的管理还是很困难,尤其近年以来普及使用了Windows等系统,机房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极大的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机房的教学实习中也经常会运用到诸如DOS、WinXP、Linux等很多种操作系统,虽然从理论上讲,要在计算机的机房安装如此多的操作系统是行得通的,但是实际的安装与维护却非常的繁琐,对学校教学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有以上分析可知,如何调解学生的上机实习操作内容多样化与机房的安全管理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机房学校环境,增强学生的上机自主性与灵活性,已经成为我们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2.虚拟机技术的基本工作概况 所谓的虚拟机技术,也就是在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上虚拟出一个新的子系统的技术,而这个子系统主要依赖于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上建立起的虚拟机软件平台生存,但是拥有系统独立的CPU系统、内存系统、硬盘与其他的硬件设备等,是独立于现有计算机系统的系统,当人们对子系统进行操作时,就与操作现有的系统一样,但是子系统的硬件与软件都需要通过虚拟机的软件来进行虚拟。该子系统如果崩溃,不会对现有系统产生影响,只需直接删除即可。而现有的系统如果崩盘也不会对子系统产生影响,重装系统后如果还需要子系统只需要再安装虚拟机的软件平台即可。 虚拟机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一个主机系统中可以同时安装与运行多个不同操作系统的虚拟机子系统,而且各个虚拟机还可以与主机之间实现行对话与文件的共享,甚至还可以共同应用网络资源与运行各种C/S方式的应用。(2)如果要在虚拟机系统中再安装其他的操作系统,只要将操作系统安装在主机硬盘中虚拟出来的某个特定的文件中,不用对物理硬盘做分区的操作,而且对主机与子系统现有的硬盘分区与数据都没有任何破坏作用。(3)虚拟机与主机的硬件无关,子系统中虚拟出的硬件都是在主机之间的复制后直接进行使用的,无须考虑硬件的差异性。(4)操作系统实现了虚拟化,进行安全、高效而方便的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实现了虚拟化,可以在安全保障物理计算机的情况下完成多种网络连接方式下几乎所有的网络实验;计算机组装和维护实验平台实现了虚拟化,对硬盘进行分区、硬盘的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的备份、系统的还原等实验教学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常见的虚拟机技术平台有VMware软件与Virtual PC软件,这两种软件都可以在Windows系统内虚拟出多个子系统。VMware软件可以在单机的桌面为用户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在实体机器中完整的模拟网络环境,也便于携带,极具灵活性。Microsoft Virtual PC软件是一款可以使机房计算机虚拟出多台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的PC,而且操作系统间可以互不干扰,还可以单机组网。 3.虚拟机技术的安装过程与作用分析 虚拟机技术的具体安装首先离不开配置较高的硬件,主机服务器上应该至少保留5G的硬盘空间,方便存放一些常用的软件安装光盘镜像与部分虚拟机的资料,网络速度也应该较快。其次,要选取机房中一台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计算机用作标准机来安装软件,将一些较为常用的操作系统设置为本地机主的操作系统,其它的操作系统则安装成为虚拟机,先安装应用最频繁的主操作系统,再安装各类常用的应用软件,最后再安装虚拟机的软件,并不断的优化虚拟机的运行环境。 在安装好了虚拟机系统的机房,我们可以利用虚拟机技术为学生提供多门课程、多平台跨越的上机实习。 其一,可以同时进行常规的软件教学实习与对各类操作系统的教学实习。常规的软件教学不需要运用到虚拟机系统,而各类操作系统的教学实习则?连廊钢结构工程整体提升技术控制要点?关于建筑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问题的思考?变频器在门机上的应用与故障分析?北京汽车制造业现状 要借助于虚拟机技术,这两种教学实习都可以在安装上虚拟机软件的机房内进行。各类操作系统的配置与操作方法都可以利用虚拟机技术进行模拟实习,这些操作系统都可以直接运行安装到本地硬盘中的虚拟机上。 其二,可以对大型软件进行安装实习。因为学校各类条件的限制与计算机机房的稳定性需求,很多大型的应用软件都难以在机房进 行安装实习,而具备虚拟机系统的机房,则可以利用虚拟机的技术,提供一些大型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图形与图像的处理软件、多媒体的处理软件以及查杀病毒的软件等的安装实习,而不需要考虑对机房安全与性能带来的威胁。 其三,在计算机上进行特殊的操作训练。为了安全起见,计算机机房是不能为学生提供诸如系统的CMOS设置、硬盘的分区格式化等会对机房的稳定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实习操作,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机软件设置子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系统内对系统的CMOS设置、硬盘的分区格式化、BIOS的升级、新软件或者新驱动的安装试崩、计算机病毒的分析研究等一些特殊操作进行上机实习,这些特殊操作在虚拟系统内可以实现与主机相同的使用效果,而且不会对机房计算机的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其五,进行网络技术课程的训练。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局域网技术课程在学生计算机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网络技术较为复杂,会涉及到很多知识,而且对机房提出较高要求,大部分学校难以为此提供合适的上机训练机房,不过可以在机房安装虚拟机软件,虚拟所需的操作环境,营造一个双网卡的服务器环境,让学生完成对局域网的各种操作实习。即便机房的配置不够高,我们也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一同运行多个服务器的虚拟机与工作站的虚拟机,自组局域网进行网络技术培训。 管理技术论文:分析马尾松栽培管理技术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 )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在南方各省森林蓄积量中,马尾松占一半以上。马尾松喜光,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及岩石裸露的石缝里都能生长。忌水涝,不耐盐碱,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 pH值4. 5-6. 5生长最好。在钙质土和石灰岩风化的土壤上往往生长不良。 管店林业总场是安徽省最大的国有林场,现经营总面积25万余亩,有林地面积近20万亩,其中马尾松林13万亩,占有林地的65%,笔者通过近十多年的栽培观察和逐步摸索,体会到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对促进马尾松生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1 马尾松的造林技术 1. 1 造林地的选择 马尾松造林地不宜大面积集中连片,要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使之与阔叶树混交,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又有利于预防马尾松毛虫的蔓延发展和森林火灾发生。应根据经营目的,交通条件,培养不同的材种,以便分别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充分发挥马尾松的生产潜力。 1. 2 整地方式 造林前一年秋冬整地效果较好。皖东丘陵地带一般多采用块状整地。暗穴、半明穴整地对防止水土流失,降低造林成本有明显效果。劳动力充足,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提倡明穴整地,确保整地质量;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苗早期生长。块状整地规格一般可按50×50×30cm。 1. 3 造林密度 造林地立地条件较差的,初植密度要适当大一些,每亩500-600株。 立地条件较好,土壤厚度达50cm以上,肥力中等偏上的,交通便利,经营集约度较高的地方,每亩栽植300-400株,以培养中大径级材为目的。 1. 4 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是马尾松造林的主要方法。适时栽植是保证造林成活的关键之一。松苗早春顶芽抽梢较早,故应早栽。早栽具有早发根、易成活、早生长、能抗旱等优点。一般适宜的栽植时期在1月中下旬至3月中上旬。皖东丘陵地区春节前后,土壤解冻,冰雪融化,或下透雨后,即可栽植,阴天毛毛细雨或雨后天晴土壤湿润时栽植最佳,吹干风时不宜栽植。 供造林的苗木(Ⅰ、Ⅱ级苗)要妥为保护,确保不破坏根系,随打浆随假植,假植时间不超过24小时,泥浆不稀不稠,运输时防止苗木根部失水,栽植时如果泥浆失水发干应二次打浆。栽植时务必做到随取苗,随栽植。马尾松栽植时的基本要点是:分级栽植,深栽黄毛入土,不窝根,不吊空,根系舒展,扶正苗木,踩实捶紧。 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地方,可带基肥造林,对促进幼林速生和提早郁闭有相当明显的效果。 2 马尾松的抚育管理 2. 1 幼林抚育 造林后3—5年内,根系入土浅,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差,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这是巩固造林成果,促进幼林生长的重要环节措施。 2. 1. 1 松土除草 新造幼林的生长发育,与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林地上杂草灌木丛生,会与幼林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杂草根系盘结还会阻碍幼树根系的伸展,通过除草,可改善幼林的生长条件,有利于幼树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除草松土主要是在幼树周围,范围应稍大于原穴,由里到外,由浅到深,免伤根系和枝干,并注意拣去石块,土培成馒头形,杂草、灌丛铺盖在幼树周围。 除草松土时间和次数,取决于幼林生长的特点以及杂草繁茂程度和气候条件。最适宜的时期应在幼林生长旺盛期来临之前进行,以5-6月为好,入秋前杂草尚未结籽,除草松土效果好,且能减少来年杂草的滋生。一般连续抚育三年,第一年至第三年可按3、2、1次数进行。初植造林密度大,幼林生长旺盛,可抚育二年,分别按2次和1次进行。造林后头三年,要严格封山或加强看护,防止割草、人畜破坏等。 2.1. 2 补植:幼林缺株,于当年秋季进行一次造林成活率全面检查,了解成活情况,提出解决办法。按补植规定,成活率在40%以下应重新造林, 41-84%应进行补植,或成活率虽达85%以上,但有局部地段成活低或死亡植株集中连片,也应补植。补植工作一般应在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进行。补植应在原种植点上进行或整地后用同龄苗补植。 2. 2 成林抚育 幼林郁闭后至林分主伐前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属于林分分化稀疏阶段,表现为林木株数的减少,树高和直径的增加。如不进行必要的抚育任其生长,就不能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因此,马尾松幼林郁闭后,应进行修枝和抚育间伐等抚育管理。 2. 2. 1 合理修枝 合理修枝可改善马尾松干形,获得无节良材,提高木材质量,又能促进林木生长。5—6年生的马尾松是修枝最适宜的起始年龄,此时树冠下部枝条由于通风透光不良,开始自然枯死,但枯死脱落的速度缓慢,如不及时修去,今后则会形成大的死节。为了促进生长和减少节疤,可将枯枝和生长衰退的枝条全部修去。对树冠中最长最粗的枝条也应酌情修去,避免偏冠,使树冠匀称。水平枝上面的枝条,受光充足,生长旺盛,不能修除,否则影响生长。 修枝应掌握“轻修、勤修”的原则,修枝务必要使树冠和树高比例适度, 10年生以前,树冠为树高的三分之二; 10—15年后,树冠可为树高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保持树干上部枝条有一定的营养面积 修枝的适宜时期从晚秋至早春,这时修枝,伤口流脂量少,易封闭,修切的伤口至生长季节尚有一段时间,能加速愈合,缩短伤口的愈合期。生长季节和寒冬不宜修枝,否则会影响生长。供修枝用的砍刀、锯子等,一定要锋利。修枝时要避免树干劈裂或撕开树皮,以免影响切口愈合而造成溃烂,影响材质。马尾松修枝以不留桩的方法效果好,即使留桩以小于1cm为宜。 如主梢受松梢螟危害而不能正常生长或折断,在修枝时应有目的地培养一个侧枝,促进其旺盛生长,以代替主梢。 2. 2. 2 抚育间伐 马尾松林林分郁闭后进入群体生长阶段,原来幼树与环境的矛盾转化为各个体之间的矛盾。随着林龄的增加,各林木要求的营养空间也不断增大,相互挤压,引起强烈的分化和自然稀疏。始伐年龄:抚育间伐的始期,应从造林密度、立地条件、林分郁闭度、胸径和材积连年生长量以及间伐木的利用价值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不同的造林密度、立地条件等,林分郁闭时间有所差异,一般在4—6年郁闭,郁闭后2-3年,林分的分化逐渐明显,出现被压木,小径材较多,郁闭度达0. 8—0. 9,即可开始抚育间伐。一般在8—10年进行第一次间伐。造林密度大的、立地条件好的或经营水平较高的林分,生长快、郁闭早,抚育间伐应适当提前;造林密度不大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可推迟1—3年。 间伐强度:间伐强度关系到保留木的生长和林分产量。强度太小,林冠恢复郁闭快,没有起到抚育间伐的应有的作用,反而缩短间伐重复期,增加间伐次数,间伐材过小,利用价值高,同时还增加了抚育投资。强度太大,造成林中空地,林地杂灌滋生,林地干燥,树干尖削,破坏林分郁闭,影响林木生长。适宜的间伐强度应根据造林密度,林分生长特点确定。8—10年进行一次弱度的抚育间伐,强度为林分材积的10—15%,并可结合修枝。10 —20年可采用度到强度的抚育间伐,强度为林分材积的20—30%,同时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层林冠的林木。20年以后,可采用强度为30%的抚育间伐。 间伐重复期:通常以3—5年为宜。间伐后林分郁闭度应保持在0. 6—0. 7之间。重复次数应根据培育材种而定,中径级用材林一般经2—3次重复即可主伐利用。 间伐方式:因林分结构不同,有上层抚育间伐和下层抚育间伐两种。在人工同龄纯林内,宜采用下层抚育间伐,主要伐去林冠下层的被压木、濒死木,同时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层林冠的林木。抚育间伐时要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即三砍三留原则进行。林内的断梢木,双梢木如对保留木有辅助作用,或伐除后会出现天窗,应予保留不砍。在以马尾松为主的混交林内,主要采用上层抚育间伐,即伐除林冠上层压抑马尾松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进行下层抚育间伐。 管理技术论文: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一、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一)选择优良抗旱品种。选择籽粒饱满、拱土能力强、叶片相对厚而直立、成熟期籽粒灌浆和脱水快、较抗旱的玉米品种。 (二)扩大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增强抗旱、抗“倒春寒”、抗“八月低温”的能力,二半山以上地区要尽力扩大地膜覆盖栽培面积。 (三)扩大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既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抢抓节令,又便于管理。各地要根据时间节令要求和气象预报,充分利用各种小水源做好各类作物的集中育苗工作,待雨水到来后及时移栽。 (四)开沟等雨抗旱播种。开沟等雨抗旱播种法一般先按玉米行距用犁开好沟等待降水,只要有10毫米左右的降水时,沟内、沟边就会有2~3厘米深的湿土,此时可抓紧时间,将玉米播于沟内,再将沟边湿土覆盖在种子上。地膜玉米可先起垄,待降水后抢时覆膜播种; (五)抗旱穴播。穴播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六)秸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秸秆对节水保墒、培肥地力有重要的作用。覆盖秸秆既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并对抑制玉米田杂草也有明显的效果。 (七)使用抗旱剂 玉米抗旱增产剂是一种由超强吸水材料组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新产品,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腾和渗漏,在作物根系周围形成小水库,又有缓释性,供作物吸收利用。各地要积极开展吸水树脂及旱地龙等抗旱技术试验示范,搞好抗旱栽培技术贮备。 (八)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配合施用,从而达到以肥调水,使水肥协调,提高水分利用率。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培肥地力,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增施钾肥能通过减少植株蒸腾损失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强作物自身的抗旱力。结合播种每亩施硫酸钾8~10公斤为宜。 二、水稻抗旱栽培技术 (一)因地制宜选择育秧方式 育足苗子是打赢抗旱夺丰收的关键措施。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育足水稻秧苗,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好育秧方式,其次才是抓好育秧技术措施的落实。在局部可以取到水的地方,推广旱地育秧;在无水可取的地方,应通过乡镇政府协调,开展异地育商品秧,也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等方式,异地联系育客秧。 (二)选择抗病、抗旱、抗低温优良品种。一是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在抗旱育秧情况下,低海拔地区首先要考虑7月中旬水稻能否抽穗扬花,要尽量避开高温伏旱对水稻扬花结实的影响;中、高海拔地区要考虑避开秋季低温阴雨对水稻扬花结实的影响,即在迟播情况下要选生育期偏短的品种。二是选择抗干旱、抗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三是选择抗病性较好并进行过种子处理的品种。 (三)适时早播。适时早播可有效地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增长有效积温,提高光合干物质累积量,促进早熟,有效地减轻水稻生长后期的高温伏旱或秋风的影响,为提高水稻单产奠定基础。由于现有推广品种多数是大穗型、生育期普遍较长,因此要适时早播,以避过“八月低温”的影响 (四)适当延长水稻秧龄,做好抗旱等雨栽秧准备。正常年景下,旱育秧的秧龄为30天左右、抛秧的秧龄为40天左右、水育秧的秧龄为50天左右。如果栽秧水来得迟,就面临着要把秧龄延长到60天以上,以便等水栽秧。 一是稀播培育长龄壮秧。即通过扩大秧床面积,减少每平方米范围的播种量,延长秧苗的滞增分蘖期,可有效地增加早播秧苗的秧龄弹性,提高秧苗素质,既可提高单产,又可解决前期无水插秧的矛盾。播得越稀,秧龄弹性越大。如果其它管理配合得好,旱育秧苗的秧龄可超过70天以上。 二是化学调控延长秧龄。在旱育稀播的基础上,从3叶后分期喷施1至2次多效唑,每亩秧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50公斤(原则上按150ppm浓度)均匀喷施以促蘖控长,施时厢面无水、施后第二天再灌水上厢。同等情况下可延长秧龄10天以上。三是两段寄栽育苗。对正常播种期和播种量较大的育秧苗床,如果要等水栽秧且秧龄要超过60天以上时,应通过两段寄栽来延长秧龄。当秧苗长至2叶1心时按行距6~10cm、窝距5~8cm进行寄栽。寄栽后2至3天每亩秧地用前面的方法喷施15%多效唑,如果秧龄要超70天,则在15天过后按同样的方法再施一次多次唑,培育长龄多蘖壮秧。老秧由于秧龄较长,秧苗素质相对较差,秧苗移栽至本田后基本上不再分蘖,或所发的高位分蘖也不能上林成穗。其栽培技术是靠插不靠(等)发,移栽时必须通过增加基本苗来保证穗数,从而有效提高单产。 (五)抗旱整地 无论是等水栽秧还是改种旱作,土壤蓄水都是农业抗旱的根本措施。应用微耕机耕整或人力翻挖干板田,一是能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深层水分沿毛细管上升蒸发,防止旱情加重。二是可堵塞裂缝,防止降水从裂缝向下深层渗漏,整地后可随时利用降水或采取堵水、引水、抽水、做好田脚堵漏等措施蓄水抗旱保栽插。不便使用微耕机耕整稻田的农户,要尽早动手翻挖干板田。提倡稻田四周1.5~2米宽田面翻挖两次并细碎土块,便于有水时泥散堵塞裂缝防漏。稻田耕整后,有水源的应该积极采取引水、抽水灌田整田,没有水源的则要充分利用好降水,冒雨及时抢做田边、田脚堵漏,才能蓄水保水,抗旱保栽插。 (六)抗旱栽秧 1.全旱作业:旱旋耕、旱耙田。 2.节水栽秧:边灌水、边整平、边插秧。 3.匀水、撵水栽秧:匀水、撵水栽秧是针对旱情较重、栽秧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一项抗旱保栽插技术措施。要充分利用现有一切水资源,采取从河沟、塘、库、堰抽水、引水,从水层较深的稻田匀水,从已经栽秧的稻田向相邻或下埂稻田撵水整田,只要能达到稻田土壤充分被水浸润就可栽秧。 (七)迟栽水稻田的施肥 迟栽水稻田一般都是种植过小春作物的田或无水整田的干田、黄浑田,此类稻田的土壤肥力下降,必须增施肥料,才能满足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应该做到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氮、磷、钾结合施。秧龄60天以上的,应采取底肥、穗肥、粒肥分别施,不施分蘖肥的方法。 (八)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 (九)水路不通走旱路 特大干旱的持续,给我市当前水稻育秧苗及适时栽插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对地势高、输水距离远、供水工程无法供水的水田以及山区靠天等雨栽插的雷响田,要及时水改旱,搞好结构调整,并尽量选用抗旱品种和早熟良种替代常规品种。但不能盲目改旱,要因地制宜。一是围田、浸水田,这些稻田一般土壤湿度大、蓄水相对容易,而雨季排水较困难,容易造成改旱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对十年九旱的雷响田,要坚决改旱。三是对一般的尾水田,要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要做好育秧和改旱两手准备。 三、马铃薯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一)冬种马铃薯 针对我市江边河谷区冬种马铃薯已生长至中后期,春管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1、浅锄细碎表土,及时培土,减少水分蒸发散失,起到保水作用。 2、粉碎作物秸杆覆盖行间遮阴,可起到减少土层水分蒸发作用。 3、采取人工叶面喷施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和0.1%硼砂混合液2~3次,隔5~7天1次,也可起到缓解旱情、提高产量的作用。 4、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特别是晚疫病的防治,防止植株早衰。选用百菌清、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等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 (二)大春马铃薯 1.选用耐旱抗病品种,尽量采用整薯播种 为防止生长中后期晚疫病流行,应尽量选用耐旱、抗晚疫病的中晚熟品种,如会-2号等。选用50克以上健康种薯,整薯播种,有利于出苗和提高抗旱能力。若种薯过大时,宜在播 种前3~4天切块,在阴凉条件下摊晾,让切口充分愈合。在切块时,每个切块不得低于2个芽眼,重量30g以上。 种薯处理办法:在马铃薯播种前1~2天进行种薯处理,可用多菌灵+甲霜灵锰锌等杀菌剂的500~800倍稀释液,均匀喷洒在整薯或薯块上,自然晾干后再行播种。 2.适当晚播、深播,缓解前期干旱影响 在选用抗晚疫病品种的前提下,适当晚播、深播,推迟出苗期,促进根系发育,减轻苗期干旱压力。播种时,开沟或打塘应较正常年份加深,把种薯播种在适宜深度处,覆土层厚度在10~15 cm以上为宜。在今年干旱条件下,不提倡提前深耕、翻晒地块,宜边翻耕整地、边播种,或直接打塘播种,待齐苗后再适时理墒整垄,同时做好排涝防渍工作。 3.增施有机肥,以肥调水 增施农肥,以肥调水,抗旱壮苗。提倡重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底肥,每亩施农家肥20__kg以上,加尿素8~10kg、过磷酸钙40kg、npk三元复合肥或马铃薯专用复合肥20~30kg。干旱时,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等易发生,导致缺苗、断垄等,应在底肥中加入适量呋喃丹或乐斯本等杀虫剂来防治地下害虫。 4.地膜覆盖种植,阻止水分从垄面蒸发 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是一项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海拔较高有夜潮土现象、墒情较好的地区采用覆膜栽培,可利于保水保墒。地膜要用土压实、压紧、压平,可保温保湿。苗期加强查膜护膜,防止大风扯膜;出苗期及时查苗放苗,并重新封好放苗孔;出苗到现蕾保持膜面整洁完好,及时用细湿土封严破损处;块茎膨大期及时揭膜,除草培土,破除板结,为块茎膨大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在海拔稍低的地区覆膜可能造成温度过高而烂种,不宜采用地膜覆盖。要实行划线打塘种植,严禁起垄、平整、镇压,提高抗旱能力;出苗后再起垄,以减少水分蒸发。 5.适当加大密度。干旱年份,极易导致出苗不整齐和缺苗,净作地区应根据所选用品种,适度提高种植密度,以保证出苗数量和后期产量。 6.推广使用抗旱制剂 播种时可以采用保水剂拌种或土壤沟施,既利于出苗,又可保持土壤水分。抗旱保水剂可选用保定科翰98高效抗旱保水剂、云清牌高效保水剂、pam保水剂(聚丙烯酰胺保水剂)、旱地龙、沃特保水剂、旱立停asa保水剂、浙江建德绿洲超强保水剂等。已经出苗、旱情严重的地区,可使用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施,抗蒸腾剂可选用亚硫酸氢钠、腐植酸、氯化钙、黄腐酸(fa)、沼气发酵液、冠醚等。 四、蔬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一)选用抗旱品种、旱作品种 选用抗旱蔬菜品种,利用品种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能有效提高对水分的利用率,同时能降低蔬菜对水分的过分依赖,有效降低干旱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而保证蔬菜的产量产值。在干旱少水的地区,应减少需水量大的叶菜类蔬菜(如青菜、白菜等)的种植面积,多种一些抗旱性强的作物如辣椒、豆类等。 (二)集中育苗 集中育苗可以对菜苗进行集中管理,降低苗期的用水量,还可降低成本。 1.种子处理。为加快播种出苗速度、减少种传病害、增强秧苗抗性,种子播种催芽前,需用温汤或药剂浸种消毒。先将种子浸湿,然后放入50~55℃的温水中,搅拌10~15分钟后用清水浸种10~12小时;药剂浸种,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浸种10~12小时。浸种消毒后,保湿催芽20~24小时播种。 2.进行遮荫和覆膜。用2~3层遮阳网覆盖,待50%秧苗立苗后,揭去地表遮阳网等覆盖物,改用小拱架避阳遮阴,晴热天9~16时盖遮阳网,以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延长浇水间隔时间,增强秧苗抗旱能力。 (三)进行抗旱锻炼 1. 施足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可降低用水量50%~60%。 2.苗期适当控制蔬菜的水肥供给,进行蹲苗,促进蔬菜根系的伸长,提高蔬菜抗旱能力。 (四)加强中耕管理 1.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能反射阳光,锁住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使作物在较长时间的干旱环境中能正常生长。如果无覆盖条件或地膜覆盖较困难的,可采用杂草或用植物秸秆覆盖,以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射,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 2.及时浅锄。灌水会使土壤板结(尤其是粘重土壤),而板结的土壤会形成毛细管通到地面,土壤深层水分会通过毛细管上升到地面上,从而加大土壤水分的蒸发、加重干旱的危害。所以灌水后,在能下脚时要及时进行浅锄(深度因蔬菜品种不同在5~10厘米),切断土壤毛细管,以降低土壤水分的损失。 (五)喷施抗旱剂、保水剂 喷施抗旱剂、保水剂可增加土壤对天然降雨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减少作物蒸腾,提高抗旱能力。ccc、b9等能增加细胞的保水力,使用aba可促使气孔关闭,减少蒸腾。反射剂(高岭土)喷于叶片,可提高对光的反射,减弱蒸腾。气孔开度抑制剂如叶面喷施苯汞乙酸能使气孔缩小,作用可维持15~30天,且无毒害作用。壬烯琥珀酸甲酯喷施,可使蒸腾降低20~30%,可维持5~7天。 (六)合理灌水 一般要尽可能少浇水,以防土壤板结影响秧苗生长和抗旱能力的提高,干旱条件下灌水要抓住蔬菜需水的关键时期,使有限的水分发挥最大的作用。如过旱确需浇灌水的,要避开高温时段进行灌水。有灌溉条件的尽量采用小水走沟浸墒,严防水上畦面,以免破坏表层土壤团粒结构、加大土壤水分的损失,无灌溉条件而有库塘水的以浇水为主。 (七)科学追肥,提高作物抗性 1.多施腐熟农家肥,追肥要薄施、匀施,以免肥料过于集中而降低蔬菜根系对水分的吸收,甚至造成烧根。 2.追肥应做到早追肥、深追肥。要积极采取化肥湿施、液体施肥等办法补充土壤水分,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增强秧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 3.积极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绿芬威等速效叶面肥,喷施硼和铜也有助于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氮肥用量应适中,用量过多蔬菜徒长、增加需水量,用量太少则植株瘦弱、抗旱力低下。 (八)病虫害防治 高温干旱会加重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在高温干旱条件下防治病虫害更要注重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害防治要在齐苗后及时施用保护性药剂,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虫害采用杀虫灯、黄板或性诱剂等方法防治。总体上,高温干旱环境中防治病虫害要尽量少用药,必须要用药时,错开高温时间,并适当降低用药浓度,以降低药害发生的可能。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和霜霉病等;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蝼蛄和蚜虫等。在做好土壤杀菌消毒和灯光诱杀害虫基础上,要选用对口药剂防治病虫害。病毒病可用病毒a、植病灵等药剂喷雾防治。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药剂喷雾,提倡早晚用药,防止人体中毒或秧苗灼伤。秧苗定植前一天,要结合浇透秧板水做好带药下田工作。 五、小麦抗旱保苗技术 (一)及时组织对二、三类苗进行薅锄追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基肥施用较足、苗情长势较好的田块,可亩施粗杂粪500~800公斤;基肥施用不足、苗情长势较弱的田块应补施一定数量的化肥提苗,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 (二)采取秸秆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三)使用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施。 (四)加强重大病虫害特别是蚜虫、小麦锈病、白粉病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 六、冬油菜节水抗旱保苗技术 (一)浇水抗旱 对干旱严重的旱地油菜和墒情不足的稻田油菜,要尽可能浇水抗旱。板田免耕油菜进行沟灌,引水到厢沟,灌水到沟深的2/3,让水慢慢渗透到厢面,切忌淹灌、漫灌和久灌,以免土壤缺氧。油菜灌水时易出现土体下沉、伤害根系,最好采取淋水的方法,并结合施肥一并进行。对引水抗旱确有困难的旱地油菜,要挑水抗旱,增加土壤墒情,促进油菜生长。 (二)秸秆覆盖 大力推广用稻草、麦秸秆、树叶等覆盖行间,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抗旱能力。 (三)中耕除草、追肥 1. 一旦旱情缓解,则要抓紧追肥促苗和中耕保 墒,浅锄土壤,减少土壤大缝隙,降低土壤水份蒸发量。无法灌(浇)水的油菜地可喷施防旱保水剂,用黄腐酸(又名抗旱剂1号、fa“绿野”)1000~1200倍水溶液叶面喷施,减少水份蒸发。 2.有灌溉条件的水田油菜在及时灌水的同时,抓紧中耕除草,促进油菜春发壮苗和根系发育,增加根系对土壤深层水份的吸收利用能力。 3.针对我市油菜生长情况,目前要采用叶面施用和土壤施肥双重措施促进油菜生长。叶面施肥应在阴天或傍晚前喷施,按尿素1%、磷酸二氢钾0.5%,前期没有施硼肥的,再加硼砂0.5公斤兑水100.0公斤,施过硼肥的用0.3%硼砂喷施,每隔5~7天喷施1次,喷施2~3次,确保薹期养分供应。土壤施肥结合抗旱浇水进行,每亩撒施尿素5~10公斤、氯化钾1~2公斤,水田在排完沟水后施肥,旱地可在浇水前施肥,如能结合中耕松土施肥效果更佳。结合中耕对根蔸进行培土,防止倒春寒侵袭油菜根系。 (四)病虫害防控 早春油菜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和菌核病,旱区油菜一般是虫害加重,而菌核病则相对减轻。 干旱期间主要病害为白粉病,发病初期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丰米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等药剂。防治2~3次,每次间隔7~10天。干旱后苗弱,抵抗力下降,如天气湿度大则菌核病、病毒病和霜霉病等病害发生可能严重,在气温回升后要密切监测,并做好防治指导。当田间菌核病病株率达10%、病茎率在1%时,可采用40%菌核净100克或25%咪鲜胺40克均匀喷雾防治。 干旱季节苗期有蚜株率达10%、每株有蚜1~2头,或抽薹开花期10%的茎枝或花序有蚜虫、每枝有蚜3~5头时,用吡虫啉、灭蚜威、40%乐果乳油1000~20__倍液(或20%灭蚜松1000~14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20__倍液、或2.5%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进行防治。 菜青虫和小菜蛾的药剂防治:菜青虫卵孵化高峰后一星期左右至幼虫3龄以前,小菜蛾幼虫盛孵期至2龄前喷药,药剂为25%亚胺硫磷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500倍液、2.5%溴氰酯3000倍液等。 七、果园节水抗旱管理措施 (一)做好果园保墒工作 1.及时将秋、冬季翻耕的大土块打碎、耙平,以减少水分蒸发。 2.对冬春尚未翻耕的果园进行浅耕,浅耕深度5~10厘米,以切断表层土壤毛管,减少土壤下层水分蒸发。 3.对有草果园进行刈割。将果园种草留茬5厘米左右刈割,并将割下的草覆盖于树盘下,减少水分蒸发。 4.果园覆盖。用麦秆、玉米秆、油莱秸秆、堆厩肥、山野草等作覆盖材料。将铡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及刈割下的草,覆盖于果园内,覆盖厚度10~20厘米。在秸秆、草源充足的地方,力争全园覆盖。草源不足的地方,可只覆盖树盘,但厚度一定要达到要求。覆盖过程和覆草后果园内应严防火灾,覆草后围绕树冠边沿撒条状土,以防风刮。 5.地膜覆盖。在果树的行间或树盘下覆盖地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地表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早春地温。覆地膜时,膜四周用土压紧,中间留透风口,用土块压住。 6.化学覆盖。将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乳状液(长沙市利得保洁有限公司生产)喷于果园地表,迅速成膜,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要按照说明书配成一定倍数,用压力喷物器喷于土表,每公顷喷450~1050kg,1~2h后即能成膜保墒,可维持30~l00天。 (二)延缓冬春季修剪时期 修剪时应疏除过多大枝,降低亩枝叶量,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可改善光照,提高树体抗性。对已修剪的果树要做好伤口的保护,剪锯口及主干、主枝要及时涂刷甲硫·萘乙酸、腐植·硫酸铜、膜立康等保护药剂。 (三)花期灌水 花前7~10天灌水一次,花后灌水2~3次。灌水应摒弃消耗水量较大的漫灌,采取节水灌溉。如渗灌、滴灌,无滴灌条件的也应采取沟灌和穴灌后加盖地膜。沟灌即沿树冠滴水挖环状沟或沿滴水线处行间四周挖条沟,深30厘米、宽40厘米、长1.5米。视树体大小每株灌水200~300公斤。灌水后覆土及地膜。穴贮肥水加覆膜技术即在树冠下挖4~8个圆土穴,穴径约 30厘米、深30~40厘米,穴中央竖一捆又紧又浸透水(或肥水)的草把,再用50克尿素、50~100克过磷酸钙、50~100克硫酸钾(或相当肥效的复合肥),与土混匀,填入草把周围,覆土2厘米,用脚踏实,然后覆盖地膜,上面捅一孔,用作今后浇水施肥的进口,平时孔口用土石块盖好。渗灌是利用管道向土壤渗水的灌溉方式,是投资少、省工、简易,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好措施,比漫灌约可节水60%~80%。渗灌设备通常包括渗水池、渗水管、阀门一部分。渗水池设置在果园地头,用砖和水泥砌成。一般水池半径1.5米,高2米,容水量13吨左右。总管装在距池底 10厘米处,其上安装阀门,每个渗水管上须安装过滤网,以防管道堵塞。渗水管选用直径2厘米的塑料管,每间隔40~70厘米左右在两侧和上方打3个针头大小的小孔作为渗水孔,将渗水管沿树行铺设在果树两侧各 1~1.5米外,铺设深度20~40厘米,一般每亩每次灌水量1~1.5吨。为防止渗水孔被果树根系堵塞可在各渗水孔处安装一个稍粗于渗水管的塑管护套。萌芽前,结合果园灌水,每株按尿素1.5~2公斤+硝酸钙1公斤+普钙 2~3公斤施入+1~1.5公斤硫酸钾追肥一次。 (四)应用保水剂 土壤抗旱保水剂的种类较多(北京桑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永康市中翼工贸有限公司等厂家有售),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超越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上千倍水份贮存下来,作为果树的 “小水库”,干旱时缓慢释放,满足树体生长过程所需水分。使用时采取洒施或穴施。洒施时以降雨前施入最好,将保水剂、肥料混合均匀后洒在地表,翻土深度l0~20cm,保水剂用量每亩施3kg左右。穴施时,在树冠的投影边缘,挖若干个直径20~30cm的坑,深度以露出部分根系为准,坑与坑间距50~60cm,将坑底部土与保水剂均匀,回填到坑内,浇水后将剩余部分土壤回填压实。 (五)花期喷水 从初花期开始至盛花期每天或隔天(视劳力和水源而定)用喷雾器对果树花进行喷雾。喷雾用清水+0.5%的硼酸+0.3的尿素,盛花期最好每天喷2次,可减少落花落果,保花保果,提高座果率。 (六)果园放蜂或人工授粉提高座是率 初花期开始放蜂授粉,同时做好人工辅助授粉。 (七)预防霜冻 花期要时刻关注天气情况,霜冻来临当晚,做好熏烟工作。当气温降至果树受冻临界温度时开始薰烟。薰烟剂一般用烟雾较大、略潮湿一点的柴草为原料,如麦秸、残枝落叶、锯末等交互堆积作燃料,堆放后上压薄土层或使用发烟剂(2份硝铵、7份锯末、1份柴油充分混合,用纸筒包装,外加防潮膜)点燃发烟。薰烟以暗火浓烟为宜,为使烟雾弥漫整个果园、提高防霜冻的效果,可按上风向多放柴草、下风向少放柴草的原则,一般每亩果园堆4堆~5堆,每堆用料25公斤左右。薰烟时间大体从夜间0时至3时开始,至早晨天亮时停止薰烟。在霜冻来临的当天早晨要及时喷施400~600倍的“海之宝”,连喷2~3天,可显著降低霜冻造成的危害。 (八)加强病虫害防治 加强清园,结合冬春修剪,将果园中的落叶、落果、病虫枝条等彻底清理干净,集中烧毁;发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或全树喷洒一次45%施纳宁200~300倍液或喷施3000倍凯歌+800倍肽神锌+1000倍毒死蜱等药剂。发芽后,交替使用2~3次45%丙环唑5000倍液+45%石硫合剂结晶30~50倍液、1.5%清园噻霉酮400~600倍液+果园清400~500倍液,可有效防治腐烂病、轮纹病、红蜘蛛等危害;花芽露红期,全园喷洒48%锐煞800~1000倍液+助杀1000倍液防治水果绵蚜或3000倍罗克+800倍肽神硼+1000倍毒死蜱;落花后7天、15~20天,各喷洒一次6%阿维噻螨酮3000~4000倍液、粉锈灵600倍或多菌灵、40%蚜灭多乳油100~1500倍液可有效防治螨类、白粉病、蚜虫对果树的危害。春末夏初开始,每15天喷施一次50%扑海因或1000倍或宝丽安1000倍或80%喷克600倍防治早期落叶病。 八、桑园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及时灌水 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给桑园灌水,灌溉时采用精确灌溉,避免浪费水资源,并用薄膜覆盖。 (二)耕翻土壤 有条件灌溉的桑园对土壤进行耕翻,无条件灌溉的桑园不要除草、翻地或施肥。 (三)地表覆盖 在桑园地表覆盖地膜或作物秸秆、塘河泥或杂草等(10~15厘米厚)。 (四)新栽桑园管理 已栽种的苗木要先浇定根水,再盖地膜;未栽种的桑苗不宜再栽种,苗木应集中假植。假植方法:在避风、背阴,挖与主风方向相垂直、深宽各0.35m、0.4m的沟。迎风面的沟壁挖成45°的斜壁,把桑苗每100株一捆,均匀地斜立在沟中,用土埋紧、踏实苗木的根系和茎的下部。 (五)枝干涂白 将生石灰和水按10:100溶化用纱布过滤后直接用喷雾器喷到未发芽的桑树枝干上,使之形成涂白。 (六)病虫草害防控 防治红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 3000 倍液或15%哒螨酮乳油 1500 倍液;防治桑蓟马可用40%乐果乳剂油 1000 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 倍液。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争夺水分。 (七)及时追肥 对已发芽的桑树,喷施尿素0.3~0.5%、磷酸二氢钾0.3~0.5%、氯化钾0.3~0.5%。在旱情得到缓解后,应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好)。 九、茶园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地面覆盖 地面覆盖可有效减少蒸发,主要有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两种。铺草厚度一般不能低于10厘米,地膜覆盖应布满行间。 (二)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防止杂草争夺水分。 (三)增施液肥 生产上常用水肥比为10:1的稀薄农家肥或浓度为0.5%的尿素、1%的硫酸铵等液肥进行叶面喷施,不仅能补给养分,同时也增加了水分。 (四)遮荫 遮荫保苗对当年播种出土的幼苗和移栽苗效果较好,可防止阳光直射、降低热辐射,减少茶树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面从而起到抗旱保苗作用。 (五)保水补水 在茶园中修筑贮水池或贮水沟,将雨季的降水贮存起来,在出现旱情后可进行灌溉,以抗御旱灾的危害。 (六)防治病虫害 干旱发生时,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易发生病虫害。为此,要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积极做好相关药剂及器具的准备。 十、魔芋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利用水源灌溉或者人工降雨。 在池塘、水库、小井等一些水源充足的地方,实行人工浇灌、机械喷灌或者二者相结合。在离水源较远但交通方便的地方,在顾及成本的情况下,可考虑用交通工具运输运水灌溉。 (二)喷施抗旱剂 喷施抗旱剂,有助于控制叶片气孔张开程度,减少植物体内水分散失速率,具有抗旱保水功效,保进作物生长发育。 (三)加强病虫害防治 干旱发生时,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易发生病虫害。为此,要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积极准备好相关药剂及器械,做到早防早治。 (四)改种补种 如因干旱确实无法生长发育或死苗的,应及时补种、改种其他作物。 管理技术论文: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 一、基于林、草、畜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1、林木栽培 首先,在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中,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比如说可以选择欧美一百零七杨、中林四十六号杨及三倍体毛白杨等,本地苗圃胸径在4cm以上的无病虫害优良壮苗,同时确定示范试验林地面积为53hm2。在牧草品种的选择环节,可选用紫花优质苜蓿,例如亮苜五号、绿苜一号等。另外应合理控制造林密度,采用3m×8m或3m×6m的株行距进行布设。在树木栽植环节,应首先采用开沟犁凿开深约40cm的沟槽,而后在沟内再挖开体积为50cm3的坑,在坑内进行施肥处理,用量为0.25kg的磷酸二铵、10kg的腐熟粪肥,并令其与回填土进行拌匀处理,苗木的选择其根幅应达到30~40cm。在开展定植之前应在苗木的根系部位喷施六号生根粉溶液,在定植之后应立即浇撒第1轮培育水分,沿着沟槽进行灌溉,待水分下渗后在第2d适宜时段及时对苗木进行夯实及扶直处理。在第1轮浇水后的10~15d后可实施第2轮浇水养育,当夏季来临之前还应实施第3轮浇水养育,并在第1轮浇水后进行必要的涂白处理。对于新配置的幼苗树木应在每年对其进行3次的中耕除草处理,在初冬季节来临时应对其淋浇冻水,待春天来临时万物解冻后则应淋浇返青水,并对树木施浇每株为0.25kg的速效氮肥尿素,以促进苗木的健康、快速生长。同时,在春季应对杨树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尤其注重在每年的5月、10月初期及9月底进行必要的溃疡病、蓝皮病防治处理,同时在每年的7月及9月季节应主力防止美国2代及3代白蛾虫害、在10月份则应将天幕毛虫作为主要虫害防治对象。 2、牧草栽培 牧草播种前一年秋后进行科学翻耕,冬季浇冻水一次,次年地表解冻10cm左右后作耙地处理,让地块保持平整。播种季节来临后,在播种前对种植地块施100kg过磷酸钙底肥,而后采取条播形式进行播种,控制行距为30cm左右,深度则控制在约2cm,在播种完毕后应采用刮平机进行刮平处理并对其实施轻微振规整。牧草种植的距离应与树干保持50m位置,以便树木的健康生长及牧草的快速收割。当然无论采用春季播种还是秋季播种方式,防治的关键对象在于杂草,因此应在每年5月末及6月初时段采用高效除杂草材料实施必要的杂草防治管理。在每次收割完毕后均应对种植地块进行必要的施肥、养护浇水处理。 二、枣粮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1、科学培植枣树 上冻前先进行开沟及浇灌,以便为科学林业生态符合模式打好基础。次年4月份下旬进行定植处理,确定株间距2m×8m,栽植成活后开展灭荒除草,促进苗木健康、快速生长。基肥施浇时应用有机肥作栽植底肥,而后在每年自枣树开落至次年发芽施浇基肥,材料可由无机与有机肥构成。科学的施肥方式为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林地行间距0.5m树干位置开挖宽度0.4m及深度0.5m沟槽,在沟内施浇腐熟猪粪。同时对每株枣树再次施入0.25kg的磷酸二铵与同量尿素,令其同步混合埋入沟内部。在次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同样方式在树干行间距0.8~1.0m范围内开挖宽度0.4m、深度0.5m的沟槽,在沟内施入定量腐熟猪粪约2kg,另在每株中施入0.5t磷酸二铵及尿素,并一起埋入沟内部。追肥环节,应分两期进行施用,首先将5月下旬及6月上旬划分为一个时间段,对每株枣树追施0.2~0.5kg的尿素,以有效降低落花现象,同时将7月上旬作为第2个追施时间段,对每株再次追施0.5kg的氮、钾、磷复合肥料,以显着降低生理落花不良现象,当然在每次施肥之后应进行必要的肥后浇水养护处理。在叶面的喷肥栽培养护环节中,为了有效提升枣树坐果率,应选择在初花及盛花期进行叶面喷肥处理,采用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及0.1%的尿素进行喷淋,并控制在上午10点以前及下午222点以后进行施用处理。在冬季应对枣树进行必要的修剪,在定干环节应将干高控制于1.2~1.5m范围内。 主枝培养时,在定干后第2年选择强壮发育枣头作短截修剪处理。培养中心主枝应对其在80~90cm处作短截修剪。1年之内选择适宜方向及部位继续先后培养4~6根骨干枝,每一根骨干枝选择留取1~2根侧枝,通过科学培养令其逐步合理、自然的呈分层形式疏散或长成自然圆头的树木形式。当夏季来临时,应适时进行摸芽及摘心处理,当枣树到达现蕾期、初花、盛花期以及结果初期均应对其进行枣头的摘心与抹芽处理,依据其生长的强弱势头,分别留3~5个2次枝摘心,以提升局部营养性,强化枣树坐果率与果实的品质。应适当对枣树的树干进行环割处理,可将环割期控制在枣树的花期进行,有效促进其结果。科学的环割方式为,首先在地面之上20cm处,用刀进行环割深至枣树的木质部位,在环割后对其进行必要的杀菌剂涂抹处理,以为枣树的伤口实施必要的保护。枣树的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类病虫害现象,为了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应从其多发的常见病虫害种类出发,进行虫害属性、特征、成因的综合、细致了解,例如枣飞象、枣炭疽病、锈病等。当枣树产生萌芽动之前应喷浇石硫合剂,在每年7月中旬以及8月上旬应分别喷浇1次浓度适宜的防锈病药液,从而有效防治枣树的病虫害现象。另外在每年的6月~8月底如果发现枣树有桃小食心虫或黄刺蛾等病虫害现象,则应对其及时喷浇25000倍的溴氰菊酯。 2、栽培棉花作物 在进行棉花种植的前年冬初,首先应对种植地块进行必要的翻耕处理,并施浇冻水一次,待到春季地表产生解冻10m左右后,便进行耙地处理,令地块保持平整,形成保(c) 墒效果。当4月中旬期,应在种植的幼树行间采取必要的地膜覆盖措施,选取幅宽为90cm、厚度适宜的地膜,在地膜铺设环节应确保其距离树种零点5m之上,且膜与膜间应预留工作面宽度为40cm。在铺设膜完成后,应在每隔2m左右的膜上进行压土处理,防止大风环境令地膜被不良吹起。接下来应进行棉花的播种栽培,当出苗后应及时进行间苗及定棵处理。在棉花生长期中应及时进行摘心、打杈及打群间处理,并对棉铃虫、蚜虫等病害进行科学防治。自9月上旬起,应进行棉花的采摘,合理防止降雨、恶劣天气对棉花产生质量影响,令生产效益不良降低。待到立冬季节将棉花采摘完成后应将棉株拔掉并做运走处理。 三、地果、菜套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葡萄栽培,株行距为0.5m×1.5m,不论冬夏都要合理、科学修剪,如冬季选择双蔓整枝,主蔓预留3-4个枝组,以短梢修剪为主。为提升葡萄坐果率、果实产量及品质,夏季用抹芽、疏枝、疏花序、副梢处理等修剪。依据葡萄树种低温需求标准,每年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浇水、扣棚、遮光休眠防护,至次年1月逐步增温催芽。花期应适度控制在干燥环境下,令花药逐步开裂,散出花粉。病虫害防治上,需要在葡萄发芽之前喷布石硫合剂,令枝蔓中的残留的虫卵及病菌彻底消灭。在植物开花之前则科学喷布浓度为50%的多菌灵溶液、氯氰菊酯,防止其发生灰霉病害现象。在完成葡萄采摘后的6月份,为有效防止其发生早期的落叶病,应每隔半月连续对其实施喷淋波尔多液2~3遍的方式,为次年的葡萄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在油菜的栽植管理环节,首先应进行整地、施底肥处理,合理控制播种量并在9月中下旬进行播种,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依据相关需要进行肥水管理等。 四、结论 科学构建复合林业生态,更好的做到长短互补,不断地提升林业回报效率及土地产出率,促进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管理技术论文:谈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和影响 一、引言 在21世纪技术迅速发展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企业应改变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企业应该不断地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从而更新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危机和机会是共存的。经营者的真正任务是克服这样的危机而创造出机会,且不断地创新和革新经营模式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 二、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充当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从生产企划、购买原材料、会计到人事管理等有关经营的全过程中,运用电脑和信息通讯网统一起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模式,已经普及到很多企业里面去了,而且已经延伸到企业和企业、顾客和企业之间的业务处理当中。信息技术创造出新业务,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促进着经营的革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制约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未来的所有环节由信息技术开始而完成。 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想引入企业内部,可是多数企业因预算的不足和信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水平阻碍着运用信息技术运用战略。所以开发信息技术的时候先要考虑各个公司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系列通过设备和服务来帮助企业把信息的生产、控制和流通的过程顺利地进行的系统。它的设备和服务还包括电脑硬件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的软件技术,数码通讯、光纤通讯等的所有复杂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角度讲,可以说一个组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确保竞争优势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供给、开发、使用等的所有过程。从广义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可以定义为是为了提高业务的效率和确保竞争优势而实行的有关信息系统和信息通讯的所有人力、物力资源的活动。 万变的经营环境下,随着相关技术的急速发展,出现很多形式的信息技术。这意味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摆脱了以前的单纯的功能和信息处理水平,且信息技术的范围和定义也是越来越扩大。在企业内部以电脑、软件、通讯技术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的范围慢慢扩大。20世纪 60年代的信息处理技术, 70年代的经营信息系统(MIS)和业务自动化,80年代开始的通讯和系统结合技术(SI)为基础,信息技术成了经营革新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采取新的竞争战略和迅速推进业务再造(reengineering)的时候,信息技术充当着关键的角色。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深化,信息系统技术的导入和运用日趋增加,且最近企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对外竞争力和优势,采取尖端应用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的相关技术。 最近随着信息网技术的急剧发展,企业把信息技术战略运用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活动,比如说通过信息网的交流,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企业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有关企业之间信息互相有效地进行交流。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角色在于提高信息交流的速度,减少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的浪费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组织之间的互相作用。 三、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最近因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在企业其重要性是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着企业的重组(Restructuring)、结构简化(Down-Sizing)、业务再造(Reengineering)等的经营模式的改变 。企业是经济领域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组织,信息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终还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来。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企业的竞争基础和企业的竞争形象。 与传统的商业结构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实质是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的流程管理,以信息流动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内耗,提高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使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必须进行重新定位,以扩大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从传统观点上看,经济学家往往把“技术”定义为产品产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而现在一种全新的观点是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认识,将“技术”定义为每单位信息成本的变化 。 第一,信息技术不但改善企业部门的业务,而且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因信息技术的影响,中间管理层大大减少,所以高级管理层的管理范围和责任范围扩大。因此高级管理层可以实现有创造性的功能,且利用信息技术能实行结构简化和业务再造。第二,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减少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创造了新的市场,在生产方面创造新的规模经济 。通过应用机器人和CAD/CAM等的信息技术的工厂自动化技术,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且多品种小量生产下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形式的经济。第三,信息技术影响着企业对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企业环境本身总是变化的,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建立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计划和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修正企业的战略和长期计划的时候,信息技术能帮助企业迅速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营环境变化的资料以此来适应企业能比较完善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第四,信息技术还影响着企业经营战略的树立。企业把信息技术战略的应用在企业运作,且经营者在树立战略的时候可以把信息技术的无穷的潜力应用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和长期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在现在的全世界范围 的竞争环境中起到战略的作用。第五,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对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发挥极大的影响力。企业由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能形成有效的意思决策,很多企业已经通过多样的意思决策模型来引导更有效的意思决策。第六,信息技术影响着个人和个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最近的很多企业通过电脑收集、加工、储存企业经营需要的信息,所以一定是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因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现在出现很多种类的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帮助企业更快更方便的的交流信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时间空间上的隔绝不再是问题,处在远地方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促进人们对信息交流的积极态度。 四、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与信息化 最近急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即业务处理过程、生产方式等的企业内部活动。再加上信息技术不但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从全局的被应用角度来看还为了影响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电脑和通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的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需要积极的、战略的运用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现在不仅仅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而且它决定着企业组织全体的竞争优势。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扮着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角色。 知识信息时代的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化是非常快,信息对现代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的资源。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可以当作跃进一个台阶的绝好机会,所以企业迫切的需要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能力。总的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正确的、迅速的处理多量信息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五、结论 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日益深化的。与传统的商业结构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实质是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的流程管理,以信息流动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内耗,提高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扮演着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角色。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使企业置身于全球市场,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在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是更加多变的环境、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一切给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可以当作跃进一个台阶的绝好机会。 管理技术论文:土建工程施工工程管理技术的分析 1 施工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管理科学首先涉及的是常规安全管理,有时也称为传统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施工管理科学化。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 1.2 安全管理 如何提高现场的安全施工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开展工作的首要问题。 安全工作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有人在工作就存着安全问题。它不分地表还是坑下,不分大单位还是小单位。也就是说安全工作的普遍性要求领导心中要时刻装着安全。要把安全工作当成份内之事,给予高度重视。 1.3 做好预防工作,事前控制为主 安全和生产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不可避免也不可回避,要正确对待。要在组织生产的同时抓安全。但在现实中,抓安全又存在着两种抓法:一种是事前抓,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抓;一种是事故发生后、手忙脚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抓。两种抓法结果大相径庭。任何事故的发生,事前都有征兆,发现了苗头要及时整改。学会在事前抓安全,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发生。 1.4 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资薄。很多生产经营单位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很严重。有的企业新进职工不经培训就安排上岗,不懂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事故率不断上升。 1.5 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三违”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企业建立施工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既不重视制度建设,也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没有管理和责任落实可言。 1.6 宏观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尽管政府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人员、手段和机制尚未完全到位,监督管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两查一证”,即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和发许可证。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的层面上。 1.7 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明显不足,还需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施工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意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几个要点 2.1 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对于现场施工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从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3)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4)做好施工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分析,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2.2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问题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施工管理创新需要从观念、技术以及组织机构等几方面进行创新,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进行完善,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施工管理模式。观念创新是施工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工程项目的施工是由建筑企业承担的,因此,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对于项目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沿袭了旧的做法,即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这一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 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项目施工管理方案的不断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2.3 后期施工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后期管理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后期施工管理面临着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各工种交叉多,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因此,做好后期施工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则是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并且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如做好工作面的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进行成品保护,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等都须统筹安排。 3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文中只是探讨了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管理创新和后期施工管理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做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 管理技术论文:部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摘要:本文分析了多中软件复用技术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对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结合部件技术与作者多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经验,探讨了通过构建一个基于部件的良好的开发平台实现快速高效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给出了具体的架构与实现方案。 关键词:部件;开发平台;自适应;软件复用; 1、软件复用技术概述 软件复用是伴随软件发展的永远的话题,它指同一软件组织可以不做修改或稍加变动就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包括代码重用、设计文档重用、分析结果重用等等。现代软件复用起始于面向对象的出现,目前复用的代码类产品有:类与对象、构件、中间件、框架、部件、开发平台等。 部件是一个应用程序的封装体,它提供一类应用程序公共结构,通常包括多项功能,互为补充,具有特定性能集,共同为一个具体业务工作服务。在使用中与构件不同,常通过定义接口参数或其他方式进行分解,抽取部分功能构成实用程序模块,因而一个通用部件常在不同系统、不同工作、为实现不同性能而共享。这样部件包括了界面设计的内容,实现了界面自动生成,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模块级的程序代码软件。其数量远少于构件,实际是框架与生成器的集成,考虑了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事务性、代码应用、派生数据处理、工作流控制与具体的数据流实现等实际应用程序必须解决的问题,接口简单,易学易用,具有即插即用特性,有很强适应性或自适应性,用来构建系统时只要根据功能、性能、界面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部件,再提供必要的参数,就能像搭积木一样构建应用系统。其应用能更明显提高系统开发效率与质量,程序模块有高度一致性、标准规范性、高度开放性、高度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尤其是其高度适应性,具有很强生命力。该技术允许多人协同工作,为快速原型法技术提供了原型的来源,是人们所期望的软件复用领域的高端产品。 2、通用部件的结构 通过对大量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分析与归纳,我们认为一般信息系统模块大多由下列模块构成。 ⑴数据表维护程序,包括: ①使用文本柜、编辑柜等作人机界面的单记录数据维护程序。其功能常有如下内容:录入数据功能,应有添加和存盘不同操作手段;修改、删除功能,应有丰富查找手段;索引,排序等功能;打印简单报表功能;批修改功能。常要求提供各种帮助方便录入的手段。②使用表格人机界面的数据维护程序,常有功能与上类似。③各种一对多表数据维护与查询程序。对一方表操作时能显示多方表相关联的全部数据;对多方表数据维护时,一方相关联的数据能自动填入。 对各类数据表维护程序常常要求在输入操作过程中同时能进行数据处理、数据测试与检验、数据变换、数据自动填入,常要求实现数据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保护。 有些程序要允许用户在自动生成基础上进行界面的修饰或再布置,修饰与再布置时不需要修改程序。有些要求具有学习功能,通过操作自动定义界面形成最终部件。对各种程序的界面要提供自动生成、可视化生成、在自动生成基础上修改界面结构数据表再生成界面等多种建立方式。 ⑵导入与数据下载程序,包括: ①从各类文本导入。②从数据表导入,常要求允许字段名改变、允许作代码转换、允许按公式变换。③将网上数据表数据导入到系统表中,要求同上。 ⑶导出与数据上传程序,要求实现上面各类导入的逆操作。 ⑷系统管理程序,常包括:代码库、字典表、接口参数表维护程序,各种要求的清库程序,用户管理程序等。 ⑸各种对单表或多表的查询与检索程序:例如单条件查询,组合查询(包括模糊查询、对字段的子集构成的查询、对聚集构成的查询),全文检索。查询结果常要求能选择字段输出。 ⑹统计与报表程序,常要求能按任何字段或任何字段的子集分组统计;能作求和、平均、最大、最小,记录数,方均值等统计;能按用户指定的公式进行统计;能对多个统计结果作求并集、交集、求差处理。能按任何二个字段之间数据关系进行统计;能以指定格式的表或图的形式打印或显示统计结果。 ⑺各种系统框架,例如主程序、各种菜单与工具条,登录界面、目录树程序、工作流控制程序。 ⑻各种数据分析程序,例如预测程序,各类数据回归分析程序,按指定算法分析的程序。 ⑼各类决策程序,例如计划程序、排产程序、各类规划程序。 ⑽帮助系统,常要求以目录树、表格或其他形式控制,要求能提供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类帮助信息。 2005年我们研制成功了基于J2EE的、包括上述各类型、可以通用于各类管理系统、高度独立于数据结构、接口简单,使用方便的有高度即插即用特性与自适应性的管理信息系统一系列软部件,为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2.1开发平台的设计 本文所论述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平台的开发语言都是选用JAVA语言,并且在具体的业务逻辑开发过程中采用Struts框架。基于该框架设计了开发平台的架构,其结构如图1所示。大方框中为开发平台的结构图,通过外部的业务逻辑代码对平台进行调用。平台由四个平台组件构成,分别是界面设计引擎、权限平台引擎、功能平台引擎和组合控制引擎。 功能平台引擎处于核心位置,它不仅是连接外部业务逻辑的枢纽,更起着组织和连接其它平台引擎的作用,它是整个平台的中心它主要由 B(Enterprise Java Beans)组成,其主要工作之一是访问部件库,选择合适的部件加入到系统中,并根据其它引擎提供的数据作为调用参数提交部件使用。相关的基类进行调用就可以了。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基类平台组件时,还要考虑到与其它平台组件的相互关系,怎样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功能划分,进而确定功能接口的设置,要实现与其它平台组件的有效集成和对其它平台组件功能的调用。 2.2工作流平台组件 工作流是在一个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流和控制流。信息流就是部门之间传递的各种文档、消息和数据。控制流决定了在那些部门之间传递信息,以及传递的次序。工作流系统的任务就是高效管理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这种信息流和控制流。 通过工作流平台组件,可将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工作流处理的系统平台,可以处理客户报帐、报修、日常营业、投诉举报以及电力生产部门日常的工作票、操作票、工作单等一系列异步服务。在流程服务器的支持下,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管理系统作为工作流管理引擎,通过与现有工作流程的紧密结合,完成对异步服务请求的转发、跟踪和反馈,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管理。 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许多工作要多个业务部门来共同完成,比如警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逮捕申请,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物品出库,用电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配电审批等等。而这些业务如果用工作流来处理,不仅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保证了实时性,所以我们要在平台中添加这个组件,它将大大的减少编码的工作量,并且提高系统处理此类业务的能力。 2.3 报表平台组件 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当中经常遇到客户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把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些数据导出为WORD,EXCEL格式或者是.PDF格式的文件甚至是数据库文件,以留做它用。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做项目需求时经常遇到,如果对每一套要开发的系统都去写代码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系统里集成一套报表系统,即报表平台组件,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些需求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因此,有了这个平台组件,我们基本上是可以一劳永逸。报表平台的组件的开发要看本公司的系统面对的客户的需求,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在系统中集成的平台组件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 2.4 权限平台组件 权限往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应用,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架构,在维护性、灵活性、完整性等N多个方案之间比较权衡,选择符合的方案。 (1)权限平台组件的作用 ①登陆作业:验证用户身份,并进行权限判断。 ②用户设定:该作业用来给用户选择所属的用户组。您可以修改用户的用户名称、删除用户,可以把用户从所属的用户组中移除。当然,也可以在该作业中建立新的用户。 ③组别设定:该作业用来设立用户组,并在用户组中添加用户。您可以修改用户组的组别名称、删除用户组,可以从用户组中移除用户。④权限设定:该作业主要是分配用户组、用户组下的用户和独立用户在使用系统程序作业时的操作权限,比如新建、修改、删除、保存、打印等功能。 ⑤个人菜单:设置快捷区和个人菜单,方便用户快速打开操作作业。 (2)权限平台组件的目标及要求 ①直观,对于维护人员来讲,权限分配的直观和容易理解,显得比较重要,系统不辞劳苦的实现了组的继承,除了功能的必须,更主要的就是因为它足够直观。 ②简单,包括概念数量上的简单、意义上的简单和功能上的简单。想用一个权限系统解决所有的权限问题是不现实的。设计中将常常变化的“定制”特点比较强的部分判断为业务逻辑,而将常常相同的“通用”特点比较强的部分判断为权限逻辑,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 ③扩展,采用可继承在扩展上的Group概念,在支持权限以组方式定义的同时有效避免重定义。 3、 平台组件的集成 各个平台组件在明确了相应的功能之后,通过有效的集成,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要做到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基类平台组件时要充分明确其要完成的作用,这样在基类当中有足够的KIB与其它平台组件实现对接,以完成对其它平台组件的功能调用; (2)所有的平台组件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要针对其功能留有丰富的接口,这样才能有效的调用平台组件,接口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平台组件的功能来设定。另外,各个平台组件留有足够的接口以备功能扩展和升级. 管理技术论文:教育管理 -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我校紧紧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的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方法,并通过师资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特别是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四结合”实践中作出了成效。 <1>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各部门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了从网上吸取新信息,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在校、区、市、省各等级的说课比赛、课改研讨公开课、探索性的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中,该科组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供说课、公开课、竞赛辅导用的课件,其中有2人获得省说课比赛的二、三等奖,2人获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3人获区二等奖。 物理科组在实验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使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想法、做法得以实现,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彭群英老师于99年12月在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和2000年3月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均获省一等奖,并于2000年11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历史科组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一起,对历史资料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并以较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趣引思;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升华知识。丁宝琴老师在全市青年教师历史公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获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先后被评为市、省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师生们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 化学科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突出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校所有学科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媒体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投入使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主要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点实行监控及电视教育的转播工作、实况转播、公开课教学、观摩听课、多端电视会议、收看电视教育资料、电化教育等;还有学校承担的各种考试,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0次。 学校承担了两次大型的省级比赛活动,2000年8月期间,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说课比赛;2000年12月期间,我校又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大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平台,保证了比赛的顺利完成,受到主办单位及执教者的赞扬。 <2>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学校实验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开展实验以来,电教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考核科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所选取的课题都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所申请的课题既有“九五”省级课题,也有“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充足的研究时间,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我校先后投入经费2万多元,用于课题组购买资料和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课题的开展情况与科组评先、老师评优挂钩,担任课题的教师承认其工作量,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有10个,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结题通过,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各科组都开展了校内课题研究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或终结性成果。(1)通过实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电教骨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受益者和引导者。(2)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 论文,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的获得了各级科研机构的肯定和奖励,大部分论文已从经验型逐步提高到理论型、学术型。(3)初步形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4)研究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软件。近三年来,有15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 <3>坚持实验与提高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的成绩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体卫达标统计管理都已电脑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选题并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指导教师教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如何利用音像设备收集素材,并通过电脑编辑成汇报材料。高一学生马炜霖等五位学生的课题“网吧对中学生的影响”、高二学生冯伟仟等三位学生的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在成果展示中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音像画面,观点的鲜明,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2002年我区被省教厅定为初中新教材的实验区,初中参与实验的各学科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改目标。师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和创造信息,探索交互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2002年12月学校组织新课程标准研讨课,区教育局听了11节课,5节优秀,其余良好。2003年3月区组织的新课程标准比赛,我校教师获得一等奖的2人,二等奖2人。
景观类论文: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 摘要:指出了园林景观在提升房地产价值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房地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以广东地区为例,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期为开发更为优质的园林景观工程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 1 引言 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11681.01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4%,增幅比上年提高30.7%;商品房销售额11442.80亿元,增长35.2%,增幅比三季度回落4.4%,比上年提高40.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28.6%和43.2%,分别比上年提高36.1%和50.1%。可见,广东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竞争非常激励,那么如何提升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成了开发商们的共同心愿。为此,景观房产应运而生。景观房产是一种房与景混搭的房产开发模式,其具有分组团开发、景观占地超过30%及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等特点。为了实现景观房产的价值最大化,笔者结合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浅析地产类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以供参考。 2 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 目前,我国房地产景观建设尚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工程设计不当。据此,笔者主要从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角度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 2.1 优化整体布局 房地产公司应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评审由设计单位提交的园林景观工程深化方案,注意突出评审的侧重点:①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比如功能分区、项目布局规划等;②综合考虑建筑造型和地形地貌等情况;③景观路线的分级处理与布局;④软景植物与硬景的比例;⑤景点分布的主次之分;⑥景观的均好性,即:楼宇的方位、朝向及环境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布局上保证景观的均好性可优化景观的整体布局。 2.2 从经济性角度优化设计方案 房地产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业主的需求来提升房产的价值,其中房地产公司更看重的是景观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从经济性角度权衡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最大限度地选用本土材料,以降低材料成本和突出地域特征;②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适度选用高档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合理使用;③坚持控制使用的原则,控制天然石材与木材的使用,以免造成生态破坏及降低房产的性价比,对此,可选用塑木等材料来实现同等的功能与视觉效果,以实现降低维护成本和遵守生态规律的目的。 2.3 提高设计与概念的结合度 针对房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概念不得相互脱节,同时房地产公司在评审工程设计方案时,应重视植物配置与园林景观等方面的设计:①生态概念是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概念,一般称之为生态设计。在植物配置设计时,应根据场地的自然特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按美学原则配置的植物群落虽然满足大众对自然的普遍认知,但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因为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更迭具有一定的规律,而按美学原则选择和配置植物时,一些植物难免会慢慢衰落,亦或为了维护这一造景效果,需投入更大的养护成本。总之,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对生态主义的应用不得浮于概念或表面上,而应通过协调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之间的关系,使之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②在设计园林建筑等硬质景观要素时,应注重美观与功能的紧密结合,以突出城市居住景观环境的人性化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设计师却过度追求表面的美观,而未将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考虑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地产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小区人群,则景观设计在满足观赏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小区居民对其空间的参观要求,具体做到人与景观的互动。另外,在地产景观设计时,应尽量满足小区居民对景观的使用要求,而不应过度承担文化宣传的责任。 3 地产园林景观的施工管理 针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房地产公司的技术部门应按要求组织专业的工程师对其进行审查,注意在这一审查过程中,首先应从成本角度对施工图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以往经验表明,地产景观施工图一般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小区人行道的基层设计用厚300的C30标号混凝土,这一设计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园林景观会用到给水、排污、雨水、消防、暖气及强弱电等管线,因此在对这一类工事进行审查时,应重点检查交叉部位的布置及建筑与管线的找坡情况,同时注意检查管线设置是否会对周边功能区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等。总之,审查施工图是房产景观施工之前的必要步骤,理应加以重视。 房产景观的品质是设计与施工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对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非常重要。据此,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 3.1 施工准备工作 在正式施工前,首先要熟悉施工图,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然后再据此选择景观施工单位,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3.2 健全材料验收制度 房产园林景观在材料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材料的种类较多,②苗木的成活率难以保证,因此应严控材料质量的验收,这是保证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房地产公司应针对不同种类的景观材料建立一套完善的材料验收制度,以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3.3 执行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 房产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是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管控的保证。目前,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受此影响,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也在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继而推动了工程施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并最终提高了房产的价值。 3.4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房产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事,其中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保证这一工事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①组织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比如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以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②组织开展园林养护技术培训,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及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③密切施工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便管理人员准确把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从而为建设优质的园林景观提供保障条件。 3.5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013年8月,笔者有幸担任了《三亚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一期)项目园林景观及小市政工程》项目总工,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国旅(三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对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其施工难点主要有景区内建筑物密度大、景观区域分散、河道穿插、多家施工单位同时交叉施工等。为了顺利成功的做好本工程,进行合理的施工统筹安排部署,制定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使用大量大型机械辅助施工,将施工范围划分六个区域施工,采用分区、多点同时施工的办法展开流水性作业。 该工程在施工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施工材料,包括以下几点。 (1)应用树根伤口处理和防腐促根技术,土球挖好以后,对切断的根系伤口施用杀菌防腐的药剂防止伤口感染腐烂,同时在栽植前施用促进根系再生的促根激素,促进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尽快使根系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2)应用土壤透气技术,用特制的透气渗灌管,在土球放入树穴之后盘在土球周围,管头露出地面,这样既可透气,还可接上供水管,直接地供给根系水分; (3)应用营养液滴注技术,在大树移植初期,用类似给人打吊针的方式向树干的韧皮部缓慢地滴注营养液,利用非根系吸收的方式向大树补充一定的营养和刺激生长的其他物质,对大树的恢复和成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应用生物有机肥作为有机肥料,该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生长、保水保肥等特殊功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顺利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其完成效果充分体现了设计意图,实现了高品位、高要求及精致的项目定位,达到了园林景观与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及完美融合。 4 结语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年开发商也不断追求园林的品质,来满足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景观房产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许多楼盘通过打造优质园林景观来提升档次。换而言之,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价格上和市场需求度上明显占有优势。比如,深圳优质的园林景观楼盘比一个普通的园林景观楼盘售价普遍高出1000~2000元/m2,可见,园林景观建设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景观房产行业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上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结合客观因素,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和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房地产的品质和价值。 景观类论文: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以顺应时展潮流为基础、以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高校职业教育特征为核心对景观规划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基础内容。在这类专业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自身特色,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精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本文结合我国景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简单阐述了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点,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景观规划;技术人才;高校;人才培养;工程;艺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边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日趋成熟,并在逐步趋于完善。因此,景观规划行业对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这给高校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贡献,我们也有必要对已有专业内容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整合,在强调专业基础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教学新思路、深化改革力度。 一、景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景观规划专业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时至今日我国景观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景观规划专业,以缓解该类市场人才的需求量,当前景观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学校现状以及教学认识的差异影响,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我国开设景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包含有:林业院校、建筑院校、艺术院校以及一些综合性的大学。 1、景观规划专业内涵 景观规划本身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涉及到许多建筑知识、艺术知识和一些专业性内容,还具备独具特色的内容体系,如土工学、地质学以及美学等内容。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校性质的不同,景观规划专业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专业侧重点、名称以及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在多数院校景观规划专业的设置中,往往都是按照本院校擅长专业为指导开展的,但由于院校教学特色、侧重点的不同造成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林学院景观规划专业的教学,它通常都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园林植物的种植、栽培以及配合等方面,注重景观规划工作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景观内容。建筑学院的景观规划专业又是以景观建筑作为整个教学主体,重在分析建筑结构对景观的影响,并将整体环境布局作为重点。由此可见,我国不同性质的院校所培养出的景观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差异也很大。 2、缺乏课程设置标准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国内有关教育工作者已经提出了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标准要求,明确指出在教学中不管是对建筑院校、林业院校、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景观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应该采用一种统一、系统的标准来开展课程,要做到课程布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式统一以及核心课件统一的标准化要求,这也是目前景观规划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工作中,虽然这一问题被业界重视,但时至今日仍然未曾产生一套系统、规范的标准化专业体系。 3、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目前的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就连最基本的景观规划专业名称也不够统一。在林业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通常称为风景园林,建筑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则叫风景建筑,艺术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又叫环境艺术设计等。这些不同的名称所采用的课程标准也不尽相同,这给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选用带来很大的影响,各自为政局面十分明显。 二、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要点 在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强化对市场人才需求的正确认识,要顺应时展潮流的需要并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景观规划专业的自身特色,做到从专业定位角度去分析,从而有针对、有目的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对于一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而言,开设特色专业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的品牌所在,它如同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对用人单位对学校技术人才的选择有着指导作用,更让学校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培育特色专业决定着学校综合发展进程,也关系到学生的生存。高职学院应面向市场培育特色专业,创建品牌。在当前景观规划专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高校应明确自身专业的定位,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景观规划行业高技术应用职业能力为主线,努力办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环境建设的需要。高校只有精心构建景观规划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和培养方案,不断调整拓宽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彰显自身特色。 2、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好专业定位 当前,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只有将“市场跟从”变为“市场导向”、“就业引领”,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找准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教育特色,才能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建立一定的地位,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优化专业结构 进入“十二五”,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和消费情况有两个转变:一是就业已经实现了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的转变;二是教育消费市场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我们应把握这种变化趋势,优化专业结构。具体而言,加强专业群的培养,以龙头专业为依托,将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相结合,宽口径结合多个专业方向,积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从国内高职景观规划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高职景观规划教育存在把景观规划专业提升为专业教学的问题,结果造成专业划分过细、专业知识面狭窄、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差。根据我国城乡环境建设需要,以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将景观规划专业分为景观规划、景观绿化、景观工程监理、景观建筑等专业方向,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4、深化改革措施 4.1、根据行业市场调查的需要,围绕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由文化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方向技能三大模块组成的景观规划专业的技能训练项目体系。其中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为景观规划专业的必修技能,专业方向技能则根据各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有相应的专业方向技能。 4.2、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培养行业生产需要的一线技术应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应该坚持将动手实践和认知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的观点。 三、结束语 高职景观规划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工程一线的,因而景观规划职业教育应结合工程实践,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加强对学生景观规划相关知识、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让学生明白专业的相关内容以及本专业所需要的相关背景知识。 景观类论文: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摘 要] 绿色是国内目前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地城市建设本色,它的应用受到国内各大城市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且将其作为城市环境改善的主要措施。在目前城市建设中,以景观规划为基础,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开展工作势在必行,这也给相关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景观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景观规划类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构建要点,仅供有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景观规划;技术人才;培养;绿色;互动机制 根据国内相关政府部门颁布的数据得出,我国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总面积高达20多亿平米,而在这些建筑面积中绿地建设严重不足,景观规划规范制度欠缺。在如此庞大的建筑市场下,景观规划事业必然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对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也会更近一步提升。基于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做好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并就其互动机制的构建工作做简单探讨。 一、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时期,景观建设与研究领域得到大范围扩展,各种研究新内容、新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接受。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景观规划类专业,并拓展了行业需求的固有观念及其他概念,同时由于我国目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很多工程建设单位都将工作重点只放在提高景观规划与设计水平上,这也给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机制的限制,我国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景观设计人才培养 景观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都将其作为一个美丽而又难以阐述的概念,也就是我国过去教学中一直所说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在教学中,地理学家通常都将景观作为一个现代化科学名词,也在其中列入了学校教学当中,并逐渐形成了一类新型专业。在景观设计规划专业中,整个学科都是围绕着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以及管理等方面开展的,它是建立在自然学科和艺术学科基础上形成的,工作中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与利用,也就是通过土地作为主体进行一切改造活动。因此,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要将建筑专业知识、市政学科知识、环境艺术等有序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各种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技术人才。 2、景观规划专业人才需求 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中景观规划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景观规划的人才需求也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的追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规划施工、绿化养护和花卉苗木生产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 3、景观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国内景观规划专业的教学普遍采用了校内实践基地为依托,以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新策略,这种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方法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将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综合起来,使得人才培养工作仅仅依靠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符合了当今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钻研的素质,让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学生日后就业机会,并形成学生特色鲜明的规划思路。 4、专兼结合教学新方法的应用 在过去教学工作中,景观规划教学工作者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以及措施积极鼓励并且推动教师队伍的进步,并逐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新思路,且在这种教学策略下还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多方位的教学服务体系,鼓励并且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内部实训与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景观规划专业的学生学习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且有效的落实了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要求,并且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经济能现代化景观规划技能人才。 二、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建设要点 景观规划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所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全新学科,它的教学重点在于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新颖化的方式表达有关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对景观规划知识的认可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构建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势在必行,也是未来教学工作的重点所在。 1、构建内涵 一般来讲,培养机制就是在培养过程中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相应的规律和采用相关的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目标。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依赖于人才培养的特定组织机构――高等学校,同时也受其培养环境――“政府”、“社会”、“企事业”的影响。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就是政府、高校、企事业社会市场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要点 2.1、紧跟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但仍离不开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指导、监督;同时高级专门人才的就业、创业与国家的宏观发展、市场调控、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密不可分,三者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才更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特别是有优势教师、教学资源的艺术类高校,必须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调整好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市场又快又好地培养出景观规划工作中紧缺的人才。 2.2、科学合理整合资源,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构成 学校多年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层面的改革与实践。由于高新技术在景观设计工作发展中介入的层面不断拓宽,全球定位系统、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及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人才培养中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相关各专业的综合分析和资料处理能力,为多学科协同解决重大生态问题提供保障。 2.3、创新开放式实践互动平台,构建人才培养层次性实践互动机制 在教师们景观规划建设科研项目以及相关景观设计信息化管理实践中,我们充分意识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层次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这主要包括: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初步的创业能力体验等等。 三、结束语 如果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是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如何培养人才”着眼于建设高效的人才培养互动平台的问题,那么“培养得怎么样”就是景观规划专业有关高校人才质量评价的问题,三者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定位,探索培养平台中的互动机制,提升景观技术人才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景观类论文:艾比湖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摘要 将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按照不同植被覆盖分为6类景观,以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定土壤中盐分离子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类景观土壤盐分含量,水域景观含盐量最高,草地景观含盐量最低;6类景观土壤盐分离子含量中,Cl-含量最高,K+、Na+次之。 关键词 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特征 干旱区荒漠化过程中,最敏感、影响最强烈和变化最显著的地段是边缘带,其对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反应迅速且幅度巨大。在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干旱区比其他地区更加敏感,具有“指示”和“预警”的意义。也是进行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因此,对湿地边缘带土壤的研究意义重大[1]。 艾比湖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湿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2]。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特殊的水文条件和植被条件下,湿地土壤有着独特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不同于一般陆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态功能,这些性质和功能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和演替有着重要意义。王勇辉、郭双双等人针对艾比湖地区的土壤盐分做过许多研究[3-4],吉力力・阿不都外力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部艾比湖地区盐尘的扩散和堆积进行观测和取样,分析了艾比湖周边盐漠区盐尘的时空分布规律、活动特点和危害强度[5]。本文以艾比湖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综合应用土壤地理学、分析化学、统计学等研究手段分析了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盐分分布特征,从而了解艾比湖湿地边缘带的土壤盐分分布情况,以期为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沙化研究及土壤盐渍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艾比湖湿地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最低洼地和水盐的汇集中心,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降水90.9 mm,蒸发量高达3 790 mm。年日照时数约2 800 h,温度在-36.4~42.2 ℃之间。主要地貌为湖泊沼泽、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和湖积平原等,土壤类型属水成土、盐碱土和荒漠土等土纲。植被也由此形成旱生、超旱生、盐生、沙生等多种植物群落[6]。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本研究采用GPS定位技术,依据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景观分布特征,采集不同景观类型下26个土壤样点,共148个土样,同时对采样点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情况等要素进行描述,并获取采样点坐标(图1)。每个土壤剖面采集6层,分别为0~5、5~20、20~40、40~60 cm。采样时间为2014年8月。 1.2.2 样品处理与分析。野外采回的土样经过风干、磨细、过筛处理后,装入自封袋并标明采集地点、土样编号之后备用。土样在实验室自然风干后,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植物残茬、石粒、砖块等杂质),将风干磨碎土壤过1 mm筛,取10 g土样与50 g蒸馏水(水土比5∶1)混合,经过振荡和离心,取上清液进行土壤盐分的测定。总盐采用质量法测定;HCO3-、CO32-采用双指示剂中和法;Cl-采用硝酸银滴定法;SO42-采用容量法;Ca2+、Mg2+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K+、Na+用差减法计算求得。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制图,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区地处干旱荒漠区湖泊湿地,景观类型包括人类活动景观和部分自然景观,分类以湿地边缘带植被为景观标志,同时也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考虑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状况,将研究区分为灌木林、水域、草地、芦苇湿地、棉田、裸地6个景观类型。其中灌木林景观包括以柽柳梭梭为主的灌木和覆盖有盐节木、盐穗木、黑枸杞的少量灌丛;水域景观是被湖水覆盖的区域;将罗布麻、盐穗木、猪毛草、骆驼刺、花花柴、盐节木、猪毛草等草本植物大量生长的区域划分为草地景观;芦苇湿地是大面积长有芦苇的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区域;棉田景观包括新庄五队棉花地、蘑菇滩七队棉花地和九十团棉花地;几乎零植被覆盖的戈壁裸地和基本被砾石覆盖的戈壁划分为裸地景观(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分布 依据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景观单元构成,将研究区景观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棉田景观、裸地景观、灌木林景观、芦苇湿地、草地景观和水域景观,由于采样点的选取并非均匀,因此对这6类景观的土壤盐分总量做标准差,从而得出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占总盐含量的比例图(图2)。可以看出,水域景观的土壤盐分含量最大,占总盐量的50.7%;灌木林景观的土壤含盐量居第2位,比例为12.1%;芦苇湿地景观占到总盐量的10.4%;棉田景观和裸地景观的含盐量居第3位,均为9.5%;草地景观的含盐量最小,占总盐量的7.8%。 2.2 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分析 6类景观类型的阴阳离子中,灌木林景观中各盐分离子的含量为Cl- K+、Na+ SO42- CO32- HCO3- Ca2+ Mg2+;水域景观中各盐分离子的含量:Cl- K+、Na+ HCO3- SO42- CO32- Ca2+ Mg2+;草地景观中,各盐分离子含量大小为Cl- K+、Na+ SO42- HCO3- Ca2+ Mg2+ CO32-;芦苇湿地景观中,各盐分离子含量大小为Cl- K+、Na+ SO42- HCO3- Ca2+ CO32- Mg2+;棉田景观中,各盐分离子含量为Cl- K+、Na+ HCO3- CO32- Ca2+ SO42- Mg2+;裸地景观中盐分离子含量的大小关系为Cl- K+、Na+ SO42- HCO3- Mg2+ CO32- Ca2+。由图3可知,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离子中,Cl-含量最高,K+、Na+次之,灌木林景观土壤盐分离子中CO32-和HCO3-含量基本相等,水域景观中SO42-和HCO3-的含量相差不大,Mg2+含量最少,为0.36 g/kg,草地景观中CO32-和Mg2+含量最少,SO42-和HCO3-含量持平,裸地景观中,Ca2+和CO32-含量基本相等,裸地景观中Ca2+含量最低,草地景观中CO3-含量最低。 2.3 土壤盐分离子在不同景观中的分布 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在各类景观类型中,CO32-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景观 裸地 水域 棉田 草地;HCO3-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草地 芦苇湿地 棉田 水域 裸地;Mg2+含量为芦苇湿地 灌木林景观 草地景观 水域景观 棉田景观 裸地景观;Cl-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景观 草地景观 裸地景观 棉田景观 水域景观;Ca2+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 草地景观 裸地景观 棉田景观 水域景观;K+、Na+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 草地景观 裸地景观 棉田景观 水域景观;SO42-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景观 草地景观 裸地景观 水域景观 棉田景观。从图4可以看出:Cl-和Ca2+以及K+、Na+的含量在各景观土壤中体现为一致性;在芦苇湿地景观中Mg2+含量最高。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的土壤含盐量:水域景观 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 棉田和裸地景观 草地景观。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离子分布情况:Cl-含量最高,K+、Na+次之。各土壤盐分离子在各景观中分布情况:灌木林景观中Cl-、K+、Na+、SO42-、HCO3-、Ca2+、CO32-含量均为最高,芦苇湿地景观中Mg2+含量最高。 景观类论文: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摘要:在园林景观中,竹子造景可谓是景观设计师最为青睐的造景方式之一。由于竹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极大提升园林的文化和艺术品味,基于此,主要针对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竹类植物;园林景观;应用 前言:在我国,具有传统色彩的观赏性植物有许许多多,然而其中的竹类植物最属特别,它聚集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是观赏性极高的一种植物。在古代,竹类植物就早已出现在园林中,在现代,竹类植物依旧是人们最喜欢的造景植物之一,因为竹子造出来的景色给人一种历史感,具有极高的传统艺术美感。在我国园林的不断发展下,竹类植物被更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所采用,竹类植物在园林造景中所起的作用值得让人们研究讨论,研究成果对今后的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竹文化与竹类植物造景的结合 运用竹子在园林中造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文化它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往往给人们一种对美的无限憧憬及向往,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竹文化就是一种人生的思考。一般情况下,所讲的竹子哲学与竹类植物相互结合所构成的景色,其方式有 3 种:(1)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建园林景色。竹不仅有端正的形体,还有深藏的寓意,把竹子的特殊形体与人们理解的寓意相互结合。(2)竹子的历史感渲染整个园林环境。把竹子的年代感引用到一些名胜古迹当中,可以激发起游客们无限的遐想,从而使竹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北京的紫竹公园就是借此来吸引游客,主要是用君山的斑竹为主题,营造出美不胜收的景色,在公园的山谷中、假山上、种植池中都栽种了斑竹,再加上娥皇、女英等景观,使其景色更加美丽。把悠久的历史融入竹文化中,再把传统的竹文化与其景色相结合,更进一步地提高竹文化含义,激发出人们的遐想,给园林观赏带来不一样的乐趣。(3)有着传统的诗、书、画、印 4 种文化气息。竹文化的艺术作品也是园林造景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在北京紫竹公园的八宜轩景区中,一边是竹子所构建的美景,一边则是以竹文化为元素的诗、书、画、印等艺术展览。在竹文化的作品中感悟竹子的气息,具备观赏性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更多乐趣。 2借物抒情在景观效果营造中的应用 当所要栽种植物的面积有限时,可以栽种较少的竹子,借助周围的环境带给人们一种想象,实现以小见大的造景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 3 种方式:(1)把竹子投影在白粉的墙壁上,这种组合形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白粉墙壁上投影几棵竹影,竹子在这白色的墙壁上会显得格外翠绿。当人们站在远处观望时,白墙像纸一样,上面画着一棵棵“墨竹”。(2)“移竹当窗”。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在自己书房的窗外种上竹子,然后通过窗户观赏美丽的竹景,就好比一幅水墨画镶嵌在窗框上。把竹子移动到自己的窗前是静中有动、虚实结合的做法。现代园林中应用这一手法,游客可以通过一排的窗口去观赏窗外的美景,在游客移动的过程中,眼前的景色也会随之移动,带给人们一种忽明忽暗的感觉。除了窗景外还有一些门洞、天窗及围合建筑也可以采用这种造景方式。(3)竹石艺术,就是借竹子在奇峰怪石间构建美景,这种造景方式,竹子一般在古典园林中扮演配角,种植在墙角,它能独自成景,还可以掩盖一些生硬的景色。把它应用到空间压抑之处或者一口井旁,“一方天井,修数棵竹”从而在狭小的面积中带给人们自然万物的景色。 3丰富多样的造景手法 把竹子应用到园林造景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有几种方式:(1)大片面积种植竹子造竹成海。主要种植散生竹子,在大面积的竹林中建造一条悠长的小径,给人带来深邃的感觉。(2)丛植。将丛生竹按照一定的距离栽种,使得栽种的极有层次感,也可以将丛生竹栽种在河水边,竹影倒影在水中,又是一种美景的呈现。(3)列植。把竹子按照一定的行间距种植在道路两旁,构成一条竹景走廊。(4)散点种植。在一些假山旁边或者园林墙角、窗户旁种几棵竹子,以便更好地凸显出园林的主题。(5)混合种植。在以竹子为主题的园林中,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种植形式,比如,矮的菲黄竹构成地被,把一些中等高的竹子,比如观音竹构成绿篱,把高大的竹子采用丛植的方式,这些可以根据造景需求去科学地搭配,构建一个别具一格的竹林景观。除此之外,有些竹子还适合盆栽,放置在建筑物的两旁形成对称的景色。 4竹子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实践 竹子在现代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用广泛,特别是近 10 年来,随着竹子研究的逐步深入,引种、栽培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把竹子研究成果、单纯竹自然景观和渊源流长的竹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造园特色,丰富了竹文化内涵,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 4.1 竹文化与竹类植物造景的结合。竹子入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积淀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带出了无限美感与神往,且上升为人生哲学。竹子造景的意境创造是以竹类植物为载体,以竹文化为基础,通过诗词、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运用比拟和联想等手段创造园林意境。表现形式通常为“以竹比兴、以竹比德”、“历史典故”、“诗书画印”等。 4.1.1 运用比拟手法创造园林意境。人们喜爱竹子不仅是由于它得自然外观,更多的是由于它“比德”的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态与人得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4.1.2 以竹的历史典创造园林意境。历史典故应用可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启迪人的想象,深化园林意境内涵。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斑竹麓”以君山的斑竹为主要造景元素,在两山对峙的山谷中,以自然式假山,园路围合的种植池内栽植斑竹,结合抽象的娥皇、女英雕塑,造景点题。以历史典故为主题,将渊源流长的竹文化与以竹造景融合,深化园林文化内涵,启迪人的想象,增加观赏情趣。 4.1.3 运用诗、书、画、印四种文化艺术。以竹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是园林造景创意的宝贵资源,紫竹院公园的八宜轩景区正是利用竹的自然造景,以竹文化为题材的诗、书、画、印等艺术表现形式浓缩竹的四种时态景观的一处范例。从竹文化艺术作品中联想到竹之自然美,进一步增加对竹的审美情趣。 4.2 竹类植物用于园林造景的典型模式 4.2.1 专类园。集秀园作为收集展示竹亚科植物为主的专类园,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竹林景观。形成一座集展示、种植、收集竹品种为主要功能的专类园。 4.2.2 竹林大道、竹林绿岛。竹子作为行道树,作为道路隔离的材料,营造出片片浓荫。如历史上的紫竹院路和现在的西直门以东小街桥以西主干道南侧是北京市很有特色的以竹作为分道植物的道路,在紫竹桥至今仍采取竹林绿岛的形式,结合中国绘画艺术的竹叶图案进行绿化美化,竹成为该条道路的明显标志。 结束语 构建园林景色要有合理的植物搭配和文化底蕴,文人墨客构建的园林提高了竹文化在园林造景中的地位,同时竹文化也影响着园林的发展。基于此,从竹文化去研究讨论竹类植物,对我国的竹文化和园林造景具有深远的影响。 景观类论文:高职艺术类院校景观设计的教学建议 【摘要】鉴于我国各类高职院校的性质、基础以及对专业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使得在景观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着差异。笔者根据多年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以期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 景观设计 教学建议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现状 目前,我国各类大专院校大多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只是称呼有些不同,侧重点不同。农林、园艺或生命科学等农科类院校的景观课程设置则侧重植物应用和生态效应,开设的植物基础课程过多并重复交叉,多停留在园林种植上;建设类理工院校课程设置则一般注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艺术院校中的景观设计存在于环境艺术专业,其课程设置注重场地规划等硬质景观形态,强调设计的视觉美感和设计的艺术表现。 在国家教委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规定,目前我国艺术类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为主。第二学年上半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并在巩固、深化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加入初级的专业设计课内容。第二学年下半年开始真正接触所属专业,熟悉专业特点,掌握一般性的专业设计方法和规律,同时开始专业理论、专业材料和工艺等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设计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要求的设计能力。在这种模式下的教育往往在前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前面大量的美学基础训练的功效并没有完全在后面的设计课程中反映出来,看似紧凑的课程安排,设计课程环环相扣,但是由于每轮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是十分明确,再加上相关课程如园林美学、中西方园林历史知识的缺乏,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触及该专业的核心,所以设计没有灵魂没有创新成为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学生虽然会画两张效果图却往往把握不助设计真正的命脉和关键,正是这种对设计的不敏感和设计精神的缺失,使得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毕业生尚不能满足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进程中,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我们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将无法面对未来的挑战。面对城市大规模膨胀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诸多威胁,作为一个专业设计人员,他所承担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处理一个视觉上的美学空间,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自然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交融的物质体系,远远超出于划分几个功能区,规划几条道路或是建造亭台楼阁、种植花花草草的界限范围。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景观设计教学建议和构想 (一)基础设计学习阶段 在学习基础设计阶段,不着重特定具体的环境课题,籍由一连串的练习作业激发初学者对造型、视觉的表达及创造能力,抽象的分析思考习惯,尤其培养他们对环境空间的敏锐度。训练学生表达及思考的能力,除了制图训练使他们熟悉图面尺寸外,更籍由徒手画与模型制作强化他们对空间造型的感知能力。相反,对大量的美术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等则需要压缩减量,取而代之的是对设计形式构成要素与三度空间美感的大量练习。 (二)专业设计学习阶段 通过第一阶段基本设计的学习,学生对环境设计的敏感度以及各项专业基本技能、美学欣赏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专业设计学习阶段分两个层次完成。 第一个层次是进入到景观设计实际领域的初步设计。不仅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通过接触真实环境设计,来加强各项环境资源、景观元素的认识和设计的基本训练。如以培养空间尺度感和环境感知为主要内容的“景观设计元素和空间形式”课程;以满足特定对象空间需求的“小型主题场地设计”课程以及通过植物配置设计进行的“园林美学训练”课程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敏锐度以及空间设计能力,可以通过课题以假想的基地来进行景观配置或者是以某个场地环境为例来观察解读空间。这些课程都是从景观设计最真实的服务对象出发,通过研究各类使用对象的需求,切实可行的从精神上把握设计的关键。同时加强理论修养也是这个层次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高职特色的的园林、景观史论课程应体现出知识面广泛、针对性强、更为实用的特征,使理论知识真正的为设计实践服务,学为所用。 第二个层次是进入实际环境设计阶段。景观设计课程安排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该阶段的设计题目尺度与复杂度较前期有所增加,并开始进入环境规划的领域,涵盖了小而精的环境设计课题和毕业专题设计。一般来说,从课程到作业都是虚的,只有把课程变为课题,作业变为项目,才能加强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的过渡。在课程的主题选择上应与目前社会所热门的行业项目设计紧密联系,可以有所侧重。如与都市生活密切相连的街道与交通的专题;或者是社区住宅景观规划设计等等。在学生具备了一定设计能力的前提下,还可以开设一些能体现不同内容范畴的设计鉴赏课程,如以体现历史文化的景观专题、体现都市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设计专题,以期丰富学生的景观设计知识结构层次。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景观专业教学实施的建议 合理的景观设计课程安排是一方面,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当特别注意设计的练习题目,要随着年级进阶而增加难度和复杂性,强调可实施性与现实性。这一点在高职教育中犹为重要,“设计”是指通过理性思考严密企划的行为过程,专业实践是学习设计的必然途径,特别要注重学生在设计实践考察、园林植物实践考察等课程中的主动性学习,只有这样,理想才能从平面设计落实到真实环境中。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当重视“设计笔记”的工作。“设计笔记”是学期中的学习记录,包含着设计思考过程,评图及总评心得记录(可为文字记录或手绘设计草稿),最后计入课程成绩。这项内容的积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对以往设计工作的总结能力。还需要提到的是作为具备综合能力的高职学生,语言组织和沟通能力也是将来踏上工作岗位适应与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在每次课题设计之前必须要组织交流会,上交设计成果时必须要上台报告,以组为单位,给予一定的时间要求,将设计的内容和文书的大纲汇报给老师和同学,达到教学双方互动的效果。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设计人员的摇篮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由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而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来说,根据景观专业建设方向合理进行课程设计还要视学生各方面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素质而定,这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景观类论文:梅花观赏特性及专类园景观营造 摘 要:梅花香幽、色雅、韵胜、格高,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本文介绍了梅花在枝干、叶、花、果方面的观赏特征,提出了梅花专类园景观的设计要点以及传统梅文化的展示方式,最后介绍了以此为依据设计的燕郊植物园梅花专类园,以期用项目实践为此项工作做出更有意义的推动。 关键词:观赏特性;梅花专类园;梅文化 梅花原产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名花和著名的观赏植物,是先花后叶的珍贵树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人们借梅抒情,以梅寓意,将梅花与山水、植物、建筑及自然景物巧妙结合,形成各种各样“情”、“景”、“意”、“趣”相互交融的环境,让人回味无穷。干百年来,梅花及其所衍生的“梅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怡情励志,陶冶心性的社会功能。营造梅花专类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有利于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弘扬我国传统的梅文化。 一、梅的分类 从应用观点和演化过程出发,梅可分为果梅和花梅。而现代园林造景中应用最多的是花梅品种群。陈俊愉先生用“二元”分类法将梅花品种分为3系、5类、16型,分别为真梅、杏梅、樱李梅三个系,直枝梅类、垂枝梅类、龙游梅类、杏梅类和樱李梅类五大类[1]。目前我国花梅栽培品种有300多个。 二、梅的观赏特性 (一)枝干观赏特性。直枝梅类枝条直上或斜出,老干铁骨风傲、遒劲古朴,给人以坚强、力量和希望;垂枝梅类树冠像把撑开的伞,枝条自然斜垂或下垂拂地,洒脱飘逸;龙游梅类植株矮小,每个枝条各节间成“之”字形或自然扭曲生长,犹如无数条小龙蜿蜒盘曲,风姿奇特俏丽[2]。 (二)梅叶观赏特性。梅花顶端嫩叶的色泽有紫红、红、浅红、浅黄、绿色等,与其品种的花色有很大相关性,花色为红色品种其嫩叶的颜色也偏红,花色越深其嫩叶颜色也越深。 (三)梅花观赏特性。梅树的花是我们栽培和欣赏的主要对象,相比很多花木,其花朵小巧玲珑,花瓣多近圆形且呈同心圆紧紧围绕着花蕊规整层叠排列,整齐而不纷乱,简明而不单调,从现蕾、露白、含苞及怒放,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样美的情境之中再增添嗅觉上的感受,让人只觉心为之净,神为之爽。 (四)梅果的观赏特性。梅果为核果,其中结单个果的占大多数;有的品种能结并蒂果或叫鸳鸯果,有结品字型果的,还有极少数品种可结田字果,新奇有趣,具较好的观赏价值。 三、梅花专类园的景观营造 所谓梅花专类园,是指以梅花为主题植物材料,采用群植、片植的形式栽培梅花,在宏观上欣赏梅花的群体美;或者制作精工的梅花桩景,从而微观品味梅花姿韵美;从多角度、多方面宣传中国丰富多彩的梅文化,将之建设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专类花园。 (一)孤植和丛植。直枝梅苍劲挺拔,疏影横斜,多在常绿树丛前散植,最能体现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意境;主干略为倾斜栽植于流动的溪水泉边,最能体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境[3];垂枝梅最适宜与水景相配;龙游梅和各种盆景造型梅,最适宜在园林中的花台或小庭院中3~5株成丛与适量的堆石搭配,形成如诗似画的境界。 (二)梅与其他园林植物的配置组景。陈俊愉先生认为:“最好用苍翠的常绿树或深色的建筑物为背景,方可格外衬托出梅花玉洁冰清之美”。[4]梅与松、竹配置,可呈现出“岁寒三友”图的景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称为“四君子”;梅与柳的组合,一刚一柔,相得益彰;选择与梅花花期相近的花木,可形成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春景园”。 (三)梅与自然景物的配置。《梅品》有云:“梅在淡云、晓月、薄烟、细雨、清烟、佳月、夕阳、微雪、晓霞中观赏格外传神;尤其月夜、雪中赏梅,韵味别具。” 梅与山石配置,刚劲简洁,最能表现梅花的刚劲品格;梅与水体的配置,营造出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梅与雪的搭配,雪的洁白晶莹冷冽之气更加衬托出了梅的高洁冷峭与傲骨。 四、燕郊植物园梅花专类园 (一)设计理念。梅花独特的色、姿、韵,造就了人们以特殊的心态去认识梅花的审美,从而咏出赞美梅花的千古绝唱。设计以人们从赏梅到咏梅的一种认知和历程作为串联整个梅园,提纲挈领的线索,组织梅园的设计。 (二)设计结构。围绕赏梅的主题,以“问梅――寻梅――品梅――咏梅”为全园的线索组织游线,按不同的展示方式,将全园划分为“燕郊寻梅、精品展示、梅林草坪、滨水梅影”四大区域,展示梅的姿、色、韵,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处有科学教育意义的梅花专类园,丰富燕郊植物园的冬季景观,同时为游人提供赏梅游玩的场所,更可以发展和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梅文化。 (三)设计说明。燕郊寻梅区:包括入口处的“问梅”和向内延展的“寻梅”两个主题,以突出梅的独特姿态为主,展现梅花特有的品质和价值。为了符合寻梅的氛围,此区郁闭度较高,只给梅留出一个个自然的展示单元,道路也迂回曲折,为游人带来寻梅的欣喜之情。 精品梅展示区:位于专类园中部,为对应“品梅”的主题,将北部的水体引入园内,同时加入传统的亭廊元素,周围遍栽梅花,形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此区梅花以素雅为主,突出梅的“暗香”,并打造制作精工的梅花桩景,微观品味梅的姿韵美。 梅林草坪区:作为全园的高潮部分,此区旨在让游人置身于梅林花海的包围之中,视野开阔,展现“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诗情画意。梅花品种以花大色艳为主,渲染花海气氛,采用群植、片植的形式栽培梅花,在宏观上欣赏梅花的群体美。为对应“咏梅”的主题,加入条石铺装场地,置石及附有诗词的园林小品等,展现梅文化。滨水景观区:临水一侧,结合滨水小路,打造水边赏梅的环境。 五、结语 梅花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十分宝贵的园林造景资源,我国北方营造梅花专类园,不仅可以丰富北方城市冬季景观,为人们提供赏梅游玩的场所,更可以发展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梅文化。如何更好的在我国北方城市的梅花专类园中进行景观营造,仍需要不断进行更加深入的努力和探讨。 景观类论文:类型学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与前景 摘要:类型学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无法直接从城市空间形态组合里体现风土人情的营造意图,因此本文试图从景观规划类型学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将景观类型学和城规类型学实际操作进行对比,总结出几种适合城市景观的景观类型学设计理论与手法,从而论证景观类型学在跨专业合作时的结合点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对比;景观;类型学;使用价值 1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特殊的学科,而景观规划,作为对建筑主题辅助设施的统筹和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景观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因此景观规划就属于一门镌刻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白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的实践活动。 2 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还是有区别的。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规划人员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部署和安排。城市规划旨在实现人工与白然完美的结合,并呈现出知性之美。相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景观规划则更重注使用者在景观三维空间中的艺术感受。在此空间中,景观的柔性相较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落显得更为突出。打个比方,如果说城市规划是让人体会社会发展高度的气质的话,那么景观规划是让人领略白身发展环境中的博爱与进取精神。 3 城市规划类型学 城市规划中比较多用到的设计手法是类型学。类型学认为:研究者可以以研究目的出发,引出一种特别的次序,然后将这种次序贯穿于整个设计中,并将其作为主线,从而对其它非主线因素加以限制利用。也就是说类型学“试图通过事物的表象,去探索事物的内在深层结构”。此手法使人们进行城市规划时有了新思路。相较于过去的规划手法,规划之后再剖析,汲取从前现有片段的时候,做到了有据可依,并且新的东西,除整理的手法外,还可以继续发扬。 现今的城市规划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开发。但是即使有了类型学初步指导思想,规划者也不能随心所欲,或者说直接决定开发方向。如今的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传承的工作,更是一项投资。所以,一旦城市规划的方案确定后,随之的规划意图就会被精确地量化,随后参与分析的非专业投资者也更多,众多决策会被不同程度的修改,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完全实现类型学的转化意图相对困难。 4 景观规划类型学 景观设计中的类型学的运用,由于参与者相对较少,项目限制少,因此,绝大多数的景观规划的出发点,都是从景观最本质的原型要素――自然中汲取丰富的形式语言,可以这么说,类型学源白建筑,但是非常适应景观规划。 5 景观规划类型学与城市规划类型学的对比 相较城市规划的类型学,景观规划类型学手法并不局限于“具体――抽象――具体”的传统步骤。例如,城市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在操作过程中导人类型学,那么设计者就需要立足当地资源,对当地历史的解读,给设计对象一个城市定义,此手法意图在于使规划在城市历史文脉中能站得住脚,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结构。城规类型学并不是发明新东西,而是发现某些已经存在的新东西。 相较于城规类型学传统的一元秩序,景观规划在类型学则具有先天优势,简言之,设计者在景观类型的设计编排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景观规划类型学也具备2个属性,即历史的内涵和抽象的特性,但它的多重运用手法却能揭示更多样的白然法则,而非仅仅展现城市生长总体上的一维趋势。 6 景观类型学的几种设计手法 可以这么说,景观类型学的核心是“多元营造”,下面就介绍几种景观类型学的运用手法。 6.1 多元设计 多元设计要求景观规划者在类型分析的时候,违背主流意志,赋予途径给假定某些群体有更多的空间话语权,由于传统城市规划的类型学设计手法很难顾及弱势群体,因此多元设计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弥补了城规类型学的缺憾,从相对微观的景观编排出发,从另外一个角度创造公平环境,让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弱势使用者能够站在主流规划的层面上,赢得相对更多的环境体验权。 6.2 生态设计 城规类型学非常注重文脉保护,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过分关注建筑主体或者城市空间形态,以至于忽略了风土人情及当地白然群落特征,类型学的景观规划通过将生态系统的秩序及复杂性作为关注焦点,能避免城市规划中一些苍白无力的保留及模仿。这种对景观生态秩序发掘的手法更像是规划人员对白然界系统的深层理解。而正是类型学沿用这种操作手法,很好地找到了城规与景规之间的结合点,因为类型学认为“如果不根植于过去,不根植于历史和传统,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够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就以褐地为例来解释生态设计。褐地在城市规划类型学中属于传统的不利因素。城市规划类型学分类时将其视作非主线因素,做次要分析甚至可以剔除。但是在景观生态设计中,却可以将其归类为束缚生态设计创造里的不利方面,只是在褐地的改造与整治中,适当地减少创造灵感。景观类型学中将其看成需要整治的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即成了可以发挥的主题。 又或者,城市类型学很难处理土地沙漠化这个问题,城规不处理沙化问题。但生态类型学则在微观上,提倡采取各种生态措施作为生态退化激烈化的手法,在改造的同时,有可能发掘出新技术来遏制不良因素的发展,它比城市规划类型学更重视环境价值。不回避恶劣环境是否能具有使用价值,拒绝宏观上的直接推翻,而是将场地的特殊性看成秩序产生的主线,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3 场所设计 城市规划类型学往往用地表或者人工场所来成就空间,烘托设计的意图,使感受到精神与情绪的共鸣。但景观类型学更关注社会价值,它往往提炼出一种直白的叙事手法,即场所精神作为空间秩序,左右人的情绪,利用花灌木石墙等非封闭空间,白然而然地引导人的深层次感官体验。 6.4 演替设计 城市规划利用类型学的最后结果都是将秩序抽象成建筑语言。但景观规划的成果不同于城市开发,其成果具有演替的特征。因此类型学的基调完全可以由大地侵蚀,物种演变等白然规律来奠定。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堡斯公园。设计师杰克帕直接将建造新公园作为设计秩序的蓝本,将建造公园的设计类型归于一种生产过程,实现了形式到生产过程的主题,真正做到了实体要素的变更和重现设计;按照随机的网格平面交替布置2个类型的树种,它们分别是速生的先锋树种与永久的慢生树。这样的安排下,早生树可以给慢生树提供保护,这种类型学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过程设计的内涵,并且很精致地体现了景观规划类型学的抽象手法。可以看出“多元”的景观类型学设计手法在实际操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7 景观规划的意义 (1)景观类型学的运用需要几个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合作对象协作完成,并且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不同行业间的反馈与深层沟通。(2)景观规划类型学的运用能使开发商、政府和当地居民都成为受益者,相对的,设计师的写作环境虽然相较城市规划类型学更复杂却更宽松,类型的提炼与选择既有据可依又不脱离现实。因此,随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原先产生于建筑中的类型学手法,在实际操作中,与景观规划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因为,景观师的工作本质和建筑师一样,都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有意义空间。 8 结论 通过对城市类型学及景观类型学之间的对比及一些小案例的分析,阐明了景观类型学的现实可行性,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景观类型学能不断日新月异,成为指导景观开发文脉保护的一件指导利器。 景观类论文:各类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摘要:归纳总结了景观构筑物的定义与分类,着重解释了景观中常用结构,并分析它们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对比了各类结构的优缺点。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景观;构筑物;结构 1景观构筑物的分类 1.1景观构筑物的定义 景观构筑物作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指在景观环境中供人游览、观赏、休憩并构成景观的要素,具有引导性、艺术性与功能性,且能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1.2景观构筑物的分类 景观构筑物通常分为台阶、坡道、墙以及停留休憩类,如花架、岗亭、休闲亭等。 2景观构筑物的结构设计 2.1景观构筑物的结构设计分类 在整个景观设计流程中,景观施工图设计中的结构设计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景观设计的实现效果,更关系到人在景观空间中的使用安全。按目前国内景观建造材料分类,结构分别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及混合结构。 2.2各类结构的解析 2.2.1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是用水泥、砂、石子和水以一定的配合比生产的人造石料,经过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为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景观工程中。景观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素混凝土结构是指没有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则是指用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通常用于承受拉力与压力。 2.2.2钢结构。钢结构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景观工程中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由型钢、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等构件,各构件之间采用焊接、螺栓等方式固定。 2.2.3木结构。木结构是我国使用历史最为久远的建造结构,是用木材进行加工处理,制成木柱、木梁、木衔接构件及木装饰构件,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2.2.4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是指用砖砌体、石砌体或者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在景观工程中应用广泛,可就地取材。 2.2.5混合结构。混合结构是指由多种结构形式结合而成的一种结构,在景观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有砖砌与混凝土混合、砖木混合、钢木混合及钢材与混凝土混合等。 3各类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3.1混凝土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在景观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通常主要用于道路基础,台阶基础,坡道基础。承载道路或坡道的素混凝土基础在全年不冻土区域通常为150~200mm,强度为C25,而非承载道路通常为100~200mm,强度为C15。台阶基础在不冻区域通常为素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还常用于景墙、围墙、亭廊等构筑物中,景墙或围墙,通常需根据其长度、高度、厚度确定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顶梁及地梁基础;对于亭廊等较为大型的构筑物,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筋混凝土顶板以及钢筋混凝土基础,基础的埋深则需要根据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及荷载确定。混凝土结构其优点在于耐久性、耐火性较好,整体性能强,缺点在于自重大,抗裂性差。 3.2钢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钢结构相比其他材料具有更强以及更灵活的造型能力和可塑性。钢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景观构筑物的美感与品质,实现了许多传统材料不能实现的造型。钢结构通常用于岗亭、钢结构亭廊、雕塑、灯、栏杆、桥等,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被设计师们广泛用于现代风格的城市景观空间。其中在景观工程中最常见的型钢有角钢、工字钢、槽钢、钢板、钢管、圆钢、方钢等。 3.3木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木结构在景观工程中是最为环保与天然。木结构常用的木材主要有圆木、半圆木、方木和木板等。木结构通常在风景区或者较为自然、中式的景观空间中较为常见,在景观构筑物中常用于木廊架、木平台、木栏杆等。木结构给人的感觉较为亲切、舒适、自然、缺点则耐火差、可塑性差等。 3.4砌体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砌体结构在景观中通常用于种植池、低矮的围墙、景墙及挡土墙等,同时也常与钢筋混凝土柱搭配建造一些构筑物。它具有耐火性好、耐久性好、施工技术要求低、价格低等优点,缺点则是自重大、强度低、砌筑量大等。常用砌体材料有普通砖、烧结砖、其他废料制成的砖类,常用的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3.5混合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混合结构通常用于建造景墙、景观廊架、岗亭等。景墙,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梁形成的框架结构结合砖砌体结构填充,岗亭也是如此;景观廊架通常使用混凝土结构柱结合木结构、钢结构,或者钢木混合结构等。钢木结构是指运用钢构件与木构件相互组合的方式建造的构筑物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更加坚固耐用,比纯钢结构更加丰富多彩,被广泛运用于景观设计实践中。 4小结 通过分析各类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可知,景观构筑物中的结构设计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景观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结构的特性,才能设计出更加实用、美观的景观构筑物。 景观类论文:景观人类学视角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探析 【内容摘要】文章系统梳理了西方文化景观研究以及景观文化遗产概念产生和演进的历史过程,阐述了文化景观遗产是人类创造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景观人类学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从人类文化产生的内在机理上研究和把握景观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分析了浙江省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景观人类学 文化景观 文化遗产保护 空间 文化记忆 景观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由人类创造的文化构成的生存环境,又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互动的结果。景观文化通过人类世代的创造与积累,形成了景观文化遗产。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一方面传承了不同地域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多种形态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保存了人与环境互动的文化记忆。因此,景观文化遗产在整个人类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一、景观与景观文化遗产 景观是欧洲古老的概念,最初指可以证明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所拥有的土地,后来在荷兰风景画派的影响下,景观被赋予了具有欣赏价值的自然风貌的涵义。19世纪初,德国科学家洪堡从地理学的意义上,把景观界定为在某一地表所能看到的所有地貌。由此,景观在地理学意义上被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型。自然景观是指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综合体;人文景观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加工形成的景观。但是,地理学上的景观涵义更多的是指地貌的自然状态,而没有与文化产生关联。1863年,奥姆斯戴德(F. L. Olmsted)把景观学与建筑学进行了理论的整合,提出了“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理论。1974年,美国的麦克哈格(I. L. Mcharg)在 《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从生态与人文的双重视角,提出生态设计的理念,奠定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 1925年,美国学者索尔(Sauer)被认为是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研究的第一人,他有力地推进了把景观的研究中心从自然风貌向人类文化活动的转向。他在所著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由此,文化景观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索尔把文化景观理解为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提出文化景观是在特定时间与空间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复合体,赋予了文化景观以历史的时间维度的内涵;并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定义:“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在这一定义中,文化景观从地理风貌延伸到了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长期积累的结果,沉淀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记忆,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景观。他指出,“就像历史事实是时间事实,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时代概念一样,地理事实可以看做是地点事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景观概念来表达。”①因此,文化景观被打上了鲜明的历史的烙印,为景观文化遗产的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美国地理学家特惠尔根据文化景观的概念,在1929年提出了景观文化的“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论说,即每个地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其文化景观。这一观点,已经触及到了景观文化遗产的核心问题。1963年,英国学者斯潘塞与豪沃思通过对美国和东南亚地区农业景观文化的考察,提出了构成农业景观文化的六个要素,即心理要素、政治要素、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技术要素、农艺要素、经济要素。法国学者戈特芒则提出,文化景观是识别一个区域的特征的重要标志,除了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有无形文化景观。这一学说丰a富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与当代景观文化的内涵已经基本一致,或者说成为了当今景观文化概念的重要来源。上述这些学者对文化景观的不断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对景观文化研究的视野,直接启发了当代国际社会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从上述西方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都强调文化景观是人类创造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结果;在景观文化研究的历史进程中,景观的概念是从自然概念向文化概念逐步演变的过程;景观因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每一种景观形态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类活动本身是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景观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决定了文化景观遗产的特征和内容;文化景观是特定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统一,每一种文化景观都被赋予了具体的文化内涵。其中,索尔是景观文化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他把文化景观阐释为是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复合体,在方法论上为当代景观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他没有在理论上深入展开,尤其是对不同形态的景观构成研究方面涉及不多,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文化构成方式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索尔对景观文化理论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提出的文化景观命题开启了现代景观文化研究的路径,使人们对景观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文化景观理论的产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把握和理解文化的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对于保护景观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景观的概念开始流行,更多学者加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从不同的领域丰富了文化景观研究的视角,并在实践上开展了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应用,使这一理论与实际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在文化景观理论有力的推动下,根据文化景观学者的研究成果,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全新的视角开始高度重视对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1992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在美国圣菲召开的第16届会议上,正式提出把文化景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内容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在《世界遗产公约》上描述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体现了人类社会与居住区的长期演变,这种演变是在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或机遇的作用下,以及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社会、经济、文化势力不断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在原有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景观遗产,此外还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共五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认定文化景观时,确认了三种文化景观的类型,即人类有意设计与建筑景观,如出于审美需要的园林;有机进化的景观,如化石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如西湖景区。这类文化景观被纳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对其保护的主要根据是:是全人类公认的世界罕见、目前无法替代,并具有普遍的价值;具有明确的地理――文化代表性;独特的文化因素能力;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目前,我国已有江西庐山(1996年12月)、山西五台山(2009年6月)、杭州西湖(2011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2013年6月)四处文化景观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 二、景观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与景观文化遗产保护 景观文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果说文化景观是作为一种与自然景观并列的景观类型的话,那么,景观文化则是从文化特征的角度来考察景观现象,更关注景观背后的文化生成机理,或者说景观在某一文化体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景观人类学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学视角的景观文化的研究,深化了对景观的文化传统及其本质的探索。 景观与文化景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人们对景观的文化意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景观文化理论;另一方面,人们又不断地用景观文化理论去指导景观设计与创造的实践,丰富与完善了景观文化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理论与学说,包括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农学等,但由于这些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缺少社会人文学科的视角,即没有从人类文化的维度上去阐释景观生成的肌理,因而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虽然索尔已经意识到人类文化是景观文化构成的重要基础,并提出了文化景观的命题,却没有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不同学科的学者对景观与文化景观的持续研究为景观人类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景观人类学是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理论,这一新学科的出现不仅深化和拓展了景观文化理论的研究,而且为景观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按照日本景观人类学家河合洋尚的解释,景观人类学中的“景观”不同于设计学或地理学中的景观,它不是一种外在的意象,而是借助于意象所透露出的文化内涵,是嵌入于文化意义中的环境,本土的居民对这种景观环境的“景观”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河合洋尚对我国梅州地区的客家景观文化的实证性研究,充分说明了景观文化涉及到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问题。梅州的客家人聚居地,上世纪90年代之前,梅州本土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很低。90年代后,梅州政府重新修建了孔庙、义冢、三山国王庙等客家文化景观,但当地宗族认为,这些文化景观是新造的“假景观”,难以唤起客家人文化的认同感。于是,梅州的宗族开始修建自己的内部文化景观,以唤起梅州客家人的本土化文化认同。因此,景观人类学中“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他者如何描述和塑造异文化意象,他者因景观的文化差异,能够清晰地识别景观的异质性文化内涵与特征;其二是这种景观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形式,如何影响了现实的景观建设。景观人类学的这一视角,对我们保护景观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即对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景观的外在形式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景观内在的文化机理的把握。 “空间”与“场所”是景观人类学着重研究的两大核心概念,但是这两个概念又在时间的维度上与文化传统形成交织,共同构成了时空双重维度的文化空间。虽然景观人类学与设计学、艺术学一样,也使用甚至强调“空间”(space)和“场所”(place)等概念,但是对这些概念理解的视角与方法完全不同。设计学和艺术学往往是从物质形态的视角去理解“空间”与“场所”的,景观人类学则是从文化的生成机制角度来理解“空间”与“场所”的,因此,景观人类学意义上的“空间”,是嵌入了文化意象、装入了特色文化容器之中具有边界的形式,这种边界主要是文化的要素构成的,或者说,不同的文化形成了景观文化的空间的边界。而“场所”则是被嵌入了历史与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社会空间,是没有边界的。在这种“场所”的空间,人们能够形成共同的话语、共享文化记忆、建构文化对话的内容。 从西方早期对文化景观的关注,到现代景观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发现一条景观文化研究的清晰脉络。或者说,景观人类学学科的构建,与欧洲200年来的景观理论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和拓展,注入了人文学科的新鲜营养。事实上,景观人类学从文化的视角,赋予了景观概念以全新的涵义,它不仅延续19世纪初洪堡以来西方建立的古典景观理论,也融合了上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和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思想精华,从而形成了现代景观文化的价值观和设计理念。在列斐伏尔看来,“环境的组构、城镇和区域的分布,都是根据空间生产和再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进行”。②景观人类学对文化景观理论的发展,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保护文化景观遗产产生了重要影响。1992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文化景观概念并将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欧美国家将景观人类学应用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是题中应有之义。 西方在景观人类学学科创立之前,已经开始从人类学的视角来探索景观文化的人类学问题,可以说是景观人类学理论的萌芽,为景观人类学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列斐伏尔把空间生产界定为人的生产实践产物,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打破了传统上把空间仅仅看作是一种物质存在的观念,构建了社会―历史―空间的三重复合维度,提出了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再现性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三大范畴(1974年)。德波把景观描述为“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1973年)。他们都把景观视为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外在形式。怀利把景观作为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是一整套关联的文化价值、实践、管理及聚落(2007年)。菲利普斯认为,文化景观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否则会破坏对文化景观理解的完整性(2007年)。欧维葛认为景观不仅是空间概念,而且是长时期积累的习俗和文化的概念(2003年)。索尔认为文化景观的产生,有自然景观与民间或国家文化之间双向的交互作用(2001年)。阿什莫和克纳普从后现代主义立场,提出文化景观是一种文化意象,其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够创造可供“阅读”的形象或文本(1999年)。欧洲理事会出台的《欧洲景观公约》,强调文化景观不仅是物质载体或空间,而且与文学、绘画、音乐等文化遗产紧密相连(2000年)。现代西方学界对景观文化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把景观看做是一种外在的意象的传统,而是把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纳入到景观文化之中,强调了景观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联,这一视角本身就是文化人类学方法在景观文化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丰富了景观人类学的理论内涵。 欧美对文化景观遗产的理解,强调了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作为空间和意象的景观与人类精神活动密不可分;文化景观充满了人类的体验,是一种文化表征体系;文化景观遗产能够唤起“记忆”与“回忆”,是可“阅读”的文本或形象。同时,西方现代文化景观研究注重文化景观变迁及其解释性研究,强调“景观文化变迁是环境中的自然力和文化力之间动力相互作用的表现”③。但是西方景观研究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地域、民族的维度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多样性的视角,理论建构上有明显不足,这对于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是有明显欠缺的。河合洋尚对中国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超越了西方景观文化研究的窠臼,更注重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等核心构成要素,对保护我国形式多样、地域分布广阔的景观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基于景观人类学视角的浙江省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研究 景观文化遗产是浙江的独特资源优势,以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浙江人文荟萃、历史悠久,自然风光迤逦、景观形态多样,是我国景观文化遗产大省,尤其是拥有一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相互交融的景观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浙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历史文化因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环境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文化也对环境起反作用。”④浙江地处长三角南端、东海之滨,自然条件优越,浙赣山脉贯穿全境,西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楠溪江、大运河、太湖等河流湖泊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水文化景观,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到南宋迁都临安,几千年形成的丰厚文化积淀,为浙江留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景观遗产。2011年,杭州西湖获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称号。这是全球第一个获得世界遗产的湖泊文化景观,为浙江景观文化遗产赢得了殊荣。 浙江省丰富的景观文化遗产资源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西湖获得世界景观文化遗产后,更引发了国内外对浙江景观文化遗产的强烈关注,并从景观人类学的视角开展了对浙江景观文化遗产的研究,形成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艺惠从传统乡村地域景观研究的视角,以浙江省古龙门镇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的课题研究,并获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这项研究探讨了旅游业导致文化景观遗产地商业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给文化景观保护和持续利用带来了严重威胁等问题(2009年)。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浙江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文化表征给予高度关注,提出“院落空间、街巷空间、园林空间、水空间”是其重要特色,“传统村庄的原有属性和历史记忆亟待保护”,“乡村聚落遗传因子,是乡村民众的精神寄托,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但“中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丧失了个性”(2010年)。宁波大学教授李加林则着重系统研究了浙江海洋文化景观,阐述了海洋文化景观保护的机制、分类、开发与模式,提出浙江海洋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思路(2011年),但他的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对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地域特点的梳理不够深入。倪琪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出发,研究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结合西湖的园林、建筑、山水、历史遗迹、景观题名等物质与精神元素,探究了其文化表征方式与价值(2012年)。这些研究方法借鉴了景观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充分结合浙江景观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形态,为浙江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西湖获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后,浙江省各级政府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如何保护的思路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有学者指出,目前,地方政府“更加侧重保护物质文化景观,且保护尺度常以小场地和建筑空间内部的保护为主,甚至狭义地以建筑、遗址的保护取代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⑤。就浙江省而言,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物质景观,轻非物质景观;重文化景观开发,轻景观资源保护;重城市景观,轻乡村聚落景观;重单一性保护,轻综合性保护。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对浙江文化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因此,从景观人类学的视角保护浙江省文化景观遗产,笔者认为今后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景观文化中的建筑、自然风景与历史传说及其多种艺术形式,是一个完整的景观文化空间。因此,必须把建筑、自然风景等实物形态的景观,与相关的其他形式的文化统筹加以保护。比如,杭州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除了闻名遐迩的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风荷、花港观鱼、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外,还有与西湖密不可分的诸多传说,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奇故事的白蛇传与雷峰塔,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文化景观空间整体。传说法海和尚骗许仙到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来许仙的儿子祭祀于雷峰塔,雷峰塔倒塌,白娘子获救。2000年,浙江省政府决定重修雷峰塔,却没有把这一流传千年的传奇充分地整合进去,同时,也没有从口头文化遗产的角度系统地对白蛇传与雷峰塔传说进行收集和整理。事实上,自古以来,白蛇传就有镇江说书版本和杭州说书版本,但在国家级“非遗”申报中,镇江市作为第一申报单位成功申报了《白蛇传》,杭州却成为了第二申报单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浙江省对雷峰塔的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缺乏整体观的。 第二,对浙江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应将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风格有机地统一起来。浙江地理环境以山水著称,江河湖海环绕全境,形成了以水为特色的景观文化,完整地保留了一批在历史上著名的水乡聚落,如乌镇、塘栖、西塘、南浔等,同时也保留下来一批附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格的水建筑,如廊桥、水上凉亭、水街、水码头、滨水别墅等。这些水文化景观不仅能够充分凸显江南水乡的景观特色,也彰显了江南水乡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浙江独特的文化记忆。对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单霁翔指出:“对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化,促使人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去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并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相应的保护方式、手段、体系,受到关注的文化遗产的类型也在不断扩充,例如‘历史城镇’‘传统村落’‘运河遗产’和‘文化线路’。这些遗产的共同特点就是都体现出文化与自然两者的密切关联和相互结合,文化遗产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并拥有了更为深刻的涵义。”⑥ 第三,要坚持对文化景观遗产实行多元化保护的原则,尤其要注重对浙江乡村聚落的景观保护。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更多地把眼光投向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或建筑的保护,忽视了对乡村聚落的景观遗产保护。这其中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缺乏对乡村聚落保护的理念和意识。事实上,许多浙江乡村聚落的景观,由于远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破坏,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生态的乡村文化景观,在整个景观中是难得的资源。孙艺惠认为:“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域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流传了众多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Mac Antrop(2005年)指出,存在于乡村的传统文化景观有助于维护乡村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乡村景观具有更好的可识别性。”⑦笔者曾考察了安吉县山川乡的文化景观,在这个偏僻的乡村聚落中,有魏晋时期阮籍后代聚集的村落,也有唐代的寺庙,村民的生活保持着淳朴的状态。这样的乡村聚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十分罕见了,有着不可替代的景观文化价值,体现了景观文化的多样性。 必须清醒地看到,浙江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给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导致景观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传统文化景观意象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等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旅游开发,新建了许多仿制古建筑,甚至改建古建筑,对景观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毁。因此,政府必须制定景观文化的保护规划,在对浙江景观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排队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逐步把有价值的景观资源统一纳入到规划保护的名录中,对条件较好的景观资源,可以创造条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此外,应尽快出台景观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浙江省景观遗产资源给予有效的法律保护。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景观类论文: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政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景观学;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加快,我国居民在其居住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的工作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和危机,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比例严重失调,自然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自然文化遗产遭受蚕食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给景观学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干扰因素。自2004年12月开始,我国高校景观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在2007年开始,都相应的设立了景观学相关的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我国安徽建筑大学早在2000年到2008年这八年的原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依据传统的优势学科针对性的设立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景观学实用性人才,并且积累下较多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开展传统的优势学科,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对景观学专业的设计课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类专业在景观学中占据这重要地位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景观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规划设计;第二是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第三是建设和管理。每个国家的在景观规划方面的设计师人数以及专业水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该国家人民居住环境的质量高低,它同时也是人居环境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二十一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引导性学科。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多都集中在农林元宵,在对相关课程进行编制的时候,对建筑类院校中有关景观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比较大,景观学的办学理念和背景主要涵盖了建筑类、艺术类、农林类以及地理类这四个大方面,从而产生了设计风格多样化,每个学校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设计风格,针对培养层次较高的景观学专业性人才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在农林院校当中,在软质量景观上的师资力量相比其他的工科类的院校有着较大的优势,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社会需求当中,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着较大的优势,对建筑类的工科院校来说,它在景观的规划方面。管理方面、设计方面以及研究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而且具备了国土和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场地的规划、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设计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说,在当前的景观教学和实践当中,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进行强化,争取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和科研相融合,老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在能方面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的教学更加具备研究和实践的意义。 二、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景观学理论和普通的理论性课程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课程相比,其设计类的课程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其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设计类的专业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即形象化的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所谓的设计就是将设计者本身的思维和设计思想通过其所要设计的物体或者是景象,让人们从视觉感官上去了解设计者的索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这首先就要求设计者的自身需要具备非常清晰的设计框架存在脑海当中,要是本身对自己的设计结构了解不够充分,那在观赏者的角度上对其所涉及的作品就更加无法理解,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是在想象能力方面较差,那样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景观学的设计活动中 在进行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对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训练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设计类的课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设计能力,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往往会对所设计的事物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很多时候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述的问题,但是通过实物的演示和具体的操作就会让学生一目了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充分的参与到设计和讨论的过程中去,这样才会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景观学设计类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教学课程的性质直接关系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和双向交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景观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去。学生由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转变成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的学习模式,这时候教师也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特性进行因材施教。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计项目,无论是真实的工程项目还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虚拟场景,从其本身的性质上来看都属于同一种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景观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再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方案最终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图纸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是一个设计人员,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大胆的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将其所学的概念、原则以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这样才能对实际的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设计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针对景观设计工作,它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同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学生也要对设计方面相关知识进行积累,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建筑工程技术以及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可以总结为:“引导、示范和实际操作”。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可以得出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切实有效的。人们通常都认为景观专业设计类的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通过一种设计类的课程进行教学,其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师具体讲授给学生多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可以真正的理解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的思考,还要具备自己的思想,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会消化和借鉴。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学生进行引导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其目的主要是指引学生去充分了解设计课程的特性以及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没有对其进行大概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只能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在这种状况下,要想使教学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就会非常的困难。 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景观学在其所学专业中的重要位置,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修完所有相关课程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阶段首先应该完成的任务。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示范” 教师示范,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阶段的初步操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示范:首先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具体例子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演示一种具体的操作,并且在相关的演示过后分析和总结出与其相关的普遍性原理,然后在通过进一步的不同设计的实例对相应的原理加以有效证明。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这是景观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通常采用以下集中方式进行,第一,课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任务。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当的加以“压力训练。第三,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项目训练。第四,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快题考试。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经过实际的应用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但是个人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充分的弥补整个教学体系,在以后教学体制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整体的教学体制,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出最高质量的景观学设计技术的教学。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政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所以说,增强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水平,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景观类论文:遂昌县景观林建设的类型及关键技术 摘要:指出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休闲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改善遂昌县的森林生态环境,提出了构建森林生态景观大框架,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效果,建设 “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以更好地为促进遂昌县旅游事业等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景观林;类型;技术;遂昌县 1引言 遂昌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甜槠、木荷最为典型。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次生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中山矮林和灌丛。根据2006年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结果,全县共有木本植物100科,348属,1036种,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良乡土造林树种100多种,花卉、绿化、观赏树种300多种,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2生态景观类型 根据生态学、植物学和景观学原理,遂昌县现主要有常绿阔叶林景观、常绿落叶阔叶林景观、针阔叶混交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针叶林景观、经济林景观、竹林景观、灌木林景观等多种森林生态景观类型,但其各生态景观类型面积分布不均,色彩变化不大,视觉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常绿阔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少,针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大,林相单调或破碎、季相变化少、树种分布不均或单一、层次结构简单、林分稀疏等方面。根据规划区域生态景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整体形态、季相变化、层次变化等多种生态系统和空间类型出发,按照规划原则,通过在各景观类型中进行目的树种的培育或改造,逐步提高规划区域常绿阔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减少针叶林景观面积比重,调整森林生态景观面积,丰富森林生态景观树种,增加森林生态景观层次,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效果。 2.1景观保护型 将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域内现有郁闭度≥0.5的乔木林,所有经济林、竹林、特殊灌木林以及未成林造林地(针叶林除外),苗圃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等均纳入森林生态景观保护型。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森林生态景观价值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常绿落叶阔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对这些景观,应采用限制采伐的方式进行严格的保护管理。其中,《遂昌县林木资源限制采伐工作方案》划定为禁伐区的林地面积,要严格限制采伐;对于非禁伐区的林地面积,原则上禁止采用皆伐和大面积择伐;对于林业生产经营区的人工商品林基地(含工业原料林、合作造林、世行贷款造林)可准予皆伐,但要控制采伐区块面积,避免集中成片采伐,尽量降低其对生态景观整体形象的破坏。 2.2景观改造型 将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域内现有郁闭度 2.3景观营造型 对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荒山荒地等,根据立地条件分别宜树、宜灌或宜草等进行绿化。现有未绿化的宜林荒山荒地,基本上立地条件都较差,难以营造成较好的森林生态景观,因此要以种灌及种草来绿化为主;对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选择木荷、甜槠、栎类、枫香、榉树等树种营造阔叶林景观。今后采伐等形成的迹地,要及时并按照规划的生态景观建设方向造林绿化;坡耕地利用杨梅、厚朴、柿树、毛竹、茶叶等生态经济树种营造经济林景观。 3生态景观建设技术措施规划 3.1立地类型划分 根据规划区的地貌、海拔、坡向、土壤、土层厚度等对树木生长影响的分析,确定以海拔、坡向、土壤为主要因子来划分立地类型,并拟定各立地类型的主要适生树种。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郑慧萍,等:遂昌县景观林建设的类型及关键技术资源与产业 3.2树种选择 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观赏价值和生态效能高,并有成功种植经验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进行生态景观改造和培育,增加树种组合和植被层次及季相变化,既能适宜林地的立地条件,又能满足生态景观的建设要求,达到投资少、见效快、景观美、地方特色鲜明的目的。此次规划主要选择以下树种。 3.2.1按生态习性分 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有香樟、浙江樟、楠木类、细柄蕈树、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米槠、罗浮栲、栲树、南岭栲、乌楣栲、杜英类、猴欢喜、香港四照花、木莲类、含笑类、杨梅、冬青类、桂花;落叶阔叶乔木树种有枫香、缺萼枫香、毛红椿、连香树、秀丽槭、檫树、小果冬青、南酸枣、马褂木、银杏、榉树、黄连木、柿树、蓝果树、无患子、光皮桦、黄山栾树;常绿灌木树种有构骨冬青、毛瑞香、浙江蜡梅、栀子花、杜鹃、茶叶、鹿角杜鹃、云锦杜鹃、夹竹挑、女贞;落叶灌木树种有满山红、丁香杜鹃、毛黄栌、美丽胡枝子;常绿藤本植物有常春油麻藤;竹类有毛竹、遂昌雷竹。 3.2.2按主要用途分 浙南及遂昌特色树种有遂昌冬青、遂昌大果油茶、遂昌雷竹、九龙山榧、浙江蜡梅、伯乐树、乐东拟单性木兰、闽楠、凤凰楠、细柄蕈树、毛红椿;观赏树种有伯乐树、含笑类、木莲类、浙江红山茶、遂昌大果油茶、香港四照花、毛瑞香、常春油麻藤、美丽胡枝子、杜鹃、满山红、丁香杜鹃、鹿角杜鹃、云锦杜鹃等;春―色叶树种有黄连木、刨花楠、红楠、闽楠、细柄蕈树等;秋―色叶树种有枫香、蓝果树、毛黄栌、秀丽槭、银杏、榉树、山乌桕、黄连木、香港四照花等;常色叶树种有栲树、米槠、罗浮栲、南岭栲、杜英类、猴欢喜等。 3.3林地清理与整地 造林前的林地清理与整地,无论是无立木林地的造林,还是林分补植改造,都不能破环周围的森林生态环境与生态景观。所以,只对造林地劈除草灌与清理树根、石块等杂物,并保留目的树种。整地方式采用挖大穴,穴的规格一般为50cm×50cm×40cm,容器苗可适当减少挖穴规格,挖穴后及时回填,以免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3.4造林密度、种植季节与种植方式 景观营造,造林密度为2100~2700株/hm2,其中大苗造林密度为1500~1800株/hm2,小苗造林密度为2500~3000株/hm2。景观改造,有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补植密度以600~1500株/hm2,灌木林地补植灌木树种密度以1200~1800株/hm2,乔木树种补植密度以900~1500株/hm2为宜。为提高成活率,需选择春季或冬季植苗造林,即在树液流动前的雨后无风阴天定植。种植方式采用植苗种植。栽植时应严格按《造林技术规程》要求进行。苗木尽可能当天栽完,当天栽不完的必须假植。苗木在起运时要带泥球。难成活苗木,栽前可用ABT生根粉、GGR植物生长素蘸根造林等先进技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所有苗木装车时,必须认真检查,不得压伤苗木,并用湿草覆盖其根部,以防水分蒸发。 3.5补植与幼林抚育 种植后必须对幼林采用除草、松土、培蔸、扩穴、除萌、修枝等抚育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种植后死亡的幼树及时补植,保证成活率达到合格要求。抚育次数为种植后第一、二年各1次,第三年1次,抚育时间为每年6月或9月。为防止水土流失,抚育方式采用块状抚育。 景观类论文: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摘 要 本文针对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在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方面,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景观生态分类研究的发展趋势方面,主要从新技术的应用、景观生态分类在实践中应用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景观生态分类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而可供利用的土地则越来越少,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合理的安排环境、人口的关系,使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景观生态,主要是指以天空为顶,以大地为底,在一定区域内的户外所有空间之中所包含的有机物、无机物,有形之物,无形之物之间所构成的互动关系,进而产生的自然效应组合。景观生态强调的是景观的生态学方面,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于景观分类的研究,前人在城市景观生态方面进行过很多研究。但是对景观生态在一定区域内、一定范围内的表现,不同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对景观生态进行分类,并对分类进行研究,这对于促进景观生态研究的发展,促进以景观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 景观生态分类通过建立等级分类系统,能够全面反映一定区域景观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联,揭示其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征,是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管理的基础。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分类的知识面涉及的非常广,是一门非常明显的交叉学科。正因为景观生态分类相关知识作为一门交叉的综合学科,所以对于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真正将景观生态分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展研究,则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从国外对景观生态分类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来看,目前在国际上主要流行两个学派,即以荷兰等国家为代表的欧洲学派,还有以美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北美学派。这两种学派虽然都是基于景观生态分类进行研究,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其研究的方向差异很大。欧洲学派,相对来说对于景观规划的实践更为重视,而北美学派则对于景观规划的格局和功能更重视。两种不同学派的研究各有千秋,但初衷都是一个。尤其是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给景观生态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两种不同学派的研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国内对于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要比国际上大约晚20年到30年左右,从起步上落后了很多。我国真正开始对景观生态分类开展研究要追溯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景观生态室”和景贵和主持的“吉林省西部沙地生态建设”课题的立项。从这个实体研究机构和课题的立项开始,我国对于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步入正轨。后来出版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等多部相关著作。整体来看,我国的景观生态分类理论研究起步晚,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以土地类型为基础进行的划分;(2)综合考虑自然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的划分;(3)以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或从景观功能入手进行的划分;(4)直接依据遥感手段获取地表覆被物的景观特征数据进行的分类。 2景观生态分类的发展趋势 目前,快速的城镇化以及过度膨胀的人口都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生态变得更加脆弱,生态平衡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为此,在新的环境下,面对新的挑战,重新对景观生态分类进行研究,也是未来景观生态分类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尤其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且掌上电脑、GPS 定位仪等被广泛的采用,景观生态分类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目前,景观生态分类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研究与应用的整合,并相应地推进时空尺度匹配、多学科的整合,以及研究者、决策者和景观利用者三者的整合。更多的将景观生态分类中各项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探索景观过程的物理学表达方式,逐步减少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和景观动态预测的不确定性,发展和建立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提高景观生态分类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土地利用与覆盖,生态恢复与生态合理建设,景观动态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等方面,都可以充分地利用景观生态分类的知识进行研究。 3 结语 总之,景观生态分类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一门新的知识,在未来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相关知识的研究和实践中都必将有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为此,我们还需要对景观生态的分类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探讨新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景观类论文: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研究 [摘要]城市街道景观是反应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因而加强城市景观的设计对生态和谐的现代城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将本文命名为《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研究》。首先分析了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其次就城市街道景观进行了分类;再次就如何加强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更好地促进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将城市文化特色彰显出来。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特点;分类;设计策略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街道景观的分类,且做好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彰显城市文化的内涵。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加强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其的设计。就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当前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文化性 文化性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特点之一。城市街道的建筑系统与道路系统的有效规划形成了城市的街道景观,在物质实体的背后其所承载的是城市文化内涵,能在了解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基础上加上对城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 1.2视觉传播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直接受益者主要是街道两边的住户以及街道上的行人,其视觉感官和使用感受是做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标准,因而仅凭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与哲学美学是难以将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有效的设计并体现出来,所以作为设计人员必须从住户与行人的角度去做好城市街道的设计,妥善处理街道环境与行人间的关联,并确保街道景观能有效的合理的将其蕴含的城市文化内涵传递出来[1]。 1.3整体持续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连续性较强,同时也是构成城市线性空间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城市的环境、建设的情况以及文化背景等作为基本元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从而更好地彰显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持续性的特点。 2.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彰显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就必须在设计之前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分类,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分类过程中,主要分为交通类、生活类、步行街、文化街、滨水区。交通类街道即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车辆与行人的通行,承载着整个城市运行的重要功能,常见的交通类街道景观主要有城市的主干道、飞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隔离带等。 生活类街道作为最常见的街道类型,其对居住空间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延生,组成的元素主要有两侧的建筑物、绿化、地面以及公共设施等,与交通类街道相比,其不仅车流量小,而且形成速度较慢。步行街在城市中主要是供人们购物的街道,因而此类街道往往集中在商业区,所以其安全性十分重要,为城市人们提供安全的购物环境。文化街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性的街道,因而具有较强的传统地域文化,因而此类街道主要用于对街道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滨水区则是城市中特定的空间,主要是指与河流、海洋和湖泊等与水体区域相接的土地[2]。 3.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探究 某大道工程是近年新修建的综合性干道,由于因尚未全线拉通,所以此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由于路西的绿化景观带是市民的聚集地,而路段内仅设置一处过街天桥,大量人流往返道路之间,对此路的车辆通行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分流工作。以下结合本工程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 3.1交通类 在交通类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鉴于其流通性较强的特点,因而一般应采取直线的方式进行道路的设计,当道路需要转弯时,必须确保转弯半径的合理性,尤其是转弯半径之内严禁设计遮挡视线的物体,在沿街建筑设计时,应确保街道宽度与树木高度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性,所设计的街道不一定非要等宽,但应采取放大局部空间的方式,把城市的绿地和广场等引进街道空间之中,从而不断丰富街道空间,提高交通类街道空间的形象。由于交通类街道包含了诸如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标志广告牌、安全护栏等设施,做好此类设施设计,能有效的完善和补充道路的功能,并达到美化街道的需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降低设计人员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应对其视觉效果进行强化,切实做好快速路的修饰与美化设计工作,从而更好地将城市文化元素融入街道设施之中,给在快速路上的人们带来一种城市的温情。对于高架桥、立交桥等较为特殊的交通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由于其与地面存在高差,正是由于高差的存在形成了立体的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设计相应的攀爬类植物,使其更好地绿化高架桥、立交桥的桥体的外侧,亦可在桥的两侧设置固定的盆栽,以更好地形成立体感较强的绿色景观[3]。 3.2生活类 对于生活类街道景观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活性街道景观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注重生活类街道的邻里感与场所感,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形式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与居民需求相符的具有较强服务性的区域,例如生活超市、购物广场、菜市场等,再结合生活类街道功能的特点,充分考虑到街道空间在变化过程中带来的美感,并尽可能地利用多种元素去丰富空间,为现代人提供相应的交流场所,加上此类街道的行人较多,因而在进行绿化设计过程中,应精心选择行道树,既要在夏季达到遮阴的效果,又要确保冬季日照的足够行,亦能选取花坛与花池等方式为街区的景色丰富带来更大的可能。 3.3步行街 在步行街设计过程中,由于其注重的主要是安全性,并集文化识别性、需求性和便利性为一体。因而首先必须在确保步行街街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的基础上,即尽可能地避免和预防机动车的进入,而这就需要设置相应的隔离设施,以最大化的确保安全隔离效果。但是由于步行街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在行走时难以察觉周边的危险因素,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必须确保街道地面铺装具有较强的平坦性,尤其是在井盖口周边不得出现高差变化,并充分考虑所选铺装材料的性能,并结合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的不同,针对性的选用材料。 3.4文化街 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具体可以通过选取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题材的元素并应用到街道小品中,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以文化街中心的雕塑设计为例,城市中的雕塑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市民的文化素质及修养,好的雕塑品必然与环境协调并形成城市中标志性的象征。雕塑与环境相结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气氛和氛围,创造一种精神生活空间,使观者在这一精神生活空间或崇敬、或恐惧、或愉悦、或轻松,产生各种情感和联想,从而影响其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优秀的建筑与雕塑组合,不但装点了市容市貌,美化了城市街景,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5滨水区 滨水区的街道景观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从而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4]。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紧密结合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切实做好交通类、生活类、步行街、文化街、滨水区等街道景观的设计,以最大化的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以精心的设计提升现代城市人生活的品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成绩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相对落后,与当代工程实际需求结合不足,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方法单一。为适应当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专业教学与实践特色,探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新方法及实习基地建设等重要内容,并以合肥工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成绩评价;实习基地 水利建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立足于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不断创新的多层次的复合应用型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使毕业生具有从事相关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项目规划、研究开发的能力。[1]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环节,是反映工科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2,3]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具有系统性强、专业性高的特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参与实际工程,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水利水电工程人才,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及相应成绩评价方法等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探讨。 一、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普遍重视实践,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尽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有许多实践性课程,但由于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得在实践环节、实践时段和实践内容等设计方面,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或者缺少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现象。[4]具体表现有: 第一,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学生往往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谈不上较深入的数据处理、实验分析,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5] 第二,实习流于形式。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实习人数激增,联系实习单位和教师指导的难度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常出现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地质实习和毕业实习空泛化,演变为参观实习。 第三,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内容陈旧,与实际生产科研相脱节。一些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内容多年不变,知识陈旧,与实际生产科研相脱节,不能及时追踪生产、科研的最新动向及成果,也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成绩考核通常是根据学生的考勤、报告、规定动作完成情况等评定。由于各类实践环节的性质、目的、内容及要求不同,这种考核方法偏于单一,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感,难以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更多表现为被动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为根本,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建立实践性与设计性强、突出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创新教育与活动、毕业设计等。 (1)建立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主要可分为三大类(见图1)。而各类实验教学资源和管理应形成统一平台。通过实验平台,除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开放性和自主设计的系列实验,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6]例如,随着建筑材料新技术的提高,实验的对象和内容可以有所扩展、革新,鼓励学生自己拟订实验目的、方法、步骤、要求,经批准后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工程专业教学注重结合工程,同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联系统,[7]所以各实验之间应注意引导学生承前启后。例如在水工建筑物实验中,指导学生应用之前学习的力学基础、水工建材基础,注重系统性实践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综合思考、综合创新的兴趣,不停留在本课程的简单演示、验证实验层面上。 (2)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建设。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建设,形成丰富、完整、系统的实习教学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主要包括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有些学校还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其他实习内容,例如合肥工业大学设置有计算机拆装实习。目前教学改革正将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合并,这更要求要充分安排好生产实习内容。 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结合具体课程的实习,应注意让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与专业应用相结合。例如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地质实习的地点、内容中应尽量结合实际水利工程,而测量实习则强化水利工程现场测量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实际水利工程的能力。 (3)以更新化、系统化思想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设计如图2所示。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应从实际工程中选取,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工程设计活动,接受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实践。在课程设计中要以系统的观点来统一协调课程设计体系,改变零散的单科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现状,加强各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因此,课程设计不仅要针对本门课程的要求进行,还要考虑整个课程设计体系的统一性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内容,使课程设计的内容不断更新、结合实际、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科动向,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还要具有实践技能和较强的指导能力,使学生真正受到系统的综合训练,培养专业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课题应具有多样性,向多方向综合发展,并紧密结合水利行业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制定严格的征题审查,题目应来自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或实际工程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能力及今后的就业方向,选择不同类型的设计课题。根据课题需要可以有选择地聘请校外科研、设计、管理机构的专家参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同时可以推荐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4)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创建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参加本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开展学术讲座,将科技前沿动态、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拓展学生视野;开放实验室,普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高级别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等赛事。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结合学校水利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每年都引导学生以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增加学生实践研究的机会,增强实践研究的能力;近年来邀请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安徽省水利厅等单位的一批水利专家给学生做专业报告,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中,为到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2.完善实践教学成绩评价体系 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其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之大。在改变被动式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情况下,简单评定成绩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方法应由单一评分标准向多元评价体系发展,并形成可定量操作的评价办法,以此突出实践参与能动性、创新性等考察指标,实现对实践环节的合理、综合考核,更有利于肯定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以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历时长,综合性强,为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合肥工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应包括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答辩等多个环节,过程中实时掌握毕业设计进程和质量。因此在考核时,可以考虑将这些环节提炼成对应的评价指标,也就是模糊评判中的评判因素集:U=,ui为第i个评判因素,m是同一层次上单个评判因素的个数。其中各指标根据题目、方向、环节的不同可以调整,可以设计为:U={选题正确与创新,文献学习及技术调查,设计过程(含实验),成果正确与创新,写作及绘图,答辩},共六个评价指标。其中文献学习与技术调查由于关联性很强,作为一个因素指标评价;写作与绘图在不同类型毕业设计中所占比例相差会较大,且都是毕设工作的表达形式,所以可列为同一评价指标,当然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也可以作为单独指标对待,注意和后文的权值要对应符合。 从数学角度看,这些实际是一个多指标的评判系统。在模糊评判中,是需要确定评判集,计算评判因素ui相对于各评判等级Vj的隶属度,在初期实践教学评价探讨中建议先简化,借用熟悉的百分制方式,由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上述指标分别给出评价成绩,例如,对应以上六个评价指标的成绩为:{}。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例如各指标难度和所需时间等因素,制定各指标在最终评价中的重要性,也就是综合评判中的权,形成的权矩阵为:,wi为第i个评判指标在评判中的权重,要求,。然后计算最终得分:。对于上文制定的六个评价指标,则其中。 如果是按百分制给成绩,D就是最终成绩。因为毕业设计通常给出等级制成绩,所以应事先确定最终成绩的评判集V=,vj为第j个评判等级,n为评判等级的数目,五级评分制即为:V={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学校或专业制定百分制下什么分数范围为优、什么范围为良等。例如最常用的是分数低于60划分为不及格。按上文算出的分数D属于哪个范围,则判定该学生的成绩为对应的等级。 从以上过程可见,相比单一的、最后笼统给一个成绩而言,该方法具备以下优点:增强了对不同环节、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的考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权值,鼓励学生创新、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各环节或指标给出定量评分,这是最终成绩的依据,避免过于笼统、主观,增强成绩评定的公平和权威。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在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中,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学生直接参与的程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与实习基地建设有密切关系。[8] 实习基地不仅要“建”,更重要的是要“用”,即要实际使用、发挥作用,不能简单停留在形式上。合肥工业大学结合自身情况,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重视加强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生通过校内各类水利工程模型和校外大型水利工程实习基地的认识实习、生产工地的生产实习,以及结合现场调研的毕业实习等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工程训练。近五年来,组织学生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巢湖地质实习基地及安徽省蚌埠闸工程管理处等单位及现场进行实习;在毕业设计阶段,选派部分学生到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单位,结合单位具体在建项目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表明,结合实际工程的实习、实践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际专业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水利建设中。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探讨了一些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改革途径,并提出了综合评价实践教学成绩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水利水电工程高级专业人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必修实践性教学环节,生产实习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所存在的难点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该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从实习前期准备到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再到后期考核总结等各个实习环节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模式对于确保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 生产实习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必修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同时在各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生产实习教学又存在实习单位选择难、实习经费短缺、实习组织工作压力大、实习难以参与生产环节等诸多难点与问题。在此情况下,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以便有效地组织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工作、确保实习教学效果,是各相关高校长期以来都在认真探索的重要问题。[1-3]本文拟在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实践经验,研究提出该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新模式。 一、生产实习教学的难点与问题 1.实习单位选择难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地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致使安全生产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普遍不愿接待高校的生产实习活动,以免给其安全生产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并对其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而生产实习又必须到工程建设现场进行,这样就使得实习单位的选择变得十分困难。 2.实习经费短缺 作为工程类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地点远离大城市,需要长途旅行才能到达。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在逐年提高,导致生产实习所需投入的交通费、住宿费等均在逐年增加。但学校能用于生产实习的经费却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与之同步增加,由此导致不少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实习经费短缺这一难题。 3.实习组织工作压力大 各高校扩招以后,学生数量均大幅增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在指导教师有限的情况下,难免使得实习队伍规模与扩招前相比有大幅增加,学生及教师的交通安全、实习现场安全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无形中加大了实习组织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4.难以真正参与生产环节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必须结合工程生产实际来进行。但现实情况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均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允许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环节。这样一来,在工地现场的生产实习不得不采用以参观为主的教学形式,难以真正参与生产环节成为困扰生产实习教学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二、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是生产实习教学的核心目标。针对上述生产实习教学中所存在的难点与问题,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以确保并不断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为宗旨,贯穿实习前期准备、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及后期考核总结等各个实习环节,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的放矢地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以提高质量和节约经费为前提,优选实习方案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直选择单一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工地进行定点实习,这样尽管实习组织工作相对简单,但实习的工程类型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而且单一的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工地往往远离学校,交通及住宿等费用相对较高。面对物价普遍上涨而实习经费有限的现实情况,这种做法在不少高校已经难以为继。因此,为了做到既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又节约实习经费,在实习的前期准备阶段进行实习方案的优选就显得十分必要。实习方案主要是指以实习目的地为核心,关于实习环节的规划、各个环节实习内容的计划及实习费用的预算等。 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在前期准备阶段,在多方调查的基础上,拟定了较为可行的2个省外实习方案(长江上游的溪洛渡大型水电站工程、大渡河中游的大岗山大型水电站工程)和1个省内组合实习方案(省内6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分别就这些方案制定了实习计划并编制了实习经费预算。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实习预期效果及实习费用等方面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最终选择采用“性价比”较优的省内组合实习方案。从实习实施结果来看,省内组合实习方案真正收到了在有效利用时间、节约经费的同时,又能切实确保实习质量的良好效果。 2.从专业知识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优选实习的工程类型组合 水利水电工程类型众多,既包括水库枢纽工程,也包括水电站工程、防洪工程、引调水工程等。从学生在校专业知识学习的实际需要以及将来就业后主要的工作方向来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应尽可能涵盖所有工程类型,以便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见识、学习不同类型工程中所蕴含的不同的工程知识,并积累较多的初步工程经验。因此,实习的工程类型组合对于确保实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制定实习计划时,应将优选实习的工程类型组合作为实习计划制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在前期准备阶段制定实习计划时,基于上述选择的省内组合实习方案,立足于省内在建及已建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与陕西省水电设计院及水电十五局等单位积极联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李家河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工程(在建)、南沟门土石坝枢纽工程(在建)、石头河土石坝枢纽工程(已建)、渭河咸阳段综合治理工程(已建)、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在建)及二郎坝梯级水电站工程(已建)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工程作为组合实习对象。从实习实施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并积累了多种工程类型的工程经验。 3.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相结合,强化教师指导力度 生产实习中的指导教师是实习教学的灵魂之所在。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做好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更要发挥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做到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的有机结合。为此,强化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为强化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首先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专业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经验两方面均兼备的教师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其次在现场实习以前的校内实习阶段,安排具有不同专业课程教学背景的指导教师给学生举办相关的专业知识讲座,为现场实习做好必要的专业知识准备;再次结合专业知识讲座,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相关工程的音像资料、参观相关教学模型及实验室,以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在各个工程现场参观实习期间,除由现场特邀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外,还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具的优势,安排指导教师深入讲解各个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思路及技术方案等,从而使现场实习的效果得以升华,使学生从所实习工程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专业知识。从实习实施结果来看,这样做对于提升实习效果作用显著。 4.将工程参观与专家讲座有机结合,深化实习效果 针对现场实习以参观为主、可能流于形式的问题,为使现场参观实习的效果得以延伸和深化,辅以邀请直接参与各个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的专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专题讲座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各个工程工地条件有限,因此为确保专家讲座的学生学习效果,专家讲座宜主要安排在校内进行,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宜与工程参观交替进行。 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结合上述6个实习工程,有针对性地按照工程参观的先后顺序,在校内穿插安排了9场专家讲座,在工地安排了2场专家讲座。通过专家针对所参观工程技术问题的深入讲解,丰富、升华了现场参观的学习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5.加强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实习时间短、相对于学生来说指导教师人数相对有限,因此如何确保实习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有序展开,并获得预期的实习效果,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面临的又一关键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是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主要做法包括: (1)高度重视实习动员环节,在明确规定实习纪律及安全要求的同时,向学生明确说明关于实习成绩的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如达到40~50%)。 (2)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考勤和纪律监督,做好学生纪律操行记录;不定期检查学生实习笔记,做好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记录。由此积累进行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所需的素材。 (3)实结阶段,指导教师认真评阅学生的实结报告,重点考察学生的实习认知水平、实习收获与体会等富有个人特色的内容,由此判定学生的期末成绩。从实施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有效的督促作用,同时成绩考核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6.认真开展实结活动,积累经验,为逐年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年年组织,而生产实习的主客观条件也在逐年发生变化。但是每年的生产实习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认真开展当年实习的总结活动,为来年的生产实习积累经验,以便为逐年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创造条件,这也是在当年生产实习的后期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主要做法包括: (1)在实习后期,召开全部师生参加的实结大会,鼓励学生自发上台发言,畅谈实习收获与体会,并发表关于本次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2)邀请学生代表,和指导教师一起深入研讨、交流实习经验,归纳总结本次实习在实习方案、实习计划、实习过程管理及实习成绩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改进措施。 (3)召开所有指导教师参加的实习工作总结会,专门研讨本次生产实习教学的主要经验和教训,并融合上述由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形成对来年生产实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生产实习教学工作后记》。 三、结语 生产实习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以便有效地组织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工作、确保实习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与研究的问题。结合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从实习前期准备到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再到后期考核总结等各个实习环节的教学模式。虽然各高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相信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模式对其他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或其他类似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当然,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模式仍有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将不懈努力,为稳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 要】文章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水利水电国际化工程设计、施工以及该领域科学研究的特点,强调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作者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对建筑材料全英文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总结,为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时展需求提供教学思考。 【关键词】建筑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全英文教学;创新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以及工程建设的国际合作化推动了人才的国际化,这不仅限于国际化人才争夺与使用,更重要的是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地区之所以社会与科技领域始终保持不断涌现的创新活力,很重要一点就归因于其全球化视野下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的优势;而如今,之前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然保持我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发展动力,就需要从科技水平、先进技术等方面入手,参与乃至领跑国际科技领域,摒弃以往完全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到依靠科技水平的轨道上来,而这需要在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等各方面花大力气,需要有一个持续的工作才能产生效果。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而言,我们国家的大量大型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已开发或已规划完毕,今后大量的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将不得不面临着“走出去”的那一步(已经有很多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如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水利水电工程国际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层次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国外工程项目履约情况、经济效益良好,吸引了大量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走出去,例如,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一批较大型的水电施工承包单位是中国水电产业“走出去”的排头兵,自1999年以来连续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因此,对于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专业性人才的高等学校(如武汉大学)而言,也需要逐步转变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与科研人才。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仍是水利工程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同时,在水利工程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特别是高端科研人才国际化方面,水利科研机构具有独特的优势,肩负着历史的重任,高校与水利工程科研机构相互学习,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所以,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在课程建设规划时形成国际化视野。科研人才国际化培养是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水利科技发展,培养水利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建筑材料在其他工程专业领域,如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均有相关双语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截至目前,国内高校中尚未发现有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的报道。建筑材料也是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学生今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工作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前提。而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具有很多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如:(1)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科广,包含了水泥、砂浆、混凝土、钢材、石材、沥青等各种建设工程领域所涉及到的建筑材料品种,并涉及到力学、化学、物理等各基础学科的大量知识点,是一门交叉学科特性明显的课程;(2)材料新技术、新产品革新与更新快,教材的修订速度有限,无法及时将革新的技术与出现的新材料修订到教材中;且规范与标准的修订也存在时效性问题,而教材中往往也在这方面存在滞后性;(3)涉及的规范与标准较多,材料的各种性能与规范和标准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注意。从这些特点上来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记忆内容较多,而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全英文教学又带来了语言上的难度,不仅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在理解上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全英文班教学,除部分基础必修课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采用全英文教学。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在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等)、基本力学课程(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完成之后开展,并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施工等其他专业课程开始的一个基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建筑材料教研室承担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经历了初期的直接聘请国外高校教师来华授课,到后期本专业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后讲授课程的艰难过程。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总结,我们得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授课对象分析及教学概况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知识点涉及范围广、学科间跨度大、基本概念多等特点,结合全英文教学的特点,就更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以适应在较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全英文条件下概念的准确理解。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这是建筑材料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本课程针对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第一个学期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课程,并且该全英文班还经过了两年多的英文强化训练,可以适应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由于多年来教学改革与学分制改革的结果,建筑材料课程课时已压缩至36学时,即使中文授课也不能将教材上所有内容全面教授;因此,在学时分配上,对于混凝土(concrete)、水泥(cement)、钢材(steel)、沥青(bitumen)等主要建筑材料做详细讲解,对于石膏与石灰(gypsum and lime)、石材(stone)、聚合物材料(polymer)、其他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s)等其他类建筑材料做简要讲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课后自学的作用。在试验教学方面,由于只有6个学时的试验学时,因此,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我们在试验设计中也强调了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科学设计的理念,开展了一些创新性试验教学,这在第3节中将做介绍。整个课程以“建筑材料的组成(composition)——结构(structure)——性能(property)”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注重知识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和方法论的讲授;注重教学内容和主题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在课程中穿插建筑材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培养的目标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全英文班的定位在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学研究人才,我们认为其国际化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的,其一是为工程界培养合格的并且有竞争力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的专门人才,可以为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人才储备;其二是为我国水利水电专业培养国际化的科学技术人才,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以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从这两方面考虑,作为建筑材料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感受与体会: (一)作为科学研究的目标,全英文班的学生从选拔时开始就作为精英化教育来培养,如果学生个人意愿是将来从事水利水电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在深度上有较多体现;同时,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从本科生专业基础的学习就开始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二)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国际工程总承包的培养目标,则需要学生掌握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相关建筑材料试验标准与规范、施工规范等的对比、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中英文对照叙述方式等,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在知识点的广度上,强调学生的知识面宽度。 鉴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试图在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保持科研性与工程应用性二者的平衡关系,既强调本课程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实用性,也在实用性过程中穿插国际上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思路,培养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与热情。 三、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获取 建筑材料具有涉及学科领域广、内容繁杂等特点,但大多数的教材总体上是一致的,基本会涉及到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与石膏)、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及砌体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建筑钢材、功能性建筑材料等主要部分,且材料的基本性质、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是几乎所有建筑材料教材编写时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工程应用领域最常接触的建筑材料种类。各教材只是在内容编排与语言叙述上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最终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是较明显的。因此,选择一本或几本好的参考资料是学好一门全英文课程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材料本身新技术、新进展涌现较快,所以在学好经典教材的同时,需要对这一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学会主动获取,从文献材料中对基本概念与常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培养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初步能力。鉴于这些考虑,我们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典教材的选择之外,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介绍建筑材料领域科学研究常用的期刊杂志,并传授简单的文献检索与阅读的方法,以培养潜在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之科研热情,为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专业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一)外文教材选择 国外建筑材料类的教材较多,有概括类的(即所有建筑材料都包含在内,如J.M. Illston等人编写的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ir nature and behaviour;R.K.Dhir等人编写的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也有专门类的(即介绍某一类建筑材料或某一种建筑材料,如P.K. Mehta主编的Concrete Structure,Properties and Materials),考虑到本科生阶段以基础教育为主,我们主要选择概括类的教材,即包含大部分建筑材料,且以基本知识讲解为主,不针对某一材料深入探讨。考虑到全英文教学过程的特点,我们要在教材上也尽量体现英语思维方式与中文思维方式的不同,即在介绍理论体系之前,先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方案,最后才给出该部分内容的总结。在综合比对了国外的优秀英文教材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两本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一本为Domone and John Illston主编的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ir nature and behavior (4th edition),另一本为J.F. Young, S. Mindess, R.J. Gray和A. Bentur主编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这两本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二)英文文献获取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的过程,培养必要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兴趣,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图书馆可以利用的主要图书馆数据库,帮助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学校的资源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活动。例如爱思维尔(Elsevier)数据库中的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等,Springer数据库中的Materials and Structures,ASCE旗下的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ACI旗下的ACI Journal of Materials、ACI Journal of Structures等这些建筑材料科学领域主流的期刊杂志。让学生今早接触这些,是为了培养目标中提到的国际化视野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中书本知识的同时,与时俱进地了解本学科领域一些领先的科学、技术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研究是思路和想法,对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选择也是一个引领,既适应我们培养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适应我们培养国际化科研人才的需要。 (三)标准及规范的比对 由于很多建筑材料领域的规范在相关的术语表述、单位制、相关规定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建筑材料相关国内外规范的对比。在课堂上主要介绍我国主要规范(如GB、JC、JCJ等国标规范、行业规范以及地方标准等),并针对其中某些条款与国外相关规范(如美国ASTM规范,英国BS规范等)进行比对,以让学生了解各国规范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例如,最简单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与表征问题,在我国规范中采用的是立方体抗压强度,而美国规范中则是采用圆柱体抗压强度,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区分这些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规范,寻根溯源,比较规范,学会举一反三。 四、教学过程体会 (一)课堂教学 1. 关键专业词汇讲解。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学科领域较多、材料类型也很纷繁,所以其中涉及的专业词汇也很多,且规律性不强。因此,我们在每一章开始讲解前,将其中每一章将要涉及到的专业词汇作一汇总,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防止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教学过程。 2. 主要概念引经据典。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正确选择及使用是事关工程质量与寿命的关键所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事故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材料选择与使用的重要性认识。例如,在讲解聚合物材料的防火性能时,可以适当例举一些工程由于防火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失火的例子(2010年上海静安区的11.15火灾案),以加深学生对材料使用性能的认识。 3. 材料性能与规范相结合。以“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脉络进行每一种建筑材料的讲解,同时结合规范的相关规定解释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概念。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以及依据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规范条款的来源,不能将规范“学死”。 4. 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互动式教学。在一些关键点上保持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同时要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在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5. 多媒体利用。借助多媒体动画、工程录像等直观形式,播放钢材加工、水泥生产、混凝土加工、运输到施工现场等过程,同时配合课堂上全英文讲解,对于理解枯燥的原理、工艺以及生产过程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力争在课堂上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材料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 课程负责人改革试验创新模式,在有限的试验课时内,设计了冰飞盘(ice-Frisbee)模型试验,创新了试验教学模式。在该试验环节,要求学生在课余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冰飞盘的韧性,最后通过冲击试验方法对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改善冰飞碟抗冲击能力后的样品进行测试,深受学生喜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没有教师提示的前提下,很多学生想到了采用纤维增强的方式对冰飞盘进行了增韧处理,说明好的创新试验教学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 (三)测试方法 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整个课程考核强调过程控制,分别采用课堂小测验(quiz,20%)、期中考试(mid exam,20%)、试验(project,10%)、期末考试(final exam,50%)四个环节进行,保持课程学习过程的紧凑性,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必要时作相应调整。 五、结语 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面临国际化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科研的需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展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了在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选择、引导学生获取前沿文献资料、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试验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些体会、经验和思考,旨在进一步提高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的质量以及为本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些新思路。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改研究与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提高,为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了毕业设计新模式,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设计;教改 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优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发展需求,独立学院将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目的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本科生毕业设计无疑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提高,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不仅为今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一、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逐渐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1] 1.设计课题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毕业设计选题形式相对单一,相关单位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的机会相对较少。一般是由教师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虽然大部分课题源自设计院的真题,但有时并未考虑部分单位特别是学生签约设计单位的真正需求,也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学生实习周期与岗位需求不适应 本科学生毕业后,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工作实习期。而当今的社会需求要求学生与技术人员的转化周期要尽量缩短。 3.毕业设计的考核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传统的毕业设计考核仅停留在校内,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无从考证。毕业设计反映现实的教学水平、教学目的、社会需求变化及个性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为适应市场需求,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涉及到学校、社会、学生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二、毕业设计教改研究与实践 针对社会需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探索毕业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1.毕业设计选题 改变以往由指导教师指定选题的单一模式,以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让教师、单位和学生都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中,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特长、兴趣、能力及发展方向,加以指导与建议,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又服务于学生签约单位。 (1)毕业设计为企业服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不仅要求独立钻研,同时强调要有团队精神;不仅鼓励创新,更强调熟练掌握设计规范,善于参考标准图集和同类设计。因此,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该根据题目的性质和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进行选题,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多人合作一题,以实现“真题真做”。 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依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拔学生到专业对口的设计院、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选题。[2]毕业设计选题来自相关企业的设计任务。通过“实战”操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为学生签约单位服务。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前,往往已与就业单位签约。部分学生签约单位的生产或科研任务较重,或从尽快让毕业生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目的出发,急需学生参与其生产课题或尽早到签约单位实习。 毕业设计选题应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签约单位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在研的实际课题,提出一些设计方案让学生解决。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题目。有些单位虽未具体要求,但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将来的工作密切相关。这样,签约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及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联合提出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让签约单位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以便于考察学生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使其既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很快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另外,校内指导教师要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既保证专业基本要求,又考虑签约单位及学生实际情况,综合选定毕业设计题目。 (3)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部分毕业设计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或生产课题。加强科研训练,让学生较早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让学生参与本专业的科研项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科研项目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或分割,充分考虑其综合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先进性,既要求全面的基础训练,又要侧重于培养某一方面深入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加深拓宽某方面的专门知识。一般选拔基础理论扎实、钻研精神强的学生承担,同时指导教师加强指导和把关。[3] 特别是对于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选题不一定要局限于工程设计,可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学生未来的研究方向,就课题中的某个子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可以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提交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 (4)参与教学课件的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代教学方式中逐渐推广普及,它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量大,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让个别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开发,不但使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有了全面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而且通过学生对课件的扩充和完善,将之真正引入课堂教学,无疑是一项有益的、具有探索性的尝试。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出发,目前此类做法并未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成果,仅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补充和探索性尝试。 2.毕业设计进程控制 (1)提前开始毕业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此时,学生毕业设计与部分学生考研复试及求职就业存在矛盾。部分已联系好签约单位的学生,认为已找好工作,此时也对毕业设计缺乏热情。 提前布置安排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缓解冲突,使毕业设计时间弹性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 1)实施方案。通过调整时间,充分利用第六或第七学期及寒假期间,提前布置安排毕业设计任务,缓解后期考研复试或求职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冲突问题。 2)实施办法。可能的情况下,在第六或第七学期以专题讲座、查阅资料调研、指导学生完成专题研究或文献综述等形式,使学生熟悉课题,提前介入毕业设计,充分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提前安排布置毕业设计任务,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需要准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设计规范等参考资料及相关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假期前及寒假期间进行知识准备、资料收集与整理及设计方案构思等,要求开学时提交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毕业设计安排及考核可参见表1。 第一阶段 第六或第七学期 查阅资料、 知识积累 课余时间 文献综述 校内导师 第二阶段 第七学期 结合课题实习调研,制定开题方案 课余时间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 校内导师 第三阶段 第八学期 毕业实习,深入研究毕业设计 全部时间 毕业设计及答辩 校内或校内外导师 3)实施效果。通过教改实践,将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前置,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在第八学期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校企双方联合指导。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将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选题结合设计单位在研项目。有条件的学生,可自己联系设计单位或由指导教师推荐。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为毕业设计服务。将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教室”由学校转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科研院所。学生以一名“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和研究课题,由设计单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校外指导教师,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委派的校外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期间与学生长期共同工作,主要负责理论与实际操作指导;学校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企业进行指导,主要负责沟通和理论指导。学生不仅在水电设计单位结合工程项目实际“真题真做”完成了毕业设计,同时以“准员工”的身份提前进行了一次真实工作经历的锻炼,利于增强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能力,为今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将学生毕业设计“教室”由学校转到设计单位,不仅加强了与设计科研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设计科研单位带来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对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培养其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校企联合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实践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大有裨益。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的前三周。学生通过毕业实习,从理论到实际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等各个阶段的要求、设计的原则、方法等,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接触课堂以外的实践知识,加深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培养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阔眼界及思路,为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进从事水电建设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 考虑到部分学生要到签约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并在单位“真枪实战”完成毕业设计,因此尝试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首先,时间上不必拘泥于开学前三周,根据实际需要,甚至可提前至寒假期间,一直贯穿于整个第八学期。其次,也不必雷同于校内三周集中实习的内容,可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及设计课题的需要,由校内外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实习内容,或将部分校内实习内容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更有助于毕业设计课题的高效高质完成及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签约单位和学生达到了“双赢”,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同。 学生在单位实习与设计,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利用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亲身感受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在单位工程实践,学生可以在现场近距离的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中深刻理解并创造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树立工程意识。[5]通过近一学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工作岗位,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可尽快进入角色,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外毕业实习与设计不仅能收到与校内设计同样的效果,而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过程的探索是学生追寻知识、构建知识和享受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复制知识,它远比结果更重要。[6]艰辛探索的过程也是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更加符合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多种方式灵活指导。根据不同选题,综合学校、单位和学生等各方面的要求,可采用校内教师指定课题、校内完成;校内教师指定课题,校外实习单位完成;校外选题,校内完成及校外选题,校外完成等不同的方式。 依据不同情况,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拟定具体进程安排、内容结构等,制定灵活合理的辅导方法与手段。条件成熟时,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校企合作双方联合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现场调研与专题讲座、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工程的感性认识,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灵活多样,除见面交流、电话答疑外,还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进行过程指导。毕业设计小组建立网络交流QQ群,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随时答疑,且可资源共享,一些重要电子规范类参考书及主要问题、通知要求等也可以及时畅通交流。计算机网络QQ、Email等工具,使毕业设计指导及答疑方便快捷。 对在水电设计单位结合工程项目实际“真题真做”完成毕业设计,由校企双方联合指导的部分学生,校内指导教师要与校外设计学生及校外指导教师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既受到实际工程真实训练,又能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毕业设计考评 对在校外毕业设计的学生,采用较科学、客观的毕业设计考评标准。 (1)学校制度保障。严格按照学校有关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要求,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进行质量监控。院系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将毕业设计过程按阶段细化,针对不同阶段,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明确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并以全面检查、个别抽查等方式,使毕业设计的质量从制度上得到有效保证。 (2)单位评价。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人单位和学生真正介入毕业设计过程,参与设计选题,尝试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学校教室转到“设计院”,设计课题采用设计单位现有的真题,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对学生的设计内容、安排及过程管理、考核评价进行联合指导,借助网络、通讯等灵活多样的辅导方式与手段,结合学生对课题的投入程度、出勤、单位同事的评价及最终成果等考评。目的是缩短学生与单位之间的距离,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一方面使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思维训练有机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热情,同时又能为社会生产直接提供服务,创造自身的劳动价值,体现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校外导师参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毕业设计的目的所在,更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通过校企联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实践结合理论,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都体现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 对在校外单位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的部分学生,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主要由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校内外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平时检查情况、完成设计成果情况、评阅教师评阅意见及答辩委员会答辩情况等综合评定。 三、结语 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进程中,毕业设计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本文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从选题、进程安排、辅导方法与手段、考核评定等方面作了相关研究,探索了毕业设计新模式,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基于工程实际的设计选题多元化 毕业设计选题中,考虑将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单位和学生也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中,拓宽了选题的范围,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设计成果的多角度考评 部分毕业设计由“教室”转到“单位”,毕业设计管理更具有灵活性。毕业设计考评更科学、客观、合理。 毕业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出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三维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改革探讨 人在设计时的原始冲动是三维的,设计成果是有颜色、形状、材料、尺寸、位置、复杂运动关系等关联概念的三维实体。但传统的水电行业设计工作是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这种设计方式对设计工程师和施工者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设计者将原始的三维设计概念和思想抽象成相关联的平面三向视图并以二维平面图的形式来展示,这种设计方式往往难以完全表达设计者的原始设计思想,出现差错和缺漏。这种三维到二维的设计过程往往受到工程师的空间想象力和基本制图技能的限制;施工者又要将平面信息想象成三维的形体才可以进行施工,设计者和施工者之间表达和理解的差异往往也带来了差错。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施工过程中,绘图、读图都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来进行。而三维设计则可以完全避免这种“三维——二维——三维”的繁冗过程。根据三维设计概念直接进行三维设计,从而输出的三维设计成果可以非常直观和完整得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只有三维设计才能完成思维过程与设计过程的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CAD。 对于初学者本科生而言,既没有一定的设计思想,也没有相关的设计经验,他们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大脑进行想象。然而,这种最初的三维图形很难在其大脑中形成,那么由三维到二位,再由二位到三维的设计思想也很难形成,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提高兴趣。对于工科本科生来说,CAD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看图,还要学会作图,从而提高其应用能力。 一、二维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CAD教学模式是在基于二维投影及表达的层次上进行的,无论是手工绘图还是计算机绘图都是以投影方式绘出的二维图形。对于复杂结构而言,只能通过零部件各个视图来表现其结构特征,然而各个视图之间的处理缺乏整体性,需要识图者同时对比各个视图,从三维的概念建立不同视图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结构的三维特征。这就要求识图者要有一定的经验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无法建立实际建筑物三维概念,从二维到三维或三维到二位的思维过程转变非常困难。以往教师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依靠模型或者形体的轴测图,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大大降低了课堂容量,而且不是太真切、形象。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因此,大部分同学将CAD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操作课来应付,也就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中,原始构思是三维实体形象,实施的结果是三维实体,而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设计过程却是二维图形表达,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一个复杂的环节,而且对于学生而言,这个环节往往是最难实现的过程,只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这种表达和读图的方法。 二、三维设计教学体系 1.以三维实体造型提高学生空间把握能力 结合三维CAD设计软件,将三维实体造型概念引入教学,以三维实体设计为主线,三维实体表达方法和三维工程图表达方法并重,加强三维形体的想象、构形、分析,表达能力及三维形体和二维图样相瓦转化的能力的培养。 作为初学者的学生,没有实践的锻炼,头脑中的立体概念比较少。因而,在投影理论的学习中会感到吃力,往往想象不出实体的形状。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从“体”入手,强化学生对空间实体的理解与把握,建立其空间感觉,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首先,在CIVIL3D中进行各种基本体的建模训练。让学生在三维环境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各种基本的形态特征。通过实体的绘制与观察,加强学生的立体概念。学生在观看实体模型的过程中,头脑中不断积累立体的表象,表象积累多了,空间感性知识就增强了,想象空间形体的形状就变得容易起来。通过基本的建模训练,使学生对空间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各种基本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线而情况。 其次,在CIVIL3D中进行组合体的模型训练。在此,把组合体分成叠加组合体和切割组合体两部分来训练,以包含不同的制图知识进行讲解,将深奥的理论融入实体绘制过程当中。 2.三维到二维投影方法 在学生对三维实体有了良好的空间感觉以后,我们反过来由“体”抽取点、线,面来讲授投影原理、方法及投影规律。通过以上的讲授与训练,基本体的空间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已是十分明朗。这时,加入必要的投影基础知识,绘制基本体的投影是非常轻松的事情。熟练绘制基本体投影之后,在基本体上提取点、线、面,并在相应视图找出相应的投影,以训练点,线、面的投影规律以及获得点、线、面的投影的方法。由“体”出发分析体、面,线、点的投影及表达方法,直观性强、便于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空间思维能力和构形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利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综合训练组合体的投影,以及投影和实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3.三维建模贯穿始终 以三维设计软件AUTOCIVIL3D为平台,实现基本表达方案、结构构件以及装配图等内容的讲授。在实体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了解建筑物的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掌握结构的空间特性,通过装配,才能够建立三维模型。也可以通过基本构件的几何布尔运算建立三维模型。根据建立的三维模型转换成工程图样,通过相应的三维标注方式,形成符合国标、表达准确而规范的图样,直接以三维工程图表现结构特征。引入三维实体造型概念,对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牢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及表达能力,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强大的辅助功能。 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三维设计教学培养 1.设计基础 枢纽布置设计工作的基础即根据流域水文气象资料和工程地质条件等,针对各坝线来进行可能的枢纽布置格局方案的布置与搜索,从而生成多种枢纽布置方案,并得到推荐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三维设计下多方案的搜索以信息化工程设计及管理的理念为依托,通过引入知识库体系来实现枢纽布置多方案的初拟定。结合综合技术经济比较,从而对各个方案进行优化和比选。在过去二维平面的设计方式下,枢纽布置设计工作效率不高、重复工作量大,难以实现真正的优化方案,因此需要在三维设计环境下进行枢纽建筑物的空间布置和设计。在实际三维设计流程中,一方面必须能够顺利读取基础数据(包括原始地形勘测数据和地质勘探数据),从而建立有效的三维地形、地质工程模型,为结构物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另一方面需要在考虑水力学和力学结构要求的情况下,建立典型建筑物(如大坝坝体、溢洪道等)的三维工程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开挖和填筑设计及枢纽布置方案的研究、优化,同时也进行相关结构和水力分析计算、工程量统计、二维平面图纸输出等。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专业认证对于确保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引导专业办学模式由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重效果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与用人单位共同商讨明确专业目标,制定合理培养方案,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水电工程师。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培养模式 0 概述 专业认证是指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和相关企业专家针对高校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旨在为相关技术人才进入工程界执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聘任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专家组。2013年6月19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接纳我国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本科专业。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源于1978年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水利工程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014年被批准新设水利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进一步提升该专业工教育质量,学校于2014年决定申请专业认证,并成立了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即将迎接2017年专业认证复评。本文阐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专业认证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1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必将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从业者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动手能力,其核心工程能力包括:资料分析能力、简单的计算能力、绘图和报告编写能力、施工方案制定与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施工质量控制能力等。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国内外各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基层水利管理等工作。其中从事施工的毕业生包括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从事监理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监理员,主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进度、合同、造价等进行管理;从事工程管理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管理科员。 2 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自设立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水工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强应用能力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使该专业毕业生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该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且具体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被动地按着教师的安排学习,这种模式基本忽略了国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初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日趋降低。因此,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所在。 3 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工科中最强调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之一。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教师只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这种理念下,学生要具有清晰的水工创新发展方向,进而获取创新方法、途径的能力。对于以专业为特色的院校来说,专业认证意义更为重大。专业认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领悟认证标准,扎实推进工程教育专业建设,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更加明确和细化针对工程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并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工程教育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图1)。 图1 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3.1 综合考虑各方期待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予以明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国家及社会需求、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的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为主的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须认真调研师资和生源情况,从而明确水工专业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增强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素质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科和人文社科基础,具备较强的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国内外水利及相关行业从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建筑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3.2 面向目标精心制定培养方案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工程化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准绳,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用人单位需求,对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的意见,认真考虑企业技术领域的要求,设置具有水电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具体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重组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 3.3 依托区位优势,培养水电英才 三峡大学坐落于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市是世界水电之都、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所在地。学校水电特色鲜明,周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有长江上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清江上的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黄柏河上的西北口水库等,水电总装机容量超过3 000万kW(见图2)。距离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仅2.0 km ,距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仅40 km。同时,宜昌有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长江电力)、长江水利水利委员会(三峡勘测研究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宜昌设计院、清江水电开发公司、葛洲坝集团等大型水电开发的业主、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单位。因此在实践方面学校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而且学校还聘请了葛洲坝、三峡集团清江公司的具体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这种举措可将水工专业的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对培养用型人才极为有利,这也是三峡大学发挥独特的区域优势、突出水电特色的体现之一。 图2 学校周边大型水利枢纽分布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分为三个层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认知实习针对水工专业的大一学生,以短期定点参观形式进行,至少要参观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况,获得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性质和方向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毕业实习针对水工专业大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结合实际工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毕业后尽早熟悉工作岗位。为使学生有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从2005 年开始陆续与三峡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清江水电开发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在以上实习基地进行学习,接触到工程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专业认证对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用途,学校应以专业认证的理念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突出水电特色,加强水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养高水平的水电工程师。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除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今天,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水利水电工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值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思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要求大学生能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去,它着力于培养学生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较为缺乏。[1] [2] [3] [4] [5] [6]本文基于我校多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谈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二、水利水电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实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我校虽然已经建成了水力学、土力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工建筑物模型、灌溉排水、工程水文等10个实验室,实验用房达1120m2,室验教学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实验开出率也达到了95%,室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生主要依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验仅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 2.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校该专业的实验教学大多处于演示型实验,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较缺乏,仿真实习技术也较少,学生无法产生真实的企业运行过程的临境感受,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处于“看”实验而不是做实验阶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二)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实践教学难度加大 实践教学需要理论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需要协调与校内、校外各有关单位的关系,从实验设计、准备到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批改,以及学生衣食住行的安排都要做周密详细的安排,工作组织起来较为复杂,实践教学难度较大。 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内的有韶山灌区、岳阳铁山水库、长沙航电枢纽等,省外的有四川和云南境内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三峡枢纽和葛洲坝电站等,大多是较为偏远地方的在建或已建的水电工程,三四个老师带着上百个从没体验过施工现场的学生,不仅要经历路途遥远的巅跛,而且在那些深山僻水、飞沙走石的窄小施工现场,面对各种大型设备以及立体式的高空、地下作业,学生的交通安全、实习现场安全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一旦出现问题,老师无疑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无形中加大了实习组织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也使得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当好安全员和保姆,而把传授知识放之其次,这不仅限制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也降低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三)难以参与生产环节,学生对课程实践兴趣不大 我校水利水电专业的相关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教学,但大多数实践特别是校外实践,由于专业操作的危险性,实习单位一般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环节,仅仅是让他们做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解,学生实践操作得不到保障。加之,我们对专业实习计划要求较为笼统,缺少专业特色,学生无法了解自己本专业的较为具体详细的实践操作,很多专业实践仅仅是走走过场,应付过关了事,这都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实践的兴趣。 (四)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实习场所联系困难 我校水利水电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很少,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必须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而大多单位又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而为了应付学校只能开假实习证明蒙混过关,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培养便是一纸空文。就目前而言,这是多数水利水电专业的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找不到实习单位,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操作,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这已经成为实践教学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抓好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目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和锻炼。 (一)统一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作为学院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应及时地关注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鼓励老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到施工现场去学习当前施工工程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到,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只有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工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面对新世纪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及社会和科技发展,我们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以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验测试技能、工程实践初步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大体系,由“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基本实验教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校内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年级段,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三大平台,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各模块设置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严格的良好实践训练,把创新型教学思想贯穿始终,使学生获得水利工程实践能力、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掌握工程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土工和水力基本参数测试等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工作的能力。 (三)全面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全方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更新实验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尝试将具备条件的课程实验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将课程实验改为实验课程,或者将几门相关的课程实验综合为一门实验课程。例如对灌溉排水工程学等试验学时较多的课程实行单独设课,单独记成绩,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进行了实验内容、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改革,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设立了实验库,供学生进行“点菜单”式的选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实验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验。同时,实验库要不断更新内容,而老师只需要告诉学生相关实验知识、操作规程的使用即可,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去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实验原理、目的、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写出实验报告。这既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也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强化了独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综合校内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搭建成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以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社会服务和学术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活动,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加强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这方面,学院要考虑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学模式及特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着力搞好水利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水泵实验室的建设,并创建坡面径流试验小区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基地、水工建筑物、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例如可以构建水利工程模型实验室,通过沙盘模型将各种典型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等反映出来,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均可观看、思考,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要购进一些仿真实验设备,例如水力学小型自循环等,把演示实验更新为验证试验、综合实验及设计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学生今后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分析、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单项实习和综合实习。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方面,除了目前我国已公布的50个国家级专业实习基地(如三峡水利枢纽等)外,学院可与相关单位(如水文勘测局,水利管理局等)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建单位,与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方位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并以产、学、研结合为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等方式扩大实习范围。[7]其次,也可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建立企业合作关系,建立随企业流动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六)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水利水电专业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院要在最大限度上为专业教师创造条件,加强对专业课老师的工程实践锻炼,要求凡无工程实践经历(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的新进老师,必须到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锻炼至少半年,提高他们的实践业务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与此同时,聘任校外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创造条件。 四、结语 总之,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今天,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水利水电工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值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思考。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拱坝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指导心得 摘要:《拱坝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本文从设计任务书编制和指导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拱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指导实践;心得 水利水电工程(简称水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该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修静力学、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工程材料等基础课程,以及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工建筑学等专业课程。然而,如何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呢?毕业设计无疑是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并且毕业设计的选题是重中之重。《拱坝设计》就经常被高等学校的水工专业选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一方面,拱坝是一种经济性和安全性都比较优越的坝型,我国已建或在建了一批世界前列的300m级拱坝[1];另一方面,拱坝结构复杂,在设计过程中牵涉的知识点多,能将水工专业毕业生所学课程有机结合。因此,《拱坝设计》作为水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不仅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2]。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是有限的,通常为14周,要在14周的时间内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拱坝设计》,并重点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绘图和写作实践能力,就得在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指导方法上下功夫。笔者结合《拱坝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指导方法两个方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设计任务书的编制方面 1.设计任务要明确且工作量合适。目前《拱坝设计》的设计要求如下[3,4]:对水库进行洪水调节计算,确定坝顶高程及溢洪道孔口尺寸;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枢纽建筑物型式、轮廓尺寸及水利枢纽布置方案;通过比较确定坝的基本剖面与轮廓尺寸,拟定地基处理方案与坝身构造,进行水力、静力计算;对拱坝进行设计:选择建筑物的型式与轮廓尺寸,确定布置方案;拟定细部构造,进行水力、静力计算;决定枢纽的施工导流方案,安排施工的控制性进度。上述可见,目前设计任务不仅包括坝体以及泄水建筑物的轮廓尺寸确定,还包括细部构造的拟定和施工导流方案的选择,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建筑物尺寸确定和细部构造的拟定部分学生们普遍做得较好,而施工导流方案部分则因为时间关系,鲜有做出细致方案者,基本流于泛泛而谈,因此,可把施工导流方案的确定和施工进度安排任务删减。这是笔者在任务书编制方面的建议之一。另外,设计坝体尺寸时,通常是先根据拱冠梁尺寸对坝体轮廓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对其进行应力和稳定验算,以便确定最终尺寸,在学生们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力验算环节有的学生采用电算方法,有的采用手算方法。电算法利用计算机程序能够快速得到计算结果,但是具体计算步骤由于学生没有一步一步操作,会造成计算原理的不甚明了;手算法是学生一步一步进行计算的过程,加深了计算过程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但在计算机程序方面的锻炼欠缺。为了既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又提高其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能力,笔者建议在任务书里明确需要采用电算法和手算法两种方法分别进行验算,这也是笔者在任务书编制方面的第二条建议。 2.原始资料编制要详细具体。拱坝设计通常是设计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渔业等综合作用的大坝,为此需要给出相应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筑坝材料、库区经济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流域概况、气候特性、水文特性、库区工程地质、坝址处工程地质、砂石料、库区作物种植情况等。目前这些原始资料的编制已较为详细,只是有些图(包括水位―容积关系曲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设计洪水过程线图)的坐标刻度偏于稀疏,致使学生在读图时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影响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在任务书所涉及的图形资料制作时可以尽量缩小刻度使得图形更加详细,以方便学生读取数据并减小误差。 二、指导方法方面 1.引导适度重在启发。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导教师顾名思义是对学生起指导作用的教师,而具体指导时也存在“度”的问题。设计之初,如果只是给学生下发设计任务,不进行讲解,学生难免会出现“面对原始资料和设计任务,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这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假如直接告诉学生采用何种方法通过哪些步骤进行设计,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作用。只有循循善诱的给学生讲解设计任务和原始资料,使其对拱坝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并激发其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进行设计的积极性。设计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己思考、钻研,便起不到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只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逐步给学生讲明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进行思考,并给予适时地启发,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比如,针对拱坝设计时泄洪方案的选取问题,首先和学生探讨泄洪方案有哪些,该工程坝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如何,初选的泄洪方式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与思考,可以初步设计为坝身泄洪方式,而细化到坝身泄洪的具体形式,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利用表孔还是浅孔,抑或是中孔进行泄洪,这些又需要根据什么确定,使学生在思考之后能自然想到“泄洪量”这一概念,它是由调洪演算得来,用于泄洪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那么,思考到这里思路就明朗了:先进行调洪演算求得设计水位下的下泄流量;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条件初选坝身泄洪方式;利用已经求得的下泄流量设计孔口尺寸,并对表孔泄流、中空泄流等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泄洪方案。综上所述,适度引导和重点启发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还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创新潜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拱坝设计时指导教师引导适度、重点启发,这种方法除了能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还能在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严格要求重在培养。《拱坝设计》涉及静力学、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工程材料、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工建筑学等课程知识,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枢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拱坝剖面尺寸设计、泄水建筑物设计等计算内容,还包括设计说明书的编制,以及设计图纸的绘制,所以,拱坝设计是一项艰巨的毕业设计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尽管设计任务相对较重,最终学生们还是能够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笔者认为这与平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这里的严格要求主要包括考勤严格、计算严谨、图文规范等方面。学生的出勤率反映了其认真刻苦的程度,所谓天道酬勤,只有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才有可能收获胜利的果实,尤其是对于普遍认为艰苦的水利行业,艰苦耐劳是一名优秀的水利工作者应有的重要品质。水利工程的设计经常需要“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只顾经济性可能会导致工程存在不安全的隐患,然而太关注安全性,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所设计的工程经济性不够,只有对各种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比选,才能寻找出最优方案,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计算,所以严格要求学生计算严谨也有着重要意义。在设计说明书编制时,严格要求学生采用统一、规范的格式,这也是写作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而在图形绘制时更应该规范绘制,这样才能方便读者查阅。由上可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不仅在于做好《拱坝设计》本身,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将其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拱坝设计》对水工专业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可用于检验并提高水工专业本科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绘图写作实践能力等方面。然而,由于《拱坝设计》涉及知识点多,设计内容丰富,对于学生和指导教师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结合《拱坝设计》的指导经历,总结一些心得和建议,希望能为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指导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析 [摘 要]作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要求非常强的一个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细致的阐述了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希望能够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作为工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工程能力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决定着所教育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加强工程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一些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勘测设计、组织、施工等各种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其一必须切实加强理论教学,其二还必须开展实践教学,两者有机结合。首先,对于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来说,工程能力属于两者的明显区别,对比来说,前者的工程理论与实践水平相对较强,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思维能力。其次,工程能力是教育改革成果的一项关键参数。这方面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积累,所以,必须注重理论教育,然而,理论唯有与实践结合才可以上升为人的能力。再次,工程能力是当前企事业部门亟需的一种能力。多少企事业单位反馈,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技能人才,同时由于相关工作条件特殊,人员技术工作起点低等,因此,需要培养工程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操作能力。 2、培养体系的构建 2.1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不但必须具备现代工程技术理论,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服务精神,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工作与管理能力。因此,具体教学时应当:首先,应当注重教学的前瞻性、连续性,不断改善课程结构,努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积极主动的向其他做的比较好的院校学习借鉴,同时还必须广泛搜集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其次,应当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把两者放在一样的高度;再次,应当将基础知识灌输当做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打造一个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教学体系。 2.2不断改善教师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教师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理念逐渐得到改善,同时相关技术逐渐升级,因此,学校必须具备大量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才可以将学生打造成该领域的工程师。首先,引导教师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其次,规定他们深入到实地培训以及相关公司(例如建设单位、设计机构等)进行实践锻炼;再次,学校应当积极主动低聘请项目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来学校授课,并且安排学生到现场观摩,掌握许多课堂中学不到的内容;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并且严格执行,切实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组建专门的考核领导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并与教师针对考核结果进行沟通。对表现突出的教师,适当的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例如奖金、奖状等,同时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等方面还需要与考核结果挂钩。对于表现相对较差的教师,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惩处。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团队。 2.3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以及教师的付出,只要学校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同时教师以身作则,加强教研工作,才能够为学生工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应当注意做好下列几点。 首先,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知道,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其特点非常突出:工期相对较长,中间涉及到诸多工种同时施工,与此同时所处的现场环境十分繁琐等,然而,由于受到教学计划的影响,为充分确保教学秩序,课堂教学一般无法实现与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并且学生在校一般是四年时间,但是许多工程项目的时间跨度往往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以,对于学校来说,非常有必要优化专业,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专业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学生开展一系列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便利,例如,学校可以选择开放实验室或者课后集中实验的运行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其次,注重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学校应当为学生安排课程实习与设计等方面内容,适当地提高课时比例,为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亲在参与到项目设计之中,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再次,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通过自己建立或者与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提供良好的场所,把课题教学拓展至实践之中。这样,利用基地的培训与实践活动,使得广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书本中学习到的理论应用到施工之中,上升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使自己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然而,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一般的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施工时间相对较长,正是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以及学校经费的制约等等因素,使得基地的实训活动始终无法取得较高的质量。因此,今后需要学校切实加强与施工企业、设计机构以及监理公司等各个相关方的合作交流,适当提高实训课时。 最后,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管理。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内容之一,毕业实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通常情况下,其主要包括分散与毕业集中实习两种类型。对于前者,某校通常是在大三课程完成以前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在没有老师现场指导的条件下自己到企事业部门实习,基本上通过他们自己与企事业部门联系,再就是实习过程中通过单位技术人员为他们提供指导,该模式大体上和岗前培训相当,归根结底,学生其实是在进行顶岗实习。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与工作,为此,他们会非常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之中,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该种模式具有十分不错的效果。然而,其中仍然具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改善,这种模式并无法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学生也无法掌握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状况。所以,学校必须还应当将这个方式与集中实习进行结合,以进一步锻炼他们,使他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3结语 总之,某校在构建起该培养体系以后,积极实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规程开展教学,在实践中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效,所培养出的学生深受各界的好评。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摘 要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本文结合专业认证,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提出了提升本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方法,一是对本专业实验教学条件进行改善,二是对教学文件进行全面整改。并对专业建设的实施内容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对其他工科专业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专业认证 专业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基础,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②③专业建设水平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④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2006年5月,⑤其目的是保证与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⑥⑦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或本专业)于2013年通过了有效期6年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文根据专业认证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此次专业认证为契机,研究提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1 专业认证以前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起源于1937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水利系,至今已有78年的办学历史。本专业拥有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优秀教学团队,以“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在水利水电及相近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截至2012年底,本专业教学实验室总面积已达6000余平方米,开设课程实验11门,其中设计性实验30余项,核心专业课程均开设有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本专业长期坚持以学生为本,顺应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努力奋斗。 专业认证以前,我们通过与兄弟院校相同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本专业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实验室陈旧老化、实验项目不够完备等。(2)教学文件与认证标准不相适应。 2 专业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2年申请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参加并顺利通过有效期6年的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前后近3年时间里,我们以此次专业认证为契机,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实际,以认证标准为准绳,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文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改和提升,为有力促进本专业的持续改进、有效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主要思路有:(1)为提升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实施专业7实验室的更新改造项目。(2)为系统提升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 3 专业建设的实施内容与过程 针对本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专业建设的对策与思路,我们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文件进行全面整改和提升,主要内容有: 3.1 专业认证前,积极实施专业实验室的更新改造项目 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经过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我们研究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更新改造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水工实验室改造实施计划》。全部项目于专业认证前按计划圆满实施完成。 专业实验室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如下:(1)调整地下洞室结构模型实验室的整体布局,并进行恢复重建;(2)扩充土坝渗流实验室的使用面积;(3)将原压力管道非恒定流实验室进行搬迁后异地重建;(4)在原压力管道非恒定流实验室新建水电站厂房拆装实验室;(5)对水工专业教学模型室中原老旧及残损的教学模型进行全面更换;(6)对本专业全部实验室进行内外环境整治。 3.2 专业认证后,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 专业认证后,针对专业教学文件与认证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突出问题,从2013年底至2015年4月,我们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4版),并针对水利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在本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和不足,扎实推进了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其中包括: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部分教学管理文件进行补充和更新。通过上述整改,系统提升了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本次教学文件的主要整改情况如下: (1)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相对于现行的2012版培养方案,本次培养方案的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①根据本专业发展实际,并结合认证标准要求,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 ②修订完善了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使其能实质覆盖认证通用标准的毕业要求; ③按照认证标准要求,在培养方案中补充了关于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描述(毕业生发展预期); ④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水利类专业《补充标准》关于经济、环境、法律(规)及管理等四类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教学计划中的相关课程设置进行了如下调整:(i)将“工程经济学”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基础课;(ii)取消原“工程合同”、“工程招投标”和“水政与水法”三门院级选修课,将其相关内容整合以后新开设“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必修专业基础课;(iii)将“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管理”两门课程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课;(iv)将“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由原院级选修课调整为必修专业课;(v)新增“特种坝工技术”院级选修课。 (2)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教学大纲修订。按照上述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院级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能实质覆盖相应的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并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更新或调整。 (3)专业教学管理文件修订。在全面总结以往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认证标准的有关要求,主要对下列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更新和完善: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期评价制度(试行);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持续改进的社会评价制度(试行);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暂行规定。 4 结语 专业建设水平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如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与思路,是值得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2013年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在专业认证前后三年时间里,通过与兄弟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对比分析,对本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更新改造,在提升本专业教学条件的同时,还为本专业获得6年有效的优秀认证结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并为有效提高本专业课程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专业教学文件的全面整改,系统提升了专业教学文件的针对性和对认证标准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了本专业的建设水平。本文提出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及方法,在工科类专业建设中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前的第一次专业教育,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实习准备、实习计划安排、学生管理、实习反馈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 1 引言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习,实习一般包括认识实习、地质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中认识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依托先进的典型水利水电工程,通过现场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党和国家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增加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现状、发展动态、本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学生通过现场实践、听取报告和实地调查,学习水利水电建设技术人员的优良品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献身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志向;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巩固并扩大知识面,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进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实践基础;激励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立志为我国社会主义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2 认识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习基地建设困难 根据认识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单位一般为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利枢纽管理单位。一般来说,认识实习要深入电站厂房、枢纽控制等生产和管理的重要部位,出于安全生产及管理方面的考虑,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另一方面,实习基地作为认知实习开展的场所,如何妥善解决众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其实习基地的地理位置与基础条件就显得至关重要。再者若交通不便利,路况不好,学生安全问题也是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2.2 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习准备工作不充分,实习效率较低,不少学生走马观花,未能深入实际认真学习;学校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于提出是否取消认识实习的问题,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实习经费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习经费不足成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民办学校,其实习费用全部是学生自己承担,若收的费用过高则学生就不会进行认识实习了。由于大中型水利枢纽多位于山区,远离学校,实习交通费用占了整个实习经费的较大部分。 2.4 学生管理问题 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优先开发清洁高效能源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国内相关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实习管理、安排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单位的正常生产与管理。认知实习属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实习期间带队教师既要充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也要充当学生纪律与生活起居的管理者。由于认知实习带队老师通常由专业课教研室教师组成,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且人数众多,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用必要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实习学习期间的学生学习与生活安全。 3改革措施 3.1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认识实习需要一定的空间、场所和条件,实习基地的选择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至关重要。选择实习基地既要考虑实习单位的水工建筑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满足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吃、住、行及实习单位管理的方便。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效果非常有必要。近年来我校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合作,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地方建立了实训基地。 3.2 制定认识实习教学方案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保证。在进行认识实习前,制定好认识实习的任务书、指导书,并在进行认识实习前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充分熟悉认识实习的相关内容。任务书包括认识实习内容、实习任务、时间安排、认识实习成果、实习成绩评定等;指导书包括认识实习目的、实习基本要求、实习具体内容、实习组织纪律、认识实习内容工程情况介绍等。 3.3 学生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实习教学开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向学生说明实习的具体安排、讲清实际困难。为保证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让学生签订认识实习安全责任书以及承诺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认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突发性及一些风险性事件,做到事前预防,完成安全实习的目标。认真做好实习动员,可有效解决学生多带队老师少、实习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学生实习前一定要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3.4 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在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中,应严格把关,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每次实践教学之前,应由本专业的领导进行总动员,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带队和指导,实行带队教师负责制。要求带队和指导教师认真负责,注意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和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实习工作做好、做细。 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事实上,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同,其实习的收获有所不同。实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思考,提醒学生完成实习规定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体会等资料。 3.5 实习后反馈 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尽快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创新考核办法,重视实习过程和效果,充分考虑实习前准备、实习中表现和实习后报告情况(如实习前的专业知识预习和准备工作;实习中的出勤、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等;实习的综合表现、报告撰写、心得体会、建议意见等),给出实习成绩和学分。召开实结会议,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原因,根据学生和老师对实习单位建议的汇总,可根据情况适时向实习单位反馈。 4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它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前的第一次专业教育,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增强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实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实践基地 建设 随着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队伍素质要求的提高,也要求培养出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针对自身实际和发展的需要,我院提出建设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一线技术人才实践基地,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配合专业理论教学,适时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校内、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基本情况 遵循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双方“平等、互利、互信”的合作关系,不强求企业的规模和接待学生数量问题,本着只要能安排实习活动,实习质量有保证,就是我们实践基地的原则。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紧跟时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我们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对行业、企业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较为先进的、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现有工程制图、工程测绘、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工程地质、现场施工、工程造价等实训室。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我院先后与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公司、中国水电十四工程有限公司曲靖分公司、中国水电十四工程局路桥市政分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水利水电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达成协议,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可以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二、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资源 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资源,为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平台。每届新生入校以后,都要结合专业教育安排一次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的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使新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院紧紧依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在专业老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具体的工作,使学生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实习质量,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不同具体岗位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具体情况,允许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院上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对这些实习单位的教学条件、带教老师情况等进行把关,制订详细的成绩量化考评标准,提出注意事项和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的工作。由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及其本人根据具体实习岗位提出详实、规范和科学的实纲。在实习过程中,定期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通讯方式保持联系,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三、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尽管已有实践基地,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工期长、施工内容多的特点,学生学习期间在工程现场实践的时间又很有限。同时由于在校学生的教学进度的有序性,实践基地工程进展和在校学生教学内容的进度往往不能同步,这样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2、学生开放实习质量问题。开放实习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结合实际工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是集中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有益补充。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在相对时间较短的过程中和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这种边工作边做论文的真题真做,在时间、质量、工作上必然存在矛盾,如何有效监控其实习、论文质量,又不影响工作,还需深入研究。 3、没有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很多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同时由于专业教师少、教学工作任务重、面临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问题,很难有时间到实际工地锻炼,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环节,没有实践经验,对实际工程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四、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 1、不断调整教学培养目标,适宜工程发展需要,尽量做到教学进度和不同实践基地工程进展相结合,真正做到学到哪里,看到哪里,用到哪里。 2、对于实践基地应统一管理,政策支持,逐年增大投资力度。组织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由院主管领导负责落实实习,共抓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实习基地建设给予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保证,统一制作实习基地横匾并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定期表彰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应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和交流,合理的实现资源互补。一方面利用实践基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硬件资源,积极展开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项目的开放,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学院应制订年轻教师的培养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年轻教师到相关的教学实习基地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强化他们的工程意识,积累更多的生产实践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双师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学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教学和科研理论水平以及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实习基地的人员进行一些进修、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技术革新和科研合作等工作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实现校企双赢。 4、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举行形式多样的校企联谊活动,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工作,扩大学校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针对本科专业人才为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了分析,根据工程师规格要求,构建了实现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四大教学体系。提出了通专并重,强化工程实践,以工程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三个专业实践平台,按三个层次,实现七个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优化四教学体系资源分配,合理按排体系结构,以达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培养目标;工程师规格;工程实践;四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由计划经济下的精英教育发展为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教育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育。工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题,目前从院校设置上看已达1 000余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其中应用性本科专业也超过50%。研究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高等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对水利工程师的需求 水利工程有水利行政主管单位、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监理、勘测等部门,各部门都有各自的岗位要求。本科工程教育是完成工程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水利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10%左右考研究生;80%左右去生产施工单位,大部分为央企、省企的工程局、工程公司,少部分为民企的工程公司;其余10%左右为设计、行政主管部门、科研等单位。绝大部分为生产施工的第一线,从事具体的施工技术、管理、测量、检测试验、设计、工程预决算等工作。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等不同层次,分别承担着各类工程师的培养任务。高职高专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承担着培养助理工程师的任务。研究性本科教育为培养生产施工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应用性本科教育以培养生产施工工程师为主。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研发工程师为主,硕士研究生教育以设计工程师为主。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还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定位,以及学科专业本身的定位层次,如应用型、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型等。 二、水利工程师岗位的要求 具有从事水利相关岗位所需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及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水利专业工程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和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技术规范、新材料和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熟悉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生产运行、施工中的设计、运行、管理、维护的能力、工程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信息获取、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健康的身体心理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国际视野。 三、以水利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教育。它的教学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前者为基本的通识教育要求课程。包括政治思想、外语、军体、数学、物理、计算机类等。后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课程,如工程概论、统计原理、工程与法律、工程与美学、工程与环境、工程与安全、工程理论、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类课程。 2.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育是专业性、职业性的教育,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具有在水利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类课程和本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建筑材料、工程地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钢筋混凝土、工程经济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规划。选修课程以个性发展、兴趣爱好、拓宽学科专业、就业方向等设置选修课程模块,设置工程设计类,施工技术管理类、研究类、特色类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由通识实践和专业实践构成。通识实践是培养一般能力素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实践的基础。包括所有通识课程的实验、上机、军体训练、两课实践等。专业实践可从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来设立三个实践平台:单项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单项实践平台:以单项工程项目的要求为目标,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实习。如土力学、水力学、建筑材料、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制图上机实践。综合实践平台:以工程项目的综合性为目标,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托,打破以单项课程为依托的课程设计或实习的做法,转变为按工程的综合性技术应用来建立综合实践内容。安排以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为题目,包括3门以上课程内容训练的3种类型:水工综合设计、认识与生产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创新研究实践平台:以实验课项目研究和自主实验项目研究为主、结合包括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基金、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 (三)素质教育体系 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载体,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相融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分为必修和选修,根据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发展选修某些活动。必修主要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及自主学习。选修主要为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工作等。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课程教育学和实践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课程教学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如创业创新基础、工程创新、职业生涯等,实践教学包括通识类实践和专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纳入教学计划中。 四、优化教学体系结构 (一)优化四体系资源分配,实现教学系统化 对四教学体系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安排。四年的课程总学时不宜超过2 400~2 600学时,周学时不宜超过24~26学时,理论课程教学每18~20学时为1.0学分,实践教学每周为1.0学分,实践教学周数不低于35~40周。实践教学所占总教学周数、总学时或总学分的比例不宜低于25~30%。四教学体系间的比例大致如下;理论教学占60%左右。其中通识教学课占30%左右,专业教学课占30%左右。实践教学占30%左右,素质教育占5%左右,创业创新教育占5%左右。必修课占70~80%左右,选修课占20~30%左右。 (二)以工程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工程实践 改变原老三段各自独立的教学进程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融合,互为补充、渗透、衔接,使工程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和课程中。从入学开始就进入工程的教育,以工程为大背景,从感知认知入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工程概论课、工程认识实习、专业教育等对学生进行工程启蒙、工程认识、工程意识的教育。接着配合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进行工程师工程素质的教育,开设通识类选修课和工程师素质能力系列知识讲座贯穿始终。在专业基础类课程和单项实践教学平台中,以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案例进行工程教育;同时工程教育与实践训练结合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和训练;建筑材料的实验技能、工程质量控制技能,工程地形测量、工程施工测量技能,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报告评价技能,工程绘图识图、计算机制图的技能,计算机制图贯穿于实践教学3个平台训练中。在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平台教学结合中,按典型工程组织教学和实践训练,顶岗参加工程施工过程,各分项分部工程,工种、工序、实际测量、检测质量控制、施工组织管理等综合性实践训练。水工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创业创新实践与生产综合实习有机配合,都以实际工程为载体,按实际工程的要求为标准进行。 要使得工程实践在时间、内容、措施、考核、指导、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保证,使其强化得以落实。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结合地域优势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实习改革 摘 要 工程实践教学是达成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等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企业体制及高校培养规模变化等问题导致目前我国水利水电专业高等教育工程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难以达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总结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工程实习教学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出了结合学校地域优势的工程实习改革及具体实施方案,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工程实习 改革 0 概述 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做出庄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①水电作为目前可再生和非化石能源中资源最丰富、技术最成熟、最经济、电网吸纳最现实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改善电力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③通过30年大规模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南盘江、红水河、澜沧江、黄河上游的水电开发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水电总装机已突破2亿kW,2015年水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3亿kW。尽管如此,水电在整个能源中所占的比重目前仅为14%,因此在可预期的未来,水电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规模和目标才能顺应我国水电发展的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形势的核心培养目标,因此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及经济体制改革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实习教学存在认识实习“走马观花”、生产实践实习“雾里看花”、毕业实习“难上加难”等问题。④⑤⑥ 1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实习现状 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这样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工学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是否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直接胜任实际生产和工作任务。然而近些年国内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却出现了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的问题,国内众多教育学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⑦⑧⑨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以使学生建立对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增强工程概念为目的;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毕业实习是使学生能结合已学专业知识和毕业设计任务,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习受实习场地、生产安全及相关管理制度等制约,无论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都只流于形式,实践性和创新性不强。(2)实习经费不足、时间不足、指导不足,影响实习质量。由于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加之大中型水利枢纽多位于山区,远离学校,实习成本偏高,导致实习经费不足成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项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3)实习场所联系困难,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模式下,企业不再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支持大学办学的传统义务,出于经济利益、安全生产及管理方面的考虑,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造成实习单位联系困难。(4)安全责任制,影响了实习项目的开展和实地单位的能动性。按照学校要求,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仅负责联系协调,而且还要负责安全。在学生人数多,指导老师少的局面下,安全责任全部落在指导老师身上,使得指导老师的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当好安全员、协调员和保姆。这种要求的错位,不仅是教师负不起的责任,而且限制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和实习内容的拓展,降低了实习教学效果。针对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对该专业工程实习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结合地域优势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实习改革 结合地域优势水利水电专业工程实习改革是针对该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不同要求和目标,结合学校周边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单位进行整体和局部,参观和参与,动眼和动手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2.1 认识实习改革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实习,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专业内容、发展动态、所涉及的工程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认识实习的目标,认识实习中学生主要是以动眼和动脑为主,教学的重点主要是促进学生对于专业内容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认识实习主要以水利水电工程参观及网络媒体资料收集形式进行。参观的水利水电工程主要选择学校周边典型水利工程,这样不但可以大大缩减实习成本,也便于实习过程中安全管理。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网络上收集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在实习过程中与实际工程做对比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以三峡大学为例,由于学校位于水利水电工程丰富的湖北省宜昌市,其周边既有诸如三峡、葛洲坝这类巨型水利水电工程,也有如西北口、香客岩等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结合三峡大学的地域优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主要选定不同特点的典型工程进行,例如三峡-葛洲坝大型梯级水电工程,渔洋河流域不同坝型和水电站类型的水电工程。由于认识实习以拓宽眼界为主,因此参观的工程较多,如果学生全部集中进行,势必会造成实习管理困难、安全责任大、实习效果差等问题。因此,认识实习将学生按工程一次容纳量进行分组,然后在各实习工程之间以循环的形式进行(图1)。实习的内容主要是以学生了解水利工程的任务、主要类型、组成建筑物及各个组成建筑物的作用。学生在实习前通过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收集相关工程资料并整理实习提纲,同时签署安全承诺书。教师在指导认识实习时主要以介绍、讲解和启发为主。实习成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完成实习报告,并以5~6人组成实习小组,进行实习成果整理的汇报展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相互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更好地达到认识实习的效果。 2.2 生产实习改革 图2 生产实习流程图 水利水工程生产实习是使学生结合已学专业知识对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关键环节及步骤有清晰的概念和理解。鉴于目前生产实习安全责任大,实习单位管理困难而造成生产实习难于顺利开展的原因,拟对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实习进行如下改革:(1)生产实习采用“总了解”―“详任务”的模式在学校周边水利水电设计院或施工单位进行,也即首先由老师统一带队进入设计院和施工单位进行工程设计流程及施工流程的了解,主要以视频讲解、实地参观及工程师现场讲解的形式进行;其次对学生以10人左右的规模进行分组,建立实习小组与实习单位具体科室的联系,实习科室给学生分配安全风险较低且学生易于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图纸绘制、简单计算、工程设计等,并限期完成;学生接受实习单位的实习任务后,可将任务带回学校完成,并定期相实习单位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及问题交流。(2)生产实习过程实行校内校外共同指导制度,每个小组分别由校外实习单位一名工程师和校内一名专业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习任务的分配和成果的评定,并给出成果成绩;校内导师负责任务的完成及其完成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并给出实习过程成绩。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明确的责权关系,更有助于生产实习完成的质量。(3)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由实习过程成绩和实习成果成绩两部分组成,并分别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给定。(4)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与工程现场和实习单位的实时沟通和联络,掌握设计或者施工工程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实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生产实习流程图见图2。 2.3 毕业实习改革 毕业实习是使学生能结合已学专业知识和毕业设计任务,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普遍存在参与少、讨论少、接触少、实践性不强等问题,建议毕业实习采用分散实习的模式就近在学校周边的水利水电企业单位进行。首先学校与相关实习单位建立稳定的企校联合实习基地,明确学校与实习单位对应的责权利,进行制度化和常态化管理;其次学校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再将学生分配到各生产单位及责任人。毕业实习前学生签署安全承诺书,确保实习期间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的管理。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导师给出实习鉴定及实习成绩,实习鉴定作为重要毕业条件归入学生档案,同时学生返校后以答辩的形式进行毕业实习成果汇报。实习单位可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选定优秀者在实习单位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学校为实习单位实习导师计算工作量,提供指导经费。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调动了工程单位实习导师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实习是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客观要求。目前由于教学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等原因造成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工程实习环节较为薄弱,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所在地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域优势,本文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可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结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从实验条件、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及管理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研究提出一种实验教学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式;水利水电工程;改革和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的招生人数突飞猛进。高校扩招的同时,高校教育资源特别是价格高昂的实验设备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导致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质量、数量存在较大缺口,受实验时间、空间、条件等限制,有些实验无法进行,高校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缺乏已成为突出问题,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这种形势,结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研究提出一种实验教学创新模式,对实验教学活动中的计划、大纲、教材、教师、学生、仪器设备、场地、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优化设计和组合,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组织结构及程序和方法的有效教学形式,具体包括实验条件、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和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等内容。 一、整合资源,改善实验条件 1.硬件环境改善。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在水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有水工模型实验室、工程水文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水工模型实验室有典型水利枢纽模型、水电站模型等,能够模拟实际的水电工程运行过程,有利于学生建立工程的总体概念,已经成为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水文实验室主要为学生观测水文要素提供条件。工程测量实验室通过建立水电工程测量实习场地,更新补充测量设备,可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工程测量实验。通过近几年的实验室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可增加学生的实验项目,但是创新性实验项目开设条件仍需加强。 2.软件环境改善。软件环境包括专业实验教学素材库和虚拟的数字化实验平台。专业实验教学素材库中有收集整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现场图片、影像资料、实验教学资料等,可为实验教学提供资料,同时可为理论教学提供丰富的支撑。水工虚拟实验平台主要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建虚拟的数字化实验平台。将水利工程枢纽中的典型建筑物制作成系列化的数字模型,将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的施工过程数字化,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数字化实验平台可以开展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带给学生和教师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感知水利水电工程,同时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过程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 1.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包括课带实验和独立实验,实验类别设有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是变革和系统化实验内容,从实用化和工程系统化的视角,将实验内容分层次,强调不同实验项目之间的传承与联系,强调对学生实践兴趣、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引导。采取“431”研究方法,即通过调查分析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四类对象”(高校、用人单位、生源和毕业生),研究与探索“三类问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和实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提出“一个”适应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水电能源开发利用状况且凸显我校办学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2.优化实验课程内容。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改造传统项目,更新内容,适当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层次化和系列化,使其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与生产和工程技术实际相衔接。①实验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1)通过基础实验教学,掌握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技能,包括工程测绘、计算机CAD制图和基本编程、地质基本勘察、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等基本实验操作和参数测试。(2)通过专业实验教学,掌握较为全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技能,包含工程规划、水工建筑物和水电站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设计和管理等。(3)通过创新型和产学研结合的实验教学,了解水电工程建设的前沿动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相关科研项目研究等,培养学生一定的工程实践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按学科相近和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综合优化实验课,重新设计和编制实验教学大纲,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如考虑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的相关性和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在这两门课程结束之后开设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便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水文计算和水利计算内容,理解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甚至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地位。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1.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开设水工模拟实验、水库调度实验、水利工程施工模拟实验等,学生的实验热情广泛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2.转变实验教学思路。①在实验教学中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针对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内容,实验室提供设备、场景,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中探索知识的运用效果,体会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②按照“引企入校、专业进企、双向嵌入”的模式,逐步建立“合作育人、人才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的实验实践教学合作机制,组织并指导学生广泛参与水利水电工程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问题和引导,充实和延伸课堂内容,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开设多个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要求。 四、提高实验教学队伍及管理质量 1.实验教学队伍。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4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依托“水利水电工程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重点课程,成立3个课程小组,打造多种能力兼备的实验实践教学团队。同时积极为教师进企业学习,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等创造条件。②注重人才引进。吸引高学历、高职称、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改革和教学工作。③外聘本科生指导教师。毕业设计采取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部分学生直接到单位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2.实验教学质量管理。①实验教学资料的管理。实验教学资料包括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实验运行记录、实验设备借用登记册、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等,注意实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将其纳入日常教学管理。②多元化的实验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学习态度、实验报告质量、实验结果分析等,综合评价,评定实验成绩,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③实验教学质量考核。实验教学考核项目包括实践教学的准备、授课、实验实践纪律、教学文件完整度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督和控制。 理论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优秀的实践教学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后续专业的学习建立基础。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就是合理优化实践环节,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探索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导学探析 1、研究方法 1.1实践教学法 室内设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一些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设计作品赏析环节,随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设计作品制作出模型,在制作模型的同时,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室内空间的结构,在实践中学会怎样才能做到室内设计的合理布局。通过教师对作品引导性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来完成整门课程的主要问题,这样既达到了授课的目的,又会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设计的真谛。室内设计专业本身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项目,提前发挥设计师的作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设计的过程,同时会对该课程掌握得更加扎实。在《居住空间设计》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设计师的角度分析空间规划,从业主的角度分析空间功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的角色和专业能力,在导学能力提升的同时,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互相兼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模拟公司教学法 我们可以以校内工作室的形式,进行专业教学,自己承揽项目。这样一来,不仅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做项目,而且还可以为学校创收,一举两得。要想提升教师的导学能力,首先必须让教师经常接触项目,在项目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老师在做,学生在看,慢慢的可以向“老师在看,学生在做”转变。这不仅可以让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导学能力的培养是很多学校教学环境中的理想选择,如果教师能把导学能力运用到教学中,那么这种导学模式的形成将会在课堂上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气氛,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死板的课堂气氛和学生听而不记的现象。从2005年开始,我们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就开始指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实践课的实验研究。近年来,为了配合专业教师导学能力的提升,我们专业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初步完成校企合作的任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进行专业实践,同时,教师的导学能力有的放矢的发挥。但是其并没有明确提出导学技能及实践课的概念,也没有建立我们这样的实践课模式。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尚未发现与本课题相同的实践课的方法。我们认为,可以运用实践课培训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具有易于操作、省时高效、全员参与等优点。 2、结语 通过对室内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导学能力的研究,将会让教师的教学任务有所改变。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学”,而应该是“导学”。作为基层的一线教师,要适应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新的教学模式,要牢固树立以导学为核心的理念。 作者:陈妍 单位:辽宁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 一、创新模式对学校教学方法的影响 1.课程设置的改变 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课程的设置不再沿用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除学生必须的专业理论课程之外,另外结合了与企业用工需求相关的不同系列课程,根据企业以及室内设计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不同发展方向的课程设计;企业提供课程设置的参考依据并根据自身需求的方向参与课程设计,企业还可以组织资深设计人员进行教材编写,经审核后加入到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序列中。 2.教学方法的革新 课程设置的改变相应带来的改变就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一种表现就是授课教师的变化,创新模式下,企业高级工程师或其他高级职称人员被学校聘请,担任讲师或者学生导师,给学生授课,将自己在生产实际中或者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学校教师也会到企业中去,切实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了解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教学水平。另一种表现就是授课方式的变化,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采用工作室化的方式,将企业实际的项目和课题带到课堂,以实际的项目进行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企业人员可以分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动力和学习的主动性。采用工作室的管理方法,对每个同学的学习以及成果进行评定,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创作。 二、创新模式对用工单位的利好分析 首先,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学生导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才,着重培养,从学生在学校内开始进行全方位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参与设计工作,大大减少了用工单位对于新进人才的培养时间,相应的降低了培养成本,学生较之以前更能适应单位需求。其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设计的平台,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对于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有积极正面的作用,更加有利于企业在更多优秀的人才中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个体,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第三,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企业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创新设计的成果最先被企业看到,企业可以优先购买此类设计版权,而不必与其他单位进行竞争,无形中降低了设计成本,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多有新想法的作品,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创新模式对学生素质提升的促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模式,说到底,最大的受益人还是学生本身,无论从专业设计的技能看,还是从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经验方面来看,该种创新模式都给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大的机会。 1.锤炼专业设计技能 针对实际需求的课程设计以及特定发展方向的课程选择,在让学生有了更多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能对某一特定的设计方向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进入企业实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锤炼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更好地适合用工需求和未来发展 由于该模式下,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企业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加明确选择适合用工需求的方向,在实际项目经历中,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确定未来自身发展的方向,这对学生自身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影响学生一生职业的选择。 3.可积累大量工作经验 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习,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积累设计经验,将学校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好地与实际进行结合,不断修正自身瑕疵,更加全面地提升自我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同时还能在最前线了解到室内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四、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极强,同时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改换主体与风格,其教学培养方向需要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紧跟时代步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同时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对于学校、学生、用工单位三方都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提倡。 作者:叶幸子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谈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育 一、确定培养目标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室(舱)内设计专业学制3年,主要培养具备美术设计基础、设计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平面设计与制作、装饰工程监理与舱室内设计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更好就业,培养毕业生的方向应该是在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室内设计创作专业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独立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各种实践工作,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同时让学生养成随时了解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动态的习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进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安排好专业课程科目和课程顺序。新生入校后,大一要安排上素描基础课、色彩基础课,上素描基础课的同时插入速写基础课,学习色彩基础的同时插入构成基础课,还要加入制图基础课,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科学学习,业余时间入厂进行实习,以了解室内设计专业、舱室设计专业人士工作的环境、工作方法和状态,感受将来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掌握的技能,带着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主动性,再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给予学生最实际、最先进的教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完成理论教学课程基础上,重点安排实践教学科目。 首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鼓励在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组织在校学生独立开展各类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师课题研究等;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活动,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在校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好每一次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周或两周,安排有资历经验的师傅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相关专业的培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美工证、平面设计师证、CAD证书等),参加社会化的设计比赛,在培训和准备考证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了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装饰美工证、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焊接技术证等。 再次,建立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培养在校期间就能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开发和建设学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室内设计专业的相关科目多,涉及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家具制作、沙盘制作等多专业的融合与提升,如按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并设置实验,有限的课时安排必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无法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培养方式。 在设计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学院自身行业应用背景优势,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或者自建。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建立设计专业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设计展示厅、舱室设计模拟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设计专业专用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邀请装潢公司有名望的设计师现场授课,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支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教学信息与市场同步。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开展对外短期技术培训,为各单位职工进行软件技术培训,向社会招收培训对象,增加创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提高学院师资力量 教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考取相关专业的双师资格,我院每年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到名校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还要增加外聘教师的数目和提高外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任课教师严格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对实践教学细化分工,把实习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在实习课前研究制定细致的实习计划书,清晰地指出实习目的,实习实施的具体过程,并在每个实践科目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对学生考核结果、实习过程进行详细总结,以督促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四、确立新型定向培养的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我院与招聘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定向培养模式,设计专业依托船舶,有自己的特色,毕业生就业单位范围除了装潢公司、平面设计室、建筑公司、工业设计单位外,还能到船舶类行业的舱室设计等多个部门上岗。因此要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在专业领导的指导下,使学院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接收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前提,以企业的现任岗位任职标准为纲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毕业生接收协议,在加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深入合作,确定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2007年我院第一次与大连STX船厂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让在校学生在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韩语,考试合格后派往韩国进行实习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国直接安排到厂里设计管理岗,薪水比正常招收的毕业生高一倍,工作环境也不同,这种定向培训协议一直持续5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我院还与葫芦岛住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飞天公司等多个装潢公司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直接到公司进行实践,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后场,毕业后学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选择工作单位、顺利就业。 五、总结 从社会行业需求出发,组织调查研究,根据当今社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类型、能力要求,研究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的途径,细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找出现行的不足,重点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我国应用型高职室内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照方案指导教学,必将推进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周丹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定位与培养模式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室内装修也日渐成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各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室内设计的良好前景,所以纷纷设立了室内设计专业,但各院校在专业的定位和方案培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发展的参差不齐。本文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室内设计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的模式等方面做一浅析。 【关键词】室内设计;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房地产业也成为了散不去的热潮,人们对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要求,顺其自然地,市场对室内装修人才的需求加大了,要求也增高了。为了向市场输送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开办了室内设计专业,这也意味着高职院校要根据就业形势确定好专业的定位以及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关于室内设计专业定位 (一)对室内设计专业的要求。 首先,室内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了毕业生的就业地区、行业、职业等,学校要结合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查分析该区域市场对室内设计专业的需求是什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分析,然后定位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内容。其次,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学术研究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则更注重实践技术性的培养,适应社会各特定行业岗位。根据这一区别,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在设立专业定位时,更应该注重技能型的人才培养,从而满足室内设计专业在工作岗位第一线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要熟练掌握工作的技术和应用,设计师的工作包括洽谈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要能与客户愉快地交流沟通,然后要绘出草图,提出方案,并且要指导现场施工,所以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还要有除设计之外的,对实施方案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在工作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熟悉和装修、设计、材料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也说明了室内设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知识面要求的广泛性。 (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 要结合区域的经济水平和产业背景。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而言,社会的需求是其存在的基础,而该地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成为了专业定位的宏观背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而设立的,所以院校应该与企业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入了解,以此确立岗位与人才之间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的培养模式与改革 (一)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许多的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专业上定位不明确,与中等职业院校有交叉,并且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用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这使得高职教育不但没有高等教育那种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还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中专院校的技工无异,这也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首先,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内容老旧,例如素描课的训练方式沿袭了传统美院的模式,这无论是从观察方法还是思维模式上来说,都偏离了室内设计的专业性。其次,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单元设置和各科目之间的关系连接不紧密,学生的课堂知识和课后实践有了分离。 2、理论实践未结合。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很多其他院校的其他专业都有类似的问题。理论的抽象性容易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空洞和乏味,理解不够精准,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无从下手,更无法对具体的方案进行设计和创新,这也意味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3、师资差异大。 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师质量和能力的要求很高,而高职院校很少有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多半是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的老师,大都没有从事过相关专业的工作,对室内设计行业的了解不那么广泛和深入,所以在授课时也多是以理论指导为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需要做出的改革。 推行工作室教学的模式。实现理论、研究、实践一体化,使专业知识在传授给学生的第一时间将其利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理论实践同步走,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进一步还原工作中会遇到的情况,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帮助学生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将工作室教学落到实处,以学校或工作室的名义与室内设计的公司进行合作,承接项目,由老师监督指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提早熟悉职业环境、工作流程、与人共同协作等各方面的事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室内设计的专业需求性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在实践上查漏补缺,从而更好更全面地向岗位输送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明确了室内设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之后,一定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首要任务,从室内设计专业的定位出发,加强学科建设、教学软件硬件各项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培养专业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应该将目光放长远,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研究室内设计毕业生就业的走向,及时对教学方案做出更改或调整,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在校生,适应社会的岗位需求。 作者:曲振通 单位:沙洲职业工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是培养在室内设计公司或建筑装饰公司从事室内设计、绘图、制图以及设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应该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坚持实用、适用的原则,同时结合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必备技能的要求,突出高职层次“懂设计、精画图”的人才培养特点,在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围绕室内工程制图和室内效果图表现这两个核心技能进行,以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夯实基础。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室内效果图表现技能和室内工程制图能力没有能够形成独特的优势,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并不突出。加上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大招生,入学学生的专业基础也越来越薄弱,现行课程体系下的专业教学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所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重新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以核心技能的训练为主线,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实际课程的教学效果等因素,对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整合改革。 1.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定位不太准 室内设计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自上世纪末开始,高职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以培养注重技术操作的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师资条件和办学经验上的不足,其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都是在本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压缩而成,课程的设置过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制图和绘图这两项基本职业能力的训练十分欠缺。这种盲目追求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而言,每门课程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的设计能力既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反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分散,而应该在课程中掌握的绘图和制图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 (2)课程之间需要更好地衔接 在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一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往往被分解成了多门课程,课程的数量多,课头散,重点不突出,课程之间又缺乏应有的联系,甚至在有些课程中会出现重复教学。例如,对于室内效果图表现这个核心技能的训练,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被分解在透视原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表现技法等课程中。由于课程设置分散,每门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各门课程往往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 (3)课程教学模式较传统 课程的设置应该与课程的教学模式相互匹配,共同完成一项职业技能的训练。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僵化,不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仅仅是围绕课本,过多的强调了理论教学,而缺少对学生实际动手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高职技能训练的特点,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学方法落后。在这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无法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也很难符合室内设计行业的要求,这给室内设计行业和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带都来了致命的危害。 2.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路 根据目前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新按照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定位,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模块来整合设置课程,将集中训练某一项职业技能的多门课程或课程群融合为一门职业课程,以避免课程之间的相互脱节,课程教学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再根据行业实际工作中的特点,梳理职业能力与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来设置课程。另外,根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适用、够用”的原则,删减一些不必要的拓展课程,重点突出核心职业技能,并将基础课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缩小课程之间的教学偏差。 3.课程体系整合的措施 首先要调整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定位。室内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应用学科,它涉及美术学、建筑学、人体工程学、材料学、管理学、施工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根据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来看,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室内装饰设计员、室内装饰设计师、高级室内装饰设计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相当于室内装饰设计员的培养水平。所以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住这个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培养室内设计专业的职业技能型的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不同于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而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技能来重新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室内装饰设计员的工作能力要求和室内装饰设计员鉴定考评项目比重中室内装饰设计员鉴定考评项目的分析,结合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技能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层次的室内设计员要重点做好室内工程制图和室内效果图表现这两个工作内容。体现在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就是要突出做好设计表达这个职业技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同时删减一些不必要的拓展课程,集中精力将课程的教学放在室内设计职业技能的训练上。其次,根据职业技能训练对课程设置要达到的知识要求,将以往分开设置的课程,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在一门课程中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链,共同达到对某一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在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表达这个技能训练点,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室内功能要求完成室内设计的平面图纸的绘制,并且能够将设计方案绘制成三维空间透视效果图。为此我们可以将以往以知识点为板块单元设置的课程调整为以技能点为板块单元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透视原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表现技法等课程整合为一门专门训练学生室内手绘效果图表现的核心能力的课程,以突出室内设计专业的室内效果图绘图能力。还可以将制图基础、专业透视、CAD画图、测绘、工艺制作等课程整合为训练学生工程制图能力的室内工程制图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调整为先进行手工制图训练,再进行计算机制图训练,同时加入实际测绘与木工制作的内容,以突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室内工程图纸的制图与应用能力。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还可以将室内效果图表现技能的内容与3DMAX计算机绘图相融合,结合室内工程制图的基础,CAD画图等内容,整合成一门专门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效果图绘图能力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机效果图表现能力。而在细部构造设计与施工图绘制这个技能的训练点中,课程的整合设置可以将以往分散设置的室内装饰材料、装饰构造、施工工艺与室内工程制图课程相融合,整合成一门训练学生室内施工技术设计的课程。使学生在一门课程中能够将材料、构造和工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室内施工技术设计能力与室内施工图绘制能力。此外,还可以整合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构成等课程为室内设计构成基础课,并在其课程中纳入室内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案例,重点强调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使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为专业设计技能的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要根据实际课程教学中的情况,充分的考虑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加大职业素质训练的教学力度,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结合室内设计职业技能训练的特点,灵活的采用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把适合高等职业教学的场景教学法、工程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有机的与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相结合起来。通过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整合,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才能真正的培养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过硬的学生。课程体系的整合也给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进行研究,在实践的检验中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作者:马磊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多媒体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室内设计教学的优点 (一)提高教学质量 1.多媒体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容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反复使用不同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丰富且直观的信息从而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减少了教师重复复杂的机械操作,与传统板书相比具有巨大优势。此外,多媒体教学包括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传统的室内设计信息和计算机交互在一起从而形成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它融合了文字、图像和数字处理等,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观动态的画面。在减少教师讲解时间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过程。 (三)巩固知识 多媒体技术有反馈性和交互性,教师可利用这两种特点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如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题型,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及时强化并巩固所学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方面的问题 1.不了解多媒体技术。有很多教师不了解多媒体技术,认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效果不如传统板书等教学方式,因此对多媒体技术有很强的排斥情绪,不愿意在课堂上采用或过多采用多媒体技术。 2.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利用的越大越好,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但当前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媒体进行教学会引起学生大脑疲劳,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模式。 3.忽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些教师过分重视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理解知识,忽视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二)课件制作方面的问题 1.照抄书本,内容单调。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单纯注重形式,对课件内容把握不足,对学生进行重难点教学的效果不佳。 3.违反教育性原则。课件制作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的内容,完成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包括了解室内设计的原则和创意策略,熟悉室内设计表达的手法,培养能熟练完成制作的中等技能人才。 (三)缺失人性化多媒体计算机缺乏人性化和灵活性,进行情感交流的效果明显不如师生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 三、基于多媒体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媒体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变化与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在多媒体的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要求课堂教学情景化,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树立互动交流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 大多数老师能够轻松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但却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十分生疏,甚至对多媒体技术有着抵触情绪,还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三)把握多样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充分全面的把握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媒体整合作用。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可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把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渗透于教学内容中,有所侧重的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表现优势。 (四)结合整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 在把握学生主体原则、探究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的基础上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注重创新等。综上所述,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单纯只靠一支笔,一本书进行教学的方法以及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完成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作者:贺苗苗 单位:辽宁传媒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一、室内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城市建设趋同,缺乏特色。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对室内设计行业准入制度、行业门槛的设定、就业人群的职业教育监管乏力;一些行业协会、学会凝聚力不足;高职毕业生薪资水平较低,报考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数量有所下滑。 二、室内设计行业门槛 目前,室内设计行业门槛较低,鱼龙混杂,一些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进入了这个行业,但没有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导致设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三、室内设计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改革 从业人员的教育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传统师徒式;第二,机构培训式;第三,自学成才式;第四,高职技术技能实践学习式;第五,系统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式。因此,高职高专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只有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转变:第一,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第二,推广培训式继续教育模式;第三,强化技能实操训练;第四,打通一部分学生专升本的上升通道。 四、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 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可以增设室内设计市场营销类课程,而美术基础课应该分出两大部分:第一,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训练;第二,设计意义上的美术训练。前者主要培养审美情操,提高审美修养;后者主要培养创意思维,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既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同时,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提高职业认同教育。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在软件学习方面,要达到四个要求:第一,通俗一点;第二,实用一点;第三,步骤清晰一点;第四,以赛促学。在材料学习方面,要紧贴当下,不能滞后于市场,学一些市场已经淘汰的材料。在施工工艺学习方面,要情境化、现场化、实操化、规范化。教师可以尝试用“倒叙”的方法教学,即先让学生学市场营销、施工工艺,再学材料、软件,最后学美术基础和设计基础。配套的改革应该有学习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等。 五、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改革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知识体系了如指掌,驾驭重难点轻松自如,实践教学游刃有余。其次,随着单招学生的招收,备课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单招的学生往往在初、高中,有的甚至在小学就体现出对应试教育模式的抵触和不适应。如果到了大专还是按固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再次,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融入实践项目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辅导学生实习、实践要规范化,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最后,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有所提高。辅导员从微观上关心、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班主任从宏观上把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个着眼于行为习惯的养成,由外而内;一个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前行动力,由内而外。 六、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要求 对于学生本人而言,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内因,一切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要善于从海量的知识中搜寻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在线学习课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索式的学习,从个人分散式学习向群体合作式学习转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只有学会创新,才能适应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就要求学生要同时具备“大学+理想”“大学+情商”“大学+创新”“大学+学识”。没有梦想的人浑浑噩噩,没有精气神,很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追求,升起心中的太阳,传播正能量。 七、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除了讲授知识、教会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追求真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者;李大俊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课程设置也称课程计划或课程规划,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它主要回答两个相关问题,一是要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设置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何确定;二是各课程间在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如何互相配合和衔接。 一、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传统学院式课程设置偏理论化,缺乏市场基础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在本科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形成。而这种本科传统的精英教育的思维和培养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缺少与市场结合的实践类课程。同时,传统艺术类专业本科“重艺术,轻技术”的课程设置模式同样延伸到了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中,而这种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高职高专学生毕业时存在的普遍问题:艺术修养低,技术不扎实。动手能力差。带着这种问题进入职业岗位后最直接的表现现象为“眼高手低”,从而无法适应职位的需求。 2、课程结构设置缺乏优化,不能突出高职高专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艺术类的课程设置从课程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综合课和专业选修课,而从这些分类中不难看出开设的课程门类与本科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基本没有变化,而高职高专艺术类的学生需要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就只能对开设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调整。但是这种课程门类广但课时短的课程开设方式无论是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深度,还是从教学效果方面都无法满足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培养高技术职能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高职高专的艺术类课程设置缺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过于学院化。课程内容的分类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由于缺乏足够的学时造成知识重复出现 3、学期式课程安排体系影响课程课题完成质量 目前,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开设方式为学期式,即每一门课程按照学期制安排,同时开设若干门课程,每周保证22-24课时量,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办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随着高职高专的转型发展,目前的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需求,学期式课程设置使设计类专业的专业课之间缺乏衔接性。每学期同时开设的课程之间具有相应的衔接及关联性,这样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但是学期型课程设置无法体现这种特点,造成本应该是按照先后顺序衔接的课程内容同时存在,从而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时出现知识盲点,造成专业知识不扎实现象。课程内容一般按照基础-专业这种模式进行授课安排,同一周2-3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前期学生的精力尚可,但是在后半学期随着每门课程专业程度的深入课题的复杂化,过多的大作业同时出现,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的完成度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其表现形式既是课程体系,又称课程结构,它是教学计划的精华。通过对西安翻译学院高职高专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陕西省室内装饰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研,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情况,对西安翻译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拟定出西安翻译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1、精简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化课程 结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市场需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综合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进行调整,并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重新确定。高职高专的课程主要集中在5个学期内完成,公共基础课占30个学分,其中使用英语占12个学分即216课时。英语作为西安翻译学院一个特色课程,对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极大的提高,但是对于艺术类的专科生而言,其入学英语水平低于其他同等专业学生水平,并且根据艺术生的特点,在五学期中他们的英语水平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将该课程的学分减少以增加其他技术型课程的学分,以满足高职高专技术化人才的培养。对目前开设的9门专业基础课进行调整,将《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两门课程取消,将《效果图技法》课程的学分由6学分增加到8学分,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进行调整。同时在专业基础课课程中增设2学分的《场景速写》课程,通过该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空间、构图、透视等内容的训练,同时亦能为手绘效果图技法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课程内容应有侧重点例如《素描》课程,可根据室内设计技术的专业方向进行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内容设置,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空间及结构的训练上,加强学生通过本门课程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等教学内容。对超出高专高专学生承受能力的课程应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例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课程有很大的关联,但是现在的课程内容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专科学生的学习承受能力,以至于出现了学期末学生大部分不及格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对本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收缩删减调整,以适应教学要求。专业综合课程作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调整课程内容时应从培养目标、市场需求、专业特色的角度来进行。《室内设计》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存在“广而不专”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将本门课程进行细化,分为《住宅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使学生对室内空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同时有更多的学时将各类室内空间进行设计训练。计算机辅助课程目前开设3门,从课程的整体效果角度考虑将《CAD》、《3D效果图》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这样可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同时将《计算机图象处理》课程更名为《计算机图形图象设计》,在原有《Photoshop》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CorelDRAW》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后期处理的需求,并且将该门课程安排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之后。《店面设计与景观设计》课程为两个完全不同方向课程的综合,店面设计在《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存在,因此将课程更名为《景观设计》旨在于学时掌握必要的环境艺术设计知识。 2、灵活授课设置,使课程内容衔接合理化 为了实现各课程间在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互相配合和衔接,将现有的课程授课方式调整为学期式、阶段式课程授课方式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保持学期式课程授课设置方式不变,但是尽量将课程安排在下午,这样能保证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专业基础课采用学期式和阶段式两种课程设置方式相结合,如《场景速写》、《效果图技法》等课程,这类课程不需要过密集的训练,需要长久的练习,保持对课程的熟练,因此采取学期式的课程授课方式;又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由于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为文科类生源,对于该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理解力差,学期式的授课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课程内容知识的堆积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充足的理解和解决的时间,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其它课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每周4学时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学生无法进行长期作业创作与训练,只能进行短期作业,从而出现了学生专业绘画水平不升反降的现象,因此将课程改为阶段式授课使学生能够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同时并通过集中训练使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为专业综合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专业综合课采取阶段式课程设置方式,专业综合课课程内容之间具有相应的衔接及关联性,如学生应先学习《装饰材料》课程对材料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再学习《住宅室内设计》课程时对课题设计才能有深入的理解。另外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同样有着知识点的先后衔接,阶段式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将同一门的课程知识进行集中的学习和消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及教学的效果。专业综合课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衔接顺序进行设置,即在同一学期内同时开设多门课程,结束一门课程后再开始另外一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不但解决了学期式课程设置方式下课程内容缺乏先后顺序从而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时出现知识盲点,造成专业知识不扎实现象,而且使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的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同时也避免了学期末课题设计集中学生应付作业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要顺应时展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对高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而高职课程设置优化正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多样化授课设置以达到课程设置的相对合理化,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邵攀科 江珊 蔡宇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诒华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和深入,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也得到了发展,行业用人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培养更多的适合企业所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设计类人才。我们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室内装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本文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探讨室内设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问题。 一、人才培养要“专而精”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用人需求、设计类行业的发展和变化,确定本专业的主修方向为室内设计方向。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涵盖空间、材料、色彩、心理和设备的设计与规划,设计种类分为住宅、办公、娱乐、餐饮和商业等空间设计,还可以延伸到展厅、家具和橱柜等设计种类。同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素质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且专业核心课程只占整个课程体系的30%左右,因此,要在三年时间里,让学生熟练掌握多种类型的设计显然使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将室内设计相关设计技能进行精简,突出培养作为室内设计师的最核心技能,通过走访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并对毕业生进行信息反馈的方式,我们了解到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备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能沟通、懂设计、会画图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这几种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能沟通”即要求学生具备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的能力,在每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学生方案阐述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整阐述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方案表现能力;“懂设计”要求学生具备各种空间设计能力,我们将室内设计根据设计特点将各个空间设计进行整合分成两大模块,分别是住宅空间设计模块和公共空间设计模块,其中住宅空间设计模块又分为小户型住宅、大户型住宅和别墅空间设计,这三个小模块分三个学期来实施,课程安排由简到难,技能水平逐步提高,毕业设计阶段完成别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模块又分为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和娱乐空间设计,这三个小模块分二个学期来实施,学生根据兴趣和个人专业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两个模块来学习,此目的是使设计课程更加具有系统性、延续性,更能体现职业岗位技能教学,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专业能力,打造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会画图”即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标准的施工图纸,每门专业设计课程都要求学生绘制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施工图纸,而且施工图纸必须符合国家装饰工程制图标准,要求学生既会做设计又会画施工图。各个用人单位纷纷评价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上手比较快,专业基础能力扎实,能很快地适应工作。这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将人才培养定位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分开来。 二、上课就是“工作”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采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通过企业推荐、学校引进,校企联合开发,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研发项目,按照艺术类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项目包,并根据完成项目任务的递进关系和学生能力培养进阶。根据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符合行业人才需求的需要,调研了相关设计单位,并召开有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分析了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且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类到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以《住宅空间设计与实训》为例,该课程确定的职业岗位是家装室内设计师,根据室内设计师实际工岗位工作内容,分析出5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是:客户谈判、现场考察与测量、绘制设计图、方案施工图、绘制效果图、制定工程预算。在每个工作任务中又包含若干个子工作过程,以实际项目为依据共分出客户谈判、现场勘察与测量、风格确定、空间分析、平面空间设计、空间各界面设计、客户第二次沟通、绘制施工图、绘制效果图、装饰预算等10工作过程。从10项子工作过程中,推出了10项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能力。然后再10项能力要求上推出17个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模块。本课程以一套家装设计为例,根据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为引导,把17个知识模块进行整合与分析,总结出三大教学任务分别是设计准备、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深化设计。设计准备和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学生通过虚拟客户的形式,对客户的要求和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虚拟客户的需求来进行住宅空间设计,并制作概念设计方案,学生提供住宅空间原始户型图(图片或图纸),让学生绘制CAD原始结构图,同时教师讲解设计注意事项并讲授施工图设计制图规范等,分析住宅空间设计原始结构户型特点和样式,讲授概念性设计方案制作内容,包括客户分析、风格选定、平面规划设计和概念图片选择,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概念设计方案进行汇报。其他学生担任客户角色,对设计者提出疑问并得到解答,汇报和解答过程就是学生表达设计方案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概念方案进行分析,找出常见问题和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讲解,并找出典型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方案深化设计阶段,学生要按照设计要求绘制完整的施工图,要求施工图的绘制必须按照装饰工程制图规范进行绘制,包括线型设置、比例设置、颜色设置、尺寸标注设置、字体设置和打印设置等均符合国家制图标准。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将设计工作带入到课堂中,学生担任室内设计,完成客户沟通、绘制方案施工图等工作过程,让学生熟悉室内设计工作流程,熟练掌握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岗位技能。 作者:李锐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艺术系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室内设计工作室学生的专业技巧 一、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引导 首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导给学生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老师首先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以及大量的能传导学生正能量的东西;结合工作室教学理念,投入到工作室教学管理中,室内设计课程内容要坚持“原理—方法—实践—工程运用”的主线,学生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动参与任务调研、材料市场调研、工程工地参观认知实习等内容,加强认知,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技能。承接社会项目,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整个课堂全部讲解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理论知识在没有应用到实际上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死”东西,不理解,久而久之,大多数的学生对理论知识课程产生排斥,感到乏味;将项目引进课堂,结合实际项目,穿插讲解理论知识,这样既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得以接受,而且很快就能将所学理论投入到项目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摆脱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错误认识。在实际项目施工中或完成施工后,多带学生去实地现场考察、学习,相对室内设计而言,在施工现场看到的、学到的东西要比课堂理论讲解所学到的知识更多。其次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是为什么而学?如果单纯只为拿文凭、拿毕业证书的话,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怠慢的学习态度,这样的话哪怕老师再用心,专业知识再丰富,你学到的东西可能微乎其微,学生的学习态度一定要端正。一旦出现问题,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设计人的价值观势在必行。这些道理,对于尚未处世的在校学生来说势必不能完全明白,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正确的引导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向上的,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身投入到设计学习中 大学本身就是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自我成长的学习环境,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讲就不去研究,这样学到的知识想承接社会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而室内设计专业又不同于普通的文理科专业,它的专业针对性很强,就是室内设计、室内装修,众所周知,室内设计、装修是一门综合性专业,除日常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外,还应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谈单能力) 语言是一门艺术,表达得当,事半功倍;表达不当,事倍功半。而语言表达在室内设计专业没有特定的课程,在处理语言表达方面就会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经验。试想当我们面对一位陌生的客户时,如果上来就给客户阐述你的设计方案的话,在对方没有了解你个人能力的时候,夸夸其谈,很有可能会导致你客户的流失。在这些问题上想成功,首先要让客户了解我们个人能力,再去了解设计能力,对我们个人能力有所了解的话,相对设计能力似乎更有说服力。在多元化的今天,想让一个陌生人对自己快速的有所了解,没有强大的库存知识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日常专业知识的积累上,还要足够多的掌握信息化的知识,例如实事、政治、人文、地理、最新重大新闻、证券股票、旅游、娱乐、文玩等等,包罗生活的方方面面,快速准确分析客户,单拿出其中一项投客户所好,找到一个基准点与客户攀谈,一旦有共同语言了,陌生感、紧张感随之削弱,再谈设计,前提是在设计没有纰漏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会得到客户认可,事半功倍,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恰恰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 2.手绘、计算机制图 手绘是一门传统表现形式、表现技法,是设计师的必修课。它不光用来和客户沟通,不光是画给客户看的,也是对设计思想的备忘记录,是一种思考方式。因为手绘的速度快,能快速记录头脑中的闪念,有时灵感转念即逝,通过手的生动表现对头脑又再次刺激,可能又迸发出不同的方案。设计师要从繁忙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将绘图等琐碎事交给绘图员做,最好的交代方式是手绘稿,绝大多数学生忽视对手绘的练习和重视程度。计算机制图是一种辅助设计工具,与手绘表现不可等同。在电脑信息化的今天,传统化的东西逐渐淡忘在人们的视野,但做为设计师来说,手绘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因为手绘是设计师表达情感、表达设计理念、表诉方案结果的最直接的“视觉语言”,它可以通过“草草”几笔快速传达给客户设计方案和理念;而电脑软件是一个辅助设计工具,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无论CAD、3dMAX还是V-Ray还是photoshop都是用来表达设计方案,模拟施工后效果的,是辅助手段而不是设计。会操作软件、会做效果图还不算是设计师,顶多是名绘图员。所以在软件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这一点,并尽可能的多将电脑制图与设计方案、材料和施工等知识进行学习。手绘的优势是电脑永远取代不了的。 3.材料、施工工艺 室内装饰材料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想学好本门学科并非易事。因为本门学科涉及到的装饰材料种类繁多,虽然有独立的课程系统的学习,但是由于课程课时的局限性,材料种类的繁多,仅靠课上时间老师的讲解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材料大体又分为主材和辅材,实际上课堂上大部分讲解的主要是主材部分,而且是主材部分的常用到的主要材料而已,更别说各式各样、功能各不相同的辅材了,由于种类太多,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基本上讲不到。举个简单例子:就木工部分,如果说主材是人造板材(人造板材分为细木工板、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奥松板、饰面板等,每个板材又分为不同的厚度,不同的厚度又有着各不相同的功能)的话,那辅材常用到的是钉子,一个小小的钉子,虽说不起眼,但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简单说家装中最常用到的钉子一个是气排钉,一个是钢排钉,气排钉常用型号:F10、F15、F20、F25、F30等,钢排钉常用型号:ST25、ST38、ST45、ST50、ST57等;这些字母代表什么?数字又代表什么?这些不同型号应用在哪些地方?其实这些型号和使用原理非常简单,但是不给学生讲,那留给学生的就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如果说材料重要的话,那施工工艺的重要性可谓是重中之重。施工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家装的质量问题,无论是学生、设计师,如果你不懂施工工艺那就称不上一名专业的设计人员,它是整个家装的灵魂。效果图设计的再完美,如果施工工艺跟不上,那装修出来的效果势必差强人意,永远达不到一流装修水平。最重要的是施工工艺考验的是设计师综合的技能水平,往往一些设计师设计出来的造型非常完美,由于不懂施工工艺无法跟工人交底,有可能造成方案的二次调整或一些不必要的材料、财力浪费等问题。 4.人体工程学 多元化背景下室内设计工作室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巧学术论坛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是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无论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如果对空间尺度、家具尺寸把握不好的话,将不能给我们的生活空间创造舒适的环境。人体工程学是室内设计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动作活动域,而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数据之一;人体动作活动域是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范围的大小,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主要考察的是对人体静态、动态尺寸和家具尺寸的把握,无论CAD绘制施工图、3D制图效果还是施工中家具的制作,都离不开这几个知识点,而高等院校所函授的人体工程学课程受课时的制约不能全面的系统学习,只能从最基本的人体尺度这一板块下大力度讲解,从而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学习就要受到限制,这就要求学生在工作室学习中取长补短,通过老师、图书馆或网络资源等多手段积极学习,因为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向多元化、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只有靠努力和自学,才能做到知识的运用自如。 5.预算书、报价单 家装预算书是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签单与否的中心环节,如果装修预算做的不科学、不合理,哪怕你设计理念再超前,效果图做的再优秀,都可能导致项目的丢失,所以,预算、报价这一板块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相对而言,这一板块的知识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限,致使大部分学生对预算书的整体概念不是太清晰。一般家装预算书应包括:主体材料费用(简称主材)、辅助材料费用(简称辅材)、人工费、设计费、管理费、税金等。主材指:施工工程中涉及到的成品或半成品的材料,如:地砖、墙砖、木地板、板材、厨具、洁具、灯具等;辅材指:装修施工中所消耗的难以明确计算的材料,如:水泥、沙子、钉子、胶带、粘合剂等;人工费指:装修中所耗的工人工资,如:水电工、泥瓦工、木工、涂料工等人的工资;设计费指:请设计师设计的费用;管理费指:装饰公司在装修管理中所发生的费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预算书不仅要包含以上内容,而且还应该更加严谨,比如说主材,不能只把材料名称写上就完事了,一定要把材料的品牌、型号,以及施工工艺工序都考虑进去,很多装饰公司给业主的预算书上只有简单的项目名称、材料品种、价格和数量,而没有关键的工艺做法。完整的预算书应加入施工工艺做法,或者对预算中每个项目的工艺做法做详细的说明。具体的施工工艺和工序,直接关系到家庭装修的施工质量和造价,没有工艺做法的预算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会给今后的施工和验收带来很多后患。如果教师不讲或学生不懂得自学的话,一份合理的预算书是不会完成的。学生只有做到拥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丰富的阅历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新时代需要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社会资源乃至学生自身的培养,各环节应统筹兼备,互相配合,最重要的是作为在校学生应加强学习,要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紧迫感,通过各种渠道丰富阅历,加强自身修养,为肩负起未来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崛起而努力! 作者:陈利伟李江永单位: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手绘墙技能表现形式 1室内设计中图形的类型 1)草图。草图是设计者初步表达设计思想和形体概念的初级阶段,具有继续推敲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应该能够表达初期的意向和概念,能够在客户与设计者之间达到初步沟通的效果,具有大致比例协调和形体基本准确的图纸特点。因此,草图以能够说明基本意向和概念为佳。通常不要求很精细。 2)平面图。各平面图主要包括室内各个平面的图纸,主要包括平面图、平面布置图、立面图、吊顶图、剖面图、节点图,如果对室内的家具设计另有要求则可以根据要求绘制家具的图纸。如果设计的装饰效果缺乏实际制作依据,那么所设计出的效果就会成为空谈,对室内各平面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使整个室内设计的思想具有变成现实的可能,尤其是节点图,为室内中各个连接点的实现提供合理、优化的方式。明确、规范的图纸不但可以传达设计意图,还可以用于室内装饰的成本预算,同时也为施工方提供现实的操作依据,在实际施工前做到心中有数。 3)效果图。效果图是以图片作为媒介来展示设计者所预期最终的效果,可以通过依靠手绘及计算机软件实现。效果图通常要求以图片效果逼真的图形形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确定之前会根据项目要求等进行更改之后最终确定出图。手绘的效果图通常用“意境”去让人感受,效果不够逼真,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师可以运用相关计算机软件来使平面的图形达到一种能模拟真实环境的效果。从建筑、园林以及其他行业上看,效果图的主要作用是让平面图形立体化、真实化,通过这样的展示可以对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整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2、手绘墙技能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2.1西方绘画的手绘墙技能表现形式。西方绘画主要是指欧洲的绘画,主要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等。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流画种。油画颜色鲜艳,色彩丰富,能够真实的反映客观现象。适合客厅、书房、卧室、会议室等大,中,小空间。水彩画具有逼出情况、色彩透明的特点,适合在中小空间里布置。素描是单色线条塑造物体的形象,适合在小空间布置房间。西方绘画悬挂高度应在悬挂架和眼睛的中心水平是高度一致的位置。墙上挂着的作品及数量,可以按室内空间的特点、工作环境的大小和其它因素来决定。 2.2装饰工艺画的手绘墙技能表现形式。装饰工艺画是运用工艺材料进行创作的具有装饰感的作品。装饰画工艺展示出的美丽的绘画作品不是其他类型的作品可以比较的。装饰工艺画内容丰富,主要以漆画,布贴画,贝雕画为主。磨漆画用松脂油调漆和金银朱砂等在特制的木板上涂绘,干后用磨石打磨。图像纹理光亮平滑,颜色的色素沉着、富丽。饰有磨漆画的装饰屏风、家具等可作为中式客房、餐厅、接待室中的陈设。 2.3民间绘画的手绘墙技能表现形式。民间绘画反映民间生活和审美情趣。其风格是简单的,夸张的。民间绘画的主要类型的年画和农民画。年画造型逼真,线条明快,色彩艳丽。适合布置在有中国本土风格的中小室内空间里。农民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特色,大多在热闹、快乐、吉祥、喜庆的场景中出现。适合布置在明显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室内空间。手绘墙艺术是以室内环境为载体的,不同的功能性空间也将决定手绘墙艺术不同的艺术传达形式。手绘墙艺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性的绘画,摒弃边框的束缚,将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在这些特定的空间内,手绘画艺术和室内装饰风格相协调,与室内环境实现统一,注重室内环境和环境拥有者建立关系,形态变化有序,繁简得当,融合统一。墙是分隔的空间载体,也是艺术创作的舞台,不可复制的手绘墙艺术给室内空间设计带来新的灵感和选择,也为大众带来了一个独特的视觉享受。 3、手绘墙在不同功能的室内空间的应用研究 住宅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基本场所,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物质需求将构成一个住宅的基本功能,包括睡眠,休息,饮食,卫生,家庭团聚,视听,娱乐,学习,工作,生活,不同的综合功能通常分为门厅,起居室,客厅,书房,娱乐室,卧室,厨房,饭厅,浴室,储藏室等几大空间。使用手绘装饰画的理论,对不同室内空间的相关研究方法,得出科学的、合理的手绘装饰画在空间中应用方法,用于帮助不同的室内手绘装饰画的具体应用。 3.1手绘墙在客厅中的应用。在现代生活中,客厅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地方,除了休息,也用于娱乐,不但是每个家庭中装饰色彩最浓重的地方,也起着对外联系与沟通的使命。因此,客厅的手绘装饰画是整个室内视觉的中心。装饰画要和室内空间与家具的尺寸达到合适的尺度,不能过大或过小,绘制的位置要给恰到好处。同时必须有适当的光线,过于明亮会使人眼花缭乱,过于昏暗,又很阴沉。客厅装饰画能反映整个家庭的爱,是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一般是以家庭思想为切入中心,反映了主人的品位,它在室内空间艺术的氛围中发挥了作用。例如,一些知识分子温文尔雅,他们要求自己的房间设计要古色古香,客厅要有中国传统绘画,能散发出的平静和顺利的东方文化。还有年轻一代由于受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室内陈设,追求简单,直接的风格,客厅装饰画材料多用锻铜浮雕或玻璃钢浮雕,造型古朴典雅,色彩简洁,极富时代感。 3.2手绘墙在餐厅中的应用。餐厅是一个家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一起的用餐的地方,餐厅的设计需要给主人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手绘装饰画在餐厅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能起到调节人的情绪和食欲的作用。颜色的选择,可以用来诱发食欲,像橙色就可以帮助钙的吸收,但颜色纯度不宜太高,否则容易使人兴奋。绿色可以帮助平静和消化,可促进人体的自身调节,达到身心平衡。白色使人感到卫生,干净,它也经常成为餐厅的主色调。