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体系与共,因此,医务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老年人健康工作的合理关注[1]。大量资料显示,作为中老年多发病与常见病,高血脂与糖尿病常会对老年群体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由于受到高血脂与高血糖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各个脏器功能会受到持续性的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极为不利[2]。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终末期会出现复杂的并发症,从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继而导致患者身心与患者家庭背负沉重的负担[3]。基于此,研究人员表示,为了进一步实现社区老年人健康情况的合理保障,医护人员应积极加强对于老年人体检指标的合理关注。本文针对在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血糖与血脂检验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10月进行体验的1018例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老年人年龄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518例,年龄60~75岁,平均(66.52±1.21)岁;男性312例,女性206例。对照组500例,年龄 75岁,平均(78.44±1.03)岁;男性312例,女性180例。此外,为了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的血糖与血脂指标进行分析,按不同性别进行了统计,其中,男性632例,年龄60~85岁,平均(74.52±2.52)岁;女性386例,年龄60~87岁,平均(76.52±2.04)岁,所有老年人及其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相关内容已上报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审批。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精神状态良好,可以与研究人员进行沟通交流;(2)研究对象无重大脏器病变;(3)研究对象依从性良好。 1.2.2排除标准 (1)研究对象伴有恶性肿瘤;(2)研究对象或其家属对于研究内容存在异议;(3)研究对象患精神疾病,无法实现主观意愿的表达。 1.3方法 使用医疗设备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糖与血脂指标进行分析,相关设备使用贝克曼AU-480,由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在体检前,应对相关体检要点进行说明,确保患者在检查前12h禁食禁饮。在检查过程中,应确保及时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运输并确保全程无菌操作。 1.4观察标准 比较两组老年人血糖与血脂指标。其中,血糖指标为空腹血糖;血脂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以及三酰甘油(TG);比较不同性别血糖与血脂水平。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n(%)和x±s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老年人血糖和血脂检验结果比较 在检验结果方面,1018例老年人中,血糖异常590例,异常率为57.96%(590/1018);血脂异常660例,异常率为64.83%(660/1018);血糖与血脂指标异常的老年人数量为450例,占比为44.20%,其中,研究组血糖、血脂异常率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老年人血糖水平比较 研究组空腹血糖为(6.95±0.56)mmol/L,低于对照组的(7.61±0.5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老年人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研究组血脂指标HDL-C高于对照组,LDL-C、TC、TG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不同性别血糖与血脂水平比较 在性别患病率方面,数据显示,男性血糖与血脂指标异常的比例总体上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3讨论 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素质出现了弱化趋势,因此,患者容易受到各类疾病因素的影响,继而对其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表示,老年人群出现高血糖与高血脂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大,从而不利于其健康的保障[4]。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在社区老年人群体中,年龄>75岁的老年人出现血糖与血脂指标异常的占比高于60~75岁老年人。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指出,高血糖和高血脂均属于渐进性疾病,其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临床过程中,若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则其会逐渐加重[5]。与此同时,本次研究显示,老年男性的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基于此,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老年男性群体的关注,从而合理推动医疗健康知识的宣讲,以便引导其有效实现对于生活习惯的调整,从而为其健康奠定基础。综上所述,在社区老年人中,高血糖与高血脂问题比较严峻,基于此,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医疗健康知识宣讲与健康体检工作的开展,从而为我国老年群体健康的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晓杰,张莎,曹玉洁,等.天津市社区老年人血脂异常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20,18(20):1369-1372. [2]王礼文,陈小琴,吕伟波.老年人中医药服务知信行现状及体质辨识成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29):113-116. [3]王岩,王应昉,陈凤,等.铁西区老年人血脂异常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2020,32(9):920-922,925. [4]伍金倩,孙各琴,许惠根,等.中山开发区老年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流行趋势[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4):188-190,211. [5]张丽,贾俊楠.北京市昌平区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血生化体检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5):610-612. 作者:孙嵩 单位:天津市河西区下瓦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探索案例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儿科护理学的实践性较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护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搭建了平台,可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案例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由于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观摩患者所敛的家属不配合等因素,导致课问临床见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体会,与同仁进行商榷。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沣意力,达~l;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2.案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是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临床和现实情境中,成为培养高素质、开放型现代化护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足以案例为主的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电视录像、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实现学和创造、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点. 三、应用 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办法之一,它弥补了由于小儿疾病时限性、患者家属配合不到位所致的临床见习不足。而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遴选案例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小儿体液紊乱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难点,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就有关体液紊乱的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虽然可以记忆相关内容,但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能力不强。在案例教学法中,先把小儿体液紊乱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后,按照5~8人一组的标准将学生分组,小组同学一起阅读、讨论案例,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安排讨论活动,由一名学生发表,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通过护理评估,确定了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了护理措施,完成了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案例法教学。例如在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教学时,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展示一个病例,病例中描述了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其中患儿的意识改变、惊厥和呼吸变化等表现,用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提问)为什么在出生后不久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注重讲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基本知识点。虽然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但在教学中,仍然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清楚辅助检查项目及其对于疾病诊断的基本意义。为此,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质疑、提问、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需要辅助医生完成的检查项目,锻炼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的教学方法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使用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自主运用知识的方法⑥,即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内容,由学校联系社区幼儿同,利用见习课时间到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查体并记录数据,返校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儿发育状态是否正常,并提出纠正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案例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学习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编病例,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发表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一组学生阐述右向左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争论的焦点是两种类型心脏病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关于正常血液循环的知识掌握不够,对于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发生青紫的原因理解有偏误,笔者想马上插言,但忍住了,过了片刻后,有学生提出反驳意见,把辩论引向正途。 3.及时、公正地评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讨论意见进行总结。一般在每次案例教学时,留出一定时间,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观点、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讲评,公开学生的成绩。由于案例教学法中,正确答案有多种描述,对于在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要给予肯定。作为一种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学生要分成小组,为了完成案例教学法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需要分工、讨论,这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案例教学法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密切接触,使得原本良好的师生 关系更加融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给学生留出许多时间,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发表见解和讨论,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引导、适当的补充和归纳,这导致案例教学法进行的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有所欠缺,因此实际应用中的次数不宜过多。并且案例教学法中看重的是学生运用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注重的也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护理教育者在教学模式改革中,也要探索与案例教学法相配套的考试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开拓学生视野;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推广。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级1班、2班共100名护生为观察组,3班、4班护生10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统招生,在年龄、性别及平均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 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传统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教学。根据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实施观察组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调整教学学时,以护士职业资格证为方向开展教学,重点培养护生就业能力。 1.2.1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照临床护理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划分为4个模块,即生命发展保健模块、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护理模块、患病儿童护理模块及儿科常见疾病护理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相应内容,明确护理内容与护生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目标性,进而提升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1.2.2调整学时 儿科护理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提高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将总学时调整至60学时,实训15学时、护理理论教学45学时,并按照适度原则,适当增加儿科常见病讨论课。为提升护士职业资格通过率,增加6学时职业资格理论课,以考试题形式发放给学生,期末考试时检验学习效果。 1.2.3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为常用方法,该方法是指呈现以为案例或事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也可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室、带教老师与学生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也是常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升护生解决问题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考试及技能大赛成绩比较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观察组为(88.14±5.14)分,对照组为(76.45±2.34)分;技能大赛成绩,观察组(95.12±2.11)分、对照组(80.34±1.24)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2.2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就业情况 观察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明显(P 2.3观察组对模块化教学评价 本研究对观察组100名护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内容包括模块化教学是否有助于顺利完成临床任务、是否有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否可增加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是否可提高自身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是否提高了自身沟通能力、是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等,各项内容学生认可率均超过97.0%,说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良好。 3讨论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应顺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儿科护理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工作,对护生的要求高,要求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本研究认为,在高职元小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在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及就业率方面,均比传统教学优势大,差异明显(P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高职儿科护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高职护理专业2015级两个班为研究对象,1班为观察组,2班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并对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教学的评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考试成绩方面,观察组学生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观察组各指标得分与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在学习动机及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各指标上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且学生对这一模式的适应性较好。 关键词:翻转课堂;儿科护理学;高职;教学模式 儿科护理学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教学强调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技术操作相结合,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近年来,翻转课堂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对此教学模式多有研究与探索。本文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探讨其应用效果与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护理专业2015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为观察组,2班为对照组。观察组100人,对照组104人,两组学生男女比例相等,入学时随机分班。两组学生在人数、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授课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观察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具体章节内容,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个人电脑等观看教学视频、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答案,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与教师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小组代表进行问题回答,教师指导评价。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以及回答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再进行重点讲解。翻转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使课堂成为解决问题的“论坛”,学生学习主要在课堂外进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1.2.2评价方法 (1)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与监考模式完全相同。(2)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采用吴华等设计的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量表,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3)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并进行比较。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x±s)表示。 2结果 (1)由表1可知,两组考试成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由表2可知,观察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除自我评价及调节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由表3可知,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察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学生[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十分不利,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课上师生进行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 3.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按照翻转课堂教学流程,教师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教师制作的课件来完成任务。这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受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以及自我评价与调节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制订学习计划,懂得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遇到困难时会自我调节、寻找解决的办法,这都会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3.3教学评价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评价更高。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效果[3]。本研究中,观察组关于是否适应和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的反馈结果充分说明,翻转课堂在学生中得到了肯定。学生之所以能够适应并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而探究性学习也大大提高了其学习主动性。高职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性也较强,将这些运用到学习上,通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转课堂借助网络,通过教学视频与课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方式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网络在线学习、沟通交流方式更符合当前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的心理状态与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4结语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作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实践中还需不断完善,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运用好该模式以达到教学目标才是根本。 作者:王晓令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体验式儿科护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 目的:在实践中研究儿科护理学教学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通过选取护理学专业同年级的120名学生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60名。实验班采取体验式教学模式,而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比较两个班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教学课程目标的评价,以及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X2检验。结果: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学生均对课程目标反馈了良好的评价,且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较高。结论: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意义。 关键词: 儿科护理;体验式教学;强化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性的临床主要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儿科护理教学的需求,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具体分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择同年级的120名护理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60名。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均无明显差异性。由老师统一执教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 1.2研究所用材料。 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医学院校教材《儿科护理学》,并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合理编写教案。 1.3方法。 对照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1.3.1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步骤:①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实物、挂图、多媒体设备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概念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不同版本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并严格根据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究儿科护理临床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各种儿科护理学的知识概念,逐步构建起良好的儿科护理学知识体系。③深入分析感悟体验。通过全面分析儿科护理学的临床问题和原因,合理进行角色分配[1]。④制定系统完善的处理对策。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1.3.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在实验班儿科护理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时,其主要涉及到护理操作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演练、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互换演练等,以此来交流价值观和分享学习经验。灵活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护理专业学生的体验式健康教育、儿科急重症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抢救、治疗用药、生理心理护理等知识的学习。 1.3.3教学反思与考核:通过对实验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全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并在实验结束之后回放录像,以便所有学生均能够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相互促进。同时,由任课老师、教学督导小组成员、成绩优秀的学生共同组合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考核小组,针对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参与该教学活动的动机和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进行考核[2]。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将考核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并使用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主要使用t检验。检验标准为a=0.05。 2结果 2.1两个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目标的评价结果。 2.2实验班学生对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的评价。 3讨论 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建构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儿科护理学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临床课程。由于小儿的特殊性,所以对儿科护理专业人员的临床水平要求较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要求,所以可合理的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到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亲身试验的机会,有效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水平[3]。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目标的评价结果测评水平明显提高,实验班学生对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都非常高,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儿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慈海彤 邱大石 郑玉萍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助产系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提高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思考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针对目前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想不被禁锢于学校的方寸之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进而能够随时适应和应付社会上的各种情况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对于自觉性高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多准备一些临床病例以及医学最前沿的信息。 二、调节气氛互动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庆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危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尽量克服作为一个新老师所出现的语言不连贯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往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在课堂上不只老师讲,而且学生也要站起来讲形成教学互动拼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少而精在减轻学生的负担的同时对其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 三、灵活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胆无定法,贵在得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课堂教学中本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小儿喂养时本人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在刚上课时就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平常在学校的生活中要“一日三餐”那么这些“餐”中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对于一个小儿和成人来说汉有什么不同呢?在实际生活当中母亲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不能喂哺的情况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思考,提起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在讲到婴儿喂养方法时告诉学生婴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较多的营养胆消化功能又不完善因此合理的喂养非常重要。从而引出喂养方法。在这些喂养方法中母乳喂养是目前最推崇的方法,因为它有很多优点。从而引出母乳的成分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喂养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断奶。在这里面运用到对比法、录像法、设问法、现实情境联系法。很容易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集色、形、光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时单单讲述就显得很枯燥本人采用了放录像的方式将小儿每一个阶段的发育情况都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四、做好课后辅导矾固课堂教学内容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大学的学生虽然相对于中学来说已经较为成熟胆由于大学的学习在于自觉肩的同学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故仍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秒袭作业等现象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比如不日用自己年纪与其相仿的优势在有共同话语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能够说出知心话来;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不爱学习的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并积极寻找他们所拥有的优点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有一无是处流分利用他们身上的优点进他们进鼓励束激他们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 五、结语 总之教学之路的探索永无止境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不断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辜负时代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 作者:贾松伟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过程和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老年; 心血管疾病; 临床合理用药 老年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症之一,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预防或治疗不及时很可能造成死亡现象[1]。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该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Y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4.2±15.2)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5例,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6.3±13.6)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4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排除标准:(1)排除多种脏器器官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2)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3]。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药物,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其动脉血管的扩张和弹性均逐渐降低,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也较差,这就导致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降低,血压开始不稳定,所以治疗时要依照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首先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来设定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次,实行长效制剂,降低器官损害现象,每天保证使用1次。最后,采取联合用药方式,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利尿剂等进行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①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排血量,降低心率,防止心肌收缩,还可以建立血脑屏障,转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同时还可以防止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应用该药可以有效达到降压的目的。这种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疗效较好,但是用药期间可能会产生哮喘、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情况,所以这类患者慎用。②利尿剂。该药物降压作用稳定且较为温和,价格便宜,可用于心力衰竭伴高血压和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剂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但是这类药物可以降低耐糖量和血钾,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等不良反应,所以在应用时尽量对患者进行小剂量用药,同时对患者的血糖、血电解质等进行严密监测,不可应用于痛风患者身上。③钙拮抗剂。这种药物的降压作用也较好,降压幅度大。这类药物用于心绞痛、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身上。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疗效较为明显。④ACEI。ACEI降压作用安全、稳定,患者的耐受较强,主要用于心力衰竭、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身上,其不良反应多为干咳,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该药。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主要有缬沙坦和氯沙坦,可以同很多降压药一同使用。(2)合理应用强心类药物。这类药物包括非普类强心药和强心普类药两种,可以有效增强患者心排血量,常见的强心药物有地高辛、洋地黄苷、毒毛花苷K等,因为老年人机体机能较差,所以应依照正常量的25%~50%用药,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要慎用。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用药宣传教育、采取指导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宣传教育。在对老年患者用药的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提醒其用药注意事项以及不合理用药可能产生的危害问题,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用药的正确意识和相关举措,提升患者用药治疗的依从性。(2)加强指导措施。相关医师对患者应进行定时的探视,观察患者用药情况,指导患者用药,保障治疗有效性。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身体状况显示一切良好;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幅度高于60%,病情得到控制;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幅度达20%~6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者病情加重视为无效[4]。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开始日渐老化,抵抗力和免疫力也随之降低,由此可能发生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摄入大量的脂肪后均会影响自身心血管,从而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敏感度,最终引发频繁的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的病发率明显高于年轻人[5-6]。为了有效控制控制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首先应该从血压控制和血糖控制入手,同时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其用药的合理性,严格依照医嘱进行用药,其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3.1 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要合理控制用药剂量,例如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时女性更易出现出血现象,所以男性和女性用药剂量也要严格区分。此外,要根据半衰期来调整药物增加剂,每隔5个半衰期改变1次剂量,在静滴硝普钠时,控制其滴注量为15 μg/15 min,然后再间隔8 min再增加5~10 μg,确保用药的最佳效果[7]。而药物浓度的设定也要严格依照医学规范进行调配。 3.2 合理设定用药时间 有研究表明,患者睡前用药比其他时间用药可以更好的降低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8]。但是由于患者的际情况不同,所以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用药时间。 3.3 密切留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很多药物联合应用后彼此之间会发生一些相互作用,这些作用既有积极方面的作用,也有消极方面的作用,所以在用药时一定要依照药物的药理情况进行区分,例如,不可以将心血管药物同肝酶诱导剂进行联合应用,因为这样会降低药物的血浓度,影响疗效。此外,也不可以联合应用维拉帕米和β阻滞剂,否则极易产生房室传导阻滞现象[9-10]。这对于医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3.4 健康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 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采取健康宣传教育,同时采取相关指导措施,综合提升患者的用药合理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临床药师干预特殊人群不合理用药的回顾性分析 [摘要] 目的 促进临床特殊人群患者的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临床药师对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及新生儿等特殊人群实施的药学干预,分析临床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特殊人群住院医嘱共计216例次,其中医师采纳干预185例次,干预原因主要是用法用量不适宜(42.10%)、品种选择不合理(19.44%)、重复用药(19.00%)等,干预药物种类以抗生素为主(72.70%)。结论 医生应重视对药品说明书和用药指导原则的学习,临床药师为特殊人群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药学服务和帮助,共同努力降低用药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 用药干预;临床药师;回顾性分析;特殊人群;不合理用药;抗感染;抗肿瘤 石家f市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以妇产专科为主的三甲医院,孕妇、乳妇、老年人、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是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的主要对象,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也较常见。为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产生,我院临床药师在妇科、产科、乳腺外科、新生儿科等重点科室开展药学服务工作,对运行病历用药进行评价,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及时干预,现对2015年干预记录中涉及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孕妇、乳腺外科哺乳期妇女及妇科早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临床药师在妇科、产科、乳腺外科、新生儿科等科室对特殊人群患者用药医嘱进行干预的记录,特殊人群包括妇科的早孕患者及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产科的孕妇、乳腺外科的哺乳期妇女、新生儿科的新生儿。用Excel软件按照干预原因及涉及的药物种类进行统计。 2 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特殊人群患者住院医嘱共计216次,其中医师采纳干预185次,有效率85.6%。干预原因统计见表1。干预的药物种类主要是抗感染药物、营养及矿物质类、抗贫血药物及抗肿瘤药物,见表2。营养药及抗贫血药物主要问题多为重复用药及用药时间过长。 3 典型实例 3.1 妇科药学干预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是临床药学的重点[1-2],药师应规范围术期的预防用药选择,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方案,关注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 某患者行引产术,预防感染用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妇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临床药师建议选用头孢呋辛联合甲硝唑。 某盆腔炎患者,抗生素方案调整为氨曲南1 g、q12h+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368 g、q6h,外用双唑泰阴道凝胶。后宫颈分泌物支原体阳性,抗生素方案增加了阿奇霉素肠溶胶囊0.5 g、qd。但外用药物临床并未调整,而双唑泰对支原体无效,药师建议改用复方甲硝唑阴道栓。 某妇科患者诊断为黄体破裂,瘢痕子宫,给予静点氨曲南及甲硝唑抗炎治疗。医嘱未单独开具冲管液体,临床药师经过询问二者在操作时连续输注。根据药品说明书和文献报道[3],二者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联合使用,如需同时使用,应增加冲管液体。 某高龄妊娠滋养肿瘤患者,给予EMA-CO方案化疗。临床药师查房发现患者自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奥美拉唑的质子泵抑制作用抑制氢泵,主要使通过血液中的H+代谢的甲氨蝶呤血液浓度持续增高[4],易蓄积产生肾毒性。药师建议更换为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3.2 产科药学干预 感染控制是产科药学监护的重要内容之一[5-6],产科药学有效干预主要针对剖宫产手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展开。 某患者行剖宫产术,患者头孢皮试阳性,临床选用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 g、q8h作为术后预防用药。对于轻中度感染本药用量为0.6~1.2 g/d,分2~3次使用,此预防用药一日用到1.8 g/d。临床药师提醒剂量增大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更改医嘱为0.6g、q12h。 某产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现右卵巢囊肿,行卵巢囊肿剥除术,术后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发现腹部切口感染,局部脓液培养+药敏结果回报提示:MRSA,对头孢西丁、青霉素、四环素耐药。临床抗感染方案为甲硝唑1.25 g、q12h+头孢曲松3 g、q12h+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 g、q12h+克拉霉素缓释片1 g、qd+对乙酰氨基酚栓0.15 g、q8h。临床药师分析认为,甲硝唑针对厌氧菌感染,在MRSA培养出来以后应用意义不大,可考虑停用,如继续应用,应减少单次用量,需根据患者体重60 kg调整为0.45 g/次,一日3~4次给药;根据培养的药敏结果,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对MRSA敏感,而头孢曲松只对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有效[7],应停用。左氧氟沙星1次/d给药即可;对乙酰氨基酚栓可迅速降低患者体温,长期应用会掩盖病情变化,建议改为临时医嘱,只在必要时使用;注意做好切口的引流和清洗。临床采纳了临床药师方案,停用甲硝唑及头孢曲松,将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改为0.4 g、qd,对乙酰氨基酚栓改为临时医嘱,治疗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为严重贫血孕妇同时开具注射用蔗糖铁与多维铁口服溶液,药师提醒注射剂型会影响口服铁剂的吸收,应序贯使用,更改医嘱并提醒患者注射用蔗糖铁停药5 d后再服用。 某顺产患者同时服用鲜益母草胶囊、芪芳气血口服液、产复欣颗粒。其中鲜益母草胶囊与产复欣颗粒均具有活血调经功效;芪芳气血口服液与产复欣颗粒均具有补气血功效,临床药师发现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正常,建议同类功效中成药只用1种。 临床为便秘的孕妇开具乳果糖口服溶液10 mL、tid,药师发现患者应用后出现轻微腹泻,甚至诱发早产[8],建议改为10 mL,晨起一次服用。 3.3 乳腺外科药学干预 哺乳期乳腺炎是妇产医院乳腺科常见的疾病,初始可经验选择头孢一、二代治疗兼顾哺乳。对于过敏或培养耐药的患者应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MRSA且感染较轻的乳腺炎患者可选用多西环素和克林霉素治疗[9],配合按摩、外敷等辅助治疗效果明显。对于乳腺癌的患者,临床药师应重点监护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方案给予干预。 临床为某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开具氨曲南2 g、q12h,急性乳腺炎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而氨曲南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无活性。经药师询问患者头孢皮试阳性,建议选用克林霉素,可针对青霉素、头孢类过敏的阳性菌感染患者,临床改为克林霉素注射液1.2 g、q12h的方案,提醒患者停止哺乳,注意及时排乳,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后好转,未见不良反应。 某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头孢过敏,临床选用氨曲南,脓液培养为多重耐药的MRSA,仅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利福平、万古霉素敏感,临床改用注射用左氧氟沙星0.6 g、qd,嘱停止哺乳,及时排乳。应用1周后好转,患者体温再次升高至37.9℃,拒绝继续输液。临床药师和患者沟通后分析认为,患者血象正常、CRP下降明显,考虑感染已基本控制,可采取保守治疗,针对肿块行乳腺按摩、外敷等辅助治疗,加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涂[10],抗感染治疗可改变给药途径序贯治疗,临床调整医嘱为口服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0.6 g、qd,加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涂。更改方案后患者肿块缩小,复查血常规及CRP正常。 某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有严重的左氧氟沙星过敏史,初始头孢甲肟治疗。脓液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MRSA,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药师分析头孢耐药治疗无效应更改方案,喹诺酮类敏感,但鉴于左氧氟沙星严重过敏史应慎用,如使用可考虑口服并密切监护。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可以考虑多西环素。临床采纳建议为患者制订了注射用多西环素200 mg、qd的方案,患者逐渐好转。 某高龄乳腺癌患者,化疗方案为TAC方案(多西他赛120 mg+吡柔比星 80 mg+环磷酰胺 800 mg)。并辅以注射用奥美拉唑抑酸治疗。多西他赛和奥美拉唑均为CYP3A4 的代谢底物[11],奥美拉唑可能会延缓多西他赛代谢造成蓄积,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建议更换为与P450酶亲和力低的泮托拉唑治。 3.4 嚎埔┭Ц稍 儿科感染患儿多,抗感染治疗是临床药师药学干预的切入点。药师通过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剂量、给药频次,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 儿科为1岁4个月支气管炎患儿开具注射用头孢硫脒0.8 g,每日1次,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第69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儿童使用头孢硫脒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报告所占比例较高,应每日推荐剂量分次使用,避免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或每日总量超剂量。头孢硫脒应为2~4次。 新生儿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拟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甲硝唑三联方案,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可覆盖厌氧菌,联用甲硝唑重复用药。甲硝唑新生儿代谢比成人慢,q8h,用法不妥,应改为qd[12]。临床仍用三联,甲硝唑用法更改,后患儿好转。 某患儿体重2.1 kg,诊断为新生儿感染,临床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后血常规白细胞持续升高,白细胞:70.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2.2%,加用美罗培南0.04 g、q12h加强抗感染治疗。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透明、蛋白定性(CSF)+、总细胞计数:9600×106/L、白细胞计数:3600×106/L。脑脊液生化:乳酸脱氢酶:75 U/L、蛋白:1.83 g/L。脑脊液白细胞、蛋白明显高于正常,考虑存在化脓性脑膜炎,继续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临床药师分析,已送多项培养均未出结果,针对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美罗培南用量偏低。虽然美罗培南有抗生素后效应[13],但针对重症感染,尤其是颅内感染,需要加大给药频次。建议美罗培南加量至0.08 g、q8h,临床更改方案。第2天血常规白细胞降为36.9×109/L,后患儿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4 讨论 临床药师开展的干预以抗感染预防和治疗为主,原因是主要有:抗感染有具体的相关规范、指南等作为参照标准;临床常用但往往忽视药物用量、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感染用药效果不佳,临床也需要药师提供帮助。 药学干预是特殊人群用药安全相关影响的主要因素[14-16],加强对特殊人群的药学干预是妇产专科医院临床药学的重点工作,但有研究显示临床药师对特殊人群及相关病种的干预较少[17]。合理有效的干预能提高治疗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患者开支[18],提高患者获益的人文性指标[19]。我院临床药师在临床期间发现用药问题会及时查阅资料,在药师团队先开展讨论,有把握的找到解决方法后及时告知临床;拿不准的请教医师共同探讨[20-21]。针对每一个不合理方案都提供修改意见供参考,提高了干预采纳率,获得了临床的认可。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分析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作用 [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患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14年所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所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没有进行药学干预,研究组实施了药学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与病情不符、重复用药、缺少疾病专项治疗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及药物使用量不合理方面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8.89%、4.44%、6.67%、4.4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28.89%、16.67%、20.00%、1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床用药;药学干预;用药合理性 近几年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逐渐加重,临床不合理用药成了除了疾病以外对人类健康构成较大危害的隐患[1]。有研究报告指出[2],全球约有1/3的人是死于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并非疾病,我国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也时有发生,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约占用药者的20%左右。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这一严重问题,我国在2002年颁布了《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医院中临床药师的作用,应根据药学专业知识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指导,对临床不合理的用药现象应给予干预,有效控制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为了能够确保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该院2015年起实施药学干预,应用效果显著。现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该院所收治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收治的患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14年所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所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的180例患者中有78例女性,102例男性,患者的年龄在26~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9±7.38)岁,文化程度:92例高中以上,54例高中,34例高中以下;研究组180例患者中有81例女性,99例男性,患者的年龄在2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8±6.19)岁,文化程度:93例高中以上,57例高中,30例高中以下。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存在可比价值(P 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的所有患者没有进行药学干预,研究组的患者实施了药学干预,详细情况如下:①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药师要参与,并应用药学干预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应用治疗方案,同时药师还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对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详细掌握,并指导患者用药;②注重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药物治疗有关知识培训,提升临床医护人员对药物使用方法与药物治疗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规范临床用药,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给患者所造成的影响;③强化对患者不合理药物治疗情况的管理和记录,有助于查询药物具体使用情况,并为临床后续用作参考。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不合理用药情况的调查与监督,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教育制度,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抽查。除此之外,药师还应该对临床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的药学干预效果进行监管,提高药物使用的监管强度,提高对药方的审核能力。注重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加强有关药物知识的宣讲,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药物使用的依从性,才能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确保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包含药物使用与患者病情不符、重复用药、缺少疾病专项治疗的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药物使用量不合理等。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药物干预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效果。 1.4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分析所得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将数据中的计数资料应用χ2分析,并用(%)表示,P 2 结果 2.1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 360例患者中有276例患者存在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约占76.67%,其中有42例患者为药物使用量不合理,约占11.67%;有48例患者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约占13.33%;38例患者缺少疾病专项治疗药物,约占10.56%;有68例患者是药物重复使用,约占18.89%;80例患者的药物与病情不符,约占22.22%。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不合理用药对比情况 研究组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与病情不符、重复用药、缺少疾病专项治疗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及药物使用量不合理方面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生物医学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为医疗服务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促进了医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药品是生物医学重要的研究发展内容,随着医学创新发展的环境改变,所产生的数量与种类也愈来愈多,这为临床药物的使用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同时也对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提出了考验。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越来越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必须加强药学干预[3]。药师是有效避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方面意义重大[4]。药物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几年临床治疗能够选择的药物种类和药物数量明显增加,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时选择更多,与此同时所带来的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多,临床不合理用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已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临床不合理用药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由于对临床不合理用药不重视所导致患者死亡与病情加重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故加强对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干预措施研究势在必行[5]。 临床药师的职责是为患者提供经济、安全、有效的药物,让临床用药更加合理、科学。虽然临床医师能够熟悉专业范围内有关药物的用法,但是对药物的详细情况掌握较差,临床药师可以从医院药学、药物经济学以及药物治疗学等方面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同时还可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药师在对临床用药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择干预方法,才能让医师更愿意接受,降低药师与医师之间不必要的冲突[6]。此外,药师也是临床药物使用的主要责任人,药师在决定临床药物应用合理性与科学性方面作用显著,如果药物未在临床用药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方案,就容易出现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忽略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使用药物与患者疾病不符合等一系列的情况,或者会受到临床医师个人药物使用习惯的影响,患者会对某种药物过分依赖,从而导致发生临床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轻者延缓患者康复,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7],该次所选的360例患者中有276例患者存在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研究组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与病情不符、重复用药、缺少疾病专项治疗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及药物使用量不合理方面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患者药物进行干预后分析,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①药物管理人员应对药物使用信息进行合理规范,才能有效规范药物使用,并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成本低廉的药物进行归类,例为医务人员常用疾病治疗药物中;②根据药物治疗程度的不同和药物经济性对药物进行分级管理;③制定药物临床应用路径;④观察并检测存在耐药性症状的患者案例;⑤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药物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对药物掌握较为生疏的部分医务人员,应继续实施跟踪教育,直到考核合格;⑥对临床医药箱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调查,及时反馈应用效果;⑦对相关科室不同药物的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合理分析[9]。 综上所述,表明药学干预在临床不合理用药方面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不仅能够显著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同时通过制定全面的临床用药干预措施,为一线医务人员药物的使用提供了科学指导,加强了药物与医师之间的沟通,有效的提升了医务人员药物规范使用的服从性和患者药物使用依从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使用效果,节约了药物资源,提高了临床疗效,提升了医院服务质量。故药学干预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才能有效的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进行药学干预的作用,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保证用药效果。方法 记录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妇科、骨科、儿科神经科、肿瘤科经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1000份病历的用药情况,与之前临床药师未进行药学干预的1000份病历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对降低不合理用药的作用。结果 干预后的临床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各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临床药师;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用药安全性;用药效果 近年来,制药厂家逐渐增多,零售药店、私人药店如雨后春笋持续增多,导致不合理用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用药安全关系患者生命健康,不合理用药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健康,还会扰乱正常社会秩序,降低人们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有关研究报道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因不合理用药致患者死亡的发生率超过30%,说明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十分严重,形势严峻[1-2]。所以,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状,明确引起不合用药的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对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医师的专业知识不足、用药习惯、道德素质会影响用药的合理性,患者擅自停药、随意更改药量也是引起不合理用药的一个常见因素。所以,药师作为中间环节,可以在查看处方时检查医师用药是否完全合理,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从而大大降低t师、患者方面引起的用药不合理现象[3]。本文就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进行药学干预的作用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妇科、骨科、儿科神经科、肿瘤科经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的1000份病历的用药情况,与之前临床药师未进行药学干预的1000份病历用药情况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病历本上的处方内容进行药学分析,并对药师采取的药学干预方法进行整合记录。不合理用药的评价标准:①违背药物说明书使用标准;②经资深医生再次审核有不合理用药现象。在各科室设立专门进行药物干预的药师进行药学干预,定时查房,对医师开出的处方进行审核。对用药剂量、联合用药合理性、给药途径、药价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评估用药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用药情况通知医师进行修改,并对医师进行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并对容易引起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开展研讨会,进行药学干预,得出最佳用药方案[4-5]。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经χ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类型主要包括:①未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用量不准确;②有配伍禁忌症;③抗生素使用不合理;④选药不合理;⑤重复用药;⑥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干预后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4.6%)明显低于干预前(27.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论 由于临床医师的经验、个人技能、用药习惯有差异导致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临床医师负责接待患者,为患者开具处方。所以,临床医师的决策关系用药效果。药物更新速度快,医师的道德素质差,未能准确诊断疾病导致用药不合 理[6-7]。不同医师的用药习惯有差异,未结合患者的病史、个体差异导致用药剂量错误。除医师因素外,患者随意更换药物、停药、不遵医嘱导致用药不合理。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不适于 本文观察结果中,干预后不合理用药现象由27.1%降低到4.6%,说明药师在用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药学知识对药物的剂量、用法、联合用药、配伍方面进行审查,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有效的降低了不合理用药现象,保证了用药安全。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探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用药指导组77例与常规组77例。常规组患者治疗期间不给予用药指导干预;用药指导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用药指导干预,将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相比较:用药指导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好患者所占比率高于常规组(P0.05);用药指导组患者用药干预12个月后两项指标检测值均优于常规组(P [关键词] 临床合理用药;2型糖尿病;用药依从性;血糖水平值;干预措施 由于糖尿病属消耗性慢性疾病,患者常需终生服用药物治疗,以控制其病情进展,因此,患者长期自觉合理服药对延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近些年来,随着药学发展与进步,高纯度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相继出现,加之血糖仪广泛使用,其均为糖尿病治疗奠定了较好基础,但随之而来,降糖药物用药不当引发不良症状发生率也在明显提升,其不仅影响了患者治疗依从性,而且也减弱了药物治疗效果。为了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及用药依从性影响,该文选取该院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患者治疗期间分别给予或不给予用药指导干预,并将其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用药指导组77例与常规组77例。77例用药指导组患者中:男42例,女35例;年龄在42~85岁,平均年龄为(63.2±10.3)岁;病程在0.6~13年,平均病程为(5.3±2.5)年。77例常规组患者中:男40例,女37例;年龄在45~87岁,平均年龄为(63.5±10.6)岁;病程在0.8~15年,平均病程为(5.6±2.9)年。两组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诊疗期间,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肌注胰岛素治疗,并同时给予用药指导,但在患者院外治疗期间不给予用药指导干预。用药指导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用药指导干预:(1)建立糖尿病患者个人信息档案:糖尿病患者入院诊疗期间,由护士负责为其建立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其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应用降糖药物种类、疗程、频次;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联系方式等,采用电脑进行档案管理。(2)定期举办糖尿病临床合理用药相关知识讲座:第一,由药师负责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合理用药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各类降糖药物不同起效时间、应用疗程、使用方法、易引发不良反应症状、患者应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降糖药物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如: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应注意注射时间、部位与方法,告知患者应经常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以预防肌肉组织变硬影响药物吸收。另外,在注射胰岛素15~30 min内应进食,以避免低血糖事件发生。对于口服降糖药物患者,应让其清楚不同药物服用时间均不相同:二甲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可产生刺激性作用,患者服用药物时应在饭后0.5 h口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食物同时嚼服,并注意其不可与消化酶、抗酸等药物同时服用。第二,教会患者如何鉴定降糖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症状及处理方法,如:磺脲类药物易引发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状,对于应用该类药物治疗患者,嘱其在外出期间随身携带含糖类食物,以预防低血糖事件发生。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易引发肠胀气、肠鸣音等症状,患者按规定饮食则可减轻副反应发生。双胍类药物易引发胃肠道反应、全身乏力、头晕等症状发生,对于服用双胍类药物患者,指导其于饭后0.5 h服药,以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3)避免漏服药物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为其推荐使用药物治疗盒,其为该院委托相关企业采用食品级材料所制作,按服用药物时间、种类等,将治疗盒分为4格:饭前服用、与第1口食物同时嚼服、饭后服用及空腹1次服用等,患者可将药物按服用时间装入各小格内,当需服用药物时,小盒指示灯会发亮,小盒也会发出提示音提示患者服药,以避免漏服或服错药物出现。(4)用药指导:患者治疗期间,药师每月采用电话随访方式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对于用药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药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及解决,以督促患者按医嘱完成用药治疗。 1.3 评价指标 患者用药依从性判定标准[2]:用药依从性较好:患者能够自觉按医嘱合理用药。用药依从性较差:患者偶尔忘记服用药物、自行停药、自主更改药量等。对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将用药干预前、后患者血糖检测值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包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x±s)与百分率方式表示;数据对比时运用t或χ2进行检验处理,数据对比差异性标准设定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相比较 用药指导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好患者所占比率高于常规组(P 2.2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检测值相比较 用药干预组患者用药干预前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8.3±1.7)mmol/L与(12.0±1.9)mmol/L;常规组患者用药干预前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8.2±1.3)mmol/L与(11.8±1.6)mmol/L,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干预组患者用药干预12个月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6.1±0.9)mmol/L与(7.8±1.5)mmol/L;常规组患者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7.6±1.5)mmol/L与(10.2±1.4)mmol/L,用药指导组患者两项指标检测值均优于常规组(P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药物较多,但每类药物均可引发相关不良反应症状,加之大部分患者用药知识匮乏,致使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3],其对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依从性均有较明显影响。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指导是延缓其病情进展的关键。临床合理用药指导是指医务工作者以当代药物与疾病系统知识及理论为基础,给予患者进行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疗程等正确指导,以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目的。用药指导组用药依从性较好患者所占比率高于常规组,其原因为:第一,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建立后,方便了药师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使药师可阶段性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利于药师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与监督。第二,通过定期举办糖尿病临床合理用药相关知识讲座,不仅提高了患者对降糖药物相关知识知晓度,而且也避免或减少了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更利于提高患者用药治疗依从性。第三,通过药物治疗盒应用,有效避免了老年患者因记忆力减退等原因所致常漏服或错服药物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给予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能够减少或避免降糖药物所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临床合理用药中实施药剂师干预的作用 【摘要】 合理使用药物是保证患者可以有效就诊的关键要素,目前随着国内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药剂师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药剂师对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比较高,所以对药品鉴定能力必须要比其他相关医生高。所以,本文笔者通过对合理使用药物给予分析研究,让药剂师可以参与到临床诊治中,对合理使用药物给予正确指导和监管,进而使临床使用药物准确性明显提高,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关键词】 药剂师; 实施; 合理用药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也不断扩大,在全球药品市场运作的情况之下,临床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愈加严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药剂师和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有关,药剂师参与到合理使用药物当中,应当作是一种力量以及责任的全面回归。还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目前,药剂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已经得到患者以及医生的一致认可[1]。本文笔者对在临床合理使用中采取药剂师干预的效果给予分析研究,仅供相关人员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合理使用药物的意义 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指的是患者接受的药物要符合其相关需求,药物剂量必须和个体化相关要求相符,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适当,药物对患者最为便宜,其中四个环节:正确选药、药品剂量要适当、正确给药方法以及合理使用药物。现如今,随着国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明显提高,同时对医疗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药物只是治疗疾病,而是希望在治疗的同时,使临床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另外,随着我国药物种类逐渐增多,进而给临床合理使用药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对临床使用药物安全知识及指导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除了患者和医生,就医院本身来说,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也有着非常大的意义,不但可以使医院痊愈指数明显提高,使医疗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使患者治疗费用明显减轻,同时还非常有利于医院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进而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根据以上描述,临床合理使用药物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安全、经济和有效,对患者、医生及整个医院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和医药学界均呼吁药剂师要对临床合理使用药物给予高度重视。 2 临床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 2.1 药物疗效不明显或没有疗效 药物对患者治疗疗效不明显或者没有疗效,均会使患者病情延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而使患者痛苦进一步增加,同时也使得病情明显加重,使患者经济负担也明显增加[2]。 2.2 错误使用药物 其中包含采取没有经过临床处方的药物(处方),或出现错误使用药物现象。 2.3 药物剂量和规格采取不当 药物剂量及规格使用不当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当药物剂量过大会对患者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但是剂量过小又无法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会使临床治疗费用明显增加。 2.4 不合理使用药物 不合理使用药物会对药物在人体中吸收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临床疗程进一步延长,如使用药物途径、速率、频率及时间错误等。 2.5 药物调配和采取方式错误 药物调配错误主要为药物浓度在配置的时候出现错误。药物采取方式错误主要包括外部使用药物采取内服方式,混悬剂在使用之前没有摇晃均匀,及在注射药物的时候没有按照医嘱导致错误服药等。 2.6 过度采取注射药物 过度采取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液在临床不合理使用药物中非常常见,其会导致患者机体形成抗体,进而造成临床治疗没有效果。 2.7 重复使用药物 因为在临床中治疗的药物各种各样,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种药物反复使用情况非常普遍。 2.8 其他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 对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给患者使用会出现过敏的药物。如在使用青霉素治疗时没有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直接注射青霉素。 3 药剂师在合理使用药物中的作用 药剂师是合理使用药物的关键环节,应该全面发挥其相关专业特长,通过熟练知晓各种药物的特点以及配伍相关禁忌等相关知识,正确指导以及帮助医生合理使用药物,接受患者相关使用药物咨询,做好临床医师和患者使用药物的工作。现如今,临床药学工作已经引起国内相关机构和人员的高度重视,各个医疗机构开始陆续建立,并完善药剂师相关制度,进而充分体现药剂师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另外,药剂师正在全面开展相关药学服务,对临床使用药物采取严格的监督管理以及指导,对临床合理使用药物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在合理使用药物中的相关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3.1 增强医嘱使用药物监督 药剂师参与到医生治疗工作中,能够对医生错误使用药物给予有效纠正,如配伍禁忌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相关方面错误,改变传统使用药物方式,可以对药物毒副反应错误的使用以及滥用现象给予忽视,为临床医生使用药物给予意见。另外,其对使用药物信息给予收集以及分析,并进行跟踪服务,对使用药物相关经验给予总结,对今后的合理使用药物产生理论支持。除了对临床医师使用药物给予监督以及指导外,其还应对护理人员配药及给药采取严格的监督及指导,如正确指导护理人员采取相对应的溶媒给予配制药液,在输液期间合理安排使用药物次序,以免出现药物配伍不当[3]。 3.2 正确指导患者安全使用药物 药剂师面对患者,给予相关药学技术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药物咨询是药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药剂师要根据患者的问题给予相对应的解答,正确指导患者使用药物,使患者服药依从性进一步提高,进而使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安全得到保障。 3.3 增强不合理使用药物监督管理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药物滥用现象已经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4],如“超级细菌”的形成和不合理使用药物有关,国内不合理使用药物情况也非常严重,因此临床药剂师要增强对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给予监督管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相关专业特长,使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明显减少。 3.4 药学信息服务 分类及储存药品相关信息,能够为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节省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进而对临床治疗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通过对最新的使用药物信息进行收集、评价及储存,同时将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可以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可以使不合理使用药物的几率明显减少。 3.5 大力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根据相关实践表明,国内住院患者大约有75%,门诊处方有25%采取抗菌药物,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5],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要给予密切监测。及时对ADR(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收集,同时还要对整个医院各个科室的药物不良反应给予收集,主动帮助和监督医生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正确指导合理使用药物,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明显减少。 3.6 增强药物检测 药品在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所以在使用药物前,药剂师要对药物采取严格的检测,如对药物配料有无准备齐全、构成成分及是否有多出或漏掉的药材给予检测,使发生药源性疾病的几率明显降低。 3.7 参与临床会诊 对高危患者和特殊病情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药剂师应该参与到整个会诊中,如抗菌类药物合理使用的常规会诊和监管等,以便帮助医生合理使用药物。这是由于药剂师在会诊中不但能够从医生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还能够从药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对药物合理使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8 参与药品购进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药剂师对药物使用情况给予分析与总结,同时对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给予综合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对药物成本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到医院,以确定部分药物是否需要购进以及使用,这样对合理使用药物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讨论 相关报道表明,药物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合理用药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可以使临床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安全得到保障[6]。 现如今,在临床中药物滥用、盲目使用现象非常严重,相关报道表明,抗菌类药物在临床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合理现象[7],所以药物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国内相关人员热烈讨论的话题。 临床合理使用药物必须要具备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同时还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才可以做到,因此药剂师在合理使用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提供合理使用药物的相关知识,增强不合理使用药物监督管理,同时还要大力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对药物给予严格检测等。在整个过程中,药剂师充分发挥其相关作用,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中实施药剂师干预作用,可以对合理用药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门诊中西医处方点评与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摘要:目的:对门诊中西医处方进行评价,并分析门诊临床用药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张中西医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我院门诊部中西医处方中不合格的处方,并对处方开具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结果:1000张中西医处方中,有130张处方不合格,所占比例为13%。出现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是处方书写不规范、用药配伍不合理、药物使用方法不明确、药名未进行规范使用、药物使用剂量不当、中药处方中药味偏多。结论:在门诊处方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门诊医师和药师应加强对药物知识和法规的学习,提高门诊处方的合格率,促进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门诊;中西医处方;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人们的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在医院各科室中,门诊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其作为医院形象的门户科室,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广泛和密切,对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1]。处方是指临床医师在为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出,并由药师进行审校、配制的一种医疗文书,是医院使用药物的取药凭证,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配制的参考书面文件[2]。药物处方,尤其是门诊处方的合理使用,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医院的医疗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我院门诊部中西医处方中不合格的处方,并对处方开具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为门诊中西医处方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张中西医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中西医处方的类型、用法、用量、配伍以及其他情况进行分析。 1.2方法 根据《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方法》《中国药典》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这1000张门诊中西医处方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有药物使用情况、处方书写情况等。筛选出我院门诊部中西医处方中不合格的处方,并对存在的不合格处方进行分析,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1000张中西医处方中,有130张处方不合格,所占比例为13%。出现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是处方书写不规范、用药配伍不合理、药物使用方法不明确、药名未进行规范使用、药物使用剂量不当、中药处方中药味偏多。详情见表1。 表1 我院门诊中西医处方不合格情况 3讨论 WHO调查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临床药物使用不合理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高达30%[3]。近年来,随着药物科学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但由于药物种类繁多,加上门诊部门工作的繁杂,导致门诊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门诊中西医处方的不合格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了临床研究工作者们的重视。临床药师的主要责任是配合医生对药物进行合理的使用,为患者提供最为科学的药学服务,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化。 本次研究中,选取1000张我院门诊部开出的中西医处方进行分析,筛选出130张不合格的处方,其所占比例为13%。出现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以药物使用不规范为主,其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处方书写原因。具体原因如下:(1)处方书写不规范,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资料未进行明确标注,年龄仅以成人、婴幼儿进行记录;诊断结果填写模糊;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无药师签名。(2)用药配伍不合理,医师和药师对药学专业知识有所欠缺,未根据药物的药性进行合理配合,未随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药量加减,对药物使用禁忌的了解不足。(3)药物使用方法不明确,在药物用法一栏中,未对药物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进行标注,未标注药物使用的方法、次数和部位。(4)药名未进行规范使用,主要包括:古方中的药名使用和现在的不一致;部分药物有别名或商品名不一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复配伍[4];处方中药物名称出现错别字和简写字;对同一种药物的使用部位未进行详细的标注。(5)药物使用剂量不当,主要包括:药物使用剂量超过药典规定,药量过大时,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同类药效的药物使用时,未对剂量进行调整。(6)中药处方中药味偏多。药物使用过程中,多种药物联合组成方剂是较为普遍的,但如果药味过多,在药物煎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药师进行配伍的难度较大。 针对以上导致药物处方不合格的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1)针对处方书写不规范,门诊医师在处方的书写过程中,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对药物的用量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标注,字迹尽量整洁,最后应由药师进行审校并签名。(2)针对用药配伍不合理,可定期开展中西医处方药物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临床医师和药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对药物配伍使用的经验进行总结。在为患者开具处方的时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3)针对药物使用方法不明确,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的过程中,应在药物用法一栏中,对药物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进行明确的标注,对药物的用法(注射方法、口服方法)进行详细的书写,对药物使用的次数和药物应该使用的部位进行指明[5]。(4)针对药名未进行规范使用,临床医师应和药师共同对古方中的药名进行统一,对不同药厂生产的药物商品名有效掌握,在临床开具处方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别名。在药名书写过程中,应对药物名称进行再三的核对,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在书写药名时,应尽量规范书写,切忌书写简写字。(5)针对药物使用剂量不当,在开具处方的过程中,药物剂量应按照药典规定使用。使用同种药效的药物时,应注意对药物使用剂量做出调整。(6)针对中药处方中的药味偏多现象,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应尽量精简药物的配伍使用,综合考虑药物的药效,尽量减少药味数,以较少的药材达到最为优良的疗效[6]。 总之,在门诊开具处方药物、使用处方药物的过程中,门诊医师和药师应加强对药物知识和法规的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意识,提高门诊中西医处方合格率,为药物使用的合理化、安全化创造条件。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消化内科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临床上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以便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本文经过对所选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分析,共发现有54例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从高到底依次为: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占38.0%;重复用药,占28.4%;联合用药不合理,占19.6%;药物连续应用引起致毒副作用,占12.9%。结论:在医院中消化内科是一个重要的科室,患者接受良好治疗的前提条件就是合理的选择用药,这也也患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医生应该对病情进行分析,合理的选择临床用药。 关键词: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医院中消化内科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科室,合理的使用药物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同时会对医院的印象产生影响。然而,消化内科的患者数量较多,需要大量的药物,而且药物的种类繁多,因而需要医生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用药,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1]。特别是面对新的医改,要求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理念,保证药品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为了提升消化内科用药的合理性,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54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其中32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在29~56岁之间,平均为(41.0±13.1)岁。 1.2方法 根据本文所选的72例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析,统计出各种错误的类型,制定合理用药的改进措施,确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完善消化内科的用药工作。 2结果 本文经过对所选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分析,共发现有54例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从高到底依次为: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占38.0%;重复用药,占28.4%;联合用药不合理,占19.6%;药物连续应用引起致毒副作用,占12.9%。 3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类型 3.1药物拮抗 抗菌药物主要为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能够有效的调节菌群平衡,而且还能够清除和抑制肠道内致病菌[2]。①抑酸药与铋剂:处方为奥美拉唑肠溶胶体及果胶铋,具体分析为胃酸与铋剂混合形成铋盐在胃粘膜处沉积,而且还会将幽门螺杆菌的抵抗作用降低,但是同时服用奥美拉唑后,会引起胃内PH值明显上升,进而将铋盐破坏。这两种药物不应同时服用,假如需要联合应用,应分开服用,中间间隔一段时间;②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合用:处方为双歧杆菌胶囊及诺氟沙星胶囊,同时合用敏感抗菌药物例如诺氟沙星时,抗菌药物会将其活性抑制或者杀灭,导致药效明显下降。因而当疾病需要同时应用两种药物时,应将两种药物服用间隔控制在至少2小时,或者运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时,抗菌药物选择不敏感的第3代头孢菌素,两者可以同时服用。③硫糖铝与西咪替丁的联用:处方为硫糖分散片和西咪替丁片,西咪替丁会升高胃内的pH值,同时对胃酸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进而对硫糖铝起到破坏作用,使其酸性环境被破坏,因而两种药物不可合用。 3.2药物重复使用 药物的重复使用是指同种药物的名称不同,但是成分基本相似,还有些成分虽不同,但是产生的临床效果基本一致[3]。随着现今药品研发的速度不断加快,即便有些药物的名称不同,但是大部分药物的化学成分是一致的。这时同时使用这种药物会增加药物的药效,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3.3药物用量过大 长时间大量的使用药物,会引起患者出现耐药性及副作用。例如说,有些药物药效为12小时,每天服用两次即可,但是有些患者不听医生的医嘱,自主服药,每天服用三次,这样长时间进行,必然会增加患者的毒副作用。 3.4药物联合引起毒副作用增强 有些药物在同时应用的情况下,毒副作用会有所增强。在对消化科患者实施内科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实施联合用药[4]。但是一些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性,在联合应用时会降低各自的疗效。药物拮抗属于药物成分之间存在着配伍禁忌,临床用药时,乳酶生和西咪替丁联用、易蒙停和吗丁啉联用,虽然不会对自身的药效产生影响,但是会使整体治疗效果降低。(1)蒙脱石散和抗菌药物 蒙脱石散剂能够修复和加强消化道粘膜屏障,同时清除及固定多种病原体以及毒素。临床医生在对细菌性腹泻进行治疗是多将这种药物与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但是胃肠道无法将蒙脱石散剂吸收,口服后会在肠腔表面聚集形成一个保护膜,引起抗菌药物的药效丧失。蒙脱石散吸收了抗菌药物后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因而当蒙脱石散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进而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5]。(2)红霉素肠溶片和碳酸氢钠 红霉素为一种碱性抗生素,在胃酸环境下容易遭到破坏,碳酸氢钠能够降低胃酸,缓解红霉素被破坏的程度,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抗菌活性。然而当肠溶液的pH较高时,肠溶衣材料会被溶解,相关的药物需要进入肠道内溶解后才可发挥作用。因而,碳酸氢钠与红霉素肠溶片联合应用时,会引起肠溶衣将药液提前溶解出来,导致红霉素暴露在胃内,药效被破坏,引起药效降低。 3.5药物与临床用药指证不符 (1)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处方为肠易激综合征,运用马来酸曲美布汀0.2g,po,tid;诺氟沙星胶囊200mg,po,tid。分析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腹泻、腹胀等症状,因而这类患者的处方中多会应用抗菌药物,以此来缓解临床症状。但是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一种功能性疾病,大多数患者无肠道细菌感染现象,因而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实施治疗[6]。 (2)利尿药的选择:当患者肝硬化处于失代偿期,分析为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假如单纯限制钠的摄入无法降低腹水量,同时还需要应用利尿药,螺内酯属于这类患者常规选择的利尿药。但是这种药物用于高钾血症的患者身上并不合适。由于螺内酯属于保钾利尿药。 4提高常用口服药物合理性建议 要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医生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同时解答患者所提的关于药物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还能够更快的得到患者的信任,便于临床对疾病的治疗。对消化内科的药物制定出一份使用表,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查阅,护士要主动的帮助患者正确用药,同时告知患者其注意事项。临床医生要注意和药剂师进行交流,保证正确的用药。医生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认真负责,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多关系患者,和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 5小结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药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种药物的不断研制和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就出现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的问题,怎样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药物,使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最理想的效果,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都必须加强用药知识[7]。现今,我院非常重视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特别是用于消化内科的药物,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尽量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同时制定一套规范、科学的用药管理制度。 消化内科用药量较大,需要长时间应用药物治疗,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严重时甚至引起毒副作用。临床上有很多药物的化学组成相同,但是名称有所区别,很容易引起重复用药现象[8]。本文经过对所选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分析,共发现有54例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从高到底依次为: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占38.0%;重复用药,占28.4%;联合用药不合理,占19.6%;药物连续应用引起致毒副作用,占12.9%。 为了有效避免这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医院应组织相关人员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责任意识和医学素养,保证消化内科患者能够真正的治以所需,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知识结构受到限制,临床医生常常很难对现代所有药物所有掌握,只是片面的了解一些药物,或者根据前辈的经验用药。假如临床药师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方案,就会提升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的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这样做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医患之间的矛盾。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药师干预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药师干预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800例实施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的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合理性用药费用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药师干预; 临床合理用药; 效果 目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经常发生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等药物的情况,超过70%的住院患者表示使用过抗菌药物。对于临床用药中的不合理问题,对用药管理体系和医务合理用药水平均有重要影响[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临床用药的不合理问题往往制约着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为此,选取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0例实施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实施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患者的资料,干预前和干预后各400例。干预前400例患者中,男210例,女190例,年龄31~69岁,平均(45.7±3.2)岁;干预后400例患者中,男208例,女192例,年龄31~68岁,平均(46.1±4.7)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师干预措施 (1)借助于有关培训的开展,加强宣传处方管理规定及其相关内容,强调处方规范的重要作用,促使医务人员人事到不合理处方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医务人员责任心的提升。(2)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滥用药品记录制度和处方质量监督制度,公式用药差错记录和不合理处方,并进行相应的点评。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同时强化处方考核机制,及时对不合理处方给予必要的惩罚。(3)加强药师业务素质的培训,不仅要增强药师审核处方的能力,还要提升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水平。(4)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患者的用药的依从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推进创造良好基础。(5)充分发挥《临床药讯》的作用,对医院处方审核的结果予以定期公布,以此提升医师和药师在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上的积极性。(6)对于当前临床用药中发生的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应当明确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手段,并贯彻执行。在医师再教育中,加强药物治疗学尤其是合理用药等内容的教育,不断强化和更新药师的药物学知识,减少由于药物相互作用不熟悉等情况造成的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发生。 1.2.2 病历干预措施 (1)充分发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加强药物经济学的合理应用,降低药物的使用成本,并促进治疗效果的不断提升。(2)在抗菌药物管理上,实施分级管理的制度。(3)重视合理临床路径的制定。(4)强化耐药性监测工作。(5)对于《医院基本用药目录》予以规范、合理的制定。(6)对合理用药加强宣传工作,积极展开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7)对于医疗质量考核来说,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纳入到指标中并进行重点考核。(8)在临床药学中坚持临床服务的原则,完善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如调查、干预、反馈、评估等用药合理性等方面的工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合理性用药费用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在2002年,我国卫生部就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要求医疗机构的医学部门应当在药学管理中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药学工作的推行中以合理用药为核心,从而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药学技术服务,进而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实践中,临床上的不合理用药将会增加患者在医疗费用上的支出,不仅会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抗生素上,不少医院均存在滥用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仅仅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上,我国每年就为此浪费数亿元,因此对临床抗菌药物加强药师干预已是大势所趋[2]。 首先,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涉及面较广,工作内容也比较复杂。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品种日益增加。仅仅在我国常用处方药物种类上,就已经超过7000种了。但是,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却没有随着医学技术的增加而显著提升,不仅药品浪费和延误治疗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经常发生不少药疗事故和药源性疾病等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国内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险。此外,药物滥用情况的加重,也进一步增加社会资源的负担,不利于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合理用药上的干预,促使药物可以安全有效并且经济适度地应用到临床上,从而有效缓解和控制当前药物浪费和药害方面的问题[3]。其次,药师不仅要对临床合理用药予以指导,更要参与到临床合理用药中去,并且发挥监督的职责。为此,药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为了忠实履行自身医疗岗位的职责,应当积极参加到用药干预的工作中,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促进药物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而且,药师还需在合理用药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选取合适的药品,并且正确的调配和发送药品。同时提供正确的药物信息于临床药物治疗上,对治疗药物的应用实施必要的监测,并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尤其是抗菌类药物[4]。结合本次研究,选取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的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相对于干预前,干预后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合理性用药费用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药师干预可以临床合理用药起到促进作用,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促进其对医院医护满意度的提高,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的对策分析 【摘要】合理用药是临床用药的理想境界,然而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现象,极易导致患者造成新的疾患而必须接受治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用药呢?文章旨根据临床用药工作经验,结合医学文献加以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合理用药;现状;对策 当代医药学家已达成共识,临床用药管理的核心与归宿是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最基本的要求是:将适当的药物,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途径,给适当的病人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合理用药这一概念是相对、动态发展的,国际医药学界的专家给合理用药赋予了更科学、完整的定义:即以现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品,就是合理用药。 一、当前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 1.临床现状 我国的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于2008年在几个主要城市进行了临床用药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平均每张处方包括2.81种药品,50%以上的处方包含抗生素,37%以上处方包含针剂,84%以上的处方包含基本药物。如此高频率的处方药物导致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加剧。 2.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及危害 2.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根本原因 ①药物选择不合理。主要由于主治医生对于患者的疾病类型考虑不够充分、对药物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因此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药物的适应证正确选择适当药物。②药物剂量不合理。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抗生素的给予及使用上,造成过度追求治疗效率忽略了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还培养了患者机体内的抗生菌群。③给药不合理。主要包含给药途径及单次用量的不佳。④处方中存在的联合用药现象普遍,往往忽略了药物间的互相作用致使了药效抵消、减弱或增强,这会致使服药效果偏离了用药初衷,造成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显著增加。这一现象主要包括药酶抑制或诱导作用、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不当、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作等方面。 2.2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①影响原定药物治疗的效果,延误治疗甚至伤及生命。②患者临床药源性不良反应增加。③抗菌药物的滥用致使耐药菌株增加,产生所谓的“超级细菌”。④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致使患者及医生承担了不必要的生理及心理负担。 二、合理用药难以实现的原因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药种类的增加,联合用药极为普遍,临床医师很难及时全面掌握各类药物的特点,不合理用药情况时有发生。不合理用药常表现为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药物选用不当、重复用药等方面。按照触发对象的不同则可以将不合理用药原因划分为医、患、环、药、企等五个方面。 1.医生 开具处方的医生对药物知识的掌握不够、或对新药的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甚至可能是由于受到某些利益原因的趋势导致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2.患者 患者未能严格遵从医嘱,对治疗药物的依从性不好,从而导致了药物效力的未能充分发挥。 3.环境 目前基层医院基本上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医患或护患比例失调的现象,医护人员的精力被广泛分散,致使未能专注细致的协助患者完成合理用药的工作。 4.药物原因 普遍存在的以药养医的现象,药剂科往往成为了医院的核心利益增长部门。 5.企业因素 药品企业通过广告宣传引导着患者的消费心理,同时通过药企代表的方式引导着医生的处方方向。同时还会针对药物对自身利润率的贡献调整药品的供应,致使常用的低端药物基本绝迹于市场。 三、做好合理用药的对策探讨 1.做好用药前基础工作 医生在开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尤其是对存在过敏体质的患者更加注意。 2.医生及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加强教育 通过主动宣传及引导的方式,对全过程中所发现的处方开具者、药剂科人员或服药患者的不良方式进行说服及劝诫,并注重对药品开具医生及药剂科发药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定期专业培训。 3.建立并完善用药全流程的规章制度 首先药品采购必须严格依照基本药物目录或药物处方集进行。采用处方审核制的方式,定义3种以上联合用药、大剂量抗生药物或新药的处方需经过处方组审核方可生效,从而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药库的管理也宜引入先进数据库管理,及时提示更新药品监管单位淘汰或限制使用的药物,并通过先进先出(FIFO)的仓储管理确保药品有效期内使用。 4.深化医疗机构改革与行业自律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以药养医”的行业现状,虽然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但医疗行业组织应通过对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长期持久的呼吁,并建立行业职业规范,以期能尽早分离药物利益链对治疗过程的不当影响,推行“医药分业”,尽最大可能防止与排除该项不良利益诱导因素。 5.充分发挥药师作用 可逐步引导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信息咨询。药师的工作内容可前移至临床治疗中,医师通过与管床医生及患者的直接接触,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实现药师药学监护、医生的治疗监护、护士的护理监护共同组织全方位“患者”监护过程,针对药物正确使用,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价格、剂量、用法、疗程适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用药对象适宜,确保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 6. 注意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每种药物都有固有的药理特点,就大多数人来说,可以产生预期的药理效应和相应的临床疗效。可是对于病人个体来说,药理效应可有一定的甚至是非常明显的差异。出现差异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病人体质方面的因素、病原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各种环境因素等因素皆能影响药物作用,可使药效减弱或增强,甚至改变药物作用性质,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就是个体差异,因此,用药时单纯依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显然不够,还应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如不同年龄的病人在代谢功能和整体反应功能方面均有差异,因而可影响药物体内过程,从而影响药物效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女性病人有月经、怀孕、分娩和哺乳几个特殊生理期,用药应注意其特殊性。 结束语: 合理用药任重而道远,它要求医师、药师、护士要努力研习药效学、药动学等药理学知识及临床诊断、特殊人群用药等相关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准确辨析患者的病症参辩患者的身体状况,正确掌握剂量及用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使患者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110例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积极探讨合理用药的相关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西药用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总结患者用药管理措施实施前、实施后的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以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相关应对措施。结果:实施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措施后,西药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等不良反应原因所占比例明显少于实施前,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在统计学有意义(P 【关键词】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应对措施 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中合理使用药物就是为了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最佳的治疗方式。现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西药用药治疗的110例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西药用药治疗的11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6.58±3.53)岁。 1.2 方法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药品说明书对西药的种类、数量和用药方式进行统计,观察患者在用药后的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尤其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生命体征,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实施有效应对措施,提高西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措施如下: 1.2.1制定完善的药品管理监督制度。药剂师选择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工作人员担任,药剂师需熟练掌握各种药品的适应证以及禁忌症,便于更好地配合医生使用药物,医生和药剂师双重把关,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合理的制度能够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入库的每一批药品,安排一批专业人员对其厂家、名称、种类、批号、数量、保质期等信息严格检查、核对,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药品立即上报。成立专门的药品质检小组,对医院所有投入使用的药品的质量严格把关,避免不符合国家规定以及过期药品流入医院,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一旦给患者服用,将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1.2.2注意药品存放安全。药品应存放于阴凉、避光的地方,并且注意防火、防污染,对于特殊药品需严格按照规定存放于指定地点,如麻醉药物、精神药物等,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立即上报。 1.2.3注意配伍禁忌。药物之间需要联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合理进行联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削弱药物治疗时有关的毒副作用,而且药物联用的目的就是加速患者康复,缩短治疗疗程。如果在药物联用时用药不当,不仅降低治疗效果,而且会加剧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所以合理联用药物对提高西药用药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1.2.4有指证的使用抗菌药物。医生在对患者用药时,主要是依据患者外周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来判断,根据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加或减少,以此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病毒感染,根据判断结果对患者实施合理用药。 1.2.5严格掌控对患者用药的药量和用法。合理安排用药剂量,对于不同病例、病期和个体,根据其不同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用药,制定合理的剂量,对于治疗疗程较长的患者,长期服用一种药物或服药剂量较大,引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更高,因此在患者用药期间医生要密切关注,要严格把握用药剂量以及用法,同时对于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加强管理,科学、合理的安排患者的给药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经过实施相关药品管理措施后,将实施前后患者出现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出现比例进行对比,包括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所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比例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在此次实验中患者西药用药不当主要出现呕吐、过敏、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而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等,而实施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应对措施后,出现以上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发应的比例明显低于实施前,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西药临床中合理用药主要是指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在药物的使用中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合理用药,并在治疗期间确保患者安全,同时尽量将用药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最终对患者的疾病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在西药临床用药中,多少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出现用药安全隐患,如药品来源问题、给药途径以及联用出错等,因此在西药临床用药中要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监管,避免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2]。医生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西药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患者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尽快康复,甚至关系生命安全。 西药的种类繁多,而且同一种药品因生产厂家不同,其规格、用量和用法也具有较大差异,药品名称相近的西药,其药理、药性完全不同,而且适应证以及禁忌症相差极大。同一种西药可能生产厂家和药品规格相同,但是可能会因为剂量而分为多种药剂,因此使用前要认真核对药品信息,避免药品混淆,导致药物使用错误,或给患者服用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等情况,那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痛苦。 在本次研究中,同样一组患者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应用措施实施后,与实施前对比其西药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等不良反应原因所占比例明显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 方法 在2015年1~10月我院实施药学干预后所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在2014年1~12月未实施药学干预时所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发生率 在临床诊治患者过程中,如果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不会起到治愈患者疾病的作用,反而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患者家属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一般情况下,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发生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在药学专科这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所以临床药师参与到临床医师的用药过程中,可弥补临床医师在药学专科方面存在的缺陷,增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及时发现临床医师用药存在的问题,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时保证给予患者正确的药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此次研究规避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本次研究分别在实施药学干预前后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药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实施药物干预前后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30例患者(未实施药学干预)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0~70岁,平均(38.38±6.12)岁;病程1.5~10年,平均(3.92±2.16)年。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10月30例患者(实施药学干预后所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0~70岁,平均(39.12±5.59)岁;病程1.5~10年,平均(4.12±2.5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5年我院开始实施药学干预新措施。临床药学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医院专门成立一个药剂管理部门,在不同的科室中,都安排相应的专业药师,并督促药师参与到临床医师的换班、查房工作中,找出临床医师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用药问题,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1]。②医院应根据临床医师和主治医师的职称、级别,赋予不同职称的医师以不同级别的处方权,医师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为患者开处方。与此同时,药师每天都要对患者的用药记录进行查实,了解自己管辖范围内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及所用药物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刻调查处理。药师在月底应对本月所负责科室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总结,并上报。③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如果给予患者一代或二代抗菌药物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就应该将一代或二代抗菌药物作为首先药物,不能使用第三代以上的抗菌药物。如果患者无感染的征兆,不允许给予患者抗菌药物,如果有感染的征兆,可以给予患者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④对门诊处方进行干预,即对临床医师开设的药单进行检查,每月检查1次,将检查结果上报给医务科。根据检查结果,医务科应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于1年内未出现不合理用药的医师应给予奖励,同时,对于频繁出现不合理用药的医师应进行惩罚,严重时进行通报批评。⑤药师可以设计合理用药调查问卷,定期发放给临床医师填写,根据临床医师的回答,找出临床医师用药存在的问题。⑥药师应在整个医院范围内,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工作力度,定期组织临床医师参与研讨会,或邀请有关专家来医院开展讲座,加深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药的认识程度,确保用药安全,使患者可以早日康复[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用药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药品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药物用量和用法不适宜;②无适应证用药;③重复给药;④遴选药品不适宜;⑤用药量干预[3]。以下主要针对几种常见不合理用药现象,探讨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方法。 3.1 药物用量和用法不适宜 以五官科患者为例,一位患者已被诊断为急性咽炎,每天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患者的病情仍无法得到控制,建议每隔6~8 h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患者的病情将会好转。用药分析:每天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规律用药原则,由于青霉素的半衰期比较短,24 h滴注1次,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不符合要求,再加上青霉素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要想充分发挥该药物的抗菌作用,必须将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抑制菌浓度以上,增加每天给药次数。否则,不仅不能彻底杀死病原菌,还会发生病原菌耐药性等不良情况[4]。 3.2 无适应证用药 以一位4岁患儿为例,确诊为风疹,使用头孢噻肟注射液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议风疹患者在感染前,要及时隔离,加强护理干预。患者病房内应保持新鲜的空气,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进行对症治疗,患者的病情好转。用药分析:风疹属于传染性疾病,由风疹病毒所引发。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病毒性感染患者,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所以本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属于无适应证用药。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要求仅限于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并不包括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5]。 3.3 重复给药 以一位消化性溃疡患者为例,应用奥美拉唑注射液联合半托拉唑注射液治疗后,患者出现粒细胞降低、头晕严重等症状。建议停止使用半托拉唑注射液,仅给予患者奥美拉唑注射液静脉滴注,40 mg/次,1次/d。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用药分析:奥美拉唑和半托拉唑均属于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强,时间也长,两种药物使用时都有明确的要求,在使用本药物的同时不能同时服用其他抑酸剂或抗酸剂,否则会增加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即会出现粒细胞降低、头晕严重等症状[6-7]。 3.4 遴选药品不适宜 以一位扁桃体炎患者为例,给予氨曲南注射液进行治疗,患者高烧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议每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患者病情好转。用药分析: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治疗药物首选应是青霉素。部分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给予红霉素进行治疗。氨曲南较适合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治疗扁桃体炎效果不佳,所以给予扁桃体炎患者氨曲南治疗,属于遴选药品不适宜[8-9]。 3.5 用药量干预 以一位急性咽炎患者为例,每天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后,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议每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用药分析:临床医师缺乏经验,把握不好给药的剂量,治疗时患者经常出现剂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针对此种情况,临床药师应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加强与主治医师的沟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指导,叮嘱主治医师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给药[10-14]。 综上所述,临床药师在临床医师诊治患者病情及开处方药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针对临床经常发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实施药学干预,有助于临床医师在临床药师配合下为患者开具处方药时能够更加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致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14-17]。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以及管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实行临床用药管理前后的西药处方各50张进行研究,对西药不合理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西药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以此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结果 管理实施后的合理用药率较管理实施前显著提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管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机构以及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种类型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合理用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药剂师以及临床医师都要对药物进行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此来确保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2]。西药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西药临床用药管理具有极强的必要性[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的西药处方中选择出临床用药管理前后的西药处方各50张,药方的内容主要包括单独用药、联合用药、用药方法、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以及用药类型等内容。 1.2方法 1.2.1西药药物管理 对所有药方进行一个初步的统计学分析,将药方进行以下几种分类:国外引进药物、国际处方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另外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其认真工作的工作态度,树立起良好的医风医德。 1.2.2人员和制度管理 医院药房中要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药品管理制度,其次还配备专业知识强并且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定期对药房内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药剂师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西药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以便能够更好的进行临床治疗,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只有药房中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药剂科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每一批入库药品的保质期、数量、药剂、批号以及种类等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的核对与审核,一旦发现药品不符合规定,则要将其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为了防止临床上对某些药品滥用,药剂科的工作人员还要对每个患者每天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与统计,以此来避免药物的滥用。除此之外,药剂科要建立起专门的药物质检部门,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质控检测人员,对医院药房内的药物进行严格把关,避免过期药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流入到医院药房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医院还要对药剂科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操守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医院还要加强医患沟通培训,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患者能够了解自己的用药情况。 1.2.3用药要求 药剂科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掌握药品的药动学反应,了解在不同的时间给药会给患者带来哪些不良反应,什么时候用药才能够让药物发挥出最大的药效。要对给药的时间以及间隔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1.2.4西药的联合用药 如果对医药进行科学合理的联用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药物的药效,但是如果对多种西药进行不合理的联用则可能会降低药物的疗效,甚至出现药物中毒的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这要求工作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够确保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对实施管理前后用药处方的联合用药情况、给药方法以及药物滥用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对实施管理前后用药处方的联合用药情况、给药方法以及药物滥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见表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指的是医务工作人员将西医理论作为指导,对药物进行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使用。众所周知的是因为生产厂家的不同,因此同一种药物的用量与用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禁忌症与适应症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除此之外,药房中经常会保存着大量的药品,因此工作人员应该认真记录有效期在6个月之内的药品,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及时通知医院的相关部门进行停药处理,要将保质期在3个月以内的药品进行退库清理。 本研究结果得知,药物用法用量不正确、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给药以及滥用抗生素等都是造成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确保西药合理的临床用药,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对西药的用量与用法进行专业和严格的把握,针对不同的患者以及不同的病期,用药的剂量也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大剂量的使用一种药物或者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都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在开处方时要对药物的剂量进行合理、严格的把握。②给药之前医生要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名称进行仔细认真的核对,不能够因为熟悉药品而放松警惕。③给药前临床医生要对患者的食物以及药物过敏史进行仔细认真的核对。④对多种西药进行科学合理的联用。正确合理的西药联用能够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上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西药联合使用制度,加强西药联合用药的科学理性。 综上所述,对西药进行合理应用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医院要建立起严格的西药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与用药制度,临床医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内科消化疾病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内科消化疾病常见的用药不合理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方法 对2012年1 月~2014年12 月收治的980 例内科消化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常见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总结。结果 2012年1 月~2014年12 月发生不合理用药案例128 例,其中2012年46 例,2013年35 例,2014年47 例。不合理问题主要为药物联用后的、药物拮抗、毒副作用增大、药物联用后药效降低、重复用药、抗生素使用过多、抗生素服用时间过长、抑酸类药物的使用剂量过大等。结论 合理用药是患者得到良好治疗的保证,和患者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医院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关键词:内科消化疾病;不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治疗这样的疾病的药物的名目繁多,增加明显。因为一些医生对这些药物不熟悉,药物之间的相互药理作用不是很了解,这样就造成了在治疗内科消化疾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经常出现。这样不仅影响了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也可能会增加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反应[1]。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980例内科消化疾病患者的医院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对发现的不合理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现将分析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临床结果 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980例内科消化疾病患者的医院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对发现的不合理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对于比较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找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再根据这些原因找到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 1.1不合理用药的大概情况 2012年1月~2014年12月内科消化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发生的不合理用药的案例128例,其中在2012年发生了46例,占到全部案例的35.9%,2013年发生了35例,占到全部案例的27.3%,2014年发生47例,占到全部案例的36.7%。 1.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类型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类型是药物联合使用后毒副作用的增加9例,占到7.3%,药物联合使用之后药效减小以及药物拮抗有19例,占到14.9%,出现重复用药状况的有39例,占到30.5%,抗生素使用不合理,过多,时间过长以及使用抑酸类的剂量过大的有61例,占到47.6%。 2 讨论 2.1常见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分析 2.1.1几种药一起使用不合理 在内科消化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好几种药物,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的类型主要有药物在一起使用之后药理作用就会削弱,药物之间会产生拮抗作用。举个例子:在服用多巴胺等受体拮抗剂时,能够使患者肠胃的蠕动加快,这样药物就会很快通过患者的胃肠道,进一步就影响了抑酸类药物的充分吸收,因此,遇到这种情况,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患者的服药量,以确保疗效[2-3]。 很多药物在一起使用会产生药物拮抗。例如在临床上中易蒙停和吗丁啉,乳酶生和西咪替丁等,这些药物之间有不同的疗效,联合使用,尽管不会影响各自的药效,然而对患者的病情没有特别明显的治疗效果。 2.1.2药物在联合使用后副作用变强 一些药物一起使用后,可能会使得它们的毒副作用变得比较强。举个例子:西咪替丁和地西泮一起使用,极容易造成患者的呼吸抑制,进而影响患者的健康[4]。 2.1.3药物的使用剂量比较大 这其中包括一些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的量比较大以及使用的时间的过长,这两种情况中最常见的是药物的使用过量。举几个例子:H2受体拮抗剂服用一次的药效时间大概是12h,因此每天服用两次即可。又比如奥美拉唑等药,它的最大使用剂量是每晚一次,不必过多使用。在内科消化疾病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过长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患者服用抗生素1~2w就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长期使用,机体就容易产生抗药性和导致毒副作用的出现[5-6]。 2.1.4重复使用药物 目前一些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在研制后,尽管药品的名称不一样,但它们的化学成分大同小异。还有一部分药物,虽然它们的主要成分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药理作用却相似,假如医生根据药物的名称给患者开药方进行治疗的话,就有可能造成相同药理作用下药物剂量的增大,进而造成不良反应的出现。 2.1.5用药不符合临床用药的特征 主要体表现是在止血类药物的使用上,举个例子: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使用氨甲苯酸注射液。然而在临床的实际使用上,通常采用氨甲苯酸药物和维生素K1来对患者的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然而在肝脏形成凝血因子的过程中,维生素K1是凝血因子Ⅱ、Ⅶ关键的因子,在临床上的使用量过多,就会导致抗凝血药和低凝型凝血因子Ⅱ血症,然而氨甲苯酸是抗纤溶类药物,能够赖氨酸和溶纤酶的粘附,因此此种药应该用作治疗原发性纤维蛋白因溶解亢进而导致的出血,然而有些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凝血酶原是正常的,因此与这类类凝血药的用药指证不符合。 2.2解决不合理用药的具体措施 ①要提高医生的责任心和职业水平,医院要经常给医生进行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与此同时鼓励医生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对药物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不断学习和掌握;②要加强对医药相关法律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样能够使医生充分认识到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影响,医院要定期开展各类培训和讲座,邀请行业内和医院内的专家进行授课,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③医生要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意识,在诊疗过程中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要向患者把药物的服用和注意事项等介绍清楚,这样就会增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亲和度,患者就会对医生有良好的印象;④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医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有热情,积极进取,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工作时间认真工作,出现错误时不逃避,积极改正[7]。 3 总结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都会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我院近3年的内科消化疾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简单的解决意见,以防止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出现,将这种情况降到最低。医生要积极学习临床知识,增加自己经验,全面判断患者的状况,尽可能的避免不合理用药状况的出现。 临床合理用药论文:兽医临床诊疗中的合理用药探析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畜牧行业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先进生产养殖技术逐渐应用到畜牧养殖业中。在规模化养殖场内,需要对畜禽动物进行专业化管理,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最近几年,由于动物饲养规模不断增加,饲养管理不科学导致的动物疫病呈现高发趋势,疫病防治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动物疫病用药问题。在临床治疗中合理用药是一直得不到高度重视,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清丰县动物防疫实际情况,就兽医临床诊治合理用药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保证用药的科学性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 动物疫病 兽医诊治 合理用药 为保障清丰县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当地畜牧业部门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以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为中心,坚持“预防与控制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积极做好兽医工作,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在畜禽收购点派驻官方兽医,加大巡查力度,拼车调运的畜禽必须凭产地检疫证明拼装车。对发现的标识不全不符合产地检疫要求的畜禽,该遣返的遣返,该立案的坚决立案处理。要求驻厂官方兽医对入厂动物做好查证验物工作,决不允许在屠宰厂门口申报产地检疫,更不允许在屠宰厂实施产地检疫。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每周至少对定点屠宰厂监督检查一次,对入厂动物的来源、标识佩戴情况、产地检疫证明进行核查,对违法、违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而更好的促进产地检疫工作开展。在具体工作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动物检疫,关于动物疫病合理用药重视程度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重视程度,做好疫病治疗过程中的合理用药工作。 1 做好兽药各项管理工作 在动物疫病防治过程中,兽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使用效果。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动物兽药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兽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证,但是一些假冒伪劣兽药也经常出现在市场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假药现象十分常见。假冒伪劣药物给临床诊疗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和影响,其是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养殖户对治疗效果产生疑问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需要我们更加严格做好兽药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基层地区兽药监督管理,从兽药的生产源头把关,加大对假冒伪劣兽药生产企业、经销商的打击惩处力度,严格把控好动物药品输入关,这样才能从本根上提升动物疫病临床诊疗效果。 2 及时更新兽药用药理念 饲养户饲养动物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生产能力,从而帮助饲养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用最少的成本支出获得最高的效益。所以,对于广大饲养户和兽医人员来说,为了保证动物健康成长必须积极更新发展理念,要想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就需要将动物饲养管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勤于思考,认真分析动物饲养过程中采用哪些措施可以更好的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切实保证动物的生产能力和品质。不管饲养那种动物,要想切实控制好疾病,就需要将多半的精力放在对饲养环境的控制方面,然后将剩余的时间放在动物疫病预防和免疫注射工作领域,重点做好动物药物合理使用工作,切实发挥药物的最大效果。 3 保证对疾病准确诊断 在动物疫病临床诊断过程中,及时明确的诊断疾病是用药的关键。只有对动物疾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诊断,才能保证科学合理用药,才能及时控制好疾病传播,及时治愈动物。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不断发展,动物疫病诊断技术逐渐完善,针对一些传染性疾病和剧烈死亡动物疫病,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确诊。抗血清检测、镜检、酶联免疫测试、病源分离等一系列的新型医疗技术逐渐应用,大大提升了疾病临床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动物出现疫情及时进行诊断是做好治疗工作的重要前提,动物疫病如果不能及时确诊就不存在合理用药这一说法。 4 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治疗任何动物疾病都应该全面熟悉药物的各种特性和适应范围,真正做到用药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特别当前动物兽药市场药物种类繁多,商品名经常更换,相同的药物学名就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商品名。在药物具体使用过程中,有些基层的兽医人员和饲养户缺乏对这些药物成分和配伍的正确认识,认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增加治疗疾病的效果,却不知很多药物配伍使用会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物的药效。还有不少饲养户将成分相同,但商品名不同的要混合使用,这种治疗手段不仅治不好动物疫病,而且还会因为药物使用量增加而导致动物中毒死亡,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病菌的耐药性。例如在养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传播过程中,很多饲养户治疗是将6种以上的不同药物混合使用,在这些药物中有些成分相同,而有些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量如磺胺类药物、青霉素。药物之间相互混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药物拮抗反应,最终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严重的会出现剧烈的药物不良反应,在造成药物浪费的同时,还给饲养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结语 总之,在进行动物疫病诊断治疗时,要抓住病因、病情和临床特点进行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该坚持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则,提高药物的效果。同时,还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工作,分析透彻药物成分,避免给饲养户造成不良后果。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是运动损伤中最为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运动损伤,伤后及时准确诊断及评估ACL损伤程度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对预后做出准确的有效评估。ACL断裂的手术治疗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必要手段。在ACL断裂重建材料的选择上,选用自体半腱肌混编LARS人工韧带,具有适应早期功能康复,减少供区并发症等优点。临床上治疗ACL断裂重建术式较多,目前大多数术者采用非解剖型等长单束腘绳肌韧带(混编LARS韧带)重建,随访发现术后患者均能提高股骨和胫骨的稳定性,明显改善患侧膝关节功能,但随访中长期患者发现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欠佳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武警医院骨科对收治的ACL断裂患者采用自体半腱肌混编LARS人工韧带优化重建位点手术方法与前期应用解剖中心点等长点术式重建治疗ACL损伤病例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共收治中老年伤患176例,年龄42~67岁,平均(55.30±4.21)岁。移植物均采用自体半腱肌混编LARS人工韧带,其中采用优化点重建ACL患者85例,采用等长点重建ACL患者91例。均有明确膝关节外伤史且通过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痛,跛行,屈膝受限,负重吃力、不能快走及跑步。主要体征表现为:患侧膝关节前抽屉实验阳性,浮髌征阳性,轴移实验阳性,拉赫曼实验Ⅱ/Ⅲ度。两组性别构成、损伤原因、体重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拉赫曼实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手术方法 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患肢膝关节镜下探查术,评估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若ACL撕裂严重且无法行断端吻合连接可能,符合ACL移植重建手术指征。在胫骨结节内侧旁开2cm处斜行切开皮肤约3cm,逐层显露半腱肌止点,仅切断、游离半腱肌肌腱,以取腱器完整取出半腱肌腱性组织部分长18~20cm,保留完整骨薄肌,去除半腱肌肌肉组织,保留其腱性组织,对折后与人工韧带编织缝合成扁平带状,测量长度为10~12cm,宽度为8~9cm,厚度为4~5cm,韧带股骨端与钛合金带线悬吊板加强缝合,备用。关节镜下完整刨刀刨削股骨髁间窝内残端韧带,显露股骨髁间窝内侧壁,定位股骨外侧髁间嵴。使用微骨折定位器,沿股骨外侧髁内侧面,在与外侧分叉嵴交界处后方2.0~3.0mm处定位,置入LARS导针1枚,穿透膝关节外侧皮肤,在扩张器保护下置入空心钻,自股骨内侧髁韧带止点向外钻孔,直径为0.8cm的股骨隧道,置入引线1枚。镜头转换至外侧入路,探针拨开ACL胫骨残端,将胫骨定位器尖端置于ACL胫骨止点相应分组位置,胫骨前缘钻入导针,定位中心转出,经导针钻孔直径为0.7~0.8cm的胫骨隧道。经股骨隧道抓取引线,从胫骨隧道引出。使用牵线器环绕引线将韧带拉入关节腔内,调整拉线力度及膝关节角度,避免隧道口对韧带造成切割和摩擦。韧带近端拉入股骨隧道,韧带股骨端拉入股骨隧道后悬吊钛板拉出股骨外侧髁骨皮质,反向牵拉韧带胫骨端拉线,使悬吊版变向、固定于股骨外侧髁表面。小腿伸直位,在胫骨近隧道入口拧入Bio-intrafix固定螺钉,将韧带外露部分挤压固定。探针探查植入韧带张力和位置,反复屈伸膝关节,前抽屉实验及膝关节轴移实验稳定,关节腔内隧道口对韧带无明显切割和摩擦,基本实现ACL等长重建,缝合手术切口下肢可调护具固定下肢于0°位固定。ACL胫骨止点处理。等长组采用ACL止点原位解剖中心点重建;优化组ACL股骨端止点采用解剖中心原位重建,胫骨端止点在清理ACL止点完整边界后虚拟四个象限,沿内侧髁间嵴为虚拟Y轴,经过髁间嵴最高点的垂直线为X轴,术者体位右膝左上象限内,左膝右上象限内为ACL胫骨止点,同时以骨挫调整骨隧道口为椭圆形,同时确保胫骨重建点位于ACL胫骨平台解剖止点范围内。 1.3术后处理 术后早期康复。所有患者在膝关节可调护具固定保护下术后第2周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泵、直腿抬高、膝关节被动屈曲等康复训练,在术后第4周膝关节屈曲可达90°,肌力可达4~5级,可逐渐负重并扶柺下地行走。术后4w膝关节可恢复120°,术后6w可恢复140°以上,并用深蹲恢复肌肉力量,术后8w可恢复膝关节活动全角度,可增加负重,进行抗阻力量练习。术后12w可行上台阶练习,无对抗运动。术后16w进行完整功能测试,如果患侧股四头肌力量恢复,与健侧比值>90%、患侧腘绳肌与健侧比值>110%、股四头肌力量矩与体重比值>65%、功能测试与本体感觉测试与对侧相同,则可以参加适度体育运动。 1.4观察指标 1.4.1膝关节功能 根据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量表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患侧膝关节得分情况,包括跛行、交锁、疼痛、上下楼梯等8方面内容,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对应评分越高〔1〕。患者患侧膝关节术前及术后2年,按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全面评价膝关节系统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评价膝关节ACL损伤程度,共涉及如临床症状、疼痛发作频率等10项内容,当临床症状严重且功能差时,评分值对应值低,累加评分值高代表症状越轻且功能越好〔2〕。同时,Tegner评分侧重对患者患侧膝关节运动能力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10项运动项目水平,评分范围0~10分,膝关节运动功能越好则评分越高,对应从事的运动水平越高〔3〕。 1.4.2患者术后重返日常活动及运动恢复时间包括从术后第一天到开始日常活动恢复时间及中等强度运动恢复时间。 1.4.3术后并发症 通过系统预约随访,建立术后随访量表手册,对所有ACL重建术后随访患者2年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发症主要包括:跛行、关节异响、疼痛、肿胀四项。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及t检验。 2结果 两组术后均获得至少2年以上随访,平均(26.31±2.46)个月。术前和末次随访两组间IK-DC、Lysholm和Tegner运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优化组重返运动时间及日常活动时间均明显早于等长组(P<0.05),见表3。两组术后4w并发症:优化组关节异响3例、运动时膝关节痛4例、膝关节僵硬2例。等长组关节异响5例、运动时膝关节痛6例、膝关节僵硬3例。优化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9.41%)明显低于等长组(15.38%;χ2=4.904,P<0.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术中并发症。 3讨论 ACL损伤是膝关节不稳定的最主要原因,常会导致膝关节功能结构的退行性病变〔4〕。Smigielski等〔5〕发现新ACL解剖足印,并提出了Ribbon结构理论,即ACL呈单束扁平、如带状的结构(Ribbon-like),而非传统认为的AM-PL双束结构。近年来,Ribbon-like的ACL解剖理论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6~8〕,因此目前大多数术者采用关节镜下非解剖型等长单束腘绳肌韧带(混编LARS韧带)重建损伤的ACL已经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9〕,术后患侧膝关节恢复了胫骨和股骨的运动稳定性,从而恢复大部分膝关节功能,但仍存在一些功能缺失,如本体感受功能等。随着传统非解剖型ACL等长重建在临床应用的广泛普及,术后膝关节疼痛、肿胀、异响等不良反应病例增多,其中重建后韧带松动、老化是主要因素,损伤部位多发生在腱骨交接处,ACL的腱骨愈合界面是一种复杂的胶原纤维与骨组织的过渡结构,由不同的组织学区域组成:肌腱、纤维软骨和骨〔10~12〕,ACL断裂后,外科重建手术具有恢复韧带的解剖结构功能,但是部分患者因损伤部位血供不佳、局部撞击等最终导致肌腱骨交界面愈合缓慢,使得腱骨界面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再次损伤风险增加〔13〕。部分ACL重建患者因骨隧道延迟愈合、移植物与肌腱相容而失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预后〔14〕。如何安全有效地促进腱骨愈合成为了ACL重建术后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15〕,目前已经将腱骨愈合的时间、牢固程度等方面作为评价ACL重建疗效的重要指标〔16〕。因而急需对该术式进行改进优化。本研究针对中老年ACL损伤特点,半腱肌、股薄肌肌腱薄弱,肌腱容量不足,机体恢复缓慢,重建骨隧道位置欠佳等造成移植后膝关节不稳定,易松动,术后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针对中老年患者重建ACL采用自体肌腱混编人工Lars韧带既能够克服了自体韧带重塑过程中的强度衰减,增加了重建后早期的韧带强度,同时保留骨薄肌的内收、内旋髋关节生理功能,缩短此类患者重返日常生活及体育运动时间。股骨髁间窝生理或病理形态和术后ACL不匹配是导致ACL重建术患者并发症的原因之一,尤其髁间窝与ACL胫骨止点的匹配度差,导致ACL与髁间窝部分撞击,恢复运动后导致ACL充血进而损伤,导致膝关节活动疼痛直至受限。Musahl等〔17〕对尸体膝关节使用不同的旋转力量进而比较ACL解剖重建点和等长重建点后运动评分,发现以解剖点为骨隧道重建ACL在膝关节旋转功能上较等长点重建ACL有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在优化点选择的时候选择ACL股骨端止点采用解剖点中心重建,调整ACL的胫骨止点位点及骨髓道形态,降低ACL胫骨止点端与髁间窝撞击可能,减少膝关节撞击症的发生,增加其生理功能,保证了患者术后第1周即开始系统膝关节功能康复和患肢肌肉力量练习。由于本次回顾性研究随访病例数少及时间短等设计缺陷,远期临床疗效尚需观察。 4参考文献 1马军,温鹏,牛东生,等.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中长期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8;40(10):884-6. 2张家国,王景靓,邹喜君,等.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及免疫排斥情况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19):2101-4. 3孙畅,郭亭,李林涛,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生物学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0;13(10):863-9. 4钱利海,梁清宇.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23(3):272-6. 5粟玉斌,孙岩,胡军祖,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最新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A3):191-2. 6辜刘伟,周霖,庹伟,等.促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31(23):49-56. 作者:徐畅 马殿栋 唐子滨 单位: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
