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毕业论文: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 摘要: 结合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建设实践,提出教学渗透科研,创新依靠能力,实践关注结果,选题结合专业,研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科研;选题;教学改革;毕业论文(设计) 0 引言 2014年教育部引导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促进高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再是闭门造车,培养大量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待业者”[1,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强弱。本文结合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建设实践,仅就提高化学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谈几点看法。 1 教学渗透科研 高校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要从事相应的服务地方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的教师已形成了科研团队,有的教师在自己的科研路上持续探索。教学与科研不应是两条平行线。在教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一些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研究内容,会使枯燥的课堂活跃化,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渠道,教师通过学生的反应,发掘志趣相投的学生,在平时多交流多培养,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埋下伏笔或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教师的科研,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直观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学习,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将科研渗透贯穿于课堂,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是双赢的。 2 创新依靠能力 商洛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自己写好项目,立项后,自己摸索如何研究。有的项目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干,指导教师不能发挥指导作用,有的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对学生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创新项目不能很好地完成。第二种是教师主动找学生。该校教师年度考核中指导学生创新立项加分不少,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写好创新课题的项目找学生,立项后学生因为对项目不了解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甚至立项后就忘了这件事,快到结题时,教师自己发一篇文章,挂上项目编号学生姓名,项目也就顺利结题了,学生和教师都得了荣誉,看似双赢,表面之下,学生获得了什么,能力没有提高,项目走了过场,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本意。创新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在创新中,教师是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在创新中,学生是设计路线开展研究的。创新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指导创新性项目,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质,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更好地向毕业论文(设计)过渡。 3 实践关注结果 大学生在校期间,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创新实践等,化学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各类实验课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结果。这里的结果不是最后的分数,而是学生真正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思考了什么,简言之就是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环节,也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不能仅靠一份实验报告评判学生实验能力的强弱,而应将评判标准延伸至实验课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的评判标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各个实习环节中,学生要抓住实习机会,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从专业和兴趣出发,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这个过程转化为创新过程,申报创新项目,主动完成创新学分,而这些环节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而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实验环节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具备了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 4 选题结合专业 在毕业论文环节中,选题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的前提[3]。实践证明,选题不当,则会“老虎吃天,无法下爪”,轻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重则使学生产生放弃、敷衍了事心理[4]。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过程是收获、充满喜悦的过程,而不是一无所获、消极懈怠的过程。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应以选题为突破点。选题内容应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和学生的实践经历相结合,和学生的考研方向相结合,和学生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但不管哪种结合,最终都要以“服从所学专业”为最高原则[5]。这样,一则指导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二则毕业论文(设计)有教师项目经费和技术支持,有坚实的基础;三则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有兴趣、有实践经历、有知识积累和动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应将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告知学生,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进行适合的科学研究工作。教师不应为了自己的科研课题顺利完成,对学生挑肥拣瘦;学生也不应不切合实际,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指导教师。 5 研究注重过程 毕业答辩时指导教师全程回避,其他教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知之甚少,所以就导致有的学生因论文写得好和答辩说得好就拿了高分。然而毕业论文(设计)成果不是写出来或说出来的,而应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应注重学生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而不仅是最终的答辩表现或论文(设计)。考核中,整个研究过程应该占有绝对的地位。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化:选题-文献查阅-综述-初步研究-深入研究-结论,严格把关各个环节,只有过程扎实,结论才更让人信服。这样,也杜绝了学生不进行科学研究,仅凭几篇文献就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也监督了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使指导教师流于形式。 6 实践应用 本文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模式自2014年提出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该院2015、2016两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中强调创新学分,从预习-操作-思考-结论等环节对各项实践进行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年学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80%都与商洛地方特色相关,90%来自教师科研项目。通过跟踪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使得毕业答辩更公正,以及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进行奖励,以激励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2014年之前明显提高。 7 结语 本文提出了教学渗透科研、创新依靠能力、实践关注结果、选题结合专业、研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改革的同时,全面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还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合。考虑到学生考研、就业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客观实际,建议在大二、大三年级就要加强科技论文写作并参与科研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前就有了写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储备,从而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化学毕业论文:关于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的几点探索 摘 要: 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对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探究和摸索,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有效缓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化学化工 毕业论文(设计) 高校转型发展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化学毕业论文: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化学类专业学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 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化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实践性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论文选题、查阅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而得出结论,最后形成毕业论文。文章从化学类专业本科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选题新颖性不够。 选题是毕业论文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很少有学生会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选题。就近几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来看,尽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所选的选题比较合理,但仍有不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许多问题。如同一老师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连续几届的选题相似度较高,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材料、实验路线都出现某种程度的相似,选题单一。 (2)毕业论文与找工作、考研相冲突。 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培养方案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考研和找工作与之冲突,这对毕业论文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学校班级考研人数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研上。另外,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相冲突, 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 (3)实验室条件限制。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场地和设施却得不到保障,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和质量。 二、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内容 (1)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 根据化学类各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根据分组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把学生按毕业论文设计中需要实施的实验类型分到同一个组,组里的成员可采用相似的实验过程但选用不同的实验试剂与材料。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后,学生学习就不再是老师和每位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同学之间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论文选题环节的时候,组合内的学生就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内容进行交流,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联合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的学生毕竟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工作,因此这也符合了毕业班学生对化学、化工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化学、化工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而企业往往缺乏人才,但却拥有充足的经费,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3)教研室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由于完成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自己课题组的实验督促工作。让学生和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督促了实验进程,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 指导教师为学生把握好方向,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 但不能陪作, 更不能包办。 三、结语 对于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实验分组组合方式、校企联合方式、教研室学术交流活动,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从而使学生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化学毕业论文: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摘 要:该文针对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学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充分发挥导师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及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等因素,初步探索了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应用化学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题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具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3]。该文针对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性、不科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主要表现在有的选题偏离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只是把科研项目简单地分解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课题的难度过大,从而很难保证论文质量;另外有的则选题过于随意,毕业课题只是专业综合实验的简单延伸,由此造成毕业论文内容不充实,过于简单,有此造成一些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 1.2 一些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 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各种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在选题确定后,学生应根据所选课题按时按质完成选题所确定的课题内容:包括查阅、综合和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设计相关研究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所得的数据及时地进行分析与处理、撰写论文等。但一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认真对待与马虎了事都能正常毕业,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不端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拼凑相关实验数据现象,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 1.3 一些带教导师对指导毕业论文的观念存在偏差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观念是否正确,以及其对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导师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指导过程中,忽视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放弃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个别教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详细的指导和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方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影响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 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从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论文选题要求、中期检查、论文四表填写要求、论文撰写要求、毕业答辩要求等多个环节进行探索,以保障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 2.1 切实做好学生论文选题工作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都有传统的导师制制度,许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另一些学生申请有学生科研课题。由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就从此切入点着手,尽可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与导师制及学生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这不仅符合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更好地做好毕业论文,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打好基础;对于其他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在明确导师后,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由导师列出难易程度适当的相关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从中选择毕业论文课题,以激发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此举通过填写及检查学生的“论文选题登记表”来尽可能减免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不科学的现象。 2.2 重视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从大三起,通过专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内容重要性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训练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又能有效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对毕业论文环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介绍各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利用专业导师制制度,让学生针对自己对某个科研方向的兴趣选择导师,以尽早介入导师部分科研工作。使其尽早学习如何正确选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如何解决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做好毕业论文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2.3 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切实做好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保障学生论文质量的前提。当前很多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也部分协助导师参与本科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每周和研究生交流的时间,规定本科学生也参与每周的面对面的交流,交流期间导师不仅要和学生探讨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调整学生的不良状况,促使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此举我们通过由学生填写“导师指导记录表(学生、导师双方签字认可)”来体现教师在论文期间指导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督促教师能更好地做好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2.4 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 严格遵守学校教务处、学院相关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由导师列出相关研究课题,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后填写好论文选题登记表,包括:选题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简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时间进度安排等;经导师检查签字及专业负责人审查通过并签字后,学生方可进入实验研究。 (2)导师须经常关心及指导学生的论文课题研究,对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同时学生须填写好导师指导记录表并双方签字认可。 (3)校教务处、学院及专业组织相关专家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登记表、导师指导记录表、论文进展程度、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同时检查学生论文是否每人一题,学生之间是否存在重题现象;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是否小于6人等(严格规定一个导师最多指导6名学生)。 (4)学生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经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查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答辩,答辩时规定指导教师不能参加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答辩,答辩结束后,答辩教师必须填写好学生答辩记录表并签字。 2.5 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本科毕业论文服务 充分利用教育部资源化学及上海市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让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时期能利用其良好的实验条件及实验仪器设备,获取有效的与论文相关的表征数据,以保证论文完成的质量。 3 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其完成的质量是对毕业生综合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课题综合设计能力等进行科学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学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及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力度,对于保障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化学毕业论文:“导师制”在提升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摘 要: 本文结合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针对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导师制”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关键词: 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 化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学习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全面运用,是高校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综合性考核。毕业论文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平均占有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另外,由于高师院校长久以来以培养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标,忽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学习及当前师范院校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降[2,3]。这一趋势必然影响高师院校整体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和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强化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成为高师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针对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导师制”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1.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问题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校化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与其他大多数专业不同,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及毕业论文环节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实践及总结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狠抓毕业论文和本科生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4]。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践,认为目前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1)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论文选题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2)由于就业形势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导致毕业论文的完整性、研究深度及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得不到充分保障;(3)多方面客观现实原因使论文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缺乏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延续性普遍不高;(4)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导师制”的特点及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在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选题、调研、实验设计与开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十分关键。因此,如何优化配置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源及相关机制,将是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指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在传统“辅导员制”基础上,“导师制”的实施将成为提高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培养化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论文选题以科学前沿研究为导向 近年来高师院校扩招使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一方面使每位老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为学生论文选题时间很仓促,常常导致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选题质量不高。“导师制”的实施使导师的前沿研究课题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在这一体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在大一或大二阶段就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前期对课题相关内容的探索、实践和理解,让学生更早地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同时,由于选题是经过导师和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长期探索和实践之后凝练出的新课题,因此论文选题的可行性更强、意义重大。 2.2论文研究时间和经费有保障 根据高师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论文主要在第7~8学期内进行并完成。前已论及,由于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实验型论文的完成更是如此。另外,由于部分指导老师在科研能力和经费上的欠缺,这些因素常常导致论文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导师制”使学生在几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余时间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中,使毕业论文完成具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导师科研课题的开展充分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 2.3论文撰写质量提高及格式规范化 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术语的准确表达、论文格式的规范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个人科研素质的高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研究的同时,将在课堂学习之余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有更多机会与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团队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对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大有裨益。 2.4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 “导师制”实施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奋斗目标,制订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等,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化学毕业论文: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 摘要: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一步充分就业,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关键词:化学;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它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成为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师范院校,如何培养优秀的化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探索师范化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服务于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是我们学生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一、近五年来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毕业生就业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3年五年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年终平均就业率达到96.4%。统计表明: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良好。 2.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2009―2013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党政机关的2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28%;就业于国家事业单位的41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6.86%;就业于国有企业的4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03%;服务基层项目的10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2.46%;考取硕士研究生的9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0.29%;自主创业的8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91%;入伍的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69%。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依然以工作相对稳定的教育事业单位为首要选择,就业逐步向基层倾斜,基层就业项目成为就业热点,同时,为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升学也开始成为很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自主创业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2009―2013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云南工作的有665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6%,其中选择在昆明就业的有202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3.08%;选择在省外工作的毕业生有9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0.4%。调查发现,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学校提供的招聘信息为主,部分来自家庭,绝大多数毕业生是在校园招聘会上寻求工作机会,“故土难离”的观念和信息渠道来源单一是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之一。 二、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培养过程综合成果的重要体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根本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是学校品牌的衡量标准之一。基于2009年至2013年近五年来近千名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就业市场趋势,我们认为对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一方面教育行业仍具有较大潜力,边远地区和基层教育将需要大批量的化学专业毕业生为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化学化工产业行业是化学专业职业需求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从事化学化工产业方面的人员,无论是科研人员或产品开发人员,都存在短缺,化学化工产业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化学专业技能。借助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活动促提高,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绩效。为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应从以下三方面不断完善和充实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专门工作机构;二是建设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队伍;三是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即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全员化、职业化、全程化”全方位地为培养学生就业力提供指导和保障。 3.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认真做好毕业生信息资料库,动态完善数据更新,加强与各类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合作,尽可能建立广泛的毕业生自荐平台,积极开展与校外各级各类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等单位的信息服务和联系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除举办师范专场招聘会外,积极组织广泛、细化、专业性的小型专场招聘会,如化工企业的招聘会,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近几年,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方向,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2009年起,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为首次创业人员在省内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简称“贷免扶补”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多,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 三、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的启示 2009年至2013年五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从中可以看出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比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理科人才的需要,主流是比较好地,但从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出发,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当引起重视。 1.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发展趋势,随着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高校的毕业生要由“专才”向“通才”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上要实现大专业、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同时加大校级选修课程比例,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 2.优化专业课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是其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十分重视坚实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实验动手技能,注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加强深度,发展边缘科学,探索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鼓励引导一部分的学生能够发展为科研攻坚人员,在此基础上主修课程基础化,选修课程模块化,优化专业教育课程,把专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3.加强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易于鼓励创新、团队协作的氛围形成。尤其是师范专业,更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云南师范大学自2013年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原有的师范化学专业总课时从2745课时削减至2684课时,在第七学期安排了全学期的教学实习见习,从课时上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技能。 4.改进教学方法。化学教学的内容应从学科导向职业导向演变,积极开展课题教学,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形成。 作者简介:刘莹(1981-),女,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及研究。 化学毕业论文: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 要:该文从毕业论文安排时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指导教师,学院资金配套等方面对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接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化学类 质量 现状 对策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科研、设计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1]。以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毕业论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待提高和改善。该文从本科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出发,提出了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1 本科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1.1 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时间比较靠后,基本在大学的第8学期,而这学期正是学生正在忙于硕士考试面试,找工作,考编等,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做毕业论文。 1.2 学生的重视程度欠缺 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认为只要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毕业论文可有可无。甚至有及个别学生到网上搜索或抄袭他人的论文。 1.3 老师精力不足 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够强,认为本科生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需要认真指导,只要通过就可以了。很多老师每人指导8~10个甚至跟多学生,由于学校别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的精力有限,毕业冷文中老师指导跟不上步伐,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较为详尽的指导。 1.4 学校的资金配套跟不上 学校的配套资金不够充分,导致有些科研实验不能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有学生合成出一个晶体,需要核磁共振,透射电镜等都达不到,只有XRD,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这显然对分析所合成晶体的结构是严重不足的,而老师的基金数额有限,无能力购买此类仪器。 1.5 安排毕业论文任务不够具体 安排毕业论文比较笼统,只说时间节点而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监督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虽然学院很重视文章的重复率,但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创新性重视不够。 2 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对策 针对以上常见问题情况,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有针对性的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具体对策如下: 2.1 合理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 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这可以根据教师的自愿或学生的意愿进行。根据我对大学四年级做的问卷调查发现,65%的学生希望在考研和找工作之前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工作可以提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进行,那时学生还没开始准备考研和找工作,学生精力比较相对充足。今年的毕业论文我将4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到了第6学期将近结束的时候进行,有的学生暑假在学校开始着手做毕业论文,效果很好。 2.2 毕业论文选题要合理,试剂药品的申报时间要提前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采取学生给题,学生自选课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选课题,指导教师负责给学生的选题把关。教师给题可以适当向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靠拢。选题结束后,就可以调研文献,选择要用的试剂药品,进行试剂药品申报工作了。因为从试剂药品申报,审批,招标到试剂药品到位大约需要4个月的时间,所以学院要督促指导教师提前组织学生选题并进行试剂药品的申报工作。 2.3 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 引导学生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让学生明白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中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以后的研究生学业甚至以后的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一部分学生可能到中学任教,任教过程中有职称评定工作,目前评定职称要求有相应的论文。但是中学实验条件非常有限,所以完全可以在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完成一些科研工作,这样实现了毕业论文和以后要求论文的双赢。今年有2个学生从开始选题到实验过程以及初稿,终稿的准备中都是非常卖力的,选择了一个比较新颖的与食品分析化学有关的题目,毕业前已经被期刊接收并发表,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后被学院评为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了。这样既让学生感觉到了成就感也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毕业论文。 2.4 增强老师的责任心 增强老师的责任心,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试着在老师指导下申请学生科研立项,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锻炼科研习惯,培养科研能力。每个老师都是从学生来的,只主要充分的锻炼,学生也会是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处理的好手。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完成学生科研立项的申请以及结题工作,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未来的研究生学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5 学院要有适当比率的资金配套 学院要重视毕业论文,给予适当比例的资金支持,毕竟化学专业需要的药品和仪器还是比较多的。适当配套较精密的仪器是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以合成某有机物为例,合成需要的药品及实际能比较容易的购买到,但是合成出后产品的表征是需要一些精密仪器的,只合成不表征的有机合成石无意义的,因为没有这些仪器的帮助确定合成的物质是目标物质,其他的性质都是空话。另外学院要着眼于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加强过程监督,最开始有论文开题答辩,有中期检查,最后有又正规的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答辩不合格的可以让学生重新修改以及添加数据进行二次答辩。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套路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3 结语 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本科学体能力的体现。对化学院的学生来讲,毕业论文不仅是所学知识的体现也是实验动手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体现。不仅学校要重视,知道老师和学生更要重视,指导老师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具体的引导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老师要提前着手锻炼学生指导学生相关仪器的用法,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相关实验数据。学校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督促学生积极完成毕业论文。只有学校、老师、学生配合好,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有好的保证。 化学毕业论文: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旨在通过对该校2006、2007、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分析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化学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对策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形势严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就业倾向、就业质量、就业认可度等方面问题,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06、2007、2008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三年毕业生进行问卷和跟踪调查,并进行分析,找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率。经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见表一),绍兴文理学院化学类专业2006~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6.18%、96.77%、97.39%。由此可见,近几年对于化学类毕业生就业总体比较平稳,变化不明显,但是其中不同专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以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最高。 2.就业区域选择。毕业生就业流向与生源区域比,即该区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与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的比率。经调查,绍兴文理学院招收的化学类学生以浙江省为主,比对2006~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区域和生源区域比率(见表二),外省生源毕业生在长三角区域就业的较多。经分析,其主要原因,第一,医药化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比较发达,尤其在绍兴、台州等地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政府扶植力度大,人才需求量大;第二,学校与周边企业联系密切,同时创新了教学就业模式,不仅与企业合作组织专场招聘会等,而且开展“3+1”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增强了彼此的了解,促进毕业生早日实现就业。 3.就业性质流向。2006~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逐年存在一定的变化。经调查(见表三),化学类学生毕业后参加相关事业单位的招考(包括教育局、医院等)的比例在增加,从2006级的27.29%到2008级的37.85%;选择继续深造(包括攻读研究生、出国留学等)的学生比例逐年在下降,从2006级的10.19%下降到了2008级的5.88%。当然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最终在企业实现就业的比例仍是最高的,但这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是在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失利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说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发生着变化,很多毕业生择业观变得更为现实,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是大多数此类层次毕业生的首选,有的毕业生既考取了研究生又通过了教育局招考,在抉择中往往会选择后者。 4.就业价值取向。如表四,由于就业价值取向不同,使得不同专业方向的化学类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存在差异。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有着明确的就业目标,希望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毕业后首选参加教育局招考。药学专业女生居多,医院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受到大多数女生的青睐,而近几年医院评估升格客观上促进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医院实现就业,更对药学专业学生产生促动,很多药学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就确定了报考医院的就业目标。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有些课程与化学专业相近,很多学生也完全能胜任教师岗位,但由于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在很多地区无法参加教育局招考,使这些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扎根企业。当然,也有一些毕业生没有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性格、爱好和家庭环境有关。 二、存在的问题 1.就业面和就业层次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整体就业面相对较窄,选择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的较多,一些毕业生甚至只认定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其他都不考虑,无形中限制了就业选择。省外尤其是西部省份的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希望留在长三角地区,而忽视了生源地一些更好的机会。对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所选择的岗位来看,整体层次和就业岗位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学历和工作经验所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畸形用人机制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要求应聘人员为“985”、“211”高校毕业生,本科生完全能胜任的工作也要招研究生,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高层次单位的机会;另外,受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纷纷回国,一些大型企业又削减了进人数量,客观上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带来了一定冲击。 2.就业心态差,就业期望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导致一些学生在择业的意向上往往不切实际。一些毕业生过多地考虑“档次”、“面子”之类问题,对一些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的单位和农村乡镇企业则往往不加考虑,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甚至想毕业后就能拿到高额的工资,高不成低不就,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就不了业的怪现象。 3.实力不足和对信息不重视,导致就业机遇难把握。一些毕业生或专业能力不强,或职业素养较差,实力的不足,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当机会出现在面前时,也无力抓住机会。信息对于毕业生来讲就意味着机遇,但很多毕业生直到毕业才重视起来,缺少针对性准备的时间,容易丧失机遇,另有一些学生要应对各种考试,无暇顾及就业信息,也会导致一些就业机会的流失。 三、对策与建议 1.从学生个人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实力。当前不少化学类毕业生对自身价值无法正确判断和对就业岗位的不熟悉,导致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对于未来前途和发展缺乏必要的自信。对此,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和意识,不好高骛远,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树立就业信心,寻找切合个人专业和能力的就业单位。毕业生要了解自身,调整就业心态,用平常心去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同时,需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2.学校总体出发。①因势利导,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力求使大学生在低年级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少高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目前其成效不是很显著。高校间、学生间还存在着差异。普通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建立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邀请专家、校友、企业家等来校开设讲座,提高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大学生盲目就业和对未来工作产生茫然。同时,要全程跟踪,做好调研,增强实效。另外,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相得益彰。②构建就业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学校,积极完善校、院两级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掌握就业信息,并借助网站、QQ、微信、手机短信等现代化媒介,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每位毕业生。运用营销理念,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借鉴枫桥经验,责任落实,积极发挥领导、班主任和教师的作用,适时营销,挖掘就业资源,使之形成合力,拓宽就业门路,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 化学毕业论文: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方法 摘 要: 本文在对本校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二、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化学毕业论文:结合导师制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运行新模式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的高低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反映出本科生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的问题相当突出;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解决时下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尝试。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论文;材料化学;本科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和审核,同时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因此,有必要经过本科毕业设计这样一个过程的系统训练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本科生毕业设计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1-2]。 1 材料化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是研究从制备到废弃全过程中材料的化学性质,其研究范围很广,既包含了整个材料领域,又包括各类应用材料在有机和无机等多领域的化学性能,它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在工业化生产中与化学和材料有关的问题的学科。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交叉边缘学科性质又含有应用理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正由于材料化学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所不同的教学难点和盲区。这就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提高了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高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和毕业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并且在考研、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于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对毕业论文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毕业论文工作易流于形式有的选题偏大或选题落后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的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内容空泛,缺乏现实依据和说服力,更没有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技术路线不合理,试验数据错误;有的毕业论文仅仅是罗列了相关的文献内容,简单概述他人的成果与现状,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甚至存在着抄袭论文的恶劣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已经达到了所需的某些硬性要求,但其论文的质量并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因此,改变本科毕业论文的现行状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 2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本科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想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常可以采取动员大会、学术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使教师、学生乃至管理人员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 2.2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指导老师和组织协同配合,以学生为毕设主体,指导老师为主导,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从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从选题到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具体到每个环节,首先应严把命题关,完善选题管理办法,所选题目应具有时效性。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好毕业论文的组织撰写,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检查进行情况,并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毕业论文在经过指导老师和的审查合格之后,学生才可进行毕设答辩,同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实施质量监控机制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个部分。由校、院、系三级共同承担整个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2.3 全面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主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的筛选机制,保证指导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形成一支责任心强并且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课题申报的大环境下,应尽快确定本科生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使其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不仅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更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科研导师制的特点 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之一[4-5]。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学生为本,师生积极互动 实行科研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实施群体化教育的同时适时的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制,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有效的补充群体化教育所带来的在个体方面的不足。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依然将大部分的精力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独立开展开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训练,也很难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应用于实践。但在科研导师制的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科研研究,既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研究实践,又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在研究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6]。 3.3 操作性、实践性较强 科研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围绕着这个课题双方展开交流和沟通。科研导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课题进行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3.4 工作具有延续性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四年期间,除常规教育之外,学生还接受了导师从科研到工作、从思想到行为各个环节全方位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4 科研导师制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客观原因。总的来说,所反映出毕业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态度不够端正、科研能力低下等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而是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拓其眼界,并同时使其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多层次领域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教育模式也为大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在开发提供了机遇。同时,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在科学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科研之余,导师同时要负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要求导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身作则,从而更好的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对我们现有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补充。随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大学生对新事务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的特点,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与导师之间、同学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要求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接受他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迁移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本研究项目拟探讨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毕业论文工作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探索专业发展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运行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化学毕业论文:药物化学毕业生实习带教心得 摘 要:结合药物化学实习带教情况,在药物化学毕业实习带教时有如下几点体会: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选题,让学生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培养学生调研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处理试验数据并归纳整理成毕业论文的能力。上述几点体会为培养并提高药物化学毕业生综合能力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药物化学 毕业实习 带教心得 教师富有成效的带教方法能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收获颇丰,能大大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对毕业生的实习带教实践,浅谈毕业生实习带教的几点体会,以期提高药物化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并对实习带教的同行提供方法参考。 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涉及先导药物分子的发现,新药的发明,药物分子及中间体的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化学分子的药物化学性质测试与分析以及药物分子的活性评价。是一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在药物化学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参与和综合应用,药物化学的研究离不开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参与[1~2]。 1 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选题 结合药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有目的的选择毕业实习的研究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按实习生的专业意向选题也是学生所渴望的。教师在实习带教时应多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毕业后的专业意向,如有的同学希望毕业后进一步深造继续从事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让这类同学多从事基础性研究。有的同学希望毕业后到医药相关企业工作,可以让他们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医药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或是到学院的附属医院药房进行实习。针对我院相当大比例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这一现实情况,除了本院老师的研究课题供毕业生实习参与外,学校也为毕业生开辟了校外进行基础性科研项目研究的途径,例如到医药企业的研究单位进行实习。毕业生的选题意向也与个人的兴趣点有关,有的学生喜欢西药的化学合成,有的喜欢从事中药的化学提取,而有的喜欢从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即从事药理相关的实验,有的同学喜欢药物化学性质的测试与分析可让其主要开展药物化学性质测试方面的实验等。针对实习生的专业意向及个人兴趣开展毕业实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 针对学生的毕业意向及兴趣选题后,带教老师首先给实习生阐明选题的重要性,免得出现有些同学经过半年的实习毕业后才“恍然大悟”觉得自己选错题了,或者觉得糊里糊涂收获甚微。学生选好研究课题后首先要熟悉研究素材,对自己将要参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有个清晰的整体的把握,可以预知研究过程结束后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并对预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有所预知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学生从选择课题到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也可以避免由于对研究思路不明徒走弯路。 3 培养实习生调研文献的能力 选好研究课题后,实习生组织调研文献的能力融汇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包括对实验结果的预知评价和分析过程以及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调研文献的能力不仅影响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准备,更是关系到实习生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文献不仅仅包括狭义上的各种期刊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还包括各种相关的教材或工具书的查阅,工具书如药理实验方法学、各类药物化学相关教材等。数据库文献资料如CA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ACS数据库等,以及比较简单的中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等。带教老师应给实习生介绍上述常用数据库的在线查阅方法,增强实习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实习生实验材料准备能力和遇到问题时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实习生实验操作能力 上述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实习生已经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比较清晰完整的全局认识和把握,这时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入实验实施阶段。对于药物化学等化学相关学科的实验研究,在学生进入试验室做实验之前,很关键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点就是带教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这是毕业生顺利完成实习并培养各项综合实验操作能力的前提。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非一日之功,需要实习生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勤加思考,善于总结。带教老师可以把自己多年的试验或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适当引导,使他们明白试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在实践中增强试验操作技能。 5 培养实习生处理试验数据并归纳整理成论文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试验研究部分完成后,将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归纳结果得出结论也显得非常重要,这是整个实习阶段的收尾工作,优秀的毕业实习生必须是善始善终的,这一点做科研的人应该深有体会,有的人试验做的很好,可惜整理结果的能力差,或者说文字处理能力差,这会直接影响研究论文的质量和发表,本科毕业实习生一般对撰写论文方面的要求很少,毕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实习生整阶段的实习成绩。尽早培养处理数据和归纳整理研究结果的素质和能力对本科生进一步深造从事科研工作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在处理试验数据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有一些化学软件或者其他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例如,SPSS、EXCEL、MATLAB、Origin等软件的使用。 6 结语 通过上述对实习生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及个人兴趣选题,在熟悉了课题材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在试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试验操作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做好后期的数据分析,结果归纳工作。按照上述模式有利于提高药物化学专业毕业生实习的质量。实习带教方法探讨已成为当前有实习生带教任务的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结合药物化学实习带教实践,指出笔者在实习带教过程的几点心得体会,与有相关经验的同仁分享交流,也为药物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毕业生实习带教方法的优化改革提供参考。 化学毕业论文:初中化学毕业班计算教学与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计算包括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呢?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首先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概念,在形成时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他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论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的方式,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并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学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4.注意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要进行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的自我意识。 5.积极搞好教研沙龙,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科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思路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完成说课――讨论――导学反馈案。 (2)落实复习环节:读、讲、练、测、评、补(六环节复习法) 读:预习、练习,发现问题; 讲: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提炼学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训练应试能力; 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 化学毕业论文:从毕业设计反思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摘要:化学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探索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本科毕业设计则是高校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检验和训练,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反映的问题入手,对化学专业选修课体系的构建、实践、效果评价提出一些建议和探讨。 关键词:化学专业;专业选修课;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毕业之前最好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可以学习、深化、拓展所学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创新,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最近一轮的毕业答辩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之相比,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修养却不高,主要体现在课题调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献检索能力不高、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能力欠缺、专业视野狭窄等。[1-2]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化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设想,存在诸多问题,继而让人们反思必须对原有选修课体系的设置、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导致教师人均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因此相对而言,指导教师投入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相对减少;同时学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加,找工作、研究生备考等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开展时间冲突,导致学生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对于学生大学四年总成绩而言,毕业论文只是相当于一门课程,对就业和考研影响有限,因此不少同学存在应付思想。 在对毕业论文的安排和检查过程中发现上述原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笔者发现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献检索能力不高 目前,本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课题选题是固定的,通常学生在拿到课题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利用文献检索技术收集、积累、分析课题相关的资料。通过文献检索,弄清楚针对本课题别人研究过什么,有哪些论点,目前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然后总结资料,围绕课题做出可行性实验方案。但是学生检索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利用、分析前人的资料,导致认识不清,无法独立开展实验工作。 2.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严重欠缺 学生缺乏基本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 语言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另外,书写格式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及说明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平时缺乏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对该方面的选修课学习不到位。 3.缺乏科学分析及创新见解 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即使可以较好地完成文献综述及实验设计部分,在实验结果处理,整理提炼课题成果阶段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对已获得结果加以简单描述,既缺乏理论上的分析论证,更少有学生本人的综合分析及成果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对专业选修课普遍存在混学分心理,没有很好地利用选修课拓展专业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因此,对于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学生仅仅是了解了科研的一般过程,并没有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今后的科研之路学生还是不知所措。 二、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在教学改革研究大背景下,鉴于我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切实有效地进行化学专业选修课体系的构建、实践、效果评价研究是必要的。[3]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或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目前国内高校对化学和化工类系列课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又于2000年启动了“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众多研究及教改工程大多关注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整合。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人们开始科学合理地开设专业选修课,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拓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和管理开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环节。针对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探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目前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共设置了21门专业选修课,包括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实验、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合成综合实验、有机波谱学、高等有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材料化学、现代分析技术、无机合成综合实验、分离技术综合实验、科技软件及应用、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专业英语、现代企业管理与产品营销、化学工程设备、化工制图、化工安全技术。选修课程的设置综合考虑了四大化学外的化学理论教学课程、拓展实验课程以及工具课课程。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例如无机化学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解配位化学,而配位化学同时也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由于不是同一任课教师授课就会出现内容交叉。此外,课程开设的时间需要进一步调整,例如物理化学实验大部分需要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但是介绍数据处理的选修课要在大三才开设。因此,在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探讨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确保课程设置上的连续性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必要。 2.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专业选修课的内容是专业相关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同时还具有随着时代变化及学生的性质进行及时调整的基本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把握专业前沿和热点研究成果。目前,由于学生和教师普遍对选修课重视不够,导致部分选修课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另外,有必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探索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开展师生座谈会,修订培养方案,规范教学大纲 通过师生座谈会,在学生范围内就选修课开设课程数、开设时间合理性、课程设置的连续性等方面进行交流,获得反馈问题;在教师范围就学生思想动态、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课程控制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交流;综合问题所在,制定解决方案。一方面,就反馈意见、开设课程数、开设时间合理性、课程设置的连续性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的情况针对性地修订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调研,借鉴国内现有的成功的教学改革,制定完善、可行的教学大纲。从毕业设计反映出的问题入手,结合行业的现实需求和要求,在进一步了解社会、企业对化学专业人才期望值的调研基础之上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反应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探索适合课程性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三、结语 在教学改革研究大背景下,鉴于我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并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实现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确立专业特色、造就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化学毕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以工为主的院校中作为理学专业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做为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的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作者简介:薛丽梅(1968-),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专业建设改革。 化学毕业论文:加强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实施以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笔者在指导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的经验和体会,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角度入手,对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该专业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综合素质;科研项目;实践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综合性应用专业,它囊括了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交叉领域的相关知识,是两大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个专业。目前很多综合性高校均开设应用化学专业,但专业的方向和培养目标均是按照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优势而制定,如齐齐哈尔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以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染料和化学中间体为主要研究方向,西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以油田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还有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大庆油田和大庆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工相互依托的两大研究方向,但最终的目的均是培养各类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关键环节。因为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采用科研项目所涉及的方向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发大学生动手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将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大学生送到企业,利用企业的优势,通过双导师指导的方式,实现校企互利的目标。本论文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着笔,探讨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科研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往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个别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并且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很难达到,在校的大学生虽然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对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有了较丰富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对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的能力还欠缺,虽然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有了基本的操作能力,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要求随之降低,往往是大学期间的实验操作基本是按照教科书或实验老师的已定的步骤原班不变的进行,学生的创造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对于依托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必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 一、结合学生能力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重要的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原则,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选题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同时,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表1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 表1显示,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科研项目的子课题,由于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仅有18周,很难及时完整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拆分,设立多个子课题,且子课题不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科研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的子课题具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且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1中毕业设计课题有实验型,也有理论分析型,这些课题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使学生在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性质的指导不是像大学期间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那样简单的布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要求指导教师尽力为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仪器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取文献的精华;如何根据查阅的文献,结合自己的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献或课题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相关的课题或相关领域的课题在一起讨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合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交叉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重要,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表2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某指导教师指导大四学生期间的记录。 表2的内容显示,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本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原则,每一次指导,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将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交流,对科研及工作应有一个认真、主动、积极以及负责的态度。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地迈过理论学习向工作实践的过渡。 三、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从大四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开始,共18周,时间较长。同时这学期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找工作;一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复习复试的课程,准备参加复试;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已找到工作,但所签单位要求提前到单位去实习、工作。毕业设计对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也比较苦恼,一方面想好好的做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不想放弃工作或研究生复试。作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在18周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结合科研项目的课题,能较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的第一周,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合理选择课题,如对于想到单位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综述性的课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的内容,将综述和实践同时进行;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选择需要时间较短、理论深度较高的课题;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难度较低、耗时较短的课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选择难度适当的课题。 但是,对于这种改革或教学方式,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课题的整体计划,详细规定学生每一周的工作内容,定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确保学生在18周内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如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某教师对于综述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详记查阅文献的目录以及文献的总结内容,并要求每周讨论两次;对于实验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每周至少三次讨论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两周一次学术交流,同一组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实验内容以及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十年的毕业设计实践和探索表明,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从高校跨入社会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该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好方法。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省南阳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油田用化学助剂以及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及应用。
铁路发展论文:关于内部审计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作用的思考 摘要:认为铁路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其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阐述了内部审计如何通过对各项重点任务的审计监督,促进跨越式发展目标实现。 关键词:铁路跨越式发展审计 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铁路运输的要求,铁道部党组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并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全路各级各部门、每一个职工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铁路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部门,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1、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所需资金筹集和使用过程的审计,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经济、安全和高效 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由国家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筹集。筹资过程及筹资结构是否合理,国家投入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筹集的资金是否得到安全、有效的使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这一监督的责任,首先要由全路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来履行。 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对财务部门提出的筹资方案应进行评价,对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成本是否经济,应提出审计意见;对筹资程序的合规、合法性,各筹资对象间是否公平竞争,是否有舞弊行为等,要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对筹资过程的评价和监督,保障所筹资金的结构合理、成本经济。 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要监督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是否用于路网建设和技术装备的采购,有无挪作它用。其次要监督对路网建设和技术装备采购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按工程进度、采购合同等适时拨付,是否有提前、超额或延迟拨款问题;是否有截留、挪用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问题;是否有虚列、挤列工程成本、虚报投资完成问题;是否有隐瞒、转移工程收入、工程结余等问题。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被合规、合法、安全、经济和高效的使用。 2、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行为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使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使运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实现和完成这样的目标和任务,必定要进行大量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在路网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对独立、超脱的内审部门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与评价。 2.1、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 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要重点审计建设项目的各项建设程序是否合规、合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审批权限是否合规,有无将工程化整为零、越权审批问题;初步设计单位的资质是否合规,初步设计的标准是否适用,资料是否准确、完整;概算编制是否合规,依据是否适用;资金来源是否正确、到位等等。通过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2、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 对建设项目招投标审计,主要针对标底的编制依据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投标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评标、定标是否合规、公平、公正,有无泄露标底、内定中标单位等舞弊行为。通过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监督,保障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公平、公正,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2.3、对建设施工阶段的审计 建设施工阶段审计主要针对施工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违反规定转包、分包工程问题,是否有使用不合格材料问题,是否按规定的工期、工序施工,有无违反规定缩短和延长工期问题;施工监理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资质,是否尽职尽责,有无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各工序是否有完整的签字手续等。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审计,保障工程施工科学、有序地进行,防止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2.4、工程预、决算审计 工程预、决算是内部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是建设资金支出的最后关口。内审部门首先要对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概算,有无高套定额等问题;竣工决算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有无虚列工程项目,概算调整是否符合规定的审批程序,各项清理工作是否全面,资产移交手续是否齐全,各种核销资料是否完备,工程结余处理是否恰当,有无隐瞒、截留基建收入等问题。进行工程预、决算审计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所需技术装备采购过程的审计,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资源,加快技术进步,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技术装备上的主要任务是: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我国铁路运输特点,使我国铁路线桥隧涵、通信信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 上述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势必伴随大量的机车车辆、通信信号、信息网络等技术设备的采购活动。这也是跨越式发展资金大量流出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重点监督采购活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对重要技术设备的采购是否严格按招投标程序进行,对供货方的技术能力、资信程度是否进行比较,产品的技术性能、质量是否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是否进行比质比价等。通过对采购过程的审计,保障各种技术设备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防止采购过程中舞弊行为的发生。 4、通过对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等过程的审计,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对既有运输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以使路网和技术装备达到最佳使用状态。为了实现铁路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首先要实现主辅分离。在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和实现主辅分离的过程中,也必须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 在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计是否有借机构撤并之机,侵吞、私分国有资产问题;是否有低价出售、变卖设备物资等问题。在主辅分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资产清查、资产划拨过程的审计,同时应重点监督在主辅分离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不利于铁路稳定的一些做法应及时反馈,以便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5、通过对运输收入和支出的全面审计,保证收入的完整和支出的合规、合法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第六项重点任务是创造运输经营的良好效益。提高运输经营效益,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市场,提升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另一方面要强化铁路运输经营管理,严格控制运输支出。铁路内部审计在监督运输收入和支出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铁路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运输收入和成本支出的审计监督力度。 铁路内部审计应适时根据运输收入管理体制的转变,调整运输收入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应重点对运输收入的完整性进行审计。一是重点审计有无截留、隐瞒运输收入、杂费收入等问题,二是重点审计有无少收、漏收各项收入的问题,三是重点审计收入结缴是否及时,有无迟缴和滞留运输收入问题。通过对运输收入各环节的审计,保障运输收入的完整和及时,防止运输收入的流失。 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现行的成本管理体制也要进行调整;严格控制支出,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铁路内部审计应加大对成本费用支出的审计力度。对铁路运输成本费用的审计,首先应重点审计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实行成本费用责任制。其次是审计各项成本费用定额、开支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随着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随着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原有的一些费用定额、开支标准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第三应重点对各种设备材料的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加强对废旧设备物资处置过程的审计监督力度,防止处置过程中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除了上述重点审计内容外,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及其他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应进行全面审计,防止跑、冒、滴、漏及挤列成本费用问题的发生。 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要: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它对于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外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意义重大。文章在综合对比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对未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物流;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集装箱运输就是把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装入集装箱这种大容器内,再用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载运的一种运输形式,主要用于件杂货的运输。利用集装箱运输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节省了货物的包装和仓库费用,减少了货损货差;其次,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了装卸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者,利用集装箱运输,中途更换车船时,不必把货物取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周转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多式联运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1.1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后来相继传到美国、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如今,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际贸易的最优运输方式。发达国家件杂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已超过80%,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也上升到20%~40%。如美国部分铁路公司已经达到49% 、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也基本上把全部适箱货物都纳入集装箱运输。近年来,虽然日本铁路货运不断萎缩,但集装箱运输却快速发展,已占货运量的33%。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1)非常重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2)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城市物流中心、港口集疏运系统相结合;(3)开行集装箱运输直达班列;(4)多式联运发达等。 1.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铁路集装箱货物发送量1 411.5万TEU,发送吨为26 644.2万吨,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运输货源不断增加,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外,小机械、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成为集装箱运输的来源;箱型不断更新,目前除了拥有1吨、5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国际通用箱外,近年来开发的20英尺弧形罐式、台架箱和50英尺双层汽车箱等专用集装箱,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散装水泥、汽车等特种货物。另外,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也逐渐得到推广;调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集装箱运输通道,开行直达列车,在多式联运及大陆桥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00~2004年,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而公路高达23.0%,海运15.6%。同时,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从44.7%增长到了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6%跌到了13.1%。与国外集装箱运输相比,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仅为300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量的3%,大量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些数字与铁路在中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铁路集装箱在现代物流中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办理站过多、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是集装箱办理站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目前集装箱办理站过多且效率低。全路实际办理集装箱业务的车站有1 600多个,部分办理站间的距离仅10余公里。大部分办理站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处于“散、乱、小”的局面。而且,办理站布局集中,必然会导致站与站之间争夺箱源,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状况下,不利于运输组织,由于货源、箱源分散,致使集结时间过长,难以组织班列运输,加大了集装箱周转时间,影响了运输效率,极不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我国集装箱结构单一,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空缺,标准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专用集装箱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高质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要。 装卸设备落后。目前,国内集装箱龙门吊多为80年代、90年代的产品,设备比较陈旧,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化集装箱场站的装卸要求,适应性差,造成装卸效率低、箱损严重。 另外,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 2.3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TMIS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单证处理仍沿用传统的办法传递。另外,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协调信息网也未联通,全程服务较难,只有一小部分的集装箱适箱货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 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它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对实现高效的、“门到门”的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货主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 2.4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多式联运是一种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它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多式联运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货差,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且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我国的多式联运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缺乏配合与协作运作;另外基础设施薄弱,计算机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换不畅通,单证流转慢也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瓶颈。 2.5服务质量水平低 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较低的服务水平是其货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货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其二,运输时间长;其三,订箱难,订箱等待时间长;其四,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因此无法知道货物何时到达。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货源,必须从以上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铁路只有提供定时可靠的服务,潜在的货源才会选择铁路运输。 2.6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不足3%,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或零担的方式运输。铁路集装箱化率还不到20%,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中,绝大多数适箱货物都是在港口地区拆装箱,以散货的形式在港口和内陆之间进行集疏运。显然,这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局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铁路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 3.1调整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加快铁路中心站建设 集装箱办理站要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它的布局应以经济区域的发展为基点,以铁路运输组织的顺畅程度为要素,适当考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因素。 根据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 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形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全国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位于上海和昆明的中心站已经建成,剩余的16个将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48 个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陆路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形成区域性集装箱运输中心;对现有的办理站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 个集装箱代办站。届时将形成功能强大且相互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使我国集装箱办理站顺应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提高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投入,尽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改变过去集装箱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拥有1吨、5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和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6.2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专用集装箱品种极大丰富,标准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 其次,铁路部门在2005年,利用亚行贷款购置了34台集装箱正面吊,引进了武汉工程机械厂研制的新型集装箱轨道式龙门吊,这一批大型装卸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铁路集装箱场站的装备状况,也为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装备、减少作业损坏创造了条件。铁路还购置安装了10台大型安全检查仪,为确保集装箱装卸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手段。 另外,为增加集装箱专用平车的保有量,“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公里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8 971辆,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 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3.3与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多式联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铁路运输只有和海上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多式联运只有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的同时,铁路才能取得自身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铁路集装箱要在多式联运中,开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4完善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服务体系 铁路集装箱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货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首先,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对集装箱进行实时追踪和管理,随时掌握集装箱的动态,加强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监控,为货主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 其次,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尽量缩短配箱时间和运输时间。这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再次,组织集装箱运输班列,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才能使货主不必担心无法赶上目的地的最后期限(如船期)。 最后,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为货主着想,为货主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后,铁路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它还将面临与其它国家运输企业之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繁荣。 铁路发展论文:加入WTO后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结合在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经历,阐述了我国加入WT0以后,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受到的冲击以及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指出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要适应国际通用规则,加速与国际建筑承包的市场接轨。 关键词:铁路建设 监理行业 1 前言 我国加入WTO后,已融入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建设监理属于咨询设计的范围,而工程设计咨询业属于服务业,因此,建设监理属于WTO组织管理和规定调整范围。随着外国业主对华投资项目、我国向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贷款项目、国内企业对外承包项目和劳务合作输出项目的日益增多,铁路建筑企业逐渐从国内原来本行业单一、封闭式的自我竞争转向跨行业、全方位、开放式的自由竞争,拓宽了建筑领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求国内铁路建筑企业必须与国际承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通用规则运作。特别是一些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往往要求施工企业执行FIDIC土木合同条件,且所承包的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这无疑给深化铁路建筑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铁路建筑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机遇,但也对国内铁路监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故加入WTO以后,如何调整管理方式,如何根据国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重新定位,是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型土木工程,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国际招投标项目。公路全长108km,包括大中桥7座、涵洞248座、路基土石方工程、混凝土路面工程、路基防护与排水工程等项目。业主是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因投资较大,业主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精选了一家英国工程监理公司,并以合同方式全权委托监理任务。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第二工程处和天津大港油田联合竞标,优势互补,一举中标。这样由业主、监理、承包商组成了相互制约而又各自独立的实施项目的整体。该项目按国际惯例实施工程监理制,执行FIDIC土木合同条件。实践证明:该合同条款把技术、经济、法律三者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公正、严密和双方保险的特点,因而在国际招投标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加入WTO后国内铁路监理行业受到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铁路建筑项目必将是国外业主感兴趣的投资领域,国外工程监理公司凭借良好的国际信誉、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优质的服务与国内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形成了共同竞争的市场局面,在繁荣国内建筑业的同时,也给铁路的建设监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建设体制和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在铁路建设监理的组织、推广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体、科学、规范化的监理方法、手段和实施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铁路建筑领域的向前发展,更不利于按照国际运行机制和惯例来开展工作。因此,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必将在以下方面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2.1 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加入WTO后,铁路监理公司原来独霸一方的市场经营格局会受到剧烈冲击。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铁路监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在组织形式上,国外是专业的工程监理公司,是高级监理工程师的组合,而我国是综合性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是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组合,造成铁路监理公司负担重,运行成本高,导致提供的监理服务质量竞争力不强;在业务范围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提供的是技术设计、施工监控、管理和咨询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其重心在市场需求和服务上,基本能做到让承包商无可挑剔,而我国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目前主要提供的是施工质量控制,导致满足市场业主需求的综合能力不强;在应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采用最新的管理和检测技术对承包项目全方位监控,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我国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在新技术方面投入少,监控手段和设备落后,导致竞争能力不强;在市场运作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有进行长期国际市场竞争和项目组织的经验,而我国铁路监理公司则刚刚准备进入国际市场,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和项目组织的经验,导致国际市场竞争经验不足和项目组织实施竞争能力不强。 2.2 对国内铁路监理人才资源的冲击; 目前,由于国内铁路监理行业存在监理工作不规范以及监理酬金偏低等问题,铁路监理公司难以留住有各种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铁路监理人员的组成呈现两极分化:一些是从施工单位退下来年龄偏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但知识老化,且理论较欠缺;另一些是刚从各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差,这些人员虽经培训、考试,持证上岗,但仍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更加严重的是一些素质低的监理人员利用工作之便,敲诈勒索承包商,极大地损害了国内铁路监理行业的声誉。 国外工程监理公司凭借先进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行机制、尖端的科学技术、广泛的国际监理市场、优厚的报酬以及福利待遇等,必将对国内的铁路监理人才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加入WTO,客观上国外监理公司必将形成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产生较大的离心力;主观上国外监理公司为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必然会借助其技术力量,积极吸引国内优秀的铁路监理人才加盟其公司,这样国内优秀的铁路监理人才会出现向国外监理公司流动的趋势。 2.3 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的冲击; 当前,一些监理公司不具备从事铁路建设监理工作资格。虽然有资格等级证书和营业执照,但没有固定的职员,有了监理任务就临时凑几个人,任务完成后就解散人员,根本谈不上规范化开展监理工作。另有一些监理公司是政府部门的下属企业,还有些监理公司和政府质检部门混为一谈,或者建筑公司自己又设立了监理公司,自己干活自己监理,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极大地扰乱了铁路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阻碍了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更经不起国外监理公司的巨大冲击。因此,必须对相应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我国铁路监理事业跟上国际发展方向。 3 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改革趋势 工程监理制是国际上最先进、最科学、最流行的施工管理方法之一。对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的亲身实践证明,全方位地实施工程监理制可有效地保证质量和工期,减少不合理的额外支出,避免过多的合同纠纷,确保工程计划和合同的顺利实行,对业主和承包商双方都有利。工程监理制对国际性招投标建筑承包项目尤为重要。 3.1 国外监理公司的组织机构; 国外监理公司的组织机构比较灵活,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来确定。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的监理组织机构是:项目总监1人(英国人),下设驻地道路监理代表1人,管辖路基结构监理6人(包含土石方监理3人、路面施工监理2人)、测量监理2人、试验监理3人(包含实验室1座)、材料监理1人、计量监理1人;又下设驻地桥涵监理代表1人,管辖桥涵结构监理3人(包括模板监理1人、钢筋监理1人、混凝土监理1人)、测量监理1人、试验监理2人(包含实验室1座)、材料监理1人、计量监理1人,还有部分临时雇员、交通车辆和机具设备等。机构没置合理,人员精明强干,工作效率高。 3.2 国外监理工作的监控依据; 对于国际性承包项日,监理工程师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控制业主投资,总是千方百计地约束承包商的工作行为。常用的监控依据主要有3个方面。 (1)依据合同文本及条款。监理工程师约束承包商最关键的依据是招标文件中的有关要求、FIDIC合同条款、签定的合同文本、招标国家的有关法律条例(如是否遵守劳动法等)。对于不认真履行合同的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将向业主建议予以罚款、部分解除合同,有时甚至全部解除合同。 (2)依据设计图纸和规范。招标项日的设计图纸、招标国家的技术标准、定额及规范、国际通用规则、变更指令、会议纪要等都是监理工程师监控的主要依据。对于达不到质量、工期要求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将勒令承包商予以整顿甚至停工。 (3)依据业主的主观态度。业主的主观态度也是监理工程师质量监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对于业主不认可的地方,监理工程师应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承包商利益的前提下,满足业主的要求。作为承包商要切记:严格遵守合同,据理力争,一切工作尽量使监理工程师满意,使业主满意。 3.3 国外监理工程师的职权范围; 国际项目的监理工程师除了业主以外,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以便牢固地控制承包商,以防止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而给业主项目的整体利益带来损害。对于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来说,监理工程师的主要权利有以下18个方面。 (1)解释合同文本。有权对于合同中含糊不清的地方予以澄清,前后互不一致的地方予以调整。 (2)审核分包商的总体实力。承包商向外分包的部分项目,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审核,确认分包商具有施工能力,方予通过。 (3)向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坐标方位、里程、控制桩、水准点及有关资料。 (4)承包商所授权的法人代表、重要雇员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否则一切活动均被视为无效。 (5)给承包商提供设计图纸,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有权签发变更设计指令。 (6)审核承包商的月份、季度施工计划,有权命令计划中某些工程开工或给予调整。 (7)掌握和评价承包商的工程进度,有权指令工程暂停,或者申请业主延长工期。 (8)有权确定合同文本中暂定项目(没有单价项目)的工程价款。 (9)核实承包商的月份验工清单,签发付款结算凭证,证实工程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 (10)监督或检查承包商的施工工艺过程及结构尺寸、质量、数量是否满足合同及规范要求。 (11)检查承包商用于工程项目的原材料、大宗料及机具、设备的来源和质量。 (12)定期审核承包商的项目资金周转及费用使用情况。 (13)核实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要求、证据、计算数据是否成立,有权予以批准或否决。 (14)发现承包商出现质量问题,有权勒令其停工,并监督其返工。 (15)定期召集业主、承包商、监理人员三方联席例会,并出具会议纪要、简报、备忘录等文件,以指导下步施工。 (16)在业主和承包商发生纠纷,以至诉讼、仲裁时,监理人员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17)根据合同文本、技术规范、FIDIC条件的要求,检查和验收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情况,并签署检查凭证。 (18)审核承包商的各种原始施工资料、质量统计资料、工程计量清单和竣工图纸。 若有以下情况之一,监理工程师即有权对承包商予以停工。 (1)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动业主提供的图纸。 (2)分包商的资质未经审核即进行施工。 (3)使用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材料,或在施工中擅自替换、变更材料。 (4)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通知承包商改正,但承包商拒不改正或改进不力。 (5)承包商隐瞒质量事故,拒不上报,继续施工。 但应注意的是:停工后的处理措施必须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监理工程师未下复工令绝不可复工。由上述情况引起的经济损失由承包商负责。 3.4 国外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方法; 国际承包项目业主精心地招标,挑选信誉好、效率高、经验丰富的监理公司。监理公司则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工程技术复杂程度、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系统性的质量监督和检查程序,指令中标的承包商必须遵守这一监理程序,履行检查和验收手续。FIDIC条款第38.1条规定:“没有工程师的批准,任何工程不得覆盖或掩蔽,承包人应保证工程有充分的机会对将会予以覆盖或掩蔽的任何工程进行检查和测量。”必须注意: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签证,未经检查认可的项目决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否则监理工程师不予验工计价,或者对其质量有疑义时,甚至勒令承包商拆除返工,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每一道工序在施工前,必须提前填写工序施工申请单,一般提前3天送到监理工程师手中。国外监理工程师主要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以下6种。 (1)现场监督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检查正在进行的施工工序。目的是防止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隐患和事故苗头,以尽早地发现质量问题,并帮助承包商现场解决。一般是路基结构监理工程师、桥涵结构监理工程师、材料监理工程师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检查,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桥涵结构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前要检查模板的支护质量、钢筋的绑扎质量;施工过程中,要监督混凝土的灌注质量,自始至终守在现场;混凝土施工完毕,要在工序施工申请单上签字,作为验工计价的原始凭证。 (2)实地测量法。监理工程师实地测量检查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公路几何要素(曲线偏角等)、里程、坐标方位和桥涵结构物的几何尺寸、控制轴线、水准点完全符合合同、图纸和规范要求的精度等级,以避免施工完毕出现错误。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检查方法。 承包商每次申请施工下道工序之前,测量监理工程师总是要实地反复核对公路、桥涵的里程、坐标方位、轴线、水准点,以保证承包项目的各部结构尺寸准确无误。 (3)随机抽样法。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材料,分为进场前检查和堆料场检查;二是检查结构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执行者主要是材料监理工程师,对进场前的材料(如路基填料)进行取样和堆料场堆放的水泥、砂、碎石、卵石、块石、片石、钢材、沥青及半成品、成品等用于工程的所有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以便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消灭在材料源和工程施工的最初阶段。另外,还包括用回弹仪、内窥镜等仪器抽查混凝土的强度是否达到设计等级等。 (4)试验检查法。这种检查是对公路路基面密实度的试验检查、桥涵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检查、对施工工艺过程的试验检查(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预加应力)、原材料、混合料的试验和检查等。试验检查法有的是在工地实验室检查,有的是在专门的驻地实验室进行。如:试验监理工程师要作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水质鉴定化验、砂和卵石级配试验、钢材力学性能试验等,并用核子密度仪对路基土石方碾压的密实度、含水率等技术指标进行打点检查。试验不合格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将责令承包商予以改正或返工。 (5)验收检查法。该法是对公路施工的单个分单位工程、桥涵单个构件或者桥涵结构物的某一独立部分进行检查验收。由驻地道路监理工程师、桥涵监理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个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承包商检查,对于确认合格的工程项目则履行签证手续,填写分部工程或分单位工程验收检查表,1式3份,承包商要存档保留1份,据此由计量监理工程师给予签发月份、季度工作量完成清单,作为业主付款的原始凭证,以便承包商验工。 (6)签发指令法。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某些质量问题,驻地监理工程师代表会立即签发限期整改的有关通知书、会议纪要、备忘录、简报等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文件,提请承包商注意或改正,对于不遵守合同、拒不改正的承包商,监理工程师有权予以罚款或者停工,直到上报申请业主确认承包商违约,给予取消合同为止。 综上所述,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应该在这些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改革,以最低限度地减少入世后国外监理公司带来的冲击,加大自身创新的力度,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跟上国际发展趋势。 4 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加入WTO后,为打破制约我国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改革步伐,需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应通过进一步的宏观调控,扶持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鼓励设立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另一方面,又要对铁路监理公司的设立严格把关,并给予积极引导、监督,确保铁路监理公司的“质量”。 (2)转变观念,提高业主的认识,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认识,把铁路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工作从政府质检部门彻底地转交给专业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进行管理。 (3)加强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的自身建设,要按国际惯例高标准,严要求,向国际化工程监理公司方向发展。 (4)组织学习国外通行的监理监控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方法,必要的软件可以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以不断完善检测技术。 (5)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干的铁路建设监理带头人,使之具备最新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才能,并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以促进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跟上世界潮流。 (6)尽快组建若干家大型的“铁路建设监理集团公司”,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经营战略方式,以增强竞争力,来适应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竞争需要。 (7)无论多大的铁路工程项目,都要通过招投标的竞争方式,来选择有实力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以确保国家投资项目的整体质量,并使铁路建设监理行业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8)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铁路建设监理制的科学理论依据,完善铁路建设监理的各项法规, 不断地加强宣传和推广,总结经验,积累教训。 5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铁路建筑企业IS09000系列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这有利十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其实,建设监理制作为国际惯例,在西方国家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已被国际建筑承包市场普遍认可和采用。通过在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经历,深深体会到监理工程师对于控制工程质量、工期、投资、对外协调以及提高承包商的整体施工管理水平、维护承包商和业主的合法权益都有明显的成效。其高科技的管理手段、高效率的工作作风、高素质的监理人才是当前国内铁路监理公司无法与之相比的。国外监理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借鉴。总而言之,大力推行铁路建设监理制是深化国内铁路建筑承包市场快速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速铁路建筑企业走向国际竞争市场并与其接轨的迫切需要,具有无限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对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 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有效需求、加速物流专业人才流动,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京津冀地区 物流 铁道部的《中长期铁路规划》中提出,在2020年我国铁路还将建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个区域总长2000多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再加上一万公里的客运专线,我国铁路运输将基本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随着石太、京石、京沪客运专线的建设,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库存周转率,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一、提升区域内的物流效率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可以预见,货运铁路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影响下以及剥离或部分剥离客运后,速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输送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安全性将会进一步得到保障,使铁路在大宗、长运距货物运输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其建成必将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体现物流时间效应。同时铁路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加之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较高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正点率,实现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准时性,必将提高货物运输安全性,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等现象,提高客户满意度,对于铁路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带动北河物流的发展,从而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区域内物流有效需求 高速铁路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北省的物流成本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成本,这已经成为河北,甚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铁路提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物流技术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改过去重生产轻物流思想,在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无缝衔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铁路提速除了使物流效率提升,信息传递加快,各个环节更加准确及时之外,更重要的是促使物流服务供应商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促使货主企业将物流职能从企业生成经营中剥离出来,挖掘物流需求,使其转化为现实有效的物流需求,一改目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自建车队,自己配送,物流设备使用率低,不专业的操作造成货物破损,递送延误的现象,让物流服务提供商专业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鼓励、引导生产型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为新型物流服务产品提供发展空间。 三、加速区域内物流专业人才流动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使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些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办物流专业,在国内招生、教育的层次也在提高,以往,院校培养的大多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的招收和培养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有的企业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但人才多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高速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亦可在此城工作却在彼城居住,人力资源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可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 四、加强区域物流合作,促进京津冀经济圈共同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物流的要求除了物流效率要高,信息传递要快,各个环节要准确及时之外,还有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的要求,要求提供区域物流配送服务,即外包一个地区的全部物流业务。目前,全国性业务的名牌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大多是区域性的,以河北中储物流中心的几家大客户为例,TCL集团把全国分成了17个销售区域,海尔集团分成42个区域,新飞集团分成57个区域,这种营销模式相应要求物流企业提供区域服务,发展区域物流。高速铁路的建成,一方面由于其输送能力大这一技术优势可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速度之快有利于人力资源、物质、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在京津冀经济圈内的流动,形成资源互补,同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的共同繁荣。 五、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特别是河北城市工业的发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分工合作的水平,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石家庄、廊坊、唐山、保定等虽然经济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但总体说来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其地理与交通的区位优势,加之铁路提速,运能增加,同时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辐射中原的商品集散基地,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形成该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亮点,形成相对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河北各城市的竞争能力,吸引扩大利用外资。 交通运输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将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同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良好时机,定会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成为拉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要: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它对于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外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意义重大。文章在综合对比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对未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物流;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集装箱运输就是把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装入集装箱这种大容器内,再用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载运的一种运输形式,主要用于件杂货的运输。利用集装箱运输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节省了货物的包装和仓库费用,减少了货损货差;其次,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了装卸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者,利用集装箱运输,中途更换车船时,不必把货物取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周转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多式联运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1.1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后来相继传到美国、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如今,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际贸易的最优运输方式。发达国家件杂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已超过80%,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也上升到20%~40%。如美国部分铁路公司已经达到49% 、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也基本上把全部适箱货物都纳入集装箱运输。近年来,虽然日本铁路货运不断萎缩,但集装箱运输却快速发展,已占货运量的33%。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1)非常重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2)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城市物流中心、港口集疏运系统相结合;(3)开行集装箱运输直达班列;(4)多式联运发达等。 1.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铁路集装箱货物发送量1 411.5万TEU,发送吨为26 644.2万吨,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运输货源不断增加,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外,小机械、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成为集装箱运输的来源;箱型不断更新,目前除了拥有1吨、5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国际通用箱外,近年来开发的20英尺弧形罐式、台架箱和50英尺双层汽车箱等专用集装箱,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散装水泥、汽车等特种货物。另外,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也逐渐得到推广;调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集装箱运输通道,开行直达列车,在多式联运及大陆桥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00~2004年,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而公路高达23.0%,海运15.6%。同时,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从44.7%增长到了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6%跌到了13.1%。与国外集装箱运输相比,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仅为300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量的3%,大量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些数字与铁路在中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铁路集装箱在现代物流中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办理站过多、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是集装箱办理站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目前集装箱办理站过多且效率低。全路实际办理集装箱业务的车站有1 600多个,部分办理站间的距离仅10余公里。大部分办理站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处于“散、乱、小”的局面。而且,办理站布局集中,必然会导致站与站之间争夺箱源,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状况下,不利于运输组织,由于货源、箱源分散,致使集结时间过长,难以组织班列运输,加大了集装箱周转时间,影响了运输效率,极不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我国集装箱结构单一,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空缺,标准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专用集装箱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高质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要。 装卸设备落后。目前,国内集装箱龙门吊多为80年代、90年代的产品,设备比较陈旧,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化集装箱场站的装卸要求,适应性差,造成装卸效率低、箱损严重。 另外,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 2.3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TMIS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单证处理仍沿用传统的办法传递。另外,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协调信息网也未联通,全程服务较难,只有一小部分的集装箱适箱货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 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它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对实现高效的、“门到门”的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货主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 2.4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多式联运是一种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它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多式联运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货差,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且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我国的多式联运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缺乏配合与协作运作;另外基础设施薄弱,计算机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换不畅通,单证流转慢也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瓶颈。 2.5服务质量水平低 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较低的服务水平是其货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货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其二,运输时间长;其三,订箱难,订箱等待时间长;其四,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因此无法知道货物何时到达。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货源,必须从以上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铁路只有提供定时可靠的服务,潜在的货源才会选择铁路运输。 2.6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不足3%,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或零担的方式运输。铁路集装箱化率还不到20%,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中,绝大多数适箱货物都是在港口地区拆装箱,以散货的形式在港口和内陆之间进行集疏运。显然,这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局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铁路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 3.1调整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加快铁路中心站建设 集装箱办理站要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它的布局应以经济区域的发展为基点,以铁路运输组织的顺畅程度为要素,适当考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因素。 根据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 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形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全国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位于上海和昆明的中心站已经建成,剩余的16个将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48 个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陆路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形成区域性集装箱运输中心;对现有的办理站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 个集装箱代办站。届时将形成功能强大且相互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使我国集装箱办理站顺应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提高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投入,尽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改变过去集装箱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拥有1吨、5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和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6.2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专用集装箱品种极大丰富,标准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 其次,铁路部门在2005年,利用亚行贷款购置了34台集装箱正面吊,引进了武汉工程机械厂研制的新型集装箱轨道式龙门吊,这一批大型装卸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铁路集装箱场站的装备状况,也为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装备、减少作业损坏创造了条件。铁路还购置安装了10台大型安全检查仪,为确保集装箱装卸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手段。 另外,为增加集装箱专用平车的保有量,“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公里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8 971辆,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 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3.3与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多式联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铁路运输只有和海上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多式联运只有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的同时,铁路才能取得自身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铁路集装箱要在多式联运中,开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4完善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服务体系 铁路集装箱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货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首先,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对集装箱进行实时追踪和管理,随时掌握集装箱的动态,加强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监控,为货主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 其次,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尽量缩短配箱时间和运输时间。这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再次,组织集装箱运输班列,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才能使货主不必担心无法赶上目的地的最后期限(如船期)。 最后,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为货主着想,为货主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后,铁路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它还将面临与其它国家运输企业之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繁荣。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对策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探讨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带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措施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并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推广 新模式 一、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现状 1.经济体制 市场改革到现在时间不算长,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发展不完善,到了如今这种市场经济社会,显得不协调,其服务效益低下,且不能满足农民致富的需求。自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过去由行政手段推动农业技术转向自由发展,而考财政支持的公益性服务也止步不前。而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早已分离,各自发展,技术的研制、推广、生产等各个环节不能有效地协调和联系,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实现推广和发展。 2.人才匮乏 县级和乡级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部门,因为这两级的部门是知己面对农民的,需要提供技术给农民,县级部门的职能比较多,是一个综合性推广机构,既要接受来自地级市举行的科研实验,又要把最新有用的技术推广到乡级。而乡级农业技术部门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负责将技术推广给农民。然而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只是基层技术人员不得不另谋出路。久久不更新的知识也使得技术人员的技术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技术新模式推广中,技术人员难以胜任。 3.经费短缺 根据调查显示,不少基层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严重缺乏,甚至有时连工资都成问题,各种去下乡考察的经费更是难以报销,致使工作人员很不满意,这也导致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出外学习,无机会与相关前辈以及当下取得卓越成绩的同行交流,导致技术人员的知识停滞不前,难以发展,更是难以取得成效。而根据另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只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0.2%,只占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4.僵硬的机制 目前我国基层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有上面的行政权力操纵的,受到计划的限制,体制显得僵硬而不灵活,难以激励基层人员,致使农技干部呈现出一副消极怠工的摸样,技术人员的素质更是不同,不少上级把这个部门当做闲职,安排无关人员去工作混日子,而县乡两级部门开会讨论次数更是极少,几乎无考核,无检查,两级部门严重脱节。 二、推广新体系的方法 1.加强科技创新 要求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真正对农民有用,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技术,而技术的创新要建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情,注重农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内在关系。加强推动科技研究和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协调,解决科研和生产的脱节问题,是科研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又直接应用于农业,鼓励基层技术人员积极到一线工作,掌握第一手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创造出对农民有用的科技成果。 2.建立新模式 2.1设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 对各级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各级都要配备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的研究其他各级的成果,选择其中的有用的加以推广,而各级部门技术人员也要加大研究,将成果积极分享给其他级人员,大家一起讨论,加以改正和完善,积极与各级研究单位,专业学校以及推广部门合作,从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有效的资源,同时可以将成果推向大众,给大众一个咨询和信息平台。 2.2改善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 随着农业的发展,当前的服务机制一不能满足农业全方位需求,为了与农业发展相适应,服务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应当积极改革,服务机制不该只限于过去的放式,要使技术服务扩大范围,将服务推广到产前以及产后。与此同时,要推广创新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最重要的是创办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怎么做,而不是指导农民怎么做。各级部门应当积极带头,加快技术推广的速度。 2.3改革服务模式 促使企业参与到农业中,给农业带来新的生产模式,让企业带头,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模式,企业向农民做出全方面承诺,给农民全方位的支持,包括生产的产品、生产资料以及新技术推广,形成订单生产方式。企业除了与农民合作外,也可以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双方技术人员可以合作共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双方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2.4改变农资生产企业为主的服务模式 改变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企业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由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想结合的服务模式来取代过去间接供货的服务模式,除了要实行经营销售的服务之外,同时实行推广服务。利用多种方法和渠道对企业的产品加以介绍,使农民了解,同时也要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 2.5推广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农业科技技术人员的研究积极性,鼓励各类技术人员加强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 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技术的吸收能力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是发展农业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人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关键因素。要想农业科技能够发展,离开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难以行得通的,要使农民对技术的理解接受,并能加以利用。经过政府的努力,当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若要使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高。近些年城市的工作吸引着农村的青壮年,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只剩下妇女老人孩子,这也导致目前农民科学素养呈下滑趋势。而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更加显得无力,不少地方更笨不存在培训,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也要增加培训机构的成立,健全培训的体系,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创新。从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推广测土配方技术 提高农业增产增收 摘 要:本文主要是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增肥方法,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使作物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测土配方技术;土壤肥力;农业增产 测土配方技术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是节约肥料能源、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我国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对新生事物的反应比较滞后,因此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 1.1 技术力量薄弱 基层农技站的农技队伍力量目前还是很单薄,老技术人员退休后,基层土肥站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的缺乏,加上业务范围又比较广,通常情况下,很多站基本出现无专职的土肥员,造成技术力量的断层。每个技术人员不仅要做技术分析化验处理,还要做侧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因此,很多时候一个工作人员兼职很多职能,严重制约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1.2质量标准体制不完善 测土配方施肥中的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属公益性职能。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但目前缺乏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长期开展的长效机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技术措施。但在生产中农民对其应用存在误区。 目前,推广机构在制定配方过程中,主要出具的是包含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方,对钙、镁、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却鲜有涉及。在配方过程只有兼顾到中微量元素,才能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 1.3农民认识不足 测土配方施肥在田间实施,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少有与农民生活习惯、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宣传工具和方法,致使较多农户还缺乏对测土配方技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进程。 2提高农业增产增收对策 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得到大力的推广,既要让该技术市场化运作,也要让广大农民得到效果,看到增产增收,且将该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因此要完善相关的测土配方体系,建立培训基地,为农民创建技术交流的窗口,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 2.1完善监管工作体系 农业相关部门要积极的组织各基层土肥站开展各项活动,不仅要服务龙头企业,还要对民间服务。同时还要在税收贷款引导资金等方面采取鼓励优惠政策,加强对全社会测土施肥的行业管理监督和协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并且还对肥料管理,生产、经营、登记、市场监督、检测收费等规定明确细致,操作性强,市场督过程规范要具体。完善肥料质量监管法律规定,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给配方肥的质量监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如果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各种政策、目标和措施法制化,必要时又可以及时进行修改,既有了稳定性,也能兼顾到延续性,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成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和确立,也能很大地增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通过完善立法,健全肥料监管工作,可以更好地规范肥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保障肥料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2科学合理的配方设计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用各种单质肥料或复混合肥料为原料,配制成的适合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品种的肥料。同时,通过总结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数据等,划分不同区域施肥分区。同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耕作制度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专家经验,提出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农作物需要的养分由土壤供给和施肥两部分构成,做好配方施肥, 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了解作物土壤肥料的情况,然后根据有机和无机相结合,大量与中量微量元素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的原则。 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配方肥料批量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风险,在每个施肥分区单元,设置配方施肥、农户习惯施肥、空白施肥三个处理,以当地主要作物及其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比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校验施肥参数,验证并完善肥料配方,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 配方落实到农户田间是提高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关键环节。目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有市场前景的运作模式就是市场化运作、工厂化加工、网络化经营。这种模式适应我国农村农民科技素质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技物分离的现状。 2.3加强业务培训与技术宣传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普及技术的重要手段。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使用者,迫切需要向农民传授科学施肥方法和模式。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级技术人员、肥料生产企业、肥料经销商的系统培训,逐步建立技术人员和肥料商持证上岗制度。 在技术宣传上,采取电视广播或宣传车等宣传模式,到乡村发放宣传材料及举行讲座,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检验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效果,及时获得农民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技术研发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专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 3小结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试点向全覆盖延伸,配方肥施用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更为成熟、高效的推广模式必然会推动配方肥走向独立的市场化运作,带动土壤测试、配肥加工、配肥产品销售、技术推广、技术研发等行业的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推广应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了依据,并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农田的增产增效提供了保障。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前景分析与策略探究 摘要:农业机械有利于促进农业科学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巨大的效益。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针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 应用 前景分析 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部分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田地划块小、路况差,使得农机作业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合农业机械的推广。此外,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体系尚不健全:首先,很多地区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机构。其次,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再次,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不到位,维修网点少,规模小,缺少专业维修设备。鉴于此,加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 二、农业机械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的发展从最基本的注重生产到注重提高效率,农业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机械化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都得到应用。 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机械化生产,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带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农业的服务能力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高。很多农民通过购买农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总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加快了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提高了农产品抗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机械推广策略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 (一)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机械化生产是先进生产力的表现,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新型农村的建设。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传统农业转型,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有利于新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加强农业机械技术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技术的体系建设对于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缺少农机推广试验基地,农业机械推广的信息化建设也比较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完善用人机制的建设,为机械设备的推广配备专业的人才,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就业资格考试政策,完善就业分配制度,将农业人员的待遇与绩效挂钩,并且公布结果,促进社会对他们的监督。第二,建立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积极寻求各种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模式,扩大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遵循“政府引导外加市场运作”模式,培育农机市场,引导农业机械的合理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组织化水平。 (三)加强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与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基层人员的知识普与概念更新。他们常年奋战在在生产线的第一线,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育,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加强网络建设,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并且可以同农业相关的技术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建设网络。通过网络建设促进农机使用者对理论的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农机操作的技巧与使用维修的技能。 (四)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机械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要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举措,突出地区发展的重点,推行不同的发展方针。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适当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种植制度,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重点的区域、地区以及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发展,不搞一刀切。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模式,改善耕作方式。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明确农机在农业作业中的作用、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培训机构的建立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生物教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 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生物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更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生物教学;职业教育;农业科技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学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更应该在生物教学中突出生物基础理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也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在让学生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能使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更好更快地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学员实践及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的学员大都是生产一线的农民及农村科技干部,在教学中首先要大力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科技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及发展前景。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人口与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知识,向学员讲解农业的第一劳动对象是植物,而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其产品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它解决不了,则国民经济其它各行各业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以上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这样可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他们实践和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重在排疑解惑,突出理论的实用性 培养基地的学员大多数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避免理论的枯燥、深奥,多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俗语、谚语来解析生物理论。例如通过“万物生长靠太阳”来导入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及其原理,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动力及其效能,加强对光合作用的认知及应用;通过“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其绝对性说法,讲解土壤及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及其吸收原理,排除施肥中的一些误区;通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阐释水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原理,引导学员科学用水;“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等谚语讲解土壤的热容量理论,解析土壤升温降温原理,引导学员科学栽培管理,提高科学种田的实效。通过这些些经典的谚语俗语,既突出了理论的实用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员的求知欲望。 三、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推广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及实效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此结合教学培养基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员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拓宽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员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也培养了学员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普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学员的科学观和市场观。 在教学中除了选用校本教材教学,还经常选用农业科技杂志向学员宣传新的农业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农业蔬果新品种等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观念及市场观念。例如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农业科研成果及科教电影评奖大会上荣获国际评委最高奖的我国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由于学员掌握了光合作用原理这一生物基础知识,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就格外信服,他们真正了解到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促进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的道理。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还加强了学员学习科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生物科学观念。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摘要: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现了大学和生产单位的直接联合,使大学的农业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内容,并总结了其在陕西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农业专家大院、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科技下乡、校地(企)合作、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农民培训班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七种形式。 关键词: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实践 近年来,在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道路上,一些农林类高校进行了长期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基本形成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大学和生产单位的直接联合,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符合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强化大学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实践。 1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理念,将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紧密结合、有效连接,积极推进科研与教育体制改革,迅速组建了一支由800多人组成的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增设了农业科技推广处,在国家相关法规范围内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政策,建立起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服务功能,在农业科技成果与“三农”对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建立“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基本思路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首先遵循现代农业发展和高校自身运行规律,在政府支持下,以市场为引导,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才、学科、信息资源,联合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结合农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以农业专家大院为平台,以建立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为核心,以科技下乡与校企合作为方式,以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支撑,形成密切联系、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开拓高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通道;为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专业户、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带动农民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杨凌示范区为中心,以陕西省为重点,带动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解决中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三农”问题,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作出示范[1]。 1.2具体实施内容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按照陕西省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产业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建立猕猴桃、苹果、甜瓜、茶叶、玉米、小麦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陕西省不同地区各自不同的农业主导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下,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具体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主要与陕西省内各个地级市政府开展科技攻关、产业项目合作,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实施,促进地方“三农”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网为基础,建立公司化运作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快速准确地将全国各地的技术及市场信息传送给陕西农村、涉农企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按照不同地方对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在农业主导产业的核心区域建立60个农业专家大院,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地方农业集约化发展,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以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科研平台、教学设备、示范基地为陕西省和西部地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支持,重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科技骨干、农民企业家和农村致富能手,以科技为动力促进西部“三农”事业的发展。及时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破解推广中遇到的难题,认真总结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初步形成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完整思路和科学体系。 2大学依托型农技推广模式的具体实践 2.1农业专家大院 “农业专家大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施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由政府提供场地、资金和政策支持,专家提供农业科技成果,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施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是农业科技入户的新通道。农业专家大院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和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政府抓产业有一个“切入点”,农业专家走进千家万户有一个“落脚点”,广大农户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有一个“示范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平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有一个推广基地,农民与专家实现双赢也有一个新途径[2]。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建立了40个农业专家大院,通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3种运作方式:一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如秦川肉牛专家大院,通过专家技术入股等形式,形成了“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方式;二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如小麦育种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专家+技术推广单位+农户”的运作方式;三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如柿子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服务有偿化形成了“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运作方式[3]。农业专家大院先后为宝鸡市输送了80多位专家教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扶风县秦川肉牛专家大院大力发展秦川肉牛产业,先后建立了15个示范基地,给当地农民带来了1 0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农业专家大院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与“三农”事业的完美对接,而且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2.2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是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科技成果的研制者、推广传播者、生产经营者和接纳使用者连接起来,实现有机互动,成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科教优势,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创办各类示范基地50多个,示范基地已成为促进该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形式,在农业区域产业核心地带逐步建立白水苹果、山阳核桃、西乡茶叶、眉县猕猴桃、阎良甜瓜、清涧红枣、长安樱桃、合阳旱作农业、渭河林业、安塞水土保持、火地塘林业、长武小流域综合治理等12个试验示范站,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为科研积累试验资料,为农业生产展示最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区域产业持续发展。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采取“专家+基地+示范户+农民”的模式示范推广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累计辐射3.07万hm2,新增产值2.76亿元;2010年种植甜瓜人均收入达2 600元。猕猴桃试验站在眉县建立8个示范村、400个示范户,每0.07 hm2示范园收入超过1万元,带动全县近2万hm2猕猴桃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种植猕猴桃人均增收4 500元[5]。 2.3科技下乡 科技下乡,即以农林院校的专家教授、科技推广人员和专业学生为主体,带着农业科技知识到乡下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技下乡既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科技成果通向生产一线的重要枢纽,是农业科技对接“三农”的最直接方式。科技推广人员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散发科技知识资料,播放科技电教片,送种子、农药、化肥等方式提供服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科技下乡体现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农民家”的共同心声,回应了亿万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各种科技下乡活动。大学生每年寒暑假把学校培育的新品种带回家乡,间接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家乡的农民群众。此外,每年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会组织由园艺、农学、资环、动科、植保、食品等学科的农业专家带队,以农科类大学生为主体,深入农村开展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科技下乡示范活动咨询现场,广大群众也表现出对农业科技的极大热情,暑期的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使大学生了解了农村现状,实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难点和问题,还把农业生产的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杨凌地区的农民只需打一个电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很快就会来到田间指导。科技下乡推广模式意义非凡,不仅可以摸清农技推广的效果、农民对科技的使用程度、信任指数等,以便及时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方式、方法,还可以提升农林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爱农意识,激发他们将来投身于农业科技工作的信念。 2.4校地(企)合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与陕西省内外的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合作,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提供项目、资金、场地,学校提供人才、信息、技术、成果的良性互动机制。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宝鸡、西安、新疆、青海等地50多个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了科学研究与产业合作,拓展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空间,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地(企)合作”模式效果明显。自2008年签订“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以来,宝鸡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杨凌示范区两地三方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三农工作重大决策咨询、农业科技项目编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技信息交流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2011年以来,两地三方联手打造宝鸡杨凌景观农业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扶风、眉县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一区十园”建设顺利,示范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其中关中风情园二期工程完成投资6 000万元、法门寺苹果园新建果园93.33 hm2、绛帐食品工业园发展高标准猕猴桃园213.33 hm2、现代牧业园奶牛存栏达到15 000头。依托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12个市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进展顺利,核心区示范引领,示范区联片发展,辐射带动全市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2年前三季度,宝鸡市农民现金收入6 505元,同比增长17.6%。千阳县苹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已建成示范园4.00 hm2,集中展示了27个苹果品种,带动千阳县新发展苹果1 000 hm2。两地三方还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区域涉农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在宝鸡建成年出栏10万头仔猪的繁育场,宝鸡秦川牛科技示范园区在杨凌示范区实施“中国杨凌万头牛养殖示范”项目,秦宝牧业在杨凌建设规模养殖场和引种基地。 2.5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自1994年开始每年举行1次,至今已成功举办19届,发展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它展示推广了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发展平台。推进农科教互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院所农业新成果转化,展现农业新技术,面向广大农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把农业科技的阳光洒向万村千乡是农高会的特色之一。截至目前,农高会已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企业、1 600多万客商、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2 100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农业科教优势,充分利用历届农高会科技示范和推广平台,积极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2012年11月举办的第“农高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推介农作物新品种93个、新技术26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103项;18个试验示范站参展,80余名科教专家参与咨询服务,有160余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讲解与推广服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各项技术及成果引来了许多学者、企业、农民的驻足和参观。如果说农高会是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那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这个平台的坚实基石[2]。 2.6农民培训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注重推广过程中对农民的“教育”,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已创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凤翔县苹果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太白县高山蔬菜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2005年,陕西省开始实施村官培训计划,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多期“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先后有近2 000名村官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培训。村官培训工作效果显著,村官们利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华阴县西河村主任培训期间参观了杨凌“一村一品”后深受启发,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土布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建成“华山杨氏后裔好媳妇土布”品牌,还成立了土布工艺协会,且因其生产工艺精湛,产品供不应求,2012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3 000元。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眉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目前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已经培训出200多名本土专家和500多名农村基层技术骨干。“农民培训班”模式坚持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是培育现代农民的孵化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也树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三农”的良好形象。 2.7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 创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网和农业科技专家远程技术培训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小麦、苹果、猕猴桃、甜瓜、樱桃、油桃、葡萄、茶叶、蔬菜等一批专业示范推广网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与陕西农林卫视合办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每周一期农业科技知识专题讲座;与陕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合作开展农技短信服务,将农业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通过短信方式及时发送给杨凌地区的农村、涉农企业和农户。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是传播农业科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高效传播,指导农民科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的实效性不断提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案,以更好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科技农业的信息。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比较;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项目争取难,成果获得难,推广应用更难,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宏观管理模式和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以政府为主导、多方投入,同时具备有效的政府管理与组织、健全的法律保障与支持,良好的政策激励与有效协调,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我国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以下3个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是技术推广手段和方法陈旧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旨在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因此,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信息设备缺乏,“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模式,效率不高。 第二是技术推广管理方式落后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分布广泛,流动性强,推广工作内容繁杂。如果没有以信息技术作支撑的实时、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很难实现对推广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对推广人员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也无法对推广的成效和问题做出及时、科学的评估和判断。 第三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不高问题。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农业生产与经营脱节。有些地区虽然也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但常由于事务忙、路程远、时间短而降低了培训效果。农技人员在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 二、创新推广模式 根据相关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上进行的诸多探索,提出4种创新推广模式:(1)科技单位+市场+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科技单位利用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和生产企业联营生产出物化技术,然后在科技知识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应用价值规律和市场直接把技术送到农户,并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和使用技术,如农药、化肥技术等。(2)科技单位+基地+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经济合同方式,以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操作手段,建立高产、优质、高校农业或生产基地。(3)产业模式就是科技单位以科技成果或技术优势、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技术和资源优势的项目与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经济实体建立农业产业实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4)政府+科技单位+农户。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税收手段调控科技部门对农业知识进行普及和培训,最终实现一点带面的效果。 三、新阶段完善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 1、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转为以畜禽、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实现这五大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推广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冲破原有的体制,大胆创新,才能适应形势需要,使农技推广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2、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职能。改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员评聘、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推广服务人员的考核,防止公益性职能的弱化。通过竞争上岗,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基本素质,清退不合格人员。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队伍的专业结构。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人员的待遇。二是放开搞活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对于分流的人员,各级农业部门可结合各地情况,通过清产核资,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技服务产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科技人员搞好农技推广服务。对经营性农技机构人员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安排、成果转化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服务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作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加强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3、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投入,促进龙头企业壮大,通过联合,外资嫁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与本地劳力、土地资源对接;二是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协会,扩大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创办协会,为协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培育发展农村运销大户和经纪人,这两支力量在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科技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VCD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资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 5、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加快成果转化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经营水平,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四、结束语 农业是一切行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国之根本。所以,政府要高度的重视与农业相关的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耕种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政府要充分调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到点、到位的指导与宣传,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之忧:保险公司连年亏损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发动组织的,旨在保护和扶持农业的带有公益色彩的保险产品。随着该类保险在我省的渐次推开,保险在经济补偿、社会管理等诸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同时,制约政策性农险发挥作用的因素也初露端倪。 【杠杆效应】 这两年,异常天气特别多。去年7月,济南市周边的济阳县竟有21天在下雨。 “涝灾很严重,家里的玉米地全淹了。”该县济阳街道罗家村村民杨永平说。去年,杨永平家总共种了2.7亩玉米,7月份的持续阴雨天让他损失惨重:原本亩产千余斤的玉米地,最终每亩只收了三四百斤。杨永平说,好在自己所在的村集体投保了政策性玉米保险。 杨永平投保的玉米保险,保费为10元/亩,最高赔付额为300元/亩。遭遇雹灾、涝灾、风灾和重大流行性病虫害时,在玉米苗期、大小喇叭期或成熟期遭遇绝产,保险公司可按最高赔付额的50%、80%、100%赔付。 经过保险公司实地查勘,杨永平家有1亩玉米被评定为绝产,按照苗期最高赔偿标准150元赔付;1.7亩被评定为20%减产,每亩获赔30元,两项总计获赔201元。虽然获赔的钱不多,但杨永平认为这已经减少了损失。 实际上,更让杨永平欣慰的是他一分钱保费都没出。我省农险政策规定,各级财政补贴保费的80%,其余20%由农户自担。这意味着每亩10元的玉米保险保费中,农民只需承担2元。而在济阳街道,本应农户自担的2元也省了,由街道办和村集体代付。 罗家村村支部书记罗殿华介绍,罗家村共有230户农民,527亩玉米,村里总计为农户垫付了1万多元保费。去年底,全村农户获得保险公司赔付29000余元。 不止罗家村,去年7月的21天连续降雨,济阳县共有822个村受灾,绝产10.73万亩,总受灾面积26.33万亩。中华联合财险(简称“中华保险”)济南公司副总经理张杰介绍,自2012年起,该公司承办了济阳县的小麦、玉米、棉花政策性农险,累计保费收入1443.5万元,农户自缴290万元,累计赔款支出2954.7万元,其中小麦投保率已达96%。 【定损之困】 这两年多发的异常天气,让农户逐渐认识到政策性农险的作用。随着投保农户的增多,保险公司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查勘定损压力。 为准确核定损失面积,保险公司一般要求定损到户。德州市农业局种植科科长颜士国说,火灾等出险还容易查勘,毕竟涉及的群体、面积较小,最怕风灾、雨灾,动辄涉灾上百万亩,即便保险公司“千军万马齐上阵”,也无法勘灾到户。 以人保财险平原支公司为例,该公司只有20多名查勘人员。去年6月,临近小麦收割期,一场大风袭击了平原县,受灾面积很大。灾情发生后,非查勘岗位的办公室、营销等人员要全员出动,还向平原县农业局、人保财险德州市分公司“求援”,成立联合查勘定损小组,才完成平原县876个村的查勘定损。 济阳县济阳街道罗家村村民陈连善对记者表示,遇到灾情时,农户先行到村集体上报,之后村集体上报到街道,再由街道报给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公司查勘定损人员会和街道、村委以及村民代表组成“联队”,到各户地头实地勘测。 即便如此,查勘工作仍难高质量完成。“去年5月底的暴雨造成大片小麦倒伏,保险公司还未勘查完,6月紧接着又是一场。小麦马上收割了,实在来不及勘查的,农户报多少就算多少了。”颜士国说。 定损时最头疼的是虚报受灾面积。去年核损后德州市确定的受灾面积是250万亩,但上报时曾达到600多万亩。 除此之外,承保理赔信息不准确也影响查勘定损。人保财险德州市分公司高级业务主管赵会堂表示,承保时填写的姓名与理赔时的姓名有时不一致,或是银行卡卡号错误,在赔款时造成大量退票,退票问题还得重新返回乡镇,乡镇安排各村核对公证,浪费大量时间。 当然,即便顺利查勘定损,农民未必“买账”。德州市平原县前曹镇人大主席姚恩新表示:“保险赔偿标准界定起来有难度,农民和保险公司在损失面积、损失程度上达成一致比较困难,如小麦绝产、减产,玉米抽穗不抽穗、抽多大穗,界定时总有争议。” 【盈利之难】 除定损难外,政策性农险还面临盈利困境。 近两年的异常天气,让农险承保企业如坐针毡。去年,人保财险累计实现农险保费收入5.14亿元,赔付金额为6.2亿元。中华保险农险保费收入3.08亿元,赔付3.5亿元。 以政策性农险覆盖率全省第一的德州市为例,该市政策性农险由人保财险和中华保险两家公司承保。2012年,两家公司保费收入1亿元,赔付金额为3.4亿元;2013年,保费收入1.44亿,赔付金额2.8亿元。连续两年大幅亏损。 中华保险山东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姚国强认为,考虑到气候的年度变化差异,费率是否合理应以一定周期计算。今年是中华保险承保政策性农险的第8年,整体算下来还是亏损。“即便是政策性农险,也应让保险公司维持微利,这样才有积极性。”姚国强说。 从费率的角度看,可能的解决渠道是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额。但降低保额会招致农民反对,提高保费同样可能损害农民利益,除非保费提高部分全部由财政买单。 若保费提高的部分需财政负担。据记者测算,按照平原县目前政策性农险的承保面积,县级财政每年补贴保费超过100万元,而去年该县的小麦补贴不过83.9万元。提高保费后,县级财政能否支撑是个疑问。 赵会堂认为,可以探讨建立政企合作的经营机制,由省政府建立政策性农险财政兜底机制,不论盈亏,都要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分摊。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改造工程,改造低洼地,从根本上减少农户损失,降低出险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日本农业推广对中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摘 要:新时期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推广力度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性措施,是发展农业经济、服务“三农”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日本农业推广的先进经验,探讨了其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的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农业推广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推广;日本农业;农业生产;科技转化 相较于日本,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更多优势,如多样的气候条件、广大的耕地面积、丰富的物种资源、悠久的种植历史等。然而,日本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于中国,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其农业推广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日本先进农业推广事业的特点 (1)具备灵活的农业推广制度与法规。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农业改良助长法》是现代日本农业及其推广事业的根本法律。21世纪以来,由于日本各地农业发展形势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其农业政策也进行了适时调整。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颁布并开始施行了新的《农业改良助长法》,使日本农业推广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农业推广制度正在形成。此外,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它从法律上保证了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技术指导中的法定地位,形成了官民结合的推广体系。 (2)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是由以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以及民间主导的农业推广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由中央级农林水产省、都府道级农林水部、县级农政部或农业技术科和县以下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四级构成。另外,日本民办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农协,其主要职责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计划的制订、农业资产信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负责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等方面给农民提供必要帮助与指导。 (3)注重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日本的农业推广在人员的录用方面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改良普及员的录用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各都、道、府、县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改良普及员资格考试。只有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或者指定的三年制农业院校毕业生(且有两年工作经验者)方可报名参加;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已获得改良普及员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县公务员考试,通过后方可聘用。日本还具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养成培训、基本课题培训、特定课题培训、地域课题培训等,提高受训人员综合能力以及其业务水平。 二、日本农业推广对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1)革新和完善现行农业推广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等法律条款还不够具体,缺乏因地、因时制宜的适应性。要革除这些弊端,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法规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做到有法必依。另一方面,中央要给予地方更大的立法空间与权力,鼓励与敦促各地方以自身农情为依据,制定适合的推广办法,因地制宜。 (2)建立新型的推广体系,革新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打破单纯的政府主体的推广模式,使政府的“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农业推广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变计划经济下严格的科层式的管理体制为职能式的管理体制,努力形成以农技开发部门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民需要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要充分挖掘与发挥农协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3)组建高素质的推广人员队伍。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制度,部分技术员知识严重老化。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业推广人才的管理制度,可以学习日本的从业人员择录办法,采用严格的考试方法,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与技能准入标准,通过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等方式,进一步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完善农业推广人员培训体系,不断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推广者。 (4)加大农业推广投入,保证推广费用。我国农业推广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影响下,很多专职人员甚至将本职工作作为“副业”,甚至进行了转移,造成了人才流失。我国可借鉴日本的做法,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以“税源移让”的方式对地方农业推广机构进行投资。税收支出不足的部分可设立基金,接受社会融资。农协等自发成立的组织还可以向入会的农户定期收取少量会费,以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保证农业发展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要求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问题,而农业的良好发展在于对农业技术的良好应用,通过对农业技术良好应用增加农业产量,加快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如何建立我国创新的农业推广模式,是我国农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策研究 0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扩散和农民的采纳与应用,进一步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产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科学地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人员,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都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1.2 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知识接受力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脱节,加上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农业技术推广中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接受力不强,在知识面上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1.3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到位,项目上缺乏必要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各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农民是科技的受益者,也是生力军。农业发展的快慢,效益的大小与科技含量的多少成正比,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稳定农业队伍,必须大力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办好各级各类农校、培训班、广泛开展科普与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掀起学习科技,应用科技热潮,使之掌握必要科技知识,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特别对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要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2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及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要解决技术人员的吃饭、经费、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从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2.3 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尽快健全强化起来,主要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停滞。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4 建立农业生产的一体化,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只是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在技术推广的时候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便宜。在农资的购置方面要从以往的农资公司的间接销售到间接销售和直接销售结合,使得农民能够减少农资购置的成本,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好对各种农业技术的指导,而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农业产品的销售工作,要建立更多的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农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犯愁,使得农民专心于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广泛建立,使得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得农民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量而选择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将转变以往的被动推广模式。 3 结速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我国的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最终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农业的稳定发展对国家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1.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角度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业为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我国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1]。 1.2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从社会角度来讲,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和农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须的农副产品,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失去安定团结,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1.3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国力是否强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局势虽然表面和平,但是影响和平的因素长期存在,如果农、副产品过多依赖进口,不能保持自给,必将受制于人,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重大问题。 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成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业有了重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的人均水平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种种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2]。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明确公益性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政府要合理配置公益性服务部门资源,因地制宜的做好相关设置。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行为分开,经营性行为要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正常履行。 3.2创新人事管理,提高人才素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用人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制度管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积极做好改革过程中分流人员的社会安置工作,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和分流方式,帮助分流人员重新就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农技人员理论知识更新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完善考评制度,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3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放宽经营性行为,政府可以订购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和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4理顺体系,合理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以此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经费。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农业技体系建设推广机构在人员调配、考评、业务精分等要充分听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上级管理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管理和指导。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认真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政府要加强引导广大农业技术员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率[3]。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关系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希望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低下、行动力不足等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前进步伐的问题。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业科技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给农民,并指导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使农业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帮助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方法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活动[1],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内容[2]。 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采用宣传、教育、咨询和科技人员下乡承包等多种形式[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专职推广服务人员;二是社会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机构与团体的推广服务人员;三是广大的农民,他们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人力资源。只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与广度,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调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民不参与决策,不参与科研,对于推广也只是被动参与,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的主体常常被完全忽视。农业科技推广的许多实践已表明,相比某些科技人员和政府官员,农民对生产内容与技术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具备很好的可持续性和低风险性,而且更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个农业大国。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起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才能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5]。 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的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让农村人认识到进城务工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根据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在数量上: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从79 014万人减少至65 656万人,比例从82.1%降至48.7%,乡村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在质量上: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程度,而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以及小学程度的农村居民比例在不断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比例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水平提高,基本实现扫盲,但高层次农民仍然较少,且随着城镇化建设,部分青壮年到城市去打工,农村中可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农村人力资源为以妇女为主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整体身体素质低下。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一是失地农民总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加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致使农村大量土地被占用,使得农民从当初的主动进城打工变为被动进城打工,以维持生存。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减少,可耕种土地减少,因此可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农民相对减少,推广农业科技的“战场”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广度。 二是农村人口性别比重失调。外出打工的多数是男性,因此留在农村的妇女要担负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但长期的腐朽思想阻碍了妇女敢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得妇女缺乏推广农业科技的意识。 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孝”文化的影响以及农村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原因,农村老人大部分在家由子女照看,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可利用劳动力的减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相对减少。 (二)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低下 一是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办医形式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保障制度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5]。农民身体素质差,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时,必定会因此而分散精力,影响推广效果。 二是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是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素质农村教育人力资源即教师匮乏,农村教育硬件资源建设不足,农村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短缺[6]。农业科技推广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民不能直接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技能,更何谈知识的运用,导致不能进行科技推广。 (三)农民行动力不足 一是生产观念有待改善。在生产观念上,虽然逐步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缺乏大市场、大发展、大开放的胆识和气魄,不敢或不愿尝试新技术。由于封建思想在农村统治了几千年,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在农村中仍有相当多的沉淀[7],妇女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妇女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意识。 二是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农民对法律有所认识,但“惧法厌讼”现象严重,广大农民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增长了牟利者的嚣张气焰。这种“怕事”的心态,使得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处于跟随地位,不愿把握技术推广机会。 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善于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使土地在得到更加充分利用的同时,让农村劳动力大展拳脚,发展现代化农业。 二要实行农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加大市场需求力度。农民在耕种的基础上,要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产品加工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 三要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对于目前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农村妇女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发展农业主力军的重要性,社会应大力支持农村“女子军团”,使其在农业推广中大展宏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把科技与经验结合起来,让农民更易于接受农业新科技,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同时应在农村集中开办养老院,完善养老院服务机制,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以解农民后顾之忧。 (二)加强软、硬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一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农民对健康营养的认知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应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宣传健康知识,通过广播、培训、手抄报等形式,让农民关心自己、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认识营养的重要性,进而做出改变,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二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要加强农民培训,形成一整套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农业科技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提升农村教育人力资源素质。在健全硬件教育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师资力量,提高师资素质,加强农村软件设施建设。 (三)转变农业生产观念,提高农民行动力 一要改善生产观念。社会大众应认识到妇女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的客观事实,转变“男尊女卑”的观念,重视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要加强法律意识。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改变农民“怕惹事”的思想,并使之落到实处,增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之成为敢说、敢做的新一代农村人力资源。在接受政策或信息等方面,农民应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了解三农政策,主动咨询农业科技信息。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虽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有诸多因素,但是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努力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一、一些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方法,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现已建成比较完整的农业推广网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匮乏,知识老化 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民生产上所急需的水产养殖、土化、蔬菜、能源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奇缺;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渠道不畅,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二)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设施陈旧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们信息闭塞,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技术手段难以理解;又一些地方办公条件基本还处在“一张嘴、两条腿、一支笔”的局面,不具备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条件(比如土壤养分速测等),遇到群众需要咨询和援助,农技人员不能有理有据做出确切的答复,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农技人员信赖的心理。 (三)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绩效不明显,有一定比例的县、乡级农业工作人员,在每月领取财政工资的情况下,长期不上班或从事其他职业,文凭存在“水分大”、“含金率低”,职称和工作能力不符,出现了 “占技术岗位,干不了技术活”、“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职”等现象。面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农业推广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不仅造成国家财政经费的流失,也影响其他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体制观念落后 现在的农技推广技术,延伸到了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要求与低耗、高效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花卉、药材等新兴高效产业。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一点建议与对策 1、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鼓励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再学习;每年有计划地公开招贤纳士,充实基层;定期选送人员参加技术短训班和技术讲座,加强知识更新。 2、按专业岗位需要择优聘用,制定切实有效的考评制度,把技术人员引向田间、引到一线,切实为“三农”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持续性工作,还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服务功能等。拓宽推广视野,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新技术,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
农业金融论文: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剥削 引言 解放前我国农村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矛盾制约下,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权逐渐分散、而使用权相对集中的趋势。由于高地租率的压力,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只能向生产能力强的自耕农(亦即中农和富农)集中。因此,早在解放前土地产权即已经是“两权分离”了,这其实也是使资源配置相对合理从而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制度因素。小农的基本行为取向是尽可能多地租种土地,以“劳动替代资本”投入来增加剩余、从而稳定农业生产;但同时又会使人口随之不断增加,落入发展经济学指出的“增长陷阱”[2]。我们认识到,土地占有上的不平等不是农村贫困、小农破产的主要原因。 本篇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旧中国发生农民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农民贫困和农业破产,但从本质上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工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村的过量剥夺。国家以工业化为目标必然会从农业提取剩余,然而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剩余太少且高度分散,与工业化目标相冲突。在工商业发展的拉动下农业商品率不断提高,为商业和金融资本进入农村经济打开了大门。而在这两种能够与地主经济结合的大资本过量榨取小农剩余的作用下,农村经济必然衰败。因此,真正造成农民贫困和农业破产的主要因素,其实是商业资本的“剪刀差”和金融资本的高利贷。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村高利贷多有发生,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国内流通的问题也愈益复杂,这些都曾在本世纪初叶发生过。因此,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人们有必要以史为鉴。无论今人采取什么途径追求现代化,都应记取工商业和金融资本剥夺农民导致农村衰败的历史教训。 一、农业种植结构的市场化 随着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进入中国形成的买办工业,以及洋务运动以后官僚资本和城市以轻纺、食品为主的民族工业兴起,中国农村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黄宗智[3]曾经分析道:“中国农业在19、20世纪,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一部分,国际需求大大刺激了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像茶、丝、棉、糖、花生和大豆。对冀-鲁西北区而言,棉花和花生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因国际需求而扩大的生产,有的后来又被国际竞争所侵蚀……商品化了的中国农业,不再只受国内市场动向的影响,同时也受世界性市场的下降影响”。一般认为,这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当然是历史性的进步。 但是,在人地关系不可能改善的制约下,农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意味着比较利益低下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满足基本生存的自给自足能力随之下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也随粮食的自给能力下降而难以保障。 1 种植结构的变化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农民从种植用于自给的粮食作物逐渐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比如,河北、山东的植棉面积明显增长: 需求弹性较大而且受市场需求制约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稳态结构。黄宗智[4]指出,“冀-鲁西北地区植棉比例,多至占总耕地面积的30%以上,还有许多占10%至30%……这样的种植规模,足以改变当地村庄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结构”。而河北花生的播种面积,1914-1918年达200万亩以上,到30年代,已超过400万亩。山东则由1920年的200万亩增加到30年代的500万亩。山东章丘和济阳县,花生种植达耕地面积的50%和40%,1924年有约90%的收成输出,大部分经青岛远销至马赛等地[5]。 2 粮食问题:面积下降和输入增加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面积扩大,粮食作物面积在逐渐缩小。 25年间的种植结构变化是:经济作物的比例上升明显,而粮食作物除玉米产量大而不断上升外,基本处于下降趋势。本世纪初叶粮食输入的提高幅度大于经济作物输出。输入粮食中,以经过加工的大米的增长幅度为最高,小麦次之,表明随经济作物增加,主要粮食需求只能靠增加输入来解决。农业的稳定性在商品化进程中退居次要地位。 3 农业的专业化区域种植 资料显示,20~30年代全国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种植区域。如苏、鄂、鲁、冀、豫、陕、浙为主要棉产区;皖、赣、闽、浙、湘、川、滇为主要茶产区;浙、粤、苏、川、鄂、湘、鲁、冀为主要蚕桑区,其中以浙粤为最大;鲁、豫、 皖、滇为烟草产区,主要种植美国烟草;东北为大豆产区;鲁、冀、粤、鄂、苏、桂为花生产区;长江流域为米产区;东北、鲁、冀、川、豫是小麦集中区。由此可以认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结构,因为专业化的生产和商业化的交换日益普遍而在不断改变之中。占有土地较多的农民在种植结构调整中,逐渐向追求货币收入的行为取向转变。 二、农业商品率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19世纪以来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而且区域差别和年际波动显著。民国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这一商品化程度可以从农产品自给、销售和购买各占的比例,以及生活资料自给和购买的比例等指标中看出。 1 农业商品率的提高及区域差别 卜凯[6]的调查表明,1921~1925年中国17处调查地的农产品总产量中自用与销售的比例达47.4∶53.6;其中北部为56.5∶43.5,而中东部特别是东部的苏浙一带,农产物中自给与销售之比为37.2∶62.8,浙江镇海出售农产物的比例竟高达83.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年际波动,其中如河北盐山1922~1923年变动达25%。这些数据可能偏高,但仍然能够说明当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传统特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满铁的调查也说明,东北地区商品化程度相当高,而且耕作面积越大,商品化率越高。 另有资料显示[7],30年代全部农产品的商品率有所提高,惟独粮食例外。1931~1937年间,全国的商品粮在粮食总产量中仅占18%。按照商品率高低排序如下:小麦29%,高粱25%,土豆24%,玉米19%,大麦18%,大米15%,小米10%;其他为18%。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发达而且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南方,大米的商品粮比例也相当低。这与南方在人地关系更为紧张的条件下经济作物占地较多有关。 2 农民的生活自给比例仍然较高 由于受剪刀差影响,农民生活资料中来自市场购买的比例,大大低于农产品销售的商品率。卜凯[8]20年代的调查表明,相对于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农民在生活资料上基本上仍然处在半自给的状况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其中北部自给部分为73.3%,中东部 58.1%, 北方农村的自然经济特色远较南方浓厚。但是进入30年代以后上述情况有很大改变。农民生活资料商品率10年间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南方更高于全国水平[9]:全国农民消费的生活资料中购买来的粮食达35%,洋布29.9%,洋袜43%,煤油54.2%,肥皂34.1%,肥料26%,酒48.8%,香烟19.3%。 而江浙农民从市场购买的各类生活用品的比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如浙江则为粮食53%,洋布51.9%,洋袜79.6%,煤油80.3%,肥皂81.5%,肥料52.4%,酒48.8%, 香烟35.1%,可见南方沿海地区农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更甚。 此外,东三省农民饮食品购买部分呈现出与耕地面积增加负相关的态势,说明越是自给能力差的贫家(小于15垧)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中购买部分越多[10],所受的剥削越重。这与上文提到其农产品商品率与耕地面积增加呈正相关恰恰相反。 冯紫岗的《兰溪农村调查》对购买的生活资料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分布情况有清晰的反映。以上数据说明,无论总计还是分类,从市场中购入生活资料的比重大体从地主到佃农依次递减,但佃农兼雇农购入的生活资料的比重明显偏高。其中,地主从市场购入总计达72.35%,佃农兼雇农达97%,雇农也达50.88%。贫富两极的情况截然不同,地主能够收取货币地租而且有支付能力;而佃农兼雇农则是由于从土地上获取的剩余太少,燃料、饮食无法满足最低需求。 3 农户收支的货币化程度 据卜凯[11]对全国七省17处各类农户农场支出情况的调查表明,二三十年代,农户收支的货币化程度并不比现在低。平均起来,现金支出在自耕农达43.9%,半自耕农为42.7%,佃农达39.4%。另一方面在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例平均已超过非现金收入,而且,半自耕农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高于自耕农,而佃农又高于半自耕农。 瓦格勒本世纪初的山东调查反映了使用土地面积与现金收入的关系:1913年山东胶州各类农户现金收入对总收入的百分比排序:42亩地的自耕农为38%,20亩地的佃农为28.6%,14亩的自耕农为24.5%。这也说明使用土地越多,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越高。 种植结构调整、商品率提高和自给能力下降、收入货币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这3个方面在20~30年代的重大变化,为工商业和金融资本进入农村经济,以远高于地租的剥削率榨取小农剩余提供了条件。 三、商业资本对农业的剥夺 商业资本作为从农业提取剩余的主渠道,对农民的剥削程度远甚于地主的地租率,而且随上文所述之农村经济商品化提高而愈演愈烈。 1 商业资本的剥削方式 严中平[12]概括了五种剥削方式: 第一种是从农民手里购买农副产品时,利用各种欺诈手段,取得价格上、数量上及至币值上的便宜。例如在山东、河北的烟产区,烟商用低估、压秤、索取佣金、支付贬值辅币、转嫁捐税负担等等方式,使烟农所得实际价格仅为名义价格的70%,在安徽商城和凤阳,只有50%左右。 第二种是商业资本与高利贷相结合,利用农民的弱点,用奴役的条件贷给现金、原料、日用品或生产工具,使农民以被人为压低了的价格的农副产品抵偿债务。如江苏南通,外商将未成熟的棉花用“期买”的形式先行购买,其所估计的价格不及市价的30%~40%,若按利率计算,压价在50%以上。又如在广东茂名、东昌、阳山,有一种“放谷花”,谷价由当地商人估定,通常合市价的1/3 。在茂名借1元 ,4个月 还谷4 斗,价值超过2元;东昌、阳山多3月贷款,6月收谷,3元债收谷一担,约合5元。四川内江有“押青山”,以来年甘蔗预押与糖农(糖房),分期取款,普通较时价低20%~25%,若毫无收成,至少按平年3~4分付息,顺延至下年交蔗。 第三种是用商品偿付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一般是品质极劣的商品,“这种形式是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所有一般未发达的阶段所特有的”。如四川沪县、富顺,有的蔗农以蔗与糖房换糖,每100斤仅换糖3斤。江苏东台,当棉花收摘无人收买时,棉农为生活所逼,不时拿棉花换粮食和副产品,折价籽花每担5元,而以前的籽花是每担20元左右。 第四种是用生产者必需的原材料偿付农民出售的产品,以使农民同原料市场断绝联系,直接受制于商人。如江苏南通,布商以棉纱向织户换取土布,每包18支纱作价比现金购买时高出0.3~0.5元,而每匹大布作价又比现卖时压低0.1~0.2元。 第五种是直接向农民分配原料,使商品生产者成了在家中为资本家工作的雇佣工人。河北高阳,织户无钱及原料,托人介绍到布线庄领取纱来织布,织8.5斤白布单人工一项就要9角7分,而钱庄所给工资最多只有9角,平均为8角。 2 价格剪刀差 衡量商业资本剥削程度的主要指标是价格差,一般用农民所得价格来反映。下表资料反映的是农民在终点市场所得的价格占销地价格的百分比(见表7)。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有经营费用,商人的剥削的程度仍然可观。其中最低的仅为销地价格的不到一半。严中平还认为,表中农民得到的价格无疑是高估了的,因为这些价格中间包括着农民运往市场的运输费,也包括一些中间商贩的利润。而且由于商人的各种榨取手段,农民所得到的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还有一定的差距。陈翰笙的调查更表明,这种差距有时达1倍以上。 我们还可以通过各地乡镇农产品价格季节的指数变动来看商业资本活动的结果。商业资本在青黄不接时抬高价格,而在收获后压低价格,从这一高一低中商业资本谋取了超额利润。由于农业生产和收获的季节性特征,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使农产品价格成倍上涨,江西泰和的小麦价格指数差166.3%,湖北黄陂的小麦是144.9%,湖北远安的黄豆价格差是120%。可见即使在农村基层的乡镇,市场交易也相当活跃,商业资本可以得到颇丰厚利润。而分散的农民只能付出高价购买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出卖产品常常赶在低价时,所受的剥削也相当多。 个别地区的调查则更具体地反映出价格剪刀差的差距变化趋势。如江西南城县农民所得物价与所付物价的变动,可以反映出20~30年代随着工业化加速发展而出现的剪刀差扩大。 这些指数表明价格剪刀差在1937~1944年这8年间呈喇叭口状的扩大趋势是明显的。当然,抗战期间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能排除,但是应该看到,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在战时的价格上涨本来是应该大于其他物品的。 由于在农业的商业化进程中工商业资本对小农经济的过量剥夺,农村自然经济日趋解体,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市场,也必然无力承受市场供求变动和价格大起大落的摔打,许多人生活日趋艰困。如浙江蚕农无钱买桑叶,只得以糠果腹;甚至抱蚕入河。广东顺德50万蚕农(占全县人口50%),因丝价不及2/10,工料亦不足抵债而停工,20万女工入广州佃工或[13]。 四、农村借贷关系与金融资本活动 上文关于商业资本对农民的5种剥削方式中,已经涉及高利贷与商人结合的剥削程度远甚于地租率的情况。本段专门讨论金融资本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1 农村借贷普遍化 民国时期农村借贷关系已经频繁发生,据《农情报告》第二年第4期第30页的材料,各地农村中农户借款的家数达56%,借粮的家数也达48%。全国各省的情况如下: 上表可见,最多的察哈尔省借款的家数达79%,借款最少的河南省也达41%;借粮农户最多的广西达58%;最少的绥远、河北为33%。有的省借粮农户相对少是因为土地资源相对宽舒、土地产出率较高或种植结构并未商品化,所以粮食的自给程度较高。 2 各类农户负债的差别 各地各类农户负债不同。金陵大学农经系1934~1935年对各地农村共14地区852户的调查表明平均负债发生率达71%,最高的安徽平均有80%农户负债,最低的江西也有57%。 从不同农户类别负债发生率比较来看,佃农高于半佃农,半佃农又高于自耕农,同农户的贫困程度一致,越贫苦的农民发生借债的户数越多。严中平汇集的同期资料也能反映这一趋势。 贫农的借债发生率在广西苍梧竟高达89.4%,最低的河北定县也达63%。但负债与商品化程度的关系则比较复杂。 广西苍梧1934年借款和借谷户在中农、富农和贫农之间的分布与上述情况不一致,借谷的农户也是贫农多于中农,中农多于富农。但是,借钱户高低排序则完全相反,富农达66.7%,不但多于中农,且成倍地高于贫农。这一方面说明拥有财产多少在借贷发生时所起的作用,可抵押财产越多信用程度高,越容易得到贷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商品化程度越高的农户信用活动越频繁。 3 农户借贷用途 然而据金陵大学农经系1934~1935年的调查,农户贷款90%以上主要用于生活,其中佃农借贷用于生活的比例高达94%;用于生产的只有半佃农较多一些,也仅为11.4%。 上文的剪刀差与这个资料结合分析,表明农业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农业产出低价卖出,农民除了劳动力之外对农业的其他要素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农民要高价购进生活用品,贷入资金也只能大多数用在生活急需上。这似乎形成了一个促使小农经济衰败的恶性循环。说明农业的商品化对农民而言并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 4 借贷利率 1933~1934年一般性借贷的利率的统计显示出借粮食年利高于现金借贷利率好多,多借用粮食的贫苦农民所受的剥削也更多。更严重的是借贷利率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本世纪初至30年代的25年间利率在农村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中。南方利率增长的幅度大于东北地区,按年度计算广东台山为最高,年增约24%。 表中数字表明,虽然存在年际波动,现金和粮食借贷的利率趋势都不断增长。其中,私人利率最高,年利达132%;其次是抵押贷款。而合作社的利率尽管最低,1938年仅为1.2,1946年也增长为4.1,年利仍然近50%;而且其贷款总规模所占比重太小(参见下表),对农民只是杯水车薪。此外,粮食借贷如折成月利计算的话,显然高于现金借贷。最高的1945、46年,6个月借钱还粮利率已达192%。不得不借粮度日的贫苦农民雪上加霜。 5 高利贷 据中央农业实验所对15省的调查[15],放贷者主要是地主、富农和商人,其次是合作社、银行和商店等各式的金融机构;传统的钱庄、典当和官方的合作金库等占很小比例。应该重视的是,银行、商店这些新兴的商业金融机构放出的高利贷比重在不断增加,而地主、富农及商人以及兴起不久的合作社发放高利贷的则在减少。其中银行占高利贷比重在8年间增长3倍。 6 高利贷的利率 这方面还没有完整的经过统计整理的材料,只能找到一些零星的记录[16]。实物借贷中,湖南衡阳的“标谷利”四五月间借谷1石,按当时最高价格折谷偿还,3个月便增加了3倍以上;江苏川沙的“翻扛子”和太仓的“利加利”,除加几成计算之外,则是春季麦贱时折成麦,秋季米贱时又折成米,秋季偿还时也能增至3倍以上,第二年偿还甚至增加到10倍以上。山东鱼台的“青麦利”,青麦未黄时借粮,两三个月要借一还四。 借货币高利贷的利率也相当高,广州琼崖的“五钱市”借100元月利75元;四川宜宾的“金斗翻”是借洋1元,每天付息1角直到还清;湖南桃源的“孤老钱”,每月一对本,借1元,满月收2元,两月后还4元,以此类推;各地的“驴打滚”,也是到期后利息变成本金,又再生利,利上加利;河南新郑以1月为期,利率4-5分,期满未还,利率则按月递增;甘肃皋兰的“穿碾子”,期限最多一天,利息便20分,过期滚利;常熟的“放过洋(押头鸟)”以10天为期,也是利上加利。另外,还有的高利贷在借款时即扣下当月利息,或以少计多,河北临城就有“六顶十”的。 除了单纯的高利贷外,高利贷还与商业资本结合了起来,层层加深剥削。广东茂名有“卖地皮”“卖青苗”、“放谷花”,系收获前三四个月预卖田中的谷,谷价由田主估定,通常只合市价的1/3,合收获时谷价的1/2;山东鱼台的“赊牲畜”一般用现款20元可以买到的牛驴,如果赊买便须120元。 有的高利贷直接与地权和财产的抵押相结合,成为地主掠夺农民财产的手段之一。一般借高利贷用土地财产抵押,如期不能偿还,则财产为债权人所有。如湖北的“顶麦根”是以自己耕种的麦田作抵押,债主收田中的麦子为息,本金则另外还;如无力偿还,债主就可将地出租,一直到债务还清才能赎回。江苏的“三道连”、绥远的“死契粘单”、浙江临安的“死契活票”,借钱时除要求写借契外,还要交出活卖契、地契或直接写下绝卖死契、田地绝卖契等,到期不能偿还,田地则归债主所有。山西中部的指产借贷,用价值114元的田地房产抵借15元,月利4分,限5月,如期不还,田地房产归债主等。 高利贷中也包含超经济强制,东北西安、西丰等县有佣还;广西有劳役利息,人身抵押和人口典当。劳役利息是借洋1元,为债主服务1天为利息,借满30天就要全年替债主服役;人身抵押是借钱时写明,到期不能偿还,须把儿女或本身押交债主家服役,通常月利6~7分,期限最多为1年,届期沦为奴隶者有的只能抵利息,还要另外交付本金去赎;人口典当则是借钱时把子女典当于债主,到债主家做工以抵偿利息,如期满后无力偿还债款,则继续为债主服役,债主可为其嫁娶,生下子女仍为奴隶。广东罗定,有“押妻女”,借钱时妻女抵押给债主,如在债主家怀孕,所生子女归债主所有,偿还时只能赎回原来的妻子;如无力赎取,妻女便归债主所有。 五、启示 1 随着本世纪30年代社会政治的初步稳定,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帝国主义买办、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共同作用下明显加快,从而拉动农业种植结构有了明显调整,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农户收支的货币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专业化区域种植使农业剩余有可能形成一定规模,农村市场开始活跃,商业和金融资本也有了发展机会。 2 商业和金融是农业剩余流出的主要渠道。这二者都易于与占有农业剩余较多的地主相结合;但与地主之不同在于,它们处于与农业完全对立的地位。因此,其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是在小农经济剩余少而且分散的条件下,采取扩大剪刀差和普遍高利贷的方式过量剥夺农民。 3 高利贷所代表的金融资本,加上不断直接鲸吞着农业剩余的商业资本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与30年代中国工商业资本原始积累加速的情况相辅相成,同时期农村拥有生产资料的比例和富裕程度正好与商品化进度和负债率逆向而动。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大多数农民借贷都主要是为了应付生活急需,而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各类农户在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之中并没有受益,工商业资本原始积累是以牺牲农业和小农破产、社会矛盾激化为代价的。 由此可以认为,旧中国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格局冲击最大的,是在国家追求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业提取剩余最多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金融资本。所以,中国的农民革命,主要起因于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 农业金融论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 内容提要: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有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等等。因此,我们要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健全农村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体系;构建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体系;选准信贷支农载体框架;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等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体系;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必然产物,在国际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的,通常是指从农资供应如种子、肥料和农机等,到农产品、食品加工和食品供应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协会(社会团体)所组成的一个农产品产业链。在20世纪50年代,全球农业产业化的交易额为420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占1/3以上,据预测,到2028年农业产业化交易额将上升至10万亿美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潍坊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大发展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必然选择,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中国农业正处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之中,或者说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和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经济实现结构性增长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按照C—D生产函数Y=f(K,L,M, A),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广义)四种生产要素。目前,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部门如何发挥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事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值得认真研究。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物质交流增多,生产的外延在扩张,农业产业化的参与者对金融部门的需求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业产业化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各种市场要素,需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等,也需要通讯、交通和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建设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支持。第二、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收购原料的保障。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秋季农民需要农产品变现以解决生活开支后生产资金,这就需要相关的大型粮棉油加工龙头企业集中收购,作为原料储备,它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数额是很大的,而且使用时间相对集中。第三、龙头企业需要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到新兴的资信评估、理财咨询、贴现、租赁业务,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第四、农户需要短期、临时性的生产资金,用于收贮、运销和加工, 部分农户需要提供电子汇兑、资金结算、信用卡、委托收付款等金融服务。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许多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业的自身积累日益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积累能力;从财政投入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政策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资金量不大、且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再加之县乡负债严重,财政困难,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而以各种方式挤占支农资金的事情却司空见惯,因此,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短期难有根本改善。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金融通过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等链条作用促进经济要素的投入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如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性担保等金融政策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化项目和企业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吸引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只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由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从而形成利益拉动下的经济连锁反应,也才能激活农村大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双赢”。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颈瓶 现有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 第一、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移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减弱。据涉农金融部门的大体分工,农业银行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县以下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包括农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 推进集约化经营, 按照市场份额、成本核算和规模经济的原则,调整了机构网点布局,实行(收缩农村)与(拓展城市)并举战略,发展战略明显呈现出向城市移位的倾向,同时,信贷重心转向了城市,新增贷款集中投放到了效益更好、风险更小的重点企业或行业,县和县以下机构基本上只有办理存单质押贷款,对法人企业的贷款均要上报审批。 第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1994年农发行成立的宗旨、短期任务是要实现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长期任务则是要充分发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作用。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农发行承办的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粮棉企业附营业务等项贷款业务重新划回农行。 从此农发行的作用也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按照目前的状况,农发行实际上是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产物,它根本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 从目前的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农副产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第三、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 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需求出现错位。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结算和手段等因素制约,农信社吸存难度大,历史包袱沉重,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实力有限;二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结算需求。龙头企业的市场化、无地域性、灵敏度高等特点要求结算渠道全国性、畅通性、快捷性,但现有农村信用社结算模式却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结算需求。 2、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极高的风险。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对于农业产业化新上项目,在产业化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作为承贷主体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致使一些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投入甚少。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3、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时培育和发展均需要贷款的支持。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 (1)农村金融供给的市场割据特征明显,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农业产业化数量众多的经营主体直接导致了农村信贷市场需求的分散与竞争性,从而需要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来满足。但由于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向是在清理取缔民间金融背景下的现有正规金融体制的自我完善,所以农村信贷供给仍然表现为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垄断格局,无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供灵活、多元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主要支持信用级别较高但数量很少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对于产业化经营中的农户来讲,其信贷来源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是按行政区划严格分割的,所以农户贷款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的卖方垄断结构。对于数量众多的介于农户与大型龙头企业之间的各类中小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来讲,其信贷市场则是寡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垄断的,信贷满足率自然也更低。另外,不同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伴随着农业银行和其他国有金融从农村大规模撤出分支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正规金融在组织形态上却止于分立而未发生市场意义上的协调或重组,农村信用社主要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农业银行则专注于对优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二者业务发展缺乏协调,也不存在功能互补的业务。而且,农村信用社本身也因为体制和技术等因素而未能实现经营上的协调配合。 (2)正规金融体系缺乏应有的活力。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外,还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不大,一般只涉及少数较大农村企业的融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农业融资方面(尤其是国家粮棉收购融资方面)的政策性银行。除邮政储蓄之外,上述其他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邮政储蓄主要由国家邮电局监管,央行监管有限。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本原因是改革不到位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农村经济内生发展的结果,因而存在众所周知的制度缺陷。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由此也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依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提供资金,但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考虑,我国正规金融发展过分注重了资产的安全性要求。无论农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均普遍上收信贷权力,严格审贷程序和审批条件,强化了不良贷款比例指标考核,导致在新增贷款发放问题上,出现了大量的“惜贷”和“慎贷”行为。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已经开始收缩业务边界,逐步从农村收缩机构,业务向城市集中,农业贷款发放显著减少。组织不稳与功能不定制约了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的发挥。 (3)民间金融的先天不足。由于正规性金融市场缺位,正规金融组织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也称民间金融)在金融管理当局抑制的领域之外自发活跃起来。 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是相对于农村官方金融机构而言的,是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机构,其具体的存在形式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地下钱庄、地下外汇兑付店和聚合等。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我国基本上被列为地下金融,并一味地进行整治。但民间金融就是“整”而不倒,往往是整治的风头上收缩一下,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甚至更旺。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也充分说明正式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的金融(特别是贷款)服务需求,而民间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当前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我国农村“高利贷”有8000亿元至1.4万亿元。 非正规金融组织若从实际产生的效果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及一些乡镇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打破了农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组织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民间借贷一直不具备合法地位,没有实现规范发展,难以有效地补充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而且,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有其致命的弱点和缺陷,那就是容易违反金融法规或高利率,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相当一部分资金可能流向一些不正当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成为非法活动的助推器;风险监管不严格,存在很大隐患。并且相当部分的民间借贷仍然采取了口头约定等不规范的借贷形式,利率普遍较高,既制约了资金需求,又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因此,民间金融的先天不足,导致其难以成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4)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5)直接融资比较困难。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主要面向国有企业,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县、乡、镇甚至没有证券交易网点,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证券融资非常困难。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龙头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数量也相对有限。1995年以前,在股票市场上市的龙头企业不到5家,1996年之后上市的农业公司数量开始增加, 但农业类上市公司所募集资金的总量与农业整个行业所需要的资金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上市的龙头企业共有59家,但筹资的数额比较少,所占比例偏低,而且部分上市的龙头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经脱离了农业和农村经济,龙头企业通过债券方式筹集的资金数额更是少之又少。2003年1月份统计,我国沪、深两市共有32家农业龙头上市公司,仅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6%,近60 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低,净资产收益率往往达不到再融资的条件要求,上市后所募集的资金也多转入非农领域,以取得短期回报。 3、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办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业务一度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但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业务重点也转向城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目前,多数省市的人保分公司都撤消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成为“惜陪贷”的重要因素,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4、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以蓝田股份为例,如果当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蓝田股份就有可能及时规避盲目扩张的风险,不至于出现信用危机,也就不会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和经营的失败。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货款在实践中也很难落实,直接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 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既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弱质农业从落后走向比较发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加大对农业这种弱势产业的资金支持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惯例。面对目前我国农村实现产业化融资难的现状,要努力形成政策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协调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真正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深入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寻求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机构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1、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要明确现有正规金融体系的市场定位,真正建立起既公平竞争又分工协作的多元化组织格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将设在农村却很少甚至不发放农业贷款的国有银行基层网点撤出农村市场,腾出的网点设施和市场份额转让给农村信用社或其他地方金融机构,有必要保留的机构网点则必须界定一个严格的新增存贷款比例。加强对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其资金真正用于规定用途,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应允许其适当扩大政策性业务的范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尽快调整邮政储蓄机构的利率政策,降低邮政储蓄资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资金外流,稳定农村金融秩序。根据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可以允许在少数发达地区试办农村民营银行,以规范日益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切实解决数量众多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2、健全农村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持,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融投资体制。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创新农民个人投融资方式,构筑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据有关资料统计仅限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养老救济等社会保障、农业科技等五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就要10000亿元的资金。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光靠政府财政支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唯一的出路是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变单一的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农业主产区,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和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把农民存在金融机构里睡觉的钱用起来。 要加快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企业和弱势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盘活存量资本,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二是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份制运作,促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为上市打好基础。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性中介机构,为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四是以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为主体、建立专业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对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股权等形式的投资。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五是制定一些倾斜性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证券市场,为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和基金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3、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选择协作银行并进行授信管理,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后,由担保机构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在企业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时,由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发放担保贷款,贷款损失按责任分摊比例分担。 4、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体系,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环境。 一是积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市场服务功能的完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规划,并认真选择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种苗专业市场、有机肥交易市场、农机具租赁市场、要素市场、科技服务市场等多种类、多层次市场作为支持重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功能,促使批发、商贸市场、摊群市场为农服务,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同时,农村小城镇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市场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可以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介入中小城市和发达“建制镇”的供水、供电、煤气、电信、有线电视、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土地开发等建设项目。二是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继续给予支持,扩大本地区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发挥它们吸收农民就业、活跃农村经济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支持那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相关企业和组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要构建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体系,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农村民间非正式金融安排具有相当程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以在加强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非正式金融目前对农村发展提供了最大部分的信贷支持。简单宣布非正式金融非法是不合理的,简单宣布禁止也是禁不绝的。非正式金融在一定秩序框架下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封闭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低,非正式金融只要在人缘地缘血缘关系基础上运作,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和社会排斥之类的非正式制裁机制,其发展空间非常可观。在相对开放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高,仅仅依靠信任和非正式制裁机制还不够,这就要求某些类型的非正式金融应在某种正式秩序框架下运作,实现部分正式化甚或完全正式化。如果说在封闭的农村社区人们完全可以依赖其所熟知的局部知识来运作非正式金融,那么在较为开放的农村社区,人们既需要利用这些局部知识,也需要利用法规政策之类的全局知识,以降低金融风险。在非正式金融监管方面,金融管理当局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或者简单禁止,而是应降低其风险,同时保持其活力。比如,利率高于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民间借贷才应成为该打击的“高利贷”,利率低于“高利贷”利率的民间借贷,原则上可以用民法加以保护,尤其是在发生贷款违约纠纷的情况下。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广大农村,社会关系不仅不是经济交换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交换的推动力量。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其实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不足。 6、选准信贷支农载体框架,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 农村信贷载体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贷款本息能否到期回流和农村金融自身经营效益的好坏。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培育好信贷载体,瞄准农村的主要产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龙头企业等,集中农贷资金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信贷“粘合剂”、“催化剂”作用,把触角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寻求支农与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择优扶持。(1)农村金融部门应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以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农村金融应始终坚持把支持“龙头”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要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从国有、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供销企业、私营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现有经济成份中,选择那些对农业产业化具有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经营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经济效益优良、抗风险能力强,并与农产、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建有稳定经济关系的骨干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2)农村金融部门应大力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部分优势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依托和枢纽,只有围绕主导产业、产品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促进产业化组织的最终形成,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根本。因此,农村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把支持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作为发展主导产业的关键来支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积极参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正确选定。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本地区农业逐步向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及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3)农村金融部门应积极支持科技农业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后劲。一是选择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品质好、效益佳,生产经营诚实守信的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予以积极支持。并使代款量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者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金融部门自身效益的实现。二是选择农村新涌现出的各种技术协会作为信贷扶持对象,支持他们建立起跨户、跨村、跨乡镇的技术服务网络,并通过他们以信息、技术、运销等的交流与配套服务,促使商品生产形成规模。三是适当选择符合贷款条件,技术力量强,经营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研及新技术推广机构予以热情支持,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地域载体的建立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形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4)农村金融部门应热情支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以突出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我国广大农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有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农村金融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从县情、乡情、村情、户情出发,支持其发挥各自的优势,面向市场发展当地独具特色的产品农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营造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农业支柱产业。并要注重支持集种植、养殖、休闲、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为一体的观赏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7、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要由以中央政府(包括监管机构)为主导的监管转变为以省级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监管,辅之以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监管者的监管。这是一种强调以省为主的农村金融监管思路,是由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悬殊的区域差异性决定的。中央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将农村金融准入和监管的权限,逐步移交给省级金融监管部门,特别是发挥后者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作用,增强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责任与积极性,分散全国的金融风险。二是要从合规型监管转向防范风险与提高效率有机结合的监管,将改善金融监管与鼓励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前瞻性研究和对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在维护农村信用社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在监管方式、监管内容、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放手让农村信用社去发展。如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在用人、网点设置方面的自主权;适当增加其在存贷款利率期限上的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所得税、储蓄利息税,放宽对核销贷款损失的限制等;允许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进入资金市场;按照农村信用社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证基金,并允许税前列支,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准备金制度。三是要从侧重市场准入和事后监管,转向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全程监管。 农业金融论文: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剥削 引言 解放前我国农村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矛盾制约下,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权逐渐分散、而使用权相对集中的趋势。由于高地租率的压力,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只能向生产能力强的自耕农(亦即中农和富农)集中。因此,早在解放前土地产权即已经是“两权分离”了,这其实也是使资源配置相对合理从而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制度因素。小农的基本行为取向是尽可能多地租种土地,以“劳动替代资本”投入来增加剩余、从而稳定农业生产;但同时又会使人口随之不断增加,落入发展经济学指出的“增长陷阱”[2]。我们认识到,土地占有上的不平等不是农村贫困、小农破产的主要原因。 本篇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旧中国发生农民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农民贫困和农业破产,但从本质上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工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村的过量剥夺。国家以工业化为目标必然会从农业提取剩余,然而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剩余太少且高度分散,与工业化目标相冲突。在工商业发展的拉动下农业商品率不断提高,为商业和金融资本进入农村经济打开了大门。而在这两种能够与地主经济结合的大资本过量榨取小农剩余的作用下,农村经济必然衰败。因此,真正造成农民贫困和农业破产的主要因素,其实是商业资本的“剪刀差”和金融资本的高利贷。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村高利贷多有发生,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国内流通的问题也愈益复杂,这些都曾在本世纪初叶发生过。因此,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人们有必要以史为鉴。无论今人采取什么途径追求现代化,都应记取工商业和金融资本剥夺农民导致农村衰败的历史教训。 一、农业种植结构的市场化 随着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进入中国形成的买办工业,以及洋务运动以后官僚资本和城市以轻纺、食品为主的民族工业兴起,中国农村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黄宗智[3]曾经分析道:“中国农业在19、20世纪,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一部分,国际需求大大刺激了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像茶、丝、棉、糖、花生和大豆。对冀-鲁西北区而言,棉花和花生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因国际需求而扩大的生产,有的后来又被国际竞争所侵蚀……商品化了的中国农业,不再只受国内市场动向的影响,同时也受世界性市场的下降影响”。一般认为,这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当然是历史性的进步。 但是,在人地关系不可能改善的制约下,农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意味着比较利益低下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满足基本生存的自给自足能力随之下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也随粮食的自给能力下降而难以保障。 1 种植结构的变化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农民从种植用于自给的粮食作物逐渐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比如,河北、山东的植棉面积明显增长(见表1): 需求弹性较大而且受市场需求制约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稳态结构。黄宗智[4]指出,“冀-鲁西北地区植棉比例,多至占总耕地面积的30%以上,还有许多占10%至30%……这样的种植规模,足以改变当地村庄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结构”。而河北花生的播种面积,1914-1918年达200万亩以上,到30年代,已超过400万亩。山东则由1920年的200万亩增加到30年代的500万亩。山东章丘和济阳县,花生种植达耕地面积的50%和40%,1924年有约90%的收成输出,大部分经青岛远销至马赛等地[5]。 2 粮食问题:面积下降和输入增加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面积扩大,粮食作物面积在逐渐缩小。 25年间的种植结构变化是:经济作物的比例上升明显,而粮食作物除玉米产量大而不断上升外,基本处于下降趋势。本世纪初叶粮食输入的提高幅度大于经济作物输出。输入粮食中,以经过加工的大米的增长幅度为最高,小麦次之,表明随经济作物增加,主要粮食需求只能靠增加输入来解决。农业的稳定性在商品化进程中退居次要地位。 3 农业的专业化区域种植 资料显示,20~30年代全国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种植区域。如苏、鄂、鲁、冀、豫、陕、浙为主要棉产区;皖、赣、闽、浙、湘、川、滇为主要茶产区;浙、粤、苏、川、鄂、湘、鲁、冀为主要蚕桑区,其中以浙粤为最大;鲁、豫、 皖、滇为烟草产区,主要种植美国烟草;东北为大豆产区;鲁、冀、粤、鄂、苏、桂为花生产区;长江流域为米产区;东北、鲁、冀、川、豫是小麦集中区。由此可以认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结构,因为专业化的生产和商业化的交换日益普遍而在不断改变之中。占有土地较多的农民在种植结构调整中,逐渐向追求货币收入的行为取向转变。 二、农业商品率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19世纪以来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而且区域差别和年际波动显著。民国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这一商品化程度可以从农产品自给、销售和购买各占的比例,以及生活资料自给和购买的比例等指标中看出。 1 农业商品率的提高及区域差别 卜凯[6]的调查表明,1921~1925年中国17处调查地的农产品总产量中自用与销售的比例达47.4∶53.6;其中北部为56.5∶43.5,而中东部特别是东部的苏浙一带,农产物中自给与销售之比为37.2∶62.8,浙江镇海出售农产物的比例竟高达83.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年际波动,其中如河北盐山1922~1923年变动达25%。这些数据可能偏高,但仍然能够说明当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传统特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满铁的调查也说明,东北地区商品化程度相当高,而且耕作面积越大,商品化率越高。 另有资料显示[7],30年代全部农产品的商品率有所提高,惟独粮食例外。1931~1937年间,全国的商品粮在粮食总产量中仅占18%。按照商品率高低排序如下:小麦29%,高粱25%,土豆24%,玉米19%,大麦18%,大米15%,小米10%;其他为18%。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发达而且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南方,大米的商品粮比例也相当低。这与南方在人地关系更为紧张的条件下经济作物占地较多有关。 2 农民的生活自给比例仍然较高 由于受剪刀差影响,农民生活资料中来自市场购买的比例,大大低于农产品销售的商品率。卜凯[8]20年代的调查表明,相对于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农民在生活资料上基本上仍然处在半自给的状况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其中北部自给部分为73.3%,中东部 58.1%, 北方农村的自然经济特色远较南方浓厚。但是进入30年代以后上述情况有很大改变。农民生活资料商品率10年间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南方更高于全国水平[9]:全国农民消费的生活资料中购买来的粮食达35%,洋布29.9%,洋袜43%,煤油54.2%,肥皂34.1%,肥料26%,酒48.8%,香烟19.3%。 而江浙农民从市场购买的各类生活用品的比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如浙江则为粮食53%,洋布51.9%,洋袜79.6%,煤油80.3%,肥皂81.5%,肥料52.4%,酒48.8%, 香烟35.1%,可见南方沿海地区农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更甚。 此外,东三省农民饮食品购买部分呈现出与耕地面积增加负相关的态势,说明越是自给能力差的贫家(小于15垧)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中购买部分越多[10],所受的剥削越重。这与上文提到其农产品商品率与耕地面积增加呈正相关恰恰相反。 冯紫岗的《兰溪农村调查》对购买的生活资料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分布情况有清晰的反映。以上数据说明,无论总计还是分类,从市场中购入生活资料的比重大体从地主到佃农依次递减,但佃农兼雇农购入的生活资料的比重明显偏高。其中,地主从市场购入总计达72.35%,佃农兼雇农达97%,雇农也达50.88%。贫富两极的情况截然不同,地主能够收取货币地租而且有支付能力;而佃农兼雇农则是由于从土地上获取的剩余太少,燃料、饮食无法满足最低需求。 3 农户收支的货币化程度 据卜凯[11]对全国七省17处各类农户农场支出情况的调查表明,二三十年代,农户收支的货币化程度并不比现在低。平均起来,现金支出在自耕农达43.9%,半自耕农为42.7%,佃农达39.4%。另一方面在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例平均已超过非现金收入,而且,半自耕农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高于自耕农,而佃农又高于半自耕农。 瓦格勒本世纪初的山东调查反映了使用土地面积与现金收入的关系:1913年山东胶州各类农户现金收入对总收入的百分比排序:42亩地的自耕农为38%,20亩地的佃农为28.6%,14亩的自耕农为24.5%。这也说明使用土地越多,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越高。 种植结构调整、商品率提高和自给能力下降、收入货币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这3个方面在20~30年代的重大变化,为工商业和金融资本进入农村经济,以远高于地租的剥削率榨取小农剩余提供了条件。 三、商业资本对农业的剥夺 商业资本作为从农业提取剩余的主渠道,对农民的剥削程度远甚于地主的地租率,而且随上文所述之农村经济商品化提高而愈演愈烈。 1 商业资本的剥削方式 严中平[12]概括了五种剥削方式: 第一种是从农民手里购买农副产品时,利用各种欺诈手段,取得价格上、数量上及至币值上的便宜。例如在山东、河北的烟产区,烟商用低估、压秤、索取佣金、支付贬值辅币、转嫁捐税负担等等方式,使烟农所得实际价格仅为名义价格的70%,在安徽商城和凤阳,只有50%左右。 第二种是商业资本与高利贷相结合,利用农民的弱点,用奴役的条件贷给现金、原料、日用品或生产工具,使农民以被人为压低了的价格的农副产品抵偿债务。如江苏南通,外商将未成熟的棉花用“期买”的形式先行购买,其所估计的价格不及市价的30%~40%,若按利率计算,压价在50%以上。又如在广东茂名、东昌、阳山,有一种“放谷花”,谷价由当地商人估定,通常合市价的1/3 。在茂名借1元 ,4个月 还谷4 斗,价值超过2元;东昌、阳山多3月贷款,6月收谷,3元债收谷一担,约合5元。四川内江有“押青山”,以来年甘蔗预押与糖农(糖房),分期取款,普通较时价低20%~25%,若毫无收成,至少按平年3~4分付息,顺延至下年交蔗。 第三种是用商品偿付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一般是品质极劣的商品,“这种形式是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所有一般未发达的阶段所特有的”。如四川沪县、富顺,有的蔗农以蔗与糖房换糖,每100斤仅换糖3斤。江苏东台,当棉花收摘无人收买时,棉农为生活所逼,不时拿棉花换粮食和副产品,折价籽花每担5元,而以前的籽花是每担20元左右。 第四种是用生产者必需的原材料偿付农民出售的产品,以使农民同原料市场断绝联系,直接受制于商人。如江苏南通,布商以棉纱向织户换取土布,每包18支纱作价比现金购买时高出0.3~0.5元,而每匹大布作价又比现卖时压低0.1~0.2元。 第五种是直接向农民分配原料,使商品生产者成了在家中为资本家工作的雇佣工人。河北高阳,织户无钱及原料,托人介绍到布线庄领取纱来织布,织8.5斤白布单人工一项就要9角7分,而钱庄所给工资最多只有9角,平均为8角。 2 价格剪刀差 衡量商业资本剥削程度的主要指标是价格差,一般用农民所得价格来反映。下表资料反映的是农民在终点市场所得的价格占销地价格的百分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有经营费用,商人的剥削的程度仍然可观。其中最低的仅为销地价格的不到一半。严中平还认为,表中农民得到的价格无疑是高估了的,因为这些价格中间包括着农民运往市场的运输费,也包括一些中间商贩的利润。而且由于商人的各种榨取手段,农民所得到的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还有一定的差距。陈翰笙的调查更表明,这种差距有时达1倍以上。 我们还可以通过各地乡镇农产品价格季节的指数变动来看商业资本活动的结果。商业资本在青黄不接时抬高价格,而在收获后压低价格,从这一高一低中商业资本谋取了超额利润。由于农业生产和收获的季节性特征,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使农产品价格成倍上涨,江西泰和的小麦价格指数差166.3%,湖北黄陂的小麦是144.9%,湖北远安的黄豆价格差是120%。可见即使在农村基层的乡镇,市场交易也相当活跃,商业资本可以得到颇丰厚利润。而分散的农民只能付出高价购买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出卖产品常常赶在低价时,所受的剥削也相当多。 个别地区的调查则更具体地反映出价格剪刀差的差距变化趋势。如江西南城县农民所得物价与所付物价的变动,可以反映出20~30年代随着工业化加速发展而出现的剪刀差扩大。 这些指数表明价格剪刀差在1937~1944年这8年间呈喇叭口状的扩大趋势是明显的。当然,抗战期间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能排除,但是应该看到,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在战时的价格上涨本来是应该大于其他物品的。 由于在农业的商业化进程中工商业资本对小农经济的过量剥夺,农村自然经济日趋解体,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市场,也必然无力承受市场供求变动和价格大起大落的摔打,许多人生活日趋艰困。如浙江蚕农无钱买桑叶,只得以糠果腹;甚至抱蚕入河。广东顺德50万蚕农(占全县人口50%),因丝价不及2/10,工料亦不足抵债而停工,20万女工入广州佃工或[13]。 四、农村借贷关系与金融资本活动 上文关于商业资本对农民的5种剥削方式中,已经涉及高利贷与商人结合的剥削程度远甚于地租率的情况。本段专门讨论金融资本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1 农村借贷普遍化 民国时期农村借贷关系已经频繁发生,据《农情报告》第二年第4期第30页的材料,各地农村中农户借款的家数达56%,借粮的家数也达48%。全国各省的情况如下: 上表可见,最多的察哈尔省借款的家数达79%,借款最少的河南省也达41%;借粮农户最多的广西达58%;最少的绥远、河北为33%。有的省借粮农户相对少是因为土地资源相对宽舒、土地产出率较高或种植结构并未商品化,所以粮食的自给程度较高。 2 各类农户负债的差别 各地各类农户负债不同。金陵大学农经系1934~1935年对各地农村共14地区852户的调查表明平均负债发生率达71%,最高的安徽平均有80%农户负债,最低的江西也有57%。 从不同农户类别负债发生率比较来看,佃农高于半佃农,半佃农又高于自耕农,同农户的贫困程度一致,越贫苦的农民发生借债的户数越多。严中平汇集的同期资料也能反映这一趋势。 贫农的借债发生率在广西苍梧竟高达89.4%,最低的河北定县也达63%。但负债与商品化程度的关系则比较复杂。 广西苍梧1934年借款和借谷户在中农、富农和贫农之间的分布与上述情况不一致,借谷的农户也是贫农多于中农,中农多于富农。但是,借钱户高低排序则完全相反,富农达66.7%,不但多于中农,且成倍地高于贫农。这一方面说明拥有财产多少在借贷发生时所起的作用,可抵押财产越多信用程度高,越容易得到贷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商品化程度越高的农户信用活动越频繁。 3 农户借贷用途 然而据金陵大学农经系1934~1935年的调查,农户贷款90%以上主要用于生活,其中佃农借贷用于生活的比例高达94%;用于生产的只有半佃农较多一些,也仅为11.4%。 上文的剪刀差与这个资料结合分析,表明农业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农业产出低价卖出,农民除了劳动力之外对农业的其他要素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农民要高价购进生活用品,贷入资金也只能大多数用在生活急需上。这似乎形成了一个促使小农经济衰败的恶性循环。说明农业的商品化对农民而言并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 4 借贷利率 1933~1934年一般性借贷的利率的统计显示出借粮食年利高于现金借贷利率好多,多借用粮食的贫苦农民所受的剥削也更多。更严重的是借贷利率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本世纪初至30年代的25年间利率在农村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中。南方利率增长的幅度大于东北地区,按年度计算广东台山为最高,年增约24%。 表中数字表明,虽然存在年际波动,现金和粮食借贷的利率趋势都不断增长。其中,私人利率最高,年利达132%;其次是抵押贷款。而合作社的利率尽管最低,1938年仅为1.2,1946年也增长为4.1,年利仍然近50%;而且其贷款总规模所占比重太小(参见下表),对农民只是杯水车薪。此外,粮食借贷如折成月利计算的话,显然高于现金借贷。最高的1945、46年,6个月借钱还粮利率已达192%。不得不借粮度日的贫苦农民雪上加霜。 5 高利贷 据中央农业实验所对15省的调查[15],放贷者主要是地主、富农和商人,其次是合作社、银行和商店等各式的金融机构;传统的钱庄、典当和官方的合作金库等占很小比例。应该重视的是,银行、商店这些新兴的商业金融机构放出的高利贷比重在不断增加,而地主、富农及商人以及兴起不久的合作社发放高利贷的则在减少。其中银行占高利贷比重在8年间增长3倍。 6 高利贷的利率 这方面还没有完整的经过统计整理的材料,只能找到一些零星的记录[16]。实物借贷中,湖南衡阳的“标谷利”四五月间借谷1石,按当时最高价格折谷偿还,3个月便增加了3倍以上;江苏川沙的“翻扛子”和太仓的“利加利”,除加几成计算之外,则是春季麦贱时折成麦,秋季米贱时又折成米,秋季偿还时也能增至3倍以上,第二年偿还甚至增加到10倍以上。山东鱼台的“青麦利”,青麦未黄时借粮,两三个月要借一还四。 借货币高利贷的利率也相当高,广州琼崖的“五钱市”借100元月利75元;四川宜宾的“金斗翻”是借洋1元,每天付息1角直到还清;湖南桃源的“孤老钱”,每月一对本,借1元,满月收2元,两月后还4元,以此类推;各地的“驴打滚”,也是到期后利息变成本金,又再生利,利上加利;河南新郑以1月为期,利率4-5分,期满未还,利率则按月递增;甘肃皋兰的“穿碾子”,期限最多一天,利息便20分,过期滚利;常熟的“放过洋(押头鸟)”以10天为期,也是利上加利。另外,还有的高利贷在借款时即扣下当月利息,或以少计多,河北临城就有“六顶十”的。 除了单纯的高利贷外,高利贷还与商业资本结合了起来,层层加深剥削。广东茂名有“卖地皮”“卖青苗”、“放谷花”,系收获前三四个月预卖田中的谷,谷价由田主估定,通常只合市价的1/3,合收获时谷价的1/2;山东鱼台的“赊牲畜”一般用现款20元可以买到的牛驴,如果赊买便须120元。 有的高利贷直接与地权和财产的抵押相结合,成为地主掠夺农民财产的手段之一。一般借高利贷用土地财产抵押,如期不能偿还,则财产为债权人所有。如湖北的“顶麦根”是以自己耕种的麦田作抵押,债主收田中的麦子为息,本金则另外还;如无力偿还,债主就可将地出租,一直到债务还清才能赎回。江苏的“三道连”、绥远的“死契粘单”、浙江临安的“死契活票”,借钱时除要求写借契外,还要交出活卖契、地契或直接写下绝卖死契、田地绝卖契等,到期不能偿还,田地则归债主所有。山西中部的指产借贷,用价值114元的田地房产抵借15元,月利4分,限5月,如期不还,田地房产归债主等。 高利贷中也包含超经济强制,东北西安、西丰等县有佣还;广西有劳役利息,人身抵押和人口典当。劳役利息是借洋1元,为债主服务1天为利息,借满30天就要全年替债主服役;人身抵押是借钱时写明,到期不能偿还,须把儿女或本身押交债主家服役,通常月利6~7分,期限最多为1年,届期沦为奴隶者有的只能抵利息,还要另外交付本金去赎;人口典当则是借钱时把子女典当于债主,到债主家做工以抵偿利息,如期满后无力偿还债款,则继续为债主服役,债主可为其嫁娶,生下子女仍为奴隶。广东罗定,有“押妻女”,借钱时妻女抵押给债主,如在债主家怀孕,所生子女归债主所有,偿还时只能赎回原来的妻子;如无力赎取,妻女便归债主所有。 五、启示 1 随着本世纪30年代社会政治的初步稳定,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帝国主义买办、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共同作用下明显加快,从而拉动农业种植结构有了明显调整,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农户收支的货币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专业化区域种植使农业剩余有可能形成一定规模,农村市场开始活跃,商业和金融资本也有了发展机会。 2 商业和金融是农业剩余流出的主要渠道。这二者都易于与占有农业剩余较多的地主相结合;但与地主之不同在于,它们处于与农业完全对立的地位。因此,其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是在小农经济剩余少而且分散的条件下,采取扩大剪刀差和普遍高利贷的方式过量剥夺农民。 3 高利贷所代表的金融资本,加上不断直接鲸吞着农业剩余的商业资本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与30年代中国工商业资本原始积累加速的情况相辅相成,同时期农村拥有生产资料的比例和富裕程度正好与商品化进度和负债率逆向而动。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大多数农民借贷都主要是为了应付生活急需,而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各类农户在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之中并没有受益,工商业资本原始积累是以牺牲农业和小农破产、社会矛盾激化为代价的。 由此可以认为,旧中国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格局冲击最大的,是在国家追求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业提取剩余最多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金融资本。所以,中国的农民革命,主要起因于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 农业金融论文:农业综合开发可引入开发性金融理论 摘 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然而,我国农村现存金融状况却不能有效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立足于这一现实,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农村金融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和遵循的原则。通过这些分析使我们认清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协调起来。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金融需求;金融供给 一、问题提出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但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这四家机构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农发行基本上变成了一个粮食银行,或者说粮棉油的银行,它不能深入到农民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不能支撑其他多种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是一个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赢利动机存在,因此它的许多业务从农村基层撤出。邮政储蓄只是一个储蓄银行没有贷款业务,功能过分单一,实际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所有这些状况决定了必须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变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问题是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并具有“二元经济”的国家,在当前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也像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其目的就是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的促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一些状况。 (一)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村政府,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在大部分地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金融需求总量中的比重很小,所以农村金融需求可以简单分为农户金融需求、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对于农户需求来说,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农户金融需求是不同的,根据经济发达程度,我们把农户金融需求分为三类,即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发展需求,中等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并重,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生活需求。对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来说,由于我国的农村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我国农村企业总数于2004年达2931万户,为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全国农村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14733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9%,2004年,农村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约为45621亿元,比2003年增长13%左右。 [①]对于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来说,由于农村基层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和村集体,它们的金融需求不同于农户和中小企业,它们的金融需求主要是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的公共产品。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政府还通过向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弥补税费差额和发放职工工资。通过这些需求主体来看,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 (二)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从正式金融安排的金融供给角度来看,每年国家以金融剩余的形式对农村经济剩余进行转移,但是在量上十分不足。200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5%左右,但农业贷款仅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不足6%。四大国有银行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约有3000亿元 [②]。邮政储蓄只吸储不贷款,每年约有2000多亿元的资金被抽离农村。农村和农业资金大量流出导致了农村正式金融供求缺口巨大。 然而,自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与农村信用社行社分离,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呈现萎缩态势。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资金的垄断供应者,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的增长,以追求盈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原则。 从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供给角度看,主要包括私人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具有贷款数额小,希望手续简便、灵活、及时的特点,并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从供给角度看,农村贫富差别加大为农村非正式金融提供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同时农村又缺乏国债等证券投资渠道,使得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持有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式金融的潜在供给者。 三、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一) 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者的职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首先,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我国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农业发展银行不但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而且业务范围非常狭窄,功能退化,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变化使得原来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实行商业化改革以后,农业银行从农村大量撤出,留在农村的也仅从农村吸收存款,不再向农户发放贷款,这使得其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再次,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运作不规范,存在隐性的金融风险。 (二) 民间金融不完善和不规范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但是,许多民间金融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农村民间金融一般具有规模小,隐匿分散的特点,容易失控,一旦失控,不仅可能导致其自身的系统崩溃,而且还可能波及到农村政治社会的整体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经济需求 各金融机构之间在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导致了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弱化。农村的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而现在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迈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金融服务现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多元化经济的需求。 四、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产权和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基层金融组织产权不清导致了竞争没有效率,因此,政府应着手建立既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又具有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基本的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和实业界达成共识,但目前以基层农村信用社作为唯一的一级法人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既不符合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利于合作金融组织的竞争和发展,故今后应考虑建立多层次与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而对于作为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则可考虑渐进式地推进从国有独资公司制到实行纵向产权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再到实行横向产权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制的产权改革方式。 (二)发展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金融改革, 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的其他发展模式,力求在农村建立起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按照农村金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要进行职能定位,拓宽其政策性业务范围,强化其政策性支农作用。要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发放小额农贷。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机构,增强农业防风险能力。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 尽管我国对民间金融一味加以取缔,但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据调查显示,农户借款数额中72.18%来自各种非正式渠道,其中农户之间借款占非正式的93.12%,而来自正规渠道的只占27.12%。 [③]因而,我们不能不顾客观存在和实际需要,承袭旧规把民间金融活动视为乱集资,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民间金融,政府应该给以承认、鼓励、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提高对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农村金融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废除现有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条条框框。其次给以民间金融在税收上的优惠,减少在资金融通、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限制。还有要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对民间金融活动实行监管。 结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中的实现途径。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政府对农村金融供给萎缩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改革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仍十分复杂,因此构建农村金融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便利农民、满足农民为着眼点,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组织。形成健康、高效、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于“三农”的水平,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使“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目标早日得以实现。 农业金融论文:论我国农业信贷制度构建:基于金融抑制理论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金融抑制;农业信贷制度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金融抑制的根本还在于制度创新。本文结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理论,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信贷制度对化解农村金融抑制的效用,最后提出了构建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基本框架。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陷入了“低生产率一低收入一低储蓄、低资本积累一低生产率”的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从“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的一条重要出路,通过对农业的投人进而增加资本积累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农业信贷资金已经成了农业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导致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不高,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破解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贷制度。因此,构建因国情制宜的农业信贷制度,破解农村金融抑制难题,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抑制殛其症结 (一)农业获得贷款的支持低,农民贷款困难重重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农业信贷投入总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1.07:1。而第一产业GDP为247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为0.49:1,即仅为全国每1元CDP获得贷款水平的46%。虽然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单位GDP所需贷款可能比二、三产业要低一些,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单位农业GDP获得贷款支持明显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62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农户有借款需求,实际发生过借款行为的农户占样本的51%。在有过借款的农户中,从亲戚朋友中借款的占58%,从农村信用社借款的占37%。根据调查推算,目前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二)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供给不足 尽管我国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支持农村经济无利可图,还可能带来金融风险,因此,机构网点大量从县域农村撤出,上收贷款权限,导致农业信贷资金日益萎缩;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只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其他大量的政策性任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信贷等业务并没有开展起来,其支持农业发展名不副实;农村信用社发挥着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但农信社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愈加严重的商业化倾向,影响了其支农的积极性,支农后劲不足。总体来看,金融业支农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资金供求矛盾尖锐 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也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撤并和职能调整后,所剩无几的机构和网点几乎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在农村吸储余额为2000亿元至3000亿元,很大部分通过上存净流出农村;定位“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邮政储蓄,将吸收的资金统统上划到地市级以上机构,然后转存人民银行获得利息收入。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12月末,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其中各乡镇及所辖农村占50%以上,成了加剧农村资金外流的“罪魁祸首”之一;农村信用社在强调资金的集中使用,将吸收的农村资金上存到县级以上机构的同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信贷投放上也逐渐偏离农村经济。目前,农信社每年投入农村的资金仅占其吸收存款总额的70%左右,而且这一比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农村社会资金流失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资金“反哺”的支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必然会加剧资金供求的矛盾:一方面,农业信贷资金需求旺盛,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资金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 (四)农村信用社垄断农业信贷市场,市场调配信贷资源的作用很难发挥 农业信贷市场是促进农业信贷资源配置优化,增加农业信贷资源总量供给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商业性金融机构撤离农村,农村信用社逐渐确立了在农业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面对近乎垄断的农业信贷市场,农信社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的动力,支农积极性减弱,业务“非农化”倾向明显,使得资金向收益相对较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真正需要资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难以得到贷款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市场对信贷资源的配置作用。 (五)农业信贷管理机制不畅,信贷业务滞后 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周期性”等特点,要求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应该与之相适应。然而,我国的信贷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严格的信贷管理体制和贷款责任追究制,影响对农业信贷的投入。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风险,对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上收贷款权限,基层行授信权限受到严重限制;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贷款发放普遍实行第一责任制风险管理和贷款终身追究制,在目前信贷激励与风险约束不对等的情况下,导致信贷员“慎贷”、“惜贷”、“怕贷”思想严重,限制了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二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偏小。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5千到1万元的小额农贷授信额度远远不够,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三是贷款利率偏高。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普遍上浮20%~100%不等,有的还“一浮到顶”,与农业生产收益率较低的现实相比,农民难以承受,也与国家的惠农政策相悖。四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的生产周期延长,而目前农金部门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1年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五是农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目前县级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部分县市甚至还没有一家担保公司,且涉农业务稀缺,大部分农村中小民营企业和种养业农民因缺少担保而被拒之于贷款门槛以外,担保抵押物缺失已经成为农民贷款难的突出问题。 二、农业信贷制度效用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种生产力,有效的制度安排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制度一般具有提供激励机制、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为经济提供服务、抑制人的机会主义等功能,其中激励和约束是制度的核心功能。化解农村金融抑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制度创新。农业信贷制度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资金投入提供了制度保障,其具体效用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投入 农业信贷制度一方面硬化了农业投入约束机制,使得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受时间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能够得到稳定和持续的供给;另一方面,利率控制、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作为农业信贷制度的重要措施将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投入。 (二)打破垄断,有效发挥农业信贷市场的作用 农业信贷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制度建设。农业信贷制度的建立,将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激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金融组织进入农业信贷市场,从而打破目前农村信用社垄断农业信贷市场的局面,引导农业信贷市场竞争有序的发展。 (三)增强风险管理,防范农业信贷风险 农业信贷高风险的特性,不但抑制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贷作用的发挥。农业信贷制度的建立,将增强农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可控性,有效地防范农业信贷风险。 (四)改善农业信贷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 有效的农业信贷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应当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制度针对农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信贷结构不合理、信贷额度偏低、信贷期限不符合农业生产周期、信贷抵押担保难等问题,通过改进信贷方式、创新信贷品种、下放贷款权限、降低贷款门槛等措施,为完善农业信贷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五)强化、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农业信贷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设在农村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当地,同时通过利率控制、税收优惠等条件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租金,从而引导更多的资金回流农村,投向农村经济。 三、我国农业信贷制度构建的基本框架 农业信贷制度是对金融机构的农业和农村信贷行为的制度安排或制度规定,其目的就是在该制度下,农村金融机构能有效地配置信贷资金,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农业信贷制度主要由农业信贷组织制度、农业信贷业务制度、农业信贷管理制度和农业信贷风险控制制度等四部分构成。构建我国的农业信贷制度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农业信贷组织制度 农业信贷组织是构成农业信贷市场的基本单位,主要包括各种农业信贷机构、农业信贷服务组织、农业信贷管理机构等。农业信贷组织制度是规定农业信贷组织设立、运行、关闭等规则的制度体系。一个有效的农业信贷组织制度体系应当能够使组织制度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农业信贷组织激励与约束相容,相互竞争并充满活力,使得农业信贷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目前我国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今后将增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探索适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等金融机构将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 (二)农业信贷业务制度 农业信贷业务制度是对农业信贷机构信贷业务的设计与规范,主要包括农业信贷机构设计制度、农业信贷授信条件制度、农业信贷授信权限制度、农业信贷利率制度和农业信贷担保制度。 1 农业信贷结构设计制度。依据实际信贷需求的不同导向,金融机构对信贷类型、种类、期限、额度等设计不同的结构组合。一般来说,我国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合作金融主要提供流动性、短期、小额、信用性贷款;政策性金融主要提供流通领域的短期、专项性贷款;商业性金融主要提供中长期、固定、大额、担保、抵押、质押性贷款。 2 农业信贷授信条件制度。我国对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放信贷,都规定了严格的、详细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包括:借款用途、还贷能力、还贷计划与方式、借款人资信状况、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等。规定授信条件是为了保证信贷安全,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金融机构必须严格依照授信条件实施信贷投放。 3 农业信贷授信权限制度。授信权限即对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权力限制,包括对授信类型、授信对象、授信项目、授信额度等自主选择权与决定权的限制。授信权限规定了金融机构信贷行为和信贷关系的范围边界。我国农业信贷授信权限仍相对有限,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将形成对农村金融需求满足一定程度的抑制。 4 农业信贷利率制度。我国农业信贷利率制度设计,具体包括:商业性金融提供农业信贷利率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作为执行标准,依据信贷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实际利率水平,特别贷款项目可以享受优惠利率;政策性金融中的非政策性信贷利率参照商业性金融信贷利率标准执行,其中的政策性信贷利率则由国务院或中央银行指定利率。政策性信贷的实际利率通常小于商业性信贷实际利率水平,形成的利差由中央银行或国家财政给予补救;农村合作金融提供的支农信贷利率在参照商业性金融信贷利率的基础上,其实际执行利率可上浮50%。 5 农业信贷担保制度。对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制定、信贷担保制度,是为了促进并维护金融机构资金融通安全与效率,保障金融机构金融债权的实现,从而实现对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有效保护。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于面向“三农”的信贷,一般情况下要求提供担保,但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农户小额信贷则属于无担保信用贷款。 (三)农业信贷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国务院、中央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有关银行行业法规法令,为了保障信贷资金的顺畅流动及其收益安全,我国商业性金融的信贷资金运行与管理,主要实行:借款人申请制度、贷款行长负责制、审贷分离制、分级审批制、特派参与监督制、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制度、信贷绩效评估制。农村合作金融的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中的非政策性信贷资金的管理参照商业性金融的信贷管理制度执行;政策性金融中的政策性信贷(如粮油棉收购专项信贷资金、扶贫贷款、康复扶贫贷款、边境贫困国有农牧场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林业贷款、治沙贷款、专项基本建设贷款、专项技术改造贷款)等实行封闭运行与封闭管理制度。 (四)农业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使得农业信贷具有高风险性,严重制约着农业信贷的发展,削弱了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效应。因此,建立农业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对增强农村金融基础,提升农业金融支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说,对于合作金融提供的农业信贷,应在坚持合作制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合作金融体制、改进合作金融治理、加强资本充足性管理等制度途径加以风险防范与处置;对于商业性金融提供的农业信贷,则应在坚持市场化定位的原则基础上,坚持面向“三农”的根本宗旨,通过机构改革、信贷结构优化与调整、转换运营重心(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扩大信贷跨度)、有效剥离不良资产、相机拓展城市业务等制度途径加以风险防范与处置;对于政策性金融提供的农业信贷,则应在坚持“政策性与银行性”均衡的原则基础上,明确界定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权限与支持边界、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信贷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与管理机制、健全自营制与制相结合的经营体制等制度途径加以风险防范处置。 农业金融论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 内容提要: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有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等等。因此,我们要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健全农村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体系;构建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体系;选准信贷支农载体框架;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等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体系;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必然产物,在国际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的,通常是指从农资供应如种子、肥料和农机等,到农产品、食品加工和食品供应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协会(社会团体)所组成的一个农产品产业链。在20世纪50年代,全球农业产业化的交易额为420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占1/3以上,据预测,到2028年农业产业化交易额将上升至10万亿美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潍坊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大发展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必然选择,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中国农业正处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之中,或者说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和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经济实现结构性增长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按照C—D生产函数Y=f(K,L,M, A),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广义)四种生产要素。目前,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部门如何发挥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事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值得认真研究。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物质交流增多,生产的外延在扩张,农业产业化的参与者对金融部门的需求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业产业化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各种市场要素,需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等,也需要通讯、交通和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建设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支持。第二、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收购原料的保障。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秋季农民需要农产品变现以解决生活开支后生产资金,这就需要相关的大型粮棉油加工龙头企业集中收购,作为原料储备,它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数额是很大的,而且使用时间相对集中。第三、龙头企业需要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到新兴的资信评估、理财咨询、贴现、租赁业务,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第四、农户需要短期、临时性的生产资金,用于收贮、运销和加工, 部分农户需要提供电子汇兑、资金结算、信用卡、委托收付款等金融服务。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许多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业的自身积累日益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积累能力;从财政投入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政策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资金量不大、且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再加之县乡负债严重,财政困难,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而以各种方式挤占支农资金的事情却司空见惯,因此,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短期难有根本改善。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金融通过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等链条作用促进经济要素的投入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如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性担保等金融政策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化项目和企业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吸引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只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由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从而形成利益拉动下的经济连锁反应,也才能激活农村大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双赢”。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颈瓶 现有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 第一、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移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减弱。据涉农金融部门的大体分工,农业银行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县以下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包括农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 推进集约化经营, 按照市场份额、成本核算和规模经济的原则,调整了机构网点布局,实行(收缩农村)与(拓展城市)并举战略,发展战略明显呈现出向城市移位的倾向,同时,信贷重心转向了城市,新增贷款集中投放到了效益更好、风险更小的重点企业或行业,县和县以下机构基本上只有办理存单质押贷款,对法人企业的贷款均要上报审批。 第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1994年农发行成立的宗旨、短期任务是要实现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长期任务则是要充分发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作用。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农发行承办的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粮棉企业附营业务等项贷款业务重新划回农行。 从此农发行的作用也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按照目前的状况,农发行实际上是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产物,它根本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 从目前的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农副产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第三、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 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需求出现错位。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结算和手段等因素制约,农信社吸存难度大,历史包袱沉重,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实力有限;二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结算需求。龙头企业的市场化、无地域性、灵敏度高等特点要求结算渠道全国性、畅通性、快捷性,但现有农村信用社结算模式却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结算需求。 2、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极高的风险。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对于农业产业化新上项目,在产业化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作为承贷主体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致使一些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投入甚少。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3、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时培育和发展均需要贷款的支持。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 (1)农村金融供给的市场割据特征明显,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农业产业化数量众多的经营主体直接导致了农村信贷市场需求的分散与竞争性,从而需要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来满足。但由于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向是在清理取缔民间金融背景下的现有正规金融体制的自我完善,所以农村信贷供给仍然表现为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垄断格局,无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供灵活、多元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主要支持信用级别较高但数量很少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对于产业化经营中的农户来讲,其信贷来源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是按行政区划严格分割的,所以农户贷款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的卖方垄断结构。对于数量众多的介于农户与大型龙头企业之间的各类中小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来讲,其信贷市场则是寡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垄断的,信贷满足率自然也更低。另外,不同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伴随着农业银行和其他国有金融从农村大规模撤出分支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正规金融在组织形态上却止于分立而未发生市场意义上的协调或重组,农村信用社主要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农业银行则专注于对优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二者业务发展缺乏协调,也不存在功能互补的业务。而且,农村信用社本身也因为体制和技术等因素而未能实现经营上的协调配合。 (2)正规金融体系缺乏应有的活力。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外,还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不大,一般只涉及少数较大农村企业的融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农业融资方面(尤其是国家粮棉收购融资方面)的政策性银行。除邮政储蓄之外,上述其他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邮政储蓄主要由国家邮电局监管,央行监管有限。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本原因是改革不到位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农村经济内生发展的结果,因而存在众所周知的制度缺陷。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由此也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依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提供资金,但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考虑,我国正规金融发展过分注重了资产的安全性要求。无论农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均普遍上收信贷权力,严格审贷程序和审批条件,强化了不良贷款比例指标考核,导致在新增贷款发放问题上,出现了大量的“惜贷”和“慎贷”行为。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已经开始收缩业务边界,逐步从农村收缩机构,业务向城市集中,农业贷款发放显著减少。组织不稳与功能不定制约了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的发挥。 (3)民间金融的先天不足。由于正规性金融市场缺位,正规金融组织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也称民间金融)在金融管理当局抑制的领域之外自发活跃起来。 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是相对于农村官方金融机构而言的,是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机构,其具体的存在形式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地下钱庄、地下外汇兑付店和聚合等。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我国基本上被列为地下金融,并一味地进行整治。但民间金融就是“整”而不倒,往往是整治的风头上收缩一下,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甚至更旺。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也充分说明正式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的金融(特别是贷款)服务需求,而民间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当前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我国农村“高利贷”有8000亿元至1.4万亿元。 非正规金融组织若从实际产生的效果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及一些乡镇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打破了农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组织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民间借贷一直不具备合法地位,没有实现规范发展,难以有效地补充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而且,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有其致命的弱点和缺陷,那就是容易违反金融法规或高利率,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相当一部分资金可能流向一些不正当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成为非法活动的助推器;风险监管不严格,存在很大隐患。并且相当部分的民间借贷仍然采取了口头约定等不规范的借贷形式,利率普遍较高,既制约了资金需求,又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因此,民间金融的先天不足,导致其难以成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4)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5)直接融资比较困难。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主要面向国有企业,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县、乡、镇甚至没有证券交易网点,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证券融资非常困难。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龙头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数量也相对有限。1995年以前,在股票市场上市的龙头企业不到5家,1996年之后上市的农业公司数量开始增加, 但农业类上市公司所募集资金的总量与农业整个行业所需要的资金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上市的龙头企业共有59家,但筹资的数额比较少,所占比例偏低,而且部分上市的龙头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经脱离了农业和农村经济,龙头企业通过债券方式筹集的资金数额更是少之又少。2003年1月份统计,我国沪、深两市共有32家农业龙头上市公司,仅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6%,近60 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低,净资产收益率往往达不到再融资的条件要求,上市后所募集的资金也多转入非农领域,以取得短期回报。 3、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办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业务一度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但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业务重点也转向城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目前,多数省市的人保分公司都撤消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成为“惜陪贷”的重要因素,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4、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以蓝田股份为例,如果当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蓝田股份就有可能及时规避盲目扩张的风险,不至于出现信用危机,也就不会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和经营的失败。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货款在实践中也很难落实,直接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 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既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弱质农业从落后走向比较发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凡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加大对农业这种弱势产业的资金支持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惯例。面对目前我国农村实现产业化融资难的现状,要努力形成政策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协调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真正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深入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寻求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机构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1、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要明确现有正规金融体系的市场定位,真正建立起既公平竞争又分工协作的多元化组织格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将设在农村却很少甚至不发放农业贷款的国有银行基层网点撤出农村市场,腾出的网点设施和市场份额转让给农村信用社或其他地方金融机构,有必要保留的机构网点则必须界定一个严格的新增存贷款比例。加强对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其资金真正用于规定用途,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应允许其适当扩大政策性业务的范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尽快调整邮政储蓄机构的利率政策,降低邮政储蓄资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资金外流,稳定农村金融秩序。根据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可以允许在少数发达地区试办农村民营银行,以规范日益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切实解决数量众多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2、健全农村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持,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融投资体制。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创新农民个人投融资方式,构筑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据有关资料统计仅限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养老救济等社会保障、农业科技等五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就要10000亿元的资金。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光靠政府财政支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唯一的出路是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变单一的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农业主产区,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和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把农民存在金融机构里睡觉的钱用起来。 要加快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企业和弱势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盘活存量资本,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二是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份制运作,促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为上市打好基础。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性中介机构,为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四是以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为主体、建立专业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对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股权等形式的投资。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五是制定一些倾斜性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证券市场,为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和基金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3、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选择协作银行并进行授信管理,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后,由担保机构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在企业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时,由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发放担保贷款,贷款损失按责任分摊比例分担。 4、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体系,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环境。 一是积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市场服务功能的完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规划,并认真选择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种苗专业市场、有机肥交易市场、农机具租赁市场、要素市场、科技服务市场等多种类、多层次市场作为支持重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功能,促使批发、商贸市场、摊群市场为农服务,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同时,农村小城镇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市场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可以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介入中小城市和发达“建制镇”的供水、供电、煤气、电信、有线电视、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土地开发等建设项目。二是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继续给予支持,扩大本地区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发挥它们吸收农民就业、活跃农村经济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支持那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相关企业和组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要构建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体系,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农村民间非正式金融安排具有相当程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以在加强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非正式金融目前对农村发展提供了最大部分的信贷支持。简单宣布非正式金融非法是不合理的,简单宣布禁止也是禁不绝的。非正式金融在一定秩序框架下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封闭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低,非正式金融只要在人缘地缘血缘关系基础上运作,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和社会排斥之类的非正式制裁机制,其发展空间非常可观。在相对开放的农村社区,由于社区内外人员流动性较高,仅仅依靠信任和非正式制裁机制还不够,这就要求某些类型的非正式金融应在某种正式秩序框架下运作,实现部分正式化甚或完全正式化。如果说在封闭的农村社区人们完全可以依赖其所熟知的局部知识来运作非正式金融,那么在较为开放的农村社区,人们既需要利用这些局部知识,也需要利用法规政策之类的全局知识,以降低金融风险。在非正式金融监管方面,金融管理当局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或者简单禁止,而是应降低其风险,同时保持其活力。比如,利率高于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民间借贷才应成为该打击的“高利贷”,利率低于“高利贷”利率的民间借贷,原则上可以用民法加以保护,尤其是在发生贷款违约纠纷的情况下。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广大农村,社会关系不仅不是经济交换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交换的推动力量。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其实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不足。 6、选准信贷支农载体框架,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 农村信贷载体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贷款本息能否到期回流和农村金融自身经营效益的好坏。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培育好信贷载体,瞄准农村的主要产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龙头企业等,集中农贷资金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信贷“粘合剂”、“催化剂”作用,把触角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寻求支农与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择优扶持。(1)农村金融部门应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以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农村金融应始终坚持把支持“龙头”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要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从国有、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供销企业、私营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现有经济成份中,选择那些对农业产业化具有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经营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经济效益优良、抗风险能力强,并与农产、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建有稳定经济关系的骨干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2)农村金融部门应大力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部分优势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依托和枢纽,只有围绕主导产业、产品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促进产业化组织的最终形成,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根本。因此,农村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把支持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作为发展主导产业的关键来支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积极参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正确选定。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本地区农业逐步向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及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3)农村金融部门应积极支持科技农业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后劲。一是选择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品质好、效益佳,生产经营诚实守信的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予以积极支持。并使代款量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者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金融部门自身效益的实现。二是选择农村新涌现出的各种技术协会作为信贷扶持对象,支持他们建立起跨户、跨村、跨乡镇的技术服务网络,并通过他们以信息、技术、运销等的交流与配套服务,促使商品生产形成规模。三是适当选择符合贷款条件,技术力量强,经营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研及新技术推广机构予以热情支持,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地域载体的建立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形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4)农村金融部门应热情支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以突出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我国广大农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有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农村金融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从县情、乡情、村情、户情出发,支持其发挥各自的优势,面向市场发展当地独具特色的产品农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营造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农业支柱产业。并要注重支持集种植、养殖、休闲、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为一体的观赏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7、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要由以中央政府(包括监管机构)为主导的监管转变为以省级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监管,辅之以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监管者的监管。这是一种强调以省为主的农村金融监管思路,是由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悬殊的区域差异性决定的。中央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将农村金融准入和监管的权限,逐步移交给省级金融监管部门,特别是发挥后者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作用,增强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责任与积极性,分散全国的金融风险。二是要从合规型监管转向防范风险与提高效率有机结合的监管,将改善金融监管与鼓励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前瞻性研究和对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在维护农村信用社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在监管方式、监管内容、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放手让农村信用社去发展。如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在用人、网点设置方面的自主权;适当增加其在存贷款利率期限上的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所得税、储蓄利息税,放宽对核销贷款损失的限制等;允许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进入资金市场;按照农村信用社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证基金,并允许税前列支,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准备金制度。三是要从侧重市场准入和事后监管,转向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全程监管。 农业金融论文:关于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金融约束 制度安排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指出,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金融需求,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要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培育农村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解决农村信贷资金的外流,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要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要放开民间借贷,加快农村征信工作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创新监管制度和模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监管。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本文在认真剖析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的同时,从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和功能视角出发,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缺乏金融扶持 从产业经济和金融经济相关联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产业性质决定不同金融机构的滋生和发展…。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迫切需要与此产业性质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产生,农村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要素的缺失,恰恰是农村金融机构缺失的充分体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从贷款的额度、期限和服务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更不用说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同时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 斜。据统计,4家 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开始至今 ,共撤并 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特别是直接融资制度缺失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但农村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间接融资仍然占主导地位。一是股权融资渠道狭窄,占比较低。我国较严厉的企业股票上市条件,只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上市有利,导致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对称。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人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上市的仅有 10%,绝大多数国家龙头企业资金供给主要依靠间接融资。二是债务融资渠道单一。在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长期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债务融资,而债务融资的90%以上来源于银行。在不能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农村中小企业就不得不以非正规金融形式融资,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影响了其发展。 (三)农村金融利率市场改革缓慢,致使大量信贷资金从农村流出 农村经济因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影晌,生产效果和经营效益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估测性;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出现的众多中小企业,分布广泛,监测、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金融机构投到农村的信贷资金,必须获得与其风险监管相对应的回报,但是由于我国利率市场改革步伐缓慢,国家对利率的控制较严,投向农村的信贷利率,不能覆盖整个风险,不仅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发放贷款,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也经常出现非农化的现象。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年9年间我国农村资金金融系统外流量累计高达27 344亿元,且每年呈递增趋势。 (四)金融中介组织不到位,使众多中小企业缺少担保服务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在急需信贷资金支持时,由于没有相应的中介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服务,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企业在缓慢发展中求增长求生存,很难取得规模效益。 (五)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使农业企业有资产而无法抵押 厂房抵押是当前银行信贷通用的一种担保形式,也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法》明确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大多数农业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众多农业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六)民间融资长期得不到政府的承认与支持,削弱了民间资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资金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的融资高达 8 000亿元至 14 000亿元。民间借贷虽然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历次金融改革中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地位得不到认可、发展得不到支持,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的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困境。 (七)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企业信用等级普遍较低 我国金融机构的征信工作不完善,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还不普及,不用说是在农村,就是在城市对贷款客户的认定也有困难。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征信工作开展得较晚,对贷款客户资料的收集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农村的各类企业法人和农民的信用档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少有的中介机构服务又不规范,信息经常失真,使得农村企业信用等级普遍不高,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再加上当前农村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律“白条”增多,金融胜诉案件执行不到位,兑现的资金甚至不足以弥补维权的成本开支,使得银行在涉农贷款的发放上更加谨小慎微,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八)统一的金融监管制度,削弱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效能 农村金融天然具有较高风险,其服务对象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弱势区域(农村)。在当前我国尚未全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的情况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更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是金融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指标和进行日常监管工作时,大多数还是实行统一的监管制度和办法,没有考虑农业经营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行业特征,区别情况,分类对待。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金融需求,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形式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国有商业银行要把在县域经营的重点放在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信贷产品种类,积极拓展金融服务方式,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二)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培育农村资本市场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资本市场发育较晚,农业运用资本市场又更为滞后。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一个资金大量投入的过程,也是一个资产负债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一是深化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运作;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上为涉农公司融资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解决农村信贷资金外流问题 风险不同,要求的收益也不同,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农村金融服务的对象是分散、小额、风险状况各异的众多农户和农村企业,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利率自主权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利率,从而减少风险、增加收益。金融市场利率放开后,农村地区资金价格一般会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不仅能有效地动员农村地区的资源、调动农村居民进行货币积累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极大地吸引非农资金流人、扩大资金供应。同时,资金将会更为有效地使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农业产业化投资的顺利进行。 (四)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国外经验证明,中小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经营有效益的中小农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的来源;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 (五)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 修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宅基地归农民所有,扩大集体用地的使用权,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含抵押)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建立农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地的流转,将农地使用权这种固定的财产价值变成流动性较高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农地贷款资金来源。 (六)放开民间借贷,尽快出台《贷款人条例》,为农业产业化多渠道融资开辟合法的途径 实践证明,一个经济体健康持续的发展,应该是以民问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特别是在当前,不经过银行体系的实体经济投资活动,还有助于减少货币创造。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引导与规范,尽快制定《贷款人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民间融资应有的地位,明确其性质、活动范围、运作方式和借贷原则等,建立长效管理和监测机制,适时向社会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为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弥补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不足的作用,为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七)加快农村征信工作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增加金融有效供给实现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农户、农业中小企业等征信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征信工作的认识,促使其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统计报表等规章制度,提高与银行打交道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征信评价机制,规范对农户、农业中小企业信用评定的管理工作,提高其信用等级,促进农业产业化金融信用环境长效机制的建设。 (八)创新监管制度和模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监管 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弱质性,决定了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能同商业银行一样,应给予其更加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优惠政策。除了在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比等方面实行差别监管外,还应在市场准人、资金拆借市场、投资保险、中间业务发展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壮大农村金融机构实力,从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金融论文:浅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及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金融约束 制度安排 论文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和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本文在详细分析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的基础上,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从贷款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缺位,主要是为粮棉油收购和管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 ,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经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因受自身经营管理的限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农信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股东大会在农信社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事务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难以行使监督和决策职能。目前,农信社“三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这种形式上到位和实质上缺位的潜在风险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二是增资扩股并未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深层次问题,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农信社为了增资而增资,忽视了通过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构建有效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存款化股金、承诺保息、甚至贷款入股等违规行为,股本金稳定性较差。 (三)金融 中介组织不完善 ,使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因资金制约发展缓慢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 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有 86%以上的企业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再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急需资金时,只能依靠 自身力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丧失了许多快速发展的机会,只能在缓慢发展中求生存,不能取得规模效益。 (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削弱 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 ,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推行集约化经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斜,占县域及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4家国有商业银行从 1998年开始至今.共撤并 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五)民间融资长期得不到政府的认定和支持,制约 了其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资金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融资高达 8000亿元至 14000亿元。民间借贷虽然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历次金融改革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位得不到认可、发展得不到支持。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的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双困境地。 (六)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 ,使农业产业化企业有资产而无法抵押 厂房抵押是当前银行信贷通用的一种担保形式,也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法》明确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二、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 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竞争、提高效率,增加农业信贷资金供应,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二)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夯实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基础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实处,增强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杜绝管理风险。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分权与制衡治理机制,是农信社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增强重大经营决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确保“三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农信社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扩大增资扩股的范围,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或者外资入股,夯实基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内部人自控的问题。三是对农信社的监管,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开来,在资本充足率、呆账核销、存贷款比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监管环境。 (三)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为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 国外实际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订单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来源的渠道;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 ;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 (四)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宅基地归农民所有,扩大集体用地的使用权,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含抵押)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建立农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引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地的流转,将农地使用权这种固定的财产价值变成流动性较高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农地贷款资金来源。 (五)制定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以法律的形式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比政策更具有连贯性。目前,应结合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快制定保护、支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农业金融论文: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政策金融有效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对于推进农业政策金融有效发展、实现农发行新的跨越式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涵义。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好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农发行内部改革进程,不断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实现农业政策金融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业发展银行提出的现实重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农业政策金融实践有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是要加快发展。只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农发行自建行以来,信贷支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样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历程,但是农发行坚持用发展来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坚持用发展来消除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坚持用发展来体现农发行的价值存在,不断地将农业政策金融事业推向前进。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发展观念还不够解放,利用政策和区域优势实现有效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大,发展的步伐和效果还可以实现更高更快更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以“好字优先”为前提,因地制宜谋发展,抢抓机遇保发展,奋力拼搏促发展。要努力克服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坐井观天、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着力解决怕担责任、怕冒风险、怕出差错、怕吃亏不讨好而错失发展机遇的现象和问题,着力通过有效发展来充分履行好农业政策金融职能,充分发挥好农业政策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要坚持有效发展。近年来,黄石农发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的总体工作部署和思路,紧紧围绕全年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坚持“好中求快、稳中求活、统筹兼顾、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快有效发展,全面提升办行水平。好中求快,就是要在确保执行政策好、支农效果好、资产质量好、经营效益好的前提下,能够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抢占业务发展的制高点,力争各项指标进入全省系统中等偏前行列和全市金融系统中的靠前行列;稳中求活,就是要在保持业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增强经营管理活力;统筹兼顾,就是在抓好全行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其他各项工作的整体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办行水平、打造精品银行、品牌银行形象提供有力保障;创新发展,就是要在准确把握上级行政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形象、有实效的工作“亮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外潜力,推动农业政策金融整体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3、宏观政策调整为农发行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宏观调控中,始终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安排的各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拓展农发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日前,国家为预防经济下滑,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预计到20xx年新增贷款将超过4万亿元,其中20xx年底前政策性银行将追加1000亿元贷款规模,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及农副产品收购。这些都为农发行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加快农业政策金融有效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贯彻落实和探索发展,才能在新形势下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效、新成果。联系到农业政策金融实际,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原则。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逐步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农业科技贷款业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拓展农发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信贷支持力度。目前,黄石农发行开办的主体业务为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在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开发、农业机械化、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诸多极有发展潜力的涉农领域还未尝试和有效介入。对此,应积极有效推进农业开发等极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营销,进一步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支农力度,促进全行业务全面发展。 2、 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原则。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给农业政策金融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做好传统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工作的同时,黄石农发行积极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等涉农领域新贷款业务,促进业务协调发展。通过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通过积极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打造业务发展“双轨道”;通过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业务有效发展安上“助推器”。据调查,黄石农发行20xx年末贷款总额仅6.5亿元,而通过实施上述涉农领域的有效发展和协调运作,20xx年9月末该行贷款总额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2亿元,不到三年时间贷款规模翻了三番,年均增长速度100%以上,其中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和中长期贷款总额近1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4.4%。通过业务有效发展,黄石农发行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和构建和谐黄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坚持发展的渐进性原则。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应当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状况、企业发育成熟程度、信贷支农区域特征和地方财政实力状况等实现渐进性发展。近年来,黄石农发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探索了信贷支农的三个经济循环圈的渐进性格局,即在黄石城区实施以园区建设为主导,以纺织、饮料、农副产品加工为依托的区域性产业行业信贷支持策略;在大冶市实施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以保健酒、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畜牧水产养殖和饲料加工为依托的区域性产业行业信贷支持策略;在阳新县实施以特色粮油加工为主导,以大型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农场改造升级、大中型水库整险加固、新农村村村通道路建设及种养殖业、林特产业和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为依托的区域性产业行业支持策略。 4、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有效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国家强调要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供给,实现粮棉油的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在从紧货币政策实施期间,农发行市场筹资难度增加,信贷投放面临需求旺盛与规模、资金约束的双重压力。对此,全行上下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要求,未雨绸缪,主动应对,有保有压,有进有退,采取灵活积极有效的措施,用足用好用活信贷支农政策,力促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二是有效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业务发展,片面注重指标完成,而忽视贷款质量,放松风险管理,要做到既把握好信贷规模的总量,又要不断优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有效防范风险。三是传统业务与新型业务的关系。粮棉油收购业务作为农发行传统业务,是立行之本,应始终坚持其主体地位不动摇。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中小企业等涉农领域新贷款业务,作为加快农发行业务有效发展的“两翼”必不可少,可以增强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以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随着粮棉油流通体制的深入改革,农发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银监局批复扩大农发行业务范围后,黄石农发行通过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有效发展来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以后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效益与内部效益的关系。在业务范围扩大后,黄石农发行结合实际情况,在做好传统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把关注点放在提升商业性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上来。截止到20xx年9月,全行贷款余额突破20亿元,盈利达到4000余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自20xx年以来,黄石农发行仅对全市数十家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0亿余元,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支持企业共实现产值近50亿元,实现利税8亿余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3000余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内部效益的共同提高。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农发行业务有效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农业政策金融业务的有效发展。而通过有效发展的实施,可以在实践中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后期的有效发展创造更高的平台和更加有利的条件。 1、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在20xx年年初,黄石农发行就组织全行上下开展大讨论,认识到不发展就难以发挥好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不发展就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不发展就没有可持续再生能力。根据黄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业务发展规划,其中近期目标是通过近两至三年的有效发展,使全行贷款总规模达到20亿元,其中商业性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中远期目标则是通过三到五年的有效发展,使全行贷款总规模达到或接近30亿元,促使商业性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70%以上,形成科学合理的贷款产品、种类和结构的有机组合,确保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2、风险防范是核心和保障。随着农发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特别是商业性贷款的风险防范问题愈加重要,也成为全行业务能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避免或减少贷款风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要不断提升全行信贷管理理念,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改进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建设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明确信贷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提高信贷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为加快业务有效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3、人本管理是支撑和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支撑和关键是要以人为本。一是要创造尊重人才、鼓励进步的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鼓励和支持全体员工为改革发展献言献策,调动全员谋求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全行实际,逐步建立客户、信贷、财会、审计等各个专业的人才储备库,充分挖掘系统内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三是优化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大对员工积极参加各种学历学习和专业资格考试,促进全体员工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四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对群众公认、业务能力强且符合任用条件的职工,要积极培养、推荐、任用,充实到各级领导干部队伍中。 4、有效发展是归宿和目标。农发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致力于“三农”政策的贯彻与实施。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发行应实现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实现自身有效发展,打造现代精品银行。通过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带动自身的有效发展,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5、文化建设是信念和宗旨。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经营发展的全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要进一步树立至诚服务理念,增强对内、对外的服务意识,创建和谐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努力创造一个与社会环境相融合、与改革发展相适应、具有农发行特色的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和谐环境,为打造一流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农业金融论文:浅谈构建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业 职业教育 就业 [论文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的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敲响了警钟,最终也会对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等教育界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引发各类的冲击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职业教育部门需配合政府的发展规划,深入进行改革,加大农业投入,以培养更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农业产业人才。 2008年起世界经济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企业纷纷大幅裁员,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加入失业队伍作为与劳动力市场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在这一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其在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怎样通过职业教育为未来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劳动力,增强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这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制定应对策略中的重要议题各国经验表明,世界经济危机在对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众多不利影响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加强投资改革、扩大招生规模、更新培训内容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战略。虽然世界经济正在走向复苏,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挑战,从实现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更广阔的职业教育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将成为未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田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经费的短缺 首先,在职业教育中,选择与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学习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农业学科,主要是基于有乡土情节,愿意学习到实用的农业知识,并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服务;也和国家倾向农业的政策密不可分,国家和地方政策并重复制农业:和农业、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息息相关。 其次,农村学生上职业学校的费用,一部分来自国家、地方财政补贴,一部分来自学校经费支持,但在生活中主要的生活费用还是家庭给予。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父母遭到停薪或者失业的危机。外出务工的农民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突如其来的失业,可能致使家庭陷入“财政危机”。最直接的可能就是职校生遭遇退学,因为社会观念和金融危机的出现,目光狭隘的农民可能会陷入“读书无用论”。 第三,家庭教育经费的短缺,可能会致使心理脆弱的学生丧失在校学习的信念。中国传统孝道观念在这个时候会羁绊学生产生退血情绪。 (二)职校农学专业就业压力大 局部较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小规模返乡问题,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一些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闭状态,农学专业从业人员的生活就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外转劳动力返乡的相对较多,未返乡的部分劳动力也面临着减薪的压力,甚至有被裁员的可能。 如果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业比较效益不能抬头走高,将使学农业出生的毕业生积极性受到打击。加之畜牧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的萎靡,将使农业相关产业持续增收受到较大影响。 历经金融危机,对于农业职业教育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关键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如何应对: 二、农业职业教育应对措施: (一)加大财政对农业职业学校的投入,着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职业学校在应对学生就业还显疲软[3],还难以承担巨大的教育成本投资,而政府作为教育投资、公益性投资的主体,是农业投资中最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投资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中央和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并且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要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搞好水污染治理工作,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实施农村道路改建、农网改造、农村通讯、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基础设施的投入带动农业职业学生的就业。 (二)积极转变社会政府职能,着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 首先,要通过积极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容量。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业劳动力参加水利、道路、造林等政府公共工程建设,这既有利于把财政投入直接转化为农村现实购买力,又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其次,要继续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三)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增强农产品的技术竞争优势 要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质量型品种的培育和现有品种品质提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争取在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的优良品种选育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农产品产后相关技术,特别是对畜禽、水产品、水果和蔬菜以及粮油精深加工等发展周期较长行业。 (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拓宽农业利用外资渠道,拓宽农业就业途径 第一,要改善我国农业投资环境,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划,完善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改革对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使用土地的审批、收费及管理政策,对于那些大型的农业开发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的项目、投向基础设施、回报期较长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和信贷政策的优惠;逐步放开对外商投资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出口管理。进一步向外商放开农产品市场,允许外商从事包括农产品的仓储、运输、销售等活动。 第二,要不断拓宽农业利用外资渠道。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贷款和援助,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以及帮助特困地区消除贫困。 农业金融论文:浅谈构建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业 职业教育 就业 [论文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的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敲响了警钟,最终也会对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等教育界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引发各类的冲击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职业教育部门需配合政府的发展规划,深入进行改革,加大农业投入,以培养更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农业产业人才。 2008年起世界经济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企业纷纷大幅裁员,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加入失业队伍作为与劳动力市场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在这一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其在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怎样通过职业教育为未来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劳动力,增强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这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制定应对策略中的重要议题各国经验表明,世界经济危机在对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众多不利影响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加强投资改革、扩大招生规模、更新培训内容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战略。虽然世界经济正在走向复苏,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挑战,从实现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更广阔的职业教育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将成为未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田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经费的短缺 首先,在职业教育中,选择与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学习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农业学科,主要是基于有乡土情节,愿意学习到实用的农业知识,并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服务;也和国家倾向农业的政策密不可分,国家和地方政策并重复制农业:和农业、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息息相关。 其次,农村学生上职业学校的费用,一部分来自国家、地方财政补贴,一部分来自学校经费支持,但在生活中主要的生活费用还是家庭给予。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父母遭到停薪或者失业的危机。外出务工的农民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突如其来的失业,可能致使家庭陷入“财政危机”。最直接的可能就是职校生遭遇退学,因为社会观念和金融危机的出现,目光狭隘的农民可能会陷入“读书无用论”。 第三,家庭教育经费的短缺,可能会致使心理脆弱的学生丧失在校学习的信念。中国传统孝道观念在这个时候会羁绊学生产生退血情绪。 (二)职校农学专业就业压力大 局部较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小规模返乡问题,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一些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闭状态,农学专业从业人员的生活就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外转劳动力返乡的相对较多,未返乡的部分劳动力也面临着减薪的压力,甚至有被裁员的可能。 如果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业比较效益不能抬头走高,将使学农业出生的毕业生积极性受到打击。加之畜牧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的萎靡,将使农业相关产业持续增收受到较大影响。 历经金融危机,对于农业职业教育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关键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如何应对: 二、农业职业教育应对措施: (一)加大财政对农业职业学校的投入,着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职业学校在应对学生就业还显疲软[3],还难以承担巨大的教育成本投资,而政府作为教育投资、公益性投资的主体,是农业投资中最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投资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中央和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并且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要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搞好水污染治理工作,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实施农村道路改建、农网改造、农村通讯、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基础设施的投入带动农业职业学生的就业。 (二)积极转变社会政府职能,着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 首先,要通过积极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容量。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业劳动力参加水利、道路、造林等政府公共工程建设,这既有利于把财政投入直接转化为农村现实购买力,又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其次,要继续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三)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增强农产品的技术竞争优势 要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质量型品种的培育和现有品种品质提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争取在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的优良品种选育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农产品产后相关技术,特别是对畜禽、水产品、水果和蔬菜以及粮油精深加工等发展周期较长行业。 (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拓宽农业利用外资渠道,拓宽农业就业途径 第一,要改善我国农业投资环境,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划,完善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改革对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使用土地的审批、收费及管理政策,对于那些大型的农业开发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的项目、投向基础设施、回报期较长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和信贷政策的优惠;逐步放开对外商投资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出口管理。进一步向外商放开农产品市场,允许外商从事包括农产品的仓储、运输、销售等活动。 第二,要不断拓宽农业利用外资渠道。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贷款和援助,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以及帮助特困地区消除贫困。 农业金融论文:浅谈新经济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撑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9次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此大势下,要加推进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科技应用,确保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转型,农民致富。 农业产业化是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济价值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各方面军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却非常少,说到底是因为农业的“弱质性”,缺乏吸引力。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农业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但造成农业弱质性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农业经营方式没有把农业与关联产业有机地结合并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业内部经营分割开来,带有浓厚的小生产色彩,这样造就的弊端是:一方面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无论通过计划收购,还是市场交换,都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甚至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物化劳动的消耗都得不到补偿。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部门。也就是说盈利部门不在农业,农产品通过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增加的价值有一部份是农业部门创造的,而这部份剩余价值完全落入其它部门。农业的边际效益非常低,创造的剩余价值更是完全被工、商部门所无情占有。因此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润返还于农业,按经济内在联系经营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给壁垒 (一)国家经济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业发展艰难。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典型的很不合理的重工轻农的奉献型三农政策体系。国家长期实施超低的农业投入政策,通过“剪刀差”的价格方式,转移农产品价值。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np300-1200美元期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的比例应在10%左右,但我国长期以来远远低于这个比例。联合国粮农组织要求发展中国家农业研究的投资量不能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6%,但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在0.4%徘徊。 (二)农业产业自身弱质性强,经济效益增值缓慢。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动力的普遍不足。农产品一般是需求量大的初级产品,在我国农产品的宽加工与深加工明显不足,导致其附加值普遍低下。这种情况下,投资农业极有可能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另外,由于农产品的低供求弹性、非商品性等属性,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农村信贷建设发展滞后,金融机构扶持软弱。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城轻乡的“二元型”金融信贷政策,农民极难获得必要的银行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虹吸”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设在县以下的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贷款权,都在加快撤并和收缩进城,造成农业产业化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四)产业主体融资困难重重,金融支撑力量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和执行部门对执行中央三农政策的大打折扣、变换走样,使得农业资金支持严重困难。银行信用社对信贷资金的投放不仅注意安全,而且更多地考虑到效益,从而导致一般地区、一般企业和一般农户缺乏应有信贷支持。同时,在农业银行系统,农贷的“主业”地位也没有充分到位,“农转非”现象严重,进一步削减了农贷资金数量,加剧了农业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三、金融支撑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策探讨 (一)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国家要在资金上保护、辅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在解决农业投融资问题方面,要确立和完善以国家为宏观主导的多元化扶农投融资体制,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转农业奉献型政策为农业受哺型政策,切实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政府对农业政策性补贴力度。 (二)建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资本供给,以改组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一种全息型的贷款机制。要尽快建立与完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农业贷款保险业务,从而为商业银行扫除进军“三农”的信贷障碍,在完善配套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对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 (三)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国家通过宏观政策,牵引、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以营造优良的农业民营投资环境。通过这种环境,让民间投资者的权利义务得到有力保护,让民营资本享受国民待遇,让他们有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的机会。 (四)招商引资壮大资金链条。应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有力形势,大力发展、开拓现有多边和双边的外资利用渠道。重点引进世界上实力雄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获取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出口市场。还可以借鉴bot等当前国际先进的融资方法。 农业金融论文:浅谈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 农业发展银行 西部 新农村 【论文摘要】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农业政策性银行应该努力拓展业务范围,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改革入手,总结了近年基层农发行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当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这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农发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结合西部实际,确定支持领域和重点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农发行贵州分行看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作用 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已覆盖全省9个地州市,建立了56个县市的组织网络和金融服务体系,并在其他33个无机构的县市区,设立了29个客户服务组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近年来,针对贵州特色农产品资源较丰富,但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农发行贵州分行充分发挥自身在信贷规模、资金、利率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贷款规模从2006年初的6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93亿元,其中,在黔东南州就投入了13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凯里市“两河”治理、凯雷农村公路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其信贷投入力度、贷款增长速度均位于全国农发行系统前列。2009年,农业发展银行贵州分行加快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仅上半年就投入40亿元信贷资金,为支持贵州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发行在支持粮油生产和流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农发行贵州省分行自成立以来,坚持把做好粮油收购资金供应管理作为立行之本。根据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的变化,该行适时调整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粮油购销,确保国家粮改政策的实施和全省粮油收购、储备、调销等业务的正常运行。2008年,农发行贵州分行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67.66亿元,其中,政策性粮油贷款14.6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粮油收购贷款11.89亿元,同比增加1.28亿元。 2、农发行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方向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理念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和推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76.38亿元,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择优扶持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发展,有效发挥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三农”发展。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投资22.7亿元的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在贵州省赤水市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农发行贵州省分行针对贵州林业资源丰富的实际、累计发放贷款16.4亿元支持的产业化发展项目,也是农发行业务范围拓展以来、全国农发行系统审批单笔金额最大的贷款项目。该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季节性地为社会提供50万个闲置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通过种植出售竹原料、支持基地建设等,种竹农民每亩可增收100元/年,每年可增收2700万元,种竹农民实际增加收入1.03亿元。 3、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贵州省情,农发行明确将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重点、骨干项目,加强对农田水利、农村路网、农村电力、能源、信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截至2008年3月底,该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9.24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2.15亿元,占一季度贷款累放额的75.8%,是2007年全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总额的6.33倍。 4、为涉农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近年来,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截至2008年3月底,该行涉农小企业贷款户数已达136,占全行总贷款户的30%,涉农小企业贷款余额达2.5亿元,在支持贵州“三农”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2008年4月,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与贵州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就促进贵州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签订担保合作协议,以拓展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化解和分散金融风险,强化政策性银行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功能,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发行支持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1、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 西部贫困地区一边是“缺血”的穷财政,有大量资金需求,一边是农发行能够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而这一需一供却不能有效结合。在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的现实下,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又受到诸多限制,应该取消对农发行业务范围的单一申请审批制,凡是有利于农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行业、产业、项目,都应准予农发行介入,成为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从业务范围和功能上,让农发行成为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政策性银行。同时,由于农发行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基层行没有主动权,贷款门坎高,办贷程序繁琐、成本高,造成农发行办贷难、办贷慢的现象。 2、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担保和抵押贷款,而西部的社会信用担保业处于萌芽期,还没有形成可为农业企业提供担保的信用机构。新农村建设中与“三农”关系密切的项目,即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小企业等业务,多数属于贷款期限长、风险大、利润率低的项目,按照商业性贷款管理要求,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项目很难获得信贷资金支持。 3、农发行开展商业性支农信贷业务仅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社会,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往往表现在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县域经济项目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不断收缩,存差不断扩大,大量资金不断从农村抽走,农村资金流出严重。支持商业性新业务的开展,必须坚持谨慎积极的原则,这为欠发达地区本身难以开展的客户营销增加了压力。农发行基层贷款权上收后,从贷款到调查、审批到发放,手续复杂,供求时间不对称,有时银行贷款到位,企业商机已失。 4、农业政策性金融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 在营运管理方面,农发行服务于客户、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基层行还不适应上级行针对支农需要、针对市场变化的信贷计划调整,信贷计划的准确性不高,结算手段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一些行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现有的数据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实现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队伍建设方面,员工素质与信贷支农的现实需求还不太适应,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项目评估、风险管理、国际业务、法律事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岗位激励约束机制亟待完善。 三、对农发行支持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巩固传统粮油购销业务 按照国家粮棉改革和购销政策,农发行应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坚持不懈地做好传统的粮食收购、储备、调销信贷工作,巩固好原有的粮油储备、购销企业,全力支持粮油产业发展。根据贵州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实际,贵州省分行积极支持粮油加工产业链发展,促进一批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粮油加工产业链品牌的创建,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大幅增收。 2、以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 县域经济是连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纽带。农发行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平台,给县域经济繁荣注入新鲜血液,对推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切实落实现代银行要求,不断推进农发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一要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制度体系,二要努力防控经营风险,三要继续强化资金计划分类管理。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逐步把农发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针对2008年产生新增不良贷款的实际,贵州省分行在全省系统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的信贷管理与风险防控集中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全行员工集中学习信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排查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进一步夯实信贷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立足地域经济特点,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贵州省为例,虽然其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较多,市场很大,但是开发严重不足。农发行可以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台,依托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农发行的网点、资金优势,通过不断加大信贷,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广、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如支持优质稻、茶业、杂交玉米、种子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对于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贵州省分行近年着力支持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神奇、益佰、信邦等药业企业的发展。 5、创办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 农业项目特别是新建项目,风险高、信贷投资风险大,亟须有一个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来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除了自身要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外,还应建议政府筹建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农业担保公司可建在县一级,由政府提供注册资本金、初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可依托乡镇政府、农业企业等,采取会员制形式,吸收会员资金,壮大担保基金。在担保公司成立初期,政府财政应为担保公司提供费用补贴,待其逐步发展为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后,政府可停止补贴,以实现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金融论文: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水平,但是,综合当前现有数据分析结果,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尚未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是当前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要想充分的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不断的加大贷款的力度,从而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业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注重与农村乡镇企业实现合作,全力支持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间接的提高自身的贷款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姜国新 单位: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 农业金融论文:农业科技与金融机制的整合 1、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 (1)种子期农业企业处于酝酿阶段,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资产主要以科技知识产权为主,一般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资金链薄弱、信用体系有待完善,因此难以获得市场金融的青睐。 (2)初创期农业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个时期的农业企业在市场化和产品化两方面投入比重大,加上用于宣传推广的费用比较多,单位成本也就大大提高,而农业产品的单位收入有限,中小型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小,做不到薄利多销,因此,此时期的农业企业财务状况经常出现赤字。在信用体系和融资渠道不完善的融资环境下,农业企业缺乏业绩支撑,也就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到资。 (3)成长期的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企业在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的迅速扩张,必须以大量资金作为支撑,因此,企业融资的任务也就非常艰巨。但迅速的发展也给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的不稳定上。同时,成长期的企业,技术被替代的风险也较大,加上财务状况的不稳定,短时间内不可能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而缺少抵押物的企业也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所以,资金的缺乏是企业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困难。 (4)企业在扩张期阶段已经具备了各方面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融资最大的威胁。纵使企业债权融资的比重开始上升,但风险投资比重也存在下降的可能,成熟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成了该企业在这一阶段最核心的竞争力。(5)成熟期企业的产品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群众基础广,品牌效应明显。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渐趋成熟,使得企业各方面风险都有所下降,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利润的增加,企业全面进入盈利期。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积累了较多的融资抵押物,资金的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有大量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和企业的科技创新上。 2、湖北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科技金融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湖北省都非常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性金融支持、银行信贷政策、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虽然,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难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中小科技企业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方式的现状。部分行业融资缺口仍然很大。在武汉市2009年统计的17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技经费筹集额为11.18亿元。其中,企业资金为9.78亿元,占87.47%;金融机构贷款为0.63亿元,占5.64%;政府资金为0.59亿元,占5.28%;其它资金为0.18亿元,占1.61%。说明企业科技经费仍以自筹为主,金融扶持力度不强。 (2)湖北省金融的发展脚步跟不上科技创新的步伐。目前,政府各职能部门间自成体系、条块分割,这种部门间形成的极强的独立性,导致了部门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企业、担保平台、金融机构三者结合不紧密,因此无法起到信息平台所应起到的作用。 (3)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综合效益优势不明显。湖北省是农业大省,教育强省,地理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从《2010年全国各地区科技进步监测结果》来看,湖北省的科技投入指数为52.4%,科技产出指数为43.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湖北省科技金融综合效益始终无法跻身全国前列。而且从2009、201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全国各省科技金融结合效益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湖北省依旧步伐缓慢。因此,湖北省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逐步实现科技金融一体化。 3、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耦合机制设计 种子期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以天使投资和政府政策的扶持为主。种子期企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政府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信贷优惠政策,优化信贷服务机制,增加信贷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担保机构引导企业金融贷款。同时,在财政和税收政策上,对农业企业提供贷款补贴,对于一些科技水平高的农业企业,实行减税和免税政策。此外,对于拥有知识产权的农业高科技企业,政府实行资金奖励。初创期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以中小型贷款和民间借贷为主。初创期企业主要面临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此时企业具有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与固定资产,具备科研创新的实力,但科学技术产品化和市场化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市场力量薄弱,前景较为模糊。相比较种子期而言具有一定的贷款实力,可以从银行获得中小型贷款,这对于企业初创期的帮助是巨大的。成长期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以银行借贷和风险投资为主。通过建立负债关系从而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流动资金,符合初创企业家大量融资短期获利的需要。企业家先行融资,期限以一个产业链周期为宜,从购置生产原料到加工、最后批量生产直至销售全过程,短期内满足市场需要,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较大的净利润。扩张期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以银行借贷和上市融资为主。扩张期企业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盈利性较高,该阶段企业主要任务是在固定获利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自身规模,提高自身实力与市场占有率,进行新市场的开拓工作。该阶段企业融资主要渠道还是银行的借贷款,在扩张期宜加大银行的借贷,减少风投的负债比例。上市融资相对要求较高,但是融资规模也最大,上市板块有许多种,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融资渠道,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以中小板为主,创业板为辅。新三板市场是非上市中小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的主要途径。成熟期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以长期借款和上市融资为主。成熟期企业主要工作是在维持现有市场的基础上,需找新的契机,以获得第二次新生。总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科技推动金融发展。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贷款融资难使农村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个体经营户等市场主体和广大农户面临着严重的“钱荒”。许多金融机构还不是很愿意将资金投入一个不知道未来效益如何的农业科技创新中。 作者:梁亮斌 刘亚琼 李乐 魏爽 李子林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业金融论文:政策性金融与特色农业发展 1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不能满足经济的持续增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必然趋势。各地区应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发挥地区优势,开发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品,促进优势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并不仅限于田间的作业和产品的不同,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的产业链,在这条延伸的产业链上需要供、产、销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衍生出了第二(例如农产品深加工等)、第三产业(例如运输,技术咨询等),改变了过去农业单一的经济结构局面。 1.2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对农业的“倒逼机制”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而特色农业顺应了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开拓功能。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无公害无污染的特色农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我国“入世”之后,农产品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非关税壁垒使贸易的环境更加险峻。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特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大力发展生态化特色农业是传统农业改造的一个方向。发展农业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还存在着贫困乡、贫困县;打破传统小农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出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尽早脱贫致富。 1.3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前的目光主要聚集在工业上,从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的低效运行、滥用肥料和农药、废弃物随意丢弃,对水、土壤和大气构成的污染同样比较严重。《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农村经济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特色农业的发展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相挂钩,这就形成了一种激励措施,要求特色农业的利益相关者有动力来保护好环境。 2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政策性金融 2.1农业弱质性 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明显,其生产力水平较低,组织程度不高,规模较小,应付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差,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入世”以来,政府补贴越来越敏感,对农业的支持只剩下运用政策性金融这一途径。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中的新兴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大的威胁。自然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特色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无法抗拒性,洪涝、冰雹、干旱、霜冻等极端天气都可能造成灭顶之灾。②在引进特色农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本地土壤和气候不适应,无法获得经济效益。市场风险主要是生产者在根据价格调节生产时,供求之间存在时滞,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农户在遭遇损失之后,积极性受挫,进行再生产面临资金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农村各产业的发展状况由资本投入、劳动力、土地、技术所决定,其中资本的投入起到关键的作用,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目前我国农村资金配置的现状来看,资金的匮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问题突出。从国家宏观经济来看,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增长;从微观上来讲,有利于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金融对基础产业和农业的直接扶植及强力推进的特殊功能就应当发挥出来了。 2.2市场的失灵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以及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都比较高,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了市场引导的失效。农户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特色农业的正外部性同时存在,市场不能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就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政策性金融机制也不是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它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而不是简单加总。 2.3农村金融排斥与金融空洞 金融机构能够在分配信贷配额时,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选择预期收益较高、风险适度、偿债能力比较强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农民作为信贷的弱势群体,很容易遭到金融排斥。衡量金融排斥,目前最受学界推崇的是坎普森与韦利提出的六个维度指标:农村特色农业的金融排斥具体体现为:①地理排斥,金融机构在选择网点时主要选择交通和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发达地区,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②评估排斥,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户往往对资金要求较少、次数频繁,要对未来收益以及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将产生过高的成本,评估程序限制了农户获得金融资源。③条件排斥,农村信用基础薄弱,投资特色农业有更大的风险,一旦失败,很难向金融机构证明还款能力。④价格排斥,农业收益率较低并且不稳定,农户往往难以接受较高的利率。⑤营销排斥,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主要针对优质客户,忽略了农村。⑥自我排斥,农民的保守封闭意识,不愿意向金融机构借款。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商业性银行正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去寻找潜在的优质客户,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金融资源反而被吸收到更发达的地区,农村金融出现了空洞化。农村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贫困—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恶性循环圈”。政策性银行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投资,为其他金融机构指示了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和支持重心,从而诱导了商业性资金的参与;同时在农村构成适当地竞争,有利于抑制民间的高利贷、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健全政策性金融制度和功能 传统政策性金融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全额提供资金、主导信贷投向和贷款利率、为经营亏损提供补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则只要听命于政府就无须为经营管理失败承担责任,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特色农业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政策的实现和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制订科学合理的借贷计划和还款方式,在信用评级、借款利率、还款期限、借贷对象、担保方式上都应有严格的规定。为了保证政策性信贷的安全性、效益性及流动性,对部分专项信贷资金还需进行封闭运行和封闭管理,严格信贷监控。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严重缺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增加财政投入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2拓展业务范围创新金融产品 长期以来,农户只能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中选择,没有考虑到农户的需求。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农业政策性金融可为农民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如提供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投资咨询、农村企业经营情况诊断、农村市场信息等服务,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由粮棉流通领域延伸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工业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能源、气象、良种、病虫害预报和防治、各类农产品进出口、农业生态、农业科研与推广和农业高、中等国民教育等领域。3.3做好对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肩负着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引导生产、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功能,其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益。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政策性金融要依据国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创新金融产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竞争能力。 3.4政策性金融引导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 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体系,仅仅依靠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支撑发展特色农业的全部政策性金融业务,设立遍布农村的分支网点也不现实。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信用社应各自突出业务重点,与民间金融展开适度竞争,建立一个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性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大型项目的开发、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降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通过向农村信用社贴息或提供担保等方式,间接性的将政策性资源输送到农户和小企业,缓解弱势群体金融排斥。 3.5出台相关政策性金融法律 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但是至今仍然没有相应的法规和条例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予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和参与金融法律关系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和平等的法律地位。立法时明确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经营原则、职能定位,避免政策性银行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方面自行或人为调整,偏离政策性银行方向。要与时俱进地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保持动态调整,与经济金融发展宏观环境相适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着重实现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经济金融环境的协调均衡。 4结论 发展特色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策性金融与特色农业的结合改变了就金融而谈金融和就农业而谈农业的困境。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人才、土地和资金的综合投入,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成长期,资金的投入成为关键因素,政策性应该走在市场前面来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作者:李原 王腾飞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知识管理校园网站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针对这些不同的需求,N元素网站整合适合大学生兼职、考证和技能培训、生活、社交、娱乐的网站。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从分析N元素大学生专属网站的结构出发,对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网站建设与运营策略,提高网站对服务信息的集成能力,增加相关内容的统一性与便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需求,实现N元素网站运营管理的低成本。 关键词: 知识管理;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多数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通渠道,在鱼龙混杂的网站中,如何提高网站对专业信息的集成能力,以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成为网站建设重要课题,N元素网站融汇各信息,设立欢乐推荐、情报搜集、每日推荐等多个板块,为大学生提供多种信息。 1N元素校园网站:融汇信息的集成性载体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建立了校园服务网站,校园服务网站被视为服务学生、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新载体,校园网络的建设是以服务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社交为出发点,它的建立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的校园网络只是一校一地的局域网,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网络管理水平相对较差,资源库的数据量有限,各大高校信息交流不畅。校园服务网络建设不是应对上级领导检查信息化水平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领导博取政绩的实用性工具,而是为了适应学生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快、精、准的新信息与新知识的工具,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要增强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实现管理与运营的低成本,同时将网站服务功能由资源与技术层面拓展到商业层面,努力实现信息交流与网站经营目标一致发展。N元素大学生服务网站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教育资源,以统一的资源界面提供给学生,使教育管理人员、各年级的学生、老师能够内外部信息。N元素网站设立十大板块,提供各种信息以增强功能留住大学生网络用户,使其成为网络大学生信息集散地或“网上数据库”,结合当前实际,网站主要提供教育领域的新信息、提供专业性搜索引擎、免费邮箱、内容、多媒体资讯、娱乐资讯,并配有在线交流、教育论坛、就业指导等定制服务。具体地说,N元素校园网站就是要整合对大学生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网络平台,汇聚多种信息,建成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 2知识管理:N元素网站建设的新内涵 N元素网站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工程。笔者认为N元素网站建设要体现知识管理的特性,增强对各模块的管理,实现面向大学生与专门信息的集成,通过运用Web语言,增强各模块知识链接的便捷性。当前,多数校园服务网站存在薄弱环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网站资源库的产品没有科学性与权威性,且资源的更新维护缓慢,重视对校内信息的搜集,缺乏对校外优秀资源的整合能力,使服务平台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由于各种资源不能进行很好地细分,使大学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关资源的检索上,不利于大学生提升工作效率。N元素校园服务网站力求解决这些问题,以信息化与集成化的服务网站为突破口,将知识管理与Web语义作为切入点,以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为基础,运用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运营策略,增加N元素网站的收益。面对日益膨胀的信息资源,N元素网站将不同网站的多种优质信息截取出来,将信息资源内化为知识、集成与浓缩后提供给大学生。面对诸多校园网站并存的局面,Web知识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信息合成导致信息检索出现困难,当大学生从网站上提取信息时,基于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可能会带来无关信息或漏掉不同关键词代表的相同信息,多数搜索引擎缺少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识别能力,无法聚合来自不同源头的信息。基于语义Web技术利用超级文本语言对N元素网站上页面信息进行整理,集成诸如信息、搜索、信息筛选等协同工作,实现N元素网站各模块基于知识的互动操作。 3组织创新:N元素网站运作的新模式 N元素网站的建设目在于服务大学生,提高网站用户点击率,最终实现服务与创收的统一,要提升用户的点击率关键是进行组织创新,可以从运作模式、服务、专题模块建设三方面入手。在运作模式上,网站使用纵横交错的扁平化模块运作方式,这是一种资源的聚集与搜索方式,对网站建设者、使用者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意义。对于网站各模块的建设者来说,各模块的教育信息资源由具有吸引力的模块组织者统一组织供大学生访问,无形中会提升网站的访问率。通过组织各模块的信息资源可弥补网站覆盖的广度问题,扩大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聚集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网站,从而创造更多的收益。提倡服务理念,实现网站各模块的优势互补。一是提供大学生私人定制服务,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为基础,利用计算机逻辑判断处理能力处理用户的各种提问,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建立大学生个性化知识库。根据需求偏好提供定制服务;二是N元素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上要做到“新”、“全”、“精”。网站资源要是动态的,能够反映大学生需求、最新动态的第一手资料。网站的数据库一定要全面,要让大学生感觉到浏览完这个网站的相关信息后,没必要再去查询别的网站。网站建设者对信息资源的把握要精,要让大学生感觉到信息是可靠的、真实的。专题模块建设将模块涉及的专业知识糅合成完整的大学生专业资源信息系统,该模块系统中要包容专业的信息资源、学习平台、咨询服务、用户交流空间等。这些模块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空间,从而提高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 4拓展新业务模式 N元素网站以培养客户模式为主,让大学生通过我们的网站,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赢取客户的充分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网站设立十大板块,分别为:大学生兼职板块、考证版块、学术和技能网站、生活网站、社交网站、娱乐网站、欢乐推荐、情报搜集员、每日专题、技能交换。同时设计网站的手机端和建设APP软件来符合现代手机用户的需求。成员明确分工负责各个板块,做好网站建设、营销推广、后期维护等工作。了解用户需求,整合有利的商业资源,与其他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双赢。 5结语 N元素校园网站是汇集各种大学信息的载体,它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方法,在组织、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力求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资源,使N元素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作者:龚薇 王豪 王博晓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校园图书馆网站成为学校信息、远程教育、内部沟通的重要平台。校园图书馆网站作为一个学校的资源网站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可远距离输送、随时随地、快捷便利。文章就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过程:初步规划、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网页的设计制作进行介绍,以及对网站的管理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校园;图书馆;网站;建设;管理 1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要求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重点是为访问者提供资源,为访问者提供便利。因此,图书馆网站需要以检索和个人信息管理为主。可以将网站分为书目检索、我的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学校概况和公告栏等。 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 2.1校园网站的初步规划 校园图书馆网站可根据需求设立其结构,图书馆网站以检索资源和个人信息为主,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网站首页建立个人图书馆和各种资源检索等一级栏目,再根据需要下设各类子栏目。校园网站要确定属于自己的域名,网站域名可采用英文缩写,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也可以自行设计容易记忆的域名后申请批准[1]。例如,图书馆网站域名可以用library,再加上学校名称的简写,这样一目了然。 2.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 网站的设备要根据实用性、稳定性、先进性进行分析选择,实用性是指根据网站的功能确定校园网站的访问量,再根据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选择出适合服务器的硬件[2]。不同的服务器,有不同的配置要求。稳定性是指在校园图书馆网站高效运转的情况下,服务器不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一个网站的服务器作为整个校园网站的主体,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较多的负载,很容易导致系统坍塌,导致网站不能使用,因此,服务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是校园网站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长时间的工作下必然会导致服务器的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散热、通风措施也要有所考虑。因稳定性不好造成系统坍塌的情况,比如:在学校进行全校性选课时,它所面对的访问者是全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访问,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坍塌。先进性是指使用目前最新的产品,从而提高服务器的使用年限,当然,这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例如,随着CPU的发展,可选用多核心配合64位处理器。网络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软件平台。软件平台的选择可根据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进行选择。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我国一般选用Windows系统的较多,虽然该系统费用与硬件配置较高,但其操作简单,管理服务器方便,维护成本低。Linux系统虽然费用低,硬件配置低但是其操作过程复杂。数据库有Access、SQLServer、Oracle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网站较大,使用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大的数据库。Dreamweaver和Fronde是最常用的开发工具,可以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图书馆网站后台数据库选用SQLServer和Oracle。 2.3网页的设计制作 一个网页的设计制作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风格,一个良好的设计风格可以体现图书馆的风格特色。网站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色彩、版式、图饰、文字等方面,在色彩的选择上,选用暖色调与冷色调相结合,避免使用单一色调,在版式上,可以采用主次分明、大小结合的样式。在图饰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以图书馆的图片为背景,使访问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图书馆的外貌。在文字方面,在突出重点时,可以使用大字号利用一些鲜艳、亮丽的颜色其他的适度选择。对于图书馆网站,要重点突出资源、服务指南,色彩搭配简单明了,让人感觉简单易懂,易操作。在设计风格确定后,要尽可能地根据校园网站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资源,制作出方便使用、高效运行的网页。其次,首页也是至关重要的,访问者进入图书馆网站首先看到便是首页,它为访问者留下网站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首页的重要性。在首页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设计风格外,还要在一些细节上多注意,同时,也要考虑首页的全局布局,以网站的各级内容建立全面的链接结构,做到清晰明了,从第一印象上吸引访问者。对于图书馆网站首页最重要的是要设立检索指南,对于一个新进入网站的读者来说,如何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还要为与读者互动提供一个小空间,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 3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 一个校园图书馆网站在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校园网站的建设结束,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在管理与维护时,需要做到管理人员分工协作、日常维护等工作。 3.1管理人员分工合作 网站的管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下设各个部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栏目,各部门相互协作,及时将网站的信息进行公布。这样分工协作可以使网站内容尽快充实起来,同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2校园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 首先,管理人员要对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审核,审核内容的准确性,要确保访问者看到的资源是准确的。并且要及时提醒管理人员资源,防止出现资源不及时、资源量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位论文、期刊、报纸,这些都具有及时性,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读者的需求。日常维护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网站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并且及时地进行维护。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漏洞有四种:系统瘫痪、篡改信息、网页挂马、控制入侵[3]。系统瘫痪是指黑客对校园网站系统进行攻击,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网页挂马是指黑客将病毒隐藏在网页上,在访问时,随访问者运行,窃取信息。想要使校园网站长久的运行,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外来系统的入侵、以及内部用户的破坏。对于计算机病毒,可以使用一些反病毒软件,对系统进行检测,特别对于最重要的服务器,进而防止病毒的入侵。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访客进行访问时,可以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允许有访问权限的访问者访问。其次,可以设置防火墙,通过使用防火墙,使不信任的网络进行隔离,进而确保其安全性[4]。但是校园网站防护的与攻击是双重的,有防护就会有攻击,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防护,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站的安全,提高网站的使用年限。为了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的恢复,可在校园网站建设完成后,建立一些应急措施,例如,对系统进行备份,这样即使系统崩溃,也可以及时进行修复[5]。备份时,可以采用整体备份或部分备份,整体备份是指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进行保存,部分备份是指只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保存。对于图书馆网站,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很多,可以只备份些常用的数据,其他的慢慢恢复。 4结束语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是信息化时展的趋势,这在教育工作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格局已经固定,但是,依然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为访问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提高技能,访问者不断地提高素质。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炳楠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站建设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完善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规划,以校园网站的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透明度和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校园;网站 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校园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1 校园网站基本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到来,大量新校区在各地拔地而起,校园网络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不断完善,校园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在线的各类网站已近60个,学校主页的总浏览量已经接近200万人次,校园网站在学校形象宣传、招生咨询、信息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大二、大三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287份),有263名同学每周至少一次浏览校园网站,占总数的91.6%;有139名同学每天至少浏览一次校园网站,占总数的48.5%,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同学们了解到各种教学、生活信息的重要渠道。 2 校园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网站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如何更好的建设校园网站,发挥校园网更强的作用方面各高校还处在摸索阶段。校园网站在运行、维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网站数量众多,但浏览集中在少数网站。通过调查问卷,在你经常浏览的校园网站选项中,有198人选择了校园主页,占总人数的70%,大多数职能部门网站、个别系部网站浏览量不是很大。 2) 网站内容介绍性多,而互动性少。通过调查问卷,在你最希望增加的网站内容选项中,有168人选择了互动性栏目,占总人数的58.5%。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网络中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互动性栏目的增加是未来校园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 网站特色不足,重点不突出。在你最感兴趣的网站调查中,有87人选择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占30.3%。这说明校园网站在特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 网站信息更新不够及时。通过对学校近60个网站的调查统计,只有12个网站每日都更新信息,个别网站一个学期都没有信息更新。 5) 网站易用性较差。目前我校校园网站普遍存在着网站易读性差;链接使用不规范;Flash的使用不恰当;重点内容或者功能不突出;界面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对校园网站来说,如何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网站的易用性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6) 网站安全性有待提高。目前,校园网站大多采用ASP+ACCESS的建站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个别网站开设了留言板、论坛,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缺乏管理,造成一些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对校园网络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对校园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 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做好前期规划,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合理的前期规划是做好校园网站的前提,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建立不同的网站群。 2) 创新内容,树立品牌,突出高校特色,形成精品栏目和特色栏目。为了避免同质化,高职高专院校应提炼本校的特色,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水文化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特征。在建设网站时,应该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使人一浏览校园网站就有“水文化”的熏陶,让人过目不忘。 3) 建立校园网站门户,进行信息整和。网络由于其信息、存储的方便性,造成大量的信息在校园网站,使得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站时,信息整合就变的相当关键。就我校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信息需求完全不相同的群体,教师需要的是教学、科研、办公等方面的信息,而学生更需要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门户。教师需求的信息在校园内网,学生需求的信息在学生信息门户。 4) 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校园网站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特别是各系部、各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员的参与。学校应保证合理的经费投入,定期召开网站管理人员会议,每学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 5) 加大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近期,国家花大力气对手机不良网站进行的整顿,校园网站更应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站的传播,特别是加强对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的监督管理。 6) 定期举行网站评比,及时查找不足。每学年开展网站评比,对优秀校园网站进行表彰奖励,共同提高学校网站的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校园网站是一个学校对外的形象标志,对内的信息流通、交流渠道,建设一批优秀的校园网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初探 摘要;网站是单位或者学校对外的名片,学校网站在学校的宣传和常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校网站的功能,尚未开通网站的学校不少,建立了自己网站的学校有不少也没有好好利用,也没能好好管理。笔者作为一个资深网站建设者及管理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学校;网站;管理 1概述 S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学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电脑室和校园网,据统计,在祁阳,电脑室已经普及到了农村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电脑室普及率高达99%,更不用说其他初中高中学校。网络也已进入各级学校。各级学校纷纷组建学校的中心机房,有不少的学校组建了自己的网站,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名片,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学校网站可以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和了解。同时学校网站也是师生展示风采风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参与建设学校网站多年,在学校网站建设中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技术。2祁阳县各级中学网站现状 现在全国有众多的高级中学都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些初中小学也都有自己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网站,不少学校的阿站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甚至可以和大型门户网站相媲美。但是在永州,特别是在祁阳县,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的春风似乎还没能吹醒这片古老大地。据调查,目前能在百度搜索中找到的学校网站只有祁阳一中,祁阳四中,陶铸中学,祁阳师范学校等四所学校,并且发现只有祁阳一中祁阳二中官网结构完整,但是更新还算不上及时,很多信息都是网站初建立时候的信息,有些甚至是五六年前的内容。校长都换了好几个,那网站显示的学校领导还是前任。由此可见学校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和对网站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像陶铸中学只是申请了一个域名,网站还没真正建设好。而祁阳职业中专而作为永州市职业中专的楷模,竟然在百度中找不到该学校的网站,也是很让人大跌眼镜的事。网站进入各级学校是迟早的事,这是时代变迁发展的趋势。 3学校网站建站目标 学校网站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宣传学校,为了扩大影响,也为了更好让学校各项管理,各项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各位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共利,所以学校网站必须具备以下目标。 1)树立学校品牌,展示学校形象,公开学校各项管理政策和措施,公开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信息,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2)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与招生政策。 3)便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动态及教学纲领。 4学校网站软件配置及使用软件 本人所在学校原来具有一个中心机房,有服务器一台,移动网络光纤直接到学校中心机房,移动光纤是60M流量,中心机房除了把网络通过企业专用路由器分散到各班教室和办公场所,还在服务器上安装了学校的网站,服务器在软件上采用Win2003服务器版本,采用Asp+Access建设网站。网站采用动网内核,界面和内容由单位自己设置,这种配置服务器的方法优点很明显:1、网站空间不受限制,可以无限增加网站内容,如果空间不够,只要在服务器中添加硬盘,理论上来说,阿站空间可以无限升级。2、维护简单方便,不但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后台登录,也可以在服务器电脑上直接操作。3、更新速度快,操作方便,上传文件速度很快。但是存在最大问题就是,作为网站是被访问的对象,更看重的是下行速度,而学校使用的是移动光纤,下行速度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站的发展。如果在学校校园网中访问本服务器,速度自然不错,但是出了学校局域网,访问速度很慢,并且常常处于无法访问的情况,如果是在外省访问本站,那更是异常艰难。网站本来就是需要客户访问查看,如果网站做得再好,但是无法访问,那这网站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必须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学校统一了思想和意见,决定租用专业服务器的空间。虽然需要投资,操作不方便,空间也有限,网页的页面数在1-200页以内,可以适当的浮动。但是这是推广单位网站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有自己网站,先必须申请域名,目前国际顶级域名已经越来越紧张,只能尽快申请。如果实在无法申请一级域名,二级三级域名也是可以的。当然建设网站第一件事是需要首先注册备案(国家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站域名申请需要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学校网站规划和建设周期,大概建设周期为一到二个月。必须准备工作充分,调研完备,才能着手组建。 5网站使用软件及规划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内容形式的不同,规划建设不同的网页表达方式,在设计和创意方面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又兼顾其展的方向。做到既量身定做、又兼容并蓄。 5.1设计风格 先构思几个版面,征求单位领导和职工的意见。设计logo图案,背景为学校全景图。一般学校的网站的属性都为综合性网站,学校网站要求风格为清新、简约,网站的主要颜色为蓝色或者绿色。学校网站不可能做得像新浪,网易网站那样高大上全,但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让大家想去看,看了后有所收获。不但本校的教职工学生想去看,学生家长也愿意去访问,甚至其他社会人员也愿意访问了解。那这网站就是成功的网站。 5.2界面创意 网站的风格必须统一,不能太多花里胡哨,简洁明了是学校网站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网站又标准的图标风格设计,统一的构图布局,统一的色调、对比度、色阶;还得有统一图文风格;当然这些如果管理者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以把这些交付美术组老师负责。在确定网站色调和风格上,再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比如有些学校以红色为主,象征学生火热的青春,有些以蓝色为主,给人以安静恬然的氛围,有些以绿色为主,给人清新、简约感受。个人的偏好是颜色蓝色为主,与操作系统蓝图白云的界面比较一致。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中职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主要对Web标准及其构成进行分析,并应用Web标准进行中职校园网站建设,实现了网页中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获得更好的访问性能,降低了维护成本。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Web标准;XHTML;CSS;DIV;中职校园网站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网络时刻影响着人们,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站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等。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往的中职校园网站,大多采用层层嵌套的表格布局和复杂冗余的代码。在校园网访问量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网站访问者在机器CPU、GPU、内存等硬件性能影响下,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页面打开;此外由于各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页面的显示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的应用和学校形象。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使中职学校得以长足发展,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2.Web标准概述 2.1Web标准的提出 Web标准,也被称为网站标准,是由国际工业协会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其他标准化组织共同制定的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以此来创建和解释基于Web的内容,改变二十世纪90年代Web领域中各浏览器生产厂商之间不兼容现象。1998年这些规范被定义为“Web标准”,并在不断发展更新中,使它更方便、更有效、更强大。但它创建一始,并没有被强迫要求使用,也就没有得到网页设计人员的重视。直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的规范,Web标准在网站建设中才被广泛接受和推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标准。 2.2 Web标准的构成 Web标准是一系列规范共同组成的标准集合。符合Web标准的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其对应的标准也分为三个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表现标准语言和行为标准语言。如图1所示。 (1)结构:结构是所有表现的基础,用于对网站数据的分类及整合。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是HTML,XML和XHTML。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广泛用于现在的网页,用来为文档增加结构信息,如表示标题, 表示段落等。2014年10月W3C宣布完成HTML5标准规范。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用来定义其它语言的一种元语言,其中的标记是关键部分,网页设计者可以用来创建内容,然后使用限定标记标记它,使每个单词短语或块成为可识别、可分类的信息,常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XHTML可扩展标识语言是用XML的规则对HTML4.0进行扩展而得,为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而建立,XHTML结构要求严谨。 (2)表现:用于设计者赋予内容的一种样式。表现标准是CSS(Cascading Style Sheds)层叠样式表,用来控制网页内容的外观,如版式、颜色、字体大小等。使用CSS可简化HTML中各种复杂的标记,实现与HTML所负责的结构相分离,使网站的访问和维护更加容易。目前推荐使用的标准是CSS2.0。 (3)行为:用于用户对网页文档的交互操作,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文档对象模型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和ECMAS―cript。DOM是行为要操作的文档对象,是浏览器与内容结构之间沟通的接口,用以访问页面上其他的标准组件。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l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用于实现具体的界面上对象的交互操作,目前推荐遵循的ECMAScript262主要是JavaScript技术。 3.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有了标准才会更加完善,网站设计也是这样。基于Web标准网站设计的核心是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即网站的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Web标准的网页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架构,提高中职校园网站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3.1使用XHTML代码对网站内容进行架构 XHTML是网页代码的核心内容,利用XHTML标签格式化文档的内容,建立语义化文档,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所要遵循的XHTML规则如下: (1)选择相应的DOCTYPE。DOCTYPE是用来说明XHT-ML的版本,在浏览器解释文档时发挥很大的作用。XHTMLl.0提供了严格型(Striet)、框架型(Frameset)、过渡型(Trans~ion)三种选择。过渡型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类型,因此在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中也是使用过渡型,其具体代a格式如下: (2)设定命名空间。这里用来指出文档的所有者,其具体代码格式如下: (3)声明编码语言。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使代码被浏览器正确地解释并通过标识校验,代码为:。这里声明的编码语言是简体中文GB2312。 (4)所有标签和属性的名字均使用小写字母书写,并为每个标签配备相应的结束标签,正确嵌套标签,将所有的属性用引号括起来并赋值。 3.2使用CSS对网站进行页面布局 布局是表现层技术的基础,所有表现层的设计都基于布局。传统的网页在设计时为了实现页面布局效果,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表格,有时还会进行各种嵌套,代码的可读性降低,页面字节数直线攀升,页面内容和表现也混杂在一起,维护成本较高。为使内容和表现相分离,采用CSS的页面布局方案。 (1)用D1V来定义语义结构。D1V的中文理解为“层”,它相当于―个容器,包括起始标签和结束标签之间的所有内容。div标签是XHTML页面布局的首选,整个页面更多的区域使用div来标识。以我校的三栏式布局为例,结构如图2所示: 这里定义了bodv、header(页面头部)、content(页面主体内容)、footer(版权区域)四个大盒子,在content这个盒子中又分了两个小盒子:sider(边栏区域)和main(主体区域)。为使header、content和footer从上到下整齐排列,将这三个盒子均放入body中,并居中对齐,控制方便。 (2)用CSS进行样式设置。使用CSS样式表控制网页的字体、格式、颜色等,将表现都定义到CSS文件中,便于访问和维护。CSS的语法结构由三部分构成:选择符fSelectorl、属性(properct)和值(value)如:p{color:blue;font-size:14px}是将段落中文字颜色设置为蓝色,同时字体大小设置为14像素。根据页面的需求,灵活选用选择符是布局的基础。为了保证页面在不同的浏览器上能够有效一致的显示,需要按照CSS2.0标准编写CSS文件。将CSS样式表应用到XHTML中有内联样式表、内部样式表和外部样式表三种方法-引。外部样式表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即多个网页都可以调用同一个样式文件,通过改变一个文件就可以改变整个站点的外观,实现了代码重用的最大化和Web文件的最佳分配。使用标签链接到样式表: 3.3使用基于DOM文档对象模型的标准脚本语言 DOM的产生,缓解了网景Javaseript和微软Jscript之间的矛盾,网站设计人员能够访问站点中的脚本、数据和表现层对象。JavaSeript是用来操作DOM的脚本语言,但两者并不等同。浏览器解释Javascrip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保证JavaS-cript各种浏览器中执行的一致性,编写Javascript时要注意对各种情况分别加以判断和处理,编写相应的JavaScript脚本。 将JavaScript代码保存在相应"*js"的文件中,在需要时调用。如。 4.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O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首先减少了中职校园网站建设的成本。由于使用了Web标准,页面的代码和组件大大减少,带宽要求降低,如当使用CSS改版后,每天节约超过两兆字节(terabytes)的带宽,成本随之下降。 其次,使中职校园网站更容易被搜寻引擎搜索到。在当前各中职学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用Web标准可以让网页的下载速度与网页的显示速度更快,这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尤为重要。 第三,减轻了中职校园网站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用Web标准制作的网页,不需要变动页面内容就可以进行改版,便于网站的维护。 第四、提供给用户多元化的访问方式。利用Web标准设计的网站易于移植到新的硬件或者软件系统,可以被更多的设备访问,如手机、PDA、屏幕阅读器,实现了信息跨平台的可用性,用户还可以订制自己喜欢的表现界面。 最后,由于Web标准网页提供适于打印的版本,符合web标准的页面也很容易被转换成其他格式文档如word格式,用户无需复制内容便可打印所需要的内容。以上这些都可以使中职校园网站的访问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期发展。 目前国内应用Web标准进行网站的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网站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针对外界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的平台,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为高职院校保卫部门工作的开展增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是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旨在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安校园 网站建设 随着国内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校园的管理也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高校各项工作都基于网络平台来开展管理。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也是基于各省教育厅平安校园创建的文件精神,在校园推广的一项工作,目的是方便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把握安全自救常识,提高自我的防护各项危险的能力,并对全国的安全生产情况、安全政策法规、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伴随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发展,平安校园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也有很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提升校园安全工作的效率,如何保证安全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如何提升安全教育知识的趣味性,如何保证校园安全宣传工作的全面性,这都是新时期对平安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部门提出的新问题。本文主要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园。 一、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特点 (一)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网站页面的设计简洁明了,以学校的主打色系为主,配以学校的风景图片,不允许出现任何广告。网站的操作相对简单,对于需要在网站进行事务办理的人员,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栏目,填写相应的申请或者信息就可以办理事宜。例如办理暂住证的时间预约,只需要在户籍管理中选择暂住证办理,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办理时间,提交申请就可以了。 (二)校园安全动态及时更新,危机信息及时处理。每周及时更新网站信息,报道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新动态,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和活动中需把握的安全小常识,各二级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简讯等信息。危机信息举报专栏中,每天及时关注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做好学校的安全监管工作。 (三)形式和内容要体现平安校园特色吸引浏览者。页面的内容多采用图文并茂,加入漫画元素来描述安全知识。并且后续设置一个微电影视频专栏,生动的案例引导,吸引高职院校师生来关注。 二、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与平台搭建 (一)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 平安校园网站是围绕教育厅的平安校园建设相关要求来组织内容创建的。网站的页面编排主要围绕实时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宣传活动,消防隐患排查整改,网上户籍、治安便捷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网站各专栏内容相对独立,各栏目的导航功能明确。其主要分为12个专栏,其中包括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安全新闻、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安全论坛、信息上报、视频之窗。 1.机构设置:让全体师生了解保卫部门的人员基本情况和所设立的科室,及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科室的负责人办理事务。 2.通知公告:主要校园的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每个节假日的安全通告。也会涵盖保卫部门所开展各类活动的新闻,学校的平安校园建设情况,各二级学校围绕平安校园开展的活动的简讯等,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增强网页内容的吸引力。 3.户政服务分出五个子栏目:户政须知、新生户籍管理、毕业生户籍管理、教师户籍管理、暂住证办理预约。该专栏主要是针对新生、毕业生、教师的户籍进行事务办理。并可直接在网络上申请暂住证办理的预约。 4.安全教育专栏中包括三个子栏目:安全文化宣传、安全微课课堂、典型案例。其中安全文化宣传主要是针对每季度开展的安全文化教育宣传的活动情况,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微课课堂主要是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学习;典型案例是对全国的安全案例进行共享,让同学们以此为戒。 (二)平安校园网站平台搭建 作为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要对外进行校园的安全新闻信息的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功能;另一个就是在校内进行用户数据库的维护,便于师生用户在网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我们在规划平安校园网站时,采用外网和内网的服务器分开使用,内部网服务器进行IP限制,只允许教师用教工号,学生用学生证号进行登录访问。外网主要是放学校的通知和公告,及其他动态信息,内网给师生提供各项安全、户籍、治安、消防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器使用平台上,我们使用的是ASP+SQL为Web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三、平安校园网站管理和维护 (一)平安校园网站日常信息管理 为了保障网站信息的及时上传,如何合理设置信息流程管理,减少信息的中间环节就很重要了。通过前往多所同省高职院校调研、交流,具体经验包括:1.外网和内网栏目分开:外网的专栏有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普法宣传,视频之窗,内部网的专栏是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安全论坛,信息上报。2.内外网都设置专栏管理人员,并由保卫处人员根据其分管业务工作来分配专栏,随时关注网站的反馈信息,给予浏览者及时的信息回复。3.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员,专门负责审稿,改稿和通知、简讯、通告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要收集校内外安全案例,并通过进行归纳整理,用最生动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既能吸引校园网的浏览者,又能让他们及时把握案例,掌握应急知识。 (二)平安校园网站日常维护 1.加强网站队伍建设 平安校园网站是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校园安保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建设的系统工程。校园保卫部门需要有一支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站管理技术的工作人员,并为其配备好一定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工作环境,使他们成为网站管理和维护的主力军;网站的维护,需要保卫部门的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养成每天浏览平安校园网站的工作习惯;需要定期组织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去各高校或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兴趣队伍,协助网站管理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 2.平安校园网站优化 (1)SEO优化。SEO是指在了解搜索引擎自然排名机制的基础之上,对网站进行内部及外部的调整优化,改M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字的自然排名,从而获得更多的展现量,吸引更多目标客户对网站进行点击访问。对于SEO优化,需专员了解网站对应目标群体需求,对网站关键字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网站更多访问量。 (2)网站内容优化。及时调整网站内容,对网站内容的、修改、审核需要网站管理专员进行完成,让内容更吸引人。 (3)网站栏目模块优化。对网站栏目模块进行优化。从网站上线以后,观察其栏目,对栏目进行适当合并、删除、修改,让页面布更合理。 四、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宣传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宣传的推广,方法有:1.新生入学的录取通知书中包含平安校园网站信息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信息;2.可在校园中的警示牌、宣传材料上对平安校园网站网址进行宣传;3.将平安校园网站更新信息于校园网论坛;4.将平安校园网站的主页定期设置在计算机机房中;5.在校园网其他部门网站中进行链接;6.将网站的网址印刷在名片、信封、办公用品等媒介上。 五、结语 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师生了解校园安全动态,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外进行安全宣传的重要窗口,所以创建好平安校园网站,对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在师生中普及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平安校园网站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做好网站的功能、内容、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才能发挥好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各项功能,促进保卫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安全工作的效能。 (本文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院级科研项目:“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编号为:KY201508;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刍议校园网站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方面,校园网站的建设就是将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应用的最好实例。但是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校园网站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对信息的安全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的。在本文中将对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对其中重要的控制要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校园网站 建设 安全管理 控制要素 1 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行业就可以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很多的企业都逐渐的进行了局域网的建设。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内部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的共享,对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校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对校园形象的塑造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由于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校园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保证校园网络能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 2 校园网站的建设 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有着多种条件的,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2.1 选择合适的服务平台 目前在进行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多种的服务平台的,这些平台都是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对所建设的网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服务平台。从操作系统上来看,常用的有Linux 和 Windows Server系统这两种常见的系统,这两种系统都是具有其特有的特点的,首先Linux 系统是具有多种版本的,并且每种版本的主体结构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并且在选择Linux 系统之后很多的软件都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在进行资源代码的提供时,用户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软件进行修改,这也就是说该系统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而对Windows Server系统来说,其使用过程中的费用是较大的,同时也无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但是这种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是非常容易掌握的,系统的安装也是非常简单方便。将这两种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Windows Server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是更加方便简单的,对于新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上手的,但是这种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Linux 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与使用的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不过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 2.2 结合数据库实现页面的动态显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静态Web站点的开发与管理是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的Web站点的交互性是非常差的,其中的信息以及内容需要由人为的进行修改才能够实现变化。这也就需要网站的管理员对网站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修改,这对于管理员来说就是有着较为沉重的任务的,所以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都数据库进行综合使用,主要就是由于数据库叫其他形式的数据来说是非常容易进行修改与管理的。 而数据库访问技术主要就是指当客户端进行了浏览器的安装之后,就可以通过通过这个浏览器,在进行关键词的输入之后实现与网站的交互,接着浏览器就会将这个关键词送至网站的服务器,服务器就会在数据库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搜寻,并且再次传递给用户。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进行数据库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要保证该数据库能够使得更多的用户进行顺利的访问;其次就是进行建设的数据库需要为关系型的,这要就是由于这种关系数据库的功能更加的完善,在运行的过程中是非常可靠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依赖这种数据库进行的。 3 校园网站安全管理 随着校园网站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进行使用,为用户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在使用的用户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使得网站的安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1 网络平台 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管理,网络平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基础。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安全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所采用的操作系统的类型以及安全级别与使用要求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修补,对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并且对一些不常用的服务进行及时的关闭,对一些存在着敏感性内容的端口进行关闭。另外就是需要对网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原因以及攻击者所留下的痕迹,通过操作系统中的日志文件进行发现,而日志文件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审查与检测,其所进行的检测还是动态检测。最后就是对于服务器软件来说,需要进行正确的安装以及配置,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就是安装的目录最好是不要放在系统分区上,在结束了安装之后需要将其中的文件以及目录进行删除,并且进行一个新的目录的建设。 3.2 服务器的安全 对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服务系统中的各种用户,发生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户的口令强度是较为弱的,进而被破解;用户的权限是存在着不正当现象等。对服务器的用户的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就是通过 Guest 帐号进行,第计算机管理中的用户将 Guest 进行禁用,并且还需要对 Guest 用户进行复杂密码的设置;对不必要的用户进行删除,对不再使用的用户进行删除,对系统的用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其次就是进行两个管理账户的设置,用一个用户对日常事物进行处理,另外一个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进行一个陷阱用户的创建,进行一个本地用户的建设,并且将权限设置为最低,但是进行严格超级复杂的密码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对入侵企图的人进行及时的发现。 微软在网站上会定期的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程序。要经常查看补丁程序,不定时的上网下载升级操作系统补丁程序,一定要按逻辑顺序使用这些补丁程序。如果以错误的顺序使用它们,结果可能导致一些文件的版本错误,系统也可能无法启动。 3.3 从网络环境进行分析 所谓的网络环境就是指网站的服务器所在的校园网络,主要就是包括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而这种网络环境的安全是保证网站安全的基础。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对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进行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进而保证校园网站的重要通道是安全的。 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中坚力量,防火墙的作用能力为IT行业所熟悉。在安全策略中,防火墙是核心部分。它是通过程序限定对我们所用网络的访问,保护我们的计算机不受黑客的袭击,计算机中的信息不会遭到黑客的篡改、删除。 3.4 从网站的数据库进行考虑 想要保证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需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以及恢复,另外就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用户的身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测,对数据库的远程登录进行设置,从而避免这个方面出现漏洞。 数据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防止SQL注入攻击。SQL注射能使攻击者绕过认证机制,完全控制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库。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简称,它是访问数据库的事实标准。目前,大多数Web应用都使用SQL数据库来存放应用程序的数据。几乎所有的Web应用在后台都使用某种SQL数据库。跟大多数语言一样,SQL语法允许数据库命令和用户数据混杂在一起的。如果开发人员不细心的话,用户数据就有可能被解释成命令,这样的话,远程用户就不仅能向Web应用输入数据,而且还可以在数据库上执行任意命令了。 SQL的预防方法:前台输入验证是对接收的参数进行检查,最大限度的保证符合定义的标准的过程。前台输入验证的理念是不相信用户输入,检查每个用户输入是否满足预设定的类型、长度或大小、数值范围和格式等。前台输入验证时可以使用只接受已记录在案的良好的输入的操作的白名单验证方法,也可以使用只拒绝已记录在案的不良输入的集合的黑名单验证方法。 3.5 进行网站安全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对校园网站进行安全管理,不仅仅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对于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规章制度主要就是包括安全管理级别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围,进行网络使用规章以及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且对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以及应急措施进行制定。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将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的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保证校园网站能够是安全可靠的,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作者单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8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扁平化设计这个概念兴起于近几年,由于一些大型公司和组织在网页设计上都将风格偏向了它,所以扁平化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流行。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重视了校园网站的建设。文章通过对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改版前后的设计进行分析,阐述了扁平化设计的具体运用,给其他高职院校校园网站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扁平化;高校网站;网站;设计;建设 如果问时下网页设计的流行趋势,都能听到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这个概念。所谓“扁平化设计”所指的是抛弃那些已经流行多年的渐变、阴影、高光等拟真视觉效果,从而打造出一种看上去更“平”的界面。善于用颜色去鼓励用户探索。它是极简主义的直系亲属,不过更复杂和多样化一些,既兼顾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又可以应对更多的复杂性;通过去掉三维效果,将锐度和清晰度融为一体。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参与的“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改版前后项目的分析,简述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应用中的优势,为今后高职院校网站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高校校园网站的发展概述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高校网站建设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窗口,是学校进行形象展示、信息、交流沟通、招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高校校园网站主要是起到信息的作用,但存在着布局单一、填塞信息内容过满;不重视色彩搭配;缺乏人性化设计等各方面的问题,可喜的是随着高校网站建设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制作精良的高校校园网站。这些极具特色、制作优美的高校网站也引领了其他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与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发展总体滞后于本科院校,这与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等各种因素有关,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在学院网站这块也渐渐重视,不断进行改版,近些年一大批优秀的高职院校网站异军突起。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优秀的网站几乎都应用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官网也是应这股潮流而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 2 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设计中的运用 在设计之初参考了众多国内高职院校网站,结合学院的自身特色,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最终完成了整个改版工作。该网站于2016年1月正式运行,视觉效果较好,得到了用户的肯定(http:///webSite/)。改版前后的网站如下图1和图2: 整个页面采取扁平化设计,具体设计体现如下: 1)布局 扁平化设计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术设计风格,所以在排版上尤为重要,讲究整齐有序、条理清晰,摈弃复杂的排版结构。原来的信息堆积,布局过分饱满、凌乱,重点不突出。所以网站在布局上精简,将原来复杂的“国”字形结构改为简单的三分栏,用大的颜色块来布局,改版之后将原来“快讯”、“公告”之类的栏目划到统一的中间信息栏下,一目了然。 2)中性之美和鲜明的对比 在扁平化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极为重要。由于抛弃了拟物化设计风格的渐变、高光等特效,只能使用纯色块来进行设计,那么在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上就极有讲究。为了能让使用者舒适的阅读,不造成眼睛疲劳或者其他不适感,设计师应尽量选择中性的颜色。也就是说,要避免使用饱和度过高的纯色,比如纯红、纯绿、纯蓝等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在展示的时候会非常刺眼,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视觉体验。在色彩的应用中,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对比,只有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才能迅速抓住使用者的眼球,让设计师的意图表现的更加明确,通常是通过亮度、色温、对比色、互补色等等手段来实现颜色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使用参数相近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搭配会使阅读困难,甚至会造成使用者的极度不适。在新版的设计中,整个网站的主色调采用了饱和度低的蓝色,这种冷色调不刺眼,方便阅读。同时在一些小面积的地方诸如角色登陆的“教师”、“学生”等小图标用绿色、橙色等暖色系的色彩与主色形成对比,迅速抓住阅览者的眼球,使得页面活泼灵动。 3)极简贴切的图标 扁平化设计追求的是一切极其的简洁、简单,反对使用复杂的、不明确的元素。在设计扁平化风格界面时,特别是在图标的设计时,应该遵循极简原则。复杂的、含义模糊的元素将会造成使用者的困扰,这与扁平化设计风格直观、简洁的总原则是相违背的。只有采用足够简约的设计元素,才能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改版网站在诸如微博、微信等图标上都采取大众化的标识,一目了然。 4)更多的圆角 在扁平化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会采用圆角设计,以防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深受使用者的欢迎。同样在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使用一些圆角图案,不但会使设计更具亲和力,也会让使用者更容易接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也符合大众追求圆润、圆满的心理需求。改版网站在一些小细节诸如“学生事务”的图标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圆角设计的原则,这种更具亲和力的设计使学生浏览网站的时候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字体的选择 在扁平化设计风格中,因为追求极致的简洁,力求最快速、最直观的表达设计者的意图,所以在字体选择上也是以简洁、清爽为标准。应采用通用的、笔画清晰的字体,避免使用字迹不清的字体,比如草书,特殊字体等,也应该避免使用已经不再流通的字体,比如古代甲骨文、篆体字等等(特殊用途除外)。对于中文字体来说,诸如雅黑、幼圆或者细黑等字体都是不错的选择,英文字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新改版网站菜单主要以宋体和微软雅黑字体为主,字体颜色则采取最简单又最突出的黑与白两色,使得网站的文字阅读起来清爽,不费力。 