手绘装饰画的内容应选择能增进食欲的形象,使人身心放松,胃口好。 3.3手绘墙在卧室中的应用。卧室的设计看似简单,味道清新。卧室是一个美好的梦境的开始,是冥想的地方,是现实与梦想相嫁接的地方。卧室的装饰画要体现“卧”的情感与审美。装饰画的色彩,形状,图像和艺术处理,一定要显得舒适,轻松,安心的气氛。卧室要有温馨,浪漫的氛围。可以手绘些花卉、卡通人物等。当然,你也可以把你的肖像,婚纱摄影照片,放在卧室里。书房:书房是主人个性的直接体现,是必不可少的“软空间”。书房装饰绘画要创造一个愉快的阅读氛围。书法装饰适合书房的装饰,效果明显、目的明确、激励思想。也可以选择主人喜欢的主题;像配抽象装饰画凸显主人的品位和超前的思想。 3.4手绘墙在书房中的应用。书房是直接展现自己个性,个人成绩,塑造性格的地方。手绘装饰设计为书房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生活框架和最基本的功能需求,手绘装饰画丰富了室内设计的艺术品位,通过形状,颜色,屏幕,工艺,材料等因素来凸显主人的文化素质,表现主人的品味与个性,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和美感。优雅的空间将使书房成为潜心学习、愉快阅读的逍遥之地。休闲,走廊,玄关,侧厅:这些地方很小,但是可以用简单的装饰画起到装饰作用。这些地方往往是客人第一眼看到的,称为“脸面”。应选择优雅的、抽象的装饰画,显示自己的高贵优雅的气质。手绘装饰艺术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现代家居装饰设计,它逐渐成为家居装饰的潮流,也奠定了其在家居装饰设计中位置。 3.5手绘墙在儿童房间中的应用。儿童房是孩子们的独立的生活地方,里面摆放的家具都是有讲究的,房间的整体设计布局也要以孩子为重点,年轻的父母对儿童房的设计也倾入了很多心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使用手绘墙艺术形式给孩子空间增加活力和活泼的气氛,可以想象,王子和公主的美丽的爱,也能感受到小熊维尼生活的乐趣,和生活在海底世界的祝福,给孩子的想象空间。孩子们的房间因为是特殊群体,所以比一般的房间要求严格。儿童对色彩的感受比成人深。因此,在颜色和模式匹配上,要十分注意的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5.1儿童房手绘墙材料的选择。孩子的手绘墙材料选择安全是儿童房设计的重中之重。孩子们在长身体,手绘墙所使用的材料一定要是环保的,不然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目前,手绘墙材料有丙烯,儿墙漆,油漆等。丙烯和儿墙面漆是孩子们的房间墙壁更常用的材料。丙烯颜料无毒无味,属绿色环保材料,有短时间的快速干燥的特性,干后有弹性的保护膜,可以保持图片在五到十年不褪色,防水,脏了可以用湿抹布擦干净。儿墙面漆,是市场对儿童的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型墙面漆。它不仅环保,颜色也非常丰富,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干净,色彩斑斓的成长空间。 3.5.2儿童房的图案。儿童房的图案在设计上一般采用卡通图案,由于不同的儿童喜欢的图案不一样,所以多按照要求来画。所以模式应该多样化,给孩子一定的想象空间、创新空间,对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智力发展也有一定的好处。 3.5.3儿童房手绘墙图案颜色的选择。儿童多数活泼,积极,富有想象力,对于这样的特点在颜色的选取上要选认知能力最直观的。如动物,植物,玩具,食品和其他具体的事物。他们喜欢纯颜色非他们带来无限乐趣。国外的研究表明,当周围环境的颜色是孩子喜欢的颜色时,孩子们的活动率达到最佳状态。手绘墙,我们应该选择什么颜色?相比成年人,儿童喜欢明亮鲜艳的色彩,如红色,可以让孩子联想到太阳,绿苹果;绿色,可以让孩子联想到大自然,草等。可以说,不同的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的看法,颜色是不一样的。总之,孩子们的手绘图案颜色应该是合理搭配的,与整个房间的色调和谐统一。尽量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心态,选择新鲜,活泼,生动的色彩。避免灰色,亮度低的颜色,如果时间长了,孩子在这个空间,会使孩子有抑郁症,忧郁的情绪,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现在的家长和社会对儿童健康的关注意识逐渐增强,手绘墙作为一种环保装饰技术,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开始喜欢手绘墙,使它成为时尚的宠儿。手绘墙摒弃传统框架的僵硬,自由,流动,三维图片装饰空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同时,手绘墙色彩丰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适当的手绘墙模式对儿童有着教育的意义。设计师为儿童“量身定做”的墙壁画,不仅发挥了“个性标签”,同时也为孩子们创造他们自己的梦想空间。早在二十多年前,国内的室内设计行业就出现了运用传统的绘画技巧(水粉,水彩)绘制较写实的装饰图案的家装作品。到现在,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其含义,功能与价值已经有所不同。现在的手绘画的空间较大,表现方法更加灵活。所有的设计师针对这一点,与目前的设计发展的需要,根据人们不同的审美价值和客户的个人喜好来发挥创意,使这种形式的手绘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如今,人们生活在机械化的社会环境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人与人的情感交流逐渐从现实生活中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超功利性和精神上的净化,逐渐转化为为满足公众欲望和快感为目的。短暂性、平面性和时尚性取代了韵味悠长、深刻独特的意境。无论是在中式还是欧洲古典或是田园风情,各种风格的手绘方法都很应用方便。然后,在室内墙面或家具上自己绘制一幅画的做法是越来越受欢迎。这种方法除了时尚、环保,与众不同的是,它集成了更多的参与者的主观“创造”,并标注了“私人的记号”。手绘装饰画作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密切相关。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桥梁,通过“设计”来改造人们的审美观,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室内设计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放在首位,使室内环境舒适,更加合理、科学、艺术。室内设计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视觉艺术)。室内设计的精神会影响人的情绪,甚至人的意志和行为。手绘装饰画极大的丰富了室内装饰设计创意的语言和形式。手绘设计不仅要服从于整体设计风格,色彩和整体的设计风格也要一致。因此,手绘装饰画的图案多为经过处理的相对抽象的图案。总之,家中的手绘装饰画彰显个性、时尚和创意的娱乐精神,手绘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只有长期积累的材料和艺术技巧才可以更好的将手绘的形式继承和发展下去。 作者:张琪妍许雪梅张泰杨帆赵京娜刘沫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建设探讨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室内设计专业成为许多高职院校设计院系的重要专业之一,但是,在学科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其仍存在许多不足。首先,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室内设计专业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招投标开始到与客户的充分沟通,再经过实地的勘察测绘获取设计方案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构思和图纸的绘制,再经过预算的制作等步骤来完成。这一系列连贯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绘图和设计,还要进行相关的测量和联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仅是将美术学与环境设计等内容进行结合,没有从自身情况出发进行充分的研究,沿用较为简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较多地强调学科性和系统性,简单地讲述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没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得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一些高职院校只是从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设置相关的专业,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建立起与学科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许多应届毕业生补充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从而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这样的师资使得教师在一些材料的选择应用等领域存在一定的不足,此外,招生规模的扩大加剧了高职院校的压力。从生源的角度讲,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素质相对较差,缺乏必要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其美术基础的缺失使得其无法完成几何透视等,此外,其学习积极性的缺乏使其对专业课缺乏兴趣,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再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相对死板,实践教学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更多的是以教材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较少,从而使得教学更显枯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以景物的临摹等来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练习与设计的内在联系未能充分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基础课的联系被动而缺乏动力。而设计课的开展很多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来进行的,设计的内容及其具体的设计方式等均有学生自主完成,这就无法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建议,从而不利于其设计水平的综合提升。对于相关绘图软件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来进行讲解的,学生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无法熟练使用绘图软件来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实训课程的开展受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基本上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室内设计的机会,加之校企合作的不足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也是很少的。上述存在的问题,使得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其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及其人才培养等带来了不便,使得该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完善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模式 为保证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要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专业课程的建设进行一定的反思和完善。第一,对当前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专业特征及其人才需求,对当前基础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当前过于注重基础素描课程调整为设计素描课程,同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色彩搭配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将色彩应用于设计中;同时将立体构造内容改为相关模型的制作,加入黑白羽彩色构成的内容,使学生造型能力得到锻炼。在基础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整体构造、质感及其比例等要素的认识,通过制作类课程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融入更多的文化及其知识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具备室内设计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知识的扩展与就业的关系。室内设计专业的设置不仅仅要从知识的角度出发,还应该考虑就业等因素。在教学中,除了绘图基础及其设计知识的讲述,还应加入一些建筑行业知识及其管理学等内容,使其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能够满足工作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就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将一些社会实践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同时注重学生美学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设计。知识量的增加和就业因素的影响,能够使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体系更为完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了提升,从而有益于其长远的发展。第三,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室内设计教学资源是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材知识的讲解外,还可以综合课外的一些资源,将课内与课外资源有机地结合来增加课程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资源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发现与挖掘,充分利用网络、乡土资源,使学生对于设计的种类和造型的构建等有更多的认识,从而使其设计水平得到提升。教学资源的丰富也能使学生知识得到扩充,视野开阔,从而使其对室内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第四,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实践教学是室内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或者校内动手实践课程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其制作水平实现提升。在实践中使学生从设计到动手来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设计,使其更好地了解室内设计的具体流程和相关的注意事项,提高其实践水平和能力。(本文来自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杨婷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装饰材料与室内设计专业 1装饰材料对人的感官及心理影响 1.1触觉 我们的手就像是个扫描器,当指尖滑过每一寸材料表面时,它的温度、比热、密度、硬度、表面粗度、摩擦系数等等信息都会被触觉器官所撷取、解读、并且产生心理反应。借此我们会判断出怎样的材料适合给哪些空间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应该是属于奢华精品等等。在认知科学领域,视、听觉以外的触觉类的感觉,即以触觉为中心的各种细腻感觉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2嗅觉 不加任何雕塑的天然材料,各式天然的材料往往散发令人愉悦的气息:檀木、红桧让家具沾染参天古木的余韵;而皮革的气味则会使人置身于古老手工作坊的氛围里。带有愉悦气味的材料多数应用于手工艺品,装饰品和后期的家装配饰上。 2装饰材料运用的几个方式 合理运用材料,将不同的材料进行搭配、组合,是我们设计当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材料一般可以有以下的运用方式。 2.1装饰材料质感的组合 (1)同一材质质感的组合。采用同一木材饰面板装饰墙面或家具,可以采用对缝、拼角、压线手法,通过肌理的横直纹理设置、纹理的走向、肌理的微差、凹凸变化来实现组合构成关系。上海世博会中,加拿大馆的外观就是统一采用加拿大特有的红杉木做装饰,红杉木被锯成细长的木板,木板与木板通过不同角度的拼贴来制作的,虽然材料相同,但是木板拼接的时候留有空隙,透过那些细微的空隙,在馆外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去看看的心理效应。由此可见,虽然材料相同,但是采用不同的拼贴组合,使材料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2)相似质感材料的组合。地面上用地被植物,石子、砂子、混凝土铺装时,使用同一材料的比使用多种材料容易达到整洁和统一,在质感上也容易调和,而混凝土与碎大理石、鹅卵石等组成大块整齐的地纹,由干质感纹样的相似统一,易形成调和的美感。 (3)对比质感的组合。几种质感差异较大的材料组合,会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也是提高质感美的有效方法。例如,将木材与金属的搭配,在强烈对比中充满现代气息,如木地板与素混凝土墙面,或与金属、玻璃隔断的组合,就属此类。材料之间的搭配,还要考虑主要材料与点缀材料的确定与控制,依据大统一、小变化的原则,进行适度的对比与协调,使环境既丰富多彩又不失整体感受。 2.2材料色彩之间的搭配 色彩明度的不同同样对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较低的天花板环境中,一般给人感觉都是很压抑的,但是使用淡蓝色等明度高的冷颜色,就会感觉空间拉高了,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利用这个特点,可以使建筑物分别表现出质朴或华丽、温暖或凉爽,向后退缩或向前逼近等不同的效果,同时这种感受还受着使用环境的影响。 3装饰材料教学的亲身体验 3.1装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内容是以介绍材料的技术性能及化学成分为主,对材料的视觉效果和对空间的塑造能力、艺术表现力和给人心理的反应等等涉及的篇幅和内容较少,而事实上,在他们将来的设计工作中不仅面对的是材料的物理性质,而更多的是运用室内设计手法来界定室内空间的表皮肌理,这种表皮肌理的表现力、视觉的传染力以及触觉的感受,都能教会设计师如何思考材料,运用材料,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对材料的质感与视觉感受的转换,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 (2)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主要课堂上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学校实训场地工具和操作平台缺乏,教师只能自己找一些样品展示,但非常有限且陈旧,施工工艺展示更是无法实现。在课外动手进行饰品的制作和实际工程案例设计时往往无从下手,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课外动手进行饰品的制作和实际工程案例设计时往往无从下手,他们真正对材料理解和实际运用就会显现出红灯一片。 3.2装饰教材教学进行改变的几点建议 (1)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装饰材料课的考核方式可以定义为:理论+实践,但侧重点在实践部分,应增加分值,如可以组织一些快题比赛、快题内容,内容可以是考察学生对材料价格及其规格的了解程度,促使学生抽课余时间去市场调查收集资料,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2)增设“材料材质实验课”。这是培养学生对材料视觉性的认识,主要针对美学营造而言的,也是培养设计师的基本功。如何训练学生对材质的色泽、质地和肌理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将来更恰当地运用到室内空间中,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教学就是对材料肌理及设计方面的一种尝试,在教学实验中引导学生从容地审视陌生的材料领域,整个过程把学习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在创造过程中体验材质的硬度、色泽、肌理,在加工中领悟材料的精神品质,改变材料的表面肌理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也最易受学生欢迎,通过尝试改变以往只绘图不动手的旧教育式。 (3)与企业界建立校企合作的关系。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建议与企业界建立校企合作的关系,开创室内设计与生产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能够体验生产与设计的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材料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说服企业能够小批量生产学生的作业成果,同时设置一些奖项鼓励学生多收集市场信息,学习如何能使自己设计的材料样块投入到规模的生产中,以创造出室内设计的新形式。因此,如今的室内设计教育应该结合现代装饰材料发展的趋势,不可忽视装饰材料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对装饰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并合理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的视知觉的感应力,但同时这也需要有相应的理论课程和课内实训来支撑整个培训体系。 作者:吴牧龙单位: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艺术设计系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一、调整完善课程设置 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课题设计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综合设计水平在设计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为学生步入设计行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对科学、合理、有效的研究、组织、把握之外,也要根据现代设计的实际变化与需求,在课程的选择、配置等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和完善,理顺课程间的相互衔接、铺垫,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学生设计作品平庸、缺少文化内涵以及抄袭现象严重,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和顽症。诚然,学生缺少生活积淀与社会实践锻炼是一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设计本质内涵的理解。虽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贯穿在四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之中,但为了凸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对此进行强化、提升。为此,在前些年的两次教改中,根据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在三、四年级分别增设“现代室内设计经典案例解析”“设计与研究”两门课程。通过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理论讲授和对经典设计案例的解析、点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求异思维,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更新设计观念,增加个人的生活积淀,才能以独特、敏锐的艺术视角在生活中捕捉设计灵感,并通过一定的设计语言、形式、方法及程序,实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艺术主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两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对创新设计的思维特征和表达方式,设计语言与表现手段以及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设计教学进行前期的理论铺垫和设计准备,理顺课程间的教学衔接与秩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把握教学环节重点 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组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拓展作品的设计主题,彰显作品的文化内涵,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室内设计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既具功能性又显艺术性,两者完美统一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活动,它不仅要满足人们不断增多的物质欲望,也要满足人们多元性的审美追求,室内设计正是通过融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空间的“思想内涵”与“情感语言”。因此,可以说“主题内涵”是设计者在创意过程中,最能体现其设计品质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设计作品的主题挖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常常为找不到空间设计的“主题”而感到茫然和困惑,或者一味地效仿人们已熟悉的某些“主题”、某种“风格”,或者抄袭、剪贴他人的作品,这样的设计显然缺乏原创性和鲜明的“主题”立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毕业设计主题的选择与把握这一环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尝试探索。 1.运用案例解析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意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主题设定,而主题的设定则源于对基本元素概念的选择、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多元的思维方式,对所有与课题设计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纳、筛选,进而从中提取捕捉到最能体现其课题本质特色的设计主题,成为本课程教学需着重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改以往简单而枯燥的说教方式,有目的的选择一些经典工程设计案例进行生动、细致地分析、点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案例分析、点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从名家大师的设计实践中了解、感悟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捕捉设计元素,并通过怎样的设计方式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名家大师的经典设计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他们毕业设计的创造潜力与设计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前的社会调研和考察。调研、考察的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想象,没有艺术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创造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材料积累越丰富,想象也就越活跃、越自由,设计也就越富有创造性[2]。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熟知的都市生活,还要研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感受和研究中,努力寻找和捕捉设计的灵感与符号。从而有效地增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感。如2011届的一位学生在调研考察中对萨满文化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其在了解萨满文化的历史发展变迁和文化特点的同时,收集更多的视觉形象原始资料,并从中捕捉到设计的元素和符号。通过参观博物馆及对影像、实物及图文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使该生对萨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与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与讨论之中,该生将神秘、质朴、厚实作为其设计的核心和切入点。并依据空间的功能性质特点,将萨满服饰、器具、石人柱及游牧生活器具等形象元素,通过打散、重构、转换等设计手段,与虚拟的建筑空间结构和形态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安排,在陈设、光色的环境氛围衬托下,较好地营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原创意味的休闲空间,受到了观者的好评。 (二)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意表达 有了一定的主题,如何延伸、拓展并将其融会于室内空间的设计之中,便成为创意表达的关键。所谓“创意”,就是“创造出能够解析人的精神世界并富于强烈艺术氛围的室内时空环境”。一般来讲,室内设计的创意表达常常要借助于空间布局、空间形态、光色组合、材料搭配和陈设装饰等空间表达综合要素之间的权衡,以及各要素间的主从呼应和张弛有度的协调。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诸多的表达要素中,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是提升创意表达最为有效地两个设计环节。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因素更多的是依赖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来传递、呈现的。 1.主题与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形态是依据主题内涵需求和空间结构尺度,运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抽象几何元素与不同质地的材料结构而完成的造型样式,它可借助主题内涵的需求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或表达阳刚、凝重之感,或展现阴柔、灵动之美;或严谨,或活泼,如此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形态上的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因而,空间形态的设计对于作品主题立意的表达与空间总体框架的构建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主题与环境氛围的营造。环境氛围是室内设计通过空间形态造型、光色材质运用、陈设选择搭配等多种表达要素权衡与协调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空间艺术气氛。在这之中,陈设艺术的设计、把握尤为重要。陈设艺术除了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功能性陈设)之外,其更多的是传递出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因而,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把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观者对设计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如何帮助学生依据其设计主题与氛围需求,合理设计、选择、搭配陈设艺术的种类、样式、材质、大小、位置等,就成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环节。例如2010届的一位学生选择《岩画艺术馆空间设计》作为其毕业设计创作选题。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该生依据设计主题和现代艺术展馆空间的特点需求,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位置、不同手法的现代陈设艺术样式,将古老的阴山岩画艺术风采呈现在观者面前,使观者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现代空间中,领略中华古老文化的艺术熏陶与心灵震撼,收到了良好的设计效果。该作品2010年获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新人奖二等奖。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其不同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室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一定的人文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进行的设计课题活动,同样呈现出较强的实践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依据室内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打破常规,灵活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 1.组织市场调研,延伸课堂教学。市场调研活动是毕业设计课堂教学的延伸方式,其目的一是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变化需求,使设计具有针对性;二是通过市场调研,完成毕业设计所拟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毕业设计作品的方案计划。因此,市场调研不仅是毕业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了解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室内设计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背景下,理清设计思路,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参观实际工程项目和参与工程项目实践等方式,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收集、感受到的信息资料和心得体会撰写成市场调查报告,并将市场调研报告纳入到毕业设计课程量化评定考核之中,以提高市场调研实践的质量和成效。 2.转换教学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教学就是教与学,在两者的关系中,教者往往是主导者,学者则是被动者。在传统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提出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然后学生按照限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拟定毕业方案设计,任课教师则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或集中的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常常处在一个被动的角色,因而很难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主动探索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学生作为设计课题实践的主体,依据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内容和要求,在课题调研、分析论证、主题立意以及制作表达等整个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设计实践。在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通常要制定二至三套毕业设计预案,并各自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相互间的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间设计思想的反复交流与碰撞,使他们各自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得到不断地拓展和提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创造感和自信心,也使他们充分体验了不同的设计思路、设计语言、设计形式以及设计与生活、社会的相互关系。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主要发挥启发、引导、归纳及评价的作用。总之,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是由诸多环节而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无疑都会对毕业设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仅2010年至2012年三年中,在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类室内设计大展中,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就有二十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获得大奖。教学实践成果表明,我们在近几年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举措和探索是有效的。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眼光、新思维去审视我们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遵循现代设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既符合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又顺应当今人才需求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的总体目标。(本文来自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海建华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革新 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许多高校授课方式还是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比较少,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应改变传统课程以教师单纯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 1.1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教学的联系 当今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和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设计实践环节的薄弱也是一个通病,设计薄弱并不是说理论对设计实践的指导性不强,而是学校对实践环节投入资金的吝啬,从根本上说,学生设计实践环节的薄弱是思维与现场的脱节,在现实中亲密接触设计机会太少。对于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很多专业教师而言,缺的是个人的才智、学识、实战和敬业精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缺乏的是学习态度、方法和个人的悟性,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教风和学风的缺失。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互动,在国外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精英教育,都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教学的联系,而我们的高等院校室内专业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教学操作恰恰缺乏有机联系。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则是相对被动的。课程改革的设想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自己独立动手完成课程作业。教师在教学中,布置相关的专业作业,学生能主动通过查阅其他相关设计案例资料来深入学习,完成作业。例如室内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业在内容上可包括:对装饰设计的背景及其演变中的历史、详细的施工过程、各种材料的比较等。作业形式上从系统的理论陈述到直观的效果图表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多形式地表现出个人的动手能力特点。最后学生能在课上展示所完成的作业,并通过交流与讨论,回答师生的提问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对设计直观感知中,经历了从作业选题、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到归纳观点、设计图纸等理性的逻辑思维的环节,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接轨。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环节里,师生互相促进,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1.2课程改革思路 以社会需求“对接”为根本切入点,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全面构建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因材施教,要敢于大胆尝试,提倡开放式教学,适当情况下,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市场、工地去了解各种材料特性,熟悉各种施工工艺、管理、程序及现场视觉效果,掌握国家的建筑装修规范,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室内设计的综合能力,达到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室内设计的整体系统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1.3课程改革实施措施 专业核心课作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环节,它要求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水平,在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三步曲”教学。第一步,基本专业设计表达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以实战能力培养为主,主要包括手绘草图表现能力、项目分析能力、材料、工艺基本知识、专业设计辅助软件的运用能力。第二步,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训练。安排学生到校内设计工作室中完成实践项目,以项目和案例教学为手段,进行设计实训,使学生在每做完课题项目之后能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每一个项目都针对一个比较综合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如室内空间结构、软装设计、家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第三步,设计实践检验阶段。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设计公司、设计院等),要求学生先在基地现场锻炼,完成一个较全面的设计任务。“三步曲”实践教学通过由基础性实践到综合性实践,从课程设计到现场实践性教学,由浅到深,逐步深入,由理论到实际应用,循序渐进,使学生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系统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客户或市场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 2.创立校内“室内设计工作室”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工作室”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是围绕室内专业教学活动目的而展开的由学生亲身体验的一项社会教学活动,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实施工作室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专业教学转化为实际操作课程,通过项目制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课堂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公司、工地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应以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并重,以培养高素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办学为理念,创立以“室内设计工作室”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目标,把社会上实际案例带入到课程教学模式中。通过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整合和规划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对实践教学落实考核体系,形成一个实际项目与课程教学相互渗透、使课程学习贯穿在室内行业中的网络状分布教学平台。“室内设计工作室”的条件成熟后,就可以直接组建室内设计工程公司。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系2011年挂牌成立了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为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使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紧紧把握住行业的发展趋势,给自己不断充电。工作室的有效市场运作,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师团队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校内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就是来自企业的设计师,两者共同形成一个紧密的设计教学团队。然而在工作室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的员工这样的角色,在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师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室内设计实际项目,进行设计再创造。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建立这种“室内设计工作室”制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是适应市场需求,还是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结语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我们要确立现代意识,革新思想,转变观念,并根据本土经济的发展水平,大胆改革。在专业培养方式上扬长避短,提升和确立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应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形成与众不同的地方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宋国樑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煤矿生产过程中,越发的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煤矿生产的实践中,逐渐引进各类的技术系统,旨在提升煤矿的生产效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就是安全管理中高效的手段。鉴于此,文章首先针对性的分析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内容,阐述了它的实际应用方式,最后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越发的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运用科技的力量,将各类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当前的煤矿生产相融合,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效率。在实践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的安全管理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对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风险实现了良好的规避,也大大的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升煤矿企业运营效益的目的。鉴于此,文章针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了切实的分析。 1对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分析 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会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予以规避,进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以及综合管理,在这一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重点管理是风险管理,要点是员工在生产中所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基础内容是生产系统的综合管理,其中的体系支撑则是保障管理,对这几部分内容进行切实的管理,则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并将PDCA闭环管理手段作为运行重点,对其中的各项环节进行监控,而后为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安全保障[1]。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具体运行情况分析 煤矿的生产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引入是必要的,也是煤矿生产企业顺利运营的重点。因此,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煤矿的生产特征,对风险预控管理手段予以实时的更新。文章针对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风险评估环节的安全管理 在对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后,则要对生产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预判,而后再针对性的对风险等级予以判断。根据最终的判断结果,再落实具体的风险预控以及管理措施,最终制定良好的风险管理和预控方案,提升煤矿生产的风险规避能力[2]。这一环节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涉及到的风险予以上报,而后风险小组再将这些汇报的数据予以整合和协调,再对其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行复审,要求各个部门将这些汇报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和健全,而后再交由风险预控小组,经过切实的修改,实现多向的反馈,最终对风险实现完善的预控和判别,提升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出现工作上的失误,一旦出现问题,定要及时的改进,而后确保测评的准确性,将PDCA的管理优势体现到实践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2危险源监控环节的安全管理 危险源监控环节涵盖风险控制过程中的监测以及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控,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可以对企业所应用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监控,通过危险监控的方式,对危险予以切实的规避,以此方式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并间接的促进企业的煤矿生产安全,促进矿产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3]。 2.3危险源的辨识环节 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就应当意识到生产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矛盾和生产阻碍性问题,比如,矿产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煤矿生产不具备稳定性等,将这些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再予以切实的规避,这些危险源的提前避免方式成为矿产危险预控过程中的必然手段。危险源可以在煤矿生产已经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无论是煤矿企业的生产、改造,还是企业的建设和完善等环节都会涉及,煤矿生产之前的危险源辨识已经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煤矿生产危险源识别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危险源的诱因进行分析,还要对危险源进行归类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危险源予以把控。比如,企业所涉及的环境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机械设备应用危险归为一类,在确定了危险源之后,再对危险源进行检测,检查这些环节是否存在切实的危险,最后将这些数据予以记录,为日后的生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安全保障[4]。 3对于风险预控体系的作用分析 3.1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企业的安全运营指数,也对危险源实现了良好的规避。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可以在煤矿生产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将企业运营中的工作岗位、安全生产系统以及生产作业等等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危险源予以辨识和分析,而后通过安全管理措施,对这些风险因素予以评估和解决,尤其是对于煤矿生产企业的重点环节,对其危险源进行确定,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针对这些危险源,予以切实的评估,再针对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内容,最终制定出适合煤矿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3.2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当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对生产实践中易出现的风险源予以判断,而后通过切合实际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和风险控制标准,将传统的煤矿生产管理模式的危险因素进行避免,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内容予以把控,比如,对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对煤矿风险的辨别和判断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等,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动态的、实时的监控,一旦在煤矿生产中出现事故,则要通过风险控制的手段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而提升煤矿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5]。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 (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类的危险因素,要想实现煤矿企业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就要对这些企业运营中的危险因素予以避免,运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企业各个环节风险因素予以解除,提升煤矿企业的运营效益,大大的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作者:姜瑞 单位:邹城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安全监察处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文化的作用 摘要:当今,由于我国煤企业出现较多的重大安全事故,导致煤矿企业自身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安全事故,不仅仅和井下人员学识、机械设备、开采环境、生产工艺等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也和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紧密相关。对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而言,在最近的几年来也是推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在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文之中,主要是针对了安全文化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下文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能与同行业人员共同探讨交流。 关键词:安全文化;煤矿安全管理;作用;分析 现阶段由于煤矿企业普遍出现了一系列安全事故,所以煤矿企业安全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和人们的逐渐重视。在煤矿企业中,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仅将会导致人员的伤亡,同时也将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煤矿的生产可以更加的安全,促进煤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带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那采取什么措施呢?主要还是应该针对人来展开,据不完全统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矿难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而安全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直接决定这个人的安全意识强弱,一个人安全意识的强弱又直接决定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可见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强调安全文化的贯彻是多么的重要。 1安全文化的内涵分析 针对煤矿安全文化而言,主要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长期沉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产物,同时也是作为其煤矿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安全理念以及管理制度等一个综合的反映。所以要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做好,这样才能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以及持续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可以更好的促进科技的高速发展,创造出一个安全的生产力。同时通过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能够从理性的高度上去梳理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让文化的力量能够转变成为生产力,减少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煤矿企业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充分把企业安全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企业安全管理中,这是现阶段比较新型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也是目前煤矿企业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却没有有效的利用安全文化这把利剑。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实施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能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还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充分保证企业安全运行。同时还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现阶段煤矿企业在建设时,应该对企业安全文化影响力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做能保证企业以及员工这两者之间实现双赢的目的。安全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对企业员工安全理念加强,不断培养员工安全价值观,保证煤矿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取得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推动煤矿企业文明生产,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发展,脱颖而出。 3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实施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安全文化建设有效的融入能对员工起着规范化作用,保证所有员工都能具备岗位安全责任意识。对于安全文化建设而言,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机制发挥着协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具备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安全文化建设能促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安全素质。我们若将安全管理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安全文化就是这台机器的润滑油,而各项与生产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则像是组成这台机器的一个个零件。只有在安全管理中融入安全文化,那么这台机器才能安全、平稳、低故障率运行。 4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以及对策分析 4.1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 在煤矿企业之中,所存在着的安全事故中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主要是因为人为因素所导致出现的,所以企业必须要能够塑造员工自身的安全行为意识。俗话说的好,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重视安全文化的意识也是需要从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做起,只有管理人员能够高度的进行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在煤矿企业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领导人员要能够认真的掌握关于安全生产的一些法律法规,从自身进行做起,对安全职责要认真履行,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提倡,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才营造出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4.2对宣传力度不断的加强 在煤矿企业中,实施科学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能不断提高煤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发展,所以要对其进行重视,与此同时还要大量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企业可以进行广播或者相关影音资料、借助微信群、QQ群定期安全文化相关内容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组织企业员工学习安全文化案例,让员工充分知道在工作岗位中所具备的安全责任。 4.3通过采取警示标语去全面的提高安全意识 在煤矿企业当中,主要是可以在工作现场进行悬挂相应的警示牌,与此同时也是可以在家属或者是一些办公的区域之中设置一些相应的黑板报,进而去全面的提高安全方面的宣传。因此在企业之中,需要可以让企业的员工能够牢牢的记住不断的去提高自己,并且随时随地的去做到安全第一。 4.4以区队和班组划分,从而做到点和面的结合,提高安全文化建设 所谓的区队和班组而言,也是作为煤矿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所以对于区队而言,需要充分的对自身的工作环境进行结合,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需要在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建立起一个满足于实际情况的安全文化目标,使其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安全文化氛围进行提升,为员工可以建立起一个安全的环境,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水平。但是对于班组来说,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主要是作为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点,虽然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并没有区队一样那么全面,但是所存在着的效力则是超过区队的,所以对于班组的组长而言,主要是作为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直接负责人,所具有着的责任则是需要去沟通所有组员,保证所有组员可以自觉的去进行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的行为可以成为工作的习惯,将安全意识可以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 4.5对安全文化管理进行不断提高,促进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执行有效的安全制度。现阶段煤矿安全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多,但是好些制度重复、啰嗦。员工一天搞生产都忙不过来,还要应付各种制度学习,学着学着学混了,学着学着学麻木了。最后就变成了制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起不到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引起煤矿管理人员的深思,所以要最大限度的整合安全管理制度,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得到职工的认同,保证执行到位。其次要加强监督,对职工要能有效的约束。为了使安全文化落地生根,有效的现场安全监管,现场安全教育,现场整改落实不仅是规范职工行为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相关安全制度积极落实的重要保证。再次要让亲情不断感染员工。亲情感染的力量相对比较大,要充分发挥亲情感染在推动员工行为规范上的作用,对职工安全意识积极强化。最后还要实施安全绩效,不断激励职工。对安全奖惩制度积极的完善,将以罚为主逐渐变成以奖为主,从主观正面不断鼓励。另外要对职工安全工资所占的总工资比例逐渐加大,让职工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佛面也得看钱面,从内心不愿出现违章现象,这样做的目的能进一步形成人人为安全工作出力,积极为安全工作争光的氛围,也就不愁安全工作做不好。 5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能够得出,对于煤矿企业来说,需要可以站在一个高远的角度上去对企业进行分析,并且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能够给与高度的重视,因此在企业之中,必须要可以从安全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重点的分析,提高安全文化意识的建设,促进企业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保证员工的素质可以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除此外对于煤矿企业之中,其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最为主要的一个目的则是可以为企业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企业通过安全文化方面的熏陶,可以让企业的员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保证作业的安全。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针对于煤矿企业的发展来说,主要是作为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并且也是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存在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煤矿企业必须要下大工夫,为员工灌输安全文化的理念,通过反复的生动的宣传,使其能够更加自愿的去接受引导以及教育,从要我学到我想学,再从我想学到我要学,在思想上达到一个质的转变,真正让安全文化在员工安全意识中生根发芽,使安全文化最终融入到安全管理中。这样企业与员工的目标达成一致,情感相融,大家共同为安全同心同行,煤矿安全生产又何需千呼万唤,那自然是水到渠成。 作者:方尚书 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开拓准备中心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的应用 一、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和其他行业不同,煤矿在开采的过程,当事故发生时,没有征兆——具有突发性;再者,众所周知,煤矿的开采都在地下进行,在事故发生时,由于突发性,进而在逃离时间上存在急迫性;再者,由于是团体工作,因而事故的发生还具有灾难性。综合上述描述,煤矿安全管理是综合性极强而又复杂的管理:它的管理包括工人的管理、机器的管理以及周围环境的勘测等,而这三种中管理中又以对人和机器的管理为主,以周围环境为辅。在本文,我们主要从人和机器两个方面对所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地质环境危险因素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煤层内部含有大量的瓦斯,水,热害等自然危害物质。正是由于面临众多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在开采的过程中所面临困难更加巨大。例如,在煤矿进行作业时,都是在地下,由于开采煤炭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作业大都在半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随着而来的便是高温、高湿的环境,又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在高强度工作的环境下工人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进而间接引发事故的发生。 (二)机电设备的不安全 状态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而导致仪器的老化。由于矿井的环境又相对于地面相对较差,因而对于矿井仪器的维修工作没有做好充分的工作。专业人员对仪器不能进行定期检测,机电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就不易被发现,机电设备在的“病理”状态下进行工作就很容易发生“代偿”现象,这一状况的持续进行就为工作的安全性埋下隐患。 (三)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据有关报道显示,和机器的代偿工作相比,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矿工事故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多。和机器通过指令进行工作相比,人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生理、心理以及自身技能)的干扰。例如,工人长时间的的工作经验中,会认为某一块区域发生事故为小概率事件,因而在开采的过程中,随意性就大,操作步骤不规范,进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频率增大。 二、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有关煤矿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煤矿安全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煤矿企业有关部门只有将安全管理彻底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使煤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简而言之,现代化社会,对煤矿进行安全目标管理已是煤矿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基于此,对于煤矿中安全目标管理的应用,本文从作业环境安全化;安全本质化,安全技术创新化;更新干部安全观念,加强工人安全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实现作业环境安全化 矿井周围环境的安全是工人下井工作的前提。只有保障了周围环境的相对安全,工人的安全才能可到基本保障。对于机电设备,有关部门不能为了节约资金,而对其的更换或维护拖着,而是要对机电设备定期检查,对老化的电线,设备及时更换,进而保障机器的正常工作以及工人的安全;另外,在建设像通风设备,防火防水防瓦斯设备等工程时,摘要:安全目标管理在整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对工人的人身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有关部门对其不重视力度够,在生产的过程中,煤矿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频频出现一些有关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关键词:安全目标管理;煤矿安全管理;问题探究不能偷工减料,而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制定,使工人的安全得到保障。除了以上描述,还要设计紧急事故预防措施,以防意外事故发生时不至于手忙脚乱。综上所述,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一切工作都必须在保障工人的安全下进行。 (二)实现安全本质化,安全技术创新化 这里所说的安全本质,安全技术创新化主要是针对于物来讲的。要避免由于物的不安全而出现事故的发生,就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处理:第一,就是我们上文所讲到的外界的生产条件,既保障了生产条件的安全,外界的生产条件中潜在的危险因素也就随之不见,工人的安全保障也就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第二,空间结构的合理运用以及机器设备的充分保障:在有限的开采现场,将空间设备进行合理布置,不仅会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而且作业人员操作起来更加安全快捷。针对于一些大型自动程度比较高的机械设备,应对其配备安全监测设备,能够检测出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而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保障人身安全。第三,机器维修时间的设定,当机器出现故障时,有关部门应根据机器损坏的程度对维修时间或保养进行定时,以防出现由于拖拉现象而导致发生事故的现象;第四,机器进行作业的前提是人为的输入指令,因此,物的错误工作导致事故的发生,也不排除人为工作的失误,为此,要想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就要减少人为失误。 (三)更新干部安全管理观念,加强工人安全意识 作为企业单位的管理层,干部对于管理手段不能还沿用传统的手法,而是要与时俱进。俗话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煤矿企业要想发展,就离不开创新,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管理方面的创新。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在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对安全管理进行创新,使煤矿企业工人的安全得到保障,同时企业的利益也达到最大化。另外,对于煤矿工人,应做岗前培训工作,使工人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对于安全从思想上发生“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三、结束语 安全目标管理的好坏和作业工人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从另一方面讲,其也和煤矿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安管目标管理是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作业最根本的保障。为此,笔者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意见,以期为读者,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作者:郭百顺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党政办公大楼经信委煤炭科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的管理者充分地发挥出岗位职能作用,为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煤矿安全管理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严格地把控,加快煤矿企业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步伐。做好这项系统性工程的建设工作,需要从基础的工作做起,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加大岗位培训力度,增加安全投入,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井下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本文将对煤矿安全管理要把好的“八关”进行必要地探讨。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生产目标;八关 为了满足社会各行业的实际需求,煤矿企业加大了日均产煤量,实际的生产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在此形势影响下,煤矿安全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产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结合煤矿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及时地消除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快现代化煤矿的建设步伐,增强煤矿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文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客观地体现了采取这些措施对于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重要性。做好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明确发展目标,凝心聚力 在合理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煤矿企业需要坚持科学办矿的相关原则,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保每一阶段的生产计划能够顺利地开展。当煤矿企业长期的安全工作目标与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明确后,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概况,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单位按照一定的方式凝聚在一起,增强煤矿生产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实际作业效果,为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可靠地保障。当这些单位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与自身的安全责任、监管任务时,可以逐渐地加强相关管理部门对整个生产现场的把控,确保工程施工计划的顺利完成。同时,在煤矿生产活动开展中,建设单位需要充分地发挥指导、服务的相关作用,为后期施工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地保障,创造出安全的作业环境,确保施工单位实际工作效率可以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煤矿的施工单位在实际的作业开展应该优化自身的组织方案,提高施工计划执行的工作效率,营造出“组织严密、自主保安”的良好施工范围。监理单位应该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作用,推动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这些单位以凝心聚力的方式高效地工作时,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将会逐渐地提高。 2理念引领,方法创新坚持安全 第一,依靠先进的理念,可靠的创新方法,可以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地保障。严格遵守国家和政府相关规范条例的具体要求,逐渐完善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促使煤矿生产现场秩序能够得到有效地维持,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地落实。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引导下,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将会得到快速地解决。同时,利用可靠的创新方法,可以完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煤矿安全体系化,完善煤矿安全的管理机制。 3明确岗位职责范围,带压履职 面对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煤矿企业的所有管理者应该强化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实现企业长期安全生产的发展目标。明确岗位职责范围,不仅需要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也需要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利用分级管理、层层推进的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同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设置相关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确保他们能够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中风险发生的几率。 4深入生产现场,做好基础性预防工作 煤矿生产现场相关工作的开展,将对生产计划的实施、生产现场的安全性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保证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可以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的管理者应该深入到煤矿生产现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计划,处理好生产现场存在的细节问题,做好各种基础性工作,实现“保安全、促生产、高效益”的发展目标。 5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把好质量关 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构建出符合煤矿实际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并对系统结构进行必要地优化,有利于提高煤矿矿井水害防治的工作效率。在各种科学技术的共同作业下,煤矿生产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专业设备的优势,弄清生产区域矿井水文地址条件,可以增强水害防治效果。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对进入煤矿生产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必要地检查,保证这些专业设备的质量可靠性,确保这些设备在治水工作体系发挥出更大的优势。除此之外,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瓦斯防治工作质量,将安全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完善通风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增强煤矿安全的管理水平。 6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增强安全避险效果 在“预案科学、避灾合理、设施可靠、防护完备”的原则要求下,需要从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等方面进行重点地考虑,制定出可靠的防灾计划,完善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应急演练工作质量,增强矿井突发事件紧急处理的综合能力。同时,需要在相关的理念引导与技术支持下提高调度指挥系统的工作效率,增强生产现场事故发生后的安全避险效果。生产现场协调、执行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有效处理,降低了矿机内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7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培训质量 为了使煤矿的生产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地实现,企业可以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发展模式中,需要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机制,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出生产现场的监控系统,为生产计划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管理者创新意识的同时完善创新体制,可以增强煤矿生产现场的预警能力,加快企业产业升级的步伐。同时,利用创新培训载体的作用,提高培训层次,加强培训质量,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加他们的专业技能,将会为煤矿安全生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地保障。 8规范管理人员行为,实现自主保安的基本要求 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规范管理人员行为,有利于实现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促使煤矿的生产计划能够顺利地开展。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结合煤矿的实际发展要求规范具体的工作行为,及时地处理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实际工作中的自我约束。同时,利用多元化培训方式严格地要求煤矿管理人员,实现自主保安的基本要求。 9结束语 严格把好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八关”,可以提高生产现场的作业效率,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为现代化煤矿实现更多的战略目标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煤矿的相关管理者需要强化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规范生产现场的管理行为,确保各种安全管理机制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达到生产计划的实际要求。深入作业现场,加强现场监督,可以及时地消除煤矿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煤矿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效果,有利于加快煤矿企业的发展速度。 作者:刘天华 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提升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举措,并要在此基础上创建出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的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关键词: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风险防控 1管理理念 采用民主的政策,并采纳广大员工的建议,这是煤矿进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在安全以及经营管理线上,要分别树立核心工作内容,在安全管理线方面,核心内容应该是安全化的生产,而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则应该将成本控制作为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1.1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 就是说在工作期间,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而且还要遵循生命至上的工作原则。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煤矿生产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加强员工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学会能够保护好自己的相关措施也是工作期间的重要内容,以此来确保员工能够用安全的方式进行工作。 1.2不要对他人或自己进行伤害 这点从表面意思来看,好像是在说不要对他人以及自己的生命构成威胁,而实际的意思则是强调不要在进行煤矿生产工作期间做违反章程的操作,指挥人员不要做出错误的指挥,如果发现违反操作章程的情况应该立即制止,否则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而煤矿安全不只是要求自保,更需要树立互相保护的意识。 1.3要落实责任、强行执行 落实责任:这方面主要是说,在工作期间要将目标落实到实处,细化指标,并要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强化执行: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好,而且不要推卸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同时,还要让全体工作人员意识到,实现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最高目标。所以,加强煤矿安全是所有人都要应尽的义务,而且在工作期间要严格的实施每一项工作制度。 1.4要让员工意识到,安全并不是唯一的工作追求,但是没有安全就会失去所有 “安全并不是唯一的工作追求”,主要的意思是说除了在工作中进行安全防御以外,还要追求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工作中的操作技巧等。尽管安全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拥有安全是进行其他工作的前提。“但是没有安全就会失去所有”是说,一旦在工作中没有了安全保障,那么就无法进行其他的工作。 2精细管理的方法 2.1要遵从安全生产的“三四五”原则 什么叫“三四五原则”?三代表的是“三并重”;四代表的是“四不放过”;五则代表的是“五不生产”。“三并重”主要包括培训、管理以及装备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创建安全管理措施,来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同时加强安全培训的工作,以此来确保员工在工作期间的安全。“四不放过”主要包括要认真调查事故出现的原因,调查事故的主要负责人,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加强整改措施以及对员工的教育工作。“五不原则”主要包括没有具体的生产计划就不能进行生产,没有具体的评价就不能进行生产,施工期间没有具体的施工方案不能进行生产,在没有接触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不能进行生产以及领导还没有到达施工现场的情况下不能进行生产。 2.2遵从安全风险控制 在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以预防为主要目标的生产理念则很好地展现了风险防控的原则。所以,煤矿企业可以在生产之前先做好评定工作,然后在生产期间进行有效的监控,这样就能够防止安全风险的出现。在生产之前先做好评定工作,主要是要对进行生产的所有设备采取安全评定。在生产期间进行有效的监控,是各个监督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系统的检查,并且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立刻进行排除。 2.3建立安全素质管 员工是做好安全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各个公司一定要创立相应的安全素质观,以此来全面的树立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员工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区域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及时的发现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隐患,并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清除。所以,这就必须要让监督部门做到自查自纠,并对工作场地做好全面的调查,掌握好场地的通风、地质等一系列的情况。如果工作人员发现了安稳隐患,不管是大隐患还是小隐患,都要及时的上报给监督部门或者相应的领导部门,决不能拖延,如果拖延的时间太长,则会造成安全隐患的加剧,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员工在工作期间一定要牢记这方面的工作要求。同时,员工还要将“实现安全生产”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每一名员工的生命安全。 3结束语 实现煤矿安全的精细化管理能够确保每一名员工的安全,同时还能够增强工作期间的生产的力度,以此让煤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加强煤矿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措施,以此让我国的煤矿管理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张晋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排序管理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煤炭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行业在技术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安全生产效益,一定要先制定出一套合理、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提高对煤矿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本文结合实际中出现的安全问题,阐述安全排序管理法在煤矿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排序管理法;煤矿;安全管理 1安全排序管理法使用的目的分析 煤矿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在通常情况下,需要经过开采、施工挖掘以及机械操作和运输管理,最后进行通道开路。在煤矿生产中涉及五个专业才能完成[1],为了保证施工组织顺利进行,需要不同专业的人相互配合。对于一个施工单位而言,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利用安全排序管理法,对不同的专业进行整合,让施工技术相互渗透,让其在煤矿开采中的配合度更高。对于不同的专业,其生产安全隐患也不尽相同。在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也不同,相应的危险等级划分也不同。安全排序管理法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煤矿开采施工更加顺利[2]。因此,在煤炭生产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相关经验的总结,合理的借鉴其他方面的管理方式,让其和现有安全排序管理方法充分融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了解生产技术和生产环境,综合调整,把采、掘、辅助单位按安全等级行合理的排序,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2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2.1对采煤二区的隐患排查 进行日常生产时,先要进行采煤区的安全检查,避免施工中出现安全问题。由于这个区域机械化加工很强,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化设备,就必须加强机械化作业安全隐患的排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派遣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对于每个步骤都要予以跟踪管理,留意设备经常使用的工具、操作开关等,发现问题及时维护和处理,与此同时,要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采煤二区,由于采矿比较高,还有很多隐含的断层,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崩塌问题。因此,在操作时要加强施工面的支护,加强顶板的巩固。除此之外,由于这一区域的施工坡度较大,当遇到恶劣天气,如暴雨雨天,操作人员在这种工况下很容易滑倒。因此,要重视支柱防倒和人员防滑的安全管理,可以对这些位置安设安全标识,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安装警示装置,增加荧光反射装置,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这一区域顶板都比较坚硬,还容易出现悬顶[3]。因此,一定要加强后排支护管理以及悬顶的处理,在工作中要加强溜子运料、运输巷开机、跨溜子方面的管理,最后提高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日常工作可以以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2.2对采煤一区的管理 对于采煤一区而言安全隐患也比较多,在二层煤炭施工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断层,很容易把顶板顶掉,因此要加强工作面顶板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工作面的跨溜子、片帮、溜子运料等方面都需要加强管理,把可能出现的隐患认真排查掉。 2.3对掘进二区的管理 进行掘进二区的安全管理时,一定要重视断层带顶板的管理,除此之外,在该区域进行放炮破岩时,重视对爆破的管理,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对工作人员的生命构成威胁,还要对管理人进行管理,在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老龄化比较严重,技术水平低,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2.4有效管理掘进一区分析 掘进一区属于深部施工,对巷道压力大,因此要加强运输管理的力度,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使用效率,让煤矿开采的整体流程更加顺利。 2.5有效管理巷准工区分析 对二层煤进行施工时,由于中顶板比较破碎,属于独头施工,因此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顶板加强管理,与此同时,通防运输、支护质量等也要进行管理,在该工作面中有很多零星工程,而且大多数都是老员工,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 2.6对皮带工区的管理 在该区域岗位较多,重点工程也较多,而且操作都是单人操作,因此保证工作程序的正确性很重要,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谨慎。 3有效的管理措施分析 煤矿生产中,一般都有专职的安监人员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在生产的时候,必须加强隐患的排查,针对违章和严重违章的人员给予严格处罚。还要对工作组织进行及时调整,优化整个员工队伍,提高个人技能水平,在内部设立培训班,提高每名员工的综合素质。在进行煤矿生产安全评估时,通常会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进行评估,爆破管理、设备管理、顶板管理、运输管理等都是管理的重点。 4总结 安全排序管理法优化了传统管理方式,不仅是一次创新,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在实践工作中相关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不断总结相关经验,对该方法做不断地完善,总结不足,发挥其优势,推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发展。 作者:王碰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摘要:近年来,煤矿事故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对社会的影响较为不利,所以,煤矿产业生产过程中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安全生产,安全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如何减少煤矿产业的安全事故。本文深入分析了如何构建好煤矿安全,对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定义、管理方法、准则及构建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行业;问题;原则;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具体是指施工安全,包括安全体系、从业人员配置以及各种井下设备的装置等,主要是对潜在的危险的控制,宗旨是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其实,我们可以完全控制及预防煤矿生产作业中存在的潜在危机,通过先进的设施及科学的管理手段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煤矿安全管理中最关键的基本内容是煤矿安全,它既能创新安全方法,同时,还能对煤矿的持续生产给予满足。 1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1.1安全管理的宗旨 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使安全管理工作实现闭环式和持续发展,并且倡导全体工作人员均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保证工作者在进行生产的时候装置零故障、零失误,建立没有缺陷的体系和没有漏洞的管理体制。使工作环境、机械装置能从根本上对安全生产的要求给予满足,规避发生安全事故,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生产。相比于固有的安全管理方法,这种安全管理方法高效而系统,不仅优化了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使安全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2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八大因子构成了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分别评价机制的构建、制定安全标准、辨别危险源,评估风险,建立监督保障系统等。 2煤矿安全管理的准则 2.1管理准则及目标的制定 有效辨别危险是制定安全管理准则的宗旨,对管理目标进行制定,通过管理监控对象,而对危险源进行规避。通过对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准则和方法的制定,来有效控制危险源,实现安全管控,规避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事故风险,防微杜渐。 2.2制定各项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的基本条件,用以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否达到安全标准,通过对安全管理方法和准则的构建,以实现安全标准。通过对安全手段的合理运用,促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职责及范围,切实的实现在整个煤矿产业中融入安全管理。针对工作者的举止制订合理有效的管理准则及方法,保证机械装置能够正常实施。第一时间的管理每种危险出现的原因,最大程度的减少危险,增加管理效率。 2.3管理方法及准则的制订原则 制订安全管理的准则及方法,应该根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联系的准则、全面性准则、动态性准则、可操作准则及适用性准则等。 3构建煤矿安全系统的方法 构建煤矿安全系统主要由物、人、体系及制度等四方面组成。安全管理事实上是把事故的本质作为着眼点,探索出现事故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客观上的不安全因子引起的安全事故,如:人员损伤及财产损失。由于受到人、物、制度及体系等因子的影响,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包含四种类型,如:系统事故、装置事故、人员事故及制度缺陷事故。所以,在构建安全管理系统时,应以这四个方面作为出发点。 3.1系统的安全管理 合理的、优秀的体系结构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系统结构,工作者才能有机的统一工作行为及物的运行状态,实现本质安全工作的协调性及高效性。运行安全管理的体系具体涵盖:挖掘生产体系、防治水体系以及运输体系等,确保体系的合理运行,极大程度的降低事故的发生。不能自然的形成煤矿安全生产的条件,而是通过煤矿公司的支持及投入形成的,通过人员管理不断地改进,所以,优化煤矿生产环境可以合理地减少潜在危险,管理装置的安全工作,增强防护生产危险的能力。 3.2人员安全管理 一是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思想。更具教育、安全培训等形式,增强工作者自己的安全意识,完善工作者的安全素养。在日常的生活中,安全管理人员应对每一个工作人员均给予充分的尊重,增强员工的心理素养,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增强工作者的危险辨别能力。通过科学的开展安全课程等途径,提高工作人员辨别危险的本领,增强工作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判断潜在危险的本领,最大程度上促进安全生产;三是增强工作人员的行为控制本领。安全控制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科学的管理生产中不安全的行为、不合理的操作机不安全的运行装置,这是管理人员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以便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四是加强考察力度。随着高科技装置的不断使用,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技术本领。才能熟练的应用先进的装置,构建考察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力。 3.3制度的安全管理 一是为了实现安全管理,对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使安全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二是对体系化的生产现场进行构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是落实管理体系的核心,实际生产现场是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场所。落实现场制度,能使安全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三是根据相关的法规法律,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制定,以更好的实现体系促进生产的最终目标。 4结论 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广泛的重视煤矿安全管理了,煤矿安全是研究的核心,也是公司及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是构建煤矿安全本质管理,煤矿公司想要快速的进步并改进企业的危险性,就需要构建安全系统,并落实安全管理思想,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周煜明 郭洪洲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露天煤矿安全管理措施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新科技的全面普及,我国露天煤矿也得到了有效发展。然而,在露天煤矿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对相关生产活动进行安全管理是露天煤矿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提高露天煤矿生产质量。文章主要基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做出介绍,并提出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的相应措施,希望在理论上对露天煤矿工作人员提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露天煤矿;安全管理;建设;管理机制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和谐、稳定。就露天煤矿而言,由于目前煤矿事故增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在这种环境下,其生产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安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机制也在不断更新,变得更加科学、完善。加大力度对生产活动进行安全管理,是露天煤矿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财产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管理人员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度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管理制度,以此推动露天煤矿安全体系的全面发展。 1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1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安全永远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安全管理在任何方面都有所体现。对于露天煤矿来说,安全是其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安全方面得到有效保障,煤矿才能更好地发展,相关生产活动才能顺利、有效进行。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制度体系,并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标准,明确岗位职责,避免在发生问题时,出现无人负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人员,要把安全意识深入内心,以安全生产为原则,减少经济损失。另外,露天煤矿的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认真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于使用已久的设备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在生产设备上保证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煤矿生产质量。在使用大型生产机械设备时,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且在生产期间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生产,为露天煤矿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础。 1.2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露天煤矿的生产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拥有众多的生产人员。基于此,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使生产过程中的人员、机构以及环境等得到优化配置,加强安全管理。露天煤矿管理部门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促进生产活动的有效、安全进行,且监管人员要具有专业性,具备充足的管理经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制定管理责任制,明确生产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对其进行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生产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露天煤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并改善安全管理制度,使其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需求,为露天煤矿生产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1.3建立持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 生产作业人员是露天煤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要做好生产活动中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其安全生产意识。露天煤矿相关部门要组织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制定健全完善的奖惩制度,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操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不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的人员进行惩罚。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长期组织以安全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并保证安全活动的多样性。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总结正确的安全生产经验,规范生产人员的安全行为,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长久性的旨在提高成产人员安全素质教育的培训体系,定期指定不同生产人员分享自己的安全经验,全员参与,并互相交流和沟通,提升露天煤矿全体生产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2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2.1建立完善安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是露天煤矿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管理人员在制定安全机制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作业人员严格遵守安全准则进行操作,嘉奖表现优秀的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激励机制。同时约束工作人员的散漫性,提高全体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深化安全生产的主旨,使广大员工具有较高的自觉性,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2.2建立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机制 以科学发展为前提,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结合露天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抓管煤矿生产的党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并将此项管理机制进行全面宣传,让每位生产人员都铭记于心,做到群防群治。露天煤矿的各级领导、各级组织要以安全为核心,建立长期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并结合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善,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突出安全生产的主题,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2.3建立完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管理 露天煤矿的生产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险的类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合煤矿发展,只有积极探索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及途径,才能降低煤矿的风险,且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煤矿生产安全质量的标准化,使生产过程安全、有序。在生产基层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提升广大员工的风险预防控制意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2.4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是管理机制中最基础的体系,它可以保障在发生重大的煤矿生产事故时,有很好的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在造成重大损害和危害之前,全面控制局面,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方案,减少资源浪费。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全体生产操作人员的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基础条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阐述了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近年来,随着煤矿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对煤矿的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因此,露天煤矿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对其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管理,以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为煤矿单位乃至国家节省资源。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比较复杂,属于系统性工程,生产人员众多、作业程序分散、生产环境复杂以及自然条件恶劣,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管理人员要结合煤矿生产的具体情况,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安全生产,为露天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着力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作者:马风虎 单位:哈密市和翔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管理应用 摘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立足于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介绍了行为安全的构成要素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了行为安全管理的局限性。以BBS理论入手,描述了新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指出其在煤矿企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行为安全;应用模式 1概述 与国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错误或失误管理是造成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同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不同的人和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安全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以减少错误或失误管理的发生,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 2煤矿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要素 煤矿安全管理行为的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安全目标与政策、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应急预案,便于现场作业时进行指挥与监督;其次要加大对安全的重视和投入,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注重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安全设备及防护用品的管理与使用,以提升和改善安全工作的环境;同时,要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狠抓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强安检队伍建设;此外,应定期组织安全工作会议进行专项分析讨论,以解决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冲突。不断总结安全工作的经验,强化专业技术管理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1]。 3各种安全行为的相互影响 制定合理的安全工作目标与政策,是开展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对其他安全管理行为进行指导的标准和依据。而安全操作规程的修订、煤矿生产中的安全分析及经验总结,则是实现安全目标的具体活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激励考核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是对安全工作实施过程的控制及信息反馈。安全设备及防护用品的投入、生产现场的指挥与监督及安全工作环境氛围的营造,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安全生产环境。各种行为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整体。安全目标的制定、安全环境的营造,在这个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中,以安全目标的影响度最高,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安全管理行为。而安全环境的影响度相对较小,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安全工作计划居于中间地位,在受到安全目标影响的同时,还会对其他的安全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安全工作实施过程的质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会反馈和影响安全目标与工作计划,还会对安全环境产生影响。 4行为安全管理的局限性 通过观察分析员工的作业行为特点与规律,采用干预或强化的措施,以提高员工安全行为的概率,是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常用的行为安全管理工具。但其管理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没有观察到的情况来说,安全隐患也是时常发生的,单纯地依赖于安全设备无法解决。需要引入更为先进的心理测评选拔系统,充分评估员工的安全行为心理能力,以补充观察领域的不足。要让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是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2]。应当积极控制安全培训与交流,培养和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识别,以实现对不安全行为发避免和控制。行为安全管理的工具相对单一,往往只能解决部分的安全问题,难以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覆盖。 5BBS理论在行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5.1BBS理论简介 行为基础安全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BBS是一种集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为一体,在主要行为控制中应用动机———行为———结果的行为安全分析模式。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强化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以减少事故发生的人为成分,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目的。从理论上来说,除了自然、地质等灾害会造成不可抗力的事故伤害外,任何人为导致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通过,探索事故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从源头上予以遏制,以完成现代化企业所追求的零事故安全管理目标。 5.2基于BBS理论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观察与反馈干预,是行为安全观察管理模式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要先对关键行为进行确定,结合安全目标来制定行为观察表。指派专门的行为观察员,根据行为观察表的要求,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相关行为。对于发现的不安全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存在的事故隐患要做到及时反馈,并由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进行讨论分析,以彻底消除安全管理中的不安全行为,从而提升安全工作的水平。当一个观察周期结束后,应对观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信息分析的结果予以通报,以对员工形成有效的标识提醒,帮助其纠正工作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对于未实现的既定安全目标,要从各个角度展开全方位的分析讨论,包括操作程序、作业位置、防护设备与用品、安全标准规范等。同时,对于恰当的安全行为,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及强化。对于存在的不安全行为,要予以干涉或制止,并给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安全文化管理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对不安全行为产生自我约束。安全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应当从人性化的角度安全采取教育培训,以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 5.3煤矿企业应用现状 安全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的质量。我国煤矿企业现行的安全规章制度还不尽合理,与企业自身实际的结合性较差,照搬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行为安全管理的执行力不足,进一步增加了诱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就员工的整体素质而言,由于煤矿工人大多数来自于农村,难以适应各种新设备与工艺的操作需求,且安全观念意识较为淡薄,无法依靠短期的培训彻底解决。培训教育的方式不够切合实际,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上局限于对规章制度的死记硬背。日常的安全检查中存在着诸多不足,缺乏计划和着重点,导致安全检查流于形式[3]。安全信息的沟通渠道不通畅,自上向下的逐级传递,造成了信息片面的单向性流通。缺乏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在执行中过度强调惩罚而忽略了奖励,导致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6结语 行为安全管理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应用实践中所存在的误区与困难,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充分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保障其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进一步优化职工队伍,多管齐下、努力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技能。适度改变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贴近生产实际。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梳理安全信息沟通的渠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而全面促进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作者:雷鹏灿 单位: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要素研究 1煤矿企业概况 同煤集团某煤矿企业始建于1949年,在业内有较好的声誉,获得多项荣誉奖项。该矿经历60多年的发展历程,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煤矿开采环境的安全性,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在2013年,该矿加强煤炭安全管理力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煤矿安全管理。 2人员管理要素分析 煤矿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影响非常大,该矿进行煤矿安全管理,非常重视人员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该矿在每个星期三都会开展安全学习活动。在安全学习会议的开始阶段,由矿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对煤矿安全知识进行重点讲述,并将煤矿安全事故的案例进行引用,对煤矿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潜在煤矿安全事故的对策,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让管理人员遵循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认真地进行煤矿工作。该矿为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开展矿工家属体验日,组织矿工家属到煤矿开采地,对矿工家属讲解矿工的具体工作,让家属了解矿工工作的具体情况,利用感情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使矿工的意识由原先的“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 (2)对员工进行培训。 该矿对员工进行培训,坚持“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的原则,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案例的分析、对相关问题解决措施的讲解、工作经验的传授,使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工作类型的工作人员采取相适应的培训方式,进行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有效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并在多项比赛中赢得荣誉。该矿实行“三违”人员复岗流程培训教育,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分析总结,整理成10大类248条,对每个月最严重的违章行为进行整治,对员工实行“三违记分卡”制度,每个员工每年有12分的安全积分,出现三违行为,进行相应的扣分处罚,一旦员工的安全积分全部扣完,就需要安排该员工到培训学校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后,才能恢复岗位。 (3)成立检查小组,对员工进行监督管理。 该矿对矿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矿区分为六条线路,成立检查小组,检查小组的成员由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由矿井领导带队,每两天对矿井进行全面的检查,控制矿井安全隐患。该煤矿企业组织一周安全主题隐患排查,在一周的每一天对矿井进行不同的检查,周一对机电隐患进行排查,周二排查“一通三防”安全隐患,周三全面检查矿井安全,周四排查采、掘、运安全隐患,周五排查地测防治水的安全隐患,周六由矿区的组长进行自检,周日由矿区的书记进行自检。 3设备管理要素分析 3.1管理采掘工作面设施 该矿在进行采掘工作的时候,一般采用柔性网转载机全封闭装置,将脚踏板和防护网安装在泵站的列车处,并安装了语音提示系统和预警装置。该矿采用双基建设模式进行安全管理,对各项工作程序按照规范标准进行严格执行,进行编码、定置、标识、信息、项目、流程、看板、模式、准入的九项管理,将设备管理与技术管理结合起来,如在进行巷道过切眼和断层的时候,工作人员利用公式法、类比法对巷道的断面大小、护网技术参数等进行核算,使材料得到合理利用,使“一梁三锚”转变为W型250钢带支护。 3.2管理辅助运输设施 该矿的作业点非常多,覆盖面广,有17个运料作业点和3个运人作业点,运料和运人的战线长度有17529m,运输车辆每天有130辆。为提高运输安全,该矿对运输战线进行整治,如对西部1136大巷轨道变形进行整治,对道木和道岔损坏的3000m进行整治,使西部辅助运输系统更加完善,并在303盘区增加设置3组阻车器和挡车栏,更换4组道岔,将视频通信系统安装在盘区大巷和综采面顺槽,保证辅助运输的安全。 3.3管理通风设施 通风设施对煤矿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该矿将通风设施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对密闭设施的设计、建档、施工、验收各个流程进行严格的把关,避免施工出现刨槽不够深,墙体出现空洞等问题。为提高通风设施的运行,安装自动洒水装置、风水联动装置等来进行防尘,并定期冲洗巷道,控制煤体注水、除尘风机的使用。 3.4管理机电设施 该矿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主要通过对项目管理进行定期检查,遵循“常规检修、订单检修和主体检修”的原则,做到每天、每周、每月进行检查,矿井各级领导带队定期进行设备检查,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对矿井员工进行现场指导培训,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及时淘汰和更新设备,保证机电设备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将各种新设备、新工艺应用进来,如综合自动化远程监控设备,合理的控制机电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矿井的安全。 4制度管理要素分析 4.1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管理 该矿对原有的各项制度进行分类整理,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编制了十一本管理手册,即《一通三防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采煤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掘进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辅助运输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安全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应急救援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职业卫生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调度信息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地面设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以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细化,使程序化管理制度更加标准。 4.2制定风险预控体系 该矿以的安全管理高标准、严要求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制度,制定风险防控体系,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行改进,预防煤矿安全事故。 5结束语 对安全管理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使员工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工作,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有效地提高煤矿生产效率,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赵红兵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脊梁矿安监站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措施分析研究 引言 煤矿企业管理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安全管理是其核心部分,这也是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以及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方面。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个领域对煤炭需求量逐年增加,这就使得煤炭开采量越来越多,安全事故也经常发生,这也凸显出了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员工造成安全威胁,同时也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1新形势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煤矿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安全管理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同时也能够推动整个开采工作稳定运行。在开采之前,企业管理人员就应该根据实际考察的结果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总结过去出现过的安全隐患以及新产生的安全隐患,给员工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煤矿工程不断向前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新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2.1煤矿工程安全管理技术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很多煤矿生产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模式。但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比较晚,各项基础设施都不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落后,而发达国家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管理结构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尽量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煤矿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很多的管理模式还是使用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制度,企业采取承包制度,只关注报价高低,忽视了安全资质是否符合标准,这就导致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受到重重阻碍,安全设施不达标,安全事故频发。 2.2煤矿工程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煤矿开采工作已经成为了高危险性工作,这不仅显现出了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生产缺乏安全意识的问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存在着违规操作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危险事故发生。作为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对安全生产方面并不重视,缺乏事故预测机制,这些都成为了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 2.3缺乏对煤矿工人安全生产规范化约束 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煤矿企业的管理不科学、存在职工违规操作的现象。相比其他生产行业,煤矿开采企业属于高危行业,而且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都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煤矿的正常生产需要很高的安全系数和高强度的劳动,有些职工的各项指标都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标准,但是企业由于急于开工,仍然使用这些不符合标准的职工,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又缺乏合理的安全生产规范,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4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与权责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关于能源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是当前还是存在着能源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对煤矿企业的安全责任人没有实行科学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另外,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和员工的沟通,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没有具体落实,往往是通过惩罚的机制来管理员工,奖励机制的评定标准并不明确,这就造成了员工积极性下降,对于安全管理方面也不重视,甚至是反其道而行,这就给煤炭的安全管理造成很大麻烦。 3新形势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措施 3.1不断完善煤矿安全自主管理制度 当前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为了能够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转变具体的工作方式,营造出一个合理化的科学化的安全管理氛围。一方面,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针对矿井下的不同情况以及具体的工作位置进行责任划分,并根据不同的施工点以及不同的环节来指派总负责人,排查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位置。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让管理者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实行赏罚分明的考核机制,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2加强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及智能化终端设备对煤矿井下工作各种危险因素、工作环境及职工工作状态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某些职工的违章操作或井下易燃气体含量超标进行报警的现代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证生产工作安全稳定。 3.3规范煤矿安全的奖惩制度 规范煤矿安全管理的奖惩制度不仅能充分发挥职工生产积极性,更有助于职工培养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对降低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适度惩罚能起到反向激励作用,但过度惩罚反而会引起职工反抗,造成更为严重的违章生产或安全事故,因此需与奖励机制相互配合使用;(2)奖励作为一种正向激励手段,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才能发挥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做到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范,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3.4革新煤矿安全管理理念 革新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理念是指在企业日常生产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各种不安全隐患,转变原有的安全管理理念。对整个企业的大小安全事故与轻伤损害事件做出统一的考核机制,将轻伤事件作为整个生产线全部职工与管理者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体现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还可将这些事故进行记录作为以后生产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革新煤矿安全管理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注重煤矿井下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营造浓厚的安全知识氛围,培养职工“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2)要提高一线职工各种待遇,增强职工自身的荣誉感;(3)要增强团队意识,凝聚小团队意识,创建大集体观念。 3.5深化煤矿职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1)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一线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2)没有专业生产职工与安全管理人员的储备,缺乏足够的安全技术力量作为支撑;(3)生产职工文化素质较低同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与技术,不具备对安全隐患进行正确认识与排除的能力,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技术与能力。 4结束语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管理工作,其中包含很多因素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具体实行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对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方面进行排除,并聘请专业的监管人员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减少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煤炭企业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监管的理念,完善企业的安全机制,把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到安全监管工作中,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吴啟勤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要从制度管理、技术运用、规范化操作等方式进行全面运用,形成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制度完善、技术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突出煤矿安全管理的综合性标准,提升煤矿安全效能的整体提升。 1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 1.1责任意识不够浓厚 责任安全意识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在当前煤矿企业的综合运行中,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采煤数量、开采技术等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投入,而在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引导性不够,没有形成宏观方面的责任感,也缺少细节方面的微观管理,因此,形成了责任与管理的脱节,没有深入到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行实际,造成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出现有“三违”现象,在对违规操作等安全管理中,没有形成制度创新与规范化管理,更没有建立责任追究与倒逼制度,因此,一些领导与管理层没有强大的责任意识,也就不能在安全管理责任手段上进行创新。一些管理层人员不能建立强大的安全责任意识,在制度的建立、检测、设备运行与管理方面,缺少长效化、制度化的规范运作,在安全知识的构建中,也没有相应的体系保障。 1.2培训措施不够全面 在煤矿综合安全管理中,加强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期煤矿的安全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培训举措等方面缺少针对性、创新性,更没有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煤矿企业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为了减少培训成本与相应的开支,采取的是简单的培训方式,在安全管理中,没有形成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更不能借助新媒体进行创新性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也只是简单的安全知识,对于安全意识的构建、安全理念的形成,安全常态机制的构成等方面,没有形成多方面的思考。同时,在培训方式上,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更没有在实践培训、现场培训等方面着手,对于一些典型性的安全事故等案例,不能落到每一个环节之上,因此,在安全责任的管理中,也就忽视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综合运行,造成系统培训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脱节。 1.3安全技术创新还不够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技术运用对于安全管理有着很大的保障性。通过安全技术的有效控制,在综合防尘、瓦斯控制、巷道布置、支护运用、采煤工艺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能为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煤矿安全技术的综合运行与管理中,还没有形成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化运用的参与模式,在技术跟进上还缺少相应的运用模式,尤其是在数控制数以及电子信息化管理中,还没有形成综合性的创新方式。譬如,在煤矿安全运行中涉及到的巷道建设、支护方式、放顶方式、采煤方式、防尘措施、防水措施等技术上,不能与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相结合,在煤矿地质因素的考虑中,对于先进的检测、勘探等技术的运用,还不能全面的凸显出来,也就不能增强煤矿安全运行的整体职能。 2改进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创新思维,构建安全管理理念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理念创新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首要点。只有创建全新的思维理念,才能在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安全责任等方面突破,形成综合性能的全面实现。在煤矿安全综合管理中,要形成安全创新的管理理念,形成自下而上的观念创新,每一个管理层以及职工都要将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曾倩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突出煤矿采煤以及综合运行中的每一个安全细节,尤其是管理层要从煤矿安全运行的整体高度出发,及时掌握好煤矿安全运行的情况,针对员工在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偏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对不负责任、安全意识差的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处罚等教育措施,落实责任,创新煤矿安全文化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出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在具体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并落实到煤矿安全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2.2宣传引导,构建安全文化氛围 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要加强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结合新时期多种经营理念,并考虑煤矿井下的实际操作经验,细化每一个管理环节,在加强班组建设的过程中,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将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到每一个生产过程之中,通过电视、网络、橱窗等方式,通过开展各种演讲比赛、科技比武等文化安全活动,潜移默化的将安全知识融入到活动之中,培养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形态。做好矿安全大检查、专业检查和日常检查的重点检查项目,发现问题严格按“六定”原则进行处理;监督检查职业危害防治设备设施的使用和完好程度,未按要求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按“三违”严肃处理。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培训档案,组织劳动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所在岗位的职业危害防护知识以及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操作规程、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权利等内容,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时间不得少于四学时,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时间不得少于两学时。 2.3细化管理,构建隐患排查机制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管理中,要形成安全隐患的有效排查机制,建立责任细化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安生生产的综合排查过程中,对于煤矿采掘过程中综合设备的整体功能运用,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在出现异常现象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控制。在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地段,在设备细化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采掘责任区,建立安全责任管理至,没一个班组对自己的区域以及工作人员实行包干处理,构建层层分解的安全管理渠道,对于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的整改,这样,可以形成高效、优质、安全的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更加踏实的投入到安全管理之中,更好的促进整体安全性能的实现。 2.4创新技术,构建井下管理机制 要注重煤矿井下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掘进工作面、掘进硐室及钻场,放炮时必须采取湿式打眼、水炮泥、坚持放炮前后对放炮地点20米范围内进行冲洗煤壁巷帮和洒水降尘、爆破喷雾、装煤(岩)洒水、净化风流等综合措施。软煤层中瓦斯抽放钻孔难以采取湿式钻孔时,可采取干式钻孔,但必须采取捕尘、降尘措施,工作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综采工作面应设置移架自动同步喷雾,采煤机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割煤时必须喷雾降尘,内喷雾压力不得小于2MPa,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4MPa,喷雾流量应与机型相匹配。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喷雾,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MPa,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时必须停机。综掘工作面掘进机作业时,应使用内、外喷雾装置和除尘机。内喷雾压力不得小于3MPa,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1.5MPa,如果内喷雾使用水压小于3MPa或无内喷雾装置,则必须保证外喷雾装置和除尘风机的正常使用。 3结语 针对煤矿安全运行中存在的各个问题,在技术突破、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并融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构建良好的安全环境氛围,在安全机制、文化机制、技术机制等方面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更好的推动煤矿企业的安全效能。 作者:宋瑜锋 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南河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要素分析 1煤矿安全管理概念和要素分析 1.1安全管理概念 煤矿安全管理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关系煤矿安全生产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煤矿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处处都会有危险因素,因此需要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让安全管理成为管理工作的中心。 1.2管理要素分析 管理要素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各种不可或缺的部分,煤矿安全管理要素主要有人力因素、物力因素和环境因素,人力因素指的是职工因素,包括其意识、行为等;物力因素指的是工程、生产材料、机械设备、生产技术、软件等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两方面,外部环境是技术、设备等形成的生产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生产文化、宣传等形成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三种因素中,人力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是管理的实现者,管理的目标也是人的安全。 2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现代管理观念中,以人为本是管理的关键,其要求在任何管理中都要以人为中心,处理好人际关系,提升人的素质、满足其需要,并且充分调动出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等,从而提升工作效率。煤矿安全管理中,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提升职工的素质、行为、意识等,并且加强对外部环境要素的管理,从而将安全生产贯彻在实际中。 3现阶段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对于安全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于职工家庭、社会因素、情绪状态等了解过少,多重于对宣传标语等企业形象建设,使得职工对于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够,对于很多危险因素不能及时的预防,难以在生产中处理;其二是缺少培训,特别是对员工生产技术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员工的技能与生产要求不相符,企业的技术考核不严谨,使得很多先进的技术难以应用在生产中,员工不能按照生产要求进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其三是管理方法落后,在管理中很多时候进行事后总结管理,针对事故吸取教训,缺少对事故的预防措施和研究等,使得对事故的预防过于形式化;其四是没有安全管理环境,企业缺少对管理的监督,管理信息不能很好地交流,很多制度实施不到位,或是没有执行等,使得在生产中没有安全观环境;其五是管理制度不严谨,很多监督、检查都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没有及时的发现质量问题,使得安全风险难以尽早地预防处理。 4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措施 4.1以人为本的管理 首先要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养,并且管理者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从而让员工在自身和外界的双重保障下进行安全生产,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需要充分了解职工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性格方面等,提升职工的管理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管理中,从而提升安全管理的效果。加强对安全生产知识的宣讲,采用媒体、标语、会议等方式来提升职工的安全认识和重要性,让职工了解安全生产对于其家庭、企业发展、个人的关系,转变对职工的被动安全教育,只有职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企业生产规定,规范技术操作,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树立事故典型,针对近期出现的安全事故,要多反思、多学习,对事故出现的原因和处理、预防方法等充分的分析,从事故结果方面进行更加深刻的教育。提升职工的事故危险意识,提升职工工作的严谨性,从而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4.2提升职工的技能素质 当职工拥有了自我安全意识后,就需要有良好的技能素质来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实现。企业要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培训,要坚持单位培训,加强与煤炭院校的合作,让职工进行正规的学习和培训。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质量的建设提升,灵活的培养目标,多样的培训技能,让职工拥有综合的生产技能。企业可以举办技能比赛,让职工互相竞争,参加国际级的比赛等,让职工之间进行经验交流,综合的提升其技能和素质水平。建立职工的安全技能档案。加大对档案制度的宣传力度,借助于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实际的运行方案。以提升职工的技能素养为根本目标,将生产与经济效益、职工个人利益相连接,让职工的主动性增加。对于一线生产的职工,要进行严格的技能考核,确保其可以按照生产规范要求进行工作。企业可以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定期对职工的技能进行认证和考试,对于不合格职工进行处罚,优秀的职工进行奖励等。 4.3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对职工的行为进行约束,让职工规范的履行自己的岗位职务要求,采用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来约束职工的安全生产。不同岗位的安全生产要求不同,因此当职工上岗之前,需要对职工进行技能考核,明确安全责任,签订安全责任状,承担安全风险,并且与个人的绩效、工资等进行联系,可以建立班组制度,让组内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承担风险,定期对组内的安全情况进行排名和考核,优秀的进行奖励,不符合规范的进行处罚,综合提升职工的生产安全行为。建立职工安全档案,将职工的表现、行为等存档,及时发现职工的问题,了解职工的技能,对于职工个人基本资料详细的整理备案,定期与职工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等,消除职工的负担和压力,从而确保职工的安全行为。 4.4推荐安全生产工程 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除了要提升人的安全意识,企业还要对生产环境等进行安全投入,从而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企业要选取有良好施工技术的队伍进行,让具有高素质的施工队伍进行煤矿的生产,对于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严格管理,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企业要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注重对工程的研究和质量考核。对于煤矿生产工作中需要的机电工程等要及时升级,防治水、防止瓦斯的泄露,对于老化设备及时更换。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高科技对安全管理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动态监控,优化安全工程设计,使企业发展保持最佳的安全状态。在煤矿的生产中要营造安全的氛围,从生产硬件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来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抓好施工中的每一个安全因素,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消除风险隐患。安全事故往往在管理薄弱的环节出现,因此针对容易出现事故的工程进行重点控制,发现危险源,并且将安全管理目标与企业生产效益相结合,明确企业各层管理干部的责任,让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5结语 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职工的产生技术和安全意识,并且加大对安全管理的环境建设和相关投入,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时刻约束职工,让职工在生产中有安全意识。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生产中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并且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提升管理的效果,只有严加保证每一个因素的安全,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 作者:关卫华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香山矿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与煤矿技术的关系 煤炭行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资金密集性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业环境较差,比较危险的一个行业。其行业特点:安全体现在伤亡事故不断发生。为了提高安全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需要全行业的安全维护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煤矿从业人员共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减少事故的发生,杜绝恶性事故的发生,从而做到安全生产。因此加强煤矿安全管理,采用严格和科学的管理,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必要措施及良好途径。因此,进行安全管理是需要综合治理规范化、系统化的有效管理,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煤矿分为生产矿井及再建矿井两类,对于生产和建设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1生产矿井的安全管理与煤矿技术的关系 (1)工作面的回采首先是顶板的管理,由于顶板管理随着支护的技术进步、顶板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概率也很小了。其安全作用是从过去传统落后的支护材料及相应的支护方式到现在采煤工作面广泛使用液压支架,使得采煤工艺能够连续完成就是综合机械化产煤。随着技术进步,在采煤工艺也不断使用自动化的技术,这样效率提高,安全更加可靠。 (2)掘进工作面广泛采用综合机械化掘进效率提高与对顶板的破坏减小,支护采用复合支护使顶板及时有效得到支撑,提高了顶板的稳定性,使支护更加行之有效,顶板的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均体现了技术进步在提高安全可靠性的作用。 (3)在煤矿生产中监测监控的作用对煤矿其他自然灾害尤其是瓦斯、火灾煤尘的预测监测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样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安全管理的贡献。对矿井的通风适时的监测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提供数据,技术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通风管理提供基本的保障。机电运输使用先进的设备,提高安全性及可靠性的同时也进行日常的作业管理。维护管理以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均是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例如煤炭安全规程规定,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是一条确保行车安全、行人安全的措施;是需要加强管理付诸实施。同时依靠人们良好的安全意识来实现安全的目的。如果技术方案设计行人巷与行车巷分离,只有专用的行人巷,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靠管理才能从解决的问题。因此,煤矿技术包括技术方案对管理安全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2矿井的基本建设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 (1)矿井的基本建设,首先在规范矿井设计的前提下,根据现场的情况了解更加详细的地质条件。可进行开拓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根据地质构造的情况进行调整;矿井车场主要硐室的布置位置至关重要,在设计井筒时应考虑其主要硐室避免布置在断层,破碎带尤其是较大断层贯穿的含水层,因此技术方案的选择是提高施工安全系数有利有效的手段,也是首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方案如果难以调整实现或艰难进行较大的调整,因此重点就放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相应施工工艺方向的优化。例如更加优化的断面设计及支护设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2)矿井的基本建设是巷道的开拓掘进工程为主体,相应还有安装工程;在实际工程安排中,有时是顺序进行,有时平行交叉作业。这就给运输能力及运输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对施工组织、协调、措施的落实提出很高的要求,才能确保安全施工。矿井建设进行到中期时平行交叉作业增多,运输环节多但不同于生产矿井的运输条件及运输能力。生产矿井运输设备的相对固定性与建设矿井的设备固定临时性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安全管理、技术管理,首先依靠管理的制度,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把安全管理的可靠性提高。由于矿井建设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在局部有一定的预测难度。因此,在使用人员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关心员工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来弥补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及时调整,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安全管理才能可靠的保障。 3建设矿井与生产矿井在管理体制上有所不同,但也相互借鉴抓住安全管理的本质 建设矿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多方参与管理,建设方(投资主体)、施工方、管理方、质监部门、设计院上述各方均有权利义务行使法律行政法规定赋予相应的职责。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具体实际的状况变化造成按设计施工不适合应及时调整。这就需要进行实际方案的调整、投资的调整、施工组织方案的调整。因此,各方协调达成一致,提高效率管理协调均需要调整。因此,建设矿井的组织协调凸显出尤为重要。首先,建设方与设计院的协调,设计院对矿井的开拓布置有着丰富的经验,建设放在设计之前充分论证和方案相近。相邻生产矿井的安全,经济运行的状况进行相应的评估,根据本企业的投资能力以及建成矿井的运行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矿井设计的总体原则。为设计院提供依据,优化矿井的总体设计。矿井设计中巷道的布置与设计。工艺流程的选择均对煤矿今后的生产安全及高效运行,经济效益均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对于地质部门提供的各类地质勘查报告说明,充分消化体现其本质的因果关系。组织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及交流讨论。只有将上述基础工作落实到位,矿井设计才能真正优化。才能规避后来的经营及安全的风险,带来积极的作用。在技术方案,例如巷道的断面不要“高、大、全”,例如巷道的断面不是越大越好,应该通过技术论证后适合为最佳方案。过大过小均有安全问题。过大的断面会造成投资的浪费,也相应带来施工管理难度的增加,对安全管理不利。工艺的选择不是越大越先进越好,而是根据地质条件是否适应易于管理、易于操作使用可靠才符合安全要求。如果很先进的设备不能适应地质条件反而带来更大的管理隐患。这里指的是管理上的隐患不是设备本身性能的问题,任何设备均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果设备是先进的如果适应性差就会给将来矿井投产后带来经济风险效益不好的结果。在安全管理难度增大也就增加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建设方与施工方、监理方的协调管理在工程质量,进度上的要求上是高度一致的,作为建设方本着提高施工方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其现场处理问题的方式,作为建设方,监理方积极帮助,前提是符合设计要求,充分沟通,各方尽职尽责才能使安全管理和谐有效的推进为安全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管理、技术方案在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及管理决策体制,激励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多管齐下,协调一致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尽善尽美,才能使科学技术进步,发挥最大的效益。 作者:尚国山 单位:乌海市誉达财务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井下作业人员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思考 摘要:为了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很多煤矿企业都采用了人员定位系统,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然而当前应用的人员定位系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系统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给煤矿生产和安全管理维护工作造成了阻碍。本文将对传统人员定位系统的缺陷加以探讨和分析,并设计一款安全可靠、功能全面的新型系统,以期实现对井下人员的精确定位,为煤矿安全管理维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人员定位系统;煤矿;安全管理;维护 1目前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普遍是以射频技术为基础,该技术虽然应用优势显著,但是信号传输需要消耗庞大的能量,而且井下环境较为恶劣,射频信号无法对所有区域进行全面覆盖;如果大量人员集中在一起,信号就会出现混乱,极易出现漏检、误检问题;煤矿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庞杂,数量繁多,机械设备在运转时会对射频信号产生干扰,影响定位的精准性;系统信号只能由井下传递给地面中心站,却无法实施反向信号传输,在发生事故时主站不能迅速的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指挥调度和疏散;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能用于对作业人员的管理,煤矿开采、地质勘测、生产监控等工作需要应用其他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往往都储存在独立的数据库中,彼此之间不能共享,系统的重复建设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煤矿安全管理决策也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2新型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构建 2.1系统组成及构架 该系统由井上和井下两部分组成,井上部分包括USP电源、存储设备、管理服务器、网络设备、检测器、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矿用本安型电源;井下部分主要包括矿用本安型电源、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以太环网、手持式读卡器、人员识别卡。其中,矿用本安型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读卡分站要与以太环网交换机和管理服务器相连接,这样信号就能够覆盖整个煤矿生产作业区域,同时读卡分站还能与识别卡和读卡器进行双向通讯,从而实现对煤矿生产区域内全体设备和人员的实时、动态监控。 2.2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井下距各个分叉口一定距离处的每个岔道上、各个工作面入口处、主要巷道内,相隔一定距离安装无线数据监测站,通过网线或光线对各个分站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在每个作业人员身上携带具有唯一标识的无线识别卡,当人员通过读卡分站时,其所携带的标识卡会被读卡基站激活,读卡分站就会读取到该人员的标识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地面中心站主机。该数据经后台处理后,通过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软件将该人员的具体位置信息显示在软件的地图显示界面上,便于地面调度室对井下人员的具体位置信息的掌握。 2.3主要功能 (1)监测功能:对携卡人员的入井和出井时间、工作范围进行监测,即使携卡人员与机械设备的距离过近,传输信号也不会受到干扰;系统还能同时识别监测范围内的多个识别卡,对每个识别卡都能持续进行监测。(2)管理功能:管理功能包括考勤管理和安全管理两个方面。系统能够对携卡人员的总数以及每个携卡人员的井下作业时间、工作范围进行记录,通过与各班组的工作计划相对照,统计出迟到、早退、矿工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则是指系统会在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发出预警信号,在监控屏幕上显示异常人数和滞留时间,将携卡人员的信息汇总和打印出来。(3)存储和查询功能:系统具有自动存储和备份功能,所有携卡人员的信息都会存储在地面中心站的主机数据库中,即使系统因故障中断数据库中的信息也不会遗失,随着系统的运行数据库中的信息会实时更新和备份。 3井下作业人员管理基站井下故障检修技术 3.1人员定位分站通信常见故障分析 (1)识别卡不发送信号:检查识别卡的外观、电池和簧片,识别卡在受到外力碰撞时容易损坏,当电量不足或簧片接触不良时识别卡也不能成功发送信号。(2)分站电源箱没有显示人员信息:检查主板与无线收发板通信、电源是否正常,检查芯片是否接触良好。(3)分站与地面监控主机不能正确通讯:检查分站与交换机之间通讯是否正常,电源是否正常,如没有异常,则考虑分站通讯板是否损坏。(4)直流电源输出偏低:检查对应不同电源等级的变压器抽头是否正确。 (5)备用电源不能正常投入:考虑电池是否失效,可能是电源充电板故障。(6)出现通讯中断:通讯接口或线路接触不良。 3.2防范措施 (1)使用前,要仔细检查各种接线是否准确,插头是否松动,特别是交流引入线,引入电压等级与接线端子电压等级是否相同,否则将把变压器烧毁。(2)按要求连接电路和配接设备,分站各种未用的接口和插口不得随意占用。 (3)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分站,板上所有IC芯片和继电器的安装方向要正确,接线插头无误。(4)检查分站连接插头座连接电缆是否正确及检查分站站号是否正确。对主板上的各个电位器不得随意拧动。(5)人员携带卡在不使用时必须远离具有磁场的环境。(6)分站、无线收发器应设置在便于读卡、观察、调试、检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地点。分站应实行上架和牌版管理。分站应定期对其控制输出进行检查,使其控制功能始终保持正常工作状态。(7)定期更换新电池组。(8)电源箱使用环境条件恶劣,空气湿度大,应对其防爆面经常维护,以免生锈降低防爆性能。 4结语 综上所述,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在煤矿安全管理维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现有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缺陷和不足,煤矿企业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开发新型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并加强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使之能够更好的为煤矿生产提供服务,以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保证煤矿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金路 单位:山东新陶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部分风险得以集中,而通信、网络、系统因素的操作风险、机房风险等仍然存在。本文结合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对基层分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从组织架构、机房管理、网络通信、应急演练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金融科技;信息风险;商业银行;维护管理;通信线路 随着金融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陆续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至一级总行,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数据大集中能够为银行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直接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升级,提高服务和管理手段,使原本分散的风险随之集中。同时,数据集中处理对通信、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更高,对系统开发、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等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对基层分行来说,认识到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并且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保证信息系统健康、稳定发展,防范风险,杜绝安全隐患,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信息安全日常管理经验,对基层分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分析。 一、基层分支机构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一)业务中断风险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的通知》,原则上,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不得大于4小时,重要业务恢复点目标不得大于半小时。保障业务连续性运行是所有银行信息科技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因设备软硬件故障、病毒传播、网络、电力故障及人为非法操作造成系统不稳定等因素,极易造成银行业务中断或某个交易失败。业务中断不仅阻碍了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还将导致银行声誉受损、客户满意度下降。对于分支机构来说,业务中断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机房风险 银行的机房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核心,好比人体的心脏,承载着业务运营的重要动力。机房是信息系统和网络信息设备的汇聚地,一旦机房发生火灾、水灾等意外,将严重影响业务的运行,同时给故障恢复带来巨大的工作量。 2.网络中断风险 分支机构的网络建立承载着上联总行、下联支行的重要作用,每一条数据链路、每一台设备都举足轻重,网络的“健壮性”是业务连续性的重要基础。数据链路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血管,网络性能应始终处于健康、无阻塞、安全的运行环境中。网络中断风险会直接导致机构无法办理与核心系统有关的任何业务,银行数据大集中也就失去了意义。 3.人员操作风险 人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人员错误操作或工作失误造成的信息系统风险事件。因工作人员能力欠缺、有意不遵守制度或恶意破坏,导致终端、设备、局域网内设备软硬件故障,将影响部分机构甚至是全部业务无法正常运营。 (二)数据安全风险 1.数据被窃取 数据在转存或传输过程中遭到窃取甚至恶意篡改,或由于权限控制不严导致无关人员接触到核心数据,并导致机密数据外泄等风险。一旦发生数据被不法分子窃取的情况,不仅会泄露客户信息资料,更严重的会引发客户不满,影响银行的整体声誉。 2.数据缺失 由于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为因素等突发事件造成存储介质的损坏,导致部分或全部数据丢失,或未按规章制度要求进行数据转存或备份,使某个系统出现异常后,不能及时恢复,影响业务的连续性。 (三)系统建设与桌面终端风险 1.系统建设风险 数据大集中后,越来越多重要的信息系统,包括重要的业务数据只部署在总行一级,不需要在下级分支机构部署。为了提升管理,有能力的分支机构会建立一些特色化的辅助系统,由于人员少、技术能力有限等因素,这类系统常常是小众人员参与,系统架构较为简单,开发、运维、测试不分家,岗位的A/B角制度难以落实,制度监督和制约措施很难完全执行到位,直接导致的风险是在技术架构的制约下,系统逐步庞大,代码臃肿,升级和更新受限。同时,因员工的转岗、离职等因素,导致后期团队接手困难。 2.桌面终端风险 桌面终端已成为员工工作的基本工具,安装了各式生产、办公系统,存储了大量敏感信息。根据木桶理论,终端极易成为最大的风险来源,是企业网络的最基础部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随着分支机构的不断扩张,员工人数的增加,运维保障工作成倍增加,科技人员不仅要维护运营,保证业务连续性,还要提升服务,快速响应故障,锤炼技术基本功。此外,要营造创新环境,从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中“跳出来”,突破固有思维局限,开拓思路,探索出有新意、有亮点、有价值的科技武器,在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拓展发展渠道。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组织架构及制度建设 信息科技风险作为操作风险中的一类,独立于任何其他风险种类,商业银行应培养全员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意识,成立包括管理层、中层管理者、员工构成的三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小组,设立独立的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并配置兼职信息安全员,落实具体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及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及任务,以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机房管理 机房的建设应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机房规范化工作指引》,按照C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标准,各类设备和设施应摆放整齐有序,线路、机架电缆线扎及标志整齐,有编号、标志科学统一。机房应配备电力、空调、监控等设施,在停电的情况下满足机房电力需求,配套防盗窃、防雷、防火、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磁保护等措施,确保机房正常运转,并尽可能建立同城灾备机房。建立机房管理制度,落实现场巡检要求,健全各类登记簿,应明示网络拓扑图、电力设备控制开关等重要信息,方便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定位到具体的点位,具体要求机房巡检内容、时间、次数,对机房运营设备的各类参数进行登记,记录并总结突发故障的处理信息,以起到警戒和预防作用。 (三)有效管理 1.管控体系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基层分行应建立一套包含入侵检测、防病毒、补丁分发、系统防护、非法外联、移动介质管控等在内的完善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抵御外界入侵,防范病毒传播,修复操作系统漏洞。做好数据备份、传输及加密工作,尤其是牵涉客户的敏感信息,严防由于权限控制不严导致无关人员接触到核心数据,控制数据转存或传输过程中遭到窃取甚至恶意篡改的风险。 2.完善信息技术架构管理 基层分行信息系统研发的目的是加工来自核心及非核心的基础数据。应规范信息系统建设流程,严格把控科技项目建设风险,统筹系统建设和风险防范的矛盾性。在安全的模式下创新,把控风险,将集中的大数据加工成管理层、员工最为关心的内容,及时响应管理需求,以此促进业务、保障运营、提升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设“分布式的”“可复制的”“可扩展的”坚若磐石的基础平台,特别注重统筹规划信息系统等保障业务运行的基础平台,提高数据存储水平,保证业务数据安全。 3.规范运维、操作流程及手册 系统的变更应具备严格的审批流程,保证双人复核。严格划分数据源及信息系统的访问权限,应依据“最小授权”原则,由专门人员掌管各系统密码,并定期更换。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操作规范、管理流程,包括介质管理、桌面安全管理、网络管理、维护及故障处理制度、软硬件变更流程、备份管理、机房管理、巡检制度等。运维团队应着力于故障异常的监控、原因的分析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总结和借鉴行业经验,并依照操作框架梳理以问题为导向的运维处理手册,对运维故障做到“有记录”“有总结”“有分析”,运维人员可通过多种形式互相交流,提升运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4.软硬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基层分行应重视信息系统、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及计算机设备等软硬件设备的生命周期管理,做好关键设备的冗余备份,制定设备的替换方案,提前组织基础设施的更换、维保、升级服务,建立老化、淘汰设备的“退役”机制,消除因设备生命到期而可能带来的潜在运行风险。 5.监控手段与预警机制 依托数据监控、图形展示、移动网络等技术手段,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对设备、通信线路、机房环境等进行在线监控,通过短信、邮件等形式实时告警,为后续应急处理提供宝贵的时间,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持续优化监控策略,不断提高告警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四)网络通信 采用不少于两家不同运营商的通信线路,确保网络无断点,访问带宽应满足各信息系统的带宽需求,必要的情况下引入无线网络通信。配备备份的网络设备,核心生产系统设备至少应采取双机热备,网络配置应由专人负责,网络配置的更改应有备份、双人复核确认机制。定期邀请网络设备厂家、通信运营商进驻,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网络健壮性、设备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大节假日应与市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移动公司等通信运营商取得联系,对有关网络设备、光纤线路进行检查,排除风险隐患。 (五)建立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演练 对信息科技突发事件进行梳理,制定不同场景、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着重组织开展影响生产业务的风险梳理和排查,明确应急工作职责,可通过外部专业机构验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积极开展辖内应急演练工作,包括机房安全、供电系统、UPS放电、网络线路、线路切换的自我验证、人员的操作熟练性等内容,随机抽取演练场景,做到“真演练”和“真切换”,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结合自身环境和实际情况,调整应急演练处理过程,增强员工实战能力。总结演练过程出现的问题,形成演练报告,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信息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证业务连续性。 (六)信息安全检查 全面梳理分行及分支机构风险点,尤其紧盯基层分支机构风险,坚持开展多形式的信息安全检查,坚持以“分支机构定期自查、领导亲自检查、重要时期专项检查”等多层次检查方式,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夯实安全基线。“检查不走过场、问题不留死角”,对检查出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单,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规定整改期限,责任落实到人,到期进行复查,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追求当事人、负责人的责任。通过检查,营造信息安全管理高压态势。 (七)业务培训及人员管理 一是通过面授、远程培训、送教上门等方式,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兼职信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业内专家专题授课。科技人员根据专业特长,总结日常运维经验,注重可操作性编写运维操作手册,将信息安全培训加入到新员工培训手册中,树立全员信息安全意识,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二是建立信息安全有效交流平台,采取邮件、电话、网站等方式进行技术支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新技术支持手段,不但提供快捷高效的技术支持,还能够供科技人员交流日常维护经验,实时了解、准确把握、讨论常见故障。 三是开展内部师徒“传帮带”作用,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公文写作等方面提升员工“软”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宣讲、聘请外部教师、参加外部培训等方式拔高员工“硬”工夫,促使员工全面提升,主动考取专业证书。提高员工基础理论水平,探索培育和建立一支集数据分析、业务、技术综合素质于一体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与银行各传统职能部门在相互协作中碰撞出新的火花,驱动整个银行的业务和科技能力提升,培养软件开发、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等多层面的技术骨干,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意识,打造独具特色的“学习型”“奋斗型”“吃苦型”“创新型”精品科技人才队伍。 四是梳理员工岗位职责和分工,加大内部员工的交叉培训工作力度,遵循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实现合理的组织分工,避免系统开发人员同时从事该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 作者:雷娟 李文 单位:昆仑银行西安分行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显著增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作为建筑安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出发,就开展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流程及有效对策展开深入探讨,从而为机电安装等单位规避风险及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0引言 经实践得知,建筑企业为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各施工项目的安全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不断深入,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也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同时也给施工操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此种形势下,机电安装单位就需加大风险管理的开展力度,从而促进各项目施工的安全。 1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分析 在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辨别、分析施工中可能涉及到的各项风险,并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制定出一系列应急及预控等措施。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开展可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加快工程进度,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工程质量及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机电安装工程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其施工环境通常比较复杂,因而其安全风险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一旦未能展开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就会严重损害到企业单位的经济及社会效益[1]。其中,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以及多变性等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因此,针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机电安装单位就应当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管理,并形成一套规范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安全风险贯穿在整个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并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发生转移。由此可知,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只能对可能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采取相应对策将风险导致的后果及其影响范围尽可能降至最低。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需从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环境、进度等方面出发,在对风险多变性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必然性及偶然性安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施工安全风险在质与量方面的转变情况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将风险尽可能控制在初期或未发阶段,从而将企业受到的损失降至最低[2]。 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 机电安装单位在开展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时,可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准确分析、识别并评估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风险,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而言,管理人员首先应识别机电安装施工中的风险要素,在分析及权重这些要素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对实施这些措施可能获得的收益及花费的成本进行平衡。在将轻重缓解分清后,再从整体层面出发,对安装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要素之间的隐藏联系展开深入探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3]。一般来说,机电安装单位在开展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时,应按照明确安全风险管理目的、分析风险产生的环境、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向上级递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流程进行。其中,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事故树分析法等来对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管理的开展则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分类以及风险的识别结果等,且层次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事故树分析法等。管理人员为实现良好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效果的获得,除了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外,还需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严格遵循动态调整、系统性及可操控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加快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3加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加大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保障体系的完善力度 机电安装单位为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企业或单位应当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有现象管理员、安全评估员以及项目经理等,并由他们来主导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在对各方职责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施工安全行为规范[4]。②企业还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开展力度,注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让他们对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自觉规范自身施工行为。③机电安装单位或企业还应注重施工安全事故演习的开展,通过对事故情景进行模拟,使职工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据此对施工安全风险应急预案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为职工的生命安全提供充分保障。④企业单位还应加快机电安装施工安全绩效考核标准及制度的构建,进一步完善奖罚体系,在强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激励他们自主规范自身行为,并对他人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 3.2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进行适当转移 机电安装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单位部门及全体职工的支持,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担,从而将施工风险集中产生的后果尽可能降至最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将风险进行适当转移可将风险因积累而造成的质变进行有效遏制或降低,但不会将风险完全消除。企业或单位在开展风险转移工作时,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购买保险的形式让保险公司对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担,进而将自身承担的损失有效降低,为施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机电安装单位还应与保险公司取得业务上的融合,共同分析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通过对保险机制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实现相互发展[5]。 3.3从容应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施工风险 在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安全风险问题,施工单位应当从容应对,并主动承担风险,并展开科学的研究与判断,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盲目现象。同时,企业或单位还应对施工风险的各个要素展开全面分析,做好施工前的预防控制工作,将已存在的风险要素尽可能消除,在空间与时间上将人力、物力、财力,与风险要素隔离开来,进而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由于机电安装施工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性,因此,管理人员就需要持续监控结构风险,通过展开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为施工的安全进行保驾护航。具体而言,风险管理是不断循环的,为做好这一工作,管理人员就需要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实时处于紧张状态中,与其他管理人员取得良好的沟通与协作,牢牢掌握可控风险。针对不可控的施工安全风险,则需时刻保持理智思维,切不可出现慌乱或盲目的情况,应当严格遵循公司制定的规则,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及解决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风险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或单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就需要开展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采用合理的措施来对安全风险进行规划,优化工程的整体效益。此外,风险防治水平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安全性与质量。因此,在实际机电安装项目施工过程中,企业及管理人员应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提供良好施工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兴惠 单位:秦皇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要点分析 1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提高铁路行业运行水平及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铁路运营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安全隐患,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以及风险控制等,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了解风险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这可以有效的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安全运营事故出现的次数。在经济市场中,存的风险比较多,企业为了更好的运营,必须制定出风险管理的方案。本文对铁路运输行业运营中存在风险的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提高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 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 2.1安全风险管理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铁路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客运高速与货运重载,由于运输形势更加复杂,而且有着较大的安全威胁,对铁路行业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铁路安全事故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生产运输环节中,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铁路运输各个环节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铁路行业在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时,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做好管理技术的创新工作。铁路企业应制定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为四位一体的防控机制,形成“纵深防御”的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在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对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制定出管理的方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还要立足于全局角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做好细节优化工作,保证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更好的展开,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效果的最大发挥。 2.2加强科学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铁路行业,还要做好安全文化的宣传工作,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这可以调动人员发现安全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这对铁路行业运营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在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安全宣传工作,这有利于强化铁路职工的安全意识。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这为安全风险管理奠定的基础,在安全文化建设时,首先要设置安全文化的导向,编订安全文化手册,加强宣传,还要制定安全管理的措施,从而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更快达成。安全文化建设还要与铁路行业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保证安全理念与铁路部门工作理念相融合,这可以对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结合以往工作的经验,最好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这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2.3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层级及机制 在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出有效的工作机制,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铁路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岗位资质管理机制,保证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操作。铁路部门目前正处于管理转型期,为了保证其长远的发展下去,管理者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制定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管理、动态检查、过程控制以及评价考核等,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各级管理人员应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充分的发挥职能,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机制。 2.4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不长,将其应用在铁路行业管理制度中,有效提高了管理的水平,还降低了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在应用与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完善工作,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管理方法,保证其效用价值最大化发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铁路行业应用的管理技术越来越先进,一些监管的设备性能也比较高,这可以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在现代化的铁路部门中,管理人员应做好设备更新工作,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运输的安全性。设备都有限定的寿命,铁路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设备安全评估工作。还要促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配套升级和全面整合,使信息可以被综合利用并产生放大的效能。另外,可以运用科学的生产组织手段,把握生产的客观规律,强化计划和统筹,实现均衡生产保安全。四是开展技术创新,引入如气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分析手段,提高科技保安抗灾能力,实现“人防”、“机防”与“技防”综合治理。 2.5建立持续开放的内、外部评估体系 安全评估作为确保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铁路运输生产、项目建设、设备验收等方面得到了长期应用并发挥了突出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手段促进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改进,仍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制度化、专业化的内部评估制度和主动开放地接受外部评估,包括由政府法律法规强制的安全评估、行业组织的安全评估和积极自主引入的第三方或同行安全评估,综合利用这些评估手段,可以使安全风险管理各环节不断完善。 3结语 本文对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了介绍,还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铁路部门的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管理人员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这也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在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后,对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约束作用,是提高铁路部门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怀营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调度所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调车安全风险管理实践与思考 1影响调车安全的风险识别和研判 在调车安全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者要以人员、设备、环境三大要素为依据,寻求研判控制风险点,加强研判调车作业动态,从而实现对调车作业管理过程的控制,最终达到有效管理和处置风险的目的。 1.1违章风险 违章风险是指调车人员违章操作、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行为引发的问题或直接酿成事故、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其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淡薄,不熟悉作业安全规章、作业安全标准,作业人员学习不积极,对违章缺乏正确的认知,盲目求快,执标不严,简化程序,班前休息不充分,精神状态不佳等。 1.2设备风险 设备风险是指在调车过程中,由于铁路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而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不安全因素或状态。无线调车设备是调车作业的重要指挥和联控工具,它能有效保证调车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在调车作业中,平调设备经常会发生故障,导致调车作业不能正常进行。 1.3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调车作业中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调车作业区域的线路不符合行车规定、股道间石渣不平整、场间走形区间树枝影响视线等实际作业环境会给调车作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雨雪、大风等自然灾害也会给调车作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控制调车风险源,夯实调车风险管理 2.1提高调车人员的素质 在工作过程中,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调车人员的素质:①强化调车理论知识培训。将调车规章制度、设备使用、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等知识作为重点,结合事故案例,突出对基本作业制度、作业标准和安全关键环节的讲解,加深调车人员对基本规章的理解、掌握,不断提高职工的风险辨识能力。②强化调车作业应急培训。定期举行调车作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强化培训,将默画站场示意图、观速、观距、排风摘管、设备操作、手信号显示等基本功纳入基本的技能训练中,突出基本功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③强化跟班培训管理。配备品质优良、责任心强和安全意识强的工作人员,给予师徒合同津贴奖励,激励师父培养出合格的徒弟。 2.2强化调车设备作业 强化调车设备作业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①强化设备保安全的思想,严格执行调车设备检查鉴定、维修保养和规范的使用,确保调车自管设备的质量,杜绝设备“带病工作”;②高效利用现有视频监控、微机回放、录音抽听等安全风险控制设备设施,最大程度地发挥STP作用,充分发挥其保安全、控风险的效用,增强安全风险控制能力;③定期检查固定配属调车机和企业过轨机车调车作业时运器的连接情况,强化调车灯显设备对调车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 2.3强化对调车作业环境的整治 强化对调车作业环境的整治主要包括以下2点:①整治调车作业环境。开展调车作业环境整治工作,平整调车作业区域,设置固定走形通道,配备高亮度的夜间照明,不定期清除施工遗留路材、路料等障碍物。②要在作业处安装相关标识,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在高站台货物线、路基不平的地段,要明示停车上下区;对于检查线路、防溜试风、安卸列尾、推峰解体等上线作业,要固定走行路线,在调车岗位明示;对于货场大门、道口等关键作业地点,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卡控措施,并在调车组明示,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3突出调车风险,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3.1调车计划编制安全风险控制 提高调车计划编制质量,合理、准确、完整地编制调车计划。调车区长等在编制计划时,对于有计划的原返、穿正、分路不良、特殊限制车辆等注意事项,要在《调车作业通知单》内注明;如果要变更调车作业计划,则应按照《站细》规定传达内容,加大作业检查力度,不断提高调车计划质量和作业组织水平,从计划源头降低现场调车作业的安全风险。 3.2平面调车安全风险控制 平面调车安全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以下3点:①严格落实设备使用前的检查试验。在使用平面调车灯显设备之前,要按照规定进行相关试验。如果设备临时发生故障,则要及时更换、修理。同一站(场)2台及以上机车调车作业时,严禁使用同一频点灯显设备。②严格落实平调作业标准。穿正调车,严格把关,签认调车计划,双人确认进路,车调联控确认安全。在推进作业时,前端必须有人不间断瞭望,并安装和试验简易紧急制动阀。当天气不良、瞭望有困难时,调车长要及时与司机沟通,严格控制速度,亲自或指派人员停车确认信号。③严格落实非集中区调车作业制度。在非集中区调车作业时,要认真执行“要道还道和进路确认”制度。在扳动道岔时,要现场检查确认道岔的位置和密贴状态,并按照规定落实非集中区与集中区作业联系制度。 3.3防溜安全风险控制 防溜安全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3点:①静态车辆的防溜。到发线停留车辆的防溜要严格执行《技规》《行规》等有关规定,采用铁鞋、紧固器、防溜枕木或人力制动机等防溜设备。②动态车辆的防溜。在设有防溜脱轨器的专用线进行取送车作业时,要提前派人检查、确认脱轨器的位置和状态。③大风天气的防溜。在启动大风天气应急预案时,要每隔4h检查一次,加强对高坡地段、专用线的检查和对小组车的防溜检查。④高坡地段的防溜。在高坡地段专用线使用铁牛、绞车等移动车辆时,要严格执行随车防溜制度。在执行车站取送车作业时,要与企业方办理防溜交接签认手续。 3.4分路不良安全风险控制 分路不良安全风险控制包括2方面的内容:①计划编制人员要准确掌握站场分路不良区段,并在计划中重点考虑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需采取的安全措施。②在调车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要重点检查车轮踏面、轮缘根部和踏面边缘,如果发现有轮对生锈或沾有异物等,存在安全隐患时,要及时向车站值班员汇报;如果要调动长期停留的车辆,并且车轮踏面沾有油污,有锈迹,可能发生分路不良排列调车进路时,要严格执行车调联控和分路不良区段作业的有关规定。 3.5调车人员安全风险控制 调车人员安全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3点:①严查劳动安全风险控制“红线”范围问题,紧盯人身安全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不断强化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自控、互控和他控。②突出对后半夜、中午、交接班等关键时段和偏远岗点、单人独岗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卡控措施执行的检查监控,消除惯性人身违章。③加强人身安全风险研判。作业前,要检查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并研判天气状况、站场环境、走行径路、上下车地点、是否调动特种货物、运行速度等内容,重点对“三新”人员进行班前试问。 3.6调车作业流程风险控制 根据调车安全生产的需要,通过广泛调研、实践,在调车系统班组施行“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流程化管理办法。在调车作业前,传达一批调车作业计划时,要讲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讲解决安全隐患的控制措施,并落实好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引导职工理清每项作业的工作思路,严格遵守调车作业规章和标准执行。针对每一批调车作业、每一处作业现场,用流程控制参与作业人员的意识和行为,第一时间卡控安全源头,扼杀事故苗头,保证作业人的人身安全,从而实现安全管控的目标。 4加强调车风险防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1健全安全问题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和规范调车安全问题报告制度。对于发生的事故、设备故障、非正常行车等安全问题,要明确不同问题的响应人员、时限、流程和应对方案,严肃报告纪律,追究迟报、隐瞒不报人员的责任。同时,要在领导组织、联劳合作、健全责任等方面完善解决方案,并督促其落实。 4.2完善非正常情况的应急处置 根据调车生产方式和人员设备的变化,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非正常情况作为安全风险项点。以调车安全惯性问题为重点完善规章制度和应急处置办法,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处置流程和措施,做到信息畅通、处置快速、有效控制。 4.3加强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 将调车作业应急处置纳入车站培训内容中,针对调车不同岗位的特点,制订简明扼要、操作方便的应急处置办法,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车间应急处置演练要定期化、常态化,让每名干部职工都掌握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和程序。 4.4利用科技设备规避安全风险 车站应加大调车作业安全控制设备的投入力度,充分运用STP和视频等强化现场作业安全的监控设备,全方位实时监控调车作业岗位,不断提高调车作业的安全系数和作业人员按章作业的自觉性。 作者:孙宇霆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北站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电网建设工程造价安全风险管理 一、电网工程造价概述 完成某项工程需要的资金总投入称之为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展现出一定的整体性、技术性还有经济性,以妥善利用人工、设备及材料等部分为前提条件,参考协议要求的价格掌控施工成本,进而实现最佳的收益。近年来,中国电力事业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前进,电网工程造价监管的改革也在进一步加深。 1.风险识别的依据和作用。 假使缺少工程造价风险意识,电力施工工程于风险管理部分则有不少的缺陷,亟需完善。在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供电企业能够尽可能地发现制约工程造价的不良因素,进而在实际的落实进程里全面掌握整体工程,进一步掌控工程造价。因此风险识别可以确保供电企业电网建设工程的安全性。 2.风险识别流程。 由于多种多样的风险可以严重作用于工程造价,因此针对风险识别应该具备完善的操作流程,关键有下述几个方面:(1)判断不明确的客观因素。风险归类成客观、非客观两类,判断客观风险因素在风险识别中占据首要位置。(2)构建全面风险因素图标。有关人员能够通过之前的经验和真实情况紧密连接起来,把多种风险因素划分进一张图里,给下一步的分析工作奠定基础。(3)搜集风险信息。根据咨询专家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地提高风险意识。 3.风险识别途径。 3.1参照风险表。 可以根据风险管理团队及风险行业构建分析表以确定潜在风险。此类分析表里普遍包括潜在风险以及这些风险给项目带来的影响。 3.2敏感性分析。 在实行敏感性分析环节的时候,可以假设价格、产量、成本等出现调整,预计在各种情况下,工程的利润、现金流量等部分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程度。敏感性分析能够通过各项数据的对比,发现对工程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在各种变量因素出现变化的过程中,项目指标也在不断调整,敏感性分析根据计算其调整幅度以实施判断,在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敏感性分析的一般的环节是:①明确测评的实际指标。②明确潜在影响因素。③计算多种影响因素对测评指标的作用水平。④获得最敏感因素,再进行决策。 3.3鱼刺图。 风险识别策略主要分为两类,以上两类策略是因为存在的风险判定直接的影响,也就是从原因至结果,而鱼刺图恰恰相反,属于根据结果查找原因的途径。选择鱼刺图法的普通的环节涵盖了:①明确所需研究的问题。②判定引起风险的潜在原因。③明确所有原因的引起因素。④民主分析所有因素的应对策略。 二、工程造价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风险就是在将来全体大众维护安全生产能够牺牲的代价。安全风险管理就是领导者选择一系列的策略,发挥多种多样的职能,全面协调及掌控电网工程安全建设的所有因素,排除不安全因素,从而增加投资及经济效益。电网安全监管环节的关键内容涵盖了:人身、电网、装置几方面的安全。电网建设工程造价风险监管落实于项目的决策时期、进行时期及使用时期所有的阶段。 三、影响电网工程造价的安全风险因素 多种多样的安全风险,作用于工程造价还贯穿于电网建设的所有环节。 1.投标合同时期的安全风险。 针对工程项目招投标时期而言,它的安全风险源头是在业主的建设要求方面,没有了解误差、没有妥善的研究市场有关数据,没有对电网工程建设施工所有环节需要的资金进行预算及没有投标方案等,明显的行为就是盲目报价。盲目报价的结果划分成两类:中标及失标。盲目报价的中标,势必引起工程造价不在预算范围内,供电企业自己不能获得计划的收益甚至于把投入的资金全部赔进去。盲目报价的失标,则导致供电企业的资金没有得到收益的机会。在合同签订时期,造成资本损益的有三个部分。①统筹计划部分:在签订的协议里清晰地指出电网建设工程进度规划、施工班子责权划分等,具有可行性风险。②过程资金监管部分:施工预付款合约、月度到款方案和所有费用的折扣点、资金周转度等,显现出财务承受水平风险。③结算增加款回收部分:调整资金的回收算法、核减费用范围、尾款给付还有申报增加费用环境等,具有责权清晰性的风险。 2.建设施工时期的安全风险。 施工时期是全部电网建设工程的关键步骤。据有关调查显示,2012年5月山东一个电网工程施工者在焊接高空管道的过程中,没有系好安全带,出现高空坠落,导致两人死亡。2012年8月,四川一个电网工程施工者在220千伏炳张线线路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快艇翻船问题,导致五人死亡。其中山东电网施工者坠亡,民营承包兼施工企业给予失事工人每人60万元赔偿。2009年10月,湖北省一个电网工程山区高压线路的立杆布线,离地距离不足,验收不符合标准,被责令全部返工。由此可见,施工时期和资本损益、工程质量、施工人身及电力装置的安全风险是紧密连接的,属于直接作用于工程造价明显时期。不重视安全风险管理会引起工程造价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四、安全风险管理在工程造价上的应用 1.选择安全风险评估,整体掌控工程造价。 在进行电网建设工程造价预算的过程中,需要权衡安全风险测评的成效。风险评估的步骤是:挑选有效的评估策略获得信息,建立妥善的风险测评模型,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所有环节并指明结论。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在于,需明确了解因为安全风险而阻碍工程造价的不良因素。需选择安全风险测评结果,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 2.落实安全风险掌控,降低工程造价影响。 工程进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掌控是极其重要的,是和项目掌控的所有环节紧密连接的,在项目控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造价的直接结果。有很多策略能够达到掌控安全风险的目的,妥善配置时刻存在的安全风险,于项目参与人员间实施风险责任细化,使得项目参与人员认清自己的安全风险义务,从而增强所有环节掌控的主动性。避免工程建设里资金投入没有按照计划进行,从而减少安全风险给工程造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3.提高安全风险管理队伍素质,控制工程造价水平。 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监管的有序落实,首要的问题在于构建专业技能高的项目管理队伍。尤其关键的是项目经理,其属于项目管理队伍的核心。项目经理需要头脑发达、创造性强,仔细考虑再进行决策。其安全风险监管的能力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水平。但电网工程建设施工时期具有工作多,施工位置多的特点,仅仅靠项目管理队伍自己,是不能落实好风险管理的,也需要培训领导成员及全部的施工群体,提高安全风险监管意识,才能全面掌控工程造价水平。 五、结语 供电企业的效益是和电网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紧密相连的,必须落实好安全风险管理环节,才能保障电网建设安全地进行及推动市场经济有序的发展。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显著的复杂特性,必须严格执行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才能降低电网建设工程的风险,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郭浩谦 单位:国网河北永年县供电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电力安全风险管理解析 1电力企业中的风险因素 现阶段,我国各大社会电力企业均处于上升期,中国电力市场潜力无穷,电力企业发展前景喜人。但在当前环境下,我国电力企业中存在许多风险因素,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①内部因素。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薄弱,工作中易出现纰漏,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员工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不足,电力施工技术和操作水平不过关;电力安全生产中,电力设施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工作人员常习惯性违章;电力企业中各部门的职责模糊,出现意外时常互相推诿,失误责任无法落实;电力管理和检修工作常出现疏漏,用户用电档案记录不全,常出现延迟记录或漏记等情况。②外部因素。现阶段,社会电力需求较大,电力工作的重点难以把握,因电源不足而导致电网供应不足,且电力管理结构不合理;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电网的大范围建设导致质量监控、施工监督、电网维修、电力投运等各环节存在疏漏,埋下了安全隐患。③电力体制的不确定。电力市场变化多端,其市场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难以捉摸,电力企业在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动及时调整电力管理策略;电力安全管理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系统,很多电力企业均呈现出不规律的发展特点。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在存有风险的项目或企业中将风险值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最理想的风险管理是将风险因素排好顺序的过程,从而优先处理会引发最大经济、利益损失或紧急事件的风险,后处理影响较小的风险。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理想的风险管理,因为风险与事故的可能性通常不一致,所以,在进行风险管理前,需要严格权衡二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在任意一个企业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都需要采取以下步骤:①准确识别风险,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因素可能会造成的损失。②建立风险控制措施。面对企业或项目管理中的风险事件和意外事故,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和控制风险措施,备好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当风险来临时,可实施预先准备好的控制措施,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③规避风险管理。在坚持原有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调整方案实施路径,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3电力安全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措施 3.1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加强培训 在电力企业中,员工是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媒介,是电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纽带,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强其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这不仅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合理用人和对市场负责的重要表现。对电力企业员工实施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①员工入职时,电力企业应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电力基本理论知识、高水平的电力操作技术,还要包括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使其认识到电力安全的重要性;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实施培训—录用—待遇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力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电力操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3.2优化风险管理,落实部门职责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识别、预测和衡量电力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或应对策略,尽可能地降低电力安全事故对人们的伤害或对用电企业造成的损失,以便企业有计划地处理风险,获得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针对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中的部门设置混乱、责任无法落实的情况,可从调整企业结构入手,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到专人专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要及时落实责任,并完善奖惩机制,形成步步把关、各司其责的管理体系。 3.3建立健全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 凡事应做到有备无患。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不完善、应急措施或规避措施不到位。想要避免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用电风险,就需要建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通过市场研究调查,电力企业可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应急处理体系,涵盖电力企业各部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和安全事故,依据“法治和工作质量第一位”的原则,详细研究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制订预防策略和应急措施,做到能规避则规避,无法规避就积极处理。 4结束语 电力安全是一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工作,不可能一日即成,也没有捷径可寻,只能从电力企业自身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努力,营造“用电安全”的文化氛围,做好电力企业员工的培训和考核工作,落实好责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防体系,并开展全方位的检查监督,以保证人们的用电安全,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陈智毅 单位:国网福建常山开发区供电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铁路构建安全风险管理思考 一、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传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风险意识薄弱 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铁路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薄弱,员工在日常作业中常常因简化作业流程或者惰性等原因违章违纪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事故频发。此外,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风险培训系统,致使新员工实际操作经验欠缺,一些老员工固步自封不能及时的掌握新技术。 2.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实践中,相关管理人员往往习惯于以往经验进行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不够灵活,并且专业科室不熟悉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更不能够对相关规定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修订或者废除。此外,安全管理相关文件和制度标准重复较多,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安全管理的约束力和严肃性造成了的影响。 3.安全管理较为松懈 主要表现为部分管理人员欠缺必要的危机意识和责任心,在安全管理上布置和要求较多,但对相关工作的追踪检查较少,整体安全管理力度不强,在发现安全风险后不能进行深入的调查及系统的思考,安全管理工作较为被动。 4.安全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差 员工对事故救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注重安全事故应急措施的相关演练,认为有领导把关不注重自我学习,安全风险应急处理理论知识及操作经验匮乏,应急队伍整体素质较差。一旦事故发生,往往显得手忙脚乱。 (二)坚持人本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所有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管理或作业层面上,风险管理的各个对象和环节,都需要人来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离开人就无所谓风险管理,特别是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与安全息息相关,是安全行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实施人本管理,必须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文化激励相集合协调的方式,合理分配各层级岗位风险管控职责,激发各层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作业的标准化。 (三)树立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的理念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虽然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事故后果具有不可测的特点,但是一定要使干部职工对风险和事故有一个清醒认识,让职工知道本岗位存在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这是各级安全培训的重点,特别是车间安全培训的重点。广泛开展对号入座式的事故案例教育尤为重要,这会识别大量风险,提高风险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套铁路风险管理体系,既要坚持操作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又要结合铁路运输全天侯、动态化的实际,对现有管理进行微调,形成目标明确、基础健全、过程控制、应急有备、考核有效的动态和闭环管理机制。 (一)健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人的职责,把安全管理职责、技术管理职责、岗位作业职责清晰化、准确化、科学化。其次建立健全从责任落实、安全投入、过程控制、检查监督、会议分析、人员素质、设备质量、绩效考核、结合部管理、应急救援、事故故障管理、安全评估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保持制度的动态有效。 (二)推行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 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识别和控制风险过程。风险识别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现场调查法,因此风险识别来源于实践,只要在日常的安全例会、安委会、监督检查、问题分析过程中注意积累数据,风险识别并不困难。风险识别后及时规范作用程序标准,纳入风险防控因素,使作业行为更加科学合理,加之严密的检查监督,问题的及时处理,合理的激励约束,从而实现过程的有效控制。 (三)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 铁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从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控制,知道应急救援、事故管理、绩效考核形成闭环。按照安全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教育培训、设备管理、作业安全、问题检查和治理、危险源识别和监控、制约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安全评价和评估13项核心要求,深化子都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查找风险因素,制定整治措施,持续改进提高,形成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 (四)推行结合部风险管理 工种生产岗位之间的自控、互控、联控措施,都是结合部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岗位风险管理的推行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车指挥和作业过程中,按照有岗必有责、有岗必识别风险的要求,逐级识别管理岗位、执行岗位、作业岗位以及综合、后勤各岗位的安全风险。做到明确岗位职责、风险内容、风险后果、控制措施,新的风险产生后及时纳入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五)推行安全闭环管理 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站段、车间、班组都要围绕安全目标、实施安排、落实、检查、评价、提高的动态管理闭环。从行车安全、劳动安全、消防安全、施工安全、路外安全到特种设备作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有安排就必须有落实,有检查就必须有评价,有评价就必须做好改进,从而实现持续改进、动态达标的目标。 三、结论 铁路运输是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安全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营。铁路安全风险具有全天侯、动态性、大联动等一系列特性。随着铁路建设步伐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铁路运输形成不同系列、不同速度并存共生的格局,加剧了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通过本文对安全管理的实质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的阐述。 作者:代明莉 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系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水运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1国内外发展现状 世界传统发达国家的工程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尽早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研究各管理要素间内在的联系。多国的实践研究表明,如果建立起一套管理体系,在设计阶段即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工程项目实体就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改进,可以避免施工阶段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该管理体系即为“安全设计”。为了切实有效的推进安全设计工作,一些国家的安全管理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各种规定:如英国的健康安全局(HSE)早在1994年即首次颁布了《建筑(设计及管理)规定》来规定包括设计在内的各项目参与方在建设项目各方的安全责任,并在2007年通过法案了新版《建筑(设计及管理)规定2007》;而澳大利亚的国家职业健康和安全委员会则把“在设计阶段(安全设计)消除危害”作为2002—2012年国家职业健康与安全战略的五大优先领域之一,并通过2011年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法案通过了并了《结构安全设计规范》。这些规定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要求设计人在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的设计中即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改扩建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给予考虑,尽可能将其消除或减轻,并将其作为方案选择的重要评价因素。而在国内方面,如前所述,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对安全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通过颁布各项法规从制度上和实践上推动安全管理工作,但对于设计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意义、责任和方法,工程建设行业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目前仅GB/T50358—2005《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中有所涉猎。行业内通常将安全风险归为施工企业的责任,而设计企业对于安全风险的控制则流于规范规定或者原则性描述、设计审查中也往往缺乏指导性的意见。这种情况无形中将安全风险管理拆分成了多个独立的子项,使得项目各参与方对于安全风险控制都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而从设计阶段全面考虑安全风险更是无从谈起。 2安全设计理论分析 鼓励甚至强制自设计阶段即全面考虑安全风险,即“安全设计”,对于减少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其原因可以通过安全风险管理领域著名的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过程理论和海因里希法则来分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其基本组成为“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损害或伤害”。从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可以看出,对于任何一个项目,由于其参与者的遗传及社会环境是给定的,因此其固然存在的各种性格、素质、技能上的缺点就会为事故埋下各种各样的隐患。而隐患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迅速的沿着连锁过程推进并最终造成事故,即海因里希法则所述的:“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因此,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来说,可以通过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链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 1)项目的施工、运营、维护、改扩建和拆除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由于具备了形成事故链的全部要素,因此安全风险是潜在于各处并随时有可能发生的。这个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只能是海因里希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即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措施,这种风险控制是相对被动的。尽管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应对,但面对着可能存在的大量隐患,安全管理的成本难以控制且其成效会出现明显的边际递减。 2)项目的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拟建设的结构物仍然停留在纸面,而其施工、运营、维护、改扩建和拆除过程也都只在计划状态,因此更便于事故的及早识别和预防。墨菲定律说明:小概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往往比主观预计的要大的多。而当某项事故具有多重诱因时,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链中“人的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某种工法或作业存在大量事故诱因时,与其逐项筛查和预防,不如考虑其他能够实现相同效果但具有更少诱因的替代方案,从而通过设计方案的改变来将相应工序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完全消除,而不是在即将实施之前被动地做一些预防措施。综上所述,设计阶段才是建设工程寿命周期中最佳的安全风险控制阶段。安全设计才是真正主动、经济的安全风险控制方式。 3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 3.1设计人在安全设计中的责任 作为设计工作的执行者,设计人毫无疑问是安全设计的核心。为了实现安全设计,设计人应能够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充分了解安全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人的责任; 2)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并拥有适当的资源来识别设计中所有涉及安全风险的因素; 3)确保业主了解其在安全风险控制中承担的责任; 4)在设计阶段即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以识别其所对应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改扩建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并通过设计方案的优化和调整将其消除、或在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尽可能减轻其影响。 5)提供给所有项目参与方与重大安全风险相关的信息,并与其他参与方沟通协作以最大化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果。在这些要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设计人对安全设计和自身责任的了解。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行业标准和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所占比例较高、条文规定也相比国际规范更详细。这一方面促进了设计标准化、并提高了设计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设计人员产生了只要按规范设计就不会承担后续阶段安全责任的思想;再加之传统安全风险管理多集中在施工阶段,使得设计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也不愿意花心思去进一步了解安全设计。我国在此领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及早出台相关规定,以从制度上促进设计方安全观念的转变。 3.2安全设计一般流程 安全设计的流程就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完成其基本任务的过程。 1)方案提出即设计人把设计构想拆分成多个设计子项,提出各子项所对应的初步方案。 2)风险源的识别设计人应全面审视所设计的子项,并将可能产生风险的方面列为风险源。除设计人外,业主、施工方等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以利用其特有的经验和视角提出其对风险识别的建议。一般来说,风险源的识别应关注以下作业:①大量使用人工的作业;②使用危险工种的作业;③面临恶劣自然条件的作业;④需要频繁人工操作的作业;⑤可能影响周边安全的作业。而对于设计阶段无法预计的风险,如施工阶段因疏于管理而产生的风险、不可抗力导致的安全风险等,设计人则可不必过分关注。 3)对策分析针对风险源识别出的设计子项的风险,设计人应利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审慎地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应对策略,而多方参与也是此过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对于评价为后续阶段可消除或者可减弱至可接受程度的安全风险,设计人可保持原方案。而对于因项目条件限制、无法显著减轻安全风险的方案,则应考虑安全风险较小的替代方案。 4)方案比选与决策与一般方案比选类似,设计人必须将各方案对应的安全风险作为比较项并给予其合适的权重,以便获得综合比较下更优的结果。 4水运工程项目中的安全设计 4.1需要考虑的典型风险源 水运工程因其所面临临海、临江的自然条件而比一般土建工程具有更多的风险源。在水运工程设计中,尽可能全面的考虑风险源对于安全设计尤为重要。 4.2水运工程安全设计应用实例 将识别的风险源按前文所述应用于设计流程,即可开展针对水运工程的安全设计。在此列出几个实际设计项目中的安全设计案例供参考。 4.2.1调整勘察方式以降低钻探安全风险 西非某海港扩建工程拟延长原有防波堤。原参考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下卧岩层,因此设计人的初步技术要求是通过间距较密的钻孔来研究拟探明的地质。但随后水文资料显示该海域常年受到长周期涌浪的侵袭,而航道外段及防波堤外延段均属开敞海域,且经调研发现该国及周边国家都无大型顶升平台可用,因此勘察人员将不得不使用小型钻探船甚至浮排实施这些外海钻孔,这将带来勘察人员的安全风险。因此设计人经过评估后,改为了在原防波堤掩护水域钻较少的孔、并择时开展物探,从而在获得相近资料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勘察作业的安全风险。 4.2.2优化设计方案以减少陆路交通、海上施工人员和潜水员的使用 西欧某沿海城市拟在高潮差近岸海域(最大潮差约10m)建设较长的砂芯深水防波堤。由于当地环保的要求,该防波堤只能使用块石护面,因此需要开采和运输大量的石料。对于防波堤堤心,由于石料价格昂贵,因此设计方的初版设计方案采用了充填大砂袋的方案。该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项目范围内出产的疏浚砂、减少了石料的用量。但该方案每条砂袋的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处于海上环境中进行缝口和定位等作业,加之当地属于高潮差半日潮海域,这种方案大大增加了砂袋施工人员出现安全风险的几率。因此在经过方案对比后,设计方最终选择了小块石围埝的方案。对于小块石围埝方案中常年水下的部分,设计方从降低整体费用的考虑最初提出了采用多梯级设计的方案。但经过与施工方的讨论,发现较多的梯级将增加大量水下施工和验收的工序,而这些工序只能使用潜水员完成。为了避免大量使用潜水员这一高危险工种,设计方最终选用了较大断面的梯形块石围埝来使得断面可以通过驳船水抛以一次出水。尽管该方案需要较多的石料,但无疑显著降低了水下施工的强度和工作量。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推进安全设计的经验,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在设计阶段即开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安全设计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设计人在安全设计中的责任和安全设计的一般流程,并结合水运工程的特点提出了水运工程项目安全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典型风险源,同时还结合实际项目给出了多个水运项目中安全设计的实例。对我国水运建设项目推行安全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徐少鲲 文靖斐 单位: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1存在问题 1.1关于管理体系的问题 从机电安装的当前情况看,很多企业具有了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可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导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事故。 1.2关于风险识别问题 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来说,首要的就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因此,需要对之前类似项目风险做好总结工作,但是,从当前情况看,很多施工企业这方面的资料数量比较少,无法满足风险识别的顺利进行。 1.3关于施工人员整体素质问题 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施工人员一般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人员,没有良好的安全意识,也没有接受良好安全培训,对于风险进行控制的能力低,从而对风险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2风险识别和评价 2.1关于风险识别 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风险识别工作具有复杂性以及系统性。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时候,要利用风险分类这一方法,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风险和风险等级进行预测。比如,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分成五类:一是人员,二是技术,三是材料,四是设备,五是环境,将其作为子系统,对风险因素的相关影响和不同因素之间的具体影响还有对安全管理进行规划时的风险加以分析,对风险危害进行预测,将各项风险区分开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可以通过风险分类,对其中的风险进行识别。比如,在加工区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第一,关于设备,没有依据相关规范对其进行摆放,在使用完毕之后也没有归还或者是将其放在规定的位置上。第二,关于材料,在现场随便摆放材料,没有依据标准对材料进行摆放,使得材料在存储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第三,关于人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结合相关规范制度进行操作,个人防护措施没有做好,在施工时违章操作现象普遍。第四,关于用电,在对机电进行安装时,电力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保障,在加工区之中,有的设备是带电的,如果不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就会导致风险系数增加。第五,关于动火下料。在现场没有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隔离。通过风险分类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对风险级别以及发生率进行分析,能够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2.2关于风险评价 一般情况下,定性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一是安全检查表的方法,二是作业条件具体危险性的相关评价方法,三是一般综合评价的方法,四是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定量分析风险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概率风险评价,从而将五级风险等级确定下来。 3控制措施分析 (1)工程中的各个参与主体要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建设单位以及设计单位还有施工单位和建监理部门等等,都需要有良好风险管理意识,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企业中的员工也要有良好风险意识,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 (2)全面执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对机电安装工程来说,要评估风险程度,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在对项目进行施工时如果发生了安全事件,需要马上利用科学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防止由于风险事件对工程开展造成影响; (3)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在对风险进行评价后,如果风险太大,也没有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就要主动放弃这一项目,也可以对实施方案进行改变,从而避免风险发生。这种规避风险方法是最为简单的一种,但是需要的代价也很高; (4)对工程中的风险加以转移。在对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将其中的部分风险或者是全部风险都转移到他人身上,使自己的风险降低。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转移的主要方法包括两种:一种是非财务性的,也就是说要把财务性风险以外的各种风险进行转移,比如,出售以及分包还有利用合同。另外一种就是财务性的,也就是说施工单位要签订相关合同,将保险费交给保险公司,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 (5)做好预防工作。主要就是在对机电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利用防控措施避免风险,这种方法比较常用,主要包括有形的预防手段以及无形的预防手段。前者就是避免风险因素,并减少当前存在的各种风险。在施工开始之前,要利用有效措施使得机电安装股构成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减少。对于后者来说,就是要从空间上利用一定措施加以隔离; (6)对风险要减轻并接受。从风险发生率以及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等方面看,需要减轻施工中的风险。在对机电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有效管理制度对其加以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率,同时还要减少风险出现之后造成的损失。在风险出现以后,自己需要承担相关后果,这就是接受风险,即风险自留。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是无法回避以及避免的,而对于企业来说,工程的开展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这个时候就要风险自留; (7)对风险进行储备以及监控。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需要提早结合施工过程只用的安全风险具体特点以及规律,将有效应急方案制定出来,在实际开展施工工作之时,若是施工与计划之间存在的偏差比较大,就要通过这一方案加以调整,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安全,这也就是风险的储备。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能够保证施工的稳定性,采用合理方式对安全风险进行规划,通过有效措施,对工程整体效益进行优化。在机电安装工程中,风险防治的具体水平对施工项目安全性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它还与项目实际应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安全风险做好管理工作,保证良好施工环境。 作者:秦立祥 单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隧道工程论文 1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概述 1.1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发展至今,广义上的含义指的是未来结果的未知性,或者指的是对未来期望结果与未来真实结果所出现的不一性。受不同行业领域就风险侧重点不一致影响,使得社会对风险含义存在各式各样的理解,当前相对而言较为普遍的风险理解包括以下内容:①风险指的是造成损失形成的未知性;②风险指的是潜在的损失隐患;③风险指的是形成损失的可能性;④风险指的是人身财产损失;⑤风险指的是未来期望结果与未来真实结果所出现的不一性等等。不同行业领域对于风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理解均有着两个基本特点,分别为损失性和未知性。风险管理属于风险的衍生物,风险管理是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根据过往的历史经验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探寻风险控制技术及风险引发规律的一门管理学科。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1.2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 在隧道工程中,风险指的是安全事故引发的可能性与安全事故引发所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安全事故指的是在隧道工程中出现人员伤害、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经济损失等不利情况;安全事故引发所造成的损失指的是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存在的、潜在的不利后果或者负面情况,好比人身财产受损、社会不良影响等。基于上述含义,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隧道工程施工方经过对施工安全风险展开计划、识别、评估、预测及处置等,对各类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优化调配,就隧道工程开展针对的风险控制、风险处理,有效缩减由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实现通过低成本取得高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 2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隧道风险识别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①对隧道相关资料进行采集研究,为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第一步应当组建专业的咨询专家队伍,队伍成员应当包括隧道专业工程师、隧道工程项目总工程师、隧道专业教授以及隧道专业工程师等,经咨询专家组对隧道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采集,并展开充分的研究,以实现对隧道工程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把握,提升隧道风险识别准确程度;②由咨询专家队伍成员展开头脑风暴,评估预测隧道工程的首要潜在风险,可事先设立头脑风暴的主要目的,即对隧道风险进行识别,并制定相关问题由咨询专家队伍成员进行讨论作答,问题内容是:预测分析隧道工程施工期间存在哪些风险;预测分析造成风险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等。经过咨询专家队伍成员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得出隧道工程潜在风险情况。 1)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事故中,塌方事故约占其中的50.0%,导致隧道工程引发塌方风险事故的因素有很多。基于新奥法相关原理,隧道工程塌方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①隧道工程施工环境地质条件不良,围岩自稳水平不足,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支护方式便出现塌方;②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相关条件差地质体开展超前支护、注浆支护等预防处理,开挖爆破效果不足,使得围岩应力集中,引发滑塌情况;③隧道工程规划环节并未对隧道区域地质环节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未就施工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展开实时分析,使得在开挖进尺、支护参数设计内容等不规范。 2)导致隧道工程引发瓦斯风险事故的因素多种多样,引起瓦斯爆炸有三种必要条件,分别是一定的瓦斯浓度、一定的温度或者冥火、一定的氧气浓度。瓦斯爆炸事故必须要有一定的氧气浓度,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瓦斯爆炸的。但另一方面,为了确保隧道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不得不供给充分的氧气。相关风险管理研究指出,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施工行为、施工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施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情况等,均可能引发瓦斯爆炸。 3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3.1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即对风险进行接受,指的是承受风险的主体对风险进行自行承担,同时采取相关的应对工作。隧道工程施工方应用风险自留策略过程中,要求施工方能够对风险有着全面的了解,并组织安排科学合理的风险应急解决计划,实施有效、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最大限度的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值,缩减潜在的风险损失。采取风险自留策略包括以下三方面情况:①主动风险自留情况,即通过评估预测得到风险引发可能性较低,风险出现所导致损失较小,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还有一种对于风险评估预测没有十足把握,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②被动风险自留情况,即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转移、回避,只能够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隧道工程施工方不管是选择哪一种风险自留情况,第一步都应当开展好风险评估预测工作,通过对各式各样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预测,对于风险引发概率、风险损失程度做到心知肚明,尽可能防止受风险评估预测不合理影响,而造成对风险认识不足,最终只能够毫无计划地选应用风险自留策略。若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预测,认识到风险引发概率较低、风险损失程度较小,隧道工程施工方就可对风险展开计划性自留。同时,隧道工程施工方采取风险自留策略后,还应当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全阶段对风险展开监控,一经发现风险出现转变,应立即更新风险控制手段。风险控制不但能够对风险源、风险因素引发进行防范及缩减,还可以将涉及风险的人、物与风险源及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剥离,尽可能降低风险导致的损失。 3.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指的是原风险承担主体经采取相关方法把风险转移至另一主体。风险转移不仅转移了风险,还转移了风险可能产生的收益。现阶段,风险转移策略得到广泛应用,其被认为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一种风险处置策略。隧道工程行业通常应用的风险转移方法有:①采取担保方式,由担保人作为风险转移的主体对象,例如,在相关双方签订合同时,一方要求另一方必须履行合同要求的保证金;②找寻合作伙伴的方式,受人属性优劣特征有别影响,使得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即一些风险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损失引发情况,例如,隧道工程施工方可将一些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施工项目通过邀请专业的施工队伍得以完成;③购买保险的方式,由保险公司作为风险转移的主体对象,例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强调,施工单位必须要为从事危险职业的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并支付保险费用。 3.3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指的是风险承担主体对风险源、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消除,防止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回避属于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时风险回避会使得风险造成的收益丧失。由此可见,在应用风险回避前,应全面分析风险实际情况,就风险引发的概率及风险引发的损失程度有着十足的驾驭能力。自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角度而言,风险回避属于一项负面的风险处置策略。 3.4风险利用 风险是存在两面性的,一方面风险会给人们造成损失,另一方面风险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即并非任何风险都会使人遭受损失,人们通过对风险的有效利用,同样能够化风险为收益。隧道工程施工方可采取风险利用策略,但不是任何风险都能够被利用,风险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利用的。隧道工程施工方采取风险利用策略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风险展开严格密切监控,隧道工程施工方风险管理人员须对风险展开严格密切的监控,对风险损失、收益两面的转变情况进行第一时间反应,实施应对策略,顺着风险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获取收益的方向加以引导;②实事求是,隧道工程施工方应客观认清自身实力,并对外界和寻求的实力展开整体评价,只有对自身实力、外界实力有了明确的认识,才不至于在对风险进行利用时力不从心,此外还应当认识到风险利用策略不但要求要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而且还要求要有十足的驾驭水平;③科学合理应对,采取风险利用策略前,应当进行全面充分的前期准备,制定好风险利用成功或失败的应急防范预案,不至于在风险利用失败后没有后路可退。 3.5建立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建设单位应当协同施工单位到施工现场开展安全技术交底程序,并结合施工现场相关危险因素,对规划的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辅助规范应急预案,制定监控策略,避免引发安全事故。隧道工程相关方结合自身切实情况,做好严谨的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引发应急预案。制定预案所涉及的内容务必要全面、规范,同时要具备目标性、针对性以及合理性等特征。加强对隧道工程主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强调指定要求、考核,经指定人员贯彻实施,提升隧道工程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责任。为了确保安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方还应当将施工建设相关的各个单位部门统一收纳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在隧道工程施工全体人员参与、不同侧重的实施模式,促进隧道工程施工全面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效果显著。 3.6强化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现阶段,我国隧道工程施工存在安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施工环境存在复杂的特征,而我国很大部分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所拥有的专业技术并不能满足风险管理需求,使得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从现阶段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问题出发,隧道工程施工方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整合风险管理技术框架,注重科技创新,逐步完善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施工方还应当组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对隧道实际工程施工情况进行专题分析,提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在隧道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按照隧道工程特征进行一系列专业技术培训,一方面传授施工实用的技能,包括混凝土常规知识、配比准则、混凝土拌合方法、施工缝隙处理以及钢筋正负筋调节等,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防范、风险规避等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开展工作职责教育,加深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重要性的认识,塑造其良好的责任心及道德素养,以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4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隧道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此可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的加强,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处理策略,建立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强化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结合我国隧道工程地质的特点研究新的、较为前沿的安全风险管理技术,确保隧道工程施工顺利开展,实现隧道工程事业的高效生产、安全施工,可持续发展。 作者:戴胜念 单位:广州市源创榀格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海外EPC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有针对性开展安全管理的策划 1.编制了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 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机构、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设施、个体安全防护装备及进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纪律、施工阶段安全文明施工主要控制措施等十九项内容,同时结合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以适应海外工程管理的需要。 2.根据EPC管理的要求,项目编制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运行管理制度》、《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制度》、《职业健康、安全、环境责任制管理规定》、《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二十一项安全管理制度。 编制中依据相应的管理需要,把握三个原则:遵循公司管理要求;满足现场施工需要;执行所在国政府法律进行细化,明确项目部、施工单位的管理职责,有针对性做好安全风险管理。 二、因地制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为确保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运行,项目部聘请了当地有资质的HSE咨询公司在现场服务,成立了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中按所在国安全法律要求,增加了所在国的项目经理、A证安全工程师、现场医生、员工代表,明确了组织成员、主要责任、职责分工,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问题。项目总经理作为安全第一责任者,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资源配置,外部关系的协调,正确处理所在国的安全法律与工程安全生产的关系。按照“四项安全管理责任”,开工前,项目部组织承包商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安全管理技术交底,签订了安全协议书。同时,组织HSE安全工程师对进入现场所有人员进行了当地安全法律的培训,建立了个人安全档案,强化按法律法规、技术规程规范、规章制度组织实施责任。 三、安全风险辨识预控管理工作 有了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为有力支撑,通过辨识与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并运用各种有效分析方法评估风险的等级,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等级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降低损失、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针对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地可能存在政治不稳定、战乱、暴动、教派和恐怖主义活动的因素,所以有必要对这些海外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安全事件的发生。 1.海外项目突发事件安全风险的辨识 风险管理的首先就是辨识潜在的风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项目部依据公司的海外公共安全有关规定,编制了《海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海外突发事件的分类:政治类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基建、生产类突发事件。级别辨识: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突发事件预警分级:按照海外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预警,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Ⅰ级为最高预警级别。内容还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报告、应急体系和执行程序、组织机构及职责、处理、救援、疏散路线、总结、赔偿和演练等细则。同时,日常遇当地的警察局、驻大使馆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当地和周边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做出响应的预判,随时储备着充足的应急通讯设备和启动资金,以应对突发事件。 2.完善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的辨识清单项目,有重点的进行事前预控。 工程开工前,根据设计图纸,从建筑、锅炉、汽机、电气、热控、起重、焊接、调试等专业的角度,结合施工管理特点,项目部编制了项目工程的整体危险源(点)因素辨识控制清单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控制清单,从二个清单中筛选出重大作业危险源三十八项,作为施工单位重大控制项目分级旁站清单,每月底根据施工计划下发辨识清单,作为下个月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重点。同时,完善上报月度“风险管控任务分解表”。 3.因二国宗教信仰、语言的差异,沟通将成为阻碍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一个很大因素 所以在对双方员工共同作业施工的或涉及到外方员工参与的施工管理项目,对因沟通不畅导致设备损坏、人身伤害危险因素的预控做补充,并对所对应的作业项目危险等级进行监控旁站。在编制作业指导书中危险源(点)辨识清单、安全方案(措施)等时,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危险源(点)辨识清单中增加内容是:施工人员在作业准备及施工中因安全法律法规、语言、风俗习惯沟通交流不畅,可能造成施工作业中发生设备、人身事故。1)在同一作业施工段上作业必须由中方人员和外方人员共同进行的。2)因施工需要必须是中方与外方员工交叉作业施工完成的施工段、区域。3)施工管理中涉及到外人员参与的其它施工作业管理项目。相应的预控措施:1)在施工作业准备及施工作业中,施工实施管理方必须配备足够的满足施工准备及施工作业中需要的中双的翻译。2)在交流过程中,保证参与各方对所参与交流事项的内容的正确性、顺畅性。3)进行施工作业前必须进行的双文字(对照版)、语言的安全交底,并进行双方确认签字。以上的工作主要是安全风险管理的策划,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去监督落实,满足管理需要。同时,施工现场设立了卫生所,购置一辆救护车,聘请了二名当地有资质的医生和护士,还与当地一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方便员工就医的同时可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一旦突发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转移伤员获得救治。 作者:范继红 单位: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一、当前电力生产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预防为主的实际措施还没有到位。 在实际落实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直处于消灭隐患的认识层面,对隐患的查处和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一般都以本单位或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总结为依据,可以说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防御式”的被动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做到风险管理的超前控制,即在工作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 2.风险控制只注重点没有形成链。 由于电能产品的特殊属性,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到最终的供给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因此,各环节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要求电能的生产、供给及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安全性,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造成设备损坏,给生产人员带来安全威胁,从而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导致电网崩溃。当前,电力生产部门的风险控制或者没有,或者只做到了生产链上的某个点,风险控制不能渗透到电力生产的各个部门,存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这些小的漏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将会给电力生产带来不良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电力生产的效率。 3.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 电力产品的生产、供给及销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体系。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最全面的制度,处理措施要全盘进行规划,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配备足够的人员,从而形成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格局。而当前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基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且没有固定的人员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风险控制小组,电力部门的人员没有细致的分工,工作人员分别对电力生产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每个员工对电力生产不安全因素的理解不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并没能揭示真正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电力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围绕工作人员、电力设备及生产环境。例如: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违章操作的现象或者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电力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换,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电力生产也有特定的环境,该生产环境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电气及高压这类的设备较多,具有易爆性及毒性的物品较多,大多数的设备始终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等等,这些都会是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电力生产企业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电力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2.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5.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1)电力企业应该在遵循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拙之上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电力企业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电力产品的生产。(2)电力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电力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风险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够全面地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明确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应用流程,制定好相应的管控制度,这样才能够为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施伟民 单位:宁波市鄞州区电力工程安装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管理条例》出台的背景 (一)铁路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法律规范 随着铁路企业不断发展,中国铁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国高铁通车里程为11152km。铁路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时带来了铁路安全施工、维护、信息技术等技术难题,对铁路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这些难题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过去的《安保条例》并未对高铁建设、技术、安全等进行规定,不能满足高铁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施工,如何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系数,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法律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铁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管理条例》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点到点的铁路运输的要求变为多元的运输需求,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供给与需求被满足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发现《安保条例》对铁路线路与营运安全保护不足,对铁路建设、设备质量规定不明等问题日渐突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可见,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严格把控铁路建设发展诸多环节中容易凸显的问题,为铁路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二、《管理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责任主体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政企分开必然带来权职责的分离,形成了权、职、责相统一。此次的《管理条例》取消了《安保条例》中设定的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如: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超限、超长、超重、集重货物承运审批等。《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进行行政处罚的主体:铁路监管机构也就是国家铁路总局和7个铁路监管分局等部门;同时,作为企业,各个铁路局会以市场主体,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此外,《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公众的权利义务等。 (二)关于规范质量安全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机车在线路上运行离不开安全。《管理条例》共八章108条,其中涉及安全字眼169处之多,可见,安全在《管理条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从划分的章节来看,安全包括了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此次《管理条例》增加了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的一章,增加了召回、许可、认可制度等,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从保障安全主体划分来看,明确提出与铁路安全相关的主体。一方面包含了铁路施工建设者,铁路运营维护者,另一方面包括了乘车旅客、货主、利益相关人等;再次从管理维护安全行为上划分,《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铁路企业和乘客、货主以及利益相关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尺度。可见,此次《管理条例》与之前的《安保条例》相比,突出了重者恒重的安全理念,为铁路安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三)关于规定公众义务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保障铁路安全不是铁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社会公众合力作为的结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铁路企业担当起安全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旅客、货主和铁路运输参与人的通力合作。此次《管理条例》保留修改了有些《安保条例》中关于铁路运输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列车内吸烟、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对干扰铁路运用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违反《管理条例》行为的责任。同时出台了《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增强了《管理条例》的约束力。 三、落实《管理条例》规范行为安全 (一)质量安全意识先导 行为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为。意识是人们关于客观行为在脑海里的反应,正确的安全意识反映出安全的行为方式。《管理条例》中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提高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纵观整部《管理条例》,我们知道,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了解静态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动态的铁路营运安全管理,规范铁路安全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矛盾,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近年来,郑州局以“安全大检查”、“安全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恰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判风险树牢安全 树牢安全的重点就是要研判风险,关键是要明析研判风险、树牢安全的思路。从整体来看,《管理条例》是以安全风险管理的辩证思维为基础,找出安全风险点,提出安全风险存在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最底线,强调了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相结合,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形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辩证思维模式,确保铁力安全畅通。近年来,郑州局树立“安全大如天”的理念,结合《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一方面从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理论出发,找出安全风险点,例如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等风险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出发,在遵循安全风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摆正影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因素大于风险因素,把控安全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管理条例》为研判安全风险提供了思路,为铁路通常有序的运营、树牢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规范行为和谐出行 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照一定规则、准则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规范行为是和谐出行的基础,和谐出行是规范行为的目标。近几年,铁路部门一面为了解决群众买票难的问题,优化售票方式,实行网上售票,铁路部门为了遏制不法份子倒卖车票,相继出台了实名制购票、实名制退票等一系列措施,同时,郑州局实行送票上门、开通“双微”平台等服务措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另一方面,铁路企业将《管理条例》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精心组织旅客乘降、规范铁路运输企业服务人员的行为,为旅客出行打造了更加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和谐出行不仅仅是铁路企业或政府单方面事情,也需要铁路运输的参与者的配合,共同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的规定,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出行的环境。 作者:李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党校基本理论教研室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方式是多样化的,结合不同特点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环节,积极采用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控制和应对的过程中,积极通过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的方式,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去界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念,损失程度,危害程度,由此制定切实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和应对措施。一般情况下,对于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式分为:消除风险,减轻风险,预防风险,回避风险和转移风险。上述的几种方式可以切实的被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基于这样的理论,积极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特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1消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消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方式去达到这样的效能。一般情况下,使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方法,解决原来技术缺陷和弊端,以尽可能的实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隐患的规避。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组建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小组,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现阶段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其二,结合实际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情况,鼓励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善的方式实现部分建设施工环节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2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所谓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指以技术手段措施实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减轻,从而避免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本质上来讲,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过程,是将可预测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过程。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工作:针对于现阶段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情况,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策略进行风险降低。 3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处理策略,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对于众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源的分析,确定其可能出现的建筑施工风险,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使得建筑施工风险不会发生。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防来讲,应该注重以下内容:其一,树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营造良好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防氛围;其二,加大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的投入,从设备,人力,财力等角度给予充足的支持,保证各项防护工作都能够切实发挥效能。 4回避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以回避的方式进行处理,是最佳的处理方式,也是比较彻底的施工安全管理策略。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主动放弃或者改变项目施工方式,在确定规避方案的时候,要积极去思考这样的改变是否会对于整个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构成危害,这就要求对于回避建筑施工风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从风险源入手,展开分析,并且最终确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方案,将其执行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去。 5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所谓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就是将风险环节集中的项目分给其他的单位来承担,以最大化的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使得自己不用去承受不利后果。一般情况下,当公司技术能力,管理素质不强的时候,就会以工程建设承包的方式进行分包,以便弥补自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将风险转移给了承包商和分包商。或者以购买保险的方式,一旦发生施工安全风险,由保险公司去进行承担,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转移风险的做法。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正视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现状,探析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建筑工程企业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作者:郝会娟 高继威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郑州中兴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中安全工程论文 1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1.1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风险管理属于哪一学科是学术界尚未确定的问题,但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手段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不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也应是贯穿于众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课程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高校对风险管理理论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相关性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到安全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我国,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应用较多,发展相对较成熟。但通过问卷调研得知,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各高校中对风险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运用结合的内容还较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2)风险管理标准作为风险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的通用导则,包括确定范围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处置、沟通与实时监控风险等内容,是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已出版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3)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致使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设置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充实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需求来适当调整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的提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0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校数目及其在全国覆盖范围。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这些高校的相关教师发出问卷调查函,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据问卷统计,所调查高校中已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仅占21%,但93%的高校都开设了除“安全管理”课程以外与风险管理类似的课程,如风险辨识与评价、应急管理等。调查显示: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内容设置差异较大,与相关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情况。由于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研究的领域不同,其风险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统计显示,所调查各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课程都涉及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共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 1.2.1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按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之前,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风险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的定义、特性、分类、要素、成本以及度量方法等。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方面应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组织、程序等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熟悉该门课程的基本内涵。 1.2.2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相关内容应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进行统一规范,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沟通与协商、确定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即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决策、风险应对、检测与评审等主要环节;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3种基本形式。表1中列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各环节所涉及的具体方法。 1.2.3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能够提供合理、系统的方法,使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因此该部分是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如何更高效地识别、分析、评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给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1.2.4风险管理实践 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在石油、电力、工程建设、矿山和钢铁等典型高风险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应是该课程需要重点涉及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需要利用一些软件来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环节,典型的风险管理软件模型有CRM模型、Riskit模型、SoftRisk模型等。同时,在风险管理实践部分,可以吸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国外风险管理最新发展趋势。 1.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取了13个普适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并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2.1DEMATEL方法介绍 DEMATEL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图论及矩阵论原理来进行系统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要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判断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DEMENTEL方法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将DEMATEL方法应用到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结果分析 2.2.1影响度分析由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影响度计算结果,综合影响值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风险基础知识(A1)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内容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风险管理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课程13个内容要素中,受其他内容要素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风险管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风险规避(A6)、损失控制(A7)和损失融资(A8),这表明只有在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正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选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也与风险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相符。 2.2.2原因度分析 原因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个内容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若原因度指标大于0,则表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高,反之则关联程度低。在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中,原因要素有6个,按原因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风险基础知识(A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外风险管理标准(A10)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影响度较大,应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部分知识。 2.2.3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图3中各内容要素从左到右表示该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中心度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有风险识别与分析(A3)、损失融资(A8)、风险应对(A5)、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表明这些内容要素是贯穿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3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并针对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若要构建规范、系统的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课程本身的学科内涵,并结合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课程内容。 (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与安全管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内容重叠;同时,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而以往的风险管理教材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在这方面应加以完善。(3)须重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基本内容,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中;同时,应增加风险管理软件模型、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风险管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对安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4结论与建议 (1)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高校数目还很少,该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确定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为开发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教材提供依据,也可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3)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识别与分析和风险管理标准是所提取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中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应在授课时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4)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写一本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十分必要。 作者:佟瑞鹏 刘欣 杜志托 徐永明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基坑围护设计优化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泗九区间smw工法围护结构的设计优化,通过优化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工程造价,降低了施工难度。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围护结构 设计优化 1 工程概况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泗九区间全长658.986m,共有地下及地上两部分组成,其中地下部分344.239m,起讫里程为dk18+631.239~dk18+287;地上部分314.747m,起讫里程为dk18+287~dk18+972.253。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最大开挖深度12.80m,最大开挖宽度20.75m,其中dk18+631239~dk18+205基坑围护结构采用smw工法,dk18+065~dk18+205段,沪松公路侧基坑围护采用格栅型水泥土挡墙.地下部分结构为闭合式单孔、双孔及三孔箱型框架结构,地上部分结构为“u”型坞式结构。 2 原围护设计情况 地下线围护结构为smw工法围护,基底加固采用双液注浆加固,加固深度为基底下4m。支撑水平间距为3m/道,设计围檩为400mm×250mm×12mm×15mm。 原设计地下部分围护结构平面图如图1,剖面图如图2。 3 设计优化原因 本工程区间地下线部分,开挖深度相对较浅,最深处也只有12.8m,地层为砂性粘土和粉质粘土, 同时基坑开挖深度2倍范围内无高层、重要建筑物,并且地基进行了双液注浆加固,与上海其他地铁基坑同类围护结构相对具有可优化性,同时通过受力计算,完全满足安全要求。 (1)安全分析:dk18+631.239~509上、下行线路间土体较薄,最窄处为3.48m,最宽处为7.9m,且基坑最深处为12.8m,如上、下行同时施工,基坑开挖和支撑架设时土体内力的支撑预应力变化复杂,同时支撑加力不对称,中隔土体受力不均匀,产生偏压,造成中隔土墙不稳定,出现中隔土体破坏,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上下线分开施工,在后序施工的线路土方开挖过程中,形成的纵向土体位移不均匀,使已施工的相邻结构受力和结构位移不均匀,造成已施工成型的结构开裂、破坏,为确保施工安全,避免结构位置发生偏移,取消上、下行线间的中隔土体,将上、下线基坑合为一个基坑,同时开挖。 (2)工期分析:通过围护结构的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搅拌桩数量减少、搅拌桩日施工进度明显加快,由8m·d-1提高至12m·d-1,同时通过将第二道支撑提至顶板上20cm,避免换撑,缩短了原设计中的边墙养护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 (3)环境分析:在dk18+631.239~+377段区间两侧无高层、重要建筑物,附近无地下管线,围护结构优化后,周边环境不会受到影响。 (4)费用分析:本优化方案h型钢节约费用约410万元,围檩、支撑及结构增加费用约250万元,综合节约工程费用约160万元。 4 优化方案 (1) dk18+631.239~+509上、下行线路间劲性水泥搅拌桩及深层水泥搅拌桩取消,上下行线路间土体与上、下行线一起整体开挖,坑底进行抽条地基加固,支撑钢管(?609—16)加长对撑;dk18+631.239~+509段上、下线主体结构顶板采用横梁结构连接,横梁净距为2m/道,宽1m,厚度与顶板相同。具体形式见图3、4。 (2) 原设计:dk18+631.239~+438.1采用φ850劲性水泥搅拌桩,每孔插700×300×14×20型钢围护。优化为:dk18+631.239~+571.239采用φ850桩,隔一孔插两根700×300×13×24型钢围护;dk18+571.239~438.1采用φ850劲性水泥搅拌桩,隔孔插700×300×13×24型钢围护,dk18+438.1~dk18+377φ650劲性水泥搅拌桩每孔插500×300×14×20型钢围护,优化为?650劲性水泥搅拌桩隔孔插500×300×11×18型钢围护。 (3)将dk18+631.239~dk18+438.1段圈梁高程由原高度降至地面下2m;将dk18+438.1~dk18+377冠梁高程由原高度降至地面下1m,型钢顶面高程同圈梁高程一致,地面需进行放坡,坡面采用土钉砂浆防护,dk18+631.239~+377段第一道支撑改设在圈梁上,第二道支撑设在主体结构的顶板上20cm处。 优化后施工图见图3~5。 5 结束语 通过设计优化节约工程成本,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通过现场施工发现优化中未充分考虑上海地下水位较高这一特点,导致冠梁与smw工法接口处局部有渗水现象。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从运营角度谈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设计 摘 要 从运营的角度对现行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中的客流、线路配线、列车配属、环控制式、轨道等提出了看法。在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中,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已建轨道交通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运行 作为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骨干和城市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但决定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而且对城市经济、城市结构和规划发展方向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一种超常规发展阶段,城市总体规划滞后,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的路网规划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或空白状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设计单位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特征。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参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切身体会后认为,运营业绩应是贯穿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的主线,应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此,从运营角度谈一谈自己对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的一些看法。 1城市轨道交通总体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定位是决定项目建设的战略性问题,它应偏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策略性的分析。由于各城市在轨道交通前期研究阶段技术积累不多,因此对轨道交通总体定位的把握在宏观层面上、定性分析上就显得格外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客流预测 客流预测是通过交通预测模型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各年限内轨道交通线路客流的模型、分布、特征、规律等进行预测。然而,这种预测是利用没有轨道交通情况下的现状数据建立交通方式的分担模式,由于模型与城市发展的规划与变化的矛盾影响了其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对客流预测的结果要有一个理性的分析。要充分认识到现行客流预测不足的一面,以及还需要经过运营实践反馈调整的另一面。国内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模的决策完全依靠预测客流这一做法,虽列入《地铁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但设计依据似乎仍嫌不足。上海地铁自1号线开通以来,关于客流大小的争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唯客流论很容易掺入人为的因素。因此,不妨依据客流预测结果,再以国际上其它一些城市的形态、中心城市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功能定位等相当的城市客流作为参考来比较,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从表1可见,上海的市区人口数、人口密度、中心城区面积等指标,与东京、汉城等城市比较接近,所以其客流可参考这两个城市来考虑。 1.2 城市超常规发展 我国正处于一个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阶段,然而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处于一种滞后或不稳定的状态。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城市发展成熟以及复合化功能提高以后,居住地和工作地选择将会更加自由,交通更加活跃,地域之间的交通量将会更大。如东京市民生活半径为60km,而北京市民生活半径仅为20km。因此,现阶段在轨道交通总体设计上对一些预留项目一定要有预见性。如车站换乘问题,以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明珠线二期)为例,作为上海路网中唯一的一条环线,它与路网中其它直径线的换乘必然很多,如果全部采用“岛—岛”换乘模式,不论在换乘客流上怎么自圆其说,其在预见性方面的考虑显然是不足的。北京复兴门站换乘方式也有很深刻的教训。笔者认为,像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型式,应首推华盛顿地铁“侧—岛”换乘模式。 1.3 建设规模、速度及标准 各地建造城市轨道交通都面临资金压力,因此怎样控制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和建设标准,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态度,而且需要掌握好分寸,具有前瞻性。轨道交通工程尤其是地下工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建造完以后很难更改,因此一味为了追求建设规模和速度而人为降低建设标准是不足取的。 2 线路总体设计与路网的关系 2.1 路网对单条线路的影响 每一座城市要修建轨道交通都不能没有路网。每条线路在总体设计阶段都需要在线路走向、换乘点设计、规划控制、联络线设计、修建顺序、停车场布置等方面和路网发生关系。线路走向不稳定会影响路网整体布局的合理性;换乘点不明确会导致换乘方式严重缺陷以及增加后续工程的建设难度;没有预留停车场和联络线用地位置,就不能从整个线路的角度做到资源共享,这对工程建设和运营的经济性都十分不利;不重视修建顺序的研究,很难尽早合理发挥轨道交通的整体效益。 做好路网的规划,最终是为了控制建设用地规划,保证路网规划的可实施性,减少今后工程实施难度并降低造价。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训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了,如上海地铁1、2号线人民广场换乘问题,东方路站节点等问题,都是路网和单条线路没有很好衔接的最好例证。 路网的规划一定要做到专业规划的深度。仅有概念性的路网规划等于没有路网规划。除此之外,路网规划还应考虑大交通网络,包括公交、私车、市郊铁路、地铁轻轨等多种形式,应是一个多样化的综合体系。轨道交通的铺设方式也应是多样化的,地面、高架、地下有机结合,不能一味修建地下线。 2.2枢纽站设计 由上海市和法国索菲图公司联合编制的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中,共设置了16座大型换乘枢纽站,其中4线换乘站为2座,3线换乘站12座,2条市域线换乘站为2座。这种以大型换乘枢纽站为锚固点,根据城市形态进行路网规划的主题思想是合理的。但在枢纽站设计过程中,应与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地面交通中心合理分布,不宜过于集中。应避免一味强调所谓“零距离”换乘。大型换乘枢纽站设计原则应“疏而不散”。作为客流的集散中心,必须要有充分的空间提供给客流“集与散”。像东方路这种4线换乘枢纽站,远期日均客流总量可能高达60~70万人次,如果不与周边地块规划较好地融合(最好同步规划),客流会对附近地面道路形成很大的冲击。如法国巴黎著名的换乘枢纽站———拉德芳斯,全天客流为5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少量公共汽车系统),换乘客流达40万人次,而整个换乘枢纽站占地面积(结合地块开发)达750hm2。 3 线路的配线设计 线路配线设置包括渡线、折返线、联络线、车辆停放线、存车线以及出入库线。对比国内外线路配线的设计不难看出,国外配线设计注重功能设置,而国内线路配线设置则较多注重“形式”。如《地铁设计规范》规定:每隔3至5个车站的站端设渡线或车辆停车线。为满足规范要求而设一条渡线的例子举不胜举。国外配线设计还表现在注重长远,甚至考虑到土建结构大修时运营组织方案;而国内配线设置只看到眼前,如投资规模是否大,建设节点目标能否完成等。这种线路配线的设计很难在运营阶段发挥较好的客运效果。图1为德国慕尼黑路网配线图,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应该先有运营组织的设想,再考虑线路的配线设计。而我们较多的线路设计对远期运营方式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线路总体设计在运营方式上考虑还是“烂泥萝卜吃一段揩一段”。这对运行里程较短的线路,问题还不算十分突出,无非是运行效能发挥不是最优,运营灵活性差一些。而对上海路网中规划长达100多km的市域线来说,若不尽早进行研究运营模式,将来运营问题可能会非常突出。很明显,市域线采用一个交路的运营模式肯定是不经济的,而采用何种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市域线的运营模式一定要结合上海的城市特征及总体规划。 笔者认为,市域线如果是一种制式,应在中心城区和市郊区采用交错运营的模式,交错点的选择可分别设置在内、外环线附近,中间折返站最好采用双岛式车站方式,便于两端折返。以规划中的上海市r3线为例,其运行交路设想如图2所示,具体折返点的选择可根据规划、客流等作进一步研究后酌定。 如果客流分布悬殊或因市域规划等因素,中心区客流高度集中,新发展的城市带发展不快,造成客流“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而很不匹配,即使采用图2的交路也避免不了土建设备投资的浪费;则采用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则可能会更为经济合理,其运行交路亦可采用“纺锤型”。 4 列车配属数 列车配属数主要是根据客流和行车组织方案来表示。总体设计往往根据客流预测表,通过大小交路的设置,提出运营组织方案来满足客流断面的要求。初期列车配属数通常约为每公里一列车。如上海现运营线路长度为65km,列车配属数为64列384节。从国内现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方式配属列车不太合理。首先,客流断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正常运营方案小交路很难实施;若采用大交路运营,列车行走里程增加,原有的列车配属就显得紧张。其次,按现行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土建、机电设备安装完成后,列车才能陆续抵达进行调试;列车全部调试结束,一般比试运营要晚2年左右;为了使早已完工的线路尽早发挥运营功能,往往采用从其它线路借车的办法,使原本不够的车辆更加紧张。此外,客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土地利用和交通之间本身明显的互动联系,在客流预测阶段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若规划没有很好对地铁沿线用地进行控制的话,轨道交通的导向作用将导致沿线地块迅速开发。如上海地铁1号线南延伸段沿线的开发密度过大,造成客流激增。鉴于以上因素,建议列车配属按近期考虑。表2为国外部分城市车辆配属一览表。由表可知,若按6节编组计算,每公里列车配属数约为2列。 5 环控模式 地铁的环控模式不外乎3种:开式、闭式和屏蔽门模式。按新颁布的《地铁设计规范》,在夏季当地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超过25℃,全年平均温度超过15℃,且地铁高峰时间内每小时行车对数和每列车车辆数的乘积大于120时,可采用空调系统。鉴于此,上海地铁环控系统制式也只有闭式系统(开、闭运行)和屏蔽门系统两类。有趣的是,上海地铁1号线采用屏蔽门系统(缓装),2号线采用闭式系统(开、闭运行)方式。从表3可看出,线路规模相当的两条地铁线,且1号线客流大于2号线的情况下,2号线的照明、空调费就比1号线多将近1000万元。由此,两种制式技术经济指标一目了然。 因此,上海地区地铁环控最佳制式是采用屏蔽门系统。至于采用屏蔽门系统后长大区间隧道温度升高问题,可采用局部预留冷源或增设中间风井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地铁“香港—九龙”海底隧道就是采用预留冷源的办法。上海地铁4号线设计时则采用增设中间风井的方法。 从地铁新老规范中关于采用空调系统的规定对比来看,新标准的制定是有意识降低空调的使用条件,鼓励使用空调提高舒适度。然而,现上海正在实施的部分线路中,车站设计采用“路堑”式,单层、侧式站台,环控只考虑通风不使用空调。这一设计标准值得商榷。显然,现行做法可能与规范修订的初衷相违背。 6 轨道结构 地铁轨道结构的设计有别于干线铁路,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轨道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减振、降噪,少维修”。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地铁轨道结构按其减振效果来划分,可分成3大类:第一大类为一般扣件,其竖向刚度在20~69kn/mm,有一定的减振效果;第二大类为柔性扣件,其竖向刚度在10~25kn/mm之间,用于减振要求相对较高的区域;第三大类为特殊要求的减振轨道结构(减振型轨下基础),用于对减振降噪有特殊要求的地段。 上海自地铁1号线建设以来,在轨道结构设计上由于受特定环境的限制,走了一些弯路。地铁1、2号线总体设计原则没错,但考虑到当时的投资及市场环境的制约,减振扣件设计采取模仿国外产品。但从这么多年的使用效果来看,是“有其形、无其魂”,主要还是归结到橡胶制品加工工艺、配比、材料选用等问题。对此,虽做过大量反复改进,使产品的测试能满足设计指标,但橡胶实施阶段的老化问题总过不了关。不难理解,这是因为涉及到橡胶行业核心技术,不是凭简单的模仿可以学到的。从国外轨道结构的设计来看,设计者对轨道扣件的设计只是产品的选型,而非轨道扣件产品的设计。设计只提供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产品生产厂家去做动力学分析,设计出产品。从国外通行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它的合理性:厂家的产品竞争不仅是价格竞争,还是专利和核心技术的竞争。这种产品选型的习惯做法既有利于技术进步,也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 轨道交通3号线自开通以来,噪声影响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既涉及设计理念,也涉及建设标准。在轨道结构设计中,片面强调扣件高度可调节量而忽视扣件弹性,不能不算是一个失误。高架结构噪声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采用综合措施才能解决。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都较熟悉,但关键是建设标准怎么控制。如果一味强调造价,其结果是将使后期改造费用更高。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浅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摘 要 从运输能力、速度、造价等方面界定各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并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的实际情况, 阐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路网规划 交通分类 国产化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有34 个, 其中300 万以上的有8 个。这些大城市一天的客运高峰期间, 旅客高度集中, 流向大致相同, 低运量的交通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出行的需要。而采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体系, 是从根本上改善交通需求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目标 现代化城市的交通体系, 应该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与城市发展布局高度协调, 把长远规划目标同近期调整改善结合起来。在我国, 近期应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适应的道路网络系统, 逐步改善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管理质量, 有机地结合好综合交通规划, 拓展空间利用条件, 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 积极引入具有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 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应该以统筹兼顾, 优化格局, 合理分配资源, 净化环境, 方便快捷, 因地制宜, 造价适中为目标。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型原则 当今世界, 地铁、轻轨、中心或侧导式橡胶轮新交通系统、全部悬索的空中列车、线性电机车、跨座式单轨系统、磁悬浮列车, 无论是成熟的还是尚处试验阶段的轨道交通系统五彩纷呈。图1 为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营、研制的主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表1 为各类轨道交通系统性能指标。我国目前正在运营、规划、筹建的轨道交通系统大致包括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独轨、城市快速路等几种形式。 表1 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及旅行速度参考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型, 应根据路网规划, 参考图1、表1 的数据, 从输送能力、旅行速度、造价等方面, 选择适宜的形式。 4 各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适应性 4. 1 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输送能力为2 000~ 1 500 人h, 运送速度一般为15~ 20 km /h, 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 能力较为有限。只在大连等少数城市作为风景保留, 不宜推广。 4. 2 轻轨交通 根据我国城市情况分析, 通常认为人口在100 万~ 200 万人的大城市, 高峰小时形成2 万~ 3 万人客流, 配备轻轨交通系统已能满足公交客运的需要。轻轨交通可以有专用车道, 也可以在地面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 多与城市道路网平建, 仅在交通繁忙道口或路段转入地下或高架。相对于地铁而言, 造价低, 容易建设, 建设周期短, 见效快。我国的中小城市适宜修建轻轨交通系统。 4. 3 地下铁道 人口在200 万以上, 高峰小时常形成4 万人客流以上的特大城市, 其客运交通需要采用大运量的地铁来承担, 同时还要修建轻轨交通加以辅助联网。市区内, 地铁大部分在地下隧道中行驶, 车站也建在地下, 在接近市郊区而环境条件又允许时, 可尽量采用地面或高架线路, 以节约投资; 地铁系统必须有专用车道, 采用全封闭形式。它的缺陷是投资昂贵, 施工难度大, 运行周期长, 见效慢。只有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 方可考虑修建地铁。我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拥有地铁。 2. 4. 4 橡胶轮轨 橡胶轮轨系统是一种全线高架的轨道交通系统, 运行在专用轨道上, 不占用地面道路面积, 具有振动小, 噪声低, 爬坡能力大, 转弯半径小, 投资省(1 km 地铁资金可修建3 km 以上高架铁路), 建造速度也比地铁快许多。当前的独轨、新铁路交通系统和val 系统均属橡胶轮系统。独轨运输能力为6 000~ 20 000 人次h, 重庆市的独轨线 正在从日本引进。新交通系统是在铁路和公路两大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运能力为5 000~ 150 000 人次?h, 目前在我国还是空白。 城市快速铁路是城市与远郊或卫星城市间的理想交通系统, 输送能力大, 速度高, 旅行时间一般不超过30~ 45m in 。在市区外全部建于地面, 市区内有与地面隔离的专用车道或部分高架部分地下运行, 较地铁造价低。 5 建设标准及技术装备国产化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体现了当今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我国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富裕, 以高昂的代价来获取高标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不可取的。当前, 应着重在技术成熟、便于实施国产化、适应于大众化的客运条件, 并满足安全、经济、快速和适当舒适的前提下来发展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 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都已有轨道交通运行线, 地下铁道的技术进步及其装备的国产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大量的技术设备还是从少数发达国家全盘引进, 常常是引用某国的贷款, 就必须购买某国的设备, 造成设备标准不一、一个城市一个样的局面, 很难统一管理; 并且价格居高不下(为同样国产设备的9~ 10 倍), 有的在整个轨道交通建设中占的比例高达60% 以上, 超过以往任何土建项目, 严重制约了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应坚持“ 技贸结合”的方针, 有计划、有组织地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努力开拓轨道交通技术设备国产化, 不断扩大产品国产化率, 把外贷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使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驶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6 结语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事业是我国目前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我国各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十五”期间, 国家计划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达8 000 亿元人民币。显然, 这是在为了迎接w to 的挑战, 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大背景下, 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可以预见, 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大城市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必将扮演重要的、不可取代的角色。如何适宜地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有很多政策性和技术性的课题需要研究。只有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 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引进消化,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才能避免日后因现在的粗放发展而付出惨痛的成倍的代价。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美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法 摘要: 回顾了美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基本原理,重点对um ta 评价方法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综述,分析各个时期um ta 评价方法的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时的思路、价值取向、评价指标及存在问题,这对改善我国现行的评价方法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项目评价方法; 评价流程; 评价指标 在未来的5 至10 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以超常速度发展.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类建设很多,建设资金相对紧缺,这就需要应用项目评价方法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建设时机、建设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和筛选,以便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及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已有一套项目评价方法,但这种方法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尚待改进。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体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 , 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可能引入国外投资,相应的项目评价方法也应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本文试图综述美国,尤其是um ta(urban mass transportation administration ,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局) 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面的发展状况及特点[1~3 ] ,为改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法及提高评价水平提供借鉴. 1 交通项目评价方法的回顾 从19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各类运输项目的投资决策、票价优化及政策制定等一直沿用欧美经济学家提出的保本分析法. 早期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效率概念的基础上. 经过几十年的相对沉寂之后,交通运输经济学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改进交通经济分析方法,主要有经济效果法和费用-效率分析法,从而可以更好地评价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及其平衡关系,较合理地确定票价和投资水平[4 ]. 相比而言,费用-效率法在各类期刊中出现得更多。 1. 1 费用-效率法 1978 年,fielding 等人[5 ] 提出了9 项评价交通项目的指标,其中3 项反映效率,4 项反映效益,还有2 项两者兼有. 效率指标与各个城市当时的发展目标密切关联,因而具有较强的地方及时间特征. 由于这种指标系中不包括资本成本,因而对投资者(公司、财团等) 的资金优化配置不能起指导作用. 1981 年horn 曾收集9 个具有轨道交通的发达国家大城市(其轨道交通运量分担率为2 %~40 %) 的费用-效率法评价指标,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6 ]. 他不赞成使用费用-效率法,因为其指标的标准化是很难办到的. 他认为,没有一套指标体系能够公正地评价美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 stokes 认为,在轨道交通系统选择时应当主要考虑各城市的具体发展目标[7 ]. um ta 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系,就不能有效、公正地进行联邦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决策. 构建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难免会引起指标的相互交叉和重叠. 为此,有人提出了归并为单一指标的做法. 1980 年伦敦交通运输部使用单位总成本的客运周转量来评价交通系统的改善效[8 ]. 1984 年forkenbrock[9 ] 提出单位投资增量所引起的旅客增量这一指标. 这种做法虽然能够简化评价过程,对备选方案加以筛选,但是不能直接度量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总量变化,因而不能得到项目投融资者的支持. 1. 2 经济效果法美国有关交通规划的教科书普遍建议同时使用费用-效率法和经济效果法,费用-效率分析法对地方的项目评价较为适用,但是国家政府的投资分析应该采用经济效果法,即使经济净现值取得最大值. 轨道交通项目一般有两个目标:净现值的最大化;设备利用的最大化. 这就要求评价中对各种影响效果,例如居民的迁移、低收入乘客、空气质量等进行量化,甚至包括社区目标的量化. 在评价指标中应该包含经济福利的因素[1 ]. 2 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 2. 1 经济理论 轨道交通项目,属于公用事业,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比较其替代方案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来进行评价. 一般来说,项目目标就是要使净效益最大化,即将整个项目在工程寿命期内的成本和效益均被贴现到基年(项目立项或开工时),其贴现率应合理地体现社会对资金的时间成本及资本金的机会成本. 交通项目的直接成本是预计的建设费用和运营费用,间接成本是指如空气、噪声污染等额外影响造成的费用. 直接效益包括运营收入、出行时间的节省、从其它交通方式转移过来的乘客所避免的交通事故等. 间接效益包括比采用其它交通方式乘客所节省的时间效益,其中工作时间效益通常以平均工资率来进行估价,非工作时间效益以该价值的一半进行估价. 分析期内的出行需求根据所研究地区的交通规划按比例增加. 支付意愿(wtp) 是一个用来衡量直接和间接效益的概念. 对大多数的乘客来说,wtp 比他们实际支付的费用高.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wtp 可以利用标准出行模型来估计. 间接效益的wtp 可用条件评价法[10 ] 来分析. 2. 2 政策评价理论 交通项目评价在重视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从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进行分析. 除了评价项目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外,还必须评价非经济方面的影响,例如,城市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政治上的公平性,这些可能难以定量计算,可以采用比较性的、描述性的文字或表格来定性说明. 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提交专家讨论,经确认后可以作为项目方案设计的约束条件来看待,例如重要场所周围的空气质量、历史遗址的保护等. 够定量分析时,需要进行盈亏分析及不确定性分析. 因为很多预测数据往往与实际差异很大. 例如,上个世纪80 年代对北美已建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预测进行了评价,发现预测值高出或低于实际值至少10 % , 还有一些高出30 % 甚至更多[11 ]. 1984 年gordon 等人采用回归方程对世界各国城市轻轨客流预测结果误差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发现客流预测值普遍偏高[12 ]. 3 umta 采用的评价方法 3. 1 umta(1976 -1978) 评价规则umta (1976) 项目评价规则于1976 年正式使用. 该规则把经济效果看作是费用-效益评价分析的理论基础,明确地提出了多种成本和效率水平的评价指标,其中效率通过“总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两方面来量度[13 ],总体目标没有分层次,不可计量,也没有进行国民经济效益的评价. 因此在1978 年,umta 依据联邦政府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政策”修订了1976 年的评价规则,它规定联邦政府轨道交通发展基金只分配给“人口稠密且具有明确的市中心区的城市”(一般指那些“较古老的市中心”). 同时,申请财政援助的城市必须提交一份财政规划和支持交通运输的措施,例如车站附近地区的停车政策,在中央商务区(cbd) 的汽车限制. 考虑到方案比较时的不确定性,1978 年的umta 评价方法规定:“申请者必须清楚地说明交通设施进行部分或全部立体交叉的必要性??. 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一个常规公交方案在主要性能上与轨道交通方案差不多,那么常规公交”方案将会被选中. 轨道交通方案要获得支持必须提供更有力的证据[14 ]. 1978 年um ta 评价方法仍然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在1983 年对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的轻轨项目的评价实践中[ 14 ] ,尽管使用了节约能源、加速经济增长等指标,但这些指标难以定量化,这使得评价者对某些指标的实际作用模糊不清,因人而异. um ta 看重规划年度单位乘客的年平均总成本,该指标偏好于高架方案;当地城市规划者则倾向于使用规划年度的年总运营和维修成本,该指标偏好于轻轨方案. 3. 2 umta(1984) 评价规则 um ta(1984) 评价规则是1984 年修订的,该方法引入福利经济学的概念,采用边际评价,其评价规则涉及:成本-效率、地方财政的支持、私营部门的参与、方案定量分析结果、亏损行业的参与、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评价前期,该方法通过设置约束条件排除一些明显较差的方案,这些约束也包括政治方面的因素. 在评价后期的方案选择时,该方法把国会的有关标准合成了一个综合指标,以便能对项目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 15 ]. 项目评价过程分为三轮. 在第一轮评价中,轨道交通备选方案必须满足两项必要条件. 一是线路的单向高峰小时最高断面流量至少达到1. 5 万人次,二是被评价项目每日每乘次的出行成本不大于10 美元. 10 美元大约是一个公共汽车乘客改乘轨道交通后平均节省的社会效益的3 倍. 人均出行成本有两种算法: ① 每日每乘客的工程投资、运营及维修成本和乘客的旅行时间成本之和,即为“ 总成本-效率”(ce) 指标; ② 上述总成本中除去当地政府投资成本,即为“联邦政府的成本-效率”(fce) 指标. 在第二轮评价中,轨道交通项目必须满足下面三项条件: ① 相对于公共汽车方案来说,轨道交通项目引起公交客运总量的增加; ② 在已有的备选方案中,推荐方案的每个乘客的成本最小; ③ 该项目每日每个新增乘客的联邦政府的成本应不大于6 美元. 在第三轮评价中,根据ce 及fce 将项目分成高、中、低3 个等级. ce 及fce 指标都较大的方案归入高等级,两种指标都不高的方案归入低等级,其它情况归入中等级. 为了提高推荐方案的等级,当地政府会设法提高当地融资的匹配条件,该条件可以降低每个新增乘客的fce , 提高其评价等级. 同样,如果当地的运营维修成本能通过税收或其它途径来保证,方案的评价等级也可提高. 另外,当地的汽车停车和限制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轨道交通项目的评价等级. 这套评价规则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将轨道交通项目引起的新增乘客看作是某种经济利益. 它认为每增加一个新乘客,就意味着轨道交通向社会作出了将近6 美元的社会效益. 这种度量方法是以估计所节省的时间成本及汽车行驶成本为基础的,由此估算出乘客的支付意愿. 该方法用于政策分析有不少优点:评价标准减少;对它们的限制条件的减少;通过三个阶段的评价来处理不确定性因素;它是一个合理的、全面的费用-效率法. 这种方法最后归结为一个指标来选择方案,使得方案比选易于操作. 但是,这种方法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对每位新增乘客成本及乘客支付意愿的确定方法还不能令人信服,有些规则仍然有一定的模糊性. 3. 3 umta(1986) 评价规则um ta 于1986 年更加完善的评价规则(一本手册),这又使评价方法进了一步. 该方法补充了乘客的支付意愿的评价标准[16 ] ,还对效益、成本的定义和指标都进行了标准化. 为了减少各城市在客流预测方面弄虚作假带来的影响,该规则加强了对需求预测模型的检查和限制,对项目运营维修成本的范围也做了规定. 为了消除重复计算,对土地价值的增加、出行成本的减少等作了区分. 该手册同时强调,如果项目是有效益的,即使公共客流量减少,联邦政府也可以对其进行拨款. 这套规则最明显的改进之处就是基于出行预测模型的数据对估算出行效益的支付意愿进行确定. 在评价指标方面还有一些需改进之处:更精确地定义了时间成本;独立计算方案的外部效应,而不是假定它们与直接效益成比例;为各城市的支付意愿调查推荐了一种标准方法. 这种方法引入了一些有用的政策分析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进行分析. 此外还在分析指标中,加入决策过程中的一些非指标数据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项目的等级划分. 这是一个有用的框架结构,考虑了非经济信息的作用. 该方法承认规则中的不确定性,但是没有考虑实际评价中的不确定性,这会导致在项目评价中产生不良影响. 4 结语 (1) um ta 把成本-效率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不是去度量项目的经济效益. 应该尽可能去评价包括间接成本和效益在内的社会经济效益,改善其实用性. (2) 如果对空气污染、交通拥挤阻塞和其它间接影响能够以公平的方式实行货币化估算,那么就可以对非经济方面的影响进行权衡分析. 这样可以让决策者更全面地进行项目的决策. um ta 应当使用均衡分析法,对项目非经济方面的影响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 不确定性和偏差. 评价指标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何减少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评价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如预测客流量、运营及维修费用等,其数据往往有较大偏差,如何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对改善决策的正确性也是很重要的. 在我国近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需要借鉴国外经验逐渐完善项目评价方法,确保所推荐的建设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维持和促进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各类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本投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尽快改善我国的城市交通条件.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摘 要 介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系统的发展历程,指出“一卡通”是afc系统的发展方向,ic卡技术的应用促使地铁收费系统与其他公共交通收费系统共用一张卡进行收费。为使afc系统稳健发展,提出保证系统顺利实施和高效运作需要把握的关键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自动售检票系统 ic卡 在地铁大系统中,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系统)以其高度的智能化设计,扮演着售票员、检票员、会计、统计、审计等角色,以数据收集和控制系统实现了票务管理的高度自动化。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收费系统理念和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卡通、电子钱包等便利手段的应用愈来愈普及。面对这种日益膨胀的社会需求,我们有必要回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事业的发展历程,切实解决目前及今后afc事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使系统建设有序健康地开展。 1 我国城轨交通afc事业的发展历程 十几年来,我国轨道交通afc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启蒙、实践、调整三个阶段。 1.1 启蒙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地铁凭借在国外收集到的资料,艰难地开始了afc系统和设备的研制,当时城轨交通afc系统概念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在90年代初广州地铁1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票务收费方式是人工还是自动仍是一个重要章节。在这个阶段, 对afc系统的功能设置是以学习国外成功的系统经验为主。在此期间,香港地铁把其宝贵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传授给内地;同时,国际著名的专业厂家也通过产品和系统介绍,将其城轨交通afc系统许多好的技术和经验推荐给了我国,这些都为广州地铁和上海地铁afc系统在建设之初就拥有基本完善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我国城轨交通首个afc系统供货合同签订正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际上的磁卡afc系统技术已相当成熟,而ic卡技术在交通收费方面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巴黎地铁和香港地铁正考虑将非接触ic卡应用到轨道交通及公交收费,我国对公交ic卡应用的研究还只是处于接触式ic卡水平。由于当时ic卡成本非常高,所以在磁卡、ic卡、条形码等多种媒介之间,都倾向于选择磁卡。 1.2 实践阶段 从1998年底开始,afc系统在中国内地的城市轨道交通中投入使用,逐步展现出其良好的票务管理水平和高效的客流处理能力,使地铁公司票务收益管理实现了以最少的人力物力、高效低成本的运作,系统所发挥的作用令设计者、建设者和乘客接受了它。在这个阶段,国内的轨道交通afc系统用户通过使用和摸索,在掌握原系统丰富多样、科学严谨的功能的同时,整理归纳了许多适用于轨道交通票务管理需要的新功能,使afc系统的功能更为完善。经过几年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到轨道交通afc系统的优越性。 (1) 准确的客流及票务统计分析数据:为运营调控、市场营销、新线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为提高服务质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创造了条件。 (2) 高效的afc设备:使车站客流井然有序、快速通过,减少了有意、无意的逃票,保障了地铁公司的票务收益。 (3) 自动售检票系统:可大大减少现金交易、人工记账及统计工作,人员可精简,准确率和效率较高。 (4) 维修管理系统:使维修资源得以较好的利用,并可达到反应快、修复快的效果。 1.3 调整阶段 在短短几年内,ic卡技术在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应用由研究摸索迅速发展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非接触式ic卡以其储存量较大、保密性较强、可实现一卡多用等特性,逐步取代了磁卡的地位,如今已成为各城市轨道交通收费系统的首选票质媒介。 非接触式ic卡技术在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大规模应用,猛烈冲击着以磁卡为车票媒介的已有afc系统,同时也推动新建线路的afc系统在功能上扩展和性能上提高,使系统结构更为简单、高效,成本得以下降。 广州和上海在建设新线的同时,重视对已有系统的调整,把改造原有的磁卡afc系统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调整阶段,遇到了与国际上许多大都市同样面临的抉择:一是一步到位地改为全ic卡系统,即所有票种均为ic卡;二是先将储值票改为ic卡,单程票仍沿用原有的磁卡,时机合适再改为全ic卡系统。 我们在考虑改造方案时认为,我国与国外大都市轨道交通的最大不同点之一在于:我国的线网才开始修建,而国外一些大都市已建有上百公里基本稳定的线网。在国外大都市线网内,储值票改用ic卡、单程票仍沿用磁卡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国城市轨道线网才刚刚开始建设,新线采用全ic卡系统势在必行,如果原建线路仍沿用磁卡单程票或只部分增设ic卡单程票,则磁卡单程票就不能在新线通行,或造成系统内两种单程票通行,使系统变得复杂,乘客容易混淆。因此,已建线网越简单,进行全ic卡系统改造越有利。在分析对比了国内外情况后,广州地铁果断决策:在修建广州地铁2号线afc系统的同时,改造1号线的原磁卡收费系统,将其改造为全ic卡系统,使新建线路的afc系统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广州地铁的全ic卡afc系统已投入使用,上海地铁也已经完成改造和使用了ic卡储值票,并即将启用ic卡单程票。 1.4 现状 现在全国新建的轨道交通afc系统都选用了非接触式ic卡技术,具有很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高的安全性,系统设备更为简化,卡票现象大为减少,机械维修和调整维修的工作量也相应减少;同时,也为乘客带来更大的方便,乘客不需从提包中取出车票也能方便地检票通过。 ic卡技术的应用使公交行业联营成为发展趋势,为广大乘客带来更大便利。目前,上海“一卡通”和广州“羊城通”系统已拓展到多个城市的交通领域,如上海在公交、地铁、出租车、轮渡、停车场及轻轨交通中采用一卡通,北京、大连也实现了公交、轻轨交通的一卡通。 2 把握afc系统发展的关键 afc事业符合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人们可以凭借一张卡享受公共交通、市政、金融、医疗、购物、园林等服务。但我们还要看到,无论对于正在扩展线网的上海、广州、北京,或正在起步建设线网的深圳、杭州、南京等,以及正在策划afc建设项目的城市,在系统建设时应把握以下7个方面。 2.1 系统的安全性应放在首位 系统安全是城市交通一卡通成功的关键,它关系到市民、乘客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各营运方的经济收益。在系统设计时,必须把系统安全放在首位,建立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一系列规范要求,从防范对卡的攻击、健全密钥管理体系、强化设备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着手,全面保证系统的安全。密钥管理体系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系统对各运营商是开放的,要考虑各运营商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既保证密钥的高安全性,同时又要方便相关运营商的加盟,以保证系统合理健康地发展。因此,城市一卡通必须具有统一的密钥管理标准和ic卡结构规范。 2.2 基于线网确定afc系统功能 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是网状线路,在修建每个城市轨道交通的afc系统时,要对系统进行总体规划,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afc系统在整个线网中是一个功能统一的大系统,应该以路网而不是以单条线路来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必须把确定线网的票务政策放在首位,以尽可能完善的票务政策作为系统功能需求制定的基础,这将决定系统的规模、应用和投资。即使是刚刚起步建设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也应该从线网角度来考虑功能需求,可预留部分功能和容量,切忌采取先建一个简单系统来满足现在需求、待日后再去完善的做法,以免造成很大的浪费。 在系统结构方面,要考虑到将来多应用系统的特点;在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方面,要考虑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周期以及信息量的增加;在现场设备选型方面,要有前瞻性以及人性化的乘客操作界面;在系统构成方面,可以区域中央计算机取代每条线路中央计算机,提高管理和指挥的层次。 2.3 协调推进城市公交大系统的健康发展 公交一卡通是城市一卡通的子系统之一,也应遵循建设部关于ic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发卡、统一标准、一卡多用”的原则。由于ic卡在“大公交”行业(包括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应用较早,许多地方的条件已比较成熟,因此可以首先建立和完善城市“大公交”一卡通系统,同时考虑城市一卡通的兼容和进入条件,根据统一的原则和规范,再扩展到煤气、自来水、园林、小区物业管理的市政、购物等其他服务收费领域。 必须注意,在建立交通一卡通系统之初,运营各方就必须从搭建共同的信息平台出发,充分协商系统的功能定位和接口标准,做好系统的总体规划,避免各自为政或先入为主,避免功能欠缺或不能兼容,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协调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一体化的高效、安全的城市大公交系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然而,由于系统建立过程会涉及多个营运公司的经济利益,为了有效地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以及城市一卡通的早日实现,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大力的协调和支持,目前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是显著的。 2.4 加强信息管理和利用 在经济全球化时期,企业随时掌握和分析市场信息至关重要。ic卡技术的应用为信息利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交通一卡通在给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系统也搜集了大量的公共交通信息。通过这些基础资料,可以分析各公交运营系统的发展趋势,为城市公交资源的利用和调整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各公交系统的运营管理、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因此,提高信息利用率、增强系统的决策分析能力是afc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应强化系统的整理分析原始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把票务系统与线网的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找出票务收益规律,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和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分析意见,促进交通市场的营销推广。 2.5 维修管理方式的优化 随着线网的形成和发展,在afc大系统中必然不断有不同公司的产品集成进来,afc现场设备数量和品种会越来越多。由于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要求有高素质的系统维护人员,因此应该将获得最佳质量和最高效率的维修方式作为线网afc系统持续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 香港地铁的现行维修管理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当城市具备2条轨道线路以上时,地铁公司宜采用车站一体化管理的维修策略,将大量较为简单的现场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交由负责车站维护的通用机电工种人员完成或委外维护,而让具有afc维修经验的人员集中去做技术含量高的系统维护和车间维修工作,从而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提高业务水平。当然,对于新线系统的一线维护的掌握和新人的现场实践是不可缺的,以使系统维护可良性地运作。 2.6 按标准化建设新系统 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为本地的信息化建设而积极推进城市一卡通或交通一卡通,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也令人关注的态势。 我国ic卡应用发展很快,而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却比较滞后,先行建立的系统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同一地区、同一行业之间的系统技术标准和水平相差较大,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平台,没有统一的密钥系统和数据格式,系统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不足,给城市一卡通和交通一卡通的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一卡通标准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国家和行业对ic卡及机具产品已有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在今后的ic卡工程建设中,用户和系统供应商都要严格按标准和规范执行。为了使城市一卡通和交通一卡通系统健康平稳地发展,还要加快afc系统有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在项目建设时要保证系统的软、硬件技术标准一致,以有利于系统的扩展、更新和升级,使系统安全和产品质量建立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平台上,资源共享,互连互通。 2.7 全面实现afc系统的国产化 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国产化是用户和系统集成商共同关注的问题。纵观我国目前的轨道交通afc市场,系统设备的国产化正逐步推进,国际知名的专业厂家为获得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纷纷与国内厂家联手,在中国制造高品质的afc现场设备,一些核心部件也逐步实现国产化,形势非常喜人。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内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软件开发商,原因在于开发商必须具备丰富的票务管理经验并将其融入到程序设计中,而不是简单地按业主的需求编程序。目前,国外的专业厂家对软件设计并没有开放,导致用户在项目的维护和升级方面对其依赖性很强,而国内厂家也暂时无法给予很有效的帮助。 鉴于这种情况,国内的afc设备厂家和系统集成商应主动寻找合作机会,弥补系统开发能力不足的缺陷,使afc系统国产化得以全面实现。建议国内这些厂家和系统集成商聘请国际上经验丰富的afc系统设计专家,参与和指导软件设计,建立高效、实用、严谨、全面的程序库,逐步实现afc系统软件的标准化。 3 结语 我们展望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前景充满信心,相信其完善的系统功能和性能,将为施展灵活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手段提供便利的工具;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早日实现城市一卡通,为市民带来更多便利。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估算分析 摘 要 由于轨道交通项目的非排他性与公共性,其效益具有外溢性和间接性,不仅体现在轨道交通项目微观经济效益本身,而且体现在巨大的外部宏观社会经济效益,对整个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2000年交通统计资料,采用项目“有无对比法”思路,对上海市已建成轨道交通体系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量化评估和非量化说明。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社会经济效益, 估算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从经济属性上讲,它属于城市公共产品,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国家、社会或交通使用者所产生的宏观国民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其建设者或运营者本身的微观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实践中,由于轨道交通体系的外溢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和不易量化的特点,因而通常不易被人理解。本文结合2000年上海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体系实际统计资料,对其经济效益进行量化估算和分析,为进一步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 上海市已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概况 在上海市现行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方案中,未来上海客运交通主体将由地铁和轻轨相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来承担,共设有11条地铁线路(总长约385km)和10条轻轨线路(总长约177km)。而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65km;轨道交通1号线南起莘庄,北达上海火车站,全长20.97km,远期日运载能力为100万人次;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西起中山公园至浦东张江,全长19km;轨道交通3号线明珠线一期从上海南站至江湾镇,全长24.97km[1]。从运营线路全线范围看,其平均站距为1.4km左右,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半径为600~800m,相邻车站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已经接近重合,以各线路为轴线的带状区域都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内,大大改善了轨道沿线的地面交通拥挤状况,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 2 城轨交通项目社会经济效益的一般构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按照其是否可采用经济尺度来计量的原则,可以区分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有形效益指能在市场上定值的效益;无形效益则是指不易用贷币衡量的效益,或者量化只存在理论上可能的效益。另外,该效益亦可以区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与项目主要目标效益密切相关的效益;而间接效益是指与项目非主要目标效益相关的效益,即带有“副产品”性质的效益。依据这一分析框架,可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社会经济效益作如表1分类和总结。 3 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内容构成的分析,并结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统计资料实际数据,考虑到相关资料可获得性,对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效益进行量化估算和非量化说明1)。 3.1 对减轻地面公交系统投资压力的社会经济效益b1 随着轨道交通1、2号线及3号线的逐步建成并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骨架,在针对中、长距离的居民出行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轨道交通沿线地面公交客运承载压力,减少了地面公交系统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节约了社会资源。 3.1.1 取代公交车辆购置费 根据2000年上海市交通统计资料: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均客流量51.03万人次;单位车辆日均客运量,常规公交及专线车为404人/辆·日,出租车48人/辆·日;客运结构中常规公交及专线车、出租车、地铁分别占客运量的73.8%、21%和5.2%;地面客流分配至公交车及出租车的比例为3.52∶1。若将2000年上海市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按现有的客运结构分配至地面,完全由地面公交和出租车来承运(即无轨道交通项目时),则客流分配结果为:常规公交及专线车39.73万人次,出租车11.3万人次。由此,以目前轨道交通对地面客运量分流后的地面公交饱和程度及拥挤程度为标准,需增加配备的车辆数量为:常规公交及专线车984辆,出租车2355辆,共计3339辆。若客车按中档市价约80万元/辆计,出租车采用普桑轿车市价约11万元/辆计,共需初始投资104625万元。根据国家民用汽车报废标准,客车使用年限为10年,出租车使用年限8年,采用直线折旧法,则2000年总计节约车辆使用费用约11110.13万元。 3.1.2 节约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费 在现有的机动车辆保有量(2000年全市机动车总量为104.7万辆)基础上,增加3339辆大型机动车辆必将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增加巨大的交通压力,造成新的交通堵塞和拥挤。如要维持现有的交通状况拥挤水平,必须增加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新增车辆的运行。 (1) 需增加的城市道路水度及道路面积:2000年上海市车均道路面积126.04m2/辆,车均道路长度9.21m/辆,单位面积道路投资约为235元/m2。增加3339辆大中型客运车辆后,要维持当前的道路交通状况,则需增加城市道路长度30.75km,需增加城市道路面积42.08万m2,总共需投资约为9888.8万元。若使用年限按标准10年计,并采取直线折旧法,则2000年需增加道路折旧费用约为988.88万元。 (2) 需增加的城市停车泊位数:2000年上海市总计停车泊位97773个,车均泊位供给数为0.2个/辆。从而以现有停车泊位使用密度为标准,新增加3339辆车后共需增加停车泊位668个,按普通停车泊位规格(5m×2.5m),共需投资196.23万元。同样采用使用年限10年及直线折旧法,则2000年需增加停车泊位折旧费用约为19.62万元。 综上可知,2000年上海市已建轨道交通体系减轻地面公交系统投资压力所节约的社会资源约为12118.63万元。 3.2 节约乘客出行时间的社会经济效益b2 节约乘客出行时间效益是指乘客旅行时选乘轨道交通而不乘地面公交车辆所节省的时间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产生的效益。从理论上讲,轨道交通乘客节省的乘车时间效益可以由工作出行时间价值和休闲出行时间价值两部分构成。但由于实际生活中轨道交通乘客属于工作时间出行所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近似用闲暇时间价值来衡量。另外考虑到上下班途中所节省时间应该作为闲暇时间效益来衡量,故采用如下模型计算: b2=q×t×1/2×g 式中:b2为乘客出行节约时间效益;q为轨道交通年客运量,万人次;t为单位乘客平均节约时间,小时(按国际惯例,休闲时间价值为工作时间价值的25%~75%[2],故本式中取为工作时间价值的1/2);g为人均小时国民收入,元/h。 根据上海市2000年客运量资料[1]:轨道交通1号线日均客运量30.46万人次/日,平均乘距9.55km;轨道交通2号线日均客运量11.94万人次/日,平均乘距6.16km。市中心区公交车辆平均速度约12km/h,轨道交通平均速度35km/h。据《上海统计年鉴2001》,计算出工作客流系数为0.56,人均小时gdp为17.08元/h(假设每人每月工作小时为168h)。 由以上资料及模型,可以计算出2000年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吸引地面客流实现的节约乘客出行时间效益b2为6.221亿元2)。 3.3 安全性提高的社会经济效益b3 轨道交通系统为全封闭全隔离交通,其本身事故比地面交通事故要少的多。同时,由于轨道交通对地面公交客运量的分流,缓解了地面道路交通的拥塞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地面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这不但减少了交通事故损失,而且还给社会、个人和家庭幸福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对于采用轨道交通体系的安全性提高效益,可按同样客运量条件下每增加一辆机动车平均每年增加的交通事故损失进行估算3)。 根据上海市2000年客运量资料[1]:1999年全市发生交通事故26104起,交通事故损失15924.4万元;2000年全市发生交通事故41262起,交通事故损失20391.6万元。而1996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全市机动车辆增加数量约为5万辆,从而在现行交通状况下平均每增加一辆机动车辆所增加的事故损失费为893.44元/辆。由此,在现有道路设施供应及机动车辆保有量条件下,增加3339辆机动车辆可能增加的交通事故损失费为298.32万元。即轨道交通体系提高交通安全性的直接效益b3约为298.32万元。 3.4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经济效益b4 由于在途时间短,乘车疲劳度下降,轨道交通舒适度可使乘客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根据苏联“固定基金、基本建设投资和新技术经济效果研究会”与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运输疲劳使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数值:轨道交通为1.4%,公交车为7%[3]。即乘客乘坐轨道交通比乘坐公交车可使劳动生产率少降低5.6%。按照项目有无对比法的思路,假定无轨道交通之前乘客的交通工具为公交车,可采用以下模型计算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市民劳动生产效率效益: b4=(q/n)×η×g×w×6.2% 式中:b4为减少乘客交通疲劳的效益;q为城市轨道交通年工作客流量,人;n为工作客流往返系数,介于1~2之间;η为工作客流系数;g为人均小时国民生产总值,元/h·人;w为劳动者日工作时间,h;6.2%为轨道交通乘客比公交车乘客生产率提高的增加系数,其计算方法为[(1-1.4%)/(1-7%)-1]。 假设工作客流往返系数为1.8,运用本模型及上海市2000年客运量资料[1]可计算出2000年城市轨道交通减少乘客交通疲劳效益b4约为2.68亿元。 3.5 轨道交通体系节省能源的社会经济效益b5 从能源情况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使用的是无污染、廉价的电能。较之公交车,它不仅具有无污染、噪声小等优点,而且节能、运量大、方便快捷、运输效率高。无论是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国家大政方针而言,还是从节约燃油等国家能源政策讲,它作为主要的常规“绿色交通”,其未来发展前景是公共汽车难以比拟的。 图1为几种主要交通工具的单位能耗示意图[4]。铁路交通单位能耗量相当于公共汽车单位能耗的57.8%,节约能源42.2%。而轨道交通由于车体轻、路况好,单位能耗低于一般铁路。按一般铁路能耗计,轨道交通单位能耗比公交车节约能耗30kj,比私用汽车节约2131kj。 根据2000年客运资料[1]计算出轨道交通年客运公里数为1.33×105万人·km。按前文客流公配比例(3.2∶1)将轨道交通客流分配至公交车和出租车,得出同等公交车客运公里数为1.04×105万人·km,同等出租车客运公里数为2.95×104万人·km。由此可得节省能耗数量为9.71×1011kj,相当于汽油约2.11万t,以现价计折合人民币7846.92万元。 3.6 改善城市污染状况的社会经济效益b6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出色的绿色交通工具,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为减轻现阶段由于城市交通污染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程度、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3.6.1 减少交通废气污染的社会经济效益b6.1 上海市因近年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以1996年为例,上海机动车尾气co、cox、nmhc占市中心区排污分担率分别达到了86%、56%和96%。可见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严重危害着市民的健康,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于采用电力牵引,可以在城区实现大气污染的零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其城市生态环境效益可依据以下模型计算: b6.1=tq×pfzl 式中:b6.1为废气污染减轻效益;tq为轨道交通替代的公交客运车辆数,t·km;pf为公交车单位排放废气量,l/t·km;zl为治理废气单位成本,元/l。 3.6.2 缓解城区热污染的社会经济效益b6.2 机动车辆尾气散热、排放的co2,以及公路硬表面吸放热,是造成城市热污染、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据研究测试,昆明城市热岛效应最大值为2.7℃[4]。由于上海市光辐射强度高于昆明,且城区远大于昆明,其热岛效应(即热污染)更为严重。 图2为不同交通工具单位运量排放的co2系数。当铁路的co2排放系数为100时,公交车为268,小汽车为834[4]。而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co2排放到了远离城区的电站所在地,大大减轻了城区的co2污染,降低了市中心的热岛效应。 由上文计算可知,2000年上海市因轨道交通系统分流城市公交客运量而节约燃油、减少城区排放温室效应气体co2约为1.6万t(吨油co2排放系数为0.75)[4]。据世界银行估算,每吨co2造成的温室效应带来的损失为20美元[4],则全年可减少温室效应损失32万美元,折人民币约264万元。 3.7 带动沿线不动产增值的效益b7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成通车,提高了沿线居民和企业可达性,造成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和房产的需求增加,从而使沿线的不动产增值。其增值效益可采用以下模型计算: b7=∑(p2i-p1i-δei) 式中:b7为沿线不动产的增值效益;p1i为轨道交通建设前沿线不动产i的价格,元;p2i为轨道交通建设后沿线不动产i的价格,元;δei为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沿线不动产i的价格上涨幅度,元。对于δei的测算采用市场比较法,即选定一块与不动产i的地段、结构、类型相似,但不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不动产j,比较在轨道交通建设前后不动产j的价格变化之差即为所求的δei。 3.8节约用地效益b8 与一般地面交通相比,城市轨道交通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绝大部分在地下或高架上运行,对地面占用比较少。即使仍在地面运行,由于其运输能力大,单位人公里占用土地面积减少,也节约了城市用地,这对土地日益稀缺的城市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土地不断增值的规律,使城市轨道交通的此项节约效益从长期来看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益。轨道交通建设节约城市用地的效益为: b8=(ag-aq)×ps 式中:b8为城市轨道交通节约用地的效益,元;ag、aq分别为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单位人公里占用土地面积,m2/人·km;ps为城市土地机会成本,元/m2。 3.9其它难以量化计算的社会经济效益b9 轨道交通体系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较易量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外,还包括其它很多在现实中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带动沿线地面、空间、地下交通和其它经济项目成片开发的效益;沿线企业利用轨道交通体系效益的外溢性所产生的间接微观经济效益;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吸引大量客流,增加城市活力的效益;减少城市交通噪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效益。这部分社会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定量计算的难点在于轨道交通对这些相关效益的影响程度无法明确界定,本文限于篇幅不再作详细讨论。 4 结语 上海市是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公共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作为未来上海市客运网络骨干,以其严密的组织运行,快速、准时、安全、舒适的特性及高水平服务质量吸引大量地面客流,有效缓解地面公交系统的客运压力和拥挤程度,改善地面交通状况,形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由于该系统对地面客流的吸引,可以减少城市各种机动车辆的运用数量,从而使城市中机动车排放废气和噪声总量降低,缓解道路公交因客流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日益加重的城市环境污染,体现出了可观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具有巨大国民经济外溢效益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工具。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浅论咨询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工程咨询设计是利用准确适用的信息和专家的智慧及经验,运用手段、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的智力服务。城市轨道建设项目是大型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针对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结合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重点论述了咨询设计在该特殊行业的作用及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关键词:轨道交通;咨询设计;项目管理 o引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 据统计,今后五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将有大,将建成总长度四百五十公里左右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国人口过百万的三十四个城市中,有二十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正在建设和筹建自己的轨道交通。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在续建地铁。北京规划未来地铁总长将达到四百零八公里。上海目前已有三条地铁线投入营运,“十五”期间将建设包括磁悬浮、轻轨、地铁在内的十条轨道交通线路,全长超过二百公里;广州全长十八点四八公里的地铁一号线已在一九九九年六月通车,目前全长二十三公里的地铁二号线工程正在积极展开,预计到2010年将构成全长近一百三十公里的广州轨道交通网络。此外,深圳、南京已在动工兴建地铁。西安、沈阳、成都、大连、青岛、哈尔滨、郑州、天津、长春、重庆、武汉等城市已在拟建地铁及轻轨交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据中国国家计委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达二千亿元人民币。 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是大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它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繁多、设计面广的特点,在其整个建设过程中,设计咨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咨询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活动,咨询设计的质量及效果直接项目的结果。咨询设计服务,将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设计咨询业务均必须与国际接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尤其是设计咨询更应超前,同时带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管理的规范化。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建设项目与一般的建设项目有很大区别,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大 一项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动辄几十亿、几百亿元,京、沪、穗近年来修建地铁的综合平均造价已高达每公里六亿至八亿元人民币。投资的巨大使得工程的资金风险很大。 工期长 一个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从筹划运作开始到运营使用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如受政府审批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时间会更长。 涉及面广 轨道交通项目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城市的国民经济发展,她除能解决沿线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外,还能促进房地产市场、市场的开发,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城市交通、建筑、市政、环保等方面,甚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及建设的意义,是一般建设项目远不能及的。 系统、专业多,接口繁杂 轨道交通项目包括土建、机电、运营管理和投资经济四大系统,下有二十几个子系统三十多个专业,有多个单独的分项分部工程,各系统、专业接口复杂。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上述特点,首先运作项目的业主必须具备专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宽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决策能力,但仅靠业主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挥设计咨询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建设项目中的作用。 2设计咨询在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建设项目中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同其它建设项目一样,都必须经历从酝酿、策划开始,进而通过可行性、论证决策、计划立项之后,进入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直至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项目周期。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咨询设计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在项目策划阶段,即参与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融资策划、项目目标策划和项目管理策划。 项目组织策划指建立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即项目甲方),按现代组织模式组建与项目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及人事安排;融资策划即为实现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目标策划即制定项目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的体系设定与实现;项目管理策划是对项目实施的任务分解和任务组织工作的策划,着力于提出行动方案和管理界面的设计。 项目管理策划结构如下图: nbs p; 3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咨询设计公司的作用 以上谈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系统性和行业特点以及设计咨询的作用。作为一个城市轨道交通资深的设计咨询公司,我们积累了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近几年国内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的建设及国外的建设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委托项目法人代行政府控制的职能。这种模式在已建成的地铁线路中采用,如北京地铁复八线、城市铁路;上海地铁一、二号线;广州地铁一号线。 第二种方式:采用多元投资体制,促进轨道商业化运作。这在正在建设的北京地铁5#线、上海正在建设的几条线路中采用。 第三种方式:交钥匙工程,即由工程总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融资、设计咨询、施工及调试。这在国际上已是通行的建设模式,相信在加入wto后,建设模式会逐步与国际接轨,而在这方面,设计咨询公司有很大优势,这与建设部对勘察设计行业改制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以上建设方式可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但不管采用怎样的建设方式,设计咨询的作用是不变的,甚至如果采用第三种方式,设计咨询公司将成为项目的主体。 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管理,追求的是成本、质量和工期三大目标,咨询设计也是同样的,为实现上述三大目标体系,充分发挥咨询设计公司的作用,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配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具体措施是: 实现工程咨询设计的相关主体单位: a.甲方即业主或委托方,甲方应设专门机构对设计咨询系统实施全程监控,并根据设计方的主要技术要求,提供或配合设计方搜集所需的基础资料,编制并下达设计任务书,组织项目设计方案竞赛与设计招标策划。 b.乙方即设计方,对于大型系统工程,由于多系统、多单项工程,往往会涉及到多家设计单位,因此为实现项目设计的总体协调,必须设定一家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为总体单位,统一设计原则,协调系统接口。 c.监督方即设计监理方,由有资质的单位承担,代表甲方对设计方的设计质量进行监督,审查全套设计图纸。 项目咨询设计系统管理结构 a项目咨询设计的组织结构如图3。建设项目法人聘请设计技术决策机构、设计监理和专家组,后者代表业主对设计咨询成果进行评审决策,总体设计单位是设计咨询工作执行的主体,对整个项目各子系统起协调和统一的作用,分项设计单位可根据情况设置一个和多个,总体组由多个设计单位的资深专家组成。这样的层次结构能明确执行层和决策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归属。 以上组织结构是实现项目咨询设计系统三大目标体系的组织保障。 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项目质量控制的保障 咨询设计提供的产品为具有高含量的咨询设计成果。设计方案的优劣与质量的好坏决定整个工程建设的造价和质量,质量是建设项目追求的关键目标。 ①严格按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设计控制和管理,各分包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并交总体院和甲方审查备案; ②对单项工程的协调和管理建立专门制度和纪律规定,如方案审查制度;定期例会制度;文件审查会签制度;资料管理制度;相互来往联系单制度;统一软件环境制度等等。以上活动均以表格进行记录,并按照统一要求编号,使管理规范化。 ③严格按工程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设计。 高素质的人才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设计咨询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关键在于它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高素质的人才是项目成功的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三类人是非常关键的,他们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项目负责人;有较高业务素质、认真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懂、会经营、熟悉国际工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员。这三种人不论对设计咨询单位还是对业主,都是非常重要的。 咨询设计单位加强规范化管理,与国际接轨 总之,工程项目的咨询设计,包括投资机会、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建设阶段咨询、生产准备阶段咨询、生产阶段咨询包括后评估等。轨道交通工程作为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进行项目建设,并突出设计咨询系统的重要作用,使项目的建设更经济、更合理。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市场化融资策略研究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镇化水平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就需要拓宽融资渠道,更多介入民间投资。投资行为市场化是激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效运作的捷径。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障碍,所以打破行业垄断、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以及民间投资的服务和监督是市场化融资行为得以落实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化融资策略 一、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城市交通方式的主要选择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界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全称叫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以客运为主,目前国际上技术比较成熟、已经上线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轻轨、市郊电车、有轨电车和单轨交通、导轨以及线性电机牵引的轨道等7种子系统,其中以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的应用最为广泛,以线性牵引电机牵引系统最有发展前途。从19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条城市地铁诞生起到目前,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占地少、载客量大、运载效率高、节省能源、污染少、使用寿命长等其他任何路面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再加上有自己的专用通行道,与城市道路没有平面交叉,不受市内道路交通的干扰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许多大都市客运交通的骨干。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时间集中、客流量大的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效和最理想的方式。像东京、伦敦、巴黎、莫斯科等世界发达国家的都市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国家虽然家庭汽车的拥有率很高,但绝大部分人仍选择轨道交通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当城市规模大于100万人时,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方式的交通系统结构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在人口不到100万的大中城市,为适应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长远需要,也需要发展城市轨道运输。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在改善市区交通的同时都在积极发展与卫星城间的公共运输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城镇轨道交通建设思路的总体构想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为了提高其建设效率必须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竞争的格局。(1)政府职能转换:更新观念即放弃“政府有责任提供基础设施,就等于基础设施必须由政府投资”的传统观念,政府无须大包大揽城市轨道交通和社会公用设施项目。政府的作用应体现为资金先导、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政府应充分运用各项政策杠杆,将有限的财力与民间潜在的资金实力相结合,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巨大合力。(2)市场环境营造:在市场机制能基本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实施维护和促进竞争的政策,保证各类投资主体公平合理地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在公共性、自然垄断性较强的供水、供电、供气等领域,政府应根据市场准入、价格和服务等具体因素,制定约束市场供求双方的规则,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有序竞争的格局。(3)经营城市理念:加快推进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作必须破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由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必须由国有企业承担或由国有企业控股的陈旧观念,将政府投资逐步退出社会资本和其他国内外资本有投资意愿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各类经济成分和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4)运行机制创新:首先是资金筹措多元化。坚持市场导向,依据市场规律,注意发挥政府投入的示范效用和对非国有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努力实现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多形式、投入多层次,并按市场原则实行资金要素的合理流动。其次是建设行为企业化。将企业行为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中去,实现建设主体逐步由政府转向企业,创新运作机制,做到既有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又有价值规律与市场杠杆的自动调节,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高平台。第三是资源享用商品化。将部分城镇资源适度商品化和商业化,改变无偿享有公用设施和社会资源的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可持续融资机制,实现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第四是有偿转让市政项目的经营权。借鉴bot(建设、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abs(资产收益抵押)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城市轨道交通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城镇道路、桥梁、公园、公厕、电力、通讯、自来水、热电等公共设施经营权,有偿转让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企业的部分股权。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由福利性服务向经营性服务转变。 三、城市轨道交通的市场化融资方式选择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所能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以及非经营性基础设施三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融资策略。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轨道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分割的,因而具有排他性,其运营具有时空局限性,盈利空间有限;权益具有放大性,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强,具有极强的现金获取能力。正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和经营上的上述特点,所以其建设和运营上就不一定必须单一地依托财政支持。目前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中存在三大问题:投资主体的投资模式单一,票价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综合开发观念尚待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于一般的城市道路和桥梁设施建设,对私人投资有较大的吸引力,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并由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进行补贴和引导。 (一)金融衍生工具选择 金融衍生工具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是一种很好的市场化融资模式:(1)有保护的可提前退还债券:政府政策的制定或改变、税法更改、汇率波动等,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项目未来现金流的不利变化,使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价值下降,从而给债券持有者带来损失。而设计一个保护性可提前退还债券,可以允许债券持有者在不利事件发生时,以预先确定的价格提前退还债券,收回现金。债券的持有者不但购买了债券本身,还购买了债券的看跌期权。(2)可退还股票:可退还股票的购买者有权在发行后的若干年内以预先规定的价格退还股票。此类可将普通股退还给发行者的金融创新用来减少首次公开发行时股价的低估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不能肯定政府是否会对该基础项目的建设持支持态度,因此由于信息不足造成的对政府的不信任也许会导致股价低估甚至无人购买股票。所以,一旦这种可将股票退还获得现金的承诺由主办政府来承担,股价下跌所带来的风险就可以被这种可退还的允诺所规避。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吸引原本害怕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而不愿投资的私人投资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附在股票上的可退还性也可以增加股票的价值。(3)可转换含看涨期权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有权在将来某些事件发生时,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股票。当基础设施投入营运后的收益由于特殊事件的发生达到或者甚至高于人们的期望时,对于发行者而言可以提前付清欠款而要求赎回,债券持有人为了分享更多的利益,可以把债券转换为股票。原本的负债就可以转变为公司的权益资本。 (二)有偿转让市政项目的经营权 1.bot模式:即(build-operation-transfer),是198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新颖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式,即在一定的经营期内,将基础设施项目交由国内或国外承包者建设、经营,特许经营期结束后,此项目设施完整地转交给国有部门单位管理经营。这种方式对解决基础设施瓶颈矛盾、缓解资金紧张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实质是一种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产权形式。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bot有三个基本特征:(1)包括建设、拥有、经营和移交全过程,在国际上也称为boot。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对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2)政府特许经营。即项目公司必须经政府特别许可才拥有建设、经营资产的权利,政府与项目公司的关系由特许经营协议确定。(3)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一种无追索权或者只有有限追索权的融资贷款,其核心是归还贷款的资金来自于项目本身。bot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前期准备和谈判阶段就需要较大投入、咨询费用高、运作周期长、过程复杂。该方式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适用条件,即需要支持项目融资的国家金融体系来支撑。 2.tot模式:即(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一定期限内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tot模式也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tot融资模式由转让方负责筹资建设,受让方不介入项目建设,从而也就不承担建设期风险,它只要用与已建成设施经营收费权资产价值的等价资金作为投资,就可获得未来收益的权利,而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资产价值的形式无直接的关系。 3.ppp模式:即(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形式。ppp的基本特征为共享投资收益,分担投资风险和责任。ppp模式的本质即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监督,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在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民营化方式,向公用事业领域引入民间资本。在该模式中通常将公用事业的大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交给社会投资者,从而引进专业化管理,达到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ppp模式是一种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盈利性企业和非盈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形式,适用于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与建设。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在项目建设期,政府直接投资可理解为资本补贴或前补贴;在项目运营期,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可理解为运营补贴或后补贴。为简便起见,将这两种在不同阶段政府资金介入的ppp模式命名为前补贴模式和后补贴模式。(1)前补贴模式。具体做法是:把整个地铁项目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包括地铁车站、轨道和洞体等土建工程的投资和建设,由政府出资的投资公司来完成;b部分包括车辆、信号等设备的投资、运营和维护,由社会投资组建的ppp项目公司来完成。运营期间政府部门保障ppp公司的收益,在双方核定的期限结束后ppp项目公司无偿将地铁项目的全部资产移交给政府或续签经营合同。(2)后补贴模式。具体做法是:按照目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制度,国有企业与民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项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地铁新线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在项目投入运营后,当实际发生客流量比预测客流量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超过一定比例,由政府和项目公司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或享有。在双方核定期限结束后,企业同样要无偿将项目全部资产移交给政府。 4.证券融资:通过发行股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可以达到利用外资而不借外债;利用内资不借内债的效果。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成立轻轨、地铁等专门股份有限公司,由公司承担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并进行综合开发经营。同时,政府还应赋予股份公司在土地征用、制定运价、建设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股份公司时,国家的入股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投资入股,也可以以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价或其他形式入股。在融资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国有资产股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市政债券的实施 市政债券在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成熟的、信用等级非常高的融资工具,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战后的日本将市政债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融资工具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美国在1920年代就开始发行市政债券来募集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市政债券由市、县、镇等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目的在于募集当地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发行市政债券确实能够给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解决资金的压力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1)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扩大公共投资,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在主要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他各种证券的竞争风险;(2)发行者必须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对于我国,发行者必须是政府机构,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政府机构;(3)市政债券的发行规模是一个很严肃的经济学问题,总的来说不能超过地方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不应过少,如果数量过少,就会影响债券的流通性,并且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但也不能过大,因为数量过大,如果政府不能到期还本付息,一方面会降低政府的信誉度,另一方面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 (四)信托参与方式 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能够通过参与各主体的协调,设计出好的融资计划,风险控制方案、收益共享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不仅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参与设计融资计划,而且,信托公司和其他机构还可以积极参与发起项目公司,成为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主办人。信托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融资中介,接受分散的投资者的资金信托,主要有贷款信托和股权融资方式:(1)贷款信托:信托公司以发行债权型收益权证的方式接受投资者信托,汇集受托资金,分账管理,集合运用。通过项目融资贷款的方式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支持。项目公司以项目的经营权质押和机器设备等实物抵押。项目主办人专门为项目的融资和经营成立一家公司,项目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项目主办人的名义向外贷款。信托公司以信托人的身份作为贷款方,着眼于该项目的收益向项目公司贷款,而不是向项目主办人贷款。在项目融资贷款信托中,贷款人即信托公司依赖项目投产后所取得的收益及项目资产作为还款来源。对于项目的主办人来说,大额的项目融资贷款不增加投资人的负债,不引起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恶化。(2)股权融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私募的形式募集投资公司、实业企业,为基础设施项目或企业直接提供股权支持,并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它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并对基础设施项目公司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通过股权交易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通过基金管理人对资金的集中运作和专业化管理,保证基金股东获取比单独投资更高的收益。 五、结论与讨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并且也不能寄希望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解决。结合现实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打破行业垄断是非国有经济进入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关键。打破民间投资的所有制禁区和行业壁垒,切实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中有形无形的体制性限制,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民间资金可以以不同的程度分别进入。允许民间资金以控股方式进入,要打破行业垄断,适度引入民间投资。(2)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基础。由于城市基础领域所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全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竞争性与垄断性并存、公益性与盈利性并存的特征,要通过收费补偿机制或财政补贴的方式获取合理的利润。理顺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系,形成一个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市场定价模式。(3)加强对民间投资的监管与服务是保障。政府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经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向创造竞争条件、管理经营秩序、营造市场机制转变。首先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投资城市轨道交通;其次要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特许经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将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工程监理、设计、评估、担保、咨询、法律、社会审计、会计、招标等机构剥离出来,推进投资中介服务的市场化。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包括政策性融资机制问题、债务性融资机制问题等是否就是低效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很多发达国家在公共产品的建设上是绝对计划经济方式的,并且也未曾见得低效,笔者认为这中间主要还是在于执行。所有的融资机制实质上就是中央财政融资机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体制背景下,体现财政分配的特征、实现财政投资职能的具体实现形式。每种融资机制都有其作用的基本经济环境,毋庸置疑,一旦条件改变,则融资机制的作用领域和方式也需相应调整,启用适应新的管理和投资体制的机制。随着我国投资体制、财税体制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新的融资机制会给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行为创造更大的融资选择空间。但传统体制下的一些优点也要尽量的保留。 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制度约束。正如前文所述,可以在区分城市轨道交通性质的同时加快其建设的市场化进程,但是在我国要真正实现市场化融资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留存在着很多障碍:(1)运行体制:像城市轨道交通这样低风险、高回报的产业虽然没有明文限制非国有经济进入,但是由于部门垄断,“系统内”的项目有审批、资金等优惠安排,项目设计、施工、维护等都有所倾斜,非国有经济进入的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落实,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部门、行业垄断和歧视性准入政策仍然存在。(2)配套政策: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税负不公。与其他传统竞争领域一样,非国有经济投资轨道交通这样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低国民待遇”现象,无法享受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是配套政策不完善。由于城镇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滞后,非国有经济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收益没有保障。(3)融资体制:相对于其他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在融资上表现出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以及融资规模小的缺陷,使其在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处于不利地位,适合民营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金融创新受限制较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功能与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4)信用基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非国有经济投资城市轨道交通的利益保障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投资阶段政府积极招引、回报阶段政府撒手不管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一失信行为严重挫伤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思想观念上仍然不放心让非国有主体投资基础设施,总是担心国家失去控制力担心其服务质量问题。尽管宣称“只要不是禁止的产业都可以投”,但又不具体公布哪些方向因而非常模糊不清。最终导致民营经营城市轨道交通有名无实。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探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北京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发展规划、环境现状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探析,并借鉴国内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经验,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策略和方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交通负荷;环境保护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致使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飞速增加,居民出行与物资交流高度频繁,客货运输需求急剧增长。而我国大中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城市土地减少、道路堵塞、车辆拥挤、交通秩序混乱、空气噪声污染严重。城市交通环境与交通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危机,恶化了我国大城市的投资环境,严重地束缚和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人2l世纪,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将进一步加大,大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 二、北京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一)北京市交通现状 北京市交通负荷集中度还在加剧,城市的土地开发、旧城改造等仍在大规模地进行,环绕二、三、四环路的各项建设有增无减。仅2002~2003年,经规划部门审批的各类建筑面积已达13541万平方米,其中2218万平方米集中在城四区原有的商业、居住用地上。单一功能的新城难以摆脱对主城的依赖,导致了对外联络通道的拥堵。其次,机动车增长迅猛,城区路网压力骤增。这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全市新增机动车38.6万辆,2004年1、2月份又新增5.5万辆,5月份机动车总量已达227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142.3万辆,含小客车96.6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44.8%。近几年,市区道路交通流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和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地下铁路、城市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自动化导向交通和磁悬浮交通系统等。各种轨道交通方式具有各自独立的优势和特点,如表1所示: 眼下,北京市区土地开发已趋于饱和,受公路建设发展的局限性所致,道路运输的规模和水平受到控制,地面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城市交通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轨道交通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速度快、污染少等特点,被称为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从运输效率和城市环保的角度看,轨道交通最有优势,大力发展大运量、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轨道交通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轨道交通是各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各个国家,不论贫富程度如何,各个城市,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地铁轻轨以及城域轨道交通发展都很迅速,尤其是最近20年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先看大城市:比如巴黎。大巴黎各个卫星城到市中心,突出利用轻轨,而且是双层列车,非常方便。巴黎市中心充分利用地铁,承担了出行量的8o%。再看中等城市:比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在市区大力发展轻轨,而且是高效的、大容量的轻轨,比如像直线电机轻轨列车。亚洲的泰国曼谷比北京的交通堵塞还要严重,它下决心搞立体交通布局,上下三层,上面是公共汽车,中间是轨道交通。下面是地铁,充分利用空间。波多黎各是个不发达国家,但它的城市也在大力发展地铁。欧洲各个城市轻轨普遍很发达,已经逐渐代替公共汽车,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交通工具。美国与欧洲不同,由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受到任何破坏,高速公路已经形成系统,大的交通格局没法改变。但是在美国除了大城市外中、小城市也开始发展轻轨,既有利于环保,而且景观很好。 三、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尤其是在市中心修建地铁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多专业相互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大,一旦建成无法修改。工程做得好,乘客深受其益。因此,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必须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因为线网不合理,比如线路走向不合适或换乘不方便等,就会造成没有客流、缺少客流或不吸引客流;客流量小、运量小,就谈不上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因而,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布置线网是发挥城市轨道交通骨干作用的必要条件。 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交通发展纲要》,其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是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已明确,2008年轨道交通运营线网长度将达到220公里以上。预计日承担运输量为400~45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总运量的25%~30%,据了解,近十年北京市对城市交通的年均投入占到gdp的5.24%,道路里程增长了33%。 北京制定中长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依初步设想,北京市远景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16条地铁(m线)、6条城铁(l线)和6条市郊铁路(s线)组成,分三个阶段实施。届时,北京市将拥有28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规划既包括线网设置和组成,也包括客流预测和融资方案。2020年规划线网将由19条线路组成,总长度561.5km。市区线路15条,425.7km,包括m1-m11、m15(至顺义),其中m10与m11将形成第二个地铁环线,这个环线将充分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公园等今后北京的多个中心区域。其他城市区内的地铁线路都将围绕已有的环线地铁及m10与m11形成的第二个环线,向北京的各个郊区发散,第二个环线区域内的居民出行可在5min之内到达地铁站。到2050年之前,北京还将在城区内建设m16,它将与m4相连接,形成贯穿南边的地铁主线。同时,奥林匹克公园等区域也是轨道交通重点发展的区域。到2020年,北京还将修建城市铁路l1、l2。这两条城市铁路将从北京的城区内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出发,通往京郊的顺义和大兴方向。通往郊区的线路有4条,里程将达到135.8km,包括良乡线、昌平线、黄村线以及亦庄经通州至顺义的s6线。 (二)开发国产化,降低建设成本 从运输效率和城市环保的角度看,轨道交通无疑最有优势。但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轨道交通系统所需投资巨大,往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大的一项投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综合造价,地面形式为0.5~1.5亿元,高架形式1~2.5亿元,地下形式5~8亿元。而且轨道交通的运营维护费用也非常昂贵,目前世界上建有轨道交通的144个城市中,只有香港、大阪等少数几个城市能够回收运营成本。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也属于高风险投资。跨越这一障碍的关键在于:一是以新的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打通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的渠道;二是以明确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投入”,刺激国内外各类投资者投资于轨道交通。 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国家制定了既积极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又要大幅度降低造价的方针,提出要求制定“量力而行,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建设标准,使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确保国产化率不低于70%。轨道交通应该是大运量、快速,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需要其他交通工具为其输送客源,以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的目的。大站距可以提高旅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为了科学合理地确定路线的敷设方式,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沿线地质、水文、环境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路线敷设方式,能采用地面线的不采用高架线;能采用高架线的不采用地下线,地下线的复土深度力求减小,以此达到节省投资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还方便乘客出入。资源共享、社会化的配套也是降低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可利用社会资源服务的功能从地铁中分离出来,我国一些城市也将地铁中一些后勤服务功能实现社会化,并得到了显著效果。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资源共享,并进行社会化服务。显然,这是一条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好路子。 (三)注意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保护 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以建成通车后的振动和噪声污染为主,其次为电磁辐射污染和景观污染等。防治措施通常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主动防治即先行分析污染源、污染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而后对症下药,从污染产生的源头上采用先进的技术设计手段,阻断或削弱污染。 运营期间轨道交通的环保是指线路开通后的被动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时,由于钢轨腹板较薄,横向刚度小,轨腰容易产生振动,引起噪声,防治措施是在轨腰两侧粘贴减振橡胶和钢板,达到衰减阻尼振动和噪声的作用。日本高速铁路采用这种方式后,噪声降低了3~5db。 2.在钢轨踏面部分涂增粘物质,可以减小车轮在轨顶面的滑动,从而有效的减小滑动摩擦产生的噪声;在小曲线钢轨内侧涂油,可以减小振动和啸叫噪声。 3.车轮定期维修、打磨,使之圆顺,对减小撞击和滚动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效果明显。 4.消除钢轨局部不平顺,可有效的减小振动和撞击噪声。 四、结语 北京市目前的轨道交通路网,仍滞后于客流的增长。服务设施,以及换乘与过轨衔接,现在仍显不顺畅。面对这些问题,在未来的建设中把质量与服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推进环保、社会福利,作为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果;重视多种交通方式的关系协调。落实起来,应着实地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关于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思考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满足几百万居民外出安全、快捷、准点、大流量的交通工具,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好方案。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城市轨道交通又是一个投资巨大,造价高昂,运营复杂,需要一定财政补贴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好管好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结合宁波实际情况,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提出了优化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宁波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之路,成为后来居上的典范。 【关键词】宁波;城市轨道交通;建议 随着私家车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宁波市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峻。有数据显示,在最拥堵的路段,上下班高峰时段塞车时间近半个小时,市民出行困难增加。这一现象会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而加剧。为进一步保障和推动宁波市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宁波市政府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前期工作,2004年10月《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按照这个规划,宁波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将辅设三主三辅共计6条快速轨道,共计223.4公里,预计2007年后动工建设。223.4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若按地铁5.5亿元人民币/公里计需投资1228.7亿元。若按轻轨2亿元人民币/公里计需投资446.8亿元。数百甚至千亿的投资是宁波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此庞大的公益性投资项目在规划建设初期应该做好各种调研和基础性研究工作,从规划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笔者在对国内外地铁建设发展运营情况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未来宁波地铁的建设有点帮助。 一、宁波市交通面临的困难与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私家车、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宁波交通又面临各种困难,其原因主要有: 1私家车爆发式增长。近几年,宁波私家车年增长率在50%以上。2003年宁波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全市汽车拥有量超过21万辆,汽车年增长率呈放大趋势。市区道路交通量相应也呈高增长态势,平均增幅近20%。最拥堵路段交通量增幅达30%左右。道路交通量中私家车比重已接近45%,私家车对道路交通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如此高速的私家车和道路交通量增长,远远超出道路基础设施可能的增长速度,宁波市的道路交通状况正进入高度脆弱的敏感期。 2人口增长较快。随着宁波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周边地区人口和外地人员迅速向市区及城市组团集中,全市人口总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底宁波市户籍总人口为549.07万人,常住人口606.3万人,市区总人口207万人。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5年市域人口规模将达620万,2010年市域总人口将超过640万,市区人口将达到300多万,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超过700万。 3城市交通过于平面化,缺乏快速交通通道。宁波处于从中型城市向大城市转型的阶段,整个交通体系过于平面化。街道虽较宽,但十字路口和斑马线较多,车速较慢。缺乏城市高速环线和贯通全市东西南北的快速主干通道。 4公交系统过于单一。在私家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宁波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依然单一,轨道交通建设尚未启动,部分地段公交运行环境恶化。从中长期来看,宁波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就必须依赖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立体化多方位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一)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城市交通难的有效措施。如日本东京,人口高达1000多万,拥有汽车600多万辆,但绝大多数上班下班、上学及购物均乘坐地铁和市郊铁路,很少乘私人车辆,轨道交通运输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0%。巴黎轨道交通运输占全部客运量的66%,莫斯科和香港这个比例是55%。显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已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共识,许多城市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步伐。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建成地铁,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沈阳等城市已开工兴建地铁,总数在16条以上,总长度在350多公里。还有一批城市已提交修建轨道交通的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等待审批。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交客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上海为例,2003年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已超过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已占全公交客流总量的12%,呈现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据预测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线日均客流量将从目前的130万人次增加到6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占全市公交客流总量的比例将增加到35%左右。从而形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新形态。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我国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34座,其中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1座。在这些城市的规划中,约有20座城市拟定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其中北京规划轨道交通408.2公里,上海规划了500多公里,天津规划地铁106公里,轻轨50公里、环线地铁1条71公里,共227公里;广州市规划了206.5公里;南京市规划了263.1公里。如果再加上其他城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共计2200公里左右。 三、国内城市轨道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 1香港的“算账”模式 世界各国的地铁公司大多都不盈利,甚至负债经营。而香港地铁公司却一枝独秀,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保持在近10%的利润增长率,其中房地产开发的收益一直都在地铁营运收入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香港地铁所遵循的是一种综合开发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以及车站设施紧密相连,以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房地产开发,从而获得远比其他形式的房地产开发更高的经济效益。 香港地铁开发运营的成功,从技术层面上看,确实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其中关键一点是,香港的地铁建设投资要“算细账”。香港政府虽然握有地铁公司70%的股权,但后者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2深圳的bot模式 深圳借鉴香港地铁模式,面对巨额投资也学会了“算账”。2005年年初,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地铁有限公司签署原则性协议,采用bto形式(bto是buile-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引进香港地铁公司参与总投资近60亿元的深圳地铁四号线二期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协议期限为30年,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深圳市政府。作为双方主要合作条件之一,该公司将获得四号线沿线预计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的物业开发权。深港地铁合作模式对目前国内一些正在或计划兴建地铁的城市具有启发意义。 四、几点建议 (一) 参与长三角轨道交通网规划的整合,优化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做到周密精细。 1首先要进一步做好总体交通规划。“先有路,后有城”是我国和世界几千年来的古训和经验。建了“路”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带动沿路的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要首先做好交通总体规划,并且明确规划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各自的关系和地位,形成整合效益。 2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做好交通枢纽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起着骨干作用。在输送大量乘客过程中,人们的换乘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不可避免。它不应在站外大街上到处分散进行,应力求在换乘枢纽站上达到交流。根据人们的经验与心理要求,在外出到达目的地的途中,并不一定要求路径最短,但却要求时间最短和一路顺畅。因此,规划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枢纽布局,建设能力强大的客运枢纽,对于实现城市快速客运至关重要。 3城市轨道交通应与其他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要发挥其快速、大量、方便、准时、舒适的特点,其线网规划要与城市地面交通、公路、铁路、市郊铁路、民航等大交通相协调。为此,轨道交通规划应该纳入并服务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相应的交通总体规划。尤其是在枢纽布局上要有长远规划,在建设上留有余地,在管理上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否则,不仅会出现许多不合理的设计,使造价提高,给市民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要与其他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建设成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这是因为它们服务的对象是共同一致的乘客,在运送过程中互为客源、客流互补。在这方面,与轨道交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铁道部门与地方政府应统一协调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共同组织客运枢纽的布局和建设。要把大型铁路客运站和市郊铁路的终点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融为一体,作为城市的重要客运枢纽,通过互相接运,以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强大的优势,成为城市客运的大动脉。建议宁波市政府在建设地方的综合客运枢纽时,要考虑出台优惠政策,以资鼓励。 (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网是宁波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此大的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先“算好账”再做最后的投资决策。科学的决策机制包括信息情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决策体系、决策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目前最要紧的是建立信息情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做好规划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等基础性研究,为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的科学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不但能降低建设成本,而且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指明了方向,保证项目的成功。 1组建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专家咨询小组,从组织上保证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科学决策和基础性研究的深入进行。为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应将有关设计院所和高校等机构及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小组,为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各种优化方案,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 2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努力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规划建设模式上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搞好地铁运营、房地产为主,商贸、地铁设备产业为辅的综合开发。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房地产开发,从而获得远比其他形式的房地产开发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在规划中应为未来的地铁房地产开发留有较充分的余地;在运营上,未来宁波市地铁公司的体制上应完全按照企业模式来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和合理的投资回报;在投融资模式上,应考虑引进民间资本。比如在地铁的商业部分、地铁设备产业开发等方面引进民间资本。 (三)做好规划和设备选型工作,努力降低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 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造价高,运营亏损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关键在于规划和设备选型两大问题上。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城市轨道交通是社会公益性的交通工具,必须经济实用、安全可靠,不能违背这个基本原则,追求先进、舒适、豪华和商业多功能,造成造价居高不下.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2规划要合理。如果规划不合理,工程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将使总造价上升,也为今后的运营埋下亏损的隐患。因此,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除专家以外,应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乘客一起民主参与,切实搞好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要适当。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线路类别,地下比例不宜太高。线路类别不同,其造价差别明显不同。简单来说,地面线、高架线和地下线造价比例是1:3:7。在国内,地下铁道的优越性已广为各界认可,但对城市中建设少量高架城市轨道交通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学习。 其次,车站设计标准要适当,要朴素实用,出口不宜太多。 第三,地铁车站体量要加以控制。地铁车站的造价也比隧洞的造价大得多。因此,控制地铁车站的体量是降低地铁工程造价的关键之一。加大体量后,必然要提高造价,而且随着空间的加大,耗电也大量增加。 第四,地铁设备选型和车站现代化建设不能搞一步到位。 在设备选型和车站现代化建设上要尽可能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比例。广州等城市地铁在设备选型上搞一步到位,豪华装修,功能过剩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要把初期建设资金降下来,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在设备更新改造时分段实施。 4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程度要提高。 (四)抓住市场机遇,联合多方力量,抓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 未来几十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将达数十万亿。世界没有哪一个市场可以和中国比。国家和地方都应该高度重视地铁设备科研和国产化工作。这方面宁波有机会走在全国的前面,可以从两方面来做:一是积极主动走联合之路,整合市场资源,集团招标采购,集团开发,避免被国外厂家各个击破;二是在联合暂没有达成的情况下,宁波应借全国地铁设备这个大市场东风,凭借宁波独特的资金、技术和制造业优势,联合有关地铁科研单位先行发展自己的地铁产业。 (五)抓好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储备工作。 建设运营管理好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更好更快的抓好宁波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关键之一在于人才队伍建设。许多城市都要上地铁项目,而我国的铁路大专院校地铁专业人才供应量很少。因此近几年内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将是十分稀缺的。面对这种情况,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工作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 摘 要 介绍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过程,提出分层次评价(粗选、筛选、优选) 网络方案的思路,重点说明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综合方法。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工作的后期,其焦点问题方案评价。若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不当,可能会在无意中选差弃优。因此,方案评价的研究在网络规划中非常重要。 1999 年6 月~2000 年5 月,根据上海市政府要求,上海市建委组织有关单位对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进行优化研究[ 1 ] 。作者参与了这项工作,承担轨道交通网络方案的评价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这项研究工作中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抛砖引玉, 期盼同行深入地讨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评价问题,以提高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水平及决策的科学性。 1 方案评价的思路 在进行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方案评价工作之初,我们试图参与国外的一些做法,但未能如愿。如巴黎、柏林等国外大城市,其轨道交通建设开始于20 世纪初,因受当时交通规划水平及认识程度的限制,网络规划所考虑的时限较短,主要从具体某条或几条线路的角度进行局部性的效益评价[ 2 -3 ] 。60 年代后, 随着交通需求分析理论的发展,到交通网络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作用及其社会效益,开始重视路网方案评价。法国巴黎在70 年代规划建设的地区快速铁路网(rer) ,主要是支持60 年代初提出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开发建设距巴黎市中心8~10 km 的9 个副中心及距巴黎市中心25~30 km 的5 座新城服务。美国在70 年代末制定的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 4 ] 的评价指标为: 重构节省能源的城镇体系,恢复中心区活力,促进旧城改建,改善环境,改善中心区的居民出行可达性,实现社会平等。可见,国外轨道交通网络的评价重点是定性分析,在定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即使在定性分析方面,我们也不能套用这些指标,因为欧美等国的人口密度、城市化历程等与我国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特征有很大差别。 在国内,比较代表性的评价方法是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在《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中的做法[ 5 ] 。这种方法参照近年来公路、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研究的成果,如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层次熵决策分析法等[ 6 ] ,建立了3 个层次共18 项评价指标,试图对路网方案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虽然广州的评价指标比较全面,但在具体应用时由于指标数目多,且有些指标受主观影响较大,各指标权重的取值可能会发生较大偏差,从而导致方案比较结果模糊不清,难辨好坏[ 7 ] 。 这次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特点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方案评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尽量减少指标间内涵的重复性;定量评价指标中尽量减少主观性指标。具体评价思路及过程如下: (1) 通过战略性分析粗选方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的一些战略性问题,如新城与中心城间的出行总量、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路网规模、轨道交通系统模式等,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形成明确的目标。达不到这些目标的方案,即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必须淘汰。本次网络规划中,规划小组在第一阶段方案设计时拟定了17 套规划方案,经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后,粗选出5 套符合要求的可行路网规划方案供进一步深入研究。 (2) 通过方案设计原则及方案的定性分析筛选方案。规划小组通过多次讨论和专家咨询,明确了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原则。逐条对照规划原则,考察各网络方案与城市总体布局的配合、与城市主客流走向的配合、与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市中心、副中心、地区中心、对内及对外交通枢纽等) 的配合、规划近期网络的可实施性、网络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通过规划小组集体的经验及综合判断能力,将不合适的方案淘汰。被淘汰的方案中,可能存在一些局部的优点或特色,这些将被添加或组合到保留下来的方案中。因此,在筛选方案的过程中,也会派出或组合出新的方案。本次规划在对5 套粗选方案进行踏勘、客流分析、类比分析等研究过程中, 对上海市城市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路网方案的规模、结构形式、层次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构思出12 套比较可行的方案。然后对照各条原则进行取舍,选出较好的3 个方案。最后广泛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总结归纳出2 个有代表性的方案 方案一与方案二。 (3) 通过定量分析优选方案。最后保留下来的方案都是各具特色且是总体上比较优秀的方案,这些方案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看是难分高下的,因此需要建立定量的评价指标进行精确的比较。由于轨道交通涉及面广,用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各方案的影响效果,故需建立由多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达到方案比较的目的,还需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 上述3 个评价阶段,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及综合判断等定性分析能力,把不同层次、不同影响程度的方案比较问题分解开来。到最后一个阶段,由于比较对象在定性分析方面的综合影响基本相同,所以可以把定量分析从复杂的定性、定量综合分析体中分离出来,使相应的定量评价指标较少,综合比较只需进行单层次的指标综合。此举不仅简化了指标综合方法,而且也提高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及准确性。下面重点介绍这次规划方案评价所采用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综合方法。 2 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文献[7 ] 、[8 ]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在实际运用时,这些评价指标受城市特点以及所能获得的数据资料等具体条规划与方案件的限制。这次评价对指标体系作了适当调整,实际采用的比选性评价指标有如下4 项。 (1) 公交出行时间(万人h/ 日):指使用公交的全部乘客的出行总时间,反映轨道交通带来的居民出行方面的效益。该值越小,出行者的出行距离越短或旅行速度越高,出行越方便,说明网络结构及换乘布置总体上越合理。 (2) 轨道交通周转量强度(万人km/ km 日):指平均每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的日周转量,为轨道交通日周转量除以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反映单位长度轨道交通线的直接效果。该值越大,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经济效益越好。 (3) 轨道交通占公交周转量比重(%) :是指轨道交通日周转量占公交日周转量的比重。该值越大,说明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对改善地面交通系统拥挤状况及环境越有利。 (4) 轨道交通网络长度(km) :指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总长,反映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成本。在建设标准相同的条件下,长度越大,工程造价越高。 上述4 项指标从效益和成本两方面来评价轨道交通网络的总体性能,较全面地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对居民出行、运营效果、城市发展、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中效益评价考虑了居民、运营公司、社会(公共投资者)3 个方面。这4 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路网负荷均匀性及车站分布密度。其原因是由于前者的数据难以获取,而后者在方案筛选阶段已经对站间距作了优化研究,因而不影响方案比较结果。 根据上述4 项指标,可得到在轨道交通轨道规划评价中习惯使用的其它指标。 (1) 轨道交通周转量强度×轨道交通网络长度= 轨道交通周转量;轨道交通周转量÷平均乘距= 轨道交通客运量;轨道交通客运量÷轨道交通网络长度= 运载强度;轨道交通客运总量÷公交客运总量= 轨道交通占公交运量比重。 (2)“居民出行时间包括轨道交通乘客的车内时间、换乘时间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之外的公交接驳时间和步行时间。它反映了公交平均速度,也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客流集散点衔接的好坏,还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规划的人口及工作岗位分布的吻合程度。 (3) 在一定面积、一定人口的区域上,轨道交通 网络长度与轨道交通面积密度、轨道交通人口密度 是一一对应的。 3 指标综合方法 单层次的指标综合如下式所示,只是简单的代数运算,直观易做。各评价指标的计算值bi 如表1 所示(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利用emme/ 2 软件采用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及相应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进行计算所得) 。 表1 方案一与方案二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值 由表1 数据可知: 比方案二差。如果票价为0. 3 元/ 人km ,则每天方 ①两方案规模基本相同。 案一要比方案二少收入41. 1 万元,10 年累计达15 ②方案一的居民出行时间比方案二少10 万人 亿元。h/ 日,因此从节省居民出行时间看,方案一好于方 ③方案一的轨道交通客运周转量比方案二小 本次规划向20 位专家进行了4 轮专家咨询,经过137 万人km/ 日,因此方案一的轨道交通运营效益 整理后得到的表2 的权重结果。 ④方案一的轨道交通占公交周转量比重比方 案二。如果每人小时的时间价值按5 元计算,方案 案二大1 % ,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阻塞及改善环境一每天节省的时间价值达到50 万元,10 年约节省 质量。18. 3 亿元。 权重wi 可通过特尔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 9 ] 。 表2 方案一与方案二指标综合 表2 中,指标综合值p1 p2 ,由此可判断,方案一总体上略优于方案二。 4 结语 象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未来可能要形成400 ~500 km 以上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总投资将超过2000~3000 亿元。如此庞大的投入,必将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分布及强度、交通结构与效率、居民生活方式及方便程度等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形态结构、线路走向、线路连接方向的微小差别,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方案比较。本文提出的方案比较指标体系及指标综合方法尚需进一步深化,尤其在车辆配置、运营效率等方面。还要注意的是,实际的轨道交通方案评价是复杂细致的工作,除了受所能获取的数据制约外,还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对解决城市问题有针对性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渗透着规划理念及战略思想的评价,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评价。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谈阳泉市的轨道交通规划 摘 要:结合阳泉市公共交通现状,对轨道交通在阳泉的适应性和阳泉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提出阳泉市发展轨道交通的远期规划目标与近期采用快速公交的方式,以提高公交运营质量。 关键词:轨道交通,有轨电车,轻轨交通,快速公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人口的增长,人们已逐步形成共识:作为在城市公共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必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1 阳泉市区公共交通现状 1.1 阳泉市区道路系统 阳泉市区由于受地形限制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尤其是桃河的阻隔,使南北方向的交通主要集中在桃河桥上,车辆拥堵严重。北部地区由于地形高差较大,东西向的联系也很薄弱,南部地区由于受地形限制,很多道路曲折,坡度很大。因此总体规划的重点任务是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 1.2 阳泉市区公共交通系统 阳泉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公共汽车和准公共交通(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两部分组成。 阳泉市公共交通线路网系统是在现有公共交通线路基础上,根据客流变化情况、道路建设及新客流吸引中心的需要,对原有线路、运营指标等进行了调整后逐步形成的。阳泉市现状公共交通运送能力为15万人/d,公交出行约占35%,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面较大,基本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 2 轨道交通在阳泉市的适应性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功能、作用在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许多城市中机动车的速度与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城市道路建设的速度及增长幅度。因此,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必然,与此同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成为客观需要。 轨道交通具有运能大、速度快、污染低、安全、准点、舒适等优点,但是由于它投资大,建设时间长,在规划和实施中还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轨道交通按照其作为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运行方式,可以分为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独轨、缆索轨道等五种交通方式。比较而言,有轨电车和轻轨交通更适合阳泉市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是城市中最早的一种轨道交通形式。现代有轨电车完全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它具有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的特点,车站设在人行道上,或者在街中修建长条形的月台,以便上下客。有轨电车通常由单节或两节车辆组成,其运送能力在2000人/h~5000人/h,运送速度一般在15km/h~20km/h,车站设置间距500m。 2.2 轻轨交通 轻轨交通是一种中容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介于有轨电车与地铁之间,其覆盖范围较大,灵活性也很大。它具有以下特征: 1) 以电力为牵引动力。 2) 整条线路可以包括地面、高架或地下区段,地下区段仅限于必要的地方,通常距离比较短。 3) 可以有专用道,也可以在地面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为了保证一定的运送速度,在平交道口采用优先通行的交通信号系统。 4) 沿线设置车站,站台高度可以与车厢地板相当,也可以是较低的站台,或在地面上直接上下客。 5) 由多节车辆组成列车运行,通常不是很长的列车。 6) 车辆可以采用铰接的结构形式。轻轨列车的编组一般不超过4辆,其运送能力在5000人/h~30000人/h,运送速度一般在25km/h~35km/h,车站设置间距为800m~1200m。轻轨交通的最低水平接近于有轨电车,最高水平接近于地铁。 轻轨交通的线路走向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应成为城市客流集中的交通走廊,通常是连接一些重要的客流集散点,如铁路车站、汽车客运站、大型商业、经济活动中心、体育场等重要活动中心,以及规模较大的住宅区等。线路的纵断面设计,最大坡度限制为6%,坡道长度不超过500m;坡度为5%的,坡道长度不超过1000m;坡度小于5%的,坡道长度不受限制。 3 阳泉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在公共交通方式中,有轨电车、轻轨及常规的公共电汽车在运送能力、适用范围、造价、运营速度、准时性等特征上各有优劣,因此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城市、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城市中不同的地点。从总体上,根据城市交通需求特点,合理确定不同交通方式的构成及其分担比例,建设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 3.1 交通型 交通型的发展战略以联系阳泉组团、平定组团、荫营组团、开发区的轻轨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阳泉市总体规划,规划期末规划市区人口达到75万;阳泉组团、平定组团、荫营组团分别承担城市的各项功能。阳泉组团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功能将吸引平定、荫营两组团的大量人流,为了缓解中心城市区的交通拥挤,增加平定、荫营两组团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吸引力,满足居民乘坐舒适、迅速、方便、准点的要求及公众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轻轨交通将是城市未来公共交通的理想方式。 3.2 延续型 延续型的发展战略以维持现状交通网络,适当调整交通方式的构成及其分担比例为主要发展方向。阳泉市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典型的自然风貌,未来阳泉的城市设计应充分体现其独特的气质。现代、美丽的阳泉必然在城市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更高标准的要求。在公共交通方式的选择中,采用有轨电车取代公共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同时采用方便老人、幼儿、残疾人的特殊服务,使轨道交通更具人性化。 4 结语 阳泉市的规划建设正处于新时代、新理念的开端,从阳泉市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的财力、城市居民对交通的需求,以及城市现状特点等条件分析,其在近期还处于加强城市道路建设,采取有效交通组织解决现状交通问题的阶段。根据阳泉市的公交运送能力分析,近期可采用快速公交的方式提高公交运营质量,轨道交通作为阳泉市远期规划目标更切合实际,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逐步成为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满足普通市民出行的需求,同时也会给城市带来活力,符合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市浦东新区轨道交通L4线工程港城路站方案设计 摘 要: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轨道交通l4线工程港城路站建筑方案设计,详细论述了地铁(轨道交通)车站建筑在与环境的结合、平面功能、交通流线组织、空间构成及立面意象的生成。 关键词:环境;功能;交通流线;空间构成;立面意象 港城路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轨道交通l4线的起点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ak0+57,位于通园路以西,骑跨港城路。站位所在地现为高桥电器厂等小厂及仓储用地。主要客流来源为高桥老镇居民和m1线跨江的浦西、浦东交换客流。规划m1线沿港城路布置于本站下方,由于l4线已接近终点,考虑客流量不大等因素,故本站按高架考虑,站台形式为侧式,与规划地铁m1线形成站台十字换乘,两线可共用站厅。为尽量吸引客流、车站设两个主要出入口,分别设于港城路南北两侧,设计为敞开式出入口,尽量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全方位照顾各个方向的人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 1车站工程影响范围环境现状及规划概况 港城路车站站后设有折返线,交叉渡线等,并设有车辆出入段线接入港城路车辆段。线路在车站前后的范围内,顺浦兴路西侧由南向北依次跨越规划浦东铁路、规划轨道交通m1线、城市主干道港城路。在港城路下,南侧道路红线内布置有3600×3200×3孔合流污水箱涵,总宽9.6m,埋深2.7m左右;北侧红线内1m处布置有φ300输油管。 规划浦东铁路是沿海铁路大动脉和上海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国家i级铁路干线标准,平行布设在港城路南侧,并在浦兴路附近设有外高桥铁路车站,配有正线一股,站线四股,预留站线一股以及铁路专用线牵出线,车站有效长度850m。 地铁m1线目前尚在规划研究阶段,其走向沿港城路东西向布设,线位则受l4线港城路站站位的影响,应考虑二者换乘的方便合理。工可方案将其设置在港城路及浦东铁路之间,与l4线港城路站呈十字或t型换乘。 2 平面功能 公共区由检票机和栅栏分隔成付费区和非付费区,非付费区南北两侧设置自动售票机和半自动售票机两组,公共区两侧设自动检票机,引导和疏通客流。设备管理区主要布置了车站管理用房和设备管理用房。集中管理,合理、紧凑。站厅布置功能分区明确,进出客流不交叉,能很好的满足交通建筑的要求。 本站共设2个出入口,车站沿通园路共布置有两个出入口,分别设于港城路南北两侧,均位于道路红线以外,满足规划要求。设计为敞开式出入口,结合出入口设计集散广场,全方位吸引客流。 3 客流组织 进站客流分别由敞开式非付费区,经购票、检票进入付费区,再进入站台。出站客流则由站台经检票进入非付费区,然后选择所需出入口到达地面。换乘客流自本站站台中段预留楼扶梯直接到达m1线站台、实现两站站台间的直接换乘。 规划地铁m1线沿港城路走行,在通园路设站,下穿本线。因l4线需上跨规划浦东铁路,轨顶较高,且两站均为侧式车站,故本站站台中段预留楼扶梯直接与m1线站台相连、实现两站站台间的直接换乘。同时两站可共用站厅,本站南端站厅敞开式非付费区,集散广场可与规划浦东铁路车站站前广场连通,使l4,m1及浦东铁路三线在港城路实现简单,直接而有效的“零换乘”。 4 空间构成及立面意象 立面纵向突破传统三段式构图手法,横向趋于对称,籍此构建其庄重典雅的风范。细部处理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互生互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内部功能的前提下,运用一些不乏活力的现代符号作为活跃元,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加强了对该车站作为交通建筑的性格刻画,削弱了高架车站对人体感官心理上的压抑感。通过宜人的细部尺寸来增强该车站的亲和力。另外,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体块的有力穿插,虚实的强烈对比,使整个车站体型翘然翼然,意味隽永。强有力的轮廓线不乏拙朴的风韵,清晰的表达了与原有环境的协调性和颇具时代气息的构成意味,有效的扩大了空间的感染力,将人的意识从世俗的物体、时空的差别升华并达到一种对未来的豁达理解,形成与众不同的,饱含激情和责任的巨大力量,在场所深深的沉寂中,爆发出强大的穿透力,从而赋予车站这一城市构成元素以活的灵魂和与众不同的场所精神。 顶部强有力的线条,深深断开的裂缝以及车站两端经过切割的壳体,大块的玻璃及质感润泽的金属材质的运用,给予建筑以勃发的朝气和作为交通建筑明快的节奏和俊朗的外形。 色调处理结合上海海派文化风貌及现代都市的双重性格,突出车站体型的雕塑感和色彩的纯一性,使得车站构件的实际功效与哲学内涵达到形与神的统一,也暗含着开放与发展,立意深远而富有特色。 车站雨棚的造型隐喻了另一个特点:“站”---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这一古老的不解情缘。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必需针对车站的周边环境,合理选择车站站位,优化车站总平面设计,尽可能的避免房屋的拆迁和管线的改移,合理布置出入口,最大限度吸引客流、减少车站规模。才能确保车站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合理性、并能方便运营管理,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只有对车站站位、车站型式、配线、换乘方式、出入口设置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才能提出合理可行并富于特色的设计方案。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基于虚拟仪器的轨道交通测试自动化 摘要:介绍了使用labview开发虚拟仪器软件的方法,即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测试测量与控制系统取代传统的记录分析仪器,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实验设备的重复利用,达到实现轨道交通测试的自动化. 关 键 词:虚拟仪器;测试;自动化;轨道交通 1 引 言 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磁悬浮以及城际铁路等,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为确保运行安全,通常以现场测试数据作为建设与维护的依据之一.业内公认作法是将具有代表性的被测参数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经仪器调理送入记录装置后对其进行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近年来逐渐被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仪器取代传统的记录仪器. 虚拟仪器,是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和高性能模块化硬件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功能强大又灵活易变的基于计算机的测试测量与控制系统.其本质就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测试仪器系统.虚拟仪器通过软件将计算机硬件资源与仪器硬件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把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和仪器硬件的测量、控制能力结合在一起,大大缩小了仪器硬件的成本和体积,并通过软件实现对数据的显示、存储以及分析处理.与传统记录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开发灵活,可与计算机技术保持同步发展;它的关键是软件,虚拟仪器系统性能升级方便;由于仪器间资源可重复利用,价格低廉;用户可定义仪器功能;可以与网络及周边设备方便连接;开发与维护费用低;技术更新周期短. 为使虚拟仪器在轨道交通测试自动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介绍的是nationalinstruments公司的labview6.1在实现轨道交通测试自动化的原理和方法.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使虚拟仪器在轨道交通测试自动化和其他领域的自动化测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典型的自动化测试中,信号的传递可以用如下流程框图(图1)表示. 2 自动化测试的原理 目前,为测试各类工程参数而研制的传感器已有相关的生产厂家生产,如:应变桥、测振传感器、压电式和电磁式加速度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均能满足测试精度的要求,各种新型传感器正处于进一步研究发展之中;而与传感器相匹配的各类放大器如:动态电阻应变仪、电荷放大器、测振放大器等也已有专业厂家生产并已投放市场;传统的记录分析仪器主要是指光线示波器、模拟磁带机等,这些仪器精度低、体积大、价格昂贵、功能单一,不能根据具体要求灵活定制功能,维护与扩展也相当不便,记录下的数据存档不便并仍需人工读取,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分析精度和效率,成为影响测试工作的瓶颈因素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正逐步被广泛应用到测试领域中.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仪器代替传统的记录分析仪器正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发虚拟仪器软件是实现测试自动化的关键,通常可以采用通用软件开发平台,如microsoft的vb、vc++,borland的delphi、c++builder等,也可以采用专业开发平台,如mathworks的matlab,agilent的vee,nationalinstruments的cvi和labview等.采用labview等专业开发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 3 虚拟仪器软件的实现 为了方便开发和维护,我们在轨道动力学测试软件开发平台选用的是nationalinstruments公司的labview6.1,对于使用更高版本labview的部门只需对已开发的vi进行重新编译. 3.1 采集程序的设计方法 labview采用框图式开发方式,用数据流控制程序的运行,见图2所示. 在编制数据采集程序时应力求简单,杜绝由于算法复杂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故障隐患.程序在将数据存盘的同时送屏幕监测.利用数组操作的方法将每个通道的数据分别送至指定的窗口,确保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判断出故障位置. 采集程序首先用“aiconfig”函数设置参数,然后由“aistart”函数触发采集过程开始.进入循环体后,一方面硬件把采集到的数据不断交替写入buffer,另一方面“airead”函数定时读出buffer中的数据,并清空位置,留给后续的数据.子程序“mydataproc”对“airead”函数读出的数据流加以处理、送屏显示并以二进制格式存盘.采集结束后,“aiclear”函数清空buffer,释放资源. 利用labview开发出的采集程序具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见图3所示).操作者可在备注信息栏中填入简要的描述,选用合理的采集频率,利用按钮选择所需的通道,定义数据存盘的文件名,若有同名文件存在则运行后有对话框提示覆盖或取消.程序运行后由操作者通过菜单控制启停、存盘以及翻屏.数据经简单的数组拆分操作后按通道送各指定窗口供操作者实时监控.存盘的状态由纵贯屏幕的变色条指示, 存盘后的数据可依据文件头进行自描述. 3.2 处理程序的设计方法 对于较理想且有一定规则的数据可以使用程序自动回放处理(见图4所示).程序按照操作者设定的回放参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识别出的峰谷标记在回放窗口的波形上,并依照轨道动力学的专业知识,进一步计算出其它分析结果,同时在后台通过activex方式调用microsoftword等生成报表.程序识别波形峰值时调用了“peakdetector.vi”函数,该函数对处理的数据进行了多项式拟合,因此,直接由此函数计算出的峰值点有时并不在原始数据波形上,但可以此点为中心,在限定的时间偏差内利用数组操作找出真正的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的数据以及个别不理想的数据文件,可采用手工回放处理.由于多数情况下有效数据均出现在波形的“峰值”与“谷值”中,因此,手工回放程序中加入“磁吸”效果(见图5所示),可以自动捕获预定范围内的峰谷数值,提高读值效率. 在某些实验中,由于特殊的要求,希望可以在现场对实测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这就要求在现场对已有测试软件做扩展,其中包括临时增加的psd分析.我们可以直接调用labview所提供的“fftpowerspectraldensity”函数模块,对原程序框图只做极少量的修改即达到了满意的使用效果(见图6). 4 虚拟仪器测试平台的特点 4.1 解决了轨道交通测试实时性强的难点 轨道交通测试常要求多个部门同时运作,在决策者调度的有限时间与地点内进行在线测试,因此通常不具备重复试验的条件.采用虚拟仪器软件进行实验操作时,除事先排除故障隐患外,在测试过程中可对各通道进行独立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避免影响后续试验.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轨道交通测试实时性强的难点. 4.2有效解决了轨道交通测试频带宽、数据量大的问题 被测信号中有效成分的频率分布相当宽,路基与桥梁仅几赫兹,而轨道则超过1000hz.为了尽可能完整地还原信号,单个通道采样频率常在10k以上.如以最常见的8通道测试方案计算,采用单精度浮点数转换,每秒中将有4×10000×8=320000(byte),合312.5k之多,若转换为文本格式后将会更大. 正确选择硬件是测试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例如,选择nationalinstruments的数据采集卡daq-6024e,它的ad转换速率在12位精度下可达200ks/s,完全能够满足转换速度;采用labview设计软件的时候,在存盘时调用“binaryfilevis”中的“writetosglfile.vi”,将采集到的数据流以二进制格式直接存盘,避免了由于格式转换而产生的时间与资源消耗,对于等待期间的数据流则只送屏幕供监测,不存盘.这样,既解决了宽频带信号的采集问题,又保证了大量数据流的存盘. 4.3 实现了初步分析的自动化 以轨道交通的提速试验为例,在提速试验中,试验车将以超过现行速度的情况下运行,每个测试工况均存在危险性.决策部门要求每趟试验车通过后立即将几项安全运营指标的分析结果上报,以指导后续试验,确保人身财产的安全. 类似于这样的要求,可在采集后立即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检测出所需的数据,按实验要求计算出结果,调用microsoftword(等)形成报表.由于时间紧,数据量大,试验环境差影响操作者情绪与效率,因此,整个初步的分析过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更为快捷和可靠. 4.4 能够方便地进行现场维护与扩展软件 在有些实验中,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需要在现场对已开发的软件进行维护或功能扩展.labview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由“流”驱动软件的运行,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加上功能强大的模块化函数库,使现场维护扩展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条件所限,各实验部门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有可能会是windows9x、windowsme、win dows2000、windowsxp甚至是linux等.以常见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为例,这些系统下同一种硬件的驱动方式可能大不相同.如果在选购采集卡时统一选择nationalinstruments公司的产品,那么,即使由于条件所限,各部门的采集卡型号不同,也可以通过nationalinstruments提供的ni-daq使程序达到g语言源代码级兼容. ni-daq为硬件驱动与顶层调用提供了一个接口层,在labview中表现为一些函数模块.无论什么操作系统下,这些函数模块在g语言源代码级兼容,开发者在编写vi时通过调用ni-daq操作硬件,完全不必考虑底层的驱动问题,在使用不同硬件以及跨平台维护扩展时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5 有代表性的测试实例 5.1 秦沈客运专线科技攻关项目现场测试 2002年9月山海关秦沈铁路客运提速实验,测试地点在野外,空气温度在35℃以上,采集卡等仪器的工作温度可达80℃,个别工况的连续测试时间超过2小时.要求每趟试验车通过后立即将有关的安全运营指标的分析结果上报,以帮助决策部门指导后续试验,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5.2上海地铁一号线车载测试 上海地铁一号线车载测试,从始发站到终点站正常情况下全程运行时间超过30分钟,要求在不间断采集与存盘的同时分析出被测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 5.3 特殊条件下的测试 2003年4月齐齐哈尔铁路测试,除通常实验特点外,适逢全世界人民共同抵抗非典之际,为保障实验者的人身安全,要求参加人员尽可能少,实验周期尽可能短. 以上实验在采用了labview开发的虚拟仪器测试程序后,均成功地完成了测试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 6 结 语 在轨道交通测试中,采用了labview开发的虚拟仪器取代传统的记录仪器,在有限的经费内做到软硬件的重复利用,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测试自动化程度.而软件平台labview采用图形化的开发方式,配以功能强大的函数工具箱以及各种专业软件包,开发效率很高.因此,采用虚拟仪器技术为轨道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提供了一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开发使轨道交通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将更趋合理和完善. 轨道交通毕业论文:上海轨道交通M8线ⅠC标施工技术 摘 要 叙述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ⅰc标工程的周围环境、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尤其对基坑的围护形式、开挖过程作较详细介绍。在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采用了多种施工技术,通过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时空效应,使800m长的ⅰc标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 基坑施工 围护结构 环境保护 施工监测 1 工程概况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ⅰc标工程位于中原路上,南起开鲁路车站,北至国伟路,横跨殷行路、开鲁路,沿中原路呈南北向布置。全长800m,包括开鲁路站折返段(a1轴~开鲁路站22轴)和殷行路出入段(里程rdk0+223~rdk0+725)。 开鲁路站折返段(d1~d13)结构长298m,基坑开挖深度为14m、宽11~16m。出入段包括暗埋段(r1~r13)和敞开段(01~07),暗埋段结构长22m,基坑开挖深度为7~14m、宽10~14m;敞开段结构长180m,基坑开挖深度为0~7m,宽10m。 围护形式有地下连续墙、smw工法、钻孔桩和搅拌桩。 2 工程特点 2.1 地质条件差 8号线ⅰc标位于中原路上,中原路下原为河浜,浜底深3.8m,浜填土成分复杂,性质极差;基坑开挖深度为14m,此范围内土层由②3层砂质粉土、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与④层淤泥质粘土层组成,②3层砂质粉土较松散、渗透性较好,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易产生流沙、管涌现象;④层淤泥质粘土属高灵敏度、高塑性软土,易产生触变、流变。 2.2 周围环境复杂 工程周围是大片居民小区,施工用地红线紧贴居民的公房,而居民住宅多为多层砖混结构,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基坑施工若变形过大,将直接影响周围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折返段和暗埋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4m,西侧的围护体距上水dn1000仅800mm,东侧的围护在2条平行管线之间施工,其中1条为埋深7m的dn1500污水管,1条为埋深6m的dn1800雨水管,两管中心距为3.8~4m,管子净距2m,两管基础净距1.5m。另有污水dn600、煤气dn00、上水dn1000、上水dn300等4条管线横跨基坑。 2.3 线路长、工期紧 800m长的折返段和出入段为首先进行铺轨的标段,为满足铺轨要求,必须在10个月内完成施工。 开鲁路和中原路、殷行路和中原路的交叉口,交通繁忙、管线复杂,在施工全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中原路、殷行路、开鲁路交通的通畅,为此,根据现场施工环境条件和管线搬迁情况,殷行路和开鲁路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必须经过2次道路翻交,因而工期十分紧。 3 施工方案优化 (1)分段选用合理的围护结构。折返段(d6~d13)基坑宽16m、开挖深度为14m,西侧围护距dn1000自来水仅1m,距2幢6层民房仅3m,为配合管线翻交,折返段d8段采用盖挖法,并将smw围护改为地下连续墙围护,既满足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又提高了盖挖法施工的安全系数。 (2)d1段中间设有污水泵房,为顺作施工。因26m深的smw围护结构加上满堂加固,对17m的开挖深度是不够的,为控制基坑变形,保护周边环境,先开挖至14m,施工d1段底板,待d1段底板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开挖至17m,进行污水泵房施工。 (3)为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改变先拆除管线,后施工围护结构的施工顺序,而是将围护结构外放1m,先进行主体工程围护施工,在开挖过程中,再将埋深7.5m的dn1500污水管(位于中原路东侧,与400m长的线路水平位置重叠)进行清管,从而节省了开挖、回填、地基处理等施工步骤。 4 施工技术 4.1围护结构施工 (1)a15轴(里程rdk0+107.80)~开鲁路车站21轴的围护结构为600厚地下连续墙,深25m,每幅5~6m,采用液压抓斗工法施工,护壁泥浆性能指标及配合比设计见表1、表2。 (2) 里程rdk0+107.802~rdk0+425围护结构为 850smw搅拌桩,桩长有21、23、25、26.5、26m5种,桩与桩之间搭接厚度为250mm,内插h700×300×13×24型钢,型钢中心间距为1200mm;里程rdk0+521∽rdk0+425为 650smw搅拌桩,桩长有17、19、21m3种,桩之间搭接厚度为200mm,内插h500×200×10×16型钢,型钢中心间距为900mm。采用单向挤压方式连续施工,浆液中水泥掺量为20%,供浆流量为240~260l/min;搅拌速度为26r/min;提升速度为1.40~1.60m/min;下沉速度为0.93~1.25m/min。 为了管线搬迁和道路翻交,共设4堵封堵墙,其施工应穿插进行,施工中存在的冷缝处采取补搅素桩方案。为保证补桩效果,素桩与围护桩搭接厚度约10cm。 (3)里程rdk0+656~rdk0+521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的外侧为1排 700的深层搅拌桩隔水帷幕;里程rdk0+521~rdk0+697为4排 700深层搅拌桩重力式挡墙围护,桩之间搭接为200mm。隔水帷幕及重力式挡墙由 700@500mm深层搅拌桩连接而成,搅拌桩水泥(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量为13%,浆液由灰浆搅拌机制备,水灰比为0.5。 在隔水帷幕施工3~5d后,进行内侧灌注桩的施工。 600钻孔灌注桩深9~14m,间距700mm。钻孔灌注桩施工成孔时,钻机定位应准确、水平、稳固,钻机回转盘中心与桩中心的偏差 20mm。在成孔的过程中,钻机塔架头部滑轮组、回转器和钻杆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注入孔口的泥浆比重≤1.15,漏斗粘度控制在18~22s;排出孔口的泥浆比重≤1.3,漏斗粘度控制在20~26s。 4.2 地基加固和井点降水 (1)采用双轴搅拌桩对基坑底进行加固,因东侧基坑内在8~9m处有1根dn1500污水管,搅拌桩无法施工,改为旋喷桩加固。 (2) 根据基坑开挖及基础底板结构施工的要求,采用轻型井点和深井管井点疏干,经基坑底板稳定性验算,共设置5口降压井。 4.3 基坑开挖 4.3.1 开挖方案 根据管线搬迁、道路的翻交、场地条件、施工工艺、施工进度等情况,将800m长的工程全线划分为7个区域施工,开挖方案见表3。 图2为盖挖法顶板下土方开挖示意图。 4.3.2 施工顺序 (1)先施工五区(暗埋段r4~r8)smw,并在r4北端和r8南端各设1堵smw封堵墙,然后进行基坑开挖、结构施工; (2)开鲁路第一阶段管线搬迁后,施工七区(敞开段)钻孔桩加隔水帷幕、四区(暗埋段r9~r13、折返段d1~d5)的smw、二区(d8)和一区(折返段d9~d13)的地下连续墙,进行地基加固(包括搅拌桩和旋喷桩),并在d5南端、d8北端、d13南端各设1堵smw封堵墙; (3)围护完成后,先施工d8的顶板,再开挖四区(暗埋段r8~r13和折返段d1~d5)和一区(折返段d9~d1)基坑、结构施工; (4)r4和d8顶板完成后进行第二阶段管线,最后施工三区(暗埋段r1~r3)的smw和六区(d6~d7)的地下连续墙,进行基坑开挖、结构施工。 4.3.3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1) 为防止基坑因开挖放坡坡度过陡而产生纵向滑坡,故基坑综合放坡坡度应控制在不陡于1∶3,较深部位需设中间平台; (2)开挖深度在12m左右时,应分4层放坡开挖;每一层平坡上布置一台液压挖掘机,接力将基坑底的泥土传送至地面装车运走; (3)应根据基坑的开挖深度和围护的方式,设置2~4道钢支撑( 580和 609);在施工便道上停放50t履带吊,配合支撑的吊放; (4) 基坑开挖时要做到:平面分层、竖向分段,先撑后挖、随挖随撑、快速开挖、快速支撑、快速封底。 4.4 结构施工 (1)结构施工前要做好材料、设备和劳动力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2)基坑挖到设计标高后,一般要求在5天内完成底板浇捣工作; (3)底板施工完成后,割除深井降水管,作为结构施工期间临时泄水孔; (4)浇捣内衬墙前,要对地下墙和接缝进行堵漏、凿毛、清洗处理,在侧墙与smw桩体间用油毛毡隔离。当渗漏量较大时,可注浆或引流处理渗水。堵漏材料要满足具有延伸率大且能抵抗设计水压,又和混凝土基面有较好粘结力要求,堵漏施工要简单可行,但要精心操作; (5)顶板施工严格控制混凝土级配,加强混凝土施工管理,保证混凝土标号和抗渗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加强养护;做好诱导缝或施工缝。 5 施工监测 为了确保基坑开挖顺利进行,按国家《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根据环境和基坑具体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测点,监测支撑轴力、墙体变形、沉降、建筑物倾斜率、基底回弹等,以反馈的监测数据指导施工。使工程红线外的中原纪联小区、开鲁新村、中原新村、中原小学、东升中学和上海市杨浦区建设总公司等大量多层住宅和商业用房及中原路和殷行路下重要的 1400mm雨水管、 1500mm污水管、 900mm给水管以及36孔信息电缆等地下管线均得到保护。由于采取了跟踪注浆加固措施,确保了一区西侧2幢6层砖混结构民房的安全。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到地下连续墙墙体最大位移为-19.5mm,smw围护墙体最大位移为-17.6mm,建筑物最大倾斜率为2.3‰。 6 结束语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ⅰc标于2004-06-24开工,在施工中采取了合理的技术措施,经过1年的努力,完成了土建施工,达到了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速度快、工期短、造价低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IT项目管理视角下的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研究 摘 要 随着IT项目管理方法的普及和物流网络化的发展,二者在网络化服务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可以实现有机的结合。运用IT项目管理的思想,可以有效提升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以及相关的知识领域,重点以范围管理和质量管理为基础引入项目管理原则和具体步骤。在阐述如何借助IT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的过程中,为提升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提供理论上的探索。 关键词 项目 物流 信息服务 质量管理 一、IT项目管理与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概述 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部门的关注,有关IT项目的概念要从项目概念入手去了解。对于项目的定义,既可以从项目的投资者、所有者、使用者、实施者和项目的政府监管部门等不同的角度来界定,也可以从不同的专业领域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角度给出。IT项目,一般指企业在IT环境下启动的项目,也可以指在IT行业中从事软件项目开发或者软件项目外包的项目。其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近年来,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工作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信息化项目,即IT项目。IT项目可能是由信息化需要而产生,也可能是由IT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趋势分析,从市场利益出发,研究投资的机会。一般认为,IT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创新目标,在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存在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独特的、非重复性的有关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工作。