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经之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加快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在“思政小课堂”上下功夫。医学教育是关于生命的学科,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以外,人文精神培养同样重要,要把思政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培养全过程。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应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好课程思政主战场,将思政内容融入医学课程,起到启智润心、涵德化人的作用。但如何将思政教育巧妙的融入临床医学课程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综合查阅近五年中国知网文献,与心血管系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思政课程相关的文献并不多[3],且在万方论文数据库中未检索到将抗击疫情融入到心血管课程思政的文章。在既往临床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法结合法,急危重症救治情感共鸣法,医学人文价值升华法等。基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表现为“急”“危”“重”的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感受代入式教学及沉浸式体验,因此,要充分利用心血管疾病谱特征,积极探索心血管课程思政建设新方案。本研究探索“战地教学”模式,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时,在“抗疫主战场”通过教师线上讲解新冠合并心血管系统典型病例,探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心血管内科实践课程的新方式。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战地教学”模式思政融入效果是否优于常规线上实践教学思政融入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2年吉林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5+3专业的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轮转线上实习期间(新冠疫情期间,实习转为线上),进行非教学时段的实践学习。将入选的4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名学生。实验组20名学生采用基于新冠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统线上实践教学,以抗击疫情“战地教学”模式融合思政元素;对照组20名学生采用基于非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统线上实践教学融合思政元素。两组带教教师年资及职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实践病例难度系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及既往理论课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病例分析能力考核,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及满意度得分。 1.2方法 1.2.1战地教学思政融入点 列举基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心血管内科章节对应心血管“战地教学”思政融入点。 1.2.2思政内容融入方案 对照组采用疫情期间常规线上带教模式,教师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带教。教师准备心血管系统典型真实病例,学生提前预习理论知识,教师以引导式及启发式方法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及互动,针对重点、难点及疑点组织讨论及解答,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结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院区,吉大一院心内科在抗疫支援阶段派出8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心内科医师管理新冠合并心血管疾病病人。实验组采用抗击疫情“战地教学”线上带教模式,通过新冠感染病例实践心血管系统常见病,通过“战地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对照组通过常规线上实践教学方式融入思政内容。实验组“战地教学”与对照组思政融入内容及过程:(1)思政融入点内容准备:①病例1,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开通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通道;2022年初在抗疫救治过程中,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突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根据我国专家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形势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和路径中国专家共识(第1版)》,由国家医疗队援鄂成员组成的金牌师资团队进行专业研判,因地制宜开启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模式,及时为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新冠患者易存在凝血机制异常,救治小组的成员每4h轮班,始终守护在床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治疗效果,并给予悉心的照护与指导,使患者得到成功救治。63岁的带队心内科教授是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专家,随医疗队南征北站,作为医疗队中的“定海神针”,用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崇高和伟大。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教学案例思政融入点是挽救心肌,挽救生命的医德及价值观教育。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思政点不仅是守护心肌守护生命的理念,区别在于教师们身体力行,专人专病救治,快速研判与决策,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做好生命接力,做抗疫中的“护心人”。②病例2,实验组:呼吸之间,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开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之窗;新冠病人突发急性呼吸困难,伴频死感及大汗,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迅速恶化,心血管团队立即查体评估病情,在隔离病房,在抢救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救治,患者转危为安。实验组案例通过新冠合并心脏急症即刻抢救的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医者的使命与担当,挽救生命是至高无尚的荣光。对照组:急性心力衰竭救治思政融入点是对生命的珍惜及树立医学生自信感。实验组区别于对照组的关键点是疾病识别、诊断及鉴别诊断,需与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鉴别,救治成功体验加强了医学生对疾病早期识别及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③病例3,实验组:跳与不跳,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救治—打开心源性晕厥患者的心脏起搏之门;青年新冠病人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反复晕厥,心内救治团队综合分析病情考虑为心脏传导系统异常,传统静脉药物救治只能暂时维持心跳,对于新冠患者改善预后及康复回归社会无益,因此,团队在三级防护措施下实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让不跳的心脏恢复了正常节律。对照组:思政点是匠人精神及医学生对患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的人文思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思政升华关键点是三级防护状态下实施介入操作即为不便,教会学生面对各种困难积极克服的勇气与决心,及关注青年新冠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双重心理变化、心理健康的培养。④病例4,实验组:命悬一线,高龄重症病人体外膜肺氧合的器械救治—重建重症病人的生命加油站;通过一位85岁高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多学科联合,使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重要性及对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精益求精高技术要求的“含金量”的体现。本案例思政特点是高龄重症新冠病人的复杂救治,进行有创操作及动作幅度较大的无创操作,都会增加自身感染的风险,但就像教师报名出征武汉时没有想过风险、得失一样,面临患者需要抢救的场景,从没退却,时刻牢记医学誓言、抗疫精神、国家嘱托、职责所在,不放弃每一位病人,这些榜样的力量正是医学生奋斗的方向,也是祖国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繁荣昌盛的核心所在。对照组:思政内容缺乏带教教师榜样的力量,仅是多学科合作及复杂病例救治的难度体现。结合本科《内科学》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将大纲中需要掌握的常见疾病,如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合并新冠典型病例作为教学案例,从不同思政角度与教学融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类疾病思政角度均结合了教师经历,示范作用及家国情怀,升华思政内涵。(2)思政融入过程:实验组教学实践中,提前录制患者临床表现,按教学流程及病情进展穿插“抗疫主战场”教师救治患者真实照片及适当播放视频,在心血管急危重症典型病例教学过程中融入抗疫场景(三级防护,技能操作,介入手术等),每课时思政总时长控制在5min。除此之外,实验组课程设置根据新冠患者病情发展,一幕幕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仿佛身临“战场”其境,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设置学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由老师进行指导和分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对照组病例结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点融入思政内容,没有实验组病例生动。实验组思政内容资源更丰富,素材新颖,结合实际从“抗疫”的新角度,挖掘榜样力量及事迹,升华医学人文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怀。 1.2.3考核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从理论知识考核及病例分析能力进行考核,总体评估两组学生综合能力。理论考核方式为选择题及简答题两种传统题型,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病例分析题主要考核临床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成绩具体配比:总成绩=(理论考核成绩×40%)+(病例分析成绩×60%)。考核结束后,由教师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部分的教学反馈。课程思政教学反馈内容包括课程生动性、树立医学生自信、增加使命感、坚定就死扶伤信念、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重大责任意7个方面,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各部分按15、15、15、15、10、10、20满分比例分配。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平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 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基础资料比较 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及既往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2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的总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间理论考核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3两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比较 实验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以下7方面满意度反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数实验组学生认为“战地教学”模式对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和“白求恩精神”传承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讨论 “战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思政手段,在面对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通过抗疫最前线的教师线上授课,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进而增加参与度,增强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战地教学”抓住了“现场教学”的大好时机,更加系统深入地向青年学子讲好“抗击疫情”这场生动、深刻的“思政课”,折射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敢于亮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将伟大的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鲜活案例及时融入教学,形成思政案例库,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抗疫主战场”对医学生而言是最生动、最真实的课堂,从“最前线”带来教学案例,从“一段病情”为切入点,把新冠肺炎的诊治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合,还原临床真实案例,透过“新冠”洞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要点,汇总心血管系统知识精华,将教学课堂“延伸一公里”。从教学思政反馈可知(表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战地教学”更能引起情感共鸣,树立医学生自信心及使命感,敬畏生命及救死扶伤的信念等,缘于“战地教学”的病例鲜活生动,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并充分结合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特点,教师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健康,诠释“黄大年精神”“为人师范”,将“大医情怀与白求恩精神”“服务及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把疫情当教材,用一流精湛的专业技术、仁心大爱的家国情怀、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为学生呈现着医者荣光、铸魂育人的“战疫思政课”,教师们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尽善尽美的事业追求,是底蕴、是沉淀、是传承,引导、激励学生在人生路上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奔赴理想,让学生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团队合作意识,及认识到扎实掌握临床技术的重要性;赓续红色血脉,增加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此外,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战地教学”方式融入心血管临床实践课程,使学生更专注地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和联系临床,更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因此,“战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政手段。后续通过思政案例库的形成使用及实验组线上教学视频的回放及教师案例教学复现,作为对照组同学的补充教学,使教学同质化。由于此种课程思政模式具有时效性,随着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减弱,传染病等级及抗疫政策的调整,此种课程思政模式不适于继续应用。但思政案例库可继续使用,并由此可借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充分联动周围资源进行整合及利用,善用“思政小课堂”,灵活、精准地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育人之本在育德。以“战地教学”模式融入心血管系统课程思政,是紧紧围绕国家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牢牢把握课堂育人主战场,深挖课程思政要素,更加精准的面向学生需求,面向社会需要,感召学生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自豪感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信心与担当。从创新性角度,心血管“战地教学”模式具备独创性,国内未见此类医学实践教学模式。从成效分析角度,结合“思政小课堂”,将理性科学临床思维与感性认识结合,具备实践深入度。从精神传承角度,兼具“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及白求恩精神”的传承,本团队作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认为在心血管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继续联动身边可利用资料挖掘课堂思政元素,将思政的种子埋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教科社.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22. [2]中国关工委办公室.教育部、中国关工委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中国火炬,2022,28(9):9. [3]丁铭铬,杨翠玲,成海娟,等.老年心血管病教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与思考[J].心脏杂志,2022,34(1):120–123. [4]钮晓音,邵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高教探索,2021. 作者:周雯倩 张志国 徐赫 郑杨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民办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本文对在校期间如何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初步总结了本次探讨的成效。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降低再培养成本 0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我国本来就很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失业,尤其是我们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很多民办医院或者单位不愿招聘毕业生而宁愿去医院挖角或者借调资深医生,这也是医学生难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倒数第一位,中医专业排在倒数第二位,虽然这只是一个网上调查,不一定十分可靠,但也说明我们我们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容乐观。据我所知,除了知名度很高的医学院可能就业会比较好,比如北大医学院之类的,其它一般的医学院尤其是民办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率较前者少得多,能留在城市的就更少了。很多都改行了,比如有从事药物、医疗器械销售的,有进入超市当导购的等等。因此,探索要怎么样能在医学生读书期间加大培养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就业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 1.1 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及重复就业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都非常关键,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医学理论知识外,就业知识也必不可少。而模拟训练对医学生后来的医师资格考试及真正的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开始施行毕业前OSCA多站式模拟考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所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均要参加,这些考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护理等多个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模拟训练,毕业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更全面更规范,毕业生整体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就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另外,职业规划训练营包括通过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活动等。 1.2 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志愿参与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三下乡活动、医院内一共等。我校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参与城市或近郊的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同时每年寒假暑假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农村义诊,给农民送医送药,如到永州、望城、攸县等地的偏远乡镇,参与临床实践,这些同学除了实地体验医疗之外,对生活也是一种体验;部分学生参与附属医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义工,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为以后真正参加临床诊疗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一步降低再培养的成本。 1.3 研究职业培训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培训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应聘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建立正确的医护意识,学会调整服务情绪和心态,能够明确医护工作目的,了解医护工作中的自我角色,学习如何从自身出发避免医患冲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了解职业的医护形象,用个人专业的形象为以后的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医护工作中的举止礼仪,举手投足之间显示良好职业素养等等,全方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社会,降低再培训成本。 2 结果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比较2006级学生,我校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如表1。 从表1可知,与2006级毕业生比较,2007级临床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94.67%提高到了97.62%。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而临床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能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这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还不同程度的处于缺医缺药的情况,所以临床专业毕业生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由于我校采取了前面所提的一系列培养措施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获得了单位的肯定,也降低了单位再培养的成本,提高了有效的就业率。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我校的考研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校2007级上线的大概有180余人,而且学校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都有,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就更多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国内外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主动创设就业准备活动,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降低毕业生再培养成本,提高就业竞争力。比如胡昌宝[1]等就曾提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石永昌[2]等提出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开展社团活动。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3]。第二,参与社区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4]。而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5]。所以,不论是国办的医学院校还是民办的医学院校,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医学院校,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都是一个值得考虑并且已经在考虑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在各种培训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逐步走上了正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2007级临床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操作比赛华中赛区获得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当然,对于民办医学院来说,由于其具体的情况,可能这些做的还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更好的为毕业生服务。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提高成考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最近几年社区医学专业已经禁招,而原有毕业生为了提高自身学历,都报考成人高考大专、本科。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执业考试)并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医士.笔者认为,面对研究生、本专科生如林的全国执业考试的成考毕业生的考试压力可想而知,对此当他们无力对抗时选择的就是放弃与自甘落后。那么提高成考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令他们燃起学习的热忱、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是我们中职教师提高自我生存机制与教育学生责无旁贷的义务。在此过程中我采取:让他们1.燃起希望2.授之以渔2.1加强构建与实施实践技能考核模式2.2提高教学艺术1).探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2)、形象、牵连解决难点、重点3)提高记忆效率3.狠抓考前复习 从容自信应考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最近几年社区医学专业已经禁招,而原有毕业生为了提高自身学历,都报考成人高考大专、本科。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执业考试)并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医士.笔者认为,面对研究生、本专科生如林的全国执业考试的成考毕业生的考试压力可想而知,对此当他们无力对抗时选择的就是放弃与自甘落后。那么提高成考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令他们燃起学习的热忱、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是我们中职教师提高自我生存机制与教育学生责无旁贷的义务。笔者在临床诊断学与内科学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希望能与各专业中职教师共勉。 1燃起希望 从我接手临床诊断学或内科学教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进行士气鼓舞:我们是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一技在手行天下,我们未来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某些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更受社会欢迎,如果我们自强还会达到或超过本科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与能力,一切皆有可能,因为现在是能力的时代。然而,要入门要有敲门砖--临床执业医师证,如何获得?老师会授予你们应试能力。 2授之以渔 除了让他们看到希望,我们还要授予他们应试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授予并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2.1加强构建与实施实践技能考核模式 加强构建与实施实践技能考核模式,是提高成考毕业生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的中心环节.为此,在诊断学、内科学教学中,我以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构建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模式,即2次多站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模式:第一次为初步诊断学实践技能多站考核,第二次为整合了临床各科实践技能的诊断学实践技能多站考核.在授课过程中我把每个部分在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可能的考试方式讲授给学生,这项要求授课教师充分把历年考试内容充分备课,从多角度变换方式,把多种可能性都传授给学生。同时,实验课让学生们以此为导向,多加练习,孰能生巧,教师示范,并按照实践技能规范要求校对学生的操作。在内科教学中,我在讲授每个疾病时都把它编成几个案例后,让学生概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原则,这样在病例分析环节同学就不会生疏,而是处理的游刃有余,即使考试抽到少见的疾病不至于"颗粒无收".同时我会把每个疾病的主诉概括出来,同时运用诊断学的病史采集方式套练每个疾病。期末考试我把实践算为考试部分,并占有30%比例,让学生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的考试方式抽提,并在规定时间内答题,这样学生从内容到方式都不会陌生,考前再加强化即可。 2.2提高教学艺术 2.2.1探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诊断学是应用临床思维方法了解个体健康状况的一门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能力。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启发式教学可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笔者现就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介绍如下。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如案例+提问启发在诊断学教学中,以案例导入或总结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临床疾病比较感兴趣,尤其关心自己与家人的健康,笔者上课开始时先让学生介绍自身或家人出现某些症状时的表现,再给学生阅读一例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病例,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明确上课目的;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分析病例并完成思考题,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提供咳嗽、咳痰病人的典型病例,请学生找出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病人怎么了?出现了什么情况?”学生根据病例很容易判断该病人发生了。教师继续提问:“该病人都有哪些因素可出现该现象,如何鉴别?最后考虑患何病? 学生会根据病人情况学会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 2.2.2形象、牵连解决难点、重点: 诊断学心脏杂音与震颤的产生机理是医学的难点、重点,血管中血液正常是层流,由层流变成涡流即会产生杂音或震颤。我们可以联想河流,由狭窄通道进入大河流、有异常漂浮物、水流加速、异常漂浮物都会改变水流方向形成旋涡,也就会产生杂音或震颤。呼吸系统呼吸音的特点复杂、难记:肺泡呼吸音吸气相长呼气相短支气管呼吸音吸气相短而呼气相长,前者我那个气球,吸气相相当于气球充气过程,呼气相相当于放气过程;后者我让每一个学生同我连续做呼吸动作,分为吸气长呼气短与吸气短与呼气长两种情况,哪一种舒服那一种就是正常的,显而易见是后者。 2.2.3提高记忆效率: 联想记忆法: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的活动。根据事物间的接近性、相似性、对立性进行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以达到记忆的目的。在内科学学教学中,常会碰到一些检查项目的正常值等,教师强调学生应熟记。学生通常的做法是立即做好标记,准备课后背诵以应付考试。但面对记忆压力过大的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如何减少记忆强度、增强记忆效果是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引导一下,启发学生展开各种联想,记忆效率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如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起决定作用的免疫学检查血清C38周内恢复,这里有敏感数字3-8,可产生这样的联想:女士过三八节当日享受特权,购物可以享受特价优惠,单位可放假半天,在家可以不劳动,休息,可三八节过后一切恢复正常。在内科学教学中,支气管哮喘亦是难点,笔者讲授支气管舒张药时用到:沙(沙丁胺醇)溢(异丙托溴铵)吃鹌鹑(胺醇)喝茶(氨茶碱)水。呼吸系统疾病鉴别痰的特点举足轻重,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痰易拉成丝,我会让学生联想珍珠项链由丝线上穿上白色珠子即成。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引导尝试,结果提问时得到的是全班学生整齐而正确的回答。 3狠抓考前复习 从容自信应考 考前复习效率直接影响考试结果,我从带成考临床医学专业诊断或内科学课始,就让学生从往届考生借或自备历年精题,我讲课同时让他们做单元,学期末做综合,实习时见到病再做,不懂及时问,以上两种情况最重要是把知识点弄懂大约有80%已记住,考试这年就是强化,毫不夸张的说,凡智力没问题者几乎都会过。但如何让学生信任你遵循你的意愿走,那么,老师要施展你的人格与教学魅力,因亲其人而遵其言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2006年--2011年对我校近400名成考临床医学专业同学就如何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探索与实践,他们的执业医师通过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本人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在中职教师幸福指数下降的今天,我自身的幸福指数有了提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的探索 [摘要]我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实习生以撰写毕业病历为主线,以临床实践为突破口,力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因此,毕业病历在整个本科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 毕业病历 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特长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它分为论文准备、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三个阶段,具体包括查阅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提纲、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几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有团结协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大量的精品课程不断涌现的同时,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结构体系和完成模式上基本沿用以往的民族院校的模式,故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因素: 我院有计划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00余人,扩招后的招生对象虽然面向全国,但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为回、藏、蒙、满、东乡、裕古、土族、维吾尔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习惯、生活习惯的特点、使它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实践能力方面,甚至语言方面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在大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保证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在做毕业论文时,许多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基本实践技能、独立思维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能力偏低或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由于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临时抱佛脚,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2.教师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我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加之教师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等任务,势必造成指导教师短期内教学工作量的洪峰,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题大做,研究内容雷同的现象,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仍不够认真,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尽管院校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由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等,但由于毕业论文时间过于集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放开选题外,还表现在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构思。这种指导方法是理论教学中的以教师中心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不敢独自涉猎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原因[1-2]。 3.其他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一些实验室的场地和设施明显不到位,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和质量。 最近几年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对毕业论文造成不小的冲击。据调查,有些班级考研人数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重合,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有些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3-4]。 二、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探索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达到培养我院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工作,学生应掌握检索文献、撰写综述、课题设计、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的基本程序与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毕业病历,其基本内容按顺序包括《任务书》《指导教师评阅书》《诚信声明》《毕业病历正文》《评阅教师评阅书》《答辩书》; 1.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质量,根据我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病历工作管理暂行相关要求》; 2.为了使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运行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常规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毕业病历流程图》; 3.依据选题指南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完成《任务书》的填写: 同学们可在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同时参考我院提供的“选题指南”确定毕业病历题目,毕业病历的选题一般从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出发,满足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需经指导教师认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实践方案,收集临床病例,进行毕业病历的撰写准备工作。 4.指导教师完成《指导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病历进展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调整,以确保毕业病历的质量,毕业病历完成后,指导教师或指导医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病历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初稿评语,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提出评分意见,然后指导教师毕业病历应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修改和总结工作。 5.学生认真撰写《毕业病历正文》: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疾病进行系统问诊、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诊疗计划等,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撰写,在上述基本程序与方法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同时学生应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病历,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学生要签署诚信声明,文责自负。 6.评阅教师完成《评阅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答辩委员会指派具有资格的教师评阅学生的毕业病历,评阅教师依据“毕业病历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全面、严密”,同时评阅教师依据“评阅教师评阅书”基本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学术水平和撰写质量如何,文字表达、专业术语及综合分析的水平。 7.答辩委员会完成对该毕业病历的答辩程序: 在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之下,成立答辩委员会,同时要组成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照专业分为内科组、外科组、儿科组和妇产科组,每组有3-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和1名答辩秘书组成。毕业病历答辩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他教师、学生均可自愿出席。答辩程序主要包括:学生陈述答辩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答辩秘书负责记录答辩小组评定等级答辩小组组长作简短的答辩评价,上述答辩的主要过程原则上应在30分钟内完成,通过答辩以观察和掌握学生对答辩委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诸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临床医学毕业论文的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病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的撰写,在病历书写、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临床病例、改善医患沟通、制定实践方案、增加对该疾病的见解及认识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因此做好毕业病历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临床工作作风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对全面提高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士学位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毕业病历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甘肃兰州)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考核的实践与探讨 摘要:医学生毕业考核是对医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我院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OSCE)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考核,遵循了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 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 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达到了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目标。 关键字: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新专业。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在内容、项目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传统的理论笔试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只能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检查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 博士倡导,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 2]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来评价医学生或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力[3,4]。自2010年开始, 我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我院2010~ 2014 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分别为2010 届48人;2011届30人;2012 届33人;2013届21人;2014 届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龄21~ 24岁,平均( 22±0.8) 岁。所有学生都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实习成绩,同时取得参加毕业考核资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综合笔试(时间120min)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采用100 分制,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两部分。 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5 门主干基础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摄影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选做1 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考核 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 周进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按60%纳入毕业考核成绩。 第一站: X线片阅片( 时间10 min, 占30分):考试采用笔试,利用交互式阅片系统提供十个选择题,内容为x线诊断病例,每个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临床表现,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要求学生选择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站:CT、MR片阅片( 时间25 min, 占40分):考试采用现场胶片阅片,考生根据胶片所见书写诊断报告,提出可能诊断。 第三站:x线摄影体位摆放(时间5 min, 占30分):选择难易度相差不大的临床常用X线摄影操作40题 ,采用抽签制,每人抽选1 题。两人一组,互为模拟病人,要求考生边摆放体位边讲解,考官在考生进行操作时或操作后,提出相关问题。 2.2组织实施 每一站考核题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命题,实行考教分离。考官由各教研室选派,要求为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我院教学部负责审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第一站统一进行,第二、三站由学生抽选题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为主考官。学生则由教务干事及班干部组织,按抽签顺序参加考核。 2.3 成绩评定 临床技能学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打分。 X线片阅片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CT、MR片阅片满分为40 分,24分以上为合格;x线摄影体位摆放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分数低于相应合格线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补实习1~2 周后再行补考。第二次补考不通过者不予以毕业。每站考核成绩之和便是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最终考核得分。 3 讨论 3.1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经过连续五年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习中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3.2以“考”促“教” 通过分站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如我们充分利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加强对见习、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能力;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说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待加强。 3.3 解决“一元化”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毕业成绩的做法,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医学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做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应付考试,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技能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对多站式考核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将会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使其既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要求,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影像技术多站式考核模式。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学专业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专业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与发展,创新一种适合学生的毕业考试的模式。方法:以护理学院两届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生(共181名)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护理技能操作、护理病历书写与答辩、临床理论综合等护理项目进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重点评估学生的评估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及护理操作能力,考核成绩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学生及教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类与统计。结果: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0.2分,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临床判断能力相对较弱,需重点加强培养和练习。结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对培养和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很有意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护理;临床综合素质;毕业考核 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会公布了“高等护理专业教育标准”,在标准中规定了护理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临床能力[1]。此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方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临床技能能力部分尤显重要。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后,如何考核我们培养的护理本科生是否达到了上述要求,我们的教学改革效果如何?这些成了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1975年由英国人R.Harden等提出的,作为临床能力客观评价的方法,其优势明显,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多个学科中运用。尤其在评价护理学本科学生的临床理论与护理技能操作水平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护理学本科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中实行OSCE考核,旨在构建护理毕业考核方案,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要求,重点强调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护理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参加OSCE考试的学生为护理学院2011、2012届本科毕业生(含专科起点本科)共182名,均已完成为期10个月的临床实习。 (二)方法 (1)站点设计 OSCE考站设置:护理技能(全体毕业生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进行第一次抽签,每60人一组,共分为三组,分别参加口腔护理、静脉输液、拔火罐三项操作。再到相应科室进行第二次抽签,根据抽签要求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护理病历答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书写1份完整的护理病历并确定指导教师,返校后进行病历修改及完成病例答辩);临床理论综合考试(主要是内、外、妇、儿科护理理论综合考试),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反映出临床工作的流程。 (2)实施办法 ①考场设定。技能操作考场定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医院成立考评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担任,成员均为各科护士长。护理病历答辩及临床理论综合考试考场定在甘肃中医学院护理学院,由分管教学的护理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均为护理学院各教研室教师。 ②教师及学生的培训。在考核前,需进行教师培训、护理病历的规范格式及临床技能考核培训。通过对考试流程的模拟演示使培训教师熟悉考核过程及要求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完善调整考核方案。 ③实施考核方案。每个考场设立1个候考室及上述的独立站点,要求房间独立,标志明确,每站安排2~3名考官,考试具体要求:a.护理学院统一制定各站评分标准及标准答案;b.技能操作时学生随机抽签决定考核的顺序,抽签决定考核的科室,再到相应科室进行第二次抽签,根据抽签要求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病历答辩及临床理论综合考试则按学生学号进行。c.每站考官根据标准答案、学生表现及考核标准在现场打分并写明扣分原因。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各站点成绩及总成绩。统计182名学生总成绩全部合格,成绩在69.0~89.0分,平均成绩为80.2分,其中80分以上者共有118名,占65%,见表1。 2.调查问卷统计考核结束后针对以OSCE考核取代传统模式毕业考核的认同情况,对182名学生及28名考核教师进行问卷调查,100%发放并回收问卷。见表2。 三、讨论 (一)客观结构化考核作为毕业考核的优势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培养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既往的护理毕业生毕业考核过分依赖理论,从而忽略对临床实际能力的客观评价。而OSCE是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能力评估的方法[2]。OSCE为学生搭建一座从学校过渡到临床的桥梁,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激发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的融合与应用,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更快地了解和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多站点毕业操作考核采用OSCE的方法,改变了以往毕业生理论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通过设置不同的考站,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突出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考核,从考核过程、结果和调查反馈可以看出,学生获益良多,能全面反映其良好的护理能力,临床教师对本次考核的反响非常热烈,认为OSCE考核可以很好地评价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应持续推广运用。 (二)OSCE今后研究探讨的方向 护理教育者研究OSCE的目的不仅是要建立一个客观评价护理专业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OSCE考试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探索一条培养护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3]。在实践教学中,以简化的OSCE模式作为教学方法训练护生的临床思维、沟通、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考试中借助OSCE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检验教学效果,并及时把各考站发现的问题反馈作用于学生的持续教育中,使之形成一个“教学-评价-反馈-改进-评价”的循环。这种以OSCE思想精髓为指导的教学、考核一体化模式,应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在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实习中的探索 摘要:由于办学历史较短,本科临床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尚不成熟。为了使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医学和药学实习分割进行的现状,将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加强毕业实习的安排与管理,提高实习效率。本文参考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设计了一套切合实际的临床药学本科毕业实习模式。 关键词: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实习 临床药学是药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临床药师制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迫切要求,为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1]。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融药学与医学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将来能够胜任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不良反应监控、药物评价(新药评价及药品再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胜任本领域的实际工作,以便毕业后能尽量缩短职业适应期,尽快上岗。 有人调查了临床药师对现有临床药学教育体系的建议。结果显示,如果将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被调查的临床药师们的排序分别为: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药学类课程、医学类课程、临床药学专业课程和人文基础类课程。可见,临床药师普遍认为临床科室轮转实习对其工作最为重要。临床科室轮转实习主要在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因此,如何安排毕业实习,成为重中之重。 一、 目前毕业实习安排的主要缺陷 由于临床药学教育起步较晚,很多人认为临床药学专业培养就是“临床医学”+“药学”,表现在毕业实习安排就是,大多由实习医院主导,分临床医学和药学二阶段进行。临床医学实习阶段由临床医生负责,纳入一般的临床教学,很多带教医生对临床药师的重要性、特殊性认识不清,不了解培养重点,甚至敷衍了事,不重视药学生的临床实习,学生反映收获较少。而到了药学实习阶段,又分为调剂部门和临床药学部门二大块,各单位又重新制定自己的实习安排,与临床阶段实习几乎脱节,又有重叠内容,造成宝贵的实习时间被大量浪费,且学生无法充分了解临床相关工作,这对本专业学生开展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相当不利,实习完成后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无实质性帮助,走上岗位后要重头来过[2,3]。这种简单加合的体系必须改变,需要整合资源,侧重于药物的临床应用,毕业生应该做到“懂医精药”。另外,对临床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质量的考核最终仍为毕业论文,实习过程的考核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一个与专业学位类似的专业,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将来的执业能力,所以分阶段量化考核实习效果非常有必要。 二、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 2006年1月,国家卫计委首批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正式启动。经过10年的努力,各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已经培养了大批临床药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医疗卫生机构临床药学部门的骨干。践证明,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临床药师培养途径。我国临床药师培训分为通科培训与专科培训二个阶段进行,各为期六个月。通科培训主要是提供药学服务基本技能的培训,完成通科培训后,应在审核处方、用药医嘱以及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和慢病药物治疗管理方面具备基本药学服务能力。专科培训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为已经完成通科培训的临床药师提供不同专科领域药学服务技能的培训。每一阶段的培训都制订有详细的大纲及配套的培训登记手册,对需要完成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训练及量化的考核都要逐一按规定填报,考核通过后方可获得规培证书[4-5]。 三、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在毕业实习中的应用 2015年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实习由药学部门实习和临床实习两部分组成。实习时间不少于42周。其中药学部门实习部分时间不少于12周,带教药师每人指导学生数不超过3人。临床实习部分时间不少于30周。临床实习选择3个及以上国家卫计委认定的临床药师培训专业(优先选择抗菌药物专业、呼吸内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内分泌专业等),每个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6周。标准对对实习基地的床位数、病种数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临床药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运行十年来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切合临床需求。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与规培药师的起点不同等原因,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不等同于药师规培,毕业实习不可能完全照搬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如规培药师因为有医疗机构工作年限的要求,不用再进行药学技能的培训,而临床药学的学生并没有太多实战经历,必须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另外,办学标准并未对实习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而规培大纲中则有详尽要求。因此,如果我们能借鉴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尽量模拟临床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提供有力支撑,能够做到课堂和职场“无缝对接”,大大提升就业竞争力。毕业实习是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拟参照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建立新的毕业实习模式:由学院组织专家按照《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制定实习内容,将学校教师和药师、医师组织在一起,由药理学教师、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组成数个带教小组,把实习生分为2―3人/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药理学教师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药师和医师负责有机地整合安排实习工作。毕业实习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培训1周,主要是熟悉实习整体流程、内容以及方式,并学习相关的理论内容;第二阶段约10周,在药学(含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临床微生物检验等部门工作,熟悉各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三阶段约30周,以系统疾病为导向,轮转学习。选取我校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较好的科室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外科和肾内科等分模块进行毕业实习,每个科室5―6周,进行理论学习、分组讨论、药历分析等,在每一模块轮转学习后,要按照实习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站的学习。各小组之间按照预先设置的时间安排表有序轮转。 四、结语 与以往医学和药学分段实习、互不关联不同,参照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校院协同”,将临床医学和药学知识与技能培训融合在一起,构建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临床药学专业实习体系,充分利用实习时间,实行分阶段量化考核,让毕业生能够基本掌握临床药学工作者所需的各种技能,并大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的效率和质量,缩短学生职业适应期。要严格、规范地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使之达到临床药师执业的基本要求,必须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培养措施。我们初步制定的这一实习模式,切合药学服务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可对我国临床药学专业教育的毕业实习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课题组连续两年对某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跟踪调研。此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外语水平等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分析 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随之成为对高校办学质量最为严峻的考验。从另一个角度讲,毕业生调研本身就是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教育评价又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整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毕业生质量调研是学校教育质量判断的终极尺度,它不仅可以检验毕业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质量要求,又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需求、质量等的要求,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服务提升提供方向和指导。因此,为了客观反应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及时发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专业设置、教学方面和学生管理以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连续两年对某省市、县两级医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开展了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研工作。此次调查研究,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讯和大量的意见建议,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完善和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毕业生跟踪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首先成立了调研小组,负责相关各项工作的推进。调研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两份调研量表,分别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的具体内容见表1和表2。 2调研结果综述 2.1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统计本次调研从用人单位收集到的问卷共192份,分别来自市、县两级医院。以下是对本次调研反馈情况进行的汇总分析。 2.2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统计(见表2)从毕业生处回收的调研问卷共197份,同样来自市、县两级医院。 3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1对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的分析 图1为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生成的柱状图,根据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来说好评占大多数,其中对于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最高“,好”评率为75%,其次分别是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几项,好评率均在60%以上。有3个项目: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外语水平好评率低,仅为30%左右,其中“外语水平”一项好评率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在调研的15个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都是获得好评的,说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总体是认可的。但是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好评率较高的几个项目认可程度基本都在50%-80%之间,没有达到90%-100%区间范围内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本专业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两项好评率均较低。提示今后的专业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上有待重视和加强。 3.2对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图2所示,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主要是对学校和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毕业生评价较高的项目有基础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8%;专业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3%。评价较低的项目为:外语教学,好评率仅为28%;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好评率为35%。 4调研结果的启示 4.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获得了两级医院的一致认可。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强。例如市、县两级医院都反映出在外语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有些医院提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应与时俱进,多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科前沿动向。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加强与实习医院间的沟通。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示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给予学生严格的要求。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应该有目的性的将临床实际内容渗人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决临床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再让他们早日接触患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4.2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各环节普遍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基础课教育质量和专业课教育质量,专业设置合理,教学管理严谨有序。学校教学方面条件较好,但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在调研的各项标准中,有两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外语教学,二是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这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本专业在这两个环节上确实应着力加强。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质量情况,我们将根据此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来找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为加快专业建设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 作者:杜媛 刘浪 袁占国 徐玉玉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我国本来就很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失业,尤其是我们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很多民办医院或者单位不愿招聘毕业生而宁愿去医院挖角或者借调资深医生,这也是医学生难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倒数第一位,中医专业排在倒数第二位,虽然这只是一个网上调查,不一定十分可靠,但也说明我们我们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容乐观。据我所知,除了知名度很高的医学院可能就业会比较好,比如北大医学院之类的,其它一般的医学院尤其是民办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率较前者少得多,能留在城市的就更少了。很多都改行了,比如有从事药物、医疗器械销售的,有进入超市当导购的等等。因此,探索要怎么样能在医学生读书期间加大培养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就业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 1.1 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及重复就业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都非常关键,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医学理论知识外,就业知识也必不可少。而模拟训练对医学生后来的医师资格考试及真正的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开始施行毕业前osca多站式模拟考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所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均要参加,这些考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护理等多个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模拟训练,毕业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更全面更规范,毕业生整体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就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另外,职业规划训练营包括通过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活动等。 1.2 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志愿参与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三下乡活动、医院内一共等。我校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参与城市或近郊的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同时每年寒假暑假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农村义诊,给农民送医送药,如到永州、望城、攸县等地的偏远乡镇,参与临床实践,这些同学除了实地体验医疗之外,对生活也是一种体验;部分学生参与附属医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义工,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为以后真正参加临床诊疗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一步降低再培养的成本。 1.3 研究职业培训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培训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应聘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建立正确的医护意识,学会调整服务情绪和心态,能够明确医护工作目的,了解医护工作中的自我角色,学习如何从自身出发避免医患冲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了解职业的医护形象,用个人专业的形象为以后的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医护工作中的举止礼仪,举手投足之间显示良好职业素养等等,全方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社会,降低再培训成本。 2 结果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比较2006级学生,我校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如表1。 从表1可知,与2006级毕业生比较,2007级临床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94.67%提高到了97.62%。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而临床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能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这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还不同程度的处于缺医缺药的情况,所以临床专业毕业生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由于我校采取了前面所提的一系列培养措施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获得了单位的肯定,也降低了单位再培养的成本,提高了有效的就业率。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我校的考研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校2007级上线的大概有180余人,而且学校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都有,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就更多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国内外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主动创设就业准备活动,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学生进行职 业生涯规划等,降低毕业生再培养成本,提高就业竞争力。比如胡昌宝[1]等就曾提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石永昌[2]等提出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开展社团活动。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3]。第二,参与社区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4]。而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5]。所以,不论是国办的医学院校还是民办的医学院校,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医学院校,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都是一个值得考虑并且已经在考虑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在各种培训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逐步走上了正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2007级临床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操作比赛华中赛区获得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当然,对于民办医学院来说,由于其具体的情况,可能这些做的还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更好的为毕业生服务。
专科教育论文:高教改革根本出路在于开放大学本专科教育 摘要:高教改革任重而道远,高教改革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本文提出了彻底开放大学本专科教育、实行“三改一破”的方案,即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改面授教学为“幕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开放大学本专科教育,打破大学学校界限,重建高教管理机制和制度。并且,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施本方案下,未来大学办学方式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高教改革;开放;幕课教学;学分制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高教改革措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修订大学章程、招生制度放权、推进教育公平等政策,然则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1-3]。笔者认为,高教改革之根本出路在于彻底开放大学本专科教育,实行“三改一破”,即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改面授教学为“幕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打破大学学校界限,重建高教管理机制和制度。 二、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 取消大学升学国家统一考试[4],而将这个“国考”环节相应地“后移”至大学本专科毕业考试(分专业、分课程),并由国家(而非高校)按其实际成绩统一授予不同级别的文凭和学位。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彻底下放大学本专科招生录取权以后,现有高校的本专科教育部分(不包括研究生教育)实质上变成了依据市场规律的教学辅助性办学机构。在新教学方式、新学分制以及“毕业国考”的总框架下,高等学校将同社会办学机构一样,实行招生录取、专业设置、培训管理等完全自主,届时其在籍学生种类可能包括常住生、网络生、走读生、短训生等多种类型。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其直接意义在于使全体国民都能享有平等、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其本质意义在于将原有的“一刀切”式的、“熬时间”的学历教育改为个性化的“注重结果式”的学历教育。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大势所趋,且势所必然。事实上,大学入学高考早已失去存在的意义,高考入学率已由70年代的4%升至现在的85%,甚至100%(所谓有钱就能上大学),大学入学高考除了存在人为地划分学校等级、人为地制造“一考定终身”等不公平弊端外,其余无任何实际好处可言。 三、改面授教学为“幕课教学” 大学本专科教学方式由“课堂面授式”改为“幕课式”[5],其专业所要求的教学课程(专业可能重新界定)将全部或部分通过“幕课教学”完成,届时大学本专科全部课程均将通过相关机制筛选(市场机制或专家评定),分学科、分专业制作成适合各种类型学生(快中慢)学习的“幕课教学课件”,而同一类型课程的“幕课教学课件”,还应有一定量的不同风格“幕课版本”,可供学生选择。在上述条件基础上,针对大学本专科课程学习,学生存在四个自主选择权:一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学习习惯、适应条件等自主选择“面授教学”方式或者“幕课教学”方式;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学习习惯、适应条件等自主选择“幕课课件”的快慢类型和“幕课版本”;三是对于习题答疑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上“在线幕课答疑”或者所在校“面授答疑”;四是鼓励高校、研究所、大型企业构建全面开放实验实习课基地,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全面推行改“面授教学”为“幕课教学”的充分理由,在于:一是现代网络技术使优秀教学资源跨越学校、跨越地区,甚至跨越国界共享成为现实;二是“幕课课件”的语音、图像、图片复合制作技术使“幕课教学”效果优于“面授教学”;三是与小、初、高“面授互动教学”之本质区别在于,大学本专科学生具备了自学的基础和能力,“幕课教学”是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四是“幕课教学”确保学生不受上课时间、地点限制,同时还可实现“随机重复听课”。 四、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 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而推行“国考”与“自考”并轨、国家统一考试认证的新学分制[6],是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改革的最佳途径。已成功实行近30年的国家自学考试[7],积累了一整套国内外公认的管理经验,在自主招生、“幕课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实行“大学毕业国家统一考试”与“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轨,将不失为最理想的选择。所不同者仅在于:一是教学方式由完全自学改为“幕课教学”为主、“课堂面授教学”为辅;二是国家统一专业考试对象扩展到不受年龄、学历、地域等任何限制的全体国民;三是“国考”管理级别(主要指考题及考试组织)将相应提升,如高数、外国语等基础课由国家统一管理,而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可分别由地方政府专门机构或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的跨地区专业机构管理。与现有高等教育学分制不同,新学分制是指打破学制及学习过程限制,重新构建以学习成绩“结果”为主、实验课考核、实习课(操作能力)考核、毕业设计、论文考核相结合的学分制管理制度(简称新学分制)。新学分制的根本意义在于:一是对高等教育“毕业国考”中各专业课“国考”成绩进行定量化的学分制认定(如85分以上记5学分);二是对相关必要的考查课(非统一考试或者开卷考试课程)学分制认定;三是对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分制认定。 五、关于毕业文凭、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在打破高等“学校”界限、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实行新学分制的基础上,重新规范大学本专科文凭、学位管理制度尤为重要。新机制下,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实行毕业文凭、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制度。毕业文凭是指经过“国考”及新学分制,由国家统一认证颁发的大学本科或者专科证书,简称毕业文凭;毕业证书是各高校自主认定(未通过“国考”)和颁发的专业学历证书,简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国家按照学生“毕业国考”及新学分制成绩统一认定颁发,学位证书可依据成绩分为3~4级(例如2级工学学士)。保留毕业证书的意义在于,遵循高等教育市场机制,保护高校及各种办学机构的积极性,对一些“排斥考试机制”的学生给予“出路”。 六、关于未来大学办学方式的展望 未来大学将分化为三种办学方式:一是少部分(预计50所左右)具备较强实力及基础的高校完全变成研究型大学(与目前研究院所一样),其主要任务是产出科研成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部分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将被分离出来;二是部分(预计600所左右)具备一定基础及实力的高校将变成研究教学型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除产出科研成果、培养硕博研究生外,还将作为普通办学机构,依据市场机制不同程度地承担高等教育本专科生培养(包括“幕课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任务,但是这部分高校之本专科教学方面将为适应高教改革之需,逐步推行学生与教师分离式管理(书院制);三是剩余约900所公立高校及400所私立、独立高校除了其中少部分专事“职业技术教育”外,大多数高校将转化为“市场化经营”的社会办学机构或者自动消亡。 七、本方案实施的配套政策及措施 国家一旦采纳并实施《本专科高等教育“三改一破”改革方案》,须制定如下相关配套政策及措施:一是取消高考,下放招生录取权,构建分专业的“国考”条例及办法;二是调整公立大学资助政策,彻底开放高等教育本专科办学,届时将以“毕业国考”达标学生数(一般应以上一年度该校“国考”达标最低标准)作为对所有大学及办学机构(包括民办、私立)资助之标准;三是制定“国考”、“新学分制”方案框架下的国家统一认证的文凭及学位管理条例;四是改革高校评估办法,对其中本专科人才培养方面直接以通过“国考”为主要标准。 八、结束语 打破学校界限,打开大学大门,放活本、专科高等教育是历史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基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需,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客观必然。 专科教育论文:浅思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育的地位和教学方法 【摘要】无论在教育教学的任何阶段,数学作为其中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地位都不容轻视.在高等专科教育中,现阶段的培养目标为能迅速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这使高等数学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不可替代.高等数学不仅是大多数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更是专业基础课程,对自然科学、计算机工程、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各学科与工程中越来越依赖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希望提升高等数学的教学实效性,促进高等专科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等专科教育;地位;教学方法 前言: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包含了大范围内的数据计算知识与逻辑能力的锻炼,更是其他如自然科学、计算机工程、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必备知识.但现阶段的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中,高等数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使基于高等数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教学受阻,严重影响着整个高等专科教育水平的发展.虽然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工作者也进行过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诸多尝试,但教学效果仍没有明显的提升. 一、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向人们展示了数学向各个领域延伸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入,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现代化技术,包括手机、电脑、高铁、家用电器,甚至天气预报、航天飞船等,都来自于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数学的精确计算.因此,科技对数学方面的高度依赖性使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加迫切,在各级院校中,对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遵循“按需施教、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与专业能力的系统构建,这也是与普通本科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此,一些院校在“够用”的原则上只把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进行删繁就简,将节省出来的教学时间运用于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虽然这种理念有利于提升现阶段的综合素质,但缺乏对后续发展的综合考量.数学是一门极具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学科,尤其是高等数学中,大量的删繁就简难免将学生的学习还原到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导致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对新技术的接收可能受限于不够系统的数学知识,而这种被大量简化的数学知识也无法满足一部分学生希望继续深造的学习需求.学习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捷径可走.无论是进行自我技能的提升,还是通过学习考取更高学历,数学都是无法回避的重点考察内容.由此可见,在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中,高等数学的学科地位不可替代,它是多元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二、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中诚待改革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虽然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在各院校进行着,但由于对其理性认识存在偏差、理论性较强、高度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特点被学生当作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专科学生,很容易出现教师反复讲解而并无实际课堂效果的情况,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构建,更摧毁着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现行的高等专科教育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教学目标,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诚待改革. 三、在高等专科院校中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一)正确认识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学中的目标 在现阶段的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中,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与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高等专科院校以培养综合型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在校高等数学的教育却沿用以往普通专科高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使现阶段的高数教学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断层,缺乏实用性.在高等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应从对现阶段的高等专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教学目标入手,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以人才的实用性技能提升为主,注重数学的系统性与实用性教育,从而培养专业实用性技术人才. (二)在高等专科教学中优化高等数学教学手段 现阶段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多毕业于数学专业,对其他学科的专业化知识与应用存在一定的认识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与本学科的专业背景相互连接,造成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断裂.教学中以数学理论知识为主,脱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解答使数学理论知识变得枯燥无趣,从例题的演示、运算到指导,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使教学毫无新意,自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高等专科中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应注重教学手段的优化发展,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求入手,在发展自身数学知识与相应专业领域之间的知识联系上不断投入,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专业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拓展高等专科教学中高等数学的教学资料 高等专科教学中,高数教学教育虽然内容覆盖面广泛,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材料的扩充与深化,且教学时间投入有限.虽然教育改革的推进带动了高等数学改革进程的发展,但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分配无法与院校自身发展相适应,使教师在教学中苦于追赶教学进度,对知识的讲解质量和效果没有适当要求.理论上的严肃严谨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高等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与院校本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改革,针对不同学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学科内数学知识讲解,在构建全面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涉及的数学知识领域做适当的展开讲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讲解,吸引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本专业实用技能的不断提升.例如,将高等数学中的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极限与练习、常微分方程作为必修知识,保障基础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多元函数微积分、概率论等内容以选修的形式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会涉及矩阵的相关知识,在选修课内容上就可拓展矩阵的相关代数知识. (四)发展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育中的教学模式 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不断提到改革中来,但现阶段的高数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仍较为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地位仍未改变,个性化教学的缺失与沟通交流不畅使学生的高数课堂参与度十分有限.加之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不一而同,教师统一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使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育需求.因此在高等专科院校中的高等数学教育改革中,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其中应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考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分层分级教学都是较好的改革办法.针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进行因材施教,不仅能实现学生的个体综合能力发展,更能合理优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实效性提升,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数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的高等专科院校中,多数教师均凭自身教学经验,使教师无法兼顾专业知识与高等数学之间的学科连接,使教学策略上缺乏学科针对性.另外,当前考核形式还沿用传统教学中的限时答卷的形式,试卷内容也是完全脱离实际应用的数学题目,很难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可将对学生的素质考核分成平时表现、开放式成绩与限时考试三部分进行综合评价.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厌学心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结束语:本文以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改革的紧迫性为开篇,重点研究了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院校教学中的改革之路,以求促进整个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在实际教学中,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应充分注重高等数学的正确认识的理解与传达,提升高等数学的教学趣味性,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开端,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提升整个高等专科教育的教学质量. 专科教育论文:从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就业方向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当今时代,酒店业飞速发展,国内外酒店管理类人才紧缺,国内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为酒店输送了大量人才,人才市场也各取所需,造成了本科和专科在就业方向上的一系列差异,但无法否定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一、综述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专门研究现代酒店经营管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应用专业。专业涉及到现代酒店服务、经营、管理等各层次以及现代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会展、康乐、营销、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领域。 在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产生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下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旅游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尤其是四五星级酒店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在中国酒店管理领域有将近百万个管理职位空缺。即使在国外,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也一直非常紧缺。根据国家旅游局2007年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星级酒店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已有13378家星级酒店,比上一年增长了11.26%。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的举行,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的同时要求也不断提高。 例如国际酒店集团洲际集团成立于1777年,是目前全球最大及网络分布最广的专业酒店管理集团,拥有洲际、皇冠假日、假日酒店等多个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和超过60年国际酒店管理经验。它的一个项目:应届毕业生管理培训--梦想阶梯招聘对象,即国内及国外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应届或历届学生的招聘和培训,其中招聘标准就有要求一定服务行业工作或实习经验,有基本的领导潜质并且热爱酒店行业。而国内锦江之星是国内知名的快捷酒店品牌,创立于1996年,公司从1997年在上海开创国内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至今,始终以中国经济型酒店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一直在为探索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方向不懈努力。其人才理念是德才兼备、人品第一,职业理念是让客人满意、向公司尽责,这些无不是在告诉我们其用人标准,为我们的就业目标引航。可见,无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都会被需要,只要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本科,大学本科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一般可获“学士”学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是在总体上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同类专业水平相一致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此类专业可分为分段式本科和一体式本科。专科一般指大学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学历层次之一。区别于本科,大学专科教育主要由高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专(高等专科学校)承担,部分本科高校亦开设有专科。两者定义不同,且在酒店管理专业上的培养目标、目的和就业市场都有所不同。酒店管理本科培养适应酒店行业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酒店管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酒店管理专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为各类星级酒店、大型餐饮企业及其他涉外接待机构培养从事前厅接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会议康乐服务与管理的高级服务员和基层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科或高职学生毕业后,应具有适应以上相关岗位的社交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一线部门各岗位的对客服务能力、基层管理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应变能力。开设本专科也是出于对当今酒店市场需求的考虑,可以说,培养酒店管理者的学校也是良苦用心。 众所周知,SEG是瑞士最大的酒店管理教育集团,每年在校生人数超过5500人。旗下五大酒店管理大学都享有较高知名度,而国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院校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青岛大学旅游学院等,我校四川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也列入其中,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5星级以上及国际顶级酒店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酒店管理高级职业经理人,以及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都是一直很紧缺的。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见学校既需要培养技术性的酒店人才,又需要培养创造性的酒店人才,以适应需求复杂、层次分明、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 二、本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发展的差异 (一)岗位 现如今,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的就业生出现了两者情况。一是专科生却在酒店中、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一步一步地向前进;而本科生呢,毕业后却犯了选择恐惧症,“高不成、低不就”的毛病又来了,于是呢,要么在岗位上混时间、犯嘀咕,做起事来也没有了干劲,要么直接跨专业就业,当然,对于职业规划明确的同学来说,旅游、金融等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二)职位 毋庸置疑,本科肯定要比专科更吸引公司或单位眼球,本科的招生分数都比专科的高,从大学的起点上本科生就比大专生优秀,以分数论高下的环境下,高分的高中毕业生是比较优秀的,但这也是相对而言。加之本科生在管理和思维理念上较专科生更成熟和完善,因此,一般来说,本科生在一段时间后职位会相比同届专科生略高或有差距。 (三)薪酬 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酒店这个行业中更是如此。无论本科生和专科生都能依靠自己的体力或是脑力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但当今社会,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普遍要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薪酬更高,但也有另一个说法是目前我国多数人认为:我国存在脑体倒挂,即脑力劳动者的收入比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少。据据统计:1990年上海市大学教师的家庭收入不如上海的农民家庭收入,既使是教授的收入也只接近农民收入的79―100%。但在酒店行业中,一般来说,在一段时间后本科生会比专科生薪酬更高。 (四)前景 目前,旅游、酒店业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产业,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突破200亿美元,近20年来,年均增长达20%。从行业特性来看,酒店业尤其需要那些专业度高、综合能力强的中高级人才。这一点对于专科生来讲会更占优势,另外也有调查数据表明,那些语言能力强、具备全球化视野、接受过全球最先进的培训、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将尤其受到酒店的青睐,这就说出了本科生的优势所在。 三、本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发展差异的原因 (一)岗位差异原因 由于部分大学生认为本科就比专科牛,那肯定也认为就业要好于专科,因为身为本科毕业生意识里认为自己比专科优秀,所以自认为就要高专科生一等而不从事服务员的工作,于是就业面窄、就业难。其次:如果统一认识,酒店管理专业不论本科还是专科生,酒店职业生涯都是从基层做起,放下你那原本就不实际的优势而从事服务员的工作,那就业也一样好。毋庸置疑,本科肯定要比专科更吸引公司或单位眼球,本科的招生分数都比专科的高,从大学的起点上本科生就比大专生优秀,以分数论高下的环境下,高分的高中毕业生是比较优秀的 (二)职位差异原因 酒店管理本专科就业时主要都是从基层做起,但由于本科生在校教育中更倾向于管理知识和创新理念的培养,而专科生则倾向于基础技能和服务知识的学习,酒店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复合型、协作型人才,也需要商务型、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一般来说,本科生在一段时间后职位会相比同届专科生略高或有差距。 (三)薪酬差异原因 据2014酒店薪酬与福利待遇管理中,其制度制度实行的准则: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支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就强调了效率的重要性,既指专科生中兢兢业业者,又指本科生中脱俗创新者,只要是做的其中之一,薪酬都会较同岗位的人高一些。其制度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按效分配,唯才是用、唯功是赏的薪酬分配原则,工资结构个人工资收入=职务岗位等级工资+工龄津贴+浮动效益工资,可见从长远来看,本科生凭借其略胜一筹的创造力和专业化知识素养,薪酬也会高过同届的专科生。 (四)前景差异原因 酒店行业作为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具有较大的前景,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多种多样。其中要求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多毕业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管理知识,但对于业务知识涉及较少,由于理论多、实践少,因此无法快速胜任一线的服务工作。因此,专科生侧重与实践的学习就有助于其在岗位上很快适应,但相对的升迁和职位变动的可能性就小或周期较长。但是如果本科毕业生在学校能够熟练掌握一线服务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将会为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具有管理和实践双重技能,也更容易得到提拔和发展。 (五)从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就业方向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从本专科生自身来讲,由于每个人的智力、情商、创造力等各有不同,因此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考试成绩上,高考成绩虽伴有一些随机性和偶然性,比如一部分考生可能超常发挥,但也有考生因为紧张、突发事件等影响了考试结果,但总的来说,高考成绩具有可靠性,因此来分置本专科,另外,在毕业就业后,本专科学生在各自擅长的岗位,也更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从酒店管理专业来讲,酒店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但最根本的是要靠人才来推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国家在教育培养酒店人才上也要进行分置教育,即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和专科。由上所述可见从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就业方向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专科教育论文: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与用型本科教育有效共享实习基地研究 摘 要:武汉商学院的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而言,拥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着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但急需与省内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行业骨干(龙头)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以搭建影响力更大、合作水平更高、接纳学生能力更强、实训内容更具综合性的管理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实习基地 武汉商学院在1986年开始开办专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于1996年新增专科旅游管理专业,该校旅游专业已有17年办学积累,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500多名旅游酒店专门人才。近年来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稳定在100人左右,其中,2010级学生130人,2011、2012、2013、2014级学生人数均超过了150人。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先后有20多家兄弟院校来我专业观摩交流;多家酒店企业主动与我们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科本科实训基地。笔者就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效 共享实习基地谈点浅见。 一、基地共建单位的基础条件 (一)寻找本地优质企业集团(纽宾凯集团)为校企合作者 纽宾凯集团旗下拥有20多家全资及控股(合伙)子公司:纽宾凯酒店集团(武汉)有限公司、武汉瀛洲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纽宾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十里新航置业有限公司、新航盛置业有限公司、东湖华都酒店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东急百货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商联商用物业投资有限公司、致达商联置业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星聚点KTV管理有限公司、纽宾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旺斯达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中金汇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元经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合伙的丰泰置业有限公司等。 共建纽宾凯集团实习实训基地是双方的共同需求,对于企业而言,培养和造就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已迫在眉睫;就武汉商学院的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而言,拥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着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但急需与省内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行业骨干(龙头)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以搭建影响力更大、合作水平更高、接纳学生能力更强、实训内容更具综合性的管理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情况 1.专业历史与规模 武汉商学院1986年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大专,近30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5000多名专业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人才。2004年开始和江汉大学合办旅游管理本科,2013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后,开始独立开设酒店管理本科,2013年招生108人,2014年年招生102人。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拥有酒店管理本科、酒店管理(专科),国际酒店管理(专科)等3个专业及方向,在校学生7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0人。 2.师资概况 师资队伍情况: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硕士以上学历 19人,并建有兼职教师资源库,常聘酒店职业经理人、能工巧匠6人以上。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服务大师2名、武汉市职教名师2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3名,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专业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突出。 3.科研情况 设有旅游经济研究所,下设旅游规划、酒店管理、礼仪文化三个研究中心,形成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学历结构协调的学术梯队,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0余项;承担政府、企业管理咨询项目1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 4.教学设施 校内实训实验基地方面,建有旅游与酒店实验(实训)中心,该中心隶属于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餐饮技能与服务实验(实训)中心,拥有前厅实验(实训)室、客房实验(实训)室、餐厅实验(实训)室、酒吧实验(实训)室、形象设计实训室、酒店信息管理实验(实训)室、服务礼仪实验(实训)室、酒店会务会议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茶餐厅、酒店现场模拟实验(实训)室等10个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2000多平米,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可同时容纳300余人进行专业实验(实训)。 (三)学校与基地共建单位已有的合作基础 本专业从2013年开始与纽宾凯酒店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武汉商学院把纽宾凯酒店集团作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纽宾凯酒店把武汉商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基础,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探索和实践。 其一,人才输出与人才容纳的基础。纽宾凯集团拥有酒店、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服务等一流的子公司和相关场所设施,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涌入,本专业的开设能有效节约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酒店管理专业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2013级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始与纽宾凯酒店联合创建酒店管理创新实验班,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双方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技能需求,创设教学实训条件。 其二,社会服务的合作基础。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从2013年开始多次为纽宾凯酒店开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讲授课程10余次;专业教师参与开纽宾凯集团转型提升项目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2013年时武汉商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与纽宾凯酒店集团有限公就已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2015年武汉商学院与纽宾凯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双方就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人才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有效共享实习基地平台 (一)确立目标 1.基于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深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应用型专业教育的一套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彰显武汉商学院办学特色鲜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2.实施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实习评价机制的创新改革,与纽宾凯集团共同制订实习实训阶段的考核标准,构建科学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 3.校企共建一支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双师结构优良的实践教学团队。聘请纽宾凯集团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举办讲座和进行实习指导,接受武汉商学院教师到基地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武汉商学院充分利用智力优势和教学资源,为酒店提供管理培训。 4.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学校积极了解纽宾凯集团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不断提高提升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5.增进实训基地教学条件建设,提升实习实训装备水平,保障和提升校外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6.做好安全和保密工作。学校会同纽宾凯集团做好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人身安全、劳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二)科研合作 现阶段武汉商学院已经承担了《武汉纽宾凯集团十三五规划》项目,在技术创新应用、职业资格认证、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科研创新空间。近年来,纽宾凯集团拥有八大重点业务板块,发展十分速度,在现已开展科研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在酒店连锁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企业筹备筹建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科研合作。 我们将面向区域经济构建行业技术服务与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参与,协同创新,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以我校经济研究所咨询机构为平台,充分发挥师资科研优势,通过承接国家有关部门的科研项目和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实际效用。力争每年完成行业企业咨询管理项目2-4项,每年完成企业培训项目5-6项,充分彰显我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对区域经济的智囊作用。 (三)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在共享平台建设方面,我院实验(实训)中心拥有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着服务社会、资源共享的作用。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凸显平台的共享功能,面向共享院校学生的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帮助其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每年鉴定的人数不少于500人;为合作企业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为合作企业进行员工岗位培训,为社会再就业人员的开展上岗就业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类培训人数每年不少于300人。同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企业咨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智力支持。 要不断拓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与相关纽宾凯集团实现双赢的合作,探讨生产经营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签署合作协议。努力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使生产经营与实践教学达到和谐,形成相互促进的合力。逐步拓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其成为集生产经营、实训教学、员工培训、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专科教育论文: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专科教育的启示 摘 要: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建校特点、课程设置、以及管理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发现我国专科教育现今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发现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实体――社区学院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国专科教育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带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学院;专科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重建过程中,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法案,认为应该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将高等教育提供给所有人,不论民族、性别、肤色和种族,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并且呼吁政府利用税收建立了适合地方各州、学费低廉的社区学院,实现教育公平。社区学院指的是设立于社区的、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可并接受其督导的,主要为所在社区的成员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社会性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务的教育实体。 一、社区学院对我国专科教育的启示 (一)立法不够明确清晰 虽然意识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规都不够具体化,只是一些比较笼统的条条框框,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法律的实施困难,模棱两可,这就为日后的问题埋下伏笔。 (二)政府投入经费少,专科学校收费高 学校被划分为“985”工程、“211”工程、省重点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政府对专科教育的投资远远少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投入,这就不得不使专科学校的收费高昂,政府对专科教育投入不足。虽然普通本科院校建造实验室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政府加大投入无可厚非,但是建设好的专科学院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造实训场所,买进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实际操作,专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一毕业就要上岗就业的技术型人才,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是不足以直接上岗就业的。政府投入不足必然会导致学校高收费,专科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差,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三)传统思想的弊端导致生源不足 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士为四民之首”传统,对于职业教育一直都存在这或多或少的偏见和鄙薄,有些高中毕业生宁愿选择复读一年然后上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也不愿意去一个很好地专科学院学习一门技术。学生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未来的职业取向来选择,而不是被这种传统思想给局限住。而我国高考后优先录取本科,然后在进行专科的录取方式无形中将这种重本轻专的偏见给制度化,这使得专科教育生源不足,并且生源的素质也相对的差一些。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专业化 我国专科学院的教师多偏向理论化,教师讲授的知识也多为理论,而实际操作的知识很少涉及,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投入到工作当中后很难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必须进行二次培训再学习,这无形中浪费了教育资源。使得专科教育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只是颁发了一张结业证书给毕业生,没有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可以谋生的实操技术。专科学院的教师更多的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文化课的基础知识,通过“专升本”考试,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如何提高我国专科教育 (一)加强立法的监督 社区学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美联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案有很大的关系,法案的出台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宏观上的指导,同时也对具体实施办法做了强调和规定,使得法案的实施具有强制力和可行性。我国专科教育也应受到立法保障,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创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法案,用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二)广泛设立专科学院,政府加大对专科学院的投入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还相当大,西部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政府更应加大对西部的投入力度,在西部地区成立专科院校,完善西部院校的硬件软件设施,让西部地区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得起学,上得起质量各方面都过硬的职业学院,使得西部地区自行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发展本地区经济。 (三)加强专科院校的师资力量 我国专科院校的师资力量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资会培养出高精尖的人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多看学历少看经历,这就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在今后的职业教师招聘中我们应该将经验与实践更多的摆在第一位,因为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学生毕业就面临工作,扎实的掌握好技术应用才是硬道理。当然也不是忽略基础知识的教授,只是更加注重实操技术的培养,两者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四)改变传统观念,为专科学院扩招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不代表不可改变,读书做官的传统思想一直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专科教育也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有一度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要好过本科院校的学生。事实表明,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只是两种不同的类型,而没有什么层次上的差别。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但是专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一直令人担忧,美国社区学院取得了不俗成绩,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在借鉴的同时进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改良,使之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专职教育发展的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专科教育论文:浅析专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专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有效补充,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本文从自我教学的体会出发,分析专科教育,并提出了提升专科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专科教育; 注册; 启发式 一、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科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又区别于一般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角度发现专科的学生个性鲜明、活泼、有主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比较好学,想通过大学的教育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但是,在专科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性不强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究竟读书是为了什么?通过读书能得到什么?比较多的专科学生可能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拿到毕业证书。功利思想、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学习照样赚钱,而且可以赚的更多,让学生很难静心学习。部分学生金钱攀比习以为常,而品格、知识和能力至上的价值观念并不重要,偏离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二)课堂效果有下降趋势 客观上随着近年来试点的专科注册入学制的推广,学生入学基础越来越低,难以听懂教学内容。现有的入学标准是完全放开的,普通具有录取资格的高校完全可以在自有招生名额内自主招生学生。开放的环境,竞争的体制本来是进步的,但是由于现有教学资源远远大于需求,使得高校普遍超常规以完成财务目标为标准而降低入学要求,必然导致入学质量大幅下降。在大学开始阶段对所学基础课程都没能掌握好,以后提高的课程就更不知所措。 (三)教学压力不断加大 专科学校老师课业压力大、课程门类多,在知识难度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还要不断摸索。现在专科教育大多数都是年轻教师,本身就很缺乏实践经验,只能讲授理论知识,与社会脱节比较严重,专科教师也缺乏进修或进入实体行业锻炼的机会,也是造成学生不爱听课的一个原因。 二、专科教育的对策 在时间紧、任务重和师生交流沟通少的情况下,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专科教育培养效果?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启发性教学 1.强调预习工作,以预习带动自习。要求学生独立阅读,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了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并把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重点突出,提高效率。对没有学好的知识课前及时补上,再从后续内容,知识点间的相关性,鼓励学生适当阅读课外书籍。通过有效的预习和自习,为学习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与学相互促进,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固定程式。通过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创新教学。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比较形象,也易理解,清楚的分析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经常与学生联系,通过学生知识反馈来检测措施效果,并给予适当奖励。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自我解答相应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金融学专业学习是经济类的一门基础学科,金融知识在学生越来越融入生活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社会等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金融领域、经济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如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生态建设等。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作为个人如何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如何理财。 (三)应该尽量结合实践和案例 1.教学环节上,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结合起来,一般采用导入法,如金融学中将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实际生产中问题切入课堂,通过集体讨论、情景体验,让每个学生作为“评论员”,老师则作为访谈式或嘉宾式的主持人。 2.教学组织方式上,可采取运用动手操作、模拟交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实地参观、深入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课堂和“车间”零距离接触,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训实习项目,如金融学中“点炒实训”、“外汇模拟交易”、“股票模拟投资”、“衍生工具实训”、“手工做账”等,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讲学。 3.教学执行中,课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授课中老师应多与实践问题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4.开放式教学,师生融为一体。课后作业和考试上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元素,注重案例分析和考核。 专科教育论文:高校师范物理专科教育中实验教学的研究 [摘要]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桥梁。在高校物理师范专科教育中,高校物理实验师肩负着重大的职责。为了更好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同时兼顾中小学物理实验教学,高校物理教师可以从培养高校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重视实验的启发性和挖掘教学的创新性三个方面改进高校实验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实验教学的理念,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高校物理师范教育实验教学 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实验是基础,也是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桥梁。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实验并且发挥其作用,是物理学科的重中之重。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实验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日后实际中灵活开展实验教学。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密切地关注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动态,在实际的教学中贯穿对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从而让师范院校的学生真正学有所成,既能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的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 一、培养高校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 在物理学科中,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都是物理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才能。然而,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要成为优秀的实验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实验基础,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当高校实验师面对的学生是师范生时,这种实验主体意识一方面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到实验中来,另一方面还包括教会学生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实验设计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转换实验设计的观念,将实验设计者的身份转化为实验引导者,让学生领悟实验设计的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相应的步骤。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能够让他们在实验的设计中加强对原理的理解。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在刚开始无法适应设计的高要求,而且也有可能因为恐惧而对实验设计充满抵触的情绪。那么,教师应该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勇敢地尝试,善于开发自身的潜力。当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主体意识的存在之时,那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到一个潜在的存在主体,也就是学生们即将面对的中小学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在整个引导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跟学生们分享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引导中小学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 (二) 实验操作的主体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利用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之后,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之下,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操作演练中体会实验的精髓。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发现现实的种种问题,从而调动了他们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即时性实验处理的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物理实验中,也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中小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让中小学学生更好地进入实验操作中。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师范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的实验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以及严谨做事的品质,这样才能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验反思的主体意识 对于物理实验而言,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反思也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环节。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成为实验的引导者。因此,他们不仅要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还要继续培养实验反思的意识,提高实验反思的能力,在自主反思中更好地领会知识和实验的原理。教师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要担当引导者和解疑者的双重角色,既要根据学生所做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又要在学生难以解决问题的情况之下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后盾。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生在实验反思中的主体意识,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质疑能力以及实验解疑能力。 二、重视实验的启发性 对于高校物理师范生而言,实验教学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要为他们日后的中小学教育提供强大的后盾。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讲授者应该具备远见卓识,能够很好地控制实验的发展方向,在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之下为实验的设计和规划指明道路。因此,教师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让实验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结合师范教育的实际,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结果的证明,而应该更好地发挥它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和思维锻炼作用。 (一)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实验的重点不仅仅是实验的器材以及最终的结果。相反,物理实验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分析整个实验的过程,如何在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物理原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事情,而是需要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琢磨出其中的套路。因此,物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便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动手操作之上,而应该有一种宏观规划的视角,在整个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当师范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维时,他们便能够对物理学科有一种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也能够在日后的中小学教学中有条理有逻辑地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物理实验。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对于所有的理科学科而言,学科知识的不断质疑和更新是这些学科的独特魅力所在。由于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理科学科的知识也面临着不断更新的处境。然而,这种科学研究的推进以及学科知识的更新并不是随空而降的,而是科学研究人员在反思和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的方法。这种反思和质疑的精神也不是科学研究人员所独有的,实验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当师范生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了质疑能力之时,他们才能够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学科的魅力。因此,教师应该要时刻关注物理研究领域的动态,然后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采用一种陌生化的视角去看待实验中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的质疑和反思氛围中培养物理师范生的质疑能力。 总的来说,高校物理实验师要善于以一种宏观化的视角定位教学,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之余,善于挖掘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挖掘教学的创新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物理实验的操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实验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领域优势,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创新性。 (一) 借助计算机拓宽实验的渠道 在计算机如此普及和发达的时代背景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引进计算机的辅助。例如在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之时,除了传统的运用具体的实验器材开展相关的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精美的模拟实验。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虚拟的实验过程不仅能够做到图文并茂,而且能够在一种新鲜的环境中获得一种刺激感,从而增强了对物理实验以及物理学科的兴趣。结合高校师范教育的实际,利用师范生擅长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模拟实验,并且将所制作的模拟实验直接带到中小学的课堂中,既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也能够丰富中小学物理的实验环境。另外,如果教师具备计算机编程能力和电子技术技能,可以对传统的实验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改造,让计算机介入真实的实验中,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缩短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实际技术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打通实验课堂和生活实际的脉络 任何的学科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抽象的物理知识总是与自己相隔一层膜,只有将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生活相联系,学生才能够真正在其中体会到物理的趣味。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也要力图打通课堂和生活的脉络,让学生在专业的物理实验中感受到生活的痕迹。例如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从生活中取材,联系人们往往利用滑板运物的生活现象,设计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和生活的联系中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挖掘日常生活中可以转化成物理实验的例子,一方面利用学生的力量拓宽实验的资源,另一方面提前锻炼物理师范生的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物理师范教育中,实验师在实验教学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结合物理师范教育的要求和实际,实验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实验知识,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兼顾中小学物理教育的特点,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领悟到实验教学的精髓,这样才能培养出兼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才能的学生,也才能真正尽到教师的职责。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分析了我国高校专科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和学生就业情况,指出了在课程设置、教育层次定位、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探讨了如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突出专业核心竞争力,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物流;教育;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1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及专科层次的办学情况 我国的物流产业将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未来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这种预期,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开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12所,开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20多所,专、本科层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专业下面把物流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有很多高校还在申办物流专业。 从专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交通运输等工科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航运、公路、铁路、民航等专科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具有物资管理、贸易流通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资部、商业部所属的部分高校,这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基本是在原物资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是具有电子信息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邮电类高校,这些高校更偏重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专业教育;四是没有任何与物流主体功能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而开办的。 2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生就业分析 2.1 行业背景不同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 正如前面分析,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上几个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该类高校与以前的办学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该类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所以毕业生受本行业企业的欢迎。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较为繁杂,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在专业外就业。 2.2 就业数量较高,就业质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人才缺口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内找到工作。但与之对应的就业质量则较低,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就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外,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岗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 2.3 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别 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明显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沿海港口城市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内地需求较小;而内地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经济总量小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显然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而造成的。 