6)善用灰色、白色 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扁平化设计中至关重要,由于采用了大量的色块,难免给用户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在有的时候,设计师为了突出重点,可减少色块的使用,而转由使用一种或者二种主要的颜色来突出主体,其他部门则通过灰色来表达。由于灰色与任何颜色都不冲突,所以在设计时,巧妙的使用灰色,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确的使用灰色,将使主体更明确和突出,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白色干净整洁,是最普遍的背景色,运用好白色可以提高整个网页的档次。改版后的网站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未点击浏览时呈现灰色,而鼠标点击的时候则呈现与主色调蓝色的近似色,与主色调遥相呼应。而整个页面的背景色通过灰、白、虚图等方式淡雅的点缀,这些点缀不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将视觉点更加有效集中在屏幕中间,整个网站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对比。同时整站的设计也非常注重留白的运用,给浏览者充分的呼吸空间。 7)拟物设计的转型 对于原有的拟物设计风格,如果要向扁平化设计转型,那么只需要将原来设计风格逐一抛弃,分别去除描边、阴影、渐变、高光等等特效,让设计回归本原,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和最清晰的颜色来表达设计者的灵感。在旧版网站中尤其是菜单栏的设计即是拟物化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加了诸多的阴影、高光等按钮样式效果。繁多的样式让网站的加载时间变长,在新版网站中则摈弃了这一设计,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之后,所有 的图标,菜单等栏目在设计时均将这些风格全部抛弃,经过测试页面优化达40%以上,加载时间大大缩小。 8)拟物设计和简约设计的和谐统一 扁平化设计取得了简约设计和拟物设计的精华,并将这些元素融合为一体,看起来既友好又亲切。通过展现清晰动人的界面来实现界面的友好性,类似于简约主义,扁平设计脱去了华丽的虚拟元素,只展现必要的功能。但它没有简约主义那样严格,所以合理得当的装饰与交互是必要的。在新版网站中,这种设计体现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当点击这些小图标的时候,小图标会进行旋转,这种简单有趣的人机小互动增加了页面的友好与活泼性。 3 总结 扁平化设计统一了简约设计和拟物主义的设计目的,有自己独特的可用性思想,它脱去了冗余的形式,代码简洁且有高适用性,适用于快速加载的网站。它在每一类应用上都能展现自己的美,不论是桌面还是手机屏幕,都能保持一如既往的清晰和适应,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犯错,提高了用户体验。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站群系统助推校园网站建设 摘 要:校园网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成为宣传、展示学校的媒介。目前校园网站普遍出现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容易形成网站孤岛,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西安工程大学部署建设了VSB 9站群系统,对学校各类网站进行整合,纳入到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不仅实现快速建站,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而且扩大了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保证网站安全性。站群系统对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站建设;网站群;站群系统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校园各级网站作为信息公开、业务处理、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其重要性愈来愈突出。校园网站不仅是教学、科研、管理整体水平对内对外的重要服务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元素展示的最佳舞台。校园网站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网站建设现状 校园网站的发展随着网站开发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深入。第一,校园网站经历内容上的变迁。起初只是静态网页,能够进行新闻信息类。在基于Web2.0理念的支撑下,交互式网站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网站的业务性应用不断得到扩展,网站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宣传窗口,它承载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大量资源;第二,网站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校园网站先是只有学校的门户网站,后来各二级站点职能部门、院系的网站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社团等各类三级网站也崭露头角。每个学校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独立的网站;第三,网站功能服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校园的实质是要依托网站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改善教学方式,服务教学创新。基于Web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像教务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电子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交互式网站应用,不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运行效果,而且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承载平台。 1.校园网站的构成和管理模式 校园网站主要由学校门户站点、各行政职能部门及院系等二级站点和学生社团等三级站点组成。由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信息网络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各二级网站以各学院或各职能部门自行建设管理维护为主,服务器或者托管在网络信息部门,或者自行购置,网络信息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指导。 2.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网站缺乏整体建设规划,以自行建设维护管理为主。由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网站信息内容陈旧,错误链接大量存在等,这些都会影响学校网站的整体形象。高校门户主站及二级站点各自为政,系统标准和数据接口各不相同,给数字化校园的整体统一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各个网站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员开发或维护,个体差异很大,造成了网站的运营及维护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也往往都要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普通人员无法胜任。[2]各站点在安全、稳定性上有所欠缺,网站出现故障学校网站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 (3)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每一个站点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套独立的软硬件服务设备支撑。有的购买市场上低价的产品,有的组织学生自行开发,有的采用免费的产品等等,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3]在网站开发更新上有的部门完全依赖第三方技术开发商,技术服务上需要花费不少费用。 (4)网站孤岛现象严重。由于各站点在建设上处于独立的地位,开发工具软硬件平台的不统一,缺乏行之有效的共享和管理模式,各网站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造成了站点间数据交换和同步十分的困难,且它们自身也都是较为封闭的系统。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积累,数据大量冗余,表现在一站式信息检索难以实现,相对信息孤岛比较多。 (5)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互联网上针对网站的木马病毒攻击一直层出不穷。各二级站点在建设上往往只重视网站的建设和内容更新,对网站安全运行上力不从心,校园网站成为一个易受攻击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的高校院系、部门的网站有过被黑客入侵和病毒攻击的经历,网站要么瘫痪,要么被不法分子利用大量广告、反动信息,严重危害了国家政治安全以及学校的形象。 二、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1.站群系统概述 (1)网站群概念 网站群是指一群能够进行信息共享、传递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网站综合体。①校园网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下属各二级网站、三级网站为支撑。目前流行的网站群统一建站模式比较适合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网站群主要解决目前“一群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站点相互独立,各站点采用不同的体系结构,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数据共享难,维护运营管理成本较高。它能够实现统一管理、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保证网站安全。另外,对网站管理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无需懂编程即可操作上手。高校网站群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工负责、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统领网站群建设。 (2)VSB 9站群系统的主要特点 目前网站群建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日趋完善,校园网站群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校园各级网站开始由单一走向统一,软硬件资源整合,即统一开发平台和服务器部署,网站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网络信息部门负责分配管理权限,各自管理相对独立的站点或者栏目日常内容更新维护工作。 西安工程大学采用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它的特点在于:② 1)站点的节点性。站群平台提供多站点统一管理功能,对每个站点来说,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域名及内容系统管理平台;对整个站群系统来说,每个站点都是站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站点之间数据互联互通。2)建站功能组件化。将网页设计功能全部组件化,网站建设都是由页面组件来完成,方便网站设计人员通过浏览器完成网站基本功能设计,不需要掌握网站建设专业的代码编程知识。3)应用功能服务化。相对于组件功能单一,站群将一些复杂的功能处理成一系列服务,如:论坛、邮件、RSS等,用户应用只需调用服务即可。4)系统开发的扩展化。系统基于开放的Java EE多层架构进行构建,方便扩充站群结构,页面组件符合Portlet行业标准,用户可自由扩展页面组件。 2.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西安工程大学于2012年中旬开始考虑部署网站群系统,经过前期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最后确定使用西安博达软件有限公司的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在2012年12月,学校统一将有意愿加入站群系统的20个二级部门和学院网站,通过后台数据迁移,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系统,前端设计风格保持原有样式,后台系统管理维护整合到站群统一管理平台。同时5个部门的网站在站群系统进行了重建更新,包括学校门户网站。 VSB 9站群系统采用纯B/S架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系统特有的数据总线技术实现了各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信息充分共享,资源有效集成。系统功能覆盖了网站建设、站群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容灾备份、应用集成等,基本满足我校网站建群建设、管理的需求。站群管理平台主要由网站管理和站群管理两部分构成,网站管理主要面向各子站管理员及内容维护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使其完成站点的日常内容维护更新工作;站群管理主要面向系统管理员而言,主要进行站群系统维护管理工作。 按照网站群统一平台,整合我校的有效资源,将校园网站划分为三大类:学校主站、学校部门站点和学校院系站点,通过站群的多级程序,将三大类网站分别到三台服务器上。 从图可以看出,我校网站服务器通过三台Web服务器和一台站群系统管理服务器实现了对整个网站的运行管理。网站群中各站点采用静态的方式,各站点文章生成html静态页面,传递到对应的Web服务器。来访者只是面对Web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无需请求数据库调取,一方面减少了站群系统的运行压力,另一方面对站群管理服务器起到一个安全屏障的保护作用。站群管理服务器作为重要的核心管理服务器,它只对内网管理员用户开放,限制外来用户访问管理服务器,使得后台站点管理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3.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取得的成效 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自2012年12月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网页被注入或篡改现象发生,站群系统运行高效安全稳定,对我校网站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 利用站群管理平台,可以轻松实现网站管理,解决了网站管理人员面临的一系列网站建设管理问题。超级网站管理人员通过流程、角色、权限的组合设置,能使普通网站管理员各司其职,管理好该部门的网站,也能从繁忙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2)快捷的自建站模式,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 站群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傻瓜式”自建站模式,不仅能够降低网站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门槛,而且保证了网站运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成本,降低了维护管理费用。 (3)多子站信息聚合,扩大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站群系统能够整合站群管理平台中的各个子站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产生信息聚合放大效应,扩大了学校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4)网站功能组件化,实现快速建站 网站功能组件化,可以避免网站基本功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集成大部分常用功能组件,管理员无需考虑组件代码,只需要自由拖拽可视化组件到网页模板即可实现快速建设网站 (5)静态网站,保证网站安全性 站群系统采用静态网页,全面防止SQL注入攻击、木马上传、防御DDOS等恶意攻击手段。系统采用IP限定方式来确保安全的用户访问。通过访问日志可以记录所有网站浏览者的访问记录,同时可以将浏览者对网站进行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攻击等日志信息进行记录,以方便管理员随时查看该类信息,对网站安全及时做出优化。[4]最大化保证网站安全稳定,从而使网站的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反思和建议 1.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局限性 网站群建设思想缘于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站成本过高的反思。政府同一系统的上下隶属关系网站功能结构上总体相对一致,大都以政务公开,为大众提供相同的信息服务内容。这种网站功能相对单一,因此很契合网站群统一平台、分级管理的特点,很容易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交流、传递。 与政府部门网站相比:一方面,校园网站承载更多的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各个二级站点相对独立,网站设计对外都具有彰显个性张扬的特色,网站功能上不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各类教学交互式网站也逐步发展。依托网站的各级管理系统,像校园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各类教学资源平台等,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功能和应用都已经成熟稳定,为各级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本身开发平台软硬件接口的不统一,要整合到网站群整体建设上来,实现数据资源交互查询或利用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统一设计实现这些管理功能,满足各级所需,还是相当有难度。另一方面,网站群系统在自助建站方面,提供的网页设计模版化,功能模块组件化,自由拖拽即可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这样也容易导致网站建设上的同质化,不一定能够被所有用户所接受。目前网站群在校园网站的部署上还是以局部性网站整合为主,其应用范围和领域有所限制。 2.校园网站群部署的建议 校园网站群系统的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到每个站点对应的独立部门,应该由学校统一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学校网络信息部门可主导组织。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网站群作为建站的新模式,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理念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发挥网站群系统的优势势在必行。其次,要做好各级网络管理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各个网站迁移到一个新的网站后台管理平台,网站管理员都会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发展过程,甚至有些管理员可能觉得没以前的后台熟悉好用。因此,网络技术人员要及时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最后,要做好站群的后续二次开发的准备工作。当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没有哪一个系统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网站功能应用需要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站群系统本身也需要功能应用的升级更新。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膨胀,使得高校网站建设从“一群网站”走向“(网)站群体系”成为必然的趋势。网站群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建站模式,在设计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统一开发平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器统一部署,自助快捷的建站方式,降低了网站开发运营的维护成本。诚然,网站群建站模式可能以后会成为校园网站建设主流模式,鉴于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内容信息的极大丰富性,要想将现有的所有信息内容整合迁移到一个统一开发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传递及充分共享,还是有一定困难,这也是下一步网站群技术需要着力发展的方向。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设计理论浅谈 建设校园网对每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系统。因此每个校园网的设计、建设都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作者认为,在设计与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确立建设校园网的目标 确立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园网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教育消息。 二、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园网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各种网络的特点、性能、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考虑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及现有的设备、局域网和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符合自己需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扩充、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选择网络设备,首先要符合CERNet、Internet等国内、国际联网标准;其次要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第三,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第四,应选择信誉高的网络产品公司的优质产品。 4.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 网络操作系统有较长历史,良好的网管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有代表性的是Windows NT,它是32位多任务处理的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是占世界局域网主流的操作系统。对有服务器的局域网来说,新建网优先选用NT,老网改造采用Netware 4.10或5.0较为合适。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若只想共享文件和资源,要求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时,用WIN95/98很合适。 5.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三、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2.内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是为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学校内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按学校部门职能来组织,应包括以下信息:(1)办公信息:提供学校校史发展、规划以及校内新闻等内容。(2)人事信息:提供全校职工的个人信息以及查询全校职工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务、职称结构等。(3)服务信息:提供学校财务状况、工资发放等,这需要有相应权限才可以看到。(4)学生信息:提供全校学生的基本状况。(5)教务信息:提供全校的教学计划、教室分配、课程安排、试卷库管理等。(6)科研信息:提供学校的科研状况及查询鉴定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7)设备信息:提供全校的设备信息。……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四、应用软件的开发 为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各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直接购买或自主开发或出资聘请专业人员,专业公司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一些应用软件,如网络办公软件、财务软件、图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PC的数据库服务器软件产品等。 校园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技术问题,而是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变革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这一点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与使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已成为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白银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进行调查,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种优化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校园网站;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园特色网站的建设及教育功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7)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设备,轻资源;重办公,轻教学等多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目前,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很多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购置了大量的计算机,开设了大量的机房等,但是真正用于教学的网站很少。很多学校也由于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导致网站很多学校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网站功能单一、交互性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用于教学的校园网站的功能仅限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下载,很少有交互功能,更别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同教学网站的交互。像这样的“知识陈列”型的网站实用性很差,很难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对实际教学的作用不大。 (三)教学资源分类不清、检索性差 教学网站本应做到科学规划、分类明确,而现有的大多数校园网站模块不分明,学科分类不明确,资源展示混乱。这样的教学网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又不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管理和上传教学资源。 (四)重视网站办公功能,忽略教学功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校园网站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公,其功能主要是文件共享、新闻、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而忽略了学习资源的与共享、在线考试、学习社区、教学资源浏览与下载、数字化图书馆、在线课堂等教学功能。 (五)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可供教师和学生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园网站疏于管理,没有专业人员维护,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很少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设计,并上传到网站上,实现共享,从而导致校园网站教学资源的匮乏。 二、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前提 学校领导层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直接决定了校园网站建设的规模与质量,因为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申请教育行政部门立项、批准,拨付大量资金,进行统筹建设。其工程巨大,任务繁重,需要学校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合理安排,给予支持。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统筹分配,分工合作,成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各学科名师、专职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二)模块化设计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捷径 校园网站设计的模块化可以使网站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体系,能大大提高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模块化的校园网站便于修改、扩充,也更易于达到交互性学习的目的。教学网站模块主要包括:1.网上互动模块。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即时学科信息、复习要点、网络作业、单元自测题等,学生回家后利用网络自主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或测试等,并及时将结果上传到校园网站上。然后,电脑自动生成评判结果,并反馈给学生。2.通知公告模块。学生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到校园网公告板上,教师要及时查看并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共享。3.教师信箱模块。学生上网注册,就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E-mail地址,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来讨论和交流问题了。 (三)科学规划是校园网站资源检索的基础 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学资源检索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分类索引的基础之上。校园网站必须根据师生的需求开发资源检索系统,向师生提供素材、学科类别属性、资源关键词等检索方式,从而将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信息最快、最优地呈现给师生,提高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效率;完善教学资源特征描述,以跨平台的教学资源检索为发展方向,建立资源的索引、描述、定位信息,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周期管理,从而使师生访问各种多媒体资源的技术达到最优,进而实现跨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检索;建立资源收藏服务系统,从而使师生可以将检索出来的有用信息收入自己的收藏夹,以免再次搜索。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关键 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才能保证校园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首先,学校必须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制定培训方案,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多层次的教育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Internet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其次,学校要积极创建为师生服务的网络教学环境,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五)发动教师的力量是丰富校园网教学资源的保障 教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发动全体教师为校园网站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导学案、课件等资源,并根据现有资源和平台,建立分类科学、检索清晰的资源站点。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资源建设意识,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校园网站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和人员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四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系统的校园网站。因此,中小学应该在软件(教学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和人员培养等多个方面下工夫。网站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专门的专业型人才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升级。资源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教学资源开发人员,更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参与。只有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的、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站的教学功能。 作者简介: 曾桐伟,男,河西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刍议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建设校园网站的意义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站;目的;方案 1 建设校园网站的目的、意义及发展问题 1.1 目的 网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也是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主要渠道。校园网站则是为了更好的办学,提高学校知名度,他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Web Site),作为在数字空间之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在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入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如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重点的时代中,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园网站,或校园网站所有提供的信息类型和服务项目,甚至校园网站本身设计技术的优劣、网页界面的美观与否,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校园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系作为学院骨干系部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对外宣传作用,以我系内新闻为基础,也亟需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的建设也飞速发展。为了适应校园网网络硬件环境的发展,不断扩展网络应用,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各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面向学生的免费主页空间服务。随着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领域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有一个新的认识,校园网站建设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1.2 建设校园网站的重要意义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更可让世界了解您的学校。凭借学校网站,学校就可成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花朵。 学校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学校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广州与北京、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学校网站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3 校园网站建设发展及问题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中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差距。诸如在无线网络、校园电子商务、CIO体制建设和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 首先,在校园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方面,虽然国内有一定比例高校的网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和服务,但与美国相比则要低得多。例如,目前,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完整在线课程”的比例(32.1%)仅为美国高校的二分之一;同时,在“期刊和参考书资源”方面,已有76.4%的美国高校能够提供此类服务,而国内高校只有45.1%。另外,差别最为明显的是校园“电子商务”情况,目前只有4.2%的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在线支付费用服务,而美国则在到了40%。同时,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方面,国内高校的情况也相对要落后得多。 在CIO体制方面,美国高校已有69.3%的被调查对象设置了CIO服务,而且还有4.2%的设立CIO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要落后得多。目前,已经设置CIO(或类似职务)的高校公占被调查高校的3.9%,其余的高校都没有开始此方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考虑设立此职务。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虽然存在着诸如起步晚、追赶任务紧等劣势,但同时也具有目标明确、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这样的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可能对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 建设校园网站的方案 2.1 工具选择 网页编辑器主要是Macromedia Dreamweaver 和HTML代码编辑工具, Macromedia Dreamweaver是一种混合型工具,在所见即所得的工作环境下可以完成主要的工作,同时也能切换到一个文本编辑器,对HTML源代码进行直接的调整,而且会保持原有代码的格式。Dreamweaver的最佳特性就是他的“往返式(Roundtrip)HTML”的编辑能力,这种特性使图形编辑工具和代码编辑工具输出同样的HTM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使图形化HTML编辑工具中唯一不干扰原有HT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编辑后,仍可以转回到原来的代码中用编辑工具进行修改。用其它工具修改后,Dreamweaver能自动更新相应的页面,他能很方便地产生动画,嵌入JavaApplet,Active控件,并对用户的动作作出反应,此外,Dreamweaver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处理得也很好。 FrontPage也是常用的较好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工具,对Web站点又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统一Web站点内页面的外观 和风格。但FrontPage生成的HTML文件的冗余代码所占的比例高达20%~50%,而Dream weaver生成的冗余代码仅占5%~10%。虽然这些冗余代码对网页的显示没有妨碍,但是却使访问速度降低,浪费了存储空间。所以,使用网页制作工具生成的网页,在制作完成上传到网站上之前,通常先对网页进行“瘦身”-消除冗余代码。可以采用手工和网页压缩工具。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语言是用来表示网上信息的符号标记语言,是一种能够被广泛理解的语言,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用于出版的语言,纯粹的HTMl代码也可以编辑网页,不会破坏原有代码,并常带有许多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表格、表单及其他复杂结构,但是制作网页都用代码,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因此结合网页编辑器会更方便些.专用的网页编辑器还有一类是完全的所见即所得工具,就是在编辑网页时看到的效果,与使用浏览器时看到的效果基本一致。这种工具主要适合与制作一些美观而不复杂的站点。 2.2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应主要包括院系介绍、等级考试、友情链接、新闻浏览、会员登陆、新闻浏览等模块。 在Dreamweaver Mx中创建框架,选择上方及左侧嵌套的框架,保存框架集,再分别保存上下框架。打开属性面板设置框架属性在顶部框架内创建标题栏,下方创建导航栏,设置导航栏的链接。. 选中导航栏的一个文本,打开”属性”面板,单击”链接”后面的”文件”按钮选择要链接的文档,可以用导航栏内容,然后再在新的窗口中打开链接,并在”目标”菜单”中选择_blank。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关系浅析: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与发展中国家道路的选择 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逻辑 20世纪后半叶,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兴起,改变了经济主体及其竞争原则的观念。跨国公司和世界金融中心成了世界经济的体系性的单位。国际经济如同国内经济一样,国家也应为市场职能提供一切必要的先决条件,最大限度地取消市场管制,使私人资本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保障国际资本稳定地发挥作用。[1]新自由主义尤其是主张跨国联系的货币主义认为,国际经济的联系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机遇,使经济体更为紧密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需要做的无非是缩小政府的活动范围而已。这种乐观精神充盈于货币主义的派生物——全球化学说中。这种学说声称摧毁政府对外部联系的障碍将释放两种积极的力量。其一是最好的运作机制(市场)从最先进的经济区域扩展到所有的政府放弃了控制权的经济区域;其二是随着这种最为有效的机制的扩散,最不发达的经济区域也会繁荣起来。 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和投资开放将鼓励资本流入贫困国家。由于工业化国家通过追加资本来赚钱的最好机会已经用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回报应该比工业化国家高。如果贫困国家降低贸易和投资的门槛,那么富裕国家就会输出部分资本。如果这种资源流入采取的是贷款或间接投资形式,就会补充国内存款,放松对本地公司追加投资的金融限制。如果是国外直接投资,会带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技能,金融风险也较少。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投资增加都会使贸易增加,富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以牺牲穷国贸易伙伴的利益为代价。根据这个理论,在所有交易中,进出口双方、借贷双方、股东和员工双方都可以双赢。按照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逻辑,不太发达的国家的机制将愈益类似于发达国家的机制,并且随着这种最好的运作机制的普遍传播,欠发达世界的经济将加速发展,与发达国家财富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二、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实践悖论 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逻辑下,只要不太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发达国家的机制,他们的经济将加速发展,与发达国家财富的差距也会缩小。然而,无论从机制上还是繁荣程度上而言,全球化的现实并没有使世界经济变得更为统一,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与新自由主义背道而驰。[2]典型表现如下: 1.经济增长减速。发达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是,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了发达国家所鼓励的战略,利用外国银行贷款和跨国公司雇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增加出口,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生产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发展中国家因为不利的贸易条件、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放缓而导致经济增长下降。除少数国家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严重下降,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 2.扩大生产失效。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作为万用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其机制扩张过程为:技术的提升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节约的资本剩余用来降低价格或提高工资需求增长刺激资本扩大生产。然而在1980~2000年期间事实与理论设想相背离。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工资增长。实际工资处于停滞状态,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真实工资之间存在着鸿沟,这意味着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所得都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工人产出虽然增长了,但产品的价格并没有降低,或者工人的工资没有提高,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相反,服务部门的就业不断扩大,但从事服务业的大部分人的工资都非常低或是非临时性的。 3.债务日益攀升。从1982年到1998年,发展中国家债务增加了3倍,从5000亿增加到20000亿美元,债务国利息不堪重负。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债务利息占其出口额的40%。拉美有些国家情况更加严重,阿根廷经济就是因为日益攀升的债务走向凋敝的。 三、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 之所以导致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与新自由主义背道而驰,其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的误区。 1.市场并非自足。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自发的,存在着“看不见的手”的调控,因而无须政府插手。市场的确是在人们日常的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和自行“扩展”的,它无须人们有意识地设计或统一的中央计划就能达到协调,无需以成员间的共同利益作为前提就能运行。每个独立的参与者在追求各自独立利益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形成高效配置资源的手段。然而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有许多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都不是市场能自动提供的。比如说,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以人们在商品价格和品质方面形成某种共识作为前提,需要不受那些与价格无关的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产品及其制造环境十分稳定。同时,市场的良好运行还涉及到许多非市场因素。国内市场尚且如此,更何况无序的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只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穷国在拆除贸易与投资壁垒的过程中更需要政府来调控市场。 2.股票市场并非万能。在通常情况下,股票价格上升了,工商企业可以从中获得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扩大经营,促进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持股人也可以从中取出一部分用于消费,而消费的增加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物质生产。但是,股票市场的动荡却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就资本主义经济史而言,股票市场与金融投机活动是一对孪生子,相伴相随,而且股票市场越发展,投机活动也随之进一步发展。就华尔街的股票市场而言,现在它的持股人有几千万,然而股市价格的涨落基本上是操纵在为数不多的大炒股户手中,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谋取暴利。也就是说,在华尔街股市兴风作浪的主要是金融垄断资本。他们的投机活动的猖獗必然破坏股票市场的正常运作,从而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加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市场的无序。 3.资本剩余和市场调节并不协调。新自由主义坚持认为,创建自由市场,即解除国家加给市场的所有限制将最终造福于所有国家。然而,资本剩余的利用和市场的调节机制间并 没有那样清晰的关系。当出现持续的停滞趋势时,这一点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商品生产和服务方面的投资机会减少时,越来越多的资本剩余会投向大幅扩张的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市场愈益成为国际性的市场,资本在全球每一个角落寻求利润。这样就使停滞趋势和金融危机全球化了。此外,在资本主义体系结构中,所有地方都面临着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和堆积如山的债务问题,但新自由主义却束手无策。 4.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比较优势理论,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作用的一些前提却被忽视了。新自由主义十分推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认为即使一国在每个方面的生产率都低于另一国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对贸易双方也都是有利的。但是,萨米尔·阿明和其他人却证明了这一理论并不正确,因为该理论实现有一个前提,即相对劣势产业部门的工人能顺利地向相对优势产业部门转移。对于穷国而言,如果相对劣势产业部门的工人不能顺利地向相对优势产业部门转移,那么自由贸易是十分危险的。菲律宾自加入WTO后一路攀升的失业大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5.国标贸易必然促进经济发展的论断值得怀疑。发展中国家以出口为导向发展工业,但忽视了国内市场服务。如果太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去搞贸易自由化,其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在国际市场上下跌,这种自由化会造成自己打败自己的结果。东亚“四小龙”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鼓励贸易。但是即使贸易增加了,也不足以证明对经济增长有利。一些经济学家以计量经济数据来证明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计量经济学应用在经济等其他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上从来不会有什么指导意义:要发现潜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精确的经济联系并不是数据能说得清楚的。不同的变量或基期的选择完全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经济学家罗德里克带头攻击这种支持贸易的回归统计研究。作为贸易自由化坚强捍卫者的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迪和斯里尼瓦森也同样严厉批评这种回归论断。[3] 正是由于以上的理论误区,导致了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行为。 1.新自由主义认为越少干预的政府越好,而事实上发达国家的政府干预都加强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美国或英国,都实行不挂牌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国家为保护市场机制而加强在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中作用的趋势被称之为“向正统自由主义的妥协”或“向凯恩斯主义的妥协”。[4]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超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国力的限制或者受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政府没有或者没有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全球化中受的是更多的伤害。 2.市场改善意味着垄断受到控制,但与全球化论断相反的是,向世界市场开放会增加了垄断程度。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垄断势力在不断加强,而市场本身无法解决与控制垄断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垄断势力都是发达国家的商业企业,而发展中国家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没有完善的避险机制和监管体制,无法避免发达国家的剥削,因此,全球化的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在金融全球化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他们存在产业结构和技术上的优势。发达国家政府直接参与支持金融资本的活动,把预算开支的20%或国内生产总值的3%-5%转移到持有国债的金融资本所有者手中,从而使金融资本成为永久性实际正利润的受益者。这一市场垄断了世界金融市场30%的金融资产。跨国公司是推行全球化的有力工具,它们是庞大的垄断组织,触角延伸到全球各个地区。但是目前世界上6万家跨国公司中80%属于发达国家。[5] 3.资本的重新配置并不合理。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资本充裕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收益率要比资本匮乏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低,因此,在开发的资本市场中,资本会从发达经济区流向不大发达的经济区,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生产增长,最终赶上发达经济区。但是,由于美元和发达国家货币的强势地位,国际投资形成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格局。“从理论上讲富国在向贫国输出资本,但在目前的体系中,却是穷国向富国输出资本”[6]。“发展中国家虽然吸引了不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但与民间或地方大量利用外资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发达国家政府债券的大量投资,中国就曾在这个意义上被国际金融市场称为资本净输出国”[7]。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极不合理,它迫使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共有2万亿美元的储备,这种外汇储备很大部分投资于美国的短期国债,从而刺激了美国的过度消费,繁荣了美国经济。 四、几点启示 1.从新自由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之所以能在西方国家以外盛行和发展,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被西方国家的政府派上了新的用场。在某些西方大国和某些国际经济机构的策划和支持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向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并形成一套所谓的市场取向型经济改革方案。这一方案的基本内容是“国有企业私有化,宏观管理自由化,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化”,其目的是要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扰乱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秩序。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应时刻警惕全面自由主义对本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危害,但同时又要看到,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正视这一发展趋势,否认或断然拒绝都不是解决之道,只会给国家经济造成更大的危害。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当务之急应是不断完善本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积极培植本国和本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体制;培育本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企业和品牌。 2.从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来看,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实质上是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种思潮争论、交锋、斗争的历史,而且发展到今天,两种思潮的政策主张具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事实上两种思潮的政策主张,在西方经济的实践中也交替出现过。这说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说,总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相联系的,也总是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说时,一定要与其历史环境相联系,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一概否定。特别要与我国现实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条件结合起来,科学地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子,创立自己的经济学说。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现实基础,趋利避害,制定一套符合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3.发展中国家应该强化国家主权意识,用经济主权来保护本国的利益。多数发展中国家曾沦为殖民地,为了国家主权曾进行过不懈的斗争,深知国家主权对一国的重要性。虽然以货币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全球化理论声称,民族经济向世界的开放使得在发达经济区运作的机制向不太发达的经济区传播,并且使得世界财富在这两个区域均衡化,但是这些变化的积极后果主要发生在发达经济区,而全球化进程事实上扩大了发达经济区与不发达的经济区之间的差别。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国家主权,相反应该强化国家主权意识,牢牢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否则,国家利益就得不到保证,国家就有可能被他国操纵甚至沦为经济殖民地。在同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为了防范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弊端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用国家主权来保护本国利益的策略。[8] 4.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利益和统一认识。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规则中的优势地位具有自我维护和自我加强的特点。然而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相对弱小,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发展中国家必须发展区域—体化,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团结合作,发挥总体力量,才能对一些不合理的全球规则施加更大的影响,逐步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真正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关系浅析: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国际法 摘要: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舞台,各种各样的“主义”与“理论”都在其上有着精彩纷呈的表演。但就对国际关系实践的影响力而言,自由主义、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无疑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三股思潮。从本质上说,新自由主义是垄断资本国际扩张的理论体系。虽然自由主义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对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重视,一直是自由主义阵营的一个基本共识。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自由主义提供了理论创新以及扩大对实践影响的机会,“软权力”理论以及“自由主义国际法学”的提出及传播即为典型。自由主义的理论创新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国际法学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虽然其中存在的瑕疵我们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软权力;自由主义国际法学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迄今为止,它又一直处在国际垄断资本的支配之下。从本质上说,新自由主义是垄断资本国际扩张的理论。我们不拒绝参与经济全球化,但对其背后的新自由主义和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则须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在冷战结束前的紧张气氛下,还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始终都是自由主义规划世界秩序的蓝图中的重要一环。①为了更好理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法,我们可以从考察20世纪80年代与新现实主义展开激烈的“新-新论战”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入手。 一、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传统视野下的国际法——以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为例 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构成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论战”,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进步。相对于新现实主义,无论是在分析层面,还是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都决定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路径与国际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也为国际法的发展与国际法学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 (一)在分析层次上新自由主义对体系进程的关注与国际制度的地位 虽然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即都是立足于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与国家为国际关系中重要角色的假设,但由于两者对国际体系的关注点不一而导致两个学派视角下的国际制度乃至国际法的功能与作用的反差。 新现实主义者所提出的结构主义模型包括三点,即“无政府秩序原则”、“忽略其他差异,功能基本一致的单位即国家”以及“国家之间权力分配”。在前面两点不变的情况下,“权力分配”成为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中唯一的可变因素。因此,新现实主义者的体系结构可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而且,由于新现实主义者对于权力分配的基本思考在于“集中关注作用最大的国家”,所以,权力分配就是指大国之间的以物质为基础的实力分配。[1](p16-17)而国际制度,包括作为核心部分的国际法,也就没有多少的存在空间以及用武之地了。与此相比,新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否认这种结构模型,认为以大国间实力分配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结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不过,他们也认为,国际体系的特征并不仅仅如此。正如他们所指出的:新现实主义者所强调的权力分配当然是重要的,但仅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还需要由强调国际体系的其他特征加以补充。[1](p17) 立足于此,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新现实主义者将单位之间的互动即国际体系的进程归为单位属性而不加考虑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实际上,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这时,新自由主义强调的重心就从国际体系结构转移到国际体系进程,即影响包括国际体系中单位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的“进程”的,主要包括“体系结构”和“国际制度”等两种体系因素。在这两种因素中,由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是相当缓慢的,要等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之后才能够完成,因此新自由主义者就把国际体系结构假定为常数。一旦国际体系结构被假定为不变的常数,那国际制度就成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1](p17)至此,出于对体系特征的认识,从进程角度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了国际制度选择国家行为,即与“结构选择”针锋相对的“制度选择”理论。[2](p44)新自由主义者的基本问题是,在国际结构不变的情形下,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有时合作,有时冲突。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体系因素导致了这样的不同行为?亦即:是什么样的体系因素影响了国家的合作或冲突行为。对此,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是体系进程因素影响了国家的行为,而体系进程中最具意义的因素是国际制度。[2](p45) (二)在立论与研究方法上新自由主义的定位与国际法的关系 不仅仅是由于新自由主义关注国际体系进程而决定其理论特征是国际制度,而且在立论与研究方法上的独特视野,也决定其对于晚近国际立法,尤其是国际经济立法的勃兴的影响或解释,也将占据独特位置。 在立论上,一方面,新自由主义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假设,崇尚“放任自由”原则,即在国内社会中如果人们能够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充分地按照他们的偏好行事,那资源分配将最合理与最有效率,而且,这条法则不仅适用于国内社会,放到国际经济领域,也是行得通的。同时,基欧汉自认为其主张属于“成熟的自由主义”(sophisticated liberalism)或是“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m),这种自由主义介于主张自由贸易将导致和平的“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l liberalism)和强调国际制度或规则对各国关系的管理的“管制自由主义”(regulatory liberalism)之间,是对它们的综合与超越。另一方面,虽然新自由主义接受了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即不仅承认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角色,也承认国际关系中物质力量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其基本思路仍然属于理性主义的范式。但是,与纯粹物质主义的新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新自由主义看到了国际制度的重要性,其对国际制度的强调无疑突破了物质权力这一现实主义的内核,不仅将制度、规范等属于社会范畴的非物质性内容引入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之中,并且使其成为一种主要的理论概念与研究变量。[3](p4) 在研究方法上,新自由主义深受经济学领域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该学科中有关交易费用理论、国家理论、法和经济学研究等,都被新自由主义者广泛应用,从而打上了自由经济主义的许多烙印。具体地讲,新自由主义者在理论分析中大量运用了博弈论、系统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方法,对国际合作、国际制度的一般理论,包括其产生、发展以及维持的可能与方法等等作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增强现象解释与结果预测的准确性,并提出避免合作失败与增强合作成功几率的一些策略或手段。这些,显然为国际立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谈判技巧,也为东西南北等国家走出谈判僵局提供了有价值的路径选择。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自由主义的研究路径中,国际制度占据了核心地位,以国际制度为研究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也成为该学派成就最大的一块。当前,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法的研究有着紧密融合的趋势,而新近对国际机制“法制化”的探讨使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实际上,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学者逐渐认识到,遵守国际规则的国家履行的是一种法律责任,而且,随着冷战的缓解乃至结束,另一种区别于物质权力的制度权力对于国家行为的影响日益增大。当然,在国际机制学者的研究带动下,国际法学者也很快意识到国际机制理论对于分析国际法问题,所能提供的巨大帮助,即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分析框架。如今,至少在一些领域,国际法学者正在遵循着国际机制的研究路径来分析一些国际法现象。[4](p79)当然,国际机制学者与国际法学者开始的这种跨学科合作,无论对于何方,都有更宽广的研究空间以及产生更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潜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国际法的发展——以“软权力”理论为中心 在冷战结束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国际机制“法制化”成为趋势之一,这些现象似乎验证着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与预言。此时,以约瑟夫•奈为首的一些自由主义者及时提出了“软权力”理论,对包括国际经济领域的国际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表现在促进“国际软法”的发展方面。 在自由主义学说中,“软权力”一直是核心概念之一,但在冷战结束以前,由于时局的不适宜,这个核心概念并未能“理直气壮”地发扬光大。不过,冷战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之竞争,使得该学派力挺“软权力”理论的时机成熟。这时,约瑟夫•奈宣称,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轴心是包括军事力量、核威慑等在内的硬权力,但随着两个超级大国全球军事对抗的消失,权力的定义不再强调传统上的军事力量和武力征服,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相比之下,地理、人口和原材料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5](p155)换句话说,国际政治性质的转变已使无形的权力即软权力变得更加重要,国家凝聚力、普世性文化和国际制度正在被赋予新的意义,权力正在变得更少转化性、更少强制性、更趋无形性,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必须学会运用包括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操作相互依赖,管理与影响国际制度,共享人类文化价值,推广民主、自由理念等在内的“软权力”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5](p171)简言之,在提倡“软权力”的学者看来,在已进入全球信息时代的今天,尽管硬权力和软权力都很重要,但软权力相比过去而言更加重要。[6](p25)立足于此,约瑟夫•奈结合这两种权力勾画出新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思路:[7](p243) 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新战略不仅要确保美国的生存与发展——当然,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也要考虑这种战略给美国之外的国家与人民所带来的适当利益,因为只有在满足“相互利益”的基础上,美国“霸权”的合法性才能够得到别的国家的尊重。鉴于此,美国必须继续承担为世界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重任。当然,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是无选择性的,必须是极其重要以及美国的实力所能够承担的。按照此标准,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应当优先考虑那些有关国际体系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方面,19世纪下半叶占有主导优势的英国所关注的三件公共物品,包括“维持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均势”、“促进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对国际公共领域的开放的维护”等,都适合于美国当前的情势:第一,维持地区均势和尊重各国领土完整,是美国必须提供的一项公共物品。第二,推进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不仅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要维护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美国既要抵制住国内保护主义的影响,也要支持世贸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运作。第三,美国在保持诸如海洋等国际公共领域对所有人开放上存有利益。另一方面,今天的国际公共领域包括了一系列新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濒危物种的保护以及外层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的使用等,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命运。因此,在当今世界,全球公共物品也有新的变化,美国必须对此做出反应,包括:第一,美国应该促进世界各国在贸易和环境、防止武器扩散、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发展,以更好地组织这些领域的国际行动。第二,美国还应该把国际发展放到更优先的位置,它也是一件重要的全球公共物品。第三,充当调解人是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国的美国可以提供的另一项重要的公共物品。至此,约瑟夫•奈总结到,对美国而言,一个基于全球公共物品提供的大战略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维持重要地区的力量均衡;(2)促进开放的国际经济;(3)保护国际公共领域;(4)维持国际规制与机制;(5)援助经济发展;(6)充当联盟召集人和争端调解人。 无疑,约瑟夫•奈依据“软权力”理论所提出的美国冷战后对外战略,不仅有对美国一些传统外交战略的肯定,如二战后致力推进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也有对某些方面美国不当的外交政策的鞭策,如在全球气候变暖等的全球公共问题上美国至今没有起到领导作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冷战结束后以及新世纪里美国的外交战略提出了一个整体规划。从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践看,这个立足“软权力”理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及时提出,正是响应了冷战后美国以“硬权力”与“软权力”相配合的世界新秩序战略。虽然美国冷战后的战略实践并不是与约瑟夫•奈勾画的战略构想完全吻合,甚至有些方面是相违背的,但人们仍然可以看出其对“软权力”的重视。按照这个战略设计,包括维持wto等普遍性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法律制度、推进全球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维持重要地区的力量平衡,甚至包括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成为战略目标,这无疑在理论上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毕竟至今全球主要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法律制度的维护与发展仍然和美国的对外战略息息相关。 总之,“软权力”理论旨在向世界展示与推销美国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美国要达到此目标,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推动以“自由化”作为理念的主要国际组织的运作以及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当然,这早已运用到美国的对外关系实践之中。且不说西方价值观在联合国、wto、imf、世界银行(wb)、oecd等国际组织运作中的主导性,也不说这种价值观在国际政治领域、人权以及社会领域的国际立法中的影响,即使是以效益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立法也如此。不仅是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双边航空自由化协定以及双边税收合作协议中“美国范本”的横行,甚至是在区域与多边规则的制定中,诸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欧洲能源宪章条约》(ect),甚至是wto等国际组织或条约的许多规则,无不带上美国国内规则的影子。而按照托依布纳有关“法律全球化是在公民社会的各个部门创建了大量无中心的、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立法过程”的界定,[8](pxiii)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通过私营公司创制出的全球化法律就颇自然地采取全球商法美国化形式”[9](p39)。实际上,“美国商业法已变成一种全球化的普通法,明示地或默示地被吸收在各国的契约之中,并正开始被吸收到其他许多国家的判例法,甚至是制定法中”[9](p39)。无疑,以上种种现象正是美国“软权力”对国际立法以及各国国内立法的影响输出的鲜明写照。 在这里,我们可以预测到的是:为达到推销西方自由市场机制、民主理念、人权意识、文化价值观等的目的,冷战后新自由主义者提出的“软权力”理论已经并且将继续影响“自由主义”为主导的主要国际组织的运作以及国际法的发展方向与内容。 三、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主义理论向国际法学的扩张——以“自由主义国际法学”为中心 冷战结束、全球化迅猛发展以来,自由主义的理论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软权力”理论的提出,也在于其向国际法学的直接扩张,表现在由美国国际法学会前任会长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教授所倡导的“自由主义国际法学”(libe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的崛起。事实上,无论是“自由主义国际法学”的分析起点,还是其理论假设,乃至分析方法及研究路径,无一不是从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引申而来的。对国际法学而言,将自由主义的理论路径引入国际法的研究,为国际法学开辟了一条“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这对于长期以来依赖“自上而下”的国际法传统研究路径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也为当代“跨国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 长期以来,国际法学的主流理论沿袭了“自上而下”或“由外至内”的分析路径,对国内因素的研究呈现出忽视的状态。对此,斯劳特指出:“国际法学的主流理论所提供的解释国家行为的基本模式,很不幸地存有一个‘黑箱’(black box)或者‘撞球’(billiard ball)缺陷。在这些基本模式中,国家被认为在结构与功能上是无区别的个体,而且国际社会与国内体制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10](p226)显然,这种研究模式的弊端在于许多重要的、必须考虑的因素都被排除出去,从而导致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令人怀疑,这些重要因素包括:个人、公司、ngos、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念、利益、身份以及相互依赖等等。[10](p227)为了尽快打开这个“黑箱”,斯劳特拟定了一个新的“自由主义议程”(liberal agenda)的研究规划。[11](p185)在这个研究规划中,斯劳特首先提出了三个最基础的假设:第一,国际政治中最基本的角色是国内社会的成员,包括追逐个体利益以及利益相冲突的个人与公司、私人社团;第二,所有的政府只是代表国内社会的部分利益,即在国家政策中得到反映的利益;第三,最终导致国际层面的合作与冲突的国家行为反映的是国家偏好的性质与构成。[12](p228)立足于以上假设,斯劳特认为,“自由主义国际法学”需要探讨的首要因素不是在国际层面,而应该集中在国内或跨国层面。要准确分析国家行为,除对国家角色与权力因素做出分析外,还必须对国家和国内与跨国社会(domestic and transnational society)之间的关系作出“进程”分析。体系层次的分析是把国家看成单一或相似的结构与功能,导致对“国家如何行动”的观察存有“黑箱”。而通过这种“进程”分析,主权的“黑箱”变得透明,进而能够看到国内政府是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代表活跃在国内与跨国社会上的个体或集团的利益而展开国际层面的活动。[12](p207) 立足于以上假设以及设定的研究任务,“自由主义国际法学”侧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国际法的概念和活跃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同法律主体是如何对国际秩序作出贡献的;第二,处于规则外围和边缘的国际公法的功能定位;第三,怎样使得国际制度效率最大化等。② (一)规制国际秩序规则的渊源以及它们的互动 传统上,被认为对国际秩序作出独特贡献的国际公法被定义为“国家之间”的法律;国际社会是一个由国家组成的社会;国际公法的功能在于实现这个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对于调节国际关系,尤其是和平与稳定方面,国际公法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国际秩序是被从上而下创设的。与此相反,秉承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个体为分析起点及国际秩序是自下而上创设的理论假设,斯劳特认为,国际法的主体应该被设定为尽可能广泛,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国际秩序的各种行为体。换句话说,不仅应包括传统的行为主体即国家,更应包括个人、公司、利益集团、ngos、国际机构等非国家行为体。而且,当代国际秩序的维护不仅仅意味着和平与稳定,也包括社会正义和政治正义。 一旦认定国际秩序是“自下而上”被创造的,就意味着许多以前被忽视的但对国际秩序发挥了实际效用的各种实体规则、规范、概念以及程序必须被重视。自由主义理论的分析路径将它们带到了规则的中心,并且提供了一种彼此联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即自由主义理论的贡献不仅仅是将这些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法律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而且使这些法律在国际秩序中的优先地位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国家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博弈选择后的表现,那么创建国际秩序的关键就在于规制这些博弈选择以及调整个体或群体的行为的具体规则。在这种意义上,将责任强加给国家的传统国际条约和个体并没有发生直接的联系,倒是个体之间互动规则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斯劳特认为,对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分析的先后次序应该翻转,即从传统的以国际条约为分析起点转为将个体之间互动规则的分析作为起点,才符合国际法的“真实”面貌。在这里,自由主义国际法学探寻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之处,在这里有三个层次的法律,或者至少三种立法,反映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互动:第一,国内社会以及跨国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制定的自律规则。第二,政府制定管理国内和跨国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活动的规则。政府之间还可能在一些共同事务上相互协商制定规则协调它们的管理活动。第三,国家制定调节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以上被高度概括的三个层次的法律,是可以重新解释国家与个体之间的互动的三种经常性与标准化模式的。而个体之间的互动,要么直接通过国家机构进行,要么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要么通过国家机构与国外的个体之间实现互动。 总之,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提出了一种与传统不同的、自下而上的国际秩序,它所关注的相关主体和活动层面都发生了改变,并对产生不同规则的实体之间的互动与影响进行了重新排列。每一个全球性问题都有着国内根源,而直接规制个体和群体的法律更可能触及问题的根源,它们对于国际秩序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除非国家将某些权力让渡给超国家的实体,否则这些法律规则的影响力比国际公法更大。作为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方案,国际公法和国际制度可以明确地以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或者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属性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国际公法的功能 在自由主义国际法学对塑造国际秩序的法律规制的分类里,传统的国际公法被归于第三等级。虽然已是最后等级,但其毕竟还是在塑造国际秩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我们有探讨其功能的必要性。一般来讲,国际公法的传统功能是致力于对关联交叉的“集体行动之困境”的调和,或者规制各国共存之需要。但是,从自由主义者的视角看,许多看起来非常“国际化”的问题都有其国内根源。包括战争、环境恶化、保护主义等,都源于个体和群体中优先利益的错误选择或者代表某种优先利益的政府行为被扭曲等。简单地讲,全球法律规则与国内法律规则紧密相连,前者依赖于后者。因此,按照自由主义国际法学的观点,国际公法的基本功能不仅仅在于创设一些国际性组织来实现单个个体国家无法达到的目标,更在于影响和改善国内相关机构的职能。这种功能在国际社会生活中逐渐明朗,但至今仍然被认为是特例性质的、有疑问的以及边缘性的。 自由主义国际法学应优先对这种问题展开分析,并将此功能视为国际公法的核心功能来对待。以下领域或命题是国际公法发挥这种功能的典型表现:第一,人权法。在自由主义国际法学的视野下,人权法是国际法的核心。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中,人权法至少是一种可以确保最低限度的个体权利或利益不受侵害的机制。第二,人道主义干涉。当许多国际法学者与政策制定者仍然以“不干涉内政”的教条反对人道主义干涉时,自由主义理论却认为,人道主义干涉的合法性来自人权法的天然属性。当然,这种行动必须是极端谨慎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由主义学说只是支持非常有限的人道主义干涉。第三,补充作用。国际法的补充作用的前提不仅需要国际社会在审判方面有足够的能力,而且是在国内法庭确实不能或者不愿意起诉的情况下。遵守这种前提才合乎自由主义之理念,即国际法或国际机构是用来影响和提高国内机构的机能,最终目的是通过监管,或者竞争,让国内法与国内机构自身能够实现这些功能,国际责任在本质上毕竟还是需要通过国内行动来实现。第四,从国际管辖权到普遍性管辖权的转化。将传统的国家责任向个人责任的扩展,相应的国际刑法的管辖也从适用于国家扩展到同时适用于个人,即实现从国际管辖权到普遍性管辖权的转化。第五,显现国家责任。国家必须承担将它们的国际责任在国内执行的义务,这种转化让国家脱离了与别的国家面对面的独立责任。第六,构建遵守能力。当前出现的“新主权”并不是以前被遗弃的权利,而是国家参与数量及能力日益增长的国际机制和制度网络的权利。然而,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遵守由这些机制或制度加于它们的责任,就必须提高它们国内遵守的能力,包括教育和规制它们的公民的能力。因此,构建遵守能力必须被渗透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对属性。 (三)提高国际制度的效率 怎样使国际制度效率最大化呢?将国际制度深嵌进国内与跨国社会以及迎合人们对之影响国内制度的期许是合理方式之一。斯劳特认为,国际制度必须融入并正在融入国内社会,最好的例子是日渐增多的国际法庭。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机构往往是那些个人可以直接提起诉讼的机构,如欧洲人权法院。同样,wto争端解决机制中,ngos也能够对涉案国家或争议问题施加压力。如果允许个体进入诉讼程序,那相关的国际法庭在国内和跨国社会中都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当然,国际制度的能量将取决于其成员国家的组成,或者授予其权限时国际关系的状况。 四、全球化背景下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所折射的学术意义 自冷战结束、全球化迅猛发展以来,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国际制度的作用重新被人们重视,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日益活跃,这似乎印证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立场与观点,尤其是反映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法的态度方面。同时,国际关系学理发展史本身也似乎验证了自由主义有关国际法的看法的合理性,即自古典现实主义将国际法的作用与地位贬到最低点之后,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法以及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呈现出逐渐提高之趋势。至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范式之间对于国际法的态度或立场已呈现出某种趋同的态势。例如,现实主义范式中以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在对待国际法以及国际组织的问题方面与自由主义日益趋同;同时,经过自由主义者对观念的研究以及温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的努力,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间对待国际法的态度也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虽然这种趋同只是一种努力方向或态势,但这毕竟证明了不同范式之间在国际法的作用与地位的问题上,正努力寻找一种“最小的共识”。 而且,自由主义学者巧妙地利用全球化这一对其有利的学术与实践环境,无论是“软权力”理论的及时提出,还是“自由主义国际法学”的出现,都是自由主义理论繁荣与扩张,进一步强化其学术影响与地位的明证。对于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这种发展趋势,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无论是“软权力”理论,还是“自由主义国际法学”,在理论分析方面确实还有许多亟须解决或完善之处。以后者为例:一方面,自由主义理论应用于国际法研究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该理论的研究视角定位于自由民主国家所引发的。③虽然国际法学者可能看到自由民主国家对国际法的具体承诺,可以作为国际法得到遵守的一种解释,但问题是这并不能类推至国际法对所有国家都能够施加的约束,这种约束真正施加时是不管这些国家的政治导向为何的。对于国际法学者来讲,国际法是国际社会中的普遍性法律规范,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必须揭示自由民主国家如何遵守国际法,也必须解释非自由民主国家对国际法的遵守问题。如果过分强调自由民主制度和非自由民主制度之间的区别,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两个不良倾向:其一是对非自由民主国家之间、自由民主国家与非自由民主国家之间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太过悲观;其二是对自由民主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太过乐观。另一方面,斯劳特将欧盟法作为自由主义式的国际法律制度的典型例证的做法也存在着问题。对斯劳特来说,欧盟法成功的关键是欧盟成员国的法院能把欧盟法当作超国家法而接受与解释。然而,对于国际法学者来说,欧盟法并非典型或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确切地说,欧盟是依赖于一个国际条约而建构的国际组织,欧盟法却是自从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后逐渐发展而来的,依赖于该条约构建的国际组织所创造的一系列法律。因为欧盟法直接对成员国产生效力并且在很多案例中直接适用于成员国国内的民众,因此其符合自由主义理论所提倡的跨国法。然而,如果把它看成是国际法进一步发展的“范例”或方向无疑是具有误导性的,[4](p80)到目前为止其仍然只是国际法中的一种特例。此外,自由主义国际法学的许多假设仍然经不住太多的推敲。例如,对于自由主义国际法学有关有效的国际规则的前景期望,不能再仅寄予传统的仅仅实行“水平形式执行”的国际条约,而是必须寄予跨政府规则网络(像巴塞尔委员会)或者由自由民主国家发起的“垂直形式执行”的国际条约或组织(像欧洲人权大会)的假设并不牢靠。虽然晚近跨国社会规则急剧膨胀,但传统的实行水平形式执行的条约法也得到迅速发展乃至深化,至今我们还很难推断出跨国规则的效力是否已经超过传统的条约法规则。[13](p252)事实上,鉴于以上缺陷的存在,在西方国际法学界,跨国法的研究至今仍然被排斥在主流之外。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自由主义国际法学”希望把自己发展成一个对国际法更具有解释力,从而达到更接近国际法的“真实”的理论,其还有一个不断完善与成熟的过程。同样,“软权力”理论的倡导者也面临这一问题。包括“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区别所在,两者的关系如何,外交实践中两者的比重或均衡,两者的矛盾或冲突的恰当解决在内的诸多重大问题,倡导者都必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思考,否则其理论本身的自圆其说以及进一步深化,将面临很多的困难。当然,“瑕不掩瑜”,无论是“软权力”理论,还是“自由主义国际法学”,都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繁荣以及国际法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期待的是,“软权力”理论与“自由主义国际法学”的出现,既是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发展的一种契机,也是一种挑战。 放眼到当前的国际关系学,我们可以看到,冷战结束后至今又是一个国际关系理论繁荣的时代。“最大现实主义”、“最小现实主义”、“地缘经济学”、“软权力理论”、“世界秩序理论”、“全球化理论”、“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女性主义”、“第三条道路”、“新主权理论”、“新帝国论”等理论,不仅对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或前景作出了各自的分析与预测,也对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作出了自身的定位。对此,我们始终认为:“多元化”的世界总是比“单一”的世界更为精彩以及更有生命力。每一种理论对待国际法以及国际组织的观点分歧,对于国际法进行更为全面的认识是有裨益的,它们都为人们提供了从某一个侧面看待国际法的方法与机会。也许随着现实世界的发展,人们最终会检验出哪一种观点或看法更符合实际,但从学理上讲它们都具有某种价值意义。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关系浅析:浅谈超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范式 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最明显的特征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深刻而持久的动向。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众多,它主要指涉“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世界经济通过贸易、资本和技术的全球运动日益相互依赖,其本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深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基础之上。资本的积累和对利润无止境地追求,要求资本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对此,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描绘了资本在全世界开疆扩土的图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一百多年后,在资本的驱动下世界市场真正形成。南于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不断积累,终于酿成矛盾的外溢,列强加剧对世界殖民地的争夺,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间的大规模战争重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各国为应付国内危机,以邻为壑的政策使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重心由欧洲转向美国,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占据另一极。为了恢复和壮大资本主义体系的生命力,与苏联在全世界展开争霸竞赛,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与前资本主义霸主英国达成妥协,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汲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安排的教训,形成了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资本主义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恢复起来,并经历了持久的繁荣,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战后“黄金时期”。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主义国际经济制度重启了经济一体化进程,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趋势。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后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分工不断深化,产业升级为国家间、区域间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无一不加速经济全球化。有分析将全球化的动力总结为科技革命的推动,自由市场的扩张和市场理念的普及。但究其根本,是资本的扩张本性,它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在全球奔走。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战后持久繁荣后,资本积累在国内的盈利空间极其有限,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庞大的资本盈利要求,垄断资本尤其是金融垄断资本已蓄势待发。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一种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企业借助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机制,通过资本在世界市场上运动以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配置。这无疑可以促进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大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全球化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传播,为不发达地区提供发展机遇。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另一张面孔,它是一把双刃剑,如若不洞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对经济全球化无条件地拥抱可能弊大于利。从经济全球化的重新驱动到加速发展,都可以看到国际垄断资本的核心角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固然是资本逐利、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但是对国际垄断资本而言,它们从来不满足于坐等盈利机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经济意识形态从来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在国际垄断资本不断壮大的同时,新自由主义终于问鼎主流经济学宝座。可以说新自由主义是为国际垄断资本服务的最好的催化剂。 二、新自由主义的兴盛之路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和学术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经过40余年的锤炼和沉浮,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逐步取得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并最终主导英美国家的经济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在产生之初,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想。从早期的米塞斯坚定地反社会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中坚力量哈耶克成立“朝圣山学社”、从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形成及其后卢卡斯的“理性预期革命”,他们都是作为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存世。新自由主义产生时是为了坚守古典自由主义经济传统,它以彻底的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反积极的政府干预,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为鲜明的理论特色。关于新自由主义,乔姆斯基认为:“它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古典自由主义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他们相信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可以自动调节经济,在以资本牟利的市场中每个人会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引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有效地促进社会的总体利益。古典自由主义兴起于18世纪下半叶,鼎盛于19世纪。它是对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反叛,主张经济的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的干预。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之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潜力在英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也成就了英国19世纪的帝国霸业。然而古典自由主义并非万能的,它不能解决社会收入不公和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而后起的工业国家对英国霸业的挑战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西方世界面临长期萧条和宏观经济不稳的经济难题,以“凯恩斯革命”为标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再坚守其自由至上的信条,政府纷纷出手干预经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导地位终结。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滞涨”危机使得凯恩斯式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效,“政府失灵”成为新自由主义批判的靶子。新自由主义以“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为口号,试图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的荣光。它反对政府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总需求,调节经济周期波动;主张放松市场管制,给予企业最小的干预,自由经营,特别是消除政府对垄断企业的规制;反对高福利和大规模的社会福利开支,主张国有企业和公共服务的私有化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因此,新自由主义常常被简化为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新自由主义者无一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主义,他们竭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主张保护私有财产、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并将它们作为最高的经济目标。 随着撒切尔夫人“别无选择”口号响彻全球和里根政府的执政,新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最信奉自由放任的两大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官方经济意识形态地位。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的政策主张在英美得以实施,并开始了全球扩张历程,其实践的主要标志是“华盛顿共识”的形成和推广。华盛顿共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关于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研讨会上达成的共识,它主要包括十大政策工具,核心内容包括紧缩财政、减少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私有化,实施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等,它们皆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具体体现。作为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的威廉姆逊声称,这十大工具不仅适用于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调整,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药方,由此新自由主义开始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向全球不遗余力地扩展。 三、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批判 新自由主义兴盛之时正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跨国公司和金融垄断资本大肆扩张的时期。经历了长久繁荣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积累了庞大的财富,而战后新科技革命为资本扩张提供了优越的技术基础。而此时美国国内对垄断行业的种种规制让庞大的垄断资本在国内束手束脚,阻碍了垄断行业的发展。而对于渴望发展经济,尤其是缺乏资本与技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剩的正是他们所需,因而经济全球化浪潮为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提供了最佳机遇,这些垄断资本自然乐意打着“自由”的旗号向全球扩张。此时经营自由、贸易自由成为了垄断企业的“自由”,而政府成为需要被规制的对象。新自由主义以自由为旗帜,以效率为利剑,以推进世界自由贸易与投资为己任,为经济全球化加足了“燃料”,有力地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可以说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式的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西方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处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顶端。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却处于世界经济结构的末端,亟需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如此双方形成强烈的互补性。在《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一文中大卫・科兹指出,全球化所表现的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强,使各国大公司一方面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又可以较自由地摆脱国内限制。由于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国内限制的减弱,战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再次逆转,劳动对于资本的依附加重,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空间增大。跨国公司自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它们跨越民族国家的边界,在能获取最大利润的地方扎根,生产、贸易和资本流动最大限度的自由化才符合其根本利益,它们无疑是新自由主义的坚定信奉者和先锋实践者。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另一大特征是经济日益金融化。一方面,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国际金融体系进入利率、汇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时代;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致使石油价格在1973-1976年上涨4倍,石油出口国积聚了大量的资金,它们在欧洲市场寻找到出路,促成了欧洲资本市场的繁荣。世界经济在金融化道路上一路狂飙与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是十分契合的。正如大卫・哈维写道:“新自由主义就是将一切都金融化。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和金融系统的完整性就成为新自由主义国家关心的根本议题。”经济金融化加速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促进了世界贸易与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金融的全球化与自由化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国际投机经济,这些投机资本并不以实体经济为本,而是游走于各个资本市场以谋取高额利润,造成了经济的过度虚拟化,是促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祸源。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代表哈耶克的经济学思想是建立在“自发扩展秩序”理论基础上的,他主张彻底的经济自由,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发扩展秩序”,他主张彻底的私有制,唯有私有制才能保证个人的经济自由甚至于政治自由。对于全球化的发展也基于上述思想,新自由主义将其看作是自由市场制度的自发产物,它的显著特点是“超地域性”,资本本性要求不断打破国家间的界限,实现社会空间组织方式的重组。 经济全球化并非如新自由主义的赞歌那般完美,“事实上,全球化是一种非常不均衡的过程,倾向于再生产出新的和既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等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过度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致使资本缺乏盈利机会。依据大卫・哈维关于资本的空间理论,通过地理扩张和空间重组可以解决资本盈利问题,而剥夺性积累就是锋刃。在新自由主义时代,将公共资产、公共权利私有化,资本积累的金融化,国家对财产和收入的再分配等等构成了剥夺性积累的主要途径,其结果是使财产和收入从社会大众手里转移至上层大资产阶级,从全球落后国家转移至少数发达国家。这种对新自由主义式的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全球经济等级化、不均衡化的批判是深刻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必然塑造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问题是这个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依据什么原则建立起来。“马克思园地协会”主席科恩・塞阿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在这个全球竞争秩序之中,必然有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遵守者,以及对违规者的惩罚规则。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尽管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它以全人类利益的代表者身份许诺的共同繁荣却终难实现。归根结底,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是国际垄断资本尤其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利益在全球扩张的理论和意识形态表现。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领头羊的美国以新自由主义为武器实行“没有帝国的帝国主义”,建立起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例证了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大量资本涌入新兴市场而后撤离,导致该国货币贬值,造成金融市场的崩溃。它们包括1995年墨西哥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危机、2001年土耳其以及2002年阿根廷危机。而危机之后的拯救则使本国经济雪上加霜,在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借贷国融资有严苛的条件,这就是以财政紧缩为核心的一揽子稳定方案,这些“结构性调整”使得危机国家经济加重了衰退,贫富差距加大,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然而,伤人终将伤己。由2007年的次贷危机酿成的金融风暴在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数家金融巨头纷纷向美国政府求援救市,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自由和反政府干预被置于九霄云外,新自由主义的神话不攻自破。 四、超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可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终结了新自由主义的神话,但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世界经济进入危机后“常态”,经济复苏的步履艰难,摆在世人面前的是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应该建立怎样的运行秩序,抛却了新自由主义式的另一种全球化是否可能? 中国发展的实践表明,超越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可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同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中国30多年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贡献了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腾飞、国家稳定、社会繁荣的“发展智慧”,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出现了繁复的阐释和解读。笔者主张通过分析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认知、主张及其实践,探究一种超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可能性。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几十年中,中国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主张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旧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已是千疮百孔,重构世界经济秩序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议题,其中探索超越新自由主义范式,建立起公正合理、普惠共享的经济全球化应是重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一)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基础 面对世界经济最显著而深刻的发展趋势,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坚持了独立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范式,而非盲从新自由主义倡导了经济全球化模式。有学者总结,“美国过去的成功是因为它并没有在本国实施新自由主义,而是使其他国家实施新自由主义,从而导致它们的自杀。”中国不仅避免了“自杀”的命运,反而脱颖而出,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角度看,也是因为中国没有实施新自由主义,反而坚持了“被自由主义所竭力诟病的所谓的中国经济体制的‘落后性’,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以及对资本自由化的有效控制等。”这些因素是中国成功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中国经济平稳、持久发展的有力保障。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利益的界定也随之变化,不管是利益边界还是利益内涵都会与前全球化时代大为相同。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经济活动的跨国化,主权国家的地位及其民族国家利益界定受到全球化的各种因素制约。这种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族国家让出部分经济主权给超国家组织机构,二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一国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治理。以国家汇率政策为例,一国的金融货币政策通常寻求三大目标:独立的货币政策;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在美元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蒙代尔指出,多数国家或经济体面临着“三难选择”,因为这三个目标逻辑上和操作上互相矛盾。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只能在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以及资本管制这三种汇率制度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可见对民族国家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保持国家政策的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利益,否则就会失去其独立性,沦为主导国家的经济附庸甚至政治附庸。 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并非拒绝经济全球化,更非关起门来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重要的发展动力,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在2004年提出“北京共识”,其内涵主要包括主动创新和试验、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和边界,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与华盛顿共识相比,“北京共识”的灵魂核心在独立与创新,而非某个政策主张的不同。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最终只会成为教条。只有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开放,以创新制度与技术为发展动力,实现自主式发展。主权国家仍旧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时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捍卫国家利益,唯有此才有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厚动力。 (二)普惠共享、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标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当今经济全球化推进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国际间贸易与分工,深化参与国家的对外开放,有力地提高了世界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格局中,各国受益是严重不均衡,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存在分明的等级化特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经济、政治、科技的绝对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区域,掌控了价值链的分配权。这就造成了经济全球化体系的一端是发达国家的垄断和支配,另一端是发展中国家的从属和依附。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宗旨相违背,也会严重损害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主张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才符合各参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真正联为一体,大家同住“地球村”。各个参与主体以平等、尊重为前提,彼此和平共存,以非零和思维实现普惠共享、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要素自由全面流动,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动力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要素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一系列导致要素、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以及服务产品市场的经活动,跨越地理界限形成统一整体,并使跨国界价值链在国际循环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实现资本、贸易、技术和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跨国自由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根基,也是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旨所在。然而,以“三化”著称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并未做到这一点,开放市场方面,发达国家使用双重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常常以非关税壁垒等形式保护国内市场,片面强调贸易的自由化特别资本和金融的自由化,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却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因此,实现全球经济要素自由而全面的流动仍旧是经济全球化的努力方向。 全球经济平衡发展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是一个逐渐积累的结果,这突出表现在世界经济过度金融化导致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以及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失衡。美国作为国际金融自由化的主导者,以美元霸权为支撑,形成借贷消费的巨型债务经济,最终引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美国的对外资产和负债分别是18.4万亿和21.1万亿美元。资产是GDP的1.3倍,负债是GDP的1.5倍,但对外负债净值占GDP的19.4%。可见,金融一体化进程过度超前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会加大经济全球化的运行风险,因此国际社会需加强对国际金融的监管,使之适应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速度,防范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扰乱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失衡的另一问题是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失衡。国际分工主流形态从早期的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生产要素的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核心,产品的各增值环节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创新理念和品牌价值,掌控营销渠道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主导地位,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母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它们在全球的经济布局造成了”服务一制造”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失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开始艰难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发达国家开始重启制造业,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的问题。 总之,实现要素全面自由流动,争取全球经济平衡发展,才能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根基,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驱动世界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普惠共享的经济全球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经济全球化运行的制度保障 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活动超越一国边界成为跨国甚至跨区域活动,由此造成了诸多的全球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国家间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日益增多的,共同的,普遍的利益,包含着共同受益或共同受害的因素。国际合作、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甚至国际一体化建设,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这就促使了全球治理的出现。 然而在全球治理应本着怎样的原则构建怎样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上,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的巨大的分歧。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由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构建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与美国国家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然而却存在重大弊端,主要体现为全球治理中的治理霸权、治理缺失两大难题。霸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统治方式,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创立的秩序在意识形态上得到广泛的认同,秩序的运行依照普遍的原则,这些原则确保主导国和统治阶级能够继续保持它们的无上地位,同时又给弱势团体以一定的满足或得到满足的希望。”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体现出美国的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和意识形态霸权。“华盛顿共识”为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先锋,然而却是败绩累累,成为治理霸权的最佳例证。其后有学者总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失败原因时指出,“它们经常是不透明的,而且有许多决策是关起门来制定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它们未能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或者没能对其加以反应,部分原因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不民主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组织的种种弊端,新兴经济体要求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进行改革的呼声强烈。这本身是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努力。 在全球治理中,一方面表现为治理霸权,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治理缺失。“某些国家失去的,并未被其他的国家所得到。各国政府权威的流失,已经造成了―个很大的无权威空洞,这个空洞或许可以称之为‘无治理’。(ungovernanee)”这种治理的空洞可能是治理主体的缺失或者不明确,也可能是治理主体之间因为矛盾分歧无法达成全球治理共识和行动,同时全球治理又“是由无数的,准确地说是成千上万个具有不同历史目标、结构和进程驱动的控制机构构成的”。在民族国家为核心主体的国际体系中,国际组织的权力来源于主权国家的让渡,当经济全球化要剥夺许多国家独立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财政政策时,国家被迫在经济竞争和保护社会安全网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全球治理就面临巨大的约束。因此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始终是它面临的首要问题,构建公正合理而充分的全球治理体系以解决与日俱增的全球问题,仍任重而道远。 在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进程中,首先需不遗余力地反对美国式的制度霸权主义,同时为其构建坚实的政治基础。各国以平等互利为前提,本着责任共担,权利共享的原则,依据各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唯有此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及应对研究现状分析 摘 要: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较以往从本质上发生转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是由社会公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由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由点到点的对等传播。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观点使传统的声音逐渐弱化,每一个人都从独立获得的信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地方和部门都有可能面临舆情带来的危机,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将成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这里所说的“舆情危机”,是指一些地方发生的突发、偶发、负面事件等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热点事件,受到社会公众、各类媒体的持续关注,并形成了较强的给地方造成压力,让形象受到损害的舆论力量。①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本文将从自媒体传播特点、负面舆情处置方式等,进行浅层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自媒体;舆论;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数字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即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媒体的地位发起挑战。关于自媒体有多种定义,最被大众认同的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我将其理解为个人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以个人电脑或移动手机作为信息终端,个人信息,已达到分享信息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生活形态的多元必然导致诉求表达的多元,自媒体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需求。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保证了自媒体发展的技术支持,让很多人都成为 “自媒体人”。 二、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有明显的特色 (一)铺天盖地的信息量 自媒体有铺天盖地的信息量,这种现象是由自媒体数量、自媒体信息量和受众的数量共同决定的。且自媒体拥有不确定的受众群体,一条微博经过“粉丝”的转发以后,受众可能会达到数以千万计。 (二)分享性、主观性与随意性 传统媒体一贯以“独家”作为信息的重要价值,而自媒体却以分享作为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报道方式或报道内容上,传统媒体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并认为这是确保拥有忠实受众,拥有权威话语权的手段和基本要求。而自媒体的“报道”多为主观意见的表达和感性的认识。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由于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对事件的报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而自媒体在描述某一件事时,往往带着自媒体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就是主观性报道。另一方面由于受专业素养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自媒体人只能获取事件的部分信息,虽然报道的是事实,但信息片面、不准确,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三)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是以单次单向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单次是信息基本上之传播一次,即使有二次传播,传播的影响力也要比第一次弱得多。所谓单向传播,传统传播方式是由媒体到受众的传播,很少存在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而自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的传播以多次多向为主要特征,信息经过转载和评论后呈非中心、几何式裂变传播,所形成的影响和传播力度也呈几何级数放大。 (四)积小流以成江河的传播效应 传统媒体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往往在开始最为明显,其他媒体转载、转播后,影响力递减,后续的深度报道和思考,只有少数的受众会关注,类似于地震与余震,可以视为“地震式传播”。自媒体的传播开始只局限于者的社交圈,但被无数自媒体人转发、转载后便被更多的受众所了解、转发,最终成为江河似的信息洪流,我们称作“山洪式传播”。 (五)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 传统媒体中,媒体传播信息,受众接受信息,二者的行为泾渭分明。自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是“传受合一”的,传播者即受众,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 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受地域限制,仅在很小范围内发生,自媒体时代中,受众可以通过交流平台频繁的互动,交换观点。 (六)自媒体人的自由自在 传统媒体严格的行业准则和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使得传媒工作成为严谨又庄严的工作之一,但在自媒体时代,注册、观点、、传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况且自媒体并没有固定的传播模式、传播场所、传播人员,使人既能切实感觉到自媒体的存在,又很难准确的捕捉和把握。 三、自媒体负面舆情的产生和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负面新闻大多是经过审核、符合政策或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媒体主导着舆论走向。而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人都可以是负面内容的传播者、制造者。传统媒体时代中,促使主流媒体正面定调便可以消除负面事件产生的影响,但在自媒体时代中,这种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特点是建立在自媒体的特点和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上的。 (一)负面来源多样化,消息“绝对封锁”成为空谈 个体即媒体,这是自媒体时代的真实写照,所有拥有社交能力,能运用新兴媒介、传播信息的个体,都是自媒体人。在这样自由的传播活动中,消息的“绝对封锁”只能成为空谈。 (二)信息大爆炸 在自媒体时代“传受合一”的传播模式下,任何能引起公众强烈兴趣的信息,尤其是负面内容会从的那一瞬间开始,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受众接受信息后所产生的舆论,都更加难以捉摸。 传播速度并不是信息爆炸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其实在于“非中心、几何式裂变”,以微博为例,甲的信息在他的社交圈引起关注,甲的“粉丝”乙将感兴趣的内容转发后,又将被乙的“粉丝”持续关注、转发。 (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变得轻而易举,互联网将整个地球变成一张巨大的网,任何事情都能够传“千里”。 自媒体时代下,负面事件的影响会被空前的放大 1.微博和网络论坛的直播功能使某地方的局部危机可能演变为全网的群体讨论,甚至演变成为线下的群体事件。2010年9月,一名叫钟如九的女孩因拆迁引起自焚的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最终形成了一次重大危机事件,使当地政府的声誉受到恶劣影响,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被免职。 2.网民的猎奇心理和盲目心理促使他们对负面事件进行恶搞、对负面事件主人公进行人肉搜索等行为。这种行为使得本身简单的负面事件以丰富的形式广为传播,增加了危机的危害性。这种影响由于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会发展成为一种强大而不可控的舆论力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到司法程序的公正,对当事人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自媒体人的主观情绪引导自媒体的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 我国社会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异常突出,由此引发的矛盾也会成为自媒体传播的内容之一,仇富、仇官情绪占据了部分自媒体平台,当这种情绪和扭曲的价值观便引导这个群体的舆论导向,所有不符合导向的言论都将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五)滋生谣言的“沃土” 微博、微信的普及使个人成为信息源,尤其是新浪微博认证的名人、媒体记者的言论,都成为舆论的风向标。这种现象为谣言的产生、传播提供了便利,使谣言更加容易蒙蔽大众,传播更加迅速,破坏力也更强。近几年因通过网络传播谣言引发的刑事案件数不胜数,例如甲型H7N9疫情在某地出现等,互联网安全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六)自媒体主宰舆论导向,全媒体危机凸显 微信、微博作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也主导着大众的舆论方向,官方媒体的权威性明显减弱,舆情危机已经演变为全媒体行业的危机。 四、自媒体时代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 应对“舆情危机”,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应该各有作为。 (一)政府部门 为了尽量避免自媒体舆情危机给政府部门带来影响,首先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行政,科学决策,从根源上减少工作失误。 其次政府官员应该提高行政水平和个人修养,遵守法律法规,注重公众形象,端正作风。 第三,应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应该做到防患未然,反应迅速,态度诚恳,立场坚定,客观真实,对症下药。 自媒体舆情的发展需要发酵过程,政府部门应做好舆情监测工作,为舆情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传统媒体时代,个别地方政府应对媒体批评采取“一堵二拖三掩盖”的措施。但在自媒体时代,这个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是堵不住,自媒体的舆论来自千万自媒体人;二是拖不得,自媒体的特性,往往让危机的影响力、破坏力越来越强;三是无法掩盖,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无处不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应对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自媒体保持顺畅沟通,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回应媒体。对于需要核实的舆情,官方应该立即表明立场,介入调查,并在调查过程中公布最新进展。在表明态度,公布结果时,要客观真实,做好充分的调查核实工作,答复有理有据。部分地方政府在发表声明时会选择传统媒体,无异于隔靴搔痒,由自媒体引发的舆情危机,必须在自媒体上及时作出回应,才能得到自媒体人认同,才能改变舆论导向。由此看来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传统媒体 自媒体已经悄然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年轻社会群体更加关注来自自媒体的信息,而广受关注的舆论热点大部分由自媒体首先披露。2013年6月26日公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显示:“最近三年,在自媒体上曝光的反腐舆情事件达156件,是传统媒体的两倍。”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将自媒体披露的热点舆情作为深度报道的线索。但由于自媒体人大部分并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和手段,造成“主观式报道”和“盲人摸象式报道”层出不穷。《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个自媒体舆情案例进行了研究,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应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传统媒体能做的有很多。 形式上,传统媒体应该借鉴自媒体传播的优点,完成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化。严格来说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并不符合“自媒体”的定义,但是其通过自媒体载体出现,能够影响到自媒体的舆论导向。 在传播内容上,首先,传统媒体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对自媒体上的质疑声进行积极回应,对自媒体谣言进行澄清,对自媒体反腐、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进行声援,树立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夺取网络话语权,将舆论的发展趋势把握在手中,这既是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也是传统媒体的责任和良知。其次,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平台在转载、转发信息时,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权威有效,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任。第三,传统媒体应该重视对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严格把关,避免让自媒体的主观性、随意性占据了官方微博的宣传阵地。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对策分析 摘 要 微博、微信、SNS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媒体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正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 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领域。高职院校学生广泛使用自媒体, 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本文旨从加强高职院校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1自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效能弱化不能适应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硬件的要求 目前,高校基本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但根据运行情况来看,高校自媒体的运行存在着两个局限:一方面高职院校自媒体平台缺乏专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缺乏专业化运作,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媒体平台大多局限于单向的重要信息,是基于“机-人”单向信息交流模式,而忽视了背后的“人-人”互动信息交流模式,缺少平民化、个性化的互动交流,面对数以亿计的良莠不齐的自媒体信息冲击,其实际教育效能受到严重挑战。 1.2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日益表现出叛逆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思想素质比较好,但也有部分学习思想政治水平低、辨别能力弱;学习兴趣差、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差、逆反心理重。加之目前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学历低,是大学生中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逆反心理表现的更为强烈,他们不断地从自我需要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种种不着边际的要求,当这种心理预期无法满足时即演变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疑甚至心理对抗。 1.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适应自媒体时展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介入程度的深化、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地位被削弱,网络媒体的功能得到空前强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新生事物缺乏敏锐性和新鲜感,教育理念陈旧,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少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偏弱,极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责任心不强,甚至“哗众取宠”迎合高职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课堂上发表与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的言论,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不良影响。 2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职院校要加强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按照校、院及具体部门一体化设计理念,整合资源,合理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应积极探索,构建以qq群、飞信、微博等为载体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助新媒体应用能力的提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占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如建立主题新颖、议题时尚、吸引力大的“官方微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依托学生党员、班团学生干部及其他社团干部等学生骨干,培养一批骨干分子作为“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环境中的模范作用,积极开展高职大学生思想和网络道德、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工作,或者借助于手机终端构建班级或党支部qq群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交流过程,间接实施全程教育引导,增强教育实效。 (2)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其知识体系要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和历史的验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跟上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不断丰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结合。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3)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引进一批理论素质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建立起多层次、学者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自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潜心研究,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学生工作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分担他们的不快,抚慰他们的创伤,帮助他们及时化解心理矛盾,释放心理压力,从实质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同时要熟练运用学生所认可的网络语言与他们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恰当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竭力引导学生在混杂的信息中做好各种选择,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自媒体分析论文:高职院校学生使用和接受自媒体的情况分析 摘 要 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对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让其面临更严峻形势。本文主要对三所专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议程设置理论探究了目前自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自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议程设置 分析 问题 在高职院校里,学生使用自媒体已经非常普遍,自媒体也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自媒体使高职院校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根据调查收集的各种资料来看,自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使用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自媒体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自媒体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和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此次调查是针对重庆地区专业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接受自媒体情况和自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影响问题,调查问卷共设计三个部分,22个题目,分别从学生用户基本情况、使用自媒体现状和自媒体对学生思想影响状况诸方面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试图找到自媒体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我校同学组成了调查小组,对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所专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范围比较大,本小组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12份。从年级、性别、专业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四方面对被调查者个人信息进行汇总。 1自媒体现状调查分析 1.1高职院校学生自媒体使用情况整体分析 “您是否拥有自媒体账户?”对此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表明,有自媒体账户的学生人数为510人,占总人数83.3%;没有自媒体账户的学生人数为102人,占总人数16.7%。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自媒体账户,自媒体在学生中已经广泛使用,必须引起重视。 1.2对学生上网时间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每天使用自媒体上网时间大约多久?”对此问题。结果表明,使用自媒体上网2小时以下学生人数为146人,上网2-3小时学生人数为234人,上网3-4小时为116人,上网4小时以上为116人,分别占百分比为23.7%、38.2%、19%、19%。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的人数总计大约占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上网4小时以上的占了总人数19%,上网2小时以下的学生还不到四分之一。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使用自媒体上网时间较长,必须引起重视。 1.3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情况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是否使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的问题。结果表明,69%的学生要使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只有31%的学生不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可见大多数学生在使用自媒体想要去了解辅导员的情况。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60.8%关注辅导员动态,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59%关注辅导员动态,可见关注辅导员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是否关注辅导员信息之间关系不大。 1.4主动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情况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是否要使用自媒体与老师交流的问题。结果表明,85.6%的学生要使用自媒体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只有14.4%的学生没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可见大多数学生愿意使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76.5%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而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愿意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的也占有61%的比例,可见学生干部使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相对来说要比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要多一些。 1.5对班级自媒体使用情况整体分析 “您所在班级是否开通自媒体账户?”对此问题展开调查,汇总信息见图7。结果表明,有519人所在的班级开通了自媒体账户,占总人数84.8%;有93人人所在的班级没有开通自媒体账户,占总人数15.2%。可见,目前高职院校班级绝大多数都有自媒体账户,自媒体不仅在学生中广泛使用,在班级中的使用也较为普遍。 1.6自媒体在班级中用途调查 “您所在班级使用自媒体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对此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有277人最常使用自媒体参与学生事务通知和讨论,占总人数45.2%;有291人最常使用自媒体进行私人聊天交流,占总人数47.5%;有44人将自媒体用于其他用途。可见,自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了解信息,交流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对不同年级学生最想通过班级自媒体了解信息的调查 不同年级的学生想要通过自媒体了解的信息有差异吗?对此问题在年级分布上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最想了解的信息是就业方面信息,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加,了解就业信息的需求越高,从大一到大三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6.4%、66%、79.1%。可见,随着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学生从大一新生开始就关注就业,了解就业信息和企业需求,提前做好准备,以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 2自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情况分析 2.1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调查 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展开调查。在612名学生中,有318人觉得效果不好,275人觉得效果一般,19人觉得效果很好,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2%、44.9%和3%。可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太感冒,因此改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迫在眉睫。 2.2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有33%的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31%的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一,24%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媒体,还有12%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比如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太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较少将理论联系实际等等。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手段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急需解决。 2.3高职院校学生最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查 “您最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哪方面内容?”。有48%的学生选择道德教育,32%的学生选择理想信念教育,12%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8%的学生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强,对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教育内容。 2.4通过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调查 对于高职院校利用自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25.4%的学生觉得没有效果,30.6%的学生觉得基本有效,45%的学生觉得非常有效。可见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是觉得非常有效的学生没有超过一半。 2.5自媒体影响下学生与老师沟通频率调查 “您认为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与老师沟通的频率?”结果表明,52.5%的学生认为增强,3%的学生认为减弱,44.5%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可见,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6自媒体上的信息对学生看法的影响调查 辅导员在自媒体上发的信息或者评论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吗。26.2%的学生认为不会影响,66.7%的学生认为有时会受到影响,7.1%的学生觉得经常会影响。可见,辅导员在自媒体上发的信息对绝大多数同学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自媒体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充分发挥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3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分析目前自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受到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也会增大或减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另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的5-7周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公众议程冲击最大的关键时间段是在报道以后的8-10周。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根据麦克姆斯和肖的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通过对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的研究,结合以上调查分析,发现自媒体环境下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要使议程设置的效果达到最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议题内容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第一个步骤,它要求议题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自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广泛渗透,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内容的选择应当相应地进行变革,使其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受众。根据此前的调查,有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太好的原因是其内容比较枯燥,面对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更新,但是主要的教育议程内容并没有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仍然固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上, 没有直视受众的批判与怀疑,议题内容也没有完全跟时代接轨,回避一些现实问题。 3.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传播方法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点不相适应 尽管传媒的力量再大,威力再强,它都不可能使传播内容直接地、单方面地输入接受者的心田。媒介的传播活动如果得不到受众的反馈和积极响应,一切传播活动都变得毫无价值可言。根据调查,目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对一些资历较老一点的教师来说,由于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弱,就更少使用自媒体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师生之间要有双向的互动和交流,不是一味的单向灌输,而是主动地引导和有效的反馈相结合。 3.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忽视了受众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媒体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因此缺少对受众意识状态、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知识思维的研究,在选择议题内容上,趋向于选择一些高深的政治理论,很少将议题内容跟高职院校学生现实紧密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议题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将导致教育者忽视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个人规划和人生发展,难以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 3.4没有及时抓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最佳时机 时间在议程设置效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对公众议程冲击最大的时机是新闻报道后的8-10周,这时新闻成为了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从教育的时机来看,就是要把握好这个最佳的时机,就是受众议论最多的时候,也是受众最关注的时候,在这时赋予议题一定的意义,则可以引导舆论的导向。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利用好自媒体把握好这个关键的时机,缺少对时政热点、群众焦点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教育。 自媒体分析论文:微信自媒体超越大众传播分析 摘要:自媒体的发展愈发成为网络传媒的趋势,微信作为典型的自媒体,三年时间里创造了移动即时通讯的神话。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微信自2011年11月21日推出,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在超越传统大众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只有个人,企业,社会三者相互监督,才会有更加完善的网络传播环境。 关键词:自媒体;微信;大众传播 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自媒体(Grassroots Publisher),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硅谷著名撰稿人丹・吉尔默(Dan Gillnor)出版的《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1]一书,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传统媒体强调新闻的,职业或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这样出来的事件是通过“把关人”层层取舍再出来的。而如今的自媒体更强调观点的输出,国内较早的视频网站中,如土豆网视频,它们的口号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告诉其他人,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把关人”的限制,再如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等订阅渠道传播的《罗辑思维》就主要是传递观点,每天早上六点半会给用户推送一条语音消息,推送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时事热事的评论与观点分享。自媒体的概念,本质上是自出版的表现形式,自己出版自己知道的感兴趣的内容。第一代自媒体,应该是随着Web 2.0的兴起而出现的博客。 二、微信的发展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2]。 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提供公众平台账号、扫二维码方式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推送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2014年11月,腾讯推出微信电话本。 微信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占据移动即时通讯市场,较之于QQ和微博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微信较之于QQ: 1.微信默认24小时在线,QQ必须在线才能接受发送消息,微信利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而QQ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才是移动的常态;微信弱化了在线的状态,发微信时,默认是双方都在线的; 2.微信的隐秘性较高,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只有导入通讯录和QQ好友,大部分都为身边较为熟悉的人,而QQ的好友一般而言熟悉的认识的陌生的都有,微信偏向于熟人社交,而QQ各种关系的人都囊括了; 3.微信的传播内容为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和服务号,关注感兴趣的订阅号,制定自己的新闻推送;而QQ传播内容主要为空间,绝大部分都是QQ好友发送的动态,内容上较微信范围小。 (二)微信较之于新浪微博: 1.好友熟悉程度的差别。微信的好友多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等熟人,而微博好友除了同学朋友之外,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好友也占了大部分; 2.微信文字不受限制,微博140字的限制; 3.微信订阅号大部分每天推送一次,信息精简,推送的消息会一直在订阅号的下一级菜单栏中显示;微博每天不定时不定量更新,信息的质量和用户的关注阅读得不到保证,更新的数量多,加上速度快,难以保证消息的到达率; 4.微信社区可以和公众平台直接交流,在这方面的交互性更强,而且可以通过订阅号下方的栏目,获取相关的资料或者是进入相关的社区,比微博的资源整合较完善。 三、微信自媒体超越大众传播 1938年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线性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取得什么效果。后来,荷兰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即传播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形态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3]。从这五个基本要素出发: 1.传播者范围扩大。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为职业的或专门的传播机构,而在微信的发展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的经营者没有规范的传播机构,多为个体经营; 2.传播内容更广泛。大众传播活动从信息采集,信息选择与加工到信息的,有“把关人”的层层筛选,编辑的价值观完全体现在新闻上;但是微信的传播内容不仅是社会新闻,更多的是生活感悟,不在经过多层“把关人”的审核,可以直接与其他用户进行直接思想观点交流; 3.媒介形态多样化。传统大众媒体主要依靠的是大型的印刷机器,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传播媒介,技术和资金都有一定要求,但是微信自媒体只需要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申请一个账号即可,难度小可操作性强。 四、微信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朋友圈错误消息的广泛传播,缺乏监督,消息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2)一篇文章被多个订阅号重复发送,信息重复率高,用户的信息累赘,并且原作者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3)微信传播中社会道德的缺失,甚至利用微信进行犯罪。 对策:(1)加强个人媒介素养的提高,网络的信息繁杂,必须学会辨别是非,那些耸人听闻,断章取义的消息,作为微信用户最好能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一味的相信;(2)增强网络传播者的自律能力,加强网络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与伦理建设,网络法律法规仍需完善;(3)腾讯方面技术的改进,对一些进行不法言论或没有经过证实就散布的言论进行多次审核。 五、结语 微信发展到今天,给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带来了充足的资讯,不管是时尚、科技、社会热点新闻、娱乐等方面的。微信让人人可以说话,受传者和传播者集于一身,这对于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个人、企业和社会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在移动网络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的时候,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分析与对策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考察了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根据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 政治参与 大学生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与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的大量普及,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学生以其良好的素养、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较高的参与热情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群体中最活跃的群体,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如何?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的对待网络政治参与?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我们根据随机与分层抽样的原则,在2014年7月对湖北省的两所高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主要选择了暑期在校的300名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共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的有效问卷共275份,问卷有效率为91.6%。统计调查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抽选学生的主要指标与在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较为接近,为了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我们也联系了26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作为补充。 1.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时政治信息获取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其中82.3%的学生选择将网络作为时事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选择通过电视获取时事信息的大学生仅占8.6%,报纸与广播以及其它形式的渠道则非常少;在网络时事信息的获取过程中,有59%的学生将新闻网站作为获取时政信息的主渠道,选择微信、微博的大学生为21%,而网络社区以及QQ等通讯软件分别占15%与6%,可见如今的各大新闻网站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由于政治相关的新闻极其广泛与复杂,加之个体的喜好,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选择也存在着群体性差异,对于国家政策、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现状等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调查显示有58.3%的大学生对这类问题有着较强热情与兴趣,调查显示这部分大学生有86.7%的参与时评的意愿度;对于近期国际热点新闻的关注率也达到了42.5%;笔者发现在网络政治信息选择中,由于年龄、性别、专业等都体现出了由于差异性而显现出的相关关系,其中性别的差异最显著,也正是由笔者调查的学校是理工院校男生较多,所呈现出的总体调查结果对于政治信息的偏好程度较高。 如今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形式日益多元化,调查显示大学生有网络政治表达、游行、演讲、参与政治社团组织、信访、社会实践调查等各种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表达、入党、社会实践调查已然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最主要的三种形式,其中由于思政课程的体系的要求,社会实践调查的参与比例达到100%,有网络政治参评的学生比例达65%,入党的比例有12.3%;其中有过网络表达经历的大学生中有82.3%的大学生对于“中纪委打虎行动”、“新疆暴恐事件”、“山东招远杀人案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网络讨论。调查也显示出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也主要还是通过关注网络新闻与参与评论的方式,对于政府的参政调查、以及政策宣传的网络关注极少并且兴趣不大,关注政府网站的学生比例仅占2.1%,参与过政府网站调查的学生也仅有3.6%,可见大学生更热衷于非制度性的讨论,哪怕在自由程度较高的网络中,对于制度内的政治参与仍然十分消极。总的看来,大学生关心时事,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对于社会热点关注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形式太过单一加之参与的深度还有待挖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政治文化与制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一直所倡导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民文化,强调的是对权威的顺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还包括着民本、务实等思想,人们参政的意识是长期被压制的。在近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百姓的政治参与度相较西方国家一直较低,在今天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政治表达欲也并不强。 第二,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兴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制度相较于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近年来是政府致力于将网络作为搭建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然而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也伴随大量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很多问题还与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有较大差距,理想与现实、在各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反差,再加之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还存在参与渠道有限、透明度不高、参与效果并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导致对于政治有很高关注度的大学生却更偏好于非制度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而与政府直接相关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出整体性的参与意愿较低。 2.2 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分析 第一,“90后”做为大学校园里的主流群体政治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与“80后”和“70后”截然不同。尽管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追求张扬自我,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表现出对于远大理想与抱负的漠然,但他们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对国家与社会的认知日趋理性;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使得“90后”更加务实,对于政治参与的动机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特别体现在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与个人前途发展的高度相关;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具体事件的评价问题疑虑较多,对深层次思考如抽象的民主自由等问题兴趣不大,可见不少大学生关注政治的出发点比较功利,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较高的认同感。 第二,网络政治信息的获取。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其时政信息、政治知识以及政治思想的立场除了课堂的学习外,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信息为中介进行的,由于网络具备虚拟化、匿名化特征,大学生在网络政治的参与中往往不需要考虑现实以及自身的利害关系。一方面,在网络的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理念以及思想通常具有理想化特征,这种理想化的认知体系与真实世界巨大反差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大学生所面临的是极度膨胀的信息化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网络传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严重影响着不成熟、易冲动的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以及心理偏好。 2.3 网络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聚集平台,扩大了政治参与者的信息来源,调动了网民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了民主的发展。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民主的同时,也为各种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例如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由于网络缺乏监管,不少网民在网络中宣泄不良情绪,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快速扩散特点,在现实中难以聚集的个体变得更加容易集合,网络舆论随之发生蜕变;如同“蝴蝶效应”,一个论坛中的帖子或者一条微博,伴随着信息碎片和不良情绪,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引发大量网民的关注上升为网络公共事件。根据从众效应人们大多都遵从多数人的意见,在网络传播中导致严重的对立化情绪,在这种网络群体事件中,大多数人的意见未必是公正的。这种现象的影响十分恶劣,大学生在这类非理性的网络事件中很容易受其感染,动摇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同,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导策略与措施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前提。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动态,对其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大学生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明确在政治体系中的是与非,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极端或严重西化的思想划清界线;其次,培养大学生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形成对于个人与他人、人个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对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注重对于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自觉抵制各种“非理性”的网络行为,有效规避群体极化现象带来的认识与行为的偏差。 其次,网络实践引导是基础。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已然成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高校应以此为切入点着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平台,数字化平台应作为校园主流文化阵地,以平等互动性为前提,注重多元化交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进行疏导;从思政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思政工作者还应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参与的素养,如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手机通过微博、微信等载体引导媒介方向,向大学生传播政治观念,在涉及到重要问题时随时沟通,并且及时反馈,培育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最后,道德与法制规范是保障。尽管网络政治是虚拟的,但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却真实存在,在高校仅仅是教育与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通过道德与法制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首先,在进行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网络道德规范,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明确伦理道德观念,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的情况下知荣知耻,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下也能严守道德规范;其次,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网络法律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通过道德和法制规范的双重保障,让大学生在不断积极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成为推动网络政治文明的中坚力,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政治社会。 自媒体分析论文: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劣势分析 【摘要】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拨又一拨的舆论浪潮。现在,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来源是微博,微博在发挥积极社会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因此保证微博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了当下大众关心的问题。分析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博面对的一系列劣势。 【关键词】微博传播特点劣势分析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资源只掌握在少数传媒机构手中的时代已成历史,迎来的却是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传播结构,使得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并具有高度的信息参与性和交互主体性的信息传播的新时代――自媒体时代。 什么是自媒体?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在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有一个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毫无疑问,微博是自媒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 一、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从目前发展来看,自媒体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参与性、个性化、平民化、圈群化等特征。自媒体在传播媒介方面主要以微博、博客、BBS、QQ、MSN为主;在传受传关系呈现出以普通大众主导的互动、对等、共享、参与的信息传播态势;在传播效果方面呈现出去中心化、辐射扩散式的信息传播。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产物,信息传播方式上更加体现了自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与此同时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的模式,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小到草根民众、各方名人,大到企业政府纷纷开设微博网站直到近几年的“E两会”的出现,微博不光带给媒介环境又一次革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让人们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审视微博在信息、引导舆论、以及事件的推进、真相的探究等方面所呈现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新秩序。 1、低门槛、平民化 对传统媒体而言,媒体运作无疑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同时一个媒介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核实和检验,其测评严格,门槛极高,让人望而生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在当下,互联网让我们坐在家中看世界,让我们拨动手指就能知晓全球所有重大事件,甚至让你我成为“记者”,随时直播我们看到的新闻事件。2006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同时,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只有少数人是内容的生产者,多数人是内容的消费者,形成一种由中心向四周的传播途径,因此一个普通人想让自己的文字、声音传播到千千万万人那里是很困难的。到了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友都可以轻松、自由地创建自己的微博,分享自己的所感所知。 2、传播快、互动强 在微博上,每个人与受众的距离是为零,我们随时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传统的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需要一系列的审核、流程。而微博没有任何的组织目标和指导方针,每一个人都能够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顾的状态记录着自己生活中的大事琐事、并宣泄自己的情绪,诠释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尤其名人更是如此。2012年韩寒重回新浪微博,首篇博文24小时转发超29万次、其微博粉丝数也突破了160万。2013年,王菲发微博宣布跟李亚鹏离婚,此微博发出四个半小时,评论突破30万,转发量更是突破61万。2014年,文章出轨微博道歉,三分钟后,微博客户端“爆表”,部分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两小时后,这条微博的互动量(转评赞)竟突破了87万,10小时后,转发量突破100万,不到24小时已经被疯转超过120万。由此可见,微博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 3、圈群化、个性化 微博上的沟通、交流是以圈子为中心的,微博用户主要关注的人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圈群性特性的人群。调查表明,89%的微博用户主要关注的人是朋友、同学、同事、业内人士,而且微博内容中具有圈群性的话题、熟人朋友的动态、业内人士的观点更受关注。而圈群可以分为几类:以朋友、熟人为主的个人关系群;以关注主题为主的共同爱好群;以自我提升或工作合作为主的行业群。 而同时,微博因其有着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共同探讨热点话题”和能提供“最新资讯”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在人们越来越追求有个性的事物的当下,微博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的媒体个性化的需求。据统计,74%的微博用户主要的内容是“个人心情感受”,其次才是分享和关注,博客虽然也具备这样的特征,但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限制了博客的产出量,在信息生产能力上,微博更适合大众,更能表达用户的个性化。 二、自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 1、用户的年轻化、高学历化扩展了传播的广度 根据网络数据分析,微博用户年龄以18~30岁的年轻用户为主,占比高达67%,更趋于年轻化;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占有63%的用户比例,趋于高学历化。以80、90后为主力军,势必会为微博传播注入新的血液。微博用户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使微博用户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敢于指出生活的阴暗面,历数近年来的曝光事件的源头往往来自与于一则微博。 在2011年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中,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因为时常在微博上晒豪车以及贵重的奢侈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久,人们就发现她的认证信息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众多网友对“郭美美事件”进行了转发和评论,还掀起了一场对中国慈善事业名誉的社会公益机构的声讨。至今,“郭美美事件”的影响还余波未了。 2、微博设置的“共景监狱”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意识 喻国明教授提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是,传统社会建立在信息资源垄断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同时,喻教授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目前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波动较大的时期,网民能够宣泄情绪和不满的渠道和场地有限,网络目前承载着社会安全阀的功能,因此,在目前的政治考量和社会稳压的前提下,一定数量的情绪宣泄通道和场地是必要的。” 2012年微博年度热门话题涵盖“2012伦敦奥运会”、“丝”、“江南style”、“微公益”、“中国好声音”、“高富帅白富美”、“钓鱼岛是中国的”等网友最关注的年度大事件。这显示了微博用户对社会事件的广泛关注和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掘。 3、“舆论领袖”的信息引导增强微博的传播示范效果 一般而言,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在微博上,一些声望较高的“舆论领袖”通常会在重大的舆情事件中以自己的意见和评论改变或影响其他人的想法和认知,及时引导并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值得强调的是,这类“舆论领袖”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有较强的公众关联度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的观点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绝大多数能够将事件导向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他们区别于“乌合之众”。 三、自媒体的劣势分析 任何新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诸多优点也避免不了一些弊端,自媒体也是如此。在发展的中前期,微博因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而迅速成长和壮大,但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工具,它既有独占鳌头的机遇,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全军覆没的风险。如从2009年7月至今,国内大批老牌微博产品如饭否等已经停止运营,腾讯微博也于今年宣布关闭自己的微博事业部,搜狐微博网易微博更是几乎无人问津。在仅存的新浪微博中,不少人也表现出了对它前景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微博谣言”使真实性受到质疑 在微博上,信息传播并不需要特殊技术支持,也不必经过复杂的提前审核就能简单快速的出来。因此,无论是者的恶意制造还是转发者的盲目从众,谣言的传播仅在一“指”之间。而传统媒体中至关重要的“把关人”弱化甚至消失了,这在源头上为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微博的可匿名使用降低了造谣的犯罪成本和风险,这也弱化了谣言转发的责任意识和严谨态度。如果一些权威媒体、传统媒体并未及时把关甚至加入传谣的队伍中去,会更大程度的加快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目前,微博上的谣言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直接捏造来源,此类谣言大多捏造来自境外媒体或网站;第二种是名人遇难型,比如金庸先生多次“被逝世”等;第三种是张冠李戴型,利用ps技术,把不是真实的图片用来传播,混淆网友的视线。 当下,打击谣言的力度也是空前,微博已要求实名认证,并成立专门的账号“微博辟谣”来监督。而网友们也应自觉提高素养,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意见领袖”们也应承担起更多的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而针对微博虚假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2、碎片化信息大,难以保持持久互动 微博上的信息呈现文本碎片化的特点,140个字的限制也决定了信息主要以简短为特征,不可能有更深入、全面的事实呈现出来。另外,随时记录的微博必然成了一个言论的万花筒,少数有效信息和多数生活琐事掺杂在一起。因此,微博的碎片化从形式上、内容上、意义上都呈现出来。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大量同质化、无用的信息更新从而导致信息泛滥。这不仅对网站本身的成长极为不利,而且很容易丢失用户群。 当下,大多数年轻人都范有“手机依赖症”,他们每天通过手机登陆微博,搜索获取信息及关注。这样的行为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间隙,吃饭时看一眼手机,坐公交车时发条微博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在与以前开大会时大家踊跃发言,现在开大会时大家不停发微博。然而个人时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媒介接触时间多则社会交际时间少,甚至于周围朋友的沟通减少。这种“微沉迷”也是碎片化导致的后果。 碎片化阅读时代还有瞬聚瞬散的特点,尤其一些官方微博,操作仅限于信息阶段,持续关注的粉丝少、互动少,也不会借助活动、事件、话题等方式刺激用户和粉丝的情感神经,使得用户难以与关系链上的好友通过转发、点评、私信等方式进行互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所说,“如何使微博用户之间的互动能深入持久,如何使人际交往与微博上的共同信息传播形成良性互动,也是摆在微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 3、盈利模式不清晰 从2009年微博诞生以来,盈利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微博生存发展的最大挑战。即使是微博的鼻祖――推特,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在微博迅猛发展的时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其潜在的巨大利益和商机,他们不断的把广告内容发到微博中,包括其中的一些旅行、英文等专题类微博也越来越多的各种广告,但这同时让给用户产生抵触心理,对微博的好感度有所下降。 而且微博用户驻留时间短,微博的使用行为特征就是快速浏览、快速,然后下线,很少有用户长时间停留在微博的界面上。如果加载广告链接,直接结果是点击量会非常低,也不能帮助微博网站获取广告收益。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没有合理的收益模式,持续地投入,将可能使各厂商承受不住维护和推广的费用,而最终影响微博的生存。因此,传统广告对于微博而言不是长久的盈利模式。 当下,更多的商业用户把注意力集中在微博营销上。微博营销因其成本较低、覆盖范围较广、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一段时间成为行业内的热点,但同时由于微博营销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微博的移动端用户过多等原因,前景仍然不够明朗。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技术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博客、微信等为形式的“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以大学生为对象的高校网络党建,在自媒体发展呈现井喷状态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媒体发展,以此来有效开展网络党建工作成为现在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自媒体时代网络党建工作现状入手,进而分析网络党建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对网络党建工作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党建 自媒体是继“新媒体”、“微媒体”之后产生的另一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它体现了公民的自主话语权,即属于自己的媒体。自媒体的特点即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具有鲜明的草根色彩。自媒体的出现是媒体界的一个革命,它让普通大众成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主导者,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 以微信为例,2013年1月15日22时22分,微信宣布用户数量正式突破3亿。在移动社交应用风靡全球的今天,微信无疑已经成为一种媒体热议、专家推荐、公众依赖的信息传播工具,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平台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以点对点的方式推广自己的内容。人们越发地离不开手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频率更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媒体对社会的政治影响日益深刻,如何运用自媒体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对党务工作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考验。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本课题组以“自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运用”为题,组成2个调研组,针对温州医科大学12个二级学院、46个党支部开展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调研活动。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回收率为99.3%。综合分析这次调研活动的情况,结合近年来各高校运用自媒体创新党建工作的典型做法,可以看出,高校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自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比较关注,能充分利用自媒体,创新开展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加强和改进自媒体应用于党建工作。 一、运用自媒体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自媒体”成为思想舆论新阵地 网络沟通工具十分丰富,网络消息病毒式传播,传统的思想汇报、诫勉谈话、开会讨论等方式已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速度。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达3亿,新话题层出不穷,新热点瞬息万变。“自媒体”环境下,各种观点碰撞,形成不同的观念群体,代表各自利益立场。 允许匿名发言的互联网,为掌握党员群众真实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新渠道。“自媒体”成为倾听民意、了解民生、汇集民智、凝聚共识的重要场所,成为党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和社会基础的新桥梁。 (二)自媒体为党建宣传搭建传播平台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些常规的宣传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党建工作的发展需求。自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变异,它是开放的、平等的、个性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性质、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交互性”的舆论场。 自媒体迅速发展并深刻地改变了舆论宣传方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既对高校党建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提出了新挑战,也为党建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党建宣传在吸收自媒体所长时,应“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关注数量,不求质量 目前众多的自媒体平台的使用水平良莠不齐,有一部分公众平台的建立是跟风和随大流,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求关注度的上升,如号召或者要求所有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必须关注,而没有做到内容的实时。有些公众平台即使坚持每日内容,但多数内容没有得到认真细致的加工,内容的质量很难保证,从而导致受教育者没有兴趣打开接收到的内容,更不会去阅读每一条信息的具体内容。 (二)疏于公众平台的双向沟通 由于多数组织在运营自媒体公众平台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媒体传播思维上,只是将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单向通道,单纯地认为自媒体公平平台是一种单向传播或非对等双向沟通的媒体形式,但实质上通过自媒体公平平台,可以收集关注者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引导关注者的积极回复来实现对等双向沟通,也是被多数组织所忽视的一个作用。 (三)缺乏公众平台经营策略的应用 目前以党组织作为主体运营的自媒体公众平台缺乏经营策略,有的组织只是单纯地为成立而成立,之后可能由于缺乏内容素材等原因导致只有短期或断断续续地运营,甚至没有任何运营,这样会使关注公众平台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有一种从党组织自身不重视理论学习的错觉,致使公众平台的作用与成立时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党组织在运营公众平台时,也往往存在内容较为枯燥,一段时间内的内容缺乏内部联系和系统性,使得平台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引导和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平台的运营者没有用心去经营、前期没有投入时间去规划平台栏目和缺少媒体经营策略的实施。 (四)公众平台多,观点内容和角度各异 各个公众平台新闻所内容和所发角度看法均有不同,各个平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不同,学生因此可能受到多种平台的信息交汇影响,容易对某些平台内容产生质疑,如何确保党政媒体平台所发言论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新华网”以及大学生活中所必须的“新闻联播”也将成为多数平台组织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教育主体价值选择偏离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借助自媒体展开,与此同时,自媒体也成了新型教育形式的载体,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思政政治意识、价值观等方面。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较差,信息交融过于繁杂,对信息的真伪、信息的良益需要有辨别能力和评判标准。 三、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1. 运用自媒体推进党建工作向现代方式转变。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化工作平台,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网络党支部”、“短信党课”教育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在“网下”,进行集中学习和党内事务讨论;在“网上”,开展网络互动,推动党员干部的自学和交流,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党建管理网络,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 2. 运用自媒体创新学习形式。利用自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借助电脑、手机等终端,使学生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快捷、高效地获取知识。 3. 运用自媒体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利用自媒体搭建起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交流的平台,传递党的声音,通达社情民意,把党的声音和群众的声音统一起来,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4. 利用自媒体积极推进党务公开。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拓展党务公开渠道。及时党务信息,澄清涉及党的工作的各种误解和疑虑,消除不实或歪曲报道的影响。 (二)加强学生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培训,实行动态型管理 1. 要切实加大学生党务工作者网络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政治培训。加大对学生党务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以老带新制度。通过定期举办党务培训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 要切实加大内容更新力度,实行动态型管理。要实行细水长流的动态管理,对时效性强的内容要及时进行公布,及时予以更新,要采取每天、每周、每月、每季不停更新的动态管理模式。 3. 要切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自媒体党建最大合力。 (三)建立长效机制,为自媒体服务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1. 在组织保障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应对各地利用自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领导机构、职能。选拔政治理论水平高、媒体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新闻宣传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和熟悉党务工作业务的自媒体宣传骨干队伍。 2. 在制度保障方面。探索建立网络宣传骨干培训考核、党建网站管理、舆情应对处置预案等制度。 3. 在经费保障方面。实行经费预算制度,建立财政投入、党费补助、相关部门支持的运行经费投入机制,确保自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为创建新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传播中把关特征分析 摘要:自媒体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合一,它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性于一体,把关方式从“组织把关中心”向组织把关、个人把关、协作把关等多元把关方式转变。自媒体传播中把关呈现出新特征,即把关主体泛化、把关过程隐蔽化、把关方式多样化、把关对象复杂化、把关结果零散化等。 关键词:自媒体 传播 把关 一、自媒体传播环境分析 1.传播状态碎片化、传播中心分散化。在自媒体传播中,大量业余的编辑、记者、出版者出现,使自媒体成承载海量用户产生内容的信息传播平台。聚集在少数人、部分组织手中的信息传播权力被打碎,细化以无数个体中心的传播点,碎片化的传播状态形成。 大众通过自媒体载体进行传播的几率基本相同。理论上讲,只要愿意,谁都有可能成一个信息传播的中心点。自媒体传播中心被分散开来,主要表现:第一,价值标准中心的分散化。处于编辑、记者新闻职业上的个人,要求信息把关行要符合新闻的职业要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避免个体价值标准凌驾于媒体价值标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之上。因此,在原有的传播环境中,价值标准是相对集中的,个体价值标准受到压制。第二,中心的分散化。在面对具体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时,每个人都享有参与性。第三,议题中心的分散化。个体能自由选择想要观看、阅读的对象,更能够即时自己的想法。 2.媒体公信力多极化。自媒体在反映社会生活、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进行社会动员等方面呈现出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逐渐获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公信力出现了分流。第一,传统媒体公信力向新媒体的延伸,形成公信力的多极化。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最大的改变是内容的载体不同了,受众选择在网络上继续关注某一传统媒体,主要在于媒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公信力,自媒体实现了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延伸。第二,传统媒体公信力向自媒体的分流,形成公信力的多极化。编辑、记者、主持人是媒体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知名的媒体人,他们的言行代表或者反映了所在媒体的形象。在互联网上,众多知名的媒体人或者公众人物开通了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受众投以关注,并对其的信息和观点表示信任。原因一方面是受众对名人的崇拜,另一方面是信任转至记者所供职媒体的公信力。再次,自媒体有意识地构建自身公信力,成长受众信任的媒体平台。自媒体由于集纳社会的微内容以透视事件本质、追寻事实真相,通过大量的、相互有关联度的微内容对社会事件和现象的即时关注、对重要信息的即时转载、对信息进行即时处理等,逐渐建立起自身的公信力。 3.知识更新频度高。一则传统新闻与受众见面要经过发现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排版印刷(编播)等一系列流程,了保证质量,其间还包括层层的编辑把关、过滤,到受众手中的新闻,是专业媒体人士认值得阅读的新闻产品。新闻生产的职业要求、新闻制作的工艺流程增加了新闻产品的时间成本,从而延长了新闻产品与受众见面的时间。以微博代表的自媒体,可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事情。微博客没有了职业上的要求与限制,努力寻找新闻改变成随意记录身边的事情。这些变化降低了新闻生产的门槛,改变了传统新闻的选择价值,提升了信息的效率,激发了草根编辑、草根记者群体的崛起。先发表再过滤的信息生产模式,使知识的更新频率大大提高。而以人肉搜索代表的自媒体,因其明显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增加了微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影响力,使其形成话语链,获得更多话语权,成价值含量更高的信息。 二、自媒体传播中把关的主要特征 自媒体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合一,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性于一体,把关方式从“组织把关中心”向组织把关、个人把关、协作把关等多元把关方式转变。自媒体传播中把关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促进“把关人理论”作相应调适。 1.把关主体泛化。把关主体即把关人,对信息是否进入传播渠道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把关人,多指大众传媒中的记者和编辑,这些人在行使把关权力的时候,虽然表现个人行,其实是在遵循媒体把关原则与标准下的把关行。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媒体都表现出不同的报道倾向,包括关注事件类别上的差异、报道风格上的差异等。而作记者、编辑的人之所以能够充当这个把关人,是媒体组织对个人的选择,是媒体给予个人的一份职业。可以说,传统的把关人其实是由个体作行实施者的组织把关形式。 真正使把关主体从组织回归到个人是在自媒体环境中,信息渠道向普通大众的开放,使人人都可以成信息的者,由此,把关人的范围被扩大了。个人可以自主决定某些信息是否,而是否大致归因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 2.把关过程隐蔽化。由于把关人在把关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关人身份信息的公开与否,直接决定着把关过程的公开化程度。传统的把关人是社会中明确的个人,对于某一条刊发出来的信息,信息的采编由谁完成一目了然。这种公开是对记者、编辑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监督。把关人身份公开化的好处在于,每条信息都有明确的权责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假新闻出现的可能性。而在自媒体环境中,把关人的身份多是匿名的。由于匿名性,把关人与其现实的社会身份相分离,与现实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相分离,随意、自由的个人把关标准规律性不高,让外人无法轻易考察,从而增加了把关过程的隐蔽性。 3.把关方式多样化。传统把关是以媒体中心的把关方式,在公开、发表和出版之前,对众多的信息进行过滤。从时间的划分标准来看,这种把关行发生在信息传播的源头,或接近信源的地方,笔者称其前把关。互联网后台的技术人员和监管人员承担着前把关的责任,通过网络后台的技术屏蔽,过滤掉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发展相关主题的信息,最大化降低不良信息对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同时,从时间划分的标准来看,自媒体中还存在另外两种主要的把关方式,包括即时把关方式和后把关方式。即时把关多由自媒体中普通的个人担当,当某件事情、现象、观点刺激到个人对其的关注时,把关行就可能发生了。由于把关行的发生来自于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即时判断,所以把关过程短暂,可能就发生在个人思考的一刹那。后把关多由自媒体中博主、版主(或称楼主)、意见领袖(网络推手)、网络监管人员等担当,他们是在信息出来后有着删除信息、引导舆论和屏蔽信息等权力的个人或组织。后把关能有效帮助受众判断事实、认清事实、找到事实本质。 4.把关对象复杂化。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对于信息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甚至创造出新兴的网络表达方式。在QQ即时聊天中,QQ表情充当着聊天者们频繁运用的网络语言。形象生动的QQ表情,增加了聊天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往往能达到语言所不能完成的交流效果。然而,与此相反,大部分的网络语言并不是普世性的,它往往形成于不同的交流圈子。了展现小群体交流者之间的默契以及防止监控者的进入,他们通常会生造一些其他圈子里的人不容易理解的新兴表达方式。当准确的信息含义无法得知时,我们要把关的对象信息就变得复杂了,加大了有效把关的难度。在网络的前把关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部分网民在信息时,了逃避技术屏蔽对某些话题的过滤,常采用拼音缩写,或用同音不同字的方式来信息。 5.把关结果零散化。把关结果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还包括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以新闻报道例,在传统的信息把关中,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五个基本因素,即5个w,分别(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因、(who)何人。这是新闻中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5w报道模式让受众在阅听新闻时,能迅速了解较完整的新闻事件。在自媒体的信息把关中,每个人都可能充当着把关人角色,类似5w的新闻信息把关标准并不总是有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想、所认的方式去呈现新闻,因此,在信息时缺少呈现新闻事件必要的一些因素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仍在发生变化、经历过程的新闻事件而言,传统把关要求通过持续关注、系列报道以保证新闻事件的完整性。但在自媒体中,大多数的信息者,并不是像专业记者一样去寻找新闻,而是记录新闻,记录发生在他身上,或身边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他们生活的零散片段。记录新闻是一种无意识、随意的个人行,在文字编辑、图片拍摄、视频录制、持续关注等方面无法用专业新闻记者的要求去规制他们,记录新闻只是他们的随性、零散之作。 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传播方式,并有公信力、可信度高、关注度高等特点。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对社会舆论的发展流变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在自媒体传播格局中,人人都可能成信息的传播点,传播方式是多点线面和去中心化的,传播者分散于社会各个阶层、存在于真实世界的各个角落,微内容瞬间汇集在某一自媒体形态中,碎片化信息形成的,把真实信息和重要信息切割成一座座岛屿,公信力散落在不同的自媒体形态当中,某些自媒体用户也会在公信力的赛跑中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师的挑战及其应对分析 [摘要]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无限性等特点。自媒体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现有的工作方式带来冲击和挑战,对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工作者要从提高学习能力、积极参与自媒体互动和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应对自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自媒体 思政 应对 张雪瑞(1978-),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以“微博”这种手机捆绑电脑的140字文本的移动网络传播形式为代表的自媒体,引领传播模式和社交方式的新一波浪潮,掀起了信息传播平民化的浪潮。自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与价值、经验与判断的集散地。大学生是追新的一族和“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已深深烙上自媒体的痕迹,自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与日俱增。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在青年学生中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在海量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以及自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无限性等特点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如何应对自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自媒体(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主要形式有个人主页、博客、掘客、播客、QQ、微博、微信以及以开心网、人人网等为代表性的交友平台等。新兴的“自媒体”给用户提供了广阔的讨论空间,加上自媒体用户的多元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自媒体中的公共议题更加广泛。新兴的自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传统媒体的信息需要一个较长的制作周期并定时定期发行播出不同,自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摆脱时空的束缚,“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记者”,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或接收信息,跨越了媒体与受众的界限。在近期国内外发生的许多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一些被放大的事件中,无一不是通过自媒体渠道第一时间的,其传播时效远远领先于传统媒体。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也渴望表达自我。快速传播自我以及他人的信息成为自媒体用户的一种乐趣。第二,信息内容的无限性。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准入门槛低,导致了自媒体信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自媒体上任何信息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任何信息通过自媒体的“口口相传”,都可能变成争议话题或者流行语。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信息内容的无限性、制造和推动话题的无限性,成为了自媒体受到追捧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既有经过严格审查的真实信息,也有各种根据个人爱好或道听途说随意编撰的信息,甚至有不法分子的诈骗信息,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信息,还有一些为了追求新闻速度或追求点击率而缺乏真实性的信息。这导致了自媒体平台上所流传的信息缺乏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可信度较低。 二、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挑战 首先,自媒体发展带来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挑战。在信息传播交互性和信息内容无限性的平台上,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种类各异,参差不齐,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其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来自自媒体上上的各种信息、观点、价值观念呈现多维态势,对处于人生观和价值形成和固型过程的大学生来说,又是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更多是采取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主题宣讲、班会或者通过文件发放、张贴、公告等相对封闭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教育模式。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运用自媒体传递生动、直观的信息,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多元的价值评判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受众的意愿和认同程度。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正视自媒体带来的沟通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 其次,自媒体发展对思政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体的出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深刻改变着高校的思政工作环境。于是在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学生知道的知识并不比他们少,甚至更多、更早。更快的现实。因此,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小结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在知识社会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发挥学习、创新的精神,应对各种新兴事物的挑战。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自媒体的特点和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引导大学生建构健康的网络和媒介环境,努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新载体,才能让自媒体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传播的社会政治影响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逐渐呈现个体化的特点,现代化的个人信息工具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功能集于一身,单独的个体就能完成信息传播的全过程,自媒体传播应运而生。自媒体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和垄断,使普通的社会个体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赋予了普通民众充分的话语权,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信息传播;自媒体;社会政治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社会公共管理 “自媒体”(we media) 的概念于2003年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其涵义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新型传播形态,它的出现不仅掀起了一场媒体传播的革命,更带来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进而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自媒体传播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而“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限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递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2]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第一要素,信息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自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也必然导致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 1.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信息行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20世纪60年代,世界传播学泰斗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即人类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与之适应的传播活动,媒介的发展状态决定了信息传播的程度和水平,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开创人类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新方式。[3]麦克卢汉的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分析人类传播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并预见性地指出了传播技术的更新必然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与变革。自媒体传播的出现恰恰印证了这一论断。 进入信息时代,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出了类型众多的新型媒体平台,如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布告栏系统),Podcasting(播客),Blog(博客)和microblog/weibo(微博),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groupmessage(手机群发)等等。普通大众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平台随心所欲地用文字、声音或图像进行信息传播,这使得人们摆脱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人们的限制和束缚。这些新型媒体平台最大程度实现了个体化传播,使得普通民众在社会信息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媒介一般由特定的组织机构控制,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可称之为“他媒体”(官媒体)。这些传媒机构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员及设备,从信息的采集、筛选到加工、传输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所有的信息活动都有着既定的立场与口径,是一种严密的组织行为。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普通民众仅仅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和影响都十分有限。但随着自媒体的出现,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自媒体以现代化个人信息工具为依托,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等功能集于一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单一的自然人就可以拥有和掌握,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信息活动,是一种随性的个体行为。比如在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空间等都可以便捷、交互地和索取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写作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的终端设备,日常闲聊见闻、所思所感等都可以随意上传到自己的页面上,或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观点传播、或是草根一族的时事传播、或是官员的政务传播,乃至娱乐造势者的谣言传播,不论是自我倾诉的满足还是与大众粉丝的沟通愿望,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及时和获取信息。如此一来,人们信息活动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空前释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信息热情和传播动力。 2.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社会交往由人际交流发展为网际交流。自媒体是以即时通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播系统,它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即在新媒体技术为信源与信宿之间提供即时的双向的信息反馈模式的背景下,信息受众在对于信源发出信息有选择性接收的过程中,也利用了技术媒介完成自我对于信息的反馈和二次传播行为,作为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以其多样性的信息载体和平台,完成了个体及群体民意再次聚集并深化寓意的过程。[4]自媒体的强大交互功能,突破了传统人际交流的诸多局限:一是突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不同地域间的人们不必见面即可实现交流互动,实现了社会交往范围的最大化;二是平等的话语权消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诸多差异性,实现了社会交往的平等化;三是传统社会交往中人们表情达意的风格化语言和动作等均被图片、文字、语音、视频所代替,交流更加直接明了,实现了社会交往的简单化。自媒体交互功能所带来的快捷性和便利性充分迎合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交往广、注重效率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这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逐渐由人际交流发展为网际交流,自媒体也已成为当前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其中微博的渗透率已经过半,尤其手机微博的增长幅度明显,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45亿,比2011年底增长3005万,增长率为7.2%。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2.8%,我国微博总用户数达到2.74亿,网民使用率为50.9%,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5]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自媒体传播的推动下人们社会交往方式所发生的深刻改变。 3.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信息关注重点由他我中心转向自我中心。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由于缺乏自主化的信息渠道,民众的信息需求往往依赖于媒体机构或者舆论领袖,其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理念、思想情感、行为方式有着巨大影响,往往成为民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权威。因此,媒体机构和舆论领袖受关注度极高,人们对其保持着高度的依赖性和追随度,使得人们的信息关注呈现“他我化”的态势。但进入自媒体时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如数字化之父尼葛洛庞帝教授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在是人口统计学中的‘子集’。”[6]在自媒体传播平台上,“自我化”态势十分明显,即每一个用户都是既可以信息同时又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的信息,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全面开放共享的,每一个用户无论是自媒体信息的提供者还是索取者,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规模各异的“节点共享”的信息传播网络。[7]“自我化”的传播态势使得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释放,能满足受众在过去传统媒体长期约束下的自由表达欲望及某些心理或社会的需求,以实现自我呈现的满足,正如麦克纳和巴奇强调的那样,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人格面貌、人们需要“把自己‘真实’或‘内在’的自我展示给外部世界”。[8]自媒体赋予了民众海量的、五花八门的信息以及在这些信息中用户所拥有的自由攫取、编辑、的权力,个人的价值理念、心理情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等都随着个体化的信息活动表露出来,形成千差万别的极具个人化风格和魅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这种差异化的信息吸引并聚集着不同的人群加入其中,如微博中的“加关注”、QQ中的“加好友”,这使得自媒体信息者成为关注焦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关注者的反映,呈现出“自我中心化”的传播态势。可见,自媒体传播进一步消解了传统媒体传播中以传媒机构及舆论领袖为重点的“他我中心化”状态,同时个人的意愿表达被众人瞩目所带来的受重视感和成就感成为自媒体传播的源动力,达到了个体对自媒体使用的一种满足。 二、自媒体传播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 现代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能力的强弱,信息质量的好坏、信息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地位。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不同受众群体间的信息差距日渐凸显,造成其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整个社会结构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1.自媒体传播使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凸显。“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往往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掌握与未掌握数字技术的群体之间的数字信息差距。自媒体的出现在赋予人们更大的信息自由和信息权利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数字鸿沟”。自媒体技术的扩散和使用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配的进一步失衡,弱势阶层对于自媒体技术的运用远不及强势阶层,这种矛盾与冲突突出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在信息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的巨大差距。一是由于自媒体传播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平台等“硬件”建设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比如,截止2012年6月全国城市网民的比例为72.9%,农村网民的比例仅为27.1%;而IP地址数量分布比例北京为25.60%,广东为9.61%,浙江为5.31%;而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如甘肃为0.48%,贵州为0.44%,宁夏为0.24%,青海为0.18%,西藏为0.13%;[5]二是由于人们在自媒体传播技术的掌握运用等“软件”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数字鸿沟”。在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目前54.8%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相比2010年6月,比例上升近十个百分点,信息技能的缺失仍然是阻碍自媒体深入普及的重要障碍。而信息技能的差异往往又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自媒体的出现实际是将人们的社会差距反映并放大了出来。正如德国学者海因利希·施莱曼认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社会中那些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的人在接受信息方面要比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强。其结果是信息的增加反而扩大而不是缩小了这些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9] 2.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态势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认知理念、兴趣爱好而自由地进行信息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群体会逐步形成一个“圈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媒体“圈子化”的传播态势可以帮助人们在虚拟网络中跨越现实关系的羁绊,在更为广泛的世界里找到可相互拥趸、彼此取暖的友人、强化着个性和自我。当前,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自媒体的出现为这些利益诉求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人们在利用自媒体表达意愿的同时也在寻找并聚合着相同或相似意见看法,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强化意愿表达。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助推下的互利性的社交关系,是人们出于自身的需要而结成的交往方式,而无论这种需要是一种利益还是情感。需要指出的是,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在促进互利性的人群交往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排斥或阻碍了与其他社会人群的交往,即圈子内的人群交往相对固化,而与圈子外人群则相对割裂,隔离了圈外信息、隔离了异于自己的社会观点和价值取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利益人群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甚至会产生对立和冲突,加剧社会分化。 三、自媒体传播使社会政治生态日渐呈现公民化态势 1961年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维巴首次提出了“公民化政治”的概念,强调“公民化政治”是公众对统治权力依附程度的降低以及公民政治参与的增强。[10]自媒体传播的出现赋予了民众高度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表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个人意愿的自由表达和对整个社会的关注,这极大地释放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使整个社会政治生态日渐呈现公民化态势。 1.自媒体传播使民众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自媒体削弱并分享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媒介权力。所谓媒介权力即选择、加工、突显框架的权力,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信源到成品的新闻报道存在着重重把关,每一道把关流程都会筛选掉一部分信息,这种筛选甚至可能变成断章取义。但自媒体的出现取消与颠覆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和解释权的垄断,传统媒体无法再对信源加以任意裁剪,打破了管理者的严格管制。自媒体打破了不同主体间的权力界限,拉近了精英与平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实现着传播平等。[11]自媒体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其公开、便捷和互动的特点更强化了民众的这种平等性与自主性。通过自媒体,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所关心、喜爱的场域投入对话和沟通,自由、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而不论社会背景、阶级或理念观点的差异,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地位平等,行动自由。在自媒体的世界里“我”就是主角,“我”可以有所作为。这种主体意识的增强使民众感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政治功效感,从而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自媒体传播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渠道。自由而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的重要内容,自媒体的出现使其成为现实。一是自媒体传播在技术上使人人参与成为可能。传统媒体条件下很难做到让每个公民都参政、议政,只能靠推选人民代表商议国事、讨论政治问题。自媒体的出现在技术上赋予了所有社会公众发表意见的机会,互动式的媒体环境也极大地强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它给每一个民众提供了更为开放的释放自我的空间,是真正意见的“自由市场”。二是自媒体成为公民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民意的释放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利益主体不断分化,由此导致民情民意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利益诉求如果被压制或者得不到顺畅的表达,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崭新而便捷的路径和平台。三是自媒体强化了民主监督的功能。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自媒体监督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自媒体监督主体分布更广,监督形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产生的舆论压力更大。可以说自媒体中的每个民众都握有一把“利剑”,可以随时随地向黑暗现象和腐败势力开刀。比如:南京江宁抽天价烟戴名贵表的“史上最牛房管局长”周久耕事件,“表哥”杨达才事件等等,都是自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监督作用。 3.自媒体传播成为改进社会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现代政治学认为,良好的社会公共管理依赖于全面有效的信息占有和高效顺畅的沟通交流,自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自媒体使每个民众都有自主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场所,这使得社会政治信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全面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有效提升,打破了以往社会政治信息仅在科层体制内部流动的缺陷,有效地克服了政治决策的封闭性与政治服务开放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参考,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自媒体改变了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使社会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谐。一方面自媒体实时互动沟通的方式一改以往政府管理生硬的话语体系,以平等的姿态和口吻面对民众,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感情距离,提高了认同度,促进了社会管理的和谐。比如,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言人王惠在其微博“北京王惠”中写道:“我是北京的新闻官。我开微博的原则是不当僵尸不作秀,要的就是一个真诚。我知道的信息会赶快,能回答的就马上回答,实在不知道的也请原谅。来当惠粉吧!”[12]这种生活化的表述吸引了大量民众的关注,微博开设仅三天后她的粉丝数已达到14156人,而像“成都”、“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等热门官方微博的粉丝则达到了500万人以上。正是这种人性化生活化的沟通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民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充分体现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另一方面,自媒体为政府工作聚合了大量社会力量,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比如,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就开设了“打拐微博”,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公安部的打拐行动,目前他总共拥有470余万粉丝,正是在广大粉丝提供的线索帮助下,一大批被拐儿童得以解救。他的微博被评为全国十大个人政务微博之首,赢得了“微博最具影响力公务员”的名号。[13]再比如,从2013年新年伊始,网络发起了“豪华军车随手拍”行动,全国各地网友纷纷响应,用自媒体手段将违章违纪的豪华军车纷纷曝光,为相关部门查处军车乱象提供了广泛线索,也为落实中央规定厉行清正廉洁之风开了个好头。 总之,自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且正在以更加迅猛的势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如传播学者麦奎尔指出的那样:媒介技术不只是一种传递符号内容或者在某次交换中联系参与者的应用工具,它同时也包括一套与新技术特质互动的社会关系。[14]尽管自媒体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技术潜力,并且受制于现实的体制环境,但必须看到的是,自媒体凭借所拥有的广泛民众基础以及强大的影响力必将成为未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下易班网络供给与需求分析 摘 要: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以指代步”时代的到来,微博、人人网、腾讯QQ、飞信等各大热点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对大学生用户群的争夺日益白热化。由于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早于易班进入市场,且技术支持丰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此类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满足自己的各类需求。如何在诸多社交网站和新媒体混战的今天,紧紧抓住学生的需求和胃口,牢牢掌握大学生教育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易班的育人、服务功能,成为易班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易班使用现状的实证调研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的五个维度: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将易班与人人网、微博、QQ等新媒体及主要社交网站的从这五个维度进行差异化比较分析,综合分析当前易班的网络供给和学生对易班网络的真实需求,由此探索易班建设和推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易班;网络;需求;大学生 一、引言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自媒体时代具有(1)传播即时性(2)覆盖全民化(3)影响放大化,三大特征自媒体的发展不仅使每个人的媒体权力扩张了,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个性发展、人际发展和情感发展的需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促成了大学生社交网站的不断壮大。 易班作为教育部门主导的、真实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是广大学生的实名互动平台,提供了SNS、博客、微博等Web2.0应用。根据师生的需求,易班研发了话题、日程表等基于班级的特色应用,集成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上海现有31所公办高校、19所民办高校、11所公办高职高专、2所中学、2所中专开通了易班网络社区。在高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学生和老师采用实名制登录。 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以指代步”时代的到来,用户成为各大媒体竞争的关键,微博、人人网、腾讯QQ、飞信等各大热点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对大学生用户群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由于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早于易班进入市场,且技术支持丰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此类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满足自己的各类需求。如何在诸多社交网站和新媒体混战的今天,紧紧抓住学生的需求和胃口,让他们乐意到易班上寻求自我发展、获取有用信息、满足需求,牢牢掌握大学生教育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易班的育人、服务功能,成为易班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易班使用现状分析 本文从易班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需求、使用感受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并通过监测易班网站IP的方式,对易班使用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旺盛,但对易班的用户粘度偏低。 问卷统计显示超过95.2%的同学每天都会上网,这表明了网络成为同学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68.3%的同学上网2-4小时,说明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还比较理性,而8.2%的同学选择4-8小时,2.3%的同学选择8小时以上,这表明网络思政教育不容忽视,需要关注同学们的网络目的和需求。在调查学生中,每天上易班的同学比例仅为10.7%。在对易班的IP监测中,连续一周监测IP数量在8000左右,这个IP相对于,易班系统显示的860075名师生注册用户,用户涵盖75所学校,30070个班级而言,用户活跃度和粘度确实偏低。 (二)学生对校内网站的认可度较高,但在校园信息获取方面对易班使用度偏低。 校内网站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更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目前上海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内部网站,包括校内门户网站、校内bbs及易班。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信息的获取也主要来自于这些校园内部网站,在问卷中发现43.75%的同学通过浏览学院主页来获取学校信息,27.46%的人通过询问辅导员、同学或朋友,13.78%选择使用校内论坛,仅7.1%的选择通过易班。这说明校园内部各成熟网站如校园网、学校论坛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网络人气,这些校园网站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所有的校内网站中,易班起步较晚,且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教师等对易班的使用情况不是很乐观,基本上很多学校的各类教学信息和资讯等无法出现在易班上,导致学生对易班的使用率偏低。且各高校情况各异,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和985高校的校园网络软硬件环境都比较好,“易班”上的部分功能和应用在这些高校的校园网、校内论坛等校内网站上都已经存在,并且运行的较好。因此,在易班与高校原有的系统资源未进行有效的兼容,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未进行有效对接的前提下,势必会影响同学们使用易班的情况。 (三)学生对社交网站和网络新媒体需求旺盛,但通过易班满足这一需求的比例偏低。 如今,大学生社会需求迫切。长期生活在校园中使他们与社会有一定距离。在校园里,他们主要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关注社会,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希望自己融入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状,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促使他们诉诸于网络,特别是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调查显示社交类网站、微博更能吸引同学们的关注,71.65%的同学经常登录人人网等SNS网站,48.45%的同学登录微博,33.51%的同学登录校内论坛,经常使用易班的同学为15.32%。且调查发现,被调查人数中的46.6%希望通过易班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些调研数据都表明了出于大学生的社交心理需求,社交类、论坛类网站极大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度,且学生对易班的社交功能也满怀期待。访谈中,学校表示,刚上易班的时候想多跟同学们交流,但活跃用户较少,且跟其它学校朋友或外地同学交流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放弃了对易班的使用。 三、大学生对“易班”的真实需求分析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必然要求,“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新探索,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思路,自易班在上海高校中推行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易班推进了高校思政教育从“一元教育”到“多元教育”的变化,变单调、单一化为活泼、多样化。但鉴于“易班”诞生时间晚于大部分社交网站、各校园网站和新媒体,易班的用户群体相对更单一,且易班建立、建设和推广的特殊性,使得易班建设的发展中面临了不小的挑战,在对易班使用现状的分析中也可见易班的建设、推广和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学生的真实需求,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结合网络发展规律,将易班努力建设成为学生们真正愿意驻足的网络家园。根据调研显示,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消遣等五个方面。从易班使用现状出发,结合学生用网需求的这五个方面,积极探索易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内容和分类搜索机制的建设,满足学生求知需求。 求知需求表现为大多数青年学生将“了解新闻”、“查找资料”、“浏览信息”等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发现,网络信息搜集是大学生网络最大的需求之一,67.45%的同学将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了解信息、查阅资料等, 89.5%的同学认为网络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之前,高校论坛、校园网站等吸引并凝聚了广大学生,是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近几年,随着社会商业网站的发展,SNS社交网站、微博、手机新媒体的崛起,高校校园网络在信息提供方面的优势弱化,大量学生流失到社会商业网站中。“易班”这一集教育功能、社会商业社区功能于一身的平台的初现,为满足学生上网求知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在调查中发现“易班”网络供给情况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约73.3%的同学认为易班更新速度一般。72.5%的同学认为网站的的资料权威性不足,且在“易班”前期推广过程中,大多数用户想方设法提高EGPA,赚取经验值而出现恶意刷帖等现象,帖子质量不高。 “易班”上提供资讯的板块很丰富,包含首页、论坛、学校主页、班级主页、微博、博客等。虽然版块齐全,内容涵盖各种大学生活、茶楼聊吧、娱乐休闲、生活资讯、社区服务、政治新闻等各方面,但信息呈现出碎片化,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网络使用不充实,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因此,“易班”建设要加强相应的监管,提高易班发帖的质量,坚持引导“三贴近”的发帖原则,在确保网络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坚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需求、贴近教育需求主题。此外,由于易班活跃人群主要是学生,一些网络信息比较局限,导致同学们感觉现有的易班网络资源更新速度较慢,不够新鲜。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易班骨干团队的建设,加速易班各类信息的更新速度和广度,让同学们能够在易班上看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并对易班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探索易班网络资源的分类策略和搜索机制,让同学们在易班上的网络信息的获取相对快捷、方便。 (二)增强易班互动性和活跃度,满足学生交往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交往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高,相对单纯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交往面相对局限,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方面的交往,他们渴望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了解和交流。交往需求表现为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往实现途径,从电子邮箱到网络聊天、从网络社区到交友网站的兴起都说明了这点。在问卷反馈中,有49.65%的同学因交际的需求而上网,57.43%的同学将上网的较多时间用于通讯聊天、联系朋友等社交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上,59.39%的同学将较多时间用于登陆社交网络服务类网站,67.72%的同学认为网络在扩大交友圈和人际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上数据显示,不管是内在心理需求还是外在行为表现都体现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保持有较大的有效需求。 “易班”上在交友模块上也非常齐全,包含加好友、邮件、即时通信、微博、博客互动、班级圈互动等版块。但在调研中发现,92.4%的同学经常上人人网进行交流,而经常上易班交流的同学则只有19.7%。在人人网的《SNS发展趋势与竞争分析》的报告中显示人人网对用户的吸引力排在前三的分别是1.能找到失去联系很久的朋友2.实名制,有真实感3.可与朋友增进交流,了解朋友近况。报告中还提到人人网注册用户总数达1.9亿,其中高校学生4000万,白领10800万,这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学生能够在人人网上充分的感受到信息的快速更新性和共享性、娱乐性、互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充分满足交往需求。此外,易班起步较晚,且易班系统显示的860075名师生注册用户,用户涵盖75所学校且主要的为上海的高校,相对社会商业性质的社交网站,可供交往的用户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在使用人人网的过程中无非就是与自己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交流互动,特别是与大学同学居多。因此,易班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群这一功能优势,从同学们重视班级荣誉感,渴望班级关怀的角度,开展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每人每天上易班等活动,推动班级活跃度的建设。此外,加强易班应用的开发,比如在个人主页上可以滚动出现可能认识的易友的名字,并可点击加为好友,在个人主页上滚动出现班级明星、各类发帖明星,明星校友等等情况,并可点击加为好友,类似的一些应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和交往需求。最后,有互动才会能真正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在易班上活动的同学们如果无法得到积极的互动,自然无法提供使用易班的热情。因此,在推广初期,各高校可以建立一支易班的骨干队伍,对互动性进行推动,以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 (三)充分尊重和合理引导,满足学生自我呈现的需求。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强烈的“自我呈现”的需求,在学生们喜爱的网络世界中表现的更加充分。自我呈现的需求体现为青年学生青睐于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在“公共空间”上展示才能、释放个性、寻求认可。 易班上包含上传照片、更新博客、微博、发表帖子等各种功能来展现自我,获得关注,达到自我呈现的目的。埃里克森指出,大学时代是学生探索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社交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他们通过照片,微博、博客、帖子等形式充分的展现自我,并且通过评论的方式迅速得到人们的关注,明确自己的形象。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种来自网络上大众的关注和正性的评价,满足了学生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此外,网站上展示的个人成就和能力,使大学生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上的关注获取非常迅速,在学生状态或照片几秒钟内便可获得大量的回复,并且随着关注评论和关注人数的不断上升,满足了学生渴望获得关注的心理。而易班上由于用户群体的局限性,使得同学们获得关注、评论和回复的时间效率不够,发了照片、帖子、状态久久无人问津和回复,无法很好的满足学生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影响学生们的使用热情。因此,在易班的建设和推广中,要提高用户活跃度,加强易班骨干队伍的建设,对同学们的疑问有人回答,对同学们的感受有人同感,对同学们的话题有人讨论,对于学生的敏感问题不要仅仅通过屏蔽的方法来处理,而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同学们在易班上有被关注的感觉,被关心的感觉,被尊重的感觉,充分满足学生自我呈现的需要。 (四)充实学习资源和就业信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发展的需求是指网络为青年学生拓宽发展视野、搜索发展机会提供了更多便利途径。学生使用网络,很大一部分表现形式或者最初需求是网络学习,数据显示59.48%的同学是为了学习、收集学习信息或者与个人发展相关的就业、发展信息而上网。在内在成才动机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双重压力下,自主学习和发展自我成了大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易班的论坛、学校主页、班级主页以及强大的网盘功能,都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信息的良好渠道,且网盘的大空闲是其它社会商业网站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易班网络环境和用户相对纯粹,有害信息和无聊信息相对较少,可以充分发挥易班在满足学生发展方面的需求。但现在学生更喜欢在百度、校园论坛、各大招聘网站和学习网站寻求资料,最主要的原因是“易班”发展尚未成熟,除了一些学生上传的学习资料外,就业信息、培训信息、论文信息、科技信息等有效信息量较少,信息量不够大,信息更新不够快且所有的信息不成系统、比较零碎等原因都是影响“易班”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中的不足。因此,在易班建设中,要努力实现易班和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如学校论坛、电子资源库、就业网站等方面的兼容和对接,并积极发动学校和各团队,丰富易班在这方面的信息,使易班成为同学们获取学习信息的首选。 四、结论 以上五方面用网需求驱动了青年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来选择网络,从而影响用网效果。“易班”是一个新的网络文化产品,是上海市网络教育的一个创新。虽然在各方面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价值很高。我们应该努力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进一步建设和推动易班,让易班的发展遵循需求理论和网络发展规律,努力将易班打造成为同学们热衷的网络家园。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微博受众的心理分析 【摘 要】自媒体是伴随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出现后的热词。进入自媒体时代后,“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说法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热潮,作为推动自媒体发展的一大动力——微博,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微博受众参与网络社交有着种种心理。 【关键词】自媒体 微博 受众心理 一、自媒体的兴起 “自媒体”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它的出现对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都有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与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个体用户端信息的自由双向传播,这实际上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这种双向信息通道构建起“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新格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到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博是自媒体的代表。新华网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就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74%。 微博就像是受众手中的“麦克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用户日益增多,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既有一些明星、媒体,也有政府、官员、企业,当然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普通大众。人们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出于正义感,对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现象大胆吐槽;对于政府工作,群众的意见也能反馈到政府官方微博上。人们自己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表达着意见或态度,网聚着一种力量。 二、来自微博受众内心深处的“声音” 我们知道,自媒体强调的是自我对于信息传播的主动控制权,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是它的特征和优势。微博作为自媒体,也同样具有以上特征。受众是出于哪种心理来使用微博,他们内心有着什么样的“声音”,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维权意识——话语权的表达 传统媒体作为政党的喉舌,宣传的是政府决策和党的方针。从现今情况看,社会正在倡导媒体对公民的“知情权保障”,并且更多的听取民众的声音,话语权转移到民众身上。 话语权,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公民的说话权、发言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违法违规的举报权等等,都属于话语权的范围。微博门槛低、交互性强,参与者通过微博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表明自己的态度。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题关注的先后顺序”。微博作为媒介的一种,受众通过它可以向社会发表自己的言论,提出某种见解来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并且引发了更多人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新的责任机制叫做“微博问政”。如2010年3月22日,南京纪检部门宣布,微博上爆出抽“天价烟”的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因严重违纪被“双开”;4月初,“湖南浏阳市广电系统负责人在高档酒店公款消费单复印件”在微博上广泛转载后,相关负责人被停职……当前,微博问责、微博监督已成为反腐机制的重要一环,微博问政真正发挥了网络成本低廉,快捷、及时的优势,成为了反腐倡廉的新手段。 2、“名人”效应——寻求自我参与和自我满足感 对于“名人”效应这一说法的理解,笔者有两种看法。其一,自媒体具有平民化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身份都可以参与到微博的群体中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众多的“粉丝”关注后成为“名人”。其二,对于“名人”效应,除了使用者自己成为“名人”外,还有一种心理,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众多“粉丝”们,想要通过这一平台拉近与自己崇拜“偶像”的距离。因为自媒体本身具有普泛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关注自己心中的“名人”,就好像自己身边的朋友,无时无刻都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这两种看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实现了微博受众的自我满足感。 在龙虎网一篇《2012年度微博红人榜》中,排名第一位的是一位被认为受到欢迎的称作“延参法师”的微博控。据悉,他的走红不仅是因为其佛力深刻,还因为其喜欢卖萌的性格。例如:“艾玛,你轻点”、“我不是唐僧,自从大唐取完经,你不是已经回花果山了吗,你想你师父,可以去大唐啊……”等等微博用语。让众多网友大喊“太萌了,大师好调皮”,被网友称为“最萌法师”、“用绳命在卖萌的大师”,以1300余万微博提及量成微博红人。我们不难发现,“延参法师”的走红得益于对网络的充分利用,而众多的“粉丝”对他的追捧更是对微博使用的结果。 3、“揭示真相”的欲望强烈 “媒体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中,公众对于媒体信任的能力。微博的使用者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降低,出于对于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感和“揭示真相”的正义感来在微博上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的信息,这也是微博受众的一种心理。 在“7·23”温州动车事件中,微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形成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之一,而对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很多网友提出了质疑。在网上有一篇名为《温州动车事故何时能有官方说法》的文章,针对该事故的调查报告迟迟不出这一现象,表达了一种说法:“一次次,考验的不仅仅是民众的耐心,更是民众对于公信力的信心”。这篇文章表达了民众对于知晓事故真相的强烈愿望。另外,在这一事故中,铁道部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同样让众多网友对此愤怒不已。众多的微博网友信息,发表个人看法,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使其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上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大大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很多人不再从传统媒体中寻找“答案”,而是从公众和自己的视野看待问题。部分微博受众也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心理,才会自己找事实真相,从而在微博上“揭示真相”。 4、找寻“同道中人”——现代社会的孤独感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相应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虽然很多人不再为衣食而忧,但是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却与日俱增。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逐渐找到一个可以排解寂寞的平台。而微博成为了一种渠道,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到““同道中人”。 华商网中的一篇名为《微博就像身边最忠诚的朋友》文中提到:“现在很多朋友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我觉得微博走红是因为现代人的孤独感,微博就像你身边最忠诚的朋友。”微博是人们的朋友,同时它还是人们寻找更多朋友的工具,由于它极强的互动性,博友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得到了孤独感的释放。 在新浪微博上,有个“新浪微群”,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为“新浪乐居公司推出的服务,它能够聚合有相同爱好或者相同标签的朋友们,将所有与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拢在微群里面,让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的进行参与和交流。”称“新浪微群——总有一群人和你一样”,据2012年3月份统计,已有超过72万人加入该群。不难看出,通过微博来找寻“朋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5、“围观”心理以及“羊群效应” 在网络上,“围观”被称为是一种“打酱油”似的沉默。有一种说法是:“围观”也是一种力量。在凤凰网“围观”栏目的广告词里这样写道:“不做解读,不加评论,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我们关注,我们思考,我们相信围观也是一种力量。”通过上万的点击量、跟贴和转发,人们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同样表达着一种态度。 “围观”,笔者认为是博友们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他们并不会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人物发表直接见解,这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种心理——话语权表达正好相反。有人认为,围观可以转化为媒介的监督,承担起瞭望社会的职责。 “羊群效应”认为大众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从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在微博的世界里,同样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于微博转发、跟贴等行为是基于一种“跟风”心理,作为旁观者的大众,不具备条件以调查事件的真伪,而是在微博“意见领袖”的带领下一呼百应,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围观”和“羊群效应”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围观”者不管发表言论与否都是对某一事物通过微博的转发等手段隐隐表明了个人看法,其中不乏正能量,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可在“羊群效应”的受众中,他们并不是表态的一群,而是盲目跟风,不会自己思考。 除了上述心理以外,笔者认为受众使用微博的其他心理还有如寻求安全感,追求时尚,寻求帮助,例如现在网上流行的各种寻人启事、爱心集资、微博求助等等。 对于微博的使用,笔者认为受众应该理性对待,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是媒介成为囚禁其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当今社会,因为有了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是,只有找到正确的定位,从积极的心理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媒体的“主人”。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语境下的体育受众特征分析 【摘 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受众这一特殊群体,在自媒体语境中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旨在探讨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变化。 【关键字】自媒体 体育受众 行为特征 伴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技术和形态不断产生和应用于人们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自媒体作为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在自媒体语境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特征。 一、自媒体释义 有学者曾将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时代的精英媒体;工业时代的大众媒体;信息时代的自媒体。①基于web2.0技术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人们已悄然走进一个新的传播时代——自媒体时代。关于自媒体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私人化、平民化、白手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产化的手段(如QQ、手机短信、博客、微博、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亭服务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②“自媒体”首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是超越旧媒体、新媒体历史跨度后,在演进与革新中,在渐变与突变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自媒体”是一个媒介概念,涉及媒介的传播特性、传播模式,并在新型传播效果中,展示了颠覆性的媒体奇观和传播生态。③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笔者理解自媒体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又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前者是指可以为受众自主、自由、自发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媒介形式,这类媒介形式统称为自媒体,这类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就是受众在媒介使用权上的极大自主性,这是从微观的媒介形式层面来理解的;后者指受众利用推特、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进行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传播范式,这是从宏观的传播模式层面来理解的。 下面就以受众中的体育受众为例来具体探讨自媒体语境中,受众的特征变化。 二、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的特征分析 (一)体育受众相关释义 1、体育受众定义 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④体育受众即体育信息的接受者或体育传播的传播对象。 2、自媒体语境中体育受众的特征 自媒体对体育受众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考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从体育受众的本身来看,本文试图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来分析自媒体带给体育受众的新的特征。 (1)体育受众心理特征 自媒体一方面从微观上改变着作为个体的体育受众的接收和传递体育信息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无数个个体的微小的改变聚合后形成规模效应,便会影响整个受众群的心理。在这里,我们引入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来具体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在其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做了全面的概括。这个理论假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成本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⑤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受众,在接收到信息后,缺乏有效表达自我意见和了解他人意见的途径,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保留自己的看法,为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他们在没有明确群体多数人的观点时,一般倾向于“沉默”。只有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他们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最终导致的是舆论的一边倒,很难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意见。 在自媒体传播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例如前面提到的:bbs,博客,QQ等,这些媒介的出现,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传播中,媒介使用者的身份是虚拟或者隐匿的,这为他们公开发表意见提供了便利。受众在接收相关信息后,通过自媒体了解他人的观点,由于身份的隐匿性,他们在心理层面不再迫于压力选择“沉默”,而是通过这些自媒体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舆论的形成不再是一边倒,而是形成“百家争鸣”的舆论热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当时整个社会对于此事几乎是呈现一边倒的质疑和不解,仅有少数表示理解的声音。受众在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了解到这一消息后,也许自己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而当社会上批评指责的声音大于理解和宽容的声音时,很多立场不坚定的受众便附和“多数人”的意见,于是,舆论便以滚雪球式的方式呈现出一边倒。在这种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中,受众自我的观点很难得到相应的表达,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受众只能接受传播者的意见。 (2)体育受众行为特征 在探讨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行为层面特征之前,首先对体育受众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进行相应的考察。在这里,笔者引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个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在体育传播中,可以将受众分为两大类:独立于“场”的受众和存在于“场”的受众,这里的场域是指体育信息传播的某种氛围或者规范。通俗地来讲,就是现场受众和媒介受众。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微博控”的实证分析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周亚萍 一、问题提出:自媒体时代下的微博与大学生“微博控”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接受者——大众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有自主权利的传播者,他们通过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向其他人传递各种信息。自媒体包括博客、个人空间、微博、个人主页等等,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是由普通的大众来主导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传播。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成了“传播者”。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微博控”的流行,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的研究被放置在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中。本文探讨的就是大学生群体中,“微博控”现象是否普遍化了?相关研究已经表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满足其宣泄情感、探索求知等内在心理需要。那么大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什么需求?其依赖度有多大?其诉求和发生机制又是什么? 二、理论概述:媒介依赖理论概述及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现状回顾 媒介依赖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当我们置身于越来越繁杂的社会之中,我们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还需要依赖媒介指导我们作出选择和应对,以及帮助我们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当我们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同时塑造了我们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期望以及我们内在于心的精神。媒介并不是平均的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所受的媒介影响程度也不相同,那些需求更多的人往往是更加依赖媒介的受众,而其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三、调查报告: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问卷内容分析 本文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法,以调查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来剖析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状况,主要从大学生对微博的接触目的和内容、接触时间和频率、接触方式等展开调查,从他们的微博使用状况来分析大学生在自媒体下的媒介依赖感。 此次调查人数中男生46人占总人数的52.87%,女生41占总人数的47.13%。其中使用微博的人数为59,占人数的67.82%。而且虽然32.56%的大学生没有使用微博,但是他们中至少有81%的人在使用其他的自媒体,如人人网、博客等。也就是说,86人中至少有93.10%的大学生在使用各种形式的自媒体。自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在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中,对他们使用微博的原因做了图解,如图1: 图 1 A. 能够使用图片、视频,使用方便,内容简单,形式新颖 B. 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够及时知道新闻 C. 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情感D. 互相关注,能即时知道双方的消息,方便与人沟通交流 E. 娱乐消遣,还能了解明星名人的动态F. 能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G. 周围的人都在使用,“随波逐流” H 其他 从中看出,50.57%的选择的微博的原因是微博“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够及时知道新闻”;而居第二的则是“娱乐消遣,了解明星动态”占43.68%;随后是占36.78%的“方便与人沟通”,34.48%的“自由发表观点,表达情感”3。 微博给予用户极大的自主权,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关注什么事件什么人物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微博简练的形式和极强的交互性使得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彼此的最新的生活状态, 51.72%的大学生均选择了“朋友微博”表现出他们维系关系的诉求。而“喜爱的事物的微博,如品牌、动漫等”和“名人微博”则同时分占47.13%。“热门话题和人气推荐微博”和“媒体微博,如新闻报纸”则分别占36.78%和35.63%。相比于新闻媒体,被调查者更倾向于“娱乐消遣”。就参与度而言,只有18.39%的人选择“参与话题讨论”。从中看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主动参与度不高,他们更多的显示出是信息的接受者。 被调查者“每次更新微博的内容”所占比例最高为“心情”,占48.28%。同时,大学生更新的内容多为“心情”这种内心生活状态。虽然他们在选择使用微博的原因中都注重于“获取信息”,但是这种信息更多的是娱乐和个人生活动态的讯息,对于“新闻媒体”的关注度均低于“名人微博”和“喜爱事物的微博”。虽然原创性的“心情”占了内容更新较大的比例,但是同时47.13%的“转发”和仅为19.54%的“身边新闻”显示出大学生使用微博除了个人生活的原创性外缺乏内容的创新性和新闻性,缺少对事物的自主思考。 使用微博的59位大学生中“一星期上微博的频率”,如图2 图2 “一天上微博的时长” 图3 “使用微博的时间分布” 图2显示,40.23%的大学生每天都会登陆微博,占大多数比例。图3则表明36.78%的大学生登陆微博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4小时以上的只占2.3%。根据《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认为“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6小时且持续这种状态超过3个月则可构成‘网络成瘾’”,暂不论这个标准受到的质疑,但是以此推算,在每天都会上微博的大学生中只有2.3%的人会持续四小时以上。数据显示对于微博大学生中的“微博控”现象还是少数。其中有31.03%的人“偶尔想起才会登陆”,17.24%的人“注册了以后没怎么上”,这两个数据显示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偶然性成分较高。 四、内容分析:大学生微博内容与调查报告之间的互相印证 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大学生微博使用者的微博接触时间、微博接触频率以及接触原因等内容,除此之外,进一步通过内容分析法统计出一部分大学生具体使用新浪微博的频率及其内容的倾向性,最终获得13个人的838条微博,对上述微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补充论证。 在对新浪微博上的13个大学生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时,共得到微博数量共838条,其中原创性微博共276条,转发性微博562条。其中平均6~7天即“几乎每天都登录微博”的人数占38.4%,其人数占最大比例。在用调查问卷方法所得到的“一星期上微博的频率”中,“每天都会登陆微博”的比例数最大,两次结果相对吻合,从中可以推测出微博日趋成为大学生常用的大众媒介。 原创微博数共276条占总数的32.9%。转发的微博则占总数的67.1%。在“转发微博”中,转发而无评论的微博数则占60.3%。再加上“转发社会话题类”占5.60%的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主动参与度不高。图4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注重关注多种类的讯息,但是在原创类中“自身的生活情感类讯息”几乎占了所有原创内容,而在转发类中“娱乐和情感类讯息”的比例也高达30.31%。运用内容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调查问卷所得相对符合。 五、理论思考: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微博依赖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微博等自媒体的媒介依赖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微博等自媒体自身的优势;另一个则是受众的需求在微博等自媒体上得到了良好的满足,这足以影响受众选择媒介进行实际的媒介接触行为。 首先,从微博等自媒体自身特质上分析自媒体下受众依赖的原因。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它“改变人的‘所听、所见、所触、所尝、所嗅’,亦改变‘所知、所为’”。自媒体的产生不仅对经典的传统传播学理论发起了挑战,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众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使得单一的接受者拥有了双重身份,扩充了传播主体信息源,同时伴随着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和渠道。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及舆情现象分析 在当今互联网世界中,多种新兴的网络产业此起彼落、风起云涌,带动了整个互联网发展与改变,在不断前进和创新的道路上,互联网不再停留于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多路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WEB1.0带动了互联网群众的热情,催生的WEB2.0加速了网络作为媒介传播的力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平面和单途径的简单方式,传播的方式从“广而告之”的一对多转变为“人人皆记者”多对多,直接影响了整个互联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没有特定的主客体之分的情况下,“受”者皆为“授”者,而这样的时代也被称之为“自媒体时代”。 在自媒体时代中,信息的更替让原本的受者主动成为授众,微博、SNS、论坛等各种多元化信息交互平台均衡地推动互联网服务的发展,一点一击中,信息变成充满活力的新鲜事物,更多的人在感知自媒体时代的分享和速度。互联网群众催生了自媒体时代的现在,自媒体时代也将引领整个互联网世界充满“活的信息”的未来。这不仅是正向推动传播媒体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从传播者的角度还是新闻参与者的角度,群体的力量逐渐显现。青年群体也将在互联网激流中涌进,而这股年轻的力量将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 互联网自组织群体现象定义及网络中大学生群体自组织的意识和价值定位 互联网背后支撑的群体力量,让“自组织”的概念再一次走上舞台。早在1959年由Yovits M. C 和Cameron S写的《Self-Organizing Systems》中就有提出“自组织系统”的定义。之后更有多位学者提出自组织系统概念和特征,其中有经典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如今互联网的潜在群体力量让信息从无序的分享走向有序的聚合,互联网个体行为也从无序的形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群体。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说——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中,也对今天这样的群体现象做出了概念性解释。混沌理论说明了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系统 ,而这正贴合了如今的互联网群体,他们在无形中组成了虚拟世界中的组织体,他们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 网络群体中,散布着大量的年轻人。据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研究揭示,国内两大主流微博平台——新浪和腾讯,他们的用户多集中于20 ~29岁,均占据各自用户年龄构成的60%左右。特别是作为中坚力量的多是大学青年,在社会大环境中,信息洪流冲击着这些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青年们往往怀有满腔热情,对于互联网应用较为熟悉,善于利用互联网寻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诉求的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寻找共性同伴,自发形成自组织群体。他们大都广泛开展线上交流,部分还结合线下互动的形式。他们在现实中组织意识较为淡薄,却往往寻求在虚拟世界中的倾述,价值取向较现实世界中更为自由。 自媒体时代打破了原有的静水传播模式。互联网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各种文化的冲击,迅速扩散到虚拟世界的每个角落。这同样也影响着网络中的各种自组织群体。网络中的自组织群体团结在相似的情感环境中,有着较为类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表达自我,倾述自我,这无形中加大了舆情问题产生的几率。 大学生自组织群体及舆情问题产生的成因、影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需要面临整个互联网以及社会文化传播格局的转变。同时,网络舆情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已有很多典型网络舆情案例,特别是其影响常常被不可控地扩大,给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符合幂律分布模式,当一个信息传递一次的概率是k时,传递后的再次传递通道是m的话,那其所可能第三次传递的概率就已经从原本的1变为km,而这决定于信息的被关注度和有效性,也更取决于被转发后传递通道数量。六度分隔理论4也印证了互联网传递无边界的特点,它打开交流互动的空间,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带给使用者,还提供了一种无序无责的复杂的虚拟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形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思维的波动和行动的冲动多见于这个年龄层次。在互联网中,青年大学生往往会放弃在现实生活中的拘谨,缺少面对面交流的互联网强化了青年大学生在线上自由表达自我的诉求。在互联网管理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的今天,互联网带给青年大学生一系列的错觉,无责感、多样性、随机性都会将任意的群体趋向于无限制的自由状态。而这恰恰忽视了舆论错误导向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具有有序结构的消息即为信息”,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群体,通过从无序的消息集合,慢慢转变为传递有序的信息。“消息有序是信息,信息有序是知识,知识有序是智慧”5的说法中,不难看出到在传递信息和知识之间,尚未构成知识的无序信息最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郭美美事件、温州重大集资案、环境PM2.5检测、故宫文物被盗、世界末日说等一系列新闻事件都在互联网平台上引起网民的广泛热议。一方面促进了舆论监督力度,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夸大不实的虚假谣传。青年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事物的好恶分析多以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以偏概全。如何提高青年学生的鉴别能力,加强对谣言的抵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问题都是现今高校亟待思考和完善的。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行为及舆情问题管理的办法和建议 对于大学生网络群体自组织行为及舆情问题如何有效管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青年大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紧跟时代脚步,研究尝试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开设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课程,营造良好的自我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氛围。 2、加大互联网舆论管理力度,完善自组织管理办法。 互联网的纷繁复杂,不仅在于网络媒体错乱无序的形态,更在于对网络舆论管理的缺位。如何让无序的互联网舆论走向有序、规范,法治化将是可以维护互联网和谐环境的基本路径。例如采取网络实名制,这将进一步引导舆论参与者的言论规范化,约束谣言的散播;创设规范互联网舆论的法规办法,促进互联网络健康发展,用文字性法规健全网络言论及自组织行为。将混乱无序自由的组织建构从线上虚拟状态转向有序民主和谐的形态,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网络民众的非组织行为得到保护。 3、发挥党团组织指导作用,促成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在虚拟媒介中传递往往借助了自组织的群体活动的介入和推崇。在青年学生中,网络生活已经深入人心,贴近他们的生活,结合新时代的媒介特点,进行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的传播,将大大丰富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通过新媒体,建立良好的党团组织网络载体,传播党团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将培养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也创新了党团组织服务方式,贴近群体,走进生活,教育和提升了网络群众的精神文化。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促进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注入了动力,同时还为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下,致使计算机安全问题随之凸显,并严重威胁到了信息的安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其次为如何实现对计算机安全威胁隐患问题的有效防御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与管理;对策;探讨 当前,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中,成为了社会生产与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随之暴露在使用者面前。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以及硬件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使得相应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对于使用者甚至国家而言,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将直接给其带来严重的影响与损失。因此,这就需要针对计算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来实现相应防御对策的落实。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 1.1在硬件上 在计算机硬件上,常见的安全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芯片陷阱。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以联网的方式来实现相应使用功能的提供,而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硬件系统则就会因网络开放环境而受到木马病毒的入侵与黑客的攻击。当芯片存在漏洞时,如果不做联网处理,虽然无法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抵御,但是能够为相应使用者提供基本的功能需求,但是如果进行联网,对于黑客而言,则就能够根据芯片漏洞来入侵到计算机数据库之中,同时也给病毒木马的入侵提供了途径,此时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且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障。第二,电磁泄露。这是黑客攻击计算机系统、盗取用户信息的另一途径,对于黑客而言,其能够通过对计算机电磁传输信号的定位来截取信号,并通过对传输程序的破译或者重新编写来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盗取、破坏数据信息的目的。而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与管理人员而言,通常对该项问题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致使相应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而给计算机的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三,硬件系统发生故障问题。一般情况下,当计算机系统受到病毒入侵以及黑客攻击时,首先被破坏的是软件系统,而基于病毒本身具有的传染性,其扩展范围的不断增加致使硬件系统的运行因此而受到影响,尤其是当计算机硬件本身就存在漏洞,则会因这一问题而直接致使硬件所存储的信息遭受到影响,轻则会致使计算机运行变缓,重则会导致硬件故障发生而造成计算机设备无法运行,硬件存储信息因此而丢失。同时,在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问题时,通常修复难度较大,而且及时能够修复也会影响到计算机运行的能力以及使用功能的发挥。 1.2在软件上 第一,非法窃听并盗取信息。当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隐患时,在实际传输信息的过程中,黑客则能够借助这一漏洞来实现对信息的窃听与盗取,这不仅使得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同时,黑客这一攻击行为下也会影响到系统本身运行的可靠性,进而给使用者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损失。第二,病毒的入侵与网络钓鱼。网络病毒的入侵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而言威胁极大,且病毒具备的传染性,加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病毒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加,一旦入侵到软件系统中,将直接威胁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而网络钓鱼指的是一些黑客等怀有不良企图之人,以情色网站等为媒介来诱惑网页浏览者点击或者下载等,进而来获取计算机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内容,甚至还会给使用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三,身份伪装与垃圾邮件。首先,身份伪装,此种行为主要是一些不良企图之人以非法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身份的伪装,作为合法用户来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达成自身的目的。在侵入系统后,其不仅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料与用户信息等,同时还能够对信息进行篡改以及删除等,进而直接威胁到信息的安全。其次,垃圾邮件,垃圾邮件的传播也会通过占用网络磁盘空间等方式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对于收件人而言,也侵犯其个人隐私。 2针对计算机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落实完善防御措施的对策 2.1加固技术 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对文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为提高文件的安全性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这一技术的过程中,可在使用期间对端口进行连接来实现,同时通过对硬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在明确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发生安全故障隐患的部位来提升防护性能。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线路老化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所以,需要加强线路维护,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强化安全管理力度。 2.2加密与认证技术 第一,加密技术。通过加密技术的应用,能够以防火墙等的设置来实现对计算机木马病毒的有效抵御,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相应使用者可通过登录账号密码的设置来限制使用权限,同时要提高密码的安全等级,并经常更换,以避免被轻易破解与盗用,确保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第二,认证技术。以认证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在进行数据访问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访问行为并加以阻止,避免使用者因非法与不安全访问行为而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安全威胁隐患。一般是以相应控件的安装来实现认证功能的。电子签名以及数字证书的应用能够为实现对对方身份的确认提供保障,进而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2.3垃圾邮件的禁止以及病毒木马的防御 针对垃圾邮件,为了避免垃圾邮件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中,就需要提高使用者自身的安全意识,在上网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填写个人的信息,同时实现垃圾邮件过滤设置,并避免使用自动回复功能。对于一些陌生且可疑性较大的邮件不要轻易打开,以避免其中所包含的病毒等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同时要实现相应病毒木马查杀软件的安装,实现对软件的定期检测以及时查杀病毒与木马,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4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建立相应安全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在运行的过程中极为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以及恶意攻击,进而使得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加剧。因此,要想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就需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理念,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以相应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来确保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有效管理,强化对系统运行健康状态的防护力度,从计算机软硬件2方面着手来实现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有效防御。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针对当前计算机软硬件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就需要实现相应防御措施的完善落实。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以加固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安装病毒木马查杀软件并规避垃圾邮件,同时强化安全防护意识,针对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为确保计算机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相应的基础。 作者:李强 陈琳 陈武 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浅谈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在计算机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使得计算机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使得计算机系统内重要的信息被窃取,造成巨大的损失。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才能有效地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 1前言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隐患,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计算机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用户的利益,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保证计算机安全,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避免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 2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它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存储功能,而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各种数据,极大了方便了人们的需要。然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各种恶意攻击,如计算机病毒、非法访问等,一旦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就会造成计算机系统崩溃,使得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影响到计算机用户的利益。近年来,各种网络犯罪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常见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就有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人们就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而避免计算机遭受到恶意攻击和破坏,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1]。 3计算机完全技术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有效地满足了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安全作为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加大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更好地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就必须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依托,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它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计算机网络中,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的网络入侵。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具有开放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计算机很容易遭受到非法访问,如果计算机系统缺乏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就很容易遭受到攻击。而防火墙技术的出现,在Internet和内部网络之间设一个防火墙,当计算机遭受到非法访问时,防火墙可以自动的进行拦截,进而阻挡该访问,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 3.2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就是给计算机用户一个特定的身份,用户通过输入相关信息,得到系统认可后方可进行计算机操作一种安全措施。就目前来看,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匿名ID访问网络系统,如果用户稍微不注意,这些行为就会进入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肆意的盗取用户计算机系统中有用的信息,损害用户的利益。而身份认证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技术,通过对用户拟定数字身份,如动态口令、指纹、智能卡等,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时,通过输入相对应的身份指令,才可以进行网络操作,当有人非法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时,系统就会自动阻止非法访问和操作,进而确保用户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2]。 3.3加密技术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如数据的存储,网上交易等,然而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泄露重要的信息,造成财产损失。而加密技术作为一种安全防护技术,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对传输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转换成密文,进而提高数据的机密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 3.4杀毒软件 针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缺乏有效的杀毒软件,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杀毒软件,计算机病毒就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肆意蔓延和破坏,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1]。杀毒软件是针对计算机病毒而设计的一款有效安全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如当有病毒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时,杀毒软件可以拦截病毒,并给用户发出警示,同时杀毒软件还可自行的杀毒,将计算机病毒扼杀在摇篮里,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3]。 3.5跟踪技术 网络跟踪技术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利用网络跟踪技术,可以确定追踪对象的位置。同时,网络跟踪提供对与托管应用程序生成的方法调用和网络通信量有关的信息的访问。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在启用网络跟踪前,必须选择用于跟踪输出的目标,并将网络跟踪配置设置添加到应用程序或计算机配置文件中,当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安全攻击是,系统就会根据已经设置好的追踪目标进行实时追踪并锁定目标,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3.6自动扫描技术 自动扫描技术就是利用扫描设备对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进行检测,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通过自动扫描技术,可以在胶圈时间内查处现存的安全问题,并将这些安全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在计算机中应用自动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避免安全漏洞的存在。 4结语 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计算机安全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技术为依托,不断深化和研究,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张泰柱 单位:邵阳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学习中应用计算机,而计算机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科研人员对日益复杂的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研发出数据加密技术,这是目前保证计算机安全最为先进的技术。笔者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阐述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实际应用 计算机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转变思想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享受其带来的福利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计算机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提高计算机安全技术已刻不容缓。如何在现有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水平下增强保密性能,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成为当前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 1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因素 1.1操作系统 目前,我国大多数计算机使用者都安装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它已成为黑客攻克的主要目标。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要求的增多,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漏洞也逐渐曝光,成为目前计算机安全的最大威胁。一旦黑客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植入病毒,就能直接掌控整台计算机,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黑客,或许会通过计算机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密码或其他重要密码,从而获取经济利益。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个涉及汇编、反汇编等多项内容的庞大系统,无论技术水平多高都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漏洞,即便该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并不代表计算机是安全的。 1.2互联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逐渐普及,目前许多个人、家庭以及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都拥有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等。互联网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许多计算机安全隐患都是通过互联网这种途径被无形放大的。如果互联网的协议出现漏洞,黑客很容易通过这些漏洞将病毒或木马跟随正常文件植入到计算机当中,用户一旦触发就会使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给计算机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1.3数据仓库系统 一方面,我国许多单位和企业在存储信息时都会使用到数据仓库系统,而它本身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如果SQL存在漏洞,黑客就会通过漏洞找到数据库的位置并复制数据库的数据,给我国单位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电商网站平台对数据仓库系统没有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没有对账号信息进行加密,数据仓库系统的信息就会泄露,给用户的使用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2.1数据加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现在,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开始寻找提高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信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计算机领域中的信息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数据构成,即在计算机领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数据安全。就目前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来看,数据安全出现问题主要是下述几种情况。第一,数据被窃取。数据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可以在途中截获数据信息;第二,数据被篡改。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如果不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后就可以随意篡改;第三,假冒授权用户。黑客利用一定的手段获取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在修改完成以后就可以冒用用户身份进入到系统中;第四种,数据信息被恶意破坏。一些非法用户在进入到系统以后会随意破坏数据信息,从而使其变得不完整。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效果最好的一种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如果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以后是无法打开的,从而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这样才能防止数据信息泄露。 2.2数据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 简而言之,,数据加密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普通的明文变成密文,这样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获取数据信息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称加密技术,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技术。现在出现的算法比较多,无法准确判断数据加密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好坏,但是只要能起到加密处理的作用就可以将其称之为一个好的标准。数据加密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明文变换为密文,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加密。发送方先要对明文进行加密处理使之成为密文,并将其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密文以后要使用密钥才能将密文转化为明文。 2.3数据加密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加密方法,一种是对称密钥加密,即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的密钥不会发生变化,所有人均使用同一个密钥,该密钥既可以进行加密处理,也可以进行解密处理。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不可以将密钥公开。该种加密技术比较简单,在使用过程中运算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密钥的保密工作比较难做,随着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密钥的保密性会越来越差,从而会影响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另一种是非对称密钥加密,该种加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存在的问题。所谓的非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就是指在加密处理的过程中采用公开密钥,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不存在保密性问题,但在密文解密的过程中采用的却是私有密钥,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3.1数据加密技术 如上文所述,所谓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加密算法将大家都知道的明文通过密钥转化成密文的技术,黑客无法对这些加密数据进行破解,从而达到保护计算机安全的目的。目前,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链路层加密、节点加密以及端对端的加密。目前我国应用该项加密技术最为广泛的是电子网银行业,使用的加密技术也最为先进,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客户端到服务端都实现了层层加密,即便黑客窃取到了数据,也无法将加密的数据破译出来。为了充分保障电子银行数据的安全,目前各大银行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与网络交换设备协同防御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数据加密。 3.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加密算法可以固定,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多个密钥,从而形成不同的秘文,对数据进行层层加密。我国密钥主要分为两种:私人密钥和公共密钥。两种方式相比,私人密钥安全性更高,但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满足目的不同的需要,这时就会使用到公共密钥。为了充分发挥两种密钥方式的优势,现我国主要采取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相结合的方式,在私人密钥的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一旦私人密钥在数据传输时被解密或泄露,公共密钥会进行相应的补救,从而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3.3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 目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在电子银行系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实际上核实过程相当于加解密的过程。与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相对应,我国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于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二是基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密钥应用方式类似,目前主要采取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相结合的方式,如果用户在使用私人密钥后仍担心信息被解密或泄漏,可以在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两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的安全性,保证了计算机的安全。 4结语 数据加密技术只能暂时延缓计算机被黑客攻克的时间,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黑客获取计算机信息。如果计算机操作系统仍然存在诸多漏洞,黑客就可以通过技术解密获取密文后的明文。要想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就要从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多种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用户也要做到绿色上网、安全上网,并及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杀毒,通过多方努力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 作者:韩从梅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现状及防御对策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下,计算机技术涉及的领域和行业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当前时展的一种重要保证,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但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的发展,一些安全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针对了目前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面临防御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已不再只是时展的一种象征,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种必需品,购置计算机产品的人数都在逐年的上升,这也说明人们搜集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但随着人们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朗化,如果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会造成计算机内部文件丧失,很容易让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账户安全。所以,做好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运用防御技术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更加的多元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真正的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自由。人们可以在相隔千里互见不着面的情况下嘘寒问暖,可以运用微信、qq等其他通讯软件向对方发送文字信息,运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也说明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功能多,操作简便等特征。但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为显著,硬件问题比较好解决,只要更换一些计算机的设备,但软件问题却比较刺手,软件的安全问题不仅会阻碍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还会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分析 2.1芯片陷阱 计算机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芯片,芯片虽然体积与占存空间较小,但其储存的信息量非常的强大,功能较多[1]。在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可以接受外界病毒的指领,这也给计算机用户的使用埋下安全的隐患。一些黑客会在用户用无限代码激活指领后,盗取用户计算机内部的文件和相关的账户信息。 2.2窃听 在计算机结构中,软件设备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要保持正常的运行离不开这些软件设备,而且在信息传递中,软件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软件设备出现问题,计算机内的重要信息会被第三方窃听,很容易造成计算机数据全部流失。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软件设备出现安全性的问题,不仅会将企业内部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流露出去,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病毒 阻碍电脑正常运行一部分的因素是源于病毒,加上电脑病毒具有可以直接复制的特征,给电脑或多台电脑的用户的账户安全带来极大地威胁。另外,由于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病毒还可以不用人操作,自动地将电脑中的文件信息进行篡改或删除。 3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对策 3.1加固技术 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设置加固技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加固技术的形式较为多样化,如密封加固、温度环境、防腐加固等。在加固类型中,防腐蚀加固不仅是如今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还是运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运用防腐蚀加固可以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进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将加固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硬件设备中,确保了计算机用户保存的文档和数据不受到影响。 3.2加密技术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加固技术,加密技术也是一种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类型。为了防止不法人员篡改或删除计算机内部重要的文件信息,很多计算机用户会运用到加密技术。加密技术从整个可以分文两个方面:(1)对称加密处理,也是私钥加密。对称加密处理主要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密钥对一些重要文件进行加密或解密。由于其加密和加密的速度较快,在小批量的数据处理中属于常用的一种加密方法。(2)非对称加密,也被称为公钥加密,这种加密方式与对称加密相对于复杂,且步骤较多,但由于安全性高,是目前很多企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加密手段。非对称加密是由乙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在完成文件或数据的保存后,会专门设置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交于乙方使用,公钥主要是企业或单位在进行其它交易时公开使用,得到公钥的一方在使用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需还回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 3.3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向接受者证明发送者身份的一种技术,认证技术还可以辨识文件的完整性。对于计算机内保存的文件,可以立即辨识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有篡改或非法存储[2]。认证技术主要归分为两类(1)数字签名,有被称作电子签名,主要是发送者利用数字签名来获得接送者认可的一种形式。(2)数字证书,是将教育各方的身份信息一一的标识出来,进一步提高出验证各种身份的方法,让电脑用户可以使用这种验证的方法对对方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计算机用户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安全可靠的方法向相关部门提交资金的公钥,进而达到获取证书的目的,赋予用户具备公开此项证书和合法权益。对于需要使用用户公钥的人,都可以获取这项证书,并且通过相关合法协议签订,进而提高了公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结语 总之,要确保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计算机用户的账户安全和文件数据的完整性,可以运用加固技术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还可以运用认证技术,确保用户不受到没有必要额感染,保障患者用户信息安全的通俗,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 作者:孙莎莎 单位: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 摘要:计算机的应用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计算机就会造成经济和技术的脱节。但是,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已给人们制造了一些麻烦,信息泄露等计算机安全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来说,信息资源安全才有利于未来的建设。文章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安全问题和防御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强调了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企业的管理中还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计算机软件都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在人们的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但是,计算机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建设带来困扰,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建设问题。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是由芯片、主机、显卡等硬件组成的。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品牌较多,国外的计算机技术和高科技水平比较先进,在我国的一些高端人才和企业中,使用进口计算机的群体较多。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企业信息、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另外,在一些网卡和显卡中同样会携带木马。一些电脑爱好者,喜欢自己购买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如果没有到有保障的场所购买,很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的信息安全问题,一些干扰程序通过激活后,会给计算机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安全使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辐射,这种电磁波的辐射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储存。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尖技术人才对于计算机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得十分透彻,在市场环境中,相应的预防措施还不能赶超计算机信息剽窃人员的相关技术。通过相关设备的使用,剽窃者通过电磁波的频率就能够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复原。另外,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在解决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问题中,相关工作者要对芯片等硬件部件和电磁波辐射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在硬件的防御对策中,相关人员可以进行备份贮存。例如可以使用双硬盘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当一个贮存硬盘发生程序故障时,可以及时断开,另一个硬盘还可以持续工作,在不延误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完成信息资料的保护。在电磁波的辐射问题上,相关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屏蔽设备的连接,减少电磁波的扩散,并可以进行电磁波干扰技术的实施,干扰剽窃者的接收情况,致使信息资料无法复原。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加密处理是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对称加密处理,即私钥加密,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使用同一个密钥去加密文件和解密文件。其主要的优势就是加密和解密的速度快捷,但是这适合小批量的数据处理。其二,就是非对称加密,又被称作公钥加密,基于此种加密措施处理的加密和解密,一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生成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钥向其他交易方公开,得到该公钥的乙方使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3结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0引言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在网络管理控制等技术措施的保证下,实现的网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使用性,保证计算机不会因为自身的偶然因素或是外部的恶意因素的破坏而造成信息的泄露和更改等情况。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指的是计算机的系统设备以及相关设施的物理属性得到保护,还指的是计算机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等逻辑属性的安全。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问题 1.1网络的脆弱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与国际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互联网的特点也给计算机网络得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是面向全球亿万用户的,它的开放性给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因为全球的用户都可以直接使用计算机,这就使得计算机面临的威胁是来自全球各地的。这种威胁包括对网络通信协议造成的冲击、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漏洞实施的攻击等方面。 (2)国际性 计算机网络连接着全球的用户,它是没有国界的,国际的通用性意味着它不仅会受到本国黑客的攻击,同时其他国家的黑客也会对本国的计算机网络造成巨大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也是无国界的,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病毒的话,可能会给世界各国的网络都带来病毒的威胁。 (3)自由性 计算机一般对使用者的技术和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表明计算机的使用权的自由的,各种层次、各种需求的用户都可以自由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和获取各类信息。无论是那些健康的安全的信息,或是对计算机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的不安全信息用户都可以自由的获取和共享。 1.2操作系统的缺陷 操作系统是保证运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撑软件,同时它起着管理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功能,然而操作系统自身的缺陷也使得计算机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 (1)结构体系的缺陷 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包括自身内存的管理、CPU的管理以及系统外设的管理,这些管理系统又同时包括很多模块和程序,如果这些程序出现问题,比如内存管理遭遇故障,外部网络接入的是有问题的模块,就可能使得计算机程序崩溃。因此,黑客常常针对存在问题的管理程序进攻,以此实现电脑的瘫痪来完成自己的攻击任务。 (2)文件传输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操作系统支持通过网络加载安装程序,也支持用户通过网络共享文件,就单说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就存在很大隐患。比如,FTP安装程序的时候还会附带一些可运行的文件,但这些文件可能蕴含某些不安全的隐患,导致在电脑运行时被这些文件所携带的病毒侵入,毁坏或是窃取电脑储存的文件和资料,严重的还会造成整个电脑程序崩溃,给用户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3)可创建进程的功能 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一定便利,不过这一功能的存在也使得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一些不安全隐患。比如远程服务器可以通过远程创建或是激活用户给计算机传播一些病毒软件或是间谍程序,让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崩溃。由于间谍程序一般会附加在合法用户上,计算机不易察觉,当间谍软件或黑客已经破坏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时计算机才会采取一定措施,然而这时已经为时已晚。 1.3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存储着大量的信息,它包括计算机联网以后可看到的所有信息内容,所以一般的数据库存储必须同时具备安全存储、科学管理以及合理利用等特性,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少有计算机能够同时具备这些功能,计算机存储的安全性常常得不到保证。计算机经常会出现一些非法用户绕过安全内核窃取计算机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情况,还有授权用户进行超出访问权限的更改活动,这些情况的出现给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一定损害。 1.4防火墙的脆弱性 防火墙是设置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专用网和公共网之间,由软件和硬件组合而成,保证计算机安全性的保护屏障。它的存在对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但防火墙自身的脆弱性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绝对安全,防火墙只能保护计算机免于受一种攻击的威胁,对于计算机内部的威胁和病毒的侵犯却无法防范。如果内部人员和外来危害联合起来对抗计算机的话,防火墙是抵抗不住的。如果防火墙不断的受到攻击的话,它自身的防御功能也会下降,甚至会连一些能检测到的攻击都防御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同时,破解防火墙的技术也在发展,这给防火墙的防御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的防御对策 2.1技术层面的对策 (1)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全面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制度保障。成立一个相对专业的管理团队,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和评估测试对管理团队成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做好严格控制。同时对重要部门和信息做好定期的查毒和备份工作,为计算机安全提供技术层面的保障。 (2)应用密码安全技术 应用密码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高级技术,密码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应用密码安全技术的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设置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还可以在基础密码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革新,增加密码解锁的复杂性和安全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证。 (3)提高网络的反病毒技术水平 计算机一般都安装有病毒防火墙,定期对防火墙内的病毒进行更新,提高防火墙的病毒防御能力;定期对防火墙查杀的病毒要进行过滤,为了网络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用户定期的检测计算机内文件的安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防病毒卡的使用可以确保访问权限设置的安全性,没有经过服务器的允许一些文件是不可以运行的,这样也避免了远程客户端控制计算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2管理层面的对策 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相应管理措施的执行也是具有一定效力的,将这两者有力的结合起来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最大程度的保证。同时,提高计算机用户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必要前提。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包括对计算机安全法、犯罪法、保密法以及数据保护法的普及,让用户明确意识到使用计算机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用户个人计算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对计算机使用原则的了解也能够激起用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和防范不安全事故的意识。成立专门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技术。定期的病毒查杀和系统修护也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人员应该具备超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必要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管理人员应该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给计算机的运行和网络的使用提供法律支持。2.3物理安全层面的对策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 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是否符合运行要求也是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湿度、振动和冲击以及电气干扰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环境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条件的数据出现一点偏差,都会对计算机的运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要对计算机系统的环境做一个明确的规定,每一个环境条件都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2)机房场地的选择 机房场地的选择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会造成影响。机房一定要设置在外部环境安全和地质稳定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在考虑抗磁干扰性、振动源和噪声源的属性等,要特别注意机房不能选择在建筑物的高层以及用水设备的周围,以免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3)机房的安全防护 机房安全防护是电脑物理安全防护层面的重要手段,机房安全防护主要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物理灾害、未授权的个人或团体蓄意破坏网络信息以及重要数据的泄露或损害等安全隐患。首先要加强身份验证制度的执行力度,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其次,要对访问用户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规定用户的安全活动范围;再者,设置计算机系统需要多添加几层安全防护圈,增强计算机程序抵御病毒入侵的能力;最后,在机房周围建筑物的构造上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机房提供物理保护。 3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设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国际性、安全性、自由性的特性,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威胁。因此,计算机的安全防御技术必须依靠国际的通力合作来共同应对。希望社会群体好专家学者能够关注这一课题,为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使用环境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任继涛 单位: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的广泛,从而更好的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像漏洞、病毒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结合安全的指标和安全防护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加,主要来自人员的操作、系统的漏洞、病毒的存在以及防火墙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计算机的信息不被保密和完整;对此合理的利用防火墙、加密技术、密钥技术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等,从而更好的保证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应用,保证社会群众的财产利益不受侵犯。 一、计算机安全的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传输的速度、质量以及完整都应该不被延迟和破坏;其次是信息必须是可用的,同时用户在使用信息时,必须是进过授权且保密的;而用户在使用信息时,该信息都是由授权机构及时进行操控的。最后当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的情况下,会为网络事故提供一系列的依据;对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操作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研发,以及技术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对于系统操作的安全却忽视,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系统漏洞,从而直接影响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但是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加,也相继的设计出了防火墙等安全程序,但是由于影响操作系统的安全因素有很多,一但安全防护程序自身存在漏洞,导致其不能发挥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 2、病毒。 网络病毒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程序中,编制特殊的指令;这个指令不仅会破坏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库,同时也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而目前长常见的指令,主要是指一系列的非法入侵的代码,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但是这些病毒常常是隐蔽不被发现,且传播快速快破坏程度大,一旦结合黑客技术,对于计算机会起到控制和破坏的作用。 3、操作问题。 虽然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手必备的上网工具,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灵活操作的用户却非常得少,一旦用户的失误操作,会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加上用户对于防护技术应用的意识缺乏,导致计算机很容易受到病毒或是木马的侵害,直接威胁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置于外部与内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体系,防火墙的安装,可以有效的检查数据包,并根据自身检查的结果,有效的提醒用户及时的进行过滤和清理,给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加以保护。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研发,对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交易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而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其中对称加密技术,主要是指基于口令,将加密与解密运算提供想相同的密钥;而非对称加密技术,也是以口令为基础,但是加密与解密预算所使用的密钥不同,同时解密密钥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3、智能卡技术。 挂技术与密钥技术相似,同时也是基于密钥方式的一种按群操作程序;该用户的智能卡被赋予了指定的口令之后,当用户使用该只能卡时,输入的口令与网络服务器上的密码相同,从而用户在利用网络技术时,对以用户的信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此技术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数据加密技术并不能适合于所有的服务器,或是操作得系统使用。 4、生物识别技术。 其生物识别技术,起初是机械密钥的使用发展,然后是数字密钥的应用和发展,最后经过优化发展到了生物识别技术,它是利用人体独特的身体特征,在利用网络系统操作时,对于其进行身份验证;尤其是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身体特征验证,是有效的通过外设,获得身体体征的数字图像,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当用户进行系统操作时,就会对于信息以及数据库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已经从指纹发展到了视网膜、骨架等身份识别技术,从而更好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安全性。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分析,发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防护,主要是对于病毒、木马、漏洞以及黑客技术的预防,对此结合计算机网络完全的标准,合理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效的提升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通过灵活的应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正确操作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从而更好的保证自身的财产利益不受到侵害。 作者:倪鑫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最就是信息的产生、处理和变换越来越频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进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行为大多数都是在网上完成的,因此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趸易双方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保护电子商务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信息;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应用 0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和生活模式,但是安全问题仍是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制约着人们的网上交易,因此,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1概述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国网络营销网"Tinlu相关文章指出,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或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两种。伴随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其成败的一个关健因素。从电子商务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商务交易安全性出发,本文结合分析了当前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介绍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 2电子商务网络的安全隐患 2.1操作系统没有相关的安全配置 只有对操作系统进行相关和严格的安全配置,才能提高其安全程度,如果操作系统缺省安装,可能会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 2.2CGI程序没有进行代码审计 如果网站或者是软件的CGI程序存在严重的问题,就会出现冒用他人的账号信息网上购物的情况,导致比较严重的经济后果。 2.3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的案件时常发生,黑客可以利用网页存在的漏洞,修改网页,非法入侵别人的主机,盗取别人的信息,黑客攻击严重威胁了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4病毒攻击 病毒是一段传染性的程序,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入侵网络,破坏资源,严重威胁着电子商务的安全。 2.5身份识别 电子商务的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的双方互不相识,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身份伪造问题。 2.6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网站和局域网需要完善的安全制度进行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并着手实施是网络安全的保障。 3电子商务交易中应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3.1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摘要、签名和时间戳技术。 3.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道防御设施,主要是隔离本地网络和外界,对本地网络起到保护的作用,限制他人随意进入,限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目前最安全的就是利用双防火墙双服务器的方式。配置防火墙安全方案,防火墙更容易集中管理且更经济。 3.3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就是交易双方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信息,这是授权和审计的必须过程,也是实现授权和审计的访问控制过程运行的前提,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审查能力 根据系统机密和完整性的要求,数据审查的结果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审查能力是指每个经授权的用户的活动的唯一标识和监控,以便对其所使用的操作内容进行审计和跟踪。 3.5网络安全协议。 网络协议是指网络上所有设备全部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在网络的各个层次中存在着很多的协议,而网络的安全协议采用了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七层网络模型的每一层都已经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加密协议,在这些所有的协议中,与电子商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会话层的SSL和应用层的SET。目前,电子商务中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和安全套阶层SSL协议,这两种安全协议被广泛应用,SET协议位于应用层,这项协议可以充分保证互联网交易支付的安全性,是为持卡消费和网上购物消费服务的,SSL协议的服务对象一般为银行对企业或者是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3.6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 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中,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保障通信双方的信息完整性以及不可抵赖性,在电子交易的过程中,双方能够确认对方接收或者发送了某些信息,还要保证接收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这些信息没有被修改或者是替换。 3.7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技术即VPN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它的信息传输媒介为不可靠的公用联网络,重要信息的传输主要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以及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此项网络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3.8制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制度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用文字的形式规定的各项安全要求,这些制度应该包括保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跟踪审计制度、数据备份制度、系统维护制度以及病毒定期清理制度等六项制度。3.9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交易抵赖和否认问题以及对个人隐私的破坏,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诚信问题,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我们应能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4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商务安全问题是其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是电子商务能够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任何一个安全技术都不会提供永远和绝对的安全,因为网络在变化,应用在变化,入侵和破坏的手段也在变化,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 作者:闫世伟 单位:同济大学
职业技术论文:谈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改革 摘 要: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体育教学应当依据学生们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将健康体育理念传播给广大学生。本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体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育是以高职生的身体活动为主题的一种教学活动。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活动,而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以促进高职生的身体健康为目标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社会之所需,将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传播给广大学生,对高职体育的教学活动实施全面改革,从而让体育课程成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最为喜爱的课程之一。 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当前我国多数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学模式极大地制约了高职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教学模式是根据前苏联教育专家凯洛夫的系统教学模式而构建的,该模式主张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所强调的教学重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以及基本技能等“三基”学习,这就极大地忽视了高职生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制约了高职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发挥,导致大量高职生对于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 (二)教学组织形式忽视个性差异 我国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一般以教学班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会忽略高职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班中,高职生们虽然接受到了一样的教育,但因为各位学生在体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对体育认识的程度不足,从而造成了过于强调共性却忽视了个性之所需,从而无法符合素质教育之要求。 (三)考核制度僵化呆板 现行考核制度制约了高职生体育能力的发展。目前,学期体育考试是当前高职体育考核的重要手段,这类考试主要运用和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相类似的手段,从而不利于高职生身心的健康。由于运动竞技的目标是要发挥出高职生的运动能力,这和高职体育的评价目的是相当不一致的。一部分高职生的先天素质较高,即使不练习也能取得好成绩,另一部分高职生先天素质低下,即使不断努力也难以合格,因此,这一考核制度也就违反了注重高职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二、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体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树立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 在影响到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的各个因素当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极为落后的体育教学理念。所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要转变一直以来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而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建立起以终身体育意识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应当依据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注重于高职学生体育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实现健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的良好对接。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将终身体育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当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有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以及体育基本能力等五个方面的素质。一直以来,因为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极大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并没有得以较好的完成,这就导致一些高职大学生甚至于高职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之认识依然滞留于锻炼身体素质的水平之上。笔者觉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不断提升高职大学生群体的全面素质,切实改变以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的被动形式,强调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地位,切实将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相互结合起来,积极开发高职大学生群体的非智力因素。为此,应当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认真识别与认可每一位高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要想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就要去发现与认识大学生所具有的个性。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当更加积极地从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的背后识别出其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唯有识别出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个性,才能更加积极地引导与教育大学生,使其个性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不断完善。二是要积极鼓励与支持不同的个性发展。强求一致是十分不可取的教育方式。 (三)结合高职特点开展体育教学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育已经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之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愈来愈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复杂工作的能力上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在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改革中,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模式,从而让高职生群体的身心素质能更好地适应于其今后职业发展之所需,进而培养出不仅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具有强健体魄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学内容依然是以传统的运动项目为主导,尚未考虑到高职生今后在工作中所应当具备的一些特殊的职业技能,这一现状非常不利于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改革以及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四)形成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体育改革的重要保障。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评价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成绩为主体的,偏向于对结果进行评价,其不足是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用这一评价方式来衡量全体高职生,就缺乏了对于个体进行特殊性的评价。体育测 试尽管能够对高职生群体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较为准确和全面的反映,然而,对于高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高职体育教师应当从教育的目的性入手,目光不要再仅仅盯着简单的体育考试成绩,而是要积极拓展视野,聚焦每一位高职生,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将其运动的技术、过程、成绩等均纳入到体育考核体系之中。 (五)打造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 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高职生素质之高下,因此,体育教育之成败在根本上就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总体素质。高职体育教师应当适应于当前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升高职体育课堂的教学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改革总体上起步比较晚,而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则为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要以此为基础来重新审视、构建与改革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体系,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把握住当前时展的脉搏,继续深化高职体育改革进程,从而提升高职生群体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技术论文:高职院校在校生就业倾向调研报告——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 在校生 就业倾向 就业指导 就业心理辅导 【论文摘要】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工作,我们试图通过了解在校学生的就业倾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提高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择业心理期。 一、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2008年3月,笔者所在学院特制定了一份针对学院在校生的就业倾向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题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37份,其中有效问卷437份,全部为不记名调查所得。共有197位男生和240位女生提交了调查问卷。其中235人担任了院系或班级的各级学生干部,202人没有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在参加调查的人群中,有184人来自大城市,137人来自小城镇,116人来自农村。其中有245人有各类兼职或暑期工作的经验;但也有162人说很想找兼职工作机会以增加经验,但是找不到;还有30位同学认为自己要以学业为重,没想过要打工或参加假期见习。 二、就业形势与就业心理调查: 在对当今的就业形势的认识和估计方面,绝大部分同学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的事实有清醒的认识。有314位同学认为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这对学校下一步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讲是有积极作用的;70位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正常;5位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很好,就业容易,占被调查整体的比例不大。当然也要看到还有35位同学认为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这说明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盲区,需要在下学期加大宣传力度,灌输就业难的意识,督促学生重视就业,让他们面对就业挑战,能提前做好准备。 (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同学有较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但也存在部分偏差。 1.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选择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人数最多,达到178人;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人数有104人;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数,达到86人;期望进入国企的也有44人;排最后的是私营企业,只有24人选择。当今毕业生的一大倾向就是希望进外企的多,考公务员的多,选择私营(民营)企业的反而少。但根据笔者所在学院连续四年的就业统计情况表明,最后能真正进入外企的和考上公务员的人屈指可数,而绝大部分同学最终进入私营企业就业。在我国现阶段,私营(民营)企业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重大力量,在很多地区的经济总量中甚至超过50%的比重,私营(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矛盾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同学们仍在这个问题上不面对现实的话,将会增加自己的就业困难。 2.在回答是否期望今后的职业与专业对口时,大部分同学也保持了比较开放的态度。高达293人认为只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非本专业的工作也无所谓。有120人期望今后的职业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49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只有1人选择非本专业不干。经过入学以来的就业形势教育,以及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多数学生已经明显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部分同学对今后的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已不再强求。只有一位同学选择非本专业不干,在正常范围之内。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了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尽量紧跟市场需求。毕竟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更加贴近市场是它能吸引学生报考的优势之一。 3.在回答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时,有311位同学的首次就业薪酬期望是1000元至2000元之间,其中125人选择1500元至2000元,说明大部分同学的薪金期望值也是比较切乎实际的。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讲,目前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都能开到月薪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水平,各地区间因生活水平差异而略有区别。对于部分专业基础比较扎实,专业技能优异的同学来讲,月薪3000元也不在话下,笔者所在学院外语系就有毕业生因英语口语比较好,被单位高薪聘请,甚至还被单位常年派驻海外担任国外某区域的销售总负责人。另外有17人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1000元以下,58人期望是2000至3000元,23人期望是3000元以上。相对而言,选择月薪1000元以下和3000以上的学生人数都不多,这也说明了部分学生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 4.在毕业后发展城市或区域的选择上,有多达279人选择了留广州或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工作,选择去就业竞争更为激烈的北京或上海的人数只有27人,选择一般城市或回家乡发展的都比较少,选择去西部的更少,只有6人。说明多数同学仍然只是看到了大城市的巨大诱惑力和比较多的发展机会,而没有看到生活在大城市的巨大压力和高昂的生活成本,相比来讲,中小城市在这些方面往往更有优势,而很多同学却对此视而不见。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最近四年的就业数据统计表明,对于同等学历的毕业生来说,东莞等地的薪酬水平往往高于广州,略低于深圳,但东莞等地的消费水平却明显低于广州或深圳等发达城市。只有6位同学愿意选择去西部地区,说明学生的艰苦意识和奉献意识还有待加强。“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际上这几年国家和西部地区都加大了对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的支持鼓励力度。因此去西部地区工作,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建议学校在每年春季期间,加大西部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关注西部,投身西部。 (二)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的过程中,在校生也在时刻关注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条件要求,并能够根据外在变化的形势做出适时改变。 1.在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做前景预测中,有将近338人认为自己的所学专业的前景是有前途的,绝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前途充满信心。同时这个数据也说明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跟随了社会对新兴热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当然也有42位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前途缺乏信心,虽然人数不多,但也说明我们的新生专业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强。各任课老师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鼓劲,培养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信心,最终做到学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2.面对就业难,个人态度方面,有230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说明这些同学在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时,能争取主动。当然也有31位同学仍然希望自己的首次工作就能一次定终身。有66位同学选择了升学深造,其中42人选择参加专升本考试;24人选择参加专插本考试,很显然有部分同学对专升本和专插本的区别还不甚了解,在选择上可能也出现了偏差。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连续4年的就业情况统计表明,毕业生参加专插本考试的人数每年都高达300人左右,每年最终被录取人数在20至30人之间。参加专插本考试,也成为就业分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有51人选择灵活就业;38人选择自主创业。随着政府部门各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出台,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我们耳闻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例子也不少,主要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自主创业初期的风险比较大,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3.对于选择先工作的原因,有222人选择了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经济自立;有75人是因为家庭经济需要。大部分同学在就业愿望上,是非常迫切的,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也可想而知。此时各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及时跟进也显得尤为重要。4.在求职过程中选择的求职途径方面,有高达236人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的方式来求职,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现场招聘会还存在迷信心理。通过这几年的就业统计表明,绝大部分同学的工作单位,都不是在现场招聘会上找到的。现场招聘会经常有虚设摊位的现象,而毕业生又盲目追捧,蜂拥而至,一个招聘会下来,能投出六、七份简历已经算是奇迹了,其他时间都被耗费在了寻找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排队上。 4.尽管如此,参加招聘会也可以让毕业生提前感受一下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期望值是有帮助的。选择依靠就业指导中心的有166人,看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149人选择上网来求职,说明网络低廉的成本和快捷便利的特点也日益得到学生的喜欢,但因为我国现阶段网络上鱼龙混珠,在利用网络求职时要加强分辨,防止上当受骗。有151人选择亲友介绍,说明这一传统的求职方式也还是很受大家的喜爱。亲友拥有广泛的社会脉络,还有独到的求职信息的求职经验,利用亲友介绍来求职,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求职方式。只有20位同学选择报刊,人数很少,实际上,象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都形成了固定的招聘版面出版规律,上面也登载有大量非常吸引人的工作岗位信息,同学们只要稍微留意,往往也有意外收获。 5.在回答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时,252人认为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198人认为是社会经验,183人认为是实际操作技能,114人认为是毕业生的发展潜力,102人认为是毕业生的诚信与修养,86人认为是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72人认为是学校的名气,40人认为是毕业生的专业成绩。绝大部分同学把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增加自我的社会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当作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这是对的,但是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和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选项比例偏低,说明还是有很多同学在低年级的打基础阶段,就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专业学习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不够重视。对于毕业生的诚信与修养选项的选择人数也不多,说明大学生对个人诚信问题也不够重视。 三、高职院校改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了学生对学院目前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症下药,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 1.学校所开的专业课程应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 虽然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同度较高,但对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却认同度较低,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课程不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他们呼吁学校更多地给予他们实习实践的机会。这说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合理的,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但是具体到专业课程的设置等细节问题上时,则又往往呈现出滞后性的特点。技能训练缺乏,所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校老师走出去,进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的现状,找准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以此来指导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同时应通过校企合作组建实习基地、校办企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为在校学生拓宽实习实训渠道,练得一手过硬的动手能力。 2.学校应该改变就业指导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除了开设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校园模拟招聘,模拟办公室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就业体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具有双向交流特点的就业指导方式,诸如新老生求职经验分享、求职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角色扮演、面对面咨询等新型就业指导方式就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各学校应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广东经验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择业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和引导。 3.占领就业指导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的就业指导。 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成为了最多人增加就业技能、观点和知识的方式,学校应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网页的宣传力度,吸引学生在网上和就业指导中心多加交流,指导学生多关注网站上公布的各类就业信息,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就业指导网站,特别是要求学生多上网查询了解一些必要的就业常识。配合就业指导网站的建设,可以将普及就业知识和传播招聘信息相结合,通过校级就业指导平台与学生的手机互联,实现网上报名排队、手机短信通知等一体化。其次,学校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结合日常专业课、就业指导课、企业实践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平时应多由任课老师或辅导员推荐学生多看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多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暑期工作或平时兼职,以积累个人工作经验。大量事实说明,从事过一次以上兼职或暑期工作的毕业生,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录用机会。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改变就业信息方式,多渠道满足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需求。平时关注和比较少关注学院就业指导信息的学生人数基本持平,这是因为被调查对象是在校生所致。虽然大部分同学已经感觉到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但还是觉得就业离自己比较远,所以对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信息,特别是招聘信息不感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布渠道缺乏多样性,更新也不及时,内容不新颖直观,这也正是部分同学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能在每个统计阶段公布各系就业率、各专业就业率,相信既可以鞭策各系的就业指导工作,又可以吸引人眼球,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4.学校应对重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介入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估算,2008年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50万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干预也显得非常迫切。首先各学校要按比例配齐政治辅导员和心理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院系-班级的心理指导体系,选配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师担任各级就业心理指导员,确保在学生出现就业心理偏差时能有专人及时跟进处理。特别是针对困难生群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因为他们的就业愿望比较迫切,很容易放松警惕而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相对来讲比较缺乏,所以更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职业技术论文:浅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传授型 启发性 论文摘要: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只有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与所培养的人才特点紧密联系、和谐统一?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广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在职业大学课堂上?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如何改革这种“顽固”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授型’夕课堂教学结构存在的弊端 我们不能否认传授型的教学模式曾培养过出类拔萃的学生曾造就过德高望重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它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传授型课堂教学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它对于职业大学的消极影响史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突出的、绝对的主J作用。教师在氏期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自成系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但正是如此才容易犯程式化的毛病。虽然教者“轻车熟路”却容易走陈规老路没有创新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至今为止我们的教学重视演译、推理对归纳、分析与渗透、综合重视不够表现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教学中过分强调系统、完整很少能给学生留有较充足的思维空间和余地。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注重调动教师因素的一而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的发挥助氏了学生过多依赖教师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最近对某校数学、中文、历史二个系的25门主干课所采用教学方法作抽样调查结果发现除了一门课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外其余课程百分之百地使用了讲授法。据说这是因为课程学时少而内容多只有教师一讲到底才能把课程讲完。这样木应山师生共同参与变成了教师“自弹自唱”教师成为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消极的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讲授过多违背了职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趋成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正确的教学方法必须与这一心理年龄特征相适应。 第四氏期以来即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存在重视课堂知识传授学生主要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忽视实践环节的弊端已经成为学生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羁绊。据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八个方而的不适应①社会实践能力②与人合作精神③抗挫折的心理准备④组织管理能力③自我认识能力⑥选择与批判能力⑦中文写作与外语口语能力。其中社会实践能力排在首位。不少毕业生虽然在学校学了专业知识但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筹莫展。 既然传授型教学结构有它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既然我们职业大学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于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因而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l.课程目标的能动性 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实现的教师是主泞教师应考虑学生学于卜么学到于卜么水平怎么学‘学生是主体即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形式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兴趣、个性选择学习的方法调节达到目标的速度课堂教学应突破“填鸭子’,的模式实现能力目标模式即用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一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实现目标一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实际操作一学生具有自我生存、发展和超越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能动性 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可变的组合不同职业岗位需要设置多种课程少I=有机组合某一课程一也需要形成理论、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要改变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类体系结构可设置成集群式的四类课程体系即“文化知识类”、“专门知识类”、“基木技能类”、“实践操作类”实践操作类又可以按岗位能力目标分解成几个专门化模块。 3.指泞‘学生独立学习 一个德国学者说今人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学习也只能阅览他自己专业的全部出版物的5 `%。因此课堂教学就不能只传授知识而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善于搜集、提取和加工与木课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不断去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再者在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独立工作以后继续学习主要靠自己所以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4.要逐渐减少讲授时数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应把传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变为引路、泞学的教学方法。过去教师讲授占了教学时数的绝大部分现在应增加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坚持精讲。教师可以只讲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科}5已经写清楚的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预习或自学不必一一复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基础课微积分学l32个学时课堂讨论高达60学时约占45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应从每门课的实际出发。需要强调的是讲授时数减少后非讲授的课时仍然必须在教师的主泞作用卜合理使用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5.必须增强讲授的启发性 启发性教学是一个普遍的教学原则。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引泞学生积极发展思维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目的变信息传递的申一向模式为双向交流从而使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课程。 6.重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师生活动融为一体。可以整堂课进行课堂讨论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系统研究增强教学的科研性一也可作为一个环节对个别重点、难点作短时间的讨论使讲授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讨论中还可以采用类币罗‘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7.把自学引进课堂 自学时间的增多是职业大学的一大特点。每人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学生自学。这种教学结构教师采取“退居一线”的办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钻研、处理教材到质疑问难从学习方法的运用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基木上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只在关键之处起指泞点拨作用。 8.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实现的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主要是进行专业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必须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对职业技术教育尤其重要它是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木途径。要办出专业的特色必须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在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方而要切实压缩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时使实践教学无论在要求上还是在学时上都应该高一些而}}‘内容应该丰富、具体充分体现钊一对性和实用性。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升华到新的境界使其思路宽、办法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基木理论、培养学生动于、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等多种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9.教学效果评价以过程与结果少I=重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卜评价教师工作质量往往以一张试卷定论只看得分结果。现在评价工作质量特别要注重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于卜么样的目标于卜么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结果当然这种结果绝不仅仅是考分应该是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山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改变以往的“传授型”模式以适应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课堂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仟务的基木途径能否在教学方法上革旧鼎新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业技术论文:浅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规划设计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积极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为背景,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引言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的共识,但是要修三条路。首先是心路,观念之路没修通,任何事情都搞不成;其次才是修一个公路;然后你还得修信息高速公路,否则你跟不上趟了,一步落后,将来是步步落后,这个时机应该是抓得非常准、非常好,否则就会耽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持下,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目标,向全院师生提供高质量基本网络服务,部分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平稳运行。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事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一个较为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将对长期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1.设施建设是基础。数字校园建设不但要做到需求驱动、设计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校园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4.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5.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院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构造起一个数字空间下虚拟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3.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4.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5.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四、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需如下几个环节。 1.网络架设。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2.构建平台。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充实资源。办公自动化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 4.网上远程教学。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迫使教育内容、教材形态、教学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网上远程教育真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形成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5.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规范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这里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中心。 6.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它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7.校内FTP免费下载。丰富FTP服务器资源,通过提供FTP免费下载,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8.VOD点播。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中应用VOD技术,可以使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的交互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室内通过遥控器、教室多媒体教学终端,利用电视机或其它显示设备即可任意点播存储于主控服务器中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节目课件,真正做到“任意点播”、“即点即播”。学生也可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使用多媒 体学习系统,到校园网上获取自己的学习信息。 五、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建设,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但是距离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还很远,数字校园建成以后,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将依托该平台。这是一场教育的变革,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数字校园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在学院的应用建设上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总体设计时规划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同时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实际分步骤、分模块地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使网络基础、应用平台、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步发展。 职业技术论文:试析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来,通过积极实施校企融合、专业与建筑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施工员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 五个对接 一、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围绕湖北省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和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筑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湖北省是全国的建筑业大省,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筑业也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大行业之一,建筑类人才培养已被列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之中。2011年,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该专业面向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及武汉“1+8”城市圈,服务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建筑业及区域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钢结构产业,培养面向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围绕武汉城市圈和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支柱产业——建筑业、钢结构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内涵,凝结专业特色,促进“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四方联动、三层合作、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健全建筑类专业理事会保障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创新“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任务驱动、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完善理实一体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为重点,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三双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以“外引内培”为途径,加大“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试点实行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不断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成武汉城市圈及大别山试验区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区域内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的建筑技术研发基地、职业培训基地。 三、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途径 1.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专业为纽带,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分理事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教学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社会服务培训等工作,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学院、系、专业三层合作,与湖北省一级资质建筑企业——湖北长安建筑有限公司联办长安建筑学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长安建筑学院,合作培养建筑专业人才,开设订单班——“长安班”,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的紧密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主要在学校进行学习,同时穿插开展校内外实习,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每学期,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训练项目,分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共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逐级提升,从而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在对岗位(群)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进行课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选择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与湖北长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环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围绕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强化实训环节,加大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岗位职业活动、实际操作技能设置专业课程,从建筑行业的职业?工种岗位或岗位群?实际需要的技术、能力出发,根据国家相关专业规范标准,设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教学模块,重新构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工程公司、专业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单位等,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安装、管理等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次要就业岗位有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求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从而对接相应的国家或地方职业技能相关标准。目前,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的比例已达到98%以上,我们大力推行“双证书”教育,实现“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学习,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方式及鉴定程序,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进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更加适应建筑工程施工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要求。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随着社会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应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麦可斯研究报告指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是沟通和自学能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针对在校学生,严格按照终身教育理念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终身学习情感和态度、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及其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强化德育教育,使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将“被动”学习逐步引导至“热爱”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上,以利于学生将来的成长,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学习“主动”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拓展学生学习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既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也要奠定其理论基础、技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还必须整合所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体系的对接,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地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相互贯通,使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习成绩之间实现衔接和互认。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推动企业委托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使企业职工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已全面启动实施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落实各项建设内容,进一步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方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五个对接”, 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努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把本专业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专业,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职业技术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培养体系 创新 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结合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出特色、树品牌。本文结合我院的办学实践,探索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一、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是全国首批改建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并实践了“就业导向、市场需求、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基本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主动适应、满足需求,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抓好改革,办出特色,全力打造高职院校的强劲品牌。 在办学定位上,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要为前提,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定位,培养行业和地方发展急需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岗位上的高级“蓝领”的人才。实现学生就业岗位的“下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并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变换职业岗位的需要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设t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群相配套的专业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为新的产业岗位和社会职业流动群体提供新的就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学院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冶金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将原来传统的冶金类专业(粉末冶金、有色冶金、钢铁冶金、冶金机械等)进行了改造和调整,新开发了金属材料工程和冶金机械控制技术等新专业。 根据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子器件产业集群的兴起,调整和完善了专业设置,形成了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粉末冶金、金属塑性加工、冶金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工程造价等20多个专业,形成了与区域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群。 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注重职业基本技能,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推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完善包括“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注重特色培养。即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共性(统一性)与个性(灵活性)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和定位,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形成各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三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大批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近几年来,学院与株洲市几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实施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实现开放式办学,实施“滚动式,,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每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每年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二是使“教、学、做”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上实行“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课堂,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三是以试点专业建设为基础,形成专业品牌。以精品专业和试点专业建设为龙头,整体带动学院的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例如,以金属材料工程、冶金机械与控制技术等国家级精品专业为龙头,大力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开发和教学改革试点,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四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讨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仿真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境。 四、加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搞好专业教学改革 学院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教学改革。一是重新构建科学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确定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逐步形成集群式、模块式课程模式,如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由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职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采用模块教学模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取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学院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变化,将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开发为一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近几年来,学院把140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50多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16门新的课程,并引人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三是突出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毕业时能够“零距离”上岗作好能力储备。如学防织寸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基本技能培养是通过加强继电器一接触器控制、PLC控制、单片机及微机控制四项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来实现的。四是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几年来,学院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冶金机械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其次,大力开展教材建设,学院组织编写了40多门教育部规划教材,50多门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以就业为导向,适度增加了各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 五、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提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要通过学术研究和适用技术项目的合作研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把新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近几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教研和教改课题18项、高职教育研究课题9项、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3项、省级规划课题35项、市级规划课题10项。学院还设立院级教研教改课题40多项。与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等企业开展《旋转式轧机清洗设备的研制》、《原燃料冶金性能测定及研究》、《精炼渣及连铸用辅材性能研究》、《混联法技术创新工艺研究一一降低拜耳法溶出液及精液ak研究》、(无锡曙光CI项目模具研究》等课题研究10多项,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既为企业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又把新知识融人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学院开展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1998年起,学院经过长达6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的实施体系。一是组建了院级和系级艺术团、礼仪队、摄影协会、读书俱乐部、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唱团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二是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文体竞赛,培养团队精神。组建了院级和系级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队、田径队等体育团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三是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积极进取、整洁卫生、朴实大方、表里如一、吃苦耐劳的好作风以及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四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纳人教学计划,开设了相关课程,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育和提高;五是成立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六是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工程”,通过学生在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七、实行校企合作,走学校、企业、杜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学院先后与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江西铜业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广西苹果铝业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董事会制度,共同研究和协商合作培养人才,与湖南湘珠化工厂、株洲明日硬质合金公司、株洲精工硬质合金公司等几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与学院相关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与合作企业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技术公关,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学院与所在地的社区合作,建立与社区的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共建学生社会活动基地、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等形式,开展社区共建,共同培养人才。 八、注重学生“执业资格”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四位一体”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机制,实现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相互融会贯通。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职业岗位实际,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二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纳人教学计划。自建院以来,学院共建立了23个职业岗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职业技能鉴定所。近5年来的毕业生95%以上分别获得了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等部门颁发的涉及机械、电子、电工、计算机、财会、建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秘等方面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物业管理师等资格考试。 九、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把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重点,一是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从社会、相关企业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近五年来,学院从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等企业聘请了30多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选拔了一批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学科带头人;三是不断调整师资专业结构。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和学科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也要不断调整。因此,学院在引进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还需采取适当措施,强化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不断地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四是有计划地让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在生产第一线承担技术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通过几年努力,我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63%。近几年来,学院有20多名教师攻读了博士学位,引进了30多名硕士生,在职教师有70多名攻读硕士学位。 职业技术论文:关于职业技术院校应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校企合作办学教育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及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高职教育应从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积极探索将企业文化更好、更有效地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从而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综合办学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论文关键词:融入;职业教育;企业文化;合作办学模式;规划纲要 一、职业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了职业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前所未有。《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一条就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规划纲要》中也突出地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艰巨性,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七项任务。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三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四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五是提出了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六是职业教育投入的政府责任、社会责任,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规定;七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刚性法规进行了明确承诺。 《规划纲要》文本第六章(十五)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它不仅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意义深远重大,对于从根本制度层面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具有突破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积极培养为社会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目标与定位说明了高职院校必须以特色求生存,靠特色求发展;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强和改进特色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高职办学的特色只能来自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而这就是高职校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自己几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并从事多年校企合作办学沟通,发现将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吸收借鉴企业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培养学生企业认知感与认同感,将更有利于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异同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物质、行为、制度等各种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对包括成员、管理层等所有企业成员、企业甚至股东都发生作用的价值观、信念等指导行为的意识形态。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哲学,其核心是价值观,表现在员工的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因此,企业文化体现在管理理念上,要求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有一致的认同,并通过行为规范对员工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使员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服从企业的规范和需要。 以往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更多强调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喜欢用怀疑的目光看世界、对待社会问题。处理个人生活问题,处处寻求独立。因为追求个性的发展,常常缺乏企业所提倡的团队精神。所以由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甚至对用人单位产生种种抱怨;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与企业氛围格格不入,难以融入企业环境。这样的案例在本校就有:由于新办专业,企业与学校沟通合作不是很默契,没有把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见习及实习阶段问题就暴露出来,学生从根本上抵触见习和实习等教学活动,把企业认为是劳动力的剥削者,甚至厌恶企业,导致学生在企业岗位流失率到达75.3%。由于吸取了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强调对企业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使得学生把自己从入校就看做是企业的一分子,注重思想教育,就大大降低岗位流失率至6.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灌输,使他们加深对企业的认识,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高职校园文化在许多方面与企业文化相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二者有大致相同的内容结构,都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二者对学校或企业内部各自所起的作用也是基本相同的,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辐射作用、凝聚作用。特别是二者在对象与内容方面的相融性:针对对象方面,在学校接受高职校园文化熏陶的学生终究要走进社会,融入到各个企业中,并成为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将进一步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内容方面,如遵纪守法、爱校(厂)如家的思想、团队协作精神、竞争参与意识,追求经济效益观念等都是相通的。要在职业教育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入,就应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文化教育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另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子文化,在追求目标、文化核心、辐射作用和竞争程度上都具有本质的区别,绝不能全盘互套。 三、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感就必须先培养授课教师对企业的文化认知及认同,长期任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之外,还要鼓励行业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以最新的职业技术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行业人员以到学院当教师或兼课为荣,兼职教师可在晚上或双休日上课。行业的高水平专家也接受学院的邀请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同时在制度保障上要制定专门的进修奖励制度及措施,督促专业教师去企业,保障教师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相协调,促使企业愿意接受专业教师轮流每学期到企业工作,并吸收教师成为行业协会会员,建立“教师实践锻炼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并制定督察方式如信访、实地检查、目标考核等。这样的制度保障,使教师下企业活动真正取得了‘实效,从而确保学院教师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能把最新行业知识与技能带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专业教学及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必须科学有效地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在课堂教学环节上,不管是公共课或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专业知识技能课程,都必须渗透基本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创业精神等)的教育。在这种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方面,关键就是专业课程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活动环节上,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学习、课后见习、顶岗实习等,使学生进入企业,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在校园活动开展环节,假如把校园文化比喻为一池水的话,那么师生单个个体就好比一条鱼。没有流动,就会死水一潭,鱼就没有生机。引进活水就有利于促进鱼的生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句诗正好揭示了高职校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元素的意义所在。当然,环境的变化也容易引起水质污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做好洁净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校外的活力因素,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水里的鱼都得到较好的成长条件,可采取的措施很多,大致可分为:可以邀请企业界人士到学校作报告,与学生交流,传播企业文化理念;请往届毕业生回校园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成长的过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比如演播厅、报告厅、体育设施场地等)与合作企业定期联动开展活动,甚至积极免费为企业提供场所举办国家或国际范围的高规格会议及活动,专业学生参与筹备服务工作,借此扩大学校知名度及影响范围;在专业实践基地张贴企业标语,宣传企业服务理念等。 最后,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生见实习、就业制度。这既是企业文化融入的途径,又是其基础。要促使行业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接待学生实习,并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企业为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员工,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学院用,以加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并负责不断更新。在见习、实习方面,学生的工作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由企业招聘和学校推荐共同完成。企业定期向学校公布拟聘用岗位的情况、学生工作的情况;学校则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荐、联系和落实学生的实习工作。学生还可登录网站直接查询工作实习信息,找到合适自己的招聘岗位并联系企业应聘:也可以自己公布个人信息寻求相应的企业职位。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争取学生在实习期间应获得的企业报酬,具体额度学校与企业可商讨制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所融入的企业文化才能得以巩固、提高,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技术论文: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给出了围绕一条主线、设立两个机制、搭建三个平台、坚持四个原则、提供五个保障、实现六个结合的改革思路,对提高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是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学院结合IT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 我院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的主线);设立二个机制(产学训结合机制及弹性、个性化学习机制);搭建三个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技能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坚持四项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以实用够用为适度原则);提供五个保障(双师型、企校型教师队伍、高效的管理体系、灵活优化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及时更新和优化的教材建设);实现六个结合(课程开发与行业、企业需求结合、能力标准与证书体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战相结合)。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初步具有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上手快、团队合作棒的特色。 1 教学改革与创新 1)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针 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认真研究,摆脱本科教育模式,重组技能型课程模式。 2)以培养和锻炼能力为前提,针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不同的活动和培养方案 3)以竞赛促兴趣,长能力 我们规定每一门专业性的课程必须采用案例式教学并组织一次竞赛活动。例如: “盲打大赛”、 “写作、排版大赛”、“计算机组装调试大赛”、“网络知识大赛”、“虚拟招投标”及组织各兴趣小组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各种竞赛等。 4)专业技术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是单个专业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这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增设与岗位联系、与认证结合的专业模块,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融入企业文化。 5)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①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特征,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②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文化。专业技术课大都是应用软件工具或开发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很容易习惯性地形成以操作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依葫芦画瓢之后仍然对编程实质存有困惑。因此,应将企业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打造学生的个性和技术人格,树立培养学生“编程思想”的教学理念,养成企业编程规范。 ③多维和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教材外,更多的是教学网站和论坛。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减轻课堂教学学时的压力,而且通过论坛进行师生零距离的导与学,同时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层次上,考虑到学生基础程度的不同,在课堂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中,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同学都要达到最低的标准并向高一级标准努力。 6)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对于IT学科的专业技术课程,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不再适应了。应注重过程考核,也就是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原则上多种方式并举: ①全过程监控考核:与传统考核模式相比,全过程监控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②答辩形式进行考核: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通过答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能较为准确与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③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操作型课程,如《多媒体创作》、《网页制作》等,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制作出一幅幅作品。因此,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是能在1~2小时内能完成的。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教材建设 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教材作保障。目前部分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有些课程根本就没有高职教材,仍然用本科院校或培训教材。因此,教材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专业课程的教材要强调应用性,理论以“够用”为度。按照“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去组织教材内容,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去。客观上要求必须由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编写。 为适应二年制软件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结合实训基地具体的设备情况,编写一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材,做到每个实践环节有实践教材,并且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修订。 2 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零适应期”软件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1)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训合作道路 软件技术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的内涵,就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2)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和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 3)加大投入,建设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所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要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4)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要进行配套改革: ①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院应根据各专业应用型软件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②教学评估和督察。软件技术学院的生存,主要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学生也主要靠能力就业。怎样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探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应用型软件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④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无缝连接”。 ⑤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 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职业技术论文:浅析构建就业导向能力主线的高职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学习成效评价考核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应从理念、机制、内容、方法等几个角度切入,紧紧围绕就业导向,能力主线的基本原则,结合学科特点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考核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就业导向;能力主线;考核模式;学生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重要检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质量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自身的目标性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切实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构成特征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就业导向、利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更新评价理念,回归考试功能。优化考核机制 学院坚持考试功能回归,注重发挥整体效能,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 1、实行学分制和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学院实行学分制,积极为学习成绩优秀,符合条件的学生办理免修、免考手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分层培养的机会,有更多时间自主发展职业个性,体验工学结合。在激励的同时,采取学业退出机制,严格学籍管理,严肃留降级制度以及“首次补考后专业主干课不及格(或无成绩)累计达到3门予以退学”等专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有关规定,激励了广大的学生热情,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导向,促进了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改革考核制度,突出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考核 学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所有单独进行的实习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考核。考核中将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作为重中之重,占所在实习课程分数总量的70%;强化对综合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考核,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意见》,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及企业中的导师直接参与学生考核。学院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采用答辩制,设立专业答辩委员会,专项负责学生毕业答辩的组织、选题、答辩、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与奖励等一系列考评事宜。提倡各系(部)按照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总原则,结合本系(部)课程特点积极实行考试改革。各课程组呈报考试改革申请,教务处会同各系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审批后,各课程所在教研室组织实施。改革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或实验完成后呈送总结性材料,成效显著的在全院范围内予以推广或交流。 3、加强职业技能考试管理,实行双轨考核制 职业技能鉴定是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学院实行将常规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作为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模块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分配专项学时,进行教学、培训、考核、鉴定四点一线的统筹管理,学生获得证书给予相应学分,获得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至少一个)方可毕业。这些良性的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4、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实施发展性评价 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学院注重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考核,试卷采用与所学层次的学期授课计划、难度相适应的A、B、c三套试题,并与学分制接轨,突出发展性评价。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积极实行“过程评价法”、“口语考核法”、“个人能力基质发展水平纵向评价法”等,注重对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个人整体发展能力的考核。 5、注重试后分析的诊断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 学院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试卷分析制度,试后积极剖析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具有普遍性的失分项和成绩普遍较低的班级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和教学对策调整,切实发挥考试的质量调控功能,确保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点的和掌握。 二、以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使考核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高职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考核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倾向。 1、建立完备的实践技能及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 为强化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院各课程组编写了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明确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具体项目及其质量评价标准;制订了完备详细的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明确训练项目名称、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问、训练效果要求等,根据严细的训练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寓考于教,教、学、做、评相融合 基于园林、林业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动手程度高等特点及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院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重点侧重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与实践教学过程本身相结合。例如,园林制图课安排学生测绘校园前庭的绿化广场,绘制广场的总平面图、植物种植图,测量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绘制它的平、立、剖面及效果图。这样的项目作业,既是教学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质性内容,强化了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学考核模式的独有特征。 3、逐步建立课程试题库,推进教、考同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学院主要专业的重点课程组目前正逐步建立试题库,促进专业必需的重点知识、能力点系统化、数字化,为教、考同步奠定基础。 三、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革新考试方法,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 1、考试形式随考试内容改革及课程类型特点灵活变化,主辅搭配 一是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部分操作技能考核,如画图、定量分析等。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辅以问答口试。考核时按照随机方式从考试范围中抽取题目,让学生分批进行单独考核,在指定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指定要求并回答教师问题。三是项目制作教学的考核,以成品的指标测试考核为主。“成品”,包括硬件成品、软件成品和设计制作说明文档,如实用菌、组织培养、育种、插花、园林制图等实训类课程或实训项目,都以“成品”作为最终的课业评定标准。 2、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 一是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我们将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协作精神、勤状况、操作的规范性)、各类学习活动(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完成情况,项目制作的优劣,笔记、心得、答疑、讨论、演讲反映的情况等和课程最后的总结性考试,给出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最后评价。 二是开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相结合。在理论考试中,埘知识部分,多采取闭卷考试,对理论分析部分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在实践考试中,往往公开考核方式和能力型试题,允许学生现场查查阅资料、数据,如园林工程、设计初步等课程的考试。 三是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提倡现场考试,是学院技能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扦插、插花等实训课程,都是直接面对操作对象在现场中进行实践部分的考试。一般由多位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再取平均分。实操部分完成后,再回到课堂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答辩或回答相应问题。 四是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在考试中,多采取笔试方式,部分课程灵活采取口试或答辩方式,做到笔试、口试、答辩相结合。 3、突出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单科个性化考核 几年来,学院各课程组结合学科特点,大胆探索了多种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考核方式,突出了以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为特点的高职教育特点。例如,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结合本课程在实训基地分段式现场教学,将该课程主要技能分项,每次在实训基地集中教学结束前都要对本次技能操作的重点技能分小组考核;整个课程结束前对各个阶段集中教学的重点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单人抽签独立操作,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课改变了以往考试以笔试为主,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老套做法,采取以识别实物为主,识别图片及标本为辅的考试方法。识别实物时在温室的真实实践环境中,结合实物观察回答问题,单人口试,人人过关,加强了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鉴定能力的培养。测量课实习考核以仪器使用、计算和绘图为主。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卷面式考核向多角度、综合化考核的转变。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理论知识成绩,专题论文、报告或综合开卷成绩以及课堂讨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平时表现成绩各占50%、30%和20%。 计算机应用技术考核逐步减少了专业课理论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完成项目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从传统的卷面考核逐步过渡到上机考试方式,试题从试题库随机抽取,自动组卷。 总之,就业导向、能力主线的教学考核模式,具有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有助于积极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不断加以探索和推广、实践。 职业技术论文: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了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作用,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引言 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截至目前为止,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有212万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约为70%,而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55%。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针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1促进教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助于转变职业教育中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观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进了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在实践性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2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要求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开展,提高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 2.3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使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中勤于动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4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使学生在学校及时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技术,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为应用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利于学生就业飞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能吸引较好的生源,使学校发展进人良性循环。 2.5有利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从2003年开始,在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增加相应的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这不仅促进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3.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困难 3.1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不高 我国的学历证书由教育部负责,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发主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其他各部委办从各条块需要出发也在发放各自行业的岗位培训证书。这种“证出多门”的现象,导致了现有的各类职业培训证书缺乏权威性,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2就业准人制度控制不严 劳动部制定了1800多个职业岗位,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还不到90个岗位。在我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招收新员工主要是看学历,这种用人制度导致当前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单纯追求高学历,忽视技能的训练,以至于形成了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 3.3职业技能标准未能反映职业岗位新的职业素质要求 目前很多的岗位已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劳动力市场急需 的是复合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尚缺乏复合技能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办法,且服务和管理类的专业大都未列人国家考核范围,高职院校新设的一些第三产业的专业无证可循,有的甚至没有国家职业标准,高职专业与职业资格之间难以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3.4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与职业鉴定标准未能实现有机的融合 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游离于专业教学计划之外,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和考试大纲与专业的教学计划没有很好地衔接,学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缴纳一定的培训及考务费用,这既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厂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4.促进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4.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从企业、行业、高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目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16.1%增加至31.47%,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十以上学位教师比例由1.2%增加至41.13%“双师素质”教师比率达到73%。学院还开展了全校性青年教师假期专业实践活动,学院现已有239名青年教师深人到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 4.2调整和完善教学结构,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2004年,学院〔43〕号文件明确规定,“在应届毕业生中普及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并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测试,获取一至两个工种的中级以上技能证书,否则不予毕业”。在这基础上学院又制定了《2005级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书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相对应的课程(组),确保学生毕业前能够顺利获得一种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学校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不断调整教学结构。既使广大学生不断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为加强动手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通过职业技能的时刻传授和不断温习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3抓好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学院教师有着较强的教学与科研综合实力。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60项,公开1596篇,出版专著31部,主编、参编教材179部,列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一年来开发新职业标准二个,充实了六个工种的题库,开展专门鉴定课题研究8个、发表了19篇有针对性的论文。计算机技术校企合作研发项目有9项,并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二、三等奖16项。教师通过参加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接触了实际,增进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服务我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4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指导,大力提高技能教学整体水平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后,我们要求主讲教师说明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相应的实践环节、能力、素质要求如何体现本技能在整个教程个核心能力中的地位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在2006年以来共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说课教研活动200多场次,从深层次促进了全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5满足需求和服务就业,积极推动职业技能鉴定蓬勃发展 学院在满足学生的技能主动需求上,始终如一地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指导学生按照“四个”一致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工种,即与个人在校所学专业一致,与个人毕业后就业取向一致,与个人志向爱好一致及与人才市场需求一致,最大限度的惠及他们的就业。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工种的选择。随着我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现在我们每年毕业生双证书年平均取证率在逐年提高,实现了我校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 职业技术论文: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初探——浅析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为例 论文摘要:阐述了普通高校市级重点学科管理的内涵,分析了市级重点学科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市级重点学科管理的建设策略,即增强管理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晰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理机制。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处于龙头地位,在高校的各项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本文结合天津市普通高校的重点学科管理,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为例,分析天津市重点学科管理的内涵与现状,就重点学科的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管理主体、管理责任、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的内涵 1.1国家关于重点学科建设的提出 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最早提出了建设重点学科的问题,1987年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概念,1996年的《国家教育委员会“211工程”办公室关于下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论纲的通知》将国家第一批高校重点学科称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的通知》仍然沿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称谓,直到2006年10月,以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为标志,正式更名为“国家重点学科”。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也在随之转变,虽然历经几次改革,但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并体现了适应、发展和提升的特点,是使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体制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据此,各省市和普通高校也相继设立了省市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 1.2重点学科管理的内涵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的通知》指出:重点学科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财力可能,在高等教育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据此,可以理解为,所谓重点学科,就是重点建设的学科或发展的学科,是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重点学科的管理应当包括学校内重点学科的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评审和配套措施与政策。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重点学科的管理应该实施项目管理,那么,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重点学科建设一般要经历学科可行性论证、规划与计划、实施与控制、收尾与验收等几个阶段,所涉及的管理技术包括学科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师资队伍管理、设备采购管理、沟通管理与学科整体管理等。重点学科管理必须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科交叉与整合,注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制定出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的学科发展战略与对策。 2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的现状 经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持续不断的努力,天津市重点学科管理工作已在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管理责任、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各个重点学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学科管理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重点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管理意识不够浓厚 管理意识是影响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管理意识不同于管理计划,计划是提前做好的方案,可以随着情况变化而相应调整, 管理的意识是随时可以产生的,是对管理的思考,涉及到战略、文化、制度、模式、性质等等。虽然教育部在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方面要求实施项目管理,但部分地方与高校并没有完全领会这点,对于重点学科的管理没有从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出发,管理意识不足,缺少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配置效率较低;对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等人员的整合不够,人员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资金管理模式不合理,导致学科建设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等诸多方面。目前,就天津市重点学科管理来说,是缺少主动思考的意识与探索发展的意识。 2.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有经济学家认为,未来经济的竞争,不是商品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甚至不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好的制度,就会有好的人才、好的技术与好的商品,就会有好的经济建设,就能营造好的学科环境,快出成果,创建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当前存在于学科管理制度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且不同的制度之间也相互矛盾、冲突,致使很多制度无法操作,形同虚设。 教育部针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在不断的更新与调整,部分省市也先后据此调整和颁布了较新的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条例,高校也相继制订了系列的重点学科遴选与建设条例,但仍有部分省市与高校至今没有重点学科管理条例,其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及配套政策的不到位可略见一斑,这也使得重点学科内部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如学科内部人员不能自由流动;实验室缺少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或者不恰当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缺少科研合作与交流的机会;重点学科建设缺少动态跟踪等等。总之,由于制度的缺失导致重点学科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管理主体不够明晰 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在这里指管理者。管理客体是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即指被管理者。但是根据现有情况,大部分重点学科管理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责权利的不对等以及对于管理的客体一一人、财、物配置的不合理问题。 在重点学科管理过程中,重点学科的管理主体是主导的因素,在整个重点学科的管理活动中起着积极的、能动的作用。重点学科管理的主体无疑是人,是管理者,但是,重点学科宏观管理的专职人才却相对缺乏,重点学科的管理主体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客体的重要性,不能恰当地配置重点学科建设的人、财、物等。另外,学科建设的宏观管理存在多个部门进行多头管理的现象;而对于重点学科的微观管理而言,业务繁忙而又不善管理的学科带头人却被推到了技术管理和学科组织实施的前台。如此一来,便单纯地把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的组织者与执行者,事实上,根据现有的管理模式,学科带头人是无法调动更多所需用的学科建设资源的,也就无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信息沟通也不够畅通。 2.4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彼得·德鲁克在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写出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管理者并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一一但除此之外,决不能再多要一点。”由此可见,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核心就是“责任”。企业是这样,高等教育也同样适用,就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责任而言,处于重点学科管理各个层面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责任都不够明确。首先,重点学科管理的上级行政部门的配套措施与政策不完善;部分高校并没有营造出适合重点学科发展的校园环境;重点学科带头人在定向、管理与整合学科队伍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其次,重点学科管理一般涉及学科办、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多个职能管理部门。职能部门的繁多使得此项管理工作变得繁杂,各主体之间存在责、权、利不对等的情况,不利于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不得不再次思索处于学科建设各个层面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责任。 2.5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重点学科管理机制是重点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重点学科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重点学科建设实施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发挥。尽管教育部提出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做的不到位,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学科办和系部负责人与项目负责人之间职权责利的关系不够明确,项目负责人不能根据项目建设需要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对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不能确保重点学科建设工作高效运作。另外,各高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一些机制,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不能根据需要对既定的项目范围进行适当的调整,项目管理的立项建设缺乏有效的责任制、监控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3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的对策 天津市学科发展虽然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多;缺乏顶尖的学术大师;知识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等,尤其是对重点学科的管理还有待加强。为使天津市学科发展紧跟国际国内学术前沿,项目组从学科管理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3.1加强制度管理,促进重点学科的规范性 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为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则、规定成为当务之急。如重点学科遴选制度、检查评估制度、奖惩制度等。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学院为确保市级和院级重点学科建设,2006年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上制定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科建设暂行条例》、《院级重点学科遴选暂行办法》、《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科(学术)带头人遴选暂行条例》等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确立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并就重点学科设置、申请与评定、建设与管理、学科带头人职责、学科经费管理及学科检查与评估等方面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确保了重点学科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了学科的协调发展。 3.2实施项目管理,强化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性 在重点学科管理中,应落实项目管理,优化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完善重点学科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各重点学科的设置与资源分配,并配备德才兼备的懂学科建设与管理的专职人员。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的学科团队对学校科技发展及职业教育现代化日标的实现具有战性意义,培养一批重点学科建设的专职管理人才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重点学科建设才可以根据本学科建设需要统一调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使重点学科建设得到组织的保障,并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建设的动态,避免信息沟通不灵带来的损失,保证学科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在采用立项建设管理模式进行重点学科管理时,努力做到在学科建设成效上,建立岗位责任制;在项目负责人的选聘上,引人竞争机制;在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上,实行淘汰机制和监控机制;在终期验收结果的处理上,落实奖惩机制J。坚持“人才、项目、学科”三位一体理念,倡导大科学理念,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问的界限,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共建。大力推动人文学科建设,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发展。 3.3实施过程管理。提高重点学科的科学性 将重点学科发展规划纳入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与方向,高校应该成立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在实施的过程中协调与整合重点学科管理者与学科带头人的力量,克服管理与执行的背离现象。在建设过程中体现现实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相统一,南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权领导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动态管理与过程管理,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进行监控,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保持现有重点学科优势和特色,提高学科建设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坚持“规模发展”、“质量提高”、“重点突破”的原则,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科问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在掌握重点学科进展动态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重点学科的科类、结构,把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目标管理为主,提高重点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3.4突出结果管理,注重重点学科的有效性 重点学科管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价要力争做到科学、公正、客观、全面,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有利于体现优胜劣汰的原则,便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建设及教学、科研工作进展良好的重点学科,应给予表彰,并继续给予优先支持,对工作效果比较差的,应促其限期改进后作必要调整。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征求专家以及一线管理工作者的意见,应便于操作。学科建设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问题的复杂系统,要想用有限的指标来评估一个复杂系统,各指标的设定则应以精确的指标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由于学科专业性质不同会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指标设计的内容上应尽可能剔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把不可比因素设法转化为可比因素,对评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定量分析。指标设计应围绕各学科发展的共性和国家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数据制定,能客观地反映学科的实际运行情况,为管理部门和上级领导全面了解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提供依据,并为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职业技术论文:浅析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农民扶贫培训工程、推行产学研推相结合和致力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学院围绕服务区域经济来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办学实践,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产学结合;高素质农业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秉承“为时养器,器为时用”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途径,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主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2008年初,经省农业厅、教育厅批准,同意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历时半年,学院承担了大量筹建工作,起草了筹建方案、集团章程和系列校企合作协议等文字材料;为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先后与湖南省十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洽谈;并举办了“湖南省农业厅敬聘袁隆平院士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暨学院专业对接农业产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举办了集团成立大会;组织召开了集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集团宗旨,明确了集团初步运行机制;设立了集团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机业四个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理事长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担任,秘书处设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集团成立后,完成了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是组织了湖南农技人才现状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困境调研。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湖南农技人才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现状,2008年10月,集团组织三个调研小组,分别对湖南省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现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迅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整体功能发挥不充分,社会地位不高,招生困难,农业人才流失严重,发展条件相对落后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形成《湖南农技人才现状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困境的调研报告》,并对调研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集团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及部分湖南“两会”代表递交了《建议免费培养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三条建议:(1)实行免费培养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政策,建议省政府借鉴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全免,中央将逐步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的政策,由省财政出钱,每年安排高等职业院校纯农业专业免费培养计划5000人。(2)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对高职院校纯农专业实行单独招生,以改变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极不相适应的现状。建议省财政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加强农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建议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对全省农业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启动了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8月,学院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洽谈后,决定联合实施“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9月,双方各派一名专职人员和若干兼职人员,正式成立“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部,项目部设于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由秘书处负责运作。该项目拟在3年内培养1000名农业领域人才,打造国家援外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端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国家l4个援非中心及相关农业企业储备和输送高素质农业按术人才。目前,项目部已经完成了签订合作协议、管理制度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系列工作。并从集团内部的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和相关企业员工中选拔学员,拟挑选30—40人进行培训。 二、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一体化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和提供技术设备,在校园里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2008年9月3日,都市花乡有限公司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合作,正式成立“都市花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花卉生产基地搬进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花卉生产。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院抓住契机,从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两个专业着手,启动项目承包教学方案,教师带领学生生产水仙花1.5万盆。这一举措,不仅帮助都市花乡有限公司完成生产任务,及时把花卉产品投放春节市场,同时又锻炼了教师,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008年11月3—6日,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帮助策划都市花乡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一长沙花艺国际交流会”在长沙成功举办,来自日本、韩国、荷兰、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花艺大师出席了会议。在大会组织的插花大赛中,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向竹君、王鉴、朱娇荣获一、二、三等奖。2009年学院再次与深圳百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该公司拟投资400万元,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生产实习工厂,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把自办产业实体基本都剥离出来与专业系捆绑,建立系企一体化运行机制,每个专业系至少负责一个产业实体的经营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教学效益双重目标。 (二)专业创造性地对接产业 各专业系与合作企业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专业+产业+职业”的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十几个订单培养班级的教学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企业文化,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阶段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形成了“专业+产业+职业”的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二是“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植科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专业+公司(基地)+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为平台,创立了“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突出。即以长沙小康园艺园林有限公司(基地)、产学研示范场和校外园艺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全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2个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基本素质培养,3个学期在系办公司、实训基地和学院示范场进行职业技能训练,1个学期在校外园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实训方法,采取“师傅带徒弟”、“项目经理带员工”的实训方法,使学生完全融人生产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5+3+2”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动科系按照畜牧兽医工作任务领域,课程教学计划按模块安排,专业课程分专门技术和专业方向两大模块,其中专门技术叉分为种畜、营养、畜牧管理、动物疾病防治、兽药和畜牧环境与畜场规划六个小模块,专业方向分繁育、养殖、兽医、检疫、营销5个方向,创立了“5+3+2”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五天课堂教学,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在校内企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周末两天集中进行生产性实践。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强技能、能管理、会服务、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畜牧兽医人才。 三、建设农民扶贫培训工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2003年l0月,学院主动与省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联系并签订了协议,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3期农民科技骨干培训班,每期培训学员150—200人,培训时间两个月,为全省每个贫困村培训2—3名有一定种养规模和经验的科技骨干。学院党委和行政非常重视农民培训班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派了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教师们经过广泛调查,周密制订了教学计划,并根据培训班的要求和农民学员的具体情况,精心组织编写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套培训教材,共计80多万字。目前培训班已成功地举办了15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2006年以来,学院举办为贫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养殖业”“食品加工”“种植业”科技兴村项目创业培训班10余期,培训学员600余人,举办草食动物品改员培训班14期,培训草食动物品改员1000人。学员们通过培训,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乡,致富一家带动一方,发挥了科技带头人的作用。 四、产、学、研、推相结合.致力振兴农村经济 (一)积极推广科研成果 近几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有10个科研项目和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进入直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战场。动科系欧阳叙向教授自2002年开始研究推广湘东黑山羊生产技术,该技术先后在浏阳、醴陵等四县推广,初步估算可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植科系肖君泽教授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水稻育种研究”科研课题,成功地选育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长晚籼1号”和高蛋白水稻新品种“长早籼9号”两个水稻新品种,两年来通过学院“长沙小康园林园艺有限公司”这个桥梁,在湖南省长沙、益阳、株洲、湘潭、岳阳等10多个县市推广,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极大实惠。 (二)送科技下乡,帮农民致富 为了贯彻落实湖南省“科教兴村富民工程计划”和“扶贫支教工程计划”,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3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乡扶贫支教。2001—2005年,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支持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学院派出了9位教师组成的专家智囊团,指导该村制订村级发展规划,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户科技骨干,指导调整该村产业结构,一年半时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260元,比专家组进村前人均年增纯收入1500多元。2008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长沙市科技局和市委组织部要求,向望城县靖港渔业合作社派遣科技特派员董益生老师。两年来,董益生老师与渔业合作社农民打成一片,重点帮助渔业社解决了淡水鱼深加工问题,使该渔业合作社共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收益增值。2001年以来,按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选派了13位青年骨干教师到湘西自治州9个市县的乡镇开展扶贫支教工作,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三)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 动物科技系承办学院的“兽医院”,兽医院老师为了解决附近地区农民家禽家畜诊治问题,每年出诊达1000余次。何德肆副教授有12年的兽医服务经历,成为远近闻名的兽医专家。他为湖南省数百家养殖专业户提供兽医技术服务,诊治疾病,近几年为这些养殖专业户挽回经济损失达数百万之巨。他还担任长沙伟嘉集团、湖南五指峰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顾问,与合作企业研发新产品。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德长沙现代食品技术研究所,早已成为德国BCS有机保证有限公司在中国唯一授权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根据欧盟、美国、日本的授权,可分别开展欧盟EU2092/91、美国NOP和日本FAS的有机认证。认证涉及的农产品众多,认证项目分布30多个省市(区),为推动中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农业高职院校,主动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大力发展与推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之路,依靠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服务,为企业和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也是做大做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农业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职业技术论文:浅谈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就业引导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现状,从学生愿望、学科教育、社会需求等角度出发,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六届五中全会在” 十一五”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表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态度,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背景下,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需要,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十一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毕业面向社会时感觉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学生无法以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自身优势,很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仿效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过分追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少体现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的岗位针对性。据有关资料一显示,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近80%从事计算机销售、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局域网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和软件编程等领域工作的毕业生较少。这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学的内容多侧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表现是教学内容多而杂,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授课质量,蜻蜓点水,把一些重要内容一带而过。 (二)办学条件欠缺和教学资源不足 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硬件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然而,由于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各个院校实际硬件投入和配置水平千差万别。很多院校还没有建设校园网,很多涉及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都无法开设,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就得不到保障。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增多,有不少硕博毕业生加入到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数量、素质得到巨大提高。但是,很多教师是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在行业的从业经验,存在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最后,适合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特点、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学习资料、网络教学资源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生源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降。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一般来自城市郊区、农村乡镇,大多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较差的学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高等教育,选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下降的情况。部分学生选择读计算机的动机不成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玩游戏,面对复杂而枯燥的计算机学习,很多学生就放弃了,这也提高了教学难度。 二、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思路 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各职业技术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上不断改革创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组织办学,使就业需要贯穿到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去,并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一)针对就业导向设立“精理论、多实践”的课程;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专业的办学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把握的宗旨必须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就业需要。在开设各种课程之前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公司企业进行考察,把握当前的形势,大胆放弃一些陈旧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紧跟工作需要,尽量缩短工作后的培训周期。 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竞争培养学习兴趣,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目的。 针对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可以以就业中心月报情况和企业及时反馈的用工信息为培训参考依据,与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开办培训教育基地。这样可以达到通过为企业定向培训,把合格的员工输送到相应的岗位;同时把培训合格的就业人员向用工企业积极输送的目的。 (二)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师资队伍 上文己提到,近年来随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然而这些年轻教师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多。同时,从事教育工作后他们还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加强专业教师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把教师定期送到相应的企业学习和实践,了解和参与项目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实践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应积极提供教师在大学或者国外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自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加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职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锻炼。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检验学生学完课程后对其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设置专题实验,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和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为其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的展开实验。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把课堂教学和实际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课程的设制要体现学科特点,为教学机构灵活地制定教学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提供多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职业技术论文: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了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作用,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引言 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截至目前为止,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有212万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约为70%,而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55%。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针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1促进教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助于转变职业教育中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观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进了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在实践性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2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要求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开展,提高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 2.3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使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中勤于动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4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使学生在学校及时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技术,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为应用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利于学生就业飞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能吸引较好的生源,使学校发展进人良性循环。 2.5有利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从2003年开始,在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增加相应的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这不仅促进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3.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困难 3.1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不高 我国的学历证书由教育部负责,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发主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其他各部委办从各条块需要出发也在发放各自行业的岗位培训证书。这种“证出多门”的现象,导致了现有的各类职业培训证书缺乏权威性,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2就业准人制度控制不严 劳动部制定了1800多个职业岗位,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还不到90个岗位。在我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招收新员工主要是看学历,这种用人制度导致当前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单纯追求高学历,忽视技能的训练,以至于形成了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 3.3职业技能标准未能反映职业岗位新的职业素质要求 目前很多的岗位已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劳动力市场急需 的是复合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尚缺乏复合技能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办法,且服务和管理类的专业大都未列人国家考核范围,高职院校新设的一些第三产业的专业无证可循,有的甚至没有国家职业标准,高职专业与职业资格之间难以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3.4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与职业鉴定标准未能实现有机的融合 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游离于专业教学计划之外,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和考试大纲与专业的教学计划没有很好地衔接,学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缴纳一定的培训及考务费用,这既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厂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4.促进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4.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从企业、行业、高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目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16.1%增加至31.47%,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十以上学位教师比例由1.2%增加至41.13%“双师素质”教师比率达到73%。学院还开展了全校性青年教师假期专业实践活动,学院现已有239名青年教师深人到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 4.2调整和完善教学结构,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2004年,学院〔43〕号文件明确规定,“在应届毕业生中普及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并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测试,获取一至两个工种的中级以上技能证书,否则不予毕业”。在这基础上学院又制定了《2005级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书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相对应的课程(组),确保学生毕业前能够顺利获得一种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学校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不断调整教学结构。既使广大学生不断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为加强动手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通过职业技能的时刻传授和不断温习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3抓好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学院教师有着较强的教学与科研综合实力。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60项,公开1596篇,出版专著31部,主编、参编教材179部,列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一年来开发新职业标准二个,充实了六个工种的题库,开展专门鉴定课题研究8个、发表了19篇有针对性的论文。计算机技术校企合作研发项目有9项,并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二、三等奖16项。教师通过参加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接触了实际,增进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服务我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4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指导,大力提高技能教学整体水平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后,我们要求主讲教师说明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相应的实践环节、能力、素质要求如何体现本技能在整个教程个核心能力中的地位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在2006年以来共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说课教研活动200多场次,从深层次促进了全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5满足需求和服务就业,积极推动职业技能鉴定蓬勃发展 学院在满足学生的技能主动需求上,始终如一地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指导学生按照“四个”一致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工种,即与个人在校所学专业一致,与个人毕业后就业取向一致,与个人志向爱好一致及与人才市场需求一致,最大限度的惠及他们的就业。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工种的选择。随着我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现在我们每年毕业生双证书年平均取证率在逐年提高,实现了我校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