而IT项目管理则是一个活动过程,它是企业或政府为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通过运用方法与工具、知识与技能,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由此可知,对于公共物流平台的搭建属于IT项目的范畴。宁夏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分为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和物流信息运作服务两个方面,这些均与物流信息技术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就是由多个IT子项目构成的IT项目群。每一个子项目的管理都会应用有关IT项目管理的思想,众多的IT子项目将采用项目组合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相关的管理和运行。这将涉及有关供应链、平台企业、客户群、政府等许多层面的利益关系,其工作内容涉及面很广,复杂程度和难度都非常高,通过借助一套IT项目管理的体系知识和I相关的工具,将对项目的顺利完成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有关物流的研究领域中,虽然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有很多,但以IT项目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比较少,这使得在具体项目计划、实施以及控制方面都存在大量漏洞和隐患。所以,本研究将着重以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为例进行相关阐述,作为IT项目管理理念在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的一种应用性探索。 二、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项目管理理论分析 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作为一个IT项目,如果从过程组的观念划分,可以将它分为5个过程组,分别是IT项目启动、IT项目规划、IT项目实施、IT项目控制和IT项目收尾过程。 第一,IT项目启动阶段需要对此项目举行授权仪式,并任命IT项目经理,组建IT项目团队,确定IT项目利益相关者。在此阶段,可以为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作一个好的开端,而在确定IT项目利益相关者时,要在最大范围内找到项目各方面涉及到的人员。 第二,IT项目规划阶段是IT项目中最为核心的阶段之一,在此阶段,人力、资源、财力、供应商和各项任务都必须被正确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监控IT项目的中间产物和最终成果。在制定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要按照项目总目标、总计划进行详细计划,计划文件一经批准将成为之后开展项目工作的指南。制定计划时应遵循目的性、系统性、经济性、动态性、相关性和职能性的原则,并根据预测到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的变化和实际存在的差异及时作出调整。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探索项目中的内外部因素,确定各变量和分析不确定原因,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提供多种可行方案。 第三,IT项目实施阶段就是执行计划的阶段,而IT项目控制则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延期、超费用,以及与客户或相关利益人需求不一致等问题的监督和处理。IT项目收尾阶段是当IT项目结束时,对IT项目进行验收,同时为使项目干系人对产品验收正式化而进行的项目成果验证和归档,这一阶段是项目的重要评审点。 在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中涵盖了丰富的管理内容,对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这一IT项目也是适用的。一般而言,在项目管理知识领域中包括项目的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知识领域中的技术和工具灵活运用。在提高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水平的过程中,每一领域的内容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范围管理是项目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质量管理是保障项目目标实现的关键。下面将主要对范围管理和质量管理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三、项目的范围管理 在项目的范围管理中,要收集需求,确定项目的最终范围。在此阶段,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项目的重要性以及项目的实际目的和意义。从中国地理版图上分析,宁夏几乎位于整个版图的地理中心区。从区位特点上分析,宁夏在发展物流业方面具备一定地理优势,但由于长期处于内陆不发达区,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发展不均衡,宁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强有力的经济和产业支撑,致使宁夏物流业落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和瓶颈。通过对困难和瓶颈的分析来确定项目的范围。 第一,宁夏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匮乏。铁路方面定点货运班不足,同时机械设备、人员调配、调度频率等,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支持,铁路建设的技术标准偏低,整体运输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据2015年统计,全区每年铁路货运缺口超过2000万吨。公路方面等级低,2015年公路网密度仅为43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公路结构不合理,重点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加强,对外通道出口不足,整体运输效率低。水运方面发展落后,宁夏境内只有黄河可以作为直接依托的水系,但黄河航道状态还不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各项交通系统资源的整合能力较低,综合数据中心网络化水平不高。宁夏的交通基础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夏物流业的发展,不利于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的发展。 第二,宁夏缺少便捷通畅的骨干物流通道。枢纽的集疏运系统急需优化配置,“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成本高,铁路与港口、保税区和主要物流园区之间的运输成本高。城市中心城区对既有铁路线路的利用水平较低,对于骨干通道分时段、分路段的布局不合理,城市物流配送过程对城市骨干道路的利用不够充分,货物装卸、转运、倒载次数过多。集装货物多式联运发展不足,缺少面向国外市场及连接内陆的国际联运通道,口岸后方通道能力较弱,跨境多式联运的发展不足。大型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缺乏沟通与合作,在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冷链冷藏等方面的绿色低碳服务发展缓慢。 第三,宁夏缺少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平台+”物流交易与供应链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平台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物流企业的信用管理需要加强,各类平台信用记录收集不全面,物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信用档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企业规范制度和预警制度不健全,缺乏对于失信企业的惩戒机制,以及对严重失信企业的淘汰机制。交通物流模式仍没有实现协同联动,加入全国公路港联盟的企业较少,行业内资源共享和跨区域运输组织发展较为缓慢。城市公用型配送节点和末端配送点不多,导致末端配送服务不能满足需求。运输设备集装化、冷链冷藏设施集装化还没有完全达到标准,对于托盘、集装箱等标准化基础装载单元的物流企业仍然不多,仓储和月台等基础设施还没有实现标准化。 总体上,由于宁夏物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得在物流信息服务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综合分析得出,在宁夏物流业中宏观粗放型物流信息服务过剩,而微观集约型物流信息服务不足。所以项目应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开展任务:一是开发直通式陆路口岸的信息平台;二是开发出口加工区信息平台;三是开发虚拟空港快速通关信息平台;四是开发海关保税信息系统平台;五是开发陆空联运网络的信息平台。通过提升宁夏物流信息服务的集约化水平,促进宁夏物流进出口产品规模的扩大,提升整体物流业的水平。 四、项目的质量管理 在发展物流业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凭热情和感觉,必须对项目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避免低水平物流站点的重复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理论、模型以及应用的基础,是各节点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整体的特性,网络节点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的基本功能就是物流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信息平台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由他们所建构的综合服务体系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 第一,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选择。为加强质量管理,必须首先制订质量保障计划。在质量计划中包含定义项目需求、制订项目的目标、编写规格说明书、定义系统的详细解决方案、通过沟通验证客户需求。同时,在质量计划执行和监控过程中还要有适当的处理措施,包括需要有审计人员检查设计、对系统设计的影响进行认真评价、让用户尽早地参与到产品的可用性测试当中来。在整个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都会产生质量问题,通过质量管理可以减少和消除工作中的浪费现象,使资源应用更加有效。不同阶段产生的质量问题,对物流信息平台的项目成本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在项目规划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产生的成本占总项目成本的80%左右。质量管理学者J.M.朱兰(Joseph M.Juran)曾指出,对于项目故障应按优先级排序,通过技术分析,就可以将工作重心放在导致80%故障的占问题总数20%的主要问题上,利用这种二八技术可以提高项目质量。在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质量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可行性论证不充足,签约过于草率,没有经过详细、认真的需求分析;在实施中发现系统整体方案有缺陷,无法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选购的软件组件、中间件、硬件设备等不稳定,影响系统运行;没有经过必需的测试、检验和验收就交付使用;由于人员技术水平、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管理疏忽等原因造成管理漏洞,导致质量出现问题。 第二,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的衡量指标。IT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为项目质量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一般包含信息产品实体和信息服务两类。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加工类实体产品,它的质量适合物流行业规定的用途,同时具备满足客户需求的质量特性。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还要有信息产品所应有的特殊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稳定性指标、生命力指标、适应性指标、可靠性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等。其中稳定性指标,是指在进行物流信息服务时信息系统的故障率的具体数值;生命力,指标则用来说明物流信息平台的耐用性、数据有效性以及系统活跃度等数值;适用性,指标用来衡量物流信息平台是不是的客户实时变化的需求,是否能够进行灵活的智能化的判断和处理;可靠性指标,是指物流信息平台的负载能力和抗攻击能力,最大持续工作时间长度数值;安全性,指标涉及物流网络硬件安全周期,包括网络软件漏洞探测准确度以及企业商业机密、注册专利等方面的信息保密级别。此外,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一种服务型产品,它是一种无形的IT产品,所以在项目质量的衡量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与服务相关的时间、能力和态度等。其中,服务时间主要指为用户服务主动、及时、准时、适时、周到的分值;服务能力指为用户服务时准确判断,迅速排除故障,以及指导用户合理使用产品的分值;服务态度是指系统交互过程中诚信、舒适度以及良好的服务信誉的分值。总体而言,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质量应该达到最优化的反应契合度、目标吻合度以及需求吻合度。 第三,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项目的质量管理关系到物流信息平台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需要不断提高质量来节约社会劳动消耗,从而提高使用价值。要想使项目管理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遵循一定原则。首先是沟通日常化原则。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随时与客户保持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客户需求。项目团队需要进行沟通,注重检测与自我检测,确定物流信息是否按规定的技术标准实现网络共享,并通过合格标准的比对,相互提出建议,分析问题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此外,保持与专业质检人员的沟通,在物流信息平台项目接近尾声时,必须全面进行集成和系统测试,对于出现问题的,一律禁止上线。其次是技术责任化原则。在物流信息服务项目中,为保证交付成果的质量,必须建立责任制度。通过项目追溯和成果签名管理,将成果与当事人的对应关系予以记录和存储,并将关键工作保留相应证据,保证事后可以追究和查证。对于物流服务软件在开发过程的修订以及系统设备的检验都需要相关责任者签名,以示负责。签名后的记录文件要妥善保管,促进工作人员提高责任意识,保证产品质量。最后是质量报告定量化。在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阶段中,需要对故障率和问题重复次数作出定量统计分析。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误差、情绪性误差、程序性误差等,分别按照主观和客观进行分类统计。 五、结语 通过项目管理理念的引入,能够使宁夏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通过控制物流网络成本、有效调配物流信息资源、提升物流信息服务团队的生产效率,从而提升平台本身的经济效益。通过采用项目沟通管理的方法,提高客户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乃至对物流一体化服务的满意度,提升物流企业的市场美誉度,为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的潜在商机,提升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满意度。在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过程中,借助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对项目团队进行积极建设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和优势,提升成员的个人职业价值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科学运用IT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借助IT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技术,依靠新型信息技术实现公共物流信息服务方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这无疑要求项目管理必须是高效的,项目的范围管理是项目管理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好项目管理范围。本文主要是来探讨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范围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 问题 一、引言 项目开始之初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项目的范围管理,因为项目的范围管理可以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个项目任务范围的边界和框架,并通过这个边界和框架去规范项目组织的项目实施行为,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项目的风险。但是在现实的实际操作中间,往往会出现对项目范围定义不准确,出现范围变更等问题,打乱项目的工作节奏,这样不仅会拖延项目进度,导致重复工作,增加成本,费时又费力。所以针对项目管理范围有个清楚的了解,对其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项目范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项目范围的规划 项目规划的过程是未来的将来的决策提供基础的,是要通过指定一个项目说明书来确认双方建立了一个项目范围的共识,必要的时候还要包括对变化范围的确定有一个清楚的描述,作为一个项目的决策标准。但是在实际中往往没有提出实际的明确的发展目标,导致在规划中陷入技术之上的误区,在提出方案时只是一个纯技术的解决方案,而对其他的问题进行回避。有的项目组的成员在解决方案上重点突出了保密的功能,还通过了严格的审核,最终在完成的时候没有通过检验。没有做好完整的项目范围规划,而导致片面性。 本文特别要指出的是范围说明书的重要性,范围说明书是对工作的一个分解过程,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范围的说明书更多的应用于项目承建单位,特别是在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信息化项目中,这一问题更突出。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初期,多停留在明确自身对项目成果的需求上,因此项目管理工作较多地关注项目成果的获取,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这就容易导致项目建设时间超期或是项目经费超支的情况出现。 (二)对项目的定义不准确 对项目的定义不准确大部分来源于是对需求分析的不到位,需求分析难以得到满意成果,所以特别指出这一问题。 项目范围管理的重点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在范围的识别阶段可能因为项目经理的原因,业务人员参与程度不高,或者有关责任人对要求就范围的不明确,导致项目对需求分析不全面,导致项目范围定义不准确,也有可能就是项目后期需求变化随意,造成项目范围的蔓延,进度的拖延,成本的扩大。 (三)不充分的项目范围确认 范围核实是指对项目范围的正式认定,项目主要干系人,如项目客户和项目发起人等要在这个过程中正式接受项目可交付成果的定义。但是在实际的项目工作中,项目工作人员可能因为业务的限制或责任心不重,很少会去做项目范围的确认,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断。也有就是在项目范围进行变更时没有对相关的新范围进行再次确认,有的工作人员在对系统第一次更改时,就应该意识到系统界面风格和操作便捷性的重要性,这时应该清晰地定义系统界面风格和操作风格,并设法进行确认。但是在实际中往往会忽视对项目范围的确认,导致再次的项目变更。如果采取了恰当的措施,第二次的变更时完全可以避免的。 (四)项目变更难以控制 不论是在项目的开始阶段或是项目的将要结束阶段,都有可能会发生项目范围的变更,而项目范围的变更会自然而然地对项目有影响。现实中在发生第一次变更时,工作人员仍没有进行有效的范围管理,项目的变更完全不在项目的可控制的范围内,也就是常说的范围蔓延,当项目接受了太多小的变化之后所出现的情况。当所有这些小的变化结合在一起,工作人员才意识到需要做的额外工作太多,以至于要超出预算,延误工期。也就自然地造成系统的二次变更。重复的系统变更说明张工对系统范围控制不足,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 在项目的范围管理过程中,想不出现任何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时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除了范围蔓延外,在范围变更的不可控制还可能有以下两种常见的情况,导致项目的变更难以控制。 1.没有发起人的同意:很多时候,项目经理会从最终用户,股票持有人,或者客户经理那里收到变更请求。由于这些人都是客户公司内部的,有时会认为这些请求都应该被接受。会出现最终用户经常会提出范围修改的请求,但他们无权批准这样做。 2.项目小组的责任:由于项目小组成员和客户有很多联系,他们是最经常会遇到范围更改请求的人。因此,整个项目小组必须理解范围变化管理的重要性。他们必须在范围变化发生的时候立即发现它,并且即使把它反馈给项目经理。如果他们自己答应进行一些额外的工作,他们的这种行为就很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能够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从而危及整个项目的进行。 三、小结 项目范围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其理论用于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指导项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达到怎样的效果,对项目建设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项目管理中最关键的范围管理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项目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有项目范围管理来决定,它贯穿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如果范围管理没有做好,会有一系列的突发状况出现,影响项目的进度。因此通过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为以后的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在事先做好各项工作,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探讨 摘 要:本文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目的是为公共事业从垄断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从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为主。 关键词: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 引言: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的管理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2.建立项目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3.建立项目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二、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的管理 1.项目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证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 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 2.项目实施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证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最新报告。 三、项目收尾与评价阶段的管理 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四、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的管理 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委托项目管理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可以考虑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 结语: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作者简介:张超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论项目管理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 [摘 要]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从企业走向社会的各个行业,而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引入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来是公共图书馆人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项目管理;公共图书馆;应用 21世纪的公共图书馆面临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存在形式,数字化和网络化深刻地改变着公共图书馆的形态和内容,其管理也必然随之发展和进步。然而较之于经济活动领域,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变革似乎步子更慢一些,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服务、乃至于经营活动尚缺乏革新的动力,还没有形成适应发展趋势的范式,可供整个行业借鉴参考。公共图书馆处理对象的数字化是公共图书馆自产生以来所发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公共图书馆有可能直接对知识内容进行处理,加上业务联系和服务方式的网络化,使原先的公共图书馆业务流程面临很大冲击,公共图书馆管理也不得不服从发展的步伐,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引入许多新的管理因素和管理方式。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轻便灵活的管理形式,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大量的管理技巧与技术,作为社会转型期或者对于复杂社会组织基本管理的一种补充,它已经在许多行业和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承担特定职能的社会机构,长期以来形成了其特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入项目管理必然能给公共图书馆管理带来新的理念和活力。 一、公共图书馆进行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任何社会机构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细胞都有其定位和属性。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操办一切,任何机构单位都纳入国家政府管辖范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的经济细胞作用凸显,政府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二类机构的划分格局是吧能继续维持下去,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是不是稳定,公共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实体,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都不能确定。然而只有―样可以确定,那就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从大的意义上来说,项目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变革的契机。 任何社会机构的管理都是围绕其职能和目标施行的,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各种文献的保存和利用达到交流知识、传播文化的目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也必然服从于它的制度,以维持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在很多方面与―般社会机构的管理是相同或近似的,例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所不同的是其实现核心价值的管理,业务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围绕其业务流程而设计,涉及资源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读者服务等整个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业务管理的整个过程被固化在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构成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中心内容。然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结果。在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过程中,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必须建立一种自学习、自适应的机制,调整自身,才能适者生存。项目管理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它正在为业务管理提供营养。在项目管理中探索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常常被固化、被吸收为业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业务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个过程正在企业管理领域非常激烈地进行着,例如企业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等等的提出,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从整合社会资源的角度考虑,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被赋予更高的目标,它已不再是只具有保存文化、传播知识、娱乐大众等传统功能的机构,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还希望它同时兼有信息枢纽的功能。在我国,一些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常常能够提供非常专业的信息咨询与研究服务,常常拥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加工、制作能力,有的甚至拥有图书、期刊、电子资料等非常全面的出版发行渠道,能够开发、研制和出版多种数据库和其他信息产品。这类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产业的一部分,有能力向社会提供全面的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项目管理这种形式能够为复杂机构的管理提供面向任务的实现机制,使这些机构能够集中人力或其他资源实现一些特定的目标、任务,突击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公共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来自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要完成一些实验性、临时性或突发性的任务,而在原有管理框架中则难以解决,为此,必须借助项目管理这种灵活的方式,先进行目标明确、资源投入的试验,经试行后再考虑与原有机构建制进行整合。 由于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图书馆在“升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项目,同时图书馆人才的不足,常常采用资源外包的方式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的应用将不可避免甚至非常普遍。 二、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和管理过程 (一)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 就项目的属性来看,凡是目标明确、有一定独立性、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因此在引入项目管理以前,公共图书馆早就在同项目打交道了;项目不一定必须按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来做,但是项目管理的方法往往能够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工作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项目”,例如公共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一般都是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运作的,我国建筑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普遍采用项目制,以后扩大到各类工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推行项目制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开发顶目也多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这也与公司普遍采用项目制管理有关,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都全面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公司职能部门设置的目的就是为大大小小的项目服务,类似采用全面项目管理的机构还有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等。 公共图书馆是否能够全面推行项目制管理呢,目前有一种“项目泛化”的管理思潮,认为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泛化为“项目”,甚至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也被看作是可重复的项目,由于公共图书馆的传统管理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不主张把这种项目泛化。但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确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项目进行管理,除了上述的工程类、技术应用类项目之外,凡是与公共图书馆现有机构建制基本无关(即现有组织机构中没有“当然”的部门应该从事这项工作),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都可以列为项目,这些工作如果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则去做不一定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求消耗最小,利益最大,并避免传统管理的许多弊端。 (二)项目的生命周期和管理过程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项目的定义、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生命周期是项目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有人把周期性重复的工作也作为项目,但项目必须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始有终。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差别很大,但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策划与决策;(2)设计与计划;(3)实施与控制;(4)结束与移交。不同类型的项目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资源消耗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在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应该进行预研,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项目定义,明确项目目标,并计算项目的资源投入,提供决策参考。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一般还设有项目组,尚未正式立项,但项目管理必须以此作为起点,做为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半。此过程一般由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或由图书馆自行承担,也可以向社会和厂商征集项目方案,作为下一步项目计划与设计的前期准备。经过项目评估和审批流程,明确了项目的边界和投入后,即可立项,进入项目和设计阶段。该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任务划分、人员配备、成本计算、资源分配、进度安排,有些过程需要详细科学地测度;项目如果涉及技术复杂,或金额巨大,可编写项目指南,进行招标。详细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控制实施的基础,其中主要文档同时也是合同的附件,是项目执行的依据。例如需求报告是需求管理的依据,应该力求规范。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有许多软件可以辅助进行项目管理了。 三、结论 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最大益处,是令员工工作目标清晰、工作范围明确、责任分明、成果明显,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互相扯皮推诿,工作迟滞不前的状况。项目化管理,使项目人员的沟通、合作、协调能力与团队精神得到重复的培养和检验。项目成功完成,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成功了,令员工充满成就感,保持员工持续的工作热情。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探讨 【摘要】医院属于最复杂的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大型医院的改扩建项目,由于要维持原有的医疗工作,加之设计预留的准备工作时间短,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多,为了满足将来医疗使用功能的合理性,设计变更是必须的,大多数医院建设项目属于国家投资项目,在施工合同管理中对变更工程洽商确认的程序严格,工程签证手续规范;通常是签字人在“各为其主”的情况下,对变更工程洽商中的经济确认周期长,各方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多个审核程序来完成;如何在保证建设项目工期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各方经济权益,解决好变更工程洽商、工程签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变更;工程洽商;管理;工程签证 0.引言 医院在施工管理中由于发生的设计变更多,工程签证审核程序严格,手续繁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到位都会影响施工工期、质量、超投资。在医院的施工管理中变更工程洽商和工程签证是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各司其责;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在变更工程洽商发生后,及时完善相关签证,结合投标时的工程量清单、施工合同,尽快补充经济工程洽商的审核认价手续。提交的重新组价后不能马上审核确认时,要在保证施工工期的情况下,施工单位要配合建设方采取变更工程洽商工程实施和经济工程洽商审核确认分别两条线的模式。不坚持主张先认价格再组织施工的方式;施工单位要本着顾全大局的思想,特别是全额国家投资的医院,该做法非常实用。 1.设计变更的含义及内容 设计变更是工程施工中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完善工程设计。纠正设计错误以及满足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一般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的设计变更联络单两种。 ①在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参加的设计交底会上,经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提出,各方研究同意而改变施工图的做法,都属于设计变更,为此而增加新的图纸或设计变更说明都由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负责。 ②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些原设计未预料到的具体情况,需要进行处理;因而发生的设计变更。如工程中的管道安装过程中遇到原设计未考虑到的设备和管墩、在原设计标高处无安装位置等等,需改变原设计管道的走向或标高,经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办理设计变更或设计变更联络单。这类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应注明工程项目、位置、变更原因、做法、规格和数量,以及变更后的施工图,经四方签字确认后既为设计变更。 ③工程开工后,由于某些方面的需要,建设单位提出要求改变某些施工方法,或增减某些具体工程项目等,如在医院中由于建设单位医疗设备要求增加的管线,再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出设计变更。 ④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方面、资源市场的原因,如材料供应或者施工条件不成熟,认为需改用其他材料代替,或者需要改变某些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一等引起的设计变更,经双方或三方签字同意可作为设计变更。 2.工程签证的涵义及内容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签证,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签证,如由于施工条件的变化或无法遇见的情况所引起的工程量的变化。 ①由于建设单位原因,为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材料、场地、设备资料等造成施工企业的停工、窝工损失。 ②由于建设单位原因决定工程中途停建、缓建或由于设计变更以及设计错误等造成施工企业的停工、窝工、返工而发生的倒运、人员和机具的调迁等损失。 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由建设单位造成的停水停电,造成工程不能顺利进行,且时间较长,施工企业又无法安排停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④在技措技改工程中,常遇到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作面过于狭小、作业超过一定高度,造成需要使用大型机具方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在发生时应及时将现场实际条件和施工方案通告建设单位,并在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后实施,此时施工企业应办理工程签证。 ⑤对大检修工程、零星维修项目大都没有正规的施工图纸,往往在检修前由施工企业提出一套检修方案,检修完毕后办理工程签证,然后依据工程签证办理工程结算。此时工程签证工作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检修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有效的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设计变更与工程签证的管理 因医院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其涵盖的专业内容多而复杂等特点,首先由业主“基建指挥部”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按实际施工的专业分包单位的数量,在按照每个专业分包的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变更工程洽商在申报费用时报表使用的统一编号。要求每个专业分包单位按照自家的专业编号把整理好的工程洽商款逐月上报当月发生的工程量,在经监理初步审核后上报业主,在由业主按年、月装订成册后再下发给各个单位及上报给国家财政评审中心后经评审中心审核批准后,作为每个单位当月工程洽商进度款的支付依据。 做好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台帐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根据实际发生的工程变更工程洽商情况编制清楚细致的台帐对资料的保管及追溯非常重要。例:因我们所施工的项目工程洽商变更及现场签证资料非常多(项目变更工程洽商约1000项),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根据我们工程自有的特点编制了不同的台帐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编制台帐的基本内容有:序号、工程洽商编号、变更内容、工程洽商报审日期、工程洽商返回日期、工程洽商报审金额、监理批复金额、装订册数、备注等。只有这样不管我们施工的工程规模的大小、施工周期的长短,我们都能把工程洽商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工作做的有理有据有度;使我们在竣工结算时能够及时完整的上报竣工结算资料。保护施工企业的权益。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医院建设工程项目中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和工程签证的管理。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变”和“签”这两个环节工作的控制,会使我们施工企业在竣工结算工作时既轻松又顺利,使业主在工程投资管理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整个工程的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安装公共区装修项目管理设想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实行“属地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作业规范化-即两化管理”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属地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界面,确保施工的有序、高效进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项目安全,施工作业规范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项目质量。建立“属地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两化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关键词:属地管理;两化管理;各阶段管理重点 一、管理模式概述 1.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严格推行和执行“一模两化”的管理方针。 所谓“一模两化”:“一模”就是“小业主大监理”的工程管理模式,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理,并建立严格的监理组织体系;“两化”就是“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作业规范化”。“一模”是基础;“两化”是常态;安全、质量管理可控是最终目的。 小业主大监理的核心目的是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能,要求监理单位自觉往前站,主动监理、有效监理,同时,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业主提供其增值服务。 施工现场标准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安全,要求各种施工机器具、材料及构配件按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进行5S定置管理,使施工现场保持常态。 施工作业规范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质量,要求每道工序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规范落实到实际施工中,使各道工序规范化作业保持常态。 2.为了规范管理界面,确保施工的有序、高效进行,在全过程中,严格执行确定的“施工现场属地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属地管理指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材料、设备进出、成品保护及人员准入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现场各专业作业工序安排、公共资源配置、接口界面协调等管理工作。其属地划分如下: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设备安装装修阶段主要分为两类属地: 一类是车站区,以车站公共区及设备区为属地,以风水电安装单位为属地管理单位,以风水电安装监理单位为属地监理单位,以风水电安装项目工程师为属地管理业主。 另一类是轨行区属地,以车站及区间轨行区为属地,以轨道施工单位或供电施工单位为属地管理单位,以轨道监理单位为属地监理单位,以轨道工程项目工程师为属地管理业主。 设备安装、装修阶段施工现场管理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在现场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现场协调办公室、总调度室的具体协调下,以车站区、轨行区为单位落实施工现场管理职责,规范管理界面,确保施工的有序、高效进行。 二、 实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之目的和措施 施工现场标准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安全,要求各种施工机器具、材料及构配件按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进行5S定置管理,使施工现场保持常态。 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进场后进行现场总平面布置,制定标准化工地创建方案。根据方案确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合同及劳务用工管理目标,并分解量化到人,随着工程进度对现场各个管理环节及时完善,不断细化,各类要素持续优化改进,促进现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的管理做出标准化要求,进行5S定置管理,实现场容场貌的秩序化。 对工程施工活动的各个环节实行程序化管理,做到质量与安全管理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尤其是通过监督、检查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巩固和扩展标准化工地,提升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三、 实行施工作业规范化的目的及措施 施工作业规范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质量,要求每道工序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规范落实到实际施工中,使各道工序规范化作业保持常态。 督促各施工单位在其项目内进行规范化管理,在项目内实现规范化施工作业,就是要求作业现场每道工序按施工标准、规范、规程要求的材料、方法、工艺标准来进行施工作业,使每一道工序做到有章可循。 通过全员、全过程按标准及规范要求进行作业,来保证工程质量全面达到标准及规范的质量要求,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站采取实行各专业“样板”点工程,以点带面,保证整个工程质量达到标准及规范的质量要求 四、各阶段管理重点 1.实施前准备阶段 (1)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到位 及时督促施工单位人员到位(包括装修施工以及设计配合主要负责人),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及联系方式,完成安全、质量报监工作。 (2)协助业主进行各类交底、图审工作 向装修单位进行业主建设管理交底、设计交底、质监交底、安监交底、监理交底、安全交底、质量交底、组织图纸会审等。 (3)督促装修单位实测实量细致深化施工图 督促装修单位对土建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实测实量,现场密切关注机电安装单位的进度、前期的设计、机电安装单位的施工图深化结果、现场的实际高度、位置,依据实测实量结果深化施工图,完成最终的排版图;现场过程中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标高、位置等发生错误造成大面积返工,难以满足装修效果。 (4)材料供货计划 督促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排版图的工程量清单,结合土建、机电安装单位、各系统单位进度详细列出甲供材料供货(需求)计划并提交业主设备物资部,过程中及时沟通,配合业主设备物资部完成甲供材料的采购,确保材料能够按时到货;同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乙供材料的进场时间,确保乙供材料按时到货。 (5)督促装修单位完成工期策划 1)认真梳理各站土建、轨道、机电及个系统单位施工进展及计划情况,开展场地、工期及物资供应策划工作; 2)进行工期策划,合理安排人员及资源配置; 3)根据工期策划确定供货需求计划。 (6)场布策划 接受地盘管理单位的管理,对其施工领域进行场地规划及布置(策划5S定置管理方案)。 1)合理规划临时堆放场地及临边防护; 2)根据场布策划与属地管理单位(机电安装单位)场布策划衔接,临水、临电、材料堆放场地、材料设备成品保护对属地管理单位提需求。 3)场布策划满足属地管理单位要求。 2.施工实施阶段 (1)质量管理 以规范化施工为基础,确保每道工序按规范、规程要求的材料、方法、工艺标准实施。 (2)现场管理 严格监督执行批准的场布策划,以标准化现场为基础,通过可视化、定置化管理实现标准的常态化。 (3)关注甲供材料供货时间,协助业主设备物资部及时供货,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对甲供材料进行现场验收及保管工作。 (4)协调各施工场地、工序、接口 强化现场协调,统一认识,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下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协助业主建立现场协调管理各项会议制度,包括月协调会议、周协调会议、每周轨行区施工与运输计划协调会和不定期的专题会议。 特别关注相关工序的转换和与各专业接口界面的划分及处理,避免返工问题。在公共区吊顶施工要考虑与各专业管道的施工前后顺序;在站台层公共区吊顶要考虑与屏蔽门门机顶箱的接口处理等;在进行墙面装饰施工要考虑与动照专业、消防给排水专业及综合监控等专业的配合;在进行地面施工时要考虑与扶梯、屏蔽门专业、AFC专业的配合。 在站台层要充分考虑大型设备的水平运输对地面装修的影响;在轨行区进行灯箱及广告牌作业时要考虑轨行区安全等。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由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加上建筑行业相关管理经验的缺乏,常常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了社会上诸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探索研究,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公共建筑工程管理探究对策措施 一、公共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 (一)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公共建筑工程开工之前,首先要对项目作出祥细的实施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技术支撑、工程造价、成本确定、安全指数和时间效率等进行分析和确认,然后再分阶段来施工,并指派管理人员来进行造价编制和工程责任成本的确定。同时,在责任成本的确定中应该将投资成本、产生效益作为实施项目工程的重点内容,有效控制各阶段的成本,明细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可以通过从项目经理开始实施的方式,并由项目经理来对各个部分的分经理工作来形成监督,分经理监督下属。形成这样级级管控的分类管理模式有利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不仅如此,在具体的人员纸牌上应该选择那些对控制成本意识较强的工作人员,从而防止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出现人力物力的浪费和造价的失控。 (二)有效预测项目成本 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项目成本的预测,实际上就是通过成本管理人员来对影响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方面因素分析,并结合当前的企业实力、市场要素、技术支撑、经济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作出合理预测和分析,通过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分析、测算和判断,把准项目实施效益,这是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项目成本预测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三)突出目标成本的控制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公共建筑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实际上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目标,在具体的目标成本控制上应该严格按照各个目标成本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控制工作。在控制上可以把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的控制中心,从而根据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确定的目标成本总额分解到各个施工班组当中,同时各施工班组应该详细认真的做好施工记录工作,明细的记录每一工期和工序的具体成本,并确定某一时间段与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产生的具体原因,以便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消除成本差异,避免成本失控局面的出现。 二、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管理 在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做好工程洽商和工程签证的管理工作。而且在具体的施工当中,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切实做好公共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国家投资的公共建筑工程上比如医院的建设,都应该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管理。 考虑到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复杂,比如节能等方面的设计都需要精心的进行设计。就医院的建设为例,首先应该结合此项目工程的特点,并结合具体施工当中的专业分包单位数量和每个专业分包的特点来制定出具体的工程设计变更洽商,从而在申报费用表是能够使用同一的编号。其次还应该保证公共建筑工程每个专业分包施工单位要把工程洽商宽逐月上报,并在公共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审核之后上报国家财政评审,经国家财政评审单位批准之后方可作为每个专业分包单位当月工程洽商款的支付依据。不仅如此,加强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管理还应该做好台账管理工作。在具体的项目建设当中,应该密切结合工程项目变更的实际情况和工程变更洽商款来编制出明细的台账,并做好资料的保管工作。比如在现场签证资料和工程洽商变更非常多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公共建筑工程具体的特点来编制不同的台账内容,比如序号、工程洽商编号和变更内容、工程洽商返回日期、监理批复金额等具体的内容。只有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一)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参建各方的行为监督 1.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在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责任主体进行检查工作时,应该严肃的查处人员到岗和施工、建设单位的手续、分包合同的备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变更与施工及材料取样的具体情况。因为公共建筑工程的施工不同与普通建筑物的施工,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在检测工作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的问题,应该督促整改并记录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不良记录,如果事态比较严重,应该主动联系执法部门,并由相关单位和组织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从而通过建立工作联系制度的方式达到现场管理联动的良好效果。 2.监理项目登记制度。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立单位中标之后,一定要到质监站进行该项目人员配备情况的等级工作,从而在日后的施工当中方便质监人员能够有效的进行现场检查和核对,这样能够对缺岗人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等级,如果达到相应标准,由相关部门做出适当处理。 (二)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监督 加强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好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在这一方面主要是把好材料检测关。自从我国坚持机构改制之后走向市场,经常出现某些不法的检测单位为了攫取利润,毫无原则的满足客户不合理要求而出具虚假报告,导致我国的很多建设工程由于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要对检测机构的诚信记录和资质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在材料入场之后要加强材料的抽检力度,避免不合格材料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出现。另一方面是加强质量监督还应该做好工程实体检测。比如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当中对砼砂浆的强度进行检验、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的检测、构件的几何尺寸测量等。都需要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从而有效防止问题的出现,确保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三)加强公共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 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区别于一般建筑物的特点就是需要做好节能施工的工作,因此在节能质量的监督工作上也要得到加强。具体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责任主体的技术交底工作来实行,比如设置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控制点来监督和知道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措施的落实,另外对于节能设计的变更要得到重视,尤其是要重点审查节能设计变更后的施工图,而且要及时的对材料合格证、质量、报告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检查,严格的做好节能部分和验收工作。一旦发现节能设计达不到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标准和具体要求,要立即进行整改,不得进行下一步的施工。通过强化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监督工作,才能确保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得到落实和规范。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小议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文章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公共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 (一)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公共建筑工程开工之前,首先要对项目作出祥细的实施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技术支撑、工程造价、成本确定、安全指数和时间效率等进行分析和确认,然后再分阶段来施工,并指派管理人员来进行造价编制和工程责任成本的确定。同时,在责任成本的确定中应该将投资成本、产生效益作为实施项目工程的重点内容,有效控制各阶段的成本,明细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可以通过从项目经理开始实施的方式,并由项目经理来对各个部分的分经理工作来形成监督,分经理监督下属。形成这样级级管控的分类管理模式有利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不仅如此,在具体的人员纸牌上应该选择那些对控制成本意识较强的工作人员,从而防止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出现人力物力的浪费和造价的失控。 (二)有效预测项目成本 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项目成本的预测,实际上就是通过成本管理人员来对影响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方面因素分析,并结合当前的企业实力、市场要素、技术支撑、经济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作出合理预测和分析,通过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分析、测算和判断,把准项目实施效益,这是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项目成本预测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三)突出目标成本的控制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公共建筑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实际上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目标,在具体的目标成本控制上应该严格按照各个目标成本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控制工作。在控制上可以把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的控制中心,从而根据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确定的目标成本总额分解到各个施工班组当中,同时各施工班组应该详细认真的做好施工记录工作,明细的记录每一工期和工序的具体成本,并确定某一时间段与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产生的具体原因,以便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消除成本差异,避免成本失控局面的出现。 二、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管理 在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做好工程洽商和工程签证的管理工作。而且在具体的施工当中,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切实做好公共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国家投资的公共建筑工程上比如医院的建设,都应该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管理。 考虑到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复杂,比如节能等方面的设计都需要精心的进行设计。就医院的建设为例,首先应该结合此项目工程的特点,并结合具体施工当中的专业分包单位数量和每个专业分包的特点来制定出具体的工程设计变更洽商,从而在申报费用表是能够使用同一的编号。其次还应该保证公共建筑工程每个专业分包施工单位要把工程洽商宽逐月上报,并在公共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审核之后上报国家财政评审,经国家财政评审单位批准之后方可作为每个专业分包单位当月工程洽商款的支付依据。不仅如此,加强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管理还应该做好台账管理工作。在具体的项目建设当中,应该密切结合工程项目变更的实际情况和工程变更洽商款来编制出明细的台账,并做好资料的保管工作。比如在现场签证资料和工程洽商变更非常多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公共建筑工程具体的特点来编制不同的台账内容,比如序号、工程洽商编号和变更内容、工程洽商返回日期、监理批复金额等具体的内容。只有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一)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参建各方的行为监督 1.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在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责任主体进行检查工作时,应该严肃的查处人员到岗和施工、建设单位的手续、分包合同的备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变更与施工及材料取样的具体情况。因为公共建筑工程的施工不同与普通建筑物的施工,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在检测工作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的问题,应该督促整改并记录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不良记录,如果事态比较严重,应该主动联系执法部门,并由相关单位和组织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从而通过建立工作联系制度的方式达到现场管理联动的良好效果。 2.监理项目登记制度。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立单位中标之后,一定要到质监站进行该项目人员配备情况的等级工作,从而在日后的施工当中方便质监人员能够有效的进行现场检查和核对,这样能够对缺岗人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等级,如果达到相应标准,由相关部门做出适当处理。 (二)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监督 加强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好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在这一方面主要是把好材料检测关。自从我国坚持机构改制之后走向市场,经常出现某些不法的检测单位为了攫取利润,毫无原则的满足客户不合理要求而出具虚假报告,导致我国的很多建设工程由于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要对检测机构的诚信记录和资质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在材料入场之后要加强材料的抽检力度,避免不合格材料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出现。另一方面是加强质量监督还应该做好工程实体检测。比如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当中对砼砂浆的强度进行检验、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的检测、构件的几何尺寸测量等。都需要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从而有效防止问题的出现,确保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三)加强公共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 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区别于一般建筑物的特点就是需要做好节能施工的工作,因此在节能质量的监督工作上也要得到加强。具体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责任主体的技术交底工作来实行,比如设置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控制点来监督和知道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措施的落实,另外对于节能设计的变更要得到重视,尤其是要重点审查节能设计变更后的施工图,而且要及时的对材料合格证、质量、报告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检查,严格的做好节能部分和验收工作。一旦发现节能设计达不到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标准和具体要求,要立即进行整改,不得进行下一步的施工。通过强化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监督工作,才能确保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得到落实和规范。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监理方)的思考 摘要: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施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好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大型公共建筑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话题,本文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监理方对建筑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强调了目前管理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作重点,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培养人才,提高监理竞争力。 关键词:监理企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经验总结 1.目前我国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监理企业的工程管理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与国际相接轨的大型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是大势所趋。然而从目前开展的工程项目管理当中,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漏洞。下面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漏洞进行分析: 1.1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但是并不完善,在操作性指导方面也很匮乏。另外,对于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招标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建筑法规定,但是对于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却存在着界限不清晰、权责不分明、管理工作中的很多职责存在着重复的现象。 1.2监理企业的机构不健全 由于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并没有建立相适应的项目管理体系。监理人员、监理项目都不能够满足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企业当中的工程项目管理文件、作业指导等方面并没有完善和健全,从而造成项目管理的标准化程度有所降低。另外,一些复合型项目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但由于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需要跟其他的单位进行合作,这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项目管理的进行。 1.3项目工程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强 由于目前从事项目管理单位的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在管理的过程中应用的手法相对较传统,管理人员也没有重视对项目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管理手段不强,导致了项目管理经常出现漏洞。 1.4社会上对工程管理的认知不够 由于认知不够,社会上很多的企业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这一块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虽然目前来讲,我国已经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大力度的宣传,但大部分的地区对工程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出现不接受的现象。另外,一些公共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政府本身对项目管理缺乏认识,导致了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忽视,是项目管理单位形同虚设,影响了工程的管理。 2.加强大型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在进行建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和项目的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中。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施工的规范要求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关于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进行认真地学习,认真掌握好各项管理工作。关于建筑项目的管理主要还包括了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其中技术资料的管理能够对帮助工作人员对施工情况进行真实、客观的反应,并以此作为工程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档案处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在进行工程交付使用之后,工程的技术治疗能够为工程的改建和管理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下面对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2.1进一步确立市场的准入机制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非常重要,它能够有效保护工程的质量,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促进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完善。如果市场制度要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对建筑项目管理工作的影响也非常大。此外,市场的混乱也能够给一些劣质、不具备从业能力的企业乘虚而入,在建造工程的同时以假冒伪劣充斥市场,给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市场带来严重的伤害,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2.2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解决工程项目管理的漏洞和问题,政府就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行业上的规范工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工作开展准绳。因此,政府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法规,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政策,如制定单位的编制,初定具体的标准和规范等。从而能够不断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3对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严格控制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工作,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建立一套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考察和评审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察工作进行详细介绍: 2.3.1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 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繁忙,对于管理工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少。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在工程进行时,应该召开监理例会,对工程的专题进行讨论,和统一认识,让管理人员能够准确地掌握相关的管理规范。另外,建议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学习,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向有经验的老师和同事学习,这样能够做到经验和知识相结合,让管理人员印象深刻,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一定要进行考察、审核,以此来鼓励监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2.3.1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管理方法和相关的标准已经不适合管理的需求,其中最大的缺点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大,导致管理人员的压力也较大,不利于发挥管理水平;收入少,管理人员的付出和收获不成对比,导致素质较高的人才流动性较大,从而造成管理的效益较低,反而不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以此,企业和政府一定要根据管理人员的现状,通过不同的渠道对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进行优化,包括:提高管理者的收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管理队伍进行有效地稳定。 2.4鼓励开展不同形式的管理工作 多种形式的管理工作,可以鼓励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一定要找准市场,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项目管理的服务功能,公共建筑项目建设所提供的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实行三位一体化(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的管理工作。 2.5确定取费标准 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政府对于项目的管理工作同样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工作,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非正常的竞争现象,对市场秩序造成混乱。为了解决这样一种现象,工程项目管理的费用应该有一个参考标准,为管理单位的费用收取提供依据,同时为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有序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7要及时建立管理风险机制 由于一些工程项目的资金比较庞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对社会和人们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业主或政府会承受着很大的风险,一旦发生以外事故,必然会对企业或政府造成很严重的伤害。因此,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或者通过保险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转移。 结束语 目前,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主要方向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要对建筑项目进行有效地管理,政府一定要鼓励有执业实力的企业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督促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进行认真地学习、并不断对市场的开拓。对于竞争力并不大的中小型项目管理企业,应该要做好自身的项目管理工作,量力而行,避免得不偿失。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中良好公共关系的构建 【摘 要】在现代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内外部环境,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良好公共关系的构建需要我们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公共关系 和谐共赢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工程项目都与其所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环境中获取必需的资源,同时也受到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运行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辽河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及工程建设单位在外部市场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协调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构建项目部和谐的施工环境,以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并达到各方共赢的目的。构建工程项目良好的公共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 健康、和谐的内部关系是项目部内部凝心聚力,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应该从正确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着手: 1.1正确处理项目部与公司本部关系 项目部与公司本部是隶属关系,项目部由公司本部针对特定的工程项目组建,公司本部为项目部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同时有权对项目部的各项重大决策及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而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也需要得到公司本部的大力支持。因此,项目部应该加强与公司本部沟通协调,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争取资源支持和工作的指导。 1.2正确处理项目部内部关系 项目部是一个针对特定工程项目的工作团队,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利益诉求,关心员工成长,为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工作,为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关爱员工,员工在外部市场工作,远离家人,需要更多的关心,因此要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适当组织丰富多彩文体活动,为员工提供愉悦身心、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员工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为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提供帮助。 1.3正确处理项目部与劳务工队伍的关系 部分工程项目需要雇佣较大数量的劳务工进行施工,项目部与劳务工队伍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对于劳务工队伍,既不要简单的以雇主的身份对待他们,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更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与他们合伙损害项目部的利益。正确处理项目部与劳务工队伍的关系,应该本着诚信、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一旦签订承包合同,双方都应该严格遵守合同约定,并对劳务工队伍要有一定的监督;同时也要关心劳务工队伍的工作状况和思想状况,尤其是一线工人的实际状况,切实保护他们合法权益。 2.与客户建立合作共赢关系 客户关系是项目部应该处理好的一项重要的外部关系。项目部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至上的理念,赢得客户的满意和信任,才能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一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调,明确客户的意图和要求,施工前与客户共同商讨施工方案,施工中随时征求客户监督意见,施工后与客户共同评价措施效果,并就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争取客户的理解和支持;二要强化服务意识,从客户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为客户提供精诚服务;三是坚持以诚信为宗旨,加强质量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客户的满意和信赖,也为项目部及所属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3.积极赢得地方政府支持 与项目部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是项目部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应该处理好的又一项重要的关系,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项目情况,了解地方政府对工程项目的期望和要求,与监管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例如与当地公安部门联合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企警联防线,保证施工正常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还可以积极回馈当地社会,为扩大当地社会就业做出贡献,从而赢得政府的好感和支持。 4.与当地公众建立良好关系 工程项目的利益与当地公众的利益休戚相关,处理好与当地公众的关系,赢得当地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也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处理好与当地公众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环保、合理利用资源以及节能减排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始终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全过程,保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赢得当地公众的好感和信赖;二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项目部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只有了解并尊重当地的习俗,才能与当地公众沟通,并赢得他们的支持。 5.需要处理好的其他关系 除了在以上几个方面建立良好关系之外,项目部还应该处理好与其他一些方面的关系,一是项目部与监理单位的关系,项目部与工程监理要做到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求同存异,同时加强沟通和协调;二是项目部与供应商的关系,项目部应该以诚信为原则,与供应商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供货,同时争取能够延缓付款,缓解项目部资金压力。 在工程项目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项目部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必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公共关系,为工程项目的实施营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公司机关;辽宁 盘锦 124010)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浅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面临的新的挑战。文章结合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工程为例,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 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往往建筑面积大、投资大、施工参与人员多,人员构成、技术组成差别大等特点,有的项目还有外形独特、施工难度大、工期紧的客观情况,因此,对建筑施工而言,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如何管理好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特点与难点分析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当前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要注重节约资源能源,体现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要求,还要求与自然环境协调,对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要求比较高。因此,大型公共建筑项目除具备一般工程项目的管理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点。概括来讲,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有如下特点与难点: 1.1工程相对复杂,进度控制计划编制要求高。 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工期紧,同时很多大型公共建筑具备某一地方新地标性建筑的特征,独特性、探索性等特征更为突出,加大了项目管理难度。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是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的编制要求高、要求严,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协调有力,才能保障工程项目进度实施。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其实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管理过程及系统工程的组织实践。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保障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各个子系统、组成部分的有效组合和高效运行。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侧重于项目子系统的管理和实现,如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适应项目管理需求。传统管理方式的阶段性、局限性割裂了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遵照原有经验实施项目管理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冲突,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致使项目进度陷于困境。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编制工作要求在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下进行,以满足项目管理的全局性控制目标为实现目标,在强调整合资源、融合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的前提下,实现大系统的综合效益目标。 换言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需要换思路、换脑筋,需要比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更高的科学组织、决策思维和系统工程控制手段。 1.2人员多队伍复杂,协调调配难度大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规模大,涉及的相关单位人员复杂。有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涉及到结构、装饰装修、暖通空调、水电安装等专业,覆盖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阶段和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的参与程度也大大超过一般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因为投资大,建设方往往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对施工组织干预强度比一般项目大,对项目管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加了协调调配的难度。 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一线工程人员基本上由农民工组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进场人员数量大,来源复杂,对现场农民工的培训和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都增加了难度。 1.3工程合同管理要求高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增加合同管理难度。大型公建项目一般技术创新内容较多,创新性意味着不确定因素增加,给项目进展增加新的变化、新的情况,给合同的变更增加不确定性。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跨行业、跨专业的,因此环境变量对项目的影响也比较大。外部系统(社会环境、政策层面)的变化影响可能会给项目带来致命影响,因此也给项目的合同管理带来较高风险。 2 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实例 无锡软件园D地块,位于无锡新区,该工程地上地下为一整体结构,地上2幢主体相对独立的24层建筑(即办公楼),1幢11层及1幢8层建筑组成,为集商务办公、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高层公共建筑群。建设用地面积约为42670.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9981平方米,包括:二座办公楼、二座综合楼及地下车库等工程,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0666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49315平方米。主楼建筑檐高99.39米,地下二层,工期684天。裙房基础采用梁板式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主楼基础采用承台平筏桩基。主楼框架筒体结构、裙房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础部分在塔楼投影范围外设置沉降兼收缩及温度收缩后浇带,分别在主体结构施工完及两侧混凝土施工完两月后方可封闭。 2.1施工难度及特点 该工程体量大,结构体系多样,结构施工中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量相对较大、节点类型多;同时,结构及平面形式不宜小流水段施工。因此,结构施工线各工种劳动力数量在同一作业空间内密度较大,施工作业难度增加,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工序搭接和劳动力调度。综合来看,有以下难点及特点: 2.1.1全部工期时间紧,为保证后续装修施工,结构工期较紧张,需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期。 2.1.2地下二层,属于深基坑施工工程,需进行土方、护坡、降水专业施工。 2.1.3地基处理采用灌注桩,抗压桩最长为52米,施工难度较大。 2.1.4部分结构工程跨雨季和冬季,需考虑雨季和冬期特殊施工措施。 2.1.5结构施工难点多:包括基础底板结构为梁板式筏基,核心筒结构底板厚1500mm,为大体积砼施工;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既有框架直梁、斜梁,又有次梁,梁柱节点多;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及地上首层至三层裙房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二十二、二十三层层高为6.0米,—2F局部层高5.2米。竖向结构的墙体和框架柱模板属于超高结构;框架柱截面变化较多,柱和梁柱接头处模板的设计以及变截面处钢筋的施工成为施工中的重点;中庭从地下二层至地上三层,需做好相邻部位的防护;,施工难度较大;外檐全玻璃幕墙施工,安全性和技术难度较大。 2.1.6设备、材料、半成品的施工需用量较大,施工现场临设库房无法满足库存的基本要求。因此,材料、设备进场基本做到随用随进,计划控制难度大大提高。 2.2工程控制计划编制 该工程项目规模大,结构、功能复杂,工期紧,项目管理难度较大,工程控制计划的编制尤显重要。针对以上技术难点和特点,我们按照系统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科学编制工程控制计划。 2.2.1确定项目施工组织系统,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及职责。对项目经理、生产经理、主任经济师、项目总工、技术主管、物资主管、监理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岗位业务范围和岗位职责进行明确。 2.2.2确定施工原则: 1)确定施工顺序:以基础、主体、装修三大分部工程为主控目标;2)确定基础施工阶段工艺流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工艺流程和装修施工阶段工艺流程;3)明确相关专业与三大分部工程协作配合原则:分别明确土建工程和装修施工进度反映形式,实现土建与专业,内檐与外檐,机械退场与装修收尾的配合协调;4)明确大型机械进、出场与三大分部工程进度的时间关系:根据工程进度对施工机械做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加强机械化施工程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施工工期;5)处理好与季节性施工的关系:合理安排季节性施工项目,提高有效的施工天数,为保证施工质量、缩短总工期创造条件,确保施工作业的连续性,均衡性。 2.2.3对各施工阶段工期提出具体要求。 为保证各分部、分项工程均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保证工程施工和施工质量,在编制工程施工进度总控计划时,确立各阶段目标时间。并要求做到阶段目标时间不能更改。施工设备、资金、劳动力在满足阶段目标前提下进行配备。绘制出施工总进度计划表,据此进行工期进度控制。 2.3文明施工管理和技术准备 2.3.1确定文明施工组织结构图:明确文明施工管理目标和责任人,对办公区、施工现场场地布置、施工脚手架设置、施工现场管理、材料堆放提出明确规范要求。 2.3.2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根据工程合同、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依据工程进展组织各工种人员进场,并进行培训教育和技术交底。 2.3.3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工程项目实施前期,及时配齐各种施工规范、规程、标准、图集以及工程技术资料表格,另外,根据本工程专业系统多的特点,对专业施工人员,要另行配齐专业图集、规范。在收到施工图纸后,组织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施工生产管理人员、预算合同管理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预审,明确各种材料做法及设计要求,提出对图纸的预审意见,然后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并及时进行设计交底工作,办理相关工程洽商。 2.3.4分专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计划:编制完成了土护降,临时设施建设,现场临时用水、用电,基础桩,施工测量及沉降观测,基坑施工技术安全防护,地下室防水,底板钢筋、模板、混凝土,基础钢筋、模板、混凝土,预应力结构,主体结构等施工方案;明确了给排水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3.5严格组织管理做好应急预案:该工程施工场地为交通较拥堵路段,因此,材料进出场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同时,特别制定了雨期和冬季施工方案,以应对特殊天气、极端气候的影响。 2.4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开展安全监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江苏有关文件搞好文明施工。1)现场监理将采取安装验收和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并着重加强对高处作业防护、脚手架、“三宝四口”、物料提升机、基坑支护、模板工程、施工机具等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督。发现隐患,应督促有关人员限期解决,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应立即制止;2)在现场巡视、旁站监理中发现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做好安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参与组织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的处理;3)现场施工用电严格遵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进行检查;4)随时取得气象预报资料,根据气象预报,提前作好防风、防雨措施,切实按措施严格执行实施,并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生产。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常备消暑物品;冬季做好保暖工作。 2.6工程合同管理 按质量计划,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做好横向管理接口,文件的传递、工作的联系、布置、交接要文字化。与甲方、总包单位等的洽商、协议、合同必须严谨、文件化,计划要准确合理避免盲目。与多个部门有关的决定或要求在实施前要提前征求意见,避免疏漏造成的损失。制定计划,确定专人负责合同履行过程中变更、洽商增减预算及索赔报告的编制及报甲方签认等工作。 3 结语 总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不在技术层面,更重要是创新思维模式和方式,以系统工程原理综合项目管理进行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可以实现全局性控制目标,整合资源、运用新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业主方)的经验总结 摘要 某局科研大楼是某局自筹资金,建设的规模最大的一栋公共建筑。结合大楼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从甲方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经验总结。为确保针对其他类似项目也具有适用性,对措辞进行了一定调整。 关键词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总结 一、项目概况 某局科研大楼为某局综合办公楼,具有办公、会议、科研、金融、餐饮、住宿等多种功能。项目用地面积27.5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平战结合人防地下室4200平方米。科研大楼地上23层,附楼6层,建筑高度93.9米(含顶层钢塔为118.8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绿化率40%,内外共设车位260个。建筑中除建筑结构及装修外,还分布了消防、暖通、强弱电、电梯等安装工程,外墙采用玻璃隐框幕墙及石材干挂幕墙,属于大型公共建筑。 二、项目管理总体思路 1.明确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将整个工程建设分为:项目前期报建、设计、招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移交这五个阶段,其中的二次深化(如:装修、外立面、园林景观等)设计和专业分包(如:外立面、空调、消防、市政等)可在施工阶段穿插进行。如果设计时间充裕并且业主决策稳定,可以提前完成深化设计,便于成本控制。 项目前期报建以办理土地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为主要控制对象; 设计阶段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还包括消防、抗震、人民防空和防雷等专项设计的报审。 招标分为:招标、设计、监理、总包、专业分包和设备材料供应等内容。 施工分为:基础、地下室、地上结构、设备(空调、消防、上下水、强电、弱电)安装、外立面装修、室内装修、室外园林市政等主要内容。以开工、完成正负零以下工程、结构封顶、外立面完工、设备安装完工、竣工验收为里程碑。 竣工验收及移交分为:专业(消防、环境、人防、电梯等)验收和总体竣工验收,办理完备案手续后,进行资料及工程移交。 2.确定总进度计划及相关计划 在“1.”明确主要工作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总进度计划。根据总进度计划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招标计划、采购计划以及人力资源等计划。 3.明确项目管理(业主方)的工作内容 项目报建;进度管理;资金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协调沟通;资料及信息管理。 4.搭建项目管理团队 根据以上“3.”明确下来的主要工作内容、工程规模(5万平方米以下)以及总进度计划确定后形成的建设强度,搭建管理团队,自下而上,先设置执行层,一般设置为:土建工程师2名、其他各专业(暖通、电气、弱电等)工程师各一名、报建及综合管理人员2名,造价工程师1名及财务人员1名;再根据中层管理人员能力划分部门,一般设置为工程部、招标成本控制部、综合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团队在以下简称“项目管理部” 5.确定流程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平台 进度管理;成本管理;A.建立投资管理制度;B.建立成本预测、跟踪及分析制度;C.工程价款的计算及拨付;D.设立以下成本管理制度或方法。 三、合同管理 质量管理,设立如下管理制度;沟通及信息管理;各阶段及管理板块的经验总结。 1.总体策略: 提前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管理流程;审计单位提前跟踪。 2.报建阶段 主要是要解决时间控制问题。报建人员要做到熟悉手续办理的各项程序和政府相关人员,熟悉各项审核之间的因果关系。报建过程中必须提前准备,积极推进任何可提前的程序。 3.招标阶段 选择设计单位时,应重视设计师与其团队的挑选,而不应该仅注重设计公司选择上,可在招标时提高对设计师及其团队的评分权重。市场上监理单位鱼龙混杂,而监理又是直接监督工程实体,因此选择监理单位时,注重对总监或总监的考察,选择重信誉重纪律、管理规范并将大型公建项目作为其业务战略定位的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应选择实力强、信誉高的施工单位,其资质应当涵盖公建项目的所有专业,并达到各专业最高资质等级。减少业主指定分包,强化总包管理。 4.设计阶段 在设计招标前,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尤其是建筑、暖通专业。采用限额设计。确保充裕的设计时间。 5.成本管理 ①技术方面: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开发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在结构施工中推广使用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降低成本。加强质量管理,一次成优,减少返工,降低成本。 ②制定严格的洽商管理办法和反施工索赔管理办法,根据合理的洽商变更及时调整投资额,防止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未经许可的工程变更费用。 ③设计变更管理。 6.质量管理 提前明确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及业主方监控措施。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以及要求各级施工单位的书面技术交底。重视对施工部位(包括隐蔽工程)和进场材料的质量抽查。检查施工(供料)单位的质检资料和施工记录的完备性 7.进度管理 设立专人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进度偏差。定期(每周)组织召开工程协调会,及时纠正进度偏差。 8.合同管理 加强合同管理意识,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强调不但要按图施工,而且还按合同要求施工: 9.信息管理 提前对上级与各单位之间可能发生的信息资料进行编排。报告制度:A.定期(半月、月度)工程情况通报协调会议;B.进度报告;C.工程造价报告;D.工程质量报告 E.安全情况报告;F.招标及合同管理报告。 10.风险控制 权衡利弊后,回避风险大的工作计划,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计划。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以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购买保险或要求对方担保。以转移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保证金,这足从财务的角度为风险做准备,在报价中增加一笔不可预见的风险费,以抵消或减少风险发生时的损失。采取合作方式共同承担风险。 三、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施行科学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快工程管理方法同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社会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在满足于我们既得成就的同时,笔者我们应当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大规模公共项目投资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矛盾。就此.本文主要结合了作者的所学知识以及工作之中的经验积累.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公共项目 管理绩效 改善 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社会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我国生产力的普遍提升,使得我国进行大规模公共项目建设与投资有着稳定的物质基础保障。但是,在满足于我们既得成就的同时.笔者我们应当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固定资产的投资失误率约为20%-45%,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发展过程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大规模公共项目投资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矛盾。要想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策略进行大力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各国学者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由于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使得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仍然有待提升。笔者结合自己所学以及自己实践经验,谈谈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 一、探索公共项目内涵 笔者认为想要更好的促进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首先要对于公共项目的内涵作出相应的探讨。公共项目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对于生产与生活提供的公共物资以及公共服务。由此可见公共项目具有着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依靠市场配置缺乏效率,而必须由政府提供。然而政府作为公共项目的最终业主使得其具有多级多重结构的委托链,从而与非公共项目有了显著区别,增加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复杂性。由此,笔者认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并指明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过程化发展趋势以及改善方法由管理层面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的发展方向。 二、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策略 对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两个具体方面,即可以从制度经济学范式以及管理学范式两个维度来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进行改善。所谓“管理学范式是指对于项目的管理技术以及方法的改善进而达到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于提升”。而所谓“制度经济学范式”则主要涉及“试图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均衡,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各方为达到项目的成功而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应当将经济学范式与管理学范式两个维度解决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 其具体实践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通过制度创新来提升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从制度经济学相关知识来看.科学的制度以及制度创新则可以大量的减少在交易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摩擦性,进而提升经济活动整体绩效水平。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由此,笔者认为可以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进行改善。即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围绕公共项目的制度设计展开,以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融合于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之中.对于传统的方法进行革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 第二,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力度与客观性。首先,政府应当能够政府应加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考评基础理论研究.要积极有效利用、借鉴或综合其它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基本规范》,明确我国公共项目基本分类,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战略远景目标、基本方法、基本程序、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划分以及绩效考评结果应用,注重多元目标的平衡,实现对政府具体部门公共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的良好指导性。 第三,建立各级政府部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数据库,逐步实现各数据库网络化和信息化。快捷、准确方便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有助于实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在不同部门间和同一部门的不同项目间的比较,增加绩效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有助于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监督,而且还有助于实现公共项目集、公共项目组合优化研究和实践的基础资料收集.为以后做好公共项目管理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来源。 公共项目的绩效改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界定了公共项目概念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活动日益系统化和制度化。可以预见,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迫切需求和公共项目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研究 摘 要: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情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能力。 关键词:政府公共事业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一、引言 公共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事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管理体制的约束。项目管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军事、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引入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克服现有的种种弊端,能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通过公共事业项目这个桥梁介入公共事业领域,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 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公共事业项目是指对包括供水、节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等在内的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维护和经营。公共事业管理是部分行政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依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秩序的维护等所进行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规划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过去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式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力,政府不会主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管理,而是凭借其垄断优势,限制竞争。虽然这种状况在目前有所改观,但政府依然是公共事业提供的垄断者。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采用服务式管理模式,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而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公共事业的提供者,除了政府外,还可由私人企业参与提供和管理,私人企业较强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经营效率,起到了很好地联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从而使公共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本文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目的是为公共事业从垄断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从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为主。 三、项目管理: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新工具 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各种不同的项目中,项目本身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2)通常是为了追求一种新产物才组织项目;(3)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4)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并公之于众。公共事业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可以视为一个项目。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作为一种管理项目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银行、电信、矿山、机械、石油开发等行业。 但是,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管理的适用范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四、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前评估与计划阶段、项目实施与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 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事业项目的需求也会日益迫切。公共事业也就会出现在政府部门构想和规划中。将这种构想和规划项目化后,就产生了公共事业项目。政府部门决策者通常会构思公共事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初步计划,报上级部门立项。这个阶段就是项目立项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这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因为人们的处事准则差异很大,会存在着种种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果没有组建专业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将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会使得公共事业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建立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采用弹性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的管理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而是通过所谓“扁平化”的结构,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因为某一个项目而组成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具有技术知识,而且对金融、预算、客户关系与合同以及后勤都有深入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回到各自的部门。为了使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保持明确的方向和连续性,这个组织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并明确每个成员的权利与职责。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可以设计成三个不同层次:一个项目领导小组、一个项目管理小组和各种类型的工作小组。 第一层次是领导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领导小组成员并不是把全部时间都用于项目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定期开会来批准计划和检查公共事业项目进展情况。从宏观上对项目进行控制。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 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第二个层次是管理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和项目承包商中抽出的专职人员组成。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之所以要求来自项目承包商,是因为其熟悉专业知识,由于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是责大于权的,所以要授予其指导全部项目活动的权力。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为弥补项目经理能力和知识的不足,可以外聘专家、学者或经理人等作为项目经理助理。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小组。由项目承包商企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计划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证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 进度计划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进度计划必须确定各项重要工作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配资源,并对项目进行所涉及的预测、计划、调度、资源分配及控制手段详细说明。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此外,不论是即时的还是长期的资源需求,都应当予以量化, 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计划虽然制定了,而完成时间却一再推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进度计划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准确的编排、进度计划难以协调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进度、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的计划不科学等。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这条链成为关键链,关键链上所需要的资源就是关键资源。对其进行优化产生新的计划。这种计划往往比用传统方法编制的计划要容易执行得多。 实施控制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协调一些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工作。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证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最新报告。这些报告应有预先确定的格式,详细叙述本组当前的工作情况。项目管理小组应使领导小组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 项目收尾阶段: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是对公共事业实施项目管理后的工作成绩及效益效果进行评议和考核。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检查实施项目管理后的成效以改进工作。公共事业项目实施业绩评价是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项目的目的、效益、影响和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的水平。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项目管理后评估包括项目的过程后评估、项目综合管理评估及项目管理者评估。重点要对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的合理性、运行效率进行评价。 政府要通过对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目前项目管理的水平。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项目管理水平,以保证更好地完成以后项目管理工作,促使项目预期目标更好地完成。 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上把公共事业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按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分为业绩、成本和内部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在具体设置每个功能模块及其具体的指标内容时,按照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和具体的工作部门来设计。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项目管理组织(公司或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作的工作包括制定运营模式,设计运营方案、评估运营风险、讨论运营中的会计问题。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也可以考虑国际上现在通行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即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 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按照国务院2004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政府对项目投资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因此,政府也要重点从这几个方向来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之后,项目是否可以继续其既定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可以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项目是否可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由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高度重视持续性评价,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作为政府公共项目也应该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估。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能体现新投资体系下政府对项目核准的要求,又要反映公共项目持续性。 政府在项目后评价时必须保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政府项目后评价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新项目的立项和评估的基础以及调整投资计划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同时,建立后评价结果和政府项目业主考核绩效之间的联系,能够使项目业主投资决策更加理性。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了后评价部门,通过出版物和建立项目后评价信息系统,将项目周期各阶段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反馈,系统地为后评价提供资料和向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结论 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项目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改变现有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规模膨胀和组织制度僵化的弊端,摆脱传统公共事业管理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困境,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思考 摘要:研究表明,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提升改善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创新同管理技术创新相互结合的过程,它不单单需要一方努力,还需要多方配合。随着我国专家学者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不断加深,绩效提升方式也逐渐朝着制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为绩效提升提供相关建议。为其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其发展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项目 绩效提升 方法 公共项目主要是指由政府作为最终业主,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生产并向公众提供的公务物品和服务的项目。公共项目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具有公益性的目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项目一般指的是非经营性项目,主要包含了公益性投资项目和基础性投资项目。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系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项目是社会得以正常并且安全运转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公共项目在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绩效管理水平低、效率低下,体制缺乏创新、人员专业素质差、地区间参差不齐等等方面,然而公共项目本身的公共性以及公益性的特点又决定着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我国实际改善管理绩效。 一、我国目前公共项目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监督管理部门职能缺失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专门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以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监督管理部门权责不明,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这导致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不能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科学化管理,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缺失,不能为管理绩效的提升保驾护航。 (二)绩效评价指标不明确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需要相关部门收集相应的管理数据,并依据现代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指标。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以及更新工作不完善、不及时,制定效率低下,这导致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指标缺失,无法树立标杆。 (三)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专门的人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然而,在我国缺少相应的公共项目专业评价人员,同时各地区评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很难达到国家要求。 (四)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缺失 公共项目评价对公共项目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绩效提升的关键。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成果不仅能够反映公共项目投资过程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公共项目投资的效益。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单位没有意识到绩效评价的关键作用,忽视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 二、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建议 基于上述我国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现阶段对于改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要求,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公共支出的绩效意识 公共项目具有公共性,重要体现在公共项目主要使用的是公共资源,它向人们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是公共项目实施的主体,现阶段是我国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时期,公共项目绩效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要实现公共项目绩效水平提升的目标,政府的行为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政府主体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自觉树立起绩效意识,同时将绩效意识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进而提高公共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行政效率,将绩效意识融入到日常管理思想中,并体现在行动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法规体系建设 绩效评价是公共项目绩效管理的关键,同时也是绩效提升的标尺和基础。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制度的顺利建立和实施也需要相应完备的法律和法规作为重要保障。因而,现阶段我国要完善项目绩效管理就需要完善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绩效评价体系法律规范的建立时间短,且不完善,因此,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借鉴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精华,同时结合我国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使绩效评价制度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完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了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质量的影响,同时,想要提升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就要建立相应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现阶段的公共项目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价指标缺失,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混乱,绩效指标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虽然,我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但是指标体系的建立不能“急功近利”,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西方国家,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都经过了从探索到发现再到成熟的三个重要阶段,因此,我国评价体系的建立也要扎实根基,一步一步地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结果,二是过程,这主要是由公共项目的一次性决定的,同时由于公共项目的建立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应当分阶段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注重绩效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应用 由于公共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公共支出,政府公共支出是否公正、公平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以及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因此,为了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效率以及透明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将绩效评价信息进行公布,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公共资金的使用去向和用途,改善公共资金的使用结构,满足纳税人监督和知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水平还应当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和项目管理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利益进行挂钩,实行“连带”,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绩效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利用效率。 (五)做好各项配套改革工作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不是单方面的管理,而是由多个管理部门配合完成的。同样,绩效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要想实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就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进行改革提升。从根本上说,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壁垒主要是管理体制,也就是制度方面,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技术问题。无论是传统管理模式还是现代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模式,制度的不创新、不完善成为了现阶段阻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绩效评价信息不完善,不能够实现信息的时效性,也就是说,在从制度上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辅助系统,即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能够有效为绩效评价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为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提供保障。 三、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公共项目投资效率和效益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在吸引投资的基础上,公共项目投资的效率得到提高。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减少相应的成本,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也要求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在管理服务领域和政府公共管理领域,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良的基础条件。 (二)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增加 公共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少部分由民间投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工作人员和组织的经济收入,让民间投资者看到投资希望,进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扩大公共组织的范围,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有利于抑制腐败等不良现象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应制度的改革,也需要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遏制了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行为。同时,对于公共组织内部来说,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也成为相关工作人员衡量工作成果的标准,这有利于建立公共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风气。 (四)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公众关注度 公共项目是从政府获取资金,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公众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的关注度也是促进管理绩效提升的关键,并且,公共管理绩效的提升也会增加公众对公共项目的关注度。公共项目的资金使用明细,建成进度等等都影响着民生,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吸引公众关注。 四、结束语 公共项目绩效改善不光是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样是世界关注的问题,它困扰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公共项目的相关概念,以及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建议,并借此分析了管理绩效提升的重要性。本文为我国公共管理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方法建议,笔者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促进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的发展。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思想在基层政府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的不断积累,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本文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共同点,分析了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基层政府处理的存在的困境,利用项目管理思想构建了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危机管理的变革,提出了促进实现危机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 突发事件 基层政府 一、背景 基层政府作为预防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其处理方法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与平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基层政治县级政权在政治运作中,存在着有限权力与无限责任的结构性矛盾。这就注定了基层政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和平息所能动用的资源有限,而且无法从根本上有效的防止事件的发生与事态的恶化,只能寻求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应对。 现行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报告和研究,过分强调了基层政府对于所暴露的问题的责任和过失,并将其处理不善的后果归咎于基层(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意识不强,反应机制不完善,应急平台建设滞后等表面层次的原因,而忽视了现在现行的基层政治体制的框架下基层政府对于应急管理的局限性,并将群众的注意力错误地转移到政府而非事件的本身。过分强调“为什么去做”而忽略了“怎么去做”,且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个角度,没有从危机管理的宏观层次有效提升管理能力。 因此对于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基层(县级)政府更应该关注与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合理的管理, 二、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突发事件本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一)独特性 近年来发生的每件突发公共事件都具有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特点。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为例,如2012年10月发生在浙江宁波的PX项目事件起因于镇海区部分村民因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拆迁而集体上访,而最后引起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而引起瑞安事件的原因在于民众对公安机关做出的死亡坚定表示怀疑和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说,爆发完全相同的公共事件是不可能的,哪怕有着相同的起因(如环境问题,卫生安全问题),由于事件的主客体、爆发的时机发生变化,事件的也不会完全相同。 (二)突然性 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诱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易发现的隐蔽性,导致事物内在运行平衡断裂的时间、地点、诱因都无法准确把握。 (三)一次性 无论是2008年初我国南方重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还是2012年保钓游行事件,大部分突发事件的成因往往比较偶然,爆发比较迅速,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突发事件的管理并不能完全复制日常行政管理的经验。 (四)目的性 任何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因为人们选择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然事件本身虽无目的性,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五)行为的破坏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三、利用项目管理思想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危机管理 (一)实现危机应对的项目预警和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近年来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新热点,项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项目具有一次性(或者称临时性)。每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每次的工作和程序均存在显著不同,即不会跟生产运作一样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项目的临时性还体现在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上,以上所述的资源仅仅在项目的过程中体现其有效性。其次项目具有独特性。每个项目都会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者效果,尽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运用相同的元素,但是相同的元素并不会使得项目失去自己的独特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突发性事件具有与项目相似的性质,都具有特殊性与一次性,而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每一次危机的管理就是一次项目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项目管理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同样地,这五大过程组来管理整个危机的生命周期,从而做到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二)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措施 公共突发事件虽然有着一定的起点与终点,可是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持续的,简单而被动的危机无法应对时时刻刻都会出现的新问题。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一些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对于政府管理公共突发事件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1、项目集管理。例如汶川地震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这种持续性的“项目集”管理不光需要完成独立项目,也需要对每个阶段的项目目标进行协调,它的重点在于关注整个过程中各个项目的依赖关系。 2、成立PMO。因为危机出现的不确定性与临时性,所以政府无法成立独立部门专门进行危机的预防,但是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事件开始阶段快速成立具有PMO性质的危机处理小组,以地方政府最高行政级别领导实质上的项目经理,人员涵盖公安,消防,医疗等各个职能单位,确立政府对于资源最高效率的选择、管理和调动,有效的将危机应对转变为危机管理。 3、责任项目化。将危机中的所产生的目标进行项目化管理,并将其纳入人力资源分配与调度中,确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强,水利工程也要逐步实现现代化,以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水利的现代化建设为基础,而水利的现代化管理又以水利的管理为依托。所以,水利工程管理是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的重要环节,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深刻剖析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建设水利工程。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水利管理体制是按级管理制,并且分为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两个体系。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而业务管理是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允许和监督下实现工程管理职能。综合来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政策上的管理和调控,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的管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党和政府做出很多努力,诸如水利工程的安全性鉴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水利工程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观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水利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用。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与以往不同,这就要求水利部门改变水利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旧的理念中遵循上级至上的原则,过度依赖上级指示,缺乏竞争意识和自我创新性,使得管理效率低下,效益不济,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效益造成了不良影响。 2、运行管理经费不足,职工缺乏经济保障。由于水利工程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使得员工缺乏经济保障,待遇不高,工作缺乏积极性,从而在整体上削弱了水利管理人员的素质。国际的公益性支出有限,考虑到低收入者的生活问题,水利工程管理的经费就显得匮乏,工作人员的浮力变薄,人员流动变得频繁,给水利工程的管理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3、单位性质的划定。水管单位的性质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从开始的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后来又改为生产型事业单位。这就给单位的经济带来了很多困扰,没有国家支出作为后盾,很多项目实施起来很困难,管理单位在“自收自支”和“以收抵支”的压力下,出现了财政上的巨大亏损,这样发展下去,甚至有可能出现全面赤字的局面。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给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国家应该适当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4、管理体制不配套。我国的水利工程体系包含防洪、灌溉以及发电等功能,总体上可以把这些大量的水利工程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这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局面。而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虽然说在等级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级别,但是主体上还是由国家管理。行政部门进行政策以及宏观上的调控,而业务部门是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政企不分的局面,以致于部门职责不明确,水利工程的管理以及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 三、管理改革目标及原则 1、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初步建立符合实际发展管理和运行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原则包括:职能和分工明确、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规范和管理监督机制等。 2、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一是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降低管理成本,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效益;二是加大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管理和监督机制,做到职责和分工明确;三是抓住主要矛盾,考虑到长远发展,保持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稳协调发展。 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措施 1、按类型划分水管单位性质。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在保障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还维护者社会稳定与团结,而不仅仅是水费这一部分经济效益。所以从整体上看,水利工程更加接近于公益性质的单位,所以国家在经济和政策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以免再次出现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工程项目难以正常实施的情况。水管单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纯公益性、综合性以及经营性单位。对于纯公益性单位,建议国家将其项目支出全部纳入国家财政支出;综合性单位可将防洪、灌溉等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涉及到盈利性功能的工程不予以经济支持。而经营性单位,可以根据其经济效益的高低,适当予以补贴。 2、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对于管理工作,高层领导起到作用,尤其 是领导对于水利管理理念的加强和工作注意力的转移,将主要精力放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而不是一味地抓工程建设,改变过去依靠行政力量和手段进行管理的方式,而是运用多方位的手段,如法律和经济手段等。其次是积极探讨新的管理机制和格局,建造一个好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深化管养分离改革措施。将管理和维护人员分开, 成立一个专门的维修养护的经济体,并将其向市场推广,以简化管理部门的机构以及明确自己的责任。 4、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第一,效率机制。对于公益性水管单位,应该精简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做到尽职尽责,打造一支精明的管理队伍,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相关人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第三,竞争机制。在招聘过程中设置竞争环节,引起应聘人员的重视,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树立竞争机制,以强化水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第四,充分利用市场,抓住资金、原材料以及人才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不断增强单位自身实力。 5、明确经费来源。之前描述的水管单位性质的划分有三种,但是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单位,都要有详细的经费收入和支出,严格把守财政管理这 个环节,有一套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保证实际支出和收据记录相符。公益性单位由国家财政负责,所以有严格的程序。综合性水管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经费来源和支出;而事业单位根据内部的财政制度进行管理和监督。 五、注重结合生态保护 社会主义发展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要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比如说一些防灾工程建设如果不利于生态保护,应该立即停止实施,因为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应该坚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发展规模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管理理念、单位性质的划分等,对于这些问题,前文已经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和建议,以把水利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同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所以必须进行艰苦努力,把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谈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提出有力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并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做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 对策 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着,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性功能,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权,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二、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三、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工程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反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工程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反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新时期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摘要:水利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产业,是新时期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基础,本文 分析 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 问题 ,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字: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 历史 时期、新的 发展 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 内容 。在我国, 目前 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 1.3 农村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 科学 ,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 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 发展 。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 社会 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 经济 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 学习 ,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摘要:水利工程是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等四方面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已建工程安全并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发挥、挖掘工程的潜力,更应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实践表明,一个工程即使有缺陷,如果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管好、用好,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善,仍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反之,一个较好的水利工程,如果管理不善,不断损坏,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的合理应用、工程的养护维修、工程的观测、工程的防汛抢险等。 1.1合理运用 水利工程与河川径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河川径流一样,其变化是随机的,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但径流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要根据其变化规律,对工程进行合理运用,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工程的合理运用主要是制定合理的工程防汛调度计划和工程管理运行方案等。 1.2养护和维修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水工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薄弱环节,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缺陷和问题。特别是水利工程长期处在水下工作,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管理运用不当,将会使工程发生意外的变化。因此,要对工程进行长期的监护,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消除隐患,保持工程的完好状态和安全运行,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检查和观测 水工建筑物的检查和观测工作,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耳目,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工作。建筑物在运用过程中,其状态和工作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有的是正常变化,对建筑物安全影响不大;但是,也有的属于异常现象,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引起失事。为了及时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变化状况、性质及其规律,应对建筑物进行经常的、系统的、全面的检查和观测,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改善和提高工程运用条件,验证设计情况,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1.4防汛抢险 防汛抢险工作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涝灾害后的恢复与救济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防汛抗洪的义务”。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对于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应及时作好防汛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大中型病险工程,更应注意日常的管理。因为水利工程一旦失事,将引起毁灭性的灾难,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防汛抢险工作中,应立足于大洪水,做好防汛抢险的各项准备,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的安全运用。 1.5扩建和改建 对于原有水工建筑物不能满足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水平的要求时,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建筑物有重大缺陷需要消除时,应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扩建,从而提高工程的基础能力,满足工程的运行管理的发展和要求。 2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用水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和工农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用水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用水、量水管理、水量调度等内容。 2.1计划用水 计划用水主要是有计划地进行蓄、引、提、调和分配水量。实行计划用水,必须在用水之前,根据水源情况、工程条件、工农业生产安排等方面编制用水计划。实际上,用水计划就是合理地安排引水、输水、配水和用水等工作的计划。编制的用水计划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工作方案、计划表、工作图等,应当通俗易懂,便于工作人员实际应用。 2.2渠系测水 渠系测水是灌区管理工作中实行计划用水、准确地掌握引水、输水、配水等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节水、节能和提高水利用率的一项必要措施。通过测水工作,可以为保证正确执行用水计划和编制用水计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可以按照用水计划的规定和水量调配组织的指导,调节、控制水量,准确地从水源引水、输水和按定额向用水单位供水;可以检查水质和水的利用率,并指导和改进用水工作;可以为设计和科研工作提供资料。 2.3减少水量损失 对灌区灌溉而言,自水源引水到田间,其中一部分水灌到田间用于作物生长所需,而一部分水量则在各级渠道中损失掉了。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轮灌、改善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内容。 2.4用水试验 为了正确地拟定和执行计划用水,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运用提供科学依据,应根据灌区的特点进行灌、排和盐碱地改良等试验研究工作。通过试验探索水分与土壤、作物、气候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合理的灌排方法和制度,以达到科学用水,实现农业增产的目的。一般灌区灌排试验主要内容包括作物需水量试验、田间排水标准、田间排水效果和用水管理试验等。 3组织管理 为了正确处理用水单位之间在用水利益上的关系,合理使用水利设施,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一般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专业管理机构和群众性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国有管理的灌区,属哪一级行政单位领导,即由哪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建立专管机构,根据灌区规模,分别设管理局、处或所。集体管理的灌区,由乡、镇设专管机构或专人管理。工程专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建立健全灌区群众性民主管理组织;进行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实行计划用水,开展有关试验工作;组织水费计收,健全财务制度;开展多种经营,加强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机构建立后,还必须配备一支有技术、懂业务的管理队伍,这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决定因素。组织管理是做好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执行各种管理制度、措施的组织保证。因此,应该注重运用组织管理手段,做好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工作。 4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在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开展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以及水费征收等工作。它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以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的必要环节。 5结语 总之,在以上四方面管理中,工程管理是基础,用水管理是中心,组织管理是开展这些工作的组织保证,经营管理则是促进、巩固与发展以上三方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采用经济手段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关键。根据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工作上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提高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是水利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字: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 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住着洪灾的危险。 1.2 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 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 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的若干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那么,现阶段该怎样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整体质量,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不容小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其次阐述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供参考。 0 引言 一直以来,水利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的良好发展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阶段都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当地的地形、水文、施工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存在的诸多矛盾有效的处理,保证水利工程朝着多个目标开发并获取相应的效益,进一步推动其持续发展与良好的应用,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1 当前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1.1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了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养殖等诸多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通常借鉴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管理的传统体制,如果采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那么,就会形成了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政事交叉、职责不清,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利事业行政管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执法权以及管理权等各项工作发生了错位或者缺位的现象;同时,水利工程管理结构的编制、水费计收体制、灌区水价核定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经常将管理与养护融为一体;管理部门经营性资产过于单一,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缺乏一定的活力,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并且这类资产缺乏一定的处置权,导致公益性的资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益作用,由于经营性资产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因此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发展步伐。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管理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如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那么,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管理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对水利工程正常投入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如果有相关管理部门的,他们就会等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如果没有管理部门的就没有人过问。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在管理与养护方面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极少数工程甚至没有建设完毕,就发生了破坏现象。另外,在人员经费的供给方面,多数负责防洪、排涝工作的,由于财政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根本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来。 1.3 运营机制不够灵活,内部管理较为粗放 水利工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水利工程建立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以及自我发展的现代化的水利事业。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是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经营管理手段较为滞后,经营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另一方面是水利工程管理中人员总体数量过多而真正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甚少,严重缺乏一批能力强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现阶段水利经营管理市场实际需求。 2 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及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转变传统的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 由于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因此,无偿提供水资源或者低价提供水资源的观念在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心中已经扎根,认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属于国家的管辖范围,他们扮演起了不计成本的服务性角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市场要求要提高水资源价值,要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依托供水,进一步加强各个环节阶段的管理,做好成本核算工作,通过改革的方法,将错误的观点全面转变,力争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听从上级行政命令的思维上逐渐的转变过来的,很好的将市场价值规律、经济规律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思想贯穿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之中。 2.2 构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发展策略 我们可以在水利工程的功能以及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所要负责的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收益情况,将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纯公益性部门、准公益性部门、经营性部门。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都是准公益性的管理部门,而这一类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不仅要承担防洪排涝的公益性任务,同时还必须具备发电供水的经营性功能。因此,实际中,我们应时刻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经营性与公益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划分,应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制定出多种经营模式,将其潜在的能力作用全面的挖掘,以促进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2.3 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首先,应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意识;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项不容小觑的事项。因此,作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而言,管好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目前首要解决的任务之一。水利工程的优质化管理主要强调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单位对财务的监督管理力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有自己的财务机构,实现自主经营模式。此外,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定期对财务管理进行仔细的审核,对于管理不善,不按照财经纪律办事的,经常亏损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予以严厉的惩治。 其次,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建立成为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以此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立一批完善的水利资源数据库及水利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编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体系框架,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良好的服务水平。尤其要建设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水质量检测系统和评价信息系统等,除了这些以外,还必须建立水利信息化培训体系,争取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水利系统内部人才队伍,这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现阶段,对水利工程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管理,因此,相关人员应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这是提高水利工程中整体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并及时的制定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要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全面的认识,不仅要管理好,还要建设好。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手段、新方法,进一步促进水利事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持续良好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提出有力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并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做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 对策 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著,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性功能,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2]。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权,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二、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3]。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三、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4]。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5],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 论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关键技术 论文摘要:我国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 ,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也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 现代 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了探讨。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 经济 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科学 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 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 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 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 工业 化大都市。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 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 网络 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设计参数的分析,强度、变形及稳定 计算 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学研究。 3.5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 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 3.6高边坡技术研究 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3.7地下工程 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岩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不均匀岩体围岩稳定力学模型及岩体力学作用研究,围岩结构关系研究,岩石力学参数确定及分析研究,强度及稳定性准则研究,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台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模型研究,洞室群布置优化,洞口边坡与洞室相互影响及其稳定性和变形破坏 规律 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顺序、施工技术优化,地下洞室围岩加固机理及效应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监测技术研究,隧洞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岩爆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以及围岩大变形支护材料和控制技术。 3.8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 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 3.9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 网络 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 4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设施,目前,水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 的制约因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水生态恶化是水利工作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围绕解决这三大问题开展工作。 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好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在采取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创新途径 摘要:管理是水利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施工环节的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建设水利工程是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其管理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的问题和创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创新途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事实证明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空间。另外不断完善的农村发展体系对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做好管理工作和进行制度创新的意义随之显示出来,管理人员建设责任在增加。 1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1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弱 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建设规模在逐渐扩大,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缩短施工工期,进行了盲目的加速度建设,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一些施工单位的用人制度和人员分配方式存在不完善之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施工效率。另外,大部分的农村水利工程是由县政府决定施工单位的,导致当地水利企业的竞争压力较小,管理思想和技术水平均未达到专业标准。施工单位缺乏大量技术性人才,一些施工人员并不熟悉施工流程和技术的应用方式,在建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漏洞;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其专业能力会越来越弱。 1.2管理效率过低 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承包企业的管理功能较差,运行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解决,员工积极性也没能调动起来,降低了工程的管理效率。同时,企业经常会同时承包多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量较大,无暇顾及工程质量;大多数水利企业采用的是私人经营模式,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没有给员工应有的福利待遇,存在克扣工资和福利待遇较差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 1.3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总体水利工程管理中,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对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认识较少,大多数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单薄且落后,没有认真分析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在完成水利工程后,没有采取管理措施和维护治理方式,导致很多的工程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被毁坏了,这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4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不足 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不规范和技术性不强等现象,其具体表现为管理细致程度不高、村民用水情况较为混乱、未能及时修补工程的老化部位,这些管理漏洞影响了农民的安全用水和工程的应用效果。不同地区的施工进度和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施工团队在进行截流、排水等工作时,只考虑到了自身环节的质量,忽略了整体工程的协调性,也忽视了外界环境保护工作,对河流的流向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其失去部分供水功能,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供水效率,甚至随意使用地下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管理制度的创新途径 2.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首要方式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具体创新方式如下:展开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集中组织管理人员学习管理技巧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管理人员要具有学习意识,补充管理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水利相关的技术,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的素质;企业要选取部分管理人员参加进修培训,进修能够开阔先进工作者的眼界,让他们的管理级别更进一个层次,使之成为水利工程管理团队的优秀榜样,为今后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2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因此管理人员要注重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在水利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管理工作,通过颁发产权证明的方式来维护工程,引导水利工程早日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做好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将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抗洪和储水,这类工程的建造意义是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不具备盈利功能,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此类工程的管理,在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在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其社会效益。 2.3创新管理观念 提高农民的自觉管理意识,是改变传统管理理念的重要方式,为此工程管理企业要动员村民的力量,宣传水资源保护的理念,让农村经济建设者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从根源上实现高效率管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同时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农村的地形特点及特色风情,引导农民建设和发展其他产业,如旅游业和手工制造业,利用水利工程带动其他产业的方式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动员村民还能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4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首先,管理人员要加强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转效率,推动管理工作向专业化、科技化、自动化、通信化方向发展,尽早实现自动化管理。其次,要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科学的检验方式,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质监部门需要购进先进的检验设备,完善检验体系和操作流程,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提高硬件设备的质量,进而科学分析水利工程中的相关数据,为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要做好资金分配工作,地方政府要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为工程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家;同时,管理人员要合理运用这些资金,确保每项资金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工程资金的利用效率,让加强对资金分配和运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对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但仍需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和负责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结合工程的运行情况,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管理质量,为水利工程持续应用提供保障。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绩效考评有效实践 摘要:在当前追赶超越发展形势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以加强绩效考核工作为抓手,科学评价和激励干部职工提升业绩。同时,将绩效考核与“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有机结合,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干部创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绩效考核;三项机制;创新 2017年2月28日,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总结部署会议上讲话指出,目标责任考核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要坚持和完善考核制度,体现时代性、彰显引领性、突出经常性、注重实效性,以考核工作新成效促进追赶超越新发展。那么,如何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科学评价干部职工的业绩成效?如何将绩效考核与“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有机结合,有效解决干部干事创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绩效考核工作经历谈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利读者参考借鉴。笔者工作单位是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是一个以水利工程管理为主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该局辖桃曲坡、红星、尚书、街子四座水库,总库容6940万m3,兴利库容5000万m3。有马栏、岔口、民联渠首、广惠渠首四座低坝引水枢纽,各类干支渠57条、312.7公里。农业灌溉涉及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耀州区、咸阳市三原县15个乡(镇、办事处),设施灌溉面积40.03万亩。桃曲坡水库被铜川市政府确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地。城市供水主要承担铜川城市及工业供水,并接收铜川新区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业务。该局有公益性质的防洪保安,有自收自支的农业灌溉,有政府购买服务的工程维修养护,还有纯企业性质的城市居民生活供水、水利施工、生态旅游与设计、监理业务。现有干部职工351人,下设10个职能科室、11个基层管理站、4个局属企业实体和维修养护大队,分布在铜川新区、耀州区、渭南富平县、咸阳旬邑县三市四县区。由于业务多元、性质复杂,加之单位人员较多、布点分散,绩效考核目标确定难度较大、工作标准不一致、考核覆盖面宽,很难给每一个被考核对象以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笔者单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单位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劲头十足,内部和谐稳定。自“十一五”以来,单位总收入与职工年均收入分别保持13.5%、18.5%的增速,连续多年荣获陕西省水利厅直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和谐企事业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等。下面,笔者从5W1H这一简单的分析角度阐述笔者单位绩效考评的一些有效实践。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在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1932年提出的“5W分析法”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形成的一套成熟的“5W+IH”模式。5W1H分析法是对选定的工作项目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 一、关于目标的设置(What) 考核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于目标的设置与标准的确立,或者说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价值体系,让全体干部职工共同遵守、共同支持、共同为之奋斗。首先是目标的确定,该局采取以下原则:1.愿景引领。该局通过探索总结,确立了单位发展、灌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以“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敬、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幸福桃曲坡的长期目标,实行思路导向、目标引领。2.稳中求进。保持指标稳定增长的连续性,使干部职工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稳定农业灌溉的基础上,城市供水、综合经营保持在年均8%—10%的增长速度。3.跳起来摘桃子。目标的设置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并且适度超额的,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完成目标后有一定的成就感。4.保持目标的连续性。该局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历任领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停顿、不懈怠、不折腾。其次是目标分解,穷尽指标,层层分解,夯实责任,盯紧目标的实现,注重过程管理。分解到局属各单位的考评指标分为重点任务和日常职责履行两大类,重点任务是指单位和部门在季度和年度中必须完成的主要经济收入、重点工程进度、重要活动、会议、报告、规划等指标。日常职责履行是指单位和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必须开展和完成的一般性事务和本单位的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等。再次是目标的调整。因上级、管理局决定和外界因素影响在考评期限内无法完成的,被考评单位要求必须及时填写《重点任务调整表》的目标,要说明工作开展情况和调整的原因,并经主管领导签字后于季度考评前报局考评办,通过目标调整修订,确保目标科学合理。 二、关于考核的主体及对象(Who) 该局在设置考核机构时分为四级:即考核领导小组、考核办、考核小组与单位,实行一级考核、三级把关,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各局属单位负责本单位职工考核,考核小组负责各局属单位及中层干部考核,考核办为设在人事教育科的常设机构,负责考核资料审核,考核领导小组为局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考核结果终审。1.确保考核的权威性。考核领导小组由管理局一把手担任组长,全面领导考评工作,负责考评办法、目标责任书、考评结果的审定,决定考评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争议问题。2.确保考评工作过程性。常设机构考评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度的拟定、组织考评、复核考评结果与考评资料,建立考评档案,受理考评申诉;督促有关部门督查各单位日常工作,提供督查通报。3.确保考评工作的可比性。为便于在同一条件和标准下进行比较,该局考核小组分为机关科室、基层站、企业实体三个小组,分片考核;将机关部门分为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将基层站分为灌溉管理站和非灌溉管理站。4.是确保考核主体的全覆盖性。考评小组负责分片单位考评与职工考评的审核工作;在对各单位工作进行考评时实行360度全方位覆盖,即由主管领导参与,分片业务联系科室负责人任组长,服务对象与职工代表参与,同时在对各单位负责人考核时引入民意测评,全方位评价考核对象的工作,确保客观公正。 三、关于考核的周期(When) 考核周期在于及时对被考评对象的工作绩效给予客观评价,以利不断注入工作活力,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工作改进。该局实行年度季度月度考核相结合,职工个体工作实行周评议、月考核,中层干部考评周期设置为季度考评和年度考评,局属单位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年评定。 四、关于考核的执行地(Where) 考核执行地就是工作地,该局多措并举确保考核主体全方位实地掌握考核对象的工作情况。1.指标对照。每季末(年末)由财审部门提供财务指标,与下达给各单位的目标任务进行对比。2.过程资料,该局为各单位均配备了数码照相机,留存实地工作资料,在季度考核中全部采用PPT汇报。3.检查辅证,通过各有关部门提供的检查通报辅证考核对象的工作。4.服务对象评价,考核主体中的服务对象在评议环节中给予的评价,修正考核单位汇报工作中的不详不实之处。 五、关于考核的操作(How) 1.考评程序。单位季度考评时,由各考评单位集中汇报—接受考评组成员质询—查看资料—提供通报—民主测评—综合评议—打分、定格。职工月度考评由职工汇报工作—自报格次—单位(部门)评议复核—各考评小组每季度审核—内部网公示结果—接受申诉、回复—反馈执行。2.评分的把握。量化指标按照任务完成情况评分,完成下达量化任务得满分,未完成任务按完成比例得分。非量化指标按照完成与否评分,完成任务得满分,未完成任务不得分。考评中引入加分、扣分机制,对重点任务中量化指标按照超任务比例加分,非量化指标任务加分经单位提出,考评小组审核通过后,报考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可适当加分。对单位或个人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由考评小组提出初步意见,报考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予以减分。3.格次确定。考评工作始终围绕目标任务采用百分制,划定ABCDE五个格次得分阈值,考核得分直接对应。单位年度考核重点任务评分以年初下达目标任务为基础进行评分,日常职责履行分值以四个季度考评均值占70%及全局联评得分占30%的权重确定。职工个人年度考评得分按照全年月考评得分均值确定。 六、关于考核结果的运用(Why) 1.考评反馈与绩效面谈。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反馈的重要依据,及时开展面谈以利改进工作。面谈内容包括:总结成绩、指出好的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绩效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单位考评由各分片考评小组组长按季填写《绩效改进面谈记录表》,会同主管领导对各单位负责人进行绩效面谈。职工由各单位领导按月进行绩效面谈,并填写《工作日志》。2.实行积分管理。由考评办根据月度及季度考评结果建立职工考评档案,按月累计登记职工考评积分。积分值作为年度考核结果、先进个人评选、职务职称晋升的依据,逐月逐年累加。3.将考评结果纳入该局制定的“三项机制”。年度按比例对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综合得分排序靠前的单位,授予“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在年度考核AB档的干部职工中评选先进中层干部和优秀职工,并进行奖励激励。单位季度考评出现D档和E档的,对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4.与工资、奖金挂钩。职工工资分为保底工资和考评工资两部分,保底工资逐月发放,考评工资与季度考评结果挂钩,不同格次对应相应系数,按季发放。年度考评结果与年终奖金挂钩。考核中还规定了例外事项和申诉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明确考评结果,并在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提高 1.职业能力的概念 瑞士经过对不同专业的3000余名毕生进行调查,得到并归纳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①就业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②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③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④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⑤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上,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给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下一个定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开发而累积的、能够使之成功就业持续就业并在岗位上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综合能力。在内涵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一个直接反映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重要概念。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而言,职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并且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 2.高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导致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是大学业生职业能力开发的主体,其培养大学业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 目前,高校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袖。表现在:①没有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高校常常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对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够明确,对如何将职业能力列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有,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这些做法缺乏战略眼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②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格式化”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业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引导,致使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考试分数上,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③重办学规模轻教学质量。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我办学条件的紧张状况显得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相对紧缺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 2.2尚未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首先,没有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例如,高校往往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推给某一个单位,学校系统内部各单位配合不力,相互推诿,这使得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形成合力,在师资、经费、场地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其次,未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没有针对社会变化加重拓展知识和实习环节,这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以及与社会所需脱节,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再次,尚未形成有利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培养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目前,高校创新文化氛围在两个方面尤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这些都是创新的大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较为突出的是,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正面临科学献身精神的没落,学习趋于功利化、物质化。 3.高校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双向矛盾,直接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新人才质量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由人才供给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化。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实践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高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素质考核的指标并进行细化,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衡量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权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选课体系上,改变目前专业课过重的局面,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学生可以跨系、跨学科选课。从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增强了学业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作者:石东斌 满莉 李顺秋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作者:何照明 单位: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高专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顶岗实践 【摘要】顶岗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顶岗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统一,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用人企业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将顶岗实践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针对建筑经济管理专学生顶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高职高专;顶岗实践;建筑经济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大类中工程管理类所属的一个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建筑会计与审计方向;第二,建筑物资管理方向。同时规定了对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安排等。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并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条件等,确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建筑会计与审计。尽管如此,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在顶岗实践中依然会出现问题: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顶岗实践学生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专业,介绍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专业名称上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名称涵盖范围大,与工程造价等专业相比无法给人明确的专业定位。单从专业名称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这就使用人单位出现理解偏差,直接导致对该专业学生试用率降低。其次,一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使其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岗位。在顶岗实践座谈会上,很多学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更积极地与合作企业交流。从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到顶岗实践前至少保证该专业学生有两次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锻炼。这种锻炼与顶岗实践相比时间虽短,但是却可以增进企业与学生双方的了解,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假期锻炼,学生可以将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利用。学生对企业的好奇感,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假期实习对企业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用工成本,却可以分担部分日常工作,对于工作努力,悟性高的学生企业可以及早培养,为日后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使用人企业对该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引入了“让企业走进校园,走近专业”的方法。主要有:定期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讲座;不定期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竞赛,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利用节假日组织企业专家与该专业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了解,对该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顶岗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自身对专业认知不全面,无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问题,同样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是三阶段专业教育。第一阶段的期初教育。入学初,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专业,难免对所学专业出现迷茫,这时组织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教育。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随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专业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这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同时又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我的专业以后能胜任什么岗位?”等问题产生困惑。在此阶段对学生就专业方面进行二次介绍,能够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专业的深层次剖析和介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三阶段的专业总结教育。进入到大三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学生已经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校内实训全部进行了学习和训练。学生完成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欠缺的就是将专业系统化,有时还无法理解所有知识在专业方面的架构和关系。这时对毕业学生进行专业总结教育,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方向等问题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对专业认知更清晰,透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在对最近一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就尝试了以上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和学生反馈,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接受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而学生也因为能够更全面,透彻的介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获得了更适合专业的岗位。教学中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有益于学生顶岗实践的方式方法。 作者:赵亭亭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经济下滑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改变教学模式来提升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创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建筑经济管理属于社会科学,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拥有现代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技能、具备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回答问题、互动为辅,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全球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且新型的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遍的在教学领域中使用,在国外很多国家的信息技术教学办法已经应用到很多的教学领域中。而在我国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就显得较弱,所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更需要优化和创新。如今手机和网络的应用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能利用这些终端传授知识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系,积极拓展合作项目,争取通过优势互补等方式搭建更多的建筑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论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 摘要: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本文就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怀化;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一、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怀化市位于鄂、湘、黔、渝、桂五省边界交汇处,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沪昆高铁、吉怀、怀通、娄怀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怀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年,怀化全年GDP1000亿元的突破,同比增长了12.0%。在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建筑产值增长迅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年怀化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所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高达9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32.25亿元。 与此同时,怀化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4.78亿元,增长19.6 %;实现房屋竣工面积348.77万平方米。 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二) 促进区域建筑技术进步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化、提高的力度,有利于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建筑新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新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加快了先进的建筑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进出。与此同时,保证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教授的技能是建筑行业领先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引进、新技术的开发、新技术的利用等等均会促进怀化区域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怀化建筑行业"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企业参与到建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中来,从而进一步推动怀化区域建筑技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 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力度与发展规模 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数量、发展水平,而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对区域内高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怀化区域内建筑业的发展,刺激建筑业对于高职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从而出境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专业技能教育。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建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怀化区域内建筑行业的发展状态,影响着建筑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市场。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风向标。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要保证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要紧紧围绕企业对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而职业是服务于行业发展的,行业又是产业的组成部分,区域的产业和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宏观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怀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区域建筑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建筑业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变,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不断地调整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四、 小结 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约,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坚持区域化原则。 高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培养的是毕业后即能胜任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和岗位,掌握企业对这些职业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做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 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 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 模式, 即“ 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斫ㄖ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 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 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教学改革 摘要: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现有工程管理培养体系与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对专业进行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市场对口率,满足需求是该专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 建筑工程管理 技术 管理 经济 造价 一、 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城市形态的形成,从而带动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顺应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而衍生的一个专业。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算是较为年轻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术为依托,兼顾管理、造价、经济,不同的院校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土木工程技术、造价、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算是一个建筑“全能”专业。 可是,这样的“全能”专业真的能让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们全能的胜任建筑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吗? 二、专业改革现状分析 现下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单位等。这些公司对建筑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了。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水平来看,多数的学历水平较低,但是基层相关的施工技术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保证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就是要培养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等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了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通过以下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看出,行业当下的现实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尽契合,导致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尴尬。 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领域过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岗位都想能胜任,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识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无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型毕业生来说,感觉更显弱势。如何把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建筑类教育中的极强专业,并具有竞争力,已成了呼之跃出必须的改革。 三、已有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但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存在着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欠缺、实验室及设备不完善的缺陷等,在专业实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形成特色职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规律,又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系统研究职业化、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问题。 四、改革目标和内容 如何能提升我们高职院校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具体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从技术、造价、管理、经济、这四个核心大方向出发,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据专业的历年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摸索和跟随市场的脚步中前进,分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向。从现下行业需求情况和我院综合办学能力来看,主抓土木施工技术和造价两个方面,兼顾经济和管理,既可满足市场对建筑行业大批量施工技术和造价人员这两块的需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施工和造价两个方向做到知识结构和技能虽少而精,又能兼顾胜任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工作领域,为就业拓宽方向,提高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除了内部教师需继续进修及提高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加强企业工程师来担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可以说较有优势,利用学院自有建筑产业中的资源,聘请项目中现场施工和预结算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课堂融入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等领域的知识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情况不断在改进和调整,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因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对于最新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拓宽专业,应把合理应用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知识领域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不应再死守教材理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吸收传统知识外,更多地还要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仅用加法和减法修改教学计划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专业侧重方向,完善核心课程,修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贴近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把课堂移步至实验室、企业、工地现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等。 五、改革的创新之处 1、不盲从部分高校较极端的课程教学体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据各类建筑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建议按主抓技术、造价,兼顾经济、管理开办专业。 2、利用本学院自有产业项目的优势,加重和加大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把课堂搬到工地更为便捷,提前角色带入,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重视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我们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岗位直接就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商圈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坐落广西南宁为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建筑等相关行业还在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人才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与教学就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探索,都有待于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以越来越娴熟的步伐顺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以越来越饱满的姿态填补市场的空缺,为该专业的人才输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补充更完善的力量。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随着高职教育的大众化,经济发展的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挖掘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探索出适合地区经济特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为将来教学模式的更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纯理论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课堂授课为主,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二)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建筑企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再有就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面对市场对建筑经济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使得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同时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部分都具备如下特性: (一)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谋生才是第一性的。但高职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谋生关怀的同时更要多一些人生关怀。 (二)短期效益性 众多高职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对于各自的定位都具有短期性。高职教育机构短期的目标是把校内的学生学有一定特长之后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从而为接下来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更简单,他们大多是想着自己在校内学有一技之长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他们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考虑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自己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 三、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有很多成功经验,但缺乏规范化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途径。学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缺乏实践验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培养方向等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目前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名不符实阶段,现行的一些内容不能足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其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就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建筑市场吻合性较差。 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建筑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建筑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改进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需求。在这一形势的感召下制定出能够反映特色、发挥优势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建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服务。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究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定位指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从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职 建筑经济管理 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对专业教育的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准确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考虑因素入手,剖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对高职培养的宏观定位,应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思想素质上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素质上要求学生能应用语言文字等手段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具备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和建筑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可行性及投资效益评估、项目投资预算、工程成本控制和工程财务管理等能力的职业素养。 二、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行业销售额持续扩张,从业人数不断增加,行业内资质以上公司数量持续增长。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这些都标志着建筑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与此同时,也对建筑业的管理现状提出了质疑,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促使建筑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也由过去的注重施工过程管理转向对整个项目的整体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建筑管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且大多是只懂工程项目技术,不懂财务技术的人才居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不断涌现,甚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为建筑行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鉴于目前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且未来发展空间大,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出兼顾工程造价和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岗位型、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发展状况和人才的供求状况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应采取务实的办学态度,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加以实施。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建筑业的发展也也被推向了高潮,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技术也越来越高,对具备建筑工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等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员需求量加大,然而,从全国范围内看,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开设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且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即:要么是造价员方向、要么是建筑会计方向,同时兼顾造价和财务的几乎没有,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发展相脱离,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把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以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通过实际调查和走访,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完成这些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整理研究建筑行业招聘岗位要求的资料,并针对性地走访了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咨询业内人士,归纳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总体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财务管理能力和工程造价能力。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紧密联系,互相补充。而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能力即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发挥需依赖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的支持。因此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方向兼顾,既考虑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又兼顾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建筑企业的实际需要。 五、总结 通过对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和相关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建筑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掌握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基本知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财务管理能力兼顾,能在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摘要】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任务的途径是结合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课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具体连接,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质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必修课程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从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应用到建筑学教学方法中去,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并提供出新的教学思路与手段。论文将市场经济与建筑教学相结合,总结出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我校建筑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改革 当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的。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学校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它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消费者是用人单位,所谓学校也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也与产品生产厂家一样。市场经济主要包括以下特征: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经济,二是优胜劣汰。任何一个市场个体都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特征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任何满足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一、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学校的学生也是作为产品在市场中出现的,也要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不然将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个目标市场。决定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三:其一,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具有不同的目标市场。其二,培养人才的质量。如果两所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相同,层次一样,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一样,那么其目标市场也会不一样。建筑教学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是建筑人才,其目标市场即为建筑市场,因此它需要根据建筑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将自身的人才推向用人市场。 二、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是按照政府的指令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在当代,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的要求日新月异,出现新的可能性人才需求市场时,我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应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抢占新的用人市场份额。 2.市场经济对建筑教学的具体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我们培养出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也就必须符合这一市场需求才能与这一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而业的宽口径又必须以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前提。例如,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辅助学习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工程管理、造价预算等专业。(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目前实行的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与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基本包括建筑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要增设课程和调整课程的学时比例,尤其要加强规划与建筑法规的教育。(3)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的教学需加强。使学生能用综合的眼光来审视一个建筑设计,而不再象原来一样将建筑设计局限于一己之见。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建筑所涉及的社会诸方面并非是僵化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建筑设计的立足点要能随社会的发展进行随时调整。建筑的社会化实为一种市场需求,它要求建筑教学按照市场发展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 三、对我校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转变和高等学校的扩招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学以致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市场教育的转变,市场对高校就业的影响巨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节节上升。就业水平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它关系到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而我国在建筑专业技术上的知名大学大都已经对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作了很大的调整。 1.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实际上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不是目的,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进行。创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即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培养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且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高校要改变由知识型,技术型的专才教育为智能型、创造型的通才教育,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由传统封闭的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转变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管理必须着眼于这个根本,以学生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广泛学校相关专业知识。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入研究建筑类专业项目的建设方案,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有效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不输在专业本质上。 3.良好的道德观念。很多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几乎存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轻视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爱国热情,学校在追求高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良好的道德观。 4.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市场经济全球化告诉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必须重视英语的学习,现有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都来自于国外,而国内的信息同样可以翻译成英语供给专业同行参考,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依赖于英语。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这样可以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真正把外语当作语言交流的工具,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5.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相比其他工程类专业更为重要,各个高等学校在对教学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协作能力与竞争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改革也是如此。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系列措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建筑学是应用型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实践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在多年教学工作当中我们体会到,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和大量建设的时期,培养创新型的建筑人才不但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也要在提高学生基于专业实践的创新思维和他们对于实际设计的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我校建筑学专业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1209。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经济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探究 摘要:《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岗位要求,改变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切实加强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作过程;识图课程;能力培养 《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明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对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其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依据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这一教改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课程学时的合理分配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几年来,学院一直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项目来抓,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识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为今后更加深入地探索作好铺垫。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准确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 由于建经专业识图课程课时总量不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充足,又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的铺垫,并且缺乏相应的辅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突出建经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今后的岗位群进行。按照职业领域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应能熟练准确地编制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熟悉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能对各种工程造价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上如何把理论和图纸直接、生动地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掌握岗位要求的识图技能,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意识,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由于建经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分门别类地调查问题,寻找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按不同情况提出学生识图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按照这一目标制定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总评成绩的考核方法等。 1.由于建经专业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性质的差异,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识图课与预算课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对比,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思维,关注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比如:在识图时看到平面图形,能够训练他们迅速反应出相应构件的形体,并进而引申到简单介绍相应构件与相似构件在预算时的差别和联系。在授课时注意减少对职业岗位帮助不大的章节课时,改为学生课下自学,比如制图知识这一章节。并且通过联系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保证注重学习情境与真实职业场景的类似。 2.对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除了制作简单明晰的教学模型外,制作含有模型动画的课件进行辅助训练。避免在教学上花费较多的课时对学生作不同角度的反复讲解,并且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环节,让学生先看模型图再识读,了解建筑的布局、构件的先后顺序以及施工图中各个线型、图例等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配备相关的图纸,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和理论讲义。 3.为了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老师经常阅读课堂教学理论著作,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初步探索出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知网、图书室查阅最新的教学理论动态,并且根据课堂实践将其应用其中。 4.将平日授课知识点与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造价员考试挂钩,紧扣造价员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识图要点来进行,利用学生比较重视“考证”这一心理状态特征来提升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识图资料的汇总建立识图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心挑选的课设任务、相关图纸及与预算课程相联系的知识点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实训打下基础。 5.在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时,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教学项目的完成,不敷衍了事,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互改作业的方法,将施工图识读部分的项目完成情况作为主要采分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图纸作为日常采分点。在课程设计实施办法中,班级按学号组成实训小组,任课教师分阶段下达设计任务,各组同学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相互评分,并在组内传阅,最终一致给出该同学分数,并记录评分过程。教师按学号随机抽取任一小组的资料进行核实,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通过一定比例的案例分析题,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从而提高课程完成的效果。 图1是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流程图。其中i=i+1表示重复循环过程。在第i节课堂中,通过教师抽问和学生个别提问的方式,将本节课程的授课主题和重点掌握。通过不同学生案例的情况建立问题集,将其积累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结合识图大赛、造价员考试等一系列技能考证的要求,将知识点穿插进教学课堂进行强化训练。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对证书的重视大于对课程考试的重视,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能将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识图课这一基础课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计量课程论文:基于文献计量的MOOC课程文献综述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法,对2012―2015年间国内关于MOOC课程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别阐述了MOOC课程在某一学科和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状况、MOOC课程的设计及结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MOOC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文献计量;MOOC课程;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斯坦福研究中心提出一个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并在其中强调使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可能性。2007年8月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早期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其被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2011年秋超过160000人透过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知识实验室参与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这使得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了重大突破。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MOOC凭借其工具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课程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的优势,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竞争激烈的高校知识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化知识共享方式也给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带来了新的启示。 2013年被称作是中国MOOC元年。北大和清华于2013年5月加入了EdX,复旦和上海交大于2013年7月加入了Coursera。2014年4月1日和4月8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有2门和1门课程相继亮相Coursers平台,与全球学习者见面。2012年4月,由上海市教委发起、上海30多所高校加盟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平台建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研究对象,检索途径:分别用“主题”、“篇名”、“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检索,检索词“MOOC课程”,从2012―2015年所有文献检索,对检索结果去重筛选后共获得331篇相关文献。 二、文献数据分析 (一)年代分布 通过中国知网上收录的关于MOOC课程的文献时间分布数量,可以分析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根据图1,2012―2015年间,中国知网上有关MOOC课程的文献共331篇。2012年之前基本没有文献发表,2012年后文献的发表数量开始逐年增加,说明2012―2013年对MOOC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2014年数量达到了一次小的峰值,数量为115篇,通过比较也可以发现2014年的文献增长量最高,其增长量为95篇。在2015年年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并达到了最大峰值为195篇,这一阶段的增长是由于MOOC课程已经席卷全球,掀起了新的学习模式,各高校纷纷开始进行教学课堂的创新。此外,政府颁布一系列教育政策,鼓励与支持各高校之间资源优势互补,更多学者开始对MOOC课程进行研究。 (二)期刊质量 经过查询,核心期刊有关MOOC课程的文献共25篇,其中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教育发展研究》的文献均为4篇,这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量的32%。发表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论文为3篇,在《电化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均数为2篇。此外在《出版发行研究》、《兰台世界》、《图书馆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情报理论与实践》、《外语电化教学》、《煤炭高等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大舞台》、《科技与出版》上发表的论文均为1篇。这些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样本容量的8%,说明了对于MOOC课程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知识理论不深入。同时在其他学科领域的非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MOOC课程的文献数量较多,这说明MOOC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三)作者及研究项目资金资助情况 1.作者发表文献量。经统计发现:2012―2015年 间,共有320位作者发表了MOOC课程相关的文献,其中有300位作者只参与发表了1篇文章,占到了作者总数的93.75%,发表文献2篇的作者有18位,占作者总数的5.6%,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只有3篇,有3位作者,占作者总数的1%,这说明多数作者对MOOC课程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能反映出文献作者与文献量的关系,同时能预测、估计和揭示作者的研究能力,对进一步了解MOOC课程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2.资金资助情况。如表1所示,作者文献基金资助来源是国家级别的比重为3.6%,省级的为3%,校级的为30.8%,其他的占比高达63.1%。可见,这一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比较而言,高校重视较多。 三、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一)MOOC课程在某一学科上的应用 阿孜古丽・艾山(2015)[1]、黄海瑛(2014)[2]、覃新和(2015)[3]通过分析MOOC课程教学的优缺点,对该环境状态下的文学类课程建设进行设定和研究,为这类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实用的理论依据。 朱青生(2014)基于建设“艺术史”MOOC课程的实践思考,从MOOC课程的背景、内容、平台、教学设计、问题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阐述了对MOOC课程进行研究与思考的教育观点[4]。 傅霖、曾飞云(2015)以MOOC平台上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完成、视频观看、访问、讨论、作业和考试等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研究MOOC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MOOC课程的学习现状和特点,对相关因素和改良措施进行了思考[5]。罗芳、杨长兴、刘卫国(2014)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分析MOOC课程的学习过程,课程视频、随堂小测验、交流讨论3个方面总结MOOC课程的特点[6]。徐晓飞(2014)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大学通过MOOC促进教育改革的途径,并着重从MOOC建设、利用、改革、联盟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途径[7]。 胡杰辉、伍忠杰(2014)通过对学习者调查反馈的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出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的协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潜能,适应学生的需求[8]。徐卫红(2015)将MOOC课程证书引入“会计学”学历教育,并在学分替代、学费收缴标准、证书颁发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能力[9]。 (二)MOOC课程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杜光宇(2015)[10]、刘晓鸥(2015)[11]重点探究了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通过提供版权清理,制作MOOC课程,改革资源利用模式,推出衍生服务等措施来积极参与进MOOC中,更好地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借鉴和指导。 付希金、刘青华(2014)指出图书馆应积极创造优雅的MOOC信息共享空间,配备适应MOOC环境的学科馆员,为专业资源的利用提供指导服务,利用图书馆拥有的本校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资源,参与开发MOOC课程[12]。魏江辉(2015)着重从版权保护咨询、MOOC课程长期保存、学习知识库建设、技术支持服务的提供等四个方面对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阐述[13]。 李英孝(2014)重点探究了公共图书馆通过支持馆员参与学习MOOC课程,加强资源本土化建设,纳入馆藏资源,指导使用MOOC平台,创建一门图书馆的MOOC,宣传推广MOOC等方式参与到MOOC创建活动中[14]。康红梅、何雪琴(2015)图书馆员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的发展与需求,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及时掌握MOOC的发展动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15]。 于爱华(2014)[16]、马秀娟(2015)[17]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嵌入MOOC课程之中,成为课程内容以及辅导资料的提供者、版权顾问、信息素养培训师以及学习空间的提供者。王媛媛,包海燕(2015)介绍了MOOC网络课程和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分析了基于MOOC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混合式学习[18]。 (三) MOOC课程的设计及结构 张梅琳、黄丹(2015)在MOOC的课程设计方面,对课程介绍、课程结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及学习评价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对学习团队服务、学习工具服务、时间管理服务及其他服务进行了分析,得出有效的在线课程学习必须基于精心的课程设计和全面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的结论[19]。 刘慧婷、王珊珊(2015)系统实现了视频上传和管理、作业评分、云部署等功能,解决了当前MOOC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20]。刘丽波(2014)在论述了量规的定义、作用和开发步骤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一套基于MOOC的学习行为评价量规,并阐述了量规的评价指标设置、权重和评价等级划分,探讨了网络学习行为评价量规的开发途径和方法[21]。 卢加元、吴鑫(2015)介绍了MOOC课程平台的设计思想,讨论了MOOC课程平台功能框架设计内容,并介绍了其所在单位MOOC课程平台的几个主要功能模块[22]。李崇鞅(2015)将基站建设与维护实训课程的各个实训项目,按照学生训练学习的规律,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MOOC课程体系[23]。 李跃民、赵生慧、徐志红(2015)以自己的摄制经验和MOOC课程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观看视频效果的MOOC视频的制作方法,以及摄制过程中的六个环节和注意事项。为了进一步分析视频拍摄效果,建立了MOOC视频教学效果评价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视频制作各环节影响教学效果的权值,证明了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24]。吴淑苹(2013)在对MOOC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云学习环境为切入点,阐述了MOOC对云学习环境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MOOC模式下的云学习环境框架[25]。万海鹏、李威、余胜泉(2015)基于学习元平台,从学科知识语义关联与进化、基于学习活动的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知识地图的可视化呈现三个环节出发,构建了面向学习者和教师的知识地图[26]。 刘建(2015)在MOOC课程的适配、出版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引发了一系列版权归属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现存的版权归属问题,才能协调实现新式课程价值释放与高等教育教学更新的交互双赢[27]。叶文芳、丁一(2014)以版权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对MOOC课程的版权归属、合理使用在MOOC中的适用性、学生作业等成果的版权获得问题做出梳理,归纳社会公众对MOOC课程侵权行为的范畴,有利于加强对MOOC的版权管理[28]。 沈昊宇(2014)提出教师在MOOC课程中要更多地扮演课程发起人和协调人的角色,而非课程的主导者,与传统课程相比,师生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29]。王宇(2015)认为MOOC课程通过实践共同体帮助教师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促进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并为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0]。 李昕桐(2014)结合自己担任北大首批MOOC《民俗学》助教的经验,详细阐述了助教作为“中间人”的任务和职责[31]。范逸洲、冯菲(2014)系统地分析了优秀“MOOC助教”所具备的特点和能力,建立对“MOOC助教”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为“MOOC助教”的队伍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32]。洪亮、冉从敬、余骞(2014)指出增加激励机制以提高MOOC在线问答系统的实时性,为MOOC在线问答引入众包的激励机制建模[33]。 刘玲(2014)通过对北京大学的MOOC课程分析,分析了MOOC平台同伴互评功能的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建议[34]。李科成(2015)阐述了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学习模式与发展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5]。 计量课程论文:浅议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基本介绍,通过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总结了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计量计价;项目式教学;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较广泛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施工技术及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和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制订与执行,本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精神,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式教学理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以学校确定的教材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只能被动地按照既定的教材给学生上课,不用思考所用教材是否适应学生,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过于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不太能够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要求,而且教材更新比较慢,往往很多年的教学一直沿用旧教材,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没有介绍,与社会脱节,学生毕业后去社会工作,很难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为满足新时期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要求,教学理念应该是强调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实际操作,同时要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系统化的理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将来就业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以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成为建筑工程行业中的熟手。它与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根据各个工程实际的教学项目将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分解后分配到各个教学单元中去,而把学生暂时还用不到的理论知识舍弃,从而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的目标。 为了能够适应培养中等职业能力的教学主线,教学的理念应当是强调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就业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技能为核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 二、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尝试 根据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项目式教学法,反馈学生学习后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增强了学生综合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首先,从设计院或者建设单位取得一个相对简单的小项目的一整套施工图设计文件,例如可以是某某六层教学楼的施工图纸,或者是某某六层住宅楼的施工图纸,这套图纸就作为项目式教学的教学项目,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按照工地现场实际的施工顺序,结合这套施工图纸,让学生先了解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广西境内较流行的施工工艺,教师可以在讲解施工过程的同时配合图片的展示、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多媒体教学方法。 其次,先从计算建筑面积开始,教师可根据施工图纸先布置计算任务,分析该计算任务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施工图纸结合施工方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进行计算。接下来并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和相互讨论,再自己动手根据施工图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中的计算规则进行计算工程量和直接费用,各小组计算基本完成后教师检查各小组的计算情况,展示正确答案并评价各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该分项工程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重点难点分析、易错部分分析等。最后是本教学单元的拓展迁移,根据本次课内容结合施工图纸布置课外作业。接下来是循序渐进地按照先前讲解的施工过程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完成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保温、隔热、防腐工程、楼地面工程、墙/柱面工程、天棚工程、门窗工程、油漆/涂料/裱糊工程等的项目式教学,至于模板工程和脚手架工程则在每个教学单元(分项工程)用到的地方一并讲解和计算。直到把整个项目的图纸工程量计算完成,直接费用计算完成,再根据计价程序计算该项目的工程造价。由于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模拟工程实际以工程实际项目为教学主题,引用大量图片、视频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枯燥模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了理性认识,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裨益,让学生觉得这门课不是枯燥无味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特点总结 通过项目式教学的体验与实践,针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有以下特点。 1.“以项目为依托、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其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学习培训周期短、见效快,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习一般1~2年,而普通高等教育一般需要3~5年。项目式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半年到一年)、较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解决实际项目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并大力推广。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摘 要 国内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案例分析的不足,本文探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分析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为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提供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问题导向 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普及,不少学者也纷纷应用计量经济学先进分析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计量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否则,即便理论上通过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仍然缺乏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计量经济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关键还在于对其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理论教学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同学科对其依赖程度不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学术功底常常成为其授课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重要时期,“学以致用”正成为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应该具备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常常放在教材分析,教学技巧研讨、课件制作规范,虽然也强调了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对课后作业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但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倦怠情绪,因为他们不知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到底在发生着怎样的联系。 因此,只有将社会经济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知识点才能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课程教学的意义才会明确显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对经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传统理论教学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在注重概念掌握的同时忽略了理论知识之间的整体融合,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的应用缺少兴趣,只为通过考试而学习,主动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教学知识的应用,而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这一缺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自主地从教材走向实践,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1.2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说教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大大增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转变,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进行分析的能力,否则学生将不会具备发现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敏锐眼光。而且由于现实情景往往具有复杂性,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训练以及尽力寻找多种可能存在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3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学生常常养成机械记忆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临近期末通过大量的突击记忆知识应付课程考试的情景各大高校都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其学习能力却大打折扣,机械式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不敢去创新,不敢去思考。但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由于是对现实复杂情景的分析,“答案”并不唯一,并且还是开放的、动态的。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本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前提下再学习,而初次接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往往因对社会经济现状认识深度不够而对课程开展的案例分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方法提示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出多种印证基本概念的不同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从多个角度打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渠道,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思维的积极培训,激发学生最终实现印证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经过反复多次积淀后获得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提高。 2 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讲不清,学生听不懂” 财经类专业招生通常文理兼收,文科生与理科生均可入读经济类专业,甚至允许跨专业学生报考,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于:文科生的统计学或数学基础较薄弱,部分教师授课偏重于数理模型与公式推导,这使文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重重;而理科生与跨专业学生由于在本科阶段缺乏经济类基础课程学习,如微、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即便在研究生一年级补修了本科经济学相关基础课程,但由于时间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这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情形。 2.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教学通常理论讲授设置在前,如果在后续授课过程中,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则实验教学往往时间很少甚至被忽略,其原因在于实验教学还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如果实验设施老化陈旧,则实验课的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对需要实验的教学章节,教师必须安排好理论讲授、上机实验与案例应用的相互关系,但正是因为案例教学跟不上,学生在知道理论知识后无法去捕捉现实经济问题,只能是模拟课本例题,然后完成课后习题,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也使研究生无法较深入地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涵义及其应用。 3 以树立问题意识作为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起点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既要结合经济理论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问题,又要对如何应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不断进行反思,启发性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人的行为动机相关理论之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水平时,理论上需要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偏好到无差异曲线或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但在提醒学生思考时却应要求学生考虑以下问题:从决策和行为上,消费者能否与生产者截然分开?个人的决策是否独立?外部性的边界在那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从逻辑上建立对问题的完整认识。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要求在不设置约束条件下让学生尽可能进行深入思考,层层分析产生问题的相关因素,在此过程中采用石川馨图能够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联系。能否提出高质量的实践问题也是考查教师能否正确反省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重要依据。如果在案例教学中,课程教师未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否则学生将很难在案例课上得到实质性的收获。 4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 (1)理论启发与案例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握理论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采用启发式提问要求学生思考与该理论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维度上可以选择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当前发生的事件,但尽量选择热点社会经济问题。如果学生之前从未关注过类似事件,那么在案例分析课时就要分配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的案例内容陈述,以避免学生分析案例时的茫然感; (2)知识引入与分组讨论。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国外普遍采用simnar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对计量经济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样适合采用simnar方式,只不过为了有效组织教学秩序,学生应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过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拆分,越细致越好,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步骤对问题进行逐一评价分析,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建立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3)分组阐述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点评,最后由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此时的点评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完毕则要求学生继续修改完善小组的分析结果并以课程作业形式进行规范的书面整理; (4)各组整理书面作业。各小组对评论后的作业进行修改完善,教师挑选优秀作业留存为课程作业案例,作为对下一年级学生课程教学时的展示范本。高年级学生作业范本的展示有利于对低年级学生产生重要的鼓励效应,这种展示向低年级学生表明,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做不到,只要经过规范的训练和主观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作业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并未忽略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只是切合理论知识引入及采用启发式模式要求学生对现实热点社会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经验认识,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案例讲解相结合,在对实际社会经济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掌握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生动形象而不枯燥,能够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计量课程论文: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文章所探讨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以岗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引导,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题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 学习情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随着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对学生而言,学好这门课既能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又能为参加各类注册考试打下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侧重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要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执教理念,彻底进行课程改革。 一、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学习任务,获取实际施工中最有价值的经验和开发技巧,《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采暖工程计量与计价、电气照明工程计量与计价、消防工程计量与计价、通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计量计价与综合实训。每个情境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每个项目又设计设备施工图识读、设备施工图定额计量与计价、设备施工图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三个进阶式的工作任务,任务过渡在知识要求上由旧到新,在技能要求上由简到繁,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完整的工作,学生利用学习指导书,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指导书开展任务的教与学。 二、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一)第一次课设计 传统的第一次课都是介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概述及相关概念,学生无法把握这门课的具体内容,不能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因此,笔者第一次课就交给学生一套图纸――《学生宿舍楼卫生间的给排水系统施工图》,并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识图,计量,计价。通过这套图纸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安装造价员、注册安装造价工程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岗位及能力要求有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的介绍,让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有个总体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情境及其对应项目的实施 每一个学习情境设置的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学习情境之间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第一个学习情境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结合工程施工图纸,依次讲解给水管道的识图,还会重点介绍定额计量与计价、清单计量与计价的方法,其中涉及管道、除锈、刷油、附件、卫生器具等工作的计量与计价方法。每个项目都有识图、定额计量与计价、清单计量与计价三个进阶式的工作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纯讲解计算规则,而是结合该工程的部分管道演示计算过程,同时辅以规则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是怎样计量的,为什么这样算,然后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没有计算的部分,最后进入计价模式的教学。为了学习的连贯性,应该结合前面学生已经计算过工程量的图纸为原型,依次进行定额计价,清单计价。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种模式时,教师可以给出另一套稍复杂的图纸,要求学生通过手工进行两种模式的计量与计价,进一步锻炼并提高学生计量和计价的能力。 这种以案例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程充分融合在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组织实施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项目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处理一个独立的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资料收集、项目实施、自我及小组评价等任务。学生通过参加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仅是最终成果,更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及技能,体验实践过程中的艰辛和乐趣,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场示范教学法 对设计的各个阶段环节,部分采用课堂示范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解释及操作,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操作,使学生熟悉安装工程的具体技法。 (三)机房实练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要求学生能够计算工程量,列出工程量清单。教师可以安排集中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安装工程实训软件,使学生对安装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工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考核,将学生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现了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的全程化。 这种以真实图纸为主线、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总之,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程很好地融于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开展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 计量课程论文: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摘 要:文章从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其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学生为主导,尝试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计量与计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从2003年试行到目前的逐步推广使用,工程造价行业计量与计价需要执行新的规范,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的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其教学重心也必须随着本行业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一、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联系紧密 根据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目前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在定额工程量计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初步的施工方案进行报价。在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案例时,同一分部分项工程结合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不同的组价,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综合单价组价的过程,与施工技术和组织课程联系紧密。学生在时间上并行或先行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的知识,对本门课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案例浅显,缺乏系统的讲解 本系列课程课堂教学随着《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推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从以往的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逐步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以定额计价为基础,逐步侧重清单计价模式,涉及的主要内容从以往侧重工程计量转变为工程计量与计价并重,工程计量涉及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条条框框内容较多,仅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这一条,课堂讲解只能结合小小的工程样例进行讲解,深度较浅,与实际工程实例有一定差距。工程计价这一块内容,对每一清单项的综合单价的组价,不能在课堂上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完整系统的讲解,致使学生接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授课时数少 工程计价主要以综合单价组价为主,涉及定额计价部分,对于基础定额计价的展示,在课堂上不能够在讲解相关的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时进行充分展示,教师大多以口述的方式进行阐述,只能点到为止,且缺乏充分的时间对每一部分结合算例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来讲,初步接触这部分知识点,仅通过基本概念理解是不够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只能点到为止,无法结合案例充分展开进行深入分析。 (四)班额大,不适宜教学 工程计量与计价类课程,本着以此方向可以作为就业的目的,课堂教学需要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探讨学习,通过讨论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理论,还能奠定实践应用能力基础。此类课程在本校开设一般是以2个自然班级为一个授课班级,人数在60人左右,对于需要结合工程案例或算例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的课程,课堂授课人数过多,不利于课堂的交流与讨论。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学生课后通过简单的例题对知识点进行加强巩固。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一)学生动手能力弱 此类课程实践性强,课程涉及的内容过多,按照教师的授课意图,简单介绍基础理论之后,在工程计量与计价部分,结合一个实际工程,针对每一个分部分项进行计量与计价讨论学习,基础知识不用专门花大量课时进行阐述,只需在案例中穿插进行,学生便可领会其概念及作用。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由于时间有限、空间限制,课堂授课内容基本是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内容深度不能过深,广度不能太宽,若完全展开涉及案例图纸、定额手册、图集等资料,课堂无法施展。因此目前课堂教学基本是了解各个知识点,对深度广度部分只能提纲挈领,依靠学生在课下自学,但是由于大部分大四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积极性欠佳,导致大部分学生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能力不强。 (二)学生对定额缺乏深入理解,导致知识理解欠佳 工程计量与计价部分的学习结合定额学习是比较有效的,例如装饰装修部分套用定额,必须查看并理解定额的工作内容,才能正确完整地套用定额,但是在实际授课中,展示主要定额项受到限制,教师主要依靠口述定额让学生理解,学生不容易理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知识理解欠佳。 (三)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 此方向课程目前在本校针对大四学生开设,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课程进行到学期中间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原因是到10月中旬,学生开始着手准备做简历、找工作,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课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根据本专业相关教师的研究探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探索,以提高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效果。根据目前存在并热点研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在家学习,到校作业,本课程教学学习完全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特点,让学生课前学习基本理论,课堂学习探讨较基础知识更深的实践应用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图1为教学模式改革思路[1-5]。 (一)改善教学条件是新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此类课程如果从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改善是基本保障,包括硬件条件:电脑和网络的覆盖,从本校目前的基础条件来看,完全符合硬件条件。学生每人备有一台电脑,而且校园网覆盖每个学生宿舍。从软件方面来看:学生要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从本质上看,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与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已从以往较好的就业形势转变为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一定要正确面对目前的就业压力,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弥补专业就业形势严峻的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另外,从就业方向来看,从事工程造价也是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便能增加就业渠道。 (二)翻转课堂的试验与推广是工程估价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角色互换是翻转课堂实施的保障。伴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保障,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不再是知识传递中的主体,但必须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教师的传统教学技能随之发生变化,教师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完成这一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新的学习框架结构,作为知识构架者,必须向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分解框架结构中的每一部分作为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任务单的学习,框架中的细节知识学习由学生自行完成。学生转变成为学习主体,由传统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先行了解、掌握每一任务单中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的直接学习者,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节点约束下,可以自行掌握学习进度,自行掌握学习地点,自行查找学习资源,更好地为学习内容服务。当学生自行学习中需要指导的时候,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除了引导外,还需要积极推进教学进度和检验教学效果,在一个任务单学习完成后,教师要设置检验环节,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给予及时必要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检验测评环节还利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深层次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 2.小班化教学是翻转课堂转变的有力组织形式。根据清华大学的《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提出“通过小班讨论课、助教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通识教育水平和课程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小班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力的组织形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之一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前先行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活动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以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奠定其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奠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不能实现工程估价类课程的小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基本就是空谈。因为小班教学的差别不仅仅是课堂秩序好一点,学生听得清楚一点,对于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而言,更重要的意义是师生可以在小班课堂上充分交流探讨,实现知识的更深入的交流。 3.阶梯式教学设计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此类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以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练习习题为基本模式,借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在本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采用“阶梯教学法”来安排教学内容,阶梯教学法又叫“阶梯式学习法”,是指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该教学方法最初应用在英语课程中,即在认可每位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英语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本课程阶梯式教学设计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的不同,由浅及深进行安排,同时对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文所述。 (1)确定教学内容的总目标,并逐级分解。首先,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教学目标即知识内容总框架。应明确提出经过学习本门课程达到怎样的要求。其次,把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呈阶梯关系的部分,内容依次逐级深化。阶梯式教学内容的安排独立且相互联系紧密,涵盖完整的知识点,将每一阶梯划分为总体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单元,将每一个单元中的内容再逐级细化到章节,形成总知识框架的支撑,但内容上是逐步深化,逐步接近学习目标。总体教学内容分解计划安排如表1、表2所示。 (2)对于不同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阶梯式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浅及深,课前为基本知识,是学生现行自学的知识,以教师制作的教学任务单为指导,属于基础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式为主;课中以应用知识为主,教师针对不同的任务单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强化基础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主要以讨论、研讨为主;课后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模拟活动,深化基础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以自学研究为主。 4.总结与反思。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其中必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个别学生课前不自学基础知识、课堂上不配合探讨以及如何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行之有效,新模式是否比传统法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应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四、新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一)由学生掌控学习 应用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记笔记,大大提高了自主性。此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繁忙的工作。 (二)增加学习中的互动 新教学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以及课堂上的互动,一方面形成互相学习的好氛围;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中思维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较好的学习风貌。 (三)构建新的评价指标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成绩评价指标包括平时成绩(考勤+课堂交流+作业)和末考成绩,新教学模式下,评价指标中的平时成绩主要以课堂交流讨论为主,不再拘泥于考勤和作业,重在体现学生自我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计量课程论文:论技能大赛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激励效应 摘 要:技能大赛多数是由地区或国家政府机构统一组织的,从综合层面考察人才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比赛,对于高校教学而言,技能大赛既是对课程发展的补充,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通过工程算量技能大赛提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改革力度,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技能大赛;计量与计价课程;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现状 计量与计价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建筑的需求量以及精细程度都有所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建筑工程学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呼之欲出。建筑工程人才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在工程收尾的预算中发挥作用,在成本的预算中也能发挥作用,整体而言应用日益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观高等院校建筑工程教学,许多问题被暴露出来。 在当前建筑工程教学中,基本课程的计量与计价课程仍然存在着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关注学生理论水平以及对相应公式的记忆,忽视了实践的运用,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中稍有缓解,但在普通高等院校中仍然没有改善。与之相应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取决于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在最终走向岗位时难以胜任工作。加之教材体系更新慢,而社会发展迅速,许多新的知识与技术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接触到的。这些都是当前计量与计价课程存在的问题[1]。 技能大赛的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挑战的形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钻研。通常情况下,技能竞赛能够带给学生大量的实践例子,并且能够将先进的原理与应用引入其中,间接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技能竞赛已经逐渐成为建筑工程学的一项补充,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者要根据技能大赛体现的学生的不足之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二、技能大赛对教学发展的启示 1.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 技能大赛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学生的参与,很大原因在于技能大赛带来的荣誉与肯定。在高校教学中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奖学金、校内的小竞赛等,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他们自觉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是可以受用一生的[2]。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的环节 建筑工程学科最终的目标就是应用,事实上,毕业后的学生大多都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更多的人要投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因此,要培养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新鲜的案例补充给学生,调动学生进行思维,对于学生的困惑,鼓励他们通过资料的搜集与团队合作进行自主的尝试与探究,避免形成对教师的依赖。 3.将先进的理论与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 近年来,建筑工程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人口的增加,对于建筑需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随时把握住时展、专业发展的脉搏,保证课程的与时俱进性。在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事实上,有些课本中的内容尽管并未完全失去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与新的技术相比较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因此,将新的教学理论引入教学中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3]。 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将技能竞赛中得到的启示进行延伸,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课程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终将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技能竞赛带来的最大的启示恰好也是创新精神与挑战意识,这是一种精神的内化。 计量课程论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尝试将理论教学内容、生产实践、专业特点、科研项目有机地融入计量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来适应现代社会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的上机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 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从而有效地推动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向前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尽快将传统教育模式转变成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怎样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今天的计量地理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了,而是将现代地理科学与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3S技术结合在一起,以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计算环境为支撑,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针对“整体性”和“大容量”数据所表征的复杂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综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学科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对计量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涉及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地理学的定量化必须用到计量地理学的方法,所以计量地理学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将多个学科、多门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强调统计的方法与技巧,更注重加强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内容 在计量地理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项目和任务。 根据计量地理学教学的总体要求,以及培养不同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在现有各种实验条件下进行项目设计,保证设计的项目具有价值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2)引入GIS技术, 研究计量地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计量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是借助世界上著名的数据分析软件SAS、SPSS、浙江大学开发的DPS 数据处理系统、MATLAB 软件包,对计量地理学理论教学中的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及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所以应补充适合不同统计分析方法的数据,建立传统知识、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研究计量地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3)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分析评价试验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试验不断优化组合适合于新教改精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在加强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的创新研究。从每个项目组学生中选取一名学生,负责项目的指导与实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推广寻求切实可行的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分析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专业对计量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情况,进行计量地理学的项目设计,确定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 (2)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引领学生构建科研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制订完善相关教学文件,重点建设配套计量地理学实习指导书及相关数据库。 (4)学生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项目,利用现有的局域网和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个性化发展提供培养基地。 (5)结合试验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构建新的计量地理学教学评价体系。 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图 四、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特征 (1)从培养目标出发,立足于现代地理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地整合;以学生为主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活化教学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开展计量地理学教学。 (2)项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不同项目设计的侧重点,以适应不同专业要求。 (3)通过项目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打破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克服学科教学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条块分割。 五、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对现代地理学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基于调查研究传统地理学存在的问题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充分考虑专业(地理教育、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因素,确定具体的计量地理学教改方案(见下图)。 依据教改目标,优化组合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注重将传统的计量地理学方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试验班小范围内进行教改研究与实践,及时总结、优化和评价教改成果。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拟定新课程体系大纲,编写计量地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实施新的计量地理学实践教学项目和方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师心得,及时总结优化和评价教改成果,进一步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修订和完善相关教学项目。 计量课程论文: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对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课堂教学、企业教学、考评体系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工学结合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给出一些借鉴。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中职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教学实践 创新 一、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中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工学结合模式引入到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对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职建筑专业劳动者和技术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实用性、专业性的渗透,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机制,创造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体系,强化课程教学的岗位适用性和学习有效性,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标。 二、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界定和特点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界定 工学结合模式指的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实践理念在于:将课堂学习与岗位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全面体验,从而提升自我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 工学结合模式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灵活性三个特点。首先,职业性。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相应岗位的需求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即岗位工作内容”,以此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其次,实践性。即:应以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手段,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考评机制灵活、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例如,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可完全以企业对产品质量、员工绩效管理的方法,构建学生的考评机制。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课堂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具体来说,分为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而中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在学校课内教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即:授课过程围绕理论书本或实训手册进行,或简单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引入企业实践操作内容,构建岗位化、实践化的创新性工学结合教学场景。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代企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践内容基本脱节,不仅会对学生日后的岗位适应性带来负面影响,也完全违背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目标初衷。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常常以“学生实习”“企业来校讲学”等形式完成,上述形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学习不对口、学生实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无法形成双向激励反馈效应,如此一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大多流于形式。 传统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评中,大多数中职院校采用“理论+实训”的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课程理论掌握的考核,并以百分制的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该种考评管理模式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无法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提出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理论下,本研究着眼于探索能适应《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五、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课内教学形式,导入“理论+实践”岗位实践模块 为了凸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效性,本校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了一种“理论+实训”的岗位教学模块,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利用双元课程体系。 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内容教学为例:在对本校13级(1)(2)班级教学中,我们打造了“理论+实践”的岗位案例教学课堂,而(3)(4)班级还用传统的模式教学,以(1)(2)班为实验组,以(3)(4)班为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首先,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必要的“计价方式”“计价规则”“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招投标管理”等理论教学后,教师引入本地企业的建筑施工项目模块化案例,例如,“为本地某企业建筑项目编订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作为主导思想,为本地某建筑项目编订招投标管理方案”等。其次,在确定了岗位案例主题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编订符合工程项目需求的计量与计价方案。最后,所有小组提交方案,由若干位专业教师和从企业聘请的专业工程师进行双向点评,并评出最优秀的3个方案,相应小组的成员可获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性质的奖励。 在期末对现种模式下的学生进行比较,13(3)(4)班学生不仅在理论上一知半解,而且岗位实践能力更差;而13(1)(2)班学生的专业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通过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案例计量计价方案的编订,他们的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加之方案点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完成,工学结合,凸显实用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完美展现。 (二)创新校企工学形式,构建“渗透+反馈”双元教学模式 在本校的教学中,我们探索了一种“应用+反馈”双元教学模式,以企业项目方案解决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中,通过后期的反馈,评定学生方案的可行性,找出差距,不断完善自我。 在某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应用教学设计中,我们对13级(1)(2)班采用这种方法教学。让两班学生与校外建筑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定期收集企业的一些在建工程案例问题,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工程案例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提供专业化的问题解决方案。例如,该企业提供了一个问题案例:某卫生间平面轴线尺寸为1800*2400,墙厚200,多孔砖墙,层高2.8M,内贴200*300瓷砖,吊顶底距地面高度2.4M,该卫生间设有一门(800*2100),一窗(9000*1200),窗台离地面高度1.2M,要求根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装饰清单。在教学中,教师将上述案例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块料墙面工程量装饰清单计价模块、块料零星项目装饰清单计价模块等,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每一个人安排一个计算项目,并指导他们完成计算。教师将学生计算好的方案提供给企业方,由他们根据所需,将相应的方案应用到施工中,最后,企业方会定期反馈一份方案应用测评,对学生提供的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评定,而校方则会根据企业反馈的情况,给予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13级(1)(2)班最后的表现,企业很满意,反馈都不错。 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专业能够真正被应用到企业项目中,通过企业反馈的方案测评,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本人也能够知晓自身在专业实践应用学习中的不足。如此“应用+反馈”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工学结合教学理念应用中的创新点,而教学也真正实现了“边学习,边工作”“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合二为一”的目标。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本校建筑专业学生的方案编订合格率由最初的不足30%,实验组提升至75%,对照组则没有明确改变。实验组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评管理,构建“学校+企业”绩效就业模式 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应用课程的考评管理也应凸显出工学结合的新意,打造实用性、工作性、学习性更强的“学校+企业”绩效就业考评模式。 例如,在对本校13级(1)(2)班考评中,我们以绩效就业管理为理念,采用“学校+企业”双效考评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课程的考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校方成绩。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实践作业两个部分进行评定,不专设期末理论测试。在具体的测试中,引入现代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BSC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构建平时绩效、理论绩效、实践绩效、成长绩效四个评价层次,进行考评。第二,企业成绩。工学结合模式下,本校学生每学期都需要完成企业实习,而实习完成后,企业会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给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技能在岗位中应用的评分,该评分也将作为学生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成绩考核体系中。 此外,为凸显绩效就业模式管理的初衷,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都将与他们的就业分配直接挂钩,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推荐就业时,具有优先选择权、应聘权,以此彰显出“学校+企业”绩效就业考评模式的实效性。在2014年度的校外实习和2015年的毕业就业中,实验组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 六、结论 将工学结合模式引入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管理中,打造一些新颖、实用的教学形式,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的岗位价值、学习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以工学结合为理念,创设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质量。 计量课程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程的性质非常适合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强化新生研究性训练、合理甄选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辅教材配套和案例选择、资源共享和“点-线-面”一体化架构等层面对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自主立项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12]。 计量课程论文:2013版清单规范下的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特点。2013版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和计量规范的颁布,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变革。 【关键词】2013版 工程量清单 课程改革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按照“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原则,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项目计量计价实践技能充实到教学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土建造价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和教学内容的组织,确定五大学习情境,以业主和施工企业两个不同职业角色完成工程量清单和清单计价任务的两条线路来构建课程内容,选取两个真实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文件、施工图纸作为教学资料。 一、加强校企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多次研讨,制订调研计划,选择调研企业,设计调研问题。邀请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学者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革和优化。在深入工程项目工地、对毕业生调研和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本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业主、咨询公司、施工企业等单位造价员岗位的,具备在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编制工程量清单、清单报价文件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总体设计 本课程基于“企业在清单计价模式下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工作任务的实践需要,以土建造价员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为依据,以获得全国土建造价员执业资格为重要目标,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打破原有知识框架,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编制和投标报价编制工作任务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补充,突出教学重点。其次,以真实的工作过程来划分教学阶段和教学单元,以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螺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本课程教学采取岗位方向+实战演练方式,教学内容上围绕清单计价工作过程所需的技能建立知识模块,形成“仿真+全真”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重点是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书的编制。难点是招标人项目特征的准确性完整性、综合单价的确定。本课程围绕双项目、六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双项目”是指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用两套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进行学习演练,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教师示范教学,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内容,并进行模仿训练,实现课堂与实际岗位的仿真学习。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是以模块、任务取代了章、节、目传统的做法。每个学习模块都相对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含相应的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编制、清单计价。课程的施教过程也就是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过程,完成全部计量计价内容的学习,也就完成了完整工程的造价文件编制工作。 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是按照以下的线路进行:教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示范项目中以教师引导为主,在实战项目中将学习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小组互助,小组互查,小组共同提高,再经由师生互动反馈和总结来升华和拓展知识。 三、结论 在2013新版清单规范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市场对于造价人才需求不再是单纯从事纯粹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要求造价人员能够根据图纸和计算规则算出工程量,然后套取统一的地区计价定额确定工程价格。清单计价模式下,需要造价人员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的实际管理状况和技术条件来分析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需要根据市场的动态指标来确定工程价格,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更多的体现了造价从业人员工作的复合管理性和协调性。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时,需要走校企合作道路,加强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紧密结合,探索出课程改革的新路。 计量课程论文: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以及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教学方式多样化、合理安排课程课时”等教学改革对策,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从1982年我国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开始,至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实证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学习对于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等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研究中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量课程论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摘 要】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基于项目化的设计思路,从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出发,探讨了该课程的宏观设计教学目标、具体设计与实施、考核与改革成效等问题。实践表明,该课程项目化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教学;教学设计;课程改革 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西职院从2012年上半学期开始对“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培训、指导、比赛、交流和实施。工程造价教研室教学团队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课程设计过程 1、课程定位 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本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是工程造价员。专业教研室组织成立由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确定课程的技能要求是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能够进行工程预算、能够使用造价软件。 2、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编制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2)能够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3)能够熟练使用软件编制造价。 知识目标:(1)掌握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2)掌握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编制;(3)掌握广联达软件编制工程造价。 素质目标:(1)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服从项目组长的统一安排,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自己的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能够辅助其他成员完成项目任务;(2)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根据规则和定额独立完成造价文件的编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且经常进入施工现场,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4)具备独立自学和创新的能力,能够随着规范和定额的更新,通过自学完成造价文件编制,且勇于创新。 3、课程总体设计 构建“学、培、赛、训”四位一体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实现学生两年不断线的课程学习。 “学”:即课内学习,以能力目标为本位,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课程调研,与企业专家设计课程项目,采用实际项目进行工程量清单编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课内学习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 “培”:即技能培训,根据陕西省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消耗量定额和计价办法,按照初级造价员要求,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学生获得初级造价员职业证书。技能培训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 “赛”:即技能比赛,我系每年举行广联达算量大赛,在比赛中选取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软件大赛和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工程造价技能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技能比赛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训”:即综合实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实训考核办法,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分组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或控制价。综合实训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4、教学项目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来整体设计学习项目,确定本课程的项目一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量清单编制;项目二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造价编制;项目三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广联达软件造价编制。选取教学楼项目(框架结构)为课外拓展项目,成立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框剪结构)。通过不同结构工程的训练,掌握建筑工程工程清单的编制、工程组价和计价。教学项目设计进度图见表1。 根据设定的实际教学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情景设计,引出项目任务,编制每个任务的子任务,并确定任务的目标要求。 5、教学实施 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1]在全面把握课程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我们将造价基础理论分配到各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中掌握造价理论知识,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教学更接近工作岗位需求,做到了“课堂上练习的,就是将来工作的内容”[2]。 本课程教学中以校内建筑物作为教学和练习案例,使课程教学更具直观性、实操性和兴趣性。课内项目为我院6号公寓楼项目;课后拓展项目为3号教学楼项目;成立算量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工程算量与计价。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不断循环递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我系每年举办一次工程算量大赛,并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使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 6、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3]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评价占60%,成果评价占40%,充分体现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三、改革成果 本课程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90%获得初级造价员证。在第五、六届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在第一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第二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双师素质专业教师。 四、结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转变是前提,从传统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训练的转变;从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4]从传统的问答习题,向任务训练的转变。项目设计是关键,项目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学习、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能力)“渗透”到所有课程中。 计量课程论文:《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针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全面的课程改革。鉴于培养施工企业的造价、施工等方面技术骨干人员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实施“项目指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立体化评价体系,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0 引言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土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主要研究供水供电、采暖等建筑设备与生产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及价格的构成因素。 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鉴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不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实践性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紧密联系,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应用课程,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要培养学生编制与审核工程造价标书的能力。[1]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涉及行业领域广,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内容除涉及安装工程定额与计价等造价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建筑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安装、通风空调工程、消防工程、安装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实际施工图纸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要掌握编制安装工程造价的方法。最后,该课程在国家规范的指导下,及时调整课程讲授内容。 [2] 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如下: 1 教学内容 与《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有《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设备》,这三门课程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安排教授课程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们介绍建筑设备中关于给水排水、采暖空调和建筑电气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施工图纸讲授主要的施工工艺。其次,在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时,可教学生灵活运用施工方案和施工标准图集来准确计算工程量。最后,安排学生们通过计算一套完整的水暖电施工图纸来练习和掌握工程量计算和计价方法。 在教学中,首先详细讲解计算规则,并结合实际工程的案例和图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课堂上共同完成工程量的计算,既掌握了工程量计算规则,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为今后从事施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实物模型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专题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2.1 实物模型教学法 采用该教学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上课时采用实体模型作为教具,如讲授伸缩节工作原理时,讲解其理论工作原理后,上课时带上伸缩节的模型教具,实体演示工作过程,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深刻掌握该知识点。 2.2 案例分析教学法 课堂教学阶段中引入小案例教学,大案例分析,掌握计算规则。如在讲授管道的变径点时,先引入一条管道上有三处变径点并且管道布置均匀的例子来讲解,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来分析沿墙体拐弯布置管道上方的四处变径点,试图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实际施工图纸为练习对象,学生分组完成图纸中给定的工作任务,促使学生形成赶、追、帮的良好学习氛围,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工程量计算和计价的知识。 例如:讲解室内给水工程管道工程量计算规则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分析: ①学生初始能力情况:由于学生大部分在20-22岁之间,好奇心较强,但部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是很强,相互间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对前面相关课程如《建筑设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知识的掌握基本能满足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但该班学生计算能力比较欠缺,且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性内容有时缺乏耐心。 ②信息素养: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检索与本节课相关的信息。 ③效果对比分析:通过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结合学生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加之课后检测题的练习,学生较好地完成本节学习目标。对比以往讲授本节课内容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及格率提高了34%,优秀率提高了22%。极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主动思考问题,课堂效果良好。学生听课调查情况见表1。 2.4 教学组专题教学设计 该教学方法可以由讲授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设备的老师组成一个团队,讲授知识点可以由相应的课程老师来讲解,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特长,又可以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教学风格多样化,避免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3]经主讲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保持学习的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3 教学辅助材料的建设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收集同类院校教学相关资料。[4]目前主要教辅材料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基本能满足目前课程教学需要。同时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电子版结构和构造图集,便于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施工现场的安装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施工技术。《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在网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5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考核反馈信息,检验教学质量。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考核方面,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为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定成绩的模式,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及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采用随堂测验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期末闭卷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初步应用情况。[5]两项考核结果能综合全面地反映日常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具体见表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但是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6]因此,考试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同时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我们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一些概念、公式等知识点,可以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而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等知识点,可采用现场答辩、识读设备施工图及计算工程量等多种方式进行考试。学生最终的总成绩应该是本课程各种形式考核的综合结果。 6 “项目指导、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针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施“项目指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际的工程案例为主线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重点知识所涉及的具体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学完了当即通过“做”来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7 结论 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工程造价的编制与审核能力为目标,实施“项目指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通过采用实物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组专题教学设计等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主动思考问题,课堂效果良好。 计量课程论文: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新时期,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给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校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策略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计量经济学》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经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对实践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以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都制约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实效性。 1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的大量知识,这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计量经济学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学不学都无所谓,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功利性较强,为了考试而应付,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1.2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验教学内容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综合性学科,但是目前该校国际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还缺乏科学性,过分重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没有设置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由于课时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导致《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基本数学模型分析以及检验推断等简单的实验内容上,只采取EViews经济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3 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经典线性回归这部分内容,课程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选择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的传授,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的教学内容都在的过程中完成,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技巧,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2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真正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目前学校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缺乏重视的现状,需要学校及教学转变观念,建立必要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选取适合本校相关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经济学管理软件,除了EViews之外,还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进行充分的结合,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知识对某一项目进行建模,进而锻炼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 2.2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切实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设置实现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满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又是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保证在做好先导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使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也得以提升。 2.3 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本身教学难度就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来组织学生研究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搜集数据并做具体的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强化学习效果。 3 小结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进而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的内涵,论述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为高校课程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推动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与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兴起,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追捧,由此引发了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将更为便捷,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阶段和知识内化阶段颠倒安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并寻求和获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顺应了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2 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2]。 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课前学习设计 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后评价设计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4 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 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 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 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总结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2)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3]。 3)总结点拨。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成绩、个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 5 结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在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实践中取得极大成功。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浅谈 摘 要: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刻不容缓。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一直为我国的交通建设工作提供服务,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必须加强内部的绩效考核工作,对考核目标、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进行完善,发掘人才的潜能,重视内部的团队服务,充分发挥出激励机制的作用,不断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腾飞。 关键词: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考核办法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组织的一切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该组织的绩效。”作为一个组织的生命线,绩效考核已成为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绩效考核的实践操作效果与理论价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背离现象。而且这种背离在各个组织中还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现在我们经常见到,各个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每到年终就开始组织各种总结大会,写自我评价、年终总结、量化工作表现和评定等级等。面对种种活动,大家恐怕都习以为常。 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的作用 第一,绩效考核管理可以提高个人和组织业绩。通过对组织、部门和个人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地设定,管理者对员工进行阶段性绩效考核时,能发现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工作指导。员工个人也可扬长避短,使职业生涯得到发展。绩效考核是对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评价,明确个人和部门对组织所作出的贡献,区分高绩效和低绩效的部门和员工。管理者应通过多种方式对高绩效员工进行奖励,并督促低绩效员工找出差距提高工作业绩。绩效考核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就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新的绩效目标并达成共识,激励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提升绩效。绩效管理保证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内部人才得到成长,同时甄别出不合格的人员,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通过薪酬激励个人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开发提高个人的技能水平,进而促进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实现发展目标。 第二,绩效考核管理促进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优化管理流程。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包括对人和对事两个方面,对人的管理指的是激励和约束;对事的管理指的是办事的流程。绩效管理可以促进个人绩效提升不再赘述,这里着重谈对事的管理。流程,就是事物进行中的次序的布置和安排。运作好一个业务,需解决因为什么去做、由谁去做、如何去做以及后续传递工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于上面四个环节的安排会极大地影响产出结果,继而影响着组织的整体效率。通过绩效管理,使各级员工都能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在组织管理上,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办事流程,在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同时,使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绩效考核管理是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绩效目标的制定,而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却可以从公司各个阶段的绩效目标体现出来。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基础是部门组织结构设置和管理控制,个人绩效管理的基础是岗位分析。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并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预期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经营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将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分解,成为各部门的部门年度业绩目标;各部门再向每个岗位分解业务指标,成为每个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绩效考核管理促进了每名员工工作绩效,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组织整体绩效。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在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发展的所有阶段,绩效管理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的主要因素 (一)管理者对绩效考核重视程度不够,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许多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者对绩效考核持怀疑,他们对绩效考核的关注一般集中于人力资源部门做了什么,而不是绩效管理体系本身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使得绩效管理趋于表面化、形式化。于是系统化的绩效管理就被肢解,从而出现暗箱操作,各种形式的填表,而对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管理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二)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不科学 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评价指标,评价工作才能有可操作性。当前项目管理团队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考核工作多偏于定性考核,缺乏量化考核的标准,在考核指标的设置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一是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缺乏。由于定性考核获得的资料信息少,不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导致员工常常质疑绩效考核的结果,部分员工抵触情绪加大。二是指标的设定未能有效的结合岗位的工作性质,造成考核标准的合理性、可比性不高。 (三)缺乏沟通环节,尚未建立有效的考核反馈机制 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灵魂和核心,是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耗时最长、最关键、最能产生效果的环节。在传统的绩效考核中员工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它更侧重于对员工过去工作表现的监督,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目前我国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来看,大部分管理者与下属员工没有进行绩效沟通,缺乏员工的参与。现实中,绩效考核的初衷是好的,但方案实施不久,往往会出现员工之间或员工与主管之间关系紧张、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越来越低等现象,使得整个工作氛围紧张,最终考核被迫流于形式。 (四)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考核体系运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对绩效考核具有引导、改进、激励的作用。在结果运用上,很多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做法往往是对考核结果不公开,反馈不及时;重奖惩而忽视改进,将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仅作为奖惩的依据,忽视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其他作用。 (五)没有团队绩效考核意识 在绩效考核的实际实施中,为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规范员工的工作落实情况,对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进行评估,进而对个人进行工作责任的培养。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个人应以团队合作为工作动力来源,明确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然而,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没有关注团队的绩效考核情况,忽视了个人、团队和单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团队考核标准没有明确的建立。 三、加强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的办法 (一)树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管理观念 绩效考核管理既不应成为管理者“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具体手段,也不应仅仅流于形式简单地“和稀泥”。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的长处和不足,以便让员工及时改进提高,而不是为制造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中的紧张气氛。要使管理者具备科学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最高层开始,在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所有管理活动中发挥正向牵引力。 (二)明确绩效考核管理的目的 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全体员工应该对绩效考核的目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绩效考核目的不仅是考核和监督,而且要激励和发展。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关键是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确定员工的个人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对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有安全感,从而增强员工对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认同。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人力资源部根据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长期、系统地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一般要注意选取考核内容、设定考核题目及制定考核制度三个方面。核心绩效指标与一般绩效指标相比,假如能把个人和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整个的发展结合起来,就具有宏观长远的发展意义,就会保障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持续的发展。因为核心绩效指标体系集中衡量我们需要的行为,而且由于其简单明了,少而精,通俗易懂,容易记忆,就变得可控与可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可以使得员工按照绩效的尺度和奖励标准去做,真正发挥绩效考核指标的牵引和导向作用。 (四)以团队绩效为主,统筹兼顾个人绩效 把个人绩效融入于团队绩效之中,对绩效良好的科室实行全员奖励,这样既可调动个人工作积极性,又能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科室考核,科室是绩效考核的中间层,只有这一层管理人员规范、科学地执行考核办法,才能把单位的考核目标有效地传递到基层。个人考核以季度或半年考核为主,科室考核以年度考核为主,在设计科室的部门责任书时,不仅要考核整体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定量指标,还要重视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定性指标。 (五)重视绩效沟通,建立反馈机制 首先,应该树立沟通的理念,管理层要明确绩效沟通在员工绩效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把沟通作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其次,建立相应的沟通制度。充分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以及对考核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员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逐层逐级进行绩效反馈,同时指出部门工作、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形成下年度具体的绩效提升计划,以建立绩效考核与绩效改善之间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绩效考核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率,它是员工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者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若能有效利用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的潜力;反之,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发展。本文就交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方面进行概述,希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海外项目管理组织与高效项目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中国建筑工程正在走向世界,进军国际市场,而海外项目发展日新月异,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有较高的要求。对此,海外工程项目团队需要引进综合型、复合型、适应能力强、性格开朗的人才,讲究一专多能,否则中国海外建筑工程很难在国外工作环境中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海外项目管理工作探索与经验,对“走出去”的海外建筑施工经营管理模式,做出了一些系统性的总结论述,希望能为加强我国海外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优化培养海外项目人才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海外项目管理组织 高效项目团队建设 组织架构 在知识经济建设的时代,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海外项目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体系更是极其重要,可以说其是我国建筑项目走上目标化、市场化与国际化道路的重要基础。经过在国外项目30多年的运作,我公司海外工程业务范围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40多个国家设有常驻机构,以成熟的国外商务运作经验为基础,在海外经过不断的项目管理探索,将国外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管理水平、信息储备等积极融合于建筑项目建设中,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海外项目。现就如何在国际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提高海外建筑项目管理的水平,以及建设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项目团队角度陈述观点。 一、海外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及组成概述 笔者根据多年的海外项目工作体会,以及对海外项目的经营管理经验,认为针对小型工程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分别设立不一样的团队结构,以适应相应规模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其中,小型工程项目使用宽管理幅度、少管理层次的简单架构即可,整个组织架构和组成分为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包括项目总工、工程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在内的综合系统。但相对来说,该组织架构纵向信息传递效率高、管理幅度大,造成管理效率减低,是一种管理层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十分辛苦的组织管理模式。 而大型工程项目需要使用多管理层、窄管理幅度的人员架构系统,建立管理组织、目标控制、劳动力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动态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和施工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综合管理架构,以有效地减少管理层的工作量,成为管理效率高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但由于其管理层次较多等原因,这种组织模式的信息传递效率会大大的降低。 以我公司正在实施的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段跨境铁路为例,项目全长730公里,我公司承建里程数为442公里,项目总承揽额为19.96亿美元。如此庞大的项目体量,为便于管理,以埃吉两国边境为分界点,我们组建有两个项目管理团队,在完善包括设计管理部、工程技术部、商务合同部等共七个部门制度和部门组建的同时,又以实施区段和专业划分为各施工部,其中仅线下工程,分有七个线下施工部,其中两个属于吉布提段项目管理团队,再有轨道施工部、四电施工部、房建施工部,组成一个具备完整规模的项目管理和施工团队系统,确保项目的正常实施。截至2015年底,项目已开工3年(不含项目前期踏勘和动员),整体进度正常,质量优良,成本可控,目前已进入最后的联调联试阶段。2016年7月这条“新时代的坦赞铁路”将正式服务于埃、吉两国政府,造福两国公民。 因此,要想顺利地进行海外项目管理,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需考虑项目的规模、项目的性质、所在国的特点、政府执行力等诸多因素,以形成并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组织架构和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海外项目管理中高效团队建设路径 1.制定合理的团队发展规划 首先,海外项目需通过外部渠道招聘技术含量较高的复合型外籍人才,并加以深层次培养,使其对我们在海外的建筑施工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建立相应的人员信息系统,以形成系统的人才储备库;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在组织之间分享专业技能,形成长期的人才培养、流动、引进和储备发展战略规划;第三,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相应的人才借聘机制,为管理项目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第四,海外建筑施工项目的长远投资,不应仅仅限制于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还要实现整个组织团队的发展建设。 2.从技能培训上帮扶,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 项目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对海外施工的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定期的岗前培训和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培训,并以施工现场录像片等方式进行培训考核。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海外工作人员的专业实践知识,还能够促进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招聘外籍员工时,优先录取技能、文化功底深厚的人才,也可以根据能力让他们加入项目管理编制协助管理,充分发挥其价值。对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或领导能力的员工,可及时提拔其作为班组长,促进一个高效率小组的形成。实践证明,经过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员工可以为海外项目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3.充分利用好外籍员工资源,将安全管理风险降到最低 在海外实施建筑施工项目,其主要施工人员多是外籍员工,所以,我们在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时,需要着重注意外籍员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培训教材时需要格外注意,加强针对性,并结合施工现场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活动,如知识竞赛、触电演练、消防演练等,这些活动受到了外籍员工的广泛欢迎。此外,在施工现场安排适当的具有专业安全防范知识的安全管理巡视人员,与外籍员工和谐相处,走进员工生活,将安全管理工作确实落实到实处。如员工在施工时自觉戴安全帽等,在细节处注意防患,在充分利用外籍员工劳动力资源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 4.加强中国海外项目员工的考核与管理 我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发展需要建立完备的海外人才储备库,然后根据项目员工的技术专业和所在岗位等对员工进行统筹管理。首先,对中国在海外的所有建筑项目进行系统的管理,并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其次,重点监管项目实施的重要部分和项目部门的建立,以确保人力资源水平;第三,采用有计划的人员流动机制,依照项目需求对员工进行统筹安排,以有效节省培训资源,在充分发挥各员工优势的基础上,提高施工效率;第四,有效的项目管理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环节,然后据此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及时对项目全局的技术力量进行更新,打造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海外建筑队伍。 5.加强中国海外项目团队凝聚力 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职业道德是优化海外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同时,强调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代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的灵魂。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做好文化宣传,逐渐使每一名员工可以被吸引,积极融入团队生活,做到“快乐工作”,使员工在海外工作的感受是“乐趣”。在此基础上,工作方面再进行合理的员工资源配置,使员工能在其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自觉、积极地工作,从而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施工效率,达到项目发展目标。另外,人力资源部门是稳定整个工作团队的调节部门,需要从最初的人才聘用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再到个人职业规划,认真地做好每个阶段工作,为海外项目工作团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形成系统的员工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并依据工作岗位的调整及时补充完善工作团队。 6.持续培养塑造团队经理的核心能力 项目经理是海外建筑项目管理组织的核心所在,培养项目经理的核心能力,需要对其进行持续的培养塑造。建筑企业应该把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作为总目标,然后再进一步完善员工的培训管理制度,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员工培训系统,建立完善的项目经理知识培训体系。此外,实践才是真正人才发挥力量的舞台,我们要在大项目、难任务中培养和锻炼人才,使项目经理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见世面、经风雨,快速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管理能力、项目实践能力等,成为综合性人才,满足海外项目管理组织的需要。 综上所述,经过实践证明,海外工程项目团队需要综合型、复合型的项目管理组织团队,而只有适应能力强、性格开朗的人才,才能适应日新月异、要求较高的国外工作环境。我们要建设高效的项目团队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综合考虑复杂的海外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项目实施队伍,实现中国海外建筑工程的高效而有序运作。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关于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项目团队建设与项目管理具有重要的相互影响力。高效的项目团队有利于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目标项目的要求;积极的项目管理能够使项目团队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及如何在项目管理中建设有效的项目团队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 一、引言 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项目管理中,高校的项目团队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能够将项目管理的总体目标转变为可分配的各种具体子目标,从而高效的完成。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成员具有多种不同的技能,如何将这些不同人的技能进行有效的重整组合,是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和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项目管理中,高校的项目团队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在项目管理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团队。 二、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在项目管理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贯穿整个项目过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将一个个项目组的成员组织成为一个分工明确、技术水平过硬的项目团队,从而让项目团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随着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团队的工作形式。任何企业要想在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那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企业所开展的项目中,高效的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管理层面上有利于企业组织、管理具有不同技能的人员,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2.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员创造力。项目团队建设在一定层面上为参与项目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活动空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项目团队中的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项目中的不同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发挥每位员工的创造能力。项目团队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诱发他们为集体努力工作。 3.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项目团队工作绩效。项目团队是一个高度互动的群体,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支持、沟通等表明他们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的程度。企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组建相应的项目团队;通过这些团队,简化各种组织结构。项目团队可以使领导和团队、团队之间及内部成员的关系变为合作关系,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组的工作绩效。 三、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其必须考虑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率工作的项目团队。企业经营与项目团队建设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每一个项目团队从属于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效的项目团队建设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去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1.搭建良好的项目团队建设交流平台。一个项目高质量的完成需要项目团队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种交流涉及到项目团队与所属企业、项目客户、团队自身的交流。高效的交流是项目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方式。不同项目及成员要求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项目团队建设水平。 2.规范化管理项目团队建设。根据项目的不同要求,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不同的项目团队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使项目组的成员能够很好的履行相应的职责,从而提升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自身的定位、目标、准则等能够促使项目成员沿着既定的方向共同努力。 3.建立合理的项目团队激励体系。项目团队激励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有效的刺激项目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项目的完成质量。在项目团队建设过程中,适当的激励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激励可以激发项目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对项目团队的协作精神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4.加强项目团队自身文化建设。项目团队的文化能够有意无意影响每一位项目成员的言语和行为。良好的项目团队文化能够激励团队成员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促使整个项目团队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团队自身的竞争力。在项目团队建设中,必须加强团队自身的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团队文化。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中,项目团队建设对于企业完成相关的既定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项目需要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而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项目团队及成员之间按照项目要求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方法。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试论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策略。 关键词 企业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问题对策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现代企业不仅仅是老板和下属的企业,而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项目团队是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对影响和改变团队成员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必须面向团队建设。 尽管项目管理进入我国时间不长,但国内不乏取得成功经验的优秀企业。如创业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从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发展到拥有96大门类15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出口销售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全球营业额已达2007亿元的国际化产业集团。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尔集团拥有一支优秀团队,以及团队对“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等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团队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水平快速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团队效率较低 我国传统企业的管理弊端主要表现为组织机构较为臃肿,冗余职位和人员偏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滋生了部分20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思想,没有务实精神和缺乏创新意识,束缚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导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缺乏活力和效率。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推诿扯皮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问题久拖不决。 (二)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 很多企业项目管理团队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缺少长远规划,具体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统一。追求短期内的规模扩张和业绩提升,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质量效益平衡发展,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由于忽视企业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培养和发展,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得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担责任,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成员能力和素质不适应项目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三)任务目标不明确,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绩效管理是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间持续双向沟通的过程。通过充分交流不仅要对绩效目标内容形成共识,还要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从而实现绩效目标。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常常忽视了绩效管理激励和持续改进的本质目的。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只停留在员工绩效评价的表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责模糊、目标不明、效率低下、管理无序的状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风气。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团队领导和员工之间就无法达成共识,形成发展障碍,给团队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二、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策略 我国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理论也尚无成熟机制和体系。希望通过对项目团队建设策略的研究分析,寻找和归纳解决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组织结构,建设自我管理团队 混合型组织结构兼容并用职能式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其灵活性常常被应用于项目管理团队中。因为可以把那些刚启动且并不成熟的项目安排在某个职能部门的下面,随着团队建设的发展,当条件成熟之后,把职能式结构转化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最后还有可能设置成为一个单独的部门。混合式结构就是要灵活地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项目组织结构是项目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体现了项目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形式,又显示了项目功能的结构特点,也表明了项目职能的横纵联系。随着项目推进,各项目要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中。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团队也会经历组织结构的设计、运行、更新、终止的环节,因此,项目团队组织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高效的项目团队最主要特点就团队成员自主选择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相互讨论、相互监督,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应给予团队成员更大的自我管理权,引导项目团队逐步成长为自我管理型团队。通过自我激励约束、自我考核评价、自我调整完善,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更好地把握企业战略机遇实现企业目标。 (二)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够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企业项目团队建设要强化团队学习,团队学习具有任何个人都无法取代的团队智慧和整体资源优势。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完善的知识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可以为团队向学习型团队方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创新能力。创建学习型团队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还有利于形成团队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 没有学习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成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要使每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内部成员组成应该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型项目团队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构建团队和成员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团队成员充分分享知识和经验。二是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素质,给予更广泛范围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倡导主动学习,鼓励员工主动获取信息和新工作方式。四是突出创新和协同作用。提高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创造能力,知识成果推广和转化能力。 (三)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任何企业项目团队的产生是以共同的需求为前提条件。所以,每位团队成员都应该清楚了解团队的奋斗目标和个人任务,特别是团队目标奋斗的预期收获,否则团队难以稳固,团队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目标既是团队对每一个成员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如果项目团队的目标一开始就不明确,大家开展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方向也不统一,团队目标必定难以实现。 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应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平等坦诚沟通,行事准则不局限于个人目标,必须更多考虑团队的集团利益。项目领导团队之间应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努力确保团队实现优秀业绩,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四)树立核心价值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核心价值观与团队目标要始终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特别是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使得团队的业绩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业绩。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仅是团队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团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优秀企业项目团队理念中应包含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相关利益方共赢、提倡团队合作和鼓励创新创造等价值理念和意识。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要从以人为本、兼顾个人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积极进取、全心投入、团队精神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全面性,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关键词】企业 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团队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保障项目的有效协调实施而建立起来的团队,团队成员只有围绕共同明确的目标同心协力、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形成合力,才能成为有效协作的团队。由于项目管理内容涵盖了项目范围、时间、费用、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很多方面;项目团队的具体职责、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资源配备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会根据项目的任务、难易程度、规模大小和周期长短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把独立性很强的个体塑造成一凝聚力很强的项高效目团队。 一、企业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种通过项目领导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运用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为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特定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复杂性,项目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和高系统风险的工作,有多个部分和环节构成,其工作涵盖多种职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任务。二是创造性。体现在积累和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综合多种技术和多学科成果,实现飞跃式发展。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构思能够贮备企业经验和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外界风险和变化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三是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是一种多层次、可分解的任务目标管理方式。由于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没有人能够成为每一个知识领域的专家,项目管理需要综合协调,授权与被授权,其实现方法具有很大灵活性。 二、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盲目扩张。企业项目管理机构过于庞大臃肿,虽然也多次精简,但是收效甚微,导致了虽然精简,但有增无减的局面,没有必要设立的职位和人员大量出现。 (二)权力集中缺乏制约 权力过多地集中在职能管理层面,而相关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观念和思想仍然存在,没有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科学管理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使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活力和效率。 (三)体制和制度执行不够健全 项目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官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团队和全面规范的项目管理规则。因此,项目管理体制不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力度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项目团队运转效率低下 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扯皮推诱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导致己具备客观解决条件的问题久拖不决,因为小集团利益拒不执行项目决策等重重阻力。 (五)任务目标模糊、考评流于形式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系统”是困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一个难题,具体问题体现在绩效目标难以衡量;管理者缺乏相关的训练、疲于应付;碍于情面;考评标准不同;结果与过程脱节等等方面。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往往以偏概全的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只看到了对部门和员工表现考核的一面,而忽视了激励和持续改进等更为重要的本质目的。绩效管理是团队领导和成员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充分的交流达成绩效目标内容的共识,还要在团队工作中以目标作为导向,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 (六)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人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责任,做事“和稀泥”,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率的提高。 多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只关注与短期目标,缺乏对长远目标的规划,具体项目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统一。过于片面追求短期规模扩大,速度增长,业绩提升等短期利益,往往忽视会质量效益和平衡发展,使企业缺乏持续增长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二十一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共同的愿景、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开放式新角色、倡导知识管理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项目团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充分释放潜能。这就要求项目团队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改善行为方式,优化组织体系,以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建立团队学习制度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学习的途径,如开展组织培训、内部学习、外部咨询、行业学习和客户学习等,并将多种学习途径有机地整合,从技术到管理、从安全到质量、从思想到行为,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在项目团队内部营造学习氛围,系统地促进组织学习,形成教全面的教育和组织学习机制,增强团队学习能力―即“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吸引能力和整合能力”。团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能更有效地帮助项目团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培养情商和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二)增强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称其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不仅要涵盖高效和弹性,还要体现团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只有观念改资,行为才会改变,只有习惯改变,结果才会改变。高度的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团队成员发挥出来的,它体现在提高生产作业水平、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市场拓展等各个方面。任何领域都会存在创新的空间,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自由讨论的艺术可以激发和富于团队创新的精神,让创新的观念伸展到所涉及的每个领域。不断提高团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适能力是体现和培养创新的关键。如果当团队已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却难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应对,其主要原因在于团队缺乏对环境的调适能力,这就要求提高团队的调适能力以增强其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协调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型工作团队的稳定不仅涉及内部团队成员的稳定性,还包含团队整体素质的相对稳定性。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团队高素质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素质稳定性的关键,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内部成员的组成必须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何创新都可能存在风险和代价,但是不能因为害怕承担任何风险就错失创新和发展的潜在机会。创新能够给项目带来特殊的附加价值,所以对待创新需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原则,在权衡创新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要营造和谐环境,首先要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充分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合作协调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前提,而制度体系的完善,角色分工的明确,则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得各个层面都能够按照规则和谐运行。人与环境的和谐主要依靠长期和持续的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要围绕远景,营造好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家形成归属感和向心力。在项目管理团队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树立团队统一感,避免“圈内人”、“圈外人”、“你们”、“我们”的划分,不能过分夸大不同部门和职能单位的差别,忽视共同之处,否则会引起彼此无谓的争端,甚至纠缠于资源争夺,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只有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价值观,并与团队的目标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使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得团队的工作成果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工作成果。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不仅是形成团队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成员要在项目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取满足感,同时能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观点、态度、决定;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不能只局限在个人目标上,还应该更多的考虑团队的利益。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团队士气,鼓励成贾创造卓越工作,创造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五)形成团队建设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 IBM咨询公司曾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和优秀文化,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队理念中不仅包含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包含了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利益、团队精神和鼓励创新等精神财富。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 面对组织间激烈的竞争和科技时展,现代项目需要项目团队及成员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如应变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认知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决策意识和能力、持续学习意识和能力、领导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形成团队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是保持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如何建设IT项目管理中的团队相关思考 摘 要:成功项目的开发一定要具备一个优秀的开发团队,在分析成功项目团队中成员的素质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有效地组织一个高效的开发团队,希望对于今后的IT项目管理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IT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人员素质 项目经理 高效团队 为了更好进行项目开发,保证一切从团队成员出发,保证从团队角度进行问题的积极思考,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团队的效率以及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在进行项目管理中,骨干流失问题以及团队分裂问题则是具有重大的风险性,所以,应该尽一切力量来进行高能力的团队建设,能有效保证项目得到顺利的实施和圆满的完成。纵观现有的项目,尽管部分项目经理技术能力非常突出,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就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团队建设能力,而导致不成功的团队,甚至导致了团队的分裂,这就必然出现了项目的失败问题[1],所以,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成功项目团队中成员的素质分析 1.1 项目领导班子的素质分析 在我国的IT行业中,IT企业中的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都是技术骨干,从专家的岗位上提拔来的。在经理的管理岗位上,他们有时候不会马上投入角色,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没有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项目经历存在往往仅关心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带领的团队的工作,也不是经理的职业表现。 对于进行项目研发的经理来说,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开发经验以及背景知识,另外,还应该保证相应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保证把握住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技巧和规律,能够有效处理好时间、质量以及成本的相互管理,能有效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进行项目管理,比如涉及到的网络技术、项目计划、费用估算、风险评价、项目控制等方面,另外,还应要求管理者能够进行有效的领导,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2],比如,相关的沟通技巧、目标管理、激励方法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 1.2 研发人员的素质思考 即使项目经理的素质再高,而团队中的其他研发人员的素质低下也不能有效完成项目。因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普通人员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如果他们的技能比较低下,或者不能有效领会经理的意图,这样就不能做好项目的开展。对于国内大多数的程序员来说,他们很少进行相关的编码设计工作,在腹稿的基础上就进行代码的编写工作,写完就进行调试,调试错了在进行改,如何重复上述过程,试玩之后不进行相关测试就直接进行用户的提交,完全没能够体现出流程的思路,文档没有出现在整个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应该让团队成员掌握开发程序项目的基本技能,比如,要求进行开发流程的细化处理,进行规范的代码编写工作,进行有效的书面报告来沟通,保证有效进行文档的编写。上述工作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2 关于组织一个高效的开发团队的思考 2.1 关于挑选优秀的项目经理的思考 不同的人对于优秀的项目经理的定义存在分歧,当前,对于优秀人才的评价大都是从情商和智商两个方面进行。 在智商方面,通俗地说,就是看这个人聪明不聪明。比如,在微软公司中,进行经理人员的选择过程中,都是首先考虑到能够通过专业的技术知识能鼓励转化成赢利的目标,所以,程序经理来说,一般都是具备最为聪明的程序员。 在情商方面,则是相对于智能的一个概念,主要涉及到人的意志、情感、情绪方面的品质,通过相关研究表明,从前的观念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智力水平,也就是高智商的人才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当前的心理学家这是认为,具有较高的情商则是更为重要,对于获得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时候可以超过智商的影响。 2.2 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所具备的素质分析 首先,对于项目经理来说,应该在能够懂得管理,并且做好相关的管理涉及的工作,不仅仅要从理论上掌握有效管理的方法,还应该能够直接管理自己的下属进行有效工作。 第二,应该要求项目经理具有精湛的技术,能够在技术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就是由项目经理负责,他能够对于困难问题进行正确而快速的决定。 第三,应该要求项目经理具有开阔的眼界,能够较为全面的考虑问题,具有比较广的知识面。面对快速发展的IT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积极采用恰当的新技术就是意味着能够有效地节约人力和物力。 第四,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还应该对于任务能够进行有效的跟踪,保证有效进行跟踪管理,注意采用一定的时间管理方法,一定要注意能够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证有效进行产品的开发,赢得利润有效点。 第五,项目经理还应该进行积极协调工作,具有一定的有效沟通能力。 2.3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开发团体来说,一般都在几十人,或者几百人左右,这就需要涉及到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效监督。应该根据相关的要求,对于所有成员的开发进度进行有效核对,保证能够按照进度表以及日程安排进行,对于项目比较大的情况来说,涉及到的人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为详细的进度计划,反之,仅需要一个可行的大概提纲即可。 第二,有效培植。项目经理需要自己的队伍进行项目开发,所以,在此过程中,他应该教会相关成员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第三,有效激励。根据以往经验,要想获得更好的工作成果,就应该在工资、监督、工作环境方面下功夫,只有上述条件得到较好的满足,才能保证有效进行满意的生产。但是,在上述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要还出现不令人满意的工作,就应该思考如何有效地对于员工进行激励,保证个人能够让自己的成绩得到肯定和认可。 2.4 团队的沟通 沟通协调工作在IT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涉及到团队内部人员,还应该包括和外部的其他人员。所以,上级领导的支持在成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大比重。 对于人数众多的团队来讲,一般存在较为复杂的沟通情况。所以,应该积极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不应该畏惧有效沟通,应该多多学习沟通涉及到的各方面技巧,另外,有的时候,灵感就来自于别人的片言碎语中,应该多多注意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包括电话、会议、口头、邮件等多种形式。 3 结语 对于具体的项目管理来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存在完美的个人,只存在完美的团队。所以,成功团队的打造对于项目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当今时展很快,已经不再是个人英雄的舞台,而是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对于成功项目的必要性。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建设问题,在相关院校、科研机构都得到很大重视,在团队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使得团队建设成为一门艺术。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谈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许多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求向着多样化趋势发展,人们在工作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这种情况需要人们组成团队,并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积极协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 【关键词】人力资源计划 团队建设 员工需求 团队激励 领导力 对于任何一个项目,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人”。能否管好“人”,对项目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世界所有项目的成功率为25%,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的原因。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项目团队管理。项目团队管理的作用就是为了有效发挥所有项目参与人员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着重讨论项目团队管理相关的问题。其一,一般项目团队管理的包括的内容。其二,如何激励项目团队并提高项目绩效。 一、一般团队管理的包括的内容 项目团队管理的一般包括: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组建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和管理项目团队。 (一)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是决定项目参与者角色、职责和汇报关系的过程,根据项目具体的时间计划及活动资源需求,通过组织机构图与职位描述等工具制定出的。人力资源计划一般包括较完善的项目组织架构图、各职位的职责记录、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以及带有人员招募和遣散时间表的人员配备管理计划,它可能还包含培训需求、团队建设策略、认可与奖励计划、合规性考虑、安全问题以及人员配备管理计划对组织的影响。 通过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能够识别出拥有项目所需技能的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组织控制人工成本,是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注意在人力资源计划中,力求角色和职责的清晰,避免在项目实话过程中的职责不清和相互推诿。 (二)组建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是企业为了完成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而组成的功能团队。项目团队是一个由少数能力互补的人员组成的小组,所有成员被委托以共同的目的、行为目标和工作方法,并互相负责。它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人员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流,促进协同工作。 组建项目团队就是一个获取项目成员资源的过程。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各种途径并用,不同人员采用不同方式获取。例如,核心人员是预先分配的。需求数量大的根据资源计划需要向结算部门申请,结合每个人员的背景分配到项目的组织结构图中。无法满足的通过人事招聘来不及的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如软件外包临时聘用,以满足项目需要。 (三)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团队组建完成之后,为了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能力,增强项目组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并最终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目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团队建议方法来保持项目组的热情。 例如,在项目团队建设的初期,由于团队成员均是初次参与到同一个项目中来,各自分别拥有不同的工作背景、组织环境甚至不同的公司文化背景,具有截然不同的个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并共同努力完成大家都没有做过的工作。因此,项目经理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培训,目的是把松散的一群人组织起来一起工作。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如项目启动大会、专题讲座、项目互动讨论等。通过培训团队成员相互结识,了解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的交付成果等,最终实现上级与下级间的承诺并达成共识。 为了保证大家的沟通效率,且方便与客户方进行沟通和讨论,项目组成员最好集中办公。为了让大家尽快进入状态,可以安排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小组讨论会,这对快速解决问题和知识共享非常有用。 如果项目进度控制有压力,长期强制项目组成员加班,不仅会大量增加成本,而且容易引起项目成员的抵触情绪,工作效率也会比较低。因此,可以在可支配范围内给项目组承诺,只要按时或提前完成相应里程碑任务的小组,可获得一定的物资奖励。因此,各小组在遇到进度落后的情况下,都自行安排加班,小组内成员也互帮互助和鼓励。 团队建设是一项贯穿项目始终的工作,是项目经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项目团队随着项目生命周期是动态变化的,遵循五阶段规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体阶段。项目经理要通过团队建设,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激励、维护自己的团队以最好的状态走过每一个阶段。 (四)管理项目团队 管理项目团队主要就是注意团队的行为、提供反馈、管理冲突、解决问题并管理变更,以优化团队成员的绩效。对于团队成员的行为,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和多交谈,一旦发现情绪不对,要及时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谈话,了解背后真实的原因,以便提供疏导和帮助。对于成员之间的冲突,更是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影响到更大范围,对项目组造成不可控制的风险。处理冲突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 二、如何激励项目团队并提高项目绩效 作为项目经理,要想成功而顺利地完成项目,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的团队。那么,如何才能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呢? (一)发掘员工需求,设定共同的目标 在团队建设管理中,不同角色的成员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团队中不同角色由于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工作的目标和期望值,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对于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整体业务,需要按照承诺,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项目要求的产品或报务。而对于项目成员来讲,应该高质量完成任务,如果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就更好了。那么,员工需要什么?在调查中发现,下面所列是员工认为的最重要的五件事情: 有学习的机会和选择任务的权利。员工看中能够从中获得某些技能的学习机会,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他们渴望有选择任务的能力。 更多的自主权及权力。更大的自主性说明,组织信任员工独立开展工作,而不需要经过别人的同意。 灵活的工作时间。员工看中他们的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让他们平衡个人责任及工作责任的冲突。 个人赞扬。员工需要自己的工作成果被予以肯定,他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与管理人员接触。管理人员与员工们在一起,意味着对员工的认可。通过聆听员工的心声,回答他们的问题,提供建议,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 因此,项目经理应善于捕捉成员间不同的心态,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且远大的目标可以令团队成员振奋,与项目的目标相契合,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出非凡的成果,从而在学习中体会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理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1.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是一种激励和检验。它既可以检验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果,也是检验团队绩效的重要工具。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把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结合起来;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奖励和处罚。考核评估的结果要及时向员工进行反馈,帮助他们寻找自身不足和团队目标的差距,从而激发员工不断改进工作品质,提高服务质量,达到团结进步的目的。 摩托罗拉公司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层面,并给予高度重视。他们把绩效管理下的定义是: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和管理者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就下列问题达到一致:(1)员工应该完成的工作;(2)员工所做的工作如何为组织的目标实现做贡献;(3)用具体的内容描述怎样才算把工作做好;(4)员工和管理者怎样才能共同努力帮助员工改进绩效;(5)如何衡量绩效;(6)确定影响绩效的障碍并将其克服。从这个定义里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在摩托罗拉的地位。绩效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绩效的提高,而员工绩效的提高又是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这就将员工和企业的发展绑在了一起,同时也将绩效管理的地位提升到了战略性的层面,战略性地看待绩效管理,战略性地制定绩效管理的策略并执行策略。 另外,还特别强调了员工和管理者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这种改变是深层次的观念创新,给了员工更大的自主和民主,员工和管理者的关系将更加和谐,之间将会有更多的互助、互补提高、共同进步,这也是绩效管理致力要做到的工作和完成的任务。同时,也强调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工作内容的描述要具体,衡量的标准要具体,影响绩效的障碍要具体,只有具体的东西都有可操作性。并且,进一步强调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置于系统之中,使其各个组成部分互相作用,并以各自独立的方式一直工作去完成既定的目标。 2.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激励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职能,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项目目标的轨道;有助于增强项目的凝聚力,促进项目成员协调统一。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灵魂人物”,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内心需求,从而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可以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需要兼顾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广泛听取基层员工意见,制定出合理的分配制度。 (三)有效的领导 所谓领导力是把个人的愿景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把个人的绩效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也就是说,领导是最大限度地使他人发挥潜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以创造最好的绩效。从更宽泛意义上讲,领导力不仅指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包括员工的领导力。无论是领导的领导力还是员工个人的领导力都要求在“能否做正确的事情”方面发挥作用以提高绩效。 团队需要决策的问题有很多:如何安排工作日程,需要开发什么技能,如何解决冲突,如何做出和调整决策。在决定各成员在具体任务内容并使工作任务适于成员个体的技能水平方面,都需要团队领导和团队结构发挥作用。这些事情可以由管理层直接来做,也可由团队成员自己来做。有证据表明,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常常比正式指派领导者的团队完成工作的效果更好。当领导干涉自我管理团队的工作时,会阻碍他们的工作绩效水平。因此,建立自我管理的团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好的绩效。 三、结语 有效的团队建设与管理,需要根据项目情况制定详尽的人力资源计划,通过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制定出科学、有效、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通过有效的领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高效的业绩。通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地减少项目的风险,使项目可以按期、高质量的交付,同时也提高的客户满意度。拥有好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公司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员工也取得同步的发展。好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公司取得成绩也是必然的结果。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议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 [摘要]21世纪是全面发展的时代,在此过程中,经济生产总值会不断攀升,人民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改善。在社会迅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团队建设急需优化。众所周知,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建筑施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强化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建筑施工;团队建设;团队管理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联系逐渐加深,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或团体来讲,团队的管理及领导水平是其运行的先决条件,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则是取胜的关键。而影响团队运行的因素有很多,这就使得团队建设与管理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式及方法,提高团队的积极性,增强团队战斗力,实现高效的管理目标。 一、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问题分析 (一)团队目标不明确,内部分工不清晰 当今社会,是技术与管理互相结合的最佳契机,任何的项目都需要技术、人才、管理的支撑,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理念会不断更新。然而目前,很多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只注重工作进展,却忽略了团队自身的建设,这就使得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层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一般情况下,每个建筑施工项目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为建筑施工的进程提供标准。然而,很多建筑施工团队没有明确树立自己的任务及目标,也没有将目标传达到基层,导致上层决策无法领导施工层,致使建筑施工项目出现问题。除此之外,建筑工地人员过于分散,分工权责不明确,造成人员懒散的施工现象。团队成员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在重要工作面前也会出现出互相推诿的现象,进而导致上级工作命令无人执行,延误建筑施工项目的完成进度,最终影响到企业及社会的发展。 (二)团队内部凝聚力偏弱,缺乏必要的建设管理机制 所谓团队,就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所组成的管理团体,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有效开发成员的技能及智慧,为团队整体发展贡献力量。团队的价值是需要开发的,如果团队建设不当,也是会出现问题的。纵观现在的建筑施工项目团队,团队内部凝聚力还很不足,其处理方式还不到位。众所周知,一个团队中会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人们的年龄、兴趣、思维、经验、生活阅历等又是参差不齐的,这就使得团队在运行时会出现很多分歧,为建筑施工项目的运行造成弊端。此外,员工和管理层的沟通欠缺,使得管理阶层无法真正了解基层员工的切实需求,使得员工的工作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可能会导致建筑施工团队的内部凝聚力偏弱,无法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建设与管理是建筑施工项目正常运作的生命,完善团体建设管理体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施工团队的机制建设需要去伪存真,坚持吸取其他建筑施工团队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其中,奖惩制度的缺乏也是导致员工工作尽头不足的原因之一,长久以来,员工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干或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建筑工地效率的提高,也对团队的建设管理体制造成负面影响。 二、建筑施工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完善团队建设与管理体制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众多施工单位、团队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建筑行业能否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之一。不可否认,当前的建筑施工体制尚不完善,管理与改革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实行。这就需要改善建筑施工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实行适度的奖惩体制,奖励有卓越贡献的个人及领导,通过颁发奖金及证书等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优胜劣汰的团队制度,帮助员工形成良性竞争和危机意识。裁掉部分重置的职位,增强团队自身建设。对于团队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优化考核方式,认真记录员工出勤方式,严谨考核建筑施工项目团队的目标实行情况。所谓建筑施工团队的考核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施工团队内部成员的审核监督和整个施工团队的考核。建筑施工团队内部成员多且职位繁杂,因此要对内部各个成员加以关注,对其工作成果要有明确的审核标准,另一方面,整个施工团队的整体发展状况也要有一定的考察评估标准。管理部门的领导是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关键,对施工单位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鉴此,要着力加强对管理层的培训,开展有关管理理论的讲座,从知识层面上提高领导素质,促进上下级沟通,努力兼顾员工的身心感受,旨在强化建筑施工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职能。最后,还需要明确团体目标管理体制,合理量化职工权力职责范围,形成上下有序,权责明确的目标管理体制。 (二)增强建筑施工团队的凝聚力,全面提升员工工作实力 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不是由单个人构成的,而是包含众多成员,正如古语所言:团结力量大。古语中蕴含着很多的道理,因为个人是集体的构成要素,是建筑施工团队的基本单位,对于建筑施工项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筑施工单位要综合考虑多种层次及职位需求,兼顾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诚然,团体内部成员间都有自己的目标与需求,人与人也是不一样的,性格也是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团队内部由上到下形成相互理解的模式,例如:团队内部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就建筑施工案例分享自己的感受及领悟,于交流中了解其他成员的思想和感受,汲取别人的经验之谈,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增进团员内部了解,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因为只有建筑施工团队内部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才能有质的转变。当今时代,经济领域发展迅速,针对逐渐转型的国际格局,社会对于人才、技术、团队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而人才是技术的承载者,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的强弱就决定着团队的成败,关系着建筑施工团体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由此,要紧抓成人教育,组织建筑施工团体成员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开展成人技术培训,新添技术指导教程,帮助团体成员有效提升自我文化素质。强化建筑施工团体的实地操作能力,鼓励员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自身素质得到强化后,才能为提升团体建设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结束语:建筑施工项目在经济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效益是无可替代的。因此,优化建筑施工团体的建设和管理是时代所需,也是众望所归。建设与管理是评价一个团队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个团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有效加大团队建设与管理力度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拓展团队实力,着重强化建筑施工系统,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有效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运行。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在项目管理中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团队 【摘 要】团队建设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项目管理比较分散,所以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做后盾,为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供保障。因此,如何打造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成为大多数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目前,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都需要组织自上而下的管理团队,才能实现一体化管理。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使得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如何打造高效项目管理团队进行简要分析,探讨打造高效团队的重要性及具体建设方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高效;团队;重要性;措施 引言:项目管理通常是对互相存在关联的活动进行管理。简单地说,项目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和时间限制,所以大多数企业的项目管理都设立了相应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原则。由于项目管理中需要借助人、设备、资料等各种因素的协助,才能共同完成项目管理任务,所以项目管理需要以团队形式存在,才能分工明确的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因此,团队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协作能力直接决定着最终项目管理成果的好与坏。就目前而言,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团队,已然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简称PM)是运用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于项目活动上,来达成解决项目的问题或达成项目的需求[1]。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着,通常企业或单位的项目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且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所以使得项目管理需要组团完成。因此,我们说项目管理是一种组织和形式,并且项目管理需要集合各部门管理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建设高效团队的重要性 (一)团队形成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可见,团队力量是个人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受市场化不稳定因素影响,企业要想取得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发展依托科学管理为基础,因此,团队的形成满足了大多数项目管理的需要。并且团队形成,有利于细化项目管理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团队形成还可以多角度为项目管理提供多样化管理措施,便于多途径获取管理信息。此外,项目管理人员包括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等相关成员。一旦形成高效团队,就可以使领导与管理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便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二)团队形成有利于端正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团队对于员工来说像一个大家庭,团队内部的员工都彼此熟悉,因此团队形成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并扩大了活动空间,使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得到改善[2]。一旦员工之间获得基本的信任就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其工作潜能。并且团队作战的成功率相对较高,而每个员工都是成果的缔造者和分享者,所以,团队形成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并且在团队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岗位,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无限发挥个人价值,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对员工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并且,团队形式可以培养员工掌握多种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在项目管理中建设高效团队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团队建设目标 团队是由个体组建而成,个体的专业能力决定着团队的整体实力水平,所以高效团队对参与者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高效团队建设必须要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才能不断地壮大团队力量。由于团队建设目标与项目管理目标是一致的,所以项目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规划时需要将团队建设目标列入其中,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并且,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如果在目标建设时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可以提高团队的团结协作能力。所以,项目管理人员在制定目标计划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个人目标因素对团队目标的影响。 (二)注重团队精神建设 团队精神是支撑团队正常运作的核心力量。团队精神是根据团队成员个人兴趣爱好和特点形成的,团队精神是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设的。对于项目管理而言,团队精神需要独具特色,才能发挥团队价值。首先,团队精神的建设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各不相同,所以如何发挥特长、弥补缺陷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3]。所以,管理人员需要设立多种工作岗位,并严格选拔制度,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展现特长,从而更好地得心应手投入工作中。这种相互合作、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工作精神,就是建设高效团队的重要资源。 (三)强化团队沟通意识 团队是一个集体,团队内部往往会因为各抒己见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强化团队沟通意识,是保障高效团队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大型团队还是小型团队,都存在人与人的接触与摩擦。通常成员之间的默契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团队成员之间提高沟通意识,才能加强合作默契度。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成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沟通交流网络,包括:网络交流、户外交流、聚会交流、会议交流、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不仅可以帮助成员之间相互了解,还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4]。例如:“头脑风暴”形式的交流,就可以边沟通边工作,有助于加速高效团队的形成。 (四)完善团队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强大员工心理素质,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科学表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发挥群体价值。例如:发挥优秀员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优秀员工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励其他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需要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并制定多样化激励模式。例如将激励机制与工作表现相结合,公平公正的评定员工成绩,强化团队激励力度,着实鼓励员工积极贡献团队力量,便于提高员工提高团队存在感和荣誉感。同时,培养团队成员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工作伙伴,对表现优秀着给予高度认可,对失败者给予充分鼓励,才能保障团队可持续化工作。 结语:综上所述,高效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对团队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项目管理中的团队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发挥其高效的管理能力,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财富。此外,在较为分散的项目管理中形成团队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还可以凸显每个员工的工作才能。因此,团队工作环境相当于为员工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所以,科学系统的团队建设体系,可以不断地引导员工融入团队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壮大团队整体工作水平。总的来说,项目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项目管理团队也要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谈团队建设是项目管理的核心要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2段四标施工项目部以往成功项目管理经验的分析,认为构建和谐团队是项目部成立后的核心要务,是开展一切工作基础,树立正气实现项目团结的途径,实行目标管理、追求卓越是凝聚集体力量的源泉和动力,建章立制、规避不当行为是团队建设的巡洋舰,相互谅解是保证团队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培养人才可以永葆项目团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团队建设;核心要务;目标管理;建章立制;培养人才 1、引言 鉴于南水北调参建单位多,各单位承接的标段多,每个标段造价往往上亿元,对许多参建单位来说承接的施工任务已远远超过历史最高纪录,组建项目部后如何进行管理成为摆在各承建单位面前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2段四标施工项目部以往成功项目管理经验的分析,认为构建和谐团队是项目部成立后的核心要务,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是项目管理中致胜的法宝。 2、团队建设为南水北调郑州2段四标项目部创造了无数辉煌 从白露河工程,到燕山水库工程,从沙河节制闸工程,到南水北调郑州2段四标工程,一路走来,硕果累累。这支队伍从白露河工程开始组建,当时全国水利行业很不景气,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在信阳地区又几乎没有市场,白露河工程虽然只是一个100多万的小工程,但意义重大,局领导对白露河工程项目部寄予了深切厚望,希望通过白露河工程打开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在信阳地区的不利局面,为局赢得更多的市场。带着局领导的重托,带着全局职工的殷切希望,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团结在项目部周围,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不仅顺利完成了白露河治理工程,而且相继承接陈族湾一、二、三期治理工程,临淮港一、四、五期治理工程,大洪河一、二期治理工程等大小十多个工程,开拓了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在信阳地区水利建设的新局面。 燕山水库工程的开工建设为这支队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承建信阳地区的工程虽多但都是一些小工程,技术含量不高。燕山水库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骨干水利工程,工程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如果说信阳地区的工程是实弹演习,那么燕山水库工程就是攻坚战,摆在全体职工面前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困难全体职工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兴奋不已,把干好燕山水库工程形象地喻为攻山头。全体职工凭着一股作气坚决拿下的斗志,圆满完成了燕山水库工程的建设,提前完成建设单位提出的节点工期,施工质量上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泄洪洞被誉为“河南第一洞”,溢洪道泄洪闸被誉为“河南第一闸”。泄洪洞工程在竣工验收中被评为优良工程,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马湾节制闸工程结束后又承接了沙河节制闸工程,这两座闸是漯河市的地方工程,形象工程,沙河节制闸刚进场时漯河市建管局对能否顺利完成持怀疑态度,协调上不配合,资金压着不给,项目部本着先把工程干好的态度,继续发扬团结拼搏的实干精神,把沙河闸工程干得又快又好,一下子取得了漯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信任,主动拨付资金,并希望今后工程建设方面能够继续与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合作。 这一个个工程建设的成功,为局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开拓了一片片市场,孕育了一批批人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团结,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当你走进这个团队马上会被他们的团结精神所感染,你会深深感觉到这支队伍有一种灵魂,一种无所畏惧,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项目部的团队精神,她贯穿于每个项目管理的始末,是取得一个个工程建设成功的法宝。 3、团队建设是项目部成立后的核心要务 团结是项目管理致胜的法宝,构建和谐团队、树立正气、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是项目部成立后的第一要务,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军队有军魂,企业有企业文化,项目部也一定要有项目的团队精神。这支队伍自建立之初就一直在积极营造和谐的团队精神。实践证明这支队伍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项目部的团结,团结帮助这个团队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团结让大家有种家的感觉,舒心地工作,并自觉维护着集体的利益,团结创造了一个让外界不和谐因素渗不进来铁的团队,一个能够战胜强大艰险,克服重大困难的团队。 4、树立正气是实现项目团结的途径 这个团队有一股正气,一种讲团结、讲拼搏、讲奉献的正气,一种从领导到同志都一律平等,共同参与管理,共谋发展大计的正气。正气让大家感到公平,让大家工作主动,让大家感到多劳就能多得。正气把大家紧紧团结在项目部周围,上下拧成一股绳。正气主要是通过以下各个方面树立的:在工作上,积极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反对拉帮结派搞内耗,反对自由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在人员管理上,实行优化组合,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给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在工资发放上,只讲贡献不分正式工临时工,不分工龄年龄,让每个人感到公平,唯一不同者是正式职工具有优先进入项目部和在局内晋升的权利。在生活上,领导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每个人感到项目部就是职工的家。在配合上,各科室各班组之间相互沟通,消除障碍,都是以主动的姿态出现。在组织上,项目部就像一个大熔炉,每一个新进员工都先被融化了,融入到这个项目中,锻炼出一个能够适应这个集体的优秀员工,而且在这个项目部不会主动撵走任何一个人,也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掉队。在领导艺术上,在项目部领导的眼里每个人都是金子,都是可以雕刻的璞玉,在项目部领导手中拿着一个放大镜一个缩小镜,放大镜寻找和放大每个人的优点,缩小镜缩小和规避每个人的缺点,让职工感到领导赏识他、看重他,他一定会像领导所期望的那样,优点不断变大,缺点不断缩小,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5、实行目标管理、追求卓越是凝聚集体力量的源动力 实行目标管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工程是团结的基础。项目要有追求的目标,有了目标大家才会有共同努力的方向,才会把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白露河工程的目标是开拓信阳市场,燕山水库的目标是进度质量创全局纪录,沙河闸的目标是一定要打开地方工程难干的被动局面。全体职工向着共同的目标紧紧团结在项目部周围,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靠着大家的智慧,每一个目标都得到了最终实现。南水北调郑州2段四标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本项目的方针、宗旨和目标,“项目方针是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局党委管理理念,走市场化工程建设道路。项目宗旨是团结一致,构建和谐团队。项目目标是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达到局强制性标准要求。”这一目标把大家紧紧团结在项目部周围,保证了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卓越分为项目卓越和个人卓越。项目卓越就是项目部要在同行争第一,在全局争第一,个人卓越不仅要做到某一方面的卓越,更要做到各个方面的卓越,不仅在施工水平争第一,更要在测量、质检、安全、预算、写作水平争上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的卓越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获得,个人的卓越要靠大家的帮助达到。卓越让大家有一种使命感、紧迫感,为了达到卓越,每个人必须和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前进,共同为卓越的目标而奋斗。在卓越理念的指导下项目部全体职工团结一致,不甘人后,工程施工上力争第一名,个人能力上力争达到最高水平。凭着追求卓越的信念,10多个项目干下来,这支队伍在水利行业树立了一座座丰碑,为一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6、建章立制,规避不当行为是团队建设的巡洋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使项目部职工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这支队伍组建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避免了其他项目管理混乱的局面,堵塞了以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保证了这个团队正确性和凝聚力。 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依据局有关规章制度,结合项目特点,通过集体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规章制度,并装订成册。制度简明扼要,便于执行。在重要岗位的设置上,采取了亲属回避制度,所用人员都在项目部领导班子会议上讨论通过,避免暗箱操作和不正常行为的发生。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局和项目部制定的各项财务纪律。在物资采购上,要求货比三家,大宗物资采购,主动打报告,由局物资机械部统一采购,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成本。在作业队的管理上,采用承包方式,并签订书面合同,结算与进度质量挂钩,与安全文明挂钩。结算采用结算单方式,工程量必须经过两个人以上技术员参与计算,结算单经各部们负责人、主管副经理、经理签字后生效。在作业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项目部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指导和监督施工,帮助作业队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减少浪费,获取更多的利润。 建章立制,预防为主,重在执行。通过建立制度,规避不当行为,正确地指引了团队建设的方向,根除了人治的随意性和职工的无所适从性,纠正了团队前进中出现的偏差,使大家养成了一种自觉配合工作的习惯。形成了“有章可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的制度化管理模式,起到了为团队建设保驾护航作用。 7、培养人才可以永保项目团队的青春和战斗力 项目部非常重视职工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培训员工、开展知识竞赛、策划期刊、传帮带、参观学习等途径来提高每个职工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项目团队整体实力的目的。 项目部期刊,既是宣传企业和项目的窗口,也是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途径,通过期刊文章的写作不仅可以提高职工的写作水平,锻炼职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在查找资料中增加知识,更深入的关注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期刊文章内容不限,包括施工、测量、质检、安全、管理等;题材不限,包括论文、诗歌、散文、随笔、摄影等,对比较好的文章推荐到杂志社发表。项目部专门成立学习小组进行集体学习,内容包括施工技术、预算、三标一体、档案资料、社交礼仪、服装礼仪、百家讲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培养职工的综合素质,并对所学知识组织竞赛。培训包括项目内部交流、请外部专家讲课、参加社会上各种执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等多种形式。在组织内部学习时,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轮流讲解,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锻炼口才和心理素质。工作上进行传帮带,由老师傅带新人,有经验的带经验不足的,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要求学习周边标段的管理经验和施工技术,弥补自己的不足。 项目部通过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实力,从而保证了这个团队把每个工程都干得很好,并拓展了更多的施工领域,从承建白露河100多万工程的弱小项目扩大为可以承建5个亿南水北调工程的2个强大的项目部。再复杂的事只要大家通力合作就一定能把它干好,再简单的事情只有大家把日常工作一点一滴的认真完成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团队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在落实过程中有很大难度,项目领导对这一点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由于项目组成的人员性格差异性决定了团队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这不是几句口号、几条标语、仅仅挂在口头上、一时心血来潮就能做到的,工作中少不了磕磕绊绊,要想真正把团结落实到实处,需要项目部成员相互信任、相互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才能真正建成一支的铁打的团队。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议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管理 摘要: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项目目标的实现。日渐激烈的建筑施工市场竞争环境迫使施工企业不断地对低效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将拥有专门知识、技能和合作精神的员工组成高效项目团队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正基于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项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要素,总结其管理方法,以便能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参考借鉴。 关键词: 工程团队建设;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管理 1、工程项目团队的特点 所谓的团队就是指一组个体成员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分工和工作程序协同工作而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团队要实现其工作目标,重要的是其成员要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主要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工作中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团队精神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世界各地的各类企业所证明笔者认为工程项目团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1 项目团队的临时性和开放性特征 项目团队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工程任务而组建的,工程项目完成,项目团队也随之解散,所以施工项目团队具有临时性特征。此外,项目团队的成员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和施工任务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比如一个工程项目分为基础、主体、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工作重点不同,现场管理人员也会相应调整补充。 1.2 团队成员的差异性特征 施工项目团队所面临的施工项目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非常强的综合体。所以项目团队的组成经常是各个专业、各个年龄段、各种经历与文化素质的成员。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人员的多样性势必带来需求层次的多样化。所以,如何建设良好的团队精神,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将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是施工项目团队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 1.3 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复杂性要求项目团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几乎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工程本身结构的独特性,涉及技术的复杂性之外,工程项目建设的时间!地点!条件等等都会有若干差别,都涉及到某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建设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因素较多。项目部总会面临新的挑战,往往不是某个人单独可以承担的,需要整个项目团队齐心合力,共同攻克难关。团队的形成并不是将项目成员简单组合在一起就能成了的,有的项目则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团队,而有的项目可能在项目工作结束时也没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 2.项目团队建设原则 2.1、项目团队建设必须在公司统一的体系、制度指导下进行 项目团队是公司的团队,必须遵守公司的项目管理制度。