3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除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有意识地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外,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就是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抽出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组成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严重重复,缺乏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或者虽有该类课程,但课程内容空泛,不够深入,无法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 课程内容过于宏观,微观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对物流活动的“意义”、“分类”、“原则”、“特点”的简单概括,类似于科普读物,内容过于宏观和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为数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却需要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而多数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文科为学习背景,识记能力偏强,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该类课程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另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层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对微观的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训练。 3.3 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轻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的背景下,专科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层面的岗位,因此对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对其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无过高要求。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而目前的专科层次物流专业教育则偏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则明显缺失,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以下现象: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毕业生,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充斥市场。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4 采取的措施 4.1 强化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设置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专业就不能称为“专”业了。那么物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物流专业是一门多重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建议采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装备”的“三大模块”结构。“技术装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信息管理”是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经济管理”是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模块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模块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4.2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确定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科层次的办学主要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不能想当然地设置,而是一定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以此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细化国际物流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港口、航运方面的人才;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专业教育,细化与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理货员、采购员等职业人才。 4.3 突出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确把专科教育定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执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决策层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不能依旧偏重于理论知识。 5 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下,专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一定要以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托,以就业市场的现实为导向,围绕物流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能力,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专科教育论文:“爱屋”说之于专科教育教学 “爱屋及乌”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已被广泛认可,尤其对于专科教育教学而言,这一效应的有效应用将会直接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数专科教师感叹专业课难上,学生不重视,纪律不好,成绩难抓。而我认为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教师本身的做法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和最重要因素。如何让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和行动,我认为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信息量增大,评判的能力也与日俱增,虽然他们还不会用专业的语言或流畅清晰的语言来评价我们的教育教学,但在他们心里早已从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次教育中感受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甚至能感受到我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因此教师不能小看了这些在我们眼中还很稚嫩的学生,要认真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安排、利用好每一分钟,充分有效地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快乐地收获他们应得的知识与能力。当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他们对教师的认可度也会坚定,也会提升,自然地就会崇拜教师,喜爱教师,达到“爱屋及乌”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善于反思积累经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高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总会有成功之处与遗憾之处,一名教师从平凡到成功除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外,善于反思是成长的必要因素。对于专科教师来说,每名教师都要面对不同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因此也使我们的教育方式产生了N种形式。哪类学生适合哪种教育方式,哪种教育形式最有效,学生最能接受,这些都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每次的实践之后及时反思总结,可以是笔头的也可以用头脑,但要及时并最终有所积累,长久地坚持下来才能练就一副“搭一眼就知道这孩子应该怎样教育”的功夫。当我们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学生所反馈给我们的就会是“爱屋及乌”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有效评价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评价的作用,也作为一项标准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实施。但诚实地讲,除公开课、展示课之外,有多少专科教师在自己课堂上注重评价的作用并有效地开展各种评价了呢?有很多教师问我为什么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英语课,即使他是一名英语学困生?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评价。在每节课的课堂上我都会注重评价,从个体评价到小组评价到整体评价,从口头评价到积分评价到实物奖励,多种方式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当他觉得自己在你的课堂上是如此被重视之后,怎能不喜欢上你的课。同时教师要注意评价的真诚性,如果我们能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真诚地,发自肺腑地去正面评价学生的对与错,学生绝对会用同样的真诚和爱去对待我们,再一次达到“爱屋及乌”的教育效果。 总之,专科课虽然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中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多数家长都不重视专科教学,但我们要牢记:恰恰是专科教育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这些是学生现在成长、未来成功的必要基石,我们多做一分,学生就多得十分,也将会受益百分,所以让我们所有的专科教师勤思考、多实践,让“爱屋”说在专科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作者单位 吉林省磐石市牛心中心校) 专科教育论文:《分析化学》在专科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及体会 摘要:《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农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针对该课程授课学时有限和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它在数学、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是一切化学基础研究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我校尝试在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专业(专科)开设该门课程,该学科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也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练细致的实验技能。然而,一方面,授课学时有限,若重点不够突出则在短时间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专科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计算量大、涉及面广,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对分析化学中化学分析这部分内容在专科课程中开展教学,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面 1.精简内容。在我校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分析化学》(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主编(第五版))在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为了既让学生初步了解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中分析化学的相关内容,又能领会该课程核心内容――“四大滴定分析”,我们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精简。“精”是本着建立分析化学基本素质以及为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基础原则开展的,着重精讲“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酸碱滴定法”等内容。“简”是针对专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以及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有限等特点,精简数学计算相对复杂或涉及概念在学生专业之外的内容。 2.突出重点。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突出重点能够事半功倍。课程内容分为主讲与略讲两部分。由于分析化学是一门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讲内容放在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误差在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酸碱滴定法,会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略讲内容,如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只要求学生有一般了解,而且可以因专业、因人而异。考虑到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将复杂体系如酸碱滴定中的多元酸和混合酸滴定及相关计算省略或简单介绍,可通过自学结合教师课外辅导的办法进行。 3.紧跟前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也要不断更新,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经由单纯提供分析数据,发展到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其他学科提出的新任务。例如,检测卷烟中焦油的有害成分、医学鉴定中DNA的检测、农业产品中农药残余量的检测都离不开先进的分析仪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在相关章节的补充讲解,非常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方法方面 1.趣味教学。由于《分析化学》课程知识点多、概念多、公式多、判别式多、计算多,课堂教授内容较为枯燥,对于高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专科学生来讲,学习起来也较为吃力,所以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时,引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在讲授络合滴定的应用时,增加牛奶钙含量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现实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将易操作并且有代表性的实验用于课堂教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酸碱滴定反应中指示剂终点变色。把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增强课堂趣味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换位教学。《分析化学》课程是为学生传授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分析化学》通常是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进行的。换位教学的方式可分为:(1)设置问题,一般是授课教师有目的提前或随堂提出一个小型专题。(2)学生讨论并发言,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总结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3)教师总结,依据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现场归纳总结。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深和巩固对重要知识点和复杂概念的理解。如:在讲第4~7章后,我就专门抽出一节课,把这四章的要点一一对应写在黑板上,“四大滴定反应原理―滴定指示剂及指示剂原理―滴定突越的意义―滴定反应的影响因素”等,让学生选择任何一个环节站在讲台上总结异同点并举出相应的实例。要求:讲解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回答。在讲到“指示剂变色原理”时,有位同学提出下列问题,“同样是酸碱滴定,酚酞和甲基橙都可以作为指示剂,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什么情况用酚酞作为指示剂?什么情况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学生们积极讨论,气氛活跃。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生从开始的被点名上台发言变为后来主动要求发言,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大大增加了他们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自信和勇气。 三、教学手段方面 《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知识点多、公式和计算题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多媒体对教学的重要贡献是把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表达出课堂空间无法展现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初涉该课程的学生而言,由于对分析化学意义、任务和作用认识不够,分析化学操作过程及仪器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不易讲清操作过程机理、复杂原理等内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阻碍。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形象逼真地再现实验过程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考虑到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在讲授公式运用和计算时,应多采用板书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理解概念,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在探索《分析化学》基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对于专科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考虑到《分析化学》这门课程是所有化学课程的基础,涉及大量实验内容,在理论教学之外,适当开展进行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建议学校给予关注。 专科教育论文:英国口腔护理专科教育的启示 摘要:英国口腔护理教育比我国起步早,有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口腔护理专科教育在我国已引起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但目前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化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资格认证体系和课程体系。英国口腔护理教育现状研究对我过口腔护理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口腔护理专业;英国;启示 一、英国与中国口腔护理专业的现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口腔护理专业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正在逐渐发展成熟。英国的口腔护理专业比我国起步早,发展快,体质健全,我国的口腔护理专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中、高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护理专业划定了“口腔护理”和“重症监护”两个专业护理方向,这是我国护理行业由大护理转向专科护理的一个标志性的划分,标志着我国护理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以及护理方向国际化进程的加快。[1]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独立的口腔护理培养体系,没有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该专业通常会以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的形式出现。 二、口腔护理专科教育的必要性 口腔医学“四手操作”发展迅速,具有高质量、高效率、保护医护劳动力的优点。而口腔护理人员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相比有其显著的专业特点。口腔疾患位于头颈、颌面及口腔内,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颌面部损伤及口腔疾患易致呼吸道阻塞,导致窒息,危及病人生命。口腔门诊诊疗工作需借助多种设备、器械,使用不同种类的修复材料以及消毒物品,口腔治疗时所需的卫生耗材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大小不一,使用的仪器、材料件小但价格高,需要特殊和常规保养。因此,护士除需掌握普通的基础护理知识及技能以外,还需掌握口腔专科基础理论及口腔专科护理技能。[2]目前,口腔护理工作人员多为普通护理学毕业生,上岗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且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做边学,才能胜任口腔护理的工作。因此,对口腔科护士进行专科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三、英国口腔护理专业的发展 以前,在英国从事口腔护理工作的人员不需要有该专业相应的学历。在英国,口腔科医生大多是男性,而口腔科诊室都是独立的房间,当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时,需要口腔科护士这样一个角色存在来避免某些纠纷的出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口腔护理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正规的培训。自2008年起,所有从事口腔护理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在英国口腔协会(General Dental Council)注册,并接受英国口腔实践范围(GDC's scope of practice)法规的约束。 四、英国口腔护理培养模式 在英国,口腔护理专业与护理学专业是完全分开的,但它们的培养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每一学期都有临床实习的课程,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1。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校学习了相应的理论和操作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环境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熟练和提高。很大一部分口腔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也是在临床工作环境中进行。负责技能考核的教师会在相应的时间到各个学生实习卫生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背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看学生能否灵活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教师、卫生医疗机构皆有受益。学生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逐渐熟识口腔科所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器械、材料和药物,能够很好地配合临床医生进行各种口腔治疗,逐渐达到该岗位对口腔护士的要求。教师到医疗卫生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可以及时地获知临床上所使用的新的知识、技能、器械和材料,等等。教师可将临床上新的发展应用于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可做到教学活动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临床需要。医疗卫生机构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减少了经济支出。 五、英国口腔科工作人员团队 英国口腔工作人员团队由口腔医生(Dentist)、口腔护士(Dental Nurse)、正畸治疗师(Orthodontic Therapist)、口腔卫生士(Dental Hygienist)、口腔治疗师(Dental Therapist)、口腔技师(Dental Technician)和临床口腔技师(Clinical Dental Technician)组成。GDC对每一类口腔工作者的实践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类口腔工作者分工明确。操作者的实践范围(Scope of Practice)(2013年9月30日版)列出了每一类口腔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4]这不仅仅是一系列需要完成的任务。在从业的过程中,由于口腔医学技术的改变和个人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口腔工作者的实践范围会发生改变。该文件也描述了口腔工作者在注册之后可以发展以拓宽其实践范围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口腔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来拓宽其实践范围,也可以通过选择更专业的实践来深入学习专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能够进行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操作,口腔工作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某些复杂的技能,应该接受有审批资格的教育机构进行的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如果口腔工作者想要进行实践范围所列出的基本实践,就需要获得允许注册的相应资格。 英国比较注重急救,对口腔工作者也有明确的要求。文件中指出:请注意,患者不管是不是在接受治疗,他都有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发生突发事件。因此,所有注册者都应该接受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培训并且能够进行心肺复苏。 所有的口腔工作者必须遵循相同的工作标准(Standards for the Dental Team):①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③获得患者有效的知情同意;④有清楚有效的投诉程序;⑤与同事为了患者的利益团结协作;⑥保持、发展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范围内工作;⑦当患者处于危急状况时,增加对患者的关注。⑧确保你的个人行为能使患者获得对你及治疗过程的信任。[3] 六、口腔科护士的实践范围[4] 该文件对口腔护士的实践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口腔护士为其他注册的口腔工作者提供临床的和其他的协助。口腔护士基本的实践范畴有:①准备和维护诊疗的环境,包括设备。②执行感染控制程序,以预防诊室或实验室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污染。③在其他口腔工作者进行口腔检查之后,记录口腔组织检查状况,并在牙科图表中记录牙齿状况。④准备、调配和传递牙科材料。⑤在治疗的过程中为操作者提供椅旁协助。⑥保持完整、准确、实时的患者资料记录。⑦为牙科X线片拍摄做好设备、材料和患者的准备。⑧洗牙科X线片。⑨观察、帮助和安抚患者。⑩给患者中肯的建议。如果出现医疗突发事件时,给患者和他的同伴提供帮助。将患者向为其他健康专业人士做出适当的转诊。 口腔科护士在职业生涯中可以继续发展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包括:①在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方面的进一步的技能;②为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药物镇静法治疗的病人提供帮助;③当具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提供帮助的更高技能;④当有患者接受正畸治疗时,提供更高技能的帮助;⑤拍摄口内和口外照片;⑥灌注和修整研究模型;⑦进行比色;⑧描记头颅侧位相。 执行其他口腔工作者开出的处方时或者在其他口腔工作者的指导下可进行操作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①拍牙科X线片;②放置橡皮障;③测量和记录菌斑指数;④在口腔科医生检查过伤口后为患者拆线;⑤制作咬合堤和个别托盘;⑥修整可摘矫治器的丙烯酸塑料组件;⑦遵口腔医生医嘱,使用局部麻醉剂;⑧遵口腔医生医嘱,制作口腔保护器和漂白托盘;⑨遵口腔医生医嘱,制作压膜式保持器;⑩根据口腔医生或口腔临床技师开出的处方,取印模(在适当的情况下)。 口腔科护士可以遵口腔医生医嘱或者在结构化口腔保健项目的指导下使用氟保护漆。 GDC明确规定,口腔科护士不可以诊断疾病,不能制定治疗计划。所有的其他技能将由一个或多个其他口腔工作人员完成。 任何一位口腔工作者超出了职责的范围,都将会在GDC网站上进行公布,并把他从GDC删除,不允许其再注册,甚至需要接受法院的审判。 七、启示 1.口腔护理专科的特点要求,口腔护理人员即要有一定的护理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要具备口腔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化的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资格认证体系和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产教对接,使得人才培养规格符合行业企业要求。 3.英国GDC对口腔工作人员的管理对我国口腔医学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随着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我国口腔护理的发展也相当迅速。但是国内尚无统一的规范。对口腔工作人员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可明确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专科教育论文: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及发展定位 摘 要:医学教育结构的调整与社会卫生需求的变化,给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理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关系,明确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定位,是决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方向和实现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医学教育;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学校发展定位 我国的医学学历教育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几个层次。此外还有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教育等。十多年前,湖南省每个地市均有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十多年来,随着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或并入本科院校(如张家界、郴州、永州),或组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如常德、株洲、湘潭、岳阳),或升格为专科学校(如怀化、邵阳、益阳),仅娄底市卫生学校保留至今。在管理关系上,湖南省教育厅将医学本科教育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归口高教处管理,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归口职成处管理。笔者所在的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独立升格而来的。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下问题: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如何在医学本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有何异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如何定位?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些许认识。 一、关于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而逐渐萎缩,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因其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而受到严格限制,普通医学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卫生改革、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这就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拓展了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状况不尽如人意。从数量上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总数虽然明显增加,但质量不高,甚至无证行医在农村随处可见;从学历结构上来讲,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等、中等医学院校为卫生系统输送了约550万名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约2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80%,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仍以大专、中专学历为主;从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大中城市因经济发达,卫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则十分严重;从学历结构分布上来看,大专以上高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基本都是中专学历以下人员,甚至有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从而使卫生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要达到3.64人,执业医师1.26人,执业护士1.26人,全国90%以上的医生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国家《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3至5年内乡镇卫生院医生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新进入乡村卫生院的人员至少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一系列硬性规定的出台,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2.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来支撑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让国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卫生体系,实施卫生行业人才准入制度,配备数量足够的卫生技术人才并保证人才质量。这就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为广大医学专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3.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的需求,将加速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升格或萎缩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断萎缩,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又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因此,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学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卫类人才;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难的学校势必萎缩淘汰。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由此可见,属于三年制的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其规模今后将会受到限制。 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医药卫生类专业分为三类,即: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职业医师为主要目标,主要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归入职业教育范畴,由高等职业学校主办,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县及县以下农村等基层医药卫生工作,或医药院校、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辅助工作。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由此可见,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差别的。共同之处是在生源与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生源均是高中起点;人才类型是应用型人才;人才层次是大专层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工作场合是社区、县、乡村等卫生工作岗位;工作内涵是运用成熟的医药、预防、保健等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同之处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要求低于医学本科院校,而高于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从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政策规定所允许开办的专业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开设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也可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如护理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而高级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仅限于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开设的专业较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并可通过专升本与本科院校形成对接。 三、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定位 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可基本定位于精英教育。但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学术地位较低,专业类别不完备。从现阶段基本国情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面向农村基层,服务社区;必须在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找准位置,拓展生存空间;处于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人才链的中间环节,既不能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也不能与高等职业教育雷同,而要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如果只看到学生的市场需求,而看不到深层次的教育规律要求和学校间的强烈竞争,学校可能会随波逐流,形不成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定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中,确定学校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限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对教与学双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经过在校医学教育后,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达到的标准:具备系统的职业素质,掌握医学伦理学原则,具备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养成继续教育的习惯;掌握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掌握医学相关知识,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因素知识,具有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如此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社区、农村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就业需求。 2.发展定位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所开设的医学类专业,就其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教学师资水平、实验实践基地、毕业生质量等与医学本科院校差距较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与本科院校抗衡,但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办学,本科院校是相对弱项,这类专业,本科院校一般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这方面就有优势,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办学条件相对较强。另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相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略占优势。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该重点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尤其是护理类、医技类等专业。做好高职高专的“龙头”,瞄准这个位置,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使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同时考虑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办精几个医学类专业,蓄势待发,进入本科层次教育。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必须明确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准确确定其发展定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校招生与就业的辐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顺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按照医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长期稳定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来定位自身的发展道路。 专科教育论文: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改革实践 [摘要] 针对当前的检验专业专科教育的现状来寻找能够提高当前的教育成果,对现在的相关学科体系进行改革,以新时代需要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现代的新型人才。根据我国医学检验教育的目前情况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考虑学校一些新专业的现有状况,结合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结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专科教育,发展到目前,检验专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上面也有了很多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检验专业专科教育也有了新的目标和理念,教育体系也变得多样化。这些改变都对现代检验专业专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配合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发展,提高医学检验的临床作用和实践功能,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改革。改革的基础是在深入了解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的本质以及当前的状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们所有的教职工都投入到这样的一场改革当中,去创新和重新制定教育方案、课程安排以及实践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找到了可以长期深入发展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培养模式,以科学的发展态度来发展医学检验专科教育。 1 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过去的医学检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人才要求对于我们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纵观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需求变化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构建学校与临床结合、教学与岗位需求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方面,为各级医院,主要是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实验室输送实验师(技师),为基层临床一线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2 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3]。这样的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来说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这样的模式定然尤其优势,那么将来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仍然可以吸取这种模式的精髓来培养医学检验人才。 在肯定过去教育模式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得认清事实,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跟不上当前的发展状态,一些缺点和缺陷开始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课程内容还是过于专注知识的完整性,忽略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教育,这样的人才和当前社会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有所偏差。其次,过分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叠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过多的重复内容会让学生失去重点,不能把时间放在一个地方,分散了时间的利用率,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1.3 实验教学 科学改变世界,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现代医学检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是全能的,在实际临床检验当中,手动检验还是必要的工作,一些项目只能借助检验仪器,手工操作无法避免,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了手工操作的重要性和地位。 手动检验属于实践性的内容,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不少的学生只会书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为零,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上动手能力很差,以至于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却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工作。目前自动化和智能化检验设备相继问世,固然给检验人员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本来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现在自动化设备代替的手工,在学生实习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弱化,这样与医学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是相违背的。而相关单位在对人才录用的同时,又非常的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是相矛盾的地方。 2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通过对当前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加上对于医学检验教育的现代人才要求解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目标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内容,可以说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进行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是有针对性的,并且在经过几年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改革已经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了,让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2.1 确立培养目标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本来就业问题就非常的严峻,加上近年来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了高学历人才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医学专业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为主要方向,让学生经过学校的几年教育之后能够胜任相关专业岗位,可以在社会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这是所有高等院校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以现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现状为基础,深入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内涵,结合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以学生的未来为己任来进行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的改革。 2.2 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在对过去的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有打破传统局面的决心,把过去的四类课程变成五类课堂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各课程群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没有关联的,我们以系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将各课程群之间进行相互连接和渗透,始终秉持着医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各课程群的交融,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2.1 加强基础教育,重视终生学习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过去是十年一变,现在基本上年年都在变,因此知识的教育始终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那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怎么样去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自主去学习的能力。未来各专业领域的渗透和交互必然会越来越紧密,因此除了注重现有内容的教育,教育上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些其他学科也必须兼顾。 2.2.2 强调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课程 医学检验学科需要其他的医学学科来作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其他医学学科知识是学好医学检验学科的基础,在对医学检验学科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要重视其他医学学科的基础教育。在对医学检验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其特色,检验学科和临床学科有所不同,检验学科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一些比较偏向于纯理论的类似于基础化学、药理学、高等数学等可以进行弱化,相对的分析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则是其核心学科。并且我们不能单独的只关注检验学科的教育,检验学科要以其他医学学科为基础,临床学科相关知识能够为检验学科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2.2.3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除了要把握好理论性的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专业课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获得较大的提升,这才是专业课的主要目的。首先,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知识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融入当前的高新技术,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程度。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能力,以创新和动手为主要目标来进行教学。其次,加大实验课的课程比例,医学检验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将来的工作岗位也是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加大实验课的比例,达到1∶1的状态。立足于学生的操作能力之上进行教学。 2.2.4 坚持整体优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前面提到将过去四类课程体系变成五类课程体系,划分之后要注重各体系之间的关联系,保持教学的整体性,内容上既不能过分覆盖又不能有漏洞产生,因此需要体现出个课程群之间的渗透和交互。以教学的整体性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学科的妥善设置来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顺畅。 2.3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可以说是医学检验的精髓,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并且最直接的提升就是现代学生普遍缺乏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的时候就有了针对学生实验课的一些要求,这说明很早之前我国就开始注重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学科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去不断的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设置,通过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功能。 医学检验专业的实践性内容非常的多,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的操作方式,但是学生始终只是停留于听的阶段,没有亲身接触过,因此要想真实的感受和参与实验内容还是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进行,而且实验课程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教学过程,通过动手来进行记忆的加深以及细节的把握。 2.3.1 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 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了专项强化训练档案设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培养来进行临床检验操作能力的提升和达标。我们将实验室进行了完全的开放,有相关教师进行管理,其操作流程都规范化,对学生进行组织训练,在一段时间之内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基本操作项目,结束之后接受考核,然后开始下一项,这样进行循环,将所有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项目全部完成。针对学生的各种项目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以体现考核的公正性。 在考核方面我们也不是单纯的只注重学生的一次性实验内容,把学生的实验成绩分为平时、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三个部分,以更加真实的体现出学生的真实状态和水平,这样的考核也更加的公正。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实践的作风去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2 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 我们开展各项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是独立的,尽管有渗透也很有限,那么如何真正的将教学的各项内容进行融合呢,我们就采用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实验,或者让学生进创新实验设计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如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结果分析,前清蛋白试剂制备及透射比浊测定方法的建立等实验内容。 3 结语 医学检验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在对医学检验学科学生进行培养时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略了动手实践内容,通过对现有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状态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为学生的将来负责,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能够经得起考验,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这才是我们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专科教育论文:民办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由三层次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来比较我国民办和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状况,得出民办高专院校的教育效率低于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少于公办高校、教育竞争力弱于公办高校的结果。基于此,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权力 学术权力 教育独立 权力共融 反介入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之相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其中民办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但是,民办高等专科教育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相比还较为薄弱。两者间存在哪些殊异与差距,在公办高等教育强势发展的态势下如何实现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的突破与发展,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教育竞争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尽管公办与民办高校都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性,理论界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性质尚无统一说法,对民办高校也没有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目前,划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主要有三种标准:以办学主体为标准;以学校经费来源渠道为标准;以民办高校的产权为标准。为便于分析,本文采取第一种标准。 学界对于评价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如孙敬水从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产出、教育消费等方面对教育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吴玉鸣、李建霞从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教育产出6个方面25项指标比较区域教育竞争力;薛海平、胡咏梅采用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4个指标比较研究国家教育竞争力;赵宏斌把衡量区域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为教育资源和效率2个一级指标,继而又划分教育规模、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6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32个三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 考虑到因子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与复杂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竞争力状况。具体筛选一级指标如下: 师资力量。高校的师资主要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其中,专职教师对各高校教育综合竞争力影响最大,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梅贻琦老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考虑到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技术人员,故本研究中师资力量细化评价指标是:生师比、副高及以上专任教师所占比重、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所占比重、双师型(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专任教师所占比重。 教育规模。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一般体现为当地高校数和在校生数两个方面。由于本文比较区域内民办高等专科教育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之间教育竞争力,因此,笔者选取教育规模的细化评价指标为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数量,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数,平均每所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数。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障,影响着校教育质量及教育效率,进而影响高校的稳健发展。考虑资料确切性与易得性,本指标的细化指标为院校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量、生均教学仪器价值数。 科研水平。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其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师生的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考虑到资料收集的难易以及专科学校科研能力,本指标的细化指标有师均论文数、师均厅级及以上R D项目数、专利授权及科研成果奖数。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功能,衡量专科层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果(非质量)的指标短期内选用就业率和毕业率两个细化指标。由于就业率指标难以获得统一口径的客观数据,即使各高校招生简章公布其近几年就业率,数据水分也很大。因此,本文只选择毕业率这个指标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高低。 二、民办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比较 近年来,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发展均很迅速,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3年民办高校仅173所,在校生共计81万人;公办高校1379所,在校生共计1027.56万人。而到了2010年,民办高校共676所(其中独立学院323所),共招生146.74万人,在校生共计476.68万人;公办高校1682所,共招生515.02万人,在校生共计1755.11万人。7年时间,民办与公办高等教育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无论是从高校数还是招生数来看,民办教育都远逊于公办高校。这一方面表明,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阶段民办教育大体上还只能是公办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对两者的差距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尤其是理性地比较两者在教育竞争力各层面差异的程度与原因,了解其优之所以优,劣之所以劣,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借鉴。 (一)民办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弱于公办高校 2010年,江西省公办高校在高学历所占比重、高职称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以及双师型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上均高于民办高校,在这三个指标上前者竞争优势明显;但在师生比这个指标上,公办高校低于民办高校。(具体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与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在高职称及双师型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上高出约4个百分点,差距明显。而在高学历教师所占比重上高出达13个百分点以上,差距惊人。指标中仅在师生比上略低,差距在1个百分点之内。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民办高等专科学校与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相比较弱。这一结论并不意外也不难理解。由于历史传承和体制上的原因,公办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待遇和条件相对优越,更易吸引高学历人才;同时,公办高校教师带薪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在职称评定方面一般也有其指标数量上的优势。相比之下,民办高校教师在就业的稳定性、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等方面都差强人意,而在职称评定方面更难,要层层报批,职称指标较少,高级职称指标尤其少。至于师生比略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公办高校扩招幅度巨大,造成学生数量过多;同时,由于观念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学生数量较少。 (二)民办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低于公办高校 科研工作不能速成,需要知识的不断积累,因此,科研水平指标取自江西省近5年。首先,从学术论文上看,据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统计,民办高校有326篇,公办高校有9670篇,前者远低于后者;师均量上,民办高校师均论文数为0.103,公办高校师均论文数为0.704,前者仍然远低于后者。其次,从厅级及以上R D项目数上看,民办高校师均项目数为0.035,公办高校师均项目数为0.13。第三,从专利权及科研成果奖数来看,民办高校有38项,公办学校有112项。从这些指标来看,公办高校科研水平显著高于民办高校。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公办高校相对更加重视科研工作,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以及职称评定中给与的权重很高。其次,公办高校中高学历及高职称教师数量多,学术氛围好,更容易出科研成果。 (三)民办高等专科学校规模小于公办高校 从高等专科学校数量来看,2010年调查的高校中,江西省民办高校仅有9所,而公办却有37所;从在校生数量来看,民办高校在校生共计43616人,而公办高校在校生共计217619人;从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人数来看,民办高校为4846人;公办高校为5580人。从这三项指标来看,公办高校体量更大。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创办一所高校审批手续很复杂,前期投入资金很大,而且学校创办后营运成本也较高。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费收入是其经费来源的最主要部分,政府几乎没什么投入,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之前,不能保证招满学生,办校收益未知,所以很多私营企业或公民个人不愿意投资。另外,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设立态度谨慎,条件苛刻,一些投资者无法达到创办学校的最低要求。由于公办学校数量多,学生选择的范围更广,加上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民办高校文凭含金量不高,所以学生一般更愿意到公办高校就读。 (四)民办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设施不逊于公办高校 笔者收集分析了一些反映高校基础设施状况的数据,从已获得的数据看,公办高校的基础设施总量高,但平均量总体来说较低。具体数据见表2: 与公办高校地理位置相比,民办高校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政府对偏远位置土地的使用权出让政策相对宽松,出让价格相对便宜。因此,民办院校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校舍面积也大。同时,民办高校学生总体规模较小,其生均校舍面积较大也就不足为奇。当然,与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办学历史普遍较长,而学校图书馆藏书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故公办学校生均图书量较高。 (五)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效果(非质量)不及公办高校 从学生毕业率来看,公办高校为90.91%,而民办高校仅为78.66%,显然,前者人才培养水平更高。这一点不难理解,前文已分析,公办高校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高,教师水平也较高,加之社会大众普遍对公办高校文凭的认同度高,学生就业水平预期高,学习积极性也就高。因此,公办高校学生毕业率更高。 由于公办高校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水平都高于民办高校,而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是评价教育效率的两个权重最大的指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办高校的教育效率低于公办高校。同时,通过层次分析法,我们计算出民办与公办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比重值分别是0.335和0.665。这样,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也低于公办高校。同样,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效率是评价教育竞争力的主要指标,而公办高校这两个指标均高于民办高校,因此,笔者认为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低于公办高校。 三、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建议 自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尽管我国民办高校不仅在规模、数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在办学水平等质量方面也得到大力提升。但是,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其教育竞争力依然较弱。只有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力,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和谐发展。 (一)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创办 民办高校在发展之初社会知名度较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其办学规模较小,创收渠道少,学校资金主要源于基础投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办学体量小,无法实现办学规模效应,学校营运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来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采取税收优惠等资助力度有限的措施。对民办高校征用的土地,政府可以象征性地收取使用权出让费或者低价出租等。同时,政府应对民办高校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或进一步深造给予一定资助或帮助,降低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使更多教师愿意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民办高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健全民办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有关民办高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全面、具体、细化,最终无法贯彻实施。如《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文件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同等权利,但现有文件都没有关于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定、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确切规定,而这几项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政府应该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法规条例,逐步实现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在教育科研环境、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无差异化,这样才能从内在层面上提高民办高校教育竞争力。 (三)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办教育 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社会传媒的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人们认识到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增加高等教育供给的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民办高校具有自身先天的优势,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未必比公办高校差。比如中国著名学府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创立之初都是民办高校,世界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也均是民办大学,他们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本国甚至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充分体现了民办高校巨大的办学潜力。 当然,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还处在发展中,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社会各界应该给其充分时间并支持他们的发展,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应该帮助民办高校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无限放大甚至全盘否认民办高校的存在,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也不应该存在歧视和偏见。 (四)民办高校应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质量不高就很难持续有效地赢得教育的生源市场,生源不足必然影响到学校运营与发展。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花很大代价将孩子送到一些私立高中上学,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学校教育质量高,高等教育同样如此。因此,严把质量关,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的道路是提高民办高校竞争力的根本。教育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也就是说,民办高校要想实现办学质量的突破,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当然,优秀的师资队伍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引进。学校招聘人才要舍得投入,通过待遇来吸引优秀人才;二是支持在职员工接受继续教育,逐步成长为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双师型”人才。 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且专业数目不能过多。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工作岗位,而学生就业好坏跟自己所学专业有较大关系。考虑到民办高校教育资源有限,因此上专业不要追求速度,而应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以及办学条件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设置的专业应有自己的特色,与公办学校专业互补,以防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学校规划要着眼未来,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一些民办学校只追求盈利,盲目招生,乱收费,学费收入对于民办高校固然重要,但不考虑学校办学能力,以盲目扩招来增加学校收入只是一个短期行为。民办高等院校的建设要有树百年基业的长远目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软硬件兼修,尤其注重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才能步入教育发展的正轨,逐步打造出超强竞争力。 专科教育论文: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势和面临的困境 【摘 要】本文将针对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式和面临的困境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医学专科素质教育体系,确立未来医学专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培养目标。 【关键词】医学专科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 医学教育类专业是目前我国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同时受到了家长和考生的高度青睐。随着各个学校医学专业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使各级医学教育体系迅速崛起,然而也造成了喜忧掺拌的局面,即毕业生就业压力猛增,就业难度加大,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办学模式过于陈旧等。而这种局面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医学中专教育从中专教育体系中被慢慢剔除或医学大专教育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次是未来医学教育发展受限,进步迟缓,因此,如何对医学专科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当前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势 1.缺乏指导性意见 医生的医学素养标准提高了就等于为医学专科教育套上了绳索,这就迫使医学工作者不得不改变临床医学专科的培养方案和教育观念,更新医学专科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重新规划医疗教学授课内容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若不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不但培养不出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操作人员,而且还会降低办学特色。所以,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研究并实施临床医学专科教育改革方案,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但改革次重点怎样区别,怎样系统完善执行方案,怎样实现国内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的接轨,这些研究内容由于缺少指导性意见,致使各个学校不能实现统一规划。 2.建立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临床医学专科教学的难点之一 为了将卫生中专升级为高职高专,所以学校内部开设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面临着教学模式转换、教育理念更新、师资队伍扩建以及办公设备短缺或者引进不及时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不达标。教育部门、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建立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尽管卫生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在2002年医学专业创建和设置问题共同了相关文件,但新设立的临床医学专科专业教学质量着实令人担心。 目前,我国临床专科医学教育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新创建或新升级的医学高职高专完成的,而对于怎样监管和控制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构建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却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和阻碍,成了这些学校新的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成了我国目前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工作核心和重点,毕竟这是一个复杂性、系统性、协调性都极高的教育工程建设。 二 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面临的困境 1.目前我国医疗市场是对外开放的,并且实现了与国际医疗市场的完美接轨 专业医生标准和要求彻底实行制度化和平价化将会导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随着国外先进医学理念和医疗器械的引进,国内的医疗机构将逐步采用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职业医师考核制度将会更为严谨和苛刻,致使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逐渐被人们摒弃。成人医学本科教育报考条件和限制极多,几乎斩断了所有普通医学专科毕业生接受成人医学本科教育的机会,上述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致使了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黯然失色。 2.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将不能满足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人们对医疗事业的医学质量和服务态度要求的不断增多,各级医疗机构和医院都将录用人员的标准不断提升,将高学历作为录用的基本条件,甚至连社区的医疗保健员都要求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因此,医学专科毕业生常常会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困境。尽管小的城镇医疗单位还会为专科毕业生提供一些工作岗位,但毕竟条件有限,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医学专科毕业生将面临逐渐被医疗单位所抛弃的境地。 三 医学专科教育今后的发展出路 1.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型临床专门人才 所谓的技术型临床专门人才是指以熟练掌握临床医疗技术为主的医疗服务人员,但并不是护理人员和物理诊疗师,而是各个科室以从事诊疗技术操作作为主要医学应用的专门性技术人才。各个专科学校可以依据当地和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明确不同的发展方向,创建与未来医疗事业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国内高职高专医疗的办学特色,为临床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2.将临床医学专业更名为“社区医疗保健专业” 作为临床医学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从事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从事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员数量、专业素养以及技术水平基本上都达不到相应的医疗标准,因此必须强化专科学校的医学培养力度,加强专科医学毕业生的医学素养,以缓解目前我国医疗保健人员用人紧张的现状。 专科教育论文:新形势下专科教育管理工作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专科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不断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是适应新形势下专科教育改革趋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新形势下专科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广大专科院校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 专科教育 教育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空前繁荣,而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随着各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一问题对专科毕业生来说更为显著。专科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在心里素质、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更多不足,在此背景下,专科院校只有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合理的教育管理策略,才能推动专科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和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专科院校只有在增加招生人数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才能使自身办学得到可持续发展,使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目前,专科教育事业还不够成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社会各界对专科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此背景下,专科院校只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和满足社会对专科人才的需求才能树立良好的办学形象,促使专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因此,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培养”的办学理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达到学生、家长、社会满意。而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中重要表现途径,教育管理工作尤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专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就要尊重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项工作策略的制定和开展都围绕学生开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提升专科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强化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一般依靠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这两支队伍,因而专科院校要想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就应首先强化这两支队伍的建设:1)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包括工作汇报制度、学生思想分析制度、跟班听课制度和电话家纺制度等等,此外还应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使专科院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2)强化辅导员培训。辅导员是执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不但体现着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新形势下专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对此学校应积极组织辅导员培训活动,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促使辅导员改进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策略,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使其更好地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为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强化学生队伍建设。在开展学生干部选拔工作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自荐、推荐、考核、竞选的方式选举、调整学生干部,并采取学习成绩淘汰制,确保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强化学生干部培养工作,通过党课、讲座等措施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水平,造就一支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队伍,为广大专科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合实际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对于提升专科学生综合素质和改善教育管理工作成效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此,专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以下活动:1)通过主题班会、纪念日活动、主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历史使命,提升其精神文明素质,为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强化对专科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一是要通过入学教育、行为规范讲座等为学生树立行为准则,使其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行为礼仪规范,二是要强化日常管理,对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强化专业理想教育。针对学生不理解专业学习目的和未来就业方向的问题,积极开展专业理想教育,为学生解答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提升他们对校园生活的积极性和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四、完善专科院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完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对于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专科院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完善领导机制建设。应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形成党政工团共管、多管齐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学校教育管理负责人和辅导员和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人人有责、全面教育的教育管理格局,同时逐渐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使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2)完善教育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根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院校实际建立全面的教育管理工作目标体系,将学生个人、班级院系综合考评指标作为辅导员及教育管理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依据,并通过教学检查、听课、督导和学生测评等方式对教师和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行为进行客观评价,督促全体教职人员提升教育管理意识和改进教育管理方法;3)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机理机制。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工作奖惩体系,结合教育管理工作负责人和全体辅导员、教师的工作表现,以及学生评优、奖学金等评价结果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基于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工在优化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积极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优化教育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专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推动专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专科院校应强化对自身办学特点的剖析,并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管理策略。 专科教育论文:新形势下高等专科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升温及高考考生规模的下降,高等专科教育出现了明显的躁动和不安,高等专科学校面临着向何处去这个头等问题。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生存、发展成为高等专科学校讨论的重要问题,高等专科教育改革也成为离弦之箭不得不发。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改革;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各大高校开始了扩大招生规模的浪潮,近年来招生规模逐渐稳定。但是近年来参加高考的生源数量却开始减少。以河南省为例,从2009年起,河南省生源人数开始走“下坡路”,2009年考生总数95.9万,2010年报考人数95.24万,2011年考生85.5万多人,2012年考生80.5万人,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但招生规模并没有减少,2012年河南省计划招生69.3万人,比2011年多了4.2万人。另外,本科院校比专科学校具有绝对的竞争力导致学生不愿意选择专科学校就读,这就出现了有些高等专科学校完成不了招生任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了无人报考的尴尬局面,出现了严重的生源危机,高等专科教育前景堪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高等专科学校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尝试了种种“升本”和“挂靠”的发展方式,但不可能成为所有高等专科学校的出路,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处于“升本”无望、“联办”受挫的境地。中等专业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消息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令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平添了几分前无“救援”,后有“追兵 ”的危机感。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将在充分挖掘高等专科教育困境的根源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高等专科学校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参考。 2 高等专科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专科生就业紧张 学生选取学校和专业时主要看学校和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就业市场上本科院校比专科学校具有绝对的优势:一些企业和单位招聘员工经常要求员工本科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员工在工资待遇和晋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一些城市通过户口关卡限制专科人才进入。而最需要专科层次人才的基层单位和县(区)级地区却由于种种原因吸收不了专科层次人才。这样的就业状况使得部分高中学生宁可复读而不愿选择专科学校。 2.2 专科学校软件和硬件建设落后 2.2.1 软件方面 2.2.1.1专科学校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本科生学历的教师占多数,研究生比例较低,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专科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因此进入专科教师队伍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本科生,由此带来了工作能力不强、事业心不强、创造欲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在根本上制约了高等专科教育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几年一些高等专科学校逐渐引进了一些学历较高人才,但常常因为高学历人才在专科学校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导致人才流失现象。 2.2.1.2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差 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注重实践和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就目前状况来说,专科院校的师资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缺乏专业的培训又没有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部分专科学生既无足够的理论知识又没有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导致专科毕业生就业紧张的主要原因。 2.2.1.3学校管理不规范 学生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在学生入学时表现出对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但是一旦学生进入学校后这种关怀便开始降温,个别学校还不时出现侵害学生权益、无视学生合理要求等现象,这些举动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失望之情,出现部分学生选择退学的后果;二是学校重学生日常生活和纪律管理轻学习管理。一些专科学校在管理学生时以稳定为目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过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引发学生的抵制情绪。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却较少关注,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严重,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导致专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三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失。这也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普遍现状。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稳定时期,大学阶段的价值观的培养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但很多高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数量却忽视学生质量的提高,造成个别学生价值观产生偏差,这不利于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的树立。 教师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老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所以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而高等学校的教师往往都是非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对教师定期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对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投入不足。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个普遍的观念,认为专科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不应追求别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专科学校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得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更新较慢,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 2.2.2 硬件方面 高等专科学校较本科院校而言较为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表现为:校园网络不发达、图书期刊藏书量少、图书补充速度慢、各项设备陈旧落后等,这些硬件是高等专科学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其办学水平的提高。 2.3 高等专科学校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能紧跟市场需要,陈旧专业不能及时淘汰,新兴专业得不到及时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高等专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由于专科教育的时间较短,一般为2~3年,整个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学习知识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哪些课程、时间怎么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安排了过多的公共基础课或者一些可有可无的课程,挤掉了本可以安排专业课的时间,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自然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一般学校会先安排公共基础课再上专业课,由于公共基础课占了较多时间,所以有些学校就只能把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二或大三进行,这时期由于实习和毕业等较多事务的影响,学生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学习专业知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浪费了教育资源。 3 高等专科学校的对策 生源危机、就业危机是新形势下高等专科学校必须面对也必须重视的大问题,高等专科学校想要在严峻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1 树立高度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科和本科在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上是不平等的。但专科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办学成本低、学制短、调整快、专业针对性强、动手能力强等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占领人才市场以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专科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高教类型,而不是本科的补充和配角。 市场经济是重视品牌的经济,高等学校也是一样。学校的品牌效益好就能吸引优秀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此,学校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课程、特色管理以提高学校的声望,造就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专科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3.2 开放办学 一方面专科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办学规模、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院合作、校企联合,使学校在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办学机制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扩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3.3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方面进行提高和优化。鼓励在职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锻炼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积极吸引校外相关人才步入校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抓好高职称、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提高队伍的学历档次和学术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同时,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一方面需要在学校加强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3.4 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生命主线,是摆脱高等专科学校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的根本。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专科生培养质量,是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 3.4.1 加快硬件建设 专科学校应加大对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4.2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专科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外还要经常邀请一些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威望和建树的专家或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开展素质教育讲座,用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教育。 3.4.3 加强学风建设 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因此学校应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氛围。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鼓励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等。 3.4.4 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准确把握专科教育的内涵和属性,根据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结构,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是精简公共基础课,加大专业课的比重,调整专业课的时间安排;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要与社会用人部门相衔接,注重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突出行业特点;四是严格教学管理,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考评,保证教学质量。 4 结语 彻底摆脱高等专科学校目前面临的生源危机和学生就业危机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深入开展专科教育改革,不断探索专科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等专科教育的道路定会越走越好。
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腹腔镜治疗卵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腹腔镜治疗卵巢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114例腹腔镜治疗卵巢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通过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的程度、焦虑的分值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腹腔镜;卵巢肿瘤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其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手术属于医疗模式的主要治疗方式,而现当今被新型优质护理的模式所替代[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14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肿瘤患者,探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腹腔镜治疗卵巢肿的临床效果,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114例腹腔镜治疗卵巢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6.42±11.65)岁,肿瘤的直径为(3.85±1.31)。观察组平均年龄为(36.45±11.63)岁,肿瘤的直径为(3.84±1.3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 0.05,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进行干预,主要对患者的饮食方面进行控制,多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和高纤维的食物,禁食过辣和刺激性的食物。 观察组通过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卵巢属于女性生殖器官容易产生的主要病症,很多患者在手术前的主要表现为,不安及焦躁,通常容易出现对手术后的忧虑。所以,通过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应和患者讲解手术前、手术过程和手术后一些需要注意的内容、饮食方面和出院的指导等。患者所提出的要求,医护人员需尽可能的予以满足,并在一定时间进行随访。落实责任制然后进行整体的护理。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做到严于利己,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护理人员需提高护理服务的意识,定期对其实行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进而确保技术和护理质量能够不断的提高。此外 ,还应该设立专业的护理小组,确保所有护理人员都可以积极配合并更好的开展工作。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的质量,通过培训内容对护理人员加以严格的考核,提高各项业务方面的技术能力。 1.3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的优良率、焦虑抑郁的情绪、疼痛的程度和护理的满意度等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的处理 通过SPSS 15.0软件加以统计学的处理,计量方面的资料通过x±s进行表示,通过组间进行对比,以配对t进行检验,组间的对比通过χ2进行分析和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的标准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护理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49%、98.24%,对照组为84.21%、8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通常会通过整体护理进行干预,逐渐改善患者的病症症状,确保可按照服务理念落实护理工作[2]。护理模式,以病症为主变化为以患者为主,进而改变以往局限性对患者生理方面的指标及对护理方面的观察,将患者社会性护理、整体性护理进行分析。护理服务逐渐转化成被动――主动的护理模式,对全部患者病症的发展加以合理的观察和分析,制定可行的护理方案,为所有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而护理方面的相关人员,同时应保证自身的要求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需确保提高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技术方面的指导。与此同时,确保患者整体情况能够逐渐稳定,需在短时间内建立医护关系,尽最大可能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3]。腹腔镜手术,属于临床方面微创的手术方式,于妇科治疗中广泛使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焦虑抑郁的分值、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卵巢肿瘤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干预,可减少患者疼痛的程度,并降低其焦虑、抑郁等情绪,确保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人工流产术后患者意外妊娠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对人工流产术后患者意外妊娠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90例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再次意外妊娠、不良反应和不良心理状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再次意外妊娠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人工流产术;意外妊娠 为探究人工流产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意外妊娠的影响,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90例人工流产术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90例人工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7月,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妇科疾病史,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 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53±2.18)岁,产次0-3次,平均产次(1.02±0.47)次,孕周5-12周,平均孕周(8.32±1.29)周。 观察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92±2.73)岁,产次0-2次,平均产次(0.91±0.42)次,孕周5-13周,平均孕周(8.79±1.88)周。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 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人工流产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如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心理干预:经人工流产术后,很多患者对性生活具有抵触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尤其嘱咐患者配偶,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以及照顾,缓解其不良情绪。 认知干预: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宣教,包括术后告知患者需保证充足的休息,并合理安排饮食,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详细向患者讲解避孕的方法以及避孕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提问耐心解答,如有必要邀请专科医生进行更为专业、详细的解答。 建立病历: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的就诊及手术信息,并在病历上附有复诊时间、咨询电话、术后注意要点、注意事项以及避孕措施的介绍等,并尽量满足患者需要。 随访干预:每月安排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经过人工流产术后的恢复状况,尤其是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的疑问详细解答。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人工流产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再次意外妊娠、不良反应及不良心理状态发生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两组人工流产术后患者经过护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再次意外妊娠、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3 讨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维观念也不断开放,其中较为明显的为性观念,婚前性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遍,其中尤其是生理期提前的青少年,因此导致意外妊娠发生率不断增高。据调查,生活方式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意外妊娠发生率。对于意外妊娠,人工流产是终止其主要的方法之一,但是,人工流产将不可避免地对女性的身心造成损害,而且,女性经过人工流产后,3周左右就能够正常排卵,若在此期间进行性生活,将有可能出现再次妊娠[1]。 对意外妊娠的控制,避孕知识的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对于避孕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尤其是年轻未婚人群。对于已接受人工流产的意外妊娠女性,对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将相关的避孕知识、生殖健康知识以及性病知识等进行普及非常重要,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普及,能够让人工流产术后女性对避孕知识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女性,关于生殖健康知识和性病知识的了解几乎空白[2]。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仅能够减少再次意外妊娠的可能,而且在之后能够根据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对自身的保护,从而减少术后意外妊娠发生的可能性,避免不良反应和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3]。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人工流产术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再次意外妊娠、不良发应以及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对比,均具有显著优势,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人工流产术后,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再次意外妊娠发生率,减少不良发生以及不良心理状态,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和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关键词】骨科;人工关节置换;优质护理模式 现代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因骨疾病导致患者行走活动的障碍,如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1]。该手术效果已被大家认可,但其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手术医师的医术水平,而且包括围术期护理的质量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至1月至2015年11月,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其中,骨性关节炎72例,创伤性关节炎1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0-60岁,平均(47±8)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8-60岁,平均(46±4)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差异,P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模式。 试验组给予心理护理加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1.2.1心理护理 其目的为消除患者心里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心理安慰和指导,且善于倾听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意见要求,以便直接消除其不良情绪。另外,医护人员可使用视频宣传教育的形式,让患者了解人工置换手术的大致过程或注意事项等。 1.2.2常规护理服务模式 全程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等变化情况;对于长时问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进行定时、定量的翻身,预防产生压疮、关节僵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于骨折患者,护理人员需注意患者的骨折部位,得限制局部活动,并协助及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护理人员还得帮助患者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且教会患者训练的方法,嘱咐患者出院后按康复训练计划进行,切忌剧烈运动。 1.2.3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人员实施分组护理模式,首先将所有护理人员分组编号,在每组设立1名责任护理,然后分配5-6例患者给每组,各组负责本组的各项护理服务。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每天对病房定时消毒,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恒温保湿等,预防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的家属在床上给患者擦浴每天一次,特别是腹股沟等隐蔽处,并予爽身粉润滑皮肤,对于被大小便、渗出液等污染的皮肤应及时用温水擦拭干净,保持皮肤清洁;根据具体部位如骶尾部、肘部、肩胛区、内外踝等,变换患者体位并对受压部位给予轻轻的按摩;在饮食方面宜食易消化吸收、多饮水、含高蛋白及钙质丰富的食物;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需定期电话随访,提醒患者准时复查并进行健康宣教。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疼痛缓解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00天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和患者满意度。 1.4患者满意度评价法 参照袁霞[2]等回研究标准拟定,发放问卷并当场完成收回。从以下五个级别进行划分: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均全部收回,有效问卷率为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L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关节屈伸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2.2 2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P 3讨论 在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突破的背景下,人工关节置换术已从膝关节置换和髓关节置换逐步发展到了肩关节、肘关节等据统计,80%以上的患者可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有的甚至伴随其终生[3]。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且促使关节稳定性及其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医护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现阶段医学理念已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整体中心展开全方位的治疗与护理。我院在为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分别展开了常规护理法和优质服务护理法,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其他指标皆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优质服务护理可提高手术效果,并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促进患者快康复,提高手术治愈效果,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晚期胃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晚期胃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之间收治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在常规基础干预同时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作为B组。并以同期5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A组,护理以常规基础干预为主。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分数、抑郁分数和疼痛分数、生存质量分数,并对比护理满意情况。结果:护理后,B组焦虑分数、抑郁分数和疼痛分数、生存质量分数均显著优于A组,护理满意情况显著高于A组,P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晚期胃癌;应用效果 胃癌为常见消化道肿瘤,其在各种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居高,晚期患者身心痛苦,多数患者存在绝望感,且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期望也相应降低,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工作,对减轻患者痛苦,延长其生存期非常不利[1]。本文探讨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晚期胃癌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之间收治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B组。并以同期5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A组,两组纳入标准:经临床病理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大于6个月。其中B组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均最小31周岁,年龄最大者为62周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6.13±1.15)岁。A组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最小32周岁,年龄最大者为61周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5.78±1.53)岁。两组年龄和性别不对结果造成干扰,可比性高,P 0.05. 1.2 方法 A组护理以常规基础干预为主,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主,少渣、少脂肪、易消化。对伴随食欲减退者应注意根据患者喜好搭配食物。 B组实行基本护理、生活指导的同时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1)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多跟患者进行积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对其表示关爱、支持和鼓励,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照顾,更放心接受治疗。(2)强化疾病知识的宣教。通过强化胃癌发病原因、手术治疗和后期治疗的意义、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强调配合治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对癌性疼痛的原因进行说明,并说明疼痛的治疗方法,不良情绪对疼痛的影响等,指导患者加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并说明阿片类药物应用的必要性以及“成瘾”跟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方式的相关性,说明在应用阿片类药物时需注意用量合适,避免成瘾[2]。(3)疼痛的干预。可通过疼痛转移法,让患者听故事、轻音乐、阅读小说或看电视等形式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采用阿片类药物经口服方法止痛。(4)对晚期胃癌患者家人进行宣教。家人的支持和关爱对晚期胃癌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指导患者家属主动关心患者,在患者面前表现坚强乐观的一面,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5)注重人文关怀。对胃癌晚期患者的护理核心应为人文关怀,在满足患者生理需求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自尊、安全、被爱、自我价值等需求,给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宽慰,并尊重其隐私[3]。 1.3 观察指标和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分数、抑郁分数(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和疼痛分数(按照VAS疼痛评分标准)、生存质量分数(0-100分,越高越好),并对比护理满意情况(分非常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量表分数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x±s)表示。分别用卡方和t检验,当P 2 结果 2.1焦虑分数、抑郁分数和疼痛分数、生存质量分数比较 护理后,B组焦虑分数、抑郁分数和疼痛分数、生存质量分数均显著优于A组,数据差异显著,即P 表1 两组患者焦虑分数、抑郁分数和疼痛分数、生存质量分数比较 2.2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B组护理满意情况显著高于A组,数据差异显著,即P 表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目前,对多数晚期癌症患者均采取姑息治疗的方法改善其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在晚期阶段,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通过一系列优化护理措施的实施,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4],在护理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对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疗效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患者身心情况的改善,提升其舒适感和满意度。 对晚期胃癌患者来说,除了做好基础饮食等护理工作,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施从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疼痛护理、家庭支持、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实施,有效加强患者对胃癌的认识和不良情绪对病情恶化、疼痛等的影响,主动调节情绪,并规范使用止痛药物,避免成瘾。通过强化家庭和社会支持、人文关怀,使患者需求被满足,身心状况改善。 本研究显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减轻其痛苦,改善其生存质量,提升其满意度,可有效规避医疗纠纷,值得推广。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论文关键词】 优质护理 工作模式 【论文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医院临床护理服务,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推动护理服务整体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2010年7月我院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我科作为医院的首批试点科室,在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护士工作时间及工作模式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综合采取主动护理等多种措施加强整体护理,优化护理工作模式,通过思想动员、人员调配、逐步落实,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了患者满意和医护人员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科现有床位40张,护理人员16人。 2 方法 2.1 动员学习 科室在接到护理部下发通知的同时第一时间召开全科护理人员会议,对基础护理如何更好地落实进行研讨,并组织学习全市其他医院为强化基础护理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我院及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吸取可借鉴的经验,以加深护士对基础护理内涵的认识。另外,纠正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她们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既不是严格管理家属,禁止探视并陪伴患者的表面化、肤浅化做法,也不是硬性禁止患者自聘护工的简单化、武断化做法,而是要让护士履行对患者的护理职责,落实好基础护理。通过为患者提供到位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从而扭转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局面,切实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2.2 人员调配和排班方式的改变 根据科室护士人数和人员结构特点,进行老中青相结合、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在原有责任护士负责制的基础上,根据病房病床数建立两个责任小组和一个行政小组,每个护理责任小组负责20名患者的护理,每个责任小组有4名护士组成,其中以年资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组织能力强的护士为责任小组组长。每位组长负责2名患者,其余每个责任护士负责6名患者,护理组长固定每半年轮换一次,由主管护师或高年资护士担任,每组护理人员长期为一组患者服务。当责任护士不在岗时,由所在组的责任组长或其他责任护士代管。责任护士在工作中落实整体护理,把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健康指导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护理服务。责任组长除担任一般责任护士工作之外,还负责所在组的护理质量检查和对年轻护士工作的指导。在对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主班护士、办公室护士确定职责后,在兼顾患者的需要和大多数护士意愿的基础上,调整护士排班模式,但总体原则是根据各时段护理工作量的不同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使得基础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3 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满意护理 患者入院后,有责任护士作为首次接诊护士迎接患者入住本科室,并向患者介绍自己及其的管床医生、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在5 min之内通知管床医生,待医生作出诊疗计划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医嘱。对饮食、用药、检查、术前、术后、出院等,病房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应有责任护士一一完。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出院时责任护士讲解患者回家后注意事项,给每位患者发放一张“爱心卡”,便于患者出院后随时咨询。 2.4 注重人文关怀,创造温馨病房 试点病区注重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购置了供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器材,并在康复室安装了电视,便于为患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我们病区还为患者配置了电磁炉,方便患者加热饭菜;另外还为术后患者提供一顿免费早餐;为脑瘫患儿送玩具;每月召开一次患者座谈会,及时了解并解决患者的需求。 3 讨论 3.1 提高了思想认识,不断推进护理工作 大家普遍加深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识,逐步理解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从管理方式到服务模式与内涵的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深化。 3.2 护士价值得到了体现,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过去护士只是打针、输液、发药,机械地执行医嘱,与患者沟通太少,使得护士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护士自身也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以后,基础护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并根据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按劳分配,多劳多酬,同时护士能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劳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护士排班模式满足了护士的意愿,护士心情舒畅,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我们病房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后,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使临床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和规范的护理服务,保证了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达到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患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更为放心,同时感受到护士就在身边,体会到护士人员的辛苦,肯定了护士的工作。患者及家属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赞美和表扬护士,很多表扬信及锦旗都写有责任护士的名字。 3.4 实行责任制,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医生对护士是否满意主要表现在护士是能否及时的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否及时地执行医嘱;能否与他们紧密合作等。由于实行了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心中有数。对患者而言:在住院期间有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对其的病情变化、合理需求及时的向管床医生告知;当医生开具医嘱、更改医嘱时,护士及时执行,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落实。医生的满意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表现在以实际行动支持护理工作。如我们科的医生在看到护理人员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去吃饭时他们就主动帮护士把饭买回来,为护理人员节省了时间及体力,使得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完成。 做好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主要任务。改变护理模式,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典型材料: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服务新亮点 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以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医院广泛动员宣传,并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创建指导思想及活动目标,认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乳腺科病房为试点,转变工作模式,丰富服务内涵,夯实基础护理,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满意。如今乳腺科病区有整洁、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热情真诚的微笑服务,专科特色功能锻炼健教室。“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已深深植入医护人员的心,并使其进一步的融入到患者的护理服务中。这种人文关怀服务从医生护士工作的每一件小事中让患者有温暖如家的感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护理服务亲情化 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身心健康给予全面、系统、整体的护理,使护士工作由管“事”到管“人”。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获取患者病情及心理等相关信息,有目标的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全程的医疗服务。 在患者入院时,护士会送上温度适宜的开水,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术前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当天,护士会为其进行床上擦浴,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患者床上小便难以排出,护士会为她按摩腹部,会阴冲洗,促进排尿;术后患者卧床,护士会主动为她们热好饭菜,端到床边,协助进食;化疗患者呕吐、无力,护士会为患者擦净污物,递上一杯温开水为其漱口,安慰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过生日时,全体上班的医护人员会到病床旁送上生日贺卡及祝福;出院时送患者至电梯口;出院后,责任护士会给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康复指导。 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舒展眉头,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看待自己的病情,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乳腺科病房,你不会看到患者痛苦的面容,只会看到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 二、真诚关怀行动化 在护理的过程中,乳腺科护士心有所感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行为上的指导。将“关爱、尊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对患者的服务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想患者之所想,做患者之所需。用关爱的眼神、真诚的微笑、温柔的动作使患者感受到她们真诚的服务。每个护士都用自己的承诺服务患者,同时也在学习他人的优点,相互交流提高。对手术患者,交清患者的引流及切口敷料情况,化疗患者当天治疗及夜间睡眠情况等,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放心。 三、追求技术完美化 为了减轻患者扎针的痛苦,护理部送派乳腺科主管护师陶瑾同志到外院进修学习PICC置管技术;乳腺科护士长辛云辉为解决沙袋加压易下滑的问题,亲自缝制专用绑定胸带,并指导乳腺科护士的按摩手法,解除患者的疼痛不适感;辛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从基础理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院内院外进修等方面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临床带教管理,以身作责,使实习生认识到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乳腺科带教老师注重讲导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她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锻炼专业能力的机会。 四、专科健教特色化 医院也投入资金为乳腺科创建了多功能活动室。乳腺科医护人员针对乳腺癌疾病不同阶段进行康复指导。墙上安装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并在墙上粘贴健康宣传版面,住院期间乳癌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护士逐个指导,结合视频的锻炼方法亲自手把手教,从而更加完善了专科疾病康复及健康指导工作。责任护士根据乳腺癌不同阶段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不同的健康宣教。术前为病人播放乳癌术后康复操,使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有一定的认识。术后针对患者手功能训练情况进行肩梯、滑轮、肩关节回旋训练器的康复训练。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材室是乳癌患者术后的一个很好的康复场所,让患者患肢锻炼从根本解决。良性患者多数担忧以后的增生问题,乳腺科护士就加强健康教育,告诉患者疾病的起因,指导患者学会疏导压力,怎样在恰当的时候自查乳房、适当的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的合理、衣着的穿戴,都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放松心态轻松看待疾病,定期复查以达到控制增生的目的。 五、满意服务远程化 优质护理服务展现出护士的自身价值,我们将遵循护理质量的科学管理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工作目标,升华我们的护理服务,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让患者通过我们的关怀和体贴的服务展现她们最坦然的微笑。我们相信这最坦然的微笑就是我们美丽的梦想,而这份美丽会一直引导着我们向前探索、实践,从而为之努力奋斗!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经验交流 从我科今年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区以来,针对如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全科利用上班及休息时间进行了多次讨论,在院领导、护理部、科主任大力支持,护士长带领下,全科护士积极响应。大家统一思想,改变传统排班模式,逐步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时间表,提升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更加规范,让我们的护理队伍从点点滴滴开始发生变化。病人开始感觉到护士的随时关心,健康教育贯穿于入园、住院、出院;晨、晚间护理较前细致周到;基础护理亦较前明显到位。从而使护理服务从被动逐步转变到主动。我们开始能够基本做到主动换位、主动察觉、主动沟通、主动介入、主动关怀。护士走在红灯呼叫之前、想在患者需要之前、做在患者开口之前;患者来有迎声、见面有称呼声、问有答声、答有笑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中有问候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操作完毕有应答声、节日到来有祝贺声、患者出院有送行声(不是单纯的七声服务)。 我们开始意识到,通过我们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可起到心理安慰的效果。我科老年病人较多,他们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生理变化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的特点,对此就要求护士多与他们交谈,并尊重理解他们,以减轻其心理压力。慢慢的,病人开始反映,“花钱请护工家属还不放心,现在好了,有护士帮忙,只需打打电话就行。”几个月的工作下来,病房大部分的病人都说:“你们上班挺辛苦的,工作量大,可你们不但没有怨言,而且服务质量也是一流的。”这就是我们最好的奖励和最大的鼓舞和动力。 当然,工作中不可能只有正面没有负面。开展试点病区至今,我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新排班模式的不适应;工作力度加大;部分病人的不理解;同事之间出现的配合不够紧密;工作人员的相对不稳定……对于工作,我常常告诉自己,要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当压力大时,也会感到气馁,情绪不佳,我不是会带情绪上班的人,但是难免工作时就会感到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工作总是痛并快乐着的,无论如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开心工作每一天,是我的宗旨!希望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今后的实践途中,和我的护理姐妹们继续坚持、继续努力、继续加油,把工作做好,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串连我们的工作,体现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打造温馨病房的服务品牌!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经验交流 从我科今年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区以来,针对如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全科利用上班及休息时间进行了多次讨论,在院领导、护理部、科主任大力支持,护士长带领下,全科护士积极响应。大家统一思想,改变传统排班模式,逐步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时间表,提升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更加规范,让我们的护理队伍从点点滴滴开始发生变化。病人开始感觉到护士的随时关心,健康教育贯穿于入园、住院、出院;晨、晚间护理较前细致周到;基础护理亦较前明显到位。从而使护理服务从被动逐步转变到主动。我们开始能够基本做到主动换位、主动察觉、主动沟通、主动介入、主动关怀。护士走在红灯呼叫之前、想在患者需要之前、做在患者开口之前;患者来有迎声、见面有称呼声、问有答声、答有笑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中有问候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操作完毕有应答声、节日到来有祝贺声、患者出院有送行声(不是单纯的七声服务)。 我们开始意识到,通过我们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可起到心理安慰的效果。我科老年病人较多,他们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生理变化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的特点,对此就要求护士多与他们交谈,并尊重理解他们,以减轻其心理压力。慢慢的,病人开始反映,“花钱请护工家属还不放心,现在好了,有护士帮忙,只需打打电话就行。”几个月的工作下来,病房大部分的病人都说:“你们上班挺辛苦的,工作量大,可你们不但没有怨言,而且服务质量也是一流的。”这就是我们最好的奖励和最大的鼓舞和动力。 当然,工作中不可能只有正面没有负面。开展试点病区至今,我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新排班模式的不适应;工作力度加大;部分病人的不理解;同事之间出现的配合不够紧密;工作人员的相对不稳定……对于工作,我常常告诉自己,要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当压力大时,也会感到气馁,情绪不佳,我不是会带情绪上班的人,但是难免工作时就会感到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工作总是痛并快乐着的,无论如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开心工作每一天,是我的宗旨!希望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今后的实践途中,和我的护理姐妹们继续坚持、继续努力、继续加油,把工作做好,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串连我们的工作,体现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打造温馨病房的服务品牌!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无痛输卵管结扎术中的运用及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无痛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45例无痛输卵管结扎受术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优质护理85例和普通护理60例,观察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优质护理组患者与普通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无痛输卵管结扎受术者进行优质护理,能使受术者合作度增加,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 无痛输卵管结扎术; 优质护理; 心理护理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目前我国控制计划生育主要措施的输卵管结扎术在临床中普遍使用。其具有永久性、安全、简便、创伤小,被广大节育患者所接受。临床中普遍开展的是在局麻下行输卵管结扎手术,患者在术中保持清醒状态,常感受到手术的恐惧心理。且在医师提拉输卵管时,患者多有恶心、出汗等不适症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无痛技术在临床中运用日益增多。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各个科室得到普遍运用。本研究通过对本站进行无痛输卵管接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旨在对无痛输卵管结扎手术的优质护理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站2009年5月-2011年7月145例身体健康、自愿接受无痛输卵管结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龄25~36岁,平均(31±3.21)岁。患者常规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根据145例患者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优质护理组85例和常规护理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术前6 h禁食,4 h禁饮水。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消毒铺巾。静脉缓注芬太尼0.01 mg/kg,1 min后给予异丙酚(由麻醉医师实施)。患者麻醉成功后开始手术。手术方法采用经腹小切口输卵管接扎术。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约3~4 cm)做一纵形切口。切口长约3 cm,0.5%利多卡因20~40 ml浸润麻醉。采用输卵管吊钩取管法,手术方法采用抽芯包埋或普氏法结扎双侧输卵管。 1.3 护理分组 (1)常规护理组:给予腹部外科常规护理措施。(2)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组:从入院开始、手术准备、疼痛护理、功能恢复、心理护理各个方面出发,实施优质的护理措施。入院介绍:患者入站后,详细介绍医院的一般情况,增加医患双方的理解,增加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对于部分精神紧张、焦虑的患者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详细对患者讲解手术的一般过程及预后。同时引导患者与在输卵管结扎术后恢复期的病友交流,使患者能够通过实例了解术中及术后的情况[2-3]。手术准备:向患者仔细交代手术环境及术后伤口感染预防。术中可与患者谈心,分散注意力。在术者提取输卵管前告知患者,使其了解提取输卵管时可有不适感,使患者有心理准备。疼痛护理:术后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给与镇静止痛药。做好腹部伤口的保护,告知患者正确咳嗽方式。功能恢复:鼓励患者及早排尿,术后静卧6 h后可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切口疼痛、尿潴留、伤口感染、心理满意度情况。指标的评定依据患者主观感觉及计生随访人员的客观记录进行评估。心理满意度调查表参考黄桂玲设计使用的问卷,结合本地情况由笔者做出少量适当修改。调查表内容见图1。由20个项目中抽选8个项目,每条项目分2个等级,满意或者不满意。8个条目中有6个或以上满意,可认定为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优质护理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对治疗的心理满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质护理组心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的期望值也日益增高。无痛输卵管结扎在临床上得到患者的欢迎。由于异丙酚是静脉全麻药物,较以前局麻手术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相比常规性护理具有连续性、无缝隙性等优势,从而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同时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后,患者术后并发症 病率未见明显降低,及对住院治疗的满意程度有着明显的改善,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必要性。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是,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笔者在护理工作中着重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护理知识的继续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参加继续教育和进修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更新护理知识。(2)全方位获得患者的护理需求。从以往被动护理采用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主动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手术前探访患者,并对其做心理状态评估。对于精神紧张、恐惧、抑郁、焦虑的患者,给予心理辅导。着重进行手术方法的介绍加深患者的理解。详细介绍输卵管结扎手术的原理,使她们了解术后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无影响,术后无需采用其他避孕措施可获得更高的性生活体验,使患者消除思想负担,愉快主动地配合手术。术中密切配合医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给予抗炎止血药物。6 h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对于部分疼痛较敏感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使其尽早下地活动,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出院指导:输卵管接扎手术患者一般术后3 d后即可出站。仔细向患者交代健康知识及注意事项。术后定期来站换药。如自觉手术切口疼痛难忍及时复诊,出院后禁止做重体力劳动,以免伤口裂开。对于性活跃期的女性,嘱其注意个人卫生,半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加强营养饮食高蛋白低脂肪搭配适当蔬菜。 规护理组的患者术后有1例发生尿潴留。术后7 h患者自诉有尿意伴下腹胀痛,但无法排出。查体t 37 ℃,bp 135/85 mm hg、自主体位,查体合作。耻骨联合上方膨隆叩诊浊音。b超检查提示膀胱充盈。通过播放流水声录音及下腹部热敷配合心理疏导,分次自主排出尿液约800 ml。通过交流得知,患者在2年前在剖腹产时术后撤出尿管后发生过尿潴留,经人工导尿缓解。故术前一直怀有恐惧心理,术后一直不敢主动排尿,焦虑的心情加剧了尿道括约肌痉挛,引起排尿困难。 剖腹产术后因麻醉效果导致尿潴留发生。 输卵管结扎手术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加术区局部麻醉进行,除局麻药物注射过深使药物深入膀胱肌层引起膀胱收缩肌麻醉导致尿潴留外,大多为心理精神因素[9-10]。如此例患者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增加患者的配合度和信任度,对其以往情况深究细挖,术后出现尿潴留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最多的症状是刀口疼痛。由于基层患者多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服用止痛药物会延长手术切口愈合,而拒绝服用药物。对于疼痛患者给与心理安慰后,手术切口仍疼痛难忍患者,耐心讲解药物镇痛机理使其服用镇痛药缓解疼痛。 本研究通过对本站无痛输卵管结扎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显著增加了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强有力地配合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和实行,对临床有借鉴意义。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门诊优质护理服务分析 摘要:目的:讨论优质护理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施门诊优质服务以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实施门诊优质服务之前。结论:实施门诊优质服务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实施门诊优质服务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主管能动性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简化、优化门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 关键词:门诊;优质护理;护理满意 优质护理不仅是改革与进步的必需品质,在进步的社会也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它强调给患者最用心、最优质、最温馨的护理服务,实现护理目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实施门诊优质护理前后两个月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自2013年3月开展优质护理活动至今,待优质服务状态进入平稳以后。选取的患者条件为,二十岁上且自愿接受调查,意识正常,对服务质量能进行客观评价,选取六百例,然后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一组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依然进行平常的医治流程,实验组进行优质服务治疗流程,两组患者的各种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评价情况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改善护理工作方式 对每日门诊患者人流量进行统计便于了解每日人流量,让护理人员不间断轮班,保证每时每刻患者都能找到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每时每刻都能为患者解答问题,同时轮班便于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医务人员多可以保证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少。根据患者人数、就诊情况,实行弹性工作制,门诊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参与工作,保证在门诊高峰期门诊护士依然可以为门诊患者提供专业、细心的护理服务。医院实行首问负责制,保证护理人员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从门诊护士接诊到患者开始,护理人员就要负责对患者进行指导、建议,解决患者心中的疑问,安抚其焦虑的心理。门诊护理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护士上,使每个部门、每个门诊护士都可以明确了解和履行自己岗位职责,掌握工作重点、了解患者就诊流程,为门诊患者提供优质、细心、温馨的服务。门诊护士既要对患者进行专业护理和病情观察、记录,也要实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知道和告知患者病情,解答其不解之处,保证其心理、身体都恢复健康,为其提供便民服务。 1.2.2建设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改进、增加标识:在各个入口、出口设置醒目、明确的标识,确保患者能及时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同时要贴出保证患者安全的标识,例如安全出口、禁止吸烟的标识。实施预约挂号:在网上、电话、现场都设置挂号处,方便患者及时、有效挂号;宣传指导挂号形式,推出各种政策促进预约质量,通过方便的方法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高预约数量。改变工作站设置,每个专科门诊部都设置、配备一些常用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便于对候诊患者的血压、体温、心率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进行优先救治,若候诊患者病情严重可以优先就诊,为患者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其他人性化服务,在各个采血点备一些糖果便于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发生低血糖等情况时食用,放些轻松愉快的音乐,用以缓解患者紧张的心情。 1.2.3建设优质化护理服务 优化门诊就诊“绿色通道”,确保特需病员优先诊疗、优先住院、优先安排床位等六优先服务。优化网上、电话挂号服务,这样可以对就诊患者进行有效的分流,避免患者排长队等候时间过长,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改变以往的排班模式:应用APN排班模式,使交接班次数减少,包干到组,责任到人。 1.3效果评价 开展门诊优质服务以来,患者对医院的服务十分满意,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也随着优质服务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因为优质服务的开展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而且对工作的热情也在不断增长。同时为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的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综合以往数据,从2013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患者满意度为百分之九十三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2014年度的满意度为百分之九十六,患者的满意度随着优质服务的深入正在逐年提高,且至2015年满意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三,2013-2015年度实施优质服务以来出现了理零投诉的情况。 3结语 在医院门诊优先、着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为护理人员做出明确分工,强调患者至上的观点,为患者提供优质、温馨的门诊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对门诊的满意值。通过开展门诊优质护理服务可以督促护理人员改正缺点,自己主动改进自身的不足,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让护理人员了解、喜爱自己的工作,同时督促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细心、温馨、专业的护理服务。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可以增进患者和护士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值,为医院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优质护理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使患者心情放松,护士热爱工作,提高了医治效率。激发了门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还提高了门诊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人员更好的配合达到良好的医治效果。 作者:段爽 单位:哈尔滨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科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护生中培养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措施 摘要:在全国医院范围内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形势影响之下,我院护理专业认识到在校期间,培养护生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十分重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储备军。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护生;教育 为了在全面范围内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深化护理内涵,和谐院内医患关系,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其目的是: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生作为护理事业的储备军,对“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理解和认识度,决定着护理质量的好坏及护患关系的优劣。作为为社会输送护理人才的护理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任,如何在校内培养护生优质护理服务意识成为教学中新的趋势。 一、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及其对护理教育的影响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用优质的护理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护理工作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加患者及社会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率,打造和谐社会。护士的学校教育、岗位培训以及职业发展生涯设计和制度安排,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和课题。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应该在医院开展,也要在广大在校护生中进行宣传,造成影响。我校护理专业抓住此契机,对在校护生进行了多方面的培养,以适应护理行业需要。 二、在护生中开展培养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措施 1.思想充分重视,提高服务意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全国开展以来,各示范点医院纷纷进行动员,将卫生部的精神传达给每一名一线护士,统一认识,提高意识,努力践行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教学单位,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该工程的实施,但是为了保证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临床接轨,能够直接满足临床需要,我们也组织护生学习了马晓伟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学习,让广大在校护生认识到在当前医疗背景下,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社会和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构建和谐社会。2.夯实护理技术,提升护理质量基础护理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护理质量。“夯实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工程里占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护生在校期间,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实验室。为了加强他们该技能的学习,实验教师统一备课,提前演练;在护理技术实验课上,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重点操作项目如无菌技术等都安排一次综合练习及考核,以便于老师发现问题,查漏补缺。