教育实践论文: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全面走向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大政,然而各学科如何才能走向素质教育,达到思路明确,操作到位,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之目标,则是众多教育者所关心和感到困惑的问题。面向廿一世纪的地理教学,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多方位地来审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充分认识和关注学生的“建构性”和“潜在性”。“建构性”是指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信念,自主积极建构知识和思维过程,以求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潜在性”是指教学要看到学生存在多方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尤其要看到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的潜在能力。根据这种教育理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紧紧把握住目标、内容、评价三个着力点。 一、构建教学目标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保证素质教育正确方向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一主(主体性)一化(个性化)”。在地理教学中,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三维教学目标及其在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知识。知识代表人类的总体认识和经验结晶,地理知识则是其具体成果。地理教学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最佳基础知识结构。最佳知识结构就是指地理教材所包含的地理基本事实、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在任何情况下,地理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这是因为;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陶冶,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而离开知识,能力和品德就成了空中楼阁。应该把地理知识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如果不经历真正的认识过程,通过内化掌握知识,而是单纯灌输知识,其结果是难以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更谈不上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要重视知识的应用,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具有迁移能力的生动活泼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学会分析和整合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2、发展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特征,客观表现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就学习而言,学习者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可以表观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化形式,不断将人类已有的知识据为已有;二是通过外化形式,主体运用心智技能不断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互为基础、紧密联系的,它们所构成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知识与能力本身的关系问题。因此,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往往是通过内化与外化两种形式的反复交替才逐步得到积累和提高的。地理能力的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碰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工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区域开发。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只能在动态中形成,必须为学生创造形成能力的时空条件。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举典型事例分析示范,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据不断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能力有其独特的结构,往往与科学方法,基本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特别善于挖掘和运用科学方法,并注意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达到熟练自动化程度。 3、陶冶品德。一个人的情操品行,称为品德。它是以人的情意因素(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为其心理基础的。科学界已提出“情绪商数(EQ)”向“智力商数(IQ)”挑战,甚至指出一个人的IQ只占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IQ,而是EQ。然而,长期以来,中学各科教学总是实质上陷入“重智轻德”的泥坑。现代教育要求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维度,应该包括政治品德、道德情操和科学品德。地理教学中的陶冶品德和发展能力一样,要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结合知识的教学过程进行;同时,要注意“以人教人”,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真理的力量和自身人格的力量,发挥自救的功能,时时处处潜移默化,感染熏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构建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入轨到位 任何一种教学目标都要通过自身特定的内容体系使目标得到具体化、明了化。地理学科是在中学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地理课程又是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教学目标分层原则,我们将地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必修课以基本学生学习为标准,(目前很多是以优秀学生为标准),重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选修课以培养个性特长及第二层次学习水平为标准,着重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活动课以学习社会化为目的,强调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 在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六种意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l、培养自我意识 中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争强好胜、自我意识强,他们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我在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一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有“自我表现”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真情实感,去创造“自我”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初一开设的“我来说家乡”乡情教学课,初二的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根据校气象哨观测资料),高一的天文观察与矿石标本采集活动,高三的城市环境调查与科技小论文竞赛等活动中,都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开辟了广阔天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我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他们感受到“我”的存在和价值,于是对这些活动倾注了满腔热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审美意识 兴趣是一种感情、一种需要的延伸,是一种美的流露。当学生在感知自然和艺术美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美,并能对这种美具有赞叹心情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兴趣。平时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凡是感兴趣的东西都记得特别牢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感情”和“需要”的问题,是主动进取,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因此,可以说只 有融化在兴趣里的知识才是有力的活知识;只有处于审美意识作用下学到的知识,才是有“血肉”的真知识。我们根据《正大综艺》世界风情知识栏目剪辑电视录像资料,在初中“世界地理”教学中开设的“环球旅行”课,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而进行的教改尝试。它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形象性的表演、模拟性的声音、戏剧性的构思,创造出一种立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交叉活动,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形象记忆和创造性思维去回答问题和完成“旅行”。学生们感到这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一条艺术的长河中畅游。在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在一种愉快的情感中活动,他们的审美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3、培养创新意识 强烈的好奇心是中学生又一心理特征。他们不满足现状,力求创新;反对模式化,希望多样化;厌恶死板、静止,喜欢变化、发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对立面,创造想象的条件,以鼓励学生开展想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成因”末尾时,我出乎意料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倘若青藏地区不是现在海拔4000— 5000米 的高原,而是海拔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近的平原,我国的气候又将是怎样呢? 巧妙的设疑,学生自然地进入浮想联翩的境界之中:①由于高原屏障不复存在,西南季风可长趋北上,给青藏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形成季风气候;②虽然青藏地区海拔较低,但由于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到达这里的水气稀少,气候仍然以干旱为主要特征;③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加剧了冬季风南下的势力和强度,南方的冬季气候将变得更加干冷。......一些假想合理,布局新奇的气候状况都设计出来了。这种另辟思维蹊径的设疑方法,使学生对地理课保持了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4、培养竞争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把竞争意识引入地理教学之中,在初一刚入学的教学阶段,就着手进行快速阅读背诵、快速查找地图、快速记忆地名、快速设疑答问、快速列表比较、快速读图等多种形式的速度训练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意识,使之在快中求多,多中求精,精中求准,准中求深。在一节课上,我要求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地理信息讲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讲的信息最多、最新、最有价值,短短几十分钟,同学们共列了近200条地理信息,最多者一人达十几条。 信息课将阅读与交流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各种信息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领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自己要在很多时间才能学到的知识。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竞争意识被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向更高层次奋进。 5、培养实践意识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更重要的是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家乡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家乡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探讨家乡突出环境问题,树立责任感和迫切感——三明市(市区)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工业“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二 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分析家乡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①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在一起,市区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居住在工业区内;②废水排放量大的三钢、三化等工厂布设在城区河流的上游;③大气污染严重的农药、三钢、三化等工厂位于城区的上风向地带。三是参与社会实践,为改善家乡环境作出贡献——1986年以来,我校近百名学生装,以夏令营勤工俭学的形式,参加了“三明市大气污染扩散规律野外实测取样”工作。同学们通过聆听环保专家的报告、监测站技术人员指导,学会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野外采样、放气球等实际操作不仅为环保部门提供了较准确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了协调好家乡人地关系的信心。 6、培养成功意识 成功的意识是指运用自己的才能,克服障碍,完成任务,做出比别人更优异的成就的意识,这是学生心理发展和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需要。它给人以自信、自豪、自强的精神力量。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说,即使是最微小的一次成功,也将被看作智慧的闪光点,永远珍藏在心灵深处。例如,成功地回答一个问题,成功地进行一次气象和天气预报,成功地观测到一个星云,成功地上讲台讲一次课,成功地意识,就能在教学实践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六种意识,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挖掘学习潜力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保证素质教育操作落实 在实施地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及时建立了对地理教学能起导向、激励、强化作用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①转变评价观念,以全面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②调整评价标准,运用综合指标;③改进测评技术,把定量与定性、考试与结合起来,使测评结果反映客观实际;④强调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发展。其具体做法是: 1、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并能准确地检验班级学生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水平状况的指标体系:既有综合性评价指标,如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又有相对独立的评价指标,如差生转化率、自学能力达标率、课外活动开展率、特长生率等。 2、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配合并能准确反映学生个体素质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一是结合学校实施学生素质等级证书制度,在初一、二实行地理结业证书,高一实行会考证书制度,由学校统一组织机构每年评价一次,实行等级晋升,毕业时取其最高等级记入证书内,作为毕业和升学的依据;二是对学习质量采用以“笔试+品试+操作”为形式,以“知识+能力+品德”为内容的方法,进行全面评价以健全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三是减少相对评价,加强个人横向比较,以进步奖为奖励主体,激励学生奋发上进;四是设立促进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评估体系,设置各种单项奖励,如地理板报奖、天气预报奖、矿大标本制作奖、天象观测奖、科技小论文奖、社会调查成果奖、家乡建设建议奖等,鼓励学生在能够上进的领域里脱颖而出 教育实践论文:中西医临床实践教育的创新 1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 促使学生做好相关内容的预习。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在临床医生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病例讨论,并注意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通过学生预先准备,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最后教师针对病例特点及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这种转换是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从机械性学习向思考性学习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通过“临床路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临床路径”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缩短疗程、降低成本[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患者入院后应采取的主要诊疗活动,重点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主要护理工作及病程记录等。使学生主动建立临床动态思维,对学生医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临床教学质量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共有1500张床位,病源丰富,可以满足本专业临床见习与实习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西医临床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基本保障。目前本专业还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成为我院的临床教学培训基地,为本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撑。使学生快速地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思维培养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收集全部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实践的启发、引导,逐步建立用一种疾病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一元化疾病原则;用最新的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疾病;先器质性疾病,后功能性疾病;优先考虑可治性疾病,再考虑不可治疾病等临床诊断原则[3]。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和运用临床思维的能力。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经历选题、文献检索、课题设计、如何进行课题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分析、课题具体实施和总结等具体科研步骤。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逐步加强科研实践能力[4]。 3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思想 在学生进入临床前夕,邀请知名医学专家相继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实习医生”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模拟,让学生进行“医”、“患”角色的扮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宗旨。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通过人文素养的内化过程,学会从一个更富有人性意义的层面上来理解医学的意义,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和社会责任[5]。加强临床技能考核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自2010年起,在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增加临床技能考核,参照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方式,对2010~2011届434名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虽然该考核方式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但加强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考促学,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育实践论文:基层检察院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今年检察机关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要在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排查、边整改,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 针对“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进行学习,围绕“服务作表率、合力促发展”进行讨论,开展“心系群众、执法为民”大实践 始终坚持法律监督属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作为履行检察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体现,自觉立足本职岗位,深入践行执法为民。 深入开展检察人员群众观念再教育。组织干警开展“如此做好群众工作”大讨论,引导广大干警在此基础上,制定服务群众的工作意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检察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执法办案的过程转变为服务群众的过程,真正做到“民有所思、我有所知;民有所需,我有所帮;民有所忧,我有所为”。 深入开展青年干警挂职锻炼工作。金坛市检察院下派青年干警到基层挂职锻炼,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做法,得到了省院领导和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将通过完善务实有效的制度规定,有选择地在乡镇设立实践基地,让新进干警有计划、分批次地挂职锻炼,促进青年干警了解基层、熟悉基层、服务基层,提升青年干警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使青年干警锻炼一次、受益一生。 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密切关注群众需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最关切的权益保障问题、最关注的公平正义问题,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严肃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依法监督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 以开展“集中下访、走访年”活动为载体,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对近年来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乡镇、村、社区进行疏理分析,检察长带队下访,深入基层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进一步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实现检察机关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良性互动,加强对群众工作的研究、规划、部署和推动。 针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进行学习,围绕“为什么从检、为什么奋斗”进行讨论,开展“岗位练兵、提升能力”大实践 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人民满意的检察干警”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干警爱岗敬业的热情,树立干警勇于奉献的精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践行“四个带头、八个一”,即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正视存在问题”的“四个带头”和党组成员“提出一个工作上台阶的意见、抓出一项特色亮点工作、支持出庭公诉一个案件、每月确定一项重点工作、每月召开一次分管工作推进会、每月与分管部门干警谈一次心、每月到分管部门办公一天”的“八个一”。评选表彰典型。通过评选表彰“公正廉洁执法之星”、“争先创优标兵”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力开展选树身边先进典型活动,进一步凝聚检心、弘扬正气、鼓舞士气。比学赶超先进。充分发挥先进检察院、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学习身边典型、学习《政法群英录》、《检察英模风采录》教育读本、撰写心得体会、围绕“如何争先创优”开展座谈讨论等,引导检察人员对照先进,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掀起比学赶超先进的热潮。 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组织检察人员执法规范轮训,按照高检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版)〉的通知》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好检察人员执法规范轮训。组织干警参加全省、全市业务技能竞赛,通过百庭考核、析案明理、实务调研、优秀法律文书评比等活动,加大对年轻干警教育、培训、锻炼力度,培养各类既有理论功底更具实践经验的检察人才。 针对“坚持从严治检、公正廉洁执法”进行学习,围绕“加强作风建设、强化自身监督”进行讨论,开展“修身养德、廉洁奉公”大实践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高效、人民满意的要求,以治理庸、懒、散、躁问题为着力点,强化自身监督、深化作风建设,进一步提能力、增效率、正风气,塑造检察机关良好的执法形象。把治理庸、懒、散、躁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效能建设配套措施,规范检察人员的行为,以规范促公正,以规范促廉洁;改进机关作风,健全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和各项制度,加强考核管理。按照“四个一律”的要求和从严治检的各项纪律规定,严肃查处检察人员违纪违法问题;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常态化管理,把“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队伍建设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密切跟踪工作进度,切实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教育实践论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强化四种能力 当群众贴心人 当前,全党正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同时,教育实践活动还提出了提高群众工作应具备“四个方面能力”,即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能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能力。 一、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能力。强化调查研究在工作创新和服务群众中的基础性地位,完善群众工作调研机制。一是勤下基层多调研。要真正深入群众,而不能把下基层作为一种例行公事,甚至是摆样子。要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规律,遵循正确的方法步骤,围绕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切实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二是勤听民意多思考。深入群众,就是要真正与最基层的群众接触,看问题,听不同的声音。在与群众拉家常、聊心事中掌握基层实情。三是勤动笔头多总结。对调研的情况认真总结,写出对策性、针对性强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总结出适合基层的工作方法。 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对于年轻同志来说,这方面的能力主要还是要体现在学习力上。歌德说:“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可见,不断的学习对于我们青年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年轻干部更是要将学习作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牢记学习的重要性。一是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精神,利用听讲座辅导学、看书籍个人学等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相关文献、论述,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二是业务知识的学习。作为纪检监察年轻干部,要认真学习上级纪委有关文件、会议等精神,经常翻阅纪检监察工作相关书籍、报刊,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业务水平,为更好服务群众做好业务准备。三是工作方法的学习。注重向领导、同事学习,不断优化工作方法。以出色等式为指导,做到勤学善思,提高工作表现力。 三、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力。总理那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再次将群众观点、群众观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抓好机制建设。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必须切实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二是做好“三民”走访。开展以“增进与百姓的感情、增强心中百姓的分量、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为主要内容的“走亲连心”活动。除认真落实“四必到、五必做、六必联”外,委局要求领导干部和各室参加一次联系镇、街道村监会主任例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包案解决一起疑难信访件;收集一批民情意见,在联村(社区)、联户、联企业中解民情、解民忧、解民困。三是听好群众意见。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同时,在廉洁海宁网站上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了解群众对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能力。一是学习领会政策。要向群众宣传政策,首先自己要懂政策,要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树立自身形象。组织群众,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感化群众,更要以优秀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公仆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三是注意工作方法。邓小平曾说过“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就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服务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关键是一个“实”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党的群众路线及各项政策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就是最大的群众满意。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在工作和学习中加倍努力,主动贴近群众,为民办实事,才能与群众感情更深、距离更近、百姓在心中的份量才会更重。(编辑:圆圆) 教育实践论文:关于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城乡广泛开展,这是贯彻中央20__年8号文件,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也是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的良好平台,这次实践活动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新亮点,有力地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提高和发展。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六)两种教育差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对,始终对家庭教育的形成新的挑战。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素质教育更侧重人的德与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识记、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目前,儿童学习没有彻底减负,过重的升学负担使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显得苍白 无力。 三、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点尝试 我们运用科学的“双合格”教育实践活动家长、儿童测试表,提高两代人素质。《测试表》中内容以自评为主。在检测中,找出不足,接受评比。测试表中的要求覆盖了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提出了“双合格”的基本要求,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家长、儿童能够做到的,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评优创先条件,而是做合格家长、合格小公民的基本条件。我们通过在广大家庭中运用推广,使这项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 教育实践论文:电子商务教育性顶岗实习的实践 1、案例违景 职业教育必需走校企合作之路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鸣。二00五年《国务院关于鼎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抉择》中明确提出:“要鼎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育模式,逐渐树立以及完美半工半读轨制。”顶岗实习由企业、学校、学生3方介入,拥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扩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色,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首要体现。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二00七年起,以电子商务专业为突破口,履行教学性顶岗实习并获得了较大成效,博得了企业、家长以及学生的赞誉,电子商务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 2、案例的内容及成效 依据市场调研分析,学校肯定了5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3个主要就业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电子商务营销。缭绕这3个就业方向,在第四~七学期各支配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到超市、物流、商务、网络等公司进行教学性顶岗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是与专业对于应的职业岗位的轮岗见习。在实习以前,学校与企业共同约定实习规划,包含岗位培训规划、指点师傅职责、实习工作考查方案、学生分组轮岗支配等内容。实习期间,学校派出指点教师不按期到各实习企业了解学生情况,调和解决实习中的问题。同时,企业有专人负责实习工作,并为每一组学生配备了指点师傅。实习收场时,企业给每一位学生从出勤、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服务态度、工作质量、职场抗压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第八学期,学生结合前期实习情况以及个人兴致,在教师指点下明确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强化训练。第九、一0学期,通过双向选择进行就业性顶岗实习。毕业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正式员工。教学性顶岗实习收场后,学生普遍反应优良。良多学生当初选择专业是听从家长的支配或者初中班主任的举荐。不少学生根本弄不清这个专业将来要干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到企业1实践,他们发现知识不够、能力欠缺,需要“恶补”。老师们普遍反应他们回校后学习的踊跃性更高了,更愿意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流动了。同时,展开教学性顶岗实习有益于学生了解专业内涵以及企业岗位的请求,了解本身的兴致以及特长,并据此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加以针对于性地学习以及提高。实结中,有学生说:“实习让我看到了与学校不1样之处,认识到这是1个竞争剧烈的时期。通过选择不同的实习单位,我但愿找到自己最感兴致也最合适的职业道路。 3、案例的启示与思考 教学性顶岗实习获得较大胜利,源自下列因素:1是合作企业高度注重学生实习工作。企业负责人亲身介入实习规划的制定,并支配专门部门以及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还给予实习学生适量的实习费以及午饭补贴。2是商贸类企业的岗位技巧相对于请求不高。学生通过必定的培训,在师傅的指点下能很快上岗。同时,企业在某些特定时段,如周末、节假日等用工需求量较大,临时招工不便,接管学生实习可以部份解决这些难题,因而乐意接管学生进行教学性顶岗实习。3是学生及家长对于教学性顶岗实习能理解并给予支撑。由于选择了该专业象征着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需具备市场调查、与客户交换沟通等方面的技能与能力,而这些技能与能力需要在课堂以外经由屡次实践磨炼才能逐渐累积以及提高,教学性顶岗实习恰是加强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4是学校选择的合作企业大多位于学校周边地区,交通便利,住宿以及走读学生上下班利便,家长不需操心孩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教学性顶岗实习相符目前职业教育的方向,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材培育拥有10分首要的意义。1是有助于学生选择职业方向;2是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共同增进学生发展;3是可以达成学校、企业以及学生3赢局面。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学性顶岗实习要获得实效,最症结的是在落实进程中,作为施行主体的企业、学校、学生3方都要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首要性,并切实实行应尽职责,承当相应工作任务。 4、政策建议 1是要尽快树立职业教育新体制,调动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踊跃性。要树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亲密配合、社会各方共同介入的职业教育新体制,立异政府、行业、企业、社会集团以及个人共同介入办学的多元化办学模式。2是应科学设计实习流程,将教学渗入到顶岗实习进程中。学校应答顶岗实习的全进程进行系统设计,制定好实习规划,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技巧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立异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共同增进学生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技巧素质的培育模式。3是要加大舆论宣扬 ,引导家长以及学生正确理解聘业教育的内涵。应着力营建社会舆论氛围,鼎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使家长以及学生认识到,走进车间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增进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要通过教学性顶岗实习让学生提早感受竞争剧烈的企业环境,熟识岗位规则,了解企业文化,及时转变学生以及企业员工的角色,主动学习企业文化以及精神,适应企业的环境以及请求。 教育实践论文:对继续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规模扩大,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教学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欠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变革,这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达成了共识。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于继续教育,尤其如此。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希望获得技能方面的训练和提升,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关系到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继续教育经管类主干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根据目前各高校该专业开设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来看,存在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因此,继续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定位?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以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以加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学院和专业概况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重庆大学直属二级学院,是重庆大学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高层次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办学实体,系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正式在职教师40人。 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业余、函授)、自学考试、非学历培训等办学形式,设有理、工、文、管、艺等多学科30多个本科和专科专业,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建有14个函授站。学院现有在册成教、自考、应用本科学生约2万人。学院还设有“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重庆大学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重庆大学西永微电子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每年有5,000余人在学校接受高层次继续教育。近十年来,已为社会输送成教、自考本毕业生5万余人,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培训学员4万余人。 工商管理专业是学院管理类学科的主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专业特色是适应面广,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可以同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可获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职业经理人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秘书、资产评估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业从业资格等证书。 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包括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三个教学层次,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共12个教学班,目前在校人数500人;每年毕业200人,招生200人。毕业后学生均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特点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是学院的老专业,优势专业,生源基础深厚,其专业特点如下: 1、大专业,招生规模大,每年在读各种层次学生人数均保持在400~500人左右。 2、教学层次丰富,包括高起本、专升本、高起专三个层次。 3、本专业大部分在读学生都同时从事工商管理类工作,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不少学生已经承担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学习兴趣浓厚,对教学内容、方式要求较高,尤其是实践环节。 4、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同MBA等专业硕士相连接,我院每届毕业生都有不等人数继续攻读MBA,而MBA对实训环节要求较高。 5、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性人才,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分析。目前,在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学时设置上,现状如下: 据统计,工商管理专升本层次学制2.5年,其中理论课时752学时(不含自学学时,下同),而实践教学环节共12周,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按1周12学时计,约144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是1∶5;高起本层次学制5年,理论教学学时1,994,实践教学环节26周,约312学时,也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6。高起专层次是2012年才开设的专业,学制2.5年,根据新制定的计划,理论学时为950,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5周,约180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5.2。 (三)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和教学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是以职业培训、技能训练为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继续教育学院学生90%以上为在职学习,从近几年的反馈和调查来看,学生除了要求系统性地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理论,更注重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这就决定了继续教育应该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增强其在工作中的竞争力。但目前学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2、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而案例教学、管理实践、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新方式和手段较少运用,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环节训练薄弱,案例教学、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比重太低,不符合继续教育和工商管理的特点。目前的教学体系是大大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比例过大,实践教学比例过小,各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基本上为理论教学学时的1/5~1/6。根据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情况看,与理论教学学时比较合理的比例是1∶3~1∶2之间,而学院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偏低,这不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对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读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选择样本涵盖三个层次,每个年级,调查样本数为150人次,获得有效的问卷124份。调查结果显示:①在目前开设课程中,70%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偏少,应该增强;②有80%以上的学生想得到更多的应用性技能训练;③在目前开设课程中,更多地希望获得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训练和学习,而这些课程是实践性要求最高的课程;④在实践教学方式中,50%以上的学生偏向于课程大作业与实训、管理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社会调查,尤其对管理实验和案例教学感兴趣,而对毕业论文普遍认为难度太高,希望能降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亟待改革。 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社会新发展的要求,体现继续教育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亟待改革;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实践环节是教学改革中的最重要一环,实践环节必须增强。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原则。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动学生进一步温故理论知识和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讨论、大作业和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教”与“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动手能力更强,更具职场竞争力。 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是“突出岗位,结合证书,注重实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和专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岗位紧密相关,减少重复性实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继续教育应用性教学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实施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岗位,体现岗位要求与特点;同时,实践教学可以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比如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职业经理人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秘书等资格证书,这样把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前景挂钩,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方式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和专业性实践教学两方面。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指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设置独立的课时、学分、教学大纲、课程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社会调查、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投资计划和管理等范围内。 专业性实践教学指不需要单独开设课程,包含在其他专业课程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大作业、课程实训、案例分析与讨论等。 1、管理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管理、营销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进行一项模拟实践活动,类型可以是市场分析、制定商业计划、进行市场分析或营销策划、推销或谈判等。学院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建立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为圆满完成管理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2、模拟实验。当前企业实际运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学院可以搭建一些管理系统平台,构建一个样本企业的动态经营模拟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平台的运作,帮助学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模拟中体会并学习企业运营管理知识,提前了解企业运营环节,熟悉企业业务流程,不需要到企业就可以直观地熟悉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实施时,可以选用以下管理软件:(1)用友T3人事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2)用友ERP企业沙盘模拟;(3)用友软件— 物流管理模块;(4)用友财务总账模块T3;(5)广发证券模拟投资系统。 3、案例分析与讨论。工商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真实案例的环境,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营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中,均应安排相应的案例分析环节和课时。 4、课程大作业、实训实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应安排相应的课程大作业或实训实验。在形式上可灵活处理,可以单独安排学时,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随机安排,或是留作课后作业,甚至作为课程考试的内容。 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三)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上述实践教学改革原则和依托平台,以高中起点本科层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建议做如下安排,见表1。(表1)专科和专升本层次可以学制和课程设置情况酌情削减。方案考虑到了课程之间的内容承接性和协调,以及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训。总共约580学时,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约为1∶3。 四、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个科学合理、完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和安排,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切实履行,保证达到预定的效果,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充分重视,建立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要多方面学习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集中性实践教学,可以挂靠教务科;实践教学各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制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教学进程,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确保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保证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较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应加大力度对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3、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对于集中性实践教学,应单独设置一门课程,设置单独的学时、学分;同时,鼓励授课教师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尤其是各专业课程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大作业和实训。 4、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建议增加投入,建设专门的管理模拟实验室,配备相应软件。如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电子商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同时建立一些固定的实习基地,便于学生进行认知与专业实习。 5、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学院可以把实践教学和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格考试的实训部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组织学生参加资格考试。 五、结束语 考虑到继续教育层次的定位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学时偏低、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亟须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会调查、管理实践、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案例讨论与分析等,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灵活采用。在课程和学时具体设置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一般为1:3左右较为合理。同时,可以把实践教学和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格考试的实训部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师资配置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应加大力度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论文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1、由于条件所限,所列的实践教学方式并没有一一进行尝试和实践,有些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2、受教学运行体制以及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并没有完全和学院教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接轨,因此在具体课程和时间的安排上,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冲突,这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细化 教育实践论文: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教育理论的本质我是这样理解的,教育理论的本质就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理论化的计划,对于课堂内容合理的安排,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设想到然后在书面上进行记录,对于课堂上的各种状况,运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积累的方法去设想其解决方法并将其记录在书面上作为课堂实践的备用方案。 一、教育理论的基本特性 教育理论的实质是通过一些教育的发展的概念、教育的主观判断或者是对教育的各种命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推理以及各种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相对比较系统性的概括。教育理论具有这样三个基本的特征点: 第一,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想法一些对教育理论的命题以及推理构成的。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是通过概念、主观的想法或判断等基本的思想方法来组成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教育概念、教育想法,只是对教育方法笼统概括,即使是正规的,那也不是教育理论,而只是对教育出现的现象的各类看法。 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本质或教育课堂的大体的概括。教育理论在实质上超越于课堂上实际的状况与现实的,尽管它在形式上是一种概括的体系,但是它在内容上是一书面的形式来叙述教育实践和经验的,而不是对教育实践和现象的直接看法,而是间接的书面的抽象的大体的反映。 第三,教育理论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单个的教育概念或教育想法,不会通过一定的思想上的逻辑形式,不能形成一定的整体性、连贯性,也不能形成教育理论,即使它是对教育实践与教育实施的系统性的反应,那也许只是一种通过四面八方组织的一些各种教育的想法或教育的概括。 二、教育理论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首先,教育理论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这样才会投入十分的精力去设想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如今,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要了,教育理论对于教师来讲是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是对课堂教育质量的保证。意识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人的主观是意识想法得到了重视,行动上才会得到相应付出,人们的行动往往会受思想上的支配,只有思想上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行动上才会为之付出相应的努力。 其次,教师对于教育理论要做好设想,对于课堂实践的内容进行各方面的设想,这样,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才会相对顺利的让学生接受。设想教育理论的时候在注意把课堂上能发生的各种状况都要想到,并将其在书面上作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须。例如,教师应该做到的是把备课内容背得滚瓜乱熟,这样在课堂上才有可能更深层次的发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讲一些别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填充学生们的知识面。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会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与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准备教案,这也体现出了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将教育理论记录在书面上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把教育理论记录下来对任课教师来讲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三、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作用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体现,是对教育理论的反应,教育理论的好坏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来反应出来,所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生相依的。在现在的教育观念看来,教育理论不仅仅是古板的课堂教育了,而是向着创新课堂的发展,这样看来教育理论的好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创新课堂的形成,学生们新型课堂的成立,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理论都占着非常大的比重。教育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是不明而喻的,只有把教育理论做好了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系统性的体现,把教育理论的条条框框都想到,教育实践也会进行的相对顺利一些,教育实践就是教育理论实施的舞台,只有把舞台组建的金碧辉煌,才会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让课堂上的45分钟得到充分的利用,教育理论就是组建舞台的材料,只有充分的利用这些材料,舞台才会被装饰的气势宏伟,学生们才会在这样的气氛与环境中目不转睛的盯着教师表演的内容,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针对于教学来说,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因为对于课堂上会发生什么突发状况是谁都无法设想到的,所以,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对课堂实践也是很有帮助的,对教师课堂内容的完成与课堂质量的保证也是必要的。对于课堂实践的本质我的看法是,课堂实践的本质就是课堂上的45分钟,而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上的这45分钟,把教师想要讲授的知识讲给同学听,还要解答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疑问,让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内真正能够学到知识,得到收获。课堂实践,对于一个好的教师来讲,是充分展现自己实力的课堂,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短短的课堂实践45分钟内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的想法在课堂实践展现出来。那么,这样的一个课堂对于教师来讲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天地,对于学生来讲是吸取知识的天地。教师就好比是广阔的蓝天,学生就是在蓝天上翱翔的鸟儿,鸟儿之所以能够丰富羽翼展翅自由翱翔,是因为老师知识的灌输让他们有强壮的翅膀可以畅游于蓝天之中。 上述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教育理论是教育改革后,教育创新实现的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对教育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好比鱼离不开水一样,要想教育实践进行的顺利与辉煌也同样离不开教育理论的帮助。只有二者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才可以把教育事业推向美好的明天,才可以让教育事业的创新得到完善,同时,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教育实践论文:谈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和体会 2010年3月威宁县县委书记杨兴友在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全县德育现状,要求全县开展“五心教育”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等德育和法制教育内容。 新课改和新课标理念要求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品德的场所。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和法制教育于历史教学中,培养出德才兼备,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懂法制和身心健全的现代型人才,是今天学校教育当务之急。 历史学科贯穿古今中外,涉及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领域,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和法制教育于历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历史课德育德育优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等历史素材活生生的德育素材;“德主刑辅、为政以德和以德服人”的治国思想,“利民、富民、爱民和惜民”的民本思想,“忠、信、仁、义、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和“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立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有那股不甘落后的天生傲气”的积极进取精神,“制天命而用之”、“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和谐社会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博爱平等教育思想等,这些中外历史文化中德育精髓,充分体现出先贤哲人的超群智慧和德行操守。灼古照今,对当前和今后学生德育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三生(生命、生存,生活) 人的一生一定要去过三个地方:一去过医院,才明白健康的重要;二去过监狱,才晓得自由重要;三去过殡仪馆,才领悟“活着真好”,生命只有一次。通过《鸦片战争》学习,让学生知道吸食的危害,明白“拒绝、规劝他人吸食,从我做起”和“反对邪教,不迷信,信科学”的道理。在历史课堂透过历史事件和人物宣讲“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全班同学都是兄弟姐妹”,“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要求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班集体。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中,讲解司马迁在遭到耻辱刑罚后忍辱负重,以坚强的意志最终写就《史记》,完成父亲的遗愿,名垂千古,彪炳史册,让学生领悟司马迁面对挫折,不幸和苦难选择的不是退缩气馁自残,而是珍惜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 二、四爱(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师长)和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1.挖掘历史科素材,寓德育于历史课 “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黄金时期。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英雄人物,历史事件渗透“四爱”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屈原纵身跳入奔流直前的汨罗江、文天祥抱着小皇帝投入汹涌波涛的大海、邓世昌与日舰同归于尽、钱学森放弃了高薪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怀抱、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都是鲜活的爱国主义题材。历史课上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冲出亚马逊》《钱学森》《仰望天空》《开国大典》等爱国影片,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影片中,教师运用历史知识给学生解说影片,学生认真写观后感。要求学生会唱几首爱国歌曲,比如《中国人》《我的中国心》《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明白国歌国旗国徽的含义,举办“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历史课读书会等等,使德育“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2.挖掘乡土历史教材,亲近德育环境 利用乡土历史让学生知道我们威宁县情,了解家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等,强化乡土历史认识。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班会活动,落实“爱家乡,爱学校”演讲和书法比赛,出好黑板报,列举家乡和学校历史上名人及其事件,唱几曲家乡歌曲,写几篇颂家乡散文,带领学生参观石门坎柏格里传教遗址,让学生知道柏格里在石门坎“丰功伟绩”。组织学雷锋活动,到养老院送祝福,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等,使学生明白“爱心献给社会”内涵。带领学生参观马摆大山、百草坪等景区,陶冶情操,增强爱家乡,爱学校情感,深化为家乡,爱学校动力。 三、五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衰和得失。中国现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面对民族危机,各阶层有识之士奋起反抗,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和“辛亥革命”都宣布他们选择的道路不能挽救民族危机。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人民成为当家做主的主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四、法制教育 依法治国是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马加爵事件、望安事件等都体现了一部分学生是法盲,把学生培养成知法、懂法、用法的人,也成为教育紧迫任务之一。历史科要充分运用得天独厚优势渗透法制教育。在上《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中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让学生有意无意间通过历史学科学习到相关法律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只要广大教师坚持在历史学科中渗透“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法制”德育教 育,一定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 教育实践论文: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文化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亦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以育人育才为根本任务的学校教育,应树立何种教育理念,建造怎样的文化氛围,倡导什么样文化精神,不仅关呼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反映着时代的要求与精神。面对如今滚滚的经济大潮冲击和基础教育阶段日趋严重的升学教育压力,不少学校在夹缝的艰难生存环境中大有“弃育唯升”的势头;家长、学生也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一切“唯分数是瞻”的倾向。因而便出现了子女弑父母、室友自相残、博士不知礼,无德便是钱的社会变态现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重新修改和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亦重点强调:要以人为本,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力求在现代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全面发展的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指在不违背社会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个体的发展创设良好氛围,充分涵养和发掘个体优势,使其自主发展,不断凸显,从而在每个个体都得以充分发展、充分施展的情形,使社会得到推动其前进的各种人才。人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是动态的,它不可能像生产机器那样,一经造成便可固定使用,它在发展中成熟,又在成熟中不断提高,获得新的发展,如此循环,直至生命终结。所以人文精神的培养注定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学校,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着眼,充分利用学校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成为人文精神弘扬与实践的主阵地,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在课堂教学传道授业之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 校园文化是一种既体现时代与社会又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发展环境,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不容忽视、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聪明的校长,一所想有作为的学校,无不以注重校园文化为突破口,辐射影响并带动其它领域,从而实质性地获得素质教育的全面突破。常规地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思想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凸现人文主义就是要将人本思想有机地渗透于这四个方面的建设中。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呵呼人性 我校是一所山区高中,落后的经济文化注定了教育的滞后和生源思想、文化层次的严重不平衡。这种具有浓厚生态特色的教育现状一方面造成了升学教育的艰难,另一方面更为紧迫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的急迫性,如果我们一旦落入升学教育的窠臼,那结果势必是竹篮打水,最终将学校引入死胡同。为此,我们确立了“为学生的一切负责,为学生的终身负责”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口号,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针对个体,因材施教,各获所需的方针,教学中由重学会变为重会学、重乐学,从知识灌输变为培养能力,从一切为考试变为一切为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构建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生不必为自己因某方面欠缺而沮丧,应该树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偏就有专;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适时巧妙鼓励,由自信获取主动,由自信弥补缺陷,由自信心引向成功。将高中三年教育视为终身教育的根基来对待,不搞急功近利,不妒后人乘凉;只求于生有益,甘为土下根基,既使在一些很细小的环节,也不能舍本逐末,挫伤学生自信,如在学期末的鉴定中,学校明确规定:只给家长通报成绩,不排名次;操行评语一律使用第二人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要用客观的态度,巧妙的方式指出,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雕琢,在快乐中得到成长 二、在环境中熏陶,自塑人性。 一所成功的学校,总会伴有一种和谐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不仅具有为学校发展和师生进步提供服务的功用价值,而且具有师生精神需求并为之提供自塑方向的精神价值。我校虽然占地不足30亩,是个典型的袖珍式校园,但我们还是冥思苦想,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每一寸土,每一面墙的育人功能。错落有致、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校园建筑群,领之以拔地擎天的状元柱之后,抱之于绿瓦青砖的“结义亩”古建筑群之怀,玲珑之中透出的庄重与神圣;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知识殿堂”大型不绣钢雕塑,不可遏止地让人遐想未来之辉煌;七位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塑像有序环列于教学主楼和东西宿舍楼前。既是谆谆教诲的长者,又像一周次第伴读的先哲者,让人顿感古今中外文化,文理史哲精萃在这里汇聚汹涌波涛;教学主楼正面的校训、东西宿舍楼墙面的四幅醒目标语,既有砥砺意志的勉励,又有殷殷嘱托的教诲,教学门楼的楹联更是给学生每日的警勉;每个教室里各种特色的班训既是班级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更透射着学生自我雕琢的追求;悬挂于各室的名言警句、教育、思想、科学等名家的画像和格言,让每位学生都能不时与先哲们进行心灵的对语;室外花草绿树旁、宿舍过道、床头、水房、餐厅等等,凡是学生有可能去的地方,我们都因地造语,就景思教,共悬挂张贴各种画像、警示语三百余条(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长、教师的言行是教育,优美整洁的校园也是教育”,我们就力求通过发挥校园一草一木的教育功能,让学校育人的目标,变成滴滴春雨,化为学生自觉的修养行为。 三、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人性。 以人为本,不是抛弃原则,自由发展。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任何废弃社会属性,片面追求绝对个性的人本主义,不仅是极其错误的,其最终必然会因违背群体发展而失去个性发展的机会。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就是要规范人性,保护人性的健康发展,所以规范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方面。它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折射着学校自身的特色,是育人、成人的基本保证。近年来,依据学校实际,我校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生 ,从学生到生活,对凡是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有定性的方向性要求,有定量的业绩评估,从德、勤、能、绩方面考评教职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权衡学生的综合发展,学校为教工建立档案,搭建校本业务培训平台;班级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为学生自主发展查因号脉。通过制度约束,师生的个性发展有了方向不偏倚;通过制度规范,使教工的点滴汗水都能闪出光辉,学生的丝丝进步均可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丰富活动,丰满人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是浓郁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又是渗透人文关怀的良好契机,随着当今社会运行节奏的日渐加快,各种竞争日趋激烈。高考升学的沉重负荷,使这些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经受着超乎寻常的压力。因此,厌学、烦躁、性情怪僻、父子矛盾、母女冲突屡屡出现。人们只埋怨当今孩子难管,却不知为何难管,老师、家长只体会到自我角色的难当,却不理解孩子们的苦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尖锐地被提上议事日程。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脆弱无比的中学生心理,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抚慰,需要丰富的发泄窗口来予以缓释和调节。因此,适时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同学们的各种情感需要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和发展,避免各种形式的“异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定要注意遵循针对性、全员性、平等性、实效性和导向性原则,即:针对某阶段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活动不能只针对局部或个体来举行,应面向全体,在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学生可自主、平等地参与,不搞厚此薄彼的做法;凡准备要开展的活动,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具体的方案,扎实的过程,不可泛泛而谈,似搞非搞,流于形式;所有的活动都务必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和育人方向,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近年来,我校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种种困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诸如:为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展了“我为乡中添光彩、乡中因我而靓丽”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入手,时刻想到我是一中一分子,不能因我而蒙羞,从而树立和强化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人生发展中的社会性;港、澳回归、十六大召开等每每遇到国家有重大事件之时,我们都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些系列活动,既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其关注社会,弘扬时代旋律的意识;每年都举办“班级小节目比赛”、“队列队形广播操比赛”、“歌咏比赛”、“书画大赛”等;两年一次“校运会”,三年一次“校园文化节”期间还不时穿插各学科自主举办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活动;学生自发成立“雏莺文学社”,定期出刊,并成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学生会成立了纪检部、学习部、劳卫部等机构,全方位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参观德育基地,观看具有针对性的文艺演出和电影等。20__年国庆前夕,我们举办了规模空前的以“弘扬时代旋律,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的第二届校园文化节,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共进行了“大型文艺节目演出”、“综艺游园”等五大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五彩缤纷的形式,既有师生个性的张扬,亦有集体主义的熏陶;既有启迪、考验知识和思维的睿智竞赛,又有突出语言、形体的才艺展示;既有反映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榜样示范,又有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验艰辛的社会实践模拟……广大师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包括不少离退休教师也纷纷参与,献艺展才。我们在几乎没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凭靠师生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使第二届校园文化节成为本县岁末最具诱惑力的一个亮点,县委政府等五大班子的全体领导也都兴趣盎然地到场助兴,市、县电视台多次进行了报道,并制作了专题节目。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文化氛围得到空前浓郁,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同学们也通过活动既缓解了由于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厌学情绪,更激发了自信和对知识的渴望,这真是关注人文激发自信,浓郁文化推动教学。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而校园文化建设中凸现人文教育,体现人文精神则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趋势。依照我们的实践,其体会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回避用行政命令,刻意死板的说教,去影响、改变和培养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行为和心理情绪等。而应从人性出发,通过创设和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春风化雨般去影响、熏陶、启迪师生去追求人生之真谛,完善美好人格。只有通过师生在学校提供的环境下,自主发展、自我塑造,才能真正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不仅仅是形式,也才能使师生共同进步协调发展而不是徒劳无获。 教育实践论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工业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称教育实践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按照工信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我校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鲜明导向,以校级、处级领导班子及其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聚焦点,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提高工作能力,为实现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谱写中国梦的南理工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要求 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照镜子”,主要是学习和对照党章,对照廉政准则、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改正缺点、端正行为,维护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根据总要求,对照为民务实清廉的内容要求,针对我校实际,教育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三抓三促”这条主线,抓联系服务师生,促宗旨意识增强;抓工作求真务实,促各项事业发展;抓干部清正廉洁,促执行能力提升,大力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五个进一步”目标: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中心工作进一步推进。具体要求为: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对校级、处级领导班子及其党员领导干部要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反对形式主义方面,主要解决在理论学习中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能把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学风问题;工作不实、浮躁,急功近利,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的问题;责任意识淡薄,遇到难办的事不敢担当,推诿扯皮,执行力不够的问题,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学校建设事业上,把精力用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努力创造出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广泛认可的业绩。在反对官僚主义方面,主要解决不调查研究、不深入基层,自我意识过剩的问题;联系师生、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不够的问题;服务师生效率低、应付多、不作为、事难办的问题,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时常深入基层,广泛联系师生,真心服务师生,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在反对享乐主义方面,主要解决自满懈怠、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墨守成规、贪图享乐等问题,使党员干部牢记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共同追求,克已奉公、勤政廉政、干事创业、争先进位、追求卓越,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反对奢靡之风方面,主要狠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不良习气,使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清廉自守,为节约型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做到抓党风促教风带学风,使全校党员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校风,坚守“进德修业,志道鼎新”校训。对教职工党员,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学术风气,使教职工党员牢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践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树立优良教风。对大学生党员,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深化“百时奉献”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学生党建“标杆管理”,使大学生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同学树立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强化理论武装。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公仆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服务宗旨。 (二)坚持讲求实效,解决突出问题。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健康的思想斗争,敢于揭短亮丑,请师生员工参与,让师生员工评判,受师生员工监督,努力在解决“四风”问题上取得实效,在推动学校中心工作、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改进服务师生员工质量上取得实效,真正让党员干部思想受到教育、作风得到改进、行为更加规范。 (三)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工作重点。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针对学校领导班子、机关职能部处、直属单位和学院,党员领导干部的不同情况,采取分类指导,找准作风建设特别是“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求和解决突出问题的办法措施。 (四)坚持领导带头,践行以身作则。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一般干部带普通党员,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师生员工树标杆、作示范。 四、方法步骤 按照上级要求,教育实践活动的集中教育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整个活动过程中着力抓好以下3个环节。 (一)学习教育、听取意见(1月中旬—2月中旬) 这个环节主要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 宣传动员和思想教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1.制定方案,成立机构。学校党委按照中央精神和工信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成立学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后)、制定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报工信部督导组审阅。 2.加强动员,开展评议。学校召开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并对学校领导班子和党员学校领导进行民主评议。 学校动员大会后,各二级党组织要及时传达学校动员大会精神,并按照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认真安排好本部门本单位教育实践活动。 3.理论学习,思想教育。学校党委制定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方案,通过建立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页、组织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和引导党员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重点学习《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必读材料,开展交流学习心得活动,加强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党的群众路线等教育。同时要加强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学习,统一党员干部思想,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为高质量地实施和完成“四大工程”、“两个行动”和“一项计划”,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 各二级党组织要按照学校学习宣传教育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个人自学、集体研讨、专题学习交流会等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形式,组织本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4.深入调研,听取意见。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分工和联系单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领相关单位负责人,深入基层一线,贴近师生员工进行调研。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谈话等形式,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为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各学院、直属单位要结合实际做好调研。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结合工作和学习进行自查。 (二)查摆问题,开展批评(2月下旬—4月下旬) 这个环节主要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1.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在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前,要通过师生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对前期调研反映出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对照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认真查摆问题,有针对性地剖析思想。学校领导班子要听取工信部督导组意见和建议。学校要制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方案并报工信部督导组审阅。 2.精心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与班子成员逐一谈心,班子成员之间要互相谈心,班子及其成员都要对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对照检查材料的主要内容为:个人作风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等。对照检查材料要紧扣主题,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既要联系工作实际,又要触及思想灵魂、正视矛盾和问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要认真思考、正面回应师生员工所提意见,提出实实在在、明确具体、便于实施的整改措施。学校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的对照检查材料报工信部督导组审阅。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要与班子成员谈心,撰写班子对照检查材料,报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审阅。 3.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撰写好对照检查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民主生活会的规范要求,组织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既要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又要进行诚恳的相互批评。学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召开要与工信部督导组沟通,督导组全程参与,并进行评价。会后,适时通报学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并将通报情况报工信部督导组。各处级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参照学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进行,在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开好本单位专题民主生活会。 4.组织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各二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所属党支部或党小组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使党员学习领会教育实践活动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目标要求,并结合工作实际,对校处、处级级领导班子及其党员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特别是“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 (三)整改落实,建章立制(3月上旬—6月下旬)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建立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1.制定整改方案。校级、处级领导班子要在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针对作风建设特别是“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制定整改任务书、时间表。明确整改落实项目、目标和具体措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和分管单位,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学校整改方案报工信部督导组审阅,处级领导班子整改方案报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坚持边学边改。把抓好整改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对那些需要解决但目前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要确定解决时限,明确责任,尽快推动解决。当前,为进一步加强与师生员工的联系与沟通,增强师生员工主人翁意识,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校园网信息交流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地方便广大师生员工随时随地反映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和校园环境等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共建“美好南理工”。 3.强化正风肃纪。对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的不作为、乱作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侵害群众利益以及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活动等“四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典型事例进行严肃查处。对软、懒、散,工作不实、执行力不够的领导班子进行整顿;对存在 一般性作风问题的干部,立足于教育提高,促其改进;对群众意见大、不能认真查摆问题、没有明显改进的干部,要进行组织调整。 4.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要长期坚持,狠抓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要修订完善;对总结教育实践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制度体系,推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员工、热情服务师生员工常态化长效化。 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基本完成后,撰写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召开总结大会,并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民主测评。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次教育实践活动在工信部党组领导下,在工信部督导组督导下开展。学校党委对教育实践活动负领导责任,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工信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工作部署,领导我校教育实践活动。成员如下: 组 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落实教育实践活动日常工作。成员如下: 主 任: 各二级党组织要积极参加学校教育实践活动,负责本单位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实践活动。各二级党组织书记是本单位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二)进行分类指导。要针对校级、处级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教职工和学生党员的不同情况,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目标要求和办法措施。要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把中央要求和工信部党组的部署与我校实际结合起来、与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结合起来,灵活掌握时间进度和教育实践活动安排。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有效形式,确保全体党员干部全程参加。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倾听他们对教育实践活动和密切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意见建议,支持他们配合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活动。要坚持群众路线,组织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真诚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把师生员工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坚持统筹兼顾。要把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结合起来,使活动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为中心工作服务,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两个行动”和“一项计划”的动力,把活动成果转化为学校科学发展成果,促进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早日实现。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结合起来,践行“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依靠师生、服务师生、关爱师生,建设宽松、包容、和谐的校园。 (四)营造良好氛围。要利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页及报纸、板报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中央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及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及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实践活动上来。(编辑:圆圆) 教育实践论文: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工作的时候指出:我国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国家博物馆正是因循了十八大精神,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 以继 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为己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内涵与现状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的论述,指明了博物馆作为传播和解读历史文化知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无疑要在面向大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的同时,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亦即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实施一定的教育影响,促进观众即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因此,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最主要的职能和手段。一座好的博物馆,必定是面向公众开放、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场所。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对博物馆的一个普遍共识。如何有效的教育並吸引公众,也正是国博人不懈的追求。 为此,国家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宣传部,下设开放服务工作室、宣教服务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影剧院管理科,可以说是博物馆对广大观众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也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制定者和实践者之一。那么观众就是受教育者,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对象。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经过改扩建以后的国家博物馆,无论从整体建筑,展品数量、质量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社会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重要文化基础阵地的作用,做了可贵的实践 。 1、百年国博纪念活动让公众更加认知博物馆 20__年7月是国家博物馆为建馆一百周年。为了纪念国博,宣传国博,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并高调亮相媒体。国博社教部与央视联手合拍摄了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于2013年1月1日20时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播出,该片以详实的史料和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镜头,展现了国博走过的沧桑之路;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及《纪念国博百年考古文集》也在此期间正式出版,国博百年纪念邮票也上市发行,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国家博物馆还适时推出了众多各类大展,意大利文艺复兴名画展“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此外,来自世界知名博物馆的馆长数十人齐聚北京祝贺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并举行论坛,研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围绕国博百年的纪念活动前后开展了近一年的时间,确确实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得公众再一次通过关注博物馆,而深情的回望历史,回望祖国,凝聚思考,展望未来。 2、《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激励公众--实干托起中国梦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是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以后推出的第一个大型基本陈列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陈列展通过1280多件珍贵文物好87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间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种种探索,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复兴宏大主题的陈列展。《复兴之路》开展以来,北京和全国有超过100万人观看了展览。 3、《国博讲堂》历史与艺术并重,让大师与观众面对面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正是基于此,20__年6月,《国博讲堂》恢复开讲。《国博讲堂》是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学术讲座平台。它以“历史与艺术并重”为举办宗旨,分为历史、艺术和文物考古三大系列。诚邀有兴趣的听众参加《国博讲堂》的学术讲座活动。国博讲堂让一大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与观众面对面,主讲专家为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包括国内外专家、艺术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讲堂听众由团体和社会听众两部分构成。其中与“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同步进行的“启蒙之对话”"启蒙与近现代"系列讲座先后进行了五讲,中外专家共同探讨启蒙运动与知识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对知识文化的深入影响;启蒙运动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包括启蒙的利弊以及启蒙的现世和未来等等,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到目前为止,《国博讲堂》已举办和拟定举办过博讲堂19场,听众超过万余人。 4、设立观众体验区注重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天性活泼,好奇、体验、求知构成了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但中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忽略了应该多教会青少年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以及正确地欣赏“美”、体验“快乐”。个性和创造力明显缺失。国家博物馆所设立的观众体验区正是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给他们开辟另一个课堂,尊重青少年的感受心理、审美趣味和认知特点,与青少年对话、交流和互动。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引导青少年感受博物馆的氛围,逐步养成参观习惯,进而实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帮助他们去认知历史、认知祖先,认知真善美的真谛。比如:音乐与美术、舞蹈、游戏、文学、戏剧等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使年轻观众能够从多个艺术领域,多个层面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实践证明:把展览 内容与亲身实践融为一体,动静结合的互动体验形式会吸引青年群体观众。通过与展览互动的形式感和现场感,不仅深化了展品乃至整个陈列的艺术性,而且使得整个展览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感染力,使青少年在深入了解展览内容的同时潜隐默化地受到了多重艺术的熏陶,给观众得到全新立体式的艺术体验。例如,印刷术和造纸术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化的传播与保存做出了重大贡献。观众体验区印制版画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结合了国家博物馆中《古代中国》的展览内容,使体验者利用这两大著名的发明,学会版画的印制过程,并且能够印制出具有特色的版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激发体验者的动手与创造潜能。 还比如在体验活动的制作环节,安排体验者亲自动手设计、制作邮票、制作徽章。据统计,目前国家博物馆在观众体验区设置美术、音乐、科技、考古等体验项目有6大类,青少年阳光活动课程设置14项,体验活动近50余个,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探索与深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辟阐述,为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提高我们的社教工作。 1、 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参观群体和社会教育的受众面。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了使公益性博物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普及,应该着力借助大众传媒;学校、、单位、社区、家庭的配合;旅行社团的合作等渠道,发掘和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特别是重视和想办法使城市化的博物馆向农村和农民工开放和普及,这个教育普及的空间真是太大了,当然,难度也是大的。如同一个来自农村的家长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后留言那样:“真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是外地农村的,如果我小时候,有人带我去这些地方,该多好啊!”。这位观众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说,颇具代表性。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博物馆在观众普及广度和范围上有所偏失,这同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对于博物馆来说,参观群体的数量和范围越多、越广,则博物馆的利用率和教育面则越高、越广。可以在馆内经常性的搞一些观众有奖现场主题观后感比赛;观众有奖博物馆调查问卷;还可利用特有的节日和纪念日,宣传、组织参观博物馆。例如每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就可以藉此大做文章,大势宣传,推出主题;还有诸如“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重阳”老年节、“七一”、“十一”等节日都可以利用之不同特点,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和关注度。应当拍摄国博系列影视作品,以国博本身、国博藏品、国博展览、国博特展、国博专家等为题材,拍摄系列影视作品,全面系统介绍国博。从而,“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承担起博物馆应有的社会教育责任。 2、进一步增强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 国家博物馆的建馆职能是,为适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国家博物馆要建设成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接受审美教育与文明熏陶的生动课堂。 青少年是有待开发的潜能市场,这个群体关乎国家的未来。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留下“从未看过博物馆”的遗憾,国家博物馆和国博人有义务承当起这份社会教育的责任。为青少年开辟和利用好第二课堂。可以通过沟通学校、共青团、学生会渠道,等,来鼓励中小学生、大学生集体参观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文博知识竞赛方式等,来调动青少年关注博物馆;还可以利用增强现有观众公共体验区资源的利用率,最好免去提前申请环节,如同电影院循环放映形式一样,直接和随时参加体验活动,这将大大方便参观者,尤其是外地参观者的参与;同时,通过开辟公众体验区,如同开辟了第二课堂,给青少年观众以趣味性、多样性的全新体验,调动青少年观众参观和参与的积极性,某些活动亦可尝试收费体验。一位从杭州来北京的老师看完国博后说:我觉得《瓷之韵》(大英博物馆瓷器)和《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非常不错,不出国门,就可看到外国著名博物馆的珍品。打算周六带学生来。 3、进一步塑造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国家博物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这为国家博物馆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强国家博物馆品牌建设十分重要。努力缔造一条联系文化艺术、尘封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纽带,使博物馆从传统意义中、从封闭中解放出来,是国博人特别是新一代国博人的愿望。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以后,充实了一大批充满活力并富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力量,新入职青年不能因为相对清静、稳定的工作环境而消磨了自身;博物馆内部也要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使青年自身与国博共成长。可以开展国博知识竞赛或考试,促使青年熟知国博,熟知藏品,熟知历史,熟知职能。还可以开展如:《我与国博》、《我与观众》、《大师在我身边》等一系列座谈会、演讲和征文比赛,促使青年靠近学术,活跃思维,提高素养,回馈观众。 国家博物馆在无论收藏、研究、展示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应当看到,传统的浏览性参观和导览性讲解已无法完全满足观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促进并活化博物馆与观众多元的互动关系,研究观众需求,亦是未来博物馆发展趋势之需求。因此今后博物馆要进行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提供的服务可以考虑文化、知识与休闲、娱乐兼顾,可以考虑开发旅游、休闲等多种附加功能,使博物馆不再仅仅收纳展品,而成为文化休闲与消费的 综合场所。荟萃馆藏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金银器、钱币等种类的国宝精华为设计元素,开发一系列蕴涵着独特文化意味的文创产品。一位观众在微博上写道:7月9日是国博百岁生日。我第二天第七次去了那。很想买一件纪念T-shirt,但去了一看:175元。坑爹、伤不起…”这位观众的话或许说的有点过,但也提醒我们,国博纪念品要高端与低端兼顾,使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之成为“流动的博物馆”,“将国博带回家”多好。 致力打造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加强国内各地博物馆馆际间交流,形成以国博领军的文化产业群,打造“文博系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增进与世界各博物馆间的交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把更多体现中华魅力的藏品介绍给世界,把现代博物馆的管理方法与科技吸纳引进。力争使国家博物馆在世界上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实力最强。最终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宏伟目标,让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平台传播得更远、更广、更久。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教育实践论文:论教育理论要靠教育实践去实施应用 教育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谈问题多,分析原因少”;“摆现象多,接示本质少”;“重经验交流,轻理论学习”;重实用技能,轻理论素养等现象,无不是教育实践脱离教育理论的反映。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有赖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的双重自觉。从教育学术界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论题进行的一系列探究看,由最初“中国现有的教育理论为什么总是脱离实践,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到“教育理论如何与实践相联系”、“不同层次的教育理论如何与实践相联系”及“教育理论如何成为可运用到实践中的理论”,反映出人们认识的深化,却也暴露出深刻的不足:从教育理论实践一方立论较少。教育远离教育生活,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这只是论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教育实践主体在认识上的误区,使得教育实践脱离教育理论也是论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1教育理论与教实践的联系 1.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将教育理论研究方向定位为解决所有教育现实问题:教育理论既然来源于教育实践,又最终指向教育实践,那么教育实践中的所有教育现实问题就应是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然而,教育理论一方面不能直接解决教育现实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处方,另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育理论不能达到实践主体的期望,势必导致教育实践疏离教育理论。 1.2“教育理论不能拿来就用”拿来就用的东西就仿佛是医生开的处方,能够药到病除。而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而教育理论是无用的。这就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的逻辑。这一逻辑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做了片面、狭隘的理解。在他们看来,教育理论常是不便于操作的。因此,他们不愿参加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是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却愿意听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愿意学习操作技能。这种认识下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向背离的。 1.3“经验远比教育理论有用”这一认识认为教育经验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远比教育理论有用,从而推崇教育经验,用教育经验排斥、取代教育理论,否定教育理论的必要性。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淡化理论作用的教育实践。 1.4端正认识,走出误区认识陷入了误区,必然妨碍行动上的理性自觉。因此,必须端正认识。教育实践主体必须对教育理论及其功能有一个正确认识。从教育理论自身产生、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及规律,因而掌握了教育理论就拥有了一双从本质上、全局上透视教育实践的眼睛:一方面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看到其背后的症结所在,一方面可以根据教育规律预测教育发展趋势。这正是教育理论的认识功能。“理论的首要功能”正在于它的认识功能,“在于是否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价值”。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改造世界。教育理论用于改造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是教育理论的应用功能。对教育理论的应用功能和认识功能不能做简单、片面的理解。事实证明,许多教育理论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不大,但却从长远上对教育实践发挥了巨大作用。对这样的教育理论不应该由于暂时看不到其价值而予以否定。有的理论“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还有相当一部分理论“通过对实际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对实际工作发生作用。 2对教育实践主体之于教育理论的认识误区做出分析 2.1把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定位于所有教育现实问题显然是不正确的。教育理论既然对教育实践由具体到抽象的理性认识,那么其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关注就是必须的。问题出在哪儿?怎么出现的?如何解决?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做出回答,答案确实也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教育现实问题毕竟是形形色色的、多变的,教育理论研究过去注重现实中单个的问题,就难于触到整个教育问题的实质。况且,诸多教育现实问题的表象后面,很可能反应映的是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实质,只是表现形式多样罢了。这就需要教育实践主体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增强鉴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去怪教育理论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继而放弃理论。同时,教育理论作为对教育实践抽象思维的产物,究其自身而言,是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实践较教育理论更为活跃,更为生动。当教育理论就现阶段教育实践有了一定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后,教育实践已经又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教育内容、方式和教育手段发生质变的前提下,教育实践中新出现的许多现实问题将是原有教育理论体系所不能覆盖的。就这层意义上,指望教育理论解决所有现实问题显然不可能。 2.2教育理论不能拿来就用的认识,忽视了教育理论的认识功能,对教育理论的应用功能作了片面、狭隘的理解。“拿来就用“意味着一方可以直接对另一方发挥效用。但教育理论的抽象性和教育实践的具体性决定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只能是间接的。教育理论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抽象性是其特点。而教育实践是具体的,表现在: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具体的:而教育理论则是前人的教育实践、现实的教育实践的抽象,更是对未来教育实践的预测,这些都是对教育实践起原则的指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实践主体自己的思考、选择、运用和创造。因此教育实践主体需要充分张扬自主精神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精神,加深对人的理解,从而对教育实践发生作用。 2.3教育经验之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少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人,主要是靠经验的摸索和积累获得成功。相反,师院的大学生最初遇到教育现实问题也束手无策,缺乏教育经验。教育经验对教育实践具有直接现实作用。作为对教育实践的感性、直观认识,教育经验是教育理论的初级产品。 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结合,是实现教育终极目的之必须。教育实践失去了理论的作用,就会缺少对现实教育活动的内在批判,导致种种短视教育行为。功利主义就是短视教育行为的一种表现。教育实践本质上是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人的发展活动。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结合,正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有力保障。 教育实践论文:对蒋梦麟教育思想与政治实践研究 一、校长是校园政治的领导者 蒋梦麟还设立了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事务会议等完善北大的行政管理秩序。蒋梦麟将教务处改为课业处,将总务处改为秘书处,课业处与秘书处各设分组,设主任一人、事务员若干人,均有校长聘任。蒋梦麟将学系制改为学院制,由校长直接领导,强化了校长管辖权,并且在蒋梦麟指导下北大率先设立文、理、法学院,每院设一名院长,由校长直接聘任,负责学院事务的管理。此外,学院设院务会议按照计划审议本院一切教务事宜。院长在校长处备案后,有权自行从本系教授中聘任各学系主任,教授、副教授以及助教等职务。 二、教授是校园政治的参与者 蒋梦麟为营造北大学术氛围,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教授治学”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环环相扣的制度改革,为北大学术积累提供了扎实的基础。1.推行研究教授制度。蒋梦麟身兼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副董事长,能与该会进行密切合作,并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在该会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蒋梦麟在北大推行研究教授制度,被聘教授必须在每年年终的时候提出研究工作报告。蒋梦麟与基金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且在协议中明确了教授聘任的原则和程序。教授应该在其所治学术领域中有突出贡献,并且有专着问世,教授的聘任应该由顾问委员会审定,最后由校长聘任。由于蒋梦麟的不懈努力,北大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每年聘任一次研究教授,北大给予研究教授每月高达400—600元薪水,因而吸引了当时国内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在蒋梦麟治校期间,平均每年聘请15位教授担任研究教授一职,这些人都是国内外各学科的一流专家,激发北大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有效地营造北大学术氛围,不断提高学术水平。2.实施教授专任制度。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内部争权夺利,斗争非常激烈,政府对教育的拨款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迫于生计,很多大学教授不得不在外校兼课,耗费了教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北大教授也无心向学,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程序,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北大学术质量连年恶化。1931年,蒋梦麟在北大开始实施教授专任制度,一方面要求教授只能够在北大任教,另一方面给予教授更高的薪酬待遇。蒋梦麟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有效解决了北大教授校外兼课问题,专任教授制度成为提高学术水平和教研水平的有效举措。3.改善学术研究条件。1934年7月,蒋梦麟率先制订并实施了《资助助教留学规则》。根据规定凡事在北大服务满5年或是5年以上的勤干职务者,并且能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确有相当成绩的人员,学校可以资助其留学,学校不仅提供其薪水,而且保留其工作岗位。该制度对于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底,蒋梦麟又制订了《北大教授休假研究规程》。根据该规定凡是在北大任教满5年的教授,均可以向学校申请休假一年。休假期间,学校支付其赴国内或是国外从事研究活动中的旅行费,并且支付全额薪水。对于已经申请过休假的教授,再连续服务6年后,可再申请休假。蒋梦麟所实施的这些福利制度,对于保障教授权益,改善学术研究环境,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学生是校园政治的局外人 1.学生应该专心求学。蒋梦麟倡导读书救国,认为学生应该以求学为职志。1919年7月,蒋梦麟初到北大的欢迎会上发表校长就职演讲,就苦心劝导学生研究学术救国,要求学生当以学问为莫大的任务。蒋梦麟在演讲中指出,救国之道在于从事能够推进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学生应该将学术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立足点,光是呐喊是没有用的。蒋梦麟一再强调学生应该专心学业,从自身出发,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学生的职责,如果自己都没有尽到职责,就不要去责备人家。因此,蒋梦麟对于学生的学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蒋梦麟在继承和发展蔡元培“通才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并且与胡适一同在校内进行了考试制度的改革,率先采用学分制作为学生考核的依据。1932年12月,蒋梦麟为了确保学生专心求学,主持制定颁布了《国立北大学则》,力主推行严格管理学生的措施。通过开设基础课程和必修科目并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掌握专门化课程的要求,教学向精细化方向发 展。 2.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后,蒋梦麟对学生团体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思考,蒋梦麟并不反对学生从事社团活动,并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完善学生团体,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蒋梦麟将学生团体的组织与校园政治的结构进行了系统思考,认为学生团体之所以会存在问题,是因为学校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就此问题,1919年10月,蒋梦麟在北京高等师范的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蒋梦麟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治精神。精神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种公共意志,没有这个公共意志,就不会存在自治。没有这个精神,团体也就不能够成立。因此,蒋梦麟认为应该将学生自治问题作为校园政治活动的基本问题,让学生运动成为校园政治运动的基本形式,成为一种爱国运动,能够移风易俗的运动,培养学生健康精神的运动。其次,应该明确学生自治的责任。蒋梦麟指出学生自治应该落实到实处,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蒋梦麟看来民主若想实现,每个人就要担负起民主的责任,成为一个对自身,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蒋梦麟提出了四个基本责任:提高学术程度的责任;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产生文化的责任;改良社会的责任。第三是学生组织的管理问题。蒋梦麟认为学校应该将学生组织视为学校组织的一部分,应该将学生组织纳入到学校组织的管理范畴之内。学生组织的行为必须对学校负责,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组织负责,共同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第四是学生与学生团体的关系问题。蒋梦麟在一次和学生代表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学生与学生团体之间是平等的,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团体不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也应该以一种平心静气的态度去协商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蒋梦麟履行了一个把学生的长远利益放在心头的教育者的责任,然而,在“国将不国”的时代背景下,蒋梦麟对学生强化自治的呼吁显得很不合时宜。 3.反对学生罢课。蒋梦麟对于学生罢课持保留态度,他并不赞成学生动不动就以罢课的形式发泄对政治的不满。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蒋梦麟指出罢课是一种最不经济的方法,是一种最无效的斗争武器,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运动才屡屡破产。在这篇文章中,蒋梦麟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学生罢课,不仅不能够起到积极的社会意义,反而会让学生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如无故逃学的坏习惯、倚赖群众的坏习惯、缺乏自控的无意识行为的坏习惯等。在蒋梦麟看来学生参与罢工就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因此他努力劝诫学生要自我克制,教导学生将参与社会政治的精力用到对学校内外都有益和有用的学生活动上去。蒋梦麟在对学生培养和发挥自治能力进行劝勉之外,反对学生过多地投身于校园政治之中,因为虽然他认为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他不相信学生完全具备了积极参与学校政治的自治能力。在北大校长和正式担任北大校长的17年,蒋梦麟强化对校园政治的控制,提高北大学术水平,培养合格人才。蒋梦麟通过聘请优秀师资,推行教授专任制,设立研究所,组织学术团体,重视学术交流,继续大力发扬北大的学术传统,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学术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为延续百年名校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财务类论文:金融类财务工作安排 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好坏在经营管理中显的越来越重要,2继续做好信用社优质文明服务工作随着金融部门间竞争的日益加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而对外礼仪则是影响服务质量和树立企业形象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礼仪培训又是辖在内勤人员培训中的一个空白,所以,今年我将伙同有关专门礼仪机构,举办一期信用社临柜人员礼仪培训,志在以此促进全辖对外服务质量跟上时展要求,也可为信用社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促进整体业务的发展。 结合我辖内勤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根据联社办公会的统一安排部署。上年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信用社以后发展形势,经研究确定,年度联社财务科的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以紧密围绕联社业务经营为中心;以改革时期政策扶持为契机;以提高全辖经济效益为目标,狠抓制度落实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防范各种业务操作风险,全面完成市办事处下达的财务目标任务”为此,特制定如下财务工作计划书: 一、制定岗位职责、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各项制度落实工作 1制定信用社会计、出纳、储蓄操作规程今年。结合省联社下发的各项制度文件,制定出适用于我辖的会计、出纳、储蓄日常操作流程。财务管理和支付结算上,优化会计、出纳操作的各个环节,使各项操作统一口径,统一标准,让信用社会计、出纳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的渠道,切实杜绝盲目操作和操作方式多样化这一现况。另外,还着重抓一个试范点,由我财务科牵头,现场指导,及时解决信用社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待规范化之后,再组织信用社会计、出纳人员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彻底统一会计、出纳操作流程,使信用社会计、出纳工作逐步向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2建立信用社业务操作考核办法。提高内勤员工业务操作能力,切实促进员工按操作规程办理业务,今年,财务科将全面建立、健全信用社业务操作考核办法,将日常业务和微机处理充分结合,加强内勤员工在制度落实上的考核力度,制定出详细的奖罚办法,以此来有效提高员工按规程进行业务操作意识,确保我辖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转和全年业务操作安全无事故,促进我县年底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 二、搞好信用社费用核定。 1继续做好信用社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工作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上。提高管理水平,由于年我辖将计划新设立46个分社,重要凭证和的管理更显重要,特别是对主社、分社及储蓄所重要空白凭证的分级统一管理方面,除要求进行实地检查外,还要求信用社内勤主任每月必须对主社、分社及储蓄所的重要空白凭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信用社每月必须指定专人对所辖办公网点重要空白凭证进行一次检查,对检查情况还要如实填写检查登记薄和工作情况表,今年财务科将力争使重要凭证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加强信用社往来帐管理。越来越多的金融案件都发生于银企、行与行之间结算资金的往来过程中,对银行间在途资金的管理显的越来越重要。鉴于此情况,为了防患于未然,今年我财务科将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往来帐管理,确保信用社业务的安全无事故。往来账务管理上,财务科将一方面及时印发关于加强信用社行社往来管理方面的相关文件;另一方面指定一名非联行记账人员负责对行社往来帐的勾对工作,对社内及银企对帐也明确了对帐单的打印及收回时间;为确保这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年,财务科继续要求信用社在每月15日前收回对账单,每月全面对行社、行内对帐单进行认真勾对,并对对帐情况做好记录,责权分明;同时加强银企对帐,要求信用社一季度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对帐,下月按账号排列顺序装订入档,确保银企间业务往来安全无事故。 3科学核定信用社财务费用信用社费用指标及各项财务经营指标核定是否科学、合理。将按照上级行和联社办公会要求,认真测定、科学核算各项财务费用指标。 为此,财务科将着重从几方面入手: 1、以年终决算报表数字为基础。合理核定当年各单位费用支出。 2、组织信用社进行一次全年经营情况预测。认真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特别是对营业费用支出,要对每项支出写出充分的理由,经联社审查批准后,按计划执行。 4搞好信用社财务常规检查工作为确保信用社每笔费用支出的合法、合规。防止信用社各种超费用、绕费用开支现象。今年,财务科将加大对财务开支的检查力度。一方面财务科将开展常规费用开支检查,另一方面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还将在年试行把信用社数据盘和原始凭证抽到联社进行异地非现场检查,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信用社的每笔费用开支合法、合规,以此逐步增强联社对信用社费用开支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力度,为年全面完成各项财务指标打下基础。 三、搞好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1搞好信用社业务培训工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信用社的办公效率和核算水平,为此,内勤业务培训和技能比赛就成为财务科每年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年我将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全辖员工的素质。 继续搞好业务技能比赛工作没有比赛就没有竞争。所以,技能比赛我将继续组织下去,并要根据实际对考核内容进行改革,把日常工作中切实需要提高和掌握的技能作为考试中的重点。年度,将继续开展包括百张掀打、日常业务操作、会计报表输入等方面的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充分调动信用社员工业务技能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在考试方式上,也将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比如,先由信用社进行初选,联社同时组织进行全辖技能比赛,以此来提高比赛的竞技性、可比性,并实行重奖重罚,以此激励全体员工增强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2对全辖内勤员工进行业务操作培训今年我财务科将制定信用社会计、出纳、储蓄操作规程。年我将开展一次针对新业务操作规程的培训工作,通过此项培训使员工将各项业务操作要点全面接受,使制定的操作规程起到应有的效用。 3搞好信用社储蓄所微机建设培训工作年度。实现储蓄办公的微机化是必然,上点工作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如何高效、稳妥地做好上点工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将首先由财务科制定出《县联社储蓄所上点方案》对储蓄、对公系统的上点工作进行一个总体部署,然后从每个信用社抽调一名微机技术能手,对上点方案进行培训,对日常办公程序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基本的操作步骤,进行集中全面的培训,尤其是对对公、储蓄系统移植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的讲解,经过组织培训来不断提高信用社员工的微机操作能力和一般性问题的解决能力,最终一方面高效、稳妥地完成新储蓄所的上点工作;另一方面让每个信用社微机管理员的微机操作水平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财务类论文:综合类公司财务危机管理 关键词:综合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判别分析逻辑回归神经网络 摘要:以1998—2004年沪深两市首次被特别处理的A股综合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均值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从9个方面的27个研究变量中选取了9个差异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危机前(t-2)年的判别分析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各种模型均取得较高的预测效果,尤其是判别分析模型,判正率高达89.29%。 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是现代公司制,而上市公司又是现代公司制的最高形式。与非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有了充足的资金,公司可以增加产品生产、加速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从而提高经营业绩,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变得激烈,部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容乐观,出现了亏损、财务状况异常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形,最终受到特别处理甚至面临退市危险,使利益相关者遭受到巨大损失。为防范、化解这些风险,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学者只是研究适用于每个行业的通用模型,忽略了行业之间的不同。HarlanDPlatt和MatjorieBPlatt(1990)检验与产业相关的财务指标、营运指标和产出的变化与公司经营失败的关系时发现,用产业因素调整后的模型事前和事后的分析效果较佳。 本文以我国1998—2004年沪深两市首次被特别处理的A股综合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陷入财务危机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以建立具有较高预测率的模型,为证券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决策时的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学者的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状况 Altman和Loris(1976)利用净收入/总资产、(总债务+次级债务)/股本、总资产/调整后的净资产、(期末资本-本期资本增加额)/期初资本、调整后的企业历史年限、综合评分等6个指标组成多因素模型对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的40个经营失败公司和113个正常公司构成的样本进行分析,成功率高达90%以上。 Ward(1994)选择了1988—1989年385个企业的数据,发现现金流量指标尤其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预测采掘、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的财务危机方面作用明显,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预测非资源性行业中较为重要。 Pottier(1998)使用1990—1992年48家破产的寿险公司数据,比较了评级和评级变化与总资产、财务比率、财务比率结合评级和评级变化在预测破产方面的作用,结果发现结合财务比率、评级和评级变化的方法比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能更为有效地预测破产。 (二)国内学者的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状况 国内许多学者都指出,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是财务危机预警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但到目前,由于样本量的不足,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做的研究较少。 张祥,陈梅(2004)选取1998—2003年间55家制造业被特别处理(ST)的公司,通过对单变量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和比较,发现行业模型的变量选取和预测准确性均有所不同,其模型拟合程度和预测准确性明显高于通用模型,主营业务利润/税前利润和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是具有较强预测性的比率。 梁飞媛(2005)从现金流角度出发,选择机械设备行业为实证对象,从19个现金流指标中用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法选择出具有显著预测能力的现金流指标建立典则判定模型和Fisher线性判定模型,模型均取得较高的判正率。 我国学者虽然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都注重借鉴国外已有模型的优点,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建立预测准确率较高的模型。本文也汲取这一经验,分别用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模型。 二、财务危机界定和样本选取 (一)财务危机界定 财务危机的形成并不是短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潜伏期,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界定大都使用破产标准,但破产实质上是一种法律现象,除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以外,还要受政治及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破产法》虽然在1988年11月1日就已执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所以国外学者的做法在我国目前阶段是行不通的。 早在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就规定了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1997年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再次提出退市问题。1998年3月16日,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通知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将实施特别处理,简称ST(SpecialTreatment)”。为了给暂停上市股票提供合法流通渠道,1999年7月证监会对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企业实施“特别转让服务”,简称PT(ParticularTransfer)。这两个制度在初期曾对上市公司起过制约和鞭策作用,但是资产重组的魅力和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反而使得ST、PT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不仅没有减弱市场的投机气氛,而且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没有明显增强。2001年2月24日,证监会正式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有关退市机制首份具体操作性文件。 本文就以1998—2004年沪深两市在上述文献背景下因财务状况异常(ST)或退市风险警示(*ST)而首次被特别处理的综合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按照证监会于2001年4月公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规定的行业分类,1998—2004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被施以ST的共计31家。 以上市时间在同一年或相差一年为配对原则,挑选非ST综合类上市公司作对照样本。如果不满足配对原则,将ST综合类公司剔除。符合配对原则的有28对综合类公司,其中上市时间在同一年的21对,占75%;相差一年的7对,占25%。28家ST综合类上市公司组成危机样本组S1,28家非ST综合类上市公司组成对照样本组S2。采用(t-2)年的数据和指标建立模型来预测公司在第t年是否因财务危机而被特别处理。 三、研究变量挑选及检验 (一)研究变量选取 2002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共同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该细则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指标构成。借鉴该财务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特点,初步选择与这四个方面有关的19个财务指标组成研究变量。 另外,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选择部分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股权扩张有关的变量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关的变量。本研究未将资产规模作为选取配对样本的标准,而是取总资产的对数作为一个变量引入(研究变量及其评价内容详见表1)。 (二)研究变量显著性检验 1均值检验 危机样本组S1与对照样本组S2的研究变量的均值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利息保障倍数X3的差异最为显著。 2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 根据S1与S2的同一研究变量的配对,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零假设H0均为:S1与S2的研究变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显著性水平相应P值小于或等于设定的值α,则应拒绝H0,即认为两者的研究变量间有显著差异。本文中设定的α=0.05。 S1与S2的T检验有10个变量差异显著,Z检验有14个变量差异显著(表1)。具体分析如下: (1)反映成长能力的研究变量作用非常显著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无非是期望能够获得公司股票未来丰厚的现金股利和诱人的股价上涨空间。现金分红、股价上涨都离不开公司的成长。一家没有成长性的公司除了勉强维持现有的状态以外,是无法抽出资金回报股东的。配对样本Z检验显示,所选的体现成长能力的3个变量均在1%水平上作用显著。 (2)反映股权扩张能力的变量作用非常显著 对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尤其是每股净资产在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每股净资产决定着上市公司是否会成为ST,即当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时,就会被ST。 (3)反映营运能力、年报批露的研究变量作用较为显著 反映营运能力的3个变量中有2个检验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张祥关于制造业财务危机预警中发现存货周转率在(t-2)年显著但在综合类上市公司中,S1和S2的差异不明显。 (t-2)年,S1共有15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样本总量的54%;而S2仅有4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仅占14%。 (4)反映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研究变量作用不太显著 这两类变量在张祥的研究中差异普遍显著,但在本研究的T检验中都仅有一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S1与S2相比而言,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特别是偿债能力没有很大的差别。可见,综合类上市公司与制造业公司相比,对其陷入财务危机具有重要作用的变量是不同的,也反映出研究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必要性。 (5)反映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资产规模的变量作用不显著 固定资产净值率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生产能力,S1与S2的该指标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股权是否集中对所选综合类上市公司也没有影响,因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在50%以上的公司,S1有3家、S2有2家;大多数研究都将资产规模作为选择配对样本的标准,本文将总资产取对数后作为一个变量引入,但检验中未发现S1和S2有显著差异。 (三)相关系数检验 对在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中作用均非常明显的10个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销售增长率X17与资产扩张率X19的相关系数为0.622,资产扩张率X19与每股净资产X21的相关系数为0.681。他们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6,为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按变量间相关性较小为优原则,经比较,剔除变量X19。经上述研究过程后,最初选的27个研究变量缩减为9个。 四、实证分析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按照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功能,可以划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类。前者包括Beaver的单变量判定模型、Altman的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及Olhson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等。动态财务预警主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和案例推理模型。 本文分别使用静态模型中的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动态模型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模型。因变量Y为虚拟变量,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出现财务危机,出现财务危机设为1,没有出现财务危机设为0。 (一)静态方法建模 1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建模 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是一种采用Fisher线形判别函数系数、考虑只有两个变量的判别分析方法。即:Z=c1X1+c2X2+c3X3+…+cnXn,其中Z为判别值,X1、X2、X3、…、Xn为研究变量,c1,c2,c3,…,cn是待求的判别函数系数。 利用SPSS软件,得到的(t-2)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和财务健康模型分别为: Zs1=-9.6599+0.4149X8+0.7521X9+0.2683X11-3.5073X13-0.3936X17-13.1698X18+7.3110X21+2.3022X22+4.514X25 Zs2=-15.7149+0.7719X8+1.0342X9+0.3585X11-9.3332X13-0.2608X17-14.5654X18+9.7383X21+8.1403X22+3.8693X25 以0为分割点,通过对模型的回代判定预测检验发现,财务健康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5.71%,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9.29%。 2二元逻辑回归建模 由二元逻辑回归拟合的方程可表示为:ln[p/(1-p)]=a+∑biXi,其中p是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Xi是影响财务危机的第i个因素,i=1,2,…,m;a,bi(i=1,2,…,m)是待估参数。F值的选择标准是:相应p值小于0.05时引进,大于0.10时剔除。 (t-2)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为: 以0.5为分割点,模型对危机公司的回代判定预测准确率为82.14%。 3静态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建模总结 (1)静态预警方法对危机样本组S1的预测正确率均超过80%,说明预测效果较好。 (2)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比二元逻辑回归建模的预测准确率高3.6个百分点,即在危机前(t-2)年,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对综合类危机公司的预测效果更好。 (二)动态方法建模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简称ANN)是对生理上真实的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及基本特征进行理论抽象、简化和模拟而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具有非线性映射、自适应学习和较强容错性的特点。BP人工神经网络是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学习算法,主要结构是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 以表2的9个研究变量作为输入点P1,输出点P3只有一个,即因变量Y。隐藏层P2根据公式(2P1+P3)1/2 P2 2P1+1并结合实际试算结果确定为5个,得到的BP网络模型结构是9×5×1。选取学习率η=0.1,动态参数α=0.8,系统误差ε=0.006,经过上千次运算得到相关矩阵。 其中,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值矩阵Wjh(9×5)、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值矩阵Whi(5×1)及最终的BP网络结构分别为: -2.3319-0.20772.6769-1.73581.8744-4.9816 2.7675-0.42671.14160.99482.267-61.1174 4.504-0.05713.499-1.1188-3.3428-9.6837-35.9874 0.77091.1794-1.84640.40050.8552-2.178-4.8566 Wjh(9×5)=-4.3374-0.3962-1.01510.47254.8495Whi(5×1)=-8.1793BP网络结构=5.6451 1.83551.2923-0.38913.7484.9813-5.9814-83.6816 -1.56180.55896.79491.5336-0.5487-8.8043-46.013 4.27970.0622-2.00311.30712.5699-55.6393 2.29450.7257-0.1975-0.6595-0.6956-12.1154 通过回代判定发现,5家非ST被预测为ST,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82.14%,与二元逻辑回归的正确率一样,但低于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的预测效果。 五、结论 本文选用9个方面的27个研究变量,通过均值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发现综合类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中,效果最明显的是反映成长能力的变量,这不同于制造业公司,也说明进行某一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了判别分析、逻辑回归等静态建模方法,又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等动态建模方法。各种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但相比而言,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的预测准确率最高。由于我国1998年才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而本研究的跨度较长,研究样本涉及的数据须从1996—2002年,因此并未选取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 财务类论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以建立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为目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新的收入分类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同时新的收入分类结构更加细化,设类、款、项、目四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二是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照基本建设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济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支出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如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款级项目反映为完成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三是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如基本建设支出进一步细分为房屋建筑物购建,专用设备购置、大型修缮等。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清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未来政府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原因,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内部的预算、核算、决算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一系列财务管理的问题。国家目前大力推进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改革,已经为预算、核算和决算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可以说是从制度上彻底地消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从技术上实现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成为可能。 第二,有利于实现政府预算收入的完整性。虽然实行部门预算后,事业单位已经实行大收大支的预算体系,但上报人大审批的政府预算一般只包括一般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收入体系,有利事业单位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 第三,为细化部门预算提供了重要条件。单设支出经济分类对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后的支出经济分类可以更加全面、明晰地反映支出情况。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每一笔支出都同时列在功能支出和经济支出的框架中,这种三维结构体系可以清楚看出这个部门做了哪些事,钱花在了哪些方面。改革后的功能分类,详细列举了“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科目设置,明确界定了公共支出的职责和供给范围,剔除了那些市场能够提供的支出,增加了应由政府负责支出的项目。 第四,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为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财预[2006]13号),事业单位有关会计核算调整内容如下: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其他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事业单位应设置“财政拨款支出备查簿”,逐笔登记每一项财政拨款支出的具体情况,并反映每个会计期末的财政拨款结余情况。此外新的支出经济分类新增了基本建设支出,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新增其他资本性支出,用于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的支出,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加以区分,这就为建设单位会计账套并入事业单位会计账套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合理统筹安排各项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再者新的政府收支为引进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收支核算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事业单位应进一步转变理念,加强财务管理,引进新的预算编制方法;加强收支预测,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努力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细化预算,将所有的预算指标都核定到具体项目,使大家清楚要办哪些事,用多少钱,怎么用钱,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按经济性质分类科目执行,预算执行调整机制的建立。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使会计人员由注重财务核算管理向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转变。 财务类论文: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 摘要:21世纪以来,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首先论述了财务人才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其次对现有的财务类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总结了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最后结合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创新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四维度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三)创新融合财务和信息的跨界课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培养方案也要创新。现有的课程尽管涵盖各个方面较为全面,但是各自泾渭分明,缺少融合财务知识和信息工具的跨学科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结合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结合财务专业和信息技术,建议至少可以创新两门课程。第一,开设“财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输入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应用信息做出财务决策等,将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操作、会计软件、财务分析工具等知识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第二,开设“财务数据与统计应用”,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选择经济指标、建立经济模型、输入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统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等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 作者:何卫红 曹雨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财务类论文: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论文 一、财务会计类“订单式”培养的裨益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也是最为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形式之一,其以企业“订单”为标志,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及就业问题,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传统订单班多以制造大类等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为主,一般来说,企业数量少,单个企业需求量大,这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特点相距甚远。要想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红海”中站稳脚跟,学生需扎实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和实务技能,具备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作为人才培养方的学校和用人单位方的企业,若能实现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订制,开辟“蓝海”,无疑能够大大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针对性并节约企业培养、选聘人员的成本,让人才供求更加吻合,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具体项目的校企师资的双向参与,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现校、生、企三赢。 二、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途径 校企双方如何开发校、企、生三方满意的“订单”及如何共同产出合格的“订单产品”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供求总量大,但个体企业需求量小,不能遵循传统的以某个具体企业某个特定岗位个性定制为特色的订单培养,而应重点抓住同类型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同质的特点探索“分业型、定岗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学生只能做会计的思想,根据企业类型和实际需求开发更多的符合专业特点的工作岗位及确立岗位课程标准。“订单”标准即为具备一定通用性的“岗位”标准,在订单企业学习的是企业文化,实践经验,就业去向可以是订单企业,亦可以扩展至订单企业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或同类型企业。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为例,经过20余年的积累,现有财务会计/财政金融类校企合作单位50余家。合作企业类型多样,包括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管理/投资咨询公司、ERP企业、(财务)软件公司、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等。相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具有高度同质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又具有一定差异。合作单位数量的积累及先期实习就业合作的基础,为开展以企业类型为分界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平台保障。在具体执行层面,我们首先依照企业的经营范围将其划分为几大类型;其次,选取不同类型内的一家或几家典型企业分别作为代表,开设不同类型下的标准“订单”:如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对应记账岗/会计审计岗/税务审计岗;管理/投资咨询公司对应企业管理顾问岗/理财投资岗;ERP企业对应ERP实施顾问/销售顾问岗;(财务)软件公司对应财务软件研发/销售/实施/培训岗;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对应金融营销岗等;之后,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不同企业类型对财务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与岗位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及过程管理要素,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及评估制度;实现“订单”企业的校、企双向师资建设与管理。以“平安订单班”为例,我们通过引入平安集团,建立平安订单班,将业界知名的平安文化、平安培训带入华厦,创办平安集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第一个订单班。2011年至今共151名学生赴平安上海职场顶岗实习,平安集团累计投入培训师资18人次,引进企业资金近300万元,实现平安订单对接就业30人,保险相关延伸就业30人,电话营销定向就业22名。再者,我们以与用友软件公司常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建立用友订单班,将业界知名的用友文化、用友学院培训体系带入华厦,学生经层层选拔进入订单班,用友公司派出金牌讲师进行理论授课,并带领学生参与具体的营销项目和ERP实施项目,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营销精英和实施顾问,学生就业方面将对接用友本部、合作伙伴及该公司遍布亚太地区的150万家企业。目前用友订单班首批10名学员有3名学生已被用友录用,第二批11名学员已进入项目实战阶段,未在用友公司就业的学员多被引荐指其伙伴企业或至相关管理软件企业就业。此外,我们还通过与厦门具有较强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务咨询服务企业合作,成立审计订单班,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制定授课方案,注册会计师以学徒制的模式指导学生从事真实的审计业务,在专业实践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开拓学生就业渠道,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目前审计订单班首批25名学员中,有5名表现优秀的学生已被会计师事务所录用,其余被推荐到各类企业;第二批50名学员已进入10家会计师事务所跟随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 三、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建议 财务会计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院系层面应打破思想禁锢,尽可能开拓类型多样,量质齐优的校企合作单位,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有“企”可依;二是,教师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及到企业实践的意愿,企业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视度及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学生对订单班的认可度、参与度、持续性等,关系订单班的成败,因此,订单培养中教师的职业成长需求需满足,师、生、企的兴趣点需挖掘,生、企双向选择权益的履行需要磨合,并不断总结完善;三是,订单班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如何形成良性的、滚动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订单培养指向行业或某种企业类型而非局限于具体某个企业,需要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四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订单班的操作流程总结,而应扩展至岗位标准、组织架构体系、过程管理及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全套订单班管理解决方案并不断复制推广;五是,区别于传统订单班以达成协议将学生送至企业为终点,在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校企双方的共同作用,不仅仅是组织层面,更着力于“人”的层面,强调校企双方负责人的互动,师资的双向建设;六是,当校企合作单位达到一定数量可能面临的同业竞争,当订单班开展到一定规模随之出现的不同订单班之间的生源竞争,亦是校企双方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二者不断提高服务的助推剂。 作者:汪婷婷 单位: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财务类论文: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与分类管理举措 摘要:我国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得到了进步,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严峻的挑战,还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就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在市场竞争力、融资能力方面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控制企业风险来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以此来保证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就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基本办法和企业风险财务分类管理三个方面对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基本方法与分类管理举措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基本方法;分类 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隐藏着很多的风险,直接或者间接的给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有及时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够使企业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市场份额,才能保证企业得到顺利的发展。在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面临、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财务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定义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客观存在的风险财务管理的现象,企业通过一些科学、合理并且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现状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并且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从而使企业存在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降低风险,在给企业的运转带来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时保证企业能够得到稳定、连续的发展。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比一般企业管理涉及面更加的宽泛,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是根据其工作的范围来进行判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与企业的风险财务产生联系,这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相对一般的企业管理来讲在观念上有了新的进步,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到一般企业管理所没有的先进性,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管理效果上更加明显。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主要可以分为风险财务预测、风险财务决策、风险财务预防与控制、风险财务处理四个方面。 (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主要分为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自然风险会对企业的经济、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在风险的控制上很难把握,只有站在财务管理的视角下才能够使企业的风险得到降低。社会风险财务管理是因为社会动荡对企业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虽然社会风险不能对企业财产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但是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造成企业的财务活动受到限制。市场风险财务管理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都存在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定。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意义与原则分析 (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意义 企业想在当前竞争如此激励的市场环境中得到发展,有必要提高风险判断能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风险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给企业提供全方面有效的经济风险管理,同时给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财务活动,并且对企业资金的周转起到了促进作用,进而保障了企业资金能够实现安全、完整的增值。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企业决策方面体现出了科学性、有效性,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促进了企业超额经营的目标、自身效益、竞争力的增强的实现。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原则分析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在实施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具体环节中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首先,是权责平衡原则。需要企业与经济相关的部门在权责方面有明确的认识,简要的说就是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时候能够在管理责任人方面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责任的追究。其次,是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将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因此,要对管理人员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认识,做好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思想保障。再次,是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主要是使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相互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是充分沟通的原则。充分沟通原则是企业在进行风险财务管理的时候要加强企业内部、外部之间的联系,提高两者之间的协商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企业出现决策上的失误。 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基本办法 企业在进行风险财务管理的同时要形成一套可行性、有效性高的完整、系统、科学的管理法则,按照风险财务管理的逻辑顺序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风险财务管理预测、风险财务管理决策、风险财务管理预防与控制和风险财务管理处理四个方面。 (一)风险财务管理预测的方法 风险财务管理预测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专家预测法、幕景分析法、资金分析法。 专家预测法:是指通过聘请专家来进行风险识别,集中专家的才智,从而达到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专家预测法可以分为民主讨论、头脑风暴、德尔菲分析三种方法。民主讨论法是指通过集中专家相互讨论、论证来实现预测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指要求专家只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其他人发表的意见不能进行评论,专家不能事前准备发言讲话稿,更不能够代替别人发表任何意见。德尔菲分析法是指通过匿名的方式对专家征询意见,并由主持者来收集意见,反复直至主持者满意为止。 幕景分析法:是指在进行风险探讨时通过用幕景将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影响描绘出来,幕景就是对企业在进行某项活动、企业未来经营的某种状态的描绘。幕景分析法是利用计算机将数字、文字、图表等方式显示出来。幕景分析法在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是经常使用到的方法。 资金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企业资金和企业资金的运动的分析来对企业资金在存在、分布形态上的风险,甚至在某一时间段内企业资金在循环周转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资金分析法按照资金运动的性质来分类,可以将资金分析法分为资金静态分析法和资金动态分析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 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具体可以分为:统计型评价决策法、在风险影响下的评价与决策、贝叶斯风险决策法、边际分析决策法。 统计型评价决策法:统计型评价决策法是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被称为风险型决策法。在具体使用统计型评价决策法时,需要具备有决策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具有两个以上的可供决策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决策者无法控制的现实状态、具有可以计算的不同状态下不同方案的损益值、具有能够都明确估计各个事件的风险五个条件。 在风险影响下的评价与决策:指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难估计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只能对风险的后果进行估计。企业决策者只能根据风险后果来进行进行有关决策,因此,也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该方法分为等概率准则法、极大极大准则法、极大极小准则法、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法。 贝叶斯风险决策法:为决策者提供了在要采取的方案取决于某种自然状态时,而该种自然状态处于未知、不受决策者控制的状态,而决策者只能够通过收集相关自然状态的信息来判断、实验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方法。贝叶斯风险决策法是以非常有名的贝叶斯概率公式作为轴心来进行的。 边际分析决策法:在以往边际分析的方法多用于确定型决策,是以边际成本、边际收入为零时来作为选择决策方案的方法。同样,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也可以运用到风险财务决策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把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用边际利润期望值和边际损失期望值来进行代替,通过边际利润期望值和边际损失期望值来确实转折概率。转折概率作为一种分界量,决策者可以通过转折概率在某种状态下的累积概率进行比较来做出决策。 (三)风险财务预防与控制方法 风险财务的预防与控制是企业对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或者已经面临的风险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企业对风险财务管理的措施出发,可以将风险财务预防与控制分为回避、转移、自担风险三类。 回避风险是指企业决策者在对风险财务预测和风险财务进行决策之后,做出的处理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措施。回避作为一种处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在企业出现无法控制某个经营活动的风险损害时,就可以采取回避的措施。当然,回避措施也只限于可以选择的企业风险,比如,取消某项新产品的开发计划等等。回避措施的实质是,对引起风险的经营活动进行回避,而减少企业承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自担风险是一种管理形式,是企业决定了自担风险之后,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自担风险的措施可以分为风险财务损失预防、对风险控制中的费用控制和控制风险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风险财务管理的处理方法 风险财务管理的处理是指企业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为了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支出,以及因为风险结果而导致的损失进行核算与分配,从而帮助企业进行考核风险管理的成效,风险财务管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风险会计核算、风险财务损益处理两个方面构成。风险会计核算是指将风险收益、风险成本通过风险管理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收集的方式进行核算,最终核算出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纯收益,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财务信息,及时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反应出来。风险财务的损益处理主要通过及时补偿损失的措施来进行,当企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及时想办法筹措资金,将损失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控制,防止因资金不足而出现的情况恶化。企业筹措资金同时也要进行筹措资金风险性的评估,避免出现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局面。 四、企业风险财务的分类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 如果发生自然风险事件,例如火灾、洪水、地震、雷电等各种自然风险要素。一旦出现这些风险事件则会对企业的财产以及人身带来巨大的威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保险就是一种将投保人的保险标的可能会遇到的损伤后果转移给保险人进行承担的一种财务补偿的技术,这种方法是用多数人的力量来对风险进行分散,并及时提供相应经济补偿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中,保险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1)及时的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这是保险最为直接的作用,可以让投保人在受到自然风险损失打击之后,能够有一定的财务能力来恢复生产并稳定秩序。(2)通过保险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生产经营中的诸多不确定性,虽然只有少数的、实际遭受到损失的投保人能够获得及时的经济补偿,但是对于参保的所有投保人来讲,都可以因为获得了保障而消除或者是减少自然风险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这可以帮助企业消除后顾之忧,创造出一种稳定的生产环境。(3)保险能够为企业提供多种相关的服务。例如保险人可以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及信息网络为投保人提供各种风险分析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预防风险损失,帮助企业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章程,并为企业推荐安全生产方法,尽可能的挽救受损财产。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保险的实质就是讲未来可能遇到的损失现实地分摊到企业的各个生产周期,当然这种方法是一种消极的管理方法,从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改善风险管理绩效来讲,并不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最好方式。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的变化为企业所带来的风险被称之为市场风险。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有国际市场风险、国内市场风险,相对来讲前者风险更大。一般来讲,市场的运行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反过来讲,一些大气压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市场。市场与企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企业遭遇到市场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在在市场竞争之下加强对所面临的风险财务的管理。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通过动态的方法来揭示市场变化的运动轨迹以及影响。幕景分析法将某个企业在未来的各种外部因素出现变化时,其所会受到的影响以及最终的结果,将这种分析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在屏幕上进行动态的显示,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着一幕幕的场景来做出合理的比较、判断与决策。 例如某一个企业的生产材料主要是在甲地和乙地进行购买,当出现甲地货源紧张的情况,导致甲地材料价格可能上涨,但是甲地在今年内将会有两家新的材料生产厂家投产进行生产,如果投产顺利,那么估计市场货源就会增加让价格回落。而乙地有着充足的货源,价格也相对平稳,但是因为大量外地购货商争相进入乙地,估计会导致价格上扬。另外甲地运输是通过火车,乙地运输采用汽车,汽车运输受到汽油价格的上涨出现一定回升,企业当前面临着是在甲地或者乙地采购,或者在两地同时采购的选择。另外因为价格的不稳定,供应的不稳定,是否需要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也需要进行考虑。在进行决策之前,可以通过幕景分析法来对市场动态与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首先将材料成本计算公式列出,然后对各种因素的变动进行考虑,并依次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这些变化因素影响的结果,这样决策者就能够通过系统地分析与比较,来进行合理的决策。市场风险也是企业的一种不可控风险,企业需要对市场风险进行充分的预见,并在经营管理中采取合理的对策,这样才能够减少市场风险的出现所带来的损失。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 企业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很多无法确定的因素而造成了企业经营风险。引起企业经营出现经营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企业系统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控制能力的局限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导致一些偶发事件,由于企业决策者在管理水平上的局限性,对偶发事件缺乏预见性,无能进行正确的决策来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企业面临损失。当然,各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不同,管理得当的企业,正确的决策在企业的风险经营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减少、甚至是避免风险损失,并取得较大的风险收益。经营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动态风险,其实也是一种投机性的风险,具有非常明显的损益性特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利润的重要来源是供产销。企业在对客观存在的供产销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经营风险进行充分预见,并采用相应的风险决策方法来选择合适的方案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财务决策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决策树是很受欢迎的一种风险决策方法。 总之,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命题,风险财务管理对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有着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上的突破,使我国财务管理朝着科学的发展方向迈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势必将会得到很大的关注,并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努力形成企业财务与企业的完美结合。 作者:马东红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财务类论文:高校财务风险类型与防范分析 摘要: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在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文本分析了高校财务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就其影响因素做出简单阐述,最后针对各种风险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为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措施 一、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而带来的多种不确定性,以及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目前,我们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一)投资风险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扩大招生规模,各高校竞相进行新校区建设,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资。如果高校超过自身资金承受能力盲目投资,投资于无利甚至重复的项目,就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资金损失,给高校带来投资风险。 (二)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带来的风险。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办学条件与高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扩张后基本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各高校纷纷向银行举债,通过负债来筹得资金。如果对贷款的风险意识不强,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多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将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筹资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有预算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和资源浪费风险。预算风险指预算设计不合理或预算执行不到位等带来的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是指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预见外部环境变化并做出应变等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资源浪费风险是指资源的浪费现象,如资产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资产提前报废、修理费用居高不下、公物私用、职务消费等。 二、影响因素 (一)投资风险形成原因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高校领导在进行财务决策时,没有考虑财务风险,或虽然考虑了财务风险,却不能识别各类风险,或即使识别了部分风险,也没有进行风险防范,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自身定位过高,盲目发展。在高校发展中,很多高校将自己的定位定得过高,盲目进行学校面积的扩张和设备设施的购置,追求“高大上”的新校区建设,盲目扩大招生,严重偏离了教育为本的正常轨道,没有将学校发展与提高教学水平结合在一起,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与提高教学水平无关的项目中,投资效益低下,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财务风险随之增加。 (二)筹资风险形成原因 为解决高校建设与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间的资金缺口问题,向银行贷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因而比较容易取得贷款。正因如此,部分高校在贷款前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价,没有考虑资金效益和还款能力,盲目贷款,存在贷款比例过高、贷款期限过短等现象,因需支付过高的贷款利息或偿还本金而导致资金短缺,带来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形成原因 财务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一些高校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来约束其财务活动,或虽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却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对各项经济责任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导致某些领导或重要职能部门滥用职权,出现公款私用、商业贿赂等现象,造成大量资产流失,影响财务管理效率。预算管理缺失或执行不力。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只注重短期发展,对其长期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编制长远的财务预算,或编制不切实际的“赤字预算”,使得高校在扩张过程中盲目贷款,导致债台高筑,财务风险巨大。也有一些高校注重预算的编制,却不注重预算的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支出预算控制不力,内外部人员相互勾结,随意改变预算,导致财务困难。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建立规章制度和办法时,没有成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为参考,仅能制定一些简单或临时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不能及时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规章制度和办法存在漏洞,操作不便,经常落不到实处,导致财务人员多数情况下只关注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签字手续的完整性,而不去评价和分析资金的管理,资金安全风险较大。监督和监控机制不健全。许多高校都没有专门的监督制度,而是“碎片化”的存在于其他制度中,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一些重要部门的工作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人员责任划分不明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没有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和风险监控工具,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更不能应对风险。 三、防范措施 (一)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要防范财务风险,首先要加强财务风险相关知识的宣传,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对重大的财务活动要实行集体决议制度,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负债的审查力度,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其次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便于提前识别风险,应对风险。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建立符合高校发展状态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落实经济责任制度,明确责、权、利,落实激励政策,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以学校长远利益为目标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做好投资项目和资金筹集的可行性分析,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财务状况的好坏,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日常预算管理。首先要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负责预算的编制、修订、执行和考核。其次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全面预算,提高预算的执行力。最后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行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并结合实际调整预算,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为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拥有良好的控制环境,就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合理分工,统筹工作,并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财务工作流程,明确相关各方的工作职责,指导和约束高校财务活动。然后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工作,要带头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不搞弹性制度,并强化内部稽核,增强内部稽核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赏罚分明,绝不拖沓。 (五)加强监督,提高责任意识 建立专门的高校财务监管体系,对财务活动特别是重大经济活动实行严格把关,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责任,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特别是对科研经费和项目经费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私设“小金库”等侵占国家财产的行为出现。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督,严格审查项目实施进度和实施质量,对进度款的支付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不符合条件的支款。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六)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要适应市场需求,改变以往盲目扩张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能力的创新,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办学影响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时刻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为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清目前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本文从投资、筹资和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并就其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相关风险防范措施,希望能为高校降低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作者:晋荣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财务类论文:投资类集团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摘要】 针对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涉及的行业尤为复杂,如何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交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对集团经营者利用该财务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讲起,围绕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编制准备工作、报告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集团经营者提供高效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内部管理竞争力。 【关键词】 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准备工作;报告要点 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现在的集团公司,特别是投资类集团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庞大,通常跨地区、跨行业,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子、孙公司众多,管理链条较长。如何才能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经营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战略选择,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过去、现在的经营成果有充足的认知和反思,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一、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公司的经营情况、资本运作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而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与一般企业的差别较大,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类集团公司由集团总部、产业子集团和成员单位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本投资,产业子集团是二级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产配置,成员单位是经济实体,核心职能是业务运营。投资类集团公司核心在于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针对这一的特征,财务分析报告应更加关注集团的战略目标达成、企业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二是由于投资类集团公司下面的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管理链条较长,以至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的进行报送,各企业报告侧重点不同,且上报的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三是投资类集团公司重点关注股东财务是否保值增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避免陷入经营管理细节的分析中去。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准备工作 (一)注重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一是需要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普及,让每一个所属单位都能够重视,注意财务分析和实际业务进行紧密联系;二是需要设计分析的格式,分析格式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方便归纳汇总,各公司也可根据自身行业和业务的特点在分析报告中进行一些变动;三是明确各级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的时间节点,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集团本部规定股权二级企业的报送时间,股权二级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下属企业报送时间;四是各单位需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因为所属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业务重点也不同;五是需要有后台保障,创建稳定的信息支持系统,加强财务信息的互通;六是建立财务分析报告的评价体系,集团本部应该对各公司分析报告报送时间、质量等情况进行评分,有奖有罚。 (二)财务分析岗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前建立行业对标企业库,在信息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编制财务分析所需的表格,例如:公司结构明细表、收入利润趋势分析表、三率一值测算表、投资收益分红明细表、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明细表、分板块统计表等,以便在获取合并数据及所属公司报告以后能够及时准确的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要点 鉴于投资类集团层面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财务外的背景,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草拟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有必要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能够通用的可理解的语言来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在分析报告的格式方面建议选取总—分—提示的大框架进行阐述,有利于集团的经营者们能够看头看尾及能基本掌握公司经营的主要情况,具体要点说明如下: (一)总括部分财务分析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应简明扼要的对集团整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描述,主要应包括收入利润指标、资产规模指标、利税经济增加值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融资投资情况、经营净现金流量,可以对相应指标的同比环比情况进行分析,这些指标能够在开篇就给决策者们一个公司经营的直观印象。其次可以对公司的合并范围情况以及报告期间新增减少的公司进行描述说明,年度或者季度末还应将纳入合并报表的单位名称、集团持股比例、注册资金、股权级次及主营业务内容编制成表,让经营层们了解整个集团控股公司组织构架的概况。 (二)分项部分1.主要财务指标的行业对标分析。指标可选取国资委上年出具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指标,其中就设有投资类企业的指标。投资类公司主要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对比,可以从各个指标处于行业的优、良、平均、较低、较差的情况看出集团公司四个层面的情况,同比指标也应同样测算出来以便进行对比。以上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要用文字描述来表达。文字描述应分别对集团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描述,处于行业某种水平主要原因是什么,表明公司承担着某种风险或不确定性,应该加强那些方面才能解决或者保持某项操作。2.同行业企业对比分析。选取同行业上市的公司,在其季度报表披露的下月财务分析报告中可增加同行业对比分析。主要是对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净现金流进行对比分析,让经营者们了解本集团在业绩所处的地位。同时应该关注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率、汇率和税率,判断这些因素对集团整体或局部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3.投融资情况分析。融资情况主要从当年完成融资金额、归还金额、新增融资年化利率,存量融资金额、结构、年化利率,以及环比同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将权益类融资还原为债务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测算,并提示风险。担保情况主要从新增担保金额,担保余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担保的结构,即集团内部和外部分部进行分析。投资情况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描述,一是股权投资,即对参控股公司的注资情况;二是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对外发放委托贷款情况;四是内部借款情况,即内部单位发放的统借统贷和调剂资金情况。4.集团控股公司分板块进行分析。投资类集团内部由于行业涉及面广,首先需要跟战略部门或是经营部门把集团的各所属控股公司分为几大类,该板块的划分主要以战略部门的意见为主。其次应该分别对每类板块进行资产总额、净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提取整理。在板块划分时,可能会出现股权二级企业所属的子公司不在其同一个板块内的情况,这时应该采用以末级企业的报表数为基数,上级企业的数据以合并数减去单户数填列出资产和收入利润指标。再次,对整理好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制作图表,例如饼图,让经营者能够直观的看出每一个板块占用资源以及利润贡献产出的情况,同时再对每个板块内标杆企业、亏损企业、重要亏损原因进行逐一分析。5.集团参股企业情况分析。参股企业作为投资类集团公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单独划定一个部分来描述。主要从其当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分红方面来描述,结合各行业的情况、宏观形势,对效益主要贡献单位进行描述,同时对亏损企业也进行问题查找,并重点描述相关原因。 (三)提示与建议该部分是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结论部分,对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来讲更是整个思想的精华的部分。该部分可将以上分项中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从详细的分析中拔高,结合集团战略、企业价值、资本流动等重要问题和风险进行提示。不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逐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必要时提出综合治理建议。在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最后进行提示与建议,有利于经营者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关注到企业重要的信息。 四、注意事项 一份高质量的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除了编制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编制时要点突出,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紧密结合公司战略,重点突出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对集团所涉及的主要行业的信息和相关企业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应该抓住集团在可预见时间内的大致方针政策,领悟集团发展战略,熟悉集团业务,以便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更贴近公司发展要求,同时能够更准确的贴合经营者最想了解的信息,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做财务分析不能仅仅只是财务分析岗位人员自己的事情,还是应该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获得部门其他人员以及部门外人员的帮助。 (二)简明扼要进行论述在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感觉用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但是使用冗余的语言来解释的后果可能适得其反,会让经营者们不知所云。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理清脉络、抓大放小、摒除无关信息、简单描述、对事不对人、不妄下结论。 (三)突出问题及矛盾可持续反映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篇幅可以长一点,语言可以用重一些,必要时可形成专题报告上报经营层。针对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还未得到改善,可以持续进行反映,以便经营层下决心去解决它。虽然同属于投资类集团,但每一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财务分析报告的要点和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只是从一个视角对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要点进行了探究,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许诚秋 单位:云南能投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财务类论文:企业财务发展类型 关键词:财务成长类型成长战略管理销售可持续成长盈利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证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证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和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东财富最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2、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理论分析 在对公司盈利成长和销售成长及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进行总体描述时,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销售成长和盈利成长各分为高于可持续成长、可持续成长和低于可持续成长3种类型。将其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9种财务成长型公司组合。 公司财务成长类型在现实中均存在,并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案例支持。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现实是否存在,而是这些公司能否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成长。因此,有必要对9种公司财务成长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双高成长型公司(Ⅰ)。从短期看,上市公司中,双高成长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分析该类公司均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这是其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至少符合配股融资条件,并且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不断地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第三,公司内部管理效率较高,公司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内部资源能够支持公司的双高成长;第四,配股价格均远高于公司净资产,而同时又能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水平;第五,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较低或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远小于配股增发股票筹资数额。理论上说,只要公司能够维持并满足这些特点,双高成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但实际上,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以及行业成长生命周期影响,长时期维持双高成长是不现实的,现实也极为少见。 持续成长型公司(Ⅱ)。理论上说,该类型公司可以在不利用增发或配股筹资时而长期实现销售和每股税后利润的可持续成长。从较短时期来看,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公司销售持续成长而每股盈利以更快速度持续成长,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成长速度将趋于一致。持续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均处成熟阶段,市场容量较为稳定;第二,公司具备持续成长的条件即税息前资产利润率大于利息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第三,公司分配政策、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从公司发展来看,持续成长型公司持续成长期较长,成长较为稳健,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同。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高成长型公司(Ⅲ)。一个公司要维持可持续销售成长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资源)的支持,否则这种高销售可持续成长是难以维持的。理论上说,销售以高于可持续成长速度的高速成长,其每股盈利成长也应高于持续成长的速度成长(短期内尤其如此),但实际上,该类公司只注重公司规模的“做大”,而没有相应地“做强”,因此,这类公司成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广阔;第二,公司采取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或改变公司资本结构获得了较多的现金资源,使公司销售得以迅速高速成长;第三,公司在销售高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公司盈利未能同步高速成长。所以,该类公司在其销售成长高于盈利成长的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内部管理效率未能短期内改善,其灾难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遭受破产命运。销售高成长、盈利低成长型公司(Ⅳ)与这种类型相似,只是问题更为严重罢了。盈利低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Ⅷ)则居于两者之间。 盈利高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Ⅴ)。理论上说,这种类型公司的盈利成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因而这种成长在短期内因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效应而存在,但在长期内却难以持续。该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少依赖公司外部资源;第二,公司所处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稳健;第三,公司没有利用或极少配股增发股票筹集资本,分配政策较为稳定。因而该类公司可视为稳健型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该类公司可能向持续型公司(Ⅱ)转变。盈利高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Ⅵ)则注重于内部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效应取得公司短期盈利的高速成长,但是,该类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可能更严重一些。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Ⅶ)。销售成长决定盈利成长,因而销售低成长而带来盈利持续成长也只能是短期的,难以持续维持。这类公司一般有3个特点:第一,公司较注重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利用了经营杠杆作用;第二,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公司销售持续成长压力加大;第三,公司分配政策较注重现金股利,而对股本成长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公司最终将向双低成长型企业转变。 双低成长型公司(Ⅸ)。该类公司销售与盈利均处低成长状态,说明该类公司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公司筹资困难,同时也说明该类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也不理想,因而该类公司前景难以被市场看好,正在不断萎缩之中。 3、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财务成长管理的核心是树立可持续成长的战略思想。而公司可持续成长战略要求公司既注重成长本身,更要注重公司成长与公司内部资源、公司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它强调公司财务的协调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存在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在这类案例中,既有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协调持续快速成长型公司,也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协调持续稳健成长型公司;既有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双高成长型公司,也有众多PT、ST为代表的双低成长型公司。分析这些公司,成功公司的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至少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将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放在首位。一个成功的公司其财务成长战略管理首先应强调协调成长。协调成长首先是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协调。短期出现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不同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出现成长差异则容易产生问题。其次是公司成长与内部资源的协调。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必须有公司内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缺少内部资源的支持,公司的成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再次是公司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协调。公司成长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认可,其成长就难以持续。协调是可持续的前提,没有协调成长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因而公司成长管理必须将协调与可持续放在首位。 (2)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每股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一个公司的销售成长不等于公司每股盈利成长。销售成长是手段,盈利才是目的,也就是公司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而现实生活中,“做大”与“做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两者难以协调成长。而当两者成长出现不一致时,有必要进行战略分析,抓住管理重点。公司实际成长也可能不等于可持续成长。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可持续成长率时,必须避免“成长幻觉”,不能为一时成长而得意忘形,而必须审查成长的可持续性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当公司实际成长率小于可持续成长时,必须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与容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内部资源与管理效率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保证,符合可持续成长的条件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没有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容量,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调整公司所处行业和产业结构,提高公司科技含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十五”期间,公司必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公司内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决定公司能否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很多公司失败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或只注重成长而忽视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或超越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制约而盲目追求高速成长。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有条件的,因此具备可持续成长条件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只有具备条件,即有保留盈余,公司才有成长动力。而一个公司要想提高可持续成长速度,就必须借助于增发或配股实现资本的高速增加。因此,高科技公司要实现高成长,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利优势,在其它条件具备时迅速壮大,实现双高成长。 4、基本结论 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时刻审视盈利可持续成长与销售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协调公司财务成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以持续成长型公司为目标。财务持续成长型公司必须确定以销售持续成长为手段,公司盈利为基础,盈利成长为目的,可持续成长为关键的战略指导思想,将销售、盈利、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有效协调销售与盈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财务类论文:财务报告含义和种类 摘要: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导致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分析的需要。而且,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补充和完善。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的初充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使会计报表分析更准确、更可靠,减少中小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现状;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指标分析。基本财务指标主要是根据三张会计报表为依据,通过比率分析达到分析报表的目的。其指标包括盈利比率、偿债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反映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期间费用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管理比率是用来衡量中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分析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中流动性分析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获取现金能力分析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包括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财务弹性分析是指中小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包括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和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收益质量分析是指报告收益与中小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衡量收益质量的指标是现金营运指数。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注重财务指标分析,极少提到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这就给那些经营效益不好的单位管理者有机可乘。他们利用报表分析的不完善,大肆操纵利润,滥用关联方交易以及一些假销售手段等使本来亏损的中小企业变得利润丰富。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必须扩展到审计报告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分析的需要,再以以前的分析体系分析现有的财务报告,有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补充。 1.中小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1)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是指在中小企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如果不实行科学的管理,就很容易形成陈年呆账、坏账给企中小企业造成损失。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坏账政策,以便投资者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资产质量及财务状况。这样投资者可以分析应收款增加的原因、应收账款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 (2)中小企业的存货分析。通过财务报告附注可以清楚地看出存货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原材料存货增加,而产成品存货减少或略有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销售量较大,能产生较高毛利润;如果原材料存货减少,而产成品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衰退期,该产品正逐渐被新产品代替,或者这种产品生产过剩。这样的中小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转移新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财务报告附注还可了解到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情况,如果存货计提的减值准备大,表明可收回金额比成本低很多,存货很可能过时或毁损。 (3)中小企业的营业外收支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支,属于非正常项目,在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时,应注意是否排除这项非正常项目,这就得根据重要性原则,即相对于净利润的比例,比例较大即为重要,应排除。因为它是偶然性因素,不能长期给中小企业带来收益和损失,不排除就会影响分析结果。 (4)中小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关联交易披露最重要的是定价政策和交易金额。关联方为了操纵利润,经常通过关联方来达到某种目标的目的。 2.中小企业的补充财务指标分析 (1)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现率。主营业务收现率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主营业务收入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此指标可以弥补销售现金比率的不足,当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业务量的增长销售现金比率一般都较低,但不是收益质量不够好,而是随业务量的增长,存货和应收项目自然增长的结果。该指标接近117%,说明中小企业产品销售形势看好,相对于购买者存在比较优势,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合理,催账工作得力,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收回现金,保证生产经营顺畅周转,收益质量较高。反之,如果该指标较低,说明中小企业销售形势不佳,或可能存在不正常销售和舞弊的可能性,或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收账不力、收益质量较差。尤其在分析该指标时,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应收账款及营业收入的变化越势,分析该指标在大于117%时,是否是由于中小企业近年来销售萎缩,以前年度的应收账款得到收回而形成的。 (2)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付现比。①主营业务付现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此指标可以反映中小企业现金支付能力,表明中小企业每发生1元的主营业务成本,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如果该比率约为117%,说明主营业务成本基本是付现成本,中小企业没有因购货而形成对销货方的负债;如果比例大于117%,说明中小企业除了支付了当期主营业务成本以外,还偿付了前期拖欠的购货款,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用;如果比例远小于117%,说明存在赊购,对中小企业形成负债压力,可能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商誉。②净收益营运指数。净收益营运指数,是指经营净收益与全部净收益的比值。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收益÷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净收益。净收益营运指数可以评价一个公司的收益质量。非经营收益多,收益质量就差。因为非经营收益的持续性差,非经营收益主要来源是资产的处置和证券交易收益。资产处置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不反映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许多中小企业正是利用“资产置换”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通过证券交易获利靠的是运气。因此,非经营收益也是收益,但不能代表中小企业的收益“能力”。 (3)中小企业的审计报告分析。随着会计信息的复杂化,非专业人士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根据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中的一种审计意见。新晨 一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计报表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要遗漏;报表项目的分类和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因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无保留地表示满意,则会计报表使用者即可按照通常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 二是如果审计意见是保留意见,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在审计报告的说明段)即成为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分析报表时必须予以重点关注。 三是如果出具的是否定意见,则说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者资金变动情况已被严重歪曲,表明会计报表不可信,会计报表使用者提高警惕,减少与此单位发生更多的经济关系,因为风险太高。 四是如果出具的是拒绝表示意见,往往是由于某些限制而未对某些重要事项取得证据,没有完成取证工作,此财务报告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最好与此中小企业少发生经济关系。 财务类论文: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架构设计 (一)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原则 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规则。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与精准度。为提升指标选取质量,指标体系建立者应当遵循如下规则:一是明确系统性规则。这要求指标体系建立者应当针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各类情形来统筹设计各级指标,以确保指标体系能够揭示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营全貌,实现对商贸流通企业的科学、客观评价。按层次性规则来设置指标体系是系统性的内在要求,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在各层指标中突出重点,详述关键绩效指标论述的重点。二是强调指标的经济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考虑指标操作成本,选择具有强代表性的指标以降低对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成本,提升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运作效能。三是强调指标的实践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突出指标的普适性特征,确保在理论上成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切实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可比性是实践性的内在要求,即指标体系应当从统计口径、财务内涵等方面都具有横向与纵向可比性。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广泛吸收国内外商贸流通企业的指标体系设计经验,择优选用指标。 (二)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述指标体系设计规则,本文设计出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该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可细分为四类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下面对指标体系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并指明采用其中若干关键要素的具体依据。其一,商贸流通企业的偿债能力(X1)可以由流动比率(Z11)、速动比率(Z12)和利息保障倍数(Z13)等指标来度量。选取流动比率作为衡量商贸流通企业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其原因在于商贸流通企业的资产运作效能受流动资产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升企业的流动资产利用效率可以增强企业的短期内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通常作为揭示商贸流通企业获利值对企业所需偿付债务额度的覆盖能力。该指标值可以衡量企业偿付其长期债务的能力,故通常作为金融机构给商贸流通企业定制授信额度的依据。考虑到该指标易于受到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的影响,故为稳妥起见,通常选择五年期利息保障倍数作为该指标值。其二,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营能力(Z2)则可由总资产周转率(Z21)、存货周转率(Z22)、股东权益率(Z23)和应收账款周转率(Z24)来度量。这是由于部分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提供商业信贷服务的方式来增加其业务规模,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是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扩张。为此,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加强对外部应收账款总额的控制力度,及时回收应收账款,以此来提升其资金周转效率。利息保障倍数系指商贸流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息税前利润比上利息支出之值,该值可以揭示商贸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本期所需偿付的债务的覆盖程度;该指标值的增加可以提升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其三,企业的盈利能力(Z3)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Z31)、总资产收益率(Z32)及销售净利率(Z33)等指标来度量。商贸流通企业的销售净利率优劣之标准取决于同行平均水平,并受企业所在地区的环境因素影响,故商贸流通企业在采用该指标时将具体的物流功能和主营业务所在地域来分析该指标值。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可有效揭示资产运用效率和资金利用效果之间关系;在资产总规模指定条件下,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商贸流通企业盈利稳健性水平。其四,企业的成长能力(Z4)可以由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Z41)、净利润增长率(Z42)、总资产增长率(Z43)等指标来衡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用以衡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所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商贸流通企业可以据此来针对企业所处的特定阶段来制定相应的财务运营战略。总资产增长率可以揭示商贸流通企业所能控制的总资产规模扩张水平,它代表着商贸流通企业的总体财务运营实力。但在分析该指标时,商贸流通企业应当特别关注于企业资产规模扩张与企业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要在确保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基础上来制定相应的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总规模扩张速度,严防规模的低质量扩张问题的滋生与蔓延。 (三)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设计要点 其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由于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问题属于针对多目标系统的有限评价目标的评价问题,故商贸流通行业中的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主要选用层次分析法。该方法适合于分析商贸流通企业这类定性问题,它通过将财务评价目标分解为若干评价指标的方式来解析式研究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问题;在财务绩效目标分解为指标基础上,评价模型通过对既有指标进行线性加权的方式来将其中信息提炼为对企业财务绩效水平的总评价值。由于层次分析法中缺乏对指标值的量纲进行有效处理,故模型设计者需要运用诸如阈值法、指数法、标准化方法、比重法等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或凸折线型法、凹折线型法、三折线型法等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或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以此来消除不同量纲级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影响效能。其二,以财务成果为依据来检验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运营成果最终反馈为企业的盈利质量(EarningsQuality),盈利质量系对企业盈利指标的本质的揭示,它通过多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以此来测度企业盈利指标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作为较早展开盈利质量研究的学者,Beaver(1982)认为,现金流指标比会计利润指标更能揭示企业的盈利真实状况。除去衡量企业盈利质量的传统指标外,商贸流通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非量化型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盈余质量的影响。例如,商贸流通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企业决策层主要成员变更、突发性企业诉讼事件、会计政策大幅调整、特定专利技术的突破等事件,都会导致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盈余水平的大幅波动。针对这类特殊会计事项,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财务绩效综合评价者则应对该报告附录做深入分析,厘清财务报告中影响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要素,据此来修正前述的财务绩效量化评估结果,保障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析要点 (一)强化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信息披露 其一,强化财务绩效指标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化同行评价结果的指导性。从行业角度来分析,对单一的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缺乏足够的指导价值,加强对商贸流通行业的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有助于客观分析特定商贸流通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此明确该企业的财务系统在商贸流通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策略来提升该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其二,加强跨部门协作来强化商贸流通企业财务数据披露效果。由于当前多数商贸物流企业并非上市公司,在缺乏市场投资者要求企业公开财务数据的压力下,既有的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公开存在着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完善等诸多弊病有待改善。再者,虽商务部、统计部门对于商贸流通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的披露有硬性要求,但各家企业出于维系本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机密考虑而尽可能降低其财务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强度。为此,针对当前诸如税务部门、工商质检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各类行政职能部门都掌握了关于商贸流通企业的部分财务数据的事实,政府商贸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协力打造商贸流通行业财务信息平台,将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数据汇集在统一平台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商贸流通行业财务数据查询系统。 (二)优化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配套制度 其一,财务预算管理优化资金配置的指导思想。财务预算管理是支持商贸流通类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为此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建立涵盖预算方案制定、预算计划执行及预算结果考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应当包括商贸流通企业的预算支出模块,还应当将预算前的融资计划和随后的资金运用阶段的统筹来考虑,实现以提升企业整体财务运作绩效水平最优化为目标的全局战略最优化结果。考虑到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部门所面对的主要财务预算风险是企业财务部门对潜在的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不足问题。为此,商贸流通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财务智力,运用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财会人才来帮助商贸流通企业压缩预算风险敞口。其二,强化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预算定制策略。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定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财务预算制定的基础,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在考虑企业内外部财务环境的基础上,并考虑到企业的前期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来统筹制定企业的财务预算方案。此举有助于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渠道、确保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确保企业的资金链运作效能,为保障企业财务绩效目标的实现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当前我国政府正运用产业政策来鼎力支持商贸流通产业,为此企业应当从政策、市场、金融和技术等方面来统筹考虑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财务绩效考评来挖掘企业的财务绩效问题,以此来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并进而促进企业的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三)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其一,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强化对企业现金流资源的动态调配策略。由于当前商贸流通领域的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商贸流通企业在基建、装备、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较高,这严重威胁了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安全。为严控商贸流通企业出现的现金流短缺风险,一般的做法是增加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资源的预留量,以此来平抑现金流风险。但该策略在降低现金流缺口风险的同时亦将同步增加商贸流通企业的资金运用成本。为有效协调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配置水平和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等双重目标,商贸流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业务类型和资本结构特征来确定企业的现金流需求水平,并通过对现金流的动态配置策略来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其二,加强对各财务项目的资金占用成本管控力度。商贸物流企业的项目资金占用成本系指企业为维系其运营系统而支付现金的融资成本。这部分资金成本可用商贸流通企业为获得不同投资品的投资收益而需支付的机会成本来衡量;为计算的便利化考虑,以银行业基准年贷款利率来计算该项成本。商贸物流企业若想提升其资金占用成本管理效能,首先需要破除传统的资金管理理念,将资金占用成本管理工作的各方面都纳入到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体系中,建立具有可操性的资金成本管理系统。其次,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建立对资金占用成本相关活动的绩效考评体系,对于严格执行绩效考评制度的部门及其员工要给予有效激励,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财务资金占用成本管理活动。最后,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加强财务活动的过程管理,对企业运作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各类工料、辅料及相关人工费、管理费用等项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影响各项目资金占用成本的关键要素并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财务治理。商贸流通企业还应当对不同时期的同一业务的财务资金占用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导致当期财务资金占用成本升高的主因,并通过完善财务制度的方式来及时消除该威胁。 作者:杨 敏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财务类论文:商贸物流类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从运营成本角度分析,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拓展商贸物流产业企业与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并籍此来增进其潜在的市场空间,在简约化商贸物流产业业务流程环节的基础上切实降低其物流成本。但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由于互联网技术在商贸物流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介入水平不足,商务活动与物流活动二者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导致物流企业难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有效配置电子商务企业的订单。如何在保障物流服务消费者满意度水平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组织管理效率,以此来强化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并降低其财务运营成本,是互联网时代商贸物流企业所需直面的重要问题。 一、商贸物流类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商贸物流类企业的投融资风险 商贸物流企业的业务活动主体部分是由资金链、物流及信息流交汇构成,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是周期较长,初始投资金额较高且资本金回收周期较长。部分商贸物流企业的基建项目因其长投资回收期而难以获得来自商业银行的正常利息水平的贷款支持,从而转向了其它较高资金成本的融资渠道,这就间接抬升了商贸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削弱该基建项目建成后的收益率和盈利能力。部分规模较小的商贸物流企业在将其有限资金投放在诸如物流基建或其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长收益领域上之后,因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中。部分中小型商贸物流企业试图通过借贷高息资金来缓解短期资金紧张的问题,但由此导致其经营性现金流难以支持由其筹资成本高涨所带来的负现金流,由此将商贸物流企业推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再者,部分商贸物流企业试图以权益性资金来替代高成本的债务性资金,这种财务策略固然可以让商贸物流企业避免短期内的本息偿付压力,但却为企业的控制权丧失埋下了伏笔。若权益性资本金投资者来自于潜在的竞争对手或恶意收购者,则将导致企业管理层因失去控制权而降低其努力经营企业的意愿,这对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提升是不利的。 (二)商贸物流类企业的资本结构风险 从行业财务比率角度分析,商贸物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通常高于同类行业企业。在外部融资成本水平不高于商贸物流企业的既有利润率水平的前提条件下,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值可以让商贸物流企业获取较高的财务杠杆收益,这一高财务杠杆的财务安排可以有效提升商贸物流企业的权益资本的盈利能力,进而增进其股东收益率水平。但从财务安全角度分析,高财务杠杆的财务安排措施会增加其总资产价值风险,在外部市场平均利润率水平发生激烈波动时,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将陡增。外部环境推动其财务总体风险增加的同时,其企业财务报表上反映的权益净利率水平将会走低,由此产生的净收益水平下降问题将增加商贸物流企业偿债风险。从资本结构角度来看,财务杠杆指标偏离均值会给企业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面而言可以有效提升商贸物流企业的自有资金利用效率;而负面而言则会在提升自有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加其自有资金亏空风险。考虑到作为其主要客户群的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绩效波动性较高,这将导致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安全易受互联网市场环境所引起的短期收益率波动的影响。保留足够的现金流来应对突发性财务风险是可选的思路之一,但考虑到企业需要为该份应急现金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故从财务成本角度来看这一方案不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三)商贸物流类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企业偏好于采取轻资产战略与非核心业务外包战略相融合的运营思路,这给予具有重资产特征的商贸物流企业以大幅拓展业务规模的良机。但由于商贸物流企业在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领域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且投资资本回收效率较低,这将给商贸物流企业的资产流动性提出新挑战。再者,考虑到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尚处于从风险投资机构融资的阶段,多数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展期并无确定性。为将这部分电子商务企业纳入到商贸物流企业的业务伙伴圈内,商贸物流企业需要制定商业融资计划,即向该类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预先垫付物流服务费用的方式来争取该块市场份额。这种出于稳定客户目标的财务战略固然有利于商贸物流企业拓展市场,但不排除部分缺乏商业道德或陷入突发性经营困境的电子商务企业会拖欠商贸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从而降低商贸物流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提升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部门运营成本。若商贸物流企业在执行债务资金展期计划后仍无法收回该款项,将会急剧增加其坏账几率,威胁商贸物流企业财务系统安全性。 二、创新“互联网+”商贸物流类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探索柔性财务管理模式 其一,落实商贸物流企业融资环节的柔性管理。商贸物流企业的业务活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来自于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财务运营质量的随机波动的影响。在具体融资活动过程中,商贸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外部融资环境和融资条件来制定符合企业融资需求的财务政策,并对该项融资业务实施柔性化管理措施。柔性化融资管理措施要求商贸物流企业在为业务拓展而筹措资金时,需要动态调整资金筹措总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时点,有效避免因筹资时点安排不当而引致的债务资产错配问题。在筹资时点选择上,商贸物流企业应当统筹考虑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比例,通过合理配置资本结构的方式来确保资本结构与债务偿付时间的一致性,通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弹性水平的方式来确保商贸物流企业资本结构柔性水平,使得企业可有效保障资本结构内部诸要素之间比例的有效转换,以此来遏制资本错配风险。商贸物流企业还应当灵活控制资本筹措时间与资金投放时间,通过在关键投资节点卡位融资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闲置资金比例,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有效化解商贸物流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性资金链紧张风险。其二,加强商贸物流企业投资环节的柔性管理水平。商贸物流企业的投资决策有效性受特定投资环境的影响,当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商贸物流企业需要对该项投资做出必要调整,以适应新的投资市场环境。例如国际能源市场利好会驱动商贸物流企业燃油成本上涨,商贸物流企业需及时响应环境变化,对其之前预订采购的使用燃油的物流配送装备计划做出调整,转而采购诸如LNG型车辆来替代原方案,以有效控制该项物流装备投资活动全生命周期成本。再者,在具体投资项目进行过程中,商贸物流企业应在方案执行前预先准备多套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并根据外部环境来调整其所选用的投资预案内容。例如,在投资方案执行过程中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对基准利率做出调整,这将影响商贸物流企业基于净现金流方法计算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商贸物流企业应及时研究基准利率调整对既有投资方案的影响水平,转而通过调整其资本结构的方式来优化该项投资方案的融资模式,用低成本资金替代高成本资金,从而有效管控因基准利率调整而引致的投资风险。 (二)创新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其一,制定适应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配套制度。互联网时代的绿色物流管理理念受到学界及实业界的普遍关注,这种基于环保竞争策略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若要被有效落实,需要管理层从制度和标准成本层面着手来完备该体系。由于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基于企业的历史经济活动信息来开展的,传统的会计系统本身并未专门针对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低碳型经营活动来设计特殊的核算方法。为此,商贸物流企业需要从会计要素层面来专门设置若干绿色会计要素并对之进行计量和确认,编制绿色物流财务报表并对商贸物流企业内部的绿色低碳型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披露,这是在商贸物流企业内部推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制度基础。在具体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在充分计量其绿色物流经济活动的同时,还要将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考虑在内,将影响商贸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要素纳入到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事项中。例如,将燃油价格、电力驱动车辆采购价格等影响商贸物流企业财务绩效的关键要素纳入到商贸物流企业财务绩效考核体系中,从而更加精准的评价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绩效水平。其二,实施针对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财务激励措施。商贸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对绿色财务措施给予激励,各级政府可以在政府采购的部分标单中明确规定那些拥有绿色财务资质的商贸物流企业方可参与竞标。为鼓励商贸物流企业积极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可携手行业协会来规范实施绿色财务措施的绿色财务认证标识,采取外部审计措施来规范商贸物流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采取绿色财务管理行动,并引导商贸物流企业采取积极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时向外界反馈其绿色财务实施效能。再者,从商贸物流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商贸物流企业可设立专项启动经费来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对于积极响应企业决策层号召而采取绿色财务管理措施的二级部门,商贸物流企业可对其给予合理奖励,以经济激励的形式来形成各级部门积极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的氛围。商贸物流企业还应当采取精神激励措施来积极营造绿色财务文化氛围,打造支持绿色财务管理的新财务价值观,从根上变革商贸物流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使其形成自律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的自发性。商贸物流企业还应当对绿色财务相关人员展开专业技能培训,将环境会计、低碳会计等财会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绿色低碳财务知识及相应的实施准则和操作技法传授给财会人员及相关员工,使其从知识到意识都具备充分落实绿色财务的能力。 (三)实施动态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其一,筹资环节的商贸物流企业动态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动态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是商贸物流企业应对“互联网+”时代商贸物流财务风险敞口扩大和风险爆发频率增加的一种有效手段。信息化条件下的商贸物流活动的风险与日俱增,故商贸物流企业应当采取动态措施来管制各类财务风险事项,依据财务环境的变化趋势来相机抉择更为恰当的风险管控措施。针对筹资环节的财务风险,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及时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并根据当前客户结构和业务类型来预测远期债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商贸物流企业可以制定适合本企业业务结构需求的恰当资本结构,用动态适应财务环境的均衡资产负债率来提升企业的债务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权益资金增值能力。再者,商贸物流企业还应当优化货物流转速度,通过建立健全资金回收制度体系的方式来加快货款回收速率。这种加强商贸物流企业内现金集中管理制度的管理思路有助于提升企业统一调配稀缺现金资源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商贸物流企业防控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其二,投资环节的商贸物流企业动态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在做出重大投资决策之前,商贸物流企业应当从财务风险管控角度来对投资项目做预评估,在全方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对该项目做综合评判。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暴露出的风险事项,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在加强投资预案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理性预期项目远期收益水平。为防控个别投资项目的不可测风险,商贸物流企业应当通过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策略的方式来规避由市场系统性因素所造成的风险问题。再者,针对部分企业因信用水平不足而缺乏足够的融资能力问题,商贸物流企业可通过规范融资担保的方式来提升自身信用水平,进而增强融资能力并有效分散融资风险。 作者:李璐宇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财务类论文:投资类集团公司财务分析要点探究 【摘要】针对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涉及的行业尤为复杂,如何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交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对集团经营者利用该财务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讲起,围绕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编制准备工作、报告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集团经营者提供高效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内部管理竞争力。 【关键词】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准备工作;报告要点 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现在的集团公司,特别是投资类集团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庞大,通常跨地区、跨行业,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子、孙公司众多,管理链条较长。如何才能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经营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战略选择,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过去、现在的经营成果有充足的认知和反思,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一、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公司的经营情况、资本运作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而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与一般企业的差别较大,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类集团公司由集团总部、产业子集团和成员单位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本投资,产业子集团是二级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产配置,成员单位是经济实体,核心职能是业务运营。投资类集团公司核心在于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针对这一的特征,财务分析报告应更加关注集团的战略目标达成、企业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二是由于投资类集团公司下面的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管理链条较长,以至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的进行报送,各企业报告侧重点不同,且上报的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三是投资类集团公司重点关注股东财务是否保值增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避免陷入经营管理细节的分析中去。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准备工作 (一)注重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 一是需要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普及,让每一个所属单位都能够重视,注意财务分析和实际业务进行紧密联系;二是需要设计分析的格式,分析格式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方便归纳汇总,各公司也可根据自身行业和业务的特点在分析报告中进行一些变动;三是明确各级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的时间节点,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集团本部规定股权二级企业的报送时间,股权二级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下属企业报送时间;四是各单位需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因为所属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业务重点也不同;五是需要有后台保障,创建稳定的信息支持系统,加强财务信息的互通;六是建立财务分析报告的评价体系,集团本部应该对各公司分析报告报送时间、质量等情况进行评分,有奖有罚。 (二)财务分析岗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提前建立行业对标企业库,在信息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编制财务分析所需的表格,例如:公司结构明细表、收入利润趋势分析表、三率一值测算表、投资收益分红明细表、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明细表、分板块统计表等,以便在获取合并数据及所属公司报告以后能够及时准确的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要点 鉴于投资类集团层面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财务外的背景,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草拟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有必要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能够通用的可理解的语言来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在分析报告的格式方面建议选取总—分—提示的大框架进行阐述,有利于集团的经营者们能够看头看尾及能基本掌握公司经营的主要情况,具体要点说明如下: (一)总括部分 财务分析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应简明扼要的对集团整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描述,主要应包括收入利润指标、资产规模指标、利税经济增加值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融资投资情况、经营净现金流量,可以对相应指标的同比环比情况进行分析,这些指标能够在开篇就给决策者们一个公司经营的直观印象。其次可以对公司的合并范围情况以及报告期间新增减少的公司进行描述说明,年度或者季度末还应将纳入合并报表的单位名称、集团持股比例、注册资金、股权级次及主营业务内容编制成表,让经营层们了解整个集团控股公司组织构架的概况。 (二)分项部分 1.主要财务指标的行业对标分析。指标可选取国资委上年出具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指标,其中就设有投资类企业的指标。投资类公司主要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对比,可以从各个指标处于行业的优、良、平均、较低、较差的情况看出集团公司四个层面的情况,同比指标也应同样测算出来以便进行对比。以上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要用文字描述来表达。文字描述应分别对集团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描述,处于行业某种水平主要原因是什么,表明公司承担着某种风险或不确定性,应该加强那些方面才能解决或者保持某项操作。2.同行业企业对比分析。选取同行业上市的公司,在其季度报表披露的下月财务分析报告中可增加同行业对比分析。主要是对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净现金流进行对比分析,让经营者们了解本集团在业绩所处的地位。同时应该关注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率、汇率和税率,判断这些因素对集团整体或局部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3.投融资情况分析。融资情况主要从当年完成融资金额、归还金额、新增融资年化利率,存量融资金额、结构、年化利率,以及环比同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将权益类融资还原为债务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测算,并提示风险。担保情况主要从新增担保金额,担保余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担保的结构,即集团内部和外部分部进行分析。投资情况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描述,一是股权投资,即对参控股公司的注资情况;二是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对外发放委托贷款情况;四是内部借款情况,即内部单位发放的统借统贷和调剂资金情况。4.集团控股公司分板块进行分析。投资类集团内部由于行业涉及面广,首先需要跟战略部门或是经营部门把集团的各所属控股公司分为几大类,该板块的划分主要以战略部门的意见为主。其次应该分别对每类板块进行资产总额、净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提取整理。在板块划分时,可能会出现股权二级企业所属的子公司不在其同一个板块内的情况,这时应该采用以末级企业的报表数为基数,上级企业的数据以合并数减去单户数填列出资产和收入利润指标。再次,对整理好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制作图表,例如饼图,让经营者能够直观的看出每一个板块占用资源以及利润贡献产出的情况,同时再对每个板块内标杆企业、亏损企业、重要亏损原因进行逐一分析。5.集团参股企业情况分析。参股企业作为投资类集团公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单独划定一个部分来描述。主要从其当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分红方面来描述,结合各行业的情况、宏观形势,对效益主要贡献单位进行描述,同时对亏损企业也进行问题查找,并重点描述相关原因。 (三)提示与建议 该部分是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结论部分,对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来讲更是整个思想的精华的部分。该部分可将以上分项中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从详细的分析中拔高,结合集团战略、企业价值、资本流动等重要问题和风险进行提示。不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逐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必要时提出综合治理建议。在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最后进行提示与建议,有利于经营者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关注到企业重要的信息。 四、注意事项 一份高质量的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除了编制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编制时要点突出,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紧密结合公司战略,重点突出 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对集团所涉及的主要行业的信息和相关企业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应该抓住集团在可预见时间内的大致方针政策,领悟集团发展战略,熟悉集团业务,以便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更贴近公司发展要求,同时能够更准确的贴合经营者最想了解的信息,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做财务分析不能仅仅只是财务分析岗位人员自己的事情,还是应该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获得部门其他人员以及部门外人员的帮助。 (二)简明扼要进行论述 在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感觉用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但是使用冗余的语言来解释的后果可能适得其反,会让经营者们不知所云。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理清脉络、抓大放小、摒除无关信息、简单描述、对事不对人、不妄下结论。 (三)突出问题及矛盾可持续反映 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篇幅可以长一点,语言可以用重一些,必要时可形成专题报告上报经营层。针对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还未得到改善,可以持续进行反映,以便经营层下决心去解决它。虽然同属于投资类集团,但每一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财务分析报告的要点和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只是从一个视角对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要点进行了探究,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许诚秋 单位:云南能投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关于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问题分析 摘 要:铁路运输安全是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铁路运输安全问题频出。针对铁路运输安全问题,本文研究了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存在的不足,从“人”“机”“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影响,提出了铁路安全管理的举措。 关键词:铁路运输 安全 问题 引 言 铁路运输安全是铁路运输系统的核心目标,是铁路运输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铁路运输必须始终坚持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近年来,随着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和广泛提速,并且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给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对铁路运输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铁路运输安全形势波动较大,重大、特大事故常有发生,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其不适应。 1.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存在的不足 我国铁路安全面临巨大的压力,形势十分严峻。根据调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给铁路运输造成沉重的压力 我国在逐步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实施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加快,危险货物的运输量不断增加,潜在的安全隐患增多。同时,城市化带动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人员交流频繁,铁路运输的客流量显著增加,运输负荷较重,铁路运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地质灾害频繁造成众多事故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近年来的灾害较多,如洪水、地震、山体滑坡造成路基坍塌、桥梁断裂、线路中断。这给铁路运输安全造成重大隐患。自青藏铁路运营来,如何保证在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雷电频繁、常年风沙下稳定安全的运行,也是铁路安全工作的一个难题。 (3)管理体制改革给运输安全带来诸多挑战 自2005年铁道部实施全路撤销铁路分局,实施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和运输生产力布局大范围调整以来,安全基础建设要不断深化,新体制下的安全管理体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的安全检查监督制度要尽快建立和健全,这些都是新的命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4)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铁路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当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时,安全工作隐患重重。 2.铁路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铁路运输中“人”的影响分析 铁路运输系统人员子系统中的“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在整个运输生产的组织和指挥,运输设备的操纵和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作业计划的拟定和下达,以及环境的适应和优化,都要靠人来完成,人在整个铁路运输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2.2铁路运输中“机”的影响分析 铁路运输系统中的“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总称,如铁路行车系统的线路、车站、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等。铁路运输存在的设备种类多、数量大、整体性强、延伸面广,配置分散、连续运转、冲击剧烈、自然力影响大、设备有形损耗严重,运用中设备监控难度大、故障处理时间紧等不利因素。 2.3铁路运输中“环境”的影响分析 铁路运输系统环境子系统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作业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由于人和机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工作,环境不断地对人和机产生着各种影响,进而影响着运输安全。 3.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举措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建立高效、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监管的责任 要针对铁路快速发展的实际,认真分析当前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有超前思维的安全管理体系、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而把握安全主动性,向路内、路外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2)预防为主,提高预警,完善安全监管的考核评价机制 要坚持“预防为主,提高预警”的原则,将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扼杀于萌芽。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监管考核机制,逐级开展安全监管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考核,从而促进安全责任的有效落实。要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管考核评价机制。 (3)依法构建社会公众和地方政府参与铁路运输安全监管的途径和制度 铁路运输安全关系到沿线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社会公众有对安全保护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管权。如发现有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的行为,应该向监管机构或者政府部门报告,铁路部门应该依法接受社会公众对其安全工作的监督。 (4)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不搞形式主义,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从实际出发,完善、补强安全管理体系,并做到适用、可操作。要认真研究各个岗位、作业环节的关键点,同时对关键点实施有效的对策措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待不同时期、不同情况要把握方向,不能一概而论,避免走向两个极端。 同时,要加强职工业务学习,对职工业务进行有计划、分步骤定期培训考试,使职工业务素质稳步提升。并且,要坚持优胜劣汰原则,通过竞争上岗、职工评议等各个方面综合评定职工,实现优胜劣汰,增强职工危机感,促进职工业务素质提高强化其安全意识。 4.总结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要取得并保持其优势,就必须在改善服务质量和保证安全上下功夫,其中安全是基本前提。我国铁路运输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并在工作中存在不足,但铁路系统自上而下的工作及改革不可磨灭。本文针对铁路安全的分析和建议,可以为铁路安全运营提供一定的参考。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浅谈铁路运输安全 摘要:铁路运输是目前我国采取主要的运输方式,因此,它的运输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切实采取可行措施提高我国铁路运输安全。本文以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为基础,提出了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对策 一、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 铁路运输是一项受到铁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行业,但是,所以从铁路的内部和外部两个主要部分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一,铁路从业人员的个人原因影响铁路运输安全。铁路运输从业人员的个人过错是造成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从铁路运输的综合情况来看,从业人员的个人原因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主要是,铁路的管理者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并不严格,而且对运输过程中一些细节事物也不予以重视,而且管理人员对铁路运输的管理不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以致对运输中的所有人员的工作实施细则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人员也缺乏铁路运输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使得在运输中出现突发问题无法给以技术解决。最后是对铁路运输中的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谁是主体的问题给以混淆。使得人员的主观原因严重威胁到了铁路运输安全。 第二,铁路运输设备陈旧或更新影响铁路运输安全。铁路的修建和铁路列车的设计都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同样,他们的使用时间也一般较长。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这些运输设备没有经过及时的维修,难免出现失控的现象而出项安全问题。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型的铁路运输设备不断的出现,而面对这种情况却往往缺乏高技能与素质的人员,而原来的使用、维修规范无法适用于新型的铁路运输设备而导致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会导致铁路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完善的解决,进而影响到铁路运输的安全。 第三,铁路运输相关的外部因素影响铁路运输安全。上面的两种影响因素都是从铁路的内部角度进行分析。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铁路运输的自然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是指铁路在运输的过程中遇到的天气问题,其中隐含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导致铁轨出现故障进而导致铁路运输没有安全保障。而社会环境就是在投入铁路及列车建设时的投入资金和技术原因,这些从根本上影响着铁路运输的安全。此外,还包括铁路和火车在使用过程中的检修和维修。这种影响因素是影响铁路运输的外部因素,同时也是从客观角度而谈的。 二、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所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大量铁路的修建,也发生了很多大型的铁路安全事故,其中还包括了铁路客运运输,而且从我国对铁路运输安全的调查数据中我们也可发现,我国在铁路运输安全的保障方面还很薄弱,存在着很多影响运输安全的隐患。 第一,铁路运输安全意识淡化。不仅是铁路,很多运输方式中都存在着安全意识淡化的问题,在人们的认知中,都是认为铁路修建技术是先进的,而设备也是最新型的,所以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人们在行车运输途中在思想上和心中并不存在过度的安全意识。进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会有所简化,甚至根本没有安全保护措施。最为严重的是一些铁路的从业人员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也不加以重视。这种现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导致在铁路运输真正出现安全问题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保。 第二,对铁路运输事故等安全问题处理不及时。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常常见到,都是在危险真正出现后才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然后派出大量的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暂时性的引起了重视。而且在对安全问题的处理也都会随着事故的发生而延后,而且在善后的过程中对相关人员的处罚也不到位,以致他们今后仍会对安全问题松懈。因此,对铁路运输事故的处理不及时的长期发展会使一些员工对安全问题产生麻痹,即使发生事故也漫不经心,导致安全保障滞后。 第三,对铁路运输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在铁路运输中,往往都是采用形式单一,操作简单的管理方式,但是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也不再适用。因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现代铁路运输管理使得信息传递滞后,而且对于管理目标缺乏考核标准所以无法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第四,缺乏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相关奖罚制度。任何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都要从人的角度入手。而对于目前我国的铁路方面却缺乏严格的强制制度,致使人员松懈。尤其是对相关事故处理人员实施的惩罚不到位,使得这些人员很快就会忘记自己所受到的处罚而无法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隐患问题。 三、解决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铁路运输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积极的采取措施给以解决,以下就是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几点对策。 第一,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的安全理念。尽管制度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但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就要从人的角度入手,即是提高人们对于铁路运输安全的理念。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首先可以对人们进行适当的安全指导,使铁路从业人员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乘客,要加强他们的安全乘车意识,将他们的安全意识与道德行为及逆行那个统一,以对铁路运输安全起到最基本的保障。其次,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法律,用强制性的手段来为人们进行安全教育,但是在实施法律的同时并不提倡忽视情的作用,因此要做到寓情于法,在以“法”为主的安全教育中,融入情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够将群体的氛围相互融合。 第二,实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有了安全制度作为指导,还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将安全问题充分的融入管理方式中,不仅使铁路运输的从业人员和乘客意识到安全保障,同时也能够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而实施安全管理机制就是要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旧的管理观念,指导铁路人员能够积极的融入到铁路安全的保障中,同时要建立全方位的信息传递模式,使铁路运输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上层管理人员中以便进行解决措施的制定。 第三,提高铁路运输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铁路安全建设同时也是人文素质的建设,而铁路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铁路的服务质量,所以只有从铁路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入手,才能够使铁路安全素质的得到全面开展和建设。同时,铁路人员素质的提高也会转变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动力,而且专业而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在面对铁路事故时也能够从容面对,在保证自己冷静的同时帮助乘客冷静下来,再进行适当的自保措施。 第四,重视已发生事故的相关信息。铁路的个性工作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对于以前发生的事故的相关信息可以为今后避免出现相关的安全问题提供信息。对事故发生的相关数据也会为事故处理技术的提高提供依据,并能够将事故发生的责任分摊到事故的直接人员。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指导铁路运输提高相关方面的管理,使事故的发生原因更加准确而客观,以减少出现类似的问题。 总之,铁路运输要有安全方面的保证,在运输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只有效率及速度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将铁路运输的安全服务提高上去,才能够保证铁路运输快速发展。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我国铁路运输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影响因素;安全分析;解决建议 一、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运输从业人员主观过错的影响 运输人员主观过错方面的影响因素,是造成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最大隐患。目前,铁路运输从业人员主观过错影响安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管理者抓安全工作管理不严、作风不实;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较为普遍;人员素质不高,思想、情绪不稳定;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摆正。 凡事都应遵循法规、准则,安全也不例外。幸福和痛苦,仅在一念之差,只缘于你触碰了那本不该碰的“高压线”。安全关乎你、我、他,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有可能以你、以我、以他,甚至更多的无辜生命为代价,在岗一天,就要尽职一天。岗位上的一时疏忽,也许留给你的是一世的苦痛与不幸。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纵观历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事后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取得教训,大多都是因为人的安全意识未到位、物的隐患未消除系列问题所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不管是什么,但都不是大家所愿的。 既然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放任问题而不顾,一味地追究责任,急于惩处责任人。对于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推诿卸责,相反地,应该理性面对,有所担当,敢于担负责任;遇到问题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将伤害减至最小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将伤害和损失减至最小范围内。 从以往发生的事故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出或者看到当下发生事故的身影。我们无法做到未卜先知,却可以通过事后所总结的经验教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我们日后不再重蹈其覆辙。 安全问题要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重复讲,坚持用常态化的教育牢固人的安全意识,用铁一般的制度保证安全弦紧绷,用刻不容缓地执行保证安全责任的落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当我们有时听到看到工作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因偶尔一次疏忽而瞬间消逝的时候,无不为他们感到惋惜。如果他们在工作是能注意一下,旁边有谁提醒一下,也许,许多事故可以防范,悲剧就不会上演。然而,没有也许,一次的疏忽将会让你后悔终身。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惨痛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事故也许会在某天不期而遇。 责任重于泰山,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制度的缺失,而是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管理安全工作的不到位,将责任落实工作作为主题,可谓是切中要害。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应着力完善安全责任制,保障安全责任传递到岗、落实到每一个人,同时,努力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对外协队伍的管理,强化组织绩效考核促进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思想保障工作。 总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对自己的安全责任做到心中有数,实时掌控,那么安全就一定有保证。 (二)运载工具和运输设备失控的影响 是指铁路运载工具、运输设备和铁路行车设备,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危机铁路运输行车安全的情况:铁路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较快,运输设备更新较大,而现场人员的技术素质跟不上,同时,一些新上设备缺乏相应的使用、管理、维修制度,责任不落实等;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线监控技术的成熟,真正意义上的设备问题越来越少,而从业人员问题、管理制度落后等因素则成了安全失控主因素。 (三)铁路运输外部环境突变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比如高速、重载给铁路运输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衍化出一系列的课题;再比如青藏铁路的高寒、高原环境等也给铁路安全运营带来许多可变因素。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危及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情况: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异常的自然环境都会危及铁路行车安全,并诱发安全事故。二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的建议 (一)安全目标责任制度 每年初制定年度安全管理工作安排,确定全年安全目标并下达全年安全工作要点及制定实现安全目标的推进计划和保证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岗位和个人。 (二)岗位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1、“一岗双责”,即各级行政(业务)干部和班组长,在负责抓好安全管理的同时,负责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2、“一班全程”,思想工作制度,即班前看情绪,思想工作做在先;班中作业看表现,互相鼓励多提醒;交班看小结,找准问题有措施。 (三)安全教育制度 各站段每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季节性防范、违章违纪分析等安全教育活动。 (四)安全信息反馈分析和通报制度 各站段根据事故的种类建立信息的反馈途径,将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送到领导手中,以便做出及时处理,应对突发事件,事后要有安全通报。 (五)干部职工技术业务培训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强化作业标准化的落实,增强干部的管理水平,干部以科室为单位组织业务学习。 (六)班组管理制度 由车间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班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双达标”一体化考核办法及班组长考核办法;针对行车工作的季节性特点提前进行各工种的专题培训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双达标一体化考核”,竞争上岗。 三、建设贴合实际的铁路安全文化 (一)提升安全管理理念 1、通过安全文化的引导,使各岗位工作人员把安全生产的价值与自身的 劳动价值和人生价值统一起来,建立起崭新的安全伦理道德和行规范,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2、提升“法情并重”的安全管理理念。“法”与“情”都有着其本质的文化特征,以法为重心的管理,反映的是“个人本位”的文化特征,而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其文化特征是“人伦本位”,是以道德精神为背景,讲究群体氛围和群体关系,重视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和奉献。 3、提升“无为而治”的安全管理理念。“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强调自我管理,主张人在法规条文的规范下,尽情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二)创新安全管理机制 有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作保证。机制创新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突破思维定势,引导职工们积极地为企业的安全工作献计献策,从而形成一个富有实效性的、多元化、立体化、全员化、自约化的安全管理机制。 (三)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铁路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建设。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铁路安全科学技术的繁荣。铁路安全科学技术要转换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生产力,就要利用安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提高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唯有不断提高铁路安全科技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 (四)营造安全的氛围 要在工作的各个部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建立起职工共同的安全需求和价值取向,使每名职工将自己的行为自然地用安全文化进行规范。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注重抓好3个环节:日常性的安全文化活动要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要与车务段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安全文化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着眼持久。 四、研究结论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要取得优势,就必须在改善服务质量和保证安全方面下功夫,其中安全是前提!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淮北矿业集团铁路运输处车务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文章就淮北矿业集团原有的站场、线路、信号等设备的新换代施工情况,论述如何在保证生产施工两不误的前提下提高安全管理系数方法。 关键词:既有线 施工 安全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大投入、大开发、大跨越”战略的实施,淮北矿业集团原煤的产量与运量不断提升,矿区铁路原有的站场、线路、信号等设备已渐趋老化,有的设备已进入淘汰期,需更新换代,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尚需进一步完善,矿区铁路运输能力已不能满足运量的需求。这些问题制约着矿区铁路的发展,从长远利益来看,既有线技术设备的施工改造是为了扩充运输能力,改善行车和运输环境,施工与运输二者的出发点及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既有线上大量的技术设备改造施工,影响到一定的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给铁路运输的安全生产构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干扰了铁路正常的运输组织秩序,对铁路安全控制,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既有线改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对矿区铁路原有的站场、线路、运输设备等进行改建是在运输不间断、车流不断增加、任务不断加重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则凸现出施工与安全、施工与运输生产的矛盾。为保证施工与运输生产顺利完成,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强化施工与安全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施工与运输、施工与安全、施工与效益矛盾突显出来。分析施工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一下两方面: 1、运输组织方面 车站站场技术改造工作持续时间长,单线区间封锁施工都会造成铁路通过能力下降,影响运输生产。作业人员对新设备操作方法不熟练,影响设备能力的发挥,装运施工材料的车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卸空,占用部分线路,影响着运输生产和机车运用能力。 2、运输安全方面 在站场技术改造未全部竣工前,车站不可能制定出完善的《车站行车工作细则》,新旧设备作业办法造成作业方法不完善或不断修改、新旧设备同时会交替使用、作业办法变更频繁,易造成作业人员麻痹大意,甚至错误操作,增加了人为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影响安全生产。 二、施工前期的组织准备工作 在运营线上进行改造施工不同于修建新的铁路线路。施工现场的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机械,长期处于作业的动态中,对行车安全构成的危胁很大,一但放松管理,侵入列车运行线的限界,就会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所以既要考虑工程自身的质量要求、工期要求,又必须考虑施工对运输效率、运输能力的影响,施工对货运组织、行车组织的安全,严格限制机械作业区域,加强对操作手的安全教育和相关培训。 编制一个安全系数大、对运输效率和能力干扰小、充分发挥施工单位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力,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的最优施工组织方案,是既有线上施工的首要任务。在研讨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的过程中,车务须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严格把关,施工单位应反复与使用单位协商,使用单位在关键技术改造工程要提前介入,从安全的角度,从运输效率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即在施工方案设计前,就与施工和设计部门联系共同商定施工方案。全面了解施工方法以及时间为序的具体安排,掌握参加作业的人员情况、机械情况,从而了解对行车、客运、货运组织的影响范围。根据施工项目影响安全运输的范围及不利因素,按轻重缓急安排施工项目,拟订出最优作业方案。对参加施工作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特长进行分析,采用最佳配置,实现分工负责制,定人、定项目、定工作量。为缩短每次施工作业时间。安全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根据施工特点和施工中发生的问题,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反复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为顺利施工打下基础。平衡好施工、安全、运输三者的关系,在保工期、保工程质量,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对运输干扰,效率服从安全、工期服从质量,以安全为核心。 三、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 有了优化的施工组织方案以后,就等于明确了施工对运输的影响范围,接下来车务部门须经分析影响范围,结合有关办理行车的命令和货运业务办理的具体情况来确保安全的安全防范措施。 1、行车安全组织措施 因施工的影响,站内列车或调车信号部分或全部停止使用,有关道岔的操纵和加锁的方式的改变,即站内联锁条件的变化;因施工的影响,区间信号部分或全部停用,列车放行方式的改变,即闭塞方式的改变,由此带来了大量的非正常行车。 对于大量的非正常情况行车应从以下作业环节上,为保证规章、制度得到落实而制订的细化措施。首先,在施工前施工领导人必须办理要点手续,并将双方必须将施工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在得到行车调度员的同意施工的调度命令后,方可施工。其次,确保接发车进路正确的措施。进路简言之,就是列车站内运行的径路,在非正常情况,列车进路上的道岔都处于或部分处于失去联锁的状态,即道岔的开通方向,道岔尖轨是否密贴,列车经过时是否会中途转换,从设备本身都不能保证列车运行安全,需要用人工控制的方法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这就要求我们有严格的组织措施。我们主要的做法就是“双确认制度”和“站务人员跟班制”即一人作业,一人监控。在扳倒员进行作业的过程中,站务人员现场进行监督确认。进路上出问题必是车毁人亡,轻则也是脱线、掉道,后果十分严重。 2、现场管理组织措施 施工现场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如果施工现场出现任何问题那都将给我们的安全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和事故。抓好现场组织管理,严格监控现场施工作业不超越区域,不超时限,不论机械作业,还是人力作业不得超出影响行车运输的预定作业范围,必须设有现场负责人进行防护,现场负责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认真负起责任。在我处站改过程中充分发挥值班站长负责制。由值班站长以及处段质检小组人员组成的现场负责小组,能够确保关键岗位、关键作业环节有人监控。 努力保证夜间照明。为了减少施工对运输组织的影响,经常会组织夜间施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证良好的夜间照明。但是有的时候由于施工的原因常常会出现照明停用,要做好临时照明的超前准备工作,照明要充足,在这方面要舍得必要的投入。要做好各方面的应急预案。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和车站设施,货流的具体情况,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以外伤害的隐患,做好应急处理和预案。 3、 现场监控安全措施 强化现场监控力度,这一环节是确保安全的关键中的关键,是个核心环节。施工前必须做周密、细致的调查,认真核对图纸、配线;施工中严格按计划施工,不扩大影响范围;未联系登记好绝不动线;施工后必须做好全面试验。施工人员必须能随时与行车部门保持联系。有的施工单位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这是安全观念淡薄的表现。这就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十分重视抓好安全方面的指导和监理工作。引导接车就是在进站信号机停止使用的情况下,改为引导信号或引导手信号接车。在有计划的施工中,通常采用引导手信号接车,一般引导员的岗位在进站信号机外方的适当位置。监控人员到岗后,要履行以下监控职责:(1)监控备品是否齐全。(2)坚控引导作业出场及时。(3)监控引导员站位准确。(4)监控及时规范显示引导手信号。 小结 安全生产是天字号的工程,一切作业都必须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中心,而铁路运输安全涉及到车、机、工、电等各个部门多个行业。因此在行车工作中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必须加强联劳协作,协调动作,组织均衡生产,充分挖掘运输潜力,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努力完成煤炭运输任务。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及综合监控管理系统的探究 摘要:在经济体制改革、运输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对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改革管理工作方式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监督体制;监控 引言 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的主要运输形式,其安全性不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还决定着铁路运输与其他的运输方式间的竞争力及声誉等,可见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的意义很重大。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漫长的工作。 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铁路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铁路的运输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对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铁路安全运输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法律法规不健全 为了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输、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维护国家利益,我国前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名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名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4年12月22日国务院第74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施《铁路运输安全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施行对降低铁路事故,保障运输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现行的相关法律体系中,仍存在内部规章多,但法律法规少,法律约束效率低的弊病。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等虽说也对铁路运输安全起到一定的制约,但其存在普遍适用性低、法律效力不强的缺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铁路运输中约束、协调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仍应该是法律。然而现行的铁路相关法律法规大多数还是最初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很多条款与市场经济下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对铁路安全运输的管理。 监管体制不完善 我国对铁路安全运输的监管,是由铁道部制定并下发铁路运输安全的目标、任务及安全法规等,对铁路安全运输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各铁路局设立专职部门相应负责安全管理,具体操作则是由各铁路站、段来完成。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铁路安全监管是由铁道部、各铁路局及各铁路站、段内部设立安全监管部门,通过自我监管的模式来完成,这些监管部门具有行政管理和监管控制的双重职能,但铁路安全运输缺乏外部监管机制。铁路事故发生时,有些部门顾及到内部经济损失及不良影响,经常不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为铁路运输埋下安全隐患。 安全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铁路安全管理体系朝着“逐级负责制、领导负责和岗位权责”的方向改革,将对铁路的安全监管与基础建设相结合,强化管理制度,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目前我国的铁路安全管理仍存在着管理与落实不同步、设备的购置及维修资金不足等问题。很多时候,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下达却很难落实。 铁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各国铁路专家普遍认为,技术设备故障、调度指挥失当和司机缺乏警惕是造成铁路事故的主要原因,可见铁路运输系统内部上至管理层,下到基层各职员都与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息息相关。但目前我国铁路部门的内部管理水平仍需加强,铁路部门的职工责任意识、工作态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有些干部安全管理意识不够,有些职工文化水平低、不按章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形成障碍。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的安全法律法规,规范安全生产及运输行为,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护铁路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基本手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运输市场全面开放,运输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备受重视。首先,应从我国铁路的安全运输的各个层面入手,制定健全、清晰、细致、覆盖面广的法律法规,删除旧的法律法规中内容陈旧过时甚至矛盾的部分,补充涉及不全面地部分,使铁路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能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促进铁路运输业的更好发展;其次,要强化各铁路部门的法律意识,以法律为基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加强各铁路部门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 我国的铁路部门具有行政管理和监管的双重职责,但缺乏外部监管机构,导致出现重大事故后,铁路部门的处理常有不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情况。为维护铁路运输各项法规的顺利实施,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进行,应设立代表政府的专门的铁路安全监督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铁路运输进行监督。专门监督机构应不设立决策权及实施权,它对铁路运输只监督不干预。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实施从管理层到基层职员的逐级责任制度,让安全运输与每位铁路工作者的工作密切关联起来,明确每个职位的权责范围,同时还应建立起安全管理落实机制,将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其次,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长效机制,对职工的工作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并予以奖惩,实行岗位竞聘制,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端正工作态度,保证安全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应该定期对安全运输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安全管理制度;最后,还应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培训和实践等方式向路内外人员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常识等。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很多铁路运输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司机警惕性不高、设备故障未及时排除、调度指挥不当等人为因素都是导致铁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铁路职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修养等是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可通过职业培训和引入绩效考评制度等方式,提高铁路职员的工作能力和主动性,从而整体提升铁路职员的素质。 安全监控综合管理系统的构建 为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必须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不断进行安全技术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起一个网络化的铁路运输综合监控管理系统,该监控系统应属于综合调度系统的范畴,它是以运输安全为核心运行的,不涉及专业技术及施工安全等问题。安全监控系统应由三部分组成,安全监控的基本单元、安全监控网络和综合监控管理中心。构建安全监控基本单元,包括对货车安全技术装备、客车安全技术装备、机务安全技术装备、工务和电务安全技术装备、车辆安全检测技术装备及抢险救援技术装备等的监控;构建安全监控网络包括,安全数据测报点与监控中心的网络连接、铁路局与站之间的安全中心网络连接、系统服务对象与铁路局及站的安全监控中心的网络连接;综合监控管理中心负责存储及处理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对运输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我国铁路运输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影响因素;安全分析;解决建议 一、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运输从业人员主观过错的影响 运输人员主观过错方面的影响因素,是造成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最大隐患。目前,铁路运输从业人员主观过错影响安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管理者抓安全工作管理不严、作风不实;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较为普遍;人员素质不高,思想、情绪不稳定;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摆正。 (二)运载工具和运输设备失控的影响 其是指铁路运载工具、运输设备和铁路行车设备,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危机铁路运输行车安全的情况:铁路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较快,运输设备更新较大,而现场人员的技术素质跟不上,同时,一些新上设备缺乏相应的使用、管理、维修制度,责任不落实等;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等。 (三)铁路运输外部环境突变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危及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情况: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异常的自然环境都会危及铁路行车安全,并诱发安全事故。二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的建议 (一)安全目标责任制度 每年初制定年度安全管理工作安排,确定全年安全目标并下达全年安全工作要点及制定实现安全目标的推进计划和保证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岗位和个人。 (二)岗位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1、“一岗双责”,即各级行政(业务)干部和班组长,在负责抓好安全管理的同时,负责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2、“一班全程”,思想工作制度,即班前看情绪,思想工作做在先;班中作业看表现,互相鼓励多提醒;交班看小结,找准问题有措施。 (三)安全教育制度 各站段每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季节性防范、违章违纪分析等安全教育活动。 (四)安全信息反馈分析和通报制度 各站段根据事故的种类建立信息的反馈途径,将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送到领导手中,以便做出及时处理,应对突发事件,事后要有安全通报。 (五)干部职工技术业务培训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强化作业标准化的落实,增强干部的管理水平,干部以科室为单位组织业务学习。 (六)班组管理制度 由车站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班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双达标”一体化考核办法及班组长考核办法;针对行车工作的季节性特点提前进行各工种的专题培训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双达标一体化考核”,竞争上岗。 三、建设实际的铁路安全文化 (一)提升安全管理理念 1、通过安全文化的引导,使各岗位工作人员把安全生产的价值与自身的劳动价值和人生价值统一起来,建立起崭新的安全伦理道德和行规范,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2、提升“法情并重”的安全管理理念。“法”与“情”都有着其本质的文化特征,以法为重心的管理,反映的是“个人本位”的文化特征,而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其文化特征是“人伦本位”,是以道德精神为背景,讲究群体氛围和群体关系,重视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和奉献。 3、提升“无为而治”的安全管理理念。“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强调自我管理,主张人在法规条文的规范下,尽情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二)创新安全管理机制 有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作保证。机制创新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突破思维定势,引导职工们积极地为企业的安全工作献计献策,从而形成一个富有实效性的、多元化、立体化、全员化、自约化的安全管理机制。 (三)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铁路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建设。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铁路安全科学技术的繁荣。铁路安全科学技术要转换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生产力,就要利用安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提高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唯有不断提高铁路安全科技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 (四)营造安全的氛围 要在工作的各个部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建立起职工共同的安全需求和价值取向,使每名职工将自己的行为自然地用安全文化进行规范。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注重抓好3个环节:日常性的安全文化活动要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要与车务段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安全文化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着眼持久。 四、研究结论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要取得优势,就必须在改善服务质量和保证安全方面下功夫,其中安全是前提! (作者单位:王博,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陈森,齐齐哈尔铁路车务段)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浅析 摘 要:铁路在运输收入进款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但是在风险分析上不够系统和全面,在应对策略上不尽合理,因此,如何确保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是一个急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铁路运输收入;进款资金;资金安全 一、铁路运输进款资金风险点分析 铁路运输进款资金风险存在的关键点在于运输进款的收取、存放、送存、上缴及支付等各个环节之中。 (一)运输进款资金收取、存放的风险点 1.收取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收取的现金是否是假币,收取的支票是否是空头支票或作废支票,经允许后付费用的企业其信誉是否良好、所欠款项能否收回。 2.存放处所的风险主要包括:存放的进款是否存在被抢、被盗的风险,是否存在内部人员携款潜逃的风险。 3.收到的现金是否及时送存银行,库存现金增加是否存在保管风险。 (二)运输进款资金在递缴、送存过程中的风险 由于运输进款收取的特点是点多、线长,每一个移运过程都存在风险。 1.收款处向存放处所送存及从车站向银行送存时是否存在被抢的风险。 2.通过列车车递运输收入进款时,是否存在被抢、被盗风险。 3.在送存过程的各交接环节是否存在因交接手续不清而造成运输进款资金短少丢失的风险。 (三)运输进款资金上缴及支付过程中的风险 1.上缴进款是否存在上级运输收入专户不能及时收到的风险。 2.退还旅客货主运杂费是否存在多退、重退的风险。 3.支付是否经过授权审批,是否存在未经审批而窃取资金的风险;银行支付款票据是付存在流失而造成进款资金被转出的风险。 二、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分析 目前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尚不完善,不便于实际操作。一是部分运输站段建立的内控制度上下一边粗的现象依然存在,完全按照路局的模式,不便于各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二是作为内控制度组织部分的安全控制流程,未及时更新,不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三是个别站段流程设计无法反映实际情况,更谈不上落实。 2.日常执行力不强。即便是内控制度中明确规定的,仍有个别环节和岗位仍未按规定执行。 3.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明知道其他单位已经发生了类似事故,但仍是有制度不执行,总抱有侥幸心理。 三、确保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实践证明,铁路运输进款资金风险控制,内控制度建设是基础。 1.源头控制,加强硬件投入。以运输收入进款资金的源头收款处所为控制点,对货币资金收入进行控制,按需配备多种防范设施设备,确保存储和保管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强化检查考核,促进制度落实。(1)严格执行账户检查制度,站段收入科对运输收入专户的检查,每月必须达到两次。(2)要加强对支票、印鉴的检查,印鉴是否落实分管制度、支票是否建立登记簿并在使用时及时登记。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1.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1)加强对单位负责人为首的单位管理层的教育,增强管理层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减少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运输进款资金风险。(2)加强对进款人员、收款人员的教育。通过正面教育和对违纪违规案例的分析解剖,增强具体经办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预防职务犯罪。 2.加强专业技能教育。(1)坚持抓好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使经办人员熟练掌握收入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防止由于错办、误办而造成的进款资金风险。(2)要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培训教育,使经办人员知道每一环节都有什么制度要求,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防止制度流于形式。 (三)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风险意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资金安全事件的直接诱因,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要领导重视。其次是形成制度。最后是要坚持长抓不懈。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探讨与分析影响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的心理保障因素 摘要:当人的心理想象处于积极状态时,感知快速、思维敏捷、动作可靠,运输安全就能得到保证;否则人的感知、思维和反应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通过分析研究影响安全运输中人的几种心理因素,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心态对安全运输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系数。 关键词:安全运输 心理因素 不良影响 提高 安全系数 此课题通过心理学原理,研究运输生产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遏制不良因素,从而减少行车事故的发生。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人的操作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即接收信息、操纵控制设备、观察调整运行,所有这些行为均受心理现象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使人的心理现象处于积极状态,就能减少一些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从而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系数。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矿区铁路设备系统的更新与完善,安全运输有了一定的保障。如何从另一方面把好安全运输关,这就要从人的因素进行着手分析。当人的心理现象处于积极状态时,感知加快、思维敏捷、动作可靠,能保证运输安全;否则人的感知、思维和反应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通过分析人的心理因素,把由消极的心理现象所产生的侥幸、麻痹、惰性、烦闷和好奇等心理倾向引发的事故找出它们发生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出心理保障因素,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从而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 2、研修过程 通过对近几年我处发生行车事故案例的分析研究表明,人为事故发生率占85.3%,主要表现可归结为人员素质偏低。针对人的因素造成行车事故重点研究分析。 2.1运输安全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按照心理学原理,心理现象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方面,而且各自都包含一些复杂的心理要素和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调查、研究影响运输安全的心理要素,主要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和疲劳等。 2.2感觉和知觉与运输安全 感觉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是客观事物的各种表面现象和诸多属性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知觉不仅依赖现实的感觉,而且也依赖于以往感觉在大脑中的积累,二者密不可分,通常称之为感知觉。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一些事故是由于人的感知觉发生错误(如误认信号、误听或误传命令等)而造成的。 2.3记忆和思维与运输安全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的人和事的识记、保持和重现,思维是大脑在感知和记忆基础上对客观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心理过程。在运输工作中行车人员忘记将计划变更内容及时准确地通知作业人员,或因情况变化,不能立即分析判断、采取措施,就会因贻误时机而直接危及行车安全。 2.4注意和情绪与运输安全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或是否符合自己的愿望和观点而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体验。注意是保证运输安全的基本心理条件,如果作业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及时转移注意力,都有可能导致运输事故的发生;而情绪不稳、心态不佳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2.5疲劳与运输安全 疲劳是人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体力和精力消耗超过正常限度所出现的生理心理机能衰退的现象。铁路运输工作中,列车运行速度快、噪音大、职工连续工作时间长,耗费的身心能量多,因此研究和减轻疲劳,对保证运输安全有重要意义。 3、成果主要内容(运输安全心理的保障条件) 通过分析影响运输安全的心理要素,探讨出减少和防止一些消极因素发生的保障条件。 3.1增强安全意识 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维和方式等心理活动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的心理沉淀。意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具有客观现象的作用,牢固的安全意识是运输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可确保安全自控,增强群体安全意识可实现安全互控和联控。其主要途径有: (1)坚持正面教育。不定期举办安全培训班,使广大职工正确认识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个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安全与自控、互控、联控之间的关系,使安全意识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通过典型事例。在班组中树立典型示范,使班组成员学、比有榜样,赶、超有对象,牢固树立遵章守纪光荣,让标准化作业成为自觉习惯。 (3)利用从众心理。在职工中充分发挥优良作风和集体荣誉感,加大制度和纪律的约束力,增强群体一致向上的凝聚力,形成“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3.2激励安全动机 激励是指运用精神和物质手段去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激励手段呈多元化趋势。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长期实践证明,竞赛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是激励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举办一年一次的技术比武活动和各班组之间的信号操联手对抗赛,从而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3.3提高技术业务能力 知识和技能是人的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使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人的记忆能力。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能力,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坚持开展全员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强化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应变能力,进行系统超前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对职工教育坚持“重现场需要、重实际操作、重实际成效”,改进了培训方式好方法,在全段开展培训、演练一体化的模式。 (3)经常在各班组中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组织各工种所有在职职工按照作业标准反复学、反复练,提高了职工的业务技能。 4、效果效益分析 通过发现研究了影响安全运输中人的几种心理因素,采取了几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了人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心态对安全运输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了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系数。今年和去年相比,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行车事故降低了68%,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加强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 摘 要 预防与控制矿区铁路行车事故的发生,是铁路运输部门所要加强的重要工作内容。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影响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员、管理和设备以及部门和工种之间分工等,加强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有效措施是健全和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的综合管理体系、强化业务培训提升职工技术业务素质以及严格安全检查制度并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 关键词 矿区铁路 安全管理 影响因素 铁路运输是一个设备联网和生产联动复杂的大系统,由于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和各个工种之间高度关联,所以对于管理、装备以及作业都有很高的要求,可以说,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任务非常艰巨。矿区铁路专用线相比国铁来说,因为设备比较落后,职工的业务素质比较低,安全管理的体系还不够健全,从而造成事故频发。近些年来,许多矿区铁路运输企业都加大了安全管理的力度,对于运输设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和改造,虽然使运输安全的控制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预防与控制矿区铁路行车事故的发生,依然是铁路运输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特点 矿区铁路运输和其它的运输方式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即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性要求,其生产系统可以说是由多工种组成的“大联动机”。各个工种各个环节的结合部较多,高度关联、运输设备数量庞大,设备布局表现为延续纵深,操作人员各个岗位独立分散。铁路运输的这些特点,使各项安全管理具有以下的特殊性。 1、系统性。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牵涉到运输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铁路技术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设备、人员和环境以及管理等诸多因素,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和处理。 2、动态性。铁路运输生产“位移”的过程常常处于时空的巨大变换当中,各种不可预料的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很多,非正常情况和意外事件经常发生,这就使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3、复杂性。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活动属于全天候和开放性作业,运输安全既要受到内部管理因素、人员素质和运输设备的影响,又要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二、影响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员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设备因素。作业人员平时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不遵守安全规章和作业标准、人为大意等往往会导致发生行车事故。对于运输生产来说,仅仅依靠安全技术系统与人的可靠性,往往不能杜绝安全事故。在设备因素方面,因为设备老化和维修不及时,造成机车运行技术状态不佳,这不仅仅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的效率,也容易造成行车事故发生。 2、外部因素。部门和工种之间分工不够明确,配合不够协调也很容易产生行车事故。另外,受到气候的影响,雨雪、大风和浓雾天气很容易使设备产生故障,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视觉和知觉。加上严寒酷暑使作业不很方便,个别作业人员常常会由此简化作业程序,或凭感觉臆测行车,就容易造成行车事故。再次,因为铁路运输线路长、停靠点多、覆盖面广,社会治安不好,厂矿车辆和装卸车人员不了解铁路行车的相关规定和人为破坏铁路行车设备等诸多问题时有发生,从而给行车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三、加强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1、健全和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的综合管理体系。先进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采用各种形式,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让职工认识到规章制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科学总结。要做好好设备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工作,让设备始终保持质量良好的运行状态,并依据季节变化和铁路运输的特点来制定管理计划,及时更换先进的设备,依靠设备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必须加强班组管理,并强化班组的自控机制,引进有效竞争机制,择优选拔优秀人才加强岗位的自控和互控。 2、要努力做好安全分析和预测。要在对问题进行详实完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事故预测,结合生产状况,充分预测到气候、环境和治安等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做好状况判断与防范措施。要提前做好现场调研,首先列举出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并是在作业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据此问题的性质和影响程度以及责任类别来分类收集,从而使分析预测准确、方便和快捷。 3、强化业务培训,提升职工技术业务素质。矿区铁路运输要努力打造一支以中级技术人员为主体、以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为骨干的结构科学合理的职工队伍。要实现以上目标,就需要对职工强化强化日常的业务培训,、强化实战作业的技能培训和强化事件应急技能与事故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各个工种职工应急救援的业务能力。 4、严格安全检查制度。依据实施的周期,安全检查可以分为定期检查(日检、周检、月检、季检或百日检、半年检、年检)和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要节日检查或者视安全状况随机进行的检查),并结合值班站长跟班检查和安全监督人员机动检查措施,共同构建周密的检查防线。另外,对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其它可能危及铁路行车安全的设备各种险患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 5、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应有的效能,在作出各种决策的时候,考虑到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经济手段上,应当善于通过工资、奖金和罚款等各种经济措施,来调动和提高铁路运输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要通过贯彻执行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职工安全生产的行为。当然,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综合地运用以上各种管理手段,努力形成一套相互衔接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保证矿区运输安全。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主要问题及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从从业人员素质问题、设施老化、稳定性差等方面就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展开讨论。第二部分从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等的研发及推广力度、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造、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大胆进行制度革新等就上一部分分析的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分析了铁路货运管理体制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 货运体制改革 铁路安全是铁路运输的核心目标,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近年来,我国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提速扩能以及路局直管站(段)的机构改革。这些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及不便。随着铁路的提速,也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和严重性。 一、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实现铁路安全运行的保证。职工素质分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这两方面对铁路车行安全、高速高效完成铁路运输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单位领导对职工思想教育不到位,不能做到常抓不懈,不去及时洞察职工的思想动态,不去切实解决职工中存在的问题,不为职工排忧解难,使部分职工怨声载道、消积怠工,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后果极其严重。 在我国一些地区,铁路在职人员存在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业务水平不过关等情况。铁路基层单位对职工培训、技能考核重视不够、流于形式,业务技能在职工绩效考核中比重较小等,职工缺乏学习业务的高涨热情,致使日常靠设备指挥行车、把控安全,遇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差,这是铁路安全运输的一大隐患。 2、部分设施老化,稳定性差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铁路设备上的投入逐年加大,更新速度以及改造力度都高于往年,但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由于设备发生故障而引发的事故还时有发生。这给安全运输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诸如:在春运期间,如果旅客列车发生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就会造成大量旅客的长期滞留,一方面容易使旅客情绪激化,影响稳定,另一方面对其他线路及列车的正常运行也造成一定的干扰。 3、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巨大发展,对铁路设备、设施的更新及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铁路的管理机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缺乏明确的事故责任制,这给列车的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此外,在一些地方铁路,缺乏对安全管理的认识,管理大多只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而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落实,或者是落实不到位。这种现象与现代化安全生产的标准极不相符。 4、运能与运量矛盾突出 铁路运输一直作为“大动脉”支持并促进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综合运输网中扮演着“骨干”的角色,担负着我国60%~70%的客、货量。但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飞速向前的进程中,社会对原料、能源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提升。另外,人口基数的逐年上升,客流的增加导致客运量的增长,既有铁路干线运力已趋向饱和,运载能力与运量需求之间的明显矛盾也愈发凸显。长久以来,我国对铁路运输设备设施虽然有一定的投入和支持,但仍远远不足,难以满足设备更新的需要,加之铁路高税收政策的制约,导致铁路发展处于一个极为缓慢的阶段中,直至目前,仍尚未形成一个真正的运输网,举我国三大干线(京广、京沪、京哈)为例,它们长度在全路营业里程中约占10%,却承担着全路约43%的旅客周转量与及约37%的货物周转量,不合理的结构与紧张的运输能力,导致了“货难运、人难行”,给铁路运输带来了隐患,也给其进行安全管控造成了困难。 5、移动设备、固定设备存在缺陷 直至当前,我国铁路设备条件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出其明显的能力短缺。优良的设备质量(包括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不仅能够为运输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运输安全的良好保障。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对运输的快捷度及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环视近几年铁路运输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列车时速的不断提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设备稳定性差,易产生故障等情况,与实现现代化铁路的自动控制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多数情况下仍由人工进行操控,一旦出现人为疏忽,极易产生严重的事故。另外,监控装置在对车站调车,转线等作业的监控上存在着盲点,尚未能实现有效防止发生调车事故。 6、应急机制不完善 在各类交通运输中,虽然铁路是相对安全的运输方式,但近几年仍存在着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安全威胁,有来自自然灾害也有来自铁路自身,而一套完整全面的应急机制往往能够将威胁降到最低亦或化险为夷。目前铁路的预警制度,在故障发生时往往只会通达调度部门,再由调度部门通知司机减速或停车,并不会将原因告知列车司机与营运人员,这也导致了他们在面对旅客的询问时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这时候,有些焦躁的旅客便会出现心理上的猜疑与对未知情况的恐慌,极易出现人员骚乱的场面。另外,有些铁路营运机构虽然逐级设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但仍存在着职责界限模糊、程序繁琐、责任不落实、处置效率及应急响应低下等情况,铁路部门间尚未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配合协调机制。 二、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对策 1、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铁路运输实际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对新入职职工进行严格挑选,尽量选用高素质的员工,对其适应性还要经常进行检查。职工入职后,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爱岗敬业、主人翁意识教育。领导要率先垂范,树立模范榜样。要做职工的贴心人,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做职工的良师益友,让职工以愉快的心情自觉投入到安全生产中来。其次,要定期在员工中进行安全宣传及教育。竭力创造一种“安全第一”的良好气氛,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自觉性。第三,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减少对员工健康、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四,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第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行为准则。要积极制定并落实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 2、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等的研发及推广力度 先进可靠的技术设备往往可以降低或者排除由于人为失误所导致的后果。在铁路运输中安全、技术部门应该加强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要研发一种适合铁路运输并可以替换人工的先进技术模式。另外在安全技术设备上,还要结合自身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对技术设备进行选择及改进。 采用先进可靠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地排除或减少人为错误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铁路管理部门应以现有设备为基础,来制定一套可行的安全技术装备体系的规划方案。 3、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造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找准影响运行的薄弱环节及关键因素。要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造、重点把控,实现以少带多、以点带面。就目前形势来看,安全管理的工作重心应该在作业现场。特别是班组,诸如机车乘务员班组、车站值班员班组等,安全信息管理的关键则是设备的检测及预警。安全管理要结合铁路运输中的所有薄弱环节,特别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4、提高计划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组织均衡运输 在铁路运输中,我们常常打着“安全第一”的口号,而这也将作为铁路运输的最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则无疑是“预防为主”。因此,要充分认识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树立安全意识,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注意细节管理,以铁路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现状为基准,考虑运量与运能之间的协调,从而保证和提高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均衡运输。 5、完善新形势下的应急保障机制 铁路运输事故的产生是人、机及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所致的,是经由系列事故链所致的,在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要做好对其管理,当务之急是完善目前的应急保障体系,展开交通预警管控。铁路运输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即在铁路运输组织与及设施的组织管理当中,制定一种在铁路运输事故产生时,若出现与预警机制中所预测的属同质性的,能够有效的进行免疫。因此铁路运输灾害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新风险防范意识,深入研究与掌握铁路事故的产生规律,通过对人、设备、环境与管理方式的实时监测,进行风险识别,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的超前性与预见性,进一步提高应急保障机制制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6、大胆的进行制度革新 首先,要改革对创新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要严格把好用人关,对每个岗位安排合适的人员。特别是对铁路运输的关键岗位进行人员安排。其次,要对激励约束制度进行创新。在制度建设中要以目标为向导,以强化铁路职工意识为重点。注重培养职工的自我约束意识,强化安全生产,增强职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动性。最后,要制定新的考核机制,这是为了使员工正确认识考核的需要,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方法。这是对员工的个人工作进行评定的依据。也是寻找差距与不足的有效途径。在考核过程中,被考核人员要加强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反馈新制度的缺点及不足。如果一项考核制度,大多数员工对此心存不满,那么就要进行适时的调整。 三、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完善政府权力约束监督机制 首先,要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建立政府的约束机制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在健全政府约束机制时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首先要给与社会监督足够的重视。社会的舆论、个人等来自个人方面的监督可以检测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政务是否公正、公开、公平。另外,还要健全信访制度。其次,仅仅通过社会的监督还远远不够,还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铁路建设及运营业进行监督。这个机构在设立之后要避免受到来自其它方面的介入及干扰。 2、铁路货运企业组织机构重建建议方案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铁路货运中有着不同的管理特点。应该有一个类似于事业部的组织对全国各地的具体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并制定出不同的运输形式,以及制定可以由各铁路局各自调整的浮动价格机制。在铁路货运公司设置相应的部门,这是顺应现代物流企业运营机制的现实表现。具体体现在对信息系统部,市场营销部,人力资源管理部,物流运营部,客户服务部等部门的建立及改革。 3、进行货运资源的合理整合 对货运资源进行整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整合,一方面是对管理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是对营销资源的整合。对前者的整合,主要从对铁路货运分散经营的状态要有所改变,即将同铁路货运等相关的货运车间、装卸仓库等机构组织进行有机的整合。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铁路货运物流企业。这样有助于综合物流运输,可以做到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后者主要指的是围绕分散经营而言。不同的货运企业掌握的客户信息资源不同,在以往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及满意度。 4、健全铁路货运的物流运营体系 在铁路运输中开展现代物流营运模式,一定要依照现代物流理论。建立健全具有我国铁路特色的物流运行体系。当然业务流程的优化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在具体实践中要以保障客户利益为先导,并提高在铁路货运中的服务质量,改进传统铁路货运中,成本不断增加、效率十分低下等问题。特别是在托运受理、到达交付等方面要加快改进的步伐。在铁路的货运中最终实现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铁路货运中也要加强对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铁路货运公司要以市场为依托建立一个具有自身运输特色的市场营销体系。另外还可以通过和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建立一些物流信息平台,来实现物流与信息的广泛传播。这不仅可以加快各种物流相结合的步伐,也可以加快信息在各种物流间的传递,以及紧密业务联系。依照现代物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要求,在铁路货运企业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及管理。培养职工对企业的认知度。定期在职工中开展业务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激发职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总结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提升铁路社会形象,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铁路运输部门在安全管理上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应该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进行及时合理分析,对这些问题积极的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另外,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既铁路的综合运输效能,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对整个铁路货运体制亦需进行调整。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冶金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一、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实施安全文化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良方妙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重要根源,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安全文化就是通过普及安全管理理念、安全价值准则,丰富安全文化载体,使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人的不安全理念和行为,减少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第二,实施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手段的重要补充和重要方面。从目前企业的情况看,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对于搞好企业安全生产来说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完全的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做补充,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在安全管理上,时时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应运而生,弥补了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能使企业领导和员工都纳入集体安全情绪的环境氛围中,产生有约束力的安全控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有共同价值观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体。 二、积极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 第一,培育安全理念文化。安全理念是一种精神理念,安全理念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工作中积淀、总结、提炼出来的,广大干部职工能够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循的无形的制度。莱钢运输部经过多年的安全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安全为天、大局为上” 安全理念就被全体职工所共同遵循,这一安全理念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每一位干部职工。 第二,培育安全行为文化。一是通过教育、培训、岗位练兵等手段,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作业技能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抓职工的行为养成。提高职工的自控能力,就是要从日常行为抓起。用先进的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行为方式培育每一个人、规范每一个人,使企业的每一名职工,都能在安全文化的约束下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三是重视职工的安全心理,认真研究职工的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使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 第三,培育安全制度文化。培育安全制度文化,就是要把机制建设放在运输安全的实践过程中加以运用和把握。根据形势任务变化、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运用、运输工艺变化等,从实践中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对规章制度进行整合和完善,找出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健全适应时展要求和企业实际的安全目标、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建立为广大职工所主动接受、自觉遵循的安全管理机制和行为规范。 第四,培育安全环境文化。一是保证必要的投入,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探索现代安全管理手段,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高行车设备的科技含量;二是重视职工的精神需要,通过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在不断提高职工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尽可能地满足职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追求,激发职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三是抓好安全品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单位安全管理、基础建设、队伍素质的实际,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典型,引领职工保安全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 三、正确把握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注重科学性。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培育安全文化中,必须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 第二,要把握规律,注重预防性。安全工作虽然头绪很多,但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我们培育安全文化就是要善于从超前性、预防性、规律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抓起,把握安全生产的内在规律,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注重日常行为养成,灌输安全工作理念,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多做超前预想预防的工作,为运输安全的长治久安、持续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有的放矢,注重实践性。培育安全文化建设应该本着循序渐进、实践检验的基本原则,既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切实做到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统一,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统一。 第四,全员参与,注重自觉性。安全文化建设只有紧紧依靠职工群众,时时刻刻尊重职工群众,才能充分发动职工群众积极广泛地、实实在在地参与安全文化建设,调动他们确保安全生产的积极性,激发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无穷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钢运输部)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争岗位之先创业绩之优构筑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在铁路运输安全工作中构筑安全屏障,并就有效提升线路、信号设备对运输效率和安全保障等工作展开分析。 关键词:思想;机制;能力;关键;氛围 如何突破目前线路、信号设备对运输效率提升和安全保障的瓶颈制约,构筑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围绕这一议题,我们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确定了:以“融入中心、服务生产”为出发点,以建设“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发挥好党员“五带头”作用为抓手,以 “强三基、除四害、认真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为活动主线 的工作思路,并在实际工作中一步步地把工作夯实,集全体干部、党员职工之力,突出了“五个强化”,(即宣教引导、作风转变、素质培养、攻坚克难、凝心聚力五方面的工作),争岗位之先、创业绩之优,为构筑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提供了“五个支撑”(即思想、机制、能力、关键、氛围五方面的支撑)。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 1、强化“宣教引导”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思想支撑 为激发职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从而使每一名职工树立了立足本职“争岗位之先 创业绩之优”的思想。一是让精心工作的理念融入职工的思想。我们的工务、电务工种在铁路运输部是“独一份”,并且在中石化企业铁路中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比创”标准和机制,“先从哪里争,优从哪里创”制约着职工的思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支部号召职工开展“三比”活动,即:与国铁比,比标准、比质量;与历史比,比数据、比提高,与运输段和机辆段比,比管理、比安全。“三比”活动比出了我们存在的思想上松、状态上散、标准上低、手脚上懒的现象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比出了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铁路运输部 “安全、专业、高效、严格”大家谈活动,在全体职工中展开了“如何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大讨论活动,确定了“让精心成为习惯、将优秀变成标准”的日常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使职工固化了“精心要从点滴做起、在细微处养成”的观念。二让能动的工作态度转变职工的思想,面对点多、线长、设备老化、检维修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我们的职工一度发出了“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要人没人,信号、线路怎么保”的感叹。我们支部经过深入思考,决定在工作中要从“被动修”向“主动养”转变,在制订科学合理的检维修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检重于修、养重于修、静态保动态、质量保安全”工作思路。并利用职工大会及班组学习讨论等多种活动,将新的工作思路深入职工心中(如2月16日我们组织了2011年形势任务教育及工作誓师大会,党员带领职工宣读了“我是工电人”的誓言),引导职工向精心能动的工作态度要安全、向干部作风要安全、向人员素质要安全,确保干一处、成一处、保一处。三是让党员的先锋形象引领职工的思想。做工作中的小标兵:我们在启动“创先争优”活动讨论、组织党员签订“五带头”个人承诺的基础上,提炼了党员的 “盏盏信号均为担当、节节线路均为承诺”的公开誓言,将生产任务量化为每个为党员的责任,变成党员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内在动力。广大党员在岗位上精检细修,自觉地将誓言践行在岗位上。我们《工电风采》简报中开辟了“盏盏信号均为担当、节节线路均为承诺”的展示平台,我们有16名党员的精心工作事迹在栏木中均有记载。做责任区内的小先生。为使职工业务素质争先,党员在责任区内广泛开展了“上讲台”、“一帮一”“业务党课”等活动。在2011年技能鉴定组织工作中,为有效提高鉴定通过率、同时保证鉴定证书与持有者的实际技能相匹配,3名支委、技师、党员班组长以“师徒结对”形式对责任区内报名参加技能鉴定的线路工、信号工、道口工(参加中、高级鉴定的人员)重点帮扶、传带技能。从3月11日公布的北京铁路局技能鉴定结果来看,工电段2011年“技师带徒”活动成效显著,被传带的徒弟实操考试通过率100%。 2、强化“作风转变”,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机制支撑 干部的工作作风就是职工的工作劲头,我们按照“五好基层党组织”的要求,眼睛向内抓管理,眼睛向外抓服务,促使段领导和职能干部前移办公现场、下沉工作重心,确保各项工作标准的提升、工作质量的提升。 转变作风从改进管理模式做起:一是实行了检维修质量作业验收制度。强化对标排查,工电段检维修工作质量考核组每月对工务、电务系统的检维修工作要进行不少于一次的质量抽查活动。抽查结果与责任制考核挂钩,以制度强化检维修质量的提升。二是坚持干部跟班作业制,段长、技术管理人员、安全人员每周不少于2次渗透到检维修任务布置、现场作业、结果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层层把控提高工作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定期添乘机车制度,为了及时掌握动态情况下设备状况,切实感受静态下不易察觉的设备病害,我们以添乘机车的方式对线路质量进行检查、验收。现场体验途经区段线路的质量、沿途树木侵限、信号显示、道口通行效率等情况,及时对问题的整治工作进行安排。 转变作风从改进服务方式做起:一是加强与相关站段的互访制度,站段间定期互访,是我们铁路运输部“比学赶帮超”活动的具体举措。我们支部严格落实此制度,坚持每季定期走访及特殊情况下临时走访相结合,以走访活动为契机,达到了“学习与交流并举、管理与服务共进”的目的。二是坚持了“质量服务跟踪卡”活动。为了使检维修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广大党员在实现线路、信号高质量维修的基础上,实行检维修工作无边界管理,坚持了“服务质跟踪卡”活动,改变了自己维修、自己验收的模式,主动征求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质量服务跟踪卡”活动,我们检维修工作的及时性和职工的服务态度有了较大改观。如为了达到“信号设备故障排除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这一要求,有些职工在单位车辆安排不开的情况下,往往是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保了信号设备故障修复工作的及时性。 3、强化“素质培养”, 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能力支撑 职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走的远近。为打牢工电段发展的基础,我们支部坚持“抓延伸、师带徒、请进来、”三管齐下,来有针对性地提升干部职工的素质。 抓延伸,拓宽班组长的管理能力。一是重培训,强化能力培养,坚持《班组长工作写实》制度以及每周进行批阅的方式对班组长工作思路进行梳理,以督促其改进工作方法,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二是压担子,将铁路运输部考核工电段的各项指标全部分解到各个班组,让各个班组制定实现指标的工作措施,同时双管齐下,将完成任务情况纳入段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的考核项中,增强了各个班组长工作压力和完成工作的能动性。三是争金牌,结合铁路运输部在班组中开展的“比学赶帮超”活动,我们重点对考核细则进行了讲解。要求党员班组长要带领班组按部金牌班组考核的内容去制订班组全面管理措施,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我们的机械化班自活动开展以来,蝉连了三个季度奖项。并被评为了2011年度燕化公司的红旗班组。 “师带徒”,打造检维修精兵高手。为有针对地强化工务、电务系统高技能人才、班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适应检维修工作的需要,按照铁路运输部的总体工作安排和我们2012年的教育计划,我们于2月25日上午以《任务书》下达的形式启动了“技师带徒”活动。《任务书》对师徒进行双向考核,其中明确规定了1条:对授艺不尽职、学习不专心的师徒,除扣除师傅的津贴外,师徒均不能参加当年的评先活动。 单纯的“师带徒”和职工岗位实践学习,短时期内可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长期以往,就会产生传授技能的衰减和职工技能提升空间受限的现象,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去年底我们外聘北京铁路局技能鉴定中心的辅导老师举办了信号、线路系统的实操培训班,授课内容:以“技能鉴定中、高级实操鉴定题库”为主线,穿插“信号、线路《检维修技术规程及技术标准》”和“日常检维修工作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内容。授课方式:采用课堂授课与现场实物对照讲解方式进行,以最大限度地给职工直观感。培训效果为广大职工所认可:在给职工传授技艺、解疑释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职工感受到目前工作与专业化水平之间差距的存在。另外,我们又选送3名骨干外委石家庄铁路学校进行一年的培训,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理论和实操技能,也为工电的“小教员”进行了充电。 4、强化“攻坚克难”, 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关键支撑 为了确保检修生产运行平稳,我们支部积极搭平台、寻载体,进一步将“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内容、载体、形式具体化,逐渐渗透到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中。广大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岗位实际开展了党员的“盯防、卡控、攻关”、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盏盏信号均为担当、节节线路均为承诺”誓言。 盯重点。针对点多,面广、设备老化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党员责任区这一有效载体,在以班组、人员为责任区范围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党员设备管理责任区,23名党员将21处咽喉重点设备和日常不易维护保养的部位,纳入责任区的安全控制之中,我们支部定期检查设备的巡检记录和故障处理情况,并将其纳入对党员的考核。目前,形成了安全关键环节、关键部位有党员盯防的安全防线。 卡关键。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开展 “强三基除四害” “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排查活动,并制订整改方案。在活动中,广大党员纷纷献言进计,提出了建议性的建议和意见232条,我们在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制订《四害隐患排查整改方案》及《“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整改方案》。在整改方案推进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专人负责,逐项推进”的管理跟踪模式,并在每月支委会上对整改方案的进展情况进行月度梳理。目前,《四害隐患排查整改方案》中所列的17项工作已全部收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整改方案》中所列整改措施正在有序推进。 攻难关。技术攻关活动是在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我们工电段组建了由党员技术干部、党员技师、党员班组长、党员骨干共计10人组成工务、电务两大系统的攻关小组,对“突破线路、信号设备老化问题对检维修工作的瓶颈制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订破解对策。目前,技术攻关活动的前期调研工作已全面铺开,攻关活动将于6月份收尾,力争向建党90周年献礼。 5、强化“凝心聚力”,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氛围支撑 为使“争岗位之先 创业绩之优”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我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凝心聚力的活动。今年一季度举行了以“执行”为主题的“我是工电人宣誓“活动,旨在统一干部职工思想,提振士气,为年度工作强势启动拉开帷幕。去年10月份举行了以协创为主题的“定向越野竞赛”特色党日活动,广大党员充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了组织观念和“创先争优”意识。 去年四季度我们举行了以“感恩企业,感谢员工”的职工联欢会活动。活动以《工电2011年DV视频---迎风展旗》、《职工影像PPT》播放的形式,回顾了工电段2011年走过的历程;段、班组及职工分层次对上级领导、友邻班组、下属员工“一路同行”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表示了真挚的谢意;对于“今后的路”,广大职工表示要立足本职、精心工作,力争来年扛回的红旗更多、获得的奖牌更重。活动以一曲“感恩的心”开场,以齐声高歌“团结就是力量”收尾。我们开展感恩活动,有利于引导职工学会心存感恩,也有利于各层级管理者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将对员工的感谢之情适时表达出来,进而形成更强的合力,使工电段充满生机。通过上述系统文化活动,工电段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士气! 综上所述,近两年来,工电段党支部的工作得到了铁运部党委的肯定,在2011年被推荐上报且被燕化公司评定为先进党支部,同时,也被铁路运输部党委命名为“信得过”的文化动车组。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浅谈如何做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 [摘 要]本文从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工作、大力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奖励活动五个方面,阐述了做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设备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安全工作涉及铁路运输的方方面面,关乎铁路企业的和谐稳定,关乎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有可能上升到政治问题,一点也不能轻视。因此,对一个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做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呢? 1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确保铁路运输工作安全进行规章制度有遗漏、不严密,与现场实际不符等均会影响运输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使用的运输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技术人员要深入现场,根据设备的变化及时修改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制度。工务、电务、机务、车辆、车务等部门要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帮助站方完成《车站工作组织细则》、《行车组织规则》、《安全规章制度》、《岗位工作标准》等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以及帮助站方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针对临时性施工,如改造线路、改造道口、迁移道岔、大修线路等,要及时制定作业办法和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对于运输设备的临时故障,如突然断电、道岔故障不能通过连锁系统搬动、线路出线红光带、线路出现压不死现象等,要制订相应的安全作业办法,确保运输安全。对于水灾、雷击、暴风雨雪等自然灾害,要提前制定相应的《紧急情况下的安全运输保产预案》,以便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对自如,同时确保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 2 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全站职工安全文化素质职工的安全教育是保证运输生产安全的关键,只有职工在安全意识上从一种本能的反应上升到在主观上去认识运输生产的客观规律、去阻止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观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抓好运输生产安全,因此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车间要加强对外用工、换岗职工、新进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要利用安全活动日活动加强职工对《技规》、《站细》、《行规》、《安规》、《各工种岗位工作标准》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职工对各种安全规定的记忆,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增强职工的标准化操作,实现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目标,为运输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车间还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事故案例教育,增强职工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强化作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力争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改变职工传统的、不合规章的思维观念,彻底打消职工心中对安全事故存在的侥幸心理,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3 大力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为安全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早期的铁路运输企业完全使用人工进行行车、调车作业,站调通过手写的方式下达作业计划;扳道员通过手摇把搬动道岔;在弯道处进行顶送作业时,由于司机看不到前方信号机是否已经正确开放,需要几个调车员同时在列车上依次传递信号;顶送作业中遇到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时,调车员只能使用跑步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司机和站调;当时作业效率极其低下,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只要见到断胳膊断腿的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认为是铁路运输行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企业陆续使用了先进的运输设备,如全电子计算机信号连锁系统,使手摇道岔成为了历史;手持机的使用,大大方便了调车员与司机、站调间的信息交换,列车在弯道运行时,也不再需要几个调车员在列车上传递信号了。目前,我公司铁路运输正在使用调度集中系统,调度计划系统、物流系统和计划无线传输系统。调度集中系统是一套用于调度员在指挥中心控制和监督信号设备、机车运行状况、机车作业状况和物资流动状况,实现一站多场的计算机综合监控系统。这些先进设备的大量使用,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职工的作业效率,最重要的是使职工的人身安全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4 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为运输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铁路安全运输稳定与否,与班组安全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最基层的管理单元,是企业进行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都体现在班组安全管理之中。因此,抓好班组安全管理是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班组长在做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职工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劳动纪律、作业纪律、作业标准、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等。班组长要充分利用班前时间向职工交代清楚现场影响安全的各种因素,提醒职工作业中随时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班组长还应积极鼓励职工查找各种安全隐患,能自行解决的自己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向上级汇报,并同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职工作业安全。对习惯性违章作业的职工,班组长一定要严加考核,力争杜绝职工的“三违”行为。班组长还要抓好季节转换及节假日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只有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实实在在地搞好了,铁路企业安全生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5 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奖励活动,激励职工安全运输积极性每年年底铁路运输公司都会在各个车间评选出“安全金牌单位”、“安全优胜单位”,对不同奖项的单位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以此来促进职工安全运输的积极性。铁运公司实行的是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即不管运输任务完成得再好,只要出了安全事故,年终便不能获得任何奖励,因此,每个单位的领导都特别重视本车间的安全工作。除了年终奖励外,平时实行安全累进奖,即年初确定累进基数和每月增加数,如果不出事故,每过一个月就加上这个增加数,直到累计满一年后再重新累计,不管其间出了任何安全事故该累进奖即为零,然后再以此为基础重新累计。比如确定累进基数人均为100元,每月增加数为10元,那么第二个月人均为110元,第三个月为人均为120元,依次累加;如果出了安全事故,累进奖人均便为0元,第二个月人均为10元,第三个月人均为20元,依次累加,直到满一年。不仅如此,如果车间出了安全事故,由此造成的损失全由该车间承担,而车间则让班组承担,班组再让责任人承担;对于大的事故,责任人无法承担时,由全车间所有职工承担;如果车间也无法承担时,再由整个铁路运输公司所有职工共同承担。每个季度公司都会认真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求车间严格按照隐患整改制度及时进行整改;对不能及时进行整改的,制定出安全防范措施,并及时上报公司协调处理;对检查不合格的车间严格进行经济考核。这些制度使得安全工作与每个职工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激励了职工安全运输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安全运输的责任心。 6 结 论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工作也永远没有满分。安全工作只有通过全公司职工的共同努力,全过程、全方位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才能确保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才能让铁路运输工作不断发展壮大。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摘 要: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也是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基本稳定”,关键在管理。铁路即是生产部门,同时有是社会服务部门。铁路运输担负着大量旅客及货物运送任务,其服务质量和安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若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就无信誉可言。由于铁路运输生产是庞大的联动机,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事故,都会影响到全局甚至全路,影响整个运输工作,也对铁路的自身生产造成破坏。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 影响因素 安全管理 改进措施 一、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 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维持铁路运输生产所必备的先进技术设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高素质的运营人员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三大因素”。铁路运输企业的设备、制度和人员情况在其安全生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铁路运输设备对安全的影响 对行车设备的改造施工及故障处理,多数情况需停止信号联锁的使用,要在无联锁的情况下接发列车,操纵台无显示、信号停用、道岔失去联锁,从准备进路、交递凭证、引导接车到区间列车的掌握均由人工来完成,对接发列车安全影响较大。设备临时故障是在作业人员无准备的情况下,信号及联锁设备发生变化,一般在水害、雷击、暴风雨雪等自然环境下及设备老化等时,易发生临时故障,对运输安全影响也较大。很多事故都是在这些情况下发生的。 (二)规章制度对安全的影响 规章制度有遗漏、不够严密,与现场实际不符等均会影响运输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 1.深入现场实际不够,未能随设备的变化及时修改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制度; 2.工务、电务部门不能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影响车务部门对《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3.没有针对设备的临时变化,及时制定出作业办法和安全措施,使作业过程缺乏安全保障。 (三)作业人员对安全的影响 1.作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掌握或理解有误,影响作业安全;2. 作业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简化作业过程,影响作业 安全; 3. 作业人员应变能力较差,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影响作业安全。 综上所述,在设备改造施工及临时故障等情况下,如果规章制度不完善,设备作业人员应变能力较差,就会影响运输安全。因此,强化设备、制度、人员及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是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的关键。 二、改进措施 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是我们最根本的活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情,是我们必须确保的重中之重,那么,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不但要盯住现场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要强化安全基础建设,而且更要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软实力。 (一)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解决思想认识、安全观念问题 要解决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安全观念问题。要充分意识到认识不提高,铁路难以发展,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意识到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才能意识到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于铁路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因为铁路的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形象,决定铁路发展的环境和进程。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的基础理论,来提高大家对安全发展的认识,强化大家安全发展的理念。 (二)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讲真话、干实事 铁路不发展不行、发展不好不行,要想快发展、好发展就是要干实事、实干事。所谓讲真话:就是要既能发现问题,又敢于暴露问题,不怕揭疤亮丑,把问题摆在桌面上,不藏、不遮、不掩、不盖、不掖,敢于把真正的安全隐患、问题讲出来,不怕得罪领导、不怕得罪职工、不怕得罪朋友;所谓干实事:就是干点解决问题的事,干点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事,干点职工群众关心的、希望解决的事。只有讲真话,实事才能干实,只有讲真话,才能知道问题和隐患所在,才能有干实事的前提和条件,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到“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既要认真负责又要开拓创新。 (三)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人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管理、切合企业实际的经营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以创造和建立保护员工身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为首要条件。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为安全尽责的良好氛围。 (四)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我们要努力建立三个系统:一是建立全员的安全文化承诺系统。就是全体干部职工都要对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旅客的人身安全做出郑重的承诺。做到安全人人有责,安全人人承责。二是建立安全文化的奖惩系统。这种系统的建立能够促进安全行为,抑制或改正不安全行为。三是建立安全文化的信息反馈系统。就是指企业内部所建立的、能够有效地对安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在事故发生之前就被识别并由员工向管理者反馈信息的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安全问题可以自愿地、不受约束地向上级报告,这样可使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安全问题的关注。 (五)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大安全观 企业发生事故,绝大部分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以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生产为目的,从安全文化的角度要求人们建立安全新观念。但是现在我们部分干部职工的安全观念不同,我们应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干部职工,建立大安全观念,通过宣传教育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伦理道德,都具备自我约束自身的安全行为规范。这样就实现了人人保安全,人人想安全,人人都安全的目标。 (六)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 企业要增强凝聚力,当然要靠经营上的高效益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心灵的认可、感情的交融、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必不可少。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培养安全意识的一种好形式。因此,要广泛地开展认同性活动、娱乐活动、激励性活动、教育活动;张贴安全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举办安全论文研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安全展览;建立光荣台、违章人员曝光台;评选最佳班组、先进个人;开展安全竞赛活动,实行安全考核,一票否决制。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向干部职工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观,取得广大员工的认同。才能形成共同的安全理念,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 总之,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解决共同价值观问题,就是要解决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人保安全、人人想安全的问题。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实现源头治理。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提要] 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的长寿之道。如何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杜绝违章作业发生,营造人人学、人人讲、人人做的安全文化氛围,建设有铁路运输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文化;研究 一、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在效能 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铁路运输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安全生产运营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和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铁路运输行业特色,是企业所倡导、职工所认同、员工所遵循的安全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是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和物态的总和。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它包括安全意识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技术文化、安全设施文化、安全环境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以上八种安全文化立体交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层层推进,其中安全意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最高层,有统驭功能,是安全文化的核心。 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根植于全体员工的心灵之中,潜藏着巨大的效能,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安全文化效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导向效能、激励效能、凝聚效能三大方面,使“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的价值观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指南,促使全体员工按照安全文化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使自己的行为不脱离安全目标的轨迹;促使全体员工为实现生存安全与健康、企业稳定与扩展、家庭平安与幸福、社会进步与文明的目标而凝聚在一起。 建设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具有无形资产稳定增值的特点,它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不变,随着空间的扩展而持久,随着长期的实践而积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满,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完善。建设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铁路运输生产运营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是对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树立铁路运输安全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铁路运输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包含表层、中层、深层三大内容:表层主要是指包括站容段貌、职场环境等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层主要是指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作业标准等安全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机制的建设;深层主要是指包括安全思维理念和行为准则、安全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等积淀于铁路运输企业广大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的建设。三大层次是一个有机统一、互相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 安全源于精细,事故出自随意。铁路运输企业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建设和导引安全文化,达到人人讲安全、懂安全、会安全的境界,全体员工“一举一动有规矩,一招一式有秩序”,营造“安全生产一体化、日常管理自主化、专业管理精细化、革新创造奖励化”的格局,不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保障,对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经营理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对安全文化的领悟程度较低。一是对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效能和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部分普通员工对于安全文化只是一个熟悉的名词;二是对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没有把安全文化看成一种科学的安全管理,领悟不到安全价值取向、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文化氛围的潜在巨能;三是对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的异同认识不清。部分管理人员不清楚两者既有相同的效能,又有不同的作用,认为既然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安全,只要安全不出问题也就意味着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故此,采用简单的刚性制度替代柔性的安全文化建设,或者是将惩罚力度加大作为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手段。 (二)管理者对企业安全文化主体理解有误。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应该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企业员工,缺一不可。但是,部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安全文化主体的理解有错误倾向:一是把企业家文化看成企业安全文化;二是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针对企业员工的,以此鼓励和约束员工在工作中创先争优,而管理者高高在上,游离于所倡导和要求的企业安全文化之外。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显现在表层氛围的营造上。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基层段、队、工区、班组,把企业安全文化看成是安全+文化,将安全与文化交融一体,精力主要放在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投入的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张贴令人震撼的标语、摆放精心策划的展板,停留在表层建设阶段,没有把表层、中层、深层有效地对接起来,影响了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效能的发挥。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缺失。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规模宏大,任务繁重,需要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障。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投入充足的财力,建设的实效难以落实。 三、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人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习惯,规范安全行为。人的安全权、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现代社会里,要构建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安全是生产力的认识观、安全是生存质量的效益观、安全理念的价值观。铁路运输企业在生产运营中,要设置合理安全的风险观、人机协调的系统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遵章守法的法制观、爱护健康的情感观。加强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健康价值。 俗话说:“习惯养成自然”。培养人的安全习惯意味着发展安全行为文化。在铁路运输企业生产运营中,危险与安全是相伴而生的,危险是人们受到威胁或伤害的状态;安全是人们未受到威胁或伤害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行为文化建设,控制不良行为,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意味着建立安全制度文化。制度主要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趋向,告诉人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铁路运输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必须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科学制定规章,严格执法程序。 (二)构建科学的安全文化运行机制。一是构建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二是构建逐级落实、措施得力的管理机制;三是构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考评机制;四是构建层层把关、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五是构建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的协调机制。五种机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形成科学完善的安全文化运行机制体系。 (三)不断变革创新企业安全文化体系。铁路运输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精神,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积累沉淀为基础,以生产运营为中心,不断进行安全文化创新。通过安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的安全意识创新、安全管理创新、安全机制创新和安全技术创新,构建企业价值取向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四)培育和重视员工生命的安全情感。“善待生命,珍惜健康”是“人之常情”,铁路运输企业在生产运营中,一是要用“热情”宣传安全,教育、激励、约束员工;二是要用“衷情”服务支持安全技术人员;三是要用“深情”关怀保护和温暖员工;四是要用“柔情”举措规范员工安全行为;五是要用“绝情”管理严爱员工;六是要用“无情”事故启发员工。 (五)实现安全文化管理理念的六大转变。铁路运输企业在采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的同时,一是将单项管理转变为总体管理;二是将事后处理转变为预前分析;三是将事故管理转变为隐患管理;四是将对象管理转变为动力管理;五是将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六是将传统常规手段转变为现代法治手段。 (六)拓展有效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事故防范活动、安全技能演习、安全宣传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安全管理活动、安全科技活动、安全检查活动、安全报告活动、安全评审活动,等等。 总之,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保护人的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创立企业之道、树立企业之魂、塑造企业之形、营造企业之围,把企业感性安全文化向理性安全文化延伸,全面推进企业发展壮大。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对于地方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探索以及建议 [摘要]通过对地方铁路进行统一的运输安全调查与研究,得出在过去的铁路工作中,地方铁路在运输安全中出现的问题分布在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非安全操作;物品本身的危险状态;铁路系统管理的不完善性;对于铁路安全运行未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定。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设备的维修与防护,工作人员的配制与管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对于地方铁路的运输安全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地方铁路;运输安全;问题;探索;建议 1.引言 近些年来,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作用之下,我国各行各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之状,这其中也包括铁路行业。高新技术的崛起将铁路运输带到了一个更加高端的发展方向,使得运输工具的承载能力与前进速度都达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高速和重载的便捷之下,隐藏着却是安全问题的不断增多,很显然,近些年铁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率在逐渐上升,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了相应的威胁,国家的经济也因此受到巨大的损失,因此,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地方铁路作为铁路运输系统的分支,直接影响着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地方铁路运输因为地理位置以及本地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主体职能就可能各不相同,但是,调查研究表明,地方铁路运输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篇文章将就地方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并且提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 2.地方铁路在运输安全中出现的问题 2.1工作人员的非安全操作 引发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工作人员的行为失当以及违规操作都是常见的事故引发因素。很多时候,人们觉得事故发生的概率都非常小,只要不出大错误就不会有什么事儿,因此,地方上很多铁路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都是非常的淡薄,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强,整体素质都比较低下。 面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组织人员都是胡乱指挥一通,一些老职工对于日常工作轻车熟路之后,就像机器一样机械地作业,没有一点防范意识。长久处于安逸状态的地方工作人员。由于不经常参加培训以及练习,很多工作人员不具备对于危险状况做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这就使得运输安全面临挑战时,不能恰当及时地被处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也相应增大。 2.2物品本身的危险状态 2.2.1硬件因素:地方铁路运输的硬件设施往往比较差,很多重要设备因为年代长久以及维修护理工作没做好,都已经破旧不堪,这就使得运输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升高;由于地方铁路的运行管理不够完善,很多线路需要维修却未能及时发现,而且及时发现了也未能上报,因此,线路维修工作非常不到位;很多铁路线路的岔号都比较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检修,一些道口和区间的标志以及牌子都已经模糊不全,增加了运输的危险性;地方上的很多火车年代都已经很长久了,不论是蒸汽机车还是公用车辆的破损性都很大,而且比较重要的通讯设施等也比较破旧。 2.2.2环境条件:铁路沿线的一些区段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嘹望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线路上的树木很多时候又阻碍工作人员的视线,而铁路线路本身布设又经常影响到周围建筑,而且还增加了人们出行的危险性,这些问题都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而且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很多乡下村里的道路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车辆的拥有量也逐渐升高,这样间接增大了铁路道口的行车数量;因为自然灾害不是人为可以避免的,例如,大雾、雨雪以及暴风等,这些自然条件都会严重影响地方铁路运输的安全,增加事故发生的机率。 2.3铁路系统管理的不完善性 我们国家铁路运输中的很多管理细则的更新完善都比较滞后,设备本身的更新就相对迟缓,而设备的使用细则以及改进之后的注意事项等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传达学习,并不能够非常正规地进行国家管理细则的编排与下发;对于铁路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不能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奖惩制度,定期的培养与训练也非常缺乏,进行的一些考核也都是非常的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意义;地方上的很多铁路运输机构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故的防范预案都没能做出完善的方案设计,对于出现的问题只能当下处理,很多时候都比较慌乱,显得非常的被动,不能够真正的未雨绸缪,因此,事故发生的处理工作做的非常糟糕。 2.4对于铁路安全运行未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定 通过分析研究长久以来地方的铁路运输事故,我们发现,地方铁路运输事故的发生状况都比较相似,然而,工作人员却很少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类,并且进行总结存档;对于引发事故的一些重要的条件和因子,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相应的最优解决方案;对于细节的关注度非常小,不能够从运输的各个细小环节着手,进行全方位的点位分析,从细小和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 3.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3.1设备的维修与防护工作做到位 这一举措包括如下几项工作:第一,将一些破旧的蒸汽机车进行大淘汰,将它们用内燃机车进行代替,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信号装置、监控设备以及调度工具这三大器件的优化配置;第二,将一些破旧的公用车辆淘汰,用新型的车辆进行过代替,与此同时,也要进行车辆检修设备的配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和强度,并且将检修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进行过通讯设备以及系统的全方位改造,不仅要达到信号集中调控的目标,而且要将信号传输的质量真正提升一个层次。 3.2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配制与管理 这一举措包括如下几项工作:第一,对于整个铁路运输机构进行安全化建设,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以工作人员为主体,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而且还要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真正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第二,对于工作人员在安全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逐步培养出他们自觉的安全行为习惯;第三,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定,抽题测试业务技能,而评定结果和工资奖金联成一体,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之风。 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体系 这一举措包括如下几项工作:第一,将通过网络建设安全管理进行系统化设计,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对应责任,并且进行彼此的监督,实现安全管理一体化;第二,建设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监督与管理制度,并且加强其执行力度;第三,地方铁路对于其每一区段都应该进行过严格的管理,遵照国家规定进行铁路运行;第四,显著提升生产调度在铁路运行系统的地位,进一步促进地方铁路在调度方面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指挥,从而确保运输工作的顺利完成。 4.结语 地方铁路运输的安全不仅仅关系着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转,而且还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篇文章对地方铁路运输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能有所帮助。
经济学论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提出了“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进而指出“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生产函数的描述,直观反映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与效果;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供都江堰灌区等“丰水”地区参考。 关键词:丰水 节水型 社会建设 经济学 目前,全社会对于水资源形势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丰水”地区是否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上,人们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有的人不关心,有的人不支持,甚至还有的人只把它作为要项目、要资金的“口号”……“丰水”地区为什么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动力等问题,推进人们对“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 一、资源稀缺性与“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总量与可利用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水资源(下称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水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绝对的,水资源的丰沛是短期的、局部的、相对的。个别地区虽然习惯上被称为“丰水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的。第一,“丰水”是相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不缺水”,也就是说该地区可能是“相对缺水”。(“丰水”是一个大家广泛使用却没有严格界定的术语,水文学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年(期)、平水年(期)和枯水年(期)的概念,现实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长江流域以南称为“丰水”地区,这是相对而言的。笔者认为是否“丰水”应视水资源的供需两方面而定,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概念);第二,该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可能是不平衡的,例如四川省水资源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第三,水资源形势正在由“丰水”向“缺水”转化,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第四,如果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有限的。 因此,就“丰水”地区而言,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无用水之忧,但并不等于水资源不稀缺。既然水资源稀缺,那么就有必要优化配置。这里的优化既包括局部的优化,也包括全局的优化。局部的优化指在“丰水”地区内的不同地方和时期之间优化水资源配置。全局的优化则是指在“丰水”和缺水地区之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人们首先提出的是“节约用水”。作为“缺水”的应对之策,其目的主要是节约水资源用量。随着对水资源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 “节水型社会”充分地体现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节水乏力的状况。 “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其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首先,就局部优化而言,“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由于“相对缺水”的存在、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平衡、“丰水”向“缺水”转化的动态性,“丰水”地区同样面临着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那种认为“我们这里不会缺水,没必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观点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其次,就全局优化而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动力和保障。全局的优化并不必然带来局部的优化。局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不等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丰水”地区就没有自觉、自愿节约用水的动力。初始水权的确立和水市场的建立,使节约出来的水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使“丰水”地区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趋于一致,为“丰水”地区节水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保护了“丰水”地区节水的积极性。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学描述 为了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情况进行直观的反映,笔者将“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效果描绘如下。 (一)静态的初始生产曲线 设静态下全社会初始生产函数为F(X),其中F(X)代表产量,X代表水资源用量。 一般情况下,图中横轴代表水资源用量,纵轴代表产量。生产函数曲线BAC代表了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水资源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BA段边际产量递增,随着水资源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水资源用量达到A,产量达到最大;AC段边际产量递减,随着水资源用量的继续增加,产量逐渐减少。由于AC段中,水资源用量是可控的(用多少水,由人决定,用多了,可以把用水量减下去,洪涝灾害除外),故用虚线表示。 (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假设缺水地区生产函数与全社会相同,水资源用量受到水资源量的限制,最大水资源量为d,那么其产量只能达到D点,无法达到A点。该地区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了初始的生产函数,则形成了新的曲线B‘A’C‘。 该社会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生产函数变为F‘(X),生产函数曲线改变为B’A‘C’,从而在可用水资源量为d时,实现了比过去D点高得多的产量D‘。我们把BAC向B’A‘C’的转变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 可从我国的现实中找到例证。1991年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减产粮食280亿公斤,城市、工业缺水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由于缺水,我国的生产函数曲线达不到最优点A.与此同时,我国万元GDP用水量2002年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善生产函数,在缺水的情况下,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高得多的GDP.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以都江堰市为“丰水”地区代表,在现有的用水水平或者说生产函数下,可用水资源量有时为d(不妨设为最小值),小于最佳需求量a,有时为e(不妨设为最大值),大于最佳需求量a.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值,都江堰市放弃了多余水量,故其产量在D和A之间变动。 都江堰市建立节水型社会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 建立了如缺水地区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实现在较少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产量F‘(X),如:在d下的产量D’。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A’]);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另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在较多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的产量F‘(X)。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 (F‘(X) 属于[D’, E])‘;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 ((e-X ) 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总之,促使生产函数优化的过程就是“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应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各种风险,但是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四、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面的分析对生产函数进行了简化,以直接地描述节水型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产量不仅是用水量的函数,更是其它多个自变量的函数F(X1,X2,X3,X4,X5…),我们可以把X1、X2、X3、X4、X5分别定义为水资源用量、劳动力素质(包括用水意识)、生产技术(包括用水技术)、生产结构(包括用水结构)、经济体制(包括管水体制)等。生产函数之所以能够变化,是众多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化生产函数,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必须从以上众多因素入手。 当前,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要提高“丰水”地区政府、企业、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我们不缺水,不需要节水”的片面观念,增强人们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其次,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工作手段,改进节约用水工作,提升用水技术和生产结构。制定好流域水资源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大节约用水投入,加强水资源项目建设,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器具、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三,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解决“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在水权、水市场制度建立之前,建议国家考虑对“丰水”地区节水、调水区调水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 第四,建立健全专职节水工作机构和投入机制,加大节水行业的科研和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经济学论文:有关计量经济学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作为中部振兴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其经济结构有着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们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经济数据,并据此对安徽省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指标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个地区越发发达,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农业: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的农业越发达,它的经济也就越发达,并且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更加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3.工业:工业是一个地区兴盛的标志,一个地区工业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运输业:运输业就像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得以融合,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运输业发展的今天,它给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5.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代表,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所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视。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18232.79,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着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着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除了X1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均大于2,说明另外三个因素对模型影响显着。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5991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5484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9083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075元。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看出每两个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22115.46,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着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着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各个因素均大于2,说明每个因素因素对模型影响显着。 2.异方差性检验。通过White检验检验模型,得出nR^2的值为9.9376且P(nR^2) 0.05,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性检验。通过布罗斯-戈费雷或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四、总结 最终模型为:Y=1012.6200+2.6382X2+3.0338X3+0.4557X4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6382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3.0338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557元。 五、政策建议 由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对于人均GDP的增长可以忽略,工业,运输业,旅游业对人均GDP的影响比较显着,我们应当大力发展这三个产业。鉴于安徽省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省内工业城市为首的工业特区,发挥其临近长江,靠近南京等重要二线甚至一线城市的的优势,紧跟长三角城市经济带的政策领导,以及高效地利用地理资源,政府可以投入重资打造长江中下游城市工业区(园),开发高新技术,不断促进工业高速高效地前进。 2.皖北有个交通运输业的重市-蚌埠,号称是火车皮拉出来的城市,其地势平坦,并且又有交通运输枢纽的历史,只是近些年发展有些缓慢甚至停滞。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大力发展一蚌埠为首的皖北交通运输特区,兴修铁路,并提供一些便利支持和帮扶政策,加速皖北的兴起。并打通与北上广的交通脉络,加速省内外的交流,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3.安徽还有很多的旅游资源,比如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等,政府应当出资,好好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比如为相关的旅游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为相关的自然资源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宣传省内的旅游景点等等,让旅游业成为带动省内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使其成为循环产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会产生开发风险,由于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好人才开发规划,优化制度建设,提高执行效果,从而有效地降低开发风险。 关键词:人力资源 投资风险 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 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经济学论文:经济学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会产生开发风险,由于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好人才开发规划,优化制度建设,提高执行效果,从而有效地降低开发风险。 关键词:人力资源 投资风险 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 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经济学论文: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价值观念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 指导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1〕 而婚恋观指导着人们的一切婚恋行为,婚恋观的变化在家庭的构建和维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外在表现形式是择偶标准的变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往往对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我国当前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尽管婚恋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在不同环境下的择偶标准不一。其中在择偶标准中一直存在一个基本矛盾:物质与爱情的矛盾,“注重追求个人的情感需求还是注重经济等物质因素的作用,成为现代人择偶时的一个两难选择”。〔2〕然而主流的婚恋观应该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所需的,有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进行。从这一角度来讲,扭曲的婚恋观是指不利于人类社会良好发展和延续的,通过不合时的择偶标准具体形式指导人们进行婚恋行为选择的社会价值观。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城市青年(这里的城市青年主要指达到适婚年龄,在城市长期居住工作的青年,这部分人才是面临房价和婚房问题的主要群体)婚恋观的日趋物质化、世俗化,在择偶的过程中经济因素超越了感情因素的考虑,尤其体现在婚房成为结婚的首要权重因素。 扭曲婚恋观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造成城市青年在婚恋市场二元化,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笔者将其概括为结构性无偶现象。本文所谓的婚恋市场二元化是指,与贝克尔“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相对应过来的概念,把婚恋市场分成“有房适婚男性”和“无房适婚男性”两个市场,具体展开见下文。结构性无偶是指,尽管婚恋市场上存在较多的求偶需求,但由于处于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以及个人特质的差异,适婚男女出现供需不匹配,导致无偶男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例过大,给社会运行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一、城市青年婚恋观的扭曲现象 在中国,买房结婚是一种固有的情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中国人更注重安土重迁,房子能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置业情节严重,“婚房”也就自然成了结婚的“必备品”。结婚买房本无可厚非,但在高房价形势下,婚房却引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房价的一路攀升,大大超出了城市青年的支付能力。有学者利用全国的数据,创建了一个以房价收入比为核心的住房压力指数,实证分析得出,2007 年中国住房压力最低的是呼和浩特,指数为29%,而西方学者认为合理的家庭负债比例不超过1/3,中国当前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住房压力指数超过这一标准。〔3〕作为工作刚起步的青年工作者,收入相对而言比较低,积蓄非常薄弱,住房压力自然更大。 中国结婚形式一直以来还是女性脱离父母,进入男方家庭或重新组建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对住房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沉重的住房压力下,女性在择偶过程中把是否拥有住房作为衡量配偶的一大重要甚至第一标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物质型”婚恋观对当下青年影响愈发严重。〔4〕《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0.8%的女性认为男性必须有房才能结婚”。〔5〕另据2010年“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调查发现,高达43.7%的青年女性认同“有车有房是当今择偶的基本条件”。“拜金女”“闪婚族”“房奴”“恐婚族”“大龄未婚女”等群体随之增加, “宝马名言” “房奴”“蜗婚族”等辞藻不仅在网络上频频使用,在现实中也广为流传。高房价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影响尤为明显,这一群体流行着“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 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们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6〕婚恋观世俗化、物质化现象严重。尽管关于此问题争论颇多,但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真正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运用婚姻经济学的理论对其展开分析,探讨婚恋观扭曲导致婚恋市场结构性无偶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二、结构性无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分析 婚恋问题的研究广泛存在于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然而作为婚恋主体的男女双方大部分情况下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是资源的一种。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他们之间的匹配和结合,实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从男女个体来讲,他们的择偶过程,实质是把对方作为一个消费品进行选择购买的过程。因此,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婚恋问题,赋予了对此问题的认识较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更多的理性成份。 (一)婚姻经济学理论基础 学术界最早开始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婚姻是亚当·斯密。在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 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讨论了在工人阶级中, 贫穷如何抑制婚姻这一问题。运用经济学工具和技巧来探索为何结婚、何时结婚以及与谁结婚是近期的发展。大卫·戈尔和劳伊德·夏普利( David Gale and Lloyd Shapley 1963)最早发展了一个婚姻匹配模型。〔7〕 英国学者詹姆斯·费雷泽则通过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婚姻关系。〔8〕而国内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婚姻的典型代表有王宇中的“美满婚姻二维匹配模型”理论,强调男女双方资源的对等性和特质的契合性〔9〕。李煜、陆新超着重从先赋性和自配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婚配的变迁。〔10〕然而对婚姻经济学概括较为系统的还属加里·贝克尔,下面笔者就其婚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主要包括两部分:选择结婚的动机和婚姻匹配的对象选择。贝克尔假设家庭产出对于夫妻双方来讲是单一的同质商品,换言之,男女双方从婚姻中所获的收入是相等的。那么对于所有结婚者来说则有下列等式:〔11〕 另外贝克尔还对婚姻匹配的对象选择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这样的婚姻市场才会是家庭产出最大化”。从单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他们往往追求的是比自身等价或者更优者结合。 在已有的婚姻经济学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学者在讨论婚姻市场供需平衡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婚恋市场上的市场因素怎么影响供需平衡的。诸如个人特质(商品特性)、男女比例(供需数量变化)、择偶偏好(消费者偏好)等。即在充分自由的婚恋市场上,结婚的双方基本上是对等的质量。但考虑到区域隔阻、时间等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还是会出现诸多婚配失败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婚恋市场自身缺陷造成的,只是暂时性的供需不平衡,能靠婚恋市场内部进行调节的。然而,在一些 特定的环境下或特定时期,非市场因素通过影响市场因素往往会给婚恋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于婚恋市场来说,居高不下的房价便是一个影响强烈的非市场因素。它的出现导致了婚恋市场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是婚恋市场本身所不能自动调节的。 (二)结构性无偶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城市女青年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此笔者把适婚女性看作是婚恋市场上的需求方D,男性为供给方S,而女性在婚配时的心理预期收入为市场价格P。为进一步展开分析,明确几个限定条件是很有必要的:1)在新婚姻法出台前后,适婚男女的收入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可以忽略极小部分的暴发户),换言之,他们的绝对支付能力在这一时期是稳定的;2)贝克尔把男性区分为高质量男子和低质量男子,本文则根据有没有住房将其分为“有房适婚男性”和 “无房适婚男性”。前者既包括在城市已经拥有住房,或者已经具备购房的实际支付能力(不管这种实际支付能力是自身具备的还是遗赠得来的),后者则相反。3)假设“有房适婚男性”和 “无房适婚男性”两群体可以看成是能够区分的两个市场。4)P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地稳定,即女性对于婚配结果的心理预期较为稳定,例如获得和谐的婚姻,美满的家庭等。 假设在房价虚高(以超出平均居民实际支付能力为分界点)的态势前,如图(1)、(2)分别为MH 、MNH市场,P为购买方(即女性)对其能支付的对价,即购买方能从婚配中获得合理的预期收入水平,此时MH 、MNH市场在价格P0水平均达到均衡状态。即在房价虚高前,婚恋市场正如贝克尔所假设的“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达到较为均衡的状态。然而随着房价这一非市场因素,导致了需求方(女性)消费的偏好产生了转移。这一转移过程是这么进行的:在中国传统婚姻模式下,一般是由女性脱离父母,嫁入男方家庭,也就是婚姻剥离了女方的原居住地,此时女方在婚配中必须衡量男方有没有住房,但随着房价的虚高,大大超出人们实际支付能力时,拥有住房的男性相对在减少,而没有住房的男性相对在增加。从女性角度来讲,由于价格P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地稳定,即女性对于婚配结果的心理预期较为稳定。然而房价的虚高大大地增加了继续维持这种心理预期的成本,如果把目光从“无房适婚男性”转移到“有房适婚男性”,就可以消除这增加的成本。女性在婚配中对住房的需求,这种心理变化投射出来的是对 “有房适婚男性”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地增加。相应地,婚恋市场会发生如下变化:在MH市场上,供给曲线减少到S2,需求曲线增加到D2,从而出现需求过热,产生缺口QH2-QH1;而在MNH市场上,供给曲线增加到S2,需求曲线减少到D2。从而出现供给过剩,产生剩余QH2-QH1。只要其条件保持稳定,这种缺口和剩余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除的,仅靠婚恋市场自身是无法调节的。在“有房适婚男性”市场上,大比例的无偶女性增加,而在“无房适婚男性”市场上,大比例的无偶那男性增加,形成结构性无偶现象。 结构性无偶带来的社会问题颇多,最为直接的是大量刚毕业的男大学生、进城务工的农村男青年、收入微薄的适婚男性群体求偶难, 大龄未婚青年增多,退后了整个社会的结婚年龄, 进而影响到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另外由于在择偶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因素,导致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逐年增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最后,扭曲的婚恋观会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长久而且深远的不良影响,对国人的价值取向产生误导,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三、新婚姻法对结构性无偶的调整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新婚姻法)于同年8月13日开始实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关注的焦点在新婚姻法的第七条和第十条。前者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被网友俗称“谁父母出资,房子归谁”。后者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被网友俗称“谁首付,房子归谁”。 有网友称新婚姻法的出台使“婚姻在拜金路上刹车”,看似调侃,其分析起来不乏几分道理。新婚姻法的第七条和第十条无疑给广大女性一个申明:法律上不再承认仅仅通过婚姻缔结而获得的房产权(夫妻之间的遗赠除外),通俗讲就是如果房产权当时或将来归男方所有,结婚后女方并不能自动获得部分房产权。对于婚恋市场而言,新婚姻法属一个非市场因素,它的到来使得“有房适婚男性”弥补房价给女性带来的成本这一功能大打折扣,或者弥补的风险性大大增加。相反,与情投意合男性结婚,尽管房价带来的成本依然存在,但对婚后婚姻稳定的预期会提高。不管嫁给“有房适婚男性”还是情投意合的男性,房价带来的成本都等价存在,但后者的婚姻稳定性更高,这就使得女性的目光从“有房适婚男性”转移到情投意合的男性身上,即贝克尔说的“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的均衡状态。如图(3)、(4)所示, T0表新婚姻法出台时间, L1 、l1分别反映“有房适婚男性” 和“无房适婚男性”需求量的变化,L2、l2分别反映“有房适婚男性” 和“无房适婚男性”供给量的变化。T0时,需求量下降,出现拐点,房价的上升导致供给量缓慢下降,但幅下降幅度比需求量曲线小,因此MH市场缺口逐渐缩小。由于女性对MH的需求量减少,则会转移到MNH市场进行挑选,则对“无房适婚男性”的需求量增加,l1出现拐点,这一市场上的剩余逐渐减少。 由上述分析可见,新婚姻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对结构性无偶进行了调整。最新出炉的《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写道:“2011年的调查中68.3%的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2010 年的调查中 70.8%的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比例有微弱下调。” 〔12〕 但报告同时表明, 46.8%的人表示对新婚姻法的“具体内容不是太了解”,可见新婚姻法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还是比较小的。 四、结论 婚恋观涉及到我国社会稳定以及未来人口结构发展等社会问题,扭曲的婚恋观及其带来的结构性无偶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 (一)加大新婚姻法的宣传力度。新婚姻法的出台,让已经变形了的婚恋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转,对结构性无偶产生了一定的调整。然而由于新婚姻法出台的时间 较短,知晓度相对较低,因此为进一步加速扭转趋势,有必要加大新婚姻法的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城市女青年了解新规定,逐渐降低房价在婚恋条件中的权重,进而对自身的婚恋行为作出慎重选择。在基于情感和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上,选择更为稳定的婚配对象,提高整个社会的婚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离婚率的上升,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减轻青年住房压力, 弥补婚恋二元市场的鸿沟。由上述分析可知,婚恋市场出现的结构性无偶主要是由巨大的住房压力带来的。因此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务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减轻青年的住房压力,加大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全房地产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加大贫富差距调节力度,使低收入青年在绝对和相对意义上增加收入,逐渐弥补婚恋二元市场的鸿沟,提高适婚男女的匹配率,促进婚恋市场有效运行。 (三)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引导。自然婚恋问题不能仅靠一纸文书就能决定走向的,还应结合“本质上在全社会推动忠贞、责任、和谐、挚爱的家庭情感和婚姻观”双管齐下,引导我国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观,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论文:计量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论文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 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公务员之家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经济学论文:世界与计量经济学探讨论文 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论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科学史上关于宇宙本质的争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对宇宙是有序运转的,还是无序地紊乱地运转的认识支撑了我们对于科学的信仰、我们的情感和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生 哲学 。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计量 经济 学 得以建立。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三个问题,我将之称为“计量之美”。我一直相信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极其美丽的,因为,它们不仅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许多世俗智慧甚至一种人生哲学。因为我一直坚信,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会得到不同的读书体会。因此,在这个问题之下,我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计量经济学的世俗智慧和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迪。 一、随机行走的世界 对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宇宙的认识和思考,一直以来吸引着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智慧。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呢?是以一种有序的、有规律的方式在运转还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运转?这种运转能否为我们的智慧所认识?人们对这些关于宇宙问题的渴求正是造就了人类自身的智力进化和卓越品质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我们今天的视野所及的范围,我们知道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由18世纪的思想家们做出的。18世纪的思想家们建立了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他们设计了一个“有序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世界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世界观,坚信这个世界正在按照某种已经设计好的秩序在运行。持有这个“决定论”观点的人包括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这个体系的科学性则是由牛顿定律和对牛顿体系进一步思考的 数学 定律所保证的。当然,自然科学家们这种关于宇宙的信念和洞见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从事 社会 科学研究的思想家们,其中也包括经济学家。 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思想根基也是源于这样的一种信念。他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有序世界的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里,形成了一种从看似“无序”到“有序”的观念,提出了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的观点。这种和谐的经济系统的动力则是人的自利动机。 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种关于世界的观点的影响力和洞察力。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下生活并做出各种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决策。一种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完美和谐”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大家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的质疑,并且主导了许多关于政府问题的争论。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们对于自由经济的信心和我们对于世界的信仰。 但是这一体系在历经几个世纪之后,遭到了怀疑。对于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的挑战来自于 统计 观点,尤其是概率论的成功。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二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分歧。比如我们说,消费函数是 ,其中, 是自发消费, 是可支配收入,c是边际消费倾向。进而我们可以把消费函数 写作 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这个消费函数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数学若干函数中的一个。这个函数明白无误地说明,居民的消费量将精确地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这种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于居民消费的断言在现实中毫无疑问是会受到质疑的,居民的消费量并不是精确地取决于这几个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这种消费关于自发消费、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随机的,有着概率分布的。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持有决定论观点的人依据一种确定性的函数关系认为,这个世界将会精确地按照数学定律所描述的那样运转。而持有统计观点的人却认为,即使是知道了这种关系,消费与其他几个因素之间仍然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有着概率分布的关系。 我们把后一种对于世界的观点叫做统计观点,正是这种统计观点,打破了原来思想家们头脑中的有序结构。但是,这二者之间的分歧似乎是让人迷惑的。因为,当我们在利用统计方法的时候,我们却得出了一些几乎完全可靠的定律。而且,统计总体越是偶然、紊乱,就越能更好地表现出统计规律和必然性。比如,我们投掷硬币,当我们投掷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竟然惊人地各是.5。再比如,我们对于某种考试成绩的统计发现,如果样本足够的大的话,成绩分布将会呈现一种正态分布。并且,人数越多,成绩就越呈现标准正态分布。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看起来我们做事情可能犯错误的情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几乎不能随意地犯错误!总之,某些看起来是无迹可寻的东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规律。这样,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统计观点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定律,任何所谓的定律其实都是有着某种概率的“可能的”情形。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随机行走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中,如果我们相信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都是随机行走的,那么人类社会也会表现出这种随机性看来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随机行走的世界会因为其不确定性而无法认识,即使这种随机行走的世界确实可能形成一种混沌状态。我们能够在“决定论”和关于世界的“统计观点”那里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定律,这些定律是对某些事情本质的一种最好近似,即使这些事情的本质可能并不是一元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会从无序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有序。对这些统计定律的发现,在我们的专业范围内,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了。 二、随机行走的世界与计量经济学的任务 事实上,统计的成功应用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大约在17世纪,有一位叫做格兰特的英国商人就通过研究注意到:因事故、自杀、各种疾病而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是固定的。这几乎叫人感到惊奇!而且也是统计学的成功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定量 材料 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决策者,都应该思考数据。 计量经济学就是为了在一个随机行走的世界中探讨统计性规律!因为只要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但是要记住这种认识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根据需要,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进行预测。进行预测是我们关心规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更加值得称道的是,计量经济学在推断统计规律时所用的方法和理念。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不会完全的,我们只能根据部分“样本”来推断这个世界的整体状况。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进行完全的观察,我们就期望可以得出一个关于这个世界本质的定律。可是,我们不能把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观察到,也可以说,我们认识的局限是不确定性的来源。能否由样本近似地认识整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坚信可以由样本来推断整体规律的信念的话,我们就不能建 立这门学科。 这种由样本来对整体进行推断的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通过一种叫做回归分析的技术来达到这个目的。“回归”这个词最先由F.加尔顿(Francis Galton)爵士引入。加尔顿研究发现,父母和孩子的身高有这样的一个趋势:父母高,儿女就高;父母矮,儿女也矮。但是高个父母的儿女们在同龄人中并不像父辈那样在同龄人中显得那样高,儿女辈的平均身高将“退化”到或者说“回归”到全体 人口 的平均身高。这也叫加尔顿的“普遍回归定律”。加尔顿在智力遗传的方面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一般来说,天才是要遗传的。但是天才的后代却要比他们的父辈们平庸,也就是他们的智力水平将“回归”到中等水平。但是,对于这种回归背后的动力分析可能已经超出了计量 经济 学 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即使这种研究也许会导致一种有意思的 哲学 的建立:所有的有机组织都将趋于标准状态! 回归的现代意义则稍微有点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回归是指,一个叫做因变量的量和其解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实际上,回归和相关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混淆的原因既是因为这两个概念的相近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哲学上宣称,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宣称的深刻性在于确认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 社会 死于癌症的人逐渐增多,这二者是相关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是现代社会导致了更多的人染上癌症。再比如,这也经常被用来反驳 统计 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情况可能和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太阳黑子出现的情况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却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任何 指导 。在这个问题的区分上,就是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分歧了。计量经济学讨论的是回归关系,这种回归的特点在于,我们试图根据某些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我们要依据这种关系进行预测。比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父母的身高来估计其孩子的身高。这种估计就要依赖于我们所关心的两个量之间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联系。而相关关系则充斥着统计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因为世界的普遍联系性,相关关系是一种常态。 基于上面的差别,在回归中,我们要求解释变量是确定的,可以控制的,但是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可以是随机的(被解释变量正是我们要估计的)。但是在相关关系中,这二者并不加以区分。之所以说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是源于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就存在一种难以言明的精密联系。我们实在不能够足够自信地认为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变量可以控制,哪些变量之间可以精确地被认为是一种回归关系。比如,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找出一种机制使得癌症和现代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回归关系,就像我们可以发展一种理论来说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存在着回归关系。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持谦虚。同时请记住:具有回归关系可能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具有因果关系。在判断因果关系时,我们必须要很小心。因为,这个因果关系很不好说,也许看似因果的两个事件,实际上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就像佛经中认为的那样:因果是循环的。 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性质,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我们这样的信念:我们可以在一定的层次上认识世界,我们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某些统计规律,应用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错误”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世界。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借助近似地描述了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间联系的函数,主要是回归函数,来描述这种关于世界运行的定律。 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得到这个回归函数时所使用的复杂的 数学 推导可能会让我们在特定的时段感到计量经济学的混乱和无序,即使在最后我们坚信可以实现一种理解上的有序。但是,过程中的痛苦可能会让很多人驻足。这里,我们想提前接触一下,那条驾驭计量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灵魂。 因为,认识世界的理论的建立来自于对世界本质表现出来的现象的分析。有两种对现象进行分析的方式:一种是对现象直接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极其便捷,简单而且有洞察力,但是对天赋的要求非常高。其不利之处在于这种对现象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能广受争议。另一种方式则是对现象的属性——数据来进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第二种方法就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了,这种方法因为是用数据说话,可能争议较少。但是,不利之处却是,这种分析结论却要严格的依赖于数据的质量,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的质量不会比数据的质量更好。 尽管有这样的困难,我们还是推荐计量的方法。因为,数据的质量可以通过统计手段和统计工具的完善加以解决。并且,根据我们的概率知识,即使这种有误差的数据,其误差也是有规律的,误差情况总是会表现为正态曲线。那么如何来对数据进行操作呢?计量经济学的思路通常是这样:最简单的情况下(双变量回归),在一个坐标平面上画出散点图,发现其大致的规律,通常我们可能发现,我们关心的两个简单量之间呈现一种类似于线形的关系(当然,也可能不是线性的,这种情况下需要更高深的数学工具)。把这种线形的关系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转化为直线方程并不困难。获得了这样的一个直线方程是一个极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方程,就是在“某种程度的错误”的前提下的一种描述世界如何运行的定律。事实上,计量经济学的任务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发现这样的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定律。 但是,在从数据那里获得一些关于变量间“规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在使用数据之前,通过对先验的知识进行演绎和推理从而得出一系列“定律”。这就是我们在数理经济学中所看到的那些数理方程式。这些数理方程就是我们对世事认识的理论,这种理论能够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指导。尤其是在确定我们所考虑的变量之间的可能具有的关系时很有作用。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应用这些方程式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并没有得到证明。计量经济学提供了一种这样的证明。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来 检验 这些先验的定律是否符合实际,或者得出一种明确的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形式,从而对数理方程做出了适合实际的修正。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中,因为不同的 文化 等隐性的制度因素,这些定律可实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始于一种对世界认识的先验的推理,建立一种解释世事的假说并用以改造世界,是每一个学者的虚荣心。 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的思路或者说计量经济学的灵魂是:通过先验的演绎和推理得出理论模型,最好是数理模型。数理模型中会有参数,那么利用数据对这个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出一条回归方程,并通过假设检验来确认这个方程式。如果这个方程式满足了理论建立时的要求,那么就证明了那个先验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论进行预测。接下来的计量分析就是在这些思路下进行的技术探讨了。 公务员之家 对计量经济学这套思想方法和其技巧的同时掌握,是掌握这门学科并加以实际运用的重要素质。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的技巧,是一个计量人的必备素质。因为我们一直坚信,伟大的思想来源于熟练的技巧。就像武侠中的“打狗棒法”虽然只有十八路,但是,一个使过无数次“打狗棒法”的丐帮帮主足可以因这十八招而笑傲江湖了。但是,如果过于沉迷于高级计量的数学推导,我们就很可能失去欣赏这门学科所固有的魅力的机会,并且因为数学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沮丧可能会阻碍对其进一步的学习,从而失去了领悟计量经济学所蕴含的大量关于生活的智慧的机会。因此,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对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过多的论及,而主要是看其蕴含的智慧之美。 三、计量经济学:智慧之美 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美感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种从样本推断整体的思想。如果能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话,我们对这种思想可能会更加珍视。比如,如果我们有一种信念,比如相信我们能够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书法家。那么我们能够怎么做呢?计量经济学和书法家们都会这样建议你:先选取几十个字来,集中精力把这几十个字练好,最好是临摹以往大师们的作品。这样,你就几乎能够发现写好 字的要领。因为,我们不能够把这个世界上的字都练习到,我们只能够由“样本”来推断所有字的写法。并且,我们坚信这些“样本”蕴含了足够多的关于写字的要领或者说是写字规律的信息。这就是计量 经济 学 的智慧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几乎将这种计量经济学的思想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 指导 我们成就卓越。无论是学习、应试、还是搞 艺术 ,甚至想要成为武林高手,都可以应用这种思想。“样本”往往是我们窥看世界本质的窗口!有心人自会从这里得到无尽的启发。 计量经济学就像从一个古老的神谕里蹦出来的智慧精灵,它几乎全面的改变了我们对于脚踏实地的看法!掌握一种过硬的分析数据的能力,无疑会全面的改变你的工作方式和效率。这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是极其重要的。经济理论经常地被认为是一门空洞无用的理论,这是在未有数据之前做出分析的常见批评,先验和演绎的方法,很多人认为,不能够对 社会 科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了计量经济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就可以从数据出发来进行我们的分析和预测,这种工作方式无疑会培养我们踏实做人的人品。并且因为处理问题的独特技巧和思维,掌握计量工具的人会得到青睐——来自上司和运气。 在我看来,计量经济学还对我们的人生 哲学 有着指导意义。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就好像那滑过天际的流星,留下的只是瞬间的美丽。这瞬间如何解释?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这一个瞬间? 人不过是苍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如果这个宇宙尚且遵循着从无序走向有序,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个信念加以演绎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只是在一个随机行走的世界中的随机行走过程。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下一个时段,我们会经历什么、会遇到什么,甚至我们对于我们未来的规划都是不确定的。这个过程是随机的、紊乱的、偶然的和无序的。但是,这种无序和紊乱最终会走向有序。用计量经济学的说法,我们会从这些紊乱偶然的样本中得到一个回归方程。这个回归方程就是我们的人生轨迹! 当然我们对于这个轨迹的认识永远是后验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之前就得出一个回归轨迹作为我们人生的预测,这种东西没有预测意义。那么这种有序的观念究竟能给我们什么人生启发呢? 那就是: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于发生于我们周围的看起来是好事或者坏事的东西耿耿于怀,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太过挑剔上天对我们的似乎是不公正的待遇,中国自古就有“福祸”的智慧之言。以一种应有的宽容心态来对待我们的人生无疑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甚至我们的职业追求也是如此,没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我们的人生轨迹在我们某些年里需要紊乱和无序,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思想,越是紊乱和无序的样本,我们就越容易得出稳定的 统计 定律——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假如大家去看看人物传记就可以发现,在那些人的人生里,他们可能做过记者,参过军,被抓到过牢里,看起来和其最终的路径有了很大的背离,可是这些背离最终回归到这条路径上。事实上,我们并不好确定,是不是这种每个阶段的紊乱和无序最终造成了他们稳定的人生轨迹?! 人生需要这种随机性。并且如果我们要想有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依照计量经济学的理念,我们还要让我们的人生经历这一样本足够大。如何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多?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随机性?那就是:我们要过主动追求的人生。当我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主动去追求时,我们就在客观上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并且扩大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因为,在你主动追求的时候,才能够发现惊喜和奇遇。消极和封闭的人生态度不利于扩大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样本不具有变异性,就难以得出好的回归方程。我们都应该学学“苍蝇的哲学”,苍蝇的四处乱撞让苍蝇即使在被困的时候也有机会逃脱。这也许是更有含义的古语的一句话的意思吧:树挪死,人挪活。但是,在我们的追求中,因为,我们应该珍视随机性,因此,对于得失就不必太让自己负累。得失是随机的。我们在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许在这冥冥之中的东西面前,可能只是一个慈悲的玩笑。太过于在意也许是失去了更多。 经济学论文:对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中的教学研究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经济活动思维与公共管理问题结合起来。对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问题。一般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都已经学过初级的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未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惯性。 第四,必须合理区分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不同。我国的财政学教学往往以制度描述为主,教学的重点多是放在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财政现象上。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要凸显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学科外延上要着重分析如何建立廉洁高效同时又兼有地方与中央两个积极性的政府公共部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编写与选用时审慎选择。与此同时,也应在公共经济学的考试方式方法与考察重点上有所侧重。 经济学论文:世界经济双重经济学分析 一、考察世界经济的双重经济学视角 曼德尔指出:“《资本论》第一卷最初出版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在西欧少数国家中居支配地位,但是在包括西欧大部分地区在内的整个世界上,它还是独立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海所包围的孤岛。”④因此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选择英国作为典型进行剖析。《资本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私人利润并把这种利润用于资本积累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无情的和不可抗拒的增长趋势。《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主义的技术和工业已传播到全世界,不仅物质财富以及把人类从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劳动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增加了,而且社会的两极分化也扩大了,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少,被迫向他们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财富和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工业巨头和金融企业手中,这使得资本和劳动之间展开了越来越广泛的斗争。曼德尔指出,资产阶级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尽管采取了凯恩斯的办法,尽管实行了各种各样企图使工人阶级与晚期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措施,最近十几年来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说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变得比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更加危机四伏了”⑤。从越南战争到世界货币制度的混乱,从西欧1968年以来激进工人斗争的高涨到全世界大量青年人对资产阶级的价值和文化的拒绝,从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到周期性的经济衰退,随处都有迹象表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曼德尔总结道,“《资本论》说明了为什么这个制度的日益尖锐化的矛盾同它的迅猛发展一样不可避免”⑥,也就是资本的内在否定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曼德尔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像19世纪的英国那样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越来越多,今天的世界远比写作《资本论》时的世界更接近《资本论》中的“纯粹”模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一般公认的信念相反,马克思与其说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20世纪的经济学家。众所周知,《资本论》研究的是生产关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⑦《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全部三卷所讲的“资本”都是一个生产关系概念,而不是生产力概念。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资本”,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所理解的“资本”是根本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大多把资本当成了生产力概念,它讲究的是投入、产出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使用价值”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通过交换实现的抽象劳动,因而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它只适用于私人劳动与其他私人劳动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中构成整体社会劳动的市场经济。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因此不涉及抽象劳动,只涉及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需要同其他人的具体劳动进行比较,不涉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生产力经济学中,资本创造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剩余使用价值。按照这种眼光,资本在一切时代都存在———只要使用价值通过一个生产循环,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它就是资本。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理解,把资本这种特定时代的生产关系当成了永恒的自然关系。马克思真正主张的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尽管马克思强调,资本要追求的并不是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而是剩余价值即多余的货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剩余使用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研究利润、利润率的时候,马克思恰恰是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来考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实物补偿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的补偿。马克思指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态的制约”⑧。因而,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方面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题中之意。今天,我们无论是研究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在表现,还是研究当今的世界经济,都应当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种经济学视角。 二、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在表现 罗莎?卢森堡在研究资本积累时发现一个问题,作为一部未完成的着作,《资本论》没有顾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非资本主义环境:“我们在《资本论》全部三卷中看出,马克思的分析的理论前提,是假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着普遍而唯一的统治地位。”在她看来,“这个前提,乃是理论上的权宜之计。现实上,从来没有过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唯一支配之下的自给自足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前提,如果只是作为论证纯粹形态的问题之助,而不变更问题的条件,那么,它是一个完全可以允许的理论上的权宜方法”⑨。然而一旦涉及现实的世界经济,这一前提就不成立了。实际上,到罗莎?卢森堡的时代为止,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在一个非资本主义环境中,即在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联系中得到发展的。卢森堡要考察的,正是在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与非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前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价值循环和使用价值循环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问题。卢森堡的研究可以视为对《资本论》的发展。它把《资本论》关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论述和《共产党宣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沟通起来了。人们公认,《共产党宣言》最早描绘了经济全球化的图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卢森堡所关注的正是《资本论》中资本的内在否定逻辑在世界市场中的现实表现。在《资本论》的最初计划中,马克思是把世界贸易、把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把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排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就是现行的《资本论》第三卷之后来考察的。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我们就能够看到,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是如何从抽象过渡到具体,表现在世界经济的全景中的。遗憾的是,这个宏伟的计划未能完成。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是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从形式上看,考茨基根据马克思遗稿编成的《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视为《资本论》的第四卷,但从内容上看,卢森堡和列宁的世界体系论才是名副其实的《资本论》续篇。在马克思看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外部否定,而是资本的自我否定。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必须采取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生产关系,恰恰是由于它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生产使用价值,但对利润的追求迫使资产阶级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旦 这种发展不再能带来利润,资本就不再是资本,而还原为货币,资本的生产就还原为使用价值的生产。这也就超出了资本的限度。于是,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就转化为它的外在否定性。马克思对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分析主要是一种逻辑限度的分析。如果把卢森堡的研究和列宁的研究加进去,我们可以发现,资本内在否定性所表达的逻辑限度,实际上是在现实的时间限度和空间限度里表现出来的,即在资本积累的世界历史中,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必然会外化为具体的时空限度。卢森堡指出,“资本主义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经济形态……但是,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虽然它力求变为世界普遍的形态……然而它必然要崩溃,因为它由于内在原因不可能成为世界普遍的生产方式。在自己的生命史中,资本主义本身是一个矛盾,它的积累运动带来了冲突的解决,但同时,也加重了冲突。”⑩帝国主义的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赢得了世界市场,大大拓展了工业资本的发展空间,缓解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但是,这种空间的拓展相对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迟早还是会出现宗主国国内的那种生产力与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只不过原先一国范围内的矛盾升级到世界范围内而已。而且,在世界市场上,除了原有的劳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不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而作为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扩张空间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极端表现,就是世界范围的革命的爆发。因而,以卢森堡和列宁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认为,在资本积累的世界历史中,“国内外资本积累的条件将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那就是它们变为资本没落的条件”瑏瑡,到了那个时候,除了实现社会主义外,没有其他的出路。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限度和空间限度。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主要是英国,因此,马克思“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瑏瑢。但19世纪的英国同其殖民地特别是同印度的关系,无非是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与前资本主义世界关系的缩影,或者说,前者向后者展示的,无非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然而,20世纪还是有两大现象超出了《资本论》的范围:一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瓦解,二是虚拟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这两大现象同样必须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视角加以理解。 三、双重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发展道路 《资本论》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危机。但是,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遭遇的困难,特别是苏东剧变,却属于另一种危机:生产力发展的危机。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发展,与坚定不移地奉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原因在于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美国,这是通过罗斯福“新政”、创立“宏观经济”实现的;在欧洲,则是通过社会党创办“福利国家”、建立“消费社会”实现的。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则与卢森堡分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联系在一起。俄国十月革命,与其说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革命,不如说是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和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革命。现在回过头来看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这场争论之所以没有成效,恰恰是由于忽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不仅应当在生产关系的层面上进行,还应当在生产力的层面上进行。斯大林混淆苏联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区别,误把比资本主义还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混同于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这确实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战以后,斯大林甚至试图建立平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实际上,苏东剧变并没有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理论原因在于只是从生产关系经济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没有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没有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相反,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紧紧依靠世界市场,仅用了30多年时间,经济总量就跃居世界第二,这一事实表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然而,一旦融入世界经济,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就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它也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尤其是面临虚拟经济的挑战,中国必须拿出自己的对策。这同样要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角度着眼。在卢森堡看来,按照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关系,非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经济国家,一类是商品经济国家。对后者,资本主义需要购买其原料和向其倾销产品,因此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关系;对前者,首先必须瓦解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纳入商品经济体系,然后才能用市场交换的办法进行剥削。因此,对自然经济国家的经济,首先采取的必然是原始积累时期的暴力掠夺手段。但是,如果非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强有力的民族国家政权,利用后发优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那么这种发展顺序就可以被打破,这些国家就可以为自己在世界分工中争取到相对有利的位置。至于这些民族国家政权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影响它们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在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德国和日本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成功,都与自觉进入世界历史进程有关。意大利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锐基(又译阿瑞基、阿里吉)在《漫长的20世纪》中追述了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资本主义扩张和霸权大国的逐次循环。在他的论述中,资本的物质扩张阶段最终在过度竞争压力下逐渐消失,让位于金融扩张阶段,而后者的消亡又促成了国家间混乱的年代的出现。在新的社会集团的支持下,一个能够恢复全球秩序并再次重启物质扩张循环的新兴霸权大国的出现,将消除国家间的混乱状态。 热那亚、荷兰、英国和美国依次被称为这种霸权国家。在《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中,阿锐基断言,世界霸权从美国转到中国的时代来临了。由于中国是一个非资本主义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这一次权力转移将给人类带来曙光。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来看,我们不得不说,阿锐基过于乐观了。他忽略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I.罗宾逊在《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中所关注的全球资产阶级的大联合。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势力。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过是这种势力扩张自身的理论反映而已。这种联合不仅改变了《资本论》的语境,而且改变了《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论》的语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期待的是《共产党宣言》中号召过的那种“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联合。这种联合被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破坏掉了。在《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论》中,卢森堡和列宁期待的是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这种联合被第三国际的大国沙文主义者破坏掉了。在整个20世纪,对资本主义构成制约的,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二是受到社会党影响的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治理的内部压力。遗憾的是,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外部压力;经济效率的降低迫使社会党放松管制,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内部压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客观上使得发达国家降低税收,以便把资本留在国内,从而使全球资本获得了空前的主动权。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显然不能延续旧的发展思路。 从热那亚到荷兰,再到英国和美国,经济霸权的转移都与全球资源和生态的容纳能力密切相关。中国既没有卢森堡所说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国家作为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目的地,也没有发达的、足以吸纳全球过剩资本的金融市场。唯一的出路是从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两种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实体经济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力量对比,力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全面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研究过虚拟资本。从生产关系经济学角度看,虚拟资本仅仅是资本的虚拟化。由于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建立在金属货币即抽象劳动的物化形态上,虚拟资本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资本主义的金融市场,反而对通常的所谓“物质资本”即从生产力经济学角度看的资本的发展有一种促进作用。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随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货币也被虚拟化了。这就为虚拟资本成长为虚拟经济,从而使金融市场空心化准备了前提条件。因此,中国目前面对的,一方面是国内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所积累的使用价值的堆积,另一方面是在国际金融战争中所处的劣 势地位。中国必须既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通过金融创新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胜利,阿锐基所期待的人类曙光才会显现。这就需要我们同时既在生产关系经济学、又在生产力经济学上实现理论创新。 经济学论文: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摘 要: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分析,“经济人”假设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信用问题,是一个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这里运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从众行为的原理,对信用的有限理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从三个层面提出了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关键词】信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从众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如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 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 易对象众多,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1、确定性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认为, 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与可能的结果相比,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既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获得300元和100%概率获得150元之间选择,前景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后者;又如,纳税人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之间选择时,预期效益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节税最多的结果,而前景理论认为,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纳税人更应选择后者,尽管两种都节税,但与标准扣除相比,分项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确定,故更有可能选择标准扣税。 对信用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确定性效应。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是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选择哪一方,假如当选择守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选择失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失信行为,因为守信时有30%被蒙骗的可能性;当选择守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选择失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推定,假如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简明、易于操作,且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严厉,威慑作用强大,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使失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这样,就促使交易主体优选守信行为取向;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信 用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繁琐、难以操作,且对守信行为的保护性差,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难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甚至守信也会面临一定风险,且失信的风险小,在这种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体就会优选失信行为取向。 2、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人们在最终决策时依赖于信息显示,尽管这些信息对决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可能导致其偏好与选择的不一致,即产生所谓的分离效应。如抛硬币就表明了分离效应对决策的影响:在第一次抛硬币打赌的结果出来以后,问所有参赌的人是否愿意再赌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赌取决于是否赢了第一次赌”,尽管第一次赌的输赢与第二次赌的实际结果的影响不大;若第一次赌赢了,大多数人愿意再赌一把,否则,大都不愿再赌。 当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受前期决策实际结果的影响,前期盈利增强人们的风险偏好,以平滑当期的损失;前期损失会加剧以后损失的痛苦,人们的风险厌恶会增强。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经常大于成本,会助长其失信偏好,不断重复失信行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为违规者造假获得的收益远大于违规成本,利润颇丰,且每次违规后所受到的处罚很轻,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职业造假违规的专业人士。股市中因不诚信而造假的触目惊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规模的造假失信行为,但因屡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励,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严惩不怠,失信者就会被强化为风险厌恶者,失信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守信行为就会受到弘扬。 3、从众行为。 不守信用的从众行为源于行为主体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看,行为经济学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从众行为。我们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有两家饭馆相互紧挨着,每个顾客都要从中选择一家来就餐。第一位顾客选择在哪家就餐是完全根据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顾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来做决定之外,还可能受第一个顾客的影响,如果前两个顾客的选择相同,则第三个人看到其中一家饭馆有两个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却没有顾客,也可能会选择人多的饭馆。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顾客都会选择同一家饭馆就餐。但是实际上,选中的那家饭馆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论可用来分析信用问题,失信者通过观察别人的信用选择行为,或通过不合理的推理认为他人选择失信行为而获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惩处的代价低于失信所获得的收益,即使被惩处,大多只是被要求弥补对方成本或罚点款了事,个人受到制裁甚少,这样,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管理者们产生了“法不责众”、“跟风无过”的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所导致的行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简单复制和添加,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严重。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活动之中的,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众心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根据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价值观是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个性之中支配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市场经济下,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诱惑随之产生,相应地,一些丑陋现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不守信用而欺骗另一方交易者。 从外因看,产生这种从众行为的外部原因在于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太小。行为经济学家指出,人们作决策、作判断时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法必定要受到惩罚。如果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触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试法”,在于他们觉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在作决策判断时,不会是完全理性的。正如一个小偷在他第一次行窃“成功”后,发现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尝到甜头后胆子会越来越大,罪行也会越来越严重。同理,当交易一方发现不守信用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失信行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一方交易者会为了收益而放弃诚信操守。另外,监督成本过高,违规成本、诉讼收益太低,这就诱致众多行为人选择失信,失信案例层出不穷,社会信用普遍较差。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信用问题治理 信用问题治理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探索并力求予以解决的课题,构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决信用问题的主题。笔者根据以上对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1、第一层面是根据确定性效应,构建规范、简明、易于操作的信用体系,交易主体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把自己规范在自觉守信行为层面。按照前景理论中的确定性效应,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所以,应创造条件,增加人们面临“获得”的概率。为使守信的“获得”概率增加,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社会征信机制,使人们易于获得全社会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降低单一行为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获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尽量使社会征信机制和信用交换机制在规范的基础上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导尽量多的大众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尽量通过正式规范信用体系渠道获取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减少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用信息,如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或道听途说。 2、第二层面是根据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使交易主体之间一对一的失信行为演变为失信者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通过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机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强化为守信行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惩罚之间的灰色地带的失信行为得以递减。培育发达的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是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能够中断的关键,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础上,生产出可以交换的市场能够接受的信用产品,同时建立规范的信用产品交易市场。这样,一旦某一交易行为主体不守信用,其失信行为很快通过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也即通过信用产品在信用交易市场上交换并扩散出去,导致失信者对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为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失信行为,失信者将会丧失与社会中任一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机会,作为他不守信用的代价,这种代价会伴随他较长时间甚至一生,其惩罚和威慑作用是很显着的。这样就能中断失信者的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3、第三层面是根据从众行为特性,完善失信行为的法律机制,强化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弱化失信行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随者摄于法律的严惩,而由失信行为取向转变为守信行为取向。行为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故处罚比奖励对人的“刺激”更大。根据该理论,让失信者彻底放弃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惩罚力度,让违法者们意识到不守信用必将付出沉重代价。为此,一是要加快我国的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业监管,加大惩罚力度,以解决行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二是要加强执法机关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对违反法律的失信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 目前国内加快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个人征信系统运行,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的区域信用体系构建等,随着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获收益的成功率逐渐变得更为不确定,客观上强化了交易主体守信收益的稳定性,引致社会交往、经济交易中个人、企业守信行为趋于强化。 经济学论文: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快和各国经济参与世界大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以下是这一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 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 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 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 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国际金融一体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已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金融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金融一体化是指各国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赖、影响而产生的逐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表现是: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 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体系也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世界金融一体化使得主权国家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下,资本力量已经超越了国家力量。包括最发达的国家,无论从实力、理论、法律还是从技术上都难以控制国际游资的冲击。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升了国际金融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权力地位,在特定的时期对于民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提出了挑战。 二战结束以来,金融霸权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概念是以格拉斯为首的美国左派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家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金融寡头及其政治代表,通过控制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并以此牟取暴利或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由金融霸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呈现两种趋势: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内部对金融权力的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权又联合起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控制。金融霸权对国际关系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国际资本流动,二是进行国际金融投资,三是操纵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从对国内经济结构影响来看,金融霸权通过控制资本流动,不仅可以改变左右一国的产业结构对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还会促成 泡沫经济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并影响政府的行为。从对国际经济影响看,金融霸权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霸权会通过各种形式从发展中国家抽走极为稀缺的资金,同时又会扭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其经济与社会失衡加剧。 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回归”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国家经济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所谓“三难选择”,即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个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克鲁格曼认为欧洲货币联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中国则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克鲁格曼认为,“三中择二”是国际经济体系内在的“三难选择”的体现。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的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像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 国际汇率问题 所谓汇率即外汇买卖的价格,它等于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比率,国际汇率问题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从历史上看,关于汇率的理论有汇率决定的贸易论或弹性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理论、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等。最近十几年来,对汇率的模型与动态分析、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关系、资本帐户研究分析等较为吸引经济学界的关注。 1 汇率的模型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是西方外汇汇率理论的核心,70年代以来,由于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汇率的变动幅度以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各种因素方面,出现了固定汇率制下从未出现的异常现象,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构建了许多模型,主要包括:(1)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弗兰克尔模型;(2)粘性价格的货币模型——多恩布什模型;(3)罗伯特·卢卡斯以及斯托克曼的一般均衡的汇率决定模型;(4)布兰森的资产组合模型 2 保罗·克鲁格曼的汇率动态研究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贸易流量对汇率变化反应迟缓,为进入一国市场,进口商和出口商必须承担一定的沉没成本,他们的未来收益采取一种货币形式,而成本则采取另一种货币形式,当汇率的未来变化不确定时,未来赢利也不确定。在短期内汇率对贸易流量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不确定性诱使贸易商继续等待,但此后为回应基本冲击,汇率必须发生大幅变动才能使市场出清,这样,最初的波动就会对汇率变动产生放大的影响。 3 南方国家的汇率风险 目前发展中国家汇率所面临的风险极为巨大,这是因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感,而后者完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之外。研究揭示,从1975年到1992年,100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危及的触发,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利率(简称“北方利率”)变化密切相关。“北方利率”每增长1%,“南方”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就增长3%。这是因为国际资本(尤其是证券资本)流入主要是在“北方利率”降落之时,一旦“北方利率”上升,国际资本就有可能掉头回转。“北方利率”的上升,不仅提高资本回转的可能,而且增加了对“南方”银行的“逆选择”:高利率只吸引过度乐观的“南方”借款者,从而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 4 购买力平价对国际汇率的影响 目前对一个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有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传统计算方法以及购买力平价(PPP)方法,传统计算方法是根据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把按本国货币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折算成美元来计算国民经济的规模,其缺点是在计算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时,把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汇率计算,而没有把该国货币和购买力因素计算在内。购买力平价方法与传统的汇率计算方法完全不同,购买力平价的方法,利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转换因素,将本国货币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按国际市场价格折算成美元,来估算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学论文:谈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经济学论文:社会欲求的法律经济学 ——《法律的经济分析》译者序 法律经济学被引进到中国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却不理想。这肯定与传播者与接受者都相关,但是主要责任在传播者。 随着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的翻译和朱苏力所组织的“波斯纳文丛”的翻译,不知道“法律经济学”或者“法律的经济分析”的中国法律人恐怕很少了。由此,人们几乎把波斯纳看作法律经济学的代名词。然而,大多数学者和学生反映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非常难读和难教,法律人对于法律应该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标准嗤之以鼻。法律经济学在中国只是一种表面的繁荣,说得准确一点,在大多数法律人眼里,法律经济学只不过是法律追求效率或者价值最大化的工具,这一点自然引起“正义”的法律人的反感,加上很多法律经济学论文和着作中的数学模型,很多法律人厌恶法律经济学就不奇怪了! 法律经济学这门学科有各种叫法,大致有四种,所强调的方面各不相同。Legal Economics 法律经济学(类似于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制度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he Law(特定)法律经济学。强调学科性,但好像是经济学。Law-Economics 法律-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 法与经济学。强调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但不像一个学科。 Economics Analysis of Law 法律的经济分析;Economic Approach to Law法律的经济方法;强调在法律中经济方法的应用,降低了该学科的地位。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s经济分析法学; Economic Jurisprudence经济法理学。强调是法学学派,比如分析法学、历史法学,但其应用性不够,而法律经济学本身的应用性是非常强的。 麦乐怡将法与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和法律的经济分析(Economics Analysis of Law)[①]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学科。麦乐怡认为,一个人对法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来源于他对经济关系的基本观念。法与经济学不是传统法学所讲的寻求法和社会问题的“科学”或正确的答案,而是一个包容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互相竞争的理论体系,通过比较、评价和选择意识形态界定法和经济学的对话过程,从而导致法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真正的主观性的变化。法与经济学要求我们评估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并探索这种选择对法律与经济关系的后果。法律的经济分析则采用经济学的方法,用经济学的术语来作为分析特定社会所实行的法律的理论工具。而且,在这些分析中,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式被视为一种既定的模式。[②] 麦乐怡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将法律经济学区分为意识形态和工具两个层面。麦乐怡分析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论和古典自由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下讨论法与经济学问题的可能性。但是,每一种工具背后可能暗含着哲学或者意识形态,工具总是与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不可能分开。敝人认为要发展法律经济学,三个层次一个也不能少:法律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法律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工具;部门法的经济分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律经济学都会受阻。实效主义法学[③]对于美国人是常识,一般法律经济学着作中不会涉及,这大大影响了中国法律人接受法律经济学。我甚至认为,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美国天经地义,只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律经济学才成为一门学科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法律经济学精神在霍姆斯、卡多佐和庞德等人的着作中可以找到。只是在科斯1960年那篇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科斯命题[④]后,我们才找到了突破口,也就是说,找到了适当的工具。然而,法律经济学的精神蕴含在论文标题“社会成本”中。 波斯纳的那本着名的专着性教材《法律的经济分析》出版后,出现了各种法律经济学教材鲜有以“法律的经济分析”命名的教材。斯蒂文·萨维尔(Steven Shavell)教授,法律经济学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2004年出版教材《法律的经济分析基础》[⑤],同时在“法律人的分析方法”系列丛书中出版小册子《法律的经济分析》。后者可以认为是任何想了解法律经济学的必备入门教材。[⑥]本人读完该书就有翻译的强烈冲动,不仅仅因为其通俗易懂,更重要的在于萨维尔教授在本书中纠正了波斯纳的意识形态倾向。萨维尔指出,有一种强烈的批评是法律经济学有着持一种保守的、企图维持现状的观念的特定政治倾向。波斯纳可能就是这种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①]可以说,萨维尔恢复了法律经济学的本来面目。萨维尔的精神与科斯范式一脉相承。 我下面将问题集中在对科斯命题的分析上。科斯范式到底预示了一种保守主义还是改良主义?波斯纳牌号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为什么会成为保守主义?我们试图从对实证科斯命题的理解、两个规范科斯命题的选择以及对于效率的理解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私有化、分配与效率 科斯最初提出所谓科斯命题是在1959年发表的《联邦通信委员会》和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但是这两篇文章对科斯命题的表述是不同的。1959年的版本是:“新发现的山洞是属于发现山洞的人,还是属于山洞入口处的土地所有者,或属于山洞顶上的土地所有者无疑取决于财产法。但是法律只确定谁是想获得山洞使用权的人必须与之签约的人。至于山洞是用于贮藏银行账簿,还是作为天然气贮存库,或养殖蘑菇与财产法没有关系,而与银行、天然气公司、蘑菇企业为使用山洞而付费多寡有关。”[⑦] 这里仅仅是对于一个事例进行判断,可以说这一判断是在一个自由交换社会中有 生活经验的人都懂得的道理。接着,科斯指出这一观点适用于发射无线天波、排放烟雾、土地的使用等领域。后来科斯又通过“斯特吉斯诉布里奇曼案”表明了:一旦建立了当事人的法律权利,谈判就能够改变法律规则程序,只要有迹象表明在谈判中所花费的费用有益于问题的解决。从这一假设例子可以看出,“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但是最终结果(产值最大化)与法律判决无关。” [⑧]可以将此命题称为产权版科斯命题。 但是张五常对产权版的科斯命题表述是不同的: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前提。张五常多次强调这是产权版科斯命题的核心,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定理。[⑨] 事实上这两个命题不同,在我们看来,产权版科斯命题是一个实证命题,而张五常想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规范命题。产权版科斯命题的核心命题是后一部分:最终结果(产值最大化)与法律判决无关,而不是张五常说的前一部分。如果把张五常的命题作为实证命题看待就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权利的界定既不是市场交易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市场交易的必要条件。权利界定后,如果缺乏对交易的保护,市场交易不会存在或者很少存在。按照巴泽尔的理论,权利的界定的是一个演进过程,从不界定到清晰界定都是合理的,而且由于信息成本,任何一项权利都不是完全界定的。[⑩]但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进行市场交易。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说权利界定没有好处,产权界定不会出现扯皮现象,确实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是说,界定权利本身也需要成本,在界定权利的边际成本比没有界定或者界定不清晰时的扯皮等边际成本小时应该进行界定。当然这并不证伪张五常的主张:权利的界定应该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前提。实际上这是古典经济学的法律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休谟、斯密就曾经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休谟确立了人类社会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即稳定财物占有的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指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完全依靠于那三条法则的严格遵守,而且在这些法则遭到忽视的地方,人们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社会是人类的幸福所绝对必需的;而这些法则对于维持社会也是同样必需的。”[11]斯密接受了休谟的基本观念,将国家确立个人财产权作为考察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出发点。[12]但是不管休谟和斯密怎么强调财产权的重要性,他们知道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斯密承认,财产权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财产权的保护和财产的不平均是最初建立政府的原因,而财产权的状态总是随着政权的形式而有所不同。[13] 事实上,对科斯该命题的仔细分析看,该命题应该是:不管法律把权利界定给哪一方(但要清晰界定),最终结果(产值最大化)与法律判决无关。也就是说,最终结果依赖于市场的交易。为什么张五常把科斯原初的实证命题变成了规范命题,而且认为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定理?这是因为产权明晰的潜台词是古典经济学主张的财产私有化,张五常就是其坚定的支持者。[14]因此,我们认为,张五常版本的科斯定理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公理”。对于财产权到底应该私有还是公有的问题,Shavell正确地指出,我们能够解释为什么财产权可能是社会意义上有价值的,但是它们并不支持一种特定的财产权形式,尤其是并不构成私有财产权的一个论证,私有财产权意味着财产广泛地被私人而不是被国家所拥有(且能被转让)。财产权的好处可能通过不同的财产权制度得到实现。譬如,社会主义国家里对所有权的保护不会引发纠纷,并能避免在财产获取与维护上的浪费,这点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此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中,即使工人不拥有他们生产的产品,通过对工人的监督和建立适当的工资结构,对工人工作的激励也是显而易见可以达到的。就此而言,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司并无二致。[15] 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再次通过“斯特吉斯诉布里奇曼案”和牛损害谷物的实例表明:在市场交易的成本为零时,法院有关损害责任的判决对资源的配置毫无影响。接着科斯又通过“库克诉福布斯案”、“布赖恩特诉勒菲弗案”等说明:通过市场交易修改权利最初的合法限定通常是有可能的。当然,如果这种市场交易是无成本的,那么通常会出现这种权利的重新安排,假如这种安排会导致产值的增加的话。[16]这就是着名的无交易成本版科斯命题。 对无交易成本科斯命题的理解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这里所说的无关紧要是指究竟配置给哪一个是不重要的,但是权利的初始配置行为本身是重要的。科斯明确地指出:“法律体系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清晰的权利界限,使权利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进行转移与重新组合。”[17]权利界定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这是为什么很多权利不清晰界定的原因。其次,把权利配置给哪一个对个体来讲是重要的。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权利的最初分配一直是举足轻重的。这个时候,法律只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分配功能。因此,我们确实可以证明法律与效率问题无关,但其前提是交易成本为零。 市场交易为零的假定是很不现实的。科斯指出,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花费成本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18]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在市场交易中不存在成本的假定是很不现实的。在有交易成本时,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19] 该命题称为有交易成本版科斯命题。 自此法律就具有两重功能:分配与效率。可以说法律经济学涵盖了传统法学的范围,强调法律经济学仅仅强调法律实现效率的一面无疑是矫枉过正。[20]现实中的科斯范式并不仅仅表明效率方面,而且其涉及权利的分配。有交易成本版科斯命题实际上说明法律在分配与效率两方面的功能,有交易成本的状态正是现实的状态。但是在怎么实现分配的问题上却是有争议的。一种是每一个法律都既考虑效率问题又考虑分配问题。另一种就是Cooter和Shavell提出的间接分配问题。Cooter和Shavell等人认为,法律确实应该考虑公平分配问题,目标是社会福利。但是他们从实效性角度认为通过收入税可能比私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Cooter认为我们必须区分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和矫正正义(Corrective justice)。他认为,分配正义关涉社会群体的经济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税法和社会福利法来追求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关涉私人法律上的争议,特别是损害赔偿诉讼。在法律纠纷中利益的分割可能影响相似境况的群体。例如,如果原告是某一特定商品的消费者,或者某一特定股票的投资者,或者小汽车司机,那么偏向原告的判决可能有利于消费该商品、投资该股票或者开小汽车的每一个人。相反,收入再分配的鼓吹者通常目标在于穷人、妇女或者少数派。[21]私法应该通过配置(Allocation)达到资源的有效率使用,而税法通过分配(Distribution)实现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分割。诉讼当事人被视为是应该得到正义的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的代表。通过私法去实现分配正义是无效的方法,而实现矫正正义的税法正好实现效率的目标。[22]Shavell系统总结了这些原因。Shavell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采纳所得税制度可以原则上满足分配目标,而采用法律规则可能会妨碍到规则的其他目标。例如,假设在一些领域,过错责任是比严格责任成本更低的规则,因为,过失规则会导向更少的诉讼量。但是,比起严格责任来,过失规则使一部分贫穷的诉讼主体的境况变得更糟,这是因为在过失规则下,贫困群体常常不会为其所受到的损害收集证据,而在严格责任下恰好相反。如果对穷人收入的这种影响降低了基于分配目标(grounds)的社会福利,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在所得税上适当的调整进行补救(例 如,对那些改善较少的一方进行减税或者补贴)。如果代之以严格责任来帮助他们,那么诉讼量将无谓地增加。在帮助穷人方面,最好直接通过所得税制度来实现而不是选择严格责任,因为严格责任有其不欲求的一面——就是对诉讼量的影响。第二,法律规则通常影响所及仅仅是众人中的少数部分,因此,与所得税相比,能从法律规则中受惠的人很少,而所得税制度能够帮助任何由个人组成的大型群体。第三,法律规则影响的群体有其独特性(例如,某类事故的受害者),他们的财富或对钱的需求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与所得税相比,选择法律规则作为实现分配目标的手段常常不得其功。第四,将法律制度用作实现分配目标的手段,其代价是非常昂贵的。通过法律制度将现金(funds)转移给个人花费的成本可能是被转移额的一倍,税收制度的行政成本少于税收额的5%。第五,选择法律规则产生的功效可能被价格的变化所抵消。例如,如果为了帮助某些人购买某种产品,法律严格规定了产品的质量水平(比方说,将提供给穷人的住房的质量强制规定为更高标准),结果是,购房的价格就会相应提高,因此,预想的受益人最终并没有得到改善。所有这些论据都表明:虽然在考虑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时,分配目标很可能是(像我们通常所感觉到的那样)重要的;但是广义的社会福利标准下,他们不应该影响法律规则的选择。[23] 因此,并不是说法律经济学仅仅考虑效率问题,而不考虑分配问题。实际上,科斯范式既关注效率也关注分配,只是从实现分配的实际效果角度法律经济学绕过了通过法律规则直接分配的难题。 两个规范命题的意识形态 在一个交易成本大量存在的现实世界里,我们试图通过法律制度来创设有效率的结果。 波斯纳将科斯定理表述为,在市场交易成本为零的场合,法律对于权利的最初配置与效率无关,因为如果权利配置没有效率,那么当事人将通过一个矫正性的交易来调整它。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推论。第一个推论是,法律在注重提高经济效率的意义上应当尽可能地减少交易成本,比如通过清晰地界定产权,通过使产权随时可以交易,以及通过为违约创设方便和有效的救济来减少交易成本。科斯定理的第二个推论是,在法律即使尽了最大努力而市场交易成本仍旧很高的领域,法律应当将产权配置给对他来说价值最大的使用者,来模拟市场对于资源的支配。[24] Cooter和Ulen仅仅将波斯纳的第一个推论叫做规范的科斯定理:建构法律以消除私人协商的障碍,即润滑交易。而把波斯纳的第二个推论叫做规范的霍布斯定理:建构法律以最小化私人协商失败导致的损害,即纠正错误配置。[25] Avery Katz把规范的科斯定理称为“私人合作模型”,交易的前提是有合作剩余。规范霍布斯定理的思想最初由卡拉布雷西在《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法的一些想法》中提出来的。不是通过庇古税或者补贴的方式来内化外部成本,而是通过称为“庇古责任规则”来内化成本,就是要求避免外部成本最低的那一方承担责任,从而满足效率要求。卡拉布雷西的模型被称为“市场失败模型”,也就是外部性应该内部化:商品价格要真实地反映出它们的全部成本。[26]对于侵权损害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来避免。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平等地评估损失。例如,在劳工损害赔偿之前,单个的劳动者一般无法评估出伤害风险的真实大小。承担风险的应该是支付保险费较少的那一方。企业保险比雇员保险花的钱要少,所以雇主应该为其雇员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当讨论外部性与效率的关系时把所涉及的主体放在平等位置,然后考虑谁承担避免外部性的成本更低。科斯范式是让当事人交易解决,卡拉布雷西范式是重新进行权利配置。现实世界中有交易成本,科斯范式遵循规范科斯定理:尽可能减少交易成本以便当事人交易解决,卡拉布雷西范式遵循规范霍布斯定理:纠正错误配置,消除交易成本。目标都是为了包含施加外部性的个体及其承受外部性的主体在内的整体的利益,也就是我们的效率目标。表面看来,卡拉布雷西范式比科斯范式更能促进效率,因为后一种方法可以消除交易成本,前一种方法可能仅仅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交易本身仅仅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纠正错误配置本身涉及三方关系,首先,立法者或者法官的公正性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即使没有公正性问题,这种重新配置也是有成本的,这表现在由立法者或者法官来界定谁是避免外部性成本更低的一方有信息成本。所以,仅仅从效率角度看,规范科斯定理和规范霍布斯定理的优劣依赖于具体情况下交易成本和纠正配置成本的高低。Demsetz 认为统一市场失败模型和私人合作模型的是交易成本:当交易成本低时适用科斯范式,当交易成本高时适用卡拉布雷西范式[27]。 对于这两种范式的选择是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 Katz强调科斯的方法突出了法律只需要界定好权利,其他的事情由当事人通过交易去解决:因为双方行为的相互关系比初看起来更为复杂,私人规则有可能比公共管制在协调当事人行为上做的更好。也就是说私人秩序有可能比公共管制在协调当事人行为上做的更好。[28]Katz的观点在张五常对科斯命题的曲解中表现到了极致。此时,法律能做的仅仅是润滑交易。 Katz是在与卡拉布雷西的模式的比较时强调科斯范式是“市场交易模式”。那么,科斯本人的基本观念又是怎样呢?实际上,科斯范式并没有这种保守的价值观念,科斯范式是典型的改良主义的。 科斯在“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一节明确指出,《社会成本问题》前几节中,在研究调整合法权利时强调只有通过市场进行,才会导致产值的增加。但是这一论点假定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为零。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那么,“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调整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产值。”也就是说,在正的交易成本时,权利的适当初始界定能够提高效率;当初始界定无效率而且交易成本高时,权利的重新配置也能够提高效率。 科斯命题的价值是通过科斯方法与庇古方法的比较得到的。我们知道庇古方法的单向思维和政府干预意识。科斯的方法与庇古的方法的区别就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科斯的方法特别强调相互性,外部性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侵害,而是相互产生的。科斯开篇就提出“问题的相互性”,正是这种视角的转变使得我们“不言而喻,必须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29]庇古将负外部性称为是“无负责的行为”,因而是“反社会的行为”。科斯非常明确指出将负外部性称为是“无负责的行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认为这些行为必定是“反社会的行为”则是错误的。这些行为或许是,或许不是“反社会的行为”,有必要权衡一下它所引起的危害和好处。反对任何引起危害他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反社会”行为。[30]“相互性思维”是科斯范式的特点,但是这个思维方式是服务于更高的“总的效果”,这就是科斯在文章最后提出的“方法的改变”。“较好的方法看来是,将我们分析的出发点定在实际存在的情况上来审视政策变化的效果,以试图决定新情况是否比原来的情况好或坏。”“显然,只有得大于失的行为才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当在各自为政决策的前提下,对各种社会格局进行选择时,我们必须记住,将导致某些决策的改善的现有制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决策的恶化。而且,我们必须考虑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不论它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管理机制),以及转成一种新制度的成本。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我们应考虑总的效果。这就是我所提倡的方法的改变。”[31]相互性的考虑导致我们从团体角度、国家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它不预设哪种权利是天经地义的,一开始把权利放在平等地位,这样可 以考虑不同的权利配置产生的总的效果,通过比较总的效果来决定权利的配置。科斯也没有预设哪一种模式就是绝对合理的,一切都应该放到具体场景下对于总效果的考量。对总量的追求是法律经济学的目标,而相互性思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 科斯的“方法的改变”并不是说一定要采取市场交易或者政府规制,也没有说到底是润滑交易还是重新配置更好些。科斯范式,简单说就是,具体情况下哪种方法总的效果好就用哪种方法。 在存在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法律不仅仅可以润滑交易,而且法律可以进行权利配置。而且法律不仅仅可以一次性配置权利,也可以多次配置权利。效率的追求涉及到初次分配和重新分配及其后果。首先,权利的初次配置应该基于什么原则?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法律只不过是其具体实现。任何财产权的配置表达了对本人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所以总是与外部性联系在一起的。[32]庇古方法、“市场交易模式”与卡拉布雷西范式都是为了解决外部性。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侵权总是在发生。只不过在于哪些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哪些是允许的或不允许的。庇古的侵权法理论,谁损害,谁赔偿;损害多大,赔偿多少,要求恢复原状。这里的逻辑只不过是机遇先授权原则,保护的是先在者的利益,可以说是一种保守主义。科斯范式把侵权者和被侵权者放在同等位置,认为侵权是相互的,制止也是相互的。制止张三的行为以避免对李四的侵害反过来对张三是一种损害。试图为侵权行为找到正当性。如果先在者对权利的估价较低,侵入者可以通过自愿交易达到帕累托改善,但必须付费购买权利,仅仅强调润滑交易的“市场交易模式”仍然是保守的。由于“市场交易模式”考虑到了两者避免外部性的成本可能不同,被侵权者避免外部性的成本可能比侵权者的成本要低,所以“市场交易模式”比庇古方法更有效率。此时,如果我们认为初次的权利配置是正义的,那么“市场交易模式”就不仅有效率的,也是正义的。如果由于交易成本过大使得这种对双方有利的交易不可能实现怎么办?如果维持原状,那么就损害了效率。此时有两种情况,如果坚持原初的权利配置是正义的,那么这时是正义的;如果坚持原初的权利配置是非正义的,这种情况也就是非正义的。如果采取卡拉布雷西范式,法律重新配置权利,那么包括侵权者和被侵权者的整体就得到改善,满足了效率目标,但是其正义性与原初的权利配置的正义性正好相反。正如我们上文指出的,科斯范式实际上包含“市场交易模式”与卡拉布雷西范式,将规范命题称为“科斯规范命题一”和“科斯规范命题二”更合理一些。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因为强调他的方法与庇古方法的不同,庇古方法既是单向性思维又是政府作为的,这容易导致我们将科斯范式理解为“市场交易模式”。但是,如果我们联系科斯的两篇论文《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来理解科斯范式就会发现,科斯所强调的是一种根据交易成本进行比较取舍的理性选择,科斯范式并没有预设哪种制度的优越性。科斯指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具体来说,导致企业出现的两种主要成本是:1、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2、谈判和签约的费用。科斯认为,“如果协作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那么(要素之间的)一系列的契约就是必需的”,而企业的存在使“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从而降低了谈判和签约的费用。正是交易费用导致企业的存在。但是企业为什么又不能非常大,像社会主义整个作为一个企业?这是因为行政成本的存在。[33]所以,将交易成本和行政成本进行权衡才能理解在现实社会中既有企业也有市场的存在。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不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规制都是有成本的,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同领域比较这两种成本,选择总的效果好的制度。用邓小平的话说来讲就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4] 总效果与价值最大化的意识形态 法律经济学的意识形态与法律追求的价值直接相关。毫无疑问,法律经济学的价值目标是“效率”,但是,主张哪种效率却是至关重要的。[35] 波斯纳把法律的价值界定为“价值最大化”。波斯纳将价值与效用对立起来,而且把价值界定为交换价值,即在市场上测度的或者至少是可以在市场测度的价值。将社会价值定义为社会中以价值测度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波斯纳特别强调,价值是人们愿意为某个东西所支付的东西,而不是人们可能从拥有此物中所获得的幸福。在实际操作中,愿意支付又变成了实际支付。“一个个体,他会很想获得某种物品,但又不愿或无法为此支付任何东西,也许因为他很穷,那么在我使用的‘价值’这个术语的意义上,他就不是看重该物品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就是由货币支撑的诸多偏好的总体满足。”[36]波斯纳为什么反对功利主义而倡导财富最大化呢?在波斯纳看来,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模型而言,追求财富最大化要比古典功利主义更尊重个人的选择,经济自由可以更坚实地建立在财富最大化而不是在功利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与保护自主性的目标刚好一致。[37] 在波斯纳看来,只有能够实际上拿出货币购买好处或者预防损失的人才有发言权。例如,对于一位几天没有吃饭的乞丐来说,获得一块面包的效用肯定很高,但因为他没有钱购买所以面包就对他没有价值。权利的变化也是如此,比如说现在有一项法案准备授予奴隶最基本的人权(生命、财产和自由),这些权利对于他们是宝贵的,但如果按照波斯纳的理论,只要奴隶主能够拿出足够的货币(高于奴隶实际上能够支付购买这些权利的货币),那么就可以阻止此项法案的通过,标准就是所谓的价值最大化。波斯纳牌号的法律经济学倾向于依赖一种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式,这种保守主义将权利和义务化解到数学公式之中,他们认为,一个有效率的结果将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而财富最大化将产生最后的可行的社会安排。波斯纳认为,财富最大化原理的另一个含义是,那些没有足够收入能力来支持其甚至最低程度的体面生活的人们是无权言及分配资源的,除非他们被视作拥有财富的人的使用功能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生来是弱智者,或者他对社会无所贡献,那么他便不存在获得社会支持的权利,尽管由于他的低能而无法自理是无可指责的。 波斯纳并不仅仅坚持“市场交易模型”,他也主张,在法律即使尽了最大努力而市场交易成本仍旧很高的领域,法律应当将产权配置给对他来说价值最大的使用者。但关键在于由谁来决定将产权配置给对他来说价值最大的使用者。例如,我们认为,富人捐出一元钱给穷人肯定是能够提高效率的,但如果交易成本很高时,政府通过累进税制将富人的一块钱转移给穷人就是一种有效率的权利配置。[38]但是波斯纳要求重新配置权利的基础是“模拟市场对于资源的支配”,所谓模拟市场就是能够实际用货币或者财产对其权利评价的人,显然只有富人。这种情况下的权利配置只会把权利都配到富人那里去,其意识形态性显而易见。 波斯纳以货币的实际支出来界定权利的重要性实质上是一种富人的经济学,因为富人拥有更多的财产或货币。财富最大化就是要将资源或者权利分配给能支付最高的价格的人,那些人必定是富人。波斯纳为了避免效用概念的主观性而提出这种主张的,但掩盖不了他政治上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仅仅既得利益者才有可能是最珍视权利的人。 波斯纳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但是波斯纳主张的实用主义哲学却与他的保守主义有些冲突:“我说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是能动主义的(渐进的、“能办事的”),它既否定保守主义的‘现有一切都最好’的说法,也反对命定论的‘一切后果均非人所意图’的观点。这种实用主义相信进步,但又不自称能够界定进步;它相信深思熟虑的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进步。……它是一种强调行动和改进的哲学……除了强调可行、向前看和后果外,实用主义者……都重视经验。”[39]可以说,实用主义是改良主义的,是与自由放任政策和达尔文主义对立的[40],而波斯纳的规范法律经济学采取财富最大化作为标准,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 科斯认为,法律追求的目标是“总的效果”。尽管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限于比较由市场衡量的生产价值。但是,科斯明确指出,“在解决经济问题的不同社会安排间进行选择,当然应在比此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并应考虑这些安排在各方面的总效应。正如弗兰克?H?奈特常常强调的,福利经济学的问题最终必然归结为美学和伦理学问题。”显然, 科斯的“总的效果”并不是赤裸裸的货币最大化或者价值最大化,而且有伦理的内涵。 很多重要的法律经济学家并不把价值最大化作为法律追求的目标,而是赋予其社会的伦理的内涵,包括公平分配的观念。Shavell明确拒斥波斯纳的财富最大化,而将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规范标准。社会福利实际上就是社会欲求[41],是一种理想,因而是可变的。“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并没有这样的倾向,尤其显着的是,它与那种认为在社会福利标准下的公平分配具有优势的观念无关。” [42]社会福利的测量通常并不依循收入分配的重要性以求与之一致,这意味着法律规则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将与它的评估无关。这样做的理由肯定不是因为收入分配是不重要的,而是考虑到法律规则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将使我们的分析复杂化,而这种复杂化最终并不改变我们的结论。为什么已知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性,而将收入分配考虑进来却不会改变我们的结论?答案是我们可以使用所得税和转让机制实现社会再分配。[43]首先,个人的效用概念(utility)或个人的福利概念(well-being)完全是普遍性的,可以包括他所关心的任何东西。第二,个人的效用是建立社会福利衡量标准的唯一依据,与该效用无关的因素都不在考虑之列。第三,并不存在首选的或客观的社会福利衡量标准。一位分析人士可以参考任何一个社会福利衡量标准,然后决定根据所选择的提高[福利]标准,得出什么样的社会政策将是可遵循的。第四,研究表明,很多社会福利衡量标准都反映了对分配公平(distributional equity)的偏好,产生这种偏好的原因是:社会福利在个体之间的公平分配将有利于导向其他方面的公平。第五,在任何一种社会福利标准下,通过所得税(和福利)制度实现分配公平都比其他社会政策要好。[44]Schelling说,所谓效率就是更好的代名词:关于替代性后果,一些替代性的状况或政策或计划是不是更好。“更好”有特殊的含义:作为结果,对于每一个相关的人是最好的,或者对于所有的确定的利益是较为平衡的。[45]Cooter也指出,从本质上说,经济学家用的正义概念通常与效率一致,经济学家之间关于正义的争论在于怎么解释效率概念。[46]效率概念实际上依赖于处于团体中的人的观念,而且是动态的,只不过是对于总量追求的改善。前面指出,可以通过税法实现分配正义。我们知道高税率会减少工作和投资,以至于减少社会财富的生产。按照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样可以增加总效用。总效用比再分配前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再分配税率的高低。理想的税率应该使得税收在生产上的负面影响被再分配增加的效用所补偿。在现实中,效用是可变的。某一个时期可能更重视经济效率;而另一时期则重视收入的相对平均,标准都是总的社会福利。分配正义所实现的群体之间相对的平等好像与经济学的效率原则相悖,但是考虑到极端的不平等可能导致动乱, 对穷人和富人都没有好处,因此基于民主判断的总效用的增加比“财富最大化”更有效率。法律经济学并没有预设某种固定的规范标准。如果将法律经济学的价值标准定位为动态的效率,那么科斯范式的法律经济学显然是一种改良主义。 结语 关于自然界或者社会的规律本身是没有意识形态的,但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规律可能非常不同,特别是将这些实证的规律上升作为社会政策的规范时,其背后蕴含很强的意识形态。 Shavell针对人们强烈批评法律经济学中的政治偏见指出,必须把在某个领域中有影响的某个特定专家在其作品中明确表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主张与这个领域本身固有的政治主张区分开来。很明显,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并没有这样的主张,尤其显着的是,它与那种认为公平分配在社会福利标准下具有优势(virtue)的观念无关。[47]科斯范式不仅仅没有那种保守的“价值最大化”的法律价值目标,而且科斯命题包含了分配与效率两个方面。从有交易成本的科斯命题所得到的两个规范命题表明,科斯范式仅仅是一种理性选择理论:任何制度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不同制度下的成本大小,目标是“总的效果”。尽管可能从科斯反对庇古传统中得出科斯反对政府规制而主张私人交易模式。但是,我们不能把科斯范式归为另一种像庇古一样的单向思维方式,好像“私人交易模式”是绝对好的。如此理解科斯或许是因为“庇古的研究方法在现代经济学家头脑中根深蒂固。”[48]当然,也包括法学家在内。科斯范式的根本改变是一种相互性思维,指向未来的改良主义。 Shavell在面对人们对法律经济学的批评时的观念可以说是法律经济学最基本的精神,“只有存在一个比经济分析家所持有的、更好的预测方法时,这才构成一个真正的批评。”[49]当学者们发现某个理论或者制度有缺陷时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不应夸大,因为任何有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制度都是有问题的,当你发现其缺陷时并不表明你找到了更好的理论或制度,因为把那个缺陷改正过来时,可能该理论或制度的好的方面也失去了,总的效果可能更糟。存在的不一定合理,但存在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当我们判断存在的是不合理的时,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有效的工具去实现更好的合理性,使其成为新的存在。当我们不能够通过有效的工具去实现这一目标时,我们不如待在目前“不合理”的存在中,尽管有些无奈,因为改变有时意味着更糟。例如,当我们谈到改革问题时常常把“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与“改革的效果如何”分开,而在实效主义看来这三者是不可分的。因为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是对于现状是否满意的问题,如果不满意意味着我们有更好的欲求,而更好的欲求能否实现是与改革的路径联系在一起的,改革的路径有一个预期的效果,这个预期的效果是指向更好的欲求的,而不是相反。最终的判断是改革以后的实际效果。所以改革时我们应该考虑改革的路径与预期效果,否则,很可能改革的结果使得我们的境况变得更糟,此时就不如不改。经济学是理性选择的学科,法律经济学无非是要求法律制度的选择是理性的,是社会所欲求的,法律经济学是建立在改良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显然是一种建构式的思维方式。但是波斯纳的整个法理学是批判式的。波斯纳以伏尔泰批判基督教的态度自称,伏尔泰当年只是抨击了基督教,而没有提出一个替代,伏尔泰对此的回答是“我从凶残的野兽口中救了你们,而你们却问我以什么替换这个野兽!”[50]我认为,打破一个信仰是容易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信仰,如果没有的话,让我们被“凶残的野兽”吃掉可能会更加幸福! 经济学论文: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崛起 更广义地看,制度经济学不仅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历史地看,还有在它之前的所谓旧制度经济学和后制度经济学。横向看,则有公共选择理论,法与经济学,“集体行动的逻辑”等相近理论。早在六十年代,一些旧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作品就被介绍到了中国,如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1962),凡伯伦的《有闲阶级论》(1964);后来后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斯,也有着作翻译成中文,如前者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和《经济分析史》等;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大师,布坎南的《自由、市场与国家》,《民主过程中的财政》,《同意的计算》等,利益集团理论的先驱,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兴衰探源》,以及“法和经济学”的着作,等等,也出现了中译本。 强调“生产关系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是承认制度变迁的。然而虽然马克思注意到了流通费用的存在,由于没有将政府的组织费用和企业的管理费用一般化,没有建立起交易费用概念,不仅误判了市场制度的效率,而且缺少了分析制度或“生产关系”及其变迁的有效的经济学工具。更加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对立地位的阶级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生产关系革命”只能建立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其形式是将旧制度打碎,然后再建立起新的来。这种思路显然不能为和平的渐进改革提供帮助。由于有了交易费用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就完全不同。不仅作为“制度运转的费用”,交易费用可以判别制度的效率高低,而且可以用“制度变迁的成本”或“改革成本”来判别不同改革道路的优劣。由于制度经济学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改革成本”就多来自改革导致的利益再分配对某些人的损害,以及这些人很自然的对改革的反对。因而,改革方案越是能够在改变规则时减少损害的人数或受损害的程度,改革成本就越低,改革也就越容易成功。这种理论为中国渐进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也为进一步的改革方案提供了思考框架。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张很不同于制度经济学,它实际上是后者的先驱之一。马克思主义不仅看重生产力,而且强调生产关系;不仅研究生产方式,而且分析交换关系。即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它关注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一面。它认为后来形成的制度是解决冲突的结果。例如国家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虽然它也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尤其有意思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虽然导致了对私有产权的否定,但在强调所有权方面与制度经济学是高度一致的。最后,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互动,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解释历史,就是用制度变迁来解释历史。在这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以致道格拉斯·诺斯对西方历史的解释,至少在前现代部分都与马恩的解释极为相仿(对比一下诺斯的《经济学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91)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和恩格斯,1973,第198~203页))。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济学界主导了数十年,在学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基础,因而很容易提供理解和接受制度经济学的台阶。 最后,尽管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若干缺陷中发展起来的,但正如科斯所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它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在改革开放后,新古典经济学逐渐进入了我国大学的经济学系,并在某些地方成为主流理论,从而为新制度经济学进入中国铺平道路,并提供了分析方法的基础。在问题主导下,在各种理论资源的滋养和互动中,制度经济学崛起了。 虽然在现阶段,应该承认,我们的学术成就还远远比不上美国,然而我坚信,中国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几千年的学术传统,加上在对经济学理论最新进展及时吸纳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使得中国有可能出现出类拔萃的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学家。在这个集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学家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选集的论文分成几个部分:对美国为主的西方制度经济学的评论和批评;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经济问题,尤其是过渡经济和国有企业问题的讨论;以及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对一般经济问题的讨论。 在介绍和转述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学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一理论的评论和批评。由于篇幅限制,本书只在大量的评论中选择了一篇正面评价的文章(盛洪与陈郁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制度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在这篇文章里,新制度经济学运动显然是一场经济学的革命。至于批评,中国作者首先注意到了美国经济学界的批评(见方绍伟的“科斯定理对吗?”),进而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命题提出了疑问并加以讨论。如盛洪指出,在零交易费用的假定下,产权概念就是多余的;以及如果产权总是不断地随着世代更替而消失和产生,即使在零交易费用下,也并非任意的界定都会通过交易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见“‘社会成本问题’的问题”)。汪丁丁则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击。他在“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作为一种成本,应服从于“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的定义,但当一般均衡下对制度别无选择时,就不存在机会成本,也就没有交易费用。这种对交易费用的否定性结论显然在动摇新制度经济学的根基。 中国学者最有理论增量的地方,是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一个比较有成就的方面,就是对国有企业的讨论。除了用产权理论和委托-理论解释国有产权制度为什么缺乏效率以外,作者们还注意将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引入到理论中。如张军强调自由退出对企业制度的影响。计划经济国家中,政府为了“工作权利 — 过度就业”的目标,以及存在着眼前的“退出成本”,而不能自由退出与企业间的隐含的合约,以惩罚“违约”的企业,是国有企业缺乏效率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周其仁则指出,对私人产权的否定,最要害地是剥夺了要素所有者自由签约的权利。不能自由签约,包括从以前的合约中退出,选择新的合约的权利,就不可能形成市场,反过来也就不能参照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决策。尽管在国有企业体系内部,可以设立行政级别来激励企业家,但与市场制度的激励相比要逊色得多(“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应该说,制度经济学在中国更大的用武之地,是对过渡经济的研究。然而由于已经有很多专集和专着,如 林毅夫等人的《中国的奇迹》,盛洪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天则所的由张曙光主编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一辑,第二辑),樊纲的《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张军的《中国过渡经济导论》,本书不拟收集更多的这方面的论文,除了个别论文,如樊纲的“公共选择与改革过程”,它的特点是对市场化改革的政治过程进行分析。关于中国经济学家在这方面成就的综述,可参看盛洪为《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写的序和 “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过渡过程的研究”一文。 应该说,在一般经济问题的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家有更为精彩的贡献。例如汪新波“对企业性质的重新思考”,就是用时间要素超越雇主与雇员、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来进一步思考企业的性质。在作者看来,企业中不同要素的主要区别,是时间的区别。即有些要素与企业签订长期合约,有些是中期合约,有些则是短期的。签订合约期限越长,要素所有者承担的风险越大,包括承担短期要素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损失,越应在企业中处于主导的或权威的地位。因此企业的性质可以被理解为是长期要素雇用短期要素。作为一个特例,资本之所以雇用劳动,是因为相对于劳动来说,资本是长期要素。这篇论文不仅具有以新视角和新因素重构理论的创新意味,而且具有对已有理论的整合功夫。所欠缺的,是作者还缺少经验积累。可惜的是,在这篇以后,较少受到人们的注意。 在另一篇对企业理论有增量贡献的论文,周其仁的“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中,作者提出了同样有创意的、却大不相同的结论。尽管制度经济学早已将人力资本纳入视野,但更多地是强调其作为一般资产的共性,以便于与其它资产放在一起讨论。而周其仁则着重人力资本的自然法性质,即它只能属于它的自然载体—— 活生生的个人,即使法律制度将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产权赋予另一个人,前者也可以通过“关闭”自己人力资本的对外通道来对抗。当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结合起来才能生产时,对具有特殊性质的人力资本的事后激励,就要构成合约的主要内容,因而企业就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殊合约。作者据此认为以往“资本雇用劳动”的教条,是误将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企业家才能所有者混为一谈时的假象。从古至今,真正稀缺的、从而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家才能。这种强调人力资本的特性、进而重构企业理论的努力无疑具有独创性,只是这篇论文忽视了可以想见的反驳,而缺少完整性。由于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结合也可以采取市场交易的形式,从短工市场到信件快递,从财会与法律服务到相当于企业家能力的管理咨询,人们很难认为企业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唯一形式。这似乎暗示着,还有该文没有涉及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更多的时候,中国学者表现出了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上乘的理论悟性,只是或者缺少形式化的努力,或者没有总体的突破。例如唐寿宁沿着布坎南的思路,提出了市场制度本身也具有立宪性质,即它不仅是一个价格形成机制,更是一个制度形成机制。只是他的这篇论文,“论市场的立宪功能”,表述得过于散文化,没有对这一命题作严格的论证和深入的讨论。林毅夫的“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则对论题作了较完整的理论回顾、文献引证和分析论证。尽管他的结论大多建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这一对概念的提出,还是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分类和分析的维度。虽然在奥尔森的理论中,“利益集团”作为一个负面的概念,引伸出了整个分析框架,但运用利益集团理论进行分析的张宇燕,却在对中国制度变迁问题时发现,利益集团的存在有时也有正面意义。他在“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一文中指出,在进入市场的权利被政府垄断的计划经济中,如果出现了一些新兴利益集团,通过政治过程“撬动”森严壁垒的进入障碍,将竞争引入,会产生市场化的积极结果。他后来依据这一思路考察了联通公司进入电信业的情况,也将在该文中提出的“贾谊定理”,即创造更多的利益集团是对付利益集团的良方,(与他人合作)作了形式化的阐述。美中不足的是,这一命题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展开,后来也没有得到专门的讨论。在将科斯传统和布坎南传统比较时,盛洪发现它们之间的冲突,即所谓“精英论”与“一致同意原则”的冲突。运用交易费用的概念,他发现偏离一致同意原则的“法官裁决”存在的合理性,并认为强调精英作用的“法官裁决”和遵循一致同意原则的“公共选择”是相辅相成的(见“法官裁决与公共选择”)。可惜这篇文章过于简略,缺少形式化的功夫。 应该说,还有不少有理论增量的论文没有被收集进来,因为本论文集还具有某种“基础性”;更有可能的是,它们超出了编者的视野。然而就已经看到的这些论文,我们一方面应该承认,它们与国际水平的经典论文尚有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学者们有着巨大的理论潜力,他们正在逼近领先水平。 从更大的背景看,中国有着制度经济学成长的丰沃的土壤。尽管我们说,经济学是一般的,然而它必是在特定经验积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缺少中国的经验,经济学就缺少一般性;尽管我们也清楚,制度经济学也只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支,但如果我们认为制度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我们不仅覆盖了经济学的大部分视野,而且对所有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持开放态度。 具体而言,能够滋养制度经济学的中国资源包括,中国问题,中国文献和中国历史。所谓中国问题,不仅包括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也包括从中国角度提出的问题。比如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中国经济学家有着比道格拉斯·诺斯更为优越的条件,因为不仅可以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制度变迁,而且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制度变迁;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我们正亲眼看着猿变成人。中国的市场化道路也呈现出了一些原有理论所不曾想象得到的特征。如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已使人们怀疑“要么不改,要么全改”的次优理论,然而它的理论含义还需人们进一步探索。这一成功也同样使人们推测,交易也许是比暴力革命更为有效的改革方式。它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还等待着人们去挖掘。从更大范围看,中国的制度变迁应包括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其中包括对中国传统制度资源的重新理解,和这些资源如何与外来的制度资源结合起来,构成中华民族新的制度结构。谈到近代,不能不谈中西冲突,也不能不正视由于这种冲突所导致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这种不同的角度,会使西方学者有意无意忽视的一些问题,被中国学者所重视。例如,假如没有自由迁徙的条件,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并非像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坚信的那样,会带来全世界的皆大欢喜。再比如,在研究国际经济时,西方学者多是暗含地假定国际的政治秩序与一国之内无异,这大概与西方世界在这一秩序中占有优势有关;而中国学者可能更会敏感地意识到国际政治秩序中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国际无政府状态,也许才是制度经济学家应该全力面对的。 尽管有关制度经济学的中国的经济学文献还是很少的,但在一个较窄的领域中,还是相对丰富的,这就有关中国式改革的过渡经济学的文献。除此之外,我所指的中国文献是对制度有所描述的古典文献。数千年的历史,使重视人与人关系的中国人在这方面积累的文献浩如烟海。从中国最古老的书《尚书》开始,就有了对制度的记载;号称“三礼”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就对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作了大量描绘和评述;怪异的《山海经》被有些作者认为是上古政治制度的记录,《春秋公羊传》则是儒家政治制度经典 。后人所编《十通》和《五礼通考》都是资料全备的制度史。更有数不清的政府档案和民间合约资料。当我们研究制度时,这些有关制度的资料极为重要。当科斯为了研究企业制度,用自己的诺奖资金建立了匹兹堡大学契约和企业结构研究中心时,他期待着这些企业合约资料能为研究者提供经验素材;张五常教授在酝酿他的《佃农理论》时,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中来自南京的几张租佃合约帮了大忙(2000,第20~21页)。因为有关制度的理论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对制度的评判,也要参照它的社会结果。而要发现其中的逻辑,不仅要有互动的广泛性,还要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中国的有关制度的文献,对比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对比从中国获得的零星片断来说,无疑丰富得多。 谈到中国文献,中国历史文献也包含其中。而这里讲的中国历史,应是指中国历史的相对于西方的独特道路。中西历史发展轨迹在上古时期就有分野,明显的分道扬镳,也许是在所谓第一轴心时期,即儒学和基督教诞生的时期。在以后,中国和西方走着大不相同的道路。不应否认,制度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种,是以西方经验和西方历史造就的文化取向为基础的。这种文化取向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西方经济学的性格,又被误认为具有普适的性质。例如,西方经济学多是假定经济活动是在较为“纯粹”的制度安排,如法律,市场,企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与西方社会不同制度安排间的对立和紧张不无关系。将人类历史划分成截然不同的几个阶段,也是西方历史阶段在这一理论中的反映。将中国历史考虑进来,不仅可以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重述中国历史,更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不同于西方的特征,会为这个一般理论注入新的因素。例如,“礼”可能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受到关注,并可能冲击原有的制度概念;区别于对立且互补的希腊-希伯来传统结构,以儒学为主的浑然一体的制度结构可能启发人们关于制度结构特征的思考;中国将道德适用于国际关系的传统,也许会为我们解决今天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国际秩序提供某种可行的方案。 当然,处于一个信息革命的时代,中国学者不仅会受益于中国资源,他们必将把全世界的资源视为自己的资源。他们不仅同样关注西方学者关心的问题,也将会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其它文明,如印度和伊斯兰的资源。善长数学的中国学者,如果再加上对制度的深刻理解,也有可能在用博弈论的方法构造制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与其他国籍的学者一起面对着共同的问题,它们包括:(1)制度变迁问题; (2)市场经济自身的问题,包括外部性问题及其它市场失灵的问题; (3)全球的外部性问题,如全球环境,公海捕鱼,南极问题,太空问题等; (4)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问题,即能否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条件下,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平解决国家间冲突的问题; (5)政府的起源、性质和演进的问题; (6)道德与宗教问题,即这些无形制度的起源、性质和演进,以及与有形制度间的互动问题; (7)将智力活动纳入产权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制度创新,以及这种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性质; (8)不同文明间的冲突、融合和整合的问题。 目前我们所欠缺的,是金融资源和学术机制。由于缺少金融支持,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相当零落。许多有理论价值的论文,多是发表出来就没有下文了。而理论的发展,如同美国制度经济学那样,正是一篇论文激起了别人的灵感,通过相继的讨论甚至争论,以及进一步的发挥,才能形成有阵容的理论学派。而在中国,不少有潜力的学者却因为生计问题分散精力,从而缺少对重要问题的持续攻击。从学术组织角度看,虽然制度经济学在中国风靡一时,但还缺少有资金实力的研究机构支持系统的研究。也许,制度经济学家首先应该解决的,是自己的制度问题。包括融资制度,学术组织,研究纲领和分配机制。随着中国在经济上走向繁荣,当有更多的资源通过有效的机制注入到研究中来,我们也许会迎来一个中国制度经济学与中华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经济学论文:解说体验经济 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共同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撰写的《体验经济》一书1999年4月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告诉人们,新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更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体验经济带来人们更多的思考,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更新的思路。体验经济是市场经济完备化的标志 体验经济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但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特性相比,它是一种更加完备的经济形态。 第一,体验经济以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在体验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运行首先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个性要求,企业在提供体验的运行思路、程序和方法时,也必须要保证给消费者以更大的想象与愿望的空间。企业所主张的是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并竭尽全力保证消费者需求个性的全面满足。 第二,体验经济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定制化服务是指按消费者自身要求,为其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同时也是消费者满意的服务。其基本特征是: 1、定制化服务是一种劳动,并且是一种高水平的劳动。它需要“劳动者”有更高的素质,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积极的工作态度。因此,这种劳动较有形的生产劳动和无形的服务具有更大的价值。 2、定制化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是个性的感受,“结果是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因此这是一种量身打造,有需有供的活动,它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也不会出现需求抱怨,进而保证经济运行的平衡与稳定。 3、定制化服务所产生的“体验”效应是带给消费者美好的感觉、永久的记忆和值得回味的事物与经历。消费者对这种美好的感受不会独自享有,而会与他人分享,即积极地传播,进而产生放大效应。 第三,体验经济遵循的原则是“以顾客为核心”。企业在体验经济运行中扮演着策划者的角色,发挥着为顾客提供“舞台”的作用,真正在舞台上表演的人是顾客。顾客去“体验”所需物的设计工作、定价工作,并进行直接使用,以品尝消费的感受。这说明,顾客是体验经济的主体,顾客对企业的经济运行工作参与度越高,说明顾客对企业越信任,企业品牌价值的实现程度就会越高。 第四,体验经济使企业的经济运行更加开放、更加健康。体验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开放程度,使企业在社会公众的关注与监督之下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这为拥有优质品牌的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会,而对于那些劣质品牌的公司则发挥的是矫正其思想与行为,约束其经济运行的作用。因此体验经济的运行具有着一种积极的功效,它可以保证企业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完善运行程序,满足更广阔市场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到了体验经济的时代,企业就必须按照体验经济的要求规范思想与行为,这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从自由地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到对企业经济运行的严格约束;从顾客创造性地选择消费模式,到企业创造性地为顾客提供舞台;从顾客可以不断地获取消费满足、留存美好记忆,到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可以说,体验经济是市场竞争的更新形式,体验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更加完备,因而更加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 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延续 服务经济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微观经济主体——— 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在标准化方面均达到要求水准后,同样品质的产品只有通过企业的不同品牌才能给予区别,但当顾客难以鉴别不同品牌之间产品的差异与优劣时,竞争的焦点自然会转向企业向市场提供服务的质量与数量,而顾客则以此作为判定与选择品牌乃至企业产品的标准,顾客关系由此得以建立。 服务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已经给了消费者以更多的承诺与兑现,同时,也使消费者感受到了服务经济带给他们的方便与舒适。服务经济的运行,使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不仅要提供有形产品,还要提供无形服务。商品是提供服务的依托。而在纯粹的服务产业中,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商品。 在服务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通常发现不了商品之间的差别,所以,企业为了争夺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不可避免地跳入低价竞争的陷阱。为了避免低价带给企业的利益损失,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制约,制造商们不断挖掘服务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一旦一个公司有意识地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这种刚被命名的新的产出———‘体验’就出现了”。“体验”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好的感觉,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拉动性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也使服务经济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延展效应。因此,就像服务经济的出现不是对工业经济的否定,而是对工业经济的延续,不是对工业经济的替代,而是对工业经济的完善一样,体验经济的出现是服务经济的一种延续,是服务经济走向更大市场空间的必然结果。 体验经济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 体验经济在延续服务经济的发展中,使市场竞争跳出了低价的陷阱,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由于需要按照消费者的个性要求创造出不同的提供物,因此不同提供物之间的价格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不能统一定价。然而,使企业创造不同提供物这种愿望,从设想到现实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这种距离在大规模经济发展阶段永远也不能缩短,从而其目标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信息网络时代,这种距离才能逐渐缩短,并促使其目标得以实现。这说明信息网络时代使体验经济成为一种必然。迈克尔·穆恩和道格·米利森在描述网络信息时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流程时说,网络信息时代,公司运行的方式是:“鼠标点击”。而这种“鼠标点击”时代,使经济运行的一切都简单化了,如产品开发可以通过“鼠标点击”,顾客定货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市场调查可以通过“鼠标点击”,信息处理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这种简单的运行方式是以复杂的科技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体验经济的依托。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成熟、网络经济的普及,体验经济所要求的专门为顾客设计和生产工作,其成本增加值会远远低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的个性服务成本。正如一个鞋业公司的老总说,“过去批量生产很难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现在的网络经济、信息技术,使我敢承担为任何一个顾客定制一双鞋的委托,同时成本也不会大幅度上升”。这种定制服务只有在信息网络时代才会产生,因此,信息网络时代为体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水利经济论文: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计算机运用 1工程特点及微机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具有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投资多、工期长等特点,因此,工程管理比较复杂。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初步设计和发包设计的深度有限,设计修改变更是经常发生的。设计一变更,就给工程发包、合同执行、工程结算、投资控制等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水电建设推行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建设管理体制,工程建设采用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一项工程往往是多个施工队伍承包,所签订的合同数量多达几百、上千个,如五强溪水电工程所签订的合同就达800个左右,它所涉及到的概预算编制、施工计划、经营结算、项目统计等方面的管理,可想而知,、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作为建设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搞好投资管理,我国现行投资管理的基本程序是:初步设计概算、计划、招投标、签订执行合同、投资控制等。也就是说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意见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制定工程建设网络计划和基建投资讨一划,按照计划进度将工程分成若干个发包项目,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发包。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合同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合同执行还包括工程进度价款结算、检查合同执行情况、统计计划投资完成情况等。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初步设计概算来进行的。水利水电一E程的设计概算一般包括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库区淹没补偿、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等几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几十个、上百个项目,而所有发包项目相当一部分不能和概算保持一致。所以,只有将发包项目都按照概算进行投资管理和控制。在五强溪工程建设初期(80年代),为了搞好投资控制,尽管投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仍不尽人意。比如,含有近500个子项目(单元工程)的机电安装工程前后花了两个月时间编制合同价,而随着其变更又要重新计算,相当花费时间,这样很难及时了解投资状况。到后期(90年代),引人计算机这一现现代化工具后,才使人们从手工管理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样多的项目不到一周时间就可计算出来,可以随时反映与了解项目投资和总投资变更情况。同样,施工单位引人微机进行经济管理也显得同样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招投标阶段的信息收集、投标报价编制,施工履约阶段的施工计划编排、进度款结算统计、成本核算控制、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及竣工移交阶段的竣工决算等,直到合同的终止。.总之,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也不论是哪个阶段或环节,都伴随着经济管理这个重要环节。而这些工作具有工作量大、数据多而繁杂、时间延续长、涉及面广等特点,依靠手工劳动是很难及时完成的,更谈不上工作质量和效率。比如:施工单位去对一个项目进行投标,概预算人员要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预算报价,从人工、材料预算价格和电、风、水、砂石料等基础单价做起,直到预算汇总完成全部报价文件,一般要花上几个月时间。如果中途发生基础单价变化,尤其是材料预算价格或人工单价稍有变化,则全部预算需要重新进行计算,其劳动量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大量的时间投人到计算工作中去,就很少有时间对所编制的报价进行经济分析和论证工作,甚至对能否中标也心中无数。引人了计算机管理后,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见,它在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应用计算机编制概预算及参与管理 2.1利用流行的应用软件进行经济管理 目前在微机管理中使用较普遍也方便的应用软件是稍ndow环境下()mce(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软件之一)。其中,Word为一文字编辑软件,可用来进行文字资料的编写及说明,也可调用数据库中的有关信息;Excel软件实质上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它采用visualBasiCAI〕I〕lication作为编程语言,具有增加Excel应用系统的宏功能,并以其所具有的数据计算、查询、统计、数据嵌套和链接等强大功能而受到使用者的青睐。Excel软件既能用公式或函数自动、迅速、准确地处理数据,便于各种表格的制作、统计和计算;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图形、图表、数据分析,检索和管理等功能,并可利用宏功能进行自动化处理。例如在编制概预算文件时,可在一个工作薄中进行,并将封面、编制说明、资质文件、报价汇总、项目单价分析、各项基础单价、机械材料调差、各项参数等不同内容分别放在不同的工作表中,用参数、公式、函数建立数据联系,这样便于利用DDE动态数据链接处理数据,计算出各项数据,同时总报价或单项报价又可随时根据参数的变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于具有固定格式的多个单价表,如果一个一个去编制就比较费时,若调用Excel中的宏功能,编写一个VB程序,制作一个样表并嵌人公式,利用原计算数据就可成批将单价表打印出来。又如在编制月、季、年度计划时,可用该软件的绘图功能就很容易绘制出进度计划图;工程计划本身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在计算机中编制存档便于调整和比较,并可及时了解计划完成情况,从而对工程实施进行全面控制管理。在进行合同管理时,可将所有合同按工程部位归类分别放到同一工作簿的不同工作表中,针对这些合同,在同一个工作表中又可按签订的时间依次排列下来,将合同情况和内容在列栏目中体现,可分为:序号、合同号、合同项目名称、签订时间、完工日期、承包金额、单价、合同工程量、累计结算金额、本月签证工程量、本月结算金额等内容;同时也可根据结算工作和统计工作的需要,按所要求的格式编制相应的工作表内容,有关数据直接从相应的合同管理文件中调取,一般结算和统计都是以月为频率、以年为终结而循环,因此每一栏的数据内容可分别插人12列,表示1一12月的数据。这样,既便于逐月累计,应用公式统计计算;又使结算、统计工作变得连贯、迅速,易于查询和减少差错。 2.2利用专业应用程序或软件进行经济管理 专业应用程序或软件,主要是针对实际工作某一专业需要,在有统一规范和统一格式的前提下,应用数据库语言编写的固定应用程序或软件。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某一专业领域通用、格式固定,在较长时间有存在价值,由专业人员进行编写和调试,可以普遍使用。当然相应数据库使用者可灵活调用和修改,有些数据库根据程序自动生成,以达到使用者要求。这种类型的程序或软件如概预算软件、结算报表程序、合同管理程序或软件等。笔者曾在五强溪工程从事结算和统计工作时,根据所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利用FOxpro编制了综合统计报表程序、工程项目结算程序,极大地简化了这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管理的不断深人和发展,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有关部门能全面开发水利水电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使经济管理工作者操作起来更简单、方便,工作效率更高。 水利经济论文:水利工程经济费用分摊对策 1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及费用分摊 水利工程项目中经济评价是对工程项目在计算期(包括施工期、运行初期和正常运行期)内投入产出等经济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比选方案的一系列过程,以对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经济评价是评价项目可行与否,进而决定工程能否立项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一些多目标、多用途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在作经济评价时往往会涉及到不同受益部门(如灌溉、发电、工业供水、城镇生活供水等)或不同受益地区。因此,对这类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的投资和年运行费,通常要在各受益部门或地区之间进行费用分摊的分析计算,以确定工程合理开发目标,并为方案提供各种费用及计算依据。 2费用分摊的计算 水利工程项目的费用分摊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分摊和年运行费分摊,费用分摊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各功能利用建设项目的某些指标的比例分摊。如按水库各功能的库容或用水量等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摊,可用单一指标、也可用几个指标综合计算。②按各功能最优等效替代方案费用现值的比例分摊。采用此法时,一般应按替代方案在经济分析期内的总费用折现总值的比例分摊综合水利工程的总费用,然后再进一步分解到各部门分摊主体工程投资和年运行费用的比例和数额。③按各功能可获得的效益现值的比例分摊。采用此法时必须遵循被分摊费用与计算分摊比例所采用的经济效益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合理计算和划分各部门的经济效益和被分摊的费用。④按“可分离费用—剩余效益法”分摊。计算时,先分析计算可分离费用,再根据各受益部门或地区的剩余效益的比例,分摊剩余费用,两者之和即为各受益部门或地区应承担的份额。⑤按受益部门或地区获得效益的主次地位分摊。当项目各功能的主次地位明显时可采用此法。费用分摊后,还应该对分摊结果进行合理性检查,以使各功能分摊的费用公平合理。 3案例 某水库工程是一宗具有防洪、工业供水、生活供水及灌溉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总库容为6814万m3,其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生活供水隧洞、导流输水隧洞、工业供水建筑物和灌区建筑物等。工程施工期为三年,正常运行期为40年,则工程计算期为43年。由于水库涉及到防洪、工业供水、生活供水及灌溉等不同的受益项目,因此在做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以上不同的受益项目分别进行评价,以确定各受益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同时便于安排投资计划,筹措建设资金和年运行费。这就需要对工程的费用进行分摊。本案例从投资方面谈谈费用分摊的计算情况。本工程总投资11163.09万元(项目建设时间为2000年),其中各项目单独的投资为:工业供水工程投资523.65万元(导流输水隧洞及工业供水建筑物);生活供水工程投资449.05万元(生活供水隧洞);灌溉工程投资606.44万元(灌区建筑物)。合计各项目单独投资1579.14万元,则剩余公共部分9583.95万元需要各受益项目进行费用分摊。 3.1按各功能利用建设项目的某些指标的比例分摊 3.1.1按水库的库容比例进行分摊 首先,项目的防洪工程费用可通过防洪库容占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之和的比例进行分摊。工程防洪库容为761.1万m3,兴利库容为5430万m3,则本方案防洪工程投资为:9583.95×761.176.1+5430=1178.2万元。兴利库容分摊费用为8405.75万元。 3.1.2按各受益项目的用水量进行分摊 由于各受益部门所占的兴利库容计算不够直接方便,因此剩余部分费用8405.75万元按各受益部门的用水量比例进行分摊。水库每年可向当地企业提供工业用水2500万m3,向当地城镇提供生活用水2950万m3,水库多年平均农业灌溉供水量为1590.4万m3。根据上述用水量,各用水部门用水量比例如下:工业用水:25002500+2950+1590.4=35.5%生活用水:29502500+2950+1590.4=41.9%灌溉用水:1590.42500+2950+1590.4=22.6%则各受益部门费用分摊如下:工业供水工程:8405.75×35.5%=2984.04万元生活用水工程:8405.75×41.9%=3522.01万元灌溉工程:8405.75×22.6%=1899.70万元 3.1.3分摊成果 根据上述分摊计算结果,最后可计算出各受益项目所分摊的投资如下:防洪工程投资:1178.2万元工业供水工程:2984.04+523.65=3507.69万元生活用水工程:3522.01+449.05=3971.06万元灌溉工程:1899.70+606.44=2506.14万元 3.2按各功能可获得的效益现值的比例分摊 本工程也可按各项目的效益现值比例进行投资分摊。工程项目的效益分为财务效益及国民经济效益,由于防洪工程没有财务收入,其财务效益为零,而灌溉工程的财务收入也是很少的,因此若采用财务效益现值比例进行投资分摊,防洪工程这部分投资将为零,灌溉效益也很低。这种分摊方法把水库防洪的功能给忽略了,灌溉的功能也被低估,进而让其它的受益部门分担了这两部分的投资。很显然,这样分摊是不合理的。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国民经济效益现值比例进行分摊。 3.2.1各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现值计算 防洪工程经济效益按工程可减免的洪灾损失计算。本工程防洪标准由原来不到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担负着下游2.3万户共6.0万居民及5300亩耕地的防洪任务。根据当地统计,工程建成后平均每年可减免的洪灾损失约为2017万元,则防洪工程经济效益现值为11835.3万元。本工程工业供水主要是向一大型钢铁厂提供工业用水,其经济效益按水在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工业供水经济效益计算为1125万元,则其经济效益现值为6601.23万元。生活用水的经济效益按生活用水量乘以生活用水的影子价计算,则生活供水的经济效益为1475万元,其经济效益现值为8654.94万元。灌溉工程经济效益按有灌溉和无灌溉所增加的粮食产品产值乘以灌溉效益分摊系数计算。本工程改善水田灌溉面积3842.9亩,新增水田灌溉面积21916亩,灌溉的经济效益为970万元,效益现值为5691.72万元。 3.2.2国民经济效益现值比例分摊计算 根据上述效益现值计算,各项目比例如下:防洪:11835.311935.3+6601.23+8654.94+5691.72=36.1%工业用水:6601.2311835.3+6601.23+8654.94+5691.72=20.1%生活用水:8654.9411835.3+6601.23+8654.94+5691.72=26.4%灌溉用水:5691.7211835.3+6601.23+8654.94+5691.72=17.4%则各受益部门费用分摊如下:防洪工程:9583.95×36.1%=3459.81万元工业供水工程:9583.95×20.1%=1926.37万元生活用水工程:9583.95×26.4%=2530.16万元灌溉工程:9583.95×17.4%=1667.61万元 3.2.3分摊成果 根据上述分摊计算结果,最后可计算出各受益项目所分摊的投资如下:防洪工程投资:3459.81万元工业供水工程:1926.37+523.65=2450.02万元生活用水工程:2530.16+449.05=2979.21万元灌溉工程:1667.61+606.44=2274.05万元 3.3费用分摊的合理性分析 以上从两方面进行了工程的费用分摊计算,对两种分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案例中按各功能效益现值比例分摊情况下,各项目的投资分摊相对平均些,防洪工程的投资最高。但是由于防洪工程及灌溉工程均不产生财务效益或财务效益较低,因此这种费用分摊不利于工程的资金筹措及日后的管理运用。