统一的制度、体系就有利于发现团体建设的规律,把一些片段的、不连续的、少数人的经验传承下来,不断丰富、更新、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和制度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的团队建设。我们不愿看到:随着项目经理的离任,优秀的团体慢慢失去竞争力。 2.2、项目团队的能力来自和谐 项目团队和谐是指项目、项目团队、项目管理机制三者之间的和谐。工程项目复杂,很难预先将各项责任清晰无误的分配给每个岗位,也不可能预先将所有岗位间的关系准确的表示清楚,任何体系、制度都不可能代替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项目团队成员必须能够互相支持和共同承担责任。 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要具备互补的技能,互补的性格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型或社会活动型的人是项目经理比较好的人选,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应是理智型,施工员可以是合作性或社会活动性的。一个成员性格多样的团队带来管理上更多的麻烦。项目团队成员必须明白:性格无优劣之分,懂得如何适应和欣赏其他性格类型的人,项目团队就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和排斥。 采用何种项目管理机制也是十分重要。只有采取与工程项目、项目团队成员特点相和谐的管理体系、制度、方法,才能让项目团队成员的能力发挥出来,并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2.3、项目团队要有一个有威信的领导 团队领导个人威信也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这是管理双重属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有威信的项目经理,能团结项目团队全体成员,激发出项目团队成员的潜能,能使项目团队有凝聚力、核心竞争力。项目经理的威信会在项目即将出现混乱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企业的授权是项目经理威信建立的必要、首要条件。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是威信建立的基石,扎实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与人沟通、解决冲突等管理经验同等重要。项目经理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必须的。建立和培养共同的爱好也有利于个人威信的培养。 3 项目团队建设的策划与实施:笔者的观点:项目经理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因子 3.1、施工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工程团队建设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施工项目经理要将一批素质高、善管理、会经营、懂技术的建设项目管理人才组织在一个团队里,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方能在建设施工中节省资金、降低损耗、减少内耗、节省劳动力保证项目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如期实现。所以,要想创建最佳团队、管理好工程,创造最大效益,首先要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工作的总负责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协调各方面关系、沟通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纽带作用,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项目经理在工程实施的进程中不仅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灵活自如地处理发生的各种情况,还要团结大家的力量多谋善断,灵活机变、任人唯贤、大胆管理。另外项目经理还需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熟练的项目施工管理、经营技巧。项目经理必须具备这些基本能力,才能组建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才可以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 3.2、项目启动。项目经理必须首先要对项目进行分析,然后分析项目实施对团队成员的技能需求、责任需求、习惯需求等,根据这些需求有目的的从企业中选择项目团队成员。如果企业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供项目经理选择,项目经理可以比较顺利的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拔合适的项目团队成员。但现实情况中,企业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供项目经理挑选,在有限的资源中,项目经理需要审视每个供选择的人员,不但要考虑每个人员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考虑这个人的工作习惯、协作精神、责任心,甚至是个人脾性。因为项目是需要集体参与、共同协作完成的,任何项目成员的知识技能、习惯和个性都会影响项目的完成情况。慎重选择项目团队成员,组建项目团队,能够减小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管理偏差。 3.4、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领导团队成员,有助于培养项目团队精神 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通过组织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以“迫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为典型特征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1954年,美国人德鲁克在5管理的实践6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由于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笔者认为,从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层面上看,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进行全面的过程控制:项目管理中存在明确的最终目标和短期目标,从项目经理对项目部成员的管理这一层面上看,项目经理可以对一般的项目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 4、结束语 项目团队是一组个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工作所组成的团队,优秀的项目经理组建有效的项目团队,并采用高效的团队管理对策来取得优异的团队绩效,最终实现团队目标。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基于IPT团队的民用飞机研制项目沟通管理方法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民用飞机研制项目的复杂性,分析了强化项目沟通管理对民用飞机研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沟通管理的原则,提出了通过建立IPT团队改进项目沟通机制的方法。 关键词 民用飞机;IPT团队;沟通管理 1目沟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民用飞机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多、专业间关联度高,项目干系人多的特点。整个项目涉及到设计、制造、试飞、客户服务等研制方,涉及到几十甚至上百家国内外供应商、科研院所、高校、适航审查方、国家部委等干系人对象。 项目沟通管理目的是保证项目信息及时、正确的抽取、传播、处置,确保项目关联方能及时、准确获得所需信息,确保正确理解信息内容并及时响应。项目沟通管理是科学高效地完成项目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和控制的前提,直接关系到项目团队目标的实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沟通是项目策划和决策的基础。项目团队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进行科学的策划,必须以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为基础。 2)沟通是项目管理和控制过程的依据和手段。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掌握项目各方面情况,才能为科学高效的项目管控提供依据。 3)沟通有利于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和交流将团队的个人、组织贯通成为一个整体。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改善人与人、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 4)沟通是项目经理成功领导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通过各种途径将工作指令传达给团队成员并使团队成员理解和执行。若沟通不顺,团队成员不能及时正确理解和执行领导意图,将会导致项目执行偏差。 5)沟通可以减少项目成本。项目的沟通管理直接影响项目执行的有效性和项目成本。有效的沟通管理,有机会避免增加项目成本和项目管理难度的问题和风险。 2 民机研制项目沟通管理的原则 1)项目沟通有效性原则。沟通有效性,即信息接收者可以准确理解项目信息,符合信息者的本意,使项目关联方通过沟通达成一致。 2)项目沟通及时性原则。项目信息及时的收集、整理、流转可促进项目顺利进行,及时的沟通可推动项目中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3)项目沟通必要性原则。沟通是有成本的,项目沟通管理须以必要的沟通为基准,避免因过度沟通或者不便捷沟通造成项目研制效率降低。 3 IPT团队改进项目沟通机制 民用飞机研制是复杂系统工程,专业之间的关联度很高,传统的基于职能的弱矩阵项目组织,各部门按照专业分工开展工作,项目工作协调时需进行工程、制造、客户服务、试飞、采购、质量、适航、计划管理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消耗着大量资源,沟通的有效性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加。 通过将工程、制造、客户服务、适航、质量等要素人员进行集成,建立产品集成开发团队(IPT团队),打破了部门壁垒,使得各技术和管理专业在一个团队内部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调,消除团队内部信息不对称,厘清工作界面,加强各专业耦合度,大大减少项目经理的管理幅度,增强沟通有效性和沟通协调效率,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推进项目进度。 4 总结和展望 本文分析了民用飞机研制项目的特殊性,从项目沟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沟通管理的原则上对民用飞机研制项目沟通管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建立IPT团队改进项目沟通机制的方法,加强了项目团队的沟通力度。在建立民用飞机研制项目IPT团队后,快速建立一系列的沟通方法和规范,来更加促进项目沟通,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析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摘 要】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项目管理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形势进入紧缩时期,交通基础设施施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我们局推行了“模块+专业化”管理,在不增加人员和投入,把自己简化成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解放自有技术和管理人员,提高人员、设备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集中精力,做好技术和现场工作。在此基础上,放大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专业和模块之间的衔接工作,最终将其合成为一个完整、优质的产品。这其中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管理跟不上,其他都是空谈。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阐述了项目管理团队的基本概念,探讨了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对策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项目经理领导力 一、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内容 (一)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含义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指将肩负项目管理使命的团队成员按照特定的模式组织起来,协调一致,以实现预期项目目标而持续不断的过程。 (二) 施工项目管理团队的组成 我认为一个项目就是由一个管理团队和几个执行团队共同组成的团体。一个项目的管理团队是由项目经理、项目书记、项目总工、项目副经理、项目总经济师、项目总会计师组成,根据项目的大小一般为5-8人,项目经理作为管理团队的核心。项目的执行团队是以项目副职的为核心,比如说项目总工就是项目测量、实验、技术和质检部门这个执行团队的核心。项目副职既是管理团队的成员,又是执行团队的核心,便于对其成员的管理和控制。 (三)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特点 一个高效项目团队具有如下八大特征:①成员具有多种技能组合(即自主性);②具有高度创造力(思考性);③具有很强的核心价值观(合作性);④把总目标转变为具体绩效指标的能力;⑤团队精神;⑥相互尊重;⑦真诚沟通;⑧公平发展。 (四)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通过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使整个项目管理团队都为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努力奋斗。通过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能够: (1)使团队成员确立起明确的共同目标,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做到合理分工与协作,使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权力、任务和职责,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建立高度的凝聚力,使团队成员积极热情地为项目成功付出必要的时间和努力; (4)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促使成员间相互关心,彼此认同; (5)实现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形成开放、坦诚的沟通气氛。 二、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执行力不足 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项目规划、实施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项目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 以会议通知为例:某日上午项目经理通知办公室晚上7点会议室开会,参会人员项目领导班子和部室负责人,让办公室人员传达一下。下列三种常见情况: ① 办公室人员给其中一位项目副职打电话说:×经理,晚上6点项目领导班子和部室负责人在会议室开会,你和他们也都说一声。② 办公室人员给每个参会人员都打电话告之。③ 办公室人员给每个参会人员电话告之,然后开会前一小时又打电话复核参会人员能否到会及缺席人员缺席原因。 上述三种做法,相信大家都曾经历过。同一件事,不同的项目可能会出现这三种情况,体现了项目的执行力的不足,体现了项目管理上的不足。 (二)团队领导的管理素质欠缺 一个团队的领导管理素质的高低和修养的好坏, 关系整个团队的工作成败。领导的管理素质愈高, 领导功能就发挥得越好。由于团队领导的管理素质欠缺, 使其对整个团队缺乏相应的指挥和管理, 导致团队整体绩效水平不高和团队建设存在极大的障碍, 最终导致组织涣散, 项目目标最终难以实现。 (三)团队的绩效评估机制存在偏差 绩效评估犹如一把双刃剑, 做好了可以激活整个团队, 反之, 就会导致许多不稳定因素, 影响团队的凝聚力。现实操作过程中, 绩效评估机制的正确性经常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 (四)团队内部的沟通不畅 沟通不畅一方面表现为: 一个项目管理团队往往都是汇聚了公司各个项目的精英, 这就存在一个融合问题,来自不同项目的人员往往受到前一任项目经理的影响比较大,他的做事风格、思维方式往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而这些不同思维方式, 最终直接导致了行为方式的差异, 造成团队内部的沟通不畅。这种沟通不畅造成团队成员之间在日常工作中会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矛盾, 从而对整个团队的有效合作产生障碍。沟通不畅另一方面表现为: 团队内部的管理不善和领导不当。如果团队内部缺乏有效的分工与监督, 团队成员之间就无法有效进行沟通, 从而也就难以形成合作, 导致彻底的失败。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工作的基本纽带, 沟通问题解决不好, 其他目标的达成都将是空谈。 三、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那么,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我认为,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 一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 二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 三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 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 总之,提升个人执行力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你按“严、实、快、新”四字要求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怎样提高团队执行力。要提高团队执行力,必须先提高团队凝聚力,每一个员工都要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公司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定平台让他发挥,使其他热爱这份工作,全心全意为公司工作。公司在组织培训时要给员工经常灌输“坚决服从”意识,当然这个服从不是强迫的、抵制的,因为服从决策的内容是在决策前,就与员工沟通交流过,并且认可,觉得这些是自己应该做好的。但一旦作出决策,就应坚决执行,对于不服从者,要给予严厉惩罚,否则执行力空谈。团队的凝聚力肯定与组成这个团队的成员有关,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个团队的核心组织,也就是项目经理,他的组织能力及人格魅力都能影响他带领的团队,因此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必须要有卓越远见,才能体现出团队的气质和灵魂,更好地促进团队的凝聚力。 (二)提高项目经理的领导力 (1) 学会授权。 如果一个项目凡事要请示项目经理,凡事项目经理事必躬亲,每个员工都只听项目经理一个人话,那这个项目经理不是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合理有效的授权可以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并提高部属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权力,项目各副职才能自主的运用权力去解决问题,促使了各副职对自己权限内的工作总体规划,改变那种过度依赖项目经理,靠项目经理指令行事的局面,有利于能力的发挥和不断的提高。 项目上经常出现部门部长管不住的部员的现象,我感觉和项目的管理有很大关系,这有一建议供大家参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个月不管多少都要设置奖金,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置0.5-1.5的不同系数,制定一套合理的考核办法。这样可以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项目的奖金发放过程中,项目班子只是制定基数,而项目班子负责对每个部室负责人进行考核,部室负责人负责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授权给部室负责人,让其确定下属的奖金系数,这样,部门负责人就可以控制住整个部室了,你不听话可以,那对不起这个月奖金你的系数就少,你表现好,那这个月你的奖金系数就高。有了这个权利,那部室负责人对下面的控制就轻松了好多。 (2)提高导向能力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使之执行”。不是让你时时处处都比下属干得好,是要引导、感召他们,让他们能自组织。通常一个团队建设要分为形成阶段、震荡阶段、正规阶段、变现阶段。项目经理经理就是引导项目团队从“跟我冲”到“给我冲”,最后实现“让我冲”的重大转变。 (3) 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充分提高团队领导的管理能力, 就必须在领导的自身素质上下功夫。通过领导自身的优秀品质和表率作用对团队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情感因素。通过领导自身的品德修养建立信誉和树立威信,加强领导的个人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在团队内部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能力。 (4) 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尤其是新学生,他们渴望得到项目领导的认可,可能一次谈心、一句口头的鼓励就能影响他的一生。人的精神世界是难以琢磨的,可能你的一句表扬,就能让员工“感激涕零”,激发起他的小宇宙,用情感鼓励来弥补制度管理上的不足。好的员工不是高温管理管理出来的,而是鼓励出来的。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合理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建设主要包括: 第一,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切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局里或公司的管理制度, 只有立足于本项目,才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问题,项目领导团队一定要对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不能制度和执行两张皮,只做表面文章; 第二, 及时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 二者应该有效结合对团队成员进行激励,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要强调一下奖励的及时性,当一名项目成员对项目提出一条合理建议或有创新的管理措施且为项目创造了价值时或通过他的努力为项目带来荣誉时,项目经理不要吝啬你的奖励,根据贡献的大小当时就要表明态度,第二天就要上红榜或在项目的内部会议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让大家看到项目部的态度,使大家能积极的为项目出谋划策贡献金点子,争先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项目部争得荣誉。 项目可以每隔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让大家投票推选1-2名优秀员工,每年根据每月或每季度评选情况综合评选1-2名年度优秀员工,无论是正是员工还是临时工,都可以参加评选,奖金可以不多但必须有,不在乎它的物质意义,更在乎的是一种精神的鼓励和慰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推选的肯定是很有代表性。当一个职工的表现得到大家的认可后,他会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到以后的工作中。这样做项目上会形成一种好的风气、氛围,人人在比好,比先进,比优秀,长时间后项目的管理肯定会进入一个好的循环。 (四)建立良好沟通体系 通常项目管理团队的成员并不是以项目经理的主管意愿来组建,可能团队中大家彼此都不认识,或部分认识以前一起合作过,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就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成员也要主动地创造条件加强沟通和融合。 良好的沟通就是一个团队灵敏有效的神经系统, 又是整个团队正常有序运行的润滑剂,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高效的团队基本条件。如何加强团队的沟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团队机制。要对团队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以及监督等职责进行相应的合理划分和规定, 给每位成员都确定一个合理的“团队身份”, 无论是团队负责人还是组员, 都可以找到自己在整个项目中的坐标, 使每个团队成员各司其职, 减少工作冲突; 第二, 建立团队内部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内部形成上下级互相尊重, 同级人员相互信任,全体员工关系融洽的工作氛围; 第三, 团队内部应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 来加强团队成员的良性沟通, 使各成员之间能够尽量多的彼此了解, 从而使成员真正融合到团队中, 不分彼此,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对项目管理管理团队和项目管理的一些体会和认识,通过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带动项目人力资源的管理,从而推动整个项目的管理,使项目能够实现自组织,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为公司带来更好的经营成果,为公司培养更多的管理型人才,使人力不仅作为资源更要变为我们一局的竞争资本。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综述 摘要:团队建设是影响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管理者重视。项目团队也成为对承包商、服务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精品项目团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真正的项目团队就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有挑战性的项目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按照一定的体系、制度、方法组成的有凝聚力的群体。阐述了工程项目团队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并就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成果期、结束期等建设周期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工程项目;团队建设;团队原则;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是影响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管理者重视。项目团队也成为对承包商、服务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精品项目团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工程项目的单件性决定了工程项目团队建设的多样性,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1 项目团队建设必须在公司统一的体系、制度指导下进行 项目团队是公司的团队,必须遵守公司的项目管理制度。统一的制度、体系就有利于发现团体建设的规律,把一些片段的、不连续的、少数人的经验传承下来,不断丰富、更新、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和制度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的团队建设。我们不愿看到:随着项目经理的离任,优秀的团体慢慢失去竞争力。 2 项目团队的能力来自和谐 项目团队和谐是指项目、项目团队、项目管理机制三者之间的和谐。工程项目复杂,很难预先将各项责任清晰无误的分配给每个岗位,也不可能预先将所有岗位间的关系准确的表示清楚,任何体系、制度都不可能代替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项目团队成员必须能够互相支持和共同承担责任。 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要具备互补的技能,互补的性格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型或社会活动型的人是项目经理比较好的人选,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应是理智型,施工员可以是合作性或社会活动性的。一个成员性格多样的团队带来管理上更多的麻烦。项目团队成员必须明白:性格无优劣之分,懂得如何适应和欣赏其他性格类型的人,项目团队就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和排斥。 采用何种项目管理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采取与工程项目、项目团队成员特点相和谐的管理体系、制度、方法,才能让项目团队成员的能力发挥出来,并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3 项目团队要有一个有威信的领导 团队领导个人威信也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这是管理双重属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有威信的项目经理,能团结项目团队全体成员,激发出项目团队成员的潜能,能使项目团队有凝聚力、核心竞争力。项目经理的威信会在项目即将出现混乱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企业的授权是项目经理威信建立的必要、首要条件。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是威信建立的基石,扎实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与人沟通、解决冲突等管理经验同等重要。项目经理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必须的。建立和培养共同的爱好也有利于个人威信的培养。 4 项目团队要有系统的绩效管理 工程项目绩效是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过程状态及工程实体的状况总合。绩效管理就是确定项目绩效的测量方法并予以评价。我们要尽量准确的测量项目管理活动的绩效,以便为了更好地完善管理体系、制度。绩效评价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管理本身,而不是单纯为了人员评价。先改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再改善人。因为改变了系统,也就改变了人的行为,而改变了人的行为,却未必能够改变系统。 5 项目团队成员数量适当、能力与任务匹配 工程项目管理是复杂的,需要密切协作的任务。项目团队管理人员过多并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还会产生更多的工作,沟通的难度也会增加。因此,应当划分岗位小组、适当增加管理层次、简化流程。减少人员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增加一些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力高超、精力充沛、一人多岗。 项目团队人员数量、能力要和工作量匹配,就要求制定项目目标时有适当的挑战性,这样会产生正面的激励效果。工作量远大于能力,项目团队成员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牢骚满腹,甚至放弃努力;反之,则会产生无聊的情绪,就会人浮于事,无所事事,无聊、自负。 综上,真正的项目团队就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有挑战性的项目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按照一定的体系、制度、方法组成的有凝聚力的群体。 6 团队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企业性质、人员构成、工程项目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成果期、结束期。 6.1形成期 工程项目团队的初次组建阶段为形成期,这个阶段基本上处于工程项目的准备期,他们均带着对项目成果和个人的期望走到一起。这时,明确的项目目标和项目原则、体系、制度、方法为大家所关注和接受是非常关键的。另外要使项目成员从心理上融入团队是十分重要的。项目管理风格要注意参与和集权的结合,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尽快地形成统一的项目规划文件。要尽快度过这个时期,不能在人来人往中开始工程项目主体的施工。 6.2 成长期 成长期处于基础施工刚开始阶段,真正的工作开始时会遇到各种问题,成员在短暂的礼貌之后开始了冲突。项目团队成员可能会对项目的原则、体系、方法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项目团队成员必须多沟通、多于他人协作、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经理要同时利用集权、参与和授权的三种管理风格,首先鼓励大家沟通和交流,提出不同建议,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坚持项目的管理原则、体系、方法。同时有意识授权那些认同项目原则的人,这样不仅激励了这些人员,也会使他们能够帮助你争取更多的人支持。这一切都要按照项目的管理原则、体系、方法进行。这个时期,项目主要成员要保持稳定,否则会在吵吵闹闹中度过项目团队的全部生命周期。 6.3成熟期 成长期安全度过后就会到成熟期。工程项目的施工步入正规,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冲突得到缓解,沟通和协作的必要性得到广泛认可,自觉的遵守项目各项制度。授权的比重明显增加,大家都能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 6.4 成果期 成果期处于施工的主体到装饰阶段,项目团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项目团队成员以团队为荣。这个阶段仍以授权为主,在成长期、成果期项目人员比较稳定,要注意项目核心成员的思想状态,因为他们的离去可能会对项目产生较大的影响。 6.5结束期 没有度过成长期的项目团队必然会结束。步入成果期的项目团队要认真总结,丰富公司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经验;准备迎接新的项目。无论项目经理还是成员都要熟悉团队建设过程、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并寻求适合项目、团队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一支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摘 要】 采用由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五部分组成的ADDIE模型设计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交互水平和学习效果。但是对交互内容分析可发现,有关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四阶段的帖子分布分散,没有按照合作进程完成论文,而且在合作过程中有大量的帖子对主题发展没有贡献,影响了虚拟团队的合作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从项目管理的理念入手,从教学模式到学习评价,对虚拟团队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并从社会整体网、在线交互内容、论文质量三方面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其是否可以促进团队的有效交互、是否有助于使团队的合作进程更加合理、是否可以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项目管理;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整体网分析;内容分析;成绩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存在两类应用,即“i类应用”和“c类应用”[1]: 前者指利用网络媒体传递知识,后者指通过师生在线交流开展教学。现阶段我国的远程教育大多属于i类应用,缺乏c类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索i+c的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应用等问题,即在教学平台上设计、组织、引导同步或异步交互学习,弥补c类应用的欠缺。为了提高c类应用,一些国内外学者采用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将远程学习者按一定规则组成团队,每个团队在课程主持教师和课程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分工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曾采用ADDIE[2]模型设计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此模型由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五部分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习主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缺乏引导合作走向深入的流程”等问题。但对交互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可发现,“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四阶段的帖子分布分散,没有按照合作进程完成论文,而且在合作过程中有大量的帖子对主题发展没有贡献,影响了虚拟团队的合作效果。本研究利用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研究其是否可以促进团队的有效交互、是否能使团队的合作进程更加合理、是否可以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项目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是一种使用管理工具进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为了解项目管理在国内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本研究通过中国数字资源库,以“项目管理”和“远程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有关项目管理和远程教育的文献较少,其中绝大部分是将项目管理方法用于教学管理、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方面[3][4][5]。同时检索到2篇将项目管理运用到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钮东志[6]提出将项目管理理念运用到远程教育领域中,但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王珠珠[7] 论述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远程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尽管我国远程教育界已经使用项目管理一词,但还没有真正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于管理实践,远程教育与项目管理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会遇到新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推进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实践发展的过程。以“项目管理”、“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团队”、“团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各种有效组合为主题进行检索,均没找到相关文献资料。 关于相关国外文献资料,本研究主要在国际上公认的高水准学术期刊数据库Science Direct (Elsevier) 中检索,以“e-learning”、“project management”、“virtual teams”为关键词,时间为1990年到2012年,检索到8篇相关文章,可以看出国际上将项目管理理念运用到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其中Rooij[8] 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和项目管理的关系,指出将远程学习过程看成一个项目,而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五个过程组,即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结尾,这五过程组中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对远程教育虚拟团队学习是有帮助的,并利用数据证明了此观点,对本研究提供了部分研究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主体 1. 教学程序设计 本研究将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控制组,另一部分为测试组。控制组和测试组合作学习进程均采用ADDIE教学模式,而且完成的论文相同。论文完成时间分为七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三天,其中“分析”安排在第一时间段,“设计”安排在第二时间段,“发展”安排在第三、四时间段,“实施”为第五、六时间段,“评估”为第七时间段。 控制组的“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估”五部分由辅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建议和最佳教学实践经验(见图1),作为远程教学的支持工具。对于测试组,采用项目管理理念对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促进学习者交互,加强学习者完成论文的效果。我们为测试组介绍项目管理方法,即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测与控制、结束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支持工具(见 图2): (1)项目章程模板(启动):这一部分描述知识要求;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需求、期望;项目目的;建立在学习环境和组织条件上的详尽的责任和约束;完成项目的必备条件、项目应交付的成果、项目的边界问题,等等。 (2)工作分解结构模板(规划):这部分是所有成果的图制描述,可将项目范围的陈述转换成具体确定的表格形式,以使虚拟团队更好地管理项目范围、团队成员的时间等,有效减少失误。 (3)活动列表模板(规划和执行):对于工作分解结构图中每个小任务都要详尽列出,要对任务完成的预定日期、完成状态、实际完成日期进行确认。此模板是虚拟团队管理项目范围和时间的一个工具。 (4)项目状态报告模板(执行、监测与控制、结束):对整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完成任务的数量与百分比、工作范围的改变、里程碑事件完成的日期、项目的难点、整个项目的状态,等等。 对于测试组,除了提供上述项目管理知识作为支持工具外,辅导教师还会提供必要的教学建议和最佳的教学实践经验(见图2)。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定2011春开放教育本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课程进行远程教学改革,以河北电大教学课程平台及课程BBS为媒介进行在线教学,有20名学习者参加课程学习,被视为研究对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所有学习者分为四个虚拟团队,每个团队5人,四个团队之间不能有交流,是相互独立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为测试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为控制组。对控制组只提供传统的支持服务,对测试组除了提供传统的支持服务外,还提供项目管理方法的支持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习者有以下特征:全部为全职工作者,90%为小学教师,10%为文秘工作者或企业职工;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参加过在线学习;年龄在22岁到40岁之间。 3.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每个虚拟团队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交互看成一个社会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分析。社会网络指的是行动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集合,即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和各点之间的连线组成的集合。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在于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倡导的不是单向因果分析,而是一种双向交互的作用。[9]社会网络研究的内容分为个体网、局域网、整体网,本研究根据虚拟团队社会网络的特征,将每个虚拟团队看成整体网,利用整体网研究工具ucinet进行数据分析,对测试组和控制组的网络密度以及网络距离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测试组和控制组的交互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编码表(见表1)将其交互内容分为分析、设计、发展、实施、社会情感及其它六种类型。此编码表是以Rooij的内容分析编码框架[10]为基础,结合本研究具体情况对类别内容略作调整而成。 论文的质量即论文的成绩是反映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中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测试组论文成绩和控制组论文成绩的均值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四、数据分析 1. 社会网络的对比分析 每个虚拟团队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网。本研究选择第一组(测试组)和第三组(控制组)来检验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整体网的影响。采用有向二值关系矩阵统计两个整体网的关系数据,利用ucinet软件得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两个指标数值。 (1)整体网的密度 整体网密度的计算分为无向关系网和有向关系网,本研究采用有向关系网。若有向关系网中有n个行动者和m个实际关系数,则网络密度为m/n(n-1)。整体网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越大,同时,联系紧密的整体网不仅为其中的个体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同时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一组整体网的密度为0.6500,网络关系的标准差为0.4770;第三组整体网的密度为0.8000,对应网络关系的标准差为0.4000。由于整体网中成员比较少,使得两个整体网的密度都较高,但是控制组网络密度更高。也就是说,控制组整体网对团队成员行为的影响比测试组大。 (2)整体网的凝聚力 在整体网络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图论意义上的距离,即二者之间在图论或矩阵意义上最短途径的长度。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代表了整体网络距离,可以说明团队成员的联系程度如何,在距离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凝聚力指数,以此来评价团队的凝聚力。 从ucinet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组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350,凝聚力指数为0.825;第三组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200,凝聚力指数为0.900。可以看出两个团队的平均距离都不大,凝聚力指数很高,但相比之下,控制组比测试组的平均距离更小,凝聚力指数更高,也就是说控制组团队成员联系更紧密,团队更具有凝聚力。 2. 交互内容的对比分析 利用表1,将两个测试组和两个控制组的交互内容归为分析、设计、发展、实施、社会情感和其它六大类。通过图3可看出,测试组和控制组在七个时间段内发帖有明显的不同:测试组在七个时间段内发帖的总数量为144,控制组发帖的总数量为373,控制组大约为测试组的2.5倍;测试组的发帖数在七个时间段内比较平稳,变化速率不大,控制组的发帖数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五时间段一直保持上升,且增长率很高。 在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进程中,测试组和控制组也有很明显的区别。图4和图5显示了在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交互内容各类型所占的百分比,从中可以看到测试组和控制组的交互内容类型都包含了ADDIE合作模式中的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控制组的分析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3%,测试组中分析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6%,为控制组的2倍;控制组的实施内容所占比例为20%,测试组的实施内容占25%, 比控制组多5%;控制组的社会情感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30%,占到了所有交互内容的1/5以上,而测试组的社会情感所占比例为19%,占总交互内容的1/5以下,位于控制组比例的1/2到2/3之间。 从图6可看出:测试组的“分析交互”在第一时间段内基本完成;“设计交互”分布在第一到第四时间段内,有些分散,但在第二时间段内有10个设计内容帖子,约占总设计内容的1/2,说明“设计交互”比较集中在第二时间段内;“发展交互”主要是在第三、四时间段内完成的;虽然“实施交互”分布在第三时间段到第七时间段内,但主要集中在第五、六时间段内。 从图7可看到:控制组的各部分内容是分散的。例如“设计交互”从第一时间段到第六时间段都存在,虽然第二时间段内发帖数最多,但第一、第三至第六时间段总发帖数所占比例为74%;“发展交互”的分布同样是在第一时间段到第六时间段,但在第五时间段内发帖数最多;“实施交互”分布在第三到第七时间段内,而且在结束的第七时间段内还有12个帖子,但主要是在规定的第五、第六时间段内完成的。 3. 论文质量的对比分析 (1)成绩的评定 每个学习者的最终成绩为团队合作完成的论文成绩乘以每个学习者的成绩系数,每个学习者的成绩系数由其在线交互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即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在线交互成绩判断学习者的成绩系数,系数最高为1、最低为0。本部分涉及两个评定标准,即在线交互成绩评分标准(见表2)和论文评分标准(见表3)。由于本研究的样本为20名学习者,为小样本事例研究,故选取所有学习者在线学习成绩的评定标准和论文成绩评定标准进行信度、效度检验。 通过spss进行内在信度分析,得到在线学习成绩评定标准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54( 0.8),论文评定标准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1( 0.8),两个内在信度可接受,即两个评定标准是可信的。 通过spss进行内容效度分析,对于在线交互成绩的评定标准,内容、问题、合作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数量、基调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两者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所以五个指标与总分的相关性有显著关系,即本评定标准是有效的。对于论文评定标准,五个指标与其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两者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评定标准也是有效的。 (2)测试组和控制组论文成绩均值的差异分析 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目的是利用来自某两个总体的独立样本,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测试组的两个团队作为一个总体,将控制组的两个团队作为另一个总体,检验这两个总体的论文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此来说明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否有促进作用。 基本描述统计量(表4)显示,测试组论文成绩的均值为88.30、标准差为10.499,控制组论文成绩的均值为83.80、标准差为10.902,表明测试组论文成绩比控制组的高,而且其论文成绩分布比控制组的论文成绩集中。测试组和控制组论文成绩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显示,方差齐性检验值F为0.001,对应的概率p值为0.974,若显著性水平α为0.05(0.05),两总体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即与控制组相比测试组论文成绩没有显著提高。 五、研究结论 通过社会网络、交互内容、论文质量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采用项目管理理念的测试组和未采用项目管理理念的控制组有如下不同: 1. 测试组的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比控制组的低,也就是说,控制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更紧密、更有凝聚力,这说明控制组的整体网对团队成员的影响比测试组大,这有可能促进合作学习,也很有可能限制其团队合作的发展,比如当学习者在网上交互的内容与学习不密切或没有贡献时,就会阻碍团队的学习和发展。 2. 测试组在任务周期的“分析交互”和“设计交互”阶段完成了项目章程、工作分解结构、活动列表一系列工作,使得后面的发展和实施阶段不需要过多澄清问题而达到有效合作。这和控制组的总帖数约为测试组的2.5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做到用较少的有效帖子实现虚拟环境下的交流更加清晰、简明和流畅。 3. 测试组中社会情感类帖子占总帖子的19%,而控制组中社会情感类帖子占总帖子的30%,这反映了测试组在社会情感上很少有挫折和困惑,说明项目管理方法可以促进虚拟团队的有效交互。这与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的实验结果一致,控制组整体网限制了其团队合作的发展。 4. 测试组团队基本按照ADDIE模型的进程开展交互,而控制组团队交互内容比较分散、合作进程不明朗。这说明项目管理理念有助于虚拟团队合理有效地合作完成任务。 5. 测试组论文成绩的均值比控制组的偏高,但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项目管理理念并不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是小样本事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或者由于学习者都为成人,有鲜明的学习目的,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受辅导教师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对社会整体网、在线交互、学习成绩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对促进在线团队交互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引入项目管理知识,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合作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本研究从项目管理的理念入手,从教学模式到学习评价,对虚拟团队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并利用数据分析了其对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效果,希望能为教育者设计远程合作学习模式和提高在线学习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刍议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我国电力行业中逐渐发展起智能化技术。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高新技术,智能化技术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进行结合的一种技术。虽然该技术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但因其自身的优势,已在我国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概述智能化技术及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应用现状,并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想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部分与电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并有效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促进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 1 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一种重要的分支,其研究重点是通过计算机编程与设计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及自动识别文字图像等能力,以帮助人类在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智能化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及精密传感技术等进行综合应用的技术。通过应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改善操作者的工作环境,并降低其劳动强度,对操作者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能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1]。另外,智能化技术在危险性较高的施工领域中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危险性施工的安全性。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水平与自动化程度得到有效的提高,不仅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还能有效提高其可靠性,从而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操作。 2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电气产品的设计 智能化技术能有效优化电气设备的设计,该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运用到电机电气设备、电路及电磁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传统的电气产品设计中,主要是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进行手工式的设计,导致电气产品的设计出现一定的不合理性与局限性,不利于电气产品的全面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有效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且能有效提高产品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通过引进智能化技术,能有效提升电气产品的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2]。 2.2 智能化控制 智能化技术在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运行管理、操作控制、运行监控、画面显示、故障录波、在线分析及参数的修改与设定上得到有效的应用,并实现这些方面的智能化控制,而部分控制功能于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 2.3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主要方向,其主要进行电子电气技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适应性。智能化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中的重要分支技术,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取得一定的成功,且已成为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想 3.1 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实现最大化的满足生产工艺与机械设备对电气控制的要求。其要求就是电气设计的主要依据,要求以检测元件与工作循环图等形式进行提供,对于要求调速的设备,还要给出相应的调速指标。另外,在适应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要求设计方案必须要具有简单性与经济性。同时要有效处理好电气设备与生产工艺之间的关系,并从设计要求、结构以及设计成本上进行两种关系的协调,并选用合理的电器元件,从而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2 设计思想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就是要实现集中式的监控,且设备运行维护方便,对控制站的防护要求较低,且系统的设计难度较低等。但这样的设计思想就要求将系统中的各种功能集中到相同的处理器上进行处理。因此,该处理器上的处理任务非常繁重,从而对处理器的速度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远程监控的优点就是能有效节约大量的材料、安装费用,且可靠性与实用性较高。目前,现场总线监控方式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智能设备的安装,可直接连接监控系统通信,从而起到降低安装成本与工作量。同时,现场总 线监控的功能具有独立、灵活、可靠性,也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3]。 4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 智能控制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实现电气工程控制的远程化、自主化、高效化及无人操作化,从而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智能化控制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普遍应用已充分将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为该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发展中提供良好的基础。 4.2 优化设计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控制中,也会经常涉及到电气设备的设计,但由于电气设备的设计程序非常繁琐,并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与工作经验要求比较高,且需要结合电气、电磁力等知识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传统中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由设计者依据经验进行手工设计的,不仅达标率非常低,且系统维护、修理难度比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设计方案都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与cad辅助设计完成的,不仅能有效缩短设计时间,还能有效提高设计方案的使用性能与质量。在优化设计中应用遗传算法是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形式,其在先进性与实用性上的功能比较强大,从而实现设计方案的有效优化[4]。 4.3 故障诊断 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在长期的运行中,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现象是无可避免的,而在电气设备故障发生前,通常都会出现一系列与故障有关的征兆,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对系统中的故障进行有效、准确、全方位的诊断。由于变压器是电气设备的组成部分,对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电气设备监测人员要加强对其运行情况检测的重视,且要加强对设备的定时与不定时检测与维修。但电气故障由于长时间的运行,其故障的产生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必须要及时、准确地找出故障部位与故障原因,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检修,以将电气故障引起的损失降低最低。而智能化技术无疑是检修故障的最佳选择。在运用智能化技术诊断变压器故障时,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则是分析变压器渗漏油的分解气体,以快速、有效地找出变压器故障的大体位置,并根据大体的位置逐渐缩小范围进行寻找,直到找到故障的具体位置,从而进行有效的检修[5]。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减少对故障的诊断与检修时间,还能有效预防故障对电气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害,还提升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施工均实现了智能化。因此,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运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促进企业的生产,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1、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相应领域的技术革命。电力电子技术是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创出一条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本人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有特色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不能将课本的内容用ppt直接投到屏幕上,采用这种课件对教学是无益的。要将、文、声、像以及视频等融合为一体,在备课时充分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把自己课程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总结等写入ppt,插入必要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原理的flash动画演示,精心设计每一张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制作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在听课的中对教材中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时,该电路结构相对较复杂,利用多媒体将电路图和工作波形图同时分解为几部分,将每一部分的电路图和相应的工作波形图放在一张图片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进行处理,在讲授时,电路图中的电压电流路径用醒目的箭头象形地表示出来,同时工作波形中的该物理量的波形也进行动作,并将该知识点的重点用文字写在图开的边上。通过教师的控制,分节演示,使图中的路径动画和波形动作同步,从而给学生以感官上的综合刺激,同时可以节省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能生动地展示各种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实实践教学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学生要认真完成基本实验,巩固实验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研究、基本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等基本实验。通过这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熟悉整流、斩波、变频和逆变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现在已淘汰传统的分立元件实控制柜,采用浙江天煌教学仪器公司的“电力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台”。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将实装置介绍及实验要求挂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网站,提供基本操作示范录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参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①要求实验内容全,包含各类半控、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和pwm控实验;②融合相关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计算机控制)的综合实验;③分层次设置实验,使生可自行搭接和组合设计,以便将其扩展成新实;④学生的实验活动建立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3]。毕业设计的题目不求过大过难,但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白其工作原理并能亲自动手制作出可行的实际电路。如以布置一个利用单片开关集成调整器芯片设计一个简单电源的题目。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芯片资料及典型应用电路,用protel画出原理图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后再要求学生排版生成pcb电路,然后再利用刻板机或自己刷板子制作出实际的线路板,把所需元件焊接完成后再进行测试,直至输入输出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涉及元器件购买、电路板加工与制作、测试分析等费用开支,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及实验条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应讲好绪论课并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双语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意识,讲好绪论这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来说明电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使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看似“枯燥”的电路图,波形图及公式推导在工程实践中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由于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半导体器件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每隔不久便有一个新飞跃,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站在全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把知识点分得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提出的在新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将双语教学运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传授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给学生提供应用英语学习的机会。双语教学施行之初,学生往往会不适应,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和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初学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5、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措施应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我校对开设该课程相关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中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目前工程应用中真正用得到的主流技术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相关科研实践中来,科研与教学共同进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该课程的改革也一样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各种各样的探讨和方法也会不断涌现。因此,围绕学生,追寻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沿,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激发其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一)它可应用于建筑。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电气自动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电子化科技发展,高档智能化建筑无疑已经成为当今建筑界的主要发展方向。自然达到合理利用设备,在资源方面,人力的节省就有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这些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一般都属耐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是最怕受到雷击的部分。智能建筑多属于一级负荷,应该设计为一级防雷建筑物,组成具有多层屏蔽的笼形防雷体系。 (二)它也可以应用于净化空调设备。 净化空调系统控制自动监控装置,可以设计成单个系统的测量、控制系统,也可以设计成以数字计算机控制管理的系统。在温度控制方面,净化空调系统采用ddc控制。装设在回风管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送往dx一9100,与设定点比较,用比例加积分、微分运算进行控制,输出相应电压信号,控制加热电动调节阀或冷水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温度应保持在18-16度之间,从而使得洁净室温度符合gmp要求。在湿度控制方面。装设在同风管内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湿度,送往控制器与设定湿度比较,用比例加积分运算控制,输出电jk信号,控制蒸汽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湿度应该保持在45%-65%之间,这样洁净室湿度方能满足gmp要求。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设计思想 (一)设计原则。 ①最大限度满足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是电气设计的依据,这些要求常常以工作循环图、执行原件动作节拍表、检测元件状态表等形式提供,对于有调速要求的场合,还应给出调速技术指标。其他如启动,转向、制动、照明、保护等要求,应根据生产需要充分考虑;②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方案应力求简单,经济;③妥善处理机械与电气的关系。很多生产机械是采用机电结合控制方式来实现控制要求的,要从工艺要求、制造成本、结构复杂性、使用维护方便等方面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④正确合理地选用电器元件;⑤确保使用安全、可靠;⑥制造美观、使用维护方便。 (二)设计思想。 (1)集中监控方式。集中监控方式不但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也不高,而且系统设计也很容易。但由于这种方式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所以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致使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经常不到位,这也会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比较复杂,查线也不方便,而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在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远程监控方式。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和组态灵活等优点。但由于各种现场总线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使得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以这种方式大都用于小系统监控,而在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中却不适用。 (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而且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就可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节省了大量控制电缆,节约了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此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具有可靠性而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5.结论 电气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突出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创新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关于电气工程自动化实验的研究 摘 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是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该专业办学的重要指标。实验室既是实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场所,也是连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现就其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实验室 研究 1“递进式”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递进式”实验是指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室结构的调整,将原来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成三大模块,将本专业实验室分成三个层次:①基础性实验,就是把本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的实验室整合到一起,满足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②综合式实验,就是实验项目不局限于某门单一的课程,通过实验室结构的整合和调整,将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在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室,支持开出将几门课程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平台;③创新式实验,就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开发性实验室。创新性实验是在指导师指导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或老师选定的学科方向,针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实验,是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2“递进式”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电气工程专业实验室是学院建设较早的实验室,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实验教学一直是学校进行改革的重点。六年来,按照基本原理、基础应用、综合实践、应用设计四个层次来规划和改善实验条件;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强化管理、培养队伍素质来确保实验教学的改革。 2.1 整合专业实验教学设施 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升本以来,根据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设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在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中也依据两个专业方向的要求整合。将原来按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整合为反映课程体系的基础实验、突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设计性实验和探索研究性科研项目,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具体运作上,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相同,因此,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基础性实验平台和专业综合性实验平台,这样可以同时满足两个专业方向实验教学的需要,起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专业方向实验平台的建设,是根据本专业开设的两个专业方向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分室是以发电、配电及其自动化控制为目标的实验教学基地,工业自动化实验分室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自动化控制为目标的实验教学基地。 建立两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不仅是目前两个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为今后两个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有利于两个专业方向今后的发展。 2.2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针对学院原来实验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科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断探讨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彻底改变原来单一课程开设单一实验的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整合。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以老师讲授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基础性实验教师作技术指导,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对于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学生需填写课题项目申请书(课题来源、课题研究目的、具备的实验条件、拟采取的方法、预期的实验效果),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进行因材施教,加强过程监控,通过学生自查、教师中期检查、递交结题报告并进行结题答辩等形式,加强全部实验过程的管理,这样,较好地实现了“递进式”实验的预期效果,也适应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3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作保证。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和其他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交流和学习,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开放,实现了“递进式”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因素,是确保实践教学的前提和条件。近年来,通过引进和培养两种方法来提高实验队伍的素质。对实验队伍先从学历上进行提高,采用派遣教师到工厂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实验技能,强化队伍建设。实现了学历上达标,年龄结构、学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实验技能提升的实验团队,使每个指导教师具备辅导两门实验课程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将在实验室工作评优、实验室建设工作量计算、实验室工作人员职称晋级、待遇等方面采取一些稳定队伍的措施,让优秀实验教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递进式”实验教学改革中,以专业培养为目标,通过整合内容形成了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成了基础实验平台、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和专业方向实验平台;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完善管理,建立了先进的实验运行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得以提高。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云计算互联网服务的增加,智能概念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行业中。智慧建筑快速覆盖的背景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伴随着人们的高体验需求,对电气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考验。本文主要通过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阐述,以对其在智能建筑中应用作出论述。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智能建筑是融入计算机云处理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现代绿色建筑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建筑,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快捷、绿色、安全、高效的居住环境。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电力安全、电力资源合理配置、电气设备智能化和通讯系统的有效输出。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举足轻重。 一、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含义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的功能逐渐从使用层面上升到感官体验层面[1]。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是指建筑通过计算机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对建筑的配电输出、楼栋小品灯光、建筑气流、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等功能环节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形成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电气配置之间的完美结合,通过建筑环境、设备自动化监测和建筑设备功能自动解决问题系统,以确保建筑安全、高效智能化,实现建筑智能化。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与智慧建筑的关系 电气工程自动化是智慧建筑形成的必要条件,智能建筑各项功能的实现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条件下才能够完成,比如智慧建筑中的火灾预防功能,该功能是通过互联网数据连接监控、感应系统和火灾报警器、自动喷水系统等形成火灾预防系统,在火灾感应设备感应到建筑环境内温度超过警戒线或烟雾浓度高于警戒线时会进行区域锁定,并将数据反馈到后台监控主机,主机自动传导信息到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进行火灾报警和临时性灭火,以保证建筑安全的功能[2-3]。因此,智慧建筑形成的前提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科学应用。只有实现电气自动化与建筑功能的结合,才能保证建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建筑智能化。 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自动化技术在配电设备中的应用。配电系统是建筑运营的核心,是建筑电梯运营、公共照明系统、安防系统等运营的支撑,也是智能建筑有效运营的保障。自动化技术在配电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配电功率、降低能源损耗和提升安全防护质量等,具体应用体现在:在供电系统应用过程中,通过电量输送负荷监测,在保证建筑运营的前提下,对电路输出功率进行调配,而自动化技术能最高限度地提升配电效率,以避免资源浪费。比如电路声控系统和感应系统在建筑照明上的运用,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声音、光线、温度进行监控和判断,调配电路输出功率高低,合理划分照明区域,有效提升电力使用效率;在配电安防方面的应用,配电设备中应用安防自动化技术,对电路温度、电流量进行监测,通过数字电子技术测算出地面上与含电荷量物体之间的安全距离,比如当电路温度异常、漏电现象出现时,通过感应系统反馈到计算机反馈系统,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并及时对供电系统予以断电,达到安全维护功能。2、在楼栋控制系统上的应用。智能化建筑主要体现在建筑体验感上的优势,例如通过对建筑楼栋之间的空气、温度、湿度、排水的调整,增加建筑楼栋之间的健康、舒适程度。而智能建筑楼栋控制系统是由排风系统、供排水系统、消防系统以及安防系统构成,通过对自动化监测、调整而达到人们的居住条件,比如排风系统和排水系统,在建筑墙体设立感应系统,当空气流动值低于或高于标准值时,感应系统传输信息,排风系统增加空气流动量;而当空气湿度低于标准或空气过于干燥时,或传输信息到排水系统增加空气湿度。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化建筑楼栋系统上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增加现代建筑舒适程度和智能程度,更能够从体验上满足人类对现代居住的水平上的需求。3、自动化技术在通信服务上的应用。智能化建筑关键在于信息的传递,而通信服务是连接智能建筑的核心纽带。只有通讯服务得以健康运营,才能实现智能设备效用的最大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通信服务上首先要构建信息处理系统,像人类大脑一样,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储存;其次构建连接系统,通过IP通讯、个人通讯系统、卫星通讯系统,进行外界个人与整体的信息连接、交换;最后,构建自动反馈系统,对信息进行自动储存和处理,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衔接解答,并进行信息处理,将结果予以汇总反馈,有助于未来通讯服务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必要趋势,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进程的必要组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智能建筑的构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中,要将电气自动化合理运用在建筑监测、电气配置、建筑环境调节和通讯服务构建中,从而实现安全、绿色、高效的智能化建筑。 作者:汪岩佳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电气工程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主要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出发,探讨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电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电气工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原有的电气化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内涵特点出发,探讨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电气自动化的内涵 电气自动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充分借助现代计算机来对相关的电子元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总称。电气自动化有效的降低了原有的电气工程成本,将电气工程推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的诸多领域。可以说,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其综合技术指标的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也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积极的改变。其次,对电子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相关的功能。无论是在信号的采集,还是在相关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辅助,可以说,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也为整个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还存在着科学技术创新不足以及与国际合作交流机会不多、助推民生发展中作用不够凸显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虽然在某些专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技术的核心性上,还是技术专利的拥有量上,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是很突出,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在科研创新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其次,国际交流有待强化。科技是助推整个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闭门造车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国际高水平的对话与合作,这在一定层面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进行电气自动化研发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因此,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水平的主要思路。最后,电气自动化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向民用方向倾斜。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聚焦高精尖领域,与一线的民生关联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让科学技术更好的造福大众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国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不断的提高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利用率是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 三、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改进策略 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围绕其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上、安全性上、智能性上以及人性化上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水平的具体实施策略。首先,注重技术创新。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借鉴有余,创新不足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拥有绝对的优势。这不仅影响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电气工程应用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为其搭建良好的技术研发平台与环境。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攻坚克难,突破技术难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与国际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组织的合作力度,通过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方法,来更好的缩短中国与国际电气自动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例如,可以通过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交流平台的方式来定期的举办论坛,讲座,经验交流,学术讨论等,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今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技术与理论支持。最后,不断的从问题出发来解决当前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人工智能问题、远程控制问题以及人性化的设计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的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在民间领域,助推大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总之,在我国今后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在技术创新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以及满足公众电气工程需要领域进行诸多层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才会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以及当前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的改进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相关问题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冯国庆 单位:辽宁省政兴集团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平台。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就像任何新技术发展过程一样,必然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虽然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总的说来还属于一门新兴的技术,但是其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等等)都有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着控制系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信息资源的传输效率,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的来说,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对于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社会发展到如今的时代,电气工程对于我国工业生产来说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已经涉及到了工业生产的各个层面,这是确保工业生产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社会生产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电气设备应用到了工业生产当中,这不但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但问题在于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源消耗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也会对我国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的目标形成障碍,对于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2电气工程质量不能很好的满足标准要求 随着人们知识结构的提高以及安全意识的提升,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电气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也认识到电气工程质量情况直接影响着电气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影响着电气工程投入后的使用质量和使用效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电气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质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自身的安全意识相对较差,缺少专业的监管制度,这就造成了质量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落到实处,造成了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因为电气工程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相应标准,所以会给工程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1.3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度相对较低 随着技术的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技术水平和功能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以及改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更多的向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集成化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受到独立自动化、发展起步较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集成化程度水平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整体系统内部相应的子系统以及不同工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连接。若是此种情况长期维持就会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无法充分发挥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优势。另外,从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当中来看,如何有效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实用高效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还缺少统一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企业不同所具有的网络架构也是有差异的,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快速稳定发展。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兼容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使得在系统硬件更换时具有接口不统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资源共享。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改善升级电气自动化的节能技术 在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节能优化设计方面的内容,确保电气工程能够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满足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要求,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另外,在电气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最大程度上选择电阻相对较小的供电系统变压器,从而有效降低变压器的损耗,降低运行成本。对于那些相对较高的建筑来说,可以充分采用低功耗、节能型的电力变压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能源(例如太阳能等),形成节能减排的效果,不断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 2.2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水平 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一步增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质量管理水平。①对于电气工程企业来说要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增强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管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质量管理方面投入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从而提升电气工程的质量;②要不断加强电气工程施工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和提升,可以采用定期培训、外部的沟通交流、邀请专家等方式来进行员工队伍的教育,使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从而有效提升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③管理人员要真正的履行自身职责,增强对施工相应环节的监督、检查以及管理,确保施工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规范进行,保证工程能够获得良好的质量。 2.3要形成较为系统的自动化体系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来说,在其发展和使用过程中要对整个系统进行不断的建设以及完善,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电气工程技术来形成建立起科学统一的自动化系统,从而有效提升电气技术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在电气系统运行的各个时期都要加强先进设计理念的引入,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来最大程度进行系统的开发,确保电气工程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有效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平台的独立性。通过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使其能够满足信息化共享的平台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快速发展。 2.4要加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专业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程内容,所以为了能够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不断引入专业性的技术人员来确保工程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所以企业要建立起长期的培训和教育计划,要和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者高校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要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性人才。另外,企业要制定出战略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人才培养工程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梯队建设,以此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2.5要建立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 建立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能够对相应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商业间的信息交流能够更加安全、更加准确的进行。企业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例如技术监管、设备控制、企业管理等等相应内容,想要使得这些内容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就需要通过相应的网络将其联系起来。通过建立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能够使得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得到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应用和交换,从而推动整个企业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发展。 2.6加强远程监控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需要更加重视并提升其远程监控的水平和能力。采用有效的远程监控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电气工程管理系统的电缆设施,不但能够节约材料资源,同时能够节省相应的安装费用,提升系统整体的可靠性以及灵活性。但此种方式会可能会受到现场总线通讯速度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对于较大的系统监控是不合适的。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提升线路的通讯速度。由于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比较庞大,因此采用远程监控能够有效提升监控的效率。 3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对于现代工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使得电气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的一次次提升和一次次改变,在有效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相关企业以及人员要加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的重视程度,要加强工程质量方面的管理,要加强技术水平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辛玉敏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襄阳供电公司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教学改革视域下电气工程论文 1教学实践改革 1.1优化课程设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正确分析企业对于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做到充分了解当前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将课程设计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对课程的优化中,更加注重对实践的践行。正确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占的比例。适当的缩短理论课所占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将整个实践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课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学校内的实验课上,实验主要包括数电、电路、模电实验、电机拖动基础实验、PLC实验、传感器实验与单片机等实验,做到对常用芯片工具的应用;二是课外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大赛等电子类竞赛,单片机等的课程设计;三是参加一系列的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电子电气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2强化实验管理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改革实验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动脑,不限定实验室用的方法,也不限定所使用的器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动手的主体。并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将实验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总评定系统中,并与期末奖学金等荣誉的评定挂钩。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主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3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指导教师在对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实用性与综合性较高的设计内容。例如设计生活中常见的万用表,洗衣机模块。电梯、红绿灯设计,与实际相联系。实验教师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但是不要制定设计步骤与所用器件,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选题。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设计方案,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再与老师讨论方案是否可行。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编程与调试工作。最后撰写课程的设计报告。这对提高对专业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设计大赛 随着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提高,电子设计大赛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这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的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思。而且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高校来说,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证书都被大家所认可。参加此类的竞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交流,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开拓视野。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校内的电子设计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导。积极开展课外电子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们自拟题目、自行设计,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研制出各种实用性强,构思独特,想法先进的产品。学校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经费、场地,由学生自行采购需要器件,并由学校负责报销费用。同时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允许小组合作。同时鼓励大一新生参与进来,做些简单的工作,为他们以后更快地进入课题做好充分准备。为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1.5优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学校在联系生产实习工厂地点的之前,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工厂。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的生产线,了解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在选企业时要选择专业知识雄厚,拥有先进仪器与技术工人的企业,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动手,多向技术娴熟的工人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至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科建设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是选毕业设计的题目。毕业设计课题应该是结合实际生产的实际项目,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同时课题要符合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但是得经过老师的审核,确定方案是可行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选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之后,学生应该自己独立思考,老师要随时监督学生的涉及进展。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对专业教学加大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标准,尽量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每个学生在做实验时都有仪器可用。专业教学经费都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做到对师资力量的结构做到合理分配,包括年龄和学历。并且做到及时更新结构的设定。因为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现中年骨干教师数量少的情况。同时学校的青年教师比重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数也在少数,教师队伍的比例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对教师的选聘、晋升、待遇等方面创新机制。同时学校鼓励从知名企业中聘请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前景。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之类的学术交流。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都参加。 3结语 教学实践课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要变换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努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只要老师与学生同时努力,目标才能实现。同时学校要积极优化课程设计,对课程的设计要与实际相结合,促进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建设,努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作者:徐昕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电气工程论文 1继电器的基本概况 1.1继电器的作用 继电器是一种安全控制元件,通过对电流的有效控制,减小了电气设备被损坏的几率。它里边有感应结构,能够对输入的电流进行充分反映。另外,继电器在使用中,主要通过驱动特性对相关的电路进行断开或连接控制。继电器的主要作用有:电路控制、电信号综合控制、扩大控制能力等。 1.2继电器的组成 继电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两个,其一触点,其二线圈。但根据不同使用情况,也可以加入其它构件,以提高控制功能。另外,在电力工程中,继电器通常由特定符号表示,有时用一组触点表示,有时是一个长方形或多个长方形。在有特殊要求时,在长方形内部附加“J”符号。在线圈和触点组装好之后,进行字符刻画,通常在长方形一侧,或者在控制电路中。在符号刻画时,应根据不同继电器类型,标注不同符号。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符号有H、Z、D三种类型。 1.3继电器的分类 随着电力工程不断发展,低压电器设备种类不断增加,对应的继电器种类也日益繁多。为了方便购买,有必要将他们进行分类。分类主要依据外形特征、防护类别及控制原理等。如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温度类型继电器、高频类型继电器,固体类型继电器等。根据尺寸大小,可以分成微型继电器、小型继电器等。根据功率可以分为微功率继电器、弱功率继电器及中功率继电器等。 2继电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实施要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继电器测试 在继电器使用之前,应给予测试,以保证在使用中不出现差错。继电器中,主要组件是触点,所以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测,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触点检测时,通常利用万能表,这时,继电器电阻值应为零,尚属正常,而触点的电阻值应为无穷大。在测量中,如果出现和上述不相符合的情况,应及时分析,找到出错点,并给予解决。 2.2线圈电阻测量 继电器线圈通常环绕在条形磁铁上,具有连接续流二极管的功能,当线圈中通电时,会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当断电之后,原先的电动势方向会发生变化,并对电路中的元件产生反向电压。当该电压高于元件的承受上限时,会对三极管等元件造成破坏。所以,在继电器使用时,应对线圈电阻给予测量,以免对里边的元件造成破坏。通常情况下,利用万能表进行测试,以判断线圈是否存在断路等情况。 2.3吸合电流及电压测量 在吸合电流及电压测量之前,准备好电流表和电压表及电源。然后以电源为中心,将电流表、继电器及电压表连接到电路中,组成闭合电路。电路连好之后,分别打开电流表、电压表、继电器及电源开关,使电路畅通,并经过电流。这时应观察电流表的数值及继电器的运行情况,当电流表数值较小,并且继电器运行正常时,应逐渐提高电压值,直至继电器出现吸合,此时应记录吸合时的电流值及电压值。为了使吸合测试更加准确,在电路连接之前,应对电压表及电流表进行校对,并在测试时,多测量几组数据,以计算平均值,使得吸合电流及电压更加准确。 2.4释放电流及电压测定 在使用继电器之前,释放电流及电压也应作为测定内容被给予重视。在测量时,和吸合电流及电压测量一样,也准备好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机继电器,将它们组成闭合电路,需要指出的是,在电压表及电流表连接之前,应给予校对,以增加测量准确性。测量前,检测电路是否有断路情况,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及电压表数值,同时对继电器运行情况给予关注,当继电器出现吸合现象之后,逐渐减小电压值,当继电器出现声响时,测量结束,将这时对电压值及电流值记录。为了取得较为准确的测量数据,应将这一步骤重复操作数次,并一一记录测量数据,以求得平均值。吸合电流及电压和释放电流及电压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二者之间的关系便能判断出继电器能否正常运作,如当释放电压在吸合电压的10%之内时,继电器便不能正常运作;正常运作时二者的关系是:释放电压在吸合电压的10%-50%之内。超过50%或低于10%,均会影响继电器正常使用。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低压电器使用数量不断增加,使用中电器被损坏的几率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电器使用效果。继电器作为一种电流控制元件,被广泛使用,使低压电器出现故障的几率明显减少。本文就继电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实施要点给予分析,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姜锋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技术视角下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1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方面的应用体现在对于电网调度方面。正是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才打破了传统继电器独步天下的电气保护的时代,进而进入了微机继电保护的现代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时代。电网调度的自动化、计算机化是电网的发展趋势也是智能电网时代的开端。正是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站内设备的实时监控、并将站内全部资源组成一个局域网,可以随意调用和控制,实现了站与站之间的通信和互联,进而组成一个难以置信的庞大的电力系统调度网,并实现了发电厂、下级调度中心及变电站终端之间的有效的连接。 1.2在化工生产单位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化工单位中的应用主要采用分层分布结构,具体包括了现场仪表、传输线路、工程师站、通讯网络及过程控制单元等。系统可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和全过程监控,并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处理,并驱动执行机构,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检测、保护、联锁、控制。操作人员通过后台向远方设备发出控制指令,实现对现场仪表的控制,并同时接收来自现场及其他工作站的各种信号和指令。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2.1低频向高频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单一频率运行的自动化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电气工程技术也逐渐变得复杂化、多样化,同时满足节能环保要求。因此电器产品已不可能在仅仅的单一频率运转,而是逐渐实现可以随意调节,以满足不同负荷和环境下的要求。因此,我国工业生产从低频向高频生产阶段发展是必然趋势。 2.2充分地融合计算机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和飞跃。电气工程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变的智能化、集成化。可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给未来人类社会带来质的飞跃,两者的融合使电气网络的智能化成为可能。如今我们通常把电气工程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技术称为微机技术。可以说微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同时大大节省了劳动力、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 2.3开关设备智能化 伴随着微机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开关设备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流畅运行。可以说智能化设备与微机技术共同奠定了未来智能电网的基础。开关设备智能化指的是高低压设备及其辅助装置可以提供接口以方便与计算机网络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一次开关元件包括各类电器设备等,其中的智能监控单元包括输出、监测、通信等重要模块。开关设备的智能化是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应用、运行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操作人员专业化发展 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往往在设备运行时才进行相关技术培训,而忽视了设备安装时设备调试等各个环节发现的问题。因此也就失去了最佳掌握该技术的时机。因为自动化生产设备一旦调试完成,出现问题的几率将会大大减小。如果不在调试期间熟悉设备,就很难更好的理解现代化技术。况且现代电气工程技术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技术,如果不从设备安装环节、调试环节注重人员培养,就无法理解这些特定安装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每个操作人员能轻松的对故障原因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处理,才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2.5其他方面的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气工程技术已经由半控型时代全面进入全控型时代。并且现代电力电子器件无论从开关时间、性能稳定性等各个方面均有巨大进步。同时交流调整控制理论、矢量控制等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巨大飞跃。 3结束语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余各个学科的综合又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必将为电气工程技术带来新的血液。不过在电气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得关注由此带来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这门技术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作者:刘晗冰 单位:八一农垦大学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建筑自动化技术的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当前的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电网调度和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以及分散测控系统。其中,分散测控系统主要运用的是分层分布方式,具体由运行员工作站、过程控制系统、高速数据网络通讯设备、工程师工作站等四个部分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由调度计算机电子系统、显示装置、服务系统等组成。变电站自动化主要由发电厂、变电终端装置以及下级电网调度中心等几部分组成。 2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体现 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建筑进行接地性测试,并一定要在接地性测试通过以后,再对建筑进行施工,尤其要对防雷自动技术充分重视,以保证接地引下线。另外,在对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相应施工人员需要对钢筋进行标记,以防止施工现场出现混乱。其次,关注相关的接地支线,也就是说,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不是所有的装置与配件都需要应用金属材质,也可以使用新型的塑料制品,因此,相关施工人员应当对接地的支线种类与作用进行系统明确的区分。再次,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接地的支线与分线进行合理选择,其原因在于不同用途的接地线其线路直径也各不相同,如果出现差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接地效果,还会给用电户带来安全风险。最后,建筑工程完工以后,工作人员需要运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对接地线路进行监测,以防止线路被腐蚀,同时也对火灾事故做出预防。 3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变配电系统 1)变电系统的施工过程。 变电系统对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变电系统的施工,其具体的施工过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准备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所能够应用到的一系列材料与装备,之后对变电系统进行定位与测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设施定时开箱检验。其次,装置变电系统设施所需要的基础型钢,并测量母线槽上下角度的水平与尺寸。最后,装置变电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桥架,之后进行连接与铺设,再进行试验,并根据变电系统的情况做出合理调整。 2)低电压配电系统。 所谓的低压配电,事实上指的是以低压电线为载体的配电,其配电方式主要有树形结构、放射性结构以及链形结构三种。当前的很多建筑中,其电气工程系统普遍使用的都是低电压干线这种配电方式。一般情况下,低压配电系统主要由配电线路以及配电设施共同组成,从我国当前的电压标准来看,低压配电设备的使用标准为1kV以下,在建筑工地中,常用的低压配电装置包括熔断器、开关、低压配电柜、接触器等。在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时,还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充分考虑,低压设备往往容易引发火灾,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倍加关注。 3)高电压配电系统。 我国当前规定的高压配电设备需要保证其电压值要在1kV以上,但如此高的电压值会令配电系统承受相对高的放射性电压,因此,在选择配电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的高压配电装置主要包括高压的隔离开关、熔断器、开关柜、避雷器、负荷开关、互感器、断路器等,在建筑中运用电气工程机器自动化技术,会很大程度上提升配电设备的电压,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电气事故的预防与控制。 3.2楼宇自动化系统 普遍意义上讲,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为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而该系统中的分散控制器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数字控制器,即Charge-CoupledDevice简称CCD,也叫电荷耦合原件,该装置主要利用上位计算机来控制与管理想用的计算机画面,而其主要的方式则是由一系列专门化的动画、文本、曲线、控件、数据、脚本等组成。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内部主要分为消防、电梯、照明、通风、给排水、保安、电力等几大系统,在对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将系统中的基点设施进行分析与整合,并对系统整体装置进行统一管控,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可以协调有序,将其工作场所搭载得更加舒适、安全、高效,并在最大限度内降低能源与成本的消耗,节省工程造价。 3.3电气安全 自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来,用电安全问题便一直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而建筑电力工程的电力安全问题始终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保证建筑电力工程的电力安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安全载流量。 所谓的安全载流量,指的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能够不间断在导体里通过的相应电流量。正是因为其电流量不间断,因此,在其内部的电流超出了安全载流量时,便会导致导体发热,而当导体发热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其温度的升高,便会造成绝缘装置的损坏,严重时还可能会造成漏电,甚至产生火灾,对整个系统的用电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采用适合的导体安全载流量,能够有效帮助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选择,同时也对确定导体截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安全距离。 所谓的安全距离,指的是人或物在接近带电物体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安全的距离,这个距离能够在最大限度内防止带电物体中的电流对人体或物体产生伤害。举例来说,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带电体与人体,或与其他设备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不仅如此,带电体之间以及带电体与地面之间,也都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在建筑电气工程的配电与变配电工作中,需要注重保持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另外,在检修以及安装变配电方面,也需要注意安全距离。 3)电气绝缘。 因为电具有一定的伤害性,所以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需要对电气装置以及配电线路进行绝缘处理,这样做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还要对电气装置进行绝缘检验,以在最大限度内避免电气工程中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想要建筑电气工程能够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行,不仅仅需要相关施工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还需要对自动化施工技术有一个认真的工作态度,不能忽视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保障施工的安全性,确保施工质量。 作者:曾云 单位: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CAD自动化电气工程论文 1CAD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作用分析 CAD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电气工程的结构设计构思通过三维立体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其既可以作为电气工程施工的依据,同时也在相关的装修和维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小家电,还是工程项目图,都需要首先进行设计,并让设计构思更好、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此外,考虑到电气设备的重要性,要想为后期的施工以及维修工作提供便利,设计时就需要使用规范的文字符号、标准图形,让呈现出来的电气工程设计图可以将实际供配电关系、电气运行原理、接线情况、功能和安装等都清楚地反映出来。利用CAD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以上要求,同时还可以规范设计图,通过三维立体技术来呈现电气工程设计图,让其内部结构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2CAD技术的应用及体现 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电气设备的结构和设备之间连接情况的反映。CAD技术一般使用dwt模版进行绘图,通过对标注、字体、线形和图层的不同设置来体现不同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时,该技术也是确保绘图清晰、准确和高效的基础。比如,对于某种电气设备的绘图,CAD技术是通过调整比例的方式将其缩小、绘制出来,标注主要是对其中某些重要、可能会被忽视或者容易误解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以提供绘图的精确性;字体的不同主要是反映设备的不同部位,比如最外面的一层通常较厚,为设备的外壳,对设备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字体一般较粗;线形的不同一般是对结构的解读,比如在绘制角度方向时,部分内部结构的线条无法看见,为了与结构设计相符并更好地呈现结构特点,可以通过虚线予以表示,这样既不会与实线所表示的结构混淆,又可以将内外部结构更好地表示出来;图层是整个AutoCAD软件中最为关键且最重要的设置,其具有很多属性,比如图名、颜色、线宽、线形等,不同的图层需要对相应合格使用的参数进行特定设置,不用的图层,颜色不可一样,否则可能会对正在操作图元的判断造成影响。 3CAD技术应用带来的积极影响 AutoCAD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Autodesk公司研发出来的一组绘图程序软件包,后来受到广泛欢迎,因此其技术也获得深入研究,最终不断完善,成为国际上较常使用的绘图工具。AutoCAD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主要通过命令方式和交互菜单来执行各种操作。由于AutoCAD拥有多文档设计环境,因此,即便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可以很容易学会相关操作并使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更熟练地掌握其各种应用、操作方法和快捷操作方式,进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为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具体包括以下积极影响:①CAD技术适应性较强,运行环境较多,对各种图形显示设备也有着较高的支持率,可以同时实现电气设备的设计、绘制、修改和成图,进一步为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创造了条件。②CAD技术具有完善的绘制功能,可以更加详细地呈现出电气设备的结构以及连接中的小细节,实现对电气工程的全面覆盖,为电气工程的精细化提供了有力依据,相关安装以及维护工作的质量依据效率均可以因此获得提高。③CAD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图形格式之间的转换,数据交换能力较强。在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CAD技术可以通过转换格式的方式来支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克服了环境条件中的不利因素,适应能力较强。④功能全面。AutoCAD具有捕捉追踪、极轴追踪、对象捕捉和正交等绘图辅助功能,为电气设备图形的绘制提供了便利。比如,正交功能可以让绘制用户更好地绘制水平、竖直直线;对象捕捉则可以帮助用户精确拾取图纸结构上的特殊点,以免出现偏差。⑤具有通用性和易用性。从AutoCAD2000开始,该软件包又增加了更加强大的功能,比如局部加载和打开、标注功能的增强、新的对象捕捉功能、Internet驱动、多文档设计环境和AutoCAD设计中心等,使设计功能更加完善。而以上这些功能都具有通用性和易用性,可以普及到电气工程的设备图纸中去,让不同电气设备可以使用统一的规范表示,实现了统一标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CAD技术凭借其完善的功能和强大的支持能力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为相关设计的绘制工作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相关的安装以及维修工作提供了依据,应用效果较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卓弘键 单位:国网福建寿宁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自动化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自动化分析 1.1电气自动化的概念 近些年来,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之下,电气自动化逐步被社会所熟知,电气自动化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截止到目前为止,电气工程已经涵盖到了光子、电子研究范围之中,通俗而言,电气自动化就是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各类电器都与电气自动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电气自动化已经开始应用到各类行业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气自动化也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1.2电气自动化的特征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操作与企业系统有着较大的不同,一般而言,不需要将设备设置在控制室与配电室中,只要将其设置在控制中心即可,与一般的系统相比而言,电气自动化系统操作次数与操作频率相对较小。为了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需要设置好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提升系统的抗干扰性,此外,还要保障电子设备异常情况能够被及时检出,这样才能够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更大的方便。除此之外,电气自动化还具有便捷性、广泛性及高效性等特征。 2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应用中需要遵循的设计理念 2.1集中化监控式理念 电气工程的维护是十分方便的,对控制站的要求也不高,系统设计工作很容易实现,同时,电气工程主要是将系统功能集中起来进行处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处理器的任务,这也会影响系统的处理速度。此外,如果电气设备处在监控环境下,主机冗余也会降低,电缆数量则会加大,为了防止电缆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就需要将集中化监控式理念应用在设计过程中。 2.2现场总线监控式理念 目前,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将现场总线监控理念应用在其中可以有效提升设计工作的针对性,也能够根据间隔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果将该种措施应用在较远程监控系统中,还可以有效减少设备模拟量,因此,该种方式也开始在电气自动化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2.3远程化监控式理念 将远程化监控式理念应用在电气工程中可以有效节约材料费用、安装费用以及电缆用量,也有着良好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电气工程通讯量较大,通讯速度低,因此,该种设计方式仅仅适宜用在小型电气工程中,不适宜应用在大型工程中。 3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3.1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技术水平的发展之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开始在高新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工作更加注重编程调试工作。例如,在仪表工程管理工作中,只要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其中就可以将传统的管理重点转化为集中PLC控制系统以及集散DCS管理工作上来,将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在仪表工程管理工作中能够实施采集温度、流量以及压力数据的采集,也能够实现输出控制以及监测工作的功能,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稳定性,也可以有效降低维护工作的资金投入量与工作维护量。可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这也是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3.2电气自动化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分析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变电站之中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操作与监控,也能够有效提升变电站的综合监控能力、运行效率与运行水平。在将电气自动化应用在设备中之后,可以用全微机设备取代传统电磁装置,这就实现监视工作的屏幕化,为正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3电气自动化在分散测控系统中的使用分析 分散测控系统是发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电厂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应用过程中主要使用分层控制结构,其结构有工作站、以太网、过程控制单元、数据高速通讯网几个部分。在这几种结构之中,工作站包括运行员工作站与工程师工作站两个部分,运行员工作站负责信息发送以及信息接收的工作,工程师工作站则负责相关信息的诊断、设计以及维护工作。将电气自动化应用在分散测控系统可以让系统处于自动运行状态中,既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能够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4电气自动化在电网调度中的使用分析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网调度中可以有效提升调度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其应用范围涵盖到了电网调度工作站、网络、中心服务器、打印设备、大屏显示器中,该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发电厂、变电站终端与下级调度中心的连接。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实时评估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累计,继而实现相关的预测功能,此外,电气系统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数据与监控,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的掌握系统的安全情况,这能够有效促进系统的现代化发展。 4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中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精力,并着重关注这一技术在电器智能化上的应用。 4.1利用统一系统开发平台 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的平台能够支持包括设计、测试、调试、开机运行以及维护在内的自动化项目的各个环节,该项技术能降低费用和时间,减少投入的成本,各个用户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运行代码的设置,主要在于开发的平台与运行的平台是相互独立的。 4.2电气工业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信息技术不断向工业行业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进行纵向的渗透,二是信息技术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进行横向的扩展。 4.3自动化技术操作人员专业化 在今后的发展中越加重视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在系统的安装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了解安装的过程,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专业性的技术。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各类新理论、新技术也开始应用在了电气自动化之中,作为现代电气工程行业的重要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只有在原技术上有所创新,才能推荐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还相对落后,在未来阶段下,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开拓新技术、新理论,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这样才能够推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王霞红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建设三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进度管理应用探讨 一、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进度管理是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分支,能够掌控电力工程的质量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电力企业工程管理包含:安全、投资、质量和进度管理。随着电力企业工程的快速发展,其管理层对进度的管理方面还不太注重,使其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使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在落实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工作中,进度管理实际上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进度管理能够有计划性的规划工程进行工作的内容、时间、事物之间进行衔接的关系,便于有针对性落实和实施计划。在电力企业工程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计划上的进度执行工作。当计划与实际情况出现分歧时,要及时的寻找问题的根源,并给予及时、正确的修改,确保工程能够顺利的执行计划上的进度。进度管理真正目的在于,确保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按计划的完成建设指标。进度管理有利于电力企业工程的经济发展,和维护工程的建设秩序。 二、制约进度管理的关键因素 (一)供货材料 电力企业工程的供货材料,是工程进行建设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制约进度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程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建设材料。因此,建设材料的供货来源成为材料质量的影响因素,直接关乎着建设材料的质量。如果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为的选择并使用了不合格的供货材料,会严重的影响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进度,这都体现了供货材料质量的关键性。因此,在供货材料的选择上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以保证电力工程在建设上的质量,确保工程按照计划的进度正常施工。 (二)设计与施工的方案 设计与施工的方案对于电力企业工程的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更是制约进度管理的关键因素。如果在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与施工的方案发生变动,对于工程的进度管理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较严重的情况会造成停工、终止建设,使施工建设的进度遭到严重的阻挠。因此,设计与施工方案的质量与正确,会直接影响电力企业工程的进度。就目前的电力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案,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工期和进度的延误。 (三)机械设备的管理 在工程的建设中,设备在运行的期间也经常会出现突然终止工作和丢失的现象,由于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会严重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对于在电力工程中的大型机械设备,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设备的管理。这些大型的机械设备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状况或问题,会给电力工程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失和影响。由于其极易受自身性能所影响,故此需要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提高对灵敏度与安全性能的技术要求。 (四)主观人为的影响 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制约进度管理的重要因素,在落实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直都是由管理层人员依照制度执行工作,足以体现在电力企业工程中管理层人员与施工人员是工程最核心的部分。若在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划的标准执行施工工作,会对电力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造成威胁,也间接的影响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因此,在加快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同时,要做好对管理层人员和施工人员综合素质,避免由于主观人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和制约电力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的展开。 三、进度管理的应用价值体现 (一)为电力企业工程奠定基础 在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中,要对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例如:按照签订的工作合同协议进行严格的执行,将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列入到考虑的范畴,还要考虑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花费资金和使用人员情况。所以将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列入进度管理的行列中,按照计划与协议开展工作掌控好进度。将这些因素和问题整合到一起,有利于高质量的完成建设目标。 (二)保证和落实有效的管理 在落实进度管理工作时,需提前制定和设计可靠的方案进行施工,要保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有保障的方案就等同于拥有了解决问题的依据,能够保证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进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由于电力企业工程自身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制定完善合理的进度管理制度,能够为电力工程监控各项有效的数据。具有完善和健全的进度管理,有利于保证和落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施工的建设中,良好的进度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层执行的工作给予奖励,也大大的调动了管理层对工作的积极性。 (三)细化工程的目标 由于电力企业工程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需要对建设加强相关的进度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合理的细化,也间接的细化了工程的工作目标。当落实具体的施工工作时,利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客观监控,以便掌握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更好的落实进度管理工作,从根本上细化工程的目标解决电力工程的管理问题,使电力工程得以有序的运行。 (四)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 由于实施进度管理在电力工程企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存在许多的制约、影响因素。所以,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需要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在进度管理制度的约束下,能够得到有效、准确的施工数据。在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时,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不断完善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并调动进度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对于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的部门,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作为鼓励。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必须要给予一定的问责作为警告处罚。明确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更好的落实进度管理制度。 四、总结 电力企业工程的进度管理,在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度管理将直接的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人类安全,也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度管理,需要依靠社会人类、以及管理层系统的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工程进度管理制度。这需要工程企业加强对管理层人员对进度管理的重视,增强对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意识,按照进度管理的规定严格的执行管理工作,推动电力企业工程的发展。 作者:邓洁 宋若弢 耿春莉 单位:国网北京房山供电公司 国网北京门头沟供电公司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 2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3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 3.2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作者:陈铮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问题剖析 摘要: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这应该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结合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对其解决措施进行了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项目储备 最近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这推动了电力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小型基建工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包含许多内容和不确定因素,在管理方面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确保小型基建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 1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现存问题 1.1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中,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种:①没有对工程成本管理和手续办理等相关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影响了管理的全面性和可靠性;②没有在工程承包合同内对相应的质量考核条件进行明确,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质量;③管理部门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④在小型基建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导致产权不清、手续办理困难等问题。 1.2项目规划不明确 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基建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项目规划方面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个:①缺乏对于中远期建设的合理规划,考虑的内容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需要条件的地方也没有及时进行调整;②没有进行有效的资金收集,在工程建设中没有从土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虑,存在着缺项漏项的问题,工程无法按期交付;③在对项目进行评审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建筑面积可能超出小型基建工程的标准,导致资金需求的增加。 1.3管理流程不规范 如果缺乏规范的管理流程,相关管理工作将无法合理、有序的展开,从而影响小型基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管理流程的不规范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缺乏完整有效的立项手续,未对项目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工程的建设中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②未及时进行项目的审批,对于项目设计变更文件,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备案处理;③一些重要的外部手续未及时到位,使得工程项目涉嫌违规,影响了工程的按期完成;④对于相应的签证以及变更,未规定切实有效的结算原则,影响了工程的成本费用管理。 1.4监管责任不清晰 在电力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例如,在招投标阶段,监管涉及策划部、物资部等;在施工阶段,监管涉及生产技术部、供电站等;在竣工验收阶段,监管涉及基建、审计等部门,各个部门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但实际上,在小型基建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情况,使得监管力度减弱,无法保证效果。 1.5手续办理不及时 这里所说的“手续”主要是指后续手续,一方面,在基建工程完成后,从其质量和性能考虑,需要进行验收工作——如果前期手续不够完善,在繁杂的验收流程下会导致工程产权与资料归档无法及时完成;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并没有高度重视小型基建工程,没有对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影响了项目的质量控制。 2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分析其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小型基建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2.1完善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应该正视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明晰权、责、利三者的关系。具体来讲,①应该从小型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要求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强化日常管理工作;②应该对工程的质量考核目标进行明确,对施工单位严格要求;③应该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其树立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强化施工管理,在充分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支出;④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减少各类问题发生的概率。 2.2关注项目储备 在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应该加强对项目储备的动态管理,结合相应的信息平台,对项目储备库进行优化,同时对小型基建工程进行严格审查,确保项目立项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项目立项与土地储备的相关性,对当前电力企业的项目土地储备情况进行整理,构建切实有效的储备机制。而政府部门应该对电力企业小型基建项目进行管理,纳入到区域整体规划中,签订相应的土地意向协议。 2.3提升研究深度 电力企业应该提前对小型基建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对于一些必要的手续要提前办理,同时建立相关可研报告的标准模板,促进可研评审效果的提高。具体来讲,电力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研究深度,构建起针对小型基建工程的评审专家库,实现对于小型基建工程项目的分区分片审查。 2.4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相关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项目管理效果进行评估,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一方面,应该做好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核与规划工作,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对电力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队伍建设。同时,还应该合理设置后续投资计划和项目规划,以保证项目其合理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目前来看,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黄辰振 单位:国网福建永泰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思考 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电力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正在崛起,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对电力工程的发展也提出来更多和更高的要求。电力工业是社会生产实践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电力工业工程管理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会影响着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文就此对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作者:陈铮 单位: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 1 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概述 1.1 监理模式 我国推行的监理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中最常见的管理方式 ,其管理初衷是本着人尽其才 ,相互监督的本质 ,由业主与施工承包方签订合同 ,再由业主方邀请监理方就工程的质量、费用、进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由于监理制度是国家推行的主要管理模式 ,因此在大中型项目中最常见 ,同时 ,从专业角度出发,监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自建模式中的管理漏洞,是管理模式中一个很大的突破。其后出现的 DBB 模式 ,也是基于监理模式所发展起来的。 1.2 自建模式 一般的自建模式指的是业主方自己承担工程所需的设计、施工、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的企业一般有着较高的资质和人员储备 ,以及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各类先进的管理模式出现 ,国家为了激励企业本身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模式创新 ,对于大中型工程项目必须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 ,并进行监理制度。 1.3EPC 模式 EPC 即 Engineering+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就 是将设计、采购、建设等步骤综合起来 ,也就是通常意义的总承包模式 ,在该模式下 ,通常业主方和总承包方约定工程总价并签订该合同 ,有总承包方负责整个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 ,保证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方面。该模式的特点就是 ,总承包单位以项目管理为核心 ,能有效地对质量、费用和工程进度进行综合控制。 1.4DB 模式 DB 模式即 Design-Build 的英文缩写 ,也称之为总承包模式 ,是业主方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的最符合期望的承包商的一种方式 ,在实际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前期将设计和施工联系起来考虑了 ,省去了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变更而引发的索赔 ,因此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有利。 2 常见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缺陷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方式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分别是前期投资策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在我国的现行的管理模式中 ,各方在实际管理中 ,往往容易发生合同以外的纠纷。综合来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建立制度实行过程中 ,监理单位的职责是监督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三大任务 ,其工作强度与实际的话语权以及相应的收益不一定成正比 ,因此 ,导致了监理方的积极性下降 ,容易导致的后果就是项目的质量不合格、以及工期的拖延 ,又或者是赶进度而导致的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其次 ,监理单位的作为业主方的代表 ,在工程进展方面本应该有足够的管理地位 ,但实际中 ,很多项目的施工方直接与业主方接触较多 ,也逐步减弱了监理方的管理力度。 3 电力企业的管理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营中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在市场中即使不进行较大的变革,依然能够保持企业的持续盈利,然而 ,在我国提倡的市场经济改革大流中 ,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我国电力市场中 ,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作用 ,需要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通过改变管理模式达到发挥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而在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中 ,可以进行创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创新管理体制 有效的管理体制能够约束权力的滥用和促进人才的发展 ,电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且电力行业在行业竞争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国家对大型电力企业有着政策倾斜 ,因此 ,在该企业中 ,一旦体制不够完善 ,将会产生腐败的空间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 ,创新管理体制 ,依据企业的特殊形式和目标 ,具体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 ,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 3.2 引入现代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种种弊端产生 ,因此 ,需要运用现代的管理思路 ,对现代的管理理念灵活运用 ,融入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在现代管理模式中 ,往往强调服务性 ,即用客户提体验来判断、评价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而倒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自身综合实力建设。在引入现代管理思维中 ,能够对公司文化、工作氛围等无形资产建设提供很大的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产业中很重要的一项产业 ,电力企业应该对市场环境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 ,将风险应对措施提前制定。 3.3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一个长久的企业必然持续履行着社会赋予的责任感 ,因为作为国民经济产业 ,电力行业的管理原则除了稳定国家内部的用电需求 ,还应该将部分所得利润回馈社会 ,履行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电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因此电力企业在社会中同时也扮演者资源分配的角色 ,要从社会大局出发 ,承担社会责任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 加强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作为基本的组成部分 ,需要对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因为在任何市场中 ,发挥最大效益的始终是团队的成员。因此 ,在现代管理体制中 ,加强员工的管理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力争达到企业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良好 ,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 ,通过各种奖惩措施 ,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 ,继而增强团队的竞争力 ,为企业应对各种风险做好充分准备。而加强团队管理 ,可以从指定奖惩措施、具体组织结构、工作强度安排、员工的优势互补等方面着手 ,增强企业和职工的凝聚力。 4 结论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在现行的体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 ,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未知的社会环境 ,电力企业应该适时做好面临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应该从现有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出发 ,正确认识其中的利弊 ,采用新的发展手段 ,从企业自身建设角度出发 ,逐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使之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张勤渔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荆州市荆州区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在现代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条件之下,不断推动现代电力行业的发展,促使电力行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工业管理是切实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行业进步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并且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积极结合现代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进行电力工业的高效、科学管理,保证电力工业的安全、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发展,电力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需要积极的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活动。并且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电力资源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结构,电力企业为了能够提高市场范围内的竞争实力,积极满足客户需求,就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的突破成长,切实做好电力企业的工业工程管理工作,为后期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电力资源能够高效输送奠定基础。 1电力企业的工业工程现状描述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当中,电力工程早已不是人们传统认知当中的仅仅负责传输、分配电力资源的一种工程,而是承担着对于社会运转的基本能源提供,作为一种基础性能源,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属性明显的系统,在单一因素变化的情况下,会出现多种情况。并且在现代社会多样化能源发展的背景之下,尤其是水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技术不断突破,电力能源的产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可能性,也让电力系统更加复杂、系统,出现更加多样化的问题。 2未来发展形式探讨 在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的现代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开始着重研究客群的特征和需求结构,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未来,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必然要不断深耕用户池,通过深入的研究用户的需求变化和特征,来改变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让用户满意,保持持续稳定的消费,是未来电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电力企业目前改革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地方。 3如何加强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增强质量管理 在电力工程管理的过程当中,对于质量的把控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部分。首先要从态度上进行转变,有关电力企业工程质量的问题从来没有小问题,前期可能出现的任何小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后期的大事故,威胁到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到企业的财产保护,并且很有可能会威胁到电力需求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需要得到工作人员的格外重视。在电力企业的工程推进过程当中,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能引起事故的因素,重视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避免给后期的运行留下安全隐患。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问题要积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不要盲目按照固化的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延误补救时机。 3.2提高质量把控意识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电力企业的领导人从观念上进行改变,重视电力工业工程的质量把控,加强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灌输,领导人通过自身对于质量把控的重视来影响工作人员对于质量问题的看重。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要按照行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并且在工作开始之前对于工作的场地进行实际的勘探,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积极引起人们的重视,避免出现问题的遗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切实地提高电力工业工程的安全管理。电力工程的技术人员要积极运用自身的技术,来积极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电力企业也要积极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对于质量把控相关的技能,通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来提高电力工业工程发展的安全系数。 3.3控制电力工业工程的成本管理 在电力工业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要针对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在材料、设备的采购过程当中,电力企业需要设定专人进行监督过程,通过降低电力工业工程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企业运转的消耗,通过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过程的实现就要求电力企业切实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保证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压低成本,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减少资源的浪费。 4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电力系统逐渐成熟完善的现代社会当中,电力资源的运转越来越顺畅,但在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发展的今天,如果电力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和明朗的前景,就需要持续关注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就要求电力企业不断吸引新型的人才和科技手段,可以通过举办定期的讲坛、聚会等,让员工充分讨论现代电力工业管理的新方法,并且通过学习来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创新能够与实际工作真正地结合起来,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进步。 5电力企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各种行业都出现愈发严峻的竞争,电力企业目前已经不能完全使用传统的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模式,需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来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通过新型的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的自主活跃度。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条件之下,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注重行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转型,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客户为导向,不断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因此,对于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的探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作者:陈雷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汶上县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电力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电力。因此,电力工程的发展情况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工作应该得到相应的关注。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主要涉及安全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等,相较前三者,对进度管理的关注有所欠缺,本文主要对进度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进度管理;应用 电力工程对现代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好的机遇,更是一项挑战。电力工程不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电力工程的管理主要分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和进度管理,人们通常对安全、质量和投资管理较为重视,忽略了对进度管理的把控。然而在对进度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后,其重要性日益突显。 1.进度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项目中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核查和调查等一系列的工程总称为进度管理,这在电力工程的实施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实质上就是为了保证在电力工程项目中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妥善运行,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找出问题原因到准确修正出现的偏差,最终确保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进度管理的目的是既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又能够在目标期限内完成整个项目。这有利于发挥投资效益,同时能够确保工程的发展。 2.进度管理相关影响因素 2.1 供货材料因素 供货材料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是一项重要的和基础的因素,它对进度管理的影响也较为重大。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供货材料的使用量较大,所以对电力工程的实施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质量不过关的材料,工程项目进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供货材料的选购中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在选材,运输和存储等环节上层层把控,在最大限度上确保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项目的合格质量和效率。 2.2 设备因素 大型机械设备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如果这些设备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工作突然停止或者数据丢失现象,对于工程项目的进度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该类设备的定期维护报修十分必要,同时在对机械设备的采购中,应该严格控制质量,在日常使用时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并且要进行定期检修,保证设备能够正常服务于电力工程,从而保证项目的整体运行。 2.3 设计方案因素 设计方案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起到整体性规划的作用,对于项目按照计划实施起到关键的影响,如果在项目进行中设计方案多次改动,相应的施工进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管理也会相应不断得到调整,这样就很可能会造成停工和项目的终止,最终导致工期紧张,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所以企业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应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提高重视程度,确保制定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应该在项目开工前确定,以保证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按期保质完成工程项目。 2.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影响也十分重大,这是由于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所有的计划都需要工作人员来实施,所以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计划制定来实施操作,或是没有完全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就会对整个的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造成拖延,从而对项目工程的完成质量和施工安全造成威胁,产生隐患。因此,在提高项目建设的进度时应该相应的提高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规范培训,提高其对于操作规程的重视程度,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工程建设进度的不利影响. 3.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 是电力工程项目的基础 进度管理是电力工程项目整体实施的全局性管理,需要对在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最终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合同。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有:首先,所有的操作工作都需要完全按照合同协议中内容来进行,绝不能擅自凭空添加或者删减操作内容。其次,需要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同时人员和资金等问题也应得到相应的关注和调整。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合同中,以上几方面问题需要被归属到进度管理中来。只有将合同、工作人员、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人员和资金问题都考虑周全,严密规划,整体掌控,制定合理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方案,才有可能高效保质的完成预期的工程项目目标。 3.2 使工程中的制度得以落实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工作人员在各个部分中掌握的数据比较容易统计,这也是基于电力工程本身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工程项目中的各项规程的落实。进度管理中的制度的制定有重要作用,比如在相关制度的制约下,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能够获取准确的相关数据,但是同时在落实这些制度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反过来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能更保质保量,并且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并且也可以调动整个项目组的工作氛围,为完成预期工程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3.3 细化工程目标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施工的周期长,涉及面广,这样不同于其他工程的特质使得相关的进度管理得以发挥强大的作用。合理的进度管理工作能够对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制度进行高效率且可行的细化,同时也就对工程的各项任务进行了细化。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理细化了的工程制度能够对工程进度进行合理地监管和督促作用,从而掌控整体的工程进行状况和工程质量完成情况。所以说,进度管理工作的加强,能够有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细化工作,完善修正电力工程中存在的微小问题,使得整个项目工程能够良好的运行和实施。 3.4 进度管理相应措施 由于电力工程项目中的进度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竣工质量和竣工时间提供一个保障,所以在进度管理的应用中,需要满足下列几方面要求:(1)例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机械设备数量众多,工程计划纷繁复杂,各部门人员需要准确相互配合,才能对庞杂的工程项目准确掌控。所以例会制度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定期召开例会,由监理、施工方、业主和设计方参与其中,根据施工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探讨,合理及时地对工程计划进度进行改善,如果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在例会中共同协商,找出问题的成因,对进度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工作,调整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同时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2)协调制度的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进行需要监理、施工方、业主和设计方的共同参与,所以这几方之间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度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好协调制度,规划好多方意愿,在施工工作上取得一致意见,从而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取得每一方的支持,有利于保证工程顺利竣工。(3)目标的细化。在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施工的目标应得到细化,将每一个目标细化到尽可能小,这样对于细化了的目标进行进度管理,就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易于实施。(4)后勤保障工作。电力工程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从而保证电力工程能够顺利的完成。 结语 电力工程中的进度管理的实施,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还能对周遭的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整个的电力工程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甚至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的工程,所以在整个电力工程运行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需要对进度管理加强重视,提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夯实自身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以便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保质保量地完成。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基于ERP工程管理模块的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ERP的创建在很多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从ERP的定义法发展历程出发,对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实施的具体方法和体会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ERP;电力企业;应用 引言:ERP是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ERP在具备先进科技信息技术支撑的同时,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思想更是被各行各业所采纳。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电力企业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顺应时展的需求,各电力企业必须不断的和创新电力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ERP是时展的产物,本文就ERP工程管理模块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应用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ERP的定义、功能模块、发展历程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90年代初美国基于“供应链”提出的信息与管理技术相结的管理思想。ERP对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甚至不同企业的适时信心整合而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管理的主要目的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主,其主线以控制和和计划为主,将客户、采购、计划、质量、市场、信息、财务、服务、业务流程及信息集成等合为一体,以现代化企业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ERP管理系统将企业的各个功能模块相互衔接,将企业管理中的财务、采购、营销、物流、销售、新产品开发、生产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等环节聚集在一起,实现企业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将营销决策支撑起来,达到提高生产的速度与质量、降低产品库存与快速应变等目的。德国SAP公司研究的ERP R/3管理软件将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物流和财务、跨应用程序四个功能,四个功能包括了生产计划、财务会计、项目系统、工作流、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等12个管理模块,而这四个功能中的12个管理模块又是相互联系的,当系统中的某一个模块的数据被更改时,其他模块相应的数据也会随之更新。 ERP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1)ERP最初是由简单的人和计算机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此阶段的管理系统还只具备信息的收集、储存、传递、使用、维护和加工功能;(2)在MIS后的物料需求计划(MRP)阶段满足了物料数量与时间的需求,首次实现了全面控制物料及物料时间。(3)第三个阶段又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是以物料需求计划阶段为导向,是将企业的产出与投入活动贯穿至企业整个过程的管理模式,从企业的整体效益出发,解决了资金和物资相结合的问题;(4)第四个阶段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了将客户的需求和客户、市场为导向的同步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具备快速显影的应变能力。(5)第五个阶段是新时代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新时期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供应商以及客户相结合,实现思源共享和数据交互等能力。 二、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一)企业实施ERP的原因 我国电力企业的业务主要包括了电力设施设计施工、电力调度、科研、教学、修造等方面,我国电力企业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由于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财务报表多按单利计算,而国际惯例是按复利计算。因此,我国在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同时在存在着一系列的债权债务问题,由于双方计算方法的不同,双方的财务报表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世界银行要求我国的电力实行财务系统改为与国际实行财务系统一致。再加上电力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为提高自身竞争水平,我国电力企业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电力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水平,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知识。 (二)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作用 电力企业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信息系统,ERP可以将电力企业各个独立信息系统进行合并,使最高管理层可以直观的掌握和监督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同时ERP在电力企业财务部门的实施,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呈透明化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加大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可以一目了然。同时ERP还可以解决电力公司业务流程不规范而造成的经济效率低等问题,如电力设备在运转时出现故障,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电力机械的运转,而依靠传统人工电力维护不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耽误修治的时间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采用ERP可以对电力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准确的监控,一旦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出现问题,ERP系统的数据会立刻做出显示,ERP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准确的找出故障根源和节约大量的维修时间,还可以提前做好防预工作,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转。 三、如何提高ERP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 ERP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流程、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但如何使ERP在电力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其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俺的安排和调整。要实现ERP在电力企业的运用价值还需要决策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在实施ERP过程中,需要员工接受新鲜的事物和学量的知识,原有的运作方式也有可能被彻底的颠覆,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高层领导必须有改变的决心,勇于面对改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配合,为所有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同时电力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上特殊的行业,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将ERP与电力企业应用系统相结合,打造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系统。其次,电力企业必须具备创建IT信息技术平台的能力。最后,电力企业需要具备ERP项目相关的管理经验。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电力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在面临日益高涨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ERP及国外先进管理和信息技术与一体的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电力企业值得效仿和引进的先进管理方法。(作者单位:南京国通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摘 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电力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正在崛起,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对电力工程的发展也提出来更多和更高的要求。电力工业是社会生产实践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电力工业工程管理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会影响着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文就此对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 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 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 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 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 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 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 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首先产生了进度管理的相关意义与影响因素,之后对进度管理中的措施经了分析,通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电力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项目管理中包含着较多的项目活动,这些活动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与进度管理四个部分。其中,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加大进度管理的力度,才能够真正发挥进度管理的作用。 1 进度管理概述 1.1 进度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不同阶段的工作时间、持续时间、衔接关系等,一方面要注重各个阶段计划的制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计划的贯彻落实。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必须对制定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严格的执行,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并认真查找原因,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通过进度计划确保工程能够始终保持在原定的轨道上。通过进度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影响进度管理的相关因素 电力工程管理中,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包括: (1)材料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材料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60%,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项目中所需要的材料种类非常繁多,出现材料不合格或供应不充分的情况将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在各个环节中都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进度。 (2)设计与施工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的设计出现变化之后,必然会对进度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设计出现问题,则需要停工修整,对整体的施工进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施工方案对施工的周期、投资、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施工方案不合理,将会影响施工的质量与进度,最终导致投资成本增加。 (3)设备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力工程中的设备大部分都是大型机械,而且都是专用设备,如果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进度将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进度编制规划 电力建设工程进度中包含业主层、监理层与施工承包商层三大层次。在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中主要包含四级计划,其中下一级的计划是对上一级计划的分解与细化,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总而实现对整个工程进度的协调与控制。 一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进行编制,主要适用范围为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及经理级人员。一级进度计划在整个的工程项目中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代表了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总体走向,指导与控制着其他三级的进度计划,是不可以改变的。二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计划部小组与工程监理进行编制,属于控制性计划,是对一级进度计划的确认与展开,也是对三级进度计划的指导。二级进度计划中指出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控制点,是业主与其他各方之间进行协调的主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主要由承包商施工项目部进行编制,是对二级进度计划的分解,是对项目部对施工进行安排与对资源进场进行组织的重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在经过批准之后就作为分标段的总体目标。四级进度计划是整个项目管理中的细节部分,属于执行性质的计划。 3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实施措施 进度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管理的保障。在进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进度管理中的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指的是领导通过施工进度指令的方式实现对工程进度管理的指导、协调与考核等,主要的行政干预手段包括激励手段、监督手段、督促手段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进度的控制与管理。与其他进度管理相比,行政干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参建单位进行协作管理。因此,行政干预主要适用于电力企业工程中不同施工单位的交叉作业或者不同工序之间的交接管理。 (2)建立健全现场协调制度 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部门要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协调会议,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同时,协调会议还能够促进各个部门与单位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提升相互合作的默契程度,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进度。 (3)注重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对目标进行细分,针对各个目标进行分阶段的进度管理,确保进度管理能够与现实之间更加的贴近,同时还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进度管理中的例会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定时召开例会,参加例会的主要包括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例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工程进度,对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与预定情况进行比对,对其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工作内容的调整,为之后的进度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4 总结 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项目论证、项目审查、立项,在立项之后需要进行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研究,之后进行施工,最终进行交付。电力工程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中最具特色的项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进度管理。进度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工程进度管理属于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对其高度重视,不断实现管理质量意识的提高,通过扎实的进度管理工作为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对电力资源的消耗量逐渐增加,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各个地区的电力基础工程逐步成为了极为普遍的建设项目。本文就主要对电力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管理 引言 目前,由于我国大规模、高速度的电力基建工程的快速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加大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为了有效改变现状,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就必须重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并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的各项工作,以此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基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发供电企业基建工程重要性,电力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2008年我国南方突然遭受一场冰雪灾害,造成上千亿经济损失。电力设施更是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造成大面积铁路停运、厂矿停产等,市政与事业单位较难正常开展工作,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不便。所以,电力直接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基建设施作为电力生产、转换与传输平台。 基建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关系。电力基建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基建工程的质量,而该工程质量又直接决定着电力供应安全性与可靠性。各基层电力企业作为基建工程建设、经营与管理单位,在基建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供电的重大责任。基层电力企业的目标是做好供电和为经济服务,其前提是确保基建工程质量,其手段是增强对基建工程管理。 二、电力基建工程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 电力基建工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对工程不负责或者对自身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在缺乏法律知识的情况下,使工程管理成为一纸空文,不能有效保证工程的安全。另外,工程管理制度实施不到位,致使工程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自身的职责。 2、电力基建工程的合同纠纷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是构成电力基建工程的重要单位。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方单位并没有很好的配合,经常出现合同纠纷以及合同违约等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合同存在漏洞、不合理性以及歧义,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相互隐瞒事实,存在虚假行为。这种电力基建工程合同管理不善的行为在合同对方发现后会最终导致合同失效。 3、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经验不足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在电力基础建设中一些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并不能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致使管理质量不高,工程的质量没有保证。另外,一些管理人员对工程管理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缺少必要的实际经验,没有很好的完成管理工作,这样为电力基建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企业的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需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作斗争。电力基础建设工程工期长、施工项目大、涉及金额巨大,工程建设涉及诸多单位,其中的工作人员更是数不胜数。这种情况给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物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经得住诱惑,中饱私囊触犯法律最终酿成恶果,不仅对家庭有所伤害,而且使国家财产受到侵害。 三、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措施 1、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基建工程中,一般使用的是MIS工程项目管理软件。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即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人、计算机、其他外围设备,它能够进行各项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保存、处理、使用等,管理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工程进度控制管理、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调各个参建单位和部门。基建MIS能够使工程涉及到的各个单位或部门随时联系、沟通,使各个单位或部门的数据更加完整、可靠,还能够自动生成业务报表,使业务报表更加规范,实现管理标准化。采用基建MIS可以有效降低管理的成本投入,提高建设方的管理效率。在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方面,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新型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实力;在基层人员的管理方面,电力企业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技巧,实用经验等,还要强化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更加认真。另外,电力企业还可以将本单位的技术型人才外派到其他先进单位学习、交流,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2、注重管理人员的素质 电力基建工程施工项目繁多,且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配置管理人员时,应聘请那些具有相应资质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此外,也可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避免出现一个监理师同时管理多个工程的情况。企业要及时解决人员老化和缺编的问题,并通过加强人员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严肃处理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渎职等不良现象,而对于未达到管理资质要求的人员,则不予以录用。 3、加强工程的成本管理 施工的成本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做好责任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应对所有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组合,争取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另外,由于施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而成本管理的关键是进行成本核算,为保证成本核算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应在施工生产的同时进行成本核算,以保证时间上的一致性。项目前期(项目规划、施工设计方案等)的成本控制也非常关键,项目负责人应从技术、组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成本。例如,在购买施工材料时,要货比三家,争取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定额领料制,杜绝资源浪费。加强工程的成本管理,可以降低项目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 工程的质量管理是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电气装置试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在完成电气的安装工作之后,需进行试运工作。在试运行中加强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先按照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对电气装置的安装情况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在通过验收交给使用单位后,施工单位应按照规定,在保修期内对电气装置进行质量跟踪服务。(2)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要求和图纸进行施工,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工程竣工后,也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验收。(3)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应保证施工的进度。质量与进度是互相关联的整体,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做好施工的进度控制工作,即依据施工任务委托书进行进度控制。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和项目特点,做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 5、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为此,应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1)进一步完善各项体系的建设,包括事故应急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保证体系等。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风险情况和进度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同时,对危险源要有一定的辨识性,确定重大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级控制,实现动态管理。(2)强化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分级控制和管理,各项目部门应签订安全责任书,以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和任务。遵循“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设置安全专责,责任人要全部到岗履职。同时,将安全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并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安排。(3)为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监督力度。各项目负责人每个月要上报基建安全信息月报,并针对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安全风险项目辨识,以及时掌握基建中的各项安全风险问题,提前制订防范对策。同时,细化防范对策,以将其切实落实到各项安全施工方案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增强对基建工程的管理,重点是分析总结现行管理制度在实行中的缺陷,在基建管理所有环节中遵守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电力系统中基建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提升对基建工程在管理重要性上的认识,以认真研究电力基建管理中的问题为基础,积极采取增强工程管理对策,推动工程管理的规范化,为全力做好供电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进一步贡献。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首先产生了进度管理的相关意义与影响因素,之后对进度管理中的措施经了分析,通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电力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项目管理中包含着较多的项目活动,这些活动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与进度管理四个部分。其中,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加大进度管理的力度,才能够真正发挥进度管理的作用。 1 进度管理概述 1.1 进度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不同阶段的工作时间、持续时间、衔接关系等,一方面要注重各个阶段计划的制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计划的贯彻落实。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必须对制定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严格的执行,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并认真查找原因,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通过进度计划确保工程能够始终保持在原定的轨道上。通过进度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影响进度管理的相关因素 电力工程管理中,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包括: (1)材料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材料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60%,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项目中所需要的材料种类非常繁多,出现材料不合格或供应不充分的情况将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在各个环节中都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进度。 (2)设计与施工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的设计出现变化之后,必然会对进度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设计出现问题,则需要停工修整,对整体的施工进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施工方案对施工的周期、投资、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施工方案不合理,将会影响施工的质量与进度,最终导致投资成本增加。 (3)设备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力工程中的设备大部分都是大型机械,而且都是专用设备,如果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进度将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进度编制规划 电力建设工程进度中包含业主层、监理层与施工承包商层三大层次。在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中主要包含四级计划,其中下一级的计划是对上一级计划的分解与细化,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总而实现对整个工程进度的协调与控制。 一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进行编制,主要适用范围为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及经理级人员。一级进度计划在整个的工程项目中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代表了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总体走向,指导与控制着其他三级的进度计划,是不可以改变的。二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计划部小组与工程监理进行编制,属于控制性计划,是对一级进度计划的确认与展开,也是对三级进度计划的指导。二级进度计划中指出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控制点,是业主与其他各方之间进行协调的主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主要由承包商施工项目部进行编制,是对二级进度计划的分解,是对项目部对施工进行安排与对资源进场进行组织的重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在经过批准之后就作为分标段的总体目标。四级进度计划是整个项目管理中的细节部分,属于执行性质的计划。 3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实施措施 进度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管理的保障。在进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进度管理中的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指的是领导通过施工进度指令的方式实现对工程进度管理的指导、协调与考核等,主要的行政干预手段包括激励手段、监督手段、督促手段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进度的控制与管理。与其他进度管理相比,行政干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参建单位进行协作管理。因此,行政干预主要适用于电力企业工程中不同施工单位的交叉作业或者不同工序之间的交接管理。 (2)建立健全现场协调制度 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部门要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协调会议,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同时,协调会议还能够促进各个部门与单位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提升相互合作的默契程度,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进度。 (3)注重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对目标进行细分,针对各个目标进行分阶段的进度管理,确保进度管理能够与现实之间更加的贴近,同时还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进度管理中的例会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定时召开例会,参加例会的主要包括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例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工程进度,对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与预定情况进行比对,对其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工作内容的调整,为之后的进度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4 总结 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项目论证、项目审查、立项,在立项之后需要进行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研究,之后进行施工,最终进行交付。电力工程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中最具特色的项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进度管理。进度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工程进度管理属于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对其高度重视,不断实现管理质量意识的提高,通过扎实的进度管理工作为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浅谈电力企业如何做好项目工程管理 摘 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至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相比,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存在相当的局限与不足之处。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电力资源的重要分配主体,其内部组织的项目工程多与居民用电或国家发电息息相关,所以加强电力企业中的项目工程管理,正是企业走向正规化的初步路径,也是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电力企业;项目工程;管理制度 一、前言 电力资源作为国家赖以生存的人力开发资源,对维系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也有了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意义。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电力资源的分配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改革电力企业的内部制度,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并繁荣企业文化和效益,成为当下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一个电力企业要如欲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新形势的变化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而改革的重点除了强化人才培训指标、增进电力技术含量外,应按照电力改革的要求和任务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二、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意义 (1)维系企业形象,构建良好工作平台。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庞大,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形象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企业文化的灵魂就在于员工与领导阶层共同凝成的一股向心力,创造一个团结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意义,首当其冲的意义是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创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电力企业也不例外,由于项目工程的服务对象多为颇具社会地位的承包单位,合作的团体大多为阅历颇深的企业法人,创造的财富和产品又面对的是广大消费客户,所以要在电力企业中高度强化责任意识,尤其是领导部门需要对做好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让员工奋战在自己打造的一个良好的平台之下,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更优质的效益和服务。 (2)促进员工团结,建立高效工作队伍。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存在的内核与灵魂。[1]没有向心力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正如上文所说,强化项目工程管理的前提是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这个平台必将促进员工团结,促进建立一支高效率的工作团队,对公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面发展人才。提高项目工程的管理,加强管理力度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归根结底是要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与综合素质,促进优秀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在电力企业员工主体多为电力专业出身的电力人才与电工人员,接触的工作面多为技术而非公关或社交,所以电力企业的工人专业素质往往都比较强而人文品质与人力资源协调能力略显不足。强化项目工程管理,将员工统一在一个大集体的范畴之内,施以必要的相互配合,除了促进团结之外,对于个体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责任使命感的增强,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助作用。 三、目前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的力量薄弱。电力企业以经营和开发电力资源为主,所聘用的员工团队以技术工人或工科毕业生为主,只有极少部分的管理学人才,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中管理部门力量的相对薄弱,而且电力企业往往因为承担了众多的保电任务和民生工程,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务的,这更使得管理变得不被重视,管理人员也被视为落后于技术员工的第二类工作团队,在集体实施项目工程的活动中,难免会被边缘化,也就造成了电力企业制度的疏松。为了更好地稳定工作环境,必然要重新审视管理部门的重要性,需要适量招聘管理专业的人才以及拥有MBA硕士文凭的高学历人士,为企业单位的管理做出贡献。 (2)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据调查统计,现存的电力管理制度与政工工作环节中,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由于长期不被重视而出现普遍落后的不良现象。[2]这种不良的现象,首先体现在管理理念方面,很多电力企业部门不能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单位内管理活动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因循守旧或以单纯的指挥作风和官僚做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生产和服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凝结企业整体向心力,阻滞了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损毁了企业形象与文化灵魂。 四、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具体策略 (1)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电力企业项目工程管理,首先要从企业工作性质的实际出发实现政企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有机融合,在全面丰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上。工程项目是电力企业的产品,产品质量是管理的显然是重中之重。电力企业的各个工程组织管理部门,应该把管理方向集中到工程质量控制上,与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紧密配合,不断熔铸凝聚力,实现管理协同,减少中间环节效率损失,要严把工程质量关,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安全文明施工的关系以及质量与施工工期之间的关系,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2)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企业管理经久不衰并需要长期执行的重要方针。[3]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要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加强部门间协同管理,严密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 总结一下就是要在具体工作中严格管理项目的五个关键环节,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局面:一是立项。发展策划部门要负责所立项目均严格按程序报批。二是招投标。择优录用施工队伍。公开招标接受咨询和监督,确保招标的客观公正,有效地避免了“首长工程”和以权谋私的问题。三是工程监理。建立三级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工程特点,认真组织工程质量大检查。在工程竣工后,坚持实行“三步走”的规定:第一步由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自检;第二步由建设单位组织进行复验;第三步在自检、复检的基础上,由公司基建部组织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竣工验收,对工程质量保证资料和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查和认证,签发工程质量认证书。四是工程预算和结算。为了加强基建工程的投资控制,公司严格对工程项目的估算与概算、施工图预算及决算进行审查。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坚持工程完毕后进行审计,有效地堵塞了在工程建设中高套定额、虚列费用、抬高工程造价等不符合规定问题的发生。五是严把过程中的廉政和审计风险关。坚持在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协议,做到了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在施工前制定一系列管理规定和廉政制度,明文规定:严禁利用工作之便,搞不正之风,不准向施工单位提出吃请或报销个人支出等。只要有针对性的对上述五个环节进行有效制度约束,建立具体的规范和固化工作机制,才能发挥好对工程项目的监督保证作用。 五、结论 企业经营如同一个硕大的发动机,即便一颗再小的螺丝钉出现故障,都会对发动机整体的运作带来阻碍的负面影响。电力企业在项目工程中的工作,除了科学的加大投入、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电力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以外,对管理制度创新是不容忽视的“工程”,电力企业应建立严密的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让电力工程项目真正成为“阳光工程”和“示范工程”。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 【摘 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电力企业也正在接受着来自于客观市场环境变化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多方挑战,传统的经营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的生存,电力企业就要争取最大的电力市场占有率,改善供电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用电客户群体,维持大客户正常关系的运行,加大对业扩工程的管理力度。本文针对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展开讨论,首先阐述了业扩工程的含义,然后分析了业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了如何完善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大客户 业扩工程 管理 在经济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每一个行业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在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占据更多的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传统的经营理念注重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然而,现阶段企业的竞争则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水平,与普通的加工制造业不同,电力企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电力的规模需求与数量需求与日俱增,一个电力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供电效率与服务水平来能获得更丰富的客户资源,对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其经营水平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形象与效益。 1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电力大客户主要指的是对电量需求量大,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客户,例如一些工业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特殊用电部门,其中的一些客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也有一部分企业正在使用非电力能源,但是有转向使用电力能源趋势的潜在客户。 大客户的对于电力质量与服务有特殊的需求:首先,要求高压供电,供电设备容量大,线路联结相对复杂,线路对系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一般的大客户都是大中型的工业单位,能否得到稳定的供电对于交易的影响巨大;再次,由于用电量大,必然会产生高数额的费用,能否顺利收取这部分费用,对于电力企业的经营来说至关重要;最后,只有对这部分客户的电力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整个电力企业的经营业绩,因为在整个一个区域内,正是这些大客户才成为电力企业收益的增长点。 所谓的“业扩工程”是新装增容与变更用电合称的业务扩充,他覆盖了从接受用户的电力需求申请到完成对客户供电服务的整个程序,属于一种售前服务行为,涵盖了:工程设计、设备采购与设置、工程检修与验收等方面。 业扩工程是电力企业与用电客户建立交易关系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还没有动用电能的供应,所以,这一环节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客户资源的稳定度,与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 电力企业要想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就要全面完善业扩工程精细化管理,确保业扩工程按照规范化的程序运行,简化供电需求办理程序,丰富服务项目,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电力企业通过运行客户经理负责制以及重要客户特殊服务等制度来建立业扩工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仍未落实到位,没有对大客户的开发价值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没有深入大客户中间进行做好市场调研,也没有扩大营销范围,挖掘潜在客户,对于大客户的服务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具体的服务管理不够系统,缺乏规范性与专业性,甚至在服务技巧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其次,由于不同的客户对于电力的需求与服务水平的要求不同,会在业扩工程管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型用电企业一般对于电力供应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业扩工程各个部门之间有效地配合起来,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权责不清,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各个部门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一遇问题彼此推卸责任,将客户利益搁置一旁,这样就为业扩工程的工作效益带来影响,失去了业扩工程建设意义,影响了客户满意度。 再次,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有效运行,需要精细化管理,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交流与协作方面的问题,例如:一般的信息交流都是以纸张单据的形式进行,各个联系环节没有现代技术做支持,一些沟通过程缺乏真实性与透明度,与客户之间缺乏有组织的信息交流系统,电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服务系统工作效率低下,客户之间无法形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3 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措施 第一,完善对客户经理素质与能力的培训。逐渐完善业扩工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他们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培养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业扩工作人员要善于经营、懂得策划,具备精湛的技术素质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会的形式来组织人员深入学习,完善能力,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来深入对业扩工程的认识,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客户至上的大局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二,形成客户经理负责的制度。业扩工程可以通过“面对面”沟通进行一一服务,对经营实行差异化管理,为一些重要的VIP客户建立绿色通道,形成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不遗余力地为客户建立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尽量使客户满意。作为客户经理要从整体把握,从现场勘察、方案设计、工程施工以及供电合同的签订等方面进行综合把握,将服务贯穿在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业扩工程管理混乱的问题。要对规章制度全面执行,一旦有客户投诉现象,要妥善处理,进行回访,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现其中的问题,加强对客服人员工作的有效监督,对于触犯相关规定,或者没有依照要求完成工作的人员要严加惩罚。 第三,一旦供电企业受理了业扩工程,客户经理要与客户做好沟通工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现场勘察,对客户对电量的需求量,规模以及现场的供电条件等加以调查,对于初步估计供电的方案以及电费计算方案。 第四,依照接进线路开放容量,用户最近的电力用量以及远景时期的规划来编制合理的电力供应方案与策略,要运行供电的“三审”也就是供电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可靠性。 第五,规范资质审核。当供电企业向客户提交供电方案策划书以后,要委托具有相关的资质的电力施工企业进行电力供应施工。 第六,当施工建设到一半时,客户经理要将专业电力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深入工程里面,对电气设施全面加以检查与验收,当工程建设结束以后,客户经理要从客户手中获取竣工验收资料,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电气设备进行现场调试验收,确保各个输电线路以及供电设备正常运行以后,再由相关人员在送电申请书上签字。 4 结语 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它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多个部门的工作的有效配合,他需要所有部门都要以电力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树立客户服务至上的意识,形成责任制度,为广大客户带来最优质,最全面的电力服务。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用电负荷也在不断加大。为解决供电需求矛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电网进行改造、升级。随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西部完善、无电地区改造工程及无油化变电站等改造工程的陆续完工投入运营,极大改善了电网结构,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用电,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通过近几年对电力企业工程建设中的小型基建工程(包括小型维修、小型装饰、改建、拆除工程)检查审计,对电力企业小型基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供电;小型基建工程;审计;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建设项目管理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建设程序不断完善,小型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工程监理、检查力度逐步加强,工程建设的招投标管理、工程施工、监理、资金的专项管理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电力工程建设中小型基建工程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违规招投标现象严重 招投标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法律建设,特别是《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全社会对招投标工作的法律认识有所提高。但建设单位由于受到各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约束,造成招投标行为不规范,在招投标管理过程中,一是招标人划整为零,规避招标,往往将整体项目化分为几个项目或单个工程进行招标,分别有几个人中标,实际是领导利益驱动进行干预;二是同一投标人借用资质,分别找人投标,骗取中标,同一人交纳与退还投标保证金,使报价失去竞争力,抬高工程造价,增加工程建设成本。 目前电力企业评标采用技术评标和商务评标法,按照最终两个评标小组的总分按照一定比例汇总,往往评标小组成员非本专业专家,本身对技术标的理解就不够深,而是各部室的负责人及专责组成,造成评标存在人为因素,没有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评委在技术评标的评审过程中, “人情分”现象时有发生,切小型基建工程往往由本地的人参与招标,投标人与评委相互认识,无相应保密措施,投标人与评委打招呼、拉关系等现象都有影响了评标的公正性。 2 施工单位无相应资质或挂靠、借用资质 在电力小型基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因电力小型基建工程难度不大,施工技术要求不高等因素,往往对主管工程领导进行攻关,贿赂等方式承包工程项目,然后进行施工。单位无相应的资质或者挂靠在有资质的单位下面,借用资质,每年向有资质单位上缴一定的管理费。 3 各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监管不力 电力小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往往涉及多部门,招投标监管涉及发展策划部、基建部物资部等部门;施工建设过程监管涉及生产技术部、供电营业站所;工程完工后,涉及基建、审计等部门监管。从施工流程上看,小型建设项目从头到尾都有各个部门进行监管,制度规定各部门应担负相应的职责,但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实际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减弱了监管力度。 4 工程量、工程造价不实 工程量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量的真实准确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及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显得尤为重要。但电力小型建设工程客观因素影响,建设单位不能提供真实和完整的工程量清单。小型基建项目没有按照工程流程办理,存在工程量多估冒算现象。很多清单的单价与市场也严重不符,造价基本套用定额,主材价格基本上来自由政府编制的材料指导价,因材质不同,主材的价格与市场价相差甚远,造成工程量、工程造价不实。同时,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工程的变更不明确,使得现场签证根据不准确,部分隐蔽工程完工后无法核实工程量,只能按照施工方提供的资料进行核算,也造成工程成本的不实,影响工程结算准确性。 笔者就工程招投标、资质管理、工程量、工程造价及监管方面存在问题提出粗浅的认识。下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1)严格执行招投标法,推进招投标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加强招投标流程管控。利用网络平台,实行电子招投标、评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评标人员与投标人分离,建立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家库,每次招投标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人员,组成相应的评标小组成员,进行项目的招投标评标工作。对违反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专家,立即清除出库,以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客观公正; 2)加大挂靠、借用资质投标及无资质投标问题清理,通过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查营业执照、深入施工现场,检查现场实际施工单位和人员身份的真实性,与施工人员谈话了解等方式,确认资质的真实性,对发现和认定挂靠、借用资质的,坚决予以清退,邀请资质齐全、资信能力高、信誉度强、施工队伍稳定、质量过硬、工程质保俱佳的企业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已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技术要求等; 3)确保工程数量真实,造价准确。对已批准建设的工程,预算前必须详细掌握;注重结合实地考察,确保工程数量真实,运用科学方法核算,依据计价定额、结算方法、主材价格、优惠条款以及取费标准等对工程进行核算,根据不同的核价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做到核价的科学合理,掌握材料行情,依据市场实际编制标底。同时,在工程结算时,重视按实签证,要做到实事求是,结合现场的情况来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核实所签证的主要内容,坚决防止施工单位随意增加工程签证及隐蔽工程虚假签证,建立工程量变更责任追究及隐蔽工程量现场核实等方法; 4)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工程管理的监管的力度 。按照《国网公司工程项目审计办法》,由基建部、发策部、监察审计等部门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权限,对工程的立项、审批、实施及完工验收的全方位监管,财务部负责工程资金的结算,根据完成工程量百分比和工程进度拨付工程资金。同时, 凡是招投标活动都请监察审计部门参加,应招标工程因特殊情况,需直接发包的,也应和监察部门共同把关,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力度,努力把它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结构设计论文:砖混结构设计详解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 200, 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宜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并双向双排配筋,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墙上的板的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砖墙产生过大的附加弯距。一般:板厚 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 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T.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包括地基圈梁)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坡屋顶为双层圈梁。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 4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说明构造柱生根何处,当地面为刚性地面时,应将构造柱伸至基底。较大洞口两侧宜加构造柱(2.4米以上)。构造柱与下层相同的,可不标构造柱编号,但应在图中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宜采用一级钢筋。为减少圈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和清水砖墙的立面效果,360外墙圈梁的外侧宜有120砖墙。设置构造柱后必须设置圈梁或暗圈梁。设置圈梁不一定设构造柱。斜交砖墙的交接处应增设构造柱,且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建筑四角包括阴角,考虑到应力复杂和应力集中,应增大截面和配筋。请参照《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94》 (4)、过梁布置。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梁,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梁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梁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当有大梁压在过梁上时,过梁一般用较大截面,兼梁垫用。过梁支承长度改360,并应验算过梁下砌体的局部承压。360墙可用一120矩形过粱加一120带挑沿过粱。现浇过梁荷载取值参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5)、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 900,最小板厚100;高度 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预制,与挑板的预埋件焊接。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阳台的门联窗处窗台应使用轻体材料砌筑,方便以后装修时凿掉。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钢筋,防止踩弯。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6)、楼梯布置。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7)、板顶标高。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8)、梁布置及其下的梁垫布置。也可在梁支座处将梁加宽至500来代替梁垫。 (9)、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10)、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1)、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3. 基础平面图及详图 (1)、在墙下条基宽度较宽(大于2米,部分地区可能更窄)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柔性基础。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上留洞、首层开大洞的洞口宽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时,如要考虑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洞口下基础应做暗梁。或将基础局部降低。 (3)、素混凝土基础下不必做垫层,但其内有暗梁时应注明底部钢筋保护层厚为70,或做垫层。地下水位较高时或冬季施工时,不得做灰土基础。刚性基础一般300厚。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时材料堆积荷载。 (5)、地面以下墙体如被管沟消弱较多,应考虑抗震的不利影响,地下墙体宜加厚。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至2倍。 (8)、条形基础偏心不能过大,柔性基础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一般情况下,基础底部不应因荷载的偏心而与地基脱开。 (9)、当有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 (10)、基础圈梁在建筑入口处或底层房间地面下降处应调低标高。当基础圈梁顶标高为-0.060时可取消防潮层。当地基不均匀时基底应增设一道基础圈梁。 (11)、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指北针。 (12)、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 (13)、在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应控制建筑的总沉降量,在地基较不均匀地区应控制建筑的沉降差,砖混结构对差异沉降很敏感。因建筑的实际沉降和计算值是有差异的,很难算准,所以应从构造上入手,采用整体性强的基础形式。 (14)、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应注意,在使用砖混抗震验算菜单产生的砖混荷载生成基础图时,其墙下荷载为整片墙的平均压力,墙体各段的荷载差异较大时,荷载较大处的墙下基础是不安全的,应人工调整。生成的基础平面图名为JCPM.T,生成的基础详图名为JCXT?。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础规程。 4. 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 (1)、沟盖板在遇到楼梯间和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 (3)、基础留洞大于400的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 (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首层有门洞处不能用挑砖支承沟盖板 (6)、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7)、暖沟一般做成1200宽,1000的在维修时偏小。 5. 楼梯详图 (1)、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 (2)、梯段高度高差不宜大于20,以免易摔跤 (3)、两倍的梯段高度加梯段长度约等于600.幼儿园楼梯踏步宜120高。 (4)、楼梯折板、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折梁还应加附加箍筋 (5)、楼梯的建筑做法一般与楼面做法不同,注意楼梯板标高与楼面板的衔接。 (6)、楼梯梯段板计算方法: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1/10的计算系数,并上下配筋;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约6米左右时,应采用1/8的计算系数,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并不得过大。此两种计算方法是偏于保守的。任何时候休息平台与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应拉通,并应与梯段板的配筋相应。 (7)、注意当板式楼梯跨度大于5米时,挠度不容易满足。应注明加大反拱。 6. 梁、柱详图 (1)、梁上集中力处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梁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 (2)、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还应加附加箍筋 (3)、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 (4)、有圆柱时,地下部分应改为方柱,方便施工。圆柱纵筋根数最少为8根,箍筋用螺旋箍,并注明端部应有一圈半的水平段。方柱箍筋宜使用井字箍,并按规范加密。角柱应增大纵筋并全柱高加密箍筋。幼儿园不宜用方柱。 (5)、原则上柱的纵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宜大于200.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 (6)、梁高大于300,并与构造柱相连接的进深梁,在梁端1.5倍梁高范围内箍筋宜加密。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 (7)、考虑抗扭的梁,纵筋间距不应大于300和梁宽,即要求加腰筋,并且纵筋和腰筋锚入支座内La.箍筋要求同抗震设防时的要求。 (8)、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载宜由箍筋承受,或适当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墙时宜做下挑沿。 (9)、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难以施工。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时,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 (10)、梁上开洞时,不但要计算洞口加筋,更应验算梁洞口下偏拉部分的裂缝宽度。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剪承载力不足。梁从构造上能保证不发生冲切破坏和斜截面受弯破坏。 (11)、梁净高大于500时,宜加腰筋,间距200,否则易出现垂直裂缝。挑梁出挑长度小于梁高时,应按牛腿计算。 (12)、梁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 7. 关于墙体问题: 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度和9度时, 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9度时,在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顶层, 为防止墙体裂缝, 可采取如下措施: 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圈梁加高, 纵筋直径加大。架设隔热层, 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 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小截面的墙( 600)如窗间墙应做成混凝土的。否则无法砌墙或受压强度不够。注意:在砖混结构中(尤其是3层及以下),可以取消部分横墙,改为轻隔墙,以减轻自重和地震力,减小基础开挖,也方便以后的房间自由分隔,不必每道墙均为砖墙。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过严,一般工程难以满足,在增设构造柱后可放宽。 8. 重点注意 (1)、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大开间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横墙间距。小进深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高宽比。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建筑的走廊宽度不计入房间宽度。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要求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2)、雨蓬、阳台、挑沿及挑梁的抗倾覆验算,挑梁入墙长度为1.2L(楼层)、2L(屋面)。大跨度雨蓬、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考虑抗扭时,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半。 (3)、梁支座处局部承压验算(尤其是挑梁下)及梁下梁垫是否需要(6米以上的屋面梁和4.8米以上的楼面梁一般要加)。支承在独立砖柱上的梁,不论跨度大小均加梁垫。与构造柱相连接的梁进行局部抗压计算时,宜按砌体抗压强度考虑。梁垫与现浇梁应分开浇注。局部承压验算应留有余地。 (4)、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应验算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5)、较高层高(5米以上)的墙体的高厚比验算,不能满足时增加一道圈梁。 (6)、楼梯间和门厅阳角的梁支撑长度为500,并与圈梁连接。 (7)、验算长向板或受荷面积较大的板下预制过梁承载力。 (8)、跨度超过6米的梁下240墙应加壁柱或构造柱,跨度不宜大于6.6米,超过时应采取措施。如梁垫宽小于墙宽,并与外墙皮平, 以调整集中力的偏心。 (9)、当采用井字梁时,梁的自重大于板自重,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计。周边一般加大截面的边梁或构造柱。 (10)、问清配电箱的位置,防止配电箱与洞口相临,如相临,洞口间墙应大于360,并验算其强度。否则应加一大跨度过梁或采用混凝土小墙垛,小墙垛的顶、底部宜加大断面。严禁电线管沿水平方向埋设在承重墙内。 (11)、电线管集中穿板处,板应验算抗剪强度或开洞。竖向穿梁处应验算梁的抗剪强度。 (12)、构件不得向电梯井内伸出, 否则应验算是否能装下。 (13)、验算水箱下、电梯机房及设备下结构强度。水箱不得与主体结构做在一起。 (14)、当地下水位很高时,砖混结构的暖沟应做防水。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沟,暖气管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室内暖沟。有地下室时,混凝土应抗渗,等级S6或S8,混凝土等级应大于等于C25,混凝土内应掺入膨胀剂。混凝土外墙应注明水平施工缝做法(阶梯式、企口式或加金属止水片),一般加金属止水片,较薄的混凝土墙做企口较难。 (15)、上下层(含暖沟)洞口错开时,过粱上墙体有可能不能形成拱,所以过粱所受荷载不应按一般过粱所受荷载计算,并应考虑由于洞口错开产生的小墙肢的截面强度。 (16)、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的构造柱应向下延伸一层,不得直接锚入顶层圈梁。错层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出屋面的烟筒四角应加构造柱或按97G329(七)P3地震区做法。女儿墙内加构造柱,顶部加压顶。出入口处的女儿墙不管多高,均加构造柱,并应加密。错层处可加一大截面圈梁,上下层板均锚入此圈梁。 (17)、砖混结构的长度较长时应设伸缩缝。高差大于6米和两层时应设沉降缝。 (18)、在地震区不宜采用墙梁,因地震时可能造成墙体开裂,墙和混凝土梁不能整体工作。如果采用,建议墙梁按普通混凝土梁设计。也不宜采用内框架。 (19)、当建筑布局很不规则时,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做出合理的结构布置,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如建筑方案为两端较大体量的建筑中间用很小的结构相连时(哑铃状),此时中间很小的结构的板应按偏拉和偏压考虑。板厚应加厚,并双层配筋。 (20)、较大跨度的挑廊下墙体内跨板传来的荷载将大于板荷载的一半。挑梁道理相同。 (21)、挑梁、板的上部筋,伸入顶层支座后水平段即可满足锚固要求时,因钢筋上部均为保护层,应适当增大锚固长度或增加一10d的垂直段。 (22)、应避免将大梁穿过较大房间,在住宅中严禁梁穿房间。 (23)、构造柱不得作为挑梁的根。 9. 常用砖墙自重(含双面抹灰):120墙:2.86,240墙:5.24,360墙:7.62,490墙:9.99 KN/M2. 10.关于降水问题:当有地下水时,应在图纸上注明采取降水措施,并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建筑及构筑物因降水不能正常使用(开裂及下沉),及何时才能停止降水(通过抗浮计算决定)。 11. 进行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掌握如下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抗震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并应考虑当地地方性的建筑法规。设计人员应熟悉当地的建筑材料的构成、货源情况、大致造价及当地的习惯做法,设计出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结构设计论文:关于桥梁结构设计问题综述 [论文关键词]桥梁设计 结构安全 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现代桥梁设计技术的发展,使得众多国家对加大对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通过简要说明桥梁设计的注意事项。对现代桥梁结构设计的理论和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做简单探讨。 目前国内的桥梁结构设计普遍有这样的倾向:设计中考虑强度多而考虑耐久性少;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不重视使用极限状态,而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却恰恰是使用时的性能表现;重视结构的建造而不重视结构的维护。实际上,目前的桥梁设计中,对于耐久性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受到关注,既没有明确提出使用年限的要求,也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工程事故频发、结构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的不良后果;也与国际结构工程界日益重视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的趋势相违背;也不符合结构动态和综合经济性的要求。 一、我国桥梁设计现状 总体来讲我国的桥梁设计理论和结构构造体系仍不够完善,在桥梁设计领域,特别是关于桥梁施工和使用期安全性的问题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其次是结构分析与构件和连接的设计,并取用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或可靠性指标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许多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而忽视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去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二、桥梁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应该更加重视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了对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材料和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对如何从结构和设计的角度及如何以设计和施工人员易于接受和操作的方式来改善桥梁耐久性却很少有人研究。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偏重于结构计算方法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总体构造和细节处理方面的关注。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常规的结构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需要努力将耐久性的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结构耐久性对于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重视对疲劳损伤的研究。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车辆荷载和风荷载都是动荷载,会在结构内产生循环变化的应力,不但会引起结构的振动,还会引起结构的累积疲劳损伤。 由于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并非是均匀和连续的,实际上存在许多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会逐渐发展、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故而对疲劳损伤的研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充分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桥梁的超载一方面可能引发疲劳问题。超载会使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另一方面,由于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不能恢复,将使得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危害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需要对超载带来的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四)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国内桥梁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正常使用性能差、耐久性和安全性差(包括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安全事故较频繁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目前国内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有关,但平心而论,既然这种现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那么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就应该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前提,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和材料工艺水平,采用适当的安全度、适当的设计方法来保证桥梁使用性能的达到,这才是更为主动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桥梁存在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问题很多与结构体系或使用材料选择不合理及结构细节处理不当有关。 在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对结构物进行性能设计(即PBD, Performance Based Design),内容包括结构的变形、裂缝、振动、强健性、美观、耐久性能、疲劳性等。PBD研究主要是为了使结构在运营过程中除了保证最低的安全性要求外,尚应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包括寿命和耐久性、抗腐蚀、耐疲劳性、美观等)。就其本质而言,欧洲国家的PBD理论,主要研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服务性能,分析使性能受到弱化的原因和其发生的机理、规律,寻求新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方法。 三、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结构系统的可靠度分析。对于结构系统可靠度分析的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概念和方法。如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一阶矩概念及荷载为Ferry Borges Castanheta组合情况下的计算方法问题;利用系统系数,针对结构各种破坏水平所对应的极限状态不同,计算系统可靠度并进行结构设计的方法;利用蒙特卡洛(Monte-Carlo)法采用重要抽样技术计算结构系统的可靠度等,同时,一些学者还研究了系统可靠度界限的问题。总之,系统可靠度分析研究内容丰富,难度较大。 (二)人为差错的分析。许多结构的失效并非由荷载、强度的不确定性造成,而往往是设计、施工、使用等环节中人为差错造成的,这方面事例很多,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三)在役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问题。对在役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正成为建筑结构学的边缘学科,它不仅涉及结构力学、断裂力学、建筑材料科学、工程地质学等基础理论,而且,与施工技术、检验手段、建筑物的维修使用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经典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在在役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中也必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模糊随机可靠度的研究。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研究是工程结构广义可靠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的完善,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也必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结束语 桥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尽量避免主观经验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在桥梁设计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总之桥梁结构设计、评估及维修决策之中尚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结构设计论文:关于桥梁结构设计问题综述 [论文关键词]桥梁设计 结构安全 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现代桥梁设计技术的发展,使得众多国家对加大对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通过简要说明桥梁设计的注意事项。对现代桥梁结构设计的理论和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做简单探讨。 目前国内的桥梁结构设计普遍有这样的倾向:设计中考虑强度多而考虑耐久性少;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不重视使用极限状态,而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却恰恰是使用时的性能表现;重视结构的建造而不重视结构的维护。实际上,目前的桥梁设计中,对于耐久性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受到关注,既没有明确提出使用年限的要求,也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工程事故频发、结构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的不良后果;也与国际结构工程界日益重视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的趋势相违背;也不符合结构动态和综合经济性的要求。 一、我国桥梁设计现状 总体来讲我国的桥梁设计理论和结构构造体系仍不够完善,在桥梁设计领域,特别是关于桥梁施工和使用期安全性的问题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其次是结构分析与构件和连接的设计,并取用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或可靠性指标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许多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而忽视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去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二、桥梁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应该更加重视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了对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材料和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对如何从结构和设计的角度及如何以设计和施工人员易于接受和操作的方式来改善桥梁耐久性却很少有人研究。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偏重于结构计算方法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总体构造和细节处理方面的关注。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常规的结构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需要努力将耐久性的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结构耐久性对于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重视对疲劳损伤的研究。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车辆荷载和风荷载都是动荷载,会在结构内产生循环变化的应力,不但会引起结构的振动,还会引起结构的累积疲劳损伤。 由于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并非是均匀和连续的,实际上存在许多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会逐渐发展、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故而对疲劳损伤的研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充分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桥梁的超载一方面可能引发疲劳问题。超载会使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另一方面,由于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不能恢复,将使得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危害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需要对超载带来的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四)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国内桥梁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正常使用性能差、耐久性和安全性差(包括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安全事故较频繁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目前国内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有关,但平心而论,既然这种现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那么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就应该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前提,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和材料工艺水平,采用适当的安全度、适当的设计方法来保证桥梁使用性能的达到,这才是更为主动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桥梁存在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问题很多与结构体系或使用材料选择不合理及结构细节处理不当有关。 在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对结构物进行性能设计(即PBD, Performance Based Design),内容包括结构的变形、裂缝、振动、强健性、美观、耐久性能、疲劳性等。PBD研究主要是为了使结构在运营过程中除了保证最低的安全性要求外,尚应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包括寿命和耐久性、抗腐蚀、耐疲劳性、美观等)。就其本质而言,欧洲国家的PBD理论,主要研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服务性能,分析使性能受到弱化的原因和其发生的机理、规律,寻求新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方法。 三、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结构系统的可靠度分析。对于结构系统可靠度分析的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概念和方法。如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一阶矩概念及荷载为Ferry Borges Castanheta组合情况下的计算方法问题;利用系统系数,针对结构各种破坏水平所对应的极限状态不同,计算系统可靠度并进行结构设计的方法;利用蒙特卡洛(Monte-Carlo)法采用重要抽样技术计算结构系统的可靠度等,同时,一些学者还研究了系统可靠度界限的问题。总之,系统可靠度分析研究内容丰富,难度较大。 (二)人为差错的分析。许多结构的失效并非由荷载、强度的不确定性造成,而往往是设计、施工、使用等环节中人为差错造成的,这方面事例很多,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三)在役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问题。对在役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正成为建筑结构学的边缘学科,它不仅涉及结构力学、断裂力学、建筑材料科学、工程地质学等基础理论,而且,与施工技术、检验手段、建筑物的维修使用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经典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在在役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中也必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模糊随机可靠度的研究。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研究是工程结构广义可靠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的完善,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也必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结束语 桥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尽量避免主观经验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在桥梁设计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总之桥梁结构设计、评估及维修决策之中尚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结构设计论文: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和规范修订的几点看法 摘 要 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和规范的修订,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看法:①规范中的安全度设定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②关于可靠度设计理论;③关于设计规范的强制性。 关键词 混凝上结构 设计规范 可靠度设计 安全度设定水平 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安全度设置水平,我在1998年7月提交规范修订组领导的一封信中和1999年年初刊出的一篇文章[1]中已经表达了看法。 这篇题为《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文章,代表了一部分同志的看法,原本是应约撰写,从不同角度为规范修订提供参考意见。这份材料中有两处不妥,一是对抗震设计的“小震不坏”原则提出了质疑而又未做详细解释。我在原稿寄出后不久就写信通知要求删去,但最后还是未能及时转到杂志社并刊了出来。另外,这篇文章冠以“建筑结构”的标题也不合适,因为文中只论及混凝土结构,而钢、木等结构的安全度可能是另一回事。 1、规范中的安全度设定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 我对规范低安全度的看法,最早源于从事高强混凝土结构科研和推广应用工作中的感受。用现行规范设计C50~C60级高强混凝土结构,其安全储备比普通强度的混凝土还要低,给推广造成困难和阻力,何况一项新技术的开始应用会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更需要有较为宽松的安全度环境;过低的安全度难免捉襟见肘,对新技术推广不利。我国规范安全度与国外的差别已有不少资料作过报道,现在再看我国规范安全度从解放后的演变,以受弯构件为例,将安全度统一折算成解放初期按破损阶段设计方法时的总安全系数K,则在最早的东北人民政府设计规程中K等于2.0;后改为与当时的苏联规范相同即1.8,但钢材强度取值仍低于苏联;约在1956年后,按三系数极限状态方法的苏联规范设计,K降到约1.55~1.6,1965年我国颁布的BJG21-66规范与此相同;1974年颁布TJ10-74规范,受弯构件K值又略有降低;1989年颁布的现行规范,K值大体保持在1965年规范的水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50年代设计时所用的楼层活荷载标准值基本参照了苏联荷载规范的取值,而在1959年颁布我国的荷载规范后,不少类型建筑物的楼层活荷载标准值都降低了,导致这类结构安全储备的进一步降低。 横向比较各国规范以及竖向纵观我国规范的演变,可以深切体会到规范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反映时代社会经济的特色和需要。在这次规范修订中,除了必需从专业的技术角度对安全度作细致分析外,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可能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我国正处在从短缺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而整个世界正面临科技和生产飞速更新时代的到来。近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从未有过的根本性变化,而我们现在设计的建筑物又必需适应今后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内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发展。 规范和标准如何从短缺型计划经济影响下走出来,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服务,这是本次规范修订不同于以往历次修订的主要区别,理应作为本次修订中首要考虑的问题。随便举例来说,我们对普通公寓住宅的层高标准作了限制,在北京地区规定为2.7m(净空仅2.55m),也不准设计人员或用户提高房屋抗震设防等级,这些限制是否反映了过去短缺经济年代的特色?短缺经济的主要倾向是竭尽全力去约束消费和限制投资,并伴以过多的行政干预来加以保证。过去讲节约,偏重于初期一次性投资和用料的节省,较少顾及长期和整体效益,更少考虑用户的利益和要求;设计规范的低安全度和某些荷载标准值的过低取值,也是短缺经济造成的。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只需花相对较少的钱,换得更为结实耐久的房子住,应属合理消费受到鼓励,为此而必须多花一些钢材也属于合理使用,说不上有违节约原则。安全度的设置本来就是用来对付比较意外的情况,低安全度的房子尽管在一般情况下安全可靠,但是抵御外界不确定性作用的能力相对较弱。房子结实些,寿命长些,符合国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万一发生不测地震,可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再说这种合理消费并不要政府掏钱,而且合理的多用些钢材、水泥又能促进生产发展,从眼前讲,还多少能缓解通货紧缩的困难。这些说法从短缺经济的立场上看是格格不入的,但符合眼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然,节约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一种美德,应该是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要守则。这里提出探讨的只是计划经济年代曾经盛行一时的片面的节约,但即使是那种节约在过去短缺经济下仍是合理和必需的,问题是将它搬到今天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体制下,有时就不再适宜。 提高结构的安全性能需要从结构选型、结构构造、结构布置、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作出努力,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延性和耐久性,提高其抗御不测之灾和防止倒塌、特别是抵抗连续倒塌的能力。也许基于概念设计的这些措施,对于增进结构安全更为有效且更符合经济节约的原则。比如这次规范修订组提出的用新Ⅲ级钢替代Ⅱ级或Ⅰ级钢,就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为了增强延性和防倒塌能力,主要还得靠合理加大构造用钢量。上述与结构安全性能有关的众多因素较难用数值形式加以度量,而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安全度,则仅限于截面强度的安全度和与之有关的荷载标准值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等能够用数值度量的那些参数。 提出要大幅度提高设计安全度,无非是基于客观形势变化和对现行安全度进行初步分析比较后的一种宏观的定性估计。究竟需要提高多少,则需经过课题立项研究才能确定。对于规范修订组这次提出的设计可靠度改进意见[2],总的趋势是往高处调,对此我表示拥护;虽然幅度不够大。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象京、沪、穗等国际性大都市,建筑结构的安全度应高些,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允许适当低些。规范修订时是否尚可通过结构重要性系数,或者荷载标准值取值,或地方性标准予以区别对待,大城市的结构安全储备是否能再高些,当然也可以分步渐进。钢材的分项系数过去偏低,似不宜再低于1.1。梁的最小配筋率一般根据截面抗弯屈服能力不低于截面拉区混凝上抗裂能力的原则来定,具体计算时所用的材料强度似宜采用平均值而不是标准值,否则从概率保证的角度不能符合要求。 2、关于可靠度设计理论 将可靠度设计理论用于设计规范,不论在学术或工程界一直有分歧意见[3]。我倾向于多安全系数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因为其中对安全度的表示比较灵活又易于理解,而且在确定各项安全系数时并不排斥利用可靠度理论手段进行分析对比,然后再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加以修正。 由于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业已采用了可靠度设计理论,其在规范中的计算表达形式又与多安全系数方法相似,在实用上姑且将它理解为多安全系数也并无不可。在这种情况下,我赞成承认现实,在这次修订中还是保留现有的设计方法体系为好。可靠度理论对于不同类型工程结构的适用程度肯定会有很大差别,用于混凝土建筑结构尚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所以不宜再变。至于尚未使用的规范似宜适当放慢“统一”步伐,实在难以使用的更不宜通过行政手段去统一。可靠度理论还在发展,这方面的学术讨论希望能够深入开展下去。 结构安全度需要考虑的因素过于综合,尤其是规范中的结构安全度,它不同于某个具体工程,需要考虑和照顾的方面更多,包括非技术性的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等。可靠度设计理论有其先进的一面,也有其不足之处;可靠度理论也有某些假定和约束条件,会有意或无意地省略某些本应考虑而用这一理论又难以处理的一些因素。技术科学理论一般擅长于分析,而规范安全度的设定除了要用分析外更需要综合,因此经验和判断更为重要。 可靠度理论强调三个“正常”作为前提,即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这三个正常带有较大的模糊性,有时甚难界定。比如野蛮施工绝非正常,很容易确认;可是针对我国施工中的上千万农民队伍以及管理水平薄弱的现状,这种状况是否正常?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而且要改变这一状况需有较长的过程。如果在设定规范安全度水平时完全不予理采,不考虑它会增加某种程度人为失误的可能性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显然是不合适的。规范面对的是群体而不是某个具体建筑的施工现场。我们不能因为不好统计、不好用理论分析处理,就将某些应该考虑的问题列入不正常。再举居民装修房屋用地板砖压裂了预制混凝土楼板的事例,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不正常使用,因为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过装修地面;或者认为这是不正常设计,因为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漏掉了地板砖这项恒载,而规范则无责任。但是用户则认为现在城市里家家搞装修,不装修才是不正常使用。而设什人员也说地面装修应属活载,因为今天地板砖,明天拆掉改成木地板,不能作为恒载,仍反正常设计。这个问题其实出在规范荷载标准值的统计上,规范的荷载统计样本取自过去不搞装修的短缺经济年代里。所以单凭过去或现有样本所得出的荷载统计值,理论上看来完整无缺,但用到规范仍需通过经验和判断加以修正,因为这些数据尚不能代表未来可能的发展。但如规范的安全度比较宽裕,就不至于出现这种问题。这次规范修订组提出了今后要加列装修荷载,对于这一规定,似乎还可商榷,因为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发展,类似装修荷载那样的其它小型荷载,在今后几十年内还有可能出现。我们现在很难加以充分想象和估计,这类小型荷载应该通过提高活载的标准值和相应的分项系数来解决。国外规范的楼板荷载中还考虑偶然撞击的影响。作出这些改进其实都容易办到,因为每平米造价可能增加不了5元钱。 前些时候有报纸报道,有些房管部门给住户发通知,规定住户室内荷载不许超过1.5kPa,即规范确定的标准值。这种做法损害了住户的利益,荷载标准值是按正常使用情况统计出来的,统计对象中有的就超过标准值,否则就用不到荷载分项系数。这一房管部门的做法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也给住户带来心理压力。但是这种现象是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设计安全度过低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3、关于设计规范的强制性 我国的设计规范是强制性的。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规范就是法律,只要不违反规范要求,即使设计出了问题,设计人就有可能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国外发达国家的许多设计规范则是指导推荐性的,设计出了问题得自己负责,休想将责任推向规范。所以我国规范的编制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困难。以往的最小配筋率为例,国外规范中是0.8%~1%,这个数值作为指导值是比较适宜的,而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取用更低的配筋率。例如国际知名的芝加哥Water Tower大厦,其上层柱的轴力甚小,而截面和承载力很大,所以一些柱的配筋率就远低于ACI规范的最小配筋率,但如换成我国规范,也采用0.8%~1%的最小配筋率,遇到这一情况就不能合理降低配筋率。可是如将柱的最小配筋率定得低了,当柱的轴力与承载力相比业已达到相近的程度,那么0.4%的最小配筋率显然偏低,因而出现高也不是、低也不是的困难。又如我国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设计人员不准采用高于规范设定的安全度水平,但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下,缺乏经验的设计人员有时还是不善于针对具体工程对象的需求和具体的施工环境条件,必要时加以灵活运用;而与此相反,某些故意钻规范空子的人则会沿着规范允许的最低边缘路线行事,以达到其不良目的并推卸责任。 要解决这些难题,根本的办法是逐渐淡化规范的强制性质。强制性规范还不利于人们发挥创造性。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要求设计人员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去适应日益丰富多彩和功能千奇百怪的工程建筑物以及迅速发展变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本比较简明的规范,再加上各种各样正规的指导性专题技术文件(指南、建议等)与之配套,对设什人员来说可能更为好用和更有帮助。不过这又会牵涉到规范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已是超出这次规范修订的题外话了。 结构设计论文:关于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意见 摘要 对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①当前的建筑物安全事故,与结构设计可靠度无关;②结构设计,仍宜提倡节约;③我国建筑设计规范中的构造规定,尚属恰当:④规范与国际市场并无直接联系;⑤规范要根据国家政策而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设计安全度 最近在建筑工程界,有些同志提出,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引起一些议论。现将我个人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提出来,请诸位指正。 1 当前的建筑物安全事故,与结构设计安全度无关 50年代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现在近似,当时所用的混凝土强度很低,只有110~140号,比现在的C15还低。50年代初期施工手段也很落后,混凝土用体积配合比,人工搅拌,没有振捣器……而当时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较少。有一些建筑物,如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饭店等,使用至今已逾45年,而且经过了唐山地震影响的考验。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安全事故,与结构设计安全度是没有连带关系的。 2 结构设计,仍宜提倡节约 关于节约钢材的问题。作为一个结构设计工程师,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以较少的材料去完成建筑物各种功能的要求。如果将构件截面任意加大,材料用量任意增多,这个工作,建筑师也能做。 在发达国家,节约材料也是工程师所追求的。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登载由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举办的最佳建筑设计竞赛,"节省材料"是该次竞赛的主题之一。纽约时报新印刷厂的设计,因采用规则的矩形平面和常规材料,节约五千万美元而获奖:又如香港中国银行(贝聿铭设计)因其结构方案布置得当,比同样高度的其他结构大量节约钢材,所以若干个杂志上都发表文章加以表扬。 3 我国规范中的构造规定,并非都比别国低 我国规范规定的是最低用钢量,设计者一般根据结构重要性,予以适当提高,所以下能以此来判定我们在工程中的材料用量,更不能以我们的最低值来与人家比。我国规范规定的柱子最小含钢量力0.4%,是不考虑抗地震时的数量,我们大多数城市设计时都考虑抗震,高层建筑更是都要考虑,这时柱子的最小含钢量就是0.5%~1.0%.而且设计单位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柱子时,用钢量常比规范要求的还大,因此与国外相比,实际用钢量并不太小。 我们有些构造要求,已与国外持平,如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为0.25%,与美国相同。至于墙的暗柱配筋量,在许多方面已是世界领先。 我国规范对于梁受压钢筋的配筋率,有明确规定。且数值与美国基本相等,并非"无此规定"。至于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有设计经验的人都知道,在一般梁板构件中,此值并不起作用,有影响的是在类似基础厚板一类构件中。这种构件中,我国规范与国外规范相比,在某些情况下配筋更多。因为如美国或新西兰规范,对于控制最小配筋量还有一些放松要求的措施,可使配筋减少,所以在一定情况下,配筋可以比我们更少。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我国的构造配筋比国外如何的少。 4 关于能否进入国际市场 最近在北京大北窑建成的航华中心,其中三栋最大的办公楼,为三家外国大公司买去,即美国的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这些工程都是按我国规范设计建造的,建成主体结构后,先后被这三家公司卖下。其他国际知名的公司购买或长期租用我国建筑物者还很多。这些大公司都愿意购买,说明我们的设计,能为国际接受。 有人以为,低安全度有损于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形象.有损于国际形象的事情有,但不是结构设计安全度问题。我曾多次遇到在华投资的外商来向我咨询,所提问题,一是施工质量低劣,二是结构设计大浪费。后者都是用钢量大高或混凝土构件截面过大,超过了他们国家的常用水平!有一个工程,单是基础就多用了钢筋500吨! 5 规范要根据国家政策而定 一个国家的规范,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还有根强的政策性,许多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条件的直接反映。因此,我国规范的材料用量,当然应该比发达国家低,也即安全度应该低一些。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过去的设计标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安全的。当然某些局部有不足,要不断修改。国外的规范也不是十全十美,也在不断的修改。我们过去的结构成功地经受了几十年的考验,那就是说,我们的规范,基本是正确的,安全度基本是能满足要求的。 至于抗震规范,更与政策密切相关。美国抗震专家Mark Fintel说过,一个国家的抗震政策(体现在规范上),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愿意为他的人民在抗震方面投多少保险。所以国家富了,可多投些保险费,穷国只能适当少投。 不能单看这些年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还是相当穷的。我国钢产量虽已与日本齐平,但人均产量只有日本的1/10,而且品种不全,质量较低.所以;我不赞成说现在就可以大量用钢。 中小城市现在还在发展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性能并不太好,就因为能省钢,所以还在发展,这就是我国的国情。 再回到抗震。地震的情况各国不同,日本的地震发生很频繁,有的城市每三、四十年就会有一次大地震;美国的加州也是每几十年就有一次大地震。我国虽是多地震国家,但同一个地区发生大震的机遇一般不很频繁。例如北京,根据历史记载,大约每300年有一次大震。地震的机率不同,设计所用的抗震规范当然也不同。 但是,按照我国规范没计的抗震工程,还是安全的。近年云南省发生过几次较强地震,凡是按规范正常设计、正常施工的工程,都经受住了考验。 6 不容忽视设计中的浪费现象 当前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个方面不容忽视,就是设计中的浪费现象。我们有不少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用钢量,已超过国外同等高度钢结构的用钢量,其不合理可见一斑! 现在这种关于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讨论,是正常的,但我担心会不会引起误导,使一些设计人员误以为按我国规范进行设计会造成不安全,以致盲目加大构件截面,增加用钢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可能性,是不能不防的。 结构设计论文:结构设计安全度专题讨论综述 1999年5月14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邀请在京的部分专家,举行了为期一天的结构设计安全度专题讨论会。来自设计、科研,高校。政府部门等16个单位共28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唐美树,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建设部总工姚兵。建设部科技司司长李先逵先后在会上致词,强调了对安全度问题展开讨论的重要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并将于明年5月在杭州召开第九次年会,结构安全度将作为年会的主要议题。 讨论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西拉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各抒已见,其中既有共识,也有不同乃至对立的意见。以下是讨论发言的简要归纳。 1、关于可靠度设计理论 可靠度理论是分析结构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已颁布统一标准,要求结构设计规范按可靠度理论设计。70年代的我国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和钢结构设计规范分别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体系,在安全度的表达形式上互不相同,给设计或教学都造成不便,80年代用可靠度理论率先加以统一。但是,对规范采用可靠度理论,以及这一理论能否将各种结构的安全度都统一在同一体系中,专家们持不同意见: (1)认为我国规范采用了先进的可靠度理论,用失效概率度量结构的可靠性,通过将抗力和作用效应相互独立。将随机过程化为随机变量并以经验为校准点,成功地将这一理论用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这是我国规范先进性的一种表现。工程设计采用可靠度理论为国际标准组织(ISO)所提倡,是国际上大势所趋;多次国际安全度会议也倾向于采纳ISO提出的在设计规范中采用可靠度理论的原则。可靠度理论一样重视经验,可靠度取值用校准法确定。 (2)认为可靠度理论是分析和度量结构安全性的一种先进手段,但在应用上还有其局限性,理论本身也有一些方面未能突破,比如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三个约束条件:将抗力与作用效应分离,将随机过程变为随机变量,以及将截面承载力的安全指标β作为结构的可靠指标,随着认识的发展都值得质疑。用概率可靠度理论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统计,但不论荷载统计或抗力统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规范安全度还需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荷载变化。概率可靠度理论会有意或无意地简化、忽略本应考虑但又无法用这一理论处理的因素,如一定程度的人为失误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可靠度理论强调三个正常,即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但正常和不正常有时不易界定。匆忙地将可靠度理论推广于各种规范,会带来一些不必要麻烦,比如地基基础规范中,地基承载力强度的设计值竟比标准值还高,抗震设计规范中不得不引入调整系数。又如地下结构的荷载与其作用效应高度耦合,其不确定性远大于荷载本身的不确定性、结构构件尺寸的不确定性。以及材料强度不确定性的总和,而前者又难以估计,这时勉强采用可靠度设计往往徒有形式而无实效。有的专家指出,水工结构的大坝设计目前只有苏联用可靠度理论,其它国家都用安全系数k大坝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温度。渗透压力很难用统计确定,影响坝基稳定的地基软弱夹层及其分布也很难凭少数钻孔取样确定其统计特性,所以用可靠度理论估计不了坝体的安全度。将可靠度理论用于铁路工程结构规范要确定火车的荷载谱,现在花了很大力气已取得上万条荷载谱,统计出了50年最大可能荷载,可是今后铁路上的火车荷载及其变化,更多地由铁路部门指令所确定,与那些统计多不相关。 (3)认为分项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要比可靠度方法更为灵活实用。在确定安全系数时,同样可以利用可靠度理论一起作分析,最后选定合适的系数值。鉴于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经采用了可靠度理论,不足之处可继续改进,而其设计公式的表达形式又与分项多安全系数基本相似,所以也不必再回到老路上去。现行可靠度设计规范中的分项系数,其含义可以模糊些,考虑更多的经验因素,这在可靠度理论中也是说得过去的。规范采用可靠度理论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能用的尽量用,尚不成熟的将来再用,不宜用行政手段一刀切去追求“统一”。 (4)认为可靠度理论是美国专家于40年代最早提出的,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也远远超过我们,可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大部分的重要规范都还没有用可靠度方法。在西方,主张可靠度理论用于规范的主要是可靠度理论家们的观点,搞工程实践的人多持反对或怀疑态度。所请国际标准《结构可靠性总原则》,主要也是一些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是参考性的,并无约束力。前不久,曾长期担任过美国混凝上设计规范ACI-318委员会主席的国际著名学者Siess教授,就在《Concrete lnternational》杂志上谈了为什么不用可靠度设计理论的见解。可靠度理论是否己完善到可以用于规范的程度,这个问题在国际上是有争论的。确定工程的安全度在一定程度上需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但更多的须依靠经验、工程判断及综合考虑。所以在可靠度用于规范这一点上,我们大可不必去争天下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还是用安全系数方法好,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用分项安全系数表达安全度要比可靠指标β更直观。更明白。可靠指标虽然有一个相应的失效概率,可是这个所谓的失效概率其实也不是真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相对比较。 2、多大的安全度才算够 多大的安全度才算够?这是一个探讨已久的国际性课题。所谓“安全”,包括保证人员财产不受损失和保证结构功能的正常运行,即所谓的“强度”和“功能”二原则,结构安全度还应保证结构有修复的可能,加上“可修复”则为三原则。 与国际上一些通用标准相比,我国混凝土结构规范设定的安全度水平偏低,有的偏低较多。由于不同标准对安全度的表示方法不一样,所采用的抗力计算公式也不一致,要准确估计不同标准之间安全程度的差异比较困难。有的专家认为,我国规范与欧洲模式规范相比,可靠度只是偏低一些,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另有专家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要比欧美规范低20%~40%;也有专家认为,如果再考虑到荷标准值的差异,对于有些建筑物楼层,安全储备相差远不止40%。解放后,我国结构设计安全度历次变更,现在的安全度低于50年代。 确定结构的安全储备或安全度水平,应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技术水平,结构的生命周期,结构的功能需求,以及增加安全度与增加费用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如何对规范的设计安全度进行调整,专家们有不同的见解: (1)认为现行规范的设计安全度在总体上是合适的,只要施工质量保证,设计不出错误,安全程度已能满足要求。所以不必作出全面的变更,个别地方有不够的,则可作局部修补。规范对安全度的要求只是最低值,设计人员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程对象,必要时采用高于规范规定的数值。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还是要尽量提倡节约,即使在美国,省钢也是受表扬的。我国规范中的构造要求,并非都比外国低。有的已经超过。外国大企业在北京买了按我国规范设计的大楼,说明我国规范不是进不了国际市场。现在对安全度进行讨论,应注意不要引起误导,以为规范安全度不够而在设计中盲目加大构件截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认为现行规范安全度与国际相比虽然偏低,但使用十年来已成功建成约100亿m2的建筑物,实践已经证明,现行规范安全度是可以接受的,这是重要的经验,不能轻易放弃。但考虑到客观形势变化,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住宅制度改革现状,可以将现行设计可靠度水平适当提高一点,这样投入不大,却对国家总体和长远利益有利。 (3)认为设计安全度应大幅度提高。由于环境变了,对结构功能和安全程度的需求增强了,比如现在出现事故造成的损失已非昔日可比。规范要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短缺经济年代的影响下走出来。现在,建筑物商品化,结构造价在建筑物售价中的比例愈来愈低,用相对较少的钱换得更为可靠和更为好用的房子,应属合理消费,为此而多用一些钢筋也属合理使用,说不上有违节约。如果既不要国家出钱,又能刺激生产,也不浪费资源,就不要限制合理消费,限制对商品高质量和高标准的追求。所谓“大幅度”提高,只是一个宏观估计。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提高幅度可区别对待。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建筑物功能要求和售价都高,设计安全度应相对高些。 (4)认为设计安全度水平应尽量与国际接轨,比如混凝土结构能够与美国混凝土学会(ACI)的规范接近。即使达到相同的安全度水平,由于施工和材料的管理水平尚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结构的实际安全储备仍会偏低。我国现行规范的低安全度水平是历史条件造成的,在60年代初编制我国混凝土规范时,对当时工程事故频繁状况,不少专家曾提出增大安全度,但限于当时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而未能实现。现在条件变了,安全度应该提高。 (5)我国目前的建筑业队伍有3500万人,其中2000万来自农村,在确定结构设计安全度时,确实不能不考虑施工队伍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的现状。对于设计和施工,也不能不考虑难以避免的一定程度的人为差错(human error)。要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牵涉到人员素质和技术的发展,需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认为这些问题完全是施工的而在设定规范的安全度水平时不予理睬。也有专家指出:一些有经验的设计人员,能够针对具体工程和施工的特点,需要时能选用高于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可是没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就不一样,还要提防故意钻规范最低要求空子的。确定规范的设计安全度水平时,应该考虑这些现实。 (6)关于工程事故与设计安全度的关系,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频繁的工程事故主要是野蛮施工和管理腐败所致。有些专家认为,国内发生的工程事故与现行规范的安全度没有关系,规范的安全度是够的。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一些工程事故往往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施工质量差、设计有毛病、结构安全储备又偏低,加在一起终于酿成大祸,这类情况不是由于野蛮施工和管理腐败,较高的安全度总是与较低的失效概率相联系,这是客观规律;例如铁路工程结构的设计比较保守,安全度大,施工管理也比较严格,到现在没有发生一例倒塌事故。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由来已久,只是不象现在这样可以爆光而已。 3、设计要从多个方面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用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其次是结构分析与构件和连接的设计,并取用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或可靠指标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结构的安全度通常指安全系数或可靠指标,实际上只是对结构截面强度安全的一种度量,与此相关的还有荷载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的取值。影响结构安全性的因素大多,安全度是保证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而忽视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去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有的结构整体性和延性不足,抗偶然作用和防倒塌能力差;或者计算图形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或者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直径过细、构件截面过薄,消弱了结构耐久性;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有的城市桥梁虽然满足设计规范的强度要求仅用了5-10年就因耐久性出了毛病影响结构安全。结构耐久性不足已成为最现实的一个安全问题,设计时要从构造、材料等角度采取措施加强结构耐久性,并要对施工单位提出具体要求。现在有这样的倾向:设计中考虑强度多而考虑耐久性少,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不重视使用极限状态,重视新建筑的建造而不重视旧建筑的维护。设计人员不能只套规范,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规范再详细也不能包罗本来应由设计人员自己去解决的各种问题。此外,不同的结构体系针对其特点需有特殊的布局与构造,例如预制预应力多孔空心板的楼面结构,板端应考虑墙的嵌固约束,并配置负钢筋以防止端部开裂而造成脆性剪切破坏,可是过去多按简支设计而出现端部裂缝,造成大面积隐患。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中,有许多专门技术需有专业公司合作配合,如有特殊防腐蚀要求的后张预应力筋或混凝土等。 4、关于设计规范的操作和管理 国际上的结构设计规范有二种体制,一种是推荐性的,另一种是强制性的。发达国家的规范多是推荐性的,对设计人员只起帮助指导作用,结构工程千变万化,规范不可能取代设计人员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经验和判断,设计人员必须自己承担设计的全部责任,可以不受推荐性规范的约束。我国的设计规范则是强制性的,是设计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律,如有违反,一切责任由设计人自负,而出了事故,设计人员也可凭规范推卸责任。几十年来,这种做法已在工程设计界深入人心,因而对规范的制订工作也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制性规范的不足之处是,不能灵活适应设计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难以照顾到设计者可能遇到的各种特殊问题,而且客观上不利于发挥调动甚至限制设计人员的创造性。强制性规范的利弊值得仔细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规范由政府部门管理,随着政府机构精简和政府功能转变,有人担心在规范管理的力度上会否削弱。今后可否借助各种学会、协会的积极性,委托学会、协会来编制和管理,而政府部门则起批准监督作用。如果将规范的课题研究,规范的编制和规范的批准分成独立的不同层次,是否会更好一些。在规范的编订和管理上,如何能更好地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又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有必要作细致的研究。 结构设计论文:某公寓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摘要:商业公寓是一座设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高级公寓式写字楼,93年开始施工,96年5月建成使用。本文总结了此工程结构设计及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重点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宽扁梁,钢-砼组合结构以及新型无机铝盐防水剂等的应用。 关键词:无粘结预应力 钢-砼组合结构 刚性防水剂 一,工程简介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下两层深9.0m,地下二层为战时人防地下室;地上二十八层,出屋顶四层,共计三十四层,其中裙楼四层,一至三层为商场,四层为写字楼使用的多功能大厅及其它房间,五层为设备层及屋顶平台花园六~二十八层为标准写字楼,屋顶上四层分别为设备用房和高位水池。占地面积为6343.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290平方米,标准层面积为1559.5平方米,大楼总高度122.1米。 2,地基与基础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本工程地质自上而下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第四系的人工堆积,冲击,残积土层,下部为白恶系上统大朗山组黄花岗段的沉积基岩,其岩性可分为粉砂质泥岩(含砾),泥质粉砂岩,砾岩等,基岩部分的一般规律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风化程度减弱,岩面强度增大,微风化带岩体较完整,整体稳定性可靠,一般埋深20.30~30.20m ,桩端承载力标准值0.5mpa.据此,结合本工程的荷载要求,采用人工挖桩基础,以微风化岩为持力层,周边采用一柱一桩,核心筒则采用大底板加群桩,最大桩径为3000。 3,结构及施工方法 结构按7度地震设防,筒体与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地基类别2类,基本风荷0.45kN/平方米。本工程主楼采用框架和筒体协同工作体系(框-筒结构),主楼中部(楼梯间和电梯间)纵横向剪力的墙组成抵抗纵横向剪力的核心筒。裙房采用框架结构,在主楼和裙楼房间加后浇带。地下室至五层为普通砼梁板结构,六~二十八层受层高限制,采用后张无粘结预应力宽扁梁结构,楼板为普通钢筋砼板。本工程结构计算程序采用TBSA4.2软件。 二,结构设计新技术 1,后张无粘结预应力宽扁梁结构 本工程结构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在七~二十九层采用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宽扁梁结构。设计思路如下: (1) 设计原则 A、无粘结预应力筋主要用于平衡楼板和扁梁自重,并满足梁的抗裂度及变形要求。 B、为保证构件延性,按照《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技术规程》梁内配置适当普通钢筋。 C、耐火极限为两小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 (2)计算模型 楼板厚150mm,扁梁尺寸bxh=1000x500(1500x500),计算模型取柱与扁梁组成的刚架,并假定扁梁与内筒连接为固接,扁梁截面为T形。 (3)预应力设计 楼板、扁梁的砼为C35,扁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体系,无粘结预应力筋为7f5钢丝束,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570Mpa,普通钢筋采用II级螺纹钢,锚固体系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无粘结预应力锚固体系。张拉控制应力取scon=0.7x1570=1099mpa, 张拉时超张拉到1.03scon=1132mpa,同时采用张拉力与伸长值双控制。 抗裂验算根据《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技术规程》要求,扁梁按二级裂等级设计,适当放松;强度验算中,外荷载在扁梁内产生的弯矩取TBSA程序内力组合结果并考虑预尖力产生的次弯矩。 当对扁梁施加预应力是,柱中的轴向压力很小,因此对柱子要进行大偏压或纯弯强度绝对值算,并在柱子强度设计的荷载组合中考虑次内力的影响。 扁梁采用单根无粘结预期应力筋张锚体系QMU,张拉端为夹片式错具,固定端为挤压锚具,任取一根典型扁梁。 (4)经济效益 1、取标准层一层作为计算单元,将无粘结预应力宽扁梁结构与普通钢筋砼梁结构相比较,前者砼用量(包括柱、梁和砼墙)及钢筋用量(不包括预应力筋)增加约20%左右,介从整体平看,由于采用无粘结预应国力宽扁梁可以降低层高,虽然建筑物高度受到限制不允许提高,却可以增加了建筑面积,有很现实的经济意义,本工程原设计标准层层高3.6m,因为规划高度限制100m,因此仅能建26层,现在采用无粘结顾应力宽扁梁结构后,标准层层高3.3m,则可以建28层。 2、型钢奏在普通钢筋砼中的应用 五层楼面亦即裙楼天面,其建筑使用功能较多,有屋顶花园、光棚,还有游泳池及更衣室等,楼面标高变化多,荷载大。另外分别有两根16M跨和两根20M跨框架梁,由于承受荷载很大,经TBSA程序计算,梁端弯矩过大,按普通钢筋配已严重超筋,为了解决这个能量,经研究决定将个四根梁改为型钠砼梁,由此梁两端的柱相应也改为型钢砼柱,以便于梁柱节点连接,普通砼中局部采用型钢砼组合结构,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我们最终成功发解决了这两者之间复杂的节点构造成。型钢砼梁与型钢砼柱及普通砼框及普通砼框架梁的节点连接,非常复杂,纵筋、箍筋和腰筋交错,而且框架梁1与型钢砼梁与型钢砼柱顶面标高不同,如果按原设计框架梁1的纵筋全部焊接在型钢柱的翼缘上,纵筋过于密集,将造成框架梁1的纵筋施工无法顺利进行,达不到设计强度要求,所以我们将框架梁1的截面由原来的300X800改为500X800顶部的纵筋全部越过型钢柱焊接在型钢梁翼缘上,对底部的纵筋,如果焊在型钢柱的翼缘上,为仰焊,且此节点钢筋密集,不方便焊接施工,质量很难保证,所以在底纵筋与型钢柱连接处焊接一块钢托,纵筋直接平焊在钢托上即可,为防止与钢托焊接处,型钢受削弱,在此处增设三角形加劲板,加劲板与框架梁1的底纵筋平齐。 三、新材料 1、新型防水材料 地下室防水工程中,改变了传统的柔性防水做法,采用了建设部国家科委一九九三年、一九九五年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的新型刚性防水材料,即广西大新建材化工总厂生产的无机铝盐防水剂,达到了刚性防水的目的,该项产品是多功能系列防水材料,具有微膨胀、减水、缓凝、提高抗压强度,节约水泥用量,降低砼水化热等功能,本工程采用的无机铝盐防水剂BSⅡ型,是一种砼结构自身防水材料,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特点如下: (1)材料性能好、施工工艺简便,使用时,只需在砼中掺入水泥用量百分之三的无要铝盐防水剂BSⅡ型,即可使普通砼坍落度由5-6提高到14-16左右,缓涨时间可处长4-6小时,微膨胀达到万分之三点八左右,抗压强度在同等水泥用量的情况下可提高20%以上,比按照普通砼施工可节约10-12%水泥用量,砼不透水性,由S6可提高到S12,抗渗率提高了100-200%,使结构自身具有较好的防水性和防裂效果。 (2)防水效果好,两层地下室底板,侧墙只有30cm厚,但从施工完毕到面在一年多的时间来看,内墙体和底板干燥无水迹,防水效果很好。 (3)经济造价低,采用新型无机铝盐防水剂,按照水泥用量的百分之三加入防水剂可节约10-12%水泥用量,经过详细计算,采用无机铝盐防水剂比采用柔性材料每平方米可节约造价为2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柔性材料施工人工费和结构砼其它外加剂,给投资商方速写为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给施工也带来了方便。 2、机关报型墙体材料 广东省墙体改革中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本工程标准层仙隔墙采用预制件轻质嵌墙板,该墙板经高科技研制而成,设计独特,质量和工艺技术指标抱均符合国际标准和要求且符合国家测试标准,其表层为高强度纤维水泥板,内含高强水泥及聚苯乙烯发泡珠作蕊材料,蕊实而质轻,特有企口及凹凸槽位,易于安装接合,它可作固定或活动的功能间隔,具有防火、防水、耐冲击、隔声、隔热等特点,有安全轴心上,每米可承受52KN荷载,而重量比一般同等厚度的砖墙要轻一半以上;板材厚度分三种:50mm-38kg/m2;7500-55kg/;100mm-72kg/,它可替代传统市面上的石屎墙、砖、轻质砌块墙、石膏板及其它轻质材料中空间墙。 四、新型施工工艺 六层楼面(转换层)周圈转换大梁底面受力钢筋由通长密集Ф40钢筋组成,闪光对焊连接直径40mm钢筋,目前几乎办不到,对大截面钢筋只有机械连接才可靠,再由于为了加强建筑物刚性,所有钢筋拉通于梁内(包括弯钢筋),接头处连接困难,基于以上原因,最后采用香港的\"BAR-TEC\"钢筋套筒联接方案来解决难题。 钢筋套筒联接技术是近几年研制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钢筋对接工艺,其特点是:将钢筋端部加工成螺纹,然后旋入带有螺纹的套筒中,从而将两根钢筋连接起来。\"BAR-TEC\"钢筋联接器强度及螺纹强度都有实验保证,试验下全部是钢筋破坏,钢筋纹螺纹采用先将钢筋冷加压国大钢筋头截面,再纹螺纹,故钢筋截面保持不变,此联接器价格相对于烛接较高,但使用中有很多优点:质量严格保证;施工简易,设备简单;联接器体积小,给砼浇捣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接头强度远高于钢筋强度,所以接头位置随意,可尽量避开节点不便处,同时最大效率使用钢筋。 结构设计论文:江口电厂清污机结构设计的特点 摘要:水电站进水口处的清污设备对安全运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尤其对于低水头大流量的贯流式电站来说,此问题更为突出关键。清污机布置恰当、设计合理,将为运行管理带来方便,能创造更高的效益。论述江口电厂清污机设计及布置特点,介绍了清污机投运概况。图2幅,表1个。 关键词:水电站 金属结构 拦污栅 结构设计 实例 1前言 江口电站位于广东省西江支流贺江上,距封开县城江口镇3.5km,是贺江上最后一个梯级水电站。电站安装两台单机容量为20MW的灯泡贯流式机组,两台机组分别于1998年11月、1999年9月投运。水轮机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型号GZA391a-WP-640;设计水头7.3m;最高水头12.1m;最低水头3.0m;设计流量316.74m3/s;额定出力20.8MW;额定转速78.95r/min。 为了防止有碍于水轮机正常运行的杂物进入流道,保护机组安全运行,在每台机组的进水口设置一道倾斜式拦污栅。栅面向下游倾角为70°,底槛高程为-10.7m,检修平台高程28.0m,拦污栅斜面高度41.8m,宽度为12.8m。拦污栅拦住的垃圾由一台安装在高程37.18m的移动式清污机清理及卸污。 2清污机技术特性 清污机由大车、小车、清污耙斗三部分组成。大车沿着垂直水流方向移动,行程覆盖两台机拦污栅、中墩、卸污位置约有40m;小车沿着水流方向移动,最大行程为2m;小车上布置着牵引和开合机构,该机构通过钢丝绳悬吊着清污耙斗,控制耙斗的升降、开合。清污机具体的技术特性(见表1)。 3结构设计特点 3.1耙斗部分 清污耙斗自重3.9t,由耙体和活动耙两大部分组成(见图1)。耙体长2750mm,宽3730mm,总共有12个锯齿形耙齿,耙齿长为380mm,齿根宽140mm,齿间距220mm。耙体两边装置有四只直径320mm、宽度为280mm的滚轮,滚轮中间有宽20mm高20mm的凸缘,因为耙斗在下降过程中,有较强的横向水流作用时,耙斗会发生横向移动,滚轮的凸缘可以在栅条槽里限住耙斗左右偏移。前、后滚轮布置使耙体前底后高,令耙体与栅面间有一倾角,使得耙齿尖较贴近栅面,能够清除贴附在栅面的垃圾。耙体两边设有导轮、导槽,导轮只能在导槽内上下移动,牵引钢丝绳连到导轮,导轮再经连杆接至活动耙的端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耙斗悬空且拉紧开合钢丝绳开斗卸污时,有导轮、导槽限制作用不会令耙体跟随转动,可以顺利地开斗;抓到垃圾要放松开合绳合斗时,有牵引绳的拉力作用可使活动耙合得紧、抓得牢,提升时不会掉垃圾。 活动耙侧视呈镰刀状,共13个耙齿,与耙体的耙齿同样间距错开分布。活动耙可以绕转动轴心转动,当开合钢丝绳拉紧时,耙斗呈打开状态;当开合钢丝绳放松时,在活动耙的自重及牵引钢丝绳的拉力作用下,耙斗呈闭合状态。为了避免活动耙闭合过头而钩到栅体的横隔环,在两边的侧封板焊上两个限位块,限定全闭合的位置。活动耙上的齿设计有过载保护功能(见图2),每个耙齿有一个板弹簧压住,在耙斗上升过程中,假如某个齿勾到卡在栅槽的杂物或拦污栅的横隔环时,如卡阻力大过板弹簧的弹力,超过设计允许回转力矩,则该齿A点就转动张开至A′点,令该耙齿滑过杂物,避免因强行提升而损坏清污机或拦污栅。整个耙斗设计做成空格网状,既能抓捞垃圾,又能疏水减小水压力的作用。 3.2大车部分 大车主体采用4条主梁式焊接框架结构,在上下游端梁安装移动机构。移动机构由电动机通过蜗轮蜗杆减速器、链传动来驱动主动轮组。主、从动轮组均采用宽面轮缘车轮,为了避免大车行走时偏移出轨,在梁底部各安装两套导向侧轮组,在移动时起导向作用。在下游端梁底部装有行程开关,使大车移到两端极限位置时能自动停止。在大车顺着水流方向的两条主梁面上布置两条钢轨,用来承载小车,小车可在上面沿着水流方向移动。驾驶室布置在左侧主梁底下,操作人员坐在里面可看到耙斗在栅面的升降情况。 3.3小车部分 小车由牵引机构、开合机构、机架、车轮装置、推移机构等部件组成。牵引机构由电动机、制动弹性联轴器、双输出轴减速器、中间轴、左右两个卷筒组成,开合机构比牵引机构少一个卷筒及中间轴,其余部件相同。牵引机构和开合机构通过电气控制协联,开合机构可以单独动作,用于操作耙斗的开合;牵引机构动作时,为了保证两个机构的同步性,开合机构必须也相应同向动作。小车推移机构由两端双伸出轴的电动机、两个蜗轮蜗杆减速器、两个螺杆螺母传动副组成,其中螺母跟小车机架固定在一起,其余装在大车上,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带动螺杆转动,利用螺杆螺母这种螺旋传动副,将回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达到小车移动的目的。采用螺旋传动不但使小车移动平稳,而且具有自锁作用。 4运转情况 原来拦污栅是由一台小型清污机兼人工清除的方法来清污,由于清污速度慢、效率低,仅能勉强完成单机发电时清污,但不能满足两台机发电时清污要求。在2000年4月贺江第一场洪水到来时,由于清污速度跟不上,垃圾越积越多导致拦污栅堵塞,最高水头差达3.6m,威胁到机组的安全运行,最后不得已唯有停机清污。2001年3月经本厂技术人员重新设计的清污机正式投运,清污力强、效率高。在实际运行中,能抓捞起沙包、直径20cm的树干等较大较重的异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机组带满负荷水流最湍急的工况,清污机都能下到栅底槛抓捞垃圾,证明清污机疏水性能恰到好处,既能减小水压力,又能有效地抓装垃圾。牵引、开合机构采用双速电动机,使全行程下降仅需3分钟,上升为4.5分钟,上升时用慢速档可保证较大的牵引力。旧清污机是单速而且速度慢,下降、上升均要8分钟,两者相比新清污机大量缩短清污时间,耙斗的容量也相对加大,提高效率。自投运至今,拦污栅的水头差一般都在其自身的水力损失0.2m以内,保证机组在较高水头下运行。总之,经过两年的运行实践表明,江口电厂清污机的设计是可行的、是成功的。 结构设计论文:结构设计师到底该如何利用计算机 计算机是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替代品。纵观当今世界,这种非常令人不安的观点正在结构工程师中逐渐蔓延。人们似乎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根本不去想一想,如果没有计算机同样的工作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按百分比计迅速增加的工程师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在结构工程界,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证明,作为一种观点正在象传染病一样到处蔓延。大量的结构工程师确实相信,他们仅仅简单地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了,而没有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大量的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问题是过分强调自动化技术是以削弱实际知识为代价的,过分强调也演变成了不学习实际知识的借口。从教育和实践两方面来看,如此过分强调计算机带给朝气蓬勃的年轻工程师们一个错误的信息,工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就是轻松地使用菜单和用计算机生成五颜六色的图画。 在工程设计环境中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自动化技术象一样能轻易地诱使大脑相信其虚幻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在这些自动化技术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以前,设计工程师必须不依赖计算机,而用学识和经验去解决工程问题。非常不幸,我们变得如此依赖于计算机,以至于正在迅速丧失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技能。 与那些只有依赖计算机才能“解决”工程问题的人讨论问题时,一个称职的结构工程师什么样的痛苦和挫折没有经历过?这些人(不要把他们跟真正的工程师混为一谈)已不再有能力,或者从来没学过,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从根上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这些人没有认识到,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有限的计算机指令所能编程的界限。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恰恰相反,这些人认定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有限元模型,而计算机能够并且也应该自动地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完成设计,打印出最终结果。“工程师”能做的,仅仅是区分规格和需求,给顾客开发票,牟取利润,并且迅速找到新项目。 今后,只有越来越少的工程师能独立地(即不依赖计算机)找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这种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将会带来巨大的麻烦。随着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上升,谁来解决工程问题?是那些没有或只有很少的结构工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程序员,或是有其他专业学位而不是结构工程学位的程序员来做?计算机现在不是,也永远不会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只有合格的工程师才能正确地解决工程问题。如果结构工程师们继续制造这样的氛围,在结构工程实践中,首先靠计算机,而不是靠有学识、有创新和有丰富经验的结构工程师本身,就能够解决大部分结构工程问题,那他们就是自欺欺人,也欺骗了他们的服务对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结构工程师发现了一种既非常有效又方便的方式去为顾客服务,它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学习或理解结构工程模型,分析和设计的细节。这种“方式”就是计算机。工程师们现在的行为方式符合宇宙的自然规律,即用最低的能量消耗前进。现在,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对自动化技术的响应就是让计算机工作,同时让自己不再去操心细节了。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细节,依靠计算机的工程不能,根本不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现代计算机的运算范围和速度,太容易使工程设计变得毫无生气。试问,有谁能抵抗激动和解脱的感觉——不用太多的艰辛就能求解成千上万个方程?又有谁能抵抗诱惑——让自动化技术来“解决”工程问题?真正的结构工程师,不用计算机就能工作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就有这样的抵抗力。这些真正的工程师看到了实质,计算机是一种很不完善的工具,它只能处理大量信息。以光速执行的指令大多是没有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它们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在计算中,对于受动力载荷的作用的曲壳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时,不正确的结果一样可以在屏幕显示,它们的等应力图看上去也是如此这般地赏心悦目。这样下去,只要手上有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说明,就可以用计算机得到结果了。或者更方便,只需在图形用户界面上选择合适的菜单,就得到结果了。事实上,如果“靠相互交谈来探讨怎样分析梁和柱,靠双手找出闭合解”会更有利。 也许有人推测,以上论调只能证明本文作者从根本上是反计算机的,或是他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美好的未来,或是他对那些在神奇的创意中利用这种技术的专家不屑一顾。然而,并不仅仅是这样。即使认识到计算机的潜力,工程师也对危险熟视无睹。结构工程是对安全性吹毛求疵的职业。在世界各地,结构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由于在实践中采用了计算机,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正在制造以幻想为基础的信仰系统,正在发展难以置信的危险期望。随着这一趋势的延续,工程失效的威胁也会按指数形式增长。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工程公司都期盼CAE/CAD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现在,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希望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只需区分类型和条件,让CAE/CAD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生产图和施工图。在这种环境中,结构工程师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结果”。这种设计方式注定是灾难性的。数不清的软件开发商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和推销注明有各种用途的软件。于是,不那么称职的工程师就相信了广告,即使用这种软件只要投入很少的人力就能进行工程设计。 软件开发商经常被要求改进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以使用户在不详细了解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用软件。例如,这些用户要求开发商创造出不用阅读使用手册的环境。因为高质量的结构工程软件的用户参考手册包括软件的技术细节,限制范围,以及计算所依据的理论和假设,结构工程师们不愿意使用这样的高质量软件。现实是,结构工程师们不希望了解细节。他们所希望又愿意购买的是窗口界面,这种界面能让他们处理信息见得到,然后把结果以彩色图表形式展示。最好还有动画功能,还可以用漂亮的图表打印数值结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地检测重特征值;或在用反映谱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态;或非线性索单元的理论是否正确;或分析结果对网格的形状和单元的选择是否敏感;或部分固定端刚度是否确切等等方面,如今使用计算机的工程师表示,他们几乎不考虑这些细节问题。 不少人认为他们没有时间,或没人付给他们费用去关心细节。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都持这样的看法。但是,他们确实相信,依靠计算机他们的设计能够达到顾客要求。为什么不能如此简单地相信???/!!!输入数据,然后击键,就有了结果。而且,这种方式几乎没有人力消耗。 当然,计算机技术本身并不坏。然而,问题的核心是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以及滥用计算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道义上资深工程师和工程管理人员有义务特别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经验的重要性,而非计算机使用者的“性别”。在结构工程实践中,仅仅关心“怎样”使用计算机是不够的,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必须重视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要又敬又畏,对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而不是通过“世界的有限元分析”,或是靠过分的简化去满足那些不合格的结构工程软件的限制条件)学习工程。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更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即数量急剧减少,但仍记得不依赖计算机,怎样解决工程问题的真正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只有通过训练专业工程师,而不是通过训练技术员(即计算机操作员),结构工程界将完全能担负起服务大众的责任和义务。 到底该不该如此担心计算机的不当使用?担心那种怠惰?担心工程界默许这种危险作法?虽然计算机对人类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如果结构工程师们继续象现在这样破坏性地使用计算机,这些价值就得不到实现。 有什么办法才能使结构工程界改变过分依赖计算机的情况?不再滥用计算机?这些都没有简单的答案。然而,所有称职的,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都有机会用危险的计算机这一思想去影响年轻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所需要的是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论证以前决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细节;避免为那样的雇主工作,他们仅有的学习机会是通过计算机学,而不是通过有实践经验的真正工程师的深入训练。 计算机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独立思维,以及自古以来的勤奋的替代品。虽然在结构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结构工程师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细节(即原理,方法,标准,道德等等)的全面了解,比懂得怎样在计算机屏幕上游逛不知道要重要多少。警告实际工程师,如果没有计算机他们的结构工程知识不足以胜任工作,他们也没有资格使用计算机(如若不然,那不仅是不道德,而是犯罪)。 所有称职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意识到,好的计算机程序造就不出称职的结构工程师,而只有称职的工程师才能使用好的计算机程序。可悲的是,虽然上面的结论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并不是今天计算机应用的现实。因此需要让危险曝光,并实现和完善保护措施。 不幸的是,计算机时代的现实是,所有(即无一例外)商业应用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都受制于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软件作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的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不正确的结果产生时,它们通常并没有“错”到立即被识别出来的地步。更进一步,有时结果有重大错误,但如果工程师对“正确”的结果是什么直觉也没有(无论是因为无知,还是缺乏经验),也就不可能意识到结果的错误。计算机的危险在于,很多工程师假设(并且几乎所有的工程师确实希望)计算机总是产生“正确”的结果。这样的假设和希望常常会使工程师对潜在的和经常的错误放松警惕性和敏感性! 虽然对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着严重的忧虑,但你会吃惊地发现很多结构工程师对这些忧虑表现得多么天真、无知或不负责任。这些天真、无知或不负责任在许多结构工程师购买和使用软件时表现得最突出。例如,选择结构工程软件的最基本标准包括:软件广告出现的频率;肆意宣扬超凡技术能力的大幅精美广告;低售价;用引人注目的可视性窗口菜单和生动的界面形式来衡量的易用性;用结构系统自动建模的简单性来衡量的易用性;只需很少或根本不用学习;简单的使用说明和手册(一两本使用说明就够了,而9本10本使用说明简直是糟糕透顶!);五彩缤纷的包装。而下面的标准却鲜见。例如,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者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质量的保证;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QA/QC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立求解结果的比较;通过专职技术核查员和经验丰富的结构工程师的一系列独立和规范性核查制订工程软件国际标准,并按一个或多个工程软件国际标准定期地对软件进行校核。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最年轻的结构工程师被赋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的主要责任。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正忙于经营和管理自己的公司。经常可以看到,缺乏经验的年轻工程师在使用计算机时对所用的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甚少。这些工程师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判断程序的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接下来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和其他方方面面。他们的困难还在于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由于受到挫折或一知半解,缺乏经验的的工程师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我们令人难堪地观察到,结构工程师多么频繁多么容易,有意识或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无知藏进计算机的黑匣子里。 结构设计论文:组织结构设计中知识管理的影响分析 摘 要:一个组织采用集权还是分权组织结构,关键在于知识在组织中的分布状态以及信息成本与成本的比较问题。组织设计过程也就是信息成本与成本之间的权衡过程。知识管理促进组织结构向分权和扁平化的转变。 关键词:知识管理 组织结构 信息成本 成本 一、问题的提出 考察组织状态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组织状态由强健到肥胖再到强健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轨迹。这是令人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问题。从组织演变中可以看出组织类型大致分为两种: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流程高效的强健型组织和机构臃肿、人员冗余、流程低效的肥胖型组织。首先,从对组织的影响因素来看,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组织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种:有利环境和不利环境。 因此,根据组织类型和所处的环境的组合,一个组织可能处于4种状态,组织在4种状态转变具有显著的规律性: 转变一 强健的组织处于有利的环境。会表现强劲的状态。增长的客户加速组织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使组织能力提高,投资者的关注使组织资金充裕。 转变二 有利的环境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成功也潜藏着危机,如员工的加薪幅度大于公司的生产力,办公室日渐奢侈。这样,强健的组织变得日益臃肿。一旦出现市场萎缩,组织很难维持原先的市场优势与成功。于是渐渐听不到客户的声音,组织变得摇摇欲坠。 转变三 这时,组织面临两个选择:死亡或者生存。为了继续生存下去,组织必须彻底改变其原有的工作习惯、文化、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 转变四 组织经过市场的锤炼,总结出最好的管理策略以及合适的组织结构。经过痛苦的转型阶段后,组织从新变得强健起来。 彼得.圣吉认为:组织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演变现象,关键在于组织本身没有从系统结构层次来考虑问题,缺乏系统思考能力,基本上是一种面向环境的就事论事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被动的改变着组织结构。我们需要拨开复杂事件的迷雾,透视背后的简单结构。如何才能避免组织陷入“强健—肥胖—强健”的死循环状态呢?那就需要重塑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重塑的本质就是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通过不间断的终身学习而始终保持活力。 二、影响组织结构重组:知识与权力匹配 在组织结构中,权力往往与其职位是分不开的。职位越高,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权力也就越大。对组织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当信息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流动时,当合法行为只有通过权力部门授权的特定领域才能获得时,知识市场或者说创意市场流动性就被限制了,于是组织就会变得保守。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量越来越大,对知识的收集也变得简便,组织向扁平化发展。随着层级的减少,权力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起到了导向而不是限制作用。 哈耶克(F·A·Hayek)首先提出了经济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对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他认为,某些与特定地点、时间和环境相关的知识,本质上不能进入统计,并很难以统计的方式传送到任何集中的权威那里,因而最终的决策必须由那些熟悉具体情况、直接了解有关变化、并知道资源可迅速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来做出,即采取权利分散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Jensen和Mecking(1992)进一步发展了哈耶克的思想。他们认为,尽管有关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不能被概括成统计数字,但他们却能被传送到决策机构中的其他位置。问题不在于知识能否被转移,而是以多大的代价转移以及是否值得转移。保证有利于决策的知识与决策的结合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另一种是把决策权传递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一方面在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由知识传递导致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将决策权分配给组织中拥有较多相关专门知识的人时,面临着由委托关系所产生的成本。在这里,信息成本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进行知识传递引起的成本;而成本则是由决策授权的人具有与委托人自身利益相背离的目标而产生的,指的是在合作行为中,由于这种目标冲突所引起的成本(我们认为,在组织内部上下层决策者之间,实际上也是一种委托关系。相对于上层决策者而言,下层决策者就是人,上层决策者就是委托人)。一般来说,随着集权程度的提高,信息成本增大,委托成本减少;而分权程度提高,信息成本减少,成本增加。决策总成本即信息成本与成本之和,组织设计过程也就是信息成本与成本之间的权衡过程。提高决策效率的关键在于将决策权转移到某一层次上,从而使信息成本与成本之和最小。 三、组织结构调整方向的建议 彼得.德鲁克曾说:创造财富的活动既不是为生产性使用配置资本,也不是配置劳动,现在价值来源于生产率和创新,两者都是知识的运用。知识应当是一项得到妥善管理的重要资源,对知识的管理应当如同管理生产资料、人力资源那样。特别是对那些使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更是经理人员关注的一项关键工作。学习型组织能在整个组织内有效获得、创造和传递知识,并且依据新的知识和见识来调整每个人的活动。 知识管理是关于如何组织和共享企业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指这样一种努力,即系统地发现,组织和运用企业的智力资本,培育持续学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从而使组织的活动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这里,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拥有的信息经验、见解、关系、流程、创新、发现等的总和。 哈耶克说:哪个体制更有效,主要取决于在什么体系下,我们能更全面地利用存在的知识。反过来,这取决于在单一集中权威下,处理这些最初分散于许多不同个体中的,本应使用的知识,我们更有可能成功,还是把个体需要的额外知识传递给他们,以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计划与其他人配合好,我们更有我可能成功。对于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组织质量将直接体现在过程性、时间性、关系性方面的能力。 组织的过程质量 表现为组织的纵向结构被逐渐压扁,从直线制组织结构到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再到扁平化矩阵结构。以及网络化的以人为中心的结构,它是组织的过程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组织的时间质量 表现为组织决策方式的变化,存在3种基本决策方法,即独立的分散式决策由于通信需求的限制,无法充分感知外界的变化,难以实现即时响应,而集中式决策由于考虑了多方面的信息,相对于独立的分散式决策能够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但是,以牺牲决策的灵活性和实时性为代价。连接的分散式决策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运用而得到实现,为提高组织的时间质量创造了条件。 组织的关系质量 表现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障碍的消除,最终实现无障碍、无界限。如果将制造企业比喻为一间房子。无界限就是要打破“三维障碍”。首先,是水平界限——墙将房子水平隔开,在企业中,它指的是职能之间、部门之间、产品线之间或地理位置之间的界限。应该将墙打倒,市场营销应该与产品、产品应该与设计结成紧密的关系并在一起工作。其次是垂直界限——天花板和地板将房子垂直分开,在企业中就表现在等级的分隔阻碍了开放的交流,应该打通天花板,实现和谐的上下关系。第三是外部界限——外部的围墙将房子和邻居分隔开。在企业中,基于网络平台的支撑,要与顾客、供应商、零售商、合作伙伴等其他人结成密切联系、充分交流,这就需要拆除围墙。 经过重塑企业组织结果,使其在形态上具有了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决策分散化、实时化,多维关系紧密化、开放化等特点,而知识管理则是企业实现组织过程、时间以及关系质量指标持续改进的推动器,它通过确立终生学习机制,使组织实现可持续改善,在这种知识型组织中,大到整个企业、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个体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具有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具有三维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没有固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也没有恒定的价值链,输入输出是在世界范围内动态展开的。同时,就像人类身体复杂的神经和循环系统可以联系各部分细胞组织一样,知识型组织的互联结构为在组织不同的细胞之间传输血液——知识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型组织的学习机制作为造氧机、净化器为细胞以及整个组织的发育、成长提供了连续不断的养料,最终使企业走上茁壮成长之路。 结构设计论文:论多层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 [论文关键词]多层工业厂房 结构设计 结构计算 [论文摘要]分析多层厂房结构设计的特点及结构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做到合理、经济的最佳结构设计。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建筑要不断满足现代大工业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单一功能,单一建筑形式已经不适应生产方式改变的需要,联合车间、灵活车间、工业大厦等多功能厂房应运而生。另外,建设用地的紧张以及工艺流程的需要,越来越多地多层厂房甚至高层厂房出现。多层厂房的特点是跨度大、荷载大 、开洞多 、有多层吊车,在设计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总结和探讨。 二、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要点 多层厂房因为工艺布置的要求,一般都需要大空间,结构通常采用框架结构,在层数较多、工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框剪结构。结构布置的原则是:尽量使柱网对称均匀布置,使房屋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相近,以减小房屋的空间扭转作用,结构体系要求简捷、规则、传力明确。避免出现应力集中和变形突变的凹角和收缩,以及竖向变化过多的外挑和内收,力求沿竖向的刚度不突变或少突变。 1. 控制横向框架与纵向框架的周期。由于多层厂房跨度方向、尺寸较大,柱子少;而柱距方向尺寸较小,柱子多。一般都是横向控制,使纵横向的抗震能力大致相同,不仅有利于抗震,也使设计更为经济合理。 2. 合理布置电梯间的位置。多层厂房由于设备、货物很重,竖向运输的需要,均要设置电梯。钢筋混凝土电梯井筒刚度很大,应充分考虑电梯井筒对建筑物的偏心影响,在结构布置上尽量避免电梯井筒布置在建筑物的角部和端部。当工艺布置需要而不可避免时,应对周围的楼板及框架采取加强措施。 3. 地震区的多层厂房宜少或不设防震缝。地震区房屋的伸缩缝是合一的,当房屋较长时,宜采取下列一些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以少设伸缩缝及防震缝;施工中,每隔40m设置一道800mm一个1400mm宽的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设在结构受力影响最小的区段;在温度影响较大的顶层、底层、山墙和内纵墙端开间的墙体等部位,适当提高配筋率;加厚屋面隔热保温层或设置架空层形成通风屋面。 三、常用的结构体系 1.框架一支撑体系。即横向设计成刚接框架,纵向设计成柱一支撑体系,用柱间支撑抵抗水平荷载。这种体系经济节约,但柱问支撑可能会影响使用。这种形式特别适用于纵向较长,横向较短的厂房。 2.纯框架体系。把厂房纵横两个方向都设计成刚接框架,不设置柱间支撑。其优点是使用空间不受影响,缺点是柱不宜采用工字型柱,而要采用两个方向惯性矩差别不大的 截面形式(如箱形柱),使用钢量增加。 3.钢架加支撑的混合体系。这种形式与第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把纵向设计成钢架和支撑混合的型式,靠两者共同抵抗水平力。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柱的纵向弯矩,但要求楼面刚度大,否则柱子间的变形不协调,无法充分发挥柱间支撑的作用。 四、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协调。厂房都是为生产服务的,厂房设计中结构专业作为配套专业首先应满足工艺要求,结构设计也只能服从于工艺条件。而工艺设计人员在工艺布置时,经常与结构设计发生矛盾,要开洞的地方是框架梁,设备本来可以沿梁布置却布置在了跨中等。所提荷载也经常偏大,有时甚至把设备的荷载作为均布荷载提出。尤其在方案阶段,结构设计人员应多与工艺协调,尽量了解工艺布置,使设计和施工都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2.结构计算。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解决了复杂的结构计算问题,使结构工程师们从繁重的琐碎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他们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结构方案的选择比较上,合理的确定结构方案及结构布置,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及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1)楼面等效荷载的计算。荷载计算是结构计算的条件,荷载取值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工艺条件中的荷载问题,如某个工程工艺提出楼面均布荷载为15 kN/m2,而根据工艺的设备布置图和设备的重量,根据规范给出楼面等效荷载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楼面均布荷载按10 kN/m2考虑即可。 由于多层工业建筑与一般多高层民用建筑结构形式、楼面活荷载等有许多不同之处,多层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大于多高层民用建筑。有的中小型机床上楼层、柱上、梁上还有吊车荷载,它的跨度柱网一般比民用建筑大,层高相对较高,最大特点是整个平面几乎没有内隔墙。多层工业建筑一般采用现浇钢筋掘凝土板梁柱结构,板厚比一般民用建筑厚,楼板的平面刚度可视为无穷大,电梯货梯间,如不用剪力墙:整个刚度重心移向剪力墙,而电梯或货梯一般设在端头,结构刚度布局就不合理,所以电梯货梯间就使用框架填充墙结构。 (2)节点核心区的抗剪验算。框架节点的设计应遵循“强柱弱梁更强节点”的原则,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节点还应进行受剪承载力计算。由于多层厂房的梁柱中心线往往不能重合,加之柱的截面比较大,节点偏心也比较大,对柱节点核心区的构造和受力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大跨度、大空间、大荷载的多层厂房的节点核心区的抗剪验算显得更为重要。 (3)裂缝宽度、罕遇地震的验算。裂缝宽度的验算是为了满足正常使用状态的要求,规范规定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3mm,如计算中超过,可以通过减小钢筋截面、增加钢筋根数来调整,如果还不满足要求,应修改柱梁截面重新计算。抗震设计的原则是三不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进行的抗震验算仅满足“小震不坏”,构造上加强来满足“中震可修”,罕遇地震的验算则是满足“大震不倒”。规范规定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宜进行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部位)的抗震变形计算,并且规定结构薄弱 (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应小于1/50。多层厂房的设备投资经常远远大于土建投资,罕遇地震的验算应属必要。 (4)与电梯井筒相连框架的考虑。过去设计按纯框架计算,电梯井壁按构造配筋,这样偏低不安全,框架部分应按壁式框架计算出的数值进行配筋,电梯井壁则应按剪力墙配筋。 另外,多层厂房一般有多层多台吊车,在设计中采取的办法是将一层吊车作为吊车荷载输入,而将其余层的吊车荷载作为活荷载考虑。 五、小结 综上所述,做好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关键在于:概念应清楚,结构选型应做到合理;施工图的设计应与施工相结合,避免施工困难;结构计算要准确,计算中应反复试算,调整截面,以达到最佳设计。 结构设计论文:对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论文关键词:概念设计;结构计算;配筋构造;保护层厚度 论文摘要:使结构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是结构工程师的任务和责任。根据长期工作体会从概念设计的观点出发,介绍抗震设计中遵循的原则,提高房屋抗震性能的措施。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环境类别和保护层厚度的确定、按简支梁计算构造钢筋的设置等问题。 一、概念设计和结构构造 抗震设计中,影响整个结构抗震能力的因素很多,如: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非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及提供的强度储备;结构的连接构造;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整体性能在经受第一次地震后多次余震反复作用下的抗破坏能力。目前只对第一种因素作了计算,其它因素尚无法进行计算,靠概念设计和结构构造做到结构体系具备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能力吸收及耗能能力,也就是具有足后的延性。对复杂结构,七分计算三分构造,更重要的是概念设计。 (一)概念设计 材料性能、构件性能、连接构造、结构体系通过实验、实践检验,但还不能计算,称为概念设计,抗震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构的承载力、刚度、质量在平面内和沿高度应均匀、对称和连续分布,避免应力集中:(2)应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布置超静定结构及延性较高的耗能构件,注意适当加强静定结构部位、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3)注意结构的连接整体性,结果单元应采用牢固连接,不同结构单元应遵守彻底分开的要求;(4)估计和控制塑形铰区出现的范围和部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构造布置,掌握结构的屈服过程以及最后形成的屈服机制;(5)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6)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早的混凝土剪切破坏,钢筋锚固滑移和混凝土压碎等脆性破坏;(7)构件和节点连接的承载力和刚度要与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相适应,节点连接的承载力不低于构件的承载力;(8)应该避免盲目增加钢筋,某一部分结构设计承载力超强或不足,都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梁端、柱端及抗震墙的加强部位受弯配筋在满足承载力和抗震构造要求的条件下,应减少钢筋超配;(9)考虑非结构性部件对主体结构抗震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二)结构构造 结构体系靠力学计算保证构件的承载力及变形,又靠构造措施将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结构体系,合理的构造保证构件传力明确;保证在力的多次作用下能力的吸收及耗散;避免因部分构件破坏而使结构体系丧失承载能力及抗震能力;保证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耐久性。可以说结构构造是概念设计的具体化。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特别是唐山地震所总计的经验教训,后来试验研究都有完整的结构构造措施。但是认识在不断提高,概念设计在不断发展,结构设计除正确运用目前的构造措施,同时还需要不断总结、充实、提高。 二、结构计算 (一)荷载要准确 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建筑材料做法,设备荷载(设备自重、管道重),建筑功能需要的活荷载,风、雪荷载、地震力、温度变化产生应力以及其它偶然作用等。有的荷载规范有所规定,可作依据,有的需要各专业提高。建筑专业提高的不仅仅是荷重,而应该是具体的材料做法,设备专业则应提供所选用的样本。由于建筑做法和设备一般要到订货时才能落实,在这以前变换的可能性很大,结构设计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要求有相关的知识,准确计算所采用的荷载。 隔墙荷载占总荷载的比例较大,隔墙材料品种繁多,但尚无十分理想的隔墙材料,不是荷重偏大就是隔音差、抗撞击差或板块之间易出现裂缝。当隔墙位置固定且隔墙材料确定时,预留荷载是必要的,但考虑过重的隔墙会使结构用钢量过大。一般可与建筑专业配合,易采用轻质材料并在施工图中说明隔墙材料,允许荷载值及位置。 结构计算最忌讳漏掉荷载,他将使计算白费或使结构存在隐患,应引以为戒。 (二)应分析计算结果 对复杂或重大工程一般需要用两种不同单元模型的程序进行分析和比较,对特殊工程应选择适当的计算程序。建立的模型,边界、支撑条件应尽量符合实际。程序中的输入数据应弄明其缘由,弄清其概念,对提高设计质量是不可缺少的。 (三)环境类别与保护层的确定问题 混凝土设计规范第3.4.1条规定了耐久性设计的原则及构件环境类别的分类标准。规范第9.2.1条给出了各类环境条件下的构件纵向受力筋保护层最小厚度。这是新规范重视耐久性问题的具体体现。由于规范是依据构件所处的环境类别来确定纵向受力筋保护层最小厚度的,对于处在两种环境交界部位的构件,如地下室墙,迎水面侧一般为二类环境,而其室内一侧一般为一类环境,两侧面的受力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也应有所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处在两种环境交界部位的构件,在选用最低混凝土级别、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等耐久性基本要求(规范第3.4.2~3.4.8条)时应接交界面上两种环境类别中的最不利环境类别确定,在确定受力筋保护层最小厚度时,则应按构件表面所处的环境类别分别考虑。否则,对于基础地板、地下室外墙,随着保护层厚度的增大,采用商品混凝土时,构件表面出现早期收缩缝的机率也随之增大,而构件表面开裂后,反而影响构件的耐久性。所以保护层厚度不是越大越好,而应构件表面所处的环境类别有针对性地选用。 (四)安简支计算的梁端部上部构造钢筋设置问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2.6条对实际受约束的简支梁端上部构造筋作了规定。此时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如按梁端的实际约束条件采用弹性理论进行整体内分析,计算所得的实际弯矩除与梁上承受的荷载大小有关外,更与梁端的约束构件即边梁或构件柱的相对刚度有关。将梁端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相关联,只体现了梁上承受荷载的大小,而没有考虑梁端实际约束程度,如果梁端实际约束程度很弱,非常接近于简支,即使梁上承受的荷载很大,梁端实际弯矩仍很小,因而没必要配置太多钢筋,这是其一。其二,条文所指部分约束梁端的构件通常是指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框架和主次梁体系中的边梁,如果梁端实际配筋较大,梁承受的负弯矩也较大,与之平衡的构造柱弯矩或边梁的扭矩也较大,当约束构件是构造柱时,由于构造柱配筋较小,一般为4φ12,很可能造成构造柱的配筋不足;当约束构件是框架或主次梁体系中的边梁时,虽然按弹性理论计算边梁有较大的扭矩,但国外的试验资料表明5,边梁开裂后,其抗扭刚度约相当于弹性抗扭刚度的1/10。塑性内力重分的结果使得边梁扭矩和梁端实际弯矩值都很小,没比要配置太多的钢筋。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实施前,我院设计的大部分工程终于边梁相交的梁端实际配筋统一为2φ12(四肢箍为4φ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的部分工程甚至为2φ10或2φ8这些工程已正常使用了30年综上所述,规范所给的这种配筋策略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条件,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着力点。铁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仿真效果差,是高职院校普遍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高职院校铁路专业为基础,探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校企共同运营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难点之一。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办学经费紧张,缺乏足够的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有限的资金,既结合校企实际情况,节约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双方合作稳定性,又考虑专业群、岗位群的兼容性,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建设好铁路专业实训基地,已成为高职院校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本高,功能不全,没有铁路运输生产活动功能 许多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建有实习实训基地,也仅是有一台机车、两个车辆、几百米铁路线而已,不能保证铁路专业所有工种实习实训,并且不能相互联动,体现不出铁路各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是一个大联动机的特点。铁路运输生产活动是指综合运用线路、车站、机车、客车、货车、通信信号等各种运输技术设备,统筹协调各个专业部门和各个生产环节的关系,完成铁路旅客运输和铁路货物运输任务。学院自建的几百米铁路线根本不能进行铁路运输生产工作,只能进行简单的实物教学,简单的一些工种技能练习,达不到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 (二)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关系稳定性差 高职院校的教学进程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的,具有稳定的模式和计划。而铁路运输现阶段运量大,运能紧张,行车事故频发,加之负面的社会影响报道增多,给铁路站段安全管理增大了压力。在此情况下,原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就不能完全按照协议实施,造成流产的多,稳定性差。 (三)实习实训基地设备陈旧,实习实训工位严重不足 学院自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因设备昂贵,建成后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行设备更新,许多实习实训基地已使用十多年,只进行简单的维护,只能维持使用,随之对应的是铁路发展突飞猛进,尤其动车、高铁的发展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些设备更昂贵,对于一个学院来说是不可能购买的。随着铁路的发展,营业里程的增加,运量的扩大,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为发展,为满足铁路大量的技能人才需要,铁路专业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个专业一届200人、300人很正常,多到一届500人的也有,一个学院的实训实习基地所具有的实习实训工位已不可能满足要求,一个学院所在地的铁路行业所具有的岗位也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很多实习实训已流于形式。 (四)“双师型”教师少,技能型教师短缺,制约和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行业需要大量的本科、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因铁路行业的特殊优势,高职院校很难与它们竞争抢到优质的毕业生,导致铁路专业的教师短缺,生师比极其不合理,多数院校已超过30U1。另外,近几年地方铁路发展速度也很快,铁路上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退休人才,已被待遇高的单位早早挖走,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基本聘请不到合适的兼职教师。这样,“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同样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发展。 (五)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时,只关注专业的特殊性而忽略了铁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各院(系)只围绕自己设置的专业自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而不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以主干专业为核心,协同其他专业科学规划建设辐射整个铁路行业的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铁路是一个大的联动机,各专业、各工种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如果只以专业为单位,各自建设,不成体系建立起来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实习实训条件兼容性差,造成利用率低。 (六)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投资少,投资渠道单一 铁路虽然点多线长,但布局极其不均衡,在广阔的西部地区铁路线路少,并且技术装备低。这些地区不但铁路少,铁路企业也少,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基本不被政府重视,政府所给的投资不能满足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没有其他铁路企业愿意给铁路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 二、拓宽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现有铁路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需要,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本文结合高等职业院校铁路专业情况和铁路行业现状,提出拓宽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些新思路。 (一)校企共建、共营实习实训基地 1.共建、共营铁路行业练功场地。铁路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和近几年对职工队伍培训的重视,每年都要举办各种练功比赛。铁路局为了组织比赛,建有规模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比赛场;各生产站段为了锻炼自己的参赛队伍,建有功能比较完善的各种练功场地。这些比赛场和练功场地只有在比赛和练功时才使用。这些场地和设备常年闲置,会造成场地陈旧加快、设备锈蚀严重(铁路设备大多是露天放置的),而且每次比赛时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和修理。铁路高职院校应进行深入调研、认真论证,与铁路局和各生产站段共建练功场地。铁路高职院校可以把学院的实习实训经费投入到这些练功场地的日常维护,保证这些场地的完好和设备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共建、共营实习实训场地。这样,学院节约了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资金,企业节省了维修、维护的费用,实现了校企共赢。 2.共用救援列车基地。铁路救援列车是当铁路线路上发生行车事故或滑坡、塌方、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执行抢修事故任务的列车。它一般由起重吊车、修理车、工具车、宿营车及工程材料车等组成,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救援人员,停放于车站、机务段等指定地点(称基地)。为保证救援的及时,铁路在不同地区设有救援列车,并有专门供救援列车停放的地方。救援列车和停放地共同组成救援列车基地,并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隶属机务段管理。 救援列车基地的职工长期在同一个环境里进行同样的等待,职工的思想、心理都有一定的压力,个别职工无所事事,每天不知道干什么。如果学生进入救援列车基地实习实训,那么基地马上就有了人气。可以聘请职工当管理教师,业务好的师傅当指导教师,职工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丰富职工的工作内容,稳定职工队伍,这样职工能够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 (二)租用铁路,担当实习实训基地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厂矿企业的铁路,一些铁路专用线运量急剧减少,一天只能开行一对列车,铁路完全处于亏损经营状态。随着铁道部的撤销,铁路公司的成立,这些亏损的铁路线,铁路公司肯定不会继续经营,很可能是停止营业,不再运营。铁路高职院校可以选择性地租用一条或几条这样的铁路线,聘请一些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运营,同时修改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的培养模式(两年在学院,一年在现场),每届学生第三年到租用的铁路线实习。实习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承担一定的工作量,这样可以降低铁路运营成本,要比铁路自己经营节省费用,同时学生一届跟着一届,能够持续发展。这样既保证了铁路线的继续运营,又满足了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三)购买铁路报废、淘汰设备,充实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 近几年,铁路快速发展,铁路运量急剧增加,原有的设备已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铁路运输设备又不是简单的增加,所以原有铁路设备淘汰、更新快;与铁路相关的新设备、新技术不断产生,不断地投入使用,铁路原有的设备也在不断淘汰、更新。铁路淘汰、更新下来的设备因使用年限不到,一些设备被地方铁路购买,用于运量小、技术要求低的地方铁路,但大部分更新下来的设备被铁路物资公司拍卖,基本上是废品价。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调研、多方联系,跟踪铁路设备更新这个巨大的市场,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实习实训的设备,及时采购回来,充实、建设自己的实习实训室,节约大量的资金。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胜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工作 铁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层出不穷,急需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急需大量的教师对其职工进行培训。铁路企业是生产单位,同时又因任务紧,没有大量的教师和工程师储备用来培训职工,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要抓住这一时机,积极与铁路企业联系,承担铁路的培训。经过给铁路企业职工的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同时又加强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增加了学院的收入。通过学院教师给铁路企业的培训和技术服务,达到企业和学院双赢,企业职工得到培训,同时学院的教师也学到了新技术、新知识,能够胜任实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工作。 (五)建立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因实习实训设备昂贵,单靠政府的专项设备资金和学院的自筹资金是不可能建设和完善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1)政府投入。每年中央财政、省财政、市财政都对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有财政投入,这些投入因资金有限,对昂贵的铁路设备显得杯水车薪,但高职院校可以将几年的政府投资集中起来使用,这样虽然周期长,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校企共投。随着土地成本的提高,铁路企业再建自己的培训基地,成本急剧加大。现在随着高职院校新校区的建设,高职院校大都有闲置的土地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出让土地,把铁路企业引进来。高职院校投土地,铁路企业投设备,校企共投、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引入社会资金。现在社会闲散资金很多,这些资金在寻找投资渠道,因高职院校投资时间长、见效慢,大多数资金不愿意投入,但对高职院校投资也有优势,就是投资相对安全。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利益的分配,从而得到一部分投资。(4)加大银行贷款。现在的商业银行很愿意给教育贷款,并且很多银行都是低息贷款,甚至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银行都是无息贷款。学院要积极争取这样的贷款,扩大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渠道。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办学特色的重点;同时实习实训基地也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场所。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是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移动教学模式在铁路特色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在人群中的普及,移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将移动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上,而发展出的移动教学模式也正在被专家们反复酝酿和尝试。首先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的共认概念和发展现状,然后针对铁路特色专业,提出了一套将移动教学模式应用到铁路特色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试行,总结出几点体会和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移动教学模式铁路特色应用教学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计算机、网络等基础IT建设比较充分,建设了比较丰富的校园信息化系统。但是,在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具有很强的移动性,靠办公室、教育、宿舍的固定电脑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们渴望随时随地的获取到相关的专业信息、能随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并快速得到解答。老师们也希望能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用户量的不断提升,到2012年12月据官方统计,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拥有量已经超过5亿。这其中,以年青人居多。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主要的学生年龄层大概处于17-20岁之间,根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人群之一。因此,面对这样特点的学生人群,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和修改,以便能用学生所适应和习惯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解惑。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移动电话、个人掌上电脑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也正是考虑和迎合了目前年轻学生普遍都有智能手机、IPAD等新兴电子产品的现状,通过技术手段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这些电子媒介为载体进行讲授和传播。 本文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1)介绍目前教育界公认的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2)铁路特色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学要求;(3)如何将移动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到铁路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发展现状 所谓的移动学习,目前业内对其公认的定义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Sun公司的e-learning专家针对移动学习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印刷的课本本身也是一种移动学习的工具,所以移动学习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移动学习,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有:(1)简化了传统教育方式对师资、费用、教育环境等稀缺资源的需求;(2)结合新经济时代网络的优势,以多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形式呈现;(3)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4)学习者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群体的自由组合;(5)移动学习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6)移动学习拓宽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现代的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充电,但是作为早已走出校园的社会人来说,如何有效、快捷的获得教育机会,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而移动学习的模式将教育理念和技术无缝连接起来,无时无处不在学习,学习也不再是在校学生的专利,所有的人,无论学生与否、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通过移动教育体系来获得知识、自我提升,从而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 由于受到移动技术等发展的制约,对于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研究的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较大差距。比如在2001年英国的Ultra lab实验室就主持了M-learning项目,主要研究移动教学,其外还有2007年欧洲的“移动游戏学习项目”等,参与研究的国家的美国、瑞典、英国、爱尔兰等多个国家。我们国家将移动学习作为一个项目研究,最初是从2001年由教育部高教司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始的;随后国内大专院校教育院系、部分企业等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始不断的加深和积累。到今天,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后,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与之配置的各种应用技术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成熟。 目前,在移动教学建设方面,我国主要有下面这些做法和成果: 1、通过参与和举办各类移动学习相关会议,了解和学习目前世界各地移动学习的经验和成果。近年来在我国承办过的几项大的会议的有: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WMUTE,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MULE2010,都是国际知名“移动学习”相关国际会议。 2、开展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学习研究应用。比如:中国移动为农民提供农业百科、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农信通,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 3、通过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合作研发移动学习产品和服务,共同推进移动学习的研究及应用。典型的如1999年4月研发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CALUMET由国内SCC公司及南开大学与日本松下公司合作。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和途径,国内的移动学习也蓬勃发展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国内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进行本土化和改进。 二、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特点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类高职院校,普遍都带有着浓厚的行业背景和特色。大部分的铁路类高职都是曾隶属于原铁道部管理的学校,本世纪初,由于铁路行业主辅分离,铁路类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并升格为高职的学院。而这些铁路高职院校的特有专业就是指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所涵盖的专业,具体专业包括铁道机车车辆、机车车辆检测与维修、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乘务、铁道运输经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些铁路特色专业有着较强的行业特点和对办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溶入到这些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在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些特点:(1)行业背景浓厚。(2)教学、实训、实习条件要求高。(3)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技术性强、与外界丰富的教学理念、模式脱节。(4)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跟不上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要求。 因此,对于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如何让我们枯燥的教学内容能够以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溶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能够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呢?结合目前年轻学生当中已经普遍流行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微信通讯工具,我们提出了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此,我们称之为“微信课堂”。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我们主要用到了下面这些信息化方式和手段。(1)智能手机,现在在年轻的学生人群中基本上人手一台。(2)搭载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通讯工具。(3)我们制作了自己的“湖铁科公众订阅号”。(4)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的“微信课堂”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的基础上开展我们的教学指导工作。 三、“微信课堂”-移动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加详细的说明我们对于“微信课堂”的设计思路,下面我们以学校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为例进行设计。 《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杂、涉及面广。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单靠课堂内的45分钟教学,很难完成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且,就算完成也是填鸭式教学,无法有效的达到我们原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因此,为了让这门课的教学能有趣、形式丰富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分成了课内讲授部分和课外移动教学部分。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的是课外移动教学部分的教学设计。 1、根据工种特点制定学习任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铁路上的工种定位是中级信号工。我们根据中级信号工的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在结合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课程的移动学习任务单。 在移动学习任务单中,详细地说明了这门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几类设备以及各设备需要了解的工作原理和参数。由于,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用在对设备作用、原理图、动作程序进行分析。而对于这些设备的检修参数,由于量大,面广,是无法靠正常的课堂讲解完成的。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通过移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消化和解决。 2、微信平台反馈、收集学生日常学习问题。学生们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困惑,可以通过学校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向老师提出问题,来向老师进行询问。通过“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老师能把学生们通过手机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收集、分类、汇总,然后根据问题所隶属的不同任务来分别编制出相应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并把有关的参考资料作为学习的储备资源放置在自己的个人空间,方便学生上网预习、查阅。 3、灵活组织微信课堂,组织学生随时开展课外辅导。针对前面形成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中的疑问,老师会统一时间开展课外的教学辅导,当学生们完成问题的预习后,就可以通过微信课堂进行课外的集中解答和讨论。 4、教学监测。“微信课堂”的实施是基于微信平台开展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到能对这种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观测和体现。借助我校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交流纪录永久性地存储在服务器,对于“微信课堂”中产生的数据(文字、图片),也能以文档的方式上传到服务器,方便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以作为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辅助评价之一。 四、“微信课堂”-实施经验总结 我们在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的部分班级当中使用了“微信课堂”教学法进行了课外的移动教学指导。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试点以后,在此,我们主要就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做说明。 1、“微信课堂”对任课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微信课堂”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对大量的检修参数和指标进行介绍和讲解,是对课内教学的教学补充。因此,这对专业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专业老师除了要非常熟悉课内知识(比如:原理、电路动作),也需要了解不熟悉的其他专业知识。 2、邀请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参与教学指导,及时公布实施后的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微信课堂”的目的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但是,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承担课外移动教学的任务,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微信课堂”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部分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参与主导“微信课堂”的实时讲解、讨论。以此,希望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3、重视课外移动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微信课堂”这种移动教学方法是对课内教学时间有限、老师精力有限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要包括教学过程实施完后的教学评价环节。但是,这种教学评价制度又于传统的课内教学评价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如何对课外移动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价呢?根据我们的课外教学内容,我们对《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评价设计:(1)根据同学们使用“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进行教学互动的参与程度;(2)根据“微信课堂”环节实时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3)在《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课程结束之时,针对课外的检修参数等学习内容,我们会进行一次随堂测验,测验内容与课内讲解知识无关,而是与移动教学环节的内容相扣,以此,作为对课外移动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 微信课堂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微信工具的方式,将课外地点分散的学生通过平台组织成虚拟课堂,由老师对课内无法完成和详细解答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一定在集中在课堂内完成,只需要学生开通微信,登录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按照老师的课堂内容和要求参与学习即可。 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在我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部分学生的《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中进行了试点使用。初步的实行后,学生们的反应良好,但是由于是试行阶段,在制度和政策上还有设计思路上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充实。争取在听取学生、授课老师等多方面的建议后,能不断丰富这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站房电气专业优化方向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某高铁站房电气专业已完成的优化,针对铁路站房电气专业设计特点,对电气专业优化设计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优化设计 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高铁站房建设日趋增多,致使设计者的设计工作更加繁重,有些设计者甚至担负着多个高铁站房的施工设计。目前,高铁站房的设计图纸普遍不够精细,存在设计裕量过大导致材料浪费以及选用的一些材料、工艺落后等问题,如完全按照图纸施工,将会遇到操作的困难甚至导致无法正常施工。 为了使设计图纸能更好地指导施工,我们需及时与设计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与设计的配合实现优化。现结合某高铁站房工程电气方面材料优化、系统优化、施工方法优化等已完成的优化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电气专业优化设计方向进行探讨,供同仁参考。 1 材料优化 1.1 导管优化 1.1.1 电线电缆导管材质优化 对于铁路站房电气设计图纸,电线电缆导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管多为金属导管,主要材质是焊接钢管和热镀锌钢管。 (2)导管的管径为15~150 mm,其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为管径15~32 mm的导管。 (3)导管敷设的主要区域是在干燥的吊顶内。 针对上述特点,可以对管材进行优化。通常设计图纸中普通照明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动力(非消防负荷)系统及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的配管均为焊接钢管。通过查阅《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十章线路敷设中的线路敷设方式按环境条件选择表(详见表1),我们可以将以上各系统管径不大于40 mm且在站房吊顶内敷设的焊接钢管优化为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明敷于潮湿环境或埋地敷设的金属管应采用焊接钢管或热镀锌钢管。薄壁电线管不能在潮湿场所使用,也不建议在高温、多尘、火灾危险场所使用,否则,应需采取特别措施;焊接钢管的管径指的是内径,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的管径指的是外径,所以选用时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的规格应比相应的焊接钢管放大一级。通过导管优化,节省了成本,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本工程优化了导管共计93540 m。 1.1.2 电线电缆导管管径优化 设计图纸中经常会遇到电线截面小但导管管径过大等情况。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4.3中的规定:三根及以上绝缘电线穿于同一根导管时,其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导管内截面积的40%。两根绝缘电线穿于同一根导管时,导管内径不应小于两根电线外径之和的1.35倍。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同意在满足相关规范中金属导管布线要求的前提下,在施工中进行管径调整。我们可以查阅《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十章第一节,进行管径选择。对于焊接钢管可以使用表2进行管径选择,套接紧定式钢导管(JDG)可以通过表3进行选择。 1.1.3 电线电缆导管优化成线槽 对于管路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以采用线槽代替钢管,不同系统的导线之间用隔板隔开。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和安装时间。如图1为照明设计图中普通照明的一部分,云线标注的部分共19根导管沿同一路径敷设,施工中优化为线槽。 线槽选择可以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其中,线槽内允许容纳电线根数见第6-28页。比较常用的规格见表4。 1.2 电缆及电缆桥架优化 1.2.1 电缆材质优化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中,第6~64页中明确了特级、一级、二级建筑的划分,第6~65页明确了电缆阻燃级别的选择见表5。通过查阅可知此站房属于一类建筑,选用阻燃级别B级的电缆就可以满足要求。设计图纸中设计的电缆阻燃级别为A级,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最终同意选用阻燃级别为B级的电缆,降低了材料成本。 高铁站房图纸中,有时会存在选用电缆标准过高的情况,如本工程中热风幕配电箱选用的电缆为WDZN-YJY-1kV-3×95+2×50。设计图纸说明中已明确热风幕属于三级负荷,而设计选用的电缆为耐火电缆。通过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同意改为阻燃电缆WDZ-YJY-1kV-3×95+2×50,降低了材料成本。 1.2.2 电缆桥架截面优化 根据《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CECS 31:2006,托盘、梯架规格选择中,选用托盘、梯架横截面积的公式为: 图纸中,设计的电缆桥架规格及数量通常较大,可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电缆桥架的填充率,对于裕量过大的电缆桥架可以选择优化。我们通过与设计沟通、配合,在满足电缆托盘上敷设的电力电缆总截面积与托盘内横断面积的比值不应大于40%,并预留工程发展裕量的条件下,进行了电缆桥架的优化。下图2、图3为基本站台候车厅桥架优化前后对比图。通过优化本工程节省电缆桥架CT1200×200共计300m,CT1000×200共计300m,CT800×200共计400m,CT600×200共计700m。 1.2.3 电缆桥架敷设路径优化 电缆及电缆桥架的材料成本在整个电气专业成本中占很大比重。通过电缆桥架路径的优化,我们可以达到节省电缆和电缆桥架的目的。如图2,原设计电缆桥架位于下层吊顶并由15轴敷设至14轴,再由14轴处引上至本层吊顶,优化后见图3,电缆桥架路径改为由15轴附近的11#强电井直接引上至本层吊顶,仅此一处桥架内的每根电缆就节省了约50 m,大大降低了成本。本工程桥架路径的优化共计4处,节省电缆总计约为5000 m。 1.3 配电箱内元器件及灯具的优化选择 图纸中的配电箱内元器件、灯具通常都是按照某一知名品牌参数进行设计的。在满足设计功能及设计产品参数的情况下,我们可选择成本相对低的同类知名品牌。例如,将设计图纸中配电箱内施耐德品牌的元器件改为ABB品牌的元器件;灯具也通过各种性能对比,选择了性价比高的国内知名品牌,从而降低了成本。 2 系统优化 2.1 接地系统优化 站房接地系统图纸中,基础接地网设计为在站房结构柱、桩基、基础梁钢筋之间均采用40 mm×4 mm的热镀锌扁钢进行水平连接,与基础梁水平钢筋共同形成接地网格,见图4。 通过与设计、监理沟通,利用基础梁筋、桩筋、结构柱(筋)做基础地网连接线,只在连接处采用40 mm×4 mm热镀锌扁钢焊接的方式,大大节省了40 mm×4 mm的热镀锌扁钢数量。 2.2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优化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优化主要是对控制总线方式、DDC控制箱及设备监控点位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2.2.1 控制系统结构优化 原设计图纸中,系统对监控对象的控制通过线缆与DDC控制箱连接多成树干式点对点控制。此种控制方式,对中央监控主站的硬件要求很高,控制硬接口及控制线缆非常多。我们采用了现今流行的集散控制系统(DCS)进行组网设计,在被控机电设备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分散控制装置(比如DDC控制器),采用总线方式,通过通信网络,对站房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以扶梯控制对象总线为例,采用4芯屏蔽双绞线,以485总线方式将扶梯手拉手串联起来与主站相连,通过主站分配给各个扶梯地址代码,就可以对每个扶梯的上行、下行、故障、正常等基本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相对于原设计的点对点硬接口控制,这种总线方式大大节省钢管、线槽、控制线缆等材料以及施工费用,且系统稳定,监控可靠,也便于后期维护。 2.2.2 DDC控制箱的优化 原设计中,DDC控制箱分布在各强电井中,但被控设备大多集中在空调机房、水泵房等内。在考虑到各条总线的设备容量、负载平衡、长度限制及DDC控制箱结构统一的基础上,对强电井内的DDC控制箱进行了拆分,在空调机房、水泵房等被控设备集中的房间设置了单独的DDC控制箱。这既节省了线缆、钢管等材料,又方便了后期的安装调试。 2.2.3 设备监控点位的优化 原设计中,监控点位很详细周密,但是过于繁琐且多有重复,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很多点位都能简化。例如,空调机组开、关两种状态,只要采集其中一个状态,通过主站软件设置,就可以实现实时监控。这样就简化了大量的监控点位及相应的硬件设备。最后,点位由原设计的5000多点简化到3000左右。 2.3 智能应急照明系统优化 智能应急照明设计图纸中的地面疏散指示灯间距为2.5~3.6m,按此间距设置会导致因地面疏散指示灯过密而破坏了地面石材的装修效果。查阅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编制的《铁路客站站房照明设计细则》,其中7.3.3章节中在疏散通道的任一位置至少有一个疏散指向标志在视觉范围内,并保证导向的连续性,疏散标志灯相互间距不应大于20m。最后经过甲方、监理及沈阳铁路局公安局消防监督处同意将地面疏散指示灯成间距优化为5.4~6m。仅此一项节省地面疏散指示灯276套。 3 施工方法优化 3.1 高大空间安装施工方法优化 铁路站房一般都存在高大空间,如候车大厅。对于这样的高大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屋面网架结构及吊顶转换层的主龙骨,采用反吊施工方法。反吊施工方法可以达到提高施工效率节省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反吊施工方法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来进行实施,这就要求在安装位置拉设一道生命线(钢丝绳),在转换层主龙骨上铺设满足作业需求的脚手板,两端固定牢固,然后在操作人员下方利用网架结构挂设两层大平网,操作人员系好安全带再进行操作,防止出现高空坠落。在高大空间安装时,可以根据灯具的间距,在下方将管线配备完,再进行上方的固定。这样也减少了施工人员在高度作业的劳动强度。 3.2 屋面防雷支架安装方法的优化 在金属屋面防雷系统中,利用热镀锌扁钢将固定支座与屋面檩条用自攻螺钉进行连接见图5。如果在施工作业面上进行镀锌扁钢的安装,施工难度大并可能对固定支座造成变形和破坏。通过与屋面施工队伍协调,先将镀锌扁钢与固定支座在加工场内连接完,再由屋面施工队伍对连接完的热镀锌扁钢固定座进行现场定位安装。此种安装方法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施工时间。 4 优化工作思路 正确的优化工作思路决定着最终优化结果。在导管、电缆材质、接地系统优化项中,可以直接以图纸会审的形式取得设计、监理、甲方的签字认可;对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电缆桥架截面及路径优化项中,我们可以配合设计进行图纸的深化并做出深化方案,再由设计确认来达到优化的目的;配电箱内元器件及灯具的选择,可以在招标过程中经过监理、甲方的确认来达到优化选择的目的;施工方法的优化是我们可以依据现场的作业环境,并与施工作业队进行施工探讨,采用的最佳施工方法。 5 结语 本工程材料优化方面降低成本约400万、系统优化方面降低成本约65万、工艺优化降低成本约30万,共计约495万。做好优化设计,需要在熟悉各专业图纸及电气专业相关规范前提下,同时,还需提前进行策划,确定优化方向和思路,并通过与各相关方的配合来达到优化的目的。以上是我在高铁站房电气专业优化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希望可以为大家在今后的施工中带来参考。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运输组织教学内容模块化与面向专业的优化组合研究 摘 要:研究了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体系结构,将其知识点由宏观到微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级粒度知识点,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及加权关联矩阵分析方法,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就业去向,将运输组织的四级粒度知识点进行组合优化,生成了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各专业的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任课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日历、执行教学任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铁路运输组织 模块化 组合优化 专业 目前,高校中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研究方兴未艾,涉及基础教育及专业课教育[1~4]。《铁路运输组织》是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涵盖了行车、货运及客运中与运输组织密切相关的核心内容,目标是使学生熟悉铁路运输生产的过程及特点,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全面了解铁路运输组织作业过程与方法。 1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在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均开设,授课学时为48学时。而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对铁路运输组织理论的知识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十分有必要研究各专业对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理论的需求。而目前已有的《铁路运输组织》教学大纲,只是根据学时量选定了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教学内容的筛选不具有针对性。 2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聚类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进行铁路运输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与优化组合,首先要对铁路运输组织的知识点进行聚类分析,分别生成不同粒度的铁路运输组织知识点。 通过综合分析,将一级粒度知识点模块划分为行车组织基础、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客货运组织三个模块。行车组织基础模块着眼于铁路生产现场运输生产组织实务,系统介绍车站工作组织、车流组织及运行图和区段通过能力等内容,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和基础。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模块属于铁路运输上层管理、涉及铁路运输组织决策性质的内容,关系到运输全局。而旅客运输组织与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块是铁路面向社会的运输的体现形式,涉及具体客运站作业组织、客运计划、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及乘务工作组织、货运站与货场、铁路货场管理等重点内容。[1] 3 各专业分类及对铁路运输知识点需求特点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开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让非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掌握铁路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其尽快融入相应的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也不尽相同,对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中的知识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进行针对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知识点优化组合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是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了解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在铁路运输组织课程教授知识点组合时做到有的放矢。 作者统计了交通运输学院非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近三年的就业去向情况。将就业单位划分为铁路局及地铁运营公司、工程局及相关公司、相关设计院、读研及其它五类。其中,铁路局与地铁运营公司对铁路运输组织知识要求水平较高,工程局及铁路相关公司次之,设计院就业与读研就业人数较少,但其对学生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理论知识的水平与程度要求也相对较高。其它就业去向对铁路运输组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不高。 通过对各专业的就业去向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交通工程专业应将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作为必修课,加强车站工作组织、区段通过能力及运行图方面知识的学习;物流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注重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面的强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加强铁路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运行图等内容的学习。 4 专业与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匹配与课程内容优化组合 4.1 匹配等级与强度 在确定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与专业的匹配等级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在权重系数确定时,单纯采用专家评判法受专家主观意志影响较大,单纯采用层次分析法又存在操作性较差的缺陷。为保证权重系数的客观、公正和权威,采用专家评判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的权数:先采用专家评判法取得各位专家对各指标的估价权数,再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家的估价权数进行汇总及检验取得指标的权数。 4.2 相关度计算与学时换算 根据4.1节介绍的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得到各级粒度知识点与各专业的相关度系数。将技术站作业组织知识点,所包含的所有四级知识点货物列车和货车在车站的技术作业、接发列车工作、调车工作基础、解体调车作业、列车编组调车作业、取送调车作业、车站班计划级车站阶段计划,针对各专业通过运用专家打分法及层次分析法进行汇总,得到针对各专业的各四级粒度知识点的权重,然后根据权重,换算为教授知识点时间。 5 结论 本文阐述了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体系结构,将其知识点由宏观到微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一级粒度知识点、二级粒度知识点、三级粒度知识点及四级粒度知识点,并利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就业去向,将运输组织的四级粒度知识点进行组合优化,生成了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各专业的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任课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日历、执行教学任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高铁技术的全面发展,更多专业对通信系统的需求业务越来越高,通信系统为信号、电力供电、牵引供电、客服等系统提供可靠的、冗余的、可重构的、灵活的业务信息传送信道,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高效运营的重要信息传输。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工程涉及专业多、技术复杂、涉及面广、要求高、施工和管理难度大;针对高铁通信接口工程管理特点,本着方便施工及管理实际出发,本人从福厦、向莆高铁施工经验总结出对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概念、通信系统与相关专业接口界面、接口管理普遍存在问题、接口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高铁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接口概念接口种类存在问题 管理措施 1.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接口概念 高速铁路建设通信系统的接口管理是各种矛盾产生的焦点,也是很多专业开通的前提,工程建设中往往在接接和管理环节上出现问题,为了减少问题的发生,确保通信系统施工可靠有序衔接。接口管理工作就是为了确保全线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协调和统一全线各相关专业间、部门间的关系和标准。本人结合福厦、向莆高铁通信系统接口工程管理实践出发,对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进行探讨。 接口在广义上说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织、计划或者设施安排相汇,并且可能发生冲突或者需协调的地方,一个接口至少与两方相关。通信系统接口是指通信、信号、电力、牵引供电、信息、防灾、土建等专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部分。 2.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与相关专业接口种类 2.1.通信系统与信号专业间接口 (一)与信号CTC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为信号CTC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信号机房D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二)与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为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信号机房D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三)与信号列控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通信线路为信号列控系统在车站、信号中继站提供光纤,利用铁路两侧的光缆每侧提供6芯光纤,在通信机械室利用与短段光缆直接熔通的方式将干线光缆引至信号机房。界面为信号机房ODF模块(信号专业设)外线侧。 CTCS-3列控系统:无线闭塞中心(RBC)根据列车占用情况及进路状态利用通信GSM-R系统向所管辖列车发出行车许可和列车控制信息。GSM-R系统交换机MSC的PRI接口与列控RBC系统之间的连接通过通信专业传输系统提供的通道实现。 (四)与信号其它系统接口种 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对信号机房的环境量及空调设备进行监控,RTU、传感器、采集器及其连接线由通信提供。 2.2.通信系统与牵引供电专业间接口 (一)通信线路、传输系统为供电系统远动SCADA提供所需的光纤资源、专线传输通道,变电所SCADA设备通过FE接口与通信传输系统MSTP设备互联,接口位于通信机房传输设备的FE口处。 (二)低压供电系统为通信专业提供两路可靠的交流供电,引接至通信机房内电力交流配电箱(含B级防雷装置)。通信专业设备与低压供电系统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的电力配电箱出线端。 2.3.通信系统与电力供电专业间接口 (一)与电力供电系统接口 电力供电系统为通信机房提供可靠的交流电源,其中为车站通信机房提供2路三相交流电源引入;为区间基站、信号中继站、牵引变电所亭等其他通信机房提供2路单相交流电源引入。 界面为通信系统设备与低压供电系统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的电力配电箱(由电力供电专业设置,含一级防雷装置)出线端。直放站电力配电箱需具备2路切换功能。通信机房设置的电力配电箱供通信设备的回路不带漏电保护器。 (二)与电力供电电力SCADA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车站远动开关房、车站变配电所、南昌西动车所内为电力SCADA系统提供上传通道。 通信系统光缆线路在区间箱变、区间中继站电力远动开关房、隧道变配电所内为电力SCADA系统提供2芯单模光纤,FC接口。 接口界面: 1)车站、配电所:电力远动设备经RTU、路由器及交换机采用同轴电缆/网线引至通信机房DDF/RJ-45配线架的外线侧。 2)箱变:通信专业在箱变内设置ODF配线架,电力远动设备经RTU、路由器及交换机采用尾纤引至ODF配线架用户侧。 (三)与隧道内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1)隧道机电设备控制及照明监控由电力专业自行组网,RTU由光纤自行组环,然后引入就近通信机房内DDF配线架外侧。 2)通信传输子系统提供隧道内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区间至综合工区的点对点通道(2M或FE)。 3)隧道变配电所纳入远动控制,隧道通风由相应工区控制并可实现就地控制。 2.4.通信系统与信息专业间接口 (一)与旅服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数据网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旅客服务系统提供2个FE(单模O)接口。 传输接入系统、时间同步系统为旅客服务系统提供1个RS422时间同步接口。 界面为通信机房ODF、音频配线架的外线侧。 (二)与客票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传输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客票系统提供2M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配线架的外线侧。 (二)与办公网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数据网子系统在客运车站为OA系统提供2个FE(单模O)接口。界面通信机房ODF配线架的外线侧。 (三)与公安管理信息系统接口 传输系统在设有公安派出所所的车站为公安管理信息系统提供2M接口。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配线架的外线侧。 (四)与综合布线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与车站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口界面在各客运站通信机房音频配线架的外线侧。 (五)与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接口 视频监控系统与旅客服务系统视频监控终端的接口位于本系统各监控中心的以太网交换机端口(FE(e)/(o))上;旅客服务系统视频监控终端需通过各车站的视频服务器对各摄像头进行调看。 与客服系统摄像机的接口位于本系统在各车站设置的视频控制柜(包含交换机和编码器)上的视频端子排上。客服系统为通信系统设置的视频控制柜提供可靠的交流供电 2.5.通信系统与车辆专业间接口 通信系统在红外探测机房为THDS系统提供2个VF2/4接口,车辆专业为通信专业提供设备安装位置、可靠的电源、接地端子等。界面为红外探测机房通信设备的出线口。 2.6.通信系统与防灾专业间接口 通信系统在车站、区间基站为防灾监控系统提供2M(或FE)接口。界面为通信机房DDF或RJ45配线架的外线侧。 2.7.通信系统与综合接地系统间接口 通信系统统一利用综合接地进行接地,包括位于区间正线路肩、路堑、桥梁、隧道、车站、段所的所有通信系统设备。 2.8.通信系统与土建专业间接口 (一)与路基接口种类 路基为通信专业在线路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同时间隔一定距离或在特殊地段(如大中桥、隧道两端)设置光电缆手孔,在手孔处预埋过轨及引下护坡或引出路基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二)与隧道接口种类 隧道专业为通信专业在隧道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同时长大隧道中间隔一定距离在大避车洞内底部设置余长电缆腔,设置光电缆接头/余留手孔,在手孔处预埋过轨、分支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三)与桥梁接口种类 桥梁为本系统在桥两侧提供通信电缆槽,并间隔一定距离预留通信光缆上、下桥条件,长度大于2km的桥梁上需预留光缆接头、预留条件。 (四)与站场接口种类 车站范围内为通信专业站台和自站台端头至出站信号机在站场两侧设置站场通信电缆槽,并与区间及站台电缆槽相连。在特定位置设置光电缆手孔,在手孔处预留穿越站场的防护钢管及引出分支钢管,以便通信光缆过轨及分支引出。 (五)与房建、暖通接口种类 本线车站、段所、区间信息接入点等处设置通信机房,并满足抵抗百年不遇洪水水位要求;通信机房的环境、装修应满足相关的技术指标。 为避免光、电缆布线及通信设备安装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破坏,土建工程中应为通信系统预留沟槽管洞;在车站内提供满足通信系统建设要求的光缆进线、配线室。 各新建站站台由房建专业设置通信管道人(手)孔以及提供站台电缆槽道并引至通信机械室引入口处。 (六)与地质物探接口 地质物探专业为通信铁塔基础所在位置处进行地质钻探。 3.通信系统接口管理普遍存在问题 3.1土建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站前单位路基、桥梁的主体工程施工不能与沟槽管线的配套设施的施工同步进行,重主体轻附属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桥梁段光电缆槽道已建成,但没有进行防水层和保护层的施工,导致光电缆仍不能敷设;路基段光电缆槽道已完工,但边坡槽道未砌筑,导致光电缆裸露,存在安全隐患;站前施工的过轨管道不通,影响通信光电缆的过轨;铁塔基础施工因为征地问题不能顺利进行;通信机房由于房建由于无法按期交付无法安装等。站前施工工序严重制约站后施工进度,对站后工程施工周期产生较大影响。 3.2综合接地系统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的通知》(铁运[2011]144号)文规定,各类通信机房、铁塔等设施,当其距离贯通地线在20m范围以内时,须与贯通地线引接线等地位连接。站前单位实施的贯通地线施工进度往往不能满足站后使用时间要求,比如在准备引接时发现站前单位在电缆槽边上未及时设置接地端子,或者贯通地线性能指标不满足,对通信系统正常开通也造成较大影响。 3.3四电系统集成专业之间相互影响 虽然目前高铁基本上实行四电系统集成管理,但由于牵涉几个专业,实际也是由几个单位组成联合体参与施工,这样由于专业与专业之间大多是两家不同的施工单位在实施,因此往往会造成工作衔接不顺畅,推诿扯皮时有发生。比如电力专业由于送电滞后影响通信系统设备调试;通信系统无法按时给信号、电力及牵引供电专业及时提供业务通道调试;信号CTC组网方式改变引起通信施工图电路重新调整出图;调试过程中各专业之间配合不顺畅,故障处理不及时,相互推脱责任等,给整个工程建设及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时则影响项目的开通节点。 3.4专业接口分工施工界面划分不合理 四电接口设计对接口界面划分有时不是很合理,往往会导致系统的延时开通,造成建设单位需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比如某条高铁牵引变电所、配电所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开闭所等室内外的视频监控施工界面设计划分为:前端设备由牵引供电(或者电力)专业来实施,通信系统只为各牵引变电所、配电所、AT所、分区所、开闭所等室内外的视频监控前端预留前端接入条件,通信视频监控系统与变电(电力)专业摄像机的接口位于通信机房综合监控系统视频控制柜(包含交换机和编码器)的视频端子排上。同一个视频系统由于分几个专业在施工,有时涉及到采购几家视频厂家设备,有时造成各厂家间视频设备系统不兼容,接入困难;施工及调试过程中相关专业之间配合不顺,互相扯皮,往往会影响视频系统的开通时间,同时花费大量人力来协调,给项目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3.5其它专业设计给通信设计所提接口需求不准确 随着我国铁路通信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其它专业信息通道需求基本上离不开通信系统,一条线牵涉到设计院十几个专业,因此相关专业设计人员需及时给通信设计专册提业务需求(包括接口位置、类型、带宽、数量及协议等),有时铁道部更新了相关政策、规范,或者未征得路局相关处室、站段及集成商(或设备厂家)的意见导致了解不够就开始向通信设计提需求,通信设计施工图出来后,在实施过程中现场其它专业又进行较大修改,导致返工现象,影响工期。 4.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间接口管理措施 通信系统接口管理的实施过程必须采取必要、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真正控制接口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好地做好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的接口衔接顺畅,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开通。为此,本人结合高铁施工经验制定了以下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 4.1高度重视接口管理,制定相应管理规章制度。 高铁四电工程施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工期紧、受站前制约大,交叉作业必然,各参建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管理。因此建设单位应积极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站前单位、站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商等相关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建立完善的接口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对接口工程的科学管理。 4.2 及时召开专题协调会,提高设计各专业间互提接口需求质量 设计是工程实施的前提,因此做好设计施工图的准确度和质量相关重要,避免日后返工。这就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在提需求前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了解清楚接口类型、数量、带宽、协议及数量等具体需求,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或设计联络会),同时对设计接口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优化,使接口设计施工图更合理科学。配合设计把有关接口需求落实明确清楚,界面划分科学合理,以便设计及时提供准确的接口施工图。 4.3加强对接口设计施工图的技术交底工作。 接口施工图出来后,为了让接口施工、监理参与人员正确认识通信系统接口工作,全面熟悉接口施工图,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设计人员对相关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技术交底。 4.4召集相关单位加强对接口知识的培训。 为了让所有参建单位更深的认识接口,优化接口施工方法,提供工效,建设单位应经常组织设计、施工及监理人员进行接口知识培训。 4.5加强与土建工程相关参建单位间的沟通配合。 通信系统与土建工程接口管理牵涉多个专业,多家站前施工单位,为了把接口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各参建单位应加强沟通配合,比如站后单位要及时与站前单位、房建单位联系沟通,及时掌握有关电缆槽、贯通地线、机房等施工进展,密切跟进,科学安排,采取见缝插针,交叉施工,才能有效控制施工工期。 4.6重视四电系统集成专业间沟通配合。 四电系统集成牵涉几个专业,相互专业之间接口衔接内容较多,专业间合作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比如通信基站与信号中继站选址问题;通信设备调试用电时间;信号、电力及牵引供电、信息等专业要求通信系统提供通道时间;各专业接口故障处理协调配合等问题,因此要求各施工单位应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做好接口配合工作,使各工序合理衔接。 4.7科学组织,解决工期与安全质量的矛盾 工期和安全质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道工序都与固定周期,任意压缩工期,不满足工序周期时间必定对安全质量管理造成巨大压力,埋下重大隐患;反之,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必定拖延工期。第一:切实掌握业主的总体安排,掌握站前施工进度,优化施工安排,为每道工序确定合理工期;第二:创造条件,见缝插针。根据站前工程进展,寻求我们作业平台,尽可能满足工序的作业周期。第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疲劳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得以控制。 4.8切实加强安全防护,做好成品保护措施。 高铁施工条件复杂,施工条件不具备却要赶工、室内外施工相互交叉干扰,因此我们应按相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现场杜绝不穿防护福、不带安全帽、不设安全防护员等不良习惯,特别是要做光电缆外露、区间安装设备、隧道漏缆及机房设备防尘处理等成品保护要加强,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进行防护。 4.9接口管理纳入每季度的质量信誉评价。 为了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接口工程管理,建议将施工单位的接口工程管理工作纳入建设单位每季度对施工单位的质量信誉评价考核,对施工质量不合格,管理不规范的施工单位进行扣分,进一步促使施工单位重视接口工作,以保证接口施工质量。 4.10加大接口工作检查力度,强化现场监督。 建设单位作为项目管理部门,应积极不定期地组织相关接口管理人员对施工单位接口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现场监理要强化现场监督,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接口问题应及时进行协调解决。同时为了全面掌握接口工程进展情况,收集信息,应加大检查力度和检查范围。 4.11定期召开接口例会。 为了加强通信接口工程的管理,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应定期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四电接口工程例会,对四电接口施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节点和责任主体,使得接口工作得到推进。 5. 结束语 高铁通信系统与其它专业接口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工程,必须建立完善的接口管理体系,从细节抓起,加强沟通协调,做好了通信系统接口工作,才能保证接口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高铁验收标准。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依据职工培训的实践,明确职工培训目标,阐述了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状况,从培训层次、需求、内容、资源开发和培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以适应高铁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速铁路;供电专业;职工培训 高速铁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及运营管理所需知识涵盖了各类专业,新技术层出不穷。高铁职工需要不断拓展其知识与技能,而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需要有效提高高铁职工素质,恰当地予以应对,高铁发生的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成为高铁运营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当前可行的措施之一,就是针对现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熟悉高铁设备,尽快提高其技能,满足由传统铁路岗位转变为高铁岗位的需要。在高铁的关键技术中,牵引供电系统是重要部分。本文就高铁供电系统职工培训现状及实践进行探讨。 一、培训目标 高速铁路有其特殊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之余,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伤亡往往很严重,同时会影响公众对行业的印象。因此,要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运行,首先要有高素质和高技术的职工队伍。通过培训,达到职工培训目标,符合消费者、企业、职工个人的利益,这也是铁道部不断加强培训投入的原因。 培训的实质就是将职工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系统性、针对性、人性化、差别化地开展培训。对于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大部分职工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其供电方式与现有铁路的供电方式不同,更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供电。因此,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技能和素质,尽快熟悉高速铁路供电技术及应急处理,确保高速铁路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保证供电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优良的供电保障队伍,对保证高铁供电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训特点 (一)职工培训由原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以实际需求为主。 以往职工参加培训主要是按上级要求、规定参加,职工培训工作主要依据上层方面的开班要求进行,这种方式比较系统,方便组织和管理。这种培训方式对职工而言,带有一定强制性质,职工本身的主观性难以体现,对于根据自身需求实现自我提升还是有些不足。按照这种培训机制,职工什么时候参加培训和培训什么内容,主要取决于上层的决策,职工对于培训计划并不是很清楚,目前在职工需求方面的考虑有所改变,逐渐转变为以实际工作需要和职工个人需求结合为主。 (二)培训范围广、内容多,内容针对性逐渐提高。 过去对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分开进行培训,就培训对象而言,比较有针对性,但培训内容主要由依据员工的层次确定。对于管理层的培训,从接受培训任务到开班的时间间隔较短,培训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0天,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周期稍长,一般在15至30天之内,也有几天的专题培训。在培训需求、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方面,仍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 (三)培训利用院校有利条件,促进了培训设备更新。 在以往的培训中,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由于是员工培训,一般来说授课环境较好,空调、多媒体等设备齐全,对高速铁路职工培训而言,实操设备则普遍较实际运行设备落后。目前,部分院校设备已经更新,如有的已经按照高铁设备进行采购和建设,投入数百万的资金,有较大改善。而一些高职院校的设备和技术没有更新,对于操作性强的培训项目开展不利,变电所、接触网等设备使用多年,已经不适应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发展需要。 (四)高铁供电专业标准尚未完善。 由于各铁路局(集团)的高铁设备和技术有所不同,各铁路局(集团)制定的各种标准有所差异,专业标准也是多样化,但对于一个行业而言,还是要考虑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培训的主要依据,以保障培训和服务的质量。 由于高速铁路刚投入运行,很多问题都是在摸索之中,给职工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可借鉴的现成培训方案,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需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各种培训模式,对培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三、职工培训策略 (一)分层次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首先对高速铁路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确定培训对象的层次,培训必须保证企业的员工在不同的岗位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可分为新员工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关键管理岗位人员培训。 从事铁路供电管理运行的职工,有相当一部分是新进的员工,对于这部分员工,以往主要是进行入路教育为主,入路教育周期较短,通常在一个星期左右,起点虽然要求不高,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铁路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考虑高铁未来的发展,培训考虑融入高铁的内容。 目前铁路集团公司对新进毕业生的培训更有针对性,要求更高。对于新进的人员,又按照其学历水平进行分类,如本科层次、高职层次,而且培训周期更长,主要是以专业技术为主。由于开展培训较早,因此新员工能更加体会到公司对自己的重视,同时也感到压力,通过培训,新员工能很快适应公司岗位的要求,很快融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有多年经验,因此主要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理论的再学习。对于供电专业,又可以分为变电工、接触网工、配电工、试验工等岗位,培训应针对这些不同的工作岗位,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层次,分析其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运行规程和检修规程为依据,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工作。下表为某高铁年度供电职工的培训情况。 上表主要是供电职工培训情况,其中除了培训对象中标明是高铁人员外,其他的培训班也包含部分高铁的人员,因为高铁技术人员基本都是从既有线上抽调的技术骨干以及后来新进的大学生,此表没有包含在职学历教育及退伍军人学历教育培训部分。 对于关键管理岗位,针对其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单独开展培训,重点加强对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的应对及处理能力。 (二)加强调研,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激发职工参与主动性。 培训组织者加强对高铁供电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明确职工培训需求,使职工参加培训由被动要求转变为主观要求,将职工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调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作出合理判断并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确定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改变单纯接受任务开展培训的模式,使培训项目实施成为各方一致的目标。 在确定了培训任务后,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并优化。培训方案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培训组织和培训实施的主要依据。结合岗位的任务与技能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方案。优化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具体内容、场地、师资配备、时间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等各方面,优化培训方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高速铁路职工培训中,重点加强高速铁路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培训,解决职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高职工的理论和应用水平。通过培训,员工确实感觉有所收获,则会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正确认识。通过培训,为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培训的价值得以体现。 (三)改善实训条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展技能鉴定。 要提高培训的质量,提示职工的技能,良好的实训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如某实训场所原有变电所和接触网实训基地,变电所设备主要以电磁型设备为主,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接触网设备陈旧,不能适应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各方加强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依托地方政府和学院的支持,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高铁供电设备厂家的支持下,以新建客运专线的牵引供电系统为参照,建设新的变电所实训基地和接触网实训基地,变电所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和10kV开关柜两部分,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变电所采用全新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的运行和监控。接触网基地可提供完善的技能训练场所,有完整的接触悬挂系统、路轨和作业车,能开展数十项技能训练项目,为职工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积极性,可将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职工培训。通过技能鉴定,职工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既满足了工作岗位的需要,又将培训和职工的自身利益挂钩,同时有利于职工培训过程的实施,可谓一举多得,根据国家职业鉴定的政策和鉴定周期,比如变电等高级技师的鉴定。 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的同时,也需要加大与各方合作建设现场实训场所的力度。在原有铁路集团公司供电段实训基地的条件下,不断开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供电段牵引变电所、地方枢纽变电站、地方电网的高压试验室、电力设备厂等场所,为职工培训提供良好的真实的教学场所。 (四)进行教材改革和开发,提高针对性。 根据高速铁路供电系统职工的岗位和技术要求,组织专家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加大对教材的开发力度。传统教材一般以传授知识原理为主,与现代培训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有较大的差距,需加强培训教材的实践内容。如铁路集团公司供电段与院校合编教材,编写集团内部职工培训教材,根据铁道部对复退军人的培训要求,合作编写专门教材等,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 (五)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虽然变电所可为实际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场所,符合高速铁路职工培训的要求。但考虑到成本、实际训练重复率较高对设备造成的损耗,还有变配电所在实际运行时由于制度的规定,限制了部分实际培训项目的实施,如停送电操作就受很多实际条件的约束,在电力调度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的时候也会改变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此,充分利用现代虚拟技术,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以模拟很多实训项目,解决了真实变配电所运行时部分项目受诸多条件限制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培训中远程控制技能的学习问题。不但丰富了培训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建设变配电所的成本。 为了给职工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保证课程教学的多渠道,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课堂扩展到了网络上。培训可提供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还有岗位技术要求、作业标准、虚拟项目、鉴定题库、在线测试、论坛等,保证员工有学习自主性,拓展课堂培训教学的不足。 (六)采取多样化培训手段。 培训手段的合理使用将会在培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提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职工的学习兴趣,使其所学的内容更为直观,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教学对于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并非一定要大而全的课件,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使职工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的东西,达到教学目的即可。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确实在培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制定和完善专业标准。 组织行业专家制定专业标准,考虑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培训的主要依据,以保障培训和服务的质量。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已经启动,将使员工作业质量和培训体系更加完善。 四、结语 结合高速铁路的发展,坚持以培训需求为核心,不断激发供电系统职工主动参与培训的动力,注重区分培训的类别和层次,制定专业标准,改善实训条件,结合技能鉴定,开发优质教材,运用虚拟和网络技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实效。重视一线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共享,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利用。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监控体系,培训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系统需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各方及时对培训进行沟通与反馈,确保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议铁路职工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 【摘 要】 职工培训基地是铁路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铁路高速发展进程中,担负着为铁路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本文结合目前上海铁路局局属职培基地现况,对推进专业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存在的困境和对策进行分析,对于职培基地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能力,发挥职工教育的骨干作用,提高职培基地在铁路人才战略中的地位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铁路;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 《2011年上海铁路局职教工作要点》提出:“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各职培基地专业分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整合优势,按照“一个职培基地形成1-2主干专业,一个专业由1-2个职培基地承担”的思路,对职培基地的专业分工进行细化完善。” 2012年全局职工队伍建设会议提出:“以上海职工培训基地为依托,建成1个模拟仿真系统与全景实物设备相结合的以高铁为主的综合培训基地,完成其他5个职工培训基地的专业化建设。”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作为上海铁路局加强培训能力建设的创新课题,也是职培基地定位发展的重大机遇,有必要从建设的意义出发,对专业化建设的内涵、途径进行探讨,分析建设困难,提出对策建议。 一、 职培基地开展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一)适应铁路技能人才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按专业领域培养技能人才。 2011年12月,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讲话:“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铁路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培训,加快培养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铁路人才队伍,为铁路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铁路企业专业繁多,一段铁路运营包括轨道、路基、车辆、供电、客货运输服务等多个方面,高铁建设成为铁路未来建设的发展趋势,铁路技术的现代化,安全运营管理的精细化,必然促进铁路各专业工种技术含量的高速扩张,技能人才队伍的大量需求,分专业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职培基地的当然使命。 (二)适应铁路新形势下职教工作纵深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整体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打造素质精良的骨干人才队伍。 专业化建设的主旨就是由一个职培基地主打一到二个主干专业,赋于职培基地专业人才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统筹规划专业工种人才队伍建设宏观设计,又可以集中教学教研力量精心打造培训项目体系,开展全员规范培训,促进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职培基地专业分工后,专业领域技能骨干人才队伍培养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骨干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职培基地深入开发,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时俱进,策划科技含量强、内容层次高的培训项目,而且成为促进基地学科发展、专业进步、品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专业优势显著、教育管理精湛的职培基地是培养生产一线人员的基地,也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摇篮,一定能够为铁路输送源源不断的素质人才资源。 (三)适应职培基地自身发展功能定位的要求,有利于建设和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又避免资源重置的浪费。 上海铁路局所属六家职培基地,由于自身的历史沿革,专业方向、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不能适应铁路高速发展带来的职工队伍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对职培基地进行新的分工定位、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提高职培基地的办学能力是职教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铁路职工教育办学主体由多元构成,人事、职教处、专业处室、基层站段、职培基地等,站段与基地、基地与基地存在着设备重置、项目重复的问题。2012年,全局职工队伍建设会议明确了在职教工作中人事、职教处的主管地位、业务处室专业管理地位、站段基层管理地位,“…职工培训基地层面,作为路局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全局教育培训网络中承担主体职能…”,建立“1+5+X”局内培训网络格局,五家职培基地与综合培训基地优势互补,推进专业化建设,强调职培基地和站段“功能错位、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分层划分管理职责,明确了职培基地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地位,科学统筹站段与基地的培训分工,基地的专业分工,有效避免了资源重置的浪费。 二、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职培基地推进专业化建设是立足铁路人才培养的大量高质特征和基地实践现代职教理念,谋求自身发展提出的命题。职培基地要树立前瞻意识、压力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科学的职教发展观,推动职培基地走以基础建设、规模扩张为支撑的外延式发展和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各职培基地教师队伍存在来源渠道窄、学历层次参差、专业结构不合理、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 一要培育和引进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专职教师是基地教学力量的中坚,要重视教学基础能力的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同时,要持续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的要求。积极延揽高层次的教学领军人才和不断引进后备教师,构筑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人才队伍。 二要构建齐备优良的兼职师资库。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聘任制度,促进铁路与地方、基地与专业部门、基地与现场之间的人才交流。一方面,基地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经历,丰富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基地师资结构。 三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要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和职务评聘制度倾斜措施。建立教学名师评选办法,优秀专兼教师纳入路局人才培训计划,努力培养具备承担重点教研项目的团队,引导专兼职教师心无旁骛、潜心育人,保证教师队伍技术素养和道德追求的不断进步。 2.深入推进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要巩固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 一要建立主动适应铁路发展的专业化建设机制。增强“主动适应、主动服务”意识,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大胆探索适应铁路人才需求趋势,符合路局职教工作发展要求,适合基地专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机制。完善路局职教部门、专业部门指导机制、充分采纳基层站段意见,集思广义、强化专业。健全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外部资源的共享利用,充分提高专业办学条件。 二要构建完善培训项目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要探索适应铁路技能人才需求,促进职工队伍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行全面发展的培训体系。依法合规,依照需求导向,开发适宜新职、技能提高、骨干人才培养的项目体系,精心打造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课程体系,大力研发精品课件和教材,通过培训体系建设推动专业化建设快速发展。 三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职培基地大多延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不符合成人教学的规律,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要推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实作培训课程,增强职工培训的直观性、生动性、实践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教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专业化的职工培训基地,应具备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技术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功能。 一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着力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学的研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执行力,建立完善教研工作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学创新、队伍建设、人才推鞠的学术氛围,为专业化建设积蓄能量。 二要拓展技术交流和服务。健全实践育人机制,落实师资到站段实习计划,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基层也成为基地培训输出和育人实践的主阵地,探索与基层站段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开展合作培训模式,能够促进师生技能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要树立优良学风校风。职培基地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员的人文素养,要重视基地人文环境、校园精神等文化建设,形成对职工有凝聚作用、以学员有陶冶作用、对企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淀良好的教风学风,提升教学质量。 (二)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柱,整体提升综合办学能力。 职培基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路局的不断投入,教学和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铁路大规模、素质教育培训和基地专业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要挖潜扩能,提高办学容量。充分利用既有设备设施资源,摸清家底,对维护较差、利用率较低的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有条件的,可以新建生活和教学设施扩大办学能力,对于教学设备要及时增添和维护,提高教学利用率。 二要完善实训设施建设。为培养技能人才和素质人才,职培基地要配置专业实训设施,实现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实训设施的建设要本着先进性、实效性、共享性、逐步推进的原则。 三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职教手段的创新。专业化建设应有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仿真模拟课程,促进利用网络技术,共享教学资源,开展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提高职培基地专业化的技术含量。 (三)加大领导和保障力度,形成专业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路局和基地对专业化建设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路局职教部门、专业部门和职培基地要分层负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统筹力量,整体推进专业化建设工作。职教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引导各基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各职培基地要切实履行好专业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定实施细则,及时帮助解决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基地领导要有战略眼光,深刻理解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驾驭能力,加强与专业部门和站段的协调合作,发挥领导重视、制度保证、全员参与的作用,推动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稳步发展。 三、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中存在困难和对策 职培基地由于各自的发展沿革,普遍基础较弱、经验不足,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有: 1.师资力量薄弱,人力资源缺乏。师资数量短缺,学历层次、技术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专业化发展的后劲。 2.专业部门投入不够。基地专业化建设要依靠专业部门的专业指导,这已经引起专业部门的重视,由于目前铁路安全运营形势的紧迫,专业部门难有过大的精力投入。 3.教学基础设施薄弱,离专业化要求差距较大。 未来职培基地专业化进程发展中,路局要进一步加大职培基地财力、物力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实训基地,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升职培基地综合实力。特别是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路局人事部门要在人才政策上予以倾斜,赋予基地优质教学人才资源,基地要积极拓展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名师专家,补充人才结构。在管理机制上,要加强专业部门的指导,指定专业科室专人辅导基地专业化建设工作,职培基地也要主动适应专业化建设需要,与专业部门积极协调,增加专业培训规模,提高专业培训质量,提升专业办学能力。 职培基地专业化建设刚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专业化建设成果一定能够助力路局职工队伍建设战略,真正为铁路高速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对铁路基层站段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绩效管理的思考 【摘要】铁路系统基层站段的管理情况直接决定铁路运输的安全和运输效率。本文从铁路系统基层站段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绩效管理方面对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并对其管理工作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铁路系统 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安全绩效管理 如何确保路局、路局党委各项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驾驭安全能力和水平,保证运输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成为摆在铁路基层站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侯马北工务段(以下简称“我段”)借鉴路局领导干部安全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在全段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实施运用安全绩效考核管理,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夯实了安全管理基础。 一、基层站段推行安全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行安全绩效管理是铁路站段实施安全管理的新载体,是发现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漏洞,有效改进和提升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全年各项安全目标的新举措,因此,推行安全绩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自2013年4月,按照路局的安排部署,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引入安全绩效管理以来,通过大半年的工作实践,安全绩效管理不仅激发干部的能动作用,提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效能,而且有力促进了基础管理、业务培训、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绩效管理在安全中的导向、监管、激励作用。 二、安全绩效管理基本内容和做法 制定安全绩效管理目标计划。一是立足实际,做好绩效管理引入前的准备工作。在实施绩效管理前,我段通过会议、网络、培训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树立起新的绩效管理理念,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内涵、流程、方法,并使不同层次的人员熟知自身的角色定位,逐步使其理解、接受、并积极主动参与绩效管理。二是层层分解,逐级完善岗位责任。按专业、分科室、车间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流程进行了优化,制定完善了不同层级的岗位管理工作标准,为绩效目标的设定及量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三是深入分析,科学界定绩效管理办法。在制定中,我段广泛征求科室、车间层级的意见,深入分析,充分吸取建议,制定了机关按专业和综合分类以及按照科室、车间中层正职、副职、一般干部职务不同的各层级量化指标,做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同时,将定量和定性的指标相结合,确定了各部门、各职位的《安全问题通知书》发放指标,明确制定了配套的考核体系,最终形成了适合我段安全绩效管理的实施办法。 落实安全绩效考核评价。再好的办法,没有考核,难以保证管理效果,我段以考核促管理,按照制定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差异的原则,以月、季、年为时间单位,定期进行绩效考核。此过程中我段注意纠正克服以下几种观念和问题。一是注意纠正考核认知上错误。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人员的绩效意识淡薄,对新的管理思想一时难以接受,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给干部“穿小鞋”,干部抵触情绪较大,容易使绩效管理实施效果不明显。我段采取会议、下现场宣讲政策,形势等,提升人员认知度,主动参与绩效管理。二是注意纠正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事的理念。个别科室错误认为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其实,安全绩效管理是各科室、车间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存在于各个管理层级之间,每月站段领导、科室、车间管理者要对分管干部绩效进行评价、审核,对科室人员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纠正指导,是共同管理行为,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注意克服绩效管理过程不沟通问题。绩效管理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在过程中往往部分科室、车间管理者,认为不完成就考核,沟通没必要,浪费时间,或是怕双方面对面谈问题会尴尬,缺乏沟通,进而妨碍了考核的指导帮助作用。我段坚持对管理者每月评价进行审阅检查,督促管理者加强指导。四是注意克服考核中的好人主义。考核是绩效的促进工具,但因为怕得罪人,容易导致绩效考核难落实,势必降低绩效考核的有效度与可信度。我段选取坚持原则、敢于管理责任心强人员组织考核组,解决考核难问题。五是坚决克服结果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在考核评价时,个别科室、车间往往一评了事,致使评与不评一个样,评好评坏一个样,评价流于形式。我段坚持每月安全绩效分析,与被考评对象进行沟通,落实考评结果通报公布制度,逐步使绩效观念深入人心,发挥绩效管理在安全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2013年我段根据日常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完成任务较好、在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处理、《安全问题通知书》发放、整体驾驭工作能力强以及具有较强进取心的6名干部提拔任用,对4名因能力特长突出的干部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未达标、作用发挥缺失的98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通报,并按照考核办法进行了严格考核,有力地促进了绩效管理工作。 适时对绩效管理进行调整和改进。针对人员变动和新设备增加、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等,我段掌握实际,适时调整绩效管理指标。引导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面对新岗位、新任务、新要求继续积极进取。如在2013年11月份,根据大西客运专线工作的介入,为加强高铁施工监管和安全检查,强化干部履行介入工作职能,对新成立的运城北、临汾西综合维修车间干部的安全绩效量化指标进行了细化制定。再如针对安全绩效管理质量,10月份组织对全段干部的《干部安全检查写实手册》检查调阅,防止绩效弄虚作假,被动应付,提升安全绩效管理质量。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提高了干部安全履责的主动性。通过科学合理界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量化指标,开展排队促尾,公开“晾晒”绩效,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一改过去的被动检查为主动检查,干部都能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查隐患、堵漏洞、纠违章,全面卡控安全关键,现场安全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是有力地推进了安全风险管理。各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实施前,每月干部检查发现的问题600余件,实施后,每月干部检查发现的问题平均为1500余件;下现场检查的人次也由原来的1900余人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3000余人次;《安全问题通知书》月月签发320余张,较以前的每月200余张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是干部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干部讲安全、论绩效、破难题在我段已形成态势,尤其是2013年的3次集中修期间,各级干部深入现场盯控关键、积极解决施工问题,业务科室的多名干部均超额完成了绩效量化指标,为确保施工安全的有序可控发挥了关键作用。在7月份高温时段,全段干部战高温、斗酷暑,深入一线添乘机车,徒步巡线,执行巡热制度,落实检查职责,发挥表率作用,确保了高温黄色预警期间设备安全稳定,在安全关键时期锤炼和检验了干部。 四是增强了干部学业务的积极性。随着安全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干部普遍认为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业务实践,就不可能做出好的成绩,就不可能被提级任用,许多干部积极学业务、练技能,掌握新知识,可以说,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 四、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绩效管理认识有待提高。受站段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大多倾向于结果考核,淡化过程管理的影响,个别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仍显不足,尤其是个别机关干部在认识上存在疑虑和观望情绪,绩效完成存在应付差事。 绩效考核评价有待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过于强调安全检查指标的完成,考核结果仅应用于干部职务调整、薪酬奖励方面,对于制度完善、人员素质提高和学习创新、发展潜力等长远或潜在产生效用的指标未能重视和体现;仅把绩效考核作为问题解决的手段,导致绩效评价的短期效应,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实现安全长远目标。 绩效沟通有待得到加强。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灵魂与核心,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考核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不少干部仍有抵触情绪,造成对绩效考核工作不理解或误解。另外,考核结束后,与考核对象的沟通做的不够,导致考核结果运用,组织的处理决定没有充分发挥,警示效果不十分明显。 绩效管理过程监管难度大。由于我段管内点多线长,人员多,但绩效管理人员少,没有专业的检查监督队伍,导致过程管控顾此失彼,无法实施绩效的精细化管理。 五、改进和完善我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对策 营造管理氛围,深化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在加强对绩效管理重要性认识宣传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探索绩效管理,加强交流与学习,同时,在运用中加强对反面典型的公开曝光。其次,积极营造加强绩效管理的氛围,不定期组织培训,让绩效管理的思想与理念深入人心,让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管理过程。 强化绩效分析,推进绩效管理工作。每月对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月度绩效指标完成统计制度,按季累计由分管领导评价排队,奖优罚劣,并把此考核评价作为考察识别、培养干部的主要内容,作为奖惩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用人导向,纳入绩效管理制度。 加强绩效沟通,解决存在的不足。加强绩效考核组与科室、车间之间的沟通,以及考核者与被考核人员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交流,让干部能全面了解科室对自己工作的真实评价,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 加大过程控制,实现绩效精细管理。充实壮大绩效管理队伍,健全完善绩效检查监督制度,针对阶段重点,制定每周、每月的绩效检查计划,深入现场、岗点,加强绩效过程管控,适时组织开展安全绩效“打假”活动,规范干部绩效行为,提升绩效指标完成质量,进而实现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的双赢,提高绩效管理整体化工作水平。 六、对绩效管理的思考和启示 (一)“四必须”: 必须常抓不懈,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安全绩效管理虽是一种好的管理模式,但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其功效,因此需要将绩效管理形成一种常态的管理机制,明确工作的具体分工与责任,解决好“谁主管、谁负责”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过程控管,明确管理重点,坚持月、季考核评价,分阶段确保实现安全目标。 必须奖罚分明,有效实施激励引导。绩效管理不只是考核,要必须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同时,不断拓展奖励的内容,激励干部积极作为,促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必须注重调研,做到任务分配有据。制定绩效指标必须加强调研,深入现场了解相关工作的现状,根据掌握的情况和人员配备,合理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绩效指标,让干部有完全的信心和决心完成任务,切忌任务过重,指标过高,这样无形地打击干部的进取心。 必须严格考核,确保绩效考核的公正性。要选树责任心强、坚持工作原则的人员组成考核组,对照建立的安全绩效考核制度,每月对量化内容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严格落实考核,做到不徇私情。同时,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人的监督,保证考核公平、公正。 (二)“四避免”: 避免绩效指标“霸王主义”。避免制定考核目标时硬压高目标,不调研,不依据客观情况,不征求上级和下级的意见,想当然,势必会导致量化指标执行不到位,考核对象消极应付,收效不佳,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 避免绩效考核“秘密主义”。避免考核数据来源不可靠,或没有数据,考核凭印象,不公开考核内容,只是最后简单给出考核结果。这种考核,容易造成大家都不把考核当一回事,难以激发工作积极性。 避免绩效沟通“虚无主义”。避免绩效考核不进行沟通,使干部不认可考核,不能正确导向绩效管理方向,容易使绩效管理成了管理人员的“独角戏”,干部成了“剧外人”,没有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避免绩效过程“放任主义”。绩效管理既要关注绩效的结果,更要关注绩效的过程,要避免在绩效实行的过程中,对考核对象不闻不问,不真实掌握干部的表现和状况,只注重结果考核,容易导致规章制度不落实、过程弄虚作假、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围绕铁路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 摘 要:本文围绕铁路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教师以专业能力为本,设计一个实际任务项目,组织学生围绕该项目开展学习,使学习任务具体化。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来完成任务,使教学做到学用结合,直接服务于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铁路专业技能 重构 制图过程教学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区内铁路企业的建设,市场对专业型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众多工程类课程中,制图课是一门工程技术语言,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基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改变,笔者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在制图课程内容中积极融入职业能力并将内容排序,重新整体设计,以更好地满足于专业的需求。为努力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赴北疆铁路、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务段,对机械制图的要求进行调研。 2.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我们认识到,进一步熟知各专业特点,了解其总体布置、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传动路线是深入研究的重点。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查阅专业课程、请教专业老师、收集相关资料、改变教学理念,强调制图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 3.文献查阅 利用共享资源及网络资源搜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三、研究过程 1.总体思路 专业认知(产品、任务或图样)制图分类(机械制图和铁道供电制图)学习单元(制图基础、规定和要求)组织教学(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综合评价(学生模仿和实践能力)修订总结(撰写材料或主题论文) 2.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根据现有学校的现状,围绕专业技能,做好专业分类的工作。 第二阶段:围绕真实载体,以专业应用为本,确定理论教学的“度”,制定制图分类模块。 第三阶段:制定铁道供电专业、内燃检修专业和电力机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性大纲,分析专业特点,以易难+单综任务递进,安排教学内容。 第四阶段: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狠抓课堂教学组织,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五阶段: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和理论知识来完成考试任务,做到学用结合,摸索新的考试和评价方法。 第六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材料或主题论文。 3.研究的主要特色 围绕专业技能,重构制图过程教学。教师以专业能力为本,设计一个实际任务项目,组织学生围绕该项目开展学习,使学习任务具体化,学生可仿真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来完成任务,使教学做到学用结合,直接服务于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在研究中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1)重构制图教学内容。本着“突出应用,服务于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制图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以典型产品或图样为载体开展学习,缩短制图与专业课的距离,压缩了学时,提高了效率。例如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给出一个装配体的各零件图及装配示意图,要求学生弄清各零件间的装配、连接关系,根据各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它们间的装配、连接关系,并安装配图视图表达要求,确定视图表达方案,完成装配图的识读。 (2)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由学科知识结果的复制传授变成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传授;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注重行动导向的教学。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 案例式教学。其过程就是利用适时的、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自我总结,最后教师讲评、总结,最终完成教学的过程。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教师搜集一些铁道供电专业和机车检修专业的典型零件和装配体的图纸,让同学研究原理和装配关系,然后再讲解加工工艺、尺寸标注和表达方法,使学生能看懂图样。 讲练结合式教学。讲课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这种将教、学、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机械制图课程。课堂上,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画图方法之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大部分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 错误提示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教师利用教具如挂图、模型等边讲边演示,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错误提示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到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时,把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同类错误展示给学生,并做出提示,如剖视图、标准件的规定画法等。 讨论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一个学习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或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机件表达方法、零部件测绘等内容时,首先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一个模型,经讨论后,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讲出理由,最后教师进行评议,选出最好的表达方法。 (3)对学生评价方法的设计。在考核方式上,应以专业为导向,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传统方法“考不出”的能力,提倡多元化的制图考核评价方法,重视过程综合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操、阶段测验、上交作业、教与学讨论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性考核。 四、研究成果 1.对传统的制图课程内容重新排序 打破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专业能力为导向,重构内燃检修专业、电力检修专业和铁道供电专业制图课程内容。如下所示为铁道供电专业制图重新设计的内容。 项目一: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认知 项目二:图形练习 项目三:铁道供电基础构件视图 项目四:铁道供电基础机件的表达方法 项目五:标准件与常用件 项目六:铁道供电装置装配图 项目七:牵引变电所屋内配电装置 项目八:计算机绘图 2.创新之处 围绕铁道供电专业、内燃检修专业和电力检修专业技能,跳过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在内容上由“点”讲到“线”,讲到“面”,讲到“体”,讲到“通用专业零件图”,讲到“通用专业装配图”的过程;总结出应识读的专业图样或零件,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入,启发学生去分析去讨论。遇到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时,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构了制图过程教学,使制图教学更贴近专业和 实际。 五、结论 第一,课程内容排序的改变:打破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专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第二,传授方式的改变:学科知识复制的结果传授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传授;第三,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注重行动导向教学;第四,考核方法的改变:终结性考试过程性考核。 (作者单位: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关于铁路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的思考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已经占到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扩大发展途径之一是增设专业,增设专业过程中要认识到面临的困境,要克服实践中存在的经费投入较少、师资队伍不强等诸多问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对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促进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开办新专业;面临的困境;发展建设思路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已经占到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扩大发展途径之一是增设专业,增设专业后如何建设,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难点问题。高职院校虽在办学历史、专业传统、发展规模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受增设专业问题困扰。高职院校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开办新专业的问题,确定新专业应有位置,发挥新专业特有的作用。 1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而社会发展是全面和长期的,对知识与人才的需要也是不能间断的,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有效发挥各专业优势,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和使命。 近几年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建设的加大投入,推动了各地城铁建设的飞速发展,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建设周期一般在10至20年,与地铁相关的高级人才是争抢的焦点。现在一公里地铁建设与运营时,需要80~100名技能型人才。在未来5~8年时间,全国需要配置到位的高中低档次人才达19.2万~24万名。“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将超过50万人,其中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人员就占到70%-80%,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原有铁路院校这几年都在增开新轨道交通专业,就是为了满足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 学校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增开新专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尽然结果,新专业的开设已成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指标。实践证明,专业多、规模大的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较之规模小的高职院校的优势明显,因此新增专业对于高职院校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才会增强。 