3.改变护理理念,开展生活护理现在的在校护生都是95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对于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规定的建立无陪护制度感到很不理解,不愿意为患者提供床上洗头、擦浴、洗脚、喂饭等生活护理,他们认为这些工作很琐碎、很脏,是陪护干的。他们更乐于进行治疗护理。但是目前医院陪护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家属从中介请的护工,他们为患者讲解不够专业和准确的医疗知识,提供不当的护理。这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很不利,甚至会对病人造成误导,最终造成医患纠纷。所以在“优质护理服务工程”中提出的无陪护制度,把病人还给护士是非常必要的。在护理实验室,教师将这些观点逐渐渗入到护生的思想中,慢慢使他们转变了自己的观念,积极的参与到了生活护理技术的学习上来4.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宣教意识(1)随着社会法律知识的普及,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各领域、各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要懂法、守法,遵守职业操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和风险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近年来法律纠纷事件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尤其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职责,了解法律的界限,做到高质量且安全的护理。我院邀请法律专业教师给在校护生开展法律讲座,在班会上普及法律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新《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让护生明确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工作,哪些是执行医嘱的操作,提早明确自身工作的法律范围。操作过程中注意遵守各项护理操作原则,给药技术一定做到“三查七对”,做每项操作都要集中精力,不可因麻痹大意或精力涣散而出现差错事故,陷入医疗纠纷。(2)护士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除此之外,我国法律规定,病人享有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权、求偿权、受尊重权、获取知识权,为了增强在校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提升健康教育能力,在开展护理技术实训课时,教师会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护理工作设计健康教育内容。如在生命体征测量这项操作中,学生在掌握操作的同时,必须要根据病人测得的生命体征结果对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如:糖尿病病人应当在饮食及生活中注意哪些问题:发热病人的康复过程中的饮食,饮水,活动和休息分别怎样开展等等。5.利用见习机会渗透责任制管理模式我校每届护理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参加两周的见习,贴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以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在每次学生下去实习时,学校都会精密安排,每组学生都配有在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双重带教,自从我院对加强护生优质护理服务意识以来,学生在教学医院见习期间,都由带教老师讲解责任制护理的模式,并且指导学生观摩该模式的实施,每名责任护士负责5-8名病人,实施“扁平化”管理。护理内容包括仔细观察病情、认真开展基础护理、大力加强健康教育等。让护生看到全面、全程、整体、无缝隙的护理服务是如何开展的,为他们将来走入临床进行工作做了良好铺垫。 三、小结 我院护理实验室在护生中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学习护理专业的热情,也正面影响了他们的从业及工作态度,为走入临床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提高医疗行业护理质量储备了力量。 作者:杨志萍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92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组护理后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较好地改善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 手术室(operatingroom)是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抢救和治疗患者的场所,其手术过程要求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在无菌环境中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预防感染[1,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的发展,患者对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院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92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护理组女16例,男3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9.92±10.47)岁;其中,肢体手术15例,泌尿外科手术11例,胃肠手术14例,其他手术6例。对照组女15例,男3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9.97±10.58)岁;其中,肢体手术16例,泌尿外科手术11例,胃肠手术13例,其他手术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如:身体检查、饮食调整、用药指导等。护理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①术前管理:手术前为患者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手术流程,减轻其烦躁不安情绪,进而调整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与患者多沟通交流,并热情、耐心地解答患者与家属的困惑,解除其顾虑;认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出符合其情况的护理方案;手术前1d探视患者,给予患者术前减压建议,以轻松愉快的聊天方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②术中管理: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护送过程中尽可能保持速度平缓、有序,避免颠簸、碰撞,调节手术室的温度、湿度适宜;手术麻醉中保持室内安静,护理人员在一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保证输液管道无打结、无堵塞现象,确保输液通畅;及时备好可能需要的急救药品,默契配合主刀医师传递器械,并严格将手术中所使用的药物、器材、设备等做好记录。③术后管理: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护理环境,将患者需要的物品放于床前,使患者随手能拿到;加强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手术创口情况,护理人员及时使用生理盐水擦拭患者创口周围皮肤表面的血迹和消毒液;增加探视、巡回次数,询问患者的身体感受,对疼痛剧烈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止痛药进行治疗,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安抚其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满意度使用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是救死扶伤的重地,因而对各方面的要求均十分严格,如:要求仪器设备齐全,环境清洁灭菌。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较好地满足患者的各方面护理需求,进而最大程度上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5,6]。本次研究中,对护理组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管理,可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而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可减少意外风险的发生;严格做好记录,认真填写相关的数据表格,可以减少漏项的发生,避免操作失误造成手术事故;对患者进行术后管理,可有效减少创口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改善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见,与常规护理相比,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崔小妹 代燕琴 周凤英 单位: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对骨结核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对骨结核患者恢复的影响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4日~2017年2月24日来我院就医的骨结核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普通护理、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干预,探究两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例数42例,生活质量评分(86.57±4.4)分,对照组患者优良例数30例,生活质量评分(60.21±4.08)分,两组患者的结果比较,观察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骨结核患者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健康教育;骨结核;恢复;影响观察 骨结核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主要是因为结核杆菌侵入患者自身关节或骨所导致的一种破坏性病变现象,其一般表现为活动多、容易劳损的关节或骨,相关临床资料也曾经表示[1-2],骨结核并不是一种单纯性的病变现象,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本文笔者旨在探究优质护理在骨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4日~2017年2月24日来我院就医的骨结核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5.54±2.69)岁;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28~69岁、岁,平均年龄(55.77±2.5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对照组(普通护理):了解患者具体病情,观察生命指标,对患者进行普通的护理干预,饮食护理以及药物指导等。观察组(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①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入院后,将患者各项情况进行了解,积极对其进行干预,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还需要与患者进行适当的沟通,通过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让患者能够对护理人员倾诉,从而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干预,可提高患者依从性。②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述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护理干预等,从而让患者能够知晓疾病是可以通过干预后获得一定的稳定的,让患者明白一系列的预防手段等,营造一个较好的干预环境,让患者自主的接受护理干预,提高干预效果。③在针对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加强对患者进行传授骨结核的相关知识宣教情况,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宣传栏、分发小册子等,从而让患者对骨结核知识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另外,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摄入足量的维生素等[4-5],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分为优、良、差三个指标,优良率=优+良的和乘以100.00%)、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佳)的差异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知识了解程度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例数42例,其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例,(P 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86.57±4.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0.21±4.08)分,(P 0.05),见表2。 3讨论 骨结核疾病较为常见,其病程较长,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药物的选择以及使用导致患者自身的脏器受到损伤,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的治愈时间,因此,需要寻找护理方法进行干预,稳定病情,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主动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优良例数42例,生活质量评分(86.57±4.4)分,对照组患者的优良例数30例,生活质量评分(60.21±4.08)分,两组患者的结果比较,观察组结果较优,(P 0.05)。优质护理干预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需求进行一定的干预,可以让患者在干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温暖,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尊重,病情得到的稳定等,可以提高患者对干预的依从性,也能够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骨结核患者恢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秦巧华 计莲娣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中的运用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摸球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2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神经外科;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患者对临床技术和护理要求越来越高。神经外科接收的患者,病情具有危、急、重等特点,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增加了临床护理难度。优质护理的宗旨是给患者提供更高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具体阐述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应用摸球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45)与研究组(n=45),对照组中男25例(占55.56%),女20例(占44.44%),年龄在28~68岁,平均年龄(45.4±3.6)岁;研究组中男28例(62.22%),女17例(37.78%),年龄分别在25~72岁,平均年龄(46.5±3.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良好,能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调查;③患者均处于病情稳定期,均具有自主意识,能正常交流和沟通。排除标准:①患者对药物过敏,对麻醉的耐受性较差;②伴有全身系统疾病;③不配合调查的患者;④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意识状态变化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按时足量服用药物。 1.3.2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①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变化情况,观察光对患者瞳孔的刺激性反应,在患者的瞳孔出现散大,并伴随消失对光的反应,患者出现昏迷,这有可能是脑疝的表现;两眼的瞳孔均出现三大,同时伴有脑强直,对光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提示处于脑疝的严重阶段,需立即通知医师进行抢球。患者的呼吸频率、脉搏、血液、体温等都能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帮助患者选取舒适的体位进行休息,对于昏迷的患者需选取侧卧位,便于患者能顺利将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有效排出,降低肺部感染率;休克患者需选用平卧位。定期给患者进行翻身,给予叩背护理,有效防止压疮同能能立即将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清除;对于发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若物理降温无效,则联合应用药物进行降温。②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和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分享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解答患者心理的疑惑,以温柔的态度与患者讲解,介绍医院和主治医生的相关信息,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提高治疗依从性。③健康教育,给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等给患者讲解制作健康教育模式,在术前、术中、术后给患者进行合理健康教育。④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食用高蛋白、富含纤维、低热量食物,切忌饮食辛辣。 1.4观察指标 在患者干预护理前后,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行判断,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越高。根据医院制定的护理质量判断标准,对本次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出院时,应用医院自主设计护理满意度问卷对本次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成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其中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的数据,计量资料有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见表1.2.2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2.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3讨论 3.1神经外科接收的多数患者患有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该类疾病危重,病情进展迅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提高了临床护理难度。患者面对疾病,具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4,5]。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临床治疗依从性低。3.2优质护理是一类新型护理理念,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的护理理念,逐步规范护理服务,改变传统护理观念,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服务的同时,能逐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6,7]。在护理操作中,加强基础护理内容,逐步将护理内涵进行扩展,严密观察患者术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防止患者病情恶化。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考核,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提升综合技能,掌握越来越多的新护理知识,逐步引进新的护理技术[8,9]。优质护理的实施,逐渐转变护理理念,整个护理服务围绕患者而展开,更深入将各项护理内容完善;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逐步落实各项护理流程;将各项服务标准规范化,通过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2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前后的差异显著(P<0.05),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5.25±1.50),对照组为(81.21±1.48),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t=5.814,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51,P<0.05)。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冬花 单位: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荣复医院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科中引进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本院治疗流程给予日常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外提供全方位优质护理措施。护理干预完成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满意度情况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诊科;患者满意度;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得到推崇。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其医疗护理质量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和口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患者满意度情况已经开始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急诊科护理过程中为患者进行全方位、有效的护理时提升急诊科患者满意度的有力举措。本次研究以急诊科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整体满意度情况的作用为课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良好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0例。研究组男126例,女10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6±3.8)岁;其中心血管类疾病患者79例,消化道类疾病患者87例,呼吸道类患者64例。对照组男108例,女122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5.1±2.3)岁;其中心血管类疾病患者74例,消化道类疾病患者92例,呼吸道类患者6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本院治疗流程给予日常护理干预,给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外提供全方位优质护理措施,包括病况监察、各项生理指标检测、修养环境等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如下。 1.2.1优质护理服务升级 结合急诊室实际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采用“一对一”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安排临床经验较少的医护人员接手入院手续、病况考评等外围护理内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辅助核心护理业务操作,使得护理效果达到最大提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2.2推出特色护理 急诊室的护理工作离不开医患交流,对患者治疗进度和病况的跟进具有较高的必要性,所谓“对症下药”便是对患者不同阶段的质量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包括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心理护理是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提出的特色护理,通过对患者治疗期间心理变动及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以此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更好的配合医师治疗,为临床治疗和患者后期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提高沟通效率 为了提升急诊室的整体医护服务,使得患者感受到医院的贴心护理,对患者治疗需求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治疗循序渐进的灌输相关健康常识和康复知识,为日后患者快速康复提供保障。从患者日常饮食、起居、心理等多个方面做相关安排,通过高效的沟通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1.2.4简化医护文书 为了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急诊室医护人员需要借助多种特定格式的文书记录医护服务中的各项举措和效果,以便于后期的查阅。但基于各项护理项目繁杂,文案记录带来了较大负担,将文案记录工作简化势在必行。 1.3观察指标 以月度为单位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汇总满意度情况,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以非常满意以及一般满意统计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研究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在整体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结合心理、生活习惯护理兼顾康复知识教育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劝慰,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培育良好的医患关系。此外针对患者治疗需求给予早、晚间专项护理,对患者相关身体指标进行及时监察,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第一时间上报医师并给予相关急救护理。由此可见人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可以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口碑。此外相关医护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宣导,结合患者的相关病况及治疗进度、用药情况、饮食状况情况对患者家属展开培训,使得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掌握日常基础健康护理技巧。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将患者全程治疗病例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梳理,针对不同阶段的临床治疗给予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从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综上所述,急诊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贺有红 单位:海东市互助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护理管理方式 【摘要】为了改革护理模式,提高护理水平,本文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近年来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护理管理方式或护理措施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深入性探讨优质护理管理的方法,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护理管理;护理水平;方式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由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开始开展的,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针对关于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指出:“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是201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通知》(国办发〔2011〕10号)及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经研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现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为了满足关于“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充分调动临床一线广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医疗安全,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医患和谐。护理部门不仅仅是医院的一个职能部门,同时又扮演着参谋和管理的角色,护理部门的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将体现的是医院的管理水平。为此,深入性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1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与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地调配。随着如今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只有保障了医患关系之间合理的人员配比,才能够保障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在调配医院护理人员的过程中首先要严格国家卫生部的要求,根据患者的需求来进行护理人员的配置。充分发挥护理部门的群体效应,通过合理调配护理部门的队组织结构,不同的经验、层次护士之间合理搭配。 1.2重视护士长队伍的建设 护士长作为医院护理的领导人,护士长自身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护士长还应该要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肩负起护士的管理责任。 1.3加强护理服务培训 其次是要注重培养数护士长以及护理骨干的业务能力,通过加强培训,定期选拔人员参加由省、市等级举办的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管理培训班进行学习。此外,对于新入职的护士应该要安排专职人员施行岗前培训,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排班工作,定期行护理人员的质量跟踪考核及绩效评价。 1.4分层管理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 由护理部统一制定明确各个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其相应的岗位职责以及相应的工作内容,建立符合医院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结合医院自身的需要,从护理质量管理上体现处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病房护理人员分为执行护士、责任护士。其中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本组全部病患的护理工作,尤其是药物治疗管理方面,而执行护士则根据责任护士的管理,主要负责本组的普通患者。通过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合理分配医院中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而解决由于人力资源或设备资源等引起的医患配比紧张的情况,使得病患能够获得优质的护理。 2严格控制护理质量和提高护理水平 2.1增强质量控制意识 首先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应该要转变观念。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培训,从而建立临床护士对患者和对医院的责任感,使得临床护士能够尽快适应新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模式,严格把控各个环节中工作质量,结合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使得临床护士更加重视优质护理服务。 2.2建立和完善护理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以管理质量控制为首要的出发点,通过建立和完善护理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每个护理工作小组相应的工作内容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通过对目标任务的计划和制定,从而将其落实到不同科室的护士长处,由其来监督其下临床护士的任务完成情况,严格把握护理服务质量。 2.3建立可是护理实施护理项目记录表 护士长或其他的护理管理人员要求护理责任小组详细记录巡视病房情况、是否为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护理项目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清洁卫生工作的完成情况、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情况、辅助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工作的情况等等。护士长以及护理责任小组可以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来确认每一位护士的工作完成进度,从而确保每一项护理工作能够实现高质量地完成。 2.4建立和完善护理质量服务反馈制度 通过建立护理质量服务反馈制度,使得护理服务管理质量控制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参与主要的反馈人员包括患者、患者家属等,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后,通过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关于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并由专人进行结果的统计和整理,从而能够将反馈结果及时送到相应的科室。结合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测评结果,总结和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建议,以此落实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从而保障优质护理服务。 3人性化护理管理方式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护理,从而这也就要求要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就必须要建立人性化的护理模式。 3.1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环境 由于很多患者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住院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嘈杂、卫生条件差的环境只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从而使得患者满意情况差强人意。为此,应该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安全、温馨的休养环境,为患者订做了清洁套,真正的做到了一人一用一消毒。对于家属陪护,应该要准备了专门的休息室,从而避免由于陪护的嘈杂而影响到患者治疗环境。 3.2掌握人性化语言艺术 语言是患者与医者交流的一种重要载体。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患者本就承受着疾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在医院接受诊治的过程中,临床护士其粗鲁、生硬的语言或语言用词都能够对患者产生不适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医患之间和谐的关系,也会给患者的病情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掌握人性化语言艺术对临床护士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沟通的过程中,首先注意礼貌用词,对于情绪消极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安慰,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可通过聊天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切忌挫伤患者的自尊心。 4结论 总而言之,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护理管理方式所涵盖的是方方面面,不仅要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合理调配医院护理相关人员,重视护士长队伍的建设,加强护理服务培训,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同时也要加强护理质量的控制,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可是护理实施护理项目记录表,完善护理质量控制反馈制度,通过人性化护理管理,从而才能有效提高优质护理服务以及护理质量。 作者:陆美芬 单位:广西省凌云县中医院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的创新实践 优质护理服务是2010年初,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的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示范工程活动。它体现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生理、心理、社会的一种动态、完整、连续的综合护理过程。2015年初,按市卫生计生委提出的“在特殊科室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以如何在手术服务中体现“优”和“质”的内涵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原则,根据自身科室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本专业特点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并将措施体现在“人文护理、精细管理、特色服务”三方面,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措施介绍如下。 1将“人文护理”贯彻在整体化优质护理服务中 1.1创新访视内容,提升访视内涵 (1)术前访视:以往术前访视仅仅是简单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介绍手术室内状况、手术相关注意事项,健康教育内容偏少。现在我们将手术前访视的内容细致化,专门设计了“温馨提示信”和“医患沟通宣教卡”,完善了访视单内容,增加术前访视活动内涵,为手术患者带去“一封温馨提示信”、“一张医患沟通宣教卡”、送“一张笑脸”胸卡,并认真做好对患者的评估,准确客观填术访视单,确保记录真实性。同时,制作《医大一院鞍山医院手术患者宣教》视频短片,实行定时、定点的集中播放模式,改进以往口头说教和资料宣教访视形式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了术前宣教的内涵和质量。(2)术后随访:术后1~3天,访视护士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心理状况,解答患者的提问。我们增设了“患者点评”活动,首先,根据手术护理工作特点,设计《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术后随访同时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梳理后加以改进。其次,制作《心语卡》便于患者及家属及时亲笔记录下对手术护理人员工作的肯定和期许之情,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1.2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 (1)为减轻患儿恐惧和哭闹,为小儿患者准备柔软安全的玩具;术中播放轻音乐,减轻患者紧张的心理;自制保暖用的肩垫、腿套等物件,防止患者术中体温过低;成立品管圈“体位垫管理小组”,使手术所需的各种体位垫、体位架管理有序,以保证手术患者皮肤的完整性,防止压疮的发生;术间备专用衣箱,放置患者衣物及特殊物品,以免患者个人物品丢失;使用床器搬运患者,减轻痛苦,避免不必要的损伤。(2)在家属等候区挂置手术相关内容的展示板、摆放服务桌、准备白开水、一次性水杯、宣教单等,在方便患者家属的同时,即能学习到术后看护知识,又能缓解家属等待手术结束的焦虑心情。(3)开展《手术医生满意度调查问卷》活动,每半年1次,对问卷反馈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向手术医生反馈整改结果。 2将“精细管理”贯彻到提高护理质控水平中 随着手术量的攀升,手术间使用紧张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们优化了手术安排,改进上岗时间,确保首台手术开台时间;同时,打破以前预留急诊术间及急诊手术配合护士的做法,将所有术间都安排做预约手术,所有白班人员按年资及技能水平安排预约手术配台;当有急诊手术时,按预约手术结束的先后顺序依次安排手术护士配台;护士长加强巡视,对预约手术多的科室,在有闲置手术台时,及时与麻醉主任沟通,给予分台,既保证了手术配合水平,又确保了急诊手术及时开展的要求;如第2天预约手术科室较多时,术前1日,护士长主动与各科室主任做好沟通,掌握各科室手术开台时段特点,统筹安排每个术间所要开展的手术科室及手术例数。 3将“特色服务”体现在提升科室管理水平中 3.1建立手术护士细化配合的理念,实施专科分组配合模式 根据手术科室手术技术开展情况,设立了骨科组、泌外组、血管外组、心胸外组、脑外组、妇科组、五官科组等专科,并设立固定组长和定期轮转成员,固定组长负责制定专科常规、年轻护士的培训等,专科分组配合使手术配合质量得到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护理质量。 3.2创建各类专科学习档案 建立手术医生习惯档案,并将专科手术配合经验总结内容打印成册,便于每名手术护士的学习,根据各医生的工作特点进行手术配合;同时,还建立了专科技能培训课件文件夹,供科室所有护士随时巩固学习翻阅。 3.3创新术间标准化管理,实行“5S”管理制度 加强对术中使用的一次性物品的管理,采取专柜加锁,定位、定量放置的方式,在存放柜指定位置粘贴各类物品数目及取放原则的指示卡,当日手术结束后,手术护士需根据指示卡要求填写“术间物品填充卡”,总务护士会根据卡片上的数目及时为术间填充物品,此管理方法既方便了手术使用的需要,还确保了术间各类物品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术后术间固定设备的定位摆放管理。制作了“术间设备摆放平面图”,手术护士术后可按照平面图显示的位置摆放各类设备,确保术间设备的规范摆放。 4效果及体会 4.1增强了优质服务意识 在手术室推行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后,护士增强了服务意识,营造了优质护理文化,强调了护理安全意识,积极主动的与患者、家属、手术医生沟通,想方设法的为三者进行服务。三方的满意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自我成就感的提高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4.2提高了手术室专科护理人员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 经过严格规范的培训,术前器械物品准备更充分,手术中及时满足所需,逐渐从被动配合变为主动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医生、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5小结 通过一年多的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手术室的创新实践,作为一个特殊的护理单元,手术室根据自身特点细化管理规范,保证护理质量;增加围手术期访视内涵,拓宽手术室服务范围;实施分层次护理人员专科化培养,全方位调动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需求,我们也深感到手术室开展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徐莉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手术室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与成效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与实施成效。方法: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3月开始,对全体护理人员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培训与学习,强化基础护理与护理管理工作,实施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在优质护理实施前后分别对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结果: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急诊科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4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7.20%(P<0.05)。结论:在急诊科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服务,能够切实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让患者满意,缓和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急诊科;基础护理;医患关系 急诊科作为治疗危急重症,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其肩负的工作职责重大。急诊患者的病情危急、变化多端,对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所以急诊科也是医院内医患关系最为紧张的科室。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意识的增强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引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来,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医院急诊科护士共有24人,均为女性,年龄为24~45岁,平均年龄为(33.60±5.70)岁;大专7人,本科14人,研究生3人;护师8人,主管护师1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6人。 1.2方法 2015年3月以前,急诊科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自2015年3月开始,医院急诊科对全体护理人员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培训与学习,并制定了一整套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1)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学习:护士长组织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全体护理人员通过学习文件精神,充分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精神内核。深度剖析急诊科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相关内容,掌握并内化文件精神,明确优质护理的目标与要求。科室护士可通过集中学习讨论、领导讲解答疑、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集中进行优质护理理论及实践考试,以保证全科护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优质护理相关文件精神。(2)强化护理管理工作:派科室护士长到其他医院学习成功的优质护理实施经验,然后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管理实施方案。优质护理方案在科室全体会议上进行讨论、修正,最后提交上级审核。审核通过后,严格按照优质护理服务方案执行,对护理管理工作加以强化。护理管理强化措施包括:①确保急诊绿色通道随时畅通,以实现危重患者转移与抢救的无缝连接。②在“以患者为中心”这一护理宗旨的指引下,健全急诊科相关服务流程与标准。③培养并强化服务意识,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以利于护患交流。④开展三级岗护理模式,一级岗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向二级或三级岗护理人员汇报,获得帮助。⑤定期组织患者、患者家属、社会监督员举办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与建议,不断地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护理人员考评体系,加强三级知识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能力,为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按照护理人员不同的岗位设置,对各级岗护理人员实施相应的业务能力培训、考核,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业务素质水平,从而为临床护理服务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4)加强基础护理:根据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对急诊科的基础护理流程加以细化和完善,随时保持科室内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要求科室护士做到技术操作规范、娴熟,举止大方,值班护士务必检查确保各类抢救设备随时运作良好。三级岗护士负责监督基础护理质量,护士长每周不定时抽查,了解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工作情况。强化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并将科室的护理服务流程、标准公布给患者,让患者对科室的护理服务流程了然于心,有助于加深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理解,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5)健全激励机制: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水平、业务能力进行考核,三级岗每隔2年进行1次竞聘上岗,这能够有效激励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业务能力,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①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随机抽取250名急诊科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②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对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评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理服务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为(χ±s),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 2.2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4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7.20%(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危急重症科室,其中任何一项医疗护理操作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承担的护理服务责任十分重大,同时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将关系到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在急诊科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切实提高基础护理及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医院急诊科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在医院护理部的支持与引导下,组织科室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并根据急诊科实际情况,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从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着手,通过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护理管理,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以实现急诊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急诊科除了要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治疗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转运,比如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普通病房或检查室等,存在着一定的转运风险。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对急诊科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且这一工作涉及医院多个科室,在医院各科室的配合支持下,保证了危重患者转运流程、抢救流程的无缝连接。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是关键,只有护理人员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养、业务水平,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护理服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基础护理是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其不仅需要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还应当满足患者其他方面的护理需求,比如心理方面、生活方面、健康教育方面等等,其是护理工作之本。优质护理服务重视基础护理服务,同时也强调护理服务质量监督,双管齐下以有效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综上所述,在急诊科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服务,能够切实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让患者满意,缓和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 作者:虞琼 单位: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中心医院 优质护理服务论文: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与成效 摘要: 目的:探讨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和成效。方法:2016年1~7月期间,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300例儿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每组各150例,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儿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明显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优质护理;措施;成效 为响应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我院儿科也开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重视人文关怀,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注意个人操作措施及言行,不断控制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针对儿科患儿年龄小、缺乏自主表达及自理能力,以及患儿家属爱子心切等因素,这些都会增大儿科护理的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强度大、难度高、工作时间长,也增加了儿科护理管理的难度。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7月期间,我院300例儿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每组各150例。150例对照组中,男94例、女56例,年龄3月~10岁,平均年龄(6.5±1.2)岁;150例观察组中,男97例、女53例,年龄3月~10岁,平均年龄(6.4±1.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耐心讲述病房环境及主管医护人员信息,使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完善入院的各项辅助检查,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及时汇报主管医师,协助其给予相应处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①科室召开优质护理服务动员大会,使病区护理人员真正意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点及意义,针对患儿的心理及行为特殊性,做好儿科病区环境布置,使患儿更好融入到病房环境中,减少其哭闹及烦躁情绪,更好配合治疗及护理。②集中培训护理人员,并集中学习护理制度及岗位执行流程,强调基础护理的工作要求,并以测试方式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③针对儿科特点,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患儿和(或)患儿家属自行填写,对护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整体评定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真正意识到服务观念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④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根据护理人员资历、学历、能力将其进行分级管理,病房划分责任区,做到责任明确,护士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分配其管理患儿数量,同时,还要做到管理和监督。⑤根据儿科病区特点,合理定岗定人,结合患者需要及生活规律,实施弹性排班制度,确保患儿的护理质量,改进护理排版模式,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过硬的操作技能及服务态度,赢得患儿家属的信任,从而提升患者护理服务满意。⑥在加强基础护理基础上,根据患儿病情及认知能力,提供分级护理服务,由责任护士评估患儿病情后,助理护士提供各项生活护理,另外,减少陪护人数,维持病房秩序。⑦根据患儿特点,进行分阶段的健康教育,针对患儿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给予专业性解答,并对特殊病情做好记录,耐心指导患儿家属,减轻其内心压力,增强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 1.3观察指标 护理部每月一次科室专项检查,就基础护理、制度执行、护理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儿科护理质量评分,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护理质量评分的分值为0~100分,分为3个等级,<70分、70~90分、>90分;出院时,由患儿和(或)患儿家属自行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护理满意度针对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巡视病房、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评分,评分为0~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5~100分)、满意(70~84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70分及70~90分的例数均明显降低,而>90分的例数显著增多,整体的护理质量明显增高(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增高、不满意率显著降低,患儿和(或)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见表2. 3讨论 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减少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儿科后,护理核心制度得到了规范执行,各岗位工作流程也得到了严格执行,尤其是分级护理制度及查对制度,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巡视病房,及时掌握患儿的病情进展,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严格遵医嘱执行护理操作,确保了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强化基础护理,从而真正落实基础护理的各项服务,使患儿处于舒适的病房环境,继而改善病房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应用护理标识,做好交接班的护理工作,给予患儿及患儿家属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护理标识的重要性,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减少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等现象的发生。加强科室护理质量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执行能力,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并做好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示,并与年终绩效考核相挂钩,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耐心与患儿和(或)患儿家属交流,及时解答其关于疾病的疑虑,以高质量服务赢得患儿及家属的认可,从而改善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江君芬 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2例确诊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肺结核常规西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加减,完成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各种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等方面,治疗组也有其明显的优势;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疗效明显。肺结核是一种由呼吸系统传播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传染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慢性传染病,四季皆可发病,无论老少男女,肺结核归属于中医肺痨等范畴,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我国正是肺结核高发地区,抗结核作为治疗肺结核的一种有效途径,疗效颇佳,但服用周期长、治疗时间长,副作用较大。近年来,随着耐药菌株及抗结核药的毒性反应等新加因素影响了肺结核的治疗[1]。2016年1至2018年2月,我院传染病区与中医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结核较传统疗法能够控制病情、抑制结核病的蔓延,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传染病区确诊初治继发型肺结核处于活动期患者82例,排除妇女(妊娠及哺乳期)、老人等不适宜参与试验的人群等,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0~68岁,平均42.5岁;病程平均2.4年。治疗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1~68岁,平均42.1岁;病程平均2.2年。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肺痨的诊断标准,均有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肺结核典型的临床症状,并进行了相关检查如X光等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痰检,依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等确诊为肺结核。年龄在20~68岁,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两组所选病例均排除不宜相关疾病如精神疾患、肾功能障碍等患者;排除肺外结核患者;排除有严重的并发症及合并症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常规肺结核治疗方案。1.3.2治疗组:在常规肺结核治疗方案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药用:麦冬20g,生地、当归、甘草、杏仁、熟地、白术、赤芍、白芍、黄芪各15g,川贝母5g,桃仁、红花各30g,西洋参、五味子、知母、黄柏、桑寄生各10g。随证加减:肺阴亏虚加沙参、黄精等;盗汗甚者可加乌梅;属阴虚火旺者加地骨皮、瓜蒌等;气阴两虚者加冬虫夏草等。每日1剂,水煎,早晚顿服。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1.4疗效观察 1.4.1疗效评价标准:依据《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等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肺空洞缩小,病灶吸收明显;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肺空洞缩小,病灶吸收;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肺空洞缩小,病灶无任何形式变化。1.4.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5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用SPSS16.0软件包。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对照组肺部病灶增加2例、不变2例、吸收18例、明显吸收19例;肺结核空洞闭合18例、缩小18例、不变4例、增大1例。治疗组肺部病灶增加0例、不变1例、吸收10例、明显吸收30例;空洞闭合29例、缩小11例、不变1例、增大0例。 2.3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有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伤、呕吐恶心等。对照组不良反应15例,治疗组不良反应4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tuberclebacillu)入侵机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如肠道,骨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胸痛、盗汗乏力、咯血和低热、消瘦等,呼吸道作为主要传播途经,禁止随地吐痰是防止结核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肺结核防治技术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为代表的抗结核化疗药物使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近年来,部分患者耐药性等原因使抗结核诊疗失败[2]。肺结核辨证当属中医肺痨范畴,皆因“诸证虽曰不同,其根多有虫”(《三因极——病症方论:痨瘵诸证》)、“多因虫啮”(《三因方·痨瘵》)、“凡此诸虫,……著于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痨瘵之证(《古今医统·痨瘵门》)”。病位在肺,无论肺阴亏虚,阴虚火旺等皆阴虚贯穿其中,如迁延不愈,多累及他脏,基于《内经》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辨证施治观,治病求本,滋阴润肺为第一要务,治疗当杀其虫,绝其本,清肺中虚火以抗痨杀虫;不可苦寒太过,过用清热之品,损伤胃气;补其虚,复其元,滋阴润肺以凉血止血,不可过用辛散化瘀,多选用性味温和之品。观其脉证,知其何犯,随证治之。西洋参、黄芪、五味子、白术补益脾肺以达滋阴润肺、益气降火之效,从而补肺益脾以补其本;麦冬、当归、生地、熟地、白芍、桑寄生滋养肺肾,以育阴养荣,填补精血;川贝、杏仁润肺止咳,抗痨杀虫;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通络;知母、黄柏滋阴清热;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体现了养阴清火,扶正杀虫的基本原则,诸药合用,共成补气养阴,扶正杀虫之效[3]。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扶正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颖,朱建民,周志英,等.中医辅助治疗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状态改善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2016,38(1):32-37. [2]姜晓双,薛达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213-214. [3]胡莉莉.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34(2):200-201. 作者:张飞龙 吴立盘 杨新建 徐圳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
脑卒中后失语症是由于脑组织缺血使大脑半球语言区域受损导致的语言认知功能障碍〔1〕。研究显示,有25%的脑卒中患者会伴发程度不同的失语症〔2,3〕,其中以运动性失语为主。相比未伴发失语症的脑卒中患者,失语症患者的治疗周期长,康复效果相对较差,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上肢康复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需求特异性地提供强化训练〔4〕,此外,机器人还可以提供各种听觉、视觉等感觉运动反馈,帮助患者易化运动学习〔5,6〕。本研究采用Schuell刺激法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观察其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认知能力的改善情况,并检测其对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新余市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病房收治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诊断标准 (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7〕。(2)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为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3)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量表检测结果为运动性失语症。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18~80岁;(3)患病前语言功能正常;(4)均为脑卒中恢复期,病情基本稳定;(5)母语为汉语且为右利手;(6)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由其他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颅脑外伤、肿瘤等引起的运动性失语症者;(2)构音障碍等导致的言语功能障碍者;(3)伴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或是心、肺、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8〕推荐的方法。Schuell刺激法〔9〕:包括整体语言康复训练、听觉刺激训练、日常交流训练、言语构音训练、心理康复等。每日1次,每次持续30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ReFle×100上肢康复系统)进行肩关节功能(后伸、屈曲、外展、内收)、肘关节功能(屈、伸)、前臂功能(旋前、旋后)强化训练,训练内容、训练难度等根据患者病情设定,初始由治疗师指导训练,逐渐过渡到患者独自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d,持续3个月。 1.6观察指标 1.6.1CRRCAE量表评分采用CRRCAE量表〔10〕评价语言沟通能力,总分72分,分值越低语言功能越差。1.6.2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11〕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总分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1.6.3失语程度评价采用中国版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C)〔12~14〕评价患者失语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有意义的语言表达;1级:有断断续续的语言表达,需要听者询问活推测,交流很困难;2级:可以交谈患者熟悉的话题,但对陌生话题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有一点困难;3级:在无帮助或仅需少量帮助下,患者可以进行日常问题的讨论,但由于表达或理解力受限,仍有部分谈话感到困难;4级:语言流利,可察觉到一定的理解障碍,但思想、语言表达无障碍;5级:基本察觉不出语言障碍,患者主观上可能有点困难,但听者无明显感觉。1.6.4认知功能评价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总分0~30分。27~30分:正常;分数<27分:认知功能障碍(21~26:轻度;10~20:中度;0~9:重度);1.6.5治疗效果判断标准①治愈:失语症进步2级以上,认知功能评分提高80%及以上;②显效:失语症进步2级,功能评分提高79%~60%;③有效:失语症进步1级,功能评分提高59%~30%;④无效:失语症无明显进步,甚至加重,功能评分低于30%。1.6.6功能性MRI(fMRI)方法使用GE公司1.5T磁共振仪进行功能成像,患手和健手分别以1Hz的速度进行对指运动,选择基线-任务刺激模式,每种模式持续扫描20s,扫描条件:AC-PC线为标准,向上扫描15层,层厚5mm,间隔1.5mm,矩阵64×64,激励次数(NEX)=1梯度回波平面成像(EPI),重复时间(TR)2000ms。通过软件处理,得到fMRI图像。治疗前、治疗后各进行1次扫描,每次扫描条件相同。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CRRCAE量表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RRCAE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CRR-CAE量表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HI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NHIS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BDAE-C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0~2级的患者数量明显减少,3~5级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4、5级患者数量明显较多(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MMSE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 2.5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与观察组(93.75%;治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6,P<0.05)。2.6两组治疗前后fMRI结果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大脑激活区域激活率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大脑激活区域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顶叶、枕叶、基底节等范围激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导致的运动性失语症尚无针对性药物,早期给予Schuell刺激法治疗是临床较普遍的一种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的语言功能有一定在程度的改善〔15~17〕,但是实行Schuell训练的关键在于患者的配合程度,Schuell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的重复性工作,由于其形式单一、枯燥,部分患者无法长期坚持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有临床研究证实,通过特定的功能训练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从而促进脑功能重组,实现功能代偿,这也为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疗依据。20世纪90年代,Krebs等〔18〕率先研制了一种脑神经辅助康复训练机器人MIT-Manus,开启了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历程,使用此机器对脑卒中5年内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2007年,英国的Reading大学研制了更加先进的GENTILE/s上肢康复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和软件系统相结合,使患者在训练时有更好的体验〔19〕。近年来,新兴的计算机辅助训练技术在认知障碍治疗中也凸显出一定的优势,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20〕。欧美国家率先在痴呆患者、精神病患者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训练进行认知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21〕。本研究结果说明,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性失语症及认知功能。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可以通过改变本身环路从而随时改变信息处理进程〔22〕。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可塑性在脑卒中后脑功能恢复中作用被逐渐证实。研究者使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和fMRI检测到脑卒中后大脑神经功能和可塑性变化,发现大脑可塑性的提高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影响〔23〕。fMRI因其独特的无侵入、无创伤和高分辨率等特点,在脑卒中后失语症已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中,fMRI结果说明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改善大脑神经可塑性。综上,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性失语症及认知功能,可能通过改善神经可塑性促进脑损伤后脑功能的恢复。 4参考文献 1李静,张伟宏.脑梗死后语言功能变化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7;39(2):285-9. 2田忠惠.醒脑开窍针法加刺八脉交会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7;34(10):673-6. 3刘霖,朱琳,单桂香,等.上肢康复机器人在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11):612-6. 4朱昌娥,余波,陈文华,等.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7):786-9. 5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57.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6):405-12. 8梁俊杰,陈卓铭,陈玉美,等.基于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失语症评定及治疗进展〔J〕.广东医学,2017;38(19):3049-51. 9刘刚,赵淑芳,师帅,等.针药并用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3):298-302. 10汪洁,张清丽,吕焱玲,等.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汉语版的编制与常模〔J〕.中国康复,1996;(2):49-51. 11汪洁,吕艳玲.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汉语版的信度〔J〕.中国康复,1998;13(3):121-2. 12汪洁,张清丽,吕艳玲,等.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汉语版的测验量表-105例患者测验结果的初步总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3):111-6. 13李静,张伟宏.脑梗死后语言功能变化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7;39(2):285-9. 14杨彬彬,乔菲,陈铎.奥瑞姆自理模式下舌针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8;29(3):316-9. 15沈晓艳,孙莉,徐建奇,等.LINC联合Schuell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7;32(4):275-7. 16张孙鑫,何永生.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18:98-101. 作者:徐冬梅刘华袁建傅继凡单位:新余市人民医院
医学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探究:多媒体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多媒体教学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河南中医学院2006级康复治疗本科班随机选出的60名学生,分对照组和观察组,由同一名教师分别给两组同学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方法,教师借助实体演示;观察组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选择理论考试、实践考试、课后调查评价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知识点的记忆等理论成绩方面,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实践成绩比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著。结论:多媒体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对理论成绩提高不明显,经问卷调查评价,可知传统教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康复医学教学;教学质量 康复医学是指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心理功能障碍,在疾病的早期通过一定的医学综合措施(医学的、职业的、教育的、社会的),减轻、补偿或代偿因疾病而失去的功能,并使其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的医学。 所以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不同于临床医学的学科,课堂上、书本上讲述的概念和手法,看不见、摸不着,即使在临床见习中,一些重要手法特征也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因此,形象化、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康复医学课堂教学,一直都在寻找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1]。所以,在理论上讲,多媒体教学是康复医学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最佳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认识能力,缓解教学内容多,学时少这一对矛盾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学科进行了多媒体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河南中医学院2006级康复治疗本科专业班,随机选取60位同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1.2 课程分析 《康复评定学》是康复临床的基础类专业课,课时只有54个学时,且课程安排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第七个学期,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意识到《康复评定学》内容多而杂,难以在较短的课时内完全讲解。但该门课程又是临床康复治疗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关节被动活动度的测量》,很多学生都认为挂图和演示,都不能使他们清楚地了解所学知识点。所以我们制作了关节被动活动度测量的相关多媒体课件。 1.3 教学过程 1.3.1 多媒体教学:《关节被动活动度的测量》是康复临床的基础专业课,是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测量过程多维、立体地展示给学生,同时明确指出体表定位标志,从外到内逐个演示、讲解,配以各种动画,表现各个关节被动活动的动作,比如演示髋关节外旋动作的测量,以往学生对这些内容均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有时自己做髋关节外旋动作时都漏洞百出,更不用讲对患者行专业的测量。现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每个“看着会、做不出”的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了如指掌,也为后期学习康复科常见疾病打下了坚实的评定学基础。在讲解《关节被动活动度的测量》时我们查阅大量资料,准备了大量彩图及影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直观看到一些,平时无法接触到的体位以及各种阳性体征下的测量方法,改变以往课堂上,单纯靠理论讲解来说明体位和阳性体征的方式。多媒体授课,课堂气氛轻松,知识点形象生动,既提高了学生认识新生事物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各项感性反馈,帮助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1.3.2 授课方法:由同一名教师分别给两组同学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方法,教师借助实体演示;观察组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两组学生授课时间均为40 min。理论教学结束后,两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方法和时间相同[2]。 1.4 效果评价 1.4.1 理论考试:评价测试内容包括,各关节的正常关节活动度和测量的方法 (轴心、移动臂、固定臂的确定)。试题题型均为客观题,闭卷考试,时间20 min,共24题,每题5分,总分100分。 1.4.2 实践考试:采用临床技能考核标准制定,满分100分。统一考核标准,实施过程中采用盲法,即考核老师不知学生是观察组或是对照组。 1.4.3 课后调查评价:课后对两组学生发放问卷,对课件质量及上课感受等问卷调查,选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即时效果为观察指标,总分30分,各15分。观察组同学加问两个问题,有课件是否可以自学?课件可以取代老师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与对照组理论成绩比较,P 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知识点的记忆等理论成绩方面,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无显著优势。而实践成绩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为:P 表1 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x±s,分) 理论成绩两组间比较,*P 0.05;实践成绩两组间比较,P 2.2 问卷调查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调查问卷总结观察组与对照组学生学习兴趣及即时学习效果比较,P 调查问卷中,观察组同学加问的两个问题,有课件是否可以自学?课件可以取代老师吗?所有学生都回答“否”,由此可知,传统教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 表2 问卷调查结果(x±s,分) 学生学习兴趣两组间比较,*P 3 讨论 康复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动手能力等操作方面的技能训练,是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这正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弱点。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手段[3]。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表现形式丰富,可以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积极有趣的欣赏和探索,弥补了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技能训练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所带来的不足之处。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的实践技能成绩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证明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互相取长补短,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容易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4],多媒体教学技术首先在图像显示上具有优势,在文字处理方面也同样具有独特优势[5]。例如本研究应用的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整个授课过程应贯穿于“动”中,而且各个关节相似的度数的记忆,也是本学时的重点,所以测量的过程,可以在多媒体中通过几秒钟图形、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避免了教师花大量时间反复讲解,学生不会感到莫名其妙;而数据的掌握,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字体的局部放大,配合声音、箭头指示、画面闪烁等形式的强调和突出,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在视觉记忆上多次得到强调,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6]。这样动静结合,图文并茂,使教学深入浅出,教与学都变得轻松愉快。 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大多数学生希望使用课件学习,并认为使用课件能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对观察组同学加的问题,所有学生都回答“否”,由此可知,传统教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 因此,教师应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从传统教学思维中转变过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组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多媒体也有自身的一些不足,例如单独应用多媒体,缺乏学生与教师直接的交流,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不能及时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康复医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机的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等综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因素,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模拟生产过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医学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探究:关于改进高职康复医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康复医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教育还不像其他医学专业那样成熟,可供借鉴的经验太少,在康复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就必须不断摸索经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多年高职康复医学专业教学经验,探讨改进高职康复医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 康复医学 教学 探讨 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以恢复病人的功能,并使病人重返社会为最终目的的医学。它的应用性、技能性很强,同时要求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也很广泛,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师。高职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高职的学生应该既能牢牢地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这就对高职康复医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康复医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教育还不像其他医学专业那样成熟,可供借鉴的经验太少,在康复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就必须不断摸索经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事高职康复医学专业教学多年,本文主要探讨改进高职康复医学教学方法。 1 高职学习时间短,康复医学的内容庞杂,学习难度较大。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上要注重“以人为本,实用为先”的思想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而康复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如何让学生通过两年理论学习,一年的实习时间就能成为独立从事康复评定治疗的康复治疗师,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首先是 “以人为本”,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以适合学生学习为主,比如说概述 (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主要特征、范畴等)、康复医学基础 (运动学、治疗学基础)本该第一学期学习,但考虑到运动学覆盖面大,如果没有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学习难度太大,所以应放在第二学期。 其次 “实用为先”,就是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与临床实际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将康复工程、ADL(日常生活动作)及作业疗法、步态分析、MMT(徒手肌力检查)、RCM(关节活动范围)评定为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关于教学重点,临床多见病中风;颈掏腰腿痛;类风关;周围神经损伤;四肢骨折;脊髓损伤;小儿臃瘫康复应作为重点。而康复工程、作业疗法、言语矫治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关于各种康复治疗方法重要性的评价运动疗法是十分重要的。 2 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师生互动 康复医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有较多的推理和假说,基础理论涉及面广,如基础课程运动学就包括解剖学、力学、生理学、生化学、人体运动学、运动障碍学等,而康复评定方法和治疗技术又自成体系,内容繁杂,如果学生没有好的学习动机或者老师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从学生的方面来说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总有一种主导动机指导学生的行为。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引导学生把自己目前的学习同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联系起来,同自己将来的工作的现实意义联系起来,认识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认识到康复治疗在临床中的作用,使其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后的满足感;感觉到康复医学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习知识变成我要学习知识。 其次从老师的因素考虑,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自我修养、责任心和事业心等无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钻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介入引导式教学,遇到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如何抢救?急性期过后如何康复?康复的适应证有哪些?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最后,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但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不要忽视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所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不要忽略师生交流所能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信息。当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时,要及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当学生听不懂或没跟上节奏时,要停顿、重复。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辅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首先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形式多样,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辅助教学,表现形式丰富,可以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积极有趣的欣赏和探索,如运动功能康复的教学,评定治疗应该贯穿于“动”中,传统教学方法则无法体现这个特点,比如在作业疗法教学中,讲解理论并不难,但从概念、分类、治疗作用到方法选择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安排很难统一,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将作业活动与其治疗价值、功能成份的联系等系统的展现出来,重点突出、简单明了,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因此学生感到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花大量时间反复讲解还不如几秒钟图形、动画效果那么真实和直观浅易。 其次多媒体中除了引用表格,还可以引用图示法动态演示。但多媒体课件中数据的链接不要过多,要提高教学效率。如:向学生讲授运动疗法中的方法与技术时:此疗法由89种基本运动模式(头颈3,上躯干6上肢 14,下肢 12,强调时间顺序的 ROM变化模式2,按发育顺序在治疗垫上进行的38,步行训练 7,轮椅和转移 5,生活 自理 2)和15种手法活动技术组成。由于种类较多,篇幅有限,而且这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连续动态过程,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制作后进行演示讲解,使学生连续、动态地了解物理师工作,同时节省时间,在有效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丰富了学生医学知识,加探了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最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要适量、适当。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也要兼顾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成本会计教学当中,一堂课的内容以安排一个主题为宜,一个单元课件也应当与其一致。内容过多,就形成“满堂灌”,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面面俱到,而学生实际收获却不大。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也抑制了教师讲课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得不按照课件的思路讲授,很难即兴发挥。 总之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案例要简单鲜明,才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形成整体印象,一目了然,快速理解。教学案例要典型,具有代表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案例要系统,各实例之间要有关联性,内容要完整、综合。教学案例要切合实际,以临床常见疾病康复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当增加临床实例的教学时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他们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带教老师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而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部分,采用 1对 1、1对 2的带徒培训的方式在见习和实习中进行讲解。在学生与老师探讨他们发现的问题时,使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互动加强,除有利于学生 的主动学习,使带教老师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提高。其次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多个课题小组,同学们之间相互演练,琢磨,探讨。 教师不管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图表式教学、讲授式教学,都应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各种康复治疗方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事物,对各种疾病康复方法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例如: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意识要改进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广大康复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使康复医学的教学方式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 医学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探究:引导式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研究康复医学教学中使用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效果。方法:将康复医学学习的11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教学,实验组用引导式教学,观察两组学生成绩。结果:实验组成绩更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康复医学 教学 引导式 康复专业的教学正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康复科医生的水平,与患者不断提高的需要相匹配,并加强康复医学的创新研究,形成具有高理论知识、高主观能动性,高综合能力的人才,是康复医学教学的重点。我校在康复教学中,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引导式教学应用到教学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2010年7月~2011年10月进行康复医学学习的110名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排除:未完成康复医学课程学习,缺课次数在3次以上,既往有康复医学学习史,未完成期末考试等学生。 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10例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学生55例,其中31例为男学生,24例为女学生,学生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23.02±1.06)岁。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1~108之间,平均 (52.62±10.52)。实验组学生55例,其中34例为男学生,21例为女学生,学生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23.42±1.28)岁。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3~110之间,平均 (52.97±10.03)。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排名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校提供的设备,包括教学工具、教学视频等进行授课。 实验组学生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是综合利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到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模式和方法,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引导者。 课程开始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作为引导的开端,例如,在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中,教师可以录制一节膝关节损伤的病例视频,包括患者入院时的症状、治疗措施。并在教案中,写清楚需要引导学生讨论的主要内容。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章节,鼓励学生翻阅各种资料进行扩展。 课程开始时,教师播放视频,然后引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让学生每4~6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康复评定。讨论时间为5~8min,随后由1组的1名成员进行总结性发言,其他小组给予补充。随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解。确定学生了解明确后,教师再引入脑卒中的康复运动方案和治疗措施。同样采用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法。 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学生在讨论和总结本节课内容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纠正。同时,告知学生下次教学的内容。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学生在学习结束后的理论考试成绩,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论成绩满分为100分。批判性思维测试结果,采用WATSON-GLASER批判性思维量表,其中包括推理、假设认可、演绎、解释和评价5个维度,每个维度16个题目,满分为80分,得分越高,表示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越高;得分越低,表示批判新思维认知能力越低。 1.4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学生理论学习成绩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引导式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之间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课为辅助,这样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彼此交流,可以充分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并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其次,引导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需要进行课前的学习、课上的讨论和总结。同时还要进行讨论、资料查阅、预习等。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经过了多次反复的阅读,掌握得更扎实。 第三,学生在课堂上,要从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讨论等,搜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摒弃有误和落伍的知识,学生的总结能力、交流能力、评价能力和合作能力得以提高。 我校将引导式教学方法纳入到康复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了引导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有效性。 而由于此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案例的选择要典型,并贴合临床实际;课程引导要有序,有重点、难点;在引导式教学实施前,要提供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库等;在学生讨论时,要做好课堂控制,避免在不必要的问题上讨论时间过长。 综上所述,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效果显著。 医学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探究: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总结2012级两个班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资料,按照教学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进行传统的康复医学授课方法的62例学生为对照组,进行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的60例学生为观察组,一个学期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观察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得分(85.6±9.8)分,实践考试平均得分(88.9±7.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考试得分情况。另外,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具有满意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康复医学;教学 为国家输出高质量的康复治疗医师是康复医学教学最重大的意义,随着社会康复医疗条件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性理论授课方法对康复医学的相关教学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如何通过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输出更高素质、更高质量的康复治疗医师是在康复教学领域一直研究的问题[1-2],为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笔者总结两个班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于2012级两个班(共计122例学生)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资料,按照教学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进行传统的康复医学授课方法的62例学生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40例(性别比例为1.8︰1),年龄20~23岁,平均(21.2±1.3)岁;进行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的60例学生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39例(性别比例为1.9︰1),年龄20~24岁,平均(21.4±1.4)岁,两组参与本研究调研学生的一般资料(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等)经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进行传统的单一形式的康复医学理论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2.1 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 康复医学教学任务的第一部分是经络腧穴的相关理论,该部分的学习目的是为以后针灸技术和推拿技术等打基础。理论教学相对枯燥,而且在授课始端,学生多表现难以理解等问题,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授经络和腧穴等内容时为学生播放经络走行的动画,并依次标注重点需要掌握的穴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更感性的认识经络腧穴理论,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1.2.2 实践教学 康复医学教学第二部分的任务是教授运动疗法,此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重点从实践方面掌握运动疗法的要点,我们在教授这一部分时选择走出教室,在体育馆等宽阔场地进行教学,授课老师在学生中间带领学生做一系列的操作方法,同时对重点的动作要领等进行边授课边示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实践意义上接受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 康复医学教学内容中的针灸技术和推拿技术等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临床上具有最重要的应用,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好这些技术会直接影响其实习技能水平。因此我们对这部分内容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3]:在讲解针刺方法的时候,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临床上经常应用的行针手法有哪些?具体操作要点是什么?”等,将学生进行分组:5~7人一组,提前预习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上有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2.4 采取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康复医学教学任务中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临床常见病症的康复治疗,对这一部分我们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4]:挑选典型案例,向同学们介绍后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1.3 评价标准 对教学满意度的评分标准依据为吴大兴等[3]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结束后,对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通过考试和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考核,统计考试成绩和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比较,配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选择t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选择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得分(85.6±9.8)分,实践考试平均得分(88.9±7.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多元化方法进行教学的观察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最终考核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和实际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单一的理论授课的对照组学生成绩,另外,从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来看,观察组学生对老师授课的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在康复医学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多同学能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老师根据这些观点通过带领同学们查阅相关文献等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师生收获颇多,更营造了一个活泼宽松的环境,学生不再感觉康复医学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通过一个学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摸索,我们也发现了再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之处: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动画制作技术还不够熟练,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典型病例的选择不够严格,缺乏代表性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 通过一个学期的多元化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多元化教学的开展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重点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教师的资质水平以及教育设施情况三个方面[5-6]。对于师资力量雄厚且学生质量较高时可以采取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但对于成教等还是应该考虑进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进行授课。第二个基本原则是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以概念和理论为主的学科教学模式选择应偏重于传统“注入式教学”,而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可以考虑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能收到更明显的效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选定多元化教学模式后,应做好充分的师资准备,积极编写适合多元化教学的教材,提前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多元化教学能够有的放矢,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7-8]。 医学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探究: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实习带教法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讨论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实习带教法在康复临床教育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某中医大学在本院实习的50名学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实习带教法;观察组在实习带教法的基础上,结合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实习。在实习3个月后,通过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评价两种实习方法的效果。结果:经过为期3个月的实习,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工作小组; 实习带教法; 临床教学; 实习 康复医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就康复医学而言,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广、实用性较强,因此其临床教学实践一直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2-3]。从目前的教学要求来看,康复医学专业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有关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呼吸科、神经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4-5]。如此庞杂的知识系统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6]。近年来,笔者通过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采用康复工作小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中医大学2008级康复专业实习生50名。根据该校的教学计划和实习生的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观察组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带教法相结合的方法。两组实习生年龄、性别比、专业知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学生均在本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实习周期为3个月。在实习期间内,轮流由作业治疗师、康复医师、言语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带教。同时,针对不同实习岗位的学生,由该岗位的专业老师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并在有关老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工作。 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同时,结合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实习。根据学生自愿和具体的实习情况,每3名组成1个小组,分别承担实习作业治疗师、实习康复医生和实习物理治疗师的角色。在小组确定后,实习小组需要在每个月跟踪1例患者。小组成员要从各自专业和工作角色出发,就患者有关基本情况进行采集,并登记好相关病历资料。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结合自身的实习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目标和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以形成完整的计划。在此期间,实习老师、住院医师等需要进行指导和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指点和完善。每周小组要召开讨论会,就过去的1周中所发现的问题、难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剖析。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点,并就实习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患者出院前2 d实习小组要做好患者出院前评估,并召开康复工作会议,总结治疗成效,并完成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案等。同时进行治疗总结,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提升实习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1.3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以脑卒中患者为例,考核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康复理论掌握情况,包括康复功能诊断、康复计划的制定、病例实施要点,功能评估等方面,满分60分。操作技术考试依然选择脑卒中患者,由没有带教关系的治疗师进行考核,就实习生的评估、判断主要问题能力、基本动作、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物理治疗等方面进行打分,满分6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结果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操作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就总分而言,观察组操作技能考试总分(43.94±4.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1±3.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医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较多[7]。从传统的带教法来看,由于跟随指定的老师进行学习,难免造成操作技能的不熟练。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往往被动地等待老师“下达指令”,然后根据“指令”行事。这样一种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实习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 将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法相结合,则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9]。尤其是让学生参与到有关的治疗康复计划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综合而言,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思想[10],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就本组资料来看,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临床教学的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过,就康复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和传统带教法比较而言,虽然在操作技能总分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具体的项目上,尤其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储备的评价项目上,比如功能评估、问题解决、物理治疗等操作方面,两组学生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应该与学生实习时间仅有3个月,时间较短有较大的关系。从这一结果来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除了有好的方法外,还必须要有时间的积累。这需要学生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时间中,依赖自己的工作积累和不断学习予以逐步地提高。 整体来看,使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康复临床教学的效果,帮助实习学生增强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骨科护理教学探析:多媒体技术在骨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多媒体技术培训骨科实习护士的经验,改革传统的带教方法,将多媒体技术用于骨科实习护士的全程理论及主要操作课程的教学培训。方法:选择2009年~2014年在骨科实习的护理本、专科学生120名,临床带教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理论授课,课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反馈调查表进行当场不记名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对教学方法的意见。结果: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实习护士理论与操作综合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需教学时数减少;经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学生对教学老师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问卷抽查教学老师、医生和患者对实习护士的满意度提高;教学老师的自身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结论:应用多媒体技术培训实习护士适应骨科工作的特点,是一种实用、高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骨科;多媒体技术;实习;护士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正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骨科护理工作量大、骨折类型复杂,多发骨折、复合伤多;其专业特殊性是集多专科护理、实践于一体,强调医护、护患配合、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其形象直观性及操作具体、真实性是骨科教学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探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骨科教学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我院骨科自2009年开始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实习护士进行全程理论及主要操作课程的教学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2014年在骨科的护理本专科学生120名,其中男10人,女110人,本45人,专科75人,年龄20~25(22.54±2.87)岁,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 1.2 课程设计及课件的制作 依据实习护士实习计划进行课程设计,并确定授课时数;根据以往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与疑点,以及老师普遍认同的具有骨科特点的护理重点,结合专科的新进展,补充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法制观念;护士的素质要求,礼仪规范;各种护理用具的应用,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各项规章制度;抢救仪器的应用;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及方法;无菌技术操作;职业安全及防护知识,特殊感染及发生针刺伤后处理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处理;急、危、重症的接诊程序等。 将上述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制作课件。①应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在Powerpiont软件中进行设计,制作成图片,以幻灯形式演示。②使用录像机把各项护理造作、常规工作过程拍摄录制下来,配以解说、音乐,制作成教学VCD。将需要强化的内容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方法、过程制作全程录像,配以背景音乐及解说。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强化进行全程的示范操作训练。③对一些不易用文字描述的仪器、器械的结构、原理、方法,及功能锻炼的方法:如肌肉收缩、关节伸展的角度、肢体放置的位置及高度等等采用Flash动画技术制作成课件。④通过检索Internet的医学、护理学相关网站,获得骨科专业及相关专科的新进展信息。将其融入相应课程,制成Powerpiont课件。 1.3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教学和跟随专科教学老师临床学习两种方式。课堂教学改变以往填鸭式授课方式,以计算机Windows2003为操作平台,将课件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进行演示授课。授课过程中根据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分节停顿讲解,反复多次演示播放,强化记忆。老师对播放中的情节随时提出问题,通过现场反馈或讨论直至理解。教学课件根据自己的需要可拷贝,完成课堂教学后,跟随专科教学老师临床学习,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1.4 教学老师的选拔 由护士长和主管教学的老师研究确定,选拔具有本科文凭、工作5年以上、业务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确定人选后进行讲课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集体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方可担任专科教学老师。 1.5 教学培训步骤 入科教育由总教学老师组织实施。以多媒体Powerpiont形式全面系统地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利用录像或VCD课件进行连续、真实的全程示范性操作演示,如应急处理、工作程序等;以配有音乐的解说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各项常规工作,提出对实习护士的要求及希望。 结束后,分配实习护士跟随相应固定的专科教学老师开始临床学习。临床实习期,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临床学习相结合,采取集体讲课、专科教学老师小讲课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使其熟悉掌握骨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通过多媒体课件示范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在播放课件或放映录像过程中,结合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需要分解演示动作,难点部分加以讲解反复播放。在临床工作中,专科教学老师对重点内容示范强调每个动作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在专科教学老师带领下进行实际操作而加深对仪器设备用途的了解。 2 结果 2.1 采用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 按统一标准对实习护士进行培训后的理论与操作综合考试,成绩分为优( 90分)、良(80~90分)、合格(60~80分)、不合格( 2.2 教学效果反馈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反馈调查表进行课后当场不记名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内容包括:对教师及教学的满意度,授课是否易理解、易接受,上课注意力集中情况,知识现时记忆、课堂吸收效果,能否调动学习主动性,授课是否具有启发思考性等。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多媒体教学后学生的满意度由以往的79.9%提高到96.8%;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在知识易理解易接受、上课注意力集中、知识现时记忆、调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反映效果明显,见表2。 2.3 教学老师和医生、满意度 问卷抽查以问卷形式随机抽查教学老师和医生及患者对实习护士的满意度。问卷内容主要:服务态度、基本技术操作的水平、对本科一般护理常规的掌握等。实施多媒体教学后,教学老师和医生、患者对实习护士的满意度 90%。 2.4 缩短了课堂理论教学时数 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应用课件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所需时间,比以往传统教学方法明显缩短,例如入科教育由原来的15分钟缩短到5 分钟 。 2.5 教学老师的教学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应用多媒体教学后,锻炼了教学老师获取信息、应用计算机制作课件的能力,提高了护 师的教学水平。担任教学的护师全部通过了全国职称计算机考试,达标率为100%。 3 讨论 我们的实践显示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骨科进一步实施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可行性。 3.1 适合骨科工作的特点 骨科所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医学、护理学领域中的所有学科,而且骨科工作量大,工作期间高度紧张,功能锻炼的方法多且复杂,易描述、难理解。这些特点使实习护士的教学计划难以按部就班的落实。以往的跟班临床带教也多是根据带教老师的自身经验指导学生,使教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机性,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授课时数所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尤其对急救技术、突发性事件的急救场面、大批伤病员如何尽快评估伤情及伤员分类、功能锻炼的图解等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可将相关图像、声音、情景与授课内容进行链接,并加以声音解说,动态地呈现操作的全过程也避免了多位老师多次带教、重复示范、标准不一的情况,使内容丰富而详实,这是传统授课方法无法比拟的。 3.2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过程是老师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讲解或操作示范,表现为一种较枯燥、被动的讲、看、听、做的过程,学习者常感到单调、不生动、无趣味、理解不到位、注意力不集中,费时费力。多媒体教学较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集声、光、色和动画于一体,形象直观,静动结合,生动清晰,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和趣味中掌握知识。 多媒体技术也非常易于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医学知识飞速发展,单纯的教科书内容很难与时代同步,而网络教学课件,可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教师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更多的专科进展,激发职业热情和求知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起对专科护理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时由于课件和带教标准不统一,减少了大量带教示范重复的时间,提高了教学和工作时效。实习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工作实际,接触临床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工作的需要,选择课件内容拷贝下来,反复、重点观看,根据自己不同的班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多媒体技术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教学手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个体计划性和针对性,充分满足了个人学习的需要,满足了“教与学”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个体化教学。 3.3 促进带教老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护士教学培训,给骨科护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不断扩展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否则,自己将不能适应教学老师的角色及教学手段的改变。激发了教学老师不断学习和深造的热情,使她们产生了更深层次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他们在“教”中学习,在教学中成长,教学相长。教学老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素质。 3.4 骨科多媒体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多媒体技术不断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才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易出现教师面对屏幕讲课,学生面对屏幕听课的现象,教师面对屏幕多,注视学生少,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影响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学老师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适应骨科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但只是辅助手段,认为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万能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不是单纯的电脑操作员,而是课堂的组织者,注意在制作课件及课前准备时多留出一些提问的时间,将重点的内容融会贯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吃透知识点,提炼出关键性问题融入课件,在课堂上适时提出,加强深化诱导,要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语、行为举止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面对面的直视沟通产生良好的互动性教学效果,要随时关注学科进展,把握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充实修改课件,始终保证应用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传播知识,让护士生顺利、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走向工作岗位。 骨科护理教学探析:阶段式带教入科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节段式带教入科管理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的64位实习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名。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观察组则按照节段式带教方法进行实习管理。经过为期1个月的仪器识别及操作技能考核后,对比两组实习护士的知识技巧掌握情况,并由护士长和教学组长对64名实习护士进行全面考核,对比带教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经过1个月的实习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护士长最终评价评分分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各项资料数据对比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带教的过程中效果明显,可在现代临床实习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阶段式带教入科;骨科护理;护理教学 在传统护理教学中,以临床带教老师为主导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是重视知识的基础操作,从而忽略了对实习护士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讲解,同时对专业的操作和护理伦理方面的教导,造成实习护士被动学习,效果不佳。我科在进行摸索研究的过程中,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的64位实习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阶段带教入科教学模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的64位实习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名。实习护士均为女生,年龄19~23岁,属于同年期毕业生,学历从中职中专至本科,分布无显著差异,经随机分组后,两组实习护士的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带教方式,实施一对一跟班带教,带教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带教老师的想法及实际工作中临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践拟定,在实践中对问题进行即时讲解。在接受带教的过程中,入科及实习过程中由科室带教老师进行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课程讲解。在月末结束考核中,也由带教老师对护士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定。观察组护士,采取节段式带教法进行一对一带教。带教的每周周一采取晨会的形式进行本周的带教课程计划。在计划中,第1周安排实习护士进行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强化对基础操作的熟练,让实习护士了解骨科疾病的相关临床护理知识;第2周对实习护士进行进一步的骨科专科疾病护理;第3周指导实习护士在临床护理阶段对护理知识的实践应用,结合患者的配合完成一整套的护理工作,在完成护理过程中,解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第4周,带教老师和实习护士进行沟通,对实习护士专业理论上的操作不当处进行指导,加强实习护士在教学中的临床实践能力。 1.3评价方法 在实习结束后,通过带教老师的统一调查问卷,对实习生的专科知识进行考核,并对其专业操作技能及专科疾病PPT的制作进行考核评定,且通过患者的服务态度评分来决定最终的综合成绩。其中专科理论、专科技术操作及综合成绩3个项目各100分作为基准,均分在75分以上为合格。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各项资料数据对比后,观察组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护士长最终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在传统护理教学中,以临床带教老师为主导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重视知识的基础操作,从而忽略了对实习护士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讲解,同时对专业的操作和护理伦理方面的教导,实习护士的被动学习,效果不佳[1-2]。实习护士生在掌握护理知识过程中,根据实际操作步骤,掌握操作技能,提升自身能力,进而提升整个队伍的护理能力[3-4]。骨科是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科室,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实行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不仅要教会实习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的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实习生在伦理方面能力的培养[5]。在传统教学中,实习护士很难学习到一些具有应急性的操作技巧,而节段式带教入科,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综上所述,阶段式的带教方法,在应用骨科护理带教过程中效果明显,可在现代临床实习中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李克群 蒲静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 骨科护理教学探析: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骨科手术学高、尖、精的技术要求的提高,对骨科护士的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增加[1]。一个合格的骨科护士应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不但要具有专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还需注重责任心,只有全方位的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护士。阶段式带教在各层级护士业务学习培训中的应用可以使培训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2-3]。本文具体探讨了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3月于我院骨科实习的10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2岁,平均(20.34±1.25)岁,其中95名大专生,9名本科生。根据带教方法的不同分为各52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护生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即由带教老师负责讲解相关护理方法,护理注意事项等,包括骨科护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即时讲解,实习结束后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带教实习时间为4周。观察组采用阶段式带教培训方法:根据4周的实习时间制定带教计划,第1周安排护生对骨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基础护理理论进行学习,并对护理实际操作进行初步了解;第2周需进一步安排学习骨科的护理知识,并对实际操作技能做到熟练的掌握;第3周运用护理程序,教师指导护生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满足患者的需要,培养护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周教师与护生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护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者相关操作难点进行详细的解答与指导,加深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相关护理技能的操作与应用[4]。带教实习时间为4周。 1.3观察指标 4周实习结束后,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骨科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表进行评价,每项评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更好。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周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的骨科护理理论知识评分分别为(96.32±2.14)分与(89.19±3.94)分,而护生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93.59±4.20)分与(84.20±4.11)分,观察组护生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生在踏入真正工作岗位前所进行的临床护理的实习作为重要的阶段,能为护生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实习阶段所采用的带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护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均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护理队伍的建设和质量产生影响[5-6]。在以往骨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多采用经验式教学,没有系统的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养,不注重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不注重与护生的沟通与交流,忽略了对护生独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阶段式带教方法能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推进教学计划,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使护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激发了护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方便了护生的学习,使其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同时调动了护生间的互动性;带教老师也可以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病例对护生进行操作培训,根据护生的技能掌握以及护士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做到个性化培训[7-8]。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护生采用阶段式带教培训方法,在4周实习时间结束后,其骨科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与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采用传统带教方法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阶段式带教方法的优越性。总之,阶段式带教方法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生的护理理论与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护生更好的适应骨科护理工作。 作者:韩书环 马巧灵 李三华 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几种护理不良行为进行统计,对比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采用分层护理后在护理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骨科患者感染的预防应针对疾病本身的特点给予护理干预,对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科;护理;分层管理;创造性;护理质量 1 资料 以内科护理工作中常出现护理不良行为,护理专业技能不熟练,护患交流沟通欠缺,护理记录缺陷,护士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病人权益,护士综合素质较低为观察指标,采用医院监察人员随机双盲的方法,选取100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实行分层管理前、后一年内出现的上述问题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 2 方法 2.1 各病区建立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 各病区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为框架的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 2.2 制订各层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岗位职责 1)责任组长任职资格。大专以上学历、护师职称或中专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本专科工作2年以上;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有较高的沟通技巧,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责任组长的主要岗位职责:全面掌握病区患者的情况,熟悉并能回答患者“十知道”;每日查房2次并下护嘱,检查护理措施及护嘱落实情况;负责病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检查,评价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情况并签名;对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观察、随时记录,检查、督促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做好下级护理人员及护生的带教工作。 2)责任护士任职资格。大专以上学历或护师以上职称2年,本院连续工作4年以上;掌握护理学理论;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责任护士的主要岗位职责:根据医嘱完成本组患者的各种治疗及临床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所需,随时评价护理措施并修订护理计划;对所管患者做到“十知道”;负责出科患者的终末处理。 3)辅助护士任职资格。国家注册护士;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学理论,初步掌握护理程序理论和应用原理;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3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按岗定系数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实现责、权、利的相对统一。 2.4 责任组长的上岗机制 责任组长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按组织运行体系只可顺行上岗,即责任护士可上辅助护士的岗,但辅助护士不能上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岗,责任护士亦不可上责任组长的岗。必须明确按职上岗。 3 结果 经分析显示,采用分层护理后不管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还是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 表1 实行分层管理前后常见问题出现率比较(次) 主要问题 分层管理前 分层管理后 护理不良行为 18 16 护理专业技能不熟练 28 10 护患交流沟通欠缺 15 7 护理记录缺陷 9 7 护士法制观念淡薄、 忽视病人权益 11 9 护士综合素质较低 16 14 4 讨论 4.1 分层管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中,护士长除了管理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参与了大量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护士各自完成了分派的护理工作任务便认为是做好了本职工作,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遇到问题过分依赖护士长。采用分层管理方法,组长能及时全面评估危重患者情况,掌握患者病情及治疗。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全过程的治疗护理,组长把关,护士长督促检查,使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分层管理方法不仅发挥了下属的管理才能,也使护士长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管理工作更有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管理和学科建设之中,使护理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4.2 分层管理显示了护理人员管理工作的连贯性 护士长授权组长,组长对护士长负责,层层落实,层层质量控制。组长对责任护士进行临床技能和业务水平指导,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工作优势,并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管理,从而使护理管理工作更系统和深入,更具有连续性。特别是对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落实、诊疗监护仪器的保养维修管理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逐层汇报,使各层次护士在责任感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工作绩效。实施分层管理后,护理部组织的每季度护理质量考评中,各项质控指标都有明显提高,病房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教学质量评分、护理文件质量评分等都显著提高。 4.3 分层管理激发了各层次护士的创造性 分层管理拓展了护士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为今后专业护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科室分层管理模式为护士长全面负责护理人员的教学及护理质量监控,组长配合护士长负责本组护理人员的专科技能培训及考核工作,重点突出临床技能、专科护理、教学、沟通、协调,同时承担护理业务,临床指导监督和护理管理工作。临床技术技能是护理管理者取得下 属信任的基础,是衡量护理管理者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组长的临床技术技能、协调能力、操作能力、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4.4 结语 实践证明,分层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在目前护理人力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采用分层管理模式是一种较好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作者单位:222023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分泌科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探析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比较分层管理前后的护理不良行为,阐明分层管理对改善内科护理质量的作用。结论:对内科护理进行分层管理,对提高内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分层管理;内科护理;临床应用 分层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1]。在目前护理人力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采用分层管理模式是一种较好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2]。本文通过对内科护理进行分层管理,提高了内科护理的质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9月-2011年9月来我院内科工作的护理人员30名,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5岁。工作年限为1-20年,平均工作年限8年,文化程度:本科学历有8名,大专学历有10例,中专学历有12名。 1.2方法:对内科护理进行改革,由传统的轮班制改为分层管理制。护士长直接对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进行任务的分配,然后每位责任护士下属几位基础护理人员和助理护士,实行层级管理制度,并制定各层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岗位的职责。其中,责任组长任职资格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能够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有较高的沟通技巧,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带教能力。主要职责为全面掌握内科病区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能熟练回答患者的问题,每日查房2次,检查护理措施及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能够对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观察、随时记录,检查、督促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做好下级护理人员及护生的带教工作。责任护士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护师以上职称2年,能够数量掌握护理学的理论,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科护理的技术操作,具有沟通的技巧,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可根据医嘱完成患者的各种治疗及临床护理,能够及时查房。制定护理措施及护理计划,及时对出科患者进行处理。辅助护士需具备注册护士资格,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和沟通技巧,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各项护理任务。 1.3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和阶段性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按岗定系数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实现责、权、利的相对统一。阶段性考核课时率、学分达标率。每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每季度进行技能考核,每年理论考核2次。考核结果纳入星级护士评选内容。每人每年有1次考核记录即可。 2结果 通过实施分层管理,护理人员的课时满意率由70%提高至85%,学分达标率由65%提高至81%,专科考核优秀率从70%提升至90%以上,实施分层管理前后课时满意率、学分达标率和专科考试优秀率明显提高。 3实施分层管理的意义 3.1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中,护士长及责任护士除了日常管理外,还承担了大量的临床治疗工作。其他护士在完成自己的护理任务认为是做好了本职的工作,不再积极护理工作中,并出现工作过分依赖护士长的现象。采用分层管理的模式,明确了各层护理人员的职责,能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及时全面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分层管理后能够层层把关,使护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3]。有助于发挥各位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护理工作管理有序,护理管理效率提高。 3.2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由于分层管理分工较为明确,每层均由相关负责的护理人员来完成,通过护士长考查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对辅助护士负责,责任层层落实,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层层质量控制[4]。尤其是对对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落实、诊疗监护仪器的保养维修管理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逐层汇报,使各层次护士在责任感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绩效。实施分层管理使各项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3激发了各层次护士的创造性:分层管理为每位护理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为护理人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论是从理论水平还是业务技能,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积极发挥了各个层次的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每位护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其中,为提高护理质量出主意想办法[5]。通过沟通和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临床技术技能、协调能力、操作能办、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发挥各层次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内科护理上分层管理所带的明显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通过以表格形式对护理满意程度和质量分别对病患进行问卷调查,在与往年的报表进行对照析。结果:最后发现实行了分层管理所点来的护理效果在满意程度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结论:分层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内科护理 护理管理 分层管理 前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各种条件都产生了高的要求,尤其在病患护理的质量上。为了与社会进行接轨,一种新型的分层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我院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从2008年6月开始,将护理岗位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管理有机结合,按职上岗,合理排班,经过一年的运行,在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减少医患矛盾,优化医疗环境方面取得明显改善。 一、对象与方法 以我院5个病区为研究对象,共涉及护理人员182人,年龄19-54岁。女性179例,占98.4%。中专学历62例,占34.1%;大专学历81例,占44.5%;本科学历39例,占21.4%。初级职称106例,占58.2%;中级职称75例,占41.2%;高级职称2例,占1.1%。 对内科护理进行改革,由传统的轮班制改为分层管理制。先进行统计划分,将这些护理人员分别按照学历、工作能力、毕业时间等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并对她们实现高级、中级和初级3个层面上的划分,她们的划分标准分别是护士职业证书、职位不低于主管护师,至少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护士助理资格证、工作时间至少是6年和护士助理、工作经历至少1年以上。护士长直接对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进行任务的分配,然后每位责任护士下属几位基础护理人员和助理护士,实行层级管理制度,并制定各层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岗位的职责。其中,责任组长任职资格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能够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有较高的沟通技巧,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带教能力。主要职责为全面掌握内科病区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能熟练回答患者的问题,每日查房2次,检查护理措施及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能够对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观察、随时记录,检查、督促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做好下级护理人员及护生的带教工作。责任护士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护师以上职称2年,能够数量掌握护理学的理论,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科护理的技术操作,具有沟通的技巧,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护理质量评估表和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两个部分。护理质量评估表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3部分,共15个条目。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共有入院介绍、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巡视病房、健康指导、生活护理情况6个条目。条目的设置都采用Liker 10级评分法,护理质量评估表总分为150分,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总分为60分。以上两个评估问卷经小规模预调查均显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结果 在实施分层护理的2008-2011年抽查5个病区共计150次,资料完整的评估共141次。在未实施分层护理的2004-2006年历史对照阶段,抽查5个病区共计136次,资料完整的评估共112次。经t检验分析显示,采用分层护理后不管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还是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 在实施分层护理的2008-2011年断面调查患者261人,2002-2004年历史对照阶段断面调查患者196人。所有患者均完成问卷,并且问卷资料保存完整。经t检验分析显示,采用分层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讨论 当今社会医院的护理管理是个需要改进的模块,实现患者舒心、放心的基本要求,我院跟进时代步伐,在借鉴各医院的管理模式同时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开始实现了分层护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效果得到巨大的表现,不管从各个评估项目上都有理明显的提升。 经过我院的实践总结,实施分层管理的意义主要由以下几点: 分层管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中,护士长除了管理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参与了大量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护士各自完成了分派的护理工作任务便认为是做好了本职工作,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遇到问题过分依赖护士长。采用分层管理的模式,明确了各层护理人员的职责,能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及时全面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分层管理后能够层层把关,使护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有助于发挥各位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护理工作管理有序,护理管理效率提高。 分层管理显示了护理人员管理工作的连贯性。由于分层管理分工较为明确,每层均由相关负责的护理人员来完成,通过护士长考查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对辅助护士负责,责任层层落实,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层层质量控制。尤其是对对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落实、诊疗监护仪器的保养维修管理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逐层汇报,使各层次护士在责任感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绩效。实施分层管理后,护理部组织的每季度护理质量考评中,各项质控指标都有明显提高,病房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教学质量评分、护理文件质量评分等都显著提高。 结语:医院为了实现分层管理的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了相应的措施和实现评分标准制度。它们分别从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的考核评分、档次的工资分配来实现管理的推进,经过4年的发展改善,医院取得了较好的内科护理效果。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分层管理模式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分配。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12月住院患者中选择368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月-12月住院患者中选择368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实行分层次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整体护理质量的合格率。结果:研究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质量的总合格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分层次管理模式能促进内科基础护理的合格化,使整体护理质量更得以提升。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内科;护理管理 2005-2010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各级卫生机构要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级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随着医疗纠纷发生率的不断增加,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现代护理模式的重点内容也从“病情”变为“患者”,而管理水平是该转变时期的重要因素[1]。我院从2012年开始,本着“分级管理、按级上岗、按岗施奖”的管理办法,建立“能者上、庸者下”机制,在神经内科试行人员分层次、分责任管理,现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12月的36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1月-12月的36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中男性215例,女性153例;年龄18-63岁,平均(45.8±5.2)岁。对照组中男性214例,女性154例;年龄18-65岁,平均(45.6±5.5)岁。所有患者都由相同的16位护理人员行护理服务。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即采用三班倒制,进行白班、小夜班、大夜班轮值。