且从用水角度来说,工业供水及生活用水的水量要大些,这两部分的财务效益较好,故费用分摊按各功能利用水库的库容及用水量的比例分摊相对合理些。本方案投资费用分摊采用按各功能利用水库的库容及用水量的比例分摊的结果。 4结语 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受益部门,如何协调各个受益部门的要求,合理地计算各部门的经济评价指标,需要对工程的费用进行合理分摊。一般情况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的费用分摊较常采用按各功能利用建设项目的某些指标的比例分摊,及按各功能可获得的效益现值的比例分摊这两种方法。文中总结了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的费用分摊方法,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举例计算,可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的费用分摊计算提供一些参考。 水利经济论文:水利经济与发展 1水利经济的涵义 自古以来水利就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然而水利的重要性却是在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付出很大的代价之后,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被认识、重视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水利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体现出来的。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和杜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保证。水利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己成为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的必要保证。基于对水利重要性的逐步加深认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并把水利摆在基础设施的首位,客观而正确地反映了水利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基础产业是根据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划分出来的一类产业。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并对其它产业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的产业,缺少了它,其它产业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水利包括防洪、治涝、防风、灌溉、水电、水运、城乡供水、水土保持、水利环境、水利渔业、水库综合开发利用、河口治理、海涂围垦等。水利产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生产活动的综合经济体。水利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1地位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切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离不开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需要水利产业提供水源保证与防洪、防潮的安全保障。 1.2服务的公共性和效益的社会性水利产业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而不只是为某个特定产业、部门或区域服务。水利产业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效益的社会性。 1.3效能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水资源是一种可供多目标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兴水利和除水害关系到地区和国家的全局。因此,水利的建设和运行必须着眼于整个国土开发,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创造协调的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1.4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水利工程较多地受限于自然条件,其工程往往复杂而且艰巨,影响面广,工程量大和投人多,建设周期长,建成后一般都能在较长时期内发挥效益。 1.5发展的先行性和超前性水利产业既是其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先行和超前发展。对于其它产业部门,不仅在供水、供电等方面要提前进行,而且在减免水早灾害等也应防患于未然。 按现行政策,水利产业大体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类如防洪、治涝、防海潮等,属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直接的经济收人甚少,需政府拨款支持;第二类如灌溉、排水、城乡生活供水、水运等,属半公益事业,应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做到自我维持;第三类如发电、工业供水、水利渔业和水利综合经营等,属于生产经营型企业,应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第一、二类属于事业性质,第三类属于企业性质。将水利定为基础产业,这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水利的基础地位被肯定了,基础要超前建设,国家和地方对水利产业相应地实行倾斜政策,加快发展。随着水利经济的发展,水利经济作为一个学科也随之产生。水利经济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上来说,水利经济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水利经济分析计算,研究水利设施项目的经济效益,为水利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抉择提供科学依据;从水利基础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水利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按照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行经济评价及财务评价,为管理、发展新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水利经济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原理及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在水利经济中的具体应用;②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利用和发展战略,以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③区域规划经济,包括流域、地区和跨流域调水等水利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④防洪、灌溉、排涝、发电、水运、供水等各类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经营的经济效益的计算和评价;⑤发展水利的经济政策;⑥提高水利事业整体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措施。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提高经济效益无疑是发展水利经济的核心问题。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又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公益事业,理应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过去长期为农业服务中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一般水利基层单位的收益往往不能维持必要的开支,要靠经营副业来补充经济收人,而且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福利待遇很差。这样,水利基层单位一方面要保证除害兴利的公益性服务,另一方面又要自己养活自己和补贴水利设施正常运转所需的支出,从而形成了水利行业独特的经济模式。今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由为农业服务扩展为对整个国民经济服务,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当然要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实行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近几年来,在深化改革中,明确除害兴利为主要职责的前提下,全国各地的各级水利经济实体通过开展综合经营、综合服务,走向社会,在竟争中不断发展行业经济实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为加速水利基础产业的发展,为改善水利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福利待遇,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2水利经济效益的评价 水利产业也和其它产业一样有投人和产出。然而,所不同的是水利的“产出”还包括着兴利、除害、减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是难以用货币来估算的,而且这些作用往往不是即时取得效果,多数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水利产业所固有的这种特殊性,往往不容易直接被人们所认识。这决定了对于水利经济效益不能简单地以其货币收益来进行评价,而应当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利产业的货币收益可以直接按照经济学来计算其投人产出的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不能直接用货币来衡量,只能从它所起到的作用来评价,既要估算有形效益也要估算无形效益。同时还应认识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节奏加快,今天对水利的投人,几年后所产生的效益往往不是按算术级数增加,而是按几何级数增加。以梅州市为例,梅州大堤原每年维修费100多万元,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而1986年7月的洪水超过20年一遇,造成垮堤多处,市区直接经济损失达8仪旧多万元;而现在梅州大堤按抵御1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加固改造,投资2.5亿,捍卫国民固定资产就达180亿元,捍卫市区人口36万。今天投资2.5亿,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固,几年或几十年后,在百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所捍卫的国民固定资产就不再是180亿,而是几百亿,上千亿甚至是几千亿元。因此,水利的经济效益不能简单地以货币来衡量,应从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和作用去理解和评价。水利的经济效益不但体现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治国安邦和促进改革开放方面,而且是稳定水利职工队伍、巩固水利基础产业,实现行业脱贫、职工致富和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没有水利这个基础,就没有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四化”目标就会落空。发达的经济要有发达的水利。发展水利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实现水利产业化的需要,是提高水利良性运行能力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水利的发展,充分发挥水利的基础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水利经济,提高水利经济效益。发展水利经济是发展水利的必要保障,两者是统一的。水利作为基础设施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完成防洪、治涝、灌溉、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社会公益性任务;水利作为基础产业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以水利工程为依托,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业,因地制宜发展水利经济,引进市场机制,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办事。要把水利建设、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水利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水利经济要覆盖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切兴利除害过程的经济活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要求我们在水利工作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中,也就是说从水利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从防洪抗早、农田水利、供水、水电、水土保持、水文等各个领域,都要树立水利经济的意识。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同时考虑水利经济,而发展水利经济必须有利于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经济工作和水利工程建设一样,都是我们水利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承。当前国际社会对水利的评价原则是:水利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的调蓄能力反映国家的应变能力;对水的保护开发能力乃是国家的发展后劲所在;对水的开发利用程度标志着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水资源供需失去平衡会导致国家社会经济的波动;水环境和水质的优劣直接反映国家的文明和人民健康。由此可知,没有发达的水利,也就没有发达的经济。因此,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战略眼光来全面分析、评价水利经济的效益。 3水利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要适应形势发展,把水利经济的发展工作搞好,笔者认为应从下列几方面努力。 3.1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努力把改革和经济建设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3.2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科技成果及其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诸如价格原理、弹性分析、成本原理,以厂商原理为根据的定价方法、乘数效应、宏观财政政策、工资物价指导原则、经济增长原理、经济发展原理等等,对于我们进一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利经济是很有帮助的。 3.3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必须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我国东部与中西部,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平原情况千差万别,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也不存在绝对适用的具体发展战略。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努力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体工作的思路是“五要”: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改造挖潜要效益,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政策法规要效益。结合我省的水利实际,广东省水利厅1991年8月提出“工作要做好,经济要搞活,面貌要改变”的方针,并强调工作搞不好是失职,经济搞不活是失策,面貌不改变就会失众。“经济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工作好”、“面貌变”的物质保证。实践证明,哪里大力发展水利经济,注重经济效益,那里的经济就活、队伍就稳定,水利建管工作就做得好。相反,哪里对水利经济不重视,单靠吃“大锅饭”过日子,那里的工作就上得慢,面貌就改变不快,缺乏生机活力。 3.4结合本市实际,抓好下列工作 3.4.1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大力推进企业经营机制和经济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市水利经济单位还有21.5%的单位亏损,有的亏损额还较大。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内部的管理机制,以提高单位(企业、项目)的效益。为此,第一、广泛开展学习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验。我市平远县水电水泥厂等,通过学习邯钢经验在节约开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第二,抓好产品质量,以名、优取胜,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应这样,优胜劣汰。第三,加强产品的营销工作。在信息万变的今天,若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下的营销方法,就是再好的产品也难于获利。第四,选配好经济实体的管理人员。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水利佬”中也有经济能人,从1996年我市水利经济营业收人达6亿多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要公开选拔,把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3.4.2抓住机遇,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握时机,利用自身的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以少的投人,争取大的收益。第一,继续抓好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电站建设中装机较大的西阳电站、双溪电站、斗晏电站、瓜洲电站等都正在抓紧施工,有的已试运行投产,这些电站投产后,将对我市水利经济起着重大的影响。第二,抓好“三高”农业的发展。我市水利系统已种有水果1o67hmZ,】997年大部分已进人收获期。要加强科学管理,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在品种结构上实行长、短结合。我市水库渔业潜力很大,水库可养鱼水面2797hm2。目前要大力发展渔业需抓好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强管理。我市水库养鱼投人少,管理差,自流状况严重,平均单产才6.48kg。要从粗放粗养转向精放、精养,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产量及收人;二是列人“一库制”(每个县抓一个示范水库)建设。要做好规划,因库制宜,或大水面养殖,或网箱养殖,也可拦网养殖等;三是搞好水库立体开发,种果(茶)、养鱼、鸡、鸭、猪等,有条件的水库要注重发展旅游业;四是广泛筹资和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职工投资,按股份合作,职工承包;也可利用外资,实行租赁承包。第三,用好、用活政策,强化政策性收费。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发展水利事业的配套政策。要依照政策、规定,抓好堤围防护费、水资源费、采砂管理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水利行政性收费。同时,要继续抓好水费、电费的改革,逐步实现按成本和合理利润计价收费。 3.4.3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国管工程单位的脱贫力度随着形势发展,水利经济需要一个部门来管理。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各县(市、区)都要相应建立、健全水利经营管理科、股。各级水利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做好规划、协调、扶持、监督、指导、服务工作。全市原有一些不自给的国管工程单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6年底已有18个单位实现自给,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尚未脱贫的国管工程单位要尽快脱贫。 3.4.4盘活资金,理顺关系,为发展水利经济服务要做好周转金的使用和回收,周转金和贴息、扶贫资金要专项专用,用活用好各种资金,做到资金投放、使用、管理、回收一条龙,切实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发挥其应有作用。水利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要理顺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发展水利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4.5加强水利经济工作领导不抓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是好领导,抓不好经济工作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因此,作为水利部门的各级领导,要把水利经济工作纳人管理目标负责制,切实加强对水利经济工作的领导,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水利经济的总量、结构调整、发展速度、经济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只有领导对水利经济的工作重视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水利经济工作就会有起色,就会上新的台阶。 水利经济论文:水利产业化经济思考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水利产业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调节为垂础和主导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其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里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各种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国民收人分配,调动劳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均衡地运行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它要求水利建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束搏,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机制,这就为水利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经济发展对水利产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为水利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生产、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没有自主安排生产的自由,生产活动成为政府行政命令在企业的一种经济表现。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水利是根本不可能当作产业发展的。而市场经济则要求一切生产经营部门按照社会满求寻求自身的发展。这是不依任何人的愈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经济运行转上产业化轨道就必然带动水利产业化,在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保护下,水利基础产业地位将得以最终确立和巩固。 第二,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分化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调节社会供需,促使生产者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因此,市场经济是途径措施一种最为讲求投人产出的高效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产业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事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讲投入产出,不讲经济效益。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现状,引人竞争机制,实现以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目的。市场经济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始终通过价格体系调节生产和发展经济。价格因素介人水利行业,无疑会刺激它内部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正是在这一要素组合过程中,水利业实现了产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需要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法律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产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规范产业活动和加快产业化步伐。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水利产业化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水利产业建立与它配套、适应的新机制,要按产业要求进行运作,讲求投人产出,讲求经济效益,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把工程水推向市场,实现投入产出补偿的过程。 二、水利产业化的现状 普遍而言,全国已有不少省、市、县的水利部门在水费征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即根据《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了水费的改革和征收。有些省、市政府还颁布了一些相应的‘冰利工程供水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之类的文件,使水费的收取率逐年有所增加。尽管如此,但要使水利成为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第二,水利产业化的进程较为缓慢;第三,水利产业发展不平衡,有些县市步伐大,规模大,而有些县市则与此相反;第四,水利产业化尚未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现有的一些改革,多是就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作一些调整和改变,没有把水利行业看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通过制定系统的产业政策来促使整个产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看来,全国的水利产业化只能说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开端而已。 三、水利产业化的目标体系 当前.大力推进水利产业化就必须确定符合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产业化目标。根据现阶段水利产业存在的问题,全国产业化的月标应是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种体系。 (一)水资源产权管理体系 产权管理主要反映国家在水利产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水利产业管理方面,当前最主要是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三权混淆不分。实际工作中,则往往以行政权、经营权管理去代替资产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由此受到“多元的”条块分割,国家作为国有水资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权益纠纷频繁卜断。建立水资源产权管理体系主要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宪法》、(水法》规定,水资源属国家所有。这就是说,水资源是巨大的国有资产,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产权管理就是要加强和保障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防止国家的合法资产权益受到侵害。产权管理的重点是改变国家对国有水资源资产所有权管理的软弱无力,杜绝各种国有水资源资产产权非法和不规范交易的现象。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国家对水资源产权的宏观调控和管虱加强国家对水资源产权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水资源法规,界定水资源的权属、水资源和国土资源所有权的关系以及国家在水行政中的指导作用等关键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水事活动准则及法制化程度,制定水资源利用的基本经济政策,建立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这个体制应当在水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制订、水资源情报收集与分析、水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协调和水资源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协调处理能力。 (二)水利产业化管理体系 建立水利产业化管理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基础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需要。从水利产业的角度来讲,新建立的水利产业化管理体系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取向,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是行政性管理与产权管理、经济管理与技术性管理要实现有机统一;其次,要保证国家所有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要确保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落实所有权和经营权;再次,要有利于提高单位水资源资产的效益。主要是要明确水资源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促使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四,要有利于兼顾中央、地方、不同所有制企业等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协调统一;最后,要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商品水交易市场体系 水利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工程水推向市场。因此,建立商品水交易市场体系是水利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即产权属于国家。国家只履行按计划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职责,它与经营者(其中包括有经营权的国有企业)是一种租赁关系,不能构成商品水交易市场的主体。所以在新建立的商品水交易市场中,卖方是从国家获得一定年限内的特许使用权和经营权的企业(业主),属交易行为主体。除此之外,其他受控于业主计划所需、为业主服务的水资源勘察企业或设计、施工企业等,由于不具备使用权和经营权,因而都不是行为主体;买方是广大的水需求者,它与卖方(业主)完全是买卖关系,没有它,就没有市场.因而买方则成为商品市场行为的另一主体。要完善市场的发育,关键在于处理好二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四)水利产业投资体系 按照水利产业化的要求,水利工程和属国家的投人,主要应通过投入的补偿,以水养水,滚动发展,实现水利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并通过良性循环保持持续投人。此外,也要加快改革现有国家投资为主的模式,广泛吸收企业、集体和个人资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投人新机制,扩大资金的投人t。 (五)水价格和收费体系 水价格和收费体系一方面要确定各种收费的标准,另方面要确定收费的范圈。主要收费项目应包括水费、防洪排涝费等。水费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调整提高,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防洪排涝费则要依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确定。《六)水利产业服务体系为保证商品水及时推人市场,满足各方面者的孺要,尽快发挥工程效益,国家或代表国家管理水资源的水行政部门,除加强水资源保护外,还应鼓励社会建立和健全水利产业服务体系,主要是建立水利产业服务实体,实行有偿服务。同时,也可以由经曹单位采取一条龙的办法进行服务。 四、水利产业化的途径和措施 (一)水利产业化的途径 实现水利产业化,根本的途径是把水作为一种商品推向市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水运行机制,实行水资源生产商品化。水资饵生产的商品化,就是要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借助于市场,形成水资海产品的价格,以促进水利产业的发展。在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中,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产业化道路。即一方面,要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水资娜相对不足以及现阶段水资源消耗又处于增长时期的特点,合理确定水利产业化的规模、步伐;另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始终坚持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利益,谋求各种利益的高度统一。 (二)推进水利产业化的措施 水利产业化是一种全新的实践和探索。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水利产业化的进程,其措施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要转变思想认识,树立产业观念,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只有把它作为一种产业,人们才会按照产业部门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革和发展,而一且人们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水利产业的发展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大力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水利产业化。相对旧的状态而言,水利产业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革需要打破许多旧规定、旧框框,建立一系列新的规定、规章和法规。这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过程,需从管理体制、开发利用体制、保护体制等各方面,按市场规律、产业化的要求进行改革,以改革促进水利产业化的进程,使其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 第三,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时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产业运行新机制。水利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全新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旧的体制因此正迅速解体,为水利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因素和条件。因此,需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产业自己的新机制。 第四,要制定水利产业保护政策,保护水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水利事业被视为一项杜会公益事业,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国家所背包袱越背越重,不仅新上项目难,而且老工程也缺乏资金维修加固,更谈不上滚动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水利产业政策,对其加以保护.从资金、技术、人员到政策等各个方面实行倾斜和特殊照顾,给予优惠和扶持,助其尽快成长,走上依靠自我发展的道路。 第五,巩固现有成果,全面推进水利产业化。就普遍而言,目前,不少地区虽然在水费征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水利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然而要真正实现产业化,仍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诸如法规、制度以及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依法治水、依法用水,使国家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后转变成水利产业,成为商品水而进人市场,通过“市场十企业”,使水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和产生效益,使水利产业能全面、顺利发展。 水利经济论文: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繁荣,水利经济的发展情况越发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水利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水利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水利经济提高。因此如何对水利工程进行改良,实现高效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成为当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事情。本文就是对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现状;问题;途径 在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水利经济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我国也一直都十分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水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比从前,水利企业无论是从企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的储备以及科学技术的引进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水利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障碍铲除掉,才能够促进地方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就是对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进行探究。 一、我国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性 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离开水就无法生存。与此同时,水更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实现其增值功能,例如水产养殖、水利工程建设等都是通过水来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较为重视水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而忽视水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导致我国的水利行业发展比较缓慢。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须资源,我们对于水资源既要进行保护又要对其进行可持续利用,将水资源的经济功能发挥出来。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相对不健全,注重水资源的经济开发却做不到对其进行节约和保护,注重水资源管理却无法将其经济功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发展。而只有将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越发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更是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为的就是促进地方水利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在2002年,我国中央对水利建设投资资金达到7807亿元,这是在1949~2001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量的2.8倍。我国政府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均明确提出,在今后对于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进行明确规定,力图在未来的十年发展中,让水利资金年平均投入相比于2010年年高出一倍左右。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基本是由政府所主导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了,在所有的资金投入中,政府投资高达80%,其中中央政府的投资约占40%,企业、外资企业以及私人约占6%,而贷款和证券融资占了剩下的14%。由此可见,我国为了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发展,而做出的巨大努力。这也由此证明了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性。 二、我国地方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近些年来,根据相关数据和文件可以看出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地方水利建设一直在不断的前进,但是却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水利经济建设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利建设相比差距比较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落后地区对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存在严重的信心不足问题,这导致水利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明确,缺乏发展水利经济的动力。第二,“纸上谈兵”现象严重,对于促进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口号”喊得比较响,但是却难以拿出实际行动,将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工作落实到实处。第三,缺乏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规划,一直将水利经济发展事业作为“副业”来对待。 (二)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虽然我国中央政府每年都在加大力度,增加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但是“僧多肉少”,导致很多地区所分到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比较少,这也就导致水利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促进水利经济发展政策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投入计划,导致在水利建设项目上“顾头不顾尾”,只考虑如何将水利工程项目扩大建设,而不考虑如何对建设完成后的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如何让水利工程项目实现良性循环,获得收益。除此之外,在建设水利工程投资项目时,很多项目负责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审批资金,夸大其词谎称自己已经具备更多的资金,结果在项目建设后期,资金容易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继续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得不去寻求银行贷款支持,这对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三)市场环境复杂,水利企业适应性差 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水利企业面对变化迅速、比较复杂的市场环境,缺乏一定的适应性。同时由于目前水利企业数量比较多,规模又比较小,缺乏自己的品牌建设,所以竞争性比较差。另外,很多的水利经济传统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都越发困难,就别提发展了。虽然水利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我国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还不足以影响到整个经济走向。 (四)缺乏专业的水利人才,员工素质水平普遍不高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相对比较差,一般都是在地域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工作相对比较艰苦,所以很多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这份工作都望而怯步。再加上我国的水利企业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也导致水利企业缺乏专业的水利建设人才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的水利企业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是很多人眼里的“香饽饽”,每年凭借关系和人情进来的员工不在少数,这些人要么根本就不是水利建设专业出身,要么就是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根本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水利企业的管理者虽然都是从事水利专业的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非常优秀,但是将他们任命为管理层,他们很难将整个水利企业管理好。 三、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提高竞争意识,创新思想观念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要想促进地方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水利企业必须要提高竞争意识,创新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消亡。尤其是对于树立建设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要大胆改革和创新,将传统的管2017年第03期下旬刊(总第655期)时代Times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淘汰掉,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并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和管理意识,同时还要抓住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机遇。例如依托于水资源所产生了生产各种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和盈利性质。因此,在对这些企业进行管理时,需要对其水域、渔业以及供水进行管理,还要对所生产的水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与此同时,需要按照当地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计算出水产品的成本,然后确定价格,这有利于保证水利经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开展多项水利建设项目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对于地方水利经济发展已经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做的仍远远不够。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水利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除了中央政府所给予的资金支持之外,地方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大力支持水利经济建设发展,为其保健护航。其次,相关的水利建设、税务等部门也应该给予水利工程建设在政策上的扶持。例如水利建设部门每年可以将一定的水利建设储备金给予水利企业作为支持。税务部门可以颁布一些适用于水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免税政策等,以此来促进地方水利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当地水利部门和水利企业应该“两两联手”,共同发展本地的水利经济建设,开展多项水利建设项目。例如水利部门可以创新思路,重点发展自己比较熟悉的项目,将专业水利人员、资金和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开发水资源,开展建设水库、发展小水电等项目。而作为水利企业可以开展水产养殖、水运输等项目,以此来增加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科学技术,打造特色品牌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和前进的不竭动力。在纷繁的市场环境竞争中,任何一个金融FinanceNO.03,2017(CumulativetyNO.655)领域都必须要积极创新科学技术,不断谋求自身发展,否则面临的只能是淘汰。对于水利企业这一点同样适用,因此,水利企业必须要进行体制上的创新,完善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经济体制,还要具备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更新自己的生产设备,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引进优秀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水利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引进专业水利建设人才,加强水利企业的管理 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发展中,专业性的水利建设人才十分缺乏。而提高水利建设人员的整体水平,对水利企业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对于促进水利经济发展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要引荐专业的水利建设人才,并对水利企业加强管理。首先,我国可以聘请一些国外专业的水利建设人才和管理来华工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经验技术和管理理念,发展地方水利经济。其次,我国还可以对国内的水利建设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的和水利建设知识和技术,提高其整体素质。最后水利企业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制度等,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促进水利企业的向上发展。 水利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探讨 摘要: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推动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确政府的职责,实现各方面人力、物力资源的配合,对于加快农村水利改革进程,提升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主要探讨了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工程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水利工程;市场经济;政府;农村;策略 一、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工程的概念 1.农村水利工程的概念 所谓水利,与水有关的对人类有利的事业,所谓水利设施,就是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开发、治理、治理和利用的设施,它的目的在于免除洪涝灾害,并且利用水资源有效地帮助人类进行生产,满足有关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方面的需求。而农村水利工程,就是指建设在农村地区的水利工作,对水利展开的建设、管理以及其他的问题。包括水资源、水利工程、水环境等问题。它涉及到河流、站、闸以及河堤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从具体的规模上来看,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主要有两个链接的层次,一个是越过村庄的范围,水资源需要从大江大河调动,这就被成为大水利,另一个是指在农村范围内,投资并不是特别大的基础设施,这就被称为小水利。水利工程是农村地区发展农业的必备前提,也是农村和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地区的产量、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的稳定。 2.农村水利经济的特点 和一般的基础设施相比,水利的基础设施和外部的连接比较明显,因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大业,而水利基础设施也是农民进行生产与经济活动的保障,所以,农村水利经济有着较强的外部性。除此之外,水利基础设施本身对于居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外部性,例如水库建设工程最终的目的在于提供水资源,但是也会影响到环境的变化,改变当地的气候。水利设施因为交易费用过高,且经济意义具有飞排他性,例如,水利工程的法定责任人为了防止别人偷沟渠里的水,会设置一些监督措施,但是对于一些偷水者,往往也难以责罚。事实上,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较高的费用,在法律上规定的产权者,他的产权也不一定是完整的,所以这种经济产权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水利设施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型产业,它在建设时,需要有较大的数额作为成本,这也被称为“沉淀成本”。当建设完成之后,需要接受的服务成本也很低,面对这种情况,及时增加了用户的规模,也会导致平均成本有所下降,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较低。这种效益主要会影响到更大规模的水生产,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从这些方面来看,水利设施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例如一些大型农业水利设施,通常在一个地区只会有一到几个,不会有太多。水利基础设施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投资的产品,它的投资回报主要与其生产的产品有关,因为它的最终产品是农产品,而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那么投资的效益也就会相对减少。并且,农村的水利投资收益还和当地的天气情况,气候息息相关,例如一些灌溉设施,如果投资期间有干旱,那么投资收益就会较大,不然收入就会较少,从这方面来看,它的投资收益和天气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总的来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收益较低、规模较大,投资风险高,这是它的基本投资属性。 二、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的经济体系与当下的市场环境已不相容,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脚步,实现了对经济环境的改造。所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农村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必须和经济市场有效结合,实现大力的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打好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巩固水利工程经济必然要跟着社会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运营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尤其是和农田有关的建设,这是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业,也是民生大计。所以,在这方面,这是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职能领域的地方。政府要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会管理与创新,这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下达指示,在尊重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现代化结果,努力提升农村的水利经济建设,是我国政府需要努力的重点问题。当前农村相当一部分水利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差,甚至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必须需要政府进行资源补助才能够生存下去。由政府出面,对农田水利经济进行管理和开发,加强资金的投入,鼓励一些地区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方案。政府管理部门,尤其是一些基层机构,更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调配职能,合理地将预算更好地应用在水利工程当中,开发多种方式,增强水利经济的发展动力,结合财政税收等内容,形成良好的市场盈利机制,安排农村地区的水利资源流向,确保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在摸清楚一条道路之后,采用投标、招标的方式,为农村地区的水利经济进行市场化融资。基层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去调动农村居民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结合多方面的力量,实现农村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发展问题。当下,我国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相距甚远。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明显的滞后性,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地区的水利经济发展,不仅会对整个农村地区的水利经济有所影响,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所以,积极实行农村经济战略,不能只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而进行资源的提供,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这才是三农问题解决的出口。建立有关经济协调发展与水利系统的指标必须可以有效地反应出评价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对于当下水利组织和经济系统中的特点,同时对水利工程与经济两者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定性,确保指标的代表性。农村地区在水水利工程方面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资金缺少以及没有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尤为重要,避免出现设施的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覆盖范围,确保统一管理和分户管理的结合运行,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3.加快农村地区的改革进程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取得了某种成果,但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应该不断强化对本身的管理,契合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公共水利发展和经济管理不能很好地契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改革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只有进行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改革,才可以有效地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农村水利经济是一件大事,但是,在当下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以及惠民性,导致其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效率偏低,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很难有效地适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需要行业加快改革进程。首先,要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建设,形成和当下经济效益契合的管理体制,不仅拥有公益性还要具有效益型,增强体制的活力。其次,农村地区的水利经济要实现向股份所有制靠拢,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实现民众参股,增强农村地区人民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经营者的经营策划能力,提升办事效率。最后,农村水利经济经营改革,要将外向型经济作为改革的着眼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吸引外商,鼓励乡镇村民发展,实现集体经营,将水力发电、水利旅游作为开发的项目,规划和落实好相关的产业链。我国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但是落后的开发管理模式却限制了农村水利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所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经营者要切实有效地做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实现开源节流,用新的方式和方法,加快改革,推进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现代化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稳步推行,实现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逐步靠拢。农村地区水利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要,也是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民生民计的大事。改革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只有改革现行的运行和管理体制,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水利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作者:张丽艳 单位: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新乡管理处 水利经济论文:实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措施分析 【摘要】研究提供了转变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观念,加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人才的培养,统筹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方法,争取政府对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大力支持,优化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管理体系,完善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监督机制,端正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态度等措施,希望为水利经济更好、更系统、更全面地科学发展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人才培养;统筹;政府;管理体系;水利经济;态度;监督 1.前言 水利经济想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以全面思想和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力主水利经济发展理论的科学转变,推动水利经济基础人才的建设进程,采用系统性、科学性的策略,实施长远性、完整性建设方略,为水利经济整合出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平台,使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可以实现、可具操作的建设事业和目标。 2.转变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观念 当前的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要告别和转变传统的观念,将新常态经济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思想融入到水利经济系统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之中,特别要将市场化理念、系统化思想整合在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操作体系内,使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业界和社会的认可,以更为系统、更为科学的观念为指导加速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进程。 3.加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人才的培养 水利经济想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人才建设与培养上重点做出努力。一方面,要加强水利经济人才的培养,在水利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工作,尊重水利经济人才发展的主动性,激发人才发展的积极性,使其能够顺应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水利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管理是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前提,要重点培养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提高水利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扎实、系统的管理促进水利经济达到科学发展的目标。最后,要在水利经济建设人才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内化,提升水利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可行性,为人才的发展奠定科学发展和系统建设的基础。 4.统筹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方法 水利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有很多路径和多种渠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找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最有价值的路径,如何在不同的选择中正确确定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些都需要统筹的方法加以调整、选择和确定。在水利经济中应该采用统筹的策略调整经济结构、比重、层次,促进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调整社会资源对水利资源和水利经济的支撑重点,在水利经济体系内部实现科学调配和系统整合,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管理上、方法上的保障与支持。 5.争取政府对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大力支持 水利经济建设中应该不断加强政府对水利事业的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这是促进水利经济外部环境改善,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对于水利经济来讲来自于政府的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价值,水利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以政府的引导和辅助作为前提。水利事业要力争政府对水利经济的资金支持,通过资金的引导、注入和筹措使水利经济建设的基础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完善水利经济的结构和形态,有利于水利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6.优化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管理体系 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基础是管理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由于市场波动和水利经济主体竞争加剧等客观因素,水利经济建设要不断进行组织体系,特别是管理体系的调整和优化,以便适应水利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而提升水利经济发展的品质和速度。要在水利经济建设中根据实际问题展开对管理结构、管理体系、管理层次的调整,使管理系统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做到通过管理的优化实现水利经济、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更为全面地开发和更为科学地发展。 7.完善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监督机制 全面而系统的监督机制使水利经济获得良性、科学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前提,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水利经济想要达到科学发展的程度,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自身配套的监督机制。要根据市场化的实际要求重点在水利经济的建设、规划等方面建立起监督体系,明确监督组织和责任,以确保对水利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监控和督促。要根据水利经济融资和投资实际建立起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监督体系,全方位跟踪、了解、掌握融投资的信息和资讯,稳定水利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提高融资和投资的健康水平和流动度,推动水利经济向管理科学、高效化方向发展。 8.端正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态度 水利经济想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端正的态度和艰苦的劳动作为前提,这里面端正的态度尤为重要。作为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经济的从业人员要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念,使水利经济建设符合社会实际、经济情况和工程建设的基本需要,力促水利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和科学发展,使科学观念、新常态理念落实在水利经济建设的实际过程之中,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策略、实事求是的作风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的精神和态度,真正推动水利经济向系统化、科学化、市场化的目标发展。 结语 建设水利经济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念和新常态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要求个体、企业、产业对水利经济综合、协调地建设,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全面、系统地发展,进而做到水利经济的振兴。现实中要继续在新常态的科学发展理念下进行水利经济的理论建设和现实研究,整合水利经济的外部支撑资源和内部核心元素,力争在现有的水利经济体系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到对水利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达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和系统目标。 作者:李学文 水利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与水利经济改革分析 摘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水利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份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水利经济还因循守旧,是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的,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水利经济面临着改革,只有水利经济跟上时代的脚步,市场经济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利经济;发展;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现阶段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利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经济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使得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一、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1.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2.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是早就存在的,它是一种交换和交易的场所,但是市场经济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变而来的。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第二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即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自身力量来调控市场的经济。这样的经济是在很早之前存在的,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对其采取放任的政策,整个市场经济在自由的运行,是无组织、无计划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不好的状况,会有生产过剩的情况,然后导致资源浪费,或是会出现经济萧条。以上两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就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从制度与运行上看,现代市场经济比自由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例如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是更加健全的,调控手段是更加完善的,法律方面是更加完备的等。现代市场经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弥补了市场本身的缺点与不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3.市场经济的特征。现代的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主性,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主体可以自主调节,使自身的资源向利益高的方向分配,平衡资源,获取最高利益,能够促进经济的进步;(2)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统一性。市场是从事交易活动的场所,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是存在于每个市场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联系、彼此一寸,体现了市场的作用;(3)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的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快速地发展、可控地发展。 二、水利经济的改革探索 1.水利产业的概述。水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有关水方面的公共设施与产品,例如防洪除涝、减灾抗旱、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建设等。水利产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具有公益性的,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水利产业发展的较好,这得益于国家的支持。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突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据统计,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大约占据65%,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占据约50%以上,是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的。“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18%的年均增长速度,而到了“十二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与“十一五”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7000亿元,到了“十二五”投资是1.8万亿元,也是增长的。2013年我国在水利产业上的投资为4397亿元,2014年已经达到了4881亿元。在水利投资上也是逐年增长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水利产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水利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司法不统一。水利产业的工作由很多的部门负责,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职责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当有问题发生时,找不到具体的部分负责,找不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使问题无法合理快速的解决。在司法方面,节约用水问题要找城建部门处理,卫生防疫监督问题要找卫生部门处理,水电调度问题要联系电力部门,这样所有水利违法事件都有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执法的力度不同,方式不同,会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产生。(2)性质不纯。现在的水利产业大致被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生产经营型、有偿服务型、社会公益型。首先是生产经营型,水利产业作为现代的一种产业,是要有现代的经营模式的;然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经济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发展,计算投入及效益,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最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产业是具有公益性的,又不单单只是公益事业,所以也是难以划分的。这三个类型没有严格的界定,概念比较模糊,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水利的生产。(3)投资不足。在水利产业方面有很多资金不足的情况,经常会总有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等等问题发生,由于水利部门的公益性,水利产业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很有限,有时甚至职工的工资也难以保证。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利产业部门的职工队伍变小,人才流失,致使水利产业工作更难以顺利开展。(4)缺乏竞争意识。现在有的水利产业部门还是传说中的铁饭碗机制,职工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里,而且受到现在体制的影响,水利产业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职责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职工工作分布不公、思想低迷、缺乏竞争意识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水利产业的良性发展。 3.水利经济改革的措施。(1)体制改革。水利产业的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应该理清行业职责,合理分配工作,统一司法问题,做到执法及时,执法公平,执法透明,执法公正,使人民有问题能得到快速的公平的解决,减少怨声载道的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明确水利产业的类型。明确划分水利产业的类型,例如可以分成生产经营型、准公益型、公益型等,让人在此问题上一目了然,不再模糊不清,严格界定水利产业类型,不再阻碍水利产业的生产与发展。(3)投入足够的资金。意识到资金对于水利产业的重要性,水利产业本身是具有公益性的,有的部分无法自己维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改变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不良状况,资金充足了,才能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且要紧随时代,重视科技的力量,引进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培养高科技的人才。(4)人事改革。在人事任用上,要改变现在的工作风气。工作单位进行公平公正的招聘,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上岗,然后通过绩效考核来任用、升迁或是淘汰职工。而且要根据职责、绩效的不同来进行工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竞争意识。使得水利产业部分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结语 经济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改革意味着创新与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通过目前水利产业的现状,找到正确的水利产业改革方式,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水利产业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振兴壮大水利产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事业,努力提高水利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张丽艳 单位: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新乡管理处 水利经济论文: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要想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照目前来看,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相关问题,这一点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为了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结合水利工程的问题,提出相关几点建议,从而,提高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事业;经济科学;存在问题;相关建议 一、引言 经济发展是我国的命脉,水利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水利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水利经济科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不足了相关问题,大大影响了水利工程前进的方向;综合分析一下国内外的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状态,创新、技术、远远不足;例如:水力学、水文与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水旱灾害管理、河流泥沙、水工程建设等等都存在着差距;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领域日益扩大,必须要结合相关学科学习,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提高先进技术,增添技术人员及提高思想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重点思考找出相关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使水利经济科学得到更大的进步。 二、水利工程事业的涵义 水利事业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成就显著,作用巨大;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多注重投入,不讲究产出;水利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但大部分效益不能通过货币形式直观表现出来,因而往往不被社会认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立了水利经济研究会,全党和全国人民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研究水利经济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是为水利事业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水利事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水利建设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减少或避免浪费;总之,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能使得水利投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坚固基础。 三、阻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问题 1.水利工程相关单位管理的不足,人为的管理因素主要影响到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管理者对此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工作不到位,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适应问题,必须深化改革;水利管理体制问题突出,位山灌区管理处主要负责整个灌区的灌溉用水调度,保障全民农业安全;农村通用自来水工程建设资金缺乏,管理体制应完善,为长远发展引起高度重视。部分局属单位的持续发展陷入困境,主要表现水利工程总公司、投资公司和水校发展困难,目前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思想保守、机制不活、设备老化、甘于现状、市场开拓性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知名度不高、经营状况不理想等,水利中专学校面临校舍搬迁、招生、提高师资水平、保障就业等任务和困难。水费征收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近年来,群众对水费征收问题的投诉增长很多,成为影响建设农村水利经济的重要因素。 2.机关管理和机关作风需要继续改进,个别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漂浮,缺乏敬业精神,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业务的钻研上;以及机关作风方面,主观思想,享乐主义现象仍有存在,个别人员工作标准不高,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公事现象;专业人才、精英人才缺乏。对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不重视,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认为自己是老员工,情况熟,对待工作不认真,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自我教育不够,自己给自己降低标准,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率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主动要求监督不够;由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从而导致管理松懈,没有创新,加上部分企业出资不到位,产权模糊,因此,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要从制度上加以改革,这样改革难度比较大,转变周期时间长,延误的商机,错过了良好的机遇,阻碍了水利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3.从水利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大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收益,但取得的都是无形的效益,这样的经济效益是不容乐观的,要想实现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仅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支付,是很难达到想要的,必须要加强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使水利工程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和财务收益,要加强对水利工程认识,不可浪费水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加以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因为水利工程对防洪、防涝、防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科学的发展水利工程事业,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才能实现水利经济的发展,对于目光短浅,过分的注重眼前利益的,进行批评加以学习;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但是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经营业务时出现从复交叉的现象,从而造成经济结构不协调,普遍受益低,导致水利工程的后续维护资金出现问题,使水利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这样就限制了水利经济科学的持续发展,就造成了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建议和方法 1.鼓励指导相关人员要绝对重视水利的经济发展,要想水利工程经济长期发展,就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水利经济具有资源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水利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命脉源泉,发展利益到防汛防焊,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重视水利部门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要把水利经济建设完善好;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建立科研团队,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使管理者有效的进行管理,从而引导和带领全体人员重视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2.从加强管理体制下手,认真学习和遵守法律政策,采用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水利工程造价、工业水产水费和水资源的费用都应该合理的计划,应符合我国经济效益管理要求;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光从主体工程建设,更要完善和健全配套设施建设,要做出相应的计划,使主体工程与配套设施相互配合下顺利进行,从而使水利工程项目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前提是要有严格的管理,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执行管理,使得招标公开,防止人际关系走不规范行为,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当地人民生活需求,尽量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总之,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为了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为水利工程项目奠定基础。 3.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受到自然环境和当地生活条件的影响,尽量规划出合理的建设计划,降低负面效应,只有在工程建设前阶段,做好相关计划,科学的总结工作经验,来避免自然环境给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在施工前,召集相关领导,技术人员进行会议,分析当地生态环境,商讨施工计划,更要全面的贯彻管理体制,处理好工程建设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做到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损失和自然灾害;加强先进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并发挥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手段,加大力度研究重大水利问题,促进水利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整体利用。 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水利经济受到的相应的影响,从而水利经济效益发展明显缓慢,使得少量资金投入到水利经济上来,导致水利管理体制存在了一些问题,我们将水利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使资本市场不断的扩大,促进金融资本对水利经济推动,可以使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五、结语 我国水利经济在发展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要想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就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以加强管理、技术人才的自身素质、提高先进技术、克服及解决自然环境和当地生活条件等相关问题,更要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综合利用,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现状,逐渐完善水利的经济制度;以提高水利企业的整体工资水平,来吸引管理和技术人才,留住人才,共同致力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 作者:王志高 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水利局 水利经济论文:水利经济的市场开发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当今现代化经济体制中,水利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开发市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此,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水利经济的市场开发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经济;市场开发;探讨 一、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的优势 要想抓住市场开发,必须要向调大、调优、调高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并且努力去创造产业优势,可以通过有效调整水利经济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水利经济的整体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水土资源开放效益我们要根据现有的水土资源情况加以有效利用,还要强化水利种植业、养殖业与市场农业的协调发展。要充分调整种植业的面积,使其土地面积能够最大化地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要充分发展本地区的特种经济,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以及要合理开发混养植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单位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这样也可以加快本地区水利资源的特色经济发展。 2.调整扩大建筑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充分组织本地区水土建筑行业的联合发展,充分扩大建筑施工队伍的规模,这样可以加快水利行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还要加快推进水土建筑业的延伸产业的快速发展。 3.调整开发区位优势,提高水利的经营管理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水利行业沿江、沿海、沿河的区位优势,努力加快闸口市场经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开展第三产业服务。水利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并且尽可能利用少量资金取得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区水利资产的运营效率。 二、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1.广泛开发水利行业的机械化作业在基层水利行业进行作业时,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现代科技广泛地使用机械化作业的方式,相关水利单位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多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样有利于提高施工作业的效率。在每个乡镇的水管站都需要建立一支土方机械施工队伍,使这支队伍可以更加专业化地从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2.开发供水经营市场充分利用水利行业中钻井施工所具有的行业优势,并且要广泛开展乡镇供水经营服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水利单位投资与农户筹资相结合的方式,水利单位可以提供建设以及拟定供水管理的服务办法,发展水利部门的城镇供水经营,还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水资源的全方位的管理。最终可以实现供水的建设、管理与经营的一体化服务,使水利行业成为基层水利单位的支柱经营项目。 3.开发河堤绿色经济带我们要开发河堤青坎的防护林工作,在开发前先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工程、生态、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先要确定好布局、品种、栽植规格以及任务,要做到常绿树与落叶树的结合,经济林与防护林的结合,短效益与长效益的结合,水利部门还要组织种植银杏等树种,广泛促进水利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抓产业政策开发,努力形成良性循环的水利经营管理体系 在水利经济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具体要求,充分加强对水利行业的相关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以提高水利经济的效益。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开展相关的工作。 1.加强水利市场的相关管理。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及水利行业的有关规定,要逐渐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以及水利综合经营的相关管理,从而全面加强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要提高对水利工程施工以及乡镇供水市场的全面管理。 2.加强水利规费的征收管理。水利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比如说要宣传水利产业政策中有关收费管理方面的精神等,还有要宣传目前所用的新水新价方面的有关内容,其具体内容主要包含水利工程的运行成本、管理费用以及根据有关成本来确定水价的基本原则等,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提高用水节水的意识,还可以提高水利部门制定水价的透明度,这样就可以让水利部门得到人民群众足够的信任,还可以在乡镇营造出一种节水的氛围。水利部门还要加强河道工程登记发证管理和工程临时占用补偿费的征收,要充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合理征收各项水利行政事业的相关费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 3.加强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经营管理改革。水利部门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探索出一条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设施的经营管理方式,比如说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的有效办法,从而提高水利产业的经营效率。 作者:田飞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经济论文: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我国的水利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飞速的发展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例如,各项资金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明流失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起水利财务工作,提高投入的各项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流向,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失。本文对于当前水利财务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列举出完善水利财务工作管理的各项措施,以进一步促进水利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财务工作;水利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针对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也不断增强,我国当前的水利经济发展遭遇了瓶颈,在当前的水利经济工作中,财政管理制度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用。所以,下文中对于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缺失进行一一列举,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应对策,使财务工作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完善化。 一、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水利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水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陷入了困境,例如政府投入到水利工程中的资金难以监管、水利工程质量没有保障等问题。上述问题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水利工程中大量存在,由于水利工程有着分布范围广、数量基数大、主体基层化、工程标准不一、工程种类众多等特点,更要加强对水利投入资金的监管力度。政府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近年来是逐年增加的,也对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制度。但是在实际结果上来看,我国当前的公共财政体系与水利财务管理契合度不高,对于投资预算和工程的具体执行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财务管理效率不高。水利财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不够扎实,再加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使水利财务管理工作面对的对象、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水利财务管理体系,与当前国家公共财政体系相契合,使水利财务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二、当前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1.相关财务管理机构在水利单位的缺失 由于我国的水利经济发展较快,部分管理部分的思想来不及转变,过去的传统管理思想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水利经济现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对于工程建设中的过度参与等问题都造成了水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并且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也有许多不足。这些问题都导致水利财务管理工作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用。而且,当前水利部门财务管理相关法律政策的缺失、相关人员缺少法律意识、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推行、缺乏相应的监管人员,上述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财务管理部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有待完善 只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水利经济向前迈进,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离不开一支建设完善的财务管理团队支持,要有大量高素质人才才能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队伍。首先,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防止出现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出现。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的职业道德,当前的财务管理人员这方面思想缺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中各种错误频繁出现。最后,要重视起培训教育,通过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其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对最新的财务管理经验和理念有清晰的认识,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 三、水利经济发展中促进财务工作发展的合理举措 1.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机构 想要进一步推动水利经济发展就要将当前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当前的财政管理制度缺乏法律法规的介入和完善,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完善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发挥出财务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对财务管理部门下设的各类结构也要进行完善,例如管理部门、审核部门、监督部门等都要设立齐全,普及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防止财务管理人员渎职、贪腐等违法行为的出现,使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对当前水利建设中投入的各项资金实时有效的进行监管。 2.有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与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 当前的水利投资资金来源还是以国家资金为主,由于投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所以很难产生足够的经济回报,导致投入的资金难以收回,不利于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增加新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引进民间资本。通过适度引进民间资本与国家投资相结合,合理分配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水利投资项目符合市场的客观规律,确保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生生不息。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通过将原本国家投资、无偿投资转变为多方共同投资,有偿投资。 3.对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深化 进一步完善水利财务预算制度,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首先,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不够重视,要通过严抓预算编制工作,控制例如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各类接待等公费的使用额度,对于经费的使用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改变原本的财务支出比例,上述类型的经费使用要进行严格的审查,防止出现挥霍经费的情况。对于预算执行情况要进行实时把控,贯彻落实财政制度的各项要求规范,并将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预算编制工作的参考依据之一。其次,加强对于项目库的监管力度,在进行项目预算规划工作时要考虑到项目涉及的方方面面,扩大规划范围。建立起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反馈制度。最后,严格依据各项规章制度进行采购预算和计划管理工作,在采购工作中要严格遵守采购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按照预算计划进行采购,加强对于采购工作的监管力度,对于采购预算要公开、透明形成公示制度。另外,要健全完善支出进度通报机制,确保预算执行和项目效益都得到保障,对于经费的支出要严格遵守各项制度,防止出现“以拨代支”等问题的出现。 4.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 推动财务管理人员各显素质全面提升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首先,支持管理人员自主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提升自己的各项素质,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其次,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职业道德,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较多的诱惑,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够有效地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最后,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根据面临的不同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在培训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知识,增长自己的知识面,适应当前形势下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水利经济虽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完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水利财政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职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水利经济健康发展。在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后,要通过吸取多渠道的水利资金投入、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养等各项举措,确保水利资金的使用到位。还要加强对于水利机构的监管力度,将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列入监管,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使我国的水利经济稳步发展。 作者:张红霞 单位:河南省商丘市水利局 水利经济论文: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 摘要:水利经济是国家水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水利经济需要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建立良性的循环机制就十分重要。本文基于此,并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当前水利经济如何构建起良性循环机制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水利事业 一、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意义 新时期构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无论是对水利项目建设本身,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受市场环境、社会制度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为了实现健康的发展,就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通过二者的相互配合,建立起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其健康发展,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更好地发挥水利经济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产品是供电和供水。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生产生活中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能为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提供充足的水力资源和电力资源,同时也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机制的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水利经济是国家的基础性经济,长期以来都受政府的影响和控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经济环境影响下,水利经济也需要摆脱传统发展道路的束缚,走新型发展道路,即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但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众多的障碍,这就要求水利经济在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必要地改革和完善水利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减弱控制水利经济发展的力度,要以水利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推动水利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还需要充分发挥监督市场经济的作用,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为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水利经济要享有企业的经营权。水利经济在市场发展的过程当中属于分权经济,政府要把握好控制力度,使水利企业享有自主经营权,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水利企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是为了更好地振兴苏北地区,加快沿海发开,并推动苏北地区迅速崛起而建设的项目,旨在更好地支持并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整治受污染地区的水资源。同时,该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还能推动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实现良性发展,增加港口和临港产业的供水量,确保疏港航道通航水位满足实际需求。对构建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2.借助技术力量 在发展水利经济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为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水利单位需要和国家水利工程研究单位合作,加大技术投入力度。通过研究新的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手段,有效改进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资源勘探等技术手段,并逐步完善节水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循环发展。(2)水利企业还需要通过引进技术人才、技术培训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发展的目标,通过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推动水利经济的发展。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充分发挥了技术创新的优势,实现这一项目的顺利完工,并发挥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该工程全长190公里,在我市境内全长150公里,总投资10亿元。该工程建成后,新沂河以南工程送水规模为50m3/s,改善后河南泵站进入蔷薇河送水规模为30m3/s,过蔷薇河地段向赣榆县送水规模为30.6m3/s。 三、结语 水利经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们生产生活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水利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要想克服困难,就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本文基于此,并结合工作实际,以具体工程为例,简要分析水利经济如何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帮助水利经济在今后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作者:周虎 单位:连云港市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管理处 水利经济论文: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摘要: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保证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基本方式。为实现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社会经济市场下,结合当前的市场动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关键词:水利经济;促推;开拓创新;发展 就全球性质而言,水资源紧缺,每个国家都有保护水资源的相关政策以及规定。但是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所以,在这种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下,我国提出了水利经济的及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水利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水产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水产行业对水利经济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离开了水利经济的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水利相关的建设工作人员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水利产业发展滞步。 二、现行水利经济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1.水资源市场构建不完善 水利资源的特征包括公益性、基础性、资源性和经营性等,我国的水利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发展缓慢,投入资金,但是对于产出却不重视,经济效益也因此被忽视。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水资源市场的价格以及生产速度。 2.水价不合理 价格是引导水资源流动方向的指示标,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依赖水价的调整,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水价的合理性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污水的治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水的成本相对水价而言要高很多,水价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反应,施工供求的关系没有办法进行确切分析,不利于社会节约型理念的形成。 3.缺乏市场观念 行政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用于当前水资源问题,但是人们不能只依赖于行政的强制手段,而忽略市场下经济手段的运用。合理进行市场化结构和机制调整,将水市场的构建进行科学规划,可以实现竞争环境下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4.投资渠道单一,相关部门财力支持乏力 国家财政是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主要投资方,水利的施工资金投入单一,没有相应的渠道。受到国家财力和建设任务的复杂性影响,我国的水利施工建设周期很长,以至于有的工程在没有竣工的情况下就发生了设备设施老化的情况。 三、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1.建立水价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已建成的水利工程效能,增强用水单位的节水意识,使水利充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合理征收水费。目前,通过对水价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完善的水价机制,不能够有效发挥水资源节约以及水环境保护的作用,水价机制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因为无法合理确定水价记征方式以及比价关系。终端水价比较低,不符合价值规律,不能真正唤醒人们节水的意识。所以,还需要对水价进行调整。首先,对于生活用水计价,可以采取阶梯式计量的制度,要加大力度推行定额累积加价收费制度,采取水价差别计价制度。其次,还需要调整水价征收和计算标准。在对供水价格进行调整时,需要结合供水企业的成本以及上游水价的变动情况,将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以及供水成本作为基础。建立健全水价管理制度,使水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除此之外,还要保护好水源地,并且要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因素以及治理成本。 2.通过水利产业基金的构建,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完善水利施工建设的资金管理机制,重视社会资金的作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拓宽资金的来源。进行相应的水利发展基金创建,重视科技,用新的技术带动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实现现代化的水利施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社会各界的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进行详细交谈,吸引更多的资金。 3.财政投入是水利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水利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资金的稳定投入是保证水利经济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强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确定资金投入各个部门的比例,加大财政部门的支持力度,省财政的支持为地方财政的支持起到带领作用。地方财政的投入要合理利用省财政的拨款。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资金款项的专款专用,每一笔款项的去向都要做到明确记录和分析,保证水利建设的清廉公正。 四、结语 就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言,合理进行水资源配置,要想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效益,以及持续的发展水利经济就必须按照当前市场的体制规范合理计划水资源的市场结构和发展方式,加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份额,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断研究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 作者:张现锋 单位:巨鹿县水务局 水利经济论文: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风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风险的分析也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够保证水利工程安全可靠的运行,还能提升水利工程总体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效益评估的过程中,其依旧需要面临很多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风险;分析 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型工程,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可以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这导致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降低。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风险来进行有效风险规避。在进行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总体的经济效益进行相应的评估。本文将分析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以及降低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风险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一、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它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指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后相比建设前所增加的财富或损失,从国民经济角度而言就是社会各界获得的收益总和。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会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比如灌溉,发电,供水,旅游、防洪等,但是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费用,这些费用主要包括溢流坝,大坝,电站,输水洞,水库管理制定还有渠系配套等多方面,这些不同的消费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分析一个大型水利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风险时时,应该从不同方面进行全面分析[1]。虽然会有很多的水利工程项目,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方便。但是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到的环境不同,接触的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建设的技术都各不相同,所以会出现很难集中管理的现象,没有办法根据统计的数据拟建各个工程中的效益,对于这种工程建设也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查看,只能通过专业人士长期工作后的经验,和实际情况的资料调查对工程做出大概的风险预估。假设某一各工程中经济效益为X,随着时间的流逝,工程遇到的所有情况都无法预知,就出现了多种情况的变化,那么让专家估计出具体的经济效益值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让专家估算出经济效益可能产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水利工程项目比较方案的拟定和存在的问题 (一)方案的拟定 要对每一个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就需要选择出最合适比较的对象,本文拟定了几个可选择的方案,在拟定方案的时候必须具备以下这几个条件:第一,在对比的时候,所有的工程需要研究对比的方面要相同。第二,支出和效益要一致的水利工程;第三,可使用对比的各水利工程必须经济分析期相同,如果遇到不同经济分析期的水利工程就需要计算出最小公倍数,而且必须是在同一年进行经济投资的水利工程;第四,对比的过程中采取的所有计算手段都需要一致,但是各种工程之间会有两种不一样的类型,第一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两种方案都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选择其中一方对选择另一种方案也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资金投入到位可是同时选择两种方案。第二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选择其中一项就没有办法去选择另一种[2]。 (二)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水利经济现在发展迅速,并且时间长,但是还是会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1.重建设,轻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竣工后,并不能建立良好运转的管理体系,造成很多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管理严重不到位。一些中小型水库由于存在较差的运行机制造成老化失修严重,加上维护费用不足,所以存在很大的病险率,损害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由于水管单位管理缺失,造成水利工程竣工后无法根据成本收费,仅仅收取运行费一项很难有效解决工程维修费用需求。还有些地方管理不到位造成水污染,或者有人蓄意浪费水资源,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水利资源利用率,造成水利工程经济效益低下[3]。 2.水利产业单一化。一方面,水利工程本来可得到的资金就少,造成水利工程质量不高,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如发电等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制度的落后,导致水利产业单一,没有开发出产业链,不能够带来更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仅有的可经营的产品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大面积的使用,降低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3.资金的严重缺乏,没有合理的使用资金支出,也没有一套可以筹款的方式,严重影响到了水利工程的发展。基建投资和小型水利补助费衔接不到位,一些地方缺乏财政配套资金,或者投资指标不能得到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在资金管理上存在制度漏洞,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有着资金挪用、白条充账等一系列弊端。一些地方按照国债资金的百分比收取不合规定的前期费用,严重损害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4]。 三、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的步骤 (一)统一工程项目费用和效益计算口径 在进行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时,要根据水利工程费用进行计算,要确保水利工程效益和费用之间具有可比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合理可靠的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结论,所以要统一效益计算和费用的口径,也就是说项目的费用以及效益的价格水平、计算内容、计算范围之间要统一。 (二)确定经济效益评价的范围 合理确定水利工程效益评价的范围是保证评价准确性的前提,经济效益评价的范围应该为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和间接是相对的,在大型水利工程效益评价时一定不要忽略间接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影子价格算出的工程产出物的经济效益;直接费用,指的是通过影子价格算出的工程投入物的经济价值。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做出的其他贡献;间接费用,指的是国民经济为水利工程付出的其他代价,例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比时因为支出和收入的不同或者统计数据的误差,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首先需要对其敏感性进行分析。政府投资误差会导致数据的误差,这是影响评价指标和内部回收率的主要因素。其次,需要对概率进行分析。很多费用需要根据这一年中水文的统计而投资,比如防洪,灌溉等,这些都会影响评价指标的概率值分析。在水利工程分析时有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或者误差较大,但是国家还是会根据经济分析的结果来确定需不需要投资[5]。 四、降低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风险的措施 (一)合理规划,减少水利工程的负面效应 良好合理的规划有利于有效规避负面效应,只有做好规划才能够确保水利工程和周边环境和谐共处,提高经济效益。一些水利工程项目因为缺乏对当地的科学调查,没有做到顾及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因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提高了间接费用,降低了经济效益。 (二)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 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要严格遵守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要健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变水利工程项目重建轻管的现象,真正让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化管理水平,降低监管缺失的行为。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加强监督,降低其他不必要的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三)鼓励发展水利相关产业 水利工程并非一个水库那样简单,它是一个造福地方的工程,可以通过发挥其配套设施的作用来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当地政府要重视水利工程的间接效益,积极为水利工程提供配套资金,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水利工程的丰富水资源,带动当地水产养殖业、旅游观光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宏伟的旅游景观,可以合理规划设计,让水利工程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6]。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我们必须通过严格管理和规划降低经济效益风险,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功能。在进行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估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同时,也要对其工程项目中的经济风险以及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最后要结合其具体的步骤进行评估。从而达到较好地评估效果。只有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 作者:马树伟 单位:聊城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 水利经济论文:水利经济快速发展思考 摘要:我国整体经济持续呈现良好发展局势,水利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点之一,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我国水利经济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几点笔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要求,以保证水利经济发展的有序稳定进行。 关键词:水利;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稳健发展,作为影响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利经济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经济总形势,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贯彻党的科学发展观,水利经济也就成为了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与社会发展相平衡。 一、我国大力发展水利经济的原因: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水利经济发展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发展环境良好,进而保证了水利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态势,相关政府组织不断开创新的水利经济发展思路,传统的水利行业持续发展,并不断地发展了新型水利旅游行业,生态景观水利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水利经济发展的因素,比如单一的供水方式,水利风景区亟待修缮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水利部门去发现,探究新的适合水利经济发展的方案,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水利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十一五”计划的推出和开展,水利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经营水利为政策的新的发展理念标志水利经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水利建设围绕着避免旱情和灾情的出现为中心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利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卫生安全,也要保证农田灌溉的及时充足,构建水利发展水网大框架,在新理论新决策的引导下,水利经济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水利经济布局得到了改善,水利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这些都保证水利建设的顺利开展和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快速发展水利经济 随着我国水利理论的日渐成熟,供水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朝阳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竞争中已经形成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和股份制经营的基本模式,尤其是我国的沿海城市,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也带动了水利部门的发展和壮大,构筑和形成了适合本城市发展的水网体系,并不断的深化了水利改革措施。同时,水务一体化的发展将水务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此,根据现有的水务发展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拉长供水产业链条将会带来水利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所以,如何适应水务发展新需要将成为水利经济发展的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工作,主要发展方向是由传统的单一供水转向水源、供水、节水、排水以及污水处理向综合性供水的转变。 (四)发展生态水利的必然选择 我国水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影响整个生态水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促进水利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改善居民周围的生态环境,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关键是要做到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放在水利旅游产业发展整体概念下来考虑,统筹规划,稳步促进。拉动水利旅游产业链发展是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发展中如何规划旅游产业,设计和建设旅游产业区,并能够宣传和运营管理好旅游企业是重中之重,只有在引进和培养水利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基础之上,打造一批经典水利旅游品牌才是维持旅游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把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与自然和谐、与人类和谐的独特景区。水利经济将打破传统船业的发展模式,依托自身的发展优势,积极发展与水利有关的其他行业和部门业务,为经济增长不断拓展盈利空间。 二、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主要要求分析如下: (一)适度开发与保护 水利经济活动是一项全部围绕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总成。目前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国家相关部门的保护工作也不到位,水环境面临着日益恶化的困境,也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状。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水利企业的发展是以自然界有限的水资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做到深挖水利潜力,充分发挥行业的自身优势,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就充满着激烈的竞争,所以要想长久的屹立于水利市场不倒,就需要水利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运营管理,优化管理模式,增强资源重复利用度,保护自然环境。当然,加强企业管理并不是对束缚企业的改革和创新,相反是为了保护和促进企业的创新制度,技术的创新,观念的创新,企业机制的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是维持企业稳健发展的根基。 (三)调整水利产业结构 我国水利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使水利经济结构不合理,这是多年来影响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些不合理产业结构就需要企业做到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吸引和培养大批量水利专业人才,深化水利改革。 (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需要做到对于公益性项目,政府机构要作为投资责任主体来进行,其他的供水等水利综合经营的非营利性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来进行融资、建设和运营。水利企业就要做到两种机制的巧妙运用和配合,才可以保障水利企业的持续运营和发展。 作者:马忠军 单位:隆德县税务局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与实践路径的研究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延续。文章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建设实践,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按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课程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提出了一条颇具特色、完整的专业群构建基本路径,以指导和促进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高职 专业群 课程体系 路径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启动了“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工作。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信息化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 一、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工作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结合我校隶属于江苏省财政厅财经行业背景和学校自身的专业定位、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确定大力发展财务会计专业群。我校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由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四个专业构成,会计专业是我校的传统骨干专业,也是省级示范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该专业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十五”期间三十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之一;2007年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会计专业首批试验点;2007年,我校会计专业被确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承担着主持全省五年制高职会计重点专业的建设任务;2011年,在省“十二五”期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评估中,会计专业又被认定为省级品牌专业。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会计,积极拓展,已建成了以会计为核心专业的财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审计专业,就是在会计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优势专业。2016年,学校结合省市文件的精神,提出加快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在充分发挥会计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带动、互为促进、互补共享的关联性,提升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学团队培养与建设,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信息化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1+1 2”的功能,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专业调研、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引导下,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对接。近年来,徐州市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全力推进“三重一大”项目,为徐州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为财经类职业教育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对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需求形势更加强劲。2015年徐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全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人员,对大专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员工的需求保持在34%左右,其中,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排在十大需求专业的第3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需要大量熟悉会计工作、精通财经法规、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这为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紧密结合徐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拓宽专业领域,形成了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办服务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在针对工业企业、商贸服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的调研中,企业都有对我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尤其是会计服务公司,近年来发展很快,愿意大量招聘我校毕业生,徐州市目前有200多家会计服务公司,完全能满足学生识岗、跟岗和顶岗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教学质量 依托高校同专业教授专家、行业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及院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业岗位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校企专家论证-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会计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不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按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精神培养,不断探索具有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专I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培养的学生以熟练的会计核算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江苏省财会技能竞赛项目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我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各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高达98%以上,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三)搭建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方向”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集群链路、分段递进”培养机制 所谓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而设置,表示该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如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会计软件日趋智能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学生能及时提供企业所需的会计信息,对信息的处理和再加工的能力要求较高,开设课程主要有常见财务软件应用(金蝶KIS)、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ERP项目实训等;财务管理专业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税法、税收筹划、财务管理项目实训;审计专业也是在学生掌握基本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重点学习审计知识、审计技术与方法,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电算化审计、审计项目实训。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双链路方式搭建,即“知识-能力”链路的专业课程与“技能-知识”链路的专业课程,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强调校内学习与实训,又重视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的校外企业锻炼,各专业中层分立,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 同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互斥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支撑和沟通,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其他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其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四)构建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为核心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建立了“名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每年选拔1―2名左右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帮助申报“徐州市拔尖人才”“省高校教师青蓝工程”“省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和普通高校合作搭建协作平台或共同研究课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专家。 2.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通过企业实践、师资培训、专业调研、课程改革、技能大赛、教科研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为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通过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实施“双师教师”培养工程。双师教师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关键,对于如何培养双师,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方法,针对会计类专业,学校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从理论上达到双师的要求;二是到企业实践,每名专业教师要有1个紧密联系的企业,并且每年都要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明确实践的要求及内容,提交的成果,保证实践的质量。系部在学校支持下成立徐州财缘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业务,要求每个职业教师都能独自一家公司的账务并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申报。 4.实施“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不同的专题,组建不同的教学团队,通过完成专题目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如为加强技能训练,组建技能大赛教练团队,在完成学校金牌任务的同时,通过研究技能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来推动课程改革。再比如为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对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研究,制作题库、录制视频,研究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在提高通过率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形成了课程改革的成果,使优秀教师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学方面的专家。不同形式的教学团队,解决学校、系部不同方面的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校把优秀的团队,经过包装、推荐、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团队。 (五)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财务会计专业群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g服务、专业文化环境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建成模拟会计文化展示厅、货币陈列室、纳税申报实训中心、模拟银行实训中心、会计岗位实训室、成本会计实训室、虚拟会计实训中心、财务决策实训室、金蝶、用友软件实训中心、财务管理电子对抗实战实训室、三维演示厅等23个实训室,22个软件实训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系统、完整、先进,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 2.建设了“校企融合”的教育体系。校企融合是财务会计专业群“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会计系先后与江苏嘉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徐州一牙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徐州彭城五交化、徐州市百货大楼、徐州市宗申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多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比如学校与会计服务公司共同开发记账业务流程教学资料,落实校外实践项目,用于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职工培训。 3.做强“江苏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基地”,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和能力;加强“江苏省财经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和“江苏财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引领江苏财经技能教学研究、为财会技能大赛提供基地支持、为江苏财经教师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鲜明的示范辐射特色。 (六)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与企业合作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包括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中心,主要让学生了解R到ㄉ璧某晒,包括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与课程评价、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师资力量及专业建设成果,便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增加专业归属感;课程中心主要开发了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常见财务软件应用、模拟企业经营流程实训等8门精品课程,便于学生学习和实训的需要,实训中心包含了专业购买和开发的22款软件,满足了学生实训、练习、考核与竞赛的需要,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影响力,在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实时的沟通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七)加快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要积极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的运行和质量保证机制,成立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群专业负责人选拔和任命办法,明确群专业负责人的职责与任务,配备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建立群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及评价标准体系,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广泛吸收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职业岗位发展和升学率)、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设思路 尽管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凸显了专业的办学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财务会计专业的文科特征造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推广不够;二是优质课程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继续完善,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资源内容还需继续补充;三是国际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能力,完善并利用学校现代化网络平台和教师教学空间,强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促进教师产学研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学生、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三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引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建设,发挥我校会计专业在江苏省职业院校乃至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谈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如何实施教学改革 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中等专业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不仅要依靠理论教学,还要依靠实践教学,更重要是依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中职学校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懂得相关知识并掌握一定技能的操作人员,其主要目标指向核算操作员工岗位。为此,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来说,能够了解电算化的基本常识、重点掌握财务软件的运用即已达到预定要求。因此教学主要定位于财务软件运用,形式上宜采取以多媒体演示或上机实训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 现代化的技术,将为财务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既有助于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例如过去在讲解“如何记账”时,方法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即将记账凭证抄到账簿上,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记账的结果列示出来,常常是老师讲完了学生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记账。现在利用会计软件及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同时演示会计凭证和账簿,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如何将会计凭证记录到账簿上,再将结果演示出来,使之形象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这样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各中专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房并拥有一定数量的微机,这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及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条件。 二、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育急需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 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迎来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春天。市场如同一把玄幻的宝剑,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指挥着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及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而中职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与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上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作为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所必须,受会计市场所青睐的那一种,哪里有会计市场我们就奔向哪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在实施会计教育之前不妨先做下市场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的社会中去,到各个工厂、企业乃至车间中去,了解到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最欠缺的又是哪些方面。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小型企业、民企、私企,而且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而中职会计课程却偏重于大型企业的要求,按照《会计准则》并结合企业会计制度为大纲编写,很少有面向中小型、民企、私企的会计课程。所以专业课程设置要要求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当地、学校的具体情况,并聘请理论与实践能力都较强的业界人士参与,科学地设置行之有效的专业课程: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双证制”及竞赛要求,确立主干课程,在校期间,让学生学有所成。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可能的就业方向,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辅助课程。如《收银员》《市场营销》《物流基础》等。以满足学生非对口就业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及实训操作的重点。因此,中职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中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锻造人才的“工厂”。 责任编辑罗峰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基于3+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探讨 摘 要:本文将从苏州市场需求出发,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课程进行中高职分层分阶段教育进行设计,以期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财务会计 课程设计 近几年,江苏省的高考生源在下降,高职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而另一方面,虽然江苏扩大了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但是大多用于招收普高毕业生,中职学校学生想进入高职学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这将不利于中国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所以3+3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中职3年+高职3年”的叠加教育形式,而是需要中高职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按照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落脚点。《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学生日后能够胜任中小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以及在专业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基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苏州市场需求出发,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课程进行中高职分层分阶段教育进行设计,以期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中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将我院《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与吴江市中等专业学校和苏州市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的进行对比,发现中高职目前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一致,都是讲授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重点也是这些要素的计量、核算以及会计分录的编制。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针对“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课程内容与中职相同的情况”的回答是只有2.44%的学生选择“没有遇到”;针对“在课堂中,如果遇到和中职知识重复的情况,老师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只有1.22% 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跳过讲下一节”,52.4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仍旧讲一遍”。因此,如果我院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调整,学生进入高职后,必须重新再学习一遍已经学过的内容,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2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不匹配 被调查对象对于“通过在高职的学习,你觉得收获最多的是?”这一问题的选择最多的是专业知识技能,选择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少。“通过在高职的学习,你的技能比中职是否提升”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提升明显”的占12.20%,“原地不动”的占14.63%,“有所退步”的占8.54%,64.6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小幅提升”。由此可见,目前中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设置还是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改革方面是将学生培养成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准职业人,但是目前的课程内容是按照会计准则设计,并没有与职业岗位匹配,学生在学完这些知识后,要实现与现实的零距离对接基本不可能。 2 中高职衔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 2.1 内容选取符合市场需求 中高职衔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其职业性,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主要为苏州乃至长三角输送应用型人才,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对吴江区及周边企业进行会计人才的需求调研。调查结果发现,在“您认为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哪些不足”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3.68%的企业认为“实践课时少,学时少”,68.42%的企业认为“专业课设置没有考虑岗位的特点”,而“一个应届毕业生最想她拥有哪方面技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沟通表达能力,财务核算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岗位设计和职业要求,确定本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日常核算业务,然后分析日常核算业务中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而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的内容体系。 2.2 教学设计以职业标准为标杆 《财务会计》课程设计除了要学生完成课程理论知识的学 习、业务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方法和技能,准确进行出纳、财产物资、往来结算、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总账报表位等主要会计核算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养成客观、真实、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使学生达到会计上岗的职业标准,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教学设计应当做到: 知识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熟悉《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税收等相关知识。(2)掌握各类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和填制方法。(3)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 (包括出纳、财产物资、往来、成本费用、资金业务、财务成果、总账报表业务等)的方法和过程。(4)熟练掌握各类业务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能力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初步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2)能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岗位职责,熟练进行一般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3)能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解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的信息生成过程。(4)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企业日常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素质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建立熟悉使用会计方法解决会计工作的思维模式;(2)熟悉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制度;(3)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依法行使职权,忠于职守、坚持原则。 2.3 课程内容设计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在总体课程内容选取上,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和重构,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从会计要素出发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收入、费用、利润和总账报表业务的顺序进行课程的安排。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分为七大会计业务:出纳、财产物资、往来结算、成本费用、资金、财务成果、总账报表等业务的核算。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教学内容在中职和高职中进行分解。中职阶段一般侧重“打基础,点到为止”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础操作的规范、熟练。而高职阶段则强调“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调综合技能的训练,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以存货业务处理为例,可以在中职阶段完成原材料的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与核算和期末清查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企业存货的收入与发出的核算,以及业务处理流程,会填制和编制该业务处理中的会计凭证。在高职阶段纵向深入,增加存货中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等其他存货的收入与发出核算、业务处理流程,同时进行横向拓展,指导学生能够完成商业企业中存货的核算,此外,在高职阶段要将真账训练纳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业务,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课证融通,符合考证要求。按照我院3+3中高职衔接的要求,在中职阶段,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在高职阶段,则需要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职称。在课程内容分解时,按照课证融通的要求,做到各阶段的教学内容达到考证要求。以出纳业务核算为例,建议在中职阶段完成出纳业务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该业务岗位的基本知识,会正确填写各种票据,会办理货币资金和票据结算业务,会进行会计核算。而在高职阶段则将该部分学习的重点放在出纳人员的真账练习、风险规避和素质教育上,将学生培养成完全能胜任出纳业务岗位的准职业人。 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达标,并不足以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信息的质量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利益分配的格局。为了确保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更需要会计人员诚信的品质。诚信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在高职阶段《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的教育充实到课堂教育中,主要可以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加强诚信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3+3”中高职衔接,无论对于中职学生还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都会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这种原本可能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大有裨益的模式办成一种以拿文凭为目的鸡肋。接下来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将是“3+3”中高职衔接研究重要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仅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院给予支持,需要中高职教师的密切沟通,才能使得学生在两个阶段学习中能够循序渐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职业人。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已有的文献显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本文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如何立足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使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探究 【摘 要】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会计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一步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技能,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对财务会计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高职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在经济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将需要的各类人才中,排在首位的是会计类。会计专业是这些年热门专业之一,从学校的招生人数来看也是逐年增加。形势是良好的,那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员,那么做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程上。那么最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财务会计应该如何进行改革。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 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过于理论化 会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理论化。教学内容大多是根据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转换成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刚刚学完基础会计,有的还没有学明白,又来学习理论化很强的财务会计,一方面学生感到很茫然,另一方面感到枯燥,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2 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异 好多学生学完了财务会计,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更明显的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了,虽然学了财务会计,但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实践性差。 1.3 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为主。练习也是偏重与给出业务描述,然后让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的形式。这样上课就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差。针对现在90后学生的特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2.1 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为了准确定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我们针对性地面对北京地区的大型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访毕业生、相关院校的同类专业、中小企业、会计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召开了相关的座谈会就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发展作了深入分析。分析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 (1)初始岗位――财务助理,包括出纳、会计助理、审计助理、办税助理。 (2)升迁岗位――2至3年的岗位晋升:会计核算岗位(往来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报表会计,会计信息化会计)、主管会计、审计、办税员。 (3)进一步升迁岗位――4至5年的岗位晋升: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2.2 明确财务会计课程目标 基于对岗位的分析,我们会计专业的老师对整个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财务会计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理解企业会计的岗位分工,在全面了解企业会计循环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能够依据各岗位职责对本岗位的企业基本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熟练进行财产清查工作,能够完成期末的结转和调整工作,并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报表。培养学生形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使之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3 明确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拟选择资金流转过程中每个经济业务的发生,经历的过程,和最终完成后的货币清算整个循环过程为具体载体,这些教学载体涵盖了财务会计知识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涵盖了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实操实训的相关内容。 (1)账外资金案例,承载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基本内容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的方法,银行结算等相关内容以及货币资金核算方法的基本技能等。 (2)渝太白案例,承载所有者权益、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概念、特点、主要内容等知识点和具体的账务处理技能。 (3)法莫尔虚构存货案例,承载了存货、应付账款的基本概念、具体内容以及掌握处理的基本技能和管理的方法。 (4)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案例,承载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折旧的具体内容和核算方法。 2.4 重新梳理课程内容 根据会计岗位的特点和财务会计具体内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体系理实一体化,密切结合会计实际工作,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以岗位为主线进行了重新设计。 (1)企业财务岗位介绍,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相关岗位,以及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以及相关关系。 (2)出纳岗位的核算,结合出纳岗位的主要工作主要讲授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的核算。 (3)往来结算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往来岗位相关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以及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核算。 (4)材料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材料和商品的收发业务的核算。 (5)固定资产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清理等业务的核算。 (6)职工薪酬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工资的核算方法。 (7)资金岗位核算,主要是资金筹集业务和投资业务,涉及到的内容有借款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投资类账户的核算。 (8)会计主管岗位,主要是财务成果的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 2.5 教学方法改革 《财务会计》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要尽量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交往,同时注意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态度的三位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信息搜集与模拟企业资料、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总结归纳法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加强激励作用,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2.5.1 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际工作的模拟情景,由学生担当不同岗位角色去完成任务。为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熟悉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然后按计划实施操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并形成能力。 2.5.2 课件讲授与启发引导 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教学资料展示、必要的课堂讲解释疑,加深学员对会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注意教师的讲授应更具启发引导的效果,帮助学员逐步达到自觉学习、自主运用涉税知识理论。 2.5.3 示范教学法 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对登记账簿的程序并不了解,这时应采用示范教学法,教师首先根据学习任务设置,给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入门。案例分析 2.5.4 角色扮演,实践实训 本门课程重在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学生可模拟扮演企业会计不同岗位角色,对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处理,要多做、多练、多实践,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账务处理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5.5 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员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校本研究方法。在现代管理原理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 3 结论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事财务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基础。必须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本文结合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不但从内容上改革也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刍议 摘 要: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会计人才,是摆在众多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紧要和关键的问题。本文从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改进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高;财务会计;教学;问题;对策 财务会计专业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摆在众多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紧要和关键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我们通过分析问题,然后研究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引起大家对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的重视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学习兴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职高学生多为参加中考后未被普通高中录取而选择了职业教育,普遍年龄偏小,学习兴趣不高,这与十几年前的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中专的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职高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对学校和老师容易产生逆反心里,从而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兴趣、没有积极性的直接结果是学习起来很被动,年龄偏小有致使学生不容易接受讲道理的说服性教育。学生的这些特点,都会影响他们学习技能知识,妨碍他们提高能力水平。 2.教师工作经验少、授课方法简单 目前许多职高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加强学校的内部建设,年轻教师居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很少,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授课方法简单,讲课不生动,照本宣科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技巧,所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同时,会计专业对于职高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有会计从业经验、熟练使用各类会计软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内行”授课才能真正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而现在职高教师大部分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从学校到学校,实际工作经历少,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职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3.教学思想保守 目前中职的教学思想仍比较保守。基础课专业课实习毕业,这种模式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子。过度的重视会计理论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4.课程设计简单 课程设计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设计单一,先填鸭式讲授理论课,不重视学生接受消化程度,平时缺乏理论课与实践的衔接,学期期末却将实践课堆积在一起压给学生,造成学生前学后忘。在信息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没有经常性的将知识更新,不能将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造成就业后不能及时胜任工作。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将要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书面知识,能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课则承接理论课上传授的知识,指导学生去亲自动手、去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传统上在教学计划仍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偏低,安排衔接不充分,形成了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的分立局面。这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什么就能干什么”明显脱节。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差距。随着各个单位对于自身数据保密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像会计、出纳这类岗位更是不能随意让外部人员接触,学生前往单位实习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缺少实习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于理论知识抽象的理解,仅仅为了填凭证而填凭证,为了登账簿而登账簿,只有少数学生能在学习结束后有所收获,多数学生不能掌握要领。学生会认为没现金就开张支票,材料少了打电话叫人送来就行,根本不懂计划、审批、内部控制等等诸如此类的财务管理的一系列程序制度。 二、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改进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到学生、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来改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生源现状,我们不能再提更高的要求,只有尽力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对于教师队伍,我们可以对经验少、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改进照本宣科、死读书等呆板授课方式。对于会计的新政策、新制度要经常性的更新学习。同时从其他高等院校、社会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会计教师和优秀会计人员参与授课,进行学术交流,引入新鲜的血液。 2.理论结合实践,改进课程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一直被看作是实践课的任务之一,而与理论课关系不大。我认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慢慢积累就能灌输给学生一种观念――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忘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观念带动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动手能力。建立财会模拟实习室,设置模拟会计教学课堂,在学校里就可以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以达到下厂下店同样的学习效果,使财会模拟实习室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模拟财会实习课堂通过选择的实习主体,设置科学的实习程序,进行点钞、珠算、会计实务、电算化会计等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他们毕业后参加财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把握核心要点,从多方面改进教学方法理念,推进教学措施改革,不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最终,能够为广大会计专业中职学生找到一条好的就业之路,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析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家与社会需要更多财务会计人才,同时学校就承担起了培养更多、更优的财务会计人才这一重任。财务会计学生需要的是全方面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要注重实践能力。学校要为财务会计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方式,在学校和老师的努力之下,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知识文化和实践能力。 财务会计学习能力培养众所周知,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要使学财务会计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就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 一、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状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更多、更优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作为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必须掌握资金核算、有效的管理资金这两大能力。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状况来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要让学生掌握财务相关的知识理论,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财务会计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财务会计在教学方面也获得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财务教学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而远远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二、财会专业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财务会计因受了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校只在乎学生的成绩,背会书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证书,以为这就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财务会计的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这也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和专业仅能,考取到相关证书,就可以完全的适应于以后的工作。总体说来,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完全的了解到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要想财务会计专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缺点并加以改正。 (二)财务会计教学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解决问题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财务会计教师要特别注意基本原理的概括,要让学生掌握并了解知识点中的相互关系。财务会计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能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上,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然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应把重要性的专业知识,进行全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 作为一个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总结与归纳是财务会计中最重要的两点,教师应该把理解知识、专业技能传授于学生,使学生在考虑问题的同时,学会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率。 (三)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只注重学生成绩,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够更多的知识文化。同时,学生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中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中过于被动,只是从教师那里吸收到知识,没有进行自主学习,去获得学习经验。当学生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就容易手足无措,而且当遇到同类型的学习问题,不懂变通,这就是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影响。 所以,财务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应与实际俱进,创建出更好的教学方式,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要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变通,已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掌握着财务安全和对企业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并引导,力求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更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使财务会计专业发展的更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财务会计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肩负着企业的兴衰。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创新精神,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要特别的注重,一个好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于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知道能力大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出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善于在学习中找问题并解决问题。要相信只有更好的财务会计人才,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职业,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为国家和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逐步分析出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稳步推进中职财务会计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中职财务; 会计; 实践教学 当前,只有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会计实用性人才,才能更好地加强我国现代化企业的运作。但是,这又是摆在我国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本文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改变会计教育观念,持续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办好相应的中职教育,实现中职教育的目标。 1.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很多的中职院校都已经逐渐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建立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室和会计实验室等,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实践性教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使得在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手段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践性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会计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比较少的,另外。在课程时间的科学规划上还是不合理,中职学校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校内培训,其二,校外生产实习,但是,校外实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即便是一些对口的校外实习,又会由于会计工作的严肃性,使得很多的企业单位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操作机会,这样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有很大的欠缺的,如果是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去,就会给当前的实习单位带来很多的麻烦,为此,校外实习只是停留在观摩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地付诸实践。 1.2实践教学环境的分析 从当前的实践教学来说,会计的实践教学是能够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或者是可以到单位进行实习的一种必要手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将会计理论与实际情况进行巧妙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的会计校外实习很多采用“流放式”,很多的会计模拟实验都通过校内的实践方式来进行完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呆板僵硬,使得很多的实践性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却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双重”教师的缺乏 在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不仅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性水平,更需要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实践性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为社会直接输送大量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我国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现在由于很多的会计教师教学任务重,往往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 2.关于改进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分析 2.1深化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有效统一 我们都知道,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并且也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税务以及财务管理等众多的内容,而且在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要能以会计专业为主线,全面地突出主干部分,并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在会计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实践技能水平,以及课程的相应安排内容进行结合,才能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学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和利用效率,逐步引导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利用一切的手段,加强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程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践操作的目标和作用的实践情况,实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3加强中职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建设 近些年,进入到中职学校的基本上都是高学历的教师,但是他们对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解程度不够,并且实践技能以及教学经验存在严重的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财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可专门聘请一些会计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担任学校的指导教师,他们虽然说没有丰富的理论性知识,但是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由专业教师配合实践性教学,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技能就会得到显著地提升,也会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或者,我们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教学的内容加以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可以发现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效地弥补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 3.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工作,我们要深入分析中职财务会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实践性教学问题。为此,本文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实践性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其二,“双重”教师的缺乏,其三,实践教学环境的不利。只有不断深化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有效统一,持续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中职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才能共同促进我国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析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双边活动的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这对学生学习财务会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本篇文章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采用的案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对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进行探究,进而提高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中职;案例法 新课改的实施,在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上,许多院校都在寻找和探索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选取适当的案例,在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起主导作用来分析案例,发现问题,讨论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1.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的中职财务会计教学课程主要教授企业的收入、支出、资产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内容,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仅仅注重于对会计核算、企业收益情况等基本的会计原理的分析与研究。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需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从而,也突出了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课程安排上面要做到详细、全面,当前的教学水平显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规则繁多,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职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1.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以往的中职财务会计的授课方式仅仅局限于黑板教学,口述教学内容,但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关于财务方面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深刻的理解其意义与作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单一地通过教师讲解所达到的效果有限的,并不能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中职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步骤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运用下几个步骤: 2.1制定教学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此次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并根据教学案例来对学生提出课程要求和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突出教学课程的重点、难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为了数据等内容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以真实的公司财务报表为基础,加强学生独立研究,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如何选择教学案例 教师在选择的教学案例的时候首先应该符合其教学目标,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等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案例。由于教学目标是中职的学生,所以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考虑其是否简单并且容易理解。在选择和设计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且还可以将与案例相关的定理进行整理和总结,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案例的同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也能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对案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做好基础。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其趣味性,这种教学案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目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案例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是大多数学习者学习的目的,中职学生学习财务会计也是如此,学到的知识能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社会。所以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的时候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制定一些和学生整体水平较接近,与本地产业相联系的案例,应该具有时代性。 2.3教学案例的讨论 在教师制定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案例后,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来实现案例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协作来对案例进行探讨。通过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小组讨论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是案例讨论中的主要角色,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从不同方向发现问题,组员之间可以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最后大家发挥各自的优点,总结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完善自己的不足,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当然,在案例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阐述,应该适当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学生一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进行报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各个小组报告完毕后,教师还需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其新颖的想法或者优秀的解决办法等也要提出表扬和赞赏。通过教师验收报告,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于会计学习掌握的程度,从而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时有了准确的依据,可以加强案例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拓展思维,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4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 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结合学习小组的报告对此次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总结,为以后制定教学案例提供了经验。教师应该将教学案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做好归纳总结,还要指出学生在本次案例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所以,在进行学生课堂分组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解决与案例相关的基本会计基础和原理,并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做好教学总结。 2.5进行实训 财务会计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后,通过实训教学会使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实训来对学生今后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模拟,验证学生在学习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3.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 许多中职学校在案例更新方面的工作明显存在不足,很多财务案例都与教学目标不相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学校或者教师可以搜集并整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财务教学案例。学校也应该建立并完善自身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库,从而更好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财务案例教学法,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的积极性。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要求同学做好预习,对案例有所了解,提高课堂效率,使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总结 案例法教学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财务会计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而案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合理、科学的运用案例法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技术学校)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 摘要:目前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经验,还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主要从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财务会计人才。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训 财务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人才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历,还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求会计算机和英语等能力,除此之外,对会计人员的其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的来说,不仅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还对财务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最新的企业财务运作来看,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第一,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现代企业财务运作不只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靠财务管理团队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单位之间密切协作,在涉及外联事务时还需要和外面机构进行密切合作。 第二,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发展,会遇到不同的竞争者,市场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这就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要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并为企业的发展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企业日常开支的现金流充足。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需要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本文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为分析对象,总结了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 1 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特点分析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形象,它将企业运作的几个模块紧密联系在模拟情景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流程。从学生认识整体的企业架构组织,到学生分析产品市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车间加工生产,再到学生制定营销计划、执行财务预算等环节,都是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来进行的,这种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企业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激发学生合理创新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ERP系统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具体模拟操作时,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大致分成6 个学习实践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控制在5-7个人为宜,一个单独的小组就是一个模拟企业的代表。在模拟实践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照企业组织架构担任不同的职位,CEO(执行总裁)、CFO(首席财务官)、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等。其中模拟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企业持续经营在10年以上,并且有着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市场形象,但是现在企业遇到的问题是生产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模拟实践要求每组成员持续完成6至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模拟企业的竞争对手和自身实力旗鼓相当。小组成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公司的经营发展资金不出现大规模短缺、如何重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并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等。 该实验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在模拟经营的几年中,在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进行一番真正的较量,最终获胜取决于企业各个方面发展的综合平衡。并且每一年经营结束后,指导教师都会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讲解在经营业务中可以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 2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学习其专业知识,而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学生缺乏整体管理理念,动手能力较差,另外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对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也不是非常清晰,因此,需要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会计理论教学的不足,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涉及跨专业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模拟实训中,从采购、生产、销售、记账的环节,涉及到了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以及如何做现金预算,做财务报表等,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企业整体的运营情况,了解很多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2.2 使学生具有战略意识,提升其预算能力。ERP沙盘模拟实验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企业发展必然遵循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发展壮大。如何制定企业的战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管理团队必须在谋求当期利益的基础上做出为将来发展负责的决策,所以在实验课程开始时应多花时间使学生形成战略和预算意识。 2.3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每个小组在ERP沙盘模拟中完成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又需要和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成员之间在合作过程中,要密切配合,有效沟通,共同面对困难,这些合理科学的任务安排,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ERP沙盘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ERP沙盘俱乐部。由于ERP沙盘模拟实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不同于传统的实训课程,因此可以不用拘泥为课程教学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刚入校时,参加学校的ERP沙盘俱乐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招收俱乐部会员,自己组织模拟比赛,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再拘泥于课程教学,人数不受限制,专业不受限制,可以把各个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模拟学习,互通有无,相比较古板的课堂教学,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2 合理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本文认为应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血液,加入会计岗位课程和ERP 沙盘课程的设置。在第一学期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和初级ERP 沙盘课程在实践中按基本会计岗位设置,着重进行出纳岗位和核算、审核与记账等会计岗位的介绍与实践,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的基本知识、职责与工作范围;在第二、三学期设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和中级ERP沙盘,进一步介绍各种核算会计岗位、稽核岗位、总账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的岗位职责与业务流程,并进行综合实践练习;在第四学期开设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高级ERP沙盘课程后,让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ERP 沙盘实践产生的财务报表进行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分析与决策。 3.3 教师参加ERP沙盘的培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有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授课老师一般实训经验欠缺,只是知道基本的ERP沙盘操作还不够,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ERP沙盘课程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只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对ERP沙盘有更深的了解,在进行课程讲授方面才能给学生更高的指导。目前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财务公司都开展了ERP沙盘课程的培训与竞赛,让教师参与这些公司的培训与学习,可以提高ERP沙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为ERP沙盘会计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为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作者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尝试分岗位教学,旨在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对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转变职业教育方式、增强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财务会计》课程 分岗位教学 一、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浪潮正迅速向前推进,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一决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依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调整、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并通过这些优质服务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壮大,即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服务功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这一课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沿袭会计准则框架下的要素体系讲授和学习,将会计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岗位职责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割裂开来,学生往往学完了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却不能有针对性地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现如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以工作过程引领和规划学习和所教授内容已逐渐成为职教工作者的共识。为此,我尝试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教学中尝试分岗位教学。 二、分岗位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由于《财务会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要求会计教学不仅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再加上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底子相对较薄,接受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打破原来体系和框架,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尝试分岗位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能力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分岗位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岗位的划分 依照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分类,具体划分为如下岗位:出纳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往来核算会计岗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资金核算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涉税会计岗位等。授课时着重讲授和训练每一岗位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直接上岗。 (二)突出特点 1.将原来一些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打破,完全按照岗位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2.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立足中小型企业的主流业务,目标定位明确;按照会计岗位设置、构建学习模块,一岗一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再按照典型业务构建学习单元。 3.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常规典型业务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工作的熟练度。 (三)以出纳岗位举例说明 1.出纳岗位是整个分岗位教学中的一个模块。 2.按照出纳典型业务构建五个学习单元,包括出纳岗位描述、出纳员基本技能、现金业务和银行存款业务、银行账户的开立与撤销。 3.在实际教学中引进原始单据,体现业务工作流程。传统财务会计教学涉及出纳工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货币资金核算”章节。准则、制度等知识性理论性内容较多,忽视对业务单据及其处理流程的介绍与训练,与出纳工作相差较远。我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和整理了每一典型业务的相关原始单据,以真实或仿真证帐工具再现出纳员工作对象。并力求讲解相关业务的参考性办理流程,尽可能缩短与岗位实际工作的距离。 4.围绕出纳员任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内容体系从出纳员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出发,将出纳员的岗位设置、职责要求、制度控制、职业道德及基本技能等纳入教学体系,一定程度地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出纳员岗位认知。 5.“学中做”,如学习了验钞技能,给学生讲授人民币防伪特征及假币鉴别方法后,要准备100元或50元面值的人民币,真币与假币混在一起,组织学生分组鉴别。教师准备若干台验钞机和真假人民币,组织学生尝试验钞操作,真正做到“学中做”和“做中学” 四、辅之以考试方式的改革 鉴于以上课改思路,考核方式自然要有相应的变化。 (一)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除原有的平时考核、期末笔试外,还要采用口试方法,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表达能力。 (二)不断加大实训课的考核力度。加强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考核,由过去没有实训课的考核到增加实训课考核,而且实训课考核比重逐步加大,刚开始实训课占总成绩的20%~30%,到现在占60%~70%。 (三)考核过程由过去单一的形成性评价,逐渐改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共同评价。并且由原来教师的单一评价逐渐增加同学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考核标准。 五、岗前技能强化训练作为分岗位教学的补充 岗前技能强化训练是前面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延续,一般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前两个学期开始,用仿真的一整套企业模拟资料完成从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结账、对账到报表的编制,让学生对学到的各岗位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巩固,对会计工作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强化训练的进行逐渐提高,刚开始可能一个星期完成一套账,逐渐熟练到四五个小时完成一套账,真正实现就业岗位和所学知识的零对接。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目前,双语教学也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如何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了教育管理者和社会非常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对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双语教学的起源发展,对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本科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财务会计 双语教学 一、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学者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创新。 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秉承其精神,我国各大高校开始了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之路: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文件中强调: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并委托协作组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合作编写双语教材或引进国外优秀教材。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把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作为评估指标之一,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必须实施双语教学。2004年12月, 教育部针对本科的双语教学工作又下发了《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并且提出了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国普本教学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并且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意见中提出了为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教学师资,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水平,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并要求有关高等学校应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供配套经费,重点做好双语师资的培养,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旨在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 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了各大高校的100门课程为2008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每门课程资助经费10万元。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出应当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201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际化”已然成为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双语教学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许多高校逐渐将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双语教学。 二、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重大改革与存在问题 如今,会计制度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西方国家的会计制度和法规体系有着较深的渊源,澳大利亚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约束力;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是“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计划经济模式,全国并行采用三种记账方法:商业采用增减记账方法,工业采用借贷记账方法,政府预算采用收付记账法。总之各行各业有着各自不同的会计制度,缺乏统一的指引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2001年我国成为WTO成员国后,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变迁,使我国逐渐形成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伴随着会计制度的变迁,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就目前而言,普遍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一般都会在教材(板书),授课语言,以及考试内容达到至少50%以上的英语涵盖面,通过教学时口语讲授的内容来看,部分学者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分为全外型。即学生用纯外语接受所学知识;混合型。即学生通过外文与汉语进行课堂沟通;半外型,学生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攻读含外语的教材,课堂讲授全部是中文。我国高等院校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半外型以及混合型,并且混合型的双语教学里,中文依然占有60%乃至以上的成分。 从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研究资料来看,目前高等院校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普遍依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学过程产生的矛盾 由于相比一般的传统教学方式,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无论是从“教师能力养成”,“教学精力投入”,“物质保障和风险承担”几方面,都使承担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老师有较大、持续性的投入,教师本身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相对普通教学要大得多多。教师既要掌握发达国家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知识,又需要用娴熟的用英语予以表述,学生一旦对于授课不满意,无论是什么原因,动辄就会直接投诉,在教师备课之余还需要额外的精力与学校管理部门做沟通。双语教学之所以难以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满意难度较大的授课内容,学校管理部门通常会根据学生对老师授课的满意度不断给教师施与压力。根据部分学者反馈的资料显示,许多教师承担双语课程实际上迫于学校的安排,个人缺乏双语授课的积极性。另外,很多高校对于双语课程工作量的计算同普通课程授课评价体系几乎参考一个标准,直接导致课酬系数较低,激励力量明显不足,已无法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稳定、加强和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由于平时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中文口述,导致双语授课教师无论其自身英语水平及对于本专业的英语掌握是否比较熟练,依然会担心授课过程中英语难以运用自如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并非“有案可稽的内容”是否能够准确地以较为灵活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此外在适当地用口语扩充内容的同时,又会惧怕表述不清,吐词发音不够标准、流畅。 2.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矛盾 学生学习双语的专业课程时,往往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比如专业英语的支持,但是就目前学者对双语教学研究资料显示,学生专业课程的安排上无法做到为双语专业的课程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持,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缺乏融合度,导致本来就参差不齐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双语课堂上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普通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用大量中文解释以前学习过的专业知识,但是双语教学的时候,这会直接导致授课教师对中英文授课比例难以把握,因为如果课堂的英语比重过小,将不利于学生运用外语处理业务能力的提高;比重过大,则会造成专业知识讲授不够的情况。 3.教学科研产生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满意度等等都是我国学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双语教学”的科研要求较为强烈。为了保证每一门双语课程的成功开设,对于如何制定开课计划,选定授课教师,选定教材,进行试讲,实际讲授,设备使用,课外交流,以及考试考查内容和方式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普遍层面上的疑问以及对特定领域内的研究需求。此外,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以及教材的选择乃至组织教师团队自行编写都离不开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于会计学知识体系具有动态发展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业务、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方法、新规定不断出台,会计规范和会计教材不断更新。不少学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财务会计的双语教学教材应该兼顾静态的成熟会计内容和动态的前沿会计内容。 三、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未来变化趋势 随着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双语教学模式的定位不再作为传统教学的对立面而存在,而会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个过程中,双语教育推行时期内的政策制定者、学校行政管理者,以及教师等对双语教学的立场及学校双语教育的政策和实践都将经历变化。笔者认为,我国未来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变化将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系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是需要明确几个相关影响因素:首先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否符合假设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的整体素质无法与相应的教学目标匹配,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出现“揠苗助长”,“赶鸭子上架”现象,最终还是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符合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以及较强的听、读、写、译的能力,那么任课教师必须先进行自我评估,看是否有能力讲好这门课,这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自身教学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是教材的选择,要处理好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关系,要根据前面提出的两个因素,以及最终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选择对应的教材,就目前来看,大多数财务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一般都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国内影印版作为教材使用。如果教材难度偏大,会导致一学期下来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兴趣去翻看所用教材,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原版书一般篇幅较大, 信息量很大, 教师无法做到逐个讲解, 面面俱到,让学生感觉一堂会计方面的阅读理解和听力课, 理解了教材中的英文, 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很模糊。同样也影响到了双语教学的最终质量。 2.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与教学条件的关系 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需要的教学条件相对于普通教学所需条件会要求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硬件两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中值得自身专业课程借鉴的地方提取出来,比如有些专业课程的某个章节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纯粹地讲解让学生直接接受所学知识,有些章节需要通过图文案例、视频教学让学生对某个知识模块从理论到实践有更深刻的体悟,而有些专业课的章节知识点的讨论则非常适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演讲等等手段进行开放式引导教学。好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需要配套的教材,以及相关的案例以及视频的辅助支撑,如果有条件,专业双语教材的建设完全可以由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师或者教师团队进行编撰。 3.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三方关系 在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中,正确处理好双语教学的管理者,双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原因有二。第一,双语教学的管理者对双语教学的促成与发展起着最直接的控制作用,作为双语教学的实施者,在接受教学能力检测,绩效评估体系监督的同时也非常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此外,管理者对双语教学及科研的支持程度也严重影响到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第二,双语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应于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会计人才,所以学生才是双语教学品质的反映。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双语课程的积极性,也是双语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去仔细琢磨的一个问题,如何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恰当公平地设置考核体系也是双语教学的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商学院 江苏南通)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谈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摘 要 当前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经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财务教学 问题 改革 1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内容滞后,无法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的全貌 当前我国高校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不能够很好地根据我国社会会计改革的步伐,无法真实反映我国当前会计实际改革和实践的全貌,不能够紧跟社会时代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但是高校还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准则的内容。由于当前的财务会计教材内容相对较为陈旧,无法更好的融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教师一般采取增删内容的方式,实施教学,这样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系统地对学生教学,对学生来讲显得支离破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又不能够很好地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会计教学过分注重理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 当前很多高校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教学存在重视理论而忽视学生实践的问题,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关教材内容的安排六个课时,涉及到学生基本技能实训的只有两个课时,理论与实践三比一,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做比较规范的财务帐表。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学生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应付考试,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无法进行动态的跟踪督导。而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不能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学生在考试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抄袭现象,因此,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地在实践当中更好地去感知理论,锻炼能力。学校的实践理论课较少,同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实践监督和指导又不能够及时到位,自然无法达到真正地对学生进行实训的目的,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非常差。 1.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没有突出行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从事会计行业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能够帮助人才更好地从事工作,能够塑造较好的会计人员形象,同时还能够增强会计职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也有利于规避各种风险,帮助企业更好地运转,减少各种败德行为。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的会计,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为了追求个人或者狭小利益,而置职业道德于不顾,出现了很多伪造变造财务报表,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等现象,欺骗广大公众。因此,作为会计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技术和职业道德,技术是基础,职业道德是根本,没有娴熟的会计专业技能就无法真正的从事这个行业,而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能够在工作当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真正的把会计行业做好。 2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策略研究 2.1紧跟会计改革步伐,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和技能提升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的素养的重要基础,会计专业的教材一定要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及时的更新教材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完整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所学的专业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财会专业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及时选定最新教材,或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我国会计制度的相关政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制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确保教材和社会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应该结合当前最前沿的知识,帮助学生关注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紧跟社会时代步伐。 2.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编教学案例 会计专业教学必须针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安排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专业脱离了现实实际,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很好理解把握,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工作,无法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和社会实践,去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假期作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实际,了解相关企业的运作情况,掌握操作程序和财务流程,然后去提交有关报告,编制公司的经济业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采取案例教学法,自编教学案例,让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仅让学生能够感知有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的企业经营案例,让学生了解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综合品质 会计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增强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较好的职业品质,更好服务于企业发展,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加深对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怎样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公与私、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理解奉献与索取,提倡先公后私,重视贡献而轻视个人索取。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让学生在从事工作中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非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浅析 财务会计作为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种信息。该学科对会计、金融、经济等领域非常重要,是这些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就高校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财务会计课程枯燥无味,整天与课本上的数字、账户、账簿和报表打交道,将来就业也不大可能从事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会计知识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仅仅按照老师的要求参与课堂和完成作业。课程考试结束后,很多学生只记得几个财务报表的组成和一些基本的账户。财务会计不仅仅是一门商用语言,更是一门生活语言。会计的很多原理和方法,也能用在生活中,如果学生能把财务会计当成一门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来学习,并适时在生活中运用会计知识,而不仅仅只是按部就班地为考试而学习,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由此,财务会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严谨治学的知识传授者,还可以是一个循循善诱的生活导师,是一个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何将财务会计与生活结合起来呢?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尝试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实践式教学方法,体会如下: 一是启发式教学:用会计原理联系生活。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关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会计原理的讲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会计语言逻辑的理解。但是,很多财务会计教材对会计原理和方法以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述,学生虽然能够明白其字面意思,但难以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且枯燥的定义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实,会计原理在很多情况下类似于生活中的道理。当学生发现会计原理能运用到他们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时,他们会觉得有意思,这样,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共鸣,记忆深刻,掌握牢固。现在财务会计课堂上就大量运用了这样的讲述方法,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将会计原理引导到生活中,启发学生思考会计原理的内涵。第一堂课,老师借鉴著名的财税专家马靖昊举出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如果公司买了一头藏獒看门,会计要不要记账,如何记账?如果关于藏獒的信息要记账,那么看门的保安呢?藏獒每天吃吃喝喝,咬了人,生了小藏獒,需要记账吗,如何记账?这个关于藏獒“人生”的会计故事首先引发了学生对会计的兴趣,使其思考和讨论。老师告诉学生,在今后的财务会计课堂上,将会逐步学习到这些问题。又如,对于会计语言最根本的逻辑原理,会计恒等式和复式记账法,可以表述为:会计恒等式需要永远保持平衡,而复式记账法能帮助会计检查记账错误。此外,老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处理感情问题的态度,将结账工作的原理比喻成人生对于感情问题的正确处理态度。询问女生婚后打算如何进行家庭理财,将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比喻成妻子对家庭收入和花销的不同管理方式。询问男生今后打算如何对另一半做出承诺,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比喻为恋爱时和结婚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询问学生选择的用餐方式,将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和平均成本法比喻为吃热饭和剩饭的先后顺序。根据课堂表现来看,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气氛极其活跃,学生经常还反过来向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教师自身生活的问题。 二是互动式教学:让会计课堂走进生活。传统的财务会计学习方法是在课堂上由教师讲述,课后布置作业由学生练习。这种方法让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使学生(特别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觉得学习只是为应付考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互动式教学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首先由教师提出思考题,在课堂组织小型的工作坊、讨论小组和辩论会,让学生的不同思维碰撞出火花。进行互动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当两个角色:问题的提出者和信息的总结者。问题的提出是非常的关键的一步,这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另外,提问的方式也很重要,教师最好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才能帮助其树立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充当的第二个角色是信息总结者,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概括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最好不要随意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财务会计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其原理和方法是由人来制定并发展的,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并且会计语言需要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过去的方法在未来很可能被取代。因此,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财务会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更新有一定作用。此外,还应让会计教学走出课堂,走进每个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考虑到会计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数量也比较多,并且有一些学生面子观点较强,羞于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参考国外大学做法,在财务会计教学网站上开辟了讨论区。每一堂课后,在讨论区提出思考题,这些问题大都与每一节课的重点相关,通过讨论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经常登录讨论区评述学生的观点,对一些(与教科书中一致的)正确的观点,进行肯定。对一些创新的、带有学生自己想法的观点,进行鼓励。对一些错误理解的发言也不能一味否定,首先肯定其参与的积极性,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了解其兴趣和问题所在,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与其讨论。对于学生在网络讨论区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解答,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用这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教师也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兴趣,可以将一些重点话题设为常见问题,再根据这些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除教学网站讨论区外,还将会计课堂搬到生活的最前沿。财务会计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学科。对当今的年轻人而言,微博、空间等社交平台是他们潮流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老师与学生在微博和空间等平台互相关注,互为好友,经常转发一些和会计相关的有趣微博和空间消息。并鼓励他们关注一些财务、管理、会计界名人的认证微博和空间,这些微博和空间经常一些来自独特视角的会计知识的解释和业界新闻等。这样,学生一打开电脑和手机,就可以了解会计界的最新动态,真正将会计学习纳入每一天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会计知识。 三是实践性教学:将会计知识融入生活。会计还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针对于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财务会计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课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会计软件操作、凭证编制等。而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可能需要采取其他形式,如金融等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会计行业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职业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一些实操性过强的会计练习对他们并不恰当。一些学生因此认为不需要掌握具体的会计原理、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而只要能看懂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就足够了。为此,设计了一些适合非会计专业班级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强调会计知识在实践中,即每个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案例,以情景剧的形式,由学生表演。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案例作业让他们完成报告。这里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选择。教师需要精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他们学会如何充分地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将来的职业当中去。这些案例最好是真实的,且具有新闻时效性的案例。例如,笔者曾经介绍过关于中华儿慈会财务报表错误的案例并布置了相关作业。这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新闻,许多学生都在各种媒体上关注了这个报导。笔者提示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原理、内控原则、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等知识,自己去分析并判断儿慈会在现金流量表上所报告的48亿“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究竟是其负责人所解释的小数点错误,还是其他原因,并思考避免这些问题的防御和解决措施。此外,还在财务会计课堂上介绍过一些真实的上市公司年报造假案例,让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投资者、证监会、上市公司CFO等各方面的角色扮演。或是设定一个“经理与会计合谋,老板如何发现账目造假?”的场景故事,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扮演老板、经理和会计。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会计知识不仅对一些会计职业很重要,而在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生活和职业道路中也是非常需要的。理解财务报表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掌握具体的知识如会计原理、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等是非常重要的。 这三种教学方法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了解基础的会计原理,对会计产生兴趣。互动式教学进一步使得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学习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运用会计知识。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知道财务会计绝不仅仅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账户和报表,而是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农业管理论文:对农业机械数据管理体系分析 1系统分析 (1)应用背景。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典型农业机械载荷谱数据包含了多种机型,涉及到不同工况中的项目论文、载荷谱的基础数据、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试验技术报告等多个方位的数据来源。所以有关信息是否被及时采集录入、更新、以权限控制为基础的共享和最终顺利完成的表达与管理,这些项目所提供的数据都影响到以后在有关疲劳寿命研究的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下面将谈谈在此应用背景之下,原有数据存储和展示方法中所存在的缺点。有关数据管理的规范性,原有的载荷谱数据数据管理方法,基本上是依靠经验来进行手工作业的管理模式,各类试验报告、基础数据数据之间也缺乏一个完整的联系网络。此外,由于手工作业的操作人数较多,这就降低了信息录入与保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引起信息资源结构的不规范,并最终使数据的管理和存储出现混乱。数据管理效率,随着收集的信息量逐渐增多,手工管理中的信息管理者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多,这就导致了越来越慢的资源查询和更新的速度,无法快速准确地定位、计算和分析数据,降低了日常的工作效率。数据安全性,现有的技术论文、成果、报告等大多使用电子存档的方式,但是电子文档也具有易复制、易丢失的特点。旧的手工管理模式,只是基于资源读写权限基础上单一且缺乏灵活的模式。因此,现今迫切需要实现对种类较多且数据量大的载荷谱数据资源能有在相关权限之上完成读写和管理。数据共享性,依旧使用旧的管理方式,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形式单一。缺乏一个可实现高效共享的平台,使得信息分布零散,也减少了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 (2)系统功能设计。基于以上的应用背景,将设计思想结构化,再对系统功能进行分解,按顺序设计相关系统模块的结构。结合农业机械载荷谱数据库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现状,实现系统中应有的载荷谱实测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维护和通用信息资源管理这三个模块。运用自上而下分析法,用一些简单的功能单元代替复杂的功能模块。①载荷谱实测数据资源子系统。在后期对典型结构部件的载荷谱编制中,载荷谱的实测曲线数据一项关键性的基础资源。要求能够提供快捷而高效的管理接口来综合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实测数据包括工况、试验机型、实测编号、实测时间、曲线数据的存储路径、标定数据等资料,最终实现标准化的录入、更新和删除等。要求具备高效的实测数据统计浏览和查询等功能,能够通过编号、工况、时间等因素对其进行定位与排序。②通用的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通常的技术标准、报告和论文都是多样化的格式保存,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也需要为其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录入法。信息资源有清晰的分类,方便管理者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信息类别。还要求具备便利的查询方式,通过关键字段就能实现信息的查询,或者在需要检索的关键词或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相应标签类别实现查询。③管理和维护子系统。鉴于有不同部门多个人员对其进行使用操作,所以系统应能实现灵活的权限管理,有效过滤掉非法人员的操作,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在后台管理时,可设置对规范性模版、系统的运行基本参数和访问者操作日志等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2系统结构设计 实测载荷谱数据的工况种类较多,数据量较大,考虑到管理中繁杂的业务逻辑,成熟的载荷谱实测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大多使用C/S模式。还要求系统具备可拓展性和可共享性,因此在逻辑相对简单的模块融合了部分B/S系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混合架构体系,即采用的是C/S模式与B/S模式交叉的混合模式来构建的。在载荷谱实测数据分析、处理和在载荷谱实测数据的曲线展示中调用了C/S中的客户端程序实现实测数据的读取,并使用其事务处理功能来分析处理曲线绘制和数据后期的相关工作。 3系统的实现 (1)C/S模式系统的开发。C/S模式系统是针对载荷谱的数字信号来完成的,因此可以实现浏览、计算参数信号、变换处理等功能,是一套在Window环境中结合了应用软件工程相关步骤之后,开发出的可视化高效软件系统。模块化结构由许多功能模块构成,使得系统可以进行不限量的更新、扩充、裁减和移植,来不断满足使用和功能的需求。通过功能块划分和层次分离,降低了系统开发与维护中的复杂程序,进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C/S模式系统不仅实现了物理量峰谷值的检测、数据采集、计数法的选择与统计的处理、二维低载截除、中值谱、谱型选择和编制、载荷数据库中储存图形绘制等功能,而且应用到了标定实测现场、试验现场、后期的数据处理以及处理之后的数据管理等。 (2)B/S模式系统的开发。在对系统B/S模块的开发采用了微软公司提供并得到推广的技术,它结合了.NET框架紧密,还遵循.NETFramework的相关规范。通过使用公用层次类库和通用语言运行环境所提供的工具,来提速开发的过程,并开发出驻留微软的IIS中,能够运用诸如SOAP和Http等Internet协议的Web应用程序。同时使用隔离驱动开发模式,平行开发数据层和陈述层。最后,设计业务层去适应后期需求的变化和扩展的要求。通过封装,把需要执行的返回记录集、SQL语句等数据库操作进一步封装为数据访问类型,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改变数据库而带来的改变其相关代码,还消除了不必要的代码重复。 4结语 在混合模式下的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载荷谱数据资源管理系统,集成了B/S结构和C/S结构所具备的优点。在实践中,此套结构也具备载荷谱数据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不但体现出了B/S结构具备的共享性好、易于扩展和维护的特点,还体现出C/S结构中高事务处理和数据操作性能。二者紧密联系,构成了管理载荷谱数据的一套最为实际的方案。 农业管理论文:某县农业投入品经营现状及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主要指农药、化肥、种子、蚕用物质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的利益和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也是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监管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目的在于摸清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我县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及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材料133份,涉及经营企业133户,分布全县各个乡镇,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1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基本情况 至20__年6月,我县有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340余家,其中农药化肥企业240余家,种子经营户100余户,分布在全县37个乡镇及部分行政村。其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占80余户,占总数量的23.5,其余大部分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和交通相对便利的行政村。所经营的化肥品种有50余个、农药品种有100余个、种子品种有50余个,基本满足我县农业生产的需求。 2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及从业队伍的现状 2.1 经营渠道多样化。 从过去单一的供销系统独家经营农资产品和农业系统经营种子,到目前供销系统、农业系统及部份个体经营户(主要是种子)三驾齐驾的格局。我县目前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中,农资系统占142家,占总量的59,农业系统占98家,占总量的41,同时也形成了一批松散型的规模经营企业;种子个体经营户18家,占全部种子经营企业的18,其余则由农业三站和农资系统经营。市场的多样化促进了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竞争格局。 2.2 经营品种系列化、配套化。 过去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要么是农药化肥,要么是单一的种子。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种子、农药、化肥、农用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品种,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2.3 网点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已从乡镇所在地向规模行政村和交通相对方便的自然村发展。据统计,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75以上分布在行政村。由于网点众多,市场竞争加强,商家从单纯追求销售数量转为服务质量的提高,送货上门、缺货预约、夜间营业等等,部分资金实力较好的经营户还在农忙季节对困难农民赊货,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也发展了自己,扩大了影响面。 2.4 经营人员法制意识增强,专业知识逐步得到提高。 从过去的单一经营体制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市场格局,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增强,专业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充实。一是管理部门举办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参加的人数比例逐年扩大,自觉办理上岗证的人员也逐年增多,持证上岗比例从过去的85左右扩大到20__年的98。进货时严把质量关,从主观上杜绝假冒伪劣,行动上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通过近几年管理部门组织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经营者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从过去单纯的卖货到现在能为消费者提供使用知识、注意事项及技术咨询,自身的信誉也等到了提升。 3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规模偏小、流通体制不健全、发展壮大难。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数量来看已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的需求,但总体规模小,大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据调查,大部分经营企业的注册资金都在5万元以下,从参与调查问卷的133经营企业显示的数据,60的经营户年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下,10-20万元占26,年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的只占14,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县只有2户。 企业规模小,加上流通体制不健全,就很抵抗市场风险,同时也不能产生较好的经营效益,也难以不断壮大自己。 3.2 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是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队伍的一个弱点。所有经营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35,40岁以上的占65,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0,60岁以上的也不在少数。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3,其中部份还是小学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只占总数的37。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势必难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同时在日常经营中也很难有作为。 3.3 经营队伍不稳定、经营年限短、变更频繁。 经营队伍的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经营者没有长期打算,干一年算一年,从20__-20__这三年中,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转让或者关门歇业的有近30家,占总数的12.5;还有部分设在行政村的经营点处于半歇业状态,主要表现为货源不足、经营无规律等,一些松散型联合体因无制度约束,分合频繁。 目前我县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以农药化肥经营户为例),经营年限普遍较短。从参与调查的情况看,经营年限在5年以下的有50户占40,10年以上的35户占27,其余为中间类。 3.4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货源渠道混乱,产品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后,在一定程度繁荣了市场,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现在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大多是承包性质,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加上经营行为准则的缺乏,无序竞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竞争是市场规律,它可以起到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的作用,使消费者等到实惠。但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产品质量的下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加上目前部分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进货随意性大,甚至靠流动批发商,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给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留下可乘之机,管理部门查处的伪劣农资产品和种子案件,货物的来源大都来自于不规范进货。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的受害者是农民消费者入。 3.5 专业性不强、经营品种混杂,不利于专业化经营体制。 由于以承包经营为主,规模小,大多数没有形成专业经营体制,他们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种子的同时,兼营日杂用品、日用百货;一些行政村的经营点还有兼营副食品现象存在,甚至有主业变付业。根据我们对参与问卷统计,同时兼有经营日杂用品和日用百货的农资产品经营企业有75户,占55,极易产生安全隐患。 3.6 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利润低,物价不稳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 刚开始转型,经营农资产品利润大,经营企业发展快。而近几年市场基本饱和和竞争的激烈,利润已大不如前,一些大宗产品甚至出现保本或亏损。其中化肥的零售利润已不足3-5,农药和种子也仅在8-10左右,加上生产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价格不稳定,涨价频繁。以尿素为例,在20__年下半年吨价还是1300元左右,到20__年上升到20__元,上升幅度近54,20__年又创新高。 3.7 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多,冲击合法经营企业。 由于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加上我县地域广、交通不发达、监管部门协调不够等原因,一些乡村小店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大多经营规模小、无长期打算,时常出现坑农事件,特别是种子质量问题尤为突出,但出现纠纷以后消费者往往无法得到合理解决。据我们调查,几乎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有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情况,不完全统计,多达365户。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容易发生坑农事件外,由于他们大多是经营食品小百货的小店,也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4 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市场健康稳步的发展,除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还必须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模式和适合于我县的经营思路,以及部门协作、行业自律和经营人员素质的提高,具体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经营人员守法意识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科技宣传、咨询等机会,宣传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知识,以提高经营者遵法、守法的自觉性,使各级领导支持、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维权,利用96323这个举报投诉平台,抵制和举报假冒伪劣产品,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管机制。 4.2 加大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我县的农药、化肥、种子经营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我们现有的人员配置、执法手段难以适应我县面广、点多、交通不便的现状,从而不能对所有的经营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除了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亟待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和实践来提高外,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基础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从而保障执法经费、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稳定执法队伍。 4.3 重视岗前培训,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为规范市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对经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应该成为一个经常性的制度,经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二是专业知识培训,使经营者掌握一定的经营理念、懂得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方法、能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用种;同时引导经营者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合理公平竞争,不卖假劣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4.4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推行信誉承诺制。 要使农业投入品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借鉴连锁超市经验,推行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改变现有规模小、散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现状。我县可以发展2-3个连锁实体,推出2-3个经营品牌,实现经营连锁化、品牌统一化、进货渠道规范化,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同时推行信誉承诺制,一旦发生质量纠纷,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举报、投诉和索赔。 4.5 加大违法查处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对零售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抽检力度,严把流通关。除了平时不放松的同时,积极开展“绿剑”集中行动,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屡次违法不改的经营户从严处罚,特别是对经销明令禁止销售农资产品行为要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者在处罚的同时,要通过各种媒体予以曝光,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增强管理机关的影响面和威慑力。 4.6 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增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在做好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和重视培训等工作的同时,联合工商、质监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对守法经营、信誉好的企业授予“诚信企业”称号,奖优惩劣,籍以增强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 4.7 加强部门协作,共同规范和繁荣市场。 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除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外,应联合其他执法部门,如工商、质监等,共同探讨一套长效管理模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同时,作为农资产品经营主渠道的供销和农业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利用技术优势,开展综合防治、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等技术的宣传和咨询,大力推广配方肥、专用肥、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新种子、新技术,使广大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放心种,造福于广大农民消费者。 5 结束语 以上观点是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角度对我县农业投入品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对策三个方面在通过问卷调查和近几年来在执法监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初浅的探讨。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和执法人员,必须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以繁荣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己任,促进我县农业生产快速稳定的发展。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探索 摘要:农业旅游管理的根本保障在于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将政府、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当地农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更好地处理旅游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发展较快,但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旅游管理目标、理念及重难点,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管理策略 农业旅游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农业旅游区的当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内部整合机制。农业旅游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建立内部整合机制。对于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体营销宣传等公益活动,大多数农户认为不能得到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投资共建,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重复,阻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1.2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分散型农业旅游(“农家乐”)区,一堵堵围墙、一道道篱笆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障碍。对于集中开发的农业旅游(“农家乐”)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建筑物密度大、无特色,与周围的乡土环境不协调,与城市环境反差不大,游客缺乏乡土环境体验的真实感受。 1.3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管是分散型农业旅游区,还是集中型的农业旅游区,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力度不能深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农业旅游管理机构有时也会因级别低、管理权有限而无法解决。 1.4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态环境营造,往往一开发便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农业旅游始终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现象,加上缺乏规范化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整体接待水平低下。 1.5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关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很健全,比如对于发展“农家乐”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条款粗、规定不到位且不易操作。 2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 2.1旅游管理目标。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实现农业旅游管理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旅游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2旅游管理理念 2.2.1生态管理理念: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应在于“生态”二字,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要把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看作是具有生态性的个体,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2.2.2全面质量理念:农业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旅游管理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农业旅游区的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有全面质量的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农业旅游管理中去。 2.2.3服务至上理念:农业旅游的旅游产品尽管是以农业生态体验为主,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服务,因此其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培育“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进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难点与重点 3.1旅游管理难点 3.1.1管理对象复杂,既包括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又包括游客和当地农民,特别对农业旅游区中由农民转化过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3.1.2管理范围广,有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涉及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休闲娱乐、餐饮与住宿等各个方面。 3.2旅游管理重点。农业旅游的最大卖点应在“生态”上,因此,其旅游管理应在“生态”上做文章,管理范围应先重点放在农业旅游规划园区内,注重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公共安全、旅游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 4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策略 4.1建立健全农业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农业旅游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村(镇),管理工作强度大,应将一般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从而有利于整顿开发秩序、规范开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宜建立农业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农业旅游区进行直接管理, 并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当然所设立的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还要接受上一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局)的领导。 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为旅游、农业、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环保、工商、税务、交通、建设、物价、财政、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对农业旅游区来说,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就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旅游活动等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协调好旅游与其他产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机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主要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应建立健全办公室、规划统计科、饭店餐饮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等职能科室。 4.2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农业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向科学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旅游管委会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要把对各项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①实施旅游环境监控,包括对旅游环境状况监测、旅游环境容量控制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保证农业旅游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实施环境治理工作,尽快改变目前传统农业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状况,对农业旅游区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③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大力提倡使用农家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④开展生态恢复和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实现最大面积的立体复合型结构,形成稳定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加强绿化工程、生态恢复工程,体现出布局的合理性、设计的艺术性,形成有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更有利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4.3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4.3.1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农业旅游区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①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清理不适应的旅游法规,废止或修改过时或与事实不符的法规。②针对农业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合作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③协调与其他法律部门包括涉及游客权益较多的民法、商法的内容 4.3.2制定符合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基本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等;②特殊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旅游产品政策和旅游技术政策等;③保障内容,即上述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保障体系,如实施保障体系、旅游体制保障体系等。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体现出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规划设计、手续办理、费税收取、资金筹措、土地使用权属和农民就业转型、农家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力度,如不收管理费、经营1~3年不收税费、强化安全问题、土地承包30年不变等,以吸引更多的农户与外来投资商参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4.4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走社会化服务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从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快发展步伐,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扶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宣传上,需要政府扶持,以形成规模特色,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开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要求农民经营向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走社会化的服务道路,使分散经营的众多农户,逐步纳入区域化、专业化经营的轨道,形成产业化格局,获得较好的群体效益。具体做法: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要求,由农业旅游管委会统一领导,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这样的组织,负责协调关系、 市场营销等服务,基本形成事事有人抓、户户有人管的分级服务网络。 4.5成立农村旅游经济自律组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应是以农业旅游区内的经营业主、旅游接待农户为主要会员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代表和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在政府与会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作用。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的主要职责是:①制定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公约并督促执行;②推行分工合作,指导农业园区有序发展;③发挥行业的自律作用,协调各会员之间的关系;④协助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⑤促进旅游经营者互助和经验交流;⑥为会员提供建议、咨询和培训服务;⑦加强农业旅游网站建设,方便游客获取信息。 农业管理论文:农业项目财务管理强化措施 一、农业项目内容及特点 农业项目包括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农补贴项目(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农业救灾项目等等。农业项目的特点是数量多,省级农业项目多达上千个,涉及面广(涉及到农村、农业的方方面面),项目之间资金额悬殊较大,大的农业补贴项目一1-亿元,基本建设项目多的为300万一500万元,小的财政支农项目3万一5万元。项目执行面对的人员多数为农民,规范执行难度较大。因此,农业项目的执行人员和资金管理人员在资金使用上要吃透政策,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要突出项目重点,实行项目集中区域安排,要抓好关键环节,并积极进行优势整合,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二、强化农业项目规范管理 (一)加强农业项目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施农业项目应严格执行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审批制度,农业部下拨的农业专项资金要按照项目申报时确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批;省级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项目指南和项目用款计划进行审批。项目执行时要严格按上级部复下达的文件执行。项目资金数额较少时(100万元以下)要建立专账,项目资金数额较多时(100万元以上)要建立专户。项目资金使用时要执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内容或实施内容在具体实施人和负责人签字后按程序进行开支。对资金数额较多(100万元以上),实施地点较集中或者在一个地方就可实施的农业项目,为了节约资金和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同时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增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约束力,应积极示范推广支农项目招标制度。只有这样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才可以真正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和保证项目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二)加强项目宏观监管,注重总体绩效评价 项目宏观监管应把握好个环节:一是项目整体设计要符合国家政策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在项目立项时,要有政策依据,要符合国家对农业T作的扶持方向。二是对每一个农业项目都要制定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并将财务管理写入其中。三是强化行业监管和行政审计监督,保证农业项目能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合理使用资金并实施好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省级农业项目主持单位应结合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各市项目执行单位定期对项目执行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省级农业财务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有效合理使用。要定期组织业务部门和审计监管部门的财务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实行有效监管和指导,发现资金使用不合理的,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项目完成后要组织财务及各方面的专家进行验收,以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有效地保证农业项目资金不挤占、不挪用,保证农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好的实施效果。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高效使用专项资金 (一)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关系 财务管理对于项目执行而言是贯穿始终的,从项目的立项、实施方案的批复、资金拨付以及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检查、项目完成后的验收,每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紧密相连。项目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财务监管T作有效,农业项目实施的效果就好。农业项目的执行主体是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指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选择项目实施地点,对实施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在项目实施中专业人员还要进行观察、记载和分析总结,项目完成后要建立资料档案,要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协调好关系,衔接好每一个环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项目的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 (二)处理好项目点和面的关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定要按照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进行。一个好的成果先要搞好点上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点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大面积技术成果推广。试验点一定要选择在地力肥沃、水利条件好、管理人员素质较高、交通便利的 !水利、地力、交通等方面条件较好的村,规范地种植新选育的品种,并要有技术人员进行观 察记载和管理,才能确保该项目点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的圆满完成,并以此点为样板,示范带动大面积项目区高效全面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对基本建设投资较大的项目,也应先建设一个标准的工程模式,然后仿效该模式进行实施推广。 (三)处理好关键环节与常规技术的关系 农业项目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服务现代农业的公益性事业,一般是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关键环节,如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等。资金的投向主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并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资金向这些方面倾斜。而对于已经普遍应用的常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如优良品种的推广等成型技术,关键是加强推广力度和推广速度的问题,应以良种补贴项目为载体,搞好技术培训和组织工作,全面加快良种推广速度,尽快发挥项目资金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业管理论文:试论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行政体制改 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加大,组织功能弱化,公益事业发展困难。这是取消农业税后最直接和首先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取消农业税,由财政困难导致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这是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取消农业税无非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到来,它迫使乡镇思考今后的政府改革问题。从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状况分析,“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比过去增加;而财政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的分配,却使乡镇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扩大不同步,乡镇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甚至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因为取消农业税基本切断了过去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至使乡级财政形势严峻,旧账不能归还,新的赤字还在发生,财政难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废除农业税,被取消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还有和农业税有关的“搭车”收费。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统计,这笔资金起码在1600—1800亿元左右,至少是农业税的3倍。财政困难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力为公共事务如社会治安、水利设施等投入基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 2、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难分流,运转效率低。乡级财政紧张,直接结果是养不起人,发不出工资,在取消农业税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而我国却有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各种组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财政所、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土管站、乡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七站八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使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发生困难。为减少乡镇行政支出成本,许多地方开始了乡镇合并,但是,合并后的乡镇又不得不面临另一难题,就是乡镇管辖区域面积扩大,在贫困山区由于路远和交通不便,客观上损害了农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读书和看病的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中最难的,一方面无处分流,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分流,由于乡镇财政拮据也难于补偿,人员不愿走、政府补不起的问题不解决,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深入。 3、乡镇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以农养政”时代,乡镇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取消农业税后,政府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乡镇干部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和过硬的富民本领,才可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大多能力欠缺,普遍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不知道今后“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深化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要解决全面取消农业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释放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增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参号陛,这是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基础变革的成果,从制度上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自身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和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因为政府是责无旁贷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农村群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呢?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乡镇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职能的履行才能落到实处。基于此,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切人点和生长点,尤其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科技示范,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引导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2、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3月2H,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政府和学界就轰轰烈烈地讨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可至今从实际情况看,乡镇机构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取消农业税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政府的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农村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等,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处理好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严守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高成本、低效能的问题。三是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以农养政”时代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角色,转变为“善政养民”时代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提高乡镇公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为此,应完善对公职人员的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行上级考核和社会公众评议的双重机制,让农民拥有按法定、民主的程序选举和评价公职人员的权利,使考评对象始终“对下负责”,服务于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人和维护人。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借助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改革助推力,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构在无法向下汲取资源的情况下,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此,必须规范和完善财政体制,解决乡镇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和巨额债务,保证免税的好处真正使农民受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额度和力度。对取消农业税后形成的财政缺口,应及时足额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齐。除保证用于县乡基层组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优抚和五保户供养等方面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加大对乡镇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过多的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二是要按照属地化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提高乡镇财政的分配比例,保障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人员应有的行政成本的开支。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应以农村的公共需要为前提,要有利于推动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确保财政支出主要用在民生问题上。 4、理清社会事业的性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运作行政化和管理主体非自主化,这阻碍了社会事业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社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为此,应在科学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逐渐建立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除政府所属的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外,对乡镇农业、畜牧、农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工培训等服务性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条件成熟的应转制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政事分开和经营性事业企业化管理,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社会事业产品的筹资渠道,形成农村社会事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减轻政府财政的公共产品供给压力。 5、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方式不能再依靠过去强制性的税收手段,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归还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通过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农村自治组织,包括村委会、各种经济合作社、协会等,它是农民可以自由进退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独立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大市场,在农产品的销售、农用物资的购买、农业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同时,原子化的农民也需要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是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填补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而且能够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服务,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型途径。 农业管理论文:更新理财观念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摘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更新理财观念和强化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首先,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经常研究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拓进取;其次,要能周密而严谨地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抓住重点环节,做好上下左右的协调工作,将单位领导的理财意图变为部门的自觉行动,以推动领导决策的顺利和正确实施;再次,要善于在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对科研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防止信息误导。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强制性保险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灾害补偿法》中就提到了强制性保险。印度、菲律宾则规定农业贷款户必须参与农业保险,形成准强制性保险。美国《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中也提到政府将干旱、雨涝、雹灾、风灾、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损失,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 除了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促使农户使用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美国农业部专门针对那些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将不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原因就是保障太低,占24.8%;其次是保费太高,占23.3%;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占23%。因此,保障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增加。 (二)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做法 保险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二是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的实施。保险市场金融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处理农业风险的新办法,特别是气候风险;而资本市场的应用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这减轻了农业保险提供者面临的风险(skees,et a1.,2002)。另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两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都采用这两种风险分散手段。 1、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随着气象测量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逐渐开发出来。例如巨灾风险(cAT)债券,它主要用于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保障。除了CAT债券之外,资本市场上还出现了基于气象指数的气象衍生金融工具,如气象指数期权等。 另一个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它是将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三类:巨灾证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巨灾股票。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小的相关性,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分散农业保险风险是可行的;而且,资本市场资金充裕,这对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也很有效。 2、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情况,如耕作、灌溉、种植时间等;再就是改进保险合同的条款,如规定免赔款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道德风险。但这通常会面临高成本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分为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两种,其赔款方式与畅通农业保险赔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创新的地方,即只有当承保区域的整体平均产量或收益受损到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理赔点时,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如果整个区域的平均产量没有受损到理赔点,那么单个农民的产量受损再大也不会得到赔付。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投保人)之间有了提高自身产量的积极性,既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团体险通常都要求某个区域的农户全部参保,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比较适合农村低保障或者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孙立明。200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它不需要农业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费率制定的标准,而是依靠系统和精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得保险合同的制订是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主要依据(庹国柱、李军,2003)。相对而言,这种合同制订更科学,减少了由于合同制订不科学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3、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再保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大概为20%,凸现了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例如,日本采取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1966年法国在大区范围内还创立了再保险机构,众多的地方互助保险合作社由大区社再保险,大区社又由中央社再保险(龙文军,2004)。发达国家还普遍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除西班牙外),例如日本的农业共济基金的原始资本为30亿日元,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以1:1的比例共同投资组成。巨灾风险基金制度使得农业风险在空间上得以分散,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三)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 发达国家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实施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稳固、全面的农作物保险体系,以取代作为农业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政策一部分的政府灾害救济计划,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进国民福利。” 在控制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方面,政府给予了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一般为保费收入的20%-25%)、免除各种税收以及再保险支持等。另外,政府为了满足保险机构对于大额风险单位的要求,结合各种贷款政策和福利政策以促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现有的精确的费率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因为农业风险区划工作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是某个保险公司或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例如,法国政府在1980年以后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有关部门专门从事农业风险科学研究。 五、政策建议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或诱导农业保险主体的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 1、有关部门应尽早着手起草《农业保险法》。前面分析的我国保险主体存在的一些顾虑,大部分可以归咎为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因此,《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财政支持和应用各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和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一部分补贴。具体额度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保险产品而定。二是给予农业保险业务经营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应建立行为主体各方的激励机制,将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贷款、灾害救济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3、做好农业风险区划,实行与农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险费率。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费率厘定的不科学,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农业区划体系。但农业区划工作耗费大、涉及面广,并不是保险机构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建议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拨付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为制定农业保险保费与费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应出资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或是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成立农业再保险部,独立核算。以国有性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为主,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确立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国家对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很多试点地方也在探索一些积累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但都缺乏保障。国家可以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盈余,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并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 (三)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主要基于几个考虑:一是农户的风险规避手段比较集中,有利于管理;二是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统计已经表明了在畜牧业推行农业保险具有可行性,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农业保险经营经验。因此,选择畜牧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作为重点试点地区的可操作性强,并能为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积累经验,毕竟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在稳定中求发展。 农业管理论文:浅谈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农业税;政府机构;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政府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政府职能转变才会成功。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有利于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农业税的取消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一个新时代,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农民权益保护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乡镇政府管理却面I晦着一系列难题。首当其冲的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缺失。农业税的取消拆除了收费平台,断了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乡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随之萎缩。其次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法定职权缺失。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规定乡镇政府具体的职责范围,事权分配不清。第三是乡镇负债累累。农业税的取消并没能解决乡镇财政运行问题,反而使乡镇债务有增无减。第四是乡镇社会规范及管理能力减弱。取消农业税后,一方面由于不准乡村组织对农民使用强制手段,削弱了乡村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干部与群众相互接触变少,村民们对干部的态度变成一种“没事不理你、公事不管你、有事就找你、出事就告你”的局面。 虽然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管理面临一些困境,但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机关,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农村众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地方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政权组织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机构改革 1、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因地制宜,撤乡并镇 针对乡镇机构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对现有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经济管理职能,与此相应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为中心站,从而减少部分机构和人员。同时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农民素质较高的小乡镇,可考虑撤乡并镇,减少行政事业人员,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而对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应稳定政府机构现状,但调整其内部分工,精简、合并可有可无的作用发挥差的事业服务中心及其人员,加强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机构和人员。最后,根据中央要求,实现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要求,加强对乡镇机构行政事业编制的控制,每过2—3年,核定一次编制,并通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改革乡镇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县乡公务员考录制度 针对乡镇公务员小农意识严重、效率观念差、功利主义盛行而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我们认为,首先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革传统干部任免制,推行合同聘任制,打破干部人事制度的铁饭碗,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干部的业绩考核,指定科学的考核和量化标准。通过考核,让那些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干部继续留任或者进入领导岗位。其次是完善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一是扩大县乡公务员选拔录用视野,彻底打破身份、地域限制。第一,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权利;第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地区封锁政策,促进人才交流选拔。二是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努力建立健全规范专业的考试录用制度。第一,采用现代化的结构性考试方法。公务员考试应根据公务员工作的特点采用结构性考试方法,其结构由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考核等构成。不同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率,根据不同的职责尤其是不同的职位要求来确定。第二,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特别是专业科目试题库。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头开发,成果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共建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和面试试题库。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第一,借鉴高校招生考试的经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监督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纪检、监察、公证机构、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代表组成,并随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第二,明确监督内容。主要监督招考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报名及资格审查是否按招考公告的规定进行、笔试与面试命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有无泄密问题以及考核录用是否客观公正。第三,完善监督方法。(1)建立考试录用工作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建立录用工作报告制度,接受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监督;(3)建立咨询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3、合理划分权限,理顺各种关系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在很多方面并不是执法主体,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手段,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看,乡镇政府都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和完整的财政权。乡镇承担了大量上级交办的事务,却没有足够的权力,还要为执行结果负责。相对于县级政府的“权大于责”,乡镇却是“责大于权”,以有限的权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乡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是某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合理划分与上级(主要是县级)政府的权限。一是还权于乡镇,解决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问题,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财由事定”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二是明确与上级(主要是县级)部门的关系。县级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县级部门不应对乡镇政府实施直接发文等行为。三是县级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在工作上应接受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协调、监督,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奖惩等,应征求和尊重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其次要理顺各种关系:(1)理顺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关系,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2)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乡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扩大和强化社会自身管理的功能,由社会的各种组织按照各自的性质和任务,共同承担社会义务;(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主动退出,只管一些市场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以弥补市场失灵。同时积极培育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1、目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之后,乡镇政府突出的问题是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情,而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又没做好。首先是在中央转移支付不能足额足量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为了维护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企业和招商引资,有的乡镇甚至通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获得制度外收入;其次是有些乡镇超越经济能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又没进行科学规划和很好地利用市场力量,结果导致许多小城镇成为一无产业基础、二无市场依托、三无居民社区的“空城”,更导致乡镇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第三,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低下。南于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许多因素,许多诸如农业技术推广、文化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甚至基本丧失,导致农村社会公共事业长期受到冷落,发展滞后。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大的方向,这为我们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基层乡镇政府,我们认为它基本上不具备履行经济调节智能的能力,也几乎没有市场监管的能力,真正需要抓实抓好的应该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体制改革中的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具体说来,(1)更新观念。这是转变职能的关键。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业走向休养生息阶段,随着原有的乡镇工作格局的打破,旧机制必然被新机制所代替,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工作重点开始发生全新变化。在观念上,要迅速从去强管理、轻服务,重人治、轻法治变为重服务、重法治,主为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找路子,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2)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收农业税了,国家每年都会有数千亿的财政资金转移到乡村,乡镇干部应从收税费转变为农民提供安全、保卫、科技服务和有效信息,乡镇政府应当更直接提供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社区医疗等公共产品;(3)规划、建设和管理小城镇。乡镇政府要合理规划集镇和新村,抓紧建立和小城镇相配套的劳动保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提供保障;(4)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乡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用全新的文化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特别要做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效益观念、科技观念、法律意识、人权观念及竞争意识,造就出一批具有现代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农民;(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前农村地区仍然是人口超生的重灾区,各地乡镇政府在这一点上的职能一直没有放松,但是在新形式下,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方式、手段应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自然、经济等环境千差万别,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乡镇职能转变才会成功。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 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不仅仅是乡镇政府为了履行职责而进行的职能转变,更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而进行的机构改革,而应该把这一改革放到国家、社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高度上,放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去研究,从而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到乡镇政府管理模式转型和创新的高度,用现代治理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改革,重构国家、社会、农民关系,城乡关系以及体制与机制等各方面的关系,并使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从纵向分析,其重点在“治官”而不是“治民”,在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约束和规范政府应该干什么,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做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和谐统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服务优先、依法行政、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1.乡镇政府职能界定准确。按照“因需设岗”、“因事设人”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乡镇机构的责、权、利。(1)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明确落实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2)保障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用水、用电、通讯、交通条件,改进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科学配置乡镇机构规模。乡镇机构规模主要由乡镇的个数、乡镇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三部分构成,而乡镇内部机构设置的规模是重点。一般说来,乡镇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的设置根据政府有效管理的地域、人口而定,要考虑到政府的行政能力、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相关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最终以乡镇能否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满足农民群众公共需求为准。3.乡镇权力机制的科学管理。权力机制是多方治理的核心部分,只有构建民主、科学、合理的权力机构,才能实施有效的治理,才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乡镇权力的产生要从过去的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其次,乡镇权力的运用必须依法行政,规范乡镇政府行为。 从横向分析,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治理应该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参与的结合,强调管理主体的多样性。在管理的性质上强调政府对公民的服务,在管理技术上强调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元治理体制。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乡镇政府多元治理的构成,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中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管理和民主参与乡镇社会事务的权利,分清政府应当承担和做些什么事。具体说来:1.强调乡镇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这是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机构存在的理由;2.完善农村中间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乡镇政府让渡出来的一些社会事务承担起来,将城市文明导入乡村社会,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发挥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3.倡导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最终取决于农民的自主和觉悟,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权益,尊重农民的政治参与和自我管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也只有政府通过各项政策引导,让近9亿农民获得更多社会资源,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农民建立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和行会,扩大它们的生存空间,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政府才能真正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 农业管理论文:试论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行政体制改 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加大,组织功能弱化,公益事业发展困难。这是取消农业税后最直接和首先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取消农业税,由财政困难导致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这是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取消农业税无非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到来,它迫使乡镇思考今后的政府改革问题。从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状况分析,“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比过去增加;而财政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的分配,却使乡镇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扩大不同步,乡镇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甚至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因为取消农业税基本切断了过去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至使乡级财政形势严峻,旧账不能归还,新的赤字还在发生,财政难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废除农业税,被取消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还有和农业税有关的“搭车”收费。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统计,这笔资金起码在1600—1800亿元左右,至少是农业税的3倍。财政困难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力为公共事务如社会治安、水利设施等投入基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 2、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难分流,运转效率低。乡级财政紧张,直接结果是养不起人,发不出工资,在取消农业税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而我国却有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各种组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财政所、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土管站、乡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七站八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使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发生困难。为减少乡镇行政支出成本,许多地方开始了乡镇合并,但是,合并后的乡镇又不得不面临另一难题,就是乡镇管辖区域面积扩大,在贫困山区由于路远和交通不便,客观上损害了农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读书和看病的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中最难的,一方面无处分流,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分流,由于乡镇财政拮据也难于补偿,人员不愿走、政府补不起的问题不解决,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深入。 3、乡镇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以农养政”时代,乡镇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取消农业税后,政府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乡镇干部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和过硬的富民本领,才可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大多能力欠缺,普遍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不知道今后“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深化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要解决全面取消农业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释放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增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参号陛,这是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基础变革的成果,从制度上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自身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和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因为政府是责无旁贷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农村群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呢?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乡镇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职能的履行才能落到实处。基于此,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切人点和生长点,尤其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科技示范,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引导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2、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3月2H,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政府和学界就轰轰烈烈地讨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可至今从实际情况看,乡镇机构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取消农业税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政府的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农村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等,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处理好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严守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高成本、低效能的问题。三是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以农养政”时代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角色,转变为“善政养民”时代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提高乡镇公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为此,应完善对公职人员的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行上级考核和社会公众评议的双重机制,让农民拥有按法定、民主的程序选举和评价公职人员的权利,使考评对象始终“对下负责”,服务于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人和维护人。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借助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改革助推力,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构在无法向下汲取资源的情况下,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此,必须规范和完善财政体制,解决乡镇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和巨额债务,保证免税的好处真正使农民受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额度和力度。对取消农业税后形成的财政缺口,应及时足额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齐。除保证用于县乡基层组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优抚和五保户供养等方面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加大对乡镇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过多的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二是要按照属地化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提高乡镇财政的分配比例,保障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人员应有的行政成本的开支。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应以农村的公共需要为前提,要有利于推动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确保财政支出主要用在民生问题上。 4、理清社会事业的性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运作行政化和管理主体非自主化,这阻碍了社会事业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社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为此,应在科学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逐渐建立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除政府所属的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外,对乡镇农业、畜牧、农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工培训等服务性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条件成熟的应转制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政事分开和经营性事业企业化管理,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社会事业产品的筹资渠道,形成农村社会事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减轻政府财政的公共产品供给压力。 5、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方式不能再依靠过去强制性的税收手段,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归还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通过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农村自治组织,包括村委会、各种经济合作社、协会等,它是农民可以自由进退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独立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大市场,在农产品的销售、农用物资的购买、农业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同时,原子化的农民也需要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是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填补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而且能够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服务,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型途径。 农业管理论文: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严格执行项目投资概算;把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完善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价款支付、内部监督等相关制度;准确做好项目建设的财务信息披露等措施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财务管理 措施 探讨。 一、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背景 为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之后,农业部于2003、2004年相继修订和颁发了《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财发[2003]38号)、《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等一系列关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近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的深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暴露出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职能缺失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导致项目不能按期完成,达不到预期建设目标。因此,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有效的项目财务管理,要完成项目依法、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做到科学概算、规范执行和有效监督,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管理任务,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尤为重要。 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实践中,不少单位从领导到财务人员不熟悉新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部分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甚至改变资金用途。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的职能限于会计核算,既不参与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又无法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主动参与监督,造成被动应付,弱化了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 (二)重“争项目”、轻“建项目”。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设计内容粗糙,不适应项目实际建设需要,项目执行时难以按正常的程序做出合理的调整变更,随意调整建设内容。 (三)项目概算不合理,深度不够,项目设计和概算不能准确核算项目成本。同时,由于项目预算细化不够,无法事先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导致概算不适应财务国库支付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 (四)配套资金不落实。有些单位不熟悉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编制概算时,随意或虚报配套资金,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五)管理不到位,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单位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聘请正规的监理公司进行施工监督,不符合基建管理程序,基建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投资概算力求细化,把握投资概算与概算执行的一致性, 1、科学、准确、真实、细化的投资概算是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因具体建设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差别很大,概算是否科学、真实、准确,是否符合特定建设项目的需要,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有效执行,因此,在编制项目细化投资概算时,还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保证项目的各项实际支出都能体现在概算中,为项目的概算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严格执行项目概算是完成项目设计目标的关键。 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农计发[2004]10号)中规定:对于变更项目地点等重大的项目变更,必须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非重大变更项目的一般项目变更,应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落实、保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的实现。 (二) 把握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要求,做好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按规定设置独立的银行账户,专项专户核算项目建设资金 做好项目的资金管理,应按规定开设独立的项目银行账户,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避免将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从账户源头上避免挤占、挪用建设资金。 2、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体系、准确进行项目成本核算 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及其补充规定(财会字[1998]17号)对项目的会计一级核算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但是,由于基建项目尤其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千差万别,要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本支出,在实际的项目成本核算中,还应对照项目的概算内容,以会计科目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实际支出为原则,相应增设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的科目级次,以达到项目完整核算的要求。 3、重视项目资金管理的限制性规定 为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切实地用于项目建设上,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解释通知(财建[2003]724号)中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作了一些限制规定,例如: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概算投资规模比例确定,最低0.1%,最高1.5%;项目业务招待费的比例,不能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的10%。;项目竣工验收时的收尾工程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概算的5%,超过5%的,不能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等。 4、切实做好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的筹集和核算 对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配套和自筹资金往往是财务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为此,农业部在2003颁布的《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中明确:“用于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的各种资金,都应纳入概算,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因此,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应与财政专项资金一起,设立专项项目账户进行专户核算,审计署等《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审投发[1996]105号)也将项目配套和自筹资金是否按时落实到位作为验收时项目重点审计的内容。 (三)完善项目财务管理的相关环节,保证项目完成的综合质量 1、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 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中的招、投标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应忽视项目招标工作,而要严格遵循招、投标的原则和程序,从确定招标的组织形式、招标的范围、招标书的制作、开标、评标等方面,切实做好项目的招标工作,保证项目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完善项目政府采购工作制度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的概算管理,财政部在《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财建[2002]338号)中规定,将在基本建设支出中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并把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按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规定编报细化概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概算作为项目验收时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结合细化的投资概算,周密计划,完善并做好项目政府采购工作,直接影响项目验收时的综合评价。 3、合理支付工程合同价款 合理支付工程合同价款,可以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但是,在按项目合同支付工程资金的同时,还应把握工程价款支付的几个原则。一是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一般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并不高于30%,对重大项目,还应按工程计划逐年支付;二是没有签订合同的工程建设,应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不得预付工程款;三是有合同并根据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的,工程价款控制在60%—90%的额度扣减预付款后支付;四是在工程结算后,应保留合理数目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不低于5%),在工程合理保修期满后支付。 4、完善项目执行的内部监督制度 完善项目建设的内部监督制度,是防范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财务管理中的差错与舞弊,提高资金效益的最后一环,由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外,还应建立和完善与项目财务管理有关的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控制、决策控制、概算执行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为项目的资金运行和支付安全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四)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编制项目会计报表,做好项目建设的财务信息披露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到项目实施及完工验收,时间跨度大,为了全面反映项目的建设情况,按时编制报表、做好信息披露,是做好项目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是通过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编制报表,可以直观、全面、清晰地反映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流向,为把握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起到参考作用;二是通过项目财务会计报表,比较项目概算与概算执行的差距,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时纠正;第三,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是项目竣工验收考核的重要内容;第四,及时、规范、准确地编制并上报项目会计报表,也是项目主管部门汇总项目执行情况的要求。 农业管理论文:浅论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知识系统;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综合农业知识系统理论和知识管理系统,提出了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概念,该系统将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集成其中,农业科研人员是活动的中心.分析了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以及它对农业教育、研究、推广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该系统是一个交流协作的知识网络平台,促进了农业科研的知识共享、协同和创新,并实现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引言 二十一世纪,尽管有重大的科技进步,但环境恶化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问题,世界仍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贫穷,农业必须给不断膨胀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面对日益复杂挑战,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业的发展将继续依赖于农业科研,因此,人们必须行动起来,开发一个新的农业知识管理系统,充分应用农业科研所产生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消除贫困,增加粮食生产,提供就业机会,保证粮食安全,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知识系统的理论 Roling提出了农业知识系统的定义:“一个农业知识系统(AKS)是一组农业组织或人,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它们主要用于信息的产生、传递、存储、集成、扩散和使用,目的是进行有效的协作,支持决策、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领域的创新.” 首先,农业知识系统必须包括人,集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人员和农民,由社会所构建的,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学习,加速农业相关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产生、共享、应用和创新.其次,农业知识系统将软件系统思想应用于农业知识管理过程中,随参与者在系统中行动的功能和目标而变化,即系统的实际构成依赖于特定情境下参与者的集合,以及评估在创建可持续创新环境中每个参与者的潜在作用.另外,农业知识系统关注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交互作用.这些参与者期望组成一个有关联的整体,每个参与者都对其它人有所贡献,那么,他们的协同、差异、连接、集成和协作有助于创新. Engel(1995)阐述了农业知识系统的三个主要观点.第一,知识过程是社会构建的,参与者要设法影响和管理知识过程.第二,交流是一种社会交互形式,这样的交互作用,其体现了每个参与者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兴趣、关注点和目标.第三,AKS观点的中心在于创新是知识系统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总之,农业知识系统是社会构建的,它看到了不同参与者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种不同的界面,并通过集体学习、协商和共同理解的社会过程,分析如何创造转化条件来达成一致的决策. 2 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中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这一目的的一种过程.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述出来并转化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组织拥有的知识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也能帮助每一个人内化集体的隐性知识,并不断发展和成长.它强调对隐性知识的组织管理以及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其成功实施不仅与组织、文化密切相关,而且依赖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创建.知识管理系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它不单指一种技术,而是索引、分类和信息检索技术和为获得用户所需结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它用软件的形式把部分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是一个人机互动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应用系,将人和社会的创造、创新能力融人知识的创建和分布过程中,促进包含了知识创造、创新、激励和沟通等活动的个人和社会过程.知识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相关技术构建而成,一方面,它将根植于个人或集体惯例的知识表面化和明晰化,通过捕获、编码、存储和组织成为一种可控制的人工品,促进了知识的转化、传播与交换;另一方面,它对已存在的知识进行提取、挖掘、过滤和组合,以最适合的方式来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向用户提供最相关的内容或知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和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和协作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互动空间,有利于实践社群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刺激了人的创造性. 3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与其它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相比较,国外农业研究的国际合作走在前面,比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CGIAR(ConsultGroupfor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的建立就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和成就,后来的GFAR(GlobalForumforAgriculturalResearch)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研的地区合作与开发.从农业研究系统ARS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AKIS,再到农业创新系统AIS,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及其系统在农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1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概念 知识是农业科研中的决定性资源,农业科研存在的问题,诸如科研重复、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协作与交流、知识孤岛等,其主要原因是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不畅,各参与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手段和渠道,因此,需要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驱动器,对农业科研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用软件的形式把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也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网络平台.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农业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处于“知识三角形”的中心(如图1),农业科研是活动的中心。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6]集成于该系统网络,农业科研是一个社会构建过程,主要的参与者是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他们之间通过知识系统平台共享科学知识、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双向的连接、交流、对话和协作.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农业知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具有农业知识系统的特点:知识由社会构建;重点在于交流协作;目标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同时,与知识管理系统一样,它”由两个个相互补充的部分构成”: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社会;技术部分寻求获取、打包和传递有形的、文档化的农业知识产品,而社会部分使研究者、推广者和农户等系统参与者能够进行协作、连接和思考.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嵌入组织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寻求知识处理能力的技术和人的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高效地完成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服务于社会的任务. 3.2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过程 3.2.1 知识需求或问题 识别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收集和整理农业市场行情和国家农业科研政策,经过周密而详细的调研,识别出农民的知识需求,才能进行课题的申报和面向需求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也才能被推广并被农民所接受.但是,知识需求或问题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民个人的爱好以及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偏见(NAGEL,1980),可能由农民自己清楚地说明或者由研究人员、政治家来定义,因而,需求识别是农业科研知识系统中最难的功能. 3.2.2 创新知识的产生 创新知识输入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输入,没有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将是陈旧过时的,现代农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的输入.农业科研机构承担了创新的任务,其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更关注应用研究,所以该系统必须充分过滤并应用外部、内部的知识和技术,要求在当地环境下通过应用研究测试知识的适应性.在农业科研过程中,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刺激,点燃创新的火花,新的思想和知识随之而产生并添加到知识管理系统. 3.2.3 知识的实用化 研究结果变为有用的形式就是知识的实用化,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研究、田间试验以及参与者的个人经验.一方面,研究结果需要处理,使之适用于农民;创新必须转化为推广机构进行技术扩散的一组推荐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推荐要适用于特定地区的农业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知识的实用化是一个创新在耕作条件下的真实测试,技术必须不断修改直至满足农民的需求,否则必须放弃技术或只能推荐给有限的农民群体;在知识实用化这个技术筛选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与农民、推广人员协同工作. 3.2.4 知识的传播 创新的传播为知识的产生和大规模农田应用之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它要求知识的双重转换,第一步转化到推广机构,第二步转化为农民所需的知识.经过一个成功的实用化过程,技术可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要求向农民提供灵活的或可修改的推荐选择.换言之,技术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对这些原理进行解释,就能使参与者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会如何应用一项新技术是不够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通过教育和学习,理解了为什么和如何工作,他们才能改进新的实践. 3.2.5 知识的应用 产生的新知识如果不以某种方式富有成果地应用,那么新知识就毫无价值.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内的知识应用,意味着农业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新知识集成到系统中并被农民采纳和应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所以,农业科研结果的采用率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绩效的关键指示器. 3.2.6 经验的评估 Nagel(1980)把评估定义为:”用户对信息输人(知识)绩效的判断”.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估是系统功能是否提高了农业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转化率、降低了重复率,即衡量农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经验评估能对技术的不足之处快速反应,监测到系统出现的错误,并立即进行校正,其功能愈显重要. 4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的影响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Web知识网络系统,它包括了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农业研究、教育、推广之间的传统线性关系由动态交互过程所取代,改变了农业科研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并对农业的教育和推广都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4.1 对农业科研的影响 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把不同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行动组合在一起,扩大了研究合作的范围和协作研究机制,出现了一些诸如研究联盟、联合研究和许可证协议等新型组织形式,它们以一种更敏捷、灵活的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项目将研究机构拥有的资源在一起.科研知识网络把其下游的推广者、农户聚集在一起,跨越时空,更适应研究、教育、推广的动态创新,增强了农业科研的有效性. 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快速扩张的Web出版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存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增强了获取在线数据库、知识库和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智力资产进行保护,提升信息和知识的价值;与农业研究技术相关软件的重大进步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进展嵌入知识系统,大大加速了农业科研过程,使之更加有效;开启了科研人员与工作于同领域或课题的同行社群的广泛交流与协作,他们能实时交互,创建一个科研者的虚拟社群,改变了人、社群的生活和交互方式.与传统网络相比,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以下深远的影响:农业科研系统的成员之间的知识循环和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必要等待每半年或一年的定期会议;一个改进了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技能的网络系统,能处理的信息和知识量呈指数形式增长;提供了进行联合研究的可能性,因为研究者能够实时交互,就有可能集中分散于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实时双向交流的新技术使交互知识的开发成为可能,对话不仅促进了知识交换,也能从各种不同知识源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新的知识;最生要的是,知识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实现了捕获非编码知识的动态过程,并将隐性知识集成到指定的现在知识库中,丰富了它的内容,加快了创新知识产生的速率。 4.2 对农业教育和推广的影晌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在促进农业科研进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农业人才并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务.培根说:“知识是力量,知识的价值不仅决定于其价值的本身,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价值也依赖于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农业教育和推广实质上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过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要接受知识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是截然分开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存在着严重的障碍.现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共同的使命感、语言和共享的系统概念,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一体化,从时空上跨越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户的社会距离,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信息系统的连接,能够将科研所产生的新知识和技术快速地传播,让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在网络中寻求所需的人和知识,进行交互式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并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一个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只要有了基本的读书能力和键盘操作技巧,他就能够在这个系统中方便地检索、操纵各种数据,与其它地方有着相似问题经历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进行交流、讨论,在参与者之间开启了动态的、前瞻性的知识流和交互作用,通过基于这些交换信息和知识流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 5 结论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组织的社会情境综合起来,构建了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网络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协同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协作互动空间,高效地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农业管理论文:更新理财观念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摘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更新理财观念和强化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首先,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经常研究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拓进取;其次,要能周密而严谨地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抓住重点环节,做好上下左右的协调工作,将单位领导的理财意图变为部门的自觉行动,以推动领导决策的顺利和正确实施;再次,要善于在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对科研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防止信息误导。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强制性保险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灾害补偿法》中就提到了强制性保险。印度、菲律宾则规定农业贷款户必须参与农业保险,形成准强制性保险。美国《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中也提到政府将干旱、雨涝、雹灾、风灾、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损失,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 除了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促使农户使用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美国农业部专门针对那些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将不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原因就是保障太低,占24.8%;其次是保费太高,占23.3%;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占23%。因此,保障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增加。 (二)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做法 保险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二是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的实施。保险市场金融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处理农业风险的新办法,特别是气候风险;而资本市场的应用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这减轻了农业保险提供者面临的风险(skees,et a1.,2002)。另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两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都采用这两种风险分散手段。 1、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随着气象测量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逐渐开发出来。例如巨灾风险(cAT)债券,它主要用于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保障。除了CAT债券之外,资本市场上还出现了基于气象指数的气象衍生金融工具,如气象指数期权等。 另一个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它是将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三类:巨灾证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巨灾股票。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小的相关性,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分散农业保险风险是可行的;而且,资本市场资金充裕,这对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也很有效。 2、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情况,如耕作、灌溉、种植时间等;再就是改进保险合同的条款,如规定免赔款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道德风险。但这通常会面临高成本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分为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两种,其赔款方式与畅通农业保险赔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创新的地方,即只有当承保区域的整体平均产量或收益受损到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理赔点时,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如果整个区域的平均产量没有受损到理赔点,那么单个农民的产量受损再大也不会得到赔付。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投保人)之间有了提高自身产量的积极性,既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团体险通常都要求某个区域的农户全部参保,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比较适合农村低保障或者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孙立明。200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它不需要农业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费率制定的标准,而是依靠系统和精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得保险合同的制订是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主要依据(庹国柱、李军,2003)。相对而言,这种合同制订更科学,减少了由于合同制订不科学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3、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再保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大概为20%,凸现了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例如,日本采取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1966年法国在大区范围内还创立了再保险机构,众多的地方互助保险合作社由大区社再保险,大区社又由中央社再保险(龙文军,2004)。发达国家还普遍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除西班牙外),例如日本的农业共济基金的原始资本为30亿日元,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以1:1的比例共同投资组成。巨灾风险基金制度使得农业风险在空间上得以分散,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三)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 发达国家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实施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稳固、全面的农作物保险体系,以取代作为农业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政策一部分的政府灾害救济计划,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进国民福利。” 在控制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方面,政府给予了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一般为保费收入的20%-25%)、免除各种税收以及再保险支持等。另外,政府为了满足保险机构对于大额风险单位的要求,结合各种贷款政策和福利政策以促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现有的精确的费率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因为农业风险区划工作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是某个保险公司或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例如,法国政府在1980年以后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有关部门专门从事农业风险科学研究。 五、政策建议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或诱导农业保险主体的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 1、有关部门应尽早着手起草《农业保险法》。前面分析的我国保险主体存在的一些顾虑,大部分可以归咎为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因此,《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财政支持和应用各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和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一部分补贴。具体额度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保险产品而定。二是给予农业保险业务经营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应建立行为主体各方的激励机制,将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贷款、灾害救济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3、做好农业风险区划,实行与农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险费率。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费率厘定的不科学,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农业区划体系。但农业区划工作耗费大、涉及面广,并不是保险机构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建议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拨付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为制定农业保险保费与费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应出资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或是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成立农业再保险部,独立核算。以国有性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为主,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确立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国家对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很多试点地方也在探索一些积累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但都缺乏保障。国家可以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盈余,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并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 (三)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主要基于几个考虑:一是农户的风险规避手段比较集中,有利于管理;二是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统计已经表明了在畜牧业推行农业保险具有可行性,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农业保险经营经验。因此,选择畜牧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作为重点试点地区的可操作性强,并能为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积累经验,毕竟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在稳定中求发展。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建议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投资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手段,投资的情况将会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对于资本力量不够雄厚的中小企业就更是关系到其存亡。 一、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意义 (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中小企业对于振兴地方经济、环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和共同富裕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企业正确的投资管理活动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间接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都集中于农村、乡镇等区域,企业的发展会给农村闲置人口和村镇下岗员工、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既提高了居民收入又解决了社会问题。 (三)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投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经营的重要事项,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一个企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投资、获取利润,企业进行投资管理会帮助企业在投资时进行相应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控制,使企业的投资活动能够取得效益,达到最初的既定目标,使成本的效益最大化。 (四)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 一个企业想要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时必然会对企业的其他相应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以促进企业投资的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时会对企业的其他活动和事项进行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方法。 二、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化程度低 中小企业由于大都是私人性质或者合作经营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所以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在企业进行投资时难以对投资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投资前没有做好专业的投资风险评估,对投资的各个阶段没有详细的预算的方案,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无法掌握正确合适的投资方法,决策也就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使得投资具有巨大的风险。 (二)投资能力低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国家各个领域和行业都被广泛应用,在金融领域也得到了很多的应用,为很对金融企业认可和接受,使得实体银行受到极大的冲击,对我国的金融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使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在投资对象、投资方式和投资收益等方面产生了很多的新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不能效仿大企业来对管理者进行培训和进修来提高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以及互联网投资水平,所以很多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投资的成本较低,而且无法取得相应的收益。 (三)投资不科学 1.投资对象的选择不科学 在企业进行投资时要考虑到投资对象的能力、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慎重的做出判断,但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的变化极为迅速,信息量也很大,很多的虚假、错误信息掺杂其中,影响到中小企业管理者投资时的判断。现在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会选择一些被称为效益高、热门的产业进行投资,而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和资金储备。 2.投资工具的运用死板 我们当今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经济发展速度极快,资本的流动和变化更加的方便、快捷,这些在给企业发展带来给予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前中小企业投资的工具大都是金融的债券、期货等,但是由于人才或者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对经济发展起到相当作用的金融衍生品却没有重视,这一点对比大企业有很大差距。 三、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投资理念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转变投资理念,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规范,不能够固步自封,要积极学习专业的投资管理知识,对企业的投资管理进行创新,与时俱进。要正确的认识专业性投资和专业的外包服务机构,适当的借助相关专业机构的帮助;要转变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使企业得到稳定的长期的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 中小企业在投资时要制定好科学可行的投资计划以保证投资的顺利进行。在投资前要做好投资的产业和产品的信息收集,寻找到符合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的投资项目,量力而行,做好相应的投资风险评估和预算方案;投资过程中要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相应的实际经营的调整,使企业的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一个优秀的、有素质的管理者能够为其偶也的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避免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高度和深度。所以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坚持不断学习,学习新兴的适合企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战略指引。 作者:宋述强 单位: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管理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异质性 (一)高风险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投入是研发投入。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其研究是否能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发是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或产品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根据市场调研开发的产品,可能遭遇市场失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产品成本可能显著下降,新产品可能没有推广就遭到市场的淘汰。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融资渠道不畅,极有可能遭遇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二)高知识型员工比例较大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组织方式创新、原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市场创新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在研究、开发、试制和质量检验等方面投入大量的智力资本。基础研究和开发团队的形成需要一批专业造诣深邃、占领技术高点、深谙技术应用的知识型员工。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中,高学历、高技术、高职称的知识型员工所占的比例较大。知识型员工专有投资较多,人力资源的专用性程度较高,有利于专门创新。 (三)重技术轻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者通常是拥有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科研技术人员,其对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要素投入中,技术是核心要素。在股权结构中,拥有技术的人才处于控股股东的位置。因此,企业章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必然造成“重技术轻管理”。即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精于管理善于经营,如果科技人才掌握绝对控制权,其管理才能也难以有效发挥。 二、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 风险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微软、苹果、英特尔等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其产生和发展中,风险投资功不可没。风险投资在优化融资结构、激励知识型员工、完善内部治理和降低上市成本等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一)优化融资结构 企业资金来源于债权人或所有者的投入。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理匹配可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通常拥有雄厚的技术,但缺乏企业发展必需的资金。初创期,基础建设、研发投入、新产品的试制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产品销售等主营业务收入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企业内部积累杯水车薪。企业内部管理尚不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导致决策随意性强、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积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较多,有形资产较少,可抵押财产较少。高科技企业初创阶段通常面临技术、管理、市场等风险。这些因素均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由于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积累、长期资产较少、高风险等原因,导致外部资金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受限,优化融资结构的空间缩小。政府投资的风险基金或政府扶持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参与管理与监督,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增加企业有形资产,促使企业规范管理,增加信息透明度,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甄别成本等,从而为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条件。因此,风险投资可以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 (二)激励知识型员工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与发展的动力,知识资本的形成是创新的根本。知识的有效获取和知识资本转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外部获取知识,还是内部研发形成知识,其关键因素是拥有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追求自主创新与团队意识的融合、挑战风险与把握机遇并重、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忠诚度低流动性强等特点。因此,激励知识型员工既需要显性的“劳动契约”又需要隐性的“心理契约”。风险投资利用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相机控制权、对赌协议和离职限制等方法激励知识型员工。规定员工持股比例是采用“劳动契约”激励知识型员工。股票期权、离职限制等是利用“心理契约”激励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对风险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相机控制权、对赌协议等改变风险分担,调节知识型员工的风险偏好,增加知识型员工的收入。 (三)完善内部治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是创业者一股独大,享有绝对控制权,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内部控制不规范、内部管理混乱、决策随意性强、缺乏监督机制。风险投资企业拥有成功的创业者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有能力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投资企业参与管理对风险企业的业务经营、公司战略、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有全面的促进作用。风险资本家通过委派财务总监等高管、财务报告等重要信息的知情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与表决权等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有效地行使对风险企业的监督权。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控制权,那么就有动力聘请业绩优良的职业经理人来提升企业的价值。风险资本家持有优先股或可转换证券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分阶段投资中,采用可转换债券可以遏制风险企业家偏向短期业绩的行为。 (四)推动企业上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有管理层回购、股权转让、收购与兼并、清算、首次公开发行(简称IPO)等。2012年,风险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共有177笔退出案例,其中:IPO方式退出124笔,股权转让退出30笔,并购退出9笔,管理层收购退出8笔,股东回购退出6笔。①IPO退出方式占总退出比例约为70%,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风险投资家为了高质量尽快收回投资,通常采用筛选、分阶段投资、参与管理、监督等方式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由于风险投资具有筛选、认证功能,向市场传递被投资企业优质的价值信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被投资企业迅速壮大。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帮助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团队管理专业化水平、建立战略运营等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完成企业价值增值,培育和扶持企业发展,使被投资企业首次公开上市。 三、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 力的制约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还存在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错位、参与企业治理不积极、上市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 政府财政、国有投资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投资的重心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但资本量有限,国有投资公司的投资缺乏效率,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较少关心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个人、上市公司、外资、各类金融机构等投入占比较低,风险投资来源渠道狭窄。由于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高、资金量大、回收周期长,这就需要风险资本的来源广泛、资本雄厚、可用周期较长。显然,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错位 中小科技型企业由于高投入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风险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资金需要优质的投资资源,风险资本如果能与高技术融合,既有利于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又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然而,风险资本家在追逐“暴利”与规避风险的原则指导下,往往把资金投入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核心竞争力、高成长性、投资回报率高、产权明晰和内部控制规范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需要大量资金的初创阶段,通常产权不明晰、内部控制不规范。这就造成风险资本大量配置个别优质企业,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得不到发展急需资金的尴尬局面。风险资本与企业融资的错位阻碍了风险投资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三)参与企业治理不积极 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融合为一体的金融创新。风险资本家通过实施对被投资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与控制风险、构建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等措施,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创业成功、懂技术精通管理的人才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而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较短,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人才,风险资本家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主要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它们无能力也没有意愿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国有投资公司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具有很大的成本,规避风险意愿强烈,不愿意投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参与其治理。未上市公司的投资目的是获取利润,投资对象通常选择成长快、风险小、回收周期短的企业,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也不强。 (四)上市渠道不畅 中小科技型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等因素造成这部分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有限。企业上市可以筹措企业发展新的资金。企业上市后,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需要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治理和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被投资企业IPO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退出渠道畅通有利于风险资本家的发展、壮大。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历史短、发展快、收益波动大等,很难获得上市资格。发起人股东的股份在股改前不能全流通、禁售期长,风险资本难以及时退出。 四、完善风险投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和优化资本结构 政府资金和国有资本的投入是风险资本的重要来源,在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初期,这种模式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需风险投资不断增加,融资渠道狭窄、资本结构不合理越来越阻碍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居高不下,存入银行收益低,投资于股票风险大,投资于房地产滋生泡沫经济,可以尝试引导个人投资者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然后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大型上市民营公司可以建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富民强国的根本,应引导各类捐赠基金参与风险投资。社保基金、保险基金面临保值、增值的压力,应借鉴美国等风险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的经验,适时、分阶段、渐进引入风险资本市场,以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和优化风险资本结构。 (二)政府引导风险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7年,财政部与科技部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税收的优惠客观上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激励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但法规的规定没有细化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初创期,研发投入大,收益少,风险大,政府创业投资应引导基金大力扶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发展期,高成长、高投入、高回报,政府应引导民营风险资本投资,为风险投资提供一定担保,逐渐减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辅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成熟期,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全部退出,取消全部税收优惠。此外,政府应为PE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与管理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或规定政府采购中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的比例等。 (三)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 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可以甄别不同风险投资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贡献度,从而引导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以及为税收优惠、政府引导等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清科公司与投中集团分别从募资、投资、退出、业绩等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其指标通常是数据易于获取的静态指标,没有针对风险投资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设计的详细指标。借鉴福布斯等成熟风险投资评价机构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排名指标,风险投资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最近5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的投资数量、投资总额、参与治理度、贡献度等指标;最近5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投资的成功率,成功的标志是进一步引进较多的风险投资;被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上市情况等指标。 (四)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尤其是股权与长期债权资本的短缺。与股权市场相比,我国的长期债权市场的发展尤为滞后。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有形资产占比较低和缺乏信誉积累,很难在债权市场上获得资金。企业可以采用政府信用担保的方式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又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吸引民间资本注入。风险资本与高科技的融合需要顺畅的退出机制。借鉴美国的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的经验,创业板市场可以细分为全面市场和特殊市场。特殊市场要求上市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规范,治理完善,财务指标适当降低,向特定地域或特定人群发行。全国市场要求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较高,公开发行。建立风险投资政策性银行,对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后期发展采用信用贷款。 作者:石宗辉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完善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入手,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索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且定资产投资之后不易发生变动。因此,中小企业固定投资面临着大的风险。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内容,需要中小企业认真管理。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投资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不仅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 (一)债务风险。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要开展筹资活动,保证资金支撑。筹资活动中,负债形式是最主要的筹资方式。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较长,借款种类不固定,需要根据借款数量与借款种类进行合理安排,同时也要考虑还款的本金和利息。如果中小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不能保证长期的还债能力,会面临资金周转失灵的状况和批产的风险。 (二)投资总额变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和最终投资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给企业带来投资总额变动风险。资总额变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预算不准确,企业在开展投资预算的时候,缺乏科学的预算方法,导致投资预算与实际投资之间存在着差异;二是投资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漏洞。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投资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漏洞,导致投资总额下降,与预算存在差异;三是筹款渠道变化。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如果预期的筹款渠道发生变化,投资计划和投资总额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估算风险。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会运用经济数据对投资项目进行估算。但是,这种估算处于一种假设状态,会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固定资产投资还需要对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等进行预测,一旦某一项预测不准确,便会导致估算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四)投资期变动风险。固定资产的投资都有一定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投资期。并且,固定资产的投资期可能会发生变动。例如,当投资项目未能计划进行将会严重影响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引起投资时间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另外,如果固定资产未能使投资到位或出现其他突发性事件也会造成投资的变动,引起投资期变动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矛盾。一是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大多数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问题,探索企业快速发展的方法。但是,在发展程中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将投资作为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进而引起了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矛盾。具体来说,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短时间内扩大投资。但是,资金限制要求中小企业合理分配固定资产的投资。二是投资成本和效益。在正常情况下,投资成本与效益是成正比的,投资成本越高,收益越大。但是,由于资金限制,中小企业虽然期望较高的投资效益,但是却难以接受较高的投资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投资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三是投资风险和收益。投资风险对投资收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投资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收益越低,风险越小。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希望投资风险最小化而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当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关系时,才会吸引中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也正因如此,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矛盾。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战略眼光。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倾向于较短的投资回收期和较小的投资规模。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方法很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将固定投资是否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很容易造成企业投资盲目化和简单化。二是投资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筹资困难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使得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他非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难度,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三是缺乏科学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投资管理团队,没有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专业化管理,使得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并且,缺乏专业化管理容易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漏洞,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无法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固定资产投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 三、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明确管理原则。一是明确投资方向。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指导作用,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的常规工作,明确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制定出明确的企业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另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投资风险、投资效益和战略发展的关系,寻找投资风险和效益的最佳平衡点,积极遵从战略优先的原则,注重固定投资的战略发展;二是坚持筹资活动先行。中小企业应积极重视筹资困难的问题,保持对待筹资的谨慎态度,不能采取非法手段进行筹资。并且,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坚持筹资活动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筹资的数量和途径,对于成本过高的投资项目要慎重考虑,避免造成资金损失。另外,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投资决策和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分析,提高投资决策质量。 (二)做好前期评价。一是分析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主要指投资项目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环境。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投资项目所处的政治背景、经济趋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另外,中小企业应积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环境,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市场、技术、资本、硬件设施、政策等因素,做好市场调查,根据市场调查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二是分析投资必要性。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企业的发展规划对固定投资影响,使固定投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另外,中小企业要重视固定投资对资产结构的影响,重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固定资产过剩的现象;三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小企业在投资之前要对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和投资总额进行估算,并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根据对投资项目的预算选择合理的投资总额,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现象。 (三)科学设计投资决策分析指标。一是投资决策分析指标要坚持安全第一,加强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性。为此,中小企业应充分考虑投资回收期、投资风险和投资的安全程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金状况选择较为安全的投资项目,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二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应坚持效益优先,充分了解固定资产投资的获利规模和投资效益,从获利角度出发选择效益较好的项目进行投资。 作者:张欣荣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完善 项目投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热点,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缺乏现代科学管理和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项目投资工作有效推进,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从投资管理常见的问题出发,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和优化建议。 一、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小企业往往在掌握一定资源后就急不可待地计划项目投资,为抢抓机遇往往忽视了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如市场的饱和程度、资金的供给保障及财务评价等方面都没有经过有效地论证,为项目实施后的投资失败埋下了伏笔。 1.项目投资方案缺乏有效地科学论证投资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常见的问题,项目可行的决策一般掌握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特别是公司老板或者总经理。而公司高管的决策理由,主要来自于长年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对市场风险的判断,而项目方案在技术层面的专业测算和分析明显支撑不够。一般情况下,公司高层在基本确定实施投资项目后,交由财务部门和生产技术部门完成可研报告编制等立项工作,并与银行沟通融资事项,在技术层面往往为达到项目可行而对数据多次测试修改,忽略了项目本身价值,这样在项目立项初期的决策程序就是本末倒置,存在可能的投资风险。 2.项目实施过程中与立项之间的差异分析由于项目评估阶段准备工作不充分,立项时间长以及融资谈判耗费的时间,项目从立项到启动往往需要数月甚至跨年的时间,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看,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流动性的宽松与收紧,新产品的上市和消费习惯的改变都可能对新项目的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传统饱和、产能过剩的行业来看,依靠简单的扩建来提高产能,无疑是将产品推向价格战的边缘。因此,项目启动时间越晚,投资实际产生的收益与计划投资的目标可能会产生较大差异。外部资源的供给调整变化也是导致项目搁浅或者延迟的重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产生严重影响,也对企业资源的形成浪费,降低经营效率。如政府对土地出让的规划调整,征地拆迁工作迟迟不能完成,直接导致基建工程的不能如期动工。其次,供应商不能按时提供采购的设备,或者设备安装调试不能按时完成,影响生产线的试运行。再次,投资超出预算,资金出现缺口也是项目危机的重要一环,主要体现在自有资金依靠原有生产线的销售回款,如果市场萎缩销售不畅,项目资金来源将产生极大隐患,而一旦项目暂停,企业将背负银行贷款的利息,加重现有经营负担。相比外部不利因素,企业内部项目管理一般问题不大,但仍应加以重视。主要考虑项目组的建立和职责分工问题,项目管理程序,如果内部人力资源不足,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也对项目工作的进程形成制约,延误项目投产运行。 3.项目投资完成后的效益评价与绩效考核问题企业项目投资完成后,工作重心一般都转移到试运行调试,技术优化,拆分项目组成员方面,也就是投资向生产的过渡转化阶段。然而对项目投资的工作总结,如财务可行性评价,投资风险评估与规避,项目管理效率和绩效评价方面都没有专门组织,没有形成项目管理的闭路循环模式。这对企业再投资难以提供经验借鉴,对投资模式的复制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可谓失去一次宝贵机会。 二、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途径 客观估计中小企业内外经营形式,审时度势,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项目投资仍是做大做强企业的优选。做到项目立项科学,组织实施管理有效,及时总结评价项目工作是实现计划投资初衷的有力保证。 1.建立健全科学的投资管理体系随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深化和普及,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职责定位越来越清晰,项目投资属于企业战略层面的长远规划,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在决策程序上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约定来行使表决权,避免股东和经理之间的矛盾出现,引发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问题。其次,在投资决策方面,重视技术和财务可行性论证程序,尊重专业技术人才在风险评估,投资收益等方面的判断,并在决策层面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2.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实施计划企业项目投资作为一项非常规工作,在人财物方面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资源配置,投资计划,风险管控,项目程序管理方面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包括项目组人员的搭建,既要考虑项目工作的需要,也要平衡原部门正常工作的运转;按照项目管理流程的要求制定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阶段性目标考核制度等,使项目工作在可控的管理框架下运行。在投资计划方面,要结合现有物价水平、银行利率,将投资总额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将总投资细分到设备、工程施工、财务成本等单项,为日后项目评价总结工作提供依据。 3.完善项目实施后的评价考核程序中小企业在成功实施项目投资后,除继续发挥项目潜能外,应及时组织项目成员按投资计划开展总结评价工作,包括生产线投产效能状况,投资成本控制情况,市场预期和实际表现情况等,根据这些单项投资完成情况对项目人员业绩评价和实施奖惩,对激励士气,挖掘人才和储备优秀员工是一次难得机会,为企业再投资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三、总结 综上,中小企业在计划项目投资的问题上,应抱有科学管理的态度和严谨的计划程序,将新项目方案与现有的生产系统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企业潜能,发挥企业现有优势,制定可行的工作目标,以确保项目投资的成功实施。 作者:王晓勤 单位: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研究分析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投资对象选择不清晰、投资能力低、投资工具运用不灵活、投资方式放不开放、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等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融资困境”、“融资难”等融资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分析,而本文从投资管理的角度着手,深入剖析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管理中存在的投资能力低和投资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及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给予中小企业提高投资管理水平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计划制定;科学决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近九成的份额,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但其发展却不容乐观,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甚至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广为社会各界所诟病。投资管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企业突破经营瓶颈,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目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大多数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资方面,很少有从投资角度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分析中小企业的投资管理问题,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合理、科学地进行投资管理等活动。 一、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从概念上来说,就是利用现有资金获得利润的行为。投资决策已经成为公司所有的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由于投资管理是基于现金的管理,企业通过流动的资金获得超额收益。企业的投资决策如果发生失误,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公司的最终决策者和其他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投资的过程中不应该急躁和激进,尤其是公司所面对的投资具体资金规模比较大的特点时,更需要冷静、全面、专业地给出综合的分析,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股东财富达到最大化,使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投资管理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增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的类型 首先,需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类型做一个简单地分类: 1.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 项目投资是直接将企业拥有的部分资金投放到生产活动当中,以此为基础使企业盈利;而证券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则是把企业拥有的一定数额的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金融资产,从而获得利息或者利润。 2.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投资的影响持续一年以上的行为。长期投资又被叫做资本性投资,在股票和债券中广泛地使用,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脱手变现,但其中具有生产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比较难改变的。长期投资在某些时候是专指投资固定资产。短期投资则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的投资行为,短期投资又被叫做营运资产投资或是流动资产投资。 三、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投资能力低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逐渐为企业所接受,也对实体银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投资对象的选择、投资方式的取舍、投资收益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决策者提出投资的决策,往往是依据自身的经验或者是市场上的热门来决定,在投资时明显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且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一样拥有雄厚的资金来学习提高决策者和管理层等的实物投资的能力,互联网投资的能力等等,网络经济的快速进步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未如预期般迅速带来巨大的收益。 2.投资缺乏科学性 (1)投资对象选择有误 在所处的网络经济时代,信息的变化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时慎选投资对象,既要关注所投资对象的发展趋势,又要关注到企业自身是否具有科研、人才、体制等方面的实力。但在实际中,我国中小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常被行业报酬率、所谓“热门”投资产品和投资服务所吸引,并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的资金储备、规模等自身条件来进行投资,使得投资的效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另外,不少的我国中小企业选择的投资对象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常常忽略了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影响,不得不指出,企业发展的内部源源动力不少是源于一些重要的无形资产。 (2)投资工具运用死板 在所处的网络经济时代,各种生产要素更加迅速、自由地流动和变化着,由此带来了一些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不利的风险。一般来说,许多的金融产品,比如期权、期货、债券等,都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但往往却放弃了对此类杠杆效应较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工具运用不当的原因,可能在于相关投资人才的缺乏,错误地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适合投资,对投资工具的认识和掌握的人才远不如大企业所拥有的。 (3)投资方式单一 面临着网络经济快速发展,专业技能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企业决策等方面人才时看中的地方。当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面临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竞争时,也需要通过一些中介性的机构给予专业的外包服务,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可是,到目前为止,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将企业投资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专业性投资上来,更不要说依靠必须花费可能不少的资金才能获得的专业的外包服务。而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限制了企业投资的模式选择。 (4)盲目追求短期利益 我国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盲目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将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抛诸脑后,使得制定的投资目标不具有战略意义,投资管理行为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的发展,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很可能会面临破产等严重后果。 四、我国中小企业科学合投资的意见 1.转变投资理念 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应转变投资理念,更加规范地从事企业的投资活动。企业的决策者不应当固步自封,还应当不断地学习了解新的知识,与时俱进,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保证。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正确认识外包服务,增进与专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的沟通和合作,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能够更近一步,从而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2.投资决策制定科学的计划 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科学的投资管理计划,并且,应当随着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实际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使企业能够通过投资盈利,能够使企业的投资者对该企业有信心,才能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企业还应当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让企业员工更有凝聚力和归属感,让企业文化促使中小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为企业努力;最后,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应当建立适当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辅助科学的计划的有效、有序地实施。 3.加强投资能力水平 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不断挖掘投资活动的创新能力,选择具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不断强化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意识、坚持以股权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以及充分借助投资中介的力量才能实现有效的投资增值等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投资管理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深入剖析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类型,其中存在的投资能力低和投资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给予中小企业提高投资管理水平需要通过转变投资理念,采用规范的管理制度来从事相关的投资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挖掘投资活动的创新能力等意见和建议。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项目日益丰富,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小企业投资,因此笔者对国内的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为了克服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投资管理 问题研究 一、前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小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本文对于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的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国内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中小企业的介绍 中小企业,我们将其简称为SME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在其行业中不占主要地位,而且对该行业的影响较小的一些企业。而且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第一,中小企业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第二,在过度投资时,可能会导致资金缺乏;第三,进行投资决策时,最为常用的就是折现现金流量法;第四,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和融资决策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五,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时一般会采用租赁的方法。 三、中小企业投资的发展现状 1.国外中小企业投资现状 通常我们在评价一个项目的投资可行性时,会对投资项目预先进行评估,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用的评估方法是非贴现法和贴现法,国外的很多学者很早就开始对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而且大部分的企业也认同这种在投资前进行评估的方法,而在选择评估方法时,最常用的是回收期的方法。 2.国内中小企业投资现状 在对国内的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式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会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投资和租赁的方式,而且公司的规模越大,选择租赁的比例越小,而且不同地区选择的投资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国内中东地区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比例较大。 3.国内中小企业投资评价 国内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大多数都会选择进行评价,而且大部分企业对于评价结果极为重视。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大部分的企业会选用回收期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而且不同地区会选用的方法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然很多中小企业也会选择折现现金流量法,但是人们在选择时都会保持谨慎的态度。 四、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化程度较低 因为中小企业发展不够完善等很多原因,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无法掌握正确合适的决策方法,而且在进行决策时缺乏科学性。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更应该在投资之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将风险性降到最低,保证公司的利益。 2.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是依靠贷款进行投资的,但是对于这些投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因此可能会导致很多信用度较低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逃避责任,这样会增大投资风险,危害到债权人的利益。 3.投资观念相对落后 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的规模较小,因此在进行投资时和一些大规模公司相比,所占的贷款比例较大,因此也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这些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一般会选择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一般不会冒风险扩大规模,因此很少选用融资的方法,投资观念较为落后。 4.投资能力偏低 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通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投资资金,而解决的办法一般就是向银行或者是其它的机构进行借贷,但是因为企业的规模较小,投资时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在银行等地进行贷款时难度较大,即使银行愿意进行贷款,因为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较高因此相对的贷款利率也较高,因此造成中小企业投资的成本较高,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 5.一些形式制约投资的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来说,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创业投资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创业投之中所具有的奖励约束制度中安排方面的问题。比如,美国很多中小企业都会采用“有限合伙制”这种投资方法,而且一些国家大多采用“基金制创业投资”的方法,现在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还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国内的《公司法》中也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作出了限制,即以股权形式进行投资时,必须在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以内。 五、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措施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进行企业投资不仅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增加就业渠道,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维持中小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上,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资风险,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1.制定优惠政策 当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扩大时,政府应该提供政策上的扶持与帮助,因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想要扩大规模,基本上都是依靠投资来完成的,,如果想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那么必须增加投资,同时要降低税的比例,这样才可以提高中小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因为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因此对于非公有制的企业存在一定的歧视,虽然对于中小企业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2.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在国外很多国家为了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同时降低投资风险,都会出台一系列的法律,对企业投资进行管理与约束。对于那些依靠贷款来进行投资的中小企业,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从而保证中小企业投资的正常发展,提高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能力。 3.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小企业的投资和融资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中小企业的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在投资一些高新技术行业时,不仅需要投资者更加谨慎,同时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 4.组织好租赁市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想获得固定资产,需要进行经营式的租赁或者是融资式的租赁,不仅可以增加资源的利用度,还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对于政府来说,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租赁市场,这样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5.为中小企业业主提供必要的培训 在中小企业中决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为了避免盲目投资状况的出现,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帮助,为业主提供全面的培训,提高中小企业业主的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决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六、结束语 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投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对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吴锐(1989.11-),男,满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2009级金融2班,什么杂志快就发什么杂志。 摘要:中小企业投资易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如果管理不善就可能陷入危机,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意义的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对策 中小企业是指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营规模与同行业大企业相比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其经营活动很容易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虽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部分企业直接走向灭亡,但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验教训还是值得各中小企业总结的。企业在慢慢走出了金融危机阴影的同时,应该正视加强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在确定发展目标、选择投资项目时,尽可能的减小投资风险,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使投资效益达到最大化,在风云变幻的经济大环境中平稳发展并壮大。 1、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投资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中小企业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在投资过程中不注意投资方式与融资渠道带来的影响,同时监管方面缺乏有效地措施,致使投资中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投资管理方式不当,中小企业投资失误、重复、浪费、亏损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1.2投资过程中市场调研意识差 投资前的市场调查与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掌握了充分的可靠信息和市场实际情况,才能准确的做出投资风险评估,并能及时制定有效地对策躲避风险,减少甚至避免投资损失,这对企业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1.3中小企业投资存在更大风险 无论怎样的投资都必然存在着风险,这是每个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更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投资风险包括内投风险和外投风险,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面前,中小企业显得尤为无力,尤其是一些人员素质低、缺乏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的私营中小企业,投资过程极易出现随意性,导致项目投资风险更大。 1.4投资决策缺乏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深刻变革的发展环境中,需要中小企业对随时出现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能够适应变化、紧跟变化、引领变化,“创新”在这样的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正是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从本企业所处的环境角度,提高、创新自身能力,盲目地进行着重大的投资决策活动,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效益。 2、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意义 2.1能够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虽然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营规模与同行业大企业相比都比较小,但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GDP的60%,税收的50%。中小企业的的经济发展对振兴地方经济、协调地区发展,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能够改善社会就业问题 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企业的壮大的同时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对改善社会就业问题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可知中小企业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中小企业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且对改善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小企业投资活动有助于国家解决劳动力合理分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3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化管理 投资活动是企业生存发展、获得更多利益的前提,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投资活动向着预期方向发展,达到效益最大化。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促进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同时为了能够完成既定目标,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企业规范化进程的发展。 3、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 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负债能力、融资额度等方面都受到着限制,同时投资过程中变数大、风险大对中小企业融资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经常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所以加强小企业投资管理,寻找自身的投资管理模式特别重要。 3.1树立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的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体现在其购买力上,在不同的时间货币的价值是不等的,货币的时间价值对企业的长期投资产生着严重影响,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有助于中小企业正确处理资金流动以及评估效益问题。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要具备准确计算货币时间价值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价企业投资收益和投资额,在进行长期投资方案选择和评价时,应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以达到预期的投资收益。 3.2提高投资风险意识 投资风险是投资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同一项目中小企业面临着更高的风险,所以要求决策者提高风险意识,同时也要意识到风险价值,在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可以甘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取的额外报酬。投资风险既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挑战,又是企业发展的机遇,企业管理者应正视风险,在风险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3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 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着企业的存亡命脉,企业投资决策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深度和高度。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评估项目的利益和风险,提高信息的搜集、分析能力,加强企业的投资管理。 小结 合理的投资能够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应当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加强投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多变的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模式浅析 【摘 要】在国家实行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中,科技和金融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先导力量,以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是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风险投资正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的产物,创新融资与组织更新亦是风险投资的核心。通过对风险资本的有效配置,刺激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分散技术创新过程中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促进知识向高新技术转化,推动企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关键词】风险投资;技术创新;金融创新;高新技术 1.风险投资概述 1.1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简称VC,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技术专家、风险投资者的关系,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风险投资方式。 1.2风险投资的特征 风险投资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在众多行业中具有以下五种特点: (1)由风险投资人周而复始地进行风险投资。 (2)以股权投资方式积极参与投资事业。 (3)是一种长期性、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与股票、基金、国库券等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的回报率可以达到20%左右,同时也必须具备驾驭风险的能力。 (4)目的是追求投资的股权早日收回,而不是以控制被投资公司所有权为目的。 (5)是一种集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科技与产品研发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 2.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影响,风险投资不断的被市场认知、接受、容纳,已经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与此同时,风险投资的积极作用也带动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2.1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采用股权投资形式,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而是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中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2风险投资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风险投资家在注资中小企业后,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参与管理。这对企业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完善、财务体制的架构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监督作用,风险投资家在提供风险资本的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先进的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完善 目前,我国的投资市场中大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都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中的生力军。发展风险投资,不仅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更能提高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流动,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和完善。 3.风险投资管理模式与路径选择 3.1提高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3.1.1建立风险意识 任何危机都不是随机出现的,它总是潜伏在没有风险意识的企业中。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90天”,如此强大的微软都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何况是在风险投资行业没有站稳脚跟的中小企业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面临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不确定性。据统计,世界500强中,每过10年就有1/3的企业消失。国内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国内500强企业每年的淘汰率为20%,也就是每年有1/5的企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所以说只有树立正确的风险投资意识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风险投资的管理意识是风险投资企业成长的首要问题。 3.1.2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今后需要面对的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对手包括国内企业和那些具有科学管理模式、先进管理理念、体制健全的跨国公司,中小企业想要发展壮大,除了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之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管理上的风险,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审计机构,由具有扎实专业技能、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的工作人员担任,直接向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决策机构负责,借此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要求和变化,做出有效的审计计划,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3.2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模式和路径选择 3.2.1创新风险投资模式 企业发展能否具有持续性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专注于建立核心能力,向专业化发展,中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取得成功。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商业模式却是企业独有的。比如说诺基亚、九阳等知名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特有的无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在某一个领域确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商业模式的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收入模式、行业模式和协作模式。 收入模式创新主要是指通过重新配置产品或推出新的定价模型实现的创新,是一种利用客户体验、选择和喜好进行创新的模式。这一模型的鼻祖就是吉列公司。吉列最初生产销售的是剃须刀,每把剃须刀的定价都不到其成本的1/5,表面上是在做赔本生意,实际上,吉列大赚特赚,因为当公众习惯了使用吉列的剃须刀之后,必须配套购买吉列的刀片,而每个刀片的售价是成本的5倍。 行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向新行业转移、重新定义现有行业,并创建全新行业,实现行业模式的创新。这一形式的代表是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原来主要经营电脑及数字产品,通过与ipod与iTunes的结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行业。 协作模式创新是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价值链分析,重新定义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和组织边界。如美特斯邦威,将重点放在服装设计、品牌运营和渠道建设上,将生产全部外包给其他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的同时,控制了成本。 3.2.2中小企业战略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小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新观念、新视角、新思维和新对策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骤热的情况下,更应切实掌握好战略路径的选择和实施,这不仅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中小企业创新战略路径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创新的战略路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战略、管理创新战略三个方面。一般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企业,权力高度集中,管理比较松散,因此中小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组织、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方法、企业管理手段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没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的情况下,模仿创新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产品创新战略是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保证生产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扫荡中,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虽然目前情况有所好转,但我国中小企业应当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确定新的发展战略目标,选择恰当的投资项目,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才能使其将来不论遇到何种风暴都能平稳发展和壮大。 一、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现实意义 1.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振兴地方经济、缓解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加快生产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能够解决大量的社会就业问题 企业的投资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企业的壮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以后我国城镇要增加就业、解决城镇失业和下岗问题,国农村解决农业冗员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生产效率和农村扶贫,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 3.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投资活动是企业的制胜的法宝。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进行投资,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能够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采取措施控制投资活动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使投资活动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成本效益最大化。 4.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管理规范化 在整个投资活动的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管理者要不断地改进管理策略,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投资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把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促进管理活动朝规范化进程发展。 二、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方式不当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2.中小企业投资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3.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4.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5.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 三、对策 在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由于自身规模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缺乏良好的信誉、融资额度有限、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因此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甚至一些非常好的项目也由于缺少资金而流产,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量体裁衣”特别重要的。 1.企业在长期投资中应树立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在不同时间的价值不等,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货币所有权与货币使用权分离的必然产物。货币时间价值实质上是资本的增值,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就要通过计算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收益和投资额进行正确评价,并采用适当的投资决策对各种长期投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以期达到预期必要的投资报酬率或投资收益。 2.树立投资风险价值观念 投资风险价值是指企业投资者为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甘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取的额外报酬。投资风险是企业投资收益及投资报酬的不确定表现,而投资风险报酬是对甘冒投资风险的回报。 3.树立资金成本观念 企业的投资成本是评价企业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当企业投资方案预计的投资报酬率大于该方案的资金成本率时,则该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 4.树立现金流量的观念 要通过每年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计算,确定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从而了解企业投资项目在实施后每年收益大小,以利于采用合适的决策方法对各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管理。 小结 中小企业就应苦练内功,充分运用国家政策,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当然离不开合理而高效的投资,因为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投资能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源泉。