2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面临的困境 2.1 新专业师资队伍不强 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量人、财、物的投人,如果说“资金”是制约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那么“人”同样也是新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新专业一定程度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整体素质不高、实训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专业开设条件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缺乏,部分专业的内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脱节等,严重制约着新专业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如原有铁路院校这几年都在增开新铁路专业,如何引进和培养师资来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已成为各校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 新专业经费投入较少 一个新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可以说资金是制约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新专业重视力度不够,经费投入较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新专业发展。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发展经费本来就不足,各方面建设都要进行,导致专业建设投资在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中总比重下降。二是学校办学以老专业为主,专业建设经费比例新老专业一样,没有考虑新专业建设基础差的问题。导致原本应投入新专业的建设经费得不到落实,导致新专业在学校建设发展各个方面,如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经费、师资培训等都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3 高职院校开办新专业发展建设思路 3.1 加强对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更新思路,加强对新专业师资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是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作为一名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采用导师制,为新进的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同时要求互相听课,领导也不定期的走入教室进行听课。二是多种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可采用选派教师到企业深人学习,了解企业中先进的技术,并在真实的环境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通过“以考代评”的方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要求承担一定的实训课教学任务,通过鼓励教师去承担一定工作量的实训课教学任务,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又能督促他们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多种途径提高专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新专业来讲,一般都引进了来自企业的高职称教师,要发挥他们的优势,来提高其专业的能力,如撰写论文,编写相关教材、实训指导书,进行应用项目开发等,主动与企业联系,鼓励教师开发、设计新产品,联合进行产品攻关,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 充分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给新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大体为两个方面:一是兄弟院校同专业的教师,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开展及共同提高;二是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他们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作专业技术讲座,承担教学工作,指导和学生实训和实习等等,给新专业教学工作注入活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办学”等方面具有意义。 3.2 多渠道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需要高职院校更新思路、拓展渠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新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一是开发自身潜能。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来开发、改造实训教学设备,建设、更新实训项目,甚至亲自建设实训(实验)室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节约资金。二是引入企业投入。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对新专业建设的支持。企业支持既可以是以资金投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提供先进设备或先进技术的方式,灵活多样地为新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学校可以为企业的一些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场地;为企业培训职工.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与企业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即通过引人企业的设备或资金,与企业进行共建,实行“订单式”培养,达到与企业的“双盈”。如有些原铁路院校服务轨道交通企业工作做得好,企业就捐赠了很多设备给学校作为回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总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提高高职教育新开专业的办学水平,要加大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加强校企合作。新办专业一定要注意专业发展的问题,要对其侧重保护,促进其发展,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使学校内部各学科专业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合力营造学校特色,共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变革下,铁路建设对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养的要求逐渐拓宽,同时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新形势下,要积极改革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通过结合铁路运输专业的特点,从而具体阐述其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专业 实践教学 方法改革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铁路在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以及行车组织方法的过程中,走向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前沿。在欣欣向荣的市场前景中,大量的人才需求成为了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为铁路运输专业带来了严峻的教学压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诸多高校在铁路运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要不断变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安全因素制约了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由于铁路运输行业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品主要建立在货物以及旅客的位移上,因此安全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二是铁路设备相对大,同时比较重;三是现场行车密度大,列车之间运行的间隔时间相对较短;四是机车车辆之间移动频繁,道岔转换次数较多;五是接发列车作业以及调车作业量大,运行时间不间断。由于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缺少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安全意识,容易发生人身事故以及行车事故。同时由于我国的客货周转量变化较大,一般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内实践教学困难,例如春运以及暑运等的短时段,客流密度高,同时带来的不安全系数也较高。基于这种情况,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困难。 1.2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健全 在铁路运输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校内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不适应当前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每年投入的资金不足,在不断扩招新生的前提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严重缺乏。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引进设备的过程中,也跟不上时展步伐,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建设不全面。 1.3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健全 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健全,缺乏系统规划,同时在新技术的引进上存在漏洞以及不足。例如在铁路运输实践教学中,对列车供电的新型客运机车缺乏介绍,对于新技术的讲解都是泛泛而谈;在高速铁路的场地布置、调度指挥以及行车组织缺乏方法;在客运的知识上,没有对动车组旅客运输进行系统组织,同时列车技术组织以及施工行车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方法。总整体上分析可知,在铁路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上不够全面,尤其对新技术缺乏认识。 1.4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不完善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铁路运输专业设备体型较大,同时相对较重,无法轻易移动,在教学模式上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束缚,难以进行发展性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定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足;第二,在教学理论上过渡强调系统性,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追求系统性教学效果,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没有进行重点的划分,对所有的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从而缺乏目标性;第三,学科的理论性太强,缺乏动态的行动体系的构建,主要的侧重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运用知识。 2 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2.1 强化以就业为导向 在铁路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各单位的特色以及优势,导入先进的企业案例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针对各种先进的技术装备要进行阐述,例如一些括新型客车、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地面轴温检测装置、运输专用通信系统等,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步划。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铁路运输专业从业岗位的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培养,例如安全科长、列车调度员、车站调度员以及货运检查员等。再次,在注重铁路单位需求的前提下,适当注入特色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2.2 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孕育应用型人才的温床,在目前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背景下,要不断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强化校企联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铁路线路站场作业,通过布置站场,描绘各等级车站站型图,从而了解铁路线路的整个站场设计情况,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3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的关键,对于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对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认识以及掌握,例如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以及事故救援设备等;二是定期参加相关专业机构技能培训活动,如考评员培训等;三是积极进行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四是鼓励教师深入一线生产工作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从整体上来讲,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4 积极开展技能大赛 在实践教学环节,要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对变电所值班员、网工、维修电工等工种的了解以及掌握。从整体上来讲,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拓宽学习视野,提升专业整体水平。接发列车基本技能作为一些铁路用人单位的主要定岗依据。在接发列车演练教室以及运输微机模拟实训室举办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接发列车技能比赛,从而让学生掌握接发列车的基本技能。 2.5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沟通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沟通,通过开展现场调研与现场座谈会等活动,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与相关铁路部门的沟通以及合作,提高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以及先进化,构建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机构,从而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相关人员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设施基础。 2.6 构建情景化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媒体资源来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强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调度指挥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实验室通过多媒体模拟现场调度指挥方法,从而向学生讲解调度命令的拟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转变传统死搬硬套的教学模式,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如何加强铁路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工务段是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负责铁路线路及桥隧设备的保养与维修;铁路巡道、铁路道口的看守等工作。因此,建设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工务段工作的关键所在。但是如何做好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呢?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与专业工作需求不相匹配。 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少、结构失衡,专业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主要的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队伍中存在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工务段发展不相适应等。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均,工务段一线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比机关数量少;三是缺乏懂铁路维修的专业人才,虽然实现了专业技术干部的专职,但是专业知识与能力较差;四是缺乏科技前沿的人才,有些人才缺乏独立自主与创新能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奇缺。这些问题成为高效工作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工务段的快速发展,同时对高速行使中的列车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 第二,专业人才能力与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提高不相适应。 当今是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较多的世界先进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到铁路上,例如,高铁的快速发展,我们工务段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突破探究。因此,我们急需建设一支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及具有科技创新水平的队伍,来适应科技创新与技术装备提高。 第三,专业人才开发机制与总体人才建设发展不相符合。 专业人才的开发机制还不健全,与总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不相符合,人才的培养手段单一,无统一的规划,人才成长处于“放养”水平;还存在论资排辈、只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等各种现象,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有些单位不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着力培养,存在后备人才不足现象。 二、加强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第一,强化人才基础培训教育。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各类技能人才配置更需要优化,这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它与工作分析、绩效考核以及薪酬制度的设计有着多种联系。当前,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分布较为广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推广,只有通过“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开会就培训,培训必考试”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能过各级干部到现场进行传帮带传授专业经验,同时,还要对各级人员所学知识通过考试来加强记忆,做到专业人才将所学专业技术入心入脑,并且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做好人才全面培养使用。 当前的工务段应该为各类技能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也就是为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不断促进专业人才的快速成长。同时,各部门还要广泛地、多层次地开展好各项技能大赛,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发现人才和锻炼人才;不断地发挥人才的技能与管理优势,通过师带徒来促进各项能力的提高,使人才能够较快地成长,并为工务段培养各种后备人才;让人才不断地参加企业有关重大项目中相关设备的改进工作、技术的攻关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等,让人才起到带头作用,并发挥骨干作用。 第三,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一是要以市场人才价值为导向,对高技能人才工资收入水平进行合理设置,只有让他们的工资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吸引更为优秀的专业人才,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以提高工资待遇,使其收入和工作业绩、工作中的贡献相符。二是在工务段内部建立促进人才成长的方案,应建立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工人不同的成长通道,使技师、高级技师能够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同等的待遇,并可以使员工能够在这三个系列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做到有技术有位置有待遇。三是充分尊重人才,要对人才的成长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职业发展方面给予更大的提升空间,使其在本部门能更安心地工作,使工务段的人才因工作职位的提高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小结 总之,做好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和激励,是工务段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吸引、培养、选拔人才,并运用有效的激励与考核引导,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工务段专业人才队伍,为未来铁路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侯马北工务段助理工程师)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高职城轨交通专业铁路信号基础课程的规划 [摘要]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课程是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铁路信号专业典型基础设备(继电器、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等)的基本工作原理、日常检修和维护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信号基础设备电路分析、电气测试和日常维护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信号设备维护岗位的初步职业素养。文章拟对这一课程进行定位和设计。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轨交通;铁路信号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家的投资重点。铁路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为了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在教学中需要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教学质量优劣只能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否适应其工作环境,使他们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能用在现有的工作中,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一、课程规划 (一)以岗定课 1.以岗定目标。以铁路信号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按铁路信号维护规则制定技能考核目标。 2.以岗定内容。从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中分析、归纳、制定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 3.以岗定平台。从课程建设需要,与铁路企业合作,打造课程团队平台、基地平台、教学平台和资源平台4个平台。 4.以岗定方法。将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要求进行进阶式项目设计,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岗学相融 1.岗位工作与学习任务相融。将铁路信号基础设备检修与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即继电器检修、转辙机修配、信号机修配、轨道电路测试与维护、信号控制设备基础维护确定为学习任务,并将每个工作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为各个学习任务的子任务。 2.岗位技能与实训内容相融。岗位要求的典型技能,分别体现在各项不同层次的基础训练项目、进阶提升项目和综合巩固项目中。 3.岗位职场与训练环境相融。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参照铁路电务段车间的职业场所环境,将继电器检修车间、电动转辙机修配车间、信号机修配所、轨道电路实训场等实训室建设成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 (三)教学实训一体化 课程实施教学时做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学中有训:校外企业职场顶岗训练.训中有学:综合项目实训.学训一体。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活动,学中有训。进行铁路信号基础设备工作原理、电路分析、作业程序和操作方法等基本技能学习时,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结合基础训练项目进行训练,做到学中有训;进行综合项目实训,学训一体。在进行综合训练项目实训时,由于需要用到较多的相关知识,需要在做综合项目训练时,不断学习新内容、巩固旧知识,从而做到学训一体。 二、课程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就业市场对信号及电务管理人员的需求着重于动手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均具备的一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一般在招聘前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考核。这样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是实验或实训对学生来讲都是增强感性认识,完善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实行项目分割,按项目难度逐级进行训练教学模式。将信号施工工作及信号工必备技能如:焊线、绑把、箱盒安装与配线,信号机安装与配线,转辙机安装与维护调整,轨道电路安装与测试调整。电缆测试与接续,组合与组合架安装与测试,控制台安装配线与导通,电源屏安装与导通,大站控制台基本操作。 区间闭塞设备操作与测试作为基本项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需求其完成基本项目,甚至更为容易的部分项目训练。而对于具有一定学习潜力的学生则鼓励其进行提高项目训练,对每个项目都制定出一定的考核标准,经过训练的学生分项目按标准独立考核。另外在项目训练时指导老师应加强方法训练。比如进行基本故障排查训练,老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故障现象分析问题所在,利用仪表或其他辅助工具,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查找与处理故障,并将最优方法进行示范性总结,便学生全面掌握所领会处理故障之步骤、手段和要领:通过学习训练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就已具备不同程度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能独立承担起工作任务,让用工单位满意。 专业课教学中主要对学生讲解专业设备所涉及一些基本概念,设备系统工作原理,设计与安装调试方法,使用维护注意事项等内容,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尽相同,接受能力亦有较大差异,全面教授这些知识有一定困难因此应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去向,制订有所侧重的教学目标,实施目标教学。比如我校对施工单位的定单班教学就采用了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述基本概念和设备原理之外,重点放在了设备安装调试上,而淡化设计维护方向的教学内容。而对维护单位的定单人才培养则反之,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有了侧重点,也降低了内容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能集中精力,培养用人单位最需求的专业人才。对于尚有能力加深学习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对本课程的其他方面(如设计知识方面)进行教学指导。 三、结语 总之,高职城轨交通专业铁路信号基础课程的规划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虽然本课程看似基础,但是它确是衔接整个专业体系的桥梁。文章的设计既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教学任务,也注重了教学目标,也兼顾了优秀学生渴望全面掌握系统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工作更具特色,也为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获得了就业机会,学校为市场培养了合格的毕业生。 铁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发展变革与现状 摘要:铁路桥渡水文是桥渡设计中的重要依据,将影响桥梁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文章对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叙述。 关键词:铁路;桥渡;水工水文 我国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起步较国外较晚。在旧中国,仅有少数大江大河或特殊河段的铁路桥梁建设,才进行一些水文或水工方面的估算。新中国成立后,桥渡水文工作方才受到重视,逐步发展成熟,建立并实施了一些列适合我国地形特征的规范。我国铁桥渡水文工作的发展变革,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 五十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水文现象非常复杂,加之当时观测、试验资料不足,前苏联的一些桥渡勘测设计规范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征。 在1953年,铁道研究所成立水工水文研究组,当年即筹备三项研究课题:小径流计算、桥渡冲刷计算和泥石流计算。随即开展了一些列科学调查及研究工作。1956年景观线滹沱河大桥被冲毁,水工水文研究组开始第一项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1957年水工水文研究组自行筹划设计水工试验馆,整套水流循环系统由科研人员自行规划设计。1958年1月,根据原铁道部制订的《1956-1967年铁道科学技术发展愿景规划》的要求,在铁道科学研究院正式组建水工水文室[1]。 1960年初,针对桥渡冲刷计算的研究,原铁道部和交通部两个系统内与水工水文专业有关单位共同开展桥渡水文科研大协作,并成立相应的协作组织。该协作组织下设四个协作片区:西北协作片区,西南协作片区,东北、华北协作片区和中南、华东协作片区。 协作组织首先集中研究普遍存在且相对较为简单的非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及桥墩局部冲刷研究。于1960年12月提出桥渡一般冲刷计算试用公式和桥渡局部冲刷计算试用公式。在1964年召开的全国桥渡冲刷研讨会上,将原有桥渡一般冲刷试用公式的个别系数和指数作了微量调整并定名为64-1公式。 科研大协作组织还逐步开展了小径流计算、河床糙率计算、铁道洪水设计频率标准研究、桥渡壅水计算等科研项目,均取得大量珍贵的科研成果。其中河床糙率计算是大中桥流量计算的关键参数,通过科研大协作,提出了适合我国各种类型河流特性的糙率系数表。此外,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安全经济原则的铁道洪水设计频率标准。 1966年因国内形势的变化,科研大协作组织不得不终止活动。 二、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 十年动乱时期,桥渡水文专业的科研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通过相关单位的不懈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西南科学研究所1966年在峨眉建成了当时铁路系统最大的水工试验室和我国第一个大型室内泥石流防治工程模型试验;1966年-1967年承接了成昆铁路羲农河泥石流防治工程模型试验;1968年-1969年又承接和完成了成昆铁路黑沙河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的模型试验任。 铁道科学研究院水工水文研究室1971年开展桥梁浅基防护的科研工作,先后提出桥梁浅基局部防护计算公式和整孔防护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水工水文室还恢复了桥墩局部冲刷的试验研究,启动了桥渡粘土冲刷及岩土冲刷的研究,以及部分水害地区的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三、高峰阶段(1976年-2000年) 伴随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桥渡水工水文专业也迅速发展成熟并进入高峰阶段。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桥梁冲刷计算的深入研究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科研单位深入开展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及局部冲刷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于1979年提出粘性土壤桥渡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两项计算公式。 在1993年,推导出“分层土壤桥墩冲刷计算解析式”,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资料验证了解析式的正确性。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一组分层土壤桥墩局部冲刷计算经验公式。 2、桥渡非恒定流研究 针对影响溃坝最大流量的主要参数,组成了约600次水工模型试验,提出能计算各种溃坝情况的溃坝最大流量计算公式。同时,针对水库溃坝水流变化极为复杂的情况,推导出能计算大坝全部溃决或横向局部溃决时的最大流量理论计算公式。该式简化后,与仅能计算大坝全溃的经典理论公式完全一致[2]。 在1982年,相关单位引用铁路列车雷达测速装置,测量天然非恒定水流流速,解决了天然情况下,流速大、变化快的非恒定水流流速难以测量的问题。 在1999年开展京沪高速铁路南京上元门越江工程桥渡整体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中,铁道科学研究院专门新建了铁路系统以往设计制造的最大桥渡河工试验模型,并自行研制了以木粉为原材料的动床试验模型沙,性能特别优越。 3、桥渡壅水计算研究 针对原苏联有关平原河流桥渡壅水的计算公式中参变量较少、不能充分反映天然桥渡壅水的实际情况,我国铁路、公路部门的科技人员在1977年共同研究桥渡壅水,从野外调查观测、室内水工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三个方面开展,陆续提出了不少计算公式。 1983年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针对山区斜交桥桥渡壅水的相关问题开展了70余次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水流偏转角的计算方法及斜交桥壅水计算公式。 4、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研究 为进行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1957年在北培建立了径流试验站,后迁至峨眉。经过长期观测、试验,科研单位提出“华北、东北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办法”及其它检验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3]。 5、我国第一部铁路桥渡勘测设计规范诞生 由原铁道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共同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标准《铁路桥渡勘测设计规范》,于1987年刊印施行。该部规范不仅指导了我国铁路桥渡勘测设计工作,而且当时也是交通部门桥渡勘测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在此阶段,各地的学会及协会活动形成高潮,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使桥渡水工试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截止2000年为止,桥渡水工水文专业已逐步发展成熟。铁路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不仅在我国铁路系统已自成体系,而且在全国水利界形成一个重要的分支。 四、缓慢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发展缓慢阶段。主要因素如下: 1、桥梁建设数量日趋庞大,结构设计不断改进优化,桥梁与线路的造价比已大幅度降低,常常出现以桥代路的设计。因此,修建跨越江河的桥梁已不再斤斤计较桥梁的长度问题,而桥长问题是桥渡水工水文计算和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由于桥梁沉井基础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的不断改进,桥梁基础的埋深在我国已不再是难题。于是多数情况下,已不必通过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来解决冲刷深度问题。 3、桥渡水工水文专业自建国以来,特别是经历了发展的高峰期,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桥渡设计和施工不再频繁出现技术难关而需寻求科研单位协助解决。同时,我国有关桥渡水文勘测设计规范的出现,使桥渡设计和管理逐渐规范化。 4、在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条件下,一方面是不少相关单位撤除了水文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是桥渡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如需精度提高,就必须加大模型尺寸,改进测试仪器设备,选用新型试验材料,从而使成本增高,经济效益降低。 但在此期间,铁道科学研究院水工水文科研人员克服相关困难,仍先后开展了四项桥渡壅水计算研究, 还进行了桥梁渡洪安全警戒值的研究。 综上所述,自铁路桥渡水文专业起步至今,已取得大量珍贵科研成果。虽然桥渡水文专业目前的发展进入缓慢阶段。但实际上无论是现有的科研成果,或者是现行的桥渡设计规范,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尚未涉及。而且当前铁路建设正向一些新的领域扩展:如越江隧道、沿海铁路、跨海桥梁等等。随着这些工程的陆续开展,也会逐步发现一些需要桥渡水工水文专业研究解决的技术难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桥渡水文专业会再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思考 一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选择合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 题目来源于实际工程,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类是教师提供的题目。这类课题属于假题真做型。属于模拟课题,,便于指导教师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安排、组织教学,容易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目的,常常为大多数专业所采用。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类题目是学生可以根据拟建或者在建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导、重视过程管理 指导毕业设计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除了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耐心的敬业精神。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专业的综合训练,它涉及到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各个方面,涉及的问题较多、知识面较宽,要求教师要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保证毕业设计指导的质量。对此我们学院目前实施的方法是进行毕业设计系列讲座,对结构设计方向的系列讲座包括最初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到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截面设计,施工图纸绘制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ppt的制作等。系列讲座的实施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强毕业设计中间过程的检查也是保证最终成果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避免问题的累计,同时也是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的一项有效保障措施。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内化在整个四年的学习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枯燥专业课的兴趣,密切结合实际工程,以工程实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从课堂到企业,再从企业回归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4严把毕业设计验收关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验收与把关,必须要严肃客观对待。毕业答辩是检验毕业设计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答辩委员会可由校外专家、学者和教授组成,进行公开答辩,,公信度高,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在答辩前,指导教师和互评教师要严把质量关,对有明显抄袭痕迹、文不对题以及有原则性计算错误的学生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时间为每位同学10~15分钟,一般按先PPT介绍毕业设计内容及成果,答辩老师提问问题,回答问题的程序进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要严格按照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制定的评分标准与细则,依据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及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最后根据指导教师、互评教师及答辩委员会的意见综合评定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客观地给出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这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逐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 二结束语 以上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必须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选择合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改进设计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设计,尤其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全面检验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手段。所以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各高校一直探索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作者:刘明明 单位:西京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土木工程论文 1毕业设计情况问卷调查和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设计本次毕业设计情况问卷调查共计13个问题,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四年级本科生毕业设计导师制的必要性、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帮助程度、对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认可程度;调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类型、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和工作地点;从学生角度调查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次数、指导过程、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调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与指导老师的互动情况以及认可毕业设计的重要程度。2014年6月初,针对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我们共发放问卷调查表格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达到100%。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针对毕业设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学院在导师制的教学改革基础上,从改进选题、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过程指导、开展校外毕业设计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2.1改进毕业设计选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选题要密切结合实际工程,鼓励“真题真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为了保证人手一题,指导老师要积极开动思维,多方位多渠道搜集课题,可以与地方设计院或施工单位合作就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选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就业去向拟定课题;可以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方向和实际项目拟定设计或研究课题等等。选题要求专业知识全面、工作量饱满、实践应用性强,要切实做到与培养目标、工程实际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2.2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毕业设计为期16周,时间安排紧张有序,为了减少学生刚开始的茫然无措,更快更好地投身到毕业设计工作中,可以将毕业设计的任务安排提前至第七学期末,期间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指导老师提前向学生发放毕业设计任务书,向学生讲授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认真思考,积极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后面遇到研究生复试、参加招聘等等事情时才能从容应付,不至于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以及质量。毕业设计不提倡“前松后紧”和“前紧后松”,要求“前紧后紧”。 2.3提高指导老师综合素质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指导教师必须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我院近年来补充的师资力量大多是名校的博士或外校引进的教授,综合能力较强。为进一步加强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我院还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将富有工程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实施“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承接纵横向科研项目;派遣教师去校外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 2.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始终如一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老师对设计进度、过程管理、质量要求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如毕业设计期间必须明确指导的时间和地点;制定详细的考勤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奖惩条例;指导老师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成果等。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实施从选题—过程—成果三位一体的三期检查制度。初期主要检查学生的选题和开题。选题在双方互相选择和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开题则检查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定的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是否合理可行;中期主要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阶段成果是否和任务书一致以及后期的进度安排等;末期则重点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汇总、评阅答辩过程记录以及后期的成果展览和工作总结等。 2.5鼓励学生开展校外毕业设计工作因为校外毕业设计能近距离接触实际工程,使毕业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我院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校外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一方面学院多渠道与社会上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积极创造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另一方面,利用已经签约学生和相应单位都愿意提前接触的契机,学院也鼓励学生去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以缩短工作磨合期,为将来更快适应工作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校外毕业设计必须实行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工程师联合指导制度,重视管理力度,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形成良性互动。 3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现在毕业设计过程认真严谨,工作量饱和,计算书和图纸完整规范,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等。但是,教改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可以加大土木工程专业相近学科间的交叉指导,由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做出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水平毕业设计;巩固和加强校外毕业设计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正式规范、互惠互利的校外教学基地;加强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工程实践经验匮乏的老师去设计院、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如何进一步提高南京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的毕业设计质量,使南京工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才能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土木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 作者:曹云孟云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问题剖析 学生对工程设计总体整合能力差,进度前松后紧,主次不分,过多纠缠细节 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全面综合应用,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问题,虽然学生已做过单门的课程设计,掌握了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整体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什么内容是重点,必须仔细分析不能含糊;也分不清什么是次要步骤可以大致计算。对于一般的框架结构形式,毕业设计常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各步骤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读懂建筑图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学生一般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建筑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结构设计,因此读懂建筑图,充分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理解项目的功能和布局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很多学生第一次看见建筑施工图,容易被建筑图中的一些次要信息(比如凸窗、装饰线条和小洞口)吸引或干扰而忽略与结构有关的信息。对于结构专业,轴网尺寸、建筑布局功能、层高、墙体材料选用(容重)、内外墙厚度、卫生间楼板是否下沉、有无建筑净高限制等等这些信息关系到下一步的结构分析,必须逐一核实。 (二)结构布置是重点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一般是:框架柱的柱位与建筑师协商,基本在建筑图中已标明;框架柱最好能有双向的框架梁拉结;隔墙下一般应设梁;客厅、卧房尽量不设梁;外立面梁截面高度尽量等于层高减去窗户高度,可免去设置窗过梁;为减小柱截面对室内使用空间的影响,可使用异形柱或扁柱。 (三)楼板和次梁的计算是毕业设计的次要内容对于楼板和次梁的计算,学生并不是首次遇到,他们在为期二周的钢筋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中已得到训练。但因为毕业设计的初期就做这部分工作,学生很认真并过于谨慎局促,每块板、每一条小次梁都逐一计算,并常常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比如板跨是否应按书本要求取板的计算跨度?计算跨度是取板的净跨还是直接取中线到中线距离?楼板计算是否按塑性设计?尤其是住宅结构,房间布局较为零散,次梁较多,相同尺寸和相同边界条件的板很少,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计算每块板的内力和配筋,重复工作量很多。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将尺寸相近、边界条件相同的板块归并分为几档,每档取尺寸最大的某板块计算内力和配筋,其他剩余的板配筋参照该板配筋,这样既节省大量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应掌握实际工程中板的边界支承条件的确定原则:一般相邻板面标高不大于3厘米、板面钢筋能拉通的板边为固定边;相邻板面标高大于等于5厘米、板面钢筋不能拉通的板边为简支边板。 (四)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是重点框架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并通过结构最大层间水平侧移值来判断结构刚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求先计算整栋建筑物的风荷载,然后按侧移刚度D值分配到各榀框架。学生常常出现错误是取该榀框架左右相邻轴线距离的一半之和作为风荷载的受风面积,并按此计算该榀框架的风荷载值。 (五)荷载效应组合是毕业设计的难点荷载效应组合是毕业设计的难点,主要是组合工况多。对于60m以下的框架结构,一般风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不同时组合,其组合工况主要有七种。由于框架柱的弯矩、轴力和剪力沿柱高是变化的,因此取柱的上下端作为控制截面。框架梁除取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度中部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根据框架抗震设计强柱弱梁的指导思想,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要进行调幅,调幅系数一般取0.85。这个环节经常学生容易出错,要特别提醒调幅一定是在与水平荷载效应组合之前,而且调幅的对象是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不能是水平荷载,柱端弯矩不能调幅。另外,在进行上述七种组合时,框架梁仅需组合梁端弯矩,梁跨内的最大弯矩是没有办法组合的,因为每一种工况下的最大弯矩点的位置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往往会取梁跨的中点弯矩进行组合计算,该计算结果没有任何意义,浪费时间。正确的做法是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调幅后与水平荷载下的梁端弯矩组合,形成组合后的梁端弯矩,再取梁的隔离体,按静定单跨梁来计算梁的最大弯矩所在的位置及相应的最大弯矩。这部分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建议学生采用EXCEL表格的形式完成,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自行设计组合内力表格并不断调整完善。 计算机软件分析中的几个关键点 毕业设计要求采用工程设计软件复核手算结果,虽然学生在《结构CAD》这门课中了解一些有关主流软件的基本知识,但并未真正计算一个完整的实际结构。学生在建模计算时,会碰到很多问题,并常常纠缠一些无关紧要小问题,导致程序既容易出错,又浪费时间拖延进度。指导教师要重点讲解程序执行规范条文必须满足的相关条件、各类输入参数的合理取值、软件正确运行的操作步骤、计算结果的解读和判断,要指导学生从全局出发,抓大放小,掌控关键节点。 (一)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必要的简化平面图形输入时模型的简化处理是否合理非常关键。比如当梁中线与柱中线不对齐时,学生常常困惑是按偏心输入还是忽略偏心?这时有两种选择:如果不采用程序自动生成的施工图,建议忽略偏心,按中线对齐输入,构件配筋时考虑偏心适当调整配筋,如此才能简单快捷安全;如果需要程序自动生成的施工图,可考虑偏心按实际输入。荷载的输入和折减也是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比如墙体荷载中门窗洞口荷载是否扣除?是统一用一个折减系数还是每个门窗洞口逐个扣除计算?卫生间楼板是否下沉?下沉后回填荷载的取值大小等等。楼板自重除程序自动计算外,尚应考虑装修荷载1.0~1.5kN/m2,高级装修取上限,普通装修取下限。上述问题看似很小,却是设计中必然要遇到的,而书本上很少提及,常常制约了学生的进度,教师应结合各具体工程实际情况给于明确的指导。 (二)电算结果的合理性判断和调整电算结果是否合理不仅仅是查看结果有无超筋、出错等红色标识,还应重点核实以下六个比值或参数:框架柱轴压比、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和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柱轴压比是为了保证柱的塑形变形能力和保证框架的抗倒塌能力,希望框架柱最终破坏为大偏心受压破坏。周期比主要是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A级高度高层建筑)。位移比是衡量结构平面布置是否规则的指标,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剪重比是控制各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剪力,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因为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秒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实际地震动态作用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的影响,有效质量系数是判别结构振型数是否选取足够的指标。当程序输出的有效质量系数超过0.9时就意味着振型数的数量足够,由此得到的地震作用合适。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是为了防止楼层抗侧力结构承载能力突变导致的薄弱层破坏的控制指标。该指标与构件配筋有关,一般较容易满足。上述指标真正反映了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意义,是毕业设计的精髓所在,教师应重点指导。 施工图的绘制 施工图的绘制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之前所做的全部工作最终都体现在图纸上。图纸质量是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判定的重要依据。而学生往往在前面的计算分析中花费大量时间,以致留个绘图的时间很短,图纸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将软件后处理自动生成的施工图不做任何修改直接打印上交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些学生往往图省事,直接将软件后处理自动生成的施工图不做任何调整和修改直接打印上交,造成图纸与毕业设计要求相差甚远。比如框架梁配筋,软件是根据程序计算的配筋量按用料最省的原则选配钢筋,如此导致钢筋直径偏小,钢筋数量较多。常常是梁宽为200mm的截面配置了4~5条直径很小的钢筋,完全没有考虑施工的不便和工程设计的习惯做法,令人啼笑皆非。 (二)图纸绘制要参考学校所在地区建筑设计院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东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气候的差异,造成各个地区的绘图习惯存在较大差别,每个地区均有适合本地区施工的、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因此除了要求学生按制图规范绘制施工图外,还应参考学校所在地区各大建筑设计院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有的学生喜欢在网上下载一些来历不明的施工图,并以此为参照绘制施工图,结果造成图纸表达不清晰、错漏甚至怪异。由于我校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学生留在该地区的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工作。学生掌握符合本地区习惯的制图方法加强了与将来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结构工程师的角色。 结语 毕业设计是进行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毕业设计的质量、效果关系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将来工作的适应程度,意义重大。选题全面、科学指导、抓大放小、强调重点、注重与工程相结合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兰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改革 绘施工图是土木学生必须掌握技能,由于学生缺乏绘图经验,图纸中常出现以下错误。 1.建筑施工图常出现的错误 建筑平面图中,有的学生三道尺寸线标注不全,漏标门洞的宽度以及墙剁、墙厚等尺寸,缺少门的定位;漏标门、窗编号;不清楚疏散距离、封闭楼梯间、防火门等方面的疏散和防火要求;墙线没有加粗;立面图绘制,与平面图不符,漏画雨水管,无墙面的做法或色彩分割等;剖面图的绘制缺少空间想象力,剖到的构件一般都能表达出来,而未剖到却能看得到的构件表达混乱或不表达,三道尺寸标注不全,常缺少门窗洞口、窗上下墙等细部尺寸的标注;缺少檐口标高的标注等。 2.结构施工图常出现错误 基础平面布置图和基础详图中,缺基础梁和基础的编号,没有基础定位或定位不明确,缺少基础底标高,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等。例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大小,基础使用的材料情况,独立基础的柱插筋情况等。结构平面布置图缺少梁的编号和次梁的定位,不标注结构标高。有的学生不能清楚的界定建筑标高与结构标高的关系而标出的是建筑标高。楼板配筋图中对于PKPM程序出的配筋,没有按要求进行核对或调整。学生认为PKPM出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导致部分板块,尤其是与楼梯间相邻的部分板块缺少支座负筋。卫生间支座钢筋没有做断开处理,不标注板的厚度,也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所用材料的级别,保护层厚度等。框架配筋图中的错误有结构标高的标注不正确,PKPM程序电算的柱截面配筋,比如500mmx500mm的柱每侧配三根纵向钢筋,这是不满足抗震规范中纵筋净间距不宜超过200mm的要求;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满足计算要求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而PKPM程序直接计算出的结果有时不满足这些要求,大多数学生均未做相应的调整。另外,还需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框架的抗震等级,梁柱的材料要求、保护层厚度、环境类别等等。 3.楼梯结构图 楼梯结构图的绘制是每年毕业设计图纸中出错最多的。如楼梯间的结构平面布置和楼梯剖面出现矛盾,没有构件编号,平面图绘制不全面,只绘制一层,结构标高错误或没有结构标高,一张图中所有图的比例、字体大小不统一,钢筋用细实线绘制,梯段板配筋中缺少支座钢筋的锚固长度,对于折板楼梯折板处钢筋的配置情况不清楚等等。 结构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框架结构在手算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对于一榀框架结构计算的整体思路模糊,内力组合方式不明确,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不能理解梁的强剪弱弯,柱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及底层柱底内力的抗震调整处理;对梁柱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的取值不明确;基础计算中,基础荷载取值混乱,不清楚基底面积的确定用全反力和标准值,而基础高度的冲切验算及基础底板的配筋采用净反力和设计值。在PKPK电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柱的偏心布置出现偏差,上下层结构构件布置错误,比如上层有填充墙处相应楼板处没有布置次梁,卫生间的楼面没有做下沉处理,在抗震计算系数输入时不知所以,比如梁惯性矩增大系数不做调整,是程序默认的1.2,考虑填充墙作用时基本周期调整系数没有折减等。 建立《规范》意识 今年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采用新《规范》,由于这届学生在专业教学时学的是旧的规范。这样就存在新旧规范的衔接问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以教材为主要参考资料而较少去阅读学习规范,这就脱离了一名工程师工作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依据。引导学生对规范的重视,强调计算结果、构造要求和抗震方面的考虑是同等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只重视计算结构,而忽视构造要求和抗震方面的考虑。使学生建立工程设计的概念。 毕业设计中的几点思考 1.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通过几年指导毕业设计,设计初始阶段,大多数学生对设计无从下手,表明学生缺少工程意识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指导老师要提前规定好每周的设计进度,要讲解结构的计算主要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把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思路清晰。布置每一设计阶段应该查阅的相关资料,主要是相关《规范》和图集的学习和应用,比如在进行框架梁柱配筋计算时,除了阅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还必须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将几本规范中关于梁柱的计算和抗震构造要求结合起来,再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可逐步建立起设计思路,才能将梁柱的配筋情况正确的表达出来。每个阶段都严格按照这种过程进行下去,而不是一味的拿着例题照搬,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聘请工程设计人员来讲座 同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设计中经常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来学校讲座,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答疑解惑。把实际工程中经验和解决实际工程的方法及时地带给学生,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时期的管理 在最后的毕业设计阶段,由于没有平时上课较严格的作息时间,少数学生较松散。而且有一些学生这个阶段面临找工作、考驾照等一系列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指导老师严格考勤。指导老师要确定辅导答疑时间,在辅导过程中严格执行点名制度,按照进度计划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每周进行进度检查,并要提问计算中涉及到的相关的重点内容,这样可以很快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反过来,学生看到老师每天都能按时答疑辅导,也会被老师的这种负责感染,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因找工作或参加研究生面试而延误进度的学生,应在上一学期末任务下达时就明确要求其赶进度,使其进度不晚于正常进度2周,毕业设计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4.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手绘图能力的培养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大量地用到计算机方面的软件,如office系列的word、excel,结构系列软件PKPM,SATWE,TAT等,绘图软件Autocad,天正等。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没有涉及到这么多内容,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使学生得到很大的锻炼,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对学生手绘图能力的培养,同时避免学生抄袭,今年我们要求学生手绘基础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手绘框架图和节点详图,让学生对构造要求和抗震要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指导老师为每个设计小组提供实际施工的蓝图,供学生参阅,有效的提高了图纸的绘制质量。总之,毕业设计的过程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在一年一年不断摸索中前进。 结语 通过几年在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注重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运用有关专业标准和规范。指导毕业设计,积累了一些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的经验。学生在这半年中要学的东西很多,包括专业知识、计算机软件和英文的学习,对知识的整合和应用等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锻炼,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通过设计计算和施工图绘制、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以及毕业答辩,培养学生用文字、图纸及口头等方式清楚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作者:郭晓燕静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类毕业设计的成果分析 结构设计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设计任务书应明确设计题目、设计条件、设计内容、设计范围和深度。如不需做抗震抗风等设计须加以说明。为了更好地控制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指导老师应配套设计任务书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书。设计指导书可在设计依据、结构受力体系、结构选型、主要技术参数、抗震设防标准、计算原则、计算方法、电算程序选择、电算结果分析、设计进度、图纸编排及计算书的编排格式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毕业设计在本环节的问题:设计任务书是不明确的,不完整的:例如,有的毕业设计位于地震区,却没有考虑地震作用,设计任务书也未明确是否可以免做抗震设计;是否做基础和楼梯设计,做的深度是什么?有的设计任务书要求设计内容广,深度深,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最后的成果里并没有达到要求,致使设计不满足任务书要求,导致扣分。所以教师在编写设计任务书时,考虑学生能否完成,工作量一定规定在学生能够完成的范围内。 (二)以当前规范为设计依据结构设计的依据是国家、行业、地方和单位现行的各种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和措施,毕业设计的依据也是现行规范,不是参考书或教科书。规范是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相结合。对于设计师而言:规范就是法律,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师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理解规范,适应规范的更新和修订,其次要在结构设计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两点:一是规范的规定是结构或构件的最低要求,实际工程设计时并非一定要采用最低要求。二是规范的强制条文必须遵守,必须严格执行,是不得超越和突破的红线。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设计依据中的规范采用的是废止版本而非现行规范。特别是最近两年规范更新中,很多同学的设计依据新旧规范都有。另外,设计依据中含大量教科书和参考书,教科书,参考书只能是设计参考资料,而非设计依据。 (三)重视抗震设计⒈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2]。如果毕业设计任务书地点为抗震地区,任务书就应明确是否可以不进行抗震设计,指导教师也应在设计指导书中帮助学生确定与抗震设防有关的标准(设防烈度)及技术参数(场地类别等),特别是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还要根据有关规范确定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一、二、三或四级)。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随意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烈度。有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是7度,学生的计算书却为8度,或降为6度,都是不对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没有按分类标准划分。容易混淆的是: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一般的三甲医院的病房楼定为特殊设防类(甲类)。在有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有的毕业设计不验算框架柱的轴压比,而截面轴压比验算对抗震是非常重要的,轴压比超限是抗震规范不允许的。抗震设计截面相对受压高度的要求与非抗震不同。抗震时构件的各项构造要求不同于非抗震设计,应严格遵守。 (四)关于结构设计说明结构设计总说明通常是结构施工图的首页。要保持设计说明与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保持一致性。结构设计总说明是对外提供给建设单位,为施工图审查及施工单位施工使用的设计产品。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很多同学不重视编写结构设计总说明,有的毕业设计漏掉了结构设计总说明这一项而被扣分;有的毕业设计虽然有结构设计总说明,但其内容与本工程根本无关。同学之间相互借鉴,拷贝,忽略了设计说明条款是否都符合自己的设计内容。比如,明明做的框架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却出现了剪力墙的构造要求……等等。 注重结构教育的总体方法重视结构的概念设计 结构专业学生是通过学习结构基本构件的计算来学习工程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让他们擅长解决明确交给他们的确定的的问题,而常常不能分析整体结构形式。这与我们在工程设计时的模式是相反的,在结构设计开始时,希望形成和处理总体方案,着眼于主要结构体系,而不是构件和细部构造。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对学生强调结构的概念设计,基本思路集中在对抗震有利的结构主体系,而不是细节。但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专门化的学习,很难有总体的思考,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对自己的结构方案进行内力分析,并进行组内讨论,每个学生都应说出自己方案在内力分布上的优点,[3]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重温学过的知识,并达到更高的层次,形成明确的结构概念,培养学生将专门化的知识用于总体设计思路的能力。本环节问题:在布置柱网时要结合力学分析,使结构各构件受力均匀合理,各构件材料强度均能充分利用,学生往往在设计时忽略这点。如下图例,同样的办公楼建筑设计,因为不同的结构柱网布置,得到不同的内力分布图。 关于手算与电算 毕业设计以手算为主要目的。计算机只是辅助设计。通过对主体结构和构件的计算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如结构力学)和专业知识(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的掌握程度。手算可以积累设计计算的感性认识,积累数据,练好手算将受益一生.。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PKPM,广厦等),不同的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等充分的了解。任何一种软件的计算结果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得到的,与实际工程都有一定误差,不能够完全依赖软件计算结果。因此要求一个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慎重校核、认真分析,做出合理判断。优秀设计成果要求应该有“主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总信息、侧移等),同时附有主体结构电算结果的抗震分析报告”,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对计算机结果的分析能力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采用的电算软件,未注明程序的名称、版本及编制单位。指导老师应告诉学生总信息中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如何调整。总信息中的参数普遍存在填写错误,建议指导老师将程序的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中填写说明复印给学生。 关于图纸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毕业设计应明确要求“结构设计部分以手绘为主。手工制图是对优秀毕业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毕业设计手绘图纸让学生在就业前有一个基本训练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制图能力,良好的空间概念和完善的构造要求,以及为施工服务的意识,所以结构设计应以手绘为主。本环节的问题是学生要熟悉制图规范和构造要求。 结语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训机会。学生应该好好把握和珍惜。通过毕业设计,学生把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贯穿起来,在更高的层次运用所学知识,注重于构件组成一个总体系,培养总体考虑的能力;通过精益求精,精心设计,培养精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形成工程师严谨求实的素养,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张力飞渭江世永王仲刚陈子静单位:后勤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思考 抄袭严重。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以设计型为主。工程设计计算步骤非常规范,再加上一个指导教师一个题目带多名学生,这也给了学生一些可乘之机,平时什么都不做,等别的同学做好了,他直接参考过来,一些学生将其他学生的设计作为模板,直接进行数据或图表的修改,许多计算的图表他直接拿过来用EXCEL改一下,至于设计依据、如何理论推导、计算原理一无所知,存在较严重的抄袭现象。 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很多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忙于自己的一些事情,很少与学生见面指导,采取学生谁有问题去找老师的现象,更谈不上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督促和指导缺乏,也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及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笔者的做法是,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要把设计过程的要求明确告诉学生,如每周要严格考勤,每周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要检查进度及每个学生的工作,同时,考勤和平时的工作状况也会计入最后的毕业设计成绩;同时给学生说明,最后的答辩也是很严格的,不要想蒙混过关,使学生放弃侥幸心理。通过教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教学既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将来的工程实践进行联系的重要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初步受到锻炼,为即将到来的工作提供最直接的经验。 2.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指导教师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教师在整个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指导教师的科研态度、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等极大地影响着所指导的学生。因此,指导教师必须业务精、责任心强。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要在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时,讲清楚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意义,以及与实际的联系。并且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严格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次面,平时有问题随时打电话问老师,以此来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这样认真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设计认真对待。 3.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指导教师除了与学生定期见面外,还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来全面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状况。笔者的做法是在自己指导的毕业生中建立一个QQ毕业设计群或毕业设计小组的公共邮箱,所有毕业设计资料通过网络共享;另一方面,通过QQ群和电子邮件随时交流,学生一周一次将所做工作提交至我邮箱,在每周例会时,学生带来所做工作进行集中检查,学生例会不到必须说明原因,对那些平时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同学及时督促,使其补交。 4.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以防学生的抄袭。一些学生将其他学生的设计作为模板,直接进行数据或图表的修改,对于这样平时不做设计最后抄袭的现象,可以通过加强其平时工作考核来预防。笔者的做法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例会学生必须轮流对所做工作进行讲解和说明,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用到那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所涉及到的原理、方法等。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的渗透,学生最后的论文即使在形式上有些相似,但是他把设计的理论、原理及方法都会掌握,也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 5.严格答辩环节。答辩是考核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严格考核环节。在答辩环节中,指导教师及评委都应严格把关,对于平时不做设计或抄袭的同学决不能放松。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由指导教师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是否达到了毕业的要求;其次,由评阅小组评阅;最后,由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成绩。在毕业答辩环节,首先整个土木工程学院组成一个学院答辩小组,随机抽取所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学生的十分之一去学院进行答辩;其次,对各个专业的答辩分组进行改革,首先每个专业的答辩老师分成若干小组,学生抽签确定在哪个小组进行答辩,完全打乱指导教师所属的概念。并且明确告之学生答辩不及格,即为毕业设计总评不通过。人人都有可能被抽到去学院答辩,即使没被抽到去学院答辩,答辩老师中也很可能没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也可能没有一个自己熟悉的老师,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提高了学生对答辩的重视程度,也打破了学生靠老师人情过关的侥幸心理。 结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对培养合格、实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可行措施,才能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上起到实效,才能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丁军霞,常建梅,冯怀平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分析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检验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平台。文章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体系的建设内容,涉及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工作、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创新做法以及教学创新实践成果。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机制;实践成果 土木工程是当前中国一个十分活跃的工程领域,城镇建设和社会面貌变化与其密切相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寄予了厚望。大学本科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几年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肩负社会责任,大力投入师资和经费,实施教学改革,进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保证与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介绍了毕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方面的创新 (一)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巩固,而且还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习惯,激发对未来专业工作领域的“实战”欲望,甚至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就要求教和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上严谨务实。 2.毕业设计是连接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与就业工作阶段的桥梁 如果说高等教育使毕业生获得了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技术劳动者的“上岗证”,那么,可以说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学习成果就是毕业生获得良好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方面,而是对其工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单位往往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要求毕业生能独立工作,尽量缩短“适应期”。一个看似不尽合理的“需方市场”客观上也迫使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设计教学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 因此,毕业设计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兼容并蓄的开放观念、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职业素质、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等,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对建立创新机制必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科技的竞争实质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仅仅是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是“教”和“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积累知识,认同和领会前人的经验。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知识面还不够广,客观上也缺乏创新的基础。而毕业设计教学的特点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面对真实的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设计项目和工程课题,更能激发教与学两方面的创新潜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体会实践所带来的快乐。教师一定要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充满创新氛围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要把教学重点放到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发挥创造条件。 2.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 墨守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僵化的、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完善评价体系、激励教学相长。 二、毕业设计教学组织工作方面的创新 (一)健全和细化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文件 制度化建设包括:(1)毕业设计开题和选题准则;(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准则;(3)毕业设计学生学业准则;(4)毕业设计答辩准则;(5)毕业设计学生成果验收和归档准则;(6)毕业设计创新机制和鼓励政策等。为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技术工作方法,针对开题报告、计算书、论文、设计图纸、图签等编制了大量的格式化电子模板,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自始至终都处于规范化的训练氛围之中。 (二)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工作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课题是否有科学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是决定毕业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先进的课题对知识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深度的课题能促使学生学习更深更新的知识。课题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众多学生不同的就业工作特点和个性化的兴趣要求。 本系每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人数有200~300名(包括土木学院、网络学院、职教学院学生)。本系有18个研究室,研究方向众多,既有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的科研课题,又有许多大、中型工程实践项目,课题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60—70名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使得我们能够创造性地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来进行课题选择,即由指导教师提交申报题目和课题简介以及对学生人数及其相关能力的要求,经系初步审核后公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填报3个选题志愿,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成绩绩点、课题要求和选题志愿统一协调,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意愿。同时,为保证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对已经被本校录取的报送研究生,安排学生未来的导师进行指导,使这些学生能够尽早地加入到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工作。这种选题方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课题内容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一次自我能力的评价,发现不足,及时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初审,要求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不低于70%,课题内容租工作量以及课题难度应能够切实满足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单一课题的工作内容相对完整,严格遵循“一人一题”,鼓励“真题实做”,从源头保证了课题的质量。 (三)做好毕业设计前期组织动员 近几年一直坚持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组织动员。毕业设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作为毕业设计的前奏,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起着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毕业设计的实质和重要性。动员的重点在于统一认识,强化规章,对以往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对毕业设计工作手册逐一解释,明确毕业设计的有关要求。同时邀请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给学生做“如何进行毕业设计”和“如何完成毕业论文”专题讲座。 (四)校企合作联合指导 历史上校内指导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原本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近年来企业由于生产任务繁重等种种原因,对接受毕业设计实习生的态度一般都不太积极。但是,到企业去以实习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仍然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参与了项目设计全过程,往往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企业的实战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考察,发现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本系多方联系校外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当前工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己到生产企业、施工单位中寻求课题,或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实习和企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进一步拓宽选题的自由度,从老传统中走出新路子。 (五)以开放的方式组织毕业设计 为拓宽少数有特点学生的选题范围,毕业设计实行开放的组织方式,即接受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学生到本系进行毕业设计,同时也允许本系学生申请做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对于外系申请来本系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须经过二个系教学主管的审批并报学院备案。而本系则仅允许已经保送外系的免试研究生申报到外系做毕业设计,而且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本系还必须指定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监督,学生随后还必须参加本系组织的公开答辩。 (六)充实与共享教学资源 本系大量补充购买了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手册等工具书;鼓励指导教师向学生开放研究室的资料,提供计算机等设备;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学生使用教学机房购买的正版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创新 除按照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组织课题审核、开题报告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包括公开答辩)、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毕业设计总结等制度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外,还进行了以下创造性工作。 (一)指导教师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的职称等个人状况,毕业设计教学经历,课题类型、难度及来源,对学生的要求,对所指导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了解和评价,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的意见,课题进展状态,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答辩状况,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学生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已经落实就业去向,对课题的兴趣,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的意见,课题难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课题进展状态,所采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工具,毕业答辩,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和收获,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教师和学生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经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教学管理者真正了解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和学两个环节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改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设立“创新奖” 为激励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2008年起,针对每年的毕业设计成果,评选创新突出奖1名,创新优胜奖2~3名。在制定创新奖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到必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目标环境,为此,提高创新评价因子的比重,突出创新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有实质性的创新工作。判断学生是否有创新并不是只看学生论文的题目,而是看学生在具体的毕业设计中是否有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颁发奖金和奖励证书。获奖学生将被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生。 四、毕业设计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果 (一)良好的选题机制激发了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近4年来,70%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理论结合实际工程的课题,其中来自纵向科研项目的课题占比逐年提高。富有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占指导教师比例的60%~70%。这样的状况充分保证了课题质量。而大部分学生都按照本人的志愿选择了课题,或在相近课题之间进行调剂。科学合理的选题机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毕业设计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新奖等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创新奖的设立和实施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获奖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会展用万能组合框架体系设计研究”、“上海某商办楼设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都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反映出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对于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通过毕业论文阶段的学习初步培养了他们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许多学生就此提前投入到硕士阶段研究课题的工作中。 (三)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取得进展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模式是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2008年到上海美建钢结构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的6名学生分别参加了不同的钢结构厂房设计项目,取得非常好的设计成绩,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个人也获得了宝贵的实习经历,在随后的就业竞争中占到了先机。2008年本系派往新加坡当地企业——新加坡CPG设计公司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学生由于实习成绩优异,在毕业后直接被该公司录用。 (四)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本系毕业生在土木工程领域的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上广泛就业。许多用人单位在给本系的信息反馈中都反映,理论联系实际的毕业设计教育卓有成效,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工作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这次实习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贯通整个本科四年所有专业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点第一次完完整整的串联起来,第一次让我们最真实的体会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深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这次实习过程中,建筑、结构、施工的老师还有现场技术负责人在全程中给予指导,带领我们从实际工程中去认识书本知识的现实存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设计当中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先进设计思想和经验。 这次实习期一共五天:结构和施工四天,建筑一天。 实习的工程项目有:重庆教委办公楼、重庆南坪四公里换乘枢纽、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新校区、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和学院综合楼、重庆大学建筑馆 结构 一、结构选型 本次实习工程项目多为多层结构。对于多层结构而言,在重庆地区,采用框架结构既能满足受力需要,功能需要而且相对而言经济性好,因此结构形式多选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目前结构选型中常用的形式,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有机结合。框架结构易于形成较大的自由灵活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剪力墙则可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以减少结构在风荷载或侧向地震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结构布置 1、平面布置 结构的平面布置是指在结构平面图上布置柱和墙的位置以及楼盖的传力方式。从抗震角度看,最主要的是使结构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相重合或者尽可能靠近,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重庆地区主要的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因此建筑物是需要考虑抗震要求的。在这次实习中,所有的建筑平面都并不规整,不满足平面布置的要求。但是结构设计者通过灵活的设缝和柱网的布置,将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分割成多个规则的平面,从而使各个单独的分体系满足了抗震要求。 在抗震地区设缝应为防震缝,平面形状复杂时,用防震缝划分成较规则、简单的单元。但对高层结构宜尽可能不设缝。 2、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的要求是:结构沿竖向(铅直方向)应尽可能均匀且少变化,使结构的刚度沿竖向均匀。由于本次参观的工程项目都属于多层建筑,因此在竖向布置上的要求体现得并不多。 三、基础设计 任何建筑物都建在地层上,因此,建筑物的全部荷载都由它下面的地层来承担,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设计等级、建筑布置和上部结构类型,充分考虑建筑场地和地基岩土条件,结合施工条件以及工期、造价等各方面的要求,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 本次实习中各工程采用的基础形式,既有柱下独立基础(浅基础)又有桩基础(深基础)。以重庆市教委办公楼项目为例:该项目处于嘉陵江畔,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地下水位较高,并根据综合评价,采用承台桩基础最为适宜。重庆南坪四公里换乘枢纽的一幢配套用房也采用了桩基础的形式。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里的桩直接与地基梁连在一起,取消了承台,二者类似柱与梁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形式的选择和组合,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的。 四、柱网的布置 柱是框架结构的主要竖向受力构件,柱网的布置对整个建筑结构的功能和力学性能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优良的柱网布置能够方便施工,加快施工进度。 柱网布置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建筑平面布置的要求。 3、柱网布置要使结构受力合理。 4、方便施工。 五、承重框架的布置 柱网确定后,用梁把柱连起来,即形成框架结构。梁柱刚接构成双向梁柱抗测体系。一般情况下柱在两个方向均应有梁拉结,故应在房屋纵横向均应布置框架梁。因此,实际的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但为计算简便起见,可把实际框架分成纵横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即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 横向框架--由建筑物短方向的梁柱组成。 纵向框架--由建筑物长方向的梁柱构成。 两向框架分别承受各自方向的水平荷载。对于楼面竖向荷载,可由横向框架承受,也可由纵向框架承受或纵、横向共同承受。根据楼面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可将框架的承重体系分为三种: (1)横向框架承重体系:横向框架跨数往往较少,有利于增加横向房屋抗侧移刚度;纵向连系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建筑的通风采光。 (2)纵向框架承重体系:适用于大空间房屋,净空高度较大,房屋布置灵活。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体系:各杆件受力较均匀,整体性能较好。 施工 大三暑期学校已经安排了我们进行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在那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机械设备,人员组织,施工方法,技术、质量和安全控制进行学习。而本次施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毕业设计当中的施工设计,因此,我们的实习重点是放在施工组织设计上的。 一、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施工活动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保证。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配套投产,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投产先后顺序,都要服从施工组织总设计的规划和安排。安排各单位工程开竣工期限,满足配套投产; ②确定重点,保证进度; ③建设总进度一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 ④重视施工准备,有预见地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工程开工的前头; ⑤选择有效的施工方法,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 ⑥充分利用正式工程,节省暂设工程的开支; ⑦施工总平面图的总体布置和施工组织总设计规划应协调一致、互为补充。 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施工条件设计(或称施工组织基本概况);2、施工组织总设计;3、各个建筑物等单位工程的施工设计 二、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是在确定工程施工目标工期基础上,根据相应完成的工程量,对各项施工过程的施工顺序、起止时间和施工工艺衔接关系以及所需的劳动力和各种技术物资的供应所优质的具体策划和统筹安排。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协调好施工时间和配置关系,是施工进度计划贯彻实施的首要条件。 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的基本要求 1、保证拟建施工项目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努力缩短施工工期。 2、保证施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尽量组织流水搭接、连线、均衡施工,减少现场工作面的停歇和窝工现象。 3、尽可能的节约施工费用,在合理范围内,尽量缩小施工现场各种临时设施的规模。 4、合理安排机械化施工,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生产效率。 5、合理组织施工,努力减少因组织安排不当等人为因素造成时间损失和资源浪费。 6、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三、施工平面布置 1、施工平面布置的意义 施工场地平面布置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指导现场文明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否则,施工场地布置不合理会造成施工秩序的混乱。一个项目的施工场地要容纳上百人上千上万的队伍进行施工,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难免会互相干扰,再加上施工场地布置得不明确或考虑不周到,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占用其他队伍的施工场地,影响其他队伍施工,就会产生纠纷。许多材料、机械需要存放,进行施工场地平面布置时如欠全面考虑,就可能出现存放位置占用了建筑物的设计位置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施工进度而增加施工成本。由于施工场地布置粗糙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并容易发生触电、失火、水淹等危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事故。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施工场地的布置。 2、施工平面布置的作用 1)确定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置。 2)项目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互不干扰做到有秩序的进行施工。 3)可使施工所需各种资源及服务设施,相互间有效的组合和安全运行。 4)减少场内物、料的二次搬运费、降低施工成本。 5)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现场平面管理的依据,现场调度指挥标准。 3、施工平面布置图 施工平面布置图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建设区域平面布置的一种简明图解形式,用以表示在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现有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为施工服务的临时性的生产、行政和生活用房、机械设备、塔吊轨道、室内和露天仓库、道路(铁路)、给排水管线、电力和热力网及其他管线的相对平面位置。 建筑 我所要做的设计是三段式:建筑、结构、施工三个部分都要自己完成。其中建筑设计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平常了解到的也就是进行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划分。但是到底如何设计,如何进行划分,我是一点头绪都没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建筑实习是在我校比较有特点的建筑馆进行的。这座建筑馆算是建筑系最原始最真实的一个教材,整个建筑融合了建筑设计的许多要点,当然在实习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它的缺点。所以它是我们进行建筑实习的最佳对象。 实习所了解到的要点如下: 一、入口设计 建筑物的入口既要满足客观的结构构成,又要产生主观性质的情感的美学意义,但是最重要的是满足功能要求。 比如建筑馆门口的大踏步设计。它具有以下功能: 1、人员集散地 2、解决高差 3、入口造势要求 二、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应根据初步确定的房屋平、剖面的内部空间组合关系作为设计基础。 1、应反映出建筑的性格,即建筑的使用性质 2、应反映内部空间及其组织情况 3、应反映自然条件和民族特点的不同 4、应反映基地环境和建筑规划的总体要求 三、中庭 中庭通常是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相连系的特有形式。 中庭也是一种交流空间,这里可作为集会、庆典、展示的场所,有着丰富建筑物功能的作用。 四、灰空间 灰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按照我的理解,就像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 五、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开端,对建筑物的整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平面设计中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各功能用房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③各功能用房之间是否联系方便、相互影响较小。 ③建筑平面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 ④建筑设计是否经济合理。 ⑤建筑平面是否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⑥建筑形象是否有鲜明的个性。 各类民用建筑的平面主要由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和结构部分组成,其中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是平面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总结 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本次实习使我加深了对结构概念的理解,从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角度去看待施工,第一次接触了建筑设计,了解到了一些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当中,了解到了许多有用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知识掌握和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本次实习使我更加明确了设计的任务和过程。我将尽量把这次实习所得,灵活的运用到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当中去。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思考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符合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基于产学研模式分阶段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在创新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程试验实践等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结合土木工程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实际,研究通过构建企业与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实习基地,创新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与考核方式,并推动土木工程本科毕业创新工作。该研究基于产学研机制探索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模式,为丰富和完善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及其形式功能的日新月异则要求土木工程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土木工程专业[2]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最后的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最终使学生符合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毕业设计[3,4]论文必须具有综合知识、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5]之间通过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有机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科研创新,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际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设计与参与生产实践的事业心和责任感[6],在更好地运用综合专业知识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创新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 产学研有机结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就是在毕业设计与研究论文中,实现毕业设计[7]、教学与土木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产学研项目中,结合科研创新与生产实践来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有助于全面培养有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模式之中,可以优化开展实施产学研合作,有效建立健全当前土木工程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教育课程评价[8]及调控机制,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优化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2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意义 利用产学研机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从工程实际与学术问题的联合创新出发,丰富与扩展课题的研究目标,将产学研科研或工程项目转化为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依据工程实际与实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展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优化学生力学模型计算能力,培养技术学术交流,扩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基于产学研的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工作,能够优化提高土木工程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共赢,共同发展。创新模式,搭建土木工程产学研平台,优化服务,能够优化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合作,提高合作层次,有效实践产学研合作,提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其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使其与产学研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的实现措施 3.1完善产学研结合体系 密切协调土木工程教学与后期毕业设计间的联系,基于产学研创新模式,设置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最终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实习与设施打下基础,增强课程试验与毕业设计等与外部生产与科研创创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工程中与企业科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毕业设计题目,使其能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参加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热情。 3.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基地实力 高校院系加强与地方科研生产合作,建立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基地,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其实践指导实力,为毕业设计与论文提升工程实际的支撑,激发土木工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潜在能力。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的课程教学实践与毕业设计,更深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融入到土木工程设计实践中。 3.3提升选题水平 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必须要确保选题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特点,切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选题深度可为学生所接受,一方面避免选题简单重复的陈旧题目,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避免在毕业设计中选题过深、题目过大而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确保学生切实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3.4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院系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应细化到具体教学指导单位,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创新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细则。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维,建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土木学生的工作、人际交流能力。 3.5协调毕业设计考核环节 建立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分阶段考核方法,首先对指导教师要求其书面陈述毕业设计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设计论文内容、难以程度及工作量等情况,由院系讨论与考核设计选题。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学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励教师培育基于产学研等的创新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实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 4产学研创新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探索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据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逐步推行创新教学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承担了大量的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土木工程学院在基于产学研的教学与毕业设计改革上,利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开发了“企业文化、建筑工业化技术、施工安全管理、现代施工关键技术、建筑信息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工程”等校企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校企网络共享络课程,鼓励开展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对“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等课程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为切实完成实践课程培养目标与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教师团队目前承担的产学研项目,紧密结合土木工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科技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目前承担“深大基坑开挖施工对工程桩的影响及其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项目,旨在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同时,进行土木工程创新毕业设计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探索工作。在教学中,针对盐城多河地区特点,分析深大基坑开挖的设计、施工与环境影响特点,将工程难点问题引入课堂与试验及实习实践。对深大基坑开挖回弹引起的桩基承载形状变化等问题,在“桩基工程”课程的设计与施工检测等课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试验与产学研课题研究试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试验研究,为创新性毕业设计提供知识能力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项目特点,毕业设计选题有“先锋岛三期多面临河深大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盐城多河地区的基坑支护形式与插入深度研究”“深大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工程桩承载力计算”“深大基坑开挖坑底回弹与桩基承载计算与检测”“临河高层建筑深大地下室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案”等,创新了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并推动了工程生产实践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工作。 5结语 在土木工程教学、试验实践及毕业设计的各阶段,基于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改革教学方法与毕业设计选题及实施,促进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直接接触到工程实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可有效保证学生完成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为完成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张飞 陈豆豆 李飞 刘照球 单位: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土木工程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当今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更加追求完善的工程建筑,这对大学高等教育中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就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不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一项对学生要求很高的应用型专业。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担负在他们肩上,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在进行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可以结合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方面办学理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传统、陈旧、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影响,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目标不够明确。第二,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导致教育、教学资金资源短缺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最终导致创新意识不够完善,创新能力低下。第三,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来说,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和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陈旧,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多门学科中重复体现,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很多教师都在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因此,也会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都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刚从其他学校调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素养,但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教学中,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学生对于所学知识除了牢牢的掌握之外,还要通过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但是教师缺少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有效训练,因此,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教师在毕业设计中要抓住每个教学环节,例如方案设计、结构计算等。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好有效调控,同时对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准备好解决措施。第二,指导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很多教师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一直采用牵着鼻子走的毕业设计指引教学方式,缺少现代指引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只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引方式,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之中的各环节充满激情、激发兴趣,指导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还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指导模式落后,也会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和观念落后,很多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很难抽出一些时间来钻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中的一些琐事居多,因此,没有时间钻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指导教师采用的教学指引模式不够理想与完善,进而导致学生施工基本技能训练能力低下。即使有多数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对一些具体细致的工作不能及时进入角色。与此同时,很多学生自身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少,前期不够努力,到最后甚至抄袭,导致缺少所需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在毕业设计内容中,个别地方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分散,多以点状形态记忆,缺乏对工程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2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途径 2.1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 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并带动学生把毕业设计融入到科研项目中。毕业设计不像课堂教学,它可以巧妙地加入个人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思路灵活,思维开阔,不断创新,才能带动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 2.2培养学生时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拓宽知识面;在专业技能上,注意多种技能结合,提高人才适应性;在能力方面,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结合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敬业精神较强,具备土木工程设计、研究、施工、教育、工程管理、投资开发等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结语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与发展,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已经得到了社会很多企业和人士的关注,因此,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回顾当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响应新课改的需求并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由衷地希望在今后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教师和学生能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者:刘雅琦 唐晓春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土木工程论文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师资配备不足 师资问题一直是独立学院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独立学院的人事制度与公办高校不同,教师实行聘任制,这导致了独立学院进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境地,教师数量一直没有显著的改善。独立学院的师生比例失调,很多独立学院越过了师生比1:18这个红线,明显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和人们对本专业的热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的增长达不到同步,导致了一名指导教师带很多毕业生的现象,指导时间上不能满足。并且,独立学院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很多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和对相关规范的熟悉,指导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疏漏。 2.类型单一,脱离实际 琴岛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多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假想而来。虽然各指导教师给出的题目不同,但仅仅是设计时的建筑方案存在差别,在结构计算时基本上都采用选取一榀框架进行手算的模式,形式比较单一。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工程量大小等因素的限制,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存在明显的差距,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缺乏工程意识训练,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3.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处在找工作的阶段,这使得他们对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充足。同时,学生对毕业设计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在懵懵懂懂中就开始了毕业设计工作,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问一步做一步,带有较大的盲从性。再者,一些学生对设计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等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对毕业设计马虎应付,及格万岁的思想在这一教学环节尤为突出。 4.基础不牢,概念模糊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在课程学习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不牢,概念混淆,加之现在学生考前突击的做法,使得毕业设计前期需要花费较多的力气进行基本理论的熟悉,影响设计进度。再有,学生的制图功底普遍比较薄弱,所设计的施工图存在较多不符合标准与疏漏,内容表达不全面,影响最终质量。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主将课程联系起来,对课程认识不深,导致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乏整体思维,对学过的内容无法进行联系与拼接,需要老师的指点才能达到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对接。 5.资源不足 独立学院因为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图书积淀相对不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书、规范,而图书馆的专业存书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借阅的需要。同时,由于学院的计算机配置有限和经费有限,学生在电算部分往往借助于盗版软件,这使得最终的结果与正版软件计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容易误导学生。 二、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迫切性 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毕业前的实践预演,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目前的独立学院而言,其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已经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具体表现在: 1.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 由于独立学院师资的特殊性,其毕业设计题目几年都没有实质的变化,并且题目多为虚拟,缺少实际工程的背景支持,能够设计的实际问题基本没有,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一直没有扩展。同时,琴岛学院的毕业设计一直遵循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求大求多求全,而实际进行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绝大多数学生在施工组织设计这一部分都没有认真对待,导致这一部分流于形式化。这样,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就很难达到大纲的要求,同时还影响了其他环节的质量。 2.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设计大多是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与学生就业的时间重合。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尤其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社会及单位的认可程度尚不高,就业压力尤其大,这就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分身乏术,把本该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用来找工作,对毕业设计敷衍应对。同时,陈旧的毕业设计题目与类型也给了学生可乘之机,部分学生从网上下载或从往届学生那里拷来就交给老师,有学术剽窃之嫌。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不能单纯为了毕业而设计。如果不改革,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影响专业及学校声誉,严重的可能会影响专业生存。 三、适合琴岛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论述,笔者在这里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毕业设计有所借鉴,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1.充分做好师资配备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大部分毕业生将会直接进入到生产一线,从事设计、施工、管理、造价等工作。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动手实践能力的强弱跟教师有着直接关系。做好师资配备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为指导教师的配备,其二为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指导教师配备。琴岛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历届的毕业设计工作中,指导教师绝大多数由土木工程系结构教研室的教师担任,极少数有外聘的情况。每位指导教师分配的学生人数较多,达不到良好的指导效果。针对生师比严重超负的现象,建议独立学院在指导教师选用时,可以充分发挥体制灵活的特点,从母体学校或者企业选聘经验丰富的教师、工程师来担任外聘教师,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够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带来更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2)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名师出高徒,要让学生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工地。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后选聘而来,这些教师很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际工程的锻炼。而毕业设计环节恰恰是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环节,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成为了独立学院师资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像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准备考试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更能学到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2)促进青年教师的顶岗锻炼,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分批次有计划地派青年教师到校外企业中参加工程实践,接触实际工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4)督促青年教师积极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注意现行规范规程的更新与修订。通过充分的师资准备,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出色的能力表现,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优化课程体系,做好知识贮备 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大多是依照母体学校设置的,理论必修课安排较多,实践课所占的比例偏少,而实践课中相当一部分跟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差较远。虽然在培养方案中有很多课程设计、实习、实验等诸多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数是点状记忆,而不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对土木工程较为完整的概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观念,培养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课程设计安排上,建议将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各门课程设计的时间尽量相对连续,课程设计任务书尽量兼顾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相对连续的课程设计形成连贯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科学选题,类型多样 题目是毕业设计的关键,是完成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毕业设计的选题既要满足教学的要求,也要贴近实际,同时也要考虑到题目的多样性。要做到科学选题,类型多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贴合培养目标,反映专业特点。毕业设计的题目应紧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实能起到综合性训练的作用。 (2)难度相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既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不至于使学生太过紧张或松懈。 (3)贴近工程实际。毕业设计题目应面向工程、将社会需求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使学生提前接触实际工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设计题目多样化。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在进行题目设计的时候应避免单一的结构设计,而应该不拘一格,向多元化的道路发展,在结构形式上创新,在结构体系上创新,在设计内容上创新。 4.加强过程监控,合理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准备、正式设计、答辩三个环节。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应该从每个环节入手,加强过程监控。 (1)毕业设计准备环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一般都会有毕业实习,其目的是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实习的过程,是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的过程,学生能从识图开始,逐步接触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对毕业设计和未来的工作有个亲身感受,第一次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际的飞跃。在该环节,教师应注意定期与学生联系,督促学生积极收集各种资料,为回校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正式设计阶段。在正式设计阶段,要求每个学生从全局出发,制定设计进度,作为后面设计过程中教师检查的依据。指导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问题的堆积。院系要成立毕业设计监控小组,不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教师的指导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跟进,提出整改意见,并把这些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尤其是有些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学校应该与单位签订管理协议,加强对学生设计进度的监督,并做好记录,以备查验。 (3)答辩环节。答辩主要是考查设计成果是否是个人成果,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考查学生能否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在答辩过程中,教师应严肃认真,提问问题难度适中,学生回答完毕后应给予点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作者:胡锦秀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一、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二、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 罗爱忠 方娟 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略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创新理念 一、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 由于师生比的关系,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精力有限,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往往由指导教师拟定,缺乏足够多的工程实际背景,历年题目相似度较高,造成学生对设计任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不足,只求通过答辩,得过且过。此外,部分学生也要求参加拟就业单位的试用性质的实习,以更早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获得好的发展,并且事实上脱离了教师的指导,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找工作和报考公务员等事务不能专心完成毕业设计,这些都导致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在生产项目的高峰期、攻坚期,生产单位十分需要毕业生参加项目,求贤若渴;而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在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的帮带下往往能够迅速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强度。项目有需要的生产单位和优秀的高年级实习学生之间相互存在用人与实习工作需求,具有潜在的合作可能,有部分生产单位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了到本单位实习学生的作用,有的单位更是要求签订了工作协议的毕业生提前到单位上班。因此,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对期望到生产单位参加实际项目工作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因势利导,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使毕业设计教学顺利进行和保障完成质量。 二、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 在做毕业设计的初期,学生需要了解毕业设计,收集、分析设计资料,还有学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对以前做的课程及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复习与学习,无形中就压缩了毕业设计的总时间,分散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扩展、加深的精力。同时,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中,部分学生面对设计任务感到题目太大,无从下手,缺乏主动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基于学习的迁移理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始终围绕同一个工程案例展开,以此为学习、扩展和加深的立足点、出发点,得到连续、系统、整体的专业训练。例如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练习并掌握了某一类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在毕业设计中则要求学生对同一路段进行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即在相同的交通量、气候和土基等条件下,加深对沥青路面结构类型、材料类型和结构组合设计的认识。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联合开展期间,必须保证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直至撰写、修改和定稿,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层层把关,引导学生统筹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学生也必须严格按毕业设计的写作要求独立完成写作过程,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抄袭。 三、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 以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为例,在国家实施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科技兴交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行业背景下,实施和参与科技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强调本科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认为科学研究是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反映文化、科技的最新成果,是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沿的基本条件,也是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高校都大力提倡并要求教师要从事科研,强调要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这无疑是有益的,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但高校的科研活动仅仅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有的高校将这一计划作为学风建设的措施之一,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尽管该计划以学生为申报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项目的执行往往忽略了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须性和重要性,在根本上未摆脱教师讲授科研成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全面、可用于创新实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 在创新实验中,往往由于学生没有专门的时间,只能挤占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和实验,而参加创新实验又要求学生已经学习了专业课程,另外,课程学习、课程设计、考研、找工作等又使得学生很难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因此难以保证创新实验的实施。对参加创新实验的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实验项目的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可以从时间和精力上保证创新实验项目的完成。如中山大学在第二课堂由科研课题组负责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3]与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相比,大学生创新实验、科技立项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少,且本科生参加实验需熟悉和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较多内容,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应以理论研究为主,了解和参加实验过程为辅。同时为保证大学生能切实完成创新实验计划,在该计划项目的申报中宜要求申报人除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外,还应选修一定的课程以夯实科研基础,如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学生应选修“水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如何参加和开展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公共选修课程。由于执行创新项目的主体是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对于这些科研道路上的新人,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该选择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四、各改进对策的综合比较分析 显然,上述前两种毕业设计改进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一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等工作。因此,尽管上述改革方式可能使毕业生的培养方向差别化,毕业生可能具备不同类型的专业素养,但仍然是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对原部属院校等行业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与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高校潜在教学资源,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形成教学特色。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可以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具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优势,但往往易受生产项目内容和生产单位实际用人需要的限制,学生参加工作内容与毕业设计题目不一定一致,学校和生产单位联系沟通工作量大,且学校教师指导难度较大。 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有利于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发挥科研骨干的长项和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存在学生培养训练周期短、教学工作量大、难度大的问题,适合教学科研团队或承担了科研项目的年轻教师开展该项工作。相比之下,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无论对师生还是高校而言都更易实施,在面临题型多样化选择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参加该类毕业设计,但它无法防范部分学生潜在的逃避、懒散应付毕业设计的倾向,尤其对学习成绩优异且喜爱探索性活动的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挑战性不足而难以挖掘其学习潜力。对三个改进对策还需进行如表1所示的综合比较分析,表1仅为初步分析,还应经实验后加入选题学生数量、实施后培养效果等的分析,并对各因素分配权重系数后计算综合得分。 五、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毕业设计采取题目多样化的策略,对如何毕业设计的参与者是更加广义上的“选题”。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督、导结合,实现以导为主提供了建议措施。 作者:姜旺恒 钱国平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新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一、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毕业设计的题目大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和试验等,学生通过结合自己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使自己的工程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相对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践教学课程。其它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是以专业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授学生本课程体系要求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方式进行。相反,毕业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学知识来相对独立地完成所给的任务。可见,独立性是大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需要协调其它专业或学科,但土木工程专业仍然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工程之间千差万别,每个学生做不同工程的设计题目就体现了不同工程的差别。 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大学所学知识、专业实习实践、试验制作、资料收集整理、文献查阅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土木工程专业创造性还体现在学生要面对各种不同工程条件和各种潜在的影响,来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案,解决不同工程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三、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四、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 罗爱忠 方娟 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分析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创新模式 一、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在这学期,找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不能认真静心地做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机会,在毕业设计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着手,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被动性设计表现明显,学生在设计中体会不到设计成就感,导致其重视程度、设计热情下降。 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1。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就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这些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教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和监控到位,致使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设计进度严重滞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3.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大学期间,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局部独立,片面性较强,缺乏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多以点状形态记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大土木观,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这使得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既不能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又不能校核论证设计结果,只能照搬结构设计范例,依赖结构设计软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些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战,导致毕业设计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计算书前后矛盾以及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命题,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定毕业设计中实施团队指导的相关具体方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毕业团队指导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学生在设计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对土木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知识均有汲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形成研讨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的素质得到发展,共同进步,这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多名教师共同指导,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 指导教师团队组建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缘结构、学科专长和年龄结构,教师之间学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老中青教师搭配组合。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在选题、设计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以及学术方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团队教师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成员一般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根据其学科专长与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指导团队既分工又合作,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在团队中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3.学生团队的构建 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毕业设计团队学生人数。学生团队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要对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阐述,让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在组建学生团队时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团队。团队组建后,应选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研究进展、实验组织和人员协调工作。 三、深化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毕业设计选题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选题,根据学生团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通过对比设计成果和现有工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整理成为既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注意给课题适当添加自由发挥空间,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提前安排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将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吸引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前接触科研项目,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了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体内容和预期成果,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收集资料,查阅参考文献,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设想,完成科研实践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早介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缩短学生毕业设计适应时间,减少起始阶段的盲目性。 3.加强团队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有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开题、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重点从以下几点做好过程管理:(1)团队指导教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实行值班制,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关注试验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总结。(2)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教师不能选择硬性压制和忽略不问,而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来解决问题。(4)开设毕业设计讲堂。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相应的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丰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5)集体评图。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和统一评图标准,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很大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 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办学资源匮乏问题,又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毕业生,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团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校企节能减排材料研发中心和校企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设计课题,设计结果可以对比校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在联合指导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校内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毕业设计成果,并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践效果 经过三届毕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逐渐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改观。通过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毕业生整合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了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各专业和方向的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得以深化,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团队指导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提高。 作者:陈春红 朱平华 封金财 单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绿色石油化工工艺 一、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主要内容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经济性就是减少浪费,让所有参与的物品都能达到最大的使用性,原子经济性就是利用原料中参与反应物中的细小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事能够得以充分的利用,尽量!向空气中少产生或不产生废弃物,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回收再利用、减少使用量、再生新能源或是不使用有害原材料是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回收再利用就是将已有废弃的产品经过化学工艺使之产生新的产品,减少使用量就是对于污染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健康的材料少用或尽量不用或是找新的材料来代替。这样就会大大减少三废排放;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 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现存在的问题 1.危险性大绿色石油化工工艺术行业是一个存在潜在网险巨大的行业,它生产的任何产品都要经过化学反应来进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事件,行业危险系数高,危险性大。 2.原料种类少,资源浪费严重绿色石油化工工艺行业主要原料就是石油和煤炭,而我国两种原料的储藏资源在日异减少,要想发展好绿色石油化工工艺行业,就必须保证和两种有限资源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能源的使用率不高,单位能耗所创造的财富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创造每单位GDP的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许多,是世界平均值的3至4倍,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法国的7.7倍。如果再按照高耗能、粗放式的方式扩大生产,全世界的能源也难以维系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 3“.三废”排放多,对环境污染大汽车行业是石油化工行业最大的用户,它每年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全国一些大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已达到50%以上,人生常期生活中这样的环境里会感觉胸闷,嗓子干痒,头晕等,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四、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发展思路绿色科技内涵是要对环境污染进行合理控制,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的石油化工工艺已对环境产生了污染,而绿色化工工艺体现为绿色生产、无废物排放,这才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绿色化工工艺要向使用无毒害作用的反映材料与催化剂,追求原子经济,减少“三废”的排放目前标努力!第一要进一步开发研制“原子经济”反应,它是绿色化学工艺首要研发的反应类型,不断研制和改善反应中的催化剂,以实现反应中的各原子利用率最大化;第二,加强石油石化行业管理和内部控制,保证生关设施安全和人员安全,加强岗位责任制度建设,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第三选取环保的原材料,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一个要求就是杜绝使用毒害的原料,而是选择化学物质充当原料,要想从根本上免除环境污染,可以利用能够再生的自然材料例如:野生植物作为化学原料,以及一些农业废物,如:秸秆、稻草等进行反应成为酸、醇等化学物质;第四,选择绿色环保效果好的工艺,设计有利于环境的化学反应途径,形成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最终目标为生产出对环境和对人类健康有利的产品,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中所需的能源。特别是能够研究出代替燃油,减少汽车对向空气中排放的废气,来保护生态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如今,一些高分子、精细化工产品都已问世。例如:生物生产干扰素、费事催化技术合成醛、醇等产品都取得了良好的环保效果。绿色石油化工工艺行业要想有效降低对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没有公害的绿色生产的目的,就要尽量选取一些节约资源,耗能低的化工工艺,以及一些无毒害作用的原材料,利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工艺。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石油化工的防爆电气设备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进一步深入,石油、海洋石油、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等行业在争创效益的同时,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的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因此,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和照明设备在采购、设计、安装、使用和维修后的防爆安全性能已经越来越得到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重视。 关键词:石油化工 防爆 环境 电气设备 采购 维修 石油化工企业因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在生产、加工、处理和储运石油、天然气产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爆炸性混合物或火灾危险物质,而电气设备和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因过载、短路、漏电、电火花或电弧等产生火源,工艺设备或管线会因静电产生火花,爆炸性混合物或火灾危险物质遇到火花、电弧或高温时,将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灾,因此,石油化工企业与普通场所的电气设计相比,因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存在,在电气安全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一、防爆电气应用的场所和环境 (1)具有易燃易爆气体/蒸气的爆炸危险性环境/作业场所。 (2)具有可燃性粉尘的爆炸危险性环境/作业场所。 (3)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和可燃性粉尘同时存在的环境/作业场所,在固态化工成品车间和其运输、包装、称重以及涂覆工艺装置中,这类场所较为常见。 (4)上述三种情况下又同时存在腐蚀性介质以及其他特殊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砂尘、雨水、振动)影响的环境/作业场所。 上述爆炸危险环境/场所主要存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应用和销售中。这种环境/场所在石化行业的企业中所占比例大约70%~80%;化工和制药行业占有大约50%。根据危险程度的高低,气体/蒸气危险场所划分为:0区、1区和2区,它们的划分主要取决于释放源(爆炸危险源)的释放程度。当然,场所中的建筑物结构、通风设施的能力以及场所所处的自然因素等都会对其划分有影响,有的影响很大。 二、电气设备选择 1 电气设备的防爆途径 电气设备的防爆主要是消除或控制电气设备产生的火花、电弧和高温。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采用防爆外壳。当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壳体内发生爆炸时,不会引起外壳变形,火焰从外壳之间的间隙传出时,受到足够的冷却,其能量已不能引燃外界的爆炸性混合物,从而起到防爆作用。 采用本质安全电路。当电流和电压都比较小时,在电路中采取一定措施,使线路或设备产生的电火花能量不能引燃外界的爆炸性混合物。隔离法。主要是将爆炸性混合物与产生火花等危险因素的部分隔离,如正压型、充油型电气设备。限制设备正常工作的温度,如增安型电气设备。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设备防爆类型有:本质安全型,标志为ia、ib;隔爆型,标志为d;增安型,标志为e;正压型,标志为p;充油型,标志为o;无火花型,标志为n。 2 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设备选择 电气设备应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分区、电气设备的种类和防爆结构的要求进行选择,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爆炸危险气体环境内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当存在两种以上易燃物质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时,应按危险程度较高的级别和组别选用防爆电气设备。 三、防爆电气设备采购的一般要求 防爆电气设备采购渠道主要来自以下5个领域: (1)设计部门选型; (2)工程项目的招标; (3)成套进口设备采购配套; (4)企业通过网上或自主通过多家报价比较自主采购; (5)市场上企业经营部或商店采购。 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和产品资质的要求: (1)防爆合格证。 (2)防爆电气产品的检验报告和检验机构审查通过的技术文件。主要是防止防爆合格证的伪造以及更加详细地了解产品防爆参数和限制的条件。 (3)生产许可证,没有在生产许可证目录的,此项不考虑。 (4)企业的定点或入网证明,此项限于特大型企业。 (5)产品的其他质量证明,例如:船检型式报告、防腐报告、防护试验报告等。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 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由火灾案例可以看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涵盖面很广,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到到民营中小型企业,而且有的石油化工企业三番五次地发生火灾爆炸事故,这说明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已不再是个案,不再是偶然现象。现阶段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火灾频次上升惊人,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形势严峻,已经影响到了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企业自身消防安全主体意识不高,消防安全制度不落实。大连中石油近期发生的5起火灾爆炸事故,有4起是责任事故,这说明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没有落实,形同虚设。(2)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忽略消防安全。部分企业建成投产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重生产,轻安全,消防安全管理基础工作非常薄弱。平时缺乏对生产设备及消防安全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检查,造成设备性能下,现场设备“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有些单位不舍得消防投入,对于消防设施器材不及时维修保养和更换,致使小火变成大灾,泄漏变成爆炸。(3)没有内部消防安全监督体制或内部监督不到位。很多民营中小型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没有消防监督管理部门,除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外部检查外,不象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型企业有上级安全部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将火灾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而中石油、中石化近年来部分单位火灾爆炸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可以说明,某些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的内部消防监管管理是不到位的,是流于形式的。(4)对消防安全技术人才不重视,致使消防安全技术人才缺失严重。部分企业员工入厂教育,只进行了简单的生产技术培训,没有落实消防安全培训制度,没有进行灭火预案演练,员工不懂得岗位的火灾危险性,没有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基本知识,不懂得初起火灾的扑救和疏散逃生的知识。这也是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火灾事故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造成群死群伤的重要原因。(5)没有消防安全许可和生产经营违规。部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没有认真执行消防安全审查、消防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消防安全设施竣工验收,造成个别企业在未取得相关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开工建设或投入生产,造成了先天性的火灾隐患。(6)我国化学工业整体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不高,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自动控制水平低,安全生产硬件先天不足,容易造成工艺火灾的发生。1994年5月1日施行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8号)(以下简称公安部第18号令)是2002前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管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主要依据,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管理主要特征为“二证一书”:《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审核意见书》、《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许可证(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准运证》,这突出了消防部门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安全管理的绝对权威。2002年,由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44号令)(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和公安部第18令的废止,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消防安全管理逐渐形弱化,主要表现出在以下2个方面:(1)管理职能上的弱化。公安部第18号令具体规定了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要求,随着公安部第18号令的作废,同时“二证一书”的取消也使消防机构对石油化工企业管理力度下降,由于“责权”不统一,这也造成了消防部门管理积极性下降。(2)公安消防机构自身弱化了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而加强了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工作。从《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107号令)和最近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中可以看出,公安消防机构从以前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二个重点在向人员密集场所倾斜,从“二手都抓,二手都硬”到主抓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其次,石油化工企业中涉及到的常见化学物品有1800多种,而且专业性较强,这要求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对石油化工企业更好地进行监督管理,目前在很多中小城市的消防支队特别是县区的消防大队,这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也造成了部分石油化工企业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根据《条例》任何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场所都必须经过安全评价合格才能取得证照,安全评价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在目前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场所安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有些安全评价机构里消防安全技术力量有限,在安全评价过程中不一定发现消防安全方面的问题。甚至有些安全评价机构为了逐利,将不合格的单位评估为合格,造成消防安全隐患。国务院《条例》同时规定,建成的危险品场所每两年必须进行一次安全评价,评价不合格就要收回核发的证照,这也对安全评价机构不管是技术力量还是道德准则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1)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加强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在目前形势下,公安消防机构对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不能放松,在消防部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品管理职权进一步弱化的情况下,公安消防机构应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监督检查,并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应与公安部消防局布置开展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建设”相结合,提高石油化工企业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控火灾爆炸的能力,及时发现隐患,督促整改火灾隐患。(2)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石油化工企业消防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新建、改建、扩建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审核、验收中严格把关,防止留下先天火灾隐患。(3) 公安消防机构应充分利用当地安监部门的管理优势,部门联动,杜绝石油化工企业的失控漏管,同时公安消防机构应及时把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监督情况,特别是火灾隐患情况通报给安监部门,做为安监部门对石油化工企业证照年审的参考依据。当地安监部门在进行石油化工企业建设立项和评估时应充分听取消防部门的意见,可以考虑吸收消防部门相关技术人员为专家组成员。(4)国家应从法律法规上细化责任,对评价机构从严管理,从而促进评价机构业务素质和法制、道德素质的建设。(5)对石油化工企业,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加大消防安全投入,采用先进科学手段,加快自身安全化改造,从工艺上改进消防安全条件,全面提升石油化工企业工艺区、储罐区等重大危险源的消防安全水平。(6)石油化工企业应认真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2002])的规定,树立单位消防安全主体意识,认真履行消防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单位员工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的能力,提高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提高组织疏散逃生的能力及消防宣传培训教育能力。 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决定,并受外因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石油化工企业不重视消防安全,没有树立企业自身的消防安全主体意识,只求经济效益,不顾生产安全,再加上外部监管不到位,是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石油化工内部控制工作要点 随着集团公司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入实施和管理转型,内控制度进入正式实施的第三年,也是内控管理工作的调整发展年。内控制度实施以来,各企业以完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内控管理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以检查考核为手段,坚持将内控管理融入日常工作,内控管理工作稳步推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企业内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通过检查发现,企业在一些关键环节和细节上还存在部分问题,特别是去年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少数企业相继出现管理失控的情况,凸显出内控制度在深入贯彻执行及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结合企业改革和转型的需要,以“有效和高效”为目标,围绕总部内控“一体化”、依托制度信息化、研究建立风险识别及预警和防范体系、优化内控检查思路等重心,狠抓内控制度的深入贯彻落实,推动内控管理的转型,提升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总部及企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研究建立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 研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和导向的内控管理,企业应从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业务管理入手,强化对招投标管理、信用管理、对外投资、分包管理、资产产权处置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危地带的监控,并加强风险分析和定期评估,避免重大风险和实质缺陷的发生。结合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逐步研究建立风险管理事件库。企业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已发生的事件或潜在的重大风险及重要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对、解决或改良措施,按要求纳入风险事件库的管理,并按季度上报总部汇总更新,逐步推进内控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风险管理事件库统一的格式和要求由总部制定下达,并负责汇总建立集团公司总体的信息库,定期进行分析。 二是开展外部项目调研督导,加强外部项目监管 根据近两年的检查和了解,总体感觉企业外部项目内控管理比较薄弱,考虑外部项目管理的现状,企业要加强对外部项目内控管理的支持和督导。一是加强外部项目管理人员内控培训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控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外部项目的督导调研,了解外部项目内控执行的难点和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强化对外部项目的支持,提升外部项目的内控执行力。三是加强对国际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研究国际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探索和完善国际项目内控管理制度。今年总部拟组织对外部项目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外部项目专项调研和检查,以促进提高外部项目的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内控管理定期通报机制,定期内控管理动态(简报) 为解企业内控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总结管理经验,剖析执行中出现的案例,建立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各企业要建立定期简报制度,通过总结本企业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经验或剖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与案例,以内控管理动态(简报)的形式下发所属单位,同时将每期内控动态(简报)每月25日前向总部进行报送。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每月报送,其他企业按季度报送。总部依据企业的内控动态(简报),对各企业总结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和选编,以总部内控动态(简报)的形式定期下发企业,供所属企业进行学习和参考。 四是继续强化基础资料规范工作,推进内控管理要件的表单化工作 集团公司要分步推进实施制度全面信息化工作,将所有制度按照“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要求进行信息化,该工作也与内控制度表格化联系紧密。企业要规范内控管理要件,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整理汇总企业成熟的要件资料,并结合内控制度要求对没有的要件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所有内控要件资料力求以表单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本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件,并于7月底前上报总部。总部借鉴各企业的管理要件格式,完善制定出统一的管理要件格式,形成系统的管理要件表单,为制度信息化奠定基础。 五是调整优化检查考核思路,提高内控检查质量 企业要继续加强内控检查评价,优化和创新检查思路,选拔、培养和选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内控检查人员,完善专业队伍人才库建设。企业在做好内控重点流程测试及自查工作的同时,加强外部项目的检查评价工作,延伸检查范围和深度,提高检查频率,结合审计、稽核、效能监察等形式开展专项和复合检查工作。检查中重点控制风险点和关键环节的抽查样本,切实提高内控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并落实“严考核、硬兑现”机制,企业检查评价工作应在10月中旬底前完成,11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总部备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控检查的深度,延伸检查范围,总部也将研究优化内控检查的思路和方法。 六是继续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内控影响力 企业要抓好内控环境建设,扩大内控影响力,提升全员内控管理意识,坚持对内控宣传培训工作常抓不懈,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贯方式。一是坚持业务流程讲解与案例相结合,引用国内外企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内控流程的理解。二是要加强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内控培训可以聘请兄弟企业的内控专家进行交流讲课,也可组团到管理好的企业去现场学习。三是鼓励内控管理骨干参加有关权威机构或高校举办的培训班,了解内控新观点和新思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四是开展内控知识竞赛,丰富宣贯形式,强化对流程的学习和理解。五是开展内控论文征集和评比活动,提升内控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等。 七是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做好与内控相关的专项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内控相关工作,配合解决好今年重点工作中的难点,确保内控工作深入并顺利开展,总部计划采取实践推进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方式,选定部分重点课题,指导企业开展研究工作,以推进专项工作顺利开展。各企业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指定相关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在企业内开展优秀课题评选活动,并向总部提交推荐优秀研究成果。具体研究围绕以下课题开展:内控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的构建;内控“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内控管理与业务监督管理的关系;新形势下内控管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控检查评价方法及考核方案的优化思路;内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途径及探索等。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应选择多个课题开展研究。 八是做好内控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狠抓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 内控制度贯彻落实的好坏决定内控管理水平的高低,为了进一步确保内控制度贯彻执行,企业要结合管理实际,继续做好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一是跟踪抓好内控检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开展检查回头看及复查工作,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二是做好年度内控工作计划的安排布置,结合企业实际和总部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内控管理工作。三是抓好内控实施细则的完善,规范权限的细化和转授权机制。四是抓好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切实提高内控执行力和自觉性。五是做好内控管理定期总结和汇报工作,并分别在6月中旬及12月中旬前将内控管理总结上报总部。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的实用性 1质量控制上的项目管理 其实,质量控制可以看作是三个核心目标中最关键的一个目标,只有保证了工程的质量,才能够进一步讨论对成本以及进度的控制。工程质量的控制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从建设施工材料的采购,到具体施工流程的进行,到最后的工程验收,都需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达到要求。要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入手,确保在整个施工流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材料的采购与工程的进行,杜绝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情况的出现。另外,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也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可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更多地注意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 2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以成本、进度、质量三个核心目标为出发点,在现代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可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项目管理的作用。在当今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了SHE管理、合同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三方面的内容,在建设工程中进行综合应用,可以让三个核心目标得以实现,充分体现出现代项目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应用的完善性。 2.1项目管理中SHE管理的应用所谓SHE管理,也就是将安全(safety)、健康(health)、环境(environment)三者结合到一起的一个综合管理系统。将减少施工过程的安全事故,保证施工人员的健康状况,保护外界环境不受破坏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对可能存在着危险、不稳定的因素进行及时的纠正。特别是对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来说,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着相当多的安全隐患以及威胁施工人员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SHE管理是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最为基本的一项管理内容。 2.2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的应用 合同管理是通过建设工程中的不同参与方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所具有的的权利来进行责任分配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合同管理,可以更好地明确建设工程中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负责方,将保证施工的成本、进度以及质量具体到每一个工程参与方。目前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参与方可能涉及到的合同包括设计合同、承包合同、分包合同等等,这些合同在签订于解除的过程中都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加强合同管理是提高整体工程质量,实现工程参与方利益共赢的必要手段。 2.3项目管理中信息管理的应用 信息管理是在新时代高科技发展背景之下兴起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信息手段,实现建设工程的高效系统化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类信息管理、经济类信息管理、技术类信息管理、政策类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管理,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建设工程中成本、进度、质量等目标的有效控制,让石油化工建设工程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3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管理的水平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进度。随着科技技术的逐步完善,许多高科技手段在项目管理中的逐渐应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将会达到一个全新的台阶,在现代项目管理的调控与影响下,石油化工建设工程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的措施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产品的化学工业,安全生产时石油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现实石油化工成产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没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在化学药品开发、煤矿开采等方面发生的风险事故较多,给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加强石油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概述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明的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控制生产流程,规范操作,可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第一,人的安全可靠性。对于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保证自身安全;第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设备是石油化工顺利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需要时刻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第三;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保障设备、人员所处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第四;制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纪律严明,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价报表,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1]。一般风险控制措施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即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第二,控制故事损失扩大的措施,即在事故发生以后,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挽救措施,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降低损失。 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2.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内容 第一,采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生产,控制生产风险。工程技术措施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优化方案,主要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控制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例如,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可采用防火工程、消防技术等先进技术措施,做好风险控制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第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人为因素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标准设备管理制度、员工行为准则和岗位职责制度,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化工生产安全性;第三;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影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以此降低安全生产风险。例如,企业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讲座、讲坛等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石油化工生产人员的工作事迹,以此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心;第四,加强个体防护措施管理。 2.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安全生产控制措施是将风险程度作为参考依据,风险程度一般分为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在制定控制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合理性。针对轻度风险,风险控制措施为:保持石油化工生产现状,检查生产设备,找出风险原因和解决方案,并作好记录;针对中度风险,一般根据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控制风险;针对重度风险,首先要整理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清单,清单中需要包含风险名称、风险现状、风险级别、责任部门和相应的风险改进措施。同时,还要制定包含风险名称、改进目标、改进指标、改进投入资金、实施时间和负责部门等条例的风险控制方案,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方案执行风险控制措施,保证责任到人,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以后,还需要由该项目的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审核评定,主要审核指标包括技术措施完成进度、完成质量和资金投入等,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2.3风险信息更新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繁多复杂,生产过程存在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企业要及时更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信息,以便做好防控风险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例如,企业每年定时对常规化工生产活动进行一次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2],主要审核过去的风险评价是否完善、是否全面包含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风险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扩充等,进行必要完善后制成风险评价报告。针对非常规性、作业复杂、危险性较大的生产活动,在每一次开工前就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风险评价工作,确保生产设备安全可用、生产环境适宜等,并将其制成可行性报告上报给上级领导,得到审批后才可作业。 3结语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从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个体防护管理等方面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针对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等不同风险级别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定时进行风险信息更新活动,以此降低企业化工生产风险发生率。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探析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论文关键词:石油化工泵 节能技术 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工业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石油化工泵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型号统一等需要,导致不少机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效能,“杀鸡用牛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石油化工泵电能、功效的浪费。因此,本文通过详细介绍石油化工泵的具体应用,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合理应用。 一、我国石油资源的现状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的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突破节能关键技术,实现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战略目标。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资源。 但是我国石油等能量资源依靠国外进口的程度已经高达百分之四十七,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能源的安全,而且对于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策提出了挑战。 作为石油化工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机泵的节能技术的先进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化工等能源的开发和成本结算。由于常年为了适应生产弹性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数的机泵经常会出现“杀鸡用牛刀”,“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导致不少机泵的工业效能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和发挥,经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加大力度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必然趋势。 二、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1、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 为了适应生产操作的弹性要求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局面,加大能源统计分析力度,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规定,积极的收集、整理、上报相关数据,增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方便更加深入的进行耗能原因的分析以及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结构原理,切实做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根本目标。 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做到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节以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实施是否需要切割叶轮外径,减少叶轮数量、更换叶轮大小。 首先,由于应用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不适于调节要求太大的机泵,特别是具有陡降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所以出口节流成为机泵最常见、最简单的调节方法。通过关小出口阀的方式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减少工作流量。但是阀门的开度一般不能够小于百分之五十,否则将会出现泵过大的情况。 其次,尽量避免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情况发生,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起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抽空,会随时损坏机泵的轴承。因此,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对串联运行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压力较大的裕量。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多级泵因为轴力的突然改变而引起的零部件的损坏,更能够节省能源,发挥机泵的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旁路调节,即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立另外一条管线,使部分液体返回泵的进口或者吸液罐。这样就可以保障实际泵送量比需要量大,不至于出现因为低于最小流量而产生的液体过热、气蚀和震动。 除了上述的几个基本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根据流量或者扬程超过需要量的3%——5%时,切割叶轮外径,降低其流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叶轮切割时候,一定要注意叶轮是否是原型叶轮,如果之前因为某种原因,已经对叶轮进行了切割,那么再次进行切割时一定要注意切割量的掌握情况。避免叶轮外径和导叶内经间隙过大的情况发生;多级泵不能在进口处拆除叶轮,否则会出现因为阻力增加而导致的气蚀现象。因此在多级泵的流量或者压力调节较大的情况发生时,可以在排除端减少叶轮的数量并加定距套,保证机泵的正常运转。 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通过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控制风机、泵类的负载量,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换句话来讲,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因此,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首先,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肥装置渣油进料泵中的应用。以A-GA101渣油进料泵为例,该设备是将减压渣油原料输送到汽化炉,并合成氨装置的重要设备。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方法进行控制,即利用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送至PID调节器,并通过PID调节器来控制出口调节阀的开度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机泵流量的稳定。通过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我们不仅解决了源系统中节流量较大、浪费大量电能、控制度低、电机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频技术的改造,机泵投入运行之后,操作工艺控制的更加平稳,变频器的调节程度更加精准,不仅使系统控制的精准度达到了优化标准,而且节约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 其次,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在平时的生产环节中,尾矿泵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矿泵一般都是流水连续作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尾矿系统的耗电量一般会比较大,因此,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是提高尾矿泵运行效率,实现自动化的重要保障。例如,某公司在利用花费装置检修的时候,针对3台渣油进料泵进行了变频优化节能改造。在经过调速变频技术之后,工艺控制水平逐步平稳,系统控制精准度也大幅度提高,不仅减少了以前机泵控制系统的有关滞后现象,更使得机泵的运行压力日趋平稳,工艺运行指标也得到了优化。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系统 摘要:大型石化企业内采用何种供配电方式,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使供配电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本文根据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特点,介绍了石油化工企业内三种主要的供配电方式,并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比较。 关键词:石油化工 企业供配电 1 前言 目前我国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简称石化企业)多数是由中、小型逐步扩容起来的,对于企业内的供配电系统没有很好地按照大型以及特大型石化企业统筹规划。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生活的需要,还将新建许多大型以及特大型石化企业,如企业内供配电方式选择不合理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大型石化企业内采用何种供配电方式,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使供配电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新问题,也是与大型石化企业供配电特点息息相关的。 2 大型石化企业供配电特点 2.1 对供配电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对连续运行的石化企业来说,对供配电的可靠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仅几个周波的电力系统故障就能造成大量生产装置停工,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2.2 负荷相对平稳 石化企业的负荷是相对平稳的,日负荷曲线的变化很小,生产装置运行正常后,负荷几乎数周甚至数月不变。 2.3 负荷以异步电动机为主 石化企业的负荷主要是以大型异步电动机拖动的风机、压缩机以及隔爆或增安型异步电动机拖动的机泵为主。由于石化企业供配电系统内具有大量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因此,应对其功率因数进行有效的补偿。当采用电力电容补偿时,电力电容器组宜安装在主变电所、多区域配电所或多区域变电所内,因为这些变电所内的负荷相对平稳,而且可缩短装置变电所故障时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时间。 2.4 大型电动机启动 催化主风机等大型电动机的启动虽然次数很少,但启动时间却较长,是影响大型石化企业内供配电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 2.5 具有企业自备热电厂 大型石化企业都具有企业自己的热电厂,其规模与企业的规模及地域的需求有关,有些规模大的热电厂除满足本企业的用电需求外还可向电力系统售电,通常仅能为本企业提供一定负荷及保安电源。石化企业的热电厂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内供汽,因此汽轮机多以背压式、抽汽背压式或抽汽凝汽式为主。一旦电力系统发生故障造成石化企业大面积停电,生产装置会立即停止用汽,各发电动机很难保证此时的稳定运行。通常大型石化企业的热电厂既是企业供配电系统的中心。 2.6 逐步扩容 石化企业的另一特点是用电负荷的逐步扩容,增加新装置及改造扩容是石化企业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在设计石化企业内供配电系统时一定要考虑留有足够的扩展余地。 3 大型石化企业对供电电源的要求 大型石化企业的用电负荷较大,通常总运行容量大于60MVA,供电电压为(66)110KV,220KV,并应由两个以上独立的电源供电,运行方式一般为双电源单运行或双电源双运行。 所谓双电源单运行供配电方式是某个供电电源正常运行另一个供电电源作备用,正常运行供电电源故障后备用供电电源自动投入确保企业的连续供配电。该运行方式的优点是企业内供配电系统倒闸操作方便,缺点是正常运行供电电源故障后极易造成企业生产的混乱。 双电源双运行供配电方式是两个供电电源均正常运行,某个供电电源故障后母线联络断路器自动投入确保企业的连续供配电。该运行方式的优点是某一供电电源故障后对企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较小,缺点是企业内供配电系统倒闸操作很不方便。 4 大型石化企业内的主变电所 大型石化企业通常是以热电厂或总降压变电所作为主变电所。一些大型石化企业内具有数个主变电所,运行方式等事宜通常供电力公司制约。大型石化企业内主变电所的接线方式通常是单母线分段带旁路母线及双母线等,一般位于企业的外侧以便输入供电电源,因此,必须采用电力电缆向生产装置变电所供电。企业内采用供配电电压及供配电方式应根据企业的负荷特点及地理位置等因素仔细选择。 5 大型石化企业内供配电电压及供配电方式 我国大型石化企业内供配电电压通常为: 35KV,10KV,6KV及0.4KV; 大型石化企业内主要供配电方式为: 主变电所直配供配电方式; 多区域配电所供配电方式; 多区域变电所供配电方式; 6 主变电所直配供配电方式 从主变电所6(10)KV母线采用放射式直接供配电至各装置变电所就构成了主变电所直配供配电方式。 该供配电方式构成简单,设备管理集中,容易实现全企业的微机化管理及保护,各装置变电所均可无人值守,人员需求较少,是目前多数石化企业主要采用的供配电方式。但该供配电方式主变电所配出回路过多,系统供配电损耗很大,另外,目前多采用电力电缆沿系统管架敷设的形式,多条电缆都从主变电所一处配出也给这些电缆的设计、施工、运行以及今后的扩容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该供配电方式中每个配出回路都必须按该生产装置的最大运行负荷考虑,因此,不得不增加电器设备及配出电缆的投资。由于该供配电方式仅从主变电所一处配出,供配电系统末端的电压波动很大,这给处于企业负荷远端的储运及给排水系统的电气运行造成了一些困难。 为了在主变电所配出线短路时维持主变电所6(10)KV母线的残余电压,以及限制装置变电所的短路容量,也不得不在主变电所母线配出端安装出线电抗器。出线电抗器的安装又给大型电动机启动及供配电系统运行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大型电动机回路出线电抗器的选择是一个非常严格的问题,电抗百分值选择小了,不但短路电流限制的不够,而且大型电动机启动时对主变电所6(10)KV母线的冲击也很大;选择大了,又不能保证大型电动机启动时的机端电压及启动力矩。因该供配电方式从主变电所至装置变电所是采用电力电缆直配方式,主变电所的短路阻抗与装置变电所的短路阻抗几乎相等,不能用短路电流的幅值来选择装置变电所内故障与主变电所出线电抗器及其系统电力电缆故障,过电流保护必须采用时间阶梯方式,所以主变电所母线配出回路不能安装过电流速断保护。当某一装置变电所发生短路故障时,会造成在主变电所该段6(10)KV母线下各装置变电所的大量低压电动机因瞬时低电压停机,这会给生产造成混乱,而且主变电所配出的回路越多影响范围越大。由于大型石化企业的大型异步电动机很多,因此,除多区域变电所供配电方式外,在计算主变电所低压侧母线短路电流时应考虑多台大型异步电动机的影响。该供配电方式的主变电所6(10)KV母线的短路容量及变压器容量不能太大,否则无法选择电气设备。对于6KV系统,变压器容量不易大于31.5MVA;对于10KV系统,变压器容量不易大于50MVA。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将主变电所6(10)KV母线分成多段,以降低主变电所每段母线的短路容量。 大型石化企业典型主变电所直配供配电方式电力系统接线简图见图-1。在该简图中,电力系统的供配电电源侧采用了双电源单运行供配电方式,四台变压器的容量应相同,而低压侧决不能简单的看作四台变压器的连接,各变压器的低压侧通过主母线、旁路母线、母联断路器及旁路断路器组成数个环状接线,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该接线可看作是具有紧密连接的两个独立变电所,而且仅增加了LB23一台断路器并结合旁路母线,主变电所的运行最大负荷既可从各变压器总容量的50%增至66%,既正常运行时各变压器的负荷率均为66%,某台变压器故障后,该变压器负荷通过母联断路器、旁路母线及旁路断路器分别由另外两台变压器各负担33%,而且对故障变压器所担负的任何装置变电所的两段进线,还都是由主变电所的两台独立的变压器分别供出的。大型电动机的启动是采用两台变压器短时并联的方式完成的,对主变电所母线冲击很小,而且只有该接线才能确保在单台变压器故障后仍能有两台变压器并联完成大型电动机的启动。 7 多区域配电所供配电方式 在石化企业内用电负荷集中的多处区域建立区域配电所,由企业主变电所以6(10)KV电压向这些区域配电所供配电,再由这些区域配电所向各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即形成了多区域配电所供配电方式。 该供配电方式与主变电所直配供配电方式相比仅是在主变电所的配出方式有所不同。配出回路数的减少,给这些电缆的设计、施工、运行以及今后的扩容都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也减少了电器设备及配出电缆的投资,系统供配电损耗也有所降低,设备管理还很集中,可较容易地实现全企业的微机化管理及保护。除一些重要区域配电所外,一般区域配电所及各装置变电所也是无人值守。该供配电方式也是目前一些石化工企业采用的供配电方式。由于该供配电方式增加一级配出,使主变电所母线配出回路过电流保护及各装置变电所的低电压保护与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与主变电所直配供配电方式相比必须还要增加一个时间阶梯。主变电所母线配出回路也不能安装过电流速断保护。另外,该供配电方式仍没有解决供配电系统末端的电压波动很大及主变电所母线配出端电抗器的问题。瞬时低电压停机问题依然存在,大型电动机回路也仍然需要主变电所6(10)KV母线经出线电抗器直配的供配电方式,而且主变电所母线的短路容量及变压器容量受限问题也无法解决。 区域配电所的容量还要受到主变电所母线出线电抗器容量的限制。简单的解决方法见图-2,从主变电所母线增加S3回路与L13和L23母联断路器,可将S1和S2回路的负荷率从50%增至100%,L13和L23母联断路器也应增设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保护。 8 多区域变电所供配电方式 同多区域配电所供配电方式相似,区域变电所供配电方式也是在石化企业内用电负荷集中的多处区域建立区域变电所,将电力系统获得的电源电压经数台主变压器变压为石化企业内可接受的35KV电压,由企业主变电所用35KV电力电缆向这些区域变电所供配电,再由这些区域变电所经过变压器变压后,再向各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即形成了多区域变电所供配电方式。大型石化企业典型多区域变电所供配电方式电力系统接线简图见图-3。 该供配电方式是以35KV为主供配电系统,解决了供配电系统末端的电压波动很大及主变电所母线配出端电抗器的问题,而且主变电所母线的短路容量及变压器容量受限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主变电所母线配出回路可安装过电流速断保护,缩短了断开35KV电力电缆短路故障的时间。从主变电所经35KV电力电缆与变压器配至各大型电动机,使各大型电动机与其供配电的变压器组成了电动机—变压器组,设计人员可根据各大型电动机的有关参数很容易地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及阻抗电压百分值。该供配电方式不必增加主变电所母线配出过电流保护及各装置变电所的低电压保护与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的时间阶梯,瞬时低电压停机的影响范围也有所减小。虽然该供配电方式是以35KV为主供配电系统,但在主变电所附近的生产装置(见图-3装置1变电所)还应采用主变电所直配供配电方式。但由于在企业内增加了35KV电压等级,而且该供配电方式与上述两个供配电方式相比增加很多变压器,这给企业内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及检修试验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目前我国大型石化企业还很少采用该供配电方式,但却是今后新建大型及特大型石化企业主要采用的方式。 9 装置变电所供配电方式 装置变电所通常均采用单母线分段的供配电方式,母联一般装设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保护,配出方式则有母线直配至用电负荷与母线配至各电动机控制中心(MCC)再配至用电负荷两种。国外进口装置变电所多采用后者,该供配电方式可在MCC开关柜上减少一些投资,而且可缩小在MCC故障时对供配电系统的影响范围。在设计装置变电所开关柜时,宜将进线、母联、电压互感器、变压器及补偿电容器开关柜集中布置,以方便今后的运行管理。 10 保安电源的设置 当石化企业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时,极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一些生产装置还会造成重大设备事故,因此,必须考虑企业全面停电时的消防及其它问题。企业热电厂应安装低周减载装置,以增加事故情况下的发动机运行的稳定,并通过安装大型柴油消防泵及在部分生产装置安装柴油发电系统以解决此类问题。 11 结束语 多数石化企业的供配电系统是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采用上述各种供配电方式的混合形成的。建议对主变电所附近少量负荷较少的生产装置采用主变电所直配供配电方式;对距主变电所较远负荷较少的多个生产装置,采用多区域配电所供配电方式;对距主变电所较远或供电半径内负荷较大的多个生产装置,采用多区域变电所供配电方式。对于采用主变电所以直配及多区域配电所为主供配电方式的大型石化企业,建议考虑图-1的主变电所接线方式。对于新建大型石化企业的供配电系统,建议考虑多区域变电所供配电方式。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石油化工企业消防污水收集与处理初探 摘要:阐述了石油化工企业消防污水的产生及特点,提出了石油化工企业须重视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消防污水的收集方法。文章建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增加关于消防污水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石油化工 消防 污水处理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石化企业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望同行们批评指正。 1 消防污水的产生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方法,生产各种石油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及化肥的工业。各种成分的物料在这里加工、储存、装卸、输送。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消防时,泄漏出来的物料混入消防水,消防水即被污染。笔者将这部分受污染的消防水称之为消防污水。 从消防污水的产生过程来看,其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消防污水只有在消防时才会产生;其二,消防污水只有在物料泄漏并混人消防水时才会产生。 消防污水的产生过程决定了消防污水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 2 消防污水的特点 消防污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污水量变化大。由于消防污水只是在消防时产生,因而其水量与消防时实际用水量有关,而消防实际用水量与火灾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当火灾处于初期或程度比较轻时,消防实际用水量就小,产生的消防污水也就少;当火灾程度比较严重时,消防实际用水量就大,产生的消防污水也就多;当火灾特别严重时,企业内消防设施不能满足消防要求,需要动用企业外部消防设施,此时产生的消防污水就更多。 ②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火灾发生时不同的泄漏点位置,消防污水中污染物的组分都会不同。物料泄漏量不同,消防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也会有很大差异。 消防污水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污水,它都存在着收集与处理的问题。 3 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 消防污水如不采取措施加以收集,便会沿地面流淌至雨水管道,最终汇入江河湖泊,造成地下水、地表水的严重污染。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法规,“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做到清污分流”,受到污染的消防水也应该从未受污染的水中分流出来。因此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必要的,不能因为火灾就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加工过程中含有毒物质的企业,这个问题更应重视。 针对消防污水的特点,在将其送入污水处理厂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消防污水在被送入污水处理厂前须进行检测。 ②消防污水收集池须有一定的调节容积。 ③当消防污水可回收利用时,应考虑回收利用。 下面以金陵拜耳1万t/a组合聚醚装置中,堆桶场和原料罐区为例,谈谈消防污水是如何收集的。 4 工程实例 金陵拜耳1万t/a组合聚醚装置是由德国BAYER公司与金陵石化化工二厂合资兴建。该装置由原料罐区、生产厂房、堆桶场、加热区、污水池等建构筑物组成。产品组合聚醚是由聚醚与添加剂混配而成,其中添加剂中含胺类物质。若胺类物质泄漏并流入水体,将会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造成环境的污染。为防止消防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德国BAYER公司提供的基础设计中明确提出,该装置原料罐区、生产厂房、堆桶场的消防排水均须考虑收集并将受污染消防水送至化工二厂污水处理厂。 以堆桶场为例,是将其设计成一块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状场地,供收集消防污水。场地中间设一水沟,水沟的末端接切换井。切换井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接污水池,一个出口接阀门井。阀门井内的阀门关闭,水即进入污水池,污水池蓄满后,水被积在盆状场地之内;阀门井内的阀门打开,积水即可排至雨水系统。 消防污水与未受污染的消防水的切换,按以下步骤进行:平时将阀门井内的阀门关闭,消防时,消防水被限制在盆状场地之内。检测人员经取样分析,如确认消防水未被污染,打开阀门,将场地内积水排至雨水系统;若分析结果显示消防水已被污染,则启动污水池内的污水泵,将受污染水送至污水处理厂(图1)。 盆状场地的净容积是这样确定的:考虑到污水的检测时间约须1.5-2h,场地内按可容纳3h消防用水量。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堆桶场消防用水量确定为25L/s,3h消防用水的溶积即为270m3,因而,盆状场地的净容积应不小于270m3。 堆桶场的设计要点:一是要计算盆状场地的净容积,确保堆桶场在堆好成品桶。原料桶、空桶和废料桶时仍能满足270m3要求;二是盆状场地的地坪应做好防渗工作,因为此时的盆状场地兼作消防污水收集池;三是污水泵的流量确定应综合考虑污水处理厂的承受能力和盆状场地的排空时间。 原料罐区有现成的围堰,只要保证其容量,并做好防渗工作,便可作为消防污水收集池。 以上设计得到德国BATER公司的认可。 目前,该工程已竣工投产,消防污水收集设施使用效果如何,还有待今后实践的检验。 5 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我国环保规范未提及消防污水,消防污水的收集容积在规范和手册中均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以上计算是否妥当,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消防实际用水量可能远远大于规范中规定的消防用水量,实际消防用水量太大时,消防污水就会溢出收集池,流入雨水管道,污染环境。但是,如果将收集池做得很大,势必又增加了土建投资。如何经济、合理地确定消防污水收集池的容积,还有待于同行们的进一步探讨。 ③污水的检测项目不同、同一检测项目所使用的仪器不同,检测所需时间就会不同。而污水检测所需时间对消防污水收集他的容积影响很大。污水检测所需时间如何确定,依据不足。 6 几点建议 ①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应考虑消防污水的收集。 ②建设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应考虑消防污水处理量。 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在有关章节应增加消防污水的有关内容。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压研究 [论文关键词] 石油化工 管线试压技术 管道工艺技术 [论文摘 要] 石油化工装置是以石油裂解加工为主体生产各种燃油和化工原料的生产装置。装置内的各种工艺介质多为易燃、易爆和有毒性的物质。因此,在石油化工装置施工过程中,各类工艺管道的安装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严禁其泄漏,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本文旨是根据石油化工装置工艺技术的危险因素,安全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目前我国石油的生产是越来越大,可是石油化工装置是以石油裂解加工为主体生产各种燃油,以及是以化工原料为主体的生产装置的,装置内存在着各种工艺介质很多都是有毒性的物质,易燃、易爆的物质和。也就是说,在石油化工装置施工过程中,各类工艺管道的安装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严禁其泄漏,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工艺管线安装过程中,为检验焊缝的质量及法兰连接处的密闭性,管线的试压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道关键工序。 实际上,从标本兼治的理念来看,设计成品的质量对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石油化工装置设计安全是预防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要如何保证装置设计安全呢,当然就要严格、正确地执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特别是强制性标准。 一.石油化工装置管线试压工艺技术研究 1.技术准备。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多,走向错综复杂,为了使试压工作正常进行,必须预先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试压前,应根据工艺流程图编制试压方案,理清试压流程,按要求确定试压介质、方法、步骤及试压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等。 2.管线的完整性检查。管线的完整性检查是管线试压前的必要工作,没有经过完整性检查确认合格的系统一律不得进行试压试验。完整性检查的依据是管道系统图、管道平面图、管道剖面图、管道支架图、管道简易试压系统图等技术文件。完整性检查的方法一是施工班组对自己施工的管线按设计图纸自行检查,二是施工技术人员对试压的系统每根管线逐条复检,三是试压系统中所有管线按设计图纸均检查合格后,申报质监、业主进行审检、质检。完整性检查的内容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3.物资准备。管线试压介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气体,一类是液体。气体一般采用空气、干燥无油空气和氮气等。液体一般采用水、洁净水和纯水等。因此,如果管线没有特殊的要求,试压介质一般多采用水。试压工作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工作。因此,在此项工作开始前应进行充分的物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试压设备的维护保养、安全检查和进场布设;各种试压用仪器、仪表的校验、检查和安装;试压临时管线及配件的安装布置;试压用盲板、螺栓、螺母、垫片等材料的准备;设备、仪表、阀门、管件、安全阀、流量计等隔离措施的实施;试压中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所需物资的供应及现场的布置等工作。 4.压力试验。承受内压管线的试验压力为管线设计压力的1.5倍;当管道的设计温度高于试验温度时,试验压力应符合下式Ps=1.5δ1/δ2δ1/δ2 6.5时,取6.5值;当Ps在试验温度下,产生超过屈服强度应力时,应应将试验压力降至管道压力不超过屈服强度时的最高试验压力。气压试验管道的试验压力为设计。对于气压作强度试验的管线,当强度试验合格后,直接将试验压力降至气密性试验的压力,稳压30分钟,以无泄漏、无压降为合格。检验采用在焊口、发兰、密封处刷检漏液的方法。 5.试压安全技术规定。管线试压是非常危险的,应做好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液压试验管段长度一般不应超过1000米,试验用的临时加固措施应经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并做好标识。试验用压力表应在检定合格期内,精度不低于1.5级,量程是被测压力的1.5~2倍,试压系统中的压力表不得少于2块。液压试验系统注水时,应将空气排尽,宜在环境温度5℃以上进行,否则须有防冻措施。合金钢管道系统,液体温度不得低于5℃。试验过程中,如遇泄漏,不得带压修理,缺陷消除后,应重新试压。试压合格后应及时卸压,液体试压时应及时将管内液体排尽。系统试验完毕后,应及时拆除所有临时盲板,填写试压记录。试压过程中,试压区域要设置警戒线,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操作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不得随意开关阀门。 二.石油化工装置管道工艺技术 1.塔和容器的管线设计 依据工艺原理合理布置。分馏塔与汽提塔之间的管线布置。通常分馏塔到汽提塔有调节阀组,调节阀组应靠近汽提塔安装,以保证调节阀前有足够离的液柱。分馏塔与回馏罐之间的管线布置。当分馏塔的塔顶压力用热旁路控制时,热旁路应尽量短且不得出现袋形,调节阀应设在回流罐的上部。汽液两相流的管道布置时,管道上的调节阀应尽量靠近接收介质的容器布置,减少管道压降,避免管道震动。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管线不可随意布放。 2.泵的管线设计 泵入口偏心异径管的使用。泵吸人管道设计是确保泵经常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关键。当泵人口管系统有变径时,要采用偏心大小头以防变径处气体积聚,偏心异径管的安装方式如下:一般采用项平安装,当异径管与向上弯的弯头直连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底平安装。这种安装方式可以省去低点排液。 布置泵的人口管线时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泵的人口管支架的设置。如泵的进口在一侧,则泵的入口管支架应是可调式,且人口管及阀门位置在泵的侧前方。 ②气阻。进泵管线不得有气阻,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某些布置虽符合工艺流程图,但在局部会产生气阻现象,从而严重影响泵的运行。 ③管道柔性。泵是同转机械,管道推力作用在管嘴上会使转轴的定位偏移,因此管道设计要保证泵嘴受力在允许数值内。塔底进泵的高温管线尤其需要考虑热补偿。 3.冷换设备的管线设计逆流换热 ①冷换设备冷水走管程由下部进入,上部排出。这样供水发生故障时,换热器内有存水,不致排空。如作为加热器时用蒸汽加热,蒸汽从上部引入,凝结水由下部排出。 ②安装净距。为了方便检修,换热器进出口管线及阀门法兰。均应与设备封头盖法兰保持一定距离,为方便拆卸螺栓净距一般为300mm。 ③热应力。换热器的固定点一般是在管箱端,凡连接封头端管嘴的管道必须考虑因换热器热胀而位移的影响。重沸器返回线各段管线长度的分配要恰当,可以防止设备管嘴受力过大。回线各段管线长度的分配要恰当,可以防止设备管嘴受力过大。 三.总结 设计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能有效地提高设计质量。作为设计者,会受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偏差,技术的进步,极大地补偿了人的缺陷。当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正在广泛应用,它使设计工作更高效、更优质,使一些易出差错的环节不复存在。掌握CAD设计手段是现阶段设计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设计者知识水平不断更新提高的体现。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浅谈石油化工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技术 论文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仪 石油化工 检测 论文摘要: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作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石油样品的范围检测越来越广。本文主要针对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作为一种新型的通用型检测器,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PLC传统检测器上的不足。笔者综述了ELSD的仪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检测的因素,重点介绍其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1.ELSD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966年, Ford第一次介绍了ELSD,当时它被称为蒸发分析器( Evaporative Analyzer) ,后来又被称为质量检测器(Mass Detector) 、光散射检测器(Light Scaterring Detector) 等,属于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的通用检测器。它运用光散射技术使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化合物检测时通过质量敏感(Mass Responsive)模式来完成。对于各种已经商品化的ELSD主要由3部分组成:雾化器、加热漂移管和光散射池。 1.1雾化器 雾化器直接和分析柱的出口相连接,从柱后出来的流出物进入雾化器,在雾化器的末端与通入的气体(通常是氮气或氦气)充分混合成均匀的小液滴,可以通过调节气体的流速和洗脱液的流速来调节所产生液滴的大小。对于ELSD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化器气体流速,气体流速如果低于正常流速,会产生较大体积的液滴,大液滴会凝聚在加热漂移管上使响应值降低,大液滴中的流动相如果不能完全蒸发,则会形成尖峰;如果气体流速过高,则大液滴的数量会减少,响应值降低。 1.2加热漂移管 加热漂移管是ELSD的一个重要部件。柱流出物经过物化器后变成气溶胶,然后经过加热漂移管。加热漂移管的作用是使气溶胶中的易挥发组分挥发,流动相中的不易挥发组分经过加热漂移管进入散射池。加热漂移管的重要参数是在保证流动相完全蒸发的前提下设置尽量低的温度,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化合物,更应该在低温下蒸发掉流动相。 1.3光散射池 在光散射池中,样品颗粒散射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检测器产生电信号。在仪器的实际结构中,光源大多数使用多色光源,但是也有的厂家使用激光源。激光源除强度较大以外,有本征的缺憾,即对于一些具有生色基团的化合物,如果其吸收波长正好与激光光源波长相等,这种化合物就不会被检测到;另一方面,因散射光强度和(D/I)有关,所以多色光的散射强度使ELSD的响应因子更接近于一个真正的质量检测器,而单色光ELSD的响应因子会有较大的变化。经样品颗粒散射的光被光电倍增管或硅晶体光电二极管接收,其发展趋势是硅晶体光电二极管被逐步取代光电倍增管。 2.影响ELSD检测的因素 Charleswoortin最早研究了ELSD的检测原理,并为它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经过大量的学者研究逐渐加以完善,并由Mengerink系统地总结如下: 2.1 物化器 散射光的强度与进入光散射池的颗粒大小有关, ,因此也就与在雾化过程中产生的液滴大小有关。可以用Nukiya-ma和Tanasawa的经验公式计算气溶胶中的液滴平均直径(D) 。液滴直径的大小与表面张力、流动相的密度和粘度以及气体的流速有关,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参数来实现对液滴大小的调节,以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 2.2 加热漂移管 加热漂移管的作用是把柱流出物中的流动相加热蒸发掉,只剩下化合物的颗粒。其温度的设定值应根据洗脱液的组成和性质而定,例如当流动相的沸点高时,应该升高操作温度,使其完全蒸发,同时要尽量保持较低的温度,以免使待分析的物质加热蒸发,而导致检测器的灵敏度降低。 2.3 光散射池 当一个颗粒与光作用时,共有3 种类型的散射过程发生: Rayleigh散射、Mie散射和折射- 反射。这3种过程均与颗粒的直径(D)及波长(λ)有关,当D /λ 0. 1时产生Ray-leigh散射;当0. 1 D /λ 1 时,产生Mie散射; 当D /λ 1时,产生折射- 反射。散射光的强度主要来自于两种不同的组合,即Rayleigh散射和Mie散射或Mie散射和折射- 反射。冯埃生和Trathnigg等人分别考察了影响ELSD检测的因素,发现加热漂移管的温度对基线水平和噪声的影响有明显的规律:温度较低时,流动相不能完全蒸发掉,基线水平较高;温度过高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噪声。 3. ELSD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由于ELSD具有其它传统检测器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医药、磷酯类化合物等检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石油化工领域,由于物质的复杂性而应用比较少。Padlo等人用HPLC - ELSD体系对VGO 馏分油和减压渣油进行模拟蒸馏,当加热漂移管的温度为40~80℃时流动相为正戊烷,工作温度为115~150℃时流动相为正己烷,结果发现当加热漂移管的温度为40℃时,对应油样中只有沸点大于315℃的组分才能被检测到,也就是说检测限为315℃,同样当加热漂移管的温度为80、115、150℃时,对应油样沸点检测限分别大于380、435、482℃,依据不同的ELSD操作温度可以得到油品的沸点分布结果。把实验结果与气相模拟蒸馏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前者具有分析时间短、样品用量小、不使用色谱柱、使用范围广等优点。Padlo、朱继升等人采用Padlo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PAC (丙胺氰基柱) 、DNAP (二硝基苯胺丙烷) 、D IOL (正相硅胶键合二醇) 3个液相色谱柱串连,通过柱切换和梯度洗脱等手段将沸点大于315℃ (600°F)煤液化油分成饱和烃、芳烃(1~5环)和极性化合物3个组分,然后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分别对各个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把结果与气相模拟蒸馏法和重量法测得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者在准确性和重复性方面均与后者相媲美。Ashraf采用带有两个正相色谱柱(丙胺氰基柱PAC和二硝基苯胺丙烷DNAP)和两个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VD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的多维HPLC系统,成功运用于瓦斯油(VGO) 、重瓦斯油(HVGO) 、减压渣油(VR)以及深拔馏分(DD)中6种烃类组分的芳香烃含量、质量和支链分布的定量测定。这些烃类组分包括饱和烃(脂肪烃和环烷烃) , 1~4环芳香烃和极性化合物(高于4环的含N、O杂环化合物) 。这种独特的HPLC系统以正己烷、二氯甲烷和异丙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有效分离烃类组分,对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较宽范围质量校正以及独特的算法将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光谱转换成芳香烃含量。此方法在分离初、馏点高于340℃的样品时具有其它方法不具备的优点。Bartle对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在凝胶渗透色谱(GPC)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研究发现在测定煤液化油提取物时,对于一些窄分布、高分子量(大于300)的馏分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线性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质量检测器,相对于传统GPC检测器而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对于低分子量的馏分,由于沸点低,在蒸发除去流动相的过程中,待分析物也一同被气化而损失掉,所以应用ELSD测定煤液化油提取物时只能测定高分子量(大300)馏分;Xie Rong等人采用配有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粘度计、示差折光检测器的GPC系统成功地分析了聚合物的螺旋半径、固有粘度、分子量及其分布; L i同样将ELSD应用在GPC上测定沥青和渣油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并把测定结果与用薄层色谱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节气体流速和加热漂移管的温度,使响应值、信噪比达到最大。ELSD的响应不依赖于被检测物质的光学性质,只能检测沸点低于流动相的样品。ELSD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限达到ng级且检测过程中基线稳定,能进行梯度洗脱。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石油化工企业消防污水收集与处理初探 摘要:阐述了石油化工企业消防污水的产生及特点,提出了石油化工企业须重视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消防污水的收集方法。文章建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增加关于消防污水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石油化工 消防 污水处理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石化企业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望同行们批评指正。 1 消防污水的产生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方法,生产各种石油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及化肥的工业。各种成分的物料在这里加工、储存、装卸、输送。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消防时,泄漏出来的物料混入消防水,消防水即被污染。笔者将这部分受污染的消防水称之为消防污水。 从消防污水的产生过程来看,其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消防污水只有在消防时才会产生;其二,消防污水只有在物料泄漏并混人消防水时才会产生。 消防污水的产生过程决定了消防污水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 2 消防污水的特点 消防污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污水量变化大。由于消防污水只是在消防时产生,因而其水量与消防时实际用水量有关,而消防实际用水量与火灾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当火灾处于初期或程度比较轻时,消防实际用水量就小,产生的消防污水也就少;当火灾程度比较严重时,消防实际用水量就大,产生的消防污水也就多;当火灾特别严重时,企业内消防设施不能满足消防要求,需要动用企业外部消防设施,此时产生的消防污水就更多。 ②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火灾发生时不同的泄漏点位置,消防污水中污染物的组分都会不同。物料泄漏量不同,消防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也会有很大差异。 消防污水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污水,它都存在着收集与处理的问题。 3 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 消防污水如不采取措施加以收集,便会沿地面流淌至雨水管道,最终汇入江河湖泊,造成地下水、地表水的严重污染。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法规,“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做到清污分流”,受到污染的消防水也应该从未受污染的水中分流出来。因此消防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必要的,不能因为火灾就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加工过程中含有毒物质的企业,这个问题更应重视。 针对消防污水的特点,在将其送入污水处理厂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消防污水在被送入污水处理厂前须进行检测。 ②消防污水收集池须有一定的调节容积。 ③当消防污水可回收利用时,应考虑回收利用。 下面以金陵拜耳1万t/a组合聚醚装置中,堆桶场和原料罐区为例,谈谈消防污水是如何收集的。 4 工程实例 金陵拜耳1万t/a组合聚醚装置是由德国BAYER公司与金陵石化化工二厂合资兴建。该装置由原料罐区、生产厂房、堆桶场、加热区、污水池等建构筑物组成。产品组合聚醚是由聚醚与添加剂混配而成,其中添加剂中含胺类物质。若胺类物质泄漏并流入水体,将会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造成环境的污染。为防止消防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德国BAYER公司提供的基础设计中明确提出,该装置原料罐区、生产厂房、堆桶场的消防排水均须考虑收集并将受污染消防水送至化工二厂污水处理厂。 以堆桶场为例,是将其设计成一块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状场地,供收集消防污水。场地中间设一水沟,水沟的末端接切换井。切换井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接污水池,一个出口接阀门井。阀门井内的阀门关闭,水即进入污水池,污水池蓄满后,水被积在盆状场地之内;阀门井内的阀门打开,积水即可排至雨水系统。 消防污水与未受污染的消防水的切换,按以下步骤进行:平时将阀门井内的阀门关闭,消防时,消防水被限制在盆状场地之内。检测人员经取样分析,如确认消防水未被污染,打开阀门,将场地内积水排至雨水系统;若分析结果显示消防水已被污染,则启动污水池内的污水泵,将受污染水送至污水处理厂(图1)。 盆状场地的净容积是这样确定的:考虑到污水的检测时间约须1.5-2h,场地内按可容纳3h消防用水量。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堆桶场消防用水量确定为25L/s,3h消防用水的溶积即为270m3,因而,盆状场地的净容积应不小于270m3。 堆桶场的设计要点:一是要计算盆状场地的净容积,确保堆桶场在堆好成品桶。原料桶、空桶和废料桶时仍能满足270m3要求;二是盆状场地的地坪应做好防渗工作,因为此时的盆状场地兼作消防污水收集池;三是污水泵的流量确定应综合考虑污水处理厂的承受能力和盆状场地的排空时间。 原料罐区有现成的围堰,只要保证其容量,并做好防渗工作,便可作为消防污水收集池。 以上设计得到德国BATER公司的认可。 目前,该工程已竣工投产,消防污水收集设施使用效果如何,还有待今后实践的检验。 5 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我国环保规范未提及消防污水,消防污水的收集容积在规范和手册中均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以上计算是否妥当,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消防实际用水量可能远远大于规范中规定的消防用水量,实际消防用水量太大时,消防污水就会溢出收集池,流入雨水管道,污染环境。但是,如果将收集池做得很大,势必又增加了土建投资。如何经济、合理地确定消防污水收集池的容积,还有待于同行们的进一步探讨。 ③污水的检测项目不同、同一检测项目所使用的仪器不同,检测所需时间就会不同。而污水检测所需时间对消防污水收集他的容积影响很大。污水检测所需时间如何确定,依据不足。 6 几点建议 ①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应考虑消防污水的收集。 ②建设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应考虑消防污水处理量。 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在有关章节应增加消防污水的有关内容。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试压研究 [论文关键词] 石油化工 管线试压技术 管道工艺技术 [论文摘 要] 石油化工装置是以石油裂解加工为主体生产各种燃油和化工原料的生产装置。装置内的各种工艺介质多为易燃、易爆和有毒性的物质。因此,在石油化工装置施工过程中,各类工艺管道的安装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严禁其泄漏,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本文旨是根据石油化工装置工艺技术的危险因素,安全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目前我国石油的生产是越来越大,可是石油化工装置是以石油裂解加工为主体生产各种燃油,以及是以化工原料为主体的生产装置的,装置内存在着各种工艺介质很多都是有毒性的物质,易燃、易爆的物质和。也就是说,在石油化工装置施工过程中,各类工艺管道的安装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严禁其泄漏,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工艺管线安装过程中,为检验焊缝的质量及法兰连接处的密闭性,管线的试压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道关键工序。 实际上,从标本兼治的理念来看,设计成品的质量对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石油化工装置设计安全是预防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要如何保证装置设计安全呢,当然就要严格、正确地执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特别是强制性标准。 一.石油化工装置管线试压工艺技术研究 1.技术准备。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线系统多,走向错综复杂,为了使试压工作正常进行,必须预先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试压前,应根据工艺流程图编制试压方案,理清试压流程,按要求确定试压介质、方法、步骤及试压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等。 2.管线的完整性检查。管线的完整性检查是管线试压前的必要工作,没有经过完整性检查确认合格的系统一律不得进行试压试验。完整性检查的依据是管道系统图、管道平面图、管道剖面图、管道支架图、管道简易试压系统图等技术文件。完整性检查的方法一是施工班组对自己施工的管线按设计图纸自行检查,二是施工技术人员对试压的系统每根管线逐条复检,三是试压系统中所有管线按设计图纸均检查合格后,申报质监、业主进行审检、质检。完整性检查的内容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3.物资准备。管线试压介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气体,一类是液体。气体一般采用空气、干燥无油空气和氮气等。液体一般采用水、洁净水和纯水等。因此,如果管线没有特殊的要求,试压介质一般多采用水。试压工作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工作。因此,在此项工作开始前应进行充分的物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试压设备的维护保养、安全检查和进场布设;各种试压用仪器、仪表的校验、检查和安装;试压临时管线及配件的安装布置;试压用盲板、螺栓、螺母、垫片等材料的准备;设备、仪表、阀门、管件、安全阀、流量计等隔离措施的实施;试压中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所需物资的供应及现场的布置等工作。 4.压力试验。承受内压管线的试验压力为管线设计压力的1.5倍;当管道的设计温度高于试验温度时,试验压力应符合下式Ps=1.5δ1/δ2δ1/δ2 6.5时,取6.5值;当Ps在试验温度下,产生超过屈服强度应力时,应应将试验压力降至管道压力不超过屈服强度时的最高试验压力。气压试验管道的试验压力为设计。对于气压作强度试验的管线,当强度试验合格后,直接将试验压力降至气密性试验的压力,稳压30分钟,以无泄漏、无压降为合格。检验采用在焊口、发兰、密封处刷检漏液的方法。 5.试压安全技术规定。管线试压是非常危险的,应做好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液压试验管段长度一般不应超过1000米,试验用的临时加固措施应经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并做好标识。试验用压力表应在检定合格期内,精度不低于1.5级,量程是被测压力的1.5~2倍,试压系统中的压力表不得少于2块。液压试验系统注水时,应将空气排尽,宜在环境温度5℃以上进行,否则须有防冻措施。合金钢管道系统,液体温度不得低于5℃。试验过程中,如遇泄漏,不得带压修理,缺陷消除后,应重新试压。试压合格后应及时卸压,液体试压时应及时将管内液体排尽。系统试验完毕后,应及时拆除所有临时盲板,填写试压记录。试压过程中,试压区域要设置警戒线,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操作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不得随意开关阀门。 二.石油化工装置管道工艺技术 1.塔和容器的管线设计 依据工艺原理合理布置。分馏塔与汽提塔之间的管线布置。通常分馏塔到汽提塔有调节阀组,调节阀组应靠近汽提塔安装,以保证调节阀前有足够离的液柱。分馏塔与回馏罐之间的管线布置。当分馏塔的塔顶压力用热旁路控制时,热旁路应尽量短且不得出现袋形,调节阀应设在回流罐的上部。汽液两相流的管道布置时,管道上的调节阀应尽量靠近接收介质的容器布置,减少管道压降,避免管道震动。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管线不可随意布放。 2.泵的管线设计 泵入口偏心异径管的使用。泵吸人管道设计是确保泵经常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关键。当泵人口管系统有变径时,要采用偏心大小头以防变径处气体积聚,偏心异径管的安装方式如下:一般采用项平安装,当异径管与向上弯的弯头直连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底平安装。这种安装方式可以省去低点排液。 布置泵的人口管线时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泵的人口管支架的设置。如泵的进口在一侧,则泵的入口管支架应是可调式,且人口管及阀门位置在泵的侧前方。 ②气阻。进泵管线不得有气阻,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某些布置虽符合工艺流程图,但在局部会产生气阻现象,从而严重影响泵的运行。 ③管道柔性。泵是同转机械,管道推力作用在管嘴上会使转轴的定位偏移,因此管道设计要保证泵嘴受力在允许数值内。塔底进泵的高温管线尤其需要考虑热补偿。 3.冷换设备的管线设计逆流换热 ①冷换设备冷水走管程由下部进入,上部排出。这样供水发生故障时,换热器内有存水,不致排空。如作为加热器时用蒸汽加热,蒸汽从上部引入,凝结水由下部排出。 ②安装净距。为了方便检修,换热器进出口管线及阀门法兰。均应与设备封头盖法兰保持一定距离,为方便拆卸螺栓净距一般为300mm。 ③热应力。换热器的固定点一般是在管箱端,凡连接封头端管嘴的管道必须考虑因换热器热胀而位移的影响。重沸器返回线各段管线长度的分配要恰当,可以防止设备管嘴受力过大。回线各段管线长度的分配要恰当,可以防止设备管嘴受力过大。 三.总结 设计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能有效地提高设计质量。作为设计者,会受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偏差,技术的进步,极大地补偿了人的缺陷。当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正在广泛应用,它使设计工作更高效、更优质,使一些易出差错的环节不复存在。掌握CAD设计手段是现阶段设计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设计者知识水平不断更新提高的体现。 石油化工分析论文:浅谈石油化工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技术 论文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仪 石油化工 检测 论文摘要: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作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石油样品的范围检测越来越广。本文主要针对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作为一种新型的通用型检测器,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PLC传统检测器上的不足。笔者综述了ELSD的仪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检测的因素,重点介绍其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1.ELSD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966年, Ford第一次介绍了ELSD,当时它被称为蒸发分析器( Evaporative Analyzer) ,后来又被称为质量检测器(Mass Detector) 、光散射检测器(Light Scaterring Detector) 等,属于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的通用检测器。它运用光散射技术使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化合物检测时通过质量敏感(Mass Responsive)模式来完成。对于各种已经商品化的ELSD主要由3部分组成:雾化器、加热漂移管和光散射池。 1.1雾化器 雾化器直接和分析柱的出口相连接,从柱后出来的流出物进入雾化器,在雾化器的末端与通入的气体(通常是氮气或氦气)充分混合成均匀的小液滴,可以通过调节气体的流速和洗脱液的流速来调节所产生液滴的大小。对于ELSD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化器气体流速,气体流速如果低于正常流速,会产生较大体积的液滴,大液滴会凝聚在加热漂移管上使响应值降低,大液滴中的流动相如果不能完全蒸发,则会形成尖峰;如果气体流速过高,则大液滴的数量会减少,响应值降低。 1.2加热漂移管 加热漂移管是ELSD的一个重要部件。柱流出物经过物化器后变成气溶胶,然后经过加热漂移管。加热漂移管的作用是使气溶胶中的易挥发组分挥发,流动相中的不易挥发组分经过加热漂移管进入散射池。加热漂移管的重要参数是在保证流动相完全蒸发的前提下设置尽量低的温度,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化合物,更应该在低温下蒸发掉流动相。 1.3光散射池 在光散射池中,样品颗粒散射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检测器产生电信号。在仪器的实际结构中,光源大多数使用多色光源,但是也有的厂家使用激光源。激光源除强度较大以外,有本征的缺憾,即对于一些具有生色基团的化合物,如果其吸收波长正好与激光光源波长相等,这种化合物就不会被检测到;另一方面,因散射光强度和(D/I)有关,所以多色光的散射强度使ELSD的响应因子更接近于一个真正的质量检测器,而单色光ELSD的响应因子会有较大的变化。经样品颗粒散射的光被光电倍增管或硅晶体光电二极管接收,其发展趋势是硅晶体光电二极管被逐步取代光电倍增管。 2.影响ELSD检测的因素 Charleswoortin最早研究了ELSD的检测原理,并为它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经过大量的学者研究逐渐加以完善,并由Mengerink系统地总结如下: 2.1 物化器 散射光的强度与进入光散射池的颗粒大小有关, ,因此也就与在雾化过程中产生的液滴大小有关。可以用Nukiya-ma和Tanasawa的经验公式计算气溶胶中的液滴平均直径(D) 。液滴直径的大小与表面张力、流动相的密度和粘度以及气体的流速有关,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参数来实现对液滴大小的调节,以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 2.2 加热漂移管 加热漂移管的作用是把柱流出物中的流动相加热蒸发掉,只剩下化合物的颗粒。其温度的设定值应根据洗脱液的组成和性质而定,例如当流动相的沸点高时,应该升高操作温度,使其完全蒸发,同时要尽量保持较低的温度,以免使待分析的物质加热蒸发,而导致检测器的灵敏度降低。 2.3 光散射池 当一个颗粒与光作用时,共有3 种类型的散射过程发生: Rayleigh散射、Mie散射和折射- 反射。这3种过程均与颗粒的直径(D)及波长(λ)有关,当D /λ 0. 1时产生Ray-leigh散射;当0. 1 D /λ 1 时,产生Mie散射; 当D /λ 1时,产生折射- 反射。散射光的强度主要来自于两种不同的组合,即Rayleigh散射和Mie散射或Mie散射和折射- 反射。冯埃生和Trathnigg等人分别考察了影响ELSD检测的因素,发现加热漂移管的温度对基线水平和噪声的影响有明显的规律:温度较低时,流动相不能完全蒸发掉,基线水平较高;温度过高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噪声。 3. ELSD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由于ELSD具有其它传统检测器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医药、磷酯类化合物等检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石油化工领域,由于物质的复杂性而应用比较少。Padlo等人用HPLC - ELSD体系对VGO 馏分油和减压渣油进行模拟蒸馏,当加热漂移管的温度为40~80℃时流动相为正戊烷,工作温度为115~150℃时流动相为正己烷,结果发现当加热漂移管的温度为40℃时,对应油样中只有沸点大于315℃的组分才能被检测到,也就是说检测限为315℃,同样当加热漂移管的温度为80、115、150℃时,对应油样沸点检测限分别大于380、435、482℃,依据不同的ELSD操作温度可以得到油品的沸点分布结果。把实验结果与气相模拟蒸馏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前者具有分析时间短、样品用量小、不使用色谱柱、使用范围广等优点。Padlo、朱继升等人采用Padlo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PAC (丙胺氰基柱) 、DNAP (二硝基苯胺丙烷) 、D IOL (正相硅胶键合二醇) 3个液相色谱柱串连,通过柱切换和梯度洗脱等手段将沸点大于315℃ (600°F)煤液化油分成饱和烃、芳烃(1~5环)和极性化合物3个组分,然后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分别对各个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把结果与气相模拟蒸馏法和重量法测得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者在准确性和重复性方面均与后者相媲美。Ashraf采用带有两个正相色谱柱(丙胺氰基柱PAC和二硝基苯胺丙烷DNAP)和两个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VD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的多维HPLC系统,成功运用于瓦斯油(VGO) 、重瓦斯油(HVGO) 、减压渣油(VR)以及深拔馏分(DD)中6种烃类组分的芳香烃含量、质量和支链分布的定量测定。这些烃类组分包括饱和烃(脂肪烃和环烷烃) , 1~4环芳香烃和极性化合物(高于4环的含N、O杂环化合物) 。这种独特的HPLC系统以正己烷、二氯甲烷和异丙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有效分离烃类组分,对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较宽范围质量校正以及独特的算法将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光谱转换成芳香烃含量。此方法在分离初、馏点高于340℃的样品时具有其它方法不具备的优点。Bartle对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在凝胶渗透色谱(GPC)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研究发现在测定煤液化油提取物时,对于一些窄分布、高分子量(大于300)的馏分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线性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质量检测器,相对于传统GPC检测器而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对于低分子量的馏分,由于沸点低,在蒸发除去流动相的过程中,待分析物也一同被气化而损失掉,所以应用ELSD测定煤液化油提取物时只能测定高分子量(大300)馏分;Xie Rong等人采用配有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粘度计、示差折光检测器的GPC系统成功地分析了聚合物的螺旋半径、固有粘度、分子量及其分布; L i同样将ELSD应用在GPC上测定沥青和渣油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并把测定结果与用薄层色谱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节气体流速和加热漂移管的温度,使响应值、信噪比达到最大。ELSD的响应不依赖于被检测物质的光学性质,只能检测沸点低于流动相的样品。ELSD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限达到ng级且检测过程中基线稳定,能进行梯度洗脱。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浅谈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及信息管理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组织 信息传输 信息交流 论文摘要: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基础上,介绍了建设 z4~Oi目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环节。 信息运用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是指在工程实施中对项目信息传输进行组织和控制,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工程信息的传输,能够方便有效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工程项目信息,这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在该行业基础管理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多数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的组织和控制基本上仍然沿袭着旧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 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产生、转换、变化和被使用,并被传送到必须的单位,而形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流。尽管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很多,但它可被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项目基本情况的信息,主要在各种合同、计划文件、设计文件之中。(2)项目进展中的信息,如实际投资、质量、进度信息等,它主要在项目月报、重大事件报告、质量报告等各种报告之中。(3)各种指令、决策方面的信息。(4)其他信息。如市场情况、气候变化情况、外汇波动、社会动态等。一般说来,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要符合项目管理的需要,切勿造成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 日常建设工程项目对信息的基本要求:(1)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事件,信息对不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参与者存在差异性。(2)反映实际情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实施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在其中产生和使用的信息,一定要能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这是进行正确、有效管理的前提。(3)及时提供信息如果过时,则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和见值。它会使决策失去时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只有及时地提供信息,管理者才能及时地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4)简单、便于理解信息要方便使用者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其表达形式应符合人们日常接受信息的习惯。 2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从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中我们不难理解,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指项目管理者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信息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序的信息流通,帮助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应的信息。所以,为了完成项目信息管理的目的,我们必须做到:(1)了解和掌握信息来源,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2)把握和正确运用信息管理的手段;(3)根据信息流通的不同环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2.1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收集 2.1.1 项目决策阶段的信息收集 在建设丁工程项目决策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有关相关市场方面的信息。(2)有关项目资源方面的信息;(3)有关自然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目的主要是为帮助业主在工作决策中避免失误,进一步开展调查和投资机会研究,编写可行性报告,进行投资估算和项目经济评价。 2.1.2 设计阶段的信息收集 在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同类项目相关信息。如建设规模、结构形式、工艺和设备的选型、地基处理方式和实际效果等;(2)有关拟建项目所在地信息;(3)勘察设计单位相关信息。如同类项目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完成该项目的能力、人员和设备投入情况、专业配套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情况、收费情况、设计文件质量、合同履约情况等。(4)设计进展相关信息。如设计进度计划、设计合同履行情况、不同专业之间设计交接情况、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情况、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结果、各设汁工序对投资的控制、超限额的原因等。设计阶段信息收集的范围广泛,不确定因素较多,难度较大,要求信息收集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一定的相关经验。 2.1.3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信息收集 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拟建项目相关信息。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与施工图预算、本工程适用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有别于其他同类工程的技术要求等。(2)有关建没市场信息。如工程造价的市场变化规律及当地的材料、构件、没备、劳动力差异;当地有关施工招投标的管理规定、管理机构及管理程序;当地施丁招标机构的能力、特点等。(3)施工投标单位相关信息。如施工投标单位的管理水平、施工质量、设备和机具情况、以前承建项目的情况、市场信誉等。在施工招投标阶段,要求信息收集人员要熟悉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图预算,熟悉法律、法规、招投标管理程序和合同示范文本,这样才能为业主决策提供依据。 2.1.4 施工阶段的信息收集 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施工准备相关信息;如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组成和人员素质、进场设备的型号和性能、质量保证体系与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单位的资质与人员素质;建设场地的准备和施工手续的办理情况:施工图会审和交底记录、施工单位提交的开工报告及实际准备情况;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等。(2)施工实施相关信息。如原材料、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工程物资的进场、检验、加工、保管和使用情况;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规程、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原材料、地基验槽及处理、工序交接、隐蔽工程检验等资料的记录和管理情况;工程验收与设备试运转情况;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措施及其执行情况;工程索赔及其处理情况等。(3)竣工保修相关信息。如监理工作总结及监理过程中各种控制与审批文件、有关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的相关记录:建筑安装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资料和竣工图;竣工总结、竣工验收备案表等竣工验收资料;工程保修协议等;在施工阶段,信息的来源较多、较杂,因此,应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确定合理的信息流程,建立必要的信息秩序,规范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信息管理行为,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要求,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完善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归类整理。 2.2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主要是把建设各方得到的信息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择、汇总后,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供给各类管理人员使用。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要从鉴别开始,对于监理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提供的信息,要从信息采集系统的规范性,采集手段的可靠性等方面入手。进行选择、核对和汇总,对动态信息要更新及时;对于施工中产生的信息,要按照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程序紧密联系在在一起,而每一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信息又分为质量、进度和造价三个方面分别组织。 2.3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存储 一般来说,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存储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各类信息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在—起,组织的方法可由单位自行拟定,但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规范。当前,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组织:(1)按照工程组成进行组织,同一工程按照质量、进度、造价、合同进行分类,各类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2)文件名规范化,以定长的字符串作为文件名。(3)建设各方协调统一存储方式,国家技术标准规定有统一的代码时尽量采用统一代码。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保证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做到规范、标准及其完整,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根据“施工前预控、施工中监控、施工后可追溯”的思想,使建设工程项目信息能真实的反映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项目管理的深度、力度和速度,为工程项目产生更大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简论建设工程业主方合同管理策略及法律控制分析 论文摘要 合同管理是业主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分析业主方在合同管理中可能涉及到的风险,探讨业主方合同管理中的要点及合同管理策略,运用合同法律原理巧妙草拟合同条款,达到防范合同风险,维护业主方的正当利益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 合同管理 意思自治 合同风险 策略控制 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工作涉及项目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建设工程由于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涉及合同当事人众多,并对业主方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工作,通过运用合同的规范、约束效力,有助于维护建设工程各方的正当利益。 一、合同法律原理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一个大型建设项目的合同数量可能成百上千份之多。而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包括了对于每个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接触等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也涉及到对所有合同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过程。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包括了前期合同结构的选择、合同文本选择、合同计价方法和支付的方法、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合同索赔、合同诉讼等内容。 合同意思自治是合同法律原理的一项最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基于双方的真实、自由愿意,并不受其他主体的非法干涉,该原则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当事人在进行合同活动中对外表述的内心真实意愿即合同自由。合同意思自治原则为建设工程合同相对人选择、合同条款的达成以及合同履行方式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充分利用合同意思自治原则,业主方可以在合同签署之前,在市场范围内自由选择适合的当事人,以完成相应的建设工程项目。这一原则也为业主方合同条款的拟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于在合同签署过程中分歧较大、难以达成一致的内容,合同双方通过充分的意思表示,经过讨价还价式的谈判与妥协,最终达成相应的合同条款,而这些最终达成的合同条款也被视为双方真实、自由的合意达成,并对双方产生相应的法律约束力。 二、业主方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及其法律控制 业主方合同管理的风险可以划分为合同管理意识淡薄的风险、合同违约追责风险、合同条款陷阱风险等方面。 (一)业主方合同管理意识淡薄的风险 在业主方的合同管理中,由于对于相关建设工程法规的不重视,缺乏对于合同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应当签订正式合同的项目没有签订合同,往往通过口头协议、事后补签合同等方式来达成协议,一旦发生争议对合同双方都十分不利,缺乏有力地合同作证,造成问题纠纷难以解决,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而“阴阳合同”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仍十分普遍,建设工程大多通过招标形式来确定施工单位,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依据招投标文件签订的在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备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被称为“阳合同”。而在招标之后业主方擅自变更合同内容,与对方当事人私下通过“补充协议”等方式再次签订与原合同内容不一致,甚至推翻原合同条款内容。对于“阴阳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1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另行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根据。”那么,业主方在编制或者委托编制招标文件时,应当事先对与招标文件所附合同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一旦招标文件中的合同被确定,对方当事人签署备案之后,再试图通过“阴合同”的行为改变原合同内容,意味着违反了法律的要求,对于业主方十分不利。 合同管理工作更不规范,往来函件、工程签证缺乏必要的记录和保管,发生问题后扯皮不断,相互推委。 (二)合同条款及变更的风险 合同文本应当尽量将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划分清楚,业主方签署的多数合同文本都由对方单位提供,部分合同文件中对于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往往显示公平,违背了合同要求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求,合同对方当事人如过多地强调了自己的权利,对于业主方的权利涉及较少。一般在建设工程中的业主方责任主要是合作责任,一般包括业主方雇佣人员并委托其在授权范围内履行业主职责的部分合同责任,及时对于对方当事人履行合同必须的决策、手续、答复指示下达沟通责任,及时提供相关的资料、图纸、场地、道路以及支付工程款,及时验收接受责任。 一般对于业主方的不利的合同陷阱主要是对于有失公平和公正,履约双方的责权严重不对称,缺乏对于对方当事人的制裁条款以及违约金制裁的约定。 对于业主方合同管理而言,合同变更的风险较大,由于业主方新的变更指令、设计方、监理方的导致图纸修改、工程环境变化、业主方要求承包商改变施工方案,由于业主方、政府部门要求、环境变化、不可抗力、原设计错误导致的设计修改等原因引起的工程变更,由业主承担合同责任。由此造成的施工方案变更以及工期的延长和费用的增加,都将由业主方承担。所以,业主方所提出的变更请求,需要慎之又慎,重视并论证变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加强前期的勘察、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工程变更,杜绝无谓地变更。 三、业主方合同管理中的策略运用 (一)专门合同管理部门或人员的设立为业主方合同管理的提供制度保证 业主方在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周期长短和资金投入情况,专门设立合同管理部门或专门合同管理工作人员。任选具备熟悉建设工程法规与合同法律制度、政府采购、招投标法律法规方面的人才进行专门合同管理,建立合同管理工作流程,设立合同管理账目,及时跟进合同执行进度,做好合同的系统化与专业化管理工作。比如,在编制招投标合同文件时,由专门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条款的诊断、拟定。招投标完成后,签署合同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人员的再审核,最后再与建设项目监审部门形成最终合同文本,交由业主方盖章签署。完备的合同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能够在制度上保证业主方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持续性。 另外,业主方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合同资料的归集、建档制度也有助于开展合同管理工作,对于合同文本以及相关文件、资料、法规的系统建档,系统、科学、完整的合同资料既能防止合同资料的遗失,对于后续结算工作、纠纷处理、审计备查及咨询参考提供良好的辅助证明作用。 (二)根据项目情况选取不同的合同计价方式以及合同文本 建设项目中的施工承包合同常见的主要有总价合同、单价合同以及成本补偿合同。不同的合同计价方式各有其利弊,单价合同以单价优先为原则,业主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数字是参考数字,实际工程款则按照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合同确定的单价计算。而单价合同的不足之处对于业主方来说,核实工程量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同时还要防止施工方增加工程量。固定总价合同的一次包死方式虽然对于业主来说最简单易行,但忽视了因为环境变化和工程量增加的变化。对于固定总价合同业主方可以在工程量小、工期短,施工环境条件稳定,图纸完整、清楚,工程任务范围明确的情况下采用。而变动总价合同对于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规定,对于客观原因引起的变化导致的方进行调整。对于工程特别复杂、工程技术、结构方案不能预先确定的情况,成本加酬金合同有其优越性,承包商风险低,利润有保证,但对业主方来说,合同不确定性以及合同无法准确将工程内容、工程量以及合理的终止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对业主方合同履行与监督不利。 因此,在建设项目中,根据工程的总体情形,工程量的大小、风险的高低、施工周期、施工影响因素等,选择不同的合同计价方式,通过不同的计价方式达到以合同的方式控制投资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的实现。 此外,我国为规范建筑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的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勘察合同文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文本等,这些合同文本对于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纠纷解决提供了指导性的内容。但合同示范文本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选择合同示范文本时应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用,将合同示范文本与非示范文本合同相结合,否则即使选用合同示范文本,也会造成订立合同流于形式,订立合同简单,但内容具体条款却是,权利、责任划分不明确,合同文本形同虚设,带来合同履行风险。对此业主方应灵活选取合同示范文本,同时结合项目实际,运用非示范合同文本形式准备表达双方的合同意思。 (三)合同文本条款的巧妙拟定可以约束制裁对方当事人行为的目的 合同法律制度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合同的订立必须双方根据自身的真实意思表示达成某种合意。在建设项目中,业主方在合同条款的设定时,应当充分利用合同法律制度这一根本宗旨。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工程经验、工程人才缺乏的单位,巧妙设定合同条款,有助于维护业主方的投资利益。 对于合同条款的约定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定: 1.担保条款的合理运用。我国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担保方式。而在建设项目中常用的担保种类则包括了投标担保、履约担保、支付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保修担保等。而对于业主方来说,合理设定投标担保条款、履行保证条款、工程保修担保条款,则能够起到约束、督促对方当事人的目的。如,关于工程保修担保,在合同条款中拟定:“每次支付工程进度款时扣除5%,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保留金扣除总额不超过合同总价的10%,该部分保证金在工程质量保修期期满之日一个月内,施工单位取得业主方出具的完成质量保修期工作证明进行支取,业主方收到施工单位的支付请求后,无息支付保留金。”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质量保修期做了规定,利用保留金条款则有助于业主方制约施工单位积极按时履行保修义务,达到督促施工单位履行后合同义务的目的。 2.审计决算费用的负担。业主方在工程项目的结算阶段,可以通过外聘第三方的形式进行工程费用的决算。业主方通过委托合同,委托具有良好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将第三方的决算视为最终的合同价款。此时,要求业主方签订的合同不能再是固定总价合同,而要采用其他灵活的合同形式。特别是对于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对于工程项目的审计部门往往介入,对于审计决算费用的负担,有利于业主方通过合同的方式事先将审计费用负担加重到对方当事人,以达到防止对方虚报工程决算,造成大幅度审减之后,业主方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此时,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合同总价按照审计决算价进行支付,业主方或业主委托的第三方按照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决算进行审计,审减的额度在决算总额5%之内的部分,审计费用由业主方承担,超过决算总额的5%的,超过部分的审计费用由业主方和施工单位平均分担,超过决算总额10%的,由施工单位承担全部审计费用。施工单位承担的审计费用由业主方直接从应付工程款中扣除”以此条款可以防止施工单位虚报工程决算,恶意增加决算总额。而又造成业主方额外承担审计费用。 业主方在合同管理中应本着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与对方订立合同,不应将对方企业视为赚取利润的对立方,在合同中如果设定非常苛刻的条件,忽视对方企业的正当利益,对于确实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施工单位费用的增加,业主方也应及时进行变更增加。否则,极容易造成施工单位的偷工减料,刻意降低施工单位成本,酿成工程事故或隐患。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试论建设工程投资控制 [论文关键词]工程投资 投资控制 决策 动态跟踪 [论文摘要]要掌握和控制建设工程总投资,工程造价是必不可少的。工程造价,一般是指一项工程预计支出费用或实际支出费用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在这个意义上工程造价与建设投资的概念是一致的。因此,控制切实可行的工程造价,即可控制工程建设工程的投资。 建设工程总投资,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建设工程按用途可分为生产性建设工程和费生产性建设工程。生产性建设工程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两部分;非生产性建设工程总投资则只包括建设投资。我在此要论述的是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建设投资,是由建筑工程安装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不可预见费等组成。 要掌握和控制建设工程总投资,工程造价必不可少。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工程预计支出费用或实际支出费用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在这个意义上工程造价与建设投资的概念是一致的。因此,控制切实可行的工程造价,即可控制工程建设工程的投资。为了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建设工程投资的概念,先来熟悉一下建设工程投资的特点: 一、建设工程投资的特点 (一)建设工程投资数额巨大 建设工程投资数额巨大,对所属地方的国计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这一点上也说明了建设工程管理的主要意义。 (二)建设工程投资差异明显 每个建设工程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规模,每项工程的结构、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不同的要求,工程内空和实物形态都有差异性,即是同样的工程处于不同的地区在人工、材料、机械消耗上也有差异。 (三)建设工程投资需单独计算 每个建设工程都有专门的用途,所以在结构、面积、造型和装饰上也不尽相同,即技术水平、减数等级和建筑标准也有差别。建设工程还必须在结构、造型等方面适应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因此,建设工程只能通过特殊的程序(编制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及最后确定竣工决算等),就每项工程单独计算其投资。 (四)建设工程投资确定依据复杂 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的确定依据,且互为基础和指导,相互影响。如预算定额是概算定额编制的基础,概算定额又是估算指标编制的基础,反过来,估算指标又控制概算定额的水平,概算定额又控制预算定额的水平。间接费定额以直接费定额为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投资的内容等。 (五)建设工程确定层次繁多 凡是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建设的各个单项工程汇集的总体为一个建设项目,在建设项目中凡是具有独立的设计文件,竣工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工程为单项工程,也可将它理解为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完整的工程项目。考虑到组成单位工程的各部分是由不同工人用不同工具和材料完成的,又可以把单位工程进一步分解为分部工程等等。但需分别计算各个不同阶段和项目的工程投资,最后才形成建设工程投资。可见工程投资的确定层次繁多。 (六)建设工程投资需动态跟踪调整 各项建设工程在建设期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变化因素,如工程设备、材料价格变化、国家利率调整、不可抗力出现或因承包方、发包方原因等,必然会引起建设工程投资的变动。所以,建设工程投资在整个建设期内都需随时进行动态跟踪、调整,直至决算后,才能形成建设工程投资。 从以上所列举的建设工程的特点来看,要做好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 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就是自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包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把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的生产过程。建设者不但受时间、经验包括科学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因而不可能在工程建设伊始,就设置一个科学的、一成不变的投资控制目标,而只能设置一个大致的投资控制目标,既投资估算。投资概算应是建设工程设计方案选择和进行初步设计的投资控制目标;设计概算应是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投资控制目标;施工图预算或建安工程承包合同价则应是施工阶段控制的目标。有机联系的各个阶段目标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共同组成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系统。 三、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重点 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但控制哪一阶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影响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约占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四分之一的技术设计结束前的工作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约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约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约为5%--35%。从以上分析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一旦项目做出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而目前我们的设计费用一般只占全部工程投资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费用却基本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设计对整个建设工程的效益是何等重要,正因为此,把好设计图的实施前的阶段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措施 要有效的控制项目投资,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与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项目投资控制者及其任务,以使项目投资控制有专人负责,明确管理职能分工;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重视设计的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的比较项目投资的实际值和计划值,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支出,采取节约投资的奖励措施等。 五、投资控制的决策 一个项目,在立项之前,要进行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多角度、多方面论证可行的依据,所谓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手段综合论证一个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实用和可靠,在财务上是否盈利,作出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及工程项目抗风险能力等的措施,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可行性研究,还能为银行贷款、合作者签约、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它是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一个工程项目要经历投资前期、建设时期及投入使用三个时期。投资前期是决定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实验中才发现工程费用过高、投资不足、或原材料不能保证等问题,将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投资者做一个十分可行的投资项目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工程,如果以上所有工作都准备就绪,那就可以进入实质性阶段,依据十分可行的科研报告资料,根据投资估算,在审图阶段,把好审图环节是十分必要的,要把一切工作放在纸上修改,省得到施工阶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资金,一旦将施工图实施,就要做到尽可能少的变更,以减少投资损失。一旦因需要变更时,建设方首先所要做的是,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各个环节,把好施工环节的各个阶段。 在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执行,都可能会使建设工程投资成本处于最合理状态,从工程预付备料款开始,严格按双方合同条款约定和相关法规执行,随着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直至工程竣工结算,都要有严格的把关审查,这样一步步做下来,把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在最合理状态。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基于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人员与监理企业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监理公司在人员的构成和服务内容上的差异,阐述了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并就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体系的构成与实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建设工程监理,是指由具有法定资质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根据发包人的委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建设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合同,对承包人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发包人对工程建设过程实施监督的专门活动。 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在国际上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监理制度,可以说,建设工程监理已成为建设领域的一项国际惯例。自1998年开始,我国也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了监理制度,并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正在经历着一个发展、规范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将就建设工程监理的行业现状、发展方向、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体系的构成与实现等问题作一些探索和论述。 一、目前国内外监理企业及专业人才情况 (一)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行业现状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最先出现的从业单位大多是设计院、研究所、高校、政府部门派生出来的,后来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放开,设计、科研任务的不断饱满,以及政府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的脱离,监理队伍日渐复杂,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新加入的监理人员大多是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新就业大学生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上的工程部门分流人员,因此人员素质平均水平较低,监理行业提供的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 目前工程监理的主要问题: 第一,建设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的现象。存在着业主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或连体)监理的现象,致使建设监理的作用在相当多的项目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些监理单位尚处在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有的挂着监理企业的牌子,有监理任务时就临时凑人员,没有监理任务时,这些人就解散或转移,严重影响监理人员从事监理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也滋生了一批素质不高的监理企业,这些监理企业往往通过压价竞争、人情关系等非实力比拼途径获取业务,这样的企业一旦取得业务后,又不派出实力强大的监理队伍开展监理工作,成为监理行业的“老鼠屎”,使得一些本来实力尚可的监理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同流合污”,这种不正当竞争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严重败坏了监理行业的声誉,而且极大地制约和危害着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监理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主要是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缺乏全方位控制的能力。一些监理单位由于人才不配套,大多只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检查,而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手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这种状况自然不能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由于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的薄弱,只能在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这是我国建设监理与先进国家建设监理的主要差距。 第三,不少工程项目存在着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有的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很多项目的总监。有的工程项目空挂“监理”人员名字,只见其名,不见其人。有的监理单位没有确定一定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和程序,也没有规定或落实各级监理人员责任,致使一些监理人员该进行检查时不检查,该旁站监理时不旁站,甚至不问工程是否合格也签字。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不严密,也反映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 第四,监理介于业主和施工单位之间,责任重而收费低。监理的费用目前仍然是1998年的价格水平,这个价格水平与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对监理工作的要求和赋予监理的责任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监理的获利远小于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一方面是监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责任越来越重大,另一方面却还存在着在现有不高的政府定价上的恶性压价、恶性竞争,这种状况,必将导致建设监理市场的混乱,监理人员素质的愈发低下。 (二)国外监理公司的情况 1.人员情况。监理在国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已经积累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监理公司被看作是一个高智能型服务性企业,它们对监理工程师在学历方面要求较高,许多著名的监理咨询公司大部分员工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如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在547名监理咨询人员中,有200名博士、178名硕士。同时,他们也十分重视个人的工作实践经验,许多国家都要求监理咨询人员必须在设计和施工企业工作一定的年限才能获得监理咨询工程师的资格,如英国咨询工程师协会规定人会的会员年龄必须在38岁以上,新加坡要求工程结构方面的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8年以上的工程设计经验。另外,他们还比较重视在职监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即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专业、法律的人才,因此每年都要投入较大的费用用于人员培训,以提高监理业务素质和水平。 2.服务内容。在国外,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业主通常从项目前期至项目的建成全过程委托监理咨询公司,实施全过程监理。项目的发起与策划、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建成动用、运营阶段都留下了监理咨询公司的印迹。监理公司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向业主提供各种有益的咨询建议,使得项目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我国的监理工作,绝大多数却仍停留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缺乏项目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监理任务,相应地,大多数监理咨询公司及其人员也只具备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的能力。 二、未来监理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人世”的提速,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工程监理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朝着升级的方向发展。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差异,必将导致监理行业的整体结构出现分化、重组。据专家分析,未来的监理行业将呈现出金字塔形的构架。 第一类企业:在行业顶端的,将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且实力强大的公司。其业务可能集中在某一项或多项专业工程领域,从事着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选择承包商、监督管理施工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甚至包括项目后评估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这样的企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而且在相关工程领域甚至在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的企业为数很少,其获利将相当可观。 第二类企业:处在金字塔中间部分的企业,将是不具备自有的专有技术或知识产权,但是具有较好的社会信誉、有实力较强且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有相当丰富的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在某一项或多项专业工程技术上有专长。这样的企业将有能力根据市场的需要提供建设项目全过程或某一阶段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样的企业获利水平可能比不上上面第一种类型的企业,不存在暴利,但是总体规模将远大于第一种类型的企业,成为建设监理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从业人员将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且受人尊敬。 第三类企业:处在金字塔底层的企业,主要在施工现场实施旁站或仅仅实施施工阶段的质量、投资、安全等某一专项监管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是受业主的委托,也可以是受第一种类型监理企业的委托,甚至可以是受施工承包单位的委托,受谁委托即为谁服务。该类型企业的服务利润将十分有限。其从业人员的地位和收入也将远不如第一、二类企业人员。 三、人才培养紧迫性 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对监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提高监理队伍的素质和监理能力就更加迫切,监理工作本身就要求监理人员必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如果不是这样,实施建设监理就没有什么意义。而监理企业和从业人员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组合,什么样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给予什么样的待遇;反之,什么样的人才能进什么样的企业,也就能得到什么样的报酬。因此,加强监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监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提高监理专业水平便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四、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应是具备工程知识、经济和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他们能熟练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这就要求监理公司在人才建设上下大功夫,应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计划,一方面下决心培育本公司人才,按照对人才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要求,着重在人才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要培育本公司的骨干,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多方引进人才,为了迎接设计、建造及大型项目的管理,培养一些既有设计能力又懂管理的人才。 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不同岗位、不同性质及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参考国外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基层人才:为建设工程基层监理专业人员。 该层次的从业人员具有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主要从事建设工程监理旁站与资料整理工作,并且能对施工现场提出有关合理化建议。其基本人员组成就是分布于大量监理企业、有上岗资质的工程监理员。 中层人才:为身份最低应为注册监理工程师。 这个层次的人才,他们在基本业务素质的基础上,能胜任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中小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工程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参与国际工程的管理,是监理企业的主要技术骨干。 高层人才:为高级专业管理人员。 这个层次的工程监理人才应为资深注册监理工程师,主要从事一些大、中型项目全过程监理工作,包括项目的决策、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等。他们在本专业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些专家型的人才。他们能积极为政府的决策当好参谋,对规范行业行为、研究建立和完善行业制度和行业管理、促进行业改革与发展起主要作用。他们还应具有丰富的国际工程管理知识和经验,参与国际上重大工程项目的竞争,能胜任其工作。 上述三个层次,其业务能力从上到下可兼容,反过来,通过自身的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从下到上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上述三个层次人才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应该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实现。 专科教育主要培养基层业务人才,受这个层次教育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成为中层人才,成为主要技术骨干。 本科教育要以培养中层人才为目标,同时为高层人才奠定专业基础知识。受这个层次教育的人才在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自身的努力,可以成为高层人才,能胜任高级管理工作。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人才为目标,受该层次教育的人才在经过一定的工作实践后,应很快能胜任高层次的工作。 (1)监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知识结构体系。本科教育是培养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摇篮,也是培养监理中层人才的必经之路。根据监理工程师的业务素质,其知识结构除工科本科所要求的基础课外,还必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专业与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技术类,主要包括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含结构力学)、路桥工程与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工程建设定额与预算、安装工程技术等;二是经济类,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投资管理学、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建筑经济等;三是管理类,主要包括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等。 除此之外,在4年本科学习中还将完成一定周数的实践教学任务。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还应设置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基本覆盖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所涉及的知识面,自然,这也是其能胜任工作的基本保证。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监理高层人才、也是未来资深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起飞地。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上设立“工程监理管理”研究方向,是在本科培养的基础上,要求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较深较宽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结合实际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科研课题或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监理基层人才是监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要求的知识体系应该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来加强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的专业知识深度应比本科要浅,构建的知识结构,应使他们具有知识更新、技术创新、与人合作、协调施工现场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2)监理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为了构建各层次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确定为: 第一是高校正规培养。鼓励高校在有关博士点、硕士点设立“工程监理”专业方向,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那些有“工程管理”专业和“项目管理”等本、专科专业的院校,按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培养能适应我国基本建设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本、专科学历的人才。同时加强高校的管理,避免那些不具备该专业办学条件的院校滥发该专业的正式文凭。严格区分正规培养和非正规培养的界限,为今后注册监理工程师的准入资质确立一个专业教育标准。 第二是社会办学、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鼓励社会办学、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该专业低层次管理人才,这是培养监理员的有效途径。 第三是继续教育,以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和指定高校(以现有建设部指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考前培训单位为基础)为依托,开展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 (3)监理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对于监理企业,应视监理人才的培养为一项战略目标,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建设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监理企业内部来讲,第一,重视人才战略。要树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人才为依据,在发展自己以及与他人比较的差异差距中,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第二,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这恰恰又是目前监理企业普遍缺乏或不够重视的问题。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三,优化人才配置。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实施现代企业制度,高效配置企业资源,为企业竞争力的打造、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从监理企业外部来讲,第一,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竞争力。第二,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竞争力。第三,努力培育更多的、更信赖的、稳定的顾客群。此外,监理企业在打造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监理企业竞争力有可能因疏忽而贬值,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如果监理企业竞争力强大到无可匹敌的地步,那么只要保持竞争力不每况愈下,即是保证它的可持续性。但对绝大部分监理企业而言,仅仅维持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对手一直在虎视眈眈,摩拳擦掌地准备取而代之。这样,可持续性则意味着要持续改进,否则就无以保持现有地位。同时,只有把监理的人才战略提高到市场竞争战略的高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建设工程监理是一项既宏观又微观、复杂又烦琐的工作,其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基本知识,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协作精神。建设监理人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人才,就需要不懈地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建设工程监理技术的总体要求为导向,按培养体系的要求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浅论工程质量检测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检测 重要性 质量控制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检测 重要性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也随之不断增多,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的适用性和项目的投资效果,同时也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基于此点原因,必须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加以高度重视。工程质量检测作为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对工程质量检测的重点进行分析,随后介绍了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程检测在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为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给予一定的帮助。 引言 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是整个工程建设中控制工程质量最重要的手段,工程质量的具体结果也是判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所以检测工作的质量好坏,必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工程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工程检测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一、工程质量检测的重点在建筑工程中,影响工程的质量的因素较多,尤其是施工阶段关键工序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时,重点应以施工阶段为主。下面对建筑工程中关键工序的质量检测要点进行分析。 (一)地基基础工程 地基基础主要指的是基坑工程,这一工序属于整个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旦地基基础发生问题,则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因此,对该环节的质量检测,应作为重中之重。 1.地基质量检测。地基大致可分为天然地基和改良地基两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触探试验、荷载试验、剪切力试验以及动力测试等。①预压改良地基。质量检测要点如下:塑料排水带的滤膜渗透系数、纵向排水量和复合体的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须符合设计要求;通过透水性试验和颗粒分析对砂料的含泥量和渗透系数进行检测,以此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地基预压前后均需采集适量的土样进行剪切试验,检验处理效果;预压加载期间,应对加载速度、位移、变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地基稳定。②换填垫层地基。对于该种地基基础应采用分层法对垫层的质量进行检测,并且需根据垫层土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③复合地基。可以采用钻孔取芯试验、触探试验、静荷载试验等方法对此类地基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场地较为复杂的复合地基应认真检测处理效果。 2.桩基工程。①混凝土灌注桩持力层检验。需根据设计要求对桩端持力层、桩孔走向和表面岩层等进行检测,并对孔底土层的承载力进行复验。②单桩承载力试验。可采用静荷载加载试验来确定桩的竖向承载力。 3.地下结构施工监测。①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可以利用测斜仪测量结构及土体的变形程度。②内力监测。通过事先安置在钢筋笼上钢筋应力计监测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③地下水位监测。可采用布井的方法监测地下水位,并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降水设计方案。 (二)钢混结构工程 1.钢筋检测。①钢筋位置。可采用钢筋位置检测仪进行检测,该仪器能够准确的测定钢筋在混凝土中的具体位置以及混凝土保护层的具体厚度。②钢筋锈蚀。在钢混结构中一旦钢筋出现锈蚀,会使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受到直接影响,所以应对钢筋的锈蚀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可采用半电池检测法进行钢筋锈蚀程度的检测。 2.混凝土内况。主要是指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缺陷或是施工不当造成的缺陷,超声波检测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混凝土缺陷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探明缺陷的具体位置,便于及时补救。 3.混凝土强度检测。可采用回弹法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测。 二、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工程质量检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包括工程施工前期质量检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对于确保工程建筑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一)工程施工前期质量检测的重要性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以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并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施工前,原材料应由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不合格的原材料严禁投入使用。(二)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性环节,这一过程的质量检测重点是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某道工序存在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坚决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这样才能确保每道工序合格,确保工程整体质量。三、工程检测在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一)检测机构的人员。 1、人员素质与水平。一个检测机构的水平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水平。人是检测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对关键人员的任职条件应加以规定,如受教育程度、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工作经验等。当前,由于检测市场的恶性竞争,生存问题已成为众多检测机构的难题,由此对检测员的检测质量意识有很大的冲击。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有些检测人员放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因此,检测机构不仅应有长远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计划,更应重视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广大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检测人员进行监督,特别是对短期雇佣人员和在培员工的监督。 2、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的监督。 随着检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检测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去迎合委托方,甚至弄虚作假,导致检测质量无法保证。当前这样的形势下。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除了自身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外,外部对检测质量的监督显得更为有效和必要 2.1检测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督。通过行业自律规范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 2.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检测机构的检查监督。即通过有计划的安排部分检测项目的样品由建设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督单位共同见证取样,然后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送检,检测机构也必须对该部分的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负责。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同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检测机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对检测质量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的形势下,以上的监督还是不足够的,各有其局限性。应该建立一个对检测全过程进行独立见证和评价的机构(所谓的检测全过程就是指从样品的抽取或制作到检测报告的生成),该机构完全独立于建设、施工、设计、监理、检测单位,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或直接领导。由精通各专业检测的技术人员组成。由该机构对每一家检测机构进行独立见证和评价。由该机构定期不定期地抽查一定比例进行独立见证和评价。该机构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每个检测机构的独立见证和评价报告。把独立见证和评价报告纳入到检测机构和相关检测人员的信用档案中。对于信用不好的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采取限制从业的措施.并把检测机构的信用作为今后的检测机构资质就位、政府工程检测招标的重要评判依据。这样会大大促进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浅析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十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即从工程项目建设意向确定直至建成、竣工验收为止的整个建设期所支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程造价管理为两部分:一是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工程造价的本质是工程的建设成本,它是各项费用的总和;二是工程造价管理,它是工程的建设成本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建设施工和竣工验收各阶段。 统计资料显示,在项目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30~75%,而在建设施工阶段影响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仅为5~25%。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实施前的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但由此产生的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就当前工程造价管理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同仁探讨。 一、当前工程造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工程的周期性和规模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形成具有多次性,因此对工程造价问题的分析也应该分层次、分阶段的展开。 建设工程前期主要包括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阶段 (一)建设工程前期 1、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在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很大,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有的项目业主对可行性研究缺乏科学的论证,有的把可行性研究变为可批性研究:还有的通过走上层路线虚报工程投资,编造工程功能,搞“钓鱼工程”。而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基础:所以人为的扩大投资概算还是压低概算都会给项目以后的顺利运作埋下很大隐患。 2、工程设计的质量不仅决定着项目的先进水平,还对工程造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据统计分析,工程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潜力在7596左右,抓好这个环节尤为重要:但我国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设计市场缺乏竞争,部分设计人员只对技术负责而缺乏经济观念,一味地使用高、新建筑产品,过高地追求安全系数,甚至故意在设计图中留活口,不能优选经济技术方案,肥梁、胖柱、大基础比比皆是;二是有的项目业主过高地追求高标准,在设计阶段违背批准的立项文件及扩初设计方案满足自身的利益;三是现行设计收费标准是按造价的比例计取,使得设计单位对任意提高设计标准的现象推波助澜,最终导致设计概算超标现象;四是勘察设计深度不够,特别是一些管网和大型设备安装工程,存在缺项、漏项以及前后设计不衔接等问题,“三边工程”大量存在,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3、建筑市场招投标及承发包不规范。首先是少数业主利用手中权力为给人“寻租”,泄露标底、意向招标。或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承包单位;有些地方不按《招投标法》操作,由多家政府部门共同管理招投标,不懂专业,讦标打印象分,暗箱操作,这些都会影响中标价的真实性;其次是高资质施工企业中标,低资质队伍承廷,这种挂靠随处可见,无形中增大了建设成本:再就是有些业主为达到各方利益平衡,将工程分包或只对工程部分内容招标,水、电、气、电信、消防、有线电视等特权垄断单位也参与肢解,使得总承包合同的签订很难周密严整,给承包商留下讨价的活口,不仅影响工程造价,还经常引起业主与承包商的纠纷。 (二)建设工程中期 建设工程在施工阶段,虽然主要设备、材料、机械、人工都在施工阶段投入,但通过施工措施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仅10%左右,这一阶段控制的重点是避免增加工程预算外的开支。主要的问题: 一是监理机构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监理制度艰涩运行,同时在我国普遍存在只有技术监理而无造价监理; 二是有些承包商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大量的变更、签证资料,任意扩大工程量,无中生有,量实不符,一些隐蔽工程或前期拆迁、临建项目更是无据可查,加大了控制造价的难度: 三是少数承包商钻设计和施工合同的空子,在材料、设备的选择上做文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得工程在施工阶段成为暴露问题最多的阶段; 四是一些重点路桥建设工程,常常是业主、设计施工、建设管理、质量监理为一家,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一旦缺乏有效监督,就必然导致腐败行为的产生。 (三)建设工程后期 建设工程后期,主要是指工程竣工验收、结(决)算审查阶段,它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卡。下程结算书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甲乙双方经济利益的现实体现。结(决)算审查人员以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或标底为依据,综合考虑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情况,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全过程投资控制及造价监埋制度的不健全,结算审查人员对一些隐蔽和已经无法取证的工程发生情况不十分清楚,加上少数审查人员或中介机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相应的约束、监管制度不到位,个别的“寻租”行为导致了工程造价的偏差。 以上是对目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现象的粗略分析。 二、做好工程造价问题标本兼治的对策 一个正常的投资主体不能虚位,必须是资金产权的所有人,具有独立投资决策权,必须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收益,它应该既是产权主体又是市场主体,这样才有可能有投资的内在冲动力,并能够根据市场中各种信息反映做出投资选择。在我国目前建设项目过程中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阶段,主管部门分别有计委、规划、财政、建设、市政委,他们都各自为政,管理体制不配套、不顺畅,更有行业垄断单位参与肢专解分包随意捉高造价,整个投资全过程难以调。投资主体无法独立行事,天三培行正常的市场活动,自然就少了自我约束力,不仅缺少产权的约束,也缺少效益与风险的约束,更有“树大者”缺乏法律的约束。投资主体的虚位无法产生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条件下工程造价难以控制也就不足为奇。要切实从本质上改变这种家长制的模式,还投资主体的本来面目乃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虽然有励机制,在这样的条件下工程造价难以控制也就不足为奇。要切实从本质上改变这种家长制的模式,还投资主体的本来面目乃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程造价伞过程管理工作。 (一) 高度重视对建设工程项目经挤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论证,合理选择建设标准、建设地区,合理选择经济适用的工艺设备,尤其重视对项目的经济评价(在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高达80~90%),投资业主依据自身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好项目的计划书。 (二)在设计阶段,加强对初步设计的审查,准确编制概算(这个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达75%),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设计招标,推行限额设计,实行设计监理,将变更发生在开工前。 (三)在工程招投标阶段,严格按《招投标法》操作,规范招投标行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理确定标底,做好工程承发包合同的签署工作,尽量少指定分包项目,尽可能堵住一切漏洞,减少费用变更。 (四)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概算及投资计划进行。工程监理人员及造价执业人员严格把好签证变更和工程进度关,尤其要针对隐蔽及前期临建工程,变事后被动控制为事前主动控制,加强建筑材料及设备的价格管理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 (五)结算审查人员不仅要提高业务素质还要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审核结算资料,审查工程量的计算、费用的计取是否科学合理。 (六)发挥工程造价中介机构的作用,让其参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竣工结算的全过程造价监理,可以大大地减少项目进行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的公开、透明,项目运作监管工作的连贯、统一必然会减少交易费用的发生,提高市场效率。 (七)按照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上程造价管理部门相应做好有关参数、信息、指标的收集整理和工作,实行动态更新控制,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八)建筑市场要依法管理。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更要认真执行,以法律手段监督、约束各方面的行为。特别是要认真履行工程合同,对违反甚至拒不执行合同的行为要付诸法律解决,使我国的建筑市场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九)完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到来时,各国的工程造价应用技术和规则相互融合,标准趋于接近,中国加入WTO,工程造价管理要应对WTO规则的冲击,应根据国家已有的《价格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并参照国际贯例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建设造价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工程造价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建设施工合同是指承包人按照发包人的要求,依据勘察、设计的有关资料、要求,进行施工建设、安装的合同。是承发包双方为实现建设工程目标,明确相互责任、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控制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投资,进而保证工程建设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律文件。有效的合同管理是促进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确保建设目标(质量、投资、工期)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对于承包商以及业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和完善,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应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市场,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承包商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进行建筑生产与管理活动,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健全和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其中合同管理制度是其管理制度的关键内容之一。建筑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施工合同必将成为调节业主和承包商经济活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 规范建设各方行为的需要。目前,从建筑市场经济活动及交易行为看,工程建设的参与各方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承发包双方合同自律行为较差,加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加剧了建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 建筑业迎接国际性竞争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将全面开放。国外承包商进入我国建筑市场,如果业主不以平等市场主体进行交易,仍然盲目压价、压工期和要求垫支工程款,就会被外国承包商援引“非歧视原则”而引起贸易纠纷。另外,由于我们不能及时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特别是对FIDIC条款的认识和和经验不足,将造成我的建筑企业丧失大量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同时,使我们的工程发包商认识不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承发包双方应尽快树立国际化意识,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规范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二、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合同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 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承发包合同来实现的。通过对承包内容、范围、价款、工期和质量标准等合同条款的制订和履行,业主和承包商可以在合同环境下调控建设项目的运行状态。通过对合同管理目标责任的分解,可以规范项目管理机构的内部职能,紧密围绕合同条款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因此,无论是对承包商的管理,还是对项目业主本身的内部管理,合同始终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 (二)施工合同是承发包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 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明确承发包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可以合理分摊承发包双方的责任风险,建设工程合同通常界定了承发包双方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发包方必须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及时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和中间验收,及时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和办理竣工结算等。承包方则必须按施工图纸和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向业主提供符合约定质量标准的建筑产品等。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是承发包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 (三)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证据 建设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合同金额大、参建单位众多和项目之间接口复杂等特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以及业主与材料供应商之间不可避兔地产生各种争执和纠纷。而调处这些争执和纠纷的主要尺度和依据应是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事先作出的各种约定和承诺,如合同的索赔与反索赔条款、不可抗力条款、合同价款调整变更条款等等。作为合同的一种特定类型,建设工程合同同样具有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的属性。所以,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 三、目前建设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决定施工合同管理的艰巨性。目前我国建设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建设交易行为尚不规范,使得建设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 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淡薄,其主要表现在: 1、少数合同有失公正。合同文件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从目前实施的建设施工合同文本看,施工合同中绝大多数条款是对发包方制定的,其中大多强调了承包方的义务,对业主的制约条款偏少,特别是对业主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不具体,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处罚办法。这不利于施工合同的公平、公正履行,成为施工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争议较多的一个原因。同时,由于目前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规范管理,大量的施工队伍与建设规模严重失衡,致使业主在建设工程承包中占据主导地位,提出一些苛刻和不平等的条件,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到承包商身上。由于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承包商为了获得工程,只好接受。个别承包商在实施这样的工程合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会采取偷工减料或非法分包甚至分非转包等手段,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 2、合同文本不规范。国家工商局和建设部为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全面体现双方的责任、权利和风险。有些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回避业主义务,不采用标准的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通过自制的、笼统的、含糊的文本条件,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有的甚至仍然采用口头委托和政府命令的方式下达任务,待工程完工后,再补签合同,这样的合同根本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 3、“阴阳合同”充斥市场,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有些业主以各种理由、客观原因,除按招标文件签订“阳合同”,供建设行政主管部分审查备案外,私下与承包商再签订一份在实际施工活动中被双方认可的 “阴合同”,在内容上与原合同相违背,形成了一份违法的合同。这种工程承发包双方责任、利益不对等的“阴阳合同”,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重损害承包商利益,为合同履行埋下了隐患,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进而给业主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4、建设施工合同履约程度低,违约现象严重。有些工程合同的签约双方都不认真履行合同,随意修改合同,或违背合同规定。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如:业主暗中以垫资为条件,违法发包;在工程建设中业主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发包人不及时办理竣工结算手续,甚至部分业主已使用工程多年,仍以种种理由拒付工程款,形成建设市场严重拖欠工程款的顽症;承包商不按期依法组织施工,不按规范施工,形成延期工程、劣质工程,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市场。 5、合同索赔工作难以实现。索赔是合同和法律赋予受损失者的权利,对于承包商来讲是一种保护自己、维护正当权益、避免损失、增加利润的手段。而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不平等合同条件等问题,给索赔工作造成了许多干扰因素,再加上承包商自我保护意识差、索赔意识淡薄,导致合同索赔难以进行,受损害者往往是承包商。 6、违法承包人利用其它承包商名义签订合同或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签订合同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些不法承包商在自己不具备相应建设项目施工资质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承包工程的目的,非法借用他人资质参加工程投标。并以不法手段获得承包资格,签订无效合同。一些不法承包商利用不法手段获得承包资质,专门从事资质证件租用业务,非法谋取私利。严重破坏了建筑市场的秩序。 7、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情况普遍存在。一些承包商为了获得建设项目承包资格,不惜以低价中标。在中标之后又将工程肢解后以更低价格非法转包给一些没有资质的小的施工队伍。这些承包商缺乏对承包工程的基本控制步骤和监督手段,进而对工程进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一些建设项目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谁都可以签合同,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或有制度不执行,该履行的手续不履行,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三)专业人才缺乏也是影响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合同涉及内容多,专业面广,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很多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中,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合同,或合同管理人员缺少培训,将合同管理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甚至有的合同领导直接敲定由一般办公人员办理合同。一旦发生合同纠纷,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援。 (四)不重视合同归档管理,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合同管理手段落后。一些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合同的归档程序、要求没有明确规定,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严格监督控制,合同履行后没有全面评估和总结,合同管理粗放。很多单位合同签订仍然采用手工作业方式进行,合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伽工和维护手段落后,合同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相对滞后。没有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对合同管理流程进行重构和优化,没能实现项目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三、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加强对承包商的资质管理。通过严把建筑承包商资质管理关,从总量上控制建筑施工队伍的规模,解决目前建筑市场上供求失衡与过度竞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压级压价。同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商参与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对承包商的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维护正常的建设市场环境,确保建筑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 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建立与工程量清单相配套的工程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国家已经出台了招投标法,并全力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体制。但在招标形式和方法上要兼顾业主和承包商的双方利益,过份追求招标过程的严格、完善,并不一定能达到的招标的最佳效果。建议在招标形式上应该重视原则,突出效果。同时,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推广实施后没有新的计价办法配合相应的合同管理模式,使得招投标所确定的工程合同价在实施过程没有相应的合同管理措施。建议尽快研究相应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健全体制,完善操作。 (三) 借鉴国际经验,推行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合同示范文本。随着我国加入WTO,建筑市场同样面临对外开放问题,在工程管理的许多方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在合同管理方面,我们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需求的合同管理模式。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很大程度地参考了FIDIC文本格式,较以往合同文本有较大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应该严格执行。 (四) 推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合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实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亦是提高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效果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己正式推行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造价工程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搞好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因此,建议在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中设置注册造价工程师岗位,专司合同管理职责。 (五) 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保证施工合同全面履约。为保证施工合同全面履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列为整顿规范市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严把审查关的基础上,加大合同履约管理力度。,对资金不到位的项目不予办理工程报建手续,不得组织招投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坚决取缔垫资、带资施工现象,努力净化建筑市场,进一步维护承包商的合法利益。 (六) 加强合同法律意识,减少合同纠纷产生。承包商由于缺乏法律和合同意识,在签订合同时,对其中合同条款往往未做详细推敲和认真约定,即草率签订,特别是对违约责任,违约条件未做具体约定,都直接导致了工程合同纠纷的产生。因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承包商要对合同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因素,把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七) 加强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项目建设各方要重视合同管理机构设置、合同归口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合同授权、合同公证、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以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八) 加强施工合同索赔管理工作,是培育和发展建设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工程承包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对工程索赔认识不足,缺乏推行工程索赔所需的意识和动力。因此,提高索赔意识是承包商亟待解决的问题。施工合同是索赔的依据,索赔则是合同管理的延续。合同管理索赔要求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分析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采取最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和索赔策略;在合同整个履行过程中,要随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以合理履行合同,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尽快适应国际工程建设规范,提高企业未来生存能力。 (九) 加强合同及相关文件归档管理工作。为合同顺利履行创造条件。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同属重要法律文件,发生之后应及时建帐并妥善保存。重视合同文本而不重视相关资料归档的情况在建设领域普遍存在。由于建设项目周期长,涉及专业多,面临情况复杂。在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之后,很多具体问题要依靠相应资料予以解决。为此,做好资料归档工作决不是简单的文档管理问题,应专人负责,负责到底。另外,要加快合同管理信息化步伐,及时应用先进管理手段,改善合同管理条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 公路建设工程中出现的事先不确定的内部或外部的干扰因素,谓之风险。任何公路建设工程都存在风险,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等,这些都会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甚至公路建设工程的失败。正是由于风险会造成很大的损害,风险管理已成为公路建设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和管理水平。 一、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的内容 1、公路建设工程中各个过程的风险管理 从项目的立项到项目的结束的各个过程,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以求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积累经验和教训。 2、公路建设工程全面风险管理 多年来,人们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在公路建设工程的各个部门都存在的风险,有的风险相互叠加放大,有的风险相互抵消而减少。因此,公路建设工程不能只从某个环节、某个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以贯穿整个公路建设工程的角度看风险,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如工期、费用、质量、设计能力、市场、信誉等。 3、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的全方位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企业的目标,即公路建设工程中业主、承包商、监理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等4个目标。第二个维度是全面风险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等8个要素。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次,即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分公司面临的共同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环境和移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如在BOT项目中,政治风险的主要构成为政局的稳定程度、政策变动因素、项目所在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关系等。 4、公路建设工程全面的组织实施 全面风险管理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4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二、公路建设工程的主要风险构成 1、工期风险 表现为造成局部的(工程活动、分项工程)或整个工程的工期延长,不能及时投入使用。如业主在公路建设工程合同签发前或实施中,未按合同规定时间解决征地移民问题、提供“三通一平”,未按公路建设工程合同规定及时供应电、水,未按公路建设工程合同规定及时提供各种合格的主材等。 2、费用风险 包括财务风险、成本超支、投资追加、报价风险、收入减少等。费用风险主要受以下4个方面影响:①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包括银行利率、信贷管理制度、货币兑换比率等。②市场情况。其中包括价格风险、竞争风险和公路建设市场的需求风险等。③电力输送情况。其中包括自发电、国内输送电、省内输送电等。④承包商的施工能力。其中包括承包商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成本以及经营情况。 3、质量风险 包括材料、工艺、工程等不能通过验收,工程验收不合格,经过评价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和要求等。 4、设计能力风险 主要表现为公路建设工程完成后未能达到施工设计要求。设计量的大小是设计质量高低的必然反映,所以把好设计关,是有效控制变更量的首要途径。如在时间过于紧迫,勘察成果质量不高的条件下,设计人员若依据这些质量不高的勘察成果来设计,其设计的质量也必然不会高。设计时间过紧,设计工作难以做到周密,各专业协调不够,会出现漏项、错误,其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使设计修改多,增加了投资,延长了工期,索赔率会增长。 5、市场风险 公路建设工程完工后达不到预期的市场份额,没有竞争力。如北京市五环路投资人民币20亿元,计划20年收回投资,但实际上每天车流量未达设计要求的五分之一。 6、信誉风险 可能对企业的形象、信誉造成损害是信誉风险。如业主未按公路建设工程合同规定及时对承包商支付工程价款而应承担的违约责任;承包商未按公路建设工程合同的技术要求,造成工程质量有缺陷,包括工程验收时发现不合格的情况;虽经返工但达不到技术指标要求,但结构稳定,不影响其基本功能。 7、人身伤亡以及工程或设备毁损的风险 一般来讲,施工设备由承包商自备,但由于有的公路建设工程量巨大,工期紧,坚持大型专用施工设备由承包商自备确有困难时,业主购买后可有偿、无偿提供给承包商以确保工期,减轻承包商的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合同总价。施工设备风险包括未按合同的规定时间进场、使用过程中出现机械故障及配件供应不及时等。 8、法律责任风险 法律责任风险是指法律的完善程度和变动情况给公路建设工程带来的风险,包括专门设计和规范公路建设工程的法律文本内容的变更等。也包括出现金融、工期和费用索赔等纠纷时,能得到及时仲裁或处理,保障业主的建设和经营权、投资受益和抵押权。法律责任风险的主要构成是法律完善程度、项目违约法律条款。 9、环境风险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包括气候条件、气象变化情况。公路建设工程所在地区的温度、湿度、降雨雪量、风力、晴雨天数、日照指数,特别是自然灾害情况,如地震、洪水、风暴及海啸。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高致病禽流感等也应视为自然灾害情况。 三、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控制 1、从公路建设工程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发挥各方积极性 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如果公路建设工程的项目参加者都不需承担风险,相对来说也就不存在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取成本加酬金合同,承包商则没有任何风险责任,那么他会千方百计地提高成本以获取工程利润,最终将损害工程整体效益;如果承包商承担全部风险,为防范风险,他必然会提高报价,加大预算,此时业主无须承担风险,最终仍将损害整体利益。 2、公路建设工程责、权、利均衡 一是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责任和权力应是平衡的。承担责任也应该享有权力,同样,如果已有某种权力,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是风险与收益要对价。对于风险的承担者,应享受风险控制获得的收益和机会收益。 三是风险承担可行性,风险的承担应当拥有预测、计划、控制的条件和可能,有迅速采取控制风险措施的时间、信息等,只有这样,公路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才能理性地承担风险。 3、公路建设工程应回避大的风险,选择相对小的或适当的风险 对于那些可能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就应该放弃,而对于某些风险超过其承受能力,并且成功把握不大的公路建设工程应当尽量回避。 4、公路建设工程应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 为减少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应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进行预先的技术模拟试验,采用可靠的保护和安全措施。对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选择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严密控制。 科学规范计划变更。为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在给予一定时间、空间的前提下给予其一定的压力,业主与勘察设计单位签订限额设计协议、供图协议,优化设计管理办法,制定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控制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要通过建立设计指标,选择方案优秀、报价合理,信誉好、素质高、技术服务周到的设计单位,与其签订设计委托合同。 编好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由业主自身编制或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设计院编制。招标文件指招标设计、投标须知、合同格式、商务条款(一般合同条款、专用合同条款)、招标书格式、工程量报价单以及投标报价所需的辅导资料、技术资料及该合同的标段划分说明等。招标文件是合同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主对投标者就该合同工程发出的要约,也是对投标者对其响应和承诺的依据,是选择中标者的条件要求。因此,业主要给招标文件编制一个合理的工作周期,合同条款尽量引用合同范本的条款,合同文件应请专家会审,标段划分应科学,各标段基本是独立的,避免施工干扰。 5、公路建设工程的业主应要求对方担保并购买保险 对于合作伙伴在公路建设工程中可能产生的资信风险,可要求对方出具担保,如由银行出具投标保函,合资项目政府出具的保证,履约保函以及预付款保函等。 提出合理的风险保证金。在报价中增加一笔不可预见的风险保证金,以抵消或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 对于一些无法排除的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法解决。因为公路建设工程合同中虽然规定了业主和承包商的权利、义务,也明确各自承担的风险,但在公路建设工程合同实施过程中预先无法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等造成的损失是可能会发生的。因此,可以根据公路建设工程合同的规定购买工程保险、财产保险等保险,以转嫁风险减少损失。 6、公路建设工程应加强风险的预警工作 在公路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捕捉风险的前期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风险对策,对抗可能发生的风险。 7、公路建设工程在风险状态下应实施危机管理 在公路建设工程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是降低损失,防范风险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状态中,必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迅速恢复生产,按原计划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防止公路建设工程中断和成本超支。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如向保险公司、风险责任者索赔。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法制化建设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而提高工程质量是我国建筑业的长期战略方针。 建筑工程是大型的综合项目,其工程质量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人与财产的安全,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 但是,目前该行业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建筑工程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所以,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刻不容缓。 其中,对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监管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是向社会出具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结果,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依据。 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不仅建设方要用,监理方要用,设计方要用,施工单位要用,质量监督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用。 若干年后,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鉴定、仲裁机构还要用。 因此,其在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起到的是基础作用和手段作用,保证了检测工作质量,就保证了建设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只有走在建筑业的前列,才能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而完善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又是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虽然自1986 年以来,建设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对推动建设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曾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 后,许多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产生。 目前,我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仍落后于整个建筑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不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很多方面不符合行业的国际惯例,不符合科学规律,这不但影响了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本文仅对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法制化现状进行分析。 1 、基本架构 建设法律法规架构按其立法权限分为5 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 建设法律 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颁布的属于建设方面的各项法律。 建设法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形式颁布。 建设行政法规 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或批准的属于建设方面的法规。 行政法规是以国务院令的形式颁布。 建设部门规章 是由建设部根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依法制定并的各项规章。 建设部部门规章是以建设部令的形式。 地方性建设法规 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制定并,或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报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的建设方面的法规。 地方建设规章 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并的建设方面的规章。 2 、存在的问题 2. 1 立法滞后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的立法严重滞后。 我国已出台的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密切相关的仅有《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规定》(城建字[ 85 ] 580号) 和《关于加强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监[1996 ]第208 号) 两个文件,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还是空白。 这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 建设部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关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正在制订当中并拟定于近期出台。 后者拟以建设部令的形式颁布。 这将是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的第一个法规,对依法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 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的情况与加入WTO 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但是可能“因祸得福”,在入世的过渡期内可以及时有效地按照WTO 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起点更高,内容更完善[1] . 2. 2 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法制化的影响与其对建设法制的影响极其相似。 建设部是国务院综合管理全国建设事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但由于建设管理体制和相关部门职能配置等方面的原因,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计划、投资以及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市场管理等分散在国务院各相关部委。 建设部的名称与“三定”方案的职能划分不完全符合,内部机构设置也存在同样问题。 机关行文通常在“建设事业”、“建设行业”、“建设系统”、“建设领域”等诸多概念上,字斟句酌,但始终没有确定各自的内涵和确切的定义,用语极不规范。 由此带来了建设立法内容、立法规划及其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的诸多缺陷。 由于部门职能的重复交叉,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配置和实际需要分别立法,导致了本可以通过一两部法律、法规来调整和解决的问题,要由多部法律、法规对其做出规定,不仅提高了立法的成本,也降低了行政效率和企业效率。 我国的部门规章是国家法律的一种。《立法法》未对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进行横向比较,而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审案时,如二者发生矛盾,要以省一级的地方性法规为判案依据,部门规章作为参照。 这造成了实际上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部门规章作用的发挥[2 ] . 例如,如果《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以建设部令的形式颁布,则属于部门规章,而如果某省颁布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务委员会制定并的,则属于地方法规,其法律效应高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如果二者出现不一致处,就要以地方法规为准。 《地方组织法》第51 条只规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法定的一部分市的人民政府“, 还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规章”,没有对地方规章同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在制定中的关系做出规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3 条,地方规章同部门规章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执行中二者都要服从地方性法规,二者之间发生矛盾,要请国务院裁决。 有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已经以地方规章的形式颁布了相应的办法或规定,如《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办法》就已经浙江省人民政府第66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人民政府令(第142 号) 公布。 以上两种情况都使部门规章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这是我国的司法体制决定的。 根据调研情况,即使是司法人员也对涉及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法律法规比较陌生,如对于涉及工程质量的司法解释,有些司法人员认为目前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建设部的有关规定作为判案依据,他们并不了解二者的内容有些地方是冲突的。 而实际上前者的地位高于后者,也高于地方法规和规章,即司法判案时总要以前者作为依据。 这一方面是因为检测的法律法规近乎空白;另一方面也说明司法人员对检测行业的关注不足,而且涉及检测行业的司法诉讼也不是很多(实际情况是,凡是涉及房屋质量的纠纷,一般均要涉及检测,这方面的法制不完善可能是导致这类纠纷不能提起诉讼的原因之一) . 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和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类诉讼案件必将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及时完善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此外,由于我国部门规章的制定范围较宽,加之缺少严格的法定程序和协调要求,致使各部委的部门规章之间仍存在许多矛盾,部门利益具有法制化倾向。 这种情况无法适应WTO 对法律法规统一实施的要求。 2. 3 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行的法律法规在涉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甚至是空白。 现举例如下: (1)《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48 号) 第三十二条规定:商品房交付使用后,购买人认为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的,可以向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申请重新核验。 经核验,确属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的,购买人有权退房; 给购买人造成损失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现行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是质量监督站负责工程的竣工验收,一般商品房能够交付使用说明已通过了质量监督站的验收(当然不排除部分房屋没有通过验收就出售的情况) ,如果购买人认为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还要向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申请重新核验,绝大多数的结果是复验仍然合格。 但是如果有少数质量监督人员违法操作,使得不合格的工程交付使用(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而购买人还再向他们申请重新核验,结果只能是合格,购买人的权益就无法保障。 这是我国的质量监督机制客观造成的,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而规定中又没有明确向哪一级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申请重新核验,即使是向上一级的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申请重新核验也未必就一定能做出公正的复验。 更没有明确规定购买人可以委托第三方的检测机构来复验,而法院是否能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结论来否定这种政府行为,在现阶段还有很大的难度,也缺乏相应的依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规定,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② 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③ 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如果检测人员违反了行政处罚法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无法可依(因为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法律法规很不完善) ;二是行政机关无法委托到合适的处罚组织,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或人员进行行政处罚的最合适组织应该是检测行业协会,而我国目前仅上海成立了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协会,其他的组织都不是很适合作为受委托组织的。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 ①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②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③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该法没有规定工程质量检测是否也要进行招投标,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行业内已有将其列为第六方责任主体的呼声,是否对其进行招投标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需要明确的问题之一,也是工程质量检测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这是目前争论的热点之一。 以商品房为例,在进入到流通领域前,应该属于建设工程;进入流通领域后,已成为商品,用于销售,是否还属于建设工程,是否适用于产品质量法。 如果适用于产品质量法,则可以依据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的检测规定对其进行检测,或作为法律依据,此时做出的结论就要高于依据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外所有涉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法律法规所做出的结论;如果不适用于产品质量法,然而其却又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这是目前法律之间不协调的规定之一,需要立法机关给出明确的规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业主是否是消费者也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业主出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实质上的购买行为,业主如何保障自己能得到合格的建筑产品? 业主可以委托监理公司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是否还可以再委托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复检? 目前的法律法规对此也无相应的规定。 (5)《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并规定了一个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工程质量检测已成为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处理工程质量纠纷、进行鉴定的重要手段,其责任重大,但是条例未提及检测方的责任和义务。 2. 4 司法与仲裁鉴定的困惑 目前,建筑业的习惯做法是当事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就约定出现纠纷时采取的解决方法,只能选择司法和仲裁中的一个作为解决途径,这符合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二者的终审结果均为终审判决。 但是存在这样的情况,当事双方出现纠纷,各自分别委托了不同的检测机构,而检测结果可能各不相同。 这时就要鉴定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司法机关还要再委托更权威的检测机构来验证。 不但增加了纠纷解决过程的复杂性,也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同时满足司法机关要求的检测机构应具有什么样的资质资格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明确规定。 这就会造成一种可能,当事双方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的资质资格和司法机关委托的检测机构的资质资格相同,甚至当事双方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的资质资格高于司法机关委托的检测机构的资质资格。 这时,受司法机关委托的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检测报告是否具有权威性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 、过渡时期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法制化 设的改革建议我国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而完善其法制化建设是改革的首要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建议: (1) 尽快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法律法规,并确定和提高其立法层次,才能使改革有法可依,实现行业的法制。 (2) 理顺涉及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法律法规之间的规定,减少冲突,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 (3) 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的,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提出修改建议。 (4) 在司法和仲裁鉴定中,要明确由谁来委托检测机构进行鉴定,也明确委托什么样的检测机构进行鉴定。 建议明确由司法和仲裁机构来直接委托,而不是现在谁都可以委托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可以避免不同的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不一致的矛盾,也减少了司法工作的调查和协调的工作量。 即对工程质量有异议的,必须进入司法和仲裁程序并由司法和仲裁机构来委托进行检测,当事双方不再有委托检测的权利。 (5) 设立非盈利性检测机构作为司法和仲裁鉴定委托的检测机构,并控制数量。 初步建议国家级1家,省级3 家,地市级以下不设。 (6) 明确有赔偿连带责任的法律规定。 (7) 责、权、利一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 号) 仅明确了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从检测的重要性来看,建议明确检测机构的第六方责任主体地位。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权利属性 [内容提要] 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了承包人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就该优先受偿权的权利属性,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属于不动产留置权,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属于法定抵押权,还有观点认为应当属于优先权。本文对不动产留置权说和法定抵押权说进行了评介,指出其不足之处,认为合同法规定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应定性为优先权,进而认为我国应当建立独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并对我国建立优先权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了粗 一、 导言 在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随着建筑承、发包交易中“发包人市场”状况的出现,建设单位拖欠建设工程价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出现普遍化的趋势。这严重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制约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工程价款中承包人应支付给建筑工人的工资和劳务费占有相当的比重,工程价款被拖欠导致工人的劳动报酬被拖欠,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 1999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 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设立为解决建设工程价款的拖欠问题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法律环境。但是,由于该项制度是《合同法》的新规定,以往法律、法规中没有类似的规定,加上建设工程价款拖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其理解不一,操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理论界对该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权利属性也存在诸多分歧,因此《合同法》实施3年多来该制度并未取到明显收效,现实生活中工程款拖欠现象仍难得以根本解决,第286条被认为是中看不中用的“休眠条款”。3 2002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中对《合同法》第286条做出司法解释,这对推动该“休眠条款”的适用具有重大意义,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问题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也拟就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权利属性问题作一番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建立优先权制度提出粗浅意见。 二、 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权利属性问题的论争 理论上,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权利属性存有争议,持不同看法的学者和相关人士均纷纷在其著述中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大体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当属于一种不动产留置权,二是认为应当属于一种法定抵押权,三是认为应当属于一种优先权。 (一),不动产留置权说及对其评介 第一种观点认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在性质上应当属于一种不动产留置权。4 该观点认为,我国担保法中规定留置权的客体仅限于动产,不利于对债权人利益的充分保护,合同法实际上扩大了可留置财产的范围,如发包人不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承包人即可留置该工程,并以此优先受偿,即建设工程的承包人对不动产同样可以行使留置权。 这种观点有其一定的依据。其一,《合同法》第286条规定的承包人实行权利的条件以“发包人迟延——承包人催告——发包人再迟延”为必要,与留置权的实行条件相当类似,因此留置权说并非全无理由。5 其二,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的民法中并不乏不动产也可成为留置对象的立法例,如日本。 6其三, 1991 年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建设部联合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例》第28条规定:“由于甲方(发包人)违反有关规定和约定,经办银行不能支付工程款,乙方(承包人)可留置部分或全部工程,并予以妥善保护,由甲方承担保护费用。”该规定成为实践中承包人以发包人未付清工程款为由而拒绝交付已完工工程的主要依据。 7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观点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首先,留置权以债权人对标的物的占有为成立要件和存续要件,留置权因债权人丧失对标的物的占有而归于消灭。承包人结算工程价款,发包人不能支付的情况大多数是在承包人交付工程、发包人进行验收后才发生的。而从合同法286条的规定来看,承包人在交付工程后,其虽已不占有标的物,但仍享有该优先受偿权。因此当优先受偿权开始行使时,承包人实际已不占有标的物,如果把这种优先受偿权视为留置权,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其次,按照传统的物权法理论,留置权仅适用于动产。虽然在日本并不否认不动产也可成为留置的对象,但是,在日本民法上,债权人对于留置物并无优先受偿权,留置权的效力并不包括优先受偿权能,因此日本法中的留置权甚至很难说算得上一种担保物权。 8而我国担保法第82条已经明确规定了“留置权的标的物为动产”这一原则,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标的物是不动产,与传统物权法上得留置权的适用对象不符。若认定《合同法》286条规定的优先受偿权为不动产留置权,则要全面修正关于留置权的传统理论,这容易引起人们在理解上的困难,也容易造成法律适用中的麻烦,无疑成本太大,不足为取。再者,留置权作为一种法定担保物权,其产生只能由法律直接规定,担保法第82条、第84条规定的留置权适用范围以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发生的债权为限,建筑工程合同作为独立的有名合同并不在此列。1991 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建设部联合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只不过是我国担保法制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下的产物。可以认为,立法者并没有设定不动产留置权之意,否则,1995年《担保法》立法时就应该考虑把1991 年《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例》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了。另外,“从功能上来分析,留置权是专门以保护债权人的私益为中心,而建筑工程优先受偿权已超出了单纯的私益保护范围,它还具有保护特定产业的成长或特定领域的交易安全的功能”。 9将建筑工程优先受偿权归于留置权范围,不足以体现法律基于社会公平正义和特殊政策、理由的考量。总之,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是不动产留置权的观点是存在种种不足,目前已经遭到比较普遍的反对。相反,如果将其定性为优先权,则可避免这些不足,下文将有论证,此不赘述。 (二),法定抵押权说及对其评介 第二种观点认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在性质上应当属于一种法定抵押权。10 该种观点认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具有从属性、不可分性、追及性、物上代位性和优先受偿性,不以移转标的物的占有为必要,符合抵押权的一般特点,其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而成立,不须当事人间订立抵押合同,也不须办理抵押权登记,类似于瑞士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所规定的承揽人就承揽关系所生之债权对承揽标的物所享有的法定抵押权。曾参与合同法立法工作的一位学者还通过对合同法立法背景的介绍来说明该条的立法本意始终是指法定抵押权。11 相对不动产留置权说,法定抵押权说相对比较有说服力,支持者亦比不动产留置权说为众。在学者起草的合同法建议草案第三百零六条中,直接有 “建设工程完工后,发包人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建设费用和报酬的,承包人对建设工程有法定抵押权”之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建议草案基础上提出的合同法草案(1995年10月试拟稿)也在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承建人对其所完成的建设工程享有抵押权”。因此有参与立法过程的学者指出,“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从设计、起草、讨论、修改、审议直至正式通过,始终是指法定抵押权”, 12只是考虑到法律适用上的便利才采取了直接规定其内容、效力以及实现方式的条文表述,而未直接用“抵押权”之名。此外,在工程建设实践中,除“交钥匙工程”外,通常是由承包人与发包人分别指派工地代表,共同负责对工地现场的管理,承包人并未排他地对工程实施占有和控制。而且,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发包人后,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也并不因此而消灭。 13从合同法的规定来看,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成立同抵押权一样,不以转移标的物的占有为必要,明显区别于质权、留置权等担保物权。依产生根据的不同,抵押权可以分为意定抵押权和法定抵押权,前者依当事人之约定产生,后者则依法律之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持法定抵押权说论者即认为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虽然未有“法定抵押权”之名,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是依法律之直接规定而当然产生的抵押权,实际上即法定抵押权。从比较法的角度看,有关法定抵押权的立法例也不少,我国台湾地区、瑞士和德国的民法中就有承揽人法定抵押权的明确规定。 但是,仔细探究,将该优先受偿权认为是法定抵押权的观点并非无懈可击,仍缺乏足够说服力。 第一,我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独立的抵押权法制体系,而民法通则、合同法特别是担保法中并无法定抵押权的规定或类似规定。担保法中规定的抵押权仅指一般抵押权,即意定抵押权,其成立须由当事人以法律行为设立。依《合同法》第286条之规定,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属于存在于物之上的权利,权利人无须请求义务人为某种行为就可以支配标的物,且是为担保一项特定的债权而存在,因此其属于一种担保物权应属无疑。法定抵押权亦属担保物权,且为一种法定担保物权。如立法者有意设立法定抵押权制度,依物权法定原则,在早先《民法通则》,特别是《担保法》立法时,就应在抵押权法制体系建构中考虑到法定抵押权问题,做出相应规定。《合同法》立法在《担保法》颁布实施数年之后,且合同法为典型之债法,在其中徒然规定法定法定抵押权,既与现行抵押权法制体系不协调,又同《合同法》之纯然债法属性不符。在将来民法典制订中,即使要规定法定抵押权,理所当然也应该在物权法中规定。界定一种权利的性质,不仅应该考察权利的结构、特点等,还应该将其纳入到权利体系的整体中考察,才能获致较为全面、准确的结论。15 因此,认定《合同法》286条规定的优先受偿权为法定抵押权不妥。 第二,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不动产抵押以登记为生效要件,非经登记不成立抵押权,《合同法》的规定并不要求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进行登记。在规定法定抵押权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一般也有关于法定抵押权登记的相关规定。德国民法典规定法定抵押权必须进行登记,非经登记不成立;瑞士民法上的法定抵押权分为公法上的抵押权和私法上的抵押权,后者也须登记方可成立;16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早先并未规定法定抵押权必须进行登记,但是“由于法定抵押权之发生不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实务上易致与定作人有授信往来之债权人,因不明该不动产有法定抵押权之存在而受不测之损害”,后来作出修改,登记非仅为对抗要件而已,而是法定抵押权成立之要件。 17如果认定《合同法》286条规定的优先受偿权为法定抵押权,似也应该考虑到其登记公示问题,这样既能同我国不动产抵押权登记生效制度相协调,也符合世界上有关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抵押权制度之实践。由是考察,很难说《合同法》286条规定的优先受偿权的立法愿意为法定抵押权,即使立法过程中有此种主张,也难说其被立法机关所接受了。 第三,抵押权同其他种类的担保物权相比,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它的一个优良特性就是,抵押权之成立和存续不以转移标的物的占有为必要,这样,“就债务人而言,除取得因供担保而融通的资金外,并得对于标的物为继续占有、使用、收益;就债权人而言,不仅无占有、使用、保管标的物之烦累,且能通过拍卖抵押物之手段,确保债务的优先清偿”。 18在建筑工程承包中,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后,承包人应当依法律和合同之规定,及时将建筑物交付给发包人,而发包人则应依合同约定及时向承包人支付工程款。如发包人未依约及时支付工程款,承包人依照合同法就有权就其施工而成的建筑物享有优先受偿权。实践中,承包人向发包人请求支付工程款而未获清偿时,承包人可能已经向发包人交付了建筑物,也可能还实际占有着建筑物。后一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按工程进度分期结算或因各种原因工程未竣工交付即结算等情形。这样,承包人对其实际占有的建筑物依法行使优先受偿权,显然同抵押权的属性和基本特征不符。另外,从功能上来看,抵押权一般是为将来成立之债权担保,具有融资性,既能融通资金又利于对物的利用。而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是保障既存债权之实现的,无融资性可言,它是在权衡各种利益之后基于优先保护某些社会关系之特殊考虑而赋予工程承包人优先于一般债权人和其他担保物权人优先受偿的权利,可见,将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定性为法定抵押权是不合适的。 第四,如果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认为是承包人的法定抵押权,将导致在承包人的抵押权与发包人的其他债权人的抵押权之间优先性确定上的困境。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建设人为融资往往在早先贷款时就已经在建设工程上设定了抵押权,即贷款人的抵押权一般设定在先;而从抵押权担保的债权的性质来说,承包人的抵押权应优于贷款人的抵押权先实现。一方面是经登记、成立在先的抵押权,一方面是未经登记、成立在后的抵押权,规定前者优先于后者,从抵押权的角度来说有失公平。19 前述有关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法定抵押权,由于须登记才成立,在与约定抵押权并存时,可以适用“时序先后决定次序先后”的一般原则,凡成立在先者优先。合同法286条赋予承包人以优先受偿权的立法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社会上严重存在的拖欠承包费问题,由于法定抵押权并不当然具有优先于约定抵押权的效力,故将该优先受偿权定性为法定抵押权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立法目的。因此,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权利属性也不应认定为法定抵押权。20 相比之下,定性为优先权,则不存在以上几点疑隙,下文将会论及。 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6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中的第一条规定“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第四条规定“建设工程承包人行使优先权的期限为六个月”。依一般理解,第一条中所称的“抵押权”应当是指一般的抵押权,即意定抵押权,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建筑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属法定抵押权之意,否则,该司法解释中有必要强调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所优于的抵押权为意定抵押权。而在第四条中,司法解释直接称该优先受偿权为“优先权”,并规定了其存续期限。抵押权属于担保物权的范畴,依民法原理,担保物权作为主体对物的可自主、主动支配的权利,不存在时效期间问题。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担保物权是永续存在的。虽然抵押权的永续存在不利于物的交易价值和担保秩序的稳定,对抵押权规定一个行使期间似有必要,也有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规定了抵押权的存续期间,21 但是,除海商法关于船舶优先权的时效期间的规定等少数特例外,我国担保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至今还没有有关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的规定。从这个角度讲,显然,最高人民法院确无把该优先受偿权定性为法定抵押权的意思。 (三),优先权说及其理由 第三种观点认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在性质上应属优先权。 22该观点认为,优先权是基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的宗旨而赋予债权人对某种特殊的债权享有优先于一般债权人而优先受偿的权利,其目的在于对某种特殊的债权加以特别的保护。针对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现象严重的情况,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定性为优先权,有助于切实保障承包人的合法权益。 笔者在前文中已对不动产留置权说和法定抵押权说进行了评介,指出了其不足,相比之下,我认为第三种观点更具说服力,优先权的性质和特点比较符合合同法286条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规定,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定性为优先权有助于实现合同法第286条的立法目的。 优先权是指特种债权人直接基于法律规定而对债务人的全部财产或特定财产享有的优先受偿其债权的权利。优先权分为一般优先权和特别优先权。一般优先权是指存在于债务人全部财产上的优先权,特别优先权则是存在于债务人特定财产上的优先权,是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对与债务人特定动产或不动产有牵连关系的特定种类的债权,债权人可于债务人特定的财产,直接优先受偿的排他性的权利 。23依其客体的不同,特别优先权又可分为动产优先权和不动产优先权。优先权除了具有一般担保物权的从属性、变价受偿性、不可分性、追及性、物上代位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优先权以标的物的交换价值为担保,赋予特定债权人以优先于其他债权人而受清偿的权利,旨在破除债权平等原则,实现债权人之间的实质平等,以体现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公正。第二,优先权是一种法定的担保物权,以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成立,不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要件,也并不需要经登记,可以弥补留置权、质权和抵押权的不足;第三,优先权的顺位和效力由法律直接规定,同一物上存在数个优先权或者发生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竞合时,优先权人之间或者优先权人与其他担保物权人之间的受偿顺序均由法律直接规定,且在效力上,不动产特别优先权原则上优先于一般抵押权。不动产特别优先权多为费用性担保物权,理论上应优先于抵押权等融资性担保物权。 24“优先权制度是针对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的一种价值取舍,它通过社会公共利益考量,认为某些既存的利益冲突只有以赋予某一方以优先权的方式才能解决,从而使其权利形态通过法律予以明确固定。” 25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拖欠建设工程价款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合同法286条的设置就是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是承包人就建筑物直接支配其交换价值而优先于发包人的其他债权人受偿其债权的权利,它的实现无须借助义务人的给付行为,且不仅可以对抗发包人,还可以对抗第三人,是一种支配权、绝对权,属于物权范畴。此外,它是为担保承包人的建设工程价款债权而生,具有一般担保物权的属性,是一种担保物权。它依法律直接规定而成立,以特定不动产(建设工程)为标的物,不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要件,无须经过登记,效力优先于一般债权和其他担保物权,作用在于保证与标的物有牵连关系的特种债权(建设工程价款债权)的实现。建设工程价款中大部分是劳务报酬,属工资性质,为维持基本生活之必需,优先保护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另外,就建设工程的价值形成来说,“虽然发包人对工程进行了先期投入,如向银行抵押贷款、支付土地使用费等,但使整个建筑物的价值得以保全并升值的,仍是承包人的劳动、技术和管理”, 26优先保护承包人的权益符合公平原则,也有利于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综前所述,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符合不动产特别优先权的属性和特征,优先权制度显然与合同法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规定的立法目的相契合,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定性为优先权可以避免将其定性为不动产留置权或法定抵押权而导致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境。优先权之标的物可以为不动产,其成立不以对标的物之占有为要件,显然要比留置权之定性更为符合合同法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规定。优先权依法律之径直规定成立而无须登记,没有法定抵押权之定性可能破坏我国不动产抵押登记制度之虞,而不动产特别优先权优先于一般抵押权之原则则可解决法定抵押权之定性而导致的不同抵押权优先性确定上的困境。 其次,优先权制度在许多国家有相当成熟的实践,如法国等国家的优先权制度和日本的先取特权制度,建设合同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得到了普遍认可;我国虽未建立独立的优先权制度,但有关部门法律中也有涉及优先权的规定,特别是海商法和民用航空法中规定有具体的优先权制度。外国的经验和我国有关民商事特别法中的实践可为建设合同承包人优先权制度提供必要借鉴和佐助。还应强调的是,2002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实际上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作为优先权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作出了肯定。该《批复》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房地产纠纷案件和办理执行案件中,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规定,认定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 第四条规定:“建设工程承包人行使优先权的期限为六个月,自建设工程竣工之日或者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计算。”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同海商法关于船舶优先权优先于船舶抵押权、船舶优先权有时效期间的规定十分类似。 三、 关于我国建立优先权制度的探讨 上文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权利属性问题作了一番探讨,认为该优先受偿权在性质上应当属于优先权。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只是从理论上在应然层面上作出的结论。从实在法上看,我国法律对此问题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即使2002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意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定性为优先权,仅司法解释本身也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该优先受偿权的权利属性问题最终还有待于法律的明确规定来解决。正如有学者所言,“值得讨论的问题倒是我国究竟应建立独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还是法定抵押权制度,这样,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定性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27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独立的优先权制度,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物权立法趋于完善,建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将成为必要选择。下文将对我国建立优先权制度作出粗浅探讨。 (一),优先权及其制度演进简介 优先权是指特种债权人直接基于法律规定而对债务人的全部财产或特定财产享有的优先受偿其债权的权利。优先权制度渊源于罗马法。罗马法上创设优先权制度的立法目的,或为维护公平主义,或为应事实之需要。罗马法上的优先权制度后来为法国所继受,1804年法国民法典将优先权与抵押权并列于第三编财产取得法第18章中,优先权居首,抵押权次之,均视为担保物权。法国民法典中的优先权制度比罗马法上的更加完善和丰富,它将优先权分为动产、不动产一般优先权和动产、不动产特别优先权。一般优先权是就债务人的全部动产及不动产优先受偿,但应先就债务人动产价款受偿,动产不足清偿时,才可就其不动产的价款受偿。特别优先权是就债务人的特定动产或不动产优先受偿。民法典还进一步规定了优先权的保持方法、登录方法和消灭。 28以法国法为蓝本的法国法系各国民法,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优先权制度,只是有的对之加以补充,使之意义更加明确,如比利时民法;有的加以修改,以适应本国的需要,如荷兰民法;有的则将优先权性质加以变更,如西班牙民法。日本民法亦认优先权为一项独立的担保物权,仿效法国民法中的优先权制度,于《日本民法典》第二编物权第八章中对之加以专章规定,题为"先取特权",与各担保物权并列。德国民法并未建立独立的优先权制度,它认为优先权不是一种独立的权利,而仅是特种债权所有的一种特殊效力——优先受偿效力。英美法系没有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但在一些留置权中却包含有优先权的内容,如衡平法上的留置权(Equitable Lien)、海事留置权(Maritime Lien)和法定留置权(Statutory Lien)。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中没有对优先权作出规定,但是在一些特别法中却有规定,如海商法中的船舶优先权、矿产法中的矿工工资优先权、强制执行法中的强制执行费用优先权等。 可见,尽管世界各国(地区)对优先权制度的继受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不论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其法律体系中均落实了优先权制度的具体内容。这说明优先权制度适应了法律调整实际生活的需要,在世界各国法制实践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二),优先权制度的立法基础及我国建立优先权制度的必要性 优先权制度自罗马法以来,不断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定担保物权体系,在实际社会生活起到重要作用,这是有其深刻根源的。一般而言,优先权制度的立法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维护公平、实现正义等社会政策的需要。确立优先权就是要保护特殊债权人利益。公平正义为法律孜孜追求之理念,然而实际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利益关系往往难于维系在公平正义之基础上,如不动产租赁中出租人利益因承租人经营不善受到损害,受雇人工资因雇佣人破产而难于保障,建设工程承包人因发包人不付工程价款而受损等。法律基于各种社会政策的考虑,通过优先权制度给予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合法利益。第二,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如诉讼费用优先权、税款优先权等的设立即是。第三,基于“共有”观念和“质权”观念而设立,前者如耕地出租人优先权、不动产资金贷与人和不动产工程人员的优先权等,后者如不动产出租人对其承租人置于不动产上的物品的优先权、旅店主人对旅客行李的优先权等。第四,基于保护债务人的需要。如通过设立优先权,规定债务人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优先受偿,为债务人提供医疗服务、食品的债权人,有权就债务人的财产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清偿,这就使债务人及其家属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获得生活必需品,得以维持生存。 29 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需要通过优先权制度来加以调整的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完整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推行社会政策,实现公平正义。但是,目前我国仅在一些特别法中零星地规定着个别具体的优先权制度,这远不足于满足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 在一般优先权方面,我国《民事诉讼法》、《企业破产法》通过破产债权清偿顺序的规定,规定破产费用(包括诉讼费用等共益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税款优先于破产债权在破产财产中受偿,但这种规定仅属于债权范围,无法对抗一般担保物权,这极不利于对破产费用、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税款等具有共益性和公益性的特殊债权的保护。要保证这些特殊社会利益的优先实现,不赋予其彻底的物权法上的保护,就难于完全实现立法目的。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有关公法关系、劳动法关系、家庭法关系的社会实践中,需要通过优先权制度加以保护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不建立完整统一的优先权制度,则相关问题将难于得到协调、有效和彻底的解决。 在特别优先权方面,《海商法》确立了船舶优先权,规定船上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遣返费用和保险费,船舶营运中的人身伤亡赔偿、港口规费、海难救助款项和船舶营运中侵权赔偿金等海事请求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具有优先受偿权;《担保法》确立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优先权制度,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先缴付应当缴纳的出让金款额,抵押权人才能优先受偿;《民用航空法》确立了民用航空器优先权,规定民用航空器的援救报酬和保管费用具有优先受偿权。除此外,我国法律还未设立其他特别优先权,社会经济生活中其他需要设立特别优先权加以保护的社会关系则处于法律保护范围之外,即使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相关特别法中加以规定,也由于缺乏独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的一般规定,仍会出现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种种混乱和困境,不足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诚如合同法第286条立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样。 综上所述,我国建立完整统一的优先权制度实属必要。 (三),对我国优先权制度立法的简单构想 30 在我国建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应当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法定担保物权体系,在未来《物权法》中加以规定。 首先,我国优先权制度的建立应当以公平原则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优先权制度的核心就是基于公平正义的考量,对某些特殊的社会利益给予优先保护,合理界定相互间有冲突的权利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权利体系的平衡,实现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因此,以公平为要,当属理所当然。 其次,在立法架构上,既要将优先权制度科学合理地融入既有的和将来完善了的担保法体系当中,又要保证优先权制度体系内部的统一均衡,通盘考虑,科学设置,实现立法的统一和协调。 就前一要求而言,宜将优先权与我国现有担保物权体系中的抵押权、留置权和质权相并存。虽然优先权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涵盖法定抵押权、法定质权和留置权的内容,但若以优先权吸收留置权,将破坏我国现有的担保物权体系,成本太大。将抵押权、质权、留置权、优先权并存,既能保持优先权制度的统一性、独立性,又可以将优先权制度与现有的担保物权体系相协调,立法操作也较易行,只须在优先权制度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注意与现有担保物权的内容相协调和互补,以避免重复立法。 就后一要求而言,宜将优先权分为一般优先权和特别优先权,特别优先权进一步分为动产优先权和不动产优先权,在特别法(相关单行法)和基本法(《物权法》)中分别加以规定。在基本法中要规定优先权的总则性的内容,如优先权的定义、性质、特征、效力及法律适用等,并以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方式规定各种一般优先权和特别优先权。“整合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优先权,使其在效力上,结构上,权力的行使方式、期限及法律后果等方面,在同一权利体系内实现统一”。 一般优先权主要考虑涉及国计民生、须加特别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如诉讼费用、税款、工资报酬和劳动保险金、债务人及其家属的丧葬费用、基本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共益费用的优先权等。特别优先权主要考虑动产和不动产利益首先满足谁最公平、最公正的那些社会关系。动产特别优先权方面,如不动产出租人优先权、旅店主人优先权、运送人优先权、动产保存人优先权、动产出卖人优先权、耕地出租人优先权、种子、肥料或农药提供人优先权、无因管理人优先权等;不动产特别优先权方面,如不动产保存人优先权、不动产修建人优先权、不动产出卖人优先权、不动产资金贷与人优先权、共有物分割人补偿金优先权等。至于具体内容的选择取舍,还要考虑现有担保物权体系中抵押权、留置权和质权的相关立法的内容,以避免重复立法,特别是要避免与留置权的规定相重复。现有特别法中已经规定了的,如船舶优先权和民用航空器优先权,可不变动其规定,以后根据实际需要,还可在其它特别法中作出相应规定,但是特别法的规定要同基本法相协调,适用中特别法没有规定的,准用基本法的规定。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试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主体资格审查 摘要:合同主体资格审查是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建设施工合同前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合同主体资格审查,将不合格的发包和承包主体排除在外,杜绝无效合同,为防范合同法律风险提供有力保障。系统、规范的主体资格审查方法是实现审查目的的根本途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探索建立一套符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施工合同主体资格审查制度。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主体资格审查 主体资格符合法律规定是施工合同有效的必要条件。《合同法》第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由于建设工程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关系中,不仅要求当事人应当具有普通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且强调承发包双方均应具有签订施工合同的相应能力和资质,同时国家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做出诸多限制性规定。因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主体资格审查相对于普通合同主体资格审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施工合同主体资格审查这项工作。 一、重视对建设工程发包方主体资格的审查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发包方是指建设单位,包括受委托发包的单位和总承包单位。审查发包方的主体资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审查项目法人资格,审查发包方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目前,国家基本设施建设项目都是由建设单位成立的项目法人发包的。因此,承包方应派出法律顾问人员到项目法人登记注册地的工商机关查询该法人的设立情况,就股东构成、注册资金是否到位、是否年检等问题进行核实确认,以确保发包方具备企业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要警惕以“筹建”机构名义发包工程的陷阱。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条的规定,筹建企业应当申领《筹建许可证》,未申领筹建许可证的,不具有签订施工合同的相应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笔者就曾遇到一起典型案例:某县政府为引进工业项目,在许多审批手续未完成的情况下设立工业园“筹建处”,该筹建处未进行任何工商登记就对外发包工程,最后相关工程被省政府叫停,施工企业的工程款至今没有得到支付,给施工企业带来了损失。 2.依据建筑许可制度,审查发包方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审查发包方是否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城市规划法》第32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核发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件。”从该规定可以看出,建设工程发包方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是其对外发包工程的基本条件。对于不在城市规划区的建设工程,虽然不需办理规划许可证,但也应具有有关行政机关批准该项工程开工建设的文件。规划许可证和有关行政机关批准建设的文件是证明建设单位具有特定工程项目发包资格的法律依据,应当严格审查。 (2)审查发包方是否已经办理了建设用地的批准手续。《城市规划法》第31条规定:“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同时,《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章规定,国家建设用地要按规定的程序向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该条例第五章规定,兴建乡(镇)村企业要持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才能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即使是农村村民建设住宅使用土地,也要经乡政府或县政府批准,没有建设用地批准手续,任何建设工程都不能实施。因此,建设单位如果没有用地批准手续,也就没有资格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承发包合同。作为建设单位,只有在同时具备了报建批准手续和用地批准手续后,才能证明其在报建和用地方面具备了发包该项工程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通过审查委托手续,确定发包方人的资格。 因不具备建设工程发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某些建设工程的业主有时会委托专业机构或公司进行建设工程的发包,如厂房、厂区铁路线建设等工程。这时候,发包方与专业机构之间形成的是法律关系。施工企业承揽该类工程应注意严格审查发包人对人是否有授权?授权的具体范围是什么?人发包建设工程,应当取得建设单位的授权委托书。受委托发包工程的单位或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的个人,除了持有委托手续外,还应具有前述建设单位应当具备的手续。目前,在建设工程市场上虚构建设工程项目、冒用建设单位名义发包工程的违法现象层出不穷,应当引起施工企业的重视和警惕。 4.通过审查施工许可证,判断施工行为的合法性。 《建筑法》第七条规定:“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机关有关规定……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发包方应在开工前领取施工许可证,不领取开工许可证就意味着发包方的发包行为存在法律缺陷。但《建筑法》第七条也规定了两种例外情况,一是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限额以下的小型工程,不需要申领施工许可证;二是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不再领取施工许可证。 虽然施工许可证仅是开工的必备条件,不是签订合同的前提条件,但建设单位如果在开工前没有领取施工许可证,在开工后亦不能补办施工许可证,那么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该施工行为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进而将影响整个施工合同的效力。 5.对照《建筑法》审查建设工程总承包单位对外分包工程主体资格的合法性。 根据《建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建设工程总承包单位对所承包的工程是可以进行分包的,但法律法规对分包行为进行了严格界定和限制。在承揽分包工程时,施工企业首先要确定总承包单位已经与建设单位(业主)签订了施工总承包合同,尚未签订施工总承包合同的单位,无权以总包人名义签订分包合同。其次要确定分包行为经过建设单位同意,并在总承包合同或其补充协议中定有准许分包的条款。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业主同意总承包单位分包应以明示的方式做出。再次要对工程是否属于工程的主体结构进行确认,建筑工程的主体工程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二、在建设工程分包合同关系中,注意对承包方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行审查 1.审查承包方是否具备法人资格。 《建筑法》第十三条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由于自然人不具备办理资质证书的条件,因此自然人不能成为施工合同的合格主体。自然人不但没有资格进行建设工程专业分包,而且没有资格进行劳务分包,所签合同因主体不合格而无效。在建设部《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划“至2008年6月底,所有企业进行劳务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的劳务企业,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 2.严格审查发包人资质种类和等级。 根据《建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由于施工企业注册的经营范围、资质类别和等级的不同,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在签订施工承发包合同前,认真审查承包方的资质种类和等级,是避免无资质或超越资质承揽工程等违法现象发生的根本保证。 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将施工企业的资质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和劳务分包企业资质三部分。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包括12个等级标准、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包括60个等级标准、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包括13个等级标准。根据该规定,获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对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或者对主体工程实行总承包;获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发包的专业工程;获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分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只获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不能实行工程总承包,对所承接的工程可以实行劳务分包,但不能再进行专业分包;只取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除可以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外,不能签订专业承包合同,也不能再行劳务分包。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应严格对照该规定审查分包商的资质以确定是否签订合同。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当事人在没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情况下,所签订的承发包合同是无效合同,造成合同无效的一方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另一方如果明知对方没有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与其签订承发包合同,对无效合同的签订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加强施工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确保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法有效是施工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共同责任,也是关系到施工企业根本利益的大事,施工企业应当从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高度出发将该项工作落实到位。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关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工程的单价越来越低,如何才能提高建设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当前管理人员的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作者通过对目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引言 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在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偏差从而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预定目标之内,以达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目的。 1、目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1.1 当前项目成本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项目部实行项目转型后实行了“五项费用包干”、“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以及“承包指标倒扣”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管理,项目部在施工生产和队伍素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只顾生产任务的完成,成本意识淡薄,把成本管理看作可有可无。近两年来在抓项目部达标升级,企业考核项目部的指标时,都重点放在生产任务完成上,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行为。 1.2 项目部亏损的原因分析 项目部作为建筑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既有按照合同和施工图纸、规范自行组织施工的权力,即对施工组织的安排,人员的调配,材料、部分设备的采购、保管、使用、消耗,安全、质量的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同时也受发包单位、设计单位、企业以及其他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单位的影响和制约。另外,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设计的变更等客观因素也会对项目部的施工产生重大影响,而上述所有因素均会影响到项目部的成本支出。 1.2.1主观原因使成本失去控制 所谓主观原因,是指项目部可以自行支配而没有任何外部影响就可以控制的成本支出因素,如上面所述的项目部因具有施工自主权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或者根本没有成本控制的总目标。绝大部分亏损的项目部,根本没有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有的虽有但却没有严格执行,因而使项目部的成本处于失控状态。 ⑵材料、配件的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出库、消耗制度不健全。在亏损的项目部中,购买材料、配件无计划的现象比比皆是,采购数量的多少全在于项目经理甚至于材料员,其结果必然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另外由于项目部难以掌握相对合理的价格信息,也不计算采购材料的资金成本,从而使项目部购买了大量高价材料。一些项目部没有收发制度,购买的材料无人验收,更无实物帐,因而就谈不上保管和出库。特别是砂石料、砖瓦等地材,有的项目部自始至终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以购代耗;严重的甚至用虚假的材料发票报销。项目部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要多少给多少,致使多发的材料不是浪费扔在工地,就是被工地的人员偷偷卖掉,许多可以回收的废料更无人管理。 ⑶承包措施不配套。项目部对内部队伍的承包没有相应配套的管理措施,实行承包后漏洞百出,致使成本超支。比如,有的承包方案规定完成多少任务发多少工资,但对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使用、维修没有明确要求,形成包工不包料、包盈不包亏,有的承包方案虽然合理,但计价不及时,或者不能按照承包方案进行兑现,使承包无法进行下去。 ⑷分包工程存在漏洞。项目部对劳务分包队伍,包工不包料,导致多拨工程款;或分包工程价格不合理;或大量使用分包队伍,导致超拨款、分包队伍欠款等现象不断发生;或让多个外部单位挂靠,导致所有的善后费用全部由被挂靠的项目部承担。 ⑸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亏损严重的项目部,几乎全部存在比较严重质量问题,从而导致返工、修复、推倒重来等重复施工的现象发生,加大了工程成本。比如在桥梁施工中,存在基础下沉、桥墩歪斜等现象。 ⑹施工设备利用率不高。一些项目部对所承担的工程心中无数,为保证施工不间断,盲目购置或从其他项目调入大量设备备用,甚至购入一些本项目不需要的设备,从而造成设备长期停用。 ⑺施工安排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能合理地配置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导致窝工浪费;部分工序的施工安排不合理,能够一步完成的,实际进行了二次、三次才完成,从而造成返工等等。 ⑻安全事故较多。在亏损的项目部中,多数项目部均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安全事故,轻伤影响员工上班,重伤既影响员工上班,又需要开支医疗费,同时还可能使员工的体质和技能下降,降低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死亡事故既造成巨额抚恤费用支出,直接增大成本支出,又可能影响员工情绪,降低生产效率。 1.2.2 客观因素的影响是项目部总成本增加的一个方面 所谓客观因素,是指项目部自身无法控制而又必须发生或必然出现的事情或现象,如承包单位、设计单位、企业在合同条款之外对项目部施工发出的有关指令,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设计的变更等。因这些因素的出现而支出的成本,是项目部不可控制的客观费用。 1.3 遏制项目部亏损的对策 为遏制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工程项目亏损,按照责任明确的要求,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应当以项目部能否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别采取措施,对项目部能够控制的费用,由项目部进行控制;而项目部无法控制的成本或亏损,则应由企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2、如何进行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2.1 分割工程成本,优化项目资源配置 项目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的方法及程度,对于当前许多国有控股的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成本构成基本上是分包成本和施工队成本,而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源泉在于控制分包成本,施工队成本往往很难创造经济效益。二者的构成比例如何,项目成本如何划分,这是关系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 2.2 制定成本计划,实行成本动态控制 在完成分包成本和责任成本分割并初步确定了两部分成本后,要制定出总成本计划,总成本计划除涵盖分包成本和责任成本外,还要考虑项目的现场经费、上级管理费、税金等因素。总成本计划分为两部分: ①项目不可控成本:指税金、上级管理费等项目管理层无法主观控制的部分; ②项目可控成本:总成本计划中除了不可控成本以外的全部成本,如分包成本、责任成本、现场经费等。 可控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可控成本计划是在项目开工前的施工时间、施工条件、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制定的,随着工程的进展,必然会发生如施工方案改进、工程量改变、地材价格上涨等因素变化,因此对于成本计划要进行适时调整,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指导性和控制性,在调整的同时要注意分析各不同因素变化对原成本计划造成的影响程度。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施工技术部门的主动性,根据施工条件的变化优化施工方案,进一步减小施工成本。 2.3 进行成本分析,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施工结束后,要根据总成本计划和可控成本计划与最终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成本分析可采用图表等多种形式,不但要对比分析总成本,还要对工序成本进行分析,而且以工序分析为主,得出工序成本升高或降低的原因。 ①首先分析出因施工条件、施工方案、材料价格变动引起的工序单价的变动,同时收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序成本资料; ②其次对比主观确定成本部分的工序单价,分析得出因制定方法不合理而导致的偏高或偏低的工序单价,同时积累书面资料,供日后制定同类项目成本计划时使用; ③收集分包单位资料,并对分包商进行评价,拟定《合格分包商名录》,供日后类似项目选择分包商和制定分包成本时使用; ④汇总分包成本及责任成本数据,经过分析筛选,供企业投标报价时参考。 3、结束语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适用方面需要灵活运用,实际操作应因地制宜,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的建筑企业,不同的管理体制都有差别,但不管怎样都是建筑企业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而作为企业只有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突出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成本否决,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摆脱困境,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分析公路建设成本的具体构成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公路建设成本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措施,旨在为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路。 关键词: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从2005年起到2030年,我国将斥资两万亿元,新建5.1万公里高速公路,使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5万公里。公路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平均每年800亿的公路建设巨额投资规模,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与规范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建设项目除具有一般商品的共同特点外,还兼有社会公共产品,具有投资期限长、投资金额高、项目回收期长、参与部门、单位、人员众多等固有的特殊性,因此公路建设工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相对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如果工程建设成本失控,将造成极大的浪费,也给后期的运营造成较大压力。良好的成本控制对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意义重大,做好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公路建设成本的具体构成分析 公路建设工程成本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建筑与安装工程成本,该部分是公路建设成本的主体,占到建设总成本的60%-80%。建筑安装工程成本中,材料费是主要部分,占总成本的50%以上,占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的70%左右,是公路建设成本控制的主体。 第二部分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3%左右,但绝对额较大。此部分主要是满足运营、管理、养护所需而购置设备和器具,其规模的调整会造成购置成本的变化。目前,有些建设项目存在盲目扩大建设规模的现象。 第三部分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占总成本的15%以上,也是建设项目中较难控制的部分。特别是在建设单位重视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而忽视投资的情况下,易发生超概算的情况。其中可控性较差的是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费、工程监理费用和建设单位管理费,通常是超概算支出的主要部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费占总成本比例较大,通常在5%以上,是公路建设诸成本要素中控制难度最大的费用项目;工程监理费用随着监理工作量的增减而增减,所以一旦工程发生较大的变更和工期延长,该项费用变化的比例也较大;建设单位管理费占公路建设总成本的比例不大,通常在0.2%-0.4%之间,但是绝对额较大,容易发生建设单位管理费成倍超支的现象。 二、公路建设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公路建设工程成本与管理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比如部分公路建设的设计先于可行性研究,使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成为可批性报告;招投标工作中,有些建设单位操作不规范,使得投标报价不能很好地控制工程成本;指定分包、层层转包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为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尤其是拖欠工程款,拖欠民工工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项目设计变更管理不规范,施工单位不按规范施工,造成设计变更多,工程成本不断增大;有的建设单位重视对质量、工期的控制,缺乏投资成本控制观念等。这些行为造成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成本严重失控,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不利于国家利益,也不利于公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项目估算准确度较低 投资估算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即在可行性研究中完成的。按目前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可行性研究编制办法,实施中线条太粗,无有力的条款控制工程数量,工程数量不准确,估算的精度自然降低。而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缺乏必要的勘察工作,一些隐蔽的地质灾害未能发现,造成处治成本增加或走廊方案变化。有的设计单位虽然自行编制了“实施细则”,但因受部颁“办法”约束,难以取得明显成效,有的项目为了达到立项的目的,竟然压减工程数量进而降低成本。 2.工程概算编制可信度差 在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现阶段存在严重的勘察不足,导致设计的基础资料不准确,设计依据不充分,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和工程量变化大,使得概算的可信度差。有的项目由于勘察不足,隧道围岩一会是ⅲ级,一会是ⅴ级,这在隧道比例较高的项目中,对概算影响非常大,造成设计概算忽高忽地,谁也不知道到底该是多少。 3.施工图预算脱离实际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详细的设计图纸编制工程预算,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成本计算文件。施工图预算的合理性,是在合理的设计图纸要求下,如何组织实施,用什么方式、方法、手段达到设计要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工期、调配机械设备和人工等。这些工作本应由施工单位根据其自身的优势组织安排,这对设计单位而言基本上都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编制的预算,有“闭门造车”之意。 4.违反基本建设程序,难以控制工程成本 某些工程由于工期紧,工程急于开工,导致前期阶段和设计阶段工作不深入,时间短,甚至不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有时使待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变成可批性报告,这样得到批准的估算、概算、预算对工程成本基本没有控制力。 由于公路建设单位多是公路建设管理部门,是政府职能机构,很难做到自行监管,这意味着交通主管部门对一些违纪行为无法作为,并而姑息、容忍、认同。 5.合同管理不规范,缺乏对分包合同及外部劳务的管理 部分建设单位忽视对施工合同管理,未严格执行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范中关于计量支付条款的规定、对已包含在工程量计量清单中综合单价内不应单独计量的附属工程进行计价。对分包合同及外部劳务管理也疏于管理。 6.管理不规范,工程变更较多 建设单位缺乏设计变更管理办法,或者有办法但执行力度不够,设计变更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成本不断攀升。 7.融资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单一融资方式,投资成本加大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安排的项目资本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虽然融资方式较多,但有些尚处于研究尝试阶段,有些方式虽然具有资金成本低,但限制性条件较多,加之政府资本金到位不足,为保证工程进度,建设单位被迫采用银行贷款融资。因此,建设资金来源突出表现为结构上的不合理,银行贷款比重过大,且贷款期限都较长,不能与投资回收相匹配。公路建设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项目投资回报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单一的融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风险,另一方面增大了利息成本,导致银行贷款余额不断积累,建设成本增加,也为日后的运营增加了压力。 8.成本管理手段滞后,缺乏成本控制观念,制度不健全,管理费超支严重 根据大多数项目决算审查发现,建设单位管理费是超预算开支的成本项目之一。超支的主要项目是可控性较差的建设单位管理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费和工程监理等费用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未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难以对成本管理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管理与控制,成本失控难以及时反馈;缺乏对成本控制观念和约束机制,工程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视质量、工期控制,不关注投资成本控制,养成了不算细账、不受约束、敞口花钱的习惯;制度缺位造成管理费支出缺乏制约,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无统一标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费和工程监理等费用控制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人员超编机构臃肿等。 三、加强公路建设工程成本与管理的措施 1.理顺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措施 (1)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理顺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相应配套措施,彻底实现交通主管部门“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分离。通观国外和我国部分地区在公共工程管理的作法,无一不是分离政府部门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职能。 (2)改革现行基本建设程序,使公路基本建设程序合理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严格各项审批制度。 (3)建立和完善政府行为监督体系,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审计等环节有效监督,做到公路建设工程进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到位。 (4)规范公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招投标。避免虚假招投标行为,减少工程隐患。 (5)建立勘察设计监理制度。从工程建设前期入手,提高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2.丰富公路建设管理的模式 公路经营有经营性公路和非经营性公路之分。经营性公路包括有偿转让经营权的公路,实施公路企业资本化(股份制)经营的公路和实施bot项目建设的公路。非经营性公路包括具有基础性特性的收费性的高等级公路(包括大型收费桥梁和大型收费隧道)和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不收费普通公路。由于二者经济特性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不同。对于经营性公路,由于具有盈利性的特点,以盈利性公司为主。对于非经营性公路宜推行代建制,实现公路建设的投资、建设、管理、和使用职能分开。政府部门应该根据项目的特性,确定合理地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工程成本控制。 3.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对成本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 建立与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建立成本控制组织机构,对设计、投标、施工、管理、建设阶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建立成本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反馈及处理时效,对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进行预警、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及时进行纠正、改进,实现对成本控制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行为,规范业务流程,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实行分级授权、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实行部门、人员相互间的牵制。建立成本监督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客观准确的成本控制标准,激发员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行超罚节奖。 4.重视设计阶段,加强合同管理,严格设计变更,规范变更程序 设计阶段是工程成本控制的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建设工期的长短和投资规模的多少。因此要注重对设计单位的选择,对资质、经验、综合素质等应进行严格审核;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设计指标,控制工程成本;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案,并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投资成本。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对分包合同及外部劳务进行发要的监管。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建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对变更的程序、权限进行规定,对设计变更及工程索赔进行严格控制。 5.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降低筹资风险,减少资金成本 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吸引多种资金参与公路建设,降低银行贷款规模,避免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降低资金成本。除政府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外,建设单位应积极争取财政低息、政府贴息贷款;探索利用资产重组、股权融资、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bot项目融资、收费权拍卖、资产捆绑上市、吸引国内外投资等融资手段;根据国家关于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托交通投资部门尝试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和发行中长期建设债券等,进行融资品种组合,降低筹资风险及资金成本。 6.加强征地拆迁费的控制工作 (1)政府积极参与征地拆迁工作。由政府部门主持与各部门协调,解决建设单位难度最大的征迁工作。从成本降低的角度上要比建设单位直接操作节约30%—50%的费用。 (2)补偿标准制度化。由政府部门出台对同一行政区内统一的补偿标准规定,使补偿行为有章可循做到公平合理,保障公路建设社会环境稳定。 (3)资金落实到位。征地拆迁前应考虑选用合理的方式将补偿资金落到实处,避免被截留和移作他用。征地拆迁款能否及时足额支付到受偿者的手中,是个重要的问题。 (4)加强设计深度,尽量使设计提供的用地数量、类型和拆迁数量、类型接近实际,确保征地拆迁概算的预见作用。同时,业主要做好基本建设手续报批工作,缩短设计与开工时间差。另外,要协调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对违章建筑和突击赶建的建筑物妥善处理。 (5)对临时用地,可以在合同上约束施工单位使用临时用地的数量、类型和时间,严格按合同执行;也可以在招投标时规定该项费用由施工单位负责,业主只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7.加强对管理费的控制,努力节约开支 建设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杜绝铺张浪费,提高节约意识,降低管理费用。 (1)严格制度建设。加强财经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定,制定费用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费开支标准,开支范围,审批程序和审批经权限。制定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部门、员工的岗位、职责、权限、分工,并制定相应工作规范。 (2)实行概算控制,预算执行制度。编制管理费预算,严格遵守成本费用预算,遵守费用开支范围,按财务制度和成本费用核算办法及时正确核算成本费用,分析、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将管理费预算逐级分解到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提出管理费使用建议,财务部门综合平衡后编制管理费支出计划,报建设单位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批准后,各部门编制具体月度费用计划。 (3)签订费用控制目标责任书。建设单位与各职能部门签订管理费控制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目标责任书和计划进度控制管理费开支。管理费开支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严格按计划控制,实行目标考核制,管理费支出与工程进度相挂钩,保证各项支出合规、合法、合理。 四、结语 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才能得以推进和完善。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指导思想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方针,希望本文的一些思路能在我国的交通建设中发挥一点作用,对今后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推进有所帮助。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工程档案管理对促进建设工程质量作用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工程档案管理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了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工程质量的直接反映。工程档案管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等观点;对提高建设工程中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面人员的档案意识,促进工程档案管理进一步融入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档案管理;建设工程质量;作用研究 1引言 最近频繁发生的在建工程质量事故,包括房屋、桥梁的突然垮塌,都给我们提出一个相同的课题:事故发生后凭什么来分析事故原因?来认定事故责任?来还原建设过程?建设过程中用什么来促进建设工程质量?来规范建设工程管理?来保留建设的真实过程?答案是工程档案。建设工程是资源和智慧的结晶。对一些重大的建设工程来说。其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往往是巨大的。除了建设工程竣工之后的实体成果如住宅、办公楼、厂房、场馆、道路、桥梁、广场等之外,作为建设过程直接记录的档案也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建设工程的技术成果。因为消耗和占用资源巨大,建设工程的实体成果一般都能得到广泛重视,从投资方到行政部门,到普通市民,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实体成果上面,甚至是只关注建设工程的外在观感。对建设工程档案关注甚少,知之甚少。一些人认为,档案只是建设工程竣工后的资料整理,是建设工程的末端,而且非常琐碎,对档案工作表现的是一个敷衍塞责的态度。因此,对工程档案管理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作用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有利于引起我们对工程档案管理的高度重视,更有利于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远在建设工程施工之前,建设工程档案就开始产生并积累了。建设工程立项文件是建设工程项目决策、审批、确立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项目经费落实和项目具体实施的根本依据。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概要设计、招投标都必须以立项文件为依据。而项目预算、概要设计、招投标产生积累的文件材料又是项目勘察测量、详细设计的依据。也就是说,在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已经有大量的文件材料形成了。如果把这一个文件积累过程从建设工程中剔除,建设工程是根本无法成立,也是无法开展的。即使是在施工过程中,文件材料的产生与具体施工进程也是不能割裂的。在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砖块等使用前,必须要进行送检,只有检测合格才能使用,这些检测文件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在建筑材料使用进程中。应该根据指令实施,如用什么标号水泥,怎么配比,用量多少等:在实施中还有监理旁站监督记录和检测记录;出现了问题还有调整指令和变更说明等等。可以说,贯穿建设工程过程一直有两根线条,一条是技术性的,是抽象的,以文件材料为表征:另一条是操作性的,是实体的,以工程物理结果为体现。技术性线条还要先产生,还要更长远在施工阶段,二者又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无论如何,技术性线条是不能从建设工程中抽离出来的,更不能忽略不计。 关于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古人早就有朴素的认识。1973年12月长沙市发掘马王堆汉墓,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三份帛质地图,没有注明名称,一般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地形图》和《驻军图》都保存较好,《城邑图》还未修复。其中,《驻军图》绘有一座三角形城堡,城垣上设有五个箭楼,四个战楼,并注有“门”、“箭道”等字样。它绘制于西汉文帝之前,距今已有2100多年。在古代,驻军与造城是统一的。这说明古人在造城时,已经认识到了编制城市规划图和城市实况图的重要性。只是岁月的流逝,古城不再,档案依旧,我们只能通过这张珍贵的图纸来遥想古城英姿。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广大农村地区,在许多偏远的聚落,房建工程并没有档案留下来。特别是这一次遭到地震毁灭性破坏的羌族民居聚落。因为文化相对落后和习惯传统的作用,这些地方建设工程的技术性线条主要是手口相传的一种经验模式,绝大部分都没有形成文件材料和图纸。这并不是对建设工程档案作为建设工程有机组织部分的否定,但的确是对建设工程档案的一个简化,而这种简化造成偏远地区住房安全无法保障,在灾害中往往损失惨重,更不能“按图索骥”地进行救灾和修复。这从反面揭示了建设工程档案与建设工程的不可分割性。 3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反映 建设工程质量最初是一个生活化的概念,是一种感受性评价,是对建设工程性能、品质和安全的综合性表述。但随着建设工程项目广泛实施和现代科学管理思潮的发展,对建设工程质量有了严格的定义,即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包括: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协调性六个方面。特别是随着量化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的推动,对建设工程质量有了一系列精确的评价体系。当我们的评价由感受性的经验模式上升到以数据和现状图纸为依据的体系化模式时,对建设工程质量的评价就不再是以到工程现场看看就行了,而是以建设工程档案为基础,以指标的量化统计分析为手段,进行综合测评了。这实际上是说,建设工程档案直接反映了建设工程质量,我们应以建设工程档案为依据来全面评价工程质量。 建设工程档案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直接反映还有一层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工序的内容是要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隐蔽工程。对这一部分,在工程竣工后我们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也难以检测得到,我们只能根据掩盖前的照片、录像、图纸以及各种现场记录对这一部分工程内容进行评价,工程档案在此的作用就是无可替代了。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工程档案质量好,反映工程管理规范,反映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高,反映工程质量好。这一个观点可以从建设工程项目参评“鲁班奖”、“芙蓉奖”等奖项活动可以看出。凡是有意参评的项目,建设、施工各方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都非常重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包括施工现场拍照、录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对档案的收集、编制和整理就更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了。 4工程档案管理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建设工程档案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来说。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都是建立真实、完整、系统的建设工程档案。但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清晰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工程档案管理实际上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行为,而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更进一步,我们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工程档案管理占有关键的一席之地。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从“人”的因素来看,建设工程资料员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后持证上岗,而且要保证资料员的稳定。从“材料”的因素来看,所有建筑材料的检测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等是建设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主体从“机械”的因素来看,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现场调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从“方法”的因素来看,对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记录就是施工日志;从“环境”的因素来看,我们往往要对开工前、施工中和竣工后的环境进行拍照和录像,反映场地环境的变化;上述几个方面的资料都在建设工程档案的收集编制范围内,所以工程质量控制的五大因素都离不开工程档案管理。 早期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确对工程档案管理有所忽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培训(俗称“五大员”培训)一般是指: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安全员、造价员,一直没有包括资料员。而建设工程资料员培训由各市城建档案馆自行组织,没有纳入建设职业培训i范畴,也没有发国家认可的证书。近几年,随着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有的城市实现了建设工程资料员经常性培训i,还将《资料员合格证》上网,便于查询和核对,并要求每个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有持《资料员合格证》的专职人员从事工程资料编制工作,才能在工程竣工后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竣工档案:有的城市,如上海、重庆等已经将资料员纳入了“五大员”培训,怀化市20d8年也正式将资料员培训纳入建设职业培训。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作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首次从国家法规的层面把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建设工程档案的内容、质量要求、报送移交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是目前推动我国城建档案工作发展最重要的一部法规。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要求已经从微观提升到了宏观,从基层技术实践提升到了国家法规意志,这是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在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中重要作用最有力的证明。 5工程档案管理是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工程档案管理在行政上体现一种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往往与建设行政职能高度融合,既可以作为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也可以作为工程项目竣工审查程序的一个部分,还可以作为行政执法检查的一个内容。这一系列的行政行为,以加强工程档案管理为手段,却能取得提高工程质量的效果。 从怀化市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实践’来看,第一步是由市建设局把关,在建设工程取得《施工许可证》之前,建设单位一定要与市城建档案馆签订《报送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责任书》,并填写《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责任人登记表》,从一开始就把建设工程档案的要求、责任告知建设单位,要求他们明确分管领导和专门资料人员,对工程资料终身负责,提高他们的档案责任意识;第二步是对建设工程档案实行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经常性业务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三步是工程竣工前对建设工程档案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发《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初验认可证》方能举行竣工验收会,由市工程质量监督站查验资料备案后,再完整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移交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并取得《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合格证》,然后才能去办产权产籍手续:此外,还由市建设局统一组织建设工程档案编制执法检查,加强工程档案收集编制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管理。这一系列与建设行政职能相融合的措施。通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 在建设工程档案业务指导实践中,我们发现过施工单位的建筑用料与技术说明文件不符的情况,我们及时向建设单位反映,防止了。以次充好”事件发生:还发现过隐蔽工程中以空心墙代替实心墙等“偷工减料”行为,并得到了及时制止。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对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建设单位(业主单位)高度认可。例如,2007年1月长沙市城建档案馆与长沙市电业局、长沙市电缆管理所联合签发了长城档[2007]02号《关于加强电力地下管线工程质量控制和档案管理,做好工程验收交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三家相互配合。以加强工程档案管理来促进电力地下管线工程质量。 6结语 建设工程从立项、招投标、勘测、设计、材料配送,到主体和配套施工,到最后装饰装修、绿化亮化,到竣工验收后投入使用,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建设工程档案不仅把这个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了,把这个过程完整地链接起来了,也把这个过程作为历史记忆长久保留了下来。对于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是需要我们研究思考并高度重视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从行政和立法层面加强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对促进建设工程质量会有更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以众多的建设工程质量事故为教训,以我们加强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经验和成果为动力,以高度地责任感和紧迫感来推进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切实的努力。 建设工程毕业论文: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一个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在熟悉工程项目合同的特点和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严格对合同履行和变更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的正常履行。工程项目建设的控制归根到底是合同履行问题,所以,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仅从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合同管理;施工;合同管理 一、工程合同概述 建设工程合同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包人与承包人依法订立的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协议。工程项目合同按照合同签约的对象内容划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是指业主(发包人)与勘察人、设计人为完成一定的勘察、设计任务,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 第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通常也称为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是指建设单位(发包方)和施工单位(承包方),为了完成商定的或通过招标投标确定的建筑工程安装任务,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 第三,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简称监理合同,是指工程建设单位聘请监理单位代其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 第四,工程项目物资购销合同。由建设单位或承建单位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分别与有关物资、供销单位,为执行建筑工程物资(包括设备、建材等)供应协作任务,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 第五,建设项目借款合同。由建设单位与金融机构,根据国家批准的投资计划、信贷计划,为保证项目贷款资金供应和项目投产后能及时收回贷款签订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除以上合同外,还有运输合同、劳务合同等等。 二、工程合同管理分析 (一)合同风险分担 正确地、公正地处理合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总量,也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建设施工期有长有短,施工条件千差万别,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未知因素也较多,因此,风险相对较大。当遇到这些在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中没有明确载明应当由谁承担的风险,并已造成损失时,虽然各方都有责任,但往往都把风险推向对方。这时监理工程师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公平合理地妥善处理。一般来说,在判断承担风险的责任方面,应以最易克服或解决这些风险的一方承担更多的责任。 应由业主方承担的风险有:施工现场准备方面的问题;施工条件的变化问题;工程量的变化问题;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或设计缺陷和特殊风险等问题。 应由施工承包方承担的风险有:投标书中的问题;承包方自己的能力问题;对新的工程项目和市场环境不熟悉问题;安全方面的问题等。 应由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有:物价上涨问题;材料供应不足问题;合同条款方面的问题等。 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些风险,既不能在招投标时完全预见和把握,也不能在执行中完全避免。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避免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争执,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资料,制定明确的合同条款和规范,承包方则应认真研究招标文件,仔细地分析和估计可能出现的风险,慎重编制投标文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双方出现争端,则应尽量通过协商解决,不要轻易诉诸法律程序。 (二)合同分析 在施工人员接到所有合同资料后对合同进行的一次总体的、全面的和详细的分析,以达到熟悉合同文件、利用有利条款、避开不利条款、重视风险条款,用其指导施工的目的。 1、对合同文本的分析。主要在工程范围、承包商的主要责任;业主的主要责任;合同价格、计价方法和价格补偿条件;工期要求和补偿条件;工程受干扰的法律后果;合同双方的违约责任;合同变更方式、程序和工程验收方法;争执的解决等方面进行的分析。 2、对图纸的分析。审核图纸的差、错、漏项目,以及和实际不符和需优化的情况,以及核对工程量看其与工程量清单中的差别情况,用以指导以后的施工组织。 3、合同价格分析。通过对合同价格的分析,弄清楚是总价合同或单价合同,及其价格组成中的直接费和间接费,利润的数目和比例以及合同总价,从而编制出本项目投资成本计划,以利于在合同执行中控制成本。另外,还应明确是否有合同价格调整的可能。若合同中有价格调整的条款还应按报价单分别计算出劳务、材料和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费,以方便使用合同中确定的价格调整方法调整价格。 (三)合同执行 合同执行就是在原始合同状态的基础上,在业主、施工方和监理单位在不断调整、修正和补充的条件下,使合同逐步向目标靠拢。做好上述准备工作,对后期合同执行进行合同状态的把握和分析做好了铺垫工作,就能得心应手的在合同执行时随时把握合同状态,即对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状态进分析和做好索赔和反索赔工作。 1、进度状态分析。在合同实施中,合同管理人员要随时把握进度的变化,运用横道图表、关键线路等施工进度编制的方法编制出实际工期,同投标书中的计划工期进行对照比较,出现偏差及时分析,若属施工原因,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逾期交工时业主反索赔;若非施工原因,要做好资料,及时向业主发出索赔工期或费用的意向,并做好索赔准备,以伺有利时机提出。 2、质量状态分析。合同管理人员应随时关注工程质量的变化动态,避免偏离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若业主或监理工程师要求提高质量标准,应收集好相关资料,并请业主或工程师注意提高质量标准是要支付额外成本的,若是自己提高了标准,应适当降低,以免多支出而损失利润或造成亏损,若达不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应加强施工控制措施,以免返工或违约而导致反索赔。 3、成本状态分析。随时掌握工程的成本状态,也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将合同实施中每一个状态的成本同合同分析时编制的成本计划进行比较,若成本偏离成本计划,须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若是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原因引起成本增加,应保持完整的相关记录,以有利于索赔,若是施工方原因,则应加强控制手段,强化控制措施,以使成本受控,使工程获得预期效益。 4、资料收集。在合同实施中,合同管理者应收集、做好储存或督促相关人员做好相关资料,其常用的资料有:一是国家政治经济资料:重大新闻报导,如罢工、动乱、地震、飓风以及其他重大灾害等;重要经济政策,如税收决定,海关进出口规定,工资和物价的定期报刊,经济法等;政府官员及工程主管部门领导人视察工地时的谈话记录;银行、报社、电视台代表参观工程时谈话记录及新闻报导;国家气象台的天气和气温预报,尤其是异常天气状况的记述等等。二是施工现场记录报表:现场施工日志;施工检查员的报告;业主和工程师的指令和来往信件;每日出勤的工人和设备报表;每日完工部分的验收记录;施工事故详细记录;施工现场会议记录;工地风、雨、温度、湿度记录;施工材料使用记录;(同业主和工程师的谈话记录;施工质量检查记录;施工进度实况记录;施工图纸收发记录;出现索赔事项的详细记录或摄像;施工效率降低记录等等。三是工程项目财务报表:施工进度款月报表及收款记录;索赔款月报表及收款记录;工人劳动计时卡及工资表;材料、设备及配件采购单;付款收据;收款单据;工程款及索赔款拖期支付记录;拖付款利息报表;向分包商付款记录;现金流动计划表;会计日报表;会计总账;批准的财务报告;会计来往信件及文件;通用货币汇率变化等等。 5、索赔工作。通过以上合同状态分析和资料的准备,即可及时地抓住索赔时机,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和以准备的资料为证据编制出索赔报告、费用计算或以变更、计日工和价格调整的形式向业主要求支付施工方的额外支出成本。 三、建设工程合同后评价 由于合同管理工作比较偏重于经验,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提高个人和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一个合同从签订到执行的得失无论对个人或企业都是一笔财富。所以应做好合同后评价工作。 (一)合同签订情况评价 合同签定时的得失、有利条款和不利条款以及其模糊不清的部分,只有通过合同执行的检验才能清楚,在合同执行后对签定情况评价,可以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提高个人和企业的合同谈判水平。 (二)合同执行情况评价 每个工程和合同均有其不同的特点,在合同实施中也会遇到相同和不同的问题,只有多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地提高处理合同问题的能力,而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处理合同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每个企业又是保密的,只有将本企业内的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执行中的经验教训互相交流才能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水平。 (三)合同管理工作评价 将合同管理的方式、办法和得失予以总结、交流,可以丰富合同管理的经验,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焦点——合同索赔 法治的重要内容就是追究法律责任(违法必究)。“合同之治,契约之理”则重视违约索赔。黄委主任李国英指出:必须正视这样的客观现实,在国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合同管理中,业主和承包商的经济利益目标是相反的,业主希望为获得工程尽可能少的花费资金,而承包商则希望通过施工,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的获得业主的报酬。这就决定了合同管理中的一切问题都将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而合同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往往通过索赔和反索赔体现出来。如果能熟练运用违约索赔手段,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消灭违约行为。 实践中,项目各相关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实际上就是利益博弈。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发挥有理、有利、有节的管理艺术,必须理论优先,法治导向,理解合同,活用契约,知可而为,持续改进,不留后患,寻求突破,争取多赢。 项目合同管理,应注意几点:建设项目各相关方应理解项目合同,活用项目合同,应严格按照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积极适用有关法律规范和约定,应善于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第六十七条”规定的“违约救济权”,“第六十八条”规定的“不可抗辩权”。