研究组按患者入院时间平均分配给相应的小组,实行分层次管理模式:科室护士长根据科内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将科室护理组分成由1名护理组长+3名责任护士+1名助理护士组成的3个护理小组, 护理组长由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具备护师职称以上人员中竞争产生,在指导、监督责任护士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危重患者的有创治疗、高技术性护理,有计划进行健康教育,制定护嘱,督导医嘱、护嘱的落实, 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组织护理查房,申请护理会诊[2],同时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督导、持续改进工作;责任护士进行各护理操作、观察病情变化,书写记录等;助理护士主要执行非侵袭性操作和患者的生活护理工作。各班的主要护理工作内容和常规模式一样。排班实行APN排班模式,即:责任班8点-16点,小夜班16点-23点,大夜班为23点-8点,助夜班为16点-21点、早上6点-8点。排班时注意各小组成员中相互搭班,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遇突发事件使及时调动、灵活调整。对比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合格率。 1.3 评价标准 1.3.1患者满意度 采用自制的问卷从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护理态度、住院环境四反方面进行操作。结果以满意、一般、不满意区分。本次研究以满意为记录标准。 1.3.2护理质量合格率 采取科室自查、护理部不定期专项抽查和季度综合检查等方式,科室自查小组由科室护士长和三位护理小组长组成。检查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护理文书及时性及内涵、护理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专科护理执行情况等,本次研究以每单项都合格为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 SPSS13.0 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 ±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中满意366例、一般2例、不满意0例,护理质量合格362例;对照组中满意357例、一般8例、不满意3例,护理质量合格350例。 3 讨论 通过在神经内科实行分层次管理,科室低年资护士明确了个人发展的方向,激发了努力工作的热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护理质量合格率及病人的满意度均得到了提高,表1结果显示:实行分层次管理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9.46%,护理质量合格率为98.37%;明显高于实行常规管理对照组的97.01%和95.11%。;由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具备护师职称以上的护理人员竞争产生的护理组长,充分发挥了其临床经验丰富、护理专业知识全面、人际沟通能力成熟、解决问题能力强等优势,使其在对工作充满成就感的同时,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3],确保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实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讨论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比分层管理前后出现的护理不良行为情况,阐述分层管理在提高内科护理质量方面的作用?结果:分层护理在内科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护理不良行为和护患交流欠缺现象大大降低.结论:把分层管理应用到内科护理中,可以保证内科护理质量的显著提高,作用重大? 【关键字】分层管理;内科护理;应用 0 引言 分层管理可以提高内科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可以提升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目前,护理行业缺乏专业高素质护理人才,人力资源相对吃紧,由此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内科护理的效果,充分发挥护理人力的作用,保证护理服务充分得到认可?本文基于分层管理模式的讨论,分析分层管理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的效度水平,以期为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思路? 1 资料 以内科护理中常见的护理不良行为?护理专业技能不高?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欠缺?护理记录缺陷?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作为观察指标,随机选取我院100例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比分层管理模式应用前后的状况差异? 2 方法 2.1 在各病区建立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 在各个病区建立以“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为基本框架的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从而使护理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分层管理模式应用的效果? 2.2 制定各级人员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 护士长要对资历较深的责任组长进行任务的分配和下达,之后责任组长对任务进行细分,分配给下属责任护士以及基础护理人员,由此可以实现层级管理,并且要制定规范的各层级人员任职资格以及岗位责任? (1)责任组长的任职要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持有护师职称或中专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要熟悉专业护理理论,掌握专业技术操作方法,要具备熟练的沟通和交流技巧,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责任组长要全面掌握病区患者的情况,要及时检查护理实践的效果同时要负责病区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检查工作,除此之外,要及时观察和记录下属的工作,保证下级护理人员工作的有效性? (2)责任护士任职资格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者护师以上职称,并在本院连续工作4年以上,要掌握护理学相关理论,具有专业的理论背景支撑,要熟练基础护理操作,具备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责任护士的岗位职责包括及时巡视病房,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满足,按照医嘱完成患者的各种治疗和护理? (3)辅助护士任职资格要求其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学相关理论,对护理程序和操作具备基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3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对护理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按岗定系数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做到责权利明确和统一? 3 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可以看到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应用中的显著效果,无论从护理质量和护理记录质量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护理不良行为大大降低,护患交流欠缺现象减少一半左右,其他参考指标值均有所下降,表明分层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的上升情况? 4 讨论 4.1 分层管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护士长要承担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大量临床护理工作,而护士只要完成各自的护理认为就无需对其他工作过于重视,这就会使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情况较为严重?而采用分层管理之后,责任护士要负责患者的全程治疗护理,组长要进行监督和指导,护士长起到了督促和检查的作用,由此可以加强三者的沟通,提高护理问题的解决效率,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下属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护士长权责分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管理过程中,使护理管理工作可以有序进行? 4.2 分层管理可以保证护理工作的连贯性 在分层管理过程中,护士长?组长以及基础护理人员之间存在着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护理工作可以层层落实,由此可以充分保证工作的连贯性,可以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优势,保证护理工作有效深入的进行?在具体问题发生后,可以通过逐层汇报,使各层护理人员参与到工作中,充分发挥责任感,并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给与处理意见保证问题处理的效率,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 结语 实践证明,以往的护理工作管理模式是不合时宜的,引入分层管理可以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保证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当前护理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层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保证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分层管理可以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潜力,保证护理工作专业水平的发挥?由此要在护理方面逐步践行分层管理的应用,保证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 【摘 要】专业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通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岗位分析、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医药行业是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近年来,问题药品事件的频繁发生正是由于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目前,从事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全国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医药方向)的高职院校稀少,并且开设时间都很短,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体系差异较大。我院在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深入企业调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核心课程的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深入调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成立调研小组,深入企业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质量管理部门主管、质量管理岗位一线工作人员等。经过调研分析,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群主要是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以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岗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岗位群中,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有生产操作、仓储管理、药品质量分析检验等,晋升岗位有质量监督员、车间工艺员、高级药品检验工等,未来发展岗位有质量受权人、质量管理部门主管等。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为基础,归纳出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应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在线监控、管理能力;具备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点及关键参数的控制能力;具备审核药品批记录并准确决定产品是否放行的能力;具备对供应商质量审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群中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有药店营业员、药品采购员、药品保管员、药品库质检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晋升岗位有质量管理负责人、部门经理等。学生应该具备根据药品储存条件要求,做好药品分库分区分类存放、药品养护、质量控制能力;具备对药品外观质量、包装鉴别和检验能力;具备定期库存盘点,进行报损、报溢、药品出库复核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岗位要求掌握药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辨别药品真伪等能力。 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医药方向)学生从事核心岗位所必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药品分析、药品质量管理标准、医药行业法律和法规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药品质量检测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流通领域质量保证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按照知识认知规律和能力递进规律,形成了“基于岗位能力分析、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文化基础教育课程、大学生活指导、各类讲座等,培养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过营造职业特质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行业企业特色文化环境,使“诚信、责任、安全”的医药职业特质属性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使每位学生铭记,一生践行。 2.专业能力课程 专业能力课程包括医药商品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实用医药综合知识、药事管理实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管理基础与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等。通过专业能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方面知识;具有药品分析、检测仪器使用方面知识;具有药品质量管理标准方面知识;具有医药行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 3.拓展能力课程 拓展能力课程主要包括药品市场营销、药学信息、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创业与就业、助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资格培训等。通过拓展能力课程学习,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适应社会能力。 (二)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体系有文学欣赏、演讲比赛、辩论赛,专业技能、创业技能、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开设第二课堂,组建师生工作室,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竞赛、评选校园创新创业之星等活动,以赛促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定期向学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的“药品质量公告、药品不良反应”等信息,培养学生关注药品行业、关注药品质量、关注药品安全的意识,树立牢固的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训有药物制剂实训、药物分析检测实训、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训、药品真伪鉴别实训等。实训与课程教学对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外实践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突出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操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解决药品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成立核心课程建设小组,每个小组4-5人,小组人员由骨干教师、合作企业专家等组成,实行课程负责人制。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建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务、零售药店经营管理实务、药事管理实务、实用医药综合知识等专业核心课程,将药学知识与监督管理知识密切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密切融合、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密切融合,实现核心课程职业化。 (一)完善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带领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论证,优化整合核心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新版GMP、新版GSP、国家药品监管方面的最新法律法规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中,保证课程教学内容既具有鲜明的双证融合特征,又与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结合。 (二)优化核心课程内容 基于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贴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遵循课岗对接、先进实用的原则,对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充实、优化,使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例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今医药行业药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将药品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相关要求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三)改革教学模式 核心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专业能力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讲解示范,学生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如实用药学综合知识课程,以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分别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若干常见的疾病或病症,学生学习的同时对所学内容利用角色扮演法在模拟大药房进行模拟训练;一个项目学习结束,进行整个项目的实训,并进行项目的考核。项目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融入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评价和考核。 总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和监督管理知识,又要熟悉国家药品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又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分析、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实现零对接,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方法 【摘要】 药品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维护医院的良好声誉、保障医院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体制的发展, 在医院药学领域中, 实现科学化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更因为药品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所以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就尤为重要。针对目前药品监督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对策, 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制化目标。 【关键词】 医院;进药渠道;采购程序;质量检查;合理用药 药品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差错和问题, 但药品作为关系着患者生命健康、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 其质量及使用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 因此药品监督管理必然具有其特殊性, 依法管药, 势在必行。做为医院应如何保证让患者使用上放心药品, 作者首先要分析医院药品管理的现状和特点:①在药品采购过程中, 由于对药品厂商的证件及购药程序, 未能严格的进行验收和检测审批, 因而导致的药品采购差错。②医生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 可能因药品名称相同而计量不同, 或药品名称相似计量相同等原因, 导致的差错。③在药品调剂过程中由于药品品名相同, 但计量、剂型不同等原因, 使得药品调剂人员在取药时造成混淆事件, 从而发生调剂差错。④药品在储存过程中, 因光线、潮湿、温度等原因引起药品超过效期等都可成为药品管理差错的原因之一。 针对药品监督管理问题, 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医院对药品监管的认识, 完善药品准入机制, 监管进药渠道 药品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性命攸关的特殊商品, 药品的质量始终是用药安全的第一重任, 必须得到相关医疗部门高度的重视。在医院对药品的引入环节, 严把进货关, 避免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是第一前提。而选择有信誉的药品生产厂商, 是防止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的重要部分。①要选择有证照、有资质的供药商。②要对供药商建立档案, 保证进药有凭证。③在审查资质无误的条件下, 收入管理档案, 定期复查, 及时掌握供药商的动态, 随时了解供药商的单位状况[1]。 2 监督管理采购制度, 完善采购流程 做为医院:①要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 主要的职责是对药品的采购进行监管。医院的用药计划及采购计划等都要上报给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审定。②药事管理委员会要对供货商、药品品质进行监督管理。③对医院的药品目录、处方和临床用药进行编制、审查。让药品采购全过程真正做到公开, 从而彻底堵截非法采购的问题发生。 3 药品质量为安全之本, 严防药品质量问题 药品从入院前到销售出医院时的质量管理过程大致包括以下6个步骤。 3. 1 药品采购时 药品在引进医院前, 应先由药剂人员和临床医生根据药品的临床实验情况综合考量后进行筛选, 确定医院有引进需要, 要由临床科室和药剂部门提出申请, 并交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3. 2 药品进院审批时 药品采购部门要严格控制进药量, 不要积压大量药品。药库管理人员每月要填写药品进货单, 由药采部主任及药剂科主任签字后, 主管院长批准, 方可采购所需药品。 3. 3 药品进院后验收时 药采及药库部门对采购来的药品要认真进行“六查”、“四对”, 核查药品的品名、规格、数量、进价、质量、产地、批准文号、商标、批号、效期等, 对接近效期的药品要拒绝接收入库。如果是进口药品, 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核对进口检验报告单和中文药品说明书。 3. 4 药品出库复核时 药局在向药库提出请领药品时, 药库要根据药品请领单, 认真核查所请领药品的数量、效期、是否破损等内容, 并与请领人当面点交。 3. 5 药品储存时 药品的储存和养护应按照其药性、剂型、使用说明要求的储存条件来分门别类的编号保管, 做好“六防”工作, 包括:防尘、防虫、防鼠、防霉、防变质。对即将到期的药品要登记并与其它药品分开保管。 3. 6 药局将药品投出时 当药局将药品投出时, 无论是针对门诊患者还是临床用药, 首先应有2人对处方进行调配与核对, 核对内容包括剂型、数量、是否破损等。在药品进入临床使用前, 应再由临床医生进行核查。 4 严禁不合理及超标准用药 医疗部门在使用药品时, 应严禁使用超标准药品, 坚持合理用药。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4. 1 按照国家物价标准和政策, 控制药品加价率。 4. 2 根据国家药品使用目录, 医院要将院内现有药品划分好一线用药和二线用药, 在销售和临床使用药品过程中, 要首选一线药, 其次选择二线药。在使用进口药品时, 要由临床科室主任开具处方, 方可使用。 4. 3 由药品销售产生的收入不应计入科室收入, 更不应算入绩效工资内。 4. 4 如有药品生产和销售厂商对医院医生发放“药品临床使用观察费”的, 一经核实, 应立即停止使用此药品, 并对收受“观察费”的医务人员处以扣发工资或当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等处罚。 4. 5 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质控办应每月或每季度对处方进行总结和整理, 并定期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全院通报。 5 加强药品库存量的管理, 确保质量安全 医院对药品使用质量的管理, 是伴随着医院药品库存情况及药品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不断增加的。医院要做到药品适当库存, 随用随购, 对于特殊药品、高档药品及抢救药品应当向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申请, 少量酌情采购、少量储存。 6 加强药事管理委员会对临床药品使用的监察力度 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要定期和不定期对临床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察, 确保药品的有效利用率。要定期对临床医务人员及药局医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及培训, 对各类、各型药品做到不混淆、不滥用, 真正将药品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2]。 总之, 开展药品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能否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是一个全方位管理水平的总体体现。做为医院必须使用科学手段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并从实际出发,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事实证明, 只要在工作中加大监管力度, 依法合理用药, 就能保证百姓的用药安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药品监管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成为药品监管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高风险岗位、执法一线的药监队伍的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加强 药品监督 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面对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药监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成为药监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高风险岗位、执法一线的药监队伍的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1 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县级药监队伍,处在药监系统的最基层,在全系统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基础性作用。其担负的市场监管任务繁重,承担的责任重大,其执法人员的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水平强弱,直接关系到药监水平、能力和形象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1.1 提升基层药监队伍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药监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成为重要因素。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做好基层药监工作,就必须以人为本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以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提高素质、强化职责、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以实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合理为梦想,努力使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思想上得到新的升华,工作上出现新的起色,充分展示药品监管队伍的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1.2 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实现机关效能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药监机关的职能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职能的重大变化,经过三次体制改革,药品监督管理职能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有效监管,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促进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药监人员都必须作出的回答;二是系统组建十几年来基本建立了办事高效、运作协调、执法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三是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履行部门职能的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内部建设项目不断规范,为全面提升药监水平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与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相比,药监各项工作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较为庞大的基层药监队伍能力建设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切实加强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是提高队伍自身条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 1.3 提升基层药监队伍的素质是改变目前队伍现状的迫切要求。为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我市把今年作为效能建设年。这是以人为本,从提高系统个人、团体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为解决当前系统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利用“换岗实践”活动,强化执法人员的服务理念;通过党课党会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修养;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干部职工道德修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的来说,队伍素质的提高仍然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资源配置、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 2 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应涵盖内容的探讨 基层药监部门处于行政执法的前沿,基层执法人员是直接面对广大经营者、消费者,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的直接履行者。随着经济的发展,违法犯罪的智能化、高科技化、有组织以及手段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应涵盖政治思想、学历、纪律、组织、业务知识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首先是政治思想教育。作为监督执法人员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必须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十八大三中全会”重要思想的学习,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中央的八项规定教育。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通过从事药监的具体工作转化为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贱中。为创建和谐机关,推动整个药监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学历教育。这是从事实际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学历教育,要结合药监的实际工作、甄别个人情况而定。对学历较低的人,要求其通过自学争取更高学历,对学历较高的同志,要求其争取其他的学位、岗位资格证。力争一技多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为,渊博的知识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而且在执法中还能做到得心应手。 再次是业务教育。业务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是我们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工作长期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教育应包含基础业务知识、更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三大部分。 第四是业务技能教育。是指各个业务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技巧问题。即要有遇到咨询服务“一口清”,遇到执法问题要说得明、摆得平,查处疑难案件时要拿得准、放得开的技能和应对监督管理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要通过全员办案的形式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按照边干边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会办案、不会办大案、要案的现实问题。 第五是职业道德教育。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形成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调整各自的利益冲突。药监系统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如何处理好“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如何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自我约束比制度保障更有力量。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对加强基层药监队伍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摸清底子,制订计划。近年来,我们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了不少力气,但是针对性不强。要对全系统的人员进行全面的、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从基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3.2 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重业务轻教育”、“重管理轻素质”的思想,把该项工作放在促进大局、提升服务的高度中认识和把握,不断增强全员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3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现实情况表明,我们药监系统基层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和技能性。因此在思想政治、学历、基础技能、业务及职业道德教育上,应适当增加投入,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深化业务技能,不拘泥任何形式,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3.4 健全机制,严格考核。全面提升药监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强大的压力机制,促使每位执法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在重用、重奖素质高、贡献大的干部的同时,要下决心对水平低、能力弱、修养差、不能适应本职工作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让人人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充分调动广大执法人员提高素质、爱岗敬业,促进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必须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位药监人员履行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基层药监队伍素质教育是全面提升队伍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任务,也是实现药品监督管理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浅论医院药品监督管理的现实意义 【摘要】 药品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医院的良好声誉,保障医院患者的生命安全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确保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途径。为此,强化对医院药品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预防各类药品的差错分类,提高药品的检验投入力度,增强药品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促进医院药品监管技术和监管水平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医院;药品管理;问题;措施;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药品相关的差错问题也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媒体报道中,因药品管理问题而造成的医疗事故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医院药品监督管理水平,严把医药产品的进入机制,杜绝假冒伪劣药品的流通,切实打击各类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为医院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监管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医院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展开论述,旨在从药品差错的原因中探索出有益的防治措施。 1 当前医院药品差错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在对医院的药品管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导致药品差错的因素也比较多,其中与药剂人员的个人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医生开列的处方上引起的药品差错 处方是医生为患者所开具的医疗凭证之一,通常是以手写的形式在医院里流通,而在手写的过程中,由于医生自身因素而导致的药品品名、计量等差错是普遍存在的处方差错,特别是一些新药,由于用法和用量的不同,有些医生以个人经验来擅自更改而造成的医患事件也是主要原因,不仅对药品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同时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1.2 在药品调剂分类上的差错 在药品调剂过程中,由于药品名称相似、但计量、剂型等的不同,甚至厂家的不同所生产的药品在使用上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药品虽然使用途径相同而药品的组成成分却不同,其使用性状也有很大的变化,所有这些差异都决定了药品在功能上和用法用量上的不同,作为药品的调剂人员在取药时,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药品混淆的事件发生,同时,有些药品的形状外观极其相似,摆放位置的差异也可能引起调剂人员的差错,因此在必须要全面掌握各药品的特点的同时,也要在增加或补充药品时,对药品的摆放必须做到科学、有序。 1.3 在药品监管上的差错 药品的监管不仅包括行政监管,同时也包括技术监管,因药品管理上的疏忽而造成的如储藏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药品受潮、以及药品过期而造成的药性的改变等,这些都是因为违反相应工作纪律而造成的药品管理差错,同时,以对药品进行检验来提高药品监督重要技术手段,而相对检验水平低下与药品生产更新不相适宜,技术监督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充分的体现。为此,不仅需要对现有的药品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指导,还要加强对医院自身医药检验设施的投入力度,严格把握各类药品管理上的漏洞,及时发现和分析药品的用法、用量信息与诊治之间的矛盾,提高药品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是当务之急。 2 提高医院药品监管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药品准入机制,杜绝伪劣药品的流入 药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必须提高药品的重视程度,在药品的引入环节,严把进货关,对所引进的药品必须在证件齐全、产品合格的基础上方可入库,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同时,必须严格依照购药程序,对药品进行严格的验收及检测审批,对其用法、数量、规格、价格等因素必须严格界定,彻底确保医院药品的质量。 2.2 强化药品的管理有效性,提高使用质量 随着医院药品库存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的提高药品的使用质量越来越受到药品管理者的重视,在对药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如对于抢救类药品要少量贮存,对于高档药品要进行申购,根据需要酌情采购,对于常用药品要做到适当库存,随用随购,同时,对于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各类药房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汇总,特别是对于时效性强的药品要进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药品的正常使用。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现代网络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的药品一体化管理水平,提高药品的使用质量。 2.3 强化临床药学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药品在临床中的有效使用,结合药品的临床用药情况,抽调业务素质高的药剂人员深入到临床用药管理中去,结合患者和医生的用药实际,对相关药品,特别是新药特药等,要加强翻译,提供必要的用药指导,增强与医生的沟通和交流,对各类用药后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症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增强药品的临床使用经验,真正将药品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 2.4 严格药品购销环节,打击各类不正之风 由于医药市场监管工作的不健全,对于医院用药管理工作中药品购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厂家走后门、找关系,以非正常渠道来夸大宣传或诱惑医院来推广药品销售,不仅违反了国家的药商管理制度要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为此,建立疏堵结合的有力方式,严肃药品购销不正之风,提高药品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树立良好的医药服务信誉和形象,切实提高医院的医药服务水平。 2.5 强化法律监督,构筑药品法制环境 由于药品生产企业在推动产品销售过程中,对国家相应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药品的合法性原则,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强化法律监督,构筑法律环境,对药品生产、销售企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必须从加强药品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组织药品调研,全面展开执法检查,为提高药品的监管水平提供全面、及时的科学依据。 3 总结 总之,开展药品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改革的发展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手段来落实药品的监管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用药环境。为此,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不仅是药品监管的神圣使命,也是推动我国药品管理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科技产业化发展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必须加强对医药产品的监管力度,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药品的科技监管力量,充分发挥技术监督的有效作用,切实保障药品在研制、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安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人的重要地位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药品的安全和健康,我们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起着主要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只有把人的地位摆正,切实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以人为本,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才会有所作为。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从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食品药品监管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食品监管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工作的前沿阵地、执法一线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素质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重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食品药监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准绳,努力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水平 食品、药品的管理是被称之为“人命关天”的大事,搞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生命权,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自觉地把行政执法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确立以和谐为特征的执法新理念,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促进依法管药。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运用报刊、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各种宣传形式,开展药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要经常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到农村药店、个体诊所及卫生院相对集中的乡镇进行现场说法,提高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学法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加大监管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围绕依法行政这一轴心,突出监管重点,加大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可在乡镇聘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兼职药品监督员、信息员或协管员,加强农村药品质量检查,强化农村药品质量的监督。建立假劣药品举报箱,设置热线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要建立健全“办、审、定”三分离制度、行政执法效绩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药品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药品监督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队伍素质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为此,要成立中心学习小组、普法小组,制定中心学习小组学习计划和普法计划。坚持每月组织一次领导和干部学习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及公共法规知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有效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制度》、《行政案件档案管理制度》、《罚缴分离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流程、行政执法案件审核流程等工作程序,规范工作行为。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在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中,人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论是作为普通百姓,还是执法人员,都将制约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深度,但执法人员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 二、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在全系统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基础性作用,担负的市场监管任务繁重,承担的责任重大。其执法人员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水平强弱,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管水平问题、能力问题、监管问题和形象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成为重要因素。当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七大精神等系列任务,都为每位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以人为本,以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提高素质、强化职责、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努力使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思想上得到新的升华,工作上出现新起色,充分展示食品药品监管机关的蓬勃发展、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全新的面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二)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机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的职能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职能的重大变化,经过两次体制改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有效监管,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促进食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干部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系统组建办事高效、运作协调、执法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三是不断加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履行部门职能的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提升社会形象,规范内部建设项目,为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相比,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较为庞大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关能力建设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切实加强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是提高队伍自身条件迫切要求,是加快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改变目前队伍现状的迫切要求 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就基层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言,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工作部署的要求,更是自身条件、现实情况所决定的。近几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利用“换岗实践”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理念;通过党课党会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修养;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干部职工道德修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的说,要全面完成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目标,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优执法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提升执法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内涵。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处于系统的前沿,基层执法人员是直接面对广大经营者、消费者,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的直接履行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违法犯罪的智能化、高科技化、有组织以及手段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专门人才,因此,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教育、业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府派出机关,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公务人员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首要任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就必须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的学习,重点学习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大政方针,努力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并将这些政治理论通过从事食品药品监管的具体工作转化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创建和谐机关,推动整个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学历教育。这是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目前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学历教育,要结合食品药品监管的实际工作,甄别个人情况而定。对学历较低的人,要求其通过自学争取更好学历,对学历较高的同志,要求其争取其他的学位、岗位资格证,力争一技多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 再次是业务教育。业务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是我们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工作长期没能解决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干部队伍的业务教育应包含基础业务知识、更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三大部分。 基础业务知识的教育应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些年龄偏大、基础业务知识较差的人员开展,切实解决少数干部因基础较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工作障碍,从而从最基层最个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更新知识,则是顺应时展、系统体制改革及知识更新的要求而开展,不论是食品药品专业的人员还是其他专业的人员,必须随时学,尤其随时掌握专业理论,包括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且要在专业理论娴熟的基础上,打好法学理论基础,弄清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治、什么叫法定程序及法律同国家、政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的关系,从而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法律法规,依法公平、公正的行政。 业务技能则是指各个业务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技巧问题。即要有遇到咨询服务“一口清”,遇到执法问题要说得明、摆得平,查处疑难案件时要拿得准、放得开的技能和应对监管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要通过全员办案的形式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素质,按照边干边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会办案、不会办大案、要案的现实问题。 第四是职业道德教育。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形成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调整各自的利益和冲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如何处理好“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如何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自我约束比制度保障更有力量。因此,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干部队伍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摸清底子,制订计划。统观学界研究,大都认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了不少力气,但是针对性不强,要对全系统的现有的队伍素质进行全面的摸底,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还需要下一番工夫。从基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提高全员整体素质是解决的有效途径。 2、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重业务轻教育”、“重管理轻素质”的思想,把该项工作放在促进大局、提升服务的高度中认识和把握,不断增强全体干部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现实情况表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系统基层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和技能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业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上,应适当增加投入,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深化业务技能,不拘泥任何形式,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4、健全机制,严格考核。全面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强大的压力机制,促使每位执法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在重用、重奖素质高、贡献大的干部的同时,要下决心对水平低、能力弱、修养差、不能适应本职工作,特别是不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修养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让人人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提高素质、爱岗敬业、促进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必须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位工作人员出色完成履行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总之,食品药品是关系到人民日常生活健康的大事情,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之一。对于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从普通大众到执法人员都是监督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不论是从为了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力度出发,人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简介:韦升坚,男,广西河池东兰县籍,广西河池食品药品检验所干部;韦杨,男,广西河池东兰县籍,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从政府责任看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摘 要:2008年,中国对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改原先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的责任。回顾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也是中国政府面对不同时期,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领域的各种问题不断调整所承担的政府责任的过程。 关键词:责任政府;政府责任;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一、政府责任与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政府责任是包括整个政府系统对立法系统和社会公众承担的受托责任,也包括各级政府之间相互承担的受托责任。由于现代公共行政追求社会公平与维护公民权利,责任行政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政府职能是政府责任的具体化,系指政府在一定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应发挥的作用。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其中又以市场监管职能最能体现政府的责任性。要避免和克服市场失灵,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补救市场机制的缺陷。因而设立政府监管机构,对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预防和矫正市场失灵问题。“20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间,中国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从全面经济管制中逐渐退出,让位于市场,政府的经济职能从直接控制向市场监管转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一批专业性的政府监管机构相继成立。 药品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加强药品监管,维护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是政府责任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管理局)和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着人民群众安全用药的重大责任。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从建立到如今经历了巨大的体制变动和相应的机制调整,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不同时期药品监督管理责任的回应。 从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政府责任部门的角度来说,现阶段,中国的各级人民政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直属单位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政府责任的承担者。以国务院为核心的各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综合监督责任”;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具体的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监督责任,隶属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直属单位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监督责任。 从政府责任的类别上来看,药品监督管理作为一种行政行为自然蕴涵着政府对于民众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药品监督管理这些政府责任最终落实于各级人民政府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行政当中。其要义就是设立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权力的同时,就应当确定相应得责任,违法行政必须受到追究并承担相应得责任。” 从政府责任层级上看,中国不同级别的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由于级别不同,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从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的责任来看,国务院承担着全国药品监督管理的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各级人民政府承当各自辖区范围内的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并对上一级政府负责。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同级政府的工作机构履行具体职责。 二、政府责任变化:中国药品监督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的药品监管体制是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药品监管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 1949-1956年,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初创阶段。1956年底,中国已设立国家药品检验机构、各省级药品检验机构、部门地、县的药品检验机构。1978-1988年,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摸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独立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中国药品监督体制经历了从部门分散管理向分段统一管理过渡。1988年,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将原属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中药管理职能划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此,药品监管形成了主要由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个部门分段分类统一履行药品监管职能的体制模式。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行使药品执法监督与药品检验职能,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实行统一监管。2000~2008年,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在稳定中发展。这一阶段,独立的药品管理体系建立,药品监督体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2000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开始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到2001年底,全国集中统一、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药品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将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业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纵观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变迁的过程,从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政府责任部门的角度来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经历了多部门分段管理到单部门全程监督管理的发展。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专业性的药品监督管理责任部门的确立,使中国药品监督从最初的多部门监管责任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药品监督管理责任。这次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监部门的行政独立性和产业独立性,有利于政府对于药品监督独立性、专业性、法治性以及公正性的实现。在改善行政独立性方面,提高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横行权力配置上的独立性,有利于国家药品监管权力在横向层面上的统一。 从政府责任分类上看,中国政府药品监督部门直接承担的经济责任在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中逐步消失。从机构设置上,在1998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家对药品行业管理职能进行了调整。在国家经贸委下设医药司,统一履行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管理职能。将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内贸易部的药品生产经营管理职能移交给国家经贸委。除中央部委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药品的行业管理外,在省、地(市)、县经济贸易委员会下也设立了医药管理办公室,负责辖区内医药行业的管理工作;从行政经费来源上,“从2000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改革原有的高度依赖于企业的抽验经费体制”,有效地提高了药品质量监督部门相对于产业部门的监督独立性。 从政府责任层级上看,中国的不同层级政府对于药品监督管理的责任随着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中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地方各级政府间能力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政府责任层级的变化是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变化。从纵向关系上看,从2000年开始推进的药监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将省级以下药监机构的财政权、人事权等统一上收至省级药监部门,强化了省级部门对于监管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市级及县级药监部门指导能力。2008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强调地方政府责任的落实。 三、政府责任视角:中国现行药品监督管理的未来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的责任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须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和设施来弥补市场的严重缺陷,这对促进经济起飞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人们对公共服务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政府在这些方面承担的责任相应增加。从根本上看,2008年药监体制从省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地方分级管理的原因是,中国药品监督工作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的一大经济问题是由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地方贸易保护壁垒,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猖獗,药品行业也不例外。在此情况下,市场执法监管部门的垂直管理成为必然之选。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强化市场执法监管职责。 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并不是要弱化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以及国家以及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在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是明确和理顺各级政府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政府责任的一种表现。相对于历史上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现行的省级以下分级管理的药品监督体制突出的特征为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不管什么样的体制,都不会十全十美。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把握当前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分级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利用其他政策、法规及体制对其进行救济和完善。 中国面积广阔、地域复杂、人口众多,仅靠中央政府对社会实施有效的管理是不现实的,需要在中央政府之下按区域和人口规模,设置若干层级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负责管理所辖区域的公共事务,中央政府的责任也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来履行。换言之,地方政府的责任能力和责任程度直接反映着中央政府的责任能力,地方政府的责任缺失会直接导致公众对政府的失信,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中地方政府责任能力不平衡和公众应享有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应该充分考虑并妥善解决。不同的区域政府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承担药品监督的责任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药品监督管理的公共服务不能因地区经济差异而产生差别。到顷药品监督管理政府间责任划分的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区域间的巨大差异和差距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选择带来的深度制约。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只要赋予相应的事权,他们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财力,完成所赋予的药品监督的政府责任。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经济落后,地方政府组织收入的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履行事权划分赋予的支出责任。中国的西部省份、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可是从政府责任上来说,这些地区的政府承担的药品监督管理的责任甚至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重。这需要中央政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以保证社会公众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药品监督管理视角下的假冒伪劣药品治理对策 [摘要] 面对当今制、售假药手段不断翻新的现实,作为社会公众用药安全保护者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有发现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假劣药品治理工作中拥有主动权。本文探讨的关键是药品检验工作,思路是找出目前药品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将药品勘验的手段融入到药品检验工作中,逐渐在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中建立查处假劣药品时统一遵循的规范化程序――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化规程。 [关键词] 药品监督管理;假冒伪劣药品;治理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药品的现状,从治理假冒伪劣药品角度而言,目前我国药品检验工作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我国药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1 与药品标准有关的问题 按照药品标准,只对该种药品的处方成分进行检验,而对于处方外成分的检验未做出规定。 药品标准中原料药与其制剂检测内容不一致,以及含量测定专属性不强等问题,为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进行技术造假,特别是利用某些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与正品原料药相同进行替代造假,造成有机可乘[1]。 利用某些中药标准鉴定中只能进行定性而不能定量,不能进行标准含量测定的标准滞后的问题,一些生产企业在生产中成药不投或少投主要中药原料。 1.2 与药品抽检范围有关的问题 为了确保上市药品安全、有效,我国目前采用抽查检验手段对药品质量进行事后监控。但因抽验经费不足,检验机构只能按计划抽检,大大缩小了技术监督的范围。 国家规定,进口药品由口岸检验所检验[2]。在现实的假药案件中,有发现造假者伪造进口药品的检验报告书,利用边远地区或乡镇卫生医院(所)某些基层药学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将所谓的进口药品销往边远地区或乡镇卫生医院(所)。 1.3 其他问题 如果造假者购买合格药品原料,严格操作规程,控制生产过程,完全可能制造出各级药品检验机构检验为“符合规定”的假药。 2 建立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规程 建议将药品勘验的手段融入到药品检验工作中,借鉴药品勘验的手段进行药品外在质量的检验,进而在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中逐渐建立查处假冒伪劣药品时统一遵循的规范化程序一一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化规程,避免了药品检验工作的随意性,有利于假冒伪劣药品查处工作的开展。 2.1 在药品检验中运用药品勘验的思路 综合药品勘验所涉及的内容和药品检验工作规定的检查项目来看,两种手段在药品的性状鉴别项目出现了“交集”,再加上药品勘验“并集”中的包装勘验项目和药品检验工作“并集”中的理化鉴别的手段,综合起来就可以完整地完成一次药品检验工作,最终做出药品是否合格的判定。在实际运用“并集”思路时,还应注意药品勘验与药品检验的关系。如果通过勘验,就可以断定药品为不合格的话,接下来只需与生产厂家及时联系来确认药品检验项目的合理性,相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就可以对药品做出最终的界定;如果进行完勘验工作后,仍没有明确的结论时,就可以进行理化鉴别,把鉴别的结果作为药品检验界定结论的有利证明。 建立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药品检验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切实发挥药品检验的职能,具体如下图1(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归程图)所示: 图片说明:“交、并集”思想源于数学概念。交集意为取两个集合中共有的部分,如上图中的“性状鉴别”即包含于“外观勘验”,同时也包含于“理化鉴别”;而并集意味两个集合汇总的部分,但并集不一定包含于每一个单独的组件集合,如上图中“外观勘验”和“性状鉴别”的“并集”为“药品勘验”。 2.2“并集”思路可行性探讨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药品的现状,按照“并集”思路进行药品检验工作时,对盗用合法企业类型中的编造品种的批号、规格或商品名、假冒合法企业商品情形、合法企业违规生产的药品成分与国家标准不符的情况,以及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鉴定的劣质药品的判定还是有效的、科学的。 鉴于在这些情况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生产的药品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品种,若按照上述程序进行,一方面在进行系统性的药品检验工作时没有可以参照的正品;另一方面,对于本身就是不合理存在的药品进行上述的检验,不仅消耗人力做无用功,而且浪费资源尤其是消耗本身紧缺的药品检验费用。 因此,为了保证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就需要对“并集”思路进行修正,即在对药品进行外观勘验前就需确认待鉴定药品是否是已经注册的品种。对于盗用合法企业类型中的生产合法企业未注册品种、生产合法企业己停产品种、盗用批准文号、注册商标情形,合法企业生产未注册品种的情形,需在先证明药品相关信息正确的基础上,再进行外观勘验这一步骤[3]。 在判定上述假劣药品时,需要首先确认药品是否为己注册品种,就需要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药品合法企业详细的信息数据库。通过现有或新开发的通讯工具,建立一个假药警示网络,以便从此网络及时接收和假药信息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假药确认方面的信息。 3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其他职能 假冒伪劣药品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整治工程,除了需要逐步建立本论文提出的药品检验规范化程序外,还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以下方面加强药品管理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药品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4]: 首先,监督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严格实施GMP,GSP,能从根本上杜绝故意生产、销售假劣药的不法行为。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遵循GMP进行药品生产,促使其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的药品符合法定质量标准,并有真实、完整的批生产记录、质量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资料,可以追溯和审查每一批药品的生产历史和销售去向。 其次,鉴于某些假药类型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壮大区域性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力量,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基层药品质量的监管,扩大监督管理覆盖面,提高抽检的单位覆盖率和品种覆盖率,确保各个地区各类药品的质量都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 最后,在消费者和药学工作者之间普及识别假劣药的一般方法、常识,开展广泛的群众监督,只有实行群众监督与专业监督相结合,才能使监督视线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使用的单位、个人以及有关的药品。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事宜的通知 本刊讯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公安部、卫生部公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部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品种管理事宜通知如下: 一、复方樟脑酊、布桂嗪已调入麻醉药品目录管制。有关生产企业对其产品新制作标签的标志应当作相应改变。对于库存标有“精神药品标志”的标签,可以使用至2006年3月30日。上市品种在药品有效期内售完为止。 二、布托啡诺及其注射液、芬氟拉明及其单方制剂已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管制。上述产品已被批准生产的,企业应当按照我局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补办定点生产事宜。于2005年11月1日以后生产产品的标签应当印有“精神药品”标志,库存标签可加盖“精神药品”标志使用至2006年3月30日。已上市产品在有效期内用完为止。 原经批准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和零售的企业应当按照我局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重新办理有关许可,可继续经营上述品种。不具备第二类精神药品经营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自2005年11月1日起不得再购进第二类精神药品,对企业原有库存上述有关列入管制的药品登记造册,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按规定售完为止。 三、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片仍执行国药监安〔2001〕244号文的有关规定,按照第二类精神药品管制。 通知要求有关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遵照执行。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近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近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1、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量增长情况:1998年:500例;2006年:369000例;2007年:547000例;2008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165028例。 2、我国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已达到400/百万,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约占13%;百万人口的ADR病例数已经达到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此现象有中国ADR监测认可度和上报率逐年提高的原因,也不排除由于国内药品质量不佳引起副作用发生率高的原因。 3、对于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其风险程度,采取五种措施:一是要求或责令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二是暂停销售使用;三是改进生产工艺;四是非处方药转为处方药管理;五是责令其撤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责令葛根素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非甾体类抗炎药、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胸腺肽注射剂、硫普罗宁注射剂、罗格列酮、头孢曲松钠等药品修改说明书,暂停了乙双吗啉、鱼腥草注射液、替加色罗、抑肽酶的销售使用,责令培高利特撤市等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公众健康。 4、抗感染药在我国使用十分广泛,然而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现象也很严重,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我国ADR报告数据库显示: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约占不良反应报告总量的50%,其中,头孢曲松钠的不良事件报告总量、严重报告数量在抗感染药中又均占较高比例。头孢曲松钠通用名为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商品名为菌必治、罗氏芬、凯塞欣、泛生舒复等,别名:头孢三嗪。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头孢曲松钠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头孢曲松钠在合理使用情况下,利益明显大于风险。但由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广泛存在,使得用药风险明显扩大,不良事件数量明显增多。 WHO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检索显示,头孢曲松钠较另外两种常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报告数量、ADR例次、过敏性休克及死亡例数均高。 头孢曲松钠严重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按发生比例排序为:超适应证用药、儿童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用药、禁忌证用药、用药期间饮酒、围手术期不合理用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药。 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暂停使用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2008年5月29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标示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070514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pH4),在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出现6例病人用药后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现决定暂停标示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批号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销售和使用。 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部分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实施电子监管 为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保证医疗需求,防止从药用渠道流失和滥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不包括含麻黄的中成药,下同)、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实施电子监管。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通知,明确有关事项。 通知指出,凡生产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的企业,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药品出厂前,须按规定在上市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并按国家局要求做好入网、赋码和核注核销工作。 2012年1月1日起,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清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对加强药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性,与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工作同步,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做好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入网工作。督促辖区内有关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时限完成药品电子监管网入网、赋码和核注核销工作,及时、准确地采集和上报有关数据,确保药品电子监管实施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办联系,有关上述品种的行政管理等问题,请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联系。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辉瑞健脑回春丹”等四种假药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曝光了“辉瑞健脑回春丹”等4种假药,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立即依法查处。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举报,反映在市场有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的名称或盗用合法药品批准文号的产品,进行具有治疗疑难病等功能的虚假宣传。经核实,举报反映的产品均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具体产品情况如下: 一、“辉瑞健脑回春丹”,标示生产企业名称:“中科院脑病研究中心”。该产品系利用伪造权威机构和知名药品生产企业的名称进行非法宣传销售。 二、“复方通络醒脑胶囊”,标示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27062”。该产品的批准文号系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云南永孜堂制药有限公司的名称及其生产的“天麻醒脑胶囊”的药品批准文号。 三、“胆舒软胶囊”,宣传网站地址:www.省略,标示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60027”,标示研发单位:“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北京胆囊疾病康复诊疗中心”,标示生产单位:“大连天宇奥森制药有限公司”。该产品及其批准文号系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大连天宇奥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名称及其生产的“胆舒软胶囊”的药品批准文号。 四、“强效牌腰息痛胶囊”,宣传网站地址:www.省略。该产品系“清华大学附属疼痛研究院”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陕西君寿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君寿牌腰息痛胶囊”的合法名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加强辖区药品市场监督检查,发现上述产品,依法严肃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并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摘 要 中高职贯通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实践,其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体现终身教育、培养职业能力、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中高职贯通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在准确分析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贯通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贯通,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为例,对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一、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设计理念。 (二)培养职业能力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力本位”,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三)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 确立整体设计的原则,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要科学划分教学内容,避免“中职教学计划+高职教学计划”的简单叠加组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中职入学学生是初中毕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 二、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条件和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为行政监督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通过市场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食品企业、医药企业中以质量检测为主、质量管理为辅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岗位,培养胜任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参照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职业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有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等,从事的核心岗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相关岗位有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等。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的,具有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资格。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必须达到高级工的标准。 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贯通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的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其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为依据。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高职贯通的学籍管理分两段实施,贯通培养试点方案要一体化设计,不分中高职阶段。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实施分别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开展,因此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两大教学平台和在两大教学平台上实施的课程模块。利用职业递进的课程内容实施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3]。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叠加,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模块设置为文化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技能养成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内容采取职业递进的方式: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课程内容整体分成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养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在具体课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分为基础、提高等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融合;第二,实现中职与高职、 知识与技能、基础与核心、食品与药品的整体设计;第三,实现专业基础向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向核心技能、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中级工知识技能向高级工知识技能的分层递进;第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习—顶岗实习—学习—顶岗实习”的设计(5131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五,在每个学期教学中,实践教学按照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实施常规课程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履行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此项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 药品 监督管理 问题 解决措施 正文 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充分履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职责,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并能为当地旅游、教育、治安、农业、工商业等方面长效发展保驾护航。 不少人认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就是对食品、药品进行监管,然而事实并非仅此而已。就笔者所在的绵阳市游仙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言,主要工作职责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绝大多数被监管对象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严于律己、诚信守法、积极配合监管,但仍有少数经营单位守法意识淡漠、专业素养欠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民生及社会稳定。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一线人员,我们倍感责任重大,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社会发展形势,在真抓实干、积极探索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相关经验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工作的筹谋。 本文主要针对基层食药监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新型的工作方法,以期抛砖引玉,与食药监战线上的各位同仁以及关注此项事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们互勉。 一、当前形势下食药监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一)面向农村的监管相对薄弱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高,虽然近几年全国都已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但仍有不少地区较为偏远,由区(县)监管极为消耗行政资源;农户居住分散,信息接受面窄,对疾病的治疗更依赖于小诊所和零售药店,这就为假劣药品、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和非法流通的医疗器械提供了生存空间,加之部分农村餐饮服务单位的负责人和化妆品销售者常怀着“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食药监管工作存在多种隐患。 (二)相关法律有所缺失 目前,食药监管工作中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已具有一定数量,相应执法机构的日常工作基本可做到有法可依,这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但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还可改进:一是部分法律条款有待完善,如《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法规中对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认定、处罚条款不够完整;二是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尚未立法,仅有相关条例、办法等依据,难以实施较大力度的监督执法;三是化妆品安全规范管理方面,目前执行的是《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而现行化妆品安全管理法律的层级、规范的内容、违法行为的处理、主管部门等等,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当依据相关法律和现行体制,针对执行中暴露的问题,加快制定新法或修订化妆品安全管理法规;四是保健食品监管执法依据主要为《食品安全法》中的部分条款,难以确保全面、高效的对该市场领域进行监管。 (三)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均存在问题 食药监管是一项集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严谨性等多种要求于一体的工作,监管的是市场,执行的是国法,过于严格了,反而会过多的干预市场,阻碍经济发展;过于宽松了,就为不法经营者提供了生存空间,易使民众蒙受经济和健康方面的损失。所以,食药监部门,尤其是具体执法队伍,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和装备,而目前的现状是:人员数量不足,装备尚待补充。被监管者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背景与经历,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道德素质均存在差异,对于监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各不相同,这就为我们的实际工作开展提出了各种挑战。 二、解决问题及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一)建立基层机构 可在各乡(镇)、街道设立基层站(所),选择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充裕时间的非实职领导担任站(所)长,根据当地情况,建成有4至6人岗位编制的实际工作组,每2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利用基层干部具备的群众基础优势,可长期参与法规宣传、情况调研、数据统计、协助执法等方面工作,工作经费部分由行业协会资助,部分按工作优劣情况实行财政拨款,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县)药监局人力、物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又可以排除广大农村地区的监管死角。 (二)提高案件查处效率 行政案件的查处过程主要包括证据提取、文书制作、与当事人沟通等方面,办案人员为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在编在岗人员,查处目的在于对具有违法行为的当事人进行教育、处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提高案件查处效率:一是要加强对办案人员的业务技能培养,使其能懂得起程序、定得下证据、写得好文书、说得服当事人;二是建立执法文书智能制作管理系统,由网站服务商随时根据新的文书标准对模板进行更新,通过局机关验证后,由办案人员使用最新模板制作规范文书,提高办案效率;三是应加派办案人手,凡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均可承办案件,有利于部门工作人员了解执法过程,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查处大案、要案;四是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应注重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办个案,挖渠道,端窝点,除后患。五是结案后要对当事人进行再教育,使其吸取教训、提高素质、守法经营。 (三)加强培训、鼓励自学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若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都需要加强学习。一方面,局机关可通过会议、工会活动、应急演练、组织参加培训、工作交流的机会,加强对干部在业务技能、舆论应对、组织协调、沟通衔接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行业协会可定期开展各类讲座,通知被监管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法规,并带动各单位管理者、员工加强自学。 (四)布局宣传战略 在全球数字化的今天,如何布局好宣传战略,合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是当代药监工作者应深入考虑、勇于创新的重要工作内容。《孙子兵法·军争篇》有言: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此战略简称“风、林、火、山”。笔者认为食药监管工作就应做到:赶赴案发现场要快速如风;要求被监管对象遵规守法要像严整的森林;查处违法事实要如燎原烈火般劲猛;面对不利局面时要像山岳一样沉稳的主导事态良性发展;各种专项整治行动要如万钧雷霆,勇猛迅捷,使违法活动无从退避。要利用网络信息互动查询、短信、新闻报道等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展开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让民众了解相关知识,彻底清除违法活动的生存空间。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论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及完善对策 摘 要:药品在混乱的市场流通秩序下呈现出药品安全监管不力的现状,而药品监督检验需要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药品检验机构来承担的特性使药品监督管理体系成为确保药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研究,从立法、执法等方面说明当下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提出完善的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其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字:药品安全;药品监督管理体系;民生;法律规制 1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概述 1.1 药品监督管理概念 药品监督管理是指相关政府部门依据法律授权及法定的药品标准、法规、制度和政策,对药品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一切可能影响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监督和管理,目的是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药品监督管理体现在政府职能的主动性,不仅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体现,而且还有监管执法的检查,药品安全的风险预警等,以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它包括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事权划分等一系列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1.2 药品监督管理主体及模式 明确药品监督管理主体可以保障监管力度,做到权责统一。在我国,目前监管主体主要为政府,其他的社会团体及个人并没有相应的权限和职责。截至2011年底,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各级行政机构共计2961个、事业单位1687个。 2013年3月10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些体系化的行政机构分级别、分领域的对药品进行监管。 结合几十年来,药品监督管理模式的不断变更,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从最初的多部门混合管理到如今的单独管理,并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升为直属事业单位的性质,是改革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前进,更体现了国家对药品监督管理的力度。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职能不断合一、部门数量减少。 2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药品监管立法不完善 在药品监管立法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即是下位法与上位法之间存在冲突。例如,《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而由国家卫生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当中第八条第三款规定,在没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只要经过批准,也可以经营药品。 其次,立法语言不准确。例如《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药品所含的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为假药”,这一条款中的“所含成份”是指成份的含量,或成份的性质,又或两者都包含,未做出明确解释。 再次,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药品管理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但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各地域用药习惯和用药标准有很大不同,目前很多中药饮片并无“国家药品标准”,则该条文在各地方适用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困难。 2.2 监管主体过于单一化 在我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行政机关拥有近乎垄断性的权力,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及消费者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这些组织的设立、人事、职权和管理上都受到了政府的较大限制,履行能力弱,甚至被归入了政府监管部门的下属机构,导致了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当中的主体单一问题愈加严重。 2.3 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药品监管领域存在职权划分不清的问题。药品生产过程涉及的环节众多,且我国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统一性的药品监管主体难以建立。我国采取以药监局的监管为主,各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配合的模式,易造成监管效率和力度的降低。 再次,政府的运动式执法长期遭到诟病。运动式行政执法是指政府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对市场上某种经济违法行为从重、从严、从快地进行治理的执法方式。这种方式弥漫着一种宽猛相济式的人治色彩,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形象,弱化了法律的权威,而且使公民失去对法律的基本信任。 3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建议 3.1 加强药品监管立法工作 为完善法律关于药品市场监管具体规定,首先,需加强立法队伍的建设,聘请有多年经验的药品执法人员参与药品监督立法的起草工作,增强我国药品监管立法的专业性和可行性。其次,加强药品监管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政府广泛公开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信息,听取并征集公众对药品监管工作的新、快、好的建议,提高药品监管法律的针对性。最后,提高立法技术,加强条文之间的逻辑性和法律语言的准确性,确保上下位法律条文关系明确,不相违背不冲突。 3.2 保持监管主体的独立性 确定药品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建立独立药品监管机制的必要内容,然而经费的来源及其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和行政有效性。笔者认为,药品监管体制应该实行全国统一垂直管理,使药品监管机构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冲破地方保护的阻碍。全国统一垂直管理就是将药品监管职能完全交由中央政府统管,与地方政府脱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职能上实现全面性和统一性,也就意味着药品监管机构不再受到地方政府经费划拨规划的限制,能够根据自身职能实现的需要得到中央统一专项拨款。 3.3 明确职权划分,加强药品监管相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 在药品监管的过程中,药监部门往往会涉及到和工商、专利、卫生、技术监督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权划分首先要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中对个部门的职权进行独立的且不重合的规定,完善法律法规的逻辑性和明确性是划分各监管部门职权的首要条件;其次,应当在各部门间建立一个信息的充分沟通和共享的平台,可尽可能地避免各部门职能上的交叉,使协调合作更加高效便捷。 3.4 建立长效药品监管机制 建立长效的药品监管机制首先要求实现药品安全的全程监管,其中包括药品生产监管、药品流通监管和药品使用监管。 当企业缺乏责任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仅依靠政府的单向监管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为贯彻落实长效监管机制,需将政府的单向监管转变为政府和企业诚信机制的互动。 3.5 完善多元化监管模式 为完善药品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制度,政府需要还权于市场和社会。我们一方面在要求政府放权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制定完备的行政法规、广泛公开药品信息、培育行业自律意识、提倡公众参与制度,改善现在脆弱的市场和不健全的市民社会现状,也使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有能力承担药品市场监管的重任,逐渐完善多元化监管模式。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优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首次诊断AMI行急诊PCI术患者,将2017年3~8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术前优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护理平均时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平均时间(56.8±8.6)min短于对照组的(77.4±1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化AMI患者急诊PCI术前护理管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首次诊断AMI行急诊PCI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发病时间 90min;③临床资料完善,取得知情同意权。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心脏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等;②拒绝急诊PCI,要求转院或保守治疗;③文化程度有限,不能根据分组要求完成管理。将2017年3~8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由接诊护士完成心电图和心电监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抽血检查,同时通知心内住院总医师到场,结果回示告知医生,准备下一步治疗;等待结果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嚼服,对需要行PCI者,紧急通知导管室做好相关的准备;由心内住总医师向家属进行急诊手术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采用术前优化护理管理,包括成立优化护理小组、制定简易护理流程、定期评估护理成效及提出整改意见共4项。优化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和3名主管护师组成,负责培训和监督工作。护理成效包括责任护士的专业护理技能、护理态度,有无护理遗漏、延迟或不足,急诊PCI流程有无时间耽搁及原因,有无改进措施,定期调查患者满意度及意见。根据反馈信息,组织专家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督促护士按要求完成,实施者签名,便于考核。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护理平均时间、MACE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护理平均时间:患者来院开始至转运至手术室为止;MACE:新发心肌梗死、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急诊PCI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全出院。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平均时间(56.8±8.6)min短于对照组的(77.4±1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目前,关于进一步优化急诊PCI术前护理管理的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有较好的创新性和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平均时间(56.8±8.6)min短于对照组的(77.4±1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优化AMI患者急诊PCI术前护理管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优化护理管理从目前护理和患者就诊现状出发,寻找矛盾点和问题突破口,以有限的护理资源,最大程度满足疾病和患者的需求。AMI的救治工作往往涉及科室较多,流程环节较复杂,专业技能要求过硬。本院采用急诊科负责接诊和前期病情处理工作,需要急诊PCI患者立即联系心内住院处及导管室进行转运。在此期间,患者的入院、缴费、病情沟通、病情监测及溶栓、抗栓处理均由急诊科护士协助完成。AMI往往病情较凶险,发病较急,家属恐慌情绪较重,接诊护士一方面需要紧急完成各项检查、病情评估及迅速联系专科医生,一方面需要安抚家属情绪,配合治疗。成立优化护理小组从宏观上指导急诊护理工作,统筹安排,做到有条、有理。建立建议护理流程可以更加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也更方便就诊家属了解疾病治疗过程,增强治疗依从性。评估护理成效和提出整改意见体现了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原则,护理无止境,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病情和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及家属就医需要。该研究得出,观察组护理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是优化护理流程的直接、重要结果,缩短护理服务时间体现了高效的护理能力,缓解有限的医疗资源压力,患者更好、更快得到有效治疗。当然,影响护理时间的因素还较多,如护理人员配置、患者就诊时间、家属配合力度等。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明显提高,证明,优化护理管理是改善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两组MACE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无差异,考虑原因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此外,也与日益成熟的介入治疗技术有关。综上所述,优化AMI患者急诊PCI术前护理管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中药饮片既可以作为临床配方使用,也可以煎制成汤剂使用,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中药饮片的质量关系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可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中药饮片。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不少问题,相关人员要不断探讨相关解决措施,促进中药饮片质量的安全、有效管理。 1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系统、完善的质量标准以及质检方法 我国现有的中药饮片质量检验标准包括《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但是这些质量检验标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并不能满足中药饮片的质量检验需求。许多医院的中药饮片质量检验没有依据可循,在质量检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中药饮片的质量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另一方面,我国的质检方法相对较为落后,对于部分中药饮片中的不合格成分不能及时的检验出来,不能很好地达到质量检验的目的,不利于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 1.2采购环节缺乏严格检验 部分医院在采购环节不重视对中药饮片质量的检查,使得一些不良药品流入医院,影响整个医院的药品质量。部分中药饮片供应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使用其他药品冒充真药,或者使用非药品冒充真药,这些行为都使得药品的质量没有保障。部分医院在中药饮片采购中没有对供应商进行详细的了解,在药品验收入库的时候,也没有设置检测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部分医院的检测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不懂真药与假药的区别,使得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中药饮片成功进入医院,为患者带来风险。 1.3贮藏保管环节管理不当 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非常重要,一旦保管不当极易出现药材的变质,影响药材质量。部分医院的中药房卫生条件不过关,中药饮片在这样的储存环境中非常容易滋生细菌,发生虫蛀、潮解等质量问题。中药饮片发生变质后,原有的药效就会改变,部分中药饮片在变质后甚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医院工作人员要加强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安全。 1.4临时炮制与调剂环节存在问题 临时炮制是中药饮片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提高中药饮片的疗效,也让患者的饮用更加方便。但是,部分医院大量利用临时炮制方法进行中药饮片的自行炮制,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不能保证其质量,炮制方法的不合理也会使得炮制出来的中药饮片存在生片、未透、形态不均等现象,严重影响中药饮片的质量。此外,一些医院缺乏专用的配置设备,配置设备的不健全也会使得配置出来的药品缺少成效,质量得不到保证。 2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提高对策 2.1入库前严格把控药品质量 医院要在中药饮片入库前严格把控药品质量,确保进入医院的中药饮片质量上乘。首先,医院要认真挑选药品供应商,考虑供应商的信誉、产品质量,从供应商那里购买质量合格的中药饮片。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要对中药饮片的生产日期、品种、产地、加工炮制情况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合格后再进行购买。其次,医院要进行中药饮片入库前的检验。医院要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让检验人员在设备的帮助下结合自身检验经验,对中药饮片的优劣进行快速、准确甄别,防止不合格药品流入医院。再次,医院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药品如果积压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其质量,因此,医院要根据现实使用情况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做到药品不脱销、不积压。 2.2提高贮藏保管水平 中药饮片贮藏保管的好,质量就有保障,中药饮片贮藏保管的不好,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医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贮藏保管水平,从而实现药品的高效管理。首先,工作人员要在中药饮片进入库房后对其进行分类。每种中药饮片都具有不同的气味、成分、质地,保管方法也不同,工作人员要根据中药饮片的特性去保管,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例如,工作人员将容易虫蛀、霉变的中药饮片放置低温处存放,将含糖类、淀粉等容易产生虫蛀的中药饮片放置在容器中并保持通风。其次,工作人员要记录好中药饮片的领用与库存,坚持“先进先出”的保管原则,做好定期的养护,这样才可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再次,工作人员要定期清理药房库,保持药房库卫生的整洁,保持室内干燥通风,为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2.3规范临时炮制与调剂操作 国家要对中药饮片的临时炮制加工进行规范的管理,出台相关的规定规范操作流程。医院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临时炮制,保障临时炮制加工的中药饮片具有较好的药效。医院要购买相应的炮制设备,只有具备了完备的设备,医院才可以更好的开展炮制工作。医院还要学习炮制方法,严格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炮制,保障炮制质量。工作人员在进行炮制工作时,在切片的过程中要按照规范要求切成薄片、丝、、块等,要严格控制剂量,保证炮制出来的中药饮片外观形态符合规定的要求。同时,医院还要对中药饮片的炮制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后期出现问题时可以查找原因。对于炮制加工好的中药饮片,医院要进行验收,并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中药饮片过滤掉,保证留下的中药饮片具有高质量。 3总结 在医院的药剂管理体系中,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做好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工作,中药饮片的质量才能有保障。医院要不断加强对中药饮片的采购、贮藏、炮制等方面的管理,切实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生物技术专业是与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这方面学习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高深的生物化学知识,还要拥有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高通量筛选的相关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为生物技术后续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学生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应该具有雄厚的化学基础。无机化学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大学新生入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化学课。学好这门课,对于打好学生们的化学基础,培养学生们对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从事生物技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多年,对无机化学授课时基本理论和基本公式多、基本概念单调枯燥深有体会。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我们就介绍本人近年来在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探索。 1开展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机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只是灌输基本理论和概念,那么就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为了测定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例如在介绍元素和健康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还提前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数据库去广泛地收集资料和文献,了解元素在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归纳总结形成一篇篇综述。在上课时,教员先开个头:元素在生命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时一位同学就跃跃欲试了,教员让他站起来,这位同学就结合自己的综述介绍钠和钾的生理功能:Na+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K+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也是细胞外液的重要成分。人体内的Na+和K+离子能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平衡,以起到保持体液正常流通和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Na+能维持体液渗透压,并保持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细胞的通透性。K+是丙酮酸激酶的辅基。K+和Na+对神经信息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教员就补充:人体血浆中K+浓度为5mmol•L-1、Na+浓度为143mmol•L-1,而细胞内液中K+浓度为105mmol•L-1、Na+浓度为10mmol•L-1,因此将K+从血浆中运输到细胞内需通过特殊的离子通道。然后教员给学生们展示由D.A.Doyle测定的K+通道结构图,并讲解通道的结构和运送K+的工作原理。而在介绍砷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时,教员先引出砷是有毒的元素,但是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毒害作用,以毒攻毒,可能对一些疾病具有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在教员的提示下,一名准备充分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介绍砷与疾病的关系:砷及其化合物多具有毒性,两千年前就有砒霜中毒的记载。20世纪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有机砷化合物的合成,并用于传染病的治疗,至1937年,已人工合成8000余种砷化合物用于医药。在不同年代,砷剂被用来治疗皮肤病、寄生虫病、气喘、疟疾、结核病、神经病、风湿病甚至糖尿病等。直到1943年青霉素的开始使用,砷化合物作为药物的研究热潮才逐渐平息。这时教员提示砷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并补充:在上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孙亭栋从治疗淋巴结核的民间验方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癌灵一号”(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并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1996年国际学术界权威杂志《Science》以“古老的药物放射出新的光彩”为题介绍我国学者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成果,为国际医疗界瞩目。如今,亚砷酸注射液已作为国家一类新药上市,美国FDA已批准该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通过教员引出问题并提示学员从搜集的资料中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积极地开展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扎实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普遍反映很好。 2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强调抽象的理论,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在一些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进展,就能明显地改善课堂的气氛,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的方向时,要给出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公式,学生对这些高深的理论有哪些用途感到很困惑。我们在将理论讲透和摆明之后,并没有草草结束了事,而是将化学热力学理论在药物设计中的最新应用———药物设计中的自由能计算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由能计算模型为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目前已应用于药物分子的设计中。药物分子设计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应用于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90年代,药物分子设计已作为一种实用化的工具渗透到药物研究的各个环节中。直接药物设计就是从生物靶标大分子结构出发,寻找、设计能够与它发生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分子对接法。即通过将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中的分子逐一与靶标分子进行对接,通过不断优化小分子化合物的位置、方向和构象,寻找小分子与靶标生物分子作用的最佳构象,计算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利用分子对接对化合物数据库中所有的分子排序,即可从中找出可能与靶标分子结合的分子,通过受体和配体之间结合Gibbs自由能的评价,优先选择Gibbs自由能小,与靶标分子结合强的小分子作为拟合成的分子,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的效率。向学生讲授完这些内容以后,我们在电脑中结合分子对接程序模拟与癌症靶标大分子、真菌靶标大分子对接的小分子的筛选过程,通过Gibbs自由能的计算在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几种代表性的抗肿瘤、抗真菌化合物的结构。如果我们只向学生直接灌输枯燥的热力学理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如果我们能结合这些难懂的理论讲授它们在药物筛选中的重要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显著的激发,教学效果就有了显著的提升。 3引入案例式教学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我们在向学生们传授化学理论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指导生产实践。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配位化合物这一章内容时,除了重点阐明配合物定义、组成、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外,我们还要讲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例如在讲铅中毒时,注射枸橼酸钠针剂使铅转变成无毒的枸橼酸铅以排出体外。在讲U、Th、Pu、Sr等放射性元素中毒时,则需要EDTA的钙盐与这些放射性元素结合来将它们排出体外。在讲Hg中毒时,让学生知道Hg常与酶的活性中心-SH结合,从而破坏酶的结构,使之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注射二巯基丙醇则可与汞形成配合物排出体外,从而使酶的活性得到恢复。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引入了一个教学案例:1960年正月,山西平陆县发生了61个农民兄弟的集体食物汞中毒事件,而当时能解毒的药物就是二巯基丙醇,这些药物在平陆县城没有,只在北京特种药品商店有。当时县里正在谋划这一年的生产计划,老书记果断地停止了会议,通过紧急讨论,决定向北京求援,在正月里将电话打到北京王府井特种药品商店。药店的员工接到电话就立刻准备药品,全速运往机场。凭着对阶级兄弟的深厚感情,卫生部、民航局和人民空军都紧急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为了挽救生命。在人民空军的协助下,空军飞机抵达了空投地点,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惊心动魄地降低高度,在有火堆信号标志的位置准确地空投了一箱二巯基丙醇药品。注射了这些药物,61个农民兄弟的生命很快得到了挽救。在讲授完这些内容之后,教员还将一个相应视频短片播放给大家看。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们被其中的情节和二巯基丙醇神奇效果所打动,对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在讲授配合物的内容中穿插配合剂解毒的教学案例,原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通过对于无机化学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罗俊 刘宝姝 张欣荣 邱丽娟 李武宏 杨峰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本科专业生物技术论文 1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1.1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高新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原料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酵制品、中蒙药等系列产品。(1)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疫苗,提高甘草、黄芪、麻黄、锁阳、苁蓉、沙棘等道地沙生中蒙药材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产业化种植水平,建设绿色中蒙药材种植基地。以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生物物种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新型诊断试剂、高端疫苗等相关产品,建立完善兽用疫苗产业链。(2)生物农牧产业。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种、航天搭载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围绕内蒙古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对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大宗农作物优良品种研究开发,推进农作物品种改良,加强对脱毒种薯、大粒抗逆性荞麦、优质杂交燕麦及优质林木草种子研究推广,培育形成大宗农作物育种产业链。(3)生物制造产业。以开发生物资源、培养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为重点,加强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培育形成以玉米和畜产品加工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生物制造产业链。(4)生物能源产业。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等周边地区,建设非粮油料作物和高油微藻、油脂原料等生物质原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质柴油及生物质燃料乙醇等液体燃料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开展以沙生灌木林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及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 1.2生物技术专业的设置是学院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拥有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专业及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形成了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优势,为进一步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设立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专业本身发展得内在需要,将带动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园艺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力提升,进一步促进我院应用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对我院的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扎实的办学基础 生物技术专业以自治区生物制药基地为依托,结合食品药品发酵行业的生产设计、产品后期处理以及生物制药现代化生产手段,以培养满足自治区地方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从筹办以来,一直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引进高学历人才,现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14名。2006年承担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项目,累计投入专项经费400万元,建立了完整的校内实验室。学院设置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为生物技术专业在食品发酵和化工原理上的实践提供了保障,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同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拓宽就业渠道。 2.2开设生物技术专业所具备的条件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团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专业师资情况。生物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1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3名(其中博士4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人,占36%;40岁以下教师占60%,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2)教学、科研情况。专业教师主持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主持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重大科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达到150多万元。(3)校内实习基地准备情况。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生物化学等10个基础实验室,建立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6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发酵工程实训室、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室、凝乳酶生产实训室、啤酒生产实训室、花青素提取实训室5个专业综合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面积达2000多平米。 3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行业人才实际需求的结果,因此在现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上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范文斌刘义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1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法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教师的观念和想法与学生截然不同,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表现更为突出,因为对学生的认识和研究不够,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不认同,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的教师或非师范毕业的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研究不够,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准确认识,并表现出对教学和学生工作没有耐心,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课堂讲授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板书讲授方式,简单机械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忽视学生认知情况及教学内容难度,填鸭式教学,其效果并不理想。 1.2实践和技能教学重视不够 1.2.1重理论轻技能 很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解不透,对技能教育重视不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学生掌握好理论,即可解决一切问题,实践教学要求较高,耗费精力和财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因此不注重实践技能的教授。为了教学方便或因使用设备场地不便一些教师随意安排实践教学存在未授理论课程便进行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到重点。有些课程虽然采取边授课边实践或理论授课后进行技能学习,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科学,或者没有实践后的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例如微生物发酵、酶制剂生产和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都是过程复杂、关联性较强且标准较高的技术,如果课程安排不合理、次数和时间不够或技能教学重视不足,都会使学生是很难真正熟练掌握。 1.2.2缺乏实训基地 某些专业和方向相关课程的技能学习需要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和特定的校外实习单位才能顺利完成。例如,由于没有炼苗室和试验基地,黑龙江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生物技术方向的学生在学习组培技能时,很难领会温度、水、气是炼苗成功的关键因素,难以真正掌握相关技术;食用菌方向的学生也只能在实验室完成食用菌拌料、装袋和消毒的过程,而学不到后期的管理和深加工等环节;酶制剂生产方向的学生在学习酶制剂生产相关技能时,由于没有专用的场地和设备,只能到其它专业或系部发酵实训基地观看相关设备,不能动手操作。到目前为止,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方向的课程技能学习都没有真正的实习单位或企业。 1.3培养方案不完善 1.3.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生物类复合人才,这不仅是企业用人的标准和原则,也是生物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然而,由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现阶段所设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3.2课程体系有待于改革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塑造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实施的课程体系与这一目标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课程多、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两学年共休30多门课程,且几乎没有能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课程体系不科学,不同课程知识重复多,例如相关微生物知识在酶制剂生产、组织培养和发酵等课程都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述;难度大,多数教材是压缩版的本科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逻辑性不强,课程顺序不合理,例如微生物、细胞和生物化学相关基础课程开设在第2学年;实践课程欠缺,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生产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教师难以真正实现实践技能教学。 1.4资金和设备投入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将技能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地方,技能教育离不开实训条件,没有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就难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开设专业较多,资金投入以及生源存在分布不均等现象,造成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设备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院存在资金投入不科学的问题,学生多的专业投资多。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但由于招生数量不够多,在资金和设备投入方面与其它专业相比稍显不足,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规模生产设备及蛋白质分离纯化相关仪器和设备,食用菌栽培缺少菌种保藏所需的冰箱和大型灭菌设备。 2培养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对策 2.1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在课程开设上,一定要根据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数量和比例,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叠和混乱。在顺序上要讲究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内容上要讲究实用和适用性,基础知识面要宽广,专业技能要实用先进,难度要降低;在课时分配上要体现全面加强学生技能提高以及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自行进行个人全面素质提高的特点;其次,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性质和要求,明白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邀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参与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从而使制定出的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 2.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一定要摈弃陈旧生硬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技能化为主,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原则。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班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最终确保每个学生都听懂授课内容,掌握实践技能。 2.3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一定要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和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配备相关设备,且保证设备设施的高效合理使用。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酶制剂生产要建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发酵生产线和基地,特别要购买高效实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设备;食用菌生产方向必须购买大型灭菌设备和建立食用菌栽培基地,使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环境,真正掌握相关生产技能。同时,依托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基地,将校内实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接受实训,尽量缩短毕业后尚不能独立工作的缓冲时间。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进行实践实训,例如第1学期先到相关行业了解大体生产情况、生产流程及基本要求;第2学期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第3学期再到企业工作实践;第4学期回校巩固加强,把实践知识归纳总结上升到系统理论。或者边学习边实践,或者在实践的过程学习,最终回校复习巩固,或者先集中学习理论,最后集中实践。总之,采取灵活的方法,力争达到良好的技能教学的目的。 2.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一只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主要有4种途径:一是有计划。有顺序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重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选派相关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到高等院校深造,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汲取教学经验;三是聘请一些业务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从而做到与企业互通有无;四是招聘对口行业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使教师的个体专业知识和企业经历得到增加,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只有如此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才有希望。 2.5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多技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都要以学生的就业前景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学生就业范围。实习前后或毕业前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就业指导培训;学院、系部和就业指导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和渠道;尽力增加订单培养,积极为学生和企业牵线搭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省外或国外的劳动输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和培训也非常重要,创业是积极的就业,是就业的发展和延伸。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尝试性经营活动、科技创新和专利发明。为了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降低创业难度和提高成功率,学院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知识培训和指导;师生结合或学生结合成团队进行实业发展或其它经营活动;院校要积极为学生申请国家提供创业的基金或每年从经费中抽出适当的部分作为学生创业基金或贷款;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保障和鼓励学生创业,为学生创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帮助和支持。 作者:孟滕张瑜张术丽陈广玉孙文鹏任学坤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体系建设 1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1.1加强学校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构建良好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体系,需要加强学校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这里的'软实力'是指学生自身的钻研与努力程度及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钻研与努力程度,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己主观的钻研与努力的必要性。其次,近年来教师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但大多数年轻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直接走上讲台,没有经过工厂的生产实践,实际实践经验不足,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时显得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欠佳。因此,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尽量招聘实际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人,亦或者将实际经验缺乏的老师送出去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保障。硬件设施是指相关的设施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存在教育经费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得硬件建设不足,如教学设施差,设备缺乏,实验室时间安排紧等,从而使很多实验实践在匆忙中结束,没有达到开设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应该: 1)尽量完善教学设施,购买相应生物教学设备; 2)合理的安排、利用和管理好现有的实验室及其他设备; 3)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当减少实验小组的人数,增加实验的批次,以保证实践教学保质保量的完成。 1.2改革和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只单纯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而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一般的学校都没有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而现存的教学考核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是不够科学的。高校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评价制度显然无法对注重过程、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对相应的考核方式进行如下改革: 1)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查模式,即除了只考查理论知识和平时表现的传统模式外,还应当增加对实际操作的考查力度,且对实际操作的考查应包括基本实验技能考试和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 2)增加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参加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活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增加实践活动的学分比重,从而制定出一套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2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所以,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始终占重要地位,这使学生的创造性被日渐消蚀,特别是许多实验还停留在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上。这种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又使学生缺乏独立实践和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进入社会后形成所谓“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的被动局面及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而实践教学不仅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基础性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也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着力培养出专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2.1第一模块———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构建的生物技术专业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一模块为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它包括第二课堂,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创新实验四个层次。 2.1.1第一层次———第二课堂在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二课堂的内容最为丰富,涵盖面也很广(详见表1)。这一层面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相应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品格。例如,我校邀请知名人士进行学术讲座,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举办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调查等,除了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能锻炼他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此外,进行社会调查在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以后能更好地融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第二层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这一层次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实验技能培训两方面。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众多,但我院基本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见表2),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实践教学。从最简单的显微镜的使用,到基础的生物化学反应,再到分子层面的相关实验等所有课程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老师都会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老师们都是严格要求,并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不得随意修改实验结果。我院开设课程实验的目的是除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提高基础实验能力之外,也是为了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2.1.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生物综合实验是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模拟科研的思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二级学科的界限,站在生物一级学科的平台上,科学地设置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探究适合生物学科特点的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这是我院的一个亮点,也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它主要包括综合实验和科研训练,我院的部分综合实验课题和科研立项项目详见表3.综合实验和科研立项主要是依托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给出相应的实验选题,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综合实验具体的课时和开课时间安排见表2,每个实验选题都有相应的老师指导。为了保证达到开展综合实验的目的,我院对选择每个实验课题的人数进行了限制,额满后,仍想选的学生可在下学期再选做。综合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课程实验高,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各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安排,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能力,更考查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科研立项则是由相关老师指导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学生依靠自己查资料,看文献进行试验。这一层面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素养,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2.1.4第四层次———专业创新实验这一层面的专业创新实验主要包括创新实验、科研课题研究。它也是依托我院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及其中的交叉领域建立起来的,实验选题是来自于生产第一线的问题或者教师的科研攻关课题中的问题,如柠檬酸液体深层发酵和提取,中国黄牛mtDNAcytb基因分子进化分析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入相关老师的实验室,进行创新型实验或者科研课题研究。由于这一层次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充分调动所学的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虑和合理设计才能完成,所以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构建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仍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一层面,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实践的主体。老师先对创新实验的选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由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可能会有创新的方法出现,然后进行交流。这种做法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引起他们的科研兴趣,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而且对教师的科研思路的拓展也大有帮助。而最终不管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都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多渠道学习机会和训练创新性思维空间,从而也达到了通过此项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2.2第二模块———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成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第二个模块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层次: 2.2.1第一层次———课程见习课程见习是指在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到生产或者工作一线去观摩、学习与课程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实际操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其形式包括参观和考察。课程见习活动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手段。在见习过程中,我院的的师生都是严格按照有关单位的相关制度,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以确保让学生有所收获。 2.2.2第二层次———毕业实习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到相关的企业参加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联系好实习基地。我院为学生联系的实习基地不仅数目较多,且涵盖面广,有食品方面的,如湖北万荷堂莲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冶市灵溪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有生物化工类的,如黄石兴华生化有限公司;有生物医药方面的,如泉州蓝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石市威士生物制药厂等,此外还有污水处理厂,如黄石市城市排水公司和黄石市污水处理公司。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有重要意义。在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最好的做法是能够实现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学校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实习人才,企业应将其作为自己的员工进行严格而全面的实践培训,实习实践结束后,企业有优先择优录取实习生的机会,只要学生与企业达成共识,即可签约。