人性化管理论文:浅议人性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前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作为正在向企业化经营过度的地勘单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合理利益,唯此才能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仅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而进行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将人仅仅变成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 现代管理学认为,成功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即以人促产,管理就是调动人的潜力。而人性是复杂的,调动人的最大潜力必须充分了解人性,一切从人出发。 一、管理的实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企业的经理们为了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可谓煞费苦心,不堪重负,但却忽视了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成功的管理者会真正地重视人: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员工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员工不是在制度约束下被迫地工作,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员工价值观念西化,更加强调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导致人的需求多样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文化多样性、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科技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面对面的直接管理不再可能,员工的创造力和自我控制变得空前重要。在此条件下,管理应从传统的对人的控制转向对人的培养和激励。 既然人是有情感的复杂的动物,那么对员工的管理就不应该简化为几项生硬的制度和固定的模式,他需要的是管理者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在日本日立公司,公议桌是圆的,无论你在哪里座都不会感到低人一等,从而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在日本松下公司,松下幸之助看到员工正辛勤工作,便会为员工倒上一杯茶,并说上一句:“谢谢你的辛苦,请喝一杯茶。”海尔集团领导不搞命令主义而以请托之心面对员工,也反映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了解人本身 人是生产力中的特殊因素,他不同于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不稳定的因素。每一个员工尽管职务、地位、年龄、外表各不相同,但作为人来讲,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点,即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需要,有比他人认为更多的智慧。因此,要了解员工,首先要了解人本身。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是获得社会人力资源最大效益的原则之一,理想的就业模式应该达到人-职匹配。因此管理者在进行岗位分工时,首先要考虑员工的不同人格特征。正是因为人具有多样性,管理者必须接受这一事实,而不能以本人的好恶作为评价员工的标准。 人既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只有了解员工需要的客观性,管理者才不会因为某个员工为加班工资讨价还价而恼羞成怒;只有了解员工需要的多样性,管理者才会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加薪并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最优秀的员工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现实生活中,工作做得越多的人,失误往往也越多,缺点也暴露得越充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格言谁都会讲,可一到现实中就全部忘了。 人性是复杂的。人格特征是由遗传的、气质的、社会的和心理方面的所有因素综合而成,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不同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会有巨大的差异性。因此,管理者不要轻言:我了解了我的员工。既然人性是复杂的,那么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处理方式就不应该是简单的、机械的。 三、企业管理要多一点人性化 1、给员工合理的报酬。既然生理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追求物质利益,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有的经营者认为,企业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只要员工能够承受,他们会把人工成本的支出降到最低限度。他们似乎没有认识到: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拥有一批没有充分发挥能力的员工,而提高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些企业领导习惯于要求员工无私奉献,对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殊不知,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尚,也不可能长期如此,因为他需要生存。上海易初通用机器公司提出:“企业应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员工应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科技和管理需要。”这样的提法是不是更具有说服力? 2、以自己期望员工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员工。如果你期望员工尊重你,你就应该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个员工,而不管他是什么职位、什么级别;如果你期望员工服从你,你就应该学会认真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一切我说了算”;如果你期望员工对你忠诚,你就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员工,而不是一方面大谈“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一方面却屡屡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果你期望得到员工的赞许,你就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及时提出表扬,而不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动辄处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希望别人伤害你,你最好也不要伤害你的员工。 3、及时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在任何一个单位,员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牢骚、抱怨、甚至愤怒等不满的情绪,只是不满的程度不同,表达不满的方式有时激烈、有时婉转。这些不满情绪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很多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甚至直接影响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效果。但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不愿意面对矛盾,把员工的不满当作小事,并且把部分人的抱怨当作幼稚、愚蠢或无事生非,因而予以忽视。更有个别领导,认为员工提意见是有意跟领导过不去,让领导下不了台,因而表面勉强接受,实则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事实上,能够表达不满、勇于提意见的员工大部分情况下正是其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方式,他可以帮助管理者认清管理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然后加以改进。试想,假如一个单位不管工作中存在多大的缺陷,所有的员工都表现得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那么这个单位还有前途可言吗? 4、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通过对人的需要的分析得知,每个人不仅有生理上的基本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权力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而且合理满足这些较高层次的需要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内源性动机,使员工保持更稳定更持久的工作动力和热情。既然人有多重的需要,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就不仅取决于他挣了多少钱,还取决于他怎样挣钱,今后是否能挣更多的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员工尽管内心有强烈的自我成就的需要,但由于害怕被人视为“有野心”、“不安份”,这种需要实际上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越是被压抑,这种愿望则越强烈。 给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首先要求领导者有“成人之美”品质和“容人”的气度,象关心自己的前途一样关心每一个员工的发展;其次要让员工更多地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三是要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为每一个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帮助其逐步实现;四是要为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其具备与其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进步。 5、管理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它虽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但可以通过管理者的用心体会和不断探索,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后滕清一原是三洋电机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来投奔松下公司,在担任厂长时,工厂失火烧掉了。后滕清一心中十分恐慌,以为不被革职也要降级。不料松下接到报告后,只对他说了四个字:“好好干吧!”松下这样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过错。以往,即使只是打电话的方式不当,后滕也会受到松下的严厉斥责。松下的这种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类的心理。在犯小错误时,本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严加斥责,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错误时,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没有必要去给予严厉的批评了,反而不如对下属进行情感教育。 为了尊重员工的自我意识,摩托罗拉公司对员工实行“个人承诺制”,由员工自己设定工作目标,作为其对公司的“承诺”,并当作公司对其业绩检查和工作评价的准则;为了遵循执行的及时性原理,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即: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一分钟惩罚;为了将人性化服务经常化,富润集团总结形成了《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条例》,针对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做出了60条具体规定,使员工的呼声意见有人听,冷暖有人问,急难有人帮,好人好事有人夸。 6、人性化管理从点滴做起。今年欧洲足球锦标赛,荷兰队打入了半决赛,为了满足球迷看球的愿望,荷兰全国的警察都放了假,就连国会也对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大连三洋制冷公司制定的《员工五准则》在第一条“严守时间”中提示员工:“当您由于身体不适、交通堵塞、家庭有困难,不能按时到公司时,请拨打7317375,通知公司”。在这里没有单纯“不准迟到”、“不准早退”的硬性规定。湖北局一二五队去年春节正值施工高峰期,工程公司的大部分职工不能回家过年,公司经理丢开自己年迈的父母、妻儿只身到工地与职工团年;将手机免费提供给每一位职工使用,给亲人拜年、报平安;大年初一,队部领导班子成员给在宜昌的职工家属集体拜年、慰问。队团委组织单身青年集体过中秋,地勘处给工地职工买电热毯,对外聘工、临时工和正式工统称“员工”,这些都虽不是惊天之举,甚至微不足道,但都体现出领导者的仁爱之心、关怀之情。如果我们的每一位经营管理者心中时刻装着职工,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忧职工所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会自然流露,而不需要去刻意的追求或表现。 人性化管理论文:试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性化管理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 人性化管理 考前准备 考试实施 后续过程 论文摘 要: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中应实施人性化管理,即要在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后续过程三个阶段,在各个环节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尊重考生权益和需求,积极主动地为考生提供和谐、支持的服务体系和考试环境,使考生的自身价值在考试中得到最大体现。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简称CET)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它已经以其考试命题的科学权威性、组织的严密性和分数的可比性在国内得到公认,受到了英语学习者的重视,其社会影响力及关注程度也在逐年提高。部分人事部门已把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甚至愈来愈多的境外和国外高校把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我国大陆学生的英语能力证明。 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对考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考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作弊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部分考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采取各种作弊手段,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严重挑战,甚至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带来负面影响。二是随着近年来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多、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替考”、手机短信作弊、漏装错装学生答卷、听力播放出故障、监考教师不按时到位、考生对考试形成消极评价等现象仍然频繁出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降低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使四、六级考试回归本位,我们认为,在考试管理中应实施人性化管理,是促进四、六级考试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人的需要、情感、权益等人性要素,使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管理理念。在考试工作中的坚持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为考生提供全面、合谐的服务体系,赋予考生人文关怀,构建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考试环境,使考生自身价值在考试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目前,在考试中坚持人性化管理理念已基本得到论者的广泛认同①,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少有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为此,我总结多年的考试管理经验,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备考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考试的管理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做精心、细致、周全,甚至繁琐的准备工作。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报考人数多、考试规模大,又是全国统一的教育考试、社会关注度高,因而对考前准备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工作内容上来讲,其考前准备工作包括报名通知的下达、学生报名、信息核对、数据上报、考场编排、准考证的制发、考试其他材料(如监考须知、诚信考试承诺书等)的准备、考务人员培训、试卷的运送、考场布置等,环节众多、事务繁复。在这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求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如下事务。 (一)人性化的考前氛围营造 报名通知下达后,考务管理者要根据通知精神,结合高校实际,努力营造人性化的考前氛围,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积极备考。 人性化考前氛围的营造,涉及学校各方面相关人员的参与。考务管理者要及时把四、六级考试的相关信息(如具体考试时间、考试场地其它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导师、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学实施和管理者要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英语课程教学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英语能力观,激发学生对考试与评价的需求,引导学生淡化四、六级考试成绩的功利性;同时加强诚信教育,严肃校规考纪,形成“诚实答卷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师生共识。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校报、网络、悬挂标语等进行考前动员和考纪宣传,帮助学生熟悉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调整考试心态。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如安排足够的自修教室、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考前辅导等,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考前环境。 (二)人性化的报名准备工作 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考人数众多,规模较大,为减少错漏,报名工作最好利用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统一实施网上报名。这种方式相对摆脱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考生。学校可以通过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网络实验室为学生网上报名提供便利。如果有些学生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报名,要在不违反原则和相关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现场报名或者其他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补报名,避免学生错失考试机会。 报名结束后,及时整理并打印报名考生材料,通知考生核对个人信息并签字确认,尤其是考生照片和身份证号码不能张冠李戴,要避免信息错误。进行数据整理并编排好考场后要及时印发准考证,让考生及早了解考试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和相关要求,使考生能够提前熟悉考场并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考试准备。 (三)人性化的考场环境管理 考场环境的和谐与否对考生的思维准确性、创新性、活跃性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是影响考生考试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关考试成败。 考场环境包括施考的自然环境和施考的社会环境。在构建人性化的施考自然环境时,要充分尊重考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加强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考场周围的安静,避免杂乱干扰;可利用指示路标、提示板、彩旗、横幅、标语、考场分布示意图等帮助考生熟悉考场、形成正确的考试心理;考场内要确保室内采光条件良好,桌椅摆放整齐,地面打扫干净;要安排医务人员为考生提供医疗急救服务,为考生提供饮用水等,这些都是考试软环境的管理人性化。施考的社会环境管理,要在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上下足功夫②,要以加强学风、校风建设为抓手,促进考风建设,为考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考场环境。 (四)培训人性化的考务人员 考务人员即考试工作人员包括相关保卫医疗后勤人员和监考教师等对于考试的如期顺利成功举行具有不容忽视的保障作用,对他们进行考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考试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监考教室外的考务工作,即考场的外围工作,包括环境的布置、考生的疏导、考场的巡查、紧急事件的处理、试卷的领送、分发、回收清点等。监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考试教室内具体实施监考。这些工作是考试顺利与否的直接因素。因此,考前要对以上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要求其正确对待考试工作、更新的考试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正确的爱生观,尊重考生、关心考生,对考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怀爱护。同时,严格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监考操作规程进行扎实的业务培训,使各人员明确职责、科学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一支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强、业务素质精的高效工作队伍,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二、施考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在施考过程中,考务管理者和考务人员要尽可能地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服务于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既严肃认真地维护考场纪律,又态度和蔼热情地关怀考生。在考务行为、考务语言、考务礼仪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在浓郁的考试氛围中,即使经过精心准备,考生都会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开考前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或者播放一些温馨提示来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使放松心态,积极应考。各种考务行为中最能体现出人性化的是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事先准备一些备用考试用具如铅笔、橡皮擦、钢笔、耳机等,由专人负责,为那些忘带考试用具的考生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如考生临时丢失或忘记携带准考证,可以通过考场对照单、考生座位表、考生签名册、班主任和同学证明等各种方式仔细核对确认相貌与身份,核实后安排考生进场参加考试;对一些特殊考生,如行动不便、患有疾病的,要安排人员接送其进出考场。 缓解考生的紧张焦虑心理,要求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运用人性化的考务语言。要做到严肃而不失温和,亲切而不失庄重。考务语言应具有服务性和技巧性的特征,保证音色优美、语音清晰、语气柔和。如在提示考试剩余时间时,把“还有15分钟,要抓紧时间”这样的指令性语句改为“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请注意掌握”这样的提示性语句;将“严禁作弊”改为“请不要盲目相信他人的答案”或者“请个别考生要充分相信自己,不要盲目相信他人”,同时用眼神向该生示意。这样,既尊重了考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警示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监考教师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考务礼仪要求考试工作人员不能穿配走路时发出较大声响的衣服、首饰、鞋,不能携带手机、游戏机、图书等影响考生应试和与考试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不许在考点(场)内大声交谈喧哗,尽量统一着装,减少在考点内的不必要走动。监考时不要长时间站在某一考生旁,不要做与监考工作无关的事情。要做到业务精通、态度平和,“严”而不“凶”,“热情”但不“迁就”,严格按考试操作要求细心操,用人性化的方式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考试后续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考试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考试过程的终结。考务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考试的后续过程需要管理,而且也离不开人性化的要求。如考试档案管理、成绩、成绩单领取、考务组织情况调查与反馈等。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资料包括考试的原始报名资料、考场安排、考生签到单等,在考试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并归档以务不时之需。在成绩时,要通过校园网或班主任通知学生及时查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每年的六月、十二月各有一次考试,成绩单在十月和次年三月才能到达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大屏幕等各种方式通知学生领取。但对于许多参加完考试就毕业离校的毕业生来说,如果以传统的形式下发,容易造成学生成绩单的遗失,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可以把这些成绩单保存在考试管理部门,并通过相关班主任或校园网通知学生,让学生在个人方便的时候前来领取,这样就可以确保成绩单发放到学生本人手中。另外,要及时将考试成绩提供给相关教学单位,使之根据考试成绩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考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如访谈、问卷、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对考务组织情况的调查,及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对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提出改进工作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组织各类考试提供必要的启发和借鉴。这也是四、六级考试人性化管理的应有之义。 四、考试人性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统一的教育考试,因此实施考试人性化管理必须以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基础。如果没有全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化的考评机制就直接实行人性化管理,最终只能变成“人情化管理”,达不到真实测评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从而悖离于四、六级考试的设立初衷。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四、六级考试人性化管理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学校对考务工作者的监督、工作人员的相互监督、考生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的三级监督机制③来确保考生的基本权利和需要,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保护工作人员与考生的双方权益。 总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实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在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和考试后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使四、六级考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全面促进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性化管理论文:谈人性化管理对门诊高年资护士的管理体会 [摘要] 目的 通过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方法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结果 较好地发挥了她们的优势,克服了存在的不足,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高年资护士不是医院的负担,同样是一支可塑、可开发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门诊;高年资护士 高年资护士对医院来说是一支可塑的,可开发的人力资源。本文讨论如何通过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提高其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护士总数11名,设护士长1名,除护士长外均为高年资护士,护龄在25~33年,平均年龄47.8岁,都为中专毕业,护师7名,主管护师3名。“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将组织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重要位置[1],笔者自2002年来运用此管理原则,经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 2 高年资护士素质分析 2.1 有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护龄在25~33年,护理经验丰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良好,处理事情老练、果断,责任心较强,医疗服务中法律意识较强,80%高年资护士乐意在轮流室工作,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 2.2 不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身体素质较差,部分高年资护士家庭事务多,调班频率高,严惩影响科室正常排班及安全医疗,部分高年资护士自尊心较强,或倚老卖老,影响科室的团结协作。 3 方法 3.1 重视护士的需求 3.1.1 满足护士被重视的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长了解科室每位护士的性格和特长,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充分尊重和发挥她们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技巧,处理事情教练、果断、责任心较强,医疗服务中法律意识较强的优势。当某位护士向护士长提建议时,首先表示感谢,如确实可行,尽快落实,使她们感到被重视、依赖。这样,科内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护士们的临床经验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1.2 适当满足护士休假的需求 在保证上班人数、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休假的需求,使她们上班时安心,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护士有喜事去祝贺,丧事去慰问,难事去帮助[2]。护士长应急护士之所急,如当某位护士有急事,即使她正当班,宁愿召集其他休息的护士回来顶班,也要让其解决燃眉之急。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使她们心灵深处受到感动,并能化做努力工作的动力[3],让大家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去工作。 3.1.3 满足报护士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笔者将在自学、外出学习、继续教育中所学的知识通过早会、业务学习等方式传授给她们,使她们逐渐接受新观念,如将整体护理应用于候诊、门诊输液病人,更注重个性、人本的服务,体现多元化服务质量[4],同时,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不断激发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她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不会感到被社会淘汰。 3.1.4 满足物质需求 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护士长关心科室的奖金,与科主任一起努力提高科内奖金,提高护士待遇,奖金分配时,适当拉开距离,奖勤,奖先进,使护理人员树立:尽其职,取起值,获其荣,惩其误的观念。 3.2 以身作则,发挥护士长的表率作用 3.2.1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积极参加护理新知识的培训与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业务能力,在才能上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分析解决业务问题能力、科学管理和计划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抢救病人时,保持头脑冷静,条理清晰,掌握要领,有效地落实抢救措施。 3.2.2 尊重护士 采用“换位思维”来理解护士的具体处境,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和肯定她们的优点,对不足之处采用个别提醒,避免当众批评,以启发、鼓励、商量的语气进行沟通,诚恳和宽厚地对待每位护士,耐心倾听她们的心声,鼓励有意见当面提出,心平气和地解决,接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增强科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2.3 起表率作用 护士长在科室遇到困难时,应走在前面,以此行动得到护理人员的信任,处理事情公平和公正,以大家的利益为重。护士长具有谦虚和谨慎的工作作风,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断修正工作上的偏差和不足。工作之余,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院内或院外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内部的情感交流,消除工作中发生的一些摩擦和“疙瘩”,建立友谊,开阔视野,同事间互相协作,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护理整体素质和护理工作质量。 3.3 强化管理 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各班职责,用制度管人,把各项工作细则流程化,整理成本放在各个工作区域,利于执行,使她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改善工作流程,运用温馨提示和醒目的警示和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每一位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实施,既方便病人,也有利与护士操作。不断培养护士的主人翁精神,关心门诊发展。强调主动服务,重视医院形象,教会她们掌握留信患者的技巧、沟通技巧、处理意外问题和投诉技巧、价格观念的运用等,使她们的觉悟不断提高,引发护士发自内心地对病人负责的真实情感,把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延伸和升华,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感到失意,工作起来更有热情,自觉落实防范措施,才能保证优良的服务质量。 4 结论 门诊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院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同时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5]。将人性化管理原理应用于门诊高年资护士的管理后,护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自主权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同事间关系融洽,心情舒畅,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护士热情和蔼诚恳的态度可以缩短与病人的距离,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依赖,让病人感到护士的关爱与帮助,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服务态度的满意率,从每季度科室发放的病人意见征求表中统计,门诊护士工作满意率达98.8%,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实现护士的终身价值。因此,高年资护士不是医院的负担,同样是一支可塑、可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行政上的约束,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人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经营人心才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服务是医院的命脉,工作人员乐于服务,病人感受满意的服务,把医院的品牌优势传播给周围人群,培养永久顾客,吸引新顾客是医院谋求长远利益的上策。 人性化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在充分了解护士工作艰辛的基础上,重视提高护士对人性化管理的全面认识,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结果 护士工作主动性增强,科室有了较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纠纷减少。结论 人性化管理是追求规范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最佳结合。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护理管理;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的转变,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欠缺,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压力也增加,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护理部主任根据我院现状将人性化管理理论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充分体现了护理人性化服务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医院的竞争力。 1 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临床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并以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具有轮流值班的特点,长期的生物钟紊乱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造成心理压力。 (2)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病人的教育者、组织管理者及咨询者等角色,而且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多重的角色行为及角色要求常常使护理人员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职业压力感增加。 (3)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理工作负荷过重,护理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劳动强度较高,护士易产生精神紧张情绪,害怕差错事故发生。 (4)护理工作虽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社会观众对护士的信任度较低,使护士自感地位较其他职业低,且护士的收入与工作的繁忙程度不成正比,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感。 (5)病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全方位提高,护士工作压力无形增大,护士应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否则将会遭到病人和家属的投诉,继而失去医疗市场。 规范服务语言、强化礼仪、礼貌。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护理模式框架,修订岗位服务用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纳入护理考核中,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礼仪培训,规范语言语调、手势、站姿、走姿,恰当的手势,得体的语言。如:见面先问“您好”,开口加称谓,话前先用“请”字,操作失误先道歉,操作结束先谢谢。 护理措施人性化,让病人感悟护士的真情,制定了“首阅负责制”、“限时服务” ;“ 八声”即来有“迎声”走有“送声”等。“十个一”即“一张报纸,一个温馨电话” 、“做好入院介绍和指导”等。术前、术后访视制度,术中关怀制度,减轻了手术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在进行护患沟通时,在不同场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科室每半月召开工休会,广泛征求病人意见,对出院病人要询问其对“出院指导”掌握的情况,并进行电话随访,各科室根据自身科室的特点,制定爱心卡、温馨提示卡等。营造一个人性化就医环境。 欧洲著名管理学家凯文·汤姆森的著作《情绪与资本》。它是八大管理新思潮之一,受到全球企业管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它由内外在情绪资本组成[1]。医院的外在情绪资本存在于病人及其家属的感受。内在情绪资本存在于医院内部员工的忠诚与感受、服务一种态度,它需要热情。服务是一种感受,医院需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超期望服务,那就要求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进行人性管理。护理管理者处须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先让护士感动,让护士满意,只有护士感动了,才能因感而动,用心去做,这样才能让患者从医务人员的眼神里感知到真诚的爱心,继而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2 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首先护理管理者要充分尝试护士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发自内心的理解。 (2)必要提高全体护士的认识,追求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结合。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是在严格管理下的人性化,不能丢弃管理原则。在制度管理中,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在人性化管理中,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我院追求的创新管理,就是两种管理的和谐统一。强调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提醒管理者,不要仅仅把人看成是工作的一部机器,要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启发员工的工作创新思路,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让员工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潜能。 (3)重视人的因素,护士长应成为支持领导型和沟通型专家。因为护士长的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即是服务者的思想,努力当好护士姐妹们的公仆,为护士们培训、提升、展示各种才艺搭建资源平台。关爱护士姐妹,关注护士们的工作压力状况,及时给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如适当的人力配合,实行弹性排班制,多关心中老年护士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切实帮助解决每一个实际困难,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引导青年护士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努力创造条件,充分满足护士的求知欲望。想尽办法预防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4)强调团队精神。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什么因素使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一个组织的凝聚力,有了团队精神,那将是很难被战胜的。我们的护士长应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注意以身作则,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冷静果断地处理问题,关爱、理解、尊重护士姐妹,融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自身的品德直接影响下属在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并采取多渠道,不同形式学习;最终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觉与医院、科室荣辱与共的好风尚。 (5)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护士长对下属护士的优缺点应了如指掌,继而做到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人人都有责任感,并有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全员素质的提高的同时,科室护理质量当然得到相应的提高。 (6)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士的基本生存利益的保障。 3 我院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全院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后,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增强了护士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稳定了护理队伍,全面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差错投诉纠纷明显减少。 4 讨论 笔者认为人性化管理即追求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最佳结合,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赋予了每个员工价值感、归属感和进步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人性化管理论文:论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教书育人 【论文摘要】文章在阐明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教师育人的要求这两个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尊重教师、激励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思路。 中国高职院校正在蓬勃兴起,这支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人才培养基地已显现出它巨大的作用。中国高职教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以来,据2006年的统计数字,已经发展到1009所高职院校,这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新型的、民主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也就是施之以人性化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吸引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师人性化管理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加快,人们更注重于如何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在团体中实现自身价值,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正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日益为各层管理者所理解而不断得以应用。 (一)人性化管理 就是通过对员工本身特性以及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剖析,在及时、有效满足员工多元物质、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恒久良性互动,确保组织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 人性化管理,将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以尊重他人人格为起点,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思想,强调要了解人的特点,关注人的需要,开发人的潜能,将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置于管理的核心,使管理充满人情味和激励作用。 (二)教师人性化管理 就是在整个学院管理过程中,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各项管理活动都以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教师展示个性的机会与发展自我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院发展的目的。 学院的管理是制度的管理,更是人的管理、情感的管理。教师人性化管理,把学院看成是一个整体,是全体教师的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完善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激励制度,保障全体教师合理的、合法的权益,实现一个用事业留人,用条件留人,用情感留人,用待遇留人,力争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冒得出、流得动”的用人机制,营造齐心协力抓教学的氛围。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确保教师经济地位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教师的精神需求也很强烈,他们求知进取、善于思考、喜欢说服、讨厌压服,同时,为人师表的社会期待和强烈的自尊心,促使教师能自觉地严以律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有着追求事业的强烈愿望,其事业心、责任感强烈而持久。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是伴随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肩负着大规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理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时期,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十五”期间,高职教育需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这样强大的教育需求,高职院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教师育人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一个院校的灵魂,是院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院校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治校的重要战略。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以掌握特定的生产技术以及与该生产技术有关的科学知识为主的专门教育,既有文化基础课程,又有专门教育所特有的专业课程,以及在技术教育中占特殊地位的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课程,还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这种特殊的社会作用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要具有发展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作为高职院校则需要人性化管理的价值观去构建一个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机制和环境。 三、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思路 教师人性化管理,尊重是前提,爱护是基础,信任是动力,善待是关键。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只有尊重教师、激励教师、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使教师不断地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高职院校把教师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学院管理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尊重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的前提 学院管理的秘诀在于尊重教师。人的管理就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得到尊重,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严格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是一种脆弱的管理,是缺乏人性的管理。惟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给教师充分成长的自由空间,才能唤醒教师的潜能,才能使教师身心舒畅的放开手脚工作,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才能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激励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关键 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关心教师的需要,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各种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形成教师持久的激励动力,注重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较丰富的物质待遇是留住教师的基本条件,而精神需要主要是指政治思想需要、求知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成就需要,精神需要具有持久性的激励特点。通过完善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激励制度,保障教师合理的、合法的权益得到尊重,克服少数教师在荣辱地位上独享利益的弊端,使全体教师得到全面、有效的激励,把管理的外驱力变为内驱力。 (三)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保证 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设备、教学器材等,这有利于正常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良好的硬环境是办学的优势。但软环境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领导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对管理教师的规章制度、管理教师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更具有人性化。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进展离不开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源于简单和谐、竞争进取和齐心协力的心理环境,可使教师心情舒畅、心理平衡、精力专注,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相信高职院校通过推进教师人性化管理,定会摆脱经验管理的泥潭,迈上科学管理的台阶,登上文化管理的殿堂,创造高职教育的辉煌。 人性化管理论文:试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性化管理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 人性化管理 考前准备 考试实施 后续过程 论文摘 要: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中应实施人性化管理,即要在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后续过程三个阶段,在各个环节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尊重考生权益和需求,积极主动地为考生提供和谐、支持的服务体系和考试环境,使考生的自身价值在考试中得到最大体现。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简称CET)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它已经以其考试命题的科学权威性、组织的严密性和分数的可比性在国内得到公认,受到了英语学习者的重视,其社会影响力及关注程度也在逐年提高。部分人事部门已把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甚至愈来愈多的境外和国外高校把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我国大陆学生的英语能力证明。 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对考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考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作弊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部分考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采取各种作弊手段,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严重挑战,甚至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带来负面影响。二是随着近年来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多、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替考”、手机短信作弊、漏装错装学生答卷、听力播放出故障、监考教师不按时到位、考生对考试形成消极评价等现象仍然频繁出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降低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使四、六级考试回归本位,我们认为,在考试管理中应实施人性化管理,是促进四、六级考试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人的需要、情感、权益等人性要素,使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管理理念。在考试工作中的坚持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为考生提供全面、合谐的服务体系,赋予考生人文关怀,构建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考试环境,使考生自身价值在考试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目前,在考试中坚持人性化管理理念已基本得到论者的广泛认同①,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少有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为此,我总结多年的考试管理经验,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备考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考试的管理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做精心、细致、周全,甚至繁琐的准备工作。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报考人数多、考试规模大,又是全国统一的教育考试、社会关注度高,因而对考前准备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工作内容上来讲,其考前准备工作包括报名通知的下达、学生报名、信息核对、数据上报、考场编排、准考证的制发、考试其他材料(如监考须知、诚信考试承诺书等)的准备、考务人员培训、试卷的运送、考场布置等,环节众多、事务繁复。在这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求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如下事务。 (一)人性化的考前氛围营造 报名通知下达后,考务管理者要根据通知精神,结合高校实际,努力营造人性化的考前氛围,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积极备考。 人性化考前氛围的营造,涉及学校各方面相关人员的参与。考务管理者要及时把四、六级考试的相关信息(如具体考试时间、考试场地其它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导师、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学实施和管理者要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英语课程教学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英语能力观,激发学生对考试与评价的需求,引导学生淡化四、六级考试成绩的功利性;同时加强诚信教育,严肃校规考纪,形成“诚实答卷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师生共识。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校报、网络、悬挂标语等进行考前动员和考纪宣传,帮助学生熟悉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调整考试心态。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如安排足够的自修教室、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考前辅导等,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考前环境。 (二)人性化的报名准备工作 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考人数众多,规模较大,为减少错漏,报名工作最好利用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统一实施网上报名。这种方式相对摆脱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考生。学校可以通过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网络实验室为学生网上报名提供便利。如果有些学生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报名,要在不违反原则和相关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现场报名或者其他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补报名,避免学生错失考试机会。 报名结束后,及时整理并打印报名考生材料,通知考生核对个人信息并签字确认,尤其是考生照片和身份证号码不能张冠李戴,要避免信息错误。进行数据整理并编排好考场后要及时印发准考证,让考生及早了解考试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和相关要求,使考生能够提前熟悉考场并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考试准备。 (三)人性化的考场环境管理 考场环境的和谐与否对考生的思维准确性、创新性、活跃性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是影响考生考试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关考试成败。 考场环境包括施考的自然环境和施考的社会环境。在构建人性化的施考自然环境时,要充分尊重考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加强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考场周围的安静,避免杂乱干扰;可利用指示路标、提示板、彩旗、横幅、标语、考场分布示意图等帮助考生熟悉考场、形成正确的考试心理;考场内要确保室内采光条件良好,桌椅摆放整齐,地面打扫干净;要安排医务人员为考生提供医疗急救服务,为考生提供饮用水等,这些都是考试软环境的管理人性化。施考的社会环境管理,要在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上下足功夫②,要以加强学风、校风建设为抓手,促进考风建设,为考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考场环境。 (四)培训人性化的考务人员 考务人员即考试工作人员包括相关保卫医疗后勤人员和监考教师等对于考试的如期顺利成功举行具有不容忽视的保障作用,对他们进行考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考试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监考教室外的考务工作,即考场的外围工作,包括环境的布置、考生的疏导、考场的巡查、紧急事件的处理、试卷的领送、分发、回收清点等。监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考试教室内具体实施监考。这些工作是考试顺利与否的直接因素。因此,考前要对以上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要求其正确对待考试工作、更新的考试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正确的爱生观,尊重考生、关心考生,对考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怀爱护。同时,严格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监考操作规程进行扎实的业务培训,使各人员明确职责、科学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一支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强、业务素质精的高效工作队伍,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二、施考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在施考过程中,考务管理者和考务人员要尽可能地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服务于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既严肃认真地维护考场纪律,又态度和蔼热情地关怀考生。在考务行为、考务语言、考务礼仪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在浓郁的考试氛围中,即使经过精心准备,考生都会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开考前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或者播放一些温馨提示来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使放松心态,积极应考。各种考务行为中最能体现出人性化的是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事先准备一些备用考试用具如铅笔、橡皮擦、钢笔、耳机等,由专人负责,为那些忘带考试用具的考生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如考生临时丢失或忘记携带准考证,可以通过考场对照单、考生座位表、考生签名册、班主任和同学证明等各种方式仔细核对确认相貌与身份,核实后安排考生进场参加考试;对一些特殊考生,如行动不便、患有疾病的,要安排人员接送其进出考场。 缓解考生的紧张焦虑心理,要求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运用人性化的考务语言。要做到严肃而不失温和,亲切而不失庄重。考务语言应具有服务性和技巧性的特征,保证音色优美、语音清晰、语气柔和。如在提示考试剩余时间时,把“还有15分钟,要抓紧时间”这样的指令性语句改为“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请注意掌握”这样的提示性语句;将“严禁作弊”改为“请不要盲目相信他人的答案”或者“请个别考生要充分相信自己,不要盲目相信他人”,同时用眼神向该生示意。这样,既尊重了考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警示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监考教师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考务礼仪要求考试工作人员不能穿配走路时发出较大声响的衣服、首饰、鞋,不能携带手机、游戏机、图书等影响考生应试和与考试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不许在考点(场)内大声交谈喧哗,尽量统一着装,减少在考点内的不必要走动。监考时不要长时间站在某一考生旁,不要做与监考工作无关的事情。要做到业务精通、态度平和,“严”而不“凶”,“热情”但不“迁就”,严格按考试操作要求细心操,用人性化的方式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考试后续过程的人性化管理 考试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考试过程的终结。考务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考试的后续过程需要管理,而且也离不开人性化的要求。如考试档案管理、成绩、成绩单领取、考务组织情况调查与反馈等。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资料包括考试的原始报名资料、考场安排、考生签到单等,在考试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并归档以务不时之需。在成绩时,要通过校园网或班主任通知学生及时查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每年的六月、十二月各有一次考试,成绩单在十月和次年三月才能到达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大屏幕等各种方式通知学生领取。但对于许多参加完考试就毕业离校的毕业生来说,如果以传统的形式下发,容易造成学生成绩单的遗失,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可以把这些成绩单保存在考试管理部门,并通过相关班主任或校园网通知学生,让学生在个人方便的时候前来领取,这样就可以确保成绩单发放到学生本人手中。另外,要及时将考试成绩提供给相关教学单位,使之根据考试成绩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考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如访谈、问卷、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对考务组织情况的调查,及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对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提出改进工作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组织各类考试提供必要的启发和借鉴。这也是四、六级考试人性化管理的应有之义。 四、考试人性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统一的教育考试,因此实施考试人性化管理必须以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基础。如果没有全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化的考评机制就直接实行人性化管理,最终只能变成“人情化管理”,达不到真实测评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从而悖离于四、六级考试的设立初衷。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四、六级考试人性化管理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学校对考务工作者的监督、工作人员的相互监督、考生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的三级监督机制③来确保考生的基本权利和需要,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保护工作人员与考生的双方权益。 总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实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在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和考试后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使四、六级考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全面促进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性化管理论文:谈人性化管理对门诊高年资护士的管理体会 [摘要] 目的 通过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方法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结果 较好地发挥了她们的优势,克服了存在的不足,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高年资护士不是医院的负担,同样是一支可塑、可开发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门诊;高年资护士 高年资护士对医院来说是一支可塑的,可开发的人力资源。本文讨论如何通过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提高其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护士总数11名,设护士长1名,除护士长外均为高年资护士,护龄在25~33年,平均年龄47.8岁,都为中专毕业,护师7名,主管护师3名。“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将组织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重要位置[1],笔者自2002年来运用此管理原则,经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 2 高年资护士素质分析 2.1 有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护龄在25~33年,护理经验丰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良好,处理事情老练、果断,责任心较强,医疗服务中法律意识较强,80%高年资护士乐意在轮流室工作,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 2.2 不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身体素质较差,部分高年资护士家庭事务多,调班频率高,严惩影响科室正常排班及安全医疗,部分高年资护士自尊心较强,或倚老卖老,影响科室的团结协作。 3 方法 3.1 重视护士的需求 3.1.1 满足护士被重视的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长了解科室每位护士的性格和特长,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充分尊重和发挥她们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技巧,处理事情教练、果断、责任心较强,医疗服务中法律意识较强的优势。当某位护士向护士长提建议时,首先表示感谢,如确实可行,尽快落实,使她们感到被重视、依赖。这样,科内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护士们的临床经验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1.2 适当满足护士休假的需求 在保证上班人数、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休假的需求,使她们上班时安心,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护士有喜事去祝贺,丧事去慰问,难事去帮助[2]。护士长应急护士之所急,如当某位护士有急事,即使她正当班,宁愿召集其他休息的护士回来顶班,也要让其解决燃眉之急。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使她们心灵深处受到感动,并能化做努力工作的动力[3],让大家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去工作。 3.1.3 满足报护士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笔者将在自学、外出学习、继续教育中所学的知识通过早会、业务学习等方式传授给她们,使她们逐渐接受新观念,如将整体护理应用于候诊、门诊输液病人,更注重个性、人本的服务,体现多元化服务质量[4],同时,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不断激发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她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不会感到被社会淘汰。 3.1.4 满足物质需求 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护士长关心科室的奖金,与科主任一起努力提高科内奖金,提高护士待遇,奖金分配时,适当拉开距离,奖勤,奖先进,使护理人员树立:尽其职,取起值,获其荣,惩其误的观念。 3.2 以身作则,发挥护士长的表率作用 3.2.1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积极参加护理新知识的培训与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业务能力,在才能上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分析解决业务问题能力、科学管理和计划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抢救病人时,保持头脑冷静,条理清晰,掌握要领,有效地落实抢救措施。 3.2.2 尊重护士 采用“换位思维”来理解护士的具体处境,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和肯定她们的优点,对不足之处采用个别提醒,避免当众批评,以启发、鼓励、商量的语气进行沟通,诚恳和宽厚地对待每位护士,耐心倾听她们的心声,鼓励有意见当面提出,心平气和地解决,接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增强科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2.3 起表率作用 护士长在科室遇到困难时,应走在前面,以此行动得到护理人员的信任,处理事情公平和公正,以大家的利益为重。护士长具有谦虚和谨慎的工作作风,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断修正工作上的偏差和不足。工作之余,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院内或院外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内部的情感交流,消除工作中发生的一些摩擦和“疙瘩”,建立友谊,开阔视野,同事间互相协作,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护理整体素质和护理工作质量。 3.3 强化管理 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各班职责,用制度管人,把各项工作细则流程化,整理成本放在各个工作区域,利于执行,使她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改善工作流程,运用温馨提示和醒目的警示和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每一位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实施,既方便病人,也有利与护士操作。不断培养护士的主人翁精神,关心门诊发展。强调主动服务,重视医院形象,教会她们掌握留信患者的技巧、沟通技巧、处理意外问题和投诉技巧、价格观念的运用等,使她们的觉悟不断提高,引发护士发自内心地对病人负责的真实情感,把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延伸和升华,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感到失意,工作起来更有热情,自觉落实防范措施,才能保证优良的服务质量。 4 结论 门诊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院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同时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5]。将人性化管理原理应用于门诊高年资护士的管理后,护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自主权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同事间关系融洽,心情舒畅,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护士热情和蔼诚恳的态度可以缩短与病人的距离,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依赖,让病人感到护士的关爱与帮助,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服务态度的满意率,从每季度科室发放的病人意见征求表中统计,门诊护士工作满意率达98.8%,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实现护士的终身价值。因此,高年资护士不是医院的负担,同样是一支可塑、可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行政上的约束,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人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经营人心才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服务是医院的命脉,工作人员乐于服务,病人感受满意的服务,把医院的品牌优势传播给周围人群,培养永久顾客,吸引新顾客是医院谋求长远利益的上策。 人性化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在充分了解护士工作艰辛的基础上,重视提高护士对人性化管理的全面认识,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结果 护士工作主动性增强,科室有了较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纠纷减少。结论 人性化管理是追求规范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最佳结合。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护理管理;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的转变,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欠缺,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压力也增加,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护理部主任根据我院现状将人性化管理理论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充分体现了护理人性化服务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医院的竞争力。 1 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临床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并以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具有轮流值班的特点,长期的生物钟紊乱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造成心理压力。 (2)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病人的教育者、组织管理者及咨询者等角色,而且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多重的角色行为及角色要求常常使护理人员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职业压力感增加。 (3)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理工作负荷过重,护理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劳动强度较高,护士易产生精神紧张情绪,害怕差错事故发生。 (4)护理工作虽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社会观众对护士的信任度较低,使护士自感地位较其他职业低,且护士的收入与工作的繁忙程度不成正比,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感。 (5)病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全方位提高,护士工作压力无形增大,护士应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否则将会遭到病人和家属的投诉,继而失去医疗市场。 规范服务语言、强化礼仪、礼貌。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护理模式框架,修订岗位服务用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纳入护理考核中,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礼仪培训,规范语言语调、手势、站姿、走姿,恰当的手势,得体的语言。如:见面先问“您好”,开口加称谓,话前先用“请”字,操作失误先道歉,操作结束先谢谢。 护理措施人性化,让病人感悟护士的真情,制定了“首阅负责制”、“限时服务” ;“ 八声”即来有“迎声”走有“送声”等。“十个一”即“一张报纸,一个温馨电话” 、“做好入院介绍和指导”等。术前、术后访视制度,术中关怀制度,减轻了手术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在进行护患沟通时,在不同场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科室每半月召开工休会,广泛征求病人意见,对出院病人要询问其对“出院指导”掌握的情况,并进行电话随访,各科室根据自身科室的特点,制定爱心卡、温馨提示卡等。营造一个人性化就医环境。 欧洲著名管理学家凯文·汤姆森的著作《情绪与资本》。它是八大管理新思潮之一,受到全球企业管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它由内外在情绪资本组成[1]。医院的外在情绪资本存在于病人及其家属的感受。内在情绪资本存在于医院内部员工的忠诚与感受、服务一种态度,它需要热情。服务是一种感受,医院需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超期望服务,那就要求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进行人性管理。护理管理者处须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先让护士感动,让护士满意,只有护士感动了,才能因感而动,用心去做,这样才能让患者从医务人员的眼神里感知到真诚的爱心,继而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2 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首先护理管理者要充分尝试护士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发自内心的理解。 (2)必要提高全体护士的认识,追求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结合。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是在严格管理下的人性化,不能丢弃管理原则。在制度管理中,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在人性化管理中,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我院追求的创新管理,就是两种管理的和谐统一。强调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提醒管理者,不要仅仅把人看成是工作的一部机器,要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启发员工的工作创新思路,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让员工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潜能。 (3)重视人的因素,护士长应成为支持领导型和沟通型专家。因为护士长的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即是服务者的思想,努力当好护士姐妹们的公仆,为护士们培训、提升、展示各种才艺搭建资源平台。关爱护士姐妹,关注护士们的工作压力状况,及时给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如适当的人力配合,实行弹性排班制,多关心中老年护士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切实帮助解决每一个实际困难,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引导青年护士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努力创造条件,充分满足护士的求知欲望。想尽办法预防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4)强调团队精神。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什么因素使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一个组织的凝聚力,有了团队精神,那将是很难被战胜的。我们的护士长应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注意以身作则,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冷静果断地处理问题,关爱、理解、尊重护士姐妹,融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自身的品德直接影响下属在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并采取多渠道,不同形式学习;最终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觉与医院、科室荣辱与共的好风尚。 (5)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护士长对下属护士的优缺点应了如指掌,继而做到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人人都有责任感,并有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全员素质的提高的同时,科室护理质量当然得到相应的提高。 (6)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士的基本生存利益的保障。 3 我院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全院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后,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增强了护士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稳定了护理队伍,全面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差错投诉纠纷明显减少。 4 讨论 笔者认为人性化管理即追求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最佳结合,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赋予了每个员工价值感、归属感和进步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人性化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某集团公司的建立和实践 人性化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灵魂精神。在当今新形势的情况下,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文化的沉淀。但人性化管理理念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它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的方式中,也反映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中。这说明人性化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人是企业发展任务的承载者,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自然而然,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支柱,人性化管理应该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中心论点,企业要发展,与企业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分不开。那么人性化管理在企业文化领域里究竟是如何运作,对企业有着怎样的重要性,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管理发挥着何等的作用,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以及和人性管理的辩正关系 什么是企业文化呢?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特别是当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建设自身企业文化便被纳入到众多企业的管理议程中。正当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不由得要反问一句: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灵魂支柱。 企业文化从某一个企业来展开论述,是管理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经营手段。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与人有关,所以人是管理的主要因素,怎样处理管理事务中人的关系,是企业管理的方向和内涵。人性化的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主要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意见和要求以及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主人翁的责任心,形成一种合力,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人性化管理不仅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且已经上升到企业发展的重要层面。 这样,企业文化包括了人性化管理的内涵,而人性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也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对企业文化起到引导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先锋。 二、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化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人性管理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人性化管理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本质,而且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我们从三个方面论述: 首先,人性化管理是以企业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管理意识形态,并不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性化管理方式就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文化体现。 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所以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人性化管理手段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超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 再次,人性化管理是企业追求“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的人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应该说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目标,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中一之一包涵着先进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文化的形成的目标就不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选择就没有目标,做为管理主体的人便缺失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所以,人性化的管理的本质和内涵都与企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不仅要重视人性化管理的团体性和组织性,而且还要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 三、人性化管理在企业文化中的三个层面 人性化管理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这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外层是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企业的产品风格、技术与装备特色,这些为个人提供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工厂厂容厂貌的规划整洁和绿化,能为职员提供较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企业经营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 2、中层是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这中间体现出企业为职员的工作和企业行为标准制定的规 范,人性化包涵的内容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工作环境、薪酬、福利、休假等,不仅把职员的发展前景制度化,而且为职员工作之外的待遇纳入公司管理,作为一种文化来保持员工的忠诚度。 3、内层是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这中间往往多是企业通过组建培训部,或是通过外来培训机构组织接受新的管理知识,从而不断更新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这中间都有人性化管理文化的存在和延展,也是企业文化各不相同的主要因素。 四、人性化管理的自身特点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不一定适应另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性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具有独立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性化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手段,其具有自身的特点: 1.人性化管理手段对于不同企业各不相同,每个企业有他独特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有自己企业里形成的价值观,因此他所形成的人性化管理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各自有其特点。 2、人性化管理文化是为该企业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甲企业优秀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是能被甲企业成员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能极大的促进甲企业的发展,但他出自甲企业,不一定能被乙企业成员认同,也不一定能适合乙企业,对乙企业未必能起到促进作用。 3、现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可以模仿,但企业文化不能模仿。企业文化有其独特性,是一套非常复杂的价值体系。因此,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可以相同,但在实质内容上是不能照抄照搬的。 五、人性化管理的建立和实践 集团是世界大型知名玩具制造企业,1977年在香港创业,1983年在广州开设分公司公司发展至今,已创建(广州)有限公司、广州镇达玩具有限公司、广州茂泽模具公司、海珠有限公司、(中国)工业有限公司及(广东)工业有限公司, 公司厂房总面积32万平方米,员工总人数超过四万人,年出口总值20多亿港元。集团公司产品主要以塑料、电子、毛绒玩具为主,兼营礼品、家电和儿童用品,产品100%销往欧美。现已成为粤、港、澳玩具业颇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旗舰。1999年,集团创造了年出口总值24亿港元的记录。集团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向奉公守法,严格遵守《劳动法》要求,为每位雇员购买养老保险,结合公司情况,雇员享有有薪年假、婚假、丧假、产假。公司内部具备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如饭堂、宿舍、储蓄所、医务室、图书室、卡拉ok厅、文化夜校、球场等;公司设有每日专线巴士,便于集团各公司工作往来及雇员上下班;为及时报导公司动态,反映员工心声,公司开设申诉渠道,创办了企业报《之声》。每年一次的新春幸运大抽奖、秋季旅游和每月一次的员工生日晚会,深受公司职员欢迎。 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一种应用型文化,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其定位应体现在经营管理战略上,体现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上,最终体现在具体运作上,要实现人性化管理,需建立和谐企业文化。下面我们结合广东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例,来阐述人性化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以及它在运作过程中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全球最大玩具厂商——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 第二层面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 第三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 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即企业文化。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中的对人的管理对企业增强竞争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集团从最初创业时的20几人,发展到现在40000多人的世界级大集团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与先进的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上,使管理更贴近人性,更尊重员工,更张扬员工的个性。 1.在平等的基础上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 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员工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了解,各厂生产车间工人中,初中生、高中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大,目前大、中专生也很常见。“他们懂得法律,劳工意识很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不再象上辈人那样为衣食打工,更需要尊重和工作的快乐;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大都充满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时常会对上司的管理提出质疑”。车间主管现在对员工们作出这样的评价。以理服人以情管人员工得到更多尊重。面对这种新形势,集团各厂生产车间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我们把自己摆在了与员工平等的位置上,以理服人,以情管人”,几乎所有的车间主管都持这种态度。 这种平等表达出管理者的策略是让员工时刻感受到被尊重,这种感受是无形的,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形态。 2.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厂生产部,人性化管理表现在与员工开展更多的沟通,为员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个部门在去年5月开始实行“员工代表沟通会”制度,各车间每月召开一次或两次沟通会,与会人员都是从各工种各工位选派出的员工代表。沟通会上,这些代表可以将他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亳无保留地提出来。代表们所提出的问题,车间认真对待,做到件件有回复有落实。去年8月份b4车间的一次沟通会上,开搪胶机的员工提出,她们在饭堂吃饭要排长时间的队,这样影响到开机。车间认为代表们提出的问题有道理,就立即与厂部协商解决。最后,厂部办理“优先用餐卡”发给开机的员工,他们到饭堂就餐时可凭卡到指定窗口打饭,无须再排队,节省了他们的就餐时间。后来这个制度推及到全厂有此情况的其它车间。 (中国)厂生产部将“人性化”理念,纳入到管理人员管理基础知识的培训课程中。“管理基础知识”首条就是:“满足员工对自由、尊严和荣誉的需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多表扬,少批评,不辱骂;尊重员工,对做得好的员工要在班会上进行表扬,给予员工成就感和价值感”。为确保这些制度执行下去,生产部还在员工中做对基层管理人员态度满意度的调查,让员工对自己上司的态度进行评说。这样就促使了车间基层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进行沟通,进行“温和管理”。 海珠厂生产部为扭转少数管理人员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在前两年曾开展起“民主评议”活动。评议采取无记名方式,由员工对管理员、组长、助理平时的工作态度打分。凡满意率达到95%的管理员会得到公司的奖励;满意率在20%以下管理员则被降职。这次评议活动,促使基层管理人员完全改变了工作态度和管理方法,将关心和尊重员工提升到最重要的位置。 集团还设立倾诉热线,专门为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排忧解难。同时设立经理信箱、自荐信箱,让那些有情绪的员工及时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发泄。集团还创办〈之声〉报,员工自由投稿,免费内部发行40000多份。这些手段都有效地疏通了员工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使管理顺序畅通,能够做到上传下达,达到了公司进步的要求。 3.废除不适宜的处罚使管理更有人情味 集团希望逐步建立一套富有人情味的和谐的企业管理文化,让所有员工都能够在开心地工作和成长。,由集团品管部(现集团系统管理部)召集各厂董事、总经理及厂部和生产部经理,对各厂厂规处罚制度进行一次认真慎重地研讨,随后出台了《有限公司违规处理条例》,并于1月1日在各厂统一执行。这个条例删除了所有不合适宜的经济处罚规定,完全与国家劳动法和国际劳工法接轨。在40条条例中,除涉及消防安全(如严禁在厂区内吸烟、私自携带爆炸物或其它危险品进入厂区)等须罚款外,其它有关员工纪律方面的处罚规定大多数被“思想教育”所取代。到目前,《条例》已修订了3次,集团系统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在每次修改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关处罚的项目一次比一次少。集团希望用先进的文化管理工厂,而不是靠经济处罚管理工厂”。因此,企业文化的培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点滴渗透的,必须与有形物化相结合,才能见物见人见思想,见精神见制度见形象,从而让人一接触到该企业的人和物,就能使人体验到该企业的文化品位和特色,感受到该企业不同寻常的“企业之魂”的存在。 4.形成具有色彩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厂房、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但塑造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给企业订一些响亮而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做得到的。公司企业文化是以“诚信、卓越、合群”为价值观,并围绕这个核心确立了七大抱负和五大使命;首先诚信不单是表达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而且还传达了一个作人的道理,由此进步达到卓越,最后形成一个团结的团队,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 5.建立员工福利,尽量加大对员工的关怀度 企业建立有五大基金,有福利基金、雪中炭基金、医疗基金、助学、扶贫基金,为家庭有困难的员工解除后顾之忧。设立慈善基金会,自1992年在员工家乡,西部山区,祖国边陲共捐善款近亿人民币,建设中小学校70多所,在全国十数所大学设立奖助学金。这些对员工有一种亲和力的同时,给大部分员工子女就学带来了便利。员工患病可以免费治疗,设有文化夜校,员工可以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等等,这些都带着人性化的关怀去对待员工。 公司内部还设有饭堂、图书室、医院、卡拉ok厅、娱乐室、篮球场、飞行球场、宿舍、银行、电话、电视等,这都为员工的业余生活给予了充分的关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理念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是员工凝聚力的焦点,起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人性化管理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 摘要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但容易造成学生以观影取代文本阅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精心甄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外国文学电影细读问题意识比较文学 在视听文化影响强大的当下,经典名著备受冷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普遍倾心于影视产品带来的视听愉悦,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索然,这给以作品为支撑的外国文学课堂带来了挑战,有学者提出构建“图文互文的教学模式”。[1]许多中文专业的教师根据外国文学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外国电影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开发利用。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打开一扇窗,也可能会让学生止步于文学阅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弊端,才能充分发挥电影作为课程资源的功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引导大学生健康地鉴赏西方文学经典,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建构开放性的人文视野。”[1]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本文围绕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和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希望能对外国文学课堂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1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优势 1.1电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资源,为学生感知国外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文学植根于深厚的国外文化土壤中,对外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了解将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对西方文化存在疏离感,文化差异成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障碍。由于个人经历、视野的局限,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一些文化符号上。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由外文翻译的中文版本,因此与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又隔了一层。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建立在了解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对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了解不足,学习外国文学如同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译制电影是学生感知了解外国文化的便捷途径,尽管电影中的人物语言经过了翻译转化,但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则是原始直接的呈现,它是鲜活生动的文化资料,能够带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知,为学生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人文意蕴奠定基础。 1.2电影进入外国文学教学能促进教学相长 新生代大学生思想自由活跃,周围充斥着让人目不暇接的文化消费产品。外国文学课堂如果继续依靠教材和教师传统的讲授已经很难唤醒他们的热情和求知欲。声、情、画并茂的影音资源则让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主体性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而电影资源的巧妙嵌入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电影是一门有别于文学的艺术样式,它的叙事手法、鉴赏方法都与文学存在着差异。外国文学教师要高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加强电影艺术鉴赏活动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影资源,重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索文学作品向电影艺术转化过程中的取舍与再创造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只有加强电影鉴赏和批评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实现文本阅读与电影鉴赏的有机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外国文学课堂利用电影的弊端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依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融合了编导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等元素,即使是忠于原著的电影也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电影创作者受到电影时间和叙事节奏的制约,在改编时会对原著中的人物、内容、情节等进行削减和压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而观看一部译制影片仅需一两个小时,且给人带来视听愉悦。尽管每位外国文学老师都会给学生提出文本阅读要求,但很多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放弃对作品的阅读。文本阅读的缺失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电影毕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消费文化产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市场因素,会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造成电影在人文诉求、风格呈现等方面与原著产生很大的分离。如果学生选择这样的影片作为文本阅读的替代品,则会造成对原著的误读。 3外国文学教学运用电影的策略 3.1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 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教师要正确认识电影资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喧宾夺主,以影片观赏代替课堂讲授。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和司汤达,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信息。由于年代间隔及社会文化差异,仅靠文本阅读及想象活动和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进入小说构建的历史文化场景中。教师如果借助《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经典影片,可以帮助学生进入立体可感的历史情境中,缩小历史文化隔膜感,走近文学大师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用心灵触碰他们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3.2精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 部分外国文学名著有不同的电影改编版本,有的电影对原著改动较大,注入了浓重的商业元素,不适合选作外国文学教学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成功地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此类影片能够呈现给学生原生态的声音和情境。《高老头》、《包法利夫人》(1991版)、《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妮娜》等影片成功再现了原著的艺术风格,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而且能够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文学经典的意义永远阐释不尽,而一个好的电影版本只是众多阐释中的一种,鼓励学生从图像回归到文字,在比较和细读中发现问题,获得认知和审美感受。”[4]教师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通过电影这扇艺术之门,引导学生向文本阅读回归。学习外国文学如果离开了文本阅读这一根本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通过电影这个窗口,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小说原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和专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鉴赏批判能力。”[5]阅读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要涵养文学精神,是不能绕过文学作品阅读这个基本途径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陶冶心灵和蓄养情操的过程,它能够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提升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外国经典电影与小说文本进行参照性阅读。日本电影《罗生门》通过多视角叙事揭示人性的深邃复杂,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也采用了多视角复沓叙事的手法。学生在学习福克纳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影片《罗生门》,学生通过观摩影片获得对多角度叙事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阅读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两者的对比性阅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二者叙事艺术的差异,实现文学史与文论学习的结合,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与作家的灵魂展开碰撞和对话,丰富情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3.3重视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跨学科思维 “从比较文学的观念出发改革外国文学课程,对于培养本科生的比较文学观念与世界文学眼光、本硕阶段专业知识的自然衔接以及和课程本身的时代性和学术性,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6]而引导学生对电影和原著进行比较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比较文学思维的一条途径。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改编是一个跨学科重构的过程,电影创作者在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赋予文学经典以现代性审美内涵,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旨趣和艺术追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思考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用这类电影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文学的概念。例如好莱坞影片《特洛伊》对《伊利亚特》的改编大胆调整了人与神的关系,有意弱化了神的色彩和力量,突出了人的因素。[7]教师要把学生观影的热情与史诗的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在运用影片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小说和电影文本的细读,考量电影在画面构图、场景调度、视点转换等方面的深层意蕴,探索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对原著的继承和超越。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洞察细节差异,逐步建立起问题意识,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探索文学转化为电影艺术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归纳,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逐步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力。而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或者学术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由于外国文学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可以将精选的外国影片推荐给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观摩鉴赏,将影片细读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观摩影片之后,鼓励学生撰写影片赏析或评论,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也可以借助撰写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的机会,激发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力,在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话语转换之间进行穿越性思考,将体验和感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阐发,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黄晓丽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一、英美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及策略 实行英美文学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及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功能以及文化素质。而电影可以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状况以及社会背景等,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方面,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已经成为可能。尤其是通过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更是为作品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使得枯燥、乏味、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校的先进设备日趋增多,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接触外国文学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不再仅仅是借助书本上的内容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一些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作品认知的需求,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就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英文文学中的深层内涵,有时文学中的这种深层含义是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的,此时就需要辅助原版电影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电影的演示,寻找未知的答案。此外,许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典范,具有代表性,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英美原版电影,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更标准的外国语言,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大大得到提升。而且在观看原版影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相关策略 首先,了解原版电影的背景。在观看原版电影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交待影片及作者的相关背景然后提出一些和影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观看影片的目的性,而不是盲目地看个热闹;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方式能够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观看原版电影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形式。因此,学生在观看完影片,对相应英美文学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应多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悟、体会等,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如报告会、心得分享会等,让学生对电影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享和讨论,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鉴赏以及分析能力。这才是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利用英美原版电影辅助 英美文学教学的策略英美原版电影只是学生提升自身文学作品鉴赏以及理解能力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地用原版电影将文学作品取而代之,最重要的是通过原版电影去引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原著。首先,要选取最能代表原著精神的影片,利于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出原著的精神,而且无论是影片中的语言还是人物情节都对原著进行了最佳的诠释。学生可以在对影片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阅读,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原著有更深的体会。其次,要鼓励学生观看完整的原版电影。一部完整的原版电影能够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难以将原版影片进行完整播放,这种片段式的影片不利于学生领悟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完整影片,并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以检测学生的观看和理解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增强影片的理解力。最后,对影片进行剪辑,实现对比式教学。无论是何种课程的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最有效的就是采用针对式的教学方式,即结合授课的内容,播放与其相关的部分影片。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也是如此。对影片进行合理的剪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与授课内容有关,应该包含作品中内容比较丰富、有着较深的文学意义,以及教师难以向学生讲述或者作品中情感难以表述的内容。以此实现文字与影片的结合。在许多情况下,一部相同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影片来诠释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剪辑影片实现对比式教学,考察学生对不同影片之间表达情感、思想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三、结语 虽然原版电影作为辅助工具,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改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枯燥、乏味感,但是原版电影只是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一种辅助工具,它并不能完全代替英美文学原著。因此,原版电影只是催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在这份热情和兴趣的驱使下,去阅读文学原著,从而对原著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作者:陶冉冉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一、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理由 (一)电影具有文学价值许多电影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电影在体现文学价值时具备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影的制作来源于文学的文本,电影不过是文学的一种载体。英美文学的文学色彩非常凸显,而电影的制作离不开文学文本,并且将文学文本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许多人都希望电影可以体现更高的文学价值,而不是纯商业的电影制造,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去展现文学魅力的电影是人们特别期待的。其次,电影是对文学文本的另一种阐述。电影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材料,教师可以与文本进行对比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对电影和文本间差异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更深入的理解。电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学生通过电影材料,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文学,而且可以对英美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电影可以辅助文学教学电影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播放电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学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电影更易实现,学生看电影更加直观,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时更有想法。其次,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会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善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寻找与电影的不同之处,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在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播放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许多学生十分迷恋电影,播放电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学生对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断回味,会试图从文本中寻找文学的魅力,这也就促进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文本和图像结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维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教学方法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有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对电影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达成了共识,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文本与图像的互动,从而更加适应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材料的原则选择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态度开放。选择的电影素材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为教学时选择的材料。目前来说,电影对原著进行的改编的方式有三种,即忠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细节性放大但与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编、对原著大胆创新的自由式改编。这三种改编的方式中,最为肯定的是第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者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给学生播放后两种方式的电影,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二是选材精炼。一部电影的播放时间较长,而高校学生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一整部电影全部播放完毕,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使选择的材料与授课的内容高度相关,从而使教学效果发挥更加理想。倘若电影选材不当,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材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准确的把握选材原则。 (二)播放材料的原则播放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观评并举。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播放电影的目的。播放电影是为了使学生对文学加深理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英美文学,而不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增添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考虑电影播放,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影素材,从而使电影引入课堂是一种放松的娱乐形式。其次,适时插入对电影内容的评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批判思维。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影播放手段时,需要对电影适时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边看边思考,又不会使学生只是单纯的观看电影忽略了文学文本的学习。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学生课堂权力归还给学生将电影引入课堂,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电影素材。首先,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对文学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教师课堂播放的电影,学生可以有效的将阅读文本和观看节目相结合,从而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影像中与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学生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其次,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体的对比,利于师生对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间不同之处的研究。 (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这种方法适合辅助对名人名家的教学活动中,因其作品较多,被翻拍成影视也较多,所以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课堂学习的主人公背景较为复杂,作品较多,教师则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从而在课堂上起到汇总的效果。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的方法,可以使小组同学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更有效的对文学文本进行学习。 (三)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看法英美文学中,有许多名著的理解与学习难度很大,学生理解文学文本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和不满情绪,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同。在学习英美文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通过现代意义的翻拍,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学生观看文学电影过程中,必定会对电影的某个情节产生共鸣,从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础上对学生理解给予肯定,并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强理解。 (四)兼顾文本与图像的结合在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授课过程中,兼顾文学的内视性与图像的外在性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学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而电影形式与我国高校学生的距离较近,通过电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电影应用于高校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环节的互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图像化越来越为广泛的青年群体所接受,通过图像的呈现,可以使高校学生更加明确英美文学的内涵,也可以促进学生在课文中积极寻找电影故事里的精彩片段。 作者:王晓蕊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浅议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联系 我们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几乎都是根据当代小说改编的。他曾经感叹道“: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可以说,当代文学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没有文学的繁荣,也就没有电影的成功。实际上电影的繁荣寄托于文学的繁荣,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素材的基础,这些不仅是导演创作经验谈,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经验总结。 我国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伴随着文学作品的改编,也基于文学和电影的创作者所处的共同历史境遇和社会环境,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叙事技巧也自觉不自觉地被纷纷引入,无形中对中国电影进行了重塑。也就是说,大量的经过文学改编的影片的出现,使得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得紧跟民族反思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有趣的是,和中国文学发展所经历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几个阶段的思潮相同步,电影出现了伤痕电影如《神圣的使命》、《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人生》、《芙蓉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寻根电影如《红高粱》、《牧马人》、《黑骏马》、《黄土地》、《边走边唱》等和改革题材的电影如《陈奂生进城》、《人到中年》、《祸起萧墙》、《野山》、《秋菊达官司》等等几个阶段。特别是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一举拿下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更是莫言文学作品以影视剧的形式第一次受到国际认可。正如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所言“:电影和文学,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基础,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这也是必须承认的。 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这样。”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也促使中国电影反省:注重文化思维而非市场功利、注重个性自由创造而非统一规格玩弄、注重人性挖掘而非概念主题俯就才是正道!”②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还在于莫言在文学中表达了自己的真性情,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电影《红高粱》正是有了文学的内质才能走得更远,因此可以说文学永远是一切艺术的呈现。进入新世纪后,迅猛发展的电影高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时代”“,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影视生产越来越注重和依赖新技术、高科技,并且以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来制造视听奇观征服观众。沃卓斯基兄弟1999年的《骇客帝国》开启了电影影像叙事、景观叙事的新纪元。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哈利•波特》、《指环王》、《2012》、《阿凡达》等影片则是靠着叹为观止的视听效果让人如痴如醉。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失时机地选择了大片策略。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创下了2.5亿的票房奇迹,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此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中国式大片借鉴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模式,采用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的视听奇观。过犹不及,这些“大片”不尊重叙事的逻辑、情节的逻辑、人物性格的逻辑,造成了很多笑场和漏洞,同时也放弃了从文学中去寻找电影的主题、趣味、美感和人性深度的努力,有意无意地拒绝文学的滋养,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学性贫血的艺术困境,因而遭到人们激烈的批评。当下中国电影文学贫血、叙事紊乱、情感苍白,追求大制作、大场面以视听为其主要表征下,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总体的关系当中,中国电影的“文学”创作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电影环境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全不一样,当文学不再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以视听文化为其主要表征的电影势必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学习和应对好莱坞的挑战。这也是我们一个非常艰难但是又必须完成的使命。 中国电影经历一个初级阶段以后,应该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文学需要电影,特别是在视觉艺术占主流的今天,文学通过电影进入受众的视野,在文学创作中寻找切合大众心理和情感的题材通过电影表达,也可以将电影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运用到文学写作中,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只有中国文学辉煌时代的到来,才有中国电影的辉煌时代到来。电影是综合性艺术,而文学是它最大的综合性因素。这种综合不是一种相加,而是一种化合,是被转化成电影的语言、元素变成电影自身的一部分血肉。这就是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我以为这样很好,没有必要否认。 作者:廖晓文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与文学的关系 烧着的始终是二堆熊熊的“哑火”。为什么电影界的“奥斯卡”文学界的“诺贝尔”会垂青于同样是亚洲和东方的弹丸之邦日本和贫穷的印度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俺以为艺术不是一门吃饱了就可以出去耍猴的行当;艺术家不能等同于工厂里面熟练的技术工人。艺术作品不能奉行“拿来主义”更不能靠“山寨”;且称之为乞丐文化或是流氓艺术。艺术家必须具备自我批判意识与创造精神此两种品格;即风骨与思想。 电影被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整天玩弄着那美女开会俊男扎堆的无聊游戏,此亦为中国影坛的一大特色。所谓电影起码也要能够表达出思想承载着人性吧;但此两点恰是当代中国电影的硬伤与软肋。 最搞笑的是;某些导演竟扬言若给他们几个亿的话也同样能够导出像欧美那样的大片来!呵呵;恐鬼才会相信他们喷出的豪言壮语呢?典型的“猫盖屎”!再来瞻仰一下当代中国的文学界,可能称之为“文字界”更贴切些吧。单看那些整日里打着作家和诗人旗号招摇的人士就多如牛毛给人以“大海”般的感觉。 作家和诗人是多么奢侈的尊称而今却已然沦为了鸡肋。多所谓的作家诗人也不过是一帮垃圾搬运工或叫作专业生产多余文字的机器罢了。他们洋洋洒洒的天书风格实在不是一般人类的审美能够企及或欣赏的了的,则更像是为了满足地球以外的神马鸟儿的口味。 文字其实更像一个接近于我们灵魂的载体,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是无眠的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产物。而今一帮“文人骚客”沐浴更衣皆跑龙套似地签名作秀实像极了小丑儿,说白了就一“书贩子”。 今日之文坛流派林立且互捧臭脚。真正的文学大家乃以思想著述立于世且不随波逐流;然此等之流却聊以维生计耳!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和文学相似性艺术 摘要:电影与文学都是人类的一种表意方式,都具有时间形态的艺术特征,因此两者的相似性即为叙事性。当代叙事学研究以及电影改编自文学的普遍现象,均表明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叙事文本的基本范畴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话语,因此从两者的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话语的技巧———修辞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则能清晰地看到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详细表现。 要害词:电影;文学;相似性;文本;叙事性 文学是古老的艺术,电影是当代的艺术,两者的产生相差几千年,而就在两者共存与发展的短暂时间里,却不断地联系、碰撞并发展,两者的关系有时被人们认为水火不容,有时却被人们合二为一,可以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还没有哪两类艺术的关系像电影与文学那样被人们所争论。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阐述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及其表现。 一、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一)理论依据。文学和电影的根本差别,是书面文字和视觉影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把它们分隔为不同的世界。要穿越这看起来似乎是无限的隔阂,最好的方法是把文字和影像两者都看成符号,其目的都在于传达某种意义。在这个角度,文字和影像都是一个更大的表意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广义的“语言”的组成部分。文学和电影都是从自身最理想的起始线出发,一个从画面,一个从言语,它们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完善地表达意义。正是在写作论文文本的意义和人类的理解这个哲学高度上,文学与电影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如伽达默尔所说的:“解释学观点的普遍性是包容一切的……归根到底,歌德的论断''''万物皆符号''''是对解释学思想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一切事物都指示出其他事物。”[1]文学与电影最根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特征,即在时间的流动线上展开形象的叙述。小说是时间艺术,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人脑中形成一篇小说的故事形象。电影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的艺术,电影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征,也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最后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是在观赏延续时间中展开形象,使得电影在理论上就具备了类似于文学的叙事性质。所不同的是,“文学的叙事是根据主要被看作线性顺序的时间展开的,而电影似乎就是要通过同时性的观念才能完成叙事”。“确实,叙事性是连接小说和电影最结实的中介,文学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2]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一样,都是当代叙事学的重要分支,都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而在一般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中都是既包括文学,也涉及电影,即使在早期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中也包含着对电影理论的研究。自从克里斯蒂安·麦茨把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引入电影理台州学院学报第30卷论研究,并于1964年发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之后,电影叙事研究才有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同时,与文学叙事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因为,麦茨的研究表明,“电影与文学的研究自从在内容分析上建立起相同的一致性后,又在表达方式的层面上建立了一致性。易言之,过去电影与文学只是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对象、题材、范围……)的研究方面相联系,而现在则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联系起来”。[3](二)事实依据。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即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等影片,尽管只有一两分钟,尽管不怎么出色,但它们确确实实在讲故事。到1915年美国闻名导演格里菲斯综合运用蒙太奇手法拍出了长达2小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短短的20年时间,电影就具备了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并可以与小说相媲美了。电影“大量借鉴了小说和文学这一古老形式。因为正是小说把文学遗产传给了电影,从而使它从中获得了灵感和源泉”。[4]79-80正如这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杰作是改编自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所喻示的,百年电影史说到底是电影与文学(另外还有戏剧)的关系史。这里有两个重要事实,一是“电影事实上日益明显地走上小说的路,并且成绩斐然”。[5]电影史上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而在得奖的电影中,改编自文学的比例就更高。世界上闻名的小说大多数曾被搬上过银幕,有很多还不止一次。怪不得温斯顿说,“电影确实可以和世界文学杰作等量齐观”。[4]48许多闻名作家同时又是有名的电影编剧甚至电影导演。二是“小说对电影这一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影响就是叙事和讲故事的形式”。[4]81电影从文学尤其是小说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通过选材、剪材来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通过人称、线索、结构的安排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完美、更精致和更富有表现力,等等。也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借鉴和利用,使我们一度分不清彼此,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掀起过一场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大讨论,甚至出现了“电影就是在银幕上完成的文学”这样一种观点。 二、电影与文学的相似性的详细表现(一)叙事方式。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叙事方式之一。文学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表达方式在电影中也同样存在,除了运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语言文字,后者是画面影像外,其他方面,包括目的、意义、作用、效果等都很相近。例如“叙述”,常见的叙述有顺叙、倒叙、分叙、插叙、补叙等,电影中也相似。这里举倒叙和分叙各一例。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或电影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使文章或电影的叙述回到“顺叙”。这种手法往往可以突出中央,造成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澜,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飞驶,前方突然闪现两个骑车人,他躲避不及,飞入路旁树丛中,葬礼之后再顺叙劳伦斯的一生。这里的倒叙手法把主人公的爱冒险和富于人道精神的个性突显出来,同时也有吸引观众的作用。分叙,是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它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晰,有条不紊。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奈得利破坏公园控制系统、偷窃恐龙胚胎逃跑却被恐龙吃掉,格兰博士与蕾克丝、蒂姆三人在躲避恐龙的追袭,哈蒙特、马尔登和萨特博士则在控制中央竭力修复系统,这三条线索分开叙述,把这些事件的复杂关系叙述得一清二楚。再如议论和抒情。文学作品中的议论主要有作者的评论和作品中人物的议论两种。相应的,电影中也主要是这两种,假如是剧中人物的议论,可以由角色直接说,假如是作者的评论,可以借助画外音,也可以借助于画面。如俄罗斯影片《烈日灼身》中,画在巨幅画布上的斯大林画像在微风吹拂下,像水波纹一样起了皱褶,这实际上是电影编导对斯大林这个人物的评价。文学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电影也与此相应。电影中的直接抒情往往直接由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间接抒情则借助空镜头、音乐和歌曲等手段。2、结构方式。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在叙事结构方式上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开头、结尾、过渡、巧合等等。例如“照应”,如《乡音》的前半部,几次借人物之口提到并表现了陶春的腹痛,为后面发现陶春患癌症作了伏笔。所以,后面的情节发展就显得有理有据,也显得自然。《魂断蓝桥》以主人公站在滑铁卢桥上拿着吉祥符回忆开始,又以回忆结束,两端是现在时空,而中间是回忆的内容,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前后内容上的呼应,如影片《死亡诗社》,基丁老师在上课时站到了桌子上,启发学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索问题,并让学生轮流站到桌子上领悟一下感触。后来,校方将一起事故的责任推到基丁头上并欲赶他出校门时,学生们不顾教务长的吆喝而一个接一个地站到桌子上对基丁表示支持。再如“省略”,在文学创作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在构成情节时略去多余的时间过程,在刻划人物时略去没有价值的部分,这就是省略。它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电影的艺术手法。马尔丹说过,“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6]影片《苔丝》中,苔丝杀亚历克那场戏:苔丝伤心地伏在桌上哭泣,她望着亚历克插在牛肉上的那把刀子,眼里布满了愤怒,接下来的镜头表现苔丝急步从楼上下来,匆匆外出。而公寓治理员布鲁斯太太坐在楼下绣花,不经意中看到天花板渗出的不断扩大的红晕,她好奇地站到桌上伸手去摸,旋即惊恐地用手捂住了嘴。这个情节因省略的手法而表现得非常含蓄,没有把凶杀的场面展示出来,起到了维护苔丝在观众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作用。(二)叙事角度。叙事角度是叙事本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7]叙述人身份的确认,为影片叙述提供一个总体叙事角度,不同的叙述视角,确立起叙事主体与所叙之事的距离、范围和介入程度,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叙事评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谁是叙述者”,二是“人物视点如何”。“谁是叙述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称。文本中最常见的人称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影片叙述人身份均是“本文中存在的观众”,即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人跟着被叙之事走,因而对故事的评判权还给了观众。影片《城南旧事》,保留了小说的第一人称的自述体风格,整部影片从小英子的视角来表现,因而观众容易认同主人公的感触。文学中第一人称可以直接用“我”“我们”这样的词语表达;影片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则通常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假如说“人称”是叙事角度的直观表现,那么,“人物的视点”则是叙事角度的内隐方式。文学中的人物视点可以由叙述人直接加以叙述,但电影却不能,它要通过镜头来表现,有时单个镜头不能传达视点关系,需要与前或后一个镜头的配合。如《蓝色篇》中萨布林娜见朱丽的镜头,前一个镜头是萨布林娜面对摄影机的近景,下一个反打镜头是从萨布林娜背后拍摄的双人近景,由此我们才可以确定,这里的人物视点是客观视点,而不是剧中人物视点。另一方面,电影的表达面要比文学复杂,它至少有两个叙事层面:视觉层和听觉层,在视觉层包括了影像、构图、光线、色彩等,在听觉层则有对白、音响、音乐等。正因为如此,法国电影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把电影的叙事角度分为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和所知角度。假如对应这种分法,那么,文学的叙事角度只有所知角度了。因此,叙事角度,包括人称和视点,是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表现之一,只是电影的叙事角度更加复杂而已。 (三)修辞。叙事话语在文学文本中以言语的方式存在,在电影文本中以影像的方式存在,同样,作为叙事话语技巧主要表现的修辞,在电影和文学中也有着各自相应的手段———电影修辞直接以画面形象为修辞手段,而文学修辞是以语言文字为修辞手段。不过,从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来看,两者又有着相通之处,比如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隐含着的思想,运用对比来突出差异,运用反复来表示强调,等等。电影与文学在修辞技巧上有很多的一致性,但不等于所有的文学修辞在电影中都能找到,那些借助词汇特有的语音、语气、语义技巧创立的修辞,如谐音、反问、设问、呼告、仿词、顶真、回文、对偶、移就等等,就不能与电影的修辞建立起对应关系。电影根据自身媒介的特点,则充分运用隐喻、象征、反复、夸张、借代、比较、衬托、示现、拟人、双关等修辞。例如“比喻”。电影是典型的隐喻性艺术。由于直接借助自然物作为表意符号,所以“喻体”与“本体”之间通常呈现为同一关系,而不是比喻这种文学修辞的相似关系。电影中由实物组成的代码和被编码物(实物本身)是无法严格加以区分的,本文中自然意义上的本体,与文化意义上的喻体同时出现。卓别51林的《大独裁者》中,踢气球舞蹈那场戏,大气球做成一个地球仪的样子,是为了喻示出独裁者兴格尔想统治和玩弄整个世界的野心,而这个气球不小心被他踢破,则喻示了他终将失败。意大利影片《天堂影院》中主人公与银行家的女儿相爱了,但由于门第悬殊而注定是一场梦。导演借助栏杆、建筑物、木帘等障碍物将他们隔开,而当他们到野外郊游时,碰到了银行家。此时,银行家在画面中的位置恰好将两个年轻人隔开了,尽管银行家没有说一句话,但画面已经给我们喻示了“他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的含义。再如“象征”。电影中的象征与隐喻非常接近,大体来说,比喻是画面并列或“碰撞”产生的临时的局部的新含义,象征则画面里的事物不断重复出现并稳定地联系着它的文化含义,如影片《蝇王》中的海螺。影片开头,海螺从水里被捞起来,并做成吹号的工具。随着海螺被当作集合的工具和一次次的使用,它在整部影片中就获得了“权力和规范”的象征意义。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陈家大院在不同的片段里反复出现,于是,它获得了象征意义———封建社会的缩影。影片中的“主题道具”灯笼也成为封建院宅里欢娱、恩宠、荣耀的徽号,灯亮则代表着“幸福”,灯灭则象征着所有的不幸。 电影文学论文:哲学重提电影文学性 摘要电影文学性是从电影与小说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一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的特性,它包括主题意蕴的人文性、情感的幽默性、故事的真挚性、叙事的机巧性等。电影文学性在当代电影理论探讨和电影创作实践两方面正在被冷落和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理论界专注于电影的绘画性而忽略甚至排斥电影的文学性;二是当代电影奇观化的审美风潮影响所致。非常必要,一是强调传承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重要意义,二是呼吁拯救当代技术主义电影文学性品格的下降趋势,提升当代技术主义电影的艺术品格。 关键词电影文学性;技术主义电影;审美价值 一、什么是电影文学性 电影文学性是从电影与小说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一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的特性,如电影要贯穿作者的意图、要塑造人物形象、要再现事物的进程与各种矛盾冲突等。电影文学性是衡量电影艺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关于什么是电影文学性,我国著名电影艺术理论家张骏祥是这样解释的:影片的文学内容包括影片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文学的表现手段。在影片主题思想方面,他既反对直奔主题,同时也提出要防止忽视一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指出影片的思想性或哲理性还是以明确为好。关于典型形象的塑造,他认为要通过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这一说法带有时代的烙印,虽然基本明确了电影文学性的内涵,但在电影文学性的具体阐释上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电影文学性应该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表达对人类过去、现在及未来命运的思考。电影的文学性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性,要有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在情感表达上要真挚,不虚假造作;在叙事上要圆融连贯,能将一个事件(故事)讲述得既曲折有致又不故弄玄虚。刘锋杰在《文学是简单的》一文中对“故事”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打动人心的人性故事,既是人类的实践产物,又永远都是满足人类审美想象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尽管不同类型的电影其文学性品格有所差异,如受众较多的大众电影更多地考虑电影叙事的机巧性或幽默性,而受众较少的艺术电影偏爱电影的悲悯情怀,但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叙事的内在逻辑性、人物性格的基本完整性却是任何类型的电影都必须具备的,它也是任何时代处于不同审美文化思潮中的观众不变的、永恒的审美追求。 电影文学性是电影生命力旺盛的重要表征。中外电影史上的电影家都非常重视电影的文学性。经典时期的好莱坞电影艺术家们把向观众奉献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作为他们主要的艺术追求。早期的中国电影理论家和电影导演虽然认为电影是戏剧的一种,但他们同时强调“文学是人类生活状态的一种记载……影戏是居文学上最高的位置的,最具有文学的价值的”。郑正秋在《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一文中也认为,影戏非有文学的意味、艺术的价值是不会成功的。早期中国电影之所以能够突破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和国际资本的强力渗透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取得观众的认可,能同输入国内市场的好莱坞电影一较高下,固然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与郑正秋他们那批早期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文学性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很少有人提“电影文学性”。电影文学性在当代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中的失意有着复杂原因,但显然与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特性的片面认识和当代电影的审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二、电影文学性被边缘化的原因 当代中国理论界对电影文学性的放逐肇始于1980年代那场众多电影理论家都参与讨论的关于“电影的本性”和“电影文学性”的争辩。张骏祥认为电影“是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提出电影应该具备文学价值。张骏祥的这一电影观念立刻遭到郑雪莱的反驳。郑雪莱认为电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不是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而且对张骏祥所提出的电影的文学价值说表示质疑。他认为,“任何艺术都有思想性、主题思想等问题。任何艺术都有塑造典型形象的任务,而不仅仅限于文学”。“一切文学艺术都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问题,都有塑造形象的任务。如果一定要用价值这个字眼的话,那么。各种艺术所要体现的可说是‘美学价值’。而未必是‘文学价值’。”在这场争鸣中,郑雪莱对电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尊重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张骏祥的电影观念确实并未揭示电影的本质。一门艺术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找到了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性,电影肯定不是传统意义的文学。但是郑雪莱强调电影的美学价值、取消电影的文学价值,这个观念却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电影文学性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电影与文学的有机联系而言的。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同多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联系,同文学的关系更加紧密:拍摄电影需要文学剧本,很多电影改编自文学名著。就电影和文学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而言,他们在某些方面也非常接近,比如他们都是时间艺术,都在一定的时间流程中展开故事情节、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国电影理论界强调电影文学性的理论渊源应该是苏联学者的电影观念,他们认为电影是“具体化了的文学”。弗雷里赫在论述了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似点后,对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有过这样的论述:电影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节反映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和关系。这一电影观念不同于西方电影的形式追求,更倾向于给观众带来富有生活气息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其次,电影文学性作为一个电影概念被提出来后,得到了很多电影理论家们的认可,电影文学性被认为是衡量一部电影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在那场沸沸扬扬的辩论中,张骏祥的电影观念受到了质疑,而且连带他对电影文学性的强调都被冷落了。电影的绘画性,即如何用富有深意的镜头语言去表现人物,成了那时电影理论家们和导演们最需要确立的电影新法则。在电影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都被僵硬地束缚在一些机械的条条框框中的时候,在中国电影经历了“”电影的假、大、空后,在电影被极端化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后,电影理论家和导演们迫切需要重新为电影“立法”;当无法肯定表达什么是否还是禁忌的时候,如何表达就成了首先需要突破的方面。一些陈旧的电影语汇遭到激烈的批判,一些从西方电影中引进的电影语法迅速被确立为电影语言规则。电影的绘画性,也就是电影的画面造型被推到了电影舞台的中心,成为电影的本性。原来绑在电影这驾马车上的很多不必要的东西被扔下,电影甩掉了附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非电影因素。但遗憾的是,厘清逐渐演变成了对电影同文学有机联系的抛弃甚至蔑视。在以后的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电影被演绎成为一种唯画面的视觉艺术,淡化甚至放弃了故事、人物等与画面相匹配的内容。电影的形式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张扬,与此同时,电影文学性被遮蔽。 在电影中,消费奇观已经成了当代电影审美价值的主导趋势,并且这个趋势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世界各国的电影都开始追逐这个潮流,电影已不再是以故事为主要审美价值的文化形态,而是演变为以场面和视觉奇观为主的重度能指电影。现代人生活的摩天大楼、乘坐的航天飞机、惊险刺激的游乐场等,已经建构了现代人生活中的奇观,从而使消费奇观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奇观是人类文化史中由来已久的一种现象,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中世纪的圣像崇拜、拉伯雷时代的狂欢节、路易王朝的断头台、大革命时期的庆典,这一切都曾是奇观的场景。可以说世界本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奇观所构成的,世界本身就已经是奇观化的文本,我们就在奇观之中。对奇观的渴望几乎一直是好奇的人类想要摆脱自身平凡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电影与奇观的关系最为密切。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与奇观之间的血缘联系。一位早期的中国电影观众在他的《观美国影戏记》中这样描述他的观影感受:“观者至此几疑身入其中,无不眉为之飞,色为之舞。忽灯光一明。万象俱灭。其他尚多,不能悉记,洵奇观也!”电影艺术发展至今,对发现一个让观众意想不到的奇观世界的热情始终未减。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说过:“电影唯一的宗旨似乎就是令人眼花缭乱,使人心醉神迷,用美仑美奂的布景引人入胜,以洋洋大观的场面征服人心。”毫无疑问。对奇观的追求一直是电影艺术家们的梦想,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电影中的奇观还只是小打小闹。后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电影对奇观性的依赖已经被置于其他任何电影艺术特性都无法比拟、无法望其项背的位置。 电影文学性正是在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特性的片面理解——不恰当地过分强调电影的画面造型,而忽视或蔑视电影的文学性,以及当代电影审美文化环境的奇观效应的双重夹击下,在电影理论和实践中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 三、的必要性 首先,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有必要。相对于强调电影的绘画性这一西方的形式主义传统来说,电影文学性更加关注电影的内容,而对艺术内容的重视向来是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国自孔子开始就强调尽美尽善,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但如果“文”和“质”发生矛盾时,尤其当“文”成为一种没有内容的外在虚饰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把纯粹的官能享受排除在审美之外,反对沉溺于低级无聊的感官享受。《老子》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认为审美本来同感官的愉快分不开,但是无止境地沉溺于声色感官享乐就会使人与审美无缘。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一部针对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辞藻的形式主义趋向而写作的文艺理论著作。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刘勰指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就是说,内容是文辞的经线,文辞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畅通的文辞,这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随后,他进一步指出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另外一种是“辞人篇章,为文而造情”,并且总结出了为以后中国人一直信仰推崇的艺术传统,那就是“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欲翳”。意为,写文章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道理,如果辞藻浮泛诡异,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会模糊不清,最后必然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只有繁丽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感情,看起来必然令人生厌。刘勰的这种文、质并重,但又以“述志为本”的内容一形式观对后世中国人的创作和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电影审美价值取向上,中国人更关注电影通过形式呈现出来的内蕴。尽管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审美风尚也有全球趋同的态势,不少年轻的中国人在审美观上可能更接近于西方的审美价值观,较能欣赏电影的形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电影内容没有追求。 其次,从当代电影的创作实践来看,忽视电影文学性直接造成了当代技术主义电影思想的暧昧不清、人物的虚假失真和情感的夸张造作。技术主义电影是指新世纪以来主要依靠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导演、大宣传来获取票房利润的商业大片。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的《无极》,这些影片是中国技术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他们无疑在电影的奇观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其中的视觉、音响效果代表了目前中国电影技术的最高水准,完全可以同好莱坞大片一较高低。但是与雄伟壮观的奇观相对照的却是渺小可怜的故事和虚假造作的情感,就像是一个打扮前卫的时尚女郎却裹了个小脚。思想暧昧陈旧、人物形象干瘪失真、情节简单粗陋、情感夸张造作,其对文学性的无视甚至蔑视已严重损害了这些电影的艺术质量。 针对观众就《英雄》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作品思想意蕴提出的质疑,张艺谋这么回答:“按照我们以往拍文艺片的习惯,都喜欢找一个文以载道的大主题,于是就找了这么一个说法,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重视这个,你们也不要用一个好像多么大的标题来定位,这只是一部电影。”电影不是必须得表达什么思想,这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确实有一些中国电影因为忙着思考哲理,而忽略了电影的观赏性。但问题是《英雄》它自个儿憋着劲用着力在解说着“天下和平”,却又没能说周全说动听,就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它完全可以向观众只展示它最美丽的羽毛,可它偏偏还要炫耀它丑陋的屁股,完了还要责备观众为什么要看它的丑陋的屁股。 作为新世纪的商业大片,如果对它们的电影文学性要求过高显然不切实际,这与它们所追求的商业目标相冲突。因为那些技术主义电影锁定的观众群是那些迫于生存竞争压力日夜煎熬、把在电影中寻求娱乐放松作为欣赏目的的现代中国人,或者是那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不深的外国观众。从这个层面上说,技术主义电影不可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人文关怀的电影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已经彻底放弃了在电影中进行精神探索和情感释放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寻找到一个与故事相匹配的奇观影像和一个能感动人的故事,并使形式与内容实现完美的结合。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技术主义电影只追求奇观和场面,而放逐了最起码的叙事的内在逻辑、人物性格的基本完整和情感表达的真挚。如果技术主义电影的这种轻视电影文学性的状况得不到扭转,尤其当这些电影在电影市场上呼风唤雨,有意或无意地遮蔽其他一些电影的存在价值,从而成为一种电影话语霸权的话,这些无视电影文学性的商业电影的危害就更不可忽视了。 综上所述,由于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特性的片面认识和当代电影审美文化环境的影响,当代中国电影,尤其是主导着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主流商业大片,都陷入了一个因为忽视电影文学性而导致的审美价值误区,从而造成电影作品思想的暧昧不清、人物的虚假失真和情感的夸张造作。电影的现状表明:中国电影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亟待加强对电影文学性的重视和研究。 电影文学论文:苏联电影文学诗意及对电影影响 苏联电影早已成了历史,在中国现在似乎只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然而在世界影坛上,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并在中俄两国电影文化几十年的交流中,对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在中国文化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电影艺术走向市场之际,我们不妨再回过头认真思考研究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联系和影响,探讨电影在市场中的定位和审美适应性,这将会对我们认识电影发展的本质规律有着很大的益处。 一 符·维·阿格诺索夫在谈到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时曾说道:“20世纪的俄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1](p3)实际上也是我们考察苏联电影的基础。上个世纪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苏联电影来说它和苏联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苏联电影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浸淫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浑厚、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而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特色,总能引起人们无比的向往和思考。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娱乐电影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使苏联电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学性诗意风格。 电影的文学性实质上是指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文学精神和韵味,它有别于纯粹的商业电影和戏剧式电影。在电影诞生初期,苏联的电影大师们就反复研究学习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并从文学创造的角度着力探索电影如何运用电影的影像和视觉表现力来地描绘生活。在默片时代的高潮期,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杜甫仁科等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在批判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地实验和发明了电影的镜头剪辑,并揭示了这种剪辑技巧在艺术创作中听显示出来的隐喻、对比、以及理性揭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他们把这种关于电影镜头的剪辑组接技术称为蒙太奇。电影蒙太奇可以象文学那样具有艺术典型化的创造作用、对形象内涵的理性揭示和表现功能。客观地讲当时爱森斯坦和普多大金等人对蒙太奇的努力探索实际上是想找到电影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表现能力,并创造一种艺术性的电影,为此他们创立了以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诗的电影”学派,并奠定了苏联电影的文学风格。对此,米·罗姆认为爱森斯坦等人是充分地继承了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的创作精神,“对于我国文学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而爱森斯坦是深入研究过的。他所以提出‘杂耍蒙太奇’,正是根据原始艺术、古典悲剧、托尔斯泰的经验以至世界艺术的全部经验概括出这种手法的。”[2](P95)也正是由于此,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色彩。象爱森斯坦拍摄的《战舰波奖金号》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母亲》等影片则标志着“诗的电影”的诞生。《战舰波将金号》很好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注意了诗的隐喻与电影叙事的密切结合,显示出了影片的大气和场面的惨烈,此片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赞赏。 为了使电影能够象诗那样去表现出浓郁的情绪性和鲜明的“俄罗斯忧郁”: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森斯坦就拍出了《白静草原》,尽管这部影片在当时遭受到了极左思想的批判,但它仍表现出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诗意情绪化进行的深入不懈探索。影片内容是少先队员巴甫立克·莫洛卓夫因向苏维埃政权告发了富农父亲及其同伙的罪恶阴谋,而被其父亲手杀死的故事。这部影片并没有完全迎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而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的本质,特别是父亲杀子的场面写得极富人情味。此外这还是一部具有屠格涅夫式的诗意片名的影片,影片并没有详细具体叙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多样化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和挖掘影片的内涵。本片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采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处理的”,这里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隐喻、借喻、假定性等手法,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使影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影片还特别突出了影像造型的电影元素作用,环境、布景、自然景色、道具、照明、明暗对比等成为超越演员表演和对白的重要的剧作手段,较好地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和对影片内容的表现。影片正象科瓦洛夫所分析到的,在影片中“爱森斯坦没有把大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赋予它以灵性。他的仁慈厚道的俄罗斯中部地带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他发怒、欢乐、和悲伤。在那里整个人类世界都是自由自在的。在永恒、回声隆隆的苍穹下,杀子本身就具有奉献牺牲的语言的特征。”(3)(p137)这类“诗电影”对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以至后来出现一大批优秀的诗电影,象《伊万的童年》、《跟随太阳走的人》、《雁南飞》、《士兵之歌》、《恋人曲》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都非常好地运用了诗的语言表现方式:譬喻、寓意、象征、主观情感性等艺术手法,使影片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作为文学主要形式——诗歌的艺术韵味。 “散文电影”是苏联另一种极具文学色彩的电影体裁形式。散文电影是通过人物的形成过程去体现主题思想,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表现手法体现了散文创作的“形散神凝”的基本特点。就这一点而言,这也是戏剧与小说的共同美学要求。戏剧有其时空局限,强调对话,视点固定等特性;小说也有其时空跳跃,结构灵活,重视抒情和描写以及插叙等特性:散文电影也就是借鉴了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使影片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其中早期影片有: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艾尔姆列尔的《伟大的公民》,以及格拉西莫夫的《七勇士》、《教师》等影片,这些都是富有代表性的散文电影。其中,格拉西莫夫的电影最具散文的特征。格拉西莫夫非常喜欢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他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汲取了大量文学和美学的营养,力图像契诃夫那样,深入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在影片中体现出“平凡中的诗意”和“平凡中的美”。在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非常好的散文电影的出现,如舒克申的《红莓》、舍皮奇科的《升华》和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特别是最后这部影片以散文诗的方式展示了二战时期苏联女战士的魅力与悲壮。正像卡拉甘诺夫所谈到的:“姑娘们在远离前线和部队的卡累利阿地区森林里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但是他们在牵制了敌人、阻止敌人伞兵窜向白海运河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劳,……每个姑娘都像他们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一样,在影片的进行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建立功勋的诗学形象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胜利的价值的思考也通过银幕动作、气氛和语调得到更加清晰地刻画。”[4](p110)影片以充满诗意的艺术意境,描绘了影片的典型环境:幽静的山林、漂浮着轻纱一样的雾的湖面,古老的乡野小教堂,远近传来的鸟的叫声,安宁而又富有生气的村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发生了一场卓绝的生死较量。六个美丽的姑娘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象爱神一样的女战士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为国捐躯,使人充满了痛惜和崇敬。影片的诗化散文特点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在影片中以残酷的战斗为发展主线,然后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构筑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形式,并从空间的情绪色彩上创造了这种结构所必需的意境。黑白颜色的镜头表现的是阴森残酷的战争,高光色彩镜头表现的是姑娘们对战前爱情与家庭的回忆,而真实还原的色彩则是对现实安宁幸福生活的再现。正是这样的彩色蒙太奇的结构形式,使严峻的战争、梦一般的回忆和绚丽的现实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着密切联系。高调彩色而提纯了的回忆场面是现实女战士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而现实那美丽灿烂的山林,又是女英雄们的崇高精神的折光。影片以凝炼的笔触、抒情的意境和新颖的结构形式,从多方面塑造出了极富启迪意义的银幕形象,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实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综上所述,苏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强烈诗意和散文色彩,实际上是其所追求的文学风格的多种表现方式,并折射着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的文化色彩。电影的这种风格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新颖的欣赏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正是由于此,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并对我国的电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苏联电影浓郁的文学特性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然而这种艺术上的影响由于社会政治方面的极左思想的制约,有时候显得顺利,有时候也呈现出曲折和困难。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政治大环境决定了电影所关注的首先是电影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对于苏联电影的接受首先注重的是其革命的思想内容。我们从众多的苏联电影作品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看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复杂性与艰苦性,并鼓舞了我们的胜利信心。此外,我们更多的还是提倡从前苏联电影中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感染,如所放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等等。这一些电影在当时确实给了正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以极大的鼓舞和教益,也对年轻的新中国电影给予极大地影响。正象夏衍同志所描述的:“以苏联电影为榜样,并制成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影片。”[5](P8)而这一切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象《钢铁战士》、《红日》、《红旗谱》、《南征北战》、《地道战》等影片。可以说苏联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且,也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思想和电影审美观念。但是此时我们的失误也是严重的,那就是我们在关注苏联电影的革命性与思想性的同时,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苏联电影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学诗意的美学特性。特别是当五十年代苏联电影出现解冻迹象时,不少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苏联电影艺术家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努力从多方面开拓电影表现生活的领域,并且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试验,拍出了很多富有强烈文学性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象《雁南飞》、《海之歌》、《士兵之歌》、《七面风》、《伊万的童年》、《恋人曲》等为人们所瞩目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虽然也能很快通过不同渠道输入到中国,但那时国内对待这些影片的态度很是令人费解的。当时的情况是,这些影片大都是作为反面教材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放映,人们不但对这些影片思想内容的变化和艺术形式的创新视而不见反而以极“左”的态度对其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活动,把这些富有艺术探索价值的影片看作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黑样板,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是艺术上的形式主义。当然也有一些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敏锐的注意到这些苏联影片的审美意识上的创新性,并对这些影片的诗学特点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郑雪莱先生对此曾说道:“我们有些同志囿守于三四十年代:‘戏剧电影’的概念,认为‘诗电影’、‘散文电影’等等仿佛都属于旁门左道,甚至将其斥为‘现代派’,殊不知爱森斯坦、杜甫仁科、早已是‘诗电影’的代表人物,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赫依费茨迄今仍是以散文电影风格的成熟运用而著称。……采用戏剧或诗、散文的风格则属于诗学的范畴。其实、散文化或散文电影在现代电影中已成为相当普遍的风格,它更接近于叙事文学,及艺术散文的诗学特点,因而使电影与文学更加靠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倒可以说,现代电影中的文学形式大为加强了。”接着在谈到苏联电影《海之歌》时,他又说道:“这个电影剧本既有散文、诗(抒情诗)、史诗(叙事诗)的因素,又有戏剧的因素,它既具有较高的电影艺术综合性及电影性,又具有不可置疑的文学魅力或文学性。”[6](下卷p64)显然在真正的电影艺术家那里,他们还是在默默地关注和研究着苏联电影。苏联文学诗意电影对我国的影响在以后年代的电影创作中逐渐显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影诞生以后的几十年间都是影戏和戏剧电影的天下,只有极个别的影片如《小城之恋》表现出一定的文学色彩。我国电影真正地向艺术、向文学靠拢是在“”以后开始的。此时电影的风格、样式、结构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大批极富文学性的电影相继出现。随着电影美学观念的进一步确立,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演化为一种更加随意自由、更加生活化叙事方式,于是出现了散文式电影。如《城南旧事》、《都市里的村庄》、《小街》、《逆光》、《巴山夜雨》、《如意》等。这些影片都力求从电影艺术的本体、现实生活的本源与流程上来进行艺术的变革。《都市里的村庄》采用了多层次、多侧面穿插并进的手法,虽然它以丁小亚受冷漠与孤立的故事为主线,但其他的情节纠葛并不是它的必然有机延伸,而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对主题有着自己的意义。《城南旧事》则是以小主人公英子童年的目光,关注着发生在老北京的几个故事,这几个事件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又是时代的折光,影片的格调朴实清新、含蓄隽永,叙事随意自然,有着极强的艺术真实感。这些影片在结构上都力求避免人物的戏剧化,尽量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和真实的时间关系来结构影片。影片还注重细节的运用,注重场面的积累,注重光影造型,强调视觉形象的象征意味,使影片透露出浓浓的诗意。此外这些散文式影片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文学式结构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观念最突出的变化则是文学诗意影片的崛起,这是由一批年轻的“学院派”电影艺术家们带来的。这些艺术家大都是科班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电影理论知识,并受过严格的电影制作训练。他们观摩了大量的外国影片,其中包括苏联的一些经典影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元素。他们在对中国传统电影冷静深入反思的基础上,从电影本体论出发,向文学靠拢,大胆实践,终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富于诗意美的电影给世人一个惊喜。《红高梁》、《黄土地》、《海滩》、《晚钟》、《菊豆》、《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相继获得大奖,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诗意派电影美学的诞生。这些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造型意识,注重向文学吸取营养。影片中大都通过精心的空间造型和叙事以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并以此来揭示审美对象的深刻内涵。影片中那些高度写真又混然整体的空间处理,质朴逼真又达到高度的象征概括化的画面构图、以及精心独到的光影造型等不但给人以新颖的诗的意境感受,而且还传达着丰富多义的历史文化意蕴。 这种诗意美电影还打破了叙事电影中情节是塑造人物、展示内涵的唯一的手段。在传统的电影中叙事性占统治地位,影片要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或曲折、或惊险,总是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种电影的情节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线性的封闭性电影结构表现方式。而诗意电影强调的象诗一样是意象而不只是故事,它刻意追求的是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以及色彩、光影等空间影像的造型以达到作品思想内涵的目的,并希求运用形象的含蓄性给接受者以思考、回味的广阔空间,让接受主体自己去体悟影像造型的思想意义。所以说诗意电影是意象体系,是开放性的结构。由于诗意电影重视影片的造型性,这就必然带来影像思想意念的多义性,一个画面、一缕光影、一抹色彩都可以引起观众多种多样的联想和思索,每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以看出,这种“以形写神”、“写意传神”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征,也有苏联“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艺术韵味。如《海滩》中老鳗鲤等人奔向咆哮的海潮,人和自然合为一体,显示出无穷的意味性。《黄土地》结尾处,憨憨穿着红兜肚在求雨的人群中呼喊着,逆向奔行,画面采用的是高速摄影,缓慢的奔跑动作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它所创造的意念也是耐人寻味,富有意义的,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更是一部情节简单、纯净的电影。有的人把这部影片描述为“散文诗”,也有人称之为“抒情电影”,实际上都无不可。的确,《我的父亲母亲》不同于张艺谋以往的风格,他不是着意在影片中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故事,而更多地是一种对意境和画面的塑造。这部影片虽然淡化了故事情节,然而却通过优美出众的音画造型传递给观众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一种心灵的抚慰,表现的是艺术家对美、对真挚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另外,创作者在这类影片中都不是通过画面把现成的结论和观念奉送给观众,而是运用精心营造的富有诗意美的画面引导观众去想象和思考,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世界。总起来看,在文学诗意美字观念下创作的电影作品具有新颖独立的意义,由于这类影片是以新的结构形式和造型语言来表现当代人的意识和观念,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直感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理解思考的艺术,它同当代人多层次、多视点、多极性的思维方式是相一致的。诗意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正是通过电影的特殊造型手段,向世界电影美学的哲理化、内心化和生活化健步迈进,终于以其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电影的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电影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确实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营养,但我认为它主要还是从文学和戏剧获得了更多的自身发展的基质。到现在为止,不管电影的自身视听造型手段有多么长足的发展,他仍然摆脱不了文学的强大支持,或者说他仍然需要向文学那样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表现力和对人、对世界深刻认识来赢得自身生存的价值。如果说苏联电影一开始就注意到文学元素的重要性,并进而在电影艺术实践中实现了电影的文学诗意性,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前提下,也终于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性电影,这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电影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电影文化出现了新的转型,出现了内容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出现了“浅”、“俗”、“丑”的不良倾向,缺乏艺术的魅力,当然也就不能吸引观众。电影的创作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就一味地闹剧化和粗俗化,而应遵循电影的艺术的创作规律,着眼于提高影片的艺术晶位。所以说我们的电影还是应该多借鉴一些外国电影的创作经验,特别是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性特点,要提高我们的电影的艺术品位,使电影在给人娱乐的同时,更能给人强烈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感受,这样电影的发展才会多样化,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也才会更有前途。 电影文学论文:苏联电影文学诗意及对电影影响 苏联电影早已成了历史,在中国现在似乎只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然而在世界影坛上,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并在中俄两国电影文化几十年的交流中,对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在中国文化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电影艺术走向市场之际,我们不妨再回过头认真思考研究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联系和影响,探讨电影在市场中的定位和审美适应性,这将会对我们认识电影发展的本质规律有着很大的益处。 一 符·维·阿格诺索夫在谈到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时曾说道:“20世纪的俄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1](p3)实际上也是我们考察苏联电影的基础。上个世纪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苏联电影来说它和苏联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苏联电影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浸淫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浑厚、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而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特色,总能引起人们无比的向往和思考。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娱乐电影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使苏联电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学性诗意风格。 电影的文学性实质上是指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文学精神和韵味,它有别于纯粹的商业电影和戏剧式电影。在电影诞生初期,苏联的电影大师们就反复研究学习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并从文学创造的角度着力探索电影如何运用电影的影像和视觉表现力来地描绘生活。在默片时代的高潮期,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杜甫仁科等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在批判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地实验和发明了电影的镜头剪辑,并揭示了这种剪辑技巧在艺术创作中听显示出来的隐喻、对比、以及理性揭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他们把这种关于电影镜头的剪辑组接技术称为蒙太奇。电影蒙太奇可以象文学那样具有艺术典型化的创造作用、对形象内涵的理性揭示和表现功能。客观地讲当时爱森斯坦和普多大金等人对蒙太奇的努力探索实际上是想找到电影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表现能力,并创造一种艺术性的电影,为此他们创立了以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诗的电影”学派,并奠定了苏联电影的文学风格。对此,米·罗姆认为爱森斯坦等人是充分地继承了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的创作精神,“对于我国文学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而爱森斯坦是深入研究过的。他所以提出‘杂耍蒙太奇’,正是根据原始艺术、古典悲剧、托尔斯泰的经验以至世界艺术的全部经验概括出这种手法的。”[2](P95)也正是由于此,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色彩。象爱森斯坦拍摄的《战舰波奖金号》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母亲》等影片则标志着“诗的电影”的诞生。《战舰波将金号》很好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注意了诗的隐喻与电影叙事的密切结合,显示出了影片的大气和场面的惨烈,此片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赞赏。 为了使电影能够象诗那样去表现出浓郁的情绪性和鲜明的“俄罗斯忧郁”: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森斯坦就拍出了《白静草原》,尽管这部影片在当时遭受到了极左思想的批判,但它仍表现出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诗意情绪化进行的深入不懈探索。影片内容是少先队员巴甫立克·莫洛卓夫因向苏维埃政权告发了富农父亲及其同伙的罪恶阴谋,而被其父亲手杀死的故事。这部影片并没有完全迎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而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的本质,特别是父亲杀子的场面写得极富人情味。此外这还是一部具有屠格涅夫式的诗意片名的影片,影片并没有详细具体叙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多样化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和挖掘影片的内涵。本片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采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处理的”,这里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隐喻、借喻、假定性等手法,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使影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影片还特别突出了影像造型的电影元素作用,环境、布景、自然景色、道具、照明、明暗对比等成为超越演员表演和对白的重要的剧作手段,较好地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和对影片内容的表现。影片正象科瓦洛夫所分析到的,在影片中“爱森斯坦没有把大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赋予它以灵性。他的仁慈厚道的俄罗斯中部地带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他发怒、欢乐、和悲伤。在那里整个人类世界都是自由自在的。在永恒、回声隆隆的苍穹下,杀子本身就具有奉献牺牲的语言的特征。”(3)(p137)这类“诗电影”对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以至后来出现一大批优秀的诗电影,象《伊万的童年》、《跟随太阳走的人》、《雁南飞》、《士兵之歌》、《恋人曲》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都非常好地运用了诗的语言表现方式:譬喻、寓意、象征、主观情感性等艺术手法,使影片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作为文学主要形式——诗歌的艺术韵味。 “散文电影”是苏联另一种极具文学色彩的电影体裁形式。散文电影是通过人物的形成过程去体现主题思想,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表现手法体现了散文创作的“形散神凝”的基本特点。就这一点而言,这也是戏剧与小说的共同美学要求。戏剧有其时空局限,强调对话,视点固定等特性;小说也有其时空跳跃,结构灵活,重视抒情和描写以及插叙等特性:散文电影也就是借鉴了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使影片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其中早期影片有: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艾尔姆列尔的《伟大的公民》,以及格拉西莫夫的《七勇士》、《教师》等影片,这些都是富有代表性的散文电影。其中,格拉西莫夫的电影最具散文的特征。格拉西莫夫非常喜欢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他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汲取了大量文学和美学的营养,力图像契诃夫那样,深入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在影片中体现出“平凡中的诗意”和“平凡中的美”。在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非常好的散文电影的出现,如舒克申的《红莓》、舍皮奇科的《升华》和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特别是最后这部影片以散文诗的方式展示了二战时期苏联女战士的魅力与悲壮。正像卡拉甘诺夫所谈到的:“姑娘们在远离前线和部队的卡累利阿地区森林里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但是他们在牵制了敌人、阻止敌人伞兵窜向白海运河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劳,……每个姑娘都像他们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一样,在影片的进行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建立功勋的诗学形象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胜利的价值的思考也通过银幕动作、气氛和语调得到更加清晰地刻画。”[4](p110)影片以充满诗意的艺术意境,描绘了影片的典型环境:幽静的山林、漂浮着轻纱一样的雾的湖面,古老的乡野小教堂,远近传来的鸟的叫声,安宁而又富有生气的村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发生了一场卓绝的生死较量。六个美丽的姑娘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象爱神一样的女战士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为国捐躯,使人充满了痛惜和崇敬。影片的诗化散文特点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在影片中以残酷的战斗为发展主线,然后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构筑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形式,并从空间的情绪色彩上创造了这种结构所必需的意境。黑白颜色的镜头表现的是阴森残酷的战争,高光色彩镜头表现的是姑娘们对战前爱情与家庭的回忆,而真实还原的色彩则是对现实安宁幸福生活的再现。正是这样的彩色蒙太奇的结构形式,使严峻的战争、梦一般的回忆和绚丽的现实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着密切联系。高调彩色而提纯了的回忆场面是现实女战士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而现实那美丽灿烂的山林,又是女英雄们的崇高精神的折光。影片以凝炼的笔触、抒情的意境和新颖的结构形式,从多方面塑造出了极富启迪意义的银幕形象,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实质。 综上所述,苏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强烈诗意和散文色彩,实际上是其所追求的文学风格的多种表现方式,并折射着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的文化色彩。电影的这种风格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新颖的欣赏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正是由于此,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并对我国的电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苏联电影浓郁的文学特性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然而这种艺术上的影响由于社会政治方面的极左思想的制约,有时候显得顺利,有时候也呈现出曲折和困难。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政治大环境决定了电影所关注的首先是电影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对于苏联电影的接受首先注重的是其革命的思想内容。我们从众多的苏联电影作品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看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复杂性与艰苦性,并鼓舞了我们的胜利信心。此外,我们更多的还是提倡从前苏联电影中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感染,如所放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等等。这一些电影在当时确实给了正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以极大的鼓舞和教益,也对年轻的新中国电影给予极大地影响。正象夏衍同志所描述的:“以苏联电影为榜样,并制成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影片。”[5](P8)而这一切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象《钢铁战士》、《红日》、《红旗谱》、《南征北战》、《地道战》等影片。可以说苏联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且,也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思想和电影审美观念。但是此时我们的失误也是严重的,那就是我们在关注苏联电影的革命性与思想性的同时,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苏联电影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学诗意的美学特性。特别是当五十年代苏联电影出现解冻迹象时,不少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苏联电影艺术家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努力从多方面开拓电影表现生活的领域,并且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试验,拍出了很多富有强烈文学性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象《雁南飞》、《海之歌》、《士兵之歌》、《七面风》、《伊万的童年》、《恋人曲》等为人们所瞩目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虽然也能很快通过不同渠道输入到中国,但那时国内对待这些影片的态度很是令人费解的。当时的情况是,这些影片大都是作为反面教材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放映,人们不但对这些影片思想内容的变化和艺术形式的创新视而不见反而以极“左”的态度对其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活动,把这些富有艺术探索价值的影片看作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黑样板,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是艺术上的形式主义。当然也有一些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敏锐的注意到这些苏联影片的审美意识上的创新性,并对这些影片的诗学特点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郑雪莱先生对此曾说道:“我们有些同志囿守于三四十年代:‘戏剧电影’的概念,认为‘诗电影’、‘散文电影’等等仿佛都属于旁门左道,甚至将其斥为‘现代派’,殊不知爱森斯坦、杜甫仁科、早已是‘诗电影’的代表人物,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赫依费茨迄今仍是以散文电影风格的成熟运用而著称。……采用戏剧或诗、散文的风格则属于诗学的范畴。其实、散文化或散文电影在现代电影中已成为相当普遍的风格,它更接近于叙事文学,及艺术散文的诗学特点,因而使电影与文学更加靠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倒可以说,现代电影中的文学形式大为加强了。”接着在谈到苏联电影《海之歌》时,他又说道:“这个电影剧本既有散文、诗(抒情诗)、史诗(叙事诗)的因素,又有戏剧的因素,它既具有较高的电影艺术综合性及电影性,又具有不可置疑的文学魅力或文学性。”[6](下卷p64)显然在真正的电影艺术家那里,他们还是在默默地关注和研究着苏联电影。苏联文学诗意电影对我国的影响在以后年代的电影创作中逐渐显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影诞生以后的几十年间都是影戏和戏剧电影的天下,只有极个别的影片如《小城之恋》表现出一定的文学色彩。我国电影真正地向艺术、向文学靠拢是在“”以后开始的。此时电影的风格、样式、结构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大批极富文学性的电影相继出现。随着电影美学观念的进一步确立,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演化为一种更加随意自由、更加生活化叙事方式,于是出现了散文式电影。如《城南旧事》、《都市里的村庄》、《小街》、《逆光》、《巴山夜雨》、《如意》等。这些影片都力求从电影艺术的本体、现实生活的本源与流程上来进行艺术的变革。《都市里的村庄》采用了多层次、多侧面穿插并进的手法,虽然它以丁小亚受冷漠与孤立的故事为主线,但其他的情节纠葛并不是它的必然有机延伸,而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对主题有着自己的意义。《城南旧事》则是以小主人公英子童年的目光,关注着发生在老北京的几个故事,这几个事件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又是时代的折光,影片的格调朴实清新、含蓄隽永,叙事随意自然,有着极强的艺术真实感。这些影片在结构上都力求避免人物的戏剧化,尽量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和真实的时间关系来结构影片。影片还注重细节的运用,注重场面的积累,注重光影造型,强调视觉形象的象征意味,使影片透露出浓浓的诗意。此外这些散文式影片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文学式结构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观念最突出的变化则是文学诗意影片的崛起,这是由一批年轻的“学院派”电影艺术家们带来的。这些艺术家大都是科班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电影理论知识,并受过严格的电影制作训练。他们观摩了大量的外国影片,其中包括苏联的一些经典影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元素。他们在对中国传统电影冷静深入反思的基础上,从电影本体论出发,向文学靠拢,大胆实践,终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富于诗意美的电影给世人一个惊喜。《红高梁》、《黄土地》、《海滩》、《晚钟》、《菊豆》、《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相继获得大奖,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诗意派电影美学的诞生。这些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造型意识,注重向文学吸取营养。影片中大都通过精心的空间造型和叙事以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并以此来揭示审美对象的深刻内涵。影片中那些高度写真又混然整体的空间处理,质朴逼真又达到高度的象征概括化的画面构图、以及精心独到的光影造型等不但给人以新颖的诗的意境感受,而且还传达着丰富多义的历史文化意蕴。 这种诗意美电影还打破了叙事电影中情节是塑造人物、展示内涵的唯一的手段。在传统的电影中叙事性占统治地位,影片要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或曲折、或惊险,总是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种电影的情节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线性的封闭性电影结构表现方式。而诗意电影强调的象诗一样是意象而不只是故事,它刻意追求的是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以及色彩、光影等空间影像的造型以达到作品思想内涵的目的,并希求运用形象的含蓄性给接受者以思考、回味的广阔空间,让接受主体自己去体悟影像造型的思想意义。所以说诗意电影是意象体系,是开放性的结构。由于诗意电影重视影片的造型性,这就必然带来影像思想意念的多义性,一个画面、一缕光影、一抹色彩都可以引起观众多种多样的联想和思索,每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以看出,这种“以形写神”、“写意传神”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征,也有苏联“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艺术韵味。如《海滩》中老鳗鲤等人奔向咆哮的海潮,人和自然合为一体,显示出无穷的意味性。《黄土地》结尾处,憨憨穿着红兜肚在求雨的人群中呼喊着,逆向奔行,画面采用的是高速摄影,缓慢的奔跑动作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它所创造的意念也是耐人寻味,富有意义的,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更是一部情节简单、纯净的电影。有的人把这部影片描述为“散文诗”,也有人称之为“抒情电影”,实际上都无不可。的确,《我的父亲母亲》不同于张艺谋以往的风格,他不是着意在影片中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故事,而更多地是一种对意境和画面的塑造。这部影片虽然淡化了故事情节,然而却通过优美出众的音画造型传递给观众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一种心灵的抚慰,表现的是艺术家对美、对真挚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另外,创作者在这类影片中都不是通过画面把现成的结论和观念奉送给观众,而是运用精心营造的富有诗意美的画面引导观众去想象和思考,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世界。总起来看,在文学诗意美字观念下创作的电影作品具有新颖独立的意义,由于这类影片是以新的结构形式和造型语言来表现当代人的意识和观念,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直感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理解思考的艺术,它同当代人多层次、多视点、多极性的思维方式是相一致的。诗意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正是通过电影的特殊造型手段,向世界电影美学的哲理化、内心化和生活化健步迈进,终于以其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电影的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电影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确实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营养,但我认为它主要还是从文学和戏剧获得了更多的自身发展的基质。到现在为止,不管电影的自身视听造型手段有多么长足的发展,他仍然摆脱不了文学的强大支持,或者说他仍然需要向文学那样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表现力和对人、对世界深刻认识来赢得自身生存的价值。如果说苏联电影一开始就注意到文学元素的重要性,并进而在电影艺术实践中实现了电影的文学诗意性,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前提下,也终于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性电影,这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电影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电影文化出现了新的转型,出现了内容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出现了“浅”、“俗”、“丑”的不良倾向,缺乏艺术的魅力,当然也就不能吸引观众。电影的创作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就一味地闹剧化和粗俗化,而应遵循电影的艺术的创作规律,着眼于提高影片的艺术晶位。所以说我们的电影还是应该多借鉴一些外国电影的创作经验,特别是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性特点,要提高我们的电影的艺术品位,使电影在给人娱乐的同时,更能给人强烈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感受,这样电影的发展才会多样化,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也才会更有前途。 电影文学论文:儿童文学电影改编思考 [摘要]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改编 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电影发展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都通过改编的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面纱》《肖申克的救赎》等著名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1]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一、改编策略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主要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来讲述故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则依靠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将文学改编为电影实质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但电影改编并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引起了轰动。首先,叙事内容的转换是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儿童文学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以讲述故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基础,这种共通的特点为把文学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可能。删增与改动是电影改编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学转化为电影的必经之路。[2]以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久远,很多电影制作者都对这个童话进行过改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即《仙履奇缘》《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1950年上映的动画影片《仙履奇缘》基本上延续了原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处境凄惨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成功地参加了王子举办的舞会,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车、魔法等,这体现了影片对原著继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满足电影74分钟的片长要求,于是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增加猫鼠追逐等情节,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而《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作为续作,它们对灰姑娘的故事则进行了全新的演绎。2002年推出的这部《美梦成真》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灰姑娘成为王妃后的生活。身为王妃的灰姑娘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这令她感到十分难过。在经历了挣扎与纠结、痛苦与迷茫之后,灰姑娘终于意识到了只有做回自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完美。2007年的《时间魔法》讲述了继母利用魔法将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坚强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了邪恶的继母,重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由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们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为叙事基础,同时又根据影片需要进行了改编,将灰姑娘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这是电影改编的另一策略。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们也通过电影的传播而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都被改编成电影,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精灵鼠小弟》《冰雪奇缘》《驯龙高手》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导演对女主人公爱丽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用心良苦。这部影片是根据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展开叙事,讲述了她在仙境的种种遭遇。在爱丽丝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与小说相比大有不同。小说中的爱丽丝还是一个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天真活泼;而电影中的爱丽丝是一个19岁的少女,遇到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对于爱丽丝形象的刻画较为单薄,没用凸显出人物在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变化;而电影则通过爱丽丝击败红皇后、解救疯帽子、大战恶龙等情节细腻地表现了爱丽丝内心的波动与选择,由此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改编效果 将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目前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电影与文学的纽带。一般来说,电影与儿童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创作规律与特点,这就决定了将儿童文学转换成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对文学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文学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叙事节奏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节方面,都与原著不尽相同。首先,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更显紧凑。文学与电影毕竟存在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用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述故事,但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叙事节奏来完成叙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与原著相比会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节奏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多以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定位上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群体,这影响着电影的改编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是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同名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在清新自然的镜头语言下,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如删减了夏日、家庭谈话、蟋蟀等章节,增加了老鼠、蜘蛛、乌鸦等动物的戏份。这样的改编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紧凑,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其次,从文字到电影的改编效果还体现在叙事主题的继承与深化上。在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如《夏洛的网》中对纯真友谊的歌颂、《动物农庄》中对动物反抗精神的赞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儿童文学以通俗易懂为主,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度,给人一种浅显、简单的感觉。因此,电影制作者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电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下,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的成长历程。电影延续着小说中爱丽丝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这一主题,“我是谁”成为困扰爱丽丝的一个难题。除此之外,影片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将成长的主题融入爱丽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更耐人回味。从表面上看,爱丽丝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注定,因为“预言书”中早有记载。但是,影片着重刻画了爱丽丝在遭遇困难时候的点滴成长轨迹。当她回到现实世界,勇敢地拒绝了豪门公子的求婚时,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树立。 三、影像表达 在电影发展史上,涌现的许多经典儿童影片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改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改编焕发了新的生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主要借助文字来描绘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直观艺术的电影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改编成为沟通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从文字到影像,改编电影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首先,根据英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呈现了原著的空间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叙事内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环境场景的选择等。或唯美、或壮观的场景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为电影改编者关注的重点。2010年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影片《驯龙高手》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京少年希卡普成长为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人龙大战的场面:喷射火焰的凶猛巨龙、四处逃跑的维京居民、英勇奋战的屠龙勇士……整个博克岛陷入一片慌乱之中。电影通过刻画如此激烈的战争场面,凸显了人类与恶龙之间势不两立的生存状态。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龙是邪恶、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杀勿论”成为每个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条,但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过屠龙行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任。但当一条受伤的夜煞摆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放走夜煞。在接下来与夜煞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龙并没有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可怕。影片通过场景的呈现,描绘了一幅人龙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巨龙巢穴的视觉呈现:在雾气缭绕的画面中,成群的龙飞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将捕获的食物投到深渊之中。电影以鬼魅的红色、阴冷的黑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空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其次,改编电影的影像表达还体现在影像风格方面。文学作品是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活力。改编电影主要通过把大量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流动、直观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实现两种艺术之间的转换。但是不同的导演因为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拍摄出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在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拍摄电影时就常常将哥特元素融入其中,这在《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诸多影片中都有体现。在改编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蒂姆•伯顿同样以他所擅长的哥特手法进行拍摄,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创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来到了仙境,跟随她的脚步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古堡、阴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导演用哥特元素装饰画面,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童话世界,令人大饱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比特人》中,彼得•杰克逊则用气势恢宏的场景、如梦如幻的色彩、灵活多变的镜头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魔幻世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尔国,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师甘道夫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旅程。在路途中,这支探险队不仅看到了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王国、可怕的荒蛮之地,还遭到了半兽人军队的围攻、恶龙史矛革的攻击。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主人公巴金斯终于成为一位有担当的霍比特人。作为影像时代下的“宠儿”,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电影凭借其强大的视听优势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画面,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驯龙高手》《动物庄园》《纳尼亚传奇》等经典英美儿童文学的成功改编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者:王菲 单位: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 摘要: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但容易造成学生以观影取代文本阅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精心甄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外国文学 电影 细读 问题意识 比较文学 在视听文化影响强大的当下,经典名著备受冷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普遍倾心于影视产品带来的视听愉悦,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索然,这给以作品为支撑的外国文学课堂带来了挑战,有学者提出构建“图文互文的教学模式”。[1]许多中文专业的教师根据外国文学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外国电影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开发利用。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打开一扇窗,也可能会让学生止步于文学阅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弊端,才能充分发挥电影作为课程资源的功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引导大学生健康地鉴赏西方文学经典,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建构开放性的人文视野。”[1]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本文围绕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和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希望能对外国文学课堂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1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优势 1.1电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资源,为学生感知国外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文学植根于深厚的国外文化土壤中,对外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了解将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对西方文化存在疏离感,文化差异成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障碍。由于个人经历、视野的局限,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一些文化符号上。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由外文翻译的中文版本,因此与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又隔了一层。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建立在了解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对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了解不足,学习外国文学如同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译制电影是学生感知了解外国文化的便捷途径,尽管电影中的人物语言经过了翻译转化,但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则是原始直接的呈现,它是鲜活生动的文化资料,能够带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知,为学生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人文意蕴奠定基础。 1.2电影进入外国文学教学能促进教学相长 新生代大学生思想自由活跃,周围充斥着让人目不暇接的文化消费产品。外国文学课堂如果继续依靠教材和教师传统的讲授已经很难唤醒他们的热情和求知欲。声、情、画并茂的影音资源则让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主体性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而电影资源的巧妙嵌入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电影是一门有别于文学的艺术样式,它的叙事手法、鉴赏方法都与文学存在着差异。外国文学教师要高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加强电影艺术鉴赏活动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影资源,重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索文学作品向电影艺术转化过程中的取舍与再创造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只有加强电影鉴赏和批评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实现文本阅读与电影鉴赏的有机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外国文学课堂利用电影的弊端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依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融合了编导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等元素,即使是忠于原著的电影也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电影创作者受到电影时间和叙事节奏的制约,在改编时会对原著中的人物、内容、情节等进行削减和压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而观看一部译制影片仅需一两个小时,且给人带来视听愉悦。尽管每位外国文学老师都会给学生提出文本阅读要求,但很多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放弃对作品的阅读。文本阅读的缺失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电影毕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消费文化产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市场因素,会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造成电影在人文诉求、风格呈现等方面与原著产生很大的分离。如果学生选择这样的影片作为文本阅读的替代品,则会造成对原著的误读。 3外国文学教学运用电影的策略 3.1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 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教师要正确认识电影资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喧宾夺主,以影片观赏代替课堂讲授。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和司汤达,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信息。由于年代间隔及社会文化差异,仅靠文本阅读及想象活动和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进入小说构建的历史文化场景中。教师如果借助《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经典影片,可以帮助学生进入立体可感的历史情境中,缩小历史文化隔膜感,走近文学大师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用心灵触碰他们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3.2精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 部分外国文学名著有不同的电影改编版本,有的电影对原著改动较大,注入了浓重的商业元素,不适合选作外国文学教学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成功地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此类影片能够呈现给学生原生态的声音和情境。《高老头》、《包法利夫人》(1991版)、《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妮娜》等影片成功再现了原著的艺术风格,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而且能够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文学经典的意义永远阐释不尽,而一个好的电影版本只是众多阐释中的一种,鼓励学生从图像回归到文字,在比较和细读中发现问题,获得认知和审美感受。”[4]教师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通过电影这扇艺术之门,引导学生向文本阅读回归。学习外国文学如果离开了文本阅读这一根本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通过电影这个窗口,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小说原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和专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鉴赏批判能力。”[5]阅读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要涵养文学精神,是不能绕过文学作品阅读这个基本途径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陶冶心灵和蓄养情操的过程,它能够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提升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外国经典电影与小说文本进行参照性阅读。日本电影《罗生门》通过多视角叙事揭示人性的深邃复杂,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也采用了多视角复沓叙事的手法。学生在学习福克纳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影片《罗生门》,学生通过观摩影片获得对多角度叙事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阅读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两者的对比性阅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二者叙事艺术的差异,实现文学史与文论学习的结合,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与作家的灵魂展开碰撞和对话,丰富情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3.3重视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跨学科思维 “从比较文学的观念出发改革外国文学课程,对于培养本科生的比较文学观念与世界文学眼光、本硕阶段专业知识的自然衔接以及和课程本身的时代性和学术性,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6]而引导学生对电影和原著进行比较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比较文学思维的一条途径。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改编是一个跨学科重构的过程,电影创作者在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赋予文学经典以现代性审美内涵,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旨趣和艺术追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思考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用这类电影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文学的概念。例如好莱坞影片《特洛伊》对《伊利亚特》的改编大胆调整了人与神的关系,有意弱化了神的色彩和力量,突出了人的因素。[7]教师要把学生观影的热情与史诗的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在运用影片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小说和电影文本的细读,考量电影在画面构图、场景调度、视点转换等方面的深层意蕴,探索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对原著的继承和超越。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洞察细节差异,逐步建立起问题意识,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探索文学转化为电影艺术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归纳,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逐步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力。而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或者学术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由于外国文学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可以将精选的外国影片推荐给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观摩鉴赏,将影片细读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观摩影片之后,鼓励学生撰写影片赏析或评论,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也可以借助撰写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的机会,激发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力,在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话语转换之间进行穿越性思考,将体验和感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阐发,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黄晓丽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网络文学与电影互动性消费研究 一、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的源头活水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和电影改编,在其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呈现出消费时代的属性特征。首先,从创作文本上来看,网络文学积极探索大众文化心理,寻找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倾向于消遣化、娱乐化、青春化的文学风格,丰富的题材类型几乎涵盖了大众的各类选择,在改编成电影剧本时自然迎合了市场的消费需求。如网络人气小说《失恋33天》立足于青春情感题材,在网络上连载时便拥有极高的点击率。在对其进行电影改编时,制片方以“光棍节”爱情治愈系电影为卖点,取得了不凡的票房业绩。网络文学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学题材类型,还在于其拥有海量的故事资源。如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讲述了一位罹患癌症的都市女白领叶蓝秋因“公交不让座”而遭到全民网络人肉搜索的故事,后改编为电影《搜索》(陈凯歌执导)。影片中通过人物、事件的逐层推进,展现了一系列如同“蝴蝶效应”般的职场、道德、舆论、人情等社会各方面的变动沉浮。该影片以其新颖独特的故事题材,在国产电影低潮期一路逆势而上,最终获得了电影市场的认可。电影与网络文学结合带来的是资源共享,这种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电影剧本资源的匮乏,也可以实现网络文学与电影的市场双赢。其次,从版权营销上来看,网络文学既是电影剧本的源头活水,同时又能降低电影剧本的版权费用。当下的文学网站已进入“全版权营销”时代,各网站通过多媒体、跨行业的营销建立起了“签约—付费阅读—印刷出版—影视—游戏改编”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模式。网络文学的作者大多只是业余出身,他们的版权费用与专业编剧相比自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随着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热潮的兴起,网络的版权费用也在逐年提升,但对于制片方来说,相较于支付给知名编剧的版权费用,购买网络文学的改编版权仍具有较大的资金优势。热门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版权营销上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案例。这部小说不仅被成功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还改编为话剧,登上剧场舞台。另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中显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有很大市场空间,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用户比例达79.2%”。因此网络文学的版权经营和多元开发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金矿,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不仅仅是文化资本增值的过程,也是消费文化属性的一大表现。再次,从受众群体上来看,从网络文学的读者到电影市场的观众都是文化产业“参与性消费”的一员。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模式中,受众群体仅仅是单向的文化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和影视文化作品的内容,即使有发表评论的权利,也往往是文学、电影作品完成之后才能参与其中,缺乏能动性而颇显滞后性。当下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文化产业的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在网络上自由评论和表达的方式参与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甚至可以引导文学/影视作品的生产、策划、推介的走向。具体来说,在传统的文学模式中作者在稿纸上挥洒笔墨,读者抱书本体验情感,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创作—阅读”的单向传输。随着信息开放与共享的网络时代的来临,读者参与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新型的文学模式中,作者与读者形成了“创作—评论—再创作”的交互性传输。在写作前,网络作家首先要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选择符合市场需要的题材;在写作中,网络作家可以通过阅读网友的实时评论、与网友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来随时调整创作内容和创作走向;写作完成后,网络作家可以依靠作品的网络人气实现影视改编的文化资本增值。当今的文化市场所谓是“得网民者得天下”,在改编电影之前,热门网络小说已经获得了极高的人气,聚集了一大批网络读者。当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后,这些读者自然会转化为忠实的电影观众。同时,这些读者/观众也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影响电影选角、创作、宣传的走向。在此影响下,电影市场也适时而变,运用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各类新兴方式与受众沟通,积极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从而达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目的。因此,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受众群体不再是单纯的客体身份,而是交互环境中的一员。他们凭借网络的影响力介入创作、参与创作,成为文化创作的重要一环。这种受众的“参与性消费”正是互联网影响力介入文化产业链条的表现,也是媒介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消费文化的重要价值标准。 二、电影市场:网络文学的坚强后盾 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市场上商品数量和种类的极大丰富,使得大众的需求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满足。但同时,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大众的消费欲望也在逐步扩大。“冲动和满足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被打破了,冲动受到控制并且有意识地指向一个扩大了的满意领域。”在消费文化时代,由于受到这种“需求—生产—再需求—再生产”滚雪球模式的影响,文化产业不可免俗地成为了一种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物。网络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审美化的消费品,同样属于文化产业化的范畴,它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符合上述“生产—需求”的互动关系。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蓬勃发展;反之电影市场的需求,也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走向。电影改编热使网络文学“潜剧本写作”方式逐步推广。网络文学本来就是一种文学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营销合力的实践行为。由于网络文学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写作,生产方式的不同使得网络作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往往要比传统作家敏锐得多;另外,网络作家要想在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版图中争得一席之地,他的文学生产力必须不断地提升。因此,与传统作家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相比,网络作家更倾向于融入大众、走向民间,主动地采取文化和商业并行的写作策略。电影改编作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一环,它的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得网络文学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敏锐的网络作家们很快感受到电影改编的持续热力,开始有意识地将写作朝着电影剧本的方向靠拢,形成了“潜剧本写作”的倾向。在选题上,侧重于电影市场热捧的题材,如青春、玄幻、戏仿等;在情节安排上,更加注重戏剧化的场景效果;主人公形象、语言表达都自觉地采取影视剧本写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作品被影视公司青睐的可能性,而且影视公司在购买该作品后,可以不用花费很大精力去再次改编,减少电影制作环节的投入。同时,网络文学网站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编剧公司,开展剧本改编推广工作。所以,无论是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还是“潜剧本写作”与网络文学网站自营的编剧公司,都是消费文化需求下的文学生产与增值过程,是文学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改造提升,也是文学产业化时代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电影改编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网络小说《盗墓笔记》,自2006年在网络连载以后,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读者。2007年小说一经印刷出版便登上了畅销书榜单。随后随着网络小说的继续连载,以《盗墓笔记》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小说不仅改编为漫画、游戏、还改编成话剧、以及与国外影视团队合作的影视剧制作,实现了全版权运营,取得了较高的增值收入。这一案例表明,网络文学要想持续良性发展,还是要依托自身优势,与电脑、手机、电影、电视、剧院、出版界等多媒介合作,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化道路。在这一点上,“盛大文学”的运营和发展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盛大文学”自称为“全球华语小说梦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社区驱动型网络文学平台。根据盛大文学网站显示,“2012年,盛大文学在影视等版权开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计售出版权作品近千余部,艾瑞报告显示,2011年根据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中,来自于盛大文学的原创作品最多”。这种有组织、有规模、系统化、标准化地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影改编的生产模式,既拓展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又适应了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化的最好诠释。电影改编还是网络文学走向主流文学,得以与传统的精英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助推力。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精英文化一直以其严肃的使命感、高雅的审美性牢牢占据着文化界的主流位置;与之相对应的大众文化则一直处于支流甚至是末流。“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大众概念都是精英的对立面,不管其定位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因为只要文化被强化其精神审美的一面,大众就难以摆脱非精神审美的拘牵,而被定位于较低的精神维度。”而在当下的消费时代里,文化早已走下神坛回归民间,成为了“狂欢式”的大众娱乐体验,具有大众化、日常化、娱乐化的审美特征。这种大众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较为纯粹的审美范式,瓦解了精英文化的权威地位,从而使文化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以早期的网络文学来看,由于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一般非专业作家出身,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熏陶和写作训练,因此他们的作品难免出现立意粗俗、语言鄙陋的状况;同时网络文学的消费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学品位低下;再加之网络文学市场的庞杂性,导致管理约束的困难,这几方面的原因共同使得网络文学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与传统的精英文学平起平坐。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文学市场的逐步规范,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文学性和审美性俱佳的网络文学作品涌现了出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就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后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如《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活着》等,都是由传统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然而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这除了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之外,与网络文学自觉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如《山楂树之恋》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两部网络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以其清新唯美的审美品格给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清风,展现了当下网络文学的较高水准。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主流文学与网络文学也打破了不相往来的格局,出现了主动交流的新局面。唐家三少、当年明月等著名网络作家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大奖也向网络文学敞开了大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在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为网络文学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由此可见,借助消费市场特别是电影市场的强大助推力,网络文学实现了与主流文学的握手,文坛出现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互动互补、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主流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应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为评判标准,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为电影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学资源。 三、网络文学与电影互动性消费展望 “拷贝盘上的世界和印刷文字中个人的梦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电影业自身也把自己的一切成就看成是导源于小说,这一点不无道理。电影的拷贝形态和剧本形态,都完完全全和书籍文化纠缠在一起。”因此,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离不开一个好故事、好剧本。尽管在消费时代,文学也成为一种消费商品,但同时它又不等同于普通的日常消费品。网络文学若想与电影继续“联姻”,就必须自觉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注重思想深度的挖掘,关注现实干预生活,构建一个健康的文学生态。只有做到这一点,网络文学才能在影视改编市场占据更多的份额。另一方面,电影在选择网络文学进行改编时,除了注重文学的审美性和思想性,也要充分考虑到电影创作的自身规律,选择易于改编的网络文学作品。路易斯•贾内梯在谈电影的文学改编时讲到:“一般认为,如果某个艺术作品在某种艺术形式中的成就较高,改编至另一形式的成绩就往往不如其原著。因此,《傲慢与偏见》虽被改编成电影多次,成就却都有限。而影史的杰作,如《假面》《公民凯恩》,几乎都不能改编成小说。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与电影媒介不同,其内容分别受其形式支配。”因此,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必须做出系统化的分析,如电影的文学性如何,角色的表达能否完全呈现,整部影片是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改编策略是忠于原著的“忠实改编”还是只保留原著意念的“松散改编”,这些都是改编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问题。综上所述,当下的网络文学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源头活水,反之电影市场又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助推力量,这是消费时代文化策略与商业策略共赢的结果。只有保持这种可持续、有活力的互动消费模式,才是网络文学与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和正确趋势。就此而言,网络文学与电影实现产业化合作,仍然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作者:张书娟 单位:浙江大学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资源融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探索 一、文学与电影相互改编的比较研究 (一)原著文本与改编电影的比较研究 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主要体现在电影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传统的电影改编强调对原著的忠实再现,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图像语言对文字语言的置换,这也是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之间的转化。改编过程中两种艺术内在的差异性更能引起大众舆论和文艺评论的关注。从写作学的角度来看,影视图像是对文学文本的二度创作。现如今,“电影改编不再是仅仅发挥其普及经典阐释文学原著的功能,也不再仅仅是选‘电影性和文学性的小说’或‘能够充分电影化的作品’来改编,它的外延与内涵都扩大了。”[1]新世纪的电影作品没有止步于再现原著,而是在改编过程中较多地突显编剧和导演的个性化解读及创作。例如张艺谋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影《陆犯焉识》,只选取了小说最后30页的内容。影片在叙事手法上是张艺谋式的,淡化情节和主题,长于场面的营造、情感的煽发、色调的渲染。因而使得改编后的影片留白较多,减少了必要的情节过渡、交待和发展,给观众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而小说《陆犯焉识》是通过主人公陆焉识在残酷的动荡岁月里的命运变迁,控诉了政治环境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歌颂了知识分子对于正直、良知、责任的坚守以及自由的追寻。改编后的影片,在情节上成了原著的删减版,在主题上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自由的追寻均被弱化,观众的聚焦点被转移到了时代变迁中爱情和亲情的思索上来。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影视剧改编成为大部分作家创作作品和扩大影响的潜在梦想,因而使得文学文本具备了鲜明的影视化特征。电影艺术镜头式的叙事语言、强烈感官刺激的象征符号、故事情节的强化等等都对当代文学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而言,电影改编是对原著作品的阐释和批评,它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接受和批评方式。因为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剧本写作、电影拍摄甚至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对原著所做的选择、删减、增加甚至变形都体现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批评方式。”[2]我国关于文学与电影的跨学科研究长期局限于原著文影视与舞台艺术本及其改编电影的相似与差异性的比较,这包含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比如李欧梵的《文学与电影改编》、张宗伟的《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魏韶华的《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等。学术界也有针对个体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的专题研究,比如《刘震云小说的影视化研究》《麦家小说影像化研究》《严歌苓小说与影视改编互动关系研究》等。总体说来,对小说与电影改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具体的文本细读、改编的理论研究以及改编差异性的原因分析等问题上似乎稍有欠缺。并且从研究对象出现的时间上来看,主要是集中在新世纪以前的小说文本与改编作品的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张爱玲的《色戒》、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麦家的《风声》等纷纷被搬上荧幕,其中不少是对文学原著再创造的精品。然而与此相关的研究在数量上较之新时期电影改编的研究要匮乏得多,研究观念和方法也较为陈旧,往往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文学与电影的结合与背离。今天,我们的研究应当从电影对文学的二度创作的角度出发,突破传统的文学文本与电影作品在主题、情节、结构、意义、风格等方面异同性的浅层比较,而应当深入挖掘改编的规律及美学意义、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及衡量改编成败得失的标准等等。我们既要关注新世纪以来具体的电影改编现象,也要注意抽象改编理论的探求,从而更好地指导电影改编实践。 (二)电影及其改编小说的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畅销小说改编成电影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热映的电影改编成小说这种反向发展的模式也逐渐盛行起来。如周杰伦为自编自导自演的两部电影撰写的同名小说《不能说的秘密》和《天台》。这种改编力求忠实于原著,不颠覆受众原有的观影印象,因而创作空间不大。根据电影改编小说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文学语言对影像语言的转换上。倘若小说的语言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便难以复原影片所营造的画面感和情绪感,往往沦为品质低劣、缺乏营养的“快餐文学”。小说《被偷走的那五年》的作者八月长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影视改编小说并不容易,“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电影中许多灵动的情节和细节落在纸上会失掉三分颜色,把具体的画面与声音转化为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这样的再创作其实相当吃力不讨好。”电影及其改编小说的比较研究,由于研究对象较少,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我们可以把电影改编小说纳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型创作现象中加以研究,比如可探讨电影改编小说的创作原理、叙事特点、改编质量的评价标准等等。 二、突破“改编式”研究套路的探索 除改编原著之外,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对于电影作品的创作灵感、主题内涵、叙述策略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尤其匮乏。因此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与新世纪电影的互动研究仍有进一步开拓发展的空间。 (一)非改编原著与电影的比较研究 即跨越性地比较电影改编原著之外的文本和电影在主题内涵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异同。这并非是基于感性认识、生硬地建立二者的联系,重点突出的是二者的借鉴和承继关系,从而实现不同艺术形式间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聚焦于新世纪电影的研究相当的匮乏。苏州大学章颜在2013年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中通过比较歌德的诗剧《浮士德》、黑泽明的名作《生之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讨了文学和电影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突破“改编式”研究套路的实践性探索,这对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探讨非原著文本与新世纪电影的交流互动给予了宝贵的启示。比如我们可以对小说《爸爸爸》与电影《杀生》进行比较研究。《杀生》的导演管虎在接受访谈时称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中的傻子形象(丙崽)乃是影片主人公牛结实的创作灵感来源,影片“也有寻求某种精神之根的意思”。[3]可见,影片与这部“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着强烈的思想共鸣。两者都继承了鲁迅国民性寻根的创作思维,既赞颂了包含于民间文化中的民族优良品质,又批判了潜藏于传统文化心理中的国民劣根性。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建构起新世纪电影作品与上个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沟通的桥梁,甚至可以上溯到鲁迅先生开创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影响至深的一个思想母题——批判和改造国民劣根性,使得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在建构健康的国民性,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方面找到了契合点。 (二)电影作品蕴含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的解读性研究 新世纪以来,不少导演为了寻找艺术创新的生长点,凭借文学化方式变革传统的电影语言。文学化思维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风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电影文学化的理解,我们可以不必肤浅地仅从改编的角度去挖掘文学在故事情节、主题内涵、人物性格等方面对电影产生的影响,还可以拓展性地探讨文学在创作思维、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电影的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段施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陈晓的《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以侯孝贤、朱天文合作为研究个案》,以长期跨界合作的导演侯孝贤和作家朱天文共有的艺术品味为出发点,总结两者艺术创作上的共性,比如张爱玲式的苍凉意境、故土乡愁情怀、社会边缘化视角、散文化的叙事风格等,进而探讨两者如何实现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的成功契合。新世纪以来,文学化的理念思维和表达方式,在贾樟柯、管虎、王小帅等的电影作品中,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符号,引起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如管虎电影作品中包蕴的鲁迅文学精神、寻根文学思潮等等。我们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电影作品深入细致地鉴赏研究,发掘其内蕴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思想、创作母题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叙述策略等文学性元素,从文学、文艺学以及比较文学的角度,可以充分地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对于电影艺术的阐释功能,同时也可以归纳出新世纪电影文学化的特色及规律,进而为新世纪电影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研究的电影作品的创作时间可由上个世纪拓展至新世纪,从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当下研究价值。研究的电影作品也可突破本土的局限,放眼全球电影市场,创造性地开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对于世界电影的艺术阐释功能,进而探讨人性、生存困境等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话题。 作者:寇嫒丽 单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的叙事性文学足迹探析 本文作者:王洁辉 单位:平顶山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在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这种“照搬式”的影视改编路径难以保持生命力和吸引力,而畅销小说的洛阳纸贵让影视创作者看到新的曙光。从《黑暗时代》《亚瑟王》的英雄传奇故事,到《布拉格之恋》的悖论式“眩晕”技法,再到《达•芬奇密码》的详略得当、跌宕起伏,电影改编从畅销小说中汲取灵感又勇于创新,迎来一个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时代。 电影的叙事性文学足迹:选材与详略 畅销小说的改编电影绝大多数是以故事为着眼点的,情节的推动、人物的设定是电影的核心,叙事性的特点使电影中的文学足迹较为明显。电影改编的关键环节集中在背景选材、详略取舍与叙事手法上。第一,文学选材要深厚、广泛,探索尽可能多的观众兴趣点,以便于激发电影创作灵感;第二,不可照搬原著,影视作品的时间有限,无法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因此情节安排要详略得当、去粗取精。 (一)取材广泛,视角集中 小说家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搜索中汲取灵感,对亚瑟王传奇的描写不断推陈出新,留下一部部巨著名篇,《亚瑟王之死》《国王牧歌》《仙后》《荒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亚瑟王国”。这个西方世界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不可避免地成为影视创作的取材源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部:1981年《黑暗时代》、1995年《第一骑士》、2001年《阿瓦隆迷雾》以及2004年公映的《亚瑟王》。《黑暗时代》是导演约翰•保曼的成名之作。这部作品较大程度忠于原著,完整的叙述了亚瑟王传奇的基本脉络,从亚瑟的出生、拔剑、称王,到一统天下、王国繁盛,直至背叛、乱伦和死亡。影片中人物众多,墨林、摩甘娜、兰斯洛特、桂尼维尔等都粉墨登场,且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由于叙事全面,情节安排上十分紧凑,圆桌骑士追寻圣杯等经典历险故事大多几笔带过,加之当时电影特效水平的限制,是电影看起来过于拖沓,更像是一部人物纪录片。亚瑟王传奇故事是博大、庞杂的,要把所有的情节融入两个小时的胶片中不切实际。《黑暗时代》做到了取材上的广泛着眼,但没有进行梳理和定位,细节表现不突出,疏于肤浅的叙事,而立意和文化内涵差强人意。 相比之下,杰瑞•查克导演1995年的作品《第一骑士》(又名《剑侠风流》)则截取了亚瑟王传奇的一个侧面,即圆桌骑士中勇士兰斯洛特对亚瑟王的忠诚和对王后桂尼维尔的爱情这个两难的抉择来展开情节。流浪剑客兰斯洛特从歹徒手中救下了出嫁途中的少女,风流剑客与妙龄少女一见钟情,为了陪在桂尼维尔的身边,骑士投在亚瑟王麾下默默守护,在一系列战争和吞并之后,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纵览全片,电影在小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中世纪浪漫主义创新,雄伟的城堡、碧绿的原野、英俊的骑士,视觉效果极佳。可以说,这部影片取材于亚瑟王传奇,但定位在圆桌骑士的爱情故事中,探讨忠诚于爱的矛盾和抉择,情节紧凑集中、叙事完整,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2001年上映的《阿瓦隆迷雾》根据著名魔幻女作家玛莉恩•布托德蕾从女性角度改写的传说改编而成,女性主义足迹十分明显。影片故事自始至终是一个悲剧,背景设定为古老宗教的没落之时,虔诚的皇后桂尼维尔,野心勃勃的摩高丝,湖夫人薇薇安以及阿瓦隆最后的祭司摩根,在王国没落之时讲述一曲史诗般的传奇,姐弟乱伦、三角关系、父子相残等剧情残酷上演。亚瑟王传奇演化成为宗教斗争的产物,亚瑟王也丧失了领袖的睿智与英勇,沦为周旋于诸多女性之间的牺牲品。当一切复归于沉寂,茫茫原野中传来基督教堂沉郁的钟声,迷雾最终笼罩了阿瓦隆上空。这部影片的视角定位于亚瑟王背后的几个女性人物,以女性的视角展开情节,细腻且平静,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却内里波涛汹涌,可谓取材定位独树一帜。四部影片中最为出名的要数2004年公映的大片《亚瑟王》,它一改《阿瓦隆迷雾》的颓废与无奈,亚瑟王重新恢复了骑士领袖的英勇与果敢。他成功地把互相仇杀的部落统一起来,带领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的胜利。电影还原了当时的历史,以亚瑟王的统一之路为视角,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情节,战争场面宏伟,骑士、将军刻画英勇伟岸,是一部较为成功的英雄主义战争史诗作品。影视改编在取材时要完整、广泛,但定位视角时要注意取舍与偏颇,应当选取一个核心点展开情节,设定饱满的人物形象,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电影毕竟与小说不同,它应该是精炼的、集中的。 (二)详略得当,张弛有度 《达•芬奇密码》(TheDaVinciCode)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部悬疑小说,一经面市就横扫美国各大畅销书榜,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纪录。在叙事话语上,作者采用简洁、紧凑的语言,特充满悬念的设置故事情节,展开叙述。此外,书中大量使用了文字游戏、字谜游戏和密码游戏,把峋山隐修会、达•芬奇、牛顿等特定历史人物和故事重新解读,内容丰富,文化深厚。电影《达•芬奇密码》在进行改编创作时保留了原著的悬疑特质,紧凑情节,选取最贴近“追凶寻宝”主题的边线展开叙述,以时间的直线顺序发展为主导来组织叙事。影片安排详略得当,事态从点到面渐次发展,整个故事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因果式线形结构在影片中发挥到了极致,利用制造悬念、设置圈套等叙述技巧,强调对信息的藏与露、铺垫与照应,极大增强了本文中难以表达的结构叙事张力,紧紧抓住观众的情绪和脉搏。小说的情节特别是解谜过程十分复杂,全部融入电影如处理不当会显得枯燥、晦涩,导演在把握精髓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环节,以紧凑影片节奏。例如,片中删去了兰登与索菲在卢浮宫逃跑前与巡逻警察斗智斗勇的较量情节,还有假装去撒骨灰等,使影片的关注点集中于谜题的发现与破解之间,为主要情节留有余地。又如,出于发行和票房的考虑,影片对宗教问题没有过多的争论和阐述,对达•芬奇的生平、画作《岩间圣母》的描述都没有出现,对圣婚也只是在影片结尾时出现很少的镜头,回避态度十分明显。笔者认为,这种详略得当的选取是十分必要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部危机重重的悬疑侦破故事,这也是影片受众范围广泛的基础,过多的宗教描写难免喧宾夺主,使影片流于小众的宗教主题电影。 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 影视创作者要承认和利用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观众难免会将改编电影与原著相对比,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来比照,创作者不要一味地剥离或靠近,而应结合语言性与画面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艺术特性和连接点。法国后结构主义学者克里斯蒂娃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最先提出了“互文性”概念:“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它必须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毫无疑问,文学与电影也具有很强的互文性特征,不能割裂开来,特别是在影视改编中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叙事。前者通过文字叙事,而后者借助镜头叙事。两者的艺术元素是相互交织的,文学具有电影的空间视觉性,要通过想象实现;电影具有文学的时间流逝性,要通过活动的视觉画面来表现。 以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电影作品《布拉格之春》为例,两者在叙事上具有共同性,而策略上却各有所长。《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有叙事者存在,“我”在小说第一句提出“永恒轮回”的哲学命题,旨在为小说中的人物托马斯设置一个规定情境,即关于轻与重的存在编码。而导演考夫曼在长篇的哲学理论中提炼出了电影主题,选择用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长跑为主线,由表及里为观众展现轻与重的哲学命题。与小说的单线叙述不同,影片分为五个阶段展开情节:小镇初遇、感情插曲、布拉格政变、流亡瑞士、回归田园。 或许有人认为,影片《布拉格之恋》只是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一小部分,但正是这一段影像,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镜子一样触手可及又凉气袭人,外化了小说深奥的哲学逻辑,使叙事更加通俗、生动。立足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我们能更好地解读影片的文学足迹,创作最佳的剧本,实现更高的电影艺术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评定体系 摘要:分析近3年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为提高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资料、大学生4级英语(GET4)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2007年海南省临床医师参加全国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和综合理论考试通过情况:海医学生与外院学生比较,2007年有统计学意义,海医学生的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下降最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外院学生的技能孝试及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均呈下降趋势.也以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下降最明显,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6-2008届临床本科毕业生大学生4级英语(CET4)累计通过率分别为50.0%、62.1%和5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升研率分别为20.0%、60.7%、61.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客观质量稳定。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客观质量;数据收集 不少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评定体系,以便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黄海溶等.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分析277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考试考核是质量评定体系中最主要的方法,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客观及主观两大类型,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等。比如我国一年一度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的考试,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及大学生英语考试等就是一种OSCE。本文以客观考试考核办法分析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调杏对象200 6、200 7、2008届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及其相关部门;2006年、2007年海南省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的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及其他医学院校毕业生。 1.2调查方法调查的主要方法为:(1)收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全国大学生4级英语考试通过情况、升研情况;(2)收集省医学会2006~2007年全省医师资格考试结果。 1.3统计学处理对上述资料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检验。 2结果 200 6、2007年海南省临床医师参加全国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和综合理论考试通过情况:海医学生技能考试通过率分别是87.9%、84.3%,综合理论考核通过率分别是53.7%、39.O%;外院学生技能考试通过率分别是83.3%、72.3%,综合理论考核通过率分别是47.5%、30.2%。海医学生与外院学生比较,2006年理论考试、技能考试通过率均无显着性差异;2007年有统计学意义,理论考试通过率P=0.001,技能考试通过率P=0.000。海医学生的技能考试及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均旱下降趋势,以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下降最明显,技能考试通过率下降无显着性差异,理论考试通过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院学生的技能考试及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均呈下降趋势,也以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下降最明显,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理论考试通过率P=0.000,技能考试通过率P=0.006。2006-2008届临床本科毕、大学生4级英语(CET4)累计通过率分别为50.0%、62.1%和5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升研率分别为20.0%、60.7%、61.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讨论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毕业生质量最重要、最直接、最客观的反应。从指标中发现200 6、2007年两年海医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技能考试、理论考试)通过率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于我省外院学生的通过率,但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均以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下降较明显,同时综合理论考试通过率明显低于技能考试通过率。原因可能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由国家统一命题,技能部分由各地考官实施考试并评卷(标准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综合理论部分由计算机实施,基本排除考试与评卷的主观性。用人单位也建议学校加强学生医师资格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相关内容方面的教学和培训,特别是要加强理论方面的教学,提高考试通过率。 升研率是一个反应学校参考的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指标。2006~2008届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参加国家硕士研究生考试分别是5.6%、21.0%、22.1%,升研率分别为20.O%、60.7%、61.5%。这表明2005年国家本科生教育教学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报考研究生及升研率。2008届毕业生考研率真实地反映了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就业、再继续深造的思想情况及其综合素质,其升研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我校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深受高校研究生导师的欢迎。新晨 近3年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全国 大学生4级英语考试结果基本稳定,通过率在50.0%以上,但没能达到学校的预期目标。上述客观指标反映海南医学院近3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质量稳定,并得到社会的好评。 本科毕业论文: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现代汉语方向论文写作导引 本科生学位论文应该建立基本的问题意识和规范意识。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写作伊始阶段论题的选定方面;规范意识,主要贯穿在确立好写作论题之后的整个写作过程之中。以上两种意识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但在本科学位论文中却极为稀缺,直接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有系统加以指导的必要。 一、如何确立现代汉语方向论文的选题 (一)明确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确立选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本科生中有不少同学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缺乏必要的常识,类似“写论文是为了梳理学过的知识”之类糊涂认识在学生中还比较普遍,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学位论文的写作不是单纯地消费知识,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解决值得解决和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要确保选题有价值。 (二)现代汉语学位论文应避免的选题方式 由于语言观念和本学科学科体系的制约,和对教科书的盲信盲从,一般同学在确立论题、进行写作时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 1.填充式 这种研究是理论先行,完全把书本上的知识引述到论文之中搭建框架,仅仅把书本上的例子更换一下。如“分析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手段”的某篇论文,分成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几部分,把自己搜集到的零零散散的例子,分别填入到几种修辞格之下,就没有了下文。这样的选题和研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也没有提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只是为原有理论又背了一次书,毫无价值可言。 2.综括式 把学术界各个学者对某语言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这样的选题和研究对于造诣较深的学者来说是有可能在总括的基础上补充、丰富和发展既有研究成果的,但对于知识体系不完整、理论水平欠缺、研究经验不足的初级研究者来说,是没有能力提出新见解的。不建议学生选择此类选题做研究。 3.纸上谈兵式 这种选题是对于自己不熟悉领域的问题,进行硬性的研究。如某篇学生的论文,研究“两大应用领域对于汉语语法研究提出的挑战”——两大应用领域分别是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而写论文的学生既缺乏有关汉语信息处理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研究,也没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超越自身能力进行的研究,绝不会有什么新意,甚至极易让人产生粘贴抄袭的联想。 4.断章取义式 这种选题在语言学界较为常见,它是对语言进行零部件式的研究,把活的语言拆解为僵词死字,罔顾语言整体、语言本身的特点、使用语言的人以及语言背后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因素。如歧义研究,就片面夸大了语言中歧义出现的频率,忽视了语言使用的语境。选题的缺陷实质上反应了选题者观念上的欠缺。比如,学术界中提倡汉语也应像西文那样进行分词连写的主张,就是忽略了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是不可取的。 (三)确立恰当的有价值的现代汉语论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作为论文指导教师,需要向学生澄清本学科及相应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域,使其摆脱对教科书的完全依赖和盲信。观念上的更新才有可能带来研究上的突破。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来选题都可以体现现代汉语本科学位论文的价值。 第一,从语言生活和语言现象出发。 让语言研究走进语言生活,让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回到语言本身做原初性、常识性的全面思考。比如,可以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寻找研究的课题。笔者曾经指导同学考察曲阜街头用字和曲阜街道名称,分别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这类报告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对表面现象做记录,还要做深层次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还可以在各种文体或媒体中寻找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来研究,如可以分析作家汪曾祺优雅的小说语言;可以通过分析古代文学名着中的人物对话,从而寻找到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资源;通过对比分析古代章回小说和现代白话小说中的描写性语言,梳理汉语的继承与变异、总结出汉语表达区别于西方语言的一些特点;可以把报纸中的某专业标题做为分析对象,揭示出标题语言的共性和特殊专业类标题的个性;可以通过法律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对比,揭示出不同语体风格的特点和各自的规定性,等等。 作为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比如,分析某社区的商业牌匾雷同化、庸俗化命名方式,揭示致因;假大空套语言现象、暴力语言、詈语等都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从语言学科建设出发。 现代汉语学科相对成型,但离真正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反思学科范式结构的缺陷十分有必要。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在这方面选题,比如,从思考语言问题本身开始,反思整个语言学研究的缺陷。也可以从其他领域的学者论着中寻找语言学的宝贵价值,比如,陈寅恪论着中包含的语言学思想就很有重视的价值。一些语言现象本身包含的语用意义也值得深入挖掘,揭示语言现象的同时,寻找到以前未曾发现的语言学理论,这需要超越结构主义静态语言观。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同学在确定选题时,习惯于跟着时尚走,热衷于分析网络语言,并且常常止于泛泛而谈,把别人总结过的问题重新炒作一遍,提不出自己的新见解,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语言学论文的写作,大都需要在占据翔实而充分的语料基础上进行,而网络语言尚需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优胜劣汰的自然发展过程,由于稳定性不够,研究的结果往往难以令人信服。事实上,生活有多么辽阔、社会有多么复杂,语言生活和语言现象就有多么丰富多样,与之相应的汉语言研究就有多么广阔的可作为的天地。保持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敏锐性,就会在各种文本经典中寻找到更有意义的诸多研究对象。 论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查找资料了。已经确立好的论题也可能会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加以变动,如果写作时间充足的话,这对于写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写作初期如果“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就先把精力放在资料搜寻之中,在资料无限链接到达一定积累量时,新的选题伴随着新的思路就产生了。 二、资料的查找和利用 现代汉语学位论文的资料分两类:文献性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性资料。 文献性资料是指跟论文所要研究的语言现象有关的语料。语料是多种多样的,语料的来源决定于不同 的写作目的。如果是研究身边的语言生活,就要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比如,调查某城市的用字情况、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城市街道和牌匾的命名情况等等,这些均须写作者做周密细致的调研。如果目的是研究一种语言现象,而又没有固定的语料,那就需要研究者自己有足够的判断能力,确定一个最有意义的范围,搜集其中的例子,然后加以分析研究。 有时语料过多不便于全面分析,则可以截取部分代表性语料做相对封闭的分析。搜集语料时,可以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数据库充分利用起来。 研究性资料是指就某专题而进行的研究性论着,包括已出版的着作和已发表的论文。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类。电子版查找渠道:从校园网点击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电子图书馆,然后进入中国知网的免费资源,用“关键词”或“主题”搜索并下载所需要的资料。用传统纸质方式查资料的话,可以去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借阅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查找利用每一期的篇目。 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切记:只要是对于自己的论题有所帮助的资料,都要记下详细信息,诸如文章的作者、文章的标题,登载杂志的名称、卷期、页码等,以便后来在文章中真正使用过相应资料之后,完整地附录到参考文献部分。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提供方便,也是必须遵循的学术规范。 三、论文在材料、方法运用和论证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大题小做、小题小做、小题大做,这是写学术论文的三个不同的路径与方法,对于同学们来说,第一种最好不选,因题目太大,无法驾驭,易陷入空泛;第二种选题本身不是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客观或主观等方面情况的制约而没有办法深化研究;第三种应该属于最好的选择。 小题大做即以小见大,需要超越语言表层结构形式的迷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心理、审美等因素,有些语言研究还可能涉及到语言本身的一些规律或机制,由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做基础。比如,对偶之所以自古以来深受汉民族喜爱,既有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做必要条件,又有语言形式背后潜藏的哲学意蕴起作用——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论文的分析论证要建立在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全面、细致、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基础之上,揭示特定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或“那些个”研究对象的本质,切忌理论或观念先行,否则就会模糊甚至异化研究对象。对于自己所分析的语言对象,不仅仅需要进行形式上的描写,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更需要进一步作阐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为了语言而研究语言,而应该把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把与语言直接相关的人,以及与人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思维、心理等要素都要考虑进来。针对特定语料而进行的语言学研究应属于语言考古学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法,在语料中发现问题,找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总结出规律或得出结论。 确切地说,语言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作出恰当的合理的解释。选择语言对象或语料时不应为了验证某假设的理论只择取对于结论有利和有用的对象或语料,而舍弃对于此理论没有用或恰好证伪此理论的语言材料。新材料就意味着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就要从新角度、使用新方法新理论来作出解释。显然,语言学内部的方法与理论是远远不能解释和解决所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语言学界,到哲学、社会学、史学界去学习和借鉴。如果把研究的方法始终局限于“假设——演绎法”,语言学研究就会始终停留在主观验证阶段,走不出科学主义的盲区。要改变以往结构主义的研究定势,就要根据更多的现象、材料和事实,注重以前被忽视的问题,采用新角度,利用新方法,总结出新规律,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结论。这样的研究多起来,我们离语言的本质才越近。通过指导本科生学写现代汉语学术论文,让他们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就掌握恰当而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现代汉语论文指导示例 (一)示例1 2012年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本科论文《语言特点及语言价值观分析》(作者:高歌) 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写作均体现出创新意识。初稿在内容的分析和逻辑结构安排方面还稍显粗糙,在进一步仔细分析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在经过对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理论和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内蕴语言形式”的实质消化之后,对于课本语言特点的概括更加到位,对语言形式负载的价值观的解释深化了,全文的逻辑关系也加强了。 论文视野开阔,结构清晰,分析到位,语言精准。兼具双重意义:既超越了狭隘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对于建构由语言表层形式上升到语言内蕴形式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提供了参照意义;又揭示出了语文课本文质结合的特质和规律,对于当下语文课本乃至教育改革提供了价值观方面的支撑。将多重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本身又兼具多种价值的论文是不多见的。 (二)示例2 2011年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本科论文《曲阜街头用字的调查与思考》(作者:秦鹏) 这篇论文的初稿思路很开阔,非常难得,体现了作者深层次的一些思考和作者寄予这篇论文的重大责任意识,也因此,文章显得很“沉重”,把过多的问题都夹杂了进来,有些论述离了题,个别地方有过度阐释的表现。提出的修改意见是:文章主旨应始终紧紧围绕社会用字问题,在列举出问题之后寻找汉字使用混乱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论文/:请记住我站域名/从选题、调查到修改、定稿历时一年多,其间经十数次修改,整体框架和思路相比初稿都有很大改观,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学术论文。作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体现出的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尤其值得肯定。 此类论文的成功首先建立在翔实而可靠的调查基础之上,但又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有进一步的深入精准的分析,全文逻辑思维缜密,创新意识突出,理论与实践意义兼具。既可以对语言学界纠正以往语言政策性失误提供一定的借鉴,又可以对历史文化名城曲阜的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形象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示例3 2008年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本科论文《赵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话语初探》(作者:吴金霞) 此篇论文原来的题目是《赵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语言初探》,论文基本框定在小品幽默语言手段层面作探讨,无法做深层次的挖掘。其最初思路有两个基本缺陷或误区需要纠正: 第一,仅分析幽默语言手段;第二,将赵本山视为农民的代言人。 笔者针对论文论域过于狭窄的问题,将标题中的“语言”一词,修改为“话语”。标题表面的一字之改,即将论域扩大到了语言的内涵层面,为进一步深化主题提供了便利。在此,对于“话语”这一概念,我们突破了静态的结构主义的局限性,而是将其视为外在形式 结构与内蕴价值意义结构相统一的整体。全文因此增强了逻辑联系,前后两大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修改之后,论述的信度、深度和对事物复杂性的把握都具备了。通过对白云黑土系列小品中独特话语手段和语言本身现实意义的分析,比较中肯地评价了赵本山小品对农民话语权的表达所做出的努力,并深层次地分析了这种努力存在的局限性,揭示出在当前社会语境下农民表达话语只是对主流话语的一种皈依。 (四)示例4 【学生初稿提纲】 《浅析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话剧小品中的反向应用》 提纲: 1.对话剧小品进行概念界定;简略介绍其发展历程;说明对其进行语言学角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2.界定语用和言语交际行为的概念;阐述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理论的内容;进而提出有关话剧小品中的言语交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即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话剧小品中是反向应用的。结合具体的例子论证主题观点,并分析说明其反向应用的各种具体方式: (1)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 (2)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违反礼貌原则 (3)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使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二者发生冲突 分析话剧小品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例子及方式来说明论证。 3.得出结论:在话剧小品中作者常通过反向应用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方法来进行创作。 【笔者意见】 我们要分析的是具体的语言对象,对于这个对象,我们不能在分析之前就“观念先行”,就已经套好了理论,那样做的话,最后你分析的那个语言对象只能是装在那个或那些个理论套子里的东西,它应该是什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了。 如果是我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我会改为“话剧小品中的反向会话(或对话)”。要具体分析以下问题:哪些会话或对话故意违反了常规?用什么方式违反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故意?这种故意对于话剧小品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究竟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其中,可以用你学的那些语言和语用学理论来解释。但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要解释这一系列问题,那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其解释力是极其有限的。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反证你的思路是有缺陷的了。所以,应该运用你所掌握的理论——不仅仅限于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我们的研究对象,而不应被语言学中有限的理论彻底控制,把研究对象装入理论的框架之中,让理论异化了我们所要研究的语言对象。我们应解决和解释的问题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等问题。 (五)示例5 【学生咨询】我最近看到一本谈修辞新格的书,不知可否把书中提出来的几种新修辞格作为研究对象?如果这些新修辞格不值得分析的话,那我能否继续修改以前你指导过的那篇论文? 【笔者意见】 你提到的谈论修辞新格的论着,我看过。那本书对于修辞格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狭隘的分类描写的低级阶段,尚未把修辞格当成一种真正的语言现象去关注和解释,没有揭示出特定修辞格的本质属性来。分类的无限扩展背后对应的是认知的肤浅。如果进行分析的话,主要反思修辞研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存在这些缺陷的原因是什么。 你先前那篇论文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的结果,这点难能可贵,如果说你的那篇论文理论性不足,算是它本身的不完善之处的话,比起更多人所惯用的生搬硬套理论类的文章来,我倒以为这也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还想继续加工你原来的论文,涉及到的修辞问题也不要受那些修辞学教科书的影响,倒是可以进一步挖掘你分析的那些“解构”现象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原因在起作用,以及语言本身为这种“解构”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和基础。这种“解构”手法形成一定阵势的话,或许“解构”本身就是语言发展的一种正常方式呢 本科毕业论文: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作为文科教师,特别是语文与历史教师在教课的同时,我觉得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纲的要求。文科的知识网络都是一套连贯性的整体,知识点必须全面,在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整体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大纲要求知识点的熟记,这样,所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才能被学生记得牢靠。 记忆文科知识,也像折筷子一样,一双筷子容易折断,但是一整把筷子就很难被折断。这个道理应用到知识的识记方面也是这样,一个知识点也许暂时可以被学生记住,但是不出多长时间就会随着知识的遗忘规律忘却!零散的知识点就相当于一双筷子,而知识面的整体记忆则相当于将多个筷子集中成把,知识的连带性就强,知识点连接紧密、强记于心,便很难被遗忘。 所以,用这种方法记忆历史知识,一旦牢记,即使若干年不复习,也不会被遗忘。 因为历史知识都是处在一个历史整体中的,我们要考试的大纲知识也在这个整体中,一旦识记住了知识整体,把准知识整体的脉络,再去记大纲要求的零散知识,就相当于拿折断一把筷子的劲儿去折一双筷子,简直游刃有余。 好的历史教师会指引学生先学习知识整体,再将这整体中的单个知识点个个击破。 很多的文科生会有这样的学习体会。那就是,我们学习了四五年的历史了,可是对于家乡的历史却仍不了解。只记得大纲上要求我们这样记忆,这样的历史知识,终归是从书本上来的,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有的还很抽象,所以学起来会索然无味儿,所以,很多文科生的历史,从书本上来,最终又回到书本中去,只是应付应付考试,于生活无益,过后便不会形成历史知识在脑中的条件反射,学不学它,之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改变,于是乎历史学便像书柜上的花瓶一样,美观而不实用了… … 其实,历史学并不是不实用,而是我们并没有学到其中的精髓。历史本就是一门十分智慧的学问。只是应试教育将历史学刻板化了!刻板化的应试教育,不仅麻木了学生,更麻木了历史教育、历史教师。 为了考试而背记的历史知识,永远没有用处,只怕一参加工作便彻底忘却了上学时所记忆的知识点,更别提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了。多数教师只是为了应试而让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这种知识除下拿来应考,别无它用,也不会被学生记忆的时间太长,更与社会实践无益,多显得有些浪费我们的脑细胞。 多数文科生学完历史学后,知道的全是些夸夸其谈的大历史观,至于说自己家族的历史,甚至于自己所在县、所在省的历史着实也没有学清楚,恰恰相反的是,这些历史恰恰离我们实际生活最近。这些离我们实际生活最近的有用的、有启发意义的历史,别说学生不清楚,恐怕教历史的老师也不尽然全知。给学生一瓢水的前提是自己得拥有一桶水,教育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必须在学生心中形成整体思考,整体记忆,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明晰并对一个历史知识点记忆深刻,就必须用一系列的历史知识去诠释这个知识,只有教师懂得的多一些,学生了解过去的眼光才能更深邃些。如果让学生强行记忆的历史知识,离他(她)们的生活很远,那又怎么让历史学深入到学生心中并应用到学生生活领域?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学习历史的那段岁月,我们只记得二战时,日本在1931年开始侵华,1937年全面侵华,至于说日本人哪天打到了我们的家乡,我在当时就很疑惑,老师只是整天让我们死记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过去。我承认当时我们记忆的所有日军侵华史都必识、必记,但是我们恐怕更想了解的还是自己生长的、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这片热土上的历史。学了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历史,也许不能当饭吃,但是在高中、大学毕业后,我们至少可以将这段历史作为故事,讲给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孙子,不至于让以后我们的儿孙们问到故去的一切时,哑口无言,让我们这些上过大学的爷爷、奶奶情何以堪? 我觉得,地区级别的历史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本土历史熟练掌握,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放眼世界,从全国大的历史背景下熟记自己本土的历史,在知晓自己本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整体掌握历史知识、熟记大纲考试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将历史知识记得牢靠。然后,以己所学,去教会学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的历史价值观念。 如果仅仅将历史知识当成无趣的学习内容、只是将其当作应考的条目去死记硬背,即便是当时背记得滚瓜烂熟,终也不会形成长久记忆,因为这知识只是一个孤立的条目,没有形成知识整体记忆的链锁。这样的知识在应试结束没多久就会被忘却,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记不住,更谈何拿这些知识去创新、去影响生活改变生活,更谈何拿这些知识启迪智慧、开拓未来?于是乎,历史就这样变成了书柜上被作为摆设的花瓶,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本科毕业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有助于提高环境工程本科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环境工程学科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于1999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经过10余年发展,该专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暴露出一些问题,使毕业设计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成为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的毕业设计题目通常由指导教师确定,指导教师的水平将严重影响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由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师为年轻的硕士、博士,参加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因此给学生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多为模拟设计,如模拟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废气处理工艺的设计等。此类题目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但与真题真做差距较大。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多简单套用国家规范、标准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设计方案的确定、工艺参数的选择等都比较随意,未能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选择,导致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毕业设计形式雷同,没有特色。 1.2 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指导环节薄弱 指导教师在指导多名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承担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致使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程实践经验或科学研究经验,而近年来许多硕士、博士未经过工程实践锻炼和系统的岗前培训,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一线教学岗位,缺少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在选题、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不足,影响其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1.3 学生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第8学期前3周为毕业实习,接下来是为期14周的毕业设计,而这一阶段是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时期。目前,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双向选择,竞争激烈。对于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就业问题,而导致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同时指导教师也为学生求职着想,放宽对学生的要求,降低毕业设计难度。而对于已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若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与专业相差较远,则认为毕业设计不太重要,进而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另外,有些学生根据多年来无论毕业设计质量高低最后都能通过的现象,想当然地认为“毕业设计不卡人”,从而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消极,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4 毕业设计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学校和学院近年来针对毕业设计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题目质量把关不严。学院虽然有毕业设计题目审查一关,但由于各种原因,力度不够,未能起到把关的作用。(2)对毕业设计检查效果不佳。据学校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对毕业设计要进行初期、中期检查,相关要求也较为严格,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检查未按规定进行或虽进行了检查,但未做好检查情况的反馈工作,导致检查“走过场”,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3)在毕业设计评审及成绩评定环节把关不严,不论设计质量高低,均可参加答辩,同时对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比较宽松,多年来不及格率基本为零,形成了毕业设计无论质量高低均能通过的现象。 2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毕业设计题目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保证毕业设计题目质量,在选题方式上,由指导教师“闭门编题”的传统做法逐渐改变为到设计院或相关企业寻找课题,在实践中选择课题[1]。毕业设计题目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要切合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如某化工厂的废水或废气治理课题、某水泥厂的噪声控制课题、某小区的固体废物治理课题等。同时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全面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学院通过毕业设计督导组加强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查工作,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将不允许开题。 2.2 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为了避免学生因求职而对毕业设计质量的不重视,可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为此,我校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总体思想是专业课程前移,在第7学期的前8周仅安排少量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利用第7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工作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由于在第7学期和假期已进行了部分毕业设计工作,因此学生在求职比较忙碌的第8学期,也能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保证质量。 2.3 加强质量监督,完善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实行以指导教师全面负责的指导教师负责制[2]。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督促,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学生能够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院成立毕业设计督导组负责毕业设计的检查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3]。通过不定期检查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毕业设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 决问题,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定期检查主要分为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中期检查通常安排在毕业设计的第7周,主要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质量以及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通常安排在答辩前1~2周,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毕业设计质量,若质量较差,将不允许参加正常答辩。 2.4 严格答辩程序,避免走过场 成立以专业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督导组为主体的答辩委员会,负责整个答辩过程。答辩过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答辩委员会通过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确定学生的答辩资格。对没有完成毕业设计或完成的毕业设计质量较差,将不允许其参加答辩。第二个环节是在答辩过程中,除考查学生对本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考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未能达到毕业设计要求,答辩不及格的学生,不予通过,要求其重修毕业设计,并重新答辩。同时为督促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学院组织低年级的本专业学生参加旁听,以利于低年级学生熟悉答辩流程,同时毕业设计不予通过的真实例子可也促进低年级学生认真学习,树立良好的风气。 2.5 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指导环节 毕业设计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4]。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须要求教师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导师团队,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5]。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系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并组织青年教师到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等单位进行培训学习或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和研究经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提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6]。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完整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分析了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选题、强化指导、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过程管理等应对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可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本科毕业论文: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关键问题探讨 摘要: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本文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和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等关键环节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作者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 2 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应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科研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3 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三座标工业机械手的设计”,“防伪矿泉水瓶盖的设计”,“自动门plc控制系统设计”,“适合于电感的微点焊系统研制”等新颖又结合科研实际的课题,尽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结果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2) 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例如“微细特种加工中心”试验样机在我们教研室已经搭建好,“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超声抛光装置”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3) 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声学,机械振动学,电力电子学,数电,模电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驱动电路等不同部分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分工合作,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 落实开题环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和探索出适用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可借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新增开题环节,以强化学生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科学实验与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论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能力。 (1)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明确思路以坚定论文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 在开题会之前,每个学生按规范书写了开题报告。学生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选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内容10分钟。评审小组根据学生自述和选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论文设计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论文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 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 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定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 结论 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科学选题,严把选题关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工作是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作者简介:唐勇军(1975.10),男,湖南邵阳人,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工学博士。 本科毕业论文:国贸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 摘要: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助于培养能满足中国外贸转型升级需求的外贸人才。因此,分析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探讨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四条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在国内商务成本上升和国际需求不旺的双重制约下,中国外贸正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挑战,亟待转型升级。外贸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国贸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独立思考品质,以及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乃至沦为“鸡肋”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失望之极的教师甚至建议取消毕业论文。本文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会导致本科生失去培养自身能力的宝贵机会,恐为不妥;我们应该着眼于改进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以使其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预期目标。本文拟阐述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提高论文质量的解决方案。 一、常见的质量问题 1.选题不当。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刘国华和张伟东,2014;田洪和陈绍友,2014)。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和写作效率。选题的本质是提出有价值的、有趣的研究问题。然而,不少学生因为忽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或者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张煜,2011)而出现盲目确定题目的现象。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陈旧。全球经贸环境日新月异,国内政策导向也时有调整,这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话题。但是,一些学生对经贸实践的最新变化知之甚少,以至于他们选题时高度依赖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譬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我们认为,除非有新的切入点、新的研究方法或者他人未能提供的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证据,这类陈旧的课题都不应作为选题对象。这是因为陈旧的话题不仅无法引起教师甚至学生本人的兴趣,而且容易使得写作陷入低水平重复、缺乏研究价值的困境之中。第二,选题过大。有些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涵盖面过广。他们误认为选题越大,写作难度就越低,而且论文越有价值,殊不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有学生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为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政策、进入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多项课题,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在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中把这个宏大的议题讲清楚的。第三,选题过难。部分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对研究方法掌握程度,一味地去选择吸引眼球但很难写的问题去研究。譬如,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单向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各界都非常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于是,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就专门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个话题虽然有重大意义,但它显然超出了本科生的写作能力。第四,选题偏离专业领域。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的考虑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2.论证不充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展开就是显示作者的思路有无逻辑性的过程。学生们在论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一些关键论点缺乏来自文献或数据或案例的有力支撑,表现为:论据与论点无关或相关性不强、堆砌资料、数据陈旧、论据本身不可靠。第二,违反形式逻辑,表现为分类错误、层次不清、结构紊乱等问题。3.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虽不要求公开发表,但它作为学术成果必须满足学术规范的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常见问题包括:第一,论文写作东拼西凑,大段复制粘贴他人论文(王丽娟,2010),导致重复率过高甚至涉嫌抄袭。第二,引用不规范,突出体现为照搬他人观点而不做必要的说明。 二、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角度。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当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科研素养及写作能力欠缺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欠佳的直接原因。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在现行体制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对学生就业、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逄玉媚,2009),甚至也不影响学生毕业。鉴于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本科论文的写作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敷衍和拖沓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倾向于接受知识的灌输而缺乏探索意识。在选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确定的选题毫无新意,有些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供的议题,还有些学生在几乎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向教师报送若干选题让教师做“选择题”。最后,科研基本素质不过关。我国高等教育在形式上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柯颖,2008),这导致不少原本不符合相应升学资格的学生被高校录取,客观上降低了生源质量。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存在欠缺,并且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计量经济学知识,这导致他们在论文写作时往往是有心无力。2.教师角度。由于本科生都是第一次写毕业论文,他们对论文写作流程、技巧及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故而教师构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应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但是,指导教师的主体地位常常未能有效发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师资匮乏(乔军和孟庆玲,2011)。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目前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已有600所左右。扩招导致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加了,某些学校的教师每年人均指导学生数多达20—30人。并且,教师还承担着其他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艰巨的科研任务,这使得他们难以抽出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深入、有很强针对性的指导。其二,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邵维加和黄建荣,2010)。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王保国,2013),不能在选题到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其三,极少数教师存在能力不足问题。有些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且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他们不仅缺乏选题的方向感,而且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储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也就如天方夜谭。3.教学管理角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要保障(王保国,2013),然而大多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本科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亟待完善。优秀本科论文的作者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而论文写得不好的学生也不会受到诸如延期毕业之类的惩罚。二是针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所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在指导过程中能否尽职尽责,这些因素都影响不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更不会影响到教师的物质报酬。三是部分院校过于强调过程控制。它们引入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系统,对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都机械地设置时间节点。这种做法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前提,即假定论文构思和写作可以像产品生产过程一样精确地控制时间和流程;并且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灵活安排时间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不仅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导致论文写作方式的僵化。 三、提高论文质量的对策 1.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考试(刘宝欣,2007),因此我们必须从本科教育全过程来考虑,通过各个阶段课程的有机设计和科研项目的历练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首先,合理设计有关课程,并提高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理论储备,而且要突出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配套软件的重要性。其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实践动态。再次,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和数据收集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等数据库来查阅理论文献,而且要传授给学生查询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以及各国各地政府统计数据的方法。最后,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造机会。要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创新创业类课题,支持他们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接,为学生发表优秀成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2.确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的“三方”评价体系,但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粗略,以至于教师主要靠印象主观地给出分数。为避免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引入更加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标准。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含一级指标,还应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时伟,2010)。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应具备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教师工作负荷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设置关于指导教师的甄选标准。责任心不强、科研能力薄弱的教师不应被选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并且指导教师队伍要进行动态调整。另外,学校和院系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并支持教师接受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资助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学术会议。4.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在激励机制方面,可行的做法包括:给优秀毕业论文的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优先授予他们“优秀毕业生”称号,并且支持优秀论文的公开发表。在约束机制方面,可考虑的做法包括:(1)质量差的论文在答辩前外审,外审不过关即取消答辩资格;(2)对于在第一轮答辩中评价差的论文,其作者要参加学院的2次答辩;(3)对于取得保研资格的同学,如其毕业论文成绩低于一定标准,则取消其保研资格。 作者:周俊 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困境与措施 摘要:该文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教育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之间冲突的原因,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指导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毕业设计教学的改善措施,希望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深层合作,探索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措施 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指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准确来说,它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首创合作教育。当时处于联合培养人才和建立科学研究实验室的阶段,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出现在“二战”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界和企业界科研的支持力度,许多高校进入军事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后,国外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已经很普遍,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实践上也成功地形成了适合本国、行之有效、特色不同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如今,校企合作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我国的校企合作发展得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得到重视并且广泛开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这促使校企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成长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财等,各地也兴起了高新科技园,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了密切、稳定的交流合作。当前,国内的校企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构建方面,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跨学科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模式和具体专业合作模式等的构建,最常采用的合作方式是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导入课堂教学、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组织社会性质的行业比赛、聘请企业专家到高校兼职等,合作领域涉及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形式等。 二、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根源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教学,虽然国内一些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但校企双方缺乏更深层次的合作,仍处于浅、中度的合作阶段。调研发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学校“热”而企业“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经营模式之间存在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双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 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是双方合作的难点所在。企业的经营往往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往往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可以不依赖高校的实习生而正常运营;而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合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等的支持。因此,双方的合作往往缺乏坚实的基础,部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而企业是学生就业的方向,但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院等机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这导致学生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设计项目质量不高,大多“纸上谈兵”,难以付诸实践。加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不可能一味迎合高校的教育模式而不顾市场效益,这就使合作中的高校往往是被动的。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育模式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这同时反映出高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是有限的。 2.双方合作的动机不足 很多中小企业(如设计公司)规模不大,接纳能力有限,难以接纳成批的高校学生实习。一些企业因为生存问题,在短期不能看到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往往缺乏与学校进行长期深度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主动寻求合作办学的企业更少。还有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往往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或者希望借助高校宣传自己。因此,校企双方合作的动机不足,缺乏合作的教育理念。 3.高校缺乏对师生参与企业实践的鼓励制度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教师大多较为年轻,其中一部分是由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直接转变来,“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少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由于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存在参与项目实践少、缺乏设计能力的问题,其在校企合作中难以为企业提供项目研发能力和实际设计、技术、策划等方面的服务,难以了解和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查发现,虽然高校对师生参与企业实践是支持的,但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这就使高校师生难以真正走进企业,也导致校企合作下的毕业设计在形式上具有单一性、参与度缺乏深层次性。以上因素导致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巨大优势与实际作用,没有真正体现校企合作的本意,使校企合作陷入了困境,合作的可持续性较差。随着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才能使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保证校企合作有效、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改善措施 针对校企合作下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需要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层合作,进行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创新,提出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1.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要使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真正发挥作用,首要问题是根据社会行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企业、设计公司的意见和建议是行业动向最直接的反映。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社会角色作用,参考行业人才标准,在与企业的交流中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的发展和服务方向,即将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以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一体化模式作为教学目标,通过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流程、技术规范和考核标准做出具体规定,综合提高毕业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使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达到工程需求,解决教学与社会要求脱节的问题。 2.推行“双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可以借鉴一些西方高校的教学模式,依托高校与合作企业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实行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制”指导模式,明确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责任与职能。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以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加强高校和企业间的多元共商、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发挥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实现高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资源共享、知识结构优势互补。校内指导教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第一责任人,应该与学生建立长期的联系与交流,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与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沟通、解决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按时完成;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解决学生在工程设计项目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协助校内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3.构建校企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对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仍是以校内专业教师的评价为主,设计公司、企业的设计师参与的社会评价较少,评价系统的开放性不够;另外,以往的文科或理工科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主要是任务评价、成果评价模式,缺少过程性评价,难以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以真实设计项目为表现形式的实践。因此,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答辩程序和评价标准,由校企导师共同参与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保证毕业设计成绩的公正性与科学性。答辩环节的具体方案是,聘请校外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并由校内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主席。同时,要求指导教师遵循“回避制”原则,即不参加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对于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实施过程性考核,按照学生的设计方案、实物模型、设计报告进行考核。在答辩过程中,企业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专业设计交流。结语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校企双方开展产、学、研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的困境,高校需要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不断探索与创新,充分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注: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S[2016]GHB1272)。 作者:王鑫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总之,随着检验专业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大医院检验人才日益饱和,而学生就业观念仍然落后、就业面狭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认清形势,合理的限制招生数量,积极关注和宣传国家最新政策,不仅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大、中型医院就业,还要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马润 王玉明 陈孝红 杨雪涛 王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实验室管理探究 1毕业论文实验室现状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结合专业方向,将实验室分成两部分,一是教学型实验室,包括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和食品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本科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大学生挑战者杯等任务;二是科研型实验室,包括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亚热带特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海洋药物研究室和两个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水产品深加工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任务。每年,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共计10个班,约350人的毕业实验都是由这两部分实验室承担,又尤其是教学型实验室为主,基本上60%~70%的毕业生论文实验都安排在这部分实验室。因为这些教学型实验室首先是要完成大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实验任务,这给毕业生做论文实验带了较大压力,加之学生对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及注意事项不太了解,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期间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活动的随意性增加。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学生毕业实验结束,剩余的实验原料、试剂药品,经常是未妥善处理,往往还放在实验室的试剂柜或药品柜中,还等着实验人员清除,这大大增加了实验室老师的管理工作量。而毕业论文实验的指导工作量仅仅归于指导教师本人,这无形中也会引发指导教师、学生与实验室老师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同时也影响了实验室正常管理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食品微生物室为实例,对毕业论文实验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想法,以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规范与管理。 2毕业论文实验管理建议 2.1进入实验室的培训 学生开展实验前,先将安排在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学生集中,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首先,让这些学生了解和学习学校及学院有关实验室的各项规章与制度,如《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制度》,《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与《广东海洋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让学生明白怎样进入实验,进入实验室后该如何做,出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及损坏仪器改如何赔偿等等。然后,实验室老师跟指导老师一起对这些学生进行实验室包括常规常用试剂的配制,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基础实验技能的培训。因为笔者管理的是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因此结合实际,对学生安排了菌种的接种,培养基的制备,实器材的包扎,高压灭菌锅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染色方法(尤其是革兰氏染色法)等基础实验的培训,介绍了各种实验技能的操作方法及要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的维护。之后让学生一个一个进行动手学习操作,纠正不规范及错误动作,让他们真正学会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各种表:微生物室管理登记表,如进出实验室登记表,仪器药品的领用表,仪器设备借用记录等等。做到有根有据,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这些手续是如何办理与填写。此外,在培训会中还规定了实验室小组长,让其安排好每名毕业生实验固定的位置和柜子,安排每天实验室的值日,其他学生必须听从小组长安排,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来,以减轻实验老师的负担,还能锻炼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培训结束后,对这些进入食品微生物室的学生还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仪器操作考试(辅以口述),成绩达95分者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实验。经过培训与考核,学生就能安全有序,合理正确的开展实验了。 2.2实验过程的管理 经过进入实验室前的培训与考核,实验过程中的管理负担应该会相对少些。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按点到实验室,并做好考勤登记表。不能像以往散兵游勇似的,每天9点一拨人,10点一拨人,甚至是12点到实验室的。实验老师要时常抽查出勤表,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个人出勤少、在实验室露脸少的学生要督促并警告,而且要及时跟该生的指导老师汇报,让其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出勤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实验室管理,树立实验室管理威信。针对个别学生因为实验安排需要的特殊情况(如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是),提前申请,可以另行处理。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常需要借用药品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老师规定每周几个固定的借用时间点,只能在这规定些时间点跟实验老师借用仪器设备。不能像以往那样,学生缺什么仪器,缺何种试剂,实验室老师像保姆似的,必须随时给准备好。这不仅耽误老师时间,也对学生也没有约束作用。规定好借用时间,也有利用督促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实验进程。实验过程,需要使用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需提前预约好,如果预约好,又没按时使用的话,要口头警告,若是再犯此类错误,停止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一个月。如需要借用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或者是固定资产,而且使用时间较长的,指导老师需要提前跟实验室老师沟通协调,并做好借用登记。实验过程中,遇到实验理论或者技术问题,学生需及时跟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实验室老师如有条件,也可协助解决。如果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毕业生需要开展毕业实验,实验室老师要妥善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 2.3实验结束后的管理 学生毕业论文结束时,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老师必须重视收尾工作,首先实验室老师要检查学生试剂药品、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督促学生填写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清洗实验过程所用玻璃器皿,清理实验所剩的实验样品、试剂药品,对于有毒有害试剂要回收统一处理,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学生,实验室老师要及时上报指导老师和学院,以阻止其答辩工作及其毕业离校事宜。其次,实验室老师应及时跟其指导老师汇报学生在实验室的工作情况,这将作为评价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3结语 针对广东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现状,结合笔者所在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对本科论文实验室管理进行了上述探究,以其为实验室的毕业实验管理提供参考。因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实验室管理与规范,不仅有利用促进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开展,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利于实验教学任务的开展。这样也很好的解决了指导教师、学生与实验室老师人员三者之间的矛盾,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和教育质量,促进学院的发展。 作者:伍彬 叶日英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乡镇本科毕业企业管理论文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而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员工素质。企业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现代企业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制度如何能够得以贯彻落实,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除了必要的企业体制机制来维系外,还是要靠员工的素质作为基础性保障。由此看来,现代企业员工素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员工素质问题是现代企业实行以人为本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此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企业员工素质构成情况,认真分析员工素质对企业发展的潜在影响和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必备基本素质,并深入探讨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调查的意义在于在社会普遍倡导的低碳转型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深入研究怎样建立一种适宜的企业管理体制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得员工素质现状完全能够适应企业转型的基本要求,这对于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前企业员工素质结构能否推动企业产业调整进行仔细调查和深入研究,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调查的对象及范围 本次调查我们是以张家港市飞浪泵阀有限公司为目标,在公司管理人员和车间技术人员、车间普通员工中展开。具体调查对象拟定为企业高层一人,企业中层、普通员工按照实有数量20%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素质状况,我们将调查对象根据年龄、职务、学历、阅历等差异进行了细致划分,调查范围确定在企业办公室和车间两个区域。 三、调查的方法 调查分为询问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企业基本情况我们采取询问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方法进行核实,询问方式在我们首先确定了调查问题的基础上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对员工素质情况调查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员工素质展开,选择与员工素质发展和提升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统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分析论证,进一步进行归纳总结,从提炼企业员工素质现状上,分析现代企业发展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深入思考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四、调查对象概况及调查内容 为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和工作阅历的员工有个全面细致地调查,我们将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尽量扩大,并抽查具有代表性的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车间员工,年龄在20岁——55岁之间,学历包括初中以上的本科、专科和高中毕业生。工作经历在2年——20年不等。调查内容不但包括企业生产规模、员工结构构成、生产技术情况、生产设备使用状况和产品研发等项内容,同时也包括对公司发展目标、企业文化、生产环境的看法和对自身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五、调查分析 企业情况概述:经对企业管理者和各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了解到企业大致情况是,飞浪泵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万元,现有员工202人,中层干部6人,后勤人员(包括车间主任在内24人),本科毕业职工3人,大专毕业职工15人,专业技术人员30名。中层干部年收入在5万左右,职工年收入在3-4万左右。企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和质量保证体系,对材料配有齐全的检测设备,水力性能配有国家B级电脑测试台,具有年生产2000台泵,各种材质合金钢铸件1500吨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化工耐腐蚀泵各种耐腐蚀合金铸件专业生产企业,企业通过ISO9001:2000认证,合金材料通过德国莱茵公司PED、AD2000认证。发放问卷情况:经对企业人员的组成结构分析,我们调查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1人,中层管理人员2人和员工39人,其中包括大专以上学历者4人,技术人员6人。发放调查问卷45份,收回42份,有效调查问卷42份。调查结果综述:经飞浪泵阀有限公司员工素质调查统计结果分析,企业员工对企业了解上比较片面,对企业发展目标的了解只局限于管理人员,有83%的员工不知道企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近40%的员工对企业文化没有认识,对企业信誉和外部形象普遍认同,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员工达到72%。员工对企业生产管理环境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合理化建议采纳情况有40%的员工认为较差,对上下级沟通情况普遍认为一般或较好,工作精神和适应企业心理上绝大部分员工认为很好。员工对自身评价上74%觉得工作上没有明确目标或计划,普遍认为要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认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适应企业目前所需,半数以上员工没有具体提升自身素质的规划。对于员工素质和企业发展关系的认识上,对企业评优活动参与度不高,普遍认为员工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一般,88%的员工认为企业对员工素质的专业化培训程度较差。调查结果分析:经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发展与员工素质提升之间的矛盾和问题。首先是思想教育弱化导致员工对提高素质的意识不高。从员工对企业情况的了解来看,只是通过企业所表现的外部形象上加以直观的判断,只对企业形象有了概括性地了解,对于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极少数中高层管理人员知道,可见企业文化宣传和员工思想教育没有与企业发展现状同步,因此导致员工在个人目标规划和服务企业发展大局上缺乏计划性,没有确定自身素质提高的长远目标和方向,进而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强。其次是培训机制欠缺导致员工对提高素质的途径狭窄。企业由于一味地注重生产和效益,对员工素质培训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的支撑。因此,绝大多数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素质培训和教育的平台,没有接受素质培训所必须的机会和过程,这样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工作中,根本没有持续提高素质的时间和条件。 六、对策及建议 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持续提高员工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的现代企业,在员工素质的要求上逐渐向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上发展。员工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综合分析现代企业用工现状,现代企业员工要想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必须具备这样几点基本素质。 1.思想素质。 衡量员工素质多从“德能勤绩”上进行综合考核,将思想品德指标列在首位,这是每一个企业评价员工的基本要素。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只有首先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才能够真正融入企业团队、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来。才能够形成企业生产合力,营造出和谐的企业生产经营氛围。员工的思想素质直接决定了员工能否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高度的使命感,而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员工才能够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时保质完成本职工作,齐心合力维护企业经营利益,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2.专业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只有具备充足的专业力量,才能够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在抢占市场份额中获得经济效益,完成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员工的专业素质也是保障企业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和树立企业市场形象的重要武器。现代企业要实现长足经营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并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员工队伍。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战略经营上,都要有相关的专业人员作为支撑。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企业管理专业的素质,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应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保障企业有序经营和持续发展。反之,如果不具备企业运营所需的专业素质,势必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生产设备利用率低、高耗而事故频发等影响生产经营的不利因素。 3.创新素质。 创新是现代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手段和策略,现代企业需要员工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因为只有具备这种敢作敢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够实现企业管理、技术革新、生产设备、产品升级等不断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使得企业在自主经营和引进高科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攀升。创新不同于蛮干,它是在理智思索前提下的大胆探索,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够使得员工从自身上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方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继而实现自身的突破。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大胆开拓中抢占先机、把握时机,才能使企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现代企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人才是促动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根本,而人的根本说到底就是素质问题。由此看来,员工素质就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企业发展又会反过来促动员工素质的提高。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没有员工素质作为前提的企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企业发展作为前提的员工素质便是无本之末。 七、四项员工素质提升和人才开发原则 1.广开门路纳才。 企业要积极走进各类高级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参加各种人才对话招聘活动,通过签订育才、引才协议,解决了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问题。同时通过经济合作、设立人才网站等多种渠道招引人才。 2.多元培训育才。 要建立并完善企业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建立起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与自我开发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开发系统,采取各种人才开发方式组建内部培训机构,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培育企业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3.营造环境留才。 要深入推行“以感情、事业、待遇、文化留人”的留才策略,通过领导定期慰问、建立职工之家、办好员工食堂、组织周末活动及文娱大奖赛、文体比赛等,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做到以感情留人;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使人才有一种事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一种“企业兴我荣,企业衰我耻”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做到以事业留人;不断改革薪酬制度,实行带薪休假,推行全员参保,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做到以待遇留人;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以文化留人。 4.完善机制用才。 要坚持“贤者居上,智者居侧,能者居中,功者居前”的用人原则,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机构能设能撤,收入能高能低”的“四能”用人机制。通过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结合绩效考评、教育培训、轮岗锻炼等制度的实施,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用才环境和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与使用体系。通过这样的企业人才开发战略,走出员工素质和企业发展实现互补双赢的创新经营之路。现代企业发展与员工素质提升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来增加活力和动力,而员工素质更需要企业发展作为后盾和支撑。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借鉴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从大三开始组织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布置调研任务、推荐阅读材料,到大四上学期,对学生论文的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学院负责本科论文工作的领导、应对教师完成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奖惩机制方面,除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之外,还应对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缺乏责任心、指导的多数学生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教师予以惩罚。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还可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其实践性强的特征,采取多样化形式。如某旅行社旅游产品营销方案、某区域旅游规划方案、旅游专业相关调研报告等均可作为毕业论文的形式。总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乃至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张丹宇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促进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四、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作者:蒋复量 李向阳 叶勇军 刘迎云 王淑云 杨蓉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教育认证下的本科毕业设计 一、当前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现状 当前,各工程院校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模式陈旧,缺乏革新 工程教育的一个缺陷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现阶段,国内各工科院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或者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形式,学生也仅仅停留在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的层面,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二)教师工程经验少,题目质量不高 因为高校扩招,师生比例大幅度提高,教师每年都要出大量题目,客观上保证每个题目都具有高质量有一定难度;相当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欠缺,工程经验少,科研工作开展得不多,毕业设计题目和实践脱节,造成了“假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没有兴趣做”等不良现象。 (三)学生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通常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这一学期恰好是毕业生找工作以及考研复试阶段,加之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借鉴先进毕业设计理念,建立产学合作、校企联培的新模式 (一)欧美的毕业设计安排与做法 欧美一些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如美国工科院校规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要花15个月的时间在工厂、企业学习;德国规定工科院校学生参加实践或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26周,理工科学生在学完1至3年的专业课程后参加课程考试,合格后必须参加一定的生产实习,然后才能撰写毕业设计。可见,国外大学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完成,主要通过大量投入专业实习时间,且安排时间比较集中。国外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非常值得借鉴。 (二)建立产学合作、校企联培的毕业设计新模式 我院在办学过程中,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省内60多家相关企事业单位长期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在毕业设计环节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教学改革,形成“产学研”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办学机制。其一,自第七学期中期开始,学生直接到产学合作教育基地,由具有执业资格的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真项目真做,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其答辩等工作;其二,定期举行学术报告制度。由学生定期分组讨论,互相指出课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由指导教师加以总结评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还可帮助他们找出在团队协作中自己综合能力的不足之处;其三,选拔优秀毕业生参加产学双方工程实践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产学合作、校企联培的毕业设计优势 1.培养“零适应期”的优秀本科生,实现校企双赢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学生在企业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进入职场时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工作适应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对企业而言不仅宣传了企业形象,培养出“零适应期”的优秀本科生,而且降低了人力成本,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2.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的一方面,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来说,组织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使其能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是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水平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聘请产学合作单位的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来校做系列讲座或专场报告,同时,帮助聘请的企业高工过教学关,使其能对毕业实践教学进行指导,达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的。 三、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应注意的几个创新环节 (一)毕业设计时间提前 为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我院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初,即可按照导师的要求选修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外文翻译等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在第七学期中期学生已经选好了题目,直接去产学合作教育基地进行毕业实践,同时开始毕业设计了。到第八学期初,学生基本可以完成毕业设计初稿,因而避免了毕业设计与面试、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 (二)实施双导师制 探索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为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度,开拓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思路,引导学生采取以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问题。企业不仅拥有学校所没有的丰富资源,包括大量的图纸、图片、实际工程资料,又能提供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而学校拥有企业所没有的深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图书资料。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汲取两家之长,又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可以胜任新工作的人才,是一个双赢互利的选择。 (三)学生参与拟题 毕业设计题目来源打破以往只有教师指定的惯例,分为教师制定和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把关)两种情况。学生自主选题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自拟题目,指导教师要对题目做好充分的论证,确保题目与专业相符,难易适中,题目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实际;指导教师对题目的方向、工作量和难度等方面提出建议,进行把关,最后确立题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设计题目商讨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四)答辩与考评制度改革 探索企业参与答辩与考评的制度。企业参与的考评制度是体现学生毕业设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毕业设计答辩中,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包括1/3的企业高级工程人员;同时,毕业设计评分包括至少30%的工程实践分值。判断学生有无创新并非只看学生的论文题目,还要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无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或新方法。 (五)毕业设计成果 除毕业设计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毕业设计题目提交其它形式的毕业设计成果,如独立开发工程软件、实体模型、工程实践记录、与企业导师合作进行的现场试验资料等。 四、结束语 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创新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新要求,而毕业设计是培养工科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而非常重要的方式。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看,都要高度重视。建立产学合作、校企联培的新模式,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选题,自由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傅细辉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摘要:目前国家大力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政府不断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虽然法学专业也变得越来越热门,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一份有关法学专业的工作,就业率比起其他专业的要低很多。 关键词:法学专业;就业困难;解决就业 由于高校数量的增多和各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本科生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就业形势极其严重。其中法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来说要低很多。 一、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的根本表现特征 (一)就业率相比其他专业来说较低 高校数量的增多和各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导致现在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法学专业受到很多学生家长的喜欢,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随之增加很多。 (二)法学专业学生找的工作与法律无关 理想状态下,法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具有特殊的专业性,工作的内容应该和自己的专业相一致。职业规划一般有以下几种: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公检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很多法学学生毕业后找到的工作并不和自己的专业对口,平时的工作中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少。 二、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所学知识和职业的需要不吻合 现在的大学普遍的一个缺点就是只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而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1]。老师在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老师知识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一些专有的法学概念和原则仅解释他的大概定义,而不知道和现有法律法规及现实中的案例相结合。 (二)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从业资格 国家司法考试是每个法学毕业生中需要面对的一个大困难。现有社会招聘中,只要是和法律相关的职业,一般都要求求职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司法考试涉及的学科有十几门之多,考试的范围面很广,难度很大,要了解的教材特别之多。国家对于每年司法考试的人数有限制,通过率仅有10%,且因为司法考试的含金量在所有职业资格考试中居于前列,导致很多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争先恐后地参加考试。 三、就业难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一)首先要控制高校的法学专业数量,提高设立法学专业的门槛,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资格,完善法学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法学是一门严肃、严谨的学科,法律的实施容不得一点错误的出现,法律的实施关系着国家政策的实现。因此教授法学专业的老师应该是专业性极高的,他们的整体文化水平要以本科学历为最低标准。 (二)其次要改革完善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在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设相关的实践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真正掌握自己所有的法学知识[2]。例如学校可以请来一些资历深厚的法官、律师等相关法律工作者来到学校向学生们讲述法学的实际应用;再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实践给学生提供相关法律职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三)最后要开展学校就业指导,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实能力,在就业方面不可眼高手低、不可过于自满。就业时不仅要有合适的薪资待遇,同时还应该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恒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地学本科毕业论文中批判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学生“厚积薄发”的阶段,是大学四年中与指导教师学术交流最密切的阶段,是本科期间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文章选取毕业论文(设计)各阶段具体的培养经验与方法进行了总结,重点围绕文献阅读、课题完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过程中“批判-创新”思维的融入,对地学及其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本科毕业设计 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建立的重要基础。在科学怀疑论的框架内,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仔细获取和解释以及对信息的使用,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因此,对批判性思维的经典定义为思维清晰、逻辑合理的批判性思考[1]就是通过逻辑与反思,对现有知识和信息的真伪进行判断;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不断拓展,如今更加强调了创造力与想象力等元素[2,3]。笔者所在地球化学专业是地球科学与化学的交叉性学科。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野外实践为主,大四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就成了本科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术交流最为密切的阶段,是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这种培养不仅对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同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近年来本科生在毕业设计阶段“批判-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探讨与总结。在毕业设计阶段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达到较高水平的创新较困难,但是培养学生具备通过批判性学习达到创新是主要目标。通常,毕业设计阶段在大三上学期期间,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通常已经定下了,而学生与老师在接下来工作的方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从前期经验来看,题目创新性固然会吸引目光,但是过于新颖的题目往往使学生望而生怯,这个时候设置一些题目简单但内容颇具弹性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后期学习是有益的。 一、从易到难,再从难到易的批判式阅读 目前,很多高校要求本科生进行一篇英文文献的翻译学习,但是由于专业词汇的限制和学术文献结构的不了解,直接进行英语文献学习通常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影响后期持续的学习动力,因此,笔者通常提供三篇难度由易到难的论文,用以学生进行研读。这三篇论文包括1篇中文综述性论文,1篇中文同领域研究论文,1篇英文同领域SCI论文。首先选取的中文综述性文章应具有时间新、针对性强的特点,很多地学领域的综述性文章,是由本领域前沿的重要学者或研究人员撰写,因此,无论从全面性和深度都是非常专业和高效的学习材料,通过综述性要求学生对所布置题目的科学价值或研究现状有一个完整和感性的认识;其次选取一个中文的同领域研究性文章,应具有研究方法具有代表性、思路清晰的特点,通常推荐由研究生完成的学术论文,一方面,高年级的研究生论文可以给本科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另一方面,由中文书写的研究方法便于本科生在毕业设计直接参考和学习;第三篇选取当前同领域研究较高水平的SCI论文,这篇论文需要让学生对同领域前沿性研究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同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成果,在从易到难的文献阅读期间,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学生“厚积薄发”的阶段,是大学四年中与指导教师学术交流最密切的阶段,是本科期间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文章选取毕业论文学生以输入式的学习为主。对于同一篇学术文献,在不同阶段读来的感受和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学生上一阶段由易到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1.本领域研究的科学背景和专业领域特点;2.毕业设计中所需要的研究方法;3.当前本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这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回过头来重新研读前3篇学术论文,这时候学生已经对同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在此阶段则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让学生能够根据逻辑思维指出上述论文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刚好,成为毕业设计阶段中重点发挥的地方,结合毕业设计的方向要让学生能做到这两点:一是毕业设计阶段你是否能做的更好?二是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抑或解决尚未回答的问题?第二阶段的批判式学习是以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从难到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熟悉查找和阅读文献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这对学生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帮助,而且在后期批判式的阅读中,学生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往往会读更多的文献,这种效果比老师强行要求的效果好的多。 二、毕业设计执行阶段性成果的反馈与相互批判式学习 文献的阅读对学生毕业设计阶段的完成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后期的学习过程,则主要是在如何完成毕业设计,这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研究计划,但是在毕设的执行阶段通常由于经验的缺乏,很难快速的上手,这个期间导师或高年级的研究生亲自演示一下效果会好的多,否则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经验不足导致后期数据无法使用,浪费了地质样品和毕业时间。毕业设计执行阶段,同一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在研究方向和领域比较接近,即使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也能够对彼此的研究内容具备初步的理解和判别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阶段,定期组织各本科生进行成果汇报和相互研讨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批判式学习的第二阶段,这需要本科生能够学会接受批评、并在相互批评学习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这对毕业设计的完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指导教师如能参与则效果更好,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默默学习很难替代的,因为良好的交流和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无论未来从事研究性或生产的单位,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的批判式、共同学习如能完成较好,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很好的效果,甚至部分学生就是在这种共同完成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的兴趣。 三、毕业设计后期“创新思维”概念化的体现与总结 无论前期做过多少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最终成果的体现与反映,在之前的培养过程中,在这个阶段经常忽视“创新思维”的最后一个阶段培养,就是概念化的体现与总结,其实这个工作也可以理解从形式上反映“创新思维”的结果,在地学类或理工科的专业,很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都存在这样的误区,只要创新的完成了某个任务或课题,就是实现了创新性的思维培养,最后的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更多的只是一个总结,属于形式类的东西,而这其实是很多毕业生也常犯的毛病,因为,在这个到处需要竞争的时代,忽视形式或包装是会影响我们最终成果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如何能够将自己创新性的成果获得别人的关住,是迈出成果的第一步,因此,笔者在对所指导的本科生提出“创新性”表达的要求,而这种表述方式并非脱离了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而是告诉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成果,最优化的设计表达方式与手法,来保证你的成果能够被最关心的听众所注意。由于本科毕业论文时间的有限,全面的培养本科生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是不太现实的,而笔者目前采用的方法是,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因为摘要就是论文的浓缩,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作者的整个思路与成果,因此,摘要要包含四个部分内容:第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第二、这项研究如何完成?第三、最终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第四、这个结论有什么样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用专业且具有吸引力的表述方式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准确而简洁的讲明白第二个问题,尽量客观的回答第三个问题,从较高的层面回答第四个问题。这个要求实际上也是整个学术论文的灵魂,而这短短几百字的训练,对学生毕业论文“创新性”的表达训练具有很好的效果,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学术论文摘要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中,可以自我领悟整个学术论文的结构和要求,在改摘要的同时,将整个学术论文都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这对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好的作用。 四、毕业设计“批判-提问式”答辩的培训 毕业论文的答辩是一个人学术思维和表达的综合体现,很多本科生在前几个阶段都做了非常漂亮的工作,而在答辩的阶段总是没有起到较好的效果。原因在于答辩过程中,没有将参与答辩的教师足够的调动起来。笔者在针对学生预答辩的过程中,会通常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在答辩开始,根据第一阶段“批判式阅读”所得到的认识进行回顾,尽量的将自己的工作回归到一个具体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来展开自己的研究工作,一气呵成,听众会对所做的工作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与印象,这种培养模式虽然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述方式,但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表达过程中逻辑的完整性,这对于学生提高信心具有良好的作用。 五、结束语 虽然本科教育逐渐转为大众教育、通识教育,但是大学阶段掌握“批判-创新”的学习方法,本科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而且长远来看对学生独立思考是十分有益的,因为这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无论在研究生阶段或参加工作都是有用的。因此,根据笔者在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阶段的经验与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总结,由于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未来将对上述本科毕业设计的培养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力争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将这种思维培训以一种短期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得到系统性的理解与运用,期望在未来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方法。 作者:王新宇 施泽明 王瑞麟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 成都理工大学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与化工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经营管理本科毕业生特许经营能力调查 摘要:通过问卷的方式,对特许经营企业和特许经营管理本科毕业生从各自的角度开展关于特许经营能力素质的调查与分析,并对比企业与毕业生认知的异同。所获得的能力要素信息将为高校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及在校企协同背景下设计和构建大学生加盟能力培养提升模型及实践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特许经营;知识能力 作为支持优质企业快速复制与扩张的商业模式,特许经营在零售与服务流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回顾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历年调查数据,特许经营的行业渗透率和经营绩效都在快速提升,这表明在中国经济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特许经营不但迸发出日益蓬勃的生命力,而且已成为支持企业创新和更广泛意义上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商业力量。特许加盟亦是现代商业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支持个人创业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大学生创业模式中成功率极高的一条路径。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特许经营实践,其高等教育的开展起步较晚。据北师大珠海分校特许经营学院调查,截至2014年9月,全国共有28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本专科教育,其中仅2所高校直接开设特许经营管理本科教育,其余285所高校仅在专业中开设了一门特许经营课程。高等教育的相对滞后,不利于普及和提高社会大众对特许经营的深刻认识,也制约了我国特许经营实践中高端专业人才的储备。对特许经营企业及特许经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开展关于特许经营能力素质的调查,将有利于了解企业及毕业生的需求,为高校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及探索在校企协同机制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加盟创业能力提供依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分别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来自全国100家特许经营企业和754名北师大珠海分校特许经营管理专业近九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从就业去向看,毕业生广泛分布于零售、餐饮、美容、经济型酒店等诸多行业。在明确表明就业单位性质的571份问卷中,约有50%的毕业生所在单位为民营企业,其次是国有企业约为30%,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占比相对较小。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企业对本科毕业生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的要求。在基本素质测评中,企业表现出压倒性的倾向,没有企业认为本科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工作效率”是不重要的,只是在相对重要的程度上有所差别;对本科毕业生的通用能力要求则相对分散,仍以“非常重要”和“重要”这两项态度的选择频次合计为依据排序,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是企业高度看重的,其次是“创新能力”,再次则是“组织能力”与“计算机能力”,对本科生的“外语能力”要求则排列最后。由此可见,不同于高职大专生,企业对本科生的要求更倾向于较高层次的专业实践能力,而非简单的操作技能。 2.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理论知识与核心能力的看法。在本科生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测评上,不同企业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但以“非常重要”和“重要”这两项态度的选择频次合计为依据,可以得出企业所看重的本科毕业生理论知识排序依次为“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贸易知识”和“财务知识”则相对较弱。这与本次调查企业对本科生人才需求倾向与单店运营方向有密切关系。根据企业对本科毕业生所应具备核心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结果,企业认为“薪酬管理”“物流管理”“特许经营招募文件编写”“备案文件准备与程序处理”“员工招聘”和“信息披露”排列在最后,且差异不大。该排序结果和调查前的基本预设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特许经营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而言,企业最为看重的核心能力不是“信息披露”“特许经营招募文件编写”“备案文件准备与程序处理”等特许经营模式运作中的关键内容,而是“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通用商业技能,这是本次调查中出现的最大问题,需要做出深入解释和分析。 3.企业对本科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调查表明,79%的受访企业并不在意本科毕业生是否持有专业资格证书,这个结果不但与2013年针对高职大专生的调查结果相反,而且也和企业对本科生理论知识、核心能力的调查结果相呼应,说明对于企业而言,本科生所应具备的整体思维能力、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及其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更加重要。 4.企业对本科毕业生不满意的项目。本次调查也揭示出本科生在企业中的表现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怕吃苦”是目前企业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项目,其次则是“抗压能力差”和“团队协作精神差”,对缺乏“文化知识”持抱怨态度的企业则较少。 (二)毕业生对特许经营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认知 1.对在特许经营企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调查结果形成较为明显的梯队,毕业生普遍将“商务谈判与沟通”放置在各项能力的首位,第二梯队则是“招商管理”“商品力策划与管理”和“特许经营体系设计与构建”;第三梯队依次是“商圈分析与门店选址”“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和“财务管理”;第四梯队依次是“经济法规知识”“区域与门店督导”“特许经营招募文件编写”“市场调查与预测”和“操作手册编写”;毕业生对上述能力重要性的认知表现出复杂的特点,总体上还是呈现出向单店运营方向倾斜的趋势,从而与企业实际需求大体一致。 2.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应加强培养的能力的认知。毕业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职场检验后,回顾在校能力培养缺失或薄弱环节时的选择情况。数据表明,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继续加强外,“团队协作”“办公技能”和“公关礼仪”被毕业生选择的频次很高。尤其是“团队协作”在企业对本科生抱怨中排列第三,需要得到大力改善与培养。 3.对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模式的认知。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最佳的形式依次是“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和“组建联盟”,而“委托培训”和“订单班”则选择的频次较少。这大体上表明本科生因教育层次和个人定位的关系,而更认可更加灵活和长期合作的校企合作形式。在有关最适宜的企业顶岗实习周期选择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三到六个月”是最佳的,其次是“六到九个月”,更长或更短的周期则因不能保证实习效果或效率相对较低而不被毕业生看好。 (三)企业和毕业生对本科层次人才应具备能力与素养认知的异同 1.相同认知。调查显示,企业重视本科毕业生“学习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生则认为“业务知识”“创业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而自身最缺少的能力。 2.不同认知。调查显示,企业认为当前本科人才表现不足的方面,分别是“怕吃苦”“抗压能力差”“团队协作精神差”,但对毕业生的调查中,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抗压能力差”是他们的不足。 3.建议。对于双方共同认为重要的能力,学校应加强在校期间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也可考虑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加明确设置这方面的训练内容。“抗压能力差”和“怕吃苦”问题,是时代病,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在使用“90后”人才时,也需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在岗位设置和未来的晋升规划中,给予学生更多创新开拓的机会,更好地激发其工作激情。 三、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所获得的关于特许经营能力方面企业和大学生双向需求信息要素,为接下来在校企协同背景下设计和构建大学生加盟能力培养提升模型及实践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作者:赵宇,袁东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许经营学院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概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问题及建议 摘要:阐述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分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制定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加强施工安全和施工流程的管理等。 关键词:电力工程; 施工管理; 成本控制; 安全管理 引言 电力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施工管理,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质量。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可以说是一门学科,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受多个因素的制约,比如工程设计、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等的密集度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力建设工程施工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尽管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也引发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一些质量较差的工程,在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往往会造成相当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比如 2008 年初的冰灾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障电力工程的质量,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 1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首先,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起到了保障作用。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也是电力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其他改革措施的成败。 其次,施工活动的顺利运行,能有效保证现场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的流通; 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良好的施工管理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再次,整个施工过程管理是联系各个专业管理的桥梁和纽带,良好的施工管理能促使各个专业管理既相互分工,又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能提高各个专业管理和整个施工管理的效果。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也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 1 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缺乏效益理念和项目合同意识,成本造价控制意识和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具体采购过程中,预算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工程造价预算缺乏科学性。具体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合同工尽管接受了相关的专业教育,但对安全工作的认识还是比较表面和粗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机械地采取安全措施; 还有一部分临时工,由于主要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对常用的预防控制措施几乎一无所知。 2. 2 施工流程中存在很多缺陷 施工企业的业务部、财务部和工程管理部等几个主要部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多次职责交叉,彼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常常会存在各种分歧,给施工带来各种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施工工程的进展。而在施工完成后,又往往不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验收、决算、审核等。比如在验收后,应当先要进行工程决算和审核,再向用户收取余款,并向施工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商支付相应的余款,但在实际管理中很多施工单位并不按照规则进行操作。 2. 3 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薄弱环节和漏洞,很难做到统筹兼顾。管理层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其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实际的监督策划工作不到位,大小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3 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对策 3. 1 制定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首先要遵循国家规定的各种相关法律规章和重要文件,如《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电力建设安全施工技术管理规定》、《火电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等。各电力公司还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公司管理制度,如《企业施工管理手册》、《支持性文件》等。并要将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制定成文件形式,对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成本等都要实施定期统计的报表制度,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的考察制度等。还要将各项制度细化,比如机械设备管理细则、材料管理细则、施工进度管理细则、成本核算管理细则、安全施工管理细则,等等。并将这些细则规定分发给各个部门,促使其严格执行,以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 3. 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对单位内的各类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使其具备电力工程施工方面的专业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技能,经考核合格并获得从业资格证后方可上岗。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经培训并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才能有资格任职; 新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公司、工区以及班组的三级培训; 转岗人员和新设备、新材料使用人员要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对在岗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 3 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成本控制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有利于促进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提高工程质量也有重要意义。在施工前要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实施成本责任制; 项目经理要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完全负责,在项目中标后,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根据项目合同的条款、施工条件、材料的价格等评估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从而制定最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 在工程开始施工后,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保证施工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比如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了解图纸的结构,对加快施工进度能够起到很大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的消耗。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生产资料耗费的控制,施工材料和设备在整个工程成本中占很大成分,有很大的节约潜力。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在不影响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的储存量,有利于加速资金的周转。在购置材料和设备时还要防止腐败现象和暗箱操作的发生。在材料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减少多次搬运造成的损耗,对余料要回收和再利用,对各种设备要合理使用,减少闲置情况,并加强对设备的检修和保养,从而降低设备使用的成本。另外,还要加强人工成本和质量成本的控制,比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但不能盲目地赶、抢工期,一旦因此而导致各种质量、安全事故,将会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在项目完成后还要加强竣工后成本的核算,主要包括项目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汇总、整理、归档,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 4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改善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对于提高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政策,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这就要求相关的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重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只有企业上层管理者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落实,才能保证各种安全制度和政策在一线生产工作中发挥作用,从而确保工程取得良好的质量。其次,为了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避免发生不同施工队对同一施工场所的危险点不了解、不清楚的情况,应当对他们进行全面安全技术交底。比如各个施工队既要在内部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的活动,还要加强施工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各个施工队将自己施工范围内存在的危险点及其解决措施要及时告知他人,从而有效消除安全死角,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 结语 总之,为了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电力企业和管理者要在合利用水平,获取更大的安全、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浅谈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与实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已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作者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入手,主要就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与实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项目;现状;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项目的快速发展,在电力企业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已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也成为影响工程项目质量和电力企业形象的大问题。因此,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电力企业技术水平、改善电力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手段。 1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具有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重点:在技术方面,项目管理反映了项目建设过程的客观因素和科学的组织方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电力项目企业的项目水平从改革前的落后状态,经过20多年大家共同的努力,采用了现代化的项目技术,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才以迅速提高,基本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表现。在社会方面,项目管理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和反映,其必须保证完成国家计划,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发动和依靠职工参加管理与监督,保证电力建设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可以大概分为计划阶段、立项阶段、实施准备、实施阶段等几个环节。各个环节的任务是不同的,需要做的工作当然更不相同。 2.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项目的规划阶段,或者称为项目机会申报、汇总计划等,涉及到公司层面的资金计划、技术规划。一般来说基层单位根据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下根据所需的设备材料、人工等费用确定项目计划内容进行储备,在下半年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明年的项目;管理部门根据下属单位提交的计划针对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对其审核确定计划,同时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和资金估算。归口审批部门制定技术规划原则以及对项目机会进行技术和资金审核。通过计划阶段的项目可以认为是电力公司生产计划的一部分。 此外,还存在一些应急、抢险的项目:即根据紧急生产和生产特需要求立项,当年立项的紧急项目,同时需报批上级部门特批。营销项目一般根据具体客户市场申请予以立项,但企业会对营销项目涉及的数量规模、预算根据历史情况做出一定的预测。 2.2立项阶段 这是具体项目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完成是对计划阶段项目的具体落实。即从公司的已列入计划的项目中,具体的负责人申请具体的开展工作;立项阶段审核通过后项目即列入了公司的实施项目计划中。 立项阶段一般需要提交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可能会申报具体的资金拨款计划(可能与计划阶段的不一样,但会有一些要求,并且会更为细致),立项阶段确定项目经理、项目的执行计划等等内容。立项阶段的审批一般也是由归口审批部门主要负责,立项审批通过后会有正式的项目批文。 2.3实施准备 该阶段主要针对具有工程建设的项目,这种项目需要在项目立项后立刻由设计单位进行初步设计,并编制概预算,如果有物资采购、领用的要申报,安排物资计划。初步设计要通过工程管理部门的审核,审核通过后才可以进行施工。具体来说初步设计也会在立项阶段就开始做,这样项目立项后可以很快进入施工。 2.4实施阶段 不同项目的实施阶段差异比较大。科技类项目的实施比较复杂多变,工程类项目实施主要节点比较有规律,特别是特定专业设备的项目会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实施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工程招投标、开工建设、项目变更、验收、决算,以及工程物资管理、合同、资质等等内容。 3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 3.1质量管理 毋庸置疑,电力工程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企业的长久发展。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工程质量是根据电力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设计文件,以及工程合同对项目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性能在规定期限内的综合要求。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必须更加重视质量管理、立志做出精品,这样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上创出品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正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于质量管理的规范才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3.1.1承包商质量保证体系的审查确认,着重检查承包商是否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是否经认证单位认证,是否制定了明确的质量目标和计划以及质量保证体系是否行之有效等。 3.1.2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检查承包商是否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和合同的要求制定了材料检验和检查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对材料的采购订货、材料的进场和材料的使用进行质量控制。 3.1.3生产设备的质量控制,包括生产设备采购订货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加工制作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组装调试的质量控制以及形成的生产能力的保证率等各个环节。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树立、健全质量体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明白的质量方针、质量目的,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质量职责,有涵盖全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手册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有操作性很强的适用作业指导书,任何工作有文件化的真实牢靠的记载,整个质量工作被纳人完整的控制之中。 3.2成本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指必须在工期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并且满足质量要求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手段将成本控制在预计范围内。成本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中心,项目部又是企业的利润中心,所以项目管理必须采取各项措施,降低成本,堵住成本流失漏洞。为此,项目部经济管理应注意以下方面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专业众多、交叉施工等特点,同时还要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运输、还有其他许多工程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中方方面面的工作,就需要明确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找到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临时筹建项目部的整体素质不够高,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 其次,在整个业务管理流程中,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是关键,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公司内部与用户电力工程有关的部门有业务部、工程管理部和财务部。财务部负责各用户收取技术咨询费、工程款,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和向供应商拨付材料款和设备款,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其余的两个部门则在电力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分别担当各自的职责,这就出现部门间多次的交接,交接多了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 最后,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尚有些欠缺和不完善之处。如在工程施工结束,进行验收后,应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决算,并经审核后,才能向用户收取工程余款和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支付余款。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二、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 要广泛利用国内外工程建设实践锻炼的机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2.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狠抓“工艺质量革命”,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闯市场。树立全员精品意识,以工程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以实现机组达标投产为基本要求,在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文明施工、机组投产水平方面达到全优。 3.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使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专业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许多要求,主要是进度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费用控制和资源管理。特别是软件可以将进度、资源、资源限量和资源平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进度计划可以不再只是凭经验甚至是拍脑袋制定出来的说不清楚或者说得不太清楚的定性计划,而是基于要完成的工程量/工作量并结合施工承包商的人材机资源而制定出来的定量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现代化管理软件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都仅仅是一种工具,都是需要通过人来使用才能发挥其作用的,否则,即使计算机再先进,软件功能再强,也只能是一种摆设。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工程的管理目标要求和人、财、物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对于切实用好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做好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4. 建立正规高效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 电力工程招标流程结束后,由市场管理中心将招标结果或是非招标工程的落实情况通知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业务部,并把图纸转给公司业务部。由公司业务部将接到的通知存档。由公司业务部和工程管理部与用户、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召开施工前准备会,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预算由预算中心审查。由公司业务部向用户收取 60%的工程预付款,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委托协议”。由公司工程管理部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拨付工程预付款。由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管理人员和用户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工程质量检查等工程管理。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要经过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和用户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三、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断地探索管理的新思路,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让我们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标准,保证施工优质,在激烈竞争的电建市场中,使企业能很好地生存、发展。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付款流程的电力工程论文 一、具体做法 为加强企业管理,强化资金支付过程的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结合集体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付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付款的审核、付款金额的确定、付款流程的内容及流转路径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加强合同管理加强合同签订与执行管理,规避合同风险。加强工程合同的审核,确保合同金额、付款条件等相关财务内容清晰并与招标文件保持一致,将财务制度规定贯彻到合同条款中,规避经营风险。加强合同执行的管理,采取业务控制(对工程量)和财务控制(与业务量相匹配的资金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工程资金支付管理。工程款项支付,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控制在合同价款的85%之内,剩余工程价款在工程验收并完善结算审价后,以最终确认价格扣除预留质保金后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二)实行线下多级审核一是关口前移,加强业务前端审核。重视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技经部、工程部、财务部、物资部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使各项管理活动紧密衔接。各部门的关系不是“各自为政”,而是“息息相关”,做到业务向前延伸,使业务流程和各项资料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及会计核算的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管控可能发生的风险。经办业务部门根据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负责完成对应各层级的业务审签及网上付款流程工作,对业务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二是财务把关,强化后端财务审核。要求财务人员严把资金支付关,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资金支付流程,杜绝无计划付款,保证资金安全。对每一个工程项目的付款,需要核实合同金额、收款金额、以前付款情况、最新挂账情况等详细的财务信息。 (三)推行网上付款审核为了使付款公开、透明及便于监督,付款需要在网上完成审核流程。基本要求:财务资产部月初将各项应付明细汇总,形成月度应付账款明细表,供经办部门审核,经办部门审核后明确支付意见,提交财务资产部存档。财务资产部受理后的资金支付款项,须经办部门启动网上付款流程,待流程结束之后才能进行支付。时间要求:发票等原始付款依据在上月28日至本月20日内,由经办部门集中提供给财务资产部,每周不超过一次;月度付款审核表每月5日之前,由财务资产部提供给经办部门;付款审核结果每月8日之前,由经办部门反馈至财务资产部;付款明细表每月12日之前,由财务资产部提供给经办部门以启动网上付款流程。流转路径:视金额的多少、付款的不同性质及分级授权的级次,工程付款须分别经工程管理人员、工程部负责人、经办会计、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总经理、集体企业监委会副主任、集体企业监委会主任等多个环节审核确认,最长一级审核流转路径如图1所示。特殊事项:原则上未纳入本月付款计划的事项,本月不予支付。如有确需即时支付的事项,按照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规定的级次,实行一事一签,并在网上付款流程完成后支付。常规付款、进度付款可分类集中成数笔付款流程网上流转,但须在流程附表中列明各工程名称、合同金额、审核意见、收款方账号等详细信息。进度款必须附盖有对方单位公章的详细申请事由及经办部门审核意见的扫描件。 二、结果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该办法实施至今,企业工程付款准确、高效,无一例多付、误付情况发生,也无施工商对付款方面的投诉,效果显著,值得借鉴与推广。 作者:付秀明单位:国网重庆江北供电公司监察审计部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电力工程管理思路与流程研究 摘要:工程管理是电力企业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工程投资等进行全面的跟踪和控制,时刻掌握工程建设的最新进展。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应提升为一种以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的项目组合管理的理念。工程项目管理跟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企业的项目管理怎样在实现项目目标的前提下使利益最大化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研究了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思路和流程改进方式。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强化思路;流程改进 电力资源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进入到了电力工程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力工程项目数量逐年增长,电力网络覆盖范围也逐步扩大。但是在电力工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电力企业需要更加快捷的工程管理方法来提高工作的效率,电力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 1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电力工程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力工程属于一个庞大的系统化工程,其中不仅涉及了电力的生产,还包含电力的储存和运输等。因此,一定要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工程管理是电力企业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工程投资等进行全面的跟踪和控制,时刻掌握工程建设的最新进展。传统的工程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建设单位的驻工地代表或者是项目经理来获得工程的最新资料,不仅工作量大,还无法实时了解工程的进度。但是,在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基于此,在分析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相应的问题时,对其管理思路和流程改进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缺少健全的监管机制 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电力企业的运行情况,发现大部分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以国家的经济为主,基本上属于国有企业。但是在国有企业中,监管机制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一些细节方面很难关注,导致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缺少健全的监管机制。[1] 1.2管理流程过于混乱 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计财部门要对工程中的各种费用进行预算和统计,之后按照预算结果进行资金的配置,做好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控制好电力工程的成本使用情况。技术部门和后勤部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技术部门要为电力工程提供相应的基础支持,而后勤部门要切实保障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但是,在目前的电力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够明确,经常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导致管理流程变得非常混乱。 1.3施工安全管理有所欠缺 电力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在建设过程时会出现一些难度比较高的工作,如果不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电力工程的项目施工安排的也不是特别合理,缺少相应的协调性,这也是安全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另外,电力工程中包含非常多的子系统,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专业设施也需要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才能操作,如果人员水平较低,也会导致出现安全事故。 1.4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存在基础水平较低、成本控制意识较弱等问题,不能对电力工程进行良好的预算管理,导致电力工程的采购缺乏科学性。另外,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不能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进行电力工程的建设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工作的进行得不到保障,也会影响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2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思路与流程改进 2.1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要想确保其顺利进行,就要对相关的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实际的操作和施工流程进行规范,切实落实相关制度,进而提高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保障电力工程的顺利完工。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人员管理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规范电力企业的施工行为,使相关人员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成本控制意识以及精品工程意识等,进而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确保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2]。 2.2明确强化思路,改进管理流程 要想提高电力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明确强化思路、改进管理流程、规范管理方法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在完成电力工程的招标之后,要将电力项目中包含的内容以及细节等向上级汇报,随后计财部门要开展预算工作,而技术部门应该认真校对施工图纸,为施工工作提供基础支持和保障,最终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保存。另外,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技术部门可以对相关设备、材料等电力工程所需物品的数量进行确定,加强与计财部门的沟通,制定出最合理的采购方案,技术部门和后勤部门的职责要充分明确,一旦发现问题双方必须及时进行协商,规范电力工程的管理流程,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要深入研究,明确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的强化思路,积极改进管理流程,进而保证电力工程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 2.3注重安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注重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是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改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进行,一定要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制定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安全政策,相关人员必须要对安全生产引起重视,严格按照安全政策进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为了防止出现对施工危险不清楚、不了解的情况,避免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隐患和风险,一定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3]。比如,某电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还应该让施工人员了解危险点以及危险点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 2.4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来说,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时,只有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管理工作。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一定要对电力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叶迎涛 程 磊 单位:海伦市电业局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论电力工程造价流程管理 摘 要 电力建设工程造价主要由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和其他费用三大部分构成。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生产活动,涉及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咨询等多家单位。工程造价经历多个环节,并且要逐步加深。工程造价管理落实到细处就是保证质量、工期的前提下控制施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该目标,应从招投标、施工管理、工程结算等阶段严格控制。 关键词 电力工程 造价 流程管理 一、电力工程造价招标投标阶段管理 第一,适度废弃定额计价法。过去一直沿用定额计价法进行投标,这种采用概预算定额确定工程造价的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固定的人工机械台班价格没有遵循市场规律,无法实现源于市场竞争的价格。现有的定额仍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编制,且更新不及时,不能及时反馈市场变动的信息,使得施工单位仍在定额计算成本低水平上竞争。按定额报价不能体现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差异化。 第二,尽量考虑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工程量清单是完成工程各个分项及数量的明细清单,是将图纸和建设的要求具体量化。投标人在工程量清单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性报价。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做法是:由招标单位根据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参照消耗量定额,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行情,自主报价和自主竞争。业主对工程量负责,投标单位对综合单价承担风险。 二、电力工程造价施工阶段管理 第一,认真做好成本预测工作。工程实施前,认真做好线路调查,技术人员提供详尽的线路复测报告,技经人员按照招标量、施工图、线路复测报告做好项目成本预测。项目成本预测是核算工程实施成本和报价差额的重要手段,是全面估计整个工程造价,为管理者提供施工决策的依据,所以必须做到:工程量尽可能准确,地形、地质、运输状况调查清楚、考虑项目全面,合理估计工程风险,最终表述为一个费用总额。每次工程结算结束后都要进行成本预测比对,评估预测准确性,进行总结并不断改进。 第二,认真做好施工方案优化工作。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指导,编制科学、可行的施工方案才能保证合理利用人员、机械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施工,减少施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编写优秀的施工方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施工方案代表着企业先进的生产力,是企业工艺水平的体现,应该加大研发力度;要立足详细的现场调查,明确每一桩号的准确位置、周边环境、行车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施工方案,避免劳动力、设备机械的重复浪费;认真会审施工图,加强与设计院的联系沟通,按照设计要求、施工规范、质量要求、合同约定,针对施工图编写科学合理;结合实际的方案,严格分析施工工艺和工序要求,认真检查施工使用的工器具、设备,不符合要求坚决不予使用;施工方案要注意和技术经济的统一,在技术合理的前提下寻求最经济的途径。 第三,施行项目岗位经济责任制度,加强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机制。推行项目岗位经济责任制,树立全员经济意识,对于加强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把工程成本控制与项目经理的直接利益挂钩,调动项目经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协调好项目部管理人员间的工作,抓好施工的同时管理好成本;技术施工人员监督施工进度,严把质量关,力求减少因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返工返修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施工耗用的工、料、机及其他费用认真把关。项目变动要做好现场签证。材料站要做好材料验收、保管、使用、回收工作,与技经、施工人员加强联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材料采购需求计划。严把质量、数量验收关;执行限额领料工作,分包商领用材料需法人授权的现场负责人亲自领用,及时回收废料、边角料。技经人员深入现场,掌握施工进度情况及做好工程阶段结算。研究工程进度与费用发生的比例,发现费用超支的问题,对项目经理及时预警。 第四,青苗协议赔偿管理。青苗协议不通、当地群众阻拦、工程停滞不前、人员机械误工是送电工程成本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因素,必须引起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开工前做好工程所在地乡土风情调查,积极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寻求配合帮助。二是培养优秀的协议人员。协议人员应当头脑灵活,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要熟悉政策、法规,能够很快适应当地民俗风情。三是与设计单位及时沟通,在达到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少砍树、少占地。线路调查时如发现确有协议工作过于困难的区域,与设计单位联系,争取改线绕道。四是青苗赔偿手续合法齐全,资料保存完整清晰,协议进程及时向业主反映,求得业主理解支持。五是施工队进场时间要严格听从项目经理安排,在青赔工作结束后尽快入场,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机械误工或重复赔偿。六是文明施工,保护好施工环境,施工完成后平整基面,按规定路径行走,不可乱砍伐树木,尽可能减少施工场地赔偿费用。 三、电力工程造价工程结算 工程结算主要分为两部分:招标量与施工图量量差费用,各种增项费用。施工单位常常因为增项费用资料不全、证据不充分而要不到资金。为了更好地保护施工单位的正当利益,建议工程开工前由技经人员仔细研读施工总承包合同,深刻剖析合同条款,了解业主对承包商结算工作的规定要求。参与深度线路调查,考察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施工因素,整理一份风险分析报告,对未来施工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工程量增加、发生的增项进行预测。根据此份报告,施工过程中技经人员要积极与项目经理联系,了解施工出现的意外因素和新增项目按照业主要求搜集相关资料建立台账。并配合项目经理做好现场签证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为最终工程结算做准备。同时技经人员需要定期专业培训,提高预算水平。此外,严格规范工程阶段管理,未在规定时间内报批、不符合管理流程要求的变更和签证不予结算,加强工程造价管理过程控制和事前控制,提高工程结算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工程结算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结算督察和专项检查。 四、结论 由于电力工程自身的复杂性,施工过程中影响因素诸多,未来工程分包及造价管理的道路还很漫长。施工单位要不断回顾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措施,提高企业实力,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国电长源荆州热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关于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认识 摘 要: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也是如此。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只有明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严格把握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流程,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开展取得良好成效,保障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本文就是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认识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电力工程 施工管理 流程 认识 引言: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化的工作,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中总结经验,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施工管理磨时间进行优化和改良,从而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可以达到预期设想。要吸收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结合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从而找寻适合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管理模式。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进行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主要措施 1.1 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想要提升我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保证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流程的科学性,一定要注重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派遣学习能力较强、工作态度认真、具有创新精神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到国外进行培训,为其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从而加强新型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传播,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随时随地的吸收新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为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1.2 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开展需要依靠完善的规章制度,所以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企业需要建设以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标准件进行完善。不断提升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应用各项规章制度对其岗位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得我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可以逐渐接近国际水平。所有的施工技术人员都需要树立良好的施工质量控制意识,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和管理标准进行施工,使得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成本投入与施工进度都可以达到最优化。 1.3 应用先进的管理软件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适用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的软件也不断诞生。这些管理软件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得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呈现出现代化、科学化的特点,满足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开展的多元化需求。可以强化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提升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成本投入。根据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计划,应用管理软件落实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使得施工进度、成本投入、以及资源配置都可以在可控范围内。 1.4 创建高效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流程 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工作完成后,需要由市场中心将最终的招投标结果转交给业务部门,同时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图纸的转交。公司业务部门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部门需要组织施工单位、建设施工材料供应商以及设备管理部门进行会议召开。公司业务部门需要根据合同规定要求进行预付款的支付,同时与施工单位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承包合同的签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部门向施工单位、建设施工材料供应商以及设备供应单位进行预付款的支付。无论是原材料供应商还是电力设备供应单位,提供的材料和电力设备运送到施工现场后都需要经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技术部门进行检验,经过检验质量达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应用标准后才能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去。 2 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流程注意事项分析 2.1 计划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计划制定是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施工计划需要明确的提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范围、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目标、施工方式、以及项目管理的原则。施工计划编制完成后还需要递交给业主单位进行审核,要求施工计划可以得到业主单位的认可。在施工计划编制过程中还需要认真的分析施工合同,充分把握施工合同内的众多内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概况,结合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施工计划管理主要核心在于施工进度控制,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工作,将电力工程项目实际施工量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比较,查看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情况。施工计划在实际施工中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最终使其可以满足施工进度管理计划要求。 2.2 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的优劣关乎工程公司的信誉,关系公司效益,是工程公司立足本产业的基础,工程质量的优劣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由一个一个施工工序的质量构成的,只有对这些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才有保证。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与费用管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管理。质量与费用支付挂钩,质量与效益挂钩。根据质量划分的每一个具体工序,通过检查核实已完工程量和质量情况,给予该工序项目费用的最终或部分支付,若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甚至不予支付,直至达到规定要求。实践证明,在工程实施阶段采取这种质量和费用控制相结合进行管理的方法,对质量、费用控制管理是十分有效的。 2.3 费用管理 施工阶段的施工费用管理依据是按照不同设计阶段和设计文件编制的费用估算和费用预算,及根据施工计划编制的费用控制使用计划。施工费用管理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把费用和施工M度相结合,将计划工程量及费用与已完成工程量及费用采用赢得值原理,进行项目的费用/进度综合控制,通过对执行效果的评估,不但可以直接判断检测当前进度是提前还是拖后,而且还可以直观地看出费用是节省还是超支,这种方法克服了目前我们采用的进度和费用分开进行控制的缺点。在费用管理过程中,要做好与项目管理各部门的接口关系,及时收集工程信息,做好费用的控制分析,为工程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 结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交叉施工等特点。同时还要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材料的采购运输、还有其他许多工程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就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流程,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分析 [摘 要]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其有着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资金、技术及资源集中性强,二是交叉施工。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时,施工管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单元,是确保工程项目不出事的保证。对电力工程而言,若要确保施工管理安全,则一定要全方位了解并运用流程管理进行处理。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 1 进一步强化电力工程施工流程管理的核心手段 (1)进一步增强技术工作者、经营工作者技能及劳务工综合水平,这是增强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前提。在充分借鉴国内、国外相关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时,把“请进来”与“走出来”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培养优秀人才。 (2)把责任制当作一项重点内容,基于此,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推行标准化管理。同时把技术标准当作核心部分进行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基准,进一步提升管理思想认识,让管理走标准化道路,从而和国际市场进行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工艺质量,把质量摆在首要位置,通过质量促进生存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让所有员工都拥有精品意识,把工程施工的有关基准以及工程施工的质检基准当作前提条件,把完成机组达到投入生产相关基准要求为基础,从而在施工管理、质量及机组投入生产方面的能力方面实现最优。 (3)进一步提升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选用现代化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可以切实对大部分工程项目进行管理,重点是对工程进度进行控制。此外,还能够采取经费及资源控制等方式进行管理。尤其是,在运用软件的基础上,能够把进度、资源以及资源额度及平衡度进行有机统一,从而确保进度能够切实与工程量相匹配。在将工程量及项目承包商的相关资源进行有纲结合的基础上,拟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施工计划,合理控制进度。综上所述,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项目的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投资进行全面考虑,拟定与实际相符合的、能够进行操作且合理的施工计划,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全面运用现代化管理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同等重要。 (4)制定标准化电力工程管理制度。在相关工程完成招标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管理中心把招标的实际情况、或将没有投入招标的工程落实情况进行归纳,形成图纸提供于有关单位业务部门。在接到通知后,由后者进行档案保存处理。在项目尚未开工前,要召开相应的筹备工作会议,由企业业务部、工管部、用户、承包商、有关材料供应单位等共同参加。就预算而言,则由预算中心进行专业的审核查验。企业业务部门的一个职责是,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相关款项的收取,同时和施工方进行签约施工协议。企业工管部门则主要对施工方、供货单位进行相关款项预付。供货单位提供的所有物资,都要通过企业工管部及客户审核查验后,才能够进行工程施工。 2 提升电力工程施工流程管理需注意的几个着力点 2.l 计划管理 核心内容包括这些:对项目施区域、需要完成的任务、施工方法及如何进行施工予以制度明确,让其和工程计划所撰写的目标要求及基础准则相匹配,获得客户的认可。进行计划制度过程中,需对合同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进一步明确签约合同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条件、所在地资源条件、项目总体情况,并根据本企业实际,制定能够实施操作、效益高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的施工计划。不管是整体计划,还是阶段计划,均需对目标予以明确,且对完成目标任务需采取的手段予以确定。就施工阶段而言,其重点是根据计划对施工进度予以科学合理的控制,把实际及计划施工量进行对比,研究计划是不是和实际相匹配。此外,施工计划必须进行明确。施工阶段,属于动态管理阶段,需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让实际施工量和计划施工量相符。 2.2 质量管理 对企业而言,项目工程能否高效优质的完成,对企业信誉能够产生影响,对企业的效益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工程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工程质量好不好,重点在施工环节的质管进行集中反映。对建设工程来说,其施工质量并非单一因素构成的,由若干个工序组合而成,只有在对所有工序质量进行保证的基础上,方可确保工程总体质量。 就施工阶段而言,进行质量管理时,需和经费使用有机统一起来,实施综合管理,让质量和经费、效益有机捆绑。以质量为中心,对任一工序进行划分,对目前完工部分的质量进行核验,从而对相应工序进行全部或一定比例的经费支付。如果质量没有达到有关基准,可以拒绝支付,直到质量达标为止。从实践可知,进行施工时,运用上述方式进行施工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质量,且可以科学合理的对工程经费进行管控。 2.3 费用管理 进行施工时,对相关费用进行管理过程中,通常根据计划设定的不同施工管理阶段、计划汇编经费预算、经费控制等情况进行统筹使用。 对费用进行管控是动态进行的,将经费与施工量有机统一起来,把计划施工进度、经费和实际施工进度、经费相结合,运用赢得值相关理论,对施工经费作出综合管控。在对落实费用管理制度成效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一方面能够对当前施工量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另一方面能够了解经费使用情况,看是不是超支或出现节约。如此一来,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运用的将进度与经费进行相对独立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经费管控时,需统筹协调好项管部各接口之间的关系,第一时间获得项目施工的有关信息。对经费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参考。 2.4 安全管理 对项目管理而言,安全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单元,其涵盖了对项目的过程、产品进行安全管理这两个部分。安全管理在项目的所有环节都有所体现。 通常所说的过程安全管理,涵盖了三大部分,一是安全管理,二是健康管理,三是环境管理。工程进行施工时,通常将上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管理。和质量管理一样,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程负责人对安全负有首要责任,进行施工时,必须坚持把安全摆在第一位,把预防放在主要位置的思想。此外,也需对相关计划、制度的拟定予以重视,且与国家律法、相关行业规范等相匹配。 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应采取定岗定人的岗位责任制,采取跟踪监督与执行的管理方式及时发现圾时纠正避负较大、重大事故的发生放规定做好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记录并按规定填写报表。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总结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改进安全管理系统。 2.5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技术、管理标准的引进、执行新的技术方案的开发、应用先进经验的学习和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已经形成共识,也是各国孜孜以求的。技术管理的力度大小、好坏对―个工程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个企业只有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 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应立足于项目本身,着眼于生产施工。针对工程的具体问题或项目从加快进度、降低消耗、提高工效、保证质量等角度出发引进新的工艺或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施工水平和能力。更应该挖掘公司自己的技术潜力,成立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小组,进行技术创新.这对公司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力量的积累是―个有效的产出过程。 3 结语 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就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流程,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在不断的进步中提高电力施工管理的质量,运用技术武装自己,是自己成为电力施工管理的的佼佼者。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问题及其相关建议 摘 要: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其中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项目。电力是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的重要能源,也是各行业领域发展建设的基本保障,因此,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展开讨论,其中分析了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和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通过层层的分析和研究,充分的展现出电力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评估隐患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一)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 首先要在生产当中落实安全责任制度。要在生产当中严抓管理责任,并加强对责任的管理力度,实现生产的安全管理。要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落实到实际生产当中,电力企业要遵守相关的制度规定,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所下发的文件指令和要求,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责任制度,企业的各级别部门都要签署《安全生产责任书》,将责任生产落实到每个部门和个人当中去,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在管理中确保生产的安全。 (二)加强防范措施使安全工作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电力施工型企业要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上。由于电力施工型企业生产难度较大,危险系数较高,因此为了避免此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在生产过程中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对生产技术也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制度,对员工实行适当的奖励机制,使员工能够切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让员工在生产中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时刻注意生产安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将预防放在管理的前面,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并且还要亲临生产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对生产中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细节了然于心,从而针对此问题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安全监督人员、组长、负责人、生产现场监护人员要严守自己的岗位,并发挥岗位职能,做好生产张的安全监督工作,保证将安全生产贯彻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杜绝违章、麻痹、不负责任的事件发生,端正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才能够有效的将安全生产落实到实处。对于一些没有进行安全宣传,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不具体的施工单位,要及时查处,并吊销其建设资质。 (三)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员工的安全意识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要提高安全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与学习,如安全警示教育、事故分析等,让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树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充分认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并把安全教育培训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岗位专业培训相结合,把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同提高技术业务能力相结合,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工作中时刻关注安全,相互督促提醒,将保障安全生产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首先,企业可在企业内部选拔一批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技术过硬的员工或资深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员.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如参加岗位培训、集中培训、外出参观交流学习等。然后再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积极效应。在公司内部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违章行为。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应结A舡现场的实际隋况进行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技术培训,让员工熟练掌握各种安全规程、技术业务知识、事故应急预案及各种事故的应急处理办法.在事故发生时做到沉着冷静、快速反应、最大限度地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并以最快速度恢复电网的正常运行。 二、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 (一)项目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工程设计依据工作进程和深度不同。一般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技术上复杂的项目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T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二阶段设计和_二阶段设计,是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长期形成的基本工作模式,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和经济文件。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阶段设计深度的控制来保证设计质量。设计单位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因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按设计准备与设计展开两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二)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就是要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设置质量预控点,严格质量检查。加强成品保护。施工工序是工程施工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构成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质量检验管理的基本环节。从现场管理角度看,工序就是人、材料、设备施工方法和检测方法、环境等对工程质量起综合作用的过程。只有发现、分析和控制工序质量中的质量波动、将每道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工序控制目的就是要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特征值的波动范围,控制其分散程度以及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控制主导因素,稳定工序。保证工程质量。究其特征就是管因素、管过程,而不是单纯管结果。 (三)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项目建设阶段的结束和生产使用阶段的开始。尽快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对促进项目的早日投产使用,发挥投资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作为现阶段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要在生产和经营中强化安全管理意识。电力企业自身也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产质量,企业内部实行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通过不断的体制改革和调整,来弥补制度中的漏洞,使电力企业能够向着又好又快的现代化目标前进。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电力工程管理的流程改进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电力工程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强化。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流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措施以及流程改进措施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操作流程;问题 在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对电力企业的运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对电力工程相关的建设成本走向进行准确直观的反映,而且其还对电价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社会各界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电力工程的管理逐渐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其在实际开展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强化。 1、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最早的电力工程管理是通过总承包管理模式来实现的,其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上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种承包模式主要通过设计单位、业主、建设单位以及施工总承包商共同来实现的一种电力管理模式。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施工则均由施工承包方承担,同时还需要接受来自监理工程师的管理和监督。 其中由于监理单位对项目的介入度不够深入,导致在施工阶段出现的质量监督管理问题,以及电力工程设计和决策阶段无法有效参与,最终致使电力工程的管理效果受到影响。为此,随着现代电力工程的逐渐普及,工程管理模式也在随之优化,为此,加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强化和流程改造成为了当前电力工程非常重要的任务。 2、电力工程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2.1 电力工程管理的性质 电力工程管理主要是对电力工程各个管理工作的统称,在这个过程中,电力建设单位应当将其活动作为核心,是电力建设劳动力通过运用各种建筑设备和材料,根据预期设定的目标来对建筑安装产品过程中进行控制。 电力工程管理往往具有双重特性,其一为社会性,其二为技术性。其中社会性主要是指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生产关系的充分展现和反映,其是基于国家计划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相关规定来执行,通过组织职工共同参与到监督和管理中,为电力工程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建设单位具有充足的生产力。 2.2电力工程管理的基本任务 我们在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任务主要是指,严格按照电力生产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有序的施工过程中控制,构建起统一的指挥系统和有机组织,使各种积极因素能够得到充分带动,促使各方面资源均能够统一到电力工程项目中,并通过最好的质量、最快的方法、最少的损耗,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在有效完成国家计划的同时,确保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能够得到有效完成。 3、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电力工程在开展项目建设时,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根据我国当前具体情况来看,在常规情况下,电力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并且很大部分电力企业均属于国有企业。在这些国有企业中,由于它们有着非常庞大的企业机制,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这使得不少细致化管理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不少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均是通过属地化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使得使用权被无限转移,进而致使监督管理机制在项目管理中无法有效发挥实际作用,进而导致一些与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着较大联系的项目无法得到保障。 3.2电力工程管理的安全问题 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时,由于一部分难度较高的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伤亡事故。此外,电力工程由于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使得施工管理也同时受到影响,其协调性和安全性都逐年下滑。 尤其是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由于其往往具有诸多非常复杂的子系统,这就对专业性提出较高的要求,故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往往非常的笨重,而这些材料的运转都需要借助机械来完成,若无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指导操作,或者技术水平较差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施工,都可能导致各种不安全事故的出现。 3.3在电力工程的管理中,进度管理相对混乱 在实施电力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进度管理需要结合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人员施工水平、机械运作能力、天气变化以及政府相关规划等各种因素,来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施工单位能够对施工计划和进度给予一定的关注,这使得电力工程的进度管理经常呈现混乱的局面。 4、强化电力工程的措施 4.1责任机制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完善 当前电力工程在开展的进程下,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对相关责任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在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上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施工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其能够促使操作流程越来越规范,并帮助责任机制实现有效贯彻,进而更好的实现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管理意识的强化,促使企业管理行为能够得到有效规范,同时还有助于施工人员成本控制意识、团队意识以及精品工程意识的提高,更好的实现对电力工程企业施工质量的提升。 4.2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流程进行完善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经由规定流程来开展项目招标,从众多优秀的施工单位中,选择资质、能力以及信誉均满足施工要求的单位,为施工过程中,旅工质量和安全的保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完成项目招标之后,及时将招标情况以及结果告知相关单位和企业,并及时将工程设计图纸进行转交。在进行项目施工之前,还应通过会议等方式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核,提高资金预算能力,并将通过预算方案留档备存。除此之外,结合工程情况合理配置工作人员,并加大对施工材料和设备的检测,保证合格之后才能够将其用于施工中。 4.3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加强 在管理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工程指挥、监督以及调度工作,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所提供的施工材料和方案等来开展工作。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进程下,我们还需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力度,使各种不安全事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相关施工人员还应在施工区域内对各个环节详细列出各种施工标准,确保在施工各环节均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同时保证操作行为更加规范,严禁其他非工作人员进入现场,导致不安全事故。 4.4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促使其专业素质的提升 电力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时,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都可能直接影响施工质量,而伴随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应用的普及,管理人员的个人专业素质是否能够承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成为了能否较为完美的实现管理的重要问题。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促使整个团队的职业道德以及协调能力都能够得到较好地提升,当然提高队伍的专业技术和责任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应当对考核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使队伍能够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素质,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管漏洞。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电力行业也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其中,在电力行业中,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对电力企业的运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对电力工程相关的建设成本走向进行准确直观的反映,而且其还对电价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社会各界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浅谈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电力工业也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本文笔者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论述,希望可为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 施工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专业众多、交叉施工等特点,同时还要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运输、还有其他许多工程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中方方面面的工作,就需要明确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找到可行的对策。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临时筹建项目部的整体素质不够高,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 其次,在整个业务管理流程中,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是关键,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公司内部与用户电力工程有关的部门有业务部、工程管理部和财务部。财务部负责各用户收取技术咨询费、工程款,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和向供应商拨付材料款和设备款,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其余的两个部门则在电力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分别担当各自的职责,这就出现部门间多次的交接,交接多了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 最后,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尚有些欠缺和不完善之处。如在工程施工结束,进行验收后,应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决算,并经审核后,才能向用户收取工程余款和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支付余款。但是再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二、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 要广泛利用国内外工程建设实践锻炼的机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2、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狠抓“工艺质量革命”,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闯市场。树立全员精品意识,以工程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以实现机组达标投产为基本要求,在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文明施工、机组投产水平方面达到全优。 3、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使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专业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许多要求,主要是进度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费用控制和资源管理。特别是软件可以将进度、资源、资源限量和资源平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进度计划可以不再只是凭经验甚至是拍脑袋制定出来的说不清楚或者说得不太清楚的定性计划,而是基于要完成的工程量/工作量并结合施工承包商的人材机资源而制定出来的定量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现代化管理软件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都仅仅是一种工具,都是需要通过人来使用才能发挥其作用的,否则,即使计算机再先进,软件功能再强,也只能是一种摆设。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工程的管理目标要求和人、财、物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对于切实用好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做好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4. 建立正规高效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 电力工程招标流程结束后,由市场管理中心将招标结果或是非招标工程的落实情况通知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业务部,并把图纸转给公司业务部。由公司业务部将接到的通知存档。由公司业务部和工程管理部与用户、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召开施工前准备会,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预算由预算中心审查。由公司业务部向用户收取 60%的工程预付款,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委托协议”。由公司工程管理部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拨付工程预付款。由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管理人员和用户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工程质量检查等工程管理。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要经过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和用户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三、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断地探索管理的新思路,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让我们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标准,保证施工优质,在激烈竞争的电建市场中,使企业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电力工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施工管理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以及交叉施工等特点,是一项专业而系统的工作。在电力发展新时期,做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电工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电力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介绍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对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现实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其他工程建设相比,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不仅专业性强,技术复杂,而且涉及领域广泛,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对电力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工程建设发展新时期,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实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并不太理想,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保障电力工程的质量,使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服务。 1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的重要性 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是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电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正如上文所述,电力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管理问题,都会对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中,为了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的相互协调,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必须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其次,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在电力工程中加强施工管理,使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不仅可以控制工程造价成本,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2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意义重大。但是,在现实中,电工工程施工管理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水平。比如,一些工程管理者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导致工程预算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没有达到很好的工程预算效果。一些技术施工人员虽然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但是,缺乏安全意识,在施工中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第二,施工流程有待规范。一般来说,电力工程建设主要是由工程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以及业务部门等进行共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部门会出现一些职能交叉现象。这样一来,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由于部门之间没有协调好,就会导致施工流程混乱。另外,在施工完成之后,正常的验收流程是首先开展工程决算和审核工作,接着向用户收取余额,最后再向材料设备供应商和施工单位等支付余额,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有些企业并并不按照正常的施工流程进行。因此,规范施工流程也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在电力工程中,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同等重要。但是,在施工管理中,一方面由于工程管理人员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力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管理人员难以兼顾各个环节,从而导致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致使工程安全事故频发,不仅影响了工程进度,而且增加了工程造价,有时甚至给施工人员带来生命危险。 3 解决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问题的措施 3.1 加强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针对电力工程中施工人员整体素质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观看视频以及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我们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之后再上岗,以专业的技术保障工程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他们进行施工安全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从而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总之,通过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提供条件。 3.2 规范施工流程实现科学管理 规范的施工流程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具体来说,当工程招标任务完成之后,市场管理中心就会把招标情况和图纸转交给工程的业务部门;接着工程业务部门把相关资料进行存档;然后工程业务部门联合管理部门与施工单位、用户以及一些供应商召开会议,对施工单位的预算进行审核,向用户收取部分工程费用,向供应商支付工程预付款,并签订相关协议;最后,工程管理人员和用户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检查和验收工作。通过对这些施工流程的规范不仅可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施工效率,而且还有利于保障工程质量, 3.3 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完善的制度使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有章可循,为施工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我们要在遵循国家电力工程管理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施工人员培训管理、施工安全细则、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细则等。通过完善这些制度,方便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提高管理效率是新时期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工程施工管理中,企业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重要支撑。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要转变管理理念,在管理中采用一些科学的管理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一些现代管理软件,实现工程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化,从而不断提升施工管理效率和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电力工程建设现实发展需要。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发展新时期,加强施工管理非常必要。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提高施工人员素质,规范施工流程,并借助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高电力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整体质量,使电力工程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服务。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措施与流程改进的策略 【摘 要】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电力工程管理成为了当前电力企业规模扩展和经济效益增收的重要措施。本次研究结合当前电力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模式、性质与任务,对电力工程管理的有效强化和改进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当前电力工程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而达到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强化对策 1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最早的电力工程管理是通过总承包管理模式来实现的,其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上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种承包模式主要通过设计单位、业主、建设单位以及施工总承包商共同来实现的一种电力管理模式。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施工则均由施工承包方承担,同时还需要接受来自监理工程师的管理和监督。 这种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施工的职责和责任都得到了明确,并在推动工程其他管理环节的有效开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电力工程市场的逐步改进,这种较为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无法跟上现代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 其中由于监理单位对项目的介入度不够深入,导致在施工阶段出现的质量监督管理问题,以及电力工程设计和决策阶段无法有效参与,最终致使电力工程的管理效果受到影响。为此,随着现代电力工程的逐渐普及,工程管理模式也在随之优化,为此,加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强化和流程改造成为了当前电力工程非常重要的任务。 2 电力工程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2.1 电力工程管理的性质 电力工程管理主要是对电力工程各个管理工作的统称,在这个过程中,电力建设单位应当将其活动作为核心,是电力建设劳动力通过运用各种建筑设备和材料,根据预期设定的目标来对建筑安装产品过程中进行控制。 电力工程管理往往具有双重特性,其一为社会性,其二为技术性。其中社会性主要是指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生产关系的充分展现和反映,其是基于国家计划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相关规定来执行,通过组织职工共同参与到监督和管理中,为电力工程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建设单位具有充足的生产力。 而技术性则主要是指工程管理是对施工过程中科学组织方法和客观规律组织方法的反应,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生产力发展条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电力工程管理水平处在较为落后的局面,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电力工程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且已经逐步追赶上了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这使得生产力大发展得到了充分展现。 2.2 电力工程管理的基本任务 我们在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任务主要是指,严格按照电力生产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有序的施工过程中控制,构建起统一的指挥系统和有机组织,使各种积极因素能够得到充分带动,促使各方面资源均能够统一到电力工程项目中,并通过最好的质量、最快的方法、最少的损耗,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在有效完成国家计划的同时,确保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能够得到有效完成。 3 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我们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情况来看,仍然在各个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不足和缺陷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电力工程在开展项目建设时,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根据我国当前具体情况来看,在常规情况下,电力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并且很大部分电力企业均属于国有企业。在这些国有企业中,由于它们有着非常庞大的企业机制,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这使得不少细致化管理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不少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均是通过属地化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使得使用权被无限转移,进而致使监督管理机制在项目管理中无法有效发挥实际作用,进而导致一些与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着较大联系的项目无法得到保障。 3.2 电力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测算不够准确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进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与工程项目相关的投资方、建造方以及在完工之后运营方未对造价控制和建设前管理引起重视,这是当前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在不少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在进行工程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预测不准确以及宏观调控不到位等因素,使得工程建设经常出现先施工后算账等情况,严重影响电力工程管理效果。 3.3 电力工程管理的安全问题 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时,由于一部分难度较高的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伤亡事故。此外,电力工程由于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使得施工管理也同时受到影响,其协调性和安全性都逐年下滑。 尤其是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由于其往往具有诸多非常复杂的子系统,这就对专业性提出较高的要求,故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往往非常的笨重,而这些材料的运转都需要借助机械来完成,若无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指导操作,或者技术水平较差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施工,都可能导致各种不安全事故的出现。 3.4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中,进度管理相对混乱 在实施电力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进度管理需要结合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人员施工水平、机械运作能力、天气变化以及政府相关规划等各种因素,来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施工单位能够对施工计划和进度给予一定的关注,这使得电力工程的进度管理经常呈现混乱的局面。 4 强化电力工程的措施 4.1 责任机制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完善 当前电力工程在开展的进程下,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对相关责任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在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上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施工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其能够促使操作流程越来越规范,并帮助责任机制实现有效贯彻,进而更好的实现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管理意识的强化,促使企业管理行为能够得到有效规范,同时还有助于施工人员成本控制意识、团队意识以及精品工程意识的提高,更好的实现对电力工程企业施工质量的提升。 4.2 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流程进行完善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经由规定流程来开展项目招标,从众多优秀的施工单位中,选择资质、能力以及信誉均满足施工要求的单位,为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保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完成项目招标之后,及时将招标情况以及结果告知相关单位和企业,并及时将工程设计图纸进行转交。在进行项目施工之前,还应通过会议等方式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核,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电力工程管理的操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要求的能源也在不断的增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需求,建设的电力工程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管理的难度不断的增加,出现问题的几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关的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及时的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电力工程管理而言,操作流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保证管理是真实有效的。本文主要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找到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够改善其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不断地提高,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电力工程本身的应用也更加的广泛。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个方面的用电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给我们国家电力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现在,管理的合理性对于整个工程乃至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时候,涉及的专业和内容都非常多,技术要求也是非常的复杂,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这写因素都要求在进行电力工程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都比较高,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时,必须及时的进行解决,做好各个方面的管理,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维护人们的用电安全和国家的稳定和谐。 一、在进行电力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整体的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式、施工质量以及材料的应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对工程进行监督的时候,力度也有所增加,人民群众对电力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企业和政府也更加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为了在预定的工期内完成任务,而进行粗放式的管理,这也导致了管理的完善合理程度不够。 (二)建设的时候,并没有保证各个方面的完善和协调 在电力工程管理的时候,会直接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单位,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经常存在不根据规定和法律进行的情况,管理者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相关的义务,进行图纸审查、价格标准以及工程进度管理和竣工验收的时候都存在很多问题。 (三)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比较低下 现在,我国大多数的电力施工单位在进行管理人员选择的时候,标准比较模糊,条件要求不高,这也直接导致了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比较低下,在管理的时候,经验比较少,而且不懂得正确使用先进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对整个工程进行掌握的时候,控制力度和管理力度达不到要求,这也直接导致了工程可能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还很容易出现因为管理人员工作的失误而导致一系列工程事故的产生。并且,现在很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本身的施工合同意识比较差,缺乏必要的投资效益观念,这也导致了在进行订货的时候,价格控制比较困难,这些因素都给电力工程施工带来了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在施工的过程中,其技术水平有必要努力提升 我国社会和科技不断的进步,电力工程在进行建设的时候,数量以及规模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增加,若是在施工的时候,技术无法真正满足其进步的需要,很容易给整个工程带来不良的影响,比如说工期延误、质量达不到要求。现在,在我国,很多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本身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根本没有满足电力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需要,甚至有些电力工程的开发商,为了缩减开支,选择那些技术比较落后的单位进行施工,虽然这能够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但是这也给工程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直接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在我国的电力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和水平达不到要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材料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对于一个工程而言,材料是其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施工的时候,由于管理不完善,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些施工单位便采购价格便宜但是质量比较差的材料来进行施工,这样工程完工之后,其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六)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时候,本身的流程管理完善程度不够 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管理,不但包含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并且对资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这个方面是问题出现比较频繁的方面违规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工程整体完工之后,必须进行验收,验收合格之后,还要对整个工程进行审核以及核算,然后通过核算出来的结果,征收工程的费用,然后再给设备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施工单位支付款项。 二、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努力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在进行电力工程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是比较重要的,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则是管理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思想都比较的落后,想要提高管理的水平,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必须做好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其进行合理的综合培训,给员工提供一些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让管理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学习和锻炼。此外还应该进行人才的招纳,提高整体管理人员的素质。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培训员工专业方面的素质,还必须要有意识的提高其道德文化素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在管理的时候,很容易避免那些因为疏忽而出现的问题和事故。 (二)对相关的电力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其管理安全 电力行业本身便是一个危险性比较高的行业,其安全问题更是其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做好安全管理,必须努力的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对其进行保障,相关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达到要求才能够进入工作岗位。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必须给安全足够的重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通过考核的施工人员还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才能够开始施工,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在出现事故后,相互推诿和扯皮的情况发生。所以,为了保障施工合理安全进行,必须对其制度进行完善,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施工的整体质量,还能够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能够尽量避免在施工的时候出现各种事故。 (三)在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质量的控制,提高施工的技术水平 对工程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必须做好对施工原材料的控制,只有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做好相关的检测和设和,控制好材料本身的质量,并且在选择材料数量和规格的时候严格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进货厂家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本身的信誉比较高的厂家,保证材料的质量,材料选择完毕后,还必须做好相关的抽样调查,确保能够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都是合格的。在施工的时候,也必须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并且做好各个环节的对比和观察,一旦施工出现和计划偏离的情况,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便必须进行原因的查找,尽量找到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控制和管理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工期延误的情况。电力工程的相关施工单位还必须根据实际施工的需要不断的对自己的相关施工技术和工艺进行合理的改进,更好的借鉴国外的施工技术,此外施工单位还应该有意识的树立自己的技术品牌观念,并且不断的对自己的施工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绝对不能出现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而降低施工质量的情况,因为在进行施工管理的时候,质量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工程功能发挥的基础。 (四)加强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督 想要一个工程成果良好,在其施工的时候做好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电力工程本身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电力工程本身的隐蔽性也比较强,在验收的时候检测其质量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和繁琐的事情,所以必须做好其施工监督,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本身的质量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 (五)提高工程管理流程的效益 电力工程在招标结束后,便应该把招标的实际结果和设计出来的图纸给公式的业务部,公司业务部则应该把招标结果和设计图纸进行存档,并且做好和施工单位的沟通,确保材料和设备的使用能够满足设计的需要,然后再对整个工程的的预算进行审核并支付一定的预付款,确保施工单位在施工的时候本身的资金能够正常的流通,避免各种因为管理流程存在问题而导致的工程问题的出现。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工程的施工是根据设计的图纸进行的,做好相关的管理,确保工程能够在规定工期内顺利的完成。 结语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电力是和人们有着直接关系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以及电力工程的应用范围和作用都在增加,所以必须加强对其管理,确保电力工程建设的时候能够更加标准化全方位的管理。为了达到管理的目标,管理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力工程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其施工管理,确保其建设质量,在管理的时候,还应该真正的认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采取措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其质量,保证人们的用电安全。 电力工程流程论文:分析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 【摘 要】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具有资金、技术、资源密集,交叉施工的特点。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管理是实施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想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就必须全面掌握和应用工程项目的流程管理。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 前言 电力施工管理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将更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保证,寻求更的的经济效益。在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索,借鉴中完善提高管理技术,实现施工优质。在激烈竞争的电力工程环境中,使企业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壮大。 1 提升电力工程施工流程管理的主要措施 (1)提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要广泛利用国内外工程建设实践锻炼的机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2)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实现与国际接轨。要狠抓工艺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闯市场。树立全员精品意识,以工程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以实现机组达标投产为基本要求,在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文明施工、机组投产水平方面达到全优。 (3)推进企业科技进步艘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专业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许多要求,主要是进度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费用控制和资源管理。特别是软件可以将进度、资源、资源限量和资源平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进度计划可以是基于要完成的工程量,工作量并结合施工承包商的人材机资,而制定出来的定量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人、财、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对于切实用好工程项费目管理软件,做好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4)建立正规高效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电力工程招标流程结束后,由市场管理中心将招标结果或是非招标工程的落实情况,通知供用电技术工公司业务部拼.把图纸转给公司业务部。由公司业务部将接到的通知存档。由公司业务部和工程管理部与用户、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召开施工前准备会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预算由预算中心审查。由公司业务部向用户收取合同约定工程预付款辨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委托协议”。由公司工程管理部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拨付工程预付款。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要经过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和用户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2 提升电力工程施工流程管理需注意的几个着力点 在电力工程项月施工阶段,施工管理工作类似于工程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资源配置必须做到协调、得当、合理。要做好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就要做好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费用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几个目标的控制管理工作。做好了以上几个目标的控制管理工作顾目施工管理就意味着接近成功。 2.l 计划管理 主要内容为:明确规定施工工作的范围、目标、方法、措施,使之符合项目实施计划中规定的项目目标和原则,经业主认可。在编制施工计划时,要仔细熟悉和研究合同,明确合同的目标要求、合同条件、当地的资源情况、工程概人况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可行的、有效益的.操作性强的施工计划。无论是总的施工计划章 还是阶段性施工计划,都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有保障的完成措施。施工阶段的施工计划管理主要是围绕着施工进度计划这个中心来进行的施工进度计划控制就是将实际完成的实际施工工程量与施工进度计划相比较,分析是否符合还是出现偏差。应该明确的是施工计划,在施工阶段是—个动态的控制,需要根据分析的结果不断地进行调整,使之满足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 2.2 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的优劣关乎工程公司的信誉,关系公司效益,是工程公司立足本产业的基础,工程质量的优劣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由—个—个施工工序的质量构成的,只有对这些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才有保证。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与费用管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管理。质量与费用支付挂钩质量与效益挂钩。根据质量划分的每—个具体工序通过检查核实已完工程量和质量情况,给予该工序项目的最终或部分支付,若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甚至不予支付,直至达到规定要求。实践证明,在工程实施阶段采取这种质量和费用控制相结合进行管理的方法,对质量、费用控制管理是十分有效的。 2.3 费用管理 施工阶段的施工费用管理依据是按照不同设计阶段和设计文件编制的费用估算和费用预算,及根据施工计划编制的费用控制使用计划。 施工费用管理控制是—个动态的过程,把费用和施工进度相结合,将计划工程量及费用与已完的成工程量及费用采用赢得值原理,进行项目的费用进度综合控制通过对执行效果的评估,不但可以直接判断检测当前进度是提前还是拖后,而且还可以直观地看出费用是节省还是超支,这种方法克服了目前我们采用的进度和费用分开进行控制的缺点。在费用管理过程中,要做好与项目管理各部门的接口关系及时收集工程信息。做好费用的控制分析,为工程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4 安全管理 项目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包括项目过程安全管理和项目产品安全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是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门。 我们一般强调的是项目过程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健康和环境三个方面,在项目施工阶段是把三者综合在一起进行管理的。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同等重要预目责任人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施工过程中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同时,还要注意安全管理计划、措施的制定,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及当地的有关规定。 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应采取定岗定人的岗位责任制,采取跟踪监督与执行的管理方式及时发现圾时纠正避负较大、重大事故的发生放规定做好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记录并按规定填写报表。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总结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改进安全管理系统。 2.5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技术、管理标准的引进、执行新的技术方案的开发、应用先进经验的学习和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已经形成共识,也是各国孜孜以求的。技术管理的力度大小、好坏对—个工程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个企业只有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 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应立足于项目本身,着眼于生产施工。针对工程的具体问题或项目从加快进度、降低消耗、提高工效、保证质量等角度出发引进新的工艺或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施工水平和能力。更应该挖掘公司自己的技术潜力,成立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小组,进行技术创新.这对公司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力量的积累是—个有效的产出过程。 3 结语 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就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流程,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在不断的进步中提高电力施工管理的质量,运用技术武装自己,是自己成为电力施工管理的的佼佼者。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农行支持“三农”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 县域经济作为“三农”的具体承载者,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作为县级农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提高服务“三农”的效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找准发展的着力点,促进自身业务经营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农行抢战市场份额有利时机,作好规划又是迫在眉捷。目前笔者结合近年的工作实践,浅谈一点个人的设想。 一、对县级农行支持县域经济的认识 1、县级农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调整经营策略的明智抉择 经济决定金融,农业银行只有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才能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金融扎根于经济”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银行才有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益的经济基础,才能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十几年的实践证明也是如此。我行地处晋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近十年来,全行通过加大机构撤并力度,基层农村网点虽然没有了,但目前我们充分利用发展“三农”业务,来采取农村市场领域,通过支持民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全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行的业务经营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 2、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将为县级农行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随着个体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拉动和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使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刺激和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尽而使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了现实的消费需求,最后必将会拉动农业银行在县域有效信贷的稳步增长。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也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3、农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县域金融的主渠道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全面开放,中、工、建三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到位,城市金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大中城市现有的优势项目和优良客户在银行间分布基本固定,农业银行如果一味地与其它商业银行共同竞争城市优良客户,不但会使业务成本越来越高,赢利空间也会越来越少。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县域金融市场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地抢占县域金融制高点,稳固银政、银企合作关系,在县域金融领域内形成新的经营优势。 4.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必将成为农业银行经营的基石,没有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农业银行系统的全面发展。开拓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和发挥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网络、人员、资金等资源优势;有利于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利于拓展优良客户,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二、县级农业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中的制约因素 当前,县级农业银行在县域金融中虽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不良资产处置后,支持空心化经营,严重制约着银行的发展,按当地实际情况,能准入贷款的大项目几乎没有,小额信贷限制性条款过于死析能源工业能灵活运作,给不发达的支行带来诸多不便。二是由于县域企业经营效益较差,相应的固定资产投入和科技设施投入较少,从而造成整体竞争能力不足。三是县级重点企业较少,而优质个人客户群体较为丰富,由于近几年信贷政策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使县级分配到的信贷资源越来越少,制约了县域经济和农行自身的发展。四是信贷审批效率低下。由于对县域经济信贷需求研究不足,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客户与重点企业适用同样的业务流程,不适应中小客户时效性强、快用快还的特点,使中小客户拓展的力度受到相当大的制约。 三、县级农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1.发挥比较优势,巩固提升县域零售业务市场 一是理顺零售业务管理体制,统筹全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在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群体多,分布广,零售业务资源丰富。农业银行网络先进,发展零售业务优势明显。要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在信贷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配置上,电子设备、网点改造等投入,坚持分配与培养并举,加快充实金融、营销类的人才,增强县级农业银行零售业务饿竞争力。 二是积极支持县域个体生产经营业主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批从事种植养殖、运输加工、批发零售的个体经营业主迅速崛起。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客户群。我行的工作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连续发放小额信贷1000万元,现已全部收回没有一笔沉淀贷款。因此,我们要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授权授信、担保方式、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加快推广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新产品,扩大支行审批权限,增加经办机构,支持县域个体生产经营业主快速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优质个人客户群,推动县域消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金钥匙、金穗卡和金融超市的品牌优势,积极培育“信誉良好、忠诚度高、回报丰厚”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群。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消费经济的发展。 2.完善信贷运行机制,加快拓展小企业业务 小企业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相当部分小企业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技术含量高,赢利能力强,专业化、集群化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已经成长为最具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企业群体。重点选择具有区域行业竞争优势、产品市场销路好、具备成长性的优质小企业客户聚集区域,大型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以及与集团客户相关联的配套型、加工型和高新技术型小企业集聚区,建立一批经营小企业贷款的精品支行或特色机构。要根据根据县域经济小企业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积极创新服务,为小企业量身打造特色产品,实行灵活的贷款担保方式,适度扩大小企业贷款抵押品范围,满足小企业多样化饿金融需求。 3.积极支持县域重点企业和骨干项目 重点企业和骨干项目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县域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的主要推动力量。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宏观调控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优选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实施重点营销突破,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身经营实力。 4.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县域中小企业客户众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金融需求尤其是贷款需求旺盛,而“期限短、要求急、周 转快”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本着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的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5.创新金融产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 近几年,县域经济加速发展,金融需求巨大,而县域金融市场发展不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因此农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县域特点的金融产品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深入推进依法治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是全面提升领导能力和依法治税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有力保障,是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税机关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重要执法部门,必须坚持聚财为国、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要求,通过制度建设,将税收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工作规范化,并通过责任制落实到每个岗位,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流程,加强执法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实现制度、机构、岗位、人员、责任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一种工作机制,使行政权力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可控的良性循环中,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为此,要切实提高领导能力,切实履行税收执法的责任,正确行使税收执法的权力,必须做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征管质量,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纳税服务作为长期以来一线征管的税务部门。我们有如下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规范执法行为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执法部门,必须清醒认识权力,忠实履行责任,增强执法意识,规范执法行为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税务干部有着依法治税的权力,这种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发挥税收的聚财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而不能用来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因此要增强执法意识,规范税收执法,提高执法水平,首先应清醒认识权力,科学配置权力,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第一、清醒认识权力。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改革传统公共管理制度方面取得很大成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初步解决了政企不分,职能交叉等问题。政府行政程序不断简化,行政行为不断规范。但也要看到,经济是基础,财政税收是最重要的保障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而当前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复杂,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强烈,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深思为政之道,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挑战,行政执法能力遇到的新考验、市场经济择优汰劣和等价交换规律、契约法则的深刻影响,我们税务机关依法治税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税收人员在征管的环节直接与纳税人打交道,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不廉政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行使税收执法的权力。 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严格守法,认真执法。权力和责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责任,没有权力,责任无法履行和落实;只讲权力,不负责任,权力得不到制约。权力滥用,损国害民。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权力神圣,责任重大,应秉公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尊重和保护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依法接受监督,构建和谐社会。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思考如何以纳税人为本,如何按照法律法规为纳税人服务,为国家聚财服务。 第二、正确行使权力。各级税务机关要规范执法,强化监督,努力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任务,也是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我们应把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放在税收中应着重研究和掌握的问题,运用好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努力提高税收业务管理和内部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规范化管理是正确行使权力的基本要求,精细化管理是减少执法随意性、简单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淡化责任,疏于管理,将会制约税收事业的发展。 2008年,我省地税系统认真开展了“征管基础建设年”活动,征管基础建设,包括征管体制、手段、办法和责任制度走上规范化轨道,完善考核制和学习竞争机制;强化责任意识、税源监控;夯实征管基础,清查征管漏洞,推广税控装置;改革征管模式,完善征管办法,加强文明服务,推动诚信纳税等,特别是强化了法律意识,规范工作流程,落实责任追究,使“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遏制。2008年分局在市局正确领导下,结合“规范管理年”活动,以对干部严要求、税源严管理、廉政严监督、制度严考核的“四严”措施全面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大力弘扬湖南地税精神。有力促进了分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但今年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走势的一年,根据省、市局税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分局实际,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税收科学管理和执法水平,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确保各项税收工作任务,为长沙市、岳麓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为完成各项任务,正确行使纳税权力,应进一步抓住制度规范、管理到位、责任落实这些方面做文章。 1、制度要规范。应具有简洁、实用、完善的制度体系,各项业务工作有操作规程,各个税种管理有相关制度,包括发票管理,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2、管理要到位。对外,以税收稽查为手段,打击偷漏税及恶性欠税,震慑涉税犯罪,进一步整顿、规范税收秩序。对内,要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目标精细化、程序精细化、制度精细化、分工精细化、考核精细化。在行政管理方面,机关部门内部要协调运转,管理制度要健全,包括工作规则,人员岗位职责,工作运转流程,各项考核评估办法及党风廉政建设等。3、责任要落实。针对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制度,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严肃执法执纪,切实规范内部行政程序。 第三、科学配置权力。税务机关应深化改革,把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放在税收工作中着重研究和掌握,运用好科学管理具体方法,努力提高税收业务管理和内部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规范是对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规范化是推进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前提和基础。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执法出现随意性、简单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会制约税收事业的发展。 科学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的最佳组合。组织收入的潜力主要来自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税收管理,存在着征纳双方权责关系不清,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缺乏制约等弊端。不但造成税收的“跑、冒、滴、漏”,而且对机关队伍建设也产生不利影响。反映比较强烈的“吃、拿、卡、要、报”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都与权力配置不科学等弊端有关。通过征收改革、会计改革、机构改革等迈出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步伐之后,在征收管理改革等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征收服务厅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也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服务水平,改善了征纳关系和纳税环境。 科学配置权力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和机制。过去靠专管员管户制度来进行税收征管,“一人进厂,各税统管”,集征收、管理、检查三者于一身,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难免不滋生腐败现象。通过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建立了科学配置权力,防御腐败滋生的四道防线:变上门收税为自行申报,形成收税人与纳税人的分离防线;变分散征收为集体征收,形成税务人员内部的分权防线;变手工管理为微机管理,形成计算机程序化运行的机控防线;变随意稽查为有序稽查,形成了稽查各环节相互制约的监控防线。我们分局为加快征管改革的步伐,近几年从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案件查处等税收工作各环节入手,又进一步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深化人事、分配方面的改革,认真落实公务员各项制度,针对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建立考试录用,考核晋升的激励竞争机制;针对人员不流动,结构不合理,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建立以辞职、辞退、培训、交流为内容的新陈代谢机制;针对腐败现象,建立起勤政廉政约束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等,从而科学地配置和使用权力,有效地推进了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建立。 第四、防止滥用权力。税收管理位于税收征管的前沿,经常与纳税人打交道,承担着税法宣传、税收监控、纳税评估等职能。为防止滥用权力,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加大培训力度;要加强廉政教育,推行能级管理员制度;要加大工作考核力度;要强化对其权力的监督,置于相应监督制约之下。要根据税收征管法及税收管理制度,制订更详细的制约办法,不定期进行抽查、明察暗访,发现有不廉洁行为或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要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定期换岗,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税务人员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与他们遵纪守法的水平和执行法律的程度。要加大力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税收执法规范化、法制化,坚决破除重权轻法、以权压法的旧思想,提高依法办税、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提升领导能力,防止权力滥用。 提高征管质量 职责明确、流程细化,将规范执法的理念贯穿到对所有纳税户的执行行为之中,则会使税收管理质量全面提升,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因此,要提高领导能力,大力实施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从制度上努力实现有法必依。要按照“依法设置、加强管理、有利服务、讲求效率”的要求,合理界定税收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的职能,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位体系,优化业务流程。既要进行权力分解和制约,又要确保各环节的衔接,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各种管理规程,促进税务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制度化。管好税源是抓好税收的关键,也是基础管理的重点。地税部门要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指导思想,坚持“依法征税,大力压缩欠税,应收尽收,均衡入库,保证质量”的工作思路,建立科学、稳定的收入保障制度,使收入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税收调节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我们分局着重围绕组织收入方面的分析管理、评估、考核做文章,不断提高税收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要注重分析。注意准确预测经济形势。严格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分行业、分区域、分性质、分隶属、分税种进行深入的税源调查,分析经济形势,分析税源现状,分析增减原因,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应收尽收,足额入库。 二要加强管理。全程监控税源变动情况,按照户籍管理“零漏管”,依法征收“零欠税”,税源管理“零滞后”,业务操作“零缺陷”,岗位协作“零障碍”,税收服务“零距离”的征管工作原则,对一般税源同步监控,对异常税源跟踪监控,对重点税源重点监控,实施分类管理,强化重点管理,创新管理手段,严格管理制度,特别是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制度。确保对征管基础的“精耕细作”,征管过程的“精雕细刻”,征管质效的“精益求精”。 三要抓好评估。为有效规范纳税行为,重点是抓好纳税评估制度建设和健全指标体系,达到“三化”,即全面建设评估模型,力求纳税评估科学化;尽快应用评估软件,力求纳税评估效能化;统一规范评估流程,力求纳税评估标准化。 四是要严密考核。科学评价收入质量,制订并落实税收宣传、税务管理员、纳税评估、“一户式”管理等单项考核办法,通过实行纵向监控、横向监控和重点监控,强化目标考核、责任考核和项目考核,进一步细化指标,严格标准,加强环节监控,确保收入质量,圆满完成税收任务。2008年,我局采取了“局长负全责的领导责任制,征收科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目标管理制,后勤科室服务一线的促收责任制”,圆满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征收入库占计划任务的121.01%,同比增长35.69%。我局今年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遵照省局和市局领导的指示,我们要将荣誉转化为“三力”来促进分局工作的开展。“三力”:即将荣誉转化为完成收入任务的动力;转化为激发干部职工的活力;转化为提高服务水平的能力。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履行税收工作职责。做到应收尽收,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 加强队伍建设 《税收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办法(试行)》、《全国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范本(试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文件,形成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统一框架和制度体系,其设置岗位全部是执法岗位以及与执法直接相关的管理岗位,地税“范本”设岗位46个,岗位职责以高度概括方式,按业务类别逐条列明岗位需办理的工作事项;地税为203条,详细描述了遵循各项要求,涵盖了工作程序中与执法有关内容、权限、时限流程、顺序环节、政策掌握、文书使用等,我们应原原本本贯彻执行。 税收执法责任制作为依法治税的重要载体,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我们依照“范本”统一制定的制度定岗定类,依法设岗,责任到人,履行职责,真正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制度化。通过找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我局根据规范管理的内容,从税收征收、干部队伍、行政事务三方面全面修改和制订了38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规章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督查考核体系。 要深入推行执法责任制,加强税务队伍建设十分必要。通过推行执法责任制,不仅暴露并解决了前段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责任追究的明细化和提高责任追究制度的严肃性,进一步促使干部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在工作中公正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廉政建设。使税务系统干部弘扬地税精神,确立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文化素养,增加凝聚力、责任感,激发工作活力。 以公正执法为灵魂,文明诚信为基石,以纳税服务为手段,建设法制、诚信、为纳税人服务的税务机关,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用公正执法灵魂贯穿税务机关,培养税务干部。具体培养三种意识:一是法制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征纳关系,依法处理税收领域各种关系,一方面严格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确保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行使执法权益接受法律约束,不滥用职权。二是制约意识,引入ISO9000管理理念,使各项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三是权力意识,建立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公正执法能力。 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我们分局建立干部定期法制培训制度,坚持不培训不提拔,不培训不上岗,不断提高税务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按照注重综合素质,提升执法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全员培训,促进终身学习的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经常性的培训格局,使干部成为懂法律、经济,擅长税收、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理想宗旨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聘请办税形象综合评议员、政务公开业务监督员,进行“税企对话”,建立“黄牌警告投递箱”,进行各种方式的监督制约。在部门形象上,着力体现治税的效果,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队伍建设好,规范管理好,信息技术运用好,执法服务好,完成任务好,廉洁勤政形象好”的“六好科所”评比活动。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拓展税收文化载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程,巩固依法治税成果,展示地税部门的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形象。 以规范管理活动为着力点,分局不断培养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清正”的地税职业道德修养和“忠诚奉献、公正勤廉、求是创新、兴税报国”的地税十六字精神;进一步培养干部队伍立足岗位奉献、崇尚文明服务,营造良好的部门形象。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中层干部素质的高与底,是能否带好队、收好税的关键,为此,2008年分局以提高中层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抵御腐蚀能力为目标,以分局干部轮岗为契机,做到各部门专业配置、知识互补、分工科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的整体功能作用。让干部参与决策,尊重干部民主权利,形成共同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努力方向,寓教育于分局各种形式活动中。“润物细无声”,提高凝聚力、向心力,使税收执法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优化纳税服务 实施执法责任追究制后,税务人员在观念上实现了从重权力向重责任的转变,改变了重数额轻程序的错误认识,建立了严格按法定秩序和时限办税的责任意识,纳税服务优化,规范执法和文明服务受到好评。 为加强诚信建设,用文明征收体系规范税务机关,我们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社会监督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公正执法能力。为加强服务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分局实施纳税服务多样化,实行特事特办,专事专办,以解纳税人燃眉之急;实行“延时服务”,窗口有专人值班,加班加点为纳税人服务;“提醒服务”,对未正常报税企业,逐一电话提醒,防止过期罚款;“上门服务”,主动上门进行纳税服务。 为营造规范有序的税收环境,体现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构建一个互信、平等融洽、和谐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切实用好权、履好责、服好务。分局为纳税人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强征纳沟通尊重纳税人,维护纳税人的权益,互信互利,提高征纳双方的互信度、认可度、理解度、配合度、和谐度,同时实施集约化管理,降低征税成本,将一窗式服务理念应用于全部税收领域,搭建电子办税服务平台,硬件配置、网络互联、软件应用,均提供技术支持,节约征税成本。分局注重程序化运作,提高征纳效率。讲程序、重流程、抓规范,进一步加强征、管、查各岗位衔接,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做到按程序运转、按制度管理、按岗责落实,提高工作效率。由于优化纳税服务,机关工作做到程序化、规范化、高效化;上门服务做到个性化、礼仪化、社会化,确保纳税服务优质、高效、周到、快捷。 当前,我们分局正在不断探索和建立推进依法治税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依法行政的工作水平,以统一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责任追究,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切实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全面提高领导能力,推进依法治税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不懈努力。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营造和谐税收环境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税收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要充分发挥税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以营造和谐税收环境为目标,大力改善税收环境,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为纳税人服好务,为企业发展服好务,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好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改善税收环境,服务好纳税人 (一)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职责定位由管理执法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并把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办税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列为办税服务标准,着力构建规范的税收服务机制。 逐步建立起规范统一、协调一致、多元有序、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体系。改善服务手段,逐步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税收服务中,大力推行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电子申报等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和“一窗式”办理涉税服务事项。改善服务方式,把优质服务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不断拓展税收服务的新领域。 (二)营造公开公平的办税环境。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政策法规、工作规程、税务违章处罚标准、税务廉洁自律规定、责任追究办法、发票领购办法、服务承诺等全部予以公开,在办税服务厅设立政策公示牌,公开个体工商业户税负,设置滚动式政策咨询触摸屏,方便纳税人查询各类税收政策,使税务机关的执法依据和执法行为都置于广大群众和纳税人的监督之下。对税收征管中反映和发现的涉及有关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的问题,做到“四个不放过”,即对纳税人反映的问题不查实不放过,对查出的问题不分清是非不放过,对违纪人员不处理不放过,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三)营造诚实守信的纳税环境。开展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评定A、B、C级纳税人。把纳税服务与纳税信用等级相结合,试行纳税人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的不同信用等级给予有针对性的激励(或限制)措施:鼓励和引导诚实守信行为。在执法上做到公开透明、平等对待。在服务上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积极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建立起征纳双方诚信互信机制,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好企业发展 (一)重点企业挂点服务。选定重点企业为挂点服务对象,实行挂点服务,定期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加强管理、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提合理化建议。定期举办“企业发展与税收服务”座谈会,广泛征询在优化税收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给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发展,为税收稳定增长提供可靠的源泉。 (二)招商引资企业跟踪服务。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招商引资企业和重点引资项目实行全程服务,企业需要哪些服务,就服务到哪里,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好交通、质检、电力等诸多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加强对破坏投资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努力实现服务执法“零投诉”。 (三)彭励发展企业政策服务。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效用,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法定减免税审批制度,简化纳税人减免税审批手续,缩短法定减免审批时间,实行减免税事项集体审批制度,杜绝各种自行减、免税行为。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导检查,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用足用活税收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三、营造和谐环境,服务好弱势群体 (一)开展致富帮扶。要积极参予开展农民致富奔小康帮扶活动, 帮助调整农业结构、修路架桥、整修泵站、救济贫困户和失学儿童、兴建温馨家园、开通有限电视,实行扶贫和扶智相结合, 提高驻点村人均纯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二)参加公益捐助。将扶贫帮困进行延伸和辐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为希望工程、为残疾人、为下岗职工、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积极捐款捐物,踊跃参加义务献血、“青年志愿者”和“扶贫助学”等活动,充分展示高尚的人格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落实税收优惠。运用税收职能,扶助弱势群体。对下岗、残疾人员免费办理税务登记,减免税手续,免收工本费,减免税收。对不够起征点的个体户减免税收。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关于对工商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工商银行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不当“局外人”,不做“壁上观”,不断加大对全市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信贷扶持力度。2016年,贷款已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额的“半壁江山”,为我市赶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立下“汗马功劳”,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最佳单位”,连年名列全省县级工行综合实力“十强”,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工行现象”。该行的巨变,来自他们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志气和骨气,来自他们不屈不挠、永无止境的进取和实干,来自他们驻在地方、心系地方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才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勇往直前、脱颖而出,才使他们的事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才使他们不断地创造辉煌、实现跨越。同样的环境下,工商银行能够创出如此佳绩,从他们的经验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观念,还是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成功,思想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有新观念,才有新作为,有新思路,才有新出路。工商银行新领导班子上任后,面对的是全行贷款不良率高、收息率低、转化空间狭小。因为效益不好,一直畏贷、惜贷,因为畏贷、惜贷,业务不断萎缩。但银行只有放贷才能挣钱,只有挣钱,才能发展。该行通过认真的调查思考,认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保证银行赢利和可持续发展两者不应是一对“矛盾”,而应是一种生死相依的“鱼水”关系。为此,提出“抢抓机遇、膨胀总量,实现地方经济和自身效益同步增长”的思路。观念新,一新百新;观念变,一变百变。正是从人人挂在嘴上、但不是人人能落实到行动的观念转变上,该行找到了快速崛起之路。“地方发展我发展”思路的提出,使他们把握了政府、银行和企业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使他们把重点放在全市重点工程、利税大户和招商引资项目上,不断加大贷款投入力度,使得信贷业务越做越活,“蛋糕”越做越大。观念的转变,还在于该行勇于破除畏首畏尾、狭隘保守意识,树立“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对看准了的事情敢于探索,敢于突破,迎着风浪干事业,克服困难求突破。正是由于敢于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陈旧思想观念,工商银行才能在竞争中始终领先一筹,快人一步,成功实现赶超发展。 机遇,还是机遇 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待机遇,他们成功的经验是抢、是抓、是创,因而“馅饼”总是掉在他们那里,机遇总是眷顾他们。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谁把握住了机遇,谁就把握住了先机。工商银行成功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抢抓机遇,始终牢牢把握机遇,不让一个机遇溜走。一方面,该行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和上级行的信贷政策调整的机遇。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贷款投入点多的机遇。既有力支持了我市的赶超发展,自身信贷规模又得到快速膨胀,不仅为该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地方、企业和银行“三赢”的局面。机遇总是偏爱有所准备、捷足先登的人,总是垂青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人。每年年底,为了抢先了解下年度信贷政策和投向重点,该行都组织精干力量靠在省行,随时掌握最新动态,提前筛选项目、编制材料,等到正式信贷政策下达,其他行才开始运作时,因为抢先一步,该行已经开始上报贷款项目,极大提高了申批成功率。 创新,还是创新 创新是发展不竭的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企业,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需要有过人的胆略和勇气。事情总是这样,如果事事要先看有没有文件规定,有没有上级领导说过,或者此事有无先例,此路有无前人走过,顾虑大于考虑,想法多于做法,永远得不到快速发展。该行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体制和业务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体制上。业务上,更是注重金融产品创新。他们不在上级政策中寻找“不能做什么”,而是在政策中琢磨“还能做什么”,凡是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干的,都紧紧把握“底线”,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在跑政策的过程中,如果一级一级请示汇报,很多机遇就会在按部就班中丧失。为此,该行创造性地提出“倒跑”策略,直接奔省行跑政策,先了解哪些项目可以投放信贷,争取省行同意后再按程序上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改革出活力、创新促发展。该行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效率,还是效率 工作目标确定后,必须要有先人一步的措施,快人一拍的办法,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收到更多的成果。这是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经验,也是工商银行赶超发展的重要经验。该行树立强烈的时间和效率意识,对上级的各项政策反应快,行动快,什么政策、蕴含什么机遇、如何向上争取,都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从而把众人争夺的机遇留在地方,把各地渴求的资金抢到地方。正是由于始终领先一筹,快人一步,该行才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抢先。 实干,还是实干 实干出实绩,实干出效益。工行近几年的惊人发展、变化,主要是他们有一种埋头苦干、不图虚名的实劲,有一种迎难而上、无所畏惧、不为困难所屈服的实干精神。同样的环境,甚至不如别人的基础,工商银行能够干出成效,就在于他们把功下在“实”处,把劲使在“干”上,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迈出了比别人更快的步伐。为了随时掌握上级的各项信贷政策,该行一位副行长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靠在省行,每个月都要往返省城四、五次,一年要跑十几万公里。他们的工作真正达到了“夜以继日”,不分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只要工作有需要,随时出击,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效果不收兵。正是靠着这种嘴勤、腿勤的实干精神,该行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才取得今天的辉煌。在他们看来:山之险峻,只能增强攀登的胆略;海之深邃,更加坚定探索的信心。他们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满意的赞扬声中,体味到的是顽强拼搏、孜孜以求的工作热情带来的惬意回报!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关于综合性科技刊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综合性科技期刊作为组成大科技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应充分发挥杂志媒体的优势.走出狭义科技的范畴,积极渗透到与科技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为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等提供服务。以媒体的视野,发挥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等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3结束语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综合性科技期刊的生命源泉,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好这条命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虽然,综合性科技期刊覆盖面小、发行量少、出版周期长,但以其科技的独特视野、深度报道态度观点鲜明、重复阅读率高等特点,在如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仍有一片天地,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建设镇位于我县西北部,辖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2.3万余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集镇商贸繁华,交通便利,治安状况较为复杂。一年来,我所把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巩固 严打整治斗争成果、提高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局势驾驭能力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积极探索,边打边建,初步建立起以党委、政府为领导,以派出所为核心,以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的打防控一体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了辖区治安稳定,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今年1—6月份,全镇共发刑事案件17起,同比下降55.3%,以往比较突出的打架斗殴案件发6起,比降66.7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体系建设的基调上,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为政府行为,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而不是靠派出所几条枪就可以完成。因此,我所在对辖区治安状况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镇党委、政府多请示、多汇报,取得党委、政府对派出所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为政府行为,形成以党委、政府牵头领导,以派出所为核心协调,以社会各阶层力量为基础的防控体系建设框架。一是专门成立了由镇分管综治副书记为组长,派出所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动社会各界防控力量。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定期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党委、政府协调解决,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三是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镇政府在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专门拨出开展防控工作专项经费8000元。 二、在体系建设的内容上,根据辖区治安特点,建立了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 ㈠突出点的防控。点的防控就是把辖区需要重点防控的对象(如重点部位、重点人员)作为整个防控体系的点来进行重点防控,提高派出所对这些点的情况掌握和控制能力。点的防控在整个治安防控系中处于支点的位置,是防控的重点。我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点的防控。一是增设治安报警点。在辖区治安复杂地区和重点村增设一个治安报警点,进一步方便群众报警。同时,使派出所对辖区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二是建立防控支点。将辖区内28个重点单位、行业、场所作为防控支点,逐点建档,跟踪管理,以加强派出所对这些重点防控支点情况的及时掌握。三是针对重点人员建立控制点。在可能涉嫌犯罪人员、逃犯等列控对象周围,通过布建耳目等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秘密控制,及时掌握动态。在今年夏季百日会战初期,通过加强点的控制,先后抓获上网逃犯高忠东、高忠玉两人。 ㈡抓好线的防控。点的防控需要线来连接,线的防控抓好了,也就巩固和加强了点的防控。线的防控在整个体系建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是防控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线的防控,主要是通过加强路面巡逻,起到威慑作用,提高防控能力。一是组建镇治安巡逻队。目前有队员4名,主要负责对辖区治安复杂区域和重点路段的治安巡查,加强线上防控,强化打击现行犯罪的力度。二是组建护村(厂、校)巡逻队。以村治保会、厂矿和学校保卫科为依托,共组建14支75人,有选择、有重点地义务开展治安巡逻。三是规范巡逻方式。针对辖区治安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确定巡逻防范的重点路段和区域,组织民警、巡逻队员进行车巡、步巡。同时,将巡逻分为2个时段:白天为常规段,由责任区民警带领一名巡逻队员结合日常工作在本辖区巡逻;夜间为重点段,由2名民警带2名巡逻队员对重点区域开展巡逻,以夜间巡逻为主。开展治安巡逻工作,提高了辖区的“见警率”和“管事率”,增强了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管控能力,在控制三类可防性案件、控制公共场所发案、提高群众安全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建设镇公共娱乐场所较多,打架滋事等案件时有发生,通过开展夜间治安巡逻,此类案件大幅下降。今年入夏以来,集镇所在地的歌舞厅、一保岬、六保岬冷饮点等公共场所发生打架案件2起,其中1起被当场制止,发案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6.7%。6月19晚12时许,池某在相约酒吧过生日时与同在该场所跳舞的郑某因小事发生争吵,二人及其朋友共十余人,矛盾逐步激化,有可能酿成群殴事件,被巡逻到此的民警及巡逻队员当场予以制止。6月23日凌晨2时许,巡逻人员在建设粮站院内当场抓获正在撬盗摩托车的陈维满、罗上铃,从中破获盗车案件3起。开展巡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使民警认识到改革旧有的警务模式的必要性,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今后总体警务制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㈢开展面的防控。面的防控就是对整个社会面的防控,在整个体系建设中,点和线的防控是重点,但仅有点和线的防控,这个体系是不健全的,只有加上面的防控,整个体系建设才是完整的。我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面的防控:一是着力编织情报信息网。通过布建治安耳目和信息员,形成一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各种治安信息。二是努力构建三级联防机制。初级联防即“户户联防”,本着“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指导思想,在相邻的店铺或农户之间开展联防,互相照看。3月24日上午,建忠村民吴士昌在联防守护中发现吴学榜家中有一行迹可疑少年,经盘问将其扭送到派出所,从中破获盗窃自行车案件3起。二级联防为中级联防,由责任区民警分头负责,广泛开展村与村、厂矿与村、学校与村的联防机制。三级联防为周边联防,与毗邻的本县广平、文江、奇韬、太华及永安市槐南乡等周边地区开展广泛而有针对性的治安联防协作机制,达到案件协查、信息共享、共同防控的目标。通过建立三级联防,使派出所对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大大增强。三是抓好治保调解会建设。加强对两会业务指导,每月召开治保调解主任例会,充分发挥“两会”作用。各村成立了调解小组,聘请3—4名德高望重的群众作为调解员,及时调解纠纷,把矛盾化解在本村,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今年来全镇12个治保调解会共调解民间纠纷23起,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三、在体系建设的特色上,突出加强了流出人口管理。 加强人口管理是治安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口管理上,我所注重从源头上开展防控工作,在加强常住人口、外来人口的基础管理,以及违法青少年、所外监管人员、两劳释放人员等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重点管理的同时,突出加强了对流出人口的管理。近年来,我镇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数千人之多,在促进我镇及流入地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使我镇治安形势出现新动向:一是流出人口在外违法犯罪增多;二是无人监护的在校学生参与违法活动增多;三是农村纠纷矛盾及家庭婚姻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我所在今年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中,将派出所是否要开展流出人口管理作为一个主题,组织全所民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虽然上级公安机关没有要求流出地公安派出所对流出人口进行管理,而是以流入地公安机关为主,流出地公安机关协助管理,但管好流出人口可以有效预防流出人员违法犯罪,促进流入地公安机关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流出地、流入地的治安工作和经济发展。于是,我所决定率先将流出人口管理作为派出所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并取得了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支持和配合,成了我所抓治安防控建设的一个特色。主要做法是: ㈠建立台帐,对流出人口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即:及时掌握、核对流出人口的底数及流向。对流出人员的姓名、年龄、原籍住址、流出时间、流入详细地址、从事职业、经济情况、现实表现、发复函情况一一作了登记,建立完整基础台帐。⑴由责任区民警深入各村详细了解流出情况,并登记造册;⑵通过计生办办理流动人员婚育节育证掌握育龄人员外出情况;⑶通过镇劳务站掌握流出人口从事职业及分布情况;⑷每学期到中小学了解学生父母是否外出及流入地址、从事职业;⑸每月核对流出人口一次,即依托村治保主任和户口协管员对每月流出人员变动情况进行重点掌握登记,与派出所进行核对;⑹及时掌握流出人口返乡时间、返乡原因,对流出人口做到底数清、去向明。目前,全镇现共登记流出人口2937人。 ㈡防范在先,对流出人口开展法制教育和培训。一是在每年春节后,由派出所和计生办集中一定的时间对拟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员组织进行一次法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并逐人发放派出所统一编印的宣传手册,提高流出人员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流出人员在外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为流入地经济发展作贡献,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流出人口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节育证明》、《外出务工人员证明》时,由派出所和镇综治办与外出人员签订《流出务工、经商遵纪守法责任书》,要求其在外出期间能遵守法律法规。三是对集中输出劳力和流出人员较多的地方,在流出人员中指定组织能力强的人为义务法制宣传员,一方面配合流入地公安机关对外出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及时掌握流出人员表现情况并及时反馈。四是在每年年底外出人员大量返乡之际,依托村治保会和责任区民警对流出人员进行再教育。 ㈢跟踪管理,确保管得住,控得严。主要是强化与流出地公安机关的联系和信息反馈。流出人口在外违法犯罪不在少数,我所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对流出人口进行分类管理,将流出人口分成四类:一类是指一般群众;二类指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三类是指需要纳入视线人员即重点人口;四类是涉嫌违法犯罪人员。对一类人员仅一般掌握,对二、三、四类人员由派出所逐人寄发通报协查函到流入地公安机关,向其通报基本资料,提供相关信息,请其将有关对象纳入视线,重点管理。对流出人员较集中的省内三明、沙县、泉州、晋江、石狮、厦门等地,我所与所在地公安机关有针对性地签订互通情况、共同管理的协议,建立协作机制,使流出地流入地共同承担管理责任,确保建设籍流出人口少发案,不作案。对流出人口实行分类管理、通报协查制度,不仅为流入地公安机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服务,同时还直接服务于本辖区的治安防控。减少了人口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㈣亲情帮扶,努力为流出人口排忧解难。民警在工作中发现,流出人口均有一个担忧和一项困难。担忧的是大人都外出了,家中老人孩子缺少照顾,孩子容易变坏,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困难的是在外打工经商,人生地不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怎么办?我所想流出人员之所想,急流出人员之所急,与相关部门一道,对流出人员提供亲情般的帮助,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验。一是主动与学校配合,将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加强教育和监护,及时发现其不良行为,对个别有轻微违法行为人员逐个与老师成立帮教小组及时帮教,同时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查处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定期主动上门家访,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帮助,力所能及保护流出人口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外出务工遇到的实际困难。流出人口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协调,为流出人口提供“娘家”式的支持。如在三明打工的高某在为老板干了半年后,老板找了种种理由克扣高某二个月工钱,我所民警在下村时听到高某的诉求后,民警当天就同劳务站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反映这一情况并通过劳动部门解决,同时向三元警方通报这一情况,最后在三元警方和劳动监察部门的干预下,被无故克扣的工钱终于如数领回。高某对此感激不尽,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我所表达谢意。 ㈤微机管理,提高流出人口管理的科技含量。为了做好流出人口管理,我所在县局户政部门的协助下,开发出流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流出人口微机化管理,并与暂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租赁房屋管理系统共同构成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流出人口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5月20日,责任区民警在下村调查中发现在三明富兴堡养猪场务工人员林起绵近日返乡,常出入娱乐场所挥霍,行为反常。通过微机检索其经济状况并结合调查情况,发现此人有盗窃嫌疑,即与所在地派出所联系,从中破获1起2600元现金被盗案件。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摘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没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因此,地方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转换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地方政府也要坚持政策保障,以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双重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经济服务 作者简介:田秀红,女,1973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人才、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为高校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地方高校所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决定了地方高校可以而且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撑,以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相互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密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部门,其建设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发展又离不开地方,它依托于地方的存在而存在,并伴随地方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接,以促进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双赢。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行政型教学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部分高校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力度远远不够。地方高校由于缺乏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仅仅注重于传统的校内教学与科学研究,从而忽视了服务社会的职能。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重视力度不够及财力有限等原因,对高校提供的资金及物质支持非常有限,导致高校发展及服务社会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不利于激励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1、地方高校首先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思维决定出路。只有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行动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一向被人们誉为“象牙塔”的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缺少对社会、对市场的了解,更缺少对社会服务的理念。因此作为地方高校,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思考,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破除为办学而办学与社会脱节的传统思想,要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意识,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等优质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地方高校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最终要通过人才才能得以实现。当前地方高校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高校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条件;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又要结合地方市场需求。要把学科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及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来;要立足于地方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将那些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浪费资源、不适应市场需求、脱离地方实际的专业停办、转型。在人才培养上,要着力培养出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综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地方高校要坚持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道路,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推动产学研合作成为重中之重。规划指出,要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整合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努力把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地方高校要紧紧把握住这一大好良机,把产学研相结合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高校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项目,要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团队开展技术攻关,要不断寻找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形式、新方法,这样既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又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地方政府要重视高校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为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提供机制保障。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智囊团。高校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建设直接关系到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为此,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协调作用,加强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机制与平台,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发挥外事职能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摘要:近年来,南安外事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外事为民”,地方外事服务中央整体外交、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探索外事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神秘封闭向透明开放转变,由偏重政治向政经并举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使地方外事工作更加走近基层,贴近民众。本文阐述了南安地方外事工作服务经济的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外事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外事;服务;经济 一、南安外事工作服务地方经济情况 (一)借助友城交流平台,深化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以民族英雄郑成功为纽带,1995年南安与日本平户缔结友城关系,两市除官方友好互访外,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开展了合作交流,同时还积极探索两市青少年间的联谊交流事宜,不断寻找互利共赢合作平台。同时,南安外事部门通过海外侨社、上级外事部门等,积极探索与澳洲、欧美等经济互补强的发达国家(地区)缔结友城,以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搭建经贸活动平台,不断扩大对外经贸成果。几年来,南安借世界南安青年联谊会、世界南安同乡联谊会、国际郑成功文化旅游节、凤山文化旅游节等涉外平台,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在首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和北京第十届世联会签订了2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约504l元。 (三)主动服务,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各级外事会议、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和服务,杜绝公款出国旅游不正之风,促进全市对外交往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四)提升服务水平,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1、简化手续。对全市明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侨资企业等800多家进行分类整理,研究确认因公出国(境)重点扶持企业,简化出国(境)审批手续。 2、减轻负担。停止收取护照签证代办费,鼓励民营企业循因公渠道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商贸活动。 3、优质服务。推行一站式窗口服务、重点团组专人跟踪落实等,3年来,有21家企业136人次循因公渠道,成功前往美国、卡塔尔等国参展,达成金额可观的贸易协定。 4、构建平台。“6·18”期间,主动对接“日本国技术成果展”通知我市相关项目的产业企业,构建技术创新、学习交流平台。 二、南安地方外事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外交、外事观念难以适应“大外事”格局需要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主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外事工作已经成为日益社会化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地方外事工作上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外事部门的工作就是“迎来送往”的礼宾接待以及办办证照手续的简单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多大关系;有的把“外事无小事”与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认为接待国(外)宾责任重大,凡事都有上级指示,只要照办,不出差错就好;有的认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经济部门的事,对外事部门是软指标,有无成效无关紧要…… (二)外事工作者的素质制约着外事工作的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外事资源,促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关键取决于外事工作者,其个人修养、知识水平、思维思路及工作状态等直接影响着地方外事工作,而大部分地方外事工作者水平良莠不齐,外语水平有限,难以适应当前对外交流合作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受限 南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920多家,随着经济转型的加速,民营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意识渐强,很多民营企业家把目光投向海外。目前,他们可循因私、因公渠道出国(境),大部分国家对因私商务考察申请把得严,签证通过率低;因旅游受时间、地点、项目限制,循旅游形式商务考察与目标要求差距大,效果大打折扣;循因公渠道出国(境),各级文件对出访人员身份、出访目的、路线行程、考察成果等要求十分严格……很多企业家到国外发展的良好愿望被迫推迟,甚至耽误。 三、南安地方外事工作思路探索 (一)在认识中转变观念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达到空前的紧密程度,真正形成了全球化分工、全球生产布局、全球消费的高度全球化时代。在后危机时代,经济一体化将继续深化,外事工作将贯穿于这一过程对外交流的始终,在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国际交流、民间交往中都有“外事”的影子。这就要求外事干部要转变观念,立足全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化等待服务为上门服务、改单一服务为多种服务,在服务中拓展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空间,在服务中发挥外事管理、协调、参谋的职能。 (二)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1、借助涉外活动平台,宣传南安政策环境、优惠措施,增强外商投资信心,构建有利南安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与境外社团联系合作,邀请海外企业家来南安参观考察。 2、融外宣于招商引资和外经贸合作中,争取更多国外企业家到南安投资,借团组出访宣传南安经济状况,引导重要外宾和国际友人参观考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 (三)发挥外事部门职能优势 1、进一步简化因公出国(境)团组、港澳多次往返通行证审批手续,缩短办结时间,提供优质服务;推介apec商务旅行卡,为民营企业循因公出国(境)广开便捷渠道;畅通“请进来”的绿色通道,当日办结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入境申请。 2、对出国(境)从事招商选资、技术与设备引进、项目推介、经贸洽谈、参(办)展、签署重要协议(合同)的团组及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任务密切相关的其他出国(境)团组优先审核办理,并在年度出访计划安排上适当倾斜;对重大出访项目、重要出访团组提前介入、跟踪服务。 3、加强与涉外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掌握企业经济发展动态,在对外交流中着重推介南安各项特色产业。 (四)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 外事工作政策性强,关系国家形象,全面提高外事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外事工作人员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要努力加强学习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全局意识、进取意识。要致力于外事工作的长远发展,通过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摘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应注重科研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高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宝贵资源,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发利用。 关键词:高校;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宝贵资源,如何协调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力、智力支持。(1)由于学生联系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便利,学生在学校驻地就业的概率会高于外地。近几年来,驻保高校平均每年都有数万名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其中大部分留在保定或河北其他地方,这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入了优质的人力资源。(2)高校富集的科技人才和比较完备的科研条件更是发展地方经济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如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驻保高校与众多省、市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发体制,除了为当地政府、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外,还有许多科研成果被直接运用到当地的生产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增长。高校的基础建设及其建设过程中采购原材料、聘用建筑工人等,这些会直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高校的发展也会带动当地的餐饮、娱乐、文化等相关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3.高校学生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据调查,2008年国内在校大学生年消费支出最高的达到20900元人民币,而年消费最低的也有27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9124,57元。依据保定消费水平估算,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年均消费额至少在5500元以上。仅以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四所大学为例,其在校生规模超过十万人,对保定地区经济产值达到6亿元人民币。同时各高校举办、承办各类考试活动、学术会议等也给地方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考生、参会人员的直接、间接消费也是极为可观,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二、完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高校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适合”的人才 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就业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1.结合现实,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既有应用型,也有研究型。研究型,即学术型,以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为目标;应用型,即以培养实务型人才为目标。各高校应针对现实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本科、专科教育应当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2.根据社会需要,合理设计课程。课程设计关系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课程设置应合理有效。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现实需求,不断更新,以求及时传授学生最实用、最新颖的知识。其中应包括大量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课程数量应该既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又让其有学习压力,给予学生自学空间,以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3.重视社会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校各学科要重视社会实习,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切实锻炼,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且要重视实习的成效,即社会实习结束后,应统一检测学生实习结果,可以考虑采用统一考试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业务领域选择作答。 (二)高校科研工作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具有人才集中、设备齐全、信息灵通和学科优势,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应借助其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深入、实际地分析研究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1.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高校科研工作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念,切实转变那种拘泥于校园内的观念,强化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坚持实际性和应用性,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快学校的发展。 2.引导科学研究的内容向经济建设倾斜。高校科研机构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引导教师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身研究的着力点和立足点。引导教师等科研人员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尤其是侧重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高校科研工作办成当地经济建设的“智囊团”。 3.加强科研与地方的现实联系。高校要引导教师走出校门,加强理论部门与实务部门的交流联系,促进课题成果转化。同时畅通学校与地方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联系渠道,通过各种形式推介研究成果,使其发挥实际作用。 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具体措施 1.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稳定对话机制。协调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及时互通信息。一方面,高校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并快速适应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全面了解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情况、科研进展情况,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因此,应当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稳定对话机制,定期就经济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发现二者结合点,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实现双方共赢,协调发展。 2.建立“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系统”。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的直接使用者,有资格对高校教育质量做出评价。而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却是长期以来最难以收集的信息。应当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系统,依托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让高校教育直接与用人单位对接,即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中介,双方及时进行信息沟通、状况反馈,从而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第一,疏通毕业生反馈渠道,直接获取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第二,为高校科研提供研究范畴;第三,学生可从中发现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此“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系统”可以先在区域内的大学实现,今后形成全国联网,各高校可以通过与他校情况对比,提高自我。 3.创建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实践教学是理工科类学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直接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地方政府在支持高校教育方面,应面向本区域高校相关专业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基地为本区域各类学科领域创设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以供本区域高校的学生集中到基地参与实训、实践。并且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允许大学生入驻,政府给予宽松政策,让大学生直接创业,让其提前直接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基地可以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机会。 4.加强高校与地方的高层次人才交流。高校教师等理论研究人员与社会上有实战经验者是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人才交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对实践部门从理论研究角度进行调研、指导,同时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发现、提高自身不足;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企业家等具有实战经验者也可走进校园充电,丰富所需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作为兼职教师教授实践课程、传授实务知识,更新高校教师结构。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拉近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可培养出两栖型人才,为促进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提供人才保障。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摘 要 高校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运行机制应是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机制。目前这种机制还不太完善,服务模式也没完全形成,但高校在服务途径与方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学科建设 经济发展 服务途径 服务方式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是企业改革的驱动器,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因而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中心。早在19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就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龙头工作,从其建设内容上来看,包含了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内容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 1 地方经济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 1.1 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1)财政建设资金的投入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主管部门,近几年虽然开始实行收费制,但这只能是对高校办学成本的一种补偿。所以地方经济的投入及对本地区高校建设的发展牵动作用十分重要。比如,我国地方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而在西部如西藏、新疆、宁夏等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2)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因素,特别是对地方院校。受地利、人和之便,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出路和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来源的主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出路及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1.2 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 受历史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的设立都是由所在部委直接设立的,并直接为所在行业的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即行业办学,行业办学为行业服务的模式。如北京科技大学主要为首钢培养人才,湖北汽车学院主要为二汽培养人才。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痕迹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除,高校的人才输出与科研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对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而言,其主要的人才来源和帮助其开展科技创新的高校也是单一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也就是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2 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式与途径 2.1 科技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1)开展基础与高技术研究,进行高新技术储备。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是关于科学探索和高技术前沿的研究,是产生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和源头。任何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及其转化的实现,都是以基础、高技术研究的突破为前提的。 (2)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科研水平高,实验手段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而企业直接面对生产第一线,生产能力强、销售网络畅通,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与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现在很多企业由于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或出于想节约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往往直接面对社会公开招标,而高校教师由于集多种优势于一身,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受益者。 (3)直接转让学科建设科技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成功率还不高,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也不健全,且起步晚、发展慢,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各行各业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风险抵御能力也较弱等,这些都使科研成果转让和推广困难重重。 (4)直接参与重大工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重大工程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农网改造工程、中国武汉光谷、政务信息化建设、武汉轻轨等多个国家和省市重点、重大项目的建设。仅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 (5)创办科技公司。在我国由于长期形成的企业专司生产、科研院所负责研究的模式,导致了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应用主体,缺乏技术的吸纳能力,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鉴于此,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自我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6)派驻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搞技术更新、产品开发,提高地方企业、政府机关的经营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效果。 (7)政策、技术咨询。一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发的重大问题;二是开展决策咨询服务;三是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四是服务于地方旅游资源开发。 2.2 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1)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产品进入市场,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产品”滞销,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支配下,长江大学按照“厚口径、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为社会培养8.8万名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教学、临床医疗、行政管理、商业贸易等各个领域,很多已经成为知名学者、专家、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和企业家。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突破20%。 (2)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科技成果推广人员。高校教师大多担负大量教学、科研及管理任务,不能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但市场又有大量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集中人员进行科技培训,就是最好的选择和最快捷的方式。一是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培训班,让学员走进学校;二是课堂进企业,让教师走出去。 3 结语 在学科建设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双方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可拉动科研、凝炼特色、锻炼队伍、提升研究平台,并提高学科建设层次。同时,还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科知名度。但作为高校,在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中要占主导地位,不能被动地跟随着市场走,必须遵循学科建设的自身发展规律。 目前,高校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很多,但还未形成固定的高效模式。这需要形成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机制。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有机化学课程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有机化学》课程是一门以基础知识为起步,涉及有机化学操作技术的实用型课程。《有机化学》课程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学问题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能够满足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此,课程组结合《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对课程如何进行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贯彻“产学结合,优化教学模式;学研结合,培养学生能力;产研结合,促进企业发展”的“三赢思想”,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培养为依托,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优化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建立了企业技术服务机制,为社会培养了学以致用的实用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产学结合,优化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课程的基点应该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课程组依据企业生产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模拟企业生产,进行一体化教学;进行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生)产(教)学结合,优化了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实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1依据企业生产实际,确定课程内容 在不同类型的化工企业就业,对于《有机化学》课程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为了改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课题组将《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统一教学内容,拓展模块则根据在相关化工企业调研的结果,针对专业方向、就业倾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性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任务要求。 1.2模拟企业生产,进行一体化教学 课程组在课程建设顾问的指导下,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开发《有机化学》课程体系,以知识应用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贯穿,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项目,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进行一体化教学,探索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的一致性,课堂与车间的一致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1.3坚持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很重视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企业参加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业生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以化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为学习氛围,以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为学习内容,由学校指导教师、外聘企业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以新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企业把学生当员工来管理,实现课堂与车间、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2、学研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多种途径,培养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组通过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技前沿知识,将研究型实验引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积极进行学(习)研(究)结合探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1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技前沿知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课程组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前沿知识渗透进日常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只有不断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技术革新,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将研究型实验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工艺性、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的能力。特别是将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实验,这种近距离对接,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从科研精神方面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开放有机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社会培养勇于探索、不畏失败、追求真理的实践型人才。 2.3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由教师负责的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申报国家专利;鼓励学生参与由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自主创新完成小发明、小创造,锻炼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产研结合,促进企业发展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基本职能,高校教师的科技研发可以有力的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提升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课程组响应学校号召,与区域化工企业开展技术对接,进行(生)产(科)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1将企业生产难题转化为教师科研项目 与地方小型化工企业相比,化工行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智力资源、科研条件方面有明显优势。