应注意具体的引用项目合同条款,不宜只是泛泛地说“根据合同”应该如何,这种原则性的提法缺乏说服力,国际上早就没人可以接受,国内可以接受的人也越来越少;一定要引据具体的项目合同条款,明确指出与问题有关的条款号,并尽量引述条款中原文的说法,有时还需同时引用几个条款,进行相互间的交叉论证(具体的引用项目合同条款,进行严密的论证,以致表面上看显得烦琐,应该是项目合同管理真正出现的标志)。 五、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未来——方兴未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开始加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是最重要的标志。在全国性的行动中,建设项目“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改革必定加速深化,项目合同管理必将更进一步发展。 也许有一天,建设项目参加人员都得先经过建设合同内容考试才可以参加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各相关方都行必持合同,言必称合同,竞相在合同的平台上展开“扑朔迷离”的利益竞争,合同管理理念才算是深入人心,中国的建设领域才算是真正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国内教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按世纪惯例,“基督教”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教(Christianity)包括天主教(theWesternChurch,亦称“公教”、“罗马公教”、“旧教”)、东正教(theOrthodoxEasternChruch,亦称“正教”)、新教(Protestantism,亦称“耶稣教”、“更正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常以“基督教”单指新教。本文中“基督教”所指遵世界惯例,为统称。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教堂建筑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从波斯传到中国,为基督教第一次入华,其传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衣,此时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称和样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为基督教第二次放华,使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但它们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型制。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导致了西洋建筑在澳门的大规模出现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建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字西泰,atthieuRicci,1552-1610)入京,万历皇帝准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住处建“礼拜堂”。虽然澳门“大三巴”教堂表现了12-15世纪法国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门“礼拜堂”则由于地处北京仍采取了中国传统样式,且沿用一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为“洋风”(西洋样式)。 自利玛窦1605年建宣武门“礼拜堂”到1904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间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北京300年的演变,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新教在北欧取得优势地位,天主教则在南欧进行“革新”,并借助于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因此,由天主教东进开始了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 为适应天主教势力的扩张,1540年罗马教皇批准成立了名为“耶稣会”的传教团体。该会创办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Javier,1506-1552)于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到达广东上川岛,成为耶稣会来华的先驱;然而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奠定基业的,却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利玛窦开创了耶稣会传教士尊重中国社会制度和礼教文化的先例,改穿儒服,研习儒籍,并专门在官府上层及士大夫身上下功夫,“用西方的奇物珍品铺成了从肇庆到北京的漫远道路”,而使天王教得以进入明王朝的宫廷。利玛窦等人考虑到了中国礼教文化的特点,为了吸引中国的士大夫“礼儒易佛”,相信天主教教义,采取了“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的手段,与传教互为表里,构成了明末清初天主教东传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天主教堂多使用中国的民宅、寺庙,或者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建造,稍有西洋装饰,简单的仅立十字架为象征。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病逝北京后,曾由皇帝赐地建墓,在“阜城门外二里马尾沟腾公栅栏外”。腾公司栅栏俗称“太监坟”,自17世纪末,又被人称为“荷兰墓地”,以与正福寺附近的救世堂法国耶稣会士公墓——“法国墓地”相区分。 利玛窦在意大利耶稣会士,其继任人龙华民(字精华,NicolasLongbardi,1559-1654)指导下设计,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式坟茔,开始表现出“洋风”的特征:“其坎封也异中国。封下方而上园,方若台圯园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横十字文。” 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稣会神父汤若望(字道未,Jea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在宣武门利玛窦所建礼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两年后大堂建成,仍“按中国式样而造”。但“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顺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赐地两位神甫利类思(LudovicusBuglio,1606-1682)、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ns,1609-1677),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设东堂。 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 二、18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耶稣会士张诚、洪若、刘应奏请在皇城西安门内所建小堂基础上另赏隙地建盖大堂。康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的前身,在中海西畔蚕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时(1703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完成,历时10年。“徐日升与闵明我予以改造,成为欧洲区”。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 由于天主教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代表了反对宗教改革的力量,利玛窦等所代表的远不是已蔚为主流的西方近代文化,他们东传的“西学”处处以不违背天主教教义为前提,不过是经基督教义陶治过的西洋学术,因而,自龙华民之后,对中国教徒祀孔祭祖的传统都不能容忍,导致了天主教在华陷入困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1775年耶稣会在罗马教皇取缔令下解散。自沙勿略1552年来华,在中国传教200年的天主教耶稣会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这时天主教以“西学”为传教工具,并帮助封建统治者铸造战炮;而明末和清初的统治者又需要火炮和历法,也还想借各种宗教维护其统治。所以,取缔天主教时紧时松,并不坚决。北京教堂建筑在18世纪仍进入发展期,并以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为特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师地震,南堂、东堂均被毁。 “康熙六十年(1721年),费隐以葡王斐迪南三世之款第二次重建南堂,利博明修士(Fr.F.Maggi)为建筑师,……此堂系当时欧洲盛行之巴罗克(Barogue)式。全部地基作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内部,赖立柱行列,分教堂顶格为三部,各部作穹窿形,若三艘下覆之船身。” 利博明同时为东堂重建进行了设计。 雍正元年(1723年)意大利人德理格(Teodoricus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西直门内大街南建西堂。 雍正八年(1730年)京师地震,南、北二天主堂亦被损伤。南堂第三次重建,“堂之为屋圆而穹,如城门洞,而明爽异常。”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堂内火发,建筑尽毁,又进行第四次重建。重建后的新南堂“堂制狭以深实,正面向外,而宛若侧面;其顶如中国卷棚式,而覆以瓦;正面止启一门,窗则设于东西两壁之巅。……左右两砖楼夹堂而立,左贮天琴,……右圣母堂。”“其式准西洋为之。……其堂高数仞,凡三层,层层开窗,嵌以明瓦,渐高渐敛如覆舟形,圆而椭。”可知时南堂网络仍为巴洛克式。 至1785年,北京有四天主堂。“一即北堂,在皇城内,与西安门相近,……二即南堂,在宣武门内,即利玛窦所居之处。后耶稣会士不属法国者,皆居其内。两经火灾,旋即重修如故;三即东堂,乃葡国之耶稣会士所居。此堂虽系西式,而甚卑矮,与北堂无异长仅七丈;四即西堂,乃遣使会士德理格所置,后献与传信德部,以居此部所差之司铎。”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俄国政府正式委派组成历史上第一个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驻在东江米巷(东交民巷)中由会同馆之“高丽馆”改设的俄罗斯“南馆”。1727年(雍正五年)开始,这里成为专用的俄罗斯馆,“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1732年,北京传教士团在“南馆”建立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玛利亚”教堂(或称“奉献节”教堂)。 三、19世纪:延续期——“洋风” 随着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新教徒的传教活动大部分来自英国和美国,部分原因是由于新教徒高度集中在这两个国家。同样地,也由于工业革命给讲英语的世界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和人们旺盛的活力。”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来华。1830年(清道光十年),传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 Bridoman,1801-1861)受美国公理会委任抵广州。此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相继进入中国南方口岸城市,卷入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旋涡,并开始扮演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 基督教传教士第四次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分不开的。“1858年和1860年的中法条约使所有基督教徒在华传教的地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条约为1860年以后传教运动的空前大发展提供了合法前提”。这造成了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19世纪继续得以发展,进入延续期。此期间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折衷主义“洋风”为特征。 1860年之前,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屡遭厄运: 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到清洗。先是东堂被焚,“大堂虽未焚坍,亦令拆毁,饬修士等尽移南堂居住。”嘉庆十六年(1811年)西堂被毁。道光七年,(1827年)借没北堂,“其大堂则令拆毁。”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世之时样建成。” 法国遣使会教士谭微道(JeanPicrreArmandDavid,又译“达维德”,1826-1900)是著名博物学家,当时“于北堂创设博物馆一所。”人称“百鸟堂。” 1867年西堂重建。 1880提开始重建东堂,1884年建成,为罗马式。“大堂计长二十二丈二尺,宽六丈余。高亦如之。堂内明柱计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余,径一尺六寸,皆系黑龙江运来之赤松,精坚胜任。堂内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绘尽致。堂中之正祭台,俱用意大利亚国拿波里府之五色珉古镌成。台前之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灿可观。……堂前钟楼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圆牖框,与它牖各框,及其层檐,与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砖砌成。每砖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阶除,长阔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门一座,达于通衢。 1886年慈禧太后大规模修建西苑,将救世堂划入苑中,因此与法公使签订了《迁堂条款》,商定把救世堂迁到西什库。教堂迁到西什库后,人称“西什库教堂”,即为北堂。 北堂于1888年12月建成,“北堂轮焕崇闳,可为中国第一。堂内之格局,乃照圣教会第十三世时起建大堂之式样而成。堂中明柱三十六楹,柱下础石皆汉白玉所成;柱顶俱镂菘菜叶形,玲珑可观。每柱计高四丈九尺,……柱皆四棱,面宽一尺八寸,皆美国运来之桧。柱之四面俱贴关圆细柱,约宽四、五寸,与大柱共撑穹窿。大柱桧以天蓝之色,细柱则涂以金屑。堂之正身,有双尖洞牖十二,高约三丈,蔽以五色烧花玻璃作坊所制。其正祭台三面单尖洞牖亦有十二,约高一丈五尺。蔽牖玻璃皆烧五色圣像,……大堂后面,建有耶稣苦难小堂,计长五丈有余,与大堂相通,间以玲珑隔扇。” 教堂入口处前部,建造了中国传统样式的月台,设汉白玉石栏杆,并有两座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的碑亭分立左右,亭内立教堂迁建谕皆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中国传统样式的碑亭同大堂正面镌刻的耶稣善牧圣象形成强烈对比。 北堂是北京天主教堂中最大的,除教堂外,尚包括主教府、修道院、医院、若瑟院、光华女中、育婴堂以及神甫宿舍等。“这些建筑除教堂外都基本一致,用大开条青砖、板瓦屋顶,带平顶廊子,无须挂檐板。室内用地板,抹灰天花……是初期外国人在中国建造的‘洋房’的近代式样。”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后期基督教堂(主要是新教教堂)有的仍利用中国旧有房屋忙改设,新建的则多模仿中国传统样式,但是,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经历了18世纪从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的发展期、19世纪的“洋风”的折衷主义影响,表现出中国传统样式的复古主义,并引导了30年代中国复古主义建筑的出现。 义和团运动中,南堂、东堂、西堂被焚,北堂受损。 1900年后北堂修整,钟楼加高。 1902-1904年南堂第四次重建。 1904年东堂第三次重建。 1012年西堂第二次重建。 1901年,法国神父高司铎在东交民巷建圣米厄尔堂(St.Mechel),后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同北京四大教堂相比,该堂规模为小。堂院北部是一座灰砖砌筑的“洋风”二层楼房,面阔七间,供神职人员居住。西部为哥特式圣堂,坐北朝南,南北进深十四间,东西面阔三间。圣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为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但门窗均代拱券处理。 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被毁,其后重建,命名为“致使堂”,由教堂、种楼、中外书房、神父住宅及寡妇院组成。致使堂为典型的十字形东正教堂,堂顶上有五个带十字架的拱形堡。 东正教“圣母堂”建于1918年前后,在安定门外六铺炕,坐西朝东,堂体最宽处约16m,进深约27m。堂内分“圣所”和“致圣所”两部分。圣所中间设宝座,为一米多高的方台,上置圣体、宝匣;东北角有一祭台。圣所两旁设木制圣隔门,供祈祷时出入。圣母堂设有地下室,是停放灵枢的场所。堂西为俄国墓地。 马尾沟荷兰墓地、正福寺法国墓地、六铺炕俄国墓地——是为北京三大外国墓地。 1900年后,荷兰墓地墓碑、墓穴及一切建筑物遭毁,仅索智能、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及徐日升等六人之墓尚未全毁。经修复后,“利玛窦墓已不在其位置上,而是西移至汤若望的茔地上来了。”同时,在墓地内兴建了“致使圣教堂”。 在这一时期,北京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亚斯立堂(AsbruyChruch)规模为大。1909年美国美以美会教士刘海澜(HiramHarrisonLowry,1843-1924)在崇文门内建亚斯立堂。该堂分正、逼两堂,中间以活动木墙相隔,可以推开活动木墙形成一体。正堂堂顶做成高起的八角形,辅以高侧窗采光。 在这一时期,南沟沿救主堂和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为中国传统模样式的复古主义之典型。 南沟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称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华圣公会教堂)是当时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由主教史嘉乐(CharlesPerryScott,1847-1927)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的中国‘宫殿式’教堂。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两个硬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侧窗。侧廊中部又各开一个侧门,高度和中央通廊齐,这样屋顶就成了‘??’字形。在屋顶的两具交叉点上,各设一个八角形亭子,作为钟楼和天窗。教堂入口开在硬山山墙上,作成中国式住宅大门式样,外墙全用青砖,筒瓦顶。建筑内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顶。平面十字交叉处为祭坛。作为方形木台子,四周用中国高式栏杆,围绕起来,祭台背后是中式带冰纹格子隔扇,主教坛和讲坛都是仿中国红木家具的式样,雕刻中国番草花纹。祭坛顶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国高直式样构件,井上是中国式的重檐八角亭子。”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1922年建成,外国工程师设计、成威廉监造)则基本上搬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平面为“一”字形,外观多处采用中国传统式处理:上部右端为三层中国塔式钟楼,左端为歇山屋顶;入口则为中国式六廊。 1922年建成的南河沿北京协和礼拜堂(PekingUnionChruch)以1928年计划扩建时,由美国纽约梅里尔一亨布尔一泰勒建筑师事务所(Merrill,Humble TaylorArchitcts)设计,为两栋主要建筑物,中间有联廊,教堂为二层,并设钟楼。但最后只建成其中单层一栋,并大为简化,类似北京的民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本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境遇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变化多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生成设计法简介 生成设计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能够通过一种类似生物基因编码的转换最终形成一种人工的世界。这是一种设计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结果,更要形成一种可以操作的编码,在演化过程中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变形体。这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经验,借助这种经验,我们能够重读20世纪60年代以前那些采用元设计方法(meta-designapproach)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那些作品在生成设计法中可以视为一种具体的三维模型,属于这种设计法的一个种类。 与生成设计法相平行的设计方法叫做参数设计法。人们使用参数工具来产生和控制数量不多的变形体。尽管参数设计法具有易于控制的优点,但是,在表现复杂性和发展潜力方面,参数设计法不同于生成设计法。参数设计法在运用过程中较多地局限于设计模型的物件尺寸或者几何变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形体,当每一个物件被附加上特定的维度约束以后,这种形体的变化才能够被实现和认识。而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工作时,虽然每一个三维的物件也要采用参数设计法来进行,但是,参数的建立仅仅是系统结构中的元素之一,该系统结构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形象表现场景,这些物件都具有理想基因编码的特征。所以说,生成设计法不是一个最终结果,也不是一个堆积物件或者形式的数据库,而是一个设计行为模式的开放矩阵,这个开放矩阵会把存在于世的东西转换成未来可能看得到的样子。 生成设计法的特征和结构在于它能把基因编码变成一个开放的形象体系,设计过程就好像是在操控一股可以听凭摆弄的意识流(fluxusoperandi),随时能够把任何一个特征突出的形象作为最终定夺的结果。虽然这个形象会与众不同,甚至不可名状,但是却可以被人们轻易地认知。最终形象都是互不相同的,都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但是,最终形象又是互有联系的。若把这组最终形象的特征放大去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差不多来自同源的基因编码。换句话说,生成设计法的设计作品就像有一个人工的DNA,从每一件设计作品中都会被认知,因为它们带有基因的印记,那就是设计者的思想。 生成设计法不仅能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操作和发展,不仅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它更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文特征的设计方法。事实上,生成设计法的每个步骤均始于设计者的一种思维或假设,这种思维或假设被视为一个科学过程,设计之初就带有一种主观的或者想象的未来世界的形象。因此,这种设计方法决不能认为是一种人手可得的设计工具,而是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设计的操作方法(modusoperandi)。对于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来讲,生成设计法是可以发展的,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异常灵敏的、有助于进行更为深刻的创造性设计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这种设计方法发现了我们这个技术时代的工具—计算机—并与之有着良好的操作协同性。 事实上,当我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时,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并不容易被转译成一个用物件或者图样来表现的结果。每一个输出命令仅仅可能是设计者某种思想的表现,或者是某种思路的发展。我们设想并且试图来塑造出一个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完整思路,但是,最终我们获得却是综合的多样共时性(syntheticsimultaneityofpluralities)的东西,也可以说成是示意的差异共时性(schematicsimultaneityofdifferences)的东西。利用复杂性来创造美丽和谐的世界是可能的,生成设计法的运用是多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能够以一种毋庸置疑的魅力表达设计者的思想。 20世纪的80年代,我就尝试着如何把设计思想作为一种视觉表达的动力来生成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何使得这种如泉喷涌的思想能够把握和操作。设计的意识流(fluxus)在表现为物件和图样之前,它不但能够表达我的建筑理念,还要能够表达建筑理念得以实现的基本逻辑。这种新的设计方法的特征在于如何展望未来,如何掌握实验,操作重复不断的演化的设计过程,建构一个复杂的视觉世界。 由于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好处,可以把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转换成一种逻辑编码。生成设计法需要大量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善于处理数据量大、周期长、重复性的工作,生成设计法正好利用计算机的这一特点。 2.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利用人工基因编码来制作符合我的建筑理念的场景,这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和充满创造意义的工作。在进行这项实验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方法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当我利用计算机作为探索时代精神的工具时,我碰到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几何学、透视学和失真学的逻辑,建筑学的形状与数字的编码,这些都能够表现基本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索这些特征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性,是寻找生成设计法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路子。 和谐编码不论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今天都是一种表现强烈的特征编码。当我们置身于美丽、和谐与统一的自然环境中来用镜子来反映自己的话,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征象就会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征象就是特征编码。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精心制作的人工形体在自然环境中看起来很可爱,那么,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被称为“生成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曾提出过不少建筑法则,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和帕拉蒂奥,那些建筑法则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各具特点的,因为它们表现了建筑师本人的思想、印象和想像力。我也在做建筑方面的效仿,提出自然的复杂性和物件的简明性,并且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我的这种建筑理念的独特和完整。 为了实现这种复杂性和简明性,就必须建立一个可以操作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要有完整的结构,要能够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设计者的想法和理念,哪怕是很细微的想法和理念。首先,复杂性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描绘出一座城市,我们总是可以采用一种简化的表现方法,或者在最大的程度上,采用一种能够强烈地表现某个特殊的或者某种限定意义的关键方法。皮拉奈西[1]笔下“卡切利”系列雕版画的城市形象,也许就是笔法简练的城市和建筑复杂性的最好的视像表现。可是,皮拉奈西为了表现复杂性也采取了叠加画面的手法,在一层已经蚀刻好的版面上再叠加上另一层画面,画面上物体的透视关系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制造出一种含糊不清或者叠加出来的新的理解。这种画面的特点是把不同时间和情感的关系相互混合起来,可是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复杂性的实现总是要在不断地合成和叠加后才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是借助一个变化多端的生成过程得来的,这个过程通常是非线性的。事实上整个过程并非这样简单,复杂性还取决于设计者产生想法或假设的能力,这种想法或假设要对应于在一个短暂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物件。假如设计者的想法或假设是对未来的一种视觉成像,那么,在系统生成的运行中一旦碰到阻碍,就必须克服这些阻碍,巧妙地解开复杂性缠绕的结扣。同时,克服那些不利于提高设计者对于想法或假设的视觉识别能力的阻碍,那就是每一个物件所具有的复杂特征。 2.1生成图码库的结构 生成图码库(Argenia)[2]的结构基本由两种不同的要素组成,一个是基因转换编码,另一个是动态演化的范例组织,这两种要素是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创作的最为基本的内容。 2.1.1转换编码 生成设计法的编码系统就像自然生物结构中的DNA,那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控制着生物演化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复杂性。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把基因转换编码看成是一组能够描绘和确定某种特殊设计行为的理念。我在第一年研究结构图码库的时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成设计法的规则反映了我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这些规则表现了我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结构的主观迷恋,然后又将这些特殊的自然结构转译成了一种操作系统的设计规则。 然而,这些设计规则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产生于哪种哲学方法。总的来说,这些设计规则表现了我对于和谐之美的理解,这个理解一方面来源于我个人的社会和文化阅历,另一方面来源于我读到的那些描绘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各种结构形态的作品,那些结构形态竟然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现实”场景。其实,这种做法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和挑战非常接近,那就是:把对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理解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基因编码来表现一种人工的世界。在“理想的城市”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些设计规则表现出的一种诗意的结构形态[3]。 一套具有演化逻辑的转换编码既源自于传统文化,又反映出我的个人特征。甚至,它在艺术的与科学的方法之间还存有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呢!事实上,我们利用这个复杂系统的演化逻辑进行设计实验时,就能够寻找那些可能实现的和谐编码的片断,追求我们对美的理解。这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以及它的那些出乎意料的生成结果,表现出美学研究领域中那些似乎无甚关联的东西之间隐含着意想不到的协同关系。 在寻找和谐编码的设计规则时,我曾利用过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例如几何编码、透视编码、数学编码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变成可视图形。更特殊的是,我还利用图像数字技术进行编码的转换,这样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成物件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作用。这个复杂系统能够通过子系统的变体和细部表现,沿着“优先路径”进行转换和演化,暗示了它是对设计对象在整体和特征方面进行范例控制的一种逻辑。我也曾利用多维细胞体自动生成系统(MCA,multidimensionalcellularautomata)编写设计规则,这种规则能够确定生成的建筑场景的拓扑结构。 为了建立每个单独的生成物件,这种人工化的DNA需要一个演化系统,或者说是一种人工生命的演化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发展和产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复杂性,目标是能将那些复杂的生成物件最终赋形,使它们形成城市、建筑、工业制品。当然,仅把能够产生美妙动人的形式作为目标是不够的,尽管这些形式表现出来了未来可能环境中的自然复杂性,就像贝塞尔曲线[4]的整体数字公式中出现的那些不规则线段。我的研究要使最终赋形能够表现出人工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令人们在现存环境的复杂性中“可识别”。例如,意大利中世纪保留下来的历史城市的特征,纽约城市滨海地段的特征,芝加哥城那些20世纪初期建筑的历史特征,香港城中充溢着东西方混合风格的特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1986年我开始进行生成设计法的实验就是首先从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着手。 2.1.2动态演化的范例 为了对复杂的物件进行赋形,就必须设计出能够在系统的结构演化过程中使用和指导的范例,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意大利中世纪城市的典型样板(图3、4)。为了能够做出这么多可以组合的范例,我就需要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所做的那样,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因此,我建立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建筑的各个物件的关系是相互嵌套的,这个系统是建筑空间可演化结构和非演化结构的基础。非演化结构也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在演化的过程中它可以完全推翻与其相同的结构。 这个系统是按照“生成物件—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制作的,它的周围设计了26个像神经元那样的突触(synapse),这些突触能够处理那些相邻物件的拓扑界面,这样,这个系统就有了第27种功能。两个空间结构之间的单个直接联系最大程度能够激活9个复杂界面,这样,在空间关系上,每个相邻的物件之间在建立拓扑关系上就同时有了1∶9的可能性。每一个界面在运行演化—转化时可以利用一系列平行的子系统来生成自己的特征,这些平行的子系统可以同时使用或者相互合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对应于用物件来说明和表现的特性,都有一个不同的几何结构或者类型结构来代表它的特殊性。试举例说明,对建筑的生成对象进行演化合成时可以采用三种平行的几何系统,第一种是基于数字9的系统,例如9×9×9的形体与黄金分割法的关系,第二种是基于中轴线与对角线逐次划分的系统,第三种是基于笛卡尔坐标中角度与圆心关系的系统,在这三个平行系统的合成和干涉下同时生成出来作品的复杂与和谐的特性。 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有折叠功能,它能够改变空间结构的拓扑关系,让突触产生的界面与每个物件刚好重合。而在折叠功能作用以前,界面与物件之间是分离的。在整个编码转换的过程中,时间作为惟一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在演化结构中可能会出现分歧(bifurcation)的决定性作用。每一个生成路径的起始端在一开始就设定了时间量。很明显,开始的时间总是不同的。伴随着各自的加速或减速,系统的折叠功能控制着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同样,这种方法使得相同的生成程序无法重复进行,这种独特的性能是因为生成程序一经启动就具有短暂性,这种性能只有通过调整或者重新设置时钟来产生克隆体时才会被克服,当然,这样的做法与生成设计法的主旨是相矛盾的。 一旦建筑空间的网络系统组织好了,我就会针对每一个设计要求来制定一个有条理的计划来检查系统的演化动态,以使其能够满足设计委托人的要求。具体地引例来讲,不论是设计洛杉矶的一栋多功能的摩天大楼,还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椅子,都必须运用和谐编码来按部就班的进行工作,直至达到了所要求的目标。对于每一种设计工作来说,利用生成法来进行设计明显是一件异乎寻常的(adhoc)工作,所以,从经验的成熟程度来讲,我们还没有一种严格确认的技术。 生成设计法并非是一个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可能方案的工具,也不适合所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生成设计法的运用需要一种主观目的明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设计委托人的特殊要求做出回答,同时与社会的人文传统相一致。最有可能的就是制定出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各种规则来执行,就像我在教学中的实验探索,这就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了。 2.1.3方法和技术 这里的问题是,生成设计法能否被认为是一项技术?能否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我们建筑师常用的CAD那样的生成系统?根据我个人的试验,答案明确是“不”!其他诸如参数设计法、随机形式法等,只不过是简化了设计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把生成设计变成参数设计来考虑问题,参数设计在可能有约束条件的变体参量下仅能产生被程序化的变化形体,物件不是被生成的而是被画出来的。接下来,产生的变体不是与可能产生的结果发生相互作用,而是与同一结果在尺寸大小方面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这种假设成参数设计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复杂系统的“简单”部分,这个结论并非是偶然的。复杂性不是通过增加、而是通过整合来实现的。因为建筑的相关要素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若是利用参数设计建筑的话,只有把建筑减少到只是体块的程度时才有可能进行。无论如何,一个体块不是建筑,它只表示某个量的体积。要成就建筑,就必须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阶段。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这种主观目的明确而且具有创见性的设计方法的确能够打开一扇看到强烈文化特征的门扉。 接下来,让我们再以随机产生形式的方法来考虑建筑设计的问题,这种方法有许多的支持者,也有不少人拿它来做实验。这种方法的理念是让计算机随机产生出许许多多的建筑形式,建筑师只是在这些建筑形式中做出选择罢了。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生成过程的主观目的性,而只把它作为一种如何进行挑选的方法。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真正的随机状态如何产生?对建筑如何做出选择? 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只有当形式以及产生形式的思想变得愈发不可预测或者令人惊讶的时候才是随机的状态。举例子讲,当一只瓶子的外缘沿着一根随机变化的中轴旋转360度的时候,瓶子轮廓产生出来的样子是不可预测的吗?设计者的思想是通过旋转的构思和逐次的结果表现出来的,但是,仅仅拿出旋转中轴的马达类型或是应用的约束条件来说明设计者思想所产生的结果,能够让人信服吗?无论如何,这个例子说明了不论生成设计内容的繁简程度如何,即便是一个极其简化的系统,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矩阵。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可辨识性没有具体的形象,建筑师何必守在电脑前等着正确的建筑形式出现呢?如果建筑师真要这么做?那他是在做建筑师要做的事情吗?我想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针对建筑师,其二是针对委托设计的业主。建筑师在业主的面前摆弄着电脑,不断地把现存的世界转换成将来可能的世界,把现存的环境朝着他的思想方向发展,什么未来的、美好的、有用的、和谐的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业主只能去做选择。建筑利用电脑工作静候着他所希望的建筑形式出现,然后他再把这种形式附加上专业特征。对于这样的做法,说到底建筑师还是像个业主。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不消针对一栋摩天大楼,只是针对建筑在结构、技术、配置、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复杂性,时下的设计方法常常提供的是一种相关的和综合的多层面的系统。做出一条随机变化的贝塞尔曲线,无疑是一个有趣的事,我相信我们所有从事建筑学这个领域的人都会非常欣赏这样的曲线。但是,一项建筑设计就有所不同了,很可能会利用随机的方式设计建筑的外表,或者设计建筑的内部,但是,我相信有必要在出现的建筑形式上加大表现建筑品质和特征的范围,例如技术的、材料的、色彩的等等。目前可供选用的设计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建筑表现的潇洒自如(arbitrariness)。 无论如何,前面论述可以认为是针对业主的情况,不是针对建筑师的情况。某种形式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令人激动,具有一种特殊的效果。设计就是在建立和转换那些能够实现复杂性的编码,把设计者幻境般的思想编录成可操作的条理规则。这样看来,仅仅利用随机这个条件是不够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成设计法呢?它是一种能够成为最终产品的思想,一种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结果并令业主能从这些结果中进行挑选的思想。最终结果肯定不仅仅是形式的结果,例如贝塞尔曲线形成的那样漂亮的形状,而是一种具有实施可能性的直接赋形。因此,生成图码库的建立是要把它作为一种人工的DNA,作为一种和谐编码,作为一种可组织的范例,这种范例能够以动态的方式检查设计环节的特殊性。整个系统的运行由转换规则和控制规则所决定,转换规则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运行方式,控制规则把握着关联、干涉、合成和谐振等环节的运行,特别是谐振常常会出乎意料地出现在被激活的演化动态中。这里一点没有数据库的样子。当我们研究达·芬奇绘画作品的编码时,我们知道了利用大量不同的创作思想作为试验性假设的设计方法,每一种假设都限定于一个可操作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组装。创新的目标一经设定,科学的探索总是不断进行的。 根据我的做法,生成设计并不是把那些预先设计好的零件储存起来,然后拿出来可以进行相互交换的设计方法,而是一大堆可能的物件在出生、形成、相互合成的过程中在系统中不断地发生作用,直至生长成熟,这种过程与自然的生命现象很相似。不可预知性并不是固定在随机形式的上面,而是与系统运行的人工生命相关联的。人工生命愈是复杂、愈是不可预知,伴随着不同时间的演化,就愈是能够从和谐编码的庞大矩阵中激发出令人激动的答案。这些答案将大大提高设计者波涛浪涌般创作思想在特征表现上的明确性和可识别性。 2.2生成设计的方法 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使用了新出现的数字工具,更是因为人们对新领域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想。设计也从重于成形改变到重于转换。思想的表现在开放与包容的程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前,各种各样的音乐变奏曲已经偏离了基本主题,在多样形式并存的情况下,每一种形式都可以变成一种可转换的模式,甚至是一种思想。 今天,我们掌握的技术工具不会像老式机器那样,制造出来一堆一模一样的产品,而是制造出各具特色的产品,这是一场新兴的革命。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数字化时代使我们能够效仿大自然或者手工艺来制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独具特色的产品已经成为对于当今文化需求的一种新的回答,这种文化需求把人们引导到这样一个境地,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环境、建筑、人工制品都能反映出一种独一无二或者举世无双的特点。可惜,这种文化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估计。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界的生物特征是通过克隆的方式来产生和传递的,那么,生成设计法可以在人工的世界中实现一种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利用这种方法,通过人工智能、人工生命系统以及高科技,我们能够再次体验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审美和道德上的愉悦。 3.形态生成设计的作品 下面介绍利用生成设计法制作的一些形态生成实验作品,我的第一个生成设计案例开始于1986年,主题是关于意大利中世纪城镇的DNA,接下来做的是“巴西利卡”软件。 3.1从二维到三维,对转换编码规则的理解 1984年,我的第一个生成实验来源于我对一幅历史图画产生的想法,作为一幅二维的笔记式印象速写,即使这幅画很抽象,假如我们很合适地观察它,我们不能否认它是一种具有普遍可能性的三维模型的生成编码。这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动演化的过程或者演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理解的过程,这种主观理解表现出建筑师可能具有的某种思想。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本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本土建筑设计行业需要一个独立施展才华的舞台,也需要一种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 开工不久的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在我国建筑设计业引起非同一般的轰动。因为,它实现了我国超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担纲设计总承包。扩建工程中的第二航站楼,也是我国首个原创设计的大型机场航站楼。 当众人关注的目光聚集而来,承担设计总承包的现代设计集团有关负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也要感谢项目业主方———上海机场集团,给了一个让国内建筑设计师独立创意并进行项目管理的舞台。 话语虽短,意义深长。 唯“洋”至上的悲哀 不知何时起,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应当承认,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国外设计师在各地“创意”了一批优秀的建筑项目。以上海为例,从中国古塔中汲取灵感的金茂大厦,晶莹剔透的上海大剧院,都是国外建筑设计师领衔,并广受好评的建筑。 但劲吹的“洋”风,正引起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忧心。如今,不少项目业主在新建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中,非“洋”不取;在建筑造型上,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于是,中标的国外设计方案,建筑造型一个比一个大胆、奇特,有的已经到了“怪异”的程度。先不论建筑建成后是否与周边建筑和谐、用材是否节约,光是项目实施时的施工方案、结构安全问题,就已引起广泛争议。在一些大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中,有些国外设计师由于缺乏对中国的国情、风土人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拿出的方案也并不十分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并不能单独参与项目投标,必须与国内设计企业组成联合体,方有投标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建筑设计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一些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洋设计”在市场上更为吃香,许多国内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项目设计的企业,也只能和国外建筑企业联合,以求获得项目。但是,他们在联合体中只能从事设计咨询、施工图设计及一些辅助工作,属于从属地位。 国外设计师出马的项目,设计费用也通常比由国内设计师单独完成高。于是,有个别国内设计企业,通过向国外某些设计事务所上交一定的费用,打着其招牌在国内招揽业务,也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 大师匮乏的窘境 今年已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市场环境的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必将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更充分的竞争。要应对今后的激烈竞争,建筑设计企业更需要的,恐怕还是内功的历练。 从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战经验来看,国内不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设计图纸的绘制,结构、电气安装等细部处理等,已经和国外设计企业不相上下,要说最主要的软肋,还是在设计理念上比国际一流建筑设计企业逊色,创意能力不够。 放眼国际,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有一个或数个富有创意的大师级设计师领衔,在重大项目上极具竞争力。反观目前本土建筑设计企业,尽管人数成百上千,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凤毛麟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经涌现了诸如江欢成、邢同和、汪大绥、蔡镇钰等建筑大师,但此后便鲜有新面孔出现。 建筑大师匮乏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建筑师本身的创意不够,还有建筑设计企业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无法快速脱颖而出;社会舆论对建筑界的新秀关注不够等。包括上海建筑设计“领头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在内的一批建筑设计企业,已经深深认识到人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启动了一项以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设计精英,去年还隆重表彰了五名“科技精英”和六名“优秀导师”。但总体而言,整个建筑设计业界,大师仍旧紧缺。 建筑设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对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参与市场竞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资金、生产设备等要素则是其次的。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上,小型事务所迅速增加,它们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专业特色的经营理念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原有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展开差异化市场竞争。可以想见,今后不断寻求本土化的境外建筑设计企业、传统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和新兴的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展开一场无声的“人才之战”。它们争夺的,不止是大师,还包括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演讲展示才能、宏观项目管理才能的“全才”。 专家认为,要适应这场竞争,对国内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进一步提升设计理念,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一味洋化,而是要不断培养融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设计观念。对于原有的国内设计企业而言,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求变,以求获得人才、留住人才。 全过程管理是趋势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彻底打破了我国建筑设计师为外国建筑设计师打工的格局,转为15家国外建筑设计和咨询公司为中国建筑设计师打工。 作为设计总承包方,现代设计集团所属华东院此番将工程进行了一次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不仅承担包括航站楼和道路、景观系统等设施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等全过程设计,还将组织国内外33家专业设计、咨询公司,承担进度、质量、成本、分包等多种项目管理与控制。 对工程推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也被认为是今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这种全新的尝试,不仅考验了我国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国建筑设计师对工程项目的全面掌控能力。这无疑是今后与国际设计公司竞争的重要武器。 除此以外,建筑设计企业也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日前在沪召开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服务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建筑设计单位占有设计市场与公司性质、类型等并无多大必然联系,重要的是要有与众不同的设计特点。比如,美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SOM公司,擅长于高层和公共建筑,加拿大知名的DGBK公司,特色是绿色建筑设计,而国内大多数建筑设计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大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因此,建筑设计企业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之外,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和专长。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虚拟技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前言 计算机技术用于建筑设计已有多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主要是帮助设计者把设计、计算、画图、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而设计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创造性构思。计算机产生的设计结果,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并可模拟,允许设计者作出修改。虚拟现实(简称 VR)技术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也称虚拟环境或虚拟真实环境,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形象实现的目标合成技术,通过视、听、触觉,以图表及动画方式呈现,让观看者“眼见为明”。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动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的特性包括:(1)交互性(interactive);(2)想像性(imagination);(3)沉浸性(immersion)。虚拟现实就建筑视觉模拟的可行性而言,应用领域可包括:建筑物模拟、室内设计模拟、城市景观模拟、施工过程模拟、物理环境模拟、防灾模拟、历史性建筑模拟等。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进行空间形象思维,又要考虑到以用户的感受为核心,是一连串的创新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巨大的成本和不可逆的执行程序,不能出现过多的差错,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造和体现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整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的对象的全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 2展示建筑物的整个信息 现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性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3远距离浏览 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与工程单位可以相互沟通交流,通过万维网达到远距离浏览,也可以以计算机语言开发与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整合,虚拟现实用于Internet网中提高其普遍性与实用性。 4实时多方案比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做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作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5专用的人机接互 人机接口是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它是代表使用者意图的转换及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良好的人机接口的建立,可减少使用者对系统的学习时间和增强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设计中,必须有特定的人机接口模式:(1)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直接进入虚拟现实中,进行观测 与互动操作,以第一人称的观测方式,进行虚拟现实的沉浸观察,隐藏的接口,只有在使用时才出现;(2)者模式。在虚拟现实中,常因沉浸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感性差距,而造成空间迷失现象,以至于使用者无法掌握虚拟现实中的状态,以空间者的虚拟环境信息的提供,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观察方式,进行虚拟环境中的观测;(3)监控模式。使用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监控虚拟现实中所有的现实状态,并进行虚拟物的监视与控制,而接口的产生与虚拟现实的种类并无绝对的关系;(4)浸入操作模式。将控制虚拟现实物的接口,置于虚拟现实中,以进行仿真式的操作模拟,使用者以 第一人称的操作方式,对虚拟物进行控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来分析建筑设计,系统的接口连结不 当,影响设计质量和施工程序。 虚拟现实系统基本上有两种:模型式和图像式。以模型式虚拟现实,以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简称VRML)为主要描述语言,使得建筑设计可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效果图和三维施工图与资料库,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连结到资料库作为实时模拟操作。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可用来在万维网(3W)中定义与更多信息相关联的三维世界的布局和内容,使之能够在一个交互的三维空间中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当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浏览器启动后,它会将虚拟现实造型语言中的信息解释成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空间中的建筑物的几何形体的描述,一旦VRML空间被用户的浏览器解释,它将提供实时显示,一秒钟可以显示多次,这样,用户的机器上将会有一个活动的场景。 6应用实例 荷兰的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快,Eindoven大学的Calibre研究院已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和咨询,他们开发的软件包由一组类CAD的函数组成,称为CAAD软件,为建筑结构的创建、修改和可视化提供了工具包,它支持AutoCADDXF文件的输入输出,而且能够用于虚拟环境中增加动画和对象的动态行为。已用该系统模型化了一座小城市,具体目标是在河中小岛上设计一栋博物馆。这座城市由好几百栋建筑物组成,坐落在河边斜坡上,可以俯瞰小岛。首先,数字化该城市的地图,创建基本的AutoCAD模型;其次,按真实三维位置安排每栋建筑物,同时也考虑山坡的轮廓;再次,加上建筑细节,如门框和窗框设计,以便标准地表现该城市的美学特征。该应用实例让人们领略了该领域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在美国洛杉矶和费城的虚拟建筑三维模拟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虚拟建筑模拟系统之一。各国对虚拟现实技术都在研究和应用,我国也一样,在虚拟世界建筑方面,都已制作和展示了复杂的虚拟世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所涉领域十分广泛,技术潜力巨大,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但软硬件投资巨大,可重复性低,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多媒体/台式视频,图形艺术,形象/动画制作,科学可视化,实时模拟等的硬件价格很高。 7结语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计算机软硬件的进展,应用层面会更广,成长幅度会更大。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快速处理,利用计算机科技来呈现建筑设计成果,已成为新的趋势,而且技术日新月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日前,五合国际一级注册建筑师曹一勇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如果“90平方米,70%”的新政落实实施的话,有可能催生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质的飞跃。 推出这一结论是因为,面积减小了,户型设计空间相对也就变小,增大了设计师设计出多样产品的难度,因此无论是从产品角度讲,还是从营销定位角度讲,市场上都会出现许多同质化产品。若想增强项目的竞争力,开发商就不得不另想办法,在成本控制和细节设计等方面下功夫,以体现项目的差异性。曹一勇推测,这些设计的飞跃将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90平方米建筑面积内,在保证至少一厅一卫的基础上,户型往往设计为两居或是小三居。如果整个项目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70%的话,由于功能空间区分增多,势必造成构件的增多,工程量的加大,从而使工期拉长,成本提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从提高房地产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入手,即实现房地产设计建设全过程的从工地到工厂的转变。以建材、轻工等行业为依托,工厂化生产各种住宅构配件、成品、半成品,然后进行现场装配。有关专家介绍,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空间利用率提高,使建筑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并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及污染,同时降低成本。 曹一勇介绍,目前住宅开发在设计、施工、选材等环节都可以做到不同程度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中小面积户型的大量出现将会扩大对住宅产业化的需求。 第二是住宅细节变化的突出。 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使得开发商不得不在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精装修成品房在众多开发商的力推之下来势汹汹。经过3—4年的市场考验,精装修房越来越被购房者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建筑设计的品质将体现在细节上。这种细节关怀更多的将与入住后的日常生活感受结合起来,比如房间内各种插座、端口的位置设定将会更加合理,再如为避免儿童和老人行动时出现危险,房屋所有内墙采用圆角设计等等。 第三是推动住宅节能的普遍应用。 其实天津市在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建设领域资源节约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收到了初步成效。曹一勇认为,无论是市场的需求看还是从国家的推广力度看,节能住宅都将是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建筑科技和材料,充分调节声、光、热等自然因素,从而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其实目前,在节能住宅方面已有不少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促使这些技术的推广和普遍应用是有利的。 第四是增强住宅品质的均好性。 曾经所谓的产品“均好性”曾经被开发商用来掩饰项目的“无特色”。曹一勇指出,其实产品均好性具有许多考察指标,基于精心的规划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的关怀。比如景观,景观的均好性,应该是尽量使社区内的每一户都能够享有社区景观的愉悦,即“户户见景”,不存在死角。再比如,如果中小面积住房增加,就意味着车位需求增多,应该在不影响景观绿化的情况下,尽量建造地下停车位或通过利用机械停车位来解决。 曹一勇说,在90平方米的限制下,开发商还可以推出一些高适用产品,在全框架结构中,可以考虑少设隔断,或保留空间自由划分的可能性,以方便业主自行安排功能空间。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城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当前博白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建筑设计师的任务。 建筑、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就拿博白来说,我们这个地方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文化性,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设计体现和谐的方法 (一)、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包含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两方面的智慧。在工程技术方面,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重视建筑智能化和高科技在建筑上的应用,注重风水布局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使建筑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强大的竞争力。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的建筑作品不只满足人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在设计中追求整体环境的和谐和美感、天人合一的建筑形象。 当前,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笔者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如过去博白客家村民居屋,建筑形式是跟当时特定地域的环境,跟博白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现在博白居民都兴建楼每一家一栋。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就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观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 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比如,博白气候炎热,城区内没有山与河等“自然风光”,在设计中通过实与“虚”结合,设计以色彩、布局、空间,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还可将人工与自然结合,设计假山、喷泉等。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当前,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新奇造型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建筑细部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在参考人的尺度下,高层建筑设计外部形象的设计,主要处理好五种尺度关系,并试探地提出一些设计指导原则。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建筑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独尊,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干道、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影响人从城市外围所看的景观,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1.5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形成人的视觉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勒·柯布西埃在拉托尔提建造的修道院是运用或者确切地说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质感的优秀典范,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斜撑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纹。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3、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广州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起。在多数地下室的施工中,均采用传统的正作法程序,即:开挖基坑——施工基桩——施工底板——施工地下室竖向构件——施工地下室梁板。地下室施工耗费的时间占了整栋楼相当大的比例。近几年来,一种“逆作法”施工新技术正被逐渐运用并趋于成熟。该技术适用于市区建筑密度大,邻近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对沉降变形敏感,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工期紧张,地基软土层厚等工程情况,对于三层及以上的地下室效果尤为明显。本文就笔者设计的一个工程作为实例介绍逆作法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逆作法高层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十甫名都商厦位于广州市第十甫路和第十八甫路交接处,地上十五层,地下三层,基坑深度14.3米,建筑平面约为长90米宽29米的矩形。由于场地西边为西关风情民居,距用地红线不足3米,北边为第十甫路步行街,距离约4米。规划部门明确指示,必须严格控制基坑水平位移及竖向沉降,绝不允许出现邻近房屋产生裂缝或路面开裂、下沉的情况。另一方面,甲方从商业角度出发也提出要求,一是地下室的边线应尽量贴近用地红线,以取得最大使用空间;二是要求尽量缩短工期,力求比邻近同类建筑先封顶,以便售楼。在这种情况下,逆作法施工技术便充分体现其优越性。 二、地质情况 该场地地质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大致如下: 1、淤泥质粘土,流塑,饱和,平均厚度1.9米,c=10KPa,φ=6~8°; 2、中粗砂及粉砂层,饱和,松散,平均厚度7.5米,c=0,φ=28~30°; 3、粉质粘土层,饱和-稍湿,可塑-坚硬,平均厚度5米,可塑土c=30kPa,=14º。硬塑土c=31kPa,=18º; 4、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3米; 5、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5.5米; 三、设计思路 针对工程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工程师结合逆作法的特点,确定了以下几个重要设计措施: 1、为了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手段,可同时具备挡土和止水作用。利用地下室各层楼面的梁板体系作为水平侧向支撑,地下连续墙将与内衬墙一起构成地下室外墙,成为永久性构件。 2、为了争取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工期,从首层楼面开始,向上下两个方向同时施工,争取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同时完工,具体施工步骤将在下一节介绍。 3、出于逆作法施工需要,地下室竖向构件采用钢管柱。长度3层楼高,一次吊装到位。 4、人工挖孔桩从现地面开挖,为了准确安装钢管柱,钢管柱底以上的空段部分应考虑工人到桩底定位钢管柱时的操作面,一般操作面不小于60cm,故空段部分桩径为钢管柱直径加上1.2米,而基桩部分直径按承载力要求确定。 当以上几个因素明确后,设计方案便基本明朗。 四、逆作法步骤 1、施工地下连续墙。经计算地下连续墙厚度800mm,标准槽段长度6米,深度18米左右,即到达基坑底面以下3-5米,且下端进入强风化层不少于1.5米,以确保止水效果。槽段之间采用工字钢刚性接头。 2、施工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分为基桩部分与上部空段两部分。当基桩部分浇灌到桩顶设计标高以下1米时,便由工人下去安装定位环并调校水平,然后由工人在下面扶正,卡位,保证其垂直度后,在地面用十字架固定钢管柱上端,用高抛法浇筑管内高强混凝土。 3、开挖至-4.5m标高。此时地下连续墙处于悬臂状态,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3.7mm,平面位置在矩形长边中部。施工首层楼面梁板及上部普通混凝土柱,在平面靠近第十八甫路处预留10米X10米出土口,方便运输。 4、开挖至-7米标高,施工负一层楼面梁板及上部结构。在二层楼面梁安装吊车梁,设计该梁时应考虑吊运土方和机械时的最大荷载,负一层楼面出土口位置与首层一致。对于地下连续墙而言,首层和负一层楼面的水平刚度可视为两个铰支座。但是出土口处的槽段应设置腰梁和钢支撑。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5.3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三层楼面。 5、开挖至-14.3米标高(地下室底板底),从-9.5米开始即采用盆式开挖,即在周边留有4.5米左右的反压土,以控制连续墙的位移,保证基坑安全。此时地下连续墙可视为下部为连续的弹性支座,上部两个铰支座的连续梁,受荷形态简化为上三角形下梯形。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9.7米标高处,约13.2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七层楼面。 6、施工负二层楼面主梁梁格,即楼板及次梁暂不施工,以便吊土,通过主梁和腰梁系统为连续墙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承,其概念类似于对撑系统。 7、完成其余土方工作,施工底板和负二层楼面,吊出挖土机,封闭出土口。至此地下室土建主体已完工,同时上部结构也已封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为14.3mm,位置在-11.3米标高处,远小于规范限值。基坑周边场地未发现明显下陷,邻近房屋未见明显裂缝,保护效果非常理想。 五、心得体会 在整个逆作法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笔者从成功中获得很多经验,也碰到不少问题,现就这一工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作了整理,以供参考: 1、设计中应进行逆向思维。在正作法中,地下室的剪力墙如核心筒、人防墙及地下室外墙等作为竖向构件承担荷载。但在逆作法中,剪力墙是先施工上一层,再施工下一层,受力模式已发生变化,故建立计算模型时应按大梁输入。 2、钢管柱与梁板的连接。本工程采用环梁节点,须预先在钢管上焊接抗剪环箍,且定位要求精确。当施工期间地下室标高发生改动时,其处理措施相当麻烦,因为现场补焊环箍操作困难,而且管内混凝土可能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受力性能。 3、钢管柱吊装的垂直度控制。由于逆作法的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地下室的竖向构件必须采用钢管柱或格构式钢柱,而吊装这一竖向构件时如何控制垂直度成为关键因素,本工程先在桩顶标高以下1米处安设一定位钢板,定位钢板有三个调节螺栓,以调节钢板水平,钢管柱中部采用钢筋制成笼状定位架,在地面也设有井字形定位木架,实践证明,这种定位方法取得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4、地下室楼面梁与连续墙的连接。在逆作法工程中。内衬墙尚未完成,边跨的楼面梁一端支承在钢管柱上,另一端则必须支承在地下连续墙上。原设计思路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预埋钢筋,地下室开挖后凿去砼保护层后,扳出钢筋与梁钢筋焊接即可,但由于施工误差及建筑方案修改,这些预埋钢筋位置偏差太大而失去作用,实际施工中采用植筋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墙中钢筋太密,将梁端弯矩适当调幅到跨中。 5、底板周边连续墙连接处止水措施。这个部位的止水成功与否对整个地下室的止水乃至使用安全有着决定性作用。本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与底板位置预埋一竖向钢板,浇筑底板前焊接一水平止水钢板,实际效果非常理想,底板周边未发现渗漏现象。 6、桩基类型的确定。从钢管柱安装定位的要求来看,人工挖孔桩是较好的选择,笔者曾在另一个工程中使用钻孔灌注桩,由于泥浆的扰动,钢管柱难以保证垂直度,开挖后发现偏心较大。就本工程的地质情况而言,淤泥层和砂层比较厚,本来并不适合采用挖孔桩。但是,笔者认为当连续墙进入不透水层(强风化层)并且围合之后,进行坑内抽水,在没有水压力的情况下挖桩发生涌土、流沙的可能性不大。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有效的。 七、小结 十甫名都商厦已封顶并投入使用,从该工程实例看,逆作法与常规的施工方法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 1)显著地缩短了工程施工的总工期,经计算,本工程采用逆作法比采用正作法缩短了至少两个月工期,取得巨大的商业效益; 2)基坑变形小,相邻建筑物影响小,实测结果显示基坑顶点变形不足20mm,周边路面沉降量也极小,未造成不良影响; 3)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规划红线地下空间,在允许范围内尽量扩大地下室建筑面积。 但逆作法目前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连续墙与基础桩间存在着不均匀沉降,连续墙槽段间的渗漏等,有待通过工程实践取得改良措施。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地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性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当前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建筑界就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形势;另外一方面从创作方面也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就感觉到,当前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下面几个照片我想谈一谈建筑的地域性的问题,我先把这个照片放一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客家民居,就是围屋,就是福建田螺坑的一个客家民居。我先把这几个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山区村落的肌理,一看就是一个山区的这种民居。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的防卫功能,以及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的形式。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为什么这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这几百人住在一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主次之分的,很严格的,家族跟家族之间是完全一种封闭性的,没有交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有圆的有方的里面,每一家一栋,这个项目准备申报联合国项目的。我们是一个聚居形式,是特有的。这种村落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山区村落,显然跟我们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这是我们岭南地区的建筑,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得出来,是我们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一种就是我们台山一带的塔楼的民居,它这种形式。我刚才讲到岭南建筑的话,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固有那种可以说这种村,院落的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就是一种交融能够吸收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所以看得出就是一个建筑的形式的来由,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来的,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你看,这是东莞可园,东莞可园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所谓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它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固有的传统的手法,但是呢,它很多你比如说,这种院落的布局的话,错落有致,空间利用,但是它也同时跟大自然的结合,跟环境结合,由于气候炎热。另外就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一些处理完全西洋的手法,它是中外交融的岭南园林你完全看得出来,很多装修的手法,做法,都是南洋建筑,它是融汇得很好的。 当然,这个是威尼斯水城,完全这样由于一种特定的地域的环境,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的肌理,船就是他们的一个交通工具。 第二,关于建筑的文化性,大家知道,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认为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就等于说我们设 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这样一种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我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比如像我们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这个地区建筑创作,就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会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这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它这个作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的一个特征,与岭南地区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结合,和当地的岭南一些材料一些做法结合,以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是充分体现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统一,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我们的材料就是完全是地方性的材料,这是用我们家乡的红砂岩,这个是我跟莫伯兹院士共同做的一个作品。 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汉墓,这些东西都是原有石头,汉墓在底下,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的措施,把它盖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有很高文化的品味,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表现了作为一个纪念建筑一种共性的特点。我们把两千多年汉代的文化和纪念建筑的一些共性,和岭南地区的气候材料等等的关系把它融合起来,以一个现代建筑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这样一个作品。 这是搞的一个市长大厦,这是48层,这是28层,这个建筑当然是一般的超高层的建筑,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在很有限的地区里面。不像旁边是一个中讯广场,是广州一个大的标志性建筑,它这个建筑非常好,但这个建筑可惜太靠近马路了。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它让出来,形成一个城市广场,形成一定的广场文化,把它围起来,这个地方。所以这样的话,使得市民有个非常好的活动空间。超高层建筑本身,我们是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一个风格非常统一的作品,这个看得出来是一个广场。 第三个小点,我想谈谈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我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跟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的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这是我跟莫院士一起搞的岭南画派的纪念馆,这是借鉴于新艺术运动一些手法,表现岭南画派的一个特征。它里面是方庭小院,水庭等等都是岭南常用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建筑。像这种建筑如果拿到北方去,完全不可能,这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条件,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功能形成这样一个建筑,第二个地方也不可能这样盖的。 这是我前段时期搞的一个广州歌剧院,这本来也是进入优秀方案。市长还不满意,所以现在搞了两次国际竞赛,现在正在搞第三次国际竞赛,我又有参加了,前两次我们都进去了。这种建筑可能在北方不适应,它是在珠江边一个歌剧院,1800座的歌剧院,这个建筑的主要意图,就是广州是一个花城,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兼容性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表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就像一个艺术之舟正在重新开始新的丝绸之路一个航行一样,比较飘逸的一个建筑形态,这是广州歌剧院。 这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个都是我们跟日本合作的,他们的方案我们完成的。2001年不是开全运会的时候,八万人的体育场,它主要是一个飘逸,表现一种飘逸的,那是广东人的那种比较开放的,比较敢为天下先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一种市民的心态。所以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方案,通常我们的体育馆,都是闭合的,只有像我们这个,把它完全分开了。 这个是我搞的一个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工程呢,就是一个是鸦片战争的主题,表现一个鸦片战争主题。它是把海战这种特定的内容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纪念性很强的一个博物馆,这是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房子的话,从外边看起来,它既像一个海战里面的一个战船,又像一个炮台,海战主要是炮台,一个炮台群,又像一个军民团结力量的象征,把这几个糅合起来,抽象跟具象相接的手法,把它设计出来。这个已经盖起来,这是盖起来的一个照片,它是填海工程,是填海填出来,就是面对珠江口大海的一个地区,这是位于虎门的。 这是我们搞的东莞文化中心,它这个建筑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这个地区就是一个文化很强的一个民居区,我们把它拆了重新搞一个文化广场,我们的目的希望形成文化广场。旁边是一个市民广场,我们这个建筑设计主要是应用城市设计的概念,把这个房子作为广场的延伸。所以我们这个房子的话,里面是五万平方米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而且房子本身这个地形是层层叠摞,每一层都可以上到屋顶,屋顶花园,这是作为南方地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所以整个房子盖完之后,它的房子本身就是广场的延伸,就是广场的延伸的部分,所以本身两部分使用,里面可以使用,外面的天台,它的屋顶也是有使用的功能。 这个原来是一个方案,就是没有盖的九一八纪念馆的方案。因为大家都知道“九一八”这块地的话,是一个非常长条的,大概差不多800米长,一个刀把形的一个地形,70米左右宽。我们当时这是一种构思方案,在这个做的过程里面,没有盖,我们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既然是“九一八”,这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样一个意念。我们在设计里面就要用抽象跟具象相结合的手法,这个地形,既然是个刀把形地形的话,我们就好像地形就像日本那个关东刀一样,就是从造型方面像一个刀给埋在地上,一半给砍断了,一半埋在地上,就意喻中国人经过八年的抗战艰苦奋斗,最后战胜了日本,走向了光明,走向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参观的话,从地上开始参观,埋进地下之后,先从地上看,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最后逐步,参观流线逐步上升,最后找走到这个地方,非常高的。由于太远了,这个800米长,我们就500米收了它了。前面搞了一个水池,一个日晷,一个雕塑,瞭望远景,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这个建筑能从功能,从形式方面把它完全统一起来。就写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语言,用简单的内容配合,共同表达这个纪念性的一种主题,就是真理必然胜利,正义必然胜利,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一种概念性设计。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把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起来,正好这个体型也是个刀把形的,像日本的关东刀这样一种情况,这是一个小的作品。 这是国外的一个跟地形地貌结合非常好的是大西洋岸边摩洛哥的一个屋顶的一个山上边。它是充分利用地形,面向大西洋,地中海那一带,形成非常好的一种跟自然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旅馆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 这是日本的东京的新搞的一个歌剧院,它是一个文化品味的表达,现代建筑文化品味的表达,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是个公共的大厅,这个地方是公共大厅,它公共大厅里面的它的装修手法你看这个是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的表现都是表达一个内容。另外这个地方因为照相没照出来,里面是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整个空间布局是非常好的。 下面几个我想谈谈校园建筑的设计。我有一大批校园设计,我就先谈谈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这两年,进入一个高等教育的高潮,就是正好我们碰到这样一个机遇,就是这两年我主持搞了几十个大学校园,而且是由于它投标,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的话,非常敬业,就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校园设计。这种大学校园设计的话,它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说,当今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从书本上培养人才,现在强调培养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开拓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这个培养出来学生,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他的社会的职责,所以从一个从书本改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那我们实现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大学校园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整个校园也不是作为单栋建筑来考虑,整个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大学校园体现了我们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它的综合性,还有它那个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出现。怎么形成一种网络化、组团化的结构布局?还有适应于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的要求?这是一个意念。 另外一个意念的话,大学校园里面现在强调人的话,强调一种交往,就是环境与人,这样一种大学校园的环境下熏陶,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另外跟生态环境的结合等等,这都使大学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搞了一大批校园的规划。这是顺德校园的规划。它是一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中间形成一个,这是一个交通体系,中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化的大学校园中心区,在这个区里面完全是步行为主的,是一种交往性空间,里面都是一种网络化的结构。所以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成一个“品”字形的布局,景观非常好,互相瞭望,这个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顺德的校园规划,现在已经盖起来了。 这是上海的淞江大学城的规划,现在大学城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它重点是形成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水网生态带。这是一个学校,这是学生区,之间的联系通过非常好的水网带把它连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上海淞江的大学城。 这是已经盖好的一个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校园,它是从设计到施工完用只11个月,整个大学搞起来,是少有的,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个在学校《学报》介绍过。这样一个不大的校园,我认为我现在搞的校园,这个是比较好的。它不大,五千学生,五百多亩地,它是非常好的一个环境,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这个尺度非常好,整个建筑的品味要比较统一和高雅,这是教学中心区,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就是整个大学校园环境非常好。 把刚才这种大学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这个大学校园规划里面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这是当时正在盖好的时候拍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得出,中心区,看到校园文化,这是校园的一部分,这是校园的部分。 下面这几个,这是浙江大学,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校园,现在已经盖起来了。这个校园的话,就是可以看出来,这是两公里长,这是一公里宽,整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网络。它的特点就是说,我们把江南水乡这个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这种校风,和现代教育里面的这种组团的结构,网络信息化时代一些要求,把它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这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我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里面谈的“曲水流觞”这样一个典故,应用到这个江南水乡这样一个大学生里面去,正好回应了高等学校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回应了“曲水流觞”那个的故事,用这个理念把它表现出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带。交通网络是在外边,里面是教学群,这个图就是现在已经盖起来。因为当时校园的绿化正在搞,所以我们就画了一个透视图,非常好的一个设计,光是这一组建筑群是七万平方米了,这非常大的。这是我们正在搞的一个设计,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往廊,这个廊十米宽,五百多米长,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个里面,把它连接成一个整体。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作者简介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首届国家“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何教授提出以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并重的建筑创作思想。曾经主持和设计80余项重大工程,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在建筑界享有较高声望。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设计管理是直接干系到建筑项目的品质和项目投资的重要环节。在建筑策划的工作中实行科学的治理,能够更好的实行创新、优化与绿色节能的设想。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项目的投资,而且能够有效展开环保建筑的策划工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对于有效治理的成长也十分快速,统计数据展现,高效的项目治理不但可以保证项目品质,还可以减少项目建造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项目承包机构的市场角逐与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建筑项目治理,目前仍留存着较多的缺点与问题,尚待改进。 一、建筑策划中存在的重要疑问 (一)界面治理疑问 通过从事多年设计项目资料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中了解到,在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通常都是分专业、分阶段实行,各个专业当中即彼此穿插与联络,还彼此限制。同时,因为设计不光是项目工程前期构想计划的具体化,而且还是后期开工建设的远景,由此喽了设计治理的主要性与复杂性。然而,设计界面是很多疑问当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少许设计的脱漏、缺陷、纠纷和索赔等全都出现在界面上,而且,界面上的纠纷同样难以解决,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治理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项目工程设计治理当中,界面管理首要留存以下2个方面的疑问:其一,各个设计专业在交界处留存紧要的设计矛盾,没法完成有用连接。例如有的设计实质各个设计机构都有触及,但因为采取不同的设计办法,致使设计结果出现矛盾;其二,设计和作业实施可行性出现冲突。通过我司建筑项目接触中了解到少许比较特殊个性化造型的设计,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和规范实行要求,导致设计没法落实实行,只能靠经验和模拟软件等进行从新设计,这不但浪费了较多的设计资源,还造成了设计进展拖延,设计机构的主动性也大幅度下降。 (二)信息治理疑问 在建筑设计治理中,设计信息治理有着较为主要的位置,其成效的好坏直接干系到设计治理的全局效率。设计信息治理当中的疑问关键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准确性方面的疑问。经过对大批建筑项目工程的设计管理中发现,信息不完备、不准确、使用不当等情况较为普遍,例如:设计图纸版本问题酿成设计或者动工出现问题等等。除此之外,因为各机构看待信息的角度不同,或者设计机构为了遮掩些设计错误而对相关信息进行虚报,致使造成了其他设计机构没法获取详确准确的信息,最后致使设计沟通出现信息失准的状况;其二,及时性方面的疑问。信息的及时性首要反应在信息传达时间上,信息传达延迟是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例如:当某个设计机构需要用到另一个设计机构所提供的资料时,因为此机构的资料供给不及时,造成后续设计没法顺利实行,假设这种状况不断积累,就会对全体设计进度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设计品质评估疑问 当前,我国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评估办法有以下几种:由设计机构自由组织内部设计质量评估;由政府主管机构组织针对项目工程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检查;由业主方组织针对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或者评审。从某种立场上讲,这些设计质量评估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提升,然而,这些评估也都或多或少留存一些疑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常规性:因为对建筑项目设计品质评估工作的首要性了解不够,而且欠缺制度上的治理,引致了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无规律性,设计机构的内部评定欠缺常规性,普遍采取的全是三级审阅的办法来保证设计品质。 (2)有限性:在各种评估办法中,多数以专业人士为主,评估结论单一不完善,整体评估最终无法反映不同主体的观点。同时,一些评估是在阶段成果产生之后展开的,一些甚至是在竣工之后实行的,欠缺对设计的评估与支配,影响十分有限。以上问题的留存让建筑设计品质评估的作用没法充分施展,严重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整体品质。 二、处理设计治理疑问的有效策略探究 (1)构建完善的建筑设计治理组织框架。因为建筑设计治理自身触及的内容较广,再加上设计历程属于一个集体性活动,因此,想要保证建筑设计治理工作成功实行,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组织框架。 (2)强化建筑设计品质支配。应该对建筑项目工程的需求与相关资料实行深化详细的探讨阐述,并且以此为根据拟定设计大纲。设计大纲可以由工程主持人组织各个专业负责人在探访、资料汇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实行拟定,并且把拟定好的大纲提交建设方实行审定,之后根据这些编制好详细的设计计划。对施工图实行检查。此为设计进程质量支配的一个主要点,在对其实行审核的流程中,应当着重看应用功能和质量要求能否达标。检查内容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暖通空调系统施工图、电气安装施工图等等。 (3)设立健全设计界面协调管理机制。为了有效处置设计界面治理当中的问题,应当设立健全对应的协调机制,一方面能够设立无等级协调形式,当设计历程当中出现界面矛盾争执时,有关设计机构可以经过组织协商与协调,并能在没有任何行政命令干扰的状况下,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争执,这种形式最大的长处是没有留存强迫性治理命令,所有问题都可以经过沟通协商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家评审组。当各方对争执问题留存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没法经过协商处理是,就可以经过专家评审组对有关问题实行阐述,之后做出评估与决定,以此来处理各方的争执。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施工的品质,支配项目的资金。建筑设计治理须要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在确保建筑设计品质的同时,全力提升服务的认识,使建筑设计更加顺应都市成长的须求,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进步。中国一些建筑设计产业在治理中还留存一些问题,制约了进步,这需要建筑设计产业增强杰出设计团队的创立,取得更大的收获,全部实现建筑设计在项目建筑中的影响。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探究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筑设计的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工程的成本及工期。建筑设计管理需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本文从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建筑施工之前规划出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节约建设投资,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一、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建筑设计影响建筑工程投资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建筑设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投资,虽然建筑设计本身所耗费的资金较少,在建筑工程的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设计环节是投资控制的关键,也是投资决策后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设计支出占工程建设总支出的比例低于1%,但正是这不到1%的资金投入,却会对工程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工程投资额的75%以上将会受其影响,可见建筑设计对工程投资的重要作用。 2、建筑设计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建筑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质量,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脱离实际,就会使建筑设计和实际的施工过程产生较大的差距,造成在施工过程中机电水暖电专业和土建钢筋模板等工种产生冲突,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3、建筑设计影响建设工期 建筑设计将会对建设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建筑设计工期是建设工期的一部分,在设计阶段,一般需要经历获得设计数据、设计、出图、校对审核、修改、报业主审核、修改、定稿等步骤,业主的开发计划中会明确每一个阶段设计院应该提供的图纸内容,同时配合业主向政府部门提供报审资料,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图纸深度需要达到能够施工的深度,施工图中详细节点做法需要符合当地地区环境特点,设计变更的处理需要考虑建筑结构机电全面考虑及及时处理变更,不然就有可能引起现场局部停工、因后续引致质量问题而返工,影响建设工期。 二、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化设计意识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阶段缺乏优化设计意识。通常情况下,很多业主都是通过招标环节控制工程造价,没有认识到优化建筑设计也可以降低造价和成本。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往往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设计,不重视后期的设计优化,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不会提出建筑设计优化的要求。 2、缺少必要的压力与动力 由于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很多设计单位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设计质量,而是依靠关系来中标。因此,很多设计单位缺乏改善设计质量的积极性,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另外,建筑设计的收费方式也有不合理之处,建筑设计收费与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不挂钩,这就导致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进而降低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各地建筑设计管理部门都会严格保护本地区的建筑设计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公开设计招标,这样就不会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一些优秀的设计单位在设计招标的过程中就无法获得工程。此外,建筑设计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这些都导致建筑设计市场缺乏一个健康、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4、政府监控不到位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设计单位不重视对设计质量的量化考核,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将建筑功能和质量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没有对建筑成本和造价综合考虑。此外,目前的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管理相对混乱,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并没有相应的设计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设计的质量。 三、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设计优化意识 重视管理建筑设计的优化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节约投资,要把握好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到技术和经济的和谐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增强设计优化意识,注重建筑设计优化的综合性,充分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建筑设计的价值,做好功能分析工作,树立系统观念,追求建筑设计的总体效益,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此外,建筑设计部门应当重视设计管理,认识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打造高品质的建筑工程。 2、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设计经营单位也需要通过招标投标的过程选择。虽然在《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和新颁布的《招投标办法》中都对招标投标过程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招标项目的数量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因为招投标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评标的方法不合理,招投标的过程也缺乏公平性与公正性。为此,必须要完善建筑设计的招投标环节。第一,要设立建筑设计的招标机构,并保证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第二,地方建筑设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招投标方面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一定要开展招标投标工作;第三,业主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功能和投资要求,并且要具备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在招标阶段要对投标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了解投标单位的资质和信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第五,要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面的评标方法,保持评标机构的公正性和评标方法的合理性,从而为设计单位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限制业主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规范建筑设计市场的根本性保障。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建筑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招投标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对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从建设项目的总体出发,缺乏具体化的设计规范。因此,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设计招投标、价格管理和设计市场进行规范,将设计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化。 要是想要彻底的提高建筑的整体品质,那就需要加强在构建过程中的技术引导和科学施工。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从建筑的根本,也即是抓住建筑的管理技术,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各部门间的合作才可以切实提升建筑的质量,进而促进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建筑设计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建筑设计企业只有提升自己的建筑设计管理水平,重视建筑设计的质量,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够适应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当下,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在设计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了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为此,建筑设计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优秀设计团队,取得更好的设计成果,发挥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筑行I是国家的重点行业,它的存在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显著的力量,能够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其意义之关键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只有做好了设计,才可以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当今时期,人们已然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作者在这个背景之下,具体论述了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以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做好了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后续的所有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设计的品质关乎到项目的总体品质,然而要想做好设计工作,确保设计的品质良好,就必须积极开展设计管理活动。不过,当前时期,因为一些干扰要素的存在,导致我们国家的设计管理工作面对许多的不利点,严重的干扰到设计品质的提升,干扰到项目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应对。设计管理是项目的总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也是意义独特的一种。和常见的管理活动不同的是,其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非常高的专业能力,要懂得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各种新材料和技术。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要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开展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参加到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之中,把管理知识和设计内容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以此来指导建设工作,切实提升设计的能力和管控的水平。建筑设计团队通过精诚的团结合作,适当的设计人员承担设计的执行工作,并承担责任,保证建筑设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1 建筑设计管理概述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如沐春风,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当今的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设计内容更加科学。如今的很多建筑都增添了抗震设计,此举能够节省成本而且能够明显的提升项目的抗震能力,确保其安全性高。众所周知,建筑项目一种非常综合的项目,它将经济以及技术和管控工作融合到一起。通过开展高效率的设计工作,能够确保项目的品质优良,能够确保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因此,我们对设计工作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要完成建筑设计图、施工图,配合施工队伍开展合理的施工。 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将保证项目的品质当成是最关键的目标,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计符合规定。假如设计存在问题的话,就会使得项目的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严重的话还会使得项目后续使用过程中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危及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笔者具体的分析了当前时期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并且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2 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认知能力有限 如今我们国家的许多建筑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多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到现场之中,其未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没有认真的优化设计。许多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一般都是依靠招标活动来获取此目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优化设计同样可以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作为项目的业主,他们的专业能力有限,而设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他们的要求而开展的,没有做好设计的优化工作。 2.2 没有完善的竞争体系 我们国家目前的建筑设计行业的秩序非常混乱,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色彩,招标不公平,导致设计工作的品质不高,这样既无法发挥出所在区域的设计机构的工作热情,也使得其他区域的能力强大的设计工作无法获取标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竞争体系。 2.3 没有搞清设计和经济的关系 由于行业缺少竞争管控体系,许多的设计机构获取项目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实力强大,而是依靠关系获取的,这就使得行业之中缺乏竞争,严重干扰到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缺乏创新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设计收费不当和项目的利润不对等,导致设计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非常随性。 2.4 监管工作不到位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了很多的标准,不过在具体的落实的时候却并非如此。许多的设计单位将项目的品质等当成是工作的重点内容,完全忽略了成本。当前的建筑行业的管理工作非常粗放,缺少严格管控体系,因此许多设计方在不具有设计能力的前提下,参加到设计工作之中,导致设计工作问题频出。 3 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不断完善法规条例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切实完善法规条例。虽说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但是内容不全面,缺乏规范性,特别是设计规范方面的缺失,导致项目设计工作开展不顺畅。因此,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认真完善法规条例。 3.2 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监管 通过政府的强制执行,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成果要通过审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施。政府加强对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的管理,可以为建筑设计单位增加压力,提高设计质量。 3.3 完善监理制度 在做好优化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下,还要强化监理力度。只有将监理工作开展到位了,才可以确保设计优化,才能够符合相关方的规定。设计监理可以有效改变目前设计单位单一控制的局面,有利于建筑设计的优化。 3.4 进入竞争体系 不论是何种行业,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正是如此。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引入竞争体系,能够激发出设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设计出更为完美的工程。虽说国家已经出台了招投标相关的法规,不过在真正的落实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少有企业靠着招标来获取项目。就算是中标了,也因为缺少评标措施,而无法体现公平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合理的竞争体系。 3.5 革思想,强化管理 如今,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行业因为管理无序,导致市场很混乱,竞争无序。许多设计方将工作的重点放到获取业务上面,没有关注设计优化工作,设计者急于完成工作,导致设计水平不高,品质较差。要想合理的应对这种现象,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就要强化管理力度,变革思想。 3.6 建立设计电子平台 建立建筑设计的电子平台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设计公司,要根据公司的不同配置颜色等使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平面图观察到设计的成本和方案。而设计电子平台也要进行权限的设置,对不同图层的锁定要实现多方面的控制,使设计电子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化的管理,做好设计图纸的存档工作。设计电子平台可以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设计图纸审批等工作。 4 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4.1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的整体造价 建筑设计管理对建筑整体结构、建筑材料选择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等,不同的要求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由此可见,优化建筑设计,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对工程施工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设计对项目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场地之中,还会影响到后续的维护等工作。通常来讲,项目前期投入多,后续的维护投入的就少,这需要建筑设计的优化,要精简前期投入,确保后续维护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4.2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设计会对项目的最终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工作者一定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确保它们之间不会有较明显的差异。假如设计出现了问题的话,就会体现在施工过程之中,进而引发很多问题。 应当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设计要求。通常情况下, 设计大纲可由项目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并将制定好的大纲提交业主方审定,然后据此编制详细的方案,对设计进行初步审查。对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主要是针对项目主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审查过程中应当与设计要求大纲进行对照,看其是否满足要求。这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其进行审核的过程中, 应当重点看使用功能等是否达到标准。 5 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知,对于建筑项目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只有开展好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项目在开展的时候有据可依,才能够保证项目的品质良好。然而要想实现设计工作的强大意义,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很多设计单位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面对一些不利点,严重的影响到设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当务之急的工作就是不断提升管理力度,旨在打造出优秀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最终起到带动国家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公共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特点,采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置原则,并就不同设计阶段设计管理要点、设计管理的四大控制,以及设计界面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6 总结 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合理的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加强各阶段设计优化、评审、协调、控制等,使设计工作满足公共建筑工程投资、进度、质量等综合目标要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分析与研究 摘要: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正处于大力发展的阶段,应坚持立足于本土从国情出发、以节能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的原则,不断采取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选用适宜的技术以及集成化设计的具体措施推进绿色建筑的实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管理 0引言 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在国家层面对于基本的行动框架也达成共识。特别是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说明人类的建设活动进入了理性阶段。绿化建设是利用生态的想法(E-cological thinking)来创造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空间。这样创造出来的健康而舒适的空间,不但不增加投资,反而更能节能、减少运行费用,并改善空间用户的生产效率。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有人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中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中国近年来一直全力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建设实践。 1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方向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绿建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部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都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实际行动,地方政府全面积极响应。同时,绿色建筑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推进健康的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 30 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居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居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居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初见成效,我并向着深层次应用发展。英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促进高能效技术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在低碳排量建筑方面,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新的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一些相关的私人组织也自发地行动起来,并协同政府部门,不断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改革,促进绿色建筑科技的发展。在英国有很多来自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机制,如:碳排量信誉(the carbon trust),碳排量预测(the carbon vision),气候变化税(the climate change levy),节能信誉(energy saving trust),建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 法拉第合作组织(integra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buildings/Faraday Partnership),建筑研究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这些机制和组织为推进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在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不断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设计方面,英国有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致力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并已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的低碳排量建筑。例如在威尔士的加的夫港口的未来屋,在设计中巧妙地应用环境友好性材料,使得建筑对居住者在生活方式和环境方面的改变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在对上世纪30年代修建在白金汉郡的白宫进行翻新时,也应用类似的理念。 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依据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可以大致得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如下: 2.1 绿色建筑设计应立足于本土从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间表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上是紧跟世界潮流的,但不可否认中国是在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建筑。中国虽然经济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同时带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技术水平、建设成本、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建安造价实际上还未达到世界水平的40%,在高层住宅方面甚至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当先进但昂贵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引进中国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有多少建筑承受得起这种成本和代价呢?如果只是在个别高端项目实现了绿色目标,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贡献又有多少呢?同时,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距很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绿色建筑更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状况。我们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行绿色建筑。 2.2 以节能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里,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可以从节能的视角来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避免浪费。只要是建设活动,必定消耗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土地、空间、设施的闲置是最大的浪费。同时,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中实现低耗。对一个建设项目来说,全寿命控制是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直至拆除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 2.3 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建筑师的核心责任。建筑设计在建设的全过程处于关键环节,尤其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之下,建筑设计对推行绿色建筑至关重要。改变创作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设计是必由之路。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满足节水、节地、节能、空气污染的几个指标,也不是从南到北、从办公到住宅都能适用的,一定有个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全过程必须从地域性、经济性和阶段性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精细化设计的前提是有精细化的思想意识――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建设周期走向全寿命周期。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个全寿命成本的概念。发展商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用户则有运行成本,社会的成本是资源的消耗。精细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其次为科学化的定量验证,第三为合理化的设计措施。 3绿色设计的要点 3.1 强调主动性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设计更强调设计的主动性,一方面相对于甲方业主而言,设计师更为主动地与委托方进行沟通,同时协调多个专业进行合作,从而才有可能完成整体、系统的绿色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师改变了单纯的对于墓地来者顺受的被动局面,而是对墓地、选址、可行性等综合条件更为主动地分析和利用,根据绿色建筑原则,舍弃不合理的项目构想,同时采用必要技术措施对场地进行友好性的改造,方便适宜的场地策划将为绿色措施提供便利的条件。 3.2 关注预设性绿色建筑是由各种设计元素、结构体系、维护技术构成的联合系统。单纯的工种叠加和结构元件的叠构不可能产生出最佳运行状态的绿色建筑。因此,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分析达成这些目标所需的操作办法。建筑策划是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论证和预定了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等设计目标,它为设计制定出空间的模式和组合概念。因此,可以说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建立“骨骼系统”的工作。建筑设计则是将策划中的空间概念和模式以建筑语言加以丰富充实,并表现在图纸上,绘制出项目的具体空间形态和造型。 3.3 重视团队合作绿色设计小组首先一个特点是成员广泛。一个完整的绿色项目设计小组应包括各方面的代表,包括:业主、建筑师、结构师、使用者、施工方、咨询顾问等。这样组成的小组既可拥有超越单个设计专家的能力和预见力,共同协商的结果便于日后贯彻执行。绿色项目设计小组的另一个特点是成立时间早。绿色设计小组应该成立在项目初步构想阶段,这样便使得设计、体系和材料的综合影响为人们所认识,使得设计成员能够透彻认识到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或材料的利益。合作应贯穿整个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 4绿色建筑设计具体措施与建议 4.1 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绿色建筑设计是对整体环境的追求,其参与人员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设备和结构工程师都应该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到设计讨论中,并提出个各自的意见。 4.1.1 建筑师的控制地位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因而建筑师们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要求对项目的生成全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和把握,以确保绿色措施从研讨策划、设计整合、集成应用、施工建设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使项目综合绿色性能得到保障。而无论从对项目的理解、专业水平和在整个工作团队中扮演的角色等各方面来考虑建筑师无疑都是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因此,建筑师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 4.1.2 配合中的角色把握设计从建筑方案的提出开始,然后由结构和各设备工种进行各自的设计。因此,结构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角色,难以对方案的发展产生影响。绿色建筑是以“四节-环保”为衡量准则的,其对于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应对措施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而结构和设备工程师在设计中也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完整的设计方案应该被看作为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备方案和一系列生态要素控制方案的集成体,结构和各设备工种对于设计最终发展应该拥有更多的影响力。 4.2 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4.2.1 传统技术的改进传统建筑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生产效率上业已不能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技术的利用与改进,我们重点应放在合理地吸收传统技术中的精华,利用适宜技术构造方法、适宜的材料、适宜的形态方式等来进行适宜于环境的建筑设计。 4.2.2 “四新”技术的利用重点应放在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中的高科技含量,加大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利用;利用新的结构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方法;利用智能技术和加快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运用新的设备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 4.2.3 注重运用生态设计手法生态设计中,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等一直是评价环境状况的尺度。在适宜技术中,首先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第一位考虑,强化资源再利用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利用、融合周边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防止各种污染、保护环境等生态手法,保证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4.3 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4.3.1 设计工具多样化要建立储存大量信息的绿色设计信息资源工具,如美国HOK建筑事务所编制并发行的《HOK可持续设计指南》就是此类设计工具的典型代表;此外要综合运用建筑环境性能分析工具等。 4.3.2 集成化设计绿色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设计过程就是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技术集成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靠多个专业队伍提供了技术支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打破现有僵化的设计体制,增加相互间技术交流是大势所趋。
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科学设计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房屋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 一、建筑基础设计问题 多层房屋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是不科学的。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统一考察多方面因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的详细勘测方可设计,仅凭耐力这一数据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安全的,更不能盲目地把耐力容许值取得小一些就认为万无一失了。 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有时设计者对软弱地基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凭借经验采用砂垫层加强一下承载力,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只能使软弱地基处理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民用建筑中柱、梁及基础的负荷未按规范乘以折减系数。设计人员设计多层民用建筑时,在计算梁、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采用荷载乘折减系数计算其荷载值,因而荷载值不准确。 二、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者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图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即忽略了柱的约束弯矩,加之以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使柱子与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铰。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但遭遇地震作用时,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三、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做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墙体的拉结和约束作用,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强度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将出现裂缝。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合格,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四、悬挑梁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挑梁的变形引起梁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加大而加宽,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据笔者观察,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也会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剪弯作用的影响,竖向裂缝向下延伸发展为斜裂缝,此时梁已接近破坏,当为托墙挑梁时,梁过大的挠度引起梁上部在梁支座附近出现裂缝。裂缝在梁支座处沿斜向延伸,缝愈靠上愈宽。挑梁的截面过小对结构的抗震也很不利。悬挑结构对竖向地震的作用最为敏感。梁高小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五、框架结构设计问题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了横向框架的设计而忽视了纵向框架的设计。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各方面的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来承担。就是说,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有同等的重要性。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以上非抗震设计,只按纵向的普通的连续梁进行设计,梁柱的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无法满足框架的构造要求。由于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六、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楼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它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给其周围的墙或梁上,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连带梁、墙、柱等构件安全。若对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很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有的还可能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大楼板设计中常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另外,板上隔墙顶部处理常采用立砖斜砌顶紧上部分的楼板、屋面板,这样会给上部的板增加了一个中间支承点,使其变为连续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而在板的设计中又没考虑该部分的影响,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d(d为短向钢筋的直径)。有的设计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个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缝的现象。 七、连续梁按单梁进行设计 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者的重视,图受力分析方便,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梁按单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这样必然引起梁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进而引起梁上部拦板出现竖向裂缝。如果该边梁长度较长时,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该梁一般直接暴露在室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梁的伸缩受到梁端柱或挑梁的约束,在梁内产生收缩应力,该收缩应力作用于原已产生的梁上裂缝处,引起梁的支座附近沿整个梁截面四周裂缝贯通,梁承载力降低,直接影响了使用安全。 建筑科学论文:智能建筑科学技术专业建设 1增设新专业的必要性论证 1.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新晨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总结 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报告会召开后,我局迅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组织学习陈惠娟书记重要讲话,结合我市建筑业工作实际,在全局开展了以“科学发展在建工”为主题的大讨论。认真分析、深入研讨问题,查找差距与不足,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整改措施。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以以下五个方面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着力构建好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在建工”的前提。 知识更新、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当今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即时掌握新知识,才能掌握规律,发现问题。首先机关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思想工作作风。 其次是正确引导各建筑企业着眼全局,不断学习,着力提升整体资质水平、资本实力和品牌含金量及企业队伍的人文素质,全力打造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努力把“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进而形成企业上下一条心,行业内部一盘棋的局面,为打造建筑强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科学发展在建工”的手段。 建工行业的特点、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迫使我们在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途径上,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不断提高产业升级,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发展多元经济和特色经济上加速推进。 (一)统筹大企业做强与小企业做精,优化产业结构。 构筑如皋建筑业综合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梯次结构。积极发展专业承包企业,以新一轮资质升级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引导、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特色专业门类和特色经济结构。 (二)推进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接轨。 发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优势,延伸房屋建筑主导产业,形成从设计、勘探、基础到主体、安装、装璜及居家办公、物业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的综合能力。同时,顺应国家建设投资走向,积极向非房屋建筑领域渗透,逐步培育路桥、市政、机电安装、环保、水利、桩基、消防、钢结构、防水、装饰等方面的综合总包和专业承包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服务功能。 三、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服务是“科学发展在建工”的有力保障。 虽然已是政企分开,虽然已是进入市场经济,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培育和引导。加强政策引导,实施相关配套政策,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切实为企业做实事,做好事,做成事。在服务对象上,不分企业类型,一视同仁,在服务方式上,努力寻求优质服务与监督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在服务手段上,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和协会服务联动并进,努力为全市建筑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 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科学发展在建工”的不竭动力。 大力实施科技领先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知高智人才,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经验、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全市建筑业由粗放型向科技型、技术型的转变。 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或相关院校之间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帮助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专业技术和先进工法的开发之路,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与落后地区的横向联合。针对一线劳动力紧缺的状况,争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在当地设立农民工学校、建立劳务基地。与当地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以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予以支撑,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设计、施工要以营造“绿色建筑”为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影响。使建筑业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切实履行好政府所赋予的市场监管职能,不断提升本地区行业水平和城市形象。 严格市内建筑市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杜绝拖欠工程款和建筑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建筑业和谐发展的能力。按照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的要求,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本地建筑市场管理,在施工现场配备远程监控设施,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及文明创建工作,力争树立一批在南通市乃至全省范围内有影响的文明施工标杆工程,提升城市形象。 建筑科学论文: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摘要:高等院校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是推动建筑学学科走向更科学、更理性的设计层面的研究平台。在了解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后,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和对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未来的几点期许。 关键词:建筑科学实验室;学科交叉;建设管理 一、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建筑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居住环境,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三门主干以及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土木工程学、环境科学、交通工程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和社会学等,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综合的特点,建筑科学体现了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宗旨。[1]现代建筑业已逐步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等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面对多学科的科技支持,建筑科学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能够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共同的研究平台和科研基地,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应运而生。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将学科交叉作为自身发展最重要的目标、最鲜明的特色,在学科交叉研究中,能够极大地提速建筑科学学科创新性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北京建筑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就是一个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实验室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1]为服务方向,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牵头,与土木学院和环境能源学院进行交叉与融合,致力于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当前与未来城乡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建筑事业发展。 二、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建设目标、组织结构、学术队伍、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对外开放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笔者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绿建实验室”)的情况,在以下几个主要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1.建设目标。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建设要瞄准国家和当地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绿建实验室”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围绕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建立开放式的高水平研究平台,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将实验室建成北京地区以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基地,面向国内外开放并实行产学研结合。 2.组织结构。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应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绿建实验室”的管理决策机构是“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决策和监督实验室在培育、建设、运行中的重大事宜。管理委员会任命的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学术发展指导机构,由校内外优秀专家学者组成,职责是审议科研基地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审批基地研究课题等。[3]工作委员会由校内优秀教师组成,是实验室内部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机构,职责是提出学术方向、学科布局及发展规划,确定实验室内部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及主要政策措施,编制实验室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财政专项的申报及经费、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决定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分配和其他相关事项。[4] 3.学术队伍。建筑科学类实验室需要建立庞大的多学科交叉的学术队伍。“绿建实验室”人员主要包括专职管理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的本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客座人员等。教师进入实验室工作原则上由所在学院安排,当合作承担重大或重点项目时,需要按课题进行人员组合,可根据所承担的研究工作内容,由学院统一管理。研究生、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工作,需由指导教师所在院系统一安排,并报实验室备案。[4] 4.资产管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内所有财产均属于国家资产,是保证完成各项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等任务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绿建实验室”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及经费均由实验室在上级部门的监管下进行管理。经费管理由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使用与管理,主要包括专项建设经费、课题专项基金经费。专项建设经费指实验室建设期内,主要通过市财政专项解决,用于设备购置、平台建设等科研基地的基本建设。[4]课题专项基金指由学校划拨的“科研基地研究课题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的开放课题、自主研究课题等支出。“绿建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在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验收合格后,即指定保管责任人负责设备的保管及借用,负责为设备建立技术档案,其中应含有使用说明书、设备使用记录、维修记录等。仪器设备涉及借用人较多,所以每次在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时,应在实验室办理借用手续,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安排协调。[5] 5.科研管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为提高实验室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需要履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管理水平影响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成果转化的水平。“绿建实验室”的成果有如下几方面:在科学技术项目研究研究过程中或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转让已有科技成果并取得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新成果;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行业标准等。[5]绿色建筑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以学术专著和行业标准为主,其他应用技术成果为辅。 三、对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未来的几点期许 1.各学科交叉程度仍需加强。建筑科学类实验室需要更深层次、多频率的学科交叉研究。对于建筑学来讲,需要交叉的学科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环境科学、交通工程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和社会学等,目前我校绿色建筑实验室与能源学、土木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交叉的范围还有待加强,需要倾听更多交叉学科的意见。在交叉研究中,能够科学建筑设计方法,开拓设计思路,在与其他学科的碰撞中,拓宽自身知识面,对建筑科学本身有了更为系统、理性的认识,对本身为建筑学出身的科研人员受到很大程度的启迪,也使其他学科科研人员了解建筑学,能够更好地配合建筑设计。以“绿建实验室”为例,是以建筑学院为主导,土木学院和环能学院为辅助进行研究,而实际研究过程中还是拆分为几个学科分别研究,多学科共同研究频率仍需提高,因高校年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身科研的时间很少,而年轻教师正是科研的中坚力量,所以同时汇聚所有学科科研人员有很大难度,而且研究过程中需要各学科高频率的碰撞,在工作时间上需要得到院系和学校更多的支持。当各学科科研人员共同研究时,因为学科差异和认知差异,沟通也存在着一定障碍,建筑学作为这其中的核心学科,需要起到协调作用。 2.对外交流程度仍需加强。对于建筑科学类学科来说,尤其是绿色建筑方面,我国走在西方发达国家后,比西方晚了二十年,我国目前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但在建筑全周期的时间内,尤其是在后期运行管理上仍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还难做到建筑物“绿色全生命周期”。我国政府目前在努力引导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但是学术背景、科研程度、实践数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成果还远远不够,对于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尤其是绿色建筑类实验室,更需要加强国际交流活动。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步骤是根据投资估算计算可采用的单一技术,忽视了技术系统集合和被动式设计的巨大作用,应该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这两点上,学习如何能够设计出精妙的绿色总体设计方案。目前“绿建实验室”和国内几所开展绿色建筑研究的高校保持了较为良好的交流,但与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鲜有交流,这与目前实验室的学科研究水平、科研经费和规模都有关系,未来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对外交流,将科研水平提速发展。 3.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在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中,涉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所以更需要加强实验室专职人员的培养和进修,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较高的学业背景和工作能力,而职称、待遇和地位低,往往是一个人要做多个岗位的任务,所以很难留住人才,工作积极性会打折扣。另一方面,专职教师所在院系在教学等方面的担子重,尤其是年轻教师,很难安心在实验室内做研究。目前形成了一个现象,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参与研究难,交叉学科共同研究出成果难。 总之,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发展仍在不断的前进和探索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的支持,建筑科学学科已较以往进行了科学化的研究。未来在经过更专业的技术队伍的不断的努力下,随着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会有更先进的辅助设备供科研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水平也将得到极大提升,将多学科交叉研究更好融合,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在建筑科学科研水平上向世界一流水平靠拢,进而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化的发展。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未来会创造出更具有科研水平、实践意义、实际经济价值、提升环境现状并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创造优质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符合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 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发展策略分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学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发展的措施和方案,以期为其他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建设;发展策略 一、学报基本情况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创刊于1984年,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的学术期刊,2005年由《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开始由长安大学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共同主办。办刊宗旨是秉承科学精神,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主要报道建筑结构、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桥梁工程、建筑材料、建筑学、市政工程、力学等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开设“专家论坛”和“院士讲座”。 主办单位长安大学对《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编辑出版高度重视,在办公条件、人员配备、出版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目前有3名专职编辑,并计划在今后几年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增强编辑力量。 二、期刊发展策略分析 1.注重编校质量 自2005年更改刊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狠抓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期刊在连续几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优”中均获得编辑出版优秀奖。 2.提高学术质量 面对新时期学术期刊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通过调整工作重心,加大约稿力度,树立了“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组稿意识,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优秀稿件,以期全方位提高学报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期刊的投稿量不断增加,学术水平及影响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从2005年到2011年共出版28期,刊发学术论文520篇,其中:院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22篇,占4%;教授、副教授论文260篇,占50%。与同行业其他学术期刊相比,作者群体学术层次较高。发表的论文中,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在90%以上,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论文数量达到了322篇,接近年发稿量的62%,其中不乏“十五” “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863”等国家重点项目的论文。 3.扩大影响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积极与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数据联系,争取被更多的数据库收录,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已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十余种重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2年,《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标志着《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数据,《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从2007年起,影响因子排序一直居行业前列,2012年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314。 4.加强特色期刊建设 编辑部一直把打造特色期刊作为期刊发展的宗旨,并一直努力创办特色栏目。编辑部不断向行业内的名家、大家进行约稿,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并以此为突破口力争将《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设成为建筑行业内的名牌特色期刊。在2006年9月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组织开展的“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中,《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08年、2011年《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两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 5.建设数字化平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依托长安大学杂志社自主开发了稿件查询系统及审稿专家库,已稳定使用多年,现有审稿专家1700余名,且审稿专家库动态更新,保证了审稿质量。同时,长安大学杂志社已购买了期刊采编系统,编辑部正在调试系统,争取实现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编辑部内部办公及文档管理统计网络一体化,为期刊下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数字化平台。 三、发展规划 在今后的编辑出版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提高《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向读者展示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信息。为提高国际化稿件和高质量稿件的比重,我们期望各位编委帮助编辑部组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编辑部也会进一步加大约稿力度,经常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交流会议,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对时下的研究热点进行组稿,并加强稿件的审查力度。 建筑科学论文:基于科学学视角的建筑科学研究 摘要: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之一,建筑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介于社会科学、哲学与自然科学、数学间的交叉学科,即建筑科学。目前,建筑科学仍然拥有着以交叉融合方式建立起分支边缘学科与分化发展的广阔空间。本文以科学学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建筑科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基于对其的结构分析,提出建筑科学继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科学学视角;建筑科学;发展研究 一、建筑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中国文字中的“建筑”,不仅能够表示营造、建造建筑物的人类活动,还可表示某种活动的建筑产物,或是某风格、某时期及其技术与艺术的总称,比如现代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古罗马建筑、秦汉建筑等。 我国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并在当时就具备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并以此在以后得到了一系列发展。据历史考证,在春秋末年,由齐国工匠官所著的《考工记》中,就已经详细记载了当时称工匠的主要职责,并记载了房屋建筑规则、王宫建筑规制以及都城规划等。可以说,我国是能够较早绘制建筑模型与建筑图的国家之一,但是与其相对应的建筑理论体系却并没有能够得到发展。 而现代建筑学的主体部分则源于西方国家,从历史上来划分,其建筑学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古代,即建筑学刚刚兴起时。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时期,古希腊出现了专业的建筑著作,其中涵盖了施工机械、建造方法、构图法则等内容。其后古罗马在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使建筑的数量、规模、类型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来自古罗马的建筑师所著的《建筑十书》10卷本中,不仅将内容扩展到了住宅、公共建筑、施工设备、工具、供水工程技术以及建筑物与风向、阳光的联系等,而且首次提出了美观、方便、坚固的三原则。 第二阶段为近代,即文艺复兴时期。借助着文艺复兴浪潮,西方建筑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不仅有大量的艺术因素注入到建筑活动中,而且由于几何学家也开始参与到建筑活动中,使建筑设计学、建筑制图学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其中,1485年的《论建筑》一书更是首次兼顾到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为建筑学的雏形树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可以说是建筑学产生质变的关键因素。 第三阶段即现代,建筑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自从20世纪以来,已有的建筑学科不断随着对象的细化而有多门分支学科分化出来,其在综合与分化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增加分支学科。另外,建筑学图书、刊物的数量也是逐渐庞大,不仅表现出建筑学正在逐步走向繁荣,而且还是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建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建筑学已经演变为结构复杂的学科,所有将研究对象定为建筑活动与建筑物的学科都已经超越了单一建筑学的范畴,因此应称这些学科为建筑科学才更为恰当。 二、建筑科学继续发展的措施 时至今日,建筑科学学科可谓发展潜力巨大,而为使建筑科学的发展更为有序、可持续发展,基本应遵循一个基点,两条主线,三位一体的发展措施。 (一)一个基点 就是准确、清晰地把握好过去、现在、未来的建筑科学,并将此作为基点,完善总体规划,将力量进行合理部署,进一步将发展重点突出。而建筑科学学、建筑科学史就是为使建筑科学的发展而创立的新学科。 从本质上来看,建筑科学史就是将建筑科学及分支学科的演化进程进行梳理与回顾作为其任务,而建筑科学学则是基于对建筑科学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进一步对建筑科学的定位、体系结构、持续发展的前景、态势、条件、背景进行探讨。它们既是建筑科学、建筑学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更是建筑科学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前,这两门学科的内容一般都包含于建筑学基础、建筑学原理以及建筑学概论之中,而现在,这两门学科的独立已是必然,它们的创建对于整合性发展建筑科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支持作用。 (二)两条主线 就是指在完善、充实建筑科学学科结构的同时,应全面考虑内外两条线,其中内线应对已有学科的分化进行强化,而外线则应使学科间的融合得到促进。 首先要为已有学科营造出渐次分化的环境,通常情况下,研究对象分化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分化。建筑物与建筑活动是建筑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只要能够分化建筑物与建筑活动,那么建筑科学的已有学科也能相应获得细分化的可能。 其次是与相关学科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要加强。建筑科学人员、建筑工作者应将其知识面充分的扩展,从而在建筑科学人员身上形成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还应积极地建立起与相关学科人员的横向联系,在合作课题中营造出萌生边缘分支学科的条件与机遇。 (三)三位一体 就是建筑工程、建筑艺术、建筑科学三者得到协同发展,并在建筑工程与建筑艺术的基础之上,将建筑科学建设重点突出。 建筑工程、建筑艺术与建筑科学之间应当是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点。 图1建筑科学与建筑工程、建筑艺术的关系示意图 建筑物、建筑活动另外的表述方式就是建筑工程与建筑艺术,它们既作为建筑科学研究的对象存在,同时也是建筑科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科学只有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来自建筑工程、建筑艺术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并将这些内容提升为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得到建筑科学的相关回馈,进而发展成有理论导向、更具创造性的建筑工程实践与建筑艺术实践。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基于科学学视角的建筑学科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继续分化、细化且衍生出更多的边缘学科并得到更大发展的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我们必须从建筑科学的发展进程开始研究,摸清建筑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根据时展的需要,使建筑科学更为完善。 建筑科学论文:钱学森对建筑科学技术大部门的战略思考 摘 要: 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 钱学森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 纯熟地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 高瞻远瞩地、 独具匠心地提出了一系列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思想: 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城市学; 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山水城市的战略构想; 提出“建筑哲学是建筑科学技术大部门的领头学科”; 提出要区分宏观建筑和微观建筑的思想; 提出建筑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一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并且构筑了体系结构。这些战略思想为建筑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钱学森; 建筑科学技术; 城市学; 山水城市; 建筑哲学; 战略思想 导言 钱学森把园林学作为研究建筑科学技术的切入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锐利的武器和系统科学的战略眼光, 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和建设性的意见。他依次提出将建筑列入文学艺术大部门的思想(1982年); 提出建立园林学的思想(1983年); 提出建立城市学的思想(1985年); 提出把山水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的思想(1990年); 提出要重视建筑哲学在建筑科学技术体系中领头作用的思想(1994年); 提出建筑科学技术体系及建筑科学大部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1996年); 提出宏观建筑和微观建筑的思想(1998年)。这些思想以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思考的起点,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明显的民族性; 明言是为人民服务的, 又具有“人民性”、大众性; 是一种超前性的思维, 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特征; 未来中国的建筑科学必将融入世界科学技术之中, 因而还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有关建筑科学技术的著作有, 1994年9月初版, 1996年5月增订版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 城市学与山水城市》[1]; 1999年6月出版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 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2], 两本书150多万字。根据钱学森的意见, 这是两本“多家言”的书, 不仅有钱学森的论文和信札, 而且还包括其他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2001年6月出版的《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3]仅收入钱学森有关城市与建筑的论著, 并附以必要的注释。2009年5月, 鲍世行、顾孟潮编著的《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4]出版; 2010年6月, 鲍世行编《钱学森论山水城市》[5]出版; 2010年11月, 顾孟潮编《钱学森论建筑科学》[6]出版。在短短数年之内有如此丰硕的成果, 这在当前学术界还是罕见的, 足见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一、 关于园林学的研究(1958-1984年) (一)《“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介绍园林学》 钱学森研究建筑科学技术是从园林学开始的。1958年3月1日, 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介绍园林学》一文, 吹响了研究建筑科学技术的号角。这篇文章富有诗意的题目出自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中, 是杜丽娘的著名唱词。文章阐述了如下思想: ①提出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花卉画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②提出园林学和建筑学都是美学艺术和工程技术彼此融会贯通的美术学科的思想。③提出新时期的园林学要有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④提出园林学和园林设计都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发展创造的思想。[7] 园林学是钱学森研究建筑科学技术的切入点,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介绍园林学》一文是他研究建筑科学技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对于建筑科学、山水城市等思想当时都已经基本形成。后来明确提出的①“山水城市”是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的思想; ②建筑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互融会贯通的科学技术大部门的思想; ③“山水城市”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内涵的思想; ④在建筑和城市建设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 “山水城市”也是高技术城市的思想, 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初步阐述的思想渊源。后来以此为基础作了新的发展, 进行了明确的阐释。 (二)《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本文文稿是由当时市长班学员、 合肥市副市长、 园林专家吴翼同志根据录音整理的, 原题为“钱学森同志谈园林艺术”。《城市规划》编辑部在1983年11月26日收到稿件后立即寄给钱学森请他审阅。后来公开发表的文章是经钱学森亲自修改补充的, 即1984年在《城市规划》上发表的《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一文。 1983年10月29日, 钱学森在第一期市长班上的讲话。后经过吴翼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稿, 以《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为题发表于《城市规划》。该文着重讲述园林艺术问题, 主要阐述了两个重要思想: ①提出中国“园林”的概念与西方园林有本质区别的思想。首先, 提出中国园林不是建筑的附属品, 园林艺术也不是建筑艺术内容的思想。其次, 明确了中国“园林”综合了landscape, gardening, horticulture三个方面, 经过扬弃达到更高一级的艺术产物和“园林艺术”是更高一层的概念的思想。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不同观赏尺度和四个层次的思想。中国的园林可以看成“盆景”、“窗景”、“庭院”、“宫苑”四个层次。 钱学森把园林与城市建设相联系, 提出园林为城市建设服务, 以园林艺术来美化城市, 让园林包围建筑的思想。这实际上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山水城市”的思想, “山水城市”概念呼之欲出。用园林艺术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来表现中国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高度文明,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要重视并搞好环境美, 并充分应用祖先留下来的园林艺术珍宝, 这样才能使人体会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这篇慧眼独具的文章在园林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建筑科学论文:引导绿色公共建筑科学发展 摘要: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积极引导建筑业界开展对绿色公共建筑的科学研究成为行内有识之士的共同认知。本文从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正确的绿色公共建筑科学发展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角度,探讨如何引导相关研究展开分析,号召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力争实现建筑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建筑科学;建筑设计;绿设计标准;节能材料 一、 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科学的定义 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雨、避严寒逐渐发展到现今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从最基本的使用需求上升到美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需要。专家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问题。有鉴于此,业内学者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理论。“绿色建筑”象征着健康、环保、高效、节能的环境,是以美学、生态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良性发展的建筑环境,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群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理想建筑。 目前比较流行的对绿色建筑的阐释是从建筑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即从建筑的设计规划, 到后期的建设施工、运营和建筑的报废、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在建筑的建设施工、运营、报废拆除等阶段存在的资源和能源的输入输出,各种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处理问题,都要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充分考虑其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绿色建筑是指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并运用周围的环境要素,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在运营阶段为使用者提供低耗、舒适、健康、无害的空间,在拆除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最小的建筑。在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中,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减少对资源及能源的浪费,控制废气、废水等废弃物,从而建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公共建筑。 而对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涉及的绿色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总结与研发、可再生材料和能源的研究、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制等方面的探索都可以归类于绿色建筑科学的范畴。 二、 我国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建筑等相关学科起步晚,起点低。同国际先进的学术水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很多的理工科院校都加强了建筑相关学科的专业体系建设,但是普遍存在着教师学术科研能力不高,学生学术素养水平低的情况。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在校学习的技术滞后于当今技术发展水平。研究内容过于理论化,研究成果没有有效的渠道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 促进绿色公共建筑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于促进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我们要明确清晰的认识。即要明确绿色公共建筑的评价体系,只有确定了发展的目标,才能清楚如何做,以及围绕评价体系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国家、相关产业协会和科研高校的支持。只有在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促进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 (一) 积极构建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建筑科学的发展 1、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组成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的因素构成。所以,要界定公共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公共建筑的标准,科学研究是否符合绿色公共建筑的需求,首先就需要明确构成评价体系的主要因素。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因素如下几个方面: (1) 清洁能源。由于公共建筑的能耗较大,所以优良的清洁能源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所谓清洁能源系统是指充分利用环境友好能源,如光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公共建筑的动力源。减少火电、地下水开采等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能源。在内部结构设计方面,要尽可能的采用辐射供暖措施,从而减少对能源的需要;优化设计外墙体和窗口,充分利用光照和自然风,实现低能耗的需求。 (2)建筑材料。公共建筑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有着不同于住宅建筑的需求,所以建筑材料的选取决定着公共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公共建筑的标准。在选择建筑装饰材料时,要选取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少,安装使用后对人体无负面影响的健康材料。提倡优先选用再生材料和可循环材料,提倡绿色办公理念。 (3)室内声学系统。由于公共建筑的职能决定了此类建筑对声学有着独特的需求。首先,由于公共建筑多选址在人流车流密集的地段,所以对于屏蔽室外噪音的能力要明显高于住宅建筑。其次,公共建筑经常用来举行大型活动,这就要求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和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上要保证观众对声音清晰、愉悦、不失真等方面的需要,同时还要不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环卫方面。公共建筑的人流量大,产生的废弃物也较多。所以,满足废弃物排放需求,并且不对环境造成过分影响的环卫系统就显得极为重要。绿色的公共建筑应当配有完善的环卫系统。能够实现垃圾的有效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并能够实现废物的回收再利用。 2、绿色公共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绿色公共建筑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构建原则进行组合。基于绿色环保理念和公共建筑的特点,绿色公共建筑评价体系应当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性原则,在科学规划施工的基础上,有可操作性及层次性的设计建设。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独特个性,因地制宜的灵活处理绿色公共建筑的共性与当地自然、人文等环境的个性关系。 3、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估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评价流程:规划设计阶段、建设施工阶段、验收运行阶段和报废拆除阶段。在每个评价阶段,都要从能源、材料、声学系统、环卫系统等角度制定对应的评价依据和评估体系,对评估对象的各个阶段做全方位的考察,只有评估各阶段都满足绿色公共建筑的要求,才能开展实际的施工操作。只有通过对各环节的准确控制,才能有效保证绿色公共建筑标准的实施。 (二) 国家政策支持,健全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 我国现有体制的特殊性,决定发展促进绿色公共建筑科学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前几年,中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文本,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扶持绿色建筑产业的研发建设。这一系列的促进政策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的统一,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科学研究从图书馆搬到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05年正式公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为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明确了研究的方向。 (三)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人民群众才是公共建筑的使用者和评价者。只有科学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的参与程度,将建筑科学的发展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科学发展目标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四、 结论 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符合建筑发展的潮流。作为建筑研究者和从业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在工作中围绕这一中心,切实的开展工作,促进中国绿色公共建筑科学的飞速发展。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踏实肯干,促进我国建筑科学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长输管线中的应用 在近几年内发生了很多起输油管道被打孔盗油或者是腐蚀穿孔的事件,长输管道运行中泄露油料作为主要的故障,给国家造成了极其大的经济损失和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还极大的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问题。所以只有对长输管线自控系统进行改造,及时发现泄露油料,从而及时进行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采取自控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打算。要实现及时的监控,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机场长输管线和库站设备之间的安全连锁和异常性报警,从而这些关于长输管线防盗、管道渗漏、管道破裂和达到动态监控的管理等等困扰多年的问题,进行全天候的在线监控状态和一系列关联的设备的安全,与此同时进行深入的改进工艺和提高生产绩效,提高生产率。于是就有PLC的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应运而生。 一、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设计 长输管线是将卸油站中油传输到油库中去,长输管线自控系统主要是设定了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卸油站工作站系统以及油库工作站系统,同时它们分别对长输管线的两个操作端进行实时监控,达到两个工作站相互相通,既能独立进行作业,也在同时对工作站进行实时监控,采取全天候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和通讯,并且全天候的进行数据交换和操作。若是两站之间的通讯线路发生问题中断,两个站迅速转化成本地的系统操作方式,即使连接中断,也不会影响本地的正常操作。 根据长输管线的现场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在输油管道的始端和末段都设置了一套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它们主要的构成是分别在始端和末端设置一套控制器系统,在始端的控制器系统主要是由一台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等的流量传感器,以及一些泵机组监控仪组成,而末端的控制室主要是由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液位、流量传感器等组成,其中不包括泵机组电压电流监控仪和泵机组。在始端和末端的系统数据通过通信的不断交换来进行闭环式控制,若是通信中断,则两个系统就会自动变成单机的模式进行监控。 二、自控系统和计算机通信技术 在长输管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说整个系统设计中全部都是采用的进口器件。相应的配套软件也需要进口的产品,导致最后的工程造价也偏高,对于这种情况我国也自行的研发了一种计算机和PLC的串行通信技术,这门技术在思想上,软硬件、使用方式上,可靠性、性能价格比上、兼容性上都是比较好的,能够适用市场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和PLC。 在硬件上来说,我国现在市场上一般都是使用PLC和通信借口上采用RS422或者是RS485,然而一般的微型机都是采用的RS232接口,当计算机和PLC通信需要选用RS422到RS232的模块进行转换,若是遇到恶劣的工作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坑干扰的要求,并且这种转换模式具有一定的隔离和放大的功能,但是这些都是一些高性能的进口模块,所以相应的工程造价也是比较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都是采用利用普通的通信电缆去替代进口的通信模块,只是用先进的电路设计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来达到信号方法和隔离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通信的效果依旧很好,造价也比较低。 四、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 在计算机控制软件在Windows2000系统操作的平台上进行,能够在完成监控的同时还能对生产的控制参数进行修改,数据上的查询,参数的设定、操作运行的管理,历史数据和纪律的管理,数据库报表的管理等等。 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长输管线的管理方式是不相同的,都是根据管道内压力的变化来进行判断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管理人员才能在得到反馈的同时迅速做出反应,把这些异常情况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在输油的状态下,若是监控到有任何报警的提示,系统均会在1秒钟内自动停止输油,达到对长输油管线的保护作用。 在全天24小时之内能够同时进行异地的同时同步的通信功能,对库站间的输油管线的压力、温度、流量等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长输管线的异地紧急停泵作用。 结束语:长输管线输油的监控操作和保压监控进行全自动化的操作,对流量和管线保压等进行泄露上的检测,全面解决长输油管线的安全和设备的有效监控,提高供油设备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水平。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简述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可以对光纤的低损耗窗口进行划分,即划分为多个信道,利用分波器可以对不同光波实现分离或者耦合。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进行的光纤通信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本地通信、国际通信(越洋光缆)、城域通信、氏途通信等重要的通信行业的传输媒介基本上都选择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逐渐的开始进行扩展,成为当前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对通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主要由卫星电路、微波以及光纤等组成主干线,各支路可以运用特种光缆及电力线载波等相关电力系统所具备的通信方式,同时选择无线、电缆以及明线等各种通信手段,联合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多个设备构成多功能及多用户的综合通信网。我国的光纤技术在通信产业的应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电信传输网、电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有效的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光纤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进程。目前,广电综合信息网的规模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也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电综合信息网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广电综合信息网设备故障的判定与排除也愈来愈困难。对此,可以选择ATM+光纤或综合SDH+光纤等构成相应的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而其传输网则可以选择链路传输系统,环网传输系统,或者构成多种形式不同的复合网络,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多种综合信息传输的需求。而环网传输系统则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宽带多媒体网络已成为可能,但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其还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只能在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下,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不断升级及改造,从而一步一步的使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也得以完善,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虽然以上我们提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几点应用,但在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得以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对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分析 1.无线通信的优势 一般来讲,数据传输的方式分为有限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将此二者进行比较看,无线传输相对有线传输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1 小成本大制作。有线通信方式实施的基础是必须架设电缆,或者通过挖掘电缆沟方式搭建,这就对人力及物力提出了高要求,人员投入要多,物力供应要及时。而无线通信方式只需要在每个终端与无线数据传输电台进行连接以及架设有一定高度的天线即可,相比之下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 1.2 施工周期短。若采用有线通信方式将相隔几十公里的远程站点进行互相连接通讯时,必须要架设电缆或者通过挖电缆沟的方式,这样工期会延长,达到数月之久;而采用无线数据传输则无需考虑其外在因素,几天的时间就可搭建通信链路,工期短且有保障。 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热点 2.1 全球微波接入系统与无线高保真技术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无线高保真技术只能实现300米距离范围的信号连接,而微波接入系统能实现4828.32米距离的信号传输,且网络连接速度远远超过高保真技术。 2.2 超越宽带的无线接入技术uwb。作为时域通信的一种手段,采用超短周期脉冲调制。频谱密度较低,抗干扰的能力则较强,架构简单,成不低廉。uwb作为无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或是更小的微微秒级别 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在比较宽的频谱上进行低功率信号的传输。uwb还具有抗干扰、高传输速率、极宽的带宽、电能消耗小等多方面的优势,应用也较为广泛,例如:室内通信、家庭网络、无绳电话、雷达、安全监测等多个领域。 2.3 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已日趋成熟且普及率较快,可预见的未来时期,无线通信技术仍作为主流发展趋势。它具备频率简单、容量较大、通信质量好、复用系数高等诸多优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3. 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从早期的红外传输,到蓝牙通信,再至现在的3g传输、wlan传输、wimax等等。下面将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模式进行以下介绍。 3.1 红外技术 红外技术是最早出现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在诸多领域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红外技术可以简单的搭建一个个人局域网环境,实现打印机、pc机、手机、传真机等设计的连接,达到简易办公的目的。另外,红外技术还具备安全级别高、传输辐射低、安装简单、功耗小等优点。而且使用红外技术不受无线频率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小型的办公领域或者家庭中,红外技术具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3.2 蓝牙技术 蓝牙的名称是bluetooth。在本世纪初就被应用在一些高端手机中进行数据通信,很多人认为它是红外技术的升级产品或替代品,但两者之间从技术角度讲并没有任何联系,蓝牙技术是以短距离数据通信为实现目标,以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为实现手段来完成没有线缆连接情况下的数据通信的。蓝牙技术在全球有着统一的工作频段,由于自身定位为短距离通信,因此,蓝牙通信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弱,一般能够接收的距离大多在十米左右,当环境收到干扰时蓝牙通信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但这些弊端并没有影响到蓝牙技术的发展,它的传输速率一般在1mbps左右,因此能够非常有效的保证笔记本、平板、手机、电子书等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另外蓝牙技术使用是完全免费的,并且在全球有着统一的规范。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蓝牙技术也已高速的通信传输为无线通信开拓了方向。 3.3 3g技术 3g技术是专门为移动通信终端设计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自2006年以来,我国移动通信厂商就开始在手机中尝试加入3g技术,2009年,中国工信部正式允许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开展3g市场运营,短短三年间,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发展规模上来讲,中国移动的td-scdma技术属于国外技术的转型再应用,收到了国家的搭理支持,也是我国投入使用最早的3g网络。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3g标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网络传输速度也是最快的。中国电信则采用cdma2000技术是我国最早开展3g商业化应用的技术之一,借助中国电信宽带领域的发展,使其完成了有线和无线的平稳过渡,目前,cdma2000已成为我国3g网络覆盖面积最广的移动通信技术。 4. 无线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作者简单就无线通信的特点以及现状作了简单介绍,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 出,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呈多角度趋势发展,涉及领域相对较广、实现手段品类繁多,这些特点都说明无线通信技术具备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有目的的进行技术的完善可以帮助它尽早实现自身的实际价值,下面就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以下概括。 4.1 办公领域 办公领域是电子时代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无 线通信技术和网络覆盖面积的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网络通信宽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由于光纤等有线宽带入户成本费用较高,无线通信必然会加入其中实现网络应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将宽带技术和无线传输进行合流是未来应付网络办公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4.2 数字生活领域 时代主要讲究以人为本的宗旨,那么人性化的应用将是延续信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无线通信技术应加强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的需求满足,利用现有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实现综合型网络应用,向特色型服务项目通信领域发展。 4.3 移动应用领域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移动终端种类越来越多,手机、平板、电子书、相机、录音笔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的电子产品,众所周知,这些产品如果要进行数据通信必须连接电脑,以电脑为传输中介来完成数据传输,有些设备还需要复杂的安装驱动、硬件识别等过程才能实现,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接口不匹配,无法实现产品对接的局面。那么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这些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将有效解决这些设备连接繁琐的弊端。目前随着我国3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用户的规模正在不断加速,也逐渐改变了我国移动应用领域的格局。智能化应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移动应用领域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必将加快互联网发展的进程。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论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 文秘站: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进行的光纤通信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本地通信、国际通信(越洋光缆)、城域通信、氏途通信等重要的通信行业的传输媒介基本上都选择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逐渐的开始进行扩展,成为当前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对通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主要由卫星电路、微波以及光纤等组成主干线,各支路可以运用特种光缆及电力线载波等相关电力系统所具备的通信方式,同时选择无线、电缆以及明线等各种通信手段,联合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多个设备构成多功能及多用户的综合通信网。我国的光纤技术在通信产业的应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电信传输网、电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有效的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光纤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进程。目前,广电综合信息网的规模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也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电综合信息网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广电综合信息网设备故障的判定与排除也愈来愈困难。对此,可以选择ATM+光纤或综合SDH+光纤等构成相应的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而其传输网则可以选择链路传输系统,环网传输系统,或者构成多种形式不同的复合网络,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多种综合信息传输的需求。而环网传输系统则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宽带多媒体网络已成为可能,但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其还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只能在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下,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不断升级及改造,从而一步一步的使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也得以完善,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虽然以上我们提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几点应用,但在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得以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铁路通信技术的展望 1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 1.1有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主要是用在固定的站与站之间、固定的设施之间的通信,有着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点。有线通信技术最常用的主要是基于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进行组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光纤通信技术。通过这一技术,使得数据传输、图像传输及程控数字交换等及时而有效的传输,传输速度可达80Gbit/s甚至更高。另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采用ATM交换技术以及IP通信技术等建立主干网及接入网,使传输更加安全和高效。 1.2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在铁路系统中列车是铁路运输的主体,而列车的通信主要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所以无线网络技术在这一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常用的无线通信接入主要是在列车即将出站或行将进站的这一小区段,实现管辖区域内列车车长、司机与站内调度室管理人员之间的实时通话功能;而在列车行进区间基于节约资源和减少频率干扰的考虑则不进行无线通话。这就使得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较为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铁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就要求必须建设更加先进的、与铁路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一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完成列车与调度室之间、调度室与指挥中心之间、指挥中心与列车之间的通话功能。 1.3集群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是由具有信道共用和动态分配等技术特点的集群通信系统组成的集群通信共网,为多个部门、单位等集团用户提供的专用指挥调度等通信业务。集群通信系统结合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与微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等,集通信、交换、控制于一体。在铁路系统中,采用集群通信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频率资源,降低损耗,弥补了传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缺失,尤其适合应用在铁路车辆调度、指挥以及抢险应急灯的控制等,采用动态频率,因而很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的分配问题。但是这一技术不能与公共网络进行有效融合,容易受到干扰而使信号不强甚至有信息丢失现象,在指挥中心与列车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过程中很难做到数据的原真性和保密性,因此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2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网络结构的优化。根据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要使铁路通信实现通用化的要求,并提高信息容量和数据传输速度。要在有线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和集群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IP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采用信息一体化技术,实现各指挥中心和调度室之间的信息共享。鉴于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缺点可以采用具有远程监控能力的光纤直放技术,这一技术是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光传输,由于数字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信号的“零衰减”使得信号的可靠性得以提升,同时又具有节能模式,可降低运营成本,故可作为铁路通信技术发展的可靠性选择。 2.2与公共网络系统融合。当前的铁路通信网络一般独立于公共网络而存在,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使得铁路通信的速度提不上去。而如果铁路通信网与公共网络得到有效融合,则对铁路的通信领域的改变将是革命性的。因此,铁路通信网络与公共信息网络想融合应是一个发展趋势。当前的铁路通信技术不论是传统的无线技术还是集群技术都有自身的缺陷,不足以与公共网络融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开发新的通信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3铁路系统现代化监控系统的建设。为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就必须要对铁路系统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对重点环节和重要设备要进行实时监控。未来的铁路监控系统要结合各种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需要建设一整套的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重点线路视频监控的全面覆盖、实现对各车站购票旅客密度的实时监控以及对各信号楼、各作业区域的全天候视频监控,将实时数据和影响反映到计算机显示屏幕上。除此之外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报警并制定改进方案,使铁路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均安全、有效地运行。 铁路通信系统的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可有效提高铁路运行效率、使行车更为安全。随着动车、高铁等的大力建设,当前铁路通信技术正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通过充分优化通信网络,与公共网络进行逐步融合以及发展现代化的监控技术,为铁路的运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对高频通信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1高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1.1低截获性 由于高频信号具有在较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密度极低等特性,所以干扰者很难对其进行监测控制,被截获的可能性很低。 1.2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指在电波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反射体(例如山脉、大气层等)影响,会在这些上发生反射或者散射,接收到的这些不可抗拒的信号和预期想要的信号进行混合,从而不能区别开来,相互影响。通过增加高频解调功能同时利用高频信号具有的独特的序列特性,在信号接收时把预期想要的信号从多路径信号中区分开来,或者将那些具有相同序列码的多路径信号进行重叠,从而达到对干扰信号衰减的目的。 1.3保密性好 在特定的发射功率情况下,高频信号在很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有用信号的密度极低,所以即便是有很强的外界噪音干扰,或者有用信号甚至被淹没时仍然能进行高质量的传播,使外界人员很难截取、窃听想要传送的信号,如若想要对这些信号进行参数特征分析,就难上加难了,所以高频系统具有良好的保密性。 2高频通信技术的应用 2.1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 通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使通信电源得到快速发展,在通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关电源的应用,它是现代通信系统的本质方向。在其发展中,我们通常把将交流(AC)转化为直流(DC)的高频开关装置称为一次电源;为不同设备对电能的不同需求,将主电能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电能的装置称为二次电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对电源模块也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即必须要达到电源模块小型集成化目的,这同时对高频电源技术也有了全新的要求。目前这项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体现:将信源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变换、在模拟器中建立分析模型以及仿真数据研究、将微机系统处理出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转换成仪表控制以及多个磁件实现集成化管理。为了减少变换器的体积,实现电源开关频率以及电源开关的使用功率的增加,就必须考虑使用元件的尺寸大小,达到频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导致开关的消耗能力增加,以及驱动的消耗能力也增加的现象出现,而软开关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开关的消耗率。在目前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有源钳位零电压开关技术、零电压开关移相技术以及信号整流技术。 2.2高频通信在通信中的发展 在我国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高频通信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卫星通信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使得个人通信将实现全球化,当今社会光纤通信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通信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信道稳固的特点,所以高频通信技术面临被忽视的形势。在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把卫星通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在航海战争时发现高频通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注意力也相对有所转移,动用重大资金应用于高频通信设备的改造和配备就是显而易见的实例。其他国家对于高频通信也进行全力以赴的研究,在舰艇、汽车等其他可移动设备上,高频通信技术仍在其中广泛应用。 2.3高频通信技术在在超视距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主要采用的是卫星通信、电离层散射通信以及高频通信等。其中卫星通信主要是将卫星作为中介,在各个国家和平时期很好应用,但是在战争时期卫星被破坏等现象也是会出现的,在战争时期把它作为主要通信手段也是十分不利的。其他那些通信主要是把大气电流层作为反射条件,相对与卫星通信,它们受到被破坏的可能性极低。由于电离层通信对距离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以上几种通信中,高频通信有很大的移动特性。高频通信的价格低、应用范围大,对通信距离没有限制,所以在各个领域都非常适合应用。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高频通信技术的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实现持久发展,我们还应当结合原来的技术不断研究创新,达到更好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论文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应用 论文摘要: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光纤通信在技术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1)信号的发射;(2)信号的合波;(3)信号的传输和放大;(4)信号的分离;(5)信号的接收。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OGbps。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绝缘体材料,不易被腐蚀,而且绝缘性好。与之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光波导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它不受自然界的雷电干扰、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还可用它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这一点对于强电领域(如电力传输线路和电气化铁道)的通信系统特别有利。由于能免除电磁脉冲效应,光纤传输系还特别适合于军事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泄漏会造成各传输通道的串扰,而容易被窃听,保密性差。光波在光纤中传输,因为光信号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导结构中,而任何泄漏的射线都被环绕光纤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即使在转弯处,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即使光缆内光纤总数很多,相邻信道也不会出现串音干扰,同时在光缆外面,也无法窃听到光纤中传输的信息。 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由于光纤通信具有以上的独特优点,其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 3. 光纤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的急速扩展,促使光纤光缆用量剧增。广电综合信息网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网的管理和维护,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采用 SDH +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该传输网可以采用带有保护功能的环网传输系统,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可以满足各种综合信息传输。对于电视节目的广播,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需数字,通道设置成广播方式,同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地都可以下载,也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控制不同的站下载不同的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国各地已基本形成,在有线电视网络现有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实现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用少量的投资来完善和改造它,满足人们的目前需要。很多地区的 CATV已经是光纤传输,到用户端也是同轴电缆进入千万家。但是现在建设的CATV 大多是单向传输,上行信号不能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中传送。可以通过电信网 PSTN 中语音通道或数据通道形成上行信号的传送,也可以通过语音接入系统来完成。将电话接到各用户,这样各用户间即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利用广电自己的综合信息网中的宽带传输系统构成广电网中自己的上行信号的传送,组成了双向应用的Internet网。 现在光通信网络的容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还有许多应用能力在闲置,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信息需求也必然不断增长,一定会超过现有网络能力, 推动通信网络的继续发展。因此, 光纤通信技术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 一定不断会有新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探究电力通信技术发展思路 1我国电力通信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方面 虽然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中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且通信网络发展的也较为完善和完整,但是,相对于全球的电力通信发展趋势和方向来看的话,我国的电力系统网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式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力通信更是显示出了不足之处,不能满足业务发展提出来的要求。在电力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星型和树型的结构模式为主的干网络,网络结构的复合性较为明显,但是互联性却极差,增加了电路迂回构成的难度,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具备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也比较差。在电力通信网络中,网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1.2管理方面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用户在与电力通信网络接入时,会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电话线的接入方式进行的,电力系统的用户大部分是通过模拟式信号的接口与电力通信系统相连接的,无法对里面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调整的处理。我国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只能通过分路监测对电路进行检查和控制。但是在电力通信网络中,通信规约和接口都不统一,因此,这就大大限制了设备和通信方式的发展,阻碍了它们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阻碍了电力通信网络中传输网络体制的发展,给收集网络管理所需的信息增加了难度,导致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不够完整。 2我国电力系统的业务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电力通信网络被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因此电力系统中的业务也与电力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也会不断的出现新的业务形式。目前,我国的国家电网比较重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由于特高压技术具备距离长和控制范围较为广泛的特点,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长距离和大范围的传输自动化数据业务和继电保护等。根据国家标准IEC61850建立的并已投入运行的变电站都是通过电力通信网络来实现变电站与变电站的数据传输,能够对故障录波数据进行实时的传输,能够推动电力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主要业务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中。进行的业务包括以下几种:实时性强的业务包括EMS/SCADA系统、继电保护数据、水调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实时数据等;准实时性的业务包括EMS网络分析数据和电度量计费系统两种;非实时性的业务包括很多种类,例如,调度计划等。电话业务分为两类:调度电话、行政电话。通用广域网络中的业务包括的种类也较多,例如,数据业务中,包括企业管理信息数据、电力市场数据等;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又包括会议电视、电子邮件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类型。业务的发展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业务,例如,与特高压应用联系较为密切的数据业务,包括继电保护数据与自动化数据等。新业务中还包括与根据标准IEC61850建起来的变电站有关的数据业务。 3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措施 电力通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电力系统的生产服务,又由于电力通信的发展是以电力系统为基础的,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服务。就目前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必须使用新的通信网络技术来推动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3.1网络技术 在电力通信网络中,还包含着逻辑网,逻辑网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所具备的功能和效益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进行各种业务传输信息时的质量。就目前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设备来说,应该在实现网络化上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并与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中的网络管理技术进行重点的解决,并将网络同步技术也解决掉。 3.2宽带综合通信平台技术 目前,我国现有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都较小,被进行逐级的划分之后,电力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资源就显得较为紧张了,且利用率不高。如果要想改变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存在的这种状况的话,就需要以综合通信平台为基础,不断完善电力通信网络,并对与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的解决,其中包括ISDN协议转换和接口标准等问题,是窄带ISDN逐渐向着宽带ISDN的方向过渡。异步传输模式技术是决定宽带综合通信平台实现并应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通过ATM技术的利用,来实现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业务。 4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1网络平台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电力通信平台的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远程保护和远程遥控等与远程有关的业务。近几年,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分布着很多的多点联动分布式网络、保密与非保密等子系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我国点来看I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为电力通信技术指出了发展的趋势。由于电力通信业务具备较为鲜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些较为特殊的业务就需要将网络底层作为直接承载进行工作,而有的业务则需要通过上层的IP来解决,还有一部分的业务则需要使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间的某一层进行,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并不是与公网完全一样,它也有要满足电力通信的要求而发展来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通信技术都向着电力系统网络中的某个局部通过适当的技术就可以组成电力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子网络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子网络使用网络互联技术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平台,但是如何对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局部区域进行划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从而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还具备局部优化的功能,能够将电力通信网络锁具备的互联性发挥到最大化。就目前来看,宽带城域网会成为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未来发展的趋势。 4.2传输介质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成为我国传输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光缆技术的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在对ADSS进行施工防护以及监视的施工时,需要用OPGW带电施工技术带更换地线。只有施工人员掌握的施工技术较为全面了,才能够提高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灵活性,最大努力的降低制约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因素存在。在对光缆进行选型时,需要根据纤芯的性能、成本、市场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以选出性价比较高的纤芯种类 。不同的生产厂家在制造纤芯时,所使用的制造工艺会对光缆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要尽量需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光缆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与公网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逐渐发展出具备自身通信特点的业务出来,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中,进行不断的尝试,以推动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以及相关技术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数次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速度慢、质量差、安全性小、业务量低的1G通信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低智能的2G无线通信技术,再到近年来的频谱利用率较低的3G网络,和现在的前三代无可比拟的4G无线通信技术,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5G无线通信工程技术作为当代最具前景的技术,将可以满足人们近期的对移动无线技术的需求。 1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前面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网络。这项技术是最近才在国际通信工程大会上被优点提出的,他将会是一项较为完美的、完善的无线通信技术,他将可能会将纳米技术运用到这种将会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的无线互联网网络工程中,运用纳米技术更好的做好防护工作,保护使用者的一切信息。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融合之前所有通信工程的优点,他将会是更为灵活与方便的核心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将会减少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速度更快。若是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将会被立刻发现且能很好的保护个人信息起到保护作用。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有很多优点,不仅融会贯通了在它之前所有通信技术的长处而且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是个更加灵活的网络核心平台,也会就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力。在这项网络技术中将会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秀、比其他平台更优惠的价位,更接近人类生活的服务。它的覆盖面要比现如今的3G、4G的更为广阔,有利于用户更快更好的体验,智能化的服务与网络快速推进进程的核心化的全球无缝隙的连接。为了使人类体验到更优惠的、更先进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保障人类通信质量的服务,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无限博频率接受更大的挑战,充分利用现在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提供的宽松的网络平台,让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2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优点与特点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也就是指第五代移动网络通用技术,它与前几代通信技术有些许不同之处,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了别的技术的许多优点更为特别的是将现有的无限技术接入其中,它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实现“天人合一”达到真正的融合。它的体型会更加的小巧,便于我们随时随地安装。现如今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已经被提上日程,成为了全球相关移动通信讨论热议的话题,互联网公司在争先恐后的提高与改善自身的通信设备,加快创新的步伐,想要在未来的通信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现在让我么一起来探讨一下他可能具有哪些其他通信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 (1)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是所有通信工程中的龙头老大,它设计的着重点是室内无限的覆盖面与覆盖能力,这与之前的通信工程的最根本的设计理念都不同。 (2)较高的频率利用率: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使用较高频率的赫兹,而且会被广泛的使用在生活中但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达不到这样的层次,所以我们必须先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跟上通信技术更新的步伐。 (3)耗能、成本投入量较低:之前我们所使用的通信工程技术都是较为简单的将物理层面的知识营运的网络中,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够将环保的理念运用到通信工程中,都是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低耗能、高质量的通信技术将是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必须学会适时的对相应状况作出调整。 (4)优点: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世界通信技术的主力,在不久将会得到实质性的开展,他将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上网速度,将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较其他之前的通信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安全性也会得到保障不会出现个人信息外漏的现象,总而言之它的各个方面将都会得到改善,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模样,它具有较大的灵活程度可以适时更具客户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调整,它的优点相信不久我们就会有切身的感受. 3小结 随着现代的快速进步,移动无线通讯技术也紧随时代的进步,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革,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在通信技术领域这一块我们也不愿屈居人后,必须加快通信技术改革与创新的脚步,满足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尽快的、更好的发展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在未来的通信技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论析 在目前的配电网通信方式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即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配电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是主要的两种有线通信方式。其中的配电载波通信又可以划分为低压宽带载波与低压窄带载波两种,该种通信方式下,能够很好的满足配电网络双向通信的需求,并且采用该种通信方式,不用进行通信线路的另外铺设,对于远程的数据监测及抄表来说是非常经济的一种通信方式,并且该种通信方式的技术非常的简单,易于操作,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也具有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的缺点,很多厂家生产的设备不能很好的兼容,并且受电磁干扰的现象比较严重。光纤传输通信具有安全性能高、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可靠性好的诸多优点,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下,组网的成本较高,并且组网方式不灵活,这些缺点导致其在配网通信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配电网中采用有线通信的通信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建设其通信网络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并且通信方式不够灵活,这使得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在配电网中常用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有GPRS、CDMA、430M数传电台等,下面就对这几种无线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通信中的优劣性能进行简单分析。 1.1430M无线通信技术 430M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组网灵活、组网成本低、单站覆盖范围广的优点,但是将该种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的通信中,也具有一系列的缺点,主要表现为:(1)在电力行业中数传电台所采用的调制方式通常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透明的无协议传输模式,不能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也没有响应的纠错能力,所传输的信号很容易被截获,这对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是有较大影响的。(2)该传输方式中进行数据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轮询,并且其周期是随着监控点的数量的增加而表现出现行增长的特点的,对于配电网通信的实时性要求无法满足。(3)各个传输节点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也不能进行无线信号的同步,信道的利用率非常的低,在通信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 1.2GPRS/CDMA20001X无线通信技术 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是目前配电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网络覆盖面积广、成熟度高的特点,但是该技术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如:(1)资费比较高,运营商所采用的计费方式是以比特为最小的计费单位,导致其自费较高。(2)该通信方式中的节点连通率较低,该传输方式中的传输网络中,主要的传输任务是语音传输,这就会导致电力数据业务在传输的过程中连通率较低,容易发生断线。(3)该传输方式中的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该传输方式中是租用相关的运营商的网络,无法满足配电网数据传输安全、可靠性的要求。(4)无法保证网络延时,在该种通信方式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网络延时,而配电网数据传输要求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这与配电网络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2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无线通信中的优点 配网中的自动化通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总量大、信息节点分布广、单个节点的信息量小;并且要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对于传输带宽、时延、速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通过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分析,其传输特点正好能够符合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的要求,尤其是BWA技术,其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带宽分配机制非常的灵活等优点。通过对BWA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1)覆盖范围非常的广,对于零散分布的配网监控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覆盖,并且能够通过无线接入点信号交叉覆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保证各个监控点的传输可靠性。(2)通过窝组网的架构方式,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双向数据传输,限制业务性能的只有带宽。(3)能够实现带宽的动态分配,该种分配机制能够满足配电网中的不同业务需求。(4)带宽非常的大,具有很高的吞吐量,对于配电网的业务开展非常的方便。(5)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无线宽带技术中采用了MAC地址绑定、地址/协议过滤、防火墙等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具有很好的加密功能。(6)基于全IP架构,因为是采用这种架构,使得该传输方式能够兼容任何基于TCP/IP协议而进行开发的配电网业务。正因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以上所分析的一系列的优点,因此,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中,采用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是非常可靠的,下面就对目前使用的两种主流的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优劣性能进行比较。 3各种主流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劣比较 WiMAX与McWiLL是目前国内的两种主流的BWA技术,这两种技术都采用的是宏蜂窝组网技术,但是二者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整体上来讲,McWiLL相对于WiMAX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优势,主要表现为:(1)McWiLL采用的是智能天线技术,这使得其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并且具有较大的链路预算;(2)McWiLL采用的是CS-OFDMA技术,成功克服了OFDMA技术在窄带业务上的缺陷,这使得其能够进行宽窄带业务的良好融合,并且该种通信方式在进行大量的窄带并发业务的处理时,具有非常高的通信效率;(3)McWiLL采用的码扩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McWiLL技术是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国家在政策上对其进行了大力的扶持,而WiMAX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进行引进,在国内已经没有频率资源,虽然两者的技术水平各有特点,但是从相关的政策扶持上来看,McWiLL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好。但是从产业化角度来对二者进行分析,McWiLL的主要市场是行业市场与专网,其联盟成员的数量也是比较少的,而WiMAX技术的企业联盟数量非常的庞大,尤其是在国外的发展非常的迅猛。随着国内外通信网络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管是WiMAX技术还是McWiLL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必将在配电网通信中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4结束语 配电网中的数据通信技术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目前配电网中的主要的数据传输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的优缺点,比较了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中的优劣性,最终对应用于配电网传输中的主流无线宽带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配电网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要点探讨 摘 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中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本文先是对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简述,然后探讨了工程测量测绘中的无人机航拍的技术要点,最后分析介绍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无人机;航拍技术;要点 1 无人机航拍技术概述 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一种集成了高空拍摄、遥控、遥测技术、视频影像微波传输和计算机影像信息处理的新型应用技术。 (一)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航拍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无人机的出现。无人机,顾名思义,是一种不载人的航空器,主要包括固定翼型无人机、无人驾驶直升机两类。之所以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是由工程师在地面上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操控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而进行的。无人机的出现,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开展有人飞机不宜执行的任务,如危险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空中救援指挥和环境遥感监测。经过几代产品的更新,无人机由最开始的主要是在军事上的应用后来逐渐发展到用于作战、侦察及民用遥感飞行平台、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中运用无人机,能够有效解决小面积低空摄影存在的问题。无人机的实际操作使用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野外像控点的布设和测量、取得测区资料数据、内业空三加密以及数字测图。 (二)机载遥感设备 要让无人机航拍得以实现,除了无人机这个“空中平台”外,还需要能够获取信息、处理图像信息、并能够按照一定的精度要求制作成像的机载遥感设备,这些机载遥感设备都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储存量大的优点。当前使用的主要有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红外扫描仪、磁测仪等。根据不同类型的遥感任务,选用不同的机载遥感设备。目前,制造的数字航空测量相机已经可以达到很高的像素,能够在航拍时,同时拍摄彩色、红外、全色的高精度航片。此外,科学家们为了能够提高遥感飞行的效率,还同过使用多台哈苏相机进行组合照相。这些机载遥感设备不仅仅能够对工程的静态、物理几何结构,还可以进行一种动态地全过程监测、把握实时的微小变化、通过对观测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对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同时能够对物体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三)无人机影像处理流程 无人机利用机载遥感设备获取影像资料以后,根据POS相关数据,自动建立航带内与航带间的拓扑关系系统网,航带规划设计包括单次航飞时间设计、航飞架次设计和航带带宽划分。而测区范围的规划,首先要设定测量区域最大外接矩形,得出测区四角标注之后,计算航拍次数。根据控制网布设GPS控制点去构建目标区域控制网,根据典型地貌特征点的选择、对测区现场进行均匀布控。然后根据主点坐标、对称畸变参数和CCD非正方形比例参数进行影像比例的纠正。第二步骤,根据区域网平差计算、加密点物方空间坐标解算、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计算空中三角测量。最后,进行DEM数据匹配,即进行多模型、多重叠DEM匹配、采集,以测区为单位创建像对正射影像。随后生成DOM成果。 2 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要点 (一)无人机航拍的申报 对于无人机航拍,我国出台了专门性的管理政策法规,再加上无人机航拍自身的飞行特征,共同决定了无人机航拍的申报流程的独特性。按照我国的政策法规对无人机进行划定,其属于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因此需要按照我国通用航空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和使用,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的话,只有具备执照的人才能操作无人机进行航拍作业,我国在这方面也不断加强管理的力度,目前主要的负责机构为中国私用航空器拥有者及操作手协会。另外,在操作和使用无人机之前,还需要提前申报空域,并在飞行前的15小时就需要向管理部门申报飞行计划,一般情况下,在发出申报3小时之内就可以得到回复。但是为了确保安全,操作人员还需要在飞行之前再次通过电话进行核实。 (二)航拍画质的稳定 与消费级无人机不同,航拍无人机对画质的要求更高,并不是随便拍出分辨率较高的画面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对目标物进行持续的、长时间的拍摄,对拍摄的要求非常高,拍摄角度和距离具有特定的要求,同时对目标凝视和画面防抖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航拍无人机上安装稳定平台,如陀螺仪稳定的测距仪,这种设备首先在战列舰上出现。由于无人机自身的特点,对陀螺仪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具有更高的要求,一般在无人机上使用重量小集成度高的微机电MEMS陀螺组件。此设备具有检测平台角度和角速的作用,并将信息反馈给平台驱动电机,这样就可以减轻飞行器姿态变化的影响,保证平台上的摄像机的视轴稳定。 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要想拍出画质较好的影像,就需要熟练应用云台。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由于风力较大,会执行抗风动作,这就导致机身出现倾斜或旋转的情况,从而摄像头与地平面发生倾斜,导致画面的质量下降。而使用云台,则可以防止无人机倾斜导致摄像机倾斜,从而减少了风力对拍摄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无人机上,保证拍摄质量的重要设备为减振垫和减振橡胶。减振垫和减振橡胶具有减少机体振动对飞控部件的影响的作用,防止无人机拍摄出来的画面会产生扭曲现象。 (三)特殊环境中的使用 在低温环境当中,无人机要进行操作需要提前对减振橡胶或者减振柱进行更换,以便减轻低温环境对拍摄质量的不利影响。另外,无人机的锂电池也容易受到低温的影响,温度越低,锂电池的化学活性越低。经过试验发现,当电池温度低于15℃的时候,其化学活性已开始降低,当温度更低的时候,锂电池的放电能力显着下降。因此,为了防止无人机坠毁,在操作无人机的时候,需要在低空悬停1分钟以上,了解无人机在低温环境中的表现情况,从而根据无人机的情况来调整飞行计划。 在高原地区拍摄时,较小的空气密度使无人机的旋翼需要更高的转速来产生足够的升力,此时无人机的耗电速度要比平时快。操作手要注意时刻监控电池状态,以免无人机坠落。另外,高原地区操作手要准备多块电池,随时准备替换。这是因为高原地区风力较强,无人机飞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能力。 3 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分析 我们在工程测绘测量中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能够收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资料。无人机摄影,可以提供一个不可替代的高位俯角,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全貌。还可以对某一具体物体进行高清晰度拍摄,灵活方便。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拍摄的图像也有分辨率逐步增高、单次航拍时间延长、单次航拍储存信息容量逐渐扩大等趋势。例如无人机可以对矿山进行测量,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对矿山周围环境变化的把控,进行有效的监管。既实现了高效率的开采,又实现了环境的保护,双管齐下。无人机还可以加强对矿山整体的整治,以便于对矿山资源的保护。整治自然少不了宏观层面的指导,尤其对矿山这种面积又大,开采过程中还极容易发生环境污染的区域。利用无人机航拍提供的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无人机航拍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应急救灾、突发事件处置、数字城市建设、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灾害、矿山监测、环境变化监测、工程设计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技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人机航拍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具有其他产品不具有的突出优势。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研究,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与合作。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也为现代工程测量测绘事业提供了便利,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应该把握这一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越来越看重测绘工程测量,测绘工程测量作为工程建筑的基础,是推动我国建筑发展的一大关键。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结合质量与效果于一体的一门技术。这门技术可以促进了建筑业更进一层楼。我们现在要分析如何利用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如何全面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从而实现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新高度。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现状;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 0 引言 为了深入推进我们工程建筑的发展,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工程测量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它是有关于测量学和工程测量的一门技术。测量测绘技术包括很多方面的技术,其中一门技术是大地测量学,它是研究在地域上设置控制网,从而可以实现测定地球形状、大小和重力场的内容;另一门重要的内容是地形测量学,它是研究将地球表面小区域 ,然后进行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现代的需求,它服务领域仅仅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但是,现代工程测量己经远远突破了只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一方面它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等方面的内容。现代工程测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促进了我们国家工程测量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广这门技术,造福于人类。 1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过程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探索的历史悠久,而且过程曲折。在我们古代中国,我们进行的工程测量比较简单,这是我们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原始,它标志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开始。拿测量来说,在古代,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得测量结果出现误差,干扰到后续活动的开展。许多许多古代的建筑都非常繁琐、形状比较的奇怪,比如故宫等古代建筑就是最好的代表,在古代,测量工作的难度非常大,除此之外,测量活动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不良天气,国家政策的变更,王朝的更替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测量时间会拉长,最终无法按时完全工作。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技术水平落后,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状况,可能就无法完成测量工作。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比较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和数字化的测量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巧妙的运用,所以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体现了当时测量测绘技术、工具及方式上的超前性,现代性。而且这些仪器可以降低测量工作量,还可以避免人工测量计算易发生的失误。在此基础上,相关的测量y绘仪器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测量测绘的准确度,测量测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全面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出现了更为发展的测量测绘技术,测量测绘的数字化又是一大进步,与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相比较,数字化测量测绘克服了手工测绘存在的许多缺点,如工作量太大,程序既复杂又麻烦。到近几十年来,测量测绘技术已经发展为相关经济生产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工具。所以我们要大力运用现代测量测绘技术解决相关经济生产领域的复杂问题。 2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现状 在中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不断的得到运用。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有着很显著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与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电子经纬仪、全站仪、超站仪、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测量仪器广泛应用在相关的测量与测绘工作中。并且现在GPS测量技术及影像提去技术也在我国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和传统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方式相比较,GPS测量不用进行点同点的相互透视。这个好处让GPS测量有很大的机动性,可调性。工程测量测量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实质性的效益,所以我们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地推广现有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和不断发展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来保证工程质量。实现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3 如何让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与时展并进 在21世纪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的前景是比较广大。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相关产业很多,所以相应的会产生产业链,比如,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等。摄影测量技术还可以降低外部作业的相关工作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测量效率的特点,数字化测量测绘软件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内容,广泛用于测绘生产、水利水电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城市道路建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军事工程等部门.数字化测量测绘作为一种机助测图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前景,是测绘发展的技术前言,作为反映测量测绘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建筑物的形态,工程的地籍测绘,城市的地形图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传统测量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摄影技术对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十分重要,而且应用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创造更高端的技术,更前沿的科学技术。 4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 我们当代社会很多方面都运用到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比如我们熟知的神舟7号飞船的发射,我们巧妙地运用这个技术,更加拓展了我们的天空范围。还有我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是运用到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使我们的奥运会场地圆满建成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要把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这些技术造福于我们的生活。比如我国现代建筑也充分的运用到测量测绘技术,让我们的建筑物抗震系数高,并且还可以使建筑物的外形更加美观,再也不是传统的建筑物风格,运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具有古代建筑的典雅,还不失现代建筑物的时尚,还充分吸收外国建筑物的风格,使得建筑物中西合璧,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所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对于我们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我们的工作人员还要继续努力,把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做大做强,不仅仅服务于我们我家,也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 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等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要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这需要相关研究者的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我们都相信如果相关人员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坚持不懈,肯定可以在这方面得到巨大的进步。我们要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自主创新刻不容缓。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从别人那里买来,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从外部得到,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不受制于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由大及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也要如此,不断研究探索,掌握世界领先技术,成为工程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领导者,我们要实现让世界掌握中国的核心技术,让我们的科技面相世界,面相未来。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 [摘 要]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工程测绘工作成为了人类身边的一种艺术。近年我国的不同行业发展迅速,展现出良好的趋势,高科技无人机航拍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工程测绘方法必将被取代,当下必须加大无人机航拍技术应用的重视度。笔者对在工程测绘中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无人机技术 测绘 工程 应用 引言 科技不断的改革完善,各种先进技术不断的被应用到各行业领域中,近几十年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提升工程测绘工作的准确度,帮助工作人员获取更可靠清晰的数据来源,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体现出更多的优势,是未来工程测量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1.无人机技术概述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不能符合需求标准,很多的地区面貌发生了改变,很多的港口、机场、车站等工程建设都需要更加详细的数据,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无人机技术包括无驾驶人员的飞行器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结合运用。该技术目前被应用在地理信息测绘和测量当中,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智能、自动化程度高、专业技术水准也较高。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测量当中,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日后的遥感技术发展重要目标。 2.无人机航拍技术的优越性 无人机测绘是遥感领域用于地形测绘的新兴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资金投入量比较小,勘查过程中反馈能力好,时间消耗少,方便不同地区的转换应用。对比过去的大飞机搭载摄像机航拍作业工作方式,无人机飞行技术的优点更加突出。大飞机对起降场地需求十分高,无人机已经实现了就地起降,省掉了很多的路程。 具体的工程测绘任务中,航摄小组可以灵活变通,将地点选在测区附近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或者是停用的砂石买卖场,加长了拍摄工作时间。以往的工作过程可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天气要求比较高。 无人机对于外界自然环境要求相对比较低,并且离地面的高度可以自行控制,方便获取更加详细高分辨度的资料。工作人员可以灵活控制无人机的速度,将航速控制在最优化范围内,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对于突发状况可以进行变通,得到更加准确的信息资料。 3.无人机航拍技术的系统组成 3.1 遥感信息采集系统 3.1.1 无人机遥感平台 无人机遥感测绘系统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遥感信息采集系统,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航测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装载航空数码相机 ,并采用IMU(惯性测量)/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而进行导航的航空摄影,其优势在于可以快速、精准、高效地获取地理信息数据。 3.1.2 飞行控制系统 无人机飞行控制的关键内容就是飞行控制系统,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定位系统导航开展科学的利用,进一步达到信号定位,实时的掌握加速度计、陀螺等飞行器平台的具体工作状态变化,通过这种工作流程实现无人机的数字化监控,基础实现定点信息采集任务。 3.1.3 地面监控系统 全向天线、监控软件、供电系统、便携式计算机几部分系统构成了地面监控系统,不同的环节解密结合相互关联,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操作地面监控软件,相关的数据进行科学的设定,包括导航模式的选择、相机曝光、基本飞行参数的设置等等。 3.2 遥感信息处理系统 3.2.1 遥感像片处理 在整合数据工作完成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后将勘查照片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处理,主要有航带的整理、质量监测、照片的预处理、照片的并行更正等等。遥感像片处理最突出的功能是对相关数据文件的整合处理,处理的内容包括任务航摄规范表、相机检定参数等。 3.2.2 空中三角测量系统 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空中三角测量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将初步规划好的航带列表合理科学的融合,将相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认定;对影像进行内定向,经过影像间连接点的布局、像控点量测、平差计算进行自动空三加密, 构成完整全面的三维立体模型,最后实现模型定向及生成核线影像。 3.2.3 三维建模系统 三维建模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地图形的推断, 求出具体的相关信息, 实现三维虚拟地形地物的可视化,是一种图像表征数据思维,工作人员直接感受到具体的区域环境或者是设计方案,加快方案设计分析设定,实现共同交流,优化方案选择。现有的软件包括ArcGIS、Civil3D、TerrainCAD 等等。 4.无人机航拍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4.1 对航线进行有效的规划 具体的细化工作开展前必须合理的进行航海规划,规划研究内容必须包括相机参数、地形特点、作业范围、精度要求,对于各项数据进行整合,保证准确高效性。该环节十分重要,其对于后期遥感信息采集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数据支持。 普遍的航线规划包含几项检查内容,首先要保证航线走向的合理性,认真核实是否出现主点落水不利的情况,其次确保区域覆盖的完整性和划分的科学性;最后准确的选择摄像机基面,确立航高设置的准确性。 4.2 体系化的相片控制 在布置向控点时,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的具体状况,并按照区域网进行有效布点,区域网的大小和像控点之间的跨度应综合考虑成图精度、 地面分辩率、产品用途、 地形特点等多种因素, 以能够满足空中三角测量精度为原则, 进行优化设计。 5.实际应用分析 5.1 新农村建设测绘 测绘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系统、电力、交通、房屋等等。为了控制数据的精确,可以在开展调查工作时不断的纠正。具体可以根据《新农村建设测绘保证服务技术大纲》开展工作。 5.2 土石方测量 在无人机飞行的时候具有固定的高度,通过对于高度的计算可以得出一定的轨迹,轨迹研究可以推算出高程值,应用现代化的三维软件技术就可以得到土石方量。 5.3 地图形测绘 根据实际的要求标准控制好无人机工作中的比例尺寸, 相机拍摄的分辨率, 重叠率等等。具体的图片成像后,可以先进行矢量化的处理,在通过实际的比较控制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全部的坐标和测绘。 5.4 体积计算的测量应用 无人机航拍技术本身灵活性高,计算精确,安全可靠,经济节约,可以大力引用在测绘工作当中,还对应用在资源开发,农林监测估产,体积测量当中,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因为认可度造成的纠纷问题。为体积计算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6.结束语 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跟上测绘工作进步的速度,当下无人机航拍工作形式已经被大范围的应用,工程建设中的测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绘工作的高效准确性是保证质量的前提。该项技术的应用是进步发展的需要,其可以更快的提升测绘工作效率,是实现高效工作的保证。未来的工程测绘工作必将大量的使用该项技术,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论述 【摘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测量测绘;问题 前言: 电力工程施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对工程测量测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一些非常简单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而导致有工程返工的情况出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今后的电力测量测绘工作中我们应指派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人才进行测绘、指导施工,从基础建设施工中来总结吸取经验,使我国的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有一个很好的突破。 一、分析电力工程测绘工作需求及应用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光电技术、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等作为基础,以RS、GPS等作为技术核心,测量地面已有的界限和特征点,利用一定的绘图技术并结合一定测量数据形成一定图形去反映地面状况,这就是测试技术。行政管理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都会使用这种技术。由于电力工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往往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性人才对工程施工进行指导施工,但由于在思想上对测绘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工程返工、增加工程成本还影响了工作进程。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需要认真对待工程开工前的测绘工作,结合工程特点,积极研究新的测绘技术来解决测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降低测绘难度,提高测绘质量,使电力工程施工进行顺利。 测绘技术应用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因为GPS有全球、全天和实效性等特点使得测绘技术在最近这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建设中,因为它能够提供精确的位置和时速给客户。而且对电力测量测绘的数据也可以进行收集和处理。目前,很大部分的测量人员已经对GPS测绘技术认可了,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中,GPS测绘技术很大程度的给测绘人员减轻了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处理GPS强大的应用前景。第二,连续运行的卫星定位系统CORS集成了多媒体技术、GPS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等形成了连续的地面信息采集系统而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应用于测绘技术中。在实际施工作业中,由于COPS系统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土地的三维数据和土地性质进行全面的数据测量然后绘制全面的、非静态的数据,使得它能全天不间断的给客户提供准确的信息,给客户的策划和统筹工作提供方便。再者,因为它很大程度的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了测绘工作难度,节省了各种成本。第三,根据电磁波理论发展成的遥感技术能够采集和处理远距离目标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根据专业软件成像,还能勘探和识别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质。在实际工程测量中,由于RS技术有高实效性、数据综合性和大面积同步观测的优势,可以对指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观测和测量。而且为了得到更完整更有效的地理信息,通过航空摄像中获得的地形图对测量区域进行准确分析。还有就是,为了更及时的了解施工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随时了解监测施工现场的动态,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第四,影像提取技术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送电线路测量困难、地质偏僻等问题上发展形成的,而为了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影像提取技术让在这些问题上的测量测绘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了。而影像提取技术就是利用的测量测绘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影像提取,根据专门的分析软件对提取的影像数据进行相应处理获得电力工程图,完成测绘工作。利用影像提取技术也能有效地简化测绘工作,减轻工作量。第五,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测绘技术,它是伴随微机软硬件技术和全站仪的应用发展而相应发展起来的。它如今成为了主要的地形测图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测绘生产和水电工程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是为了实现一体化的地理信息分析、采集和管理,根据专业软件实现三维成果输出。数字化测绘技术相比传统测绘技术变得更加方便处理和简化,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强度大,测绘困难的测绘工作,有利于电力施工进行顺利。第六,融合了GLONASS技术和GPS技术的RTK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卫星定位测量技术。这门技术的应用,使得外业测量的劳动强度降低,摆脱了对工程测量仪器的过分依赖,相应的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效率都提高了,促进电力工程测量技术的革新。RTK技术可以直接测量流动站对象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缩短测量时间,方便操作。而且对地形、水域的测量只需很少的基准点就能实现测量目标。对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很有作用。 二、对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建议 要想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比方说,1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上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就得更多的引进先进的测量测绘技术和设备。2加大我国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一个更好的提升让他们把测量测绘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掌握透彻,并把这种技术熟练准确的应用到电力工程建设中去。3合理管理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方说明确规定对资源分配问题和对人员的调度问题,提前安排合理的施工方案,大家各尽其职,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的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为了减少对材料的破坏、损失和浪费,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可以对各种建设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登本造册。4为了防止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应该使用一些安全、无污染、性能高的设备,对被破坏的制备进行重新补种,保障原地的生态平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优势 数字测绘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其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程度有着明显的提升。测绘人员通过计算机的运用,可以对测量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更为直观和真实的反馈,多种数字化仪器的运用,使得地图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直观度较高,令人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地图。除此之外,其精度较高的优势也不言而喻。仪器测绘比手动测绘的精确度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基本可以将测量结果控制在毫米之内。现势性强也是数字测图的另一个优势。数字化的测图可以有效地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形成较为全面的地理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检索。可以在今后的运用过程中,查阅需要的数据资料。与此同时,数字化测绘也方便工作人员的更新和维护,使得其具有着更强的时效性。根据数字化测量的结果构建起的地图,是对多重要素的累积,与传统测绘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和精确,符合我国地质测量工作的需要,为全面建立起土地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基础。在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数字化测绘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较好地完成了外业作业向室内的转变,减轻了外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使其工作环境得以优化。数字化测绘这种精度高、速度快的优势更是不可小觑的,在近些年来更为凸显。 结束语: 总体来说,电力测量测绘技术在我过经济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有序增长,对电力测量测绘技术也得保持提高。对于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合理、妥善、科学地处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工程测量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逐渐应用到测绘技术中,使测绘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提高了测绘技术的精确度。地质工程中,测绘新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测绘新技术的特点,分析其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测绘发展;测绘技术应用;工程测量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中引入了许许多多的测绘技术。这些测绘技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还进一步促进了工程事业的发展。然而,当这些测绘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工程测量当中去的时候,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到了测量的结果。于是,本文将对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改进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探究。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特点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测绘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测绘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精确度高。由于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许多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测量方面的应用较广。比如水利、建筑、交通等等,由于这些工程的性质和特点的需要,测绘技术的精确度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现代测绘技术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个需求,使得工程测量中的数据精确度变得更高。二是自动化加入到现代测绘技术当中。由于测绘技术要进行一定的数据的处理,所以现代测绘技术加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对于那些测量的数据能够自己进行收集和处理,然后自动绘图。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工程测量以及绘图的效率。同时,自动化的加入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新的失误,使各项数据也变得更加科学可靠。三是人力投入减少。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人员进入到工程实地进行考察,并且搜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绘图,因此投入的人员较多也较大,工作人员也十分辛苦。而现代测绘技术则可以运用自动化的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绘图,这样就减少了人员的投入。四是提高了存储能力。在现代测绘技术当中,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配套领域科学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的存储性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测绘人员可以将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自动测绘的图形保存到软盘当中,以便于我们随时进行运用,若发现了错误或者失误我们还可以进行修改。 二、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1、测量信息采集点分析 在建筑工程测量中,信息采集点可以对建筑主体结构予以全面体现,确保了建模工作规范、合理、有效的展开。在具体工作中,其操作如下:在设计建筑主体结构的时候,要对工程三维坐标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平面图、轴线图、立面图。在测量建筑结构差异的时候,需要分别对三维坐标数据展开分析,进而有效划分建筑工程测量主体。针对混合结构而言,可以选择结构柱或者墙体;针对承重墙而言,可以选择内承重墙或者外墙;针对框架结构而言,可以选择外墙或者结构柱列。在测量天花板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收集吊板数据,对吊板标高予以确定。在测量楼梯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收集栏杆、阶梯长度与高度、平台等相关数据,并且明确影响附属结构的各种因素。 2、现代测绘技术在高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领域的工程测量工作中需要在合理间距外设置高程控制点,相邻高程控制点还需要通过设置水准路线来构成高程控制网,而高程控制测量中有效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在高程控制测量过程中建立完整的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等外闭合水准路线控制的方法进行设置,所以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需要根据测量工作实际需求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利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的顺时针观测和微倾水准仪的逆时针观测来完成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工程测量中的计算工作需要对视距和高差进行计算,这便需要通过使用公式来辅助完成这两项的计算工作,如果在针对高差误差在5mm以上的计算结果必须对其进行复核,只有找出影响计算结果的原因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水准检核过程中必须要予以闭合差足够的重视,如果在工程实际测量工作中发现闭合差超过限制,则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找出导致闭合差过大的原因,这是现代测绘技术在高程控制测量中必须重视的几点。 3、现代测绘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平面控制测量是建筑工程领域工程测量工作的核心内容,其对工程测量结果的影响最为直接,建筑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中很多材料的准确性都受其影响,因此,现代测绘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对提高工程测量精度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交会法定点、导线测量以及三角测量等测量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平面控制测量中,为了有效实现对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进行高度精确的控制,在平面测量工作中可以采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等方法对其整体或局部进行测量,这对提高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及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 4、数字化制图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绘图方法通常是通过绘图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和自己的智慧来进行,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这种传统方法往往需要我们的绘图工作人员存储大量的室内数据为后面的绘图工作提供基础性的资料。这种绘图过程十分长并不能够将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相结合,也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而数字化绘图工程则能够将数据的采集过程和绘图过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自动进行绘图,这种方法就有效地降低了传统绘图的难度,将现代绘图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实现了工程测量中绘图的自动化。同时,数字化绘图工程还将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卫星三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进一步精确了绘图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说为工程测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决策平台。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前景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前进与发展,因此可以从中窥见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受到人工测量的一些误差影响,传统的测量测绘方式非常容易产生一些失误与偏差,而这些偏差会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后果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工程的重建。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要不断的推广与使用新技术,以此来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工程测绘与测量,最大限度的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相关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然而在应用新技术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当采用GPS测量方式时,鉴于各种垂线的偏差无法得到准确的测定,因此无法将以法线为标准的GPS成果转化为采用垂线为标准的施工测量保持一致。在对隧道进行施工测量的过程中,其横向的贯通误差基本上凭借于对方向观测的准确度。针对上述情况,鉴于各个点的垂线偏差无法准确的测定,因此不能够将以发现作为标准的GPS成果转变为以垂线为标准的施工测量成果。同时要加强测绘人员的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能力,不断的完善职业技能,从而确保工程测量测绘新技术能够得到及时的推广与使用。 结束语 现代测绘技术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工程测量工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日趋多样化及工程测量环境越加复杂化,建筑工程领域对工程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对现代测绘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工程测量工作的开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简论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与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工程测量学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图,保障工程选址合理,按设计施工和进行有效管理,在工程运营阶段对工程进行形变观测和沉降监测以保证工程运行正常。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 建立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使系统持续的质量改进,确保工程的质量,使系统获得更好的效率和效益。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实体,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和特点。测绘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控制测量,碎部测绘,线路测绘,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工作。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控制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与国家控制网和城市控制网联测,以便统一各局部的地形测量工作,并根据测区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使所测的地形图能相互拼接构成精度均匀的整体,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一.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现状探讨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测绘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学科之一。在计算机、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工程测量测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持。同时测量测绘本身的进度也为工程测量测绘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主要应用电子经纬仪与全站仪进行测量测绘工作。以电子测绘仪与全站仪的交互应用实现了数据的测得、处理与图形编辑等工作。随着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 GPS 测量技术、影像提取技术等在我国的工程测量测绘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测量效率与测量质量、降低了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为解决野外测量难点、解决测量通视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探讨 1 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应用的探讨。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GPS测量技术、数字化测量应用以及摄影测量技术得到了推广与应用。GPS 测量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够实现全天候、连续、高精度的三位坐标以及相关技术参数。GPS 测量技术是利用了GPS技术中的静态接受卫星信息以及动态三维坐标点位方向两大功能。将这两大功能以及相关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工作能够实时、有效、准确的进行工程测量。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改善传统测量测绘工作中通视难题,为公路、铁路工程的测量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影像提取测量测绘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基础上,利用被测而为影像提取三位信息的基础。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有着一定的应用。将被测区域按照多个像控点进行影像拍摄后,利用计算机影像提取技术将工程计算住工程所需测量信息,实现快速、便捷的测量测绘。受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建设中通视效果不佳、地形复杂等因素影响,这一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上诉因素对测量精准度的影响,通视还能够大大降低测量工程的难度与工作量。 2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发展看出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测量工作标准化、测量工作自动化将成为新世纪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展的主要方向。受人工测量测绘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测量测绘数据等极易造成偏差。测量测绘数据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严重时还将导致工程的重建。为了有效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提高工程测量测绘以及建设施工质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以自动化、数字化采集与处理的方式提高了测量测绘的精准度。而且,数字化测量测绘技术还能够加大的提高测量测绘工作效率、为保障现代工程建设施工工期、提高工程建设投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三、当前阶段工程测绘技术在具体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1工程测绘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测绘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已有的测绘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单调,由于当时掌握的科技情况有限,对于地理测绘必须依靠工程勘测和实际取样来进行,并且这种方法对于施工地域的整体性勘测不完整,在很大程度方面可能造成测绘误差,对于测绘质量和测绘效率都很难得到保障。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GPS、Google Eerth、bing Map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方面的应用,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软件计算和数据库信息备份等测绘步骤,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测绘前期对于施工区域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可以通过GPS的主体采集来进行,以此可以大幅提升信息采集的准确率和完全覆盖率。在现行地理数字信息网络的服务体系下,能够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对收集的测绘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基于现代工程测绘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地理信息测绘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研发上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地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环境下,加强了与地理信息监管部门,高校研发部门的合作,开发出我国目前已经成功采用的地理信息测绘基站,并且拥有相关配套软件的辅助应用,提高了对于测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另外,地理信息网络集成化的应用也对工程测绘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分析进行加工取样,作为研发新型工程测绘软件的实验样本。在具体的数字化网络测绘信息推广之前,测绘结果都是通过手工绘制工程图纸来进行表现的,如果施工区域面积较大,地下工程结构就需要多份图纸进行综合表述,但目前建立在地理信息网络化系统中的测绘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的从一张电子图纸上看到整个施工区域的多层地质结构分析,省去了图纸的重合分析和复杂的保存工作。 2地图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工程测绘技术建立在地图数字信息系统上,地理测绘信息是建立在原有的测绘数据上进行模拟处理的,数据库资源的建立和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信息的实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测绘开支。全球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测绘的信息收集阶段,对测绘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能够实时做出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工程信息的测绘是采用时间性精确排列的,在时间精度下便于对数据的查找,根据对中心区域的数据布点控制,可以高效绘制出施工区域内的坐标图,借助坐标数据分析软件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进行实际比例分析。工程信息遥感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实效性的完美结合,其测绘方法更为经济实用,遥感信息测绘能够实现大范围空间的同步信息观测,目前已经成为工程地理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摄影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任意比例的缩放,这些固定比例尺寸的模拟绘图可以通过3S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进行关联位置的确定,从众多遥感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本分进行应用。 四、关于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的技术要求。虽然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与仪器整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关技术的了解与应用仍然需要工程测量测绘人员不断地加快技术学习与知识结构的补充。通过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新技术的学习为确保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确保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确保工程测量测绘质量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工程测量测绘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中的技术应用与方法探讨 【摘要】工程测量学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图,保障工程选址合理,按设计施工和进行有效管理,在工程运营阶段对工程进行形变观测和沉降监测以保证工程运行正常。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 一、 测绘工程概述 测绘是工程建设获取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数据测绘工程中的主要任务包括各种控制测量及相关数据的处理,建立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使系统持续的质量改进,确保工程的质量,使系统获得更好的效率和效益。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实体,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和特点。测绘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控制测量,碎部测绘,线路测绘,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工作。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控制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与国家控制网和城市控制网联测,以便统一各局部的地形测量工作,并根据测区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使所测的地形图能相互拼接构成精度均匀的整体,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二、 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现状探讨 目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主要应用电子经纬仪与全站仪进行测量测绘工作。以电子测绘仪与全站仪的交互应用实现了数据的测得、处理与图形编辑等工作。随着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 GPS 测量技术、影像提取技术等在我国的工程测量测绘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测量效率与测量质量、降低了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为解决野外测量难点、解决测量通视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探讨 1 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应用的探讨。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GPS测量技术、数字化测量应用以及摄影测量技术得到了推广与应用。GPS 测量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够实现全天候、连续、高精度的三位坐标以及相关技术参数。GPS 测量技术是利用了GPS技术中的静态接受卫星信息以及动态三维坐标点位方向两大功能。将这两大功能以及相关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工作能够实时、有效、准确的进行工程测量。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改善传统测量测绘工作中通视难题,为公路、铁路工程的测量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影像提取测量测绘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基础上,利用被测而为影像提取三位信息的基础。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有着一定的应用。将被测区域按照多个像控点进行影像拍摄后,利用计算机影像提取技术将工程计算住工程所需测量信息,实现快速、便捷的测量测绘。 2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发展看出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测量工作标准化、测量工作自动化将成为新世纪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展的主要方向。受人工测量测绘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测量测绘数据等极易造成偏差。测量测绘数据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严重时还将导致工程的重建。为了有效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提高工程测量测绘以及建设施工质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以自动化、数字化采集与处理的方式提高了测量测绘的精准度。而且,数字化测量测绘技术还能够加大的提高测量测绘工作效率、为保障现代工程建设施工工期、提高工程建设投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四、当前阶段工程测绘技术在具体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一)工程测绘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测绘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已有的测绘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单调,由于当时掌握的科技情况有限,对于地理测绘必须依靠工程勘测和实际取样来进行,并且这种方法对于施工地域的整体性勘测不完整,在很大程度方面可能造成测绘误差,对于测绘质量和测绘效率都很难得到保障。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GPS、Google Eerth、bing Map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方面的应用,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软件计算和数据库信息备份等测绘步骤,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测绘前期对于施工区域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可以通过GPS的主体采集来进行,以此可以大幅提升信息采集的准确率和完全覆盖率。在现行地理数字信息网络的服务体系下,能够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对收集的测绘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基于现代工程测绘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地理信息测绘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研发上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地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环境下,加强了与地理信息监管部门,高校研发部门的合作,开发出我国目前已经成功采用的地理信息测绘基站,并且拥有相关配套软件的辅助应用,提高了对于测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另外,地理信息网络集成化的应用也对工程测绘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分析进行加工取样,作为研发新型工程测绘软件的实验样本。在具体的数字化网络测绘信息推广之前,测绘结果都是通过手工绘制工程图纸来进行表现的,如果施工区域面积较大,地下工程结构就需要多份图纸进行综合表述,但目前建立在地理信息网络化系统中的测绘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的从一张电子图纸上看到整个施工区域的多层地质结构分析,省去了图纸的重合分析和复杂的保存工作。 (二)地图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工程测绘技术建立在地图数字信息系统上,地理测绘信息是建立在原有的测绘数据上进行模拟处理的,数据库资源的建立和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信息的实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测绘开支。全球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测绘的信息收集阶段,对测绘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能够实时做出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工程信息的测绘是采用时间性精确排列的,在时间精度下便于对数据的查找,根据对中心区域的数据布点控制,可以高效绘制出施工区域内的坐标图,借助坐标数据分析软件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进行实际比例分析。工程信息遥感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实效性的完美结合,其测绘方法更为经济实用,遥感信息测绘能够实现大范围空间的同步信息观测,目前已经成为工程地理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摄影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任意比例的缩放,这些固定比例尺寸的 模拟绘图可以通过3S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进行关联位置的确定,从众多遥感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本分进行应用。 五、关于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的技术要求。虽然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与仪器整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关技术的了解与应用仍然需要工程测量测绘人员不断地加快技术学习与知识结构的补充。通过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新技术的学习为确保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确保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确保工程测量测绘质量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工程测量测绘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在现代工程测量中,测绘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测绘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工程建设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因此,测绘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促进测绘技术向前发展。本文就主要对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测绘发展;工程测量;作用 引言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 无论是楼房、桥梁或是水利工程,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就是将设计图纸上标注建筑的尺寸、位置还原到具体的土地或者水域上,或者在建筑完工后对各项数据进行测量,以保证建筑的稳定和安全。它与设计图纸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对建筑是否能够按照计划的位置坐落、建筑是否符合设计中的尺寸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工程测量一旦出现偏差,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从而对社会经济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而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间接地提升了建筑的稳定性。 在修建新的公路、铁路、地下铁路或者水路运输时,现代测绘技术是一种有利的辅助和保障。例如,在修建地下铁路或者挖掘隧道的时候,前期一定会计算分析抗压性,那么在测量领域就绝对不能超过误差范围,不能挖多也不能挖少。此时,现代的测绘技术就会提升测量精度,使得整个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另外,地形比较复杂的城市,修建公路的时候也需要用现代测绘技术确保规划的保障实施。 二、现代测绘技术的构成 1、数字化成图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改变了传统的作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测绘工作的精准度。以往的作图模式不仅需要处理需多繁杂的数字信息,耗时耗力,而且也难以达到现代工程测量的技术标准,无法跟上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而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出现相当程度的扭转了这种局面,因而在大比例尺工程图和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中取得了极为普遍的应用,一跃成为现代工程测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数字化成图技术的深入发展,为了满足实际工程测量中的需求,逐步发展出了功能更为完善的器械,如全站仪、绘图仪以及电子经纬仪等。这些专业仪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为测量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图纸,还可以满足工作人员的其他需求,极大的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为测量工作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2、全球定位技术(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是工程测绘工作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以测距、测角和侧水准作为基础工作办法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全球定位系统。传统的测绘办法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要求完成控制网的布局和检测等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测绘工作,还要布置环形或者线形的控制网。相比之下全球定位系统就显得更加高效,基本上不会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影响。 3、地理信息技术(GIS)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来,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第一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图处理,对于工程测量成图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设计进程的加快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操作基础,因此可以相应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时间,在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使工程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的同步检测能力,时效性比较高,测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强,因而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摄影图像的遥感卫星是对地检测搜集基本地理信息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小型比例尺的工程图和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对于各类地形图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数字技术的应用 测绘技术发展在很早的时候,测绘方法单一,科技水平低下,地理测绘需要依靠工程勘测来进行,这种方法不利于施工地域整体性勘测,容易形成测绘误差。当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GPS、Google、Eerth等地理信息网络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运用使测绘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研发出了数字化的测绘软件,优化了地理测绘水平。另外加强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使用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能更加方便、快捷地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分析,能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备份从而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以检测矿产资源为例,运用到的技术很多,检测时要做到技术和实际地质情况相结合。如今我国寻找矿产的技术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依然解决不到找矿难,开采过程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科技来做支持。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首先我们要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然后找寻出矿产资源形成的规律以判断该地区是否有矿产资源;其次,我们需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来提高找矿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我们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为企业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现代化的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移动测量技术 空间同步技术、移动信息传输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自动提取技术共同组成了移动测量技术。野外全息技术和基于DMI的信息提取技术是移动测量技术生产的产品。移动测量技术主要是对专题热点进行数据采集,能实时地对地理信息进行控制。 (2)航天拍摄测量技术 传感器的姿态控制技术、航天拍摄二维和三维信息提取技术以及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共同构成了航天拍摄测量技术,这些技术是航天拍摄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测量作业方式,降低了测绘成本,缩短了周期,能有效提高测绘效率。 四、工程测量领域现代测绘技术未来发展建议 首先是要提升测绘信息的反馈速度,及时地给出测量数据,这样对工程测量的效率,对整个工程的效率都有所提升其次是测绘行业并没有相关的标准,当前并没有因此出现混乱,但是随着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工程测量对建筑质量起到的作用很大,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测绘行业健康发展。再次,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表或者水面的测量比较精确,但是对于地下或者是水下的测量技术并不成熟,要对这方面重视起来,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技术进步,将工程测量技术提升到整个地球的维度。最后是由于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成本比较高,还不能普及。所以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应当研究如何降低使用成本,普及到民用领域。 结束语 科技发展促进测绘需求的多元化,传统测绘技术无法满足新社会需要,因此测绘行业要更新科学技术,建立新颖的工作模式,积极攻克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努力完善测绘人员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期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测量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大大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数据和精准的地图,保证工程建设合理选址,促进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本文主要对测绘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叙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技术;发展现状;工程测量;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相关测量测绘技术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文在基于测绘发展的基础上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工程测量以及测绘新技术的探讨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较为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以及GPS测量技术还有数字化的测量以及摄影测量等技术都得到了不断的推广与应用。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技术经过实践的检验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了当前工程测量测绘的重要方式。 首先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其主要实现了当前测量测绘技术工具以及方式上的超前性,促进工程测量逐渐朝向现代化、自动化以及数字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能够帮助降低测量工作量,同时使得设备仪器等自动计算功能避免由于人工计算所产生的误差。在这种基础上,相关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的增强了测量以及测绘的精准程度,从而全面提高了工作质量。 其次选用GPS测量技术,同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较,GPS测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各个观测点之间无须通视,能够有效地降低测量工作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同时可以灵活的选取点位;(2)定位的精准度较高;(3)观测所需时间较短;(4)能够提供三维坐标;(5)操作比较简单;(6)能够实现全天候的作业;(7)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的测量方式之中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度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对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的问题。 最后影响提取测量测绘技术,其主要是在数字摄影的基础之上,在充分的利用被测从而提供三位信息的基础之上,来促进国内公路建设的发展。其能够将被测区依据多种像控点来施行影响拍摄,之后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影响的相关提取,从而达到快速和便捷的测量测绘效果。 二、当前阶段工程测绘技术简介 1、地图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工程测绘技术建立在地图数字信息系统上,地理测绘信息是建立在原有的测绘数据上进行模拟处理的,数据库资源的建立和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信息的实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测绘开支。 全球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测绘的信息收集阶段,对测绘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能够实时做出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工程信息的测绘是采用时间性精确排列的,在时间精度下便于对数据的查找,根据对中心区域的数据布点控制,可以高效绘制出施工区域内的坐标图,借助坐标数据分析软件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进行实际比例分析。 工程信息遥感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实效性的完美结合,其测绘方法更为经济实用,遥感信息测绘能够实现大范围空间的同步信息观测,目前已经成为工程地理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摄影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任意比例的缩放,这些固定比例尺寸的模拟绘图可以通过3S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进行关联位置的确定,从众多遥感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本分进行应用。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2、遥感技术(RS)和集成技术3S(GPS、GIS、RS) 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物体对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它探测地面物体性质通过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方法是遥远感知事物,当今,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比较广泛,水文、气象、地质、地理、资源环境等领域都在使用,属于非常先进的一门空间探测技术。目前,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就是航空遥感技术,这项技术在在实践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另外,卫星遥感用于测图成果也很显著。3S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紧密结合起来,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收集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并且还能够及时处理和更新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3S的综合应用更加方便了人们收集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为地形测量获得更加精确的图形和数据提供了保证。 3、.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技术克服了原有测量技术的局限性,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是利用非接触的主动测量方式来获取外界事物的三维数据,它可以对外界物体随时进行扫描,并且它还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可实现昼夜测量,能够把信息快速的转换成可以利用的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具有快速扫描、高精度、数字化程度高的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他能够大大地降低作业成本,并且使用非常方便,数据信息的输出格式能够和CAD以及三维动画等工具软件直接对接。 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主要应用 1、测图的主要内容 原图的数字化,当测量工程中对数字地形图的要求不高,且工程经费又相当有时限,可以考虑采取该方式。原图的数字化能够将现有地形图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一级扫描输入设备,作业人员能够使用数字化软件在很短时间内即获取所需的数字化地图。该方式主要包括手扶跟踪数字化与扫描矢量化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相对而言扫描的矢量化能够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与原图相比。采取扫描矢量化方式获得的数字图精度要稍低,这主要是由于处理的过程所产生的误差所致。而且该方式只能反映出自纸成图时地表各种地物的基本样貌,其适时性并不强。因而该方式常常被用于工程中的应急性测量措施。 地面数字测图,当工程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则可以考虑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式,该方式是典型的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方式,在工程测量项目中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作业方式。采取该方式获取的数字地图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借助于一定的测量手段,能够将重要地、物与其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m范围以内。 2、测绘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为载体,构筑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体系,并将对应的社会信息存储在相应位置,用户借助于通信网络,即可实现对上述数据的访问,获取所需的信息。与传统的测绘工程不同,数字地球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并牵涉到诸多的部门和技术,并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四、我国测绘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目前的新型测绘仪器怎样才能在实际的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目前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怎样开发出适应时代测绘仪器,怎样研究利用新的测绘技术和方法,来满足新的社会环境的特殊要求,这些问题的良好解决都对推动测绘技术的发展有极好的作用。现在测绘技术新的发展通常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近些年来测绘相关传感器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应用和集成更好的发展传感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泛指各种能高精度、自动化、全方位地采集数据的设备。第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不仅得到了普遍应用,利用大比例尺测图技术使得测绘技术不断的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摄影测绘技术的应用也不断的扩大,摄影测量技术在很多的城市与工程测绘领域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摄影测绘技术因有高质、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并且摄影测量仪器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完全的、实时三维空间信息,而且还不需接触物体,大大的减少了测绘的外业工作量,很好地提高了测绘精度,很好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第四,变形监测自动化技术也成为了重要的测绘手段,变形监测自动化技术是目前测绘中变形监测的一个非常重要话题。第五,大型与精密工程测量及工业测量得到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的大型工程建设、超高精度机械设备安装、自动化生产线及大型工程建造和运营过程都需要进行安全监测,这些也就对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束语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在现代工程测量中,测绘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测绘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工程建设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因此,测绘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促进测绘技术向前发展。本文就主要对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测绘发展;工程测量;作用 引言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 无论是楼房、桥梁或是水利工程,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就是将设计图纸上标注建筑的尺寸、位置还原到具体的土地或者水域上,或者在建筑完工后对各项数据进行测量,以保证建筑的稳定和安全。它与设计图纸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对建筑是否能够按照计划的位置坐落、建筑是否符合设计中的尺寸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工程测量一旦出现偏差,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从而对社会经济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而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间接地提升了建筑的稳定性。 在修建新的公路、铁路、地下铁路或者水路运输时,现代测绘技术是一种有利的辅助和保障。例如,在修建地下铁路或者挖掘隧道的时候,前期一定会计算分析抗压性,那么在测量领域就绝对不能超过误差范围,不能挖多也不能挖少。此时,现代的测绘技术就会提升测量精度,使得整个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另外,地形比较复杂的城市,修建公路的时候也需要用现代测绘技术确保规划的保障实施。 军事测试学是军事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学科,无论是在演练还是在实战中,敌我双方的地形和目标的位置都是双方必须牢牢把握住的信息。目标位置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定位,但是地形只能通过提前测绘进行了解。完整细致的测绘信息对于军事演习甚至是战斗在某些情景下甚至能起到颠覆的作用。 二、现代测绘技术的构成 1、数字化成图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改变了传统的作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测绘工作的精准度。以往的作图模式不仅需要处理需多繁杂的数字信息,耗时耗力,而且也难以达到现代工程测量的技术标准,无法跟上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而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出现相当程度的扭转了这种局面,因而在大比例尺工程图和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中取得了极为普遍的应用,一跃成为现代工程测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数字化成图技术的深入发展,为了满足实际工程测量中的需求,逐步发展出了功能更为完善的器械,如全站仪、绘图仪以及电子经纬仪等。这些专业仪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为测量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图纸,还可以满足工作人员的其他需求,极大的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为测量工作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2、全球定位技术(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是工程测绘工作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以测距、测角和侧水准作为基础工作办法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全球定位系统。传统的测绘办法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要求完成控制网的布局和检测等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测绘工作,还要布置环形或者线形的控制网。相比之下全球定位系统就显得更加高效,基本上不会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影响。 3、地理信息技术(GIS)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来,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第一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图处理,对于工程测量成图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设计进程的加快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操作基础,因此可以相应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时间,在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使工程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的同步检测能力,时效性比较高,测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强,因而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摄影图像的遥感卫星是对地检测搜集基本地理信息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小型比例尺的工程图和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对于各类地形图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数字技术的应用 测绘技术发展在很早的时候,测绘方法单一,科技水平低下,地理测绘需要依靠工程勘测来进行,这种方法不利于施工地域整体性勘测,容易形成测绘误差。当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GPS、Google、Eerth等地理信息网络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运用使测绘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研发出了数字化的测绘软件,优化了地理测绘水平。另外加强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使用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能更加方便、快捷地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分析,能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备份从而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以检测矿产资源为例,运用到的技术很多,检测时要做到技术和实际地质情况相结合。如今我国寻找矿产的技术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依然解决不到找矿难,开采过程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科技来做支持。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首先我们要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然后找寻出矿产资源形成的规律以判断该地区是否有矿产资源;其次,我们需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来提高找矿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我们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为企业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沟通配合,提高自身在工作中与其它人员的合作和配合能力也能提高找矿效率。 2、现代化的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移动测量技术 空间同步技术、移动信息传输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自动提取技术共同组成了移动测量技术。野外全息技术和基于DMI的信息提取技术是移动测量技术生产的产品。移动测量技术主要是对专题热点进行数据采集,能实时地对地理信息进行控制。 (2)航天拍摄测量技术 传感器的姿态控制技术、航天拍摄二维和三维信息提取技术以及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共同构成了航天拍摄测量技术,这些技术是航天拍摄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测量作业方式,降低了测绘成本,缩短了周期,能有效提高测绘效率。 四、工程测量领域现代测绘技术未来发展建议 首先是要提升测绘信息的反馈速度,及时地给出测量数据,这样对工程测量的效率,对整个工程的效率都有所提升其次是测绘行业并没有相关的标准,当前并没有因此出现混乱,但是随着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工程测量对建筑质量起到的作用很大,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测绘行业健康发展。再次,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表或者水面的测量比较精确,但是对于地下或者是水下的测量技术并不成熟,要对这方面重视起来,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技术进步,将工程测量技术提升到整个地球的维度。最后是由于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成本比较高,还不能普及,例如在一块地址不太好的地区建筑高层住房,施工单位不愿意花费较大开支去引用先进的测绘技术。所以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应当研究如何降低使用成本,普及到民用领域。 结束语 科技发展促进测绘需求的多元化,传统测绘技术无法满足新社会需要,因此测绘行业要更新科学技术,建立新颖的工作模式,积极攻克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努力完善测绘人员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期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测量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学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逐渐的融入到千家万户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并推动了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高速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在电力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中数据提取的精确度,为电力工程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好了扎实的铺垫,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后台保障,因此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从多方面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取得更大的作用和进步。 关键字:测量测绘技术 准确 高效 科技的指导 由于我国近年来对电力工程事业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电力工程事业正在向着更加优化的道路上进行着积极的调整,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基础技术,对电力工程中工程质量的提升、材料的节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制图,对位置、形态、空间关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提炼分析,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电力工程施工中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有力的保障了工程信息的来源,提高了电力工程建设的工期。 1电力工程测量测绘的应用和需求分析 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贯穿在工程施工的始末,有力的保障了工程施工准确、高效的进行。第一,映像提取相关的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受到施工地理位置或某些突发状况的影响,有些数据的提取就变得非常的困难,这时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对工程现场按比例进行拍摄,从而提取到有用的信息,然后再通过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方案,有效的降低了工程信息提取的难度,第二,卫星定位相关的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这是通过高程的拍照控制技术,全局的对数据进行提取,实时的对工程进行监控,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人力的投入、减少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困难、提高了数据采集的精确度,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和需求性,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难度的不断加深,电力工程建设对测量测绘技术有更多的需求。 2 科技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起到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进了电力测量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人们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对数据高精确度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科学技术最大的产物就是计算机技术,测量测绘技术把这一技术合理的运用起来,有效的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还将遥感定位技术加入其中,有效的确定了施工的方位,并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准确的监管,合理的控制着工程建设的各各关节;摄影测量技术的加入又使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更大的突破,这一技术是把摄影、图像处理、地理定位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工程现场更加直观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得到的信息量也更加丰富、明朗,从而有效的对工程建设做出了指导。由此可见,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并且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 3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科技的指导下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在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方面,由于测量测绘技术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因此必须通过运用一些专业的人才,才能对一些测量设备进行使用、并对收到的数据做出准确性的判断和分析,而有关施工方对专业人才的短缺和对员工培训力度的不够,这些就导致了对高超的测量测绘技术很难做出合理的利用,再加之一些施工方片面追求工程成本,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导致了工程质量的下降和工期的增加;其次,在人员管理、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电力工程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其中涉及的人员和资源都非常多,有些施工方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对员工进行的分配不够科学,并且有时对员工进行随意的调度,这些都降低了员工工作的效率,同时对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在一个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原料过多或过少的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资源管理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损失,这些都影响到了工期质量和工程成本,为工期的建设埋下了不安全的因素;最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些设备的使用会对周围的土壤、空气、植物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如:施工需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改造,从而造成地质的破坏;一些辐射器材的使用对周围生物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施工范围、噪音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等,这些都是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在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某些程度上阻碍我国电力工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4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为使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使其中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应该全方位的付出自己的努力。首先,在技术的提升上,我们应该将多样化的测量测绘设备进行引进和使用,让这些好的技术在适合它们使用的地方,充分的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为电力工程的顺利建设做出技术上的支持;其次,为了解决我国工程人员技术局限的局面,我们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测量测绘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使测量测绘技术准确的被运用到工程的建设中去;对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的管理问题,我们可以事先制定好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人员的调度问题、资源的分配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让员工按照所分配的任务有计划的进行施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办事效率,同时对各种建设材料进行登记,并进行保护,减少材料损失、破坏和一些可以避免的浪费情况,进一步减少建设的成本;对于电力工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设备,把一些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降到最小,对一些破土造成的植物破坏的问题,把土壤进行回填,并对周围的植被进行一些补充种植,从而有效的保障周围的环境的生态平衡。 总结:综上所述,测量测绘技术在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力工程事业的建设也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了让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加大测量测绘技术的引入力度,提高电力工程测量测绘的水平,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我国的电力工程注入新的血液,希望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能源支撑。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在当前的发展下,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阶跃式的进步发展,本文介绍了工程测量的重要性,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展望了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工程应用 引言: 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工程建设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开展。在工程建设中,从施工开始直至竣工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工程测量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执行,将会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失去施工、设计依据。下面我们以工程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例,简要分析测量技术存在的必要性。在一般的土建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现场的技术人员事先做好工程勘探测量工作,否则将无法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数指导,而这项工作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基础。根据测量定位,确定施工机械的布置点。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需要依据工程测量来定位。为保证整个工程的地基承载力,必须通过过程测量准确的确定桩的位置。再次,在建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要依据工程测量确定墙、柱的位置,与地面的垂直性等,还包括垂直方向的高度,也是工程测量的内容。最后,主体工程完工后,装饰工程中,局部部位的装修的尺寸确定,墙面装饰的垂直度的保证都离不了工程测量。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工程测量是整个工程有序施工的前提,在前期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工程测量工作。 二、工程测绘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工程中所用的测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尤其GIS(地理信息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化技术及RS(遥感技术)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使我国的工程测绘技术已达到数字化和高效率的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小,在路桥、水利、房屋建筑等领域的工程测量中应用。降低了工程测量的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现代测绘技术适用与各种复杂的工程环境,具有如下的优点 1、测绘对象的主要形象特征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反映出来,比之二维系统符号、线条的测绘方式,在测绘效果方面更加直观。 2、在应用效率上,与传统测绘产品相比,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测绘产品应用效率更高,且修正产品信息比较及时,并且在地图修正后,能将最新的地图产品及时提供。 3、通过对项目不同筹划与构想的剖析与比较,得到的要素信息更加准确,自动化的测绘作业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操作流程中,测绘产品的应用将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此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先进技术在将来测绘的发展上,一定会取代传统测绘技术。 4、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项目,若要确保测量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要求规定,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应用各种新的测绘技术,以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特别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GIS、GPS、及RS等新的测绘技术,不但能促进测量工作的技术改进,还能保证了工程质量优良。 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工程建设测量 工程测绘技术,主要是根据对工程建设现场的地形、地貌、工程建设的性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建立其相应的施工控制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及不同的放样方式,将相关的设计图纸逐一的转变成为地上的实物,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工程建筑的运营期间之内,为了更好的对安全进行监视、对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鉴定,需要深入的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就需要针对建筑物的结构、位稳、沉陷、以及倾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实时的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反馈,绘出图标信息,帮助在实际操作当中予以重视。 2、工程测量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形成图像的过程,也称计算机成图技术。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在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通常应用大比例尺来进行实地测量形成图形,因此需要对这些原有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果形成的地面数字图在满足一定精确比例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通过常规的方法、数字以及摄影方式进行数据擦剂,最后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将地图中的坐标以数字化存储方式表示出来。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 GPS、Google Eerth、bing Map 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3、建筑物的变形等检测 我国法律法规对高楼大厦建设的位移变形的数值等规定了其允许范围,并且需要使用符合要求的一些设备进行测量。建筑物的位移观测要符合照相应法律法规中的二级精度。采用精密全站仪等符合法规的设备,将处理后的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甲方。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工干预,包括记录数据、数据处理等。要尽最大可能的全部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和绘制成图。全站仪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同样也普遍应用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相较于一般的设备,其有明显的优势,用时少,效率高,数据准确。 4、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在本论文前半部分的内容中已经部分介绍了3S技术的应用。所谓3S集成技术也就是:全球定位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遥感技术RS。这三项技术基本上可以代表测绘技术的数字化,它们的出现给工程测量注入了新的生命。在有关工程测量的文献中已经详尽的介绍了3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在此不多赘述。 5、测绘技术应用之控制测量 由于现在测绘技术的发展,控制测量已经可以快、准、好的为工程测量提供基础数据。GPS测量技术的成熟给控制测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只要保证GPS采集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加之其内部软件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无需大量人力读数、计算和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化。GPS测量技术已可以轻松完成传统测量方法:如采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等设备完成的三角测量方法和几何水准测量方法等。传统测量方法不仅需要诸多的测量仪器,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保证读数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测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GPS测量技术、全站仪等现代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以追求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投资,更少的人力。 6、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测量技术,其主要是以技术为基础、GPS手段,通过软件构成三维激光测绘技术,与传统工程测绘相比,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提供工作效率降低测量成本,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准确性更高;应用的范围更广操作更为方便,此外还可以获得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三维图形。常情况下,我们会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对地质边坡的稳定性或者地表移动情况的测量当中。 7、结束语: 传统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比较,发现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减少工作时间,通过动态监测,减少了人力消耗,提高效率,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有较大的提高。现在的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处理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科学管理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递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现代测试技术的多样性使用,使其在工程测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探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 摘 要:经济的发展带动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是专门研究建立土地信息档案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随着高科技测绘技术的应用,地籍测绘成果已经是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使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资料之一。 关键词:土地调查;测量测绘技术;地理国情 引言 现如今土地资源是人们每天生活的地方,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承载体,土地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在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要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村庄土地资源作为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的调查工作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本文就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调查和地理国情测绘做简单的研究。 一、土地利用的测绘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调查,方便开展对于地方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措施。从96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对土地进行每年一次的调查,这样方便及时掌握土地的使用情况和发展情况,对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类型等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调查分析。直到2000年,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开始使用比例尺对土地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很好的解决了土地所有权的一些问题,对很多以前界限模糊的地方重新进行了区域的整合和划分。第一次土地调查中采用的是1954年的北京坐标系。 在我国第二次的土地调查中,使用了1980年西安的坐标系,在这次土地调查中,使用的是一些先进的科学工具,通过GPS、GIS等工具,进行数字测绘,这些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点差的数字化,方便了信息的综合管理,建立了整体土地情况的资料库,为以后实现土地的综合管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这些高科技工具的优点在于操作方便,并且测绘的结果精确,可以很好的节省人力和物力,在对土地进行分析调查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把土地信息内容从数字化到数据话转移,并建立整体的数据库,实施数据整体的共享和管理。及时跟新了土地的变化情况,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 二、测绘技术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1、3S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是一种综合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导航技术等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主要以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即GPS、GIS、RS等技术,动态获取、分析以及评估城镇化、土地利用率、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布局等地理要素信息,以完成地理国情监测。其中,GPS技术能够快速且精确地提供地理国情监测中所需的点、线、面等三维坐标信息,具有监测的效率高与精度高等特点;GIS技术对监测的各类信息进行分层分级的高效管理,并能将监测的地理信息实行组合分析、修改更新等处理。“可视化”功能是GIS技术最为显著的功能,它能够以计算机屏幕为载体,实现地图上地理信息的再现,并可实现各类地理信息的动态监测。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输入、编辑、预处理以及数据管理等各种功能,在地理情报普查工作中,进行灾害监测、区域以及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2、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权属调查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作为权属调查的工作底图,比传统的线划图更为直观,可以直接在图上进行宗地的编号.设计,显著提高效率,并且对测制完成的数字线划图有一定的检查作用,将遥感影像图进行合适的转换与数字线划图进行套合可以对测区的粗差进行内业核查,发现的问题在外业实地解决。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已有的数字线划图,并对农村和城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建筑.道路等各种地面地物进行属性调查,在现状调查中将影像图与之对应的线划图套合作为调查的基础图件。 3、GPS外业控制测量 为提高测图精度,我们采用了以四等控制点为基准把控制点引入需要的镇区。由于GPS实时动态测量的观测数据均为独立观测值,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检验其精度,因此我们采用了重复观测和全站仪导线复测的方法以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共重复观测了50个点,已知点26个。重复观测数据表明:重复观测点中误差为±2.3 lcm,测量结果满足精度要求。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图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航空摄影测量很大,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可以提供数字,图像映射的行,线,和其他形式的产品。数码摄影工作站的出现,结合GPS技术的应用在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从形象到摄影测量产品4 D产品,如,为了建立各种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 5、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数字测绘技术实现转型,跨越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新技术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它代表了我国测绘技术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方向。最重要特征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服务,随时随地可以为工程测量提供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前沿技术包括现代坐标基准建筑技术、新网络RTK技术等,在工程测量中应用在各个方面,使工程测量精度、信息化测绘技术在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发展 工程测量技术从最初的传统的测量技术发展成了现在的数字化测量技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内外作业正逐步向一体化发展,即将处理和获取数据变得更加自动化,将测量过程的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以及将测量结果变得更加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中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化建设水平,传统的测绘工程测量技术一般只应用于建筑、交通等领域,而数字化测量技术可以同时应用于地形测图和施工放样两种测量当中。 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测绘工程的测量,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模拟信号,可以使测量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确保产品信息的实效性。还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不同要求,利用这项技术合理地处理和加工各种信息数据,使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多,使测绘工程的测量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及规范化。测绘工程中曾经也使用过一些比较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如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精密测距仪、激光扫平仪、光电测距仪以及激光准直仪等,这些仪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工程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工程测量中的工程控制网布置、道路测量以及施工测量等比较落后的作业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可见,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于测绘工程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令人可喜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及GPS、RS、GIS、3S 集成技术等测绘新技术以及数字化测绘、地面测量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仅保证了土地测量信息的准确性,而且作为一种便捷的测绘工具,给地籍测绘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工作量。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其他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工程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进行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各种新型的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3S技术。本文就针对于这三个技术和3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 前言 工程测量是测绘学在国家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直接应用,也是测绘科学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测量的精准度,对工程测量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如今在工程测量领域中,各种更为先进的测绘技术,比如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数字化技术以及遥感技术(RS)等都为工程项目的测绘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这些新的现代技术的应用,在工程测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现代测绘技术分类 1.1、数字化成图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是由数字化成图技术组成的,这种技术和以往的作图方式都不相同,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传统的作图方式相对于来说较为费力,并且需要多次处理更改数据,这种方式很难以满足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不符合当前社会城市的发展。而数字化成图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被广泛使用在大比例尺度的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中,成为了工程测量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1.2、全球定位技术(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是工程测绘工作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以测距、测角和侧水准作为基础工作办法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全球定位系统。传统的测绘办法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要求完成控制网的布局和检测等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测绘工作,还要布置环形或者线形的控制网。相比之下全球定位系统就显得更加高效,基本上不会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影响。 1.3、地理信息技术(GIS)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来,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第一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图处理,对于工程测量成图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设计进程的加快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操作基础,因此可以相应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时间,在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使工程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4、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的同步检测能力,时效性比较高,测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强,因而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摄影图像的遥感卫星是对地检测搜集基本地理信息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小型比例尺的工程图和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对于各类地形图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2.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2.1、GPS技术的运用 GPS是现代测绘技术中的一种。在现代地籍测量的过程中,GPS主要使用在整个测绘的区域,以满足工程对精确度的需要。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这种测量的模式可以在准确的获取地籍坐标的准确信息,能够满足地籍测量精度较高的前提之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结果,摆脱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GPS RTK接收机+测图软件。使用GPS RTK接收机在野外进行各个数据的测量,使用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并且按照相关的个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且最后生成图案。GPS RTK接收机是一种精度较高、效率高、速度快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有点就是可以减少控制点,提高测量的效率。 (2)GPS 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2.2、GIS技术的应用 之前已经介绍过地理信息可以将整个地球上发生的事情通过成图来进行分析,并且可以实现储存并处理地理数据等多方面功能。GIS更多的是使用在土地开发或城市规划中,在工程测量中可效率短时间的将存储的信息处理成图像,对工程的进度也起到加速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降低户外测量难度的同时获得更效精准度更高的效果,这也是GIS在工程测量中的巨大优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3、RS技术的应用 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的观测。因此,RS技术可以使用在大面积区域内部的测量工作,这项技术可以进行同步观测,因此,应用相对于较为广泛。RS技术的测量原理主要就是通过分辨率相对于较高的对滴遥感卫星配合多光谱航空摄影,来实现对大面积区域的同步测量观测,然后在根据所拍摄到的相片以及测量到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获得所需的测绘成果。 3. 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分析 在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大比例地形图以及工程测绘都是测绘工作的最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技装备已经开始使用到工程测量中,从而促进了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说全站仪等设备,以及GEOMAP以及GEOSTAR等软件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转变,通过先进的测量设备和程序相互的结合,能够有效并且高质量的完成测绘的工作。当前情况下,数字化测绘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我国大比例尺基本地形图和地籍图的测绘中,并且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集中测绘技术应用效果较好: 在工程测量中,就是使用一种最常用的测绘技术,在借助RTK GIS技术和全站仪设备在野外对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理,并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草图的绘制。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信息数据都是以数字化的模式来进行储存的,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辅助设备和相关的程序,对需要的数据进行读取,并且和草图相互配合,从而完成对图形的编辑和对数据的处理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地形图还可以和GIS系统相互交换。在测绘的过程中,最常用的设备就是遥控电子平板设备,虽然可以借助棱镜来实现现场进行测绘的过程,但是在实际野外测绘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设备效果和实施测绘的速度也很不成功,因此,在这样的测绘地形的条件之下,使用使用电子手薄结合操作的施测方式更为经济实用。 结束语 工程测量工作一直都是新建工程项目的前提,工程测量工作的质量对于新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利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通过数字化成图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实现测绘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测量工作的质量,满足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的需求。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在当前的发展下,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阶跃式的进步发展,本文介绍了工程测量的重要性,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展望了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工程应用 引言 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工程建设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开展。在工程建设中,从施工开始直至竣工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工程测量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执行,将会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失去施工、设计依据。下面我们以工程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例,简要分析测量技术存在的必要性。在一般的土建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现场的技术人员事先做好工程勘探测量工作,否则将无法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数指导,而这项工作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基础。根据测量定位,确定施工机械的布置点。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需要依据工程测量来定位。为保证整个工程的地基承载力,必须通过过程测量准确的确定桩的位置。再次,在建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要依据工程测量确定墙、柱的位置,与地面的垂直性等,还包括垂直方向的高度,也是工程测量的内容。最后,主体工程完工后,装饰工程中,局部部位的装修的尺寸确定,墙面装饰的垂直度的保证都离不了工程测量。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工程测量是整个工程有序施工的前提,在前期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工程测量工作。 二、工程测绘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工程中所用的测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尤其GIS(地理信息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化技术及RS(遥感技术)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使我国的工程测绘技术已达到数字化和高效率的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小,在路桥、水利、房屋建筑等领域的工程测量中应用。降低了工程测量的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现代测绘技术适用与各种复杂的工程环境,具有如下的优点 1、测绘对象的主要形象特征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反映出来,比之二维系统符号、线条的测绘方式,在测绘效果方面更加直观。 2、在应用效率上,与传统测绘产品相比,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测绘产品应用效率更高,且修正产品信息比较及时,并且在地图修正后,能将最新的地图产品及时提供。 3、通过对项目不同筹划与构想的剖析与比较,得到的要素信息更加准确,自动化的测绘作业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操作流程中,测绘产品的应用将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此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先进技术在将来测绘的发展上,一定会取代传统测绘技术。 4、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项目,若要确保测量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要求规定,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应用各种新的测绘技术,以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特别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GIS、GPS、及RS等新的测绘技术,不但能促进测量工作的技术改进,还能保证了工程质量优良。 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工程建设测量 工程测绘技术,主要是根据对工程建设现场的地形、地貌、工程建设的性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建立其相应的施工控制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及不同的放样方式,将相关的设计图纸逐一的转变成为地上的实物,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工程建筑的运营期间之内,为了更好的对安全进行监视、对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鉴定,需要深入的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就需要针对建筑物的结构、位稳、沉陷、以及倾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实时的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反馈,绘出图标信息,帮助在实际操作当中予以重视。 2、工程测量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形成图像的过程,也称计算机成图技术。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在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通常应用大比例尺来进行实地测量形成图形,因此需要对这些原有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果形成的地面数字图在满足一定精确比例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通过常规的方法、数字以及摄影方式进行数据擦剂,最后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将地图中的坐标以数字化存储方式表示出来。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 GPS、Google Eerth、bing Map 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3、建筑物的变形等检测 我国法律法规对高楼大厦建设的位移变形的数值等规定了其允许范围,并且需要使用符合要求的一些设备进行测量。建筑物的位移观测要符合照相应法律法规中的二级精度。采用精密全站仪等符合法规的设备,将处理后的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甲方。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工干预,包括记录数据、数据处理等。要尽最大可能的全部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和绘制成图。全站仪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同样也普遍应用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相较于一般的设备,其有明显的优势,用时少,效率高,数据准确。 4、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在本论文前半部分的内容中已经部分介绍了3S技术的应用。所谓3S集成技术也就是:全球定位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遥感技术RS。这三项技术基本上可以代表测绘技术的数字化,它们的出现给工程测量注入了新的生命。在有关工程测量的文献中已经详尽的介绍了3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在此不多赘述。 5、测绘技术应用之控制测量 由于现在测绘技术的发展,控制测量已经可以快、准、好的为工程测量提供基础数据。GPS测量技术的成熟给控制测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只要保证GPS采集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加之其内部软件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无需大量人力读数、计算和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化。GPS测量技术已可以轻松完成传统测量方法:如采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等设备完成的三角测量方法和几何水准测量方法等。传统测量方法不仅需要诸多的测量仪器,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保证读数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测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GPS测量技术、全站仪等现代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以追求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投资,更少的人力。 6、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测量技术,其主要是以技术为基础、GPS手段,通过软件构成三维激光测绘技术,与传统工程测绘相比,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提供工作效率降低测量成本,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准确性更高;应用的范围更广操作更为方便,此外还可以获得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三维图形。常情况下,我们会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对地质边坡的稳定性或者地表移动情况的测量当中。 结束语 传统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比较,发现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减少工作时间,通过动态监测,减少了人力消耗,提高效率,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有较大的提高。现在的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处理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科学管理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递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现代测试技术的多样性使用,使其在工程测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建筑专业论文: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进而满足建筑工程市场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教学模式,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校企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索和尝试,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2.2 对 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设新型师资队伍。①建设 “双师型”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习,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掌握一定的工程经验;二是从企业吸纳一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具有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三是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报告,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进而增长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地积累,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高学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面对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要抓住机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走校企结合的道路。高职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培养下,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提升了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终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建筑专业论文:论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论文关键词:灾后重建 建筑专业教育 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建筑规范与建筑管理问题,及由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的中国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发生于2008年5月12 日14:28分的汶川大地震导致汶川及周边地区数以千计中小学生的丧生,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万人,这次灾难引起了国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设计方面的重视;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建筑等相关行业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1.都江偃二王庙的主体古建筑没有倒塌,而近年为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却倒塌了! 2, 农村有圈梁的房子没有倒塌,凡是没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还压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规划审批制度监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没有经过安全审批的农民房全塌了。 4. 经过新农村建设改造的房子没有倒,农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们对城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对村镇建筑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见一斑。相关的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惩罚的力度不够。 二、灾后重建应该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们在重建家园时,一要考虑环境问题,二要遵守国家建筑规范,三决不能偷工减料,四要要求施工单位绝对保证施工的安全,五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体制。 应该组织全国优秀的规划设计师来帮助灾区规划选址。以保证建筑物不要建在断裂带上,如果在山区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或者山体崩塌的地方。 专家认为建筑地段包括:危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选建设地址比较开阔,地基坚固,土石比较坚固,能够尽量避开断层和滑坡的规划地段。如果一定选择抗震不利地段规划建筑物,则必须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坚决不要建设,必须另外选址。 1.由于我国农村建筑的现状是建房没有人管,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管这里的安全,这是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一个空白点,因此建立我国农村安全审批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和紧迫。灾区安全审批管理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是规划选址,第二道防线是建筑物的平面设计,第三道防线是建筑结构。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设管理中这个安全审批管理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房屋建设方案,有专人指导建筑物的选址,提供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勘测资料和对工程进行监理,并为农民把握建材质量关! 2.完善国家建筑规范: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建筑质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的重视;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些规律: 1)抗震顺序:钢结构的房屋好于钢混结构的房屋,钢混结构的房屋好于框架结构的房屋,框架结构的房屋好于现浇楼板砖混结构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好于预制板房屋。 2)学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质量不保证,二是学校房屋设计的抗震裂度不够。 3)民房大多是预制板房屋,而且规划建设地点不好,房子所用钢筋也不达标。 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强制规范和规划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监理规范、建筑材料验收规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学校)的设计要加强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设要纳入建设管理体系,强调建筑安全保障,实行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法规,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3.我国其他地区的存量房屋,尤其是农民房的加固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地区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参照汶川灾区。 三、中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教育体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强抗震安全教育;严格设计、施工、监理都应从对建筑从业者及在校建筑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教育入手,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改进建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建筑职业技术的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按照抗震的标准修改国家的强制性建筑规范,在课程教育上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建筑规范变更、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并熟练运用; 3.改革目标 将安全意识贯穿每个专业、每门课程; 4.创新之处 把建筑规范、管理规定作为课程或实训内容纳入教育计划 将抗灾预防知识及灾后应急措施和灾后问题处理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在设计方面将人员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统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执业道德、执业操守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建筑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范制作纳入教育计划 5.达到的效果: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能加强学生对执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认识,使之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认真、严谨、公正的执业;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方面加强理论认识以及在灾情发生时及发生后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实训能加强学生在抗震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国家在震后即将出台的新规范、新条例的学习,让学生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轻车熟路。 建筑专业论文:关于中国古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四位一体;多角度、多方位监控;教学督导;激励机制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原则与影响因素,探讨了中国古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监控体系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管理机构、教师教学质量如何监控与激励、怎样监控学生学习质量、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等问题。 一、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定位是否准确;教学手段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调动状态;实践教学条件能否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师资队伍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考核标准能否体现学生真实水平,并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上几方面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教学质量首要监控这些方面。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原则 1.监控体系的建立要有管理组织机构,多角度、多方位监控; 2引领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能力、素质对接; 3高标准、严要求,具有激励机制,有利于专业发展和创新; 4.监控机制要合理、能良性循环并可操作; 5.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监控。 三、中国古建筑工程专业教掌质量监控体系 中国古建筑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项目建设,建立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从多方面监控教学质量,该专业在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框架下,按专业特点制定了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教研室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绩效考核、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并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 (一)监控体系管理组织机构 1.中国古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机构 (1)机构成员:由二级学院院长、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行业企业专家、教研室主任、本专业带头人组成。 (2)指导委员会责任:主要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质量管理、工学结合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本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情况,对教学文件和教学手段进行及时调整,培养对路人才,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2.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织机构。 (1)机构成员:由二级学院院长、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各专业带头人组成。 (2)教学督导责任:主要负责日常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工作,检查各专业教学文件的质量和完备情况;检查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相关材料编写和执行情况,检查各教学环节执行情况;检查实践性教学环境、实训材料的准备和运行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研究整改措施和实施方案。 3.专业教研室管理机构 (1)机构成员:由古建筑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2)教研室管理责任:专业教学文件的制定;日常专业教学管理;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监控与管理;专业建设与规划;科研与专业技术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精品课建设;工学结合教材与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的开发。 4.学生管理机构 (1)机构成员:由有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组成。 (2)学生管理责任:学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日常生活管理;第二课堂教学与活动组织管理;负责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与专业教研室共同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毕业与就业教育,负责优生优荐和实习监控。 (二)校内教师教学质罱监控与激励机制 校内教师教学质量主要从四方面监控:学院教学督导、二级学院教学督导、教研室、学生评教监控教学质量。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文件,形成教师岗位工作激励机制。 1.教师教学质量监控 (1)教学督导监控:采取随机听课、随机抽查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监控,并填写抽查质量评价表。评价表涵盖了教学内容的准确、先进性;教材取舍是否得当;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教态仪表端庄大方;以学生为主体性;职业能力导向性;板书、版面、课件设计合理性;学生课堂管理等项目。每项均制定了相应的分值,监控指标按分值核算为优、良、称职、不称职四级。不称职的教师停课,进行教师能力培训,经学院教师评审组审核合格、试讲方可重新上岗;外聘教师称职以下(含称职)解聘。 (2)教研室质量监控:检查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教学课件和教具是否与本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要求一致;检查各教学环节任务布置执行情况;检查实践性教学环境的运行和教学效果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3)学生评教:学生每学期采取座谈和填写教师教学质量表的形式评价教师,评价表内容与督导评价表内容相近。每项制定了相应分值,也按分值折算为为优、良、称职、不称职四级。 2.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1)教师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由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公共目标完成情况、论文编写和科研能力、工学结合教材编写水、精品课等级、获奖励情况、社会服务等综合方面赋分。其中教学工作量占总分的40%;督导评价占20%;学生评教占10%;公共目标占10%(指政素质、业务素质、学院的大型活动出勤情况);论占3%;科研占7%(主持科研占7%,参与科研占5%);工学结合教材编写水平占lO%(主编、主占各10%,参编占5%);精品课、获奖另加分。 (2)激励机制:教师绩效考核文件制定了奖勤罚懒的原则,优秀的给于奖励,不称职的扣发奖金。 奖励:绩效考核综合得分9O分以上的为优秀,给于全年奖金上浮10%,在国外培训、评优方面给与优先;国家级精品课家加l5分;省级精品课家1O分{校级精品课加5分;获国家级奖加lO分(分等级的一等lO分、二等7分、三等5分);获省级奖加5分(分等级的一等加5分、二等3分、三等2分);超额教学工作量加5分(每超额3O学时加1分以此累加,最多加5分),社会服务有影响的加lO分。 扣分:对于承担教学工作量不达标的按一定比例扣分少10%扣4分依次累加;公共目标不达标的按文件制定的标准扣分,最多扣10分;没有论文扣3分(助教3年以内可写l篇);没有科研扣7分(助教一个科研4年内有效);讲师以上职称三年内没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扣lO分。80一89分为良好;65—79分为称职,良好和称职不奖也不罚,64分以下扣罚奖金。 处罚:对于综合评价不称职的教师,扣发当年奖金的10%,并停课培训,由该教师所在教研室编写培训计划,由二级学院督导机构审核并督促实施,培训合格经试讲方可上岗。 (三)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与激励机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学生的配合。自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质量监控 学生质量监控由原来的管严,转变为开放多样;教学考核标准由原来的教师考核,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习成果,学生有自我主体感;单考核,改变为过程和多样考核,使学生每一阶段都有成就感,给每个学生都设置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学生教学质量监控由学生出勤、教学成果过程评价(评价表分为两种——教师评价表、学生评价表,师生共同评价教学成果)、职业素质表现、成绩考核几方面综合评价。 2激励机制 在其他综合素质同等的情况下成绩优秀、良好的学生可获得国家、省内拨发的奖学金或学校的奖学金,评优优先,推荐实习和就业优先。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设计专业化还是综合化 摘要: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胡绍学在考察了国际上一些大的设计公司之后认为,设计单位或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不取决于其规模,而取决于创意。国外设计公司的小而精,其中“社会化的协作”这一运作机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国外的设计公司或事务所,凭借自己优秀的建筑师和优秀的方案拿到项目后,往往将本公司不具优势的某些专业设计部分,选择并分包给其它优秀的专业事务所,合作完成整套设计。可以不必依赖本公司的规模是否很大、专业是否齐全来赢得业主。我国则习惯一个项目由一个设计单位全部承包下来,这样,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也很难保证整个工程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关键词: 设计品质 专业化 综合化 目前闯入中国的境外设计机构中,大部分是专业性很强的中小型事务所。大型、综合性的设计公司为数较少,而且往往是工程咨询公司的性质。但无论是专业还是综合性质的事务所,他们都已经取得了国内不少重大、核心工程项目的设计权。比如创建于1978年的赫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初只是一个小型办公室,1997年才初具规模成为Herzong de Meuron建筑设计事务所。该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8家合作公司和182名员工,在伦敦、旧金山、巴塞罗那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分公司,一直以来它都以建筑设计为自己的主打项目,也正是藉此在国家体育馆的设计方案竞标中一举夺魁,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建筑造型的控制贯穿了“鸟巢”施工的全过程。 而创建于1936 年的美国芝加哥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则是一家享誉全球的综合性事务所。从成立以来它已经在50多个国家完成了10000多个设计项目,包括办公大楼、银行和金融机构、政府建筑、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医疗机构、宗教建筑、机场、娱乐和体育场所、学校建筑等等。从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民用住宅到总体规划的工作领域使它总揽了上海金茂大厦的全部设计。并于1961和1996年两次获得美国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公司最高荣誉奖。目前,该公司已经在芝加哥、纽约、旧金山、华盛顿、伦敦、香港和上海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始在中国攫取自己的又一桶金! 从这两个成功的境外事务所的发展轨迹来看,占有设计市场引领时代潮流似乎与公司性质并无多大因果必然联系,专业化也好,综合所也罢,重要的是有与众不同的设计思路,有为自己的设计买单的客户,而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是简单的公司结构性质或者管理模式的问题。 呼吁者的声音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胡绍学在考察了国际上一些大的设计公司之后认为,设计单位或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不取决于其规模,而取决于创意。国外设计公司的小而精,其中“社会化的协作”这一运作机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国外的设计公司或事务所,凭借自己优秀的建筑师和优秀的方案拿到项目后,往往将本公司不具优势的某些专业设计部分,选择并分包给其它优秀的专业事务所,合作完成整套设计。可以不必依赖本公司的规模是否很大、专业是否齐全来赢得业主。我国则习惯一个项目由一个设计单位全部承包下来,这样,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也很难保证整个工程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目前国内的大型设计企业大多是综合型的,这使得众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也不利于专业水准的提高。 国家政策也在鼓励专业化趋势。目前我国把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业资质就位中,从事专业分包的企业比例相当大。据了解,设计方面的类似政策不久也会出台。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似乎已成为惯例。安德鲁事务所的规模并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标后,立刻寻找最好的专业公司合作。北京五合也是如此,着重发展建筑设计一个工种,在结构、水、暖、电等领域都根据项目需要寻找相应的能力最强的公司合作。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随着设计企业的专门化,公司间协作可能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日,一本建筑专业杂志通过9 个月的努力,公布了一份“2005年度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行榜”。该刊通过对国内和境外在华的主要建筑设计机构的年营业额、年建筑设计面积、建筑师人数等指标进行的统计和分析后认为:与境外设计事务所相比,国内多数设计机构走综合路线,离国家引导和培育专业设计公司的发展重点相距甚远;国内建筑设计公司出现品牌和技术空心化现象等。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化分工。 似乎所有的呼声都在暗示或者呼吁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时代的来临。但是,就目前整个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由综合事务所向专业化分工发展还没有成功先例可循。这就如同把一个百年老字号的“百货店” 改头换面为几个时下流行的精品“专卖店”,横向切割之后再合并同类项,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结果如何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实践者的步伐 了解到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专业化分工路线,记者采访了中建院的任庆英院长。任庆英1982年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 任院长首先从自身做了一个纵向比较,经过几个工程的历练之后,他曾被派到北也门公司、深圳华森公司工作了几年。回来后正赶上院里成立了专家所,领导找到他,让他将专家所结构重担担当起来。当时的专家所只有寥寥几个人,有活时再临时找人。所小,人少,揽活儿难。他们甚至接过北京某小区的设计,每平方米的设计费仅八、九元。但小区销售时很受欢迎,开发商喜上眉梢,认为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档次。这次设计虽然经济收益不理想,但在房地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取得的社会效益相当不俗。此时,院里决定将当时仅有几个人的地下所和专家所合并,成立第六设计所。 接下来,他们又在一次全国招投标中一举中标了新疆克拉玛依市综合游泳馆项目。在2000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举办的年度评选中,该项目获得结构设计惟一的一等奖,并荣获综合评比一等奖。他在螺蛳壳里做出了道场,几个大所开始对这个小所刮目相看,院领导也不再把这个小所看得可有可无了。 紧跟着,他们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拿下了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项目。项目合作成功后,由于金融街是房地产界的大鳄,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六所在社会和院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金融街一鼓作气将由美国SOM公司方案中标的22万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B7项目交给他们做施工图设计,并且开出了每平方米70元的高价。 从8元到70元,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上的提升,而是社会和市场对任庆英们的认可,也是他们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 2001年,任庆英出任六所所长,这也是众望所归。他也果然不负众望,将一个年产值不超过200万的二类所,带到了年产值1500万元的平台,人均产值超过50万元。这是一个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奇迹。 中建院重新改组后,综合所被拆分合并同类项,任庆英出任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产值同步重组,一个专业所的创收当然不可以和以前综合所相提并论。一时之间,大家的心理难以转变过来去接受这种变革。 “然而,从长远来看”,任院长话锋一转,分析了中建院重组的轨迹、现状及发展。“2000 年7月18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外宣布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对院所有人员全面洗牌而后再重新归类、整合。撤销原经营计划部,成立项目管理中心,撤消原来的九个综合所,组建建筑院、结构院、机电院、规划院、环艺院。建筑院、结构院分别下设三个设计所,另外还成立了崔恺、李兴钢和陈一峰三个建筑设计工作室。把咨询、规划、建筑、室内、园林景观、电气智能化、房地产等专业形成完整的一条设计产业链,由原来的纵向并列结构变为横向并列结构,由综合走向专业。而调整后项目的管理协调由管理中心统筹安排,三个专家工作室为生产、科研单位,财务独立核算。 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综合型设计院的小分队出击‘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也难免导致样样都不精)的运作模式,在与高度专业化的设计事务所对垒时,缩小了设计品质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凭借自己的品牌和人力优势与境外设计师一争高下,抢占市场份额。除此之外,把原来下属的综合事务所打乱之后,重新分配,统一专业的人才集中到一起,分工明确,精力由面集中到点,还可以横向交流,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专业程度,这和目前国际上的各大明星事务所各有所专、联合设计的模式是一致的,也适应了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分工以后我们也和境外事务所合作过很多项目,比如‘鸟巢’、‘首都博物馆新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是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言,中建院专业优化改革工作目前仍处于磨合之中,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策略,只有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在长远发展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换而言之,专业化分工的经济优势只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才可以凸现出来,目前并不是处于理想状态。这一点是现实存在的,这种做法需要时间来检验。中国建筑设计院的这次动作可以看作是一次军事演习,是一次试图与国际思路接轨的实战演习。当然,只有在演习之后”作战计划“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才会得到验证。 不一样的见解 谈到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问题,翰时(A S)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设计师余立博士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翰时国际由国内外建筑师共同创立于美国亚特兰大,2002年在中国北京正式注册,目前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咨询公司。有意思的是,它是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咨询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业化分工路线正好背道而驰。 之所以做出这种转变,余立博士认为这是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我们公司有68 人,以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兼做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以前作为单一的建筑设计所我们也配合过几个项目,但是问题很多,市场很难保证,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合法条文规定约束,配合起来中间也有扯皮的现象,各自为政、责权利难以统一、管理混乱等等,再加上业主方面的因素,希望一家设计单位全部搞定,不希望多头联系也是一个促成原因。” 提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改革措施,余立博士认为:“这首先是一个企业性质的问题。国家保护国营企业,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优势,因此,即使他们的改动比较过激,甚至是铤而走险,也一样可以生存甚至生存得很不错。但是小的民营设计事务所难以做如此大规模的改动举措,如果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次,这样的变动也许几年以后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很先进的在国外已经实行多年的东西,但实际上国外也有问题。即使在境外专业化分工的综合素质很高,也有一个经过长期检验沉淀下来的标准合法的行业规范,它依然存在很多无法磨合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在荷兰,他们各专业之间常会为了责权划分、管理、利益分成而打得一塌糊涂。我在澳大利亚工作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分工十分清楚,谁负责什么,什么地方谁有发言权,都很明确,结构或者设备事务所综合素质很高,各专业的贡献,利益分配,相互间的责任分担,都有很正规的文字合同、协议。而在中国等待这种政策的出台或者说要形成这个规范行业的一些行规,不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需要摸索很长的时间,多久?难以预料!所以说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大环境,很简单的专业分开为时过早,有人这么做,它为大家做先驱,它去摸索一条路,应该感谢他们的探索,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会比较高。毕竟,接受新的方式对内对外都需要假以时日。” 最后,余立博士谈到,建筑设计是一个服务行业,哪种体制能提供更好的服务,那种体制就能更好地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长远来看的趋势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去追随,由综合到专业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一个管理模式问题。至于工作状态是否理想,是否能够塌下心来设计,是否能够让设计水平尽情发挥,都还有待观察。 不能回避的是,中国的建筑师工程师迫切需要良好健康的设计环境,而这个设计环境的产生和维护是需要很多因素来共同促进的,政策的支持、行业的配合、行规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所有的形式变化最终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成功与否也只有这一个检验标准,那就是能否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在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建筑专业论文:论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论文关键词:灾后重建 建筑专业教育 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建筑规范与建筑管理问题,及由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的中国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发生于2008年5月12 日14:28分的汶川大地震导致汶川及周边地区数以千计中小学生的丧生,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万人,这次灾难引起了国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设计方面的重视;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建筑等相关行业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1.都江偃二王庙的主体古建筑没有倒塌,而近年为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却倒塌了! 2, 农村有圈梁的房子没有倒塌,凡是没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还压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规划审批制度监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没有经过安全审批的农民房全塌了。 4. 经过新农村建设改造的房子没有倒,农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们对城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对村镇建筑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见一斑。相关的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惩罚的力度不够。 二、灾后重建应该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们在重建家园时,一要考虑环境问题,二要遵守国家建筑规范,三决不能偷工减料,四要要求施工单位绝对保证施工的安全,五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体制。 应该组织全国优秀的规划设计师来帮助灾区规划选址。以保证建筑物不要建在断裂带上,如果在山区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或者山体崩塌的地方。 专家认为建筑地段包括:危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选建设地址比较开阔,地基坚固,土石比较坚固,能够尽量避开断层和滑坡的规划地段。如果一定选择抗震不利地段规划建筑物,则必须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坚决不要建设,必须另外选址。 1.由于我国农村建筑的现状是建房没有人管,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管这里的安全,这是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一个空白点,因此建立我国农村安全审批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和紧迫。灾区安全审批管理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是规划选址,第二道防线是建筑物的平面设计,第三道防线是建筑结构。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设管理中这个安全审批管理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房屋建设方案,有专人指导建筑物的选址,提供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勘测资料和对工程进行监理,并为农民把握建材质量关! 2.完善国家建筑规范: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建筑质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的重视;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些规律: 1)抗震顺序:钢结构的房屋好于钢混结构的房屋,钢混结构的房屋好于框架结构的房屋,框架结构的房屋好于现浇楼板砖混结构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好于预制板房屋。 2)学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质量不保证,二是学校房屋设计的抗震裂度不够。 3)民房大多是预制板房屋,而且规划建设地点不好,房子所用钢筋也不达标。 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强制规范和规划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监理规范、建筑材料验收规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学校)的设计要加强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设要纳入建设管理体系,强调建筑安全保障,实行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法规,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3.我国其他地区的存量房屋,尤其是农民房的加固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地区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参照汶川灾区。 三、中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教育体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强抗震安全教育;严格设计、施工、监理都应从对建筑从业者及在校建筑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教育入手,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改进建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建筑职业技术的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按照抗震的标准修改国家的强制性建筑规范,在课程教育上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建筑规范变更、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并熟练运用; 3.改革目标 将安全意识贯穿每个专业、每门课程; 4.创新之处 把建筑规范、管理规定作为课程或实训内容纳入教育计划 将抗灾预防知识及灾后应急措施和灾后问题处理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在设计方面将人员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统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执业道德、执业操守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建筑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范制作纳入教育计划 5.达到的效果: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能加强学生对执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认识,使之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认真、严谨、公正的执业;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方面加强理论认识以及在灾情发生时及发生后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实训能加强学生在抗震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国家在震后即将出台的新规范、新条例的学习,让学生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轻车熟路。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企业调查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建筑企业仍对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有较大需求量,但急需的是有技能证书、综合素质强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紧跟市场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建筑八大员的岗位技能要求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施工单位;施工员;专业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行业,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扩大,使得建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一直都比较旺盛。我国众多大专院校都相继开办了土木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成倍增加。面对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对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大的压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走访了甘肃、四川、北京等地的建筑企业,通过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企业主要岗位职员缺口,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要求与建议。 一、企业对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建筑企业对生产一线做技术操作和现场管理的人员十分紧缺。建筑行业的主要就业部门有房地产公司、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筑行政管理部门等。其中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占到70%,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部门。它主要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紧缺的工作岗位有测量员、材料员、安全员、钢筋工、抹灰工、预算员。在调查的15家企业中,测量员的需求量为90%,钢筋工为60%、材料员、安全员为40%、预算员为20%。以钢筋工的工作内容与需求为例进行分析,钢筋工要求理解施工图纸和具体施工过程,严格依据设计要求计算钢筋下料长度,统计钢筋型号、数量,确定钢筋加工方法,现场监督工人施工。这种工作的理论水平不深,但对实践经验和识图能力要求却很高,而且现场操作的劳动强度也比较大。很多本科毕业生嫌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大而不愿做,而普通工人又因不懂专业知识而无法做,所以施工中常常出现因没有人搞钢筋下料计算而耽误工期的尴尬局面。材料员、安全员、施工员、预算员等工作也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的岗位,因此有一定专业基本功、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是企业最缺乏的人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应用人才,事实说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但是调查同时发现用人单位仍然主要招收本科毕业生,对大专生则要求必须有工作经验。如甘肃省四建,每年至少招聘20名员工,招收的应届毕业生基本都是本科生,而大专生则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私营小企业更注重工人的实效性,他们会随项目需要长期招聘员工,并在3个月的试用期内检验员工的工作能力,上手快的才长期聘用。这说明目前高职毕业生素质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职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大力调整教学培养方式,与社会企业积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大专毕业生优势。 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要求 表1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调查表 表2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调查表 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主要要求首先是,毕业生要有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具体要求是,能读懂施工图纸,熟悉施工规范和图集,会进行一般的受力计算。很多企业反映目前有不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仍读不懂复杂工程的图纸,直接影响了工作开展。还有部分企业反映毕业生的计算能力不够,简单的工程预算或脚手架计算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其次,毕业生应掌握建筑专业基本技能,持有专业技能证书,如测量员、材料员、预算员、施工员、监理证书等,工作后能尽快考取建造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证书。第三,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项目施工是一项强调多部门多工种互相配合、协同作业的活动,团队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企业表示,毕业生的成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协调能力,即使专业知识不强,但有主动沟通、乐于合作的精神,毕业生在企业中也可以很好地成长起来。第四,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施工员的现场管理职责要求,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遇到实际问题能冷静分析、协调处理。在这一点上有企业甚至直接要求毕业生有开朗豁达、积极主动的性格特征。此外,企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al、autocad等。 三、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建议 在评价毕业生的不足时,很多企业认为,近年来的毕业生不论何种学历,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欠佳,不会和客户沟通。第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重要数据的态度不严谨。企业可以理解毕业生希望快速提升的心情,但是重要工作更需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企业对大专院校的建议,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不宜过细,但专业知识尽量全面,如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还应了解道路、桥梁方面的知识;在课程教学方面,希望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强烈要求多带领学生下工地实习;在素质培养方面,希望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抗挫折力;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初探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识图能力培养 知识是成才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毕业生岗位知识需求来分析整合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安排要与建筑专业八大员的技能要求挂钩,修订教学大纲。课程内部去粗取精,外部将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有机结合于一体,并紧密围绕工程应用来讲解理论知识。 加大对专业基础课《建筑制图》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充、更新教学模型,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教学,广泛搜集规范、实用的施工图纸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在教学中用现场参观、模型测绘、图纸算量和图纸会审等模拟工作过程的方式来授课。课外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每学期发放典型建筑的施工图,让学生带任务看图,不断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增强校企合作。通过教学参观、实训专用周以及顶岗实习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多方面多渠道与企业开展合作,并与有规模实力的企业形成长期实习合同,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应设法组织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评,突出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三)分析失败工程案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国内外失败建设项目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强调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树立起严谨、合理的工程理念,培养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个人范例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还应培养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以认真、负责的工作面貌感召学生。 (四)贯通就业指导,树立职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学生工作中不断进行就业教育。目前大专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但都只是单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没有具体结合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特点,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面临就业时对自身能力评价不足、对工作发展有很大焦虑的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由专业课教师授课,通过平时教学、专题讲座、和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向学生不断介绍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能力培养。 (五)广泛开展校园活动,注重隐性教育 在校园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在筹划、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上所进行不了的。很多用人单位都十分青睐有学生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因此,职业教育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以学分制的方式督促学生踊跃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其综合素质。 通过企业调研,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探索和更新,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建筑施工技术人才。 建筑专业论文:论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情景化教学模式 摘要:尝试在建筑学《专业英语》课程中,将教学的过程置于现实的专业技术工作(生活)背景中,除了提高学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外,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关键词:情景化 专业英语 建筑学 著名的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由此可见,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专业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课程,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会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教材因受篇幅、课时的影响,不能囊括生活及以后的专业技术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半径,改编教材,激活教材,超越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从生活工作的经验中补充素材,能使同学们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由此,我们认为,建筑学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关键任务之一是做好教学的“情景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工作背景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学校、社会的工作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 一、利用角色扮演,模拟今后的工作场景进行语言实践 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 “业主”和“设计方”,签订英文设计合同。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把学生带进实地去演练 例如,在讲授建构造时,把课堂搬到工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concrete mixer-truck(混凝土搅拌车),plumb line and plumb bob(铅垂线和垂球),latitudinal internal wall(内横墙)……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本知识,抽象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在这样的情景化课堂教学环境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三、利用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比如在讲授建筑装修(decorative works)时,我们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工人师傅进行家装的过程视频,然后配上英文解说,放给同学们看、听,再要求他们重复。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是人直接感知和面对的、是人正经历着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与人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各种现象间的关系,理解世界的本质,从而驾驭世界并运用理性逻辑过滤掉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和主观性,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另一方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新生入学前教育初探 建筑工程专业新生入学前教育初探 职业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对学生来说,这一差距会在高考结束之后就开始对其造成挫败感、失落感、对自身不能准确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等。这些影响都会造成学生在大学期间一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二是由于高中阶段目标单一,很少有机会接受人生定位自我设计的教育,步入大学后出现人生目标上的迷惘。为更好地树立学生信心、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学校的专业教育发展,找出目前新生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相应对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入学前教育泛指的是学生进入各个新的学习阶段前所接受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大学生的入学前教育而言,所应对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还要适当的指引学生了解毕业后所从事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合理科学的制定自己毕业后的短期职业目标及中长期职业规划。 1.1高考后的状态 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吃了定心丸的大学新生们摆脱了高考的压力,不少人处于漫无目标的真空状态。这些准大学生在入校之后,迟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1.2社会实践的引导 很多准大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利用高考后至入学前这一较长时间的假期来进行社会实践,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然而,这一阶段的准大学生们因为对大学里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生活缺乏了解,他们在选择社会教育的伊始,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 1.3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阶段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被动听讲,按教师授课意图而进行跟班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而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学教师授课时间集中,以大课的形式进行,知识容量大且牵涉面广泛,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机会,长时间的课下辅导更不可能。 2、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时间安排不合理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安排在开学后,不利于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通常,职业院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时间只有一至两周,教育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短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理解和感受大量的入学教育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后续的大学学习阶段往往不再对学生继续开展入学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时间缺乏连续性。 2.2 教育形式单一、笼统,教育内容单薄、片面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多采用课堂讲授、听报告、开大会等单一形式,不能很好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性、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调动,也不能反映其内心需求和真实想法,往往使得入学教育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更谈不上对自己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生很难形成明确的奋斗目标。大部分职业院校入学教育的内容都是局限于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的教育、专业情况介绍、学习方法介绍等,主要侧重于学习和纪律方面,对其他方面涉及较少。 3、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入学前教育 3.1入学教育安排时间超前、内容细致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学校会在招收新生之前,就把专业课程设置开放给公众。新生在进校之前就能查询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开设了哪些课程,在什么时间会上什么课,讲授什么样的内容。学校的教学安排可以保证即使临时换了一位教师,也依然可以准确的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 如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由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 而在韩国,政府则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 3.2入学教育时间跨度长 美国的高校,在学生正式开学之前,都会安排一个“orientation”,主要针对新生本人和其家庭成员。被录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参加学校的入学前教育。学生家长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此项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软件、硬件以及办学环境,还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此举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也使有些事务性的工作提前完成了,避免了学生集中报到时可能出现的拥挤情况。另外,此举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 4、改进入学前教育的措施 4.1合理安排入学教育时间、多样化入学教育手段 对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新生而言,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如何将所学知识与项目实际联系起来,这是职业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应该首先要引导新生对今后的职业、专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4.2优化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 传统的入学教育形式最大的缺陷在于缺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只能照顾全体,难以兼顾个体。单向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入学教育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进而达到入学教育的内化。 在专业教育会上还可以将今后应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向新生进行介绍,帮助新生把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转化为一个个的短期目标进而实现。 建筑专业论文: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建筑空间认知的研究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建筑空间与建筑设计的起点和有效途径,以及初始建筑设计课题的内容设定和组织结构。同时,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面对所涉及的诸多学科领域和“大知识组团”的围合中,应以研究组成专业的中心要素为主的专业体系建设。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 功能与形式 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建筑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介绍了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5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 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寻求与现代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 “教师、教材、课堂”的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摘要: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遍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目前建筑学毕业设计现状和学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分析,提出了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几点改进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完成毕业生由学校到社会良好的知识过渡,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实际工程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1.引言 近些年我国土木建设空前繁荣、各大高校建筑学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整个建设行业虽然生机勃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总体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事实的背后是建筑师方案构思的创新能力、思想理论的研究能力、建筑技术的科研能力以及多学科、多专业协作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从目前建筑学学生的状况和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反馈信心来看,我们的建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学观念上的落后,没能妥善处理好艺术和技术的两者的关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毕业设计是建筑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的检验过程;是进一步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今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强化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进方法 2.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除了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日渐激烈,西方前卫的设计思想和建筑师也不断的涌入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相比西方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以及工作方法,我国的建筑师都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以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的推敲,对一些实际的问题往往采取忽略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满足社会对一个合格建筑师的要求。 2.2开展研究式教学新模式 目前的建筑学教育无论是本科日常的课程教学还是毕业设计的教学都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改图”等单向的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学习的状态,教学的评价也往往集中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之上,并没有关心到学生做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及这些探索和研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哪些方面的收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激发出来,只是在一味的接受老师传达的知识,当在实际设计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自主创造和活跃的思维了,以至于这种学习习惯会持续的影响其实际的设计能力。所谓研究式是是指把学生引向单纯的专业理论研究,而是指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问题注重探索研究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在自己的设计课题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领悟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研究式学习中的互动也可以激发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激情,师生在指导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2.3.加强毕业设计题目与实际工程的联系 建筑学的毕业生最终走进设计工作一线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在毕业设计中有效的加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不但可以吸收建筑设计单位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建筑界最前沿的设计思想,也可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实际设计过程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1)毕业设计与设计院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可以结合大五设计院实习的机会到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请设计院的一线建筑师充当其指导教师,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是针对设计题目所需要达到的设计深度制定各方面要求。根据设计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让学生接受“真刀真枪“的锻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大学四年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在学校无法学到的一些知识和设计经验,为其日后走上实际设计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的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师通常自己编制假的建筑设计任务书,伪题的任务书往往脱离了经济条件、地域地形条件、技术条件等,这种设计题目过于理想化,也没有适当的限制条件。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引入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针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大学五年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详尽的梳理。 2.4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建筑节能设计 目前,建筑节能已经被整个社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而学校的教育原本应该走在行业前面。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因此,要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从学校起就开始接触市场,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解决一个建筑设计问题。建筑学专业虽然在建课堂上学习过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相关知识里都涉及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但大多还是纸上谈兵,缺乏建筑设计中怎样有效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设计科目,在过程中都要运用建筑节能知识,分析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这种在实践运用中的教育效果要比某门课程上老师灌输好得多,也会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建筑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结语 总之,针对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的过程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成为职业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提供一个实习场所。同时,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方案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不断地为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职业建筑师。 作者:吴佳玲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建筑专业论文:如何提高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严重的情况,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一门技术,为社会建筑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性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一种学习动机,在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大部分中职生在选择建筑专业时,是出于对这专业具有一定的爱好;或是看好这一行业的前景。但是,中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从普高筛下的,或是迫于家长“威力”,无奈被“请”到中职学校的。自身的学习基础及自控能力差,极少能自主学习的。如何激发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成为当前中职建筑专业老师研究的一个重点。下面就如何提高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兴趣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1抓住学生入学初期的兴趣 选择建筑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对建筑行业感兴趣或对建筑行业的前景看好。所以,在入学初期,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活动感到新奇,他们最容易接受。建筑专业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把握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灵活安排观摩课,提高他们的兴趣,适量安排实训课,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的建筑行业形势及建筑企业的用人标准,让学生认识到建筑行业仍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 2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建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从过去培养一线施工工人转变到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上来。其次,由于建筑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行业中,工艺技术、材料运用变化大,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实际不相匹配。由此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组织过程中要重组教学内容,补充当前广泛使用的新工艺、新标准、新材料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及各种建筑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各种建筑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引进到建筑专业的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的动态表现功能,可以将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图像声像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知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例如《建筑构造》这门课程中各类门窗及楼梯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内容简单却平淡枯燥,如是单纯用板书的形式教学,将成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课前安排预习,带学生到建筑实训楼,让学生对各类门窗进行能观摩,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形式教学,增加各类门窗和楼梯的图片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然后进行分组讨论,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各类建筑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师利用建筑识图仿真教学软件,教学过程中利用软件的三维识图功能,可以从360°向学生展示施工图各个知识细节,其形式更加直观、生动,不但可以实现传统图纸的平面看图功能,同时可以进行部件的旋转、透视、缩放。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对整体建筑和单体构件都可以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还利用软件情景式漫游,让学生自主成为学习的“主角”,通过角色代入,在虚拟仿真的建筑之间进行行走观测、认知学习、任务实践等等,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软件的“游戏关卡”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深度学习构造认识,领悟图纸分析,理解识图建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再如《建筑施工工艺》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综合性大、社会性广,因此难教难学,要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到建造过程中,但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学校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学生到施工现场能观摩的机会较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建造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建筑施工仿真教学软件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仿真建造过程中熟记课本的知识。 4重视实践性教学 建筑专业课程的工程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工程要结合,对照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多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参观,使教学既生动具体,又容易掌握。如《建筑识图与构造》钢筋部分的内容学习,教师有计划的带学生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工程施工的实际环境,现场了解结构构件位置、钢筋位置、受力、搭接,让学生更易掌握图纸与构造的内容。再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部分的授课,教师也可以带学生观摩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为例进行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使用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从“做中学,学中做”,是树立学生学习兴趣有效途径。因此,在完成一定阶段理论课学习后,让学生多到施工现场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建筑仿真教学软件的运用,通过软件把学习的乐趣施加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定期开设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辅导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情感,使其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通过分析建筑行业形势及建筑企业的用人标准,让学生认识到建筑行业仍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以一种向上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中。 建筑专业论文: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对军队院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后勤工程学院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分析专业教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专业教学的目标定位,提出改革的思路与对策,旨在通过对学科专业的思考,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防建筑学;教学改革;目标定位;对策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提出 (一)时展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气候变化、全球一体化、新技术涌现、快速城市化为代表的世界性问题,从环境、文化、技术及城市等不同角度对建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筑学教育需要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达与构建。建筑学进入大学教育以来,历经近300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主要建筑院校都陆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快速城市化等一系列变化,使得直接担负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的这一学科的专业培养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如果不突破旧有模式,仍然沿袭原来的培养方法,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近几年来,在新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建筑教育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建筑设计行业逐步市场化,我国建筑教育又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建筑学专业也必须面对时代的挑战,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要求 国防建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军事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有效盾牌,是国家武装力量完成作战、训练和战备任务的主要依托。我院建筑学学科自设立以来,面向全军培养营房专业本科、硕士人才,硕果累累,毕业人才成为了全军营房战线和设计单位中的骨干力量。但在这些往昔的成绩和荣耀面前,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传统的建筑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军队的需要。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应当以强军兴军为己任,以建设具有军事特色的军队一流的建筑学学科专业为目标,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 (三)专业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我院国防建筑学是军队2110重点建设专业,同时拥有军队唯一的建筑学学科硕士授权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在国内独具特色的国防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优势与成就暂且不提,目前教学上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设计课程仍然以“类型”为导向,存在题目类型单一、训练过程程式化、学生的创造个性受限等诸多弊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当今的高校建筑教育中,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建筑师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学过程应突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广泛,实践性强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新型建筑形式不断涌现,战争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而目前沿用的“学科型”的教学内容,严格界定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将每一门课程都设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知识范畴,各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之间缺乏相互的关联性,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这已经影响到了营房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基本定位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主要研究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建筑体系及环境等。通常情况下,它往往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技艺,可见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国防建筑学主要是研究为国防建设需要,结合国防建筑的性质特点而创立的专业。它在建筑学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了国防建筑建设的目的和功能用途,主要培养从事国防建筑工程研究、设计、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目的 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入新的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使之紧跟时代前沿,保障军事需求。 (三)意义 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构建了适合我院实际的“一核两翼”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了“开放、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创设了“3+2”连续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形成了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课程体系 1.以“国防建筑设计为核心”,以“技术”与“人文”为两个侧翼 建筑学本身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国防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意在整合所有其他相关课程和知识,因此,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应实现“学科平台搭建+专业方向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建立三位一体、系统关联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改变孤立的教学模式,把国防建筑设计与军事历史理论、工程技术等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教学。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改变以建筑类型划分课程单元的做法,代之以训练模块划分课程单元。对应五年教育体制的五个模块,即空间模块、功能模块、环境模块、建构模块、综合模块,五个模块相对独立,一个模块强调一个训练重点;同时,模块又前后呼应,构成课程整体。“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概括了建筑学的发展主线———建筑设计,涵盖了建筑学的发展基础———技术与人文,并针对重点问题设置若干子模块,结构清晰,适应性强。 (二)教学方法 1.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牵引 以往的课程设计题目,在功能要求上特别是在地段选择上多为模拟假设。为了强调真实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近几年,我们将过去设计题目中的模拟地段全部改为真实地段,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场地踏勘。真实地段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学生在每个设计题目的初期都投入了较大精力开展实地调研,收集资料。调研后,学生需完成相关调查报告。强调对真实场地的调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另外,课程计划要求学生进行在每个题目设计之初的案例比较。案例收集和比较环节能训练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方法。 2.以“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启发研讨”为手段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进行比较与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辐射思维。而研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领悟,激发学生产生灵感。将研讨的教学方式引入设计教学之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关注时代学科前沿 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需要对时展的把握,需要具有对专业现实问题的敏感。国防建筑设计贯穿建筑学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其课程设置注重将一些与建筑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研究引入教学之中。例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生态营区、数字化建构、军事(战场)环境行为心理学等正在成为时代的热点问题,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也相应设置了“既有营房节能更新利用”、“绿色营房设计”、“生态营区规划”等部分。 2.凸显现代军事特色 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彰显军事特色,其教学内容需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牵引进行革新,围绕服务现代后勤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尝试在课程设计选题上更加向部队靠拢,已逐步探索开设了如战场快速装配式设施设计、野战医院设计、军官公寓设计、营房节能设计等教学内容。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作者:何照明 单位: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与创新实践 摘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依托2014级培养方案的修订,大连大学建筑学专业对课程体系重新梳理,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提出了“一主轴、两副线、两模块、多节点”的教学框架体系;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多种手段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强调个性化课程设置与实践平台的搭建,将建造环节与建筑技术和建筑理论知识相融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凸显专业特色,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阶段成效。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整合;创新;个性化 一、引言 建筑学专业不仅是一门工程科学,而且是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如何设置五年的课程体系,培养未来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地方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长短不一、软硬件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其教学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明显。而近几年,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导致用人单位更注重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只有尊重这种需求,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有关专业课程,整合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形成适应地方大学发展的专业教学框架,才能彰显办学特色,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连大学建筑学2014—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为依据,论述了该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1]。 二、改革内容 创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态的开放。通过对国内“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调研,认真学习与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同时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座谈,充分聆听了来自社会的反馈和需求信息。