这样不仅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成效,也可以促进就业,真正实现校企互利互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都受益。 3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本院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首先,通过这样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正规而严格的训练后,我院学生多次在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次,近年来我院就业率一直较高,根据学校招就处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8月30日,我院2012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24%,远远高于全校92.80%的平均就业率,其中协议就业率再创新高,达到85.56%(含升学36.36%)。最后,近几年的考研成果更是丰硕,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分别考取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重点院校,历年的考研率也在全校名列前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院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给了学生很好的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考研的复试中脱颖而出。上述一系列的成果都证明我院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期为同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但由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猛,同时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学科,因此,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会永不止步。 作者:涂俊铭郑梦健单位: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析 生物技术专业具体是实验性的学科类别,并拥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包含毕业设计、教学实习、实验课的教学,或者还能够理解为是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实践性形式的教学载体,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拥有着较为核心的价值。其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方面,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会将实验课和理论课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把实验课单独的设置为一门课程,同时要以大实验的方式进行现代生物技术的探究,便于利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以及统一规划,将物力、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实现。进行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技能训练作为关键再开展细致的教学组织内容,严格关注实验的程序共性以及技术原理的构建,并将实验对象与材料之间的区别淡化,还要将验证性的一系列实验减少,将开放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增加,从而将层次丰富的开放型实验教学建立健全。进行教学的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特定的企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科研当中,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训练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强化。此外,还需要强化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组织,要在教师有效引导条件下,引导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独自完成,并且在论文写作、设计实验、文献查阅等细节部分,都需要亲力亲为。 2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创建生物技术专业的过程中,较为核心的成分是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当定位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时,其中对于人才培养的确立,需要主动并积极的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思想充分适应,要把人才的培养方面细致的作用在应用型的人才之中。并且,想要将生物技术专业的创设历史以及学科的优势有所凸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的进行定位,要将应用基础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同时基于此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组织,从而拟定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内容与教学计划。对于拟定出的人才培养规格当中,需要有其关注的是具备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开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素质教育的分析 对于指定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要相应的减少,同时对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以鼓励的方式,让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选取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科目,同时要求对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课的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对企业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辅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知识面提升。同时,要在外语以及计算教学方面有所加强,要将英语学习作为重点,其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专供公共英语,以二级英语作为最低等级,在毕业之前需要通过国家的四级考试。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将专业英语作为重点,利用外文的阅读等方式开展外语的学习。计算机要将基础课程作为根本,不断将计算机技能提升。此外,还要组织或创设不同类型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学术型活动,以此来将学术的氛围活跃起来,还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引导与鼓励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社会调查与社团的活动当中,同时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活动积极参与,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4课程体系的分析 所谓的课程体系所指的就是,对培养专业目标的实现,是创建学生主要知识构架的核心阶段。按照对学科基础的强化,对专业口径方面的扩大,对培养人才适应性、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原则的增强,需要在几个方面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性的构建。其中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公共基础的课程主要包含:计算机、外语、物理以及数学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别,其一是对选修课程的指定,包含: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免疫学等;其二是任意形式的选修课,主要包含:化工原理、生物统计学、生物物理学、蛋白质化学、分子遗传学等。具体是想要将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宽,将学生知识面开拓,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较为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5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现如今所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有必要大规模的培养生物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通过创设生物技术专业,完善的开展了创新体制,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都没有相应创设,这主要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形势。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王伟吕凌云孙晶单位:大连市金州区食品化妆品监督所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生物技术与疾病治疗 目前现代生物技术已经与临床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对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治疗等。例如,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可以将目的基因重建后靶向导入体内细胞,使其置换病原基因或使其在病变部位进行可控的表达,从而恢复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或使病变组织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3]。器官移植是生物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目前供移植用的组织器官非常短缺,而人造器官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生物技术与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利用生物技术制备药物和从天然生物材料中提取药物。随着化学制药研发遇到瓶颈和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已成为医药产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在全球医药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目前,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等方面生物技术方法已成为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专业目录,隶属理科办学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4]。虽然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历史不长,但鉴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生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因此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该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正是由于这股生物技术热潮的出现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使得不少学校在并不充分了解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的情况下跟风开设该专业,结果导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切实际,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上单一雷同,不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以及自身学科特点,盲目学习重点院校办学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结果,是不同学校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社会上相应出现了人才的相对过剩和人才的绝对不足的矛盾[5]。为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主体,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生基础医药知识的学习以及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1]。并注重向学生展示生物技术方法在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兴趣。 4创办具有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国内相关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缺乏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需求相吻合,从而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这就要求相关医学院校重视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医药特色的复合性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4.1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相应的要求,该要求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4]。该框架作为各校办学的一个宏观指导,其中核心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各校必须严格按课程设置来执行。但是对于那些不属于核心课程范围的专业课,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取舍,并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课程,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培养人才的出口主要面向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检测或研究机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具有相应特色。应开设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基础知识,例如基础医学概论和生物技术制药等,为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教材的选用也应该体现医药特色,在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供医药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另外,针对生物技术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就必须进行统筹考虑,避免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选修课是对本专业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及拓展的课程,开设选修课可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性要求[6]。 4.2改变授课方式 虽然各地教学界同仁也进行过形式各异的教学改革,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发展,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创新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填鸭式教育在师生比例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对知识的快速传播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对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各校招生人数均不多,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数量比较就显得有些过剩。这一客观情况恰恰为我们践行更优秀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必要基础。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过程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具体措施有: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授课内容适时的引入一些问题,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最新的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并通过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将教学内容变得与现实更加贴近;鼓励学生针对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的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获得成就感。另外,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最先进发展最快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专业,其具有的先进性、深刻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7],这就要求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以及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各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最终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以适应国际化要求[8]。 4.3增强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绝大部分知识和理论都需要实验去论证和应用,重视实践教学,有助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的途径包括: 4.3.1适当增加投入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与医学相比侧重点不同,因此虽然一般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基础学科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但为了满足专业课程需要,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建设独立的专业实验室[9]。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好生物技术各项基本操作技能。 4.3.2实验单独成课生物技术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五大工程技术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实验的格局,将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糅合在一起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10]。每次实验划定3-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并且可以更系统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3.3提倡教、学、研互动要求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定期向学生公布自己研究课题的内容及进展,并详细介绍下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提出申请,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一段时间后学生再在其他课题组中进行选择,进行下一阶段实践。实践过程中可将有较高理论或实用价值的实验成果及时总结成论文、专利等。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展知识面还可以使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4.4建设核心教学团队 目前,医学院校每年引进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背景多样化的现象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背景的不同,学历不同,研究背景不同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联系自己的教育及研究背景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这样虽然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的观念,构建其丰富而独特的知识体系,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限制,课堂讲授中涉及的医药相关知识就有可能不足,不利于医学生物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了摆脱这一问题的束缚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多学习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医药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另外,生物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年轻教师为主,没有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水平,所以学校应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力量。要求年轻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通过进修访问、自修或者攻读学位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尽快地适应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最后,可以聘请一些来自医药企业一线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医院一线的医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可以了解目前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为培养可就业可创业的优秀生物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总结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合理定位,确立特色,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授课方式等手段使学生基本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另外,还必须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的匹配与支持。 作者:孙健姜毅付晶晶吴耀生凌敏蔡丹昭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论文 1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各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多采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体现该专业注重分析、注重实践和注重创新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临床医学课程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如讨论、综述撰写、案例分析、参加和完成导师科研课题等,考核内容应重思维、轻内容,重分析、轻解决。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总之,医学科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是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架起了互相沟通的桥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学必将推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两者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培养接地气、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能力出众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作者:黄罡 刘轶永 邢茂迎 邱福建 张潇海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必将对农业生物技术带来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高校应不断改革创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农业生物技术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1]。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响 1.“互联网+”大背景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为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2]。 2.“互联网+”对农业行业的影响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等11个重点发展领域,给现代农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3.0时代是以互联网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时代,体现在微电子和软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农资流通、育种育苗、植物栽种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实施程序化和互联网的参与。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可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互联网可推进农业产业化;互联网可以开放思想,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从业人员[3]。 3.“互联网+”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响 “互联网+”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云服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4]。“互联网+”背景下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素养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5]。 传统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过时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多数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地域特点及办学层次进行修改确定,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多数职业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存在重基础知识轻管理,重技能轻素质等现象。仍局限于职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不论在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教材及教学质量评价上均未得到真正体现和实施[6,7]。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人员要完成的协调、管理、创新、数据搜集、决策等工作。 2.课程体系设置陈旧 很多职业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对地区经济特色和发展论证不够,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设计领域过宽、课程体系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等不足[8]。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大多仅限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是让学生学习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而对于“互联网+”时代学生所需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处理等课程并没有纳入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当前教育改革更多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由传统“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理念和思维的引导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公开课、反转课堂、微课、E-learning、慕课等新学习方式的出现,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9]。 4.师资建设滞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超标。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很多专业教师对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方式、新资源了解不深,未能根据新形势对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以及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技术、新资源进行融合,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创建于2000年,2006年被学院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结果,结合我院的专业优势和条件以及学生现有基础能力分析,我院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向种子生产经营、设施栽培、食用和药用菌生产、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等企业从事植物种苗生产、植物产品生产和微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笔者结合农业生物技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原有“23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新出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41”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学院培养和企业培养2个培养平台,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创新创业课和个性发展4大类课程,达到专业预期学习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围绕一般职业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大个性发展课的比例,建立专业方向选课机制,构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创新实践课和个性发展4大类课程,形成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以良种繁育、设施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发酵、食用菌生产为专业方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逐步由同质化向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异质化过渡。 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内容及顺序安排依照企业生产安排,同时,将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任务,如综合实训方案的自行设计、讨论、实施等。让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在实验室配制培训室结合现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淡化二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采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结合网上和网下的学习途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学习工具,真正让互联网为学习所用。 5.师资力量建设 按照高水平专业教学团体建设要求,以培养“双师”素质为核心,以培优、促新为主导,强化以老带新制度,建立教师企业轮训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企业锻炼相结合的手段,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结束语“互联网+”正在深刻全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农业生物技术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以便更好地适应生物技术产业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作者:王锋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新生适应性调查分析 摘要:文章基于对生物技术专业新生适应性的调查,提出了班主任应该通过高年级学生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新生;大学适应性;班主任工作 进入大学,学生将面临着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多新生在入学后长时间内都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在空虚、失落、困惑和迷茫中度过大一,由此形成的消极心理又进一步影响随后三年的学习成长,最终导致毕业时无法达到就业要求[1]。本文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班主任工作实际探讨相关对策。 一、调查活动的开展及结果 (一)调查活动概况 笔者于2016年12月底(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期末),对南华大学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23名学生从环境适应、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适应三方面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数23份。23名学生人缘构成为:男生11人(47.83%),女生12人(52.17%),省内9人(39.13%),省外14人(60.87%)。 (二)新生适应环境的情况 关于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的满意程度,73.92%的学生表示与想象中的有些差距,13.04%的学生则表示十分不满意,13.04%的学生表示比想象中好。可见学生对于学校的印象认可基本高于理想值,结合学生对学校环境适应程度来看,这可能与高中时期教师的教导及学生处在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有关。而对于入学后对新的学校环境适应程度,30.43%的学生表示一开始完全适应,65.22%的学生表示靠自身调整后适应,仅有4.35%的学生表示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适应。尤其对于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的具体方位及其内部结构的熟悉程度,95.6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或者有一两个记不得,但到地方就知道,仅仅有4.3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经常要同学提醒。可见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好,心态也比较乐观。78.25%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有一点兴趣,8.70%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但也有8.70%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4.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校园文化有了解的愿望。而且43.48%的学生表示比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而剩下的学生则对校园生活化表示充满希望。而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生活,91.3%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有了大概的想法,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清晰思路并在一步步实践,或者完全没想过。 (三)新生对学习的适应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73.91%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有了初步的了解,而21.74%的学生则表示已经非常了解这个专业了,包括它的优缺点,也有个别学生还没有什么了解。而对一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95.65%的学生表示在努力跟上大部队,个别学生仍然无所适从。65.22%的学生表示针对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还在摸索中,13.04%的学生表示已经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21.74%的学生则表示没什么感觉,跟高中差不多。52.17%的学生表示上课一般坐在不受关注的位置,比如,后排或者边缘,43.48%的学生表示是随便坐的,仅有个别学生积极坐到前排容易看到教师的地方,可见新生还是比较内敛的。关于上课状态,56.52%的学生表示偶尔走神但会很快跟上,26.09%的学生表示多数时候精力不集中,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17.39%就想睡觉,要不玩手机也行,没有学生表示是聚精会神,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于教师提问和课堂讨论,82.60%的学生表示是教师点名被迫参与,8.70%的学生则积极参与,热烈讨论,4.35%的学生表示不希望被提问,4.35%的学生表示不参与,不回答,点中了不说话。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可能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不再像高中时期时刻有教师耳提面命,相对而言自由了很多。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47.82%的学生表示比较明确,43.48%的学生表示还在寻找,8.70%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69.57%的学生表示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不足,30.43%的学生则表示还不知道。 (四)新生对人际交往适应的情况 60.87%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发展了兴趣爱好,加入了学生社团,39.13%则表示目前还没有但是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43.48%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找已经到了可以深入交流的人,30.43%的学生则还没有找到,26.09%表示目前还没有,但是希望有。 二、班主任工作对策 (一)通过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新生往往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将导致学生对大学硬件环境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再好的校园环境也无法让学生百分之百满意。因此,班主任要淡化学生对学校硬件环境的不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学学习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活中去。同时,要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引导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笔者所带班级,配备了一名大三的学生作为班导,2017年9月(上接第97页)两名大二的学生作为班助,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日常。班主任作为教师,已经与学生生活脱节,远不如高年级学生熟悉具体的学习生活细节,这种配备对于新生快速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新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一个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不会有人相信你能有多优秀。这是笔者在第一次班会上就跟学生强调的内容,要求学生正视大学学习,不要听信高中阶段某些教师或者亲友告知的“大学就是玩的”“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诡辩。学生应该做好学习这件本职工作,再去追求娱乐生活。大学的课程设置、上课方式、学习方法等与中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个别新生的学习观念没有从旧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因而在学习上显得被动,往往出现对大学学习的恐惧[2]。这要求班主任讲明白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差别,中学的学习是知识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同时在学习方法上也要有所点拨,告诫学生更注重整体,要搭建好专业知识的框架,要学会自学。此外,多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学生对待本专业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要么是志愿填报发生了偏差,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因此,入校后打听怎么转专业,心思不定。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选择跟学生坦诚交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形势和认识上的误区,强调个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学生实在不喜欢本专业又有合适的机会一般建议学生转专业。 (三)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 “和比你优秀的人做朋友,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也是笔者经常跟学生灌输的一个理念。大一新生心性未定,做事情少有能坚忍不拔的,所以要发挥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和优秀的人交往,而自己不够优秀,也不会和优秀者有共同话题。这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走上一个良性循环。此外,班主任可以通过推荐书籍阅读和邀请专家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寻找真实的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正确的行为方式,是指学生能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按照具体情况,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3]。大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缺少多角度考虑的融通性,容易造成交往障碍。个体的性格特征,如自卑、怯懦、鲁莽和孤僻也会阻碍学生的顺利交往[4]。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告知学生以诚待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三、结语 为了帮助新生快速适应陌生环境,掌握适合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新生班主任应该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通过多种措施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环境,这无疑对他们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作者:张敏 丁新新 罗应 龙石银 单位: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 关键词:POPBL;生物技术;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摘要:POPBL(problem-orientedandproject-basedlearning)实践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向导、项目为基础,适合于融入实践性比较强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助推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特点,提出了POPBL实践教学模式设想,探索了专业模式构建及其保障机制,建立了一种生物技术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应用型与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亦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及行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且能搜索运用知识、能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呢?这需要高校结合当前形势,在大数据视阈下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解决大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笔者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提出基于以问题为向导、项目为基础(problem-orientedandproject-basedlearning,POP-BL)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 1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涵义 POPBL的教学模式是著名的丹麦奥尔堡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被众多国家和国际教育评审组织认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典范[1-2]。它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设计真实性任务,并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将学习与项目化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有教研成果证明,PO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生项目与人员管理、团队沟通与合作、自主学习与创新、业务知识、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方面表现突出[3]。 2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设想 基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生物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考虑,生物技术专业应该为企业储备创新性人才。POPBL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校内实验课程及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有效制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这样就要求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岗位对知识结果及岗位技能的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搭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应用POPBL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知识结构全面的项目或者课题,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总体思路见图1. 3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强调生物学科的知识互通,搭建学科专业群,构建课程群平台,突破课程界限及校内外教学资源界限,系统化设计、整体化推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化与模块化相结合、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互补”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及项目体系见图2。 3.1资源融合共享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体系、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及校外实训体系相互交集、相互包含,充分定位,整合资源。大学生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利用校内实验平台的仪器设备进行探索研究,校外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科研成果转化或技术工艺验证平台。 3.2突破学科界限 课程是根据学科设置的,突破学科界限的同时也突破了课程界限。教师应综合学科知识,分层次、分类别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科知识水平,自由分组、自由选择,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 3.3协同创新驱动 不管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还是学生自己完成实践教学项目,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导学与协作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查阅资料,建立知识构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流程,逐个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善技术参数。以项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问题内涵,提高学生的求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拓精神。 3.4职业技能提升 从图2可见:大学生经过多个实践项目的训练及科研项目的研究,经历了完成项目的系统设计,完善各个实践环节,协调多方资源,基本建立起了包括基本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等生物技术专业能力结构体系[4],满足了学生就业创业的岗位需求。 4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实例 POPBL实践教学模式是从问题提出开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5]。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逐步深入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及实验的知识体系,有部分内容重复,如何突出侧重点?以项目、问题为基础的POPBL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例如设计“FGF2基因在大肠杆菌、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作为专业实验课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延伸出一系列问题。项目本身的问题设置:1)研究对象的哪个组织FGF2mRNA含量最高?2)基因mRNA如何提取?3)基因克隆有哪些步骤?应该注意哪些细节?4)引物如何设计?5)基因序列如何分析?6)怎么样构建表达载体?等等。项目延伸出的问题设置:1)如何购买实验材料及试剂?2)如何联系试剂公司?如何报账?3)引物设计及基因序列分析应该选用哪个软件?4)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如何寻求解决?5)FGF2基因在生物体内具有哪些功能?6)FGF2基因如何调控生长发育?等等。该项目包含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要对项目进行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等。通过这些认识活动就形成了多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获取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学生辩证思维逐步形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5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5.1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理论,又要会技能。这样就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特别是科研一线或企业一线的专家。由于POPBL实践教学模式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原动力,所以学生会带着很多具体问题或者生产一线的问题进入课堂,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该为“双师型”,甚至是行家里手,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5.2构建“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以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的实验实训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训、教师科研项目体系、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实习(创业)实践等。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了“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验/实训—创新实验/实训”的教学流程。按照完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和生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思想,将认知见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生产、服务技术紧密结合,构建“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分步能力培养的“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 5.3建立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制 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有效提高其能力、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担任其中部分研究工作;另一种是学生参与生物企业的产品开发,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及企业需求,设计研究课题和项目研究方案,经过学校评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岗位能力和技术创新,在项目管理、经费资助、学分认可等各方面制订出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措施。 5.4完善校内教学平台的开发机制 实验室作为校内主要的实践教学平台,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平台[6]。以重庆文理学院的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支持平台有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中心、特色植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市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而如何完善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机制是关键。所有仪器设备集中统一管理,结合“双导师”制,实行网络化预约和无节假日的24h开放模式,根据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设立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支持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研创新活动。 6结语 POPBL教学模式立足学生本位,以问题、项目为导向,符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需求,有利于精准帮扶。该模式应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突出管理现象问题化、实践内容项目化、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形式情景化[1],在应用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中实施。经过项目研究,笔者认为POPBL教学模式能助推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应该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效果评估体系,加强教学成果应用。 作者:孙翰昌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依据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就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改善实验内容体系、把控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试验技术,学会分析遗传学试验结果、验证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现在遗传学实验课课时较少,但对教学的要求却进一步提高,这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遗传学任课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本团队有着多年从事遗传学及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现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心得体会。 1如何面对课时少和实验条件有限的问题 1.1正确面对存在的实验课时少的问题 实验课时少是现在遗传学实验课授课存在的问题之一,想在有限的两节课内完成一个实验的全部流程并达到理想效果非常困难。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自己提前做好了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做好预实验。在正式上课时对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示范操作步骤,生怕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实验。他们基本不用主动思考,只要按照步骤重复操作即可顺利完成实验。因此,学生不能全程参与每一个实验的全部过程。另外这样就给学生造成实验并不难的假象,体会不到科研过程的艰辛和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同时使他们养成了不主动思考而对老师过分依赖的坏习惯。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去的方法。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配置试剂,锻炼他们的配制试剂的基本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商讨并确定试剂配制的方案;对于每个实验可以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摸索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各种条件,让他们体会科研的氛围。无论预实验结果怎样,都让他们总结出已掌握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将在上课时间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这样既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可以体会到筹备实验的辛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动手机会,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努力协调现有资源,降低实验条件限制的影响 有时单独一个遗传学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不具备我们所有实验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有些大型仪器是全学院共享的。如果这样的话,可以与其他教师提前协商好,充分利用全部的相关仪器,最大限度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利用学院的开放实验室和大学创业平台以及校内的教学实验基地等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服务。如果有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实验课教学相关,也可以将实验课教学同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更好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 2合理安排教学实验内容 2.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性 对于遗传学实验课程可选择的实验项目有很多,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本单位现有的条件,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大胆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的比较前沿的实验项目,比如,基因组DNA提取实验,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学生对基因组DNA本身非常好奇,对自己亲自提取出动植物的基因组DNA非常期待,因此对这一实验项目非常感兴趣;在做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仔细。另外,基因组DNA的提取也是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高质量的DNA对于分子标记等的进一步研究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遗传学实验课中开设此项目,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开展类似的实验项目,既使学生体会到生命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又认识到遗传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2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传统的遗传学实验,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往往以一个单一实验为单元,实验方案和方法一般是教师和教材所讲解和设计的,实验结果常常是验证性的。这是一种按部就班、拿来主义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己设计和创新的机会很少[5]。肖建国等人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合称为探究性实验,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也是现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认为要以科研的思维来进行学生的实验课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巧妙安排,多数技能训练型实验或验证性实验都可以转化为探究型实验。比如前面提到的基因组DNA提取的实验,如果教师将摸索好的条件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按部就班的依照步骤完成,那么这实验就可以叫做验证性实验,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查询DNA提取的各种方法,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并比较分析各自结果,总结归纳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样品,那么这个实验就成了探究性实验。所以,可以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合理的设计调整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教授方式,提高实验课教学项目中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2.3提高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各项目间没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所做的每个实验有不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都不能得到深入的实践训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间的巧妙安排,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作为下一个实验的材料,以加强实验间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此就可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前后脱节的状况。比如,在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中,如果将DNA提取实验中由不同方法提取出得到的DNA,用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其浓度并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来检测DNA的完整性实验结合在一起,这个实验将成为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再如“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后接着进行“核型分析”的实验,使学生明白制备染色体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各实验目的和意义。而且学生在前面掌握到的实验技能也会在后续的实验操作中得到不断强化,使学生对相关实验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4与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衔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前面实验课程学习到的实验方法,同时,又会为后面的实验课程打基础。因此,学生对某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且会给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与其他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技术进行简单复习,而对新接触到的实验技术,要进行仔细讲解,并加强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以期为后续的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用图像代替文字,学生看图学习,既形象又直观,还能留出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流程图或表格使繁杂的操作步骤变得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实验课中我们也可以将图片、动画等运用到实验课的讲授中去。这样可以把枯燥抽象的实验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4灵活解决实验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 注意课堂上小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果蝇的饲养、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实验中,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不同雄性果蝇个体之间的性梳存在梳齿数目不同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性状都是由相关的基因决定,同时又由后天外界环境影响所致。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原因探索,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有些同学善于思考,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改进实验过程中的小细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差异性分组,让小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帮带。教师同时加强督促,使他们跟上大多数同学的步伐。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实验操作失败,可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允许他们在合适的课余时间重做。这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进行实验报告的评阅时发现,其实验报告内容大多类似,都是沿着老师所讲授的思路进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加强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要突出自己见解、认识,讨论并分析在自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各细节的设计的优缺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今后又将如何改进。另外,可以提倡改变学生实验报告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将实验结果经团队讨论完毕后统一汇报,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以PPT的形式或小论文形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又为学生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5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的全部过程,切实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改变学生只在课堂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即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到实验结束后整理用品的全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考核中来,实验课成绩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或实验研究论文等来确定。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他评,让他们明了自己成绩的来源影响因素,找出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发现在学生自我评价环节和他人评价中,可激发学生在实验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出实验教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 6结语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努力使遗传学实验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宽思路,发挥才智,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遗传学探究性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将遗传学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另一平台。 作者:李秀丽 高贵珍 钱玉梅 徐礼生 单位:安徽宿州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摘要: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物技术;研究型教学;分子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1]。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在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分子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又可以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生物制药等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并且其所涵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广泛,是医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馈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 1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开展研究型教学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研究型教学恰恰能够促进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2,3]。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2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学生理解、掌握、实验操作难度大。如果沿用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抽象性和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必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强力引导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状态变得较为松懈,加之大学阶段课程开设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改变,所有课程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课上,教师只是结合专业特点把握教学大纲,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往往讲得多,对学生的要求少。大学阶段随着各种课外活动的增加,互联网、电子产品及网络游戏等的冲击,部分学生形成课前不预习、课上随“心”走、课下人自由、考试靠突击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探究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我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型教学探究。 2.1构建以教材为主、网络教学平台为辅的研究型教学资源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端,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生物类本科专业课程,现行的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较多。如在构建研究性课程体系时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Robert•F•Weaver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戴余军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导与习题集》等教材。中英文教材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还能通过阅读英文辅助教材提高阅读英文文献能力。此外,要及时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便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包含3个模块。模块一为“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难点不多,以原核生物为例来讲解,穿插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模块二为“基因的表达调控”,该部分内容中有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例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弱化机制、乳糖操纵子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AN甲基化、蛋白质乙酰化等内容,而这些都属于教学重点。模块三是以上述两个模块内容为基本原理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两个模块的内容互为依托。例如,PCR技术及其衍生技术都是基于DNA复制原理,只要把DNA复制原理理解透彻,这部分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酵母单杂交、双杂交技术依赖于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NA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该模块还包括相关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组使课程内容更有序,有利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2.3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适应研究型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问题解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带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实现学以致用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重点开展以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参与教师科研为主的教学设计。2.3.1问题式教学设计带着问题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在模块一“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和模块二“基因的表达调控”教学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避免脱离教学目的。例如针对“DNA的复制”内容设计教学:首先,引用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让学生推导DNA的复制模式;其次,以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为例阐述DNA复制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蛋白或者酶在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先后使用顺序,然后观察DNA双链的变化,再以蛋白或者酶的作用为媒介,将DNA复制过程完整描述出来,加深对DNA复制的印象;最后,通过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在复制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将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教材和网络资料,养成课下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将课下变成自学场所,将课堂变成基于问题进行讨论的场所,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和总结,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3.2案例式教学设计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在模块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教学中,可穿插案例式教学设计,将相关或者相衔接的实验技术整合为一个案例进行教学。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确定案例,并规定材料搜集原则和方向。在授课时,不是就某个实验技术进行原理讲授,而是对实际案例从实验角度进行推导,最终归结到该实验技术的原理,并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实验技术可以归结为模块一或二中的哪一个机制。例如在讲解PCR技术时,确定案例为PCR技术、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推导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生物学中的哪一个机制。在案例式教学中,授课班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由各小组分别汇报收集的材料,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并客观地给予小组成员成绩评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2.3.3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6]。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型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实验项目包含一般实验室常用的DNA操作技术和蛋白质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3个独立”,即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分析实验现象、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完成实验能力。然后加强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训练,为了防止设计的实验项目过于宽泛而失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意义,授课教师根据实验室现有资源,限定可以选择哪些实验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并由指导教师评判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3.4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分子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放实验室,将专业授课教师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提供给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安排提供3~5个名额,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本专业教师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会用到分子生物学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教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此,能提高学生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不断有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展望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适应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探索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借助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应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成为勤于思考问题、解析问题、尝试创新的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必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究的模式。 作者:姚庆收 秦加阳 武玉永 张小华 赛思翔 单位:滨州医学院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更新快,实验技术发展快,加之内容较为抽象,可从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提倡分组讨论,开展小班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应用性、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生命科学之一。[1]目前,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因此,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1分子生物学教学现状 (1)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教学单位往往会根据教师上课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教材,然而,却有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的考虑。部分分子生物学教材内容高深莫测、专业词汇多且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严重降低了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条件限制。在分子生物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部分教学单位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3)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4)理论知识更新快,实验技术发展快。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老师需及时接纳最新知识,充分备课。 2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PBL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并引入高等教育,很快在高校中广泛应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流程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解决问题。[3]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则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复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课堂效率不高。在课堂中适当引入PBL教学法,可改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在进行PBL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查阅大量的文献,充分考虑在讨论案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好课堂节奏,同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强调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要点。[4]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PBL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开展PBL教学的时间不宜在课程开始的阶段,而应在课程中后期,学生具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后再开展。PBL教学讨论的主要题目应该是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的讨论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组织者的身份。(2)人员组成。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团队的高效性,将每个班级分成4~6组,每组包括4~6名同学。分组结束后,要求各组成员选拔出该组的组长并选定拟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每个成员应完成的内容和时间节点。老师负责全程把控,掌握教学的整体节奏与进展,及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包括进程、主要观点、存在问题、后续进展等。鼓励各组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成效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问题较多或进展较慢的小组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路径。(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开展充分讨论。主讲老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对学生的成果、讨论的主题、各组的亮点、学生关注点较集中或争议较大的问题、学生未掌握到的知识点、研究时未关注的部分、下一步学习或研究中需要改进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改进意见。[5](4)考核评分。考核评分是对PBL学生成果的集中体现,评分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课件制作,占比30%,评价标准主要是内容正确、重点突出、课件美观、清晰易懂,能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课件展示,占比40%,准备充分、逻辑正确、条理分明、落落大分,能清晰的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观点等;三是课堂讨论:占比30%,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能够抛出富有启发意义的论点,回答问题时中肯全面。 2.2提倡分组讨论,开展小班教学 在讨论课开始前2周,老师将要讨论的内容告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各小组成员间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分头寻找资料、讨论并汇总;课堂上以小组形式提出问题,介绍小组观点、结论,老师也会对该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增强学习效果。小组学习活动的意义既体现个人的价值和责任,更强调成员间彼此赋予信心和力量,通过体验团队的智慧和协作,培养了学生间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分子生物学的课堂提倡小班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互动的频率。由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小班教学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易于实施多种教学形式,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3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的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构造者自己进行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反映了教学向个性化、创新化、自主化、多元化过渡的趋势。分子生物学作为前沿科学,信息量大、更新快,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和借鉴优秀研究成果、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由照着教材讲变成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课堂的参与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当前科研的最前沿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6]让学生由被动受教变成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教学工作“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主动介绍国内外优秀的生物网站、资源库、期刊、论坛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科专业知识、前沿信息、专业词汇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也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2.4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由斯克里文1967年所著《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它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因此,形成性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8]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子生物学学习习惯和实验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期中或期末考试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显得更加科学和必要。具体如下:一是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包括课堂考勤,占总成绩5%、课堂作业,占总成绩10%、课堂提问,占总成绩5%、PBL讨论会,占总成绩10%、实验考评,占总成绩30%。二是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40%。由于形成性评价是强调过程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情况,大大减少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可能,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5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其研究方法及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当中。[9]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综合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学时数,开展综合实验也是课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特点,选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操作性、设计性实验,并做好不同实验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建立实验的逻辑体系。一是分组分工,辅助实验老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并提前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二是教师针对前期准备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阐述,并对实验流程、操作方法、各环节中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与演示,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三是讲解与演示结束后,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应注意注意观察过程和细节,对共性问题,要及时统一纠正,对个别同学的个性问题,要个别指导。既确保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也要保证实验质量,通过实验检验教学情况。 3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课程教学是其重要的一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要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丰富灵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内容掌握能力及应用效果,为国家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铁军 陈新美 欧阳永长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交叉融合与专业硕士培养 摘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江南大学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选择性地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基于纺织生物技术为导向的轻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策略;从导师队伍建设、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基于企业需求的论文选题优化及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推进了与生物技术交叉的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改革,以满足倡导纺织品生态染整加工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轻化工程;生物技术;学科交叉;专业硕士;培养策略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化了专业硕士应以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的综合应用[1]。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纺织纤维制品为原料,探讨、研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培养染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 1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本行业发展的瓶颈[2]。这主要包括:(1)染整企业生产中水、电、汽能耗高,导致能源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净利润下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2)染整废水排放量大(占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量的60%),且废水处理成本较高;(3)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产,产品多为常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尽管国内染整行业产能水平不低,但从纤维制品前处理到染整废水处理各环节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多数染整企业利润走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传统染整生产技术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染整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助剂的应用,促使染整行业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3]。近年来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了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过与机械工程、颜色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装备、纳米印染技术、纺织生物技术等多个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其共同点在于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立足于从纺织纤维制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清洁化生产。 2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复合型专业硕士的培养策略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以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底物为原料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与纺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关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和功能整理。与传统纺织品化学加工相比,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相结合后能降低染整生产排放,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节能加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科方面具有教学与科研优势,其中生物工程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为顺应生态染整的发展要求,我校结合这一优势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相交叉,形成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并构建了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2.1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以酶技术为主,因此对导师队伍组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导师熟悉纤维的原料特点,染整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纤维制品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导师对生物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有相当的了解,力求同时拥有两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近10年的建设,我校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队伍。目前纺织生物技术方向的导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发酵工程专业的博士3人。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从生物酶的菌种筛选、酶作用机理与酶学特性等方面,与纤维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课题实施效果,鼓励专业硕士导师走进染整企业,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设立的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聘请企业内硕士生导师共同参与到课题实施中,以充实师资队伍。 2.2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 培养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研究平台建设是基础工作。为体现专业硕士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教学改革中对原有课程组成、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除了与纺织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等,其中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区别于一般的纺织材料学,更多从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层面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其化学加工、生物酶处理的相关性;纺织生物技术基础是专业知识交叉的主要课程,阐述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酶对纤维的作用机制、纤维结构与酶整理效率相关性、纺织品生物酶应用等内容;仪器分析课程除介绍常见的高分子及纤维材料分析方法外,还补充介绍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测试手段如凝胶电泳、氨基酸分析等。通过上述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纤维制品化学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保证。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不仅拥有常规的纤维材料相关实验设备与仪器,还建立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检测与评价手段,满足了常规从菌种筛选到纤维制品酶处理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实验需求。以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我校还联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成立了生态染整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定期召开纤维生物加工技术学术会议,拓展了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生的研究视野。 2.3构建以染整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论文选题策略 由于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应强化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的结合,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且对节能、减排和降耗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课题。我校论文选题立足于企业需求的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确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三个子方向:生物酶前处理;生物酶染色后处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处理包括纤维制品的酶退浆、酶煮练和漂白脱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浆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种筛选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烧碱法或氧化法进行棉型织物退浆,通过酶制剂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浆料来降低前处理废水的COD值。酶煮练应用于棉麻织物和彩棉织物,不仅可达到用碱法精炼的果胶去除效果,而且还避免了传统碱煮练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对彩棉织物还可减少碱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变现象。在真丝织物加工中,生物酶前处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蚕丝表面的丝胶。(2)生物酶染色后处理旨在去除深色织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织物的湿处理牢度。与传统高温皂煮相比,采用漆酶与较少用量的净洗剂复配,不仅能有效去除织物表明未固色或结合力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对水洗液进行脱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残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废水处理的负担。(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进行纤维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酶法纤维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内容较广泛,包括以纤维素酶改善棉麻织物外观光洁度和织物仿旧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纤维制品的防毡缩性能,以谷氨酰胺转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剂进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进行真丝织物抗菌防皱整理等。相较纤维制品的化学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温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剂(如羊毛防缩)、含醛树脂(如防皱整理),尽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赋予纤维功能性的同时,能减轻化学法整理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环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论文选题和实施前,专业硕士要先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探究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开展预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纤维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在企业应用中工艺设备、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构建学科交叉复合型轻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上对硕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参照论文,包括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的期刊论文(SCI、EI、CSCD)的数量与等级。而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是要培养掌握染整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其评价体系[4]。参照既有部分高校实践经验[5-6],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染整、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对纤维制品酶处理加工过程合理安排和现场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业导师的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和完成情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答辩和答辩情况四阶段,结合平时例会课题汇报来综合评判课题工作量与论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或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多数论文课题与染整生产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专业硕士是否可公开或专利需与课题合作企业商榷确定。创新应用能力是指专业硕士在课题研究、实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拓展能力。在纤维酶处理研究和实践中,对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并有突出业绩表现的创新型专业硕士,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会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表彰。 3交叉复合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成效 江南大学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试行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但提升了专业硕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也拓展了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的新工艺与新方法,实现了生态节能、高效低污染染整加工。近几年已有多名专业硕士参与并完成了淀粉酶、PVA降解酶和果胶酶等协同棉织物前处理研究;指导专业硕士与企业合作开发羊毛酶法整理工艺,采用角质酶、蛋白酶和角蛋白酶等进行羊毛防毡缩加工;在真丝脱胶及功能化方面,建立了纯碱与蛋白酶组合脱胶工艺、酶促真丝接枝抗菌剂的整理工艺。当然,我校采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在后续实施工作中还需不断完善与优化,努力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 作者:王平 余圆圆 袁久刚 王树根 崔莉 范雪荣 单位: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国内各院校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总结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 孙健 晁耐霞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基因工程学课程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于专业必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前后与其他学科的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有密切联系。基因工程学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高端课程,是连接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纽带课程。为适应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因工程类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为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业院校;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生物技术专业是在顺应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位,培养具备较系统的生物技术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在有关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能在生物产业、医药卫生、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基因工程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临床医学、农业生产等若干领域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其任务主要是从分子水平阐明基因操作主要技术的基本原理、载体的构建与应用、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目标、现状与进展,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一、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 基因工程学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阐明基因与基因工程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及基因克隆的各种质粒载体,原核、真核基因的表达与调节,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等内容。基因工程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大肠杆菌的感受态制备为基础,进行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质粒DNA的提取、鉴定,以及质粒DNA的酶切与连接等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及实践技能。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上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将在生产一线、基层培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的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将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中学习到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学术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再把诺奖、院士、知名学者等名人事迹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进行案例式教学。对有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研讨,采取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式,进行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教学效果更加形象和直观的现代化多媒体与讲授相互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管理改革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学的每一过程都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对课程梯队新任教师实行试讲制度、听课制度及进修制度,制定自我进修提高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到外校进修或去国外攻读学位。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疑难问题及时请教老教授。认真批改作业,详细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到当堂课问题当场解决。积极开展与本课程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和课题组活动,充分利用实验环节中的科研训练项目,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课程考核中,课程理论考核占70%,实验考核占30%。实验考核根据实验表现、操作能力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成绩,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即优秀为A、良好为B、一般为C、差者为D。另外,在实验考核中,纳入了科研训练环节,独立设计并完成试验的学生给予实验考核分数的适当倾斜。 二、教学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 基因工程学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现状与进展,以及在临床医学、农业生产、化学制剂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基因工程学最基本的五大实验技术,成为继续深造读研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本课程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85%以上;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考研学生的录取率达90%,入学研究生学校的反馈评价优秀率为100%。 (二)学生科研成果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本专业学生根据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中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试验经验,本科生申请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项;20余人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其中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8篇;本科生获奖20余人次,其中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院校级学科竞赛奖多项。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3名学生获得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6名学生保送硕士研究生,10余名学生顺利考入南开大学等知名院校研究生。 总之,基因工程学课程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尤其在基因工程学实践教学方面使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学生继续深造攻读学位、完成毕业论文试验做好了垫,也为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将继续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期达到培养具有高科研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作者简介:贾立军(1978-),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基因工程学科研与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基于校企合作下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 摘 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商洛学院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等。以期为商洛学院转型发展和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一项重要举措[1-2]。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2014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试行)》,商洛学院即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全面开展转型试点探索。 1 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培养的必要性 商洛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商洛市。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商洛学院建校以来的老牌专业,一直以来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为商洛地方农业、教育、医药、食品等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很多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些企业采取智能化设施系统化控制生产,并采用综合化、智能化等管理手段,其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能较快地适应在工作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经营管理性强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因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就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对于商洛学院来说,校企合作成为实践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即把企业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要素体系中来,引入到培养的全过程,形成有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进而将传统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通过校企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 校企合作下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 2.1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遵循高等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4]。在借鉴省内外同类高校经验的基础上,优化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邀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有计划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由表1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来,学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3次,并且不断地加强实践教学学分,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彻底打破了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接地气,为企业、基层单位所欢迎。 2.2 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以实验教学平台、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基础,创建大学生校内教学实践和创新研究平台(见图1),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好本专业基础实验的同时,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力争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加到各种学科竞赛或创新训练项目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以及高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学院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引进科研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补充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中,而且还密切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发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外聘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其次,学院还通过邀请省内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指导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培养,转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能力,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再次,每年选派3~5名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并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设立科研项目,指导本专业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细化组织管理,规范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实施途剑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5]。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先后颁布了《商洛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商洛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商洛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强化了实践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教学计划由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开始实施,而在实施过程中,由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小组专家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了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2.5 完善评价机制,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学校专门成立教学评估中心,不仅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同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跟踪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实践指导教师考核制度和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实习过程中,不仅接受带队指导教师的管理,更要遵守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技术人员和外聘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并在实习结束后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打分,并给出鉴定意见,同时学生也对全体指导教师进行打分,实现双向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结语 商洛学院作为一个地方本科学校,应结合本校办学实际,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色,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对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而言,校企合作下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只有更加紧密的与企业合作,明确企业需求,有目的的开展人才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使得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运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高职教育转型升级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为背景,对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便能及时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避免因知识、技能陈旧而被淘汰。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起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1.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所谓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改变原来产业发展的理念、模式,采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和方式,增加产业发展的实效性。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产业转型就是由发展传统产业转变为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产业升级就是在原来产业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和范围,提升其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人类社会已经由农业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现阶段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是集约化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转型升级的标志是农业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和生态化。产业链不断加粗加长,并走向多产整合,农业生产由产中为主的经营管理系统,向产前与产后延伸,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形成一、二、三产整合联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2.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新要求。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极为重要而广泛,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相关产业的大规模应用,对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生产的支撑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农业生产和服务走向专业化分工,知识更新迅速、劳动市场对技能需求的迅速提高和职业更替周期缩短,并具有多产融合的发展趋势。与之对应,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根本变化,从单一面向“产中”环节,具备能胜任产业现有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向适应“产前、产中、产后”,熟悉并能把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接受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一定的外Z、计算机应用能力、公关交际及口头、文学表达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等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自主择业能力,以便能及时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能力需求。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应用极为重要而广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到新兴的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不同企业产业背景、生产方式、岗位需求、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不同职位类型对求职者的专业及素质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别。因此,需要对区域生物技术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类型及主要产品、岗位分布、主要岗位的要求和工作任务、企业岗位群的学历要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 2.优化课程体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农业生物技术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分析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和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提炼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发展快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综合提升”课程体系。宽基础课程学习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职业通用知识和技能。同时,紧贴农业生物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与行业、企业合作,对企业标准化生产过程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参照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围绕岗位工作任务,重组、整合课程内容,通过学习,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生物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活模块”课程紧贴农业生物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根据区域内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工艺特点,整合校企资源,设置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活模块”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综合提升”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习项目,通过基地实践、企业实践、顶岗实习,采用任务驱动、质量跟踪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营造仿真职业环境。按照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扩大校内实训基地规模,提高设施设备水平,发挥技术和师资优势,瞄准区域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实训区。做到教学和实训场所统一、过程同步、优势互补,满足与区域经济对接的需要,实现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 4.共建共享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与理实一体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动画、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行业发展动态信息等,并将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平台。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自建资源、购置开发难度较大的资源、共享优质免费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老师利用平台给学生作业与考试、师生互动交流。通过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满足学生混合式学习新要求,也便于师生间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助教助学效果。 5.建立“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动态调整与管理机制。(1)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依托校企合作管理中心,对校企资源进行管理、配置和评价。在校企双方协调安排下,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时段,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校企人才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搭建校企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对企业和学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人员在校企间双向流动。(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教学结果监控与考核。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学环节监控点,在学校教学督导部门的指导下,实施对专业各教学环节的全程监控。由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并每年对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和岗位稳定情况进行调查,整合信息反馈资源,进行教学质量纠偏;制定专任教师企业研修制度,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承担企业任务,将教师为企业服务纳入专任教师年度考核;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兼职教师提供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及行业标准,并与专任教师一起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修订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合作企业将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企业对员工的年度考核,学校给予兼职教师课时补助。(3)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分析、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使之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的、漫长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学校秉承“用明天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办学宗旨,引入企业元素,拓展办学渠道,另一方而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与社会需要,具备超前意识,把握发展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学管理,不断积淀,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探讨 摘要:生物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族地区以及大连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建校理念,注重应用研究是比较务实的思路。生物技术专业与2010年与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对近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并对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大W生实训基地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长江东路,主要负责辽宁地区的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认可和监督管理,是国家设在辽宁的口岸行政执法机构。检验检疫局内部设有多个机构,学生所在的是植检科,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主要负责进出口粮食、水果等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在实习期间,学生的主要的工作内容分为以下部分:(1)档案管理。动植科的档案分为三大类:进口货物检验档案、出口(委托)货物检验档案和特殊检验档案。一份完整的检验检疫档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检验联系单”和检验检疫结果单。“检验联系单”的内容主要为货物的基本信息(品名、产地等)、需要检验和检疫的项目等。检验检疫结果单包括“品质检验单”和“检测记录单”,“品质检验单”将出示货物品质检验的结果。“检测记录单”将出示货物进行检疫的结果。档案管理主要分为档案分类和档案核对。先将档案按月份分类好后再按照单号排序,接着核对档案,检查错漏,最后将档案按月份进行归档。(2)品质检验。品质检验是动植科中最常见的工作,检验的主要对象为粮食、油料等。品质检验主要包括水分检测、不完善粒检测、杂质检测、发芽率检测等多种检测项目。水分检测是最常做的项目,主要通过粉碎、称量、烘干、再称量的步骤,检测出样品中的水分含量。不完善粒检测可分为带壳粒、皱缩、霉变、虫噬等12个子项目,根据所对应的检测标准不同,检测的方式也有所差异。杂质检测为检测样品中的杂质,也是根据对应的标准来做的检测。发芽率检测较为简单,只需将样品放入发芽机中,培养三天后检测发芽情况,从而计算出样品的发芽率。(3)制作棉球。实习的第一周,由于学生是刚刚来到检验检疫局,所以领导并没有分配重要的工作,大多时间都只是让学生们熟悉单位的环境和学生们生物科的各个实验室。当学生们熟悉了工作环境以后,领导安排学生们去制作实验需要用到的棉球,虽然心里早就料到不会分配给学生们重要的工作,但是还是有些失落,总觉得自己在学校学的一身本领无法得到施展。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棉花飞起来,为了避免吸入这些棉絮,学生们都佩戴了口罩。其过程主要就是先将成片的棉花稍微拉扯松散,然后撕成需要用到的大小,再将其团成一团。虽然这只是一项小工作,但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工作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大了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明白了,就算是如此小的一项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也会对实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导致实验进程缓慢甚至实验失败。所以无论是多小的工作也要尽可能做到完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4)整理样品。样品的整理听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样品种类繁多,所以真正整理起来还是有一点麻烦的。样品都会运来很大一批,而每次检测都只是检测其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学生们将需要检测的样品和其他的样品分开。每个样品中会有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样品的名字和编号。学生们会拿到一份需要检测的样品的名单,上面同样写着样品的名字和编号,学生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名单上的样品并将其分离出来。(5)样品检测。对于样品的检测,学生们主要是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会导致肠炎、败血症等疾病,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首先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扩增培养,这一步骤是老师们进行的,是在样品中加入增菌液,目的是为了让各种微生物更容易被检测到。当然,如果有沙门氏菌的话也更加容易被检测到。然后由学生们进行划平板培养,用接种针在平板上挑出三区进行培养。第一区微生物分布非常紧密,第二区分布稍微稀疏,第三区要做到挑出单个菌落,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们观察菌落的状态,通过菌落的状态分辨出其是否为沙门氏菌。除了划平板观察的方法,还有更先进的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检测,只需要在一位中加入与样品数量对应的样品盒,然后吸取200μl样品加入到对应的样品盒中,启动机器,在40分钟过后就会在显示器上显示出结果。作为新人,在上班期间认真做好领导安排的任务,多学多做是必须的。在与领导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许多在职场上待人接物的道理,令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也许有的时候大家的工作能力不相上下,但态度和细节却能决定你的去留。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做到积极认真,一丝不苟。在导师的悉心带领下,学生从整理进出口档案开始学起,在整理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了解了检验检疫的基础理论,再进入实验室学习具体的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学会了粉碎机、点豆机等相关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检验检疫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相较于理论和方法,操作的熟练程度更为关键,每天需要检验的样品繁多,工作必须快速而精准地完成。通过实习,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工作,巩固了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次实习中,学生们对植物的病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了解了当今的病害形势,学习了病害检疫的方法,并在实验中将植物病害的理论与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相结合,虽然是第一次做这项工作,但有了平时在学校的知识积累,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在这次实习中,学生的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进入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虽然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理论烦琐,实验要求严格,但进入工作中后,这些知识都会成为你坚实的基础,掌握它们,并合理运用它们,上手才会更顺利。②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工作期间要虚心学习,积极主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管做什么都应该少抱怨,多学习,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学能力。同时,要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可以说,端正的工作态度能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③学会与他人相处。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合理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方能不断进步。④书本知识虽然有点落后,但是专业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扎实的基础做起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⑤要多与前辈沟通,不懂的地方要问。刚进公司一定会有很多东西不了解,许多仪器也不熟悉,所以要多多请教前辈,这样在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差错。⑥不能够好高骛远,分配的工作要尽量做到完美。只有做好了小的工作以后才会有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过三周的实习,学生觉得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单位工作的经验。工作期间学生明白了不能好高骛远,虽然学生们在学校学了很多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毕竟与实际的操作有一定差距,领导分配给的工作无论多小、多简单都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完成。在实习期间还要多谢领导和老师们的照顾,如果不是他们手把手的教学也不能这么顺利地完成实习,更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获。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但我们不得不清楚地认识到,较多学生的毕业渠道并不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这说明我们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业压力没有根本消除。另外,2017年,国家试行按照专业招生,办学质量直接影响了招生数量,进而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工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之一,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生产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分析了生产实习的特点及重要性,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生物技术;生产实习;质量;措施 0引言 生产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练兵场”。如何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充分发挥生产实习作用,推行生产实习改革,是新形势下摆在高校教学管理及专业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仅就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推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1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陕西师范大学从2001年起开设生物技术专业(非师范类),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包括参观见习和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历时八周。参观实习阶段,主要带领学生到一些现代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短期参观学习,汲取现代企业的科学经营理念,并熟悉科研机构的研究模式和工作流程。生产实习是整个实习工作的主体,涉及基地选择、队伍建设、教学和考核等多个环节。 1.1 实习单位的选择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规模适当的实习单位是确保实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生产实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5个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1.2 组织形式生物技术专业的生产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实习单位接纳能力及实习经费的限制,散点实习也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为了确保实习质量,参加散点实习的学生要提前作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监护人同意书、实习单位接收函等文件,方可进行实习。 1.3 实施过程 1.3.1 动员与准备实习前,教学院长和各带队教师将提前考察实习单位的运营状况和实习接纳情况。尽管有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但依然不排除会有企业因经营不畅而影响当年实习计划的顺利开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年度实习计划,申请实习经费,并召开“生产实习动员大会”,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 1.3.2 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是生产实习的主要阶段,耗时最长,细节最多。一般情况下,每个实习点安排10-15名学生和一位带队教师。实习单位将根据生产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配合,协助学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同时兼顾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确保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实习任务。 1.3.3 考核与总结实习考核是针对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的整体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由考勤表现、实习单位成绩、实习日志及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带队教师的考核则由学院、实习单位及学生三方共同评定,考评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其结果将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内容。实结包括小组总结和交流总结两个环节。小组总结在实习单位进行,由带队教师牵头,组织学生、指导教师及有关负责人员进行交流,及时客观地总结实习各项工作,并集中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双方情谊,促进更为有效的实习合作。返校后的总结交流在各小组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交流不同实习点的情况,另一方面探讨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思路和方法。 2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 实习经费紧张经费相对不足是高校生产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1]。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主要的实习方式包括住习和走习两种,由此产生的交通、伙食等费用由学生、学校及实习单位共同承担。为此,学校每年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生产实习,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价需求,从而给生产实习的顺利推进设置了障碍[2],而如何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生产实习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2 实习人数逐年增多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相比,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生产实习带来了同样严重的问题。每年需要进行生产实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配套经费,而实习单位的接收规模却因近两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单位甚至不愿再接收生产实习学生。 2.3 实习时间有限我校生产实习时间为八周,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此期间了解公司或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掌握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参与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但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时间太短,现有的时间只够保证学生入门,基本没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如此一来,学生没有真正生产实践的体验,而实习单位更是抱怨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 2.4 实习效果不佳企业经营的主旨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与生产实习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以GMP制药企业而言,一般在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作业规范,企业员工尚且需要花费三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而实习学生理论知识尚不稳固,实践经验缺乏,因此也绝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范的操作过程,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降低生产效益。面对这种现状,企业接纳生产实习的热情势必不高,而学生由于不受重视,积极性也屡屡受挫,生产实习的质量亦被大大削弱[4]。 3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3.1 进一步加强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在生产实习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为此,学校、学院及教研室等部门高度重视生产实习的重要作用,特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生产实习工作条例》,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依照《条例(简)》要求,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由院系、教务处和实习单位三方协调组织开展。对于学院而言,要成立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拟订实习计划、选择实习单位、选派带队教师、做好实习动员、实习检查、实结、实习档案建立等各项工作。教务处作为直接管理部门,需要在协调学院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生产实习规范;监督实习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并协同财务处审核实习经费开支情况;在实习结束后,积极开展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表彰工作;配合院系建立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合作。在实习单位,成立由单位主管领导、指导教师及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安排学生食宿,提供上岗机会,协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组织相关的经验交流活动,解决实习中的具体问题,并最终完成实习成绩评定,建立实习工作档案。实践证明,只有学院、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协同管理,才能真正确保实习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 3.2 建立综合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全面的考核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价生产实习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提供参考[5]。经过几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我们不断改进实习考核方式,将实习过程与实习成绩有机结合,力图使考核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实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见表2。 3.3 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模式随着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单一的实习模式已无法适应生产实习的需要,迫切需要出台多样化的生产实习模式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3.3.1 集中实习与散点实习并举生物技术专业的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行与散点实习并举的模式[6]。散点实习打消了部分学生在兴趣、择业等方面的顾虑,同时也缓解了实习单位接收能力有限的矛盾,形成了各取所需的实习局面,明显促进了实习质量的提升。经过实践,散点实习单位同样能够达到专业实习要求,同时由于接收学生人数少,学生反而能够更加认真和高效地完成实习任务;而个别学生如果表现突出,还有望留在实习单位工作,也成为解决学生就业的一种有益探索。 3.3.2 大力推广研究型实习研究型实习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更不是违背了生产实习初衷,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学生可在科研院所了解科研工作的完整流程和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加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实习氛围中,体会浓厚的科研气氛,学习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为今后有志于在科研岗位工作和深造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 3.3.3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生产实习平台产学研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7]。积极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将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组建了“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以中药材生产和开发利用为主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国内各大中药制药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也以此搭建了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良好平台,同期建立了几个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见表1),确保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学院还将在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创建更多具有专业优势特色的实习基地。 3.3.4 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生产实习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生产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针对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可以是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也可以是优化生产过程等,形式不拘[4]。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热情,同时也有可能为企业解决某些生产实际问题。这种实习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产实习模式。
妇产科手术优质护理探析:优质护理对妇产科手术后患者腹部切口的积极影响研究 因为妇产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妇产科手术治疗仍然是一些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妇产科手术位置通常选择腹部。但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医疗需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操作较注重[1]。本研究探究了妇产科手术后采用优质护理对其腹部切口的积极影响,现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19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这一期间,并根据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98例患者中,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28.45±2.23)岁;手术类型:50例剖宫产,30例子宫肌瘤术;18例子宫附件术。观察组98例患者中,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28.23±2.02)岁;手术类型:48例剖宫产,31例子宫肌瘤术,19例子宫附件术。两组患者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的对比(P 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首先,伤口护理:术后指导患者不能乱动,确保伤口的干燥;如果患者不小心将伤口弄湿,或者污染纱布,需要请求医护人员及时更换,避免伤口感染;其次,疼痛护理:术后疼痛主要是因为手术创伤与引流管刺激导致的,护理人员应该将其及时告知患者,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的采用镇痛剂,使患者的疼痛有效减轻;同时,还应该有效固定引流管,使由于翻身活动引流管刺激导致的疼痛有效减少。最后,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食用低脂肪、低膳食纤维类食物,少食多餐,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护理,促使其身体素质显著提高,提高其抵抗力与愈合力。 1.2.2 优质护理 首先,术前。护理人员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予以健康教育,对生育与妇科疾病等有关知识向患者介绍,使其对手术必要性充分了解;指导患者做好术前检查,并将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指导患者掌握咳嗽与排便时伤口的保护,并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此外,患者在手术前通常会存在恐惧与紧张等心理,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的患者沟通,将患者与家属的疑问充分解答,使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充分缓解。其次,术中。手术中需要严格按照护理操作标准执行。在手术中需要充分止血,动作轻柔;对子宫附近脏器的毗邻关系充分观察,防止手术中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关腹缝合时需要合理的选择材料进行逐层缝合,对切口充分保护,避免切口感染。最后,术后。术后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对患者腹部切口的恢复情况予以观察,对其是不是存在切口感染、发热等不良反应情况认真观察,可利用中药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及针灸学位疗法予以处理,一定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导尿术治疗。如果患者产生伤口异常等情况,需要马上通知医生予以针对性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密切观察与统计;根据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焦虑程度,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 1.4 统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予以统计分析,利用(±s)表示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用%表示伤口愈合率等计数资料,予以检验,P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 由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短(P 2.2 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愈合率与护理满意度 由下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P 2.3 对比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情况 由下表3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者SAS与SDS评分的对比(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者SAS与SDS评分都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妇产科腹部切口属于常见的创伤性手术的一种,如果没有有效护理,很容易引发患者产生切口感染、便秘以及发热等不良情况,进而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与预后造成不利影响[2]。 传统外科手术护理就是将自身任务完成,没有将系统、全面的优质护理理念体现出来。外科手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应激与心理问题,部分患者症状还十分严重。所以,现代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较注重,有助于帮助患者对病情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显著增强[3-4]。 优质护理贯穿手术患者的整个过程,由患者的生理调理至心理适应,均需要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病房与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以及延伸,使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得到有序、全面的护理,在各个环节获得有效的护理干预,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5-6]。 本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组患者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率、SAS与SD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护理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妇产科手术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可使患者的腹部切口有效愈合,缩短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还可以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妇产科手术优质护理探析:妇产科手术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析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34例妇产科手术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17例,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117例,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结果 分所有手术病患皆顺利度过手术阶段,观察组117例患者经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7.4%,对照组117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干预后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84.6%,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优质护理;妇产科;手术患者 妇产科病患与其他科室手术病患相比,存在一定特殊性,特别是在医学常识匮乏的情况和羞耻感之下,对自身情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由于产妇和家属对胎儿情况非常的重视,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也多加挑剔与指责。在医护方案方面不仅仅要针对病患的情况,而且还要关注病患与家属的个性情况进行医护方案的综合,由此来缓解病患与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1,2]。本次研究中为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34例妇产科手术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17例,对照组11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9.8±1.6)岁;患者病程1个月~1年,平均病程(9.6±1.3)个月;疾病分类:其中子宫肌瘤3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3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25例,流产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8.7±1.8)岁;患者病程1个月~13个月,平均病程(9.4±1.5)个月;疾病分类:其中子宫肌瘤4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3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27例,流产1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 0.05),可进行比较。且本科室中共9名护理人员,9名护理人员中有3名为护理本科学历,其余为专科学历,有3名为主管护师,3名为护师,3名为普通护士。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包括入院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优质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转变护理工作被动型为主动性的护理观念 由于妇产科护理服务的特殊性,因此在工作中应制定周全的护理方案。护理服务的核心应该以病患需求为中心,围绕病患的实际需要为主来进行优质服务的具体方案制定。需要从患者入院到康复出院的全程进行护理人员的言行规范。为了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应该进行护理人员的定期培训。 1.2.2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实操能力的提升 对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及实际操作予以重视,并且加强其能力的培养。除了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也要对于其实操能力进行训练,此外要将所学知识进行严格的考核。特别是实操能力,由于产科护理的复杂和特殊性,一定要有资深人士进行监督管理,对于护理人员的弱点问题进行强化指导。 1.2.3强化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服务中的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要针对个人的独特特点来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策,有效降低医患纠纷的出现频率。例如在病房区域,可以进行母婴喂养等常识性问题的图文宣教内容,可以播放相关育儿宣教片,一方面教育已生育后的患者,另一方面对于未进行手术的妇产科患者进行提前的宣教工作。普及应有的妇产科知识是有效减少病患及家属对于相关问题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和无助感,减少医护工作中的阻力。 1.3观察指标 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包含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类,其中总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展开t检验,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并展开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干预,所有手术病患皆顺利度过手术阶段,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7.4%,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4.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培训方面的实施,可以实行护士人员与病患之间的责任包干,分片负责,护理人员针对自管区域的病患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况分析和掌握,而后采用对应的服务品质提升。护理工作的规范工作需要有专人进行监督管理,所有人员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定期汇总,将经验得到共享,同时也可将问题进行多人讨论来寻求解决之道[3]。负责工作中,各护理人员针对的服务对象固定,减少病患对于新护理人员的排斥感,让护理人员固定化管理,可以增进医患之间的感情。 优质护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是越来越完善的一种服务理念,同时要根据每个时代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制定[4]。每个时代的妇产科病患观念、经济条件、社会环境都有不同,这需要临床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去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同时提升自身对时代的认识[5]。懂得如何用属于当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去在护理工作中沟通和护理服务。 总而言之,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妇产科手术女性对整体服务的满意度,同时让手术过程更为的顺畅,因此该护理方式可以在大范围广泛推广。 妇产科手术优质护理探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70例妇产科患者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各35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下床活动。并调查孕产妇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从术后第6天开始下床,而对照组则从第9天开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77.14%)远远高于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4.29%),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 结论:优质护理模式使病人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理理念,对妇产科手术护理的临床实践起到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妇产科患者 手术 满意度 本院在妇产科选取70名手术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对比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7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名,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是25.7-28.1岁,其中输卵管结扎术的患者有22例;妇科肿瘤手术的有33例(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病:卵巢肿瘤;人流);腹腔镜术的有5例;10例剖宫产。两组患者的年龄差距、文化程度、收入差距、病程长短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优质护理服务方式。一切从服务标准化,服务温馨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持久化为目标,围绕“温馨、周到、贴心”的层次,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给病人营造轻松的氛围,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1.2.1 手术前护理。 1.2.1.1 术前心理护理:对于恐惧型的患者可以选择抒情、清新淡雅、舒缓的音乐[2],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情绪变化和既往病史情况,宣教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手术中的配合、术后恢复期的配合要点如卧位、活动、术后翻身方法、咳嗽时如何保护伤口等。 1.2.1.2 术前常规护理:及时完成相关辅助检查;每日测量生病体征,了解体温和病情变化,告知病人注意保暖,防感冒。手术前三天进行阴道准备、肠道准备、皮肤准备等。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留置导尿,告知患者取下假牙、金属饰物、钱物及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根据医嘱备血。 1.2.2 术中护理。 1.2.2.1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医护人员的语言应谨慎,护士应注意态度和善,使病人感到可亲可信。经常用“请放心。我时刻会在你身边”的温馨语言宽慰患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术中经常询问病人感觉怎样。当患者出现不适时,指导患者采用有效放松的方法,以此减轻患者的不适感[3]。 1.2.2.2 舒适手术体位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舒适及安全;按手术要求,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减少不必要的裸露病人,肢体不能悬空,须托垫稳妥,要保证呼吸和血循环通畅避免神经血管受压;防止身体各部肌肉扭伤。对身体状况差的病人,在身体的各重力点(如骶尾部、足跟部、肩胛部等)加海绵垫。膀胱截石位,两腿分开呈90°,两腿放置于托盘架上,膝关节弯曲90°,两腿外展呈夹角90°。对于剖宫产术为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取左侧倾斜15°到20°,对于心脏病、呼吸功能不全者可采用半平卧位。 1.2.3 术后护理。 1.2.3.1 术后心理护理:术后病人对手术的确切效果十分关心,一旦从麻醉中醒来首先想知道的就是自己手术的效果,这时医护人员应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地告诉病人手术效果良好,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1.2.3.2 床边交接病人,腹部压沙袋6-8h,测量生病体征并记录,了解术中情况,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腹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外阴阴道手术者观察会阴伤口有无渗血渗液、阴道有无出血等[5]。 1.2.3.3 每30分钟测量一次生命体征,连续测6次,平稳后改为每班2次,正常三天后改为每天1次。保持静脉通畅,注意调节滴速,观察药物反应,手术当日及液体他、出入量。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水,术后1-2天进流质,避免含糖饮食及奶类,防止肠胀气。排气后可逐渐改半流质和普食。术后5-8h协助患者翻身及活动四肢,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各系统恢复。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顺利,两组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所耗费的手术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后的住院时间进行比较,详细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详细见表2。 3 讨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63.43±5.7,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80.7±6.8;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0±5、4.5±0.5,对照组则为170±7、7±1;术后下床活动情况,观察组从术后第6天开始下床,而对照组则从第9天开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非常满意度(77.14%)远远高于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4.29%),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使病人成为真正的受益者,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护理质量大大提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理理念,对妇产科手术护理的临床实践起到了借鉴作用。