为地方小型化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可以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对小型企业来说,依靠自身能力无法独立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以委托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借助高职院校教师联合攻关来完成。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文献查找、样品分析测试、专利申报、技术资料撰写等服务。 3.2利用教师研究成果提升企业生产能力 来自企业实际需求的横向课题,通过教师攻关研发,获得研究成果,进而又应用于企业生产,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对学校来说,通过教师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扩大了学校影响,锻炼了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有效的培养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4、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组在《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服务企业机制得到完善,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 4.1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渭南海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伟高级工程师这样评价,近年来,我公司每年暑假都接收来自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的生产实习学生45-90人,并且每年都留下部分优秀实习学生在我公司就业。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来公司后很快就能承担起有机合成操作等岗位工作,说明了学校教学和就业岗位的对接良好。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或班组长,正在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有机化学》课程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很重视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4.2教师队伍的实力不断增强 课程组教师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申报教研、科研课题,进行学术研究,参加企业技术改造,进行产学研结合。近年来,主持省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8项,完成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延长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子北采油厂横向委托技术改造项目2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8项,获得授权6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1项。研究制作的部分教学模型、仪器产品投入教学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推广至附近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孙宾宾老师的部分科研成果被收录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中的螺共轭效应和异头效应》一书中,转化为教学资料。孙宾宾老师为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横向开发的部分技术成果被企业采用,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4.3产学研结合实现良性循环 如何能够与企业建立稳定、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众多合作企业中,课程组与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该公司距离我校2公里左右,是一家地方小型精细化工生产企业,主要从事各种精细有机化学产品的生产。2007年初课程组和该企业合作开始,目前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课程组为企业提供无偿技术咨询、无偿方案设计、有偿产品研发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无偿短期见习、无偿生产实习等服务。双方通过为对方提供服务,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近年来,课程组老师为地方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文献收集、产品研发、样品测试等服务三十余次,协助地方化工企业开发新产品2个,其中“光致变色螺环染料合成工艺改进与开发”项目已经完成实验室研发阶段,进入中试阶段;开发的“一种便携式紫外线监测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企业为学生提供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企业技术人员还积极支持学校老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参与研究。 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合作机制得以建立,初步实现了“学生、教师、企业”三赢的良性循环,有力的促进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建设,服务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伟大实践,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将素质与技能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为培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和满足上岗要求,也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内涵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励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此外,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找、口头书面表达和生物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 3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本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近30人,2009、2010届毕业生升硕率创我院的历史新高,首次就业率均超过92%,专业就业对口率高。毕业生目前大部分活跃在泛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行业第一线,并逐渐成长为所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迄今为止已连续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12批共797名,已培养出8届共530名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通过回访了解到我院毕业生绝大部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他们对我院毕业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的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继续接收我院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不少学生在生物医药专业领域成为自主创业成功典范。学生毕业后不忘母校培育之恩,一如既往地关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为广西区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影视后期论文:影视后期制作中particleIllusion运用 particleIllusion(简称pIllusion)是wondertouch公司推出的一套快速、方便、有趣、多样化的粒子特效系统及合成影像工具,笔者结合影视后期制作中的经验,将pIllusion的特点与影视后期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结合,巧妙的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难题。 1pIllusion基础知识 实际制作中常有粒子跟随路径的动画,一般来说都是先用直线代替曲线,然后将直线调节成曲线。这个曲线我们称为Bezier曲线,每个顶点由两个控制手柄控制,如果按住Alt键不放继续单击Bezier点将转化为普通的角点,Bezier曲线由P.Bezier[1]开发而来,用于在汽车设计中进行计算机建模,Photoshop、3dsmax、Flash等等很多的软件都有Bezier曲线。在实际使用中,利用以下几个技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Shift+Click:选中选择工具,按住Shift和鼠标左键在“舞台视窗”中左右拖动可以控制播放倒退。Ctrl+shift+s:显示隐藏安全框,用于电视合成很重要,电视机上只能看到安全框内的图像。Alt+a:可以看到Alpha通道[2]效果。Ctrl+t:可以记录一个当前画面到项目文件中,下次打这个项目文件时可以看到这个预览画面。键盘的上下箭头可以控制“属性调节”视窗中“时间线”在关键帧之间跳转,左右键头控制单帧进退播放,Ctrl+左右键头控制5帧进退播放。Shift+键盘的上下箭头,精确控制选中的粒子发射器的位置。Alt+Click“:属性调节”视窗中按住Alt在关键帧上单击鼠标左键,将关键帧转换为Bezier点(与路径控制类似)。在粒子制作中Alpha通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Alpha是出现在32位图像文件中的一类数据,用于向图像中的像素指定透明度。简单的说一张真彩色的图像包含红、绿、蓝三个颜色信息通道,由这三个颜色信息通道构成了我们的彩色图像。但如果涉及到合成,比如想将图片中水的部分换成草地或者其它,就事先在Photoshop之类的图像软件中制作出Alpha通道,白色表示不透明黑色表示透明,灰色表示半透明。这样将图片保存为PSD、TGA、TIFF一类的图像格式时会在除红、绿、蓝三个颜色通道外加一个Alpha通道,当pIllusion之类的合成软件导入这种图像时就会按照Al-pha通道的黑白信息将部分图像显示为透明。 2实例制作燃烧的房子 2.1合成原理分析(图1)是这个合成项目的原理图,整个项目由四个图层构成新建一个项目。将当前帧设置为1,开始帧为1、结束帧为300。在“图层视窗”中右键单击,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BackgroundImage(背景图片),打开的“天空”文件,作为particleIllusion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①王丽莎万璞(昭通师专云南昭通657000)摘要:相信大家都对影视中那些超酷眩目的粒子特效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在动作片中的爆炸的场面,武侠片中内力推出的火光,神化片中神奇的光粒子等等一直都是影视制作中比较困难的制作技术,本文巧妙的利用particleIllusion特性解决了实际影视后期中的很多难题。关键词:particleIllusion粒子合成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010-01这个实例的背景。在“图层视窗”中右键单击,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Rename(重命名),在弹出的重命名对话框中输入“烟火和天空”。 2.2创建背景中的烟火在“粒子库视窗”中展开Group2选择Flames粒子发射器,在“粒子库视窗”中展开Group2(组2)选择ShootSmoke(喷射的烟)发射器,在Flames(火)粒子发射器上创建四个ShootSmoke(喷射的烟)粒子发射器。为了烟雾能从“房子”层后升起,所以要让烟雾升得高一些。展开粒子发射器的属性,选中life(生命)属性,在“属性调节视窗”中将第一个关键帧点向上拖动,此时“舞台视窗”中ShootSmoke1的烟雾升高了。相同的方法调节其它ShootSmoke的life属性,将几个发射器的烟雾高度调高。对于“舞台视窗”,使用鼠标的滚轮可以放大缩小显示,按住鼠标中键拖动可以平移显示画面。没有鼠标滚轮可以在“舞台视窗”单击右键,从弹出菜单中选择Zoom(缩放),按住鼠标左键左右拖动即可。确定Flames0的Life属性处于选中,拖动“属性调节视窗”下方的滑钮将时间线处在合适的位置。在红色的“时间线”与纵坐标数值为100相交点处单击产生关键帧1,这样我们称Flames0在150帧处有Life(生命)属性的关键帧,其属性值为100。然后分别在180帧、250帧、300帧处建立值为170、25、120的三个关键帧。点击播放可以看到火焰燃烧有了忽大忽小的变化,同样的方法可以对发射器的Size(大小)Visibility(可见性)等属性设置动画,使效果更加真实。 3结语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我们能利用particleIllusion的条形粒子可以制作激光剑效果、利用破碎粒子来制作物体散乱,破碎等效果。充分利用particleIllusion特性,可以快速制作出粒子效果,提高影视广告中粒子效果制作的效率。 影视后期论文:浅析影视后期剪辑控制 摘要: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迅速发展,后期剪辑师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本文从影视后期剪辑的步骤、原则要求和剪辑点的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影视后期剪辑创作爱好者们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影视后期;剪辑控制 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它同前期拍摄一样重要,而影视后期制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剪辑,你得把前期拍摄的好的镜头剪出来,这就要求后期制作人员留意剪辑点,几乎每个点都是考虑剪的,悬念做的很好、很巧,如果剪的更巧、接得顺给人印象才更深刻。 一、影视后期剪辑的步骤 影视后期剪辑往往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在电影开拍之前,电影剪辑人员通常要把材料凑成剪辑初稿形成分镜头剧本,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镜头的顺序、人物的动作对话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一般是再进行细致的剪辑和修正,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影片的结构、节奏接近定型。精剪则要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准确、细致的修正,精心处理,使语言双片定稿。综合剪则是最后创作阶段,对构成影片的有关因素进行综合性剪辑和总体的调节直至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这通常是导演和摄制组主创人员共同来完成的。 二、影视后期剪辑的原则要求 首先:不要忽视剧本。若剧本准备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同时,能否延长或缩短一个事件在银幕上的停留时间,是剪接者能否控制影片进度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剪辑师在控制影片节奏和时间安排的一个高度灵敏的手段。 其次: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比如说,一个镜头开始时是一个远景,突然一个人从下面入画,好像是他直起腰来的动作,看的人吓了一跳,这是一种视听效应。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首先是摹拟这种连贯的感觉。你在生活里的感知是连续不断的,或者就影视术语来说,象是一个镜头拍下来的,所以当你要在电影里给人一种连贯的感知经验,你就得做到不让观众看见你的镜头切换。圆接圆,而且是同心圆,你的眼睛来不及看到那接点,因为作为中心的那个圆没有动,于是观众就以为是一个镜头,这就达到了连贯的效果。 再次: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整部片子的一部分。即使最美的镜头,如果不是放在合适的地方,甚至比最没价值的镜头更糟。同时注意特写镜头等到高潮时再使用,在一部结构均衡的影片中,特写的出现极其自然,但如果出现次数太多,它们便会令人窒息,并失掉它们的重要性。 最后:不要过度使用音乐,如果你这么做,观众会拒绝去听它;不要使用太过量直接的同步声音,暗示性的运用这些声音是最好的,补充性的声音才能组成最好的声音;不要用太多光学效果,或把他们弄得太复杂,叠化和淡入淡出就是影片的标点符号,它们是你的逗点和句点。 以上这些都是剪辑中的原则要求,是我们观察分析影片的一种辅助工具,也是我们进行短片创作的指导和建议性文字。 三、影视后期剪辑点的控制 在影视后期剪辑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画面干净。首先:没有夹帧。就是完整镜头连接,中间没有多余的东西。我们在剪辑时如果在镜头结束时没有剪,后面带着下一个镜头的内容,而这些东西是由于失误加上的,我们并不需要,这就是夹帧;还有我们在连接两个镜头时,中间没有连接好,有黑场,这也是夹帧;通常在剪辑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把画面剪干净。其次:镜头完整。镜头的剪辑方式有动接动(动接)、静接静(静接)两种方式。动接时运动镜头必须有起幅、落幅;静接时镜头必须完整,静止镜头要保持一定的长度,比如中景5-8秒。最后:动镜头最后必须定下来。动镜头不能称为结束画面,所以剪辑点动的镜头最后必须静止下来,即使使用动接,最后一个镜头也必须静下来,主体停止运动,或者出画。 剪辑时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声音干净,而声音干净是新手在剪辑中通常被忽略的内容。首先:话要完整。无论是现场原音还是旁白,不能让人说半句话。其次:声音要纯净。特别嘈杂的声音不能使用,必须让观众听明白。最后:声音的音量高低要合适。一个节目的音量要统一,不能有高有低,背景音乐的音量比例要合适,不能让背景音乐的声音影响到说话的声音。 四、结束语 影视后期剪辑要做到存精去粗,准确细致的把握整个影片,避免出现常识性的失误;与观众的观赏习惯、视觉需求、感官刺激、情节欲望基本相一致,不要造成不伦不类的感觉,节奏快慢有度,情节悲喜交替等等。按照某种节奏、某种规律来不断的吸引和满足观众,保持影片风格一致。当然这些只是技术上的要求,而真正要使电影的艺术创作达到高水平,必须使戏活起来。 影视后期论文:浅谈影视后期制作的创作方法 摘要:翻开历史,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新的条件。没有影视技术,就没有影视艺术。如何快速经济高效的将它普及开来,如何运用制作技巧,成为行内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也正是主要就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展开了一个小小的探究。 关键词:创作技巧;影视文化;科学技术;影视剪辑;影视后期制作 影视文化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造的结晶。它是一种由声画结合通过屏幕传送的活动影像所构成的文化形态,是兼有科学、艺术属性的审美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既有“科学的艺术”,又有“艺术的科学”。它既是一种多门类、多层次、最现代化的人类文化形态,又是一种以高度发展的视听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文化。它既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体现,有着民族的和地域的心理结构、审美趣味、精神意识等传统的稳态结构和富于朝气的呈现出变迁的历时性特征的时代精神,同时,它又具有专门化文化的身份,有鲜明的个性与自身规律。 一、我国影视后期制作方面还有些许不足 我国的影视后期特效虽然在近十年内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同国外的很多作品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后期制作容易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期制作人员只是单纯的技术工,在剪辑时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 2.后期制作人员不能完全理会导演的意图,导致影片效果和预期相距甚远。 3.后期制作人员仅仅是模仿或者是临摹别人的成功范例,不进行创意,没有突破。 二、后期制作阶段的创作技巧 1.观看素材 观看素材是后期制作的的必要过程。观看素材一般是导演和剪辑人员一起进行,在观看素材的同时,应该针对有意义的镜头或段落作一些必要的书面记录,以备剪辑之用。 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还应该把前期拍摄过程中的场记表作一次仔细的整理。把本来按照拍摄日程安排的场次顺序和镜头顺序重新按照分镜头稿本的顺序整理出来,方便接下来剪辑影片时寻找画面用。 2.影片剪辑 (1)影像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表意元素有着独特的意义。 画面中的具体形象作为一个信息的整体,这种具体的形象由多种影像记号组成,传达着一种立体的信息。由于在一个没有特定情境和上下文联系的画面中,影像可以只是一个记号,所以它并不单纯地表示被拍摄的那个具体的实物,而可以使该物在一个社会性语境中起特定的记号作用。作为记号的影像与影像本身是有区别的。如屏幕上的一个人,作为记号不等于就是“这个人”,而由这个人的有关特征来代表“人”的意义,这时被指示者不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类”概念。创作者在很多时候,正是利用这种“类概念”所创造的心理意象,来进行形象性思维。 (2)镜头转换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转换过程中使的人视觉注意力感到自然、流畅,使人的注意力从这一镜头自然地转到下一镜头,也就是说,不要产生视觉间断感和跳跃感。 (3)所谓剪接中匹配原则,就是两幅画面在连接时要具有一种和谐!对应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影响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理。在剪接中"主要的匹配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位置的匹配:所谓位置的匹配主要指两幅画面中的主体在剪接到一起时,要相互协调,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由于画框的存在,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画框的移动,主体可以被放置在画面任意一个部位$根据一般的构图规则,主体在画面中应处于视觉中心的位置,这样容易使人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对于电视画面尤其如此。因为电视画面处于流动之中,不容人的注意力去寻找主体,所以它必须处于一个醒目的位置上,让人一眼看去便被主体所吸引。 视线的匹配:指剪接时要注意画面中人物的视线方向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关系$由于画框对空间的分割作用,物体和人物在屏幕上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为了保持正常的逻辑关系,画面中视线的方向应符合人的心理感受$如表现人物朝气蓬勃的交流关系――对话、对视等――应使两幅画面中人物的视线保持相对的方向,如表现视线的方向一致,应使画面中人物的视线向同一方向看。 运动的匹配:所谓运动的匹配,指运动方向性的和谐关系。画面中运动的方向性,也是由于画框的存在而出现的。屏幕上主体的运动方向与实际运动并不一样,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向一个方向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拍摄时摄影机放置的角度不同,在屏幕上可显出平行运动、垂直运动、对角线运动等不同的运动形态。 三、影片包装 影片包装包括包装影片的片头和片尾,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一个短小的宣传片花。这个片花通常可以包括影片的“动作主题”,即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以及编导摄录人员出镜。片头通常用于叠加演职人员的字幕,值得注意的是,片头不是要做得越花哨越好,因为片头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交代一个具有悬念的片段,吸引观众的注意;片尾则可以是影片的精彩片段、演职人员现场工作实况,甚至主题歌的MTV。 影视的后期制作,分工是非常详细的,同样完成一个案子,效率就有高低之分。制作广告片科学的方法,一般分为3D,粗剪,精剪等部分,一般胶片转好磁回来,粗剪和3D同时进行,粗剪其实不是剪辑画面,而是剪辑时间码,所以对画质和机器要求也低,粗剪是看感觉,可以说整个片子的感觉在粗剪里就决定了。得到导演认可后,通过时间码转到精剪设备里去,然后是做画面和特技了,一定要1比1完全无压缩的画质,这对机器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最后,一部广告片就出来了。 随着目前电影艺术的发展,影视模式正在不断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不可估量的前景,电影电视也正以全新的观念和最新科技的不断出新,日益重视高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不断震撼着人们的视听。这股强风的汹猛之势使得影视从业人员不得不去思考影视后期制作应走出怎么样的一条道路,也使得影视制作人员不得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只有更细致深入的了解这一技术,才能在日后的使用中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做到应时而需、物尽其用。 影视后期论文: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 摘要:在影视制作发展中,影视的后期制作同前期制作一样重要。要注意正确运用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要想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必须根据影视节目的制作要求和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编辑 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画面、声音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影视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以下就影视后期发展的历程、特点、来谈谈影视后期制作。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相结合,推出了桌面编辑演播室,即今天的音视频非线性编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是传统设备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记录所有存储的数字化文件反复更新。使得任何片断都可以立即观看并随时任意修改,用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原始编辑”,如剪辑、切换、镜头特技转换等,再由计算机完成数字视频的编辑,并将生成的完整视频回放到视频监视设备或转移到录像带上,这种技术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电视编辑方法。 线性编辑,即通过录像机一对一或者二队一的台式编辑,录像机将母带上的素材通过电―――电复制在另一台录像机上完成第二版复制,这中间完成的诸如出入点设置、转场等都是模拟信号转模拟信号,由于一旦转换完成就记录成为了磁迹,无法随意修改,一旦需要中间插入新的素材或改变某个镜头的长度,整个后面的内容就必须重新制作。 非线性编辑则是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在计算机中对各种原始素材进行各种编辑操作,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录像带等记录设备上这一系列完整的工艺过程。由于原始素材被数字化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信息存储的位置是并列平行的,与原始素材输入到计算机时的先后顺序无关。这样,我们便可以对存储在硬盘上的数字化音视频素材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并可进行方便的修改,非线性编辑的优势即体现在此,其效率是非常高的。 在非线性编辑没有出现以前,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形成了两者共同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交相辉映,它们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基本观念和艺术理念上,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是一模一样的,而这正是后期制作的核心所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线性编辑技术已非常成熟,其使用编录机、编放机、控制器直接对录像带素材进行操作,操作直观、简洁、使用组合编辑、插入编辑,图像和声音可分别进行编辑,再配上特技器、字幕机、时基校正器等,就能充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完成镜头、技巧的组接、出入点设置、字幕和图形的叠加、音响效果和音乐配加等后期制作。 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记录载体,节目信号按时间线性排列,在寻找素材时录像机需进行卷带搜索,只能在一维的时间轴上按照镜头的顺序一段一段地搜索,不能跳跃进行,素材的选择很费时间。 节目制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母带的翻版磨损,线性编辑方式的实质是将原素材复制到另一盘磁带上的过程,由于线性编辑系统中的信号主要是模拟视频,当我们在进行编辑及多带复制时,信号在传输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干扰,造成信号的损失。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每编辑一版都会引起图像质量下降,或每做一次特技就会有一次信号损失。 通常编辑一部几十分钟的电视片,要选择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镜头,录像机来回搜索反复编辑,使录像机机械磨损严重,录像机操作强度大,寿命减短。另外记录磁带的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例如拉伸变形、扭曲、变脆、掉磁以及划伤等都会影响磁带质量,而非线性编辑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有特点,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两者缺一不可,为了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需根据节目的制作要求,结合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一)在影视节目片头、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选用非线性编辑比较合适。因为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画面的快慢动作、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字幕的特殊处理等。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还大量使用长于5秒的镜头,这些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二)在新闻片的制作中,因为电视新闻要求每个镜头的长度一般小于5秒,以增加信息量,且在新闻片中较少使用特技效果,大部分为镜头的直接组接,大都采用后期配音或同期声和后期配音混合,因此使用传统的线性编辑比较合适。 (三)在现场直播、现场直录的娱乐节目、访谈节目、直播课堂等场合,一般使用线性编辑设备为主;现场直播、直录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录制设备的响应速度实时,特别是直播,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来,只能一次成功,不能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是合适的;但在体育比赛的直播中,由于需要重复某些特殊的、精彩的镜头,应以线性设备为主配合使用非线性设备,才能够很好地满足某些特殊需求。 总之,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手段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只有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把影视节目制作得更加完美 影视后期论文:现代影视后期制作技术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也迎来了数字时代。所谓的影片后期制作过程,就是这种在影片拍摄结束后才进行的编辑操作。无论是动画作品还是影视素材在最初制作完毕后,都是以单一片段的形式分别独立存在的,各个片段经过剪接或者特效处理等许多工作后,才能制作出一部完整的作品。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 1 影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内涵 简单的来说,影视节目的制作可以分为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前期准备是策划和准备阶段。拍摄阶段是利用摄影机或摄像机记录画面的过程。后期制作就是利用实际拍摄到的素材,通过三维动画和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然后把镜头剪辑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1]。传统的电影剪辑是真正的剪接。拍摄到的底片经过冲洗,要制作一套工作样片,利用这套样片进行剪辑。剪辑师从大量的样片中挑选需要的镜头,用剪刀将胶片剪开,再用胶条或胶水粘连,然后在剪辑台上观看效果。这种剪接是“真正非线性”的,但这种方式对于很多技巧的制作是无能为力的。剪接师无法在两个镜头之间制作一个叠画,也无法调整画面的色彩,所有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过程中完成,同时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传统的电视编辑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编辑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再寻找下一个镜头。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使剪辑手段得到很大的发展,将素材采集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它不但可以提供各种编辑机所有的特技功能,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扩展,提供编辑机也无能为力的复杂特技效果。 2 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简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也迎来了数字时代。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合成技术和非线性编辑技术[2]。所谓数字合成技术,相对于传统合成技术而言,主要是运用先进计算机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源素材数字化) 采集到计算机里面,并用计算机将其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然后输出到磁带或胶片上这一系统完整的处理过程。非线性编辑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在计算机中对各种原始素材进行各种编辑操作,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等记录设备上这一系统完整的工艺过程。非线性编辑技术特别是以PC为核心的多媒体非线性制作方式的逐步成熟,使得电视后期制作变得更加多样,且有着诸多优点。首先,可以不考虑镜头的先后次序,先把素材录入到阵列硬盘中,建立素材库。其次,挑选每一个镜头,决定镜头的长短,挑选后的镜头只需要在时间线上排列先后次序,一条电视片就基本剪接完毕。第三,镜头与镜头之间制作特技效果,叠加字幕,效果声、音乐和语言在声音轨上合成。最后,生成特技效果,输出节目。素材节目的存储方式,应根据阵列硬盘容量选择有损压缩或是无损压缩,来存储视音频信号。 3 目前流行的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分析 所谓非线性编辑,就是指将各种模拟量素材进行A/D(模/数)转换,并存储于硬盘中,再通过如AfterEfects、Premiere 等软件来进行后期的视频 /音频编辑、特技及声像合成,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录相带等记录设备上这一系统完整的工艺过程。现在所说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构成的视频、音频工作站。 未使用过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人可能会认为它有些神秘而高深。实际上,对于熟悉传统线性编辑而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人来说,掌握非线性编辑系统并不难。在传统的线性编辑方式下,我们一般使用两台放机、一台录机及切换台、特技台、调音台、字幕机等共同完成编辑过程。如果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我们一般只需一台视频工作站和一台录放机就可以了。 1) 节省费用,降低成本。使用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其设备价格只相当于同等功用的几条传统设备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用于维护的费用则只有十几分之一。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只需一台录放机,而且编辑过程中录放机启动次数较少,因此可以大大延长录放机寿命。据技术部门统计,目前最常见的BVUBetacam 机使用的磁鼓,实际寿命仅为500小时,在传统编辑方式下,以每天工作5小时计算,每一百天就需要更换一次磁鼓! 2) 提高视、音频质量。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是通过录像带(或互连网)将素材采集(引入)到硬盘中,形成一个或多个视音频文件。输入时由硬件自动对各种参数进行调整,确保所采集的效果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有些重播片段甚至可以一直存在系统内,每次输出时都是第2版,特技、字幕、配音等处理都是同步实时完成,视音频信号不会损失。传统的编辑设备每转录一次,就会有一次信号损失,每做一次特技,上一遍字幕,插入一段,都必须重新转录一版,到播出时,已“惨不忍睹”。在非线性编辑中,这些问题统统不存在了。 3.2 Premiere模板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Premiere[4] 是一款功能强大、高效、先进的视频编辑工具,专业的影视工作者利用它能够制作精彩的影视节目。Premiere模板其实就是别人制作好的项目文件和视频、音频、图片素材的集合,只要把模板项目文件中的某些剪辑片段替换成自己所需要的,就能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运用 Premiere 模板制作进行后期制作需要有一个或多个已经制作好的Premiere 模板,在运用Premiere 模板进行工作之前,有必要对Premiere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对如何创建项目、导入素材、添加素材到时间轴,对剪辑进行编辑等进行了解,同时在创建项目时要明确具体的项目参数。为进入Premiere 神秘殿堂做好准备。拍摄的视频素材当然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利用Premiere 的采集功能将拍摄的素材采集到电脑中。运用Premiere 模板制作婚庆录像片主要用于制作精彩片头,片头一般具有时间短,但画面丰富、活泼,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用模板制作片头,我们一般需要先对模板进行定位,然后替换模板中的文件或剪辑片段。 3.3 遮罩技术的应用 遮罩技术在影视编辑、课件制作、片头片尾制作中应用比较广泛。运用Premiere 中的遮罩技术进行视频的后期制作与合成,可避免画面效果的单一。特别是动态遮罩,通过不同的创意,改变遮罩的大小、形状、角度和运动路径,做出动态相融的丰富的画中画效果,使作品画面更加丰富,具有令人耳目一新、出神入化的特殊效果。其关键就是要用好 Premiere 7.0 的静态遮罩(Image Mate) 和动态遮罩(TrackMate) 技术。 影视后期论文: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软件 [摘要]电子计算机进入电影行业,导致了电影制作技术的革命,电脑特技所显示出的近乎无所不能的威力,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如《星球大战》、《指环王》、《黑客帝国》等。而这些特技的背后又是什么创造的呢?其实他们真正的“幕后指使者”是软件。是这些软件在创造着一个个的奇迹。本文主要是借助后期制作中常用的几个软件,分析影视后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后期软件特点。 [关键词] 后期制作 三维软件 合成软件 好莱坞的《星球大战》、《指环王》、《黑客帝国》这些电影大片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吧。当人们为影片中异常逼真的武士、形象各异的怪兽、整齐的舰队穿越时空的情景等令人惊叹的特技镜头所打动时,可曾想到是什么创造了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效果?除了电影,还有电视、网络、互动媒体、游戏中大量华丽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效镜头,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又一个缤纷的数字世界。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影视数字后期技术的神秘面纱吧。 影视后期软件发展概论 电子计算机进入电影行业,导致了电影制作技术的革命,电脑特技所显示出的近乎无所不能的威力,使电影可以展示出人类梦想中的世界。早在1962年,计算机便有了自己的图形学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开始探索电脑这一新型的绘画工具。70年代后期,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才使得计算机图形学逐步的渗透到多种领域并开创了许多崭新的行业,比如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装潢设计。到了80年代,随着电脑图形技术的成熟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电脑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90年代,几乎每部重要的的好莱坞影片中都包含了一些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场景。有些影片不仅场景是虚拟的,演员也是虚拟的:这些都是计算机三维动画的贡献。有了三维动画技术,我们不仅能看到史前生物,宇宙星辰,还能看到经过数字化合成之后的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流。电影科技工作者们由此预言未来的电影恐怕再也离不开电脑特技了。PC平台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多,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一直困扰这我们。其实,每种应用程序都有自身的制作思想和流程,在制作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好不好用,因人而异,下面就对各种软件进行介绍,使大家对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维软件功能简介 1.SOhimage 3D/Softimage l XSI Softimage3D是Softimage公司出品的三维动画软件,是一个综合运行于SGl32作站和WindowsNT平台上的高端三维动画创作系统。在电脑动画兴起和发展的十多年历史中,Softimage 3D一直都是那些在世界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影视数字工作室用于制作电影特技、电视系列片、广告和视频游戏的主要工具。Softimage 3D使艺术家能够快速地开发自己的创作思维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制作出独特的效果。在1998年获得奥斯卡视觉效果成就奖提名的三部影片――《失落的世界》中非常逼真的令人恐惧又喜爱的恐龙形象、《星际战队》中的未来昆虫形象和《泰坦尼尼克号》几百个数字动画里的船上乘客,都应用了Softimage 3D技术,1998年,另外四部影片――《蝙蝠侠和罗宾》、《接触》、《第五元素》和《黑衣人》,也全部利用Softimage 3D技术创建了令人惊奇的视觉效果和角色。由于Softimage3D所提供的工具和环境为制作人员带来了最快的制作速度和高质量的动画图像,使它在获得了诸多荣誉的同时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革新的专业三维动画制作软件。Softimage 3D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强的动画能力,它支持各种制作动画的方法,可以产生非常逼真的运动,它所独有的FunctionCurve功能可以轻松地调整动画,而且具有良好的实时反馈能力,使创作人员可以快速地看到将要产生的结果。 Avid公司于1998年并购了Softimage以后,于1999年年底推出了全新一代三维动画软件XSI,由于其非线性动画的特色及大量的技术改进,使业界再次刮目相看。最近,国际最著名的影视特技制作公司“工业光魔”(ILM,Industrial Liclhtand MagiC)作为XSI的用户创作的三部新件《侏罗纪公园|||》、《木乃伊归来》和《人工智能》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与好评,也使业界再次聚焦XSI。三维动画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图形到复杂场景,再到角色动画的三个发展阶段。XSI被业界称为代表未来走向的第三代三维动画软件,不仅因为其强大的非线性动画角色制作能力,也源于它近年来的不断推陈出新,使其在创建模型、渲染、粒子效果、流体、刚体、柔体动力学效果、毛发、布科仿真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优于其他第二代软件;此外,XSI创造性地推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概念,有基于Intemet的内置网络浏览器Net-View,可快速通过网络与远程交换创作资料;有动画合成一体化的内置合成器,从而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制作的多动画特技层精确对位问题,以及动画、拍摄色调、光线、景深匹配等问题,被誉为影视动画创作的一次革命。 2.Maya Maya是AliaslWavefront公司出品的最新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发展的步伐有超过Sofiimage 3D的势头。Maya目前最新版是6.0版。1998年,AliaslWavefront公司正式推出Maya,短短的三年时间,Maya因其强大的功能在3D动画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电影、广播电视、公司演示、游戏可视化等各个领域,且成为三维动画软件中的佼佼者。《星球大战前传》、《透明人》、《角斗士》、《完美风暴》、《恐龙》以及最近的《黑客帝国》、《魔戒》等很多大片中的电脑特技镜头都是应用Maya完成的。逼真的角色动画、丰富的画笔,接近完美的毛发、衣服效果,不仅令影视广告公司对Maya情有独钟,而且许多喜爱三维动画制作、并有志向影视电脑特技方向发展的制作人员也为Maya的强大功能所吸引。 Maya可在Windows NT/2000/XP与SGIIRIX操作系统上运行。在目前市场上用来进行数字和三维动画制作的工具中,Maya是首选解决方案。它是新一代具有全新架构的动画软件。在Maya中最具震撼力的新功能可算是Artisan了。它使得制作人员可以随意地雕刻NURBS面,从而生成各种复杂的形象。如果配有数字化的输入设备(如数字笔),那更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各种复杂的模型。其巨大的灵活性和实力允许对场景中任意节点的任意属性设置动画,甚至允许用户加入自己定制的属性。集成编程语言(MEL)允许用户自行扩充Maya的功能,把内嵌行为或控制作用于角色,以产生高水准的动力学效果,抑或执行程序化的建模和动画。 3.3ds max 3dsmax是当今销量最大的三维建模、动画及渲染软件。由Autodesk公司推出的、应用于PC平台的三维动画软件3dsmax,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在三维动画领域叱咤风云,至今,3dsmax获得了65个以上的业界奖项。它的前身就是3D Studio,依靠3D Studio在PC平台中的优势,3dsmax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人瞩目、它支持WindowsNT/2000/XP,具有优良的多线程运算能力、丰富的建模和动画能力、出色的材质编辑系统、支持多处理器的并行运算,这些优秀的特点吸引了大批三维动画制作者和公司。目前,国内3dsmax的用户人数大大超过了其他三维软件的用户人数,成为一枝独秀。 3dsmax从1.0版发展到现在的8.0版,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2.5版已经具有了各种专业的建模和动画功能,如NURBS、DispaceModify、CamerTraker、MotionCapture等。从电视到电影,你都可以找到3dsmax的身影。3dsmax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插件。全世界有许多专业技术公司在为3dsmiX设计各种插件,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所以各种插件也非常专业。例如增强的粒子系统Sandblaster,设计火、烟、云的Afterburn,制作肌肉的Metareyes,制作人面部动画的Jetareyes。有了这些插件,可以轻松设计出惊人的效果。虽然3ds max在建模、精确度、粒子动力、材质贴图等方面还和Maya等高级软件有一定的差距,但依托数量众多的插件,对一般特效制作来说绰绰有余。在室内装饰、楼房设计等领域,3dsmax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普通使用者来说,3dsmax还是对游戏类显卡支持得最好的三维软件。 4.UahtWave3D 由美国NewTek公司推出的LightWave3D是一款高性价比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它的功能非常强大,是业界为数不多的几款重量级三维动画软件之一。LightWave 3D从AMIGA开始,发展到今天的8.1版本,已经成为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三维动画软件,支持WindowsNT/2000/XP、MacOS 9/X,被广泛应用在电影、电视、游戏、网页、广告、印刷、动画等各领域。LightWave 3D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在生物建模和角色动画方面的功能异常强大;基于光线跟踪、光能传递等技术的渲染模块,令它的渲染品质几尽完美。它以低廉的价格、优异的性能倍受影视特效制作公司和游戏开发商的青睐。火爆一时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细致逼真的船体模型、((RED PLANET))中的电影特效以及《恐龙危机2》、《生化危机一代号维洛尼卡》等许多经典游戏均是由LightWave 3D开发制作完成的。 LightWave 3D是全球惟一支持大多数工作平台的3D系统。在Intel(WindowsNT/2000/XP)、SGl、SunMicroSystem、PowerMac、DECAIpha等平台上都有一致的操作界面。无论使用高端的工作站系统还是使用PC,lightWave 3D都能胜任。最新推出的LightWave 3D包含了动画制作者所需要的各种先进功能,如光线追踪(Raytracing)、动态模糊(Motion Blur)、镜头光斑特效(LensFlares)、反向运动学(1nverse Kinematics,1K)、NURBS建模(MetaNurbs)、合成(Compositing)、骨骼系统(Bones)等。 合成软件简介 加拿大的DiscreetLogic公司面向高端的Inferno*/F1ame*/Fliht*软件系列。Inferno,运行在多CPU的超级图形工作站Onyx上,既可以制作35mm电影特技,也可以满足从高清晰度电视(HDTV)到普通视频等多种节目的制作需求;Flame*运行在Octane、02、Impact等多种类型的工作站上,主要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是目前国内电视广告制作的主力。 Discreet Logic公司面向低端的基于PC平台的系列软件Edit/Effect/Paint。其中,Edit是专业的非线性编辑软件。Effect则是基于层的合成软件,它有点类似于Inferno/Flame/Flint中的Action模块,用户可以为各层画面设置运动,进行校色、抠像、跟踪等操作,也可以设置灯光。Effect的一大优点是可以直接利用为AdobeAfterEffect设计的各类滤镜,大大地补充了Effect的功能,而且还特别强调与3dsmax的协作。不过作为合成软件,与Inferno/Flame/Flint和MayaFusion相比还存在差距。Paint是一款绘图软件,相当于Inferno/Flame/Flint软件中的绘图模块。利用这个软件,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活动画面进行修饰,有人把它称为“活动画面上的Photoshop”,是PC平台上优秀的绘图软件,也是其他合成软件必备的补充工具。Discreet Logic公司通过让这三款软件相互配合,比如从Edit中可以很方便地调用Effect和Paint,对镜头进行绘制和合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也是此系列软件成为PC平台上最具竞争力的后期制作解决方案之一。 影视后期论文:影视后期制作中遮罩技术的实现 [摘要]视频遮罩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了Premiere 6.5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实现遮罩技术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遮罩 静态遮罩 动态遮罩 所谓遮罩,就是一个由黑白两色组成一定形状画面的素材,它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黑白的视频素材。通过设置使遮罩素材中的白色部分显示一个素材的画面,而黑色部分显示另一个素材的画面,从而达到形成两个素材的画面组合成一个新画面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具有遮罩效果的素材是否运动,将遮罩分为静态遮罩和动态遮罩两类。 本文以Premiere 6.5视频制作软件为例。分别阐述影视后期制作中静态遮罩和动态遮罩的实现。在premiere 6.5中有Image Matte、Track Matte。Image Matte只能实现静态遮罩,Track Matte则可以实现画面叠加部分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实现动态遮罩的时候常使用Track Matte来实现,同时Track Matte也可以实现静态遮罩。 一、准备工作 1、素材准备:准备一张用于实现遮罩的黑白图片,黑白图片可以用图片处理软件实现。也可在Premiere 6.5中用字幕功能实现,并且可以将图片制作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状。另外准备两段视频素材,一段素材作为背景,另一段素材作为被遮罩对象。 2、软件使用准备:用Premiere 6.5制作遮罩之前。有必要对Premiere 6.5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对如何创建项目、导入素材、添加素材到时间轴等进行了解。同时在创建项目时要明确具体的项目参数。 二、静态遮罩的实现 静态遮罩,遮罩层位置、大小和角度固定不变,处于静止状态,不随被遮罩视频片段的运动而变化。静态遮罩的实现相对比较简单,Premiere 6.5中的Image Matte功能就能轻松实现。此外,用Track Matte功能也能够实现。 1、使用Image Matte功能实现静态遮罩: Image Matte功能实现静态遮罩是通过一张黑白图片来实现素材的叠加透明效果,虽然操作不复杂。但它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不过这种素材的叠加部分的位置和大小是固定的。将已经准备好到两段视频素材导入到工程文件中,并将其拖入到时间线上。分别将作为背景的视频素材放到视频轨道Video 1A或Video 1B上,将运用遮罩的视频素材放置到视频轨道Video 2上,并使两段视频素材的时间长度保持一致。然后鼠标右击Video 2轨道上面的视频素材,选择Video Options-Transparency Setting。弹出如下对话框(图一): 然后在Kye Type下拉菜单中选择Image Matte,并点击Matte栏中的Choose按钮。按罩存放路径选择准备好的作为遮罩用的图片(如图二),点击OK按钮确定。最后在时间线上预览。可以看到已经实现好的静态遮罩效果。 2、使用Track Matte功能实现静态遮罩: (1)将准备备好的黑白图片和视频素材(包括背景素材和运用遮罩的素材)导人工程文件,并将其拖入到时间线上(Timeline),对视频素材的操作与使用Image Matte功能实现静态遮罩时相同,最后将遮罩图片放置到视频轨道Video 3上。 (2)使视频素材的延时长度同遮罩图片在时间线上的长度保持一致并对齐。如下图(图四): (3)选择Transparency Settings对话框Kye Type下拉菜单中的Track Matte选项(如图五)。点击确定。在时间线上预览,实现了与Image Matte所实现的一样的静态遮罩效果(如图三)。 三、动态遮罩的实现 动态遮罩,遮罩层的位置、大小或是角度随视频片段的运动不断发生变化,处于运动状态,随被遮罩视频片段的运动而变化。Premiere 6.5中运用Track Matte功能来实现动态遮罩。其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在Video 1A或Video 1B轨道上放置作为背景的视频素材,将运用遮罩的视频素材放置到Video 2轨道上,作为遮罩的图片放置到Video 3轨道上。并使Video 2轨道上的素材延时长度同Video 3轨道上遮罩图片的延时长度在时间线上保持一致并对齐(如图四)。 (2)给Video 3轨道上的遮罩图片添加移动效果。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添加移动效果时,一定要在Motion Settings对话框左下角的Fill Color中将鼠标移动到遮罩图上吸取遮罩周围的颜色,即黑色(如图六),这样才能避免遮罩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只有画面局部被遮的情况。 四、遮罩技术的应用 遮罩技术在影视编辑、课件制作、片头片尾制作中应用比较广泛。运用Premiere中的遮罩技术进行视频的后期制作与合成,可避免画面效果的单一。特别是动态遮罩,通过不同的创意,改变遮罩的大小、形状、角度和运动路径,做出动态相融的丰富的画中画效果,使作品画面更加丰富,具有令人耳目一新、出神入化的特殊效果。其关键就是要用好Premiere 6.5的静态遮罩(Image Matte)和动态遮罩(Track Matte)技术。 影视后期论文:影视后期制作教育的“中和美”理念 [摘要] 数字化技术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美学价值,也带来了新的后期制作手段。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影视后期制作教育应当秉持民族化的美的形态、美学精神与民族性格,以“中和美”的追求为教育理念。 [关键词] 影视后期制作 教育理念 中和美 数字化高科技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二十世纪后期。数字化特技广泛地运用到影视艺术的创作中,《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影片都成功地使电脑特技与真人表演自然协调地合成。进入新世纪后,数字特技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站在数字影视技术最前沿的美国影视界陆续推出了《角斗士》、《珍珠港》等影片。而这一时期《最终幻想》的上映更是使影视数字化走向新的境界。影片中的人物竟然都是由电脑创造的虚拟演员来演出。现在我们一般将这种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影视制作手段称为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的一般流程为:利用实际拍摄所用的素材。通过三维动画和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然后把镜头剪辑到一起,加入为影片制作的声音后形成完整的影片。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影视剪辑方法更有效,而且能够自由的加入影片需要的过渡和效果。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与影视制作相关的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教学中。陆续加入了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与实验内容。这些专业在影视后期制作教育中一般采用美国等西方国家设计的应用软件。或是采用为某一种工作站及非线编系统设计的专用软件。从使用角度讲,这些软件基本道理相通,技术手段不同,除了部分的特殊高端产品,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一般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是在教学的理念中,由于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高科技影视带来的视觉震撼,或多或少的会以此为目标与追求:而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背景与美学理想看,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更应该秉持民族化的美的形态、美学精神与民族性格,以“中和美”的追求为教育理念。 中国“中和美”的哲学内涵是“致中和”的美学思想。先秦典籍《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所说的“致中和”包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情感的含蓄性,喜怒哀乐情感含蓄未发:情感的适度性,情感表现而又有节度:‘致中和’是天下之大本与达道,反映了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因而“致中和”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致的,它包含了天与人、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等的精神追求,也即中国的“中和美”的思想主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持一种亲和态度。而西方的美学追求与中国大为不同,自古希腊的“和谐美”便主张人类对自然与社会持一种二元对立的态度,即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分离,而且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当前西方的文化与美学观念,因此在西方文艺作品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以高技术手段为影视后期制作基础的影视作品中,场景的物质性、情感的对立性、视觉的刺激性体现得极为明显。 因而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与西方对于影视艺术的本身认识就有很大不同。首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具有怀旧、保守、内敛的特点。如怀旧的心理影响着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很少从想象未来的科幻片或充满现代感的枪战片入手,而是在刀光剑影的武侠片中生发灵感,虽然这些武侠片有时会披着怀旧的外衣而传播现代意识:“相对地,西方的审美趣味则相对更加好奇,超验和想象”。且具有相当强的科技幻想力以及对自然的思考。其次,中国人的审美态度是理想与现实统一,即以和谐为美,主张“发乎情。止乎礼”,文艺中很少有极度的狂欢与痛楚,而是情感与矛盾中止在一定的程度并互反转化:这与西方文艺的骇人惊心、荡气回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次,中国长时间以来注重影视“文以载道”的宣传与教化功能,在叙事中传播民族的精神理念,所以数字化的高科技手段只能带来视觉的享受,只能成为加强教化动能的辅助工具,而不会成为影片本身。 从数字化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状况看,中国与西方在应用范围与创作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高科技手段表现力的优势更多的是在再现现实环境中或当前条件下难以创造的场景,并使之虚拟化,如飞机爆炸、科幻战争等。这比较符合西方的审美追求,像好莱坞警匪大片一样,以相似的故事情节与结构反复叙述。只要能变换新技术的运用,创造新的奇观场景,一般都可以获得可观的票房。美国大片数字化高科技运用的美学追求、故事编排、人物刻画以及技术运用与影片叙事的相辅与互动是与西方文化相契合的。而中国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却主要是作为影片叙事的辅助工具。或是根据创作需要以现实或历史场景为基础制作虚拟空间。前者如《紧急迫降》中的飞机空难。后者如《圆明园》中的古建筑复原等。但总体来讲,中国的高技术应用表现不温不火。较之西方影片的效果少有惊人的视觉震撼,这种特征更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心理。 所以。在中国的影视后期制作教育中,虽然采用了与西方几近相同的制作设备和技术手段。但是教学理念仍应当是中国传统的“中和美”。当然,中国的“中和美”思想也同时包含着先进的理念和落后的因素,当然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改造与继承发扬。另外,世界全球化与中国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也要求西方美学传统与美学追求与中国的“中和美”交流互补,要求东方与西方在人文与科学、宏观与微观多个层面的比较对话。从而使得东西方都得以继承发扬其各自悠久深远的美学精神精髓,并在此的基础上形成各有特色又各具时代内容的崭新的美学观念。因此。“中和美”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但其精髓一定是始终如一的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礼乐教化”,最终落实在人的培养上:传统美学中的“中和美”理念也应该贯穿于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中。 影视后期论文:数字媒体背景下影视后期课程改革探析 摘 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影视制作传统的模式和规范,推动了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对影视后期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主要从“理论+实践”“技术+艺术”“项目+团队”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效果,以提高影视后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视后期;课程改革 一、影视后期课程的基本内涵 传统的影视后期课程教学,主要是以项目操作为基本形式,将拍摄的影音素材进行剪辑、特效、字幕、音频、动画等方面的后期处理,从而完成影视剧、广告片、宣传片、微电影等形式的媒体制作。在这种课程体系里,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影视后期制作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音视频素材进行剪辑,再利用后期合成软件进行特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编辑音视频与制作特效合成的能力;二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创作影视作品,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和综合运用影视后期技术的能力。 二、影视后期课程改革的原因剖析 (1)数字技术已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将影视后期制作的记录方式由单一转化为多元,实现了音视频素材c数字化设备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数字合成技术对时空的准确把握和对画面的整体调控,极大地降低了影视后期制作的难度,体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影视后期课程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来进行改革。 (2)进一步提升影视后期课程专业性的要求。影视后期制作的软件应用难度并不高,即便不是专业人士,经过学习也能够很快掌握。然而,在数字背景下,不同领域的制作规范和实现技巧各有不同。因此,有必要从专业角度重新设计课程,在教学中有效融入新的规范与技巧,让专业学习与行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专业性水平。 (3)当下影视后期课程教学的现状不甚理想。目前,很多影视后期的专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的时代特点,教学定位仍主要专注在技术层面上,侧重于软件操作的技能传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独立创作时,往往会发现作品缺少创意与创新,艺术表现力欠缺,在内容的丰富和美观等方面与市场所需的影视产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影视后期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考 (1)“理论+实践”强化课程的系统性。影视后期课程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关键,二者统一于影视后期课程教学中,体现其系统性。为了使教学更加系统,应将校企合作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相关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做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 (2)“技术+艺术”契合专业的综合性。影视行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行业,既需要具备影视后期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又需要具备较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作为创作工具,兼具技术水准与艺术功底的综合型人才,影视后期课程的改革必须以此为方向。 (3)“项目+团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以未来所从事的工作角度看,影视后期的工作形态基本是以项目的形式呈现,而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的良好合作。因此,在影视后期课程中,可以融合企业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和引导,这对学生规范创作流程、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项目总监或者客户的角色,提出所需影视作品的主题与要求,学生作为项目的执行者,各个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制定方案、分工协作,按照创作流程制作出合乎项目总监或客户要求的影视作品。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加速影视后期课程改革,全面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影视制作人才。 影视后期论文: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文章探讨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影视制作人才。方法包括:结合课程特色,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强化基础练习,妥善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突显学生主体,构建示范性课堂。 关键词: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应用能力;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影视产业日渐繁荣,业界对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新兴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成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出色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对影视制作教学的要求非常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察影视技术,又要将艺术性的理念渗透到实践应用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清晰地规划教学时间和任务,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用性。 一、结合课程特色,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的问题,且逻辑分析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必需的相关知识融入到项目的实践过程之中。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要与就业实际要求相联系,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应结合课程特色,根据就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内容,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方面:第一阶段内容,学会使用摄像机、录像机等设备,并到外景进行实地拍摄,学习Adobe PR、Adobe AE等软件操作方法;第二阶段内容,掌握AE、PR、AU等Adobe系列软件,熟知遮罩、蒙版、片头、片尾、字幕、特效、转场等技术处理方法;第三阶段内容,进一步学习视频编辑技术,能够综合运用AE、PR、AU等影视后期软件技术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2)能力目标方面:结合企业提出的实际要求,熟练运用软件技术尝试制作一些综合片,如企业宣传片、校庆宣传片、婚礼MV等。3)素质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强化基础练习,妥善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基础,也是保证。教师应重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强化基础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影视后期各项制作软件。要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熟练掌握相关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制作等技能,这是成功制作出一部精美的视频作品的必要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是影视后期制作的灵魂和先导,与技术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技术与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在表现陈年旧事时,一般的做法是将画面设置成泛黄色调,突显“陈旧”之感;在表现历史资料时,可以黑白色调衬托画面,突出“历史”的感觉。这些制作技巧的运用充满艺术性,能够增加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冲击力,加深观众的印象。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强化基础练习的同时注意技术与艺术的相互渗透。影视作品艺术力的表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也离不开艺术的渗透和表达,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三、突显学生主体,构建示范性课堂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增强创新能力。教师应养成平时留心观察电视散文、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的习惯,并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建立并丰富教学案例库。这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对影视后期制作起到示范作用。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都好评如潮。此片的制作技术手法多种多样,将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手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制作人员通过快镜头来表现霉菌发酵的缓慢变化,给观众呈现出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奇幻景象;在表现竹笋、蘑菇等食材的生长周期时,将时间的飞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变化灵动地表现出来,使画面看起来充满艺术性,更具观赏性。富有趣味性的典型案例,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双向交流,共同探讨作品的节奏、风格和意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当成一个引导者,不急于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要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对一些细节进行创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影视后期制作是一门顺应时展的新兴课程。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用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技术去塑造艺术,从而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影视后期论文:助力影视后期酷睿i9激活设计师创新能量 国内影视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对于影视后期至关重要的PC设备也成为关注热点。7月1日,英特尔“助力影视后期技术创新”主题分享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外电影后期、动漫设计领域的行业大咖及合作伙伴云集一堂,共同分享和交流影视后期最前沿技术。针对诸如影视后期行业等设计师群体在使用PC过程中的核心痛点:慢、卡、顿,英特尔与奥普雷斯设计师电脑之家、Render G、荣联科技联合了搭载最新英特尔酷睿i9处理器的设计师PC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 一加5正式售价2999元起 一加手机于6月21日在北京751 D・PARK 79罐举行一加5(OnePlus 5)会。其采用LPDDR4X制式8GB超大运存,搭载满血高通骁龙835处理器,主频高达2.45GHz,GPU性能相比上代产品提升了25%,拥有64GB/128GB两种存储空间,UFS 2.1存储技术传输速度相比emmc5.1提升了110%。后置1600万像素+2000万像素组合的高清全彩双摄镜头,双核对焦技术比PDAF快40%,全新调试的新一代Optic Amoled高清屏幕配合色温传感器和全新的阅读模式,让屏幕显示更舒适。 变行出发!雷霆世纪变形金刚版新品 6月20日,在《变形金刚5》即将上映之际,雷霆世纪邀请京东游戏、Intel、英伟达、影工场、雷霆世纪粉丝团共聚北京,见证雷霆世纪变形金刚版新品的。现场,雷霆世纪创始人兼CEO陈青松、中国MOD第一人邢凯详细介绍了雷霆世纪此次推出的新品。新品雷霆世纪骑士TF7主机,在产品设计上采用超音速线条的理念,运用最新的水转印(数码影像)技术,将《变形金刚5》中的三个主角元素融入白色机身,精选新7代Kabylake平台处理器i7-7700K、新二代ROG Strix Z270F主板、华硕ROG STRIX GTX1080Ti O11G显卡顶级组合作为主机的硬件配置,为玩家带来极致的游戏体验。同时,借助灵焕的联动风扇和灯条,TF7能带来多方位联动变换的绚丽灯光,为玩家的游戏体验增光添彩。 小米旗下米家品牌米家激光投影电视150英寸等三款重磅新品 6月28日,米家2017年度会在北京健壹景园召开,会上了米家激光投影视150英寸、米家定制九号平衡车Plus以及米家声波电动牙刷三款产品。三款产品分别涉及智能家电、智能出行及个护健康三个领域。其中,米家激光投影电视150英寸由小米生态链公司峰米科技生产,历经两年时间研发,严格按照专业影院标准打造,成为全球首款影院级别激光投影电视;米家声波电动牙刷则是小米生态链首次涉及个护健康领域的产品,由小米生态链公司舒可士科技研发生产;米家定制九号平衡车Plus由小米生态链公司纳恩博研发生产,在续航、承重等八大硬件提升的基础上,更是比上代产品加入了智能跟随、遥控等拓展功能。 vivo隐形指纹亮相上海MWC 2017MWC于2017年6月28日~7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The Human Element(势在人为)”。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移动行业各个领域的超过650家参展商,向广大参会人员展示其最新产品和服务。智能手机品牌vivo也亮相本次展会,带来多项创新技术和功能展示,如基于全新DSP芯片实现逆光拍照和夜景的拍照技术,极具未来感的“隐形指纹”功能,以及搭载定制DAC解码芯片和定制耳放的Hi-Fi方案。 更好的手机不是手机Moto Z模块化系列再添新成员 联想集团于6月27日在京东召开新品首发会,正式全新的Moto Z2 Play智能手机及摩音2代-JBL扬声器模块,售价分别为3299元和699元。Moto Z2 Play是继去年推出的Moto Z系列产品之后又一款拥有时尚超薄设计、全像素双核激光对焦摄像头,以及多种智能体验的模块化智能手机。摩音2代-JBL扬声器模块则在高品质音效的基础上,外观设计更时尚,并且提供蓝色和黑色两种配色供用户选择。 华米科技出米动手表青春版轻表体 长续航 7月4日晚间,华米科技线上了米动手表青春版。相比于市面上已有的运动手表,这款手表更加轻薄小巧,仅重32克,佩戴舒适无感,续航长达45天,待机模式则可达四个月,并有四种颜色和多款表带可供选择。米动手表青春版已在京东商城、天猫Amazfit旗舰店和华米科技微商城开售,售价仅为399元。 影视后期论文:影视后期中的数字视频技术AE的应用实践微探 【摘要】数字视频技术AE是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阶段影视后期设计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数字视频技术AE的应用特点,分析在影视后期设计中数字视频技术AE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影视后期 数字视频技术AE 应用实践 数字视频软件技术的推广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其它科技优化是相关的。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音乐、电影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对数字视频技术的推广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影响。数字视频软件技术包含的软件非常多,其中包含了很多大型软件开发企业。其中Adobe After Effects简称AE就是应用较为简单,符合需求的一项技术,其蕴含的特技效果插件类别非常多,也是实际发展中应用最多的软件之一。本文主要是分析影视后期中数字视频技术AE的应用实践。 一、影视后期制作的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视频技术不断优化和创新的过程中,视频的后期设计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影视后期设计主要是将前期拍摄或者是制作好的素材,结合剪切、拼接的形式创造一个全新的内容,并且在其中融入相符的音乐和字幕,并且影视后期设计的工作也是素材制备成片的一个过程。 影视素材在初次设计完成之后,都是以单独片段存在的,各个片段之间在剪切和特效的处理之后,可以成为一部真正的影视作品。 影视后期设计主要是对影视前期方案、中期的拍摄工作产生影响,其中包含了初剪和精剪两部分,前者是指依据视频后期设计的非线性剪辑软件,后者是应用特效软件来进行特技合成部分的工作。 二、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设计中的应用 现阶段,影视作品、多媒体以及动漫等设计都存在视频后期设计的工作。影视后期设计工作中存在很多专业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AE软件在实际推广中,是一种专业化的视频非线性设计和后期合成软件,在实际视频后期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让编辑工作者依据准确、直接的形式创造出具备视觉创新效果的运动图像和特效,从而应用到电影、电视剧作品设计当中。 三、数字视频技术AE在影视后期中的应用 AE是Adobe公司提出的一款图形视频处理软件,是一种后期编辑的软件,符合实施设计和视频特技的机构,其中包含了个人后期制作公司、动漫设计公司等行业。在实际推广中数字视频技术AE主要用在电视剧、电影、网页等多种后期合成和设计工作中。 (一)AE的中层应用 “层”主要是指构成合成图像的基础部分,在合成图像的窗口处添加的素材可以在层而中应用。而AE最根本的工作形式也就是在项目的窗口引入素材中融入合成图像,从而构成合成图像的素材层。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据这两种方案来实施素材的剪辑工作。其中在层窗口中,移动时间滑条到相关位置,并且点击in按键设计素材入点,之后点击out按键设计素材的出点,除此之外可以在时间设计窗口,同时直接依据拖拉改变层的出入点。因为时间布局窗口展现的是各层的素材名,在对各层实施复制拷贝的过程中,可以为区分各层提供依据,因此可以依据改变层的名字,按下“确定”键,输入全新的名字,之后按下“确认”键就完成工作。同时,还可以在时间布局窗口中上下拖拉,从而改变各层的顺序。另外,还可以直接设计图层的大小。 (二)动画设计的应用 关键帧主要是指不同时期对影响的不同设计,但是这些都是依据计算机来设计的。一般情况下,可以打开关键帧记录开关,并且构建关键帧来实施层的动画设计,关键帧存在轴心点的、比例以及不透明设计等五种设计,其中设计操作都非常的简单。AE软件对实际方向性的移动具备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践操作中若是应用自动定向,AE可以依据沿路径运动方向,同时应用auto-ori-ent自动定向就可以让层的动作垂直于路径,并不是垂直于页面。 (三)预览和生成视频 预览和构成电影视频在影视的后期设计中具备复杂的特点,在动漫设计工作进行到一定范围之后,可以结合预览来分析其构成的效果,从而有效调节和整改,以此满足设计工作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据Shift 和O键每相隔一帧就预览,从而降低内存,同时也可以依据按住O键实施内存的预览,除此之外,依据空格键也可以结束预览。合成图像完成之后,可以设计影视视频。其中主要进行以下几点工作:保护项目的文件,依据渲染检测各个条目,促使需要渲染的合成图像从项目的窗口转变到渲染窗口中,设计缺省值,同时从LOC菜单选择中,提出需求的登记类型,优化缺省的输出模式设计,并且也可以另择最新的设计,最终单击Render案件就可。对于AE软件而言,需要全面并且认真了解实际软件的应用,同时在实际推广中灵活应用,从而展现软件的功能。 四、未来发展分析 算机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影视后期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并且在技术不断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影视后期的设计软件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现阶段,媒体行业正在向着与计算机技术整合发展的方向前进,模拟系统与数字系统的整合也会为现阶段的影视设计设备的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促使数字化的发展技术符合需求。AE作为一种视频后期的整合软件,现阶段在影视行业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推广。这就需要编辑工作者不但要具备优质的软件操作技术,还要关注其影视基础理念,这样才选择素材的过程中才更能具备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正确面对日益壮大的国际市场,以及不断提升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元素。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字视频技术与后期编辑软件的出现,促使更多的视频编辑软件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以往复杂的后期编辑工作,还可以减少饮食后期的编辑步骤,降低后期的编辑工作数量,有效缩短视频工作的编辑步骤,有效提升编辑效率和特技持续的编辑质量和效率,降低视频工作的来动数量,增强整体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影视后期的编辑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影视后期论文: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多媒体应用分析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分析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向。 【关键词】影视动漫 后期特效 编辑 多媒体 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优化,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形式出现了改变,这样促使人们的思想理念也出现了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影视动漫行业也得到了创新。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为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优化了影视动漫的特效制作步骤,提升了后期特效工作制造的质量和效率,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媒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为未来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展现力。 一、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结合了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媒体,对信息资源进行沟通和传f的一种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专业解决文字、图片、音频以及图像等内容。其主要是可以在多个位置产生一定的作用力,并且对获取的信息资源实施编辑和储备。由此可见,人们在平时提出的多媒体技术,并不是指一种应用设施,而是这种可以对信息资源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其中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媒体技术自身具备一定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影视动漫后期特效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社会经济和技术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各行业也会与多媒体进行合作发展,影视动漫后期特效工作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影视动漫后期特效分析 特效主要是指依据特别的形式创造出虚拟化的场景过程,一般应用的形式有二维、三维以及模拟、特效动画软件等。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主要是指将前期工作中获取到的素材设计成特效镜头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应用二维动画整合和优化形式,结合剪辑方式将特效镜头整合成一个全面的影片,最终完成整体影视动漫的创造,而在影视动漫特效的后期设计中也是优化画面质量的重要形式,目前在影片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影视动漫而言,特效设计包含了两方面,一种是特效设计,另一方面就是后期特效设计,后者的设计包含了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而线性编辑主要是依据储备的形式将多个录放机之间的视频和音频依据规定的顺序实施拷贝,并不能随意对素材拿放,素材的长度也不能因为线性编辑而产生变化,同时复制母带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影视动漫的后期设计中应用这种线性编辑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工作人员可以选择非线性编辑实施工作。 三、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应用 (一)虚拟空间、模拟现实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应用 依据后期特效编辑,可以创造出火山爆发、汽车碰撞、虚拟风暴、雨雪以及很多人眼看不到的东西,从而优化整体影视动漫的效果。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结合自身的认识或者是想象创造出更多现实化的场景,从而展现出超出现实的画面和声音效果,当然也可以展现出作者自身想象出来的东西。依据多种二维动画设计软件,可以展现出其自身独特的专业性,并且在系统中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现出具备现实性的画面。结合模拟空间,可以在模拟空间上对多种信息资源实施调节,从而确保展现出的画面更为准确,优化动漫的艺术性和现实性。通过虚拟或者是模拟出现的空间,可以优化影视动漫设计的调控新,展现出创作者的能力。 (二)视听技术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应用 视听技术在影视动漫后期的特效设计中最基础的一项应用技术,结合二维动画平面产生的视觉和听觉影响,可以提升影视动漫的影响力。结合模拟视听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影视动画中的工作人员和景物等配置相关的灯光、背景音乐等内容,从而创造出一种画面、颜色以及声音整体的环境。在实际设计特效的过程中应用视听技术,可以在作品的整体风格中实施,从作品的整体构成出发,结合视听技术的形式和设施多次试验,在特效设计过程中多次检测,在最终明确有效的方案,这是以往影视动漫创造过程中难以达到的目标。在后期特效编辑过程中应用视听技术,主要是依据技术特点设计艺术环境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结合技术到艺术的专业观念,将合理技术与艺术、人性特点有效的整合到一起。影视动漫的后期特效设计中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根本,结合多样化的技术理念,才能设计出满足群众审美观念的动漫。同时,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应用视听技术可以创造出更满足人物刻画特点的声音,优化整体场景的展现能力。例如对现实生活中人声音进行处理,可以转变为怪兽、电话以及广播等声音,降低人物的声音频,还可以增加更多的声音效果,从而设计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如喧闹的餐厅等环境。 (三)新式影响设施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优化,各种新式的影响设施在动画后期制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例如在操作中应用电子技术、视频技术、运动捕捉技术等技术,有助于让动画向着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依据多样化的捕捉设施的应用,可以有效模拟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表情,以此展现出真实的人物活动。另外,依据捕捉设施的应用,还可以展现出图像效果或者是影响资料,促使后期的特效设计可以更为优越,其自身的操作也会变得非常简单,人物的动画展现也更为真实可靠,这也是影视动画作用最初展现现实性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可以让影视动漫的创新更为快捷。目前,为了符合人们的不断优化的审美需求,在实际影视动画后期设计中,需要结合更多的多媒体技术一起进行操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多媒体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将会为市场经济中的各方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平台,也会优化人们的生活形式。影视动漫的后期特效编辑也是如此,只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引导影视动漫产业构建持续发展的方向。 影视后期论文:“互联网+”下建立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研究 0 引言 团队根据目前各赛事的影视制作需求,和团队自有的过硬的后期影视制作技术,打造自己的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主要负责影视后期制作,包括剪辑、特效、调色、配音、配乐、字幕、渲染等专业设计流程,不仅能迎合广大师生社团群体班集体的需求,锻炼团队的影视制作技术,更为团队发展带来资金支持,能保证工作室的持续发展。 1 工作室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问题 团队中有专门负责影视后期制作的人员,但是成员多是出于个人爱好而自学的,仅有1名学生是专业出身,虽然参与过视频的制作,但对于大型的视频工程的设计和制作还缺少相关的实战经验。有差距就有成长的空间、有发展的动力,团队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掌握必备的知识,保证团队拥有的技术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 1.2 营销问题 产品的市场是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得以发展的根本,产品的宣传、微课教师的认可以及各种赛事宣传的需求是团队发展的关键,因此做好宣传、开拓市场是工作室发展的关键问题。 1.3 场地问题 团队作业时工作复杂繁多,设备较多,团队需要一个集中的工作场所;同时为了确保作品质量,非常需要一个良好完善且安静的工作环境。希望学校能在创业孵化中心给予一片工作场所。 2 工作室的推广对策 工作室提供产品:企业宣传片、大赛宣传片、产品会视频、影视特效、动画视频特效、婚庆MV、片头片尾、电子相册、海报、照片修饰、喷绘设计及制作。 工作室面向西安翻译学院全校师生及周边企业、个人等提供合适的视频产品。客户在全院范围内对本工作室进行宣传,提高本工作室的关注人气,面向西安翻译学院的师生以及西安市内的各大中小型企业,对工作室内部的不足作不断的修补与完善,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应有的工作室企业制度;发展阶段将走向陕西省各大高校更大范围内的公司企业,正式成为一家大规模的正规具有影响力的企业。 提供服盏睦程:进行前期沟通,然后提供资料,买家付款、开始制作、返回修改,发送样片、提出修改、确认好评、发送成品。直到视频制作完美。通过互联网,节省注册场地空间,方面随时沟通、面向受众广,客户群多。制作技术好。原创设计、品质非凡、制作迅捷、现场拍摄。 能熟练的使用Photoshop、ai等软件制作技术。能制作各种大小尺寸的喷绘图片。价格根据买家的要求的难易程度而定,双方沟通后定价。 主要产品: (1)海报、照片修饰、喷绘设计。能熟练的使用Photoshop、ai等软件设计制作平面海报、喷绘等。在放大多倍的情况下,画面美观、字体清晰。从视觉上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图1、图2是为齐峰果业制作的展会布置海报。得到公司的好评。 (3)企业宣传片、大赛宣传片、产品会视频、ppt制作、舞蹈配乐等。为学校的社团大赛制作大赛 (2)影视特效、动画视频特效。使用专业软件,制作做各种形象生动的画面,能用各种软件新行修饰。在与客户的反复磋商中,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信一流的影视制作水平、一流的服务精神、一流的团队,一定能让客户满意,达到与客户互利共赢,永久合作的状态。 3 总结 本文对工作室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对策研究,但本人的专业程度不够,使得本文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后来的学者可以对影视制作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作者简介 彭弘:1997年生,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籍贯:广东省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影视后期制作中particleIllusion运用 particleIllusion(简称pIllusion)是wondertouch公司推出的一套快速、方便、有趣、多样化的粒子特效系统及合成影像工具,笔者结合影视后期制作中的经验,将pIllusion的特点与影视后期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结合,巧妙的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难题。 1pIllusion基础知识 实际制作中常有粒子跟随路径的动画,一般来说都是先用直线代替曲线,然后将直线调节成曲线。这个曲线我们称为Bezier曲线,每个顶点由两个控制手柄控制,如果按住Alt键不放继续单击Bezier点将转化为普通的角点,Bezier曲线由P.Bezier[1]开发而来,用于在汽车设计中进行计算机建模,Photoshop、3dsmax、Flash等等很多的软件都有Bezier曲线。在实际使用中,利用以下几个技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Shift+Click:选中选择工具,按住Shift和鼠标左键在“舞台视窗”中左右拖动可以控制播放倒退。Ctrl+shift+s:显示隐藏安全框,用于电视合成很重要,电视机上只能看到安全框内的图像。Alt+a:可以看到Alpha通道[2]效果。Ctrl+t:可以记录一个当前画面到项目文件中,下次打这个项目文件时可以看到这个预览画面。键盘的上下箭头可以控制“属性调节”视窗中“时间线”在关键帧之间跳转,左右键头控制单帧进退播放,Ctrl+左右键头控制5帧进退播放。Shift+键盘的上下箭头,精确控制选中的粒子发射器的位置。Alt+Click“:属性调节”视窗中按住Alt在关键帧上单击鼠标左键,将关键帧转换为Bezier点(与路径控制类似)。在粒子制作中Alpha通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Alpha是出现在32位图像文件中的一类数据,用于向图像中的像素指定透明度。简单的说一张真彩色的图像包含红、绿、蓝三个颜色信息通道,由这三个颜色信息通道构成了我们的彩色图像。但如果涉及到合成,比如想将图片中水的部分换成草地或者其它,就事先在Photoshop之类的图像软件中制作出Alpha通道,白色表示不透明黑色表示透明,灰色表示半透明。这样将图片保存为PSD、TGA、TIFF一类的图像格式时会在除红、绿、蓝三个颜色通道外加一个Alpha通道,当pIllusion之类的合成软件导入这种图像时就会按照Al-pha通道的黑白信息将部分图像显示为透明。 2实例制作燃烧的房子 2.1合成原理分析(图1)是这个合成项目的原理图,整个项目由四个图层构成新建一个项目。将当前帧设置为1,开始帧为1、结束帧为300。在“图层视窗”中右键单击,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BackgroundImage(背景图片),打开的“天空”文件,作为particleIllusion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①王丽莎万璞(昭通师专云南昭通657000)摘要:相信大家都对影视中那些超酷眩目的粒子特效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在动作片中的爆炸的场面,武侠片中内力推出的火光,神化片中神奇的光粒子等等一直都是影视制作中比较困难的制作技术,本文巧妙的利用particleIllusion特性解决了实际影视后期中的很多难题。关键词:particleIllusion粒子合成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010-01这个实例的背景。在“图层视窗”中右键单击,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Rename(重命名),在弹出的重命名对话框中输入“烟火和天空”。 2.2创建背景中的烟火在“粒子库视窗”中展开Group2选择Flames粒子发射器,在“粒子库视窗”中展开Group2(组2)选择ShootSmoke(喷射的烟)发射器,在Flames(火)粒子发射器上创建四个ShootSmoke(喷射的烟)粒子发射器。为了烟雾能从“房子”层后升起,所以要让烟雾升得高一些。展开粒子发射器的属性,选中life(生命)属性,在“属性调节视窗”中将第一个关键帧点向上拖动,此时“舞台视窗”中ShootSmoke1的烟雾升高了。相同的方法调节其它ShootSmoke的life属性,将几个发射器的烟雾高度调高。对于“舞台视窗”,使用鼠标的滚轮可以放大缩小显示,按住鼠标中键拖动可以平移显示画面。没有鼠标滚轮可以在“舞台视窗”单击右键,从弹出菜单中选择Zoom(缩放),按住鼠标左键左右拖动即可。确定Flames0的Life属性处于选中,拖动“属性调节视窗”下方的滑钮将时间线处在合适的位置。在红色的“时间线”与纵坐标数值为100相交点处单击产生关键帧1,这样我们称Flames0在150帧处有Life(生命)属性的关键帧,其属性值为100。然后分别在180帧、250帧、300帧处建立值为170、25、120的三个关键帧。点击播放可以看到火焰燃烧有了忽大忽小的变化,同样的方法可以对发射器的Size(大小)Visibility(可见性)等属性设置动画,使效果更加真实。 3结语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我们能利用particleIllusion的条形粒子可以制作激光剑效果、利用破碎粒子来制作物体散乱,破碎等效果。充分利用particleIllusion特性,可以快速制作出粒子效果,提高影视广告中粒子效果制作的效率。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浅析影视后期剪辑控制 摘要: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迅速发展,后期剪辑师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本文从影视后期剪辑的步骤、原则要求和剪辑点的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影视后期剪辑创作爱好者们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影视后期;剪辑控制 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它同前期拍摄一样重要,而影视后期制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剪辑,你得把前期拍摄的好的镜头剪出来,这就要求后期制作人员留意剪辑点,几乎每个点都是考虑剪的,悬念做的很好、很巧,如果剪的更巧、接得顺给人印象才更深刻。 一、影视后期剪辑的步骤 影视后期剪辑往往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在电影开拍之前,电影剪辑人员通常要把材料凑成剪辑初稿形成分镜头剧本,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镜头的顺序、人物的动作对话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一般是再进行细致的剪辑和修正,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影片的结构、节奏接近定型。精剪则要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准确、细致的修正,精心处理,使语言双片定稿。综合剪则是最后创作阶段,对构成影片的有关因素进行综合性剪辑和总体的调节直至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这通常是导演和摄制组主创人员共同来完成的。 二、影视后期剪辑的原则要求 首先:不要忽视剧本。若剧本准备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同时,能否延长或缩短一个事件在银幕上的停留时间,是剪接者能否控制影片进度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剪辑师在控制影片节奏和时间安排的一个高度灵敏的手段。 其次: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比如说,一个镜头开始时是一个远景,突然一个人从下面入画,好像是他直起腰来的动作,看的人吓了一跳,这是一种视听效应。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首先是摹拟这种连贯的感觉。你在生活里的感知是连续不断的,或者就影视术语来说,象是一个镜头拍下来的,所以当你要在电影里给人一种连贯的感知经验,你就得做到不让观众看见你的镜头切换。圆接圆,而且是同心圆,你的眼睛来不及看到那接点,因为作为中心的那个圆没有动,于是观众就以为是一个镜头,这就达到了连贯的效果。 再次: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整部片子的一部分。即使最美的镜头,如果不是放在合适的地方,甚至比最没价值的镜头更糟。同时注意特写镜头等到高潮时再使用,在一部结构均衡的影片中,特写的出现极其自然,但如果出现次数太多,它们便会令人窒息,并失掉它们的重要性。 最后:不要过度使用音乐,如果你这么做,观众会拒绝去听它;不要使用太过量直接的同步声音,暗示性的运用这些声音是最好的,补充性的声音才能组成最好的声音;不要用太多光学效果,或把他们弄得太复杂,叠化和淡入淡出就是影片的标点符号,它们是你的逗点和句点。 以上这些都是剪辑中的原则要求,是我们观察分析影片的一种辅助工具,也是我们进行短片创作的指导和建议性文字。 三、影视后期剪辑点的控制 在影视后期剪辑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画面干净。首先:没有夹帧。就是完整镜头连接,中间没有多余的东西。我们在剪辑时如果在镜头结束时没有剪,后面带着下一个镜头的内容,而这些东西是由于失误加上的,我们并不需要,这就是夹帧;还有我们在连接两个镜头时,中间没有连接好,有黑场,这也是夹帧;通常在剪辑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把画面剪干净。其次:镜头完整。镜头的剪辑方式有动接动(动接)、静接静(静接)两种方式。动接时运动镜头必须有起幅、落幅;静接时镜头必须完整,静止镜头要保持一定的长度,比如中景5-8秒。最后:动镜头最后必须定下来。动镜头不能称为结束画面,所以剪辑点动的镜头最后必须静止下来,即使使用动接,最后一个镜头也必须静下来,主体停止运动,或者出画。 剪辑时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声音干净,而声音干净是新手在剪辑中通常被忽略的内容。首先:话要完整。无论是现场原音还是旁白,不能让人说半句话。其次:声音要纯净。特别嘈杂的声音不能使用,必须让观众听明白。最后:声音的音量高低要合适。一个节目的音量要统一,不能有高有低,背景音乐的音量比例要合适,不能让背景音乐的声音影响到说话的声音。 四、结束语 影视后期剪辑要做到存精去粗,准确细致的把握整个影片,避免出现常识性的失误;与观众的观赏习惯、视觉需求、感官刺激、情节欲望基本相一致,不要造成不伦不类的感觉,节奏快慢有度,情节悲喜交替等等。按照某种节奏、某种规律来不断的吸引和满足观众,保持影片风格一致。当然这些只是技术上的要求,而真正要使电影的艺术创作达到高水平,必须使戏活起来。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影视后期制作的创作方法 摘要:翻开历史,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新的条件。没有影视技术,就没有影视艺术。如何快速经济高效的将它普及开来,如何运用制作技巧,成为行内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也正是主要就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展开了一个小小的探究。 关键词:创作技巧;影视文化;科学技术;影视剪辑;影视后期制作 影视文化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造的结晶。它是一种由声画结合通过屏幕传送的活动影像所构成的文化形态,是兼有科学、艺术属性的审美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既有“科学的艺术”,又有“艺术的科学”。它既是一种多门类、多层次、最现代化的人类文化形态,又是一种以高度发展的视听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文化。它既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体现,有着民族的和地域的心理结构、审美趣味、精神意识等传统的稳态结构和富于朝气的呈现出变迁的历时性特征的时代精神,同时,它又具有专门化文化的身份,有鲜明的个性与自身规律。 一、我国影视后期制作方面还有些许不足 我国的影视后期特效虽然在近十年内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同国外的很多作品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后期制作容易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期制作人员只是单纯的技术工,在剪辑时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 2.后期制作人员不能完全理会导演的意图,导致影片效果和预期相距甚远。 3.后期制作人员仅仅是模仿或者是临摹别人的成功范例,不进行创意,没有突破。 二、后期制作阶段的创作技巧 1.观看素材 观看素材是后期制作的的必要过程。观看素材一般是导演和剪辑人员一起进行,在观看素材的同时,应该针对有意义的镜头或段落作一些必要的书面记录,以备剪辑之用。 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还应该把前期拍摄过程中的场记表作一次仔细的整理。把本来按照拍摄日程安排的场次顺序和镜头顺序重新按照分镜头稿本的顺序整理出来,方便接下来剪辑影片时寻找画面用。 2.影片剪辑 (1)影像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表意元素有着独特的意义。 画面中的具体形象作为一个信息的整体,这种具体的形象由多种影像记号组成,传达着一种立体的信息。由于在一个没有特定情境和上下文联系的画面中,影像可以只是一个记号,所以它并不单纯地表示被拍摄的那个具体的实物,而可以使该物在一个社会性语境中起特定的记号作用。作为记号的影像与影像本身是有区别的。如屏幕上的一个人,作为记号不等于就是“这个人”,而由这个人的有关特征来代表“人”的意义,这时被指示者不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类”概念。创作者在很多时候,正是利用这种“类概念”所创造的心理意象,来进行形象性思维。 (2)镜头转换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转换过程中使的人视觉注意力感到自然、流畅,使人的注意力从这一镜头自然地转到下一镜头,也就是说,不要产生视觉间断感和跳跃感。 (3)所谓剪接中匹配原则,就是两幅画面在连接时要具有一种和谐!对应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影响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理。在剪接中"主要的匹配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位置的匹配:所谓位置的匹配主要指两幅画面中的主体在剪接到一起时,要相互协调,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由于画框的存在,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画框的移动,主体可以被放置在画面任意一个部位$根据一般的构图规则,主体在画面中应处于视觉中心的位置,这样容易使人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对于电视画面尤其如此。因为电视画面处于流动之中,不容人的注意力去寻找主体,所以它必须处于一个醒目的位置上,让人一眼看去便被主体所吸引。 视线的匹配:指剪接时要注意画面中人物的视线方向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关系$由于画框对空间的分割作用,物体和人物在屏幕上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为了保持正常的逻辑关系,画面中视线的方向应符合人的心理感受$如表现人物朝气蓬勃的交流关系――对话、对视等――应使两幅画面中人物的视线保持相对的方向,如表现视线的方向一致,应使画面中人物的视线向同一方向看。 运动的匹配:所谓运动的匹配,指运动方向性的和谐关系。画面中运动的方向性,也是由于画框的存在而出现的。屏幕上主体的运动方向与实际运动并不一样,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向一个方向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拍摄时摄影机放置的角度不同,在屏幕上可显出平行运动、垂直运动、对角线运动等不同的运动形态。 三、影片包装 影片包装包括包装影片的片头和片尾,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一个短小的宣传片花。这个片花通常可以包括影片的“动作主题”,即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以及编导摄录人员出镜。片头通常用于叠加演职人员的字幕,值得注意的是,片头不是要做得越花哨越好,因为片头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交代一个具有悬念的片段,吸引观众的注意;片尾则可以是影片的精彩片段、演职人员现场工作实况,甚至主题歌的MTV。 影视的后期制作,分工是非常详细的,同样完成一个案子,效率就有高低之分。制作广告片科学的方法,一般分为3D,粗剪,精剪等部分,一般胶片转好磁回来,粗剪和3D同时进行,粗剪其实不是剪辑画面,而是剪辑时间码,所以对画质和机器要求也低,粗剪是看感觉,可以说整个片子的感觉在粗剪里就决定了。得到导演认可后,通过时间码转到精剪设备里去,然后是做画面和特技了,一定要1比1完全无压缩的画质,这对机器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最后,一部广告片就出来了。 随着目前电影艺术的发展,影视模式正在不断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不可估量的前景,电影电视也正以全新的观念和最新科技的不断出新,日益重视高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不断震撼着人们的视听。这股强风的汹猛之势使得影视从业人员不得不去思考影视后期制作应走出怎么样的一条道路,也使得影视制作人员不得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只有更细致深入的了解这一技术,才能在日后的使用中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做到应时而需、物尽其用。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 摘要:在影视制作发展中,影视的后期制作同前期制作一样重要。要注意正确运用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要想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必须根据影视节目的制作要求和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编辑 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画面、声音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影视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以下就影视后期发展的历程、特点、来谈谈影视后期制作。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相结合,推出了桌面编辑演播室,即今天的音视频非线性编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是传统设备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记录所有存储的数字化文件反复更新。使得任何片断都可以立即观看并随时任意修改,用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原始编辑”,如剪辑、切换、镜头特技转换等,再由计算机完成数字视频的编辑,并将生成的完整视频回放到视频监视设备或转移到录像带上,这种技术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电视编辑方法。 线性编辑,即通过录像机一对一或者二队一的台式编辑,录像机将母带上的素材通过电―――电复制在另一台录像机上完成第二版复制,这中间完成的诸如出入点设置、转场等都是模拟信号转模拟信号,由于一旦转换完成就记录成为了磁迹,无法随意修改,一旦需要中间插入新的素材或改变某个镜头的长度,整个后面的内容就必须重新制作。 非线性编辑则是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在计算机中对各种原始素材进行各种编辑操作,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录像带等记录设备上这一系列完整的工艺过程。由于原始素材被数字化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信息存储的位置是并列平行的,与原始素材输入到计算机时的先后顺序无关。这样,我们便可以对存储在硬盘上的数字化音视频素材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并可进行方便的修改,非线性编辑的优势即体现在此,其效率是非常高的。 在非线性编辑没有出现以前,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形成了两者共同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交相辉映,它们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基本观念和艺术理念上,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是一模一样的,而这正是后期制作的核心所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线性编辑技术已非常成熟,其使用编录机、编放机、控制器直接对录像带素材进行操作,操作直观、简洁、使用组合编辑、插入编辑,图像和声音可分别进行编辑,再配上特技器、字幕机、时基校正器等,就能充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完成镜头、技巧的组接、出入点设置、字幕和图形的叠加、音响效果和音乐配加等后期制作。 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记录载体,节目信号按时间线性排列,在寻找素材时录像机需进行卷带搜索,只能在一维的时间轴上按照镜头的顺序一段一段地搜索,不能跳跃进行,素材的选择很费时间。 节目制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母带的翻版磨损,线性编辑方式的实质是将原素材复制到另一盘磁带上的过程,由于线性编辑系统中的信号主要是模拟视频,当我们在进行编辑及多带复制时,信号在传输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干扰,造成信号的损失。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每编辑一版都会引起图像质量下降,或每做一次特技就会有一次信号损失。 通常编辑一部几十分钟的电视片,要选择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镜头,录像机来回搜索反复编辑,使录像机机械磨损严重,录像机操作强度大,寿命减短。另外记录磁带的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例如拉伸变形、扭曲、变脆、掉磁以及划伤等都会影响磁带质量,而非线性编辑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有特点,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两者缺一不可,为了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需根据节目的制作要求,结合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一)在影视节目片头、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选用非线性编辑比较合适。因为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画面的快慢动作、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字幕的特殊处理等。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还大量使用长于5秒的镜头,这些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二)在新闻片的制作中,因为电视新闻要求每个镜头的长度一般小于5秒,以增加信息量,且在新闻片中较少使用特技效果,大部分为镜头的直接组接,大都采用后期配音或同期声和后期配音混合,因此使用传统的线性编辑比较合适。 (三)在现场直播、现场直录的娱乐节目、访谈节目、直播课堂等场合,一般使用线性编辑设备为主;现场直播、直录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录制设备的响应速度实时,特别是直播,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来,只能一次成功,不能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是合适的;但在体育比赛的直播中,由于需要重复某些特殊的、精彩的镜头,应以线性设备为主配合使用非线性设备,才能够很好地满足某些特殊需求。 总之,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手段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只有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把影视节目制作得更加完美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现代影视后期制作技术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也迎来了数字时代。所谓的影片后期制作过程,就是这种在影片拍摄结束后才进行的编辑操作。无论是动画作品还是影视素材在最初制作完毕后,都是以单一片段的形式分别独立存在的,各个片段经过剪接或者特效处理等许多工作后,才能制作出一部完整的作品。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 1 影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内涵 简单的来说,影视节目的制作可以分为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前期准备是策划和准备阶段。拍摄阶段是利用摄影机或摄像机记录画面的过程。后期制作就是利用实际拍摄到的素材,通过三维动画和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然后把镜头剪辑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1]。传统的电影剪辑是真正的剪接。拍摄到的底片经过冲洗,要制作一套工作样片,利用这套样片进行剪辑。剪辑师从大量的样片中挑选需要的镜头,用剪刀将胶片剪开,再用胶条或胶水粘连,然后在剪辑台上观看效果。这种剪接是“真正非线性”的,但这种方式对于很多技巧的制作是无能为力的。剪接师无法在两个镜头之间制作一个叠画,也无法调整画面的色彩,所有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过程中完成,同时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传统的电视编辑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编辑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再寻找下一个镜头。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使剪辑手段得到很大的发展,将素材采集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它不但可以提供各种编辑机所有的特技功能,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扩展,提供编辑机也无能为力的复杂特技效果。 2 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简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也迎来了数字时代。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合成技术和非线性编辑技术[2]。所谓数字合成技术,相对于传统合成技术而言,主要是运用先进计算机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源素材数字化) 采集到计算机里面,并用计算机将其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然后输出到磁带或胶片上这一系统完整的处理过程。非线性编辑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在计算机中对各种原始素材进行各种编辑操作,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等记录设备上这一系统完整的工艺过程。非线性编辑技术特别是以PC为核心的多媒体非线性制作方式的逐步成熟,使得电视后期制作变得更加多样,且有着诸多优点。首先,可以不考虑镜头的先后次序,先把素材录入到阵列硬盘中,建立素材库。其次,挑选每一个镜头,决定镜头的长短,挑选后的镜头只需要在时间线上排列先后次序,一条电视片就基本剪接完毕。第三,镜头与镜头之间制作特技效果,叠加字幕,效果声、音乐和语言在声音轨上合成。最后,生成特技效果,输出节目。素材节目的存储方式,应根据阵列硬盘容量选择有损压缩或是无损压缩,来存储视音频信号。 3 目前流行的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分析 所谓非线性编辑,就是指将各种模拟量素材进行A/D(模/数)转换,并存储于硬盘中,再通过如AfterEfects、Premiere 等软件来进行后期的视频 /音频编辑、特技及声像合成,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录相带等记录设备上这一系统完整的工艺过程。现在所说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构成的视频、音频工作站。 未使用过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人可能会认为它有些神秘而高深。实际上,对于熟悉传统线性编辑而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人来说,掌握非线性编辑系统并不难。在传统的线性编辑方式下,我们一般使用两台放机、一台录机及切换台、特技台、调音台、字幕机等共同完成编辑过程。如果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我们一般只需一台视频工作站和一台录放机就可以了。 1) 节省费用,降低成本。使用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其设备价格只相当于同等功用的几条传统设备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用于维护的费用则只有十几分之一。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只需一台录放机,而且编辑过程中录放机启动次数较少,因此可以大大延长录放机寿命。据技术部门统计,目前最常见的BVUBetacam 机使用的磁鼓,实际寿命仅为500小时,在传统编辑方式下,以每天工作5小时计算,每一百天就需要更换一次磁鼓! 2) 提高视、音频质量。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是通过录像带(或互连网)将素材采集(引入)到硬盘中,形成一个或多个视音频文件。输入时由硬件自动对各种参数进行调整,确保所采集的效果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有些重播片段甚至可以一直存在系统内,每次输出时都是第2版,特技、字幕、配音等处理都是同步实时完成,视音频信号不会损失。传统的编辑设备每转录一次,就会有一次信号损失,每做一次特技,上一遍字幕,插入一段,都必须重新转录一版,到播出时,已“惨不忍睹”。在非线性编辑中,这些问题统统不存在了。 3.2 Premiere模板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Premiere[4] 是一款功能强大、高效、先进的视频编辑工具,专业的影视工作者利用它能够制作精彩的影视节目。Premiere模板其实就是别人制作好的项目文件和视频、音频、图片素材的集合,只要把模板项目文件中的某些剪辑片段替换成自己所需要的,就能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运用 Premiere 模板制作进行后期制作需要有一个或多个已经制作好的Premiere 模板,在运用Premiere 模板进行工作之前,有必要对Premiere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对如何创建项目、导入素材、添加素材到时间轴,对剪辑进行编辑等进行了解,同时在创建项目时要明确具体的项目参数。为进入Premiere 神秘殿堂做好准备。拍摄的视频素材当然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利用Premiere 的采集功能将拍摄的素材采集到电脑中。运用Premiere 模板制作婚庆录像片主要用于制作精彩片头,片头一般具有时间短,但画面丰富、活泼,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用模板制作片头,我们一般需要先对模板进行定位,然后替换模板中的文件或剪辑片段。 3.3 遮罩技术的应用 遮罩技术在影视编辑、课件制作、片头片尾制作中应用比较广泛。运用Premiere 中的遮罩技术进行视频的后期制作与合成,可避免画面效果的单一。特别是动态遮罩,通过不同的创意,改变遮罩的大小、形状、角度和运动路径,做出动态相融的丰富的画中画效果,使作品画面更加丰富,具有令人耳目一新、出神入化的特殊效果。其关键就是要用好 Premiere 7.0 的静态遮罩(Image Mate) 和动态遮罩(TrackMate) 技术。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软件 [摘要]电子计算机进入电影行业,导致了电影制作技术的革命,电脑特技所显示出的近乎无所不能的威力,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如《星球大战》、《指环王》、《黑客帝国》等。而这些特技的背后又是什么创造的呢?其实他们真正的“幕后指使者”是软件。是这些软件在创造着一个个的奇迹。本文主要是借助后期制作中常用的几个软件,分析影视后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后期软件特点。 [关键词] 后期制作 三维软件 合成软件 好莱坞的《星球大战》、《指环王》、《黑客帝国》这些电影大片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吧。当人们为影片中异常逼真的武士、形象各异的怪兽、整齐的舰队穿越时空的情景等令人惊叹的特技镜头所打动时,可曾想到是什么创造了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效果?除了电影,还有电视、网络、互动媒体、游戏中大量华丽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效镜头,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又一个缤纷的数字世界。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影视数字后期技术的神秘面纱吧。 影视后期软件发展概论 电子计算机进入电影行业,导致了电影制作技术的革命,电脑特技所显示出的近乎无所不能的威力,使电影可以展示出人类梦想中的世界。早在1962年,计算机便有了自己的图形学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开始探索电脑这一新型的绘画工具。70年代后期,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才使得计算机图形学逐步的渗透到多种领域并开创了许多崭新的行业,比如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装潢设计。到了80年代,随着电脑图形技术的成熟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电脑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90年代,几乎每部重要的的好莱坞影片中都包含了一些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场景。有些影片不仅场景是虚拟的,演员也是虚拟的:这些都是计算机三维动画的贡献。有了三维动画技术,我们不仅能看到史前生物,宇宙星辰,还能看到经过数字化合成之后的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流。电影科技工作者们由此预言未来的电影恐怕再也离不开电脑特技了。PC平台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多,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一直困扰这我们。其实,每种应用程序都有自身的制作思想和流程,在制作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好不好用,因人而异,下面就对各种软件进行介绍,使大家对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维软件功能简介 1.SOhimage 3D/Softimage l XSI Softimage3D是Softimage公司出品的三维动画软件,是一个综合运行于SGl32作站和WindowsNT平台上的高端三维动画创作系统。在电脑动画兴起和发展的十多年历史中,Softimage 3D一直都是那些在世界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影视数字工作室用于制作电影特技、电视系列片、广告和视频游戏的主要工具。Softimage 3D使艺术家能够快速地开发自己的创作思维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制作出独特的效果。在1998年获得奥斯卡视觉效果成就奖提名的三部影片――《失落的世界》中非常逼真的令人恐惧又喜爱的恐龙形象、《星际战队》中的未来昆虫形象和《泰坦尼尼克号》几百个数字动画里的船上乘客,都应用了Softimage 3D技术,1998年,另外四部影片――《蝙蝠侠和罗宾》、《接触》、《第五元素》和《黑衣人》,也全部利用Softimage 3D技术创建了令人惊奇的视觉效果和角色。由于Softimage3D所提供的工具和环境为制作人员带来了最快的制作速度和高质量的动画图像,使它在获得了诸多荣誉的同时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革新的专业三维动画制作软件。Softimage 3D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强的动画能力,它支持各种制作动画的方法,可以产生非常逼真的运动,它所独有的FunctionCurve功能可以轻松地调整动画,而且具有良好的实时反馈能力,使创作人员可以快速地看到将要产生的结果。 Avid公司于1998年并购了Softimage以后,于1999年年底推出了全新一代三维动画软件XSI,由于其非线性动画的特色及大量的技术改进,使业界再次刮目相看。最近,国际最著名的影视特技制作公司“工业光魔”(ILM,Industrial Liclhtand MagiC)作为XSI的用户创作的三部新件《侏罗纪公园|||》、《木乃伊归来》和《人工智能》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与好评,也使业界再次聚焦XSI。三维动画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图形到复杂场景,再到角色动画的三个发展阶段。XSI被业界称为代表未来走向的第三代三维动画软件,不仅因为其强大的非线性动画角色制作能力,也源于它近年来的不断推陈出新,使其在创建模型、渲染、粒子效果、流体、刚体、柔体动力学效果、毛发、布科仿真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优于其他第二代软件;此外,XSI创造性地推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概念,有基于Intemet的内置网络浏览器Net-View,可快速通过网络与远程交换创作资料;有动画合成一体化的内置合成器,从而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制作的多动画特技层精确对位问题,以及动画、拍摄色调、光线、景深匹配等问题,被誉为影视动画创作的一次革命。 2.Maya Maya是AliaslWavefront公司出品的最新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发展的步伐有超过Sofiimage 3D的势头。Maya目前最新版是6.0版。1998年,AliaslWavefront公司正式推出Maya,短短的三年时间,Maya因其强大的功能在3D动画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电影、广播电视、公司演示、游戏可视化等各个领域,且成为三维动画软件中的佼佼者。《星球大战前传》、《透明人》、《角斗士》、《完美风暴》、《恐龙》以及最近的《黑客帝国》、《魔戒》等很多大片中的电脑特技镜头都是应用Maya完成的。逼真的角色动画、丰富的画笔,接近完美的毛发、衣服效果,不仅令影视广告公司对Maya情有独钟,而且许多喜爱三维动画制作、并有志向影视电脑特技方向发展的制作人员也为Maya的强大功能所吸引。 Maya可在Windows NT/2000/XP与SGIIRIX操作系统上运行。在目前市场上用来进行数字和三维动画制作的工具中,Maya是首选解决方案。它是新一代具有全新架构的动画软件。在Maya中最具震撼力的新功能可算是Artisan了。它使得制作人员可以随意地雕刻NURBS面,从而生成各种复杂的形象。如果配有数字化的输入设备(如数字笔),那更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各种复杂的模型。其巨大的灵活性和实力允许对场景中任意节点的任意属性设置动画,甚至允许用户加入自己定制的属性。集成编程语言(MEL)允许用户自行扩充Maya的功能,把内嵌行为或控制作用于角色,以产生高水准的动力学效果,抑或执行程序化的建模和动画。 3.3ds max 3dsmax是当今销量最大的三维建模、动画及渲染软件。由Autodesk公司推出的、应用于PC平台的三维动画软件3dsmax,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在三维动画领域叱咤风云,至今,3dsmax获得了65个以上的业界奖项。它的前身就是3D Studio,依靠3D Studio在PC平台中的优势,3dsmax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人瞩目、它支持WindowsNT/2000/XP,具有优良的多线程运算能力、丰富的建模和动画能力、出色的材质编辑系统、支持多处理器的并行运算,这些优秀的特点吸引了大批三维动画制作者和公司。目前,国内3dsmax的用户人数大大超过了其他三维软件的用户人数,成为一枝独秀。 3dsmax从1.0版发展到现在的8.0版,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2.5版已经具有了各种专业的建模和动画功能,如NURBS、DispaceModify、CamerTraker、MotionCapture等。从电视到电影,你都可以找到3dsmax的身影。3dsmax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插件。全世界有许多专业技术公司在为3dsmiX设计各种插件,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所以各种插件也非常专业。例如增强的粒子系统Sandblaster,设计火、烟、云的Afterburn,制作肌肉的Metareyes,制作人面部动画的Jetareyes。有了这些插件,可以轻松设计出惊人的效果。虽然3ds max在建模、精确度、粒子动力、材质贴图等方面还和Maya等高级软件有一定的差距,但依托数量众多的插件,对一般特效制作来说绰绰有余。在室内装饰、楼房设计等领域,3dsmax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普通使用者来说,3dsmax还是对游戏类显卡支持得最好的三维软件。 4.UahtWave3D 由美国NewTek公司推出的LightWave3D是一款高性价比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它的功能非常强大,是业界为数不多的几款重量级三维动画软件之一。LightWave 3D从AMIGA开始,发展到今天的8.1版本,已经成为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三维动画软件,支持WindowsNT/2000/XP、MacOS 9/X,被广泛应用在电影、电视、游戏、网页、广告、印刷、动画等各领域。LightWave 3D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在生物建模和角色动画方面的功能异常强大;基于光线跟踪、光能传递等技术的渲染模块,令它的渲染品质几尽完美。它以低廉的价格、优异的性能倍受影视特效制作公司和游戏开发商的青睐。火爆一时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细致逼真的船体模型、((RED PLANET))中的电影特效以及《恐龙危机2》、《生化危机一代号维洛尼卡》等许多经典游戏均是由LightWave 3D开发制作完成的。 LightWave 3D是全球惟一支持大多数工作平台的3D系统。在Intel(WindowsNT/2000/XP)、SGl、SunMicroSystem、PowerMac、DECAIpha等平台上都有一致的操作界面。无论使用高端的工作站系统还是使用PC,lightWave 3D都能胜任。最新推出的LightWave 3D包含了动画制作者所需要的各种先进功能,如光线追踪(Raytracing)、动态模糊(Motion Blur)、镜头光斑特效(LensFlares)、反向运动学(1nverse Kinematics,1K)、NURBS建模(MetaNurbs)、合成(Compositing)、骨骼系统(Bones)等。 合成软件简介 加拿大的DiscreetLogic公司面向高端的Inferno*/F1ame*/Fliht*软件系列。Inferno,运行在多CPU的超级图形工作站Onyx上,既可以制作35mm电影特技,也可以满足从高清晰度电视(HDTV)到普通视频等多种节目的制作需求;Flame*运行在Octane、02、Impact等多种类型的工作站上,主要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是目前国内电视广告制作的主力。 Discreet Logic公司面向低端的基于PC平台的系列软件Edit/Effect/Paint。其中,Edit是专业的非线性编辑软件。Effect则是基于层的合成软件,它有点类似于Inferno/Flame/Flint中的Action模块,用户可以为各层画面设置运动,进行校色、抠像、跟踪等操作,也可以设置灯光。Effect的一大优点是可以直接利用为AdobeAfterEffect设计的各类滤镜,大大地补充了Effect的功能,而且还特别强调与3dsmax的协作。不过作为合成软件,与Inferno/Flame/Flint和MayaFusion相比还存在差距。Paint是一款绘图软件,相当于Inferno/Flame/Flint软件中的绘图模块。利用这个软件,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活动画面进行修饰,有人把它称为“活动画面上的Photoshop”,是PC平台上优秀的绘图软件,也是其他合成软件必备的补充工具。Discreet Logic公司通过让这三款软件相互配合,比如从Edit中可以很方便地调用Effect和Paint,对镜头进行绘制和合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也是此系列软件成为PC平台上最具竞争力的后期制作解决方案之一。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影视后期制作中遮罩技术的实现 [摘要]视频遮罩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了Premiere 6.5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实现遮罩技术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遮罩 静态遮罩 动态遮罩 所谓遮罩,就是一个由黑白两色组成一定形状画面的素材,它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黑白的视频素材。通过设置使遮罩素材中的白色部分显示一个素材的画面,而黑色部分显示另一个素材的画面,从而达到形成两个素材的画面组合成一个新画面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具有遮罩效果的素材是否运动,将遮罩分为静态遮罩和动态遮罩两类。 本文以Premiere 6.5视频制作软件为例。分别阐述影视后期制作中静态遮罩和动态遮罩的实现。在premiere 6.5中有Image Matte、Track Matte。Image Matte只能实现静态遮罩,Track Matte则可以实现画面叠加部分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实现动态遮罩的时候常使用Track Matte来实现,同时Track Matte也可以实现静态遮罩。 一、准备工作 1、素材准备:准备一张用于实现遮罩的黑白图片,黑白图片可以用图片处理软件实现。也可在Premiere 6.5中用字幕功能实现,并且可以将图片制作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状。另外准备两段视频素材,一段素材作为背景,另一段素材作为被遮罩对象。 2、软件使用准备:用Premiere 6.5制作遮罩之前。有必要对Premiere 6.5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对如何创建项目、导入素材、添加素材到时间轴等进行了解。同时在创建项目时要明确具体的项目参数。 二、静态遮罩的实现 静态遮罩,遮罩层位置、大小和角度固定不变,处于静止状态,不随被遮罩视频片段的运动而变化。静态遮罩的实现相对比较简单,Premiere 6.5中的Image Matte功能就能轻松实现。此外,用Track Matte功能也能够实现。 1、使用Image Matte功能实现静态遮罩: Image Matte功能实现静态遮罩是通过一张黑白图片来实现素材的叠加透明效果,虽然操作不复杂。但它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不过这种素材的叠加部分的位置和大小是固定的。将已经准备好到两段视频素材导入到工程文件中,并将其拖入到时间线上。分别将作为背景的视频素材放到视频轨道Video 1A或Video 1B上,将运用遮罩的视频素材放置到视频轨道Video 2上,并使两段视频素材的时间长度保持一致。然后鼠标右击Video 2轨道上面的视频素材,选择Video Options-Transparency Setting。弹出如下对话框(图一): 然后在Kye Type下拉菜单中选择Image Matte,并点击Matte栏中的Choose按钮。按罩存放路径选择准备好的作为遮罩用的图片(如图二),点击OK按钮确定。最后在时间线上预览。可以看到已经实现好的静态遮罩效果。 2、使用Track Matte功能实现静态遮罩: (1)将准备备好的黑白图片和视频素材(包括背景素材和运用遮罩的素材)导人工程文件,并将其拖入到时间线上(Timeline),对视频素材的操作与使用Image Matte功能实现静态遮罩时相同,最后将遮罩图片放置到视频轨道Video 3上。 (2)使视频素材的延时长度同遮罩图片在时间线上的长度保持一致并对齐。如下图(图四): (3)选择Transparency Settings对话框Kye Type下拉菜单中的Track Matte选项(如图五)。点击确定。在时间线上预览,实现了与Image Matte所实现的一样的静态遮罩效果(如图三)。 三、动态遮罩的实现 动态遮罩,遮罩层的位置、大小或是角度随视频片段的运动不断发生变化,处于运动状态,随被遮罩视频片段的运动而变化。Premiere 6.5中运用Track Matte功能来实现动态遮罩。其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在Video 1A或Video 1B轨道上放置作为背景的视频素材,将运用遮罩的视频素材放置到Video 2轨道上,作为遮罩的图片放置到Video 3轨道上。并使Video 2轨道上的素材延时长度同Video 3轨道上遮罩图片的延时长度在时间线上保持一致并对齐(如图四)。 (2)给Video 3轨道上的遮罩图片添加移动效果。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添加移动效果时,一定要在Motion Settings对话框左下角的Fill Color中将鼠标移动到遮罩图上吸取遮罩周围的颜色,即黑色(如图六),这样才能避免遮罩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只有画面局部被遮的情况。 四、遮罩技术的应用 遮罩技术在影视编辑、课件制作、片头片尾制作中应用比较广泛。运用Premiere中的遮罩技术进行视频的后期制作与合成,可避免画面效果的单一。特别是动态遮罩,通过不同的创意,改变遮罩的大小、形状、角度和运动路径,做出动态相融的丰富的画中画效果,使作品画面更加丰富,具有令人耳目一新、出神入化的特殊效果。其关键就是要用好Premiere 6.5的静态遮罩(Image Matte)和动态遮罩(Track Matte)技术。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影视后期制作教育的“中和美”理念 [摘要] 数字化技术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美学价值,也带来了新的后期制作手段。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影视后期制作教育应当秉持民族化的美的形态、美学精神与民族性格,以“中和美”的追求为教育理念。 [关键词] 影视后期制作 教育理念 中和美 数字化高科技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二十世纪后期。数字化特技广泛地运用到影视艺术的创作中,《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影片都成功地使电脑特技与真人表演自然协调地合成。进入新世纪后,数字特技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站在数字影视技术最前沿的美国影视界陆续推出了《角斗士》、《珍珠港》等影片。而这一时期《最终幻想》的上映更是使影视数字化走向新的境界。影片中的人物竟然都是由电脑创造的虚拟演员来演出。现在我们一般将这种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影视制作手段称为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的一般流程为:利用实际拍摄所用的素材。通过三维动画和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然后把镜头剪辑到一起,加入为影片制作的声音后形成完整的影片。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影视剪辑方法更有效,而且能够自由的加入影片需要的过渡和效果。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与影视制作相关的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教学中。陆续加入了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与实验内容。这些专业在影视后期制作教育中一般采用美国等西方国家设计的应用软件。或是采用为某一种工作站及非线编系统设计的专用软件。从使用角度讲,这些软件基本道理相通,技术手段不同,除了部分的特殊高端产品,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一般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是在教学的理念中,由于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高科技影视带来的视觉震撼,或多或少的会以此为目标与追求:而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背景与美学理想看,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更应该秉持民族化的美的形态、美学精神与民族性格,以“中和美”的追求为教育理念。 中国“中和美”的哲学内涵是“致中和”的美学思想。先秦典籍《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所说的“致中和”包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情感的含蓄性,喜怒哀乐情感含蓄未发:情感的适度性,情感表现而又有节度:‘致中和’是天下之大本与达道,反映了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因而“致中和”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致的,它包含了天与人、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等的精神追求,也即中国的“中和美”的思想主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持一种亲和态度。而西方的美学追求与中国大为不同,自古希腊的“和谐美”便主张人类对自然与社会持一种二元对立的态度,即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分离,而且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当前西方的文化与美学观念,因此在西方文艺作品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以高技术手段为影视后期制作基础的影视作品中,场景的物质性、情感的对立性、视觉的刺激性体现得极为明显。 因而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与西方对于影视艺术的本身认识就有很大不同。首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具有怀旧、保守、内敛的特点。如怀旧的心理影响着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很少从想象未来的科幻片或充满现代感的枪战片入手,而是在刀光剑影的武侠片中生发灵感,虽然这些武侠片有时会披着怀旧的外衣而传播现代意识:“相对地,西方的审美趣味则相对更加好奇,超验和想象”。且具有相当强的科技幻想力以及对自然的思考。其次,中国人的审美态度是理想与现实统一,即以和谐为美,主张“发乎情。止乎礼”,文艺中很少有极度的狂欢与痛楚,而是情感与矛盾中止在一定的程度并互反转化:这与西方文艺的骇人惊心、荡气回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次,中国长时间以来注重影视“文以载道”的宣传与教化功能,在叙事中传播民族的精神理念,所以数字化的高科技手段只能带来视觉的享受,只能成为加强教化动能的辅助工具,而不会成为影片本身。 从数字化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状况看,中国与西方在应用范围与创作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高科技手段表现力的优势更多的是在再现现实环境中或当前条件下难以创造的场景,并使之虚拟化,如飞机爆炸、科幻战争等。这比较符合西方的审美追求,像好莱坞警匪大片一样,以相似的故事情节与结构反复叙述。只要能变换新技术的运用,创造新的奇观场景,一般都可以获得可观的票房。美国大片数字化高科技运用的美学追求、故事编排、人物刻画以及技术运用与影片叙事的相辅与互动是与西方文化相契合的。而中国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却主要是作为影片叙事的辅助工具。或是根据创作需要以现实或历史场景为基础制作虚拟空间。前者如《紧急迫降》中的飞机空难。后者如《圆明园》中的古建筑复原等。但总体来讲,中国的高技术应用表现不温不火。较之西方影片的效果少有惊人的视觉震撼,这种特征更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心理。 所以。在中国的影视后期制作教育中,虽然采用了与西方几近相同的制作设备和技术手段。但是教学理念仍应当是中国传统的“中和美”。当然,中国的“中和美”思想也同时包含着先进的理念和落后的因素,当然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改造与继承发扬。另外,世界全球化与中国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也要求西方美学传统与美学追求与中国的“中和美”交流互补,要求东方与西方在人文与科学、宏观与微观多个层面的比较对话。从而使得东西方都得以继承发扬其各自悠久深远的美学精神精髓,并在此的基础上形成各有特色又各具时代内容的崭新的美学观念。因此。“中和美”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但其精髓一定是始终如一的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礼乐教化”,最终落实在人的培养上:传统美学中的“中和美”理念也应该贯穿于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中。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数字媒体背景下影视后期课程改革探析 摘 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影视制作传统的模式和规范,推动了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对影视后期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主要从“理论+实践”“技术+艺术”“项目+团队”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效果,以提高影视后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视后期;课程改革 一、影视后期课程的基本内涵 传统的影视后期课程教学,主要是以项目操作为基本形式,将拍摄的影音素材进行剪辑、特效、字幕、音频、动画等方面的后期处理,从而完成影视剧、广告片、宣传片、微电影等形式的媒体制作。在这种课程体系里,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影视后期制作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音视频素材进行剪辑,再利用后期合成软件进行特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编辑音视频与制作特效合成的能力;二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创作影视作品,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和综合运用影视后期技术的能力。 二、影视后期课程改革的原因剖析 (1)数字技术已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将影视后期制作的记录方式由单一转化为多元,实现了音视频素材c数字化设备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数字合成技术对时空的准确把握和对画面的整体调控,极大地降低了影视后期制作的难度,体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影视后期课程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来进行改革。 (2)进一步提升影视后期课程专业性的要求。影视后期制作的软件应用难度并不高,即便不是专业人士,经过学习也能够很快掌握。然而,在数字背景下,不同领域的制作规范和实现技巧各有不同。因此,有必要从专业角度重新设计课程,在教学中有效融入新的规范与技巧,让专业学习与行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专业性水平。 (3)当下影视后期课程教学的现状不甚理想。目前,很多影视后期的专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的时代特点,教学定位仍主要专注在技术层面上,侧重于软件操作的技能传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独立创作时,往往会发现作品缺少创意与创新,艺术表现力欠缺,在内容的丰富和美观等方面与市场所需的影视产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影视后期课程改革的初步思考 (1)“理论+实践”强化课程的系统性。影视后期课程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关键,二者统一于影视后期课程教学中,体现其系统性。为了使教学更加系统,应将校企合作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相关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做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 (2)“技术+艺术”契合专业的综合性。影视行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行业,既需要具备影视后期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又需要具备较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作为创作工具,兼具技术水准与艺术功底的综合型人才,影视后期课程的改革必须以此为方向。 (3)“项目+团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以未来所从事的工作角度看,影视后期的工作形态基本是以项目的形式呈现,而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的良好合作。因此,在影视后期课程中,可以融合企业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和引导,这对学生规范创作流程、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项目总监或者客户的角色,提出所需影视作品的主题与要求,学生作为项目的执行者,各个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制定方案、分工协作,按照创作流程制作出合乎项目总监或客户要求的影视作品。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加速影视后期课程改革,全面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影视制作人才。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文章探讨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影视制作人才。方法包括:结合课程特色,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强化基础练习,妥善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突显学生主体,构建示范性课堂。 关键词: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应用能力;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影视产业日渐繁荣,业界对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新兴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成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出色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对影视制作教学的要求非常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察影视技术,又要将艺术性的理念渗透到实践应用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清晰地规划教学时间和任务,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用性。 一、结合课程特色,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的问题,且逻辑分析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必需的相关知识融入到项目的实践过程之中。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要与就业实际要求相联系,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应结合课程特色,根据就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内容,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方面:第一阶段内容,学会使用摄像机、录像机等设备,并到外景进行实地拍摄,学习Adobe PR、Adobe AE等软件操作方法;第二阶段内容,掌握AE、PR、AU等Adobe系列软件,熟知遮罩、蒙版、片头、片尾、字幕、特效、转场等技术处理方法;第三阶段内容,进一步学习视频编辑技术,能够综合运用AE、PR、AU等影视后期软件技术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2)能力目标方面:结合企业提出的实际要求,熟练运用软件技术尝试制作一些综合片,如企业宣传片、校庆宣传片、婚礼MV等。3)素质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强化基础练习,妥善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基础,也是保证。教师应重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强化基础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影视后期各项制作软件。要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熟练掌握相关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制作等技能,这是成功制作出一部精美的视频作品的必要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是影视后期制作的灵魂和先导,与技术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技术与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在表现陈年旧事时,一般的做法是将画面设置成泛黄色调,突显“陈旧”之感;在表现历史资料时,可以黑白色调衬托画面,突出“历史”的感觉。这些制作技巧的运用充满艺术性,能够增加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冲击力,加深观众的印象。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强化基础练习的同时注意技术与艺术的相互渗透。影视作品艺术力的表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也离不开艺术的渗透和表达,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三、突显学生主体,构建示范性课堂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增强创新能力。教师应养成平时留心观察电视散文、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的习惯,并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建立并丰富教学案例库。这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对影视后期制作起到示范作用。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都好评如潮。此片的制作技术手法多种多样,将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手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制作人员通过快镜头来表现霉菌发酵的缓慢变化,给观众呈现出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奇幻景象;在表现竹笋、蘑菇等食材的生长周期时,将时间的飞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变化灵动地表现出来,使画面看起来充满艺术性,更具观赏性。富有趣味性的典型案例,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双向交流,共同探讨作品的节奏、风格和意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当成一个引导者,不急于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要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对一些细节进行创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影视后期制作是一门顺应时展的新兴课程。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用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技术去塑造艺术,从而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助力影视后期酷睿i9激活设计师创新能量 国内影视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对于影视后期至关重要的PC设备也成为关注热点。7月1日,英特尔“助力影视后期技术创新”主题分享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外电影后期、动漫设计领域的行业大咖及合作伙伴云集一堂,共同分享和交流影视后期最前沿技术。针对诸如影视后期行业等设计师群体在使用PC过程中的核心痛点:慢、卡、顿,英特尔与奥普雷斯设计师电脑之家、Render G、荣联科技联合了搭载最新英特尔酷睿i9处理器的设计师PC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 一加5正式售价2999元起 一加手机于6月21日在北京751 D・PARK 79罐举行一加5(OnePlus 5)会。其采用LPDDR4X制式8GB超大运存,搭载满血高通骁龙835处理器,主频高达2.45GHz,GPU性能相比上代产品提升了25%,拥有64GB/128GB两种存储空间,UFS 2.1存储技术传输速度相比emmc5.1提升了110%。后置1600万像素+2000万像素组合的高清全彩双摄镜头,双核对焦技术比PDAF快40%,全新调试的新一代Optic Amoled高清屏幕配合色温传感器和全新的阅读模式,让屏幕显示更舒适。 变行出发!雷霆世纪变形金刚版新品 6月20日,在《变形金刚5》即将上映之际,雷霆世纪邀请京东游戏、Intel、英伟达、影工场、雷霆世纪粉丝团共聚北京,见证雷霆世纪变形金刚版新品的。现场,雷霆世纪创始人兼CEO陈青松、中国MOD第一人邢凯详细介绍了雷霆世纪此次推出的新品。新品雷霆世纪骑士TF7主机,在产品设计上采用超音速线条的理念,运用最新的水转印(数码影像)技术,将《变形金刚5》中的三个主角元素融入白色机身,精选新7代Kabylake平台处理器i7-7700K、新二代ROG Strix Z270F主板、华硕ROG STRIX GTX1080Ti O11G显卡顶级组合作为主机的硬件配置,为玩家带来极致的游戏体验。同时,借助灵焕的联动风扇和灯条,TF7能带来多方位联动变换的绚丽灯光,为玩家的游戏体验增光添彩。 小米旗下米家品牌米家激光投影电视150英寸等三款重磅新品 6月28日,米家2017年度会在北京健壹景园召开,会上了米家激光投影视150英寸、米家定制九号平衡车Plus以及米家声波电动牙刷三款产品。三款产品分别涉及智能家电、智能出行及个护健康三个领域。其中,米家激光投影电视150英寸由小米生态链公司峰米科技生产,历经两年时间研发,严格按照专业影院标准打造,成为全球首款影院级别激光投影电视;米家声波电动牙刷则是小米生态链首次涉及个护健康领域的产品,由小米生态链公司舒可士科技研发生产;米家定制九号平衡车Plus由小米生态链公司纳恩博研发生产,在续航、承重等八大硬件提升的基础上,更是比上代产品加入了智能跟随、遥控等拓展功能。 vivo隐形指纹亮相上海MWC 2017MWC于2017年6月28日~7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The Human Element(势在人为)”。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移动行业各个领域的超过650家参展商,向广大参会人员展示其最新产品和服务。智能手机品牌vivo也亮相本次展会,带来多项创新技术和功能展示,如基于全新DSP芯片实现逆光拍照和夜景的拍照技术,极具未来感的“隐形指纹”功能,以及搭载定制DAC解码芯片和定制耳放的Hi-Fi方案。 更好的手机不是手机Moto Z模块化系列再添新成员 联想集团于6月27日在京东召开新品首发会,正式全新的Moto Z2 Play智能手机及摩音2代-JBL扬声器模块,售价分别为3299元和699元。Moto Z2 Play是继去年推出的Moto Z系列产品之后又一款拥有时尚超薄设计、全像素双核激光对焦摄像头,以及多种智能体验的模块化智能手机。摩音2代-JBL扬声器模块则在高品质音效的基础上,外观设计更时尚,并且提供蓝色和黑色两种配色供用户选择。 华米科技出米动手表青春版轻表体 长续航 7月4日晚间,华米科技线上了米动手表青春版。相比于市面上已有的运动手表,这款手表更加轻薄小巧,仅重32克,佩戴舒适无感,续航长达45天,待机模式则可达四个月,并有四种颜色和多款表带可供选择。米动手表青春版已在京东商城、天猫Amazfit旗舰店和华米科技微商城开售,售价仅为399元。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影视后期中的数字视频技术AE的应用实践微探 【摘要】数字视频技术AE是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阶段影视后期设计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数字视频技术AE的应用特点,分析在影视后期设计中数字视频技术AE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影视后期 数字视频技术AE 应用实践 数字视频软件技术的推广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其它科技优化是相关的。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音乐、电影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对数字视频技术的推广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影响。数字视频软件技术包含的软件非常多,其中包含了很多大型软件开发企业。其中Adobe After Effects简称AE就是应用较为简单,符合需求的一项技术,其蕴含的特技效果插件类别非常多,也是实际发展中应用最多的软件之一。本文主要是分析影视后期中数字视频技术AE的应用实践。 一、影视后期制作的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视频技术不断优化和创新的过程中,视频的后期设计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影视后期设计主要是将前期拍摄或者是制作好的素材,结合剪切、拼接的形式创造一个全新的内容,并且在其中融入相符的音乐和字幕,并且影视后期设计的工作也是素材制备成片的一个过程。 影视素材在初次设计完成之后,都是以单独片段存在的,各个片段之间在剪切和特效的处理之后,可以成为一部真正的影视作品。 影视后期设计主要是对影视前期方案、中期的拍摄工作产生影响,其中包含了初剪和精剪两部分,前者是指依据视频后期设计的非线性剪辑软件,后者是应用特效软件来进行特技合成部分的工作。 二、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设计中的应用 现阶段,影视作品、多媒体以及动漫等设计都存在视频后期设计的工作。影视后期设计工作中存在很多专业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AE软件在实际推广中,是一种专业化的视频非线性设计和后期合成软件,在实际视频后期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让编辑工作者依据准确、直接的形式创造出具备视觉创新效果的运动图像和特效,从而应用到电影、电视剧作品设计当中。 三、数字视频技术AE在影视后期中的应用 AE是Adobe公司提出的一款图形视频处理软件,是一种后期编辑的软件,符合实施设计和视频特技的机构,其中包含了个人后期制作公司、动漫设计公司等行业。在实际推广中数字视频技术AE主要用在电视剧、电影、网页等多种后期合成和设计工作中。 (一)AE的中层应用 “层”主要是指构成合成图像的基础部分,在合成图像的窗口处添加的素材可以在层而中应用。而AE最根本的工作形式也就是在项目的窗口引入素材中融入合成图像,从而构成合成图像的素材层。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据这两种方案来实施素材的剪辑工作。其中在层窗口中,移动时间滑条到相关位置,并且点击in按键设计素材入点,之后点击out按键设计素材的出点,除此之外可以在时间设计窗口,同时直接依据拖拉改变层的出入点。因为时间布局窗口展现的是各层的素材名,在对各层实施复制拷贝的过程中,可以为区分各层提供依据,因此可以依据改变层的名字,按下“确定”键,输入全新的名字,之后按下“确认”键就完成工作。同时,还可以在时间布局窗口中上下拖拉,从而改变各层的顺序。另外,还可以直接设计图层的大小。 (二)动画设计的应用 关键帧主要是指不同时期对影响的不同设计,但是这些都是依据计算机来设计的。一般情况下,可以打开关键帧记录开关,并且构建关键帧来实施层的动画设计,关键帧存在轴心点的、比例以及不透明设计等五种设计,其中设计操作都非常的简单。AE软件对实际方向性的移动具备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践操作中若是应用自动定向,AE可以依据沿路径运动方向,同时应用auto-ori-ent自动定向就可以让层的动作垂直于路径,并不是垂直于页面。 (三)预览和生成视频 预览和构成电影视频在影视的后期设计中具备复杂的特点,在动漫设计工作进行到一定范围之后,可以结合预览来分析其构成的效果,从而有效调节和整改,以此满足设计工作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据Shift 和O键每相隔一帧就预览,从而降低内存,同时也可以依据按住O键实施内存的预览,除此之外,依据空格键也可以结束预览。合成图像完成之后,可以设计影视视频。其中主要进行以下几点工作:保护项目的文件,依据渲染检测各个条目,促使需要渲染的合成图像从项目的窗口转变到渲染窗口中,设计缺省值,同时从LOC菜单选择中,提出需求的登记类型,优化缺省的输出模式设计,并且也可以另择最新的设计,最终单击Render案件就可。对于AE软件而言,需要全面并且认真了解实际软件的应用,同时在实际推广中灵活应用,从而展现软件的功能。 四、未来发展分析 算机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影视后期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并且在技术不断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影视后期的设计软件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现阶段,媒体行业正在向着与计算机技术整合发展的方向前进,模拟系统与数字系统的整合也会为现阶段的影视设计设备的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促使数字化的发展技术符合需求。AE作为一种视频后期的整合软件,现阶段在影视行业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推广。这就需要编辑工作者不但要具备优质的软件操作技术,还要关注其影视基础理念,这样才选择素材的过程中才更能具备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正确面对日益壮大的国际市场,以及不断提升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元素。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字视频技术与后期编辑软件的出现,促使更多的视频编辑软件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以往复杂的后期编辑工作,还可以减少饮食后期的编辑步骤,降低后期的编辑工作数量,有效缩短视频工作的编辑步骤,有效提升编辑效率和特技持续的编辑质量和效率,降低视频工作的来动数量,增强整体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影视后期的编辑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多媒体应用分析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分析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向。 【关键词】影视动漫 后期特效 编辑 多媒体 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优化,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形式出现了改变,这样促使人们的思想理念也出现了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影视动漫行业也得到了创新。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为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优化了影视动漫的特效制作步骤,提升了后期特效工作制造的质量和效率,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媒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为未来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展现力。 一、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结合了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媒体,对信息资源进行沟通和传f的一种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专业解决文字、图片、音频以及图像等内容。其主要是可以在多个位置产生一定的作用力,并且对获取的信息资源实施编辑和储备。由此可见,人们在平时提出的多媒体技术,并不是指一种应用设施,而是这种可以对信息资源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其中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媒体技术自身具备一定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影视动漫后期特效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社会经济和技术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各行业也会与多媒体进行合作发展,影视动漫后期特效工作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影视动漫后期特效分析 特效主要是指依据特别的形式创造出虚拟化的场景过程,一般应用的形式有二维、三维以及模拟、特效动画软件等。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主要是指将前期工作中获取到的素材设计成特效镜头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应用二维动画整合和优化形式,结合剪辑方式将特效镜头整合成一个全面的影片,最终完成整体影视动漫的创造,而在影视动漫特效的后期设计中也是优化画面质量的重要形式,目前在影片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影视动漫而言,特效设计包含了两方面,一种是特效设计,另一方面就是后期特效设计,后者的设计包含了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而线性编辑主要是依据储备的形式将多个录放机之间的视频和音频依据规定的顺序实施拷贝,并不能随意对素材拿放,素材的长度也不能因为线性编辑而产生变化,同时复制母带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影视动漫的后期设计中应用这种线性编辑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工作人员可以选择非线性编辑实施工作。 三、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应用 (一)虚拟空间、模拟现实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应用 依据后期特效编辑,可以创造出火山爆发、汽车碰撞、虚拟风暴、雨雪以及很多人眼看不到的东西,从而优化整体影视动漫的效果。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结合自身的认识或者是想象创造出更多现实化的场景,从而展现出超出现实的画面和声音效果,当然也可以展现出作者自身想象出来的东西。依据多种二维动画设计软件,可以展现出其自身独特的专业性,并且在系统中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现出具备现实性的画面。结合模拟空间,可以在模拟空间上对多种信息资源实施调节,从而确保展现出的画面更为准确,优化动漫的艺术性和现实性。通过虚拟或者是模拟出现的空间,可以优化影视动漫设计的调控新,展现出创作者的能力。 (二)视听技术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应用 视听技术在影视动漫后期的特效设计中最基础的一项应用技术,结合二维动画平面产生的视觉和听觉影响,可以提升影视动漫的影响力。结合模拟视听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影视动画中的工作人员和景物等配置相关的灯光、背景音乐等内容,从而创造出一种画面、颜色以及声音整体的环境。在实际设计特效的过程中应用视听技术,可以在作品的整体风格中实施,从作品的整体构成出发,结合视听技术的形式和设施多次试验,在特效设计过程中多次检测,在最终明确有效的方案,这是以往影视动漫创造过程中难以达到的目标。在后期特效编辑过程中应用视听技术,主要是依据技术特点设计艺术环境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结合技术到艺术的专业观念,将合理技术与艺术、人性特点有效的整合到一起。影视动漫的后期特效设计中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根本,结合多样化的技术理念,才能设计出满足群众审美观念的动漫。同时,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应用视听技术可以创造出更满足人物刻画特点的声音,优化整体场景的展现能力。例如对现实生活中人声音进行处理,可以转变为怪兽、电话以及广播等声音,降低人物的声音频,还可以增加更多的声音效果,从而设计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如喧闹的餐厅等环境。 (三)新式影响设施在影视动漫后期特效编辑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优化,各种新式的影响设施在动画后期制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例如在操作中应用电子技术、视频技术、运动捕捉技术等技术,有助于让动画向着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依据多样化的捕捉设施的应用,可以有效模拟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表情,以此展现出真实的人物活动。另外,依据捕捉设施的应用,还可以展现出图像效果或者是影响资料,促使后期的特效设计可以更为优越,其自身的操作也会变得非常简单,人物的动画展现也更为真实可靠,这也是影视动画作用最初展现现实性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可以让影视动漫的创新更为快捷。目前,为了符合人们的不断优化的审美需求,在实际影视动画后期设计中,需要结合更多的多媒体技术一起进行操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多媒体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将会为市场经济中的各方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平台,也会优化人们的生活形式。影视动漫的后期特效编辑也是如此,只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引导影视动漫产业构建持续发展的方向。 影视后期专业毕业论文:“互联网+”下建立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研究 0 引言 团队根据目前各赛事的影视制作需求,和团队自有的过硬的后期影视制作技术,打造自己的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主要负责影视后期制作,包括剪辑、特效、调色、配音、配乐、字幕、渲染等专业设计流程,不仅能迎合广大师生社团群体班集体的需求,锻炼团队的影视制作技术,更为团队发展带来资金支持,能保证工作室的持续发展。 1 工作室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问题 团队中有专门负责影视后期制作的人员,但是成员多是出于个人爱好而自学的,仅有1名学生是专业出身,虽然参与过视频的制作,但对于大型的视频工程的设计和制作还缺少相关的实战经验。有差距就有成长的空间、有发展的动力,团队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掌握必备的知识,保证团队拥有的技术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 1.2 营销问题 产品的市场是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得以发展的根本,产品的宣传、微课教师的认可以及各种赛事宣传的需求是团队发展的关键,因此做好宣传、开拓市场是工作室发展的关键问题。 1.3 场地问题 团队作业时工作复杂繁多,设备较多,团队需要一个集中的工作场所;同时为了确保作品质量,非常需要一个良好完善且安静的工作环境。希望学校能在创业孵化中心给予一片工作场所。 2 工作室的推广对策 工作室提供产品:企业宣传片、大赛宣传片、产品会视频、影视特效、动画视频特效、婚庆MV、片头片尾、电子相册、海报、照片修饰、喷绘设计及制作。 工作室面向西安翻译学院全校师生及周边企业、个人等提供合适的视频产品。客户在全院范围内对本工作室进行宣传,提高本工作室的关注人气,面向西安翻译学院的师生以及西安市内的各大中小型企业,对工作室内部的不足作不断的修补与完善,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应有的工作室企业制度;发展阶段将走向陕西省各大高校更大范围内的公司企业,正式成为一家大规模的正规具有影响力的企业。 提供服盏睦程:进行前期沟通,然后提供资料,买家付款、开始制作、返回修改,发送样片、提出修改、确认好评、发送成品。直到视频制作完美。通过互联网,节省注册场地空间,方面随时沟通、面向受众广,客户群多。制作技术好。原创设计、品质非凡、制作迅捷、现场拍摄。 能熟练的使用Photoshop、ai等软件制作技术。能制作各种大小尺寸的喷绘图片。价格根据买家的要求的难易程度而定,双方沟通后定价。 主要产品: (1)海报、照片修饰、喷绘设计。能熟练的使用Photoshop、ai等软件设计制作平面海报、喷绘等。在放大多倍的情况下,画面美观、字体清晰。从视觉上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图1、图2是为齐峰果业制作的展会布置海报。得到公司的好评。 (3)企业宣传片、大赛宣传片、产品会视频、ppt制作、舞蹈配乐等。为学校的社团大赛制作大赛 (2)影视特效、动画视频特效。使用专业软件,制作做各种形象生动的画面,能用各种软件新行修饰。在与客户的反复磋商中,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信一流的影视制作水平、一流的服务精神、一流的团队,一定能让客户满意,达到与客户互利共赢,永久合作的状态。 3 总结 本文对工作室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对策研究,但本人的专业程度不够,使得本文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后来的学者可以对影视制作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本论文是2016年校级大创项目《“互联网+”下建立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策方案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1612714030 作者简介 彭弘:1997年生,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籍贯:广东省
循环农业论文: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它不仅是一种以生态学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起指导作用。如果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同时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可以解决很多农业问题,例如治理环境污染、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合理利用各地乡镇农村企业留下的不良资产等。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七点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意识,因此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宣传引导,使他们尽快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其在我国的发展。具体的建议如下: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科研工作者要认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并从科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为具体开展循环经济的操作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使广大农民更深刻的认识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给农民的好处。从而使农民树立绿色消费、创新生产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增强政府及企业与广大老百姓的联系,政府及企业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树立新发展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新价值观(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我们维系的生态系统)、新生产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高科技投入来代替物质投入)和新消费观(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产品消费)。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在农业税收制度方面,继续推进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则应在加大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因为由于农业环境污染导致的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根源不是农民喷施农药,而是农药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主体应是生产农药的企业而不是农民本身。因此要向达不到环境标准的生产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 在农村金融制度方面,调整和改革国家的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从而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运用补助、税收等多种经济杠杆,引导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并适当的安排有关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以开展技术培训、生态建设规划、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经验交流等方面的补助。对于规划中所选定的项目,各级政府及各地银行在资金上要有选择地给予一定的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筹集可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要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和农村上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地加大。但是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最终通过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因此技术创新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如环保,科技部门牵头,以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为重点,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与招投标,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机构的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用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同时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为此,一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人员知识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广体制,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现阶段投入在农业上的科研经费远远不足。而这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调动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的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19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30多项行政性条例等。这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也是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诸如农产品价格、土地承包、农业信贷及税收政策等,从而调节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刺激农民自觉地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需加大对已制定和即将制定的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这些法律法规为民众熟知,从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及个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自觉地守法,同时也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另外,也要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尽快地制定出一部科学、针对性强同时可以规范和引导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例如:食品安全、绿色农业生产管理、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等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 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的载体。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产业集群,政府应通过财税、金融等各种手段,加大对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这就需要企业间建立一种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即鼓励各企业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用以增强企业间的承诺和信任。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有效载体是园区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及区域布局,制定出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的规划,打破传统的行业和部门间的割据,同时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有共生关系的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者几个集团内,从而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重复循环利用,进而使企业间相互依存,最终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发展与扩张,产生集聚效益。 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4]。 探索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多种模式。 从本质上说,农业循环经济其实是生态经济,这就要求发展农业经济时要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律,进而寻求农业和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如: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种植业和牧业、林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相互促进、利用及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绿色食品和其他生物资源,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高效、优质、低耗。另一方面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中小型生态农业园。具体说来,有四种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推行:(1)以鱼塘为中心的生态园;(2)间作不同作物、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3)山林基地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4)以沼气为核心、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及培训的力度,尽快地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高水平的新型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以实施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的能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尽快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同时,也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个支持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就业;督促城市下岗、退休干部以及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农村提供新的力量,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地适应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客观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循环经济因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在推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会整体力量的推动。政府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财政部们要提供资金支持,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技术部门要提供技术保障,各部门统一行动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才能使循环经济在农业上取得更好的成果,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循环农业论文:关于荷兰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论文摘要:循环型农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它是在现代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农业环境和农业生态遭到破坏,人类同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协调的现实情况下,为寻求一种更适合人类持久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必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荷兰与我国农业资源天赋的共同特征是人多地少,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具有明确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荷兰 循环型农业 结构调整 合理的结构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基本表现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 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现代意义的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循环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生产过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构建稳定的产业网络,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从经济意义上看循环农业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耦合而成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影响最低的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循环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污染、高循环、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常规农业形成巨大的差异:一是在理论指导方面,循环农业借鉴工业生产方式,把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全程控制,预防污染的发生。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循环农业摒弃了现代常规农业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注重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的高投入。三是在产业合作方面,循环农业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现代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四是在生产效益方面,现代常规农业用高投入方式换得了短期内较高的农业产量,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循环农业则提倡绿色生产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极大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大系统。循环农业从农业生态平衡的重建入手,通过以下目标的实现,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效果表现为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1)能量高效利用。能量流动是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合理高效的利用能量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关键。循环农业主张在尽可能低的投入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挖掘自然能量和自然辅助能的利用潜力,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现代常规农业中那种外部能量高投入的生产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系统内部的种植结构及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等途径使进入农业系统的能量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既达到了降低农业成本的目的,又提高了农业系统自身的生产效率。(2)营养物质高效循环。营养物质是农业系统中生命活动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循环农业把营养物质循环的重新构建作为实现三大效益的基础,最大程度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合理链接农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以及相关产业,使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重新回到农业系统内部营养物质循环,减少营养元素流失且减轻废弃物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3)水资源高效循环。发展节水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循环农业主张节水与回用并重,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方法,对农业中的畜禽养殖废水及农产品加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合理回用,不仅实现了污水资源化,还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尤其在缺水严重的农村地区极具发展前景。(4)污染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就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程和废物资源化等各种技术,实现对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环境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2.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从背景上讲,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全面短缺时代结束、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增强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农业面临国外农产品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启动的。从内容上看,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等生产力层面的调整,也包括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市场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是对农业结构的一次全方位、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调整。从解决的问题上看,调整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二、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荷兰的农业主要由种植业和畜牧业两部分组成,其中种植业又包括大田种植业和园艺业。长期以来,畜牧业一直占荷兰农业组成部分的55%左右,成为荷兰农业结构的主体。在畜牧业中,占据份额较大的是奶类,农业总产值的1/5来自于奶类生产。普通畜牧业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特别是奶牛业为主体,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接近7000公斤。集约型畜牧业中的养猪业和养鸡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 园艺业是荷兰农业中高度发达的部门。花卉在园艺业中所占份额较大,其次是蔬菜业,但水果主要依靠进口。荷兰的园艺业主要采取温室生产的方式,同时辅助采取露地生产的方式。温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不仅绝大部分生产环节,而且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实现了电脑化。因此,园艺业尤其是温室园艺业堪称是荷兰集约型农业的典范。 荷兰农业的地域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化格局: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奶牛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园艺业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这种高度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不仅使荷兰农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而且使荷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迅速提高,这些成效的取得使得荷兰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三、荷兰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然而,在进行具体的调整实践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尤其是与我国农业资源天赋相近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决定市场与生产能否有效连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农业结构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市场”是市场体系建设中很具特色的措施。目前,这一拍卖过程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运作。其作用表现为:它通过促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面对面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特别是表现周期短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促成农业标准生产的实现,在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形成合理的价格以促成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重视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主体,具有自我经营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经营决策风险和盈亏结果;另一方面,实践中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实施也离不开农民的广泛积极参与;另外,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对其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在荷兰,国家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关系,不仅给予了农民更多的活动空间,也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荷兰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角色扮演者——发挥着基本载体的作用。它在农业产品加工、销售、流通和供应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表现在:一方面基于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另一方面合作社采取多重会员制,所有的参与者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于自己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采取完全的自愿和协定原则。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采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不仅为农户提供了金融方面的良好服务,而且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领域都提供了满意度极高的服务。荷兰目前的农业信贷中,已经超过90%的份额来自于农业合作银行,保证了农业生产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需求。农业是风险性高的产业,如果没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就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4.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通过积极制定和有效贯彻执行政策来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例如荷兰,针对稻米生产优势的弱化而提出了保护性政策;针对稻米生产过剩和财政负担沉重而提出稻田转作政策。二是积极进行市场建设。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中,市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在力量。因此,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可以被认为是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荷兰政府十分重视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准入制度的严格制定和执行以及交易制度的公平化来维护市场秩序,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荷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营销制度和比较系统的农产品交易体系,可见市场体系十分完善。不可否认,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完善的市场体系、公平的交易环境、有效的交易方式和快捷的物流系统。三是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的保证。荷兰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管理,政府也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来引导农业生产向标准化发展。另外,政府还加大了对食品的安全检疫、农产品的卫生检疫等产品监督工作。四是贸易推动。比较优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成长中的基本原则,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根据比较优势配置资源和组合生产。国际自由贸易是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只有通过国际间的产品转换,才能实现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农产品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均衡。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五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满足大多数农业生产者需求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非排他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这些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这些产品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与适应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的农村道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和农业气象服务等。六是科技支撑。农业的发展和成长、农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支持。在荷兰,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很高的素质,能够赶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得农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荷兰政府每年都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 循环农业论文:浅谈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应重视制度建设 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法律制度建设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链务的断裂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根拳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改造经济社会运行的方式。它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弃物的经济活动为行为准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人—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中,自然资源投人品都能在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建设融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也不可避免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在此种经济行为中,人们以农副产品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为驱动力,无计划、无节制、高强度地将农业资源过度掠夺开发。同时,采用粗放型、低利用工艺生产,不仅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而且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危害和问题日益严重。 1.资源耗竭。我国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8% ,人均耕地为1.5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每年耕地面积还在以7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1953--2008年,我国耕地减少了2000亿万亩,耕地数量已逼近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耕地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4%;耕地持有水量低于世界年均水平30%左右,人均占有水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的4% ,1 /3--1/2和1/7;草地资源退化,绿色屏障功能削弱,人均占有草地量仅为4.8亩,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0%,有13亿亩草地退化,30亿亩草地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中,每年还在以1500万亩的退化速度增长。 2.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共达55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8%,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流失肥料约50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国之一;土地荒漠化面积达到23亿亩,而且每年仍在以2400万亩的速度递增,即一年荒漠化一个中等县,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荒漠化大国;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急剧增多,由此而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0亿公斤以上;环境污染加重,由于co和so2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全国每年受酸雨危害的农田达399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3.农产品质量低劣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品质低劣的农产品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不合理使用农药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类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的1—3倍。由于氮肥施用过量.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部分农产品巾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农产品污染严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 三、制度建设是重塑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1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导致农业循环经济链条断裂的症结所在我国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大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消化.如秸秆被用做肥料、饲料及燃料.产生的畜禽粪便被用做肥料,少有固体废弃物排放尽管我国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先进的,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过程中.在体制和技术上却落后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正在萎缩。由此使我国农村发展偏离了循环农业的轨道.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的农业发展路径,大量原本是宝贵资源的农业废弃物反过来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导致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业、农村无法可持续发展。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机肥占肥料养分投入总量的90%以上.1980年为47.1%,2000年为30.6%,2006年已降到25%。农业废弃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有机肥施用比例不断下降.化肥用量迅速上升。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掉了占世界近30%的化肥这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表,对我国农村变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我们缺乏应对措施。当农村经营规模缩小、专业化生产加强、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值提高以后.有关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加工利用技术、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规范却没有与之相适应地发生变化.致使其利用受到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也就随之断裂了。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对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政领域的强制性规范问题。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主要是规制工业污染.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规制.第23条规定禁止损毁耕地烧砖第24条规定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第34条规定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发展生物能源第35条规定发展生态林业这些规定除第23条属强制性规范外.其他都是指导性的,笼统而不具体,实践中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在立法、司法系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仍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立法的理念并未达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在立法和司法领域强化农业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仅在行政系统提升国家意志.其力度是有限的。 2制度建设对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的过程只有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才能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基本前提是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所要规范的行为和内容.但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决定经济社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也决定着人的行为。优越的制度可以不断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挖掘其创新的潜能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就不会产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建设高于技术设计。 制度建没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至关重要我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一直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有关现在.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过度刺激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不利后果.所以.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弱化了速度要求而增加了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关注.这说明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解决环境经济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有很大的作为.但主要取决于制度建设和政府决策国家是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制度建设做起“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首先是在国家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的命题 制度建设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是可靠保证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具体过程发生在基层.但监管的权力来自于国家的法律授权。目前,农产品质量管理上“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是同时存在的.执法不严也与法律制度规定有漏洞相关因为在许多环保法律法规中.法律责任的规定都比较轻.处罚程序漫长.这不仅对严格执法是先天不足。而且与相关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 制度建设对农村经济实施生态管理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使激励和惩罚制度并重,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市场制度建设对重塑农村循环经济是重要的目标取向要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新观念,按照农业经营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实现农业市场化经营.科技创新是动力.而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能够促进竞争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竞争又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因此,要加快农村科技创新的市场体系建设.其中包括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市场、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科技信息交流市场等,使那些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尽快进入市场,用制度规范市场.使之成为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 制度建设对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一种非绿色的经济核算制度.它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这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既不相适应.也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为此推出了绿色gdp困民经济核算体系.即edp它是在现行的gdp中对环境资源进行绿色核算.从中扣除环境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同时考虑外部影响.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以此来衡量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正的国民财富绿色gdp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它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可避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对我国而青,也可以促使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因此.我国加快推进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建设,尽快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更有利于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论文:浅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 农业 循环 经济 意义 模式 [论文摘要] 在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进程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主要概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列举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最后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 历史 任务,同时也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 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 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应以循环经济来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1]所以,研究如何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去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认识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一词,是由美国 经济学 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直观上来讲,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无偿供给和保障的前提下,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低效率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持续不断地排放废弃物,破坏生态环境,来达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即呈现出“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和高排放”的(“三高一低”)特征, 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不仅制约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旨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其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意义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重庆市万州区探索了三种循环 经济 的模式:牛(羊、猪)—沼—果—林模式、畜—沼—稻—果—鱼—加工模式、畜—沼—稻—鱼—桑—蚕—纺模式,以林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沼气为纽带、种植业为重点,从而提高了 农业 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大量 社会 资源,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 农村 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 成本 、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为核心、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 工业 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基本实现村域内资源的循环利用。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145元,农民增收305万元。通过产业化经营,共带动农户5 615多户, 机械 化的使用及龙头企业生产需求,促使全村887位农民进入企业工作,人均每年在企业工作的直接收入达9 600元,既扩大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保护农村 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北京郊区留民营村发展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将鸡粪便转化成为沼气,使全村炊事用能不再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可将剩余的沼气用于发电,为养鸡场提供 电力 能源。同时,沼渣和沼液是种植业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其有效施用使全村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0.9%提高到目前的2.7%,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 药 污染问题。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节省了农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而农民观念相对保守, 投资 意识不强,投资实力有限,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加大了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难度,其任务艰巨,所以,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扫除障碍,以推广农业循环经济。 1.加强宣传 教育 , 树立示范典型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大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让农民更多的学习了解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同时,要建立典型示范工程,认真 总结 典型经验,加以推广,以发动、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循环经济,也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湖南农村在推广沼气建设的初期,在政府给与补助的情况下,修建家庭沼气池的农户还是寥寥无几,经过村干部的走访和宣传,以及在第一批使用沼气的农户效益示 2.依靠科技,加强 农业 循环 经济 技术开发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 环境 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通过产学研结合,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如 农村 垃圾多为有机物,任意堆放或弃置会造成难以控制的污染,收集并加以科学发酵处理,不仅可获得沼气,以补充或代替其他昂贵能源,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有机肥料,进一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产绿色食物。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科技创新与开发,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加 工业 ,以及新兴的 旅游 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绿色再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原理连成生态链或生态圈。 3.完善政府政策,以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除了在 法律 法规中体现出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应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其顺利发展。制定有利的投 融资 政策: 税收 政策 方面,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等的专用设备 投资 给予抵免税的优惠政策,对于循环经济专项投资机构和商业 银行 可在税收减免与优惠上采取相应措施,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方面推动循环经济投融资体系发展。 财政 支出政策方面,用政府贴息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以及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和宣传 教育 。 金融 政策方面,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贷款业务,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对允许增添农业循环设备的农业企业或农户享受技术更新贴息贷款优惠政策,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对生态农业或其他生态项目的用地政策上,要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倾斜。只有政府帮助农户扫除障,解除后顾之忧,农民才能安心地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循环经济。 循环农业论文: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分析及其模式选择 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淮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本文针对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选择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淮安 农业循环经济 模式 1. 绪论 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通过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保持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建立物质循环的多级利用体系,使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在农业系统内形成一种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系统,是现代可持续农业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淮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本文针对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选择模式进行了探讨。 2. 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从理论上看,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指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3. 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分析 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稻田生态养殖 稻田生态养殖可以依靠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大大减少农药及化肥的施用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减轻污染,增加无公害产品的产出,2005年淮安市推广稻田养虾、蟹面积达2.2万亩,年均每亩增加收入1 200多元。这里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1)金湖石港万亩农业综合养殖示范区。利用稻田为鱼、虾、蟹提供良好的生长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又利用鱼、虾、蟹对稻田具有的一松二除三增加(即松土、除草、灭虫、增肥、增氧、增温)作用,促进水稻增产。石港镇生产无公害稻谷1 100万公斤,增收虾蟹等绿色水产品1 364吨,仅此一项,全镇3万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2)盱眙县水冲港镇。采取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实现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不但节约和降低种养成本,同时也改善了村庄的人居生态环境。将农作物茎秆粉碎后用于生产食用菌,利用嫩枝叶、烂果品、人畜粪便发展沼气,仅沼渣、沼液作为无公害优质有机肥返田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约或降低成本30万元;而沼气供农户照明、煮饭,每年也可以使全镇农户家庭开支节约10万元。同时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取得双赢。 (二)沼气综合开发和利用 淮安市探索出猪-沼-果、猪-沼-菜、猪-沼-厕等多种链接模式。淮安市开发沼气历史比较长,主要以农村户用为主,相对集中在涟水、金湖、淮阴区等地。到2007年8月底,淮安市累计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6.5万户,依托沼气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3万公顷,年出栏生猪60多万头以上,建设区农民年增加收入4500多万元。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7 600多万元,其中国家和省、市、县补助2 130万元。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4 100多处,受益农户达8.5万户。根据淮安市涟水县、楚州区生态家园建设情况调查,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建设,拉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使原有的农户经济在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种养业之间养分循环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且深刻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农户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4. 淮安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一)变废为宝 传统农业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其显著的特征是“两高一低”,即资源高消耗,废弃物高排放,物质和能量低利用。而循环农业强调“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的理念,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两低一高”,即资源低消耗、废弃物的低排放、物质和能量的高利用。 (二)利用高科技开发农产品 针对淮安市目前农产品的开发水平,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利用高科技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是达到节约资源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过去大豆榨完油的豆粕,一般只能作为猪饲料,或粉碎后施到农田里作肥料。如果把豆粕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再加工成天然纤维,就可以成为当今流行的,并被国外纺织专家誉为“21世纪舒适型的‘绿色纤维’”的新型纺织品原料,而剩余的豆渣还可以综合利用生产颗粒有机肥,循环用于农业生产。 目前淮安市已拥有150多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年产值达163亿元,带动农户30多万户,户均增收300~400元。通过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与中心城区生鲜超市对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与流通机构等措施,积极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个体经营贸易的农副产品已占全市农副产品总量的80%左右。 (三)推行套种套养模式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部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物的自然生长以获得收成。传统农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掠夺性的,往往形成“先掠夺、再补充、再掠夺”的恶性循环,造成农田肥力下降,降低产品品质,并形成大面积污染。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耦合效应,有效利用不同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互补、互利因素。 循环农业论文: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 农业 ;循环 经济 ;对策;创新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成为必然和现实的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在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的基础上,注重有关政策、法规建设,通过财税支持、技术创新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多方面途径进一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定的问题。为此,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 农村 发展难题,大胆探索可持续 发展战略 指导 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 环境 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口号和建议。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缺乏系统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法律 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技术研发滞后。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 (四) 市场 需求不足。由于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到位,消费者对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不足,对农产品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含量有多少,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等许多问题,消费者都不得而知。因此,在选购时他们很少会从产品是否受到污染的角度来考虑,往往以产品的外表及价格为标准,而由化肥、农 药 、饲料、温室等培养出来的农产品都有很好的外表及较低的价位。另外,无污染的农产品标志体系不健全,无法判断产品的品质是否达到生产要求。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也使循环农业发展缺乏市场需求。 (五)农民 文化 素质较低。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任。但我国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农民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循环农业的发展。 (六) 财政 支持力度不够。表现为: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合理。现 行政 策中考虑资源综合利用与 环境 保护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 税收 、先征后返等,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补贴的效果。缺乏明确的立法来实施 农业 支持政策,致使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不系统、不稳定,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利于农业循环 经济 的发展。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尚未引入循环经济概念。因此,现行税收优惠基本遵循了“末端治理”原则,不能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另外,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税收优惠手段还比较单一。如,对清洁生产、节能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采用减免这一措施,没有充分利用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措施。对涉及环保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而且这些优惠政策过于零散,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三是政府投入有限。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尤其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但我国循环农业与循环 工业 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循环农业的施行者和受益者大多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不仅 投资 基础薄弱,而且以个 人力 量难以满足中长期循环农业发展对大量资金源源不断的需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我国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数额还很有限。 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一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 教育 。科学揭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及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是当前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还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 传播 。根据我国 农村 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 、宣传标语、宣传车、黑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树立和强化农业循环经济观念,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由此带来的好处。二是树立全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和新的发展理念。增强政府、企业及 社会 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在发展观上,要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要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生产观上,要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限制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消费。 (二)构建农业循环 经济法 律法规体系。一是加大农业循环经济 法律 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要加大对已经制定和即将制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为民众所熟知。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增强民众守法的自觉性,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抓紧制定一部针对性强、内容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以此引导和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制定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再生资源回收 管理 条例》、《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三)加强 农业 循环 经济 的技术创新。一是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特别是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大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培养规划,力争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完善推广体制,建立全 社会 、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远远不足。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国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 市场 化道路,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工作中来。按照“谁 投资 ,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各类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 (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产业集群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政府应通过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农业信息服务方面投入,鼓励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形成根植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园区建设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根据我国现有的区域及产业布局,应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规划,打破传统行业和部门割据,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几个集团内,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循环利用,使企业相互依存,实现低 成本 、高效益的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益。 (五)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 文化 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 教育 培训力度,尽快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要尽快普及和巩固 农村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完善 免费 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大批生产经营能手和能工巧匠,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以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地区就业;鼓励城市下岗、内退、退休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这样,才能为新农村提供新生力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六)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 财政 支持体系。在农业 税收 制度创新方面,要继续推进 农村税费 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新型的税收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应在加大对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向达不到 环境 标准的农 药 等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因为农业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农药残留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农民喷施农药,而是生产的产品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课税主体应是生产企业而不是农民。在农村 金融 制度创新方面,要改革和调整国家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要适当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中选定的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及 银行 在资金上应有选择地给予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 循环农业论文: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邱县为例 [摘要]在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农业循环经济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业实施循环经济既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县———邱县为例,分析农业循环经济成功做法,并总结了农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要点,旨在发挥其标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示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循环圈;实现路径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单一,化肥、农药过滥使用,导致土地板结酸碱化、肥力下降;同时,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很大,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在此情况下,农民很难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而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帮助农民增收。本文以我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河北邱县为例,在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路径。 二、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受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理论,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在进行有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在农业生产消费与流通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才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及其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农业循环经济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准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e)准则。 2.农业循环经济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物质的闭环流动。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朴素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形式。在我国传统农业中,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都是农田宝贵的肥源,轮作、间作和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都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并不能使我国农业发展发生根本性转变。只有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脑体结合的—56—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分析 (一)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历程 邱县属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地处黑龙港流域,是一个总人口只有23万的传统农业小县。2009年,全县gdp超过20亿元,其中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占总量的80%以上,这样一个资源禀赋很低的地区在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几年后,取得了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邱县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摸索到豁然开朗再到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最初的想法是把资源尽可能多地留在县域内,完成多次增值过程,利用触手可及的生态资源,使资源实现再循环、再利用。从2002年开始,邱县以国家政策退耕还林和污水治理两项基础性工作为起点,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1.就地取材,打造产业链 邱县坚持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式发展,打造了四条循环农业产业链。 第一条链条是“棉花———秸秆发电———工农业生产”链。邱县为充分利用全县皮棉年产量4万吨以上的资源优势,积极增上棉花精深加工项目,形成棉业集群。 同时,充分发挥棉花秸秆的潜能,引进了年发电1.32亿千瓦时的秸秆热电项目。 第二条链条是“棉籽———短绒———棉浆粕”链。该县引进建设了总投资2.2亿元的棉短绒提净加工项目,年加工棉短绒6.75万吨,产值达4亿元。 第三条链条是“种树———林下种植养殖———畜禽粪便还田”链,积极推广林棉、林菌、林鸭、林鸡等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了林下种养与树木生长的良性循环。 第四条链条是“养殖———沼气———农业发展”链。 为实现沼气建设与养殖业、种植业的良性互动,邱县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牲畜粪便建设沼气池,并利用沼液、沼渣发展棉、果、菜等生态农业。 2.废物利用,构建循环圈 邱县在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注重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内部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将同一产业链条的节点企业集中放置,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再利用与再转化,使产业链首尾相接,形成闭环。邱县引进建设的总投资13.49亿元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秸秆热电、县城供热、速生基地林四个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实践。 3.补全缺口,激活循环网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河北省南部地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邱县投资1亿元建设了全市首家县级污水处理厂,使90%以上的工业废水得到集中处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水的需求,是整个循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一环,同时,邱县积极谋划总投资5500万元的中水回用项目,日供中水2万吨,为华林纺织、秸秆热电等用水大户企业提供水源,年可节约地下水54万吨。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如图1所示。 图1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 邱县农业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2009年邱县万元gdp能耗1.110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12%;与2005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cod削减201吨,削减率11.8%;二氧化硫削减63吨,削减率10.05%;与此同时,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2009年,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增长7.8%;一大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新建与开工,还有效地吸纳了退—57—王玖河王鑫: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邱县为例出的劳动力。截至目前,邱县农业经济链条吸纳就业达到4万余人,占了全县人口的近1/5。 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 (一)一个主导 1.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要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确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效益提高的基本方向。 2.协调控制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协调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做好与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工作,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 3.宣传教育 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两个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的农村。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广创新型科技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保障。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 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颁布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推广创新科技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 一方面,要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另一方面,对如何应用诸如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加大研究、创新力度。 (三)三个支柱 1.龙头企业的带动这里所说的龙头企业指那些由农业衍生出来并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如邱县的服装厂和家具厂等,循环经济能否运作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借助于循环经济的特点,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多层价值链的增值,形成了链条的集成效应。因此,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把握市场动向,了解行业趋势,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构建信息平台获取市场信息,与客户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创建自有品牌。 2.科技人才的参与 循环农业的开展,需要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从外界聘请相关专家,充分利用其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与事后总结,降低实施循环农业的风险,提高其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自有人才的培养,对于某些高尖端技术以及管理职位,可吸纳本地区的农村大学生,这样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能为企业注入知识血液。 3.以循环为导向的合作 农业循环经济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循环可大可小。 传统农业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即为“小循环圈”,如:玉米———秸秆———牲畜饲养———粪便———玉米; 以农业产业为起点,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放置,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资源再利用、再转化,构成“中循环圈”。通过建设重点项目,补缺短板,盘活链条,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发展后劲,则可形成“大循环圈”,如图2所示。 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农业产业链条之间合作的同时,还应将视野放宽,不能拘泥于县域内部,一个县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看到其他县区的资源优势,与自身情况形成互补,构建出一个更大的循环网络,对于发展整个区域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收集能力,积极与其他地区洽谈、合作,将优势集成化,把循环经济做大做强。 五、总结 农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出路,这是21世纪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成功为我国众多农业县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范式。事实证明,只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结合自身情况,吸引外资,补全经济链条,逐步提升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就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使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循环农业论文:关于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这种新的增长方式的推广需要相应设施的建设、相应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哈尔滨循环农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且存在政府支持有限、融资渠道窄、融资环境欠佳等问题,因此,大力推动金融支农势在必行。本文从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就金融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不到位的普遍现象,找到存在问题的环节,归纳与总结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促进哈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金融 哈尔滨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发展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全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金融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农业经济走的粗放型道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而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农户和企业大多资金缺乏、投资基础薄弱,而且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盈利少,私人部门对此积极性不高,且政府资金有限,只能发挥补充和引导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扩大融资渠道、改革融资环境已成为焦点问题。这时就需要金融资源投入该领域,金融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三、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量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而个体农户资金缺乏、投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需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 (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机构,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困难,有的因亏损被迫收缩范围甚至取消;受政策性制约,农村的民间金融因经营行为复杂、监管困难,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发育,近年大热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哈市也没有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拆借、票据、存单、证券、黄金、外汇、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发展不健全,租赁、典当等服务不规范,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重低,风险投资缺乏,也不利于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 首先,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循环农业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且循环农业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存在高风险性,又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导致支农积极性大大降低。 其次,各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存在问题:农业发展银行不吸收存款,业务面窄,其信贷业务只界定为对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商业化经营,农村营业网点迅速减少、从业人员逐渐精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且积累了大量的呆坏账,严重影响正常经营;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支农资金大量“体外循环”。 最后,贷款额度小,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且还款期短,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信贷投向失衡,大部分投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而农产品转化加工业投放额度却很少;农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业务发展缓慢。 (四)融资政策不足,社会环境欠佳 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激励乏力,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循环经济服务,从事农村信贷的银行没有在本金、央行再贷款、风险拨备、利率、营业税、所得税和监管标准上有更多的倾斜和优惠;缺乏健全担保体系且抵押、评估、登记和公证手续繁琐、时间较长、收费较高。 (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融资条件不足 哈市当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有效抵押不足、自身资信质量不高且缺乏有效担保,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无法评级、无法授信。 四、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制定有利循环农业融资的优惠信贷政策和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从而吸引和促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农村;还可通过不同的金融信贷倾斜政策作为商业金融机构资金选择投资重点的重要指示信号,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优先支持和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严格控制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 (二)各主要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发挥自身支农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要以低息或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弥补循环农业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尝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产品协会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放贷款。 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支农意识;加强业务创新,除保证以往的小额信贷外,要加大放款力度,增加大额、中长期信贷,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保证方式;与其它商业银行加强联系,开展资金拆借、票据贴现业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好进一步改组为商业性银行的准备。 农业银行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农村经济、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的重任,政府通过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 (三)进行金融创新,多渠道拓展融资途径 积极支持循环农业企业上市融资,适当降低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标准及给予优先核准;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适当放宽发行债券条件限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支持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的并购活动,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风险;鼓励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循环农业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方式投资;加快实施产业创投计划并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对于哈市循环农业的大型项目建设应大胆、灵活使用项目融资方式。 (四)加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的建设 由于哈市的农业生产面临较高的风险,要实现循环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具备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构造政府主导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具体为:开展法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制定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加快农业保险品种的开发。 (五)完善担保和准入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改进信贷担保方式,丰富担保品种。推广专业担保公司承保;积极探索新型抵押方式,如采用林木、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物;可建立“哈尔滨市循环农业发展保障基金”,业务重点面向大宗农业贷款,为其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也可向金融机构提供利息补贴。加快研究独立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同时,建议各银行适当降低该类企业贷款准入条件,增大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经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农村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改革发展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促使哈市的农业循环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循环农业论文:合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融资问题分析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经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新的增长方式的推广需要相应设施的建设,相应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融资渠道,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资金需求。这要求我们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等。从合川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合川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融资渠道;农业融资 1 引言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而农业经济本身一直存在的融资问题却成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目前如何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渠道,改革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环境是目前解决循环经济资金出路争论的焦点。在这里,本文以合川为例,分析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问题。 2 融资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经济活动与融资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发达的融资渠道体系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循环经济,特别是农业循环经济更需要健全的融资体系的支撑。地方农业融资渠道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不足。另外,农业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更为复杂,往往交叉涉及了多个科学领域的成果。对设备、原料要求更高,技术更新更快。这些都需要保证资金融通渠道的畅通、稳定以及多元化来满足资金需要。因此需要健全和建立多融资渠道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有利的金融支持。 另外,循环经济也强调跨产业循环,因此对于金融要发挥作用还可通过建立金融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互动来实现,使融资作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一个环节。目前,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下列五种: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以及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在这些已有的循环经济模式中,农业主要以生态农业园模式为重点,在区域农业生产中逐步建立起生态型农业基地,以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和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针对农业企业、农户等相对较小的经济主体来发展。融入融资环节后可发展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如: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引入金融手段,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因素,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初始融资支持和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以此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次序,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或有损生态的产业、行业实行限制性发展政策,通过金融手段促使其自然退出循环经济圈;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贯彻供给引导型为主导的金融发展逻辑,从多方面引导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在循环经济充分发展阶段,实行需求尾随型与供给引导型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的金融发展路径,金融通过多方面创新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进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而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不断提出新需求、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等方式促进金融总量增大和结构优化,以此推动金融发展,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循环发展。 3 合川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现状 3、1 资金总量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发展循环经济需求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都需要资金。而循环农业的主要施行者和受益者都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个体农户,不仅投资力量薄弱,而且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资金需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目前,合川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支持渠道狭窄,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筹资机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薄弱是我区亟待解决的状况。 3、2 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业务范围限定限制循环经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储机构,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2006年合川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农业贷款余额117753万元,占全区农业贷款的95.06%。并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本身也在经历改革,内部业务体系也还未完善,对于农户的融资服务还无法实现个体化、差异化,农业经营者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资金。同时金融机构在防范和处治风险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加上农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认识不够,使得正规金融业务难以普遍开展。另外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由于初期经济效益不佳,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限制了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融资。 部分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地方循环经济建设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看到循环经济蕴含的巨大商机。发展循环经济,以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这就为金融机构贷款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甚至是将融资体系也纳入到循环体系中来。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繁荣了,居民富裕了,又为金融部门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循环经济与金融业应是和谐互动发展的关系。 另外,在循环经济的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较低,过分依赖间接融资来满足需要是目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融资形式。由于直接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供给。 3、3 有效的融资政策缺乏,对循环经济支持有限 循环经济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社会效益突出的特点。这三大特点来看,对于循环经济投入的资金具有风险高、规模大、收益有限的特点。因此对各融资渠道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有限的收益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免税等补偿政策,加上资金逐利避险的本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渠道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循环经济的公益性特点没有在金融政策中得以完全的体现。 4 发展和完善融资渠道的对策 4、1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循环经济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对已开发技术进行全面的推广。目前沼气池的普遍推广,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另外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来解决农用地膜再利用、农业废水循环再利用等问题-这都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进行研究和推广。这要求各级政府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循环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即技术研发的补贴发放,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改善种植生态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的管理,避免出现农业财政资金预算不落实、农业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农业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慢等现象,切实提高农业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 4、2 完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运作,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另一个资金途径必然离不开金融机构这条重要资金渠道。 首先,要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农业发展银行本身有着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实施的义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弥补循环经济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另外应该把对偏向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条款纳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其他渠道如财政、商业银行及其他社会渠道对农业的投资全部统一由农发行负责管理。 其次,要继续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作用,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重新拟定资金成本系数和利润考核制度,通过政府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向农村种养殖业大户倾斜,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同时,各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实际,不断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完善对循环经济的差别化服务。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拉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信贷担保机构,逐步由政府主办走向商业化,引人民间资金或外资,扩大循环经济融资来源和总量。 4、3 努力提高循环经济主体自身造血功能 由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受益人是农户和企业,可以通过改善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对于经济上困难的农户,一方面对陷于贫困的保障对象给予资金和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动员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齐抓共管,健全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发展生产,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循环经济,促进其自食其力。为此,首先必须做好加强对低保对象的思想教育、技术培训,激发他们的活力,使其具有“造血”功能。其次加大劳务输出,使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户能实现就业,有一个固定的收入。再则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搞多元化经营,向高效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通过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农业产业链,减少农业资源污染和增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信贷、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鼓励多途径融资。 5 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合川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仍然面临资金渠道单一、资金数量有限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合川市作为重庆市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应通过政府引导,相关主体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的挖掘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满足合川农业循环经济资金需要。 循环农业论文: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应该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呢?这是学术界和政治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给出了探索性的思路。 [关键词]江西省 农业循环经济 障碍因素 解决对策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使江西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江西农业发展并不容乐观:由于长期对农业掠夺性经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忽视了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江西省农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江西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江西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推动江西现代农业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全面实施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连成一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领域“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江西省现代农业进程,使农业融入时展的潮流。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推动江西省和谐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历来是人们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会导致经济后果的不同,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单一追求高产出,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的不可持续模式。而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推进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推动江西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渐突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可以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了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 二、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由于长期对农业掠夺性经营,片而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江西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制定和实施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于推进江西循环经济建设、促进农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江西省近几年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在于以下几方面。 1.农业资源相对紧缺且利用率不高 江西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省份,耕地面积占全省上地而积的20.81%。人均耕地而积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50%,世界人均耕地的15%,人地矛盾严重。1985年以来江西省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且每年的递减幅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耕地用地率为22.5%o,全省复种指数为17.37%。全省耕地质量总体上不太好,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而积的78%。在这有限的耕地中,土壤质量下降或土壤退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 2.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江西是我国南方水上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每年土壤流失总量相当于0.83万公顷耕地被毁,一些地区被称为“江南沙漠”,有的地方一度呈现“山上无鸟叫,河里无鱼虾”的荒凉景象。据统计,2005年全省水上流失而积3.3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中,轻、中、强度水上流失面积约各占总流失面积的1 /3。同时,江西是暴雨多发区,年土壤侵蚀总量达1.65亿吨,相当于损失8333公顷耕地20cm厚的耕作层,所损失的养分折合有机质约200万吨,氮、磷、钾等无机肥约225力万吨,其中,仅无机肥损失量就相当于江西省3年的所需总量,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0亿元以上。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严重,工矿“二废”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江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地区间不均衡性也相当突出。。江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江西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队伍不稳定,农技人员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以及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联系合作少,农技推广项目与科研成果脱节都造成了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农村和农民之中还普及,人们还没有充分领悟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质所在。例如,据了解,江西省吉安市沼气发展在江西算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可是在最近的沼气普及当中,许多农民并不是乐意接受,他们对开发沼气持怀疑态度。 三、发展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的解决对策 针对江西省上述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障碍,下面以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探索性地给出了几条路径。 1.要让政策制定者及实施者和农民科学全面地理解循环农业 对于循环农业不能作形式上的理解,认为循环经济就是“闭环”经济,循环农业就是“闭环”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核心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废物排放”。并不是说不消耗资源、不排放废物。如果对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不能科学全面地认识,势必影响循环经济,包括循环农业地发展。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农业生产要尽可能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放量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美国的第二大农药生产国,每年农业生产使用农药面积达2.4亿公顷以上,80%的农药直接进入周围环境。此外,我国农业生产每年每公顷使用化肥325公斤,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化肥每公顷使用化肥225公斤的安全线。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使耕地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而且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要发展循环农业,就应该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尽量使用有机肥,在农科物病虫害防治上多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3.大力发展沼气,桔杆气化及自然能利用技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桔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目前江西沼气业发展态势良好,现在只需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农村能源建设就能够得到较快发展。发展农村能源,充分利用生物能和自然能,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循环农业论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是机制滞后,因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就是进行机制创新,它主要包括: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对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 。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滞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的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公众的热情支持,而恰恰是在这几个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推动机制紊乱。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表明,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和驱动力量,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靠的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第二,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还没有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也不明确。第三,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第四,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第五,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不顺。第六,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正因为如此,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不大,与我们的期望值相比差之甚远。 2.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3.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机制创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同时,还应注意立法的质量,使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用它来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3)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循环农业论文:论资源约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业 循环经济 资源瓶颈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工业化以来出现了资源高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约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摈弃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多,但对农业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并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面临着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它要求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通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各层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追求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统一,最终追求的是融入社会层面上的“大尺度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农业、生态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叉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2.多样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农业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及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一)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处在高速工业化的我国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与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时间,耕地净减少1.21亿亩;仅2005年一年,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公顷/人”的危险点,而农业大省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081公顷/人。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显现,许多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块的荒废。这些不仅造成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对短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冲击。 (二)水资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农业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农业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进一步成为可供利用水资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报告,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而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国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仅占全国的34.7%,而水资源占了80.9%。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0%,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三)环境污染严重且生态系统退化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据测算,化学杀虫剂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仅为10%-15%,其余大部分则逐渐散失在空气、土壤和水当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无序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观的破坏、湿地面积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使洪涝灾害威胁依然严重。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会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杠杆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很少关心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产生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比如征收环境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外部负效应,实现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收购、销售、运输、技术等服务组织,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政府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生态经济领域专家对循环经济如何与农业发展实践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干部考核指标,杜绝仅把经济增长的gdp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 (四)加强技术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重点组织开发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法规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循环农业论文:浅议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发展 摘要: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 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支持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农村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集约、高效、持续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比较收益,也就具有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测土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生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科学施用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适时揭膜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中都体现着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循环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服务支持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资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能够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农村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 4.农民素质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能力支持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的提高使农民认可、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并且具备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农民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以及可持续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掌握,必将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能力就逐步增强,农民就有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采用相应的技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有意愿去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设备、新的生产技术,以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环境意识会逐渐增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发展顺序上不存在先后的问题,而应该协同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只不过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才是最优的选择,也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农业论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探讨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要想从生态恶化的状况中挣脱出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下去,就必须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一致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关系 农业是与自然界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本身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现代我国农业困境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致富的可行途径;是整个社会实现大循环的必要环节;是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之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以往我国政府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弃物优先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用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通过农业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 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虽然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名词,但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生态专家王如松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人创造的,我国具有7000余年发展历史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他的论述表明,国内具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在我国农村与城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作为。 2.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我国城郊融合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尽快实现城郊融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城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郊区经济结构大部分已实现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与农争地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土地的使用和土地的收益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新热点,尤其是农民失地、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优化生产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生态农业。 3.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改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污染问题。由于多年来片面地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带来的消极面是农业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改善修复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走循环型生态农业、生态城市之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农业体系方面,要求以“绿色种植”和“有机种植”为主,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杀虫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按照我国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在未来的20年里再翻二番,然而,按照我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和环境都无法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开发 资源与能源利用率高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与能源。因此,我国政府以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寻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化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这给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运用减量化的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等严峻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走发展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尽量化解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难题,使新农村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生活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指导农业生产,提倡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有效地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遏制了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可以避免耕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要统筹规划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进行总体规划,对农村的土地、水资源、肥料、农药、能源、饲料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利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真正做到“吃干、榨净、无害回归自然”。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各种各样的循环链式发展模式,促进各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善。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的民主建设的需要。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系统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及废弃物通过衔接,使农业生态产业链得到延长,并形成了闭合循环、协调发展的产业链。这样的一条产业链能够将单个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强化、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与沟通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推行的仍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模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是以个体的身份,通过选举、民意测评、表决等方式参与农村的发展决策,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影响的程度相对较低。通常情况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民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就越多,农民的意愿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决策中获得的体现就越可能充分。 农业循环经济是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要求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形式,使农民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程度,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 循环农业论文: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管理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目标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三)农牧结合型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管理策略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二)加快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三)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富强 李凡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考研经济学热门专业分析之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金融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类别里,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有些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并不齐全,金融工程下属于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小方向,如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工程学与金融学研究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金融工程更大意义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更重视数理技术,是属于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实力型学科;而金融学则注重经济知识。国内金融工程学是最近兴起的,实力强劲的院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工科强校。此外,报考金融工程学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理科生报考更为适合。 既然同学们准备在这个行业发展,那么选择什么专业方向更符合你的发展目标呢?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目前基金市场最为活跃,而熟练的基金经理人只有 3000 人左右,人才缺口过万; 2009 年以来考研金融学复习指导及辅导书推荐金融学是近年来排名前五的热门专业之一,对于热门专业来说,考研战场上的激烈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专业的角逐。跨考教育提醒同学们在看书时一定要注意调控自己的读书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侧重点上,尽管这些地方有可能很枯燥,也要耐着性子啃下去。对于一些虽然有趣但考试考到的可能性比较小的知识点应该一带而过。一定要记住:你的时间约束永远是硬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经济学专业论文: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国际交往的扩大,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近几年,教育界的同仁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经济学教学理念即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这就对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专家学者结合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效结合以及如何进行多媒体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知识与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形成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求更好的体现经济学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点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三大统计阶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1、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讲授。主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统计学的几大代表理论、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和职能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的讲授。主要是对统计调查方法、调查手段、数据整理技术、如何进行分组作业等内容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过程的前两个步骤,即统计调查与 3、统计分析方法的讲授。重点讲授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目的是培养和加强学生解决社会经济具体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大块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计学基本知识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分析方法则是统计学的最核心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1、提高教材质量,增加教学材料的信息量 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当然,除了现有的固定教材外,教学中还需要采用辅助材料,即课堂补充材料。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充实教学内容;增加学科的趣味性。这些材料来源可以摘自近期期刊、重要会议纪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相关学科的教材、网络媒体等。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统计学是关于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传输和开发利用的方法论科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承担着为其它各门专业课提供相关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重要任务,通过统计学的学习,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验数据分析、统计调查等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阅读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即把课外自学与课堂讲授、课外调查与实验分析、课内实践与课外科研三种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讲授与自学——夯实基础;调查与分析——突破重难点;课内实践与论文科研——培养能力,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统计学的教学应以互动形式为主,逐渐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分析数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把该课程内容构造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突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利用实验课时,调整实验难易度,加大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结合案例教学,比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深入浅出的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1块黑板、1支粉笔、1本教材、1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拓宽培养途径,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发 开展学术讲座、科技活动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 这一切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达到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加上教师的潜心钻研,我校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科学,也逐步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达到了复合型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吸收国内外《统计学》课件优点的基础上,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套质量较高的课件。在课件中以excel作为计算工具,实现powerpoint文档与excel文档的超级链接。同时,我们积极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获得了许多统计处理软件及教学课件,有利于我们不断改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觉得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可接近,易于接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统计资源。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手段学习统计学,我们除了提供一些统计网站给学生参考之外,还将部分多媒体教室与校园网连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调用网络数据,如一些统计信息、统计案例、国外的统计课件等等,使信息量大大增加,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今后,网络教学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最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经济学专业论文: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构建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国内尚未完善的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进行反思,并研究设计构建了具有创新点、具备改良和提高性的新型跨专业实验平台,研究了平台应具备的素质、平台运行的全新模式,探索相关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并强调了校企合作在平台构建中的优势。 【关键词】经济学类;综合实验平台;任务驱动模式;框架构建;VBSE 一、国内外跨专业实验平台发展历史 (一)国外的发展历史 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不论发展时间还是实行规模较传统教育仍略显稚嫩。这个“年轻”的教育学概念最早出现在由维斯泰瑞.W和斯洛普P.B所著的《虚拟公司:走向自主、基于能力的学习环境》一书中。1998年,当欧美学者定义了“虚拟公司是一种学习环境”时,“Virtualenvironment(虚拟环境)”这一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开启了虚拟仿真跨专业经济学科平台构建的先河。进入新世纪,欧美国家对于跨专业虚拟实验平台构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没有放慢,反而加快了脚步,2003年,经过知名学者比特R.M、斯洛普P.B以及杰森.D.对荷兰开放大学的VBL(虚拟商业学习)课程进行总结与归类,得出了“虚拟商业学习是专业工作场所学习的综合化方法”的结论,从此使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正式被列入高校的课程之中,开启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全新时代,开辟了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的新纪元。它将跨专业实验平台的运用由校园直接对接到企业,进一步稳固了跨专业实验平台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实践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时至今日,欧美高等教育系统已然发展出了完备的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课程,包括哈佛大学、荷兰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一系列世界一流名校仍在继续进行着这类或类似的课程平台的设计研究。 (二)国内的跟进探索 相对于国外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国内相关概念无论是提出还是实践探索都出现的较晚,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高校都处在虚拟仿真以及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空白时期,这样的真空期一直持续到2011年,用友新道科技公司首先在国内提出了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相关概念,并陆续与北京、内蒙古、天津、浙江等多地不同层次知名院校展开合作,不仅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先河,更是将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打造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品牌”。而随着电脑技术以及配套软件的日新月异,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相关企业开始对经济类综合实验平台展开研究与探索,寻求更为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以及寻求与各类高校之间的合作。如今,国内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有不同类别的跨专业平台,即便是同一类别也有不同模式可供选择。 (三)日趋成熟的体系 从最早的VE(虚拟环境),到后来的VBL(虚拟商业学习),再到最后的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无论是国外亦或是国内,对于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的探索和发展,已到了全新的高度和水平,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也逐渐形成了日趋成熟和固定的体系,代表性的系统模式便是以书本教学为主、平台教育为辅,相关配套软件直连系统,在同一角色下进行教育的专项综合实验平台,但同时也不难看出的是,随着跨专业理论和VBSE的迅速发展,这一新兴教学方法也遇到了瓶颈,如何推陈出新,打破固有思维,创立更为先进的跨专业平台,实现由一角向多角的转换成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与难题,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仅供参考。 二、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课的研究目的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过毕业前的综合实验课程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经济活动相关知识的熟悉、理解和掌握,这不单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校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各个方面也都得到了有效锻练,这使得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更有效地感悟复杂金融市场环境下投资人的投资行为,并学会智慧投资、科学决策和培养创新思考能力。通过在综合实验中不断地训练和锻造学生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经济学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丰富理论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实验与实训挂钩 在大四实习阶段,经济类学生很多都会选择走出校园进入金融领域行业进行实习。但在实习中,他们往往很难快速进入工作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阶段难以积累到工作经验,而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平台的建立,使得学生在通过以往的实验课程学习后,在进入到实习岗位中时,不至于太过茫然,因为金融市场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在之前的学习课程中都有涉及,所以学生应付起来不至于吃力,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提升与锻炼自己,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态度进入到紧张、复杂的工作中去,同时学生可以对比发现以往实验课程中面临的情况与真实金融市场情况的不同之处,相互借鉴,两相比较,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自身在实验与实训中能得到充足锻炼,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主体结构 (一)平台开发架构 将学生培养成集多元化、综合型、实践型于一体兼具团队合作能力、社会竞争意识和理论驾驭实践才能的人才是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点,“以点带面”必不可少,而作为这个突破口的一“点”,一定要能够串联课堂知识并关联经济学类专业其他相关理论知识。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数据与资讯瞬息万变,不仅各类市场动荡较大,某些特殊的经济金融事件还具有单向性和单显性,经济金融相关专业投资决策更需要决策者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故本实验平台以经济学类相关金融证券投资为中心,围绕投资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将经济学类各个不同子专业的相关知识与金融投资这一核心主题相联接,最终形成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非金融类机构投资者在投资中的决策与投资操作。 (二)平台课程内容构建 本实验平台课程的设计与构建,计划采用以细概全、聚沙成塔的策略,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验平台优先寻找个人投资者这个突破口,不求庞大而求全面,率先将金融投资中个人投资者这个模块建立起来后,再进一步依据相关数据不断扩充和升级。围绕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首先进行市场投资对象的风险与收益测度,再对每个投资人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进行估计测算,制定投资政策;再进一步选择相适应的投资对象或投资方式。根据各种金融投资分析技术分析的结果,对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投资,再进行金融虚拟仿真交易操作,构建个人的金融资产组合。在对每个学生资产组合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其组合绩效,并加以调整。众所周知,国内现存的绝大多数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都存在着数据太过单一化、简单化,又与真实的金融市场不相符的通病。而真正意义上想要实现让在校学生了解和认识真实的金融市场,必须将数据尽可能真实化、复杂化。该系统和平台上将全部引入金融市场的真实数据和相关动态数据,故综合实验实训的结果必定会与在真实金融市场中实际操作的结果相同,这也将是对现存的绝大多数国内同类实验平台的改革与创新。 (三)配套设施建设 想要构建优秀的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与之相匹配并互相服务的软件与系统是整个框架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成了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方面需要与软件开发商合作,进行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专用软件的开发,先行形成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与操作系统的建设。通过以任务驱动为课程软件编程的逻辑来达到学实结合的效果,而所谓任务驱动模式,便是通过学习任务的细化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熟悉经济学中的规律与相关知识。在这样的任务驱动模式下,不仅能够极大地方便老师们任务,更能让学生们对这样的一节课更加感兴趣,同样的,在这样一种运行机制下的模拟仿真市场更能够贴近真实商业环境下的投资市场,真正的在高等教育中实现学实结合。 (四)平台特色及优势 1.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在绝大多数国内院校中,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仍处于萌芽阶段,还未像欧美国家那样正式走上高教舞台。在课程设置上,本课程具有创新性的特点。特别是在课程内容上,平台以个人投资人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思路是创新的,也是可行的。在课程软件的开发思路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更使得整个课程可以将经济学类各专业的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并可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在有些知识点上有所侧重,方便经济学类在校学生的研修。2.课程的开放性。在经济学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是每个学生的必选课,因此在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课程的开放性。建设完成后的课程资源将全部上网,所有选修或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和老师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综合实验入口也计划采用实名注册后可自由进入的模式,不仅经济类、非经济类在校学生甚至非在校学生都可通过专门的通道学习本课程,充分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3.课程开发上的校企合作性。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采用了校企联合设计与开放的模式,校方课程组主要负责课程内容的设计,合作企业则主要承担综合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课程教学软件的知识产权共享。这一模式仍处于探索中,项目建设单纯依靠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因此,强调与企业的配合与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计划任务。 作者:黄华继 黄欣然 朱锡安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专业论文:翻转课堂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探究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本世纪初在美国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尝试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成效。鉴于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其教学有着应用翻转课堂的适用条件,但在应用过程中,诸如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教师授课的现代化水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制约因素也逐渐凸显出来。鉴于此,高校教师要勇于创新,逐步打破这些束缚,进而完善翻转课堂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经济学专业;教学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把传统的知识讲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看视频、听播客等手段完成自主学习,而课堂变成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互动的场所。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1-2]。 二经济学专业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笔者曾对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过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课堂互动性少,加上部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大部分学生渴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保证学习成效。鉴于此,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如若能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应用翻转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学习的自主性都是大有裨益的[3-4]。 三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需改变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以传统的学习模式为主,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的填鸭式学习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掌握上课的节奏,通过传统的授课形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上课做好笔记,被动的接收知识,课后通过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请教教师,而更多的学生有问题也不求甚解,最后不了了之。而翻转课堂的应用需要学生打破这种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这不仅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需要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加以配合。经济学专业教学亦如此。对于理论类课程,其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单纯依靠课堂的讲授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应用类课程,其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要求较高,若仅仅是理论讲授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效。 (二)教师授课的现代化水平需提高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提前录制视频或音频等,以便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虽然目前智能手机普及,但是依靠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等,除了需下载专用的软件外,更可能会出现视频不清,后期字幕无法编辑等问题,故专业设备是首选。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虽然逐步年轻化,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对于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也想尝试,但是碍于年龄的问题他们对于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是特别熟练,这无疑会限制翻转课堂的应用范围,也浪费了优秀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能力需加强 翻转课堂若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学生能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视频音频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不能在课前很好地将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和消化,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进而导致课堂上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最终造成翻转课堂的失败。目前我国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面临的时间分配选择余地也非常大,再加上学生自制力弱,这一环节往往成为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而如何督促学生把这一环节高效地完成,有赖于教师结合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例如在经济学专业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将讲授的重点难点导入,让学生根据视频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实际调查,并结合自己的调查提出问题,待课上进行课堂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成效。 (四)学生教学班人数需合理分配 我国自2000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许多高校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师生比远低于国家标准。同时加上硬件设施不完善,这使得部分高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不得不几个行政班合并为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多达一百多人,这种大合堂在许多高校都非常常见,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课堂秩序不好把控,学生上课的干扰因素较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效果不好,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需加强等,而这些问题都是拘于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而翻转课堂成功应用的前提之一就是小班教学。国外许多高校之所以能够成功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比高,有些学校能够达到1:5甚至更高,而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翻转课堂的学习成效。 四完善经济学专业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建议 (一)加快学生由传统学习思维向现代学习思维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的渴求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只是步入大学后尚未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多数学生还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思维阶段,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没有和教师沟通交流的意愿,讨论学习的氛围尚未形成。对于此,教师应该多途径的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加以引导,保留共性,发挥个性,促使其尽快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对于理论类核心课程,应着重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特别是模型的理解应用展开讨论学习;对于应用类核心课程,可以尝试多导入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其学习兴趣,引导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加快学生由传统学习思维向现代学习思维的转变[5]。 (二)不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 翻转课堂借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多样,而教师面临的首要技术问题便是能够熟练操作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或软件。例如录制视频后还要进行剪辑和编辑,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现代化教学的大势所趋。要实现现代化手段的教学,除了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外,学校也应多途径的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此外,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也必不可少。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全校的教室都实现了多媒体覆盖,并斥资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所有的课程均可以在平台上课程通知、布置批改作业以及和学生互动。学生所需要的一切学习资源,包括教案,课件,视频等经教师上传后,学生均可以在平台上下载,阅读或者观看,这均为翻转课堂的应用奠定了硬件基础。 (三)加强学生课前学习的监督 翻转课堂能够成功应用有赖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自主学习视频音频等相关资料,进而在课堂上和师生互动讨论问题,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课前学习的监督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经济学专业教学来说,部分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难免有抵触心理,故若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辅以必要的约束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督促其完成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例如前面提到的布置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随机检查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另外,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在线学习时长以及网络论坛互动的次数作为期末课程考核的一项指标,间接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课前准备,以便应用翻转课堂教学。 (四)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相结合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加之经管类专业热度居高不下,其招生数量将持续走高,故对于前文提到的师生比问题,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改变。而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设置大多为每学期五十到七十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有效的完成课程全部内容的教学,完全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基于此,笔者建议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对于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而对于较为难理解的模型或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同时辅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作者:施阳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经管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探析 摘要: 强调应用实践的《计量经济学》在经管类专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州省K学院为分析对象,结合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剖析了该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居于最重要地位[1]。1998年教育部将其列入高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贵州省K学院是省内较早开设计量经济学的三本院校,K学院开设有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经管类本科专业。自开设计量经济学以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必须看到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分析K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数量短缺,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2]。当前,K学院聘请了较多的来自母体学校的兼职教师,占比为75.8%,而专职教师数量则偏少,仅占24.2%。实际上,部分兼职教师因母体学校教学任务重,不时会拒绝独立学院的教学安排,导致数量整体短缺;从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兼职教师工作关系不隶属于K学院,处于组织边界之外,调课、代课以及停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召开教学研讨会等,兼职教师往往不主动参加,管理工作比较困难。此外,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任课教师各自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授课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录取分数偏低,导致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以K学院为例,2015年在贵州省招生名额为1373人,占招生总额的82.3%。从录取分数来看,2015年,贵州省内文史类招生分数线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85分,理工类相差34分,录取的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此外,独立学院录取的学生大多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表现为文科基础较好而理科基础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数学功底薄弱、定量分析能力欠缺。调查结果表明,76.5%的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现象普遍。 (三)教材数量偏少,缺乏评价体系 尽管市面上有关计量经济学的教材种类繁多,但针对应用型本科,尤其是针对独立学院的教材,数量整体偏少,可供选择的空间较小。如200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2008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等,这些教材封面上均冠以“应用型本科教材”,但这些教材普遍出版时间陈旧,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内容设计也没有紧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需求。此外,由于学术界缺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统一评价体系,任课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往往具有主观性和盲目性。频繁更换教材,难以找到适合于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教学时长不足,授课方式单一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学时不够。以K学院为例,学院安排的是每学期54学时,每周3学时,共计18周,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即当年的下半年),扣除节假日所占用的时间,实际有效课时不足48学时。此外,由于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必须点名,并计入平时成绩。尤其对大班而言,点名耗时长,加之课堂上还要维持教学秩序,非教学工作占据教学时间的比例逐步提高,严重占用了课堂上的授课时间。从授课方式来看,我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有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形式,显然,二者都有不足,单一的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的内在联系。 (五)课程衔接不畅,内容有待整合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需要学生掌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知识。因此,既需要先导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又需要课程内部不同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以K学院为例,由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多数专业没有开设线性代数,使得讲授多元性线性回归时无法运用矩阵的概念展开分析。实际上,先导课程的设置顺序不合理,比如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放在同一个学期进行,明显增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难度,教学效果明显降低;从课程内容衔接来看,一般都是在介绍计量经济学概述的基础上,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以及联立方程模型,而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方程、线性方程与非线性方程以及单一方程与联立方程之间的内容衔接需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加以讲解梳理。否则,跳跃性很大,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引入专职教师,减少兼职比例 对独立学院而言,如果兼职教师比例过大,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比例过小,导致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变得十分困难,主要表现为聘请环节困难(找不到合适的教师)、队伍建设困难(教师流动性大)、内部沟通困难(兼职教师不愿意参加独立学院教学研讨会)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困难等。从长期趋势来看,独立学院最终脱离母体学校自主办学是一种趋势,K学院应该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计量经济学专职教师,减少兼职比例,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通过不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教师来学院指导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内部教师的业务培训,并以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技能,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接纵向横向课题,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以应对外聘教师带来的种种风险。 (二)优化激励机制,提高学习兴趣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7.6%的学生认为,除期末考试的需要外,学习计量经济学没有什么现实用途。因此,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学生基本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好该门课程。因此,K学院的教务部门,应该制定相对严格的纪律要求,杜绝学生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抄袭作业等行为。同时,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与校内数学建模大赛,SRT项目申请,以及挑战杯等比赛结合起来,对报名参赛的同学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对教师而言,为鼓励学生不逃课,不缺课,不迟到早退,可以设置全勤奖,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为鼓励学生上课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对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平时成绩中予以适当加分。 (三)优化评价体系,组织编写教材 由于缺乏一套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材的评价体系,任课教师难以从现有的教材体系中找到合适的教材。问卷调查表明,90.5%的老师认为当前的教材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需求。在此背景下,K学院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组织省内独立学院专业教师和相关专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召开专家论证会,编写一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问题导向与案例教学并举[3],从而解决因教材问题引致的教材难度过大,内容过多,任务过重等一系列困扰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系列难题。 (四)增加教学时间,丰富教学方式 K学院应该结合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适当增加教学时长,将学时延长至72学时,并且按照2:1的比例来分配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之间的用时,以满足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时间要求[4]。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引入微信、QQ群以及专题网站等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回答进行答疑解惑,从而避免占用课堂时间。此外,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很方便的实时收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借助互联网技术,将计量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线下讲授与线上学习、期末考试与上机实践等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已有的教学方式。 (五)优化课程衔接,精选讲授内容 独立学院的教务部门需要在制定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召开包括教务部门,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在内的专题会议,避免由于对专业课程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课程设置时间和内容上的错位,从而厘清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应该召集讲授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的教师,以及讲授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进行座谈,避免任课教师对这些知识点的遗漏或缺失,为后续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在开学之初,借助问卷调查方式广泛收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兴趣,以及不同任课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偏好,精选出学生感兴趣,教师认可度高,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5]。 四结语 本文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主体到客体的原则,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五个方面分析了K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实际上,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是涉及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不同主体的系统工程,教学本身也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如何有效引入信息技术,借助翻转课堂提升K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汪霞 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高校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思考 【内容摘要】 双语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对双语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展开了对该问题实践可操作层面上的种种思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寻找和应对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突破口提供了些许参考。 【关键词】 双语教学;经济学专业;能力培养 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追求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同,双语教学能更好使学生了解到当下最新知识与热点,有助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更能体现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如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满腹理论知识的“知识分子”,而是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能为社会提供各种价值与服务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双语教学成为很多高校努力实现创新型办学、教育改革试验的首选举措。由于专业目标的不同,对双语教学的安排与实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仅以经济学专业为例,探讨双语教学模式在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问题及发展思考,以期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经济学人才。 一、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一)专业语言能力不足。 在双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英语能力与双语教学不相适应,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定位并不能完全符合双语教学的要求,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作为辅助,造成了学生在双语课上听不懂,理解难,学习速度慢,专业交流能力差等问题。大多数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是日常使用的英文词汇和使用习惯,对专业英语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好的渠道来帮助他们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同时,很多学生还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就不用担心在双语课上听不懂、学不懂的问题。这显然加剧了学生语言能力与双语教学实践要求不符的矛盾。虽然很多高校也有设置商务英语课程,但商务英语并不能完全链接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所学所用,这不仅需要相关课程体系的大变革,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自我提升相关专业英文水平。 (二)评教结果差强人意。 尽管学生对中英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排斥,甚至对双语教学也是充满期许,但现实结果却是评教结果差强人意。一方面,因为外语能力有限,使得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课堂上的知识点,课堂上教学开展与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成为较普遍现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最突出表现即为专业教学时间缩水。如果英文解释在双语课堂上所占比例过高,那么必然压缩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专业教学效果不佳,对于一些英文底子好的学生,就会觉得课程无趣或者对他的学习意义不大;如果中英文对照解释在课堂上所占比例少,甚至是采用全英教学模式,学生能否全然理解是一大问题,毕竟学生的英文水平的差异性肯定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双语教学课程一般采用教师课堂授课、教材及考试试题等部分或全部为英文的形式,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时间成本和学习难度不言而喻是增加的。同时,在与老师交流互通方面与传统课程相比也显得尤为不足。 (三)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是专业英语的问题,而是以传授或学习专业知识为基本出发点的课程,一般是以高年级大学生为教学对象。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并不充分,有的人甚至认为双语课其实就是附带专业知识的英文课,这其实是对双语教学目标认识不足的表现。同时,教师对课程进度的把控,对学生理解的掌握,对外语所占比例高低等问题,都是承担双语课程专业教师会面临的尴尬问题。理论上,双语教学只是以外语作为媒介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又很难摆脱语言对教学的干扰因素,在课程进行中需要穿插相应的中英文解释,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使得教学过程中,能否按照预期的教学计划或教学目标执行成为一个不好把控的事情。 (四)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们的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够,双语教师的培养速度显然还不能满足当下蓬勃发展的双语教学课程的增长速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中英文或全英文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从当前教师的学历构成来看,专业教师一般很少具备英文专业背景,教师的英文听说能力成为授课效果好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瓶颈。为了增开一门双语课程,往往采取对传统专业教师进行简单培训即上岗的方式,或者吸收相应的海归人才作补充,一方面留给教师的双语备课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具备语言和专业能力的新近海归人才教学经验尚缺,真正能胜任双语课程的师资人才现在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突破点 (一)专业英语课程有效衔接。 双语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英文这一媒介来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具备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专业英语课程与双语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是解决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层面难题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自学能力。改变学生固有的英文学习思维,引导他们重视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包括主动阅读专业类的专业书籍及文献,浏览国内外经济学主流媒体网站,让他们了解到英文的学习并非只是为了日常交流,更是自己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之一,英文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更要习惯的是如何使用好英语这个工具或载体,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第二,注重专业英语教学。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当适当安排课时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和辅导,减轻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环节中对基本专业英语用词用法解释的工作量,以提升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和高效性,保障基本课时下专业知识的讲授不会受到太多语言障碍的干扰。 (二)合理安排教学资源。 在经济学专业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增加英文在授课中的比例,更要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即优化经济教学资源配置。经济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经济理论与相应实务发展与国际经济社会变迁有着很强的直接联系。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对传统知识理论加以掌握和学习,更要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表现和问题,甚至是学习最新的相关实务操作,教学模式就不能简单以课堂讲授为主,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借用国外的教学资源,搭建与国外高校的资源共享平台,开通实验教学模式,尝试全英讲座课堂,结合多样化教学模式参与到双语教学实践环节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恰当的教材选用。 为了让经济学专业学生能广泛参与到国家经济话题中,能深入分析和了解国际经济形势格局的变化,教材的选用非常重要。现在的双语教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版,即在国外权威教材的基础上,摘取整理部分重要内容,按中文教材的逻辑进行编写,这种教材往往知识体系比较符合我们传统教学习惯,且有中英文注释,利于课堂教授。另一种即为全英影印版教材,这种教材很原汁原味,但需要学生和教师都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课程难度、学生能力、学时长短、课程体系、教学培养计划等综合考虑,不能一蹴而就直接选择全英版本的教材。同时,在规定教材之外,要引导学生广泛查询阅读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懂得利用互联网学习相关经济学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四)双语师资发展计划。 由于当前双语教学发展迅速,高校双语教师师资存在质与量均不足的现实难题,各高校应当充分关注双语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对于经济学专业教学师资而言,在引进教师方面可以偏向具有优秀专业知识背景的海归人才,以满足短期内日益增多的双语课程对教师在量上的要求。同时,注重对双语师资的培养与激励,建立系统性的双语教师培训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出国深造与学术交流,并建立双语师资奖励评优机制,把双语师资的培养作为一种长期的发展计划来执行。 三、结语 在高校教育改革浪潮中,双语教学模式在促进教育教学国际化,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都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特别是在经济学专业教学环节,双语教学模式的参与及采用,能很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升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能与国际高校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其现实教学过程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专业英语能力不足、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所以在今后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开展中,应当做到经济专业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恰当选用相关专业教材,以及注重双语师资力量的发展与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双语教学模式的作用及提升教学效果,真正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经济专业人才而服务。 作者:陈书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研究 摘要: 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经济学专业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换,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于以前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教学的普通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经济学本科专业属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专业,其专业口径更宽、理论基础更强。从这一角度来说,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就在于其“理论”色彩浓厚。这一点从教育部的学科大类的划分中可见端倪。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经济学类专业包括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大类,而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由此可以看出,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突出特点,也为经济学专业向应用型方向提出了挑战。其中,地方高校由于一般位于经济欠发达以及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不强等原因使得将“培养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而“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自然就成为众多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首选(肖海霞、齐欣,2013)[1]。其中,地方高校由于坐落于非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有限,高校的建设主要依赖于省级财政拨款;同时,由于区位竞争优势相对处于弱势,地方高校也难以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来高校任教。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符合与地方高校定位与财力相匹配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地方高校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如何构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 一、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获得招生权并于2004年招收第一届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至今已经累计招收了11批次的本科生。早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办学经验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借鉴学术型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并在实践中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进行修订和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受到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到目前为止没有根本性改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地方高校中很具有代表性。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的梳理中探索可操作性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 1.专业特点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细分的变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所培养的经济学类人才其质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一方面,从培养模式上看,由于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中的绝大部分课程理论色彩依然较重,如《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投资学》等课程所占学时较多、课堂教学比重相应较大,导致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是以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而经济学理论往往都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得到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论的现实应用有限,使得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偏低,同时受到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导致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也非常有限,如实践教学以案例教学和研讨辩论为主,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和动手训练的实践教学并不多。以《统计学》课程中“数据整理与显示”这一知识点的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教师都是将已有数据整理好以后让学生直接菜单操作即可。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无法体验到数据搜集的困难、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掌握如何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针对性的搜集数据。这种培养模式使得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干,但是又缺乏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及其个性特征,学生就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高校本科教育的“严进宽出”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很多学生为了踏入高校的大门需要在高中特别是高三寒窗苦读,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与高中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许多学生一下子松懈下来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另外,从地方高校招收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入学成绩通常都较低并且通常都是文理兼收,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起。在这一背景下,理科基础较差的同学自然很难适应高校这种“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同时对要求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彻底失去学习动力。 3.地方高校特点限制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 从社会需求来说,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并不强,就业压力较大。以湖北科技学院培养的经济学本科生为例,虽然到大三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业目标在贸易和金融两个方向中选择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训练,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分方向学习的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一定比国际贸易专业或者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正统,就业竞争难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另外,从地方高校办学理念上来说,处于办学效益的考虑,一些学校基于经济学专业办学成本低而大量招收,缺乏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学校在师资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办学条件较差。因此,建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办学投入的长效机制是提高经济学专业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方面。 二、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培养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培养方案趋同 从笔者搜集的省内四所地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除了在分方向的课程模块中增加了针对性的课程以外,四所高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完全相同。同时,培养方案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针对性的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为例,从最近十多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跟踪统计可以发现,地方商业性银行和证券公司是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两个行业,而在银行和证券行业最常遇到的工作就是能够对业务中接触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通过图和表等多种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展示和分析。然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应用较多数学知识,而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好,使得上述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简单的体例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工作不需要本科生来做,而数据整理和分析往往体现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技能,因此相关课程应该在培养方案中要有所加强。 2.师资培养机制跟不上时代要求 从地方高校师资结构上来看,由于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都是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获批招生的,因此导致一些高校生师比严重失衡,并且师资结构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由于年轻教师一般都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课程讲授不仅缺乏教学经验,同时教学任务又比较重,而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也使得年轻教师缺乏相关实践工作经验。如讲授海关制度与通关的教师并没有到海关进行见习或者实习过、讲授人身与财产保险的教师也没有在保险公司进行见习过,因此课程的传授只能是从课堂到课题,教学方法难免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习基地流于形式 从经济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环节来看,由于考虑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学生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往往流于形式。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往往缺乏实质性互动,学生实习也只是走过场,难以建立长期合作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从学生自主安排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学校在评价学生是否实习的标准是一份实习鉴定。因此,为了完成实习任务,很多学生只需要填写实习鉴定并随便找个单位或者企业加盖其公章即可。多种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时间教学环节更加薄弱。 三、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就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最主要手段。根据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方面。其中,社会调查往往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进行社会实践。如果采用学生自主实习的方式来进行,社会调查会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而流于形式,因此社会调查应该采取以教师带队、学生参与的形式下到基层。通过教师的有效参与,不仅可以随时为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客观上也对学生的社会调查进行了监督,保证了实习效果。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在学完一门课程以后将理论联系实际来完成一份报告,一般是采用论文或者实验报告的形式来体现。其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来进行。当然,为了防止部分学生“搭便车”的行为,也可以一人一组。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定,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来完成都需要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具体考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对论文格式的考察,即论文的提交一定要符合论文的规范;另一方面,通过重复率检查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尽量让课程设计落到实处。当然,如果是课程实验报告,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贴近现实的实验,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或者数据一定是真实的且是较新的数据,这样让学生有动力、有新鲜感去完成实验。 2.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促进教师授课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教学方式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经济学主要的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为主,但是在其中穿插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等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需求弹性理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来解释“谷贱伤农”、“差别定价”等经济现象。也可以引入场景模拟体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如通过组织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理解博弈论中博弈的要素、策略、支付等概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3.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地方高校一般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平台较低,使得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社会办学资助并不多。尽管如此,地方高校还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经济学专业办学效益高、投入少的陈旧观念,加大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经济学实验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大类。无论是哪一类实验都需要实验场地、实验硬件和实验软件。因此,完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计平台主要包括实验平台和实验软件建设。从实验平台建设角度来说,在已有实验室基础上要认真设计实验资料,引进必要的数据库(如中经网宏观经济数据库等),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通过分析经济数据来发现问题的能力(赵天娥,2013)[2]。其实,就是引入必要的教学模拟软件。这些软件既包括必要的定量分析软件如stata、eviews等软件,也包括业务模拟软件如模拟炒股软件、模拟外贸报关软件等。通过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及业务素质的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要加强高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高校要放下身段、积极拓展与企业的联系并了解企业的需求,教学相长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董本云,2012)[3]。 4.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 实现差异化的发展是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前提(刘生、李桃,2010)[4]。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不应该追求大而全,如开始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而应该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条件成熟的高校还可以考虑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实现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这应该是未来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方向。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减少高校和学生的经费开支,也给高校无偿提供了实习基地,实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学生有过硬的就业技能,教师必须要首先具备这一技能。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以及信息相对闭塞,难以吸引一流的人才到校任教。因此,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例如让企业老总以讲座或者短期授课的形式来校进行短期交流,在时间上赋予其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减少其顾虑;同时,可以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一些培训项目如教育厅的“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计划”等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其授课吸引力。 四、结论 本文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专业培养方案趋同、师资培养机制跟不上时代要求以及教学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是导致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经济学专业论文: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论文 一、教材选用 (一)国内主流教材与特点 目前国内出版教材使用率较高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志刚版《宏观经济学》,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尹伯成版《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和《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等,还有一些名校也都有自己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不过不少学校有要求订高教版或人大版的教材,多数学校考研参考书也规定这类教材,因此高教版与人大版是主流。国内教材的编写大多数侧重于从微观基础入手,理论环环紧扣,逻辑性强。但案例运用少,而且由于是西方经济学,即便有案例多数也是西方的案例,这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这方面袁志刚版的宏观经济学做出了较多努力,使用了非常多的中国案例,这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状态与政策的使用情况,使理论不空泛,体现出其实用价值。 (二)国外主流教材与特点 国外畅销教材主要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克鲁格曼的《宏观经济学》,还有萨缪尔森、布兰查德、多恩布什等作者的教材都一版再版。国外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长期理论和短期理论区分,并将几个宏观经济目标各做大的专题进行专门论述。这样写的好处是对专题的认知体验更快,感觉较为易懂。而且国外教材普遍配合大量实际案例,更易于学生理解理论。但由于体系相对松散,读完之后难以将这些理论串起来,并不利于记忆。 二、教学手段选用 (一)板书 板书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在黑板上书写,能够给学生传达明晰的知识结构和模型演变过程。但是板书受书写速度限制,不能书写太多,不然会影响授课时间。而且黑板面积也会限制书写内容,考虑学生距离黑板的远近,字体要足够大,那么一块黑板上能写的内容也有限。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板书进行设计,如何写能够使教学内容更清晰的传达给学生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板书主要用于文字和一般图形的书写,复杂的图形和更多信息量则无法用板书来表述。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涉及较多政策运用和现实数据,如果单靠板书传递信息,学生能接受到的知识量大大减少,而且对于理论的运用缺乏直观感受。 (二)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高校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克服了板书信息量不够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展示文字、图表、图片甚至音频、视频等信息。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当中,能够克服板书的种种缺点,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传递大量信息。比如讲经济增长差距,可以使用同一时期不同国别和不同时期同一国家的生活生活图片对比;讲失业率,可以列出我国失业率数据;讲宏观经济政策,甚至可以采用一些历史影像。但是多媒体教学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板书,比如学习IS-LM曲线推导和演变的过程时,多媒体的图片相对静态,虽然可以设置线条弹出顺序,但由于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各有差别,政策变化又会使图形运动更为复杂,单独的多媒体显示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混乱。 (三)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只是通过教师讲课过程中的随时观察,可以是通过提问一些问题,可以是提出话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等等。互动的方式是灵活的,但互动这种手段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察可以判断学生对正在讲解的内容的接受度,如果发现学生紧皱眉头对老师的问话没有反应,就应该重点重复讲解,发现学生频频点头说明学生理解良好,就可以继续下一知识点。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深度,而通过小组讨论,则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路,不仅活跃了气氛,还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失业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毕业后的去向,以此角度出发,分析哪些人属于失业者,哪些人属于劳动力,还可以分析国内的劳动力可以分成哪些种类的市场等等。这样的讨论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切身利益,必然能引起学习的兴趣。 三、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搭配使用 (一)教材的选择 相比来说,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国内教材,因为国内教材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更强,也更符合我国学生思维习惯。但也有不少学生反映国内教材难懂,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国内教材运用的案例较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建议借鉴国外教材的方法,多备一些案例。案例的选择,不能直接借用国外教材,毕竟大多数是国外案例,一些国际知名大事件可以借鉴,除此之外最好还是结合我国经济问题。比如讲宏观经济政策,结合我国政策运用情况来讲,更能使学生有切身体会。 (二)教学手段的选择 板书和多媒体显然各有优缺点,最好还是同时使用。投影安装时留出半边黑板,多媒体解决了信息量的问题,作为基础教学手段,而黑板作为辅助。这样在一些公式推导、图形推导方面,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再加上必不可少的课堂互动,教学效果要比单一使用某一种都好。 (三)搭配教材与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之所以说搭配使用教材和教学手段,是因为教材只能作为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载体,而不是全部内容。通过前文对教材和板书、多媒体的特点分析,笔者建议的是结合教材多种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多媒体和板书应该搭配使用,使用过程中要严密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注重引导学生对理论框架和逻辑性的理解。在这里笔者想要重点强调课堂互动。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不完全取决于该课程对本专业的重要程度或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很多时候是取决于教师讲课的态度。如果老师自己都照本宣科,学生也不会有兴趣,如果老师激情饱满,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大学生还未走入社会,是相对单纯的群体,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群体,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虽然作为授课老师,并不对学生的生活负责,但在授课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学生共同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够引入专业理论,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观念。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运用好课堂互动,对学生提升兴趣的影响可以说不可估量。 作者:崔小娜 单位:安阳工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高校专业建设经济学论文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具体要实现:第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特色,使经济学系的毕业生具有比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第二,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培养大批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着力把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技术和生产等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性人才。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目标 深化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试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目前我们有一支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过硬、师德师风高尚、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今后的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以提升经济学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四)科研建设目标 科研成果既是专业建设的标志,也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围绕专业特色明确教师科研方向,加强团队合作,努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争取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课题、论文、专著、获奖,扩大在省内及国家的学术影响力。 (五)学科建设目标 以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基础设施建设资助为基础,在未来五年里,不仅要继续保持目前的成绩,而且还要攀登更高的高峰而努力,为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积累基础。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的实践 为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包括:学业导师制、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和开展岗位实习。 1.学业导师制。 导师制包括固定导师和流动导师两种形式。固定导师是每个相关教师固定地为某个班级或年级充当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学生在学习、人生设计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流动导师是通过网络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即学生可通过网络向流动导师提出问题,导师在网上做出回答。 2.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需要,组成规模较小的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5-10人。一方面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讨论、对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相关老师能够参加学生们的讨论。组建学习小组还要渗透一种以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为目标的活动宗旨,争取在兴趣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3.进行社会调研。 进行社会调研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具有怎样的解释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以理论见长,局限在课堂学习容易把知识学死,而且自己也不知所学的知识到底有没有解释力。进行社会调研就是要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 4.开展岗位实习。 开展岗位实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推行学分制学习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修学分,因此许多学生在前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修完必修课及选修课所需要的学分。剩余的时间除了完成学习所需要的其他环节外,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到社会进行实习。另外,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的时间进行临时的、或短期的实习。总之,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把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007年以来,经济学专业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500余名,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取研究生比率达到10%以上。学生通过专业培养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专业实习掌握和了解社会实践技能,毕业生主要走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自主创业等领域。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 1.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完成了新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落实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两大模块课程,加大了多元化培养体系建设。 2.改革教学考试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我们从教学方法、考试环节同时入手,摆脱了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教育,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引入案例式教学,理论课教学中加入众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第二,在考试内容、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从考试内容上要求学生在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考试形式上要求采取包括作业、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论文等多种方式。第三,大力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除了利用目前已开发的信息平台外,还组织现代教学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发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尝试网络辅助教学。 3.注重教材、精品课、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获奖教材,同时我们也鼓励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特点,编写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材。现已出版《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部教材并已投入使用。精品课建设在经济学专业启动较早,目前有一门省级精品课政治经济学,正争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获得省级精品课。我们也在努力增加专业实习基地,新建专业实习基地5个,累计接受毕业生实习达500人次。 4.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一,完善教学日常环节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管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看,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专业教学计划的编订、考试改革方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学生毕业实习、读书工程和创新工程,学生评教实施办法,教师评学有关规定等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第二,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院长、校督导、院督导、系教师四级教学评估体系,从教师备课到课程考试评卷实行全程评估。系内主要是以系主任负责领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开展2次学生评教,了解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促进教师尽快改进。 (三)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本专业拥有一批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本专业的15名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教师学历结构较好:15名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占87%。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本专业任课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层次结合的梯队,老年教师1人,中年教师9人,青年教师5人。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也有部分教师曾到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立足现有队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稳定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我们引进了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各1人。我们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例如,对拟培养的青年教师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统一要求制定明确的助课计划,在本专业确定有多年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助课。青年教师首次上课或承担新课需要提前完成授课大纲和教案的准备工作,上课前除了必须经过系和教研室主持的试讲外,其授课大纲和教案要接受教研室主任及相关具体教师的审阅,合格者方能上岗。青年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参加助课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开展更为广泛的听课活动。每位新调入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至少需听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二位以上任课教师授课。青年教师听课需有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 (四)科研建设实践 1.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标尺 使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树立攻关意识,建立宁缺毋滥的科研理念。 2.以研究团队为基本研究单位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在、申报课题、争取科研获奖,都要围绕这个方向,进行集体攻关,并且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研究发展机制。 3.以加强学术交流为重要途径改变教师们的观念,开拓教师们的思维。 并且通过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扩大影响和知名度。具体如积极扶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派出访问学者和年轻教师去国内重点大学,甚至出国访问进修,同时积极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近年来,我们专业有多名教师到英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地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4.以实现教学科研并重为指导思想 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形成科研促进教学建设机制。 (五)学科建设实践 1.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加快学科队伍的建设。 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形成强有力的学科梯队。 2.加强学术交流 让学术界了解我们,并且建立与学术界较为密切的关系,形成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 三、结语 通过学科建设的这些措施,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目前已获得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法与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下一步目标是把政治经济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 作者:刘赣州 单位:黑龙江大学 经济学专业论文: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制的构建 一、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 农业院校独立开设经济学专业大多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历程较短。以同类型农业院校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学院于1989年成立并开始招生,发展至今,已具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江西农业大学1994年成立经济贸易学院,现为经济管理学院。现已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西方经济、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统计与计量、双语教学11个教研室,具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开始本科生招生,2006年1月经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其中经济学院所属的经济系自2005年秋季设立并开始招生,至今已招生8届,招收本科生343人,已培养了4届毕业生。图1可以看出,随着院系规模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增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生源人数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考察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2013年教学计划,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课时总数分别调整为56课时,学分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为3.5学分,仅次于公共基础课程中的两课和数学,在专业类课程中排列首位,并实行考教分离,实行课程统一命题考试。 1.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优势 (1)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有良好师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上,经济系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年青的队伍;从学历结构上,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队伍。从职称结构上,在系教师的职称较高,其中,副教授比例已达3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75%;从学缘结构上,近年来通过引进省内外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不仅壮大了教学和科研的团队,而且优化了经济学的学院结构,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为学术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并以学院建设为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开发横向课题。教学成果上,多次获得湖南省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主编或参编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部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为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不仅通过加强“硬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强化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同时也优化了“软环境”,加强了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把实践活动真正纳入教学体系,鼓励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009年至今,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了多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3)教学硬件和设备完善 从教学硬件上来看,经济学院自2007年获经济学实验室获得省部共建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以来,于2011年获省部共建优势特色实验室项目资助,拥有校外科研教学基地5个,美国经济评论等多种国际权威专业学术刊物,3种网络期刊和4个网络数据库,并且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充学术资源数据库,以供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目前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370平米,实验用房为4间,拥有各类计算机190余台,能同时容纳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上机实验。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300万,其中硬件设备约160万,软件设备约140万。培养实践能力的条件良好,校内经济系综合实验室设施齐全,并备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渠道,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湖南农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秉承这一理念,陆续发展了五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春华镇人民政府、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亚华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 2.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劣势 长期以来,农业院校从数量和质量上培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人才很难与财经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相比,导致其社会知名度较低。很多企业和事业用人单位认为,农业院校的强势学科就是农业,而农业院校毕业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堪忧。这对农业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学生就业和科研项目来源势必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影响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就湖南农业大学本身而言,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 (1)院系专业发展不平衡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历年各系的招生人数,其中金融系招生人数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而言均超过其他系,而其他专业生源人数相对较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来源逐渐趋于广泛,入学分数和基本素质也日趋降低,这给管理和培养造成困难。专业学科特色方面,应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看好,市场需求严重供不应求;而理论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显,缺乏竞争力。来自内外的双重因素造成了当前院系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2)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 从2013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来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到3.5学分,一方面突出了其重点和基础学科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使得总体的课程设置显示出较强的单一性。以教育部就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指导,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其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能够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多样性,并适当设置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从而提供本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专业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引导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上认识理论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当加强经济学文献的阅读,也应该成为改进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措施 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人才市场对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务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体系必须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现代农业的研究、生产和服务工作,以及农科人才从事现代农产品的经营、开发和国内外贸易等工作。应确立“以农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 1.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 对于湖南农业大学而言,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应立足于以图2湖南农业大学2006~2013年经济学院各系学生人数对比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经济学专业应该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又有利于发挥本学科比较优势,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交叉学科,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多样化人才作为保障,特别是当前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监测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因此,农业院校经济学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突出经济学向“三农问题”相关领域扩展交叉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也能够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培养和输送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3.促进学科渗透,提升理论经济学科整体优势 课程设置要结合农业院校在“三农”方面的优势特长,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增加了解“三农”问题、农业行业特性和农业企业的相关课程,如农业经营管理专题等,增强学生对农业问题和农业企业知识的了解,突出学生的培养特色。其次,在专业知识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之间交叉性特点,将理论的教授和实际运用有机结合,突出经济学专业的整体优势。 作者:焦娜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生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创新 一、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难 学生需求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层次并不相同。与经济类专业通常会在本科阶段继续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本科阶段一般只安排初级课程,但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内容一般都会达到中级程度。因此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就需要掌握中级课程的有关内容。初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二者尽管概念体系一脉相承、教学内容结构类似,但是同样的知识,分析深度和应用的数学工具都差异甚大。如果完全不具备灵活性,只是拘泥于初级课程的固有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阻碍其继续深造。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重点 1.针对学生需求层次不同,开设多层次的宏观经济学课程 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但是如前所述,也有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了解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此种课程设置就会不敷所需。因此,教学改革的着眼点,首先应当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理解前提下尽量涵盖中级课程内容,以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这一点看似困难但却有其实际可行性。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课程,其知识结构及使用的概念体系都基本相同,所区别的只是形式化程度或抽象化程度的不同,即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的严密程度不同。 只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会影响对课程的正常学习与理解。当然上述方法只是在现有课程设置条件下的治标之策,更进一步的治本之策是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在大学高年级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以满足希望继续深造和有更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需求。这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做法,但对各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师资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视为未来的长远努力方向。 2.丰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 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固有现状角度出发,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松散,各部分知识内容各有特色,并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非常紧密。针对这一特点,具体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就应当针对不同部分知识采取更为多样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各部分内容,达到形散实不散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跨国情景比较的方法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和一国收入水平的衡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国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内涵。用学生作为主体亲身参与的方式讲授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应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如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经济焦点话题展开分析讨论,一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的科学,并非仅仅简单体现为课本上的单薄原理与教条。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乐趣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另外,如前文所述,现代经济学中大量使用数学分析工具,而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数学工具并在现实中能够加以应用,就必须进行足够的习题练习,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都会提供大量课后习题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很难做到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后习题一一进行讲解,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研究生助教的方式,在正式课时以外时间详细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 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如前所述,一方面宏观经济学课程包括近20章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同时一般只有1-2次考试机会来最终判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特点正与高中阶段教育相反,后者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对有限,并且可以围绕同样知识内容反复进行多次考试,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单纯采用植根于高中教育特色的闭卷考试形式就无法非常准确的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实理解与掌握。有些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得较好的卷面成绩,但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考试结束之后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快就付诸东流。有些学生可能对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更为清晰,但一次性考试固有的偶然性会削弱真实知识水平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因此,除了最终考试以外,还可以结合采用课程论文、主题发言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并令其在成绩评定中占据一定权重,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结果。 4.尝试采用英文教材 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诞生与演变主要源自西方国家,因此无论是经典的经济学教材还是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使用英文撰写。前文提到的国内中文本教材大多也参照国外教材体系进行编写,中译本教材则受到译者素质和跨语言文化表达固有困难的影响,常常让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真实含义。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采用外文教材也便于其日后接轨学习,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多层次需求。 作者:张平 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中的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迅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专业化的经济贸易人才的重要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应用。本文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中的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学;教学案例 一、引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而且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各种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新的教学方法所取代,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全面,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案例的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案例和应用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常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经济学内容已经不能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学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以及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尽管当前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多,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经济学中有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是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二)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比较片面很多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不清楚,比较片面,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并不是唯一的行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也不只是进行国际贸易,而更多的是要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掌握,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得到提升,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专业的认知不全面,也会导致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三、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 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该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应用,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以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经济思维的启蒙,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一)合理地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案例一般都是经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在这些经济事件中往往融合了很多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地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保证时代性和典型性,例如在分析市场失灵以及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时候要选择时间比较近的案例,以1997年至今,尤其是2008与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经济失灵分析的主要题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加强对现实经济危机的理解,并且激发他们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危机。另外,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要具有典型性,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复杂的案例,各种经济事件也层出不穷,但不是所有的经济事件都可以用于经济学教学过程,例如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供求理论中的支持价格和最高限价,就可以以我国政府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以及政府当前对药品价格的强制管理政策等作为分析的对象,能够很好地对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进行诠释,而且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相关性和兴趣。(二)加强案例分析与讨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合适的案例之后还应该要真正发挥出案例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案例作为讨论的主要话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经济事件中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且要探讨得出解决方案,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在全班范围内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眼界,提高学习水平。 四、结语 综合上述,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基础、重要的课程,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事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赵玉飞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经济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研究 1.改革目标 根据教育部“目标明确、改革领先、成果突出、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质量一流”的基地建设方针,以及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的要求,将经济学专业的改革目标确定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 1.1“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中心,在教育和教学改革中努力创新,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探索经济学教学的新模式、新思路和新方法,办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一流人才。 1.2“四个基地”:①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为一个能符合时代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史、学、论”相结合高质量的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②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把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在全国具有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和教改实验基地;③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把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经济学优秀成果,侧重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比较经济体制研究,并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全国重点科研基地;④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为全国理论经济学师资培训基地。 2.改革内容 2.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工程。专业建设首先要在保持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基础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经济学专业的自身特点,追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适用性及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 2.2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材与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这方面的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根据社会对经济学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超前的课程体系;第二,加强教材建设,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编写相应的教材;第三,促进学术研究与教学质量良性互动,实现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第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示范作用;第五,重视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搭建良好平台。 2.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专业建设离不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要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与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课后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2.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是要建立与完善教学实践基地;二是要做好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保证实习时间,提高实习绩效;三是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人才保障。要通过建立优秀教师的培养与选拔机制,促进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师资对外交流与培训机制,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科研能力;建设开放性的人才交流的引进机制,把现有师资的培养与优秀人才的引进相结合,优化师资结构。 2.6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专业建设机制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专业建设机制,对于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这项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健全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秀教师的选拔与激励制度、优秀学生的奖励与推免制度及专业建设的评价与监控制度等。 3.实施计划 3.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调整经济学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特色定位。要总结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深化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改革;依托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教学与科研平台,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3.2调整课程体系。一是构建 “史、学、论”相结合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科学成果;二是加强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及外语的等分析方法与工具型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三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3创新教学内容。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二是在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把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前沿经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把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又能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三是探索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及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构建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3.4加强经济学专业教材体系的建设。在吸收本学科统编教材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出版经济学系列教材和学术专著,为改革教学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3.5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是把教学名师的传帮带和教师间交流相结合,形成热爱教学工作,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主题发言、学术沙龙、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形式,实行“参与型”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法;三是配置先进教学设备,加强教师对多媒体与多功能教学实验室的使用培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3.6构建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平台。一是要建立与完善教学实践基地;二是要做好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保证实习时间,提高实习绩效;三是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评机制。努力构建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平台,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带动新的实习基地建设。 3.7完善师资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具体包括优秀中青年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制度;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及国内外进修制度;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与资助制度;引进人才的特殊政策制度等。 3.8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包括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干事联席会议制度;教研室集体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自评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教制度;实行教师督导团听课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考试巡查制度、集中阅卷制度等。 3.9创新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有“基地班”新生遴选制度;经济学专业学生考评制度;中期淘汰制度;学习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制度;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奖励推免、考取研究生制度;“基地班”学生特别资助制度等。 4.预期成效 利用5-10年的时间,努力把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专业。具体可分解为: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科学课程体系;建立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特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内外前沿理论的教材体系;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能够体现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若干个具有时代特征、典型意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究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师德高尚,以经济学博士为主体、高职称教师占相当比重的,矢志于经济学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具有设备比较齐全、水平比较先进、功能比较完善,适应培养经济学优秀人才需要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其它办学条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科研究创新的良好氛围,在经济学学术研究方面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经济学专业论文:对能源经济本科专业“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针对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的“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和概括了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能源经济学理论特点及其教学要求,简述了国内外能源经济专业设置及“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提出了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模块内容划分、学时安排和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为国内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能源经济学;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内容模块 当前,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能源产业也在经历从传统垄断和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制放松和竞争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能源相关资源配置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一进程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能源经济学就是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阐释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应经济规律,为实现能源及相关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2010年,教育部启动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能源经济学”课程普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基于课程知识框架的角度 当前,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能源市场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替代;能源国际贸易和能源金融;能源政策等[1,2,4,5]。总体上,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理论来源,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所采用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运筹学及数学规划、应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 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对能源经济的不同认识角度理解。 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图1)角度 宏观层面内容侧重总量分析,有关政策分析考虑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宏观能源供需及平衡分析、能源市场、能源环境管制政策、能源安全等;中观层面内容主要是能源产业政策与管制;微观层面内容涉及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供需均衡与配置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的外部性等。相对而言,能源技术经济则强调围绕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或项目,更具有与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管理学特征,如投资决策分析、能源管理机制、生产消费过程(或设备)的能效分析等。现在部分开设的“能源经济学”课程,涵盖了能源技术经济学部分内容。 2.从产业链及其技术经济特性角度 考虑不同品种能源,结合从作为矿权的资源到勘探/开采/生产、输配和利用等环节(图2)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区分,如煤炭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勘探开采、石油市场等)、天然气经济学(勘探开采、管道输配等)、电力经济学(发输配、电力市场)、新能源经济学等。现有能源经济学体系就是以以国际石油市场为背景的石油经济学为肇始,在原有各品种能源的专门经济学基础上拓展、融汇和深化形成的。 3.从研究方法论角度 以规范的定性和数理模型为方法的研究,为能源经济相关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如能源供需分析、能源环境税收、能源环境资源配置优化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为能源经济分析提供实证方法和必要证据,如能源供需定量分析、CGE模型应用和能源市场建模等内容。 与资源环境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等周边支撑理论相比,能源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与经济学结合更为紧密:紧密围绕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过程,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侧重阐释能源在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能源与经济和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政策涵义。从宏中微观层面,为能源经济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在当前主流能源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占有主要地位,重视实际应用。相比而言,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具基础性,而能源技术经济理论则侧重于更微观的工程经济实践。(2)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能源经济学为能源经济研究提供相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但是,如能源平衡表、能源CGE模型、3E系统理论等有关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实证方法及其研究提供的实证证据,也能够直接用于能源经济管理决策和实践;(3)交叉融合性、动态发展性和创新性: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多样,现代能源经济学内容实际上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和能源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进行交叉、融合和发展,不断在深入和拓展研究领域,不断为回答和解决能源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逐步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是,无论从研究还是从教学的角度,目前对能源经济学涵盖范围的认识尚不统一,理论体系本身远未成熟完善。 二、能源经济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能源经济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高校设置能源经济相关专业,培养能源经济管理和研究人才,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制、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具特色。以前多作为研究生层次专业,设置于环境或能源相关系(学院),或能源环境相关跨学科专门研究中心,依托所在院系的专业及研究基础,教学内容的工程和管理学特征较强。依托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科开设能源经济专业的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科交叉性,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理科和工科生源。 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于1983年最早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设置了能源经济及管理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能源经济及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由于能源经济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明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MIT、加大伯克利分校、南加大、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国内很多高校,如国内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也都相继招收能源经济方向研究生。2011年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东学院等高校陆续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教材[2-6]中,笔者认为魏一鸣主编的《能源经济学》(第2版,2011年)较为符合当前专业教学要求,其它教材多适合研究生层次。国外多数院校多采用讲义形式,也没有正式教材。知名教材中,《Energy Economics:Concepts, Issues, Markets and Governance》较适合本科教学,但内容程度偏浅;《International 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Energy》更适合研究生层次使用。 从多数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由于能源经济学覆盖面宽和研究视角多样,对能源经济学及其体系的认知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也因为衔接课程的差异和依托专业不同,差异较大,深浅不一。目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有: (1)课程内容体系欠规范,与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和冲突的情况突出:例如,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环境经济的分析,在本课程中也会讲授。在“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方面,前者有关内容作为能源经济学理论来源之一,完全可以简化和有针对性地纳入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之中,作为基础理论模块的内容;还有,能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2)缺少一致认可的成熟教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学多采用课堂讲义和教辅资料结合的方式。(3)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创新。对非工科背景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能源经济专业课程,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可考虑选择多媒体课件、有关能源生产过程和技术的视频、现场参观及专业实习等多元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反之,依托工科专业建设能源经济专业,需要增加开设经济和管理有关课程,加深学生从经济管理角度对能源经济的理解。(4)教学学时数偏少。在目前高校本科培养体系规范下,多数高校可分配给专业课程的学时仅约占总学时的10~15%,单科课程多不超过60学时,中国石油大学等在能源经济专业建设中具有较长办学时间的高校,专业培养环节约占总学时的20%。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多是32或48学时。既要符合现有本科培养规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能源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以满足未来从事能源经济领域实践与科研工作的要求,需要把握教学规律和专业学习特点,更为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总之,从国内外发展动态来看,本科层次“能源经济学”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本文主要对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探讨。 三、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建设思路 作为创新型专业核心课程,“能源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角度,特别是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能源经济本身属于新兴领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和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能够把握能源经济理论及发展动态,在内容上采取教材(讲义)和科研文献相结合方式,不断充实、拓展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课件和实验环节等,反映该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2)特色定位:应充分结合原有教学和研究基础,在目前国内能源经济专业尚不多的情况下,各专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有的放矢,根据各品种能源及其子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有选择地突出某一两子产业或部分教学内容,单独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如石油大学单独开设了“国际能源市场分析方法及应用”、“国际石油经济学”,反映出了自身特色。(3)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源经济专业设置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面向能源经济实际,能够回答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能源经济问题的人才队伍。因此,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培养环节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特别重视对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需特别指出的是,出于数量实证方法在能源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能源平衡表、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SAM及CGE模型编制的工作量大和比较复杂,有关教学内容最好安排独立实验课程。(4)区别不同能源品种及其产业链:在对能源经济总量概念及有关分析理论的把握之外,应在能源供给、能源市场与价格、能源产业管制等具有明显子产业特征差异的内容部分,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技术经济特性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如可大致分为煤炭、油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和能源市场、能源金融等细分内容模块。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特色定位进行适当侧重和取舍。(5)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调整:应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应用和政策应用的维度,对内容模块的设置仔细分析、灵活剪裁和设计,反映专业定位及特色,区分主干和外围拓展内容。(6)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衔接承递:明确课程之间的序贯承递关系,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冗余,提高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度,最大限度节约教学资源。适当考虑与研究生阶段有关课程的衔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从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能源经济学”课程多设置于第4或5学期,课程学时多是32或48学时。课程预备知识,主要有:能源概论、宏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参考有关《能源经济学》教材内容,从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的教学需求出发,笔者认为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至60学时,内容模块可大体划分如表1所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基本思路和原则是:(1) 以“能源供需分析―能源市场与能源价格―能源产业管制―能源政策―能源与经济增长、环境的关系”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阐释为核心脉络,组织和展开教学主干内容。(2)在理论和分析方法论的教学中,注重与有关课程内容衔接:理论分析部份,应注重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和深化,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能源经济问题的能力;注重讲授3E领域应用广泛的主要量化方法,包括指数理论与因素分解、DEA效率评价、投入产出分析、CGE模型和计量分析等方法,最好能够结合典型文献和课程实验环节,深化学生对有关方法及其在3E领域应用的理解。该部分内容有一定深度,可选择另外单独开设实验教学环节或课程,实验课时也可适当增加。(3)考虑内容深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及教学安排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调学生对“能源-环境-经济”基本问题及知识的掌握和准确理解,突出特色定位,有所侧重,兼顾理论和方法论教学,进行内容取舍或单设课程。 3.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于跨经济学和能源科学的课程内容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上,既要安排对能源学科特别是能源工程领域知识的预备课程,也要结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包括:(1)以专业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作为补充,较全面、细致和及时地反映能源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反映能源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结论。(2)能源经济与工程技术的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和感性认识。(3)能源经济模型及其分析工具,如CGE模型、3E系统模型,能够为学生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能源系统提供模拟或仿真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能源学科专业实验室,提供能源工程教学的辅助仿真实验。(4)安排课程认知实习环节。(5)有组织地开办课外能源经济专业讲座,增加学生课外的知识获取渠道等。 四、对重庆大学“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CEBA)于2011年获批在现有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筹建“能源经济”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上,CEBA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传承电力技术经济特色方向,以打造辐射全国的特色专业为目标,为西南地区及至国家相关行业部门输送急需的能源经济及管理专门人才,并为相关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培养输送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了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和能源经济研究急需的“懂能源,精经济,会管理”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上,课程教学学时规划设置为48学时。根据我院本科教学总体课程规划,梳理“能源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如表1。对有关教学内容作出了相应安排:(1)在课程内突出能源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环节。(2)相对突出电力技术经济特色,单设“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学”课程,安排“电力工程概论”课程作为预备课程。(3)建立与能源企业的教学培养合作关系,安排能源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举办讲座,安排课程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现场实习等环节。 五、总结 能源经济专业的设置和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都是新兴事物,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国内“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有待规范化和经验积累。本文基于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结合国内能经专业办学的实际,探讨提出了“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设计及其原则与必要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够为能经专业的下一步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经济学专业论文:经济学原理对教师专业阅读的启示 摘要:专业阅读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阅读,是所有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了教师专业阅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用经济学原理提高阅读效率的办法:用资源配置的原理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好时间资源提高专业阅读的效度;用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原理分析了教师的专业阅读需要内在需求和组织保障“两只手”的合力,从而维持专业阅读的热度;用机会成本原理指出了教师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要算好大账、细账、长账,减少无效、低效阅读,培植专业阅读的厚度。 关键词:专业阅读;资源配置;无形之手;有形之手;机会成本;效度;热度;厚度 教师阅读的目的,除了获得相关知识和实现精神愉悦之外,大多数都是与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读史,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项目中,他将专业阅读摆在了首要位置,可见,专业阅读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促进作用,阅读应该成为教师自带的基因,即教师是一个天生的阅读者,但面对烟波浩渺的“人类知识宝库”,教师不免产生焦虑感和恐慌感,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阅读呢?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专业阅读效度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1]在一个社会里,资源稀缺是普遍存在的。与无穷的人的欲望相比,满足欲望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因此,怎样选择和配置资源就成了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任何一项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最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 对于教师而言,首要的稀缺资源就是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已经成为教师的“天问”,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琐碎无比,除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学生管理之外,教师还得完成各类评估创建、检查验收、岗位晋升、教育科研、培训学习等任务。 网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普通教师的时间表:早上7点多进了校门,便马不停蹄:检查作业情况,督促打扫卫生,辅导学生晨读,之后上两个班的课。课间操30分钟,午休40分钟: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思想教育。晚上夜自习辅导结束后巡视学生宿舍。所剩无几的时间还要批改作业,出试题,备课……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除此以外,还有每周的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每周的学校例会,每学期的教研进修;填表格,册,作总结,析数据;数不清的领导听课,忙不完的各种赛事,做不够的大小活动……等回到家已经疲惫至极,哪里有阅读,特别是“专业阅读”的时间和心思呢?这也往往成为教师逃避专业阅读的理由和借口。 对此,笔者认为必须对时间这个最大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完成以下“三步曲”: 第一步是记录诊断。如何利用时间,保证专业阅读,实实在在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教师如果学会用经济学眼光看待时间,就能更有效的分配时间、利用时间,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专业阅读就在整个时间系统中得到更大的保障。 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每天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诊断,彻底弄清自己的时间去哪里了:被何人占据?被何事消耗?彻底区分哪些是有效时间,哪些是无效时间。 第二步是分类处理。教师每天的事务虽然繁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可采用“四象限”法则,按照重要度和紧急度两个不同的维度和程度建立坐标系,划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然后把事务分别填入不同的象限,这样一来,如何处理就一目了然了:对于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应该优先解决立刻做,如马上要进行的公开课;对于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应该制定计划去做,如专业阅读;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放权交给别人去做,教师浪费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这个象限,因此要深入思考如何处理这些事情;还有很多时间是被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占据了,比如上网聊天玩游戏,对于这些事情,对策是尽量别做。[2] 第三步是坚决执行。要在此基础上安排好一天的工作时间表,列出每天的相对完整、不受打扰的阅读板块,如同健身时间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做任何与阅读无关的事情,一次只专注于阅读这一件事情,既不多线工作,也不随意中断,直到这个时间段结束。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单位时间利用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可以极大地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做好“两手”准备,持续专业阅读热度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要保持活力,必须用好“两只手”:“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所谓“无形之手”,出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指的是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价格、供求和竞争这些机制就像一只“无形之手”,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做出各自的决策,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流动。所谓“有形之手”,出自另一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指的是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或者管理。主要办法是通过制定计划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通过制定法律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或者通过行政命令直接管理经济活动。 在教师的专业阅读中,也存在着这两只手:教师自发的阅读需求如同“无形之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的上课备课需求、个人的写论文评职称需求等;而来自组织的外部制度如同“有形之手”,如学校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制订的制度、开展的活动、举办的比赛等等。 这“两只手”也是各有利弊:“无形之手”引导下的专业阅读因教师“自己愿意”而更加真实、深入、持久,一部分有着强烈专业追求的教师,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本能”,从自发走向了自觉,从阅读走向了“悦读”。即使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他们也能通过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事实也已经充分证明,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其弊端在于分散化、见效慢、影响范围小,一是文学休闲类阅读多而教育名著类少,大部分教师最喜欢的是更悠闲轻松的文学消遣类书籍,而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阅读需要耗神费劲的教育教学名著和现代教育技术类书籍,停留在阅读“舒适区”不思进取;二是由于无人“监控”,即便有些教师认识到专业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往往以“没时间”“工作忙”为借口逃避读书,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即使在阅读,也喜欢短的小的东西,长的深的看不下去,从而使阅读变得肤浅化、碎片化;三是还有不少教师功利化阅读,仅仅将阅读视作写论文评职称的工具或者应付上级检查的任务,一旦达到目的、完成任务,其阅读的热情便明显下降,有些教师甚至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之外,几无阅读。这些弊端导致了专业阅读的严重“贫富不均”,拉低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平均素质。 “有形之手”引下的专业阅读因有组织介入、有制度保障、有评价考核而使效果更加明显,其优势在于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在面上迅速营造出“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激发出教师的阅读兴趣,生产出一批阅读成果。不少学校、地方为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已经采取了种种措施,比如制定教师阅读制度、举办阅读节、举行阅读沙龙、进行读书比赛,这些制度措施,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教师的素养,改善了教育教学效果。 但是它的弊端表现得也很明显:专业阅读真正对教师产生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观点,一场活动、一个制度、一次评比,就如同一颗种子植入教师心中,要开出美丽的鲜花,必须有空气阳光水分土壤的持续的滋养。否则,“看上去很美”的初衷,很可能变成“式”的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运动过后一切回到原点,效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取得教师的认可,反而引发教师的反感、疲惫等不良心理,遏制教师的热情,跌入形式主义陷阱。比如有些学校、有些区域规定,教师每年每学期要完成阅读的内容和数量,要写多少篇论文,要写多少字读书笔记,甚至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通过微信、微博、QQ等网络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浸润”。而教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极应对,让这些简单粗暴的强迫手段倍显无奈和尴尬。 因此,推动教师的专业阅读,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管理者的努力。不能仅靠一只手,而要适时用好“两只手”,充分发挥教师内部需求(无形之手)的决定性作用和组织外部控制(有形之手)的保障性作用,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扬长避短、相互配合,形成两手的最佳组合,这样,专业阅读才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状态,成为整个职业生涯中一项贯穿始终、持续改进的行动,最终实现教师、组织的“双赢”。 三、核算机会成本,培植专业阅读厚度 经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当某种资源被用于这些地方时,就不能被同时用在其他地方,即这个方面的获得是以其他方面的失去为代价的。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样东西的最大价值。比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看电视剧之间进行选择,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便是没有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而看电视剧的机会成本则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3] 可见,机会成本与选择息息相关,当决策者面临众多选择的时候,机会成本的核算,为决策者进行正确理性的选择提供逻辑严谨、论据有力的答案。力求机会成本最小化,成为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机会成本在专业阅读中也无处不在,当教师面临海量阅读对象的时候,若能进行一番机会成本的核算,反复权衡、择优而从之,就能做出“最佳选择”,将有限的精力和专注力投放到最佳的阅读上去,让自己的专业阅读“利益最大化”,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具体说来,在核算专业阅读机会成本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件事: 一是算大账:计算专业阅读的机会成本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为什么读?”考验的是教师在公与私之间的权衡,在个人名利得失与教育使命职责之间,不可鼠目寸光、唯利是图,只想着个人的名利得失,必须将个人的阅读与教育使命结合起来,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个人阅读行为置于教育事业的宏大背景中,才可能真正铸就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失去的是个人“小世界”,得到的却是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没有胸怀和格局的所谓专业阅读,注定是走不长和走不远的。 二是算细账:读什么?这也是容易引发阅读焦虑的一个问题,有时候,花数十元、数天的时间、投入精力阅读了一本书,如果发现“不虚此读”,一种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如果发现此书是垃圾,便会后悔不迭,付出的机会成本很高,浪费的不仅是金钱,更要紧的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金钱、时间、精力本来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创造更多价值上的。因此,教师的专业阅读要杂更要精。 表面上看来,当今的阅读市场红红火火,图书之丰富甚至让人产生选择恐惧症,但真正值得读的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如钱理群先生在谈到读书的时候说:“真正的原典的东西是不多的,任何一个文化里面原典的东西是不多的。”以中国文学为例,他开出的书单是:首先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然后是司马迁的《史记》,接下来是唐诗,然后是《红楼梦》,还有鲁迅。钱先生说,把这几本书读好读通了,其他的书就好读了,这就是中国文学的根。可见,教师专业阅读一个有效的选择就是抓住根本,尤其在当下读物良莠不齐、质量堪忧、内容重复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学会对书籍的科学选择,舍弃垃圾图书,阅读经典的、原典的、源头的图书。 三是算长账:正如职业生涯需要规划一样,专业阅读也需要规划,专业阅读需要的是“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完善的阅读规划,能够保证教师的阅读活动有序开展,增强阅读的针对性、有效性,将隐性的机会成本变成现实的收益。教师要站到自己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顶层设计”自己的阅读计划。科学分析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实事求是的评估自己专业素养构成中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内容和进程。需要明确的是,阅读规划的形式可以是个性化的、灵活的,但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才是发挥规划效用的不二法则。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优质人力资源管理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足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本文就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策略展开探讨,对创建和谐企业氛围,促进安全生产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优化煤炭企业人才职务研究分析 煤炭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其人才职务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进而明晰企业特征、岗位职能,工作范畴及目标,搜集相关信息,并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管理中,煤炭企业应针对自身发展状况、岗位设置情况进行工作任务、职能的描述,明确制定人才资格标准,编制岗位说明材料,核定职位所属范畴、相关职能描述、关系确定,划定职权界限,制定绩效要求、明确工作岗位环境、职务资格与相关工作规范等。对于特殊岗位还应细化制定技能标准、明确员工资历要求等,进而为有序安全的管理及实践生产创建完善的体制保障,也为员工的培训教育创设科学依据。 二、提升教育培训费用投入,注重人力资源安全管理 煤炭企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工作任务繁重,涉及到较多危险作业环节,倘若企业存在较大的生产安全隐患,将给其有序的经营管理与利润目标实现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煤炭企业应全面注重人力资源的安全管理,提升教育培训费用投入比例。相关机构应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对于落实不到位、费用款项投入不合理的煤炭企业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处罚及强制其执行,以营造有序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境。煤炭企业自身,则应科学树立安全发展意识,提升危机防范敏锐性,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努力营造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氛围、提升职业健康安全综合水平。同时,煤炭企业应致力于行业素质、企业与员工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将煤炭行业打造成为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事业,令职工人身安全与生命财产得到全面保障,并打造优质的企业形象。对于一线采掘工人,煤炭企业应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令一线员工体味到人文关怀,提升生产业务及素质水平,进而优化整体人力资源队伍。 三、完善激励管理,激发优质人才作用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令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与考验,为赢得市场份额,煤炭企业应基于市场化视角进行人力资源队伍核心价值的科学评估,明确具体定位目标,在自身能力范畴中,给予人力资源良好的待遇鼓励,吸引优质人才加入煤炭企业团队发挥高水平服务价值,确保煤炭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对于具备高新技术的核心人才、骨干员工,煤炭企业应面对人才流动的较大可能性,有针对提升其工资待遇,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利用合理的分配与人性化的考核管理扩充科技人才队伍,促进煤炭企业高技能、精英人才核心优势的稳定发挥。另外,人才队伍年轻化成为各类企业现实发展趋势,因此煤炭企业应全面优化人才年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有目的性提拔各个年龄段优质人才,令其发挥核心作用,促进煤炭企业的平衡发展。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卓越的人才,煤炭企业应树立其为典型模范,营造企业内部良好的舆论导向。可通过组织科技大会,对优秀人才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为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对于人才的考核应确保规范严格、公开透明,依据企业自身工作重心、发展趋势进行考核管理的持续优化。例如在考核设计人力资源队伍阶段中,应摒弃以往单纯的工作量考核管理,注重对其外观设计、成本费用与采标率的综合考察,进而真正发掘出高技能人才,推进煤矿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强化制度建设,创建煤炭企业和谐劳动氛围 为创建煤炭企业和谐劳动氛围,应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合同管理,采用人性化工资管理体制。可引入短期用工模式取代固定长期人力资源关系,满足市场环境快速更替需求。同时,不应对员工工资有所拖欠,应定期定量支付,并缴纳必要的社会险种,令员工享受合法权利。薪酬管理中,应引入灵活多元化分配管理模式,稳定军心。例如对于科研工作人员可履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统筹管理体制,而对于市场营销员工则可实施按业绩发放提成工资制度。另外,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可推行岗效、岗薪工资体制;对于一线矿井员工则可实施零点计件薪酬制度。该类多元化丰富性的分配工资体制,将全面提升企业员工整体工作积极性,令其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发光发热,勇于奋进,创设良好的工作业绩。企业经济效益呈逐年变动趋势,因此,员工工资待遇、薪酬体制也应作出相应优化调整,适应企业发展步伐,可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履行民主测评等措施,征求员工意见。同时,还应全面依据行业标准,为员工创设良好的权益保障。另外,煤炭企业应创建卫生安全、劳动作业保障体系,倡导文明安全生产,优化劳作条件,为员工创建长效培训管理机制,代表员工做好争议问题的处理调节,进而为其最大化争取应有利益,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建设及自身的科学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之,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尤为重要。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应加大培训管理、实施安全教育、完善激励策略、强化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创建和谐劳动氛围,促进员工优化提升,并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格局的不断推进,使国际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争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内流动并进行优化配置,当然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的角度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迎接未来竞争的挑战,使其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21世纪新经济环境特征 随着人类的发展,经济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表现出其与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征。进人21世纪,人类社会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它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渗透、相互储存并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次,我们知道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主权越来越明显。企业应时时领先消费者,培养消费者的偏好,占领市场份额。而不仅仅停留在售后服务环节,应转向吸取消费者意见并反映到产品上走到消费者前面,也就是21世纪的服务经济应围绕服务价值链开创新的服务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可以说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的战略性工作之一,是企业董事会和最高层管理者必须关心的事情。因而所有的企业在设计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都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起来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之间应达成有效的切合。 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显出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作用。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围绕价值链拓展管理范围,人力资源管理日益突出在企业价值链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为顾客提供附加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密切联系,从权力中心走向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边界呈日益模糊状态。一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不被企业重视或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项管理活动,有其独立的工作范畴。近年来,随着业务外包、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各种形式的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人力资源的管理边界日益模糊,其管理已经跨越组织的边界,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事务,而是面向于更为广阔的管理空间。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日益提高,企业管理者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只有这种角色转型才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保障。 战略伙伴角色。时代主题的变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由操作层向战略层转移,把人力资源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提高组织实施战略的能力来帮助保证经营战略的成功。 职能专家角色。管理者在工作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员工潜在的多元化需求,用柔性的角色定位代替传统的职责划分来管理人事培训、奖励、晋升以及其他涉及组织内部人员流动的事项。积极鼓励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在企业角色变换中认识自身价值,发挥其自身的最大潜能来为企业服务。 员工的支持者角色。在新型的现代企业中,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权威逐渐被知识所替代。管理者要想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强化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成就感。 变革的推动者角色。在企业不断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当企业导入文化变革时,透过组织改造、流程改造可以改变员工的行为与工作方式,员工的贡献管理可以去引导员工行为的改变,教育培训也可以试着改变员工的心态,具备为未来竞争的观念和行为。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几点对策 改变观念,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改革,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战略决策层的战略伙伴,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过程。大家知道,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能否搞垄断性经营的关键条件。但是企业要具备竞争力和搞垄断性经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而核心技术的创造只能由技术创新者来完成,所以技术创新者作为人力资本的首要要素而存在,而技术的市场化要求需要由职业 经理人来完成。正因为人力资本非常重要,所以其作为资本形态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决定企业体制的制度性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不应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而应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应从传统的辅助性、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所以,企业想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更好地承担起战略经营伙伴的角色,与各部门一起共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顺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兴起了一次管理变革的浪潮,哈默等人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掀起了一场管理学革命,为企业的运作机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流程改造起源于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我们知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功能使组织已经逐渐失去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运作模式,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组织,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才能保证再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那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及认识其战略价值;其次,要将人事部门从传统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原来以“管人”为核心的机制转化到竞争环境下以“开发和激励人”为核心的机制层面上来;另外,要对员工进行积极的培训,灌输新的思想观念及对新的管理模式的认识,提高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能力,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注重能本管理,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归根结底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而企业竞争,人才为本,人才的竞争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企业所认识,其功能的显现和地位的提升也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能本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培养一支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使他们必须能够同时胜任职能性角色和战略性角色,即能管理又能协调。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促进人才成长和吸纳人才的开放系统来改善人才环境;通过加大员工资本投入,开展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员工教育培训来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及绩效改革的建立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透过E时代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变化 摘要:E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导向的时代。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变化和角色重新定位,都打上了E时代的深深烙印。本文通过对E时代特征分析,进而探析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经理人职责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变化 步入21世纪我们全面迎来了E时代。面对全新挑战,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可忽视。通过适应E时代剧烈的企业变化和动荡的新挑战,促进企业组织开发、流程重组和管理变革,发挥并提升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主要职责。 一、E时代:人力资源导向的新变化 1. 知识化改变了衡量企业财富的标准和竞争规则。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所以企业是否拥有创新知识,或异质性未编码知识,就成为连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并创造连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虽然企业的科技和知识是无形的,但代表企业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人力资源却是真实存在,并能加以管理、培训和开发的。至此,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成为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如从一定程度上讲,Microsoft的市场价值是超出GE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E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将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根据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将基于知识管理。在国外出现一个类似CEO、CIO职位的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职位,中文应该称为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其责任是促进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组织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力。 2. 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与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因此,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对企业管理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例如,计算机网络和技术的运用,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的内部权力;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顾客和员工能在获得更多相关信息基础上,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活性,创造更多的机会。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地重新定义工作时间和工作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相当重要的程度。 3. 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边界,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度挑战。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带动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使多国企业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力量。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从业人士,必须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global mindsets)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核心能力。如许多跨国公司坚持的“思维全球化,行动当地化”原则就是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在全球内配置资源,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管理人力资源的难度、培训的难度、不同文化的冲突、跨文化管理,都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二、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刻变化 在知识化、网络化与全球化的E时代,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也蕴含着对企业核心能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形成深刻的变化:面对E时代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化要求知识与信息共享,网络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可能。一方面,网络状分布的组织团队代替了固定的工作部门或职位,出现了跨职能、跨部门的团队。在企业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是独立的,又是互补的,从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是由成员依其专长(而非职务)和任务的需要而自主构成,团队的绩效可以由其任务的完成状况获得评价后得到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网络使主要承担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中间管理层失去应用的作用而遭到精简。结果,企业中的较高职位减少了,使得传统的升迁途径减少了,导致职业发展中沿着组织层级向上攀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在适应未来发展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系统中,工作并非职位而是任务,同时任务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被机器所取代,或者将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知识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人们不再把追求高级管理职位作为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他们需要的是较大的自主权和工作弹性,以便发挥他们较高的生产能力。从而作为管理者,必须擅长于沟通和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将成为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员工不仅要得到公平合理的充足报酬,不仅要得到发展自我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要得到职业安全保障。换言之,企业终将意识到员工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职业。 基于上述变化,组织的重新设计将成为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制度背景。E时代的组织设计将改变传统的依据功能来组织生产、市场与销售、研究与开发、财务等业务部门的做法,而是实行组织结构方面的扁平化和网络化。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强调的是命令与控制,重视清晰地描述员工的任务,因此组织对员工的期望是明确的;员工的晋升路线也是垂直晋升,晋升意味着责任的增大、地位的提高与更高的报酬;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信息都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相比之下,在扁平式组织结构中,强调对员工的授权,并把被授权的员工组成工作小组;组织鼓励员工扩大 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员工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培训系统和报酬系统都支持水平的晋升。在网络化组织中,多个公司根据各自员工的专长组成各种工作小组,完成特定的任务,这种工作小组通常包括各个方面的专家。在网络化组织中,一般更加强调员工的参与管理,重新构造组织的边界。在过去的5~10年中,工业经济时代占据支配地位的以命令和控制为主的决策和资源分配集中制的管理方式已经让位给更加灵活的组织机制。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竞争与发展。可见,管理再造和流程重组将成为企业打破传统规则,获取新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管理模式已不适应E时代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甚至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严重桎梏。而且,人力资源部门不再是技术的门外汉或奴仆,信息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在人力资源工作领域中得到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建立在企业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之上,并突破企业边界的局限。企业内外的研究与交流、沟通等将更加快捷,并且比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成为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E时代:人力资源经理人职责的新变化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将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逐渐由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而成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在1994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议中,理事会主席Gale Parker指出: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的变革大潮都要求人力资源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帮助计划、实施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经理人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组织业务活动,领导企业变革,建立竞争优势,传播职能技术并担当起员工宣传者和倡议者的角色,并对员工绩效和生产率负责等。许多国外企业,由一位副总直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提高人力资源在公司中的战略价值,保证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匹配。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种是作业性的,另一种是战略性的。所谓作业性项目指的是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而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帮助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的教育、培训、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等,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把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节化的传统性人事管理业务外包出去,也将成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选择,因为这种作业附加值很低,使人分心并偏离重要的战略性事务,不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形象和重要性。把这些传统事务分离出去,而人力资源部专注于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事务。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人将逐渐从过去那种行政、总务、福利委员会角色转变成为学习型组织、教育的推动者、高层主管的咨询顾问、战略业务伙伴、管理职能专家和变革的倡导者等。 2.人力资源经理人需要具备相应的全球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了解并掌握相当的业务知识,更要求能与业务部门说一样的“语言”。人力资源管理已日益突显其在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就在于能为“顾客”,既包括企业外部顾客,又包括企业内各个部门提供附加价值。这种内部提供不仅可以实现为业务部门的定制服务,而且可以突显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巩固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从“权力中心(Power Center)”的地位走向“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人力资源经理人必须具备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借此创造在企业中的权威。 3.人力资源经理人应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再定位。密歇根大学的沃尔里奇(Ulrich)教授认为,作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帮手,人力资源管理应更注重工作的产出,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做好。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行政效率、员工的贡献和变化能力这4种产出,沃尔里奇归纳了人力资源管理的4个基本角色。它们分别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机制结构、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管理转型和变化。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和角色的重新定位,都打上了E时代的深深烙印。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研究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企业成功。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20世纪末,西方管理界﹑企业界掀起了企业文化热,这次浪潮被称为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从更高的起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美国《幸福》杂志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美国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和N·比奇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一、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 1. 获取。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职能主要指的是人才的招聘。传统的人才招聘,往往只重视学历与品德而忽略文化价值因素,将人看作无判别的同一的“类”,完全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激励方式、价值取向、个人成功标准等因素。把这些所谓的“标准件”吸纳进企业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向这些人灌输公司的企业文化。尽管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但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位成员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正常渗透,支解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还使受聘方由于没有合适的生长土壤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消极被动的处理一切工作事务,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企业解聘,要么个人自行辞职。 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对应聘人进行3方面的测试:(1)知识和技能(看有无能力);(2)动机和态度(看有无意愿);(3)工作偏好(看价值观是否契合)。凡是通过这几方面测试的求职者聘用后都会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中的第3项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企业现有价值观相适应的人员。一些成功企业甚至并不注重员工目前可以为公司做些什么,而是着重关注人的可塑性的大小,只要与企业有相同的价值观,企业便相信求职者定能立刻适应公司的规范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实践证明这种选用标准也是使企业文化能够得到形成和强化的有力保证,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所树立的企业形象又会增加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2. 控制和激励。 我们处在一个人力资源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人才竞争加剧,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奋斗,与企业共同成长,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企业必须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并将其与薪酬管理以及人员的升迁﹑选拔相结合,来增加员工满意感,使其安心和积极工作。它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又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以IBM为例,它的个人业绩评估计划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员工工作的情况,即:致胜(Win)、执行(Executive)和团队精神(Team)。职员的晋升及薪金的发放严格按照个人业绩评估的结果实行,由直属经理根据个人业绩评估结果分配自己掌握的工作增长额度,并且员工如果对薪金产生不满,至少有4种制度化的通道可以提供申诉的机会。薪金构成很复杂,但里面不会有学历工资和工龄工资,员工的薪金跟员工的岗位、职务、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直接联系,与工作时间长短和学历高低则没有必然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IBM的薪酬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在建设尊重个人,讲求绩效的企业文化方面却是做得相当不错。 3. 培训与开发。 这一职能指的是对职工实施培训,并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长、短处与今后的发展方向。组织理论学家路易斯提出,相对于民族的和种族的文化来说,个人参与一定组织文化只是暂时的,而且是自愿选择的。他认为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之后,只有迅速地掌握了该组织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喜欢多数人赞同的信条时,才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因此,一般企业在对新来人员进行培训时,都要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灌输。这种灌输不仅减少了新来人员可能带来的麻烦,也给他们指明了企业期望于他们的行为,这种灌输越是正规和严密地组织,企业文化就越是被强化。 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始终,要改变以往生搬硬套的模式,而应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4. 整合。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不仅保证信息从上往下流动,而且从下往上的渠道也必须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才能管理好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无处不在、畅通无阻、安全有效的对话通道是员工贴近企业的最佳通道,给员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随和感,进而形成健康活泼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的这一文化整合功能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发生兼并和重组阶段更为明显。企业的兼并重组往往成功率不高,原因不在于战略或者资本,而是在人力资源的整合以及文化的融合上出了问题。企业在实施兼并战略以后,势必要面对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差别,既可能是组织层次的也可能是行业 层次上的差异,基于不同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彼此的冲突。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必须进行跨文化培训,根据环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建立起企业强有力的独特文化及共同的经营观,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企业原有的文化模式。跨文化培训,还应该培养管理阶层的跨文化的领导能力,缩短磨合期,使员工尽早达成对企业文化的共识。 二﹑企业文化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系统和政策决定着公司招什么人,提供什么培训,什么样的员工可以得到提升和奖励,什么样的员工是公司重点挽留的对象,而这些都向全体员工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有力地强化企业文化。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是强调资方特权,要求员工绝对服从,对员工进行严密的监督并以金钱和物质激励作为主要激励手段,那么企业文化就必然是以等级服从和资方决策为显着特征的。反之,如果人力资源制度是以吸引员工参与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内部竞争环境作为出发点的,那么企业文化往往是以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开发人力资源为基调的。 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当人力资源政策发生变化时,员工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企业新的文化内涵重新定义之后,根据新的文化内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调整,可以确保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系统、关键指标等能有效地支持和强化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公司原则,即新的企业文化。具体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人员调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流动。将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带到组织中来,影响组织文化。在一些历史沉积较深的企业内,尤其应当注意通过新成员源源不断地加入组织来增强组织的活力。有些组织的传统文化已经对组织形成了巨大的束缚力量,这时也可以考虑通过引进最高层管理人员来冲击企业的传统文化,带来企业的新发展。 2. 员工培训。当组织需要建立并巩固一种新的文化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员工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新文化,学习如何在企业的新文化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 3.绩效评估和激励。为了建立和推行组织的新文化,组织可以修改绩效评估的标准和奖励的标准,以此形成对员工行为的新规范。换一句话说,可以在绩效评估和奖励中植入组织文化的因素,让员工在新文化的标准基础上产生企业所需要的新的行为。 4. 沟通。组织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过程来向员工阐明组织文化改变的重要性及其对员工本身的影响.这种沟通过程可以是正式的,如:会议、报告、演讲等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员工谈话、小范围交流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两者有着互相依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再好的人才也需要在特定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施展才能。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和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反过来,一个企业如果要创建自己的文化,如果离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后盾,也很难成功。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两者的有效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人是主要的经营要素--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出,在无情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决策、管理、执行等经济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配置的过程和结果衍生出比原来更多的新的财富。我认为,企业从这种获利愿望到实施再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就是经营。新的财富越多,即经营得越好。本文将从这个意义上来解释人是主要的经营要素。 人类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产生了若干企业,企业之间形成市场。而企业一旦形成后,为了生存,在市场中,不同类企业相互依赖,同类企业相互竞争。依赖中存在谁主谁从的问题,竞争中存在谁生谁死的问题。这里,每个企业的各种经营要素都在共同发挥着试图主宰与已互相依赖的其他企业伙伴,以从伙伴那里挤占到更多的利益;试图打败与已互相竞争的其他企业对手,以从对手那里夺得更多的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现实利润。在各种经营要素中,人是主要的经营要素体这一命题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经营活动之目的是人的目的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如何生存得更好,他总是千方百计地以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付出去寻找和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的目的也是如何生存得更好,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调动自己的经营要素去寻找和获取生存所需的外部资源并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而企业只是一个壳,只有有了人后,企业才成其为充满生命的有机体。因此,人与企业的结合,自然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之目的与人的目的的结合,只有两者的目的一致,企业与个人才可能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如果两者(指企业与企业中的大部分人)之目的不一致,企业将衰弱甚至解体,个人将另找生存出路,原有意义上的经营也就不存在了。 二、经营活动离开人便不覆存在 经营活动是由若干经营要素在瞄准企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为适应外界条件变化和内部发展变化而适时调整配置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他把人力资源、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等若干要素全部调动起来参与经营。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配置过程可以看出,除了人力资源本身作为一种要素外,其他要素都是由人直接或间接操纵或决定的。并且,所有经营要素的决策、管理、操作及其相互之间的调节、反馈都是由人直接干预或由人设计为计算机程序,按人的意志间接干预,并最终由人控制的。如果没有人,经营活动将立即停止。 三、人的素质决定经营成功与否 人是主要的经营要素是人这个要素与其他经营要素从相同层面上比较而言的,就人本身来说,本文开始谈到的“企业从这种获利愿望到实施再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当中,获利愿望“实施”得如何,获利“结果”如何,关键靠的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才是决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水平、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冒险精神、道德修养、纪律观念等,最核心的是是否在所在企业从业期间能把个人的追求置身于企业追求之中,使个人付出等于企业回报,并具奉献精神。只有这样,企业经营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协调行动。在此前提下,作为经营活动中的最高判断力、对员工强烈的吸引力、对方案科学的决策力,就能把好方向掌好舵,培养员工与企业一致的共同价的能力,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能力,有独立解决本人所辖范围内复杂矛盾的能力,有动员员工为功克疑难疾症而拼命工作的能力,就能在经营的某一环节或某一方面独挡一面,落实领导的决策意图,调的技能水平、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就能完成和超额完成管理者所布置的各项任务。三个层次综合的结果是经营方向正确、决策转化到位、控制中有激励、执行人员忠诚。如果一个企业做到这些,经营就会成功。当然,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行性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外包作为管理外包的一种,在企业领域应运而生了。随后对服务型、企业化政府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西方国家政府也开始尝试将部分公共部门进行改革并进行外包管理。我国在30年成果丰硕的经济改革开放后,逐渐面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间的摩擦,而对于“大社会,小政府”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样性发展也逐渐显露出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外包 政府部门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含义 “外包”一词来源于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有事和专业知识的企业。当代着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指出:“在10年到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只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的形式。”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Human Resources Outsourcing)是管理外包的一种,指的是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将人力资源事物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人才服务专业机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从辅助性的人力资源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与核心优势上。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分为全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如果组织规模较小,全面外包可以使组织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的增长,同时可以保证高素质人员的需求;如果组织规模较庞大,在保留部分人力资源只能同时,把一部分人力资源只能外包出去,会使成本效益更合理。 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依据 1.成本交易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是由科思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最早是分析企业的交易成本。他认为,如果一桩交易的内部成本大于外部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应该选择外包的方式来经营这项业务。我们现在在讨论政府人力资源外包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个理论来分析。当前我们所提倡建立的企业家型政府,就是指政府的很多工作可以按照市场的模式来运作,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例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和后勤人员的招聘、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等,很多都可以外包给专业的机构来做。这样可以节约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交易费用。 2.有限政府理论 在行政管理理论中洛克的有限政府理论所提倡的就是政府最好作为一种守夜人的角色,就是说就可能的将更多的职能下放给社会来承担。政府相关职能的外包就是政府下放职能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3.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的、不易被对手、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长期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企业可以着重抓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而那些相对次要一些的职能则可以交给那些专业的外包机构来做。核心竞争力理论说明,政府应该将次要的服务性智能转交与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完成,从而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帕累托最优理论 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织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效用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效用减少。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政府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配置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不损害其他组织或整体社会利益下,任何一种人力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本组织效用变得更大,也就是人力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配置来使本组织效用变大而不损害其他组织或整个社会的利益。该理论说明政府组织中应人尽其才,每个人都在自己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 三、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管理外包难点 1.外包对外部专业技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与政府信息安全的矛盾。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给专业的外包机构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政府机密信息可能面临泄漏的危险。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外包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出现过导致企业机密泄漏的情况,给一些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如果导致政府机密信息的泄漏,那后果将是非常的严重。 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带来的人员安置问题。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除了带来政府效率提高的结果以外,另外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政府的减员。也就是说,原本政府内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批人员很多要分流。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就是要妥善的做好政府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因为这些人员有很多都曾经为政府服务了多年,如果不做好这些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不但让分流人员会觉得心里难以接受,同时也会让仍然在政府里工作的人员工作不安心、积极性不高。 3.传统人事选拔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间的冲突。我国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而来的,人事选拔自下而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使部分职能人员通过雇佣而非选拔产生,并且不向上级部门升迁,这与现存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将产生一定冲突。 4.传统工作思维与管理外包间的认知冲突。在我国传统政府人士管理制度长期形成的工作思维、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惯性依然对当前我国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着极大的制约。2005年,我国颁布了《公务员法》,并在2008年底颁布《公务员培训规定》、《公务员奖励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三个试行规定,首次提出“公务员退出机制”,这对于我国政府部门的人事管理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公务人员的甄选、培训,还是考核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总体来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与政府部门的使命与战略不相符合。一方面很难吸引整整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难以给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与方法 1.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 我国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指对公务员进行录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维持与 开发、维持包括对公务员的工资、薪酬等各方面的保证,开发主要指通过绩效管理,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或进修,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潜能。 我们首先对政府人力资源进行分类,一般说来,可以将政府人力资源分为以下几类:公务员、政府雇员、勤杂人员等。其中,政府雇员和政府勤杂人员这两类人员是市场化的产物,可以采取全部外包的模式。根据公务员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点的工作人员才是公务员法所称的公务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党组织考察选拔干部原则,因此很多涉及到党的人事管理方面的不能进行管理外包。 具体的来说,对于政府人力资源中公务员这一群体,我们在对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职能外包要相对慎重一些,因为这一群体是政府的核心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掌握有政府的很多内部机密。首先,我国公务员选拔主要采取考试的形式,这可以说是现行最主要的选拔方式。在组织考试选拔这一点可以考虑引入外包机制,即在考试内容、结构设计方面,及选拔过程方面通过政府部门的指导,并在必要时采取合作的方式,引入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参与其中。其次,公务员培训具有专业性,可以实现培训的外包。现有的模式如MPA的开设,就是将行政能力培训外包给高校。但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优化,在加强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践工作技能的培训,利用尽可能多的外部资源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如计算机技能、外语技能、电子政务等方面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完全可以进行管理外包。再次,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评估。考虑到政府工作机密性或政府核心职能的需要,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评估,目前难以完全实现外包。但是可以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参考市场化的考核机制,构建公务员考核体制。 2.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法 (1)选择服务商。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专业机构的信誉和质量,选择市场评价高,服务质量好的机构才能保障外包工作的有效性;二是服务的价格,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服务的市场价格应该低于政府自己管理的成本,以免本末倒置,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三是衡量自身需要,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的大小及具体工作内容与性质,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四是确定外包时间,若是长期性,周期性的外包工作,应确定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服务商。 (2)具体实施。对于政府部门,在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后,首先要与专业管理机构签订详细的人才外包协议,明确、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避免产生纠纷;其次,向外包机构提供详实的相关资料,建立档案系统;最后,协助外包机构做好调研工作。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机构在一些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优化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以满足公众对政府的要求。同时,管理外包并不是简单的“包出去”的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去除人员冗余,优化行政结构,使政府机构真正满足经济发展及公众的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从后台走向前台 [提要: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无疑有了重大的飞跃。而21世纪,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是动态的,而且是前瞻性的,是指导实践工作的。只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新的定位,从后台走到前台,才能真正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 后台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没有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这种后台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而对公司所经营的业务缺乏深入了解的机会,缺乏对整个公司走向的洞察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只能是事后的一些修补措施,而真正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一种想像,根本无法有效地实行。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一个企业的轴心部门,从而难免成为一个无法与业务部门并列的、具有相等地位的部门。只有在业务部门提出需求以后,才能采取一些设法满足业务部门需求的静态的行动,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reactive),它对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更无法指导实践。 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需求 Internet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使地球变得更小,更像一个信息化的村庄。在信息时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唯有变化才是Internet时代唯一不变的。动态的变化的时代必然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前瞻性的动态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基础管理。90年代的企业中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越来越被认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组织、知识管理等成为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日常事务。走动式管理(walk-aroundmanagement)、开卷式管理(open-bookmanagement)等各种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出现。面对企业基础管理的模式的革命性变革,而建立在基础管理模式平台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却缺乏革命性变革的动力和行动,这显然无法适应Internet时代对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尤其在IT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更是非常明显: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年轻化,流动性大,知识更新快,独立性、团队性、知识性强等特点,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解决方案 前台式:人力资源管理在Internet时代必须从后台移到前台,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的深入接触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整个公司走向的洞察力和对整个行业走势的前瞻性预测。 动态式:唯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现象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并且是实时的。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是经过岗位调换的,有其它部门工作经历的人员。其办公也可以是流动的,而不一定静止地固定在办公室。 轴心式:在整个公司中,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应处于中心的地位,象一个机器中的轴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它应该是每个部门经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已有不少大中型企业在组织结构中设立副总裁级的人力资源总监职务(CHO,ChiefHROfficer),并在其它部门建立人力资源岗位。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前台式、动态式和轴心式的人力资源战略,应成为三种不同层次上的战略:企业、跨部门及部门。文秘站版权所有 企业层次上:在企业层次上的人力资源管理需“一把手”的亲自参与。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的利益能与员工分享,直接回答“What\’IItForMe”。企业必须注重和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帮助员工作职业生涯规划。高薪招聘最优秀的人,并倡导活力、互动的、灵感激发式的企业文化。 跨部门层次上:建立革命性的制度如:岗位调换制,跨部门团队建设,内部客户制等。 部门层次上,又分为两种情况: 1.人力资源部:作为轴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整个公司管理水平的关键。人力资源部门要担任“导师”的角色。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要做人力资源专家、培训导师。人力资源部门不但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岗位调换和培训,帮助非市场部门的员工了解客户、市场的走向;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部作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政策、培训计划、薪金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 者,只有对企业、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全局性的把握,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各项功能。 因此人力资源部不应该仅仅埋头于内部事务,而应该了解业务和市场。并从外部来确立对人力资源部门的业绩评估标准,也就是让其他部门、顾客来评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并挖掘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未表明的期望。而且把公司的外部顾客也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他们同样是企业技术、产品创新的资源。 2.其他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是每个部门经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但在IT行业,许多部门经理是由业务人员提拔的,对于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经验,甚至没有必要的认识。对于新提拔的经理,人力资源部应给予培训,并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理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其评估下属员工业绩的能力。部门经理应该主动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共同实现管理的目标,而不仅仅在需要招人或辞退员工时,才想到人力资源部。 企业要真正有效地运行,必须使人(people)、流程(proce)、技术(technology)这三者有最佳、最合理的组合,并使整个企业的经营从技术驱动(technology-driven),变为业务驱动(busine-driven)。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在人、流程和技术这三者有最佳的组合及商务驱动的企业基础管理平台之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基础管理的平台之上的,而企业基础管理则随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嗅觉不灵敏,人力资源管理必然滞后于企业基础管理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因此,有必要大力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静态管理转到动态管理,从滞后于实践进到前瞻于实践。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并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同时,应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其他每个部门工作的一部分。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需要对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真正的认识,并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有关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市场紧经济下,企业的人力管理必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相关领域对于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对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待深入。 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1.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终身就业能力 人与其他的资源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工,却很严重的忽略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在企业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企业缺什么专业的人才,就去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这就将人与其他资源对等看待了。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思想逐渐开始转变,意识到企业只有深入的挖掘人的才能与智慧,才会更大幅度的为企业盈利。所以,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加对员工的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智慧与才能。 2.要注重员工职业发展, 帮助员工实现工作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高度和谐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只是强调、重视如何使用、管理员工。而是要培养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也就是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职业性的规划,如此一来,不会让员工的思想停滞不前,同时还能够使得员工更能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的资源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源源不断进行开发的资源。这种可以进行开发的资源的价值远远要大于其他的资源,所以,在企业中应该是位置第一的宝贵资源。所以,在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企业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人力资源,那么必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更大的力量。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工作性质仍然是对员工的一种管理,完全没有意识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企业发展与取得利润的来源。这种忽视甚至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已经成为了制约当下大多数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 由上述可知,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符合当下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当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却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贯穿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是既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笔者在此对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企业相关方面的发展而献计献策。 1.人力资源管理从基础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基础型管理理念扎根于古典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吸收营养,导致经济的个人化;发展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人文思想的基础上,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吸取营养,成长的结果是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自然实现和自我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上,发展为制度化加人情式 目前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还不健全,员工的使用缺少规范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企业要以人为本,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才使用规范化,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人力资源激励上,发展为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加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从基础型向发展型转变、发展制度化加人情化方式外,还应该重视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一些合同等将企业的利益获取与员工的利益相联系,形成一种企业兴则人兴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制度,让员工也加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上来,从而使得员工从精神上意识到其自身与企业的息息相关性。这样,无论是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都将员工与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重视了员工的利益,同时还能大大的促进企业利益的获取。 企业要想转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向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其策略有很多。但是,采用何种发展方式、运用何种方法,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也是企业在管理方面大幅度提高的重要表现。所以,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要不断的打破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不断的向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只有充分的为员工的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才能使得员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使得企业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利益,不断的发展壮大。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对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为企业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企业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工资和奖金等其他报酬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保险能使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险,将会使员工对企业更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质或者质量与社会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劳动者或其家人碰到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时,其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严重的将导致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营养水平的下降,进而会造成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社会保险对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保障功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面临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此时,社会保险制度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其度过难关创造条件。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了解社会保险体系,以便保护和激励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动。但是,如果缺乏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险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劳动者跳槽具有很大风险,假如不成功,就会面临失业甚至失去收入来源的风险。其次,劳动者不愿从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除非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弥补流动者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会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制度缺乏规范性 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这一制度缺乏规范性。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较多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乏规范性。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都能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用,但从实践来看,所缴纳的保险费偏低。这种现象对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自身的安全感降低,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用工荒”。 2、劳动者本人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 一部分劳动者对社会保险认识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险知识。受封建社会和传统大一统思想影响,很多员工未能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主人翁意识。特别是社会基层的员工,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着隶属于企业的误区,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观念。同时,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对保险业的投入也不够,这也导致人们对其不够重视。 3、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有些企业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会保险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4、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 部分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尚未配备专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等兼任。这些人员往往岗位不固定,社会保险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险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险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对策 1、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意识。 要消除员工的思想误区,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要向员工宣传有关社会保险的知识,鼓励员工积极地为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广大员工要走出处于社会基层就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思想误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企业关于社会保险的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看到这一点,或者即使看到这一点,也未能将其认真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因此,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的鼓励和对企业的监管。前者主要是从思想上对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对那些逃避和推诿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比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对企业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规范。当然,在具体的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把持以扶持和引导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通过多种形式来管理企业社会保险 其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会保险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二,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来对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又可以发挥专业社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 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4、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透明度 企业在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同时,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员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员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员工查询缴费记录或为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分析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跨国经营是每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所以跨国公司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克服跨文化的障碍,最终促进跨国公司长远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差异。 一、前 言。 经济全球化出现在 20 ,!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活跃的推动者,它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金融、生产、贸易和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深化; 然而也有许多跨国公司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究其重要原因,文化差异是其主要因素。《电子世界》杂志曾在 20 世纪90 年代初全球范围内以“什么是全球市场做生意的最大障碍”为题,以语言、时差、法律法规、交货、信息、价格竞争、外汇、文化差异等八个项目的调查表明,文化差异被列为第一位。由此可见,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点。跨文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从事有关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所有企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同时也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 因此跨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论跨国公司面临文化差异大小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合理的调配且保存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恰当的控制、协调和诱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这些既是跨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跨国公司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背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 跨文化的内涵。 跨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扩大,已逐渐渗入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铺开而持续并广泛地受关注。我们可以将跨文化( cross - culture) 设定为一种“凸显文化差异的过程,是不同行为规范、价值观、隐含信息和基本假设交融碰撞的动态过程”。跨文化的基本前提是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公司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次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产生跨文化现象的关键原因。从霍夫斯泰德最早采用“文化维度”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开始,众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野开展了研究; 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乃至组织管理活动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 1954 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这部经典着作中,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首次在管理学领域阐释了人力资源概念的含义:人力资源———完整的人———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 是在组织中设计并运用正式的系统以确保有效益和高效益地使用人才去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最终达成企业目标。跨国公司所从事的任何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没有文化背景的衬托,开展任何企业管理活动都是不可想象的和不复存在的。 三、跨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是全系统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 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企业任务和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战略过程、需求预测及方法、供给预测及方法、人员流动、培训开发、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薪酬等,文化差异从不同层面影响着这些内容,所以我们要总体上重视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维度理论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影响是必然的,涉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 等维度,这就决定了企业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中的哪一种。比如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等级比较明显,人们比较倾向于适应层级比较陡峭的组织结构如直线制; 相反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里,注重平等,人们更喜欢职能制等比较扁平的组织结构。 对企业招聘、选拔和录用的影响。 企业选人和用人涉及确定招聘需求、选择招聘来源、制定招聘计划、招聘方式方法、选拔录用、面试等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对以上因素影响也是不同的。在集体主义和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里,招聘的来源可能比较倾向于招聘者熟悉的院校或者群体,这个群体在企业里表现出色或一般都可能成为招聘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注重招聘对象的经验、资历,跳槽过于频繁者可能 不被选中;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里,是不是千里马和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只有“使用”后才知道,关注应聘者的个人能力,频繁跳槽者可能被视为个性十足的象征,能力得不到施展,敢于冒险,流动性比较大。 4. 对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这是企业育人的环节,涉及培训方式、培训媒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培训效果评估、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根据霍氏理论,这涉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和“长期与短期导向”等因素。在集体主义、男性化导向和长期导向的文化背景下,员工对培训的内容和职业发展可能都是被动的,服从企业的安排,抛开个人爱好兴趣; 员工希望培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获得升迁和收入提高; 企业根据企业长远目标对员工进行培训,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待他们能够服从企业管理,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流动率。在个人主义、女性化导向和短期导向的文化环境下,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能因人而异,着重发挥个人的特殊才能,培养他们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鼓励员工关心他人,重视周围的和谐人际关系; 企业希望通过培训员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影响。 这是留人环节之一,涉及员工激励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跨文化对企业激励的影响,不外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几个维度。在集体主义、高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导向的文化里,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联,强调有了“大家”的利益才有“小家”的利益,着重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法; 注重采取年资、晋升等作为激励内容; 着重升迁、加薪和地位等激励方式,强化“坚强”的价值观念。在个人主义、低不确定性规避和女性化导向的文化氛围里,员工激励往往以个人的成绩和工作能力为参照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正是这种个人主义文化在激励中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采取的激励方式应以个人的尊严获得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企业鼓励人员创新,要敢于冒险和承担责任; 注重员工“温柔”的价值观念如人际关系、生活质量等作为激励对象。 6. 对企业绩效和薪酬福利的影响。 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绩效考核、员工薪酬体系、员工福利、社会保险等内容。跨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长期与短期导向”几个维度了解。 在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和长期导向倾向的文化里,企业比较倾向于对整个团队进行绩效考核,团队成员的绩效及薪酬福利往往和团队的考核成绩相匹配; 考核员工的方式比较笼统和传统,以上级对下级考评为主; 考核成绩高低,也是员工薪酬福利发放的标准,从而增加员工的忠诚度,也是员工特别重视的方面。另外在个人主义、权力距离小和短期导向的文化里,企业针对员工个人的业绩、工作能力等进行绩效考核,所在的群体绩效不佳可能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的绩效成绩; 参加考评者不一定就是其上级,可能包括客户、供应商、下级、公众等,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360 度反馈( 360°Feedback,又称“360 度绩效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 正是这种权力距离小的文化在绩效考核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的考核参与者也是很多的; 考核后的结果可能以尽快实行免费国内外旅行、带薪休假制度、丰厚的奖金等来激励员工。 四、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发展的企业来说,克服跨文化的短板,化解文化冲突,提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采取恰当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寻求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只有这样,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才能实现。 1.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和促进文化融合。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精华部分; 文化差异是正常的现象,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客观存在,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境界,深挖文化差异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作用; 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管理者开展任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只有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化差异,管理者才能解决好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和角度转换,分析不同文化的优缺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和交集,增加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根据跨国企业实情,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模式,有计划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最终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各种文化潜质的全新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变得更顺畅,这也是开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随着跨国经营的深入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明显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人力资源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否则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文化维度理论、川普纳斯的七大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情景文化理论和克拉克洪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等都从不同视角分析文化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力资源管理在众多工作细节上都需要彻头彻尾地加以调整,比如说工作分析、工作任务书编写、员工招聘方式、选拔方法、面试过程、培训方法、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技巧、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劳动争议、E - HRM等,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的背景时,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管理者转换思路和改变工作的方法。 在文化差异背景下,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迎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开展跨文化培训,造就跨文化人才。 伦纳德·南德勒认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它是跨文化管理的重点,更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所在。 跨文化培训不仅是预防和解决文化差异的最佳手段之一,而且能够帮助员工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异质文化,加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沟通交流以达到理解,以及实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造就高素质的跨文化人才。跨文化培训的目的就是减少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确保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经济学家 S·纽波宁曾提出了“跨文化培训”( Cross - cultural training) ,阐明了尽快适应新文化的五种途径分别是: 文字方案、文化融合方案、语言指导方案、敏感性方案、实施训练方案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调动企业上下所有员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对话、案例分析、互换性角色扮演、实地考察体验、即兴报告演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来打破不同员工的文化心理障碍。通过跨文化培训,培养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处理文化冲突的技巧,减少跨文化冲突的发生率,同时造就一大批出色的跨文化经营管理的多元文化队伍。 实行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战略其实是一种战略协作模式,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管理、营销、生产、人事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当地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当地企业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当地经营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制约,它的客户、政府、 社区、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等基本上都是本土的,它们对本土情况非常熟悉,实行本土化战略尤其显得格外重要。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和市场来促进企业发展,就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营销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尽可能地实行本土化,全方位地与本土资源融合在一起,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稳定。 五、结 语。 21 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世纪,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世纪。跨国公司必然会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更需要我们将新的视野、方法、理念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使用; 这对跨文化管理者来说是一个考验,更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舞台“表演”成功与否的瓶颈。文化因素是跨国公司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资源因素,企业只有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才能转化成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核心问题的探析 我国当代中小企业管理受传统儒学文化、港台地区企业管理方式、西方管理理论,以及我国建国后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管理方式既与当前企业发展相适应,也存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弊端。要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和发展实力,必须重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 一、目前中小企业的文化现状 1、家族式经营的弊端 我国港台地区一些企业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通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已经在开始反省东方式的家族化经营方式和经营哲学的缺陷。内地一些名躁一时的中小企业中道陨落,也表明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也已逐渐增高,其弊端表现为: 一是不利于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从业知识和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未必都能适应管理的要求,有人反而认为“管理谁不会?”即使明智的业主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但难以突破传统的家族“亲情”的意识。家族外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中小企业中只被利用,不受重用,甚至被歧视,在中小企业中的行为短期,前途渺茫,不易施展才干。 二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家族外干部远离家族企业的权力及决策中心,长远的未来利益和发展也得不到保障,“一切听老板的”。限于业主个人或家族内部决策,轻者造成决策失误,重者危及企业生存。 三是家族利益纠纷复杂。由于家族内部的利益主体仍然有所差异,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核算机制松散,化“公”为私,另立门户者有之,企业在发展高峰往往因利益纠纷而离析,抗御经营风险能力弱。 2、企业文化落后,难以塑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目前,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价值观念、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 第一,管理制度只体现业主的单方利益。 业主管理思想停留在麦戈雷格所否定“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的水平,管理制度基本上是沿袭典型的“泰罗制”,目的是对员工和生产进行严格控制,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实行劳动计酬。这些制度明确表明公司、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只不过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干好了给钱,干不好扣你钱,或者叫你“开路”,只体现业主的单方利益,并且业主或管理者可以随意解聘员工。员工朝不保夕,人人自危,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择木而栖”,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很少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经济报酬标准的主观性。 业主或管理者确定员工的经济报酬时,主观因素影响大,想给多少就给多少,不想干拉倒。家族内的员工报酬高,家族外的员工报酬低。一些业主甚至还拖欠,克扣员工工资,使员工心理产生“不公平”的消极情绪,“心不平,气不顺”,难免产生怠工、敷衍、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三,激励手段的单一性。 当下,中小企业并不全面了解人才就业的动机与需求,尚未深刻认识激励因素的多样性,只采用简单的经济报酬的手段,很少甚至不考虑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使员工缺乏“成就感”。 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下,员工的权利和长期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很难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亲切感和忠诚感,自然不会考虑企业的未来与发展,导致管理人员和员工骨干队伍不稳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要注重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 面临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人们对进入中国的国际垄断公司在资金、技术、产品上对民族企业带来的压力忧心忡忡,但普遍忽视其对关键性资源——人才的争夺。中小企业应当改变经营观念和人才意识,做好应对。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立合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塑造优秀企业文化,这不仅是培养员工忠诚感的法宝,而且是企业取胜的法宝。 1、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中小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客观规律,获取利润是业主投资的目标。但是,正如松下幸之助所倡导的“产业报国,亲和协力,至诚至上,团结一致,发展提高”的松下精神,中小企业不能只强调业主利益,要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宗旨,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对于业主而言,只有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才能摒弃不适应时代、不适应经营、不适应发展的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对员工而言,只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和向心力,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与企业的效益和前途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公司的前途是自身现在和将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避免失业威胁的一个保障,才能在心理和行动上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凝聚力,才能团结一致抵御经营风险。不然,只能是一有风吹草动便“树倒猢狲散”,各奔东西了。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有: 第一,要科学分工,职责分明。 凡事均由“老板说了算”的作坊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发展需要。只有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互相制约,才能形成“老板看紧订单,管理人员管紧 工厂”的经营管理机制。 第二,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都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要职,家族成员不适应管理的应放弃管理的位置,家族外的管理人才应有职有权。无论是家族内外的管理人员都应受企业的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约,而不是仅仅依大家族的道德规范来制约管理人员的行为。 第三,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要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二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住宿及伙食条件;三要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四是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 3、要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第一,要有明确具体的企业聘用和留用员工的标准。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解聘,何种情况下不解聘,何种情况下长期聘用,何种情况下予以提升,等等,使员工明确知道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前途,不遗余力地为公司负责,努力工作。 第二,要建立对管理干部的科学、适当的评估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应保证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从员工的岗位重要性程度、技术含量和技术经验、业绩考核、特殊贡献(如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信息、参加社会活动提高企业知名度)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估,防止由业主或管理者凭个人印象评估员工所可能产生的片面性。在评估考核中,对家族内外的管理干部、对企业资历深浅的干部都应一视同仁,并以德能勤绩作为奖赏和提升员工的依据。 第三,要建立员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对管理提出问题和建议。要教育管理层上的干部采取民主的管理方法,尊重和满足下属的自尊心,防止妒贤嫉能的现象。必要时,组建员工小组和工会,共同关心企业的前途,维护业主和员工的利益,形成团队精神。 第四,要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不可忽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对管理干部和操作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完全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深造后,即使有的员工另有高就,也会感激企业,可以在其它方面为企业效劳,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回报。 总之,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宿感、成就感,促进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进步与发展,发挥其潜能,完善其人性。拥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具有远大的前景,就会拥有真正的实力。 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严峻形势,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虽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搞清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制定和实施良好的企业人才战略,强化人才管理,是中小企业赢得发展的关键。以上是笔者对此问题的拙见。