经过反复研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优化,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创新思维引领改革,以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需求为目标,制定更适合当前教育趋势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大改革,实现课程数量的“精减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模式的“特色化”。 1.课程体系建构。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直接载体。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有利于对学生应用性、创新性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围绕建筑设计课程群这个核心主轴线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所有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与能力培养直接关联,清晰准确定位出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认知与初步设计能力阶段(一—二年级)、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阶段(三—四年级)、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阶段(五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重新梳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对原有教学内容做出整合,并提出“一主轴、两副线、两模块、多节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框架,即“一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主轴线、建筑理论类和建筑技术类课程两个副线、建筑表现类和建筑史类课程两个模块、多个实践教学节点”(见下页图1)。整个课程体系清晰,递进关系明确,相互作用明显,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彰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 2.教学内容整合。①建筑表现类课程,该模块以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整合了相同理论群组与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以加强美术基本功、增强艺术感悟力、强化基本手绘表现为主;二年级安排建筑表现技法和室外写生实践环节。将传统的CAD制图及三维表现课程整合,合并为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讲授最新的绘图软件和后期图文制作技巧,提高对核心课程的辅助作用,也提升学生的图文表现能力。②建筑理论类课程,建筑理论类课程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一系列课程组成,是获取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由浅入深对应着建筑设计主轴线上不同阶段的课程。但是多年来,由于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讲授模式和内容一直变化不大,与设计课的递接性和支撑性也不够强,尤其是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原有两部分内容各自为政,缺少必要联系,与设计题目不对应。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主要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分解后充分融合,再拆分成四部分,确定阶段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对应当学期的设计题目,安排在设计课之前集中讲授。总学时增加了32学时,并将课程归属到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建筑理论类课程对建筑设计课的理论支撑作用,学、然后致用。 3.教学模式创新。①“一对一”教学指导与“导师制”相结合。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始终是专业教学的主轴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一对一”指导为主,学生缺乏选择老师的权利。在这次创新实践改革中,首次推行“整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垂直式教学模式,打破“整班制”这种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到大二以后就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以后形成教学工作坊,导师对学生一管到底,直到毕业。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如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科竞赛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②建筑技术与建造环节相融合。建筑技术类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载体,也是我专业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之处。通过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将节能、环保、绿色等新理念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贯穿到设计课中去;设定一定的“建造”环节,使之成为设计课的延续,避免建筑设计停在单一的形式操作层面;传统的建筑史类课程也增加了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等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古典建筑实体模型,感受经典建筑的空间形实、结构形式、材料肌理,增强对建筑的体验感;通过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以核心课程和技术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技术与理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③个性化课程与实践平台的搭建。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体系如何设置,教育对象的个人发展目标仍然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状态。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平台,在专业教育和素质训练上,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给予更多样化的教育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出口更加多样化。本次培养方案在修订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执行上采取了以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拥有更为灵活多选的教学执行方案,如建筑设计课程增加实际项目、学科竞赛题目、增加研究性题目,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重,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以大创项目为契机,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拓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畴,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由此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教师的工作室为核心,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团队,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交流机会,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多种实践平台的搭建,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践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效与展望 2014版培养方案实施了两年,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效。近两年,我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种专业竞赛中均有上乘表现,无论是建筑方案竞赛、软件大赛还是论文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申报并完成多项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显著、成绩优秀;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两年,学生考取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院校的研究生,考研率达到20%以上,在学校考研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也能达到90%以上,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开拓精神。通过跟踪毕业生并与用人单位沟通,我们的学生能够被社会认可,得到普遍好评。教改的实施也带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科研、教研水平提高,主编出版了国家级精品教材,发表了相关论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充分建立与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己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多元化、综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们通过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地方特色显著的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产品”,同时也必将使专业办得越来越好。 作者:姜立婷 单位: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毕业设计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将要面向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等不同的岗位。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阶段需要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构成、施工工艺、组织管理等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毕业以后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实现学校与岗位“零距离”接轨。从而将毕业设计做得更细、更深、更全面,提高学生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对三年制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在5~8周的时间内比较深入地完成毕业设计,按照以前的做法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上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组成的分析,按照理论“必须、够用”为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对课程设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传统做法,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特点,剖析课程体系,结合笔者多年教学体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和相关课程提出“统一协调”、“汇总提高”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案,期望学生能够掌握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分解协调 主要是提前把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有计划地分解到每个相关课程中,让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具有系统性,也就是说毕业设计的内容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局性观念,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抄绘、阅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建筑和结构图的表达方式,从而为绘制施工图打下基础。二是在《建筑构造分析》的课程教学中,详细讲解建筑构造和各种细部构造。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内容。三是在《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力学与结构计算》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带着建筑设计方案,解决结构的布置的能力,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为毕业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每个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各学科的教师要及时沟通,通过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汇总提高、丰富设计内容 在第5学期结束后,集中5~8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所做的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整合,并从整个毕业设计的角度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和提高。此外,在传统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的基础上,在毕业设计中加入施工组织方案设计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一是编写工程概况。要求说明工程名称、地点特征、建筑面积、结构特点,基础施工处理方法、工程做法,施工工期、施工条件等。二是确定施工方案,包括:选择土方工程施工方案;选择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施工方案;选择装饰工程施工方案等。三是计算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要求计算的主要工程量包括基坑开挖和回填工程量、基础工程量、标准层工程量(包括钢筋、模板、混凝土、砌体)、内装饰、外装饰等。四是拟定技术组织措施。主要拟定编写在施工中如何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等。五是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网络计划或单位工程水平横道进度计划,必要时对计划进行优化,在横道图中,作劳动力资源需要量统计图。六是设计布置施工平面图。设计布置垂直运输机械、搅拌机械、材料和构件堆场、钢筋和木工加工棚、办公及休息用房、食堂、厕所、现场施工的临时供水供电线路、施工临时道路等。其中材料和构件堆场、临时房屋等的面积,应根据定额标准和经验确定。七是计算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施工场地占地面积、施工工期、劳动量、劳动力均衡系数、采用合理施工方案和先进技术的成本节约指标等。指导教师从全局出发,指导学生计划加深建筑方案、施工组织方案,参考实际工程施工图纸和方案,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成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分解协调”、“汇总提高,丰富内容”合理安排,措施到位,就能将毕业设计进一步完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较为完整的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较强的识读施工图能力和一定的施工组织能力,从而能够较快地适应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等岗位工作,实现学校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特色。 作者:沈存莉 谢晓光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毕业设计主题的革新研习 加固设计与新建建筑结构设计的区别 建筑结构由于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其耐久性随其使用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备受大家关注。新抗震规范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每年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项目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小学教学楼和事业单位办公楼抗震加固设计项目最多。抗震加固设计与新建建筑结构设计存在较大差异。结构加固设计,从概括的角度讲就是通过检测得知原有结构状况、以及和结构根据业主和规范要求所应达到目标的差距,制定结构加固原则性方案,以实现从概念上解决问题;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现行规范和图集,对已有结构进行设计计算,最终达到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型的目的,细致的讲就是在已知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受力、材料强度以及截面尺寸的情况下,依据最新规范,对结构主要承重构件进行计算,并验算构件的配筋、轴压比和承载力,检查建筑物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不满足受力和构造措施的构件进行加固,加固设计步骤一般包括结构分析、初拟方案、可行性论证、加固力学分析、详细设计、效果检测等。而新建建筑物结构设计是在建筑物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结构方案,选在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布置,并初步估算结构的构件尺寸,进行抗震以及抗侧刚度验算,对整个结构进行设计计算确定结构构件的布置和配筋,并依据最新规范来确定结构构件的构造措施。虽然加固设计和新建结构设计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利用所学的结构设计原理,对建筑进行受力分析,按照现行规范进行验算。它们的主要差别一个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设计,另一个对一个不存在的建筑物进行设计。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开设加固专业课程 加固设计作为结构设计的一个分支,需要设计人员对结构体系具有一定深度理解,对新老规范及其原理具有较深层次把握,对常规加固技术和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与新建建筑结构相比,加固设计的结构类型不一定最复杂,但对结构师的综合专业素质要求必定比较高。因此学生要想做好一份好的加固课题毕业设计,学校不仅需要开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等基本专业课,还需要开设加固方面的课程,例如:《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钢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改造加固技术》等专业课程,同时学生还需要加强相应规范的学习。 (二)提高师资水平 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加固设计在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推广,考虑到学校此类师资经验缺乏的情况,建议学校聘请企业优秀的具备丰富加固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此类教师应具备5年以上结构设计工作经历,且是副高以上职称或者一级注册结构师,此类教师加固方面的工程经验比较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很轻松的掌握与实际工程相关加固知识。 结构加固设计课题毕业设计的实施 (一)加固设计课题的选取 结构加固一般分为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砌体结构加固设计、钢结构加固设计及其相应的基础加固设计。加固方面的毕业设计的课题应来自于实际工程案例,课题由具备相应资格的教师提出申请,并撰写毕业设计课题方案,再由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对各个课题方案进行考察和可行性研究。确定设计方案后,指导教师就课题方案和内容向学生做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同时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对毕业课题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对老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是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指导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查阅规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端正的思想品德。工程无小事,任何马虎大意的工作态度都会造成工程隐患。 (三)严把加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 在加固设计课题成绩的评定方面,不能因为此类课题的毕业设计起步晚,经验相对不足等原因来降低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求。毕业设计的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答辩成绩两部分组成。在过程考核的期间,指导老师应就学生的规范应用能力、设计方案、计算能力、学习态度、纪律以及毕业设计进度方面给予综合评定。为提高学生的设计积极性,答辩成绩应根据对小组每一个成员进行答辩,不能按照一个小组为单位来答辩。答辩成绩由设计水平、设计工作量、表达能力和回答问题能力4方面给出答辩成绩。 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环节,是一座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息息相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增加固专题的毕业设计课题是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知识型、实践型、创新型一线技术人员的必然趋势。在改革的初期,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实施好这一改革,对高校师资、教学体制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严格把握毕业设计应用型的定位,不断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探索和思考,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作者:马好霞于丽波叶燕华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国家不断加大教育建设力度,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备受肯定,其所拥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的学生数量、教学质量增长很快,但在毕业设计方面需要加强。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介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提出增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有效性的相关措施,以期能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全民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不断涌现的现在,更多学子得到就学、就业的机会。国家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如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1理论知识教学不完善 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以实践为主,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却使得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此种教学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整体设计中缺乏完整感,并且对于其中的细节难以掌握,甚至有些学生对于造价方面的认知十分浅显,对于大多数知识的不理解,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并且整体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很有限,即使学生“临时抱佛脚”也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 1.2毕业时间安排不合理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其在通知学生开始毕业设计,直到毕业设计完成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并且是在3~5月份期间,毕业设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个大工程,并且学生需要做整体设计、构思、收集资料、后期修改等多项工作。另外,此阶段学校并未停止授课,有些学生依然要去学习新知识,而有些学生则已经参加实习,此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毕业设计时间,时间、精力方面均难以平衡,如此也就导致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出现。 1.3毕业设计过于流于形式 鉴于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因此对理论知识传授有所忽视。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将毕业设计与理论知识相挂钩,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重要,毕业设计时存在敷衍的态度。另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度不足,难以就毕业设计中的各个框架做深入的扩充,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难以符合教师的要求。部分学生会存在抄袭其他学生构思、设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找“”代为完成的情况。 2相关措施 2.1做到合理选题 合理选题对于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合理选题方面应兼顾教师、学生两个方面:①教师是毕业设计的拟题者,其应根据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拟题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的同时对相关方面有更深的了解;②学生在最终进行毕业设计之间往往会经历选题阶段。当学生面对教师提供的各种题目时不要眼花缭乱,在正式选题前学生应对自身有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并以此为依据为自己选题,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在设计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能够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有一定帮助。 2.2毕业设计训练 鉴于毕业设计的困难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前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包含多个方面,如建筑、造价以及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的讲解往往会被安排在主要课程之后。知识较为复杂,且对于毕业设计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此些方面开展专门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知识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拟题,并自行进行相关设计,在设计完成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出评价。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明白自身不足之处,同时也能使学生不再对毕业设计感到陌生。 2.3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 鉴于学生在毕业前期较为忙碌,学生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毕业设计的整体时间较长,学生会存在时间还够的认知,因此对毕业设计也会存在管理松散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微信、网络或电话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意见。另外,教师也应对学生做出规划,使学生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有质量的完成节点任务。 2.4协调设计、实习以及就业的关系 学生在进入毕业季后往往会较为迷茫,其既想要快速就业,又不想耽误到毕业的相关事宜,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实习方面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以上两者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白无论是毕业设计,或是毕业实习,均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丰富的毕业实习经历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单调、枯燥,其能够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而优质的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实习、就业的敲门砖。当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充满兴趣时,学生的机会就会比其他学生大很多。 2.5改变传统毕业设计组织形式 在传统毕业设计中,每个学生单独负责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形式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衡量,也是其对于自身在几年的求学中获取知识的有力体现,但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压力。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合作设计的形式,如根据学生各自的题目、学生的兴趣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各个学生均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并全权负责。而整体的设计工作则由所有学生共同探讨,如此一来各个学生均能够对整个设计有一定了解,并且也能加强自身个别技能的提升。在进行最终的答辩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负责的部分来向教师介绍毕业设计,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表现以及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该专业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也与该专业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甚至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经历教育改革后,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实际的设计中依然会出现些许问题,从而影响到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情况。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而言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使毕业设计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 作者:李奇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指出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指导老师小组化、规范设计内容、科学评价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公开;毕业设计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作者:卢亚琴 李莉 魏艳辉 王勤征 单位:贵州大学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分析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近4年的毕业生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包括就业单位行业和性质、工资待遇、专业对口情况、就业满意情况等方面,并针对分析结果就女性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特征 1引言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女性毕业生在就业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行业性质、现场环境、安全因素等,用人单位一直不愿意接收女性毕业生就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女性毕业生目前的状况值得关注。在调查近四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希望能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2就业单位所属行业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见表1所示。由表1可见,女性毕业生在“房地产/建筑”行业就业的占比达到了80.70%的绝对多数,其他行业就业的占比不足20%。女性毕业生虽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就业处于弱势地位,但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比例却不少,这是由于女性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挑剔性差,初始就业要求不高。 3就业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见表2所示。由表2可知,完全对口和比较对口累计占比达到了80.70%,与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占比一致。不太对口和不对口的累计占比不足20%。这说明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女性毕业生基本上依然从事着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4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见表3所示。由表3可知,约2/3的女性毕业生进入了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占比约1/4,国有和私营企业累计占比达到了85.96%。今后,还应引导学生到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就业。 5工资收入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见表4所示。由表4可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数占比约1/3,比例比较高。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的占比均为24.56%,约为1/4,4000元以上月收入的占比为19.30%,约为1/5。可见,结合目前行业工资情况,女性毕业生的工资收入不高,且低收入的占比较大,这与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女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小及自身对待遇要求不高有一定关系。 6就业满意情况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满意情况分布见表5所示。由表5可知,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为满意的占比有43.86%。不满意的原因中工作环境差和发展空间小两项因素的占比都达到了10%以上,其他情况均不足10%。由此可见,女性毕业生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发展空间较小,不少女性毕业生感觉土建行业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宜女性在现场工作。薪资较差的占比只有5.26%,但女性毕业生低收入人数占比较大,约为1/3,可见女性毕业生普遍对目前的工资待遇还能接受,这也是受女性就业现状的影响。 7结论与建议 女性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占比约为1/4,对于她们的就业特征分析有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第一,女性毕业生就业大部分还是在本行业内,私营企业是女性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国有企业就业占比也较大。第二,女性毕业生整体工资收入不高,低收入人数占比较大。第三,女性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程度不高,不到一半达到满意程度。第四,应着重加强对女性学生技术性强的岗位技能的培养,结合女性学生的特点、企业需求,在两者结合点上加强培养,增强女性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力。第五,应对女性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女性毕业生注重工程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积累。 作者:王亮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系测量学毕业生实习感想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作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实训,才整整了解到,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将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我么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再是困难了。另外这次测量实习也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将原本的一些“陌生人”联系的更紧密了。当然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各有各的方法和见解,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错误的一方也不那么的固执,对的一方也不那么的显摆,忘记了昨天的不愉快,迎接新的朝阳!当然也相信学校让我们实训的另一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个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怎样熟练的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在这一点上我们本组是做的很认真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全站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克服以前的缺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想前迈进! 从这次实习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来避免较大的误差,例如: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前一定将视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 (2)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3)选点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4)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在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时,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误差的大小,有的说测量中点不能架设的太远,水准仪施测过程得使用以及架仪器过程中气泡的精确对中和整平,还有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爱护仪器的心,对所用的仪器要精心呵护,在学校如此,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如此,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得麻烦等等吧。 通过实际的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从这十天的测量中,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几个重要的人生的道理: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要是互相配合的话,就会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溃不成军,尤其是在配合如此重要的测量学中;二、令人难忘的三周的测量实习终于结束了,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基本掌握了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距离、角度、高差等,还有学会了施工放样及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含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更是一塌糊涂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在使用水准仪,经纬仪这样精密的仪器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数据的偏差很大,更会导致以后其它量的测量出错,最终导致数据计算的错误,比如我们刚开始测量角度时,一个基准点没有瞄准,导致一个角度偏小,然后角度的闭合差也不符合要求,经过校验,才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浅议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受到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湖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从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来分析当前建筑类毕业生就业的困境的原因,并根据本人的个人经历,探讨解决当前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尤其是建筑行业受到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趋向严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高质量就业”的战略目标,具体表现在:企业满意、毕业生满意、高校满意、社会满意。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就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前途,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高校就业问题愈来愈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 1 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扩招自1999 年拉开帷幕后,高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字显示,2015年有942万人参加了高考,其中74.3%的考生将最终被录取。截止到2015年9月,全国高校在校生约2547.7万人,应届毕业生高达749万人。与高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反的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却逐年下降,2014年官方公布的应届生初次就业率为70%,实际数据有可能低于这个数字。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行业受到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严重,发展速度放缓,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根据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很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多倾向于呆在一些繁华的城市或者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他们总认为在大城市中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能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往往不情愿去一些相对偏远和社会与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另外,很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意向比较倾向于大中型施工企业、国有大型施工单位和设计院,学生普遍认为,在这些大型企业,能够参与大型的工程建设,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 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现在的毕业生多为90后,很多学生不愿意下基层就业,不愿去三线、四线城市就业,认为在大城市中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能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往往不情愿去一些相对偏远和社会与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给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2.2 建筑类就业招聘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 由于建筑行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就业压力格外大。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尤其是建筑施工单位,长期出差,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很多工地条件艰苦,种种因素致使很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会考虑不招女生。男女就业差别矛盾凸显,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 2.3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对就业定位偏差导致出现“就业迷茫”期,缺乏对职业岗位正确的认识,对就业没有正确的预期。 3 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3.1 将学业和职业相结合 班级班主任及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发挥着专业学习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作用。班级班主任及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行业的用人需求,并引发学生学会思考、认识自我、弥补与用人单位差异的技能和知识。班级班主任及辅导员持续动态关注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情况,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过程 3.2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即将从大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更广。因此,一定要转变在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择业态度。毕业生应摆脱以往的就业观念,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通过对自身的科学定位,选择合意的就业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就业。 3.3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提升大学生成功的机会,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因此学校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毕业生应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要依照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来制订相应的目标。同时,也要为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进行职业生涯的合理安排。 3.4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摆正大学生的择业观。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就业政策,及时更新并推送校园招聘会信息、网络招聘信息、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等,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率。邀请建筑行业内不同类型的特色企业,开展建筑行业内的“岗位解析”,使学生直观明确业内岗位种类、特点及差异,帮助学生丰富求职选项,结合自身特点,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避免出现“自认为除了设计院,无路可走”的想法。 3.5 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女生就业难是建筑类高校的突出问题和普遍问题,但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暂时无法改变,需要毕业生找到自身突破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女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引导女生进行科学的职业测评和分析。高校要引导女生对人才素质要求有清醒的认识,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了解目标单位的用人标准,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4 结语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受到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导致企业的招聘规模减少,而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导致严峻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各建筑类高校应积极引导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通过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来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作者简介:周逸凡(1995- ),男,湖北宜昌人,湖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 摘要: 在专业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关键词: 人才需求;专业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1 专业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1],要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近年来,大家对于传统的基于传播知识的教学体系一直在试图改变,也做了大量的调研。目前高职教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的大专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变的关键几年,更细致的调研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3] 2 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根据初次就业岗位的不同,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建筑企业的初级管理岗位包括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所需具备的能力有所侧重,分别简述如下: 2.1 对施工员的能力要求 施工员首先要要能看懂图纸,看懂施工图是施工员必备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建筑识图的基本能力。其次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能合理控制工期、准确地调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使企业所获得利润最大化。此外还需了解一些诸如资料整编、简单工程图的绘制、常用工程软件的使用等。 2.2 对材料员的能力要求 材料员须具备建筑材料采购验收能力,建筑材料存储方案的制定,建筑材料的运输方案制定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管理等。 2.3 对测量员的能力要求 测量员需能够测绘地形图,能进行施工测量以及竣工测量,能按照监测方案进行安全监测,变形观测,能进行建筑施工放样等。 2.4 对监理员的能力要求 监理员要熟悉建设监理的政策、法规,熟悉所监理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条款、规范、设计图纸,熟悉工程施工的承包单位所投入工程项目的人力、材料、主要,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质量、造价、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督促。 2.5 对质量员的能力要求 质量员应能进行工程图识读,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测,能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能够参与建立各级质量监督体系,具备进场材料的质量、规格、型号的z查能力,能够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和验收。 2.6 对安全员的能力要求 安全员须熟悉国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政策法规,能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能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撰写安全检查记录,能根据现场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方案,能对安全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2.7 对资料员的能力要求 资料员须熟悉资料体系的编制,熟悉工程资料的审核和收集,能够对工程资料保管得当,熟悉工程资料的归档要求,能够按照目录编制合适的完整全面的审查资料,熟悉档案移交的手续等。 2.8 对预算员的基本要求 预算员须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具备建筑工程预决算的能力,准确计算工程量,能根据施工方案进行工程预算,能根据合同进行工程量的计算,熟练使用相关软件。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供需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结如下: 3.1 施工员仍然是建筑企业需求人数最多 施工员是企业需求人数较多的岗位,也是毕业生喜欢的初次就业岗位。因为相对来讲,施工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且具有较多不可预见性,在企业中成长较快。 3.2 短期内安全员需求数量急剧增加 由于广西更加重视安全生产,要求安全员不得同时服务于两个项目,存在“锁证”问题,所以需求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很多毕业生传统地认为安全员没什么知识含量,学不到东西,不情愿从事安全员的工作,导致供需存在很大缺口,有的企业甚至在探讨在学校对口开办安全员订单班的可能性。 3.3 预算员需求较大 由于目前专业的工程造价的毕业生比较多,导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预算员的竞争上处于比较劣势。 3.4 测量员存在一定的短缺 主要是专业的测量员一般不想去比较小的建筑企业,更愿意去专业的测量公司或者市政企业。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课程设置,学校仪器等的限制不胜任测量员的工作,需要学校在测量员的培养上加大投入。 3.5 其他初次就业岗位需求暂无明显变化 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质量员岗位供需比较稳定,没有趋势性的变化。另外比如机械员、劳务员、标准员等需求数量较少,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没太大拉动作用。 但是要成为称职的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多工种的工作经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每个岗位的重要性。企业一般采用合理轮换岗位制度,以使每个人才得到综合锻炼,成长为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 4 结论 本文探讨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对高等学校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设计准备、过程管理等,并对如何实施新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联合毕业设计 设计准备 过程管理 建筑工程是当前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行业,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各建筑类高校每年也都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如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的人才[1]。而作为学生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因为它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与提升,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一个主要不足,就是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锻炼、忽视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缺乏建筑整体概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现实工程中,因各专业间的配合不默契,容易出现设计进度慢、施工过程中返工等现象,而配合不默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各专业的人才欠缺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2]、缺乏互相协作的意识。比如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给排水管道与梁、承台、剪力墙冲突的问题,就是因为给排水专业不知结构专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梁高、承台大小、剪力墙性质等),等设计到一定阶段才发现互相冲突、造成返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拖延了设计进度。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以拓宽学生多专业知识,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为此,我校提出了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以下简称“联合模式”),即选定一个设计题目,模拟设计院的工作流程,让建筑工程相关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的学生一起合作完成设计。此举旨在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专业交流,有利于学生建立建筑整体概念,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协调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体系改革的一次尝试,希望能为高校教学体系建设和综合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1 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的实践 1.1 设计准备 我校在2013届、2014届部分毕业生中进行了“联合模式”实践,为顺利实施新模式,达到上述预期目的,必须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 首先是题目选择。设计题目既要满足各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又要适合专业间相互配合训练的要求,同时难易程度还应与学生基础水平相适应,并尽量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因此,我校2013届“联合模式”实践,选择了本校在建的教学综合楼作为题目(2014届则选择了本校在建的图书馆),各专业学生一起完成该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以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图纸为基础)。学生对该类建筑较熟悉、兴趣较高,设计过程中可组织现场参观、让学生理解设计与施工结合的过程,设计后期学生可与设计师交流、探讨不同设计思路和方法,同时该题目难易程度适中、学生可按时完成设计。 其次是师生配备。为充分贴近实际工作情形、模拟设计院的工作流程,师生配备力求短小精干。为此,每个专业配备2~4名学生、1名指导教师,并以项目组的形式组成一个设计团队进行毕业设计[2]。其中学生以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确定,以保证其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充满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指导老师则尽量选择具有实际工程经验者,并讲究年龄梯队合理、充分利用年长教师的经验和年轻教师的干劲,以确保设计顺利进行。 最后是外部条件。“联合模式”实践需要诸多外部条件,尤其是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如为方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互相交流,学校专门安排了一间实验室给项目组,并配备适合图纸展开的桌子、投影仪、电脑等;学校与施工单位协商、安排进度,让学生参观现场,让学生对工程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学校又与该工程的设计院联系,安排设计师与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1.2 过程管理 学生精力充足、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惰性、忽视毕业设计;同时部分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等而分散了精力,容易完不成设计。因此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进度控制是“联合模式”成功的前提。首先各个专业根据自身在“联合模式”中的角色,完善各自的设计任务书、指导书,突出专业协作的环节。然后项目组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统一的设计进度表,尤其是根据各专业设计内容、专业间的配合需要进行时间分配,以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协作意识和能力,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进度表(见表1)。例如在第3周进行的各专业互提条件,是本模式的基础环节,即各专业在建筑的初步设计图纸基础上,提出本专业所需要的指标和参数(如给排水专业需要的管井、水泵房、消防水池,电气专业需要的配电房、电缆井,暖通专业需要的风机房、风井等数据),并互相协调、确保互不冲突,再由建筑专业进行综合、深化;学生在此环节,加深了对本专业设计条件的领会,也对其它专业的需求、可能产生的冲突有了初步认识。又如第12周的专业套图,即使在设计院也容易忽视该环节,但却是专业协作的关键一步,只有所有图纸拼在一起,才能发现互相矛盾、冲突的地方,并加以改进,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讲座是“联合模式”成功的灵魂。各专业的指导教师定期举行讲座,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介绍本专业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法,着重突出本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与其它专业的协作内容和阶段,以及可能产生冲突的地方和解决方法。比如给排水专业应先布置好消火栓,并及时提交给建筑和电气专业,以不影响这2个专业的设计进度;结构专业则需尽快确定梁、柱的位置、大小,并提交给其它专业。这样,各专业的学生都能简单了解其它专业的设计内容和思路,拓展了相关专业知识,知道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可能与哪些专业发生矛盾或需要提供哪些设计条件,从而避免专业间发生大的冲突(当然,随着设计进程的推进,专业间的小矛盾在所难免,到时边协调边提高)。 教师例会是“联合模式”成功的基石。毕业设计不是学生一个人在做,而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各教师既给予本专业学生指导,同时还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出现的问题,在不定期召开的教师例会中进行交流,及时研究和解决,保证毕业设计顺利的进行。因此,在新模式下,教师也加深了对专业协作的理解,拓展了相关专业知识,提升了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 实践环节是“联合模式”成功的助力。在设计之初参观工地,可以让学生对工程有直观的印象;在设计尾声参观工地,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设计图纸,看与实际施工有何区别,加深了理论与实践的转化理解,明确了专业间协作的作用和意义,减少了“纸上谈兵”的遗憾。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与该工程的设计师交流,则让学生更好的领会书本理论与实际工程的区别,意识到自己设计的不足,也对实际工作情况有了认识、便于其融入今后的工作中。 指导方式是“联合模式”成功的保障。新模式下,每个教师不仅要回答本专业学生的疑问,还要回答其它专业学生的提问。因此,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是必须的。除了每周1~2次在实验室学生集中设计时教师到现场辅导,还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如以QQ、MSN等方式进行指导,并在网络上共享相关图纸、规范、图集等资料,节约学生查询时间。 联合答辩是“联合模式”成功的点缀。答辩是对毕业设计成效的检验,多专业联合答辩则是“联合模式”成功的最后推动力。为让学生得到最后的综合学习机会,采取各专业统一答辩方式,即各专业教师、学生一起参加,在答辩过程中,最后一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明确专业间配合环节。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设计理念,我校还邀请该工程的设计师担任评委,让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和回顾。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联合模式”在我校2届部分毕业生中的实践(2014届正在进行)证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应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广。 首先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本专业的设计质量。各个专业学生一起设计、画图、讨论,在相互配合和学习中,既获得了知识交流、创新等成就感,又结交了新朋友,提高了对毕业设计的兴趣,能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与我校未参加该模式的同学相比,学生绘制的图纸、计算书等质量都略胜一筹。 其次是学生拓展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具有了专业协作的意识和习惯。经过一个毕业设计,学生初步明白了在哪些环节该与哪些专业进行沟通,初步知晓其它专业对本专业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再次,拓宽了指导教师的知识面。通过本模式的实践,教师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的认识,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也有启发,比如会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实际工程的引入、强调专业配合的环节等。 最后,学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经过“联合模式”的锻炼,学生具有了建筑整体概念,有较好的专业协作能力,能较快融入团队合作中,尽快成为一名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工作的能力。 2.2 建议 从“联合模式”在我校的实践,我们发现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联合模式”相比传统的模式,需要完成更多的设计内容、需要学习其它专业知识以及互相配合,因此对师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师生认识度不够,或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则“联合模式”容易流于形式、得不偿失。因此“联合模式”并不适于所有学生,而应在具有充足且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师资力量前提下,在部分基础较好的毕业生中进行推广应用。 其次,“联合模式”在题目选择、进度管理等环节均需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毕业设计能顺利完成。 最后,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应根据专业协作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增加专业配合的内容和训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具有专业配合的意识,在毕业设计中就能尽快进入角色、较好的完成设计任务。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关于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报告与思考 为了加强本专业建设,掌握本专业毕业作生走向社会的情况,同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加强一体化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水工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与就业指导中心协作,共同赴青岛、潍坊、烟台、广州、西安、济南等地对10-12 届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调查形式以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圆满成功。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从反馈回来的质量跟踪调查反馈表中不难看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大多在建筑公司做建筑施工、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有一部分在从事工程预算、资料整编,另有一部分从事建筑弱电工程工作。从毕业生的就业取向看,毕业生大多数从事本专业工作,这说明我们所开设的专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专业定位准确。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综合评价也不错,学生参加工作基本能较快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岗位,能够吃苦耐劳、在自我提高、主动性、团队精神、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知识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 二、用人单位的评价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及吃苦耐劳精神等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毕业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能安心工作,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从座谈会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纪律好,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一般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力,在单位中有良好的口碑,树立了我们学院良好的形象。 学生所在单位也对我们提了一些建议,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职业道德方面还需加强,二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加大力度,使他们能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三是要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要有团队精神。 三、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 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较好,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比较好,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高、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较合理、教学管理较严格。也有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设施比较陈旧,与施工现场比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及时更新与增加数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有待加强,教材还有待更新。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本次毕业生反馈调查,我们一致认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术实用型人才。 1.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向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果之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一体化教改提供前提。正如本次调查的结果一样,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过多地反映自己的能力低、素质差,这恰恰说明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忽视了素质的培养。 2、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课的选择和实用性,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主体的高尚精神境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专业基础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 一体化教学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很好途径。 3、要加强实践教学,推广一体化教学。事实证明,一体化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实践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建立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4、精心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5、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在毕业生调查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对某些上课上得好、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的称赞和感激,还有不少毕业生说,学生想不想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教得好不好,这些都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极其重要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特别是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培养。。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源动力。没有教学组织和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就不能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就无法实施。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教师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自觉行为,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强调教师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品格和敬业精神。 6、加强与毕业生联系建议以后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通过毕业生多渠道了解和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院有更大的发展。 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调查,我们收获颇丰,给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要加大教改力度,坚持推广一体化教学,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吴江,男,民族:汉,1979年8月出生,籍贯:陕西省礼泉县,学历: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单位: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的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是为了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并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锻炼。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观察,发现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不高,因此为了提升毕业生的从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将以“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设计,以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毕业设计;嵌入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诣在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建筑方面的人才,对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积极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通常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教育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前10周左右。在此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对多层建筑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工程造价[1]。 (一)理论知识教学有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以技术教育优先,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态度往往采取够用即可。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首次进行综合型的作品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整体的设计理念认识不清。对于建筑、造价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模糊,不明白具体的作用以及操作流程,因此无法在头脑中出现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头绪。同时毕业设计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扩充与深入了解。 (二)毕业时间安排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毕业前夕的3到5月份之间,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时的毕业生正处在求知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此时学生无法分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嵌入式”毕业设计的特点与设置措施 “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思路,就是要将传统的整块的毕业设计切割开来化整为零。将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分割开来,分别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进行讲解。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天正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以及AutoCAD等。在上述课程都学习完毕之后,在用3到4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选定房屋建筑为主要设计课题,由专门讲解房屋建筑学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将建筑设计说明书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向学生进行说明与指导[2]。 (二)结构设计。与结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地基基础、建筑抗震以及混凝土结构等等。可以将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的期末,并由结构课程的教师专门进行讲解。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在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其之前设计的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内部结构的布置,并进行相应构件的型号选择,并对建筑的荷载进行准确的计算,依据数据结果进行结构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然后利用PKPM进行建模,并依据建筑结构基本规范与图集绘制平面布置图和梁柱平法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的构造要求与表现形式要清楚的掌握。 (三)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清单计价等。由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之前绘制的建筑施工设计图、结构设计图等中的工程量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编写预算书与计算书。 三、嵌入式毕业设计改革优势体现与教学设计 (一)编制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是将整体的毕业设计分解为建筑、结构与造价三部分,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大概要在一年以上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使这三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连接与统一,进而保证学生的吸收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在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完整和谐的作品[3]。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编写,将负责三部分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的讨论与研究,商讨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使这三部分知识既独立又完整,保证毕业设计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二)设计课题的制作与分配。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进行嵌入式教育时,还要保证对课题分配的合理性。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首先进行课题分配时可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配。其次课题的类型要进行相应的规定,不可为求新出现不合理的方案。最后建筑方案方面的课题要足够多,避免设计出现重复和抄袭。 (三)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的设计任务都是在主要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设计的训练。让学生自行选取相关课题,进行简单的操作设计。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教学课程,因此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极易出现学生设计思路混乱、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现象。采取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将整体设计进行分散式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逐步增进设计知识与技能,实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高度提升。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张晓蕾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摘要: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对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案例,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就业单位行业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并针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质量;建议 1引言 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房屋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此,紧跟行业变化,开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对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思路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对近两届(2014届和2015届,下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开展调查,分析了就业率就业单位行业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情况,并针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就业率及就业单位分析 2.1就业率分析按规定,列入就业范围的毕业生包括就业升学参军和创业四种类型,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见表1所示。近两届毕业生总就业率分别为97.3%和99.27%,协议就业率分别为94.59%和91.12%,两项率值均保持稳定,且均保持比较高的率值。未就业的3名毕业生,目前也都有临时性的工作,但不在规定统计就业范围内。2.2就业单位行业分析毕业生基本流向了房地产/建筑行业,占比接近80%;小部分流向了其他行业,占比约20%。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3就业单位性质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见图2所示,在民营(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了近一半,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达到了1/3。民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主阵地。 3薪酬状况分析 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按月薪酬计算),大部分毕业生薪酬介于2000-4000元之间,占比超过50%。2000-3000元之间的占比约1/3,3000元以上的占比约1/3。不过,也应该看到还有约1/3的毕业生薪酬在20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的占比8.2%。说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起薪并不均匀,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4专业对口度分析 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情况见图4所示,完全对口占比35.09%,比较对口占比40.35%,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5%,不对口占比14.04%。 5就业满意度分析 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分布情况见图5所示,“满意”占比为38.60%。约有2/3的毕业生对就业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具体原因包括很多,其中“薪资偏低/福利较差”占比14.62%为最大,这是由于房屋建筑行业初始就业起薪较低造成的“。发展空间小”占比14.04%,说明高职毕业生在企业人才梯次的定位上较低,学生感觉不到提升的空间。另外,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发展后劲不足,这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发展。其他因素的占比都在10%以内。 6结论与建议 综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各方面状况的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第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总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都较高,但就业单位行业和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整体上呈分散型分布,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第二,影响就业质量的不单单是就业工作,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水平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第三,人才培养方面应以行业市场为导向,深化专业建设教学和课程改革,注重增强毕业生职业发展后劲的培育。第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房建行业的特点,毕业初期应更加注重经验积累和自身成长。第五,积极推进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夯实拓宽实习就业的渠道。 作者:王亮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 一、对实验楼的改造设计 因而对实验楼进行改造设计成为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①门厅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楼大厅进行了休息空间的布置,适当摆放一些绿化等植物景观,增加整体的丰富程度,既避免空间的利用不足,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氛围。②对各专业进行调研,将整栋建筑按照各个专业所需进行实验室分层,将没有利用的实验室排布给缺少实验室的专业,作出合理调整。同时增加一些师生的休息空间,例如图书室和咖啡厅等,并在每一个楼层的电梯和楼梯口处布置楼层房间指示牌。③三楼的休息平台增加木质铺地和休息座椅,将天井绿化改造为集雨水收集,气候调节,经空气和水净化,将再生水运送去花坛,循环利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讨和聚集的场所,使得景观与整栋实验楼相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顶层有良好的阳光雨水等自然环境,加设屋顶的建筑格栅板不全是装饰,有些板是收集并贮存屋顶雨水的储罐,空调冷凝水以及用于灌溉的中水系统,有些板是太阳能板,储存电力为整栋教学楼提供电力减小资源开支,节能环保。④在南部的每一层走廊两边教室都添加窗户,利于更好地采光通风。将乡土藤类爬上走廊栏杆,这些植被高950mm,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还模糊了建筑和景观的界限,成为室内的一道风景线。⑤对过小的教室进行扩大,较大的实验室进行分隔,楼层较高的实验室部分加楼板,不仅增加利用面积,同时有效防止教室产生回声。 二、对实验室的改造设计 重点对实验楼二楼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将原本的物理实验室分别改造为水处理实验室和环境实验室,还将一处风机房改造为配套浴室。改造设计根据使用专业的要求,对水处理实验室的实验台和讲台重新排布,将原本没有水池的教师讲台进行了水池的放置,仪器按其所需的操作空间进行布置。当然由于是改造,一些水管和线路已经预设好,所以只能将实验台的地面抬高,抬高部分进行水管预置。由于环境实验室比较特殊,需要一个单独的原子吸实验室专门进行爆破,实验较危险,所以单独采用厚200mm厚墙体将其隔开,降低最小伤害,门采用防爆门。浴室改造中将淋浴部分进行抬高,避免水渗漏和掩盖排水管。同时对建筑系实验室进行了整体设计,因为建筑学专业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改造中决定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分割,设置公共的交流空间。当然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改造中增加平面和形态实验室,造型及材料实验室,部分实验室内放置学生美术作品和建筑模型作品,既起到美化作用,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建筑物理实验室创造适合使用者要求的声学、光学、热工学的环境,需要使用现代机电设备来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所以一些测力测热测风测声光的仪器也将被重新安排放置。 三、各专业间的协作配合 1.联合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所有的建筑工程不管是工业建筑亦或是民用建筑,在其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土建、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间的配合。随着科技含量在现代建筑中的比重愈来愈高,使得工程类相关专业所囊括的内容也相应剧增,如消防、空调、通风、电话、电视、监控、对讲、宽频网等。每个专业都要满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特定的空间位置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因而专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在整个工程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互相协调出了问题,比如没能充分全面考虑技术做法,特别是部分交叉部位的细节处,就极易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不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更会直接损害工程的品质与质量,甚至导致建设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一个完整的实验楼工程,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尝试在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使用联合毕业设计这一新模式,目的就在于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尝试,能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科学的建筑工程专设计实践与指导。2.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协调。建筑与结构专业的协调往往表现在建筑造型、空间与结构的关系。土建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经常出现给排水管冲撞梁、板的情况,施工后卫生洁具的安放位置与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位置不对应等。土建专业与暖通专业在进行配合时常常出现通风管道与楼层梁和地梁相冲撞,以及在施工中没有预留出墙预留孔给空调管线,使用后砸墙破坏了墙体的结构等情况也经常出现。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经常出现电气进户管冲撞楼层梁和地梁,还有把电气开关设计在自来水管的管后等情况,更有甚者在施工中堵塞电气线管。各个辅助专业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各种消防和通风管线穿梁时,结构及使用功能的要求是否受楼面净空影响,同时还会有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预埋深度,以及控制系统和弱电系统间的互相协调等问题。 四、结束语 在本次实验楼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专业协同努力,学生对本专业及与其他专业的配合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强化了本专业的知识,也学习到了相关专业的内容,对今后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章瑾 朱欣尔 侯伟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
土木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隧道工程论文 一、毕业设计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毕业设计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展所学专业的知识面,加强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等。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有: 1.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基础如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和专业知识有机的融会贯通,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巩固所学知识; 2.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完成的综合性作业,它能够让学生重温本科阶段的各科内容,对隧道工程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毕业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亲力亲为、敢为人先的精神; 4.隧道工程的实际工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5.检验学校在本科四年的教学成果,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土木工程涉及广泛、内容庞大,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大综合大贯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好坏。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实习方面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时通过动手去亲自体验和实践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如今很多高校的毕业实习已经背离了这个基本思想。以隧道工程为例,我们可以指出的有:首先,出于安全、经费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大部分高校的隧道工程系不让学生亲自参与,而仅仅局限于现场参观,他们毕业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已经建好的隧道中进行参观,指导教师现场讲解,对于正在施工的部分基本上是不会允许学生进去的。这样对学生来说没有现场见过隧道的施工就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不能根据现场所见的到各种施工情况联系书本上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其次,很多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即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实践。而把毕业实习更多的看成去完成学校交给的一个任务。同时在这段时间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忽视了毕业实习。最后,学校在毕业实习的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相对较高,很多高校把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视了毕业实习的投入,导致学生的实习地点不具代表性,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现场指导甚至没有动手的机会,这也无形中使学生认为学校也不重视毕业实习,学生本身就会更加怠慢。 (二)指导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很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更加倾向于后者,甚至学校会给老师下达任务,如必须发多少篇论文,必须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必须获得多少奖项等,这就导致了很多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上,而很少投入精力去检查学生的毕业质量。 (2)隧道工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工程项目,所以他们一般都把时间精力放到自己的项目中去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 (3)部分老师没有实际工程经验,有部分隧道工程老师甚至没有参与过隧道的设计和修建等,另外部分老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老师把往届毕业设计的题目稍加修改甚至不改就给本届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做不出来也可以去会抄往届的设计,而不会独立的去思考和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三)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2)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很多毕业设计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很少有创新的地方。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会忽视相互交流的重要性。由于每个人的题目都有部分差别,因此大部分都是自己埋头苦干而忽视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作用。 (4)缺乏把知识相互串联起来的能力。 (5)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存在抄袭问题。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完成毕业设计有困难,就在其他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后抄袭别人的。 (6)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前提,他们是为了拿证而去被动地完成毕业设计,认为只要设计合格了就可以毕业了。而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不关心,仅仅只是能过通过答辩就行。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思路 (一)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用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设计。在毕业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应该有问必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去寻找答案。指导老师应该避免高高在上德高望重的思想,积极和学生探讨所遇到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浮躁错误的态度及时进行批评并督促学生改正。 (二)提高指导教师素质,改善指导方法 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应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提前培训,讲授怎样定题怎样辅导等问题。各老师也可以分享往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供其余老师扬长避短。同时应进行岗前的思想培训,提高老师对设计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问题,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后续指导提供经验指导。另外还应注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通病,指导过程中着重强调该类问题。对待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尝试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例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定期进行隧道设计讲座、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对同一工程进行多方案的设计,来多方面探索最适合本届学生的指导思想。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重在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直接的告诉答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这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己寻找资料和答案的能力。老师可以在大方向上为学生导航,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能力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事情,也是学院乃至学校的事情。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应该加大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毕业设计时,应该随时抽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必要时可以邀请除指导老师以外的隧道工程系老师进行提问抽查。管理部门同时应该认真听取老师、专家和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设计好坏和老师指导好坏情况的最终体现,院校应该切实深入实际,把握答辩这个最后的关卡,在最后这道线上做好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答辩之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答辩评判标准供老师和学生参考,答辩时一旦发现某个设计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应该认真彻查找出问题并认真修改设计,直到达到能够通过答辩的水准。 (四)多带学生去现场 实践出真知,隧道工程的学生应该对隧道的设计、评审、施工、验收等一整套流程有总体把握,且对每个细节都应该有丰富的认识。毕业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多去现场了解情况反馈给他们自己做的毕业设计,这样既能够丰富现场经验,也能够提高学生对隧道的认识,从而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时间的末期和踏入社会的前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期。毕业设计的开展也伴随着学生和老师各种心理和思想的交织,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如上段落有以下结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丰富、内容庞杂,为做好毕业设计,学生应该提前综合各科知识做好设计的知识储备和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毕业设计,改正态度,老师认真负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应该独立思考完成设计内容。加强对土木工程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把实习任务认真落实到实处,必要时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可去现场观看相关设计施工过程。院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应以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不断探索和提升管理水平。 作者:韦良文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毕业论文:导师制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影响 一、导师制在毕业设计中的优越性 1.有利于系统训练,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导师制使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课题,有充分的时间调研和思考,毕业设计时间相对延长,从而使学生早着手、早准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因为有毕业设计这一目标,会有意识地加强对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作用的充分发挥 根据教学安排,土木工程专业从大三暑假开始有较多的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将这两次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导师或带队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把实习阶段获得的知识直接运用到毕业设计中,既可以避免以往学生在实习期间无目的、走过场的情况,又可以拉近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减少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尤其是建筑设计部分异想天开的做法。 3.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大学的课程安排决定了师生之间很少有机会近距离的交流接触。实施导师制,不论是实习期间还是毕业设计期间,导师与学生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由于一名教师只负责指导几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薄弱之处都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在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后,下次指导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审查。在不断的接触中,导师的人格、品德、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榜样。 4.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大部分指导教师不仅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实施导师制,在导师给研究生上课或布置任务时,许多本科学生主动来听讲,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并参与到研究生团队的科研活动中去,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开阔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精神。 5.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介绍学生去单位实习;导师可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追踪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过程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讲,解决了实习机会难找的困境,增加了可靠的就业机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从学生的实习与设计中了解学生的工作态度,避免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另外,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方案和措施 1.确定合适的实施导师制的时间 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大三学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因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前三年,以积累基础知识为主,过早实施导师制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际作用有限;选在大三期末,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形成一个体系,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和统一。 2.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划分毕业设计小组 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按专业课成绩划分层次,然后由每个层次中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小组,这样可实现学生在毕业设计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探讨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模式 从本科生三年级末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年级时为小组的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一般由老教师牵头2~3名教学年限不同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一个大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导师往往还要承担其他教学任务,不可能及时为学生解疑答问,因此可以尝试某个阶段以一个教师为主,多个其他教师同时兼职指导的模式,使学生知识结构得以向多方面交叉渗透。采用这种方式,导师之间可以彼此协调,既能保证及时解答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会耽误导师的其他教学活动,还能实现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的优势互补。 4.探讨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几个毕业设计小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定期交流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研讨氛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促使小组成员间互相学习、补充、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进程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对各个学习环节进行观察、调控和指导,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5.采取毕业设计中期答辩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期中检查答辩时,由不同组的导师共同参与,这样既模拟了毕业答辩的场景,又丰富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成果的视角,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四、结论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位置。近两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中从三年级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这对提高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导师制这一措施将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供有力保证。 作者:戴素娟 王崇革 孟艳春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应用 摘要:文中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从毕业设计选题、课题共性与特性、指导特征、设计实效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的弊端,阐述了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与实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应用;实效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期间训练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打下基础[2]。结合本人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学生独立性差,习惯机械地照搬例题和应用设计软件,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体系紊乱,设计成果漏洞百出。因此,如何提高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的设计实效,是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征 1.1毕业设计课题的共性与个性 从近几届的毕业设计来看,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如下共性: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或模拟工程实践,如教学楼、办公楼、宾馆、公寓、大型商场、高层住宅、图书馆等,其结构型式为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但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其个性:选题方式、课题的深度、指导模式、质量控制等各有特点。如我校毕业设计个性鲜明:老师按照1∶1.2的比例提供课题,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课题按难度分A、B、C三个等级,学生在四年一期期末进行网上选题,并分阶段自主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利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自主选择学生,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手册统一成果评定标准,按环节评分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1.2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派3~4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协商排好值班表,确保工作期间的每个时间段均有老师值班,值班老师负责全班同学的答疑和指导,由于每位老师指导的面广、时间有限,对单个学生的设计成果缺乏系统的了解,最终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我校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模式,全院范围内分阶段师生双向选择,结构方向的老师指导建筑结构阶段,施工方向的老师指导施工组织和清单工程量计算阶段,优化了老师的资源配置。每位老师限额指导15~20位学生,全过程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全方位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 1.3毕业设计指导效果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资源共享的理念缺乏,对问题的考察、论证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过度的依赖结构设计软件和相应程序,依赖老师,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探究,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分析、校核,习惯于就某些数据或公式的来源提问。指导老师疲于回答这些表面的问题,有时甚至于一个问题重复回答10来次,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而无法深入疏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优化结构模型。为了能扫清这些普遍性的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课题特点进行特性指导,我们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 2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与实效 2.1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 为了让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且能融会贯通,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向来是“假题真做”,其内容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全套建筑施工图设计、一榀框架的结构手算、结构电算、全套结构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清单工程量计算七大部分。多年的指导经验告知,设计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结构概念缺乏,建筑方案的结构体系紊乱,建筑施工图空洞、结构施工图不完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手算一榀框架的内力和配筋,学生盲目地照抄范例,机械地照搬计算过程,不探究内容的对与错,对整个知识体系无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书杂论无章,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设计效果差。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疏通知识体系,使其尽快的融于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指导课题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题困惑,精心制作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掌握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的要点。在微课堂的架构设计中,每个微课堂对应一个知识点,授课教师详细地阐述了其要点、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制作了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题,微课视频及微课课件,并上传至湖南微课网,学生点击“注册”,待身份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线学习、提问、进阶练习,每天安排一位老师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 2.2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应用实效 微课制作完成后,安排了5位老师对学生集中授课,详细讲解了微课的学习要点,指导学生按微课排列顺序进行学习。要求每个学生上网独立完成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学习并评价,且做完全部的测验,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线提问,有错即改,直至满分。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按100分计算,微课学习占20分。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督助学生学完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整个设计期间学生的微课点击数达到23000多次,完成了521在线答疑。通过学习,学生对结构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学微课解决了,老师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大部分学生的手算计算书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计算结果合理;答辩时思路清晰、问题回答较正确;设计成果深度完全满足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效果较往届有较大程度地提高,微课的应用取得了实效,值得推广。 3结束语 文中通过研究毕业设计的特征,探讨了毕业设计的共性与个性,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师生的资源配置、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的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优化教师资源。为了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微课堂系统地阐述了结构设计理念,针对学生设计中容易出错或遗漏的问题、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微课的应用,既提高了指导老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结构概念,取得就较理想的毕业设计效果。 作者:彭朝晖 孟茁超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改革土木工程论文 1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现状 1.1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创新,深度不够 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创新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目前,毕业设计还以指导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这就造成了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相似,甚至一模一样;2)毕业设计的选题单一,教学楼、办公楼占85%以上,而住宅、工业建筑、地下工程很少涉及;3)从设计的结构形式看,均为框架结构的多层或小高层,而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的高层或超高层基本没有。由于设计选题缺乏创新,很多毕业设计都可以照抄参考书、教材的例题和往届毕业设计,而没有起到让毕业生独立设计、综合利用理论知识的目的。笔者翻阅了我校近5年的毕业设计,抄袭率高达60%。由于框架的多层或小高层以板—次梁—主梁—柱为传力体系,且基础都采用简单的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这造成了设计的选题深度不够,未能利用最新的设计方法和理念。 1.2毕业设计选题脱离工程实际 一个与工程实际贴近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和关键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没有足够的校外实践基地,缺乏选题来源,这就导致了指导老师布置的题目以“假题假做”为主,在做的过程中忽略了很多工程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从选题到设计再到最后的答辩都脱离了工程实际。因此目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还停留在理论利用阶段,而不能起到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意义。 1.3管理松散 以我校为例,指导老师每周对学生集中辅导一次,缺乏严格的考勤制度,导致很多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脱离了指导老师的管理。每个指导老师指导10个~20个毕业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老师通常解答一些常见的问题,不能仔细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设计过程。甚至有些学生提前到工作单位上班,把毕业设计带到工作岗位上完成,没有指导老师进行实时辅导,导致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存在大量的错误来不及改正。 1.4缺乏完善的答辩评审制度 完善的答辩评审制度是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然而有些高校流于形式,没有可供参考的评审制度,对设计成果把关不严,放任设计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个别高校存在指导老师个人对本组结果进行答辩评审的现象。在答辩评审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规范规程的考察而忽视设计图纸的规范化、设计成果的可行性等工程实际考察。不能在实际工程中实施的设计对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工程素养的形成起不到培养意义,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从选题、指导、答辩评审都脱离了工程实际,导致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改革措施 2.1科学选题 科学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在选题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初步确定选题方向(如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方向)。指导老师提供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作为备选设计题目。废除当前指导老师指定学生的制度,由指导老师向所有毕业生提供备选设计题目,实行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选定指导老师和设计题目后根据自己的工程认识程度和兴趣与老师共同协商确定最终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要包含最新的设计方法、理念或技术方法,提高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增加毕业设计中复杂问题的处理,保证设计的深度。受毕业设计时间所限,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要合理安排好设计工作量。 2.2完善师资结构 由于很多博士生、研究生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当前的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解决指导老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形成由2个~3个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组,既能保证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又能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2)聘请施工单位、设计院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师指导毕业设计,这还能解决逐年扩招下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 2.3强化管理过程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具体指导过程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指导老师由于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而疏于管理。指导老师在设计开始前制定一个毕业设计进度计划表,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进度计划表完成工作量。在每一个阶段开始之前以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辅导,每周进行2次~3次答疑帮学生解答设计中碰到的复杂问题。在进度计划表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检查每一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任务和改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严格考核制度,要求学生执行每天定点签到制度,防止学生脱离指导老师的管理。 2.4完善毕业答辩体系 答辩是对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考核。完善的答辩体系能为答辩委员会老师提供答辩标准,严格把关毕业设计的质量。完善的答辩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1)成立由不同专长的教师、工程师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且指导老师不能对本组学生答辩;2)明确答辩过程中要考察的内容,包括开题报告、计算书、图纸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3)确定计算书、图纸中具体考察点;4)确定各考察内容的权重,如开题报告、计算书、图纸、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占10%,30%,30%,30%;5)明确计算书的格式、图纸的规范化的权重;6)制定毕业设计创新性加分策略,鼓励学生创新。 3结语 本研究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结构、指导过程管理、答辩体系几方面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毕业设计的改革还能促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以老带新、教师与工程相结合可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克服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的问题,还能帮助缺乏工程经验的青年教师成长、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 作者:宋百姓 周立峰 单位:南华大学 土木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思考 一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选择合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 题目来源于实际工程,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类是教师提供的题目。这类课题属于假题真做型。属于模拟课题,,便于指导教师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安排、组织教学,容易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目的,常常为大多数专业所采用。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类题目是学生可以根据拟建或者在建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导、重视过程管理 指导毕业设计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除了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耐心的敬业精神。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专业的综合训练,它涉及到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各个方面,涉及的问题较多、知识面较宽,要求教师要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保证毕业设计指导的质量。对此我们学院目前实施的方法是进行毕业设计系列讲座,对结构设计方向的系列讲座包括最初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到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截面设计,施工图纸绘制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ppt的制作等。系列讲座的实施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强毕业设计中间过程的检查也是保证最终成果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避免问题的累计,同时也是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的一项有效保障措施。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内化在整个四年的学习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枯燥专业课的兴趣,密切结合实际工程,以工程实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从课堂到企业,再从企业回归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4严把毕业设计验收关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验收与把关,必须要严肃客观对待。毕业答辩是检验毕业设计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答辩委员会可由校外专家、学者和教授组成,进行公开答辩,,公信度高,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在答辩前,指导教师和互评教师要严把质量关,对有明显抄袭痕迹、文不对题以及有原则性计算错误的学生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时间为每位同学10~15分钟,一般按先PPT介绍毕业设计内容及成果,答辩老师提问问题,回答问题的程序进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要严格按照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制定的评分标准与细则,依据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及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最后根据指导教师、互评教师及答辩委员会的意见综合评定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客观地给出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这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逐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 二结束语 以上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必须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选择合理、恰当的毕业设计题目、改进设计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设计,尤其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全面检验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手段。所以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各高校一直探索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作者:刘明明 单位:西京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土木工程论文 1毕业设计情况问卷调查和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设计本次毕业设计情况问卷调查共计13个问题,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四年级本科生毕业设计导师制的必要性、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帮助程度、对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认可程度;调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类型、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和工作地点;从学生角度调查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次数、指导过程、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调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与指导老师的互动情况以及认可毕业设计的重要程度。2014年6月初,针对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我们共发放问卷调查表格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达到100%。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针对毕业设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学院在导师制的教学改革基础上,从改进选题、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过程指导、开展校外毕业设计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2.1改进毕业设计选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选题要密切结合实际工程,鼓励“真题真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为了保证人手一题,指导老师要积极开动思维,多方位多渠道搜集课题,可以与地方设计院或施工单位合作就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选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就业去向拟定课题;可以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方向和实际项目拟定设计或研究课题等等。选题要求专业知识全面、工作量饱满、实践应用性强,要切实做到与培养目标、工程实际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2.2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毕业设计为期16周,时间安排紧张有序,为了减少学生刚开始的茫然无措,更快更好地投身到毕业设计工作中,可以将毕业设计的任务安排提前至第七学期末,期间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指导老师提前向学生发放毕业设计任务书,向学生讲授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认真思考,积极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后面遇到研究生复试、参加招聘等等事情时才能从容应付,不至于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以及质量。毕业设计不提倡“前松后紧”和“前紧后松”,要求“前紧后紧”。 2.3提高指导老师综合素质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指导教师必须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我院近年来补充的师资力量大多是名校的博士或外校引进的教授,综合能力较强。为进一步加强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我院还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将富有工程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实施“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承接纵横向科研项目;派遣教师去校外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 2.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始终如一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老师对设计进度、过程管理、质量要求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如毕业设计期间必须明确指导的时间和地点;制定详细的考勤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奖惩条例;指导老师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成果等。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实施从选题—过程—成果三位一体的三期检查制度。初期主要检查学生的选题和开题。选题在双方互相选择和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开题则检查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定的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是否合理可行;中期主要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阶段成果是否和任务书一致以及后期的进度安排等;末期则重点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汇总、评阅答辩过程记录以及后期的成果展览和工作总结等。 2.5鼓励学生开展校外毕业设计工作因为校外毕业设计能近距离接触实际工程,使毕业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我院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校外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一方面学院多渠道与社会上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积极创造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另一方面,利用已经签约学生和相应单位都愿意提前接触的契机,学院也鼓励学生去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以缩短工作磨合期,为将来更快适应工作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校外毕业设计必须实行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工程师联合指导制度,重视管理力度,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形成良性互动。 3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现在毕业设计过程认真严谨,工作量饱和,计算书和图纸完整规范,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等。但是,教改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可以加大土木工程专业相近学科间的交叉指导,由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做出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水平毕业设计;巩固和加强校外毕业设计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正式规范、互惠互利的校外教学基地;加强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工程实践经验匮乏的老师去设计院、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如何进一步提高南京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的毕业设计质量,使南京工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才能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土木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 作者:曹云孟云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问题剖析 学生对工程设计总体整合能力差,进度前松后紧,主次不分,过多纠缠细节 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全面综合应用,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问题,虽然学生已做过单门的课程设计,掌握了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整体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什么内容是重点,必须仔细分析不能含糊;也分不清什么是次要步骤可以大致计算。对于一般的框架结构形式,毕业设计常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见图1),各步骤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读懂建筑图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学生一般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建筑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结构设计,因此读懂建筑图,充分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理解项目的功能和布局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很多学生第一次看见建筑施工图,容易被建筑图中的一些次要信息(比如凸窗、装饰线条和小洞口)吸引或干扰而忽略与结构有关的信息。对于结构专业,轴网尺寸、建筑布局功能、层高、墙体材料选用(容重)、内外墙厚度、卫生间楼板是否下沉、有无建筑净高限制等等这些信息关系到下一步的结构分析,必须逐一核实。 (二)结构布置是重点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一般是:框架柱的柱位与建筑师协商,基本在建筑图中已标明;框架柱最好能有双向的框架梁拉结;隔墙下一般应设梁;客厅、卧房尽量不设梁;外立面梁截面高度尽量等于层高减去窗户高度,可免去设置窗过梁;为减小柱截面对室内使用空间的影响,可使用异形柱或扁柱。 (三)楼板和次梁的计算是毕业设计的次要内容对于楼板和次梁的计算,学生并不是首次遇到,他们在为期二周的钢筋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中已得到训练。但因为毕业设计的初期就做这部分工作,学生很认真并过于谨慎局促,每块板、每一条小次梁都逐一计算,并常常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比如板跨是否应按书本要求取板的计算跨度?计算跨度是取板的净跨还是直接取中线到中线距离?楼板计算是否按塑性设计?尤其是住宅结构,房间布局较为零散,次梁较多,相同尺寸和相同边界条件的板很少,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计算每块板的内力和配筋,重复工作量很多。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将尺寸相近、边界条件相同的板块归并分为几档,每档取尺寸最大的某板块计算内力和配筋,其他剩余的板配筋参照该板配筋,这样既节省大量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应掌握实际工程中板的边界支承条件的确定原则:一般相邻板面标高不大于3厘米、板面钢筋能拉通的板边为固定边;相邻板面标高大于等于5厘米、板面钢筋不能拉通的板边为简支边板。 (四)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是重点框架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并通过结构最大层间水平侧移值来判断结构刚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求先计算整栋建筑物的风荷载,然后按侧移刚度D值分配到各榀框架。学生常常出现错误是取该榀框架左右相邻轴线距离的一半之和作为风荷载的受风面积,并按此计算该榀框架的风荷载值。 (五)荷载效应组合是毕业设计的难点荷载效应组合是毕业设计的难点,主要是组合工况多。对于60m以下的框架结构,一般风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不同时组合,其组合工况主要有七种。由于框架柱的弯矩、轴力和剪力沿柱高是变化的,因此取柱的上下端作为控制截面。框架梁除取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度中部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根据框架抗震设计强柱弱梁的指导思想,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要进行调幅,调幅系数一般取0.85。这个环节经常学生容易出错,要特别提醒调幅一定是在与水平荷载效应组合之前,而且调幅的对象是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不能是水平荷载,柱端弯矩不能调幅。另外,在进行上述七种组合时,框架梁仅需组合梁端弯矩,梁跨内的最大弯矩是没有办法组合的,因为每一种工况下的最大弯矩点的位置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往往会取梁跨的中点弯矩进行组合计算,该计算结果没有任何意义,浪费时间。正确的做法是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调幅后与水平荷载下的梁端弯矩组合,形成组合后的梁端弯矩,再取梁的隔离体,按静定单跨梁来计算梁的最大弯矩所在的位置及相应的最大弯矩。这部分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建议学生采用EXCEL表格的形式完成,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自行设计组合内力表格并不断调整完善。 计算机软件分析中的几个关键点 毕业设计要求采用工程设计软件复核手算结果,虽然学生在《结构CAD》这门课中了解一些有关主流软件的基本知识,但并未真正计算一个完整的实际结构。学生在建模计算时,会碰到很多问题,并常常纠缠一些无关紧要小问题,导致程序既容易出错,又浪费时间拖延进度。指导教师要重点讲解程序执行规范条文必须满足的相关条件、各类输入参数的合理取值、软件正确运行的操作步骤、计算结果的解读和判断,要指导学生从全局出发,抓大放小,掌控关键节点。 (一)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必要的简化平面图形输入时模型的简化处理是否合理非常关键。比如当梁中线与柱中线不对齐时,学生常常困惑是按偏心输入还是忽略偏心?这时有两种选择:如果不采用程序自动生成的施工图,建议忽略偏心,按中线对齐输入,构件配筋时考虑偏心适当调整配筋,如此才能简单快捷安全;如果需要程序自动生成的施工图,可考虑偏心按实际输入。荷载的输入和折减也是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比如墙体荷载中门窗洞口荷载是否扣除?是统一用一个折减系数还是每个门窗洞口逐个扣除计算?卫生间楼板是否下沉?下沉后回填荷载的取值大小等等。楼板自重除程序自动计算外,尚应考虑装修荷载1.0~1.5kN/m2,高级装修取上限,普通装修取下限。上述问题看似很小,却是设计中必然要遇到的,而书本上很少提及,常常制约了学生的进度,教师应结合各具体工程实际情况给于明确的指导。 (二)电算结果的合理性判断和调整电算结果是否合理不仅仅是查看结果有无超筋、出错等红色标识,还应重点核实以下六个比值或参数:框架柱轴压比、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和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柱轴压比是为了保证柱的塑形变形能力和保证框架的抗倒塌能力,希望框架柱最终破坏为大偏心受压破坏。周期比主要是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A级高度高层建筑)。位移比是衡量结构平面布置是否规则的指标,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剪重比是控制各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剪力,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因为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秒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实际地震动态作用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的影响,有效质量系数是判别结构振型数是否选取足够的指标。当程序输出的有效质量系数超过0.9时就意味着振型数的数量足够,由此得到的地震作用合适。层间受剪承载力比[2]是为了防止楼层抗侧力结构承载能力突变导致的薄弱层破坏的控制指标。该指标与构件配筋有关,一般较容易满足。上述指标真正反映了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意义,是毕业设计的精髓所在,教师应重点指导。 施工图的绘制 施工图的绘制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之前所做的全部工作最终都体现在图纸上。图纸质量是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判定的重要依据。而学生往往在前面的计算分析中花费大量时间,以致留个绘图的时间很短,图纸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将软件后处理自动生成的施工图不做任何修改直接打印上交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些学生往往图省事,直接将软件后处理自动生成的施工图不做任何调整和修改直接打印上交,造成图纸与毕业设计要求相差甚远。比如框架梁配筋,软件是根据程序计算的配筋量按用料最省的原则选配钢筋,如此导致钢筋直径偏小,钢筋数量较多。常常是梁宽为200mm的截面配置了4~5条直径很小的钢筋,完全没有考虑施工的不便和工程设计的习惯做法,令人啼笑皆非。 (二)图纸绘制要参考学校所在地区建筑设计院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东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气候的差异,造成各个地区的绘图习惯存在较大差别,每个地区均有适合本地区施工的、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因此除了要求学生按制图规范绘制施工图外,还应参考学校所在地区各大建筑设计院约定俗成的绘图习惯。有的学生喜欢在网上下载一些来历不明的施工图,并以此为参照绘制施工图,结果造成图纸表达不清晰、错漏甚至怪异。由于我校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学生留在该地区的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工作。学生掌握符合本地区习惯的制图方法加强了与将来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结构工程师的角色。 结语 毕业设计是进行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毕业设计的质量、效果关系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将来工作的适应程度,意义重大[3]。选题全面、科学指导、抓大放小、强调重点、注重与工程相结合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兰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土木工程类毕业设计的成果分析 结构设计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设计任务书应明确设计题目、设计条件、设计内容、设计范围和深度。如不需做抗震抗风等设计须加以说明。为了更好地控制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指导老师应配套设计任务书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书。设计指导书可在设计依据、结构受力体系、结构选型、主要技术参数、抗震设防标准、计算原则、计算方法、电算程序选择、电算结果分析、设计进度、图纸编排及计算书的编排格式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毕业设计在本环节的问题:设计任务书是不明确的,不完整的:例如,有的毕业设计位于地震区,却没有考虑地震作用,设计任务书也未明确是否可以免做抗震设计;是否做基础和楼梯设计,做的深度是什么?有的设计任务书要求设计内容广,深度深,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最后的成果里并没有达到要求,致使设计不满足任务书要求,导致扣分。所以教师在编写设计任务书时,考虑学生能否完成,工作量一定规定在学生能够完成的范围内。 (二)以当前规范为设计依据结构设计的依据是国家、行业、地方和单位现行的各种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和措施,毕业设计的依据也是现行规范,不是参考书或教科书。规范是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相结合。对于设计师而言:规范就是法律,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师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理解规范,适应规范的更新和修订,其次要在结构设计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两点:一是规范的规定是结构或构件的最低要求,实际工程设计时并非一定要采用最低要求。二是规范的强制条文必须遵守,必须严格执行,是不得超越和突破的红线。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设计依据中的规范采用的是废止版本而非现行规范。特别是最近两年规范更新中,很多同学的设计依据新旧规范都有。另外,设计依据中含大量教科书和参考书,教科书,参考书只能是设计参考资料,而非设计依据。 (三)重视抗震设计⒈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2]。如果毕业设计任务书地点为抗震地区,任务书就应明确是否可以不进行抗震设计,指导教师也应在设计指导书中帮助学生确定与抗震设防有关的标准(设防烈度)及技术参数(场地类别等),特别是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还要根据有关规范确定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一、二、三或四级)。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随意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烈度。有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是7度,学生的计算书却为8度,或降为6度,都是不对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没有按分类标准划分。容易混淆的是: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一般的三甲医院的病房楼定为特殊设防类(甲类)。在有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有的毕业设计不验算框架柱的轴压比,而截面轴压比验算对抗震是非常重要的,轴压比超限是抗震规范不允许的。抗震设计截面相对受压高度的要求与非抗震不同。抗震时构件的各项构造要求不同于非抗震设计,应严格遵守。 (四)关于结构设计说明结构设计总说明通常是结构施工图的首页。要保持设计说明与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保持一致性。结构设计总说明是对外提供给建设单位,为施工图审查及施工单位施工使用的设计产品。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很多同学不重视编写结构设计总说明,有的毕业设计漏掉了结构设计总说明这一项而被扣分;有的毕业设计虽然有结构设计总说明,但其内容与本工程根本无关。同学之间相互借鉴,拷贝,忽略了设计说明条款是否都符合自己的设计内容。比如,明明做的框架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却出现了剪力墙的构造要求……等等。 注重结构教育的总体方法重视结构的概念设计 结构专业学生是通过学习结构基本构件的计算来学习工程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让他们擅长解决明确交给他们的确定的的问题,而常常不能分析整体结构形式。这与我们在工程设计时的模式是相反的,在结构设计开始时,希望形成和处理总体方案,着眼于主要结构体系,而不是构件和细部构造。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对学生强调结构的概念设计,基本思路集中在对抗震有利的结构主体系,而不是细节。但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专门化的学习,很难有总体的思考,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对自己的结构方案进行内力分析,并进行组内讨论,每个学生都应说出自己方案在内力分布上的优点,[3]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重温学过的知识,并达到更高的层次,形成明确的结构概念,培养学生将专门化的知识用于总体设计思路的能力。本环节问题:在布置柱网时要结合力学分析,使结构各构件受力均匀合理,各构件材料强度均能充分利用,学生往往在设计时忽略这点。如下图例,同样的办公楼建筑设计,因为不同的结构柱网布置,得到不同的内力分布图。 关于手算与电算 毕业设计以手算为主要目的。计算机只是辅助设计。通过对主体结构和构件的计算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如结构力学)和专业知识(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的掌握程度。手算可以积累设计计算的感性认识,积累数据,练好手算将受益一生.。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PKPM,广厦等),不同的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等充分的了解。任何一种软件的计算结果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得到的,与实际工程都有一定误差,不能够完全依赖软件计算结果。因此要求一个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慎重校核、认真分析,做出合理判断。优秀设计成果要求应该有“主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总信息、侧移等),同时附有主体结构电算结果的抗震分析报告”,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对计算机结果的分析能力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采用的电算软件,未注明程序的名称、版本及编制单位。指导老师应告诉学生总信息中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如何调整。总信息中的参数普遍存在填写错误,建议指导老师将程序的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中填写说明复印给学生。 关于图纸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毕业设计应明确要求“结构设计部分以手绘为主。手工制图是对优秀毕业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毕业设计手绘图纸让学生在就业前有一个基本训练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制图能力,良好的空间概念和完善的构造要求,以及为施工服务的意识,所以结构设计应以手绘为主。本环节的问题是学生要熟悉制图规范和构造要求。 结语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训机会。学生应该好好把握和珍惜。通过毕业设计,学生把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贯穿起来,在更高的层次运用所学知识,注重于构件组成一个总体系,培养总体考虑的能力;通过精益求精,精心设计,培养精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形成工程师严谨求实的素养,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张力飞渭江世永王仲刚陈子静单位:后勤工程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思考 抄袭严重。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以设计型为主。工程设计计算步骤非常规范,再加上一个指导教师一个题目带多名学生,这也给了学生一些可乘之机,平时什么都不做,等别的同学做好了,他直接参考过来,一些学生将其他学生的设计作为模板,直接进行数据或图表的修改,许多计算的图表他直接拿过来用EXCEL改一下,至于设计依据、如何理论推导、计算原理一无所知,存在较严重的抄袭现象。 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很多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忙于自己的一些事情,很少与学生见面指导,采取学生谁有问题去找老师的现象,更谈不上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督促和指导缺乏,也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及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笔者的做法是,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要把设计过程的要求明确告诉学生,如每周要严格考勤,每周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要检查进度及每个学生的工作,同时,考勤和平时的工作状况也会计入最后的毕业设计成绩;同时给学生说明,最后的答辩也是很严格的,不要想蒙混过关,使学生放弃侥幸心理。通过教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教学既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将来的工程实践进行联系的重要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初步受到锻炼,为即将到来的工作提供最直接的经验。 2.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指导教师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教师在整个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指导教师的科研态度、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等极大地影响着所指导的学生。因此,指导教师必须业务精、责任心强。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要在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时,讲清楚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意义,以及与实际的联系。并且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严格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次面,平时有问题随时打电话问老师,以此来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这样认真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设计认真对待。 3.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指导教师除了与学生定期见面外,还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来全面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状况。笔者的做法是在自己指导的毕业生中建立一个QQ毕业设计群或毕业设计小组的公共邮箱,所有毕业设计资料通过网络共享;另一方面,通过QQ群和电子邮件随时交流,学生一周一次将所做工作提交至我邮箱,在每周例会时,学生带来所做工作进行集中检查,学生例会不到必须说明原因,对那些平时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同学及时督促,使其补交。 4.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以防学生的抄袭。一些学生将其他学生的设计作为模板,直接进行数据或图表的修改,对于这样平时不做设计最后抄袭的现象,可以通过加强其平时工作考核来预防。笔者的做法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例会学生必须轮流对所做工作进行讲解和说明,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用到那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所涉及到的原理、方法等。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的渗透,学生最后的论文即使在形式上有些相似,但是他把设计的理论、原理及方法都会掌握,也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 5.严格答辩环节。答辩是考核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严格考核环节。在答辩环节中,指导教师及评委都应严格把关,对于平时不做设计或抄袭的同学决不能放松。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由指导教师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是否达到了毕业的要求;其次,由评阅小组评阅;最后,由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成绩。在毕业答辩环节,首先整个土木工程学院组成一个学院答辩小组,随机抽取所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学生的十分之一去学院进行答辩;其次,对各个专业的答辩分组进行改革,首先每个专业的答辩老师分成若干小组,学生抽签确定在哪个小组进行答辩,完全打乱指导教师所属的概念。并且明确告之学生答辩不及格,即为毕业设计总评不通过。人人都有可能被抽到去学院答辩,即使没被抽到去学院答辩,答辩老师中也很可能没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也可能没有一个自己熟悉的老师,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提高了学生对答辩的重视程度,也打破了学生靠老师人情过关的侥幸心理。 结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对培养合格、实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可行措施,才能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上起到实效,才能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丁军霞,常建梅,冯怀平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土木施工毕业设计变革初探 本文作者:冯玉芹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鉴于以上问题,我院这些年来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改革和探索。 设计选题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为了适应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需求,培养土木工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选题范围要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的各个方向。具体做法如下:(1)以结构设计为主的题目,除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外,还包括一部分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设计题目在以往的框架结构设计基础上,增加了小高层结构(框剪结构)设计、地下工程结构、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设计、钢结构框架及钢架结构设计等。选题的深度与广度能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毕业设计题目,培养了大土木在各个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2)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毕业设计题目改变了以往教师自编题目的传统做法,而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指导教师去各大设计院找一些实际工程设计资料,在设计院的设计人员的指导下整理成为即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能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难度和工作量适宜,大部分学生进行“真题假做”,但对于基础理论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真题真做”。这样选题不但可以使学生构筑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3)毕业设计题目虽然有“真题假做”,但指导教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严格地按照设计程序要求,设计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设计,图纸按照施工图标准出图。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要分阶段给学生讲解规范的相关内容及标准图集中构造节点的应用。 毕业设计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毕业设计组织形式改变了以往统一在学校由指导教师指导的传统方法,近几年,充分利用学生家长或各方的力量,可以自己联系到设计院,采用设计院的既能满足设计要求又与学校设计工作量相当的工程项目作为自联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以便使学生的设计更能得到实践锻炼,设计更能满足于工程实践。同学们分别到内蒙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参加某地办公楼设计,有的同学在北京建筑设计总院参加某钢结构厂房设计,有的同学到中冶东方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计答辩结果表明,在设计院设计的同学从图纸质量、设计内容及节点详图的综合设计能力上不但能满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而且在设计的有些内容比在校设计的学生的效果更好。 教师的指导与管理 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与管理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的设计质量。近年来,我系的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采取启发创新、综合运用知识、严格管理设计过程、始终把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之中,保证了学生设计质量。(1)首先,在毕业设计动员中,让学生理解毕业设计的意义。同时邀请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给学生做“如何进行毕业设计”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学生可以面对面的与这些资深专家探讨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2)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教师和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详细地编写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合理地体现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内容。同时指导教师将各部分内容分解为设计时间进度表,按照时间进度表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的设计;(3)对设计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启发创新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的萌芽及兴趣。如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题目内容的来龙去脉进行多种方案比较,拿出自己的最佳设计方案,这可谓是创新的尝试。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理论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创新指导。(4)毕业设计要进行中期检查,聘请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对前期学生做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校、院两级督导组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督促教师按时辅导学生毕业设计,保证学生设计中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毕业答辩严格把关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环节,毕业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能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设计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弘扬认真设计的风尚,对毕业答辩工作做了如下改革:(1)毕业答辩小组分为小组答辩和公开答辩,小组答辩的教师由建筑、结构、施工三部分教师组成,而公开答辩组不但有建筑、结构、施工三部分教师组成,还聘请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参加答辩,通过设计院的资深专家的反馈意见,我们不断地改进毕业设计的内容及指导方法。(2)毕业答辩前,各设计小组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学生的设计成绩。参加公开答辩的学生,一般为各组设计能力强,设计中有一定的创新点,成绩准备评优的学生,通过公开答辩,各组的好学生在设计能力、图纸质量、设计工作量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评比,一方面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避免优秀的指标平均分配。小组答辩为成绩准备评良以下的学生,无论是公开答辩还是小组答辩,答辩委员会提问都围绕毕业设计课题进行,重点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答辩委员会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办法》给出答辩成绩。对于照搬照抄往届的设计结果,答辩中表现出基础知识确实离毕业要求相差甚远的不准予毕业。 土木毕业论文:成人教育土木专业毕业设计 一、存在的问题 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总体来说较差,仅仅能达到或者勉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理论水平低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差距较大,理论分析能力不足[1]。一些学生选好设计题目后,不知如何开始设计;结构方案提出后,不知建模计算;建模计算后不知如何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建模后将PKPM或GSCAD导出的施工图直接作为施工图,不知如何修改;该手算的地方不懂手算,致使计算书东拼西凑,毫无章法。 2.重视程度不够 成人教育的学生大概有两类:一类是跟全日制本科生类似的学生,另一类是已经工作的学生。前一类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考研的压力等,不能把全部心思放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上。后一类已经工作的学生可能面临着工作、家庭的压力,更不能把全部心思放在毕业设计上。 3.教师精力不够,不够重视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指导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毕业设计在确定选题、熟悉建筑图、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都应当发挥指导监督、点拨启发、促进提高等作用,但在现实中,指导教师却指导不到位,导致设计质量不高。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设计的指导不利,主要原因有(1)随着扩大招生规模使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失调,教师完成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已经不易,而对于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只能是应付而已;(2)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剧增,一些不具备指导毕业设计资格的年轻教师也被迫担当起指导教师的重任,其指导的质量和有效性就打了折扣;(3)部分教师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够重视,认为只是其工作的一个附带品而已。 4.题目混乱 成人教育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取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与商榷的问题,设计课题的选取各个学校不很统一,部分院校照搬全日制本科的毕业设计,在完成建筑施工图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但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素质受到较大影响,而且开设的混凝土结构和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课时相对本科课时偏少,理论授课时讲解深度不够,许多学生在做结构设计时出现做不下去的现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感觉非常吃力。 5.管理混乱 成人教育毕业设计检查标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学校在毕业设计管理方面尽管有相应的检查制度和评分标准,但仍然缺乏一种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对指导教师的约束力度不足,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参加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导致指导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知识结构老化,无法准确把握毕业设计题目的广度和深度;对学生毕业设计无具体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或者为了让学生毕业和就业有意对毕业设计敷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二、建立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我院针对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就建立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讨。 1.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模式 在进行毕业实习及相关课程实习时,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准备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尽可能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兴趣及工作联系起来,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找到工作或者需学生去实习的,尽可能将学生放到生产、设计单位去做毕业设计,直接参加实际工程施工、设计的毕业设计,但必须注意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采取生产设计部门配备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师指导的双导师制,负责学生在该单位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及时和学校的指导教师联系。 2.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由学院的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和建筑设备专业选派教师和学生,组成设计小组,由建筑学专业提出建筑设计方案,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结构设计,给排水专业和建筑设备专业进行配套设计[2]。这一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完成本科阶段毕业设计的同时,学会与其他专业的配合,这与设计院的工作模式是一致的,设计过程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协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达到较好的设计效果。但是各个专业的设计时间安排便成了较大的难题,现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3.结合实际选择题目 毕业设计题目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3]。要求指导教师多渠道采集课题,题目要做到与生产、科研、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尽可能地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并不断更新题目。设计题目应全部来源于设计院、生产项目,结构类型包括现代常用的结构形式。为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和就业前景,我们采取了公布题目、双向选择、综合调控的做法,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工作意向或兴趣自由选题,最后由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宏观调控,尽可能使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相对平均。在学生人数增多,生师比扩大的情况下,预先给定设计方案图难以保证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为此将给定设计方案图方法改为由学生根据设计题目要求自己完成方案设计,学生必须从方案比较的前期工作到施工可行性分析、实际经济指标考核都进行独立思考,还要了解相关工种的配合问题,这样在不同立意、构思下的方案真正做到了一人一题,通过毕业设计教学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实际工程的能力,同时可以避免同学间相互抄袭现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又是优秀的工程师,形成“双师”型教师[4]。可采取的措施有:(1)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等相关部委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如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等,我院有半数以上教师具有上述证件;(2)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并把工程实践的成果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3)聘请高水平的校外工程师或学院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4)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经常查阅现行规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 5.“三阶段”质量监控体系 毕业设计前期阶段,要求选题具有真实性,严格审查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和学生的开题报告,明确任务和要求。中期指导阶段,强调及时到位,提倡校内外联合指导方式、优势互补,不仅要进行业务指导,更要教书育人,重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除指导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外,系里在毕业设计中期还将组织有关教师进行交叉检查,对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迅速反馈给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解决。后期总结答辩阶段,坚持能力要求与毕业设计答辩标准的统一,采取聘任教师评阅制度,严格毕业答辩资格审查和毕业答辩考核。 6.坚持答辩与成绩评定 坚持二级答辩形式: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设计质量等方面综合评分。系级答辩采取小组答辩形式,实行预审制度,即参加小组答辩的学生毕业设计须经过指导教师和评阅人双重同意。院级答辩、学院答辩采取公开答辩形式,组成学院学术委员会,参加的是小组答辩成绩前15%者和对小组答辩成绩有异议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比例分别为30%、30%和40%。对于小组答辩前15%的学生参加学院答辩,成绩再为优秀,才能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对于小组答辩成绩不及格者,坚持推迟再答辩甚至推迟毕业。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组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给出质量评估意见,全体教师开会总结,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使毕业设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三、毕业设计效果 通过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毕业设计总体有了很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有较大提高;(2)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3)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加强。以上是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立成人教育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些实践探索。毕业设计是一个时间较长的实践教学环节,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监管,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及评价体系,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而且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提高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加强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土木毕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1.基本的识图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管从事哪个方向,首先都要求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而目前毕业设计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而且不太规范,有待于加强。 2.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各种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少用到手算,对软件的认识及掌握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考核方面之一。而我们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手算完成设计的基础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与实际脱节。 3.对规范的熟悉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及地方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应熟悉规范,并详细了解规范的具体应用情况,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很少主动去查阅相关规范。 4.具有一定开阔的视野。土木工程专业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快,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及施工方法等层出不穷,学生应及时对专业发展新动态进行了解并学习,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上。 二、面向实际工作的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实际工作对毕业生的要求,本文在传统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建议做出以下几点改变: 1.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毕业设计选题不能过于单一,而要面向工程实际情况,形成学术研究、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等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各个过程的选题,同时为避免学生与专业的实际发展脱节,选题内容在传统毕业设计基础上可以再涉及一些专业发展的新课题,要求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岗位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 2.加强计算机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土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CAD、天正等绘图软件、结构设计软件、施工技术与管理的相关软件已经普及,毕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增加电算的应用,大幅度提高设计的效率及精确性。 3.建立新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实际工程设计及施工的工作流程和成果要求为依据,形成一套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及要求,对毕业设计工作加以规范化,尤其是针对毕业设计的计算书和图纸,尽可能与工程实际贴近,并重新对设计成果建立考核与评价体系,对考核指标和方法重新进行细化与量化。 4.指导教师需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作为指导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相关实践知识,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积极思考实际工程的需求,理论联系实际,更多的从实践的角度去指导学生,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当前工程的实际要求,对毕业设计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可以减少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偏差,并着重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董芳菲 单位:陕西西京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一、优化选题设计,实现科学选题 (一)选题多元化与自主化 毕业设计选题可多元化,如建筑结构设计、基坑设计、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及论文等类型。尽量选择与学生将从事工作相关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一方面使学生尽快熟悉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增加设计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需注意的是,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自主化不等于简单的岗前培训,应避免急功近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全局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也要掌握相关的结构基本概念。近几年结构设计类课题选择框架结构还是剪力墙结构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实践证明,选做框架结构更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选题团队化与合作化 一项工程需要多专业分工合作或需要多方的比较优化,如一栋建筑的完成需要建筑、结构、暖通动力等专业人员的参与。采用团队化课题,可让相关专业学生都参与,模拟一个真实的工程环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组织沟通能力。针对此类选题,应注意制定科学灵活的考核方式。 (三)教研结合,相得益彰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需要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科研项目一般都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好奇心、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研结合将更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同时,结合科研选题还可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生少、科研人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可以让专业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近几年针对结合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反响热烈。 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结构概念 对结构设计类题目,手算设计效率不高,且目前设计单位均采用PKPM、ETABS或盈建科等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出图。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大多面临到工作单位实习而毕业设计时间不足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可在手算为主、电算验证的传统模式基础上,适当提高电算比例,并注重结构概念的培养。如对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其中单榀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可直接借助SAP2000等软件完成,相比“分层法”和“D值法”可节省不少时间,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工程实训的同时,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可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计算中抽身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巩固和提升结构概念设计能力。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证明,该种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注意的是,电算比例的提高应以不影响结构概念掌握为原则,且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辅助设计的前提是对其计算原理、过程及参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其结果进行可靠的评判。近几年,在答辩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完全依赖PKPM等软件电算完成毕业设计,而对相关参数意义和设置一知半解,远未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 三、建立创新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创新机制的建立,符合“卓越计划”创新教育相关精神,可从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学生优化分组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一)导师小组联合指导模式 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师生之间能充分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每位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方式的差别,难以保障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由青年教师与富有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联合指导小组,既保证了每位学生得到全方位、高水平的专业训练,还可弥补部分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的问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二)双导师合作指导模式 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不仅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目前,学院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比例占总数的近60%,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改善。 (三)优化学生分组 通过网络双向选择的选题管理形式,虽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要求,但在师生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易出现优良学生相对集中情况,不利于整个院系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院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通过合理分组,保证在同一导师或同一组下存在多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助于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升。 (四)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是开拓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和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培养的有利途径。通过“产学研”渠道,与热心支持学校教学的设计、施工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机制灵活、优势互补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有效地解决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对提高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大有裨益。目前,学院已与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四、加强实践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施工单位,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侧重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除应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之外,还应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工程阅历。学院近几年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指导教师的工程素质。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目前,土木工程系60%以上的教师具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及注册监理师等专业执业资质。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并把工程实践的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目前,教师参加横向项目的比例达到100%。 (3)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要求。土木工程系每年派出1~2名教师去大型设计单位挂职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强化监控管理,科学灵活考核 毕业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确定指导教师、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评阅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自2011年学院通过毕业设计系统实行网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并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对各环节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严格质量控制,如每周师生需有1~2次的见面交流机会,且相关记录需及时上传毕业设计系统。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答辩成绩等多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不同类型选题及团队课题,制定科学灵活的考核标准。若毕业设计中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编造数据等现象则从严处理。近几年,学院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请专家从实际工程的角度检验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质量逐年提高。 六、提升安全理念,促进安全土木 近年来,土木工程领域安全事故频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建学院针对建筑业安全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充分利用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交叉学科的优势,以培养“能分析、会检测、懂施工、知处置的从事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安全技术人才”为专业特色。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教师时刻结合毕业设计内容给学生灌输“安全土木”理念,使其日后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合格的安全技术人才。 七、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的相关精神,在客观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文章从选题设计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创新机制建立、教师素质提升、管理考核制度、安全土木理念等方面对毕业设计教学进行诸多探索和研究。通过近几年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和完善。 作者:王国林丁文胜赵海东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讨 一、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二、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罗爱忠方娟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毕业论文:探究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 一、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二、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罗爱忠方娟单位:毕节学院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分析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的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的各个方面,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实际上不大。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的题目大多就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如实际的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Sketch-up的校园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的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的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的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的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的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的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主,可由学生完成协助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如交叉口的调查及交通控制的模拟。尽量将学生的工作纳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应改变原有的一对一的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的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的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方向的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的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一个开始。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笔者从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度,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并改善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作者:汤文 郭颖君 邹兰林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交通特色下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在交通特色背景下,从实际出发,分析当前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实现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与纵横项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模式。对交通特色的传承和测绘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交通特色;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各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其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实践重要环节。测绘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从事教师的纵横向项目和企业生产。毕业设计质量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成了关键。许才军等利用转变培养模式对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探讨;张小红等利用近五年的本科毕业设计对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分类调查与分析。鉴于此,本文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1.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华东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5年增设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前几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良好,近些年,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时间无法充分展开。第一,当前就业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和保证做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第二,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每年大约有2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学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要准备面试,缩短了毕业设计的时间,致使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无法保证。第三,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学期,学生有两周的毕业实习,占据了毕业设计的时间。②选题和指导方式缺乏互动性。目前,学校毕业设计选题致使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较为被动,即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课题或方向列出几个题目,然后由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选取,最后由系部根据选题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第一,教师出题具有盲目性,题目的适合度和难易度不够,大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和感兴趣的题目。第二,学生选题的盲目性,由于系统的限制,先到先得,有一种抢先选题的心理,致使学生只能字面了解题目,无法深入了解。第三,没选定题目的学生由系部作统一调整,这种选题更具盲目性。 2.交通特色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我校出现的上述情况,本文对测绘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如下:①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根据测绘工程的培养计划,第七学期的14周全面结课,可以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②毕业设计与纵横项目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大二或大三就参与自己的纵横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研究的能力。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自己所做的项目中拟定题目,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指导老师必须根据测绘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题目分成难度适中、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③毕业设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在测绘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下,毕业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一名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协助指导,同时,学生可以与指导老师商讨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保证了毕业选题的实践用性。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些用人单位在实践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且加深用人单位和学生相互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④学校严格把控毕业设计和答辩质量。加强对毕业学生的管理,要实现严格的考核制度,指导老师要分阶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且进行中期抽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督促,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 3.结论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质量,亟须进行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本文针对我校测绘工程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从时间、师生互动和管理上采取改革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测绘工程毕业设计的质量。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针对目前国内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人一题,且侧重于研究性或工程设计性为主的现状,通过对本科毕业设计需求状况分析,开展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多模式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文章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需求和兴趣,并就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新体系和培养机制、多元化的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企业学校“导师团队”制、毕业设计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交通工程;多模式毕业设计;质量保障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高[1]。同济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而卓越工程师则以具备综合素质为首要标准,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这就要求毕业设计必须进行适合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教学改革。 二、国内外现状 国内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分为企业工程设计、工程方案论证、工程技术研究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并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成果提交形式,毕业设计的成果通常包括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设计图纸等三类[3]。其中,对毕业论文选题的要求一般为: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题真做和结合科研项目拟题真做两类,且要求一人一题。同时,毕业设计的考核形式以答辩为主,基于答辩情况给出五级制评分方法。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都提供了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所谓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来作为本科教学的检验[3]。部分研究型大学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了体验课程,由教师提出课题后,学生通过对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予以解答,将毕业论文取代为各种小论文和小试验,此举强调了科研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地位,使本科生科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提升其本科生的学术水平。与之类似,英国的部分高校也已将课题研究作为毕业设计的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见工程型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以解决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有必要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改革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设置。 三、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交通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各类地区、各级城市的交通系统均由单一系统走向综合交通系统,由规划和建设部门独自为政走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相互合作,由城市无序蔓延走向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4]。在此背景环境下,对交通工程学科的培养模式、培养机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多的反映出社会需求和交通工程行业的发展。然而目前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定为一人一题,且以研究性或某阶段工程设计性为主,无法培养学生建立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5]。指导教师目前多为学校教师,缺乏真正的毕业设计环境。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基于交通工程本科学生专业兴趣,依托于校企实践基地,提现社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导向。从选题内容、技术管理、质量控制与评价等方面对交通工程专业不同方向毕业设计的指导流程和标准进行改革和探索。 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需求和兴趣调查 为制订毕业设计改革方案,面向2013届即将毕业的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工作,从实际效果和学习期望两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实际需求和毕业设计潜在的薄弱环节,进而为确定毕业设计的知识点、形式、重点、难点等奠定基础。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表2。 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是继续深造,但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设计类的内容。选择实习单位时,同样是更多的学生希望去设计部门,同时,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需求是希望实习更贴近自己的专业,与毕业设计有所联系,且希望能在实践环节中有所拓展。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有必要进行毕业设计多模式及多途径的改革探索。 五、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多模式毕业设计改革设想 1.利用校企实验基地,开展多模式毕业设计试点。校企联合培养有助于获取真实的社会需求,锻炼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39个与学院签署协议的校企实践基地,通过对基地能够提供的企业实习内容、基地指导教师的工作方式、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交通问题类型(设施设计类、交通改善类、交通规划管理类等)、适合的毕业设计小组规模等信息的深入调研和采集,建立毕业设计技术标准,形成各类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流程。建立开放性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延伸的交通工程学科毕业设计模式、校企实践基地的交通工程学科毕业设计模式、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打通的递进式毕业设计模式试点。 2.优化毕业设计内容,注重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交通工程行业发展动向和发展特点、学科建设的科研项目,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匹配,以毕业设计课题能对本科生进行全过程的专业训练为原则,形成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设置和筛选的流程。开展国内外高校的交通系统、道路、机场、轨道、信息专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的内容、知识点、难度、考核评价方法的案例对照分析,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技术需求、内容深度、模型工具及成果要求等判别标准,从而确保毕业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可实施性,形成毕业设计内容及工作深度控制方法。 3.将毕业设计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中,各门专业课程讲授中增加真题真做的实践环节。从学生毕业设计类型的需求分析数据发现,毕业设计应培养学生建立起综合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选题应涵盖从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等全过程的专业训练,仅利用14周的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无法完成,有必要在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专项设计方法,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的专项设计方案。毕业设计的重点是整合各专项设计,训练学生掌握卓越工程师所要求的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递进式实践训练的毕业设计模式。 4.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改变以往单一教师指导的局限性。针对校企实践基地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模式,由校企实践基地与学校联合建立指导委员会,确定毕业设计的内容框架、设计深度、设计范围,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及开题大纲,确保课题研究的上层标准。然后由企业、学校的专业团队教师进行分阶段指导。企业导师重在题目和问题设定,校内导师团队重在毕业设计内容控制。 5.加强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优化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多模式试点工作,建立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流程和标准。完善开题答辩、中期汇报、方案评阅等各环节的检查和考评措施,增加出勤率、进度检查、设计质量考核、效果跟踪后评价等过程考核。优化质量评价体系,成绩评定分为团队成绩、个人成绩、分阶段专业成绩等,既给学生压力,也给教师压力,同时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六、结语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依托校企实习基地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既可以应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又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通过交通工程综合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成为能够胜任交通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等工作;具备解决现代交通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毕业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仅是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也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但目前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指导教师本身。首先分析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一些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程教育认证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更多突出“培养质量”,故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以来,其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1]。目前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都在积极申请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以使专业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标准为“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2,3]。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给出的标准相同,即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也就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然而,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所造成。因为这个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理论授课面对的经常是超过60个人的教学班级,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但毕业设计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经常是一对一沟通、交流,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认真辅导,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从而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使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设计的现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给学生出个题目,完成过程就是在学校各种规章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催促和检查,进入最后阶段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格式正确,至于内容和完成质量则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情况下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原因出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在开始阶段学生为了就业、考研或其他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且指导教师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督促和检查;后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学生才紧张起来赶任务,但由于时间紧,且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毕业设计草草收场,其质量很难不能保证。在答辩阶段,很多答辩小组的老师为了同事之间的面子或其他主观因素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没有深度。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表现不够不严肃。这些都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所造成。 2.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存在问题。①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现在很多选题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日后进行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为更简单地应对检查和评估,很多院校都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格式进行了硬性规定,比如:试卷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毕业设计按照统一格式等,很少考虑学科差别。就像每年毕业设计检查时注重检查论文的格式,而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较少涉及。为应付各种检查,某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为方便只出一些东拼西凑就可完成的综述性题目。那些真正付出很多,进行认真撰写的毕业设计却仅仅因为一些格式的不正确而必须重新修改或装订,从而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冷水泼头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说这些格式检查不应该,而是更应该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这些。那么如何要求内容呢?只有从评价指标中来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做到。②毕业设计选题缺少新颖性和可行性。现在很多指导教师都会采取一些以前选题,尽管很多高校也允许选择一些非更新选题,其初衷是希望新一届的学生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将这个题目完成得更加合理和完善,比如我校每年就允许有40%的非更新选题出现。但学生的实际结果却是和往年的成果一般无二,鲜有创新;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毕业设计中的恶性循环,质量很难保证。还有一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题目过大,带来的好处是学生查找资料相当方便,因为很多资料都会与该选题相关;但是哪些是重点,该怎么写,作为本科生心理未必就清楚。所以让其良好地完成这些题目也就勉为其难。③毕业设计选题数量不够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一名指导教师指导10人以上学生做毕业设计并非新鲜事情。很多指导教师不能给出足够多的题目,只能出现多人共做一题的事情,加之指导教师不能在学生内容不雷同方面做出有效的规定和区分,从而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更是存在。上述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必须承认,部分指导教师并未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产生了麻痹、糊弄,答辩结束就算了事的认识。尤其是在扩招后,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时,上述现象就有了存在的借口。但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到来,指导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们根据自身指导毕业设计的亲身体会和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认识,从选题、组织、撰写、答辩四个阶段共19个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由表1可知,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织阶段。只要指导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工作到位,剩下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一个好的选题和进度合理、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再加上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良好沟通,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就绝非难事,那么顺利通过答辩更是水到渠成。在选题阶段,很多高校都采取由该学科的专家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选题评审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核或指导教师汇报、答辩的形式决定选题是否通过。在选题阶段的8个指标中,有些指标应该一票否决,比如不符合大纲要求;多人共做一题,而指导教师又不能保证内容不雷同;选题难度过大;选题工作量过小。有些指标要有一定制约措施才可通过。比如选题若为非更新题,则该选题学生的成果若和以前成果一般无二或区别不大,则学生的成绩最多为及格或者不及格,从而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给出该选题时一定要在任务书中给学生的要求和以前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撰写过程中时刻加强对该学生的检查和督促;所以指导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以前的题目时也会认真考虑。若选题为综述题,则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在结构或思路上有所创新,如果内容仅仅是多篇资料的东拼西凑,则在评定该生成绩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制约措施的目的是使指导教师尽量少用非更新题和少出综述题,多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性和与工程相结合的且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题目,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最后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组织阶段给出的三个指标可以说是指标“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细化,也是在论文开始之前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再次进行一次保证。设计撰写阶段的五个指标主要是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的考核。这些指标应该由被指导的学生或者相关同学进行反馈。设计答辩阶段的三个指标主要是对答辩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应该有答辩委员会和参加答辩的学生共同掌握。 四、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为迎接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较以前使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家之言,是建立在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但本文的部分指标可以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在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时提供参考。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 要 文章针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毕业设计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以及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等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0 前言 毕业设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过程,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总结与提炼。①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快速地适应日后具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②而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本文将针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试图对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 毕业设计选题分析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的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的各个方面,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实际上不大。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最近2年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表 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的题目大多就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如实际的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Sketch-up的校园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的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 毕业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④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的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的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的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的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⑤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的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主,可由学生完成协助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如交叉口的调查及交通控制的模拟。尽量将学生的工作纳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应改变原有的一对一的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的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的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方向的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⑥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的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一个开始。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笔者从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度,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并改善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各大高校教学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之一,是综合训练和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结合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办学条件,指出了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及管理等三方面探寻质量下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改善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各大高校教学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之一,是高校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和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训练和全面考察。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写作技能锻炼,初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与其他院校工科专业相比,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笔者在长期指导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该专业毕业论文逐年呈下滑趋势,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不切合实际 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包括指导老师,对选题这个环节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 1.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过大,内容空洞,论述肤浅; 2.选题过于狭窄,缺乏广度,无内容可写,激发不了学生的热情和欲望; 3.学生选题被动,由老师单方面给学生选题,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 4.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题目雷同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常用拍摄几张图片的方式来完成论文,缺少论证过程。 (二)论文整体缺乏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它主要包括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研究态度强调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可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给了指定的论文题目后,便开始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此相关的参考文献,东拼西凑,缺少调查材料的分析,抄袭现象严重;且不能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思考问题,只是简单的罗列,实验方案及研究技术路线存在很大问题。 (三)论文整体缺乏理论性 理论性主要表现在作者思维、论点深度、论证严密等方面。面对海量材料与数据,作者必须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与推理等思辨方法,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只是停留于罗列现象、就事论事,论证过程不严密,漏洞百出。 (四)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 学生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论文的内容过于陈旧,与别人已发表的论文近乎雷同,没有新意,只是别人固有知识的简单罗列或总结,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内容结构进行简单的拼凑,数据没有进行整理和分析,没有做进一步提升;或者题目难,学生难以驾驭,从而无法创新或突破。 (五)论文书写不规范 交通工程专业的论文书写格式学校要求统一按照通用的毕业论文模式来书写。具体来说,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目录、中(外)文摘要、中(外)文关键词、文本主体、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等部分组成。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如撰写摘要不得要领、引文不合乎规范、文字不精练等,这些都造成论文质量全面下降,导致老师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论文书写格式规范上,无暇顾及论文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制约,主观能动性不够 1.毕业生对于论文写作的目的和用途不明确,无法意识到撰写论文的重要性,缺乏写作的动力,疲于应付,无法投入大量精力且准备工作欠缺。 2.当下许多学生受就业、实习、考研等一些社会压力,对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再加之论文撰写时间与前者冲突,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差事,网上下载,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 3.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好坏与就业、考研并无多大关系,只是走形式,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好坏都能通过。这种认识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4.平时学生较少写规范性的学术论文,没有进行过系统训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认知受限,写作能力下降。 (二)师资方面的制约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低与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受学校专业师生比限制:师生比1:9,教师少,学生多,真正从事该专业的教师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的学生人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非专业教师也参与指导毕业论文,由于受专业领域知识所限,导致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很大差距,指导教师无法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受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多少的影响:一些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一方面要搞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投入部分精力搞好科研,致使与学生见面次数减少,管理疏忽; 3.有些指导教师常年无科研项目,对该领域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对学生论文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 4.受教师无为心态的制约,有些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不主动与学生练习,不关注论文质量[1]。 以上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管理方面 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完成除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外,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严格规范、执行力强的管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的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是: 1.指导教师的监督和检查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无法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保证; 2教师的年终业绩考评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挂钩,导致指导教师无法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指导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 3.缺少有效的科研训练机制,一些高校缺乏对本科生小论文的训练,基本不开设相关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薄弱。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提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将会愈来愈多。因此,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合分析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一)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府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总结和学习成果综合检阅的作用,也是对学生在科研、查阅资料、独立工作等方面的一项考察,因此要求无论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作为大学高等教育本科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3]。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学校、学院、系(室)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优化选题 1.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达到提高和锻炼专业素质目的。 2.选题不宜过大或过小,难度适中,且应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热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关注交通现实问题意识。专家在审查选题过程中,若出现与教学培养目标和要求不相符,或论文选题不适宜、选题缺乏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情况,均应要求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3.新颖的论文选题可有效反映时代特征,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进行选题。对于通过审核的选题,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爱好、自身能力以及实践的可行性进行自主选择,但要防止学生之间选题雷同的现象发生,并严格控制指导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 (三)逐步加强学生科研写作能力和研究兴趣培养 1.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构思写作等能力,因此一般是在大学一二年级便需要对交通工程类本科生开设,为将来毕业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专题讲座[3],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引用与抄袭的区别,从而杜绝抄袭。 2.对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应逐渐注重专业论文形式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规范能力。要求学生寒暑假期间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根据社会实践目标和要求,进行问卷调查设计、访谈大纲及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以便将来为论文的调查研究提前做好准备。在此期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讨论会及专业讲座,为将来论文撰写打好基础。 3.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可有意识地举办一些论文写作讲座,提醒学生多关注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形势,并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进行调整 鉴于学生毕业论文时间与考证、求职及考研发生冲突,可考虑将学生的选题时间和写作时间提前。例如学生的选题时间可在三年级末进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如学生可提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搜集整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素材,或根据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阅读、课程实习及社会调研,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将写作时间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因为这一时期,可讲授课程少,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高效高质完成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五)严格指导教师资格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毕业论文除由本校老师担当指导教师外,还可聘请其他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担任技术指导,要求每位老师的指导学生数量不得超过5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本校有经验的助教担任指导老师,而那些没有科研能力和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不得聘为指导教师。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或参与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六)严格管理和监控毕业论文工作 1.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组织管理、指导老师的职责、指导教师的选拔、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工作、论文书写要求、毕业答辩的程序、学生成绩的评定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易于操作和实施,有章可循。 2.严格监控毕业论文写作工程。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各学院、系应严格检查论文的选题征集、论文的设计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记录,在写作的中期应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老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见面,是否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对工作不力的指导教师及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督促其改正。在论文后期阶段,学校教务处,各学院、系相关领导及专家组织论文的最后审查,包括论文正文、格式、相关表格及答辩,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质量。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以奖扶优,以评促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考核办法,对毕业生的论文工作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4]。 作者简介:朱兴琳(1971-),女,新疆乌鲁木齐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方面教学科研研究。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实践环节改革 【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现状的描述,阐述了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针对目前现状的应对策略以及实习方案,同时对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实习 实践环节 改革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于2006年成立,隶属于材料工程学院。为主动适应当地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分析当代交通科学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以及结合我校以及材料学院的特点和专业优势,确定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即能够从事交通工程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交通工程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施工、监理、检测、设计、研究开发、管理、经营、教学等方面工作。 毕业实习是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阶段除毕业设计论文外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它是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工作学习提供一次试炼的机会。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校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打下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我们制定本科阶段交通工程毕业实习的内容提出了挑战。 1.毕业实习现实环境 1.1 现状 1)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科学研究能力强,但现场指导经验不足,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衔接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2)盐城市的城市规模较小,缺乏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道路类型也较为单一; 3)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数量较少,单位规模较小; 4)交通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实习时间、地点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5)缺乏充足的实习经费; 6)毕业实习由于兼顾到软、硬交通的实习,实习内容较多,但时间有限,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 1.2 应对策略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教研组针对目前毕业实习所面临的形势,结合其他专业的实习经验,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1)学院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 2)实习地点考虑盐城和南京两地,盐城市进行道路、桥梁施工等方面实习,南京市考虑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等方面实习; 3)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盐城市集中实习,南京市分散实习; 4)交通工程施工存在长期性、季节性等方面因素,可联系多个施工现场以及施工阶段,组织学生按照施工顺序参观学习多个施工工地。 2.毕业实习方案 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是学校的老牌强势学科,其包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等6个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其中之一。交通工程专业依托材料学院的优势,建立起与交通材料相关方向的专业特色。在制定毕业实习内容时,就需要考虑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基础内容以及交通工程材料的制备、成型、养护、检测等内容。具体实习方案从三方面展开。 2.1实习安排 1)时间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4周,考虑到考研的影响,以及后续毕业设计论文的衔接,安排在本科阶段第八学期1-4周进行。 2)组织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相应的实习任务;另一类是校外指导教师,主要邀请工程所在地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等进行现场讲解。 安全管理工作责任由专业系主任总负责,每班配备2位指导教师负责。 3)地点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考虑盐城和南京两地(包含两地往返途中实习)。 2.2实习内容及目标 1)了解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拌合站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其工艺过程,并对主要工序的生产方法、工艺制度、工艺参数、工艺规程及质量控制方法等; 2)了解道路、桥梁施工全过程,以及施工中主要设备、规格、型号、技术性能、工作原理及主要优缺点等; 3)了解道路、桥梁的设计过程,受力途径、内外业,熟悉施工图纸等; 4)了解城市立交、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特点、设计要素、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以及适用条件等; 5)了解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类型、设置原则及设计要素等; 6)城市交通组织系统、交通管理、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等。 2.3 实习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包含两方面成绩:平时表现与提交成果。平时表现占50%,提交的成果占50%。 3.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就业趋向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多项改革措施。 3.1 实习管理科学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期间强调“安全第一,层层管理,责任到人,互相监督”的思想,由系主任、指导教师、班长、组长、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多项安全管理措施,对实习学生进行动态管理。 3.2 实习教师全面化 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交通工程专业实习教师由本校高中级职称教师和校外项目负责人、项目总工、企业负责人等人员联合组成。实习教师队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具备丰富的现场经验。 3.3 实习模式多样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采用讲座、录像、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学习手段组成。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将实习与理论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真正的掌握理论知识。 3.4 实习内容具体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指导书》,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实习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组成,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法的学习实习内容,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 3.5 实习报告规范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习内容、报告书的规范,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并附有实习相关证据(如照片、车票、绘图等),最后并撰写实习心得总结。 4.结语 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问题,单靠某一环节的加强或某一方面的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与理论教学配合以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提高,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才能真正的提高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质量。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开放性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包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实施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以交通工程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训练为目标,提出了开放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包、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的模式,加强学生对应用型工程课程包中相关系统层次性、衔接性的整体分析能力。即以开放性实验数据为基础,开展课程设计训练,将课程设计的部分方案引入综合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毕业设计的输入条件,最终形成前后知识点衔接的递进式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按照逆向实施思路,设计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设计的流程,明确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各环节的控制要素。提出建立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到“综合毕业设计”的跟踪管理系统的构想,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对毕业设计考核方法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包;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流程;管理系统 一、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背景 毕业设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然而目前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定为一人一题,且以研究性或某阶段工程设计性为主,因此已有的毕业设计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建立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进而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还存在模式单一、选题有限、墨守成规、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和深造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与校企实践基地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造成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交通信息方向、道路与机场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本科毕业生选作毕业设计的比例相差较大。其中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交通信息方向的本科生多选做毕业论文,而选择毕业设计的学生比例偏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道路工程方向本科生选作毕业设计比例较高。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现象,实现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训练的目的,急需研究以交通工程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科生专业兴趣、依托校企实践基地的多种毕业设计模式。 二、关键概念 1.开放性实验。交通工程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实验中有专业基础类实验、工程实践类实验(校企联合实验室)、自主创新类实验(大学生创新基地)等类型。 2.专业课程设计包。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在应用领域存在有机联系,《交通规划》侧重交通需求分析基础理论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交通设计》侧重在交通规划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的交通系统、交通设施网络的设计方法与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侧重于交通规划目标下城市道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将这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包,设置课程设计包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近年来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发展需求,克服原有交通学科细分课程体系中日益突出的知识点“重叠”与“泛化”倾向,通过梳理课程的知识点和教学大纲,提高三门核心课程设计包之间的整体性、连贯性及课程设计效率。形成由基础实验、基础理论、深化实验、案例分析、课外实践题目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取得课程设计包1+1+1 3的教学效果,对于优势专业实践教学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 3.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是针对本科生的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连贯性提出的概念。即为了加强学生对应用型工程课程包中相关系统层次性、衔接性的整体分析能力,提出以开放性实验数据为基础,开展课程设计训练,将课程设计的部分方案引入综合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毕业设计的输入条件,最终形成前后知识点衔接的递进式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1.国内各高校毕业设计类型、模式和存在问题。东南大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分为企业工程设计、工程方案论证、工程技术研究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并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成果提交形式,毕业设计的成果通常包括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设计图纸等三类。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类型与东南大学类似。本科生毕业设计实施流程分为毕业设计任务下达、选题、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完成论文和论文答辩等环节,时间一般安排在第8个学期,时间跨度一般为14~16周左右。目前有三种毕业设计方式:真题真做,教师指导学生做企业的工程设计项目。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所做的课题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企业出题,学生参与设计,发挥主动性。交通工程专业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通常是选题应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或结合学校科研项目拟题,通常要求一人一题;毕业设计同样设定为一人一题,且以某阶段工程设计为主。由此可知,一人一题的工作方法对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需要的实践能力锻炼并不深入,进而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无法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50%~65%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所深造攻读研究生,其余本科生直接就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仍然要完成交通专业设计的工作,受限于时间和精力,往往专业设计质量不高,达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由于毕业设计采取的考核方法是对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成果、答辩情况的笼统考核,缺乏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针对性考核,较难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设计水平,并且是集中一次考评,学生根本没有改过的机会;同时,也难以控制个别学生抄袭、蒙混过关的现象,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国内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为主,从多年执行情况来看,范自柱认为毕业设计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认识误区;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不合理;轻实践重论文;其他原因,如缺少经费和激励措施、师生缺少沟通等。钟轶峰、张亮亮将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归纳为4个方面: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影响;选题单一,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存在一定距离;设计内容多而不精,学生工作量偏大;毕业设计评价陈旧。周军认为我国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有:深度不够或无自己的特点;低水平重复过多,创新能力不足;内容不充实或整体工作量不足;外文能力欠缺,外文资料与设计内容相关性不强;毕业设计撰写不规范,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把关不严。 2.国外高校做法。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都提供了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的检验,甚至美国的硕士教育也大都没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许多研究型大学仅仅为大四学生开设“顶峰体验”课程,教师提出课题,希望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予以解答,但不要求写毕业论文。虽然没有本科生毕业论文,但美国的本科生接受着一以贯之的研究型教育,各种小论文、小试验等取代了大论文、大试验,很多学校甚至设立了科研学分。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本科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科研学分是16分;耶鲁大学也为一年级的本科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可见,本科生科研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的学术水平也逐步得到肯定。美国高校除了研究型教育,同样非常重视训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美国北卡州大,同时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是由3~5人一组完成的,历时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学生根据企业需要或自己积累的知识,提出课题方案和可行性分析,让老师和其他同学评判。第二学期,根据第一学期提出的方案,实施研究工作。等学期结束时,每一个组公开作一个报告,递交一篇论文。老师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决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研究中所需的费用,由企业或学校提供。这样,学生就有了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学生分组过程中,他们还特意将不同专业学生搭配在一个课题组里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如机械系的学生设计设备,计算机系的学生设计软件,纺织工程系的学生完成工艺流程的设计,商学院的学生完成产业化方案。 德国工程应用型大学通常以实践为导向,特别强调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其课程设置和内容多偏重于应用,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不开纯理论的课程。毕业时既可以获得所学的专业文凭,又可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由于毕业生十分适应市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求,很受企业及社会的欢迎。这类大学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不为学生指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必须自己到企业寻找毕业设计课题,但允许从多种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相关经费和企业优惠的政策、制定法规,支持高校学生到企业去做毕业设计。英国高校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写毕业论文,有的是必修的,有的是选修的,而大部分是毕业论文以研究课题为主。 四、开放性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延伸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分析 在开放性实验类型中选取能与交通专业课程设计包对应的内容,形成延伸教学的专业基础实验,将基础实验的数据结果保留,作为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包的基础输入数据,形成专业课程设计包的专项设计方案,在专项设计方案基础上鼓励本科生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继续开展自主创新类的毕业设计,形成递进式实践训练的毕业设计模式,以此训练本科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所需的践行技术创新并解决未来工程问题的能力。 1.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的知识传授模式,训练本科生主动思考融会贯通能力。课程包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点梳理与调整中,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协调整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系。通过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实验计算、案例分析、校外专家讲座(每年维持在12~15次/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校级交通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实现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的知识传授模式,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使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 2.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实施流程设计。按照逆向实施思路,设计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设计的流程,明确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各环节的控制要素。首先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确定综合毕业设计的分类,据此对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以及开放性实验提出要求。即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综合毕业设计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分析方法;通过开放性实验或实践,使学生掌握综合毕业设计所需的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交通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根据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生需求,以及作者所在单位教学实际情况,将综合毕业设计分为两大类:城市片区综合交通改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与周边区域交通系统改善设计。为满足这两类毕业设计需求,对《交通规划》、《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与控制》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调整。《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交通需求分析预测方法和交通仿真软件使用方法。《交通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改善设计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交通信号和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以上课程设计,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开展综合毕业设计的理论方法基础。在开放性实验方面,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先进教学设备,精心设计针对“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包的教学实验。例如,以下四类实验内容:实验一:交通规划通用软件建模与分析实验,加深学生对于交通规划模型的理解,培养学生使用主流的交通规划软件。实验二:平面交叉口不同控制方法比较分析实验。对单点交叉口定时控制进行信号配时方案设计,并根据配时方案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实验三:平面干线交叉通信号联动控制信号配时设计实验。针对干线的多个交叉口开展信号联动控制关键参数的调整对信号配时及干线交通流运行的影响程度的实验。实验四:基于驾驶模拟的交通设计方案分析实验。从驾驶员适应性分析这一对交通设计方案优化具有核心影响的内容入手,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方案比选的同时,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各方案的适应性分析实验数据。 3.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实施保障措施和技术支持。开展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后,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更强、工作方式更为灵活。以往按照统一时间节点进行突击检查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方式不能适应需要,有必要建立一套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到“综合毕业设计”的跟踪管理系统。学生从本科三年级进入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之后,就应通过该管理系统将实验内容、数据成果以及各种设计资料录入系统,作为四年级开展综合毕业设计的准备资料和选题依据,学生之间通过系统可以对各种资料进行共享。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工作内容,在系统中对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给出范围和建议。学生毕业设计执行过程中,需按周、按月在系统中录入工作进度,指导教师需及时在系统中审核学生进度,并给出具体建议。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录入进度,系统能够予以自提示或警告。如果教师未按规定及时评估学生进度,或者提出的建议太简略,也不能通过系统审核。因此,跟踪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更是对毕业设计学生和教师工作的监管平台,解决了以往重点突击考核学生而对指导教师考核力度不够的问题。目前作者所在单位已经建立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过程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考核方面,综合毕业设计应转变以往统一时间节点考核的方式,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在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统一截止时间内,如果学生或小组的工作进度较快,可申请由指导教师和其他两名专业教师进行一次预评估。教师团队根据毕业设计跟踪管理系统中学生以往的工作积累和工作进度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学生提前并高质量完成了毕业设计的全部任务,学生即可提前获得毕业设计学分。对于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可在毕业设计之后继续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而直接工作的学生,可以利用毕业设计之后的时间参加工作实习。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非常有利,避免了以往毕业设计前期松懈后期紧张的低效率现象。 本文系统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开放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的模式。按照逆向实施思路,设计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设计的流程,明确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各环节的控制要素。并提出交通工程专业方向综合毕业设计的类型、相应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开放性实验内容协调建议。为了保障主机延伸的综合毕业设计实施效果,提出建立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到“综合毕业设计”的跟踪管理系统构想,既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资源平台,同时能够对学生和教师的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简介:吴娇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系副主任,教授。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方式对人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从毕业设计选题、指导老师的配置及毕业设计实施管理过程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实践,分析了此改革模式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实践证明该改革方式积极有效。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设计 改革 实践 1 土木工程(交通方向)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桥梁工程和道路工程两个大方向,通常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开展毕业设计。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方向的选题又细分为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等多种不同的方面。 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一般是先确定选择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方向,再在选好的方向中选择设计、施工组织或造价等方面中的一个独立进行毕业设计,这就势必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仅能得到单一方面技能训练的机会(如选择道路工程设计的学生,一般仅能掌握道路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而对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施工可行性、工程造价等却不能得到较系统的锻炼;而对于选择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的学生而言,对道路工程设计的内容了解甚少)。 就毕业设计教学效果而言,现有毕业设计选题模式所培养的学生虽然通过毕业设计得到了锻炼,但没有系统有效地将大学四年所学的各门课程串联起来形成解决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造价等一个完整工程项目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体系。虽然各门课程在经历课堂教学、试验及课程设计等训练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但各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属于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单个知识结构在没有形成有效联系时,系统的效能是极其低下的,专业课程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也只有形成了这一知识体系的学生才符合毕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对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均有较全面的了解,且对其中某一方面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到实际工作中能马上着手工作并懂得如何与同一项目所涉及的其余方面的技术人员开展有效的协作。显然,当前的这种毕业设计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因而必须与时俱进,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专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发展和更新也越来越快,虽然整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从事的工作发生调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社会分工细化就要求人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深厚的知识根基,并且随时要学习接受并运用新的创新成果。每一项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视野以便与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合作或协调(如对从事桥梁设计的工程师而言,就必须在具备扎实的桥梁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甚至掌握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没有足够的专业视野就难以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岗位之间协调与配合,最终就很难生产出令人满意的产品。因此,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其尽可能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而较全面的专业根基。 2毕业设计改革内容与思路 2.1毕业设计的选题改革 让学生以毕业设计小组的形式在桥梁工程与道路工程两大方向、桥梁或道路方向中的不同方面中均适当进行横向联系,使设计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对道路或桥梁方向以及同一方向的不同方面均获得锻炼和协作的机会,同时每一个成员又都选择一个方面作为自己的侧重点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以期获得最佳的毕业设计锻炼效果,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选题方式:(1)对立志于从事道桥设计工作的同学,由几位同学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对整个公路工程项目中的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开展设计工作,全部的设计主体内容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中的细节部分则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设计均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每一位组员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工程设计过程。(2)将道路或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作为一个毕业选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合作完成,学生首先根据设计资料完成道路或桥梁设计内容,再对所设计的道路或桥梁编写施工组织设计(一个学生侧重设计,另一个学生侧重施工组织设计)。 2.2指导老师配置的改革 每个选题配置两个以上分别在道路或桥梁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有较丰富经验的指导老师,通过相互配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2.3毕业设计考核 (下转第59页)(上接第48页) 由一个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较系统的工程项目,参与毕业设计的小组成员成果考核变得相对较复杂。拟采用“成果权剩答辩权剩平时监控#权数-权数2)”的方式对小组内成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考核。对于小组毕业设计成果,可视整个项目完成质量给予一定的分数(项目分,百分制),同时对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专题内容进行分项考核(分项分,百分制),每位同学的设计成果成绩=项目分系剩分项分#系数1)。在答辩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专业方面设计成果进行阐述,回答答辩小组老师的问题,根据阐述质量和答题质量,形成该学生的答辩成绩(百分制)。同时,指导教师在日常指导及考勤过程中要求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形成各自的平时成绩(百分制)。 3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对2013届交通土建方向的40名毕业生进行对比性试验,其中20名学生(选做道路设计和桥梁设计各10人)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10名学生按“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组合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剩余的10名学生按“道路设计+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的组合进行改革试验。 通过对这些学生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管理、观察与考核,情况大体如下: (1)按常规方法进行道路或桥梁设计的20名学生,在自己的设计领域对设计的内容、思路、方法及涉及的规范了解较全面,对知识有较高的提升,达到毕业设计任务的要求。但他们对自己设计的内容之外的东西涉及很少(如路线与桥位的关系、施工的方法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都没有考虑)。这些学生基本在10周多或更短一点的时间内基本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初稿。 (2)对于参与实验改革的另外20名学生,他们对于自己负责的方向单元,对其中涉及的内容、方法、过程、相应规范方面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该方面知识的整理、归纳、应用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由于参与到另外的毕业设计内容的练习,所以在不是自己负责但参与的领域对其内容、方法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并且他们也会对公路设计中的道路设计与桥梁设计之间的相互协调有较到位的思考,对道路设计与道路施工也有较周全的思考,他们能较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能明确地编写实现设计意图的施工方法与施工方案。基本上达到了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其尽可能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而较全面的专业根基”这一设想的效果,从学生受益的角度来讲,这些学生比单纯从事某一方面的设计的受益要大得多。 但实施这样的改革方案,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比常规方法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按“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组合的学生,大部分要在13周左右完成初稿,而“按道路设计+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组合的,因要先完成道路设计才能最后确定施工方案,个别小组用的时间还更长一些。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需要本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由于毕业班同学需在找就业单位或考研复习花费不少精力,所以在时间配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如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对毕业设计态度的差异),都会对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若能解决以上问题,或想办法尽量降低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实施本文提出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对学生的学习、就业都是非常有益的。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 针对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实纲执行困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以及考研学生激增的新形势,本着培养较强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高度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在毕业实习环节上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 毕业实习 思考 对策 一、毕业实习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到现在才经历了5届毕业实习,相对属于较新专业。毕业实习的培养计划、大纲虽说也已健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完全具体实施起来; 第二,专业老师大都是近年毕业于交通类高等院校,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指导实习经验不足,造成在指导毕业实习以及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衔接上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第三,学校由泰安搬到青岛时间较短,有一个和地方融入的过程,与周围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定时间; 第四,对于一个新办专业,如何联系实习地点,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摆在系里年轻老师面前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第五,交通工程的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青岛甚至山东地区公路已较为发达,在建工程较少,而毕业实习时间固定,再加上实习经费的限制,很可能造成实习期间无地点可实习的局面; 第六,随着考研热的升温,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每年有近半数学生考上研究生,而他们考的方向又各种各样,许多学生都申请最好毕业实习和设计方向能和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有关。本着培养优秀、综合的新形势下的毕业生的原则,就必须做到针对性的实习教学,如何调整好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实习内容,需要时间和经验,这也加大了实习安排的难度; 第七,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且由于实习时间短,施工和设计单位不愿接收不能为之带来效益的实习学生,并且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实习单位和教师们的一个非常头疼的因素。 第八,目前采用的实习方式多以集中实习为主,由于学生多,现场条件有限,往往造成学生实习就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沟通能力得不到提高,实习效果比较差。 二、新形势下的实习对策 针对目前毕业实习存在的众多问题以及当前的新形势,结合以往有限的实习经验,交通工程系全体教师认真研究,群策群力,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关系扩大实习地点和范围 近几年引进的教师大都来自交通类的不同高校,为系里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蕴藏着非常大的关系网,他们的同学以及家人大都在相关交通类单位,且部分已经居于一定职位,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是可以联系到一定的实习地点的。对此,系里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如报销相关联系经费以及出差费用等,鼓励年轻老师行动起来,为系里也为教师自己都带来了扩大交往的机会。 2.需要系里尤其是学院的大力支持 由于系里年轻教师多,虽然开展实习教学的积极性高,但阅历、资历都较浅,涉外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鉴于此,交通系尤其学院的领导应大力支持,必要时在年轻教师的引荐下出面和实习单位建立联系,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3.建立固定和灵活的实习基地,备足实习地点 由于公路等交通工程自身的特点,再加上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一个工程的开竣工时间越来越短,从而也造成了每年、每次的实习地点都可能会不同。而我们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固定的,为了防止实习时为联系实习地点的的忙乱,必须建立固定和灵活的实习基地。 具体原则是,附近有在建工程的,只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可以作为临时实习基地,并且积极和其上级单位联系,通过上级单位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当然,建立过程会有一定难度,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同时在实习基地和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助活动,如利用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施工现场的部分技术问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给师生作报告,适当给一定报酬,等等。还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实习单位服务,博取实习单位的信任,为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实习地点不要局限在青岛乃至山东地区,要敢于走出去 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加快速度进行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建设,鉴于交通工程条带状的特点和青岛乃至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一定不要局限于青岛周边及山东省内,应该走出去,把实习地点放眼于更大的范围,这样才能更好的接触更多的工程,更方便地开展实习教学。 而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并不容易,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针对目前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学校承担大部分,学生适当承担一小部分的办法来解决。经过2004级、2005级学生间的不记名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只要能学到真东西,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好处,他们非常愿意自己出路费去外地实习。 5.购买意外保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利益 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学生多,管理困难,实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利益,除了加强安全教育和严格管理外,还可以提倡学生购买意外保险。购买方法采取学校补一部分学生出一部分的方法,以自愿的方式进行,以便万一在意外发生的时候能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保障。 6.实习方式由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改变以往的全专业集中实习的方式,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分散到各个实习工地,实习工地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自主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其余学生依旧采取集中实习。对于一些非常有特点工程,可以在认识实习或生产实习期间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这样每个工地只安排3~5名学生,实习单位也愿意接收,更便于加强安全管理,并且学生少了,可以由现场技术人员采取1带1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大大地提高实习效率。 分散实习就要求教师和实习单位一定要加强联系,共同制定相应的实习机制和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书面考核,并作为主要成绩,其考核内容与施工单位共同决定。 7.充分考虑考研和就业,针对性地开展实习 针对目前有近半数学生毕业后并不就业,而是继续深造的特点,可以采取提前找学生了解情况,了解他们的考研方向以及自己的意愿,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尽可能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实习,以培养新形势下的真正的合格的毕业生。 8.提前定下毕业设计方向,保障实习和设计质量 还有一点要明确的是,毕业实习不同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是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的,是对大学三年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一个最有效的结合和锻炼。鉴于目前毕业设计时间紧张,且因为学生考研复试和找工作等原因,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全身心投入设计的特点,应该尽可能早地定下毕业设计题目和方向。具体可以在最后一学期之初,甚至前一学期期末的时候就定下来,这样,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搜集资料,提前准备,而毕业实习相对也就随之确定具体的实习方向和解决办法。 三、结束语 探索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土建方向)毕业实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十分必要,同时对毕业设计的针对性学习与训练也大有帮助。这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及时了解和把握交通工程领域的发展动向,把新科学、新技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摘要】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本文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分析近几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检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 1.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办学经验积累,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目前形成了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交通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方向办学历史悠久,基础积淀厚实,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的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设计运输系统设计和绿化美化设计,专业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是我国唯一的总图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交通工程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培养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与以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就业范围拓宽。总图运输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工业设计院,近年来分配到民用设计院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而工业与民用设计院的总图运输设计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②两个专业方向相互渗透。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搭建了许多平台课程,充分满足两个专业方向的学习。目前90%以上的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总图运输岗位就业,如何确保交通方向的毕业生能胜任总图运输设计工作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③过分依赖指导。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指导,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设计成果创新之处极少,这样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满足社会需求,急切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2.1 科学选题。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在确定课题时强调专业性、实用性、代表性和综合性,严把选题关,力求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 2.1.l 选题性质。选题尽可能做到与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了解交通工程专业在国家基本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定位、择业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工程应用类型的选题占较大比例,目的在于强化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专业基本功。同时应增大科学研究类选题的比重。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选题内容。交通工程专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结合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各年度的选题内容广泛,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几乎涉及到各大个行业,如钢铁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去向,还增设了民用方向。同时要保证选题难易程度适当,要根据每届学生的具体隋况,调整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在对2009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22.8%的学生认为难或较难,61.4%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适中,15.8%的学生认为易或较易。 2.1.3 选题方式。选题先由指导教师提出,经教研室充分讨论和教研室主任审阅并签字后上报学院,经分管教学院长批准签字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指导教师根据批准的选题计划,编写任务书。选题计划和任务书确定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申报选择意向。 2.2 注重指导。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组织者。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任务布置到设计指导,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指导教师应结合自身具有的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充分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制定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和设计进度,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再者,注重指导的方式与方法,毕业设计应强调创新性,避免越俎代庖式具体的指导。在指导2009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要求学生记录工作日志,实行每周汇报制度,每位同学介绍自己一周的设计情况,并在每张图纸完成后,组内的学生互相评图,找出不足,并进行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方式不仅及时督促了学生,而且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3严格管理。 2.3.1 保证出勤。考勤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一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行考勤制度,保证学生出勤率;二是学院教学办及督导组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抽查,要求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指导实践每次不少于2小时;三是学校教务处和督导组实行中期检查,对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设计进度进行检查。 2.3.2 设计成果管理。在毕业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学校及学院的相关规定提交毕业设计教学资料,由专人负责建立教学档案,指导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自查,总结经验,同时教务处组织专家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全面考核。 2.4 客观评价。为保证对学生成果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首先,经教研室充分讨论,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例如设计深度、设计表达内容等;其次建立评价体系,毕业设计成果评价包含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委员会评分三个环节,各环节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独立评价。 3.结论。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作者:汪洲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铁路发展论文: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认可和接受逐渐提升,为了城市能更好的发展,实现绿色物流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主要途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因此,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基于铁路运输业的实际运行状况,结合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本文根据绿色物流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势,并提出了实现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旨在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科学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物流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各个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环境保护的措施,使得城市面貌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物流活动消耗着城市的能源,涉及到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物流领域的运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因此,在铁路运输领域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化的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健康的物流运输系统,进一步发挥绿色物流的优势作用。 一、绿色物流的概述及特点 绿色物流是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出现的理论,主要借助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手段,贯穿于整个物流运输活动流程中,包括规划、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净化物流运输活动的环境,确保整个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下面,针对绿色物流的特点予以分析: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将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理念作为利用资源的前提和条件,并采取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手段,以此来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害和消耗,产生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因此,物流活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物流与环境之间形成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实现物流行业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友好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社会的稳步前进,而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运输工具,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发展绿色物流中,占有极为核心的优势和意义。 (二)生态经济学 针对物流活动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绿色物流主要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生态学作为绿色物流的理论依据,对物流行为以及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生态的平衡以及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所具备的优势特征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第一,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由于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废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而公路运输所占土地面积为公路运输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够实现我国资源的有效节约。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直线上升,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在铁路运输方面,能源使用量仅为交通行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总运输量一半以上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关键地位,与各行各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主要包括绿色运输及资源集约化,其特征主要以节能降耗为主,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水平,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资源的季度匮乏,铁路运输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铁路运输能够有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铁路运输中加速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三、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在因素 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由于国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外国物流运输对我国运输方式的冲击,这是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绿色物流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基于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能够在我国进行相关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可见,在未来交通运输行业中,综合性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因此,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二)内在因素 我国能源比例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但石油消费在国际上排名第二,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在铁路运输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能源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逐步取代内燃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经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探讨 通过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和了解,基于其发展特点,提出了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中短途的优势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内交通拥堵现象令人堪忧,燃油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此外,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整个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设计公交化的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此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短途功效。 (二)积极开发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模式 利用集约资源发展方式,实现集装箱运输,与铁路、海洋、河流及公路等多种运输途径之间,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为城市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物流服务,坚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整合多种运输资源,减少铁路运输空载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具体来说,利用公铁两用和双层集装箱运输这两类运输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集装箱多式联运过程中,充分利用好EDI和GPS技术,对物流全程予以跟踪,从根本上实现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三)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运输发展 作为政府来说,在制定有关城市物流活动的规划中,逐步融入绿色物流理念,从而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借鉴绿色物流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明确绿色物流发展思路,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对整个城市的物流活动进行统筹。此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环境的压力和负荷,建立健全城市铁路运输管理体系,将运输资源科学合理的统一调配,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环境。 (四)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 在物流运输的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城市物流的污染源头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科学管理。就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建设中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较多,而物流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广泛涉及。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以此作为整个绿色物流行业运行的标准和规范。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绿色物流理念的引入,为铁路运输业的运行成本费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对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支持,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以法律制度作为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政策保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运输方案。此外,政府要通过政策对绿色物流发展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方式,对绿色物流的理念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绿色物流予以改进和优化,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繁荣发展。 结语 为了使城市交通运输业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予以充分重视,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物流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作用,对城市物流活动予以统一规划,明确绿色物流的发展目标将绿色物流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物流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践。 作者:冯贵志 单位:沈阳铁路局通辽货运中心 铁路发展论文:提速战略对铁路运输发展的作用 1我国铁路运输提速战略概述 我国铁路运输实现了几次提速战略,实现了扩大再生产的目标,为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实现了重大的创新,技术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除此之外,提速战略的实施促使我国铁路运输的实际效率以及运输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这对于实现我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另外,铁路运输的提速方案还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可靠性,将铁路的比较性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改善了运输产品的结构,路网结构也逐步完善起来。很多铁路运输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提速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展开综合运输服务和技术等的广泛性讨论。另外,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借鉴了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铁路运输方式,认为在繁忙的干线部分实现提速方案有几个难点,其中包含客货分线等相关部分的技术问题和组织问题等。因此,在我国的铁路运输发展过程中,提速战略不仅开辟了铁路运输行业的新领域,还为完善铁路运输发展以及促进运输产品多样化提供重要帮助。 2提速战略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速战略在我国铁路的历史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不仅增加了我国铁路的整体性发展,还在运输生产力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的基础理论和方式实现有效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的铁路技术发展等都十分重要。 2.1提升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和装备是关系到列车提速和高密度运行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铁路运输提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实际技术水平,装备水准也明显提升。在以往的提速过程当中,我国的专业人员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有效且准确掌握了很多有限提速的技术,并且在一些铁路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除此之外,提速战略实施之后,我国铁路运输中很多大型的站场都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其中涉及到客运站等的人性化设计,这对于我国铁路设备等的整体水平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很多货车的实际提速载重相关的技术都相对提升了很多。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已经被充分应用在铁路运输当中。很多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铁路方面的实际运输效率上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我国在铁路运输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等,都有效展现了我国铁路提速的成果,符合铁路运输的实际需求。 2.2繁荣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其中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区等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十分繁荣的区域,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重要的活动区域,客运量庞大。提速战略中,我国城际旅客运输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很多重要的经济区域之内,开设了快速型列车,加强了城市的辐射效应,直接突出了同城效应的重要优势。在提速战略实行之后,我国的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都市圈内的高速客运专线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运输机制得到了逐步完善,对于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都市圈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实际的城际客流量较大,客流量呈现比较集中的趋势,高峰期客流量增长明显,需要铁路运输方面在时效性上加强研究。因此,对于都市圈区域的人员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密度且高速度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的交通压力。城际铁路客运公交化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要求,运行时间短,效率提升明显。 2.3客贷分线得到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运输数量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在客贷分线中尤为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另外,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和运输发展情况来看,今后的客贷分流将成为更加主要的运输发展路线,其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我国在经过了提速战略之后,高速客运专线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实践和技术性基础,促进我国客运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铁路在客贷分线上展开了新型模式,促进了客贷分线运输的实际发展。高速客运的专线对于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将一些既有线路的绝大部分旅客列车进行有效分流,实际缓解有线运输的压力。既有线路使用在货物运输方面,能够形成高速度以及高运能等安全度极高的运输通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方面的需求。总之,客贷分线在提速战略实施之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在运输的安全性等方面实现提升,还能够缓解既有主线路的运输压力,有利于铁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 2.4货物运输组织工作得到创新。 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展缓慢,货物在途中的时间消耗比较长,货主对运输效率不满,损失了很大部分对于时速等方面都要求较高的货源。但是,在实行提速战略之后,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货物运输的实际能力,专业人员使用了先进的技术,通过不断改造实现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货物运输组织的方法产生了变化,主要目的是改善路网通过能力,其中还涉及到调节全路的车流径路,重点发展战略装车以及卸车点的规划。因此,根据实际状态可知,我国的很多货物运输组织在提速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创新,这对于促进货物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 3结束语 我国的铁路发展时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在很多专业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汲取经验,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本文首先针对提速战略进行了较为简单的介绍,进而主要分析了铁路提速策略在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别介绍了其在货物运输组织、客贷分线、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以及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以期为促进我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作者:任海龙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站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能评工作发展分析 1我国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发展 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6年国务院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家发改委也了《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2008年4年修订实施的节能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6号),明确对发展改革系统的能评工作提出了要求,建立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国家节能中心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要求,先后了多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目前最新为2014年本。《评估指南》中对节能评估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做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各个行业的建设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一本《评估指南》无法面面俱到,体现行业特色和耗能重点。 2铁路节能评估工作开展 为响应国家节能评估要求,进一步规范、加强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提高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原铁道部2010制定并了《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编制暂行办法》(试行)和《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从通知之日起,铁路基本建设项目均需要进行节能评估。随着国家对能评工作要求的提高和铁路能评工作的深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对铁路能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3铁路节能评估工作特点 铁路建设项目有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也不同于其他行业,从节能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有自身的特色。 3.1项目建设对所在地影响的评估 首先铁路运输属于交通运输行业,铁路运输的“产品”是运输工作量,铁路生产不产生增加值,因此按照《评估指南》的要求,交通运输类项目不需要计算项目增加值能耗,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不需要进行“n”值计算,也不能按照指南要求评估项目能源消费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为说明铁路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问题,目前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一般的做法是将铁路项目运营后(项目研究年度近期)预测的运输工作量,假设使用其他运输方式完成需要的能耗,与铁路运输能耗进行对比,说明铁路建设项目对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忽略了公众出行对旅途时间、经济成本等因素的要求,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铁路运输对社会整体运输能耗的影响。铁路建设项目一般都是“线”形项目,当然也有许多客货站、编组站、机务车辆段所等“点”状项目。项目线路长度短则跨越几个地市,长则跨越几个省,因此项目能源消费增量对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的评估范围也与一般项目不同。目前的做法是,如果是“点”状项目就分析项目能耗增量对所在地市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如果是“线”状项目,就要将项目沿线站、段各单位的能耗,按照能源供应地点进行划分,然后分别分析项目对每个省、地区的项目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 3.2铁路项目特有的评估内容 按照最新版《评估指南》的要求,已经不需要项目进行选址方案的节能评估,评估的重点应是项目的工艺流程是否会产生能耗的浪费。但对于铁路建设项目,项目的选址方案,决定了铁路运输的长度,直接影响项目的能耗和能效水平。特别是一些“线”状项目,评估的重点应该是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方案,车站(段、所)的选址方案和平面布置方案,以及机车、动车组选型等对项目能耗的影响。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的节能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牵引种类,设计速度目标值,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牵引质量的节能评估。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确定了,项目的主要设计目标也就确定了,同时也基本决定了项目运营期的能效水平。项目线路选线方案的节能评估,应对线路整体走向是否顺直,线路局部方案在施工条件、投资数量、地方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选择的设计方案是否节能进行评估。项目站段选址方案会直接影响铁路运营能耗,对项目设站数量、车站、货场以及机务、车辆等专业段、所位置,平面布局方案进行节能评估,从节能角度推荐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项目运营期能耗浪费。机车、动车组作为铁路建设项目的主要耗能设备,不同型号机车、动车组的牵引特性不同,在能耗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选择能耗低的机车、动车组,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项目能源消耗。 3.3铁路项目能效指标的特点 项目的能效指标是评判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的能效指标要能体现出项目的特点,真实反映出项目是否对能耗进行了有效利用,从节能角度来说,项目的建设是否合理、可行。铁路的工作任务是运送旅客和货物,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能耗运输尽可能多的旅客和货物,是铁路运输节能优势的体现。通过研究和筛选,确定衡量铁路建设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反映了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项目使用的牵引、暖通、照明以及其他项目范围内所有耗能设备消耗的能量总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反映的是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机车、动车组牵引以及牵引供电系统损耗的能量之和。 4结论 综上所述,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针对铁路特点进行节能评估,才能使评估真正产生节能效果,从源头上控制铁路建设项目能源浪费,因此对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新的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导则正在编制。相信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会越来越规范、科学,节能评估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会不断提高。 作者:谢汉生 马龙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特点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 全面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研究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全面掌握了时速 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经济发展铁路运输论文 1铁路运输业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 1.1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1998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出现负增长。受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2009年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出现0.53%的微弱增长。在2012—2013年期间,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则分别出现-0.95%、-0.05%的负增长。199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这4年的经济增速均在6.8%以上,但这几年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却不尽人意,甚至在一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是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按常理,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应该会增长,但为什么出现负增长?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与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也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公路货运、航空货运、水路货运的高度竞争,受挤出效应所造成的。由此可以认为,经济向前发展能为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带来机遇,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运输业良好的经营也是至关重要的。 1.2铁路营业里程的发展趋势据 中国统计资料显示,自1952年开始,铁路营业里程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195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29万km,197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上升到了5.17万km,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31万km。自1952年以来,虽然在个别年份(如1958年)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但绝大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较慢。从最近5年来看,由于动车、高铁等快速发展,2009年之后的铁路营业里程增长速度总体上好于过去。 1.3铁路的提速效应 从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中国前后共计有6次铁路全面大提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997年4月1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其中,在2007年4月18日第6次大提速之后,铁路旧线改造和客货混运的线路最高时速将达到200~250km的国际铁路发展惯例。铁路的6次全面大提速,市场流通的商品将通过铁路运输更迅速地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加速了市场商品的周转速度。特别是自2000—2007年之间的提速,显著地带动了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快速增长。当然,2000—2007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黄金岁月。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下,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从2000年的13770.5亿t•km,上升到2007年的23797亿t•km,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最为显著的时间段。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可以看出铁路的提速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与铁路营业里程的稳中增长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分不开的。 2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协整检验本研究 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建立协整模型,定义变量railTN、Line、realGDP,它们分别表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和模型,分时段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时段探讨了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从铁路网密度、四大运输竞争格局的视角,提出了需要提高铁路运输业的经营效率,确保铁路货运不被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所挤出;同时,建议政府应该有条件地多发展联合运输,以此为铁路运输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作者:王富忠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旅游发展铁路建设论文 一、城际铁路对东阳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 (一)城际铁路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城际铁路建成之后,东阳市将改变无铁路的历史,东阳市区距离义乌市区、横店镇、义乌火车站(义乌机场)、金华市区分别约为20公里、20公里、30公里、75公里,城际铁路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估计实际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0公里,东阳市区前往以上四地用时将缩短为最少,东阳、义乌、金华将进入同城时代,三地居民将频繁跨城消费、工作和经营往来,而跨城旅游消费是主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城际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时间短,无疑缩短了来东阳的游客的“感知距离”以及增强了其对交通的满足感。游客坐城铁去横店、金华或义乌,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班次密集,不会出现堵车等问题,最终提升人们出行意愿,扩大人们的出游半径。同时城际铁路,还会促使公路交通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使旅客的出行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还拥有了更高的福利。同时,选择自主和随意的散客游、自助游、假日游等出游方式的人群份额越来越大。 (二)城际铁路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城际铁路为乘客提供的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本身即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因其具有巨大的载客能力,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将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东阳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开发。城际铁路的开通既可以疏散客流,减轻景区的压力,又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城铁,促旅游经济发展 东阳如果能把握城际铁路发展旅游业的先机,及早谋划并探讨旅游业升级发展方案,优化组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些“快交通、慢旅游”的高品质、体验型旅游产品,重塑并提升旅游形象,努力做到旅游服务、设施与城际铁路建设无缝对接,适应网络时代、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就一定能让旅游业再创佳绩。 二、具体方案 (一)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 金华都市圈的两条城际铁路,分别连接东阳、义乌、金华主城区,东阳、义乌、金华作为单个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资源总量、吸引力、知名度等方面在省内都不够突出,东阳若能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将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如东阳有著名的影视景区,义乌交通便利有客源优势、购物旅游资源丰富,金华城市建设较完善、拥有双龙洞景区,东阳可继续发挥横店品牌景区优势,以横店景区为中心点,利用点-轴系统理论,与城际铁路沿线的县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竞争力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因城际铁路建设也能增强周围县市的可达性,东阳还应与旅游资源丰富的武义、磐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二)改变营销方式,扩大营销半径城际 铁路建成后,东阳要改变以往只宣传本市旅游资源的的方式,积极与沿线县市进行整体宣传促销,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城际铁路建设,东阳市客源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杭州、宁波等主要客源地的游客,可以通过动车+城铁的方式、自驾车+城铁来东阳旅游,交通更快速、更方便,杭、沪、甬到东阳的旅游时间已经可以压缩到1天,犹如同城出游,周末休闲游将给东阳带来客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更远的游客,可以通过飞机+城铁的方式来到东阳,为此东阳旅游业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重组,还要扩大营销半径。营销时既要用好传统营销方式,又要注重提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效果。网络新媒体相对传统意义上报纸、电视而言的,是指由Web2.0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应用形式。网络新媒体是一种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优势较多,可为游客提供大量、及时、权威、全面的出行指导信息。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营销传播效果、效率等优势,转型升级传统的营销方式,还要利用新媒体多了解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情绪、后期反馈及建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做好危急公关工作,以谋求最佳营销效果以提升当地的整体旅游形象。 (三)完善城际铁路沿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014年是中国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链,不仅要让团队接待更方便,还应让散客自助旅游更顺心。为此,东阳应完善城际铁路沿线交通、住宿、餐饮、旅游企业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保证游客旅游质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因此,东阳要围绕着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提升酒店住宿设施的接待能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旅游汽车以及停泊配套设施,紧抓旅游咨询接待窗口服务质量。通过完善服务、交通、信息、咨询、预订、呼叫、救援等网络体系,提升东阳市的旅游辐射和集散功能。2013年11月在江西省举行的“旅游强省”泰豪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声明“中国旅游进入散客化时代”,东阳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可打造出一些经典的散客自助游产品。 (四)坚持市场主导,在政府推动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东阳旅游发展要与城际铁路建设实行对接,加强与金华、义乌区域旅游合作,必须推行市场主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要素组合中的基础性作用,旅游企业才能主动发挥合作主力军的作用。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运行规律和旅游企业合作的自主权,一方面要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如构建常态化三地市长联席旅游合作协调会议制度,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性文件。 作者:周卫芳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发展党建论文 1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新问题 1.1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 对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及活动方式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高铁时代,高铁线纵横全国,使运输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铁路党组织,必须做到随机应变、主动作为,以期能够适应高铁因经营管理、运输组织等工作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重大变革。随着铁路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要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当前铁路运输活动方式的变化来讲,铁路企业党组织在组织体系设置、活动方式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还有跟进不及时不到位现象,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上受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呆板单一,没有与运输生产有效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考核方式陈旧机械,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紧紧围绕铁路发展为党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作用不够,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在工作中得到显著体现。所以在当前铁路运输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充分的调整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更好的体现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2环境因素变化导致职工思想发生较大改变 首先,当前铁路部分干部职工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较为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其次,当前铁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信访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各项改革还在不断的深入进行,一些政策措施的调整不可避免,这就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给职工思想带来较大的波动;再次,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铁路具有较大的优势,职工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显现的铁路职工优势明显削弱。虽然近年来铁路对职工生活方面实施了不少改善的措施和方法,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与职工心理预期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给职工思想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2加强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具体策略 2.1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从组织层面看,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适时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达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目的,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实现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2.2重视干部培训工作 人才是生产力,我们必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障。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投入适当比例的培训资金,提供培训资源和机会,为人才的可持续性成长和阶梯式更新创造条件。必须改变原有培训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过程不重效果等,使培训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培训效果。因此,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增强培训的效果,发挥好培训工作应有的作用。 2.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重点研究探索铁路管理工作中党组织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途径,使党组织的主张在企业决策中得到体现。当前要大力加强站段党委建设,提高站段独立作战能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站段党委工作职责,引导站段党委在完成安全稳定经营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要优化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要优化站段党组织管理结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班组党支部设置,完善车间、班组设置的合理性,突出关键作业班组、异地偏远班组、流动分散班组党组织的设置和作用的发挥。为适应高铁站区跨度大、人员少的特点,铁路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可尝试打破目前以专业条块划分的方式,设置区域性(站区)党组织,这有利于整合资源,也便于党支部开展工作。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要以“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实际效果作为依据,立足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推动铁路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加强考核评价系统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注重考核效果,强化群众评议,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科学考核、全面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 2.4处理好党群关系作风建设 一要强化党政班子的廉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教育各级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二要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严肃党政纪律,教育党员敢于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三要改变工作作风,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关心职工冷暖,替群众排忧解难,为基层服好务当好“公仆”。 2.5建设和谐的外部环境 和谐的外部环境,关键是与旅客货主构建和谐关系以及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铁路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构建铁路与旅客货主的和谐关系,要求以旅客货主为根本,把满足广大旅客货主不断提高的运输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可能满足旅客货主的需要,维护好旅客货主的利益。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勇于面对媒体、善于面对媒体。大力推行新闻宣传工作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区域新闻宣传协调运作机制,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舆论导向,使互联网成为宣传铁路的重要阵地。 3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深化铁路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进行,通过多元化经营的决策部署,我国铁路发展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铁路的科学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对铁路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铁路基层党组织加快观念的改变,及时调整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铁路多元化经营提供组织保障,为铁路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萍单位:哈铁站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牡丹江分公司
园艺论文:园艺绿化养护环节与措施研究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城市绿化建设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已为政府和市民所共识。但城市绿化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充分认识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里分析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要环节,并针对这些环节探讨了具体养护管理措施 关键词:园艺绿化;养护,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人员预想绿化工程完成后所要达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绿化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产品。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种植前后不注意绿化养护工作,种植好的树木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前面的绿化工作就全部白费,设计者的意图和园林景观更无从谈起。实际上要想获得园林绿化工程的理想效果,还要在园林绿化施工的垒过程中始终重视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一、绿化养护应抓住的主要环节 1、绿化养护应贯穿园林绿化施工的垒过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应设法保证移栽树木的水份平衡,就应对树木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减少树冠失水,应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可用浸湿的草绳缭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措施,进行叶面喷洒,以减少水份蒸发对树木造成的伤害。种植后要浇透定植水,以保证树木根系与泥土的紧密接触,以利于根系的恢复。 2、绿化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可起到绵上添花,这也是提高园林养护水平,打造城市地方特色园林的必然要求,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同时,养护要从实现满足功能、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创造优美视觉环境、创造合适尺度空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来对设计进行再提升,以弥补园林设计的不足。 3,绿化养护应为市民服务,应贯彻生态的理念。绿化养护应适应市民的生活习惯,为市民生活体闲提供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对病虫害的防治、杂草的防治、树木的整形都应做到适时适度。在园林绿化养护中贯彻生态的理念可以避免盲目的追求所谓精雕细琢的高标准,使人们崇尚自然美。 二、具体养护措施 (一)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 1、恢复长满阶段的管理 按设计和工艺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严格清除杂草种子和草根草茎,并填上纯净客土刮平压实10厘米以上才能贴草皮。贴草皮有二种:一是全贴、二是稀贴。稀贴一般20×20厘米一方块草皮等面积留空稀贴,垒贴无长满期,只有恢复期7—10天,稀贴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满,春季贴和夏季贴的草皮长满期短仅1—2个月,秋贴冬贴则长满慢需2—3个月。 在养护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贴防渍,夏贴防晒,秋冬贴草防风保湿。一般贴草后一周内早晚喷水一次,并检查草皮是否压实,要求草根紧贴客土。贴后二两周内每天傍晚喷水一次,二周后视季节和天气情况一般二天喷水一次,以保湿为主。 2、旺长阶段的管理 草地植后第二年至第五年是旺盛生长阶段,观赏草地以绿化为主,所以重在保绿。水分管理,翻开草茎,客土干而不白,湿而不渍,一年中春夏干,秋冬湿为原则。施肥轻施薄施,一年中4—9月少,两头多,每次剪草后亩用2—4斤尿素。旺长季节,以控肥控水控制长速,否则剪草次数增加,养护成本增大。剪草,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剪草次数多少和剪草质量的好坏与草地退化和养护成本有关。剪草次数一年控制在8-10次为宜,2-9月平均每月剪一次,10月至下年1月每二月剪一次。 3、缓长阶段的管理 植后6-10年的草地,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枯叶枯茎逐年增多,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秋冬易受地志虎(剃枝虫)为害,工作重点,注意防治病虫为害。 4、草地退化阶段的管理 植后10年的草地开始逐年退化,植后15年严重退化。水分管理,干湿高替,严禁渍水,否则加剧烂根枯死,加强病虫害的检查防治,除正常施肥外,每10-15天用1%尿素,磷二钾混合液根外施肥,或者用商品叶面保,叶面肥如大丰田等根外喷施,效果很好。对局部完垒枯死处可进行全贴补植。退化草地剪后复青慢,全年剪草次数不宜超过6次。 (二)绿篱的养护管理 绿篱的养护管理原则是:保证肥水供应,茂盛生长,修剪成篱成墙成形,达到观赏和隔离的作用。 1、绿篱的肥水管理 绿篱要不断修剪,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初植绿篱,按设计要求的篱宽,挖40厘米深的沟,填上纯净肥沃的客土,或在客土中拌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这样植后生长快。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速,以氮为主,磷钾结合,群施薄施,剪后必施。必要时还进行根外施肥。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表土千而不白,雨后排水防渍,以免引起烂根,影响生长。 2、绿篱的修剪 平面绿篱、图型绿篱、造案绿篱,都是为了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人工修剪而成。修剪的作用:一是抑制植物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腋芽萌发,则枝生长,墙体丰满,利于修剪成型。二是加速成型,满足设计欣赏效果。修剪的原则: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线条流畅,按需成型。一般的绿篱设计高度为50-150厘米,超过150厘米的为高大绿篱(也叫绿墙),起隔离视线用。 3、绿篱的病虫防治 山子甲绿篱,常有木虱、潜叶蛾和白粉病为害,福建茶有木、介壳虫、白粉病为害,黄心梅较抗病虫害,偶有木虱。以上虫病,用常规的杀虫剂速扑杀等和杀菌剂、多托布津、多菌灵等除治均能达效。 (三)绿化树木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树木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但其所占的绿化空间最大,草地、鲜花、灌木、乔木合理搭配,体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 1、肥水管理 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三年以上高大的乔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灌木树型小,以浅穴或浅沟种植为主,丛生根系浅,视土壤和树势施用适量的复合肥,掖施千施结合,观花观果灌木适当增加P、K肥,观叶灌木适当增加N肥施用。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自。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裁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2、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座落有置,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成年大树及时锯掉不规则的树枝,对冠幅大,叶多枝小的挡风枝不锯掉,遇大风雨会折枝断 干严重时连根拔起造成损失。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园球型、方型、扇型、磨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椎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 3、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近年来在乔木灌木中木虱为害较严重,其次是介壳虫,采用常规杀虫剂、速扑杀、介特灵等均能达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药物有托布津、多菌灵、炭疽病等,常用浓度800—1000倍。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园艺论文:校园艺术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公务员之家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论文:设施园艺发展农业推广思考论文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国家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园艺论文:园艺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相关的调研 中职园艺生若想在竞争中立足,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技能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周边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到在科技经济发达的常熟,无论是发展环保、安全、生态、外向、集约化的园艺生产,还是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商品,都急需培养和集聚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园艺生产管理、园艺新技术推广、园艺产品的贮藏与检测、园艺产品营销四大岗位群,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调研结果看,社会对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如文农科兼修的人才,即学园艺的不仅懂技术,而且要懂管理、懂市场、懂营销。 2.动手实践能力强、能吃苦的技术型人才园艺企业一般远离闹市,要求员工能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吃苦耐劳。因此,不少高学历的人才留不住,但动手实践能力强、愿意吃苦的中职生很受欢迎。 3.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就业观一个企业往往需要心态积极、平衡,能够乐观地接受任务和应付麻烦事的人。因为任何企业都会有不足的方面,面对企业的不足,心态积极的人才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并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同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业绩。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1.入学时 树立职业意识,规划学习生活。入学是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也是成长的关键期。对于每个跨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生涯指导与学生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个体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在入学初期及时让他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获得有益的帮助,引导他们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认识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在人生的进程中认真对待和规划职业学校的学习,他们便能由此生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良好的状态学习,充分地迎接职业的挑战[4~5]。 2.学习中 在园艺的课程设计上与学生就业联系起来,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员工,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师傅,多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去,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多动手,能更多地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基地上的一些温室大棚以承包的方式分配给几个园艺班,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每学期进行产出比赛,看看每个班的盈利情况。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合作精神。 3.就业前 安排学生去一些园艺公司和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园艺就业形势调查。这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这需要由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来做好职业咨询工作,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职业,了解社会就业的新形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多方权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最终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职业岗位。 三、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激发职业兴趣 专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找到和专业的“关系”。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学生的现状与工作内容的距离,增强了现实感。通过参观合作企业、园艺实践基地和创业园等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可以迅速地让学生进入状态。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领域的重要性,培养从事专业学习的自豪感,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培养敬业精神 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训基地到校外社会实践,开创学校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新局面。 3.创设竞赛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竞赛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园艺技能比赛,如:插花、嫁接、扦插、种子检测、修剪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及耐压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培养市场观念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筛子,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职校生要经受市场经济这只无形大手的拨拉。因此,必须培养他们一些市场观念,如信息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等,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通过校企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建设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可以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所以,要一直注重对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讲座,讲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地与企业接轨。学校分阶段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基地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在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难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很好地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在学好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素质,更能转化为效益。 2.实行园艺实训基地责任制 学校的园艺基地有智能化大型温室2个、普通塑料大棚8个、露地5亩,将这些地块划分给每个园艺班,实行包干责任制。由每个班进行自主设计种植,学校协助产品销售,从而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对每个班的责任块进行学期的评比与考核,进行表彰,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他们在将基地建设好的同时也洞察了市场需求,培植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花卉树种,也经常钻研如何将产品培育得更好,使得更多的学生热爱专业知识。 3.经营生活创业园 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鼓励学生创业,在校园内专门为学生开辟了门店,针对每个系部的专业特色让学生创业。园艺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开设了园艺花卉店,主要从事盆栽花卉、鲜切花、营养土、营养液、绿化小工具等的销售。学生将基地上生产的一些花卉装盆,并试着进行盆景的制作,鲜切花的包装与礼仪插花等都试着在经营中利用,获得了不错的效益,也使学生从学习到生产再到销售一体化进行了职业素养培训,为他们更好地走上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丽霞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园艺论文: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论文 一、引言 借助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探索切合实际的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二、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向我校专业硕士、代课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总结出我校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课程设置体系过度强调“理论性”,而“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用人单位认为,本课程目前的体系还不能很好地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内容,理论讲授内容比重较大,实践课程较少或者不能完全落实,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同时因为缺乏实践,对理论知识掌握也不牢。 2.课程缺少学术前沿进展。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介绍的传统技术、方法和工艺比例较大,对生产中急需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介绍偏少,而后者恰恰是现今人才竞争的一个制高点。 3.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式简单化。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未能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好。 4.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不严格、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在座谈中发现,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教学中对学员管理不严格”。对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学生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加上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导致学生产生混日子拿文凭的心理。 三、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改革措施 1.开展有效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根据自身特点,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给学生创造条件开展社会实践,以使他们将来更好地将自己所学服务于社会。 2.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快捷、直观化、信息量大等优势,结合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特点,适时展示大量图片和影音资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渐进式”、“案例式”、“交互式”、“专题讲座式”等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枯燥的内容直观生动起来,而且拓宽了讲课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1)案例式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反面案例,如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和讲解,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启发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交互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学生讨论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的交流中得到相互启发,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任课教师根据在交流中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丰富本课程的案例库。 (3)专题讲座式教学。借助高校对口支援的政策支持,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解决部分课程内容不能开设的矛盾,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获。 3.以研究型实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法有许多优势,但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要由老师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保证,其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容易被忽略。本项目组尝试“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命题,组成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确定合理的研究路线,进行规范的研究实践。通过实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思考的欲望,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考核机制的探索。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规范课程考试制度,重点考察获取知识、技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读书笔记、案例分析和课程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撰写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课程总结或实验课程论文,少出死记硬背的考题。考试的难度和形式应体现本课程教学形式多样性和全面性。四、结语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课题,本课题组针对塔里木大学实际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的建设就此止步,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还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必然要求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作者:王伟华单位:塔里木大学 园艺论文:园艺类毕业论文指导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合格的毕业论文(设计)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为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的共性与特殊性开展研究,总结出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课程改革、增强师生交流、加强学生能力锻炼等多方面提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职;园艺;毕业论文 高职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1];是学生探求真理、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服务社会、提升知识储备、强化技能操作和完善自我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意志品质、严谨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关键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其中,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园艺产业的重视,社会对园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储备、实践技能掌握等要求不断提高。在园艺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将所学、所看、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以完成最终的实践考核,成为当下的研究目标[2]。 一、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通常开设于第四学期,并贯穿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已学习或正在学习专业课程,其中包含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保护、设施园艺、园艺产品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3]。在该过程中,为行之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需要让他们在后续实习阶段,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实践项目、院区结对服务项目,参加招聘会等形式,投身至园艺产学研相关行业。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完成实习要求的同时,学生将以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对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提炼及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开设,则是为了更好衔接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初次步入社会的生产实习。由于园艺专业涵盖面较广,专业课程又细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生活园艺、观光园艺等方面。因此课程开设数量较多,内容详实复杂,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升并重。对学生提出了全面了解园艺产品自育—产—研—销四步完整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4]。目前,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依旧沿用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模式,在吸收本科院校较为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相关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初期(1)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本阶段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将毕业论文(设计)拆分成数个重要的组成模块,分门别类为学生进行讲解与授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相较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同样为专业必修课,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由于内容集中于书本,实践操作较少,即便借由多媒体的展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案例分析,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性。(2)对授课教师个人能力依赖较高本课程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相较于知识点的分析,更偏重于实例讲解。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就园艺相关专业的不同方向,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行拆解,有条理、有层次地向学生讲授。现阶段,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增大[5],他们必然要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去。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但相较于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内容更偏向于生产实践。同时青年教师所学专业通常为园艺学下属某个方向,对其他研究方向的了解可能存在欠缺。这种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会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授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无法较为全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延伸的锻炼。(3)相关参考书目指导性不足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参考数目虽多,但内容普遍大同小异。其中针对园艺相关专业书籍较少,通常包括在农业大类中。而传统大田作物与园艺作物生长周期、生长特性、产销需求的差异,决定了适应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所采用的参考书籍需要细化,不可一概而论。2.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1)学生实习时间安排有待优化本阶段,学生已步入社会,走到实习岗位中,承担起岗位相应职责。但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会挤占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能够花费在论文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很多学生在此阶段无法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实习或毕业论文往往会相互影响,使得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思考不够充分,知识体系的盲点补充不及时,最终影响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完成质量。(2)教师跟进存在困难该阶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论文初定选题起,完善选题方向、确定文章题目。在填写论文任务书后,逐步完成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交予教师评阅。教师根据学生选题及开题报告,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拿回初稿,根据教师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二稿,三稿,直至最终定稿,结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环节[6]。但在此阶段,由于学生基本不在校,且实习单位各异,因此大多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联络不紧密。实际上论文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论文初步选题时,指导教师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岗位工作及职位安排进行选题指导,从而使后续拟定论文提纲及撰写开题报告等工作受到影响。同时论文初稿完成后,需经反复修改才能够定稿,但学生正处于毕业生产实习中,繁重的实习任务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无法及时修改甚至是不愿修改论文,最终影响论文质量及答辩结果。(3)实习单位对毕业论文的支持不力原则上,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毕业论文或设计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基本脱胎于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但实习单位出于保密性需要或其他原因,对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的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数据,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得学所需数据往往不完整或不连贯,无法很好支持论文的撰写。部分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工作时,给学生安排与专业关联不高或无法接触专业相关内容的简单重复劳动岗位,使得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无从下手,无法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观点,或无法将现阶段工作或任务的成果进行有效转化[7]。3.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后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围绕着论文答辩进行。在此阶段,学考索•探微•2生所面临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强大心理,顺利通过答辩。答辩要求学生在现场能够顺利讲述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进展、实验开展情况、所得文章结论及存在不足,较为准确回答答辩小组提出的问题,沉着应对答辩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二、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学生不足 1.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自主,独立地学习或者依靠自己去学习,主要为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律、主动、理性反思等良好的素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参加过高考的普高生,也有参加提前单招与对口单招的单招生,同时为了普及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会招收一批五年一贯制学生即中专毕业生。该现象造成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表现出了学习能动性及自主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处于班级学习共同体时,能够收获较好的学习收益,但当进入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果不显著。但毕业论文(设计)是每位同学需独立完成的一次终期考核,针对独立个体进行,所以部分学生在进入论文(设计)写作阶段,会出现较明显的拖沓与懈怠现象。2.专业相关基础工作热情不足,受个人偏好影响较大毕业论文(设计)依托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园艺产业涉及就业面较广,育—产—研—销四步中会产生许多分支就业方向,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机会较多。但在顶岗实习岗位统计时发现,学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仅凭个人偏好及兴趣,并未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与专业要求。较多学生集中在园艺产业终端行业,即销售行业中,造成了在论文(设计)写作初期,出现选题面狭窄,实验材料雷同,实验设计相似,甚至选题重复的情况,严重影响后续论文的撰写。3.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性不足创新性是毕业论文的灵魂,要求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所揭示的观点、所进行统计的数据或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创新,可以依据前人研究,可以使用旧理论、旧方法,解决旧问题。但不可重复提出旧观点,而是需加入经研究后所得到的崭新观点。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受限于知识储备,知识体系的完善性不足,在进入实习岗位时,无法认识到工作的目的及岗位意义,使得他们在工作时产生困惑,认为实习的工作内容不足以撰写一篇毕业论文,从而通过选择已有的论文,生硬地与自己的实习工作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抄袭情况严重在论文阶段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8],论文大量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无视论文写作中学术性等要求,直接从网络上进行摘抄无立意,无研究支撑的论据及论点,填充文章。 三、对策及分析 1.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改革,采用多教师合作讲座形式开展课程园艺类专业就业可研究方向较多,涉及观赏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光园艺、都市园艺等。在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时,可不拘泥于由某位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形式,将课程分割为不同模块,多位专业教师合作,发挥所长,在擅长领域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及讲解。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园艺专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结构分析。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顶岗实习阶段,应安排中期归校审查时间,便于指导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学生应积极主动,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填写实习日志,并及时将日志发送给指导教师,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职位要求。指导教师应参考学院颁发毕业论文时间安排,自行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敦促学生尽早完成任务。同时根据学生所撰写论文内容侧重点的异同进行分组指导,共性问题共同指导,单独问题单独分析。降低论文指导难度,避免重复劳动。3.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担任论文指导教师的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到有经验教师的研究团队中去,提升科研素养,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融入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同时,可在学院之内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有机组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协商,从毕业论文选题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将作为辅助,协助其他指导教师完成整个论文指导过程。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性能力的锻炼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授课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基于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降低对老师的依赖性。而针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也是贯穿在完整的教学阶段。创新思维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包括时政、历史及传统知识相关学科,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每一次授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锻炼。例如不同课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发掘课程的通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通性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树状图。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模式,以核心内容为基点进行深入思考,从研究广度向研究深度进行转变,增强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5.加大对论文抄袭的检查力度为避免学生在论文撰写最后阶段匆忙修改,论文指导过程中不仅仅依托于系统的开放,应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不同环节,并对每一环节进行审核。通过过程检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应加强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强调师德教育及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确对论文抄袭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并酌情剥夺答辩资格或取消毕业论文成绩。结语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更注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岗位实践,以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及能力的锻炼。基于农业对拓展出更多现代农业栽培生产模式的需求,园艺类专业对学生如何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机会,并将实习内容转化为对学习过程的最终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院校园艺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应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教师和授课过程都提出要求,力求解决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 作者:郝姗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 园艺论文:设施园艺工程技术论文 一、如何给设施园艺技术分类 中国学者一直在尝试对设施园艺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归纳,但对设施园艺技术全貌的把握上还比较模糊,对体系的揭示还不够完整、深入和科学,专门针对技术分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科学实践证明,给对象以正确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对象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完备的分类是建立完备学科体系的前提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在宏观、微观上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分类的范畴总体上,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主要由生物、环境和工程技术3大部分组成。在传统农业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设施园艺始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涉及的要素不仅针对生产工具,还要针对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自然与社会)。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是在设施种植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或者说是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农业生产,以达到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的工程化手段和方法。在确定技术范畴时,要将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完整功能(实现商品化)的设施园艺工程作为技术依附的主体和对象,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设施装备发挥效用作为表现形式,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化作为技术的时代特征,将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进行分类研究。 (二)技术分类的方法由于每一项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都是以数门基础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多个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为条件,如湿帘降温系统涉及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因此按技术属性和技术形态来分类不仅会形成过多的技术交叉、也难以反映技术的目的,而应将设施园艺工程本身作为主体,将实现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作为技术分类的基本依据。1.横向技术链条。由于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有赖于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和产品使用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将技术链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和重要内在依据,使技术内容涵盖设施园艺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为特征在不同层次上横向展开。设施园艺产业链主要包括“育种、生产、贸易”3个主要环节。分类时在“育种”链条上以工程化、商品化的籽种技术为主,在“贸易”链条上以产地物流、产地加工和质量控制等与设施园艺生产紧密衔接的工程技术为主。2.纵向分类层次。为清晰地揭示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线分类法进行纵向层次划分,即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层级数量上,采用大类、中类、小类、子类4层次,分别反映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具体技术手段等属性。——大类(技术链条层次):是反映技术链条特点的基础层次,主要是维持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工程技术,包括与产业链直接对应的专项技术体系和为维持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管理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籽种工程技术、设施生产技术、产地物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4个大类。内容较稳定,受其他技术变化影响小。——中类(技术环节层次):是各技术链条中体现其基本特征的技术集合,揭示技术服务的主体与主要行为特征,如种苗工程技术包括籽种、育苗2个环节,产地物流技术包括内部输送、分级、洗净、包装、贮藏保鲜、追溯6个环节等。该类内容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小类(技术功能层次):是实现各技术环节特定功能的层次,揭示了各环节下技术功能特点和实现功能的基本流程和构成,如种苗工程技术(大类)中的籽种技术(中类)包括育种技术、种子检测、种子加工等。小类技术综合性强、受技术变化的影响很大。——子类(技术手段层次):是实现微观技术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具体的技术措施或方法,进一步揭示出技术功能的实现过程,如种子加工技术(小类)包括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等技术等。子类技术种类丰富、手段多样,受技术变化直接影响,动态性、成长性很强。3.技术分类定位。要尽量使不同层次上的技术点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性功能(特别是较基础分支),在横向形成并列关系,原则上以主要属性和最显著的功能为依据,而对那些可以发挥多种功能的技术,则按照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定位。如湿帘在温室或畜舍中兼具降温和加湿的功能,但生产实践和功能实现过程上须以通风为前提,因此将降温作为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其他如遮阳保温幕、定比施肥器等也同样。 二、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全貌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以具有工程技术特点、特别是装备技术特征为主的技术详细介绍如下: (一)种苗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籽种技术和育苗技术两个部分。1.籽种技术:包括“育种技术”,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诱变育种技术等;“种子检验”,如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检测技术等“;种子加工技术”,如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技术等。2.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技术”(如消毒、变温处理、浸种等技术)、“播种技术”(包括管式、平板式、针摆式、滚筒式等播种技术)、“嫁接技术”(如手动嫁接、半自动嫁接、自动嫁接等技术)、“移苗技术”(如手动移苗、自动化移苗等技术)。 (二)设施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环境调节技术、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5部分。1.设计技术:包括“工艺设计”(如场区工艺设计、建筑单体工艺设计等技术)、“建筑设计”(如平面功能设计、材料与构造设计等技术)“、结构设计”(如荷载设计、构件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基础设计等技术)、“给排水设计”(如给水、排水、废水处理设计等技术)、电气设计(如常规或可再生供电、配电、自动控制设计等技术)“、采暖设计”(如热水采暖设计、蒸汽采暖设计、空调、热电联产、热泵等技术)。2.建造技术:包括“骨架材料与工艺”(如新型结构、新型材料、镀锌或烤漆等防腐技术、通用连接构件及天沟等标准件)、“围护材料与工艺”(如专用薄膜、直射或散射专用玻璃、硬质板、镶嵌材料、密封材料等)、“施工机具”(如专用升降车、各类专用施工工具等)。3.环境调节技术:包括“增温技术”(如根基增温、苗床增温、土壤增温、地面增温等)、“降温技术”(如热压通风、风机-湿帘、喷雾、遮阳等技术)、“调光技术”(如补光、光周期控制、遮阳等技术)“、调湿技术”(如加湿技术、除湿技术)“、调气技术”(如自然通风、强制通风、二氧化碳增施、空气循环等)、“保温技术”(如内覆盖、外覆盖、密封、隔热等技术)、“供水技术”(如净化、消毒、储水、输水、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移动灌/潮汐灌等灌溉技术、保水等技术)。4.栽培技术:包括“耕整地技术”(如耕整机、铧式犁、整地机、旋耕机、微耕机等)“、新型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土壤栽培、营养液栽培等技术)、“施肥技术”(如肥料增施、肥料输送、定比施肥等技术)、“植物保护”(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栽培设施”(如苗床、栽培槽/池、栽培架、空中吊篮、吊挂线等栽培)、“栽培管理技术”(如植株调节、自然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生长调节(化学调节、物理调节)、收获(采摘车、采摘机器人等技术)。5.资源利用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如无害化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空间利用(如非耕地利用、多层空间栽培等技术)。 (三)产地物流技术主要包括内部输送、分级分选、洗净、包装、储藏保鲜、商品追溯6个部分。1.内部输送:包括“带式输送”(如固定式带、滚轴、单轨、移动、组合式等)、“苗床输送”(如平面、立体等)、“室内运输”(如专用手推车、苗盘、成品运输循环等)“、机动运输”(如铲车、吊车、运输机器人等)。2.分级分选:包括“分级技术”(如机械、介电选、机器视觉、核磁共振分级技术)、“分选技术”(如重力分选、静电分选技术等)。3.洗净技术:包括“清洗技术”(如气泡式、水流式、喷淋式、滚筒式、毛刷式等)、“杀菌技术”(如超声波、次氯酸液、臭氧、负离子、紫外线、辐照等)。4.包装技术:包括“包装材料”(如容器、标签、包装带等)“、包装机械”(如填充、计量、包裹、封口、扎带、喷码等)5.储藏保鲜:包括“预冷技术”(如风冷、水冷、真空预冷等技术)、“储藏技术”(包括自然储藏、机械冷藏、气调储藏、减压贮藏等)、“保鲜技术”(如化学保鲜剂、气调、保鲜膜/袋、涂膜保鲜、微生物、生物酶、基因工程、辐射、电磁等生物和物理保鲜技术等)。6.商品追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数据库技术、商品标牌等,这部分技术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不仅针对设施园艺生产。 (四)综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测、设施维护等5部分技术。1.信息化管理:包括“软件技术”(如环境调控软件、综合调控软件(含水肥等)、运营管理软件(财务、办公)等)、“硬件技术”(如气象与环境传感器、作物传感器、远程传输设备、ID识别设备等)、通讯技术(如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等)。2.管理标准化:包括“操作规程”(如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产品标准”(如采收、包装、储存等)、“管理定额”(如劳动、生产、成本等定额等)。3.安全生产:包括“工程防疫”(如出入消毒、风幕除尘、杂草抑制等)、“安全应急”(如报警、化雪、防雨、防风等技术)。4.现场检测:包括“环境检测”,如温度、空气、土壤、光照、湿度等检测技术;“水体检测”,如pH值、EC值等检测技术;“气体检测”,如CO2(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CO(一氧化碳)、SO2(二氧化硫)、O3(臭氧)等检测技术;“土壤检测”,如水分、肥力、酸碱度、有机质、重金属等检测技术“;农残快检”(生物测定、化学检测、生化检测、免疫分析等)。5.设施维护:包括“覆盖清洗”(如玻璃屋面、塑料板材、棚膜清洗等)、“维修更换”(如玻璃更换、薄膜更换等)。 三、认清技术全貌的作用意义 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认清技术全貌可以比较系统地揭示技术体系的内部构成、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开展技术选择、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工作,同时对整个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技术仓库构建、技术发展评价、学科发展完善、技术战略实施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对设施园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 作者:齐飞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 园艺论文:创新创业园艺术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①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复多,学生常专注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难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确定企业人员参与较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③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由年轻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一定经历,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并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等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园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过程双导师”教学 “全过程双导师制”即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为学生配备2名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2名实践指导教师中1名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另1名是校外企业的指导教师。2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艺术设计专业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外,更需要具有丰富社会行业经验的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全过程双导师”教学理念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时间上要贯穿于大学的3年间,空间上要拓展到未来的职场。在大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安排企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环境、参观创业工作室及创新创业园,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训,使学生初步体验专业实践的大致过程;大三阶段进入社会顶岗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教学不是孤立进行,始终与其所学课程紧密相联,期间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校外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校外企业实践导师”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园又名“信息产业园”,是由20余家企业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认定为“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园内安排1名企业资深人士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在创新创业园中进行。校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各有职责。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把企业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传授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通过“全过程双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园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园的工作环境中接触企业资深人士,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提高职业道德观,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结合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教学 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是一个公司模式的雏形,通常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团队,学院选派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践。目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创业实训基地是由7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组成。艺术设计专业已建立了包装设计、泥塑造型、DV制作等特长生工作室。通过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实施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习内容和承担企业的实际制作项目相结合等教学模式,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企业运作模式,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关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并通过这种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特长生工作室教学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以课题、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为教学内容,教师可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边学习边进行创业。以特长生工作室为起点的创业成本低、风险低,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提高创业成功指数。因此,创新创业园是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区,高职院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特长生工作室或社团,不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园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更需要依赖于创新创业园创设的环境。通过将创新创业园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创业思想、掌握创业技能,并尽可能践行创业计划,努力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创业家。 作者:周丹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园艺养护管理论文 1园林园艺施工技术探讨 1.1乔木的修剪施工乔木与灌木不同,其长势挺拔,尤其笔直、高大的外观是园林园艺中主要的景观之一。因此,在进行修剪施工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首先,为避免乔木主干向上的长势不受影响,修剪时应重视对主芽的保护,并通过对旁枝人为的修剪实现对旁枝生长的抑制,以保证主干生长所需营养的充足;其次,修剪操作时无意的对主芽造成了伤害,应选择笔直的、处于中间位置的旁枝作为主干进行修饰、培养,以有效避免主干生长受到不良影响。同时,为防止害虫的侵蚀,应使用药物处理修剪的伤口。最后,如果乔木的物种较为珍贵,处理修剪伤口时应采用移植或树皮修补的方式,以缩短修剪伤口的尽快愈合。 1.2绿篱的修剪施工绿篱指单排密植小型乔木或灌木形成的护栏或围墙景观,其在园林园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点缀作用,尤其通过人为的修剪施工,可形成波浪或笔直的外形,起到防护、隔离以及引导作用。修剪绿篱时应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实施整株式修剪,以保持绿篱特定的外形与高度;其次,注重修剪位置的把握。即,进行整体式修剪的同时,适当修剪主尖,一般要求截去主尖的部分应超过1/3,剪口应在规定高度的5~10cm以下。一方面对植株高度的生长产生抑制;另一方面,以限制主枝生长的方式促进枝叶的生长,确保枝叶的繁茂。 2园林园艺养护管理技术 园林园艺欣赏价值的发挥与其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保证不同植物的健康生长,应加强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合理灌溉技术园林园艺养护管理中实施合理灌溉技术,不仅可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而且可提高灌溉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运用合理灌溉技术时,应把握以下内容:首先,灌溉之前应准确判断植物的喜阳、喜阴类型,以实施针对性灌溉方案。而且还应考虑种植时间确定合理的灌溉频率,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例如,灌溉喜湿性喜阴的植物时应使用灌喷方式进行灌溉,在提高灌溉频率的同时,减少每次灌溉水量;而灌溉具有较强抗旱性的植物时,应延长灌溉周期,但每次灌溉的水分应充足;其次,灌溉诸如草地等成片的植物时,为防止水直接冲草地导致土壤的流失,应在出水口防止挡板;最后,灌溉单株植物时,使用水车进行浇灌,但应使用胶皮管出水口,并严格控制水流速度。 2.2施肥技术施肥是园林园艺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植物茁壮成长应根据植物的长势情况,进行合理的施肥。实际施肥时应重点把握以下操作:采用翻耕形式将有机肥料添加到土壤中而后栽种植物。尤其是北方城市,园林园艺中的植物在春夏两季生长较为迅速,因此,在该阶段应注重施加速效肥,以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另外,对于其他地域的园林园艺植物应根据植物的生长实际进行合理的施肥。 2.3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的发生会大大降低园林园艺的欣赏价值,给植物的健康生长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因此,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应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就目前来看,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多,一般会采用熏蒸、喷雾以及喷粉的方式防治或杀灭病虫害。同时,也可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在害虫容易聚集的位置施撒带药物的诱饵,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另外,为有效防止害虫经由树干到达树上危害植物,可在距离地面附近的树干上粘贴草把环或粘虫胶带,并将相关药物喷洒在环上,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3结语 园林园艺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以及欣赏价值能否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仅与其施工有关,而且与后期的养护管理有着重要关系。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设计目标,对园林园艺的植物进行合理的修剪施工;并根据园林园艺植物的长势情况,适时的进行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为园林园艺植物的健康茁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出应用贡献。 作者:徐珊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园艺论文:艺术教导的文化发展透析 作者:王东兴 刘小雷 李亚楠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全面提升人的审美水平艺术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即通过审美观照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的审美快乐的功能,亦即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感官与心灵对意向的感悟与品味能力。西方教育家豪斯曼指出,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与体验中使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创造才能得以发展,从而达到“假物济事”、“以物传情”的审美境界。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方面是最直接的。如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传世之作《老娼妇》塑造的是一个干瘪的裸体老女人,她浑身肌肉松弛,皱纹凸现,手足像布满筋节的枯藤,绝无传统裸女那种丰腴艳丽的美感。这个衰老得不堪入目的“老娼妇”,其本身的确不能给人“美”的感受。但艺术家却发现,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看到这一丑的典型所包含的矛盾———它是因为被人摧残、蹂躏才变成这样丑的。看似在塑造她的丑,其实是在为她的不幸遭遇而战栗,艺术家把生活中的丑转换为艺术中的美,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道义上的同情,从而成为一个艺术美的典型,让人的审美境界得到提高。艺术教育正是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与审美教育规律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引领受教者调整并调动全身的审美储备,积极参与审美活动,不断训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2.有助于塑造开放、积极的人格艺术是美的结晶,美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形象反映不单是社会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复制,更是心灵的开放、创造、尝试。以此为媒介进行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素质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将大大提高受教者的开放心态和接受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素质教育效果。艺术教育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以审美对象特有的美的情趣、情感为纽带,使丰富的思想、伦理、智慧等内涵,与美的形成一起深深地浸入人的心灵,其感化人、陶冶人的力量,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发展的过程。 屈原的《离骚》以强烈的赤子情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崇高理想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通过欣赏,学生纯洁的心灵被屈原伟大崇高的精神所荡涤,不仅对诗人肃然起敬,更在心中萌发起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接受那哲理性的思索。因此,艺术教育对于开放、积极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的培养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有助于开拓知识领域,最大限度地发现素质特长所在艺术教育对智力结构是一种完善和充实,对智力的开发则是一种积淀和训练。它鼓舞受教者的想象力,去投入新的创作,通过艺术教育焕发的想象力将成为智力的原动力,激发受教者开拓新世界[2]。巴尔扎克的一部《人间喜剧》,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诸多个性化人物的描写,使受教者几乎领略到那个时代的整个法国社会。包含着复杂情感的故事里蕴涵着道德、人性、经济等一系列社会学知识,而附着在形象和故事中的知识使受教者在艺术的接受中印象深刻,这是艺术形象所提供的质感。艺术教育凭借其审美功能,开启由理性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的大门,并为一般智力认知走向自由直观和创造能力开辟一条渠道。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散思维能力,其特点是流畅、求异、融通,能最大限度地发现素质特长之所在。这种思维方式总是从多角度而非中心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它既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而是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后提出新的认识和见解。在清华大学有一则生动的实例,那里的理工科学生,在增加了文化艺术课程以后,总结出一个有趣的公式:8-1>8,意思是说,从八小时学习中减去一小时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其学习效果大于八小时。总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以其容情入景的特有方式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聪明才智。有助于提高展示能力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及影响力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自信的综合性艺术展示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人沟通、融洽感情,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比普通语言更富特色,质量更高,而高科技成果使声、像、图、文等并用,给学生一种直观、立体的印象,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把专业学习和参加更多的艺术实践结合起来,为自己重新设计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实质内容,是培养受教者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美的展示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文化精神活动,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自我肯定,它有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因为艺术本身含有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可以给人的情感提供一块栖息和成长的绿洲。有人说过,艺术可以称作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情感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并为一切人所理解。受教者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可以获得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丰富自我表达的内涵,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并增强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实践证明,参与艺术活动有助于发展受教者的自信、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励、自我展示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所需要的。 现阶段命运:边缘化和不确定性当我们置身中国教育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客观地看待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时就会发现,艺术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其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从认识层面看,受知识为中心、继承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片面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把艺术教育排斥于育人主渠道之外,造成艺术教育“不入流”的尴尬局面,已经开展的艺术教育也主要的是针对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没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作用。从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教育的不断市场化、功利化、大众化,使艺术教育无法确保在自身功能、本体规律上运行延伸,从而失去了其理应担当的文化意义和责任。其后果是当前的基础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故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导致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普遍滞后,艺术知识与创新能力严重“贫血”,艺术审美鉴赏力浅薄低弱等。加之当前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松散粗放,缺乏整合,运行机制缺乏规范,评价标准单一,社会认同度较差,未能形成完备科学的艺术教育培养体系。所以,现阶段艺术教育的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被忽视或被认为可有可无的现象十分普遍,亟待加以重视和扶持。中期命运:稳定上升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艺术教育正逐步作为重要的教育构成要素进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良好的国内外教育发展环境为中国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从国内环境看,实施综合艺术教育,中国是最有优势的,因为综合艺术教育在先秦的“乐教”中就已经得到很好体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而且,现阶段的政策环境也比较有利。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尽快改革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教育部更进一步决定,“尽快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P6)。从国外经验看,美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以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零点项目》案例研究,其结论是:美国当时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科技人员文化艺术素质偏低是导致美国的空间技术落后于苏联的关键原因。美国人还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而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健康而有效的艺术教育。这种认识大大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并最终促使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将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及戏剧艺术等艺术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并一再促进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连接。这在美国和世界上都是首次以法律形式将艺术教育提到如此空前重要的地位[4](P284)。终极命运:内化融合当前,文化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强势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层面,文化要素已转化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艺术的“文化转型”显示为以科技为依托、美学为规范、创造价值为内容的知识产出结构的生成。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门学科要从自身的角度揭示其全部规律都是不可能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其本质就是一类知识与另一类知识、一门学科与另一门学科的“融合”。实践证明,艺术教育能将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使人脑协调发展,使学生具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促使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外化为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当前,艺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高科技、高文化、高素质、高文明、高修养的优秀人才。艺术是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感染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艺术教育应当承载起这种崇高的文化使命———统摄人生之意义、道德之完善、生存之价值、心灵之归宿的精神文本和精神载体。