临床药学发展管理探析:浅谈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药事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治疗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药学由传统药品供应保障型向临床药学技术服务型的转变,建立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趋势,药事管理对于临床药学的支持作用日趋重要,它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是医院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院临床药学;药事管理 医院药剂科是保障医院临床所需药品的安全和及时供给,必须大力加强内部科学管理,全方位地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本文对建立新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索。由传统的药品供应保障型向临床药学技术服务型转变,建立了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该体系体现了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1加强药品管理 重点药品:对麻醉药品、易制毒药品和精神药品,须严格按特殊药品管理相关的规定管理和执行。 普通药品:据药学专业要求,按给药途径、药理作用分类摆放管理。 贵重药品:根据ABC分类法将A类及B类中的部分药品确定为贵重药品进行统计管理。 效期及入库:购入药品必须经专业人员专人负责严格查对效期及批准文号、外观等有关质量标识,逐一检查验收合格方予入库。近效期药品、质量不符药品拒收入库,应做到有计划,不宜多存,定期检查。建立并实行“效期责任人制度”,效期管理具体到人。 药品调配:严格按配方操作流程进行调配,设专职人员进行校对无误后才发放药品,并向患者详细交代用法用量。 2提高业务和职业素质 2.1增强业务培训鼓励药师参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和资格考试,参与科研和积极撰写论文,从而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扩充知识,朝着临床药师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扎实的药学知识方向努力。 2.2更新服务意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全新的服务理念,要从热情周到服务、不让患者排队等候、耐心交待解说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最基本的做起、做好;科室还可组织一些提高服务行为及言语规范、技巧的相关讲座来学习,提高服务水平。 3临床药学工作 在临床药师下病房个体化给药服务的同时,我院还建立了《静脉用药指征》、《抗生素应用指征》等医院行政干预不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使不合理用药现象大幅度减少,干预效果好、效率高。 3.1推行疾病标准化治疗方案规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药剂科可配合医院及相关科室制定、建立和推行标准化药物治疗方案规程,以促使诊断治疗手段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防止医生主观随机性造成误诊误治,减少随机性带来的不良后果,扭转医师处方无法监督的局面。如制定“抗生素应用指征”、“静脉用药指征”等医院行政干预不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使不合理用药现象大幅度减少,合理用药理念得于倡导、加强、实施。 3.2抗生素用药的管理我院对静脉用抗生素有严格规定,医生在开具“静脉用药申请单”的同时,必须加附“抗生素使用申请单”,无特殊情况用药量只予以三日量,药师只有在各种单据齐全且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予以调配,否则有权拒绝发药。这样从根本上控制了静脉用抗生素的使用,大大增加了用药安全。 3.3静脉用药的管理不合理使用注射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19叭)年WHO基本药物行动安全委员会在印度尼西亚、塞内加尔和乌干达三国进行了有关注射行为的研究,并进行多方面的干预,旨在降低不必要的注射用药。研究表明,越发达的地区,医疗水平越高,注射剂的使用率越低,不必要的注射行为越少。我院对静脉用药有严格的规定,对于一般的静脉给药,医生必须开具“静脉用药申请单”,由药师批准审核签发。对于“白蛋白注射剂”等贵重用药,需同时加附临床报告。这样做有效地控制了静脉用药,增加了用药安全。 4临床药学服务计算机化 临床药学服务计算机化涉及医嘱处方、库存控制、划价收费等过程的自动化。目前我院已经实行了无需划价的电子处方,医生在与药房联网的电脑上直接开药。药房库存控制也实行电脑联网,一旦药品短缺,医生可马上从电脑上得知,极大的方便了医生和病人。我院药房配备了完整的微机管理系统,对门诊药房、病区药房和药库药品实行了全院性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服务和管理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将药师从高级文书的岗位上解脱出来,更好地从事药学服务工作。药师对住院病人发药实行双核对,即只有在医生的手工医嘱与电脑医嘱完全符合的情况下才予以调配。我院对所有门诊病人保留病历,便于临床药师随时了解病人的院外治疗情况,了解到病人的病情、诊断等医疗信息,利用知识和经验对处方进行审核把关,提高了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病人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临床药学工作不仅需要临床药师的个人努力,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支持更为重要,它使受惠于临床药学服务的病人更多,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更广泛深人,值得提倡和推广。 临床药学发展管理探析: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 [摘要] 药事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临床药学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医院药学由传统的药品保障供应逐步转变为向临床提供药学技术服务,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已成为临床药学服务开展的基础,是医院药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从组织结构、临床药学工作和临床药学服务计算机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医院药事管理在当今新形势的临床药学服务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其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 医院药事管理;临床药学服务;组织结构;作用;价值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推行,医院药事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传统的药品保障供应逐步转变为向临床提供药学技术服务。医院药事管理要适应临床的需要,发挥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医院药事管理的方法和内容[1]。近年来,本院总结多年药事管理经验并结合国外现代化管理方式,在本院建立了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现代化临床药学服务体系,该体系不仅很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药物保障,而且明显改善了药学服务质量,使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凸显。现将本院药学服务体系的内容简介如下: 1 完善组织结构 完整的组织结构是确保药学服务质量的基础,也是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内容。本院对原有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机构进行完善,设置了临床药学室和静脉用药配制中心,为提高临床药学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 1.1 设置临床药学室 选取3名具有药理学硕士学位且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药师成立临床药学室。临床药学室的工作内容如下:(1)要深入各临床科室和病房收集临床用药的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等资料,作出分析和总结并反馈给各科室;(2)参与到临床用药的讨论中,以专业的药学角度,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3)负责药物不良反应的咨询,为临床医生解决用药的难题,解答患者的疑问;(4)及时给医务人员提供新药的信息及用药注意事项的信息,并根据用药情况定期编写处方手册,做好与临床医师的药物信息交流;(5)通过讲座、发放材料等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药学知识的培训和讲解。 1.2设置静脉用药配制中心 静脉用药配制中心由护理人员和专业的药师及药学工作人员组成,其工作内容如下:(1)负责临床常规静脉输注药物的配制;(2)化疗药物的配制;(3)肠外营养液的配制。采取静脉用药由静脉用药中心统一配制能够大幅度降低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主要原因如下:(1)静脉用药配制中心配备的专业药师负责对临床用药,尤其是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相关内容的检查,从而减少用药错误,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2)配制中心具备完善的配药和灭菌设施,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有效预防了配制过程中的污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3)静脉用药配制中心的设立,提高了对细胞毒性药物暴露的防护水平。因此静脉用药配制中心的设立对提高临床药学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2 发挥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在临床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是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必要保障。在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和临床用药配制工作的基础上,药师还要对院内所有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同时对于特殊患者和特殊用药进行重点检查和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1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不仅能够确保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影响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甚至对今后疾病的治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临床上对合理用药的研究越来越多,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要确保临床合理用药,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认识合理用药的临床价值:药事管理部门、药师及临床医师要认清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利用药物功效、降低药物毒性、预防药源性疾病、防止药物滥用、重复用药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树立合理用药意识,为临床合理用药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2)充分认识合理用药的工作内容:①确保合理用药正常进行的前提是提高临床医师、药师及护士的合理用药水平,之前要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②予以患者准确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及患者的身体特征予以适当的药物,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③根据选择的药物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用法、剂量及给药时间[2]。用药过程中要遵循尽量减少药物种类的原则,在必须联合用药时,要严格注意药物的配伍;④用药过程中药师要对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严密的观察并进行统计,确保用药的安全性,为药物的筛选和淘汰提供依据。 2.2 抗生素的用药管理 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也是临床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高的药物。因此对于静脉滴注抗生素应严格按照临床规定进行管理和操作。具体操作的临床规定如下:(1)临床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照临床医生开具的“静脉用药申请单”和加附“抗生素使用申请单”的内容给予药物。若无凭证或凭证不全应拒绝给药,且立即与临床医生沟通后给予患者药物;(2)严格控制临床用药的剂量,常规情况下,抗生素类药物静脉给药不能超过三日量;(3)对于部分易发生过敏事件的药物,应严格做好皮试,并在用药过程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按照上述规定操作,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用抗生素的滥用,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从而确保临床疗效,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2.3 静脉用药的管理 静脉用药具有药物起效快等优势,已成为临床给药的重要方式。在静脉给药给临床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升高,成为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WHO基本药物行动安全委员会经过对静脉用药及操作的研究,制定了静脉输注过程中的多种干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不必要的不良反应[3]。该研究表明,在发达地区及医疗水平较高的地方,静脉用药的使用率较低,药物滥用的时间较少。参照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本院制定了静脉用药的规定:(1)凡是临床静脉用药均需由医生开具“静脉用药申请单”,由药师核对无误,批准签字后方可用药;(2)静脉输注抗生素药严格按照抗生素的用药管理执行;(3)临床使用“白蛋白注射剂”一类贵重用药时,应在具有“静脉用药申请单”的同时加附临床检验报告,方可进行临床用药。以上规定有效地控制了静脉用药的使用,减少临床药物滥用,降低了不良发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4]。 3 临床药学服务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药学服务的计算机化已成为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涉及到库存控制、医嘱处方、划价收费等操作。计算机化的临床药学服务具有以下优势:(1)电子处方:电子处方的临床应用可以省略许多中间环节,无需进行划价,医生可以通过院内网络直接与药房沟通,通过电脑直接开药和划价[5]。患者可以直接去药房取药。同时药物的库存在电脑上有明确的显示,若药品短缺,医生可以直接从电脑上了解到,可以及时改用其他药物。为医患提供便利;(2)提高工作效率:因在药房、门诊、病房等部门配备了完整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仅简化了管理程序,而且提高了服务和管理的速率和质量,从而有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3)药师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药学服务计算机化的应用,将药师从繁重的文书岗位上解脱出来,使之可以更好地从事药学服务工作。在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有效改善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 本院实施新型的医院药事管理以来,临床药学服务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显著提高了临床用药的疗效,降低了药物滥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医院药事管理对临床药学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临床药学发展管理探析:临床药学生实习的教育与管理探索 摘要:目的:建立适合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育模式。方法:以法律法规培训、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交流与沟通技能培训为基本内容,采用专题报告、小组配合、专项强化、定点考核等方法,规范实习进程,细化实习考核标准,加强临床药学实习管理,完善临床药学教育。结果: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完善过程考核、病例考核标准,建立校院合作的临床实习模式。结论: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临床药学;实习管理;临床药师 临床药学是药学与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应掌握药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基本培训,明确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意义,能够承担临床药学服务、药物评价(新药评价及药品再评价)、药物信息咨询、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等药学技术工作。[1]临床药学专业实习是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药学实践中的必经过程,是临床药学教育的最后阶段,是结合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该过程中,各环节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制定规范可行的考评措施、有效的管理途径,有助于提高临床药学实习效率和收获,培养高素质临床药师人才。药学院根据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就临床实习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适合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特点的临床实习模式。[2] 一、临床药学实习教育内容 我校临床药学实习培训体系分为四个部分:法律法规培训、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交流与沟通技能培训。在临床药学专业实习中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与技能,又要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达到合理合法的执业要求。 1.法律法规培训。临床药学服务直面临床一线,工作环境复杂,影响因素极多。临床药学实习中的法律法规教育可使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明确国家规定,熟悉相关疾病药物应用指南,掌握临床用药具体原则,如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原则、毒麻药及精神药品管理、癌痛三阶梯治疗等。临床药学实习学生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临床药师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研究和申报注册违规处理办法(试行)》、《药品临床研究的若干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临床药学学生对法规政策的了解有助于树立合法执业的观念,有效开展合理用药工作,推动临床药学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预防和避免医疗纠纷。 2.临床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目前我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化学、生物、药学、医学等各模块间的分割较明显,是课程的简单堆砌,尚未形成系统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临床实习培训工作主要是在医院专职临床药师的指导下,以典型疾病为主题,要求实习生掌握相应疾病治疗的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要点,了解临床症状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3.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临床药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中临床科室轮转与医学生的临床见习一致,目的性不强。我校通过临床药师重点科室、重点疾病带教工作,进行小组培训、专题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临床用药问题进行专业设计与训练,促进临床用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带教临床药师及医师指导下,以小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应用、分析、综合掌握相应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与最佳鉴别选择用药;具备常用药物的中毒指标与临床结果分析能力;掌握撰写药历的能力;临床药学学生与带教医师讨论并实施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修正个体化用药方案。 4.沟通与交流技能培训。①通过沟通技巧专题培训和模拟训练,临床药学学生掌握与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与交流技能。②通过专题培训和定期文献抄读工作,使实习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检索国内外药学文献,阅读和分析中外文文献的能力。在实习考核的每一阶段,加入对沟通、交流、表达的要求,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带教临床药师指导下,定期进行药学查房,向患者提供用药教育和出院带药教育;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想的临床药学人才,使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临床药学实习形式 临床药学专业实习以专题报告、小组配合、专项强化、定点考核为主要形式,建立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药师参与专业培养计划,承担药学实践教学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指南。培养具有宽广而深厚的医、药学知识,毕业后从事临床药学服务的专门人才。第一阶段:以短期参观、专题报告为主要形式。①参观制剂室、药库,了解药品生产工艺与流程及药品质量控制要求。②参观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参与新药Ⅱ、Ⅲ期临床试验,培养临床试验设计思路,熟悉临床试验的筹备、实施等具体过程。③参观治疗药物监测,了解TDM临床应用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④通过专题报告、集中培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⑤通过专题报告,掌握药物信息检索能力。⑥通过专题报告、集中培训,初步掌握沟通技巧,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与患者、临床医护人员交流。第二阶段:以小组学习为主,参与药房、药学专业、临床业务学习。①通过药房实习,熟悉临床用药,了解临床药物配伍、输液和营养液配置、特殊给药装置、急救药品、常见剂型及注意事项。②通过小组培训,掌握常规医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如体温计、听诊器、无创呼吸机、便携式血糖仪等。③通过小组培训,掌握药历书写、实验诊断结果分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知识。④通过临床科室业务学习、专题讲座,关注重点病种,学习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以专项训练为主要方式,参与临床医学、药学查房,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发现临床用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一种重点疾病,以一名临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为培训小组,带领临床药学实习学生参与临床用药实践,参与医生查房、药学查房、病例讨论、药疗方案评价监护、用药信息咨询、危重病患抢救、ADR上报、TDM结果分析。带教临床药师和医师定期进行病例考核。 三、临床药学实习管理 药学院临床药学实习医院分散,为保障临床药学实习质量,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可行性好、详细的评价标准势在必行。我院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化管理等措施加强临床药学专业实习管理。 1.制定实习制度,规范实习管理。制定《临床药学实习任教师职责》,明确临床药学实习带教老师的职责与义务,各级教师责任清楚;制定《临床药学实习管理制度》、《临床药学实习生守则》、《临床药学学生请销假制度》,规范了临床药学实习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实习过程有序,管理规范;制定《临床药学实习培训实施方案》,为临床药学实习提供明确的实习程序和工作路径。临床药学实习生严格遵循毕业实习手册相关规定,管理规范,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保证了良好的实习教育成果。 2.建立过程考核制度。建立实习生培养过程考核标准,规范了临床药学实习实践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对文献阅读报告、专业学术讲座、专业知识理论课、病例讨论会、病例分析报告提出完成数量要求(见表1、表2)。在实习每一阶段组织理论考试,着重考查临床医学常识、重点药物知识以及综合治疗能力。 3.重视病例考核。病例考核是考核实习学生对药物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考察实习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病例的诊断要点、药物治疗、用药调整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药学监护建议。专家就本病例临床用药及相关问题提问,实习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答辩(见表3)。 4.扎根实践,因地制宜。临床药学实习学生面临着考研、就业压力。为保障实习工作质量,学科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实习期开始前对学生进行辅导,按照实习学生就业方向、个人兴趣安排指导方向。对有志于考研的实习生,在实习期开始时即加大临床实习力度,加快临床实习进程,按照临床实习完成进度情况给予考研复习假期。对准备就业的临床药学实习学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要点讲座,指导网上投递简历,鼓励其参加药企、医院宣讲和现场招聘会。上述活动受到实习生的欢迎,也保障了临床药学学生的实习质量。在实习每一阶段与临床药学学生、带教老师沟通,及时听取反馈意见。近三年来,对临床药学专业实习内容、进程及考核标准持续改进,进一步提升我校临床药学毕业生能力与水平。 我校临床药学生实习管理模式,历经探索和不断修正,获得学生与教师的称赞,也获得医院与药企的认可,我校临床药学毕业生成为多所三甲医院临床药师。今后,将进一步细化各项规范和考核标准,更科学地选择经典病种,提高临床药学学生实习实践能力,使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涯与工作衔接更为流畅,满足社会、医院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 临床药学发展管理探析:试论临床药学监护管理的职业道德 多少年来,医院药学经历了商业化的冲击,又重新回归到医学的本质上来。药品回扣,大处方等现象是医德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或者是管理体制问题,它们将逐渐的得到改变。医院医学任务也由转统的采购药品、调剂药品、药物制剂、发展成为个体化给药、药疗监测、合理用药、单元剂量给药、药物治疗方案审议、药品费用核算等、医院药学的服务对象从门诊病人为主转向以往住院病人为主。以上这些临床药学工作在许多国家称之为药学监护。其目的,就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经济、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和最佳的生活质量,因此药师在药学监护工作中,要牢记医药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人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这就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学监护的职业道德。一、个体化给药的职业道德作用 医院实行药疗监测、实现个体化给药,目前是最道德的给药方法与给要手段。因为他达到了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它可以根据每个人体的体液(尿液,血液)药物浓度监测,药物在个体体内的状况,确定最佳给药剂量与给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品的滥用。这就要求药剂师应深入病房,对患者进行身边监护,对门诊患者公布咨询,耐心问答患者关于药物的咨询,与患者建立一对一的“契约”关系。建立患者个人用药档案。药历的内容应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病案号、地址、电话等);患者每次测血药浓度的时间和数值;当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验资料;近期用药情况;药师结论及给要方案调整等等。要是应当掌握患者用药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病情、经济情况及药动力学参数,制定出个体给要方案,监督其实施,并做出调整。与医师、护士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治疗和护理的各个环节,共同完成对患者实现个体化给药的药物治疗任务。特别对一些器官一致的患者,病情危重、用药复杂,往往需要终生服药,这就要求药师,尤其是临床药师应致力于该项道德工作,实施个体化给药。 治疗药物监测(TDM)为药学监护实施提供重要依据,药师根据检测数据,综合分析病情和用药情况,科学及时地做出给药方案的调整。目前我国临床药疗监测还仅限于毒性较大的或容易滥用的几类药物,如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排异药(环胞素等)、心脏学挂不用药(洋地黄毒等)、抗癫痫药物(苯妥因等)、抗癌药物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个体化给药、药疗监测等可以推广到全部药品,可以采用更无损伤的方法,如用基因测试的方法,测定特定药物受体,在分子细胞学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给药。对于每一个患者而言,应根据其残病危险因素、伴随残病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报告决定药物选择,进行个体化治疗。掌握了解药物作用机理,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药物,并可通过联合用药,即同时选用不同作用途径的药物产生协同治疗作用,使临床残病或症状得到最佳的治疗。 二、单位剂量给药的职业道德作用 单位剂量给药(UDD)是目前国外医院对住院病人实行的给药方法,我国一些医院也在试点。它是由临床药师将病人所需服用的药品,以单一剂量包装与袋内,逐日送至病房及病人手中。由更懂药性的药师实施医师的给药方案,很明显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随时给病人提供用药咨询,并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方便病人服用,防止服错药,增加了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单位剂量给药使药师与病人的医患关系摆到了医德关系的突出位置。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职业道德作用 作为临床药师从执业道德的要求出发,应自觉主动地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目前我国许多医院在工作职责上,尚未把不良反应监测列入药师的日常工作任务之中。这就要求医院药师更要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树立起高度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具有较高和丰富的医学、药学理论水平和基础知识,由善于注意患者用要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和监测指标变化的素质,由早期辨认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和经验,由合理选择治疗药物种类和剂量、疗程的技能,真正做到用药紧密与个体病史、体制装态和检测指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偶那个根本上减少或避免药物选择不当和剂量不准确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人们已逐渐予以重视。药物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可用于预防残病,另一方面也可危害身体,引起生理、生理、生化机能的紊乱和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的报告,我国每年5000万住院患者中,250多万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人院,占5%。住院期间500万~1000万发生ADR,占10%~2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和国外资料测算,我国每年死于ADR的人19万。由资料介绍,我国住院患者药源性残病的发生率在1%左右。国外报告,药源性残病入院率为2.9%~5.1%,而住院患者中因用药不当而致死者约占0.5%~1.4%。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是疗程药师业务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疗程医疗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尽管不良反应由时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和不合理用药划等号。如果临床药师能熟知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规律性,避免要源性残病的产生,是可以预防的。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药源性残病,如“阿斯匹林胃”、“呋喃坦啶肺”、“四环素牙”等,都令我们人类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目前由于药物品种、数量增多、药源性残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仅居于心血管残病、恶性肿瘤和感染性残病之后。因此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应从职业道德的标准出发,具备高度的社会药剂师职业道德责任感,从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角度,自觉主动地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健康意识逐渐加强,对安全有效、方便用药的要求越来越高,药师要面对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咨询服务,迫使药剂师致力于药学监护的道德工作越来越重要,不断学习拓宽药学及医学知识面,更好地管理好药品,服务于临床,是社会、医院、患者和家属的需要。
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分析:儿科护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在进行儿科护理过程中,应用细节管理后获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血液肿瘤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患儿20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成A1组(观察组)与A2组(对照组),针对A2组患儿主要实施常规护理,A1组患儿主要实施常规护理+细节管理,观察完成护理后分别获得的效果。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两方面,A1组表现优于A2组非常明显(P 关键词:儿科护理;细节管理;应用效果 对于儿科患者,由于其年龄、生理、心理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性,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对此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过程中,应该将规避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效果作为关注的首要问题。为了获得更佳的护理效果,本文主要针对我院血液肿瘤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00例患儿,在对其进行护理过程中配合开展细节管理后获得了显著效果,现将具体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血液肿瘤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患儿20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2组。在A1组(观察组)的100例患儿中,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6.1±1.2)岁。白血病39例,恶性淋巴瘤12例,神经母细胞瘤17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在A2组(对照组)的100例患儿中,男65例,女35例,患儿平均年龄为(6.2±1.3)岁。白血病40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母细胞瘤19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A2组患儿按照常规实施护理,A1组患儿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配合进行细节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对护理理念进行更新 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关爱,使患儿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护理人员在进行病房巡视过程中应与患儿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并且仔细观察患儿临床是否出现了不适感,如有不适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给予患儿尊重与理解,提高护理工作的配合度[1]。 1.2.2分析护理人员的内心状态 在进行护理工作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而护理人员工作时的内心状态以及情绪变化会对护理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存在消极心态的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最终有效消除护理人员的消极情绪,最终有效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2]。 1.2.3有效开展细节管理 科室应在固定时间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讨论与学习,对当前存在的护患纠纷进行密切分析,创建有效纠正护理差错的相关制度,并在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认真总结。在对患儿进行护理过程中所涵盖的重点环节、突发状况、程序交接、重要流程以及相关的对象管理等步骤设定严格制度规范,必要时对患儿及其家长开展健康教育。 1.2.4关注管理的每一环节 护理人员在准备对患儿实施护理时,应对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及疾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且自身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使其面对病痛能够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最终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疾病的康复速度[3]。 1.3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满分100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等级:小于70分表示不满意,70~90分表示较为一般,大于90分表示满意。在调查护理满意度时,患儿家属代替患儿接受调查。 2结果 对患儿完成儿科护理以及细节管理后,在患者满意度、最终的护理质量方面,A1组高于A2组非常明显(P 3讨论 细节管理成功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在护理过程中融入细节管理后,护患之间的交流明显顺利,并且同A2组患儿相比,A1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P 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分析: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分析细节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细节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2%,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96.8%,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合理运用细节管理模式,能够全面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并发症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细节管理;常规护理;儿科 伴随医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医院要充分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患者的切身权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能够提升儿科的护理整体水平,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那么医院就必须要加强细节管理[1]。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实施细节管理后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骨科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86例患儿,其中男性107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45±2.8)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6.12±2.31)岁,观察组93例,包括男性56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67±2.7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细节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在对儿科患儿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尽量了解并且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建立健全护理流程,充分重视服务的细节,积极地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积极改变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主动地了解并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2]。(2)细化培训体系: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先进与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医院要加强对其培训与教育,细化培训体系,为在职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3]。(3)细化护理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细化以及量化,动态监督与控制儿科护理质量,避免风险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效监督与管理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4)制定科学的细化管理考评体制:建立考评体制,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感,确保护理质量。对护理工作表现较好的护理人员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于护理工作不够认真,护理工作完成不好的护理人员就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惩罚[4]。比较两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1例,护理风险事件2例,对照组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7例,护理风险事件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非常满意39例,满意51例,不满意3例,对照组对护理非常满意34例,满意48例,不满意11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8%)高于对照组的88.2%(P<0.05)。 3讨论 一直以来,儿科是一个护理风险事件与护患纠纷事件高发的科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儿科的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获得患者的认可与满意,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5]。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合理应用细节管理,要细化护理服务流程,细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细化管理制度以及考评体制等,进而在确保细节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认可[6]。我们研究发现,开展细节管理后,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2%,护理相关并发症为1.1%,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96.8%,优于常规护理(P<0.05)。万丽研究发现,在患儿提供护理服务中加强细节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和满意度[7]。朱丽琴也发现在儿科护理中合理运用细节管理模式,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投诉率均较低,护理满意度达96.67%,优于常规护理组[8]。 作者:王曼 单位: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分析: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儿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细节管理,对两组儿科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护理满意度水平93.33%(56/60)明显较对照组80.00%(48/6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中采用细节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减少患儿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水平,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细节管理;儿科护理;管理水平 细节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源于企业管理理念。儿童是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儿科护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和优化,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满足儿科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非常关键,儿科是临床中性质较为特殊的一个科室,主要诊治对象是儿童及幼儿,由于儿童的治疗依从性较差,自控能力和主诉能力也相对较差,在治疗或护理中容易出现哭闹或躁动的情况,不能积极和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因此在疾病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1]。近年来,人们的保健意识和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大部分患儿在家庭中为独生子女,人们对儿科护理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则有可能会引发医患矛盾。目前医护人员在儿科护理中如何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是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该组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采用细节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其应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儿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中男性患儿67例,女性患儿53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为(5.52±4.31)岁。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研究意义和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细节护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满足患儿的特殊护理要求,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患儿及其患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主动寻找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并进行加强。对患儿病情情况及时与家属沟通,让家属对孩子状况及时了解,避免家属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提高护患关系水平和服务质量。②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对患儿的用药情况、症状、病情等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并制定细节护理方案,对患儿的行为进行鼓励,重视护理细节问题,不断完善护理流程和相关标准,提高护理质量[2]。③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儿及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包括预后和护理方法,采用视频播放或是讲课等方式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提高疾病治疗的信心[3]。④细节管理:加强对安全隐患问题的防范措施,还要制定差错处理的应对流程制度,对待各项护理差错问题需要秉承严谨和认真的心态去对待,建立静脉输液反应,定期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和归纳整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对各项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发生率、护理差错、护患纠纷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并通过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收回11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83%。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60例患儿中医院感染4例,感染率为6.67%,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为5.00%,护患纠纷发生率为1.67%,护理满意度为93.33%(56/60);对照组60例患儿中医院感染9例,感染率为15.00%,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为13.33%,护患纠纷发生率为8.33%,护理满意度为80.00%(48/60);观察组在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讨论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细节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根据管理战略思想,对细节部分进行补充、完善、分析、延伸的过程,是企业重要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要求在岗人员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并对各个细小环节予以重视[4]。在细节护理管理中要尽量做到零差错、零距离的护患关系、减少或避免医患纠纷问题,每一个细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将护理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结合,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本职工作,重视各个护理细节,从细节中彰显出自身的品质[5]。在卫生体系管理中,管理人员对细节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因此引入了细节护理管理,使临床护理水平提高,在临床护理中其应用效果良好。医院通过开展细节管理,使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得到加强,使医院整体的护理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6]。尤其是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由于儿童的独立性和耐受性较差,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加,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或并发症等情况,护患关系十分紧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整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细节管理,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对细节管理的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与学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使护理满意度水平得到提升,减少患儿感染的情况发生,提高医院的竞争优势[7]。该组在儿科护理管理中采用细节管理,患儿感染发生率为6.67%,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为5.00%,护患纠纷发生率为1.67%,护理满意度为93.33%(56/60),使患儿感染发生率大大降低,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的竞争能力提高,由此看来,细节管理在提升儿科护理管理水平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晓云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药品质量安全论文:我国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理论研究进展 药品安全涉及到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早在20世纪初,就有国外学者关注健康问题。美国1906年无害产品和药品法案的推行,标志着社会性监管在美国的施行。但直到1960年,FDA才开始收集ADR报告。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促使政府开始高度关注药品安全监管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国外药品安全管制的认识逐步深入,研究逐渐丰富[1]。 国内学者对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开始关注药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并对其加以研究和探讨,但是都没有取得太大进展。直到2004年一系列重大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之后,关注程度逐步增加;200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甲菌素事件(简称“齐二药”事件)、安徽华源欣弗牌克林霉素磷酸酷注射液(简称“欣弗事件”)之后研究明显增多,但是理论研究还是不够丰富[2],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尽管这些研究多种多样,但归纳综合后发现:宏观上,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两个角度出发。具体研究内容,不外乎回答四个问题:为什么要监管?现在怎么监管的?监管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监管?鉴于论文的需要,该综述主要从管理角度出发书写,对经济学角度的研究不一一阐述。 1 对监管必要性的认识 这方面的研究与阐述较多,如黄志勇从社会性管制角度,对药品产业政府管制必要性进行了阐述[3];马乐新博士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市场势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以及非价值物品的有效供给五个方面,对政府监管的形成进行了理论分析[2];韩超、单双从新规制经济学的多重委托关系角度,分析了中国药品监管失灵的根本原因[4]。 总之,理论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其生产、研发、销售、使用等环节中存在自然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药品质量安全需要实行政府监管。 2 监管存在问题与归因分析 较早关注我国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学者是社科院研究员余晖。1997年,他在《中国药业政府管制制度形成障碍的分析》一文中,回顾了我国药品管制制度的历史演进,从而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药品管制存在的问题[5-6]。2006年,诸多药害事件发生后,关注我国药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如吕旭飞[7]指出:欣弗事件暴露出我国药品招标制度缺陷、监管漏洞、抗生素滥用、救济制度不完善、职业道德危机等问题,其产生原因是体制不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环境不成熟等;宋华琳[8]撰文指出中国药品规制机构是半垂直管理的规制体系,政企之间存在回旋之门,规制工具理念与实效相违等问题,而影响药品规制改革的不仅有药监部门自身,还有国务院、跨国公司、传媒、专家、公众;杨晶[9]提出我国药品流通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体化的全程监管体系、缺乏监管资源、法律法规不尽完善、职责划分不清,其原因主要是起步晚、重视不够,借鉴国外、跨度太大。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药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汇总,而且总体上基本将国内药品安全监管中主要问题都罗列出来了。但是,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很分散、不成体系,没有一个系统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二是大都没明确指出目前中国药品安全监管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没有系统分析问题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因而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片面性;三是在问题分析中,主要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因此结论是否可靠、准确值得商榷。 3 监管方法措施研究 监管方法措施的研究较多,其提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适合我国特点的措施。比如杜钢建[10]从药品监管主体、机构与监管范围、药事咨询委员会制度、中介组织制度在医药监管中的作用以及行政检查、司法执法等方面,系统比较分析了国外药品监管体系与改革经验,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集药品、食品、化妆品、农药、兽药、医疗器械等行业于一体的统一监管制度。宋华琳[11]从纵向事权划分、横向监管范围、组织体系设计、监管权与服务职能四个方面,对十七个国家监管体制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分析,认为监管机构组织体系设计在纵向上可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在横向上可分为一元制和多元制。 二是依据某个或某些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监管措施。应用最多的就是利用管制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来研究药品管制问题。如刘鹏借助于对西方监管有关理论的分析说明,从建章立制、标准设立、奖惩机制的建立以及对执行系统的合理优化等角度对中国药品安全监管的政策过程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混合型监管”的药品安全监管模式[12];曹阳[13]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药品安全有效社会性管制变迁的特征,提出以国家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线、构建绩效导向型的独立高效的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信息披露和沟通渠道、增加违规成本以提高监管效率等。 三是根据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如刘文丽[8]针对农村药品安全现状,提出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建立农村三级药品监督体系、完善监管联动协作机制等措施。杨晶[9]在分析药品流通监管问题与原因基础上,提出加强自身建设,理顺利益关系、调整监管思路,发挥行业协会在监管中作用,将监管关口前移,发挥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等措施。 总之,学术界对对中国政府药品监管的系统研究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对药品安全监管的问题进行探讨。但是,这种研究基本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分散探讨,没有对药品产业政府管制问题进行集中统一的研究,这说明我国在药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药品质量安全论文: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 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出发,结合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和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实际,本研究探讨了医院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为科学、有序、有效、规范地实施医院药品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关键要素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医疗业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和重要手段,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果,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危[1]。药品质量管理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医院药事管理中常规的、永久性的中心工作。笔者从卫医政发〔2011〕11号《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2]出发,结合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和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实际,认为在医院内部,要保证药品使用安全、有效,就必须对药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构建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应重点注重3大关键要素。 1 建全综合监管机制 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包括购进药品、静脉配制、自制药品、加工炮制、调剂、煎药等多方面质量管理与控制,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机制,它是实现全面药品质量管理的先决条件。 1.1 团队建设 各级医院应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并定期对临床使用的药品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由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成立专门的药品质量验收小组,由分管质量的主任、质量验收员、采购员、保管员组成,聘请专家一同验收加以把关。 1.2 完善机制 随着《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等法规的贯彻实施,应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付诸实施,并定期考核和持续改进,不仅要制订医院药事综合管理、药品购销、加工炮制、制剂生产、处方用药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而且重点要完善各工作室组、各技术岗位、各技术单元的操作规程、工作制度。充分利用医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在科学分类、相关权限的控制、进销存管理、效期管理、处方审查等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管理流程。 1.3 建立长效机制,实行质量考核,落实岗位与职责 药品从采购进医院至发到患者手中,要经过很多环节,坚持应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执行,全面落实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不搞一言堂,敦促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参与质量监督,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保证质量管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2 加强环节质量管理[3-5] 药品质量体现在药品生产、流通、保管、使用的每个环节,环节质量是医院药品质量管理重中之重。 2.1 采购环节 中医医院用药有自己的特殊性,中药饮片的用量较大且政府未规定统一进货渠道,医院可自行采取招标采购,严格审核药品生产企业及经营企业的资质材料,优质优价者优先,并请纪检监察、审计等对招标、开标、评标、定标及分标进行全过程监督。西药、中成药必须从政府网采购。 药品采购遵循“统筹规划、合理使用、加快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既要保证临床用药又要防止积压。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合理编制采购计划,少量多批。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严防人情关系、个人主观武断,盲目进货。坚持质量为首、疗效确切、使用安全、价格合理的原则,做到“七不购”,即资质不全的医药经营单位的药品不采购;出厂时间过长的药品不采购;接近有效期的药品不采购;有严重违章的生产厂家所生产的药品不采购;疗效不确切的药品不采购;资质不全进口药品不采购;与治疗无关的营养保健品不采购。 对于新药引进和品种淘汰,应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并经院办公会批准,纳入医院基本用药目录后,方可采购。 2.2 入库环节 入库验收是对药品品名、数量、等级规格、品质高低、产地来源的确证与认同,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性环节。需入库的药品(包括销后退回药品)应经质量验收小组逐批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外观质量、包装标签、说明书和有关要求的证明或文件(如《生物制品进口批件》《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药品检验报告书、合格证)等。特殊管理药品应双人按上述方法进行验收,并检查至最小包装单位。为了满足质量要求,可考察几家药品供应企业,做到宁缺勿滥。有疑问时送药检室或药检部门进行内在质量的检验,确证无质量问题后方准入库,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医院。 2.3 贮存环节 由于中药大多为天然物质,极易变异;西药、中成药药品均具有明确有效期规定,对贮存条件亦各有要求。一般来说,医院的药品库房品种多、数量少,药品周转或快或慢,储藏时间因时、因病、因医生用药习惯而不同,给药品的储藏、养护增加了难度,所以,药品在进入库房后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一要做到合理分区,定位存放,中药饮片按入药部位或其他方法实行划区和定位存放,并按药物特性选择不同贮存方法。西、成药根据剂型或功用并结合药品性质分库储存,定位存放,在库区内应设立醒目的货位牌并严格执行色标管理。第二要科学养护, 保管员定期检查药库内防虫、防鼠、防蚊蝇等设施是否完好,换气扇、冷柜、空调、除湿机等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检查避光设施、防火设施是否完好;定期检查在库药品的储存条件,记录仓库的温度、湿度,如超标需进行温度、湿度调控。并根据药品的性质,确定好重点养护品种目录,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做好养护检查记录。对常规品种,按月进行质量循环检查,并做好保管养护检查记录。严格按“近效期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报警”原则,作好效期药品管理。对因异常原因或库存时间较长可能引起质量问题的药品,应报请质量管理部门复查处理。对于特殊药品,严格按相关管理办法实行。 2.4 临方炮制环节[6] 医院中药房配方使用的饮片,大都由中药饮片生产厂家直接供应,但个别炮制品种由于用量太小,饮片厂没有供应。在实际工作中,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常需要一些特殊的炮制品,而大多数单位并没有遵方调配,而是有什么发什么,违背了医院的处方应付原则,降低了临床疗效,贻误了患者的康复,这种现象不仅在规模小的药房或药店有所出现,甚至大部分大医院也时有发生,因此,要求临时加工的品种,调剂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炮制,绝不能该制的不制、该捣碎的不捣碎或以此品代他品、以生品代熟品,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 2.5 特色制剂生产环节 医院中药制剂是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是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体现。按理论,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生产和检验出来的。要保证自制制剂的质量,必须严把原辅料、包装材料的质量关,制订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控制好每一个工序的质量,对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严格按照工艺参数进行成分提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提取效率与质量,不仅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控,还要对批次之间进行动态监控,制订完善的质量标准保证各批次之间的稳定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2.6 调剂环节 药房是把住药品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调配中有错误或调配的药品质量本身有问题,除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外,尚会造成医疗事故。首先,必须严格执行调配操作规程,坚持“四查十对”,由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复核,严格双签名制度。同时,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药剂人员可以拒绝调配。其次,对进入各调剂室药品除药库验收入库和出库把关外,各调剂室则按柜组落实质量管理责任,要求所有调剂人员调配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药品质量状况,还实行部门质量检查人员每日巡检和科室主任、药检室人员定期检查制度,发现变质或混用品种及时退回药库处理。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使用率最高的剂型,煎药的器具、火候的大小、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药物放入的先后等与与煎剂的质量有关,直接影响其疗效的发挥。质量再好的药品如果煎煮不合理,药效也难以体现,因此,煎药室应制订和执行煎药的操作规程,并配备专门的中药煎煮质检人员,负责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出药汁等的控制,药料应当充分煎透,做到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等质量检查。同时,进行煎药知识的宣传,使更多患者掌握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使其发挥最大的疗效。 2.7 病区使用环节 病区药品是药品流通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病区药品管理工作由病区护理人员执行操作,但许多临床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对药品管理存在认识不足、管理不规范、管理不严等情况,药品未按要求储存保管、不同批号及不同规格的同一种药品混装、药品基数与实物不符、过期或变质失效药品未及时处理、药品未分类、对特殊药品未按规定管理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医院应组织由主管院长、药学部、医务部、护理部等科室组成的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对各病区的药品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协助病区药品保管、使用,使病区药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药品质量及医疗安全。 2.8 临床药学服务环节[7-8] 围绕国家医改政策,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合理用药为目的,临床用药为研究手段,解决临床用药问题为核心的临床研究队伍,并随时与临床联系,收集药品使用各种信息。各临床科室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卡”,一旦发现不良反应要如实填报,药剂部(科)协助调查、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妥善处理,共同做好安全合理用药的工作,这样可使全院医护人员都直接参与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药品使用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同时,组织药学人员深入病区、社区,利用黑板报、电子显示屏、用药知识小册子、讲座等,对患者开展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更好地保证用药安全。 3 重视药学人员素质[9] 药剂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是药品质量的保证和基础,提高药剂人员的职业操守、业务素养、技术水平是提高药品质量的又一关键要素。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经常开展新知识、新技术讲座,使队伍始终保持进取意识和执行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和质量道德水准,增强质量管理的自觉性。 积极开展药学人才团队和梯队的培养。根据医院药学部门的实际情况,可从4个方面的进行团队培养,即药品采购供应与药品管理团队、药物临床应用研究团队、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研究团队、中药临方炮制与特色制剂研究团队,每个团队可有1~3个骨干力量。根据每个单位的特点和特色需要,制订培训、考核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内在潜能,给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形成学术团队或学术梯队,使多数人都能独当一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较强的质量控制管理能力,也可造就成为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类治疗药物应用的专家,以期为药剂工作质量的不断振兴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总之,药品质量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医疗机构药品质量规范化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深刻领会其精髓和实质,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用法律、法规约束行为、规范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严把药品质量关,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药品质量安全论文:药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之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国家对药品研究、生产、流通等环节实行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从全过程加强药品质量安全控制。 推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物GLP)认证。为了提高药物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真实、完整、可靠,1999 年国家颁布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并从2007年4月起实施药物GLP认证。目前共有27家药物非临床研究机构通过了药物GLP认证。自2007年1月1日起,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其制剂,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以及中药注射剂的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都必须在通过药物GLP认证的实验室进行。 实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品GMP)认证。为保证药品生产质量可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引进药品GMP的概念,1988年颁布了药品GMP并于1995年开始受理认证申请,现行药品GMP是1998年的修订版。结合国情,国家按药品剂型类别分步实施药品GMP。1998年完成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认证;2000年完成对粉针剂、冻干粉针剂、大容量注射剂和基因工程产品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认证;2002年完成对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认证。2004年实现化学原料药和全部药品制剂在符合药品GMP的条件下组织生产的目标,未通过认证的企业全部强制停产。从2006年1月1日起,分阶段实现了体外生物诊断试剂、医用气体、中药饮片在符合药品GMP条件下组织生产的目标。通过全面实施药品GMP认证,淘汰了不达标的企业,促进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和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实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品GSP)认证。为了控制药品在流通环节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消除质量事故隐患,2000年国家颁布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SP认证工作经过了2001年认证试点、2002年正式受理以及200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管部门组织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认证等三个阶段。通过实施药品GSP认证,中国药品经营企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营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一批不规范经营的企业被淘汰。 推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物GCP)资格认定。为了保障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权益和临床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1999年国家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并从2004年3月1日起实施药物GCP资格认定。截至2007年底,通过药物GCP资格认定的临床试验机构共计178家。药物GCP资格认定工作推动了中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 药品质量安全论文:加强科室备用药品质量管理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本文着重对备用药存在的质量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5个方面对备用药品的存放管理和质量安全进行阐述。 1 备用药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1 药品存放时间过长,出现过期、失效、变质、结晶、破损等严重质量问题,有的药品安瓿上只有生产日期但无有效期,一旦离开药盒,无法核实,同时还存在不同批号的药品混放在一起的现象。 1.2 药盒名称与盒内实际存放的药品不相符,而且未在药盒上标明里面存放的药物名称,另外还存在安瓿药表面字迹模糊,使用时无法识别浓度、剂量、剂型。 1.3 备用药品基数紊乱,账目不清,存在多药或少药的现象,同时药品数量多、种类多,清理不及时,存在药品积压等问题,如有的药品(胰岛素、氯化钾、生理盐水等)存放量大大超出科室的实际使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 1.4 药品存放的环境因素,例如,需避光、干燥、低温保存的药物,未按要求和条件贮存,加速了药物风化、潮解、变质、失效,促成了药物有效期限的缩短。 2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责任不明确。管理者对药品质量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及影响缺乏预见性。 2.2 护理责任分工不明确,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漠,对安全隐患认识不足,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药品清理查对制度,未及时发现药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及缺陷。 3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备用药品的制度监管。(1)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建立安全管理预警机制,举办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药品安全管理法教育,重点培训、考核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安全管理的落实检查,按计划对护士进行药品使用、贮存、保管的安全教育,及时通报保管、贮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警示教育,医院药学部要经常下科室指导临床工作,帮助护士提高药品安全防范的能力,并督促落实到位。 (2)护士长不能只局限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提高,特别是多学科知识学习,提升管理水平,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前瞻性的发现问题,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及管理上的不足,制定出可行性防范措施,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3)加强备用抢救药品管理,实行“五定”的管理措施,即定柜、定数、定位、定人、定期检查,禁止药品随意放置。建立备用药品专用登记本,做到班班交接,账目相符,落实岗位责任制及双签字制度,明确职责,并严格实行谁当班谁负责的管理规定。 3.2 加强备用药品的环节监管。科室指定专人管理,专人检查,专人整理,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尽量使用原包装盒和原包装瓶,药品摆放位置要求按用途分类摆放,也可以按使用频率的顺序摆放,力求准确、迅速、安全[1]。特殊药品根据所要求的温湿度、光照度选择适宜的存放处,如生物制品和需要低温保存的药品应放置在冰箱内,避光药要避免紫外线或强灯光照射,药事部门人员有责任定期到临床科室对药品的性能、质量进行抽查,指导临床规范管理;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定期对药品质量进行督查,做到层层把关,全面监管,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链,保证药品质量。 3.3 加强备用药品的质量监管。所有的备用药,按管理规定定期进行检查清理,减少损耗,清查时,重点把握,药品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限,药品的外观质量、色、清晰度,有无变质、破损、混浊、结晶及标识要清晰,防止因监管不力而将不合格药品使用在病人身上,造成不良后果。 3.4 加强备用药品的数量监管。对科室所有药品实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无止境增加基数,病人自备药或剩余药要及时清理,及时退还,以减少浪费,减轻病人负担。 3.5 加强备用药的品种监管。完善并严格遵照药品管理法规,病人的贵重药品、自费药品以及毒麻剧限药品严格实行专人专柜上锁保管,落实班班交接,确保账、物、卡一致,防止丢失。 4 讨论 4.1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护士严谨工作作风,是回避风险,降低隐患的关键。备用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是技术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护士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问题,因此要保证备用药物的质量安全,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不断地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药品存放中的质量问题。 4.2 建立规范的药品存放管理制度,是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很多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强硬的管理措施往往会给安全埋下隐患和祸根,因此,要保证医疗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药品存放制度,才能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通过加强科室备用药物存放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护士岗位职责,不断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能有效的消除隐患,避开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病人用药安全。 药品质量安全论文:爱创推出药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等 今年3月,北京爱创公司完成了“药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的软件产品化工作。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药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提供商,爱创科技凭借成熟的技术、丰富的系统集成经验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赢得了国家药监部门以及各大制药企业的肯定。 2006年,为了逐步实现对药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网上监管,爱创历时两年研发了药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并先后在“国家特殊药品监管”项目中的20家制药企业成功实施,为2008年完成软件产品化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为每件产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证条码”,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产品赋码及对流通销售信息的监管,实现对每件产品的物流、信息流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系统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管理要求,能够灵活处理多生产线、多包装工位、多包装规范等需求,具有强大的防伪防窜、全方位跟踪追溯功能。 unitech海峡两岸携手献爱心 5・12四川地震牵动千万人心。日前,由unitech集团董事长叶国荃先生发起,海峡两岸携手献爱心,共助四川地震灾区。叶国荃率先捐款50万新台币,并动员精技集团、精联电子及厦门精瑞全体同仁共同参与募捐善举,公司也将捐出对等的款项,为救灾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尽一份力,捐款所得款项将全数捐给“红十字会”为四川地震灾区专用。 浙江双友机电集团赴川支援灾区重建家园 5月15日,浙江首家捐赠救助四川地震灾区的民营企业集团浙江双友机电集团,通过四川省慈善总会向受灾地区捐赠100万元,用于灾区抢险和灾后重建工作,其中包含灾区急需的起重吊装、捆绑固定、牵引等抗灾抢险器械。 浙江双友机电集团领导表示,希望通过捐赠行为抛砖引玉,倡导更多民营企业特别是浙江民营企业奉献爱心的热情,帮助灾区民众共渡难关,早日重建家园。 奥凯航空专门调配13737全货机专职执行救灾任务 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的中国合作伙伴奥凯航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投入到救灾抢险的行动中。5月20日,奥凯航空有限公司专门调配B737全货机转场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以便随时执行救灾任务,保障救灾物资的快速运输。调配的全货机已于当日开始专职执行救灾任务。 奥凯航空调配B737全货机执行抗震救灾保障任务得到了联邦快递公司的充分理解与大力支持,联邦快递公司密切配合奥凯航空调整航班计划,确保了抗震救灾任务的顺利实施。 奥凯航空总裁刘捷音表示,奥凯航空将继续与联邦快递保持密切合作,力争救灾与安全生产两不误,确保救灾物资的快捷运送以及快递业务的顺畅进行。 TNT携手东风汽车试运行中国首批电动快递轻卡 近日,TNT集团与国内汽车制造商东风汽车宣布,双方将合作在武汉市试运行中国首批两辆零碳排放电动快递轻卡。这一创举将为中国运输业通过运输工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积极表率。作为TNT全球减排计划的一部分,此次创举是TNT立志成为全球首家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公路和航空运输公司的重要布局。 首批电动快递轻卡东风之星全部由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整车设计、制造和装配,其驱动能源为一组蓄电池,而非传统的汽油燃料。这两辆穿梭于武汉街道的“绿色先锋”在TNT为客户提供快递服务的过程中,实现零碳排放。 斯堪尼亚打造可持续运输的“绿色通道”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道路运输量持续攀升,运输业将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这一现象,斯堪尼亚就可持续运输提出新旧理念相结合的全面解决方案。 斯堪尼亚集团副总裁、负责产品研发的Hasse Johansson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解释:第一,使用可再生燃料。第二,增加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研发投资。第三,驾驶员培训。经斯堪尼亚培训学院专业培训的驾驶员可以提高10%~15%的燃油效率。第四,校正轮胎压力。适当的胎压和轮胎尺寸能够优化滚动阻力。第五,优化运输系统,提高运输效率,尽量避免空载。第六,提高货运能力。加长整车拖挂并最大化货运空间。第七,降低空气阻力。第八,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燃油经济性。 研华举办2008年广州CEO管理读书会暨25周年庆典 5月9日,由研华科技主办的“全球化浪潮下的领导力”――2008年CEO管理读书会在广州举行。 研华创办至今已有25年,在这期间,研华成立了文教基金会,长期投入产学合作、创新教育,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企业公民。 本次读书会推荐的图书是Intel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所著的《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研华(中国)公司总经理何春盛先生结合“全球化环境下中国职业经理人面临的危机与困惑”这个热点话题与来宾进行了深度探讨。 为纪念研华成立25周年,还特别推出了“自行车车旅”活动。 MichaeI Kleimeyer出任耶路物流中国区道路运输公司副总经理 近日,耶路物流宣布任命Michael Kleimeyer先生为耶路物流中国区道路运输公司副总经理。Michael Kleimeyer上任后,将主要负责加强公司在中国地区的道路运输能力,并完成对上海佳宇物流公司的业务整合。 耶路物流对发展中国区道路运输业务的雄心可谓“路人皆知”,之前就开始着手收购上海佳宇物流公司。任命“老兵”MichaelKleimeyer先生掌管这部分业务,更是体现出公司对此项业务的重视。“我上任后首先将协助完成收购佳宇物流的整合计划,之后会正式接手佳宇物流,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进一步执行公司发展战略。”Kleimeyer表示。 药品质量安全论文:媒体监管对药品质量安全的作用分析与策略研究 [摘要] 近年来药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其中大多是通过各类媒体曝光引发公众热议,进而形成较大社会影响力,督促相关事件的解决。因此,媒体监管已成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2014年发生的媒体曝光药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媒体监管具有引起政府和公众重视、增强社会监督、监督政府行为等作用,同时也具有缺乏持续性、易受操纵、监管效果差异大等缺点。由此,本文建议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三个角度入手有效发挥媒体监管对药品质量安全的作用,从而减少药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药品质量安全事件对公众的危害。 [关键词] 媒体监管;药品安全;作用分析;策略研究 近年来,药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药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直接作用于人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其产生原因复杂,涉及群体大,属于复杂的公共问题,除了政府监管外,还需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以达到社会共治,从而有效地保障药品质量安全[1]。根据2007年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的主题,促进互联网药品服务“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协调发展”格局尽快形成[2],我国药品服务监管正在形成包含法制管理、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几个方面在内的社会共治体系,其中媒体监管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以无时无处不在、成本低廉、社会参与度高等特点,与行政监管、企业自律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药品安全监管的发展[3]。 随着媒体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视逐渐增强,新旧媒体互补,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能更直接地参与到舆论中心甚至影响舆论导向,媒体监管对于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地位日益增强,具有影响范围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比较强等特点。但媒体监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运用不当则可能出现散播虚假信息,夸大问题严重性造成争议和恐慌,以及恶性竞争炒作等弊端。本文以近年的几个热点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媒体对于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讨论如何正确发挥媒体对于药品质量监管的的积极作用,形成媒体、政府、公众相结合的有效药品安全监督机制[4]。 1 药品质量安全媒体监管现状与特点 1.1 媒体发展现状 媒体一般分为传统媒体、新媒体两类。传统媒体一直是舆论的重要主导者。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不断推进和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参与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舆情指数报告(2013)》显示“人们非常信任或比较信任的媒体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电视(81.1%)和报纸(70.3%),只有50.4%的人选择比较信任或非常信任网络媒体。”,其中还指出“近年来,有关主要媒体接触率变化的趋势是:受众对网络媒体的接触率逐年上升,而对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接触率则相对下降。86.9%的受访者每周3次以上接触网络,而电视的这一数值为86.5%”[6-7]。数据显示出,新媒体的使用频率比传统媒体大,并且这一频率正在上升,但是相较于新媒体,人们更相信传统媒体的真实度[5-6]。 当前,政府的信息公开和新闻等通常是媒体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依据和主要信息来源,接着媒体针对事件进行采访等多种信息采集工作,最终报道呈现所搜集的信息。在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中,媒体会对事件进行跟进,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事件的发展,督促了政府部门的处理力度,并且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媒体必须尽最大可能把最多的信息准确及时地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更多群众参与到事件的舆论导向中来,对事件有着进一步的推动监督作用。 1.2 媒体监管的特点与作用 传统媒体在处理信息方面具有的良好的广度、深度、高度、权威度、真实性等。而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广泛性、低成本等特点,使每个参与者都有同样的话语权,并且参与后无需担心因揭发曝光而使自身健康受到威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融合,使得民众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药品监督的环节中来。 在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中,媒体监管与其他监管方式互补并通常报道时间更早,影响范围更广泛。在民众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后,民众可以通过媒体及时地把投诉信息传达给监管者,在媒体与民众的监督和促进下,监管者会尽快地采取行动来处理该事件。而在监管者对质量问题举报的调查过程中,媒体通过走访等其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调查,并且及时将事件及调查结果广而告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群众受到伤害。此外,若政府部门在监管的过程中有滥用职权、违规执法等问题时,媒体可以及时发现并揭发阻止这些违法行为。在监管者对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由于群众对信息有着迫切的需求,因而能促使媒体不断跟进事件的发展情况,督促政府部门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加快治理的进程,对事发企业有着监督作用,对其他相似相关企业起到警示的作用。在事件处理结束后,因媒体具有更专业的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与基础,所以部分主流媒体能正确地引导民众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与分析,探究监管存在的不足,对现有的法规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等的完善[8]。 2 2014年药品质量安全热点事件媒体监管作用分析 2.1 事件梗概及结果 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网络排名前三的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三个事件均由媒体曝光并造成较大影响,分别为“毒胶囊”、“茯苓山药片”、“不合格狂犬疫苗”事件。 本部分的数据统计期限为2014年1月1日~9月15日。为探究公众对三个事件的关注度,对各事件进行了网页数量的统计。互联网网页数量统计是以事件关键词等设定搜索在百度所得的搜索数为标准。对事件所造成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媒体新闻报道量以及事件在网络中的反馈信息的汇总,以下为三个事件的概况(按其受关注程度降序排列)[9]: 2014年9月曝光的“毒胶囊”事件中,可搜索到网页数量10 900 000页,新闻报道量4 660 000个。此次曝光起于2014年9月1日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的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的案件,来自新昌县儒岙镇的老板潘某雇用10名新昌老乡,短短5个月时间内,生产出售了多达9000万粒“毒胶囊”,销售流向不明。其后事件处理结果为涉案的11人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剩余空心胶囊成品约44.2万粒以及半成品102.9 kg由宁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扣留。此类事件并非首次发生,早在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将工业明胶卖至绍兴新昌制成药用胶囊售卖,这一报道在当时轰动全国,对胶囊企业打击惨重,而时隔两年,“毒胶囊”事件再次发生,药品不良事件死灰复燃。 2014年8月曝光的“茯苓山药片”事件中,可搜索到网页数量937 000页,新闻报道量266个。因辽宁一位糖尿病患者的投诉,央视曝光了一款名为“茯苓山药片”的药物,随后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茯苓山药片是假药,而且可能致命。事件发生后,食药监部门已经对此进行了查处,并责令该企业停止经营康特牌茯苓山药片并罚款9000元。该品牌茯苓山药片早从2005年起便曾多次因涉及虚假宣传遭到查处,且其生产企业于2013年已到营业期限处于注销状态,市场已无该种药品销售,但其在网上的销售却依旧很火热,多家网店均有销售且有的销量已达千盒。根据相关规定,淘宝等网站只能作为药品的展示平台,并不具备售药资质,但时至今日淘宝网仍可搜到多家网店销售该种药品,并有消费者在陆续购买甚至给予好评[10]。 2014年8月曝光的“不合格狂犬疫苗”事件中,可搜索到网页数量133000页,新闻报道量318个。国家食药总局于2014年8月19日称,网上出现举报辽宁省沈阳市的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17批人用狂犬病疫苗批签发问题。检查发现,该企业的无菌保障关键环节存在严重问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介绍称,2013年2月以后,中检院在对辽宁依生公司申请的120批狂犬病疫苗批签发过程中,先后发现3批疫苗的多支样品无菌检验不合格,且多次复检都显示细菌污染阳性,提示其产品存在严重大面积细菌污染问题,其余同一生产周期的117批疫苗有可能存在被细菌污染风险。中检院依据检验结果、现场检查情况和专家论证意见,对与3批无菌检验不合格疫苗处于同一生产周期的117批疫苗做出了不予批签发的决定,并向辽宁依生公司下达了书面通知,吊销其GPM证书。这使该企业损失超过4亿元,事后,公司召回所有具有安全隐患的疫苗。 2.2 药品质量媒体监管的作用 2.2.1 及时曝光引起政府和公众重视,避免恶性事件扩散 在“不合格狂犬疫苗”事件中,网上举报狂犬病疫苗批签发问题后,政府部门及时对疫苗做出了检验,并对不合格疫苗做出不予签发的决定,事后公司也召回了所有有安全隐患的疫苗,避免了不合格疫苗在市场上的流通,防止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扩散,最大程度地降低药品安全事件的影响。 2.2.2 增强社会监督,扩大监管范围 药品监管贯彻于研制、生产、经营、销售、使用的全过程,各类药品安全问题种类多且因人而异,仅依靠专业检测及行政监管难以完全杜绝,因此,加强社会监督,扩大监管范围,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发现任何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品质量问题及时的投诉举报,再由专业检测机构及行政部门调查解决,才能更好地减少突发药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保证用药安全,而媒体作为社会监管的主要平台为社会监管提供了有效渠道。 2.2.3 监督政府行为,确保监管公正 当前行政监管仍存在多头监管、沟通不畅导致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少数地方政府存在为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对企业监管力度不够,甚而为保证支柱产业的信誉和经济收入对其有所包庇和保护。媒体曝光为政府监管施压,监督政府行为,确保政府监管的公平公正[11]。 2.3 药品质量媒体监管的局限性 2.3.1 监管缺乏持续性 媒体监管报道的都是当下发生的能够引发群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事件,事件报道多为集中爆发式的曝光,引发一时热议,但很快就会被其他热点事件所替代,对于事件的后续发展和问题解决情况跟踪报道不足,导致许多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去而复返,药品质量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014年9月报道的毒胶囊事件便反映出媒体监管的持效性不足等问题。2012年曾有类似的胶囊质量问题报道并引起过热议,该报道在当时引发了群众的热议和争论,也使得胶囊的制作过程从幕后被曝光,但由于报道过后媒体及监管部门缺乏对该类问题及不法分子的持续性关注和监督,到2014年类似的胶囊问题再度出现,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2012年报道后被关闭药厂的人员换个地方重操旧业。 2.3.2 媒体报道易受操纵,引发错误言论导向 媒体监管的机制和相关法律规范不够完善,导致媒体机构在新闻的选择上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经济利益和公众关注度上,在报道药品安全问题时,为追求热点新闻,达到“爆炸性”效果,对于事件真实情况的调查取证不够,从而产生一些与事实相佐或夸大的离奇报道;更有甚者,某些新闻机构为增强经济利益,争夺关注度,人为地夸大事实、制造虚假新闻等,刻意对公众进行错误引导,使得缺乏真实性的报道流入社会并引发争议,给企业、政府部门等造成不恰当的压力,由于药品相对于其他领域具有其特殊性,能够直接对公众的健康产生影响,该类失真的报道可能导致的后果也更为严重[12-13]。 2.3.3 媒体监管效果受关注度影响大 媒体监管与官方监管不同,其途径是通过媒体报道引发公众及社会关注,从而使得该类问题引起公众重视,对企业及政府部门造成舆论压力致使问题得到解决。媒体监管主要是舆论压力的作用,与事件的受关注程度有很大关系,因而很多存在质量问题却不够“热点”的事件并不会被曝光,而曝光的事件中,受关注度高的事件的解决情况与受关注度相对较少的事件的解决情况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3 药品质量媒体监管建议 3.1 政府角度 3.1.1 加强媒体监管重视度,完成监管责任对接 媒体监管集中于药品质量事件的发现和曝光,引起舆论导向,引发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在后续对于药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中由于权力、精力及利益等问题限制,并不能做到持续跟踪报道以督促药品质量事件得到圆满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媒体报道药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重视程度,做好责任的对接,在媒体报道后,及时进行查处,对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如制度不健全、法规有缺陷等深入调查研究并切实给出解决方案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反复发生,弥补媒体监管缺乏持效性的漏洞。 3.1.2 建立官方媒体举报监管平台 媒体报道多来自于群众举报或记者跟踪调查等途径,报道通常在事件发生、查证并具有较好的话题性之后,使得报道的时间不能真正做到实时报道。而政府介入监管则是在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后开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媒体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应该及时接受受众的反馈,加强对媒体报道真实性的社会监管,同时也需要建立政府和公众以及政府和媒体的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让政府管理部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发生的药品质量安全事件并出面解决。 政府应从官方角度建立公众、媒体、政府的三方交流平台,公众在发现药品质量安全事件后可以实时在平台上进行举报,由政府人员收集并调查解决存在的或潜在的药品质量问题,媒体则从中选取热点和代表性事件进行报道;媒体接受到相关举报或记者暗访到的药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可以及时地举报给政府,由政府官方采取强制措施出面解决,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体化,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14-15]。 3.2 企业角度 3.2.1 加强与媒体配合,生产经营透明化 媒体对公众舆论导向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医药企业应积极配合媒体监管,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企业可以通过安排媒体对药品生产销售过程进行实地访察拍摄,使得不涉及企业机密的药品生产过程透明化,通过媒体让消费者了解药品的具体产出过程,真正建立消费者对药品质量的信任。 3.2.2 正视媒体监管,重视公众评价 媒体监管作用日益增强,企业应加强对媒体监管的重视程度,注重公众评价,提供自身信誉和社会责任意识。在相关药品质量安全事件曝光后,其牵连的生产或销售企业应及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及时对有质量问题的药品进行召回和下架等处理,防止有问题药品对更多的人群造成危害;对存在质量争议的药品进行专业检测部门的检测和评审并公布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而非消极应对,逃避责任。 3.3 消费者角度 3.3.1 加强监管意识,发挥媒体监管作用 消费者作为药品的受众,是药品的直接接触者,对于使用药品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最为了解,因此,消费者应加强维权和监管意识,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或发现药品质量问题时应积极采取维权和举报措施,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及电话信访检举等披露药品质量安全问题,协助媒体和政府的监管,实现社会共同监管。 3.3.2 提高判断力,不盲从盲信 媒体监管的过程中受利益及其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实报道、夸大报道时有发生,因而,公众应加强对媒体报道的辨别能力,不偏听偏信,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问题,而非跟从媒体有意识的舆论引导采取偏激的评论和做法来加大企业和政府压力。辨识能力较强,对于事件有所判断的公众也应该积极承担起导正言论导向、澄清事实的责任,确保在公众的共同监督下实现媒体监管的透明化和真实性。 药品质量安全论文:试论药品包装材料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 摘 要:药品安全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药品包装材料对于药品质量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药品包装材料是直接接触药品的物品,其主要材料包括玻璃材料、塑料材料与金属材料等,这些材质使用不当或者与药品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品,就会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也为病患健康带来或大或小的威胁。所以在药品包装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来控制周围环境,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药品来选择适合的包装材料。 关键词:药品;包装材料;安全性 药品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的安全则更加直接地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药品从生产到流通、存储与使用都离不开药品包装,所以包装材料的安全是药品安全的前提与保证。 1 药品包装材料的涵义与现状 1.1 药品包装材料的涵义 药品包装材料是指医院所配制的药剂与企业所生产的药品所使用的直接接触药品而用来包装药品的容器与包装材料[1]。药品包装材料的主要用途是保护药品,使其在运输、储存、传递以及使用过程中与周围环境隔开,不被周围环境影响,从而保证其药性不受影响。可想而知,药品的质量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药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直接接触的就是包装材料,所以药品包装材料对药品的质量安全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1.2 药品包装材料的现状 随着药品市场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以及药品包装生产企业的水平提高,药品包装材料也更加丰富。市面上应用广泛的药品包装材料主要包括玻璃、塑料以及金属等材质。这几种材料本身都存在着不同的优势与缺憾,其中玻璃材料的优点是密封性与稳定性较强,对于保持药品药效有较大作用,缺点则是重量较重且易碎,不方便携带。塑料材质则与玻璃材质相反,优点是轻便、便于携带,缺点则是稳定性较差。由于塑料是新型合成材料,所以高温、压迫等恶劣环境对其影响较大。金属材料可以很好地综合以上两种材料的优点,但是成本却比玻璃与塑料材料高,而且金属材料易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在所盛装药品的化学成分选择上要注意。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药品包装材料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 2 药品包装材料的分类与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 2.1 玻璃包装材料 玻璃材料主要被用于盛放液态用品,如输液、血液、口服液、生物制品等。玻璃包装自身材料美观、透明且稳定性强,所以运用相对比较广泛,但是玻璃包装材料由于工艺原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脱片等现象,混入药品中容易给药品带来污染,若是脱落的颗粒混入药品中再通过输液的方式进入人体内将会影响人体身体健康,轻则带来炎症或者是过敏反应,重则会发生缺氧反应从而致命。由于玻璃包装物中含有硼与硅元素,有些药物在接触到此类化学元素的时候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变质,如像胰岛素、肾上腺素等对PH值较敏感的药物接触到玻璃可能会被吸附或者变质[2]。所以玻璃包装材料的使用过程要注意避免对PH值敏感的物质。 2.2 塑料包装材料 塑料包装材料主要成分为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的成本比玻璃材料高,但是相比较玻璃材料,它更加轻便、易运输,缺点则是稳定性差,对高温、高压等环境的抵抗性差。塑料包装材料主要用于存放胶囊、片剂药丸以及颗粒剂,如今很多输液容器也逐渐从玻璃材料往高分子软袋转变,其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或者聚丙烯。这其中聚氯乙烯会对某些药物具有吸附性,从而溶出一些有害物质危害身体健康,如胰岛素产品若是采用聚氯乙烯存放便会发生吸附效应,因此便会降低其药效,所以近年来引进的非聚氯乙烯软包逐渐得到重用,可以有效避免吸附性与水蒸气渗透性。聚乙烯以及聚丙烯等包装材料一般不会与药品发生吸附作用,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较为广泛。 2.3 金属包装材料 药品包装中金属材料使用较多的为铝制品,主要用于胶囊铝盖、气雾剂瓶身以及膏状药品等。金属包装不易生锈、无毒、使用方便,易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其缺点首先是成本较塑料与玻璃要高,其次是其具有易氧化的化学特性,而且耐腐蚀性低。而包装材料一旦在使用过程中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会使得药品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会引起变质,甚至产生有毒物质。比较明显的是发生在盛放液体药物的容器中,有的装气雾剂的瓶子若是与装在其中的药品发生反应,则会产生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所以在金属材料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所存储物质的成分,以免药品与容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3 药品包装材料使用的注意事项 3.1 药品包装材料操作要流程符合规定 药品包装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的流程进行,从生产车间的环境卫生到人员设置,再到设备配置都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来进行。首先在操作车间内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相关指标,防止药品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被污染从而发生变质等问题;其次在包装过程中对包装物自身的形态要进行严格监管,若是发生变形或者断裂等问题则会使得药品暴露在空气中,与空气接触后发生污染,所以这种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空气接触到药物而对药物产生影响。 3.2 药品包装材料选择要适宜 在药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无毒且不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的药品包装材料[3]。对于合格的药品包装材料,首先要保证自身无毒,其次要保证在与药品接触的过程中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以免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危害健康。最后,要根据不同药品的特性来选择适合的包装材料属性,例如胶囊和片剂可以采用泡罩,一些避光的药品可以选择深色瓶子,液体一般采用玻璃瓶或者软塑料瓶等。这样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同时保证药品的存放与运输不受影响。 结束语 药品质量安全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药品包装则会直接影响到药品的质量与安全,因为药品包装材料是直接接触到药品表面的包装材料,其生产包装过程对药品质量产生直接作用。如今,主要的药品包装材料包括玻璃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以及金属包装材料等,这三种材料各有优劣,玻璃包装材料对药品最大影响是产生脱片带来污染,塑料包装材料则是具有吸附性,容易溶出有害物质,金属包装物则容易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药品包装材料在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的流程来进行,操作过程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周围环境,避免药品发生变质,同时对于不同的药品要根据自身特性选择不同的药品包装材料,使得药品本身药性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同时也便于存储与使用,让药品包装材料与药品的使用更加安全。 药品质量安全论文:市政办药品质量安全提升方案 为推进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全面规范和提升我市药品流通和使用安全管理水平,促进药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结合我市实际,决定组织开展“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践行科学监管理念,以“保民生、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创建药品质量安全示范店,大力实施药品使用质量规范管理,着力解决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药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实现药品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药品经营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药品质量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目标。 二、工作内容 (一)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疫苗生物制品、特殊药品、基本药物等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的专项检查,建立完善药品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大力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 (二)深化药品“两网”建设。乡镇监管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监管资源和监管手段,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激励调动协管员、信息员工作积极性。认真落实“监管、规范、提高”三位一体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覆盖广泛、监管有力、运转协调的市、乡、村三级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提高网络运行效能。 (三)创建“药品质量安全示范店”。各药品经营企业要围绕提升药品安全水平,按照示范店创建条件和检查验收标准,从许可事项、人员管理、设施设备、日常经营、广告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严格按许可的经营范围经营药品,强化购进、验收、储存和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药学服务,杜绝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实施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按照《省药品使用条例》和《实施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评定标准》,各药品使用单位要进一步强化药品管理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并严格执行药品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等内容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推进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确认进程,提升药品使用环节质量管理水平,使全市所有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都达到规范化要求。 (五)提升技术监管水平。加大药品抽验力度,扩大药品抽验覆盖面,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推进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化建设,落实基本药物全品种抽验制度。 (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法处置的原则和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市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三、实施步骤 “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4月初)。召开会议,印发方案,明确开展“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制定并实施药品经营、使用管理规范现场检查评定标准,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动员全市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积极参与“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第二阶段:规范提升(4月初-11月初)。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的内容和创建标准,认真部署各项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通过单位自查、监督指导、检查验收等方法,以点带面,全面开展整治、规范、提升工作,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第三阶段:总结巩固(11月初-12月)。对开展“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进行评估、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立强化监管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完善药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药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对达到标准要求的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分别颁发《药品质量安全示范店》、《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确认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深刻认识开展“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开展“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二)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切实解决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扎实推进工作开展。 (三)密切协作,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药品市场监管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药监、公安、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进一步健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推进活动顺利实施。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有关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和药学知识,宣传开展“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的诚信自律和公众的药品安全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药物管理论文:PDCA循环管理法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在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将PDCA持续改进应用到每个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实施改进。结果 经过2年的PDCA持续质量改进,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基本规范。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在围术期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法;抗菌药物管理;清洁手术围术期 抗菌药物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些外科医生甚至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1],从而导致目前我国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当、疗程过长、频率换药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2]。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顿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称戴明循环[3]。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持续干预,不断总结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控制措施,使抗菌药物控制工作持续进行改进,形成良好循环,经过两年实施,使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基本规范,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全院所有住院的清洁手术患者(包括甲状腺、乳腺、闭合性骨折、腹外疝、静脉曲张、白内障等手术),所有监测对象术前均未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迹象,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均为预防性用药,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2用药指针判断标准 清洁手术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以下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否则为无用药指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 2 h);②有异物植入;③年龄较大( 70岁);④基础病控制不佳;⑤恶性肿瘤治疗中;⑥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方法 开展清洁手术目标性监测: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摸底调查2012年4月~6月在此期间收住的每例监测对象,查阅相关病历,并按甘肃省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制定的统一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进行填写并统计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评价有无用药指征、用药时间及合理性,得出本底清洁手术预防性用药数据,同时制定出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及控制计划,并对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后,2012年7月开始对清洁手术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每月专人对清洁手术患者进行监测,每周不定期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寻找新的、前期未考虑到的因素。针对每月监测结果向科室反馈一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及处罚,重新制定新的更加完善的计划,再度实施,循环改进,直至达标。 4结果 见表1。 5讨论 5.1感染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性用药主要适用于∏、Ⅲ类手术切口,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清洁手术(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范围大、有异物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而且抗菌药物应用只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综合措施之一,实际上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准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都很重要,不能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滥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围术期连续用药几次或几天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只要用的合适,在术前半小时或手术开始用,如果手术时间长再追加一次,术后用或不用都是一样的效果,相反,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手术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2监测结果反映出PDCA持续改进的作用,基本达到《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38号令)中规定的指标要求。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制约的有机整体。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在质量管理中,经过一个PDCA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通过不断地PDCA循环,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应理解为持续改进更为恰当,按照PDCA循环理论对"A"的定义,是针对相应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启动新的PDCA循环。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运用,摆脱了靠经验管理的传统方式,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了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将结果控制转换成了过程控制;PDCA循环把计划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的标准、规程和制度中去,能使抗菌药物管理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医院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总目标。 药物管理论文:综合干预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应用中综合干预措施的管理效果。方法:采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国际指标进行综合干预,并从住院总病历中随机抽取干预前100例和干预后10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改善。结论:合理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等,不仅增加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难度,还加重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抗菌药物的滥用已逐渐成为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我院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和要求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干预管理研究,参考医院抗菌药物调研指标及调研方法[1],以期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选择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结合发现问题行多手段综合干预,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管理效果,以探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2干预方法干预对象覆盖我院的所有相关科室,干预方法有宣传教育、行政干预等。 1.2.1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我们颁布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以及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分级管理,提升使用抗菌药物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必要的情况下可调整药物的使用级别,以方便药物实际使用。颁布相关的纲领性文件,比如《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制度》,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以及会诊专家的构成、职责,并细化审批程序、会诊、使用流程,以加强特殊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明确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以及Ⅰ类切口部位、手术种类,严格限定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和方法,使术前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都合理科学,并细化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条件和原则。 1.2.2明确管理内容和责任由院长牵头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小组,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为了形成系统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临床所有科室应建立与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对接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确保管理指导小组的指令能得到有效执行。明确各个科室年度、季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任务,并由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为了确保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要求得到认真落实,应对全院医生进行宣传教育,并签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 1.2.3知识培训为了使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不良反应、药效学、细菌耐药、临床疗效等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可邀请临床药学、检验科、感染科的专家开设讲座,对医师进行系统培训。消除医师认识误区和疑惑,提升用药的合理性。着重介绍抗菌药物滥用的经典案列,让医师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强制参加相关培训,严格执行不合格不上岗制度。对新进住院医师进行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所开抗菌药物医嘱人均疗程、抗菌药物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种数、抗菌药物平均费用、病原体送检及药敏试验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平均天数以及百分率、联合用药情况等。 3讨论 我院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并采取了多种综合干预措施。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说明医师对用药指征把握越来越严格,使用抗菌药物更加慎重[2]。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费用更低,这可能受单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缩短、处方品种数减少、抗菌药物降价的影响。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比例和时间更低,说明医院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惩处力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既说明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也提示医师认识到了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住院天数更低,说明抗菌药物的少用和不用不仅能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几率,还能加快医院病床的周转,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3]。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药敏试验以及病原体检查的比例仍较低,提示我院改进工作的方向是实现由经验性用药向病理用药的转变。 总之,领导重视、组织机构支持、制度规章保证是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关键,领导重视能充分调动医院的资源,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机构支持能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力,通过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来持续地、系统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管理和调整;制度规章从根本上限定了护理人员、医师、各科室负责人以及相关院领导的行为,使得医院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和定位。 药物管理论文: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自2014年1月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之中。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88例患者,其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管理; PDCA; 效果 当前因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的普遍存在,相关性药害事件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已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主要公共卫生难题。我国在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方面所存在的滥用问题更为严重,其所造成的用药者身心伤害巨大,而其所引发的广泛的细菌耐药性则使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着未来可能无药可用的巨大现实危机[1-2]。基于上述原因,国家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必须切实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专项管理工作,而要实现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管理,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探索科学先进的适用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3-4]。PDCA(plan 、do、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管理工具,已被应用于全世界多个领域的管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则通常被应用于对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方面。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为通过对P、D、C、A 4个阶段的循环、持续、永不停止的应用,实现对管理目标的不断推进和持续向前发展[5-6]。本院尝试性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之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前病例组中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6.41±18.29)岁,手术41例,非手术47例;管理后病例组中男53例,女35例,平均年龄(37.49±17.08)岁,手术47例,非手术41例。管理前后两组对象的年龄、性别、手术与非手术比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计划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 首先就本院2013的住院患者抗菌物使用具体情况实施分析,确定存在的主要不合理使用问题为: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Ⅰ类切口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达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未达要求,抗菌药物超剂量超频次使用现象严重,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机不准确等。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实施原因分析,明确造成上述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状况的主要原因为:管理层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临床药师配置不足和工作不到位,临床用药科室对临床药师工作价值不理解不配合,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欠缺和合理使用知识不足。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后,进入最后的计划形成步骤,计划内容为:通过本院党政联席会议确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组织,通过征求意见稿和终稿两道程序形成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下发至所有科室和部门,对医技护工作人员实施全员培训和考核。 1.2.2 实施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 由院长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组长并负全责,相关部门和科室的领导任组员,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管理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权利;由药剂科和医务处牵头起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将其放置于院内网通知栏,向各科室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各科室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终稿;按管理制度要求对全院医护技工作人员实施全员培训,所有人员均需通过严格的书面考核后方能获得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如:医师须通过考核后方可有权下达抗菌药物使用医嘱,药师需经过考核后方能发放抗菌药物或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监管,护理工作者须通过考核后方可进行抗菌药物的领用工作等,同时对所有人员实行抗菌药物使用资格的动态管理,如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一次不合格者,给予口头警告和限期整改,整改无效再次出现不合格处方者将暂停其抗菌药物处方权,重新培训考核等。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师应切实履行和充分发挥自身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中的指导、监督和宏观统筹作用。对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等多项相关指标的考核结果面向全院进行公开并纳入对科室的质量考核体系之中。 1.2.3 检查和持续改进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例会,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上月问题解决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的反馈,对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长期坚持实施下去,对解决不力的部分则进行具体分析形成新的解决措施;二是逐一分析本月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所发现的现存问题和潜在问题,综合多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解决办法并下发至各相关科室予以执行。此过程反复持续循环进行,实现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1.2.4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实施奖惩结合措施 (1)奖励措施:在全院各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均达原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的情况下,设立“抗菌药物AU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个单项奖,每半年实施奖励1次。对各项指标在半年内各月均未超标的科室进行奖励,每项奖金500元;(2)惩罚措施: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和医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暂停抗菌药物处方权、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降级使用等处理,并与奖金挂钩,对未完成责任状制订目标的科室,给予经济处罚。 1.3 评价指标 利用本院的住院患者信息系统采集实施管理前后两组数据来源对象的住院用药信息和相关费用信息,统计管理前后两病例组的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7-8]。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实施管理前后抗菌药物医院病历使用率、Ⅰ类切口使用率及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比较 实施管理前住院病例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37%,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40%,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住院病例组的67.05%、7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管理前后药品总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的比较 实施管理后住院病例组的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为(10 931±5732)元和(7344±1715)元,而实施管理前的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为(14 103±9035)元和(8599±1881)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医疗管理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医疗管理的难点,也是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PDCA循环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9-10]。这些步骤又是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的,如果将已有抗菌药物管理作为PDCA循环管理的大循环,那么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持续改进都可看作各种小循环[11]。大、中、小循环相互同步,环环相扣,相互促进。而且PDCA循环还是不断地向前转动的,每循环一周,从制订计划目标到具体实施,从发现问题到逐步解决,都会使抗菌药物管理水平上升。目前众多学者开始将PDCA循环应用于抗菌药物的管理中,学者赵玲等[12]将PDCA循环引入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中,研究结果证实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控制中作用显著。另外,学者陈英[13]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4个月的PDCA循环干预,清洁手术抗菌药物的基线使用率由原先的92.32%降低至30.09%,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89.70%降低到17.50%,证实PDCA循环可以有效的降低抗菌药物在清洁手术围术期中的使用率。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之后的病例组,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住院病例组,而其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则显著高于实施管理前的住院病例组,提示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实践之中,能够切实改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各项考核指标,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在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引入至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之前,本院虽也对该项工作实施了一些管理措施,但因缺乏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的指导,导致管理无序,措施无力,缺乏持续性和实效性。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引入至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之后,建立于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的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计划,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均较强;基于科学计划的指引和规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基本未出现无序低效工作状态,所有工作均按照计划一步步得以顺利实施,形成了全员动员、共同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的良好态势,每一位工作人员均明确了自身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14-15];而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持续改进过程,则保证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质量的层层递进和提高,使该项工作始终处于合理的良性循环之中[16-17]。本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使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实践过程,说明该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医院工作人员将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过去那种被动执行转变为自身的主动行为,有效对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结构加以优化,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形成规范化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环境,以达到对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上升的遏制作用,为住院病例提供合理安全的抗菌药物使用保障,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整体推动作用十分显著,具备较高应用价值。 药物管理论文:病区药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 病区药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方法:有效总结当前病区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采用全新管理方式,有效规范相关护理人员的用药程序。结果:加强管理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了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用药安全,增强了病患的满意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采取科学合理的病区药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病区药物管理;对策分析;问题 作为护理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管理是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的主要保证。护理人员一方面是药物治疗的有效执行者,在另一方面也是有效的监督患者用药的执行者。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出现了较多的新药,药品种类也逐渐增加,临床上需要应用比较多的配伍用药种类以及数量,这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有效的加强科室的药物管理,结合当前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同时联系药房与护理部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与应用了新的管理方式与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药品账物不符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临床上使用的药品种类繁多,一些药品若不能长期进行使用,则会导致出现过期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医生更改了医嘱或者由于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而造成停药或者换药以及缺药等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隐藏的药物隐患。 1.2药品有效期管理不够到位 在病区一些自备部分的药片比如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等需要急用,用过之后从药房领回,却无法进行包装,因此也无法确定其有效期限。一部分针剂瓶上未标注药品批号或者有效期限,仅仅在药盒上进行标注。从而导致药盒丢失不能确认有效期现象的出现,一些针剂药物也会由于多次进行清点,而出现标签模糊,无法确认有效期的现象。 1.3 急救车药品管理方式的欠缺 病区配备急救车,不能够及时的对相关药品进行补充,从而导致下次需要时缺药现象的发生,包括急救车药物出现过期与标签不清楚的现象,也对正常用药影响。 1.4药物储存上不够规范 这表现在药物出现混乱摆放,比如将山莨菪碱同东莨菪碱混乱摆放。而一些药品的有效期会受到温度、湿度以及光线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根据要求进行贮存,则会对有效期进行缩短,还出现药品效果降低甚至出现变质,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比较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毒性反应。 1.5 护理人员相关药物知识掌握欠佳 这表现在一部分护士不能够有效的掌握与了解药物的具体性能形状以及颜色等外部特点,因此无法准确的进行药物识别,非常容易导致给药出现错误。其次护士无法熟练的掌握药物的具体作用与不良反应,用法与用量以及配伍禁忌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了解,也无法准确的向患者传达药物信息,从而导致给药和解释出现错误,来添加医患之间的纠纷。 2.对策 2.1 确立专科备用药管理制度 要结合药品的种类以及性质来确定药品的具体的放类与摆放位置,标签需要清晰,将有效日期进行详细的标记,同时定期清点。在使用过后还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同时更换近期的过期药物。对于毒麻药以及精神上的二类药物,贵重药物需要上锁进行保管,实现班班交接。对于高危药物则需要采用警醒的标识,单独进行存放。 2.2 专人管理 在病区需要专门的安排一位护理人员进行药物的管理,同时定期清点相关药物,把积压比较多的药品进行登记,同时退回药房,来补充相关缺失的药物,实现账物保持符合。 2.3 各类药物要标注有效期 具体而言,需要将片剂药品依据药房现存的有效期,来进行储存,对于过期的药物则需要提前进行更换。开启之后的药物则需要标注其有效期限,比如胰岛素开封之后有效期为28小时,并且需要存放在冰箱里,而无菌注射用水以及肝素钠盐水开启之后有效期为2小时。对于将在3到6个月里过去的药物则需要及时的通知药房进行更换,在三个月里将会过期的药物需要标注其具体的实效日期,同时提醒相关护理人员先使用这些药物。 2.4增加护理人员药物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需要将比较经常使用药物说明书保存在药物的信息文件夹之内,从而确保常用的药物都有说明书原件,来方便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查阅。与此同时,还需要及时的组织科内的人员来进行有效地药物知识培训,了解与掌握相关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实现每月一次的药物学习,增强不同科室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3.小结 综上所述,加强管理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了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用药安全,增强了病患的满意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取科学合理的病区药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药物管理论文:浅析抗菌药物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 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医学治疗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普遍,而就国内来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抗菌药物应用中位率比发达国家高出近2倍,总数达到79%。本人从2012年、2013年共4次跟随八师卫生局医政科对八师28家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检查,对八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对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着手,通过对八师28家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八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且用药时间较长,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28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使用 调查 分析 管理 就像蒸汽机对于工业革命,抗菌药物的发明及应用是人类医学治疗史上的一次极其有意义的重大革命,自此以后,抗菌药物自然也成为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一类常用药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被人类不断的研究开发出来,必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例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滥用、误用、混用等不规范、不合理现象。本文现就八师28家基层医院当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做出相关阐述。 1 八师28家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1 抗菌药物适应症的选择不够合理 由于近些年越来越多种类的抗菌药物被开发和投入到临床治疗中,医师们也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虽然抗菌药物在现在很多临床诊断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不乏一些医师假公济私,出于经济目的而不分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只给病人选择价格昂贵或用药周期长的抗菌药物;另有一些医师对于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同一种抗菌药物产生的抗药性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及时调整用药,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还有一些医师在选择药物时,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病制宜,而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习惯性的选择某几种药物;很多感冒发烧的患者,并美其名曰是用来预防感染,强迫患者使用。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每位医师都有,但确实不能不得到重视。 1.2 抗菌药物用量大、用药周期长、频繁更换 临床案例证明,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并不是立马就能起到抗菌的效果,会有一段反应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三天后才能看到明显的药效,与此同时,医生不应该只凭感觉确定用药是否有效,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药理学、药效学原理。而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医师认为抗菌药物的作用就是杀灭细菌,正常人服用也没有关系,因而为了提高药效,加速治疗,就会盲目加大抗菌药物的用量或者用药周期,当发现患者产生耐药性等问题时,错误地认为需要持续加大用药量和用药周期。这样的想法导致他们发现短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后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就会怂恿患者开始使用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最终导致在很多的治疗时间内却频频更换治疗药物的现象。 1.3 抗菌药物的搭配应用不当 有时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较为复杂,或者说有时候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少数临床会同时选择几种抗菌药物的搭配使用,而更多的情况是,一种抗菌药物即可治疗多种细菌引发的感染,而医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造成重复用药的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医师在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时,没有意识到两种或者多种抗菌药物之间的协助作用或者是它们的相互抵抗作用,从而使得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病情无法根治,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1.4 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任何一个机构如果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都无法高效长久地运行,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更是如此。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仅是个别医师个人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整个医院医药监管体制出现的瑕疵,医师给患者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治疗用药以及抗菌药物种类、用量的错误选择正是在这种不健全体制下钻空子的显著表现。医院抗菌药物监管体制理应环环相扣,从前期的配备、到患者开药过程、以及后期的检查管理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目前28家医院的实际情况是监管环节断层,各部门管理职责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部门的监管职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执行和强硬的行政干预。 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对策 2.1 增强医务人员医德医务培训,加强其合理用药意识 对医院的医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医德医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要求医师熟悉自身科室的各种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剂型、应用方法等。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务必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原则,在适应症和给药途径上严格把关,在选用药物及用量方面更是要严格遵守药理学、药效学的标准执行。