农业科学论文:设施农业科学人才培训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等多门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但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对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潍坊学院在2003年第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施的情况下,经过2006年不断调整修订,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原有专业课程模块需要重新调整等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势在必行。2010年,我们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特色,根据潍坊学院实际,注重改革方案的地域特色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构建了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 2构建和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落脚点。依据学科、社会和学生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的措施,建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厚基础、宽课程、长实践”特色,从而拓宽了专业基础,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3]。 2.1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突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优化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由通知教育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专业选修课程(限选和任选)平台,加大选修课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农工结合的综合性优势,鼓励学生跨院、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坚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实行分级教学,建设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坚持计算机全程教学与应用,强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由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重视艺术与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核准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根据该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三个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培养计划中农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工程和环境类课程缺乏的局面,实现了农学、工程和环境三大学科的有机结合;精选课程,推行小课制,对农学类课程中与专业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进行了删减,对与学科专业关系密切必须保留课程的学时进行了压缩,使农学、工程、环境三类课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工程和环境类课程中增设了工程力学、画法几何、测量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等课程,生物类课程中压缩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等的学时,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由专业基础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限选课中,密切结合潍坊特色农业,浓缩、精选核心课程,科学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模块方向。设施农业科学方向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两大内容,主要设置设施园艺学、设施植物保护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等核心课程;设施农业工程方向包括设施工程设计建造和设施工程环境调控两大内容,主要设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设施农业工程环境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等核心课程。在任选课的设置上,以提高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力求体现专业特色,丰富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鲜明个性,新增设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除军训和公益劳动外,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因课程设置不同每个部分对应1~3门课程,学科基础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专业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重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后,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共达到33周,实验和实践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达到37.5%。经过调整,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达到5.2∶1.8∶1,这与我国试行学分制以来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虑了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更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需要,促进了三元课程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较高技能和丰富个性人才的培养;实践课程学分得到提高,实验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比例增加,构建四学年“三四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设置实施特色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培养实行学年学分制,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6学分,选修课程32学分,实践环节和其他共33学分。课程设置具有“厚、新、宽、活、长”的特点。“厚”主要是强化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如在基础课设置中就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较一般的农学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化学的基础显著加强。“新”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结合潍坊是农业大市、寿光设施蔬菜发达和诸城畜产品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充分考虑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限选课上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方向,其中设施农业科学方向中同时设置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的相关课程,这在全国其他高校中是没有的;设施农业工程方向中,除了设置农业设施工程环境学、农业设施设计与制造课程,还设置了设施植物栽培学等农学类课程,从而将农学、工程和环境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宽和活”体现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将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专业类、拓展类和前沿类。 专业类课程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如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饲料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拓展类课程则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前沿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对学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学专题、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自主选择相关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积极性。“长”体现在长实验、长实践上。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重点提高实验课程时数和质量,实验学时达476学时。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四层次实验课程,依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依次提高,特别是专业综合实践,在第7学期集中进行,此时专业课程已经学完,设置8周到寿光高科技园等校外合作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深入实践、到实际生产一线获取增长才干的机会。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含科研训练)在第6~8学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始进行,主要集中在第8学期。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树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把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人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1)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了专业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交叉等问题。增加了设施农业工程方向模块,重点开设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自动环境调控技术、设施作物栽培、设施养殖等课程,真正体现了理农渗透、农工结合的宽口径特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他省份的学生可根据家乡地域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 (2)结合潍坊设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优势,依托校外寿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绿博园等联合教学基地,能够到现代化的生产一线得到实践操作和锻炼机会。 (3)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年学分制,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由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来拓宽知识面。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农业发展的实际,更加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该专业立足地方设施农业特色发展,有良好的前五届本科生的培养基础,其中有50%左右的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有较好的专业发展潜力,其余学生在相关行业和产业就业创业,受到了国内其他高校同专业的肯定和借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有创新型人才,也有创业型人才,并且毕业生在单位很受欢迎,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总之,自从潍坊学院首批批准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以来,立足地方特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突破口,不断建设和实施服务地方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5届学生共175人顺利深造和就业,并已成为符合社会需求和建设的高级专业人才。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系的构建 摘要:针对新疆现有的涉农网站和平台现状,对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中间件的优势,对现有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进行集成,并根据用户需求增添了查询、服务等功能模块,对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设定分析,从而满足了用户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了对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保存、挖掘分析、共享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关键词: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间件;管理模块 农业科学数据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科学地管理农业数据,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农业资源。近年来,新疆农村互联网水平显著提高,新疆各类涉农网站也纷纷设立,农业化信息队伍不断壮大。但是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独立的门户,信息之间数据共享不足,信息交融不够,因此,构建全面的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服务体系、整合各种农业数据资源、实现对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便成为各部门和广大用户的迫切需求。 1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现状 新疆已建立的涉农网站超过了100家,其中一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用户的使用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如新疆农业信息网、新疆兴农网等。此外,部分农业下属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已经设立了自己的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如新疆干旱区林木种质资源共享基础平台、新疆畜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新疆环境气象监测信息共享平台等。为了避免各部门独立设置门户网站及建立信息平台,因重复建设而产生的资源浪费,更为了方便用户查询各类农业相关信息,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将现有的科学数据整合集成。集成现有的数据资源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使各单位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来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节约成本。此外,集成数据共享平台在不影响原系统运行的前提下,对各种异构数据统一表示、管理,并为用户建立一个方便透明的数据访问入口,使用户不必再去面对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繁杂的操作过程,只需表达其需求,从而显著提高查询效率。 2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思路与原则 2.1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路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是实现以下几个功能。2.1.1数据开发、积累和存储的功能包括农业科学数据的采集和标准化整理,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和数据集,使科学数据得到有效的保存,为实现科学数据共享提供资源基础。2.1.2集成及信息拓展功能采用中间件法把农业各个学科的科学数据集成到一个网络系统、集中在一个共享网站上和展示,以便于用户的查询和获取。同时,数据库中的信息还可以动态地增加、删除以及更新。2.1.3数据共享功能即在数据和用户分级分类基础上提供数据在线和离线服务,如数据的分发、数据在共享网站上的等。2.1.4智能的搜索查询功能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查询、模糊查询等多种查询方法对科学数据进行快速查找。2.1.5其他服务功能平台还能提供一些其他的服务内容,如专家咨询、标准定制、决策支持、统计分析等,同时提供了API接口,能够方便地接入新的信息服务模块。 2.2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的原则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网络化等手段提供信息的共享服务,便于用户的信息查询及使用,在提供信息数据共享服务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则。2.2.1针对性任何信息都是在特定时间、场合下对特定用户的需要产生效用,因此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必须围绕用户的特定具体信息需要来展开,注意信息提供的针对性。信息服务就是要为特定的信息找到确定的用户,使信息发挥最大效用。无论何种信息都必须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1]。同时,随着社会信息总量的迅猛增长,相关信息也在不断增多,如新疆农业信息网每个工作日的信息更新超过50条,如果关注所有农业相关信息,每日信息量会远超过此,而信息提供量超过了用户的吸收能力,就会影响决策的效率。应在完整性基础上认真筛选加工,在可满足用户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提供尽可能少的信息。2.2.2时效性时间对于信息价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保证时效,应当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尽早地把信息提供给用户。但最好是把握恰当的传递时机,在用户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出去。2.2.3方便性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要为用户的信息行为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如简单易用的界面,数据的上传下载,要求系统使用方便、对终端用户来说不需要太多的精力用在对软件本身的使用上。还有采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障碍,实现跨地域、跨系统的信息共享简化利用信息服务的手续,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等。2.2.4可拓展性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要实现的不仅是数据收集、累计,更重要的是需要集成不同的系统,完成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客户端也能方便地共享数据。而且对不同数据库,都可以提供符合共享数据平台标准的数据,同时软件本身有开发接口,提供给后续的开发和使用。2.2.5稳定及安全性由于数据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的,作为数据共享的平台会被频繁访问,系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同时为保证数据存储和共享平台,数据、网络的安全,对访问用户应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 3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 3.1基于中间件法的分布式数据共享平台的集成架构 鉴于新疆部分农业下属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已经设立了自己的信息查询系统或信息共享基础平台,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要做的首先是能够对已有的系统进行集成。笔者将采用中间件法来实现分布式异构的数据信息集成。中间件是提供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连接的软件,以便于软件各部件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应用软件对于系统软件的集中的逻辑,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框架如Web服务、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中应用比较广泛。中间件法具有成本低、容易实现、局部数据源加入方面灵活、自治性强等优点[2]。元数据是关于数据集的数据,它在地理空间信息中用于描述地理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笔者运用元数据在中心节点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映射表,根据元数据映射表,就可以在查询时自动定位所需查询的数据源位置,实现灵活高效的信息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一体化的建设和共享。在用户与各个分布的信息资源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层,将元数据管理封装在中间件中,通过元数据映射表为分散的各个数据源和网站或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接口,就可以实现将分散在各处的数据库等同于单一数据库来集中调用。图1显示了分布式数据集成的逻辑结构,在用户和分布式农业科学数据之间建立一个中间件层,为分布式的异构数据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接口,通过元数据管理器将各个节点提交的对自身数据库描述的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并为无分类的资源定义分类规范,按照一定的分类规则将分好类的资源呈现给用户,用户就可以根据分类信息方便地浏览或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农业科学数据。 3.2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考虑既有分散又有集中的体系结构,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实体,通过数据中心能够实现农业数据的整合集成、保存及社会共享服务。通过中间件法可以将分布异构的农业科学数据集成到共享平台下,使其具有统一标准的数据源接口及共享协议,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还需要添加一个服务模块,使各个分散的信息源都能够方便快捷地成为共享平台的一部分。此外,服务模块的结构设计采用灵活的层次,可对其进行任意功能服务的拓展。因此,整个数据共享平台是一个由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中间层、服务层及支持保障层(包括技术支持、管理支持、标准支持)组成的多层次的综合系统[3],如图2所示。第一层是用户层,提供统一的用户输入接口。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入方式如手机、浏览器、电脑等,登录到数据共享平台,使用不同的设备都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数据共享平台的所有信息及服务。其次,根据用户身份将其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用户在登录平台后对数据信息享有不同的浏览及使用权限。第二层是服务层,可以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检索查询、专家咨询、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同时服务层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需求方便快捷地增加其他服务功能。服务层是用户发现和获取数据的关键点,是数据中心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第三层是中间件层,能够通过元数据映射信息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异构数据源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实现数据的集成。第四层是数据层,其中包含了分布在各个系统的分散数据库,也可以新建数据库。对于各数据库中的信息,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调用共享,还能够动态地添加、删除或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第五层是网络层,是数据中心运行的网络环境,包括软硬件条件、操作系统、备份系统、安全系统,各个数据源之间的网络互联、网络出口带宽等,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数据中心,查询和获取相关数据。网络层主要解决硬件管理问题和支持上层的数据管理问题,是数据中心运行的基础。第六层是支持保障层,由技术、标准和管理三个方面构成。支持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元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支持标准由数据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系列标准组成。管理支持包括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运行机制保障、安全保障等组成。 4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分析 4.1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 为了完成平台的数据整合和数据共享服务,笔者从设计角度构建平台的层次结构模型,包括平台的功能设置、基础模块以及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如图3所示。用户可通过多种登录途径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经过用户管理模块的验证后,不同用户将在平台中享有不同权限的查询及数据共享内容。平台能够为验证通过的用户提供检索查询、导航、专家咨询、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多种服务,而支持这些服务所需的数据,则是由元数据管理模块将处于不同位置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共享而来的。在元数据管理模块处添加领域本体,增添数据的语义信息,从而能够实现模糊查询。此外,在数据库层还有一个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对数据库进行添加、删除,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更新等。不同权限的用户享有不同的操作权限[4]。 4.2平台各模块的功能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包括多个模块,下面就分别介绍各模块实现的功能。4.2.1用户管理模块用户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输入接口,其输入接口可以包含多种形式,如浏览器、手机、短信等多种登录查询渠道。由于农业科学数据种类多、数量大,各类数据的加工存储状态各不相同,部分资料还有保密性要求,因此,共享数据范围按数据内容进行了分级,如一级数据为国内外公开数据,可供用户无偿使用;二级数据为省内公开数据;三级数据包含专项数据,只为部分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四级数据为原始数据及保密数据,仅供少数专家或相关研究人员共享使用。用户管理模块用来实现用户分级分类共享数据。按照用户注册信息进行等级划分,可将用户分为个体用户和群体用户。个体用户分为普通用户、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群体用户包括科研单位、相关企业等。不同的用户对共享的数据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如个体用户对各项数据仅有查询权限,而管理人员则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改数据。用户通过统一输入接口将注册信息输入,用户管理模块将其信息存入用户信息库中,便于以后用户登录对其等级进行查询。注册用户登录后则进入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开始查询信息或接受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4.2.2数据平台服务模块数据平台通过各种模块能够提供多项服务。检索查询模块提供基本的信息检索接口,接收到用户的查询信息后进入元数据层寻找相关信息,由元数据目录引导找到相关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查询,然后将查询信息返回检索查询模块,以浏览页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导航服务模块能够记录用户的查询历史,并对用户历史查询信息特点进行总结归类,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对用户再次访问提供个性化服务。专家咨询模块能够支持用户向专家提问,专家咨询模块将问题经过处理后自动传给相关专家,然后将答案传回给用户。当问题得到满意答复时,问题及答复则存储在专家咨询模块的数据库中,以便下次有相同问题出现时,可自动提供答案。决策支持模块主要面向群体用户,如科研机构或企业等,根据用户决策需求,整合搜集到相关的政策报告、统计数据等经过分析处理,为用户决策提供支撑信息。服务管理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对于服务模块的添加、删除或更改。当数据共享平台需要提供新的服务时,可通过服务管理模块创建新的服务模块,以保证农业科学数据平台的灵活性。4.2.3元数据管理模块当用户对平台各项服务进行操作时,需要元数据提供数据库信息,元数据管理模块接收到查询参数时,根据元数据映射数据库找出享有的数据源位置,元数据管理模块通过分布式异构数据源统一访问接口进行数据查询,然后将查询结果统一格式后返回给用户,本体数据库能够对用户输入的查询条件进行语义拓展,从而实现数据的语义化查询。4.2.4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为数据库的增加、减少提供一个接口,便于新的数据库的加入,保证了数据共享平台的可拓展性。 5结语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目前的各网站资源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其结构体系的建立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不断地优化。笔者针对新疆部分农业下属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已经设立自己的信息查询系统或信息共享基础平台的情况,结合中间件法的优势,对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有的系统进行集成,再根据用户需要增设各种服务及查询功能,既能很好地利用已有资源,又对不同渠道的资源进行了整合,使分布不同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贯通,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满足了用户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5-11]。 作者:朱倩 王华丽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科学技术 摘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1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可持续发展农业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公民、行政机关的多方支持。可持续农业是一项持久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在劳动和生产中都遵循着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和重要手段。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节省了土地等重要的农业资源,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现代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关系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也受到重重阻碍。在此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坚持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所以笔者通过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找到解决途径。科学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个必要要件,主要体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现代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可持续农业的促进作用2个方面。 2.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保护农业环境不受破坏,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等等。以上的理念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有重要影响。开发农业技术不能只看这项技术的效率和带来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不会给农业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危害。而且还要关注这项农业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所以说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不同于以往,而更加侧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2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里,科学技术一直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能够提高社会历史的发展速度,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在农业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它能够极大的增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去有很多不规范的生产现象,导致土壤肥力减弱、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出现,而先进的现代科技可以最小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平衡。科技的进步帮助我国上千上亿的人民解决温饱,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的良好的生态建设。所以说农业技术在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3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要积极利用现有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程度。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时,一定要保证科技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研发和使用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统一。在研发农业技术时,要保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及时产出。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受到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国家对于农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一定要给与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将技术骨干和充足的资金注入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去。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调控角色作用,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监督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活动。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培养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农民和农村技术骨干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并且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农民们能够真正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能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一旦公众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就能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能够实现社会、政府、公众3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对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解决途径。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明这2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利用相关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李金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研究 1农业科学数据概述 1.1农业科学数据的含义 农业科学数据是农业科技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性、基础性的数据以及按照不同需求加工后的数据集和相关信息[2]。从广义而言,农业科学数据包括农业科技基础数据、农业科学实验数据、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农业科研条件数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等。本文探讨的是广义上的农业科学数据及其增值服务。 1.2农业科学数据的特性 农业科学数据借助数字和其它符号记录农业活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其主要特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资源性。从信息的层面而言,农业科学数据属于信息资源的一种,它不像物质和能量那样越用越少,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可重复利用,而且在利用过程中体现其价值并产生新的数据,实现价值增值。但农业科学数据是需要开发才能获取的,农业活动主体因人力、物力、财力的差异对农业科学数据的支配能力而不同。(2)共享性。共享性是农业科学数据的本质特性之一,它不具有排它性,多个用户可同等程度同等权利地利用同一数据资源,不受使用者专业背景、使用目的、地域、个体差异的影响。当然这种共享也是相对的,会因知识产权和一定的技术条件受到限制。(3)选择性。农业科学数据具有使用方向上的可选择性,它可渗透到农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同一数据资源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上,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农业活动主体可据此选择农业数据的使用方向,合理配置数据资源,使之产生最佳效益。(4)增值性。科学数据都具有增值性,其增值性体现在科研、经济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数据产生过程中需要昂贵的开发费用,而在数据应用中只需廉价的复制费用,而且可以无限制地复制,节省大量的重复投入费用,而得到大量的价值产出,这个价值产出是通过对科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取得新的数据或研究成果,这就意味着科学数据的增值具有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成倍增值的特点。 2农业科学数据的增值服务模式探讨 农业科学数据增值通常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开发,使原有数据的价值增加,并以多种方式(产品、服务等)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为用户带来附加价值。农业科学数据增值包含价值增值和服务增值两个层面。对数据进行采集、提炼、加工、处理,使用户能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数据产品,数据在质、量和功能上都产生一定的递增变化,这是数据的价值增值。而通过科学数据为用户提供数据产品以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是服务增值。价值增值是服务增值的基础,服务增值是价值增值的深化,两者统称为增值服务。农业科学数据只有经过充分和广泛的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应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加工并通过一定方式提供给用户,数据才能得以利用。如上图所示,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可分成从初级到高级的三个服务层次,即:数据加工服务、数据分析整合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数据加工是对大量分散无序的数据进行采集、选择、加工,建成数据目录目次、文摘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便于用户检索所需数据,这是最基本的数据增值服务。数据加工的结果是各种数据产品,而农业数据的分析整合是中级增值服务,包括农业门户建设、数据导航、农业数据与文献的对接、农业数据挖掘等,对农业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使之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发挥更大作用。个性化服务是增值服务的高级阶段,以用户为中心,针对用户的特殊要求,量身定制地提供特色服务,如学科馆员服务、特定数据或数据分析报告的定制服务、竞争情报等。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的三个层次是既有差别又紧密相关,数据加工是开展分析整合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没有农业科学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个性化服务犹如无源之水;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个性化服务也会涉及数据的加工,三者之间不能绝对划分,而是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整体。提供农业数据增值服务的主体有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农林高校、数据商、社会信息机构等,他们均能提供不同层次的农业数据增值服务,而服务效果又可以由用户反馈给服务提供者,不断地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3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主要内容探讨 从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模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科学数据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体现在数据分析整合和个性化服务层次。数据加工的结果是各种数据产品,也是农业数据增值服务的一部分,但只是停留在增值服务的基本层面,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普及使得“三农”用户对农业数据的需求更高、更具体,不仅需要数据,更需要深度分析、具有综论性或前瞻性的高端数据服务,现阶段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3.1建立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是国家级、地区级和省市级。无论是哪一级,应由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规划、实施和管理,使之成为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的农业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如“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是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一部分,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建设了7个数据分中心,集成数据库(集)574个,资源量在600GB以上,实现网上共享[3]。这是基于国家层面的共享平台,目前主要提供数据存储、累积、共享等功能,其特点是数据量大、辐射面广、网络环境优,但数据分析、综合以及功能多样化方面还有待加强。 3.2建立农业科学数据门户网站,开展整合与导航服务 目前的网上农业数据资源整合与导航服务主要是针对文献信息层面,很少以各种农业科学数据为对象进行资源整合及导航的。基于这种现状,对农业数据的整合,有二种实现途径,一是在现有的农业文献信息平台上增加农业科学数据内容和导航服务。利用已有的网络信息平台添加农业数据及其导航服务内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使用效应,成本低,效果快。二是建设新的农业数据整合与导航门户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需时间周期较长,但在系统功能、数据加工处理标准及加工技术、数据、服务内容、用户反馈等方面更加完善,如前所述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3.3“三农”特色定制服务 面向个人用户或团队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针对用户的个别需求,专门收集和提供数据产品或服务,包括数据检索、提供专门的数据目录及实体数据、分析报告、定向咨询与培训、数据推送、FAQ等,甚至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农业专题数据库或专题网站。如浙江农业信息网的“农技110咨询”、“每日一助”等服务很受农民的欢迎,效果很好。 3.4学科馆员服务 主要针对农业科研人员的个性化服务,在农林高校和农科院所开展较多。每个院、系或研究所由图书馆配备具有农业专业背景的馆员为学科馆员,院、系、所配备图情教授,以互动方式开展对口服务,主要涉及特定资源选择与配置、数据发现与获取技能培训、课题查新、学科服务等,并融入到科研中全程提供咨询服务。 作者:刘碧波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 农业科学论文: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前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75%的人口、90%以上的国土在农村。建国4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纵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小康生活目标,向富裕水平迈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农业得到持续发展。 1中国农业科学技术面临着重大挑战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完成工业化过程,耕地不断转用于非农业,大量灌溉用水也转用于非农业用途是不可避免的。而人口的刚性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更加重了人口、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如何处理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民以食为天,核心是粮食问题。 中国建国47年来,粮食年递增达3%。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总产年际虽有波动,但最大波幅不到10%,已挤身世界粮食稳定系数高的国家之列。世界上没有其他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成功地解决了粮食问题,中国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中国也只能自己养活自己。虽然如此,中国决不可掉以轻心。根据估算,到2030年,按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6亿左右,人均占有粮食400kg计算,粮食总产需为6.4亿吨。也就是今后35年间,平均每年粮食产量增加近40亿kg,年递增1%左右;若按目前单产4200kg/hm2计,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不减,单产水平需提高1500kg。作为农业大国,除了粮食外,我国需高度重视农业的全面发展。《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中指出,“九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要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实现这一系列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将起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初,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并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变化;80年代,为使粮棉油全面丰收,着重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90年代,农业科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原动力,更重要的在于到2000年乃至下一个世纪将在农业生产的腾飞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据初步统计,1979~199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认的科技成果有3.2万项,其中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4815项。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有较高科技水平,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计算〔2〕,1971~1980年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27%,1981~1985年间增至35%左右,以后有些浮动,但目前仍为3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技术的突破,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国已收集、保存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33万份,其中属国内收集保存的占85%,而且种类十分丰富。自建国以来,全国共培育出41种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5000多个,使粮食等主要作物种植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3~5次,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每次更换一般增产10%~30%,良种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占30%左右〔4〕。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为例,70年代初,我国成功地选育并在生产中推广“三系”配套的籼型杂交水稻,这在水稻发展史上是一次新飞跃,不仅为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也为自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闯出了新路,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据统计,至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1.6亿hm2,年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面积近50%,年增产稻谷约125亿kg。在畜禽良种培育上,继培育肉脂兼用型猪新品种之后,80年代又培育出商品瘦肉猪新品系,瘦肉率高达63%,料肉比由5∶1降至3∶1。培育出肉鸡、蛋鸡系列新品系和中国黑白花奶牛、中国美利奴羊等,良种覆盖率达60%~80%。 2.2改进田间管理技术和饲养管理方法,提高了农畜产品的产出率 如改双季水稻三熟制,北方发展间作套种,发展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技术和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以及立体种植技术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综合配套技术等,使全国复种指数达156%〔7〕。此外,通过增施化肥和改进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推荐施肥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比传统粗放施肥增产8%~15%;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达333.3万hm2以上,提高水的利用率30%~40%,降低能耗50%,增产粮食20%~30%以上;引进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经过研究和技术改进,年应用面积达470多万hm2。在改进畜禽饲养管理方面,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集约化饲养技术。以草地畜牧业为例,在南方条件下可实现0.14~0.20hm2地放养1只羊,北方条件下可实现0.33~0.53hm2地养1只羊。在饲料饲养技术开发方面,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饲养标准和饲料配方,饲料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使饲料转化率提高30%。 2.3对主要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有效地减少了农产品的损失 提出以种植抗性品种、生态系统调控、科学施用农药等措施相协调并因病虫各有侧重的综合防治技术,使东亚飞蝗、小麦吸浆虫、小麦线虫、麦类黑穗病基本消灭,小麦条锈病基本得到控制,粘虫等迁飞害虫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150亿kg。研制成功的一批安全有效疫苗,基本控制和消灭多种畜禽疫病,如牛瘟、牛肺疫、猪瘟、马传贫等,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4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研究发展很快,正在走向生产 中国已成功地利用组培、花培技术,选育出40多种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其中水稻、小麦、烟草等已用于生产。果树、蔬菜、花卉和马铃薯脱毒快繁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利用基因工程已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物,其中抗棉铃虫棉花、抗黄矮病小麦、抗青枯病马铃薯等已进入田间试验示范。首次研制完成了4等分奶牛胚胎并获得4分胚胎牛。利用染色体技术,在母牛妊娠后20d左右,可准确地判断牛胚胎性别。研制成功3个不同品种幼畜腹泻基因工程疫苗,经10万头母猪100万头仔猪示范表明,使用该疫苗可以显著降低仔猪腹泻所引起的死亡率。此外,核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也广泛用于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科技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科技人才、科技手段和科研基础的差异,使得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实力和承载力同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距,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为15~20年。我国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份额仅为35%,灌溉水利用率和化肥当季利用率均低于40%。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仅为高产国家的41%、68%、54%、45%。在畜禽草资源评价利用、畜禽疫病诊断、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在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中,技术推广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显然,这些差距从科学技术工作的意义上说,就是潜力、就是希望。 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总体目标 21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实际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现代农业科技将出现超前性、渗透性、竞争性和创新性四大新趋势,在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浪潮冲击下,农业和农业科技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国情,中国农业生产要实现4个转化,即: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结合,逐步向知识技术密集转化;手工劳动与半机械化、机械化相结合,逐步向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转化;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化经营、科学务农转化;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中国一定要形成大农业的观念与格局,实现农业产业化,即农工贸一体化,使农业获得必要的、应得的效益,才能保证农业持续发展。 “九五”至201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为: 1.以科技保证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推广和普及现有科技成果和适用新技术,减少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使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2000年提高到50%左右。2010年,为农业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提高、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证,贡献份额将达到60%左右。在土壤改良、杂种优势利用和作物多抗性育种、多熟种植、高产栽培、生物防治、畜禽疫病诊断和淡水养殖等优势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的产、供、销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当前尤其要抓好种子工程。 3.为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攻克一批关键性、综合性的重大科技难题。 4.进一步加强农业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到2000年使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达到80年代末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迅速缩小同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差距,到2010年,争取60%农业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加强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基础建设。 据此,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沿着4个层次展开: 1.农业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动植物生产力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 2.重大应用基础和基础性研究,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发展的后劲,紧跟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 3.重点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研究,重点加强农作物种子工程,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5大作物大面积生产开发示范工程,畜禽规范化养殖,黄淮海地区节水农业工程,南方丘陵、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工程等建设。 4.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工作,以获得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形成新兴产业。 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重点领域 未来中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农业形成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上。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播种面积、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据近20多年资料表明,世界粮食增产中25%归功于扩大耕地面积,74%归功于提高单产。中国土地管理部门提出了挖掘内涵、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设想〔6〕。增加粮食的途径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现有耕地上的单产,及减少作物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逐步推动“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同时还要大力加强菜篮子工程和特种经济作物的生产,以科技支撑整个农业的发展。 今后加强研究与推广的10大重点领域为: 1.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评价和利用。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特(优)异种质材料,进行相关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进,在超高产、抗虫、抗病、抗逆境和品质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 2.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选育高产、稳产、多抗、优质的作物新品种,加强抗旱、抗寒、抗涝、抗盐碱等品种选育,并大力推广和示范。在今后15年内使品种更新换代2~3次,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使良种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份额提高10%~15%。同时在畜禽、牧草、水产优良品种选育及苗种繁育技术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 3.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针对我国动植物重大病虫草鼠害和疫病的灾情现状和成灾趋势,开展灾害预测和控害减灾技术研究,以及病虫抗药性监测和农药安全有效施用技术研究,为减轻灾害提供经济、安全、高效的配套技术。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30%~35%,病虫害损失率降低5%~10%,畜禽死亡率降低8%~10%。 4.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研究作物“两高一优”综合栽培技术,农作物间套复种多熟增产机理与综合配套技术及不同区域作物资源优化配置生产管理系统。围绕提高施肥利用率,研究提出多种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在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方面,目前我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因此根据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需水规律和农田水分循环机理,研制和推广一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20%,并进一步开发与扩大灌溉面积。研究畜禽规模化饲养技术,包括优化繁育体系、营养标准、饲养技术、饲料生产技术、饲料配方及综合防疫措施等研究,使饲料转化率提高20%左右。研究湖泊、水库、浅海滩涂等水产资源环境保护和生产管理技术措施,以渔为主农牧综合开发技术,使产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5%以上。 5.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综合运用生物技术方法,注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并有大的突破。研究高效、经济、实用的分子标记技术,绘制基因图谱,并培育具优良基因的新种质、新品种。此外,加强作物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建立牛羊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猪胚胎冷冻技术、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等,研究基因工程苗、病害的诊断检测和防制技术。 6.不同类型区农业综合发展配套技术研究。针对占全国人口总数68%、耕地70%、中低产田80%的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地、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以及松嫩-三江平原等五大区域,从理论、方法、实践上提出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的多种模式和配套技术,形成一系列治理低产因素的有效技术措施,使粮食产量占全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85%以上,当季氮肥利用率提高到35%~40%,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复种指数提高到160%。 7.农业宏观发展战略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量的增加方式基本上是通过大量的物质投入来实现的,生产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生产者或投资者并未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这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研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规模效益。据有关资料,在粮食增产中,规模效益占15%左右,其潜力相当可观。同时,需加强农业科技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形势等软科学研究。 8.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及饲料开发技术研究。在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增值为初级产品的3~9倍。研究农产品贮藏、保鲜、深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新型饲料添加剂,建立研究开发基地,使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 9.集约化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加强农作物机械生产工艺与成套设备、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新型农业小机具及农用航空喷雾技术等研究,使农业生产中产值、省工、节能等方面有较大提高,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10.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与开发。综合研究与开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制定绿色食品标准,建立防治农业污染的示范工程,使农业资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得到减缓。5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我国在国际合作和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优良品种和资源,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等作物栽培技术,畜禽饲料管理技术,现代技术仪器设备,国外智力引进和国内人才培养等。为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能力,乃至提高综合农业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农业科技目标,还必须继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先进农业科技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为此,计划在近5年内引进我国农业急需、国际先进、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1000项,以增强农业科技研究实力,推进我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引进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加强消化、吸收与创新,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并加强示范、推广。 农业科学论文:建立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保系统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承担着农业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科研任务和国家重大农业科研攻关项目。同时,还要面向市场,进行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信息支撑。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不断的深入和创新,形成的科研材料在成倍的增长。为此,最大限度地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强烈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档案遭受损毁;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用非法手段窃取重要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信息也将造成隐患。这不仅使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出现缺失,而且对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创新也将造成严重影响。 1.1管理机制上的疏忽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规范管理不仅是档案部门的工作,更是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农业科研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时,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列入其中。比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不列入其中;在年度计划、总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不重视,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不做统计;对“农业科研工作和农业科研资料建档工作实行‘四同步’”的政策规定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等。鉴于管理机制上的不重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责任不清、业务不精、意识不强等不良现象,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严重缺失。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在形成、收集、鉴定、整理、移交、保管、借阅、利用、销毁以及向综合档案馆移交等环节中,制度建立不够健全完善;对负责资料收集、档案管理的不同岗位上的相关人员的责任、素质、技能、培训等没有具体明确的职责规范。另外,对于电子档案,在其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也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将会存在着电子载体遭破坏、信息被篡改、材料丢失和破损的可能性。因此,依法建立科学规范,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农业科研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系统完整性是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的法制保障,应当引起各农业科研单位的足够重视。 1.3库房及设施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存放库房是其安全最重要的保证。但是,由于受经济所限,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对档案库房建设的投入不足,很多档案库房设在本单位办公楼区域内,一般都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的多年没有进行维修,雨季室内漏雨,库房湿度过高,水暖管道锈蚀,电路老化,存在水灾、火灾隐患;大多没有安装安全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设备;有的在基本建设中,不能根据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年扩增量,对档案库房的建设面积做详细的预算,盲目的留置一些闲置的小房间用于存放档案,库存面积小,导致现在《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赋予的档案安全保障措施等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在购置存放实体档案的存储柜、密集架时为了方便查阅,整齐美观,不考虑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时,便于搬运,给抢救工作创造便利条件等因素。上述现象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隐患。 面对复杂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隐患,尽快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刻不容缓。 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个相对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一般应当包含安全人员保障体系、安全管理法规体系、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以及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等。 2.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人员体系 安全人员保障,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规要求和专业指导下,通过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人员分工、部门配合、制度约束等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具体包括决策、管理、执行方面。决策工作由农业科研单位相关部门组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等机制,制定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规划、实施目标、重点工作任务、档案灾害预警机制及演练方案等。做好各阶段前期工作的统筹安排及全过程技术实施方案等,以科学的态度,作出科学的决策。 管理工作由档案部门负责,依法处理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协调各方面实施执行。并提出制定、修改具体业务工作中的安全策略、操作规范、实施细则等意见,记录和处理农业科学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在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等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执行者则是具体负责特定档案事务的设在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选择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专业人员,还要为他们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档案工作的要求。除档案工作人员外,收发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等也是安全体系中的执行者,要对他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明确责任,增强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给农业科研档案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2.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法规体系 威胁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的因素来自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因此需要构建全面的法规制度体系。即由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来保障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绝对安全。 2.2.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法律 涉及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及其他专门法律中涉及到档案的内容或条款等。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档案法律,对于保证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并赖以实施的依据和准绳。 2.2.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行政法规、标准、地方性档案法规 可以遵循的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可遵循的国家标准有《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行业标准有《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等。地方性法规有《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标准、地方性档案法规规定了对各种档案各主要管理环节的操作要求及质量标准,既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又是进行档案日常管理工作的操作指南,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2.2.3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除了要执行国家有关档案法律法规外,还应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包括档案工作制度、管理规范、部门工作职责以及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工作制度是依据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管理体制、管理分工、保密、档案利用原则等所做的规定,要求本单位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执行。管理规范包括对归档范围、分类方案、保管期限、鉴定标准、整理、移交、保管、借阅利用、鉴定销毁、业绩考核等环节所做的规定。部门工作职责包括档案室、档案工作人员、库房管理人员、保卫人员等工作职责。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使用、密码管理、电子档案异质备份、业务系统操作制度等内部规范。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规章制度,是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确保其安全的有效手段。 2.2.4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有了科学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要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监测,严格其管理和利用活动,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科学有效地实现档案的管理与保护。依法对破坏、危害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行为进行查处,追究责任,维护档案法规的严肃性。 2.3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 确保库房的安全无疑是整个系统安全的前提。包括库房建设、设施设备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在库房建设方面。对于计划重新修建的库房,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建设满足未来30~70年需求的坚固、安全的现代化档案库房[1]。对于现有的库房,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患意识。同时,要开辟足够的库房存储面积,配备监控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温湿度控制、门禁系统等先进设施,实现档案安全管理的自动化和可控性。库房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日常存放实体档案外,还必须放眼长远,考虑到兼顾存放备份磁盘、光盘等离线电子档案,在做到“八防”要求外,应增加针对电子档案特性的电磁屏蔽等安全防范措施。小规模离线电子档案存储库房,可考虑使用恒温恒湿防磁柜用以存放电子介质[2] 。 另外,在配备存储档案密集架和防磁柜时,应当考虑在应急搬运时的安全便捷因素。做好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建设,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保障打造第一道防线。 2.4电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认识不足。一方面,由于开展此项工作资金投入大,要配备完善的支持电子档案运行的设施设备;另一方面,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技术尚未普及,现有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能保证具有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2.4.1开展电子档案的组织保障 随着信息化和办公无纸化的飞速发展,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鉴定验收、成果转化等系列流程都离不开电子设备,因此,从组织机制入手,进行电子档案的规划建设,是立足长远的发展之路。 多渠道筹措资金,配备完善的存储电子档案的最佳磁、光载体等先进的设施设备,建立归档数据安全监控系统,确保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安全可读,有效利用。确立将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并存和异质异地备份策略管理的目标,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的有效举措。 2.4.2开展电子档案的技术策略 实施电子档案策略,一方面,应以现存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纸质载体为基础,选择利用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扫描纸质档案产生数字图像,存储于安全性能好的磁、光介质上,供快速有效利用。再利用COM(计算机输出缩微品)技术,将数字图像输出到缩微胶片上,制作成农业科研档案缩微品,进行长期安全保存[3]。另一方面,制定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轨制”归档管理实施方案。在文件生成、运转过程中二者共存,即两种版本档案同步随农业科研工作流程运转,使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双套归档[4]。这不但有利于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策略,而且将增加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和有效利用力度。 2.4.3电子档案的人才队伍建设 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具有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方面基础知识以及在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提供利用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此,应当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渠道,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效管理电子档案。 2.4.4电子档案安全操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电子档案扩散范围的精准控制,需要采用规范的存储方法,选择良好的载体和创造安全的保护环境。在接受电子档案存储时,要对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形成的农业科学技术文件材料,转化为通用格式,并要注明格式、文字处理工具,必要时保存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对电子档案的可读性、真实性以及传输安全方面,应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加强管理。还要采取严密的防尘措施,用先进的除尘设备,减少灰尘对电子载体的损害等。在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应该严密控制外泄和破坏,选择具有安全保密功能的运行软件,进行安全操作,必要时应该与责任者签订安全使用协议书,确定调阅档案人员范围和档案利用手续,以确保其安全。 3结论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保障、技术保障、人员、经费、存储保障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科学研究先行,做好前期技术储备及全过程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数量将成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危害其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片面地通过单一手段难以完整实现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 通过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信息支撑,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科技信息做出贡献。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情况及前景 1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现状 1.1农业科学著作有精品,但规模与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匹配不足 中国目前正快步进入出版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专业出版时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业学术专著出版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一些农业科学学术专著出版物不仅在内容上质量很高。而且在编校、排印、装帧、设计等方面的质量也是一流的,凝结了作者与编辑出版部门很多的心血。也有很多农业科学技术专著获得国家、行业专项的重视与支持。“十二五”期间,已有39项农业科学学术专著列入国家重点图书规划,但其中25项规模为1卷(册)。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340个项目,其中农业科学类有11部书稿获得资助。目前,农业科学学术专著系列主要有:科学出版社农业科学技术专著丛书?科技前沿系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代中国农业科学专著集、中国农业出版社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等。中国农业从业人员3.48亿,农业始终是第一产业,同时,农业科技学科飞速发展,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规模不断拓展。仅2012年,农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优化学科布局中即确立8大学科集群、134个学科领域、309个研究方向,因此,我国目前农业科学学术精品规模与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匹配不足。 1.2农业科学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探索尚处于发展阶段 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2012年,中国数字化阅读和出版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的出版大国。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技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以精品立社、数字化兴社,积极进行先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基于教材出版,主办了高等教育视频资源数据库、中国高校课程网、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了各类数据库,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目前正推出“出版+项目”、“出版+评价”等一系列出版新理念,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新的数字出版项目。2012年10月,商务印书馆推出工具书查检数字平台。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在数字出版加速多维度、数字产品自主研发生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建设等多方面,探索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发展中取得新突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专业出版社,2008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揭牌,2011年申报了数字平台国家农业科技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学专业出版产业升级尚处于发展阶段。 2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创新展望 2.1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 学术著作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学术出版公信力。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旨在扶持精品出版项目;2011年4月,《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5],加强精品力作生产,组织出版更多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的精品力作。2012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规范的通知》,对出版社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应加强学术著作选题论证,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出版价值等进行认真评估,积极探索实行同行匿名评议等评审办法,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也一再强调出版界“应当提高出版门槛”。很多出版机构也注意到这个问题,2012年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科学出版社等70余家出版社在京签署倡议书,呼吁出版界进一步提高学术出版“门槛”,并积极采取规定学术著作编写规范,严格学术著作准入制度、同行评审制度等措施,这些举措必将逐步提升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的质量和公信力,促进学术出版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出版单位规范学术著作出版的基础上,农业科学精品著作更需要农业专业领域的支撑与支持,学术出版与科研相衔接,需要整合相关资源要素,调动专家学者著书热情,提升学术出版公信力,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学术出版,集中打造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精品力作。 2.2创新出版形式 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升级,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出版问题,更是要将出版传媒与科学技术、市场、数字等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在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兴起,在不断推动传统图书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给整个图书出版领域带来了一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其中,图书出版领域的关联者,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编者,也都被深深地卷入了变革之中。在最近的十年间,自然科学学术出版60%的收入来自北美,发达国家学术出版增长稳定但增幅较慢。IHSISuppli公司对美国图书出版今后4年的预测是,至2015年,美国的图书销售金额总数会保持在250亿美元左右,不过,电子出版会有每年40%的增幅,而纸质出版却会出现每年4.9%的降幅。阅读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驱动力,决定着出版业的生死存亡。“阅读的对象远比读书的对象来得丰富。阅读针对的是文本,文本并不只表现为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它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口语、图片、印刷、音乐等表现形式,乃至于声像材料、电影、电视节目,甚至任何一种计算机所储存的信息、碑铭、唱片等各种形式”[6]。库存图书电子化、电子书以及按需打印三股浪潮是冲击,也是学术著作出版升级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力求找到作者、读者、编者广为接受出版形式。 2.3利用项目支撑,推动打造精品著作 中国的市场很大。只要努力去做精品。同样会获得在这个市场中更多的双效益产品的精品意识在行业内广泛深入人心。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鼓励支持下,我国很多出版机构也实施了精品图书出版工程,凝心聚力倾心打造精品专著。黑龙江省2009年正式启动精品图书出版工程,一批学术价值高、创造性强、极具积累和传播价值的优秀项目在国内已形成较大影响,带动了全省图书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庆出版集团设立综合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同时用基金运作产生的利润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出版100种学术专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于2010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旨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优良学风打造精品力作,进一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推动更多中国文学精品的诞生,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协联合举行“北京作家文学精品项目”签约仪式,刘庆邦、徐小斌、邱华栋、荆永鸣、徐坤、宁肯等12位作家的11部长篇小说,均获得高额扶持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明显增加,大型学术出版工程剧增。2012年第二十二届图书博览会上,政府项目、品牌出版项目越来越成为集团展示的重头产品。 2.4学术出版依托学科资源,服务学科发展 隶属于澳大利亚科学院的澳大利亚科学院(CSIRO)出版社是一家专注在农业、动植物以及环境等科学领域的专业学术出版社,该出版社的专著以及期刊依托澳大利亚科学院强大的研究力量,联合在世界各地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信息。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负责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院、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美国科学院下属的学术出版机构,将其所有出版近3000种科学、工程、健康方面图书的PDF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并且将这些图书去除DRM保护。政府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和学术社团出版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出版机构,提供农业科技最新相关信息。加拿大非常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最后要集中反映在为农业服务,提供信息服务,将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日本农文协的出版物涵盖了期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通过营销书刊为农村和山区的日本民众提供科技情报、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深入调研农民科技需求,采集出版选题和素材。日本农文协不单单是一个出版机构,其更多地承担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职能。国外很多学术出版机构注重数字化的发展。库尔特?斯塔博在线图书馆收藏了古代和现代的大量生物学著作,其中有很多珍本可以免费在线阅读。 2.5学术出版“走出去”,要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规模化 学术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美国出版业水平居世界前列,其图书出版业在世界图书出版产业格局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一直稳居世界图书出版的霸主地位。作为图书出口大国,美国主要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出农业科技图书,一些英文原版书也通过版权贸易的形式输入其它国家。日、韩注重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日、韩的农业科技发展很快,除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外,所出版的农业科技专著注重将版权以技术的形式进行输出。近年来,中国版权输出数量增长显著,版权输出途径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图书共输出版权5922种,于建慧:农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现状及发展展望153其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功不可没。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2011年全年共向海外输出版权3236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10年增长25%,版权输出大户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跻身前列[7]。201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署协议,一次性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五种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2011年11月出版《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12月,与Elsevier出版集团签订了版权输出协议,Elsevier将通过集团旗下顶级学术出版子品牌AcademicPress,正式出版文集的英文国际版,并在2012伦敦书展上举办首发式,向全球展示我国科学家的学术风范,介绍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成就。但目前,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与引进在品种总量和市场规模上仍存在差距,在国际合作的经验、运作模式、专业人才等方面都有差异。在国际出版竞争中,中国出版业总体仍处于弱势的局面。《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扩展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提高版权输出质量。为此,专业出版社应坚持从各自的产品和市场出发,积极探索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将优秀的作品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向海外。 3结语 实现出版产业发展,学术精品出版是专业出版社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打造“专、精、特、新”的出版传媒企业的必由之路。立足资源实现专业出版必须做好7个结合,即:专业出版要和品牌建设、专业营销渠道建设、数字出版数据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战略、教育出版、管理专业化等结合起来[8]。专业出版社同大学出版社一样,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依靠行业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掘其智力资源,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专业出版社的优势还在于优秀的专业出版编辑队伍对于原创性的认知。来源于对学科研究现状与前沿水平的了解。来源于对作者研究能力与达到水准的判断。亦来源于对同类著作出版状况的把握。专业出版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优势,强化特色;整合资源,潜力发展;立足传统,多元发展;加强管理,培养人才”。 作者:于建慧单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农业科学论文:谈农业科学挂职干部鼓励机制 干部挂职锻炼也因此从干部提拔的唯一方式向干部学习、干部交流、科技服务、科技推广、技术合作等多领域进行了扩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进一步鼓励挂职干部提高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实现干部挂职成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大胆挑战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任用制度,多角度对挂职干部进行了激励。“具有挂职经验的科技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进行项目申报、报奖”;“具有挂职经验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进行职称申报和岗位聘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任具有挂职经验的干部”;“具有挂职经验的干部,且考核合格以上者,作为评先评优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等字眼纷纷出现在各类制度和文件中。事实证明,以上措施,积极推进了人才工作的改革创新,激发了挂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1挂职干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1挂职干部激励制度方式单一。由于现有的挂职干部激励机制几乎都集中在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干部挂职后期激励,且带有较强的政治因素。他们缺乏挂职前期的目标激励,精神鼓励,挂职工作过程的关心与交流,结果导致,管理挂职干部对工作前途担忧,科技挂职干部对科研事业发展方向模糊,工作满意度降低,挂职成效不明显。而不同的挂职干部类型、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岗位特点对挂职干部激励机制又有不同的要求。现有的“挂职干部组织关系转移、工资关系保留”政策导致挂职人员经济上没甜头;选用干部学历、年龄一刀切的做法让挂职干部政治上没奔头;派出单位缺乏关心,接收单位缺少信任导致工作上没劲头;重使用轻管理,考核单一化的做法更让挂职干部感觉体制上没靠头。 1.2挂职干部激励制度体系不完善。当前,挂职干部正面临着正负层面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部分人认为干部挂职只是提任的一种前期形式,有“油水捞”且待遇好;而另一方面挂职干部自身却深刻体会到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不同的挂职干部待遇悬殊,工作环境差别大,长此下去,必然会对干部挂职工作产生极端影响。局外人看到表面的风光,挂职干部却自身体会其中的艰辛,究其原因,干部挂职工作宣传不到位,过程监管缺乏引导,群众测评没有时效以及干部挂职后期考评欠缺公正是直接因素。 1.3挂职干部激励制度操作程度把握不好。干部挂职经历往往被灌以“优先考虑、重要参考、齐抓共管”等华丽字眼,却从未见到有任何的度量字眼,执行和责任主体。结果导致,锻炼前风风火火,锻炼后无人问津,前后差别较大。“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重点参考”的字眼,在不同的执行主体操作中,界定的标准又不一致;“齐抓共管”明确了责任对象,却没法度量谁管哪一部分,管到什么程度,结果导致部分激励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作用。其次,在部分挂职的重要岗位还存在,激励程度不高,调动不了积极性;激励程度过高,又易引发消极怠慢的心态,甚至滋生过分的物欲,导致贪污腐败行为的出现。激励机制程度把握不好,同样无法起到激励作用[10]。 2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挂职干部激励机制的思考 2.1构建挂职干部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激励机制是运用配套的制度体系,设定岗位目标,规范职责要求,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并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种机制[11]。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干部挂职在培养干部的同时,还承担着创新管理体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助推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引导挂职干部沿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坚持学习,增强创新意识;有助于使挂职干部自发产生一种持续提高自己素质动力的功能。且挂职干部多处在思维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激励机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摸索新规律,寻找新方法,接触新知识,创新新成绩的良好平台[12],这有助于农业科技事业的创新与协调发展。 2.2挂职干部激励机制模式分析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开展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是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体现,构建挂职干部激励机制模式是确保工作实效的重要制度保障。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挂职干部激励机制涉及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以及干部自身四个参与主体,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统筹兼顾各个方面,挂职干部激励机制模式需在全民参与原则引导下,遵循科学性、灵活性、全面性、合理性,以及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特点的相容性。 (1)思想激励干部挂职,尤其是带有政治意识和委派方式进行的挂职,挂职干部的思想缓冲时间不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挂职,挂职来做什么、挂职后带走什么”,甚至有些干部会一味的沉浸于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或者组织是否准备提拔的思索中,导致长时间无法进入挂职角色,影响锻炼效果。因此,需要组织在安排挂职之前与干部进行深入交流,引导挂职者尽早进入角色,端正思想。 (2)授权激励授权激励是授予挂职干部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制定决策或执行决策的权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才能[13]。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让挂职干部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是对挂职干部的充分信任,有助于促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潜力和培养独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训激励培训是给予挂职干部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加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实际工作。根据激励理论,满足需要的过程其实就是激励的过程[13],挂职干部具有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是他们更新思想,创新管理理念的源泉,这有助于挖掘挂职干部的工作潜力。 (4)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了解干部的需求和困难,以真情和温暖关怀干部。挂职干部在工作期间往往承受更重的家庭和生活负担,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帮助其解决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是将组织的关怀送到干部的心坎上,有助于激励他们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工作。 (5)考核激励考核是帮助干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的一次机会[14]。坚持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是组织对挂职干部工作、生活情况的一次了解,会达到为他们鼓劲打气的效果;坚持民主测评和结果通报,有助于挂职干部本身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也有利于所在单位有针对性的提出和实施培养管理的措施;坚持考核结果使用制,是公开、公平,竞争、择优选择干部的科学模式,也是鼓励挂职干部“出实绩、出成果”的重要措施。(6)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给予挂职干部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以稳定干部的工作为基础,是干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的根本保障。物质激励的基础在于缩小干部层级待遇的差距,以减少或消除挂职干部同工不同酬的思想负担,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3对构建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挂职干部激励机制的建议 3.1健全挂职干部选拔机制,渲染环境激励氛围科学的干部选拔制度,是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是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德才兼备,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组织按程序、按需要、按标准选人,才能真正让群众对干部选派工作心服口服。 3.2加强挂职干部岗前培训,提升能力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根据干部实际需要和个人特点,推行差别化、针对性的培训是加强挂职干部政治理论基础,拓展业务素质和提高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岗位培训,有利于搭建干部实践锻炼的新平台,有助于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3.3协作挂职干部过程管理,强化情感激励作用挂职干部正处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和激情高涨的阶段,这一时期可能是他们职业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渴望有成绩、出成果,情感比较丰富,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将会积累一批宝贵的财富。在这一阶段,可利用“三个结合[15]”来强化他们的感情基础,帮助其清醒的认识自我和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1)宽与严相结合。宽是注重在工作过程中给予挂职干部表达想法、意见或建议的机会;严是要求有严谨的工作思维和认真的工作态度。(2)“冷”与“热”相结合。“冷”是培养挂职干部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工作态度,遇事慎重处理的能力和淡化求功心切的思想;“热”是对于挂职干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成绩予以及时肯定表扬,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和错误及时的进行批评指正。(3)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干部个人相结合。派出单位定期与挂职干部进行交流,及时掌控干部的工作动态,让干部感受到关心;接收单位定期对挂职干部进行考察,及时发现挂职干部的优点与不足,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干部自身通过不定期的总结和自查,以检验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3.4落实挂职干部物质待遇,夯实思想激励基础物质激励是调动职工工作激情,提升凝聚力的直接方式。落实挂职干部物质待遇,完善薪酬体系,能够消除“同工不同酬”“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思想,夯实挂职干部思想保障基础。具体方式包括:缩小派出单位与接收单位薪酬差距;就高实施差额补贴;实施特殊环境工作补贴以及节日慰问等。 3.5优化挂职干部考评机制,强化政治激励保障(1)合理设置考评指标。考评指标设计统筹策划,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随机考评与阶段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和大众进行比较,又要兼顾工作条件、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对长远发展影响等因素,尽量做好公平、公正。(2)坚持民主集中评议。民主集中评议是干部考评公正化、透明化的一种有效方式,进一步落实公众在干部评议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做出评价,实现挂职干部考评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3)完善监督机制。考评机制的有效性还体现在群众对考评结果的监督和知情权上。大众的参与监督和对考评结果的公开,一来对考评的公正性进行了诠释,二来有助于鼓励干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4)合理使用考评结果。考评结果作为对挂职干部工作肯定的一种方式,对考评优秀的干部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提拔任用或政策倾斜,对考评结果较差的干部,视情况给予组织处理或通报批评,发挥考评的作用。 作者:张园欧阳欢方骥贤唐冰陈诗文詹小康常偲偲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事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科学论文:论农业科学事业机构采购问题及措施 1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 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中,由于公开招标方式没有限制条件,竞争程度最高,因而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要依据政府采购的管理规定选择恰当的政府采购方式,对于单项金额较大的工程项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对于规格及标准相对统一的通用类设备的采购,一般实行协议供货采购方式,即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公开招标,确定中标的供应商及产品,采购单位在此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属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类、基建工程类和农业生产资料类等3类,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 1.1基建工程类项目 目前,主要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为科学事业单位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类项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央预算单位年度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规定:“除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项目和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外,各部门自行采购单项或批量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的项目、6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南亚所的该类项目主要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1.2仪器设备类项目 主要经费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中的小额仪器购置经费。对于此类项目的采购,南亚所全部采用公开招标,将上级部门批复的仪器设备和该年度使用项目经费需要购置的小型仪器设备统一通过招标公司公开招标采购。对于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则按照中央政府采购网上的协议供货选择合适的供货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类货物的采购,由于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数量不大,主要由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 2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 2.1对政府采购规定理解有误,造成规避政府采购行为的发生政府采购范围简单划分为货物、工程和服务,集中采购目录内、目录外产品等,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如果包含家具、设备、物资等,由于均属于货物,是按照类别分开确定采购方式,还是在一个采购项目下合并内容确定采购方式,在这方面没有具体政策依据。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包含的货物,是按照同一项目的采购来确定还是按照同一单位内所有货物的采购来确定采购方式,也没有具体操作规定。另外,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有特有的核算机制,单位内部的课题组独立发展,拥有自己的课题经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的采购是按照一个单位所有货物合并采购还是按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值得商榷。 2.2进口仪器设备采购手续繁琐,不利于预算执行工作目前,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各个单位采购单价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主要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对数据精确度要求很高,稳定性强、抗干扰性强的测试仪器在试验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而测试数据的精度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试验研究的成败[1]。进口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国产设备,但是政府采购工作要求尽量采购国产设备,对购置进口设备有严格限制。采购进口产品时,首先方案申报前要做调研和专家论证,并经财政部专家审核后,由财政部门批复。在开展具体采购行为前,仍需再次组织专家论证并向财政部门履行申报审批程序。单位论证基础性工作主要依靠单位的科研人员做,工作量很大,耗时费力,基层单位对此重复工作很不理解,实际上也给上级主管部门增加了重复工作量[2]。项目申报时为进口产品,预算批复后采购前,进行进口产品申报时,如果不批准,就无法采购进口产品,只能采购国产产品,而国产产品在性能上不及进口产品,价格上更低于进口产品,这样造成了预算资金结余,既不利于预算执行,也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3专业专职人员缺乏,造成预算和计划编报不够科学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缺乏专业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人员,目前从事该项工作的主要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并抱有政府采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错误思想,因此在执行政府采购行为时,积极性不高。在这种错误思想下,政府采购计划与预算结合不够密切,科研人员对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编制预算具有随意性[3]。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采购时预算不足的问题,同时,因项目批复后调整难度大,影响预算执行。 3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对策和建议 针对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以免影响政府采购工作。 3.1制定符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特点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对政府采购工作,建议按照不同类型单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如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应该制定符合该类单位自身特点的具体实施细则,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2优化进口设备采购程序针对进口产品采购过程复杂的问题,建议简化审批手续,使采购测算在前,经费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审核同步[4],并建议进口产品申报审批同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同步进行[2]。 3.3建立政府采购工作专职队伍,加强政府采购知识培训建立政府采购的专兼职人员,定期由上级部门组织培训交流,加强政府采购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作者:钟宁袁晓丽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情况与措施 “十一五”期间,共承担部、省、市、院各类研究项目167项,比“十五”期间增长161%,先后有49项通过验收,共审定新品种13个,申报品种权25项,授权品种权16项,申报专利85项,获得授权专利27项,两项指标大大地超过了“十五”水平。新登记农药新产品12个,同比增长50%,5个新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在各类期刊284篇,同比增长196%。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近年来,挂牌扩园,加强试验示范工作。先后在镇江丘陵地区句容市建立了占地面积500亩,以应时鲜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为主的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白兔)科技示范园区;占地200亩,以果树设施栽培新技术为主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后白)园区;占地700亩的种草养畜优质牧草示范为主(天王磨盘)牧草示范园区;占地面积1000亩,以发展优质有机果品并实施生态果草畜结合、果茶结合为主的(天王戴庄)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占地面积500亩以水稻、小麦、蔬菜、花卉育种为主的农业科技试验基地(白兔)-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占地面积1000亩以展示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句容华阳)。全所现有在职职工90人(人事人员9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67名。 一、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现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号召“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实施,拉开了农业、农村以及社会各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序幕。农业体制改革,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中,循序渐进的开展。《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手段的提高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各方面工作。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就拿2010年来说,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水平。一是授权品种保护、专利15个,8个稻、麦、蔬菜品种通过审定,授权保护品种及授权专利总数列全省农区所前列;二是成果奖级别大幅提高,表现出历史最好,参与合作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历史性的突破;三是科技服务成效显著,社会效益列全省农区所首位,并先后获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专利金奖及省服务业名牌单位等10多项奖项荣誉。就我所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在编科技干部有原来的14名,增添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编28名,计42名,至1988年底,每年从大专院校进员,在编干部增至67名,农业科技队伍迅猛扩大,目前全所拥有90多名职工,学历层次大幅提高,人才结构全面优化。现在我所正在开展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资源整合和重组,全所研究工作划成七个方面,配置六个研究室,设立四个中心,转动四大科技服务企业。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江苏丘陵农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上,勇于探索,激励创新。“十一五”期间,共获各类奖项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十多个稻麦新品种以科技转让服务社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目前,尽管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轻农、怠农现象,仍较严重。表现形式有:走过场,避实就虚,重名利,轻实效。面对江苏丘陵农区面广量大的分散经营农户,在选题和服务上,要认识到它的繁重性和长期性,要加强认识农区农业生产在经济上的地位及重要性。 2.科研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手段的落后。虽然“十一五”期间,项目经费渠道增加了,但在科研手段的强化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增强了中心实验室,涉及到人员、项目等因素,要达到高端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服务创新不力农区内大型连片果品园区的示范方式、优良品种科技转让、农民专家培训等作为科技服务支持农区农业生产,在服务创新上仍未突出“新”来,电子服务终端、服务网络建设等现代措施,有待落实。 4.人才培养不畅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涉及到科研与服务整个过程。“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把人才培养、引进融入到学科建设、专业配置、科技服务中,每年度增加人员。在人才使用、激励措施,人才调配上,还需要积累经验,形成畅顺的培养和使用人才运作机制。 5.体制机制不全科技体制改革,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大发展时期。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立足本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引进消化,加强农业科研,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方式,通过资源整合,人员重组,谋求有利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在科研与开发的轻重问题、在人事调配、业绩考核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对策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农业科研,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仪器添置,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着手,使区域内农业科研向深度和广度充分发展。在农民培训及科技转化上,日益重视,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服务方式。近来,以发展为主线,鼓励创新,加大科技服务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内部凝聚力。为加强该所在区域内农业经济上的地位和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推进作用,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纠正长期的轻视农业的观点农业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部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全国第二次农业科技大会上,中央提出了“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首先,是政府有关领导,应充分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和科技支撑作用,确实贯彻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纠正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轻农”“怠农”的模糊认识。 2.强化科技能力,提高其区域内农业经济地位积极要求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予以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以逐年投入递增,解决单位科研事业费不足的问题。用充裕的资金,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转化,提升单位在农区的“三农”服务中的经济地位。 3.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区域内农业生产科技支撑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我所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已逐步形成了专家培训、科技示范、技术转让上等多形式的服务模式。经多年的实践,我所已从科研促开发,转向科研与开发并重。在科技服务上,仍要花大气力,探索研究更贴近丘陵农区农业发展需要,更能发挥农业所科研优势的各种模式。 4.培养引进人才,打造现代的高效科研与开发平台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培养与引进人才上,我所近年来已做了一些尝试。为了打造现代高效的基层农业科研与开发平台,仍需要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上作研究,总结经验,使各学科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从而把我所发展推向科技开发的良性循环。 5.完善体制机制,保证其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发展近几年,在我所研究与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制订一些列管理办法,按照政策要求,做了调整与重组等工作。在今后工作中,仍要在科研选题立项,选人用人、科研开发等各方面,激励创新,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以保证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四、发展展望 总体来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已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克服目前科研与服务上一系列问题,就有着更大的发展前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紧抓发展重点,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以创新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水平,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强化运作效率,以创新的服务方式提升农区所的战略地位,以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整合科技资源。以人才培养作为关键,确立农区内优势学科及培植特色学科,拥有一支水平高、品质优的专业团队,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建设成为学科配置合理、优势学科突出、富有朝气活力的文明之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和科技转化工作;坚持以发展高效农业作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农区内农业生产与发展。在科学研究上,加大对环保节约型的农业科学研究,走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科技转化上,以园区为窗口,加强服务创新,打造崭新科技服务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将会在区域农业生产和“三农”服务中,地位愈益凸显,作用更加强大。 作者:蔡金华付反生张玉军温小林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所 农业科学论文:构建设施农业科学的思考 1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意义 1.1服务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农业的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重点服务于节能环保产业的能源重复利用、设施节能建造、农业物资循环利用等;生物产业中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研发;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利用技术;新材料产业中设施农业上新型节能、保温、环保材料的研发等。通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促进全市、全国较具特色的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完善,推动天津市现代农业步伐,实现设施农业的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地球。 1.2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化肥、农药等的不正确使用,使得农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直接威胁着人身健康。因此,建立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就成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在设施农业科学研究和培养设施农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把先进的农业设施栽培技术等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产品的安全、规范生产。 1.3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天津市政府提出了全市设施农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设施农业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时代。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集中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高效型产业,农业的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所以,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天津市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1.4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是适应培养 现代化农业设施专业技术急需人才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如荷兰、法国、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设施农业已经达到高生产率、栽培精准化、资源可重复利用、高效节能及高度自动化水平[3-5],天津市近几年在设施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天津市的设施农业规模、水平及效益还不高,还远远赶不上荷兰、以色列那样的高科技投入、高资金投入、超高效益的高度集约型工厂化设施农业,与国内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二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三是设施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领域、观光旅游业、设施餐饮业等行业设施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缺口更大;四是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天津设施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瓶颈就是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缺乏,天津市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现代化农业设施专业技术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2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内容 2.1专业的定位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生物学、化学、环境工程学、观赏园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农科与工科相结合的优势。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将使学生具备从事设施农业的科研、教学、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设施农业的工程设计、高效特色作物(园艺作物、药用植物等)栽培、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以营造良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为重点,以建立国内一流学科师资队伍为目标,按照师资队伍规划,注重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国外、国内著名大学、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具有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服务于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 2.3课程及教材建设 根据设施农业的特点,课程建设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的要求,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加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科发展方向以及专业今后的服务方向,加强与学科发展方向及专业服务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天津农学院作为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已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目前专业使用皆为全国规划统编教材。今后,随着专业的发展,将重点突出专业的自身特色,“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建设适合天津设施发展的自编教材。 2.4实验室及基地建设 实验室及基地建设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逐渐实行实验室及基地对学生的开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室开放必须具备良好的仪器设备条件、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和管理能力。为此,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应从硬件上满足实验教学与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需要,使实验室及基地的功能更加齐全,运行更加便利,效率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要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制定实验室的具体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室。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使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实践需要。教学设施建设是进行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建设,今后,教学科研基地建设要本着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保证基地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5教学管理建设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加强部门学术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作用,健全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座谈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环节、质量监控体系、考核体系、激励和奖惩措施等。进一步抓好每一堂的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知识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扩充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落实好毕业生回访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做好教学计划的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和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工作。 2.6卓越人才培养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融素质教育、业务培养、能力培养为一体,培养具备生物、环境、工程、园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现代设施农业的工程设计、高效特色作物(园艺作物、药用植物等)栽培、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今后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因为这更符合当今设施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创新实验和综合实验课。在毕业论文实验中,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分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实习方面,要把学生真正地放到企业中去,在实习基地第一线进行锻炼、学习、积累经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要为天津及周边地域农业领域培养更多从事设施农业的优秀人才,促进现代化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要紧密结合天津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内容,要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习基地。专业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充分发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天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服务于战略新兴产业,创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 作者:王丽娟边珮璐王学利李树和刘海荣单位:天津农学院园艺系 农业科学论文:西南大学农业科学学科发展论述 1期刊分布 通过对论文总刊载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发表在《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论文数量最多,占论文总量的14.8%,其次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6%)、《安徽农业科学》(5.6%)、《蚕业科学》(2.7%)、《黑龙江畜牧兽医》(2.0%)、《水土保持学报》(1.9%)、《中国兽医杂志》(1.7%)、《中国农业科学》(1.7%)、《生态学报》(1.7%)、《中国农学通报》(1.6%). 2论文引用情况 引文索引既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信息查询工具,又可作为对论文、学者、学科、机构、地区等科研情况的统计以及对期刊进行分析的有力工具[3].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对论文2005-2012年的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大学园艺学、农作物、畜牧与动物医学、农业基础科学等领域论文引文率较高.这反映出西南大学园艺学、农作物等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产出率较高,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分析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为107次,最低的为47次,的年度主要集中于2005-2008年.按学科领域划分,作物生理学、畜牧与动物医学、遗传学和土壤学等研究领域的论文被引率最高,说明这些论文学术价值较高,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受国内学者关注的程度较高.研究论文在2005-2012年被引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说明这7年间该校的农业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均有较快的提升. 3SCI收录英文论文分析 3.1论文学科分布 在我国,被3大引文索引数据库WebofScience(即SCI、SSCI、A&HCI)收录文献和被引用频次的多寡,被视为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科技实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4].参照中国图书馆编目分类规则,对从WebofScience中检出的1949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业科学相关学科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论文产出率最高,分别占论文总量的33.5%,14.7%和14.3%,而病理学、免疫学和渔业等3个学科领域总论文产出率较低,分别占农业相关学科论文总量的0.8%,1.0%和1.2%. 3.2论文年代分布 农业学科英文论文2005-2011年数量逐年显著递增,2012年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统计时数据库的论文还未收录完全有关. 3.3期刊分布 笔者统计了论文总刊载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英文的期刊分布比较广泛,说明该校农业科学学科开展的研究工作范围较广. 3.4论文引用情况 对2005-2012年的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农学等领域论文引文率较高.这反映出西南大学在这几个研究领域英文学术论文产出率较高,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分析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为177次,最低为76次,文献的发表年份主要集中于2005-2009年,说明这5年是该校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取得显著成绩的年份.在这10篇论文中,遗传学、昆虫学(蚕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的论文被引率非常高,说明这些论文学术价值较高.论文在2005-2012年被引量逐年呈上升态势,说明这7年间该校的农业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有较快的提升,且部分学科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4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科的比对分析 以第一作者机构为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检索入口,检索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2005-2012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WebofScience数据库2005-2012年的英文论文,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7098条中文记录和2361条英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 4.1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比对分析 2005-2012年间,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科核心期刊发文总量为7098篇,西南大学为5035篇,数量上差距较大.原因之一是检索论文的时间范围为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而西南大学合并时间是2005年7月,前6个月的发文量未统计在内.对2个学校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对比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华南农业大学在植物保护、园艺及畜牧与动物医学领域科学研究较西南大学有优势;而西南大学的优势领域为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水产和渔业及农艺学. 4.2SCI收录英文论文分析 2005-2012年间,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科英文发文总量为2361篇,本校为1949篇,发文量差距较大.原因之一是检索论文的时间范围为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而本校合并时间是2005年7月,故前6个月的发文量未统计在内.对2个学校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对比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华南农业大学在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和昆虫学领域的科研英文论文的发文量大于西南大学,而西南大学的优势领域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近年来,西南大学农业学科发展较快,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比重逐年增大.根据发文总量的变化曲线,结合该校的科研发展状况,总结原因可能有以下3点:1)国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十一五”期间,西南大学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年增幅均达到20%,总经费超过了9亿元,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产出.2)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改善了科研环境.学校建成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推进了科研论文的发表.3)学校与美、英、加、法等近2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进行学术交流.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增加,也使英文论文的产出量有了更大的提升.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西南大学农业学科科学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标志性成果仍然偏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仍需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科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中,西南大学在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水产和渔业及农艺学领域的研究在国内的影响力大于华南农业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上,华南农业大学在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和昆虫学领域大于西南大学.基于此,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学科资源,重视农业学科的发展,保持优势学科,缩小与国内同类高校间的优势学科领域的差距。 作者:赵晓莅李松芹周艳单位:西南大学图书馆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的现状和战略对策 1农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1.1农业科学与其它现代科学的交叉是新的发展趋势 (1)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利用,是基础性研究长期积累的结果。60年代以来,雄性不育在水稻、小麦、高粱、谷子、大豆、油菜和大白菜等作物上都已发现和应用。目前,已发现100多种能在生产上应用的雄性不育植物。雄性不育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我国,197。年发现了“野败”,迎来了水稻育种的灿烂曙光。由此育成的釉型杂交水稻,创造了世界育种史上的奇迹。自1976年以来,累计种植三系杂交水稻达1.7亿余公顷,增产稻谷2600亿公斤。随着这项技术被引进到有关国家,已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着作用。杂交水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针对三系杂交水稻的美中不足,如米质较差,优良恢复系不好选配等问题。我国科学家们在努力选配优质稻组合的同时,已发现并培育成功了二系法杂交水稻,一般可增产巧%左右。 这一独特的创造,领先世界水平,使水稻生产跨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农作物病虫害可以给作物造成10一30%的损失,严重时使得颗粒无收。近些年来,随着病虫害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复杂化,对害虫的研究投人了更大的力量,出现了各学科的交叉和互相渗透,进一步把宏观与微观不同层次的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害虫、天敌和植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昆虫和寄生植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为害和受害的关系,而存在着植物抗逆的一方面。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发现为寻找控制害虫新途径和新方法提供了基础。如利用植物的“超补偿能力”防治害虫,不是要求把害虫斩尽杀绝,一个不剩,而是允许保持一定的虫口密度,以不造成明显减产为度。这种原则不仅可以减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如果控制适度还可以带来增产效果。 在对生态学如昆虫变态、生殖、滞育、飞翔、迁移等生命活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性害虫生态控制的新概念;性诱剂的应用,包括性诱剂和病毒的联用;以及新型的无公害农药的开发应用等,无不得益于基础研究。 在农牧区鼠害防治方面,鼠情监测和预报的发展,一方面归功于长期定位研究的积累,另一方面则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技术。利用不育和遗传防治技术是目前鼠害防治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美国农业部丹佛动物危害控制中心在这个方面有很好的工作。在防治策略上已放弃单一的大面积化学防治方法,更着重长期持续地压低害鼠害兔的种群数量。 (3)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在创造特异种质资源方面显示了强大的优势。美国的棉花“PD”系统种质是通过远缘杂交(中棉一瑟伯氏棉一陆地棉三元杂种)建立起来的,已经成为美国优质育种的主要种质资源。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结合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稳定特异性状,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快速鉴定分子标记,在杂种早代就能鉴定带远缘目标基因(如抗性基因)的微小异源染色体片段,大大加快了育种速度。我国科学家在棉花远缘杂交的研究中,就是综合利用了有性杂交、激素处理、幼胚培养、染色体加倍、多代回交以及异地鉴定等技术,创造了系列优异种质材料和优良品系,并可望在本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长穗堰麦草是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优良野生亲本材料,用它与普通小麦杂交,已经选育出许多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如小堰6号、小僵107等。相关的核质杂种优势理论正在深人地开展研究。核质杂种优势的研究,对于小麦改良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核质杂种优势一旦表现出来就不需要年年制种而又能稳定地保持下去。我国在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以及核质杂种优势等方面的整体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把物理学和化学的成果引人农作物育种领域,产生了物理和化学诱变技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个领域,目前又有新的发展。把离子束技术引人育种领域,出现了离子束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利用离子注人进行基因位点损伤,诱发遗传变异,利用离子刻蚀进行细胞加工,介导外源基因。利用这一技术育成的新品(菌)种,已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随着生命科学与其它基础学科的交叉,这类创新性研究和应用也会越来越多。 1.2持续农业和各类特色农业的兴起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又一显著特点 (1)“绿色革命”与“蓝色革命”正在相互交融。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同时,人们将加速向海洋领域拓展,出现大规模的海洋农(牧)场,实现“海洋农牧化”。人类解决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出路之一是重返海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发展海洋产业,现在人们称之为蓝色产业。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发展,海洋捕捞业日益发达。因此,早在80年代初,一些营养和商业价值高的鱼类产品就开始明显减少,199。一1992年,全世界年捕鱼量仅为8000万吨,比1989年减少7%。在减少和控制捕捞恢复海洋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的同时,人们已把注意力转向人工养殖和近海特种资源的人工增殖。日本最为发达,真绸、牙鲜、对虾、梭子蟹、扇贝、牡砺、鲍鱼和紫菜等养殖早已著称于世,科研生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北欧和北美诸国基础研究较为深人,而用于生产者种类较少,生产规模一般较小,产量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外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在增养殖生产及科研中的应用,对养殖中繁殖发育、营养、生产、疾病及其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研究较为深人。在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水产养殖产量主要来自淡水。随着产量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内陆河流湖泊水环境资源受到破坏。将来的方向是发展集约化养殖,把淡水资源用作饮水和环境,同时加速向海洋的战略转移。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浅海中生物生产力相当于每平方米每年2000大卡,两公顷海面相当于1公顷良田。经过努力可以从海洋中得到数千万吨水产品,成为大规模食品生产基地。 (2)现代化、高效率和高技术农业离不开“设施农业”。随着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如何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将对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起到重大作用。发达国家的肉牛、奶牛、猪、鸡等广泛采用现代化工厂化养殖方式,未来规格化“全进全出”全自动化程度将得到发展。今后随着智能化程度提高,温室蔬菜、花卉等作物无土栽培将走向群体化、大型化。 和“设施农业”相关的是“白色农业”。所谓白色农业,主要是指不污染环境的微生物工厂化农业。人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食用菌类,还可以生产大量的无公害生物农药及生长激素,也可以直接生产人们所必需的蛋白质。 (3)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针对“生态农业”的局限性,首先提出了“持续农业”的新概念。 与生态农业不同,持续农业在强调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时,不反对化学能的投人。即不仅采取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措施(良种、农药、化肥、灌溉),而且注意农业生产的经济性、社会性,即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侧重于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我国人多地少,在农业生产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我国农业科学的现状和战略对策 2.1我国农业科学的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学不断取得进步。品种资源研究和良种选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学者利用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实现外源基因转移,拓宽种质资源,培育丰富的农作物新品种,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随着“三系配套”技术走向世界,“二系法”研究的初步成功,以及“一系法”的积极探索研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整体优势和领先水平,已为世界所公认。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始于70年代。20多年来,在生物技术基础理论、试验技术和应用推广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不少产品和技术已走向市场,同时也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在脱毒快速繁殖技术、花药培养、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和单倍体育种应用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植物基因工程方面,我们已基本上能够自己分离侵染蔬菜、烟草及其它经济作物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抗病毒植株。但由于这些新技术发展历史较短,我国目前的水平基本上属于跟踪发展阶段,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基本上与国外相同,未能有新的重大突破。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应用,同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重要领域存在很大差距。比如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在我国分别只有6。一80%和30一60%,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0%。在高技术方面的差距还很明显。但在一些局部,比如杂种优势利用、远缘杂交及染色体工程育种、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等则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2.2战略与对策 (1)要加强基础性研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贮备。高新农业应用科技来源于农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否则应用科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杂种优势的利用为例,如果没有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指导,没有杂交高粱等杂种优势利用的实践经验,也就没有1970年野败材料的发现和对其系统研究,也就没有三系杂交稻的成功。因此,我们应当稳定并精心组织一批精干的科技人员,对涉及农、林、畜牧、兽医、水产等领域科学技术重大理论课题和前沿领域进行攻关,特别是在品种选育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基因工程、病虫害防治机理以及作物近缘种保护生物学、生物肥料、温室和大棚中的生态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上,力争有所创新和突破。 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相当薄弱,基本上处于跟踪研究状态,缺乏新的思路和观念。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和强调知识产权的今天.缺乏创新的生物技术产品是会被淘汰的。我们在选择动植物基因工程课题时,要尽量避免相同水平上的简单重复,力争在理论和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为开发增加后劲。 在海淡水增养殖方面,我国海带养殖近期产量不断提高,已高达300多万吨,而栽培方法仍是50、60年代的成果。80年代提出了新的方法,可以免去长达4个月的低温育苗,但还没有广泛应用。对虾养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流行性虾病形成毁灭性灾害,造成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必须加强病原及病理学研究,加强监测技术和防治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加快研究生态综合防治措施,以求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几乎是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 (2)加快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直接把科技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同时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保持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先进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科学技术与其他商品不同,科学技术必须有超前性,既要重视选择当前一般先进实用的技术项目,又要抓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影响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的推广,这样才能带动我国农业的大发展。 (3)增加农业科技的投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人。农业科技大多是属于周期长、社会效益显著而直接经济效益低微的特殊科技领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投资总量上同发达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攀比,如韩国1994年消耗200亿美元开始实施“生物技术20。。计划”。但是,我国农业科技长期投人不足,已严重地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成果转化。80年代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人占农业总产量的1%,而我国为0.17一。.27%,是世界上农业科技投人最低的国家之一。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用来支持农业基础研究的才不足7%。据统计,我国基础性研究经费分配情况是:自然科学占57%,工程技术科学占27.2%,医学科学占10%,农业科学只占5%,这和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从实际研究状况看,如有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987年申报108项,1989年为76项,1991年降低到36项,1992年竟降低到33项。5年间,成果申报数减少了2/3,其潜在危机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种现象的存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科技投人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业科技投人不足,也造成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成果推广人员严重不足。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仅有5人左右,一些发达国家达到30一40人。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加农业科技投人就研究与开发这部分来说,不仅应当包括课题费,而且应含部分设备费和研究人员的津贴,以利于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队伍的稳定以及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作者:牛德水 姚庆筱 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技术产品竞争 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产品竞争力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的竞争力如何成为研究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农业开始逐渐摆脱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转而依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也不再仅是来自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都对农产品竞争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湖北作为一个我国的农业大省,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近年来湖北农产品竞争力与农业强省相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从湖北农业科技发展的角度来探索湖北农产品竞争力,这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影响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从而为提升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献计献策。 1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农产品竞争力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农产品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并能够持续获利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可以从农产品价格、生产效率、市场营销能力、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反映。本文将从生产效率、农产品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三个方面分析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状况 2.1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 农产品平均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相关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情况。鉴于资料的有限性,本文仅对近6年的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和蔬菜5种农作物的全国平均产量和湖北平均产量进行了对比(见表1)。 对比数据显示,湖北省只有稻谷和油菜籽的平均产量是高于全国平均产量的,而小麦、棉花和蔬菜3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从均产数量上看,稻谷和油菜籽是具有产量优势的产品,而小麦、棉花和蔬菜不具备产量上的优势。从农产品平均产量的增长情况看,湖北5种农作物的均产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都属于大宗农产品,天气等自然资源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很大。从表1中的全国和湖北5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来看,尽管总体上农作物平均产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波动较大。并且近6年5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基本上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和增长。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5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情况,根据统计资料,本文对5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进行计算(见表2)。如果某种农作物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表示该农作物在生产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反之小于1,表示该农作物在生产效率上不具有效率优势。数据显示,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特别是稻谷的效率优势指数;小麦的效率优势指数最低,没有超过0.8。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近7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而蔬菜和棉花的效率优势指数在近几年有一个明显的缩小趋势。 虽然粗略的平均产量和效率优势指数的分析,不足以全面地反映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情况,但是连续多年的对某一大类农作物平均产量和效率优势指数的比较和分析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总体上,湖北农产品还是在稻谷和油菜籽等传统优势农产品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但其效率优势并没有扩大,而在其他农作物上就不具备效率优势,并且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的效率弱势却在进一步拉大。 2.2主要农产品的成本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衡量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它是决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对农业税进行了减免,但是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很多(见图1)。 图1中数据显示,除棉花生产成本波动起伏外,从1999~2004年稻谷、小麦油菜籽3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但是2005年各种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有一个比较大的增加,超过了1999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用工费用增加,2005年每种农产品的每hm2均用工费用比上年增加都超过150元,如稻谷2004年用工费用为715.50元/每hm2,到了2005年增加到874.50元/每hm2,而棉花的每hm2均用工费用增加达到300元。另外各种农业物质投入增加,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较快,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知,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近年来湖北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逐步下降,市场经济效益也逐渐减少,这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主要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农产品的平均售价直接反映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状况。表3是对4种农产品50kg产品平均售价的比较。从表4中可以发现,从2000~2005年4种农产品的出售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近两年平均售价在下降。尽管对这四种农产品国家都会实行保护价收购,湖北的平均售价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湖北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低价格优势。但是结合上面的成本分析来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出售价格却下降,市场经济效益自然降低。 从以上对湖北几种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的分析来看,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势并不容乐观。生产效率上,仅有稻谷和油菜籽两种农产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成本在近两年也居高不下,同时农产品的售价却在近年有所下降,虽然保持着一定的低价优势,但市场经济效益明显降低。 2湖北省农产品竞争力低的因素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产品国内、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但是从湖北农业的地位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农产品品质差,良种选育重量轻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90年代中后期,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型农业逐渐向质量型农业转变。这就要求农产品不仅能够高产,还要高质。湖北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的育种选种上以高产量为目标,忽视了农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大宗农产品。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大宗农产品良种选育上,90%以上的农产品品种都是以高产为目标的。优质高产农产品缺乏,极大地削弱了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能依靠低价竞争,降低了经济效益。以油菜为例,湖北省地处长江流域,“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优势产区的中游,“双低”油菜籽的含油率一般为37%~39%,而加拿大的“双低”油菜籽含油率一般为41%~44%;关键是加拿大“双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小于20μmol/g,而湖北省“双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则在5%左右,硫甙含量在80~150μmol/g之间,远远高于加拿大的水平。除此之外,在良种的推广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良种推广缓慢,并且良种的更新速度也较慢。从农业发达国家来看良种更新一般为3~5年,而湖北的良种更新速度要远远慢于这个速率。品质差、更新速度慢,一方面使得农产品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又降低市场经济效益,极大地降低了湖北农产品的竞争力。 2.2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肥料利用率不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湖北省也不例外,尽管近几年湖北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明显的增长,从1999年的1363万kw·h,增加到2006年的2263万kw·h,7年时间增长了900万kw·h,但同湖南、安徽等比邻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也明显存在差距。表4反映了从2000~2006年湖北农业机械化水平程度。从数据资料来看,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机收面积显著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并且机耕面积、机械植保面积和机械铺膜面积近两年还有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必然会导致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从而降低农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肥料利用低下也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平均而言在湖北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10%~25%,钾肥的利用率为50%~60%,这些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发达国家的氮肥利用率能达到60%。化肥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流失的肥料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化肥深施和配方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而湖北2003年化肥深施面积为1474khm2,到2006年降低为1433khm2,而配方施肥面积也由2003年的4396khm2,降低到2006年的4082khm2。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湖北农业科技力量布局比较分散,导致农业常规应用技术升级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资料表明,目前湖北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曾经让农业辉煌的农业推广体系,如今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湖北于2003年进行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对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在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总人数由5.4万多人缩减到不足1万人,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不足以满足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在投入经费上,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的五级推广体系,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一般在县乡两级,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划拨上,县乡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很少,许多乡镇的农业推广机构还把仅有的这些经费的80%作为职工的工资,余留的20%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另外,有部分县乡政府“卸包袱”,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摆卖或被撤销,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更是难以为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转化率低,使得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广大农村得到普遍应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 2.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人员缺乏 湖北是个人口大省,总人口超过60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大约2600多万人。大部分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技术推广。诸多研究表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高,农业生产效率就高,接受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就强。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受教育年限,而根据湖北农调队的测算显示,2004年湖北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1年。到目前湖北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还不满8年,也就是说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达不到初中二年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农村人口不到60%,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这种情况与湖北作为教育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人次也比较少。 此外,农业科技人员偏少,专门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只有5000多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湖北全省只有农民科技人员7.5万多人,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不到4名的农民科技人员。如今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愈来愈大,农民的低素质和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无法有效保证农产品竞争力的人力支撑。 3以农业科技为依托,大力提升湖北农产品竞争力 3.1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 一是开发、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把传统农业逐步引向高效生态农业。扩大优质品种的规模和比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势品种和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稀产品。根据农业不同生态特点和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先进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配套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后加工、保鲜和贮藏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营养食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2加快农业机械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围绕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环保、节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吸取国内外一切成功经验,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适用不同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式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动配方施肥和深施肥技术,因地、因作物施肥,混合适用氮、磷、钾、有机肥,着力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流失率,确保土壤酸碱平衡。 3.3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贡献率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履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形成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推广形式,走行政组织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学研、技工贸、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大力开拓和发展农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生产因素的有效配置,增加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4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确保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人力支撑 确保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学校重新学习,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了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把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 农业科学论文: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初探 摘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科学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预算工作为单位目标服务,为促进科学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加强预算执行与监督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以期推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关键词: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科研、开发、经营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的总体计划,是把一个单位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保证单位总体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管理过程[1],其核心是资金管理[2]。文章将以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为重点,分析探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作为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日臻成熟与完善[2]。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充分的双向沟通以及所有部门的参与,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能考评、追溯[3]。由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特点是以科学研究与科研应用开发为主,没有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活动,因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还较少,但是相关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持续不断。全面预算管理已被各种组织管理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4]。随着国家对部门预算编制与审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作为筹集、分配、运用、控制资金的依据,迫切需要科学事业单位从原来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财务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在保证公共服务的同时,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2全面预算管理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全面预算编制不够重视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编制认识不足,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认识不明确,普遍认为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积极参与的意识不强。对于一个单位而言,调动内部所有部门共同编制预算有一定的难度,普遍存在以应付态度完成预算编制的现象。 2.2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不够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目标性、指令性”的特点[5]。综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情况来看,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仅停留在财务成本支出、单位收入及科研支出等方面,没有涉及现金流量及资本性支出等预算内容[6]。对资金预算以外的资产,如固定资产并无有效的管理,导致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7]。 2.3预算编制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密 科学事业单位一般从事科研教学等研究性的工作,大多数属于社会公益性组织,其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只有国家财政在拨款上给予保障,科学事业单位才能真正履行好公益性职责。但由于各单位预算编制经验不足,财政部门审批预算时又往往会在单位预算基础上进行削减,导致最后确定的预算不能满足单位需要。这种主观上改变预算的做法,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决算编制都未能匹配,有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无法对应,挪占预算资金现象时有发生[7]。 2.4预算执行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财务预算审批程序[8]。很多事业单位常常会出现在年底为了达到预算目的而突击花钱的现象,这都是因为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导致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很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度不够,预算管理作用难以发挥,预算工作松散,执行比较随意。 2.5预算执行监督力度不大 一方面,由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缺少专业方面的人员,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进行全面监管;另一方面,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在预算项目结束后,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控制、考核评价,使得预算原有的职能弱化,预算执行时缺少约束力。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改变传统滞后的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和模式,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和控制的企业文化氛围[9],建立预算编制委员会,由单位的主管领导牵头,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编制[2],项目负责人、科技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与课题负责人积极配合,依据目标相关、政策相符、经济合理的原则编制课题预算,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10],确保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2加强预算执行与监督内部控制 以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财务资金进行全面控制、统一分配、集中统筹,全面执行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避免预算超支现象[6]。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综合控制,在保证财政资金完整安全的前提下,以部门预算管理为基础,综合分析各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含预算调整)与财务决算情况,通过平衡部门预算和单位经费的使用需求,进行内部二次预算,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度。另外,要建立预算计划与实际预算执行出现偏差预警制度,实时监控预算的全过程,及时修正预算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安全性与使用效益。 3.3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审批程序、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考核制度、预算绩效制度等,这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保障。既有利于规范财务预算管理活动,指导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并控制经济活动全过程,又有利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管理制度约束和监督、检查、考核有机结合,从而保证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单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11]。 3.4建立健全预算管理队伍 目前,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普遍由财务部门组织编制和监控执行,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但财务人员不能等同于预算编制人员。由于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更加全面、细致,需要更加专业人员的参与,因此,各单位应在财务人员的基础上,充分完善预算管理人才队伍,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预算的编制质量。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对预算实现实时控制,减轻预算管理人员负担,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效率。 作者:李雪芹 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闻专业论文:从新闻专业主义看“戏仿新闻” 摘 要: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戏仿;新闻娱乐化;新闻真实;论文 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表明大众传媒由于受到媒介属性的限制、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等,经过一层层的“把关”之后向受众提供新闻信息。大众传媒所提示的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环境的全部。与此同时,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新媒体的不断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意见的表达,越来越关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新闻戏仿”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说出”在新闻媒体中不敢说、不能写的事情,弥补了传统新闻的“缝隙”。针砭时弊,反映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 有观点认为戏仿新闻就是假新闻,就是单纯娱乐大众,但是究其本质,“戏仿新闻”又与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娱乐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传统新闻被“戏仿”,衍生的戏仿新闻是更加注重“戏仿”的成分,还是新闻的成分,值得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一、从“戏仿”到“新闻戏仿” “戏仿”的定义首先出自于英国文人撒缪尔·约翰逊在《牛津英语辞典》中,首先认为这种摹仿可以造就戏剧效果、滑稽效果以及荒谬效果;其次这是一种低劣的摹仿。“戏仿”之风从电影艺术开始,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蔓延到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人们运用“戏仿”这一手法,在自己作品中借用其他作品,通过营造一种“熟悉的陌生化”气氛,使其具有戏谑、滑稽的审美效果,以达到调侃、嘲讽,有时甚至是致敬的目的。当“戏仿”被借用到新闻实践之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现象——“新闻戏仿”,由此衍生出戏仿新闻。 但“戏仿”并不是新闻的表现手法之一,戏仿新闻也没有成为新闻体裁之一,在业界并没有“新闻戏仿”或者“戏仿新闻”这种说法。因此“新闻戏仿”只能说是一种兴起的媒介现象,与“恶搞”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有学者说:“使用戏仿这种叙事手段的新文本否定母本的价值取向,新文本总体上有一定的价值追求。使用恶搞这种叙事手段的新文本对母本态度暧昧,没有明确的、更高的价值立场,因而恶搞是‘空心的戏仿’[1]”,由此说明,“戏仿”是对模仿对象的批判与否定,而恶搞则不一定,也许是否定,也许是褒扬。 在西方国家,最着名的新闻戏仿节目是在美国喜剧频道每周一至周四晚间十一点播出乔恩?斯图尔特的《每日秀》。“戏仿新闻”的研究就源自美国学界在讨论关于乔恩?斯图尔特的《每日秀》节目的论文中所用到的“News Parody”。 在国内,新闻戏仿节目并不多见,也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2000年伊始,各大中文论坛曾出现过一批源自“黑通社”(黑色幽默通讯社)的“假新闻”,以标准的新闻体或者访谈体播报,但其内容缺乏真实性。此外,还有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网站奥一网开创《愚人日报》;《南都周刊》2006至2008年制作的年末评点特刊《反向新闻》。它们所制造的“假新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假新闻,而是暗含着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调侃与讽刺。 2010年春节,《壹周立波秀》火热荧屏,周立波以特有的方式对2009年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趣谈盘点,如重庆打黑、房市楼市的跌跌涨涨、奥巴马访华等等,其中“立波梦话”的板块秉承了“新闻戏仿”的创作手法,周立波与另一名女主持人互相搭档播报新闻,严肃认真的表情俨然新闻主播,文本模仿“新闻联播体”对当下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播报,整个过程中极尽戏谑与讽刺,例如“近日几百万观众走向街头向各电视台抗议,强烈抵制在广告时间插播电视剧,他们声称现在大多数电视剧还不如广告好看,我们要想看到一条精彩的广告,经常要等上四五十分钟……”是对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剧中不允许插播广告这条新闻的“戏仿”。而“面对国际燃油价格居高不下的状况,有专家撰文透露,他已经发现了一种新型汽车燃料,该燃料不仅价格便宜,无污染,还可以饮用……”是对油价上涨此类新闻的“戏仿”。 “新闻戏仿”并不是单纯地制造一条条的假新闻,混淆视听,而是通过“戏仿”这样的形式求得人们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进而发掘事件背后的根源。 由此,得出新闻戏仿的定义,所谓新闻戏仿是通过对传统新闻文本的戏谑性摹仿,以批判者的姿态与传统媒体建构的新闻事实保持适当距离,并在对事实的有差异的重复中创造出调侃、嘲讽的效果[2]。 二、摹仿与真实:戏仿新闻与新闻真实性 任何新闻都可以成为“戏仿”的对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有被“戏仿”的价值。戏仿新闻因其所要凸显的调侃与讽刺的意味,对于某些负面的社会舆论热点事件成为新闻戏仿的“宠儿”。 “新闻戏仿”以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为中心,大量的社会热点事件成为其戏仿的对象,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相差甚远,以黑色幽默的态度,表达百姓诉求,提供意见宣泄的良性渠道。例如,“限塑令”的出台之后,有“戏仿新闻”称“塑料袋自述:我活着,但我已经死了”对当时社会热点事件的反讽。而有些新闻事件本身就带有几分荒诞意味,例如曾引起广泛关注的“华南虎事件”,事件的真相——所拍老虎只是通过年画PS之作,令人啼笑皆非,对其的戏仿“正虎拍龙”将事件中的怪异可笑之处进行放大与夸大,通过情节离奇化、权威丑角化、仪式闹剧化、严肃游戏化等手段对其新闻事件背后的根源进行批判。 “戏仿”之下,虽然新闻变的“面目全非”,被冠以“恶搞”的形式,被称为是人们口中的“假新闻”。 区分其的标准之一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性要求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报道的事实是准确的;二是报道的是事实的真相。戏仿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第一层的要求,报道的新闻事实并非准确而客观,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臆想,但是究其本质,戏仿新闻目的是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从这一点上看,在形式上与传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但内在具与传统新闻具有一致性:还原事实真相。相比较之下,假新闻则彻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一方面戏仿新闻的传播主要依托于网络,另一方面,新闻仿作虽有部分的事实依据,但杜撰的比例比较高,当“假新闻”拥有了“戏仿”之名,虚假的信息便会迅速扩散,新闻的真实性就面临着挑战。因此,“新闻戏仿”应该怎样做?戏仿新闻的真实性究竟如何?重要的是把握戏仿的“度”,分寸的拿捏影响着“戏仿新闻”与“假新闻”之间的距离。 三、新闻与娱乐的嫁接:新闻戏仿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戏仿”的戏仿对象为新闻,但其本身是否为新闻还有待商榷;而新闻娱乐化只是新闻在内容上更加偏重于娱乐新闻,表现形式上多用娱乐的观点与视角。具体而言,新闻戏仿与新闻娱乐化有着以下的不同之处: 首先,“新闻戏仿”和新闻娱乐化的主体有所区别。“新闻戏仿”的主体有专业的记者、编辑等媒体工作者,但更多的是非专业“草根”,以平民视角、大众精神去评论社会热点事件。正如巴赫金所述,“在戏仿面前,无论身份高低、无论男女性别、无论尊卑长幼,不管是位高权重者还是卑微贫贱者,不管是伟人还是平民,不管是智者还是愚夫,都在这一场狂欢中体验着有趣的快乐。[3]”但是在新闻娱乐化中,新闻娱乐化的主体是大众媒体、新闻从业者,新闻的娱乐化实 际上是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娱乐意识在新闻报道中的泛化和滥化。 其次,“新闻戏仿”与新闻娱乐化的主体态度也不同。新闻戏仿是一种严肃的娱乐,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表达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表达对真善美的强烈渴望,以荒诞的形式中承载严肃的内容。而新闻娱乐化是用娱乐的观点与视角去诠释所有品种的新闻。这种娱乐化是不仅仅是由于报纸、电台和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内容遭到冷漠和挤压,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也越来越多,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并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与情节性,表明其主体态度从严肃向娱乐的渐变。 娱乐只是戏仿新闻的表象,用娱乐大众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反思。 四、反思:“戏仿新闻”未来之路 戏仿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新闻以一定的冲击,以其独特的风格揭示当下的社会矛盾和话语冲突,弥补了传统新闻引起报道规范而产生的部分缺失,从传统新闻的“对立面”促进其作出适度的改进。此外,戏仿新闻的草根性有利于提高大众参加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新闻戏仿”给了大众以“发声”的新的方式,网络作为主要载体为“戏仿新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但与此同时,戏仿新闻的“虚假性”和“恶搞式”在成为其显着风格的同时,也阻碍着其更大的发展。要想未来走的更远,必须掌握好“度”的问题:超越“虚假性”的“度”,“戏仿新闻”就沦为假新闻;过分的“恶搞式”则会丧失“戏仿新闻”的批判价值。在恶搞新闻时,要传达正确的观念,遵循道德规范,恪守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否则会沦为纯粹的网络群体暴力。 为了让受众能够明显的区分戏仿新闻和大众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在“”戏仿新闻时应在开头或者结尾做出明确的说明,使戏仿新闻得以规范化,区分虚构信息与新闻事实。 作者简介:丁晓旭,女,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刘慧,女,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告传播研究。 新闻专业论文:浅谈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个案研究 历史嬗变 现代化 道德伦理 【论文摘要】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但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却没能得到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或解决方案,实际解决问题的功效并不显著。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相对以往,个案研究更加细化,历史嬗变成新晋热点,现代化与其关系的流变有待商榷,道德伦理的建构亦有待探讨。同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延伸,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加紧密,并试图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前景。笔者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了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研究文本,力图引导大家关注到该课题在本年度取得的进步,并对问题所在有所警醒。 一、更加细化的个案研究 个案切入,以小见大是论文写作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进一步细化,不仅针对具体案例、具体媒介进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可操作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有学者认为,该报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的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从该报口号的变迁可见其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业务导向则体现在该报日常业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 另有研究者引入冲突性事件的报道概念,从《南方周末》从业者对记者角色和媒体功能的认识、从业者从业心态、新闻操作方法三个维度,分析该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抑或背离。“《南方周末》的媒体观是‘推动历史’更多于‘记录历史’,记者观是‘事件参与者’更多于‘事件记录者’。这是其与新闻专业主义有出入的地方。” 二、本土化研究的历史嬗变 田新玲、张晓多合作撰写的《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看六十年来突发事件报道》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做了一个梳理,认为“具体说来,建国以来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以宣传为本位’、‘以事实为本位’和‘以信息为本位’三个阶段。” 另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学者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分散、多元的格局,且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也偏重理论结合实际的个案研究。研究视野的深度和广度虽有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学科运用单一、系统化研究不充分和重复性研究等不足之处。因此,国内学者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媒介融合下的新现象、新动态,并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不断拓展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还有作者侧重于一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的影响。王倩指出,清末新政是没落的清政府为挽救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变法,尽管它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变法的多项内容却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传播生态:清末民初,一系列独立报人走上历史舞台,以其实践践行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工作原则。报人开始自发地成立新闻团体,进而形成共同的作业准则,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变法可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但它客观上促进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着公共空间、公共舆论的生成,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并生成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 亦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考察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通过检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分析国内几项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认为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看, 真正对中国媒体和从业者具有“描述”意义或起“规范”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称之为“底色”的东西。 三、历史人物的全新解读 2010年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中除了对本土化嬗变的梳理,历史长河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拓展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间。 想必多数读者对邹韬奋不会陌生,他以《生活》系列为阵地,永远从大众的立场出发,逐渐形成了后人景仰的韬奋精神。即便在当下,韬奋精神也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韬奋精神没有被放入博物馆,却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提倡,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国新闻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启示我们在理解和建构这些理念时要注意把西方理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类似的文章还有《张季鸾:新闻专业主义的追寻者》。在这个新研究领域内出现了多篇力度与理论深度兼具的好文章。 四、现代化视域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云国强、郑寅淑合作撰写的《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既从宏观维度深层次书写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史,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作出社会文化剖析,试图捕捉这种形成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并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语境下,考察它的形成谱系与发展脉络,探究哪些社会因素或力量参与塑造了它的形态,同时进一步分析它是如何孕育新闻从业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制约新闻行业共同体的建构,以及它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如何陷于无力根源的。 五、新闻职业伦理的考量 进入21世纪,什么是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今天,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问题。在当前世界多层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历史性语境中,当然有必要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世界许多重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在先设定生命、自由、财产等最为基本的个体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制度安排,以便从策略上保障全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逐步形成。” 论及网络舆论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罗宁认为,目前的现状是我国新闻行业和从业人员还未完全具备专业主义的素质。而且,我国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为违法乱纪者重点行贿的对象;另外,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记者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造成了职业精神的淡化。以上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新闻职业伦理缺失的原因。 然而,任何能保护自由的权力也能威胁自由。网络,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网络的开放性也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甚至产生思想混乱和极端行为。“捐款门”等事件频频敲响警钟。重新审视这一事件,不难发现,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是造成企业品牌“地震”不断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亦有学者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传统媒体的报道决不能只盯在物质生活的“幸福”选题上,还应强化维护公民尊严的新闻价值取向。传统媒体要积极地与新媒体互动,在“与民尊严”的进取中形成舆论的合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为传统媒体在维护人民尊严方面创造良好的报道环境。 六、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 笔者将理论统称为“知”,实践统称为“行”,紧扣时代热点,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是2010年度新闻专业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 近几年房地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郭磊通过阅读CNKI上近五年来以“房地产报道”为关键词的文本,认为“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报纸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报道的内容分类、房地产报道中的民生问题、房地产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媒体立场的讨论三方面研究上。” 还有学者将视角延伸到现如今高校的新闻学教学中,进一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在我国发展的张力,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实践问题,以期在新闻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养成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格局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杨艺蓓在《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一文中力图从媒介观、新闻观、记者观、受众观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其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实践操作性。 结语 从总体看,相对于新媒体、媒介融合等舆论热点的研究,2010年新闻专业主义方面的研究相对冷静和客观,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同时更注意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固然需要紧贴实践,解决问题,但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新闻专业论文: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需培养的网络传播能力分析 摘要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探讨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需培养什么样的网络传播能力,而这种能力又该如何区别于本科生。 关键词高职 新闻专业 网络传播能力 身处网络时代,新闻行业不甘落后,传统媒体纷纷向网络拓展。而网络新贵们,如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也开辟了自己的新闻阵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 随着媒体的就业门槛逐渐提高,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甚至研究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更不用说高职院校了。如何寻找出路,不妨把目光投向新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平台等)。那么分析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应培养的网络传播能力,且如何区别于本科生,就很有意义了。 网络传播,简单来说指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一系列传播活动。而网络传播能力,自然指人类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能力。 1 国家标准与职业要求 1.1 国家标准 对新闻专业学生来说,具备网络传播能力后比较对口的职业是网络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网络编辑工作组对其这样界定:“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① 2005年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网络编辑师的国家职业标准,将其分为四个等级:②“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一级)”。四个级别的职责各不相同,网络编辑员侧重于采集素材,编辑和传输内容;助理网络编辑师的工作涵盖了采、写、编、评等新闻核心业务;网络编辑师要求能策划栏目、制作专题、编辑和管理内容等;高级编辑师的重心是策划频道、管理运营。③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编辑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且同时在网络编辑岗位连续见习一年的即可申报,这对于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从高职新闻专业实际出发,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网络传播能力?我们从高职毕业生能找到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来分析。 在“智联招聘”投简历并应聘成功的正德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届毕业生董同学目前在“丁丁网”实习,这家网络公司专注于本地生活搜索。他的工作是信息编辑,负责维护“丁丁社区”(该网论坛)。刚开始他的任务是在每个版块发贴、跟帖、转帖,带动流量和人气。后来负责更新论坛首页图片和帖子的更新。用photoshop和“光影魔术手”把图片调到合适尺寸便于浏览,或把图片上的水印修掉。这份工作比较注重编辑能力,要心细,文字功底也要稍微好点。他认为“信息编辑”顾名思义就是善于捕捉信息,所以新闻专业的人应更加适合这个岗位。他觉得自己面试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新闻专业出身的。他分析这样的网站需要文字编辑能力比较强,或者有一定策划头脑的员工。 2 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网络传播能力 既培养基础网络传播能力,又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传播能力,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寻找到机遇。 2.1 基础网络传播能力 从上面的实例来看,信息编辑的具体工作基本属于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初级标准——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四级)范畴,只需要具备采集素材、编辑和传输内容的能力即可,这就是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培养的基础网络传播能力。进一步细分,这种基础能力又可以分为: (1)文字功底——能够流畅、准确地将事件和创意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出现错别字,语法正确。并能够根据要求将繁杂信息进行整合和 (2)信息敏感——能够对社会热点和新兴事物保持关注,并有自己独到的意见和想法,可以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分析,来带动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这是新闻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指标。 (3)图文处理——熟练掌握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能根据文字处理不同的图片,使之符合传播要求。 (4)网络互动——会利用网络资源准确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网络工具保持与周围人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进行初步的信息宣传和推广。 2.2 长远发展应具备的网络传播能力 普通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具备基础能力即为合格,但若想具备持续的发展力,就必须要求他们达到助理网络编辑师的水平(采写编评能力)。如要再进一步加强竞争力,还必须具备网站专题策划能力。我们在基础能力上进行能力升级: (1)新闻基本功——在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基础上,训练其新闻基本功,包括采写编等能力。新闻评论暂不包括在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功之中。这就体现出新闻专业学生特有的文字功底,不只是文笔好,还需要遵守新闻的规律,真实、客观。并且能够在“编”的能力上进一步提高,有新闻意识地将信息进行整合。 (2)新闻敏感——从信息敏感上升到新闻敏感,需要学生站在较专业的角度来看待新闻事情,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新闻,并进行深度思考。 (3)网页设计——在图文处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flash、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软件,能够自主更新网页,网络新闻,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4)策划与推广——懂得运用各种途径进行信息和创意的策划与推广,包括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并依据不同内容规划不同推广方式。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 新闻专业论文:浅谈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素质教育 [摘要]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点,高校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为了使我国高校培养出的新闻学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新闻学知识产权课程应当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根本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建立以理论为支点,以提高新闻学学生的知识产权应用能力。 [关键词] 新闻学专业学生 知识产权 教育 一、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的紧迫性 1.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 经济 国际化的新形势下, 网络 技术 发展 迅速,知识经济开始进入百姓生活,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显重要。对在校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产权法,学会运用 法律 武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懂得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新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 三、加强对新闻学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素质基本知识的对策措施 1.改革高校知识产权普及 教育 的内容体系。在课程设计上,首先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除介绍传统的专利性、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内容外,还要讲解民族民间文学 艺术 保护、生物技术知识 发展 等热点问题,既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教授,更要重视知识产权创造、投资、管理和运用的相关知识传递,并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等 现代 化教学手段来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2.扩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和选修课。此外还应扩宽教育渠道。如定期举办知识产权系列讲座,聘请知识产权专家就国内外传媒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知识产权的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介绍。建立校内知识产权 网络 教育咨询平台,利用网络的进行资源共享,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影响面。加强校媒合作,组织学生学习知名传媒单位的经验。 3.加强知识产权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目前,我国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主要是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其自身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实际经验不足,难以满足对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需求。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可以重点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的重点应该放在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如校外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人兼职授课,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最为人才培养基地,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要分阶段、多模式、多途径培养,还应合理利用和挖掘知识产权人才的潜能。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克服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不断为国家输送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 新闻专业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数量激增与就业困境矛盾日益严重的现状,本文试图从专业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思考,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关键词:实践教学;核心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上《成本低敛钱快范长江认作潘长江中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数据:“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普遍设立,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1]李良荣教授在2010中国教育传播高峰论坛上也提到,30年前,全国开展新闻教育的高校只有3家,现在已发展为850余家,与每年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相比,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且这一局面将长期存在。 据笔者的了解和研究,专业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专业人才的适销对路,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很多高校出现了照搬名校经验、缺乏明确专业定位的尴尬局面。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很多高校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本权威的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同空中楼阁般的知识框架,最终以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特殊性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 以下,本文将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清华模式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他认为该课程是解决“故事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的。他认为,记者不仅会报道突发事件,更会报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不仅见木,更能见林;不是简单地报道表面的事实,而是报道更能接近真相的事实;不仅能写作5个w,更能回答报道的意义;不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能让读者看清事件的本质。 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培养一个好记者的标准要具备以下要素:1.对新闻报道充满了激情;2.对新闻理解充满了理性;3.有社会责任感;4.有新闻道德;5.有强烈的好奇心;6.有怀疑精神;7.有一个批评态度;8.有敏锐的观察力;9.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李希光教授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结合当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习的开端,作为教师务必要给学生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学新闻?我要学什么样的新闻?我要怎样学新闻?我学了新闻之后可以做什么?据笔者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一般是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作为核心课程,历时一学年,主要向学生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还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认识,对于新闻报道、新闻职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对某些著名记者和主持人的喜爱等方面。在课程学习中也会以课本知识为主,所以,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只是机械的灌输给他们课本上的概念定义的话,那么他们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接受所谓的方法技巧,而缺乏纲举目张的学习理念,不能帮助他们尽早的树立职业目标。所以,在学习技巧和方法之前,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树立专业学习的整体观念,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在课程的开始,首先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特点。其次,在课堂上请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再次,请他们观看电影《楚门的世界》,并借此引发思考与讨论———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影响,我们要做怎样的电视人?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把他们的意见和讨论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媒体以及新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传媒人要遵守专业理念与职业规则,在课程中我们会具体学到很多新闻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另外一方面,媒体还要积极发挥社会公器的职责,促动社会信息传播交流的平等与和谐,而不是成为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反作用力。这是我们在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名合格的记者要对社会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和别人平等真诚的交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限于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等限制,很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都是以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为主,该课程的实践特殊性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一)课堂实践教学 1.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平时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较低,对社会信息变动缺乏专业敏感,在采访交流中存在语言表述拖沓,意思表达含混等问题。为此,笔者特意在课堂上设置了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强化学生关注新闻、把自己当成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意识和动力。 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一下子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为此,笔者在开课初始的一段时间,先让学生尝试从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中找到他认为是有新闻价值的一条新闻,然后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这条新闻说出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念”新闻,而是要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关注新闻、寻找新闻价值要素、自己组织语言并现场表达的能力。 在课程进入到中后阶段,笔者尝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出镜记者,在课堂上根据媒体已有报道进行再次报道,提醒他们注意自己是在运用电视语言,电视画面和现场主持的相互作用、现场出镜主持的语速、仪态等。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由于紧张不敢尝试,笔者还建议这样的学生在课下用dv等数码设备把自己的现场报道拍摄下来,带到课堂上进行播放。 此外,学生在逐渐熟悉了电视现场报道方式之后,还可以自主选择、设计报道新闻的形式或评论新闻的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管事哪种方式,每次课至少有5位同学要进行5分钟现场报道,报道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 2.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1)案例教学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特别是在讲授新闻采访部分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鲁豫有约》、《康熙来了》、《60分钟》等节目以及奥运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特别是记者和主持人如何与同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笔者也会提供一些存在问题的采访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采访方法。 此外,笔者在教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除了上述电子媒体案例之外,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这个环节也是跟前面提到的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联系在一起的。 (2)情景模拟教学 在采访部分的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尝试进入角色。比如在讲到采访形式中的新闻会时,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观看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的新闻会录像,例如“70码飙车案”发生后的杭州市公安局的新闻会等,然后让学生总结新闻会的流程,记者提问的要素等。其次,笔者还发动学生模拟新闻会现场,根据某一新闻事件由他们自己担任新闻发言人和记者,进行实际问答。在此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会结束后,由学生点评以及教师点评。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或其他相关教师作为嘉宾、发言人,走进我们的课堂,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在课堂上接受学生的现场访问,这样的练习比起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课下更加积极认真的准备。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一定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面对面》、《鲁豫有约》等,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笔者还尝试在课程接近尾声的部分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们来上一节采访与写作课。他们可以自己选定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老师来担当学生听他们讲课。尽管有的学生会紧张甚至是在提问同学时笑场,但是这种情景也是让学生体验实践的方法之一,学生还是比较认同这种体验的。 (二)课外实践教学 1.校园采访报道实践以新闻采访部分的教学为例,按照课程进度的安排,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采访准备、采访方式和采访技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在校园之内寻找选题,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项工作的准备。在课时安排上也是尽量把学生实践操作和课堂展示作品排在首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在课堂上增加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在人为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初级实践,学生只在课堂上学到了这些的话,还缺乏进行采访写作的亲身经历,无法准确的知道自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以学生的第一次分组采访作品汇报为例。首先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校园话题采访报道的策划,进行背景资料搜索,确定采访主题,拟定采访计划,实施采访活动。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汇报对他们来说是收获很大的。这组同学选择的主题是“校园食堂的安全与监督”。因为在当时关于校园后勤方面的负面报道比较多,他们这组同学就选择了从学校食堂的角度,带我们一起去了解学校的后勤保障。他们呈现回来的是自己用dv拍摄的10分钟采访。在采访中,他们找到了用餐的学生、食堂的服务员还有食堂的负责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进入到了操作间里进行了拍摄和采访,让我们看到了学校食堂的整个操作过程,特别是食品保鲜和卫生消毒措施的运作。他们自己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敢于迈出第一步,去跟别人打交道。刚开始他们很担心怎么找食堂的负责人,人家不理他们怎么办,不让他们拍摄怎么办,为此也想好了一些对策。可是后来他们小组中有两个女生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她们说,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她们注意观察过,除了有服务员收拾餐具之外,在食堂里还有一个阿姨经常走来走去,偶尔还会询问学生饭菜怎么样。她们就猜测这位阿姨可能是食堂管理人员。后来,她们两个人就直接找到这个阿姨,跟她说明了采访意图,这个阿姨果然是管理人员,而且答应了他们的采访要求,还专门找人带他们去了食堂的操作间进行实地拍摄。 这样的采访虽然只是初次尝试,但是对他们来说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在实际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如何去找到采访对象,如何与别人有效地交流。而这只有在实际采访练习中才能得到。 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采访练习存在很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不管是他们自己发觉的还是没有发觉的,在课堂展示和讨论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集思广益的交流与学习。 2.校外采访报道实践 限于时间与客观条件的限制,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报道一些活动或采访不同对象。但是,笔者也尝试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出校门,可以先从他们比较熟悉的方面开始,用他们的dv和相机去拍摄真实的社会生活。比如,笔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何安排,是否有人去做兼职?笔者也建议学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下兼职。同时,笔者也提醒学生,兼职的目的第一是为了锻炼我们与别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勇气,获得一定的报酬;其次,大家去做兼职的同时别忘了要和你的兼职伙伴进行交流,去了解他们兼职的目的,大学生普遍从事的兼职有哪些,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等。还有,笔者了解到在大学城附近有网吧专门做学生上网的生意,有专车负责接送学生,笔者所教的班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在网吧中上网。因此,笔者就建议学生可以就此来做一个深度报道,让我们详细了解大学城网吧产业链的形成与现状。总之,笔者一直以来都是启发学生不管是走在路上,在地铁中,在商场里,在旅游时等等,都要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做探究真相的有心人,做记录事件的有心人。 3.野外实践与暑期实践 本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阶段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等也屡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重要奖项。 近几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能否把新闻采访与写写作的专项野外实践单列出来,就像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课堂那样,老师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但是,考虑到条件限制,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因此,笔者提出可以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野外实践与学生大三阶段的摄影摄像野外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除了担负拍摄任务之外,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把野外实践的阵线扩展到暑期实践。暑期,学校团委会安排一定的暑期实践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参与。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样的机会,也可以发动学生成立专业暑期实践小组,去走进媒体,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记录生活。暑期实践形成的作品可以争取发表在媒体上,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制作并发表,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自办媒体实践 笔者所教的学生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平时,笔者一直不忘提醒他们要结合自身的特长特点去积极尝试媒体实践,特别是电子媒体的实践。学生能够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基地就是学生自办的校园媒体,如我院的《十分快报》、《奔逸》杂志,电子杂志和校园网络电视台。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内媒体的报道策划、采访和拍摄制作等,课堂知识的积累,还有课内模拟训练和校园报道的实战经验,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为学生能够在校内媒体中完整的制作出新闻作品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我们也积极鼓励学生向校外媒体投稿,积极参与各级竞赛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课程。虽然目前我们不能完全学习清华模式,但是至少在我们讲授此类型课程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我们应该变“老师讲学生学”的死板教学模式为老师学生共同学习研讨,在实践尝试中不断调整修正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权威的灌输者。 除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外,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该逐渐调整。比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成绩以独立完成的一份报道为依据,逐渐减少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考核标准的比例等。 新闻专业论文:探析当前新闻学教育专业的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高潮期,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新闻学教育也进入了无法回避的危机期。在这场新闻教育的危机中,高校教育的危机体现得也最为明显。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在整个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主体性地位,在新闻教育活动当中,能够承担设计和教学组织任务的最重要的主体无疑是新闻学专业的院系机构,新闻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整体教育内容的确定、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整体教育程序的设计都取决于院系机构的决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教育的整体规范都要通过新闻院系的专业决策来实现。然而随着新闻媒体的强劲发展,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机构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之中。而正是这些难以克服的诸多矛盾把高校新闻教育推向了整个新闻教育危机的风口浪尖。本文拟从中国新闻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分析新闻教育专业机构所面临的不同矛盾,希望能为新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学理上的参考与借鉴。 专业化与宽口径的悖逆 根据职业社会学原理,专业化教育被视作是一个行业的独立专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成为专业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专业化的标准就是通过专业化教育而落实到具体的个体身上的,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专业领域独特的专业价值体系和从业规范标准。经过近百年的辛勤努力,中国的新闻教育已经成为新闻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尽管在中国新闻业获得从业资格还不像医生、律师、会计等职业那样需要通过严格的专门考试来领取从业执照,但新闻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分工中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具有极强专业化特征的职业,并且这些技能性职业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最终完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新闻业已经开始走向专业化的道路。这也是几代新闻学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 然而,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以及随之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纷纷提出了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办学新思路。近年来许多大学模仿台湾地区及欧美而设置的大量“通识”类课程,除了相近学科之间的课程如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文化学、美学、逻辑学等课程之外,还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课程引进了新闻学专业,甚至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少大学的新闻院系还开设了管理学、文秘学、会计学、旅游、护理、化妆、烹饪、裁剪以及与师范类专业相关的教育学、课程论、演讲学、教案课件、板书设计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多学科课程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开阔视野,为他们日后成为“杂家”型新闻记者打下“通识”性基础,然而不可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大量通识课程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致使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到大三时还没有接触到本专业课程,甚至不少新闻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在修读了大量的通识课程之后,竟然还不知道新闻是什么,这不能不说是“宽口径、厚基础”办学思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尴尬。 尤其是在某些实施按大类招生的高校,新闻学专业和文史哲中各种专业共同招生,其中的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文献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类的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专业统一招生、共同培养,其结果便是这些不同类别的专业学科的基本课程都将作为新闻专业学生修读的课程内容,按照现在的热门流行语来说,学生学习的专业“口径”确实“宽”了许多,“基础”也“厚”了许多,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所谓的“宽”“厚”是以牺牲学生的专业知识甚至是专业思想为代价的。 最近许多新闻院校开始尝试将新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提前插入到低年级的通识教育中,以改变学生进入专业意识缓慢的局面。然而,在校学生的总学分数是有限的,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还有多少余地留给新闻学本专业的课程呢?实际上,“宽口径、厚基础”与专业化在本质上就是相悖逆的思维方式和办学理念。虽然这种相悖的尴尬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对于作为新兴专业的新闻学教育来说,这种悖逆无疑是致命的。 师资建设与教育产业化的冲突 由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所决定,师资建设就成为兴办教育最基本的前提保证,没有师资的教育活动就像没有劳动者的劳动一样不可思议。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综观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专业化教育,谁占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谁就抢占了现代教育的先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大学的专业化教育都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专业建设的首要位置。 由于中国的新闻学教育起步较晚,与传统的强势学科相比,新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相应比较薄弱。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闻专业招生迅猛发展,新闻学专业的师资就显得更加匮乏而急需建设。就全国目前的新闻学教育师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几个资深院校之外,绝大部分兴建不久的新闻院系的师资队伍都处在临时搭建状态,一方面,这些临时拼凑的师资大都缺乏纵深的专业背景,教学和科研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即便是临时拼凑,但由边申报边建设的新增专业特点所决定,师资数量仍严重不足。可以说,现在全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新闻学专业都急需大量优质的师资力量。 然而与此相悖逆的是,1999年以后在全国普遍兴起的“教育产业化”,却又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新闻学专业师资建设雪上加霜。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财政匮乏的矛盾,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全面产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全面市场化,却将全国的高等院校推向了商业化的危险境地。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校方看到的往往是新闻专业的商业价值,是新闻人才的市场需求,是就业市场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招生和就业压力的缓解。至于专业化教育是否规范,如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师资结构是否健全、招生规模是否合理等都往往会被弃之不顾。 就全国范围内的文史性专业来看,新闻学专业还是一个兴起不久的新专业,其学理的积淀无法和一些传统专业相提并论,相对于中文、数学、外语等强势学科来讲,刚刚建立的新闻学专业规模也都往往较小,为了保证学校的整体利益,缺少了规模效益的新闻学教育便不得不将市场效益作为专业整体规划的基本标准,同样的师生比,新闻学专业的师资则必然处处捉襟见肘,一名教师同时兼授四五门课的现象在全国新闻院校司空见惯。同时,由于缺少了规模效益,新闻学专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也往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样,专业积淀本来就较为薄弱的师资队伍在这种不良环境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刚刚兴起的新闻学教育来说,这种打击无异于釜底抽薪。可以说,由教育产业化而导致的与新闻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的矛盾不解决,新闻学教育危机的解决就无从谈起。 学理性与技能性的两难 新闻学专业到底是“学”科还是“术”科的问题历来就有争论,虽然已经历尽艰险具备了一级学科的地位,但是有关“学”与“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矛盾却远没有得到解决。 其实,新闻学教育产生的缘起是为新闻业界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并且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师徒相传的方式,除了由中文专业的教师讲授一些基础课程之外,大多是请业界资深记者编辑入学讲授,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进行专业教育,从而形成了许久以来的“重术轻学”的办学模式。然而由于缺乏深厚的学术底蕴,培养的专业人才往往是后劲不足、根底不深的新闻“工匠”,从而形成了“新闻无学”的尴尬局面。到新闻学教育高潮迭起的上世纪80年代,学院型的新闻教育机构开始逐渐增加,旧有学徒型的新闻教育机构才逐渐减少,但仍然处于“无学找学教”的地位。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为了解决新闻专业毕业生“后劲不足”的缺陷,改变新闻学早期重技能训练、轻学理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彻底改变“新闻无学”的尴尬局面,新闻学教育才开始从传播学汲取学理营养向学术性倾斜,并因此奠定了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的地位。 然而,“学”与“术”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因为新闻学学科地位的提高而在新闻学教育界停止或缓和。随着近年来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日益兴起和大规模发展,新闻学教育的学理性与技能性的矛盾表现更加凸显。近年报载的《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消息援引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的话:“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1]虽然也有人坚持相反意见,但是明显的技能性倾向已经在新闻学界形成。再加上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次高薪聘任曾任新闻高官的范敬宜担任院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新闻教育重镇紧随其后的效法,重术轻学的教育风气便在全国各大新闻院校迅速形成。 然而就在新闻教育界开始向技能培养转型的同时,新闻学又遭到“上手快却后劲不足”的指责。众所周知,当年夏骏面对新闻专业学生所说的 “新闻学科的厚度不够,能给予你们的知识准备和知识联想力不足”以及“出色的编导和记者都不是学新闻出身”这样一番话还被视为惊人之语,[2]而现如今,公开放言不招收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体已经相当普遍。实际上,这种观念和行为是许久以来的“新闻无学”理念的一种回归和复辟。据唐远清博士归纳整理,目前来自我国学界、业界甚至是政府权力部门的“新闻无学”的代表性观点至少有20种之多。[3]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做过多的是与非的判断,然而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新旧理念遥相呼应,以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共同抵制和解构着本来就稚嫩脆弱的新闻学教育体系,从而将新闻学教育与生俱来的“学”与“术”的矛盾激化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新闻学教育所处的尴尬地位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左右维谷的两难之中:强调新闻学理被说成是脱离实践,强调实践技能又被指责为缺少后劲甚至“新闻无学”,这种两难实际上就使得新闻学教育处在了学理与技能无可选择的矛盾状态。 从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起,中国的新闻教育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算起来,也仅仅比美国密苏里大学1908年建立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晚了十年。但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中国的新闻教育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只有关注正视这些矛盾,并认真进行深入思考,才有可能将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和新闻业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管理 摘要:文章根据新闻传播行业的特点,依据新闻传播学类的课程结构设计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以新闻传播学类的主题性实验为主体,设计了各分项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闻传播学类工作分工而又协作的特点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主题性实验;分项实验;矩阵管理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也是一种供给。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需求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从事新闻媒体、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毕业后可在各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网站、广告、出版社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和图片的采编工作,甚至经营管理、文化传播、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实验课程分类 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多角度看,教师都是与课程高度相关的主体。[2]研究某专业课程体系必然离不开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该专业师资的专业结构。该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贷款对该校“电教中心”的支持,项目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出资培训了中心师资。在之后的30年中,该校师资曾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技术力量,制作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教中心和物理系的共同培养下,首批电化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21世纪初,电教中心(后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该校同样实力较强的中文系共同招生并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并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发展至今,目前已经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个。其发展过程和师资结构决定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实验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但是部分课程又独立于理论课程。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把专业的实验课程分为以下分类: (一)新闻与创作类 该类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与新闻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与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新闻报道与稿本创作的能力,锻炼学生项目策划与方案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 (二)影视制作类 该类课程以影视制作技术实训为主,增强学生对影视制作手法的了解,让学生掌握各类影视制作手法和技能,掌握影视演播室和设备的操作规范,让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影视制作技术,理解掌握稿本与影片之间的关系。 (三)网络与媒体类 该类课程有别于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它侧重在网络与新媒体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新闻内容或影视节目在网络平台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新媒体的技术特征,新媒体的应用与规范,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与维护管理的能力。 (四)经营与管理类 该类课程是关于媒介经营与管理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经营媒体与管理媒体的能力,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与人沟通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实验课程的选择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每位学生需要选择一类或者几类实验课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全能,对每一类课程都能达到优秀。这种独立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形成整体的概念,课程之间无法做到无缝衔接。实验成果也让学生没有成就感,不完整的作品无法示人,也没有观赏性。没有观赏性就无法吸引学生再次对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无法找出作品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作品都能得到保存和观赏,就需要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整体设计,然后分项实验。每一个实验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实验课程的分类不是学生专业的分类,各项实验从单体上看是独立的,它为课程服务,多个实验贯穿起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多个类别。案例:主题实验——纪录片制作 (一)实验内容与课程类之间的关系 一个主题实验项目“纪录片制作”涉及八个分项目实验,它们包括采访、稿本写作、拍摄、后期制作、包装、网络、广告赞助与营销、过程评估。纪录片内容的选择可由参加实验的学生共同协商解决,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与组织的能力。 (二)实验过程安排 一个总的主题实验可以由教师负责,也可以指定相应的学生负责,因为总负责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学生的工作,而且总的实验成果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成绩,也影响到后面的实践能否顺利开展。主题实验下的分项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时间自主报名参加,每个分项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选修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培养方案又必须完成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这样的主题性实验可以滚动开设,如果学生需要选择多项,那么应该在实验的不同轮次当中选择,同一位学生不宜参加同一轮次同一个主题性实践课程两项或以上。从这个实验上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个制作纪录片的实验,但是该实验包含了多门课程的实验,实验分项目零而不乱,有骨有肉。新闻传播学类的类似的实验还可以有杂志的编辑、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等。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该院新闻传播学类的实验设计大类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平面媒体类的两份杂志一份报纸:《晓时代》《十分快报》《奔逸》。第二,影视类的四个电视节目:纪录片制作、微电影创作、网络电视台《每周要闻》、网络电视台《旅游》。第三,新媒体类的三个设计类:网站建设、人像摄影与处理、广告设计。第四,经营管理类两场策划:迎新晚会、毕业欢送会。 四、主题实验管理模式 一个案例可以贯穿整个专业类的多个实验课程,为满足更多的学生的选择,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主题实验。每个主题不一定需要包含所有的课程,主题实验以主题的完整性为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类课程或者两类课程。每一类的课程也包括多个分项实验,即主题实验包括多个分类实验,每个分类实验也包括多项课程实验,因此对实验的管理就涉及多个方面。在主题实验和课程的管理上可以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的实施,教研室负责管理实验的主题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研室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双方发现自身在教学管理的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些主题实验管理得当可以大规模设计成开放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实验室将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场所,也成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魏彬 瞿文燕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在教育部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全国有15个专业被亮起“红牌”,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2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位列其中。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谈及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对口就业问题,也坦言,复旦大学相关专业对口率在40%左右,清华大学在60%左右。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固然有新闻传播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等外在因素,但更折射出新闻传播类专业自身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新闻传播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往往是重“术”轻“学”,而新闻传播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则较为重“学”轻“术”。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侧重的不一致,造成了用人机构、教育单位、专业学生“三输”的局面。为此,改变新闻传播院校在教学中重“学”轻“术”的倾向,构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教学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既包括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也包括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而新闻传播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考评等五大要素。 一、教学目标:能力本位 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连贯性,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新旧之间的联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其教学目标要求十分明确,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一般会通过与新闻传播机构的联合调研,确定相关职业与岗位所需能力结构,并将岗位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结构图转化为专业教学目标,以满足新闻传播一线需求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设计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并重,相互配合,共同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岗位能力服务。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虽然离不开相关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传授,但会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会涉及多学科的整合,而不是着眼于单一学科知识系统地讲授,主要是按照新闻传播岗位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而在新闻传播实习实训中,侧重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依据实际传播需求,进行整合处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为完成某一项实际或仿真的新闻传播任务,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的理解能力、角色的扮演能力以及任务的胜任能力,而在这类能力的运用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传播理论,提升传播素养。 二、教学方式:工学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与新闻传播行业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之间存在脱节,是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方式的一个主要弊端,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在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缺乏。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院校教师懂传播理论不熟悉新闻操作;聘用来自行业的教师,懂新闻操作不熟悉传播理论。虽然教育部和力推新闻传播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实行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加大力度逐步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结合,但是在人员互聘之后将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将学生新闻传播类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传播的实践实训结合起来,结合的效果主要看能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认识;能否让学生在看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后,提高他们学习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否让学生通过与新闻记者的接触,跳出校园学习的局限,增强对社会新闻传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体会新闻传播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否让学生在新闻传播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中,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他们新闻传播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责任心和新闻传播判断力;能够让学生借助实践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三、教学内容:项目导向 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大多按学科架构形成教学体系,按章节结构传授教学知识。此类教学内容主要注重的是知识理论的传授,而不利于学生新闻传播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参照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中的工作流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符合学生今后工作环境的项目,以项目为导向,重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开发,主要以新闻传播中产品与服务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学会完整的完成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开发,需要做到以新闻传播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参照点,确保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核心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技能;另外,需要为学生设计围绕项目运行的所需要的综合化教学情境,以保障项目的仿真度或者真实性。项目确立后,对于承担项目的小组,需要对学生的角色基于真实新闻传播岗位的不同进行分工,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任务、提出计划、组织实施、检验评估”等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展开项目实施。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新闻传播工作项目中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受教师的外部控制,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控制,学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行动,锻炼学生从多种可能性的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锻炼学生对新闻传播工作任务的结果预测预判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以项目为导向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新闻传播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与行动能力,特别是新闻传播行业最为看重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管理:加强反馈 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主要在于加强教学反馈工作。传统的新闻传播类教学,其教学反馈较多以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中在组建中,需要以教学反馈作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条件,认为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信息的反馈收集与传统理论讲授型有所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由于教学场所不固定于教师,有时甚至是在校外,因此,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得具有随机性,而这也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增派人员,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参照有关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来看,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分为三个阶段:实践活动开展前的教学策划信息搜集,实践活动开展中的教学开展信息搜集,实践活动结束后的教学总结信息搜集。而如果从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来分,又可以分为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行业新闻传播产品与服务的实际生产营销情况;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个人职业能力是否在实践性教学中有所提升。 五、教学考评:行业评估 依托教学管理搜集的反馈信息,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展开评估,是判断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考评,肯定存在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原有的教学考评,必须基于实践性教学的实际进行改革。比如,将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改变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又如,将评价方法从之前的理论考试总结性评价,改变为项目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与项目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为了保障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过程,最有必要的改革就是将之前单一的以院校、教师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传媒院校与传媒单位的双主体评价。特别是随着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不少主流媒体开始与新闻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团队、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当然,也就包括了共同制定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参照相关职业的人才培养办法,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大多是由院校与行业联合成立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在其领导下,院校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融入评价标准中,而新闻行业可以将实践的要求引入融入进来,并有可能引入通行的职业准入考试制度,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等相应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作为学生结业的重要标准,实现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 作者:纪富贵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 一、从教师主体化到学生主体化的观念转向 首先,教师需要将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化整为零的工作,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十五个或二十个专题:如白话新诗创作、三十年代的戏剧创作、都市小说与新感觉派、张爱玲与海派小说、莫言与寻根文学、金庸与现代武侠小说等。与此同时,根据这些专题的内容设置阅读计划,给学生开具参考书目,分列出精读和泛读两种阅读要求,并撰写相应的读书心得、阅读感受,或是抄写读书笔记。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有的放矢,还能增加他们的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训练其独立学习、思考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其次,按照教学专题给学生分配演讲任务,并在每一次课中进行相应的演讲活动。主讲人必须事先准备详实的资料和流畅的讲稿,包括作家的创作简介、代表作品的故事梗概及其创作风格或是文学现象的主要特征,文艺思潮的发生发展等内容,学生也可以在专题的内容范围之内选取一两个自己最有心得的知识点进行自由发挥。当主讲人演讲完毕后,教师和听讲人可以向其提问,叙述人必须进行相应解答,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可由教师进行提示和补充。对于目前学术研究存有较大争议,尚无定论的课题,教师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可以采用小型的研讨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系统辩论,使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和语言表达的活动中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这些都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从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辩论的结果,更深入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尝试着撰写小型的学术论文或学术随笔,并在网上相关学术论坛进行发表,或是向一些学术期刊投稿,成功地实现从口头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文字表达的完整过程,这对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退居其次,侧重于从整体上调节和把控教学进程,介绍基本的文学史知识,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并协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困惑和疑难。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确定和强化,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自主性、独立性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敷衍。最后,还应该注意的是,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出现重文学史而轻作品选的现象,这个问题在其他的人文学科,如中文、历史、哲学中同样存在。当学期或学年课程完成后,学生往往能够对于文学发展史中出现的各种主义、思潮、流派等内容夸夸其谈,而对于原始作品却涉猎甚少,即使有少量阅读经验,也只是针对某些大家的选本、节本,很难对作家作品产生直观的主体感受,只是凭借二手材料形成表浅的拿来主义似的分析结论。而阅读分析和撰写成文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适度减少对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等内容的讲授,而增加作品文本解读、分析的比重,强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训练。只有对作品产生第一手的直观阅读体验,才能真正地领略文字背后蕴藏的创作意图,才能有可能接近和还原作家的创作心灵。 二、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深化 与中文教学中的其他学科相比,现当代文学应该是最具有变化性特点的,不光是学界不断出现的新的研究成果,还有其本身文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文艺理论的不断深化,都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动态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积累并形成稳定、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从而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学科同步发展的态势,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将个人的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相贯通。对于高校的本科教学而言,教师除了承担一般性的教师工作外,更必须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厚积而薄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与深刻的学术思想,这与中学侧重语言结构的教学不同。我们不难发现,从民国到现在,大学者往往都出自高校教师,特别是在某一领域有着非常高的科研水平。但这并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讲解很专业的科研成果或是很高深的文艺理论,而是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体验和学术水平融入到课堂中,深入浅出地展示自己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理解与阐释能力,特别是对于文本的重新解读。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文本解读必须立足于文本,不能盲目求新,无的放矢,而是换一个角度去认识文本,揭示其曾经被遮蔽的意义。例如我们在解读鲁迅的《故乡》时,往往更关注“我”在离乡和归乡不同时间段中的人生经历,然而对于叙述者,即作者,第一人称“我”个人的内心世界却缺乏更深入的探讨。“我”多年在外努力奔走所面临的生活困境、精神困境以及自觉对于亲情的愧对等问题,是值得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观照的。而这种对于作者的心灵世界的探寻增加了文本解读的深度。另外,像这样跳出教材局限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作品,并通过解读文本来探寻作家的内心世界,从而在作品、作家与读者之间架设一座理解和阐释的桥梁。在提供更多的阅读思路的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其次,在教学中注意向当下新兴文学或文化现象倾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容与古典文学不同,它的内容一直在不断地生长发展,甚至新变,几乎看不到时间的下限。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突出其“生长性”和“当下性”是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对90后的学生们来说,尽管过往的文学经典作品很多,但他们往往更偏好时下流行的文艺作品,更熟悉新生代的作家。如何在课堂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教师需要有选择地为学生介绍、评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以及代表作家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和微博时代的碎片化写作等话题。因此,我们在课堂中专门开设了相关专题,介绍和评述如郭敬明的物质写作、安妮宝贝的校园文艺、网络原创小说等不同的创作类型,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目前新锐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潮流。最后,及时了解学界研究动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入当前研究热点的介绍,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众所周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西方的文艺思想的传入和渗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西方的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大量的新课题、新方法,如阐释学、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众多文艺批评术语广泛出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中。但是这众多的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上却并未得到充分展示。对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现当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互动,开拓和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而是与时俱进地认识和了解世界,了解文化的“他者”。例如在以往讲述张爱玲时,往往将其视为海派市井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依据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分析和考察其小说作品,便可发现其中更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张爱玲虽然描述的大多是家庭婚姻和庸常生活中的细碎之处,不涉及重大现实题材和政治事件,与当时的文学创作主流有所偏离,但她的小说绝不只是所谓的市井之言。张爱玲站在女性的视域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力对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弱者———女性,进行了全面的观照,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一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特征。另外,像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热衷于展现暴力和描述死亡,但他们笔下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并不相同。在他们看来,暴力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更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化的事件。先锋作家们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揭示了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而这些话题,只有通过存在主义的文艺批评理论,才能彰显出深刻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样的解读角度与叙述视野,使学生觉得别开生面,他们通过课堂接触到了现当代文学更广的维度。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所选择地介绍西方文艺新理论和新方法,尽量避免一些违背社会公共道德,背离中国文化传统或是争议性非常大的话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在高校课堂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已进入到读图时代的当下,教师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和学生的接受途径,对于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很多现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艺运动至今尚存有大量的文字或图片材料,为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网络上各类搜索引擎使我们能够便利而快捷地获取各种资讯,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对于这些渠道各异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教学课件,不仅可以展示作家作品的生动图景,还能够深化和突出教学内容。例如在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时,教师特地收集了他抱着儿子周海婴“一岁和五十”的照片,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之外,增加了他作为人父的脉脉温情,使得学生能够更立体地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与人格精神。其次,有效利用网络的学术资源。目前有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网站,像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收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在这类网站上查询并下载最新的研究成果;像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能帮助学生收集相关的普及性介绍材料。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学生不但可以获取丰富充实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认知,还能使他们学会如何在众多资讯中,选择有效信息,并就此进行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浏览一些相关的学术论坛,一方面旁观、学习,及时把握当下的文学、文化热点;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发表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论点,在不断地论辩中获取更深入的资讯。最后,合理引用影视材料。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影视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创作基础,而后者成为前者的展示手段。由现当代文学作品直接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非常多,观摩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成为我们进入文学文本的路径之一。教师不但要事先介绍文学文本的写作特征、表现手法,还要在观影中提示影片与文本的异同,在观影后系统分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叙事、抒情、整体结构上的异同性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艺术类型的审美分析能力。例如,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同名电影《活着》,故事的主干是一致的,但故事的整体叙事强度和人物命运结局都有了较大差异,小说完整地展现了福贵悲苦而隐忍的一生,而电影却在中途就戛然而止。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艺术类型的不同;创作理念的不同;传播途径与受众的不同。而这些教学内容的加入,使得课堂更生动、精彩,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当代文学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而是渗透到文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处于不得不革新的状态中,并且针对不同专业应该进行更合理有效的调整。除了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尝试性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教学观念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思路上进行根本性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学术钻研能力的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吾辈任重而道远。明月熙:新闻专业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革新初探。 作者:明月熙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新闻专业论文:论中小城镇新闻专业化之道 关于坚决走专业化路子的问题 目前,中小城市办新闻广播实际上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观念。专业化已是必由之路,但一些中小城市电台现在仍然处于疑虑之中,比如现有节目怎么办?丢掉的受众市场怎么办?中小城市新闻资源不够怎么办?等等,这些确实都是问题,但都是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如今短兵相接的媒体竞争中,特别是当广播进入“窄播”时代,专业市场细分的今天,新闻广播试图继续保持“全面丰收、处处开花”变得越来越不可行。只有跳出取长补短的旧思维,将广播办的有了特色才能有所作为,出奇制胜。无数事实证明,“扬长避短”比“取长补短”更重要。广播应从“广种薄收”转移到“精耕细作”上来。借鉴广播诞生地美国的广播发展之路,自上世纪50年代电视兴起以来,广播已经无法以综合取胜,只能以专业化求生存。目前,美国的广播节目全部都是类型化节目,即一家电台直播一个类型。国外和国内广播先行者的实践证明,有些媒体的长处我们是无法通过追赶或者求取就能得来,同时我们自己的短处也无法去弥补,因为有些缺憾是天生的,后天尽管努力去改变,但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比如,广播的长处就是声音的优势,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广播把这些比较优势运用到直播中,其他媒体就会相形见拙;反过来,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弥补我们天生的比较劣势上,效果只能事倍功半,比如,稍纵即逝、线性传播等广播特点,要完全改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集中精力,把广播的直播优势、贴近优势、合作优势和交互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才是取胜之道。 关于新闻广播信息源的问题 获取信息是人的天性,这也是新闻广播节目的收听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广播节目的原因。走新闻专业频率的路子,也是由大众媒体的性质所决定。中小城市新闻广播实施全面改版,走专业广播的初期会面临极度的困难。由于中小城市获取新闻的手段很少,而且记者数量有限,仅凭记者是无法撑起如此高密度的新闻播出频次和数量的。所以,开发信息源就成为首要任务。可以开设《本地新闻?县区企业专版》并以此为相互吸引的共赢手段,向其提供专门的广播宣传手段,由此利用其新闻资源,形成环绕新闻广播的信息场,再辐射到乡镇、社区一级,形成一大批相对喜欢广播,忠诚度高,有政治素质的信息员、通讯员、播报员队伍,第一时间内向新闻广播提供信息。以此类推,和本地日报社联手推出《天天读报》栏目,可由报社自己编排、播出(介绍)报纸新闻,让其占据广播一席之地。同时,该报记者(尤其是晚报记者)即可为我所用,在现场为我插报新闻。此外,在全面改版的初期,可向当地各单位、各行业收稿、组稿,弥补信息不足。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大局信息科的资源,等等。快节奏的新闻播报,以多频次、滚动式形式出现,主要还有大量访谈类、谈话类等新闻专题穿插,形成快慢结合、张弛有度、节奏感强的编排框架,再在各节目、各时段间隔中,加入适量的各类广告、频率包装(如形象主题、音乐、间奏乐、片头乐、片花乐)、节目包装、下一时段节目预告等内容,即填充了时间,让听众感觉不那么拥挤,同时又是树立品牌频率的必要手段。 办好新闻广播的思路 1.本土化。忠实贯彻“三贴近”是新闻不竭的源泉。在本土化上下功夫,真正办出地方特色,才是新闻广播常办常新,经久不衰的路径。本土化是广播节目对本地信息的深层把握,对外地信息的本地化解读,以及采用适合本土听众口味的节目形式。方言节目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表现平台不可或缺。2.模仿。一些中小城市开办的交通广播大多办得较为成功,其主要是“拿来主义”,也就是照搬大城市交通广播的模式。所以新闻广播也可以如此。模仿相对成熟的节目形态,可以大大降低开发难度和风险成本。“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在这方面一些卫视台模仿国外电视台节目大获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所用。3.裂变。力促品牌节目扩张,让其产生“核裂变”效应。《本地新闻?县区企业版》就是要让各县区、大型企业在充分利用《本地新闻》权威性的基础上宣传自己,同时成为我们高忠诚度的合作伙伴;《行风热线》也应由市纪检委、监察局牵头,聚合报纸、电视、网络同时出动,以广播为龙头,为民办实事。4.联动。把不同的媒体平台,媒体资源捆绑运作,使节目资源得到更深、更广的发掘利用,推动广播节目的影响力向更大范围渗透。真正达到全民办广播,广播为全民的效果。5.移植。即从一种媒体向另一种媒体横向潜入。目前,成功的是广播向“电视周刊“”新闻信息网”进行了移植,今后可以考虑向更广泛领域进军。6.拓展。即本文中“非常态节目”设置的思考部分,即向广播运营的其他领域进发,办“看得见的广播”,进而赢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文作者:陈玉惠 新闻专业论文: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能力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趋于融合,新闻传播专业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及提升需要做出调整。在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对现行环境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充分把握,注重能力提升的前瞻性。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传播专业人才能力提升进行探究。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提升 1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现状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地改变。媒体业发展至今,原有的对立性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竞争模式,实现了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也逐渐趋于复合化,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能力提升加以探究以使新闻专业人才能够符合媒体行业人才质量需求。在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现状调研中显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政策后,65%的被调查人员对媒介融合有大概的定义认知,而且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意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有6成调查者认为从业过程中受到了媒介融合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掌握新旧媒体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更多的青睐,同时与新媒体有关的岗位也要求员工不仅在媒体渠道,更要在传播内容上敢于创新,以好的媒体平台为依托,推出更加优质的传播内容。调查还显示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文字等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甚至大于跨学科的教学改革。 2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调查状况来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有着诸多的弊端和急需改进的地方:(1)现如今大学教育对新媒体及媒体融合方面的知识传播较少。(2)跨学科拓展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媒体融合的把握仍停留在“拓宽媒体渠道”方面,忽视了内容的深层次要求。 3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对策探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就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同时拓宽媒体渠道认知和加快媒体融合教育方式,双向提升。 3.1注重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 融合时代媒体行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其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包括充足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从多方面把握实际媒体渠道、媒体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传播实际效率。关于“复合型人才”的界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复合型人才为立体性的,不仅需要文笔出众,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能够准确及时地将内容传播出去[1];其二,复合型人才具有高能性,需要采集传播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制作成传播内容;其三,复合型人才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具备制作传播内容的素质,也需要确保内容的有效传播。例如在近年来的新闻领域中,“全能记者”非常受欢迎,还有一些“背囊记者”,在承担传播新闻信息责任的同时,还要背着移动工作站,采集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另外,“全能记者”不仅要熟练运用传播技术,还要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特点,如形态不同的信息、理念不同的信息等等,都要囊括多重知识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在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播,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让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向其他专业领域延伸,做到不同学科专业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也需要在教学的指导下拓展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行业要求。而我们提出的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到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就是让学生以一名从业人士的身份参与到学科学习和实践训练中[2]。项目教学就是将满足就业人员需求的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让愿意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项目运行规则展开活动,将传播学专业知识渗入到项目内容中,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项目空间中更好地学习,还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课程内容,从而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充分整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2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上也要注重教育模式的转型。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到媒体融合时代,但是,媒介融合落实到具体运作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媒介融合环境中,媒体的运行必然会产生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将媒体融合专业教育模式构建起来,以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前瞻性,从而有效指导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建议高校采用媒介融合专业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索,并根据本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构建起来。具体在运行中,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学的前三年,对学生进行跨媒体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获取经验。进入到第四年,就可以对学生从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进行专业培养。此时,学生就会从专业的角度把握传播内容,过程中与其他的媒体形式充分融合,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具备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重点把握内容的专业能力。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对不同形式的媒介都要充分了解,在平台上采用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再加以符合传播性的内容,将新闻传播中媒体障碍打破,这样传播内容得以突出,才能做到双向媒体融合。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在进行信息传播中,就要能够根据新闻传播需求采用相应的媒体形式,重点把握传播内容;学校在对新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并尝试着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此教育方向下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要求。 作者:方珍珍 许怡岚 孙波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专业转型研究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以及面临的问题2010-2015年,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和不同媒体的知识、技能、方法,具有报刊新闻的采写与编辑、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采编、节目和广告的策划与制作、网络多媒体动画及网页制作等能力,能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相关文化产业中的技能性岗位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岗位,从事新闻采写、采集与编辑、节目策划与制作、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专业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依托报刊(纸质媒体)、广电(电子媒体)、网络(网络媒体)三种媒体,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建了“三技三能三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333模式。“三技”是指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三种媒体的技能,包括报刊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写、新闻摄影、版面设计编辑等技能,广电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摄录、节目策划与制作等技能,网络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集、编辑、网页美化、维护等技能。“三能”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构成了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紧紧依托于三种类型新闻媒体,紧跟媒体报道内容和媒体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预期依据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的职业能力,除了适应新闻媒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外,还能适应文化产业公司及其他企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很多弊端和问题。“333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上讲,的确顺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预设了就业宽出口,使学生在校所学几乎到各种文化公司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遵循的是“2+1”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技能的时间相当有限,当专业追求涵盖面“广”的同时,无法保证学生掌握新闻业务技能的“精”和“尖”,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展开社会调研 2.1新闻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只有正视新闻人才需求的现状,才能够有的放矢,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笔者在郑州、开封等地展开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共有100余位媒体从业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来自报纸、广播、电视、企事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策划公司及影视公司等媒体机构。调查问卷从课程设置、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新闻单位的用人标准、人员引进情况、对高职毕业生的看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来设置,以期从调查中分析出媒体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需求,为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新闻教研室共收回110份问卷调查,经数据分析,发现以下情况。 2.1.1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因地区而异。通常,郑州的媒体对毕业生的学历有着较高要求,要求本科以上学历。郑州以外的地区,新闻单位在学历方面要求则有所降低。在河南省境内,大城市和小城市,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一发现为新闻教研室开拓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市场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2.1.2用人单位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最应具备的素质 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能力要求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中最受用人单位重视的毕业生能力分别是: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策划与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表达能力,而理论知识水平的排名则比较靠后。 2.1.3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 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电脑编排、摄影、摄像及视频编辑等课程。在调查当中,广大新闻单位没有提出增减意见,但普遍认为核心业务技能的训练不够精深,要对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技能着重加强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课题组对新闻专业已毕业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追踪,充分了解学生就业情况。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共有117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非常高,达到97.5%,其中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学生占35.5%,60%的学生进入了企业。真正进入新闻媒体工作的学生比较少,还不到6%,35%的学生是从事和新闻专业相关的文化传播领域工作。只有10%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满意”,剩下90%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很满意。”27.5%的学生表示“专业对口,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45%的同学表示“有一定联系,但联系不大,偶尔会用到专业知识”,27.5%的表示“毫无联系,基本用不上专业知识”。这和学生的工作领域直接相关,进入媒体和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学生,工作和专业的联系较为紧密,而那些其他工作领域的学生则基本用不上专业知识。在“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训课程是否能满足您目前的岗位需要”这一问题上,32.5%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40%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27.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发现学生对新闻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还存在局部不认可的地方,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设计,使其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3确定新的专业发展方向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新闻专业逐渐找准发展定位。结合当前最新的行业发展形势,新闻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聚焦,确定“影像制作”为下一步的专业发展方向。 3.1摄影、摄像及相应的后期制作 技术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大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上升,追求精神享受的愿望随之增加,国家也在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摄影、摄像行业是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的朝阳产业,未来行业对摄影、摄像及相应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其中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端摄影、摄像人才将更加抢手。当前行业人才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行业内就业的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很优越。本专业方向的就业适应性也非常广泛,既能让学生在报社、电视台、影像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影楼、剧组及影视公司从事摄影、摄像工作,又能支持自主创业,打造具备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能力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3.2本专业转型存在可实施空间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教研室教师均获得“高级摄影师资格”。面对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瞬息万变,教师紧扣市场发展脉搏,积极调整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和行业实践,在提升职业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摆脱了长久以来教师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也为新闻专业向“影像制作”方向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3.3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向“影像 制作”方向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培养学生媒体应用技能的基础之上,强化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能力,建构“目标引领、知识构建、平台孵化、服务保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引领”指明确培养“精业务、懂媒体、会策划”的创新创业型摄影摄像人才的目标;“知识构建”指构建融合人文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课程知识体系;“平台孵化”指搭建孵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梦想平台的“影像传播工作室”;“服务保障”指提供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学管理服务和保障。重新确定了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后,教研室基于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要求,进一步设置课程,从而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和环节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了结合,既包含体现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开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职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开设摄影、摄像、视频编辑与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职业技能课,培养学生从事摄影、摄像前后期领域及新闻领域的职业能力;开设影像工作室实训、模拟电视节目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在职业拓展课程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修相关课程,课程包括人像摄影、商品摄影、主题微电影策划与制作、网页排版设计、网站运营、商业修图、广告策划与活动营销等,助力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此外,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还开设了提升学生个性化素养的选修课体系,包括唐诗宋词与人生、生活中的管理学、历代女性法律地位解读、大学生岗前法律问题、高尚女性的必修课、婚姻爱情与家庭、职业发展中的团队智慧、交友与情商、幸福心理学及大学语文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场适应能力。课程设置与开发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将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和就业市场的反馈,持续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作者:于秀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高校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案主要是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设计的,很难适应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需要,在新闻课堂上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因此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闻专业;现代汉语;针对性;趣味性 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过去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上,而作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关注得较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 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定位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新闻专业主要培养媒体记者或者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对他们而言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汉语课的学习是为他们提供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应侧重于其专业性,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堂上如果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不同。 (二)教学内容繁多,实用性不强 现行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都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的课时量只有三十多课时,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4,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学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既不符合实际,也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市面上专门针对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不多,仅有邵静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精编》,黄李版的《现代汉语》等,即使使用这些教材,仍需教师在课前精选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符合新闻专业未来工作所需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对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认识不足,一些同学认为,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交际,没有必要再开设这样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又很强,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因此要上好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增强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 针对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应该把汉语基础知识和基础运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知识分类比较细致,知识点讲解比较深入,比如语音章节时学习了音位、音位变体、四呼等知识,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则可以不讲,只需要加强元音、辅音等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训练即可。同时涉及古代汉语的押韵等知识也可以不讲,侧重于现代的、实用性强的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具体到教学内容上,每个章节可做如下调整:语音部分,淡化音位分析法、押韵、合辙等理论知识,注重汉语拼写规则、普通话训练等内容;文字部分,淡化对古代汉语“六书”的分析,侧重现代汉字的规范化;词汇章节,不讲语义分析法,侧重同义词的辨析、词汇的规范化等内容;语法章节,在句子成分分析、病句修改上下功夫,淡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词类辨析、特殊句式等知识的讲解,旨在提高学生的编辑能力和语句分析能力;修辞部分,应侧重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可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一些好的新闻稿件的辞格、句式的变换等,旨在让学生体会新闻稿件的撰写和润色。在章节时间的分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章节,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而言,应加强文字和修辞章节的教学比例,因为这是编辑、新闻记者所必须对面的问题。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这需要良好的文字和修辞基本功。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从语音和词汇章节中匀出部分课时向文字和修辞章节倾斜。此外,还需要增加一些新闻专业特有的内容,如语音部分列举电视新闻稿中易读错的字;文字章节增加“报纸版面设计”中的排版、字体、字号等内容;词汇部分可加入新词新语的讨论、报刊用语用句调查、媒体禁用语等内容;语法章节区分语法规则的超常规组合;修辞部分增加新闻标题与修辞等内容。一批与现代汉语用语用字规范化相关的表格、法规,如《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内容也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补充进去。 (二)增强练习的专业性 课堂练习能够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领会、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选课堂练习。老师的讲解一定要透彻,根据学生的回答有的放矢地分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针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可以布置以下课后练习:词语拼写、不规范字的修改、同义词的辨析、标点符号的修改、新闻稿件的修改等作业。总而言之,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充分重视其专业特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有针对性地教学,适当降低理论难度,注重讲练结合。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趣味性具有使人愉快、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现代汉语课由于理论性较强,常常调不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象化,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愿学、爱学。 (一)知识点讲授的趣味性 在知识点的讲授中插入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在讲方言部分内容时,最好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方言,或者播放一些方言的音频材料,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邵静敏先生的教材(2012)光盘中就有方言音频材料,录制了某句话的全国各地的语音,选择一些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各地方言的差异,同学们兴趣很大。在汉字章节的学习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如“表里如一(回)、打断念头(心)、黄昏前后(昔)、拉她也不来(接)、人人都走横道线(丛)”等等。还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开展“汉字英雄”比赛,让同学们辨别常见的错字、别字。另一方面,讲授的知识要时时更新。在问卷调查中询问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这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了解当下汉语的面貌,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语,尽可能以这些共同的话语为讲解、分析的对象,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使课堂具趣味性。 (二)例文引用的趣味性 同学们在学习现代汉语的时候之所以感觉趣味性不强,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文学课相比,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渗透一些趣味性的语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引用了很多自赵树理、老舍、曹禺等作家的小说中的例句,这些例句风趣幽默,能激发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也应向这些经典的语言学著作学习,精选例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典例文的教学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名人的事例,如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讲到语音的平仄时,曾写过一个著名的小故事《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全文百余字的故事却只用一个音来描述,以表达如果没有四声,就无法理解汉语语意。我们将这个小故事引入课堂,引起了同学们的啧啧称奇和浓厚兴趣。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学》中引用了一个明代小故事:“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过来,嘱咐了几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看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知县对那女婿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待我读与你听: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初刻卷三十三,岳麓书社,1983年9月版)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汉语篇章句法具有流水式的特点,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断连会十分随意,断连不同语义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截然相反。把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引入课堂中,受到同学们的喜欢。 (三)教学媒体手段的改进 在调查问卷中询问需改进的教学手段时,不少同学建议增加一些视频音频资料来丰富教学,适当的视频动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方法如下:语音章节通过视频展示人的口腔、鼻腔发音动画学习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每个音的发音;汉字章节以动态形式展现易写错汉字的笔顺、部件、构造,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修辞章节通过一些作品配乐片段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如果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把趣味性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其专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对于现阶段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而言,专业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欠缺是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只有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从课堂中受益,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为未来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唐昱 雷鹏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新闻专业论文:新时期高校新闻专业创新教育探讨 摘要:在新时期,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全新的时期,高校的新闻专业的培养面临着培养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新闻专业需要创新教育培养。分析认为,从教育理念来说,高校的新闻专业要从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理念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正确的职业道德。从培养模式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都要具有创新的培养方式,才能更好的做好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创新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专业;创新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传媒行业已经开始了繁荣的发展,现在从事新闻传媒领域的从业者已经达到了上百万人,对于高校的新闻专业培养,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的说,网络社会,新闻传播的方式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从新闻单位管理方式来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人员的传播已经有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带来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使得人人都是新闻人员的趋势开始加强;其次,新闻界的社会价值和功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动向,新闻从业者在商业化的压力下出现了新的问题,由此新闻队伍的道德问题和新闻腐败问题也成为了新闻行业重点的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新闻行业趋势的变化,作为高校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不能够像传统的培养一样,继续守着传统,要在新时期,创新的改变自身的培育模式,培育出更适合新时代和新市场的新闻从业人员。 一、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 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新闻传媒人才,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专门的新闻的从业能力,在新闻教育中要具备相应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双重责任,因此,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有着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以新媒体为主的自媒体系统成为了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新闻的场所,大数据下的浩瀚的新闻,要第一时间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并且才有可能得到观众的阅读,但是,时代的变化导致了新闻量的增加,因此在新闻从业人员做新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其具有社会效益和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第一时间的新闻从而抢独家和头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改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育学生,让学生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知识。首先,新闻专业在新的时期虽然繁荣发展,但是竞争力在扩大,除了自己行业内的竞争以外,太多的自媒体人群也参与到了新闻传播中来,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教育中意识到这是新闻专业最好的时代,但是也是最具有挑战的时代,因此在这样的时代中,必须要牢固的树立自身新闻专业学习的理念,扎实的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自己专业新闻知识去服务于传媒媒体,去传播正能量。其次,在新时期,许多新闻已经开始在变味,为了利益和效益,不惜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做新闻,为了新闻的点击率,不惜违背道德底线,新闻已经违背了自身的职业道德。所以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牢记自己做新闻的职责,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学生做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人,让学生在未入行之前就树立一种有职业道德的新闻观念,从而用这种新闻观念来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 二、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 专业培养,模式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客观的说,作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从应用型或者研究型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深度的培养,让大学生深度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另一方面,在培养的过程中,作为新闻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怎样培养成为了新闻专业培养的重点。新闻专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应市场规律而兴办的,新闻专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非常强的专业,新闻专业的培养模式更应该在新的时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再次,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师资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全面的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把自己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岗位上。因此学校在对老师的培训和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明确自己的教书的职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培训。总之,在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有挑战也有机遇,新闻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衡量学生的合格与否要站在社会功能上去评判,让自己的学生牢牢的用舆论和喉舌来传播具有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新闻,担负起一个合格新闻人的使命,才能在新闻界走出一条具有社会责任的好的道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作者:张斯文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 新闻专业论文: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主权、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 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回避报道难度较大的题材。指导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的采访能力及条件,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的选择好报道题材。同时确立新闻视角,发掘新闻主题,提升题材的新闻价值。(2)要对新闻作品采写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指导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采写过程,及时发现采写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从采访方案的确立、采访提纲的准备,到采访的实施和稿件的构思、撰写,都要全程参与,在采写过程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只是被动的等待学生交来作品,则很难发现一个静态作品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同时,实施动态管理也是监督、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3)要有编辑意识、总编眼光。指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转变社会角色,要把自己当成是媒体的编辑和总编,从媒体的角度和立场审视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既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检查修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还要考虑这样的作品媒体是否会刊播?哪一类媒体(甚至是哪一类栏目等)会刊播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传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等。只有当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闻作、一品)达到媒体刊播的要求和标准,指导教师才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放行。 当然,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并不是要完全废除毕业论文。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可以在两者间进行个人兴趣的选择,学校则可以实现对学生考察方式的多元化。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是对现有新闻教育缺陷的一种弥补。这就像一位学者说的那样:如果不能从宏观制度及资源配置上改天换地,那么从中微观上改进教学环节就是一种次优的选择。在新闻学专业教育改革中把毕业设计(新闻作品)作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虽然它不能解决新闻教育的所有问题,但是它有助于推动新闻教育改革的艰难起步,有助于新闻教育改革真正的走向实践。只有这样新闻学教育才能顺应时展,接受新的媒介技术革命的挑战。
商业会计论文:商业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会计管理的视野 尽管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有颇多争论,但是对于身处市场经济实践的企业来说,最为现实的目标莫过于“利润最化”。利润是收益和成本之差,追求利润无非有“开源”和“节流”两个切入点,开源涉及增加收益,节流涉及降低成本,“开源”与“节流”一并着手、相互配合,即为“成本效益管理”。 成本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成本效益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成本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在不同的条线,成本效益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方法,在有的条线,成本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的条线则不那么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虽然会计条线的成本和效益无法清晰地计量,但银行会计管理在事实上却蕴藏着成本效益管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管理的视野来探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一、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成本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成本中心来管理,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成本”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成本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尤其是“无形”的成本,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成本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成本,而且要讲求提高效益,同时,这里的‘成本“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而且包括诸如交易费用(广义上的交易成本)、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成本,特别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人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容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不容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成本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成本”、“产品成本”、“资金成本”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成本却常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恰是这种成本,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成本。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成本,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成本。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人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成本在银行总成本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成本是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管理权威性不足,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成本;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作,会计人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成本和损失。 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管理系统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管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 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目科目日结单日计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人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人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帐务信息的作业步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提高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因素”。 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其实,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管理部门来说,广大的会计人员就是“客户”,就是“市场”;会计部门提供的是管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人员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提高“客户满意度”;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管理产品”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会计管理的供求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态”。 银行会计管理会发生成本,也会带来效益。由于银行会计人员众多,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众多管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比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说,在会计作业流程设计上为基层操作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可以省却近300个动作;如果这项作业每日发生不止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按照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籍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人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籍。而在会计管理部门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后;会计人员只需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该文件以及与搜索关键字相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提高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野,将成本效益管理从管理部门抓起,收获的将是“乘数”的效果。对于原有管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更是有着显著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管理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形式、管理方式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管理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果,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科学结论。 五、提高员工素质,激发房工激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管理理念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公司应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公司的管理层规定每个员工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监督体制,确保员工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员工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制定的标准程序只会陷入僵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善经营程序和改善业绩的建议和想法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说,加强成本效益管理的“能动因素”是所有的会计人员,尤其不能忽视离银行会计作业流程和银行客户最近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 这家银行过去强调根据客户的要求迅速地转账或为客户办理定期存款。一位客户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最近换了工作单位,她想知道如何把新单位支付的工资存入原来的账户。柜员对客户说;她应到银行的客户管理部门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工资存入她现有的账户。这样一来,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位客户提出的要求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了解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如: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来的? 是否有汽车?有几辆?使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入是多少? 家里的资产和债务状况如何? 保险情况如何? 有几个孩子?几岁了? 这位柜员掌握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向这位客户介绍银行所能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如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贷款、保险政策、家庭抵押贷款、购车贷款、 教育贷款等。这些服务远远超过了这位客户原本这家银行的目的:直接进行工资转账。 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要使银行柜员发挥好能动作用,必须抓好三个要点: 第一,科学界定柜员职能。在推进会计电算化之后,原有的手工会计操作大量地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柜员是不是会成为一种逐渐消失的职业?非也。相反,柜员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之外还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坐销。这是对传统的柜员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而且,以原有的人员执行了新港的职能,这本身就是效益的体现。 第二,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柜员素质。用卡普兰的话来说,“在有效提供服务之前,这位银行柜员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对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了如指掌,掌握满足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都会银行意识到,有必要对一线柜员提供多年的培训,使之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的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 第三,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银行是服务性的行业,人力资源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必须激发会计人员的参与热情才能可持续地开展,它们是为会计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不竭源泉。 六、结语 只要拓宽视野,冲破束缚,我们其实可以在银行会计领域发现成本效益管理的广阔天地:改善业务流程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能够带来效益,优化组织结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能够带来效益,让快乐的柜员带给客户快乐的服务就是效益… 在很多时候,成本效益管理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关键是要融入创新的思考,把成本效益管理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随时保持一双机智而敏锐的眼,随时保持一颗聪明而敏感的心。 商业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思考 摘要:本文将围绕战略管理会计(简称SMA)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使之能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商业银行 前 言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战略管理会计(简称SMA)理论与实践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SMA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 一、背景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会计有依附性的缩小化倾向,被看作是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财务信息这个主体,所以其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辅助行为。使我国的管理会计从一个独立的过程缩小为依附性的后继活动,在本质上就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借助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譬如回归分析等,这些方法不但要求有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计量软件操作,这就决定了会计工作不仅有繁杂的计算过程,还要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出的分析预测数据还要包含着一些假设条件,还要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和修正,不能直接与市场环境接轨。这就很容易造成“貌似天仙”的分析模型,却不食“人间烟火”的效果,从而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实务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专业人员缺乏造成组织性不强、理论模糊造成工作目的性不强等等,使管理会计的发展障碍重重,处于一种地位重要、效果不显着的尴尬境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它对企业运行的贡献已在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印证。但同时,西方理论也发现了其自身的一些缺点,于是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使得SMA横空出世。 二、SMA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从SMA的产生来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SMA更注重企业外部环境。SM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SMA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其中。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SMA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SMA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依靠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弹性、顾客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SM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SMA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三)SMA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驱动,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风险,SMA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SMA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偏重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缺乏全面的、综合的风险管理。而SMA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生产经营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活动,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其他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SMA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规避可能的风险,如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行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出现的风险,流动性差而导致的风险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 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SMA的理论基础 从管理会计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会计是在吸取了管理学、行为科学、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管理科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研究SMA也正是基于将战略管理(简称SM)、经济学等科学运用于管理会计,并结合客观经济环境,形成了SMA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无疑它也是SMA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SMA研究的方法论,就是要运用其“普遍性”理论,将SMA活动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综合同化,构建一个与SMA理论相适应的思维方法体系,以解决SMA中的认识和方法上的问题,并能对企业管理活动中的SMA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细致地研究,探索其本质及规律性,使SMA适应客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经济学认为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决策,决策需要信息系统支持,于是建立SMA信息系统就成为SMA的必然要求,经济学中的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具有价值和成本,因此SMA信息的形成和使用应以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将信息的效果和经济性统一起来。另外,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也为SMA中的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管理学始终把改进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实务作为其目标,它关心的是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市场竞争和环境的变化,SM要求提供竞争优势方面的会计信息,这是建立SMA的直接动因之一,因此SM理论是SMA理论的基础之一。 (四)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注意了功能紊乱的设计所导致的功能紊乱行为。此外,管理者还可通过行为学在一定程度了解传统管理会计对行为的影响,SMA中的顾客价值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成本控制的行为观等都与行为科学密切相关。 (五)系统论分为平衡理论和非平衡理论。在研究和探索SMA时必须以“系统论”为基础和指导,因为SMA涉及面广、包含的因素多,所以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来描述、分析SMA内在的规律性。SMA中所要使用的一些基本范畴,如成本、效益等,如果仅仅从企业内部考察,而不从企业所属的更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来分析和考察,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计量和评价的,从非平衡理论来看:SMA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与社会环境的交流,它需要不断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向管理者提供信息。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SMA的必然性 在我国,SMA尚属新生事物。但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它必将在商业银行的管理中得到很快的发展。 (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商业银行真正开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商业银行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SMA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SMA实行的必要前提。同时,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SMA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商业银行正处于产权重组、调整和上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SMA的实行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科学管理,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然后才能通过有效的控制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若能加以保持,商业银行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商业银行的方向有误或战略不当,随后的管理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可能会越走越远。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也使SMA的实行成为必要。 五、SMA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一)成本分析的应用: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资金就是银行的产品,产品成本就是资金成本,资金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降低资金成本主要就是寻求负债的最佳结构,强调负债结构的同时,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负债和资产规模结构的动态平衡管理上,努力把负债结构调到最佳状态,使降低负债成本成为筹资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成本领先战略。 (二)产品和客户利润能力分析的应用: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过程中,会计部门要以战略的眼光高瞻远瞩:1(1)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就要特别注重开发成本,精打细算,尽量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使自己的开发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以成本低取得优势,这样,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营销的威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很重要。(2)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就要注重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平等因素,在开发产品时,可适当增加投入,旨在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以赢得客户,这样,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就由重要转变为必要,营销的成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2.客户利润能力分析分存款户和贷款户,在银行吸收存款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应与信贷人员紧密配合,首先会计人员根据客户的情况作出预算,如:吸存的费用、存款的期限和种类等,将预算的收入与预算的支出进行比较分析,制定适当的战略;贷款时,会计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对贷款户的资信、效益、利润能力等的分析。 (三)竞争对手分析的应用: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外资银行规模大、实力雄厚;股份制银行能灵活地掌握政策,经营方式机动灵活;城市商业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机制灵活,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商业银行不应该在决策时只考虑内部情况而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应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应该在银行建立一个全面反映竞争对手情况的数据库,记录各种途径得到的竞争对手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制定市场竞争战略。 (四)价值链分析的应用:银行的价值链包括吸收存款活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贷款活动等,商业银行应理顺自己的价值链,选择不同的战略。1.会计部门服务客户的战略。会计部门应借助自身综合性强的优势,充分利用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吸收存款、扩大客户时赢得支持,加强同客户的交流,在办理业务时,协助客户选择适合的方式,尽量做到“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到高效、快捷,赢得客户的信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创、人赶我转”,就象罗伯特·卡普兰在其名着《平衡记分卡》中举过的“大都会银行”的案例那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是对传统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使员工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2.面向贷款户的战略。会计部门应对贷款户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确定风险等级,建立监测表,通过计算企业经营风险边际率等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出企业的经营风险、经济实力、贷款保证程度等情况,以确定贷款对象的风险等级,做到“防患于未然”。3.行业价值链分析,银行的行业价值链是指存款户、贷款户、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商业链。商业银行通过与同业中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分析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从而为制定新的竞争战略创造条件。首先,会计部门应确定行业的价值链和 各层次的收入、成本及资产状况;然后,分析自己在现在的层次上的竞争实力,努力寻求潜在的因素,以期达到维持竞争力长久的目的。 (五)业绩评价方法的应用:1.业绩层次法。根据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关系,可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分别考核每个层次的业绩。例如将商业银行划分若干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对其职能和责任目标进行考核。2.平衡卡评价法。银行的会计部门,通过把各层次的业绩评定和实际指标完成情况记录下来,来评定银行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以推动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实施。3.对比法。商业银行可连续拿出本单位的各项指标与其他优秀企业进行比较,评估自身的业绩表现。要查找差距。找出差距的原因;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建立自己的责任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战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愈来愈激烈。SMA的核心就是面向外部竞争,帮助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用SMA,势在,必行。 商业会计论文:滩商业信托会计监管问题的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商业信托 会计监管 监管主体 非正式制度 制度安排 论文摘要:面对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已成为商业信托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角度,分析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现状与问题,是重构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的有效途径。 由于缺乏孕育商业信托持续健康发展的 “土壤”我国商业信托的发展几经调整。为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托公司稳健经营,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对商业信托的发展和监管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会计监管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规范,商业信托会计制度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从信托会计监管的角度出发,探究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之路,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方面尚显得有些不足。 一、 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现状与分析 (一)会计监管的基础环境存在先天不足 从目前来看,商业信托公司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等根本性问题。尽管信托公司都已按照 《公司法》的要求,设置了完备的机构,规章制度也相对健全了,但 “形备而实未至”现象仍普遍存在,会计监管基础薄弱,导致少数信托公司忽视风险、违规使用信托资金 ,损害了整个信托行业的信誉。根据 COSO报告的 “五要素”理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监督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控制环境如果出现问题,其余的都将是 “空中楼阁”。 (二)会计监管规范缺失,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经过若干次清理整顿以后,有关主管部快了信托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 ,2000年以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通知》、《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新 《企业会计准则》、《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这些法规对于摒弃行业行政整顿的做法,加强法律监管,引导商业信托健康有序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从会计监管的角度立法则是近几年的事,发挥的作用尚有待实践的检验。 (三)会计监管主体的责权利不够明确 会计监管主体是会计监管行为的具体实施者,目前有人把会计监管的重任寄希望于信托公司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作为受聘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之一主要对公司领导负责。尽管会计人员的监督作为会计监管体系的部分制度安排,具有重大的基础作用,但从性质上来讲 ,它仍然属于信托公司的内部 自我约束行为,会计人员监管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采取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管职责来解决商业信托会计的违法违规问题,这一制度安排显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人主张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担负起信托公司会计监管的责任,但由于中介行业的激烈竞争,成本收益原则的制约,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很难处理好经济利益与业务质量、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其会计监管作用也就大打折扣;至于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则是会计监管规则的制订者和管理者,一般不直接参与信托公司会计监管,监管的权力较大,但责任不够明确。 (四)会计监管手段存在不足 会计信息化环境对商业信托会计监管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会计监管,就会大大提高会计监管的效率和质量。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较多的采用现场监管的方式,委派专门人员进入被监管信托公司,进行实地会计检查,而较少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监管手段,通过风险预警系统,对信托机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会计指标进行全面、连续的实时监控,进而根据其存在的各种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构建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的设想 新制度经济学家中,舒尔茨、诺斯、青木昌彦等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制度进行了定义,他们表达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简单的讲,制度就是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各种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笔者从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正式制度方面 正式制度又叫正式规则或硬制度,指的是某些人或组织自觉和有意识地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 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此它就成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必不可少的工具了。正式制度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鉴学习,也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酝酿形成,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还必须依赖于社会认可以及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 1.构建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信托公司会计等多方合作的监管框架,在制度安排上,明确各监管主体的权力和责任 (1)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制订规则,完善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商业信托机构的会计行为,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信托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抽查,同时负责监管为信托机构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实施对社会中介机构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2)要求具有一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为商业信托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由于社会中介机构没有由直接经济利益所带来的会计监管动力,又与信托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容易与信托公司之间形成“合谋”,因此要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让具有一定资质、能认真执行审计准则的中介机构参与商业信托公司的会计监管,避免让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成为一种与信托公司进行交易的例行公事。“乱世用重典”,对于违规的信托公司及协同舞弊的社会中介机构,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 (3)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划分,保证相互之间独立运行、有效制衡,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内部会计监管,依据《会计法》第四条的规定,强化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管应负的主要责任,充分发挥信托公司监事会的作用,夯实商业信托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 2.继续梳理现有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系统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一系列会计监管制度 (1)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监管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制度功能是允许资本雄厚、信誉良好的经营者进入信托行业,限制未来风险和制度风险。只有那些符合基本条件,通过严格审核程序的信托公司才具有经营信托业务的资格,并且对其经营权实行年度审核制,对违法、违规的信托公司,视其情节轻重实行程度不同的惩罚,直至退出商业信托行业。 (2)资产分开管理制度。即要求托管资产与公司的自有资产严格分离。资产分离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在各信托参与方之间形成一种监督制衡机制,有效控制风险。在资产分开管理制度中,明确信托基金由外部保管人进行管理,这对于限制风险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资产分离,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信托基金,可以大大减少骗取和盗窃信托基金资产的机会,同时,通过拒绝执行信托基金管理人进行违规操作的指令,还可以强化保管人的谨慎监管意识。 (3)投资比例限制制度。投资比例限制制度,又叫投资组合制度,投资比例限制的目的是分散投资风险,降低风险、制度风险,要遵循谨慎性、安全性、流动性、风险分散性的原则,限制投资范围,合理确定流动性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等之间的持有比例。 (4)信息披露制度。由于在竞争型、投资运营型的信托基金运作模式下,社会公众需要获得尽可能详细的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选择,因此信息披露制度成为一种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信托监管制度。对于整个信托投资监管体制来言,信息披露要求是监管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要不断加强和规范财务会计报告披露,在格式、内容上作出相应的具体规定。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信托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信托管理公司违法、违规操作损害信托基金所有人和受益人的利益。 目前,要以2008年信托机构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为契机, 加强会计监管。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有利于客观地反映信托公司的经营状况,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比性,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完善风险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便于包括委托人、受益人和监管当局等信托关联方对信托公司的了解,增进对信托公司乃至信托业的信任。对监管者来说,统一、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有利于其分析、评估同质同类信托机构的风险状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手段,强化风险监管的有效性。 (二)在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非正式制度方面 非正式制度是指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正式制度相对的一个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如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文化传统、习惯习俗、意识形态等。 非正式制度对于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短期难以内化为自己制度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是非强制性的,必须借助于正式制度的支持,尽管如此,非正式制度仍然是加强会计监管的基础与关键,并且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其根源就在于非正式制度的缺失。为此需要从以面几方面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非正式制度: 1.加强会计监管文化的建设 我国是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国家,非正式制度资源丰富,其中的监管文化演进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对监管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在信托公司内部弘扬会计监管和制衡的文化,努力发挥会计监管对改善经营管理的促进性作用,在信托公司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平等和信任的文化,逐步形成广泛的信任机制和平等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监管者的积极作用。 2.发挥商业信托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 自律监管 行业协会往往能站在信托公司的角度,与被监管者之间形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制,疏通信息沟通的渠道,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避免把信托监管变成信托管制。通过信托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规范管理,协调行业内部矛盾,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制定好自律规则和执业标准,发挥惩戒作用,促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宣传信托市场和信托产品,引导业务创新。 3.加强诚信教育,形成一个 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是一种社会控制力量,是社会秩序最根本的维系者。诚信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不断加强对信托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其他会计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科学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当然,要认识到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既要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也要善于利用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会计监管人员树立诚信观念,更新业务知识,从而使会计行为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商业信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的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总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正式制度不尽完善,但在构建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过程中,不能生硬的照搬西方的正式制度来监管,这样 “移植”的西方模式必然失效,所谓 “橘生于西为橘,橘生于东则为枳”。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实行严格的多层次会计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此外,在监管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监管工具,用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会计监管手段。比如,可以将信托公司的会计及其它管理信息通过网络浏览器与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建立连接,从而让会计管理软件产生的信息在规定的访问权限内,让公司外部的人员使用,加强对信托公司业务的动态监控。 商业会计论文: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 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世纪之交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如何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切实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我国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经营特点。这种经营方式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成本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在逐步面向市场的进程中,这种积弊的消极影响越发凸现出来。譬如,当人民银行决定于2000年9月21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以及300万美元以上的外币存款利率,迈出中国改革利率制度、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的时候,据了解,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在确定其各自的外币存、贷款利率时,手头并没有完备的成本分析资料。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自己产品的成本构成及相关信息的企业,能够制订出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在商业银行中推行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为提高经营效益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考虑到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集中在哪里?是否该循序渐进,抓住重点?以及如何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既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整个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解释和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竞争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亟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管理会计工作迟迟得不到开展的一个理由。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的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著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国内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象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就出来了。这也就是说,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周密的考虑,象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著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从业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种机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成本和收益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象真正的市场行为那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金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虽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还很大,但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的内在要求,以及逐步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都迫切要求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开这项工作。时不我待,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推行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当前,在推行银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机制,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实施。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入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的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看到,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 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是,要想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绝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化。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采用现金流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 总结前文所述,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紧紧围绕上述的工作重点,在现时条件下,特别是以利率逐步市场化为契机,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无疑有利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渐进式发展。 1.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提示我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完善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也不等同于成本会计,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财务会计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由此我们看到,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为标志,是推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2.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当前,银行业技术进步和电子化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同时,随着业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期望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外掀起了所谓的流程再造技术,即通过引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手段,以完善计算机应用流程为目标,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流程加以改造,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在国内,也有这样一种趋势,即期望通过金融电子化来赢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工作不可避免地也必须利用这个潮流,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将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正在或即将开始的计算机系统重构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 3.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算管理,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没有预算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明确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控制银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考核各机构、部门和产品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的体制下,预算的编制,除了工作量较大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障碍,而预算控制和管理却有助于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强化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强化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把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算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4.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银行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支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5.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盲目投资、盲目铺建营业网点、以经营为幌子随意支出、忽视投资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的不良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利润流失,严重影响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一些不良项目甚至成为未来经营中的沉重包袱。为此,管理会计有必要利用其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其规划和控制的作用,建立起系统化的项目投资评估制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项目投资严格进行可行性分析;推行这种制度,还有助于强化对管理会计技术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 另外,随着利率的逐步市场化,强化利率定价中的成本分析,为确定合理而有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无疑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对产品定价决策的最直接参与,对于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业会计论文:金融会计信息披露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影响 企业产权理论 1.企业产权的内涵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表明,企业产权包括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两个方面 。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虚构,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由于人 的有 限理性,交易费用的存在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这些合约只能是一些不完备的合约。这种不完备合约意味着 ,当企业缔约方组成企业时,每个缔约参与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 得到什么,并没有完全明确的说明。当实际状况出现时, 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合约中存在的 “漏洞 ”,这就是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缔约方对企业合约未曾注明的情况的决策权 。同时,正是因为企业这个合约是不完备的,要使每个缔约参与人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剩余索取权,是它对企业收益在扣除固定性支付后余额的要求权。 从理论上讲,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应相互匹配。若缺少剩余控制权作为保证,剩余索取权将只是形式上的、缺少经济意义和没有保障的;同样,若缺少剩余索取权作为动力源泉,剩余控制权将只是一种 “廉价投票权 ”,不 承担投 票后果 ,尤其 是不利 后果 (张维迎 ,1999)。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很难完全匹配,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公司治理就是要研究如何解决或减轻公司的问题。 2.影响企业产权安排的三要素 企业产权安排就是关于企业剩余控制权由谁掌握和企业剩余索取权由谁享有 。以下3个要素对企业产权安排有重要影响。 (1)股权结构。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安排与企业的股权结构具有状态依存性 (State—contingent)。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而言,剩余控制权通常由企业的控股股东掌握。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一般模式是,由股东选举董事会,再由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任命经营者,然后由经营者指挥雇员。控股股东通过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经营者,掌握着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反之,股权高度分散的企业,股东人数众多,企业的每个股东仅根据其投入的资本 (财务资本)拥有企业很小的一部分 “份额 ”,不可能每个股东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而这种情况下,董事会本身又体现为 “公共选择 ”过程,分散的小股东在许多时候无法使 自己的意志在董事会中得 以体现。换言之,分散的小股东权利的行使不能完全 由自己独立决定,而必须依赖于其他股东的决定,分散股东的部分权利因董事会 的公共选择而被和平“剥夺 ”。而且,由于拥有较小 比例的剩余索取权而无法给股东监督经营者提供足够的激励 ,导致 了分散股东都想“搭便车”而获益。因此,在股权高度分散的企业,剩余控制权通常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并不是要么高度集中、要么高度分散的离散状态,而是处于由高度分散到高度集中的连续分布。国别不同或地区不同,企业的股权结构差异很大。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产权法律保护水平负相关。在产权法律保护程度越弱的国家或地区,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中国是一个产权法律保护程度较弱的国家,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很高,要么表现为政府控股而 “一股独大”,要么表现为家族控股而 “一股独大 ”。因此,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大部分由公司的控股股东享有。 (2)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特征。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是与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特征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的控股股东掌握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毫无疑问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企业的一般股东,承担了企业的部分经营风险,相应地也享有企业的部分剩余索取权。 经营者是否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取决于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特征,它表现为专有性或专用性两种不 同的属性。无论专有性还是专用性都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 。专有性强的人力资本 ,市场稀缺度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对企业的租金分配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能够很方便地退出。因此,专有性人力资本的激励较多地与竞争性工资联系起来 (丛海涛,2004)。 专用性强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其他资源的互补性高,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专用性人力资本退出企业比较困难,不能获得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准租,这样就容易产生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 “敲竹杠” (hold—up)问题。因此,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激励较多地与剩余分享联系起来(丛海涛,2004)。或者说,专用性人力资本享有更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3)企业剩余的可计量性。并不是任何类型的企业其剩余的计量都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 。一般来说 ,产 品同质性高 、产品销售市场透明度强的企业,其剩余的可计量度就高:反之,如果产品同质性低、产品销售市场透明度弱的企业,其剩余的可计量度就低。在后一种情形下,如果企业的经营者享有太多的企业剩余,经营者就会利用手中掌握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或者构造交易,为自身谋取更大的效用,导致企业剩余计量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受到损害。这时,让企业的经营者享有太多的企业剩余就不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安排 。一句话,企业剩余的可计量性也直接影响企业的产权安排。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安排与金融会计信息披露 1.商业银行剩余索取权安排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不应享有商业银行 的剩余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属于专有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专有性强的人力资本市场稀缺度高,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对企业的租金分配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能够很方便地退出。因此,不会产生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 “敲竹杠 ” (ho1d—up)问题。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属于专有性人力资本 ,即使不让银行经营者享有银行剩余 ,也不会产生银行经营者激励问题。只要给银行经营者高工资,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仍然能得到发挥。 (2)商业银行剩余的可计量性程度低。商业银行是基于 自身信誉发行一种对 自身具有索取权的金融证券,通过集聚小额存款 ,向资金需求者发放大额贷款的方式来发挥信用中介 的作用,履行资产转换职能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的 “产 品”主要由期限不同的贷款构成 。与一般企业产品的市场化交易不同,商业银行贷款采用 的是非市场化的一对一的合同交易方式。针对不同借款对象的信用状况, 商业银行每一笔贷款的交易条件均有所不同。因此,银行“产品销售”具有非透明性。表现在 :①对于外部股 东而言,银行贷款 的质量往往不易观察,有问题的贷款往往在短期内不易觉察得到 。②较一般企业而言,银行往往容易改变其风险资产的构成。③银行非常容易地通过贷款延期,贷新换旧等方式来掩盖有 问题贷款,达到逃避责任的 目的(潘敏 ,2006)。产品销售的非透明性,使银行剩余的计量非常困难。假如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享有太多的银行剩余,他们可能会在短期内通过对高风险借款人发放高利贷款来增加利息收入,从而提高 自己的报酬 。 2.商业银行剩余控制权安排 国有 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是 :国有股 “一股独大 ”。理论上政府代表 国家 ,拥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问题是政府像企业一样,也是一个法律虚拟,政府的权力必须 由其人 (自然人)行使 。政府控股股东对国有商业银行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要么由政府官员代为行使,要么由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代为行使,政府与政府的人之间存在委托问题。并且,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管理者与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股东,二者目标函数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发生冲突。相对于一般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安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值得深入研 究的问题。 政府将所拥有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 到底是“让渡 给银行的经营者 ,还是 “让渡 给政府官员,取决于何种安排最有效率。这里蕴涵着一个道理——产权安排的相互影响性 。科斯 曾经举 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农夫和养牛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是允许农夫保护自己的产权而使养牛人的利益受损?还是允许养牛人损害农夫的庄稼而对农夫予以补偿 ?这主要取决于哪一种产权安排能导致社会资源的长期优化配置。同样,政府的国有商业银行剩余控制权由银行的经营者抑或政府 官员 “”,也存在一个相类似的情况。并且依赖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 。具体讲 ,政府 的国有 商业银 行剩余控制权 的 “让渡 ”,随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 (绩效与经营状况 )的变化而变化 。设w为应该支付银行普通职员的合同工资,r为对银行债权人 (主要构成是广大的储户 )的合同支付 (本金加利息),n为股东的最低预期收益 ,x为银行 的总收入,那么:(I)当x w+r+n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良好,政府股东会将拥有的剩余控制权 “让渡”给银行的经营者,银行 的经营者代表政府股东,实际上行使着银行的剩余控制权;(2)当w+r+n x w+r时,政府股东为了实现最低预期收益 ,会重新选择银行 的经营者 ,银行 的剩余控制权将 由原有的经营者 向政府新选择的经营者转移;(3) 当w+r x w时,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广大的储户利益受到损害,影响 了社会 的稳定 ,这 时政府作 为社会事务管理者 ,会委派政府官员代表政府,实际行使银行的剩余控制权 。 在上述第一种情形下,即当x w+r+n时,政府股东将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 “让渡 ”给银行的经营者,是最有效率 的制度安排 。商业银行从事的经 营活动风 险较大,银行经营者的工作就是对不确定性做 出反应,决定做什么 、如何做。银行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经营者的企业家才能以及如何对银行经营者激励以便其发挥积极性。政府股东将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 “让渡” 给银行的经营者,使银行经营者不仅享有竞争性工资收入,还可享受一定的控制权收益 ,是对银行经营者的一种重要激励手段。同时,银行 的经营者掌握 了剩余控制权后,对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有利于保障政府股东在银行中的利益 。只要银行经营者尽到应有的勤勉义务,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保证X w+r+n,政府股东得到了预期收益,它的理性选择就是不干预银行的经营者。这时,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总的利益将最大化 。 在上述第二种情形下,即当w+r+n x w+r时,政府股东为了实现最低预期收益,会重新选择银行的经营者。这是政府股东难 “为”又不得不 “为”之事 ,政府股东往往难以选择出国有商业银行合格的经营者来 。政府是 由许多政府部 门构成的,政府部门又是由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组成。政府官员没有很多的个人财富,不可能承担做出选择的风险。因此,让政府官员选择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他们的选择权只能是一种 “廉价选择权”。真正有经营银行才能的企业家在这种选择机制下很难被选出。 在上述第三种情形下,即当w+r x w时,商业银行的 债务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以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身份 ,由政府官员实际行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通过小额负债构成的,即使是企业存款,单一企业的存款 占银行总存款的比率也非常低,其债务结构呈高度分散化状态 。当w+r x w时,银行的债权人——广大的储户利益受到损害,但是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往往 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单个债权人理性的选择是从银行提取 自己的存款 (江金锁,2008)。这样将导致发生挤兑,并引发银行的破产 。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银行与银行之间有非常紧密的经济联系,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往往一家商业银行的破产会引起另一家商业银行的破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一 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这种情况将迫使政府利用金融管制等手段来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以避免国有商业银行破产。这时,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将转移到代表政府的政府官员手中。 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安排是,政府股东享有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的剩余索取权,银行的经营者或政府官员分别在一定的条件下代表政府行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安排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高度相关。 金融会计信息产权与金融审计 金融会计具有界定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功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依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需要依靠金融会计来计量。这是会计经济后果论在金融领域内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本身也存在一个产权界定的问题。因为既然会计具有经济后果性,会计信息背后就蕴涵着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针对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利,这就是会计信息的产权。金融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同任何其他事物的产权界定一样具有相互影响性。是允许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拥有金融会计信息产权,还是允许商业银行的股东抑或银行的债权人拥有金融会计信息产权?由于商业银行从事的是不确定性很大的经营活动,银行经营者要对不确定性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依靠金融会计为其提供相关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为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将金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给银行的经营者,可以增大银行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等)的整体利益,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 但是,当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不具备经营银行的才能、或者没有尽到应有的勤勉义务,如果让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者继续拥有会计信息产权,就不能做到银行的利益相关者 (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等)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时,客观上要求重新界定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产权。由于会计信息产权的转移会给原有的产权拥有者造成利益损害,并且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会计人员被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所控制,因此,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权的转移不会一帆风顺。为此 ,需要一种公司治理机制,能帮助金融会计产权在必要的条件下顺利转移。这种机制就是金融审计,由于审计具有独立性,不容易陷入经营者的控制之中。有了高质量的金融审计,就可以保证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权的有序界定,进而保证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的效率性。至此,我们找到了金融审计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的内在逻辑 :高质量的金融审计——保证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权 的合理界定——保证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效率性。所以,如果讲金融会计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一种保证机制,那么金融审计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一种 “再保证”机制。 商业会计论文:商业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会计管理的视野 尽管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有颇多争论,但是对于身处市场经济实践的企业来说,最为现实的目标莫过于“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收益和成本之差,追求利润无非有“开源”和“节流”两个切入点,开源涉及增加收益,节流涉及降低成本,“开源”与“节流”一并着手、相互配合,即为“成本效益管理”。 成本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成本效益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成本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在不同的条线,成本效益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方法,在有的条线,成本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的条线则不那么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虽然会计条线的成本和效益无法清晰地计量,但银行会计管理在事实上却蕴藏着成本效益管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管理的视野来探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一、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成本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成本中心来管理,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成本”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成本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尤其是“无形”的成本,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成本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成本,而且要讲求提高效益,同时,这里的“成本”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而且包括诸如交易费用(广义上的交易成本)、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成本,特别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人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容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不容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成本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成本”、“产品成本”、“资金成本”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成本却常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恰是这种成本,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成本。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成本,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成本。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人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成本在银行总成本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成本是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管理权威性不足,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成本;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作,会计人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成本和损失。 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管理系统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管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 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 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 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科目日结单日记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人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人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账务信息的作业步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提高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因素”。 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其实,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管理部门来说,广大的会计人员就是“客户”,就是“市场”;会计部门提供的是管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人员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提高“客户满意度”;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管理产品”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会计管理的供求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态”。 银行会计管理会发生成本,也会带来效益。由于银行会计人员众多,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众多管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比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说,在会计作业流程设计上为基层操作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可以省却近300个动作;如果这项作业每日发生不止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按照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籍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人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籍。而在会计管理部门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后,会计人员只需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该文件以及与搜索关键字相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提高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野,将成本效益管理从管理部门抓起,收获的将是“乘数”的效果。对于原有管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更是有着显著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管理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形式、管理方式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管理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果,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科学结论。 五、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热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管理理念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公司应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公司的管理层规定每个员工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监督体制,确保员工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员工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制定的标准程序只会陷入僵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善经营程序和改善业绩的建议和想法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说,加强成本效益管理的“能动因素”是所有的会计人员,尤其不能忽视离银行会计作业流程和银行客户最近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 这家银行过去强调根据客户的要求迅速地转账或为客户办理定期存款。一位客户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最近换了工作单位,她想知道如何把新单位支付的工资存入原来的账户。柜员对客户说,她应到银行的客户管理部门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工资存入她现有的账户。这样一来,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位客户提出的要求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了解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如: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来的? 是否有汽车?有几辆?使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入是多少? 家里的资产和债务状况如何? 保险情况如何? 有几个孩子?几岁了? 这位柜员掌握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向这位客户介绍银行所能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如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贷款、保险政策、家庭抵押贷款、购车贷款、教育贷款等。这些服务远远超过了这位客户原本来这家银行的目的:直接进行工资转账。 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要使银行柜员发挥好能动作用,必须抓好三个要点: 第一,科学界定柜员职能。在推进会计电算化之后,原有的手工会计操作大量地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柜员是不是会成为一种逐渐消失的职业?非也。相反,柜员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之外还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坐销。这是对传统的柜员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而且,以原有的人员执行了新增的职能,这本身就是效益的体现。 第二,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柜员素质。用卡普兰的话来说,“在有效提供服务之前,这位银行柜员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对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了如指掌,掌握满足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都会银行意识到,有必要对一线柜员提供多年的培训,使之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的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 第三,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银行是服务性的行业,人力资源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必须激发会计人员的参与热情才能可持续地开展,它们是为会计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不竭源泉。 六、结语 只要拓宽视野,冲破束缚,我们其实可以在银行会计领域发现成本效益管理的广阔天地:改善业务流程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能够带来效益,优化组织结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能够带来效益,让快乐的柜员带给客户快乐的服务就是效益…… 在很多时候,成本效益管理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关键是要融入创新的思考,把成本效益管理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随时保持一双机智而敏锐的眼,随时保持一颗聪明而敏感的心。 商业会计论文: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浅析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特色求生存、品牌求发展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发展的灵魂之所在,如何建设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会计专业,运用SWOT理论,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探析,提出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关键点、主要内容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特色会计专业;SWOT分析法;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校会计专业建设之灵魂,在加强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O世纪8O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析基本涵义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单位(集团)与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制定出适应单位(集团)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在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运用该理论分析的基本思想,有针对性的将其主要来自会计专业建设内部与外部条件优劣势作明晰的思辨,找出解决办法,以明确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促进高职高专层面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贵州商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个案优劣势分析如下: (一)会计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贵州商专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校发展史一样走过了60多年历程。从1947年创办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开始,到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省商业专科学校,到1993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专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会计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会计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在会计专业建设中,根据国家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开展经常性市场调研,从上世纪90年代未,逐渐将会计大专业细分为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等5个专业;主动适应区域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会计课程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外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新形式。 (四)依托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大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及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好衔接。 然而,在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竞争劣势与威胁,主要表现在: 1、特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在省级众多的经济类院校会计专业办学面前,学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不强,教学内容尚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色,在学科体系与实践环节上表现出“单一的中专技能+复杂式本科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学制分配方案上未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2、体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设置不够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虽然分离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但实质课程设置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学科型”体系。公共必修课未能体现高职高专以“够用为度,运用为原则”;而专业基础课未能充分体现高技能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强调完整性学科体系的多,体现高技能型课程体系的少;单项专业实训多,综合实践素质训练能力少。 3、科研不力,已有的前期会计专业特色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校级与系级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管理标准和激励机制不明晰。什么是特色会计专业,如何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如何管理与考核特色专业,对此未形成标准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制度支撑及基本标准,导致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不能高效进行;二是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会计、经营管理、统计”为一体的综合模拟实践性教学,没有很好地系统总结与发展,本世纪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习失缺,以至于综合模拟处于退化停滞状态。 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针对以上会计专业建设的优劣势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会计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著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会计类专业。同时要根据基本框架,紧紧抓住会计专业建设以下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第一,建立会计专业建设基本原则。首先,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其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会计课程体系,使之在会计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再次,大力推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最后,建立合理的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吸收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在岗会计专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师队伍成员,确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确定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6要素。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要点、原则及基本内容,确定特色专业建设要素、规范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流程管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效率,加快专业改造与建设。通过基本专业建设的常规性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会计专业建设以6要素为研究对象,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等,在对这6要素内涵性深入研究下,形成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6要素特色会计专业基本架构和闭路循环管理体系(图1): 三、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内容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涉及会计知识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框架及内涵建设6要素展开,同时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以形成管理与教学有机体。 (一)特色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以就业导向、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规格,以创新高素质技能复合应用型会计岗位的人才为目标。因此,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动态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养目标要主动契合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动态保持与现代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知识相结合,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技能跨岗位的复合型智能的特点,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二)特色教学计划 特色教学计划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特色人才的纲领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流程。为此,在制定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以国家高职高专政策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由会计院系制定指导性动态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下,按会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由各会计专业教研室制订特色教学计划,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计划;四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从必备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职业岗位技能三模块改革会计专业计划内容,使之体现计划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后,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批准,执行并反馈教学计划情况形成特色教学计划。 (三)特色教学模式 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EB(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4),从整体上构建高职财会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职业资格”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动态的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就业及升学的相关工作,推动专业建设,形成以培养适应需求为特色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2+1(2年校内教学,1年校内外实践教学)“需求一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首先,在课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会计这一职业岗位群设置需求能力的3大模块课程:基础内容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其次,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确定“需求一能力”课程模块内容。最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学时间动态结构,构建职业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图2)。 (四)特色教学内容 特色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会计复合性人才的“五力”发展,即“综合适应力+核心专业竞争力+实践操作动手力+关键岗位竞争力+专业特质表现力”。为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一是要以岗位能力群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从主办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到综合理财岗位,融人新的会计岗位元素。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设置实践课程。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摒弃课程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做到既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的需求。四是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能力结合,内控与分析决策能力结合,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中。 (五)特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要坚持传统与继承,又要开拓与创新,在教学中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充分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会计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特色会计专业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六)特色教学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等系列问题上建立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为内容,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平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举的评价指标。 (七)特色教学队伍 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会计专业上有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教学上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新型教师团队。教学上体现为用而教,教有所效,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 (八)特色教学管理 充分实施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学分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建立“学分绩点”。在学校层面,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如在办学资金投人、教师调研、外出学习等方面政策上的倾斜;而在院系层面,加快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结合,建立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学籍管理办法,作好对学制“1”实践教学年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切实落实校系两级学分制管理。 四、特色会计专业质量控制 (一)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环境与质量控制制度 为了有效推进会计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学校与教学系部应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要素、结构、程序等内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控制制度,形成校系两级建设的标准,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实施特色会计专业的活动。其次,系(部)各环节开展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建设活动,进行标准化建设活动各内容的分层分级组织实施。最后,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建设主要环节、内容、活动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特色专业目标实现的偏差与活动调整。 (二)不断改进与创新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部流程,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建立信会计学校时关于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之方法:一要培养造就会计人才“适销对路”的过硬本领,接受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检验。二要打造老字号会计专业品牌,以会计专业为依托,进行会计专业的改造;三要深化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本土化与会计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强中国特色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四要不断创新会计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会计人才,培养合格的区域经济复合性会计人才。 (三)提炼创新会计专业特色 秉承会计专业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挖掘与提炼会计专业建设特色。首先,从高职高专多年的会计专业建设中,提炼出属于各地区、各学校具有特质的会计人才文化精神,固化一种“校训+系训”的专业理念,体现会计专业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态势。其次,传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精髓,坚守诚信,坚持以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为原则,确立会计专业人才目标;第三,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坚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充分发挥会计专业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办学优势,以各种形式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界精英,真正实现与企业经济共同的“双赢”。 商业会计论文:新的会计准则建立后 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这个春天最吸引会计人眼球的事件,当然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谈及这场会计界的革命,就不能不提它对金融企业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了。 新会计准则是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背景下出台的,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果,国际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是未来新准则的影响。当然,新会计准则作为完整会计准则体系,和我们以前的会计制度相比,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化,而是会计理念的根本革新。会计不仅仅是核算和记录,而是通过分析,真正反映企业价值。 对银行业影响重大的新准则有四项。即: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 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在此仅择其要,就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工具、表外或有项目并入表内计量和列报、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测试等方面举例简要说明。 金融工具的影响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是目前我国股份制改制的国有银行、以及到境外上市的金融企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加强国际协调、降低上市成本和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看,现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商业银行改革的需要。《规定》和新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作出了新的归类。 金融资产分为四类,改变了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有助于更清晰界定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首先,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需要在期末按公允价值(主要为市价)计量,而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其次,对于持有到期投资,该类金融资产在期末是需要按成本计量的,但要进行减值测试。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将某项金融资产划分为此类作了较严格的限制,目的是防范企业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主观随意性,以调节盈亏。第三,对于贷款和应收款项,该类金融资产在期末也要按成本计量,并进行减值测试。第四,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新准则要求企业需按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也就是说,这类金融资产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不直接影响利润。 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第一类交易性金融负债,如企业为短期融资发行的、计划于短期内赎回证券。该类金融负债在期末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报告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第二类,其他金融负债。该类金融负债期末按成本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通常包括期货合同、远期合同、互换和期权。新准则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同时要求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以便及时反映交易的盈亏状况。 金融资产减值采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影响。现行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减值有规定,但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而言显得有些“粗放”,从而也成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另一个重要问题。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区别在于其承受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对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的减值损失比较准确,更能反映贷款的真实价值。在欧洲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已开始取代五级分类法,这对近年才熟悉五级分类法应用的城市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理论上讲,新准则有关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规范无疑对我国银行业长远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显得更为科学先进。但也正是因为金融资产减值测试和负债期末计价变动进入损益,对中小银行影响巨大,原因主要是资产质量普遍不尽如人意,贷款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不良率5%监管标准。而且,即使五级分类,仍然没有反映出真实的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我国银行的软肋,而应用新会计准则将使资产质量不高影响发展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表外项目的影响 城市商业银行在表外核算项目主要包括承兑汇票、贷款承诺、开出保函、贷款授信、抵押及质押品等,按照新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和或有事项准则,上述表外项目进入表内核算及披露。以一家中等规模(总资产150亿元左右)城市商业银行为例,上年末仅表外承兑汇票、贷款承诺、开出保函、对外授信总额近40亿元,如并入表内核算,对资产负债状况有较大影响。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影响 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本单位之前的会计报告中未作过披露。按照新准则,要对关联方企业详细情况进行披露。本单位关联方主要是股东,关联方交易类型主要是向股东发放贷款。这种形式的关联方交易在城市商业银行中较为普遍。银监局对关联方交易有严格要求,但在会计报告中披露未做出强制性要求,新准则实施后强制要求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合并报表的影响 按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拥有控制权的附属企业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它各类企业(包括三产公司),由于不属于同一行业,目前没有强制要求编制合并报表。按照新准则,如果要求金融企业将金融业以外的所有控制子公司合并编制会计报表,对母公司将影响很大。 商业会计论文:浅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商业银行;金融体制;新会计准则 摘要:管理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为依据,运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为手段,搜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编制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对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银行的管理中,是商业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实现价值最大化、防范经营风险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在这新一轮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更好更快地发展呢?本文将说明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中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作用,重点提出了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006年2月5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会,宣布我国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共同构成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将在2007年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真正接轨并达到趋同的目标。此次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于提高我国会计透明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学术界乃至商业银行管理界的观念也随之出现了质的转变与飞跃,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诸多商业所认同和应用。 1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可定义为企业为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收集、储存、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进行合理计划和控制所需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 1.1 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测算商业银行的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分析又称保本分析,在保本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盈利,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随时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盈利平衡分析具有经常性和预测性。盈亏平衡点亦称保本点,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收入总额与其成本总额相等,利润为零,商业银行处于不盈不亏状态下的保本业务额。通过盈亏平衡点的分析预测,可以准确测算商业银行保本经营前提下的资产运用总量与结构以及经营成本。在测算中要根据前述对商业银行成本、收入、利润的界定及分析,合理划分各项成本的形成,正确计算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单位变动成本、单位收入等指标数据。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按规定方法进行分解,并把分解出来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别进行汇总,以保证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1.2 商业银行业务量及收入的界定 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量应是银行生息的资产总额,包括各类贷款、缴存中央银行及上级行的各项准备金、同业拆出资金及短期投资业务等。所以银行的“产品销售收入”就是银行的营业收入。是由于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而产生的收入,银行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部分。其中营业收入具有决定意义,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短期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等。因此,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由此可见,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扩大存款规模,改善存款负债和其它负债的结果,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益。同时,也不能忽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作为反映银行在报告期内全部经营成果的重要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三部分: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按照管理会计的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应为:利润总额:营业净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1.3 以责任会计加强内控 责任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要组成部分,即按职责不同将企业划分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根据承担的责任范围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成本中心对可控成本负责:利润中心既对可控成本负责,又要对利润能否实现负责:投资中心既对成本、利润负责,又要对投资负责。商业银行可根据各职能部门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小同作用,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明确规定各中心的权责范围、编制责任预算、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严格控制成本费用、评价考核工作业绩,根据成果与不足进行奖罚,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激励与竞争并存。 1.4 引入全面成本管理 管理会计运用的重要方面就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 这是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重大进步,也是对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所谓全面成本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原理和标准化技术,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线 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层次、各门类、各环节实行成本调节与机会成本抉择的现代管理方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它具有完整性与广泛性、系统性与连锁性、主动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开始由业务经营型转向资源管理型, 将会给工商银行的成本管理乃至经营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一是管理主体由单个部门转向全行各部门, 管理范围由狭义转向广义, 从而进一步推动全行全面抓效益,完善效益管理机制。二是管理重点由事后核算转向源头和事中调节, 从而进一步推动全行经营管理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变静态为动态。三是管理客体由单一的数额转向责任与数额,从而推动全行管理机制的完善。 2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同时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资金结算和周转速度不断加快,资金将不再受地域和国界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可实现全球任何地区闻的流动。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作用主要有下列几种。 2.1 促进商业银行实现集约化经营,加强成本核算 随着外部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通过外延扩张型经营模式已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商业银行必须探索开展集约化经营,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管理会计在业务体系上倡导实现垂直管理,强调建立一体化的责任中心,并建立成本控制的责任制.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其内部降低成本、挖掘潜力.并实现集约化经营。投入使用现代管理会计,使成本核算的基础进一步加强。能在编制综合经营计划解决了经济增加值在部门、产品、客户之间分解的基本参数中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风险计量及经济资本分配的问题后,成本费用分摊就成为准确度量分行、部门业绩,确定产品、客户的赢利性贡献度的重要工作。 2.2 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 商业银行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而管理会计体系中有一套进行业绩考核的完整、科学的方法,为建立激励机制提供了客观、合理的依据。 2.3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作为内部控制的支柱的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行为,给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给控制提供科学的标准,并且有助于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和效率。银行管理会计一方面通过实时掌控银行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各环节、全过程的业务绩效状况,始终围绕实现企业总体绩效进行不断调控和完善;另一方面强化成本控制、加强对各种成本对象的绩效考核,通过应用最新的成本控制技术手段,为银行在当前及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帮助银行实现战略目标。 3 把握时代特征,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及未来发展的管理需要,下面就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做些粗浅探讨。 3.1 优化组织架构,建立责任中心 提供决策信息并不是决策本身,但是有关的管理会计人员和领导他们的财务主管通常会参与银行的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结合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实际,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可在财务部门设管理会计岗位(或由财务分析人员兼职),承担管理会计相关职能,管理会计人员直接对财务主管负责。财务主管根据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综合平衡其他信息,直接为决策层提供建设性建议和决策信息。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即把商业银行所属的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及个人,按照各自目标大小和责任层次高低划分为若干个单位,把责任单位视同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核算单位,这些责任单位就是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所控制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承担责任。 3.2 提供有力的管理会计理论 支持加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理论指导,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我们首先要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上很下工夫,要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并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深人探讨,为应用管理会计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其次要借鉴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其有益的内容为我所用。另外,学术界应深入实际,努力增进对企业管理会计实际的了解,进行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并参与创新管理会计工作的实践,以及帮助解决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3 更新观念,积极培养管理会计的专门人才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科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方法灵活多样,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果断的应变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所以,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既要认识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大量的管理会计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科学的基本识,熟悉国内外银行的各项业务的优秀人才,是管理会计能够顺利实行的关键。 3.4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对会计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形成管理会计有用的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创造条件,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基础信息系统,为业务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各类数据。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基础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业务控制系统、责任会计考评系统、评价分析系统等。同时建立金融信息系统,即将日常收集到的金融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各个责任中心执行责任预算情况的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业务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3.5 实行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组织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加强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我国也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成立管理会计协会,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让一些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考评,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为企业尽快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管理会计在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不仅仅为商业银行细分市场的投人产出进行成本控制,落实责任成本,而且它按照市场需求提供整体组合的资源配置的决策方案,是建立在顾客需求基础上的经济核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使我国银行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抵挡外资银行机构进人中国市场所产生的冲击和压力,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在保证安全和适度流动的前提下,最终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经营机制的同时,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业会计论文:对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几点思考—关于商业银行会计标准问题的讨论 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步骤,是我国加入WTO谈判的重要内容。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银行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制订将对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的规范、发展及银行经营与国际接轨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及其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定位银行是一个重要的并具有影响力的经营部门。银行的经营活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因而,对银行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的要求也不同,银行业会计准则是承认银行特珠需要的表现。按照我国会计界对会计准则的研究,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基本会计准则主要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包括企业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基本要求。具体会计准则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对各项会计核算业务和报告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经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分为以下三类: 1.通用会计准则。即为各行业共同经济业务的核算准则,如应收、应付款,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 2.有关会计报表的准则。如资产负债表等,主要用来规定会计报表应当及如何披露信息以及会计报表的基本格式等。 3.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所谓特殊业务是相对于通用业务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行业共有的特殊业务,如外汇业务,清算业务等;二是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如银行业、保险业等;三是特殊组织会计准则,如个人合伙企业等。从以上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分类来看,笔者认为银行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定位是具体会计业务准则中的特殊行业会计准则。银行一般会计业务要接受基本会计准则的指导和通用会计准则、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的约束,至于银行业特有的业务,应该接受银行业会计准则的约束。 二、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银行业会计准则既涉及会计理论和方法,又影响银行会计实务和操作。银行业会计准则是银行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概括,它往往表述为银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或指南,是判别会计工作优劣的准绳。不过,反映了正确的理论,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规范,实践上的可行性、环境的要求以及其他限制条件在制订准则时也应予以考虑。在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时虽有大量的国际经验可供借鉴,但要立足于国内环境,立足于我国有多年制订全国银行各项会计制度的基础和多年来成功的实践经验,进行广泛的调查论证,并能预见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富于前瞻性。我们对制订的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是:在战略高度上具有前瞻性,在理论研究上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在实践指导上要对银行业会计实务提供哲学意义上“方法论”的指导。 三、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应注意协调的两个关系 1.与税务部门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已经成为银行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因此,会计报表在不防碍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满足税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同时,银行业会计准则与我国现行税收处理办法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银行会计准则提供的规范性规定也应同时符合税务部门的要求。 2.与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应是替代关系,从国际惯例来讲没有并存的情况。会计准则打破了所有制界限,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银行业会计准则并不是原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简单翻版或仅仅换个称呼,而原来的银行制度对所有会计行为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治百病;银行业会计准则只是针对银行特有业务进行规范和指导,银行一些普通会计行为并不是接受银行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而是接受所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指导。要建立良好的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也需要时间。至于行业会计制度究竟要存在多久,则需要结合银行业发展进程及各种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四、银行业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及模式 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无外乎官方和民间两种性质,而民间性质的准则制订机构也大多有官方的权威支持或直接来自法律的授权,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公认性。权威性主要来自法律的支持,公认性则有赖于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我国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制订机构也是财政部,因此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应是财政部。又由于银行业是特殊行业,银行监管机关按照法律的授权,也有权对银行业颁布特别会计管理规定,因此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笔者认为,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财政部,都没有必要自己来制订会计准则,建议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认定或组建一个非官方机构专门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并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团体成员单位。 将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制订权限交由一个基本上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的民间机构,这是为了保证准则制订机构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从而更好地保证会计准则的公认性。公认性是权威性的有力支持,缺乏公认性的会计准则即使强制执行,其生命力也极其有限,而公认的会计准则自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组织应包括政府会计和银行主管部门、会计界、税务部门、银行和证券管理及会计职业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使之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其常设机构可以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为依托并在其支持下展开工作。该机构应设立相应章程、成立理事会,确定良好的会计准则拟定程序。该机构要针对目前银行业会计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的状况,特别注重我国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要将理论研究作为银行会计准则制订程序的组成部分。在拟定会计准则草案时,既要认真总结我国银行业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也要大胆引进国际上目前一些比较成熟的会计做法。拟定的银行会计准则草案,要经过一定的立项、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草拟、征求意见和听证等程序,经过多次反复后,一个成熟的银行业会计准则就可以出台了。 五、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银行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关心银行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并关心与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有关的风险,以及与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有关的风险。银行面临着变现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汇率波动、利率变动、市场价格变化和对方破产引起的风险。银行业会计报表应尽可能反映这些风险,并提供详细说明,以便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情况。银行业会计准则应对银行各项业务活动采取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进行规定,一般不涉及会计科目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问题。 囿于本人的认知程度,我认为我国银行业会计准则应涵盖以下一些内容,但绝对不会仅仅只有以下内容: 1.关于损益表项目 为了能使报表使用者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银行应在损益表中分别报告收入和费用的主要类别及金额。 银行损益表应包括但不仅仅限于下列收入和费用项目: 1)各项利息收入; 2)手续费收入; 3)证券投资收入或损失; 4)其他经营收入; 5)存、借款利息支出; 6)贷款和其他资金损失; 7)管理费用; 8)其他经营费用。 在编制损益表时应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第一,收入和费用项目不应相互抵销。因为如果将收益和费用项目相抵销,则将防碍使用者对银行各项单项业务的经营成果和特定种类的资产的收益作出评价。 第二,对于因下列营业行为所产生的收入和损失应该以净额分别作为收入或损失纳入损益核算: A.交易证券的出售和账面金额的变动; B.投资证券的出售; C.外汇交易。 2.关于资产负债表项目 银行资产负债表应按资产和负债性质划分和排列,并以一定的规律反映其相对的流动性。 银行资产负债表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资产和负债: A、资产: 现金与中央银行的往来余额; 国库券和其他可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票据; 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政府证券和其他证券; 向其他银行投放的资金和对其他银行的贷款; 在货币市场投放的资金; 对客户的贷款; 投资证券。 B、负债: 中央银行借款; 同业借款;各项存款; 本票、金融债券和其他书面立据的负债; 其他银行存款; 其他借入资金。 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一些限定: 第一,对银行资产和负债按其流动性的大致顺序进行排列,并与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大体一致。资产负债表列示的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不应通过与其他负债或资产的冲减而抵销。 第二,如果交易证券和可流通投资证券的市场价值不同于财务报表的账面金额,银行应反映证券的市场价值。 第三,要区分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和其他投资。交易证券是为在短期内重新出售而购入和持有的可流通证券。投资证券是为获得收益或资本增值目的而购入和持有的证券,通常保留至到期日为止。 第四,不应将贷款等项目作为投资处理。 3.关于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 银行报表的使用各方需要了解银行的或有事项和不可撤销的承诺事项,因为这些事项可能对银行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并有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银行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A.一般债务担保、银行承兑担保; B.与某项交易有关的或有事项,如保单和开出信用证等; C.与利息和汇率有关的事项,包括期权、期货、认股证、买卖特权、货币和利率掉期; D.其他承诺。 对于一些承诺事项,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经验,直接将承兑或保证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即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一边设有承诺及担保,资产一边设有“客户承诺和担保负债”及“承兑项下客户负债”。 4.关于各项期限的记载方法及准确运用 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种企业,主要依靠买卖货币时间差及利差赢得利润,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对各种存、借款及各项合同期限的记载方法都要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银行应以当前日至各种期限到期日的剩余时间为基础,将资产和负债按相关偿还期进行分类。分别按一定偿还期与利率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分别按对应偿还期和利率将银行资产和负债进行有序配比和有控制地错开,对银行头寸的调控及资金筹措具有重要意义。对银行来说,一直保持完全的配比是少见的,因为所从事的业务往往是条件不确定或类型不同的。错开状态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但也可能增加损失的风险。 进行这种分类还具有以下好处:可以准确评价银行的变现能力、受利率和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银行以何种成本进行负债到期的替换。 对个别资产和负债按偿还期分类,如可划分为一年内或一年以上也可以更加细分。银行对资产和负债所采用的偿还期应当一致。这可以明确偿还期的配比程度,以及相应产生的银行对其他变现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 5.关于表外项目 重要表外项目资料应按地理区域、客户或行业类别或其他风险情况来披露。这些情况可用以指明银行资产和银行可取得的资金在变现中所包含的潜在风险。这些资料是按地理区域、客户或行业类别或银行具体环境的其他风险的情况来反映。客户资料一般可按部门分类,如政府、公共机构和工商企业。 6.关于贷款呆帐及损失核销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即使是正常经营,银行贷款和其他信贷资金也肯定会有部分资金不能收回,银行不可避免会遭受损失。银行在对外报表时,要附带提供以下一些信息: 第一,要确定不可收回的贷款确认并予以核销的具体措施及相应的会计方法; 第二,要对贷款损失及准备金的变动情况进行明确说明; 第三,在资产负债表上要为日后贷款损失提取呆账准备的累计金额; 银行在进行贷款呆账核算时应贯彻两个原则:一是贷款已被具体认定为呆账后其损失金额应全部确认为费用,并计入当期成本,该项费用应作为贷款损失准备抵减相应种类的贷款账面金额;二是贷款未具体认定为呆账,但经验表明在贷款中存在潜在损失,这些损失也应确认为费用,但银行对这些损失的评估方法应前后保持一致。 当贷款不能收回时,它们应予以核销,并冲减损失准备。一般情况下,在完成一些必要审批程序,并且损失的金额是一个确定金额时,它们才能予以核销。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借款人在一个规定期限内未偿付任何利息或到期的本金,它们也可以及时进行核销。由于这种核销方式银行有一定的自主性,核销期限的具体时间不同,会导致贷款的总额和损失准备的总额的意义有很大差别。因此,银行应该公布这些贷款核销政策。 7.关于应收账款及坏账核销 银行应收账款主要是应收利息。银行可以决定对一些贷款不计提应收利息。例如,在借款人拖欠支付利息和本金超过一定期限如三个月的情况下。如果贷款已实际成为呆账,即使拖欠本息期限未达到不计提应收利息期限,银行也可以决定不计提应收利息。银行应当详细说明未计提利息的贷款的总额及确认的时间基础。 银行应建立确定应收账款坏账的基础,以及对这种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收账款坏账可以按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就银行未来损失或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在内的坏账风险计提准备,也可将账龄达到一定期限的应收账款,或债务已不可收回的应收账款直接作为坏账损失。 8.关于应付利息计提 银行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分别按每笔负债约定利率逐笔计提本核算期应付未付利息;在特殊情况下,银行也可以采用其他合理的方法足额计提应收未收利息,但最高不得高于按每类负债期末余额和相应期限利率及按该档次负债最高期限计算的利息,采用这种方式计提应付未付利息,方法要固定,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变动。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浅谈个人投资理财的策略和原则 【摘要】 近年来,中国百姓的投资理财热情空前高涨,一些过去只有金融专业人士才关注的话题,正正成为老百姓街巷谈议的热点。办公室里、马路边、饭桌上,都可以听到人们在谈论股票、养基金、炒黄金等等;无论是白领、文员,还是退休了的大爷、大妈,都开始对理财发生了兴趣。一个个理财故事,在街头巷尾到处流传… 面对花样多的投资理财方式,不少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那么,什么方式才能实现"以钱生钱"的财富梦想呢?究竟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实现投资理财收益的最大化呢? 【关键词】 个人投资 投资理财 理财策略 一、 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人民财富的普遍增加,个人理财投资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近年来,有剩余财富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不断涌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和收藏市场,从而掀起盲目性和非理性的投资,终于导致了2007年金融海啸的爆发。国际上股市垂直下跌使得很多忽视风险管理的个人投资者损失惨重,不仅多年的盈余消失贻尽,甚至有很多人血本无归。个人投资者之所以在金融海啸中遭受重大损失,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只追求投资技巧,没有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从而在形势危急中无法把握方向,致使投资理财失败。因此,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究竟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理财原则和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 个人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财富损失促使个人重新考虑理财投资的目的、方式、手段和意义。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个人投资理财应该本着稳健性和持续性的原则。首先稳健性原则是投资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原则警示投资者要保持温和型不要企图每次投资都渴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否定了投资者追求最低买和最高卖的错误做法,否定了在选择投资产品时忽视投资对象内在价值而投资暴涨性产品,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时,应该购买风险评级较高的证券型,不应该追求高风险证券所带来的高收益。其次,持续性原则也是一项重要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产品应该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这种收益可能在短期内地域平均水平,从长期看,该投资产品可以持续带来资本升值并且不太可能出现蚀本的现象。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消除浮躁心态,不追求大笔买卖的收益最大化,考虑长期收益的可能性和基本策略。最后必须结合稳健性和持续性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的一般性策略和建议借以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 三、 针对个人投资者地几点建议和策略 (1)不参与风险性高的投资活动。为了保证家庭生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个人投资理财所追求的收益应该是稳定性较高的类型,要求个人投资者时刻关注投资的风险,避免参与波动性大,风险率高的期货、金融衍生品投资。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高风险也意味着高收益和高损失。(2)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和投资的关系。投资理财是一种获得收益的方式,绝对不能替代工作。在2007年A股市场冲击6000点时, 白领受股市财富迅速增长的诱惑,放弃收入低但稳定的工作,专心致志的进行股票投资,结果在股市快速下跌的过程中不仅血本无归,还失去了收入来源,使得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境况非常凄惨。(3)不要借钱进行投资。借钱进行投资本身是一种变相使用杠杠的行为,虽然有机会凭借较少的收益,如果操作不当,或是遇到政策的打击,损失的将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个人的信用。很多个人投资者为了快速丰厚的获得收益,通过亲戚或是地下钱庄进行借贷,在遭受巨大的无法挽回的亏损时,大多要面对亲人之间的反目和地下钱庄的勒索逼债。(4)不要梦想一夜暴富。个人理财是一个贯穿一生的理财生活方式,它不是赌博,也不是投机。个人投资理财者进行理财投资的目标首先是要保证资产的不贬值,其次才是收益。所以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一定要合理评价风险,将投资时间看做是一个较长时间的事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要再资本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时就如惊弓之鸟,茫然不知所措。频繁的买入和卖出都是短期的行为,在个人投资中我们要坚持长线价值投资的理念。(5)不要买流动性较大的投资品。流动性高的投资品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快速变现,有利于个人投资者在遇到风险,或是资金出现紧张的时候快速出手。(6)不要购买不了解的投资品。20世纪末日本兴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热潮,在这期间,很多日本富人不惜花费巨资购买欧美的名画,古董,他们认为购买这些艺术品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还能够显示投资品味。一些欧美商家就利用日本人的心里,将一些没有收藏价值的商品加入期间,趁着收藏品投资热潮,玩弄概念,愚弄投资者,让他们花大价钱购买。让这些日本个人艺术品投资者损失惨重。 以上几点投资策略只是最基本地方面,个人投资者还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投资产品。最好进行一些金融产品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金融产品的特性,风险和波动状况影响因素,再结合自身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和策略。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金融“海啸”下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现状及前景 内容摘要:随着股市反复探底,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以及我国私有财富的快速增长,为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的分析。指出如何快速发展我国的投资理财市场。 关键词:金融“海啸”;投资;理财;现状 2007年美国国家金融银行业发生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一连串的经济波动,几乎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树连根拔起。金融市场如同发生一场海啸。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物价逐渐高企、股市低迷、基金缩水、楼市扑朔迷离,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2010年投资理财市场再现新的机会。不过,在个人理财方面,国内投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与国际投资理财业相比,还是不成熟的市场。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现状 (一)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导致理财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即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都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比如银行业,从银行理财服务的宣传资料看,似乎涵盖了和生活理财与投资理财的全部概念,但实质上它们是一种传统服务的延伸。由于政策的限制。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领域。除了存贷业务,只能代销基金、保险等产品,因此在个人理财方面给客户的建议多是长期财务计划。但是在海外,国外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生产线”是贯穿整个系统的,他们早就把金融商品融入金融机构系统内部,混业经营模式随处可见。 正因为如此,作为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分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市场实现增值。因此,投资理财服务需要金融领域产品的全面、丰富和最优化组合,但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投资理财业务在政策的鸿沟面前显得非常的苍白和脆弱。 (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服务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形似,而没有达到神似。可以说,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比如有些高收入者对于国内的投资理财服务经常抱怨,国内各类个人投资理财服务,大都“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建议、沟通”、“自动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好”以及“没有给人能够相信的感觉”。即使是中资银行开设的理财中心实际上也更多地停留在“为内地客户提供外币的存款和抵押贷款业务服务”的理财理念和简单地将银行自有和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并打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产品创新。同时所作的理财规划书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不能不说,国内的理财规划服务炒作和宣传的成分更多。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产品,与国外同业相比,普遍功能落后,整合度较低。理财新品的开发无论在速度还是在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 (三)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匮乏 以上在投资理财业所述的问题,有一个最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匮乏。国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里的人才是指熟悉金融所有行业的全才而不是单独一个领域的人才。因为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涉及面广,不仅仅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乃至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国内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期货、黄金、保险以及其他领域的全能型通才。从业人员对现有金融产品认识不足。往往只熟悉自己的领域,不知道怎么把跨越各领域的不同金融产品组合到一起。这样的职员显然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为客户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如何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业 虽然金融“海啸”的影响随着2010年新年的钟声的敲响而渐渐远去,但是我国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并不会随着它的远去而停滞,相反我们要从我国的投资理财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找到更适合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方法。建议如下: (一)重点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还是实行分业经营,这是金融机构理财最大的外部制约因素。而且,从发展趋势来讲,客户更需要提供一站式金融或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在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时,应注意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部门的联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理财服务。同时为了顺应全球大势,我国金融机构要逐步发展混业经营。 (二)成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财组织。推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 2004年9月,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FPSCC)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个人理财业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它已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即国际CFP组织)授权,进行CFPTM资格认证和CFP商标管理的机构。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多次举办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比如在2009年10月18日,在广州自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2009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年会的主题为“持续提高金融理财师的职业水平”。这些都为个人投资理财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 新的业务离不开教育培训。当前投资理财在我国还处于导入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导人中国,并培养优秀的投资理财人才。尤其是我国中间阶层逐渐兴起,全民参与投资理财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加强全民的投资理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多方面力量来参与,目前,中国个人理财培训市场已经兴起:很多大学已经推出了理财培训课程;很多国外的理财协会已经进入中国提供理财培训;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专门提供理财培训。尽管目前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已经不少,但高质量、系统的、权威的理财培训课程还比较少,甚至部分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内容粗躁、质量不高,连基本的理财理念都不正确。因此,开发一套高质量、高水准、系统化、本土化的投资理财培训教材是我国投资理财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潜规则 潜规则,无疑是近期社会上的一个热门名词,在个人投资理财领域也有“潜规则”。与其他领域的不同,投资理财领域的“潜规则”指的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条款。 投资新基金 小心被“套牢” “几秒钟就卖完了”,谈起近期新基金的火爆行情,许多银行工作人员不由感慨地说。回首猪年的基金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爆行情,特别是近期募集的四只股票型基金,在募集首日刚开始便达到了目标上限,许多人甚至是将自己的定期存款,在损失利息的情况下,提前支取以投资基金。在感叹普通百姓投资理财意识日益加强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担心新“基民”对于基金投资的风险了解太少。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选择新基金确实有费率上的优势:由于基金公司都较为重视新基金的首发规模,因此新基金的认购费率一般都较老基金的申购费率低很多;另外,由于申购费是按照申购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收取的,而老基金由于份额净值较高,相应的每份的申购费也会高一些;从这个角度看,买新基金的初始成本要比老基金低很多。 但是投资人应该认识到,基金也会出现亏损的状况。2006年基金收益大涨,把大量资金吸入市场。在这个时候买基金是对的,但人们最好还是要搞清什么样的基金更适合自己,不是非买新基金不可。基金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的趋势,即如果股市大跌,买基金也会赔钱;二是基金管理人的水平。相关研究显示,在市场处于上涨阶段的时候,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一般会明显高于新基金,而在市场处于调整或下跌阶段的时候,新基金的表现则会优于老基金。 更会被基金投资者所忽视的是,基金不是一种适宜“快进快出”的投资方式。因为基金申购、赎回是以1%至2%的比例计费的,而股票的手续费用只有千分之几。通过“快炒”赚钱并不划算,投资者最好在投资基金时效仿国债和储蓄的方式,长期持有至少3年以上,不要经常做短期赎回。认购新发行的开放式基金,基金成立后基金份额才能正式确认。申购已开放的开放式基金,T+2日基金份额正式确认;赎回开放式基金后,资金到账时间一般为T+5。如果以“今天买,明天卖”的方式进行投资,很容易出现亏损。 权证可转债 可能变“废纸” 3月1日,当陈先生像往常一样去营业部看机场权证行情时,才发现已经停止交易了。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账户里机场权证价值近乎为零,行权日即将到来,但他行权会导致更大损失。 陈先生投资权证失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许多人都认为,权证的不设涨跌限制和T+0交易是双刃剑,不但增加了获利机会,也加大了投资风险。权证有到期日,届时如无行权价值则就成为废纸。根据交易所规定,初次进行权证交易的投资者必须签署风险揭示书,但一般投资者多未仔细阅读,对其中内容的具体含义并不熟知。在权证交易的最后关头,很明显的没有任何行权价值的权证还像这样高价交易,这也是使得权证变成“废纸”的重要原因。 与权证类似,曾被投资者认为是“上不封顶”的可转换债券,在投资上也有“潜规则”。在正股持续上涨的时候,发债公司按规定要多次公告警示,并留有足够的时间给持有人转股或卖出转债。一旦忽视了这些警示,就会导致强制赎回,损失将会非常可观。以上半年的丝绸转债(2)为例,其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正股收盘价均大于转股价(3元/股)的130%,即3.90元,触发了赎回条款。最后交易日正股收于4.38元,远大于3.90元,转债收盘于140.50元,投资者无论转股或卖出转债都能获得丰厚的收益。转债摘牌后,被公司以101.44元赎回,此时竟还有45.86万张转债被强制赎回,每张转债损失达39.06元。 预期收益率 基本都落空 近日,上海银监局的一份《上海市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市场发展报告》给正为外币兑人民币持续贬值而烦恼的投资者心头又平添了一丝凉意。报告显示:2006年8-11月间到期的2万元1年期的5款产品中,有两款的收益率为2.152%和1.05%,低于同期的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水平;某银行已到期的40期汇率挂钩型产品中,有8期产品的实际年收益率小于1%,17期的产品年收益率低于美元1年期存款利率为3%。” 近年来,银监会以及下属机构已经多次提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就在2006年10月,中国银监会还发出了消费警示: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的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银行都不具有保证支付义务,最终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与最高或预期收益率出现偏差。个人在购买前,应要求银行提供令人信服的预期收益率估计依据。 银监会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发出这样的警示,并非空穴来风。许多普通百姓,对银行有一种特别的信任,认为只要银行推出的产品都是能够达到预期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随着个人理财市场的日趋成熟,各类理财产品纷至沓来,其中最大的卖点就是比银行同期储蓄利率高得多的预期收益,但是从实际收益来看,却不容乐观。 之所以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会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理财产品本身有许多风险是普通投资者所不知道的。综观目前的个人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类:固定收益以及挂钩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看上去比较简单,银行往往会在产品的宣传资料上给出预期收益的具体数额,但实际上银行拿这些钱主要投资央行的票据业务,而随着银行几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些票据的收益率肯定会发生变化,最终会影响到实际收益。 至于挂钩类理财产品,更复杂风险也更大些。综观目前的一些挂钩理财产品,其挂钩的往往是一个区间,这就导致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并不是因为挂钩产品涨得越多,你的收益就越大。一些与汇率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还存在着隐性风险,像有些美元理财产品与欧元挂钩,到期后的收益和本金都是欧元,即使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同,但是由于美元本身汇率的下跌,投资者还是发生了隐性亏损。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五大基本理念 摘要:个人投资理财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打理好自己的个人资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五大投资理念,以期对个人投资理财起到指引作用。 关键字:个人投资理财;基本理念 理财专家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三个取得金钱的正常途径,第一个途径是通过工作取得;第二个途径是继承;第三个途径是进行合理合法的投资。在这三个途径中,最有力量和最有尊严的,是对你工作多年积攒下来的金钱进行明智的投资。通过投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财富将越来越赢得社会的尊重。因此,投资理财不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个人和家庭,要想打理好自己的个人资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一、快乐理财 理财既不能使“今朝有酒今朝醉”,玩月光族的游戏,也不能是“土财主”式的视钱如命,一毛不拔。作为个人和家庭,我们倡导的生活理念是:努力赚钱,轻松消费,崇尚理财。我们将就消费要与资产、收入相适应,即在经济条件许可和科学安排的前提下,让生活滋润起来,快乐起来,享受幸福生活每一天。 二、学习理财 人们常有这样的困惑:除了将钱存银行、卖国债外,我对其他理财工具一窍不通,怎能理财。当然,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无论多么的聪慧、勤奋,他都不可能上知天文地理,下至人间百象,做一个“万事通”。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对理财有着浓厚的兴趣,你不妨再理论和实践中多研究研究它,如果你没有时间和精力,你可以把它交到专家的手中,让专家帮你打理你的财务。 “懂得用知识的人最富有”,也就是说明了能否运用知识及掌握技术,是21世纪贫富差距的关键。因此,不论你的理财要不要交给专家,建议你多少都要有理财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你避免一些理财方面的陷阱,以免辛辛苦苦存下来作投资的钱化为泡沫。 其实,学习理财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难。人类的学习过程中对感兴趣的资讯会比较容易吸收,组织后,便成为个人的知识留在记忆里。所以,只要你平时培养对理财的兴趣,多注意相关的理财讯息、多接触理财团体并参与讨论,理财知识自然地随时间累积,这样你便能轻轻松松的具备理财的专业知识。 三、理性投资 理性投资就是投资者了解所欲投资目标的内涵与其合理报酬后,所进行的投资行为。投资者投资前其一要合理确定投资额,要根据自己的收入,家庭状况,预留出家庭必须开支后才能用于投资。其二要了解自己克承担的风险,投资产品的风险,理性确定投资品种。个人理财工具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避险工具,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保险、黄金、债券、外汇、房地产等;一类为风险投资工具,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期权期货、寿险投资连结产品、金银纪念币、普通纪念币、邮票、字画、古玩、彩票等。避险工具的收益小,风险也小;风险投资工具的收益大,风险也大。其三要确定并坚持自己的理财目标。理财目标在理财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它,整个理财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主心骨。理财目标最好是以数字衡量并且是需要你一点努力才能达到。简单而言,就是请先计算你自己每月可存下多少钱、要选择投资回报率多少的投资工具、预计多少时间可以达到目标。同时坚持自己的理财目标也很重要。证券协会的一份调查显示,个人投资者存在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错位现象。一方面,六成以上的投资者追求稳健的投资收益,崇尚理性投资,能够承受的最大亏损仅在20%以内;另一方面,五成以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却以短线操作为主,持股时间选择在3个月以内,显示投资者普遍期望短期实现高收益。参与调查的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为116天①。这种行为最终会改变自己的理财目标,从而也就不能坚持自己的理财理念。 四、动态理财 坚持理财目标并不是说自己的理财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理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状况以及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年轻人身体健康,事业再生能力强且无牵无挂,因此在个人理财上尽可“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作个进攻型投资者;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且处于人生事业和财富创造的收获期,因此应做攻守兼备的投资者;而老年人一方面已进入赚钱的低谷期,另一方面又已进入被动消费的高峰期,因此应做防守型的投资者。 五、坚持理财 理财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点一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要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例子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与“习惯”息息相关。你已有下定理财的决心为自己的理财成果买了保险以致立于不败之地,也逐渐具备专业理财的知识。那么,在你把详细的目标拟定成计划书后,接下来所必须做的就是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要养成理财习惯最好与日常生活习惯相结合,以达到随时理财、处处理财的目标。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十大误区 【摘要】人的一生,几乎时时刻刻都要与钱财打交道。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须,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它,我们需要运用和处理自己的钱财,并希望能够使自己的钱财保值甚至是增值,所以每个人都需要理财,每个人也都在理财,但成功的投资理财人士却不多见。其原因是很多人对投资理财在认识上、操作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在此,笔者作些探讨,使大家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尽量少走弯路。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误区 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追使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资金的增加又成为了必然,个人会想方设法使手中的资金升值,故投资理财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人们投资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区也逐渐暴露出来,现归纳如下: 误区一: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我不需要理财 有人说了,我就不怎么理财,当然我也不会把每月工资都花光,自己这样过挺好,有这样认识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正常情况下生活得的确不错,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悠闲自在还不用为投资理财去费神。但是,细想一下,你真不需要理财吗?即使近几年你不考虑可能面临结婚、买房等事情(假设你家里能帮你解决这笔费用),你能保证你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吗?若你或你的家人突得大病又需要很多钱,您能保证病有所医吗?到那时再为当初没能理财而后悔为时已晚。合理的理财既能增强你和家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能使你的手头更加宽裕。生活质量更高,何乐而不为呢! 误区二:理财是有钱人的事 一些人认为,我除了吃喝外节余不下多少钱,对我来说谈不上理财。等我有钱了再理吧,或者说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殊不知“大钱”可理,小钱更需要理。根据“二八定律”,有钱人在芸芸众生中始终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但是同样要面对教育、购房、养老等现实需求。在“人生经营”过程中,愈穷的人愈输不起,对理财更应严肃而谨慎地对待。个人理财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要求人们有理性的消费理念。一般来说,个人收入总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个人支出却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价格的涨落、供求的变化、新潮商品的不断涌现、广告和经销商的诱惑、周围消费者的选择等等,都可能引起个人消费的变化,从而影响理财规划的实施。因此,人们一方面要尽量在可选的商品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力求满足预期的最大需求;另一方面要力图使消费决策带来的未来悔恨和懊恼减少到最低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结余比率用于投资规划。 误区三:别人干啥我干啥 有一部分投资者听人说啥挣钱就投资啥,跟风涌入,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结果往往是投资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给自己带来麻烦。理财产品千差万别,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高风险的产品可能带来高回报,但自己不具备风险承受力,或资金使用周期与该投资不匹配,这样的产品显然并不适合自己,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高收益,而忽视了遭受损失的严重后果。其实投资理财也和穿鞋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一个投资理财者来说,财力或许有大小。知识或许有多寡,能力或许有高低,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投资理财对象和确立投资理财策略,则是共通的原则。 误区四:投资目标不明确 成功的理财不仅需要正确的财富观。还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相应的能力和必要的技巧。为了使理财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首先要设定明确与合理的目标。知道目标行动就成功一半。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大比例的投资者投资目标有问题:要么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时就盲目投资;要么目标制定得模糊不清(如想退休后过上舒适的生活、想让孩子到国外读书、想换一所大房子等等),将来无法有效地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和投资效益;要么目标制定得过高,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无疑会打击自己的投资积极性;要么目标制定的过低,不费多大劲就能实现,既盲目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又没能使自己的财富最大化增长。建议在设立投资目标时考虑两个基本要素:①目标结果可以用货币精确计算,②有实现目标的最后时间。同时,目标要有合理性,合理的目标应该是可望也是可及的,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误区五:对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包括影响未来收益的一切不确定性因素。不同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条件与个性,面对风险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不相同。目前有相当大的一批投资者面对投资项目和投资机会要作投资决策时,对风险的认识与评估存在严重误区:要么夸大风险,既丧失投资机会,又挫伤投资信心;要么忽视风险或低估风险,造成投资目标难以实现或者亏本。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理财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享受这种美好感觉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另一方面: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这些风险会阻碍理财目标的实现。面对风险有人很保守,有人又非常激进。但是任何人在承受风险时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风险就变成了一种重负。可能会对投资者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伤害。更严重的是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程序。所以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必须考虑自己能够或者愿意承担多大风险。 误区六:有钱只会存银行 多数人出于安全考虑,会将大部分积累进行储蓄。的确在诸多投资理财方式中,储蓄是风险最小、变现性较好、操作最为简易的一种。同时储蓄也是收益相对较低的一种,它的唯一收益就是利息,更何况国家经常通过调整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存款实现个人资产增值的可能性极小。一旦遇到通货膨胀,存在银行的个人资产还会在无形中“缩水”。存在银行里的钱永远只是存折上一个空洞的数字,它不具备股票的投资功能或者保险的保障功能。所以,普通百姓应转变只求稳定不看收益的传统理财观念,寻求既稳妥、收益又高的多样化投资渠道,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个人的理财收益。对基本的投资工具都要稍有了解,“量力而为”。选择较有兴趣的几种投资方式,搭配组合。“以小博大”。个人投资理财的核心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财富的保障。 误区七:投资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尝试各种理财产品才能分散投资风险。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处能赚钱,这也是眼下不少人奉行的理财之道。这种理财方式,确实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实际运用中,鸡蛋放在过多的篮子里,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个市场的动向,使得投资分析不到位,结果可能在哪儿都赚不到钱,甚至会出现资产减值的危险。追求广而全的投资理财组合,并不适合资金量小的普通老百姓。故此,对于资金最较多的客户而言,有必要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但对于资金不多的投资者,过于分散的投资也会使收益下降、使自己疲于应对,因此最好进行一个理智判断,把有限的资产相对集中干一些自己看好的能掌握的投资项目上,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收益。 误区八:过分追求短期投资或过分追求长期投资 有些人过分追求短期投资,乐于短线频繁操作,以此获取投机差价。今年或这段时期流行什么,就一窝蜂地把资金投入。这种人有投资观念,但这类投机客往往希望“一夕致富”,若时机好也许能大赚一笔,但时机坏时亦不乏血本无归的例子。一味地看重短期成果会影响到理财计划的实施。而另外一些人却过分追求长期投资,过分强调货币时间价值。其实大多数理财产品不同于银行储蓄,投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其收益越高。譬如股票投资,它的市场价格要受公司业绩、公司预期发展、国家宏观政策、国内外相关环境变化、证券市场运行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不管哪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过分追求长期投资有时不但不能实现投资价值增值,反而使自己失去很多获利机会。若是2007年年初入市一直持有某种股票到现在,和2007年底清仓相比,在收益上前者是远远低于后者的。 误区九:盲目自信,缺乏理财咨询 在个人投资理财中,过分自信是另一个最常见的误区。尤其是当人们有过某些经验或知道一些具体信息时,无论所知是多么有限,都倾向于自作主张,结果是一败涂地。要知道:自信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综合分析能力之上的。其实个人理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虽然有些人能够无师自通。但也无法避免犯些令自己懊悔不已的错误,更不要说那些一见到账单就头疼的人了。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多借助理财规划师、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专业的服务,才能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到达成功的彼岸。 国外发达国家,家庭理财、个人理财十分普遍和正常,大部分个人或家庭都有自己的投资理财顾问。一旦自己有投资意愿或投资渴望,首先找自己的投资理财顾问进行咨询和探讨,让专家给出合理的投资理财建议,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财务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站在投资专家的肩膀上,您有机会赚得更多。 误区十:买彩票也是投资 首先强调的是在本文的论述中不涉及政策和道德评价。生活中,彩票之所以被误认为是投资,原因之一是所谓“很少的投资{比如2元)就可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比如500万元)”。然而。被宣传机构和彩民忽略的是,你投出2元获得500万元的概率与被含金量极高的陨石砸到的概率相差无几。彩票被误认为是投资的原因之二是中奖的数字好像具有某种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好像是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坚持就能掌握的。但事实是怎么样呢?英国的经济学者替姆・哈德福告诉我们:根据所选择彩票的不同数字组合。每周买一次的话,找到好运(中奖)的时间大概在10万年左右。也许你还会追问,如果不坚持某个数字而是根据规律调整呢?一个依然遗憾的事实是:开奖机并没有你聪明,它对以往的数字没有记忆,每次开奖的数字都是随机的,相互独立。所以说买彩票只能是献爱心的同时寻求一下中奖的刺激,决不能把它当投资对待。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摘要]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人民货币财富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个人投资者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来指导个人投资者规避风险。 [关键词]个人投资;投资理财;理财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人民财富的普遍增加,个人理财投资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从2005年开始,有剩余财富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不断地涌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收藏品市场,从而掀起了一轮经济爆发式增长的高潮。从全球的视角考察,投资者的狂热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终于导致了2007年金融海啸的爆发。国际上股市的垂直下跌使很多忽视风险管理的个人投资者损失惨重,不仅多年的盈利消失殆尽,甚至有很多人血本无归。个人投资者之所以在金融海啸中遭受重大损失,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只追求投资技巧,没有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从而在形势危急中无法把握方向,致使投资理财失败。因此,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究竟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理财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个人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财富损失促使个人投资者重新思考理财投资的目的,方式,手段和意义。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个人投资理财应该本着稳健性和持续性的原则。首先稳健性原则是投资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原则警示投资者要保持温和型不要企图每次投资都渴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否定了投资者追求最低买和最高卖的错误做法,否定了在选择投资产品时忽视投资对象内在价值而投资暴涨性投资产品,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时,应该购买风险评级较高的证券类型,不应该追求高风险证券所带来者高收益。其次持续性原则也是一项重要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产品应该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这种收益可能在短期内低于平均水平,从长期看,该证券可以持续带来资本升值并且不太可能出现蚀本的现象。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消除浮躁心态,不追求大笔买卖的收益最大化,考虑长期收益的可能性和基本策略。最后必须结合稳健性和持续性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的一般性策略和建议借以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 三、针对个人投资者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1)不参与风险性高的投资活动。为了保证家庭生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个人投资理财所追求的收益应该是稳定性较高的类型,要求个人投资者时刻关注投资的风险,避免参与波动性大,风险率高的期货、金融衍生品投资。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高风险也意味着高收益和高损失。(2)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和投资的关系。投资理财是一种获得收益的方式,绝对不能代替工作。在2007年A股市场冲击6000点时,很多白领受股市财富迅速增长的诱惑,放弃收入低但稳定的工作,专心一志的进行股票投资,结果在股市快速下跌的过程中不仅血本无归,还失去了收入来源,使得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境况非常凄惨。(3)不要借钱进行投资。借钱进行投资本身是一种变相的使用杠杆的行为,虽然有机会凭借较少的投入来获取较大的收益,如果操作不当,或是遇到政策的打击,损失的将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个人的信用。很多个人投资者为了快速丰厚的获得收益,通过亲戚或是地下钱庄进行借贷,在遭受巨大的无法挽回的亏损时,大多要面对亲人之间的反目和地下钱庄的勒索逼债。(4)不要梦想一夜暴富。个人理财是一个贯穿一生的理财生活方式,它不是赌博,也不是投机。个人投资者进行理财投资时目标首先要保证资产的不变质,其次才是取得收益。所以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一定要合理评估风险,将投资时间看做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事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要在资本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时就如惊弓之鸟,茫然不知所措。频繁的买入和卖出都是短视的行为,在个人理财投资中我们要坚持长线价值投资的理念。(5)不要买流动性较大的投资品。流动性高的投资品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快速变现,有利于个人投资者在遇到风险,或是资金出现紧张的时候快速出手。为了安全起见,个人投资者不应该购买未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债券,这些投资品属于小众投资品,可能有机会通过上市来实现几倍的收益。通常情况下它们的需求者都很少,并且垄断性较高,买方的议价能力很强,在个人投资者急需变现的时候,不容易出手,大多要牺牲掉一些收益,有的甚至因为没有购买者而无法变现。(6)不要购买不了解的投资品。20世纪末日本兴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热潮,在这期间,很多日本宫人不惜花费巨资购买欧美的名画,古董,他们认为购买这些艺术品不仅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还能够显示投资品味。一些欧美商家就利用日本人的心里,将一些没有收藏价值的商品加入期间,趁着收藏品投资热潮,玩弄概念,愚弄投资者,让他们花大价钱购买。现在这些投资许多已经变得一文不值,让这些日本个人艺术品投资者损失惨重。 以上几点投资策略只是最基本的方面,个人投资者还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投资产品。个人投资者在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金融产品投资的时候,最好进行一些金融产品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金融产品的特性,风险,波动状况和影响因素,再结合自身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和策略。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通货膨胀下的个人投资理财分析 摘 要:2010年以来,CPI的节节高攀预示着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为个人投资理财提出了更多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介绍了各种投资理财方式,对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怎样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CPI;通货膨胀;投资理财 2010年,我国CPI出现快速、持续增长的态势,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怎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已成为个人投资理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理解 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一种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在一定阶段,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的是相对稳定的,当纸币过多发行,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单位货币量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物价上涨程度就越高。 二、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情况 2010年以来,我国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持续上涨,CPI指数节节攀升。2010年7月以来,CPI已连续5个月超过通胀警戒线。 2010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已明确:2011年GDP增长约8%,CPI涨幅控制目标为4%左右。而近期中央高层领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物价问题的高度重视,称物价上涨不会是短期问题,可能持续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居民将如何进行个人投资理财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本文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三、通货膨胀下个人投资理财的相关建议 (一)储蓄 储蓄,个人投资理财中一种最为传统的投资方式。在众多投资理财方式中,储蓄是安全性最强、操作最为容易的一种,因而不少人出于安全和方便的角度考虑,可能会习惯将大部分财富用于储蓄,尤其是中老年人。 而在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存款的利率极可能低于通货膨胀率,这样的“负利率”会给存入银行的财富带来不同程度的“缩水现象”,造成个人财富的损失。 在个人投资理财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因此,为了防止个人财富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贬值,笔者认为,居民应尽量减少个人资产中银行存款的比例。当然,我们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活期存款量来保证正常生活,其数额以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正常开销为宜。 (二)股票 在我国股票市场中,很多投资者喜欢短线频繁操作,追求短期投资,获取投机差价。但是笔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起步晚,受经济坏境的制约,尚处于一种十分不健全的阶段。股价很难及时反映企业业绩,频繁短线操作的方式很难有规律可循,因而并不适合于个人投资理财。 但上述分析也并不意味着不进入股市。短期投资不推荐,但长期投资却是可以考虑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大幅下降,虽近两年部分中小板块估值水平上升过快,但大部分大盘蓝筹股的估值水平仍然比较低。居民若能关注“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大内需和战略新兴产业、估值存在修复可能的大盘蓝筹股及通胀预期相关行业和个股,并适时进行长期投资,将有利可图。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前景并不十分明朗,CPI指数过高令人担忧,故入市一定要慎重选择,入市的财富占总资产不宜超过25%。 (三)基金 基金按投资方向和投资对象不同分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其投资风险依次降低。总体上讲,购买基金所承担的风险比较小,选择成长性较好的基金进行长期投资是可供考虑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2011年的中国股市极有可能出现的是结构性牛市,故选择主题性投资基金所获得的收益率也许会高于指数型基金,投资者可重点关注能源、低碳、贵金属、消费等主题的基金。 但投资者现阶段也不太适宜投入太多资产到基金中去,因为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过多进行虚拟投资并不可取。投资者当前应根据自己仓位的高低,重新衡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全面评估和调整所持的资金产品,优化结构比一味地投资进入更为重要。 (四)保险 在个人投资理财规划中,保险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个人投资理财方式。 购买保险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而在于提供保障。在通货膨胀下,购买保险的短期收益率有可能跟不上CPI的上升速度,或者,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会比不上许多其他投资方式,但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保险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转移,而应对风险是每一个人人生规划中一个重要话题。因此,在个人财富中,保险投资应始终占有一定比例,有效地利用保险来规避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五)房地产 花旗银行曾对近80年来全球主要国家进行过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房地产最为抗通胀。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有其发展的特殊性,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以及政府抑制房价的政策实施将影响到我们对房地产在2011年是否值得投资的考虑。 在通货膨胀比较温和、房地产泡沫较少时,投资房地产以抵御通胀是一种明智选择;而在房价一路飙升,泡沫较多时,投资房地产以抵御通胀却是不适宜的。中国社科院的《住房绿皮书》指出,通过对2010年9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城市一般地段)普通商品住宅集中成交价的对比分析发现,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平均房价泡沫为29.5%。但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毕竟很强,我国中小城市当前的房地产价格尚有上涨空间,中小城市的房产投资可能会带来理想的收益,可以考虑这个方面的投资。 (六)黄金 投资黄金是抵御通货膨胀很有效的一种方式,被全球公认为“硬通货”。 我们较为熟悉的黄金投资有纸黄金、实物黄金和黄金期货等几种。从2008年年末至今,黄金价格的涨幅已经接近60%。2010年金价在1000美元以上的历史高位上再接再厉,并超过了1400美元的高位。随着黄金价格的一路走高,作为小众投资产品的黄金也一跃成为了市场的热点。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加大,预计2011年人们投资黄金的需求也将增加,各种投行和黄金分析机构纷纷预测,2011年国际黄金价格将继续上扬。投资者可以合理把握这个投资机会,选择适当的方式,把相当一部分财富投资黄金,实现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个人资产也生出了投资理财意识。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上也不断地涌现出各种理财业务,而各个院校也开设了金融专业。金融专业和投资理财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在其中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而本文主要就是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中职金融专业;地位;作用 投资理财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现有的资金财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安排,以此实现资产的升值。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是不可能依靠感觉或者运气就能实现的。真正的投资理财是需要对市场动态发展变化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将已有的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投资理财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有较为显著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1. 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也不例外。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个人资产投资理财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投资理财知识,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本身就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金融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其重点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财意识以及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管理观念,之后再培养学生综合理财管理能力。所以,金融专业教育改革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2. 是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职院校每年都会为社会培养较多的金融人才,这也是金融专业教学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这个时候人们对于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在增大,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来看,有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其自身金融知识储备量相对而言较为匮乏,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金融工作者求助于银行内专业人士,而这一现象本身就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中职院校在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加强投资理财知识教育,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处理理财问题的专业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不如市场才不会出现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现象。所以,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有非常显著的地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素质,提高学生理财意识,让其今后能够更加迅速地上岗,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3. 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金融专业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大多是要为他人进行资产管理,而这一项工作本身难度就较高,需要较高专业的人才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匮乏的,而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因此,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金融专业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提高下学生理财能力,让学生掌握市场金融信息以及理财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素养。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财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地为学生设计今后的就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能够迅速地找到较为合适的岗位,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1.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 在对中职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进行了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学生就能知道要如何对自身财富进行管理,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并且通过这些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个人投资理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只让学生如果对财富进行管理,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投资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投资能力,真正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投资。就比如,可以是对一些项目进行投资,也可以是对一些理财产品进行购买。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财富积累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解决理财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对金融专业的投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金融理财项目活动课程,以此提高学生个人投资理财能力。 2.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 中职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好投资理财工作也是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就能很好的促进这一教W目标的实现。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这样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寻找出解决通货膨胀的方式。金融市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而这个时候人民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也就会随之下降,这个时候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投资理财能力,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就很难开展有效地工作。但是,如果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后,学生就会懂得金钱收益的重要性,积极地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提高客户资产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一起能够更好地帮助各院校意识到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以及市场的全面性综合素质人才。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家庭或个人(私人)确定阶段生活与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与组合、提供税务安排、财产及投资顾问等金融中介服务。近年来,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中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必要性。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投资理财业务 现状 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家庭或个人(私人)确定阶段生活与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与组合、提供税务安排、财产及投资顾问等金融中介服务。个人理财业务的出现是一国金融走向成熟的标志,特别是到了我国金融市场即将全部开放的关口,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理财业务将是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本文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必要性。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家庭或个人(私人)阶段生活与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与组合、提供税务安排、财产及投资顾问等金融中介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个人理财业务体系的建立尚在探索阶段 与外资商业银行比较,从古老的瑞士私人银行算起,个人理财业务在西方国家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加之外资银行宽松混业经营环境和完善的金融发展市场,外资商业银行形成一套成熟的个人理财业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客户群体的细分、理财产品的开发以及理财队伍的建设等等,因而形成较强的品牌形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不占主导地位,理财业务体系、服务品牌均处于初建阶段,劣势明显。 (二)理财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不明显 商业银行现阶段开办的个人理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服务、产品同质性的结果导致“价格战”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抢客户资源的唯一手段。表现为各家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及其他服务普遍不收费或降低收费标准;在发售理财产品过程中竞相提高承诺投资收益率: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过度等等。个人理财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个性化的服务。 (三)个人理财业务盈利能力较低 个人理财业务尚未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支柱性业务,商业银行持续盈利能力受到挑战。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已较普遍,是世界各大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也是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及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为个人客户量身定做长、中、短期理财方案并分享理财收益、分担理财风险等个人理财业务己成为外资银行核心业务之一。而且,个人理财业务是一家银行卓越形象的标志,大多数外资银行都设有专门的个人理财机构。外资银行凭借自身庞大的信息网络,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人才,利用所掌握的各种市场信息,结合客户的投资偏好和资金实力,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如汇丰银行把个人理财业务列在首位,其后才是公司业务。 二、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一)“全球化竞争”引领个人投资理财业务需求激增 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零售业组成部分,必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和国际领先银行的争夺点。而个人理财业务中间收入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例达全部收入的30%-70%,而国内的商业银行中间收入却仅占2%-8%,竞争能力明显不及国外银行。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商业银行大力开拓包括个人理财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以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显得尤其紧迫。 (二)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带动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金融业以及银行业也将发生重大的经营转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其相应的分配制度的新兴经济类型。银行业务也将随着传统的单一的经营存款一贷款业务转向引入更多的高科技含量的中间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中间业务中重要的一大类,必将成为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而应大力经营的业务。以及随着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将得到快速大规模的发展。 (三)居民个人理财需要多样化促进个人投资理财业务进一步发展 中国经济长达三十年的快速增长,使得居民个人所拥有的财富迅速增长,相应的将个人财富进行保值增值的愿望与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汇市都是知识和信息密集化投资行业,广大居民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投资知识,无法将资产投向这些市场,只能将资产交与银行进行储蓄,然而居民的投资热情蕴含着巨大的理财市场需求。 三、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现状及必要性分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时,为了保证业务的有效营销以及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配套设施功能,达到客户理财手段的智能化要求 服务的优越化和快捷化是金融业在竞争中发展的前提。投资理财作为一项新业务,更重要的还要靠电子化的服务手段来提高其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具体要做好:1.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可以帮助银行及时掌握投资理财信息,从而更准确地作出投资理财决策。科学的决策可以提高银行投资理财收益率。2.现代化的投资理财设施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智能化理财方案设计,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选择,提高投资成功概率。3.银行先进配套的设施功能,可以为客户节约时间、节省费用。这样客户自然会主动选择设施先进的银行作为其业务往来行。因此,银行为了提高业务竞争能力,必须不断提高配套设施,通过电脑化、智能化服务,加上高素质的投资理财人才组合,为客户的投资理财活动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 (二)培养理财人员从业素质控制道德风险 个人理财业务不断拓宽及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有着战略性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工具,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有利于银行发展高端客户,改善客户结构,还对改变我国银行较为单一的存贷款业务结构有着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发展,理财人员从业素质不高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最大障碍之一,也是银行风险管理最深刻的隐患之一,其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誉风险等将时时刻刻影响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应该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同时,积极建设一支长期稳定的能力全面的个人理财业务团队。 (三)建立功能强大的个人理财IT系统 由于个人理财对国内银行来说是项全新的业务,因此,银行一般并不具备自行研发相应的业务支持科技系统的能力。然而,要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又必然需要专门的电脑系统的支持。为解决这一矛盾,多数银行选择了引入外部的专业金融软件公司所提供的理财系统。专业的金融软件公司了解个人理财业务,具有丰富的银行业经验,有成熟的产品,在提供软件支持的同时,也能为银行开展理财业务起到咨询辅导作用。在国外,较普遍的理财服务软件工具包括客户经理理财辅助系统、客户经理日常考核管理系统、客户经理综合培养学习系统等。 (四)加大新型业务的宣传力度,创建银行投资理财服务品牌 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有“三铁”美誉,即铁帐、铁款、铁算盘,这就是银行的品牌效应。改革开放初期,存款、借钱找银行,银行是社会资金的集散地。目前,居民财富积累水平逐步提高,投资渠道也日益丰富,如何加大银行投资理财服务已是银行扩大与客户接触的有效手段,而中国人有怕“露富”的习惯,银行投资理财服务必须做好广泛的宣传,一要让顾客取消顾虑,二要让客户通过银行理财真正能得到实惠。银行要把金融理财当成创造自身的一个新“品牌产品”来做,搞好投资理财产品的CI设计,逐步在人们心目中形成“投资理财找银行,安全可靠回报高”的良好形象,至此,这一项新业务才可能得到较快发展。 结语 纵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金融需求能力的提高,面向个人的金融理财业务正在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点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国内个人金融理财业务正处于起飞阶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各家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要性的逐渐认识,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家庭或个人(私人)阶段生活与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与组合、提供税务安排、财产及投资顾问等金融中介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对个人投资理财的几个建议 建议投资者以学习、积累和历练为主,借助金融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平台与建议,参与投资机会或选择投资品种。不要以财富多少定夺未来,而应以收益率最优和风险最小为首选。 面对未来,预计金融市场风险挑战较大,不确定因素居多,预测的难度很大。纵观经济全局,美国经济的稳定支持将会有效,全球经济基本稳定,指标向下修正有限,世界经济状态风险可控,未来发展态势有利。尽管新兴市场金融危机预警存在,但实际状态的危机隐患依然可控,经济基本面则是未来金融问题的重要支撑与化解的核心要素。 首先,预计美元指数的走向是关键因素,贬值需求加大,升值压力明显。按照自身特性观察预测,美元指数应该抓紧贬值,尽快贬值,但是实际经济或潜在政策的优势将有利于升值追进,贬值条件较为艰难,美元指数走势调节十分困惑。预计这一指标将会借机寻求贬值空间与条件,升值有限和贬值扩大是可能出现的局面。其次,预计全球股票市场将会由跌转升,幅度有限、分化严重。尤其是美欧股市的两极分化将会十分明显,日本股市将会涨跌各异,上涨的空间大于下跌的幅度。发展中国家股市低迷徘徊将会凸显,不均衡将会显著。预计美国道琼斯指数会继续回到18000点,标普500指数将会达到2100点,纳斯达克指数将回到5000点。第三,预计我国人民币将会继续贬值,未来升值有限,贬值将会常态化。一方面是自身经济基本面的结果,经济不支持货币升值是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是货币周期与技术因素决定的贬值必然常态化,相对升值周期过长,人民币贬值将难以避免。 根据上述预测分析,个人投资理财应该多观望、看长线,做短线、保本保值是关键。投资收益率的最大因素是保本保值,非简单比例后的收益与利润指标。 建议一:投资关注国内为主。尤其是本岗主业以及实体实业的关注是投资重要的来源地。观念的转变是投资收益率的开始。目前我们的投资过激、投机性明显,一方面是缺少对主业和自己的认知,盲目投资。另一方面是脱离本职的谈论过多。其实放弃产业与主业就是投资最大的风险,没有实业的创造力就不会拥有投资回报率。 建议二:减少海外冲动短期投资。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复杂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投资者的不成熟十分明显,主要是专业化的程度不足。为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舆论推进的海外投资高潮,选择自己懂得的理财方式与产品,而非一窝蜂的投机性推进和选择。 建议三:注重资产保值理性。目前我国拥有的概念仅局限于资产投资,所谓的财富资产,并不具备资本的时代特征与定义。资产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定价权,我国空白于定价权,缺失于金融完整,金融运作难有平台与经验。因此,我们目前的定位是健全与完善阶段,资产保全与保值十分必要与重要。 基于上述环境与条件,笔者建议投资者观长做短,审慎入市。对策一:多做外汇交易,灵活把握方向,多样观察动向。虽然我国至今并未全面开放外汇市场,人民币并未自由兑换,但是我们的外汇交易平台有银行间的外汇市场,银行外汇风险的可控性有利于投资外汇的风险抑制。尤其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开放度逐渐宽松,人民币自由化逐渐临近,投资者做些汇率的准备十分有利于未来的开放。对策二:多做长期资产,减少投机套利,增强识别风险能力。投资者应该关注债券投资需求,以长期资产投资保全资产收益与安全,不要图大图快。尤其是在股市证券投资类上要审慎,以自己的认知为标准选择,不要以价格或舆论引导为选择。其次应该关注长期期货产品选择,产品很多看自己的了解程度与熟悉范围,设定资产规模与收益目标很重要。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基于案例研究的个人投资理财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个人投资者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财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将部分可支配收入投资于各类理财产品以期待收益。文章结合对个人投资者理财偏好的实地调研,并以调研中的两位个人投资者为典型代表分析各类别理财工具的风险状况并提供理财建议。 [关键词]个人投资;风险收益;理财建议 1 个人投资者投资理财偏好调研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全国27个省市地区的280名个人投资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并将部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280名投资者中42-5%的个人投资者选择将收入的5%以下投资理财,随着投资额占收入比例的增长,投资人数呈下降趋势,将收入50%以上投资理财的仅有4人(1-43%)。由此可见,投资者的理财观念是比较理性的,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仅将自己收入的较小部分购买理财产品,在资本保值的基础上寻求资本的增值。 同时,在调查的280名投资者中,投资理财目标为“兼顾资本增值与保值”的个人投资者占据了48-93%;追求“资本增值为主”和“资本保值”的投资者人数相当,分别占据20%和19-29%;投资为了追求高风险的个人投资者仅占11-79%。由此可见,大部分投资者不仅仅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也不是盲目的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潜在的高风险,而是能够将保值与增值相结合,合理看待理财的收益与风险。 有三成以上(36-43%)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损失的承受力不超过5%,风险承受能力在5%~25%的投资者人数最多,占到39-29%,随着损失比例的升高,能够承受该比例的投资者人数下降,仅有5-71%的个人投资者能承受损失超过50%。可见,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观是较保守的,这也给金融机构推出理财产品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与其推出年化收益率高达15%以上的理财产品,不如提供年化收益率稳定于5%~10%的理财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此外,有45-36%的个人投资者“希望理财工具不仅要保证本金,且收益最好高于储蓄”,同时,有52-86%的投资者“关心资产保值多于增值”,这也体现了购买理财产品的价值所在:在保值的同时,尽可能地追求高额回报,不盲目追求高利润而忽略可能存在的高风险,也不仅仅希望回报额等同于储蓄利润。 通过上述的研究统计,笔者还发现,不同个人投资者由于家庭财富、投资时机、投资取向等因素的不同,其投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人投资者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段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 2 个人投资者理财案例分析与建议 笔者在对我国个人投资者理财特点的调研过程中,针对不同经济状况、投资目标及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投资者进行了详细的个案探究与分析,并针对不同投资特点的个人投资者制订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投资理财方式,以下便从中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2-1 职场新人的投资理财计划 小程大学毕业后已在上海工作两年。最近,小程打算辞职寻找新工作,但是未来找工作期间,可能出现没有收入的若干个月。 小程想在上海成家立业,除去父母提供买房首付,之后的月供则要求小程自己负担。小程现在每月税后工资有7000元,每月房租1500元,每月日常开销花费约3000元。除去其他开销,工作两年后,小程存有1-5万元的活期存款金额。此外,小程将父母提供的5万元进行股票投资,现已盈利约1万元。 小程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每年可结余下3万元左右的存款。但是,辞职后的几个月将不再增加收入,并且投资的股票收益也有较大的波动性。 对于小程的资金现状,笔者在分析后提出了如下建议: 小程应该提高存款数量,建议预留6个月的支出(约2-7万元)作为活期存款备用。同时,小程还欠缺1-2万元的存款备用金(现有1-5万元存款),这需要将部分投资的股票暂时变现以供现需,今后则可以考虑再次入股投资。 最重要的一点,建议小程投资其他理财工具。调整存款后,小程仍将4-8万元资金投资在股票上。因为小程目前的可支配资金有限,建议他选择银行理财工具和基金产品等。小程可将部分或者全部股票投资转移到代客理财的公募基金或者银行理财工具上去,前者的风险偏好和小程之前的股票投资较接近,后者则是一种稳健的理财方式。 以公募基金为例,小程风格偏激进,可将大部分仓位放置于偏股型基金。建议小程可以把原有股票调整到配置于大盘股和中小盘均衡的基金中,这些基金以往的年化收益率约在10%~20%。 从长期来看,小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增加收入,各项财务指标也会逐渐宽裕。因此,小程应该转向稳健型理财工具。例如,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度较低,适合小程这样初入理财市场的保守稳健型个人投资者。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大多为5万元起,小程可以将每月剩下的2500元结余以滚动的方式做定存,在积累到资金达到投资门槛5万元时,再一次取出,从而投资银行理财工具,这一累计过程大致需要1-5年。 通过以上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投资理财计划,小程对未来的理财收益与生活质量都拥有了很强的保障。 2-2 望女成凤父亲的投资理财计划 凌叔叔家有个17岁的女儿,妻子和他都是企业员工,两人每年税后收入约30万元。家里共有存款30万元左右,并且有两套房,一套市值200万元左右,用于居住;另一套是闲置状态的旧房子,市值在60万元左右。另外,凌叔叔多年淘货得的宝贝价值约有50万元。凌叔叔希望送女儿出国留学,并且希望买一辆家用车。 笔者就凌叔叔的基本情况,经多方研究分析,得出如下建议: 首先,建议凌叔叔将30万元存款中的20万元留在银行理财产品等流动性较高的存款中,以应对日常家庭支出和可能急需用钱的突发事件。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较低,且流动性较高,是一种稳健保守的投资方式,建议不要冒进地把大笔资金投入到股票等高风险产品中。同时,一般结构型的理财产品多数会有保本协议,能够给个人投资者与理财者提供一定的资金安全保障。 其次,凌叔叔把相当大的资产用于当铺淘宝,虽然可以淘到一些价值高昂的玉器等,但是很多收藏品价值难辨,且流动性较差,不适合作为家庭急需资金时的理财工具。建议凌叔叔将这部分钱做一些更加实际的投资。减少了这部分支出后,家庭净结余每年可以增加约2万元,并将这部分资金以稳健为前提,投资于各类基金产品,这样也为女儿未来留学提供了资金保障。 按照目前家中的收支情况来看,每月大概有1-3万元的净结余。这笔资金是定期定额流入的,因此适合定投,可以分摊市场风险。同时,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凌叔叔可以适当采取进取型投资,每月将5000 元投资到偏股型基金、5000元投入到偏债型基金之中,剩余的可以投入到货币型基金或存入银行作为保本方式。当货币型工具内的资金达到一定量后,可选择合适的市场时机,转入股票型或债券型基金中。 通过上述分散投资的方式,凌叔叔可以为女儿留学及购车计划提供客观的资金支持。 3 结 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笔者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更加透彻全面地了解理财市场的信息。同时,希望银监会能够时时做好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保证投资理财市场的交易秩序。并且,各大金融机构在推出理财产品的同时建议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财培训,帮助个人投资者掌握理财知识,提高理财工具收益的辨识度,真正为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理财计划。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的选择及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不断壮大,以通过合理安排资金,运用各种投资工具对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管理和分配的投资理财成为了理财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投资理财”概念逐渐走俏。本文将以个人投资理财为主要形式进行重点阐述。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理财工具;收益;风险 投资理财是根据需求和目的将所有财产和负债,其中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流动的、非流动的、遗产、遗嘱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安排、置换、重组等使其达到保值、增值的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经济活动。投资理财不仅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而且是一门很难把握的学问和艺术;投资理财不仅是一门职业,而且是一门门槛较高的职业;投资理财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个人投资理财是投资理财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一种主动意识和行为。个人投资理财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的规划来进行财务管理,累积财富,保障财富,使个人的资产取得最大效益,达成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目标。个人投资理财是以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个人投资理财贯穿于整个人生,所以要想一生富有,工作和理财是我们必须要兼顾的。谈理财,就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储蓄、债券、基金、股票、房地产、保险,众多的理财工具我们到底要如何选择呢?怎样选择运用合适的理财工具,才能达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呢?下面我们将就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的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一、个人理财工具性质的分类 个人理财工具可以分为:流动性投资工具、安全性投资工具、风险性投资工具和保障型保险工具。 (一)流动型投资工具具有随时可以变观,不会损失本金,投资效益低的特点。主要包括:活期储蓄、短期定期储蓄,通知存款、短期国债等。 (二)安全性投资工具具有不会亏本,投资收益适中,投资收益有保障,但流动性稍差的特点。主要包括:中期储蓄、中长期国债、债券型基金、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等。 (三)风险性投资工具具有可能亏本,但也可能带来很高的投资收益的特点。主要包括:股票、房地产黄金、外汇、非保本型的银行、券商、信托理财产品及收藏品等。 (四)保障型保险工具属于消费型保险,没有储蓄的性质,价格较低廉。保障型保险主要包括:定期寿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险、失业保险等。 二、个人理财工具的选择 个人投资理财不是简单的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是简单的炒股。个人投资理财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目标将个人的资金、财产等通过投资的具体行为而获得所需效益的一种活动。个人投资理财工具是个人进行资产保值、增值所运用的工具及手段。个人投资理财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须确立一定时期的个人理财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个人理财计划,明确各个理财投资步骤和投资工具。 (一)个人理财工具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个人实际财务状况,依据自身的理财目标选择适宜的理财工具。理财理的就是我们手里的钱,理财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随波逐流。通过投资暴富的事实比比皆是,刺激我们跃跃欲试;但是投资失败的故事也不在少数,这也给我们个人理财敲响了警钟。理财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犹如中医一般,需要望闻问切才能决策出最佳的理财方案。所以在选择个人理财工具时,要慎重思考,要全面衡量,要根据理财目标的实际性、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心理素质、周围的环境变化慎重选择。例如:股票,股票是风险非常大的理财工具,当然风险大,也意味着可能搏取更大的收益。股票门槛低,投资灵活,但需要投资者有一定的经济知识,同时由于风险不可测,股票更适合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只有准确地判断投资理财环境与个人因素,才有可能较好地使用投资理财工具。只有选择一款适宜自身的理财工具,才能降低理财的风险,使理财效益最大化。只有选择一款适宜自身性格和财务状况的理财工具进行投资,才有可能安稳地获取投资效益。 (二)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的选择要注重长期效果,重视理财工具的稳定性,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个人投资理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长久的方案。我们在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时不能只贪图眼前短期的利益而进行频繁操作,不能见到他人获得利益就随意更换理财工具,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还会波及到自身的财产安全。理财不是投机取巧,个人投资理财要注重理财工具选择的稳定性,不能盲目地更换,投资理财工具选择的随意性会令个人投资走上不稳定的道路。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进行理财工具的转换,但在发现新的投资机会时我们先要分析其成本和收益,分析自身条件和状况,更强调长期收益与远大效益,以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 (三)个人投资理财要以分散风险为目的,按照投资组合选择多样的投资工具。个人投资理财不能呈现单一性,要根据不同的投资状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理财多元化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多元化投资,这样无论是收益还是风险都是多元化的,这样可以让个人追逐更高收益。个人投资理财工具选择的多元化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每一个理财产品都有一个由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生命周期。如果个人投资过于依赖某单一产品,投资就要面对较高的风险,实现多元化投资,可以使个人投资理财方向及时的转换,取得一定程度的风险互补。例如,如果将个人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地产行业上,如果国家出台新的地产政策、经济的波动等因素就会导致地产行业的不景气,那么个人投资势必受到影响。个人投资理财可以将个人资金按照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目标投向于不同的种类,规避单一工具带来的风险。 个人投资理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需要投资者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个人投资理财,投的是自己的钱,理的是自己的财,所以在投资理财工具上的选择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在正确的理财原则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合自身实际,制定正确的投资理财方案和理财目标,严格按照投资计划实行,选择多元化的投资工具,在保证自身资金安全的同时,规避不确定性的风险,实现个人理财效益的最大化。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我国中职金融事务专业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投资理财在现如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去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现在的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比如《个人投资理财》,让同学们在进入社会或者是组建家庭之后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财和投资的本领,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财和投资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能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除了要在学校学到扎实的有用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逐渐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构建新的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关键词】投资理财;教学法;课程 1理财课开设的必要性 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的在提高,每个家庭的资产也在不断的上涨,因此人们也希望能将自己的财产进行保值或者增值。我国人们在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投资都在逐年增加,在以后还会有其他方面的花费,因此人们就必须要知道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财产能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极好收入的人来说,更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或者是专业的理财人员的帮助,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财产进行合理的保值或者让其增值。现在社会上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在开发适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理财产品,让人们能够尽量小的风险下还能有利润可收。对于个人理财来说,竞争也是非常大的,对于能够了解和熟悉个人理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生来说,开始上大学,自己手中可支配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都希望能在生活费够用之后的结余,能将其进行理财让自己富余的财产增值,所以大学生开设理财课程十分必要,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财知识,能为以后自己的财产作出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2个人理财的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 对于个人理财这门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引入案例,这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理财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候,案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财知识的掌握,而且理财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很多,有经济、金融和管理等方面,学生还要自然的将这些知识熟练的进行链接,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学好。我国人们比较认同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储蓄的收益很低,而且流动性及高,但也是一种理财的选择,将资金进行积累起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储蓄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储蓄的种类,从而得到收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储蓄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用引入案例的方式教学。例如储蓄资金的时候可以选取两种方式将钱存入银行,一种是整取整存,另一种是大金额的储蓄,时间都是三年,当到期后,这两种方式的利息就会不同,对于整取整存的储蓄方式来说,到三年后,没有取出,那么之后的时间就会按照活期的利息来算,而另一种方式来说,就不会改变利息的计算;如果说第一钟储蓄方式在没有到期的情况下,将资金取出,利息就是按照活期利率来计算,而第二种方式储蓄是不能提前取出来的。 2.2项目教学法 理财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要学会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出符合他们要求的理财方案,对于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讲授相关的知识点,而且选择的项目要与所学的知识点相关,并且将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自己组所接受的项目共同来完成,并把项目的评判标准告知学生,然后让同组的学生共同将任务完成。学生要想将这个项目完成,就必须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要进入社会,了解现实的情况,也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解,让后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方案。通过项目学习以及完成,都需要同学们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也能锻炼同学们合作意识,还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同学们在完成自己的项目之后,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互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将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做最后的评价。 2.3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可以结合以上两种教学法进行学习。个人理财也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客户信息的收集。(1)收集完资料之后,对客户有了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建立好与客户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制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理财计划书,这一步的关键是在于要有熟练的沟通技巧和实践经验,以及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的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用互动教学法就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的要求。互动教学法也是必须要有教师的讲授,教师可以充当不同需求的客户,让同学们对不同客户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理财规划,这样不断的锻炼就能成为合格的理财规划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就能掌握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同学们的语言使用情况,通过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同学们所欠缺的知识,对他们进行鼓励和知识的补充,让同学们能真正的理解作一个合格的理财规划师应该怎么样与客户交流,需要了解客户那些资料等,同时还能提高同学们处理事情的应急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财方面的知识。 2.4多媒体教学法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更加直观,更易于同学们理解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市场上比较新的理财产品展示给同学们,教学内容被生化化,利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并且在以上教学方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展示在多媒体上,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将课件拷下来,回去之后进行复习,才能将知识掌握的更好。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但是还要注意各种教学法相结合,发挥各种教学法各自优势,最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合格的理财规划人才。 总结: 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到课程中的知识,并实质的运用到实际中。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风险控制分析 【摘要】个人投资理财的就是以“财富”为中心,不断做到财富的保值,增值,同时兼顾收益性与风险,流动性等要素的均衡配置,管理规划好现在以及未来的现金流,最终实现财务自由.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财务决策方法来实现投资理财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全文以深入浅出的笔触,从认识理财产品分析其各自特有风险为开端,进而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决定风险控制解决方案,最后提出投资者防范理财投资风险的建议,并通过实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个人理财 风险 收益 决策 一、个人理财投资产品分类 投资理财产品按投资对象可以分为储蓄存款、本外币理财产品、股票、债券信托、期货、黄金、房地产等;按投资期限分类可分为短期和中长期理财产品;按本金保证程度可分为保本类和非保本类理财产品;按币种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 二、个人投资理财主要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状况、投资意识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风险,在本节中我们将分别剖析存在问题与风险的成因,将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剖析,寻找其中关键点,使得投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一)投资手段风险。 从第三节的投资理财市场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在投资手段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其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选择的投资手段过于单一集中,最求“短平快”,高收益的投资手段,不利于风险分散,进行投资的多样性组合;第二,对于投资手段的选择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对于很多构成的金融产品缺乏基础的了解;第三,缺乏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判断,在选择投资手段中并没有构建一个健全的风险承受意识。 而投资手段风险主要体现在投资期限短,过于追求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回报,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一方面对于不同的投资手段不了解,另一面对于不同投资方式带来的风险也不了解。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投资手段的单一,而非理性的趋利投资观也使得投资的手段集中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 (二)投资产品风险。 将投资理财风险进行简单的剖析,可以显而易见不同投资手段选择的金融产品其本身各自的风险组合起来得以呈现总体的风险。产品自身存在的风险根据其各自不同的金融产品性质也有着迥异的风险特征,但总体而言,均是遵循着纵向以风险收益成正比这一基本原则,横向以货币,债券,基金,股票,黄金,外汇,期货为轴线风险递增。 对不同的产品自身风险进行分解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如货币理财产品存在面对通货膨胀时的购买力风险;债券受市场中利率影响存在利率风险同时面对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基金、股票也存在被套牢的可能性,对于特殊事件,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股价造成沉重打击;而黄金高昂的中间交易费用无疑提升了其变现风险;外汇交易市场受汇率影响波动较大;而其他以期货为代表的衍生金融工具更是存在诸多不可控风险。 (三)投资渠道风险。 选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银行等不同的投资渠道,也会存在相应的风险。其风险主要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投资准入门槛过高;理财产品设计存在缺陷等原因构成。 例如基金公司在募集基金时,对于客户并无详细的基金投资细节披露,只是在简单介绍基金类型,基金经理资历,该类基金往期业绩后,便进行发售。而对于基金日常的操作也缺乏一个为投资者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同时对于投资期限,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等投资要素语焉不详,鼓励投资者参与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基金以实现自身利润等情况,投资渠道无疑对消费者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投资误导。 三、风险控制解决方案 (一)投资组合 。 投资组合是解决个人投资理财风险的核心手段。优化的投资组合能够削弱单个产品对整体组合的影响,降低整体风险,提供多渠道的投资选择,并且也对于整体的流动性和结构性根据自身财务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1952年,马克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并以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后世进行投资分析的不二法则,该理论提到若干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总体收益为各加权平均数,而风险却并非加权平均风险,投资组合能够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并且在对于风险这一概念的认知上,实现的里程碑式的跨越,认为风险是整个投资过程的核心而非简单的回报。并且论证了通过有选择性的投资组合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的观点。 投资组合理论不仅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是在个人投资理财中最为主要的风险控制方式。它能实现最佳的风险管理定量分析,在风险与收益两者之间进行均衡,从而找到最优的财务行动方案,为投资者实现预期收益与可承受风险的平衡点。 (二)委托专业机构。 针对当前大多数投资者对于投资的金融产品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也无健全的投资风险防范意识。机构投资者对于投资领域的专注使得其在投资上具备更多优势;专业的分析人员,广泛的信息获取,快速的批量操作,缜密的工具模型,这些都是个人投资者所不具备的。一般而言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个人投资风险的重大因素,而委托专业机构显然能够弥补个人投资中这一显著缺陷。 委托专业机构,能够获取优质的投资渠道,并且多样化的渠道选择也能够降低中间成本,分散由于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带来的渠道风险。在社会上广泛募集的资本也使得其避开了优化资产的高准入门槛,能够采取更多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投资方式。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个人投资理财》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非常强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财知识进行个人和家庭理财规划的能力。因此,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个人理财的知识与技巧,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除了要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实际应用性教学和实践性教育的平台外,还需要学生主动置身于学习的情景中,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构建理财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一、教学方法研究 传统理财课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一味的在讲授理论上的理财方法和观念,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较为薄弱。目前的职业教育倡导的是追求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建构自己所认知的学习框架。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布于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中,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最终被模拟成在客户需求中完成特定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这种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的理念与金融事务专业的《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特点高度契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财能力。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融入个人理财课程中进行课程的创新研究可以培养金融事务专业学生的理财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考评研究 本课程教学实践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安排、模拟项目的设计、学习小组的分组情况、专项教学的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教材内容的处理等。 由于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整,我们修订了原有的考评方式。情境性项目教学需要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价或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综合式测验,让学习中对项目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反映学习效果。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按照事先划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与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强化了其综合学习能力。我们还根据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改变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模式,变为“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为主导的成绩评定模式,结合学生在情景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与项目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 三、教学资源的汇编研究 在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需要精选理财案例,建立教师教学的理财案例资源库。选取案例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拿来,但更多的案例需要教师从网络、图书馆,身边的案例等进行搜集,并进一步加工整理,选取适合中职教学需要的简单案例。我们可以选择从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中删减一些教学中未涉及的内容,突出案例所要体现的某两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财知识,注重案例难度的适度性和综合性,同时要保证案例的生活性,如果能针对学生的理财能力有直接应用的价值就更好了。教师也可以从已有的几个简单案例进行整合,将不同客户遇到的理财问题放到同一个假定的客户中去,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理财规划的整体逻辑性,设置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应该是既能回顾已学知识,又能将学生引导到新学的理财知识上。 四、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 (一)实践教学力度得到加强。 个人理财课程的教学最主要的还是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改善个人理财课程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途径有四条:一是结合学生自身和家庭的消费和理财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理财知识的案例探讨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制定相应类型的理财规划,并通过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理财信息,提高实际理财能力;二是开展个人理财的模拟大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理财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行业知名职业理财规划师或者金融投资界专业人士举办理财规划讲座,使学生对实际的、前沿的理财业务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四是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多参观学习,实际感受理财业务的操作流程,切身体验投资理财文化,加深自己对目前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切身感受与领悟。 (二)学生自身专业综合理财能力得到提升。 在实施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发现,通过该课程模式探索的实验改革,学生的自身专业综合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由于学生在本课程的结业考试中需要完成一份理财规划书,而学生要想完成这份理财规划书,需要拥有金融、银行、保险、证券、财会等多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同时他要学会团队合作,小组共同完成理财规划。 在理财规划完成的过程中,对于客户提出的某个理财项目先让学生讨论提出完成本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样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就被罗列出来了。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理财知识,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还有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理财知识,他们是隐含在项目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予讲解和提示。任务提出后就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项目。学生可以先结合自己原有的金融基础知识围绕理财策划的相关主体展开主动学习,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本任务的理解、理财知识的运用和意义的构建。通过整个探索和搜集整理信息的学习过程后,学生的综合能力自认而然就得到了无形的锻炼与提升。 现代金融岗位群离不开综合理财,作为中职生更应该重视理财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养成理财习惯和理财风险认识。个人投资理财课程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让学生重拾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日后的就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建立良好的理财意识,从而指导其未来的家庭理财生活,为学生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基础。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浅议个人投资理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投资理财已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而个人投资理财是针对风险进行个人理财的有效投资,以使财富保值、增值,能够抵御社会市场中的经济风险。不管是储蓄投资、股票投资,债券、基金投资等,由于投资品种日益增多,所需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投资转资方法也很难完全掌握。鉴于此,对个人投资理财行为以及个人投资理财制胜之道和投资理财风险及其规避进行分析,以期对投资理财的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投资理财;资金;增值 一、个人投资理财的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张、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的今天,“投资理财”的概念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在个人的投资理财规划中,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还要考虑财富的保障,即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人生的旅途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意外,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各种系统性风险,这就需要我们用合理的投资与理财规划来抵御风险。因此,人们应该学习终生投资理财知识,来保障自己和全家安心生活体系的有效性。 二、个人投资理财理念 投资理财不是简单的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就行了,也不是简单的炒股(股票买卖)。投资理财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目的将所有资产和负债,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流动的、非流动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遗产、遗嘱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安排、置换、重组等使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将你所拥有的资产及收支状况,按价值评估的眼光,进行结构性的量化分析和预测,在你所能涉及到的投资工具中,筛选出现阶段对你最有效的理财工具,并在将你所拥有的资产转化为适当的形态后,搭载到这些带有既定投资目标的工具上去,盯住这些工具的风险,效率及流动性,随时动态评估它们的价值及形态,以决定取舍及调整,使你的资产和财富在相对安全和高效的状态下持续增长。当然,要想将这种投资理财核心思想落实在操作层面的各个环节上需要在投资理财的价值链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科学管理如何妥善累积人生各阶段的财富,并且将财富做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是现代个人必备的理财观。 1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端正了理财态度,才能避开误区,走进理财新天地 投资者必须坚持独立思考,要理性,要自律。有的人急于发财,不懂的“财不入急门”的道理,盲目杀人股市、邮市、卡市,搞得血本无归,有的急于让资产保值、增值,轻信不法分子搞非法集资,使几十年的积蓄付之东流。在一个市场中避免“以耳代目”很重要,投资往往要经历了解群众、追随群众、远离群众的三步曲,因为在真正的岔路口上往往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市场强势行情总是在人们充满恐慌与低迷状态中兴起,进而又在人们对其半信半疑状态中发展而步入高潮,最后却在人们开始满怀希望状态时走向毁灭与结束!所以,要想在投资中有所建树,找出适合自己的套路,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而不是盲目跟大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投资理财决策过程中,心理因素决定一切。胜负往往系于一念之间。研判行情必须心无杂念,资金运用必须无后顾之忧。亏得起多少做多少,即使亏光了也不影响生活品质及生意周转,就能轻装上阵,谈笑用兵,胜算自然较高。动用生活、生产资金去买卖期货,必定患得患失,包袱沉重。心里老担心,输不得哟,亏了房子就会被银行拍卖。亏了原料就没钱进货,亏了员工薪水就没有着落……杂念多多,方寸大乱,又怎能看得准、做得对呢?事情就是这样怪:不怕亏的,越不会亏;背上只能赢不能输的包袱,反而容易亏,并且往往亏得最惨!交易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是亏得起多少做多少,不要赌身家,这样心理负担较轻。二是事先做好一套看对何时平仓获利,看错何时止损认赔的计划,盈亏都在意料之中,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情绪自然稳定。 2 了解和掌握投资理财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知识 在进行个人投资理财过程中,将涉及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保险计划等组合投资,因而,首先要了解投资工具的功能和特性,根据个人的投资偏好和家庭资产状况有针对胜地选择风险大小不同的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房地产等投资工具,制定有效的投资方案,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了解国家的时事动向,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个人投资理财离不开国家经济背景,宏观经济导向直接制约投资工具性能的发挥和市场获利空间;同时,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使得投资合法化,不参加非法融资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避税提高收益。 三、个人投资理财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投资理财的方式越来越多,面对花样繁多的理财投资方式,不少人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选择什么投资渠道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需要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1 最保险的投资——储蓄 储蓄或者说存款,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欢迎的投资行为,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投资方式。储蓄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具有安全可靠、手续方便、形式灵活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继承性。储蓄是银行通过信用形式,动员和吸收居民的节余货币资金的一种业务。银行吸收储蓄存款以后,再把这些钱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并取得利润。作为使用储蓄资金的代价,银行必须付给储户利息。但是储蓄的利息太低,并且在到期日还要扣利息税,这就使回报很少,同时其利率不会随国家通货膨胀的变化而改变,在经济学中,储蓄实际利率等于储蓄名义利率减去国家通货膨胀率,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大于储蓄利率时,百姓从银行拿出的钱实际上更少了,因为它还没有在存进银行时的钱买东西买的多。 2 最适中的投资——债券 债券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是指国家或企业发行的、有一定面值的、含有一定收益率的证券。在我国,债券有国库券、企业债券、银行债券等类型。国库券是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具有最高权威性的债券,人们称之为“金边债券”,比喻其收益高,安全性好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国库券是一般稳健投资者首选的投资品种,如果你手上有一笔长期不需动用的闲钱,希望能获得更多一点的利润,但又不敢冒太大风险,可以大胆买进一些企业债券或银行债券,因为企业债券和银行债券的利息收入具有高收益的特征。 3 最大风险和收益的投资——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而作为投资者要想在股票投资中作出正确的策略,降低风险和获取较高的收益,需要正确预测股票价格的走势,这有赖于对股票市场所反映的各种资讯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股票是高风险资产,且风险由投资者承担。因此,投资者走每一步都要谨慎。规避风险的第一步就是认真进行股票投资分析,在买卖过程中看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避开隐蔽的陷阱,确保投资行为安全。这要求投资者要有高智慧和大勇气,必须看准时机,而时机的把握则需要丰富的理论、技术知识足够的信息、详尽周密的分析、科学的决策,这与盲目的、碰运气式的赌博性投资行为有根本的区别,所以股票投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时时提醒投资者保持冷静的头脑,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投资者除了靠自己分析之外,要经常关注外界的股评,考虑问题要从大处着眼,有宏观到微观,从远处到近处,这样才能在股市立于不败之地。 4 其他投资方式 除以上介绍的几条投资渠道外,还有外汇投资、房地产投资、艺术品投资基金投资等投资。不同的投资理财方式,它的获利性、流动性、风险性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理财项目中具有最高流动性、最低风险性及及最高报酬性,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高收益往往与高风险相伴,与低流动性相随。作为一个文件的理财者,应了解自己的个性、条件和需要,谨慎选择,取得风险、流动性与收益三方面最佳组合。稳健的投资组合应选择安全性与流动性较高的投资和具有较高风险、较低流动性、却具有较高收益及成长潜力的高品质的债权、优质股。 四、个人投资理财风险 凡是投资都有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不同而已,个人投资理财亦如此。个人投资理财可能遇到的风险: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一旦不利的影响或不利的结果产生将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由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如国家政策的大调整、经济周期的变化等;非系统风险主要由企业或单个资产自身因素导致。投资理财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指因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出台实施或调整变化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指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进行金融投资而形成的风险。市场风险,指因市场变化而造成的风险。机构风险,指因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善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诈骗风险,指在投资过程中被人诈骗而形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指进行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形成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在投资理财过程中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我们又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只能尽量避免,所以我们每个人要从小就应该树立理财意识,理想消费,理性储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客观的分析自己的财富状况,理想的树立理财目标,一旦制订理财计划,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此这样,相信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理财专家。 五、个人投资理财的规避 从经济的起起落落,宏观政策的收收放放,外围形势的风云变幻,造成理财局势的千变万化。我们要投资,就不可能不冒风险。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理财风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投资理财的风险。一是要对风险进行预测,个人投资理财要仔细计算一下自己的收入、现金、实物资产以及金融资产,分析各自的投资风险,只有认清各项理财的风险,才能减少风险;二是要通过转移来降低风险,个人应通过合法的交易和手段,将投资风险尽可能地转化出去;三是要把风险分散开,应注重资产结构的优化组合,主要可采用分散投资资金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把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尽量地将投资风险分散在几个不同的投资上,以便互补;四是要作好风险补偿。这是对投资已遭受损失后的一种补救方式。个人应从投资收益中定期按比例提取一定的资金,建立风险损失准备,对风险进行补偿,稳定生活。 六、结语 总而言之,投资理财需要自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之路,了解一些投资方式与具备一定的投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意识,充分认识到投资不等于投机,经济繁荣时,适当减持存款、股票、债券,增加房地产等实物投资等的投资原则。但是一旦找到一定的投资理财之路,你将受益一生。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试论个人投资理财的方式和技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创收增收的方式出现多样化,个人的财产也不断增加,其闲余资金不断涌现。面对此情景,投资理财已成为人们最关注重要的问题,人们对个人理财也变得越来越了解、越来越重视。本文以个人投资理财为研究课题,针对个人理财的含义,现阶段的投资理财方式、投资理财的方法和技巧做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对个人的投资理财有所帮助。 关键词:个人 投资理财 方式 技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财富何去何从,却始终困扰着很大一部分人民大众。如何理财就摆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属于幸福的烦恼,但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理财对我们来说来讲,就是罗列的人生计划,就是给钱做个策划方案,让她在良好的环境下能保值增值,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一、个人投资理财的含义及方式 个人理财,又称个人财务规划,是个人为了实现财产的最优化配置和实现财产创收的有效途径而制定、安排、实施和管理的一个各方面总体协调的财务计划的过程。一般来说,个人投资理财就是在了解个人的财务状况、生活水平、各类投资产品的风险及个人偏好的基础上,明确个人特定的理财目标,运用一定的投资方式,如储蓄、购买保险、购买证券与股票等理财方式来管理自身的财产,从而规避风险,以期达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的活动。 对于个人来讲,理财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财富,可以为我们的财产增值和保值,也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加有品质的生活,实现人生的目标。要想实现有效的投资理财,必须考虑多种因素,整合有效信息。首先,个人结合实际,设定理财目标。其次,了解个人所处的理财阶段,做好自我鉴定。最后,测试个人风险承受的能力。完成以上三步,个人就可以合理分配各种金融产品了,按照自身实际情况,投资相关的产品,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使个人财产获得有效的保障和高效的增值。 二、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误区 个人投资理财,简单地说就是开源节流、管理好自己的钱财,理清楚自己钱的用途,有效发挥它的作用。当今社会,理财显得极为重要,通常我们经常遇到的,如:结婚、购房、汽车、教育、各类保险、看病、养老、债务管理等。成功的个人理财不但可以使其资产增值保值,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还可以改善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因此个人理财不只是为了生钱,也是为了提高个人生活品质,这才是个人投资理财应有的正确心态。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人们的理财观念还存在种种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存在贪念。经济学说上讲到,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是自私的,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多的钱财,并且可以让现有的财产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财产的增值和保值,人们有可能会做些不理智的举措,如非法借贷、非法集资等,这些一招不慎,就会倾家荡产。 第二,喜欢广撒网。一些投资者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余钱,但只要遇到觉得可以挣钱的机会都会参与其中。于是房地产、股票、期货、基金、收藏统统拿来做,但由于财力和精力有限,很多的投资理财方式都会收效甚微,甚至亏本。 第三,过分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有些人只要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理财信息,都会不假思索的去盲目投入,不能做到“三思而后行”,拍脑袋就轻易的做了不理智的举动。还有的人,毫无主见,不加分析,一味的去听从理财专家的知道,说到哪就打到哪,人云亦云,不考虑自身实际,实行不切实际的理财行为。 三、个人投资理财的技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也是增长迅速,在个人财产增加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已经摆在老百姓的面前,可以说也困扰着不少人。人人都想让现有的财产发挥应有的作用,都想让财产在安全的环境下有个好的去处,这就造成在市场上个人投资理财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在就业、住房、教育和医疗上的不安全因素,都激其老百姓必须理财,并且要实现钱能生钱。个人为了防范风险,实现财产的最大化,就要求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的方法和技巧。 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要想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实现有效的个人投资理财,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理财习惯。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是理财的基本要求,这久需要每个人做好财产登记,如果对自己的财务情况模模糊糊,一无所知的话就不可能做到高效的理财。制定理财所要达到的目标,为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使其理财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掌握自身的产出和花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信息,个人才能针对性的依据自身实际,做好投资理财工作;做好自己的预算,按照预算,做事情要切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个人投资理财的前提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哪些是必须做到的,哪些是合理的、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消费需求,哪些是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需求。必须清点现有财产和负债,对自己的财产做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以便于寻求合适的投资理财产品。在投资理财过程中,要尽早投资,享受复利带来收益。我们知道,投资具有很大的不安全性,所以很多人自动放弃了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和投资行业。但是,我们也明白,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的投资产品会给我们带来高收益。 四、 结语 总之,对于所有人来说,理财都是必须的。没钱的人更需要做好良好的财务规划,甚至零资产的人也需要理财,个人理财服务现正在成为中国百姓关注的热点和银行业竞争的焦点。我们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并且随着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逐渐成熟,个人理财服务市场将日趋活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诱人的,且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个人理财服务也将更趋专业化。对于个人来讲,更新投资理财思想,与时俱进,采用一定的技巧,一定会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1数字化档案相关介绍 数字化档案是档案与现代化的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将档案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应用现代化技术的便捷性,将档案信息进行归档、利用以及资源共享等。这里所说的现代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 2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相关分析 对于档案信息本身来说,无论是传统的档案存储,还是现代化的数字档案,安全问题都是首要问题。由于现代化的数字档案是传统档案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所以影响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的出现,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是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具体分析。 2.1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是决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直接因素。如果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例如制度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管理措施无效等,必然会失去数字档案信息的基本保障。所谓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标准、管理措施,不仅如此还包括数字档案信息归档流程等,相关流程不规范也会使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受到威胁。 2.2计算机故障问题。 由于数字档案信息的归档及利用均以计算机为载体,所以计算机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会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其中计算机故障问题是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其中计算机故障又包括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以下是对两种故障的具体分析。 2.2.1硬件故障。 计算机硬件条件良好时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保障,当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时,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查询、利用等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档案信息的丢失或损害,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完整程度,大大降低了数字档案的使用质量与效率,为使用者造成较大的不便。 2.2.2软件故障。 计算机的软件是处理数字档案信息的必要条件,一旦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亦或是性能无法满足现阶段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要求,档案信息的处理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工作质量与效率也会随之下降,而数字化档案信息本身也无法发挥最大作用。计算机软件故障直接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操作,但是与计算机硬件故障相比较,其发生故障的几率较小。 3探究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策略 前文已述,管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故而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首先要从管理策略方面抓起。以下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策略的具体分析。 3.1加强数字化档案宏观管理。 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宏观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比如建立专门的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协调组织机构,组织国家档案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与技术攻关,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宏观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要纳入科学管理体制,作为机关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制定相应的工作分工范围及管理权限。 3.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在完善管理制度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要设立具体的安全审查制度、岗位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对已经存储的数字信息均应进行密级分类,对敏感信息与机密信息应当加密并脱机存储在安全的环境中,防止信息被窃听、变更与毁坏。在系统安全运行方面,要做好机房出入控制、环境条件保障管理、自然灾害防护、防护设施管理、电磁波与磁场防护等工作。设立操作安全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规范管理、操作责任管理、操作监督管理、操作恢复管理、应用系备份管理、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等制度。从技术上防止文件被人为地修改,增强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和可靠性。 3.3计算机安全管理。 由于计算机故障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造成较大的损害,所以要做好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应根据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能良好的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选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的品牌和服务器,全面对计算机硬件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进行一定的审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当计算机系统在升级时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相关数据丢失。不仅如此,还要定期更新软件,选择更有利于处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软件,确保最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优势。 3.4信息技术安全管理。 依靠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在强度安全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阶段科学信息技术援助。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例如,可以设置信息的访问认证,防病毒系统,同时也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相关机密数据进行加密操作,以数据加密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被一些木马病毒和被非法网站入侵,进行安全管理对保护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是非常有效的。 3.5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来说至关重要,故而提高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也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策略。相关的工作人员利用电子设施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对应的相关工作,对相关的数字档案实现有效地管理,也就是个相关人员自身的能力大小对相关的数字档案工作的安全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数字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理论,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树立其较强的管理安全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数字化档案安全管理的实践工作技能。一旦工作中内部成员想要泄露档案信息,相关的管理人员就要切实提高警惕,有效的增强风险思想,确保信息在实际的工作中受到严密的保存;与此同时,有关的组织机构还要组织针对性的人员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安全理念,以此达到万无一失。除了以上几种管理策略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管理策略,例如规范数字化档案信息归档存储流程,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进一步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问题对于数字化档案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要不断的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做好计算机管理工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 作者:高红 单位: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安镇人民政府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探讨 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1.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概念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人们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信息安全的研究,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单独依靠技术手段是难以实现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例如,在当前电脑防护中,防火墙、网络安全控制系统被大范围使用,但电子信息安全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对技术人员而言,为获得更好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效果,需要重点考虑防火墙安全策略设计以及其物理保护控制问题,通过适当的程序支持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总体而言,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支持。 1.2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模型分析 在当前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模型设置中,主要坚持传统PDCA模式如图1所示进行优化,其具体内容为:①P(策划):根据组织业务运足要求与相关法律,确定本次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与要求,并通过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确定控制目标与方式,并明确业务持续性计划。②D(实施):在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既定的组织计划对所选目标进行安全控制。③C(检查):根据质量控制目标与法律法规要求,监视、验证安全管理过程与信息系统安全系数,及时总结安全现象并收集其中参数变化信息。④A(行动):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持续改进。 2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2.1风险评估概念及模型 2.1.1风险评估概念 风险评估的核心就是对风险源的分析,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风险评估的作用十分明显。以企业为例,企业电子信息安全问题表现是多方面的,并且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各不相同,若不能正确认识各个安全问题对企业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影响,将会对企业造成大量损伤。而在进行风险评估后,所有影响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的要素都将被罗列出来,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类似企业情况等,判断易诱发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要素,确保后续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2.1.2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并能根据相关理论对风险进行评价,常见的原理形式主要表现为:大数定律、惯性原理、统计推断原理等。当前在风险评估模型设计中,已经被研发出很多成熟的模型,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基于时间的PDR模型、动态安全APPDER模型等。 2.2风险计算模型 在确定其风险内容后,要对其风险值进行计算。本文结合威胁识别的相关内容,确定其计算模型为:R=f(AWT)式中:R代表风险;A代表资产;W代表脆薄弱点;T代表目标主体所面临的风险现象。 3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分析 3.1技术维 技术维的核心就是进一步强化技术手段的安全保障作用,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 3.1.1计算机系统安全 (1)硬件安全。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硬件安全主要处理设备故障对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建立容错系统是硬件安全的关键。采用双机容错模式,两台计算机上设置相同的系统,分别设置两个服务器处理系统运行,保证在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另一台计算机能有效承担所有工作。同时,要针对系统重要运行设备设置电源,必要时可以对整个机房建立单独供电室,并以多种线路的方式提供电源。(2)软件安全。系统设置:以C++语言编写设备多串口控制驱动,并通过Java中的JNI技术显示系统调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后台数据库建设中以Oracle技术实现系统构造,并通过传统的数据库建立模型进行构建,该技术的要点为:①在主程序中建设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库的链接;②通过SQL语言操作获数据,并根据既定的操作要求进行数据处理;③链接数据库。在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处理后,即可建立一次连接数据库。但要注意的是,按照上述步骤建立的数据库只能接受低频次的操作要求,一旦频次过高,系统所面临的运行压力增大,最终影响系统运行效果。安全管理:在软件安全管理中,主要通过权限认证进行角色访问控制,以企业为例,对其安全管理内容进行确定。①角色分配:建立用户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具备用户信息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并建立用户管理员与一般用户。在系统功能实现中,将功能代码布添加至管理角色权限中,并保存操作数据;创建用户账号,使用户登录系统能浏览器权限内部的内容。②加入身份信息:系统登录过程中先查询相关用户是否存在,若提示用户存在,则按照其权限为其提供信息,并统计员工权限。 3.1.2网络控制措施 (1)安全协议:安全协议对电子信息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目前,TCP/IP协议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协议中依然存在漏洞。其改进措施主要为:修改、补充原有协议或在传输层与网络应用层之间设置安全子层。(2)网间隔离技术:网间隔离技术是一种成熟的网域连接技术,其具体技术内容表现为:①服务器。控制两个网域之间的直接通讯行为,所有防火墙外的计算机主要通过服务器实现访问过程。在此过程中,服务器能控制对方访问级别,根据防火墙要求控制对方访问行为,当对方访问行为超出限制范围时,服务器将会组织。②路由器与过滤器。路由器能通过特定端口控制过滤器数据,通过对其加以路由实现控制;过滤器能选择通过网络层数据包,并以数据包为基础,确定IP目标地址与IP源信息,判断数据包能否通过。 3.1.3信息保护措施 保密技术是常见的信息保护措施,其操作要点主要包括:①通过网络操作系统提供的保密技术进行保密处理;②重视对数据库信息保密。针对可读形式的数据库,需要控制数据库访问权限,必要时可以建立监控系统监督数据库浏览服务情况。针对安全服务器支持访问情况,采取强制控制措施,实现多级授权描述;③通过现代加密技术,实现信息重组,只有信息发送、接受双方才能还原原有信息。 3.2管理维 (1)计算机场地安全管理。计算机场地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要将主机房选址于日常安全管理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在计算机场地选址中,要综合考虑地震、台风等多种自然因素对房屋结构的要求,施工过程应满足国家《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的相关内容。在主机房设备环境控制中,重视防尘、防火处理。(2)信息系统资料管理。信息系统资料管理主要针对系统信息进行控制。这些需要保护的资料可分为两类:软件系统记录资料与系统设备档案。在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上述资料的种类与使用范围对其进行整理。(3)紧急恢复管理。紧急恢复管理又被成为灾难恢复,是指灾难发生后迅速采取处理措施,以降低电子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在紧急恢复管理中,应该以明确的保护等级为前提,计划内容主要针对具体应急方案,能清晰明了讲述恢复的方法与步骤。(4)设立信息安全检查表。信息安全检查表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对象日常工作信息进行安全管理,在该检查表中,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安全通知、信息安全检查工作、信息安全检查表格等。 4结束语 主要讨论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对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在开展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要正确认识本单位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现象,并在充分掌握各个安全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方法,为获得更好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陈越我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一、引言 企业经营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需要妥善管理自身企业的信息。近年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逐渐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因此,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制度改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稳定经营。在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前必须厘清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与企业风险控制定义,因此,本节将着重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以及企业风险控制的定义。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说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企业硬件和软件,保护网络存储中的各种数据不受偶然因素的破坏或者恶意的原因被攻击。对于信息安全的认定通过包括4个指标,即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保证信息数据不被泄露,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控制管理。要想做好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关于信息的传输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互联网传播,局域网传播,硬件传播等等。要想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于保护信源、信号以及信息。信息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综合学科知识基础的工作,从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需要具有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通信技术。从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来讲,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时保护企业内部经营信息数据的完整。经过近十年来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企业信息安全不仅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地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目标。所以,怎样把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融合起来就是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必须通过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是指企业在企业信息安全遭遇威胁之前,提前对企业的信息进行风险预估,并采取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活动降低企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从而尽可能减少因为企业本身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漏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常见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建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机制,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对各自信息安全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第二,设置规范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标,对企业存在的可能威胁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漏洞予以风险定级,方便企业管理者对不同的信息安全管理漏洞采取有区别的对策。第三,企业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到规范自身行为,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性。第四,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效融合,重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通过风险控制对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的管理方式进行正确评估,找出现行的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手段中存在容易忽视的地方。 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1.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而隐秘的工作,因此,必须增强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但是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很多企业对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上,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风险意识并没有严格要求。此外,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开展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培训,并没有通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及问责机制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实行监督,这无疑给别有用心或者立场不坚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留下了危害企业信息安全的可乘之机。 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不过关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多许多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等,应当说成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但是,现实是许多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并不过关,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硬件并不过关,在物理层面对企业信息缺乏保护,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没有及时更新,一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知识也并没有及时更新,从而导致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严重滞后,这种技术的落后很容易让企业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近年来网络病毒的传播越来越猖狂,很多服务器、系统提示安全补丁的下载更新以及客户端的时常更新成为一个恼人的问题。作为一个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企业内部设备数量比较多,尤其是客户端数量占了较大比重,仅仅靠少数几个管理员进行管理是难以承担如此大量的工作量。另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不成熟也是一个重大的隐患。 3.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需要理论制度的完善,更加需要一系列配套监督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通过调查分析,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制度只能流于形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执行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计算机防病毒软件并没有及时更新,使用,甚至企业内部计算机的防病毒软件还被企业员工卸载了。部分企业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不相关,认为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部门的事。第二,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由企业信息安全部门“一人包干”,企业信息安全反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一些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安全现状所了解的少之又少。 三、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常见的技术手段 1.OSI安全体系结构 OSI概念化的安全体系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的设计初衷是面向客户的,提供给客户各种安全应用,安全应用必须依靠安全服务来实现,而安全服务又是由各种安全机制来保障的。所以,安全服务标志着一个安全系统的抗风险的能力,安全服务数量越多,系统就越安全。 2.P2DR模型 P2DR模型包含四个部分:响应、安全策略、检测、防护。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的重点,为安全管理提供管理途径和保障手段。因此,要想实施动态网络安全循环过程,必须制定一个企业的安全模式。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实施所有的检测、防护、响应,防护通常是通过采用一些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或者方法来突破的,比如有防火墙、访问控制、加密、认证等方法,检测是动态响应的判断依据,同时也是有力落实安全策略的实施工具,通过监视来自网络的入侵行为,可以检测出骚扰行为或错误程序导致的网络不安全因素;经过不断地监测网络和系统来发现新的隐患和弱点。在安全系统中,应急响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解决危险潜在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3.HTP模型 HTP最为强调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整个系统中的价值。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企业信息安全最为关键的参与者,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直接主导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的保障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威胁者。因此,HTP模型最为强调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另外,HTP模式同样是建立在企业信心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技术防范的基础上,HTP模式采取了丰富的安全技术手段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最后,HTP强调动态管理,动态监督,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监督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HTP模型的应用,找出HTP模型中的漏洞并不断完善。 四、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降低风险的建议 1.建设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1)充分调查和分析企业的安全系统,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系统模型,安全系统被划分成各个子系统,明确实施步骤和功能摸块,将企业常规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联动协议相融合,实现信息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成立一个中央数据库,整合分布式数据库里的数据,把企业的所有数据上传到中央数据库,实现企业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有效运用。 (3)设计优良的人机界面,通过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运用,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各级领导及时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根本上提高信息数据的管理水平。 (4)简化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输通道,对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进行程序化设计,加强对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设计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 (1)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 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首要工作是设计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工作能容,才能建立相关围绕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为目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才能顺利通过对风险控制的结果的定量考核,检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定性定量地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找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办法。 (2)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 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办法,其中,不同企业对于能够承受的信息安全风范围有所不同,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承受范围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来制定。不仅如此,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围也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 (3)组建适当的评估管理与实施团队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参与,因为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对于企业风险的认是有所不同的,企业要想了解企业承担的经营管理风险,就必须让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进来。 作者:孙天天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一、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部分实质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发生国家秘密和高校保密信息以及个人资料信息。在高校信息安全的体系构建中个,信息的保密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对相关信息需要对责任和真实性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建立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并维护和应用的信息安全体系。对其风险评估需要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后对其改进的方向得出整改意见,目前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了资产列单。对每个资产项目都进行了准确评估,把信息资产作为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护对象,建设了相应的应用和信息集成模式,提高数据中心的操控支配和数据管理能力。在计算机信息系统构筑的校园信息网络结构中,对校园内特定地点才可对其相关数据进行信息访问等多方面进行了管理和限制。 二、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如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自然事件造成的破坏,也存在因设备老化或毁损以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崩溃造成的信息资料损失,和服务器设备丢失或被破坏等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二)网络层面的安全问题。 校内网络是连接整体外界互联网络的,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互联网的恶意攻击,同时整个数据在校内局域网络进行传播时在没有对数据进行加密情况下被监控和改变也会发生。并且在计算机病毒从外界互联网和内部校内局域网都可以进入到整个系统中,破坏存储的数据和操作系统。最后,在路由器和相应的体系辅助设备中也存有安全漏洞问题。 (三)应用层面的安全问题。 体系的数据中心拥有着计算机信息校园整个关于教学和科研以及各高校主要构成的数据信息运行工作,是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在用校内局域网络进行连接促使信息高效应用中也产生了任何网络终端都可以进入整个数据中心,在安全层面造成了风险。 (四)数据层面的安全风险。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对数据进行输入和整理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大量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储存和相应的数据修改调整都面对各层面的安全风险威胁。 三、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对策。 对物理层面的安全防护需要在成本和管理机制优化上进行考虑,对每个零散的设备单元统一进行管理防护。对相应的重要数据库和重要的配置服务器设备要进行统一的机房维护,在机房的环境和温度以及湿度上都要进行考虑和定期测量。同时,在机房内的电路电源以及出现停电时的后备电源要进行保障,对出现机房建筑不稳定和受到外界干扰影响程度大时,要及时进行修复。同时每个核心设备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保证不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 (二)网络层面的安全对策。 目前高校的外联手段会涉及到网卡和蓝牙以及USB等相应设备,这些终端的维护和保障是可以防止常规的恶意侵害方式的。要在固定网络中设有相应的端口输入限制和对协议不完整的连接及时终端,相关交换机实现对用户搜索的数据整理的规范化。 (三)应用层面的安全对策。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面向校园内信息数据流动而服务的,在各个相关服务器和数据库中需要加强安全域的建设,并对每个需要防护的病毒和数据保障方案和备份方案都要进行统一建立。在主要信息存在的数据中心内要对所涉及的各计算机信息系统硬件和相应配置设备,以及数据资源进行定期维护和安全级别的相应建立,监控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数据中心的安全域级别设定为顶级并加强各分支系统的保障手段。 (四)数据层面的安全对策。 对本地需要加密的数据做好相应的储存和终端防护,对设立相应安全文件夹,由专人进行管理。对每个需要写入的储存信息,进行写入指令的控制,要求具有一定安全性的信息可以写入数据储存设备。每个客户端口要建立USB安全管理策略,需要系统内部认证并通过才可以进行只读等权限设定。 四、结论 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现是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信息化规模延伸暴露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研究出合理的应对与预防机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范婷婷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企业转型研究 1加强安全管理,助力企业转型 在国际信息安全环境日趋恶劣,国家全面倡导信息安全的大环境下,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的可持续性开展及业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依据集团总部《关于建立集团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的通知》、鄂通信局发[2013]127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基础电信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及有关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同时参考《GA/T70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国家标准,制定了《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策略》、《安全保障框架》及《安全保障基线规范》规范等,率先在企业内建立并实施该体系,全面倡导企业向信息安全生产经营转型,同时积极引导合作伙伴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规范自身的生产及合作行为,明确安全风险责任、细化管理要求,立足自身,兼顾第三方,共同打造信息安全的绿色长城,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通过该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从中全面深入地挖掘现有安全体系的不足之处,并针对现有业务系统中的各类安全隐患制定了有效的整改方案并予以实施、预警,确保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及业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首先,组织完成企业的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和合作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工作,将平台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签署责任状,从而树立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实现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定期采用SysInternalsSuite、Nmap、Nes-sus、Openvas、Metasploit等技术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扫描、安全审计,并应用HIVE、Waka、PIG、Mahout等工具对海量日志、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发现相关漏洞与脆弱点,并针对自有及合作业务信息系统编写了整改建议和系统层面的加固方案。通过持续对自有及合作信息系统的检查,共发现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攻击39处,合作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14处,目前这些漏洞已经全部整改与加固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其次,以信息安全管理为导向,组建了由电信营运商、合作伙伴、专业公司三方共同构成的一支业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团队,通过从合作业务管理规范的建立到合作伙伴安全技能培训,从信息安全制度宣贯到系统安全处罚办法的落实执行,从系统安全的定期评估到系统漏洞的及时加固等一系列举措,最终创建一套业务信息系统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型,提高业务信息系统运行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创新业务品牌形象。从安全管理模型启用至今,未发生一起信息安全事故,这样强化了合作伙伴的信息安全概念,督促合作伙伴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也重点关注信息安全问题,极大地降低了由于合作系统的信息安全漏洞导致的中病毒或木马、假冒网站、账号或密码被盗、个人信息泄露等客户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此类原因造成创新业务投诉比率和往年相比降低了15%,改变了用户对创新业务的固有印象,建立了良好的创新业务服务品牌形象。此模型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可指导通信领域运营企业开展信息安全工作。在全国率先打造这套移动互联网业务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一系列业务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策略、安全保障框架、安全保障基线规范等相关业务系统管理制度及规范,业务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在通信行业内名列前茅,同时通过近两年的安全理论研究和安全评估加固实践,针对当前企业业务平台系统在信息安全监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当前主流关联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事件关联分析技术。该技术涉及到多源数据预处理、报警聚合、关联分析、大数据分析和安全状况态势评估等相关技术。此技术运用到电信行业的信息安全监管上,就能够对监控设备收集的日志及安全设备产生的告警进行关联分析和挖掘,从包含大量冗余信息的数据中提取出尽可能多的隐藏的安全信息,通过对此类信息的统计、浓缩、总结、关联和分类,抽象出利于进行判断和比较的特征库,并智能地学习和维护其特征库,从而在提高安全事件报警准确率的情况下保证极高的识别效率。同时该安全管理体系成功应用到与百度公司合作开发的爱奇艺视频业务系统、与腾讯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微信平台、与奇虎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安全卫士手机应用系统,得到部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精英公司的高度认可和赞许,并表示今后与电信运营商共同开发产品都依照此安全管理规范和体系,确保产品的各项安全性能指标。 2创新点 为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从基础通信运营向流量运营转型的新趋势,湖北移动确定了“业务转型,安全先行”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在已有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做到六“注重”六“突出”,即:(1)注重整体规划,突出体系建设,促进职责高效履行。制定下发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计划,内容涵盖安全工作方针目标、安全目标、各方职责、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安全设施和机房环境保护设施标准、安全文明操作保证金、安全考核与奖惩、过程的主要控制措施、应急准备和响应等方面。严格按计划有序开展体系建设工作;严格按体系文件要求开展业务或系统试运行工作;加强保证与监督体系的建设。(2)注重文化建设,突出信息安全特色,促进习惯养成。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使安全文化落地,提高员工安全与风险防范意识。(3)注重教育培训,突出行业特色,达到安全管理效果。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方式,组织各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安排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二是在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工作如何开展的培训。(4)注重设备管理,突出针对特色,实现安全管理精细化。首先,网络设备较多,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设备安全可靠性是首要任务,为此各维护单位对每台设备均建立了安全技术台帐,台帐包括运行记录、检查保养记录和定期检验记录。其次,组织精干力量先后两次对所有设备、流程、机房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工作。第三,使隐患排查整改形成机制。(5)注重安全投入,突出专用特色,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认真落实安全管理费用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安全费用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安全生产费用规范化、合理化和足额投入。并加强安全生产保证金的管理,建立安全生产保证金并实行年底考核的机制,有效促进了安全管理工作。(6)注重应急预案,突出超前特色,安全管理赢在主动。在安全管理中,把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机构,将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完整的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实际的应急演练。 3结语 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安全管理体系具备创新性、可复制性,对此领域企业具备示范和指导意义。目前已经被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采纳,计划结合信安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领域,成为行业巨头制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发产品的管理规范。此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应用范围涵盖的业务生产中,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持续对自有及合作信息系统的检查,共发现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攻击67处,合作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30处,成功处理异常安全入侵26次,避免了平台业务收入的损失。 作者:彭敏 廖振松 单位:湖北移动政企分公司湖北移动网管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电力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其他数据等不受非法用法的破坏,主要指未经授权的访问者无法使用访问数据和修改数据,而只给授权的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和可信信息服务,并保证服务的完整性、可信性和机密性。电力信息安全是指供电系统中提供给用户或公司内部员工的数据是安全的、可信的。供电公司管理系统是个繁杂的系统,涉及用电客户和公司内部员工及第三方托管服务公司,系统的信息安全一直是公司发展的瓶颈。正确评估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系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针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最后制订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的策略非常重要,也是至关重要的。 2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 尽管供电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电网信息安全系统,但供电企业内部网络仍不健全,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另外,供电公司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安全保障措施薄弱也制约了其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要构建一个健全的供电公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就要首先分析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进一步提出供电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2.1不可抗拒因素 所谓“不可抗拒因素”,就是由于火灾、水灾、供电、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供电公司的供电线路、计算机网络信号、计算机数据等受到破坏,并威胁到供电公司的信息安全。 2.2计算机网络设备因素 供电公司计算机系统中使用大量的网络设备,包括集线器、网络服务器和路由器等,其正常运行关系着供电公司内部网络的正常运行,而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着供电公司的正常运行。 2.3数据库安全因素 供电公司计算机系统监控用户峰值,管理用电客户信息及其他用户缴费等情况,计算机数据库的系统安全决定了供电企业的调度效率,也决定了供电公司公共信息的安全。供电公司应该使用专用网络设备,确保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互联网的隔离。 2.4管理因素 供电公司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供电公司的网络安全。供电公司应该建立过错追究制度,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有效防止和杜绝管理因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 3供电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3.1提升员工信息安全防患意识 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非仅仅是系统使用或者管理部门的事,而是企业所有职工的事,因此,要增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和防患意识。通过采取培训和考核等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认识,让信息安全成为企业日常工作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提升企业整体信息安全水平。 3.2采用知识型管理 传统的安全管理大部分采取的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手段。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安全管理应当以知识管理为主,从而使得安全管理措施与手段也越来越知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促使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3设置系统用户权限 为了预防非法用户侵入系统,应按照用户不同的级别限制用户的权限,并投入资金开展安全技术督查和安全审计等相关活动。信息安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需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平时的基础工作着手,及时发现问题,汇报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4防范计算机病毒攻击 加速信息安全管控措施的建设,在电力信息化工作中,办公自动化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核心工作业务就是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这也正是计算机病毒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因此,必须大力促进个人终端标准化工作的建设,实现病毒软件的自动更新、自动升级,不得随意下载并安装盗版软件;加强对木马病毒等的安全防范措施,对用户访问实施严格的控制。 3.5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严格规范信息安全事故通报程序,对于隐瞒信息事件的现象,必须严肃查处。对于国家和企业信息安全运行动态,要及时通报,分析事件,及时信息安全通告。对于己经制定的相关预案和安全措施,必须落到实处。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督查队伍的建设,提高信息安全考核与执行的力度。 3.6建立信息安全保密机制 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措施的落实,禁止将涉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完善外部人员访问的相关授权、审批程序。定期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各项检查工作,切实做好涉密文档的登记、存档和解密等环节的工作。 4结束语 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确保供电系统的稳定安全,就要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供电公司网络,科学管理供电网络信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供电公司要充分利用好企业内部网络,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加强企业内部优化,创新供电企业服务意识,加强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对策,适当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证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 作者:吴金文 程丽琴 单位:国网赣西供电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供电企业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现状 (1)内网网络结构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供电企业内网网络结构不够健全,未能达成建立在供电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化的理想状态。中部市、县级供电公司因为条件有限,信息安全工作相对投入较少,安全隐患较大,各种安全保障措施较为薄弱,未能建立一个健全的内网网络系统。但随着各类信息系统不断上线投运,财务、营销、生产各专业都有相关的信息系统投入应用,相对薄弱的网络系统必将成为整个信息管理模式的最短板。 (2)存在于网络信息化机构漏洞较多。 目前在我国供电企业中,网络信息化管理并未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供电网络的各类系统对于关键流程流转、数据存储等都非常的重要,不能出现丝毫的问题,但是所承载网络平台的可靠性却不高,安全管理漏洞也较多,使得信息管理发展极不平衡。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未能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执行和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作为我国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今我国供电企业网络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造成的关键保密数据外泄是目前最具威胁性的网络安全隐患。各种计算机准入技术,可移动存储介质加密技术的应用,给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目前供电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操作系统正版化程度严重不足。随着在企业内被广泛使用的XP操作系统停止更新,针对操作系统的攻击将变得更加频繁。一旦有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出现,就会对企业内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传播,给目前相对公开化的网络一个有机可乘的机会,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恶意破坏,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不法分力趁机窃取国家供电企业的相关文件,篡改供电系统相关数据,对国家供电系统进行毁灭性的攻击,甚至致使整个供电系统出现大面积瘫痪。 (3)职工安全防范意识不够。 想要保证我国网络信息的安全,就必须要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内供电企业职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为年轻职员,实际操作的能力较低,缺少应对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知识的积累。且多数老龄职工难以对网络信息完全掌握,跟不上信息化更新状态,与新型网络技术相脱轨。 2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 造成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供电企业本身设备上的信息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就是外界网络恶意的攻击其中以外界攻击的方式存在的较多。现阶段我国供电企业的相关部门都在使用计算机对网络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所有计算机完全处在安全状态。一般情况下某台计算机泄露重要文件或者遭到黑客的恶意攻击都是很难察觉的,这就需要加强我国供电企业进行安全的管理,建立病毒防护体系,及时更新网络防病毒软件,针对性地引进远程协助设备,提高警报设备的水平。供电企业的信息系统一个较为庞大且繁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也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存在的风险,对经历的风险进行剖析,制定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政策,确立供电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以制定针对性风险评估政策为前提的,根据信息安全工作的紧迫需求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掌握核心技术”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语,还是国家和各个企业都应该一直贯彻落实的方针政策。为了避免外界对我国供电企业信息技术的操控,国家相关部门就必须实行自主研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地运用高科技网络技术促使安全策略、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的相结合,大力开发信息网络,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以保证我国供电信息管理的安全。 3结语 为了确保供电企业的安全,根据时展需要与时俱进,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来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供电企业在运用网络的同时注意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创新意识,制定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适时提高我国供电企业职员的素质水平,为实现我国供电企业信息管理提供可靠的保证。 作者:胡滔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临湘市供电分公司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海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 移动存储设备管理主要是指当存储设备插入主机系统时,主机根据判断设备识别信息与数据库中身份注册信息是否相符,再确定该移动存储介质是否能够被主机系统激活并为用户所用。然后根据用户权限决定其所能使用的接口数量,如果超出则移动存储设备自动弹出。建立合适的安全组织机构能合理地协调各方面因素,实现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各级组织机构对海港工程项目各级成员单位的信息安全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统一规划和设计出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安全策略有机整合,避免安全漏洞。在部门之间,信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安全技术,在安全管理上与本单位的保密部门、机要部门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1.1限制外接设备和接口 接口限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外接存储设备接口与网络接口限制。一方面要限制外设接口滥用,一方面也要避免内部人员利用网络接口私自接入非法主机或接出外网。对USB接口统一管理,要求在不影响鼠标、键盘等外接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严格管理和控制存储设备接口的使用;对打印机、刻录机、光驱、软驱等常规外接设备严格限制,做到有用监管、无用封禁、统一管理、集中使用,避免内部人员私自利用本地打印或刻录方式窃取涉密信息;对涉密存储设备做到严格管制,专盘专用,由保密办负责编号登记,标明密级并由专人保管,需使用时向保管部门借出并及时交还,不得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未经认证的存储设备或将曾存储、处理过涉密信息的存储设备挪作他用。 1.2实施集中刻录和打印安全审核 海港工程项目内部网络有着极高涉密安全需求,除了需要防止用户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涉密信息外,也需要预防有人通过光盘刻录、打印等传统手段下载机密信息。因此光盘刻录工作集中在专项部门进行,用户在使用前必须首先获得许可,并全程跟踪光盘的流向及使用情况。打印安全简单来讲就是需要确保敏感或机密信息不在打印环节遭到泄露。首先需要屏蔽用户主机的打印机接口,接着由用户端发起打印申请,审批备案后,再经过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统一授权的打印机构予以打印。在打印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打印资料从电脑传输到打印机网络的过程中不被他人恶意截取;确保打印好的文件不会被人有意无意取阅或拿走;对施工人员的打印作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严格落实与打印相关的审核和控制;对打印的完整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权限认证,任务发起,任务审核,拷贝销毁等等;要求对所有安全文档进行分级管理,按照涉密的级别打印,并进行精细化管理。 1.3防止存储设备管理失控 海港工程项目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施工单位和部门,因此,使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的临时性存储便变得十分平常,海港工程项目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涉密信息都存储在软盘、磁盘和光盘里,而这些载体又十分容易被使用者带入不安全的环境之中,发生载体丢失、被盗或存储介质受到损毁等意外情况,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事故,给国防和军队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故必须加强此方面的防范力度。对于废弃磁介质的管理,由于磁性介质具有剩磁特性,因此存储过涉密信息的磁性存储介质可能会因为存储介质永久性磁化而造成信息的泄露。对于存储过涉密信息的废旧存储设备和介质必须严格控制其流通的范围,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流程将准备废弃的设备交到保密机构集中统一保管或进行严格规范的脱密、销毁,并办理好相应的登记手续。 2加强纸质文档资料的管理 在海港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在流动时,人们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纸质类文件来记录、保存和传输各种涉密的信息。为防止这些纸质文档上的资料和信息泄露。一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科学管理:严格遵守保密条例中的各项规定和制度要求,特别要严禁文档资料的非法复印;在文件和文档资料制作过程中,为防止丢弃的草稿纸、复写纸、计算机表格、演算纸、数据卡片和学习笔记等“废纸”造成泄密,必须严格按照保密守则销毁一切废品,并将所有废纸及时进行粉碎和焚烧;严格控制相关文档资料的传阅范围和人群,同时,还应周密审查、严格控制在各种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的消息,防止间接泄露海港工程项目涉密信息。 3加强办公设备和工地设备的管理 3.1强化电脑设备的审核与管理 严格区分涉密、非涉密计算机,涉密计算机必须登记在册,非涉密计算机严禁储存涉密信息。通过用户访谈和网络收集工具,从技术、管理、策略等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与海港建设项目信息相关的安全要素,挖掘出信息安全管理背后的风险。并收集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的网络信息,主机开放端口信息及共享信息等情况。通过网管软件对涉密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控,对海港工程项目内部网络的数据和信息流进行安全审核,对工作人员操作及用户行为进行记录,建立即时预警平台并留存操作证据,以便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远程监控、查找和跟踪线索。 3.2强化对工地施工设备的审查和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信息的承载和传输方式由有形、有线向无形、无线发展,使信息管理难度加大。信息技术在施工设备上的使用和藏匿方式更加多样化,使海港工程项目面临的窃密和泄密威胁进一步增大。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重点做好防范“预置陷阱”危害的工作,预置陷阱是指在信息系统、设备、部件中人为地预设了一些陷阱。例如:从境外引进的信息产品和工程施工设备很可能带有“技术后门”和“陷阱”,对信息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因此,必须对所有参与竞标的单位的施工设备进行严格的技术和安全审查,并制定一套有效的“技术后门”和“陷阱”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海港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息产品有许多都是由外企生产或外方经营控制的,因此,务必加强对海港工程项目内部施工和通讯等设备的管理,做好施工设备的电、磁、光、声泄露防护,避免因对施工设备审查不严而造成涉密信息的泄露。 作者:柴东洋 战希臣 郑海平 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培训论文 一、管理干部需要进行信息安全管理技能培养 国家、省市已经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各大单位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维护信息安全已经有法可依。但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了解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法规,需要学习信息技术一般理论,需要知道信息安全漏洞知识,需要明白信息安全禁令范畴。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全面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教学系统,提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的教学条件,从而为各方面人员学习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提供依据。相比其他管理工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比较多的理工专业基础和比较高的电脑技术要求,在实际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灵活的信息安全管理处置能力,更多的是判断信息安全问题、识别信息安全陷阱、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由于知识背景和工作性质特点,管理干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和技术,才能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技能。为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处置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技能,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需要提供深入浅出、知识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训练系统,而且需要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 二、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思路 为满足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人员培训方面的需要,需要依托各级培训学校,按照国家和省市地方的制度法规,借助现代教育思想,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功能定位,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对培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要求。 1.培训依据 (1)依据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法规。信息安全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时候,必须按照各种信息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和要求实施,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依据国家、省市和本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管理干部履行信息安全管理职责的有效性。涉及信息安全制度法规的相关文件很多,有的是专门为信息安全制订的,有的制度和法规散落在各个业务管理制度中。在建设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将业务部门的相关规定融入知识体系中,使得管理干部在处理具体业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符合培训教育特点规律。信息安全管理技能是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属于岗位专业培训或专业技能培训,属于培训教育培训。受训人员专业背景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必须避免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训练、和统一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强调个性化学习,将不同层次受训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达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水平上来。 (3)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在实施教育训练过程中,现代教育思想要求采取“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员能够方便地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自主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实现教学目的,需要分析信息安全管理技能特点,需要分析管理干部学习动力,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学员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训练环境,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模拟的问题情况、交互的学习平台和方便的使用途径,提供与培训教育特点规律和技能训练要求相适应的培训条件。 2.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目标 按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培养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业务和技术三支人才队伍,突出业务和管理人才需要,兼顾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持技术,建设满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现代培训条件。信息安全管理培训以管理干部为培训对象,以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培训内容,区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干部和信息技术专门人员等不同层次,跟踪信息安全管理形势,实行阶段反复轮训,以适应信息安全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环境构建 为适应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适应管理干部培训教育需要,必须构建遵循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瞄准复合型适用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条件涉及面很广,包括组织机构、舍堂馆所、师资队伍、后勤保障等等,这里我们更关心符合培训思路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支持。从知识体系、学习途径、训练场所和训练系统多方面着手,构建信息安全管理训练体系,构建管理人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条件。依据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培训教育教学特点,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立开放式、自主式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强时效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知识测试系统,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等等。 1.构建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 培训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受训对象知识背景和技能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需求受训者对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的要求。知识体系必须建立覆盖学科知识和管理手段的所有内容,包括理论体系和教学资源两部分,其中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安全理论、规范制度、管理方法、历史沿革、防范手段和操作方法,教学资源包括现状分析、经典案例、技术讲解、训练题库和数据模型,适应和满足每个受训对象的需求。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要,可以按照知识点建设模块化框架结构,设计具备菜单选择功能的专家系统,允许受训者建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受训者完成培训任务后胜任安全管理的岗位需要。可以建立智能教学计划生成系统,系统对每位受训者进行知识和技能测试,按照教学目标,根据测试结果,将该学员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够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形成列表,从知识体系中搜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操作技能,形成该受训者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安全管理需求的变化,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应该是动态更新的,剔除修改陈旧的,充实替换实用的。 2.搭建开放、共享和交流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交流互动的基础。按照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规范建设知识体系,以数字化形式在互联网,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教育资源共享。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的网络平台,不仅为建设者资源共享提供平台,而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资源上传服务,成为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资源的共享平台,更为信息资源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机制和存储条件。网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允许网络用户365天24小时使用,可以提供受训者随时学习和训练,二是允许网络用户在任何有信息覆盖的地方登录,可以提供受训者随地学习和训练,这两个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员自主学习、教师开放教学、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也为实施现代教育思想提供了条件。 3.建立虚拟讲堂 优秀教师的讲授可以将学习效果演绎得趣味精彩,可以将学习内容组织得明白易懂,可以将现实运用解析得透彻自然。为更多学员获得完美的教学体验,为积累并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为学员快捷准确全面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帮助,记录、整理并优秀教师或专家授课录像,供更多受训者学习参考。教学录像在网上成为虚拟讲堂,成为不同专业不同时期受训者良好的教学资源,目前全球风行的慕课,可以成为这种培训目的的教学模式,成本低,效益好。因为技术层面的因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在理论基础和原理解释有大量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学习时需要佐证的理论和严谨的逻辑,需要传授者环环相扣的谨密推演,因此针对重要知识点和疑难杂诊的讲授片段是受训者自主式学习时需要的重要教学参考资料。各个大学基本都建设了网络课堂,为虚拟讲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依据此平台,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和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可以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培训教育自主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4.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实验室 培训教育能力训练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验证理论、观摩操作方法和训练技能需要包括场所、设备和软件等实验条件,实验室是完成实验任务和检验方法效果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实验和训练是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完成的教学环节,这些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信息技术具有可设计、可复制、可重用的特点,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训练条件具备降低训练费用、提高学员学习自主性、提供学员反复学习等长处,结合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可以为学员学习提供强烈逼真的感官刺激、美轮美奂的艺术表现和自主操控的虚幻体验。从训练目的而言,实验室可以分为虚拟实验室和能力训练场两部分。 (1)虚拟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涉及大量技术手段,信息安全技术攻击和防范具有不可见、不易理解的特点,需要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形象展示。虚拟实验室是依托信息技术按照实验室运行规律、要求和任务,以网页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的可以模拟实验室运行的软件系统。虚拟实验室内设信息安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能引擎,可以多维形象地反复演示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可以允许受训者以第一人称介入并依据受训者干预情况展示相应信息安全分析结果,虚拟实验室可以记录并考核受训者实验过程和成绩。 (2)能力训练场。信息安全管理,尤其是信息安全防范,必须掌握很多具体操作技能。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安全管理技能训练,是运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理论,构建信息安全管理环境,围绕信息安全管理攻防,突出信息安全防御和信息安全保密等主要内容,反复进行“预实践”活动。能力训练要注重训练手段创新,重视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及信息安全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跟踪与研究,用“虚拟”制造“现实”,用网络扩大规模,用模型替代裁判,用互联造就联合,开发信息安全管理模拟训练系统,在体验中感觉信息安全入侵,在互动中提高防范应变能力,在对抗中捍卫信息安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训练,为培训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需求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能力训练等有很好技术支持,当然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其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的教学全过程有深刻的变革,需要教育者不断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创新。 作者:韩全惜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信息管理系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基于信息安全的人员安全管理论文 1人员安全管理现状 1.1岗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岗位人员随便下载安装个人需要的软件程序,往往会在安装软件的过程中直接将一些安装程序中附带的插件也装在了操作系统中,如果是恶性插件,必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岗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有很多,一是相关技术部门没有长期的进行图书馆信息安全意识的思想灌输;二是岗位人员本身对信息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1.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高 制度的制定给予管理提供依据,无制度便无章可循,相关工作就会混乱无章。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内容不够完善,很多细节问题不够全面,甚至只是“白纸黑字”而已,形同虚设,而且执行起来也不够彻底,执行力不高。这大多数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性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普通存在这样的现象。 2人员安全管理策略 要解决人员安全管理不当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要比较全面地完善人员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具体策略如下: 2.1技术人员岗位分工协作 对于技术人员充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将技术人员划分为三个岗位:硬件安全人员、软件安全人员和网络数据人员。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这三类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协作,日常工作中完成各自岗位上的职责。具体划分可以参考附表。 2.2岗位人员安全管理 2.2.1岗位人员的聘用审核 大多数图书馆都会每年进行一次岗位人员的招聘,因此,每年岗位人员的聘用必须经过严格的政审并且考核其业务能力,尤其是安全保密方面的能力。对于信息安全意识强的,工作业务能力高的,要择优录取。严格的聘用审核可以将一些毫无信息安全意识的聘用人员扼杀在图书馆外。 2.2.2岗位人员工作机使用限制 保障图书馆数字信息的全面安全与岗位人员是否正确使用工作机有很大的关系,不法黑客就是利用非技术人员乱下载乱安装插件的陋习造成的系统漏洞进行系统的攻击。根据各馆的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对工作机的使用作必要的使用说明,例如可以这样限制:①不得随意下载安装存在安全隐患的插件或其他与图书馆工作无关的软件,例如:证券软件、视频软件等。②不得随意浏览不安全不健康的网页;③如有需要安装工作需要的软件,须联系技术人员为其下载安全;④遇到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不要自行卸载或重装,须联系技术人员解决问题;⑤其他的一些使用原则。 2.2.3岗位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信息安全意识对于信息至上的图书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岗位人员都安全意识高,完全可以避免很多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培训可以根据图书馆制定信息安全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定时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例如:X馆在每个学期末的全馆学期工作总结会议上,信息技术部主任都会对全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迫切高度强调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2.2.4岗位人员功能账号统一管理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编目、流通、期刊、系统管理、检索、采访等几个子功能系统,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子系统功能账号。为了保证数字信息的安全,岗位人员功能账号的使用必须统一由相关部门(信息技术部)分配管理,提出有效的管理分配原则,例如:一个岗位人员只能拥有该岗位的功能账号,不得拥有其他岗位的功能账号;对于某些岗位人员有业务工作需求,需要其他岗位的功能账号,可以设置多个公共功能账号提供使用,需求者必须向信息技术部门提出申请;新进的岗位人员需向信息技术部相关工作人员申请账号;岗位人员需要修改账号或密码,必须向技术部相关工作人员提出需求给予修改。 2.3读者用户安全管理 图书馆的信息是为读者用户服务的,信息访问量最大的群体就是读者用户,读者用户是否安全访问也直接影响着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安全。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确实可行的读者用户安全访问管理制度,确保读者用户访问图书馆信息的安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读者的信息安全意识:①每年新生入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的形式对新生读者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通过用户安全培训,提高用户安全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安全制度。②通过网络宣传、现场海报宣传,小册子派发宣传、讲座演讲宣传等形式对读者长期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让读者掌握简单有效的病毒攻击防护技巧。 3结束语 信息安全是数字图书馆业务工作稳定进行的基本保障,数字信息不安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就得不到保障。从图书馆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必须要认清信息安全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确实有效可行的人员安全管理措施,以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作者:黄伟成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首先,我国信息安全管理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较少,导致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其次,我国信息安全管理片面注重技术层面的维护,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最后,信息安全管理主要采取被动手段,科学性不高,不能实现全面性管理,而且一些高层领导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偏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策划准备 在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计划的制定、相关培训安排、组织调研活动、职责划分等内容。 2.2确定范围 根据组织中IT技术水平、信息资产、工作人员等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适用的安全范围,既可以选择部分区域,也可选择整个区域。确定合理的安全范围后,信息的安全管理更加方便。 2.3风险评估 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要做好信息处理、存储等工作的安全性调查,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信息安全性的事件,并对可能性危害事件会造成的影响做出判断,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做好信息风险管理工作。 2.4建立框架 要完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到全方面考虑,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组织特点、技术水平等条件建立相应的信息清单,对信息管理做好风险分析、需求分析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2.5文件编写 要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要对范围确定、安全方针、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相应的文件编写,建立各种文档,为风险管理、体系改进等工作提供依据。 2.6体系运行 以上步骤完成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开始运行。在运行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体系运作力度,使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一旦发现体系存在问题,要尽快找出解决措施,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7体系审核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主要是对体系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内部审核及外部审核两种方式对体系的运行及相关文件进行全方面检查。其中内部审核主要是组织内部的自我审核,外部审核主要由外部相应的组织对体系进行检查,通过内外审核进一步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对于部队来说非常重要,作为信息安全管理者,确保部队信息的安全性是我们的主要职责。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时代环境在不断变化,信息管理技术也要不断创新,从而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目前,我国信息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手段构建并完善相关体系,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安全管理质量。 作者:杨三勇 单位:72433 部队档案室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及挑战 【文章摘要】电子档案主要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来对档案进行合理构建,可是国内在管理电子档案信息时,还存在诸多安全问题需要进行解决。文章分析了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强化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管理电子档案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策略 以前的纸质档案在保存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众多隐患,譬如:破损、腐蚀、虫蛀与丢失等,进而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发展速度。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众多档案管理人员开始应用电子信息的方式来管理档案,这样一来就有效防止了纸质档案缺陷的发生。可是在一系列实践工作中不难发现,虽然现在我国应用电子档案信息的管理方式,可是在档案管理中依旧会出现不同种类的问题。譬如: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不够、编制人员素质不统一等等。所以,笔者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具体如下。 1分析档案信息的安全需求 档案信息安全具体包括以下要求:首先,要保证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其次,档案信息内容应该具有相应的安全性。档案内容安全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但包括信息传输安全,还包括信息存储安全。通过分析可知档案信息安全需求如下: 1.1完整性 针对电子档案信息而言,其背景信息、源数据以及内容都需要进行完善,同时还要确保硬件说明、软件说明、事件活动信息等都具有相应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在传输电子档案信息时,一定不能出现破坏的现象,譬如:伪装重置、删除与篡改等。 1.2真实性 保证电子信息都是从可靠且安全的电子档案中获得来的,在通过迁移和传输后,不会与最初情况发生冲突,不会出现随意破坏以及伪造和改动等情况。 1.3保密性 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够访问电子信息,而那些非法用户是不能进行访问的。一般人们会对以下几种保密技术进行使用:信息加密技术、物理保密技术、防辐射技术、防侦收技术等。防辐射这种技术就是防止一些使用性质较高的信息被辐射出去;防侦收这种技术就是阻碍不法人员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接收;物理保密这种技术就是应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方法来保护信息,以有效预防信息外露;信息加密这种技术就是在秘钥的有效控制下,进行恰当的加密处理。 1.4不能被否认的特性 档案信息在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交互时,确保参与者的一致性及真实、可靠性。也就是一切参与者都不能在否定前进行操作。应用信息源可以防止发信人员对自己已经发送的信息进行否认。 2存在于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中的问题 现在我国在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方面还存着众多安全问题,影响档案管理效果与发展速度,其中安全问题包括下述几种: 2.1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不够 我国现在所进行的档案信息管理还不是非常成熟,相比于那些发达的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才刚刚起步,所以,在管理过程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明确数字化档案、信息化档案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国目前在电子档案管理这方面却没有非常高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因此阻碍了数字化档案和信息化档案这个管理目标的实现。 2.2没有统一的电子档案文件 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如果只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而言,现在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软件开发无法与档案的使用需求相符合,并且还不能提高档案的存储效率和实际利用。此外,单位、地区间应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这样各单位以及地区就不能够实现共享和利用档案文件的目的。 2.3没有较强的技术支持 针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假如没有较硬的技术支持,那么电子档案信息就会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我国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时,缺少科学技术支持。具体有下述表现:其一,在选配硬件方面有问题存在。譬如:在选配硬件时,选择的硬件系统性能和质量都非常差,且功能还不健全,进而影响档案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还可能会因此丢失一部分档案文件。其二,病毒入侵计算机。当计算机中进入病毒之后,计算机当中的数据就会被破坏,使得相应的功能出现降低,并使数据和系统受到影响,进而失去安全性能,譬如:随着木马病毒的快速蔓延,电子系统就会被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档案管理工作。 2.4管理人员的素质不统一 大部分企业当中的档案管理人员都具备众多的管理档案的知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不相同,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极大差距,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时,想要对一些电子软件进行操作,那么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使有效性得到提升。可是实际上,部分管理人员都比较缺少计算机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和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进而致使档案管理不能够得到安全保证。 3强化档案管理安全性的方法 3.1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及标准性 为了强化电子档案的管理,使其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就应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譬如:在搜集完电子文件之后,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文件,然后再进行细致的整理及积累,最后在相关人员鉴定没有错误后进行归档处理。只要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档案归档工作,那么档案的规范性、标准性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当整理完电子档案,并做好归档工作之后,还应该进行保管和移交工作。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集中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和标准。 3.2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 现在国内所拥有的档案管理软件并不成熟,所以,应该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以使档案信息的安全得到保证。升级管理软件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提升管理软件的兼容性;第二种提升软件的统一性。兼容性就是管理软件能够与其余操作系统和设备进行配合,因此软件只有具有良好的配合功能,才算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譬如:和操作平台进行配合等等。而统一性就是升级过的电子软件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并且在每一个环节当中都应该体现出统一性原则,譬如:统一应用软件、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标准等,尤其是单位、地区内,一定要防止档案系统出现较为严重的差异情况,进而使系统在具备统一特征之后,使档案文件能够被更加广泛分享和利用。 3.3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 管理信息档案属于较为系统且复杂的一项工作,想要使档案管理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便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及素质都极高的管理队伍。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培养,让他们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杜绝那些思想不先进、工作不积极的现象发生。其次,应该选拔和聘用一些熟悉档案业务且工作能力和素质都极强的管理人员,然后再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知识培训,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因为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积累也较为欠缺。所以,在网络应用和计算机操作方面都应该加强培训,进而使电子档案的利用、整理、形成和接收等工作可以更加完善。 3.4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条例 为了防止档案信息丢失和被随意被更改的现象发生,就需要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条例。其一,在掌握目前已经建立的法律内容同时,认真的整合立法信息资源,并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体系,进而使电子文件更加的安全和真实。其二,档案和文件在立法上一定要保持一致性,不能盲目的在两者间进行立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持续进行。其三,应该明确电子文件在法律上的地位,制定恰当的法律和法规,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在法律的维护下良好发展。其四,管理档案的部门间应该做好配合,如:信息部门、技术部门、法律部门等,充分分析文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并在借鉴发达国家颁布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建立与国内国情相符合的法规体系,促进档案工作快速、稳定发展。 4结语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还有很多安全问题存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过程中,譬如:电子文件统一性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统一、标准化及规范化不足、没有较强的技术支持等。针对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一定要在探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强化措施,以使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在管理电子档案时,笔者认为要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及标准性、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构建完善的法律条例,使电子档案文件更加的安全和真实,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作者:李爱锋 单位:衡水市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管理浅谈 一、档案开放 (一)档案开放的必要性。 进入现代社会,互联网科技十分发达,人们了解获得信息的渠道,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国家政府的档案,还是企业公司的档案,都可以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方式进入互联网,为公众所知。对于各种档案,进行严密的保管是很难做到的,在当下我们这个信息开放的社会,将档案开放,方便社会群众进行了解,使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档案的利用价值,提高档案的可靠真实度都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笔者本文所言的具有开放必要性的档案是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档案,是能够为人民提供一定服务的档案。对于国家档案,很多在一定时期属于国家机密,是无法对外开放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档案没有开放的必要性,开放的必要性依旧存在,国家的人民有权利了解国家的相关事务,随着时期的过渡,这些档案会慢慢解密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对于企业档案,开放的必要性是针对企业工作的工作人员。企业的领导层以及员工阶层能够方便调取个人以及企业的相关档案对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团结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档案开放的风险性。 当然,档案的开放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对于国家政府相关的档案,即使在开放之前,考虑再三,十分谨慎,度过了某一敏感的时期,但是,一些档案公之于众之后还是会引起一些波澜。甚至,政府类的档案还容易被心怀叵测的社会主义敌对分子利用,借之进行歪解胡说,蛊惑一批无知又容易冲动的民众,对我们的社会稳定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此外,对于企业或者机关单位的很多档案,为了方便业内人士提取,使用,进行开放后,往往容易造成个人隐私泄密,单位机密泄密,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总之,开放档案,既有方便,积极的一面,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即使开放档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可预知以及不可预知的风险,笔者还是认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还是应该将应该开放的档案,大胆进行开放。 (三)档案开放的程序。 所谓的档案开放程序,就是指档案开放所需要进行的必要操作,所必须经历的方法,步骤。只有确立严格的档案开放程序,并且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开放符合要求的相关档案,才能降低开放档案带来的风险,同时满足档案开放的必要性,发挥开放性档案的积极作用。不同性质的档案,开放程序不同,有严密繁琐的程序步骤,也有简单章程性的程序,这主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来决定。确立明确,严明的档案开放程序,对于档案的有序、科学使用,档案信息的保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安全管理的方法策略 (一)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 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我们首先需要一批具备安全管理信息才能的人才。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很多具有互联网知识,IT行业技术的高端人才。我们只要对这些人才进行短期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培训工作,就完全能够使这些人才胜任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一步是引进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职前培训,只有这样,企业单位的信息部门才能做到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既为企业单位提供开放信息带来的便利,同时还要保证信息的安全。 (二)严格管理制度的确立。 确立严格,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任何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能破坏规章制度,调取信息。企业和单位为了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就要自上而下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信息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现代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都要以严格的,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在信息管理部门同样是如此,好的制度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安全可靠的设备。 档案的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文件做一个明确的分类,并进行准确的编号。同时要队文件的资料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与陈列,或者是可以依照不同的部门而对其进行分类。提高报关信息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信息部一定要完善处理,保管信息的设备,提高信息管理工作需要的硬件以及软件设备的水平。高水平的硬件,软件设备不仅能够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信息的保护层级,防治外来黑客对信息进行窃取。 (四)监督审查措施的常态开展。 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要确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对单位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并且做到自下至上的,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成立专门的信息监督小组,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设备对信息进行监督,管理。对单位的信息要做到定期系统管理,每隔一段时间,对单位所有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系统的管理,淘汰无用的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要确立严格的审查,追责制度。首先,定期对信息进行审查,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可靠,其次,对于信息被滥用,泄露等恶劣事件,要做到严格追责,严厉惩罚。 三、结束语 有些档案具有开放的必要性,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将部分档案开放,有利于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维护社会以及互联网环境的文明,合法。同时,将档案信息开放面临着很多的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该开放的档案信息还是要积极地进行开放,只是我们必须要完善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培养大批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才。只有做到严明制度,谨慎管理,我们才能够一面发挥档案信息开放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止档案信息被非法滥用。 作者:刘晓峰 单位:洮南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加强公务外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通知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把手作为信息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具体工作人员。 二、完善措施,确保公务外网信息网络安全 (一)组织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培训 各单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保密管理规定的培训,特别是要对网络管理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遵循“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原则,以防攻防、防瘫痪、防病毒、防窃密为重点,做好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1.公务外网属于非涉密的政务外网,各联网单位不得将涉密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接入本网,不得在公务外网上传输、处理或存储涉密信息。严禁在涉密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 2.为确保公务外网安全,严禁各单位私自接入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严禁擅自扩大网络的使用范围。确需接入路由器等设备的,需向县政府办公室信息公开及网络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后,按照有关程序,由专人负责接入。 3.连接公务外网的所有计算机、服务器和其他设备不得用于存储、处理、传输涉密及秘密和敏感信息。工作人员不得在联网计算机上炒股、打游戏、看电影、聊天,不得浏览、复制、传播反动、色情等不良信息,不得传播病毒等有害信息,不得在公务外网上从事违法活动。 4.加强IP地址管理,严禁违反统一规划擅自更改和设置IP地址。 5.严禁内网外联,严禁使用公用邮箱收发涉密邮件。 6.全县公务外网具有统一的国际互联网出口,接入公务外网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不得再通过其他线路联接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外部网络。 7.各联网单位计算机系统必须安装杀毒软件、木马防火墙并及时更新。 8.设有独立机房的单位要安排工作人员在机房值班,并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网络设备工作状况、UPS电源维护、数据备份、防病毒软件升级、移动存储设备使用、数据传输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开展巡回检查,注意防火防盗,确保网络安全畅通无事故。 (三)加强网上信息的安全管理 已在互联网上开通门户网站或开通信息公开平台的单位,要按照“谁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严把信息关,杜绝涉密、敏感信息上网。 三、开展自查,排除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 接此通知后,各单位要认真开展一次信息安全自查,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信息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四、建立机制,提升信息网络安全应急能力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完善信息网络安全应急措施,提升网络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和响应能力。要加强预警监测,一旦公务外网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要迅速向县政府办公室报告,并做好先期处置、情况研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 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3小结 本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 工程专业论文: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我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正式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时,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并于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设立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于1981年设立了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正式招收农村能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1982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机械化硕士学位点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方向,正式招收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家批准正式设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并于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的农业机械化博士学位点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博士研究方向;1996年经国家批准,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设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博士学位点。在1998年的全国学科调整中,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合并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二级学科。至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体系已经在我国形成,学历层次为学士、硕士、博士3个层次。目前,我国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这些单位涵盖了东、中、西部和南北方不同气候条件地区,初步形成了面向我国不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不同层次的分布,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布局打下了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能源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1)专业建设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得以生存与发展?(2)学科及专业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内涵和发展空间?(3)如何在学科结构调整、本科生及研究生层次上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与时俱进、共同努力,继续深入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现代化农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层次专业人才[5]。 二、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及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总体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全方位推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保持专业培养特色,合理修订符合可再生能源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可再生能源专业技术人才。(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1.指导思想(1)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提高质量的有力抓手,把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推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育人为本,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核心课程设计,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毕业生。(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体现“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 要求,有利于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利于拓展综合素质教育,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体系。2.培养目标和模式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坚持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建立并完善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按照专业大类设置,设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并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教育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体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并根据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培养特点安排了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加强课外多环节实践教学,实行具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可再生能源方向培养特色。(二)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规范专业核心课程,调整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的改革方面,严格修订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优势课程,并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完善。选修课主要依据创业教育、专业拓展和综合素质3个教育模块进行设置,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在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块之前,学生导师及班主任等要加强指导,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潜能。选择之后,将进行分流培养。分流培养的时间,要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合理安排,以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为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考试、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争取“一生多证”,即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要拿到多种通用证书和农村能源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学生取得的经学校认定的各种证件均可按规定获取相应的奖励学分。(三)专业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业建筑环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工程”两大专业培养方向[6],河南农业大学一直将可再生能源工程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特色和方向,在国内同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积累了一些专业建设经验,形成了一些专业建设优势,长期坚持将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等作为支撑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三大主干学科,并确定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工程、生物质能工程等课程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十大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育人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河南农业大学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比重,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7][8]。实践教学环节有教学实习及课程实验。主要实习有工程制图实习1周、金工实习4周、太阳能工程生产实习2周、生物质能工程生产实习2周、锅炉结构实习3周、沼气应用实习2周、课程设计2周、毕业实习14周,共计30周,毕业实习写出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写出课程论文,教学实习写出实结。开设实验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工程、生物质能工程、能量有效利用、燃烧学、流体力学、风能工程、农业建筑概论、热工测试技术、环境工程等。(五)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加大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力度,为提高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采取自编教材和选用教材相结合的原则,自专业创办以来,本专业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教材9部,形成了自编特色教材与选用国内一流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使用机制。河南农业大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承办了两次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工作研讨会,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有关院校专家就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和可再生能源系列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研讨,首批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10门全国统编系列教材(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烧学、能量有效利用、热工测量技术、生物质能工程、太阳能工程、风能工程、农村节能工程等)经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可再生能源系列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后全部交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列入“十二五”规划教材。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转观念,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强化专业特色意识,促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使本专业教师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组织开展“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大讨论,使大家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长期坚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要求,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尽量让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并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最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既稳定了学生专业思想,又显着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 工程专业论文:怎么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培养从事药物制造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学科沛药工程学科涵盖了原有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专业,是应用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部于1998年调整了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其中在药学类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1999年,全国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并招生。近年来随着我国制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沛药工程专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国已经有二百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日。天津理工大学于1997至1999年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了三届化学制药专业方向本科生在此基础上,1999年正式申报了制药工程专业并获得批准,于2000年正式招收本科生规每年招生约70人,已毕业十二届、近900名本科生。2011年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天津市品牌专业是我校13个品牌专业之一。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四。近年来我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般情况下每4年修订一次,经过院系相关专家的认真讨论以及组织国内相关高校专家的论证沛订了2013年版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修改和完善。 一、与时俱进科学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优化整合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进行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通过学习,要求本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药物的研制、开发、生产、检验、流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013年我们对一些课程做了适当调整,删去《仪器分析》及《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合并到《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中蔗分析化学》 学时由32学时调整为56学时蔗分析化学实验》由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在学科基础课方面增加《制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发展状况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取消了《杂环化学》课程的选修。同时在教育理念上改变过往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座谈等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的期望与需求股置了《药学服务》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临床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执业药师及其准入制度等相关知识增设了《新药注册与GMp认证》课程实现《药事管理学》和《新药注册与GMp认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国内新药注册以及生产企业GMp认证的程序和要求,了解欧美国家新药申报的程序及中药国际化的艰难历程进一步拓展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加强课程建设提供优质教育“产品”课程建设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有机化学》市级精品课建设拉动课程体系的建设,已培育《化工原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无机化学》等学科基础课为校级精品课。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使它们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借此推动我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产品”. 二、改革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焙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的专业实验课普遍存在诸如实验课传授知识多,能力培养少脸证性、重复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等现象。要适应现代制药技术对“创新型、工程型、应用型制药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地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一)突出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不仅是制药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原理的综合而且还是实验手段、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综合。药物合成实验大都是传统的经典性、验证性实验字生感觉枯燥无味。从“阿司匹林的合成”到“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药物的制造过程有了整体认识而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肩利于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类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二)尝试设计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增开了设计性实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大多熟知“达克宁”我们开设了“硝酸咪康哇软膏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实验前我们向学生介绍了硝酸咪康哇的物理性质、药理特性及临床作用特点使学生了解了咪哇类局部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基于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结合我院教师最新研究成果“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哇及其软膏”,学生开展了设计性实验“硝酸舍他康哇软膏的制备”,评价了软膏刺激性、锥入度等技术指标通过完整的半固体制剂制备及评价实验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汉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验兴趣。 (三)加强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根据医药发展最新动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进入课堂。基于我院教师研制的国家二类新药“抗癫痈药加巴喷丁及其胶囊”新药研究成果役计了“加巴喷丁的精制”实验项目通过与“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进行对照做到了实验内容老药与新药 的有机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了老药新用、一药多用的知识使学生对新药研究与开发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加巴喷丁片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的实验的教学在掌握压片的操作工艺基础上评价了片剂的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时限及溶出度等指标,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实验的热情。 三、加强实习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包括仿真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一)完善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引入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并开展了青霉素发酵工艺和青霉素提炼工艺仿真教学。通过计算机仿真实习使同学们熟悉了青霉素生产流程掌握设备操控要领了解故障处理原则实习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仿真实习有效缓解了实习中难以动手操作的难题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通过建立多种工业化典型流程的仿真模式可以丰富学生对不同生产流程的操作经验为学生服务不同制药生产企业奠定基础。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包括河北省九派制药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华栗有限公司、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第六中药厂、天津市敬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实习内容涉及到原料药制造(化学合成、中药提取、发酵等)、质检、制剂、包装、环保、营销、动力以及GMp规范与认证等多个环节,与我院理论课程紧密衔接。实习基地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平台,同时强化了学生对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三)落实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为了加强校企联合技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开区政府、天津博爱医药技术有限公司2007年打造了“天津理工大学博爱生物医药科技园”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天津市静海县经济开发区共同签署了“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的合作协议。通过以合作联盟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方式不仅解决了联系实习企业困难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探索出了一条产学合作办学新路子。 四、结语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措助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的优势近年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成效显着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深厚、学术造诣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工程专业论文:对环境工程专业中给排水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概述 《给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会有所不同,笔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将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有一些侧重和关注问题。本文对此提出改善教学质量的建议,以期更好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1.课程内容介绍。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给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组成、布置原则、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管网系统计算及管材选取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具备从事给水排水管网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初步工作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就业市场的要求,目前课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方面,选择《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张奎,张志刚等编)作为主要教材。以《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高廷耀主编)等作为参考书。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学时数经历了从72学时到48学时再到54学时的变化,一般设置在第6学期或第5学期。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水力学基础等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侧重水、大气、固废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水力学部分先修内容掌握不是很充分,对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掌握得不好,另外,第六学期之后,学生忙于考研复习、找工作,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本课程学习上;相对而言,本课程计算部分内容较多,例如给水管网设计中的管网平差计算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2、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改革的初步建议 1.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3.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 ,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3.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4.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这两种方法,一定做到扬长避短,互相补充,而不是将二者相互对立、相互隔离起来。在《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优化设计、污水雨水管道设计计算实例等主要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部分知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虽然讲解速度比较慢,时间消耗较多,但可以通过板书-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环能量方程组求解、哈代-克罗斯算法、污水、雨水设计计算实例重要知识点。本课程其他以文字为主的概念、规范、标准等内容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给排水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既有较为抽象晦涩的基础理论,又有较高的工程设计要求。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补充最新工程实践和学科研究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系统深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目的。 工程专业论文: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差,亟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能巨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给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各级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开办工厂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办工厂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水、气、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胁。因此,环境保护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产领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保应用型创新人才。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好坏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环保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 当前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属于知识的验证和重复,缺乏试验技术、设计和方法等训练,缺乏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很难形成创新研究试验能力。与“985”和“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学经费的紧缺,长期形成试验设备少、学生多的现象。课程所开的实验中不少实验只能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其他在旁边看的情况。在重要一个教学环节——实习环节中,实习基本属于参观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单位没有热情接待,学生很难对现实的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了解。在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大多数情况属于积木式拼凑和模仿。这些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动手能力的人才。 2.思维能力差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智力发展的现象。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讲授。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真理。认为知识学好了,智力自然会发展,创新能力也随之具备,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堆积的过程,形成了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普遍以模仿、重复练习和背诵记忆为学习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既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又磨灭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引导,缺乏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有积极作用的启发式和互动式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顾及或少有顾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形成了满足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养。 3.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 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为教学型的学校,承担着培养大众化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育任务。这类学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体为本科生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承担者,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严重妨碍着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了依赖书本的教书匠,耽误自己,耽误学生。另外,这类本科院校科研平台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请各类政府的科研经费也极其困难;还有,各级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学者也多数是重点院校的教授,从心里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时,也不相信这类学校的能力,因此,项目基本上都被各类重点大学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艰难度日,或者给重点高校打工。没有科研项目,许多教师的科研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没有很好的科研业绩,横向的项目也很难获得,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很难获得提高。呈现出教师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项目,越得不到项目教师能力越差的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培养和发展,也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4.考核评价存在问题 在本科院校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课程考核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以最终考卷的分数为评定依据,只要能够考出60分就认定合格;在各类推优、评先进等荣誉活动中,也常以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荐中也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参考。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一切以分数为追求目标,必然促使学生用尽脑力追求分数,背书本、啃书本的死记硬背现象普遍,无法实现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 在问题。在本科院校中,师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课程围得团团转,疲于上课;管理部门评价教学效果,一般都以班级的最终成绩为依据,考查班级的及格率、分数的正态分布情况;课堂的一些讲课形式也有具体要求,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的互动等要整齐划一,要规范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数量考核为主,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很难出现。教师的时间基本上在忙于上课,忙于写一些文章,难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难于培养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笔者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与同行探讨。 1.课程形式上的改革 笔者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课,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紧随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包括课堂讲授、社会调查两个部分。课堂讲授:每章开始都要介绍当前国内外情况和我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书本内容,加入当前发展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仅以书本为参考(PPT或视屏形式);每次课设计讨论题(1~2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或演讲(10~20分钟);设计一套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工艺流程图,并进行讲解说明。社会调查方面:布置任务(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大作业)调查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包括:源头、收集、运输、中转站、回收处理、资源利用、最终处置等环节;分组和分区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区域划片进行;撰写调查报告和完成一篇文献综述;设计出自己思考后的最优工艺流程图或设备参数;自己设计完成固体废弃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实验,以报告形式提交。 本课程最终的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为主(60%),课堂讲授为次(40%)。通过实践,同学对这样的教学改革感觉很好,积极性很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是关键。首先,在人才引进上要把好关。引进在环保企业有较长经历的一线工程师(5年以上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如果是兼职的,学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一名教师做辅助工作。其次,内部加强培养。本科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中难以对接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师要寻找条件与企业接洽,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在选择企业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对象,这些企业对技术的开发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师实践。我们制订教师实践规则,主要是给企业提供服务,不要以收入多少为目的,如:垃圾电厂的教师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厂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实验工作服务,企业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实践培训。同时,教师培训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为宜。学校院系领导也要积极开拓环保市场,与企业对接,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服务;同时,为教师搭建产学研的平台,我系在江苏宜兴市与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机会。通过不断的社会服务使得教师的培训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 3.考核评价方式 院系在评价体系上要大胆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形成。仍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考核进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数的形成上分出几个构成部分:课堂讲授(40%)和社会实践(60%)。在课堂讲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占比例大幅降低(占20%),补充平时成绩的权重(8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60%)、平时测验(一个章节一次)(20%)、课后作业(2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必考虑对错)、课堂演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出问题的新颖性等环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对环保专业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逻辑能力的体现情况。其次,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时,以改革后成绩为依据,包容学生的个性,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师考核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机制。首先,不盲目扩大招生,基本上环境工程的各个专业都稳定在一个班的学生数。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以全国“211”或“985”高校的博士为对象,大力引进人才,降低师生比例(逐步趋近1:16);院里领导要有包容心,允许有个性的教师存在,既然引进就相信其知识的能力,给其正确引导和提供帮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数量为指标,以目标和进程为考核,院里学术委员会每年以科研的进程为考核内容,只要与所定目标吻合就通过,重点在研究能力和创新方面的思维和表现。在职称评审方面也可以过程材料为考核内容。为教师营造敢于创新、肯于创新、利于创新的考核机制和环境。 只有大胆的改革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不断出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员工,也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负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四、总结 本科院校经过扩招后都面临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难题。以社会赋予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坚持培养人才的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当务之急。学校各个专业都要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和办法,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发展之所需,高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专业论文:环境工程试点专业改革模式的探索 工科院校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是培养工程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专业改革要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以共建师资队伍为核心,共定课程体系,共管教学环节,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我校作为石油石化工科院校,肩负着为辽宁省重工业基地乃至全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工程型人才的重任。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专业,通过试点专业改革,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工程人才。 一、建立有效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改革要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适应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我们筛选出抚顺石化公司、抚顺石油研究院等10余家具有与环境工程密切相关的主流企业,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人才培养机制体现在:一是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介入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二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培训,请企业工程师、技术员进课堂,建立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使他们相互沟通,发挥各自所长。三是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并将实验、毕业设计、实践等环节进驻到企业中。四是优化实习基地,搭建企业实践的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五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实践。 (二)优化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从2012年开始,以强化工程人才培养和实践创新为主,以石化行业三废处理处置为核心,校企联合课程为切入点,环境领域服务为拓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基础原理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完整、新颖的知识观念,以利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 在保证专业核心理论基础上,加强专业延伸拓展,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行业岗位的能力。我们根据抚顺及辽宁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最新动态、专业教师科研特色,在培养方案设置“专题选修课程群”,各设置3门课程组成专题选修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在熟悉共性知识基础上,掌握一种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以符合环境工程试点改革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一)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加教师企业经历 我们制订了企业培训计划,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通过进驻企业,教师熟悉了担任课程领域的最新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并将其及时引入课堂;组织召开项目对接洽谈会,与合作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开发实用技术、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合作,使专业教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提高了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 (二)与企业务实合作,建立常态、高效的兼职师资队伍 在双方务实合作基础上,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另外,聘请了10余名中高层领导、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兼职教师承担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清洁生产等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实现了课程教学的企业化、应用化,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深化教学改革,体现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一)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工程人才培养标准 1.理论教学 我们以校企联合课程为核心,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引入最新科研成果、企业生产案例、工程创新成果、最新工艺,并采取校内授课与企业授课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以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校企联合教学课为主体的网络学习平台,能够满足学生网络学习需要。 2.实验教学 我们调整了专业课实验项目,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根据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更新实验内容,一是将相关企业成型的生产反应过程、污染物处理过程微缩化,设计成实验项目进入实验室;二是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工程创新成果带入实验中去;三是将一部分实验搬到企业,结合企业生产设备、原料完成实验。通过以上的实验改革与实践,丰富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3.实习、毕业设计 重新修订了实纲,细化了实习内容,落实了实习项目与相关企业的对应性、可操作性;通过改革丰富了实习内容,真正让学生在实习中得到了锻炼提高。毕业设计主要增加了企业生产实践内容的比例,并采用“双导师制”,通过毕业设计,锻炼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 练 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改变了传统的以灌输式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基于项目和典型工程实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和研究型学习方法,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 环境工程基本理论是从事专业领域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应该学好学扎实。我们采取组织教师编制习题集,让学生多做多练;组织开展专业理论竞赛,通过竞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我们采取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方式,设定工程案例、科研项目进行研讨,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参与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并在大学生竞赛中获奖。 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本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高频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频实验教学应采用的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现代电子线路设计的需要。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 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该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其主要内容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知识、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和解调、环形混频器等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教学现状与需求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仍然沿用较为经典的内容。例如。在功率放大器章节中,动态负载线和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其核心内容,而在目前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中,由于c类放大器具有非线性特性,所以应用较少,D类和E类放大器已经成为当前设计应用的主流;当前教学中,调制与解调主要以模拟调制(AM/FM,PM)方式强调,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数字调制”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渐渐成为当今的主题。因此。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的创新也变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充分与实际相链接,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关的活动,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大家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试验室的设备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问题成为关键。 其次,再进行高频实验中,试验设备很容易受到干扰,如何解决设备的干扰问题也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实验设备的选择问题。现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采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将高频实验所需的直流电源、频率计、低频信号源和高频信号源设计成一个公共平台。而且,这种整机实验如果某部分电路或元件被损坏,实验员检修很困难,模块不宜更换,且很难配置。因此,实验器材的选择也要予以考虑。 1.3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高频实验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自身也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害怕接触实验仪器。可能出于实验设备昂贵的原因,学生都不敢随便动用设备上的任何一个旋钮或开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造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实验的重视和兴趣成为关键问题。 (二) 高频电子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就其浅谈一下对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2.1 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 首先,针对设备的老旧及维修问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可以维修的器件进行维修,破损严重或不可维修的设备再进行更新;在设备的选择上,除了配置的实验箱外,应当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及辅助工具。 本校在设备的维护上有专职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在课程的安排上。将数电、模电、信号与系统等基础理论课程,放在高频课程之前,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的渗透和吸收。而且,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外部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以及一些辅助工具。避免了设备的单一化,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次,对一些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作为专业课实验,应结合电子线路基础课程,通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更加熟练的掌握电路的连接,及一些基本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的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2.2 高频实验教学的手段 针对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手段: (1)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手册,放置于实验台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发现设备有损坏的现象,就在手册中进行填写,这样既有助于维护人员的工作,又可以达到及时维修的目的; (2)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在实验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按步进行操作。并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及予以分析;在实验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 (3)将实验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中分离出来,实验室在休息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的复习或者自主设计电路; (4)为了维护设备的清洁。应制定好实验室的值日计划,定期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清洁。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应当佩戴鞋套。 (5)加强考试的力度。在实验考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做的实验,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实现相应的功能。 (6)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部分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的帮助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合理的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又能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工程专业论文: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 生产实习 实习模式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一门重要实践课,应分析新形势下生产实习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的探讨。 由此提出加强校内外实习,结合多媒体教学,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仍然就业压力大、应用能力不强,这不仅因为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还因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1] 本文分析了我校生产实习环节的现状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笔者认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初,学时为2 周。而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学期,实习期间,有的专业课教学计划还没完成,甚至有的课程还没开始授课,许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没有讲授,学生对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原理还不了解,使得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虽然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动员时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讲解,但这样做效率低,好多知识学生似懂非懂。最佳的生产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计划结束后,此时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渴望通过实际工艺设备实习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另外,许多学校安排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不符。安排实习单位时没有事先沟通,学生对实习内容事先没有接触过,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深入给学生讲解,甚至有的带队教师并未讲授过环境主要专业课知识,学生实习不能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目的。 (二)实习基地不稳定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学校选择实习基地是根据实习基地是否满足实习要求、交通是否便利、费用是否适中等因素来考虑的。目前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有已签协议和未签协议两种,基本能满足实习要求,与生产实习内容一致。我校生产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实习带队教师通过个人关系联系的,目前未签协议的实习基地占大多数。由于实习带队教师与校外企业联系不多,还有实习经费问题,使得我校能提供学生长期稳定实习的基地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议,两者之间并无硬性约束,实习单位的例行检修情况与学生实习时间有所冲突,且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实习带队教师不固定,实习单位领导更换,造成带队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存在困难,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确定。另外,由于扩招,实习人数增多,安排生产实习环节计划时实习小组人数增多,但实习基地的现场讲解人员以及指导教师人数不变,造成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2] (三)实习经费不充足,实习内容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但我校多年来实习经费仍按学生数每人100元下拨。实习经费包括租车费、实习联系费和讲课费等,由于实习地点较多,实际实习费用超出计划经费,讲课费偏少,实习单位不够热情,实习内容难以保证。由于实习经费往往满足不了实习内容的需要,难以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实习质量和效果。[3] 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时间安排、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模式上进行改革,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 在做专业计划时,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把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提前,一部分放在第6学期,一部分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生产实习和对一些选修专业课或与实习内容联系不太密切的放在第7学期后半学期,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4]实习教师和单位就能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环节,使生产实习更有针对性,从而优化生产实习效果。 最好由有一定威望,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专职教师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做好实习计划,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事先沟通,协商好实习时间、内容、目的、要求、经费问题等。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 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利双赢的,学校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企业提升了社会声誉,这对双方发展都有很大益处。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是选择距离学校较近、实习内容和要求都符合教学计划的环保企业签订协议,保持相互的利益和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双向选择的结果,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在职人员进修、攻读学位的便利,以及进行科研实验和开发的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供学生进行生产、操作实习,提供工程技术并进行讲解;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企业挂牌向社会公示。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同相关未签协议的环保企业保持经常联系,通过组织联谊赛等形式加强沟通,培养校企双方感情,在条件成熟时鉴定协议,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5] (三)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探讨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实际能力有重要作用。 1.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实习方式。校外生产实习可以采用调查、参观、跟班操作等模式,尽量争取实现跟班操作方式,提高学生实际生产能力,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备、工艺操作,了解新工艺、原理、方法。建立校内实习环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校外取水、气、固废样品,利用校内现有的试验模型、教师科研项目等资源,进行测试分析,模拟仿真试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节省实习费用,提高实习效果。 2.实行多媒体专题片教学与模型结合的方式。利用以往实习拍摄的实习照片和搜集的工艺模型结构资料,丰富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在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量的工艺模型图片及动画模拟对学生来说既能接收大量的知识,又能对环保工艺、原理生动的演示过程加深理解。现场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多媒体详细的动画演示可以弥补实习的不足。例如,学生在现场只能看到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的外部形状,如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等表面,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其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内部构造,演示其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加深对工艺原理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队老师可以通过每年生产实习的拍照、摄像,搜集企业本身的宣传、培训资料,然后利用实习期间某个时间进行播放,与生产实习现场互为补充,达到巩固加深实习效果的目的。 3.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对一些带有参观性质的工艺较集中的环保设备、污染治理设施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节省实习时间和实习费用,也便于实习老师集中讲解,提高实习效率。针对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联系多个实习单位,采用小分队轮流调换实习单位的做法,让每个学生跟班实习。这样就不会出现实习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必须联系更多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并建立校企关系。学校可以根据每个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安排实习小组进行分散实习,便于实习单位协调管理,这样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学生加深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实习模式改革,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实习带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探讨更加合理的实习模式,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 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规划 引言 我国通信行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特别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比较快的行业。通信行业正在经历着“面向设备”到“面向服务”的转型,实现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同时,通信设备的开发与维护正在从分散式走向集中式,通信行业运营商的运行维护管理方式与通信技术的组织化管理都向网络集中式管理发展。这就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对整个通信基础网络有全面的了解,对设计的网络设备管理的软件开发有综合的实践能力。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给大学通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已经从硬件为主发展成了“软硬”结合,“硬件软件化”已经成为通信行业一个比较流行的行业术语,例如下一代网络中的“软交换”技术就是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中本来由硬件实现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功能,这种转换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通信软件的开发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出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通信领域中很多以往通过硬件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正在向软件实现过渡。与硬件相比较,软件运行速度和效率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更要求通信行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要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基础。 根据近些年通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从事通信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这一形势,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通过单一的软件实习所获取的软件开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在内容上只是C/C++和JAVA面向对象课程体系的延伸。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软件综合能力,但是对于整个大学四年来说缺乏连贯性,与其他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出现了脱节。因此,为了使软件综合实践课程在通信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纽带的作用,并让通信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在通信软件的实践环节有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建设有通信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各个高校教学改革中都在加大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但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在通信专业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较为明显。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 从部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中该专业软件实践课程都是从大学二年级暑期开始,在内容上多为C/C++和JAVA面向对象等课程体系的延伸。在近一个月的软件综合实习课程后,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大学三年级,通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重点又集中在硬件处理。例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这些专业课与二年级暑期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软件方面的兴趣没有得以延续,所具备的编程能力缺乏用武之地。而在三年级下学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软件编程的兴趣已经逐渐淡化。这种软件实践环节连贯性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用程序解决通信相关领域技术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通信行业发展脱节 近些年通信领域迅猛发展,通信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比如物联网相关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通信领域的新型技术在传统的实践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相比之下,旧的实践内容如综合业务数字网等相关技术都已经淘汰。如果实践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体系的水平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通信领域对通信人才的要求。 显然,旧的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理念发展的今天,通信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良好的通信软件课程体系对于大学教育中通信专业学生软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性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贯穿大学的前三年,由浅入深的实践体系。其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软件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部分结合起来,带动相应的专业课程建设,并根据当前通信行业的需要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使通信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前就能通过实践方面的课程具备一定的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便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的教改重点是对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使得软件方面的实践环节有连贯性。 大学第一年主要以基础课为主,为了使学生尽早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置了程序设计语言C/C++,但课堂上机仅32个学时。对于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一新生来说,32个学时的上机学时远远不够。因此,该课程体系将程序设计实习C/C++设置在大一暑期,学生可通过3周时间的暑期实习熟练掌握这门编程语言,为日后的JAVA面向对象语言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部分作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编程语言的认知程度,并且培养软件设计的兴趣。 大学二年级通信软件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计算机网络,这两门课程对通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近些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点。因此该课程规划在暑 期实习中设置了两个方向的实习内容,一个是用C++实现NS2的网络模拟仿真技术,另外一个是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第一个方向的内容主要是一年级C语言实践课程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大一所学的C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有一个实际应用的过程,同时也为大三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因为C语言在计算机与通信硬件的信息交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底层的程序设计都是使用C语言来实现的。另一方面,Java技术近几年在通信领域,尤其在一些嵌入式通信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嵌入式机顶盒。另外比较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也是基于JAVA语言。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接触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再加上二年级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已经具备了JAVA编程的能力,因此在大二暑期实习中的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深入实践的机会。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通信软件设计的驾驭能力。 通信专业大学第三年开设的专业课较多,主要课程有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和数据库软件工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都可以通过前两年所具备的软件设计能力完成课程的实践任务。在大三暑期软件综合实践中该课程规划安排了Socket网络通信程序设计(JAVA)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C++)。这也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过程,使得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应用更加具体化。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就业形式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大学第四年的毕业设计做准备。对于那些对软件感兴趣或是愿意将来从事通信软件设计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实践课程将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有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体系不再只针对某一个课程设置实践内容,而是将大学前三年所有软件相关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来建设,使通信软件的实践有连贯性。通过软件综合实践体系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程序设计的动手能力,并且带动了软件相关的其他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信专业学生的软件能力直接影响到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本科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软件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通信软件综合实践规划有助于将整个专业相关课程关联起来,使得对学生在通信方向的程序设计能力有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对通信软件设计的整体把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工程专业论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究 1 改革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应有的鲜明的特色,也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我院坚持“举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道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要改革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 以往高职机械工程类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往高职机械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授课方法等沿袭了“老三段”的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机械的恪守教学大纲,照着书本满堂灌,学生机械的被动听,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和学生很难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2.2 在实践方面,实践教学学时远远少于理论教学,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出了校门进校门,实践能力差,校方在实训方面投资少。多数高职院校处于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实训学时不足,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三不足”现像。 其后果是:出了校门的高职学生,由于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所以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不高。 3 以就业为导向,创建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多元化模式 3.1 以加工过程为导向,构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重在贯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以综合素质和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理论方面强调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在专业方面突出针对性、应用性,专业课程建设按基地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进行,根据生产的“加工过程”确定“岗位能力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向技术型、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发展。(以机制专业为例) ①一般零件加工过程: ②操作者应具有的能力: a:识读图样及CAD能力 b: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 c:刀刃具选用和使用能力 d:数控编程和CAM能力 e:零件检测能力 ③满足上述能力所需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 3.2 不断探索“实训基地与课堂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我院在2008年与大连固特异公司签订紧密型实训基地合作办学的协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上午在实训基地参照固特异公司的生产设备,产品工艺流程的现场讲解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传动,电气控制等门课程,下午学生结合教师讲的内容,在仿照企业的设备上模拟实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拉近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的距离,既提高了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生产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另如数控实训教师,根据实训中心给某企业加工机井盖等零件的机会,结合该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所用到金属材料,零件加工工艺,公差与配合等课程的专业知识并加讲解,这样使学生在实训中又学到了理论知识,真正做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3.3 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学到与企业产品相关的知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中心来进行,一切围绕教师转,教学过程中以知识教授为主,缺少行为引导和能力训练,主要表现为:以传统知识为主线,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目前,我院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一些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等来达到培养新一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实施》的教师把整门课程设置六个教学情景,用情景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机械制图》的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来编写教材,把过去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体系设置了七个项目,如将“物体表达法”项目设置为画机械上常用“阀体零件图”,这就让学生在没学习专业课之前就了机械中的零件。 4 小结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在此目标下,高职的教学模式改革,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是长期而艰巨的。由于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多,面又广,又与其他课程紧密相连,所以,我们须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总结,并加以完善。 工程专业论文: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发展环境学科和建设环境专业较早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通过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和实践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9年招收第一批西南交通大学非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010年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 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二)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考评机制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开展、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环节,必须面向工程应用、依托工程资源开展。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专业论文: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进而满足建筑工程市场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教学模式,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校企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索和尝试,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2.2 对 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设新型师资队伍。①建设 “双师型”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习,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掌握一定的工程经验;二是从企业吸纳一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具有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三是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报告,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进而增长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地积累,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高学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面对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要抓住机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走校企结合的道路。高职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培养下,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提升了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终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种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起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纵贯中央、省、市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在优化学科布局、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有科技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60%;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数占国审品种总数的80%以上,占省审品种总数的70%以上。农业科研院所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同时,与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国外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我国科研领域的老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凸显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科研机构布局和分工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以中央、省、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现有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雷同,研究内容趋同,不同层次上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二是科研经费支持总量不足,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据对农业部部属三个研究院的调查,2009年在职人员经费实际支出为7.4297亿元,而财政拨款为2.6834亿元,仅为实际支出的36%。 三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研究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政府对科研院所干预过多、科研院所自身行政化倾向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实现,科研院所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 四是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在改革过程中定位不够准确。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初衷是把需要政府支持的公益类研究机构与应该面向市场开发的应用类研究机构分开,采取相应的支持和管理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简单的“一刀切”或者按比例来确定非营利科研院所数量的情况,一些拟转制农业科研院所因为定位不准,不仅没有能转型为现代农业科技企业,而且其基本发展能力和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在“八连增”新的高起点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水土资源和环境生态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必须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上找出路,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做文章,在创新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机制上求突破。要通过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好农业科研院所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骨干和主导作用,为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工作要求。前不久,国务院专门组织开展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在措施制定和方案设计上,坚持和把握以下三个要求: 一是坚持和把握中央改革政策的原则性。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把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科技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办分离、事企分离,建立健全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政策,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科研院所的后顾之忧。 二是坚持和把握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律性。要遵从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要求,从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条件入手,夯实科研院所的发展基础,增强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人才的主体作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农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科研条件建设,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保农业科研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鼓励联合协作,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单位和学科的界限,强化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与推广体系的有效联动,推进大联合大协作,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三是坚持和把握我国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科技工作服务“三农”,其科研成果惠及亿万农户,具有明显的“公共品”特性和社会公益性特征。同时,农业科研的对象是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风险性特点,投资回报率较低,社会投资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企业还难以离开科研院所而独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一定要坚持和把握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突出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把服务农业发展作为科技活动的出发点,把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技成果的检验标准。 三、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政策建议 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立足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剥离、整合、转制、转型等方式,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努力为各类科研院所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造和积累有益经验。 一是科学分类、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对目前一些定位不准确的农业科研机构,要抓紧完善改革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对于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公益性职能任务的研究所,要明确其公益性质,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以公益性科研为主,同时兼有经营开发活动的研究所,要将其经营开发活动剥离出来,实行分类管理。对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任务,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其剥离出的经营开发活动,要走企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生产经营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要按照农业科技创新不同环节的特点,科学布局创新力量,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市等不同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任务,形成既有分工、又互相协作的创新格局。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措施。农业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公益性科研任务,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政府公共财政是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要针对目前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的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尤其要大幅度增加科研院所的人员费用和基本公用经费,保障科研院所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条件能力和基础公共平台及野外科研设施、基地建设,保障运转经费,推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要尽快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对改革前的离退休人员,无论是非营利科研机构,还是转制科研单位,按政策保障其离退休经费,同时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加快推动农业科研院所进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与地方社会保障对接。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转制单位的政策扶持,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调动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转制积极性。 三是创新机制、提高效率,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的运行制度。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业科研的特点,抓紧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院所运行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决策机制上,完善院(所)长负责制,建立决策、咨询、监督工作机制,形成健全规范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在人员管理上,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中长期聘用和项目聘用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方式。在收入分配上,坚持按岗位和业绩的定酬原则,建立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办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评价上,按照分类评价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在科研立项上,强化产业需求导向,发挥技术用户在立项论证和成果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实行择优稳定支持与公开公平竞争相结合,对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中周期长的科研领域建立连续稳定支持机制。在成果转化上,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试行科技成果定期制度,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技成果社会共享、盈利性科技成果拍卖转让等运行模式。 科技创新论文:分析环境监测中的科技创新的方法 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合理科学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进行保护和改善。在实际情况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哨兵,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的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进行定量测取,以及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环境变化,分析研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过程的一种科学活动,所以环境检测质量决定了对环境进行保护质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的完善和发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的发展,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进步,推动节省能源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很特殊的意义。 一、环境监测中的科技创新 1.先进的检测设备 环境监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它所采用的监测设备和实验仪器以全部实现了现代化,监测和测试手段包含有:离子色谱、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 近几年来,环境监测已实现了监测自动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能够实现全天制的连续监测,不需要人员看管,每在一个时间段内就可以自动采样,在进行分析,得出数据,与传统的技术相比,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现今空气监测技术不但包含对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测,还有对有机物的挥发进行自动持续的监测,对重点河流湖泊水质的监测和工业污染源,陆地生态监测等。因此,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检测仪器的发展,在监测中,现代化设备又占了监测范围和监测对象种类,对有毒物质的监测也有了良好的效果,更便于环境的保护。 监测设备竞争激烈的市场,出现了各种方法和尅性的监测设备,但是质量和技术的水准不一,在大力开展监测设备的技术开发一记推广力度时,要加强对设备的质量监管,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必须严格的一招国家规定使用和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产品 2.环境监测的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研究 环境监测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它是经过对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确定环境质量的污染程度和辩护的趋势。因为科技和工业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向外延伸,从对工业污染到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监测的对象不仅是环境的污染因子,扩展到了对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所以提升了对监测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和需求。 2.1水资源污染物监测 追至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水和养殖业排放,这里面有机物污染的比例比较高。有机物对环境污染的种类非常多,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很大的危害。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已经有了监测多部分有机物的能力。保证了我们重点水源地的安全。但是环境监测部门还在不断地努力,联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开发新技术,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对有机物的监测能力。 2.2对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 工业污染是我国最大的污染威胁,工业废气是作为空气污染的杀手存在,废气中含有多种的有害气体,当中的颗粒物和粉尘是对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实践表明,颗粒物停留在空气中的时间比较长,通过人们的呼吸进入身体内部,使人们的一大杀手,对于空气的清晰度影响也比较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大城市里的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持续上升,可能会导致光化学污染危害,所以对尾气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点,现今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尾气检测点,许多地方也建立了相对应的大气污染设备监控体系。 2.3污染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技术 现在随着对特殊污染物的特点研究,小型便携带设备的发展,全国各地区已经具备了部分污染物的监测应急能力,对现场应急监测快速响应的方法和仪器,要求它的选型恶性好灵敏度高、便于操作,可以快速准确的监测出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等,可以为应急处置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深红高素质人才的建立 加强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建设是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增强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实现检测事业的发展,就离不开信息、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条件和要素,更加离不开先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知识。所以要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工作,努力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监测队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1.我国现在存在环境监测专业人才人数总量不足,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环境监测是技术型单位,需要大量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环境监测部门尤其是基层基本上都存在知识更新比较慢、编制不足、专业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环保部门有关领导曾经指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环境监测站的整体规模小,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缺少高级技术人员,监测设备比较落后,这些方面都制约着监测工作的发展。 2.大力建设复合型专业的环境监测人才团队 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诗歌总体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要作为环境监测建设中的一项战略目标来进行。在环境监测的能力中,专业的人才是积极的因素,完成环境监测任务,对工作进行创新,都要依靠高水平的人才完成。所以,要正确的实施人才强站的战略,用科学的知识培养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选用,因人而异。首先,要选好人才重点培养,实现人才强站,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人才机构的完善,组建合理的梯形人才团队。其次,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它体现了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着重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利用考核制度,鼓励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的技能。 三、总结 现在是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在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实际问题,环境监测部门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合理的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建立全面社会需要和反应环境质量的业务体系以及监测为内容,更好地为我国环境事业服务。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科技创新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实践证明,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有多深,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吴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滨河生态新吴忠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敢于解放思想、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历史发展大机遇,立足本职岗位,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们已经壮大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但是由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不强。所以当前我们应该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冲击。因此科技创新,也就成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也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科技创新就是要提高广大人员的科技认识和科学素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对促进企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产品创新是载体。我市作为西北地区尚不发达的市县,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全民科技意识还不够强,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科技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是制约我们工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协助企业成立创新中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作用,一是要尽快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企业与科技的结合。要加速培育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开展创新服务、新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型企业、农业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目前,我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很低,我们要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一批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要立足现实,集中力量,有所侧重,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成果。 三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尤其是支柱性的传统产业产品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要尽快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结构,通过加快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农业园区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要加快科技示范园区的改选升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利用和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规模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使农业经济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工业重点围绕乳品深加工、机械、化工等优势行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四是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针,联系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中介机构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牵线搭桥,,建立起企业可靠的技术依托,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建立企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围绕提升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开发、引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和开发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避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帮助企业引进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管理系统的应用,以企业信息化提升地方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要注重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把大批高科技项目、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引入生产领域,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吴忠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工作要发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作用,把企业与创新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走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使科技资源加速向经济领域流动,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纵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三种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不一,其中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持续增长的。目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难度逐步增大,改革的成本不断提高,发展农业的政策潜力变得相对有限。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近期内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很难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且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笔者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着眼于创新科技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从而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已为供给相对过剩所取代,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农民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由过去依靠生产总量增加转向增产和市场双重依赖。我们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快科技创新是解决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矛盾、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耕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等,给农村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深层矛盾的化解,其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给予政策保障。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目前,当务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培养一大批各类农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深化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能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创业,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服务承诺公示牌,加大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派驻力度,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 (五)加强农技110建设。要通过成立农技110机构,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聘请专家实行无假日工作制,开展“坐诊”与“出诊”服务,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接受农民的政策、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发放资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指导和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活动,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是决胜21世纪经济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大趋势。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具有了巨大的创新潜力。要想顺利实现在新世纪的头20年,使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而在中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0.5%,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另有资料显示,20__年,中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还不如一个福特汽车公司当年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半多。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不搞短期行为,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为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留下充分的资源、空间和条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是基础,经济持续增长是条件,社会持续进步是目的。为三大持续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鸿沟——科技研究与开发游离于企业: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远离企业和市场,研究的许多项目目标不明确,甚至不符合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机制。近20年,我国企业的进步非常大,但这个进步基本上是靠引进成果。引进是要受到限制的,靠引进推动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例如,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就得益于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创新科技的特色。 二、科技创新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对竞争而言,不创新,即失败。因此企业经营必然表现为不断地创新。 联合国人士间曾流传一个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是创造力的差距。”把这个论断演绎到企业界,同样可作这样的论断:“优秀企业与后进企业的差距,也在于创造力的差距,即科技创新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史上,凡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优秀企业,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时时处处致力于企业的科技创新。 日本的索尼公司在刚起家时,仅20名员工、500美元资本,但在经营决策上坚决走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在别的企业都大上普通电器时,索尼公司独家开发出的录音机;在晶体管刚刚诞生时,索尼公司又及时抓住机遇,迅速推出应用晶体管的袖珍收音机……这样,平均每年推出上千种新产品,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创新,终于缔造了一个“电器帝国”,在总结其成功的奥妙时,仅归结为四个字“科技创新”。 产品结构调整要注重科技创新来获得更新换代的效果。北京建筑五金实验厂原先只生产传统的老产品铸铁水龙头,由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陷于亏损;1993年通过转换产品创新机制,积极开发了换代产品陶瓷片水龙头,在性能上做到了使用60万次(约20年)不漏水,外形上更推出了铜镀铬、镀钛的流线型,企业立即取得了效益,走出了困境。实践证明,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而企业的最大财富技术创新是使产品摆脱疲软的根本手段。 三、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企业内部看,任何企业都有三大系统:经营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系统。这三大系统之间,经营是企业的龙头,管理是企业的基础,技术是企业的工具及动力。我们必须强调,管理是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重要,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不必多说。但是科技只是工具及动力,科技也不是目的。科技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经营要前进,就要拿出升级换代、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离开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这是办不到的。我们要搞电子商务,离开科技创新也办不到。管理要前进,这要搞iso9000贯标、iso14000贯标,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搞信息管理,离开科技创新也不行。经营管理的前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为管理服务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如果科技创新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情况? 高层次的竞争,高在内心,高在创新。大家都很熟悉海尔,因为它是搞家用电器的,家用电器在价格上打的这么厉害,你看到过海尔降价吗?基本上没有。许多人要问,市场经济不就是价格竞争吗?应该说市场经济价格竞争是永恒的,尤其是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但是,价格竞争档次并不高,比价格竞争档次高的是特色竞争、设计竞争、创新竞争。海尔不搞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而搞高层次的特色竞争,设计竞争。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海尔不降价,海尔到处是老大。 我们看一下海尔的商品经营:客户的需求就是我的研发课题。20__年海尔在开国际经理人大会的时候,海尔的美国经理针对学生公寓对冰柜要求的信息提出,应该开发出一种抽屉式的冰柜。海尔总部一听,很有道理,马上下令开发抽屉式的冰柜。结果怎么样?经过十七个小时,居然拿出了两代经过改进的第二代抽屉式冰柜的样机,十七个小时拿出了两代抽屉式冰柜,第二天开会的时候就送到了会场上,这样的快速反应就是科技创新,因此海尔的商品经营相当优秀。 至于“市场疲软”的观点,是思想僵化者自我束缚。其实,市场是棵常青树,市场是永远不会疲软的。市场是需求的反映,而人类的需求是不会终止的:许多需求都是永恒的,并且是发展的;数量需求会到质量需求;旧的需求会到新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会到高层次的需求,永无止境。至于中国的市场,这是有12亿人口支 撑的最大、最肥的市场,又是极不成熟的市场,更是不可能疲软的市场。那么多的外商企业,都在盯着中国的市场眼红,待踏上中国的土地后,更是惊呼:中国的钱真好赚!不难发现,外商打入中国市场,,往往不选择高科技、高精尖的项目,而最愿意进入的,则是我们许多经营者口口声声在喊“疲软”的量大面广的低技术领域。然而他们的产品一旦打入我国市场,虽然总比我们的传统产品卖得贵得多,但市场却也立时不见“疲软”,让这些商品迅速取得了市场霸主的地位。他们都不喊“市场疲软”。例如最简单不过的牙刷,在质量与品牌的基础上,外资企业的商品在每一局部的形状,表面防滑诸方面精心设计,刷毛则更是加上了波浪型的形状设计,然后在电视广告上一演示:这样刷牙最干净。怪了,市场的大门马上为其敞开,卖得决不便宜,但马上成了市场上的“老大”。其实,真正的道理很简单,这是设计与策划的竞争,即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就是外资企业的财富,也是他们发展的动力。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既然技术创新是工具,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驾驭并保证科技创新使企业腾飞? 1、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企业是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是干什么的?在市场竞争中打仗,并且必须打胜仗。要打仗,要打胜仗,没有秩序不行、没有纪律不行、没有积极性不行。管理创新就是解决企业的秩序、纪律和积极性的。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重要,搞好企业离不开管理。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而科技创新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作用仍需经营管理创新作保障。 2、具体措施保证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加上市场才等于科技创新。我们的企业里也有科技人员,但是基本上只有科技工程师一类,科技工程师习惯于技术导向,不去研究市场,搞了半天还是技术进步,往往脱离市场,并非科技创新。我们企业里的科技力量之所以发挥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没有具体措施来保证市场导向、保证科技创新。 3、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 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没有投入就没有创新,或者创新只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世界上评论:企业的科技投入如果只占销售额的1%,则无法生存;如果只占销售额2%,则勉强生存,如果占销售额5%,才可以有竞争力。仅国外很多优秀企业的科技投入都占销售额的5%甚至达到10%,我们在口头上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就不顾科技投入,根子在什么地方?片面强调勤劳致富。旧的观念不解决,新的观念进不来。 总之,只要存在竞争,存在优胜劣汰的制度,总有企业被淘汰,可又有更多的企业在崛起、在成长、在腾飞。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新陈代谢。事关每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当然都想知道:有没有永葆青春的诀窍?历史告诉我们确有永葆青春的诀窍,这就是不断创新。尤其到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创新经济,企业的新陈代谢的速度要远远超过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面对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成长、要腾飞,始终离不开不断创新。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因为,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面对wto,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差的能力是创新,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应当提高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科技创新论文:浅谈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TRIZ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对于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涌现,可以加快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从而推进电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着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多年的时间,对25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科技创新论文: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构建 一、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 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信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长期、连续开展,学校可以从现有实际考虑,借助自身科研实力,依托相关院系、部门及教研室等与社会团体及优秀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优良平台,学生利用基地的设备工具和便利条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指导下建立创业计划、从事科研工作、开展生产实践、激发科研兴趣,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科技创新论文:区科技局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纪实 区科技局牢牢把握“以科技抓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以“增强学习意识,提升业务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增强效能意识,提升行政效率;增强大局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四增强四提升”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快速发展。 突出抓好科技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鼓励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科技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和跟踪服务,促进了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近年来,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7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10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5项,省级科技发展计划20余项,为企业争取无偿资金4500万元。仅20__年,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项,争取无偿资金1792万元。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5项,其中5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4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项。这些项目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带动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基础上,主导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__的决定》、《关于开展校企联合“手牵手“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从政策上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品开发,为各种创新资源的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了企业及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进一步优化创新载体和平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院士工作站、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载体建设,加速创新成果的形成与应用,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山东省工陶耐火材料院士工作站、山东鸿雁蓝莓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获批,全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院士科研工作站3个。认真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强化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目前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2013年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家。 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的技术成果向我区转移。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中国(__)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相继与华中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100余所院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累计签订各类合同、协议、意向300余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名,引进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信息5000余条,建立了产学研专家数据库及项目库。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与我区经济发展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提高我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注重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知识产权获取、实施及产业化能力。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各种专利违法行为,近三年共查处假冒专利案件、调处专利纠纷51起,其中专利侵权案件3起、假冒专利案件48起。对重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及专利管理人员进行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等方面的培训,构建起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加大了对全区专利的宏观管理,为知识产权产生、维权、转化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网络服务。20__年,我区被批准为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20__年,我区的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达到6家,并被批准为山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 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演化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长波理论是研究和分析国际经济发展长周期波动的成因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本文试着就经济长波与创新周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进行分析。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高潮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 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相关假设和观点,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探寻促进两者结合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安排。模型假定条件如下:(1)设θ表示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投入程度,θ∈[0,1],θ=1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投入创新资源,为理想状态下的状态;θ=0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不投入创新资源。因此,在金融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互动过程中,θ值一般为正,且数值不断上升。(2)设Δr表示创新收益,它表示在科技创新收益外溢的条件下,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占优策略,也即Δr要受到θ的约束,同时Δr越大,表示金融资本集团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越大。此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科技生产者可以根据最优策略选择达到效用最大化UP*,最优策略选择为θ*;金融资本集团地方政府最大效用为Uf*,最优策略选择为Δr*。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生产者可以通过多回合了解金融资本集团的行为特征,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金融资本集团也可以通过这一博弈过程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效用最大化,实现激励相容。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推动创新融合的路径选择:在科技生产者行动决策θt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集团总是会有一个占优行动策略Δrt,Δrt中表现出了金融资本集团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机制———Δrt中带有金融资本集团内部各成员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迁的需求。在Δrt的基础上,科技生产者会在下一期行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占优策略进行修改,在不断推进θ值下降的动因下,科技生产者同时也考虑到了金融资本集团对相关制度创新的诉求,这一诉求在模型中被涵盖到Δrt当中并通过金融资本集团的策略反应出来。因此,科技生产者根据Δrt制定下一期行动策略θt+1,由此不断演化下去,多次博弈在这一机制下,在实现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供给,推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整体变迁。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制度支撑 (一)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联动的利益联结机制要以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改变科技与金融各行其是、单打独斗的思路和做法,突出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利益诱导作用和金融创新的服务平台和资金杠杆作用,将科技成果预期转化为撬动金融的利益杠杆,进一步实现金融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无缝对接。同时,要不断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联动的利益联结机制,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以创新利益共享的方式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中心任务,支持新兴产业的先导和支柱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走集群化发展之路,着力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融通资金、风险控制等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利益联结、风险防范、监督约束等机制。针对技术革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制定专项科技金融服务方案,着力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技术转化的附加值;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金融供给的多样性;开发多种信贷产品,支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中小技术型企业。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任务:其一是形成利益驱动机制。体现在创新层面上是各种动力机制的确立,科技创新主体与金融创新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结合,并在合理配置资源与分割利益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率的创新活动。处理好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促进创新主体、研发、融资、中介、管理等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发挥创新集群、创新联盟、融资平台的优势,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促进联动目标的实现。其二是形成“激励相容”利益机制。一方面,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激励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是以保护技术创新主体以及参与各方的创新利益和创新权益,并以此激发技术创新主体和参与各方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创新集群内各主体形成有效激励和评价,降低或分担单个创新主体的风险和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创新系统内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资源吸纳力,保证各方利益的“激励相容”。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在产业起步阶段,通过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扶助、金融倾斜来提供成长源动力;在产业扩张阶段,通过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技术创新主体和金融创新机构的行为,诱导传统产业更新和新兴产业涌现,实现产业跨越性发展目标。其三是形成基于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多主体创新模式。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和联动是当今新的课题,它要求更多并行、多角度的创新资源整合和相关利益要素的高效集成,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和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如通过官、产、学、研、金、中(介)等创新要素的集成和联合,促进各主体在合作竞争中通过利益相关的维系,获得共同利益,谋求共同发展。其四是形成创新收益的分配机制。由于不同的企业对一个技术机会拥有不同的职能联系,从而会形成不同的创新利润期望。只有那些期望从创新中获得可观利润的人才会创新。[6]具体而言,金融创新收益是指金融家的创新劳动收益———投资知识商品生产研发和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技术创新收益是指创造者或创新者的创新劳动收益———创新劳动者通过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等创新性劳动而获得的价值。[7]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外溢比率”即创新收益分配的份额问题,即要处理好技术创新收益溢出性、非独占性与金融创新收益独占性间的关系,形成多方共享创新收益的分配和激励格局。 (二)建立“官产学研金”等创新资源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和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需要官产学研金等部门和全社会之间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互动,使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最优的配置。其中一环的脱节将影响整个创新机制的良性运行。从当前来看,科技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官产学研金紧密结合、耦合联动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而目前我国在风险资金、创新投融资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产学研的合作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协调和改进。要继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完善官产学研金的科技合作体系,促进官(政府)、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机构)、金(金融机构)的有效结合,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产学研结合的新技术与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充分发挥官(政府)的主导作用、产(企业)的主体作用、学(高校)的基础作用、研(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金(金融机构)的保障作用。要形成两类创新主体互动的制度和机制。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作为基础研究主体的科研院所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协作,有助于实现对创新系统内各种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创新的整体能力。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不仅具有创新资源,而且有促进创新主体互动的制度和机制,这种制度不仅会再造新的创新资源而且还会促进创新资源(主要是知识、人才资源)的快速流动。当前,要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构建新兴产业投融资平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以此作为金融与科技合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构筑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新兴产业投融资服务链新兴产业处于一个产业 生命周期的孕育和成长期,也就是经济长波的初期。新兴产业具有孕育、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特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新兴产业的培育充满了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这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安排,同时,政策性的信贷支持在此阶段也很重要。另外,处于孕育期所具有的高风险、高增长的潜力特征,需要来自私募股权基金(PE)、风险投资基金(VC)、创业板上市等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模式[8]的参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其产业规模与产业增长潜力适中,风险和收益均为适中水平。此时,间接金融制度的安排尤为重要,可通过设立中小商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性贷款机构等金融创新方式。另外,政策性贷款有效融合了政策性信贷支持与市场性信贷支持的机制优势,是另一种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形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期,其产业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特征,产业规模较大,产业增长速度稳定。此时,需要政策性金融机制的扶持作用,这种扶持方式可能更多的表现为: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扶持政策,来引导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上市政策,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9]同时,间接金融制度如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信贷支持也是重要制度安排。另外还需要通过证券市场主板公开上市的直接金融制度形式,此时,在孕育期的风险投资则实现退出。 (四)促进科技金融制度与政策间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整合具有适应性效率的金融制度结构应当具有制度耦合性特征,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正式制度内部是耦合的。要整合现有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法规等制度,促进金融支持政策间的耦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政策效应。目前,把现有的科技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权激励政策整合好、协调好、配合好,发挥存量政策的更大作用,尤为必要。[10]第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耦合的。当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支持各种要素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的金融和财税政策;需要鼓励民间资本、创业资本、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此过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多元化的金融制度环境。这种具有耦合性的金融制度结构,有助于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金融自组织系统。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更紧密结合,为支持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政策。针对这类政策资源聚集的现象,应完善科技金融创新体制机制,更充分地利用政策优势和行政资源,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创造科技与金融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金融环境下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有机结合,引导带动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论文:浅谈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 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 ?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对鱼塘管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的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 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思维不断求异、创新。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标本、模型,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 ,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索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 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材施教,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方案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技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思维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省级6家、泰州市级19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据统计,列入泰州市考核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42.6亿元,利税2.05亿元,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0.52亿元,挂靠科研院校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项,开发新产品43个,申请专利85件。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其中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家,泰州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省科技型农业合作社2家。据统计,全市15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实现销售8.6亿元,利税0.96亿元。 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情况 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5个泰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30个靖江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于这些示范园(基地)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市场信息灵,科技意识强,推动了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近三年,这些示范园(基地)共投入科技经费0.36亿元,挂靠科研院校10家,引进新品种46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项,开发新产品18个。 (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情况 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靖江市红芽香沙芋科技超市分店和便利店,半年来,按照科技超市“六有”标准,设计刷新了店面形象,设立了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室、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农资服务室、产品储藏室,常年聘请了省市科技特派员12人,创建了香沙芋销售及科技服务网站,加快了红芽香沙芋的品牌建设;举办“香沙芋集中温室育苗”等技术培训8场次,培训农民300多人次,今年新增香沙芋种植户1000多户,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科技超市的建设,推动了我市香沙芋特色产业的发展。 2、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0年至今,我局与农委每年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市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参与承包的农技人员,使这项活动得以持续20年正常开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组织700人次农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365份,承包种植业560万亩次,养殖业1200多万头(只),水面6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信息采集、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9年起,根据企业及农户技术需求,我局组织有关农技人员及农业龙头企业人员到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采集最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经筛选汇编成册、制作光盘后,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信息。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最新科技信息460多条,组织市、镇、村专题会25场,此项活动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 二、现状分析 (一)科技载体持续创新需要多方支撑 目前,我市共2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这4个企业是我市特种水产养殖、肉制品加工、香沙芋种植、鹌鹑养殖加工等四个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挂靠8个科研院校,初步建立了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三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农业三项工程等省级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需要政策(视同省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撑,才能持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科技服务活动需要长效化、制度化 开展农技承包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但这种承包是无偿的,工作开展依赖于政府资金的奖励,今后将逐步探索市场化有偿服务机制,使这项活动长效化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项工作今后一要形式多样化,二要跟踪管理,三要提高成效,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开展;要不断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沿江休闲观光农业、粮食物流、肉制品加工等三大特色产业,构建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产业、生祠高效农业、粮食产业等四个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科技载体建设,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工程中心3个,靖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订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新成果、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挂靠科研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已挂靠企业,由单一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由一般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切实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依法争取财政科技三项费用足额拨付,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总量,集中支持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增加我市科技投入。 (四)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和能力 为企业(农民)提供项目咨询、论证、申报立项、难题攻关等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成效;探索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科技管理类论文:计算机技术在科技管理中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革新,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享受计算机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各个行业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不断加快的步伐,唯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和创新,才能在不断激烈化的竞争中持续发展下去。科技管理工作领域面临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进程,如何积极转变发展模式,紧紧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成为当前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科技管理工作的特征 科技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科技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科技信息管理就是人对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信息活动的管理。科技信息管理具有如下特征:(1)管理类型特征:科技信息管理的对象不是人、财、物,而是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信息活动;科技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2)时代特征:科技信息量猛增;科技信息处理和传播速度更快;科技信息处理的方法日趋复杂;科技信息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二、科技管理工作领域内计算机科技内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各个行业领域内应用计算机进行各项工作的的管理已经是极为必然的选择,尤其是各大企事业单位和科研管理部门,其工作人员常常要处理大量的业务信息和数据,经过处理的各项数据,同时还要反馈给各个部门以供其参考和决策。这项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强,对于工作管理人员是一个极其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信息处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让广大信息处理人员从繁锁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推广普及,计算机管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科研院所,这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科技信息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计算机技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3.1应用计算机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是改革开放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工作 一经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便显示了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计算机技术与科技管理相结合之后,在信息处理方面,极大的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速度,目前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我国的计算机整体水平也居于世界领先行列。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我国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推进科技管理工作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成为接下来一定时期内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重点。当前,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缺乏统一和规范化的管理,处理一些业务信息,数据过于简单化,粗略化。更没有针对性,因此,无法对现有的科技研发成果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统一管理。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应大力加强科技成果大范围的网络化规范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大科技研究机构以及各大实验室、科技研发人员紧密的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建立科技化市场,从而极大的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 3.2计算机技术运用与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影响信息资源的流畅性 。虽然目前情况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广泛的普及到办公生活领域,而且也正在逐步取代一些领域内的人工信息工具,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了信息的流畅性,影响了各种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更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过程。加大了科研成果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3.2.2科技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的信息化问题 一般而言,传统的科技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延续性的的双重特点,科技信息的管理是一系列数据程序的组合,包含着许多个不同的环节。同时,这些不同的流程与环节都内在的存在这一定的逻辑联系,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但在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操作人员和单位把这几个流程都互相的孤立开来因此造成了信息的互相独立而不成系统,没有能够合理的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所以,应该在科技信息的管理工作中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通讯技术,实现放开科技管理人员的人工包袱,提高工作效率和各类信息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从而实现科技管理工作高效化、科学化、数字化以及规范化的新目标。 四、应对科技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数字化问题的策略 网络技术是当今人们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一个渠道、一个平台、一个工具、一个无所不容的资源库。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就要在计算机技术先进基础上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管理部门、各个科研单位的密切联系,逐渐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科研管理网络,在立体网络环境下,实施科研管理。比如,通过设立网络科技基金管理机构,对各个科研单位给予资金的支持,扶持科研项目的健康发展。受理相关的项目立项、检验及成果转化。利用网络强大的通讯功能,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基金项目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提高研究成果的科技含量,避免重复研究。从而更加方便的实现科技管理机构对科研立项的监管和专家、学者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审核。网络管理使科研工作更透明,奖励更公正,保证了科研成果的质量,也维护了科研单位及研发者的利益和知识产权,从而增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管理机构要重视科研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建立合理的数据逻辑关系。制定出数据的录入标准,做好与科研单位信息系统的连接工作,实现沟通和共享,同时,尽量减少数据重复录入所造成的成本支出,从而更加完善计算机管理科研的工作。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也逐步迈上新台阶。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做好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给我们每位科技信息管理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作者:王林林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科技管理类论文:科技管理创新问题探讨 科技管理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社会科技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科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普遍,并且也影响着我国科技的创新,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好的提高科技管理的质量。通过对科技管理创新必要性的分析以及存在问题的解读来详细说明科技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进步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创新使得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2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科技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这些职能部门在创新活动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从而造成科技政策法规实施较困难,科研活动分散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科技、装备、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没有很好的实现有效共享,科技经费多头立项、多头管理,科技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2.2重大战略需加强科技预测 由于规划自身的战略性意义,在确定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时,都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需求、能力及手段的预测和评估。目前我们还缺乏高水平的科技预测人才,缺乏长期、系统而又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战略制定主要是采用多个部门、多个学科与行业的专家会商,最终达成共识。 2.3科技政策、法规缺乏评估与监督 科技政策法规是法治国家保障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实力及其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政策法规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及其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2.4科技投入不足及不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和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福建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其他地级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较为迟缓。 2.5人才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 3科技管理创新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3.2给予科技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更大的工作空间。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与其对象间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对于新的科技管理范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观念的更新,对科技活动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界环境和条件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管理人员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必须认识到,形成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其难度不亚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我们不仅要宽容科技活动中探索工作的失败,同时也要容纳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失败。 3.3加强科技预测的应用和研究 科技预测是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方向、变化的趋势,以及可能的机遇或危机做出基本判断和预见。科技预测是准确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选择和重点突破技术与制定科技政策、法规、规划的基础。同时,通过科技预测工作的开展,扩大科技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学者参与科技决策,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4结论 总的来说,科技在进步,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加宽,科技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如何根据我国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条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如何吸引企业更多地参与高技术研发,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组织资金、人力等各种科技资源等,这些都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只有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不断对科技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研究,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科技管理体系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作者:李刚 单位:大庆驻哈尔滨办事处 科技管理类论文:科技管理的关键要素探析 1、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2、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3、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4、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结论企业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涵盖很多方面,但大致有战略、创新、效益、安全、人本五个关键要素。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效益是企业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的科技管理还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作者:张敏单位:川庆钻探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科技管理类论文:小议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 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评价、考核绩效评估,是一种正式的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组织成员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绩效评估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是对包括科技管理组织部门在内的人员、组织、制度等因素在内的评估。通过科技管理绩效评估,可以获得相关的绩效数据,从而为改进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而提供有益的借鉴[1]。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基本理论 1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是针对部门或组织而开展的绩效评估,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评估制度。在对其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简要分析,这里主要介绍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理论。这种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借鉴了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研究模式,试图将政府看成是市场中的企业,而国民则是消费者,作为企业的政府需要向国民提供优质的钢公共服务,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绩效。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对科技绩效评估制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比较绩效评估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所提倡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是比较符合科技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近几十年西方经济学研究范畴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由于其提出的比如交易成本等思想对传统研究范式的突破性革新而备受关注。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为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提供的研究框架,交易成本的概念为绩效评估指标的建立和具体权重的确立提供了指导[2]。由于目前影响我国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评估程序和体制的不完备,这种体制上的交易成本如何去除,也可以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 2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内涵 科技管理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职能是指一个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科技管理职能则是指政府为了促进本国或地区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而履行的一系列职责和功能。一般来说,科技管理职能包括了制定相应的科学发展方针,同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框架,有时还需要直接投资一些高风险性的科技领域,促进科技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在政策或是其他方面对科技产业进行扶持,提高本国科技竞争力。科技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科技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为改进科技管理制度和体系提供借鉴。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分析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实行和具体的解决,最终都依赖于完善的评估方案。只有设计出完备的,考虑全面,权重合理的评估方案,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做指导。一般来说,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的确定包括了绩效评估指标的确立、进行评估指标值的确立、绩效评估指标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对绩效评估评价指标的效果分析几个方面。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员的层次,另一个是组织的层次。从人员的层次上来说,可以将评估指标细化为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潜力等几个一级指标,在这些一级指标下面又可以细分为技术职称、学历层次、管理知识等二级指标。在确立了评估指标之后,需要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权重的时候需要注意结合本部门或地区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突出某些指标,比如知识质素或是工作业绩等,从而有效的提升评估管理的现实意义。就目前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平衡积分卡是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估形式,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在沟通和共识等方面就无法做到完全的无缝连接。在绩效评估的最后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分和分析,妥善的解决绩效评估中反映出的问题,改进科技管理体系。 作者:朱海锋单位:杭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科技管理类论文:浅议生物科技现状管理 作者:冯峨董荷娣陈卫高翔徐俊明单位: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大学科技处 注意综合性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与协调发展。事实上,这种渗透与发展趋势在20世纪就已出现,现代生物学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酶学,没有X射线衍射及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了解蛋白质的三维立体结构,也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如果说过去的生物科技得益于引进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得到长足的进步,那么,21世纪的生物科技研究就更离不开这些相关科学技术了。生物科技的这一发展趋势,要求从事生物科技研究的人员应具备相当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宽厚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生物科技工作者中具备上述条件者为数不多,相当部分人已知识老化,专业狭窄,与目前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国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全球来看,生物科技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国外每年学习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例,在近两年统计的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生命科学占到51%。大量高素质的青年科学家流向生物科技领域,是美国生物科技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我国这种趋势尚不明显。为什么呢?一方面在于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适应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人才培养计划滞后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国内生物技术开发研究起步较晚,生物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导致相当部分的生物科技人才流向国外。因此,我国生物科技人才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不足的。对此,生物科技管理工作者应有清醒的认识。针对上述缺欠与不足,我们认为应采取三个措施:(1)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积极吸引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生物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知识互补,相互协调,联合攻关;(2)根据目前生物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及时有效地对传统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大力培养素质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生物科技人才;(3)在国内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有效地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 大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从生物科技的发展来看,生物科技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来源于基础研究领域中的突破。而在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的发现和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观念发展过程。因此,在生物科技项目的确立等方面应该尊重生物科技工作者的想法和建议,给他们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性。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科技管理上,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计划和预测。这种作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甚至扼杀了创新性的思维与工作。按照上述思路,在生物科技领域自主性研究应大力提倡。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科研经费的不足。长期以来,能够有充分的经费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一直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何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研究创造条件,是摆在科技管理者面前的一项新任务。目前科研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由于基金的申请要求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加之申请者很多,竞争也很激烈,因此课题争取难已经成为广大科技人员最为头疼的事。在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地从各个生产应用部门争取科研经费是个好办法。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上海新黄浦集团合作成立的上海生元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侧重在人类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和上海新黄浦复旦基因有限公司(侧重功能基因的寻找和基因的功能开发)是一个例子。他们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不但解决了国家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知识的渴望将越来越强烈。管理部门应抓住这一良机,使全社会都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促使企业设立各类研究基金,使科学研究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与国际接轨,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增加论文的数量 目前《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和《工程索引》(EI)检索系统已被国际上公认为评估科研水平的重要评价工具。由于SCI主要涉及基础研究,而生物科技大多属于这个范畴。因此,目前生物科技的综合水平一般可以采用SCI来评价。1996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编制了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期刊引用报告》(JCR),以此来评价学术期刊的论文被引用情况。所谓影响因子是指在一定时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JCR编制的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见图1。由图1可见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最高,分别为1.959和1.755。从期刊的分布来看,生物学和医学的SCI期刊数量在各自然科学期刊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两者之和占到所有期刊的49%,见图2。这种统计充分说明了生物科技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然而,从1997年中国作者发表的11584篇SCI论文来看,其中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论文数量仅占5.8%和10.55%。这表明,目前我国生物科技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其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前述的我国生物科技人才培养不足和生物科技产业规模较小以外,我国现有的许多生物科技的研究还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及跟踪研究上,有创新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很少。由于科学论文的数与量(特别是SCI论文的数与量)综合反映了科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水平高低。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还应该集中现有人才和财力,使有关生物科技的研究贴近当今国际研究的前沿,同时努力寻找和开拓新的生长点。由此努力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使我国生物科技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应有的地位。 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强化专利保护意识 生物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农业、医药、化工、环保、能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因为如此,在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将国家有限的人力和财力用在能迅速加强国民经济的有关生物科技的研究方面是完全必要的。目前,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专利保护是实现投资补偿和保证良性循环的有力武器,因此,许多国家都视专利为生物技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方面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超前意识,他们采取强占基本专利,先期收购专利等基本战略,唯恐错失良机。作者根据《中国专利年度索引》,按国际专利分类(IPC),对1990~1995年在我国申请并授权的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变异或遗传工程的239项发明专利中的专利权人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内单位作为专利权人的仅有95项,约占这一领域发明专利的40%;而国外公司或个人作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为144项,占这一领域发明专利的60%。在我国某些投资巨大的生物技术研究的产业化过程中,已经遇到因国外抢占专利而造成法律障碍与纠纷的事件。目前,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关以后,如不注重专利保护,此类事件将会大幅度上升。因此,研究专利工作如何介入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专利注册与保护方面,外国已有许多经验。例如英国的约翰-英尼斯植物研究中心设有专业公司负责本所基因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研究人员只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其他专利事务均由该公司办理,该公司实际上是一个专利商业化机构,其最终目的是发现基因专利的商业前景并推销专利,加速商品化的进程。借鉴于这些经验,我们在大力倡导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生物科技产品的同时,应该建立公职发明顾问制度,在较大规模的研究机构内部中建立相应的专利机构,改变过去专利机构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脱节的现象,使科研成果处于有效地专利保护之下。 明确研究目标,争取在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 目前,生物科技的发展方兴未艾,其触角已深入到各个领域。由于生物科技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在我国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重点的选择若干研究目标,争取在若干个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就显得更具实际意义。对于如何选择研究重点的战略考虑,我们认为应根据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所谓内部标准是指欲确定的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是否已具备了取得突破的条件和能力,所谓外部标准是指该项研究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过去,我国许多生物科技方面的研究立项并不是完全依照这两个标准来选择的,许多研究者往往只注重内部标准而不太考虑外部标准,使研究变成了单纯的理论研究,或者只注重科学价值而忽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状况应该改变。我们生物科技的发展应该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事关显著提高国家科技实力的要“为”;事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需要的要“为”;具有我国特色、能迅速实现突破的要“为”。有重点的选择若干重大问题,集中财力和人力联合攻关,争取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并形成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已逐渐认识并开始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1993年启动的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与“863”计划中有关项目配合,以重大疾病相关基因和功能基因的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了我国人口和临床上的资源优势,收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民族遗传资源,克隆了一批制病基因及其相关基因,在一些相关领域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人口与健康是21世纪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们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我国即将启动的“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已将这一问题列入研究的重点,并希望以此拉动资源、环境、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这一选择无疑是具有高瞻远瞩的正确选择,其战略意义十分明显。 科技管理类论文:高校科技管理思考 1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校是培育高等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能力、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力军。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一定要有更高的追求。科技管理创新是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客观要求。高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部门之一,它的科技管理创新,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资本,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我国知识经济时代来临赋予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使命。其肩负着对全校科研项目的申报、科技发展的筹划、以及科技管理政策的制定。当前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将寻找市场信息和追求知识创新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为了建立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模式,我们要把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作为重点内容来抓。 2高校科技管理面临的问题 高校的科技发展与高校的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而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就是调动具有科研能力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创造条件、组织建设和协调好科研队伍,以不断提高研究层次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激励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潜力,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就成为当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强化自主创新,优化高校科技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高校科技管理的行政体制不健全,不利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传统的高校还多沿用学校、学院(系)、各专业教研室的行政管理模式,特点是学科门类比较繁多,科研力量相对分散,学科之间很难融合和交叉。一个任课教师固定隶属于某一个专业教研室,业余时间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范围的个体交流研究活动,但是在校内外很难进行较大范围的、跨学科的科研交流活动。因此,高校这一体制很难适应当代科学研究团队化、研究对象交叉、复杂化的趋势。 2.2高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够,不利于管理的规范化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近几年,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科技数据的采集、加工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科技管理工作仍然通过基本的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数据。没有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使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规范性难以保证,另外这些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低下,数据的规范性也难以实现。由于科技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建设方面进展甚微,师生得不到有效地信息服务,缺少有效的信息资源,导致从事科技工作的相关教师对本校科技资源和科技合作很难达到充分的共享。 2.3高校科技管理没有与市场有效接轨,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我 国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大部分局限在实验室,没有积极主动地的去寻找市场,开发市场,没有与市场有效的接轨。高校没有与市场形成互动机制,高校的科研工作没有实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的发展没有依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这样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市场化目的不清晰,科技成果的适应性较差。许多科研成果理论依据很充分,能够得出可靠的结论,在实验室中也能得到有效的验证,但是实际应用起来不方便,不适用于生产实际,所以这些成果只能束之高阁,产业化实施难度大而不能转化。 3强化自主创新。优化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策略 3.1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市场观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尽管我国已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但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仍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观念的束缚,管理人员还是习惯于像过去那样忙于列计划、报项目、要经费,缺乏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长期以来的实践也都是停留在“重成果、轻转化”,“重管理、轻服务”的层面上,多数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市场、开发市场。因此,科技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创新,以思想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积极与企业配合,在高校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不断提高市场观念。新时期高校必须要以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技术创新、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积极性,使智力、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和贡献,实现知识产权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3.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专利的申请 知识产品的最大生产基地是高校。从科学发明、科技成果、专利与非专利技术到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高新技术产品等,几乎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所有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知识产权这个无形资产的最大拥有者。但由于当前高校广大科研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为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学校可加强对知识产权相关常识的宣传,并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加强对专利的申请、管理与保护,可设立专项或配套资金用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管理以及具体的实施,并建立相应的专利申请与审查制度。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此外,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应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避免教师或协助教师进行科研的学生在离校时带走学校的科研成果或专利。 3.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而高校科技管理是一种管理智力的高级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和人员素质等都有显着的高智力性、高知识性、高创造性,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人才更加丰富。实现高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加强基础数据库和办公软件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科技管理基础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那种认为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自然会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或者加强管理基础就能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加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提高科技管理基础,保证数据库的及时更新,根据数据本身的特性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归纳,从而保证数据的延续性,这样有利于科技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必将成为管理科学的新趋势,也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3.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好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全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高校在科技管理激励机制中,应体现实事求是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要应充分考虑到科技管理人员对其“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的衡量,要切实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岗位人员在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差距,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5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管理的与时俱进,这必然要求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科技管理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拥有一支素质高、执行力强、结构优、专业突出的科技管理队伍,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高校科技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和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等现象,首先,要适时引进具备科技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科技管理队伍,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能力;其次,建立进修和培训制度。国内外一些专家认为:传统的一些管理人员或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在得到进一步的特殊训练和实际锻炼之前是不能有效地行使科技管理这一重要职能的。培训是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学科学、懂科学,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因此,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有计划地支持管理人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同时创造培训和进修机会,尤其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短期培训机会,充实更新其知识,开阔其视野;最后,可以在部门内部实行轮岗制,实现人员的动态管理和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让每位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全面、深入地了解科技管理工作。随着国家对创新体系的重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要实现强化自主创新,优化高校科技管理,就要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创造环境,切实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就要改革现有的运行模式,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发、竞争、激励”的良性机制和体制。 科技管理类论文:农业单位科技管理创新 1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 生物技术研究所面对新发展形式下的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该所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 1.1立题程序及课题管理 组织生物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对申报者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论证评议,经审核同意方可申报,并将申请书、可研报告提交给业务秘书备案。由主持人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学术委员会随时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于年终召开总结报告会,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亮点,同时确定下一年的工作方案。因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科研课题者,课题负责人要写出理由。在项目申报中,该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申报课题,设立所级课题,鼓励年轻人积极探索和创新,并允许失败。 1.2科技成果的申报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写出课题科研总结报告、课题工作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组织鉴定,并申报相应渠道的科研成果。成果申报按规定填写各种申报表、鉴定证书,并提前查阅检索,材料完备方可申报,同时将申报材料报所科研秘书备案。 1.3科技档案归档 科技档案由课题负责人按时立卷归档。获奖的科研课题,公布获奖等级后,整理立卷后移交所科研秘书保存,同时上交电子版材料。 1.4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到位后,课题负责人应将计划任务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所财务,项目单独立账,并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使用经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并由课题主持人、室主任、使用人、所长签字后方可报销。 1.5科研工作奖励制度 发表的论文被SCI等四大检索收录,按院奖励办法执行;在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所里将分别给予300元、200元、100元的奖励。由学术委员会及科研管理秘书对当年的论文进行核实确认,于年终总结及下一年科研计划安排的工作会议上进行奖励。 2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与成效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奖罚分明,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承担项目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了30余项研究项目,科研经费计500多万元。既有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农业部948重大项目,又有国际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地方项目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既有理论基础性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2.2获得奖励情况 坚持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力求多出精品。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奖励和好评。获得国家级、省级成果19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其它奖8项。 2.3获得专利情况 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3项。 2.4及著作情况 近5a百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篇,国家一级刊物10篇。 2.5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 2.5.1马铃薯脱毒种薯气雾栽培生产技术该技术来源于农业部“948”项目“一种新型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引进”。从1999年起开始在省内外转让和推广该项技术,省内外共转让5家,转让收益为59.5万元。截止到目前,推广该技术的生产面积已经达到12.3万m2,年生产脱毒核心种薯787万粒,推广脱毒种薯2万hm2以上,产值增加6800多万元。 2.5.2黑生101产业化情况黑生10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具有自主产权的花粉管导入技术培养的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自1997年推广以来因其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参加了省长创新工程的招标,中标后在建三江地区开发示范,与建三江垦区的4个农场对接,签署了协议。经过3a的实施圆满完成预定指标。其中,高蛋白大豆黑生101的示范推广,实现了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包括建三江农场、吉林敦化大豆加工企业)的结合。仅此一项使建三江七星农场及种植单位年收入增加了近10万余元。 2.6开放联合 2.6.1对外开放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 投资700万元建设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购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199台套,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条件。2006年11月被科技厅批准为分子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功能是为全院30个研究所提供生物技术实验平台;为在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提供研究和实验平台;对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开放,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目标是在省级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加速争创全国创新型一流农科院的步伐,推动黑龙江省作物分子育种快速发展。仅近2a中,来实验室工作的有30人次、16个项目,他们分别来自经济作物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所、育种研究所、玉米研究所、苗木脱毒中心、谷物检测中心等10余个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蚕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另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与国家级及省内大学等实验室的对外合作关系。其中有北京大学生命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所、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验所、中科院上海植生所及省内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黑龙江大学生命学院等单位。 2.6.2人才培养情况鼓励本学科青年科研人员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创造科研条件,采取“老中青结对”的形式,按不同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以老带新。目前有2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名已获得博士学位;5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名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过程中,提倡学术创新,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果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职称评审和学术骨干选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2006年新晋升助理研究员1人;2007年新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2008年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2a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8名,为生物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6.3共建情况该所积极遵循“开放办院、开放办园”方针,通过“走下去、返回来,派出去、引进来” 面向“三农”开放,面向国际开放。积极响应省政府和院党组的科技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帮扶10弱县,派出3名优秀科技人员到经济发展较弱的贫困县担当科技副县长。 3国际合作 先后邀请俄方专家20人次,接待俄罗斯、独联体、东欧国家的专家80余人次。派出科技人员8人次。双方进行科技合作,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80份,经过评价筛选,育成新品种龙引薯1号;引进小麦、小黑麦、大麦种质资源200余份。先后与俄罗斯(亚麻、小麦方面)、美国(生物质能)、波兰(小麦生物技术)签订农业科技合作协议。 4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审视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同国内生物技术同行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要有长远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同行的认可;二是缺少国家级项目支持,要积极做好储备,争取国家级课题的立项;三是缺乏能在全国占领一席之地的优势研究领域,能得到国家高层次奖励的成果少,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四是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转资金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和运转;五是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物化成果匮乏;六是尚未建立起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 5对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5.1从观念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观念上创新。应该注重管理者的思维创新,包括对科研的策略、地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创新。科研单位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改掉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科研单位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 5.2从服务方式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服务方式上创新。要注重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两方面的积极性,就科研人员而言要鼓励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就科研管理人员而言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5.3从管理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管理上创新。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要注重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 5.4健全科研机构,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要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必须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科研课题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科研考核、科研档案整理、科研信息公布等。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协调本学科领域与国内相关的重大学术活动;对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的进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进行评估。科研工作要有专门的领导主管。 5.5坚持以人为本 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科研工作者素质和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上。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培植鼓励创新探索、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的文化氛围。要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评价与奖励制度,以此引导科技人员尊重科学真理,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开放理念,打破学术封闭。要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把积极培养、使用、稳定和吸引人才作为科学和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3],充分激发广大科学技术人员以及全社会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创新潜能。 科技管理类论文: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 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科技管理类论文:企业全球化科技管理 一、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20世纪前,人类从发明到应用电,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在短短50年里,经历了5次大的科技变革:1945~1955年,人类相继开始利用核能;1955~1965年,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外层空间;1965~1975年,人类开始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1975~1985年,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应用,扩大了人脑的能力;1985年以来,以软件和网络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新时代。这5次大的技术变革,构成了上个世纪最为壮观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2、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预计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活动。 3、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学科的分支已从20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 4、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存在的内在紧密联系。比如环境问题,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家的技术范围。 5、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全球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新的、巨大的空间,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研究村。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达国家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是一个挑战。 6、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当代,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出现逆转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生产和技术的前面,而且为生产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比如,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所以,当代重大技术工艺或者工程往往是理论超前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高技术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万元,而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年产值超过2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所以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总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新的理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今后5年至10年,因特网将迅速发展。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美国的计算机和通信社会的投资占资本设备总投资的40%,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这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变革的影响。 2、生物技术的突破,正酝酿着新的主导产业。20世纪70年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蓬勃发展,全世界每年受益的1万项专利技术当中,有近1/3出自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已在酝酿大突破,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技术、缘于生物技术的新药、农业生物技术,等等。 3、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在过去提到的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新加坡次之,韩国最重,它们的科技竞争力强弱也和这个顺序一致。在科技竞争力的排名表上,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的名次分别是第7名、第9名、第28名。所以,迅速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自强自立的当务之急,是事关民族利益、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迫切任务。 4、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有如下特点:高新技术大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分工专业化;公司之间强强合并、技术结盟,谋取在行业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加强网络化和国际化。 5、高新科技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观念和格局。这种国家安全观念有:(1)经济安全。集中表现在对一体化国际市场的占有,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2)文化安全。西方发达国家赁借着科技优势,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靠文化传播和渗透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3)国防安全。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和支撑力量,是决胜的关键。(4)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广义的安全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6、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终身职业的概念将会成为历史的陈迹。信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变革,标志着人类在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大踏步的跨越。 三、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对策 首先是要在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要更加强调创新和跨越。从加入世贸组织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这种专利壁垒,已经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强调原始创新、强调跨越、强调走在人家前面。 2、要更加注意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在集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产品和产业。注重单项技术,从技术发展角度是必要的,要继续做好基础性工作。但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出发,更加要注意强调在研究开发当中,贯彻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有效的集成。 3、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一是要以产品或者新兴产业为中心,把我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几件大事;二是把一些创新型的小项目适当分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的重点。 4、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科技界有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多问题是可以并行的,不一定哪个就一定是错的,哪个就一定是对的,往往是大家意见都一致的时候,也就是技术发展的机遇或市场已不再存在或没有太大效益的时候。 5、要在应用开发研究当中,贯彻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今后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选择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电子金融、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奶业发展、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项。科技部下了很大的决心,准备投入55亿元,和企业的投入、地方的投入结合起来,在一些重大的产业技术方面力争实现突破,形成新的产品和产业。 四、应对加入WTO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的重要举措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科技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能否过好入世这一关,主要在于我们能否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1、实施人才战略。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尖子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广泛地采用课题制,要大幅度地提高经费当中人员的经费比例,克服科技管理当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更好地利用股权、期权奖励等方式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来体现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 2、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面临着很尖锐的挑战。有两组数字:一是有关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专利的占有情况。在生物工程领域,美国拥有世界专利总量的59%,欧洲19%、日本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5%;在药物领域,美国拥有51%以上的专利,欧洲33%,日本12%,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当中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二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抢注专利的情况。根据统计,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国外公司发明专利的占有量大约为60%~90%。这两组数据说明,如果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就必须跨过国外所设置的专利壁垒,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方面,我们面临着很艰巨的任务。要更多地关注专利,要把专利问题作为重大的战略问题来加以切实解决。 3、加强技术壁垒研究,尽快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世贸组织有一个技术壁垒协议,允许各个国家合理地运用技术规章、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来保证进口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的竞争是一个非常尖锐的竞争,而我国在这方面确实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为我国缺乏自己的标准,很多是参照国际标准,无法阻止别人进口;而发达国家可以制定很多特殊的标准,以环境、人身安全为由来限制异国的进口。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国家的技术标准体系。 在结束对徐冠华的采访时,我们一同走到礼堂外面的花园合影。这时正值北京的春天,花园里桃花盛开,牡丹怒放,玫瑰艳丽,雪松挺拔。我心中在想,中华民族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人类作出过卓越的贡献,造纸、罗盘、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举世公认,但在近几百年人类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征途中成了落伍者。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民已经赶上了一段路程,但是仍然处在人类之旅的后队。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从能量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竞争虽然激烈但有可能后来居上的时期,对处于经济即将起飞的关键时期并开始融入全球化过程的中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只要我们以百余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沉痛教训为借鉴,结合国家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完全可以把中国科学技术推进到世界的最高峰。 科技管理类论文:旅游科技管理 内容摘要:科技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现实意义。国外科技旅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而我国科技旅游发展虽初具规模,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发展科技旅游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科技旅游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旅游国外科技旅游特色 所谓科技旅游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各种科技资源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阅历、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为目的,融参观、考察、学习、娱乐、购物等活动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在我国,科技旅游真正推出的时间较晚,直到2003年年底在广东科技与旅游研讨会上,“科技旅游”的概念才第一次在政府行为中出现。尽管对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都以游览科技景观、追求科技知识等为目的。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就出现了科技旅游的雏形,雷诺、标致、雪铁龙三个汽车制造公司通过组织公众参观其汽车生产流水线等形式宣传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导致众多企业仿效,科技旅游由此开始盛行。而后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欧洲航天局等也竞相对游人开放,使科技旅游的层次和范围不断深化和拓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当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旅游市场已经处于相对成熟阶段。而我国的科技旅游产品开发虽然已经起步且发展势头良好,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发科技旅游产品的经验,对于引导我国科技旅游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意义重大。 开发科技旅游的现实意义 科技旅游的开发适应了现代旅游消费多样化的趋势,有效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形成了积极的市场影响,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普宣传功能 科技旅游增强了教育的科技内涵,能够有效地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在科技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递科技知识、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是传统旅游形式所不能做到的。 经济效益功能 对于那些实施科技旅游的某些厂矿园区、企业或地区而言,科技旅游不仅创造了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而且还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北京中关村科技旅游活动仅2000年全年就接待了游客250万人次,综合收益约1.2亿元。而浙江省海盐县的“核电科技游”和长虹电子集团等科技旅游资源,亦为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拓展功能 科技旅游是对现代旅游发展模式的革新,是对传统旅游产业空白的填补,它丰富了旅游的产业构成,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领域,有力地推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对传统旅游形式优点的借鉴和继承,也是对传统旅游产业不足的弥补和完善。而且,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观光娱乐旅游需求形式,其颇具知识性的旅游方式正代表了时展的潮流,因而其前景被国内外专家普遍看好。 社会效益功能 科技旅游作为一项集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文化事业,它的开发不仅有助于人们提高思想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更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社会整体科技水平,实现我国科技事业跨世纪发展的重要形式。 国外科技旅游的种类及特点 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旅游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由于这些国家把科技旅游作为旅游项目中的一个重要产品来投资和开发,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因而其科技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国外科技旅游的种类 现代科技园区旅游指以工业厂区、农业园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产品为参观、考察对象的科技旅游,如参观欧洲航天局等。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科技园区,不断推陈出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和韵味的科技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奇的精神需求。 国外人工科技场馆旅游指以科技观测场所、专题科技会展及科技主题公园为游览对象的科技旅游。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科技场馆,形形色色的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天文台、科技馆等是这些国家进行日常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闲暇时间到科技场馆参观,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进行科技知识学习。如美国国家航天博物馆、加拿大马尼托人类与自然博物馆、比利时的自然史博物馆等,国外的这些科技场馆成为了这些国家进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了公众学习科技文化、体验科技生活无法割舍和不可替代的好去处。 自然科考旅游指以自然状态存在的事物、现象为考察对象,以专业考察结合旅游活动的方式,以了解、体验自然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技旅游。在国外,尤其是那些历史人文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依赖自然资源、着重发展自然景观科技旅游成为一些国家的必然选择,优美的自然景观、奇怪的自然现象、独特的自然资源都被囊括到科技旅游的范围之内。如美国的亚里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夏威夷火山公园、国家黄石公园,以及加拿大组织的近距离欣赏北极熊等野生动植物科考旅游,使游客在体会刺激的野外活动时也感到有所收获。 国外科技旅游的特点 种类齐全,规模庞大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再加上多年的市场深度开发,因而其科技旅游产品类型丰富、种类齐全且规模庞大,凡一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人文、社会的旅游资源都被纳入到科技旅游当中。再加上科技旅游是这些国家科普宣传的重要途径,因而普遍受到各国重视。美、日、德、法、英等国家经常斥巨资建设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迄今为止,仅在美日两国,专门的科技场馆数量就达到近1000座。 主题突出,形式新颖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其所拥有的不同科技旅游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科学论证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开发特色鲜明的别具一格的主题科技旅游产品。如美国的科技旅游以现代科技发明及其应用的展示为主;英国则以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程和成果的展示为主,法国以高新技术的工业旅游为主题,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自然探险、野营等为主题。而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选择自己的科技旅游主攻方向时,在表现形式上力求新颖,在表现手段上注重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形式的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来包装科技旅游产品,从而使科技旅游摆脱了早期静态微缩、单纯模拟及陈列展示等陈旧模式,以达到在形式上,诱发游客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强调参与,注重体验国外科技旅游产品日益重视游客的参与性,强调观众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如美国波士顿科学博物馆,让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从理论论证到现场实验操作都要亲身经历。由于国外科技旅游产品其表现形式新颖多样,因而游客身临其境感和现场体验感非常突出,从而达到将科普与旅游、娱乐与学习相结合的效果。 市场运作,服务社会国外的科技旅游场所除了依靠政府进行直接投资和设立基金外,其运转经费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社会力量(公司、企业和个人)的资助与支持,一些部门和企业主动与科技场馆合作研究、开发项目,提供研究资金。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建立旅游群落、开发经济产品、开展商业合作、引入社会捐助和推广科技旅游会员制等方式来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反过来,科技旅游场所非常注重回报和服务社会,同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主动开展服务性研究和公益性活动,许多著名的科技旅游景点和场所除了向公众免费开放外,还积极举办巡回展览,将科技展品在一些地方性相关机构展出,受到社区公众的欢迎。国外科技旅游场所和公众社会之间这种互相支持和彼此协助的良性循环在科学技术和广大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科技与公众的紧密联系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我国科技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科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我国科技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科技工业旅游 主要是一些高知名度工业企业、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高神秘性的军工企业等,如北京、武汉、上海、天津、浙江、四川等地的科技旅游。在我国率先提出发展“科技旅游”的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硅谷”——中关村为中心,观光景点包括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30多个,观光的内容包括现代工农业、电脑网络、古代科学技术等。武汉则以“中国的光谷”——50平方公里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园、武汉大学生物馆、地址博物馆、民族大学博物馆等为主要参观点,涵盖了激光、通信、光纤光缆、电脑软件、生物技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的“光谷科普游”,使科技旅游成为武汉市旅游的新“亮点”。四川则依靠被誉为“科学电子城”和“西部硅谷”的绵阳、我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长虹电子集团等科技旅游资源,自1999年推出了工业科技旅游线路以来,亦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卫星发射技术设备和展示我国高科技空间技术来吸引游客。浙江海盐县,充分利用秦山核电站的知名度和旅游资源优势,与秦山核电公司联合推出了“核电科技游”,开创了一条核电高科技旅游的新路子。此外,天津的夏利汽车集团推出了“工业、科技、传统教育一日游”、上海宇航科普中心和上海航天设备总厂等10余个单位组织科普教育基地、上海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等,因其各自的科普特色已成为人们进行科技旅游的较好选择。 科学博物馆旅游 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科技旅游。南京市已开通了由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航空航天馆、南京市博物馆、大珍稀动物馆、地质博物馆等景点组成的科技旅游专线。尽管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专业门类的博物馆,但目前由于宣传和展示的形式等方面的不足,博物馆旅游一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高科技农业旅游 随着无土栽培、基因植物等农业科技的发展,各地已经涌现了很多的农业观光园,如陕西杨凌地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海南等地的热带农业园等。在陕西杨凌,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资源,举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开展农业科技旅游,现已成为陕西著名的农业科技旅游文化名城。在海南省万宁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里,引种了1200余种全球热带植物,游人倘佯在美丽的热带花果林木丛中,不仅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随意参观他们栽培的各种奇花异果,既增长了知识,又有利于身心健康。 另外,中国科学院还成立了科学国际旅行社,开办了科学考察探险旅游项目。游人可以在科学导游的带领下,去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参观高原、冰川、沙漠、戈壁风光,亲身体验野外作业,参加野外探险活动。 从目前国内科技旅游的开展情况来看,成效已初步显现。但是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仍然处于探索、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我国旅游业的科技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还较低,低科技含量致使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同时许多旅游区、旅游点不能为游客提供科学的导游资料,而且导游水平也较低。二是不少科技旅游项目并没有太多高科技的特色,而且其中科技成分的渗透还不够深入,真正称得上科技旅游的主题公园景点更是凤毛麟角。三是科技旅游在学术研究上相对落后,没能对实践起到足够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四是科技旅游虽有所发展,但所占比重较低,而且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五是我国科技旅游产品较单一,大批主题雷同的科技旅游产品在同一市场上形成“扎堆”现状,没有选择差异化开发主题,特色不鲜明。而在西方国家,避免雷同和模仿、力求特色和创新是他们科技旅游得以成功的重要法宝。六是品牌不突出,目前,在我国科技旅游产品中,找不出响当当的名牌、品牌。 我国科技旅游开发的建议 运用科技武装旅游业,真正提高科技旅游的科技含量 何光炜曾在全国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旅游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高科技,在我国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占领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于高科技,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运用现代技术包装旅游景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和经营旅游业,促成旅游生产力要素的创新和优化。当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旅游业,将旅游业导入科技发展的快车道,实现旅游与科技结合的经济价值。 运用现代科技,对科技旅游进行科学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贯穿于国外科技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游客可以全方位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因此,我国科技旅游参与部门和企业应借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在以下几方面作好思想和实际上的准备工作:一是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科技旅游的认识,不因为其直接收入低、增加管理工作量而反对接待游客;二是科学组织旅游线路,将科技旅游项目纳入学校、团体的旅游内容,让游客在观光、娱乐的路途上有一个知识性的参观点;三是安排专门的接待部门,培训专业的导游队伍,把散客组织成团队以便接待;四是制作必要的说明牌,说明工序工艺(注意尽量通俗化、趣味化);五是作好厂区园区绿化美化工作,制定游客参观路线,必要时隔离出安全的观光通道,让参观不影响生产、让生产不危及游客安全。此外,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与专业化也应体现出科技旅游管理的现代性。 建立专业镇,带动科技旅游的开发 专业镇是指以镇(区)为基本单位,产业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较广的镇级政治单元。这些镇大多都有1-2种主导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众多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主导产品成为支柱产业,市场网络延伸省外以至国外,极具开发科技旅游的潜质。在专业镇开发科技旅游较为成功的为广东省部分城镇,目前开辟了多条组合不同的旅游线路,如“佛山陶瓷、纺织专业镇”、“中山食品深加工、果蔬种植专业镇”、“顺德陈村花卉培植”、“中山古镇的灯饰、东莞的服装业”等,这些特色的专业镇旅游,不仅带来视觉、味觉的刺激,而且更让感叹高科技生产的无穷造化。目前,广东省的专业镇科技旅游以珠江三角洲区域为重点,利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当地专业镇建设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结合广东省独特的岭南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吸引广大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旅行购物、合作交流、业务洽谈等,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顾客的不同要求。这对我国其他省市的科技旅游开发是有借鉴意义的。 借鉴国外先进的开发运作方式,促进科技旅游的开发建设 国外科技旅游开发的经验表明,我国的科技旅游开发必须在主题差异化的基础上塑造品牌,在表现手段上要新颖化、现代化,提倡参与式开发,并且要深层次、全方位开发科技旅游附属产品,以科技旅游产品为核心,开发食、住、行、游、购、娱等系列延伸产品,建立旅游群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挖掘消费潜力、增加盈利。同时,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开展商业合作并引入社会捐助,在切实提高科技旅游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以自身为平台宣传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吸引赞助经费。 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促进科技旅游的市场建设 国外的科技旅游非常重视通过科技旅游的经济活动来营造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并以此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效益。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积极地参加科技旅游活动,又能提高科技旅游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外的科技旅游那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而这一切与科技旅游面向社会市场、依靠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是分不开的。因此,要使我国科技旅游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必须倡导学习科学、认识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风貌,使旅游者从多个层面去了解科学,从而促进科技旅游的建设与发展。 科技旅游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它作为各国政府争相开发的一个朝阳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科技旅游事业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要想顺应国际科技旅游的发展潮流,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科技旅游,就必须认真研究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状况,深刻总结国外科技旅游的成功经验,从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养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推动我国科技旅游事业尽快走上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 科技管理类论文:乡镇企业科技管理 新世纪中,乡镇企业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剩余劳力的转移、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受到和将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和挑战,这其中包括国际的、国内的、自身的,研究和探讨新世纪中乡镇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家大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大跨国公司技术水平高,资金力量雄厚、项目规模较大。其投资方向和规模往往服从于其公司的全球战略,目的是要占领中国市场。外商的投资和进入不仅加快了一些行业的集中度,使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已经控制了某些市场的份额和某些国内空白行业的“制高点”。如在饮料、洗涤剂、啤酒行业。外资进入后,市《石家庄经济》4/2001·46·探索之光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企业与之合资或不合资而引进其先进技术和工艺,而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另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经不住优胜劣汰之考验而败下阵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同国内一些老企业合资往往成了其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他们选择一些我国同行业中的名列前几名的骨干企业进行合资,这前几名骨干企业中乡镇企业恐怕不多或者就没有。长此以往,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但多,而且强,如果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抢占不了“制高点”,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 加入WTO也会对乡镇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有人说WTO是一只狼,因此惊呼“狼来了”,我们要认清,加入WTO不是一只狼来了,而是一群狼来了!那么加入WTO到底对乡镇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是对乡镇企业中技术落后的弱势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像我国的农业,由于乡镇企业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会使农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因为农业本身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科技含量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不好,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加上一些国家高筑“技术壁垒”,必然会给我国农业和农村造成严重的影响。 乡镇企业中的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像建材、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多、高档的产品少,含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更少,这种状况,这种竞争力,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呢? 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合资企业。随着国民经济以数量为主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到来,国有企业正从前些年的亏损状态逐步走向扭转为盈,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资产的兼并、扩张或转让、分立,一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动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技术人员的数量多,职工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这也是乡镇企业不可比拟的。 乡镇企业虽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乡镇企业的一些弱势产业和企业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原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也正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威胁。从产业布局看,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的问题相当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大多也是由一些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厂所为,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三令五申关闭的对象。就拿我市乡镇企业来讲,2000年全市取缔了99家小水泥企业,井陉县依法强制关停了41家灰粉企业;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乡镇企业中的短期行为还是比较突出,中低技术依然是我市乡镇企业的主体。一些高科技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要想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新形势。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格局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企业如果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话,是难以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我国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像江苏常熟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由松散型协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种合作在不断深化、层次提升、领域拓宽、科企关系日趋紧密。不少企业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利光缆、力宝装潢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把科技进步、校企联手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的隆力奇集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拓宽了发展视野,创新了产业导向,看到了目前普通保健品的潜在危机,增强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把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一轮投资方向和创业目标,把企业兴衰荣辱的命运牢牢拴在科技上。 经济界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科技进步,“对于生产能力的投入,收获的是产能的增长;对于科技开发的投入,收获的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能的增长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而不能发挥,而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却有无限的市场空间”。 科技进步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一个成果能带活一个企业,一项战略能影响一个企业的市场功能定位,这是科技进步给乡镇企业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科研院所通过乡镇企业这个“试验平台”,加快了科技新产品向市场商品的属性转移,提高科技新产品社会化生产,产业化制造的适应力。与此同时,企业也感受到了科技产业化的信息辐射,找到了调整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双方收益、各得其所。 乡镇企业是在挤不垮,压不弯的历程中发展壮大的,虽然现在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乡镇企业要辩证的分析别人,也要辩证的分析自己,要审视度势,从战略上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 科技管理类论文:经济科技管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文章探讨了依靠科技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地方经济 1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1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吸纳力不强的矛盾突出;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度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社会公益类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并存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1.2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 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3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 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营造科技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弘扬创新文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便科学技术植根于群众,造福于人民。 2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 2.1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2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职业教育该如何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呢?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 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板块经济;建设工业区,构筑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重要成果。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性,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最终目标是能够服务产业、提升产业。 3实施“科技进步工程”,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1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看到,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当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观念上创新。科技部门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一改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企业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为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主导产品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促进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服务方式上创新。科技部门应主动服务,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围绕实施科技素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管理上创新。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的最大综合效益,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 (4)项目上创新。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对当地经济的牵引作用,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3.2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实施科技进步领导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2)实施技术进步工程。要紧紧抓住“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主题,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坚持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实行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探索并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首先,要围绕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选择机制较健全、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保护扶持,扶大扶强。其次,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要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通过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促进当地汽车及配件、化工、建材、服装等重点行业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要坚持以科技带动工业化,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大力促进当地优势行业和企业整合重组,同时,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整合力度,努力实现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共享,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寻找科技靠山,促使当地的传统产业在工艺、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创新能力、现代化管理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引资、引智工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推动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第四,全力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要发展必须抓项目”观念,大力实施项目兴市战略,加大对上争项目、争资金的力度。一是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企业和农民的需求,加强项目储备;二是要高质量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高水平搞好项目策划,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三是要集中人力、物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在争取省级项目的基础上,力争在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项目上有所突破。真正让科技项目成为壮大企业的强力推进器和发展全区经济的加速器。 (3)实施“金桥工程”。首先,要大力发挥当地政府科技咨询服务专家的科技智囊作用,不断介绍引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这是由当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乡镇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致富带头作用的同时,适时邀请、引进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专业科技人才直接到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以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其次,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协作。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同时,要下大力整合当地的科技资源。当地科技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经贸、农来、林业、水利、畜牧、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支持,重视发挥行业科研单位的作用,实行科技信息、数据资料的广泛共享,充分利用知识积累和众人智慧,提高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第三,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造当地的科技服务机构网络,大胆采取市场化机制,积极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调动其经营技术成果的积极性,要创新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是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搜集适用的科技信息、产品市场信息和农民致富信息。 总之,“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级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加强科技重视、科技投入及科技对生产力的转化;才能通过高新技术发展新型工业,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人力资源论文: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论文 1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及运用 通过对医院各部门充分的需求调研与分析后,肿瘤医院与广州市H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一起构建了综合性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统称e-HR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e-HR系统除具有传统系统基本人员信息管理功能外,还综合集成多个其他亮点功能。 1.1网络版 与传统只能在特定计算机登陆、运行的单机版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不同,e-HR系统通过在中央服务器上安装管理软件,再分配账号,即可实现在有网络连接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终端登陆与运行该系统。网络版可实现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管理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登陆系统,进行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导出数据等操作。通过分配账号与设置权限,医院领导及医务处、教务科、科研科、护理部、党办、财务处等部门均可自行登陆系统,管理相应模块人员信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的同时,做到权限分配的针对性与安全性。不需像传统单机版模式,任何人力资源信息都要向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索取,从而可充分发挥人员信息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网络版可实现员工自助操作。每个员工均可分配到以员工编号为用户名的账号,用以登陆e-HR系统。登陆系统后,员工可查看其本人的人力资源信息,并可在系统上直接申请更新个人信息(如户籍信息、住址信息、学历信息等),同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的扫描件即可获批。通过在系统上直接抓取数据,员工还可以直接在e-HR系统申请多种业务,有打印在职证明、收入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等,填报提交新员工信息采集表、出国培训申请表、年度考核表等。如新员工入职信息采集方面,员工只需要自行登录填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即可写入系统,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同时,亦可省去大量信息录入的工作量。相比于传统单向的人员信息管理模式,员工自助功能可实现员工与医院双方对人力资源信息的对称沟通,以保证人员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亦可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 1.2多管理模块的集成性 e-HR系统是一个动态管理的综合性系统,系统内集成了多种子系统。 1.2.1考勤管理模块。 传统的考勤模式是各部门于每月月底填报纸质考勤数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手工汇总,再结合工资、奖金标准核发待遇。如果在人数较少的组织里,这算是一种高效而节省管理费用的模式,但在一个拥有近2400位员工的庞大组织里,传统落后的考勤方式会给工作人员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e-HR系统集成的网上填报考勤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对考勤角色权限的设置,以及对各部门考勤员分配角色后,考勤员可以通过网络在各计算机终端直接填报部门内部人员的出勤情况,甚至可通过考勤打卡机直接记录出勤情况,于月底网上一键提交考勤数据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在e-HR系统上审批、归档,并可自动汇总月度、季度、年度的出勤数据而用于薪酬计发与员工考核等工作。该功能可省略大量的手工汇总纸质考勤数据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归档后的每条考勤记录,均写入职工本人基础信息库存档,可用于日后的查询、统计、分析。 1.2.2劳动(聘用)合同管理模块。 该模块详细记录每个员工每份劳动(聘用)合同的内容,如合同签订次数、合同起始时间、试用期时间、终止时间、合同期限类型、补充协议内容等,通过设置预警信息,系统可在管理员登录时自动提示即将要处理的合同情况,员工亦可通过自助服务随时查看本人的合同情况。相对于传统的使用纸质文档或者office办公软件记录与管理劳动(聘用)合同数据,e-HR系统的按人员逐条记录与自动提醒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计划生育管理模块。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医院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做好管理工作。e-HR系统通过员工自助操作功能,翔实记录着每一位员工的计划生育信息,以保证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可完整、及时地掌握全院近2400名员工的计划生育情况。对于离职人员,该系统可自动打印计划生育移交函,严格按照上级计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做好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交接工作。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一键式统计出省、市、区、街道等各级管理部门的计生报表。 1.2.4职称评聘管理模块。 医院作为高技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知识密集型组织,职称评聘无论对于员工个人还是医院,都显得尤其重要。肿瘤医院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专科医院,一直秉持严格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素质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中山大学对校内教职工的职称评聘条件远远高于国家、省、市级别的评聘条件,对每个级别职称的通过率都有详细要求,这就客观上使得医院的职称评聘管理工作趋于复杂化、难度化。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职称申报者需要手工填报大量的表格,提交大量的佐证材料,职能管理部门通过人工审核、手工计算、手工排序、手工投票、手工计票等方式进行运作。大量的手工操作容易使数据发生错误,亦使得工作效率底下。e-HR系统集成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块,通过在系统上对各级各类职称评聘条件的设定,申报者可通过员工自助操作功能,直接在系统上填报各类表格。系统根据各个条件指标的相关逻辑性,自动判断申报者是否符合基本条件,自动审核哪些业绩材料符合条件,自动计算科研分数、教学分数、工作量等指标,根据指定的若干个指标自动排序等等,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障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1.2.5统计分析管理模块。 肿瘤医院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某些工作归属于国家教育部与中山大学管理。同时作为副厅级的卫生行业单位,医疗业务又归属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管理。上级部门的各类人员统计报表种类繁多、难度不一,给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量与难度。通过e-HR系统管理模块扩展功能,可在系统内编辑逻辑关系设计各式各样的人员信息统计报表,如《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年度编制统计报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等,以及中山大学与医院内部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报表,均可实现一键统计。通过e-HR系统管理模块扩展功能,可对人员信息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如人员职称机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流失率、床护比等,是医院建立科学的招聘计划和人才梯队建设计划等的重要支撑保障。 1.2.6预警提醒功能模块。 系统可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在管理人员登录系统时,自动发出预警提示事项,如当天生日人员、试用期满人员、合同到期人员、外出培训人员、即将离职人员等,并可通过系统自动给生日人员发送祝福短信与邮件。e-HR系统具有多样化管理模块扩展功能,相对于复杂的代码编程设计,该扩展功能操作比较简单,可在系统前台直接编辑子集与字段的加减,由此可自由设置譬如薪酬管理、培训管理、教务管理、学历情况管理、工作经历管理等。 1.3多应用系统的对接性 e-HR系统除了自身集成的多项管理模块外,亦与医院其他的信息管理系统或网络平台做了良好的对接。 1.3.1招聘系统的对接。 在e-HR系统开发前,医院网站主页已有一套招聘系统,医院所有的招聘启事均通过该系统对外,所有应聘者亦只能通过该系统填写简历与申请岗位,而实现了无纸化招聘管理工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招聘系统上筛选简历、通知面试、确定人选后,可在招聘系统上直接将入选者的基本信息转入e-HR系统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既保证了信息的原始性,亦可避免重复手工录入的麻烦。 1.3.2自动化办公(OfficeAutomation,OA)系统的对接。 医院已使用OA系统多年,系统上的各种模块功能已逐渐趋于完善。该系统上有全院员工的基本人事信息,用于支持医院的HIS、HBOS人员数据。在与e-HR系统对接前,每次的人员信息变动都需要在OA系统上进行调整,造成工作量的重复,且难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对接后,只需要维护更新e-HR系统的人员信息,即可自动更新OA系统的人员信息,进而可自动更新医院大部分需使用员工信息的系统数据信息。 1.3.3科研系统的对接。 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科研工作,医院近年来上线了先进的科研管理系统,该系统可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每篇论文、每项基金、每项课题、每项专利等,并可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员工的科研业绩对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有重大影响,e-HR系统与该科研系统的对接,可使科研业绩数据很好地跟职称评聘管理模块有机结合起来,用于员工职称评聘管理工作。 2体会 2.1管理层的重视 任何一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务必需要管理层的重视,才能强有力地高效实施。尽量使领导充分认识与肯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与改进的必要性,使该项工作提升到必要的高度,寻得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一定程度上提前扫除工作开展的障碍,降低工作开展的难度。 2.2充分的需求调研 开发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需求调研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满足某个部门的需求,亦要满足多部门的需求,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满足全体员工的需求,又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拓展性,以便于将来的二次开发与其他系统的有机对接。广泛进行需求调研,反复进行需求论证,提早搭建系统框架是构建整个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 2.3开发公司的甄选 市场上从事软件开发的公司非常之多,鱼龙混杂。开发构建一套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工作量大、开发费用高,故需对项目开发公司实力进行严格评估与选择。医院可海选几家知名度较高、美誉度较好的软件开发公司,最好是主营业务方向是从事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开发的公司进行对比,选择几所已经完成终验项目的客户医院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公司开发人员的实力与数量,可更直接地考察合作公司的综合实力。 2.4严格按计划实施 一旦确定合作开发系统的公司,就必须严格按照开发计划稳步实施,以保证项目开发的进度。安排具有较好计算机能力的员工全程跟进项目,与开发公司保持紧密联系与沟通,将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给开发公司。 2.5做好后续维保 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工程,在运行时常会出现意外的故障,项目完成后应与开发公司签订系统的后续维保协议,以保证上线运行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掌握与运用所有员工的入职、薪酬、福利、调动、晋升、婚姻、生育、离职、退休甚至死亡的信息,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与更新的及时性,是医院整体平稳运行与制定发展计划的有力保障,而系统功能的全面性与操作的简便性,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既要立足于医院的现状,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拓展性,使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地满足医院整体发展的动态需要。 作者:黄清 何仲廉 钟俊学 胡献之 范志琴 文朝阳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人力资源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管理论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劳动合同的签订存在单面性、缺乏彻底性,续签、变更、解除不及时且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许多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 雇佣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的单面性表现在,企业在提供劳动合同文本时,没有健全的双方协商制度,而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不给员工以选择余地,员工缺乏话语权,导致在整个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企业对员工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缺乏彻底性表现在,企业一些正式员工的劳动合同存在未签或漏签现象;临时雇佣关系的员工,虽然存在事实的员工与企业间的劳动关系,但却未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在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使得企业同劳动者之间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议。劳动合同管理的随意性有以下表现形式:第一,员工在企业内部变更工作岗位时,存在劳动合同不能及时进行相应变更或变更了并未与员工进行及时沟通的现象。第二,存在由于企业疏于管理,未按照劳动法对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予以签订、应该解除劳动合同的予以解除,由此便产生了许多劳动关系不清晰的人员。如临时雇佣人员、长期外借人员或借外单位人员、档案关系挂靠人员等。第三,还有一些员工未通过规范的渠道辞职,没有办理正常的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使得劳动合同有名无实,给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2.劳动合同管理流于形式,缺乏规范化管理手段 第一,企业缺乏量化管理劳动者工作业绩的工具和方法,缺乏考核监督机制来确定劳动者是否按要求履行了劳动合同所规定的条款。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企业难以根据员工的绩效进行劳动合同管理,员工也很难根据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权利争取到合法的利益。第二,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手段等原因,一些电力企业存在无法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解除或终止员工的劳动合同。员工虽然表面上需要定期续签劳动合同,但除非员工触犯法律或存在严重的违纪行为,否则,企业一律同员工续签合同,无论该员工的绩效考核如何,对企业是否有价值。第三,劳动合同期限设定不合理,企业不能根据岗位性质、生产需要及员工特点等方面灵活设置劳动合同期限,而是,一律给予相同期限的劳动合同。这样,便无法有效利用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来管理和激励员工。第四,劳动合同条款一成不变,不能根据不同岗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合同条款。甚至,有些合同条目存在表达不够准确、不严谨等问题。电力系统中的企业大多使用的劳动合同是根据《劳动合同法》制定的;而不同类别的电力企业,如供电、电建、修造、施工等用人单位的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工种的不同对劳动合同中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条款的规定存在很大差异。然而,电力系统中的企业却不能根据自身状况对有关合同条款进行调整,使合同内容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不是为企业量身打造的劳动合同条款又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二、解决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依法履行劳动合同的力度 通过大力宣传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在保障雇佣双方合法权益方面以及对员工切身利益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员工对劳动合同的重视程度。也让员工理解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既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保障,又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地宣传将会逐渐改变员工的思想意识,从而提高雇佣双方对合同签订的理解和重视。 2.加强劳动合同条款管理 第一,要提高企业和员工对合同条款具体内容的重视程度。在制定劳动合同条款时,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满足《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员工的绩效方面的条款,要做到尽量能以量化的方式衡量,对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服务期限等方面要尽量做到详细、严谨,对于双方违约责任等方面要做到具体且可实施。只有制定了更加明晰的劳动合同条款,才能提高劳动合同的规范作用,使雇佣双方都能履行相应的义务、享受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制定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繁简得当,对《劳动合同法》有详细、具体规定的内容,可注明出处,依法执行。对于《劳动合同法》未做出规定的内容,应当做出详细的规定。对于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更要做到条款具体而明晰,例如一些涉及员工权利、义务的具体条款,要做到雇佣双方对其无异议。此外,对于一些涉及行业特点、岗位特殊需求、专业特殊需要的事项应做出详细的解释说明,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劳动纠纷。第三,在制定劳动合同时应使用准确、清晰、严谨的词句,尤其对于合同中比较关键的条款,要力求词句表达不产生误解或歧义,确保劳动合同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与雇佣双方对合同的理解一致。第四,劳动合同中涉及责任的部分要明确。只有做到对双方责任明确的划分,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在发生责任事故、追究相关责任时,才不会发生互相推诿使事故迟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 3.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协商机制 要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劳动合同协商机制,依法通过企业和劳动人员的协商来约定岗位职责、劳动报酬及条件、合同期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以体现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的“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 4.加强劳动合同期限与合同续签管理 劳动合同期限管理应根据企业不同阶段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劳动者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考核情况等确定其劳动合同期限。对于新招聘员工的劳动合同期限,应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对于掌握企业中长期需求的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或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学历人才,可以与其签订较长合同期限;对于企业短期需求的专业和一般性人员及临时人员,企业可与其签订较短合同期限。对于到期合同的续签,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甄选绩效优良的员工,严格从优续签劳动合同。对于员工在劳动合同期间工作表现优秀、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的,可以选择与其续签长期合同;对于表现一般、没有突出贡献但也没有重大错误的员工,可与其签订短期合同,同时继续观察其今后的表现,作为合同到期后是否再与其续签的依据;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聘用劳动合同到期的人员。对于企业不需要的人员、表现不佳及有重大违纪违规的人员,在其合同到期后要坚决不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 5.建立监督机制以加强劳动合同履行的考核 一方面,要加强对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情况的考核,通过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根据绩效评估实施劳动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劳动合同管理的形式化,实行优胜劣汰用人的制度。另一方面,要成立劳动合同履行监管部门,监督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由工会、员工代表、人资部门代表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对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按月或按季度对监督结果给予评估并进行公示,做到公开透明。 6.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专业人才培训 可以通过引进劳动合同管理领域专业人才,充实企业劳动合同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建立培训机制,进行内部挖潜和自我提升,培养劳动合同管理人才。并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其他行业甚至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劳动合同管理人员需熟知劳动合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市场最新的形势变化和最新的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水平,保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合同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地完善,劳动者对自身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只有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人员配备上为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提供足够的支持,才能使劳动合同管理成为电力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基石。 作者:张智琨 伍睿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 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合理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创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促使企业所有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判断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当职工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建设中。同时,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认知度以及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二、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 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 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 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亚楠 单位: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铁部 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合同管理论文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发的风险 一旦企业拥有占据企业内大部分比例的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企业对于员工的工作期限将无法完全的控制,尤其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多;同时,签订期限较为短的劳动合同将会在长期合同的影响和对比下越来越少,签订长期合同的员工将会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保护员工工作利益的前提下,积极的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员工在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1.2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引发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引发的风险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由于劳动合同成本终止带来的成本风险和企业违规造成的成本风险。首先,在《劳动合同法》中对企业签订的劳工合同有硬性的规定内容为当企业方想要终止劳动合同时,那企业方必须对劳动方付出一定的经济补偿,通常经济补偿的费用为合同停止前劳动者一个月收入的一半。这条法律的规定就代表着一旦企业方想要主动终止劳动合同,就必须对劳动方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同时,当企业在对员工安排了一定量的工作任务时,企业必须给予员工赔付相应的赔偿金,这也是双方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动法》中的硬性规定,同样是由于劳动合同成本终止带来的成本风险之一;其次,由于企业违规造成的成本风险主要包括自员工工作之日起,工作时间满一月但是不满一年依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要向员工支付双倍的工资、企业违反《劳动合动法》规定不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应向劳动者支付从应该签订无固定合同的时间开始算起的双倍工资、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的赔偿金、企业没有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费用时必须支付赔偿金等内容。 1.3由于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引发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在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开始使用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违法行为带来法风险、企业在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龄时没有将劳动者在其他企业的工作年龄计算在内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带来的其他风险等内容。 2运用合同管理规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风险的措施 2.1签订完善、合理、合法的劳动合同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必须与劳动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依照《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的规定,签订双方都能够认同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应该对双方的权责义务有清晰明显的描述,劳动合同应该以书面形式签订并且经过劳动方的签名和企业的签名同时认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方应该在使用劳动者一个月内就签订双方的用工合同,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劳动合同的签订不仅能够规定双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还能够稳定劳动者的工作情绪从而有效提升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风险。 2.2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签订带来的风险 对于即将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企业在与之签订无固定合同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员工的切实确认和签字,同时,对于可能由于无固定期限合同引发的风险在附属的合同中清晰说明规定员工的行为再次交由员工签订,避免因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突然反悔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风险。 2.3按照法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对于劳动合同的解除和停止,企业方应该依照《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合同解除的规定依法进行,办理好相关的程序,以书面的形式向员工提醒劳动合同解除的种种注意事项;同时,企业可以要求员工递交辞职书,使员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支付合同终止带来的赔偿金。 作者:张子垚 单位: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论文 一、传统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激励以物质为主,激励机制单一 首先,企业以物质激励为主,淡化了精神激励。“双因素”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即为激励、保健因素。而以往的人力资源开发,一味顺应“激励因素”,而未重视职工的“保健因素”。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均已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员工的工资直接与岗位绩效相连,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据“双因素”理论,物质激励通常只可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却并不能增加其满意感,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满足员工的“激励因素”。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弹性、个性化管理力度小。根据“复杂人”理论,个体在多种环境和条件下,通常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及需要。例如,年龄偏大的职工,他们渴望有一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而青年职工则希望工作具有挑战或充满趣味性,他们更强调自身的全面发展,希望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在学习中提升挑战新问题的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员工大多被当作“经济人”,不同的员工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管理,也未形成多维度的激励体系,因而无法全面满足职工间的特殊化需求。 (二)人才选拔缺乏规范性,部门缺乏人才 一直以来,企业的人才选拔都缺乏规范性,事业单位中的人才选拔甚至存在暗箱操作等行为,某些单位或部门形成了“任人惟亲”的人才任用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为投机的经营者提供了晋升机会,而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却因为缺乏有效渠道及后台,无法展现自身的才能,从而也导致相应的部门没有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才。久而久之,有能力、心怀抱负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对单位离心离德,频繁跳槽导致单位部门缺乏相应人才。另外,很多企业都是实行垂直化、多极化管理模式,中间管理层相对较多,基层职工和高层领导层之间通常没有沟通或交流,这就会使很多普通职工无法被上层领导了解和赏识,晋升难度相应加大。另外,有些投机取巧者则会通过该种机会,擅自同某些领导进行权钱交易,以达到职位晋升之目的。加之很多企业或事业单位忽略人力资本投资,甚至认为人才培训是一种负担,对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过于重视,因此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次数比较少,大大降低了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投资,使各类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慢,单位更缺乏有能力的人才。 (三)资源配置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 在我国,人力资源行业、产业及地区间的配置严重失调,大大降低了其他资源的利用率。现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及凋整时期,随着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降低,相对而言,各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则在市场中占主导。在上述结构转型阶段中,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优秀的技术人才。另外,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尽合理,人口与产值的分布极不均衡,使得仅有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才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的当代,人力资源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属正常现象,也可以说是必须的。然而,某些企业因为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导致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流失,而得不到及时补充,这对于企业发展及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都非常不利。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会导致企业无法收回当初对该类人员的培养投入,再次招聘或培养人员所耗费的成本也会不断增加。另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使企业丢失其商业机密,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扰乱整个行业的发展秩序。 二、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创新的作用 (一)促使管理理念由人力是资源变为人力是资本 企业的培训教育在对企业员工与领导者的培训过程中,不仅重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介绍,还注重促使员工将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与管理中去,注重转变员工以前的旧思想为与时展与公司进步一致的新思想。在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培训教师要利用大量的案列和事实使接受培训的管理阶层对新理念有所感受。使他们认识到:人才,是一种可再生、可持续资源,同时也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人才是最无法估量的重要资本,能够给企业创造不可预测的经济效益。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观”,从“人才即为资源”转变为“人才即为资本”。 (二)使管理者树立用好比选好人才更重要的理念 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是可以逐渐提升的,这种提升的速度远远高于投资带来的财力资本升值的速度。原因很简单,财力资本也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运作来促进保值、增值的,如果少了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素质较低,财力资本就无法获得顺利的发展。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本及产权数量较高,在企业额度总产权量中占比约为38%,这表明,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人力资本是靠教育与成人教育保持不断进步的。虽然现在残酷的就业现实导致很多人不能进行专业对口就业,也不能让企业选到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但是,只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员工还是能够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做出成绩的。所以,现在好多企业的管理者更愿意给新人一个平台,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就业培训,用教育、情感、待遇及事业去留住他们。这也是人们接受教育机会更多、素质更高的原因,是教育让企业管理者树立了用好比选好人才更重要的理念。 (三)使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开发与管理的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让人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有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做人,能够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够使人们达到自我实现和理智地生活与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先提出来的。历朝历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这一思想。我国当代公民经过社会主义教育,更是对这一思想有更深的理解,并把它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成为了大前提。在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并促进人的积极性的最大化发挥,通过培训指导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尊重和满足员工的期望及内心需求,并将全部员工都当作自己人,实现个人和企业和谐发展。 三、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策略的影响 (一)激励国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激发员工效率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而推动地区间经济的统筹发展。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层次不齐,这就使得人力资源大多流入到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分布在第一产业及其相关岗位中。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了逐步优化与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在继续满足东部沿海人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多地投入农村,使农民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现在国家已经采取了三支一扶等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调整人力资源分配结构,并利用优厚的条件使更多的人才愿意去农村工作,为农村的社会金融、通讯及信息等第三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还鼓励更多的科技、经济人才献身于西部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使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激励企业实施民主管理制度,营造和谐环境 教育的发展使企业负责人的领导素质也越来越高,他们越来越认为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营造决策民主的工作氛围,在决策中坚持“原权于民”,逐步适应员工实现自我内心需求,让每位职工都能融入和参与管理。企业的薪资分配及年度工作计划等,都在充分听取和参考职员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科学化分配或安排,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第二,干部任用尽量公平、合理。在企业的干部选拔过程中,避免采用家族式或任人惟亲的人才选拔模式,采用相对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方式,坚持“任人惟贤”,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想做事、能干事的人得到重用,并逐步晋升到领导岗位上。第三,构建上下级交流及反馈机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尽量做到“扁平化”发展,妥善处理组织层级和管理间的关系,确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沟通和反馈。现在的企业普遍设立了短信平台或“领导信箱”,让基层职工可以直接同领导沟通,有效避免了信息失真现象出现。第四,营造和谐的企业竞争氛围。逐步推行“开放任用”和“竞聘上岗”等考评模式,产生“鲶鱼效应”,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活力。 (三)激励企业平衡企业人才流出,规范人员流动 一个湖泊,假如只有入口,而不设立出口,肯定会水满为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一家企业,假如只有人员进入而没有输出,肯定会人满为患。西方不少企业实施I3制,就是要想尽办法去保留1/3的骨干员工;余下的1/3员工则是不被重视,能够进行自由流动,另外还有1/3也可自由流动。在我国,企业并不需要如此大的流动量,不过学非所用甚至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或认为能在别的单位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员,可允许其流动出去。建立和实施员工聘用合同制后,为企业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为此也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对这一制度充分加以利用。 (四)激励企业实施人性管理模式,培养员工活力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极为关键。它是指将人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收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企业命运的主宰者。企业都将员工看作其发展的重要资源,相信、认可、利用和激励员工,将其摆在管理中的重要位置,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活动,培养员工的活力与创新能力,这不仅使更多的员工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使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保持一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开发,即通过对人力资源实行整合、调整与规划,使组织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效率得到全面提升。不管是在国家大局方面,还是在事业单位抑或是企业中,教育已经使人更多地认识到了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都存在诸多问题,并逐步构建和完善薪酬体系,利用更加全面的奖励与激励机制与民主式管理,营造和谐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逐步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作者:袁红兰 副教授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下知识经济论文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通过招聘、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的调动和任用,以满足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较于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更为关键。因为人是活的,人决定着企业发展的目标,操控着企业向着这一目标前进的各种动作。而出于竞争,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又不可能被其他企业熟知,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企业间关于设备和财力的竞争也开始向知识和智力的竞争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知识和智力拥有者的“人”就成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特殊资源,拥有知识型人才的企业无疑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知识型人才,企业针对知识开发的独特性,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使然 新时期新环境,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生产模式的制约,机械化、工业化稳步前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掌握与运用,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餐化、碎片化、信息化的时代。大机器、大设备已经越发少见,转而是精致小巧的高科技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知识经济是与信息经济紧密相连的,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只有信息共享,并与人的智能相结合,才能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信息共享,新知识生产的技术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竞争便越演越烈。新的社会环境,工作现状,要求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知识型人才,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而如何引进人才,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便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重点。 2.经营环境的要求 脱离时代的企业是不能长治久安的,与时俱进向来是企业以求发展的根本之道。知识经济环境下,为了求得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势必发生变化,向知识、信息的道路转变。这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准,及企业员工的素质便有了新的要求。传统型人才势必遭到冷落,知识型员工势必得带重视。因此,以知识与智能为基础,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另外,企业生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也体现了企业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与时俱进,企业的结构层次越发精简,对员工的要求就明显提高。在这样的构成中,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员工的地位尤其突出,他们不仅自身素质较高,在关注时间的弹性和工作的自主权上也别开生面,这一切都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体现。所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这样的人才肯定是行不通的,根据新特点新情况,重新设计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今后不遗余力需要做的事情。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注重开发培养以打造智能型人才 智能型人才指的是一批拥有高深专业知识并能及时利用咨询获取最新知识的人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智能型人才该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因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对智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就人才的招聘而言,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和途径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的真正招聘做好铺垫。科学有效的选拔与招聘方式多种多样,可选用人格测验、情景模拟测验等手段,以保障人才招聘的言之有物。就人才的培养来说,只重理论不重实践是不可行的也是落后的,必需将专业的培训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布,在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才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内容的强化和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会有营养,结合人才培养的策略,按照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人手,制订目标,人才的供求就会平衡,人才的水平就会提升,企业的管理就会有序进行。 2.突出战略地位以形成竞争的优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兼并。当时,为了推动企业能够更及时有效地向前发展,企业纷纷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作为战略管理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影响着企业战略发展的未来走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必需与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挂钩,从人才的角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突出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就要把人才视为是企业未来竞争力的筹码。究其根源,就在于太多的竞争优势容易被模仿,比如打广告,某个企业凭借广告优势崛起之后,这种竞争手段很快就会被其他企业效仿,可以说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长效形式。但人力资源的经验却很难被模仿,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同时是企业结合自身的特色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即使被公开,其他企业也不可能加以用之。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人才,有的企业就能留住他并发挥他的才干,而有的企业却无法留住他的原因之一。 3.构建学习型企业以提升集体能量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eterSenge)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他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也强调: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从这些言论中,不难发现,构建学习型企业对于提升企业集体能量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遗余力需要努力做的事情,员工之间的状态应该是既合作又竞争,强调知识的共享。为此,就必须鼓励企业员工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互相渗透,指出缺点,学习优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成为促进员工间通力合作,发挥集体精神,形成集体文化氛围的核心纽带。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既是社会环境的使然也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必然要求。今后,注重打造智能型人才、突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地位和构建学习型企业极其重要,这将是知识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作者:朱洪杰 单位: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 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知识经济论文 1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它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处于不败的地位,恰恰就是因为美国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汇聚地,不仅吸纳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而且也非常注重本土对人才的培养,正是因为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源,美国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以1975年创立的微软公司为例,自其成立以来,每年以超高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个公司的成功正是由于有以比尔•盖茨为首的高技术人才作支撑。高素质人才不仅善于创新和改革,更加善于经营管理,他们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爆发力。 2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2.1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但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非常严峻,而每天又有许多新的人口诞生,这就意味着竞争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现在正是讲究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社会,对人力资源来说不但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具有高竞争,而且存在着高压力。这就要求当前的人力资源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强大的压力仍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力资源应用坚强的意志来面对这些压力,用乐观自信的积极态度为企业创造利益。 2.2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要有不断向前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才能推动企业的进步。在现今的社会中,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要经过一个必要的循环周期,在这个缓慢的循环周期中,可能就有新的产品生产出来,慢慢地就会取代之前的旧产品。也就是说,没有一样产品能够永远占领市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更长久地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收益。由此可见,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进步,而且能够使企业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3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事物产生。这些新的技术不断地取代了旧的技术,人们只有不断去学习,才能不被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淘汰,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新知识的掌握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新技术,在封建社会中,清朝政府就是由于固守陈旧,不接受新技术,固步自封,最终只能任由西方国家的欺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具备学习的能力,不断接受新鲜知识和事物,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成为有助于企业和社会的优质的人力资源。 2.4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力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市场环境也越发复杂,优质的人力资源需要有应变的能力。应变能力不仅表现在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上,还表现在面对大量工作压力时,自己对压力的排遣能力上。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的发展,都会面临突发状况,例如一个国家在面对突发的金融危机时,或一个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突然的竞争营销手段时,这都要求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来化解这些突发的危机。因此,应变能力也是人力资源应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果企业中的员工都只会在生产线上重复单一的工作,而完全没有应变能力,那么这个企业始终也只能是做生产加工,完全没有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实力。 3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每个人的培训,因为人是科学和知识的最终载体,而每个人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观察每个人的特点,根据个人优势进行培训,然后使其充分发挥特长,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变成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不仅能够留住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也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进步起到带动和推进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的发展应该被注入新的活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人为本,不断地开发每个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作者:邓绍渝 单位: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三环组织学习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组织学习的内涵 1.1组织学习的定义 “组织学习”的概念自从1953年被学术界正式关注以来,组织学习研究经历了组织学习概念的孕育期、组织学习理论的孕育期、发展期、兴盛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组织学习的概念呈现多元化局面,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根据概念定义的“种差”及“属性”的不同,可将组织学习的主要定义概括为以下五类。目前学术界对于“组织学习”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其原因主要是组织学习的相关研究往往是从某一角度出发,然后以此为基准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从而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不过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都探讨了组织学习的本质。 1.2双环学习和三环学习模式 阿吉瑞斯(ChrisAr-gyris)和谢恩(Schon)在《组织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双环学习的概念。在双环学习理论中,组织将现象观测、本质思考的过程拓展到思维框架,剖析思维模式深处的问题,同时不断反思改善这种思维模式,从更深层次修正自己的行为。双环学习是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成性学习,能通过个人学习来改善个人思维模式。在一定条件下,个人思维模式逐渐影响并融入团队思维模式,进而影响组织行为时,就形成了组织学习。下面以戴明环为例子,在“计划———执行———验证———行动”的学习回路中加上了“执行———思维模式———检查过程———行动”的循环回路,便得到双环学习模式图。双环学习模式的个人学习独立于组织而进行,个人思维模式的改进不一定会融入组织的思维模式,也不一定能生成新的知识并在组织成员间进行传播与共享。于是,我国学者金光熙(2005)在研究“双环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环学习模式”,实现了知识的生成、创新与传播,形成了第三个学习循环“计划———行动———评价———理解———总结反思———提炼生成———交流传播———计划”。三环学习模式解决了个人学习如何融入组织学习的问题,将个人与组织的学习成果补充、提炼、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经验,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地交流与传播,最终实现内外知识的共享。比如,工人在加工产品时,为了防止类似的机器故障在其它地方再次发生,他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别人,还将他的学习成果和相关专利提供给设备制造厂家,让有关的集体和个人都共享他的知识成果。三环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的提炼生成与交流传播,是组织在战略上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不断反思、质疑而形成的集体知识与智慧正是三环学习的根基。 2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 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过程中,通过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组织的学习张力,从而不断地改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质量和数量,保证企业人力资源长期动态、健康持续地发展。反过来,人力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又会激发组织学习的情感动力和组织边界三维学习张力,进而促进组织学习。下面从三环学习模式角度来探讨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1引导员工的自我超越———人本管理 通过不断学习纠正偏差,引导员工培养他们的自我超越意识,产生新的认知,是三环组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恰恰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内在需要的增长是激励员工不断追求、探索、创造的根源。所以,组织应该以“员工本位”为出发点,更注重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满足和深化内心深处的愿望,从而不断创造和超越,以适应知识“裂变”,创造和保持组织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核心优势,塑造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员工的主动配合。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组合式激励手段,引导员工自我超越,实现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的客观统一。 2.2改善心智模式,挖掘员工潜能———虚拟管理 组织学习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变革。三环学习模式是不断地对组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提出质疑,并加以反思,而这一检查和改进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学习文化为根基,人力资源管理定位和反思应在“促进组织学习能力”上。比如说,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逐步代替传统事务型的人事管理,要达到这种转变,需要高素质员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心智模式的革新。心智模式是指从事某一工作而形成的根植在内心深处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称。改善心智模式就是需要打破传统的框框,消除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从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运用新的方法和运作模式去管理企业,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比如企业可采用虚拟招聘,委托外部人才中介机构有效地筛选组织所需人员,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市场中的信息优势,并适当参与聘期管理、人员测评等各项事务。总而言之,通过三环组织学习,可以改善组织的心智模式,运用虚拟招聘等虚拟管理方法,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2.3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建立共同愿景———团队管理 三环学习模式的八个要素中“计划”是关键,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实现目标需要怎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从良好的职业规划开始,通过组织学习来建设学习型组织、实施团队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包括组织的总战略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其中,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是实现团队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引导员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并确立符合自身意愿和组织需求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机会。团队管理的核心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机结合,让个人的职业规划都建立在组织目标之上,同时使员工认同组织的价值观,以便营造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团队。总之,团队管理作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逐步缩小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团队管理的重要内涵。 2.4改变培训理念,促使学习与工作融合———学习管理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组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培训可以为组织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员工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组织学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个体学习的加总,因此,组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个体学习”层面,而应更注重“团队学习”和“知识共享”。三环学习模式体现的就是知识共享,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改变培训理念构建企业的知识共享制度,加强团队学习应该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团队学习可使员工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同时也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者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组织战略层面的思考。三环组织学习有利于激发知识员工的创造性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人数增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根据知识员工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来考虑选择合适的激励手段。那么,管理者需要从更高层次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营造终生学习的环境;强调团队学习,让他们与同行探讨更专业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组织学习理论主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生学习”,这些举措将会促使学习与工作融合,实现团队式学习管理。并且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交流不仅有利于集中力量创造组织成果和共享学习经验,也有利于组织成员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是组织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从微观上激发了组织学习的源动力。 3培育三环组织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3.1建立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培育三环学习模式的组织学习,应当建立在系统规划基础之上。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组织战略愿景和组织变革所需达成的目标。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地学习是员工自觉地去探索、开发和试验,是源自内心的强烈学习愿望所驱动而进行不懈追求的学习行为。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的:“千百年来,能一直在组织中鼓舞人心的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坚持并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以绍兴农村合作银行为例,2010年该行制定了十年发展愿景:把“农村合作银行”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中型农村商业银行和中端市场的领导者;并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五年发展蓝图:重视“精品”,扩大规模,成为国内收益较高、均衡发展的中型银行———瑞丰银行。正是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该行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改变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内部流程等,使得业务垂直化、合规管理功能突出等特色鲜明的核心业务流程得以确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够准确地认清自身的个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帮助员工找准职业定位,并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及时进行学习充电,增强职业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能够深入地了解员工的发展愿望和职业兴趣,为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进行人才盘点,使员工感觉受到重视,从而提升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如上例中的农村合作银行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改善员工关怀体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建立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和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了三环模式的组织学习,同时也实现了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客观统一。 3.2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反思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对企业目标、企业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在三环学习模式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反思”。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反思,只有在传承中进行变革,不断修正企业文化中存在的缺陷,才能形成更人文、更健康的管理模式。因此,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塑造新的企业文化,多渠道聆听不同的意见,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运用三环学习模式,尤其是善于放低姿态,承认错误的企业文化。2009年联想出现大幅度亏损,创始人柳传志重新担任董事会主席,他明确联想困局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文化定位不清晰,复出的目的是为新联想集团重新塑“魂”,让联想变成一个更加融洽、更好的国际化企业文化公司。柳传志对企业文化选择的正确,使得联想经营回暖,重新走上赢利轨道。联想塑“魂”的实质就是反思,柳传志把反思作为主要使命可见其重视程度。又如微软的学习三理念:一是通过自我批评学习;二是通过信息反馈学习;三是通过交流共享学习。这种学习理念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家所推崇。微软的第一理念和第二理念,通过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学习,形成学习中的“去粗取精”反思文化,是三环学习的第二个学习回路。而通过交流共享学习,是属于高层次的学习,是三环学习中的第三个学习回路。 3.3激励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增强团队知识的扩散力 在三环组织学习过程中,企业成员必须进行自我提升,完成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最终实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持续上升。自我提升的关键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创造一个鼓励知识创新的环境。首先,设立奖励机制,激发知识创新热情。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筑安全护盾。最后,加强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提高相互之间的信任感,达到团队知识扩散的目的。比如云南白药集团之所以能走在云南药业之前,主要是源于他们优越的知识保护战略,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截止2013年6月,集团共申请专利447项,授权专利379项。云南白药集团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以专利技术为依托,大大增强了组织的创新动力。深圳研祥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每年都会奖励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三方面成效卓越的员工,创新奖金额超过10万。鼓励员工奖项有“啄木鸟奖”和“即时奖励”等,其中“即时奖励”是最具特色的奖励项目。部门经理一旦认可员工的良好表现,员工便在8小时内就能获得写有奖励原因、奖励金额的一张小卡片。同时,研祥还为员工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团队知识的扩散。 3.4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三环组织学习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其核心工作就是对组织结构进行不断地完善与变革。完善与变革的目标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工作流程重组、重建信息网络等。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建立更加灵活、更加柔性的网状结构,实现组织内的自主管理和充分授权。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三九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从原来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到“两部———两院———四所”模式,把众多的事业部整合为十二大子公司。这种调整与不断完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集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进了组织学习,增强了组织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在组织结构完善方面,浙江正泰集团另辟蹊径。自1994年成立企业集团之后,正泰以品牌为中心,横向联合,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加强组织结构的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内部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系统,改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推广创新奖励机制、领导与员工座谈制度、全员培训制度等。这些都是构成三环组织学习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为知识创新与共享培育了成长的土壤。 作者:李小明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公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桂林公路文化特色简述 本单位公路文化的特色可以从桂林公路的精神体现出来,即“团结拼搏、追求卓越”。这是根据桂林公路行业自身的性质、任务、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长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精心培育的、正在逐步变为广大职工的内在诉求和主导意识。这种精神具有团体和文化的双重性,其独特个性是“团结”、“坚韧”,其本质内容是“追求”、“进步”,靠团结拼搏求进步,靠不懈追求谋求科学持续发展。 二、公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融合 (一)突出公路文化建设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在将公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融合时,须突出桂林公路文化建设目标的地位。其的总体目标是:推进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形成统一完整的公路文化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核心理念、行为规范、视觉形象被广大员工所认同,并逐步融入到单位的生产、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活化于魂,使单位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明显提高,凝聚力、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形象明显改善,形成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1、价值观念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集体意识,使大家对公路理念体系有明确的理解,并通过实践,使公路核心价值观得到新的升华。 2、行为规范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增强集体领导者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增强单位管理者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增强广大员工的职业素养、进取精神,规范全局干部职工队伍的从业行为。 3、管理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引导管理人员用新的管理理念推进改革、完善制度,推动我局管控模式的高效运行,使单位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式发展。 4、社会识别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把单位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改革发展、生产工作和广大员工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这套系统得到领导干部的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得到职工群众的广泛认知和自觉接受,得到社会公众的基本认同和密切关注(公路行业标志),为我局在桂林塑造一流的公路品牌形象奠定文化基础。 (二)公路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融合应用 1、注重文化认知度在遴选职员的基础性功能 在招聘职员以前,事业单位须将公路文化的价值理念与用人的标准加以有机地结合。面试官借助于多元化的手段,全方位地考察与分析应聘者的价值理念与个性等元素,如若与事业单位的需求并不吻合,那么便无需招录。通过面试之后,人力管理者能够挑选出与本单位公路文化相吻合的人才,从一开始便选出了与合适的工作对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让他们在潜意识中认可了本事业单位的公路文化,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基础。 2、突出相同愿景在加强管理职员的作用 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到位,还须“留得住”,在单位内部构建起有效地管理职员的体制。职员须认可公路文化,并树立起相应的远期发展目标。单位应全面地掌握职员的切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与愿望,再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发挥公路文化在激励职员积极工作的驱动力,提高工作的热情。在引导职员时,事业单位须让他们把个体的愿景与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切实地规划自我的职业方向。职员也会了解自我和事业单位间存在着休戚休戚与共的内在关联性,即个体要获得成功,不能离开单位这个环境背景。若二者相匹配,职员即会清楚自我在整个单位中的意义以及事业单位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激发职员自我的职责意识与使命感,提高工作的效率。 3、构建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文化 优秀的事业单位会营造合适的发展环境,并采纳合理的用人机制引入人才。通过激励机制文化确保事业单位职员在生活物质方面的需求,实施有效的薪酬机制,营建温馨合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精神激励可以总结为“信赖、尊重、肯定与关爱”,即基于人文主义与人性关怀的视角满足职员精神上的多元需求,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以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方面达到动态的平衡。毫无疑问,每位职员都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时,就应尽量做到公正、公平,规避由于处理不当而打击职员的工作热情,甚至造成厌恶反感情绪。当人力资源所制定的规则公平公正时,职员也明确自身的发展走势,并自然地产生相应的组织归属感。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化,我国公路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相应地凸显出来。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下国内绝大多数的公路事业单位均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在公路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已领悟到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才可以有效地加强整个单位的竞争力,才可以落实好有关公路方面的管理工作,才可以推动我国公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莉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公路管理局 人力资源论文:人才留用机制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人才留用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 1.1人才留用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通过招录、甄选和培训等方式,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道德素养,最终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的管理手段。而人才留用机制是企业为了激发公司员工的潜能、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减少人才无谓流失而建立的制度。所以从二者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人才留用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板块。 1.2人才留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 进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企业之间竞争核心的人才就希望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有安全的制度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人才能力的发挥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人才留用机制的建设则能够较好的弥补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缺憾,让人才真正的感觉到自己有存在感,而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就会促使他们更好的遵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来。 1.3人力资源管理为人才留用机制的建设提供条件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人才留用机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避免人才流失而专门设定的制度。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要比人才留用机制的范围更大、所需的资源也更多,当人力资源管理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时,也能在人才留用机制的建设方面提供更充足的条件。 2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法律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法律是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的规则,对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同样需要法律作为管理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但是在实践中仍然需要出台一些更细化的规定和指导原则来规范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2资金投放不到位 现代是市场经济时代,资金的投放和回笼过程就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但是一些新起的企业,在资金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不能调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等,另外一方面就是资金的投放要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不能让资金的投放起到实在的效果。 2.3人才的选用不科学 企业在选用人才时,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人才结构方面考虑。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对于学历高的求职者来者不拒,而自己所需的人才却并没有真正招录到,或者有合适的人才时却没有了资金引进。这样就会造成企业人才结构的失衡,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沉重的负担,一方面是人才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价值,长此以往这些人才就会流失;另一方面需要的人才没有充裕的资金引进,对企业工作效率和业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对于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2.4管理制度不健全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现代一些企业对于激励机制做的非常不到位,到企业任职的员工走完一批又一批,看似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太大的下降,但是实际情况则是他们的形象、老员工创造的额外价值都失去了,这种人才的流失很难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公司总处于起步阶段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3通过健全人才留用机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3.1人才留用机制建设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和尊严的实现有更高的要求,要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突破,保证人才留用机制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领导人员重视人才的使用,在充分了解人才市场供给的情况下,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留用计划,一方面保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制定适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使每个人才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计划的制定要充分尊重人才,让他们精神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对人才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3.2善于利用科技加快人才留用机制建设的步伐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善于利用科技掌握市场动态,才能制定完善的决策和部署。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也会限制企业业务的开展、经济效益的增长、人才的充分使用,因此通过科技产品提高人才留用机制建设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北京宏景世纪eHR-专业版软件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出卓越的作用,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功能丰富而操作简单。eHR-专业版软件是借助开放式的平台,把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巧妙的结合起来,保证了信息搜集的准确性,只有参照市场的情况才能制定切实可行而有效良好的人才留用制度。而且它的功能非常的完善,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情况能够进行仔细的整理,包括工资结构、绩效体系等,而利用准确的数据对员工进行评价,也显得非常的客观公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定提供支持,保证了经营决策的准确性,而且这种新颖的管理机制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于人才留用机制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3.3完善薪酬考核制度以促进人才留用制度作用的发挥 企业的长远发展是要依靠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非常的大,因此必须丰富人才留用制度,其中薪酬考核制度对于人才留用机制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留用制度是为了保证人才充分发挥价值,避免人才流失而形成的制度,人才留用制度可以从制度层面给人才一种精神慰藉,但是仅凭精神上的慰藉很难保证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来,而薪酬考核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则能让人才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最终留住人才。 4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规划。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留用机制二者的关系和问题分析,采用了转变观念、制度建设、薪酬管理和人才培训教育等措施,对于建立和完善人才留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也提升了企业的名誉及影响力。 作者:张锋 单位: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论文 一、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高速公路行业中实施相对比较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团队凝聚力以及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在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尽最大可能的发掘出人们自身的潜能,对本职员工的工作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人们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出色的完成,进一步的对人才队伍建设不断的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以及经营意识进行不断的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对高速公路的自身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高。 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对行业当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职位体系,同时也要把每一个职位的特点以及所需的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如实的反映,形成一个相对来说层次比较分明的管理体系,这样也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奠定基础,对人力资源的综合性进行全面的提高,进一步的实现全程的管理模式,并且还要结合岗位的需求,将人员进行适合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实干人才的技能培训进行有效的加强。 在和一些实干型的人才相比较,主动性的人才所拥有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在能够在关键时刻进行毛遂自荐,进而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带动周围的人,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活跃工作氛围,所以,在高速公路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对这类人才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也要不断的完善转岗的激励制度,在任何部门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才岗位的调换,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培养出一些能够适应在不同工作岗位的主动性人才,在目前阶段,转岗的激励制度不仅仅能够在中长期之内发挥出人员的配置优势,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证行业发展的活力,目前在高速公路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每个部门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进而也就导致了高速公路行业中存在着内部缺少复合型的人才,并且也不利于人员的转岗机制进行完善,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工作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针对高速公路人力资源而言,以上这两种人才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着比较大的潜力,所以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挖掘,进行细致化的管理可以进一步的对每一位员工的责任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够对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进行不断的发展和促进,一定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留下一些比较足够的空间,多根据不同的激励制度对员工进行不断的鼓励,对绩效考核评价进行做好,对高层领导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并且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起到表率作用,进而营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在实行精细化的管理过程中也要加入到柔性化的管理方法,以此来促进人力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所以,也要不断加强文化的建设,使每个员工在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也能够更好的帮助领导进行决策,同时也能够通过各种的活动来增强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使各级工作人员的感情也方便联络,并且也能够使整个团队更加的具有凝聚力,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还要对利民的思想进行加强,使高速公路的每项工作能够落实的实际当中,更好的为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着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知道,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将会对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潜力,必须要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以此能够更好的优化人才结构,使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作者:徐蕾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公路管理局 人力资源论文:公路企业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然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可以帮助人们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提高人们继续学习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强化团队建设的凝聚力量,形成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沿线地方经济发展跟公路管理企业两者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不断强化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整体服务意识,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公路管理经营意识的科学性,最后,使公路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并且吸纳更多的投资者,促进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自始自终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社会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需要管理好企业的人才队伍,所以,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精细化管理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具备很强的实践意义。公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重视全员化精细化管理的同时重视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把工作贯彻落实,不留死角,有利于企业实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二、公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几点办法 公路企业开展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相对的管理方法,这样才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为公路部门的人才发挥工作潜力提供切实的保障。目前环境下,公路部门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主要依赖力量型的、实干型人才。虽然职位设置的不同,实干型人才均会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时刻保持一个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所以,实干型人才可以很好的适应大部分岗位工作的需求,特别是部分岗位,它们需要付出很长的时间、很大毅力以及精力才能担任,实干型人才则可以很快的上岗工作。所以,公路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建设一个较为健全的职位体系,把各个职位的特点以及担当这个岗位的责任需要的能力系统的表现出来,建立健全一个层次感强的管理系统。借助这个管理系统为实干型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准则,为日后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切实的保证,同时,可以通过建设岗位能力模型来有效的改善人力资源总体管理效果,公路部门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以及全面性,实现全程化的管理方法,需要按照一个岗位的实际需要,把人才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中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对实干型人才的教育培训,让人才更快的掌握的专业知识,总体提升人才整体的工作素养。 公路管理部门的工作涉及的面非常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将岗位的具体责任全部体现出来,有利于让实干型的人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参考以及标准。主动型人才跟实干型的人才相比较而言,主动型人才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毛遂自荐,将自身的专业技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对周边的人起着一种模范带头作用,活跃工作氛围。公路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从根本上考虑主动型人才的特点,不断健全以及完善实现转岗激励机制。单位部门发展会影响到人才岗位调整以及互换,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的是培养一部分能够担任不同类型岗位的主动型人才。转岗激励机制的完成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将公路企业的人员配置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还能够保持发展的活力。 我国公路企业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强烈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公路企业内部缺少复合型人才,同时造成内部人员转岗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一个完善的转岗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升他们的整体专业技能。公路企业需要不断鼓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使员工保持从技能要求较低的领域转向技能要求更高的领域。精细化管理的开展可以将各个员工的能力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为公路管理部门的不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所以,公路管理部门发展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留有足够的伸展空间,借此鼓励和激励员工,与此同时做好绩效考核以及评价工作,为部门的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文化建设,充分掌握大众的心声,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不断强化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交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公路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想要更深层次的挖缺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展开不同的管理以及培训,有利于充分优化人才结构,实现公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艳芳 单位:浙江省德清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企业年金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企业年金的概述 1.1企业年金的概念。 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经济状况建立的,并为企业员工提供一定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制度,是企业员工福利的重要一部分。企业年金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吸引与留住员工而为员工设定的一种福利养老金。 1.2企业年金的特点。 一是具有养老保障性。企业年金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障员工在退休之后的生活,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补充;二是具有福利性。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法律层面上具有非强制性,因此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具有很强的员工福利性,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政策;三是管理方式多样化。目前企业年金的管理模式存在多样性,有的企业有自己管理,有的则交由中介部门管理,有的则由金融机构负责;四是国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国家对企业年金的投资等活动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企业年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企业年金的存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年金是人力资源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年金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1企业年金有利于吸引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获取优秀的人才取决于企业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险福利机制,而企业年金的制度就恰好具有此种信号功能:笔者对海南省某家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进行调查:2009年该企业没有实施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员工规模为3020人,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为28.3%,2010年该企业开始实施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费用由企业与职工共同缴纳,年金规模2000多万;2011年,年金规模为3000多万,同时企业的员工人数增长迅速,已经有2800人,并且人才流动率仅为5%,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2.2企业年金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就业安全感。 企业年金是通过将员工的当期收入延期支付,实现了对员工的激励与稳定作用,在知识时代经济环境中,企业培养一名合格的员工需要消耗企业大量的经济费用,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然而员工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加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因为优秀员工有可能被别的企业“挖走”,因此如何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减少投资风险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延期支付方式,它能够有效地约束员工的离职行为,因为员工一旦离职企业年金中以养老储蓄积累的资产就无法支付,影响员工的经济收益。因此企业年金有利于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3有利于降低企业福利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缴费支出可以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中扣除,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企业因为建立企业年金而需要支付的税收费用,企业税收费用支出的减少,必然会降低企业经营费用成本,同时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构建的企业年金制度会大大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4企业年金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更新。 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及时根据市场发展要求补充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现有老职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不愿意退出工作岗位,在此情况下,企业通过企业年金制度可以促使老员工选择退休,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与调整有利于企业员工退休的方案促使他们选择自动退休,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企业员工的新老交替,及时保障人力资源的更新。 3企业年金应用于长期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1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首先,企业年金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针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具体法律法规,结果造成一旦出现企业年金纠纷就导致适用的法律存在争议,比如企业年金纠纷既属于合同法范畴也属于劳动法范畴,最终导致纠纷的解决难以实现统一化管理与约束;其次,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优惠税收政策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每个省份所出台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由各个省份自己制定,这对于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非常不利。 3.2企业年金的运作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狭窄。由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目前主要的投资方向是银行存款和国债,这些投资渠道获得的效益非常低,满足不了企业年金的增值需求;其次,赋益权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企业年金的领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要等职工退休之后才可以领取,这样就会产生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最后,企业年金的成本比较高。社会基金管理公司在企业年金时要求的费过高,造成企业年金参与基金运作的积极性不高。 4通过企业年金激励员工的具体对策 4.1根据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合理确定企业年金计划覆盖人群。 企业年金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吸引与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年金计划的制定一定要与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合理的企业年金体系不仅能够完善与补充企业的薪酬福利体系,而且还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相反不合理的企业年金制度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福利成本,还会引起员工之间的矛盾,影响企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年金的建立必须要密切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首先,企业年金的确定要考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且针对不同的员工制定不同标准的企业年金标准;其次,企业年金计划要与企业人员结构相匹配。企业年金在建立之前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的人员结构,并且通过合理的企业年金方案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最后,企业年金计划要与企业产业类型相匹配。要根据企业产业的性质选择合适的企业年金模式,比如企业属于新型企业的话,企业年金方案就要重点考虑服务年限的限制,根据工作年限划分收益比例,以此避免人员的流失。 4.2提高对企业年金的认识。 一是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企业经营者要转变观念,树立起长期意识,充分认识企业年金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企业可以根据员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设计有差别的企业年金保险待遇,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管理;二是提高员工对企业年金的认识。员工要充分认识企业年金制度,转变自己的养老意识,意识到企业年金的重要性并且要转变自己的短缺利益观念,将实现企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明白员工个人利益的满足建立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 4.3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基于企业年金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要尽快出台针对企业年金的法律;其次,建立明确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一是要在资金来源上,对企业和雇员用于缴纳企业年金的收入,实行税前列支、计入成本的优惠政策,同时职工个人缴纳的部分应免交个人所得税。二是国家应对企业年金所形成基金的投资运营实行优惠政策,对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收益免征所得税,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4.4提高企业年金管理的透明度。 为了消除员工对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不信任,除了国家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之外,还需要企业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实现企业年金透明度,员工可以随时了解企业年金的运行效益情况,这样就可以避免员工在工作中需要考虑企业年金的运行效益的疑惑因素,促进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企业要给员工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员工参与到个人企业年金账户资产的增值保值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作者:何云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论文 一、加强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的措施 人力资源计划由人力资源总体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这几个部分组成。电力企业要想加强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就必须认真把握人力资源计划内容,遵循两个前提原则:充分考虑电力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好当前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这样才能够确保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真正服务于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好风险的预防工作;能够有效地保证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更深层次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与开发。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需要做到遵循以下流程: 1.诊断并评价现有人力资源状况 如果没有掌握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那么难以保证人力资源计划的科学合理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四点:全面掌握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判断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运用“评价中心”或其他测评技术来评估重要人才,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总体统计。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调查来进行,例如利用调查表来帮助管理者评价组织中的人才;利用职务分析来准确做好人才规划工作。只有这样,人力资源部才能够拟订出科学合理的职务说明书及职务规范。 2.科学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及供给 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及发展战略直接决定其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因此,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必须要与以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计划指标、现有员工状况为依据,这样才能确定年度人力资源总量及工种、岗位、职务等结构性指标。其次,需要科学制定招募、辞退、下岗分流及转岗调配的计划;通过对比人员短缺岗位与人员剩余岗位的需求技能,来进一步解决人员剩余与短缺问题。总之,要能够维持人员供求的平衡, 3.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方案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全面评估自身人力资源的现有状况及未来需求,进而掌握人力资源的短缺程度及后期可能出现超员配置的领域。然后,将预测结果与后期人力资源的供应推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拟订出人力资源发展方案,发展方案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总体计划、人员配置计划、职务编制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等等。 二、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的关键 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技术操作而轻系统规划、重结果管理而轻过程控制。为了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电力企业全体人员需要统一思想,将人力资源计划纳人企业长期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的范畴。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电力企业各部门是用人的一线部门,对人员的变化需求最为了解,电力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各部门领导人员召开专项会议,使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计划指导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本企业人员的数量及年龄,绘制出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长期变化曲线;通过分析人员能力及知识结构,制定各岗位卡片,做好各岗位人员替补准备工作,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分析电力企业的岗位情况,帮助员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使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财人力资源计划进行全程管理并做好及时上报工作。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确定培训项目并制定培训周期;在将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指标纳人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根据人力资源部门及各部门负责人在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在薪酬管理制度中设立与之相对应的薪酬待遇。将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纳人ERP系统,进一步简化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流程,提高人力资源计划管J则之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有战略性及主动性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给人力资源预测工作增加了难度。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通过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来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健发展,需要各电力企业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作者:张恺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孝感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构成分析 1.1人力资源概述 目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我国为例,我国已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转变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在知识与信息的吸收方式上日趋多元化,这一方面提升了其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保证。另外,信息在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价值观念、技能水平,而不是人的数量。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投资者投资管理的结果。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主要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管理,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2人力资源发展的性质 要想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力资源的性质和特征。“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后。人力资源明确地说明和阐释了人力资本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管理者的分析和绩效管理。此后,人力资源逐渐取代了“人力”或“人事”等传统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财政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集中程度过高,此时人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2人力资源及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初始化发展阶段,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认识不足,缺乏全局发展观和长期战略定位,人才储存和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2.1人力资源发展的时代挑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纷纷确立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已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战略手段。随着当前世界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劳动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必须优化人力资源构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只有这样,企业乃至国家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诸多挑战,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各国纷纷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并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以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2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整个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的变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另外是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国对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发展无论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我国企业要想有效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导向功能,站在全球战略视角分析其管理的优势与不足,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员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2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各国在发展中的分工日益明确,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有效地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体来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得到高、中、低三个层次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强化其管理职责;二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其职能范围,完善其管理功能;三是实现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协调统一,明确各级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4我国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点低、发展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主要包括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全球化、劳动力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市场要素进行跨国界自由流动,各国家和地区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形成一个清晰认识,加快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最终实现预期管理和发展目标。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 4.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策略探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质量,因此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发挥其管理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方针,关心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传统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新型人才管理观,强化其人才管理和培养意识。 5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主动出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才能准确把握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发展趋势,未来人力管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呈网络化、扁平化,以学习型为形态的团队工作方式,职能出现分化,更多的企业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企业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及时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最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赢得一席发展之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周厚齐 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