电气市场论文:电气专业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建设研究 摘要:在分析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增设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内容以及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力营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源于1988年开办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其他高校不一样,该专业主要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随着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智能电网、特高压、新能源”特征逐步呈现,技术与管理也已开始走出国门,加之始自2003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提出,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由于缺乏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无法立即适应电力系统市场化运作管理的需要,与此同时,一般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了解电力系统的物理概念、运行与控制规律而无法从事以系统潮流计算和优化为基础的电力市场交易方面的工作,电力行业迫切需要同时掌握电气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在三峡大学原有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加强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培养既熟悉电力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掌握电力行业管理和电力市场机制的新型人才,以满足电力工业和电力企业改革的需要。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是对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学科的继承和发展,课程设置应该建立在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基础上,主要增设电力经济分析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强调电力系统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电力经济专门知识的相互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传统融合创新。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三峡大学该专业方向的建设。 一、人才培养目标 电力市场专业方向培养的是现代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学生应该既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工作,又具有从事电力企业、电力项目经济分析和营销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具有比较系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学科理论、较宽厚的电气工程领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必备的电力企业经济运行理论基础和经济管理理念的培养。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泛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学生可在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设计院、电力建设企业、电力技术研发企业、电力技术经济咨询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力规划、电力企业战略、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电力政策研究、电力需求与营销、电价、电力项目投资与项目可行性研究、电力工程项目概预算和电力工程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结构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学科理论与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经济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及发电、供电、基建计划的编制方法和管理程序,熟悉电力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知识。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力理论基础,能够应用系统的思想、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电力技术与经济实际问题。 在设置电力营销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时,充分考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模块、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方向的课程模块的特点,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融汇与贯通。课程构建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两大块,如图1所示。 其中,理论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都是围绕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展开,是对其的有效补充。 1.理论课程体系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增设了以下专业方向模块主干课程: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1]、电力市场[2]、电力市场营销[3]、电力企业管理。[4]如图2所示。 下面分别给出了这四门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1)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能源转换成电力并在其传输、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部门之间发生的经济联系。掌握电力经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技术、系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方法和经济学知识。 (2)电力市场。系统地介绍电力市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电力工业和电力市场的整体框架及其市场结构,掌握电力市场运营所需要理解的电力市场的各个细分市场、功能运行及其方式,从而为了解电力工业的管理体制和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打下基础。 (3)电力市场营销。该课程立足全面、系统地阐述电力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主要介绍现代电力营销理论、策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树立电力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了解电力市场营销研究、开发、策划和管理及国际电力市场营销与网络营销等相关内容。 (4)电力企业管理。让学生了解电力企业的一般概况和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电力企业的性质、电力企业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及素质和电力企业管理的方法、艺术以及电力企业文化,为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的经济活动及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素质和能力。 考虑到电力系统本身是一个包括使用各种能源的发电站、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和各种电压用户的复合体,同时还涉及到系统经济、安全地运行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电力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是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庞大系统,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好有关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因此,为加强学生经济优化的思想和系统管理的理念,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进一步推荐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选修课程。 2.实践教学课程 现代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并将这种工程意识的培养体现在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中。 图3给出了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包括:发电厂经济运行课程设计、电力营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该方向各门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实验包括:电力经济综合实验、电力市场仿真实验、[5]电力市场信息化案例分析实验。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及其每个知识点的工程背景、解决了什么样的工程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有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素质人才的需要,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材采用选购国内外先进教材与自行编写特色教材的组合方式。 根据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对比相关教材,目前每门理论课程的教材指定一本国内外的先进教材作为讲课教材。[1-5]另外,根据相关理论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提供5~7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理论课程教材与参考教材的选择要求体现现有专业课程与增设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材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反映本专业的前沿发展。 与此同时,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我国电力工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实践教材应该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培训型”的鲜明行业特色,所以,实践教材采用自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要求突出专业学科特点,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2.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主要在于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教学经验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爱岗敬业、团结拼搏、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业特点,掌握行业需求,教师们积极与电力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沟通,到电力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了宜昌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产学研”基地。教学团队还承担了诸如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区域电力系统无功补偿规划等多项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区域客户直供电进行试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科研课题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科学研究能力相长,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总结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的设置是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应电力行业需求开设的新方向。已有该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各地级市的客户服务中心、市场部等相关部门,单位对其工作表现反映良好。 本文在分析了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该专业增设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及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电气市场论文:东方电气集团印度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占领海外市场作为营销战略目标之一。文章采用SWOT分析方法将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集团公司中长期的总体战略定位,提出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东方电气;印度市场;营销策略 一、 东方电气集团简介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气集团)是中央确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东方电气集团控股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集团所属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大多建立于60年代我国“三线”建设时期。伴随着共和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经过几代东方电气人半个多世纪的创业与拼搏,东方电气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成套发电设备供应商和电站工程总承包商,堪称中国重装工业的一颗璀璨明珠。199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简称“东方电气集团”;2007年11月,完成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上市。2009年6月,集团公司董事会试点启动,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更名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东方电气集团可批量生产单机最大到1000MW等级的火电机组、单机最大800MW等级的水轮发电机组、1000MW-1700MW等级核电机组主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设备、风电设备、太阳能电站设备及大型电站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大型化工容器等产品,约占中国国内火电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和水电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核电、风电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六电并举”的产品格局。东方电气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大型发电成套设备、电站工程承包和电站服务为主业,具备大型发电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电站工程总承包能力,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东方电气集团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产品运行在世界各地,从1994年起连年入选全球225家最大工程承包商之列,2011年“ENR”排名第80位。 二、 东方电气集团印度市场SWOT分析 1. 面临的机会。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上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为印度政府因缺电政府大力推进电力项目建设而带来的市场机遇。当前,印度每年电力的产出与需求之间的缺口在10%至15%之间,电力短缺是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障碍因素。为此,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电力发展计划。根据印度此前设定的电力发展计划目标,在2008年~2012年,计划建造装机容量达7 800万千瓦的电厂,预计总预算控制在1 000亿美元。另外,根据印度重工业部的资料数据显示,印度发电设备年生产能力为800万千瓦, 这意味着印度发电设备的产能缺口在50%以上, 将大大增加东方电气集团占领印度市场的机会。 2. 面临的威胁。东方电气目前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印度政府对印度国内发电设备制造商的保护政策。由于东方电气集团长期以来具有印度国内及国际同行所不具有的性能价格比优势,使得印度的国内发电设备生产商缺乏竞争优势。尽管在印度国内发电设备商的生产能力有限,不得不引进中国等具有发电设备生产优势的的国家的产品。但在客观上印度政府担忧国内企业因缺乏价格竞争优势而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于是,通过设置关税、劳工等种种障碍来增加东方电气等中国企业开拓印度市场的威胁。 3. 面临的优势。东方电气集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品牌优势、卓越的制造能力、价格竞争优势、交货速度等方面。品牌优势主要表现在,通过多年的印度市场的开拓,东方电气生产的店里设备已经以物美价廉的形象得到了印度业主和县官政府部门的肯定。2008年,印度电力部曾提议限制中国发电设备的进口,改为本土采购。但2010年1月15日,印度中央电力委员会(CEA)高度评价中国发电设备,对其质优价廉和供货及时给予了充分肯定。CEA经过调研指出,在使用中国发电设备的电厂中,电厂负载指数(PLF)高达90%,这大大降低了电厂的发电成本。在印度,已发电的中国发电机组主要来自东方电气集团。目前,印度是东方电气集团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项目总数达到13个,其中2个为总承包(EPC)项目,11个为设备成套供货(BTG)项目。其次是卓越的制造能力,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东方电气已经形成了包括水电、火电、风险、核电、气电、太阳能发电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店里设备制造能力,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家在上述六大方面具有制造能力的企业。印度的相关企业购买东方电气集团发电设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方比印度的本土企业交货速度要快很多。东方电气集团可在一年半内交付一家可供400万千瓦电厂建设所需的发电设备,比起印度厂商的交货时间来说,大约提前了30%。 4. 面临的劣势。目前,东方电气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电设备生产商之一,但是,由于在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产品经济附加值不高、公司利润水平较低。总体来看,东方电气集团在研发方面费用的投入较国外同行业企业的平均水平(10%~15%)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和重视的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不仅难以培养自己的研发人才、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较少,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对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使得二次开发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东方电气集团在大型设备产品的系统设计、系统研发、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等方面水平都有待提高;同时,世界装备制造业出现了"传统装备制造与高新技术融合、传统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趋势,东方电气集团在这些领域还处于落后地位。此外,随着东方电气集团人力成本的上升,原有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廉价优势逐渐丧失。 三、 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的总体战略定位 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的总体目标定位:即坚持以中低档产品的价格及质量优势取得较大的市场分额;通过自主技术创新、规模效应以低成本优势,逐渐将中、高档发电设备产品引入印度市场;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支付方式灵活化和缩短交货周期等方面逐渐培养并提高该公司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地位。未来5年,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的市场发展要跟上印度经济的发展,销售额达保持20%的增长,市场占有率要到达15%。 1. 技术创新战略。要占领市场,首先需要优质的产品,而优质产品的打造源泉则来自于领先的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东方电气集团多年来始终坚持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之路,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沉淀和积累,逐步建立了具有东方电气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导致东方电气集团不断寻求技术创新的支撑以便更好应对挑战,于2007年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加大了技术创新的研发资金投入,为进一步开发印度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和占领市场竞争制高点,2007年组建的东方电气中央研究院下设系统集成研究所、新能源所等多个研究分所,开展集成、共性、前瞻性、新领域技术的开发研究。这为东方电气持续的创造发展能力提供了技术储备和研发技术支持,完善了集团的技术创新模式,使中国发电设备行业从产品设计制造向研发与设计制造一体转变。“十一五”期间,东方电气集团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保持3.5%左右,为企业持续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五年来,科技活动经费超过60亿元,2010年达到20亿。2005年至2011年,集团公司技术研发仪器设备原值从2.52亿元增加到10.08亿元,增加了3倍,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和科技经费活动的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东方电气集团计划针对印度市场突破一批核心而关键的技术。在大型高参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风电机组、第三代核电装备、太阳能与储能系统等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电力电子与控制、智能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取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2. 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迈克尔提出来的重要思想,在其三种通用竞争战略中是最清晰明确的。在成本战略的指导思想下,企业决定用低成本的优势在同行业的企业中取得领先。成本优势的根源会因产业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包括专利技术、原材料的优惠待遇、规模经济的追求以及其他因素。 成本领先战略于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印度政府的政策限制,使得东方电气集团只能参与印度私营电厂的建设,私营电厂对成本的控制使得东方电气集团的低成本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推广,东方电气在印度发电设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来源于人力资源的低成本及规模化生产。东方电气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电设备生产商,规模经营优势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成本竞争优势。由于印度进口发电设备的关税仅仅5%,而东方电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于印度国内及国际竞争对手比较低,在同等的技术水平下,东方电气的价格显著优于竞争对手,有利于低成本战略的实施。 四、 东方电气集团印度市场营销策略 1. 中长期市场营销战略目标。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的经营理念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尽一切最大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客户的生产经营能力,想尽一切办法在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方面,能够在性能、质量、效益、安全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等方面保证最大的价值量。东方电气集团有这样的立志,即努力成为印度发电设备的首选供应商为目标。东方电气集团的经营重点放在增长较为迅速的发电设备市场领域,且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凭借自身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劳动力资源成本方面的优势,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的中长期营销战略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扩大海外市场和优化布局。在扩大海外市场开发覆盖上,东方电气集团积极开发市场信息资源,提高市场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市场宣传,积极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通过增设新网络,提高新信息、新市场控制能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优化市场布局上,加强市场风险防控能力, 以印度市场为重点巩固传统市场,下大力气开发中东、东欧、非洲、中南美等新市场和潜力市场。东方电气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和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通过BOT、BOO、技术出口、建立海外子公司、并购等多种方式“走出去”。 二是优化项目和产品结构。针对优化项目结构,东方电气集团需要在稳定火电市场、努力开发高参数火电的同时,加大水电和新能源项目的市场投入,重点培育、认真操作,力求水电市场取得新成果,风电市场实现新突破。针对调整产品结构,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产品研发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在做好电站工程总承包、发电设备成套出口的同时,扩大其他机电产品出口。 三是优化流程和全员营销。东方电气集团准备建立投标及合同评审机制,将风险管理融入销售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积极研究全员营销模式,将项目执行、售后服务作为最基本的营销行为,积极予以培育和规范,促进市场开发和经营业绩持续稳定提升。 四是强化对外沟通与协作。东方电气集团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同类企业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培育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以联合体、业务外包等多种方式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投资机构的沟通协作与合作,提升融资能力,进军带资项目领域。增强项目综合开发能力,逐步由单纯的BTG、EPC承包商逐步向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角色转换。 2. 东方电气集团印度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一是扩大核电和风电设备产能。东方电气集团结构调整取得突破,目前已经开始向印度批量出口风电设备。着眼于未来,“十二五”期间,集团着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在国际同行中率先形成“水电、火电、核电、风电、气电、太阳能发电”多电并举的格局,着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大容量水电、百万千瓦等级核电等高技术含量设备。通过不懈努力,集团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设备订单从2008年开始已超过传统能源设备订单。通过生产结构的及时调整,在拓展风电、核电、煤气化等新兴能源和清洁环保品市场的步伐中, 东方电气集团一直走得相对稳健。2011年,东方电气集团的火电份额已经由2006年的60%下降至40%,而风电、核电则分别上升至18%至20%。东方电气决定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实施多电并举的竞争发展战略,继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环保能源,力争从多方面开拓印度市场。 二是增加新能源发电设备研发投入。尽管水电是东方电气集团的技术王牌,火电是集团的业务支柱,水电和火电在集团的业务板块中举足轻重,但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提高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比重,仍然是东方电气集团结构调整的重点。在推进“六电并举”的同时,东方电气集团还关注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如何提高风能潜力,探索太阳能光伏发电之外的技术,并希望在生物质能源转换方面有所作为。为适应核电站应急管理方面的需求,集团将加大核应急设备的研发投入,比如核应急处理机器人的研发等等。 三是提升火电产品交货速度。印度是东方电气集团在国外最大的火电市场,集团力争其在印度火电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需要加快火电产品交货速度,进一步增强品牌竞争力,将用户要求贯彻到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同时要以项目计划为龙头,以合同条款为准绳,增强全员合同意识,以均衡生产原则为导向,加强关键设备、关键环节控制,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确保火电及其他重点产品按期交货。此外还需加强供应链管理,特别是外委、外扩、外购及分包产品进度和质量管控。另外,东方电气集团还需要紧跟印度市场变化需求,超前研究、储备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在某些方面,东方电气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比如,在印度市场,政府目前青睐700-800MW火电机型,环顾各国,唯有中国企业缺少这类机型的储备。因此,东方电气集团要像对待国内市场一样,为其主要目标市场针对性的开发、储备新机种、新产品。 (2)价格策略。一是实行竞争追随定价策略和精细化报价。竞争追随定价法通常用于工程投标的交易方式。投标价格是投标厂家根据竞争对手的报价来估计确定的一个价格,而不是依据自身的成本费用或者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价格。东方电气参加印度火电项目投标,目的是希望中标,所以报价一般都略低于竞争对手的报价。根据前面对印度的发电设备市场及竞争对手的分析,相对国外竞争对手及印度国内对手,目前印度发电设备的竞争除质量与技术外,主要表现为价格因素。由于东方电气参与的基本都是印度私营企业举办的电厂项目,私营企业除对技术要求高外,对价格非常敏感。因此,东方电气采取了竞争者追随定价方式,提高了工程中标率。此外,由于印度火电项目的金额大,竞争激烈,项目执行时间长,需对成本进行准确核算,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东方电气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争取项目和有效防范风险的两不误。为了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在2009年12月,股份公司进出口分公司成立了商务技经处,目的就是要通过项目处和商务技经处在职责上的适当分离来控制和防范风险。虽然国外GE公司等早已有此类管理经验,但东方电气并没有完全照搬GE公司的做法,将市场和商务技经工作隔离,而是采取了在职责上适当分离,在工作上有机结合的方式。三年来,公司不断强化和完善对外报价审核和评审程序,新成立的商务技经处参与了印度所有火电项目的价格核算和投标报价审查工作,统一了成本分析表,初步拟出了技术商务检查清单。为有效防范风险,东方电气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作,制定标准文本,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差异;通过集体讨论,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疏忽和漏洞,更多地依靠工作程序和部门力量来保证和提高工作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二是建立工程项目反索赔机制。为防止印度业主方利用工程项目索赔机制增加东方电气集团在工程上的额外支出。东方电气建立了相应的反索赔机制,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的工程反索赔涉及到的范围很广泛,具体包括:业主违约、特殊风险引起的成本增加、工程遇突发事件造成延期、工程保险索赔等都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东方电气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了对合同、规则章程的学习和管理,充分借鉴并利用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印度发电设备工程承包市场中,建立了包括索赔流程,索赔技巧在内的工程项目反索赔机制。 (3)渠道策略。是参加国际专业展会。发电设备作为工业产品,与一般的快速消费品的小区渠道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参与国际展会不失为重要的工业设备销售渠道。通过参与国际专业展会,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知名度,把握市场拓展机遇,同时也可以树立品牌。印度国际电力展是由印度工商会联合会(FICCI)、印度电力部联合主办的、涉及发电技术及设备、电力自动化产品、电工器材产品、输配电产品的国际性展览会,每年举行一届,2006年开始举办。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先后参加了2008年~2010年的印度国际电力展,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客户展示了东方电气集团在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各领域强大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吸引了各国同行、专业观众、媒体的目光,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印度市场开拓主体。早在2008年末,东方电气集团就在印度加尔各答成立了分公司。在项目较多的印度成立分公司专门从事售后服务,东方电气从单纯的产品走出去逐步发展到服务、技术走出去,同时投资海外建厂,研发在国内,制造在当地,这将是未来印度市场的新增长点,也是东方电气下一步的“走出去”战略。 三是与印度企业建立联合投标体。由于印度的劳工政策的限制约束,不允许国外劳动力进入印度市场,这导致东方电气集团独立施工出现相当难度。印度市场本身具有一定的施工能力,可以利用联合投标体的形式解决施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东方电气集团可以与TATA 集团,诚信(Reliance)集团等能源公司进行合作,他们本身具有雄厚的资金而且拥有独立的施工、技术队伍,对印度本土的电力技术比较熟悉。 (4)促销策略。一是进入带资项目领域。由于部分印度业主方的资金有限,而这部分项目对东方电气集团印度市场的开发具有象征性意义,因此,东方电气集团仍然部分进入带资项目这一领域,为印度需求方提供项目设备进口以获得金融支持。通过为印度需求方面提供出口信用担保,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印度业主方获得设备。但由于带资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是否承接带资项目,也需要综合考虑业主方面的信用和未来的偿还能力。 二是参与印度公益事业。东方电气(印度)公司以集团公司“社会、企业、员工和谐统一”核心价值观及“人和”企业精神为指导,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心业务营造了和谐外部环境。在印度工程项目建设中,通过用工、采购当地化为当地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东方电气印度公司还积极参与捐助学校、孤儿院、市政设施等公益活动,尊重地方信仰和习俗,树立了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 电气市场论文:我国电气产品拓展海外市场 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电气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先进电气装备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产品制造的技术及产量方面均有较大发展。一大批拥有规模、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的企业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上海电气、东方电气、西电集团、正泰集团、特变电工等都是我国在电气设备制造领域很有影响的企业。虽然电气行业发展迅猛,但在我国电气行业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的现象却较普遍,有不少企业往往靠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维持运转,对外依存度过高。 现在,国际经济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我国电气产品出口频繁遭遇贸易摩擦。除欧盟不断出台和修订“绿色”指令外,巴西、墨西哥、智利、泰国、菲律宾、阿联酋等国家也了多项产品的能效标准、法规或草案;日本在今年7月1日也新修订了《电气用品安全法》,将LED灯、锂离子电池、插板线等产品纳入管辖范围。如何让中国电气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本文以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ABB公司成功经验为例,深度剖析了我国电气产品走向国际舞台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一、我国电气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投资,产能过剩 由于电气行业投资门槛低,使大批企业蜂拥而入,造成产能过剩。据我国工业协会统计,中国变压器的产能大致是世界需求总量的1.5倍。目前仅电力变压器的生产企业就有1000家之多,电线电缆行业的企业已超过了9800家。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过剩。据不完全估计,目前仅特变电工、保定天威、中国西电3大家本土品牌的企业产能之和就在6亿千伏安左右,加上具备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以及110千伏以下产品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我国变压器行业的总产能在30亿千伏安左右,然而市场年需求量仅在13亿千伏安左右,近1:3的供需矛盾,成为混乱不堪的行业秩序及市场竞争的“始作俑者”。另一方面,由于投入门槛较低,导致一部分根本不具备生产、质量控制和检测等必要手段的作坊企业得以混迹于市场中,成为假冒伪劣的产品源头,加剧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 (二) 成本上涨,竞争加剧,利润下滑 目前电气企业利润下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现象,近两年电气行业的产能不断扩张,但多数企业的利润较此前却出现了明显下滑,幅度达20%-30%。2010年原材料涨价成为电气企业利润的厉害杀手,铁矿石的涨价引发连锁反应,硅钢片价格应声而起,而铜、塑料也纷纷涨价,这给作为这些原材料下游的电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行业形成很大的成本压力。此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加剧,在招投标市场上,国内电力行业招标时多采用低价竞标的方式,这直接导致了设备生产企业的降价竞争。据一些变压器生产企业反映,部分变压器产品最终售价只有原材料成本的80%左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即使身处资本市场的电气上市公司,其业绩也并不尽如人意。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A股电气设备行业的113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566亿元,同比增长10.41%,实现净利润106亿元,同比降低7.76%。2012年,仍有一部分电气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三) 核心技术缺失、标准意识缺乏 目前我国电气行业绝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产品出口面临核心技术缺失、标准意识缺乏、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三大“瓶颈”。由于核心技术缺失,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偏低,对国外的依附性较高。根据工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电气产品将近86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电线电缆为154.89亿美元、低压电器及低压开关板为132.89亿美元、中小电机和微分电机为81.45亿美元、电动工具为56.60亿美元、内燃发电机组为33.67亿美元,占到全部出口产品的53.43%。而这些产品基本都属于技术附加值有限的中低端产品,毫无品牌价值可言。其次,对产品缺乏标准意识,在美国每年因消费电气产品事件引发的死亡、伤害和财产损失高达7000亿美元。天祥集团商用及电子电气业务亚太区总裁介绍,我国由于涉及安全问题被列入黑名单的产品要么被责令召回,要么被迫撤出市场,不仅生产企业要承担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中国制造”的声誉也受到负面影响。所以随着各国标准的日益完善和严格,国际标准已经成为产品出口的关键要素,应该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四) 能效标准提高,“绿色”贸易壁垒盛行 我国电气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问题。为限制和消除对环境的影响,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欧盟对《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即ROHS指令)和《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即WEEE指令)也进行了修订,此外,印度版“WEEE法规”提案20多种物质的含量上限也列入国家立法《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法规》中。此外,巴西、墨西哥、智利、泰国、菲律宾、阿联酋等国家也了多项产品的能效标准、法规或草案。不久前,美国能源部(DOE)就进口到美国的电气产品是否符合节能标准了相关的通知,以促进其对电气产品能效要求的实施,对不符合美国能源部最低能效标准的进口产品可能在边境被截留。对于中国电气产品出口而言,这些相关的环境和安全要求已经成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些带有明显利益倾向性质的实施细则令我国的电气产品出口海外时遭到重大考验。一些产品技术落后、应对能力不足的企业开始面临经营上的困境,从而不得不退出欧洲市场。 二、ABB公司拓展中国市场的战略举措 ABB集团公司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集团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 由两家历史超过100 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电力照明和发电机制造商阿西亚(ASEA)公司和世界上第一个输送高压交流电力的瑞士布朗勃法瑞(BBC)公司合并而成。其业务运营分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4.5万名员工。ABB在中国拥有包括研发、供应链管理、工程、制造、销售和服务等全方位的业务,有35家本土企业和遍布全国80个城市的销售与服务网络。2011年,ABB在华的销售额达51亿美元,其中85%源于本地制造。2010年,有10家ABB本土企业入选“中国电气100强”。公司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参与了中国大量的里程碑式项目,其在中国的市场战略举措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电气市场论文:上海电气开拓越南市场策略分析 [摘 要]越南是上海电气从事海外市场的第一批目标战略市场之一。近几年,越南电力需求大幅上升,为保证国内供电,《越南电力第七规划》主张实行国内外企业联营,吸引国外企业参与电力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这对上海电气将来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越南电力市场以及上海电气在越南电力市场进行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困难进行分析,总结公司所使用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海电气, 越南, 策略, SWOT ,分析 近年来,越南经济发展较快,电力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越南潜在的电力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国际承包商的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电气集团就看出越南电力行业的发展潜景,开始进入并开拓该市场。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上海电气不断创新改革并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越南电力市场现状 越南社会共和国位于中南半岛东岸,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总面积331,688 km2,人口8784万(2011年)。从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越南经济发展较快。2011年越南实际GDP为286.97亿美元,同比增长5.89%。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越南电力供应需求都有增加的趋势。2000年全国总发电量为267亿kWh,2005年达533亿kWh,到2010年达970亿kWh,2011年增长到985亿kWh。 越南第七电力规划总图指出,到2015年实现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8,500MW,2020年达到75,000MW,2030年达146,800MW。至2020年对电力行业投资约达488亿美元,年均投资48.8亿美元;2021年~2030年阶段约投资750亿美元。未来10年,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南电力供应需保持年均12%的增速。 由于电力供应缺口较大,除了电网大扩容并从向外“购电”外,加大发电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新建改扩建电厂的步伐成为了越南解决电力急缺问题的主要手段。越南电力市场被认为是区域内最有吸引力的电力市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和日本、韩国的电力公司已经开始进入越南,并进行电厂的承包建设,包括提供相应的一些政府贷款等。中国的一些电力企业,包括上海电气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进入越南市场。先前越南的电力市场主要是欧美和日本公司的市场,前几年在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帮助下,中国一些电力公司也承接了越南广宁、海防、锦浦、汪秘、冒溪等近三十亿美元的项目。 二、上海电气开拓越南市场的SWOT分析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器电器制造公司之一,以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具有承担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能力。上海电气不管在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还是营业利润都占据中国该行业的第一位置。在十二五期间,上海电气立足电力设备制造优势,拓展国内市场份额,并力争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综合型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的建设。越南是上海电气国际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市场之一。 作为一个中国电气大集团来说,上海电气在越南市场具有较多优势,但是由于集团本身各方面的限制,以及各个国内外电力公司的竞争,上海电气也受到很多压力。 1.优势:上海电气具有技术优势、制造优势、集团优势、地理优势等。跟西方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外电力企业相比,上海电气具有国土地理优势及价格优势;跟其他中国公司相比,上海电气有上海沿海大城市的地理优势。上海电气集团与许多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及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从这些公司引进了制造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海电气拥有雄厚的装备技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 2.劣势:上海电气在该市场的最大劣势就是中国企业的普遍存在的问题:顾客对公司技术设计、设备成套、承包能力的信任度都不高。另外,由于上海电气集团的发展始终贯穿了产业聚焦战略,集中发展核心产业,其产品涉及面受到制约,影响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再说,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面临平均成本上升的风险,企业未来发展面临挑战。 3.机遇:近年来,越南电力需求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越南处于电力紧缺时期。为保证国内供电,越南尽可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电力建设。因缺乏自身资金,越南政府放宽外商投资比率的限制,简化了外商投资审批手续,同时把价格优势当成承包商中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上海电气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4.威胁:除了国内外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压力之外,上海电气开拓越南市场最大的威胁应该是资金问题。由于越南资金短缺,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成本。所以说,在越南市场能把一个项目订单拿到手已经很难,能在建设工期内完成承包项目更难。 三、上海电气开拓越南市场所采用的策略 1.推进品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到越南市场至今,上海电气首先从了解人文风俗入手,掌握适合企业当地化运作的模式,努力推广自身品牌,为独自承担大项目奠定了基础。为了能有效地推进品牌知名度,上海电气已经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努力与当地居民建立友好关系、积极加入当地中国商会、统一产品品牌、主动参与投标等等。 2.扩宽融资渠道 越南本国电力发展资金匮乏,电站项目大多使用外国贷款或国内各个商业组织贷款,如ODA贷款、世界银行贷款、俄罗斯贷款、韩国贷款、日本贷款等。因此,融资能力对企业能否承揽越南电站项目有很大的影响。上海电气通过扩展融资渠道,申请商业银行的出口信贷或与国际上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融资,针对效益好的重点项目还可使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从而可以提出有竞争力的报价,所以在争取电站项目上获得有利位置。 3.以电厂工程总承包和电站设备成套为核心 越南的各电站项目前段时间都普遍聘请西方国家公司进行设计咨询,按照西方国家的产品进行设备选型,因此上海电气在EPC竞标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市场,上海电气主张以电厂工程总承包和电站设备总成套为核心。上海电气以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以成套公司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不断提高上海电气设备成套、工程成套能力。 4.低价策略 对于中国竞争者来说,上海电气的低成本策略虽然不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但是跟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上海电气发电设备的价格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并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特别在越南电力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上海电气的“低成本地价格策略”是非常好的一种政策,因为价格低是越南业主选择承包商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5.联盟合作策略 上海电气集团虽然在中国被称为全国发电设备制造三大集团之一,但在设备总成套和工程总承包领域的实力与G7国家、俄罗斯和日本的一些公司相比,恐怕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上海电气决定与国际一些工程公司进行合作,如阿尔斯通、西门子、施耐德等。 6.促进和巩固双方合作关系 让顾客或者伙伴知道公司的品牌很难,让他们了解和信任公司的能力更难。上海电气积极努力促进和巩固公司与越方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越南本国的EVN合作,促进双方领导层互访和加强双方技术交流。 7.设立上海电气越南子公司 为了更方便地管理越南市场的业务,并进一步深入发展越南市场,2010年上海集团决定建立上海电气(越南)有限公司。作为上海电气在越南的全资子公司,上海电气(越南)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地化经营和运作的公司,主要业务有售后服务、市场营销、项目协调等,并具有投资功能。上海电气集团(越南)有限公司对上海电气集团开拓越南市场具有很大的意义。 四、对上海电气集团开拓越南电力市场的战略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通过对越南电力市场情况和上海电气在越南电力市场的SWOT分析,了解上海电气开拓越南电力市场时所采用的一些战略进行分析,本文谨对上海电气在越南市场将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集团层级管理。管理好各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提供项目领导层、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等问题的计划;给在越分公司提出总体要求和战略措施,同时对公司的财务方面进行管理。 2.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越南广宁火电站、永新火电站等总承包工程项目的工艺设计要求较高并与工程设计结合紧密,所以项目管理方式必然是以技术设计、成套设备采购及试车吊车为核心竞争立足工程总承包方式,而土建设计则成为辅助,设备的制造、施局工安装更处于从属地位。 3.加强越南分公司的职能。集团应更好地利用越南分公司特有的优点,给分公司更好地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加强分公司和在越南的各项目部之间的联系,让越南分公司更好地发挥双方协调作用。 4.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对越南各工程项目的员工提供优质待遇,解决好员工流动率较大的问题;对越南分公司进行员工本地化培训,建立高素质的本地市场营销队伍。 5.做好广宁二期和永新热电厂等项目的施工和技术服务支持,跟踪广宁一期项目的售后服务,为上海电气和越南电力总公司将来的合作关系打好基础。 6.加强双方互访和技术交流,解决沟通问题并加强双方了解和信任。 总之,越南电力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开拓并发展越南电力市场是上海电气国际化战略中的重点之一。上海电气应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对市场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以便能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克服困难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电气市场论文:安徽美普达电气:精准定位赢得市场 家电下乡是国家惠农拉动内需的政策,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安徽美普达电气有限公司的家电下乡活动正在江苏省、浙江省、河北省、云南省等四个省红火的展开,公司副总经理杨世先表示,四个省的销量较之下乡之前增长20%~60%以上,其中江苏省、云南省的增长高达100%。 杨世先说,美普达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定位于支持国家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民朋友量身定制冰箱产品,产品价位适中,公司的营销策略与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由于产品本身就是面向广大农村市场的定位,所以首先在设计上就要以农村的居住使用环境和农民消费行为为标准。美普达调查发现,农村还没有实现与城镇统一电价,加上农村电网比较脆弱,用电负荷不能太大,所以节电型产品是必须的;农村老鼠比较多,家电产品大多属于强电产品,使用电压都在220V,老鼠咬破电源线保护皮后十分危险,美普达电气为冰箱专门配置了防鼠板;农村居住环境比较安静,所受的噪音污染比城市要小,因此美普达电气对产品的降噪方面做了加强;农民文化水平一般不高,美普达电气为此配备了简单易懂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方便农民朋友的使用。以上这些个性化的处理让美普达电气深入人心。 农村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朋友,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最怕不能得到及时修理,如何保障售后服务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迅捷性也是企业需要和农民消费者沟通的要点,杨世先介绍说,美普达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服务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公司创建了“效率+效果服务”的品牌服务网络,服务商扎根全国各地,遍布全国的22个省市1400多个市县,服务触角渗透到全国8000多个乡镇,随时可以为农民提供“贴身”的服务,这也是企业实现“美好生活,普达百姓”战略目标的坚强后盾。 除了产品服务的个性化,农民消费呈现明显的从众心理,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传播策略上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杨世先认为,文化层次较高、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对家电有一些了解、关注新闻信息的农民一般都可能成为农村的意见领袖,在营销过程中,美普达会对农村意见领袖的使用意见进行跟踪记录,并给予他们进一步的知识培训,使得他们更加了解冰箱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加深他们对“美普达”冰箱品牌的认同感,从而达到影响更广大消费群的目的。 在媒体选择上,美普达坚持价位适中、具有超高性价比的广告媒体,对多种传播媒介也会兼而用之,墙体广告、非中心城市的电视媒体广告、电台、报纸、条幅等都是美普达的选择。无论是在产品设计、售后服务还是媒体宣传方面,都尽力地靠近农民的生活习惯。 目前,美普达电气在广大农村市场已经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有较强影响力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营销队伍人数达百余人,杨先生说接下来一方面将更进一步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争取使得公司的售后服务半径保持在50公里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做好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强化沟通效果,扩大产品在农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电气市场论文:施耐德电气 做精中国市场 “随着施耐德产品性能的不断优化和提升,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10%左右。今年我们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倍,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达到3亿元。”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纺机行业总经理董迎宾表示。 看重中国市场 中国是一个纺织大国,纺织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纺织机械工业是为纺织生产提供装备的基础行业,担负着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以技术进步和集约化增长为中心内容的产业升级的重任,不但需要紧密围绕染整、织造、纺纱、化纤、设计与并发等技术领域,以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纺机产品质量,同时必须以技术进步为主线,推动整个纺织工业升级换代,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化。 对此,施耐德电气专门成立了纺织应用中心,该应用中心汇集了施耐德集团在纺织机械领域的市场专家和技术专家,细心聆听纺织机械制造商的需求,通过长期学习和研究,以及在不同国家之间分享相关知识,针对各种纺织机械的每个应用指标,总结并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相应的纺织机械制造商提供从应用指南、优化选型、系统集成到共同设计等一系列卓越的服务。董迎宾表示,“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如全面降低纺织机械的成本;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前提下,全面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和先进性,增强市场竞争力: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缩短新产品面市周期;为客户提供全国乃至全球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这些都是我们成功的细节,是打进并占据中国巨大市场的关键。” “相信,随着中国纺织振兴发展和转型调整,纺机市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董迎宾强调,这次参加上海纺机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继续开拓国内市场。为此,施耐德电气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精心筹备,争取把纺机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带给客户。 细致服务是关键 多年来,施耐德电气在业内率先倡导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控制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与客户建立基于双方的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客户共同树立良好的产品和企业形象。针对纺织机械制造商在纺纱、织造、染整、化纤和无纺布等各领域的不同需求,不仅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全范围电气产品,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细致周到的服务,为成功开拓中国奠定了基础。 目前,施耐德电气的主要机械设备有纺纱机械,开清棉联合机、梳棉机(普梳、精梳)、并条机以及倍捻机、转杯纺纱机等;织造机械,络筒机、整经机、浆纱机、各种织机(剑杆、喷气、喷水)、非织造布设备等;化纤机械,挤出机、纺丝机、拉伸变形机(弹力丝机)、短纤维生产设备等以及染整机械,烧毛机、练漂联合机、染色机、定形机等,其产品性能高、质量好,深受行业好评。 据了解,施耐德电气不仅涵盖了纺织系统全范围的电气产品,如全系列PLC控制器、变频器、运动控制产品、低压控制产品、人机界面和人机对话产品、各种传感器和小型自动化元器件,以及现场总线和工业机柜系统等全范围的工业控制和自动化产品,还将提供细致周到的各种技术支持;快捷准时的物流供货;先进完善的解决方案以及高效快速的售后服务等,努力做到和客户一起成长。 电气市场论文:科莱恩 为中国电子电气市场提供性能卓越可靠的造粒解决方案 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学品制造商科莱恩将通过投资进一步提高工程塑料(EP)和高温树脂(HTR)的本地生a能力,以解决中国电子电气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除了扩建现有的上海生产能力,科莱恩还将运用美国、新加坡和德国等全球生产基地积累的大量生产知识和经验,确保中国基地的产品在安全性和性能方面达到全球优秀标准。 科莱恩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将很快能够获得本地生产的先进材料,这将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及交付时间,也将帮助客户降低缺货风险。 由于汽车和小型消费类电子电气市场中的新产品越来越丰富,工程塑料的用量正在以每年7%-8%的速率增长,远高于塑料行业的整体增长率。同时,中国政府的“十三・五”规划重视先进材料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也有望促使中国市场对EP和HTR的需求激增。 在EP和HTR的小批次造粒生产线供应紧张、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科莱恩利用其在工程及高温材料方面的国际经验和知识升级了中国两个工厂的生产能力。2016年至今,科莱恩已斥资逾750万瑞士法郎用于设备升级和厂房扩建,旨在提升科莱恩上海、新加坡和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 电气市场论文:基于就业市场导向的中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 摘 要: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电气专业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主要是以计算机以及机械两种技术为主,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因此加强对电气专业的自动化发展是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主要趋势,中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电气专业的改革,以便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建设。在现如今的教学改革中,主要是以就业市场为基本导向而开展的教学改革,这一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应该值得更好的推广下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情况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 关键词:就业市场;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改革 在近些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职院校的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体规模以及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为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中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综合性能力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各方面技能得到有效培养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希望在本文的论述下,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1 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电气专业的人才是时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在各个中职院校中,需要培养出能够有效应用电气控制技能,保证电气得到顺利运行的技能型人才,在校期间,他们需要考取相应的证书,表明能够在社会中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电气方面的专业人才是比较稳紧缺的,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看重,他们没有过多的机会可以进行实践,所以在动手能力方面是一个弱势,如果步入社会,很多学生都从事的是与自己所学的电气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对实践具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在当前的电气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是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在对知识以及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建设。 2.1 进行校本教材的研修,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 受到学生整体水平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化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接受以及掌握知识的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应该对教学课本进行改革,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适当的降低教学难度,抓重点,抓主体,对学生开展实用性的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这样学生的能动性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得以实现。对教材进行编写,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够保证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这也是在当前教学改革过程中所提倡的一种方法,中职院校应该注意这一点,保证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发挥。 2.2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忽略了对学生能动性的认知,所以学生对于就业这个概念并不熟悉,所以在校期间就会无形浪费大量的时间,等到毕业后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是因为在上学的时候,就没有对就业这个概念加以正确的认识,所以在改革以后,应该将就业贯穿在学习的始终,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的找到目标与方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积极的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将他们的潜能在课堂上充分的挖掘出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不断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整合起来,某个项目就可以涉及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包括某个章节的内容,以最精简的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方法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 2.3 根据一体化模式改革课程 课程体系改革关键是用好工作任务分析,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电气实用型人才,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和操作,学会典型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各个工作任务对应核心课程: (1)电工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块。(2)电机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3)机床理论与实践模块。(4)PLC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5)变频器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6)照明电路安装理论与实践模块。(7)单片机技术理与实践模块。 七大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能力结构,要求学生参加“维修电工考证”技术等级的鉴定与考核,使每个学生均能持“双证”毕业。基础理论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课可适时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专业需求,以此增强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4 加强师资建设,造就“双师型”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启动“技师培训工程”,确定定点(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有1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 2.5 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应有配套齐全、能满足培训要求的教学场所,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培训设备要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训等实践性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学改革下,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是一个应该抓住的机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是今后的重点工作任务。 电气市场论文:卧龙电气收购南阳防爆:市场尚未充分挖掘价值 《动态》:最近火爆的行情似乎在重演2007年的牛市,市场资金充沛的时候,上市公司但凡有一些资本层面的动作,就能引来股价连续涨停。不过我关注到卧龙电气(600580)定增预案披露后,股价涨幅并不大,是市场不看好公司收购南阳防爆,还是市场低估了这次定增的价值?公司股价还有没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 孔铭:市场这两周来很是火爆,但资金更多的集中在具有互联网概念的个股,小股票的估值已经很高,所以可能有投资者认为在这个时候谈基本面和价值分析有些不合时宜。不过,我还是认为卧龙电气收购南阳防爆,市场并未充分认识到公司价值的提升。 简单的说吧,南阳防爆是国内领先的专用电机供应商,与佳电股份(000922)双强鼎立,在核电电机、国防电机、节能电机领域位居行业前列,其中核电产品线资质与技术积累丰富,横跨三代和二代加系列,市场是否已经充分认识到南阳防爆在核电和国防领域的实力以及其未来成长性?实际上这次收购作价也明显低于可比的佳电股份目前估值水平。 从估值的角度,我认为卧龙电气还有上行的空间。当然了,现在收购和定增都还没有最终完成,所以可能股价表现的时机还没到,不过可以持续的保持关注,以及抓住逢低吸纳的机会。 《动态》:听你说南阳防爆在核电和国防领域的实力,这倒是吊起了我的胃口,军工概念可是个持续的热点啊!能否进一步讲讲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孔铭:南阳防爆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中国最大的防爆电机科研生产基地、还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防爆电机分会理事长单位。这么说吧,南阳防爆是国内实力最强的国防与核电电机生产商,2010年10月公司初步通过总装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核电电机具备K1、K3类资质,产品包括:CPR1000二代加核电站用JPP消防泵、RCV上冲泵、SEC厂用水泵、RRI冷却水泵,ASG电动辅助给水泵等泵组配套电机;AP1000三代核电站用低加疏水泵配套电机(用于海阳核电站)。 如果你仔细去看公司的组织架构,其中单设“国防核电部”,这就可以明显看出它的不同之处来。 《动态》:卧龙电气本身的技术实力就不弱,这次收购南阳防爆,除了切入更多领域外,技术层面是不是也可以获得大的提升? 孔铭:我在最开始就说南阳防爆的资产质量好,其实主要也是看重公司的技术实力。南阳防爆现有5个全资、控股子公司,分布于南阳、上海、郴州三地,年生产能力1000万千瓦,功率范围为0.12千瓦~100,000千瓦,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外,与美国GE能源集团和油气集团、德兰塞兰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授予AAA最高信用等级。 南防集团还先后参与1项国际标准、12项国家标准和39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获得国家专利104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所以这次收购,从技术层面看是“意在长远”,卧龙电气势必在技术上获得大的提升。 《动态》:除了技术外,卧龙电气还能从收购南阳防爆获得别的好处吗,比如市场和销售方面? 孔铭:这个问题问的好,实际上技术和市场应该结合起来看。 南阳防爆优势在于国内渠道+中低端防爆电机技术,卧龙电气此前收购的ATB优势在于国际渠道+中高端防爆电机技术,两者可以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南阳防爆的下游应用领域与卧龙海外的ATB高端电机较为相似,卧龙电气就可利用南阳防爆的市场渠道嫁接ATB同类领先高端产品到国内市场,在短时间内打通国际-国内市场,提升ATB增长潜力,挖掘进口替代的金矿,我初步判断南阳的渠道未来可为ATB带来20%以上的增量订单。另外,南阳的低成本、高性价比产品也可通过ATB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具体来说,国内渠道优势可以帮助ATB在国内拓展中高端电机本体和项目电机,如进展顺利无疑会大大增厚公司业绩,提升公司估值。然后,结合我国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可以采取OEM模式,借助ATB的国际渠道优势,销售南阳防爆的中低端产品,发挥规模优势。 技术层面也可实现ATB与南阳的无缝对接,把ATB高端技术引入国内,南阳可实现部分消化吸收,发挥成本优势,并开发更适用于中国市场的产品。 所以说,ATB与南阳将实现市场与技术的协同效应。 《动态》:这次收购60%股份的转让价格初定为17.1亿元,即100%的南阳股权估值为28.5亿元。估值上会不会偏贵了? 孔铭:我个人认为估值不算贵,我上面已经讲过,在付出这样的价格后,卧龙电气获得的技术和市场的提升是多方位的。而作为上市公司并购资产,我们也可以在同类上市公司中对比估值,佳电股份2013年毛利率为20.96%,净利率为6.34%,归母净利润为1.7亿元。 从产品结构和下游行业方面判断,南阳防暴的大项目型电机占比更高,南阳的毛利率应高于佳电股份,并且可以判断南阳防爆的净利率总体上应不低于佳电或与佳电相近,南阳防爆与佳电股份的销售体量相近,两者净利润水平应相差不远。 佳电股份目前市值高达100亿元(2015.3.25收盘),虽然是说目前市场好,有部分流动性溢价以及核电板块现阶段受到情绪追捧的原因,但对比南阳的收购估值仅为28.5亿元,怎么说都还是便宜的,所以考虑到南阳防爆在核电、国防领域的实力以及未来发展空间,本次卧龙收购南阳的估值并不高。 《动态》:我们看到卧龙电气3月11日的公告也显示,以1780万欧元收购意大利SIR股份公司89%股份事项的相关手续已办理完成。卧龙电气通过外延扩张的方式来实现规模和实力的提升,在整合“消化”上会不会有问题?这一系列并购的逻辑是什么? 孔铭:这一系列并购让投资者看起来有些眼花缭乱了,但卧龙电气未来的成长路径是很明晰的,公司此前提出过聚焦“一大主业、三大产业、三个技术研发支撑点”,在电机主业加速成长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外延并购实现电机电控一体化延伸,向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大型油气传动等工控领域实现快速切入,最终实现打造成为电机电控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巨头的战略目标。 电气市场论文:基于澳门市场环境下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摘要:以澳门建筑市场环境为背景,文章简要论述了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及管理。并介绍了澳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情况,探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优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内地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造价;成本管理;承揽工程 从开发商及资金来源方面进行划分,可将澳门建筑工程划分为两种,一种为私屋,另一种为公屋。私屋是由企业或个人投入资金,对住宅、商场、写字楼等项目进行开发。而公屋则由土地公物运输局、建设发展办公室以及教育暨青年局等政府部门开发、建设的工程,而公屋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山坡加固、码头、桥梁、道路、医院、学校、政府大楼、住宅等等。私屋与公屋的建筑施工管理因业主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公共房屋建筑工程、人行天桥等项目均在土地工务运输局的管辖内,承建商必须服从和遵从该局监督管理程序和监管体系。在澳门开展相应工程承包活动,需要在土地公物运输局备案,即可获得允许并能够在澳门建筑市场承建项目。 一、澳门一般工程基建制度 除了分包制度和保险制度外,还有招标投标制度和顾问公司制度。就招标投标制度来看,私人项目招标方式由三种,分别是资格预审招标、选择性招标、公开招标。有测量师单位和各地产商组织私人项目。主要的招标方式为选择性招标,为了防止发生恶性竞争,通常对最低标价的投标者为中标人的方式不推荐。而对于有公共建筑和由政府主导的项目招标时任何在工务局备案企业均可参与投标,标书评审时按照投标公司或者联营体的过往业绩和施工经验及质量、合理造价、合理工期计划以及廉洁诚信记录以18%、60%、10%和12%比例分配打分,得分最高者经公示确认后确定为最终中标者[1][文章引用标错误,请重新标注位置。]。 二、成本管理模式 1、成本管理程序化及合同管理的标准化 通过成本管理的程序化和合同的管理的标准化,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合约部的任务是招标审查文件的形成,工程部的职责是技术审查文件的形成。以劳动力市场价、设备材料、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为依据,可实现投标报价,与工程项目有机结合后,对通胀预期、技术特征、工期等情况进行考虑。在市场化、时效性方面比内地定额要高[2]。 为了防止合同条款模糊、漏项等问题的出现,合同的管理应标准化,来避免出现索赔,造成成本的增加。 2、成本编码系统的应用 澳门公司由合约部按照成本编码系统,将工程结构分解。对工程项目成本编号的结算、使用、调整、设立进行控制,而相关的费用根据成本编号由财务部收取[3]。投标组将利润、间接费以及直接成本等按照成本编码系统进行分类核算。中标项目可转换为会计控制成本。目标成本即成本编码系统下的合同金额,而预算成本则在成本编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的控制。该成本编码系统的特点如下:能够将不同层次的报表产生出来,并明确责任和项目施工管理目标,给相关项目执行部门分发,并提出决策者分析判断。 3、成本管理最低化 合理、科学地对各项供应、安装等分包工作进行策划极其重要。专业分包商、劳务分包商、设备供应商、材料等均可在满足业主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下按照最低化成本进行选择。各类分包投标的前提是承包商的附加要求和招标文件的要求,投标单位需在澳门公司合格分包商和供应商名单中进行选择,从而将投标单位有效选出。在此基础上,还应按照公司程序管理的标准,来避免投标的公正性,保密的投标文件递入澳门合约部方可开标,投标单位的名称在各个子项目的开标表格中注明。质量管理业绩、安全、劳工稳定性、劳工素质等均是分包商所需要考虑的[4]。 4、成本管理中的量价分离 在成本编码系统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通过项目部对量进行控制,同时,建筑电气安装公司对价进行控制,才能共同实现。成本管理中实时量价分离,可易于价格保密工作的开展,且容易对价格进行分析、控制。 5、成本管理中的工程变更 澳门公司对工程的变更十分重视,尤其在成本管理方法的变更上与主体工程相差无几。在成本编码系统中按照大类进行集中分配。澳门公司注重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日常信息的积累与合同管理,在简明综合单价、透明化工程量及价格的基础上,索赔工作也较容易进行。 三、控制工程造价 1、合同管理 承包方和业主的施工合同一旦签订,合同生效,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双方应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和权力。为避免产生纠纷而提高工程造价,在履行合同阶段需强化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涉及了合同款管理、工程变更管理、材料设备的管理。在签订合同后,预付备料支付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数额进行,其款数则依照条件可产生变动,具体可参照工程进度、工程合同类型的因素。如果拖欠进度款,就会损失企业效益,也会对工程质量及进度造成影响。当监理认可后,按照合同支付一定进度款。工程变更现象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经常遇到。工程量改变必然会影响施工进度。如果需要变更,监理单位应对其展开评审,并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由监理工程师最终确认后,双方才可变更。材料设备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到70%的比例,工程造价的多少取决于材料设备费用的高低。在施工中应充分发挥监理职能作用,强化材料设备管理。在进行材料采购过程中,须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场前还应做好设备和材料的抽验,场内严禁出现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设备,才能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2、资金流管理 项目资金运作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孕育着风险,项目的前期合同条款谈判对项目利润影响巨大,但往往由于竞争压力或者销售人员对资金运作不熟悉,导致项目回款条件不利。工程资金预算可控制工程日常货币流动,同时也是对资金管理成绩考核标准进行评价的手段。预算可加强资金运行透明度,从管理上杜绝舞弊现象。财务的管理可实行职务分工控制,确保流通资金的安全。加强工程各个环节的资金管理,每笔支出应有会计人员的复核。除此之外,强化项目自己管理,且开源节流、加快周转、统一使用,进行集中管理。工程款第一负责人是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在合同规定时间内,项目技术员必须对业主申报工程进度款及报量,并在规定时间内催促业主审定。资金收支计划由项目成本员复杂编制,预算部门对工程合同条款中存在的问题争议应及时解决,并协助工程项目办理预结算、工程的变更、申报工程进度款等工作。 四、结束语 以澳门市场环境为背景,文章简要论述了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及管理。并介绍了澳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情况,探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优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澳门的市场环境下,自由分工的生产方式有助于电气安装行业有效克服劳动力不足和工程量不稳定等问题。在建筑电气总承包商无法承担损失时,建议购买工程项目保险。建筑商通过投标获得建筑施工总承包权,管理制度是以程序化合约管理手册作为依据,按照该项目,财务部将项目账号进行独立设置,便于盈亏的核算。通过全公司管理人员对各类标号的可计量表格来实现成本的程序化管理。为内地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提供借鉴。 电气市场论文:电气专业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建设研究 一、课程体系结构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学科理论与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经济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及发电、供电、基建计划的编制方法和管理程序,熟悉电力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知识。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力理论基础,能够应用系统的思想、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电力技术与经济实际问题。在设置电力营销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时,充分考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模块、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方向的课程模块的特点,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融汇与贯通。其中,理论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都是围绕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展开,是对其的有效补充。 1.理论课程体系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增设了以下专业方向模块主干课程: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电力市场、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管理。下面分别给出了这四门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1)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能源转换成电力并在其传输、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部门之间发生的经济联系。掌握电力经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技术、系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方法和经济学知识。 (2)电力市场。系统地介绍电力市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电力工业和电力市场的整体框架及其市场结构,掌握电力市场运营所需要理解的电力市场的各个细分市场、功能运行及其方式,从而为了解电力工业的管理体制和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打下基础。 (3)电力市场营销。该课程立足全面、系统地阐述电力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主要介绍现代电力营销理论、策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树立电力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了解电力市场营销研究、开发、策划和管理及国际电力市场营销与网络营销等相关内容。 (4)电力企业管理。让学生了解电力企业的一般概况和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电力企业的性质、电力企业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及素质和电力企业管理的方法、艺术以及电力企业文化,为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的经济活动及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素质和能力。考虑到电力系统本身是一个包括使用各种能源的发电站、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和各种电压用户的复合体,同时还涉及到系统经济、安全地运行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电力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是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庞大系统,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好有关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因此,为加强学生经济优化的思想和系统管理的理念,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进一步推荐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选修课程。 2.实践教学课程 现代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并将这种工程意识的培养体现在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中。图3给出了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包括:发电厂经济运行课程设计、电力营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该方向各门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实验包括:电力经济综合实验、电力市场仿真实验、电力市场信息化案例分析实验。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及其每个知识点的工程背景、解决了什么样的工程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有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素质人才的需要,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材采用选购国内外先进教材与自行编写特色教材的组合方式。根据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对比相关教材,目前每门理论课程的教材指定一本国内外的先进教材作为讲课教材。另外,根据相关理论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提供5~7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理论课程教材与参考教材的选择要求体现现有专业课程与增设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材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反映本专业的前沿发展。与此同时,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我国电力工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实践教材应该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培训型”的鲜明行业特色,所以,实践教材采用自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要求突出专业学科特点,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2.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主要在于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教学经验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爱岗敬业、团结拼搏、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业特点,掌握行业需求,教师们积极与电力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沟通,到电力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了宜昌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产学研”基地。教学团队还承担了诸如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区域电力系统无功补偿规划等多项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区域客户直供电进行试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科研课题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科学研究能力相长,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当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三、总结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的设置是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应电力行业需求开设的新方向。已有该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各地级市的客户服务中心、市场部等相关部门,单位对其工作表现反映良好。本文在分析了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该专业增设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及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作者:游文霞刘会家廖道争单位: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电气市场论文:建筑电气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能源、材料等两百多个大行业发展,对于建筑电气产品行业而言同样如此。建筑电气产品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无疑给建筑电气产品生产厂家和销售商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必然,哪里有市场存在,竞争也相应的出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建筑电气产品销售经验,根据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对湖南大壹集团建筑电气产品的营销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四个方面,制定了湖南大壹集团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建筑电气;营销策略;竞争;市场细分 随着我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能源、材料等两百多个大行业发展,对于建筑电气行业同样如此。湖南大壹集团成立于1998年底,经过17年的发展,湖南大壹集团专注于湖南建筑电气产品的营销,销售商品的类型涉及家装配电、水管线管、强弱电线、开关插座、室内照明等。近两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加上,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湖南大壹集团的建筑电气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递减,销售费用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以湖南大壹集团建筑电气产品市场营销为研究对象,结合湖南大壹集团建筑电气产品在湖南的销售情况和市场规模,找出湖南大壹集团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营销改进策略。 1研究的理论基础 1.14P理论 4P理论是基于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理念,主要由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和Promotion(促销),四个部分组成。实践证明,4P理论自从上个世纪诞生以来,一方面,契合了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热潮,另一方面,对市场营销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市场营销中的经典理论。 1.2SWOT理论 SWOT分析法,亦是态势分析法,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所提出。SWOT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四个方面。 2湖南大壹集团建筑电气产品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 1)优势:的品牌比较多;优良的产品品质;比较成熟的薪酬体系;开始着手建立电商平台;比较成熟的企业文化。2)劣势:产品价格偏高;交货周期较长;销渠道不健全;专业销售人员匮乏;销售政策不够灵活。3)机遇: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关于节能环保、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出台;先进自动化行业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客户购买实力的逐步增强;消费者对高端品牌认知度的逐步提高。4)威胁:行业增长率下降;产品同质化程度明显;商缺乏议价的话语权;竞争对手实力强劲;客户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 3湖南大壹集团建筑电气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事物总是相对的,对湖南大壹集团而言同样如此。湖南大壹集团并不是完美的企业,在公司的每个部门以及每个销售环节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1)产品问题:湖南大壹集团建筑电气产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种类太多。面对如此多的不同品牌的产品,销售人员很难将每种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熟记于心。此外,由于湖南大壹集团的建筑电气产品种类和品种数目多,也容易导致产品在格规与定位上造成重叠,进而导致库存积压以及品牌之间协调困难等问题。2)价格问题:湖南大壹集团作为型企业,缺乏定价和议价的话语权。另外,网购和跨区域销售,价格越来越透明,原有的价格体系逐步瓦解,所以,企业的利润出现大幅下滑。3)渠道问题:湖南大壹集团主要的营销渠道是集中发展经销商,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经销商都趋于保护自己利益,经销商各自经营的客户是不会让湖南大壹集团直接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如果改旗易帜的话,湖南大壹集团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其次,湖南大壹集团对渠道的管理比较松散,管理制度和执行力方面都需要完善;然后,公司财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公司产品种类和数量太多,原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也就无法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建设营销渠道。网购的兴起和物流体系的建立,原有的销售行业的批发模式完全被打破。4)促销问题:第一,湖南大壹集团市场宣传人员的时间和人手的局限性;其二,湖南大壹集团产品未能保持定期和长期的宣传;其三,湖南大壹集团促销宣传范围覆盖面太窄;其四,网络购物和物流体系的成熟,使得消费者购买渠道越来越多,产品的价格也愈来愈透明。因此,分销商也不敢大量囤货和大胆促销;最后,湖南大壹集团的产品众多,对销售人员的素质和知识都要求非常高,而实际上,湖南大壹集团急缺擅于开展促销的优秀员工。 4湖南大壹集团建筑电气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 1)产品策略:湖南大壹集团主要核心产品,需要以市场为先导,要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同时,在核心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上,要根据市场严格控制,避免产品格规与定位重叠,导致库存积压,以及产品品牌之间协调困难的问题。同时,湖南大壹集团可以对客户在建筑电气产品质保、指导客户如何正确使用产品、免费安装调试和24小时在线售后服务等方面。2)价格策略:湖南大壹集团根据每种产品的销售成本、成本以及合同规定的最高的市场价格,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的方式计算出每种产品的价格区间。另外,湖南大壹集团可以在客户购买建筑电气产品和配件的数量上给予折扣,即客户购买的数量越大,打的折扣越多。同时,对于长期合作的老客户,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根据购买数量总额给予相应比例的折扣。上述这些都是刺激客户的购买并发展和稳定客户长期合作的措施。3)促销策略:湖南大壹集团作为建筑电气产品销售的企业,其促销策略主要从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维护等方面进行展开。湖南大壹集团需要根据自身建筑电气产品的特性和销售目标,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维护和广告推广等不同的促销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结合起来,同时,可以根据公司产品品种多的优势,把产品组合起来进行销售,比如“开关插座”类商品与“室内照明类商品”相结合,来挖掘出客户更多的需求,从而拉动公司产品的销售。4)渠道策略:目前湖南大壹集团建筑电气产品销售以经销商营销渠道为主,直销和网络营销模式在慢慢建立。渠道建设主要围绕低成本原则、有效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因此,研究先对直销、经销商和网络营销的特点进行梳理,充分利用直销、经销商和网络营销三种营销渠道的组合形式来提高公司产品的销售。比如直销+互联网销售的营销方式,使得营销的效率大大提升,也节省了营销的成本。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的一轮加速发展时期,加上,现状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我国建筑电气产品市场将迎来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我国政府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后,为我国建筑电气产品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南大壹集团只有在分析调研市场和把握机遇的基础上,调整营销策略,方能赢得市场先机。 作者:刘亚夫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气市场论文:小议东方电气集团对印度市场营销探讨 一、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的总体战略定位 为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和占领市场竞争制高点,2007年组建的东方电气中央研究院下设系统集成研究所、新能源所等多个研究分所,开展集成、共性、前瞻性、新领域技术的开发研究。这为东方电气持续的创造发展能力提供了技术储备和研发技术支持,完善了集团的技术创新模式,使中国发电设备行业从产品设计制造向研发与设计制造一体转变。“十一五”期间,东方电气集团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保持3.5%左右,为企业持续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五年来,科技活动经费超过60亿元,2010年达到20亿。东方电气集团的经营重点放在增长较为迅速的发电设备市场领域,且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凭借自身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劳动力资源成本方面的优势,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市场的中长期营销战略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1.是扩大海外市场和优化布局 在扩大海外市场开发覆盖上,东方电气集团积极开发市场信息资源,提高市场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市场宣传,积极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通过增设新网络,提高新信息、新市场控制能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优化市场布局上,加强市场风险防控能力,以印度市场为重点巩固传统市场,下大力气开发中东、东欧、非洲、中南美等新市场和潜力市场。东方电气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和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通过BOT、BOO、技术出口、建立海外子公司、并购等多种方式“走出去”。 2.是优化项目和产品结构 针对优化项目结构,东方电气集团需要在稳定火电市场、努力开发高参数火电的同时,加大水电和新能源项目的市场投入,重点培育、认真操作,力求水电市场取得新成果,风电市场实现新突破。针对调整产品结构,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产品研发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在做好电站工程总承包、发电设备成套出口的同时,扩大其他机电产品出口。 3.是优化流程和全员营销 东方电气集团准备建立投标及合同评审机制,将风险管理融入销售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积极研究全员营销模式,将项目执行、售后服务作为最基本的营销行为,积极予以培育和规范,促进市场开发和经营业绩持续稳定提升。 4.是强化对外沟通与协作 东方电气集团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同类企业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培育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以联合体、业务外包等多种方式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投资机构的沟通协作与合作,提升融资能力,进军带资项目领域。增强项目综合开发能力,逐步由单纯的BTG、EPC承包商逐步向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角色转换。 二、东方电气集团印度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是扩大核电和风电设备产能 东方电气集团结构调整取得突破,目前已经开始向印度批量出口风电设备。着眼于未来,“十二五”期间,集团着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在国际同行中率先形成“水电、火电、核电、风电、气电、太阳能发电”多电并举的格局,着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大容量水电、百万千瓦等级核电等高技术含量设备。尽管水电是东方电气集团的技术王牌,火电是集团的业务支柱,水电和火电在集团的业务板块中举足轻重,但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提高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比重,仍然是东方电气集团结构调整的重点。在推进“六电并举”的同时,东方电气集团还关注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如何提高风能潜力,探索太阳能光伏发电之外的技术,并希望在生物质能源转换方面有所作为。为适应核电站应急管理方面的需求,集团将加大核应急设备的研发投入,比如核应急处理机器人的研发等等。 2.是提升火电产品交货速度 印度是东方电气集团在国外最大的火电市场,集团力争其在印度火电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需要加快火电产品交货速度,进一步增强品牌竞争力,将用户要求贯彻到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同时要以项目计划为龙头,以合同条款为准绳,增强全员合同意识,以均衡生产原则为导向,加强关键设备、关键环节控制,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确保火电及其他重点产品按期交货。此外还需加强供应链管理,特别是外委、外扩、外购及分包产品进度和质量管控。另外,东方电气集团还需要紧跟印度市场变化需求,超前研究、储备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在某些方面,东方电气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比如,在印度市场,政府目前青睐700-800MW火电机型,环顾各国,唯有中国企业缺少这类机型的储备。因此,东方电气集团要像对待国内市场一样,为其主要目标市场针对性的开发、储备新机种、新产品。 3.价格策略 一是实行竞争追随定价策略和精细化报价。竞争追随定价法通常用于工程投标的交易方式。投标价格是投标厂家根据竞争对手的报价来估计确定的一个价格,而不是依据自身的成本费用或者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价格。东方电气参加印度火电项目投标,目的是希望中标,所以报价一般都略低于竞争对手的报价。根据前面对印度的发电设备市场及竞争对手的分析,相对国外竞争对手及印度国内对手,目前印度发电设备的竞争除质量与技术外,主要表现为价格因素。由于东方电气参与的基本都是印度私营企业举办的电厂项目,私营企业除对技术要求高外,对价格非常敏感。因此,东方电气采取了竞争者追随定价方式,提高了工程中标率。此外,由于印度火电项目的金额大,竞争激烈,项目执行时间长,需对成本进行准确核算,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东方电气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争取项目和有效防范风险的两不误。为了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在2009年12月,股份公司进出口分公司成立了商务技经处,目的就是要通过项目处和商务技经处在职责上的适当分离来控制和防范风险。虽然国外GE公司等早已有此类管理经验,但东方电气并没有完全照搬GE公司的做法,将市场和商务技经工作隔离,而是采取了在职责上适当分离,在工作上有机结合的方式。 三年来,公司不断强化和完善对外报价审核和评审程序,新成立的商务技经处参与了印度所有火电项目的价格核算和投标报价审查工作,统一了成本分析表,初步拟出了技术商务检查清单。为有效防范风险,东方电气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作,制定标准文本,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差异;通过集体讨论,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疏忽和漏洞,更多地依靠工作程序和部门力量来保证和提高工作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二是建立工程项目反索赔机制。为防止印度业主方利用工程项目索赔机制增加东方电气集团在工程上的额外支出。东方电气建立了相应的反索赔机制,东方电气集团在印度的工程反索赔涉及到的范围很广泛,具体包括:业主违约、特殊风险引起的成本增加、工程遇突发事件造成延期、工程保险索赔等都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东方电气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了对合同、规则章程的学习和管理,充分借鉴并利用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印度发电设备工程承包市场中,建立了包括索赔流程,索赔技巧在内的工程项目反索赔机制。 4.渠道策略 是参加国际专业展会。发电设备作为工业产品,与一般的快速消费品的小区渠道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参与国际展会不失为重要的工业设备销售渠道。通过参与国际专业展会,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知名度,把握市场拓展机遇,同时也可以树立品牌。印度国际电力展是由印度工商会联合会(FICCI)、印度电力部联合主办的、涉及发电技术及设备、电力自动化产品、电工器材产品、输配电产品的国际性展览会,每年举行一届,2006年开始举办。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先后参加了2008年~2010年的印度国际电力展,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客户展示了东方电气集团在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各领域强大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吸引了各国同行、专业观众、媒体的目光,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印度市场开拓主体。早在2008年末,东方电气集团就在印度加尔各答成立了分公司。在项目较多的印度成立分公司专门从事售后服务,东方电气从单纯的产品走出去逐步发展到服务、技术走出去,同时投资海外建厂,研发在国内,制造在当地,这将是未来印度市场的新增长点,也是东方电气下一步的“走出去”战略。三是与印度企业建立联合投标体。由于印度的劳工政策的限制约束,不允许国外劳动力进入印度市场,这导致东方电气集团独立施工出现相当难度。印度市场本身具有一定的施工能力,可以利用联合投标体的形式解决施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东方电气集团可以与TATA集团,诚信(Reliance)集团等能源公司进行合作,他们本身具有雄厚的资金而且拥有独立的施工、技术队伍,对印度本土的电力技术比较熟悉。 5.促销策略 一是进入带资项目领域。由于部分印度业主方的资金有限,而这部分项目对东方电气集团印度市场的开发具有象征性意义,因此,东方电气集团仍然部分进入带资项目这一领域,为印度需求方提供项目设备进口以获得金融支持。通过为印度需求方面提供出口信用担保,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印度业主方获得设备。但由于带资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是否承接带资项目,也需要综合考虑业主方面的信用和未来的偿还能力。二是参与印度公益事业。东方电气(印度)公司以集团公司“社会、企业、员工和谐统一”核心价值观及“人和”企业精神为指导,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心业务营造了和谐外部环境。 三、印度工程项目 当工程正处于建设中时,通过用工、采购当地化为当地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东方电气印度公司还积极参与捐助学校、孤儿院、市政设施等公益活动,尊重地方信仰和习俗,树立了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 作者:付宗平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探讨与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在分析当前勘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相关解决思路,最后从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实践,可以看出这一管理模式可以推广借鉴。 关键词: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 实践探索 管理模式 对于复杂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公路工程建设来说,为了确保公路造价经济、设计合理、环保美观核运营安全,需要对于处于复杂的岩-土-水-应力等地质环境之中隧道、桥梁、路基路面等构造物进行勘察地质的客观认识,这样才能为设计人员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地质资料。公路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增长很快,大量的相关经验也在勘察设计方面有所积累[1]。但是相关的问题暴露也比较多,比如,施工及运营期产生的路基沉降、隧道塌方、边坡滑塌以及桥梁下沉等现象出现比较多,还有就是因施工揭露与勘察资料不符而引起的设计变更也是层出不穷,上述问题对于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者重大的安全事故往往会引起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分析相关原因,肯定存在建筑施工本身原因,另外,勘察深度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公路选线、构造物设计不合理是由于地质资料可靠度低等方面[2]。另外,设计人员采用过于保守的设计思想,也容易使得工程浪费比较严重,尽管工程安全可靠,但是,这种地质资料不准确、勘察与设计脱节等现象也是坚决不可取的。 1 当前勘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1.1 勘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勘察与设计脱节 目前,勘察与设计脱节现象在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中较为严重,主要有知识结构脱节、组织脱节、和设计文件脱节等方面。 对于长期从事勘察工作的地质工程师和专注于专业设计、勘察的公路主体设计人员来说,他们之间就是由于勘察与设计组织脱节、专业分工过细的原因,使得专业技术方面越来越单一,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有效得以提升。勘察人员表现在对于公路特点知之不多,在设计要点把握不准的情况下,自然相关的勘察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则很难满足设计要求,这样就往往容易给设计人员造成误解,或者带来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则往往对于察成果多采用拿来主义,表现出过多的依赖地质人员,在公路选线过程中也很难将工程地质选线的理念至始至终贯穿其中,缺少足够的地质专业知识和辨伪存真的能力。 (2)勘察资金投入不足 工程造价的经济性、运营的安全性、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这三点则是公路勘察设计单位的要求条件,一方面需要实力的专业设计队伍和项目管理人员,另外,为了保证优质设计,还应该重视工程地质相关工作,通过足够的勘察工作量来查明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缩减勘察工作量或者低价转(发)包等途经进行勘察,这些方式对于公路设计单位来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在工程地质勘察资金投入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往往在高利润的驱动下,存在相关的低价转包、降低要求或者是弄虚作假等方式进行,勘察成果质量自然得不到有效保证。 (3)勘察周期缩短 公路勘察设计周期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大大缩短,这样的情况下,迫使勘察设计同步进行,甚至出现公路设计超前于工程地质勘察的情况。不够完善的中间性勘察资料对于设计院来说也是常常存在的,考虑到工程地质勘察滞后的情况,在没有勘察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工作也可能是这样。当设计假定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勘察资料没有较大的出入,就按照在提交后勘察资料进行采用原方案的设计;但是,当即便发现工程地质信息不同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往往追求工期,有可能出现不理会地质资料的情况,使得地质资料未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改变公路勘察设计的管理体制则是改变我国公路勘察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的主要途径,应该从转变工程地质勘察管理体制入手进行思考,比如,尽量延长勘察设计周期,而业主不再片面追求工期;工程地质人员对公路工程的学习应该在勘察单位进行加强,为了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应该真正领会公路设计的需求和勘察的重点;同时,设计院转变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 对于公路勘察没计企业,在进行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应该秉着“质量第一,创造精品”的理念去施工,而不能只是注重片面的利润。为了提高勘察设计的质量,应该致力于改变目前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的弊端,比如,通过全面实行严格的监理制度,不断加强勘察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打击勘察压价竞争、层层转包、暗箱操作,强化勘察设计过程控制和成果审查等等。 2 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2.1 落实内部地质监理制度 勘察质量的提高受到国内公路建设项目逐渐实行勘察地质监理制度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能够通过对于勘察工作量进行审查,要求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之要求,要求公路设计单位尽可能多布置勘察工作量;另外,勘察质量的提高有影响的还包括对勘探进行监督,要求地勘单位按规范作业。 2.2 加强勘察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一,设立地质室(组),分院重视工程地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承担公路主体设计的分院设立工程地质室,在勘察设计项目部设立地质组,并列于主体设计室(组),受分院领导(项目负责人)直接管理。第二,明确相关地质人员的职责,同时,通过培训不断增强勘察设计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第三,对于工程地质人员的知识结构来说,工程地质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应该有所要求,通过与设计人员的紧密联系,以及相关的路基路面、路线、桥梁、隧道等专业的了解,使得自己身的公路专业设计知识不断扩大。 2.3 加大勘察资金的投入 工程地质条件错综复杂,再加上岩土体千变万化的特点,考虑到勘察工作量与勘察精度成正相关,勘察精度必然受到勘察工作量的缩减的影响而有所下降。在市场经济体制结构下,利润最大化也是地勘单位的追求所在,低价中标的影响就是表现在勘察不够精细,同时,导致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有所下降。所以,要想使得勘察质量得到提高,应该保证足够的勘察工作量,应该对于资金进行有限度的加大,这样不会为了片面追求低价而转包给实力不佳的勘察单位。 3 结语 公路工程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工程地质勘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和由此引起的勘察质量下滑是一个主要问题。尽快转变工程地质管理模式,提高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是公路行业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探讨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模式问题,希望能够共同把公路勘察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逐渐解决,促进我国公路工程更好地建设。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问题研究 摘要:结合沿线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遥感、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建议。 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勘察 公路建设 地质资料 我国山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70%,山区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较复杂,不确定性较大。路基填挖交替频繁,深挖、高填路段多,从而使路基的物理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发生失稳现象。这就需要对工程地质条件做深入的研究,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勘察方法和手段,为山区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本文总结了山区公路勘察方法,并对各种特殊地段的勘察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沿线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遥感、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建议。 1.勘察方法的选择 勘察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勘察阶段,地形、地质条件和勘察对象而定,大致分两种类型: 1.1宏观控制 一般采用遥感技术,从宏观上观察全貌,对区域地质条件进行大致了解,可发现大型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料,还可以掌握不良地质发展趋势,进行地质单元的划分。山区公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进行地质单元的划分。地貌就是从地质的角度去论述地表形态,不同地貌的地质成因和历史不同。 1.2微观分析 通常采用地质调绘、物理勘探、钻探、挖探、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等方法,其中地质调绘及物理勘探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地判定地质条件;而钻探、挖探、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则可以对地质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2.路段勘察 2.1一般路基 一般路基工程勘察主要按沿线微地貌特征分段,查明各段的地质结构,岩土类别、土的密度和含水状态,基岩风化情况,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和地表水活动情况;确定路基基底的稳定性,边坡结构形式及坡度;确定设置支挡构造物和排水工程的位置,划分土石工程等级。 2.2高路堤 高路堤作为陡坡路堤的一种特例,也属于重点路基工程(即地形起伏大、路基填挖量大、工程地质条件差的路段),高路堤边坡必须进行稳定性验算,其参数的选择是稳定性验算的关键,需要对地基土及路堤填土提出准确的物理力学参数,因此要针对高路堤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高路堤主要病害是总体沉降、局部沉降、局部沉陷、滑移、路基破坏等。一般的填方路堤和高路堤对路基基底要求应有足够的承载力,路堤基底土的变形性质和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路堤填土高度、基底土的力学性质、基底倾斜程度、软土层和软弱结构面的性质和产状等。软土层或较软结构面往往使基底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造成路基的破坏。因此其勘察中的重点是沿陡坡路基顶或软土层及较软结构面,对陡坡路堤进行设计时必须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供准确的陡坡路堤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2.3陡坡路堤 当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包括纵断面方向)就应视为斜坡路堤,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就视为陡坡路堤。根据斜坡路基病害调查,公路陡坡路基常见病害是纵向裂缝和路基滑移。影响陡坡路基稳定性的主要工程地质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1)陡坡覆盖层土体与基岩接触带为透水软弱面,地下水活动引起陡坡路基下滑;(2)陡坡路基岩层软硬相间,其软弱面顺路基倾斜,由于风化强弱差异或地下水侵蚀,地基和路基顺软弱面滑移。 2.4支挡工程 支挡工程的勘察主要任务为查明支挡构筑物位置承重地基的地层层位、层厚、岩土类别、分布范围,调查地下水埋深、分布;确定岩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判定在路基附加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和滑移的稳定性。 3.桥涵勘察 桥涵工程的勘察主要任务是查明桥涵位置地基土层的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查明其软弱下卧地层的厚度及分布,依据调查结果绘制断面图。确定岩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在地形图上绘出汇水面积;根据收集的气象资料,估算最大的流量,过水断面尺寸,计算墩台最大冲刷深度,提出合理的基础埋深。 4.公路涎流冰的勘察要点与防治措施 涎流冰冲坏桥涵结构,破坏路基路面,危害公路行车的安全,已成为高寒地区公路主要病害之一。涎流冰的防治工作,应从公路勘察设计的源头上采取积极地防治措施。若路线不可避免地要从涎流冰地段通过,则应进行全面细致的水文、地质、地形调查,认真分析水的来源,涎流冰的形式、规模及对公路的危害程度,因地制宜地选择防治方案,将涎流冰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一般采用因势利导及相互隔离的办法处置。 5.结语 随着山区公路的高速发展,由于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给勘察专业带来诸多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地质勘察工作是山区公路建设成败的前期关键,各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要达到必要的深度。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或存在不可避绕的不良地质路段,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更要做细,并请多方专家共同研讨决策。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适应山区公路建设新的发展需要。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摘 要:公路作为一种线性构造物,是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是带状的空间立体交通结构物。由于这些特点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条件和繁杂的地质问题,而由此产生的投资数额亦是巨大的。 关键词:公路;地质勘察;方法 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条件和繁杂的地质问题,如软土地基、岩溶地形等;而由此产生的投资数额亦是巨大的。一般来说公路工程中岩土工程往往占到总造价和总工期的30%一70%甚至更高。同时公路工程地质勘测直接关系到路基、桥隧的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1.研究既有资料 收集和研究路线通过地区既有资料,不仅是外业测量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地质勘测的重要方法。特别在既有资料日益丰富、遥感技术日益详尽的今天这种方法尤为重要。 2.调查与测绘 公路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的目的在于查明公路走廊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路基、桥梁、隧道及其他结构物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评价,为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布置提供依据。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宜采用下列方法: 2.1 根据任务要求对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编写纲要。必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实地踏勘。 2.2 对线路所处第四系覆盖地段,宜先使用物探方法进行探测,对解释成果应选择性地进行验证,并应提供实测地质剖面和必要的岩土测试资料。 2.3 基岩裸露、半裸露区,宜采用路线地质追索法与横空法相结合进行调查与测绘,必要时可进行适量的勘探与测试。 2.4 地质复杂,宜采用填图的方法进行。当地质条件简单或既有地质资料比较充分时,可采用编图方法进行。编图地段应有剖面总数1/3的实测地质剖面。 2.5 对线路设计与施工有重要影响的地质问题。公路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有调查研究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分析各地貌单元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地层、构造、场地稳定性的因果关系;查明岩土成因、性质、厚度、时代和分布范围;调查岩层产状,确定地质构造类型、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其性质;调查新构造活动的痕迹、特点和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工程地质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和访问群众,必要时可配合勘探和试验。特别是在对历史地震情况的调查,对沿线洪水位的调查,对滑坡、崩塌、风沙、雪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的发生情况、活动过程和分布规律的调查方面,都离不开调查访问。 3.勘探 勘探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是获取深部地质资料必不可少的手段。能提供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在桥隧、涵洞、不良地质处理中应用广泛。在进行地质勘探时,应充分利用地面调查测绘资料,合理布置勘探点,认真分析勘探成果,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公路工程地质勘探方法主要有挖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几种。 3.1挖探 挖探是工程地质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分为坑探和槽探。它就是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掘坑、槽,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之间接触关系等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土样,该方法的特点是地质人员可以直接观察地质结构细节,准确可靠,且可不受限制地取得原状结构试样,因此对研究风化带、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有重要的作用,常用于了解覆盖层的厚度和特征。 3.2简易钻探 简易钻探是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具有工具轻,体积小,操作方便,进尺较快,劳动强度小等优点。但缺点是:不能采取原状土样或不能取样,在密实或坚硬的地层内不易钻进或不能使用。“麻花钻”是在公路工程中常见的简易钻探方法。 3.3钻探 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中,钻探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最重要的勘探手段,它可获得深部地层的可靠地质资料。钻探按钻进方法分有回转、冲击、振动和冲洗四种。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钻探主要用于桥梁、隧道及大型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勘探,一般是在挖探、简易钻探不能达到目的时采用。钻探作为最重要的勘探手段其提供的成果亦是相当详尽的。 3.4物理勘探 物理勘探简称“物探”。不同成分、不同结构、不同产状的地质体在地下半无限空间呈现不同的物理场分布,物探采用专门的仪器,通过观测这些物理场的变化,来判断地下地质情况。物探的优点是效率高、成本低、仪器和工具比较轻便。但是由于不同土、石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或同一种土、石可能具有某些不同的物理性质,因此有时较难得出肯定的结论,必须使用钻孔加以校核、验证,所以物探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 4.试验 实验是工程地质勘测的重要环节,分为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是对土石工程性质进行定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解决某些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途径。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与勘探工作,只能解决土石的空间分布、发展历史、形成条件等问题,对土石的工程性质只能进行定性的评价,要进行准确的定量的评价必须通过实验工作。 在工程实践中,可能会遇到某些复杂的自然现象和作用,一时上不能从理论上认识清楚,而又急于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通过试验的方法加以解决。 原位测试主要有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横(旁)压试验、动力触探和标贯。是在岩土所处之原位,保持着原位状态和原位应力条件下现场就地进行的测试工作。通过原位测试可取得岩土多种物理及力学参数。由于它所提供的数据较准确、设备较轻便、操作也简单易行,且便于多点使用,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室内试验是直接采用仪具试验并通过计算取得有关数据的方法。应注意试验结果只代表取样地点的性质特征,实际应用中应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5.定位观测 物理地质现象与作用是在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发生与发展的,其中某些具有周年的变化过程,某些具有多年的变化过程,如滑坡、泥石流等,而另一些可能兼有这两种变化。通过直接观察和勘探,只能了解某一个短时期的情况,要了解其变化规律,就需要作长期的定位观测工作,而掌握其变化规律,有时则是工程设计所必需的。因此,定位观测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必需的。定位观测不仅可以为设计直接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为科学研究积累资料。 6.结语 岩土作为自然产物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在实际工作中岩土工程往往是影响投资和制约工期的主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正确利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方法对提高设计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工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作为岩土工程在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手段,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现场施工全过程及技术要求 摘要:工程地质的勘察是公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根据以往技术要求及施工经验,首先探究陕西地区外业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及勘察方法,并重点分析不同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最后对公路工程勘察的新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路;地质勘察;技术要求;注意事项 引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呈线状分布,一般长达几十公里。在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区,同一项目往往跨越多种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单元,途径多种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管理好一项复杂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需要项目负责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1.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及勘察方法 1.1初步勘察阶段 1.1.1目的 根据合同或协议书要求,在工可研究基础上,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作好地质比选工作,为初步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 1.1.2任务 (1)进行综合地质勘察,查明路基和构造物工程场地岩土层结构及工程质,为路基设计、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的工程地质资料; (2)初步查性明对工程场地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为路线避绕或治理对策提供地质依据; (3)查明场地地震烈度,对抗震设防烈度7°及其以上的高烈度区进行烈度复核和地震安全性评价。 1.1.3勘察方法 主要为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及综合勘探。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人工浅探(洛阳铲或麻花钻)、工程物探(电法、地震、声波、测井等)、机械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实验与定位观测等。原位测试包括静立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扁铲试验、现场荷载试验(地表及钻孔内载荷试验)、现场剪切试验、水文地质测试等,室内试验主要为岩、土、水的物理力学、水理、化学等实验内容,定位观测主要是针对特殊不良地质如滑坡、泥石流、软土、地下水特性等内容的变形位移观测。 1.2详细勘察阶段 1.2.1目的 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确定公路路线、构造物位置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完整、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 1.2.2任务 (1)在初勘基础上,进一步查明项目区工程地质条件,最终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布设位置; (2)进一步查明路基和构造物工程场地岩土层结构及其工程性质,准确提供路基和构造物工程基础设计、施工必需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 (3)根据初勘拟定的对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防治方案,具体查明其分布范围、性质,提供防治设计必需的地质资料和地质参数。 1.2.3勘察方法 主要以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实验为主,必要时可进行物探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 2.不同地质下勘察技术要求 2.1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及山间谷地 对路基和涵洞、通道工程,应采用静力触探方法,静探孔应布在涵洞、通道构造物上,并酌情控制路基,必要时布少量钻孔相结合,以前采用麻花钻或洛阳铲孔因孔浅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而不被采用。但岗地及山区,表层为老粘性土及坡积层,其工程性质好,下伏无软弱夹层,应以挖探或浅井方法,并配合地质调查。 2.2液化土地区 应执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即对抗震设防烈度7°及以上高烈度区(相当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及以上),在地表以下20米深度内有饱和砂土、亚砂土可能液化土时,应在钻孔中作标贯试验,判定其是否为液化层,对判定的液化层应确定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标贯试验可与取土间隔进行,一般每米一次,每个工点每层标贯点不少于6个。 2.3软土及软弱土 以静力触探为主,结合少量地质钻孔勘探,勘探重点是构造物台后高填路段,可结合构造物地质钻孔勘探。对软土厚度大于10米路段,原则上以桥代路。 2.4岩溶路段 2.4.1路基勘探 路基勘探应在物探工作基础上采用钻探方法查明路基范围内溶洞分布特点、形态、规模、顶板厚度及完整性等,在填方路段钻孔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在该深度内遇溶洞时,应钻穿溶洞并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在挖方路段,钻孔应在路基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或穿过溶洞后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 2.4.2桥基勘探 在物探基础上布设钻孔,主要查明每个基础范围内的岩溶情况。一般情况下,浅基础不少于2个钻孔,桩基础应逐桩钻探,钻孔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10米,在该深度内遇到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其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 2.4.3隧道勘探 在物探工作基础重点查明断层带、褶皱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岩溶发育情况。除洞口布设钻孔外(钻孔应在洞口以上30~50米范围内),在洞身易发育岩洞地段布设钻孔。钻孔应在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在该深度内遇有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其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钻孔应布在中线外7米交叉布置。 2.5滑坡 滑坡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位移,有顺层或沿软弱夹层滑动,有残坡积层沿下伏外倾基岩面滑动,有均质岩土体因坡度陡导致坡体失稳而滑动,也有高陡边坡因倾倒破坏而失稳。滑坡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地质调查的基础,沿主滑坡方向布置钻孔,对大中型滑坡不少于2~3个勘探线。通过勘探查明滑床位置及滑床产状、特征及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2.6崩塌与岩堆 主要采用地质调查方法,对岩堆可酌情配合挖探和必要的物探方法。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避开或尽可能减少崩塌岩堆路段长度和避开特别发育段对公路危害最大的崩塌和岩堆体。 3.公路工程勘察新技术 3.1遥感技术在公路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在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公路工程地质调查,易于发现常规地质调查难以发现的地质现象。从遥感图像上提供的构造信息,可识别规模较大的软土分布区。公路工程遥感应用于工可阶段,易于进行最佳路线方案的选择,能提高勘探效益,缩短可行性研究周期,节省工程勘探投资。通过对各种工程地质要素的解译,结合地形高程数据分析、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最佳路线方案。在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中不能仅仅依靠遥感技术。对于遥感的成果,要进行实地检验;对于遥感地区选择一定有代表性的点或地段进行实地考察,检验遥感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将遥感成果用实地的勘察、钻探等获取的微观的资料来验证;在遥感中采用不同的解释系统和方法,将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参考工程地质物理勘探成果,将遥感成果进行横向对比。 3.2探地雷达在地基勘探中的应用 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考虑到勘测的目的主要需要了解软土沿路线的纵向分布,在雷达剖面布设过程中,主剖面应沿公路的走向布设。同时考虑到公路工程横向软土分布范围的不均匀性,以及探地雷达资料的相互印证、校核、修正,在每一典型区域应布设若干横剖面。一般横剖面的起始、终结端点应布设到公路两侧天然场地中,横切、垂直公路走向布设。对部分疑难地段可进行加密勘测,或在天然场地添加辅助剖面。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探地雷达天线类型一般选择100MHz接地耦合天线和低频组合天线,能够满足勘测深度和精度要求。在资料处理中,通过对雷达波形、雷达波形图、雷达影像图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钻探资料与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即可对软土地基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均匀性等进行识别和划分。 3.3综合工程物探的应用 (1)在解决软土总体分布情况的工程问题时,主要选用探地雷达,其次可选用电法、地震勘测方法加以补充。 (2)在解决软土厚度变化的工程问题时,可考虑两种物探方法组合:在软土分布深度一般区,主要选用探地雷达,其次可选用电法、地震勘测方法加以补充;在深厚软土分布区,主要选用电法、地震勘测方法。 (3)在解决软土与公路工程相互作用工程问题时,主要选用探地雷达,其次可选用电法、地震勘测方法加以补充。 (4)在解决软土沿深度方向的变化特征时的工程问题时,主要选用井中物探方法。 4.结束语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是为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养护方案的制定及地质灾害的整治提供地质依据,是公路设施建设的基础资料,服务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现有的岩石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均难以准确地描述岩土体实际的力学本构关系,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其本身的因素外,还受到许多外界的因素如施工、气候等的影响,十分复杂。因此做好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特别是不良地质路段的勘察尤为重要。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析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挖探技术的应用 摘要:挖掘机挖探的勘探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解决人工挖探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和不太安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钻机搬迁困难和地下水下挖掘困难等问题,解决一些采用钻探方法很难查明的工程地质条件,保证公路工程地质勘探工作量和勘察深度,从而大大提高公路勘察设计的质量。因此,本文对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挖掘机挖探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勘探;挖探技术;应用 1 概 述 挖探属于探坑(井)、探槽的范畴,是查明地下工程地质情况最直观有效的勘探方法。挖探与一般的钻探相比,它的优点是揭露范围较广,地质人员能够直接观察到地质结构细节,准确确定地层分层界线和岩性,而且可以不受限制地从中采取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岩土试样,并可以用来做现场大型试验,尤其对研究软弱夹层和破碎带的空间分布特点、岩土工程性质等意义更大,另外它还有施工操作简单、需要施工人员数量较少、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小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挖掘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完全可以采用挖掘机来进行探坑(井)、探槽的施工,解决传统挖探存在的速度慢、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和不太安全等缺点,使其和钻探一样,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工程概况 江西省某公路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全长 12.1km。桥梁 1090.2m/16 座,其中大桥 6 座,中桥 4座;涵洞312.6m/24 道;隧道 961m/4 座。在某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中大量采用了挖掘机挖探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技术效果。 3 挖掘机挖探技术 某公路 K0+400~K2+500 段布置有 10 座中小桥,沿路线1kM 河床落差达 50m,河床中普遍分布有 2m~5m 厚的卵石、砾石,砾石、卵石含量超过 50%,含漂石、块石,河床深槽中常年有水,但水深在非雨季一般为0.5m~1.0m。河谷地形上高差较大,离公路较远,交通不便。勘探如采用钻机钻探,钻机搬迁非常困难,搬迁的时间甚至超过钻进的时间。由于卵石、砾石的大量存在,钻机钻进时需要采用厚壁套管跟进、泥浆冲洗、复合钻头钻进,钻进效率差,每班次进尺只有2m~4m。这样每座桥勘探需要至少 3d天时间。因山区工程地质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在公路建(构)造物基础范围内,钻孔移动 1m 的位置,工程地质条件往往变化,如岩石的埋深相差有时就达 2m~3m,甚至出现相差达10m 的情况。另外,卵石、砾石的分布往往不均匀,经常有透镜体出现,采用钻探往往难以查清公路建(构)造物基础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了加快勘探进度、减小费用、提高勘探有效性,我们决定采用挖掘机挖探方法。 勘探用的挖掘机,不需要对工程施工用的挖掘机进行特殊改造,可以直接调用。我们调用了当地的一辆小型履带式挖掘机,沿河道一直开上去,沿河对桥位逐个进行挖探。采用小型履带式挖掘机,主要是适应河道狭窄时挖掘机的通行。履带式挖掘机适应复杂地形的通行,河道中有不太深的水也能通过。挖掘机到达桥位处,首先平整一个平台作为挖掘机操作平台,然后对桥墩台处土、石进行挖掘。探坑的范围以大于桥墩台范围为佳,这样可以全面查清墩台范围内基岩岩面起伏情况,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探坑的具体范围可以根据现场条件确定。根据预测的挖深及岩土性质,采取放坡或不放坡措施。实际上采取挖掘机施工技术即可,不同的是地质技术人员要事先大致预测探坑范围内工程地质条件,对挖掘机操作人员具体交代注意事项。挖掘时要采取慢挖、一次性挖土(岩)量要少的原则,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为主要目的。 对挖上的岩、土,在挖斗里时,在确保挖掘过程中扰动很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原状岩、土试样,可以进行原位测试。在探坑里没有地下水或地下水很少、坑坡比较稳定,在确保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下到探坑里进行观察、取岩土试样、进行原位测试。 挖掘过程中,对挖上的岩土及挖坑里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和描述的内容主要有: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厚度、第四系和基岩的分界线、岩石的风化特点及风化壳分布以及地下水渗水点位置、特点、涌水量大小等等。对地层分界线等特征点、线、面,用测量仪器进行量测。 一般情况下岩石面在1.5m~4m 左右,一个探坑 0.5h~3h就能挖好。对于一些岩石面埋藏较深的地方,如大于 5m,如果挖上来的土质均为卵石,结构比较均匀,密实度较高,亦满足桥梁扩大基础的承载力要求,不再深挖或采用钻探方法。如果土质较差,不满足桥梁扩大基础的承载力要求,则还需要采用其它办法勘探,挖探为初步确定基础型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某公路10座中小桥,采用挖掘机挖探方法,平均每座桥仅用1d时间就将工程地质条件查清楚。有3座岩石埋藏深度只有1.5m~2m的桥位,半天时间就将每个桥位2个桥台位置工程地质条件查清楚。挖掘机挖探查清工程地质条件情况后,还可以很方便地及时回填探坑,从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在K5+500~K6+800段6座大桥勘探中,也较多采用了挖掘机挖探的方法。每座桥位布置 2 个钻孔,在钻孔里进行原位测试、采取岩土试样,作为控制性勘探孔,控制勘探深度,其余用挖掘机挖探,加快了勘探进度,减小了费用,并提高了勘探的有效性。 采用挖掘机在山区进行公路工程地质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解决人工挖探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和不太安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钻机搬迁困难和地下水下挖掘困难等问题。如宁国市港口镇开发区道路工程处于微丘地带,地势起伏大,地层为粘性土,局部混卵石、砾石。为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为管道及道路设计提供资料,如采用钻机钻探,钻机搬迁难度很大。采用履带式挖掘机挖探,容易就位;挖探深度超过道路埋置的管道与涵洞的深度,即2m~3m 深度,效率很高。 大功率的挖掘机不仅可以挖动卵石、碎石土,而且可以挖动极软岩、软岩(风化岩石)甚至较坚硬岩,可以采取岩样,加上特殊装置后,可以采取岩芯和进行原位测试。至于挖掘深度,市场上有一款22m 长臂挖机,最大外伸挖掘范围为 21.6m,最大挖掘深度 16.5m。如用来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可以满足山区公路路线、路基及中小桥梁的勘察,对于基岩埋藏不深的大桥及隧道亦可采用其配合工程物探、钻探进行勘探。 挖掘机挖探不仅在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在平原地区也有广泛的用途。在公路路基、路堤、路堑、小型建(构)筑物勘探中,勘探深度一般不是很深,采用挖掘机挖探,工程地质勘探的效率高。如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天长段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广泛应用挖掘机挖探。例如在沿线筑路材料料场勘探中,为了取得不同深度的土料进行室内击实试验,由于需要的土料量较大,以往采用钻探方法,需要在同一地方钻几个甚至 10 几个钻孔,钻取不同位置的土料,很费时间,所取土料质量还不高。采用挖掘机挖探,很容易取得不同深度的土料,数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证,对地下水情况也查的很清楚。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有关问题探讨 摘要:公路桥梁工程在建设施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在地质勘查中必须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工程场地做出工程地质评价。本文将针对公路桥梁工程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各种勘察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成果整理,同时提出新建公路、改建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要点,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路桥梁;地质勘察;勘察方法;勘察操作 1. 引言 建筑场地勘查应广泛研究整个工程在建设施工和使用期间,场地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岩、土体的失稳、自然地质及工程地质灾害等问题。其通过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以保证工程的技术可能、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从而提高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在中外建筑史中,由于没有进行地质勘察而盲目设计和施工,已经造成很多的工程事故。而本文将针对公路桥梁工程,提出各种勘察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成果整理,同时提出新建公路、改建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2. 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查明并分析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选择能满足要求的较优越的工程场地和环境;对选择的场地进一步勘察后,对照建筑物的适宜性对场地进行分区,提出各区段所适宜的建筑物类型、结构、规模、基础及地基处理的合理意见;预测工程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及改善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和建议。对于公路路基勘察来说,主要是勘察路基边坡稳定性问题;路基基底稳定性问题;公路冻害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问题等、 2.1新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对于新建公路来说,应对路线工程地质勘察、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桥涵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 2.2改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改建公路工程来说,应采取以下勘察内容。(1)收集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2)收集有关桥梁、隧道和防护、排水等构造物的新建、改建或加固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料。(3)收集原有公路路况资料。(4)调查原有公路的路基、路面、小桥涵等人工构造物的状况及病害,研究病因及防治的效果。对原有公路的工程地质、不良地质地段的道路病害应力求根治。(5)当路线因提高等级或绕避病害而另选新线的路段,应按新建公路的要求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3.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3.1工程地质测绘 一般采用沿程测绘的方法,其测绘宽度一般包括中线两侧各200 m、300m。对于专门目的或地质条件的重点工程地段,应进行大面积工程地质测绘,这时的测绘线布置常采用路线穿越法和顺层追索法。而观测点的布置必须选在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现象的天然露头工人工露头处。目前在公路桥梁测绘中应用最多的测绘技术是应用航片和卫片测绘。航片的应用主要是运用室内光学仪器编制地形图,或者通过地质专业判译编绘工程地质图。而测绘技术中效果比较好应是卫片测绘技术,其优点主要是卫片拍摄地面范围大;反映宏观形态特征较清楚、解释效果比较好;卫片中包含的信息量大,可根据色调和形态特征,能够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的很多问题。 目前公路勘察中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资料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等进行圈定、判释,为路方案选择、线位展布提供宏观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1:5 万和1:1 万线位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调绘、验证,对路线通过地带及重点构造物场地进行全面的工程地质分析研究,编绘 1:5 万和 1:1 万综合工程地质图。 3.2工程地质勘探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地质勘探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山地勘探、钻探、物探、工程地质坑探。 (1)山地勘探主要是应用于公路建于山地中,其勘探方式主要为剥土、探坑、探槽、探井(分竖井、斜井)、平洞。 (2)钻探。采用钻探机具对深部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揭露的一种工作方法,它分为轻便钻探和钻探两种。轻便钻探利用洛阳铲、锥探和小螺纹钻等进行钻探的方法;钻探一般是利用大型钻机进行钻探的方法,常用的钻机是机械回转钻机。 根据实践经验,钻探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程序:1)破碎岩土采用人力和机械方法,使小部分岩土脱离整体而成为粉末、岩土块或岩土芯,破碎一般是借助冲击力、剪切力、研磨和压力来实现的。2)采取岩土用冲洗液(或压缩空气)将孔底破碎的碎屑冲到孔外,或者用钻具(抽筒、勺形钻头、螺旋钻头、取土器、岩芯管等)靠人力或机械将孔底的碎屑或样心取出于地面。3)保全孔壁一般采用套管或泥浆来护壁。 目前主要采用的钻进方法有以下三种:1)冲击钻进采用底部圆环状的钻头,将钻具提升到一定高度,利用钻具自重,迅猛放落,钻具在下落时产生冲击动能,冲击孔底岩土层,使岩土达到破碎。2)回转钻进采用底部嵌焊有硬质合金的圆环状钻头进行钻进,钻进中施加钻压,使钻头在回转中切入岩土层,达到加深钻孔的目的。3)振动钻进采用机械动力所产生的振动力,通过连接杆和钻具传到圆筒形钻头周围土中。4)综合式钻进综合冲击回转两种钻进方法;在钻进过程中,钻头克取岩石时,施加一定的动力,对岩石产生冲击作用,使岩石的破碎速度加快,同时由于冲击力的作用使硬质合金刻人岩石深度增加,在回转中将岩石剪切掉。 图1钻探施工图图2电法勘探 (3)物探。公路物探主要是在遥感判释与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长、长大隧道隧址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特大桥与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桥址采用地震面波进行控制性勘探,以了解隧址、桥址区的地层岩性、岩土界线、岩层完整性及风化破碎程度、构造及发育性与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隧道洞身围岩级别与洞口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对隧址、桥址区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其比选意见。 3.3公路工程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 (1)为了进一步验证工程地质情况,有时候需要在现场取有代表性的试样,送到试验室进行相关项目的试验。或者直接进行原位测试,就是直接在野外现场进行测试。两种试验方法相比来说,原位测试由于不用花费人力、物力搬迁土样,因此原位测试在工程地质试验中采用最多。目前原位测试中采用最多的有静力载荷试验(CPT) 、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 、旁压试验 、波速测试 、现场大型直剪试验 、块体基础振动试验等。 静力载荷试验指在拟建场地上,在挖至设计的基础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在其上逐级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分析研究地基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求得地基土容许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等力学数据。静力载何试验分为平板载何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等。用以确定地基土的临塑荷载、极限荷载,为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提供依据;估算地基土的变形模量、不排水抗剪强度和基床反力系数。其试验装置为承压板、加荷与传压装置及沉降观测装置等。根据实测结果绘制沉降与时间(s~t)关系曲线及荷载与沉降(p~s)关系曲线,由此确定地基承载力、地基土的变形模量、估算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估算地地基土基床反力系数。 静力触探试验指通过一定的机械装置,将某种规格的金属肩探头用静力压人土层中,同时用传感器或直接量测仪表测试土层对触探头的贯人阻力,以此来判断、分析、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主要用于划分土层、估算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估算单桩承载力及判定砂土地基的液化等级等。 图3静力载荷试验示意图 (2)进行公路地质勘察时应对工程地质进行长期观测,其观测内容主要是观测与工程有关的地下水的动态观测;不良地质现象的观测;建筑物修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观测。 4. 结语 本文针对公路桥梁工程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各种勘察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成果整理,同时提出新建公路、改建公路地质勘察要点,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1 工程概况 拟建的道路工程全长约2500米,路基宽度为18米,道路等级Ⅲ级城市次干道,设计行车速度20 km/h。 2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2.1 勘察目的 为道路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道路修建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道路区域内的岩土的设计参数。 为道路中的桥梁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桥型方案的基础类型、基底设置高程、地基岩土的设计参数。 2.2 勘察任务 查明场地土层成层条件和分布规律、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分布特点及地基土层岩土工程特性,为本工程设计、地基整体稳定性分析等工作提供地层分布资料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查明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场区历年最高、最低地下水位标高,并分析其对本工程设计与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对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结合本工程性质,对基础型式及相应的持力层进行分析论证。 3 勘察技术要求 3.1 勘察范围和钻孔布置 勘察范围为道路部分,孔位一般布设在道路中线,遇特殊地段,如水塘、小河等路段适当加布孔位。 3.2 取土样 原则上各土层均需取土样,一般要求每1~2m取一组试样。 3.3 室内土工试验内容 天然含水量、比重、容重、孔隙比、液限、塑限、非粘性土颗分;压缩系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和固结系数、c、φ值、土的承载比试验(CBR值)、土的击实试验、有机质含量及易溶盐含量试验等。 3.4 现场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根据本工程需要布置标准贯入试验孔,各土层均须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竖向间距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 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各土层的强度及桩周摩阻力、桩端承载力标准值;若为岩层,需提供岩石饱和含水率的单轴极限抗压 强度。 3.5 地下水测试 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对路基的影响的试验。 3.6 钻探现场记录 钻探记录需派有经验技术人员担任,负责记录土名、变层深度、颜色、包含物、状态和结构构造特点,砂类土的密实度和标贯击数,岩层的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 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评述 4.1 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回转岩芯钻探及锤击钻探,结合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室内土、水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野外钻探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及勘察纲要要求,室内资料整理及编制采用理正勘察软件进行。岩土分类定名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3.3~3.3.6条执行,同时结合野外钻探结果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4.2 测量放样 本次钻孔放样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道路设计平面图及测量控制点,用经标定合格的全站仪按图上尺寸测放而成,高程为黄海高程系统。各孔孔口坐标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一览表。 4.3 岩芯钻探 采用三台XY—1型液压岩芯钻机,地下水位以上采用干钻方式,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土层及全风化、强风化岩层使用口径Φ110 mm合金钻头回转钻进,中风化岩层采用口径 Φ75 mm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野外钻探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要求进行。 4.4 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方法,测试器具均经计量检定合格,测试数据准确,测试数量均不少于6次。 4.5 土、水样采取及土工试验 1)试样采取及试样数量。粘性土原状样按Ⅱ级土样质量等级要求采用厚壁取土器采取。砂类土主要采用标贯器采取,对卵石主要由岩芯管取样。在拟建线路内取1组土样及1件地下水水样做室内土、水的简化学分析。 2)土样试验项目。物理力学指标:含水量、重度、比重、液限、塑限、压缩模量、剪切强度、砂类土及碎石土的室内颗分,取样点力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代表性。 3)水、土样的试验项目。测定地下水、地表水及土规范要求所有腐蚀性介质含量。地下水位观测:沿线各孔均用测水钟量测地下水的的稳定水位。 5 线路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5.1 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拟建道路沿线地层相对简单,未发现岩溶、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存在大的活动断裂,因此拟建道路场地场地为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5.2 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评价与整治 软土为沿线的主要不良地质条件及特殊性土。软土以淤泥质土夹粉砂为主,主要分布在路线穿越的鱼塘内,呈流塑状,具有天然含水量高、高压缩性,土的力学强度低等特点,工程性质差,尤其在地震作用及振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侧向滑移,不均匀沉降及蠕变等工程地质灾害,对路基及构造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对于该部分土,考虑到其厚度不大,本次勘察中未将其独立划分为一层,施工时,建议将该层土清楚。 6 道路工程 拟建道路工程为城市一般道路,对该道路的岩土工程特征分别简析: 1)层人工填土以杂填土为主,厚度约为3.4 m,为不均的欠压实土,不宜作路基持力层,在道路施工清表时应予以清除。 2)层耕土:可塑状,分布厚度较薄,工程性能较差,层位稳定性差,不宜作路基持力层,在道路施工清表时应予以清除。 3)层粉质粘土,该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且厚度较大,为1.20 m~6.60 m,平均为3.69 m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后击数N平均值为9击,容许承载力为180 kPa,全线均有分布,可作路基持力层。 4)细砂:松散状,层薄且分布均匀性差,属均匀性较差土层,天基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0=100 KPa,工程性能一般,不宜作路基持力层。 5)中粗砂:稍密,工程性能一般,可作路基持力层。 6)砾砂:中密,仅局部地方有分布,可作为路基持力层。 7)卵石:中密状,重型动力触探修正击数票平均值12击,天然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k=400 KPa,层位相对稳定,土质均匀性一般,分布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较好,可作路基持力层。 8)砂质粘性土:可塑状,属低压缩性土层,层位稳定性差,局部分布,土质均匀性一般,标贯修正击数标准值11.68击,天基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0=220 KPa,工程性能一般,可作路基持 力层。 综上所述,场地内地基土均匀性一般。 7 结论 经本次勘察查明,拟建工程场地稳定,适宜本工程的建设。拟建道路沿线地貌主要以山麓斜坡冲、堆积成因的山前平原地貌为主,小部分为残积坡麓地貌。拟建道路沿线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沿线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通过高等级公路工程边坡勘察了解其工程地质分类 【摘 要】在总结高速公路工程边坡勘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适合高速公路工程的边坡工程地质分类,并将未变形边坡统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和土石边坡,对岩质边坡按边坡体岩性和结构进行了细致分类。 【关键词】边坡;工程地质分类;岩质边坡;土质边坡 1.边坡分类的一般情况 目前国内外对于边坡已有很多分类方法,但由于所依据的分类原则、分类标准和分类目的的不同,迄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分类。常见的边坡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有:边坡的成因、边坡的结构、边坡的岩性、边坡变形破坏形式等。总之,关于边坡的分类,国内外提出的方法很多,分类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或只着眼于变形形式的分类,或仅对某一种(或几种)边坡变形(如滑坡)按不同的准则进行细部分类,尚未见到对边坡进行综合工程地质分类者,因此,不便于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应用。 2.分类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2.1 分类目的 高速公路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是在总结我国高速公路工程边坡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工程地质特性的边坡加以区分,某种边坡代表某种工程地质特征,其稳定特点和对工程的影响自然也各不相同。因此,边坡工程地质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1)根据野外调查,能根据分类特征对边坡的类属迅速予以辨认,从而能较快掌握此类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2)能根据分类,对边坡的稳定性作出初步评价,就边坡对工程的影响作出判断。 3)根据分类预测边坡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对边坡的工程处理提出原则性建议。 4)当边坡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根据分类对下步勘察试验工作指明方向。 2.2 分类原则 为高速公路工程实用的方便,分类时注意贯彻了以下原则: 1)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为便于在野外对边坡进行辨认,并对其稳定性作出评价,在分类中将各类边坡的特征,可能的主要破坏形式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与工程的关系加以说明。 3)在对边坡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分类描述时,注意结合与工程的关系进行说明。 4)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岩性、结构和变形特征。 5)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时,进一步考虑与工程的关系。 6)为了使高速公路工程边坡勘察中地质描述规范化和论述使用方便,我们还按边坡的高度、坡度、人工改造情况等的不同,对边坡试作一般性分类。 3.高速公路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 按照上述分类原则,根据工程实际对高速公路工程边坡进行如下分类。按边坡与工程关系把边坡统分为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按人工边坡的形成方式把边坡分为填方路堤边坡和挖方路堑边坡;按边坡变形情况把边坡分为变形边坡和未变形边坡;按边坡岩性把未变形边坡统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和土石边坡。根据岩(土)体性质及其结构,对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进行细部分类。 3.1 岩质边坡分类 3.1.1 按岩质边坡的岩性不同分类 1)侵入岩边坡:如花岗岩。岩性较单一,强度较高,一般呈块状结构,常形成陡坡并发育卸荷裂隙。 2)喷出岩边坡:如玄武岩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角砾岩等,强度差别大,裂隙发育。有时具有层状或似层状结构,孔隙性大,边坡形态受形状控制。 3)碎屑沉积岩边坡:如砂岩、砾岩、页岩等,强度差别较大,具有层状结构,边坡形态受岩层产状控制,页岩透水性微弱。 4)碳酸岩类边坡: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强度一般较高,多呈层状结构。边坡形态受岩层产状控制,常形成悬崖,有时岩溶发育。 5)夹有软弱夹层的沉积岩边坡:如夹有泥化夹层或破碎夹泥层的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具有层状结构。 3.1.2 按岩质边坡的岩体结构分类 1)块状结构岩石边坡:块状结构岩石边坡是指一般由块状岩浆岩或巨厚层沉积岩组成的边坡。此类边坡的特征是,就局部地段而言,没有层状节理分布,不具备各类层状岩石边坡的特征,就其物质组成而言,岩石可视为相对均匀质体。 2)碎裂结构岩石边坡:碎裂结构岩石边坡是指具有强烈发育的不规则节理裂隙的各种岩石边坡,在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地区都可能出现,特别在断层交汇部位和严重的构造挤压部位较为常见。由于边坡上节理裂隙密集、方向零乱,难以划分出岩体的层状结构,边坡岩体多呈相互镶嵌的碎块,从宏观上看,可视此类边坡为散体,边坡形态主要决定于节理裂隙的切割程度和组合形态。 3)层状同向缓倾岩石边坡:层状同向缓倾岩石边坡是指由坚硬层状岩石组成的边坡,岩层的倾向与边坡的倾向一致,但倾角小于边坡坡角,坡面切断了岩层层面。由于坡面切断了岩层层面,坡脚以上岩层有路面方向活动的空间,因此当层面间抗剪强度较低时,可以沿层面产生滑动。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岩层的倾角大小、层面的抗剪强度及边坡岩体被节理裂隙切割状况。层状同向缓倾边坡较为常见,由于施工开挖人为改变边坡坡角使边坡由缓变陡,使层面被切断,当边坡岩层被坡面切断后,最常见的变形是顺层滑动,特别是沿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当节理裂隙的切割有利于割离坡体,下伏有软弱夹层时,雨后更易滑动。 4)层状同向陡倾岩石边坡:层状同向陡倾岩石边坡是指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基本一致,但岩层倾角大于边坡坡角的岩石边坡,由于坡面未将岩层层面切断,因此,没有沿岩层层面向下滑动的余地,一般情况下边坡是稳定的。 3.2 土质边坡分类 1)黄土边坡。 黄土一般呈棕黄色或淡黄色,具多孔性,孔隙比一般40%~50%,成分以粉粒为主,质地均一,无层理、柱状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天然状态下含水甚少,干燥时甚坚固。直立边坡,但遇水容易剥落或遭受侵蚀。 2)砂性土边坡。 砂性土边坡是指主要由砂或砂性土组成的边坡,以结构较疏、粘聚力低为特点,作为工程边坡,一般透水性较大,饱和含水的均质砂土边坡,在振动力作用下,易于液化产生液化边坡。 3)粘性土边坡。 粘土以颗粒细密为其主要特征,但由于生成环境的不同,各类粘土的组织结构、物理力学特性等差别较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也不一样。但一般都具有干时坚硬开裂,遇水膨胀分解呈软塑性状的特点。 4)软土边坡。 软土边坡是指由淤化、泥变、淤泥实土以及其它抗剪强度极低的土组成的边坡。粘土由于其抗剪强度极低,流变性征显著,对于边坡稳定性不利。 5)胀缩土边坡。 胀缩土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特性,因土中富含蒙脱石等易膨胀矿物,干湿效应特别明显。 3.3 土石边坡 由土和坚硬岩石混合组成的边坡统称为土石边坡,可分为碎石土边坡和岩土混合边坡二类。碎石土边坡是指由坚硬岩石碎块和砂土碎屑细颗粒物质混合组成的边坡。按其形成条件,可分为堆积型(包括沉积、堆积)和残积型。前者土石碎屑经搬运位移土石混杂,如坡积体及变形边坡残留体等,后者则为基岩原位风化而成,岩土未经搬运位移,如残积层。按结构形态又可分为土石混合结构和土石叠置结构,前者整个坡体皆由土石混合物组成,边坡的特性决定于土石混合体自身的特性,后者土石混合体的下部有基岩分布,边坡的特性决定于土石体本身外,尚与土石体与基岩接触面的特性有关。此种结构边坡,亦称岩土混合边坡,呈叠置结构的岩土混合边坡还有上部为全风化玄武岩,下部为砂砾岩,或上部为玄武岩,中部为全风化页岩,下部为坚硬岩石的边坡。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谈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内容摘要: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勘察方案考虑不全面、勘察方案不合理、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勘察深度不够、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水平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向山区延伸,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难度逐渐加大。 一、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不合理。在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大多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虽然也制定了勘察大纲,但多数项目勘察方案简单,未能针对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的特点,对项目工程地质勘察进行详细规划,所采用的勘察方法,时有不合理或欠缺的地方。如桥梁钻孔布置未考虑到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钻孔数量偏少、钻孔位置不合理,高边坡勘察中对横断面的地质条件变化考虑不足,地质条件未勘察清楚,导致施工中高边坡加固设计变更过多,对活动性断层勘察欠缺,隧道勘察中未进行水文测试等等。 (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不明确,勘察针对性不强是山区高速公路勘察项目较常见的问题,部分勘察单位仍习惯于“钻探、取样、提承载力”的模式,无论是路基、桥梁、还是隧道勘察都是这种勘察模式,这种早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模式,已不能适应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对象主要包括桥梁、涵洞通道、隧道、高边坡、高路堤、软基及不良地质等。不同勘察对象的勘察目的不同,勘察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勘察对象,对勘探方法、取样试验、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等做出不同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勘察对象都应提出地基承载力。如高边坡的勘察目的,主要是查明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勘察在查明岩土层结构的同时,还要查明软弱夹层和构造结构面情况,并提供抗剪、抗滑指标。 (三)勘察深度不够,定性的分析太多,定量成果不足。我国的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到十年时间,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经验不足,我国高速公路地质工作仍停留在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勘察报告描述较笼统,多是一些定性的描述,设计及施工人员很难采纳,甚至无法利用。如在深路堑勘察中,常见地质报告中未能进行稳定性分析,所推荐的处理方案及措施较笼统,设计人员无法利用。或者虽然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但未用设计拟采用的坡率,进行稳定性分析。此外,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单一,完全依赖极限平衡法,未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法、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也是较常见的问题。又如在桥基勘察中,常见对钻孔深度把握不准。未能根据桥梁荷载的要求及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确定钻孔深度。因此,要么钻孔钻深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要么钻孔钻浅了,不能满足桩基对钻孔深度的要求。再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初勘中,对断层构造勘察时,在评价区域断裂构造对公路的影响时有这样的论述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K25+600处有一断层,建议路线与断层呈大角度相交”。没有深入查明断裂带的规模和路线的关系对公路的影响等。 (四)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复杂的地质条件越来越为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但部分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仍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如某山区高速公路中,由于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为了节省造价,路线以路基通过,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边坡稳定性不足问题。又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基岩为砂岩、泥质砂岩,但其风化程度变化较大,勘察过程中对风化程度变化不足未引起足够重视,钻孔数量偏少,导致施工中桥梁所采用的大部分嵌岩桩质量检测承载力不足,不得已改为摩擦桩。此外,还存在勘察经费不足,勘察工作量较少,不能满足查明地质条件等。 二、处理对策 针对当前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转变勘察技术人员的观念,在高速公路的勘察中加强岩土工程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水平。 (一)事前规划,制定详细的勘察方案,明确地勘布置原则。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貌单元多、地层岩性复杂,基岩风化严重、基岩顶面起伏大;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对工程影响大;不良地质发育;地下水对工程有较大的影响等。工程实践证明,针对复杂的山区地质条件,制定详细而针对性强的勘察方案是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关键。勘察方案主要包括勘探方法的选择;勘察点数量、间距;勘探深度、钻孔孔径、取样的数量、样品类别;工程地质调绘的范围、比例;工程物探的使用对象、物探方法;原位测试、简易钻探的使用范围、勘察深度的确定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等。此外,对路基、桥梁、隧道、不良地质等不同的工点的勘察还应针对具体构造物的特点提出勘探、取样、试验、物探等具体要求。 (二)推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机制。工程地质勘察的监理机制,有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在部分工程项目中展开取得较好的成效,应进一步推广。 (三)加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的高速公路知识的培训。传统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勘察与设计、施工脱节。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高速公路知识的薄弱,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不能较好地和工程紧密结合,只能泛泛而谈。加强高速公路知识的培训,可有效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勘察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勘察质量。 三、结论及建议 (一)针对当前山区高速公路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推广岩土工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钻探、取样,提承载力、摩阻力的观念。对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在查明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对地质特征及岩土参数进行分析、评价,熟悉每一类岩土工程的设计方法,了解每一类岩土工程的影响范围及对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要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队伍。改变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对高速公路不了解,所提供的工程地质报告和工程结合不紧密,难以利用的现状。 (三)积极推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的体制。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谈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内容摘要: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勘察方案考虑不全面、勘察方案不合理、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勘察深度不够、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水平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向山区延伸,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难度逐渐加大。 一、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不合理。在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大多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虽然也制定了勘察大纲,但多数项目勘察方案简单,未能针对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的特点,对项目工程地质勘察进行详细规划,所采用的勘察方法,时有不合理或欠缺的地方。如桥梁钻孔布置未考虑到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钻孔数量偏少、钻孔位置不合理,高边坡勘察中对横断面的地质条件变化考虑不足,地质条件未勘察清楚,导致施工中高边坡加固设计变更过多,对活动性断层勘察欠缺,隧道勘察中未进行水文测试等等。 (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不明确,勘察针对性不强是山区高速公路勘察项目较常见的问题,部分勘察单位仍习惯于“钻探、取样、提承载力”的模式,无论是路基、桥梁、还是隧道勘察都是这种勘察模式,这种早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模式,已不能适应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对象主要包括桥梁、涵洞通道、隧道、高边坡、高路堤、软基及不良地质等。不同勘察对象的勘察目的不同,勘察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勘察对象,对勘探方法、取样试验、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等做出不同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勘察对象都应提出地基承载力。如高边坡的勘察目的,主要是查明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勘察在查明岩土层结构的同时,还要查明软弱夹层和构造结构面情况,并提供抗剪、抗滑指标。 (三)勘察深度不够,定性的分析太多,定量成果不足。我国的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到十年时间,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经验不足,我国高速公路地质工作仍停留在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勘察报告描述较笼统,多是一些定性的描述,设计及施工人员很难采纳,甚至无法利用。如在深路堑勘察中,常见地质报告中未能进行稳定性分析,所推荐的处理方案及措施较笼统,设计人员无法利用。或者虽然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但未用设计拟采用的坡率,进行稳定性分析。此外,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单一,完全依赖极限平衡法,未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法、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也是较常见的问题。又如在桥基勘察中,常见对钻孔深度把握不准。未能根据桥梁荷载的要求及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确定钻孔深度。因此,要么钻孔钻深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要么钻孔钻浅了,不能满足桩基对钻孔深度的要求。再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初勘中,对断层构造勘察时,在评价区域断裂构造对公路的影响时有这样的论述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K25+600处有一断层,建议路线与断层呈大角度相交”。没有深入查明断裂带的规模和路线的关系对公路的影响等。 (四)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复杂的地质条件越来越为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但部分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仍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如某山区高速公路中,由于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为了节省造价,路线以路基通过,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边坡稳定性不足问题。又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基岩为砂岩、泥质砂岩,但其风化程度变化较大,勘察过程中对风化程度变化不足未引起足够重视,钻孔数量偏少,导致施工中桥梁所采用的大部分嵌岩桩质量检测承载力不足,不得已改为摩擦桩。此外,还存在勘察经费不足,勘察工作量较少,不能满足查明地质条件等。 二、处理对策 针对当前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转变勘察技术人员的观念,在高速公路的勘察中加强岩土工程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水平。 (一)事前规划,制定详细的勘察方案,明确地勘布置原则。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貌单元多、地层岩性复杂,基岩风化严重、基岩顶面起伏大;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对工程影响大;不良地质发育;地下水对工程有较大的影响等。工程实践证明,针对复杂的山区地质条件,制定详细而针对性强的勘察方案是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关键。勘察方案主要包括勘探方法的选择;勘察点数量、间距;勘探深度、钻孔孔径、取样的数量、样品类别;工程地质调绘的范围、比例;工程物探的使用对象、物探方法;原位测试、简易钻探的使用范围、勘察深度的确定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等。此外,对路基、桥梁、隧道、不良地质等不同的工点的勘察还应针对具体构造物的特点提出勘探、取样、试验、物探等具体要求。 (二)推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机制。工程地质勘察的监理机制,有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在部分工程项目中展开取得较好的成效,应进一步推广。 (三)加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的高速公路知识的培训。传统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勘察与设计、施工脱节。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高速公路知识的薄弱,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不能较好地和工程紧密结合,只能泛泛而谈。加强高速公路知识的培训,可有效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勘察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勘察质量。 三、结论及建议 (一)针对当前山区高速公路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推广岩土工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钻探、取样,提承载力、摩阻力的观念。对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在查明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对地质特征及岩土参数进行分析、评价,熟悉每一类岩土工程的设计方法,了解每一类岩土工程的影响范围及对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要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专业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队伍。改变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对高速公路不了解,所提供的工程地质报告和工程结合不紧密,难以利用的现状。 (三)积极推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的体制。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的重要性 摘要:该文通过实践山西某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监理工作,对三个不同阶段的勘察监理工作实施内容和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指出了勘察监理在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重要性 由于过去我国高速公路岩土工程勘察一直保持行业垄断,没有进行单独招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勘察设计总承包;第二,业主直接委托勘察单位;第三,即使勘察单独招标也是低价中标。以上三种勘察模式往往在工程质量、技术成果等方面表现很差。目前在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实施监理,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高速公路岩土工程勘察监理就是监理组织或监理执行者(岩土工程监理工程师)执行业主的委托,对高速公路全过程依据勘察合同文件、国家的法律、法规、勘察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等,对勘察质量、进度、勘察工作量的计量、费用的审核结算等进行监督、监控、评价、约束、组织、协调和疏导。使勘察行为符合准则的要求,使有关人员的行为更准确、更合理、更完善,使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成果资料能够指导公路施工。 现代高速公路的发展趋势逐渐由东向西,由平原向山区拓进。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构造物、不良地质段、特殊性岩土段、高填深挖工点等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及技术要求和深度多样性、复杂性,导致地质勘察监理工作任务重、技术含量高、复杂,给监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实践了山西某山区高速公路118千米的勘察监理工作。 一、勘察监理工作实施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监督与管理是保证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岩土工程合理性、完善和优化设计的前提。一条高速公路要穿越不同的地质单元,各单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各不相同,特别是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工程造价、工期、施工期、营运期的安全。地质勘察资料的不准确,势必导致设计的保守,造成工程资金浪费,后期运营出现沉降、边坡坍塌等不良现象,给公路安全运营埋下了隐患。高速公路具有阶段性勘察设计特点,一般采用两阶段勘察设计即初步设计阶段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设计,个别项目还有施工勘察阶段。各个不同阶段的勘察监理工作基本都分为三个阶段:进场初期勘察监理、工作进行中勘察监理、工作结束勘察监理。 (一)进场初期勘察监理 地质勘察单位在进场初期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和地质勘察实施细则。本勘察大纲应包含根据各个工点的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物(工点)设置情况、设计要求等编写的工程地质勘察纲要。明确该工点为达到勘察目的所采用的勘察手段和方法(如钻探、挖探、物探、钎探)、勘察工作量(如钻孔个数、总延米数等)、工期的预估。监理单位根据相关技术规范、 业主要求,认真分析勘察单位提交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结合项目概况情况,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经业主、勘察单位、监理单位三家共同商榷后统一后,完善该勘察大纲,使其具有计划性和指导性。同时,监理单位应对勘察单位的钻探施工设备、试验设备的质量合格情况、投入数量进行检查,满足工程实施要求方可允许进入施工现场。最后并签署开工报告。 (二)工作进行中勘察监理 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实施过程是在野外进行的,监理工程师应深入勘察现场,结合勘察大纲及现场地质情况,对勘探孔的布设、取样、原位测试进行监督。监理现场采用现场巡视、抽检、重点旁站、定期中间检查和室内资料审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要工点(如大桥、特大桥、隧道、高边坡、采空区、软土等)采用旁站监理方式,控制整个勘察过程,保证勘察实施过程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对现场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地质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对工程地质复杂区、多变区应及时指导勘察单位更换勘察方法、手段和随机调整勘察工作量。检查钻探深度、取样、原位测试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对现场的编录质量和规范性进行监督和指正。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和编写监理报告(日志),每天统计勘察工作量进度并定期向业主单位汇报勘察质量和进度情况。 组织中间检查对勘察单位的阶段性勘察现场实施全过程监理检查和管理。从工程地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构筑物布置的经济性及合理性,向业主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建议。通过现场过程质量控制,对工程地质情况的了解,结合设计情况、勘察单位的工程进展情况,并及时与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保证工程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前提下,及时调整勘探手段和方法,确保勘察成果质量。 (三)工作结束勘察监理 勘察工作结束监理单位应依据相关勘察合同,对勘察单位的工作量由监理工程师签认。监理单位对勘察单位的各种勘察手段、方法,工作量,技术成果资料进行审查、综合分析,之后资料才能提供设计单位的地质参数。最后并编制监理报告。 二、勘察监理取得的效果 本项目中勘察监理采用现场监督和室内文件审查形式进行,即现场监督、控制、管理、指导,室内技术成果的分析与评价。取得效果举例说明: 1.由于本项目K35+800~K85+230段奥陶纪石灰岩发育较好,岩体较完整,表层覆盖层较薄。经过监理监督和现场指导,后将13个高边坡的钻探方案调整为物探+挖探。施工工期比原来方案缩短了10天,勘察费用节省近140万元,探查的效果远超过钻探。 2.在K124+080~K124+285段,路线以路基方式穿越南山北部山脚与大洋河河岸交界平缓地带。根据K124+120涵洞钻探软基情况,结合地形推断该段可能存在软土地基。经监理工程师现场踏勘并同意在该段增加3个路基钻孔以查明软基可能性,结果表明软基最大厚度达8米。虽然在勘察投资上增加约5000元投资,但避免了今后路基沉降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3.室内技术报告的审查工作对地貌及微地貌单元要求进行了数理统计,以地质单元形式给出了该项目路线走廊的工程地质特性,为指导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三、结束语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制度监理顺应现代勘察市场化的需求,勘察质量的监督与控制,直接决定了设计质量、施工成本、施工周期、运营安全、后期公路养护投资。公路勘察监理由于市场不规范,在实际的实施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理单位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发现问题情况下能够及时提出并指导勘察单位的实施方案调整;勘察技术成果审查过程中不能综合地提出具有指导施工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案和结论;建设单位对勘察监理费用投入比例很小,导致一些勘察监理单位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上不去,没有在项目过程中起到真正意义的作用。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山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70%,山区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较复杂,不确定性较大。路基填挖交替频繁,深挖、高填路段多,从而使路基的物理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发生失稳现象。这就需要对工程地质条件做深入的研究,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勘察方法和手段,为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本文总结了山区公路勘察方法,并对各种特殊地段的勘察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沿线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遵循面点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遥感、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建议 【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条件;勘察方法;高填深切路段勘察;边坡勘察 1.勘察方法的选择 勘察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勘察阶段,地形、地质条件和勘察对象而定,大致分两种类型: 1.1宏观控制 一般采用遥感技术,从宏观上观察全貌,对区域地质条件进行大致了解,可发现大型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料,还可以掌握不良地质发展趋势,进行地质单元的划分。山区公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进行地质单元的划分。地貌就是从地质的角度去论述地表形态,不同地貌的地质成因和历史不同。 1.2微观分析 通常采用地质调绘、物理勘探、钻探、挖探、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等方法,其中地质调绘及物理勘探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地判定地质条件;而钻探、挖探、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则可以对地质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2.路段勘察 2.1一般路基 一般路基工程勘察主要按沿线微地貌特征分段,查明各段的地质结构,岩土类别、土的密度和含水状态,基岩风化情况,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和地表水活动情况;确定路基基底的稳定性,边坡结构形式及坡度;确定设置支挡构造物和排水工程的位置,划分土石工程等级。 2.2高路堤 高路堤作为陡坡路堤的一种特例,也属于重点路基工程(即地形起伏大、路基填挖量大、工程地质条件差的路段),高路堤边坡必须进行稳定性验算,其参数的选择是稳定性验算的关键,需要对地基土及路堤填土提出准确的物理力学参数,因此要针对高路堤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高路堤主要病害是总体沉降、局部沉降、局部沉陷、滑移、路基破坏等。一般的填方路堤和高路堤对路基基底要求应有足够的承载力,路堤基底土的变形性质和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路堤填土高度、基底土的力学性质、基底倾斜程度、软土层和软弱结构面的性质和产状等。软土层或较软结构面往往使基底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造成路基的破坏。因此其勘察中的重点是沿陡坡路基顶或软土层及较软结构面,对陡坡路堤进行设计时必须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供准确的陡坡路堤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2.3陡坡路堤 当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包括纵断面方向)就应视为斜坡路堤,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就视为陡坡路堤。根据斜坡路基病害调查,公路陡坡路基常见病害是纵向裂缝和路基滑移。影响陡坡路基稳定性的主要工程地质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1)陡坡覆盖层土体与基岩接触带为透水软弱面,地下水活动引起陡坡路基下滑;(2)陡坡路基岩层软硬相间,其软弱面顺路基倾斜,由于风化强弱差异或地下水侵蚀,地基和路基顺软弱面滑移。 2.4深路堑 对于深路堑边坡、需要特殊设计加固的边坡以及稳定性差的边坡,均应作为单独工点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便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首先应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的关系,岩层分布以及风化层、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震资料,气象资料。利用赤平投影或者理论计算边坡整体的稳定性,提出支护(挡)建议。 部分地段拟建道路修筑后,路堑边坡形成临空面,边坡上覆松散堆积物失去支撑,易沿基岩面下滑。山区地形起伏大,植被茂密,进行工程钻探很困难,利用人工探槽(坑)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要查明覆盖层厚度。提出适宜的防护、加固等措施,消除路堑边坡形成临空面的不利影响,防止边坡上覆松散堆积物沿基岩面下滑。 2.5支挡工程 支挡工程的勘察主要任务为查明支挡构筑物位置承重地基的地层层位、层厚、岩土类别、分布范围,调查地下水埋深、分布;确定岩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判定在路基附加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和滑移的稳定性。 3.桥涵勘察 桥涵工程的勘察主要任务是查明桥涵位置地基土层的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查明其软弱下卧地层的厚度及分布,依据调查结果绘制断面图。确定岩土的承载力、抗剪指标和压缩指标。在地形图上绘出汇水面积;根据收集的气象资料,估算最大的流量,过水断面尺寸,计算墩台最大冲刷深度,提出合理的基础埋深。 4.隧道勘察 由于山区的地形特点及隧道出入口对地形有较高的要求,进行工程钻探往往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物探技术逐渐成熟和山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已被作为主要勘察手段,广泛应用在山区公路隧道勘察中,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地震法、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程物探作为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手段,测得岩质隧道围岩岩体、岩石纵波速、横波速,从而求得围岩动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物理力学指标,为隧道洞身的围岩分类、隧道洞室的开挖和衬砌设计提供依据。 5.公路涎流冰的勘察要点与防治措施 涎流冰冲坏桥涵结构,破坏路基路面,危害公路行车的安全,已成为高寒地区公路主要病害之一。涎流冰的防治工作,应从公路勘察设计的源头上采取积极地防治措施。若路线不可避免地要从涎流冰地段通过,则应进行全面细致的水文、地质、地形调查,认真分析水的来源,涎流冰的形式、规模及对公路的危害程度,因地制宜地选择防治方案,将涎流冰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一般采用因势利导及相互隔离的办法处置。 6.结语 随着山区公路的高速发展,由于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给勘察专业带来诸多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6.1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推断不准确等问题,如地下不明物体、洞穴、软弱结构面、滑动面、断层、破碎带等在地下的分布特征、形态、埋藏深度、位置。传统的钻探方法受地形的限制,而利用人工挖探、工程物探技术等多种辅助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的作用。将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6.2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载荷试验、现场剪切试验等)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将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同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如粗颗粒土、花岗岩残积土、风化岩的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问题。 地质勘察工作是山区公路建设成败的前期关键,各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要达到必要的深度。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或存在不可避绕的不良地质路段,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更要做细,并请多方专家共同研讨决策。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适应山区公路建设新的发展需要。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浅析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为了正确处理公路工程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或改造不利条件,需要进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文章阐述了对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了勘察编制纲要,选择勘探测试方法、工程勘察质量控制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路建设 工程地质勘察 勘察纲要 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呈线状分布,一般长达几十公里。在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区,同一项目往往跨越多种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单元,途径多种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管理好一项复杂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需要项目负责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勘察也是分阶段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必须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完成各项勘察任务。各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应与公路各设计阶段的要求相适应。 (一)客观因素 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还难以适应新时期交通建设的要求;总体设计水平应进一步提高,技术标准、技术指标的掌握和运用不够灵活;地勘工作深度不足,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正确运用不足;部分项目技术方案比选未能完全作到科学、客观、真实、择优,未能完全起到优化设计、方便施工、控制投资的作用,甚至还存在着为比较而比选的情况;投资控制中,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观原因 1.勘察设计周期偏短,设计人员深入研究和优化方案的时间不足。 2.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理解有偏差,不能正确处理“好和省”的关系。降低造价是勘察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保证安全、保护环境、提高质量前提下的降低。好的设计,应该是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方便性、经济性的完美结合,绝不是多花钱搞一些贪大求洋的东西,也不是钱花得越多事情就做得越好,有时多花钱也会做不好事情。 3.设计人员受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实践经验、工作习惯等影响,对沿线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认识不足,科学掌握标准、灵活运用指标的能力欠缺。标准、规范是做好技术工作的行为准则。灵活运用是在全面系统理解标准基础上与地形、地质相结合的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强制性指标要严格执行,一般性指标要灵活运用,超限指标要论证采用。要特别防止认为标准越高越好越安全的错误观念,不顾环境承受力,不计造价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指标和随意突破标准,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部分勘察人员工作责任心、上进意识不强。 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需注意的问题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如何打破传统条框束缚,将勘察工作贯穿公路项目的全寿命过程,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更有效地维护公路的安全正常运营业虽然业主委托工程勘察大多局限在勘察规范提到的三个阶段,但是,作为岩土工程师应当树立项目全寿命过程勘察的概念。下面就勘察纲要的编制、外业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勘察编制纲要 编制纲要是每个勘察项目必须进行的工作,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项目情况,不仅要详细阐述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项目概况、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方法、工作范围、技术要求,还要对勘察工作参与的人员、投入的设备及质量保证措施有明确的说明。 (二)选择勘探测试方法 勘探测试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合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造成很大的工作量浪费, 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勘察测试方法种类繁多,那么如何选择既经济又合理可行的方法是公路工程勘察的关键。首先应当详细了解场地已有地质资料、公路和沿线构造物情况、与设计人员充分交流、明确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然后开展这项工作。 (三)工程勘察质量控制 加强全员质量教育,树立全员质量观念。全力推进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落实质量目标考核责任制、质量责任追究制,全面提高勘察设计质量。严格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规范流程,明确责任,用过程质量保证总体质量。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特别是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勘探和调查,加强公路影响带内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勘察成果的综合验证工作。对公路工程施工、构造物结构安全有影响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要进行专项地质勘察与评价。 审查工作要结合勘察设计过程动态进行,使勘察设计工作和审查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更有效地确保勘察设计质量和投资控制。要严格执行“方案审定”、“二校三审”程序,确保勘察资料、试验资料、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设计概算、设计数量的“六个一致”。 (四)内业资料整理质量控制 内业资料质量取决于外业资料质量。项目负责人在外业工作期间,应随时对完成的每个勘探点、测试点、物探点/线等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在完全确认各个工点、各段比较方案所有的勘探工作量保质保量的完成,以及确保勘察过程补充的工作量完成后,即可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 (五)工程地质勘察周期控制 勘察周期作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的重要因素必须满足计划要求。在制定勘察纲要时,应根据工程项目情况、勘察工作量和勘察方法、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等情况,对外业工作、岩土试验和室内资料整理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人员和设备。 树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公路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勘察设计要统筹考虑规划、建设、养护、运营的全过程,运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进行技术方案比选,合理确定项目的功能水平,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确保勘察设计工作质量。 设计阶段是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最关键的阶段,要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去看待成本,不仅要重视建设成本、维修成本、养护成本的控制,还要重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控制,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价设计方案,在确保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合理、灵活运用设计指标,达到最佳技术与经济效益。 公路工程地质论文: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问题探讨 摘要:地质勘察作为公路工程的总体设计、预算、施工所依据的重要基础材料,它的定位和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出现在前后之间不协调,或者重视程度,专业人员,等其他一些原因,我们就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实际案例作为根据进行探讨。 关键词: 勘察;技术;人员;方法 在公路施工或进行作业之前,对地质的勘察必不可少,地质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情况,勘探工作是为了降低风险和保证对公路作业可行性,在勘探过程中可以排除很多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公路工程整体得到良好的保障。 一、可能存在的问题 公路工程的地质勘察项目一般呈线状分布,通常情况下会长达几十公里。如果位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同一个项目中往往会横跨多种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单元,途经数种不良的地质和特殊岩土。想要管理好一项错综复杂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这需要项目负责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工程的总体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与设计阶段相比较,勘察也是分阶段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必须依据不同的勘察阶段,完成其中各项勘察任务。各个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深度应和公路设计阶段的要求相适应。客观因素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水平目前还难以适应全新的交通建设要求,整体设计水平应进一步得到提高,技术指标和技术标准的运用和掌握不够灵活,地勘工作深度不充足,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正确运用能力不足,部分项目技术方案未能够完全达到客观、科学和真实,不能全面起到优化设计、控制投资、便利施工的关键作用。投资控制过程中,概算超过估算,预算超过概算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勘察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勘察设计的周期偏短,严密度不够,设计人员深入研究问题,以及优化方案的时间不足。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的具体理解有偏差,不能够正确处理质量与价格两者之间的关系。把造价降低是勘察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在安全有保证,环境无破坏,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之下降低。卓越的设计,应该是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经济性的完美组合,不是钱花得越多事情就会做得越好,很多时候预算再多也会搞不好项目。设计人员受自身的理论知识,技术水准,实践经验和工作习惯等一些原因影响,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认识不达标,科学掌握标准,灵活运用指标的能力有所欠缺。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前提,具体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新的考虑。 二、技术和人员上的加强 加强以测试为主的勘察手段,比如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现场剪切试验等,以及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将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计参数的可靠性。同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如粗颗粒土、花岗岩残积土、风化岩的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问题。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勘察单位实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提高勘察技术人员的学术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受压层深度计算、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各类静力或动力有限元计算、地震反应分析、渗流分析、地质灾害设计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地质勘察工作是公路工程前期的关键,各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要达到必要的深度。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或存在不可避绕的不良地质路段,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更要做细,并请多方专家共同研讨决策。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适应公路工程建设新的发展需要。 三、深入勘探中的具体问题 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等一些地质资料是公路工程总体,及各专业设计的基础根据。地质条件的优劣不仅仅影响着方案设计、施工工艺的选择确定,也影响着工程造价和施工期限。可是由于建设的管理体制,专业及学科设置和勘察设计组织等多方面原因,工程地质勘察和设计经常处于脱节,勘察和地质研究工作处在从属和被动的地位,相关地质资料的深度,可靠性等时常难以满足设计需求。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和现场实际情况不符而导致的变更设计层出不穷,施工及运营期因为地质因素产生的边坡滑塌甚至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这是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从政府主管部门到项目业主再到各勘察设计企业,大家均已经认识到问题有多么严重性,也相继出台或者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方案和措施,可是因为诸多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效果并不是很乐观。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任务会随着设计阶段,专业需求的不同而相应变化,各阶段、各专业的勘察手段和方法,以及勘察试验内容和深度的差异有很大。尤其是前期准备工作,路线方案等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勘探工作量应该把握好尺度,工作量如果较少,方案比选则会缺少依据,工程造价和规模难以控制;工作量如果过多,则很可能造成没有必要的资金浪费。可行性研究和分段的工程地质勘察,着重从宏观的地质环境进行考虑,为路线走廊和重大路线方案的比选提供可靠依据。对区域性分布不良的地质,必要时进行控制性勘探的设置。初步设计阶段的初勘作业,应该按照从“面”到“线”最后再到“点”的原则确定勘察方法以及。“面”上的工作,以调绘和测绘为主,“线”上的工作要以物探以及原位测试为主。“点”上的工作则必须布置钻探进行作业。初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沿线各个地质单元、各类桥梁和隧构造物,细致调查地质情况,取得代表性的设计参数,为今后路线方案确定,专业技术方案的比选,工程规模大小以及造价控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的支持。 具体来讲,以挖方勘探为例,挖方勘探的主要任务包括挖方土、石等级的判别及挖方材料的适用性分析以及为挖方边坡设计提供地质参数等。对于挖方的土、石等级及适用性,初勘阶段一般通过调绘进行初步判断,以便做出相应的费用概算;详勘阶段则应对每一个地质单元采用控制性钻探进一步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设计成果供承包人施工组织参考;施工过程中则需要根据开挖及试验成果及时予以修正,并作为业主计量支付的依据。对挖方边坡的勘察尤其是岩质高边坡勘察应以地质调绘和测绘为主。土质高边坡可通过钻探、取样、试验获得相关稳定性计算参数;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受结构面控制,因此应充分利用天然露头,采用调绘、测绘等方法查明各类结构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对于夹有软弱岩层或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的岩质边坡,应布置钻探以查明软弱夹层的工程性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施工开挖对边坡坡体地层揭示最为直观,因此挖方边坡的设计应动态延续至施工开挖过程中。基础勘察应根据构造物设计要求确定勘察手段和方法,布置相应的勘察工作量。一般情况下,小型构造物(如涵洞、挡土墙等)大多采用浅基础(特殊地基除外),地质条件很好的桥梁墩台也多采用浅基础。对这类浅基础,可采用挖探方法查明地层实际情况,为基础沉降、稳定性计算及基础设计提供相关的地质参数。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直接影响了勘察的质量以及作用,公路主管部门、施工方、勘察及监理等站在各自的立场肯定都有各自的体会和认识。由于体制方面的惯性作用,多年来形成的设计与施工脱节、勘察与设计脱节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建议相关部门选择部分项目作为试点,及早探索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设管理、勘察设计管理体制,逐步和国际接轨,进而将地质勘察的作用真正地全部发挥出来。 籍贯:辽宁大连,职称:副高,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地基与基础、水文地质方面。
城市建筑论文:照明理念:光·建筑·城市 摘要:本文概述了光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文章回顾了20世纪照明科技的进步并分析了光对建筑,城市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作用。在评述我国照明工程建设发展状况以后,作者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关键词:照明工程 建设发展状况 光环境设计 人类的生活天天与光相伴,建筑和城市与光息息相关。华灯映盛世,光彩照京城,新中国50年华诞之际,京城的灯光夜景吸引了数百万市民,显示出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对夜景照明创作的冲动。光是生命的源泉,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明亮、舒适。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规划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人类生存之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 光刺激视觉,使我们看见并认知周围的环境,从而获得 80%赖以生存的外界信息。 自然光昼夜复始地更迭控制着人体生物钟,使我们的生命节奏保持平衡。 日光制造维生素和众多迄今未知的营养物质,使我们的机体生生不息,保持健康。 光,明亮的、愉悦的、活跃的光振奋人的精神,使我们心理上感到满足。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人们仍留恋着日光带来的光明,从远古时代钻木取火,照亮山洞,草棚,到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灯光辉煌,人类一直追求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现在全球每年要消费2万亿KW.h的电力(相当于24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用于人工照明。生产这些电力要排放十几亿吨的 VICO2和一千多万吨的SO2.电气照明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并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建筑、城市与光 1.光与建筑和城市共生 从公元初年(125年)罗马万神庙屋顶上简陋的采光圆洞(直径8.9米)到20世纪末(1999)柏林国会大厦以宏大的镜面和晶莹的玻璃建构的天穹(直径40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户户昏冥烛火到今天处处灯光理现的不夜城,回首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技术和光文化同城市和建筑同步发展前进的足迹,也能看到采光照明的技术进步对城市和建筑面貌及现代城市生活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 2.20世纪照明科技获得卓越成就 20世纪照明科技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光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现代照明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主要有: ①对视觉功效的实验研究一视觉功效是指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完成视觉作业的速度和精度。为了获得良好的功效,需要提供相应的照明水平。此项研究确定了不同视觉作业特征(对象大小,对角与其背景亮度的对比,观察时间长短等)与其所需照度水平的相关关系,为制订合理的照明标准找到了科学依据。 ②对眩光效应的研究一眩光如同噪声一样,是一种环境污染。轻微眩光使视觉感到不适,重则降低可见度,甚至损伤视力,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提出预测眩光的方法,制定防止眩光的措施。 ③对光色爱好及光源显色性影响的研究一现代制灯技术可以制造不同光色(冷、暖和中性)的电光以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光色爱好的差异对于实现光环境较高的心理满意度和营造适宜的光气氛具有指导意义。电光源显色性能与自然光的差异是由于电光源光谱能量组成显色性能与日光不同而造成。气体放电灯的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在致力提高电光源显色性能的同时,探究光源显色性不佳造成的颜色“失真”对视觉感官的影响对照明设计很有参考价值。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世界各国提出了评估照明质量的各类定量指标,制订并逐步完善了照明设计的标准,法规或建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近联合制订的《室内工作照明标准(草案)》提出统一照度(E),统一眩光等级(UGR)和一般显色指数(Ra)三项定量指标作为照明设计的依据,使照明设计更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在创建天然光环境方面: ①开发了各种模型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的先进设计工具,不但可以准确预测天然采光的照度水平,而且能真实,细微地模拟建筑物在天空光和日照下的造型效果。 ②生产出集光,热优良性能于一体的各种透光材料,并掌握了复杂的加工和安装技术。1999年建成的柏林国会大厦直径40m,高23.5m的玻璃穹顶就是现代采光技术的一个杰作。为了把光线导入下面的议会大厅,在圆穹中心设置了一个近20m高由360块镜面组成的倒锥体,在施工过程中每块镜面都被仔细地调整过角度。 ③发明了导光管系统,能把自然光输送到地下和任何自然光线不足的地方。 ④利用电子技术和精巧的机构自动控制室内天然光,调整光的分布。 第三、照明电气的突出成就: ①气体放电灯的普及与提高:1939年发明荧光灯,1960年代末又相继出现了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后两种统称高强气体放电灯,即HID灯)。它们借助气体放电发光,是与热辐射光源白炽灯完全不同的第二代光源,其光效和寿命远优于白炽灯。19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重视照明节能,气体放电灯生产激增,快速普及。同时灯的质量显著提高,品种规格也日益丰富,齐全。以荧光灯为例。三基色荧光粉的应用,紧凑型小功率荧光灯的普及以及用28W16mm直径的细管径荧光灯替代26mm、38mm直径的旧型灯管,使荧光灯品质大为改善,适用范围更广,制灯材料更加节省,光效也进一步提高了。 ②第三代光源的发明和应用一1990年以后无极灯(QL灯)、硫灯、微波灯、发光二极管等第三代光源已逐步由实验室进人市场,实现商品化。这些灯的发光机理彻底革新,其寿命更长,光效更高,将推动未来的照明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 ③电子技术应用到照明器件,智能化照明控制和照明设计,大幅度节约了能源,拓展了照明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经过优化组合,灯光得到更合理的应用,照明设计更为便捷,精确和形象。 ④城市公共照明和景观照明日趋扩大与完善,建筑照明手法不断创新。如反射照明(间接照明)光纤照明,导光管照明,变色灯照明,激光照明等,照明形式绚丽多彩。 3.光对于建筑和城市有重要的功能和艺术价值 良好的照明改善建筑的功能效益和环境质量,提高视觉功效,加强展示效果,营造环境气氛,适应个人需要,保证人身和财物安全。 光给城市注人活力,保证夜间车辆畅通,行人安全,扩大城市夜生活时间和空间,丰富城市居民户外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促进商业繁荣,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吸引旅游观光。 光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指光量,光的性质和方向)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日当空,阴雨连绵,雷鸣闪电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故起着重要作用。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三、光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城市景观照明和建筑照明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许多城市结合环境整治和重大庆典活动实施了“城市亮化”或“灯光工程”,成绩斐然。城市居民对自己家庭的采光照明也讲究起来。据我们调查,从1986至1996年10年间,每户安装的灯数由6.5个增加到14个,照明容量也由165W上升到500W.起居室的照度原来半数以上不足30lX,现在一半以上超过75lX,厨房、卫生间的照亮则由普遍低于10lX,提高到401X.这充分反映出人们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愿望。 我国照明工程近10年有了长足发展。照明器材(光源,灯具和照明电器)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各类光源的年产量现已达到60亿只,灯具年产 20亿台。照明器材出口额每年增长40%以上, 1999年达28亿美元。全国照明耗电量2000年预计将达到1200亿kw.h. 照明产品标准与照明设计标准序列已经建立。产品标准基本上向国际标准看齐。照明设计标准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规定的照度水平大约为发达国家同类水平的1/3-1/2,实际上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需要修订。为了节约照明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由国家经贸委领导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正在顺利实施。 我国城市和建筑照明工程建设的空前规划和巨大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的照明公司和厂商进驻中国市场,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Philips),美国通用电气照明(GE),英国索恩照明(Thorn),德国欧司朗(Osrarn),日本松下电工等。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照明产品和生产技术,也传播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经验,使我们的照明工程能逐步与国际接轨。 虽然我国照明工业生机勃勃,产品市场兴旺发达,工程项目源源不断,但是当前光环境的建筑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和制约发展的梗结。例如照明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前列,出口量也不小,但产品档次不高,质量良旁不齐,照明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照明能源浪费和光污染的现象也令人堪忧。 在照明设计方面,专业的照明设计队伍和机构尚待培育。照明设计单纯依靠电气工程师或照明器材供应商或装修公司完成的局面应当改变。根据国外经验,重大的照明工程,特别是景观和装饰照明工程的设计大都是具备照明专业知识的建筑师,艺术家主持完成,从方案构思开始,贯彻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建筑师,规划师的照明专业知识不足,特别是缺乏参与光环境设计的意识和主动性,因此现实的照明工程中设计精品寥寥无几。 四、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光是一种语言,向我们述说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光是隐形的软件,控制是城市和建筑的功能运作及形象和色彩的演现;光是设计工具,也是建筑材料,建筑师可以用它编绘理想,展示才华。还有人说:“光是建筑的第四维空间”,光是建筑三维创作之外的另一个广阔的天地。 光环境的设计绝不应当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个水平上。它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建筑师都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优化自己的创作,建筑师和规划师应当主动地了解光,体察光,运用光,积极参与光环境的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完成,全过程地把光融人到自己的规划和创作之中,为城市和建筑增“光”添“彩”。 新世纪的城市与建筑需要光亮、宜人、典雅、优美、更富个性、创意新颖,既没有光污染,又节约能源的人居光环境。时代的发展和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企盼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为建筑设计和照明设计之间的缝隙搭桥,加强建筑师,规划师同照明专业人员之间联系。 城市建筑论文:建筑和城市设计特色与保护 摘要: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与它相邻的城市不同。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所有人居环境都表达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地形、气候、不同建筑材料的获取,甚至演变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方面也是衡量文化进步的标准),都在我们的建筑物的形式和功能中得到反映。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特色 历史上,有一些城镇在桥边生长起来,另一些由军事驻地、教育学术中心或宗教中心发展而来。其中一些是经过规划的,但大多数没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新的中心很快在原材料或动力资源附近发展起来。最终,产生了工业大国的贸易中心和首都。但无论城市最初生存的理由是什么,如何影响了它最初的形式和建筑,其它的功能还是迅速发展起来。当古老的工业衰落而让位于新工业时,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取决于各种计划中或计划外的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和数量,尤其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 在过去的世纪中,大多数建筑物是由当地材料建造的,其形式同时适应社会需求和气候。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建筑才由建筑师或建造专家设计,而他们常使用进口的和更耐久的材料。随着这些年来大规模信息交流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正在越来越国际化和标准化,它们更多地随着时尚的指示而变化,而不是其实效。 就象建筑物预期的功能被(或应该被)反映在其设计中,城市的形式和特性也是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反映。当我们改变、改造或更新建筑物来更好地满足不同从前的新需要时,必须承认:要确保一段时间内一个社区的繁荣,那么一个人居环境??村子、镇子或城市,就必须不断地通过改变其自身来适应新的情况。尤其是现在,只要满足制造商的设想或财政状况,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工业。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保护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古老的大城市,是思想和艺术品的宝库,其中包括建筑、空间和各种场所。它们表达了演变的需要、时势和建造者那个时代的风尚。为了社会的利益,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这一资源。但这从来不容易做到,因为总有关于什么才是?合理的运用?的争论。在城镇的发展中,情况常常会因为对旧建筑倾注的感情而变得复杂。用于建筑结构和基础设施维护的钱原本可以用于为社会提供新的住房,提供新的社会、商业、工业用途房屋和新的服务设施,这是一个客观但又经常被忽略的负担。但现在的形势要求未来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什么样的发展才能最好地适应未来的需要,这必须得到检验和评估。 在制定一个已长期存在的城市区域的未来发展方针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在于决定应该依据何种原则(如果有的话),有意识地保留现存的建筑物及整个地区;在何种代价下、到何种程度,这种保留才能适应发展改变的需要。 对单独的建筑物或建筑群来说,常常是其外观、建筑价值或历史上的相关意义决定其保护( 或保存)与否。这还常被解释成对现状的维持。但一栋由政府保护的国家建筑,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声望的目标。这种声望是一种可怕的强力麻醉剂,使人们在考虑到艺术性时被麻痹了。如果一栋建筑内在的魅力和作为一件艺术品或文物的价值,能够配得上这种声望,那它才能被保护,太多的人想要把他们自己所看到的古老建筑作为最好的来保留。但我们认为的建筑的美并不是一个靠逻辑证明的东西。同样也可以说,保护的愿望是不合理的,尤其当要保护的建筑无法附加经济用途时。 过去,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实践满足了时代的需要,虽然重要的建筑物都被盖得好像要永存似的。1936 年,在伦敦,人们发现,除了几个被公认的有历史价值的例子,其它大多数都在30年内被更新,在60年内被重建了。现在,在这个被保护所支配的时代,总有不断的压力要求保留远远超过这个建筑时代的工业和商业建筑。这是非常昂贵的。可能倒不是要求新的用途和新的技术服务设施,而是它的材料、体量和特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空间的尺度和比例适合当今的时代。这难道不比在昨日昂贵的立面背后设计出为明日服务的空间更好吗? 如今挽救古建筑的工作,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很少考虑它们的实际条件,甚至有时它们只代表一个因为没有特色而被人记住的建筑时代。这将会限制子孙后代显示出他们的设计或欣赏能力,这是要冒险的。但是给新的伟大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机会也要冒险。不管多大程度的保护都不能把一个设计从坏变好。50年前,如果有现在的规章和看法的话,许多现在被认为是杰作的建筑作品就盖不起来了。因为他们不能,而我们能欣赏到一些过去最富想象力的设计者最好的作品。如果决策的产生能适应也象建筑一样改变着的世界形势的话,就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现代建筑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审批一个发展申请中,并不一定能产生好一些的建筑或城市设计。它也许会阻止一场灾难,但如果由于官员们缺乏城市设计的眼光而错过了合适的投资时机,它同样也可能导致失去一个机会。 建筑师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而城市设计考虑的是被建筑界定的、渗透的或打断的空间。虽然也许这些建筑只是为从几个有选择性的视点观看而设计的。城市设计的关键存在于连续看到的景象中,其质量取决于空间之间的关系,它们被界定的方法,轮廓、体量、尺度、色彩和周围环境??比如建筑或植物??的材质。一个空间形式给旁观者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穿行于其中的运动速度。好的设计考虑它被体验时的情况;最好的设计能满足所有标准。一位穿越城镇广场的步行者有时间享受各种各样的纹理和形象:建筑表面的分格,界定空间的铺地和植物,光影的相互交叠和落叶的飘飞。这种欣赏,无论有或没有,都会受到建筑或空间的尺度与人类尺度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为我们都会依据与人类高度和生命长度的关系来评价尺度和年代。这反之又影响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例如我们在街道或广场中是 否觉得拥挤或舒适。 保护包含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在城市的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是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 保护,保存和选择的问题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有无数的例子可以用来研究多种多样的情况的前因后果和保护的方法,而且每一个都很独特,又都有只适合于某些情况的经验。应指出的是: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 墨西哥城,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或建筑意义的建筑物,有些是前殖民地时代的。它也拥有一些有建筑价值的区域,比如佐那罗萨(Zona Rosa),在这里,保护措施正在付诸实施。但它也有一些最肮脏的贫民窟和混乱的地区,对许多人来说都没有逃避的希望。应优先考虑什么呢?投入到国家遗产的建筑维护中的财力越多,用来建造住宅和医院的就越少,更重要的是要为明天的人们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保护的范围相当宽广,就好像实现它的可能性相当低一样。 在过去的40年中,新加坡进行了一项突出的重建住宅的项目。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传统建筑的毁坏,特别是中国城和小印度。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这里生存了几代人的社区。但优先权在于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我认为这很正确。直到最近,才通过一个保护项目复原了老城区的许多残存的商住式的房屋。历史条件下的花费当然高但却对社会有益。这是一个有眼力、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有勇气、有决断的速度和足够的财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城市。 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原来的皇宫- 紫禁城、颐和园、北京的园林、苏州和承德的园林都在尺度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显示出对实和空、遮挡视线、造景和尺度的处理的娴熟掌握,别处极少有能相比的,在西方更没有。每一个设计都很适合它初始的目的和它的使用,虽然它们大小不同。几百个人在紫禁城里几乎不会被注意,但如果在苏州的一个小园林里,就会造成交通堵塞。大小和尺度总是应该与用途相关,与房屋周围的环境相关的。这些地区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社会、建筑和历史的重要性,它们需要耐心、敏感,并且是很花钱的。 住房和保护 许多建在欧洲和整个前殖民地领土的宫殿和豪宅有了新的用途,比如做旅馆、会议中心、学校或医院,这样就保证了它们在可预期的未来不断地被维护。但并不是这些伟大的建筑物赋予了城镇它们的特征,而是无数的更谦虚的居住建筑。它们并不时髦,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但却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大的优势,在苛刻的条件下倾全力于提供可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条件。在沙漠地区,厚重的墙挡住了正午的阳光,又保住了寒冷夜晚所需的温暖;内院被安排来利用气流提供制冷;在南亚,建筑物造得很高,以保证通风,避免突然的雨季泛滥;在中国,?风水?的不同流派依据这些制定了实践的标准。在几乎所有现代化的发展中,不仅仅这些奥妙的方法被一扫而光,而且更让人无尽沮丧的是,几乎所有建立在数代人的经验积累上的优良的实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那些极少考虑社会需求和气候要求的标准住宅代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这么多可用的科技资源,却仍然有这么多低质量的房屋在这么多国家建造起来,就不让人惊奇了。解决办法必然存在于一种建设性的保护方针中。 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内部的,随着外部条件,特别是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演化。新的工作方式、城镇规模的增长在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从一套接受地面的独立住宅或公寓,到需要靠电梯到达的多层公寓单元,这种住宅形式上的骤然变化,破坏了家庭生活,摧毁了社会的结构和邻里、社区的自然外貌。通过比较,经验会告诉我们,常常是那些或多或少继承了传统模式的邻里的居民,会对经济发展和其它社会变化带来的契机有更好的反应能力。这样,遵循那些已被接受的形式的新住宅就应受到赞赏,因为它包含了人们熟悉的东西,帮助重新发展的邻里地区保留了一种?归属感?,又帮助新发展起来的地区建立这种感觉。 曾经有这样的论断,说满足房屋需要的任务是现代建筑(相对于?后现代?和其它短暂的风尚而言)的源泉,并且正是从这方面来说,现代运动中的作品才与早期的不同。如果经济和社会的考虑也包含、当然也应该包含在这些任务中,设计的原则就更紧密地与更乡土或传统的建筑相吻合。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恰当设计的当代房屋能欣然坐落在旧的居住房屋旁边。因为它们显示了保护和建筑原则的应用,确保了一种当新旧并置时常常被遗忘的使它们和睦共处的措施。 定义和赞同一种原则是一回事,而实现它们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不仅仅公众和政治家更喜欢时髦或便捷的方式,而且当面临基础内容时,技术问题也更突出了。想要以可行的方式来适应城市中不可避免的高密度问题,会带来几乎无法抵抗的问题:如何才能经济地提供已被社会认可的改善的服务设施。 在北京的菊儿胡同,吴良镛教授通过庭院式住宅,表达了一种可能性:既容纳一个相对高的人口密度,又同时给每一个家庭提供一小块私密的室外空间和绿地,且只与他们的近邻分享。当住所只有三、四层高时,就不需要电梯,维护也不需使用精密的机械设备。较高的单位成本,被使用时降低的花费和灵活的布局平衡了。这种布局给保护区域内和历史性建筑附近的小片地段提供了发展和再发展的可能。对局外人来说,这种方法以适应今天的需要的方式,保护了传统住宅的原则。这种住宅,从各种意义上讲都建立在胡同的体系上,这种体系确定了北京的许多住宅布局。当然,还有许多方法来适应重要保护地段附近住宅的承德、北京和其它历史中心的问题,有一系列实际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从经济的角度看,使用电梯的房屋,至少应6层高;更高一些时,就会有建筑上的重要意义:当它们相当高并形成组团、仔细选址时,就会对城市的结构设计造成一种冲击。在一栋历史建筑或古城的中心的近处,在低层建筑比较受欢迎的地方,如果建起高楼群,通常是不合适的。在很多情况下,这指出了解决历史城镇的边缘或边缘以外的发展问题的可能性和愿望。这样可以延长古老建筑和园林的寿命、使用期限和特性。维护的费用降低了,因为制造污染的工业随之迁走了,沉重的交通负担转移了,震动对古老结构的危害减轻了,拓宽道路的需要也消除了。通过这些和其它类似的方法,新式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结论 每一个人类的居住地都有它独特的品质,源于它所处位置地理因素的影响,它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以及之后的历史发展。这被反映在它的地段和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多年来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需要,常常至今为人所不知,但代表了每一个时代在城市演化中起的作用。留下来的一些无法估价,另一些却没有很高的价值,但我们不应抛弃任何一个,直到它们对将来可能做出的贡献得到评价;因为一旦毁掉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但同等重要的是,资源不应投入到试图维持那些不可能被维持的事物中去。一座城镇的特色,不仅仅来自它的街道和空间带来的特色,也源自每一栋个体建筑的设计中;那么最好的,为城市发展进程和保护的依据提供服务的办法,就是确保这种变化,这种不可避免的变化,进化着的变化,既尊重着历史又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在被规划的城市圣彼得堡(St.Petersburg)中心地区,维持了严格的高度控制,使它保持了设计的原意而又有高层建筑。主要的公寓楼,都在郊 区。在罗马中心,所有高层建筑都被禁止。 城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摘要: 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广场 架空 高层建筑形式在古代就已有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巴比伦曾经建造了现在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根据记载,其形式非常之华丽壮观,放置在任何空间之中都可以说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钢铁、电梯的出现以及后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层建筑也成为城市空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以美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最为活跃,如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公认为第一幢摩天建筑,而纽约的曼哈顿区更是高楼云集;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也发展迅速,如上海的金茂大厦88层,高420.5米。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简单的说就是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所以一位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及其职业道德。事实上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开发商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此时,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一 建筑设计 1、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2、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入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二 规划设计 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结束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城市建筑论文:对城市建筑的文化阅读 摘要: 关于城市的界说之一,是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关键词: 建筑文化 城市建筑 中国现代大都市的形成主要源自两种不同的历史:一些口岸城市如上海、香港、青岛、大连等,在殖民统治或租界时期,主要是在外国人的管理下形成的今天的城市格局和面貌;而内地的历史文化古城,如北京、南京、西安等,主要是在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中,由中国人自己管理、建设和改造,形成的今天的城市面貌。 作为新中国首都,北京成为一个活的标本,一个令人读之不尽、百感交集的“文化的容器”。它不仅在体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张力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和品性。而发生在北京的事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 北京和南京 虽然在许多方面,北京和上海最显著地形成一种对比;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最具有可比性的却是北京和南京,它们是两个时代分别由中国人自己规划、建设的国都。 1927 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即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以美国设计师墨菲和古力治为顾问,负责制定《首都计划》。于1929年底完成并公布的这一计划,包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中央政治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水道改良、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自来水、电力、住宅、学校、工业、浦口建设、城市分区、实施程序、款项筹集等许多方面。按照《首都计划》,南京城明确分为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如中央政治区、南京市行政区、公园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这是我国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按功能分区进行城市规划的最先尝试。如何设置首都的政治功能是该规划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起初,也有仿照柏林、伦敦之例,在南京城外另建新都的设想,因费时耗力,未予通过。规划确定的是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新建中央政治区。 在规划和城市建筑风格的指导思想上,《首都计划》称其主旨是“发扬光大固有之民族文化”,城市建筑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以中国之装饰方法,施之我国建筑之上”(罗玲《近代南京城市建设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沿街的重要建筑,均为传统大屋顶的民族样式,如财政部、励志社、兵工署、中央博物院等。出现了一批现代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大学教学楼、南京师范大学教学楼等;以及一批在实质上融合中西的优秀建筑,如中山陵音乐台、军区总医院、江苏省美术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该规划的不少内容未能全部实施,包括中央政治区的建设。但现代南京的城市格局、城市面貌基本是由这一规划奠定的,今日南京浓荫匝地的城市道路,鼓楼、新街口的环岛式街心广场,都是在那时形成的。 与南京相似的是,五十年代初新中国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也是由一批留学欧美的建筑家进行的,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央政治区的设置。出于保护古都文化的考虑,梁思成、陈占祥按照按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提出在旧城之外的公主坟一带另建中央行政区的方案,遭完全否定。当时之否定另建新区,除经济能力不足的直接原因,也有坐拥皇城的心理,以及视旧城为封建遗留,需要加以“革命”和改造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深层原因。随着大规模拆毁城墙、城楼、牌楼,在旧城区内对王府、坛庙、名宅等“废物利用”,见缝插针地兴建工厂、机关、学校,北京古城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十年代确立的以旧城改建、扩建为中心的思路一直延续至今。对二环路以内旧城的超强度开发,致使人流、物流、车流向内城过度集中,造成严重的住房压力、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它被恰当地定名为“破坏性建设”。其实际效果,就建筑面貌而言,吴良镛先生总结为“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凌乱”(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燕山出版社, 1988年)。虽然建立功能分散的、多个城市中心的意见始终不绝,但北京仍以“铺大饼”的方式迅速扩张。近年来在近郊已经建立了若干个规模巨大的新居民区,然而,那些拥有几十万人口的新区却并没有建立和发育城市的功能,居民们仍需长途跋涉,到市中心工作和活动。 今日北京发展的事实已经回答了当年的争论。城市轮廓线东起高碑店,西至石景山,南抵大红门,北达清河镇,方圆约六百平方公里,已经是老北京城面积的十倍。换而言之,我们已经建设了相当于十个北京城,而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北京明清古城,却终于在我们眼前日新月异地消失了。 新北京: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新北京的建筑风貌成为我们透视体制文化变迁的一个窗口。 1953 年所作的首都建设“规划草案”,其基本要点包括:以旧城的中央区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首都要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要成为中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改建扩建北京,要打破旧格局的限制和束缚,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改造道路系统、改变水资源缺乏等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总方针的表述十分奇特也很传神:“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归根结底就是为劳动人民服务。” (《当代中国的北京》上册,第86页)这一实现革命化、工业化的思路,直接导致了“破旧立新”的城市建设方针。 五十年代北京建设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的建设和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上。十里长街,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十大建筑”,构成了以雄伟、庄严、壮丽、堂皇、开阔等为特征的新国都的视觉形象,以寄托解放、新生、自豪感之类的情感。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等历史建筑文化意蕴的转换,突出体现了新体制文化对传统权威的借助和重构。在很长的时间内,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已不再是一个历史建筑,而成为党中央、的象征符号,如 “天安门上太阳升”、“中南海的灯光”之类话语所寄寓的意义。 “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一文化公式在建筑学上的体现,是“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美观”的原则。一批民族风格的公共建筑,体现了当时主流的建筑理念,其典型为三里河一带“四部一会”琉璃瓦大屋顶的建筑。它很快就遭到制止和批判━首先是由于“反浪费”,然后上升为政治问题━但这一早期尝试毕竟为新中国建筑的文脉写下重要一笔。这一时期的建筑实践与南京民国时期的新建筑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看来,当年新北京的形象塑造,首都建筑的“宏大叙事”大体上是成功的,透露出那一个时代、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气度和有明确理念的审美追求,以及城市控制(规划)的能力。 在城市建设的历史上,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停滞和平庸的时期,唯一迅速增长的是人口。以北京为例,1982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比1949年底增长了4.8倍,达917.8万人。那也是简易房、筒子楼大行其道的时期。除了十里长街的观瞻之外,沉重的人口压力,革命时期的混乱无序,使城市不堪重负,大多数四合院正是从那时起,变成了破败凋敝、人际关系紧张的大杂院。 当八十年代新的建设高潮来临时,和中国的各大城市一样,北京又一次成为到处开膛破肚、彻夜施工的大工地,但其面临的问题却已不似五十年代那样单一和单纯。城市建设承载着人口压力、民生改善、国家形象、商业利益、政治利益、部门利益、政府政绩等来自不同方向的复杂压力,处于各种不同的欲望、抱负、追求、利益前所未有的紧张挤压之中。 在市场经济、分权管理的新体制下,严整统一、“君临天下”的中央意志渐渐退隐了,城市改造新的主体是有关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商,新的强劲动力是商业利益。在全新的制度环境和利益机制中,统一的城市规划虽然仍在制定,却失去了整合、制约的力量。北京又一次脱胎换骨。但与同期的上海相比,无论在单体建筑的新颖和独特性上,还是在整体风格的协调上,都远远落在了上海之后。号称“中华第一街”的长安街上的当代建筑成为北京人调侃的对象:正面棕黄色、侧面银白色的交通部大楼被称为“阴阳脸”,门字型的海关大楼被称为 “大裤衩”,曲折有致、中间有一月亮门的妇联大楼名为“肚脐眼”…… 首都的建筑何以难以保持协调的风格和应有的水准,这似乎是很令人费解的。其所透露的其实是体制文化的变异。北京市各行其是、参差不齐的公共建筑,可以说是条块分割的“部门所有制”(有人称为“部落主义”)典型的文化体现。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各部门的建筑主要是由本部门按照一己需要设计、建造的,无论选址还是建筑风格,都是首都规划委员会难以干预和协调的。同时,这种部门主义的建筑,较多地凝固了“长官意志”。 权力所及,各个城市都不乏历届领导人留下的“标志性建筑”。在北京,典型为前市长陈希同提倡的在高楼顶上加盖小亭子的建筑(被称为“戴绿帽子”)。其顶尖之作、也是收山之作是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北京西客站。它可能是一个标本,集中了此类建筑的某种文化特性:将个人的喜好蛮霸地强加于社会,把巨大当成伟大,把纪念性的气概不凡放在首位,而无视公共建筑方便、实用的功能。西客站顶上一个没有实际功能的巨大亭子,耗资竟达八千万元之巨。近年来,在一些城市“领导人工程”、“形象工程”仍呈蔓延扩大之势,导致无功能建筑的大量兴起。一些城市大兴建广场、修草地、铸大钟、建城市雕塑之风,在这场比“大”的竞争中,有的县级市的广场面积甚至超过了天安门广场。 与之相应的是,在部门割据和地方主义的体制格局中,跨地域、跨地区的城市规划几乎成为不可能。尽管专家、学者一再呼吁,北京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在华北经济圈、京津冀唐地区的整体发展中,按照“大北京”的概念进行设计和规划,如同大东京、大巴黎那样,但这至今仍是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 高度之争:城市建设的“香港模式” 对高度的崇拜和竞争,成为当代城市建设突出的主题,它也尖锐地体现在北京的建筑中。严格地说,这种崇拜非自今日始,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之中。从大半个世纪以来国人对上海滩24 层高的国际饭店的啧啧赞叹,到对今日浦东88层高的金茂大厦的满腔自豪,都反映了这种“现代化=高楼大厦”的集体认同。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化某个时期对高层建筑的新奇之后,对高楼大厦的竞争几乎集中在东亚,尤其是那些“从稻田中拔地而起的”新兴国家和城市,无不把自己的经济成就和自豪感主要寄托在对建筑物高度的追求上。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八十年代以来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当属港台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当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之时,香港高楼密集的都市风光作为“现代化”的典型图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内地竞相仿效的对象。当然,香港对内地建设的深刻影响,不止于作为现代化的文化象征,而主要靠巨额的商业资本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一些城市留下了直接的印记。 在北京城,对高度的竞争是悲剧性的。因为开阔舒缓的平面布局和辽阔无碍的天际轮廓线,正是这座古都的基本特征和文化性格的体现。对建筑物高度的控制和反控制马上白热化。八十年代中期,混乱无序的商业开发,致使在紧邻故宫的旧城的核心区内,在王府井一带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层建筑,如王府饭店、和平宾馆等。与此同时,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等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接踵而至,打破了北京城传统的天际线和城市景观。今天,无论在故宫、北海还是颐和园四望,背景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在学术界的呼吁下,1985年北京市出台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规定以故宫为中心,分层次由内向外控制建筑高度。1993年中央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定,“长安街、前三门大街两侧和二环路内侧以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段控制在45米以下”。 对这一控制最强烈的挑战,来自香港李嘉诚所属集团在王府井路口建立的亚洲最大的商业性房地产建筑群“东方广场”。它招致海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引起强烈争议的原因基本是文化性的,担忧其对北京古都风貌将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斥资20亿美元,建造面积达 80万平方米的东方广场,原设计方案东西宽480米,建筑高度70多米。而近在咫尺的天安门高度为35米;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度为38米;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高度为31米,最高处才40米,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这意味着,这座体量4倍于大会堂、高度2倍于大会堂的庞然大物将使天安门广场上的这些标志性建筑变得矮小,导致城市中心偏移,从而打乱历史形成的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首都城市格局。作为妥协的产物,东方广场终于被拦腰截断,呈现粗壮矮胖的身姿(经修改降低高度和容积率后,仍近40米高)。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东方广场西侧建于七十年代初的北京饭店新楼。它也是经修改设计后被“裁短”的,原因是出于对中南海安全的考虑。两者命运相同原因却大不相同,也算是一种社会进步了。 近年来,北京市广建“金街”、“银街”,“中央商务区”,孜孜追求成为中国的“曼哈顿”、“华尔街”和“硅谷”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建设几乎淡不可闻。在这一建设高潮中,长安街东侧已经被港资为主的一批写字楼、商厦抢滩。而城市高度控制在旧城区则被全面突破,几无严肃性、权威性可言。这一事态并不是孤立的。类似的一例,是李嘉诚所属集团在福州市中心区进行的成片房地产开发,将拥有众多文物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毁坏殆尽,面目全非。 最早对“香港模式”表示担忧、发出警告的是被称为建筑界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建筑大师张开济。早在七十年代末,当火柴盒建筑刚刚出现、备受青睐时,他就指出“现代化不等于高层建筑”。当前,他主要是反对北京和内地在住宅建设上盲目仿效香港超高、超密的模式,兴建“塔楼+梅花桩”式的小区。高层住宅由于造价高、使用系数低、能源消耗大、经常费用高,朝向问题造成大量“阳光贫困户”,以及不利于老人、儿童户外活动和邻里交往等诸多问题,在许多国家已被控制和禁止建设,一些国家则正在拆除几十年前建造的此类建筑。他认为比较可行的是用“多层、高密度”替代“高层、高密度”。 一些高层建筑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在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大规模解决住房问题的必然选择,日本、香港均是在这一压力之下选择了这一模式,并以令人窒息的密集高层住宅群换取了较为疏朗的整体生存环境。但正如识者所言,超高、超密的香港模式并不是某种建设理念的产物,而是前港英政府在住房问题上任由市场力量主宰,爆炒地价至离奇的程度,房地产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物。它损害的,正是大多数普通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利益(详见1998年9月2日、9月9日、10月7日《北京青年报》讨论文章)。 这恐怕是当下正在中国发生,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城市建设为房地产开发浪潮所牵引,不受制约的商业化正在成为主宰城市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不同民族、国家城市建筑风格的任务更为复杂艰巨。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称,目前有十家左右美国的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操纵世界建筑市场,以跨国资本为后盾的文化中心则在制造和输出各种建筑理论和流行风格,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建筑协会的高度重视(《北京青年报》1999年4月2日,《北京晚报》1999年6月4日)。 自然,知识分子的意见很难改变什么。玻璃幕墙高楼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各地推进。在云南边城丽江,兴建起了类似希尔顿饭店那样的华丽大厦。西湖之滨早已高楼林立,新建的杭州市政府大厦,被市民诟病为“削尖脑袋,挖空心思,两面三刀,歪门邪道”。适值世纪之交,城市之间对高度的竞争又增加新的动力━兴建“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据称,福州市将建一座主楼高306米、88层的摩天大楼,主体建筑由金银两色的玻璃幕墙组成,总投资20多亿,高度为福建第一,全国第三。而上海浦东在新竣工的金茂大厦附近,又将建设一座更高的高楼。 建筑中的流行文化 当上海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自诩和骄傲时,它标识的是城市之间的另一场竞争━速度之争。每一个城市的领导者都惟恐变化太小、变得太慢,落在人后,因为领导人的任期是短暂的。以北京为例,近年来仅住宅建设的速度,即达到每年竣工800多万平方米。为了加快速度,采用的是用推土机开路、大拆大建的成片土地开发的模式。许多有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胡同和老房子,甚至未及甄别、鉴定便被夷为平地。当张开济等建筑和文物专家呼吁北京城市建设应放慢速度,以为文物保护留下必要的时间时,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了,并且将开发的权力下放到各区,鼓励各区之间开展速度的竞赛。 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权力的结构也发生了转移,从建筑和文化精英控制转为纯粹的商业操作。在许多情况下,地方政府放弃了其应有的职责,成为房地产商的合伙人。新的工作机制于是成为“规划听领导的,领导听老板的”。这种不甚健康的商业化,必然意味着历史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建筑精英文化旁落,意味着城市的平庸化、低俗化、麦当劳化。一座座失去记忆的城市被大量复制,一批批速成、单调的建筑迅速填充着城市的空间,粗暴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在新人类的词典中,“广场”不再是巨大的政治和物理空间,而只是建筑物的前庭路口:“花园”是楼旁狭窄的绿化带,“森林”则是郊外草木稀疏的苗圃。“世界公园”式谐谑、游戏的建筑,假冒的明清建筑和仿欧洲古典建筑纷纷出笼,加入着世纪末大众文化的狂欢。 大众的流行文化和社会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东部的中小城市、城镇和广大农村,不变的时尚是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它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人心、广为流行而且经久不衰,当成为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建筑时尚则经历了火柴盒式的高层建筑、高楼大厦+小亭子、摩天大楼+玻璃幕墙,以及仿欧洲古典建筑等不同的阶段。许多人到了欧洲之后,只见绿树掩映中的小楼而难觅高楼,不禁怅然若失,不知究竟谁更现代化。 欧陆风情不可阻挡地成为最新的流行。当上海含情脉脉地重温其晚近的这一小传统时,各个城市则由娱乐场所大力张扬这一最新时尚。形形色色的娱乐城无不装饰着罗马式的柱廊,以及比例失调的西洋裸女雕塑。直接请法国建筑师设计成为最酷的豪举。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和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均出自法国人之手,在建筑风格乃至建筑材料上都十分相似。当你在王府井行走,正如在建国门的街头漫步,经常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时空倒错的感觉。 法国建筑师在北京的最新成就是备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由于它的复杂功能和在天安门广场一侧的特殊位置,其入选方案举国瞩目。它最终被擅长机场设计的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成浮在水面之上、银光闪闪的巨大金属半球,被北京人称为“大水泡”。作为北京市最独特的另类建筑,它因其后现代风格、建筑功能不甚合理和极其高昂的造价,遭到了科学家、建筑师的强烈抵制。有趣的说法之一,是法国人总算报了贝聿铭在卢浮宫前建玻璃金字塔的一箭之仇。的确,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它横陈在首都的中心和世纪交替的时点上,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一个强烈的象征,宣告着老北京文化的消解、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情感的终结,宣告着多元文化、异质文化融合的时期到来。 另一种疑问是这样的:北京目前并不算很多的文化设施、演出场所得到充分利用了吗?北京究竟能为国家大剧院提供多少高水平的演出?十分巧合的是,广州市拟建的大剧院因其耗资巨大,在务实的人大代表的质询下终告流产。这一提问的价值在于它触及了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对城市这个“文化的容器”,归根到底,其中有没有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城市的现代性最终是由其文化软件制约和说明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北京和上海的区别,比它们在城市建筑上表现出的更为重大。 十字路口的城市 城市社会的真正内涵,是市民的交往空间、共同文化、政治生活的形成和扩大。市民文化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恰当度量。 正是在上海的淮海路、衡山路,令人体味了街道的人间尺度和城市的人间情怀。充满人道的街道的特征之一,是马路两侧的绿树可以热烈地相互交接。接续了昔日茶馆、咖啡馆的传统,上海街头遍布的红茶馆再次成为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在那里年轻人和工薪族可以放松地打牌、聊天。生活就在此处。那也曾是老北京生活的况味。然而,北京的茶馆自几十年前消匿之后,成为了话剧舞台上的保留节目。当它重返人间时,却成为向洋人展销京味的旅游场所,或者台湾人开办的高消费去处,在那里,我看见过白领在下围棋。类似地,毗邻使馆区的三里屯酒吧一条街明确成为外国人的社交场所、北京的高级白领和文化另类的身份认证处。 广场的处境是另一个说明。当群众性政治集会的功能消亡之后,天安门广场便越来越因缺乏实际功用而显得大而无当和无所适从。在这片干燥、炎热、坚硬和广阔的场地上,人依然渺小且坐立不宁,难以解决各种日常的需要。上海的人民广场则迅速完成了转型,用博物馆和歌剧院标榜文化中心的形象,用商场、绿地和广场鸽使之成为市民休闲、购物的实用场所,消解了体制文化的传统象征。然而,精明强干的政府在它巨细无余的管理中,也消解着另一种可能性。整洁干净的上海,既没有北京那样的遍地流民、猖獗的盗版,也没有北京那样丰富活泼的体制外文化空间;既没有浙江村,也没有中关村。 被现代生活割裂在胡同、大院和小区里的北京市民,自有内在的力量和逻辑。当《北京晚报》炮制着类似小靳庄诗歌那样歌颂美好生活的新民谣时,北京市民对平庸生活的抗争从未停止。一种是贫嘴张大民式的,以小人物自嘲自贱的传统方式,化解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另一种是艺术家张大力式的,他用“把脸画在墙上”的先锋行为,向这个喧嚣而沉闷的社会作出一个怪诞的姿态,发出一个奇异的声响。而游历西藏达十年之久的自由电视人温普林,写下这样的句子:“我深深地怀念有酒有狼有姑娘笑声的夜晚,那一切是我们人生中的珍藏。” (温普林《茫茫转经路》,227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城市快车依然循着世俗化和商业化的轨道凯歌行进。北京市开始兴建的又一条通衢大道,使发现不久的曹雪芹故居遗址面临灭顶之灾,引发了知识分子新的抗议浪潮。建筑师和规划专家的反思认为,二战以来在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大规模改建为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在西方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应该认识到“社区发展”规划、渐进式规划、公共选择规划、历史街区修复、小规模改建、住户自建等多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大城市的生与死成为令人兴奋的话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春天狂烈的沙尘暴、严重的干旱和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凸显了北京作为沙漠化边缘城市的危急地位。人们公开和私下议论的问题是:北京会被迫迁都吗? 城市建筑论文:论城市建筑文化-以北京为例 摘要: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北京在不同的文化的交汇中,在不同体制文化的塑造下形成了独特的面貌,本文从不同年代不同的历史背景简要论述了民族文化、港台文化及大众世俗文化对城市建筑及城市面貌的影响,并对城市的发展及文化走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城市建筑 建筑文化 一、引言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二、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阅读 作为首都,北京成为一个活的标本,一个令人读之不尽、百感交集的“文化的容器”。它不仅在体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张力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和品性。本文就以北京市为例,略谈一下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五十年代,北京建设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的建设和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上。十里长街,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十大建筑”,构成了以雄伟、庄严、壮丽、堂皇、开阔等为特征的新国都的视觉形象,以寄托解放、新生、自豪感之类的情感。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等历史建筑文化意蕴的转换,突出体现了新体制文化对传统权威的借助和重构。在很长的时间内,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已不再是一个历史建筑,而成为党中央、的象征符号,如 “天安门上太阳升”、“中南海的灯光”之类话语所寄寓的意义。 “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一文化公式在建筑学上的体现,是“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美观”的原则。一批民族风格的公共建筑,体现了当时主流的建筑理念,其典型为三里河一带“四部一会”琉璃瓦大屋顶的建筑。它很快就遭到制止和批判━首先是由于“反浪费”,然后上升为政治问题━但这一早期尝试毕竟为新中国建筑的文脉写下重要一笔。这一时期的建筑实践与南京民国时期的新建筑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看来,当年新北京的形象塑造,首都建筑的“宏大叙事”大体上是成功的,透露出那一个时代、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气度和有明确理念的审美追求,以及城市控制(规划)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分权管理的新体制下,城市改造新的主体是有关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商,新的强劲动力是商业利益。在全新的制度环境和利益机制中,统一的城市规划虽然仍在制定,却失去了整合、制约的力量。号称“中华第一街”的长安街上的当代建筑成为北京人调侃的对象:正面棕黄色、侧面银白色的交通部大楼被称为“阴阳脸”,门字型的海关大楼被称为“大裤衩”,曲折有致、中间有一月亮门的妇联大楼名为“肚脐眼”…… 再如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北京西客站顶上一个没有实际功能的巨大亭子,耗资达八千万元之巨。它可能是一个标本,但集中了此类建筑的某种文化特性。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八十年代以来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当属港台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当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之时,香港高楼密集的都市风光作为“现代化”的典型图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内地竞相仿效的对象。当然,香港对内地建设的深刻影响,不止于作为现代化的文化象征,而主要靠巨额的商业资本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一些城市留下了直接的印记。在北京城,因为开阔舒缓的平面布局和辽阔无碍的天际轮廓线,正是这座古都的基本特征和文化性格的体现。但八十年代中期,混乱无序的商业开发,致使在紧邻故宫的旧城的核心区内,在王府井一带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层建筑,如王府饭店、和平宾馆等。与此同时,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等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接踵而至,打破了北京城传统的天际线和城市景观。今天,无论在故宫、北海还是颐和园四望,背景无不是林立的高楼。 三、当代城市建筑文化反思 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权力的结构也发生了转移,从建筑和文化精英控制转为纯粹的商业操作。在许多情况下,地方政府放弃了其应有的职责,屈从于房地产商。新的工作机制于是成为“规划听领导的,领导听老板的”。这种不甚健康的商业化,必然意味着历史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建筑精英文化旁落,意味着城市的平庸化、低俗化、麦当劳化。一座座失去记忆的城市被大量复制,一批批速成、单调的建筑迅速填充着城市的空间,粗暴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在新人类的词典中,“广场”不再是巨大的政治和物理空间,而只是建筑物的前庭路口:“花园”是楼旁狭窄的绿化带,“森林”则是郊外草木稀疏的苗圃。“世界公园”式谐谑、游戏的建筑,假冒的明清建筑和仿欧洲古典建筑纷纷出笼,加入着大众文化的狂欢。 大众的流行文化和社会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东部的中小城市、城镇和广大农村,不变的时尚是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它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人心、广为流行而且经久不衰,当成为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建筑时尚则经历了火柴盒式的高层建筑、高楼大厦+小亭子、摩天大楼+玻璃幕墙,以及仿欧洲古典建筑等不同的阶段。许多人到了欧洲之后,只见绿树掩映中的小楼而难觅高楼,不禁怅然若失,不知究竟谁更现代化。 欧陆风情不可阻挡地成为最新的流行。当上海含情脉脉地重温其晚近的这一小传统时,各个城市则由娱乐场所大力张扬这一最新时尚。形形色色的娱乐城无不装饰着罗马式的柱廊,以及比例失调的西洋裸女雕塑。直接请法国建筑师设计成为最酷的豪举。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和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均出自法国人之手,在建筑风格乃至建筑材料上都十分相似。当你在王府井行走,正如在建国门的街头漫步,经常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时空倒错的感觉。 城市社会的真正内涵,是市民的交往空间、共同文化、政治生活的形成和扩大。市民文化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恰当度量。 正是在上海的淮海路、衡山路,令人体味了街道的人间尺度和城市的人间情怀。充满人道的街道的特征之一,是马路两侧的绿树可以热烈地相互交接。接续了昔日茶馆、咖啡馆的传统,上海街头遍布的红茶馆再次成为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在那里年轻人和工薪族可以放松地打牌、聊天。生活就在此处。那也曾是老北京生活的况味。然而,北京的茶馆自几十年前消匿之后,成为了话剧舞台上的保留节目。当它重返人间时,却成为向洋人展销京味的旅游场所,或者台湾人开办的高消费去处,在那里,我看见过白领在下围棋。类似地,毗邻使馆区的三里屯酒吧一条街明确成为外国人的社交场所、北京的高级白领和文化另类的身份认证处。 广场的处境是另一个说明。当群众性政治集会的功能消亡之后,天安门广场便越来越因缺乏实际功用而显得大而无当和无所适从。在这片干燥、炎热、坚硬和广阔的场地上,人依然渺小且坐立不宁,难以解决各种日常的需要。上海的人民广场则迅速完成了转型,用博物馆和歌剧院标榜文化中心的形象,用商场、绿地和广场鸽使之成为市民休闲、购物的实用场所,消解了体制文化的传统象征。然而,精明强干的政府在它巨细无余的管理中,也消解着另一种可能性。整洁干净的上海,既没有北京那样的遍地流民、猖獗的盗版,也没有北京那样丰富活泼的体制外文化空间;既没有浙江村,也没有中关村。 城市快车依然循着世俗化和商业化的轨道凯歌行进。建筑师和规划专家的反思认为,二战以来在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大规模改建为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在西方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应该认识到“社区发展”规划、渐进式规划、公共选择规划、历史街区修复、小规模改建、住户自建等多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大城市的生与死也许再度成为令人兴奋的话题。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摘要: 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⒊ 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比如: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城市建筑论文:建筑和城市设计特色与保护 摘要: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都与它相邻的城市不同。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所有人居环境都表达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地形、气候、不同建筑材料的获取,甚至演变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方面也是衡量文化进步的标准),都在我们的建筑物的形式和功能中得到反映。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特色 历史上,有一些城镇在桥边生长起来,另一些由军事驻地、教育学术中心或宗教中心发展而来。其中一些是经过规划的,但大多数没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新的中心很快在原材料或动力资源附近发展起来。最终,产生了工业大国的贸易中心和首都。但无论城市最初生存的理由是什么,如何影响了它最初的形式和建筑,其它的功能还是迅速发展起来。当古老的工业衰落而让位于新工业时,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取决于各种计划中或计划外的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和数量,尤其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 在过去的世纪中,大多数建筑物是由当地材料建造的,其形式同时适应社会需求和气候。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建筑才由建筑师或建造专家设计,而他们常使用进口的和更耐久的材料。随着这些年来大规模信息交流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正在越来越国际化和标准化,它们更多地随着时尚的指示而变化,而不是其实效。 就象建筑物预期的功能被(或应该被)反映在其设计中,城市的形式和特性也是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反映。当我们改变、改造或更新建筑物来更好地满足不同从前的新需要时,必须承认:要确保一段时间内一个社区的繁荣,那么一个人居环境??村子、镇子或城市,就必须不断地通过改变其自身来适应新的情况。尤其是现在,只要满足制造商的设想或财政状况,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工业。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保护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古老的大城市,是思想和艺术品的宝库,其中包括建筑、空间和各种场所。它们表达了演变的需要、时势和建造者那个时代的风尚。为了社会的利益,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这一资源。但这从来不容易做到,因为总有关于什么才是?合理的运用?的争论。在城镇的发展中,情况常常会因为对旧建筑倾注的感情而变得复杂。用于建筑结构和基础设施维护的钱原本可以用于为社会提供新的住房,提供新的社会、商业、工业用途房屋和新的服务设施,这是一个客观但又经常被忽略的负担。但现在的形势要求未来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什么样的发展才能最好地适应未来的需要,这必须得到检验和评估。 在制定一个已长期存在的城市区域的未来发展方针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在于决定应该依据何种原则(如果有的话),有意识地保留现存的建筑物及整个地区;在何种代价下、到何种程度,这种保留才能适应发展改变的需要。 对单独的建筑物或建筑群来说,常常是其外观、建筑价值或历史上的相关意义决定其保护( 或保存)与否。这还常被解释成对现状的维持。但一栋由政府保护的国家建筑,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声望的目标。这种声望是一种可怕的强力麻醉剂,使人们在考虑到艺术性时被麻痹了。如果一栋建筑内在的魅力和作为一件艺术品或文物的价值,能够配得上这种声望,那它才能被保护,太多的人想要把他们自己所看到的古老建筑作为最好的来保留。但我们认为的建筑的美并不是一个靠逻辑证明的东西。同样也可以说,保护的愿望是不合理的,尤其当要保护的建筑无法附加经济用途时。 过去,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实践满足了时代的需要,虽然重要的建筑物都被盖得好像要永存似的。1936 年,在伦敦,人们发现,除了几个被公认的有历史价值的例子,其它大多数都在30年内被更新,在60年内被重建了。现在,在这个被保护所支配的时代,总有不断的压力要求保留远远超过这个建筑时代的工业和商业建筑。这是非常昂贵的。可能倒不是要求新的用途和新的技术服务设施,而是它的材料、体量和特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空间的尺度和比例适合当今的时代。这难道不比在昨日昂贵的立面背后设计出为明日服务的空间更好吗? 如今挽救古建筑的工作,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很少考虑它们的实际条件,甚至有时它们只代表一个因为没有特色而被人记住的建筑时代。这将会限制子孙后代显示出他们的设计或欣赏能力,这是要冒险的。但是给新的伟大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机会也要冒险。不管多大程度的保护都不能把一个设计从坏变好。50年前,如果有现在的规章和看法的话,许多现在被认为是杰作的建筑作品就盖不起来了。因为他们不能,而我们能欣赏到一些过去最富想象力的设计者最好的作品。如果决策的产生能适应也象建筑一样改变着的世界形势的话,就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现代建筑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审批一个发展申请中,并不一定能产生好一些的建筑或城市设计。它也许会阻止一场灾难,但如果由于官员们缺乏城市设计的眼光而错过了合适的投资时机,它同样也可能导致失去一个机会。 建筑师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而城市设计考虑的是被建筑界定的、渗透的或打断的空间。虽然也许这些建筑只是为从几个有选择性的视点观看而设计的。城市设计的关键存在于连续看到的景象中,其质量取决于空间之间的关系,它们被界定的方法,轮廓、体量、尺度、色彩和周围环境??比如建筑或植物??的材质。一个空间形式给旁观者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穿行于其中的运动速度。好的设计考虑它被体验时的情况;最好的设计能满足所有标准。一位穿越城镇广场的步行者有时间享受各种各样的纹理和形象:建筑表面的分格,界定空间的铺地和植物,光影的相互交叠和落叶的飘飞。这种欣赏,无论有或没有,都会受到建筑或空间的尺度与人类尺度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为我们都会依据与人类高度和生命长度的关系来评价尺度和年代。这反之又影响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例如我们在街道或广场中是 否觉得拥挤或舒适。 保护包含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在城市的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是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 保护,保存和选择的问题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有无数的例子可以用来研究多种多样的情况的前因后果和保护的方法,而且每一个都很独特,又都有只适合于某些情况的经验。应指出的是: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 墨西哥城,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或建筑意义的建筑物,有些是前殖民地时代的。它也拥有一些有建筑价值的区域,比如佐那罗萨(Zona Rosa),在这里,保护措施正在付诸实施。但它也有一些最肮脏的贫民窟和混乱的地区,对许多人来说都没有逃避的希望。应优先考虑什么呢?投入到国家遗产的建筑维护中的财力越多,用来建造住宅和医院的就越少,更重要的是要为明天的人们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保护的范围相当宽广,就好像实现它的可能性相当低一样。 在过去的40年中,新加坡进行了一项突出的重建住宅的项目。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传统建筑的毁坏,特别是中国城和小印度。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这里生存了几代人的社区。但优先权在于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我认为这很正确。直到最近,才通过一个保护项目复原了老城区的许多残存的商住式的房屋。历史条件下的花费当然高但却对社会有益。这是一个有眼力、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有勇气、有决断的速度和足够的财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城市。 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原来的皇宫- 紫禁城、颐和园、北京的园林、苏州和承德的园林都在尺度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显示出对实和空、遮挡视线、造景和尺度的处理的娴熟掌握,别处极少有能相比的,在西方更没有。每一个设计都很适合它初始的目的和它的使用,虽然它们大小不同。几百个人在紫禁城里几乎不会被注意,但如果在苏州的一个小园林里,就会造成交通堵塞。大小和尺度总是应该与用途相关,与房屋周围的环境相关的。这些地区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社会、建筑和历史的重要性,它们需要耐心、敏感,并且是很花钱的。 住房和保护 许多建在欧洲和整个前殖民地领土的宫殿和豪宅有了新的用途,比如做旅馆、会议中心、学校或医院,这样就保证了它们在可预期的未来不断地被维护。但并不是这些伟大的建筑物赋予了城镇它们的特征,而是无数的更谦虚的居住建筑。它们并不时髦,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但却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大的优势,在苛刻的条件下倾全力于提供可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条件。在沙漠地区,厚重的墙挡住了正午的阳光,又保住了寒冷夜晚所需的温暖;内院被安排来利用气流提供制冷;在南亚,建筑物造得很高,以保证通风,避免突然的雨季泛滥;在中国,?风水?的不同流派依据这些制定了实践的标准。在几乎所有现代化的发展中,不仅仅这些奥妙的方法被一扫而光,而且更让人无尽沮丧的是,几乎所有建立在数代人的经验积累上的优良的实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那些极少考虑社会需求和气候要求的标准住宅代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这么多可用的科技资源,却仍然有这么多低质量的房屋在这么多国家建造起来,就不让人惊奇了。解决办法必然存在于一种建设性的保护方针中。 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内部的,随着外部条件,特别是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演化。新的工作方式、城镇规模的增长在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从一套接受地面的独立住宅或公寓,到需要靠电梯到达的多层公寓单元,这种住宅形式上的骤然变化,破坏了家庭生活,摧毁了社会的结构和邻里、社区的自然外貌。通过比较,经验会告诉我们,常常是那些或多或少继承了传统模式的邻里的居民,会对经济发展和其它社会变化带来的契机有更好的反应能力。这样,遵循那些已被接受的形式的新住宅就应受到赞赏,因为它包含了人们熟悉的东西,帮助重新发展的邻里地区保留了一种?归属感?,又帮助新发展起来的地区建立这种感觉。 曾经有这样的论断,说满足房屋需要的任务是现代建筑(相对于?后现代?和其它短暂的风尚而言)的源泉,并且正是从这方面来说,现代运动中的作品才与早期的不同。如果经济和社会的考虑也包含、当然也应该包含在这些任务中,设计的原则就更紧密地与更乡土或传统的建筑相吻合。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恰当设计的当代房屋能欣然坐落在旧的居住房屋旁边。因为它们显示了保护和建筑原则的应用,确保了一种当新旧并置时常常被遗忘的使它们和睦共处的措施。 定义和赞同一种原则是一回事,而实现它们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不仅仅公众和政治家更喜欢时髦或便捷的方式,而且当面临基础内容时,技术问题也更突出了。想要以可行的方式来适应城市中不可避免的高密度问题,会带来几乎无法抵抗的问题:如何才能经济地提供已被社会认可的改善的服务设施。 在北京的菊儿胡同,吴良镛教授通过庭院式住宅,表达了一种可能性:既容纳一个相对高的人口密度,又同时给每一个家庭提供一小块私密的室外空间和绿地,且只与他们的近邻分享。当住所只有三、四层高时,就不需要电梯,维护也不需使用精密的机械设备。较高的单位成本,被使用时降低的花费和灵活的布局平衡了。这种布局给保护区域内和历史性建筑附近的小片地段提供了发展和再发展的可能。对局外人来说,这种方法以适应今天的需要的方式,保护了传统住宅的原则。这种住宅,从各种意义上讲都建立在胡同的体系上,这种体系确定了北京的许多住宅布局。当然,还有许多方法来适应重要保护地段附近住宅的承德、北京和其它历史中心的问题,有一系列实际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从经济的角度看,使用电梯的房屋,至少应6层高;更高一些时,就会有建筑上的重要意义:当它们相当高并形成组团、仔细选址时,就会对城市的结构设计造成一种冲击。在一栋历史建筑或古城的中心的近处,在低层建筑比较受欢迎的地方,如果建起高楼群,通常是不合适的。在很多情况下,这指出了解决历史城镇的边缘或边缘以外的发展问题的可能性和愿望。这样可以延长古老建筑和园林的寿命、使用期限和特性。维护的费用降低了,因为制造污染的工业随之迁走了,沉重的交通负担转移了,震动对古老结构的危害减轻了,拓宽道路的需要也消除了。通过这些和其它类似的方法,新式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结论 每一个人类的居住地都有它独特的品质,源于它所处位置地理因素的影响,它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以及之后的历史发展。这被反映在它的地段和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多年来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需要,常常至今为人所不知,但代表了每一个时代在城市演化中起的作用。留下来的一些无法估价,另一些却没有很高的价值,但我们不应抛弃任何一个,直到它们对将来可能做出的贡献得到评价;因为一旦毁掉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但同等重要的是,资源不应投入到试图维持那些不可能被维持的事物中去。一座城镇的特色,不仅仅来自它的街道和空间带来的特色,也源自每一栋个体建筑的设计中;那么最好的,为城市发展进程和保护的依据提供服务的办法,就是确保这种变化,这种不可避免的变化,进化着的变化,既尊重着历史又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在被规划的城市圣彼得堡(St.Petersburg)中心地区,维持了严格的高度控制,使它保持了设计的原意而又有高层建筑。主要的公寓楼,都在郊 区。在罗马中心,所有高层建筑都被禁止。 城市建筑论文:光·建筑·城市 --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摘要:本文概述了光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文章回顾了20世纪照明科技的进步并分析了光对建筑,城市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作用。在评述我国照明工程建设发展状况以后,作者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关键词:照明工程 建设发展状况 光环境设计 人类的生活天天与光相伴,建筑和城市与光息息相关。华灯映盛世,光彩照京城,新中国50年华诞之际,京城的灯光夜景吸引了数百万市民,显示出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对夜景照明创作的冲动。光是生命的源泉,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明亮、舒适。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规划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人类生存之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 光刺激视觉,使我们看见并认知周围的环境,从而获得 80%赖以生存的外界信息。 自然光昼夜复始地更迭控制着人体生物钟,使我们的生命节奏保持平衡。 日光制造维生素和众多迄今未知的营养物质,使我们的机体生生不息,保持健康。 光,明亮的、愉悦的、活跃的光振奋人的精神,使我们心理上感到满足。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人们仍留恋着日光带来的光明,从远古时代钻木取火,照亮山洞,草棚,到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灯光辉煌,人类一直追求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现在全球每年要消费2万亿KW.h的电力(相当于24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用于人工照明。生产这些电力要排放十几亿吨的 VICO2和一千多万吨的SO2。电气照明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并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建筑、城市与光 1.光与建筑和城市共生 从公元初年(125年)罗马万神庙屋顶上简陋的采光圆洞(直径8.9米)到20世纪末(1999)柏林国会大厦以宏大的镜面和晶莹的玻璃建构的天穹(直径40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户户昏冥烛火到今天处处灯光理现的不夜城,回首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技术和光文化同城市和建筑同步发展前进的足迹,也能看到采光照明的技术进步对城市和建筑面貌及现代城市生活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 2.20世纪照明科技获得卓越成就 20世纪照明科技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光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现代照明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主要有: ①对视觉功效的实验研究一视觉功效是指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完成视觉作业的速度和精度。为了获得良好的功效,需要提供相应的照明水平。此项研究确定了不同视觉作业特征(对象大小,对角与其背景亮度的对比,观察时间长短等)与其所需照度水平的相关关系,为制订合理的照明标准找到了科学依据。 ②对眩光效应的研究一眩光如同噪声一样,是一种环境污染。轻微眩光使视觉感到不适,重则降低可见度,甚至损伤视力,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提出预测眩光的方法,制定防止眩光的措施。 ③对光色爱好及光源显色性影响的研究一现代制灯技术可以制造不同光色(冷、暖和中性)的电光以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光色爱好的差异对于实现光环境较高的心理满意度和营造适宜的光气氛具有指导意义。电光源显色性能与自然光的差异是由于电光源光谱能量组成显色性能与日光不同而造成。气体放电灯的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在致力提高电光源显色性能的同时,探究光源显色性不佳造成的颜色"失真"对视觉感官的影响对照明设计很有参考价值。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世界各国提出了评估照明质量的各类定量指标,制订并逐步完善了照明设计的标准,法规或建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近联合制订的《室内工作照明标准(草案)》提出统一照度(E),统一眩光等级(UGR)和一般显色指数(Ra)三项定量指标作为照明设计的依据,使照明设计更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在创建天然光环境方面: ①开发了各种模型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的先进设计工具,不但可以准确预测天然采光的照度水平,而且能真实,细微地模拟建筑物在天空光和日照下的造型效果。 ②生产出集光,热优良性能于一体的各种透光材料,并掌握了复杂的加工和安装技术。1999年建成的柏林国会大厦直径40m,高23.5m的玻璃穹顶就是现代采光技术的一个杰作。为了把光线导入下面的议会大厅,在圆穹中心设置了一个近20m高由360块镜面组成的倒锥体,在施工过程中每块镜面都被仔细地调整过角度。 ③发明了导光管系统,能把自然光输送到地下和任何自然光线不足的地方。 ④利用电子技术和精巧的机构自动控制室内天然光,调整光的分布。 第三、照明电气的突出成就: ①气体放电灯的普及与提高:1939年发明荧光灯,1960年代末又相继出现了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后两种统称高强气体放电灯,即HID灯)。它们借助气体放电发光,是与热辐射光源白炽灯完全不同的第二代光源,其光效和寿命远优于白炽灯。19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重视照明节能,气体放电灯生产激增,快速普及。同时灯的质量显著提高,品种规格也日益丰富,齐全。以荧光灯为例。三基色荧光粉的应用,紧凑型小功率荧光灯的普及以及用28W16mm直径的细管径荧光灯替代26mm、38mm直径的旧型灯管,使荧光灯品质大为改善,适用范围更广,制灯材料更加节省,光效也进一步提高了。 ②第三代光源的发明和应用一1990年以后无极灯(QL灯)、硫灯、微波灯、发光二极管等第三代光源已逐步由实验室进人市场,实现商品化。这些灯的发光机理彻底革新,其寿命更长,光效更高,将推动未来的照明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 ③电子技术应用到照明器件,智能化照明控制和照明设计,大幅度节约了能源,拓展了照明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经过优化组合,灯光得到更合理的应用,照明设计更为便捷,精确和形象。 ④城市公共照明和景观照明日趋扩大与完善,建筑照明手法不断创新。如反射照明(间接照明)光纤照明,导光管照明,变色灯照明,激光照明等,照明形式绚丽多彩。 3.光对于建筑和城市有重要的功能和艺术价值 良好的照明改善建筑的功能效益和环境质量,提高视觉功效,加强展示效果,营造环境气氛,适应个人需要,保证人身和财物安全。 光给城市注人活力,保证夜间车辆畅通,行人安全,扩大城市夜生活时间和空间,丰富城市居民户外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促进商业繁荣,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吸引旅游观光。 光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指光量,光的性质和方向)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日当空,阴雨连绵,雷鸣闪电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故起着重要作用。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三、光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城市景观照明和建筑照明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许多城市结合环境整治和重大庆典活动实施了"城市亮化"或"灯光工程",成绩斐然。城市居民对自己家庭的采光照明也讲究起来。据我们调查,从1986至1996年10年间,每户安装的灯数由6.5个增加到14个,照明容量也由165W上升到500W。起居室的照度原来半数以上不足30lX,现在一半以上超过75lX,厨房、卫生间的照亮则由普遍低于10lX,提高到401X。这充分反映出人们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愿望。 我国照明工程近10年有了长足发展。照明器材(光源,灯具和照明电器)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各类光源的年产量现已达到60亿只,灯具年产 20亿台。照明器材出口额每年增长40%以上, 1999年达28亿美元。全国照明耗电量2000年预计将达到1200亿kw.h。 照明产品标准与照明设计标准序列已经建立。产品标准基本上向国际标准看齐。照明设计标准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规定的照度水平大约为发达国家同类水平的1/3-1/2,实际上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需要修订。为了节约照明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由国家经贸委领导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正在顺利实施。 我国城市和建筑照明工程建设的空前规划和巨大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的照明公司和厂商进驻中国市场,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Philips),美国通用电气照明(GE),英国索恩照明(Thorn),德国欧司朗(Osrarn),日本松下电工等。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照明产品和生产技术,也传播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经验,使我们的照明工程能逐步与国际接轨。 虽然我国照明工业生机勃勃,产品市场兴旺发达,工程项目源源不断,但是当前光环境的建筑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和制约发展的梗结。例如照明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前列,出口量也不小,但产品档次不高,质量良旁不齐,照明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照明能源浪费和光污染的现象也令人堪忧。 在照明设计方面,专业的照明设计队伍和机构尚待培育。照明设计单纯依靠电气工程师或照明器材供应商或装修公司完成的局面应当改变。根据国外经验,重大的照明工程,特别是景观和装饰照明工程的设计大都是具备照明专业知识的建筑师,艺术家主持完成,从方案构思开始,贯彻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建筑师,规划师的照明专业知识不足,特别是缺乏参与光环境设计的意识和主动性,因此现实的照明工程中设计精品寥寥无几。 四、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 光是一种语言,向我们述说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光是隐形的软件,控制是城市和建筑的功能运作及形象和色彩的演现;光是设计工具,也是建筑材料,建筑师可以用它编绘理想,展示才华。还有人说:"光是建筑的第四维空间",光是建筑三维创作之外的另一个广阔的天地。 光环境的设计绝不应当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个水平上。它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建筑师都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优化自己的创作,建筑师和规划师应当主动地了解光,体察光,运用光,积极参与光环境的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完成,全过程地把光融人到自己的规划和创作之中,为城市和建筑增"光"添"彩"。 新世纪的城市与建筑需要光亮、宜人、典雅、优美、更富个性、创意新颖,既没有光污染,又节约能源的人居光环境。时代的发展和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企盼呼唤建筑师关注光环境设计,为建筑设计和照明设计之间的缝隙搭桥,加强建筑师,规划师同照明专业人员之间联系。 城市建筑论文:中国城市建筑的“趋同化” 摘要: 考察过中国不少城市的建筑,只得出一个结论:似乎就去了一个城市。因为每个城市的建筑都有其它城市建筑的影子,感觉大同小异,没点创意,使得笔者颇有点“审美疲劳”,不禁感慨中国的城市建筑正在日益“趋同化”! 关键词: 城市建筑 趋同化 笔者总结了一番,觉得中国城市建筑风格不外乎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美式的建筑高度加玻璃外墙;欧式的穹顶石柱加广场;以及中式的人造“古董”。几乎每个城市的建筑都离不开这“三板斧”,就像是我们以前的革命“样板戏”,每个城市都在唱。 中国城市这么多,从何说起呢?笔者作为广州人,就拿自己的城市“开开刀”吧!说实话,笔者对广州的城市建筑也是颇有微辞! 古城岂可随意摧残 广州是个有着2800多年历史传统的文化古城,近代以前又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Canton”作为广州的英文译名早已闻名于外。因此,广州的城市建筑在保留了传统岭南风格的同时又吸收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以西关骑楼和沙面租界建筑群为代表的中西合壁的城市建筑风貌。 但令人痛心的是,随着前几任政府的一句“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广州传统的城市建筑风格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遭到了不断的破坏与摧残,我们不禁要质疑,难道建设国际大都市就要以破坏古城的建筑甚至把其夷为平地为代价?! 随着广州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城市建筑亦日新月异。为了重点体现“新”和“异”,旧城改造便是政府必然选择的方式。然而不知是因为我们政府内部缺乏城市建筑方面的专家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咨询过这些专家,使得广州的旧城改造在短短的十几年来不断犯错误: 首先是建设性的破坏。我们不妨以上下九步行街为例,可以说,上下九步行街是广州传统西关骑楼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似乎可以给广州人带来一些安慰!政府也对此津津乐道,以此表明自己是如何注重广州旧建筑保护的。然而,以笔者看来,这只是镜花水月的表面文章,根本不值大抒特抒!表面上看,政府是出于保护西关骑楼旧建筑的动机,而主动对其外部进行装修翻新,令其得以完好保存。但是仔细想想便知,政府的真正动机其实是商业动机,为了发展这里的商业,就得利用“上下九西关风情”这一卖点吸引消费者和商家,聚集人气和财气,所以在此搞了个步行街,把这里的骑楼建筑通通翻新一遍,等商业搞上去了,政府的税收收入自然就多了。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这种翻新只是在骑楼外墙涂上一层墙面漆粉饰一下便完事了,最多就是换过一些窗还有加装一些射灯,于是,经不起风雨和岁月磨练的它们,已逐渐露出了它们的本来面目;而且经过射灯长时间的高温照射,对骑楼的外部带来潜移默化的破坏。只要我们平时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上下九骑楼被破坏的种种蛛丝马迹。 其次是房地产开发的破坏。由于了解到政府有意大力改造旧城,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抓紧这一难得的发财机会在旧城区推出各种楼盘,纷纷搞起房地产开发的“圈地运动”,对有碍楼盘发展的旧建筑“有拆错,没放过”。广州的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就是在这种“圈地运动”中被“圈”掉了,一去不复返!据统计,这使广州的旧城人文资源损失了80%.每当笔者偶尔还看到一些旧建筑像一个被欺凌的小孩子卷缩在周围的“高个子”的包围之中时,心中顿生失落之感!!!难道真的是应了一句话:“城市建筑有一半的破坏是由于侵略者,而另一半的破坏则是由于受教育者。”难道我们受的教育就是“破坏”?!!!而这种短视功利的破坏令广州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魅力大减,为城市建筑的“趋同化”埋下了祸根! 新城建筑的程咬金“三板斧” 广州一面拆除旧城,一面建设新城,为的就是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派。但是旧城被拆了,割断了自己的历史传统,由于先前根本没有好好总结过自己的建筑风格,于是新城的建设表现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迷失了方向。怎么办?没办法,只能copy别人的,copy就意味着“相似”和“累同”,于是,“趋同化” 开始了! 看看以天河为代表的广州新城的建筑吧,天河的所谓现代化建筑充分体现了程咬金的“三板斧”: 首先是美式的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墙。众所周知,美国的城市建筑是以“摩天大厦”著称,像帝国大厦、世贸大厦等等。而我们广州也不甘示弱,上世纪80年代有 “63层”,90年代有“中信”,21世纪还有“双子塔”。这些都是美其名曰“广州地标”的高楼,可谓是在“更高、更快、更强”上下了一番苦功,后两者还不好说,但绝对是“更高”,大有一柱擎天之势!而无一例外地,这些高楼都是以玻璃外墙作包装的,除此以外,还有像市长大厦、天河电脑城等建筑都是以玻璃外墙作包装的。似乎除了玻璃外墙,就没别的东西能够体现现代化了!而这种玻璃外墙,全国各地都在用,香港、上海、北京、南京等等城市,谁不在用?! 其次是欧式的穹顶石柱加广场。城市往往被人称为“石屎森林、文化沙漠”。广州自然不想让人如此称呼,所以在满城的美式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墙以外,还得向我们非常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学习,以增强自己的文化气质。于是大量的欧式穹顶石柱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珠江新城里在建的锦汉展览馆就是体现。其实欧式建筑我们本来就有,难道忘记了沙面租界里的那些旧建筑了吗?英式、法式、哥德式、巴洛克式应有尽有。不把原来的保护好,却要重新学人家的,这是哪里的逻辑呢?!硬要东施效颦,在本来不是欧式风格的建筑上硬是加上个穹顶或是石柱什么的,是不是有些恶心呢?!可是除了广州,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做同一件事,穹顶石柱还嫌不够,还要动不动就来个欧式广场,与周围的环境格外“协调”,让人仿佛去了欧洲旅游,要是真的能够免费去欧洲旅游,谁不想啊! 再次,就是中式的人造“古董”了。这恐怕算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体现了!包括广州在内的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有意无意地刮着一鼓复古风,主要是用来蒙“老外” 的,在本来没有一点古味的建筑上加个城门、亭盖子或是重檐硫璃瓦屋顶之类的东西,让“老外”觉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简直就是“误人子弟”,蒙得了“老外”,却蒙不了“自己人”,谁会认为那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综观导致城建“趋同化”的“三板斧”,笔者觉得这背后反映了一个实质问题:中国的建筑师至今未能找到一种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设计手段。导致了一方面我们只能copy别人的东西,一方面让外国建筑师把中国变成自己设计理念的“实验场”。像广州的会展中心、新机场等现代建筑都与中国设计师无缘,全是外国人的作品。但广州是我们的广州,自己的城建应该由自己去负责,不是吗?!解决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城市建筑“趋同化”的唯一道路只能是找到一种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设计手段。而这点,只能靠我们本土的建筑师去完成。 城市建筑论文: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要点探讨 摘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脚步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密度不断的增加,多层建筑住房已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而城市用于建筑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因此发展高层建筑成为我们目前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物的整体质量,需要将于高层建筑相关的所有因素考虑在内。而电气设计问题则是整个高层建筑物中直接影响其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对高层建筑中的电气设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对其设计的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以便能够及时有效的保证设计工作的质量,同时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符合要求。笔者将从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入手,分析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以及注意要点,以便于在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生产时能够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 高楼耸立已成为目前现代化都市的特点,这正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结果。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仅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给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发展机遇。而对于高层建筑下的电气设计则是关乎高层建筑安全性以及使用可靠性的基本保障,因此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确保其符合建筑生产需求,从而提升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 1对电气设计基本要求 1.1安全 高层建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安全性也应当是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需要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在设计时,应当依据建筑设计对供电安全保障的需求,配置具有更多回路的供电系统以及备用发电机组[1]。由于高层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差较大,因此为了满足顶楼供电的需求,所以需要配备供电电压在10千伏的柴油发电机,并通过变电器进行降压从而确保输电电压能够符合电压配电的要求。高层建筑在遇到较强风力时会发生人类肉眼无法辨别的晃动。但在电气设计时,需要通过合理连接电缆和铜母线槽来实现上升主干线的设计。从而有效地防治由于高层风力造成的建筑摆动而引起的电力线路拉扯,有效的避免事故发生。 1.2节能 为了更好的响应可持续化的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引入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概念和内容。通过实践得知T5比T8或是T10更具有优势,在使用过程中T5能够更好而将电能转化成为光能,并实现节能的效果;通过高效利用变频电子技术能够使电气设备更好的节约能源,以空调的使用为例,通过变频设计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普通电机所产生的耗电量大的问题以满足了其节能的发展需求。 1.3抗震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密集区域,也是地震影响较大的区域。而高层建筑对于地震带来的影响表现较为明显,会成为城市建筑中的最大受害建筑。由于高层建筑所具有的容纳力,因此一旦发生灾害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高层可能遇到的灾害的可能性考虑在内,如火灾、爆炸等危害。为了避免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力,因此需要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害,以及其它一系列的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在电气设计过程中,适当的对电缆进行固定,并确保电缆长度符合规定要求。在设施过程中应当给电缆留出充足的富裕量,以确保在遇到损坏时不破坏整个建筑的电力系统。其次,在电气设备上安装弹性支架,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在地震过程中的作用力,给电气设备以缓冲和固定的作用。再次,如果高层建筑遇到突发地震,应当自动关闭电梯的运行系统,并于最相邻的楼层停靠,确保居民的人生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1.4自动化 将自动化技术加入电气化设计中,能够使整个机电设备得到管理。通过相关人员对环境变化的测量数据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以确保整个设备能够安全的运行。同时加入自动化的电气技术能够通过数据监测随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并提供错误报送信息。使操作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及时、有效地排出隐患。 2设计中应当注意的要求 2.1对电源以及电压的确立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供电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需要对供电电源以及电压进行选择。设计人员应当充分的考虑在楼宇投入使用时所需搭建的电力网络的要求以及负荷的情况,通过这两方面的因素考虑从而科学合理的确定电源数量[2]。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都会设计两个或者以上的独立电源,就是为了能够确保供电及时有效。同时在一套供电出现差错时,能够作为备用电源进行使用。此外,柴油发电机也是备选方案的考虑条件之一,以确保在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给予支持。 2.2高、低压电力的配电 在高层建筑的高低压电力配置过程中,需要将电力使用进行阶段性切换,从而确保电力能够有效利用。同时单母线的分电方式也是目前高压配电的通用形式。将放射性的系统主要应用于低压与高压的配置,而混合模式的设计则主要用于楼层间的配电。对于高低压的配电计费需要以高供高计的方式为主,同时对楼层照明电力系统以及动力计费进行区分。 2.3接地及防雷的设计 高层建筑中的接地设计以及防雷设计是高层电气设计工作中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层建筑对地基的施工通常使用的建筑材料都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同时以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技术作为施工技术。因此需要对建筑中的金属管线提供保障以确保其安全性[3]。在进行电力接地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使用混合型的接地系统,其主要方式是将防雷设计与电力接地以及电气设备的保护设计进行混合以作用于高层建筑中。此外,高层建筑设计中还应当使用避雷针以及避雷带以确保整个建筑的安全性。 2.4楼宇照明系统的设计 对于建筑中的照明系统的设计则包括建筑光源的位置、造型、亮度以及类型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照明系统的设计还和整个建筑的装饰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电力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其电力功能的实现问题,同时还应当就照明系统的漏电等因素考虑在内。当然,为了符合我们节能环保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设计中通常会以节能、安全的材料作为设计首选。如:在楼道照明系统中可以使用时差、声控等对照明进行节能,同时选用LED型的光源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 2.5防火以及报警系统的设置 如果电气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必然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严重时会导致火灾等。因此需要在电气设计过程中加入防火以及报警系统来防止电气设计的安全隐患带来的危险。即使出现火情也能够通过相应的防火系统有效地降低损失。实现火情探测、灭火设备自动消防以及报警器联动是电气自动化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4]。只有整个灭火系统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有效的联动才能实现灭火自动化的可能性。由于电气系统是诱发火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将灭火消防系统加入到电气设计中。然而,由于目前高层所涉及的电气设计的内容越复杂,就会给防火消防系统的设计带来越大的难度。 3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电气设计的每一环节都与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每一位高层用户的实际利益切实相关。对于高层电气设计的内容来说,笔者主要针对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主。同时,对于设计中涉及到的类似于供电电源以及电压、高低压配电、照明、消防等相关设计进行阐述。进而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向节能环保的电气设计方向努力。希望能够给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设计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刘洋 单位:新疆通艺市政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 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在于技术跟进,思维创新,强调多管理模式共进共用与资源整合。为此本文提出了当前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的若干创新管理模式,并加以例证。 关键词: 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整合 城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行业综合能力水平,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社会对城市建筑工程需求不断提高,其施工管理技术也在寻求不断创新,以达到水平有效提升,为此,必须基于多角度展开施工管理创新,为建筑工程项目本身整体水平与综合竞争力优化带来创新概念,争取走施工管理多元化创新模式发展路线,并实现管理体系及目标控制水平全面提升。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原则 当前我国国内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竞争激烈,企业间在施工管理体制与水平方面不断革新,力求跟随市场发展节奏,做到与时俱进,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在如此背景下,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走创新路径,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动力,为企业发展赢得持久生命力。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也应该进行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过生产力提升来为管理模式提出不同要求,凸显二者之间的有机辩证关系,达到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为了满足现代工程发展需要,一定要做到工程成本与施工劳动工具含量的相互协调,充分协调组合生产力,特别是对施工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促进城市建筑工程的全面发展,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内涵得以有效延展。同时,要确保企业同项目之间关系的有机处理,借此机会来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1]。 2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策略 若想全面提升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就必须走技术性创新模式,强调多元化发展目标,下文主要基于多元化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来介绍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策略。 2.1DBB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DBB(Design-Bid-Build)模式即包括了设计———招标———建筑3点,它属于现代城市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创新管理策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所采用的是连续线性顺序进行模式,整个管理过程都要对项目参与者进行多方协调,协调核心则是业主方,而且施工项目在管理协调过程中可能会涉及较高的交易成本。从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来看,它主要体现在设计管理与交易成本管理两大方面。以施工设计管理为例,DBB项目交易相对自由开放,企业业主与设计方、施工方三方要签订合同,但设计与施工工作主要由单个项目参与方自身管理范围而定。换言之,设计与施工沟通、协调多方决定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过程。当企业业主确定采用DBB模式以后,就要选择行业内有经验的设计单位,通过多方数据来对招标工作进行筹备安排。根据过往历史实践数据显示,设计管理能够对整个设计阶段、决策阶段乃至工程施工阶段成本都造成较明显影响,所以在城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优秀的设计单位,确保施工既定目标能够如期如质实现并拥有安全可靠保障。 2.2Partnering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Partnering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也被称为合作伙伴施工管理模式。它所兼顾的是项目各个参与方的整体利益,希望基于此来确定施工项目整体目标,在基于目标之上来选择性投资,把控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Partnering模式能够从整体统一目标方面来引导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并通过共同努力获得施工方、设计方与业主方供应效果,如图1。如图1,Partnering施工管理模式倡导伙伴长期合作、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目标,是对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冲突的最好解决模式之一,它同样通过工程合同来实施约束,优化施工管理水平。从合同角度来讲,该施工管理模式还主要包含了正式合同与非正式合同两种,其中非正式合同主要以协议形式来表现,可以解决双方争议问题,对施工管理目标进行全面控制,最终分享合作利益及项目成果。这种关系需要多方在长期的施工管理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相比于其它模式它在企业业主面向施工项目承包商方面的选择与考察成本有所减少,为企业节约成本经费。 2.3EPC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即包括了设计、采购与施工3方面,属于综合性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它针对施工项目的交易方式主要以PPP模式为主,考虑到大型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包括其投资额度偏大等特征,所以当前许多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都会采用这种创新管理模式,如图2。如图2,相比传统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方式,EPC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克服工程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项目前期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同时有效降低项目的复杂性,进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平滑。特别是它能够结合DB模式,来对施工工作中的承包商进行监督,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监控能力,有效降低承包方面的投机行为可能性。在EPC管理模式下,承包方必须提高自身施工能力与管理水平,满足企业业主方面的各种施工质量要求与成本控制要求,同时有效控制施工工期[2]。 3城市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的案例分析 3.1工程施工项目概况 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司要进行车站建筑改造建设,针对工程项目施工方面该公司所采用的是公司建设施工管理模式,主要由建管公司、施工管理受托方与城市交通公司三方签订合同契约,构建契约式关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它的项目施工具体管理流程示意图如图3。 3.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策略 该车站建筑工程改造项目大力推行现场减量化资源管理意识,希望基于施工现场合理布局来有机调整施工工序,保证在项目工序调整后其施工成本费用降低20%左右,另外在交叉作业成本费用方面降低15%左右,成本保护费用降低45%。具体来讲,该车站建筑工程施工改造项目在施工管理方面还有以下两点提高策略。(1)施工现场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度。该工程在施工现场主要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保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通项与项目部各个成员间相连,确保时刻调动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施工工程开展过程中,要求业主企业方面对项目经理进行考核,并随时发现人才随时任用,做好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才储备及供应工作。通过考核也希望对岗位责任制进行优化,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组成部分能够满足现场施工技术需求,保证能做到对施工人员素质的优化。再通过落实经理责任制来保证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距不大(尽量控制在10%以内),同时保证施工现场各个工序质量检查合格率超过97%;(2)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实施。该工程在决策设计初期就倡导要进行绿色施工,迎合城市城建项目发展政策指示。所以该工程采用了水回收设备系统,主要对项目基坑开挖过程与隧道〗盾构过程中的渗漏水部分进行有效收集,将其运用于施工机械的情节以及混凝土材料制作的搅拌用水方面。该工程通过该方法在渗漏水再利用水量管理方面保证了整个施工工程中30%水量的供给。再者,工程施工管理中也对电力进行了有效控制,在项目施工运营阶段采用了活塞风面向隧道站点的机械化降温操作,全面节约空调电力用量超过25%,真正实现了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为项目施工推进节约了大笔成本[3]。 4总结 本文综合性探讨了几点目前比较新颖的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模式,希望以此来优化企业项目施工发展策略,解决常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问题,进而帮助项目多方节约成本资源,为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技术条件。 作者:杨光 单位:临汾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办公室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情况下,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对于建筑也是一样的,我国的城市建筑不断发展,人们对其的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规模在不断增大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对建筑的质量和进度提供重要的保障,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对其电气自动化设计做到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本文中,对城市的电气自动化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分析了其当下的发展状况,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城市建筑;综合体;电气自动化;设计分析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城市建筑对于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化的建筑成了当下的主要发展趋势,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布线,通过对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的应用,以此实现电气自动化的目标,为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 1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的要求和规定 (1)在对城市综合体建筑在对电气自动化进行相应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原则,当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与上级批件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结合和联系,并且将其作为重要的依据和参照,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建筑单位设计的要求和工艺设备的清单。当城市综合体建筑在进行相应的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作为重要的依据和参照,开展施工,当进行具体的操作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当城市综合体建筑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的时候,有着非常重要的目的,主要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面对于电气自动化的需求。②首先需要满足相应的控制的基本需求,在此情况下,需要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性和便捷性等提供重要的保障。③当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的电器元件进行相应的选择,必须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2)相关的科学技术有着非常实际的要求。首先对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应的说明,其主要指的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实现电子自动运行的自动控制,可以对集成系统进行充分的应用,以此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在城市综合体建筑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与此同时,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与相关的高超的科学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和联系,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 2当下我国的城市综合体建筑电器自动化系统的状况 (1)首先对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信息化进行相应的阐述和分析。对对城市综合体建筑自动化技术来说,其发展同信息技术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其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并且在其中有着具体的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在电气自动化的管理层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其进行纵向的渗透,当企业在运行的时候,相关的数据处理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和职责,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可以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获得,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的稳定、安全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在第一时间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相关人员能够对城市综合体建筑的施工进行动态性的管理,这种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工作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企业运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握和了解。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之中,信息技术是能够进行横向的渗透的,随着当下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都在多种行业和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特别是相关的微电子的不断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对原本已经得到了明确的定义的设备界限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模糊,在当下的时代中,并不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2)从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维护方面进行相应的说明。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想,需要为电气自动化配备标准平台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对其进行相应的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进行严格的遵守,当下,使用的频率比较高的是WindowsNT标准平台,在当下的时代中,电气自动化领域中,PC人机界面所占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步一步成为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相应的原因的,主要是PC具备了非常鲜明的特征和优势,主要包括灵活性和易控制等,在此基础上,能够将其为大量的用户进行相应的应用。在对Wingdows系统进行相应的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为电器自动化的使用提供更大的便捷性,同时,对相关的维护工作来说也是有着非常大的便捷性的。 3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 (1)直流接地。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综合体建筑的智能化程度有了很大的加深,在此情况下,对于电气设备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并且所需要的设备的复杂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相关的电气设备来说,需要将多种数据信息输入其中,对能量进行相应的转换,并且将输入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输出,在此基础上,对信号进行相应的扩大,进一步完成相关的逻辑动作。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可以对微电流和微电位等进行充分的应用,以此对相关的设备之间进行紧密的联系和结合,为设备的稳定、安全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2)从静电接地和屏蔽接地的角度来说。对于城市综合体建筑来说,对静电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人之间的行走和设备的摩擦等都会导致静电的出现。在此情况下,需要对导体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对可能出现静电或者是产生静电的物体和大地之间形成电气回路接地,也就是防静电接地。当对防静电接地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应用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定和要求,主要是室内的环境是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的,必须要保证其干燥和干净,实现室内所有的设施和PE线之间的多点连接。除此之外,当下的城市综合体建筑中,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对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的接地方法进行充分的应用,使其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为防止电磁干扰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对相应的屏蔽接地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实现PE线和管路两端的连接,并且需要保证其可靠性。 4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标 (1)将节能作为重要的目标。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需要对其做到足够的重视,要对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实现,需要对电力资源的消耗进行有效的降低,在此基础上,对电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应用,对当下的能源紧张的状况进行有效的处理。(2)城市综合体建筑电气节能需要满足相应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实现。主要是满足相关的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从更大的程度上降低能源的消耗,并且这是有着相应的目的的,主要是可以对建筑物的能源的损耗进行一定程度的减低,对消耗的具体位置进行相应的确定,并且提出相关的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和手段等。 5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建筑有了长足的进步,套对其质量进行有效地保障,需要重视其电气自动化的设计,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相应的能源进行有效地节约,推动和社会的发展。 作者:冯兴波 王伟 单位:上海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城市建筑论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 摘要: 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必须从城市规划的目标出发,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要求,所以设计者在对建筑物设计时需要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考虑在内,这样设计出的建筑物才能被社会认可。文章介绍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从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具体协调两者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评审制度;建筑质量;建设基础 1概述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的建筑业逐渐兴起,各种风格的建筑层出不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前景。而对城市规划的设计为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建设基础,它包含了对城市建设的项目的规划和施工以及维修等各个方面,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建设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也必须依据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建设的风格相适用。因此,必须科学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接下来具体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提出相关的建议。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简介 2.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含义 城市的规划,首先对城市的空间与布局格调提前分析并做出合适的计划,从而使土地被合理的利用,各个建设也得到综合全面发展,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城市规划,我国的建筑、园林的建设发展空间得以扩大。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要遵循整合、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四项基本原则,使得资源被充分地利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建筑设计具体指的是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物进行建设时需提前做好调查,例如任务要求、施工条件、问题分析等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依据这些制定合适的图纸、文件以及问题解决的措施。进而确保建筑物的实用性以及美观性。 2.2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建筑以及景观设计等,它考虑到城市中具体需求,同时也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筑设计主要以建筑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体工作的实施时必须将城市规划作为主要的设计依据,争取保证相关的技术和建筑物的功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以及结构的形式。总之城市规划的设计基础主要为建筑设计,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城市规划的设计规范要求。 2.3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 2.3.1设计目标的不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设计只考虑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等多方面,目标不明确。目标比较多变,调控性大,整个设计为了满足规划的要求时刻在发生变化。因为城市的规划不是只针对一个问题来解决而是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然而对于建筑设计是对特定的建筑物的设计,设计的相关部门提出设计任务以后,设计的目标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来实现,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进而向设计目标靠近。 2.3.2设计过程的不同:对于城市规划的设计过程,必须紧随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对提出的问题逐渐解决,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各个领域的因素。建筑设计却只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解决,整个设计过程本身因素的考虑比较少,只要建筑按照设计方案定期完成就可以。 2.3.3设计任务的不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对城市的整体建设和基础设备考虑全面,确保满足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它的主要任务来自于建筑的任务书。设计人员利用专业的知识对建筑物的设计不断进行完善,从而完成设计任务和建筑目标。 3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关系的有效路径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不可断开的联系,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确保二者之间独立又紧密的关系,最终促进建筑物的设计质量以及满足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 3.1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设计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使社会和物质空间都得到广泛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设计的内容由单纯的形态发展到综合性的设计,注重多方面要求,例如材料的质量、色彩、造型等。具体的空间发展形态的变化如图1所示。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必须做到与社会的大融合,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居住和消费等需求。最终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对城市的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越来越综合化,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多种多样。设计者要考虑到物体本身以及与其他的建筑物可不可以合理共存。 3.2建筑设计需依赖城市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设计工作者对单体以及群体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充分的考虑进去,只是一味的追求独特性。比如,在哈尔滨城市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装饰上非常的美观,结合了国外建筑的设计理念。然而装饰太过华丽,使得建筑物本身的独特结构没有体现出来,具有的文化底蕴丢失了。对于北京的长安街的设计也同样如此,在造价合理以及设计装饰方面都比较专业,但只是表现出了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最终失去了美感。因此建筑的具体设计还是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建筑物和环境的和谐。 3.3制定对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 对建筑设计制定的评审制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伟大形象。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得到优质的建筑物产品。城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项目,当建筑的质量高时,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以及健康。若建筑的质量不能达标,则不能满足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而使居民不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审核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城市的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本行业与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从而完善建筑设计的审核制度。时刻检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保证建筑物高质量。一方面对建筑的设计方案检查使其符合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方案也要时刻进行改进和评审。确定了建筑本身的质量,同时与周围的环境也达到了和谐的关系。针对以上的叙述应该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掌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好领导的指导作用,进而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协调与发挥。 3.4严格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为了确保施工设计的按时施工,一方面设计一定要合理;另一方面质量也要得到保障。对建筑工程的资料和要求全面的进行考察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出精细的设计大纲并通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通过以后才能实施方案。这样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达到标准。施工完成之后,必须及时地进行检查,及时检查存在的质量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3.5使建筑工作者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要想做好城市的规划,技术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实现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好坏与设计者的工作的执行能力密不可分。城市的规划就是对各种功能的合理分配,设计人员要对具体的工作者分配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和需要所付的责任。以前的工作者存在大量的问题,对当地城市的人文和地理了解得不清晰,最终会导致设计的不合理而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设计阶段确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在实际的操作中要认真、细致,以免出现纰漏。同时要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合理地对现有的规划进行改进。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在结构和空间上都能得到创新,促进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良好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逐渐增多。而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小矛盾尚待解决。因此在对城市管理进行规划时,必须与建筑的设计相融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保证工程造价合理的同时也要提升建筑的质量,从而与城市的规划目标相适应。不断对建筑设计进行完善,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进而有利于建设出更和谐美丽的城市。
金属矿山论文:实时变形监测系统在金属矿山尾矿库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GNSS技术的实时变形监测系统,通过分布在尾矿库的各种终端感应设备,实时在线全自动监测尾矿坝各种数据的变化,一旦发现不正常现象将立即提出警示,评估尾矿坝结构的可靠性,为尾矿库的管理与维护等提供精确及时的数据依据,从而形成尾矿库安全监控、安全分析评价,安全预警,安全指挥管理系统,对尾矿库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与预报。 关键词:尾矿库 变形监测 预警系统 GPS 0引 言 金属矿山尾矿库的安全关系到矿山环境以及其影响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 国务院将非煤矿山企业全面开展安全达标、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强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等内容列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中,并提出明确要求和政策措施。要求对三等以上尾矿库要在2011年底前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2013年底前,所有金属非金属矿山和尾矿库要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并明确要求100万立方米以上尾矿库要安装全过程在线安全监控系统[2]。基于GNSS技术的尾矿库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对于加强尾矿库的安全监管,掌握尾矿库的安全现状,减少尾矿库的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结构 高精度实时在线尾矿库变形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分析预警、综合管理等五个子系统组成。该系统依托智能的软件系统,当金属矿山尾矿库监控对象出现异 常时,能及时预报预警,提醒企业尽快启动相应的处理措施及预案,保障尾矿库的安全运行[3]。 1)综合管理系统可有效进行用户管理、数据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确保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可方便进行参数设置、状态本地/远程浏览、数据本地/远程下载以及数据共享等。 2)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多星多频高精度GNSS模块,可对变形体的实际性状实施高精度、实时、连续、自动监测,运用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两种数据处理方法,为判断变形体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确保数据集准确。数据采集系统一般由基准站、监测站以及包括野外电源和防雷装置组成的保障支持系统组成。 3)数据传输系统可采用RS232、专线有线/无线Modem、TCP/IP、GPRS无线、CDMA无线、3G无线、UHF无线电台、无线网桥及其他无线网络等方式,组建方便灵活。系统不仅支持野外就地拖拽式下载,还能实现远程实时数据流传输和文件包下载。 4)数据处理系统可进行长时间连续实时数据处理,数据解算采用先进的卡尔曼滤波集成单历元整数解算法,轻松达到毫米级定位精度,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及数据的可靠性。 5)分析预警系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强大,分析角度多、手段丰富,能计算三维位移分量及各向变形速率,自动生成变形历时曲线、变形分布图和多因素相关图;能根据实地地形数据生成三维仿真图形,并生成变形场等高图和渐变色谱图以及变形场实体任意剖面图;能综合其他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初步综合分析与简单评价;能根据预设警界值进行风险判别并能实时以网页、短信、语音电话、警报声音、大屏幕显示等形式进行多渠道状态信息和预警信息的。系统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功能及特点 2.1系统功能 1)系统1.5小时连续监测尾矿坝的水平精度优于±3mm、垂直精度优于±5mm,完全满足一般工程监测精度的要求; 2)系统能够进行长期、稳定、不间断运行,真正做到无人值守,操作简便,勿需进行手工重复劳动,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3)能实现最高20Hz的高速数据采集,关键时候能完美再现监控变化过程的细节; 4)具有远程数据传输、远程状态浏览、远程系统设置以及数据管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网络通讯方式灵活,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方便实现远程控制、远程监测、远程数据下载与共享; 5)能根据实地地形数据生成三维仿真图形,能根据变形监测数据生成实体变形场等高图,并能生成变形场任意剖面图,这是传感器类、声纳类、光波类、影像类、频谱类监测手段不可比拟的; 6)能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与简单评价,并可根据数据的危险程度采用短信、网页、邮件、声音、大屏幕等方式和渠道进行分级,预警信息的,方便灵活[4]。 2.2系统特点 高精度实时在线变形监测系统具有目标明确、结构简单、流程清晰、功能完备等特点。该系统数据可靠、运行稳定,既能准确表达监测点的工作状态,也能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风险评价,还能多渠道多形式适时分级预警信息,为矿山随时随地掌握尾矿库安全和决策部门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与信息参考,具体特点有: 1)数据采集快:轻松实现高达20Hz连续高速实时的精密数据采集; 2)变形监测精度高:算法先进,能运用小波精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单历元毫米级高精度连续解算; 3)硬件层次少:系统组成简单、结构清晰、运行稳定、维护方便; 4)分析手段多:能计算三维位移分量及各向变形速率,能自动生成变形历时曲线图、变形空间分布图、多变量相关图,能根据实地地形数据生成三维仿真图,并能生成实体变形场等高图或渐变色谱图及其任意剖面图; 5)信息快:能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与简单评价,并能根据预设警界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判别,及时进行多渠道多形式预警信息或状态信息的,随时随地掌握运行状态,真正实现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 6)应用范围广:本监控系统不仅能应用于各类尾矿库实时安全监测监控,还可以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矿山采空区沉陷监测、海涂吹填区沉陷监测、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堤防渠道变形监测、深基坑及周边影响区变形监测、大型桥梁健康监测、高层建筑及大型场馆健康监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3 系统应用 系统由库区监测终端(GPS)、网络通讯系统、监测数据处理服务中心、预警系统四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监测系统的典型配置方案可以有定期经济型、永久基站型、分体网络1型、分体网络2型、一机多天线系统等五种形式,以满足不同现场的需要。 该系统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可以不受时间、气候的影响,建立尾矿库安全监控、安全分析评价,安全预警,安全指挥管理系统,对尾矿库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与预报,能确保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同时,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对尾矿库安全管理这方面的能力,有效避免尾矿库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长期以来,由于尾矿库管理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备、监测监控技术落后、专业监测人员缺乏等原因,造成许多尾矿库的运行参数检测误差较大,难以及时掌控尾矿库的各项安全技术指标,这些都极大影响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基于GNSS技术的中海达高精度实时在线变形监测预警系统在尾矿库的实施和应用,全面提升尾矿库安全监管和日常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社会、政府对于尾矿库灾害的预警响应能力。实践证明,该系统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投资经济,应用前景广阔。 金属矿山论文:GIS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以广西大厂锡矿山矿区为范例,在VB环境下进行组件式GIS二次开发,建立了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对地质灾害信息进行方便、快速、有效的管理。解决了我国金属矿山以往普遍采用的人工记录、档案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不便、使用不便的问题。便于发现地质灾害与其他因素的内在联系,总结灾害发生的规律,对矿山的防灾、减灾以及灾害损失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GIS;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1 引言 广西区南丹县的大厂锡矿是广西最大的有色金属产区,也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灾区。以往对灾害信息资料的管理都是采用人工记录,档案管理的模式[1]。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大量的灾害数据资料,这些资料中含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总结分析,可以找到地质灾害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内在联系,发现灾害发生的规律,对当前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预警和受灾损失评估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档案式管理有很多弊端,翻阅和查找都相当费时费力,使得这些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也难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充分解决了档案式管理模式中的这些矛盾。 2 系统开发的目标 该系统的主要目标为:以广西大厂锡矿为示范矿山,以VB和组件式ArcGIS9.0为平台,开发大厂锡矿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矿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图形图像库等,有效融合航天遥感资料、地面地质调查资料、矿山开发资料和地理资料等,达到动态、多维的反应灾害地质体的现状和演变过程,判断灾害地质体发展成灾的趋势。实现快速的灾害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和检索,预测灾害突发成灾的影响范围和对矿山与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略的损失评估,为矿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信息。 3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矿山属性数据管理、矿山空间信息管理、地质灾害三维模拟三大模块。 4 数据结构设计 数据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性能。地质灾害的数据的物理组成包括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数据。针对矿山地质灾害数据的特点,确定使用如下几种数据结构:MXD地图文件、SXD三维场景文件、数据库文件、数据表、图层、图元。 文件是本系统管理的最高层对象,以矿点为单位,每个矿点建立一个MXD地图文档、一个SXD三维场景文件和一个Access数据库文件。 图1 系统的总体架构图 数据表是纪录同一类型信息的数据的集合,是组成数据库的基本单位。根据数据性质,本系统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数据设计了对应的数据表[2],见图2。 图2 数据表构成图 图层是表现同一类主体的要素集合,是构成地图文档的基本单位。不同类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属性表,数据操作和管理也有很大的不同。为区分不同类的主体并便于对各类主体的属性进行独立操作,需要对不同主体的数据进行分层管理。系统中设计了如下图层,见图3。 图元是图形信息的最小单位,也是矢量图层的构成单位,由点、线、多边形三种基本类型。根据不同地物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类型的图元来表示。图元的编码在同一个MXD文档中要唯一,不能重复。系统采用图层代号+图元代号+序号八位数字表示图元编码,前两位是图层代号,第三位是图元类型代号,后边几位表示图元序号,根据图元的数量来确定位数,并留出了一定的余地,以便系统将来进一步资料扩充。 图3 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图层构成 5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系统包括了三大功能模块,矿山地质灾害属性数据管理模块、矿山空间数据管理模块、模拟预测模块,针对各个模块的数据资料及功能特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数据组织和开发策略。 矿山地质灾害属性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矿山基础数据管理、矿山地质数据管理、矿山开采数据管理、矿山灾害数据管理。对这些属性数据主要采取数据库的形式存放管理。系统外挂了Access 数据库,将整个矿区的灾害属性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从系统中用ODBC连接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查询修改操作。这部分模块开发的主要功能有: 信息输入、数据修改等数据库管理子模块和向导式查询、SQL 查询、浏览式查询等子模块。 矿山空间数据管理模块包括、图像数据管理、空间属性数据查询三大模块。 图形、图像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对系统中的地形图、地质图、行政区划图、遥感图像和地质影像数据的添加和删除。矿区提供了1∶1万的地形图、1∶1万大厂锡矿区地质图、相应区域的1∶1万DEM高程数据和行政区划图。在入库之前,要对纸质资料进行转化,用扫描仪将纸质图件扫描成能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栅格影像。为了便于在以后的查询分析中使用方便,还要将这些栅格影像进行矢量化。矢量化采用ArcGIS自带的ArcScan组件来完成,首先对影像进行坐标配准,指定其坐标系统。然后根据不同的数据主体,分层进行矢量化。矢量化完成以后,对各矢量图层的属性表字段进行修改,并对图元进行编号,丰富完善属性数据,最后根据矿点位置分别存放成MXD文件。在VB环境中添加MapControl控件,并导入相应得MXD文档,调用相应的接口进行开发,实现相应的管理和查询功能。 空间属性数据查询主要是实现对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以及灾害数据库的数据查询和修改。这部分主要在VB环境下进行组件级二次开发,调用相应的接口,实现空间数据的查询、定位、地图漫游、缩放等功能。利用ArcGIS Engine 中的ToolBar控件可以方便的实现部分查询、漫游等功能。 模拟预测模块这部分主要包括三维地形模拟和尾砂库溃坝地质灾害演进动画模拟,主要实现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估功能,将地质与气象数据耦合,根据降雨量的不同,估算汇水量、溃坝淹没面积及经济损失。 图4 三维地形模拟 三维地形的模拟[3]是在ArcGIS中的ArcScene组件中完成的。首先在ArcScene中将矿区的DEM高程栅格数据导入,再将卫星遥感影像导入,将DEM栅格图像图层的属性中”Base Hight”设置为从DEM栅格数据层获得高程,这样栅格图像影像就变成了具有高程的三维地形了,在三维地形的表面再贴上遥感影像的纹理,就获得了比较逼真的三维地形模拟效果。将这个场景保存成SXD文档,在VB环境下利用SceneControl控件加载这个SXD文档,就在系统中获得了三维地形。如图4所示。 矿区尾矿库潜在的溃坝灾害,是对矿区最大的威胁。数十年来的矿山开采,形成了几十座大小不一的尾矿库,库容量最大的是车河灰岭尾矿库,设计总容量为3000多万立方米,库容量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尾矿库也不鲜见,这些尾矿库一旦在雨量过多时发生溃坝,危害巨大。这也是矿区重点防护的灾种。所以在系统中利用SceneControl控件开发了溃坝灾害动画演示模块,以帮助对溃坝灾害的分析评估。 6 结束语 本系统的成功开发,实现了矿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的无纸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信息录入和信息查询的速度,也方便了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对溃坝灾害的动态三维演进模拟,为溃坝的危害提供了更直观的展示,也为矿区的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灾提供了科学的有力的决策依据,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金属矿山论文: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研究 摘 要: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智能化发展,可以实现现代矿山的高效、安全、低污染开采,有效提高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对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智能化技术结构的基础上,探索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实施及其影响因素,为矿产资源的智能化综合利用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 随着我国对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矿山开采逐步由浅地层开采转为深部开采,传统采矿方式面临着成本高、生产作业危险性高等问题,新型智能化矿产资源开采综合技术的探索,是现代社会发展资源结构逐步拓展与优化的必然性趋势,结合现代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概述,积极探索实现地下金属矿山绿色、安全、可持续开采的有效途径。 1 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概述 1.1 智能化开采综合结构概述 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拓展,是基于传统采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综合定位系统等多种现代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现代技术资源的综合性整合应用,依据现代金属矿山的采矿工艺,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结构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交互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系统三部分[1]。信息采集与综合通信系统在计算机虚拟平台下实现矿山数字化管理,从而达到数字化与全部开采过程相关的信息资源综合性收集整理;其次,综合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实现也借助GIS系统建立矿井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金属矿山信息的信息化、集成化管理,通过GIS系统一方面建立以数据库为中心和基础的信息管理新平台;另一方面,实现内外部信息、功能系统以及过程管理系统的有效集成;最后,人员追踪定位、矿体模型更新、生产自动调度、自动采掘、自动运输、生产环境地下监测与控制、设备监测与监控维护等都达到智能化管理,最终实现矿山多个开采环节的智能化应用[2]。 1.2 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实施因素 结合以上对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基本结构的概述,对影响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的影响因素总结,主要包括:其一,网络计算机平台的综合性应用,计算机虚拟平台和综合资源的应用是实现智能化开采的必然基础;其二,双向性网络通信技术和通讯渠道的建立,例如:金属矿山资源的综合运用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交互平台,保障地下矿产资源开采的信息准确性,确保开采技术应用的准确实现;其三,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资源的综合性实现,必须配备有相应的智能装备以及对应的自动控制技术,将收集的信息和技术人员的操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以上对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分析可知,快速准确的信息、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以及智能装备在矿山的应用等因素缺一不可。 2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实施的原则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必须以保障生产安全为第一原则,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采用行之有效、质量可靠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此外,在实施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开采应同时遵循以下原则:(1)经济实用性原则。在设计智能化开采系统的时候,要仔细分析矿山的各个采矿工段是否具备采用智能化方式进行开采的条件,要针对不同的采矿环境采用人工采矿或智能采矿的方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寻找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案。(2)整体性原则。智能化开采是多个开采环节的有机结合,信息采集监控、信息交互、智能设备远程控制等等组件单独使用都不能有效发挥智能化开采的功能,必须保障智能化开采各个环节的能够有效衔接,相互配合,整体联动。(3)开放性原则。随着现代智能化技术开发的发展与更新,软件、通信手段、智能装备等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在实施智能化开采时必须要考虑今后的改进扩充,要预留出接口进行扩充以帮助系统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3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综合技术的实施 3.1 金属资源综合评估 地下金属矿山资源智能化C合评估技术的实施基础,是基于现代采矿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三维可视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模型,对地下金属矿产资源开采进行全面的信息扫描,并对地下资源进行全面的信息分析,新型智能化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地下矿井资源的综合评估[3]。例如:GIS技术可以获取矿山地质结构和矿石分布情况;三维可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模型能够建立地下矿井三维仿真虚拟模型,从而大大提升了地下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的效率,减少矿产开采的前期投资和运输损耗。 3.2 金属矿山资源信息收集 金属矿山资源信息收集也是智能化信息开采的主要分支,智能化开采系统可以将矿产开采的检测、控制以及调度等分散的矿产开采步骤结合为一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系统性操作,保障现代地下金属开采的地上信息控制与地下同步。例如:金属矿山开采的传感器通过雷达,激光,热传导等技术将地下金属矿山的开采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实现金属矿山开采信息的及时性传达;同时建立金属矿山数据监测网络虚拟信息平台,从而保障金属矿山的开采信息传输收集的稳定性[4]。 3.3 金属开采通信结构 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信息通讯是智能化综合开采技术实现的重要部分,结合我国现代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技术结构主要包括综合性信息传输、通信接收方案以及综合通讯网络结构。综合性信息传输是地上人员获得地下信息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地下金属矿山中视频、图像等信息资源的传输;而通信接收方案主要通过现代通信的数字信号保障矿产开采中信息资源的交互,保障矿产开采过程中的信息的内部接收以及外部传输的稳定性,例如:地下金属矿山开采中普遍采用普通有线通信信息传输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方式;综合通讯网络结构是基于现代网络传输中以太网为基础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包括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服务器,终端接收网络信息的传输平台等。及时可靠的信息交互系统在地下金属矿山的建立,能够及时地监测井下状况,同时为地上操作人员提供操作依据,有效减少了盲目性开采,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5]。 3.4 智能化开采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合理性开采。一方面,智能化系统开采技术可以实现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人工管理和设备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例如:为了建立完善的地下金属矿山开采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对开采的人工信息和设备信息进行标号信息存储,同时建立定位跟踪系统,当人工进行地下金属矿山进行采矿作业时,地上信息系统能够准确的定位人员和设备的地理位置,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地下金属矿山开采人员的安全性;另一发面,地下金属矿山开采智能化的实现需要智能装备及其远程控制技术,例如:采矿技术人员通过地面上的技术操作,控制地下井矿中的凿岩车、铲运车等装备完成自动作业,自动化操作技术可以在地下金属矿产开采难度较大的工段进行作业,提升了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的效率,减少金属开采中的损失,同时也保障了地下金属矿山开采的安全性。 4 结语 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发展,是现代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开发趋势,结合现代智能化开采技术,通过金属矿山的信息采集,信息集成管理以及智能化开采,实现现代金属矿山采矿技术的逐步创新升级发展。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 摘要:推动工矿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的重灾区之一,金属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既需要企业自身不断的摸索与改进,更需要一些先进成熟的经验来进行指导。而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及运用不仅能够督促工矿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管理进程,而且对于规范行业整体的安全标准、提高全行业的安全观念与安全技能,最终实现各金属矿山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 去年12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的新安全生产法给当前的国内工矿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标准,这不但是科学发展观所带来的必然选择,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每年发生数十万起各类安全事故、数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换来的血的教训。 一、金属矿山工矿企业与安全标准化 由于以往的安全管理经验金属矿山并不作为各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相比于危化品及煤矿而言),因此常常疏于监管。如某地在2013年之前对于金属矿渣选炼厂没有任何依据进行管理,结果导致很多企业在没有安评报告、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合法"的生产,由此导致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事故隐患。然而,作为事故后果极为重大、事故影响极为恶劣、事故伤亡极为惨重的金属矿山企业而言,安全第一的理念应深入每一个管理、作业人员的内心,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作业的第一准则。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以及构建安全标准化信息平台工作方面大力推行金属矿山的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并促进各金属矿山特别是涉及高危险工艺(如爆破掘进)、高危险区域(地质断裂发育不成熟)的金属矿山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提高全体工矿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在当前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是极为重要而且极为迫切的部分。 二、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组成与搭建 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实质是信息和数据的汇总与公示、共享、交流系统,或称之为局域网络。它可以是采用文件资料共享的形式或者数据流交互的形式存在。当然,在数据信息化时代,纸质文档资料共享基本被淘汰掉,除非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东西。现在很多地区在进行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中均是借助集成交互的或者是局域网络将各移动数据终端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并在当地安全管理政府部门行政办公网络中,或是有些地方由当地安监局授权当地金属矿山协会或是安全学会对该系统进行日常的更新和维护;或者是由某企业自身单独建立一个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由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并到生产各工序及各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包含安全法规、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技术、安全措施保障、事故应急、事故信息、安全程序审批等。但不管以什么形式,一般的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都具有行政审批、安全监管、安全/事故信息共享以及安全技术交流等多重功能,当然其中的很多功能还有待于未来的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但大多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雏形。 (一)企业内部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某大型金属矿山企业自主搭建的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中采用Internet Web平台综合安全标准化管理规范的十四个要素,根据金属矿山实际安全生产管理实际需求将本单位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划分为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指标及各级指标分解系统,安全组织结构及安全组织保障系统,风险辨识与分析系统,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信息追踪系统,安全教育与培训考核系统,安全绩效稽核系统,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意外保险管理系统,事故报告、调查与分析等多个子系统,通过局域网各接口与下属各子公司(矿)和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移动终端的数据连接来达到整个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一体化运行。 除此之外,该企业在进行安全标准化信息平台搭建时还额外增加了一项审批流程系统(类似于财务系统使用的NC系统),用来线上办理各种与安全相关的手续的审批,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由于该种审批还无法通过技术移植到个人移动式数据接收终端(如手机),而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危险作业安全审批前必须进行现场稽核),各种现场危险作业的安全审批依然无法实现线上审批。 (二)某地区安全监管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某地区为了更好地促进各金属工矿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行为,提高各工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特建立了覆盖各金属工矿企业的局部地域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互联网数据系统,分给各工矿企业一个独立的登录账号,凭借单独的账号和密码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信息数据与安全监管网络数据的接轨。 该系统整合现代计算机系统,利用GIS系统构建思路,根据安全标准化的规范要素,并依据安全管理的系统安全原理及事故致因理论,开发出了包含安全法规要求、安全对标检查、安全标准规范、安全信息公开平台、事故信息和安全技术措施的共享、安全审批签理以及各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评分及公示等子系统。 该地政府部门将服务运营权限下放给当地非煤矿山安全学会,由专业安全技术工程师对各企业对标检查反馈的信息和本地区相关安全事故、隐患、不足的统计与分析,摸索出了一条远程调控企业安全管理,线上实现线下安全监管的行业监管道路。这一行为运用到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大数据概念,但由于技术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并没有形成较为出色的成绩和轰动的反响。而且,由于大数据概念的数据容量和数据筛选本身带来的难题导致了该思路在一经使用便陷入了巨大的困境,难以圆满解决。 三、对未来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启迪 在未来各地主推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浪潮下,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势在必行,有了以往的各种尝试和实践经验,在未来的平台系统建设方面应该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做到系统科学、有的放矢。 (一)共享数据面的拓宽 在未来的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方面,应着重注意对可能涉及的安全数据和安全信息的共享,并不断提高数据信息共享的频次和深度以及广度,从而让各种安全信息可以更快地得到分享、交互,更好地服务各矿山的生产。 (二)数据的即时更新 在当前平台建设方面,数据信息的更新过缓过慢使得信息平台作为交互专业信息网络的功能被削减过甚,甚至于单单成为了单方面的行政审批功能,丧失了大部分的意义。 (三)信息流交互面的拓宽 企业自身建立的信息管理平台应主动地与当地安全监管部门主导的信息管理平台相互对接,从而加速信息流的传递并且使得当地政府决策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当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该问题还存在有较大的探讨空间。 结语: 而在安全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最大问题存在于专业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熟知安全管理、深谙安全管理精髓,且清楚金属矿山生产管理实际的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该平台的建设始终达不到人们预想的高度,而这个问题是需要广大同仁倾尽智慧而解决的。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深部开采地温预测分析 摘 要:开采金属矿山时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上都较为危险,伴随着不断增加的开采深度,矿山深层次里面的高温岩体带来的高温效应渐渐变大,矿井深处的热害困扰也日益加大。该文用实际地段考核的模式来校对预测数值与现实测量数值,对于地温相关推算数值实行预估,依据文章里面的结论能了解到此方案针对矿井地温的预警检测存在比较高的真实性。 关键词:金属矿山 深部开采 地温预测 当前中国关于有色矿床资源于地面浅层几乎已然断绝了,关于深度矿床相应的开发工作便属于必然之行。为了给热害治理提供科学化的根据,针对金属矿山深处进行开采的温度实行科学化预测便是必不可免的。 1 矿井深部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1.1 传导型深部地温预测 传导型地温场指的是地球里面热能全部通过热传导的形式来传输到达地壳浅部,产生地壳浅层次地热类型的地温场。若山岩体属于均衡性质与水平层状态岩层,而且对于其他热源相关因素不作考虑,地温场温度分散便能利用一维热传导式子进行表示: 公式(4)与公式(9)里面均包含热量值所属参数,都能实行热流运算,现实运用当中需选取出一个更加有依据的方式。从公式(9)能了解到,大地热流值q属于其直线斜率,若深部地层对于其他热源相关因素不作考虑,大地热流值属于常数。不过公式(3)里面的地温梯度G属于其直线斜率,因为矿山地下都是非均质岩层,因此地温梯度便也不属于常数,相对比来说,公式(9)在进行运算时热流值以及深部温度推演过程中比较稳定,适合用在较多情况,对比公式(4)在分析现实状况时有较强的可靠性。 1.2 传导-对流型深部地温预测 2 地温预测实例分析 为检验矿区社区深处所属的预测地温模型的可靠性,此文选取了山东省大柳行所在的金矿当作探究基地,与笔者2010―2015年几年间的现实工作经验相结合,利用关于矿山深处施工期间实行钻孔检测,测量之后获得相关预测测量数值与现实测量数值之间的比较结果,由结果能了解到,预测数值与现实数值几乎可以看作是同等的,仅仅存在士0.5 ℃~1.2 ℃大小的误差,从这便能了解到此类预测方案可靠性比较好。 3 结论 在开采矿山其深度持续加深的形式之下,矿井因高温所带来的热害困扰也渐渐变得严重。该文利用关于金属矿山深处进行的开采地温预先检测实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获得如下结论。 (1)地温场于一定深度时重点还是因水文条件与地质因素实行着操控,所以针对矿山深处地温实行预先测量便应该考虑地温场及与它有关的背景因素,从浅层渐渐探究到深层对温度实行推演以及预测。 (2)依据矿山深处地温检测的模型进行测量获得的预测数值与现实数值对比而言几乎没有差别,能够把控在0.4 ℃~1.2 ℃,从这便能表明此类预测方案的确切性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可以针对矿山深处开采的温度检测实行较为可靠的测量。 金属矿山论文:分析金属矿山安全培训与考核系统开发 摘要:根据我国金属矿山安全标准的要求,对矿山开采企业进行安全培训,建立考核系统,在企业内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的方式让企业员工能够识别危险,建立安全意识,减少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通过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严格规范工作行为,使企业收获最大的利润。 关键词:金属矿山;安全培训;考核系统 对于金属矿山企业来说,安全是这家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衡量这家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准。无论从企业的管理,还是企业对社会的影响,企业内部进行安全培训和开发考核系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矿山企业中进行安全培训和开发考核系统开发有助于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的开发标志着矿山企业已经迈向了现代化企业的道路,将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局面。 1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的现状 社会体制逐步完善,虽然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 1.1矿山企业安全培训现状 安全培训没有实际作用。现在很多矿山企业在安全培训方面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没有落实到实处。大多数矿山企业是为了对付相关部门的检查,设置的培训内容方面非常潦草,很多内容和矿山安全没有丝毫的关系。 参加安全培训的人员文化程度非常低。由于矿山工作的特殊性,属于高强度、高危险的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偏远山区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到40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农民文化程度都相对比较低,他们对于安全意识、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对危险的识别能力。还有很多矿山的承包商自身素质很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忽视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安全培训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员工参加安全培训缺乏主动性。造成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花时间参加培训,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员工的安全意识差,没有意识到安全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很多矿山企业没有条件提供安全培训,缺乏专业的培训老师,没有合适的培训地点,矿山设备非常老化。 矿山企业对安全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投入资金,并且矿山企业管理人员认为进行安全培训会影响正常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1.2矿山企业考核系统开发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非常重视矿工企业安全,专门安排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系统。虽然考核系统的内容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受到制度等关系的约束,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我国很多矿山企业属于私营企业,他们虽然设置了安全管理部门,但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考核系统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管理策略和考核细则。在实际的考核中,如同虚设,无法起到实际的效果。 2金属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的内容 2.1金属矿山安全培训的内容 要想使金属矿山安全培训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需要实施多种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同时,矿山企业要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金属矿山安全培训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机制、安全教育培训机制、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等。 第二方面,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目标管理、危险辨别、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等。 第三方面,矿山开采安全技术。主要涵盖了矿山地质安全、通风安全、露天开采等等。 2.2矿山安全考核的内容 矿山的安全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责任制度法、日常考核法和隐患整改法。 责任制度法指的是矿山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安全生产目标,为了确保年底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各个部门签署责任状,到年底的时候进行安全总结,并逐一进行考核。 日常考核法指的是矿工企业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隐患行为,及时制止,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在日常考核中,严格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 隐患整改法指的是在日常检查中,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才能进行生产,如果整改不合格,坚决不允许生产。 3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的开发 3.1突破守旧的培训模式 安全培训是保证矿山企业稳定发发展的基础。要想将安全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必须突破过去的培训模式,打造全新的培训方式。第一点,将安全培训工作和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是单纯的改变理论培训工作,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第二点,举出真实的案例。深入矿山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家庭,通过他们对事故的讲述,了解到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第三点,请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通过视频短片、照片等,让矿山员工真正的了解矿山事故发生的可怕,引起每个员工重视安全。 3.2提高矿山员工的风险防护意识 要想使安全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必须转变人们陈旧的思想。由于员工参加安全培训的主动性差,矿山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鼓励策略,{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员工的风险意识进行测评,根据他们的风险意识等级安排他们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安排工作;对于危险系数高的工作岗位,要对这个岗位的员工进行重点培训。员工只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才能了解危险事故的可怕,从而避免危险发生。 3.3制定合理的安全培训机制 监督管理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保证矿山企业的安全培训质量。在培训课程中,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让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安排专业的人士给与现场指导,结合实际的情况,设置培训计划;将安全常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综合培训;在培训内容中,添加案例分析,让员工对安全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做好跟踪和反馈工作。 3.4严格执行矿山企业的考核系统 矿山企业的考核系统分为日常考核和突击考核,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行动态考核,消除一切危险隐患。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培训考核系统,在考核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安全培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4总结 金属矿山安全培训和考核系统的开发时,要结合矿山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创新思路,将安全培训管理落实到实处。金属矿山企业不断注重安全管理,将使矿山企业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局面。 金属矿山论文:新疆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的技术状况及发展方向 [摘 要]新疆有色金属矿山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开采的过程中,受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没有更好地进行开采,所以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新疆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的技术状况,并对其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新疆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带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疆;有色金属矿山;开采技术;发展方向 前言 进一步明确新疆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该方面的资源,目前在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明确这些不足的地方,采取更好的技术方法,明确它的发展方向,也是极为必要的工作。 1 我国有色金属矿藏总况 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在华夏大地上均能找到世界上已发现的矿产资源种类,已探明的矿种就有148种,大大小小共计一万六千多处矿产地,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大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铅、锌、锑、镍、锡、镁、汞以及稀土等有色金属在质量、产量上有相对优势;部分有色金属矿藏则处于劣势,如铜铝资源量不足、质不好,开采出的有色金属不能满足冶炼的需要,因此我国每年的有色金属产品生产有四分之一需要依靠原材料的进口。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的分布不均衡,中小型居多、大型矿少;贫矿多、富矿少;边远山区多、沿海地区少;矿产资源共生矿多、单一矿产少,这些资源的分布特征使得我国的矿业开采难度大。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勘查开发现状 新疆国土面积166万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八个国家接壤,地跨中亚、特提斯两大成矿域。与周边国家对比分析,在32个成矿区带中有16个延伸到新疆境内,成矿条件较为有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新疆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在天山造山带、准噶尔北缘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工作,获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矿远景区、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在铜、镍、金等有色金属矿产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发现并评价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舍勒铜锌矿、可可塔勒铅锌矿、铁木尔特铜多金属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 到2000年底,全区已发现有色金属矿产13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铜、铅、锌、铝、镍、钴、铋、钼、锡等,探明有储量的矿产地80处。铜、镍是新疆有色金属矿产中的优势矿产,其次是铅、锌、锑等。自20世纪80年代阿舍勒铜矿、喀拉通克及黄山铜镍矿床发现后,新疆铜矿产地大大增加,已发现铜矿床、矿点和矿化点271处,包括大中型矿产地8处、小型矿床30处,探明铜储量近500万t,是我国北方铜保有储量超过百万吨的三个省区之一,阿舍勒铜矿是国内罕见的大型富铜矿。正在进行勘查的东天山土屋、延东等地铜矿床控制资源量在700万t以上,预计全疆铜矿潜在资源量接近6000万t,居全国第一。新疆已探明镍矿储量120万t,仅次于甘肃,居全国第二位,已发现矿床8处,包括超大型矿床1处,大中型矿床4处。预计全疆镍矿潜在资源量达1750ft。新疆铅锌矿自80年代中期相继发现可可塔勒铅锌矿、阿舍勒铜锌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后,目前已控制储量600多万t,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南缘、西南天山、西昆仑北缘3个成矿带上。由于新疆铅锌矿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潜力尚未查清,从已有资料分析,铅锌矿成矿条件好,有大的找矿远景。新疆的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具有矿点多、分布广、成矿条件好,成矿类型齐全的特点,已圈出了部分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但目前探明储量只要潜在资源量极少的一部分。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前景较为广阔。 3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提升装备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加大技术装备研发投入,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及资源赋存条件的采矿装备、采矿过程控制设备、安全监控检测装备及信息化管理系统,淘汰一批落后的采矿装备,使采矿装备机械化、自动化和大型化,矿山规划管理动态化、信息化、专业化,矿山安全监测监控智能化、日常化,进而提高矿山旷工劳动生产率。 3.2 实行分级分层次管理 针对我国有色矿山大型矿山少,小型矿山多的现状,建议实行分层次管理,提出不同要求及政策。对大型矿山要尽快实行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保障资源供给;对资源禀赋较好的中型矿山,要鼓励其向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其他中小型矿山,要进一步推进整合重组步伐,实现集中化管理,同时鼓励科研单位、矿业装备研发机构,为这些矿山量身定制切实可行、投入较少的信息化、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3.3 建立完备的评价管控体系 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制定相应的指标门槛。目前“三率”指标、能耗指标等标准体系正在建立,该工作非常重要,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使其更加完善(如可补充贫化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根据矿山规模、资源禀赋进行分级分层次管理,提出不同要求,同时应与环保、安全等其他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判,融入到项目审批、建设、年审、后评价等全过程,实现对资源利用全过程、矿山寿命全周期的全程管控,同时建立与指标配套的奖惩机制。 3.4 进一步推动科研攻关工作 应进一步推动难采资源、特殊环境资源开采的技术装备研究工作,鼓励科研院所对残矿资源、低品位资源、深井资源及高海拔高寒地区资源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复杂环境下的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开发绿色、清洁的无废害采矿工艺技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扩大可利用资源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明确了新疆有色金属矿产开采的技术状况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更好的技术方法,并对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才能够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工作带来参考和借鉴。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技术改造优化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于矿石等基础资源的需求,现今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中通过大量的使用过机械设备使得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效率大幅提高,为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中需要确保对于整个矿场的电力供应。文章在分析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技术改造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问题;技术优化;改造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今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中机械化的水平大幅提高,为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矿井中的用电安全应当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中的原有的供电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以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的用电效率和用电的安全性。 1 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供电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技术要求 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中,电力供应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极为重要的。相^于其他区域的供电系统,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供电系统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对于供电系统安全性的要求也越高。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的电源及规范化、合理化的供电线路以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正常供电。在金属非金属矿山配电网的组成上主要包括有发电机、升压和降压变压器以及各种类型的配电线路,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配电线路的架设中,由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为保障金属非金属矿山矿井中的正常供电在配电线路的架设上对于电源部分需要使用双回独立的线路,此外在电源线的架设上要避免其他一些负载接入其中。同时金属非金属矿山矿井中恶劣的工作环境也使得电力系统在设计和架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入的是过负荷、防触电以及防爆以及过流保护等的多项保护措施以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性。此外,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还需要确保供电电压的稳定性,供电电压的偏移应当控制在具体定制的5%的范围内,而整个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功率因数则需要高于0.9。 2 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各地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供电系统已建设的趋于完善但是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使用。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井下供电系统的架设中多采用的是光缆联通电路的形式,但是由于井下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空气及土壤中的湿度较大从而导致漏电事故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了金属非金属矿山开采的安全、顺利的进行。此外,由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恶劣环境使得井下供电系统的内部元件以及开关设备的老化速度加快使得其绝缘性大幅降低,当其与空气或是土壤中的水进行接触时则极易导致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漏电事故的发生,为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在做好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维护及加装各种保护措施的同时也应当做好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供电系统的技术升级改造,确保金属非金属矿山开采的安全、高效的进行。 3 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优化改进的措施 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电力输送质量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1)配电线路电能的输送中其输送的电压与导线截 面是影响供电线路输送电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配电线路中其输送电能的能力与配电线路的电阻及电抗呈现出反比关系而其与供电电压呈正比。(2)在供电系统中功率因数及相应的导线截面是影响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降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无功损耗可以通过降低供电系统中的变压器的安装容量减低变压器台数等的措施以实现降低变压器损耗的目标。 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中的供电系统的优化改革首先应当从供电系统中所使用的各种供电元件入手尤其是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电缆的保护。供电电缆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挤、压、砸、割等的物理性的损害,同时潮湿的地面会使得发生漏电事故的几率大幅增加。因此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电力线缆的放置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电力线缆的保护避免周边环境对于电缆的破坏,同时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供电系统中还应当加装漏电保护装置并应当做好对于可能漏电的供电设备进行封闭以降低供电系统的漏电威胁。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还应当做好对于供电系统的定期检查维护以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各供电元件的老化或是短接而导致供电系统事故的产生。此外,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设计、选取过程中应当选择电压低且技术先进、可靠的设备。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改造中应当选择各种防护能力强的设备以降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爆炸事故的发生,此外,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各设备自身的极限湿度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确保其能够在井下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正常运行。此外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处于瓦斯或是粉尘密度较高的区域应当加强对于供电设备的改造,选用一批防护等级较高的供电设备以降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事故发生的几率,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此外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应当注意加入供电安全监控系统,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空气中的可燃气体及一系列的杂物进行严格的监控通过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空气中的深度及各种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进行监控以便实现对于井下各设备的开关状态进行相应的控制,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性。 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优化改进过程中对于供电电网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用电系 统中的各设备配置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减少供电系统中的变压器的数量,从而使得供电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供电系统中的各变压器能够进入到相应的负荷中。(2)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负荷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对于用电负荷较为密集的区域在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加装电容自动跟踪补偿装置以实现对于局部用电负荷较大区域的功率进行有效的提高。(3)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中距离中心站较远的居民生活区域应当加装电容集中补偿装置以便更好的对居民区域进行供电。(4)做好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供电线路的优化,增减供电线路中导线的截面。在对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应当对井下的供电模式进行重新规划及优化。此外在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应当及时的将功率因数更替偏低的用电设备替换下来从而实现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设备功率因数的有效的提高。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中的老化、落后的设备及时的予以更换选用可靠性更高的设备。在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引入计算机监控系统,以便对于供电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以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的电气设备应当选用防爆系列的新技术产品并对这些设备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以使得大型设备的功率因数能够得到迅速的提高,从而使得供电设备的安全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4 结束语 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的运行是金属非金属矿山能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金属非金属矿山供电系统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供电系统的改造提出了几点建议。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井下测量常用方法及技巧 摘 要:在金属矿山行业的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是重要的阶段,也是能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在金属矿山井下测量的项目与企业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也关系到国家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金属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金属矿山井下测量的常用方法,及测量技巧,以求为我国的矿山井下测量工作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关键词:金属矿山;井下测量;常用方法;测量技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的采矿工艺以及生产技术都应用到当前的矿井测量工作中,这一方面为我国矿山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却使得整个工程的建设项目大大增加,也使得开采的内容日趋的烦琐。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是为了有效地监督和指导矿井的安全生产,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意义重大。 1.金属矿山井下测量工作的主要特征 目前,在矿山生产建设的过程中矿山井下测量工作是主要的一个环节,并且也是矿产单位的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决定着矿产企业的生产建设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 金属矿山井下测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井下测量系统控制和地面测量系统控制。对地面控制系统来说,在进行测量时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制度进行严格地测量,对井下测量系统来说,监督部门对测量的每一个过程都要严格地监督。而且为生产阶段中容易出现很多有关预测的问题,因此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专业人员要绘制出合理科学的测量图,这样就能满足矿山井下的施工要求需求,因此,能够保障矿山安全生产。除此之外,一定要按照金属矿山的地理条件状况,在设置进行标注,有助于金属矿山井下的测量工作。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保障生产的安全。 2.金属矿山井下测量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观测员不认真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 通常在井下测量工作的工作中,金属矿山井下是否能正常进行开展是由测量能否正常开展观测工作人员所决定,因为他们的工作态度对测量结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部分的工作人员的错误经常会出现在对整度的记录上。当前我国大部分矿山井下的测量工作所用设备都是电子设备,虽然其准确度大为的提升,然而这些电子设备往往会受到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如矿山井下的重金属以及井下的湿度等都会对测量仪器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误差的出现。 2.2 井下工具遗漏 测量人员在开展井下工作时,个别人员会因为粗心大意导致测量工具遗漏地面的场所。如有些人员已经进入井下时才发现忘记带记录本、垂球、工具、笔等测量必需品,这就造成这些测量人员很难准确的完成测量任务,然而返回地面拿工具就会大大的耽误测量工作的进行,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延误了施工工期。 2.3 观测数据的遗漏 矿山井下测量工作需要有着非常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而部分测量人员因为马虎或者是失误造成测量数据出现遗漏,这就对后期的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井下测量数据的遗漏或者是丢失会造成测量的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如在进行测量前视点高时,不少测量人员因为忙着标定,却忽略了相关数据的记录,这就造成巷道的标高难以准确的计算出来。 2.4 复测不到位 一般而言,矿山的井下测量工作需要有较快的施工进度,短时间内完成数据的测量工作有着较大的工作量,因此这就导致矿山井下的复测工作很难跟得上计划进度,从而出现复测的偏差和遗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鉴于上述情况,只能重新施工,开挖一条新的巷道,这就给工作面的安全和衔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使得开采工作出现了较大的难题。 3.金属矿山井下的测量工作有效方法及技巧 3.1 金属矿山井下的测量准备工作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对原有的相关资料进行检查核对,是否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测量之前对测量人员分配好工作,准备好相关的仪器设备,在井下工作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不仅有质量,而且还有效益。 3.2 高程点的设置 在井下的高程点,进行设置一些固定设备,这样可以保存的时间长。自井底车场的高程基点起,应该在300m~500m之间设置一组,但是每组不能多于3个,最好的间距为30~80之间。在高程点也可以使用永久导线点。同时在高程点对标号进行统一,并且也要在点的周围做好明显的标记。 3.3 熟练掌握控制测量部分,设置高程联系测量 通常在井下开采的施工过程中,要队施工加强控制,并且认真的测量定线放样,在定线测量的阶段中,首先要根据计划来进行实行。对井下施工中控制测量过程中,一定要把两个部分进行结合再进行联系测量,这样就形成一套高程系统的控制平台。现在平面联系测量通常采用的就是运用三角形测量方式,把地面靠近矿井的控制点坐标及方向传输到井下的控制点上,从而得到井下的起算坐标与方向。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也不断地应用进矿井测量工作中来。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对地面建筑物以及井下的掩体系统进行全面地观察、测量,从而对施工中的变化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保证施工安全。 3.4 测点观测 前视测量工作人员。要做到统一编号、选点恰当、标记点好;监督前方车辆及人员动静;照好标记;做好前视点工作;必须等待仪器搬至前视点后方可离开。后视测量员。找准点号;注意后方来往车辆及人员;做好后视工作;携带仪器箱。观测人员观测。找准点号,安置仪器,按照规程规范规定的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读数要清楚,量仪器高。 3.5 加强员工培训 单位要提高业务培训能力,培养测量人员专业知识和素质,使每个测量工作人员在实际中进行多学习多联系,加强自身对工作的责任心,是他们对工作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地面对算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对数据和检查井下测量角度进行核对,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到准确无误;在井下实行测量的过程中,测量的工作人员在测量之前对影响测量的因素进行清除,相关领导也应该亲自在实际施工中进行核实测点和前后视测点的位置,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工作人员用错测点。 3.6 严格执行作业准则 在检测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对资料检核,必须做到百分之百的检查,即记录员上井后对在井下记录算出的成果重新检查计算一遍,计算者使用记录时重新算一遍,检查者再算一遍。对于井下巷道和测点位置一定要绘制草图。对于日常的测量工作,必须坚持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复测复算。 结语 总而言之,测量的工作开始到结束主要注重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主要在于测量技术人员,培养他们对工作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能够通过自己所了解的理论知识,在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结合自己的想法对工作的经验总结,吸取教训,慢慢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素质,矿产一定会安全生产,保障了矿产单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对国家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得到了保障。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两井贯通误差预计与测量精度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矿山两井贯通的测量需要越来越精确,贯通测量时大型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金属矿山的生产以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促进金属矿山的顺利发展,必须就两井贯通测量进行严格把控,本文首先就贯通测量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然后对于金属矿山两井贯通误差的预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对于测量精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致的分析 关键词:金属矿山 两井贯通 误差预计 测量精度 一、贯通测量概述 (一)采用两个或多个相向或同向掘进同一井巷时,为了使其按照设计要求在预定地点正确接通而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贯通测量 。采用贯通方式多头掘进,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改善通风状况与劳动条件。 (二) 在工作中测量人员应遵循下列原则 1.要在确定测量方案和测量方法时,保证贯通所必须的精度,即不因精度过低而使巷道不能正确贯通,也不盲目追求过高精度而增加测量工作量和成本。 2.对完成的每一项测量工作都应有客观独立的检查校核,尤其杜绝粗差。 (三)贯通测量的基本方法 测出贯通巷道两端导线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通过计算求得巷道中线的坐标方位角和巷道腰线的坡度,使坐标方位角和坡度与原设计相符,误差在容许范围内,同时计算出两端点处的指向角,利用上述数据在巷道两端分别标定出巷道中线和腰线,直到贯通相遇点处相互正确接通。 (四)贯通测量的种类 井巷贯通一般分为一井认锏拦嵬ā⒘骄之间的巷道贯通和立井贯通三类型。本次的贯通为两井之间的巷道贯通。贯通长度6000米,其中地面导线1600米,平巷导线2400米,斜井导线880米,贯通导线1120米。贯通巷道断面规格为2.3×2.5米巷道坡度为-3‰。 (五)井巷贯通测量的容许误差 贯通巷道接合处的偏差值可能发生在三个方向上 1.平面内沿巷道中线方向上的长度偏差,这种偏差只对贯通在距离上有影响,而对巷道质量没有影响。 2.平面内垂直于巷道中线的左、右偏差 3.平面内垂直于巷道腰线的上、下偏差 (六)贯通方案 在地面两个近井点先用索佳250RX控制测量,依据v矿山测量规范w,v三角高程测量规范w确定贯通容许误差为:垂直方向±0.2m,水平方向±0.5m. 1.平面控制测量方案:地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的传递和积累,保障测量工作的相对精度。施测方法:我们使用导线网,把导线网布设成闭合型,5秒复测导线,施设等级四级,使用仪器为智能型全站仪,作业限差按5秒级经纬仪导线的限差进行。 2.地下控制测量方案:由于是在井下巷道中测量,所以并不能像地面那样布置成三角或三边网、边角网、导线网作为井下平面控制。 (七)井下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井下高程控制分为Ⅰ级和Ⅱ级控制,Ⅰ级控制是为了建立井下高程测量的首级控制,其精度高,基本上能满足在高程方面的精度要求,Ⅱ级水准测量的精度较低,作为Ⅰ级水准点加密控制,主要是为了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 因导线点A0―x1、2X5-C22属于平巷,所以我们采用传统的水准测量。X1-X3、2X1-2X5属于斜巷,测量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金属矿山论文:浅谈金属矿山采场现场安全管理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属矿山基础产业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金属矿山采矿现场因受各种安全危险因素影响而降低采矿质量。文章则从多方面分析采矿场现场安全管理措施,望给予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属矿山;采场;现场;安全管理 矿产资源是一种综合性技术行业,包括采矿、地质、爆破、安全、运输等各个方面。其中采矿工作因受到采矿活动空间制约,现场安全状况十分恶劣,极大威胁矿产安全开发,因此分析金属矿山采矿现场安全管理对促进采矿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金属矿山采场危险因素 1.1 爆破伤害 从金属矿上采矿作业条件、爆破方式、从业人员安全以及该行业事故分析,对爆破事故进行预防是采石场安全管理重要内容之一。通常导致爆破的危险多为地面建筑物因爆破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共振和裂缝。露天边坡振动会让沿岩层结构弱化且出现破坏,最终造成滑坡和岩石松动等地质灾害。此外岩边坡会在重力作用下当下滚动造成边坡滚石事故。 1.2 边坡伤害 边坡结构要素由于原岩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有引发大规模滑坡并由此引发大范围采场破坏,道路损害等的可能性。边坡稳定性是露天矿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构成露天矿边坡的岩体,结构,地下水条件,以及原应力状态都很复杂,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是岩体内部应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1.3 机械伤害 金属矿山采矿场多为露天形式,一般采用空压机、运输汽车、装载机、凿岩机、挖掘机等设备,而生产中常见的安全伤害之一即机械,会造成轧伤、卷入、撞击等机械伤害。其中空压机属于压力容器,一旦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洗维修,极有可能造成爆炸事故。 2 加强金属矿上采场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2.1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采矿现场质量 当前金属矿山采矿重要环节之一即安全管理,整个采矿项目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其质量控制影响,因此采矿企业在施工中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为保证金属矿山采矿质量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金属矿山采矿在健全制度下还应将其贯彻落实到每个采矿环节当中,如采矿人员配备、材料设备选用、采矿地点选取等。必要时还应建立和采矿实际情况相符的保障机制和质量责任制度、质量控制规范及相关技术方法,为综合实现土金属矿山采矿质量控制目标声不断探索。安全是金属矿山采矿首要考虑因素,不管是在采矿筑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要第一时间充分考虑安全,尤其采矿行业更应将其放置重中之重。对于金属矿山采矿而言,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采矿原则,如果不能实现安全施工,除了不能保证金属矿山采矿质量,还会损害金采矿企业形象,严重会出现安全事故,出现此类情况很大程度和工作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所以要求企业内部应定期组织员工参与安全意识培训,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从大层面有效避免金属矿山采矿安全事故出现。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在金属矿山采矿中十分重要,也是采矿的重点和难点,要求金属矿山采矿企业设置单独的部门制定安全体系,以此保证有良好的指导性,也符合金属矿山采矿实际情况,同时及时评价体系应用情况,做到不断完善体系。 2.2 增强安全技术保障 落实安全现场管理 金属矿山采矿质量安全管理不同于其他工程,特指采矿中安排安全生产施工的总过程,通过细化控制采矿因素降低风险和安全[患,甚至可以起到杜绝隐患的效果,进一步保障企业利益。可以说贯彻落实金属矿山采矿质量安全管理十分有必要。不断加强采矿现场技术监督与控制,这也是保障金属矿山采矿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在金属矿山采矿过程中,影响其质量因素取决于现场是否准确执行技术要求,如果没有有效监督和控制金属矿山采矿技术,会造成在具体采矿和不符合预期设计情况,最终导致金属矿山采矿技术没有准确的应用采矿施工中。所以在金属矿山采矿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和监督施工技术在施工现场应用情况,由此保证施工现场技术符合预期要求。众所周知,中国有着宽广的国土面积,以致于地区之间环境和气候有较大的差别,再加上地质条件差异明显,从而矿山采矿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的软土地基。对于上述情况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开展土地调查,通常软土地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不如其他土质,为进一步防止土质沉降不匀情况出现在施工中,因此就需要了解采矿当地环境条件和土壤条件,同时选择适合处理土质的措施,常用于软地基处理方法有化学加固和换填垫层等,必要时需和建筑施工现场软土地基类型相结合来确定处理方案,减少软土地基变形,提高金属矿山采矿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保障采矿生产安全 毫无疑问,金属矿山采矿现场主体是人,更是采矿核心,因此一切采矿现场安全管理和措施都要以人为中心,控制和规范施工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行为,增强每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创造力、积极性、责任感,更培养施工人员安全质量意识,使管理者、施工者、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相互监督,齐心协力,共同控制金属矿山采矿质量。采矿企业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技术和管理理念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在管理中能完全遵循金属矿山采矿项目要求,从而提高采矿效果。金属矿山采矿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原材料,也是采矿的基础构成,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挑选和控制原材料数量、规格、性能、质量等。必要时要前往原材料的生产地区进行考察,争取做到严格把关,同时在使用中也根据原材料规定操作。此外设备是除原材料在金属矿山采矿中另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作人员要根据采矿设计图纸和具体施工内容采购施工设备,如果以自身评判购买,十分容易买多且浪费资金,相反少了会中断施工进度,因此保证施工设备采购数量至关重要。其中价格过高的设备质量虽然较好,但如果不符合实际施工情况同样会造成资金浪费,如果价格便宜,质量也会面临考验,为金属矿山采矿造成安全隐患,后期再控制质量就较为困难,所以要严格施工设备生产厂家,尽可能挑选质量优等和性价比高的设备。 3 结束语 总之,金属矿山采矿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质量问题最为紧要,要求金属矿山采矿单位改变传统采矿质量理念,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和工作人员、施工设备及原材料控制,同时落实安全采矿管理,进一步提高金属矿山采矿质量。 金属矿山论文:惯性圆锥破碎机在金属矿山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属矿山的采矿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惯性圆锥破碎机是一款具备现代化节能效果,同时拥有独特结构和原理的超细破碎设备。在破碎过程中,该破碎机能进行选择性破碎,满足现代化工艺中“多碎少磨”的要求;另一方面,该设备同时具备破碎比例大、细度均匀、节能省电、破碎材质范围广等优点。对此,笔者将对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基本结构和相关工作原理进行叙述,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核心性能和使用效果进行相关的阐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相关信息参考。 关键词:惯性破碎机;多碎少磨;节能 1.惯性圆锥破碎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惯性圆锥破碎机是俄罗斯最新研制的破碎界的“领头羊”产品,其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机械结构和优良的使用性能代表了破碎设备技术的最高水平。 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机体通过隔振元件坐落在支部的支架上,其机身通过定锥和动锥组成工作机构。体上附有一层耐磨衬板,而在衬板之间的空隙就是设备的主要破碎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动锥轴插到轴套上的激振器,而激振器在旋D时产生一定的惯性力,从而迫使机身内动锥绕球面瓦的球心做旋摆运动。在动锥靠近定锥的过程中,原料受到挤压被压碎,然后在动锥离开动锥时,物料便会通过专门的排出口排出。整个过程相辅相成,最终完成物料的破碎流程。 2.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参数性能 惯性破碎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良好性能,包括选择性破碎、破碎物料硬度较大、破碎比大、产品粒度可调、技术指标稳定以及能实现“多碎少磨”等多种优势,表1是沈阳某工业生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惯性圆锥破碎机的相关技术参数。 3.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应用 3.1 概述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原料都需要进行物料的处理和破碎。惯性圆锥破碎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矿业的开采环节,例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开采、磨料磨具、玻璃、建材、冶金等工业原料生产的破碎领域。在使用过程中,其可以凸显出巨大的经济效应和商业价值,同时显现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3.2 性能与效果 根据现有的破碎设备(即惯性圆锥破碎机)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情况,表2给出采用惯性破碎机破碎产品的分粒度。 3.3 发展趋势 根据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和使用设备的相关要求来看,工业技术不但需要超越以前的速度,更多的是要在提速的同时,提高生产质量,同时贯彻环保理念。本文研究的惯性圆锥破碎机在金属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正是满足了现代化工业中节能环保要求,其“多碎少磨”的工艺流程,在初期使用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地体现了其巨大的工业性和经济性优势。 结语 本文从现代化工业的需求出发,研究了惯性圆锥破碎机在金属矿山中的应用,并对产品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相信其在金属矿山中的作用会愈发重要,并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推广。 金属矿山论文:测绘新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测绘技术主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摇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等技术的有效结合来完成的,在测绘过程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也给有色金属矿石的测绘带来了新的发展,在进一步应用过程中,也提高了有色金属矿山测绘水平,本文通过简明分析测绘技术的原理,进一步明确了测绘新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的应用,通过分析也旨在明确相关发展,也为国家有色金属矿山开发进有效力量。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有色金属;矿山;发展 引言 测绘技术属于综合学科,通过测绘技术的分析,我们明确了测绘是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实现的,包括计算机图像处理、摇杆卫星监测、网络通讯等,这些技术直接存在一定联系,也提高了测绘技术的有效性,从测绘发展看,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要重视相关技术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积极进行创新,从新技术的应用出发,利用有效手段,提高测绘研究的高效率,下面具体分析测绘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中的应用。 1 测绘技术的原理介绍和测绘新技术方法分析 测绘学中主要是针对于大地的测量,所以可以称作大地测量学,从主要研究方面看,研究过程中涉及到诸多对于空间以及地质表面的分析,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测绘技术发展是一个集成过程中,主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涉及诸多方面,地质测绘过程中也投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实现对地表人工设施和自然物体的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过程是集计算机技术、光学处理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的过程。测绘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技术核心,采用对地理信息特征显著点标定和位置信息计量方法,结合图像分割和特征点的信息提取,实现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测量。 2 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对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2.1全站仪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实际的矿山测绘过程中,在使用电子全站仪方面,不但提高了对于位移、角度的测量,也提高了高度差的对比,从测距方面看,可以进行距离上的微处理,能够把坐标进行自动控制,通过这些内容最后进行计算,实现数据提取与利用。全站仪的完整名称是全站型电子速测仪,也可以叫做电子测速仪。策略有色金属矿山过程中实现了空间点的掌握,也可以对目标的移动变化进行实施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望远镜的视准轴、测距发射轴和接受轴之间实现了功能的连接,能够有效运行。同时,从全站仪的技术整合方面看,在矿山中能够准确的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想结合,测量的结果能够准确的表现出来,也可以用于通讯中,在操作方面也十分简单,实现了稳定性发展,尤其在有色金属矿山_发过程中,必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包括采矿业的发展,也会利用到该技术,从而以便实现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 2.2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空间信息技术是集合了计算机和卫星等技术的优势,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矿山测量技术,主要由GPS、GIS以及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等技术组成,其中GPS,GIS,RS等技术统称为“3S”技术。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体现为:可以实时监测矿区地形的沉陷面积和沉陷程度,有利于合理确定矿山的开采范围和规模;对矿区的污染面积和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尽量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若是露天矿山,则可以对边坡的稳定性实现实时监测,确保安生产。GIS(地理信息技术)在矿山测量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数据的采集中能实现三维显示,还具备空间提示、预测及辅助决策等功能。它结合了扫描矢量化技术、全数字摄影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促进矿山测量工作走向科学化、高效化、标准化。GIS技术自动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对地表环境、井下环境和生产流程等一系列的数据自动化处理,可以动态化地反映矿区土地的分布规律和开发状态。 2.3 惯性测量系统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惯性测量系统在矿山中,多数是利用加速度计与陀螺平台共同组成,在矿山测量中属于新技术,用于有色金属矿山的重力、纬度方位等控制与策略,该技术的运用不但得到发展,也是部分技术测量过程中的补充技术,可以弥补一些技术不足,优势十分明显,所以在重要发展过程中,也应该积极进行讨论与分析,可以通过一定的创新,提高利用价值,也为有色金属矿山的查找与开发进有效力量,在具体矿山应用中,不但可以实现对管线检测,也可以控制地震重力等,值得有效实施与发展。 2.4 悬挂罗盘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悬挂式罗盘作为矿山测量的设备之一,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便于携带、测量点间无联系、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在地势狭小、角度大的矿井中均可运用。为了提高悬挂罗盘的测量精确度,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应严格按照操纵步骤进行:(1)进行数据的测量、计算。利用悬挂式罗盘,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测量倾斜长度、倾斜角度和方位角,完成矿山的高差及坐标值的计算。(2)转化悬挂式罗盘的坐标数。为了便于测量计算,人们按照统一的计算公式将最初的数据转变成平面坐标数。(3)根据“磁方位角二坐标方位角+改正角”,测量最初的磁方位角。 3 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发展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测绘技术越来越专业,在发展上测绘技术应该积极的运用于有色金属矿山中,这样才能够实现测绘数据的准确判断,也能够提高处理数据、输出数据,最终变成一体化,为有色金属矿山测量发展提供更有效数据,更好的促进矿山的进一步开发,提高开采效率。在实际发展效率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也要重视新技术的投入,以新技术创新发展为基础,明确各个技术直接的有效联系,从而找到一套符合实地有色金属矿山发展的测绘技术。此外,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入技术,从工作效率出发,明确技术是带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要积极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新技术发展,从而让其更好的引用于有色金属矿山测绘中,使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 总之,本文针对测绘新技术进行了几点分析,通过分析当前测绘技术,也明确了迅速发展下新技术的具体应用,从有色金属矿山勘察与开发过程中看,要利用新技术发展,主要得益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备仪器等,这些方面在投入新技术的时候,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按实地发展出发,积极促进测绘技术的有效转型,也大力进行新技术的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开发矿山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新技术,不但促进了国家测量工作发展,也提高了有色金属矿山开发效率,虽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但相信,在日后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会有所完善,必然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尽微薄之力。 金属矿山论文:地下物探在有色金属矿山寻找隐伏矿体的应用 摘 要:有色金属矿山寻找隐伏矿体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工作,隐伏矿体在寻找的过程中,是在露天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会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隐伏矿体在找寻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地下物探技术,这样就能够对有色金属矿山进行相应的探测,能够对隐藏的矿体进行准确的判断,提高找矿的效率,经过了相应的实践可以证明,地下物探在隐伏矿体寻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地质勘探的效果,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关键词:地下物探,有色金属矿山;隐伏矿体 有色金属矿山寻找隐伏矿体是采矿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寻找矿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地下物探技术,地下物探技术的应用需要在地下进行接收装置的布设,这样就能够利用仪器对矿体进行探测,通过加深深度来提高找矿的准确性,利用地下物探技术对有色金属矿山进行隐伏矿体的寻找,能够降低找矿的盲目性,对矿产行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一定要重视地下物探技术的应用。 1 大功率深部多源充电法 1.1 在铜镍矿体中的应用 大功率深部多源充电法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地下物探技术,这种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中应用可以提高找矿的效率,也能够对矿山深部的矿物质进行相应的探测,对于矿体能够圈定一个较大的范围,这样就能够提高矿产勘探的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大功率深部多源充电法需要选择比较正确的充电点,作为工作人员也要在已经圈定的范围内进行电位的测量,这一技术在隐伏矿体的寻找中可以对异常现象进行相应的分析,如果异常值出现偏移的现象,那么对于异常值就要进行反复的确定,这样就能够对整个矿体的性质进行确定。如果矿体深部有着较好的导电性,那么就可以将其判定为是Cu-Ni矿体,这种矿体在判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矿体的实际走向来对矿体和地表矿体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到两者存在的关系,也可以明确矿体的分布范围,从而获得一定的突破。 1.2 在金矿体中的应用 金矿是一种分布比较隐秘的矿体,这种矿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大功率深部多原充电法,在对金矿体的延伸方向或者是走向M行圈定之后,就可以在圈定的范围内进行充点电的设置,在充电之后就能够对相应的图像进行观察,如果图像出现了异常,就要将充电点存在异常的虚线投影到相应的矿山中,这样就能够找到一定的规律。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矿体出现了偏移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异常圈的走向进行相应的分析,还要对岩体长轴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对比,如果发现了岩体的走向和延伸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就可以根据相应的特征来对矿化富集带的走向进行判断,还可以估算电位值,如果电位出现了衰减速度较快的情况,那么就说明了充电体与定位体是不符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充电体的厚度对电位等值线的分布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增加深部钻孔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3 在铅锌铜中多金属矿体中的应用 大功率深部多源充电法可以应用在铅锌铜多金属矿体的找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整个矿区进行充电点的设置,充电点在设置完毕之后就可以对整个矿区进行测量,由于铅锌铜多金属矿体的分布是十分混乱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深部的延伸也会比较大,尤其是在矿体相连的位置,可以对矿体尖灭的情况进行观察。多金属矿体在探测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矿区进行划分,这样就会出现最大限度的保证矿区探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矿区的规模较大,而矿靶区也会出现一定重叠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异常情况会比较多,尤其是在深部探测的过程中,对于多金属矿体的分布有着详细的了解,掌握较多的信息,对于矿体的开发是极为有利的。 2 井(坑)自然电位法的应用效果 2.1 在寻找铜镍矿体上的应用 某地是我国比较有名的镍矿产地,在对矿区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发现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已经对表层的矿体进行了探测,发现了一层硫化镍特富矿体,但是在经过了线管的钻孔之后并没有发现这一矿体,因此对于早期的资料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相关的编录资料进行分析,经过了进一步的勘探对于1250中段所对应的中下段进行相应的分析,使用自然电位法进行观测的过程中,获取的测量结果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自然电位Vm极大值达-418(mv),且坑道右侧的Vm值明显大于坑道左侧,表明异常体赋存于坑道右侧,与地质勘探时期提交的矿体位置相符,根据负的自然电位异常性质推测:异常体应从东往西侧伏,延伸长度达100m,又对照已施工的钻孔分析,认为施工孔深度不够,且应在1250m中段施下斜钻,进而确定了下一步钻机的方位及倾角。 2.2 在寻找铜矿体上的应用 2.2.1 测区地质概况:测区坑道平面出露地层为昆阳群,包含黑山组杂色板岩、因民组紫色板岩、泥沙质白云岩以及落雪组白色中厚层细粒至中粒硅化白云岩。测区内断裂发育。断层分EW和SN向两组。前者生成较老,后者多见破坏矿体。 2.2.2 物探成果解释:图2为测区地质物探综合平面图。物探部分为自然电位Vm曲线。曲线形态为一负一正的“波型”。即硅质层铜矿体上延头部为矿体的负极。而下延尾部为矿体的正极,正值区明显大于负值区。由于多种矿体的存在,B中段的自电Vm曲线反应不明显。为此,又利用充电电位法,在矿体上直接充电。利用充电和自电方法,推测了硅质层铜矿体的规模。经钻孔验证和坑道开拓,圈定的矿体延伸边界与推测相符。 3 结论 在应用地下物探技术对矿体进行探测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相关技术人员也对地下物探技术进行了优化,使其在矿山寻找隐伏矿体的工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色金属矿山寻找矿体是一项专业性比较高的工作,其也具有一定危险性,只有合理应用地下物探技术,才能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金属矿山论文:金属矿山电气节能措施探析 摘 要:金属矿山是我国较为重要的能源性矿产资源,其优化发展与国民经济长远运行密不可分,在我国倡导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下,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运行本质及流程化项目,都直接决定着其系统化作用。电气节能措施的推进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矿山运行的安全系数,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不合理消耗,因此,对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金属矿山;电气节能措施;措施分析 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措施的深度落实,能够对矿山中的电能消耗问题进行精准控制,这不仅是对电能的合理化节约,更能减少降低设备的电能耗损,但是节能并不是减少生产必须电能,其节能宗旨就在于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期下,减少能源的消耗,因此,电气节能可以有效提高金属矿山的产量及产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丰富社会资源获取量。本文就从电气节能的内容入手,对其节能措施进行了探讨及分析,以期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合理化参考意见。 1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内容阐述 1.1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的作用 对于金属矿山来说,电气节能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通常情况下,金属矿山中还涵盖着一些后期新建的矿山,而另外的矿山则被间接纳入到扩建改造范畴中,因此电气节能措施的x择也需要以矿山类型为依托进行合理化确认,只有从矿山类型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才能提高节能效率,减少能源损耗,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电气节能。除此之外,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的作用还可以从另一层面得以凸显,由于金属矿山的需求特点,导致其用电设备的容量相对较大,但是用电分布状况又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这就说明电气节能措施的优劣性,只有通过金属矿山的特点才能够得以判断及检验。 1.2 金属矿山节能原则 由于金属矿山的电气节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运行也需要以自身原则为根本,在保持规范性的同时,确保节能工作更加高效的完成。一般情况下,金属矿山的用电设备都会设置在固定区域,通常集中点就在选矿厂及采矿部分上,这将直接造成矿区总降压变电所的位置会选择在这一区域范围内。除此之外,在矿山节能环节工作人员还应当对变电所进出线方向进行综合考量,使其更加符合用电标准,在确认节能措施时,则需要根据线路功率的相应损耗规划具体方案;工作人员在推进金属矿山的节能工作时,要尽量避免对线路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节能方案与实际用电需求相衔接,在提高用电效率的同时,构建更为合理的供电网络中心。 2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措施 2.1 提高功率因数 实现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的首要前提就是科学提高功率因数。首先,为了确保功率因数提升不会对用电设备造成不良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做出提升动作的同时,应用相关容器设备进行无功补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升效能达到既定标准,确保电能的安全稳定传输;其次,工作人员在提升功率因数的推进环节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探究更加多样化的金属矿山电气节能路径,所以在体适能功率因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精准选择电动机等设备,为调减线路感抗夯实基础,达到提高供配电系统电力运行指数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在选择无功补偿电容器时,应当通过负荷计算,选择更加适合的设备完成功率因数提升工作。 2.2 减少无功损耗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的核心就是最大化的降低无功消耗。工作人员在降低无功损耗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有功功率输出及补偿容量,需要以提高功率因素为连通渠道,降低无功损耗,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优化变压器运行结构,提升效率,提高产能。工作人员在降低无功耗损耗的持续性节能过程中,需要将无功补偿参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外,在降低无功率损耗时,工作人员需要借助于外部装置,对相应损耗进行吸收处理,在这一环节,技术人员需要根据金属矿山的实际情况确定节能方案,避免措施单一性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减少无功损耗、强化功率因数,确保运行安全稳定的目标。 2.3 从用电设备入手推进节能措施 由于金属矿山的用电设备多、容量大,因此电气节能的关键点也就落在了用电设备上。首先,工作人员在这一要求下开展节能工作时,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具有节能优势的用电设备,与此同时,噪声小、能耗低的节能变压器也可以优先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其次,工作人员在对用电设备开展节能工作时,需要以相关准则为依据,进行数据研究及优劣对比,确保同一型号的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与之前相较呈现下降趋势,使其更加符合金属矿山节能措施的优化标准。另外,用电设备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选择本身自带节能属性的设备,工作人员更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及配置数量,子啊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减少线路损耗问题的发生频率。 2.4 使用电动交流机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离不开电动交流机节能的支持。首先,工作人员在使用电动交流机来进行节能时应当对于较为常用的电动交流及诸如交流鼠笼型异步电动机或者是绕线转子型异步电动机以及同步电动机等有着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工作人员在使用电动交流机来进行节能时应当通过控制其端电压、转矩转速、功率因数、传动效率来实现更好的电能节能效果。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使用电动交流机来进行节能时应当根据负荷特性和运行要求,使之工作在经济运行的范围内。 2.5 合理谐波抑制 金属矿山电气节能离不开谐波抑制的支持,工作人员在合理谐波抑制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到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主要由相位角和高次谐波造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用电设备的非线性负载产生了高次谐波,并且也增加了电力系统的无功损耗,因此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在合理谐波抑制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到优化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上。 综上所述,金属矿山电气节能措施的推进,能够有效提高电气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提高矿山运行安全系数,是确保金属矿山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电气节能的同时,可以最大化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节能优势的发挥并不会影响井下的正常作业,这对促进我国矿产行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前言: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着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 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 [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 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 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 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 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探究 修改后的宪法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的这一规定使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美好春天,但是在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探讨了民营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责任,并在建立健全环境立法的同时探讨民营企业引入ISO14000标准认证的实施,希望建立一整套对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并鼓励引入民营企业的民间资本参与环境保护的投资,从而有效地控制因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ISO14000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温州,是一座经济繁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市就有13多万家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已被写入宪法, 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反过来也必将制约我国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激烈地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入,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入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入,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问题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虽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认识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因为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作性不强,很难成为公民主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入世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强调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去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因为认识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除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道德良知和长远眼光,还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首先,政府应当灌输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第三,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采取绿色GDP统计。 第四,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 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民营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境保护问题民营企业就应该推行被称为是民营企业的“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推行ISO14000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内部,从强化管理、规范流程到品质提高,改善工作关系,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注意节约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同时由于改进工艺,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外部,可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企业形象等。 推行ISO14000有利于破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早在1996年公布ISO14000的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两三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借此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在美国,国家能源部已要求其所有合约厂家在1998年9月前通过ISO14000认证,否则将取消合约。因此,民营企业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民营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全体职工的环保意识。必须认识到推行ISO14000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环境管理,认真贯彻ISO14000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是对消费者负责,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有助于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技术,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 2、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一体化。民营企业分布于广大农村,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充分利用其资源条件和特点,引入绿色科技,发展绿色产业。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公路工程与环境保护 1.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公路建设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区域交通运输环境和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沿线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比如:造成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等。所以,如何在建设公路的同时保护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公路交通运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2.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现状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掀起了公路建设的高潮,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关注,为此美国率先提出了公路环保的要求。到了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致力于公路交通环保专项技术的研究,它们用于公路环保的费用已经占到了其总投资的10%。我国的公路环保工作的起步比发达国家晚,直到21世纪,我国才逐步进行了一些关于公路环境保护方面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研究成果也还不完善而没有被相关公路设计与建设部门所采用。财务,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没有足够地重视环保法规的落实与环保技术的应用。 3.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与人工生态环境,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中,生态环境是指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破坏了周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切割了它们的觅食、迁徙、繁殖通道和活动区域;②大量树木与森林的砍伐破坏了周边的原有植被;③高等级公路的填挖工作量大,而路基的取土采料与弃土石方都会改变一定范围内的地形与地貌特点;④公路穿过水体上游的集水区域时,施工区域产生的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水等排入河道会造成自然水资源的污染。 (2)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公路工程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空气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与扬尘,材料加工时有害气体的挥发,以及公路运营时汽车尾气的排放;②水污染,公路运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资的泄露以及交通事故致使有害物抛洒,都会对附近的农田、河流造成污染;③夜间汽车灯光造成的光污染;④噪声污染,施工阶段的机械与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以及运营期车辆行驶的噪声;⑤废弃物污染,开挖路基与开采砂石料产生的废渣,以及公路施工产生的混凝土废料等。 3.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者经过人类长期改造形成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总称。公路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工程的修建需要占用大量的农田和土地,倘若土地的征用规划不当,会严重地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的生活。 (2)公路工程的修建需要拆迁地面或地下的建筑物,这样会破坏民房、厂房、电力、通讯、水利等生产与生活设施,严重影响了相关单位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些公路路线过于接近旅游风景区,甚至还要拆迁文物古迹或人文景观,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文物旅游资源与人文环境。 (3)高速公路的修建,致使其两侧附近的居民出行和交通困难,造成学生上学或农民耕作需要绕道很远,在雨天路面通道积水而导致无法通过,由此造成了许多生产与生活上的不便。 (4)有些公路贯穿与人口密集区域,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出行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急燥、烦闷的情绪,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 4.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的思路与措施 4.1 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 公路过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因此需要转变项目前期工作的设计理念。这个阶段的环境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纵、横、平等技术指标设计与地形、地质、地貌等环境特性的协调统一,避免和减少对沿线自然地形与地貌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于利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2)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新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交通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来直观分析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和进行数据管理,积极开展公路环境评价与绿色设计。 (3)充分保护自然水流形态与淡水资源系统,设计完善的封闭式路基排水系统,避免公路施工和运营期间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4)在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置足够的横向通道,方便动物的觅食、迁徙与繁殖, 并设置保护设施,从而避免动物进入公路受到伤害。 (5)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废弃材料的合理利用,比如:废弃混凝土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砂石可用于填筑路基等。 4.2 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 公路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首先直接体现在施工阶段,所以加强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个阶段的环境保护要做好 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变观念,落实责任:落实公路工程的业主、监理和承包人的环境保护职责,在工程招标时把环境保护作为必要的评标考核指标列入合同条款当中。同时,加强对业主、监理、承包人以及施工人员的环保知识和法规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努力保护植被:减少植被的破坏,合理规划施工场地、营地和便道,严格划定车辆行驶路线与施工影响范围,避免破坏施工范围以外的植被。 (3)治理粉尘污染:对容易产生粉尘的路段进行遮盖和洒水灭尘,同时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比如:借鉴美国的方法,把土工合成材料用在临时土质粉化保护,治理施工带来的扬尘与水土流失。 (4)治理噪音污染:调整作业的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必要时在工地周围设置临时性的隔音设施。 (5)合理处理废弃物: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料适当进行再生和利用,工程后期的废料要彻底清除,或者进行有序的汇集,以便未来进行利用或处理。 4.3 公路运营期的环境保护 公路运营期的环境保护是我国公路环保的薄弱环节, 其环境治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噪声污染:可以采取调整公路线位、建造声屏障、修建低噪音路面、设置隔声设施和栽植防噪绿化林带等措施进行防治,同时寻找新型的隔音材料也是亟需研究的问题之一。 (2)空气污染:合理减少车辆有害尾气的排放,推广无铅汽油的使用。同时设计合理的绿化林带进行车辆尾气的有效吸收,减少沿线居民区及作物的蒙尘。 (3)光污染:建造乔灌结合的绿化带或者防眩带,进行车辆灯光的吸收;或者减弱车辆的灯光源强度,减少光污染源。 (4)养护垃圾及废弃材料:建设专用的废料弃置场进行公路垃圾和废弃材料的处理,同时进行养护废料的再生利用和养护垃圾的正确处理。 (5)水污染:合理完善排水系统,加强管理和修缮排水设施,配置污水处理设施,避免路面排水和未处理的生活污水随意排入农田、湿地或河流。 5. 结束语 总之,公路过程的环境保护是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基本方针。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心态去爱护和尊重自然环境,减少过程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多层次多方面加强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促进公路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营造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大型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保护战略 摘要:介绍了部分世界着名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目标、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跨国公司;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由于它的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因此,化学工业是一个污染大户。同时,化工产品在加工、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排放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化工行业应从产品生产到废弃物处理都要确保无损于环境和生态,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点提出后,1993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设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 TC207),负责制订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 14000.1996年ISO中央秘书处颁布了以ISO为龙头的5个标准(ISO 14001,ISO 14004,ISO 14010,ISO 14011,ISO 14012),到目前为止,共颁布了10个标准,鼓励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取得国际标准的认证。各国政府除令有关部门按ISO 14000改进工作、加强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外,还将“责任关怀”(Responsible Care,简称RC)作为企业环保工作的基础。RC是80年代初由加拿大化工协会倡导的一项动议,用来指导和约束成员公司对化学品安全、环保和卫生工作的责任管理。后来在很多发达国家中推广,并制订了各自的“责任关怀”计划。国际化工协会(ICCA)通过决议认为RC应是国际化工界的统一行动,要求在各国化工企业内普遍推行。各国化工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将环境问题和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1996年4月在巴黎召开了第四届“世界化学工业论坛会议,主题是如何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发展到国际化经营的产物,是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是化工新产品、新工艺的主要开发者,是化工产品的主要制造商。世界上70%以上的化工产品和化工科研成果出自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它们率先行动起来,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和开发具有环保性能的新产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为改变化学工业的公众形象起到了示范作用。深入研究和借鉴当今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管理的做法,对我国化学工业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1、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化工企业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在环境方面的管理,特别是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健全了环境管理体制,在主要决策者中有专人负责环保和安全工作,在最高管理层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大都建立了环境安全部门,形成了自上至下的环保管理系统。 杜邦公司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公司,该公司以注重安全闻名于企业界。1983年8月公司董事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消除环境污染提高到与安全、消防工作同样的高度。1966年杜邦公司成立了由1名高级常务董事主持的环境委员会,负责监督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面对90年代严峻的环境挑战,1992年杜邦公司革新了环境管理体制,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环境政策委员会和环境领导委员会。环境政策委员会由5名外部董事和1名公司内部副主席组成,负责监督环境政策的执行;环境领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公司安全、卫生、环境政策、工作目标和环境质量指标,指导公司的环境计划。杜邦公司还成立了一个安全、卫生及环境中心,其任务是通过与经营部门的直接联系,将决策、监督、安全、卫生和环境管理结合起来。该中心下设与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的“责任关怀”要求相配套的机构,包括职工健康与安全、环境管理、工艺安全管理、产品管理、化学品销售、公众意识与应急对策等。 美国化工销售额名列前茅的陶氏化学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环境、卫生及健康委员会,是八大决策机构之一。美国的3M公司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环境问题的部门——环境工程和污染控制部,总经理和董事会指定1名副总裁兼任该部门经理,以确保在产品和工艺设计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环境和技术能得以最充分的结合。 德国的三大化工巨头也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拜耳公司的管理委员会成员除分管业务部门的工作之外还得兼管环境保护,巴斯夫公司的理事会下设安全环保部门。 英国化学工业最大的垄断集团——帝国化学公司及捷利康公司,由首席执行官领导的执行委员会中有专门负责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董事。 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三菱化学公司及住友化学公司,总部设有专门的环境与安全部。三菱化学公司在1996年将公司总部的环境保护与安全处扩大为环境保护与安全部,下设环境安全处与全球环境处, 以加强环保和安全工作。 法国最大的国有化工企业——罗纳-普朗克公司1996年设立了工业与安全部,并在世界主要国家设有代表处,其主要业务活动包括研制环境保护方面的通用技术和制订有关政策。 2、跨国化工公司的环境管理目标 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以及不断增强的全球环境保护浪潮的冲击,很多跨国化工公司在实施ISO-14000及“责任关怀”的同时根据企业具体工作情况相继制订了各自的环境管理目标。 杜邦公司的奋斗目标是:除了以负责的态度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外更要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做到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并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期望密切结合起来。杜邦公司设立了废物排放为零的目标,同时通过不断改进设计务求达到物料循环再用,在21世纪实现工伤、职业病和环保事故为零的目标。 3M公司早在1988年6月制定了新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刺激开发新的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该公司计划在2000年前将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所有污染物削减90%,最终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将排放物减少到接近于零。 帝国化学公司2000年的环保目标是,能源利用率提高10%(与1990年相比),大幅度减小所有装置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排放破坏生态的有毒物质,降低空气中的酸度和有毒逸散物的浓度,使各地的装置符合环保标准,新建厂必须少排放或不排放废料,不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有关环保数据完全对外公布,到2000年实行第三方检查制度。 1995年4月三菱化学公司参加了由日本74家公司组成的责任安全委员会,制订了自己的RC计划,在各项运营作业中全面贯彻。公司最高管理人员公开承诺:在化学品的制造、销售到消费后处理的全过程中都要自觉负起责任,将废料和有毒化学品的排放降到最小程度,促进资源和能源节约,全面防止伤害事件和工业事故,逐步实施公开监测评议。 芬兰的奈斯特集团是一家由芬兰国家控股的国际石油、能源及化学品集团公司,它一直坚持以生产高质量、对环境尽可能少污染的产品来增加市场份额和争取客户。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奈斯特公司一直采取积极的态度,公开承诺公司生产对客户、职工及环境都无负面影响,把解决与环境、安全、卫生有关的问题作为经营策略中的重要内容。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以及治理的措施 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储量量非常大,开采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被过度开发,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保护和治理好矿产地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矿产地的地质环境及治理现状 矿产资源被过度的开采利用,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矿山的地质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四种:过度的占用非矿区,使得土地资源得到破坏;矿产地遭遇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地质问题;过度的矿产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流失;水土遭到严重的污染。其中最严重的地质和环境问题就是矿产地的地质灾害,还有就是由于矿产地废弃物的随便排放而造成的水土污染问题。 矿山在开产矿资源时会大量的排放污染水,使得附近水源遭到破坏,并且这些污染水会随着水循环流到地下,对附近的地下水的均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井口干涸、地下水明显下降以及地表水严重流失等问题,人畜的饮水和农田的灌溉都将受到影响。同时矿产地排出的含泥矿等污染水,能够阻塞池塘与水库等公共设施,给国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地质环境的保护与防范措施 2.1 土地的保护 矿产地的建设工程不应该没有限制的扩大土地的使用范围,要尽大的提高对占有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对占有土地的破坏,维持矿产地的土质平衡性。矿产地的临时推土场、产品堆场以及生产设备的摆放场都应该得到规范的管理,要充分的利用现有占有土地的使用平台,最大效益的发挥出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他土地的破坏与侵占。做到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利用土地资源,有序的摆放渣土,杜绝一切乱堆乱放的混乱现象,而且为了员工的人身安全,摆放矿石场的斜坡度不应该大于40度。整个矿石开采过程中,要尽量的利用好表层废土,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当整个矿产资源要枯萎时,要及时的封闭好矿井口,并用那些原来的废土填平好整个内采场,使得环境污染的源泉得到遏制。 2.2 植被的保护 矿产地的各种工程都不应该对林木砍伐区进行扩大,避免因为过度的破坏绿色植而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在矿产区进行作业的过程中,要懂得对那些比较大的乔木和灌木进行栽培和异地移植,而不是见木就伐,遇树则砍,这样只能给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出现更大的灾害问题。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还要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扩大矿产地的绿色用地,改变其脆弱的绿色问题。 2.3 水资源的保护 矿产地的水资源无疑是及其宝贵的,但是由于受到污染或者采矿的影响,使得矿产地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位严重降低。所以在采矿的过程中,那些废水不要直接让其流入到附近河流中去,而是要将废水先处理一遍然后再让其流入,极大的降低了河流被污染的风险。 2.4 对矿山露采场的处理 (1)、清除露采场边缘的岩石,并且对两侧进行加固,采用绿色植物等进行露采场进行绿化。 (2)、在露采场的山顶上修筑截水沟,尽量减少外来水进入到采场内。 (3)、尽可能的积蓄地皮表面的雨水,为植被的后期培养提供水源。 2.5 制度的保障 (1)对有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法律法规要进行系统性的完善,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去保护矿山的可持续性。 当前要加快推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结合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尽早的制定出一部科学的、合理的、严谨的律法,去监督和管理有关矿山土质环境的保护及治理问题,为阻止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极大的法律保障。 (2)、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实施高效、严格的矿产地地质环境的管理措施。实行苛刻的矿业准入条件,对矿产地的地质环境保护要加大执法力度,要想严格的将矿产地的地质环境搞好,就需要一个公平、公共以及客观的评价制度,并且需要时刻的完善好评价制度,评价人员每一次对矿山进行考察时,必须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去对矿产地的地质环境进行考核,考核人员要及时的将考核的结果送到相关管路部门去。对管理方式进行切实的转变和改进: 一、依据矿产地的地质环境来划分,实行对地质环境的分类管理。 二、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将被动式管理转变成主动式管理。 三、负责到底、监督到底、管理到底,对治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严肃对待,所以管理部门要实行全过程管理。 (3)、利用矿产地的经济手段,大力的发展环保与循环经济,逐步的改变经营模式,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导当地企业部门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进一步的去完善经济环境,扩展矿产地地区的融资渠道,吸收外来资金的投入,使得矿产地地区的循环经济能够实现有序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机制。 2.6 技术措施 矿山企业都应该遵循“无废矿山”、“绿色矿山”的相关环境标准,对矿山开采区内的废渣等污染物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和有序的规范,实现矿山开采区内的技术的科学化、废物排放的无害化、作业的清洁化、复垦环境的优良化,对矿产区的废弃矿物加以加工,使得其可以综合利用。保护矿区周边环境的平衡性。 2.6.1 无废开采 矿产区内的无废开采,一般指的是矿床在回收、开发及资源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减少无用之物的产出,同时对矿产区的所有资源加以整合,最大限度的提高矿产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而不用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无废开采需要遵循的这些细节和原则: (1)提高综合利用的原则。 (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 (3)就地利用、就地处理的原则。 (4)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统一性的原则。 (5)无用之物尽量减少产出和尽量利用的原则。 (6)依靠政策引导和依靠科学技术的原则。 2.6.2 矿区的复垦 矿区的复垦应当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执行,依照大家共同制定的复垦方法、复垦目标以及复垦程序,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物措施或者工程措施,使得本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3.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增长,不仅提高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我国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幸福,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这些环境问题日益摆在了人的面前,所以加强环境的治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这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论能源经济与环境保护 一、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与我国不协调的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能源的浪费也使我国的能源状况出现了危机,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作以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而可利用土地面积却在急速的下降。在一些地区因为沙化、建房用地、土地荒芜等,我国平均下来每年都要减少将近五百万亩的可用地。可耕地逐渐减少,但是所需要的粮食还要增加,所以就出现了在耕地中出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过分使用,不仅破坏了土壤特有的微生物结构,使耕地土壤的质量急剧下降,还给环境带来的很大影响。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步入小康阶段,并且在教育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还会有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的一些农村乡镇。由于发展急迫,而且专业性的技术不到位、设备不完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强,在乡镇建立工厂的同时,造成了地方性的环境严重破坏问题。例如,一个造纸厂污水排放污染了一条河;皮革厂的建立严重污染了地方的空气;个别地区还会出现冶炼把大片空地搞得寸草不生的现象。由于我国的监督制度目前还不能每个地方都会做到位,就造成了这些地方环境一直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能源还是以煤为主的,在工业中和民用中的煤的用量都是很大的。在短期内把煤改为其他燃料还不是很现实,燃煤对我们环境造成的污染还是要持续。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偏远地方还砍伐树木作为燃料,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对我国生态循环造成了很大破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是我国目前对污水处理的体系建立的还不够完备,国家还不能提供对我国污水完全处理的资金用量。我国工业生产污水加上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据相关专家估计每年要拿出几十亿才能对这些污水做到较为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还没有这个实力。 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状况与我国经济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有能源含量很丰富,但是平均到个人的量却是少得可怜,而且还有各地能源分布不均匀、使用效率普遍不高、受污染相当严重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技术的不够完备,还可能是因为管理体制的不科学以及我国经济体系不够完备等等原因。在专业技术方面对新资源的开发还没用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如此一来就对新能源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对外的依存含量日渐增高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最近海关公布的相关数据有一次提醒了我国市场,随着当下我国从海外进口能源的含量逐渐地增加,从而使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含量也迅速升高。相关科研专家认为,伴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产量和人均耗能量已经十分不对称,日后煤、油、天然气从海外进口的趋势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量的上升也在继续着。这样的能源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以及国防各方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就目前世界能源逐渐减少的趋势来看,这些生活能源终有一天会用完,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珍惜这些可利用的能源,做到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最重要的还是努力开发新的可利用能源,代替目前逐渐减少的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问题。 三、对新能源开发与我国综合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在对“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也暴露了很多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为了从本质上加强我国新能源开发的发展力度和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变革,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环保、经济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能源发展新体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会对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一)对新能源开发的发展规划要加强 目前,由于政府的职能变换不是很到位,重视相关项目的发展,从而忽略了相对应的规划问题。能源发展规划和现实中能源的开发相差太大,规划不仅落后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约束管理,致使能源开发过程中发展无序化、资源浪费现状很严重。新能源的开发面临难并网、难调峰、难消纳等现实问题。所装设备多但是发电量却很少、运转速度很快但是产生效益却不容乐观,有些地区没有资源开发的条件,但是也盲目的跟随别的地区构建能源开发基地。因此我们在对新能源的来发进行发展规划时,要从战略全局的统一、科学、长远的的角度出发,对战略决策的约束力度和严肃性要加以强化。 在进行规划时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电源和相关的电网配套的问题,要对相关项目发展的有效性做到保障,必须送的出去。其次,要对新能源的发展和传统能源的科学环保的利用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的处理。同时要把新能源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到合理调整,对发展的分布形式、和新能源的就地消纳给予鼓励。最后我们要学会因地制宜,对新能源开发产地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利用,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不利用运输,无法进行就地消纳的,我们要做到合理的缓解,从而避免对新能源的开发带来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就是地方性的能源发展规划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划要求进行。 (二)节能排减是新能源开发的基础 针对我们开发所要利用的资源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节能排减的开发原则,加强对一些耗能高、排放高、效率低的能源开发技术的有效改造力度。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能源发展合同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对通过拉闸限电这类的行政方式推行节能减排的方式做到有效的避免。我们还要结合东西方的科学寂静发展水平与环境容纳量,对节能减排的指标做到有效安排,坚决避免一刀切的方式。 (三)掌握新能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新能源的开发最关键在其技术上。近年来,虽然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也有较为多的研究,但是我们却始终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新能源的开发上核心技术及其设备我们还是在依靠海外进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要根据新能源发展要求对相关的科学发展体系做到更加的完善,从而加强能源开发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克。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要增加相对应的科研的资金投入和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扶持力度,要建 立健全新能源开发的标准,坚强能源开发的监督和检测力度。在遵循市场服务机制的前提下,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能源的开发,增加企业自觉投入的税收优惠,从而对新能源相关科研成果的研究做到有效加强。 四、结论 目前我国还是靠能源补贴才能进行正常得能源循环的国家,所以对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刻不容缓。由此,我们在加强对新能源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还要对新能源的开发做到相对应的约束。针对目前我国现用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严格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保证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因素,才能构建合理的新能源开发体系。加强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不仅仅对我国环境有益,还会对世界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环境保护 一、城镇化过程中的水体污染 相较于苏南地区的轻工业而言,苏北地区的发展模式仍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如宿迁洋河股份、徐州承欣钢化玻璃、中天钢铁等企业均属于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为当地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笔者实地调研的宿迁洋河股份为例,洋河股份是一家以酿酒为主业的企业。其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每年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同时,由于当地政府没有配套的污水排放设施,洋河股份每年大量的污水排放导致当地居民生活用水质量的不断下降。城镇化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人口的不断膨胀,直接导致的就是生活废弃物的剧增,而废弃物亦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不可忽视的部分。笔者调查发现,苏北不少地区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仍以传统的土地掩埋作为主要手段,而随着生活废弃物的增多,土地掩埋的弊端日益显现:在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的同时,土壤散发的恶臭也对城镇的空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用新型城镇化的思维,解决旧的环境问题 面对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果依然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但会使当代居民失去健康的起居环境,亦会加大下一代子女的负担,所以对当代人而言,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维,去解决一直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而真正的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则需做成以下三点: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发展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样就能保证能源充分合理使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缓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再者,产业生态的不断发展,也会逐渐细分固有的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苏北五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分强调GDP的增长,忽视生态基础设施、宜居生态工程的建设。 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而言,完备的生态基础设施、宜居生态生态环境是其真正意义上的象征,只有满足人们对生态自然环境的追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居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可持续的创造力。做好顶层设计。作为地方政府而言,发展经济不单单指基建设施的累计,而更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应该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提纲挈领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顶层设计不完备导致的重复建设、二次改造等问题。城镇化使得人们享受改革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只有紧紧的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的发生。摆在国人面前的问题依然很多,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不断推进,政府能够更好的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之间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谈公路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污染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公路建设如何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 1.1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 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 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 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5.1.1 生态环保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1.5.1.2 噪声防治 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1.5.1.3 大气污染防护 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 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1.5.1.4 水污染防治 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 公路建设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竣工图绘制。绘制距路中线100米范围上简略地形图,标明水系、防护工程、排水系统、敏感点、居民地与公路的位置关系、土地使用现状等内容,作为施工档案资料,以备今后查证。 工程验收阶段。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按规定向具备权限环保主管机构申请验收,为减少工作环节,宜与公路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同时进行、可组织环保工程检验组参与现场检验。环保工程验收后的图表资料应按规定移交存档。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及立法建议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发展力度也开始向农村倾斜,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也必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为了推进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进程,应当在提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的同时,找出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从立法的层面上,分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不足并及时提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形成一套系统的法律体系,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文关键词 农村环境 法律问题 环境立法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农村环境主要是指以广大农民的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大气、土壤、水体以及地面植被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在日益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相比于发展迅速的城市来说,环境污染的空间还相对富余,因此,农村环境逐渐成为城市环境污染之后的另一个区域。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伸向了农村,使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严重挑战。 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水体土壤污染严重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发展的推动,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的使用逐渐加剧,使农村的水体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可以对减少虫害、提高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化肥、农药用量的不断增加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不得不依赖更大量的化肥。其次,农药、化肥中所含的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作物,使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农药、化肥同时还大量杀死无辜的动物、鸟类、昆虫,破坏生态平衡。大量废弃的农膜遗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也妨碍作物的生长。而且这些“白色污染”很难被消除,因为农膜在50年之内都无法被分解。 (二)农村的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造成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加之不恰当处理就会对农村的环境造成危害。我国的人畜粪便、日常生活垃圾和使用污水被认为是目前农村三类主要废弃物污染源。据有关调查,农村人畜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还不到5%,农村生活剩余的垃圾和污水都没能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农民自己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流向路边地头、沟渠池塘以及被蒸发到空气中,严重污染着土地、大气、水源和庄稼,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三)滥砍滥伐造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农村,有很多农民只看到眼前利益,把大量的树木森林砍伐使之变成耕地,他们没有认识到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已经不足15%,除去大片林区,广大农村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则更低,。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由于地面植被被大量砍伐使我国的水土流失,水资源严重浪费。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渐趋荒漠化,有的只能弃耕,使一些地区的环境不在适合农民的生活居住。我国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人口逐渐增多,饮用水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实际可用的水量却逐年减少。可见滥砍滥伐造成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如果不加以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四)一些新型企业造成的污染十八大指出,对新型农村的建设要围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文明建设一起发展。但是,目前国家为了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一味的强调以工业致富农村,致使乡镇企业在农村大力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凸现出来,由于乡镇企业主要是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大部分都是重污染行业,而且这些行业技术含量较低,经营分布比较广,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面覆盖较大且不容易治理。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为了加快致富的步伐都开始搞一些副业,比如禽畜养殖等,并且规模越来越大,这样造成的污染也大大加深,在农村,人口分布密度较大,禽畜粪便的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和土壤地表造成很大杀伤,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公众参与率比较低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地位处于弱化的状态,特别是处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农村环境保护还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推动。中国虽然已经完成了第三个“五年”普法教育,但是农村人们的接受能力毕竟有限,更何况是环境法,知之者就少之又少,公众只是的跟随政府的脚步,当政府进行农村环境进行决策时,公众就会被组织起来集体参与;在政府没有环保政策时,便很少有公众参与。由于这种参与是在政府倡导下进行的,公众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立场。农户们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依然不强。公众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导致我国环保项目开展的成效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看,我国还缺少专门性的法律来规范农村环境的保护,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有些甚至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根本没有可执行性。农村环境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但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仍然达不到要求,这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和财产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农村环境保护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一些城市法规条例根本不适用农村,而适用农村环境的法律又不够完整且滞后,目前,我国农村的各项环境保护的政策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以农药的检测体系为例,不仅检测的能力落后,就连检测的标准和覆盖面也很低,而且对农药残留超标监管力度远不能适应国际上对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要求,还有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以及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等等,当前的法律都没有相应的规定。 (三)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系统混乱由于农村大部分远离城市,环境保护的执法情况不能得到保证,而且农村环境保护职能和职权及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另外我国涉农环境保护事项范围广泛,而国家关于涉农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又太有限,因此,对于 涉农环境保护事项,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都管”或者“都不管”也是有根据的,这种职权分工上的不明确导致两部门争相管理对自己有利的行政事务,而对于自己不利的行政事务则相互推诿。还有就是地方官员为了政绩都把主要环境执法力度都放到城市里面,从而忽略了农村环境的执法,例如对于乡镇企业的污染防治事项,生态保护执法等,往往是城市严农村松,甚至农村根本就得不到执法,这都导致了农村环境执法过程中出现难以操作的事实。 三、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通过上对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立法是关键,环境立法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相对比较薄弱,这就给农村环境保护的进行带来了很大阻碍。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贯彻政府的要求,努力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规划,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机制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重要饮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水库等环境敏感地带,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预案,另外还应当尽快制定针对乡镇企业等新型行业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最重要的是无论制定法律,还是法规都应当充分面向公众,让每一个公众参与进来,这样所谓的法律体系才能发挥作用。考虑到农村成员的文化水平及法律意识比较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应该浅显易懂,以便每一个公众都能了解学习,这样也有利于执法部门的执法。 (二)强化农村环境执法与监督检查构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必须完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环保执法愈深入,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就愈发凸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各县、区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研究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不仅要利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强制监督,还应当进行正确的政策领导,使农民自觉的进行正确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环境执法成本,还可以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最后还要发动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做到强化环境执法与群众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环境意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国家的监控和立法思想的指导,而且需要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这也就要求国家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样才能让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得到最大化的实施和执行。另外还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只有加强环保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环保违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才能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论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完善与困境破解 论文摘要 环境行政执法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推进依法行政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分析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工作现状为切入点,对新疆环境执法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提出有力对策,以完善自治区环境执法各项工作,提高环境执法效能。 论文关键词 环境保护 依法行政 执法效能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早在2006年,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以推进历史性转变为主要任务,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一、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工作现状分析 “六五”普法规划启动3年多来,新疆环保部门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各项环保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在环境监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新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进展顺利近些年,结合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特点,自治区先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颁布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为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为适应形势的变化,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危险废物防治管理办法》、《电磁辐射保护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也已纳入立法规划中。 (二)我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开展成效卓着1.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进一步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有力地推动污染减排工作,解决了一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以2012年为例,全年环境监察行政处罚案件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498起,已执行1498起,强制执行案件12起,听证案件6起,罚款金额1782.34万元。 2.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处罚各项程序。制定了《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行政处罚案件工作程序》,设立行政处罚评审小组,设置环境监察法规岗,安排环境执法专业人员对各支队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查,尤其对违法事实认定、法律条款适用、自由裁量权范围、合法收集证据等环节进行了严格审查,做到依法行政,最大程度避免了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的行为,提高了执法效能。 二、新疆环境保护依法行政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新疆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区域和环境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随着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伴随而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环境执法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环境保护立法需进一步完善从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89年进行修订,先后又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近30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改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60余项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需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去量化和细化,以利于基层环境执法部门理解和执行。但目前自治区尚未充分发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势,出台符合环境执法实践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主要表现在: 1.对某些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细化。对某些生态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法律中仅对违法行为进行了定性,却没有相应法律责任或虽有法律责任但法律责任缺乏可操作性。 2.对环境执法自由裁量权尚需进一步细化。为规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国家环保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有关规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文件的通知》、《主要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参考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但其中对于行政罚款幅度的规定仍较为宽泛,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构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现有环境执法各项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贯彻落实1.“查处分离”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尚未全面开展。《行政处罚法》和《环境行政处罚办法》里对于“查处分离”原则都有明确规定。当前全区环境行政处罚中大部分地州现场调查取证和行政处罚尚未实现全面分离,这不仅易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又加大了现场调查人员的工作量,造成案件积压,执法周期过长。 2.重大案件审议制度落实不到位。为落实重大案件审议制度,有效监督执法人员的裁量权,自治区先后出台《行政复议和处罚案件审议规则》、《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管理暂行规定》,但各级环境执法机构施行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三)基层环境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1.亟需解决环境执法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新疆地域辽阔,166万平方公里中约20000余个污染源分布于15个地、州(市)、99个县(市、区),人均监管污染源约230户,基层环境监察任务重、难度大,而自治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缺乏环保专业人才。 2.亟需解决环境执法基层机构设置的问题。目前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机构相对单薄,一个 科室、大队要同时应对自治区、地区的几个口径的工作,一个执法人员要兼任几项环境执法工作,工作任务重、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基层现场执法力度、执法质量、快速反应能力受到制约和影响。 (四)环境执法培训模式有待丰富,培训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标准近几年,自治区通过科学、严格的培训,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环境监察执法队伍。但值得反思的是,环境执法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认定标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即培训成本和环境执法效益之间没有有效衡量标准。培训内容、方式还需“少些原则理论,多些实践技能”。 三、新疆环境执法完善与困境破解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完善我区环境保护依法行政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加大力度完善地方环境立法1.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我区环境法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清查,将那些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法规、规章尽快修改、废除,制定符合自治区环境执法实践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必要时制定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2010年3月1日,《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正式施行,应尽快修订我区环境行政处罚相关规定,以适应形势需要。 2.结合我区环境执法实践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进一步细化。一是要通过制定政府规章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进一步细化,如细化《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处罚额度。使得法律责任追究明确、具体,避免环境执法人员遭遇执法尴尬;二是对于同一违法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排除经济发展差异),处罚不相同的现象施行统一标准,做到同类违法行为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相当;三是结合我区实际针对《标准》中行政处罚额度进行再细化,针对我区不同经济发展区域采用不同的细化标准。 (二)加大力度完善环境执法各项制度1.在全区范围内对落实“查处分离”制度和重大案件评议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强化对“环境执法权”的监管。严格执行“查处分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环境执法权力运用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纠正和查处不当执法和违法行为,保证环境执法依法、公正、透明。 2.全面落实重大案件的评议制度。对符合重大案件标准的案卷从案件的立案、调查人员的陈述、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法律条款是否准确、自由裁量权运用是否合适、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否适当、程序是否合法等方面对重大案件进行集中审议、评价,经集体审议讨论决定行政处罚。 (三)完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学习兄弟省区好的经验办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对基层环境执法情况开展调研以了解基层环境执法机构建设情况,一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吸纳一批能够胜任环境执法工作的人才,对环境执法队伍予以有力补充。二是结合自治区级环境执法机构设置,对基层环境执法机构进行整合,增加专业机构设置,明确各个科室机构的职责权限,使环境执法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合理化,减少基层环境执法人员的工作量。 (四)丰富环境执法培训模式,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我区环境执法培训的效率,其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使环境执法人员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其二要结合实际在培训中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检验、评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培训投入成本和实现效益的关系,以检验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环境执法工作是环保工作的立足之本,全面实现自治区环境保护依法行政,最终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顺应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新疆环境执法应紧密联合实际,不断创新环境监察执法模式,在创新执法手段上挖潜力,全面提升环境执法效能。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科学内涵、生态园林主要功能及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 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四 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以下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的探索: (一)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1 美学原则的应用 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 2 意与形的统一 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白花象征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等。〔4〕 (二)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例如宝钢: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环保型生态园林建设的典范,他们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绿化生态目标和绿化效益质量为目的,根据宝钢的生产情况和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配置了360多个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或吸附粉尘能力较大的植物,绿地总面积达41-4.55万m2,其中草坪130万m2,绿地覆盖率28.52%,人均绿地面积达129.54m2,〔5〕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山石化:在卫生防护林带建设中,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按生态学原理进行配置,其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如SO2、NO2通过林带,在生活区的浓度递减60%,乙烯、飘尘及铅递减100%,风速平均递减43%~62%;增加空气负离子;含菌量降低;改良了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招引来鸟类达94种之多。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例如:枇杷树、丁香+桃树+八仙花-八角金盘,林沿种枸骨-葱兰; 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四)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如:上海植物园的进化区,闸北公园内的生态园,规划为市花区、海棠区、进化区、名花区、珍濒区、藤蔓区、水生区等,可使游人在观赏植物的同时学习到有关植物学的不少知识;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园内普遍建立科普知识型生态园。 (五)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六)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丝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较好地应用了植物进行意境创造〔6〕,如围绕鲁迅先生陵墓、雕像广种常绿花木,借喻先生精神永存;在纪念馆四周广植桃、李、梅,象征先生“桃李满天下”和平易近人的品格;地被植物大量种植既能观赏又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暗示先生早年学医,以医学救国的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