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锻炼,掌握抗感染治疗新动向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动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专题讲座等提高感染病的病学诊断水平,切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源头是关键,因而必须其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加强医师的合理用药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的教育建设,对于不重视患者实际情况遭到患者投诉的医师要给与其严肃处理,对有失医风医德的行为也要严厉地制止。 2.2 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通过针对八师28家医院现存的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不能只制定政策,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对适应症要严格审核,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尤其是外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尽可能少的减少在外科预防过程中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选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目前的应用体系,一定能将现存抗菌药物的不良使用现象彻底根治。 作者简介:邱桂仙(1969-) 女,汉 ,湖北省黄陂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管药师;从事本院的药事管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处方点评,麻醉药品的管理工作。 药物管理论文: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分析及探讨 【摘 要】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医院信息系统,统计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再统计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抗菌药物实施规范化管理后的使用情况,并对比分析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规范化管理后我院抗生率的使用率、使用不合理率、联合用药比例等指标明显低于规范化管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现状;加强措施 基于我院前些年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就将2012年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不合理之处进行统计分析,再对我院2013年初开始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措施与效果进行论述,并具体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医院HIS系统,收集整理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的全部处方资料,再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之后门诊的全部的处方资料。 1.2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组织院内药学人员与抗菌药物临床医师,统计分析两个阶段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不合理率以及联合用药比例等。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见,在本院实施规范化管理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用不合理处方率、联合用药率均明显高于规范化管理实施后。由此可见,在规范化管理实施前本院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存在有较多的不合理问题,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出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⑴未能严格遵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违规对患者开具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例如,针对收治的皮肤感染患者,给其使用左氧氟沙星,导致用药不合理。⑵预防性用药无指征及药物选择不合理,一些患者无需预防性用药,但仍给予了抗菌药物,导致药用使用不合理,造成浪费。例如,针对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患者,仍不合理的采用抗菌药物。再如,针对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者,给予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抗菌治疗,导致药物选择不合理。⑶给药途径及用量不合理,例如,采用阿米卡星口服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针对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未能根据要求适当的减少抗菌素物使用剂量。⑷药物联合应用不当,两种或三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或是与非抗菌药物不合事联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药物相互作用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等[1]。 基于我院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期间出现的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院内相关领导也提高了重识,且为了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了多项综合、有效、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并于2013年1月起开始实施,具体的管理加强措施如下所示: ⑴全面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将院内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以及特殊使用三类,对其根据类别不同对其实行分级管理。例如,针对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可允许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进行使用;针对限制使用的,只有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有权使用,或是经主治以上医师批准签字后的有权使用;针对特殊使用的药物,需经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科主任同意签字后方可使用,若有紧级情况必须使用时,一般医师可越级使用一天,但之后必须填写使用理由报告给上级。⑵制定规范的监管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院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临床应用指南、使用细则以及管理考核质控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力求将所制定的有效制度措施落实到位。⑶应用电子管理方法。采用电子管理方法,通过电子处方认可系统,对28种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指导,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感染疾病专家、药剂师与处方医师之间的实时沟通,尽最大可能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合理性。⑷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监测。全面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不良反应的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以避免纠纷发生[2-3]。 综上所述,针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不合理,采取科学、有效、规范的措施,从多方面加强管理,可促进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能有效规避医患纠纷的发生。 药物管理论文: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和研究 【摘要】 目的 评价安全屏障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确认高危药物的种类, 对高危药物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组织高危药物管理组, 进行高危药物标识、信息、使用屏障的建立, 增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物安全性的认识。结果 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设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后, 本院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危药物;安全屏障;药物管理 高危药物(high-alert medications)是使用发生错误时, 将对被使用者产生严重而明显损害的药物。如果高危药物管理无法正规化、科学化, 则易发生管理不善、错误使用, 这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的进程, 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无法挽救的损伤[1]。2013年本院采取了高危药物管理中进行高危药物标识、信息、使用屏障的建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内科、外科及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共300名, 其中男18名, 女282名, 年龄23~53, 平均年龄33.2岁, 对以上护理人员进行高危药物安全屏障管理教育。 1. 2 安全屏障实施方法 1. 2. 1 建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2] 设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由护理部副主任作为网络组长。小组成员每个月进行随机抽查病区内药物管理情况。 1. 2. 2 对高危药物进行分类 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根据高危药物定义, 对各个片区需要使用的高危药物进行分类。 1. 2. 3 建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 首先应建立高危药物标识屏障, 建立高危药物管理的制度, 应及时检查高危药物[3], 并定期进行高危药物的质量检查。其次采用高危药物的信息屏障, 利用本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在发生错误操作导致医嘱中高危药物使用量过大时, 电子管理系统会对医生进行提示。最后采取高危药物的使用安全培训。 1. 2. 4 数据收集方法 比较未实施安全管理前(2012年6~12月)62990例患者和实施安全屏障管理后(2013年1~6月)62331例患者发生高危药物不安全事件的比率, 进行统计学比较, 观察是否发生统计学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经分析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设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后, 本院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临床中药物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提高高危药物的管理效果, 确保药物使用安全[4]。在本院建立高危药物安全管理小组, 对高危药物进行安全屏障的建立可以减少高危药物错误使用和传递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 高危药物的安全屏障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 使得临床药物使用更加安全, 值得推广。 药物管理论文:如何开展医院药物管理工作 【摘要】现今随着医疗和医学的日渐发展,除了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药品的流通使用和更新也相应比较频繁。药物是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医院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医院的药物管理工作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其实在目前的分析研究当中,药物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针对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帮助医院以后更顺利的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关键词】医疗服务;药物管理;策略 1药物管理现状及问题 1.1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到位 一方面是医院管理者对药剂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只是把他当作最基本的一项检查工作,对其工作岗位人员的监管力度和管理制度不严,导致护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热情度不高,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另一个方面是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到位,对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像是有的护理人员就容易混淆颜色相近或者是药物性状等外观很相像的药品,有时候对药品的认识会产生失误,导致发药以及用药的过程中错给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的护理人员对药品的使用不是特别明确,像是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用药禁忌、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在患者咨询解释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2药品账物不符 不同的病症都会有专门的药品配置,所以一般药房的药品种类是很多的,而药房里面的药品积压或者过期的现象普遍发生。如果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恶化改变医嘱或者患者死亡这些特殊情况而给患者停药但是却没有退药,或者在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成功之后,医生又没有及时补开新的医嘱,就会导致药品积压;有的时候临床发生的突发病例在需要新增药品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添加就会导致缺药的情况发生了,着也体现了在药物管理方面备用药品种类的不合理性;还有的药品长时间没有使用或者部分淘汰药品闲置都会产生药品过期浪费的现象。 1.3药品贮存不当 第一种情况就是药品的贮存方法不对。我们自己都吃过药,应该知道每一种药品都应该有自己的属性。如果想要保证药品的质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的贮存要求来对不同属性要求的药品进行分类管理贮存。比如有些药品在光线、温度、湿度等方面都有要求,像是如维牛素K需要避光储存;破伤风、巴曲亭需放置在20C一80C冷藏等。第二种情况就是药品的混放。如果同种药品按照不同的剂量存放在一起,那么在这种药品的使用剂量方面就容易发生错误;如果像是外观很是相似的药品存放一起就容易在取药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如果原有的药品和新取回来的药品存放在一起,就会导致不同批号的药品混用。 2药物管理工作策略 2.1制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 首先医院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药物管理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一般的检查之外,还要定期开展对药物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仅要求对这种药物的用法用量等基本信息的掌握还应要求药品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药品政策以及法规,要使药品的使用和利用率达到最高。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制作一个专门的备用本,将一些常用药品的使用方法和说明书记录在里面,这样不仅可以让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压迫感,而且在讲解的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及时补救;还可以定期邀请专业的医师来进行学术交流讲解,来增强不同科室之间交流。其次,在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达标后,管理人员要对药物管理岗位人员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以及关怀,要尽量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护理人员保持对药品管理工作的热情,这样他们的责任感也会加强。 2.2加强药品的质量管理 药品的安全问题是医疗的重中之重,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人身健康。药品的保管员一定要把好药品质量这关口,在采购药品时,一定要按照药品采购制度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心进行定点采购,选择信誉比较好的供应商,要综合考虑药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等因素。购进药品之后要严格检查药品的规格、数量、批文、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有效期限等进行验收,如有发现不符合规格一律不能检验入库,发现质量不等的厂家下次不考虑继续采购。药品保管员在药品检验入库后要收集相关的药品入库信息,装订成册,还应按照《药品管理法》做好相关的人库记录。为防止药品过期失效造成损失,加强药品的有效使用应严格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同时出货的时候要进行质量检查,过期以及失效的药品不可以出库,要及时移到不合格药品区,报告主管院长后进行统一集中销毁处理。对于那些近期快到有效期的药品,进行统一计数,建立一张统计登记表,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尽快使用。最后药品保管员应该每个季度对所有库存药品逐一检查,对霉变、过期、混浊的药品进行处理,具体的根据有效期的不同进行分类存放。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药品积压、过期的问题。 2.3制定专人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药品的混放,药房管理员应该根据药品种类、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专门贮存。在储存时要注意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求医生要熟悉药理,掌握好药物配伍应用比例和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护理人员要认真审核处方,合理用药。在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中,日光中的紫外线对药品起着催化作用, 容易加速药品氧化造成变质,所以对光线又要求的要避光储存;温度过高过低都可能使药品变质,所以对温度有要求的药品要选择适宜的温度专门存放;湿度的不适宜也会影响药品质量,容易使药品潮解、稀释及变质。对于像麻醉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必须严格实行专库保管制度,特殊药品要做到专人登记,专用账目,定期盘点,如果发现问题,立即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报。 3结束语 人们对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起来,医院当然应加强药物管理工作,药房的工作繁琐同时工作量也比较大,如果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下去,必须实施“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态度要谦和,耐心。强化药房管理,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和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也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举措。 药物管理论文:探讨哈萨克医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及使用情况 【摘 要】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普遍,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适当的疗程和剂量,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和浪费,减少毒性反应的出现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认识误区;不合理使用;对策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抗菌药也可用于寄生虫感染[1]。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应用现象也不断增加,既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和资源浪费,又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增多[2],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在现在和将来人类将面临耐药菌及耐药菌感染的巨大挑战。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现象在国内、外均十分严重,已造成巨大浪费及严重不良后果。细菌耐药性产生和治疗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难题。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1 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可能存在的误区 1.1认为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对无细菌感染的炎症使用抗菌药物。 1.2抗菌药物能预防感染,因而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1.3广谱抗菌药优于窄谱抗菌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或增加,甚至出现二重感染。 1.4新药比旧药好,贵药比便宜的好,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再则由于新药上市时间较短,很多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没有被发现。 1.5使用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不注意联合用药的原则,可能出现疗效并不增加,反而可能增加毒性。 1.6感冒就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造成药物浪费甚或出现不良反应。 1.7发热就用抗菌药物。发热不一定都因细菌感染引起,对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可能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或难于检出病原体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1.8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影响对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判定。 2 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 2.1选用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针对存在感染的病原体。有些医生为求“保险”或为迎合患者的不正确要求,在无用药指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2.2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感染尚未控制而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时停药。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后继续使用该药。 2.3发生二重感染时未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时继续用药。 2.4给药途径或间隔时间错误。 2.5错误的联合使用;无指证或指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于无并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 2.6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略了必要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治疗。仍有部分普外科医生并没有注意到抗菌药物不能替代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将其视为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而盲目使用[3]。 3 如何在基层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1及时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按确定的病原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 3.2熟悉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谱、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不能行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时,进行经验性治疗,此时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其临床适应症、药物动力学、不良反应、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药敏结果获知后是否调整用药仍以经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主要依据。 3.3按照病人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综合用药:对小儿、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据其特殊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4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疗程和剂量:应按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选择每日1-4次的给药方案,其疗程应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日左右停药,疗程不能太长,也不应太短。临床效果不佳,应分析原因,确因抗菌药物原因,应在使用3-4天及时换药,不主张频繁换药,也不能在无效时坚持使用而不及时更换。抗菌药物的剂量应使用推荐剂量,过大过小均不恰当。 3.5重视综合治疗,避免一味强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和全身状态对感染恢复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人体的内在因素常是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强调使用各种治疗措施改善全身状况,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加强营养支持,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 3.6下列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联合使用应合理而且有明确指证;除主要供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外,一般尽量减少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在局部使用;单纯的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3.7加强宣教与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用药:不仅要向医务人员宣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同时也向广大群众宣传抗菌药物的使用常识,使他们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医院的药品和感染委员会应加强院内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监测,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相关制度,限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3.8加强药政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供应,控制新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经过严格的论证,划分抗菌药物级别后才能应用于临床。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并非一定稳定,有的抗菌药物在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可能逐渐恢复,因此,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于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总之,治疗细菌性感染时,最佳用药方案的确定取决于正确的诊断、详尽的药理学知识和患者因素三方面的资料[4]。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增加,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掌握适当的疗程和剂量,要避免剂量过大造成药物浪费和毒性反应的出现,又要注意由于剂量不足而致病情迁延、转为慢性或复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疗程应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物能够控制的感染则不随意采用多种药物联用,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在强化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观念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制度。 药物管理论文:实现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实施基本药物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等都是政府管理部分对药品管理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当前已经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但是在实际中收效甚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漏洞,需要逐步的去完善,本文也就此进行分析以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问题 对策 1.基本药物制度简述 当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2009年8月18日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除《实施意见》外,9部委还同时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根据规定,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2.1药物价格管理不规范 价廉物美是所有人对物品的最终的愿望,药品也不例外,低廉的价格是基本药物的一大优势。当前我国对药品的定价上实行的是“双轨制”制度。其一、医保药物由政府来进行定价管理;其二、医保之外的其他药物以及一些新药,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申请单独定价。此举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对常用药品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处于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但是这一政策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预想的功效。因为,政府管理部门在药物学、管理学、经济学上等缺乏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因而使得其在药品的定价上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估价,定价,也失去了可观标准;另外,当前许多企业为了获取自主定价的权力而进行了大量的公关工作,加上对新药的界定也是比较模糊的,因而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基本药物合理的价格还是难以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 2.2补偿制度不合理 “医药养医”是当前我国医院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医院管理的体制,也即允许医院在药品制造企业给出的出厂价之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再一次定价,进而从药品价格上获取一定的差价作为补偿。这一体制虽然减少了国家对医院的财政支出,也使得医院提升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今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医院按照这一制度,在药物的采购上引进新药、贵药、进口药等以提高价格;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多开这些新药、贵药,在增加医院收入的同时,其实是将药品的价格转嫁给患者身上,也就造成了当今“看病贵、看病难、不敢看病”的局面。 2.3管理观念不正确 虽然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出发点是有利于群众的利益,但是当前不管是供方还需方对基本药物在理解上有着不正确的观念。有调查显示,不仅是普通群众对基本药物这一制度或概念不理解,而且一些医护人员也同样存在错误的理解。有些群众要么是不知道什么是基本药物,要么就是认为基本药物就普通药、便宜药、过失药等,甚至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院开贵药,好药而拒绝基本药物,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说明基本药物的实行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药品制造企业、经销商减少对基本药物的供给。 2.4医院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送红包,拿回扣的现象在医院也屡见不鲜,屡见报道,也是屡禁不止的,众多医院的医师抵制不住药品企业提供的金钱诱惑,进而违背医院管理层与企业进行一些不正当的交易,虽然谋取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却损害了医院以及患者的正当利益。 3.解决措施 3.1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医院面对基本药物管理制度的大前提其财务管理、药品采购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也就相应的对其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院财务管理的好坏。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医院大都属于公立医院其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心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不足。因此医院必须要引进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最好是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以适应时代和医院的具体需求;另外医院在后期工作中应为财务人员提供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以使其保持与社会同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 3.2加强药品采购等环节的监督力度 在医院的管理中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能够只顾经济问题,而要针对重大案件审计难度加大这个焦点问题,敢于揭露出造成“难度”大里面的权力问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就必须切实重视和监督对于审计出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特别是权力人的处理问题。如果审计出的案件只是停留在暴光上,而没有下文,不但对不起辛勤工作的审计工作者,而且审计在百姓中的公信力也会下降。要使审计切实能够发挥对于权力人的监督,就必须审计一起,对责任人和权力人处理一起,这样才能够把对于权力的监督落实到位。 3.3强化成本预算过程的控制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也必然要设计多方面的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的形成是多个环节共同形成的结果,因此在费用管理的控制过程中也针对不同部门或不同环节制动出符合实际的管制措施,已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在采购环节中,要掌握采购信息,不管采购任何一种物料,在采购前要熟悉它的价格组成,了解你的供应商所生产成品的原料源头价格,为自已的准确核价打下基础。另外也要建立药品采购人员的月度绩效评估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经教育或培训制度,以激励和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职业素养;在存储环节中,优化仓库布局,减少库存点,消减不必要的固定费,可以采用现代化库存计划技术来控制合理库存量、运用仓储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实现货物存储优化、在库存管理中采用ABC分类管理法,搞好库存物品种类的重点管理和库存安排,提高保管效率、加强仓库内部管理,降低日常开支;在生产环节中,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也要加强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在销售过程汇总,合理运用资金进行产品的促销管理、广告投放等,应避免不顾成本地采取各种促销手段,要在效益与支出之间进行权衡。 3.4加大对基本药物的宣传教育 由于当前群众对基本药物的不够了解,在理解上观念出错,因此各地各级药品监督部门以及医院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宣传教育,多方式、多途径的向老百姓讲解基本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基本药物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观念,以获取群众对基本药物的理解以及配合。 药物管理论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总部园区规划设计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是美国卫生部下属的联邦政府机构。它的主要责任是保护消费者安全提供消费品的科学数据促进公众健康。i990年代初以前FDA所属的9个机构数千雇员分布在首都华盛顿地区20个不同地点的48栋建筑中。人员和设备的分散导致效率低下而且所租的建筑多有破旧,不适用,和租约将到期的。1990年FDA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设统一合并总部园区的研究。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强化FDA建设的决议案并委托美国卫生部和美国总务管理局(GSA)进行FDA统一总部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1991―1992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完成了新的FDA统一总部设施的发展计划和设计标准。 新的FDA总部选址在首都华盛顿附近的3个地点之间展开。园区最后选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白橡树地区。最初的总图规划计划将FDA所属的9个机构中的5个迁移到这里。到2009年总图第4次规划时,已计划将6个机构,近9 000名雇员迁入新址。它们是 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BER);器械与放射健康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简称CDRH);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DER)i兽医药中心(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简称CVM),局长办公室(0ffice 0f the Commissioner,简称OC)监管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简称ORA),园区建筑达到56万m2。 1995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委托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在RTKL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协助下进行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在同年完成的总图前期研究报告详细调查了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分期迁址可行性。报告结论指出集中统一的园区建设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餐厅,会议和培训设施等公用建筑的使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节省投资。 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向甲方美国总务管理局和FDA负责,还要通过首都规划委员会(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简称NCPC,美国国会设立的监督实施1910年麦克米兰华盛顿总图规划的机构,其权限后扩大为审查联邦政府机构在华盛顿大都市地区的一切大中型项目),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审查。自橡树地区是一片总面积47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其中9ha为兴建于1947年的一个海军试验基地,该地区从此以基地得名白橡树。1993年基地裁撤后,整个地区移交给美国总务管理局。FDA新总部的基址就选在9ha的海军试验基地原址上。在规划前期调查中发现基地原有建筑都已老旧,老建筑的层高和进深也难以适合新实验办公设施的需要。但在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要求下原基地人口建筑1号楼和变电站建筑100号楼仍被保留下来以反映白橡树地区的历史延续。100号楼成为新的供电中心的一部分,而一号楼及其前院广场则成为新园区的主入口和轴线基点。 总图规划 1997年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了第一次总图规划。在对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未来发展规划和白橡树地区现状的调查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个目标 (1)以明确有力的主入口创造FDA的醒目形象。以高品质的建筑群体和空间组织帮助FDA树立世界领先科研机构的声望,吸引杰出科学家加入。 (2)建立集中有效的共用设施,消除重复配套设施。以紧凑的布局缩短FDA各部门之间人员往来的交通时间。减少FDA对园区外租赁建筑的依赖。 (3)通过集中的园区以及共用图书馆,会议报告厅,培训设施,和餐厅促进不同中心,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加强合作。 (4)园区总体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扩展。实验室和办公楼的设计尽可能采用模数设计以提高互换性。 (5)进行广泛深入的风向分析,尽量减少新园区对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影响。所有新建筑将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所有实验室均采用美国和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设备。 总图规划以1号楼为基点展开。1号楼依据历史保护规定保留了全部外立面和内部门厅。它与两侧新的建筑围合成入口庭院,设在2楼的局长办公室可以俯瞰整个入口庭院。新建2号楼位于l号楼背后,两楼以一个3层的中庭相连。2号楼全部为公用设施,包括图书馆,餐厅,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健身房。它位于全园的中心位置以方便与各个建筑的联系。2号楼的后面是240m长,80m宽的东西向主庭园。它的西端自2号楼开始,东端向东面30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开放。主庭园南北两侧的新建筑群分别围合成5个组中型庭院。每个庭院各自与主庭园串联,形成统一而又尺度各异的室外空间以适应不同形式,不同私秘度的室外活动。全园区的景观园林设计由SASAKI景观园林设计事务所主持。自1930年代以来,所有联邦政府大型建筑项目均需拿出1%工程造价用于艺术品设计。美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在联邦政府建筑中留下作品。美国总务管理局和首都规划委员会为FDA园区从众多应征艺术家种选择了Mathew Ritchie和Jenny Holzer两位。他们的大型抽象雕塑将分别位于主庭园的南北两侧,与园林设计结合,为新FDA园区生辉。 因为全部工程都是联邦政府资金,纳税人的钱,所有建筑都要力求俭朴,不得奢华。园区的单体建筑外立面材料和构图依建筑性质用途分为两组。所有办公楼依据1号楼立面,材料采用红砖,白石灰石板及少量绿蛇纹大理石板。构图多用方窗,少用幕墙。实验室建筑则使用金属外墙板和玻璃幕墙。考虑到减少实验室排放在各季节风向下对邻近居民的影响,实验室建筑都位于园区中部,办公楼位于外围。这样园区外观上尺度材料都接近原海军基地建筑,较易得到附近社区居民认同。新建筑的尺度以1号楼为出发点,1号楼北侧紧邻的21,22号楼和南侧紧邻的31,32号楼都不高于l号楼最高点。其中21号楼南立面和3l号楼北立面围绕入口庭院,构图基本对称,与1号楼新人口形成尺度适宜的空间,既体现了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的庄重,又避免了一般政府机构建筑尺度夸张,造型滞重的问题。根据总图环境影响报告规定,从l号楼以西320m园区入口处行人视点东看园区,视野中1号楼背后所有建筑均不应超过1号楼檐口线。这样即使园区东部建筑群利用逐渐下降的基地达到6~7层和相当高的密度,从主入口公共立面感受到的整个园区还是水平向的,舒展的。 动线设计 沿园区外沿是上下4―6线的车行环路。环路内侧4 个车库位于园区4角。工作人员和到访者从车库步行到中心园区。整个16栋办公实验建筑组成的中心区是步行区。除1层室外的步行道系统外,所有建筑在标高117m的2层由面向庭院的2.5m宽室内公共步廊和步行桥连通,使全国区步行联系风雨无阻。在标高106 g的地下1层整个中心园区由4.2m宽,3m净高的地下通道网联系在一起。每组建筑的货运电梯都与地下通道网相联。整个地下通道网通过4个功能明确的装卸平台与外部联系,一个平台负责动物室物品进出,一个平台负责实验室化学用品进出及储藏,另2个平台承担全园区日常邮件,办公用品,垃圾,回收等功能。地下通道网内的运输由电动拖车进行。通道宽度可容电动拖车对开。地下通道网同时也是园区的设备管网,园区热水,冷冻水,电力,电讯的干路都露明吊装在通道内,利于调整和维修。 可持续性设计 园区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2002年以后,随着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l3C)设立LEED认证制度以来,园区所有建筑都设立了达到银质认证的标准。 1,场地设计 因为所有新建筑都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园区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了9ha用地内的林木,湿地。原海军实验室建筑物之间的大树也逐一注册保护。园区80%以上的停车位是在被遮蔽的车库内。为促进员工使用公交,停车位严格控制在1.5人一车位。以建筑面积对停车位比例比相对严格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Title33规划标准还低了40%。所有车库都划出5%的最佳停车位给电动/混合动力车,另外划出5%最佳停车位给两人以上合开车。园区还提供400多自行车位和多处淋浴设施以方便、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班。为降低热岛效应,建筑物屋顶都采用白色卵石或白色防水层以减少辐射热。部分屋顶覆盖绿色植被。为降低光污染,园区采用的新型安全摄像装置使园区道路车库安全照明水平降低到规范水平的一半以下。另外所有室外灯具不得使用大于90°的仰角以控制泛光污染夜空。 2,节水 高效的园林灌溉系统和节水室内洁具使园区用水40%低于规范标准。 3,节能 园区采用了现场综合供电供暖系统,现场发电,发电余热为园区提供热水和冷却水。由于发电机组24小时运转,园区还设置了冷却水塔以储存非峰值时段的余能。新建筑的采暖通风系统采用了能量回收转轮(energy recovery wheelsystem),冷梁(chilled beam),地板送风空调等技术。照明系统广泛采用亮度调节和人员活动自动调节。 4,节约资源 园区每栋建筑每个楼层都有物品回收站,回收物品通过地下通道送到装卸平台,施工废弃材料也最大程度的得到回收利用。1号楼和100号楼的重新利用节约了大量建筑材料。园区工程全利用本地红砖,施工混凝土全部使用现场混凝土搅拌站。这两项节约了材料运输消耗的能源。 经过13年的规划设计建设,FDA总部园区已经完成了3/4。到2009年底,超过6000名员工将在园区工作。2010年6月,所有建筑设计将全部完成。再过两年半,2012年底,整个园区的建设将全部完成。 药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在临床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药物管理; 护理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是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在医院作业的范畴中,就患者安全领域而言,护理风险管理系指医院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因意外伤害或药物损失所造成财务或威胁的自我保护行为,是指患者、医护人员或医院的经营体蒙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在考虑护理风险时,必须重视人为因素的定义。用药问题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属直接风险。为减少用药差错和用药纠纷的发生,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药物管理中,确保了病人的安全用药。 1 方法 1.1 成立药物管理风险小组 制订风险管理预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护理质量小组成员及护理骨干组成。其职责是: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工作,分析风险的主要因素,制订规避风险的措施;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来降低药物使用中的风险系数。 1.2 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法律意识,主观意识过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实习护士、知识老化的护士是高危人群;药品说明书内容掌握不全。执行医嘱给药不当发生给药错误;护士对患者查对不当引发的执行医嘱错误;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药品的摆放、保存、配制及发放等环节也存在临床用药的高危风险因素。患者方面,患者不遵从医嘱用药。研究证明,患者的依从性可以决定给药所取得的疗效。 2 措施 2.1 完善药物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实行定量、定位置、明显的标识、专人管理,存放位置严格与普通药物分开,对药物质量、数量严格班班交接,抢救药品放置在抢救车内,毒麻限剧药品专人专柜加锁保管,需低温储存的药物放置在冰箱内,药物在配制或使用前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安全用药。科室基数药品也实行定种类、数量管理,做到班班交接。药品使用时要做到从盒内右边取出,存放时从盒内左侧开始摆放,即有效期接近的摆在盒内的右侧,使用后要有记录,并及时填补保证药品的齐全。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药品的保管、存放、使用、健康指导等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改进。 2.2 药品摆放环境 静脉输液瓶摆在操作台上,白天摆在前边,下午或晚上的摆在后边,错将夜间的输液当日间的输入时有发生。因存在风险,对摆药时间和输液瓶摆放的位置进行规范,日间输液结束后再摆次日的输液。静脉输液瓶签提前一天粘贴,查对后将下午、夜间的输液放在规定的操作台,与白天的输液严格分开,通过此措施规避了上述差错。 2.3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士药学知识及对药物的风险意识 学习药物配伍禁忌、学习药物的说明书。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使用及观察其不良反应。通过学家开始主动的收集药物说明书认真学习并掌握,提高了风险意识。 2.4 制定药物配制及发放的流程 建立高危药品、基数药品的使用流程。配制静脉输液、发放药品时由两人来查对无误后执行并签名。对抗生素过敏试验阳性、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在病历、护士站、治疗室白板和患者的床头卡上做上醒目的标识,时刻提醒护士和患者。 2.5 加强患者药物知识指导 护理人员在使用药物时向患者详细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时间、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过程,对治疗或操作有疑问时提出质疑,并及时反映用药后的自我感觉。警惕和询问是防止用药差错的好方法。另外,医生、护士、患者之间要相互沟通,增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体会 护士是处在医疗风险第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存在风险。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鉴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来指导临床用药,降低了用药护理缺陷及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安全用药质量。另外,护士的风险意识也明显得到提高,在护理全过程中能做到以预防为主,主动加强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病类型,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经皮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将球囊导管或支架置入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进行该部位血管扩张或狭窄血管疏通的治疗方式[1]。介入手术治疗不断发展、进步,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理想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提升创造了条件。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疾病导致其产生惊慌、恐惧等情绪,对治疗手段存在质疑,导致其治疗不依从。加上对医院环境、手术环境不了解,产生陌生感及孤独感,也会导致其出现情绪[2]。针对患者在术前、术后出现的担忧、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需要对其开展情绪方面的针对性护理[3]。本次研究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全面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21年1—12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2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9~76岁,平均(54.2±4.7)岁。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38~77岁,平均(53.5±3.5)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WHO对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实施介入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介入治疗禁忌证者;沟通障碍者。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冠心病介入治疗前的准备,进行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术前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为手术做好准备。术后进行病情、生命体征监护,指导患者饮食及作息,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开展心理护理。(1)术前护理。①针对惊慌、恐惧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告知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帮助患者就诊检查,帮助其办理入院手续,使患者顺利住院,以赢得患者的信任。护理人员加强巡视,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根据患者情况实施科普,制订心理疏导方案。结合心理治疗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病因、介入治疗作用、风险等介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就患者有疑问的点进行科普。告知患者术后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及其术后各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鼓励患者多配合,以提升康复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立场,通过专业的技能操作及专业知识,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其恐惧、焦虑感。②对于抑郁、悲观患者,始终在护理中要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关心患者的情绪,告知其冠心病并不是不治之症,通过介入治疗及良好的控制,能够确保患者生活质量提升。通过已经治疗成功的病例介绍,对患者产生激励,促使其充满信心,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以提升其回归社会的信心,避免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③对于自卑无助的患者,加强巡视,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在交流过程中,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肯定其付出。④对于依赖性心理较强的患者,可通过微信、电话等与其保持联系,对其精心照顾。指导患者家属、亲戚、朋友多探望患者,给予其精神上的帮助,多陪伴患者,避免引发其孤独情绪。⑤心理情绪控制指导。指导患者在术前多保持深呼吸、放松身心。指导患者学习手术配合方法,以减轻焦虑情绪。指导患者家属在术前为患者清洁、更换干净的衣物,使患者生理及心理舒适度得到提升。(2)术后护理。①对于术后心理负担重,担忧手术效果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立即告知其手术成功完成,对患者的配合给予肯定,告知其术后积极配合,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告知患者术后护理人员会重点进行心电、血压及体温等监护,术后还会使用抗生素抗感染,能够极大的提升术后安全性,鼓励患者放心接受治疗。②在开展术后操作及指导过程中,向患者解释操作的原因。鼓励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告知下床活动的原因,提升患者术后依从性,提升其术后康复效果。在操作过程中,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使患者了解各项护理操作。③帮助患者做好出院的准备,在出院前,再次对患者开展健康指导,向其明确术后居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耐心询问患者是否有不明确的地方,再次采取一对一指导方式,帮助患者答疑解惑,使患者安心做好出院准备。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评估下列指标:(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情绪,评分 50分存在焦虑情况;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评分 53分存在抑郁情绪;(2)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评分0~21分,分数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3)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以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对患者进行生理、心理、躯体及社会生活评估,每项最高25分,评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4)评估满意度,采取《维多利亚州住院患者满意度监测学》评估,邀请患者打分,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心内科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影响非常大。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疾病突然发作,患者对介入治疗不了解,容易产生不信任及恐惧情绪,为此在临床护理中,需要针对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开展针对性的护理[4]。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主要分为术前及术后两个阶段。术前心理状态,主要是患者疾病突发,对死亡充满恐惧感。加上介入手术属于有创治疗,需要经皮穿刺放置球囊、支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充满怀疑[5]。本次研究总结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怀疑、自卑、无助及依赖等。这些情绪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情绪过于激动,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6]。针对这一情况,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患者恐惧、焦虑情绪,进行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进行手术团队及手术过程的介绍,以提升其对手术的信任感,减少不必要的担忧。针对抑郁悲观的患者,采取治疗成功的病例为激励,增强其康复的信心。指导患者家属、亲戚、朋友多探望,也能够激发其尽早康复,回归社会的信心。通过对自卑无助患者保持足够的尊重,对其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帮助,也有利于改变患者负面情绪[7]。可通过与患者交谈,鼓励其多与周围病友交流,也能够改善其不良心理。针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在工作期间及工作之余与其保持联系,可给予专业指导,减轻患者的空虚感。获得患者家属的辅助,使其多关心、爱护患者,也可提升患者的安全感。患者手术后对手术是否成功有担忧,还会对各种护理操作产生质疑。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及时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在各种护理操作过程中,向患者解释原因,告知其密切配合的重要性,也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参与到术后康复配合中[8]。出院前心理护理能明确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内容,使其了解日常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也可使患者安心出院。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实施心理护理,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利于疾病尽早康复,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君,杨佳怡,王盼盼.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的改善作用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15):166-168. [2]徐惠娟.心理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21):78-81. [3]甘婉瑜.心理护理配合放松训练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4):155-157. [4]唐铭铭,李妙男.团体式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情绪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J].黑龙江医学,2022,46(12):1504-1507. [5]王雁南,罗俊芳,胡玉.针对性心理护理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1):174-176. [6]张晓华.团体心理护理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9):3473-3475. [7]邱模丽.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择期介入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33):55-57. [8]曹玉瑶.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4):180-182. 作者:王丰伟 单位: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导管室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浅谈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 【摘要】 护理的基本职责是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全面治疗,包括医师医嘱的准确执行和治疗情况的反馈,以及患者的基础护理。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内科护理,包括中草药的有效应用和针灸推拿的科学操作,以及药膳的开发和养生的训练。总之,中医护理应当突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以便患者得到及时的康复。因此,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能够为人们的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针灸推拿;临床护理 1 引言 当前,我国的悠久中医学,如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和辩证施护,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我国的中医护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针灸推拿护理和辩证施护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这有助于人们治疗疾病,提高我国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方面的国际影响。 2 中医护理的概念与内涵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配合中医师对病人进行中医诊治的工作。中医治病的传统,多以个体行医为主,因此,医和护常是不分家的,没有专职的护士。比如大夫到病人家里出诊,除了诊病处方,往往还要兼任行针施灸、配药熬药、观察护理等工作,尤其是针刺与行针,更需专业的中医大夫来操作,护士一般是不能代替的,不过灸法则护士可以如法操作,所以中医护理非常重视辨证施护,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就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只有明白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具有“理、法、方、药”和“理、法、方、穴、术”的特点,并因人而异配合不同的中医护理方案,就能实现中医针灸治疗的高效、速效、长效。同时,在门诊治疗的患者,家属往往在就医后也常遵照医嘱,如法进行护理,从这一角度看,家属有时更多地担任着护士的角色,这也算是中医护理的一个特色。 中医护理的内涵,除了辨证施护,医护合一,中医护理的内涵或者说是特色,还体现在膳食护理、精神护理等方面。早在秦汉时代,人们就已对膳食护理的重要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比如《内经》所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肾病毋多食咸”,以及《难经》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膳食护理经验。张仲景《金匮要略》还进一步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3 针灸推拿在临床护理工作的独特优点 我国的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是世界医学的一朵奇葩,成为国人所熟知的一种良好有效的中医药学。针灸推拿护理自成一个医疗护理体系,在几千年的医疗护理实践中表现了独特的优点,这也成为现代整体护理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针灸推拿在临床护理工作的独特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体现了整体论的哲学思想 中医针灸推拿护理通过整体论的哲学思想,按照天人合一的方法,将疾病视为与人体自身系统的统一,并重视与大自然的有机联系,这是现代护理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中医针灸推拿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并考虑到疾病的具体环境,有针对性地对患者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考察,据此反映出的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而制定相应护理方案,实现身心统一,加快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 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强调患者的饮食调理,这是其护理的特色。医生会积极建议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控制饮食的内容,包括生冷、辛辣食品的禁忌摄入,注意营养搭配,调节好新陈代谢,避免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疾病的加剧。适当的饮食可以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3.2 蕴含着心理疗法的优点 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表现出举止文雅、操作到位、轻柔的语言,这些可以使患者减轻病痛,得到护理人员的精神鼓励,增强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提高。医护人员在实施针灸推拿护理过程中,与患者的情绪低落,身体的疼痛有等同深受的感觉,对患者的病情表示理解,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温暖了患者的心理。这样患者得到了社会支持和安慰。护理人员尊重患者患病期间的生活要求,会尽全力去满足。这样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者也就愿意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患者具备良好精神状态就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增强治愈信心。总之,中医针灸推拿护理中蕴含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情志转移法,情志疏导法,体语疗法等。在情志转移疗法方面,护理人员通过诱导患者将注意力转移,促使患者将不良的心理情绪得到改变,使心理保持平静,避免抑郁和较大的情绪波动,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4 辨证施护在临床护理工作的独特优点 4.1 辩证施护体现了归纳的方法论 中医护理采取的辨证施护方法体现了归纳的方法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按照整体论的思想,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收集临床资料,这样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因此,中医的辨证施护就是护理人员要为患者确定切合自身的护理方式和内容,包括如何为患者服药和行针,及时了解和观察病情,做好饮食的调理,科学指导患者的康复锻炼计划。中医的辨证施护理论就是按照中医四诊搜集的患者病情信息以八纲进行辩证分析,以此分清疾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以及疾病发病的原因、病理、性质和部位。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详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以此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法。 4.2 实施三因的针对性护理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的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三因(因人、因时、因地)进行有针对性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就应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心理情绪以及天气、地理等情况,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实现三因施护。例如:老年人的体质较差,气血亏虚,在临床护理上就应采取补益正气之法,以祛除病邪。 5 结论 通过对我国中医护理的针灸推拿和辩证施护的阐述,可以看到中医护理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这对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完善作用。采用中医护理可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和提高体质,以及改善疾病的治愈效果。-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中医护理特色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行中医护理的所有病患资料,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行中医护理,而对照组的患者行西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护理满意度及患者康复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行中医护理的患者护理有效率达到了96%,而行西医护理的患者护理有效率则为86%,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患者中医护理不仅更加的科学、合理,还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中医;护理;特色;临床;应用 中医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它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养病护人的经验,还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所强调的重要一点便是三分治、七分养,医护不分家,所以,我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便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现代医院中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护理极为相似,所以,现代医院应该充分重视中医护理的重要价值,使其在医院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潜力和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病患,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由50例患者组成,治疗组的患者行中医护理,而对照组的患者行西医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最为常规的西医护理,而给予治疗组的患者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1)护理观察: 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先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务做好全面、详细的了解,进而做出较为科学、准确的判断,从而为护理活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在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来收集病患的病因、病情以及病位等情况,并以此来为辩证施护做好准备。其次,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寒、暑、湿、燥、火,还是喜、怒、忧、思、悲、惊、恐,都是由于内脏受损、过渡疲劳或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所导致的。护理人员只有在分清楚病位及病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的对症下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科学的护理服务。所以,笔者认为,在整个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运用中医理论做出科学的判断,并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累积经验,以实现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 (2)饮食护理:中医非常重视饮食方面的护理,其中,《内经》上面提到了"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1]。由此可见,饮食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饮食得当,不仅可以达到对身体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还有助于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使患者的病情早日痊愈。但如果饮食不当,不仅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还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其他脏腑的损伤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对于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而言,适当、科学的饮食能够起到配合治疗的积极作用。各种疾病都有寒热表里的不同,而食物也存在着辛甘酸苦咸等五味。在食物的性味与疾病的性质相吻合的情况下,该食物便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及辅助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反之亦然。此外,食物的四性无味各有归经,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变化,所以,患者应该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切忌不可挑食。 (3)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通过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衍生而来的,其主要是指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行为、态度和气质等来影响并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烦恼和忧虑,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使患者能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2]。所以,作为医护人员,应该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不断的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对于失去信心的患者,医护人员则可以安排其与性格开朗的患者居住在一起,让其经常交谈,互相鼓励、互相影响。 (4)生活起居护理: 对患者生活起居的护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患者自身的卫生、衣着以及生活习惯等,其二,病房的布置与管理。病房内应该保持安静和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布局合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修养环境,以利于其病情的康复[3]。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比对照组好,P<0.05。治疗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86%,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3.讨论 在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时代,护理理论与护理手段都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中,中医的护理方式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推广与应用。 这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更加使患者得到了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护理治疗,它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信心、责任心及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护理人员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 临床实验的结果表明,给予患者科学、适当的中医护理,对其病情的好转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论中医护理之特色 [摘要] 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历史悠久,不仅在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临床护理方面也具备自身特色,本文从中医的心理护理、辩证施护等方面,对中医护理的特点作了简单论述,对于指导临床护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护理;心理护理;辩证施护 我国传统的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不仅仅在疾病的辩证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临床护理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下面笔者将对中医学理论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特色做一简单论述。 1 中医心理护理 中医的病因学说认为,人的心理或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持久,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中医学理论对于人的心理活动异常的变化与疾病之关系,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论述。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人的情感的不同变化,对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是最终都将导致气血逆乱,脏腑机能失调。而在临床上,除了对患者采取相应治疗外,也可以通过精神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的心境处于平和状态之中,使人气血调畅,肝气条达,脾胃健运,从而减轻患者的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方面的致病因素减轻或者消除,这样,对于疾病的治疗,能起能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方面,中医护理就具有自身的特色。 1.1 祝由疗法 “祝由”实际上是以言语开导为主的心理疗法。“祝由”一词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也就是祝说发病的原因与疾病的由来,从而调节与改善患者的精神情绪,以达到调整患者气机,使精神内守而化解疾病的方法,因此又称为“移精变气法”。马莳[1]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上古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病也”。这种方法也可称为移情异性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移情并不是要压抑患者的情感,只是改变其指向性,易性也不是取消其个性,而只是更易、消除其消极的情绪因素[2]。 1.2 情志相胜法 这种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某些情志致病的患者,按照五行生克之理论,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适当采取运用一种情志活动,去调控因为另一种情志刺激而引发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正如吴昆[3]在《医方考》中所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2 辨证施护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中,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其两大基本特点。辩证论治是将通过中医四诊所取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辩证分析,从而分清疾病的阴、阳、寒 、热 、表、里、虚、实,以及疾病发病的原因、病理、性质和部位。临床医生将这些获得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在临床上,医护虽然是不同的工作,但本身属于一个整体,所以护理工作也要根据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在饮食方面,根据病情性质,制定相应的饮食原则与方法,如病性有寒热之分,依照《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说,进行临床护理之时,如果是寒症患者,则须给予温热性质的饮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如果是热症患者,则应反之进行。 3 三因施护 作为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做到“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以及气候、地理情况,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做到三因施护,也就是因人施护、因时施护和因地施护。比如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减弱,气血亏虚,所患疾病性质多为虚证或者是正虚邪实之证,因此护理多用补益正气之法,以祛除病邪。再如冬天天气寒冷,人体腠理致密、毛孔开放不畅,患者服用辛温解表之药后,可以嘱咐患者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喝热粥汤,提高发汗之力,最终使邪从汗解。 4 防未病的护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成为了预防医学的座右铭[4]。这对于临床护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针对病情,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养精神,劳逸适度,饮食合理等方法,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中医护理的这些特色,将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存在问题 关键词 中医护理 临床护理 如今,中医护理和中医学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内科护理,包括中草药的有效应用和针灸推拿的科学操作,以及药膳的开发和养生的训练。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能够为人们的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积极贡献。 引 言 我国的中医护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中医药学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日趋严重,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和难以承受的医疗保健费用等问题,已经成为新世纪医学界面临的焦点和难点。而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蕴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巨大潜力。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中医护理成为现代医学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中医护理的独特优点与现代护理方法相得益彰,它积极有效地促进医疗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医护工作者应当体现中医护理的优势特点,发挥其内在的科学护理方式,不断地创新护理方法,将中医的独特优势挖掘出来,使现代的护理学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为临床护理做出新的贡献。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皮肤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互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主藏精排泄,各自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在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在下属阴,肾水上升为顺,心火下降为和。心火下降于肾,肾水济于心,心肾相交,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其他脏腑亦同,反之则为病。说明五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孤立的。 人体与大自然也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整体思想贯穿在生理、病理、辨治和护理的各个方面。如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和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的变化,人体随之也有相应变化。《灵枢》记载:“天暑消厚则腠里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膀胱,由为溺与气。”除四季外,朝暮晨昏变化对人体也有影响,《素问》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人体的气血随一日朝暮的变化而变化,在病理上亦同时影响着疾病的转归,《灵枢》记载:“夫百病多以日慧昼安,夕加夜盛……朝者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来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盛也。”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特点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中医认为证和症有着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腹痛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证“病之总者为病,而病总有数证”,如伤寒病拟有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所以中医护理不仅要针对症状病名,同时还要正确辨析证的寒、热、虚、实,才能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中医护理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相同病机或证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不同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中医护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形成了自己突出的优势。但是,客观地看中医护理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严重影响到中医护理的发展。 中医护理技术不能充分运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经济实用、创伤小、无痛苦、见效快、易接受等特点,为患者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也体现了以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为一体的护理管理模式,深受百姓喜爱。中医护理技术所包含的按摩术、刮痧术、针灸术、拔罐术、熏洗术、药熨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但随着公民法制意识增强,临床医学分科细化,临床诊疗规范中严格限定护理人员的治疗行为,应当遵照医嘱进行,医生不开医嘱,护理人员无法进行操作。目前临床上针灸按摩操作主要由针灸按摩医师实施,护士不进行操作,这更严重影响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 护理文件书写缺乏中医特色:护理记录缺乏中医术语描述,同一种疾病护理记录只体现因病施护,没有体现出因人施护和因需施护,造成同一种疾病,记录同一个模式。对于患者的主症、舌苔、脉像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甚至书写辩证依据时出现照抄医生病程记录的情况。 整体护理缺乏中医特色:现代整体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两者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要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导致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 讨 论 中医护理与中医学一样,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治疗和护理是密切相关的,治与护相辅相成,只有服药而护理跟不上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服桂枝汤,给热粥以助汗,如只服药而护理缺如,就不能取得微汗的效果。中医护理是中医治疗所必须依赖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原因,中医护理掺杂在不同治疗方法中,理论和实践均无专门论述,建国后中医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已被列入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重点,因此,认真总结发掘中医护理的有关理论和经验,对奠定护理学理论基础和指导中医护理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浅谈中医护理特色 【摘要】:中医是祖国的医学精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体现了中医护理的重要性。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在病人康复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医护理、特色 中医护理学伴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而源远流长。在卫生部护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以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什么是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怎样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对于在中医医院工作的护士来说,是一直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整体观念、辩证施护方面对中医护理特色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以整体观念护理病人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作为诊断治疗的指导思想,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脏腑、经络、肌肉、皮毛、气血、津液等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同时人的生理随天时、地势的不同而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简接影响人体机能。所以,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1]。中医护理根据这一观念,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辩证,给予患者提供整体、全方位的照顾和护理。 二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另一特色。按照中医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虚实,以确立施护原则。中医辨证方法有很多种,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护理工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病证进行辨证护理,它可以把各种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证候都归纳为表、里、寒、热、实、虚、阴、阳证。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辨证要有可靠的依据,依据来源于护士平常细致的观察。故在护理工作中,我们除了要掌握辩证的方法及护理原则外,还应严密观察病情,把病人错综复杂的各证都系统化了,从而更好地做好辨证施护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中医特色的护理,促进病人的康复。 1、病情观察 人体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脏与窍各有所属,脏与体表各有所主。任何一种疾病的局部症状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脏腑,而脏腑的功能失调又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这就启示我们在病情观察时可以通过病人外在的变化了解其内在的情况,通过病人的表情、语言、气息、神态变化,以及舌苔、脉象的改变来了解病人脏腑的虚实和机体气血的盛衰。但是由于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病情往往会千变万化,所以我们要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结合现代知识进行观察,对病情才能全面细致分析它的动态变化,病人出现微小的外在变化才不会被我们忽略,然后才能够提出确合病情的护理措施,病人才能更快地康复,护理质量也才不会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 2以三因制宜护理病人 治疗病人应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病人年龄体质的特点来确立治疗原则,中医的临床护理工作亦同样用三因制宜的原则做指导。如在夏季,因气候炎热、阳气外发、气血趋于肌表皮肤腠理疏松,故人体容易出汗,而在秋冬季节中的病人,因气候寒冷,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腠理致密,故人体汗液不易发泄,因此,同一个外感风寒的病人,在护理上可因 气候环境有同而不尽相同。在夏季,护理此病人时,药液应温服,以免出汗过多,损伤津液;而在秋冬季节,就要嘱其药液要热服,服药后为病人加衣盖被,以促汗,使病从汗解。另一方面,对同种疾病的病人 ,也要因年龄和体质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老年病人因气血两虚,脏腑功能低下,所以在护理上要注意其保暖,给予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而对婴幼儿病儿,则由于其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虚实易变,病情变化较急,在护理上要注意观察病情,加强生活护理。故运用三因制宜护理病人,更加提高护理质量。 3情志护理 情志活动既是脏腑气血运动的产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同时七情还是治疗和护理疾病的重要手段。运用“以情胜情”“心病还得心药医”等基本观点,开展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色[2]。七种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如情志活动过度,则成为内伤的一种致病因素,使肌体气血受损,脏腑功能失调,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说明了七情可伤脏,脏伤则病起,所以精神不振,志意不坚,故病不可愈。护理病人时就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增强其治病的信心,发挥内因的作用。人患病后,身心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变得焦急、烦燥、恐惧,住院后医院的一切会使他感到特殊而不习惯,如病房的特殊生活环境,医生、护士的特殊人际关系,各种特殊饮食、打针、吃药、医学术语、医院作息制度等都会使病人感到不习惯,都需要医护人员去解释、去安慰、去沟通。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不要只看见一个疾病的躯体,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看见一个活生生的有了疾病的人,是一个有思维有心理活动的人。我们就需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语言,去安慰鼓励病人,从身心两方面进行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整体护理病人的目的。有个60岁女性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治疗后症状缓解,病情稳定。某晚其女远道而来,相见时自然心情激动,值班护士即嘱咐要多休息,不要过喜过悲,但不听劝告,直谈到深夜,又提及以往痛苦之事,结果患者诉后流泪,悲伤过度,突发心肌梗死,曾经几度抢救亦无法回天。这个教训是深痛的。可见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4膳食指导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恢复都是极为重要的,有了疾病不能单靠药物的作用,饮食上要配合。根据病人体质病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来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首先根据病情鼓励病人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但要以适宜为度,切勿过饥过饱,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亦会招致疾病复发。同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脏腑对食物是可以调节的、适应的。当脏腑功能失调时,食物对疾病或治疗就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医对饮食的宜忌是十分重视的,如阴虚病人不宜服食刺激、燥热、辛辣之品,以免伤阴伤络;又如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水肺忌盐、疱疖忌发物等。在病初愈不宜骤补者,补又有清补、温补等。故在向病人指导饮食的宜忌时,又要注意向病人宣传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护理中应进行认真的辨证及施教。曾收治一例小儿,湿热痢入院,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准备出院,其父母心切,取鸡汁食之,第二天患儿腹痛又作,痢下便脓血,导致病情复发,这说明我们护理工作没做好,造成热病食复的结果。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诊疗和护理知识都十分丰富,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对我们的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和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使病人更快的康复。
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有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可造成女性特征缺失,加之后期漫长的治疗经历,使得较多患者难以短时间内接受现状。患者应对重大危机事件体验到的自我积极应对及改变[1],即创伤后成长,有利于患者正性心理的改变与成长,促进身心恢复[2]。多项研究表明,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及化疗期间创伤后成长水平,有利于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3-4]。出院准备度是通过评估表明患者具备康复和出院的1项指标[5]。研究证实,出院准备度较好的患者,出院后病情控制好,应对疾病能力强,可以减轻经济和家庭照料负担[6],提高应对创伤后成长的能力,对后续治疗起到积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的关系,为促进其身心康复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首次住院择期手术;③手术方式为宫颈癌根治术、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术、外阴癌根治术;④无严重听力、视力障碍及精神疾病;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完成。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史;②认知障碍。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9-KY-076-01)。患者出院当日向其讲解调查目的,征得同意后通过手机问卷星App答题,对于存在视力、阅读或手机操作困难者,由调查者协助填写。操作手机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7.96%,最终纳入这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调查工具 1.2.1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肿瘤类型、婚姻状况、工作情况、月均收入、支付方式、居住地和照顾者。 1.2.2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growthinventory,PTGI) 该量表为汪际[7]修订的简体中文版,包括人生感悟、自我转变、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5个维度,共20个条目。每条目采用0~5级评分法,总分0~100分,总分越高表明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42。本研究通过T指数将所有数据标准化,将总分≥50分定为高水平,反之视为低水平。1.2.3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forhospitaldischargescale,RHDS)该量表由LIN等[8]翻译的中文版,包括个人状态(3条)、适应能力(5条)及预期性支持(4条),采用0~10级评分法,总分0~120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出院准备情况越好。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48。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评分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不同资料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PTGI和RHDS总分比较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PTGI和RHDS总分均与患者的年龄、学历、工作情况、肿瘤类型、支付方式、月均收入、婚姻状况、居住地和照顾者无关(P>0.05)。见表1。 2.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PTGI和RHDS维度得分情况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PTGI中人生感悟维度均分最高,自我转变维度均分最低;RHDS中预期性支持维度均分最高,适应能力维度均分最低。见表2。 2.3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PTGI和RHDS得分最高和最低的3个条目得分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PTGI各条目中,人生感悟维度的3个条目得分最高;自我转变维度的2个条目和新的可能性维度的1个条目的得分最低。RHDS各条目中,出院身体状况、照顾事项和情绪支持条目得分最高,适应能力维度的2个条目和个人状态维度的1个条目的得分最低。见表3。 2.4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PTGI和RHDS总分的相关性分析PTGI总分及其各维度与RHDS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见表4。 2.5不同创伤后成长水平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比较 96例患者中创伤后成长高水平者59例(61.5%),低水平者37例(38.5%),创伤后成长高水平患者的出院准备度高于创伤后成长低水平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5。 3讨论 3.1患者创伤后成长状况 本研究的患者年龄大,经济、婚姻、照顾者相对稳定,就医有保障,有多次患病诊治和分娩经历,具有承受生理疾患的能力,能坦然面对疾病,对后期康复及治疗没有较大心理负担,PTGI得分高。随着当前现代化信息的便捷,医疗水平和护理措施的不断提升,健康教育的逐渐完善,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情绪支持,尤其是配偶的照料,增加了患者康复的信心[9],提升了创伤后成长水平。人生感悟维度均分最高考虑可能与癌症创伤、疫情经历等使其更加珍惜当前生活,珍爱自己、爱惜生命、关爱他人,从生活感悟中获得创伤后成长,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刻有关。毋琳等[10]的调查发现,51.8%~61.82%的民众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与家人、朋友等人际联系增加。自我转变维度均分最低可能与在突临重大疾病时,患者更关心自身康复以及后期延续治疗,对其他事务的关注度降低有关[11]。葛传惠等[12]调查疫情期间大众心态发现,90.67%的受访者认为家里最安全。说明患者在疾病初期还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加之疫情的不确定性,会使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和改变。上述研究提示,在特殊的社会状态中不能只专注医护人员的本职工作,更要注重生理-心理-社会服务模式的实践,加强与患者交流,及时指导其疏解情绪,增加对生活的乐趣和关注度,促使患者尽快从创伤后恢复。 3.2患者出院准备度 本研究患者的RHDS条目均分为(8.78±1.58)分,与刘丽[13]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患者出院时生理功能和自理能力恢复较好,能够掌握医护人员给予的出院健康指导,做好了充足的出院准备,出院后可获得较高水平的情绪支持。术后康复期患者在家需要执行如定期检查、口服药物等医疗行为,还有可能面临放化疗以及药物治疗引发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适,致使患者对自身的照顾能力和应对能力不够自信,适应能力得分较低。董利英等[14]认为,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个人状态的评估和干预,以获得更佳的出院准备度,促进患者顺利从医院专业照护到家庭照护的过渡。因此,建议医务人员利用RHDS的优势进行评估,将健康教育前延并贯穿整个住院过程。出院指导中增加携带管路者和放化疗者辅助用药等安全管理教育,增加其出院的信心和对应问题的能力,安全度过康复期,以保证如期进行后续治疗。 3.3不同创伤后成长水平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创伤后成长可能与不同程度的创伤有关[11]。低水平创伤后成长的患者个人状态不佳、适应能力差,预期性支持不足,容易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高水平创伤后成长的患者心理负面影响小[15],患者通过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等方式进行自我转变,积极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治疗和愈后的信念,以及自护的能力和对出院的期待,使得出院准备度良好[16]。医护人员应尽早使用PTGI评估患者创伤程度,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促使患者获得更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出院指导质量和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17-19]。术前医生使用女性生殖系统模具为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身体基本构造、疾病存在的问题、手术目的及范围;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讲解后期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护士做好入院介绍;采用健康处方、指导手册等资料,通过一对一方式进行手术相关事项宣教;出院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和随访等指导,以提升出院指导质量。对于低水平创伤后成长患者可以通过语言、图文、模具、视频、公众号等多种适宜患者的形式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并用反问式方法评价患者获取知识的效果。对教育效果不佳者实施PDCA循环给予持续教育支持,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缓解心理压力,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增加适应能力,提高出院准备度。 3.4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出院准备度越高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由于女性心理的特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疾病治疗的特殊性,易影响生育、性生活及夫妻感情,不利于患者术后情绪稳定和身体康复。出院准备度是评估患者是否具备出院以及康复的能力;是评估患者在出院前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状态,以及对回归社会、家庭康复等方面的能力。因此,PTGI得分越高的患者具备和应对康复的能力越高,更能促进身体康复[20],尤其在康复过程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可以减轻创伤经历造成的负性情绪,进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和正性心理变化[21-22]。希望临床医护人员在关注患者术后恢复状态以及疾病转归结局的同时,更加关注患者院外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可获得的支持,以提高其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和治疗的依从性。综上所述,临床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程度以及具备出院的能力,多由医护人员主观判断和客观指标评定。因此,患者身心受到重创后给予的具体措施不能明确;判断出院的标准不够准确。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和出院准备度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主要为影响因素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等,纵向研究和干预研究甚少,这也是本研究的缺陷。患者一般资料与PTGI和RHDS总分之间无关,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原因在收集病例方面存在局限性,样本量有限。后续将进行大样本、更深入的纵向调查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敬,马丽雅.叙事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天津护理,2022,30(1):74-77. [2]ROMEOA,DITELLAM,GHIGGIAA,etal.Posttraumaticgrowthinbreastcancersurvivors:Aredepressivesymptomsreallynegativepredictors?[J].PsycholTrauma,2020,12(3):244-250. [3]彭青,周燕燕,李雪,等.宫颈癌术后化疗期患者心理痛苦和创伤后成长体验的质性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1):27-32. [4]洪莉华,汪冰倩,王菁,等.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104-107. [5]肖方,朱瑞云,袁秀红,等.我国出院准备度护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循证护理,2021,7(1):135-138. [6]WEISSME,YAKUSHEVAO,BOBAYKL,etal.Effectofimplementingdischargereadinessassessmentinadultmedicalsurgicalunitson30-dayreturntohospital:TheREADIrandomizedclinicaltrial[J].JAMANetwOpen,2019,2(1):187387. [7]汪际.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及其意外创伤者常模的研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8]LINYH,KAOCC,HUANGAM,etal.PsychometrictestingoftheChineseversionoftheReadinessforHospitalDischargeScale[J].HuLiZaZhi,2014,61(4):56-65. [9]ZHANGL,LUY,QINY,etal.Post-traumaticgrowthandrelatedfactorsamong1221Chinesecancersurvivors[J].Psychooncology,2020,29(2):413-422. [10]毋琳,史康,方鹏,等.“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民众心态特点及变化规律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10):182-188. [11]ZHANGXT,SHISS,QINRY,etal.ThetraumaticexperienceofclinicalnursesduringtheCOVID-19pandemic:whichfactorsarerelatedtopost-traumaticgrowth?[J].RiskManagHealthcPolicy,2021,14:2145-2151. [12]葛传惠,赵婷婷,马猛弟,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2):159-162. [13]刘丽.加速康复模式下妇科护患双方对出院准备度评估的现况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21,13(30):168-171. [14]董利英,苗秀欣,迟俊涛,等.上尿路结石术后留置输尿管内支架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现状调查[J].中国医刊,2019,54(6):688-691. [15]LIL,HOUY,LIL,etal.Themediatingandmoderatingrolesofresilienceintherelationshipbetweenanxiety,depression,andpost-traumaticgrowthamongbreastcancerpatientsbasedon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Anobservationalstudy[J].Medicine,2020,99(50):e23273. [16]燕菲,徐思蕊,刘心.意外创伤骨折病人出院准备度和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20,34(1):45-49. [17]周建蕊,王爱敏,仇夏,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5):4-7. [18]韩琳,张艳,王江东.中青年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介入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22,20(9):1258-1262. [19]胡延华,陈丽君,高桃,等.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22,14(10):41-45. [20]YANGJ,HEY,JIANGL,etal.Colorectalpatients’readinessforhospitaldischargefollowingmanagementof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pathway:Across-sectionalstudyfromChina[J].Medicine,2020,99(8):e19219. [21]BROOKSM,GRAHAM-KEVANN,ROBINSONS,etal.Traumacharacteristicsandposttraumaticgrowth:Themediatingroleofavoidancecoping,intrusivethoughts,andsocialsupport[J].PsycholTrauma,2019,11(2):232-238. [22]KAYOH,HIROKIF,KANAKOT,etal.Posttraumaticgrowthinbereavedfamilymembersofpatientswithcancer:aqualitativeanalysis[J].SupportCareCancer,2019,27(4):1417-1424. 作者:孙雪松 王蕾 彭亚男 陈吉佳 李欣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妇幼保健院
对于社会、用血单位、献血者、受血者而言,血站服务质量和血液质量是影响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也是血站持续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基础。而血站实验室按照法律、法规及行业要求,需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强组织、实施、改进和严格监控,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对相关服务以及血液检测过程实现全覆盖。为提升血站实验室的管理质量,则必须加强实验室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保证血液以及血制品达到较高安全性。因此该文将加强血站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及意义进行总结阐述。 1血站实验室人员管理 ①血站实验室岗位设置,为满足血液检测过程顺利进行,即从接收标本到发出实验报告准确无误,实验室必须设置合理的岗位,并配备合适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而且血站每天接待上百位无偿献血者,从科普无偿献血开始,到消毒、采血,再到交流沟通,每位护理人员在一天当中的工作量都非常巨大,通过合理的岗位安排,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②血站实验室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对工作人员要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地培训,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新技术和新操作技能培训等,同时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以确保工作人员能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③加强岗位培训,定期组织展开各项继续教育,对血站的质量体系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加强培训,以确保其能对质量体系的内容、职责、范围、定义、目的等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和责任心。对每一位新进入血站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自觉性,适时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教育。除了正常工作外,护理人员要抓住空闲时间,不断地学习《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各项操作规程,持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后续采供血服务奠定基础。 2标本、试剂、仪器管理 ①血液标本管理,包括标本采集、运输、交接、保存等各环节,每个环节都需按要求进行质量控制,避免标本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进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②试剂库存管理,采购、验收、确认、保存、使用等是试剂管理的重要环节,应对试剂各个管理环节严格监控,以避免试剂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③实验室设备方面,应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和实施,包括定期维护校准、确认评估、持续监控等,以确保设备能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并定期检定计量器具,在明显处粘贴合格标识,注意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检定校准、建档、报废等,必须系统地、有计划地开展,对仪器设备的相关信息包括责任人、启用日期、验收报告、维修、使用记录、校准检定技术报告等予以及时记录存档,以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 3血液检测过程管理 ①在血站实验室中,血液检测前需对其方法和项目予以明确,要求其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对实验质控品、设备、试剂、环境、人员等需进行确认,各项检测程序应严格遵从既定的检测程序,遵守SOP标准要求。 ②整个检测过程必须予以严格监控,确保检测条件、人员操作、设备运行等符合要求,对结果判定标准、检测数据传输及检测报告签发过程要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检测报告核对、签发流程,以确保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检测完成后,应及时、完整地做好各项质量记录工作。 4质量控制管理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血站实验室需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以便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实验室还需积极展开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C)等工作。前者是用稳定的物质随实验一同重复检测得到在该检测系统上的检测值,然后通过统计方法建立质控范围,用来监控常规工作中的批间和日间标本的一致性。而后者是,由临床检验中心(或参考实验室)向各实验室定期发出质控物,在各实验室不知质控物正确结果的情况下,要求各实验室在指定日期回报结果。通过实验室间的对比判定实验室的校准、检测能力以及监控其持续能力。在血站实验室管理中,加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可有力推动实验室检验质量的提升,并且能有效确保用血安全以及血液质量。 5实验环境和安全管理 ①为确保工作环境、设施设备等卫生安全,避免工作人员受到生物危害的感染,实验室需加强环境与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机制,严格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确保实验的准确及人员的安全。 ②对工作区域如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等进行严格区分,以防发生职业暴露感染。实验场所还可细分为标本交接区、试剂准备区、检测区和标本保存区等,并在各个区域做好明显标识。 ③血站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的清洁和消毒程序,以确保工作环境整洁安全卫生。对于存在剧毒、腐蚀性的危险品、易燃易爆品、强传染性标本等需做好明确标识,按规定存放、使用及销毁,以防止实验室危险的发生。 ④良好舒适的环境便于护理人员认真工作,反之,护理人员则会出现消极怠工。合理科学的赏罚制度能够积极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使其认真对待工作,并能够提高安全意识。采供血服务集中了脑力和体力,工作强度高,内容单一,在实际工作当中,护理人员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忍受不公平待遇,控制自身不良情绪。每位护理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到良好工作环境建设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确保护理人员身体与心理健康,减少职业病以及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6结论 综上所述,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应对相关检验关键流程环节予以重视,并不断加强对试剂、操作方法、设备、人员等的管理,对关键点进行有效控制,才能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可靠和安全,并促使实验室管理能获得良性循环和发展,进而为临床用血提供有效、安全的保障。
管理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和实践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日益频繁,给各行各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也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往往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添加,软件建设往往跟不上,没有做到物尽其用,行政管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处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极大的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今后高校要对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行政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 1、保证高校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使用能对高校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高校信息系统和各种数据库还可以高校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以为内高校领导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校园中的人事变动、财务开支等工作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让各部门收集这些数据的话时效性不能保障,同时各项程序也比较复杂,但是利用校园网络和各部分信息进行收集就比较方便,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2、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垂直化,导致上下级之间信息交流比较复杂,很多管理决策要通过好几层才能传到教师和学生上,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同时也浪费了很多人力资源。如果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不仅缩短了信息传达的时间,而且高校的高层领导可以与教职工之间直接联系,省略了中层管理机构的介入,这样中层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行政办事效率。 3、加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采用信息化技术之后,高校行政部门之间、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的来年息将会更加的紧密,一些相对独立的部门也通过网络与校园中的其他部门发生联系。各部门在工作中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文件传输等工作,加强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另外高校各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对管理结构进行调整,逐渐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网状组织管理机构,保证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4、扩大信息使用范围,实现信息共享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各种信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的传输,不同学科之间也能形成很好的信息流动,信息的使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不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突破了使用主体的限制,个人之间、院系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高校之间都能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信息技术下如何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创新 1、加强对信息技术利用的重视 要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使用首先要转变思想,加强对信息技术使用的重视。第一,学校的领导要对信息技术使用带来的便利有深入的认识,加强在信息设备方面的投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信息网络。第二,要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细心技术使用信息,在高校的各种会议上要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发展趋势要不断明确,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第三,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在行政管理工作总发挥自己的才能。 2、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利用信息技术上开展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有整体战略部署,制定总的实施规划,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软件系统的一致性,建立综合性的信息行政管理系,这样高校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3、改进信息系统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快,所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也比较频繁,高校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系统的升级工作特别注意,不能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要对软件系统定时升级,保障其的稳定运行。高校针对自己的使用的信息软件要制定一个严格的维护条例,定期找专业的人员进行升级更新,保证系统的高速运行。 4、培养信息管理素质 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使用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素质。目前高校中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信息技能比较低,不能很好的进行信息化操作,没有完全发挥出信息系统的功能,导致行政管理效率较低。在未来高校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信息操作技能。第一,在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中要保证专业对口,具备信息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第二,要加强后期的培训和教育。随着系统升级和更新应该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后续培训,让他们具备新的细心知识,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 5、改进高校行政管理流程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为了保障行政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向适应,应该对行政管理流程不断优化,保证行政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高校应该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要对内部各管理部门职能进行明确,让其与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使管理系统能逐渐向有序状态前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 结论: 对于高校来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不仅实现了高校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为高校进行科学的发展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是对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但是当前高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高校要针对这些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开辟新的发展途径,从而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管理技术论文: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怎么应用 根据波特的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有五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是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分销商和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客户。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市场上,谁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动。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实质上是对客户的争夺,因此,企业必须完成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变,对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管理。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就要通过有效的途径,从储存大量客户信息的数据仓库中经过深层分析,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信息。而实现这些有效性的关键技术支持就是数据挖掘,即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潜在信息。正是有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才使得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目标得以实现,满足现代电子商务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 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方法。它是企业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取、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客户识别、客户关系的建立、客户保持、客户流失控制和客户挽留。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改善企业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能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 二、数据挖掘(DM) 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简单的讲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或抽取出知识。数据挖掘概念的定义描述有若干版本。一个通用的定义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讳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 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有:(1)关联分析。即从给定的数据集中发现频繁出现的项集模式知识。例如,某商场通过关联分析,可以找出若干个客户在本商场购买商品时,哪些商品被购置率较高,进而可以发现数据库中不同商品的联系,进而反映客户的购买习惯。(2)序列模式分析。它与关联分析相似,其目的也是为了控制挖掘出的数据间的联系。但序列模式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因果)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客户在购买A商品后,必定(或大部分情况下)随着购买B商品,来发现客户潜在的购买模式。(3)分类分析。是找出一组能够描述数据集合典型特征的模型,以便能够分类识别未知数据的归属或类别。例如,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债务水平、收入水平和工作情况,可对给定用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4)聚类分析。是从给定的数据集中搜索数据对象之间所存在的有价值联系。在商业上,聚类可以通过顾客数据将顾客信息分组,并对顾客的购买模式进行描述,找出他们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5)孤立点分析。孤立点是数据库中与数据的一般模式不一致的数据对象,它可能是收集数据的设备出现故障、人为输入时的输入错误等。孤立点分析就是专门挖掘这些特殊信息的方法。例如,银行可以利用孤立点分析发现信用卡诈骗,电信部门可以利用孤立点分析发现电话盗用等。 三、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1.进行客户分类 客户分类是将大量的客户分成不同的类别,在每一类别里的客户具有相似的属性,而不同类别里的客户的属性不同。数据挖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客户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高现有客户的价值。细致而可行的客户分类对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很大益处。例如,保险公司在长期的保险服务中,积累了很多的数据信息,包括对客户的服务历史、对客户的销售历史和收入,以及客户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生活方式等。保险公司必须将这些众多的信息资源综合起来,以便在数据库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户背景。在客户背景信息中,大批客户可能在保险种类、保险年份和保险金额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因而形成了具有共性的客户群体。经过数据挖掘的聚类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共性,掌握他们的保险理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服务水平,并可以降低业务服务成本,取得更高的收益。 2.进行客户识别和保留 (1)在CRM中,首先应识别潜在客户,然后将他们转化为客户 这时可以采用DM中的分类方法。首先是通过对数据库中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描述已知数据集类别或概念的模型,然后对每一个测试样本,用其已知的类别与学习所获模型的预测类别做比较,如果一个学习所获模型的准确率经测试被认可,就可以用这个模型对未来对象进行分类。例如,图书发行公司利用顾客邮件地址数据库,给潜在顾客发送用于促销的新书宣传册。该数据库内容有客户情况的描述,包括年龄、收入、职业、阅读偏好、订购习惯、购书资金、计划等属性的描述,顾客被分类为“是”或“否”会成为购买书籍的顾客。当新顾客的信息被输入到数据库中时,就对该新顾客的购买倾向进行分类,以决定是否给该顾客发送相应书籍的宣传手册。 (2)在客户保留中的应用 客户识别是获取新客户的过程,而客户保留则是留住老顾客、防止客户流失的过程。对企业来说,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比保留一个老顾客的成本高。在保留客户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找出顾客流失的原因。例如,某专科 学校的招生人数在逐渐减少,那么就要找出减少的原因,经过广泛的搜集信息,发现原因在于本学校对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生只能学到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的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工作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果断的抽取资金,购买先进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训设备,同时修改教学计划,加大实验实训课时和考核力度,培训相关专业的教师。 (3)对客户忠诚度进行分析 客户的忠诚意味着客户不断地购买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数据挖掘在客户忠诚度分析中主要是对客户持久性、牢固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比如大型超市通过会员的消费信息,如最近一次消费、消费频率、消费金额三个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出顾客忠诚度的变化,据此对价格、商品的种类以及销售策略加以调整和更新,以便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 (4)对客户盈利能力分析和预测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不知道客户的价值,就很难做出合适的市场策略。不同的客户对于企业而言,其价值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80%的利润是由只占客户总数的20%的客户创造的,这部分客户就是有价值的优质客户。为了弄清谁才是有价值的客户,就需要按照客户的创利能力来划分客户,进而改进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不同市场活动情况下客户盈利能力的变化,帮助企业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商业银行一般会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客户,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和营销。 (5)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 交叉销售是促使客户购买尚未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手段,目的是可以拓宽企业和客户间的关系。增量销售是促使客户将现有产品和服务升级的销售活动,目的在于增强企业和客户的关系。这两种销售都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客户因得到更多更好符合其需求的服务而获益,公司也因销售增长而获益。数据挖掘可以采用关联性模型或预测性模型来预测什么时间会发生什么事件,判断哪些客户对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很有意向,以达到交叉销售和增量销售的目的。例如,保险公司的交叉营销策略:保险公司对已经购买某险种的客户推荐其它保险产品和服务。这种策略成功的关键是要确保推销的保险险种是用户所感兴趣的,否则会造成用户的反感。 四、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数据挖掘的步骤 1.需求分析 只有确定需求,才有分析和预测的目标,然后才能提取数据、选择方法,因此,需求分析是数据挖掘的基础条件。数据挖掘的实施过程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的。在确定用户的需求后,应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哪种应用类型,是属于关联分析、分类、聚类及预测,还是其他应用。应对现有资源如已有的历史数据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能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解决用户的需求,然后将进一步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和制定数据挖掘的计划。2.建立数据库 这是数据挖掘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的一步。首先,要进行数据收集和集成,其次,要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整合。数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客户信息、客户行为、生产系统和其他相关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形成数据仓库,并通过OLAP和报表,将客户的整体行为结果分析等数据传递给数据库用户。 3.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工具 如果从上一步的分析中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能用数据挖掘比较好地完成,那么需要做的第三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数据挖掘的任务。数据挖掘主要有五种任务:分类,估值预测,关联规则,聚集,描述。前三种属于直接的数据挖掘。在直接数据挖掘中,目标是应用可得到的数据建立模型,用其它可得到的数据来描述感兴趣的变量。后两种属于间接数据挖掘。在间接数据挖掘中,没有单一的目标变量,目标是在所有变量中发现某些联系。 4.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数据挖掘模型的过程。一个好的模型没必要与已有数据完全相符,但模型对未来的数据应有较好的预测。需要仔细考察不同的模型以判断哪个模型对所需解决的问题最有用。如决策树模型、聚类模型都是分类模型,它们将一个事件或对象归类。回归是通过具有已知值的变量来预测其它变量的值。时间序列是用变量过去的值来预测未来的值。这一步是数据挖掘的核心环节。建立模型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或更换算法以寻找对目标分析作用最明显的模型,最后得到一个最合理、最适用的模型。 5.模型评估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可信性和可用性,从而选择最优的模型,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将数据中的一部分用于模型评估,来测试模型的准确性,模型是否容易被理解模型的运行速度、输入结果的速度、实现代价、复杂度等。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通过这个阶段阶段的工作,能使数据以用户能理解的方式出现,直至找到最优或较优的模型。 6.部署和应用 将数据挖掘的知识归档和报告给需要的群体,根据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及消除与先前知识可能存在的冲突,并将挖掘的知识应用于应用系统。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检验,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模型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管理技术论文:浅论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管理 随着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有线电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我们青海农牧区,地广人稀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系统用户容量通常达到数千户,甚至上万户以上,这样大规模的有线电视用户,在长期运行中,要经受老化、人为因素损伤,但为了对用户提供良好的技术维护和技术检测工作,这是搞好有线电视服务的重要措施。 1.技术维护是有线电视系统运行的关键 有线电视系统经由筹划、设计、工程施工、再经过调试后才能交付使用,一但系统开始运行,维护工作也必须跟上,一个高质量的系统不仅取决于技术设备质量和工程质量,而且取决于维护质量,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技术维护工作,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线电视系统。 2.要健立一支良好的技术维护队伍,熟练掌握故障发生的特点 在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长期使用过程中,要始终让用户满意,应该说是很难的,但是只要切实认真地把系统维护工作当作有线电视台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使有线电视系统才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工作的基本要求,建立一支素质好的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维护队伍,健全一套科学的系统维护制度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前提。 3.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 农牧区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前端相连的干线系统、其二是每户与干线相连的分支分配系统;在系统维护中,对设备老化的处理办法主要是预防为主以及必要的系统性调试整修。 对设备老化引起的故障,通过日常的检查就可获得设备异常变化的连续资料,对设备引起的故障,通常为突发性形成的症状也比较清楚因而易于查找和维修。 目前,有线电视系统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广播电视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如果只重视建网不注重系统的维护,势必会影响基层农牧区有线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管理技术论文:建筑工程的基坑围护技术的综合管理 引言 我国大量的基坑工程始于八十年代,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地下停车场、高层建筑埋深、人防等各种需要,高层建筑需要建设相配套的地下室,促进了基坑工程的发展。近几年,国内还兴建了许多大型市政地下设施、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铁、上海的张杨路综合管线共同沟、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库、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上海的河流无数工程等等。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建筑业和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尤其表现在近年来日趋增多的基坑工程中。由于在建筑主体施工范围中,基坑围护未在该范围内,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均容易忽略基坑围护施工的重要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工程施工的风险。 一、 基坑围护的优点 近年来,基坑围护技术在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该技术施工成本较低、对环境的要求不高、避免地下水影响等优点,所以倍受建筑企业的青睐。在建筑工程中,利用围护技术来进行基坑施工,能够有效解决地下水对基坑施工质量的影响。因为基坑围护技术将基坑内的地下水控制在一定范围,能够保证地下水不会影响基坑施工,进而提高基坑施工质量。深基坑围护技术是当前建筑工程基坑施工最为先进的技术,其施工简单方便,整个围护结构的支撑力均匀,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周围土层发生坍塌现象,提高了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基坑围护技术能够保证地下埋管、光缆等其他基础设施的正常工作,不会对地下设施造成损害。在基坑工程施工阶段,采用基坑围护技术,能够消除土质问题而引发的坍塌和移位现象,而且发生坍塌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对周围其他构筑物造成影响。 二、工程概况 广州陈家祠广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与康王北路交汇处,北侧毗邻陈家祠,西侧与荔湾区人民政府相邻。场地拟建两层地下室,均为地下车库。建筑±0.000 相当于广州城建高程 7.37m。 陈家祠广场地下空间基坑顶标高为-0.070m,基坑底标高为-12.170m,基坑开挖深度为 12.100m。基坑北面与陈家祠相距 22m,基坑顶边线离用地红线约为 4.8m;南面临近中山七路,基坑顶边线距离用地红线约 23.9~32.0m,基坑南侧与地铁一号线相邻,基坑边线与地铁车站主体内边线距离为 8.90m~20.05m。场地东侧与地铁八号线相邻,基坑边线与地铁车站主体内边线距离约为 2.20~25.10m。 三、设计阶段的技术管理 (一)、合理选用分包单位 因基坑围护工程自身存在着特殊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必须要具备一定施工经验且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来进行该工程的施工,才可使基坑围护施工质量得到保障。在施工之前,工程的监理人员应该和业主进行沟通与交流,协助其一同对工程分包单位进行审查,应该选择施工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社会信誉好且技术力量强的单位,避免出现层层转包的现象,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二)、设计上的管控 在建筑工程基坑围护工程施工之前,其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而合理且科学的基坑围护设计方案应该为经济合理、施工技术可行且安全可靠。在设计管控上,首先设计人员自身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如土力学、结构力学、地基和基础、材料力学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学等,并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水文地质以及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基于施工场地以及其周围的实际环境来进行设计。其次,在施工之前,工程人员应该认真且仔细地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核,加强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明白设计人员的意图,继而才可在施工中更好地对其施工进行组织;而对于业主而言,则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经验且资质合格的设计单位来进行建筑工程基坑围护的设计。 (三)、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组织为指导施工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文件,必须要加强施工组织的审定。对于施工单位所提交的这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监理人员必须要进行认真地审核,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待施工单位将其修正且完善以后,再根据具体的程序进行上报,待工程总监经过审批以后才可实施。在审核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审定以下内容,即监测布置合理性、基坑围护体系、降水措施、基坑开挖的方式以及施工平面图等。 三、 地下工程中基坑围护技术的应用 基坑围护技术根据不同的开挖深度,地质、水文状况,周边建筑物情况,施工条件及自身的施工水平选择合理的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开挖方案及地基加固方案,以满足安全可靠,工期、质量要求,经济合理及施工便利。 (一)、钢筋混凝土板桩 钢筋混凝土板桩具有施工简单、现场作业周期短等特点,曾在基坑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钢筋混凝土板桩的施打一般采用锤击方法,振动与噪音大。同时沉桩过程中挤土也较为严重,在城市工程中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其制作一般在工厂预制,再运至工地,成本较灌注桩等略高。但由于其截面形状及配筋对板桩受力较为合理,并且可根据需要设计。目前,已可制作厚度较大(如厚度达500 mm 以上) 的板桩,并有液压静力沉桩设备。故在基坑工程中,仍是支护板墙的一种使用形式。 (二)、深层搅拌水泥土围护墙 深层搅拌水泥土围护墙是采用深层搅拌机,就地将土和输入的水泥浆强行搅拌,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水泥土围护墙优点由于一般坑内无支撑,便于机械化快速挖土,具有挡土、止水的双重功能。一般情况下,较经济施工中,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少、挤土轻微。因此,在闹市区内施工更显出优越性。 (三)、槽钢钢板桩 这是一种简易的钢板桩围护墙,由槽钢正反扣搭接或并排组成。槽钢长6~8 m 型号由计算确定。其特点为槽钢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基坑施工完毕回填土后,可将槽钢拔出回收再次使用,施工方便,工期短,不能挡水和土中的细小颗粒。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需采取隔水或降水措施。抗弯能力较弱,多用于深度≤4 m 的较浅基坑。沟槽顶部宜设置一道支撑或拉锚支护,刚度小,开挖后变形较大。 四、基坑的信息化施工管理 基坑的信息化施工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且该施工环节的作用也相对较大,主要包含了结构和土体应力检测、流量监测、位移监测、水压检测以及水位监测等各方面,通过这些检测,不仅可使工程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同时还可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正确性进行有效地验证。在施工 中,借助于信息化施工,通过对位移发展情况的密切关注,当位移比限值大的时候,应该对其施工步骤进行相应的改进或者采取相应且有效的工程措施,从而避免变形情况的发生,保证基坑周围环境以及边坡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分析和评定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为确保基坑可靠施工的基础,在监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累计位移量以及位移速率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位移变化曲线的编制,对造成位移速率不断增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位移量进行准确地记录,借助于监测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信息,最后再来实施定量分析,继而保障该结构水平位移不会超过限值范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基坑围护技术的综合管理中,必须要加强两个方面的管控,即施工前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人员、材料以及设备方面的管理以外,还应加强施工技术的管控,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建设需求。 管理技术论文:关于工商管理的MIS新技术应用思索 一、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简称MIS)在现代社会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MIS事实上已成为计算机MIS。目前,由于开发高质量MIS的能力大大落后计算机硬件日新月异的进展,加上社会对MIS发展和完善需求的增加以及对MIS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而导致MIS开发的失败,这些情况已严重妨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因此对MIS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提高MIS开发成功率已变得十分重要。 二、工商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MIS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工程。采用先进、适用、有效的企业管理体制,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次,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降低经营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内部改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程度,使得企业的运行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全面、详实,同时对各种信息地进一步加工,使企业领导层的生产、经营决策依据充分,更具科学性,更好地把握商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企业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公司高级管理部门要想得到准确的情况和决策的依据,就必须拥有各种得到妥善组织的全公司范围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使用都离不开MIS系统。当今国际全球联网,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公司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息库,需要MIS来协助管理,甚至有的大公司还专门设定首席信息执行官。简言之,MIS是通过收集、制作、处理及精炼资料,以提供有用信息来达到管理上的目的,如计划、指导、评估、协调、控制等,而形成的所需信息系统。我们的时代正迈向信息时代,信息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技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 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注意和构建 为适应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应用需求,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各岗位人员素质到位化。企业网络是现代化企业十分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企业网络要提供收集、管理、共享、存取和集成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多媒体数据等;提供连接企业内部,并与外界交流信息的能力。采用正确的、有远见的企业网络策略是保证企业基础信息设施建好、用好的关键。 (一)领导重视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 MIS的“一把手原则”已被我国计算机应用各领域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也被普遍接受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MIS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流程的调整;与应用MIS相适应的机构与岗位的调整、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MIS系统工程的建设应在总经理的亲自主持下,高级管理班子集体研究,基于各自分管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保持高起点、高标准,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及组织实施。“一把手原则”不是形式地要求总经理学习计算机的ABC,钻进“天书”堆里;也不是形式地强调“内行领导”,把此重任让位给几个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是正确坚持“一把手原则”,在总经理的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人才等的筹备,同时动员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各个层次、专业角度围绕“要计算机做什么”这个主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整个企业统一目标,统一步调,上下贯通,顺畅衔接,有效调度,默契配合。 (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全面解决方案的策略 鉴于传统MIS存在的问题,基于Intranet技术的企业内部网应该为企业的全面信息管理提供一个完整、开放、先进与经济的解决方案。完整性方面包括优化的网络设计、安全的数据管理、高效的信息处理、友好的用户界面。开放性是指在Intranet的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应用接口等方面作开放设计,以使系统具有显着的灵活性、适应性与可扩展性。先进性是指解决方案在网络设计、设备配置、开发工具等方面具有先进性。经济性是指解决方案应能兼容已有系统,保护原有投资。 (三)企业规范化管理是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 国外先进的MIS商品化软件进入我国后,多在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应用,原因在于:尽管这些企业也存在个性差异,但作为相同的行业,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企业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而我们处于两种体制的交替和探索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未走上正轨,管理不规范。在这些情况下,常常放弃商品化软件而按照企业的现有模式和流程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MIS软件,同一种应用软件在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分公司重复开发,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并且由于开发技术、人才、管理上的原因,往往使这类软件难以进一步提高,基于不规范管理技术上的MIS,难以帮助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之路,而且可能形成一种负循环。因此,在筹划MIS时,首先应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改革,使企业运行的每一环节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 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科学管理的意识,进行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首先要具有科学的开发方法。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应用是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和针对本企业实际特点开发使用MIS的基础之上的。 管理技术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管理技术论文:论机插水稻育秧及大田管理技术 论文关键词:机插水稻;育秧;大田管理 论文摘要:总结了宣州区机插水稻大田软盘泥浆育秧与大田管理技术,以期指导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宣州区自200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将其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 1.1品种选用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 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 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2.5病虫草害防治 2.5.1杂草防除。机插秧田秧苗小、行距大、前期生长慢。在栽前封闭化除的基础上,栽后8~9d应补施1次除草剂,以确保除草效果,即结合第1次施用分蘖肥,撒施苯噻苄600g/hm2。 2.5.2病虫害防治。根据植保部门病虫情报,参照普通大田进行防治。 管理技术论文:对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研究 摘要:雨季造林是加快荒山荒地绿化的重要途径,雨季造林在我省有着传统的习惯,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降水集中的多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墒情好,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季节。雨季造林时间性强,技术要求严,造林难度大,造林可用树种少,为了充分利用雨季的有利时机,搞好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对其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要点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关 键 词: 雨季造林 技术 管理 一、雨季造林技术的探讨 1、合理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项重要环节,一般是上年雨季整地,次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或者雨季随整地随造林。整地方法、规格的确定,要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尽量减少破土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对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规格:穴径30-40厘米左右,深20-40厘米;鱼鳞坑长径30-50厘米,短径30-40厘米,深20-40厘米土堰宽,高10-20厘米。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鱼鳞坑同上,水平阶宽1-1.5米,长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深30-80厘米。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规格:宽2-5米,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30-80厘米,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米的生土带。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整地,都必须在整地前做好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 适地适树,选好树种和苗木 我省雨季造林树种以常绿树种及萌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为主,如侧柏、黑松、油松、火炬松、花椒等,具体到一块造林地,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好造林树种。苗木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I、II 级良种苗木。最好使用容器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针叶树种的苗木,应选择1-2年生的为宜。 3、 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机 雨季造林种植时机非常重要,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能在栽后下雨,并有几天的阴天,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林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以减少太阳对苗木尤其造林当天的暴晒时间,经过一夜的缓冲,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有一定的作用。切忌在无雨和降雨不多的时期强栽等雨,要严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则,即"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 4、 造林技术 (1)造林密度: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亩:花椒一般栽植于地堰或在水平阶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于地堰的株距2米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30-160株/亩,株行距2×2-2.5米。 (2)容器苗造林:容器育苗造林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起苗时,应先挖掉容器袋周围的土,尽量不使袋内的土体松动,切忌用手拔苗起苗。二是栽植时应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厘米,切忌将营养袋露在外面:三是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 (3)裸根苗造林:首先要把好起苗关,在起苗的前一天圃地灌水,起苗时一律用撅头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带土,剔除细弱苗和根苗,进行苗木分级,并用草袋包装,以减少苗木失水,随起、随运、及时栽植。 栽植时将苗木放在筐内,遮盖湿布,栽一株拿一株。不要用手抓握苗根部,以尽量减少根系损伤。刨深穴,扶正苗木,填土以深度达原土痕为宜,踏实。 5、 抚育管理 (1)、穴面覆盖:造林后,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暴雨时雨滴击溅表土,以减少蒸腾失水。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作用,应尽量采用。 (2)浇水整穴:造林后如无雨,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天内浇一次水,以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要及时查苗看穴。如苗木被冲压,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及时修筑好。 (3)松土除草:未进行穴面覆盖的植树穴,大雨过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要适时松土,以保墒和清除杂草。 二、雨季造林宏观管理措施 1、全力抓好雨季造林工作。雨季造林省工、省力,投资少、见效快,各地要抓住近期连续降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广泛宣传发动,把雨季造林列入近期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紧紧把握提前整地、适时栽植、加强管护几个关键环节,主动打好雨季荒山绿化攻坚战。各地主要负责同志和林业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率先垂范,亲自组织指挥,亲自调度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迅速掀起高潮,合力推动雨季造林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2、要稳定和完善林业各项政策。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所有者和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承包经营的合同约定,要依法完善,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权、利,奖勤罚懒,提高管护水平,确保造林成活率。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大力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优先承包经营权。 3、要大力推行合同造林。采取专业队伍造合同林为主,其他社会造林为辅的方式进行,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今后要继续采取这一方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建造林专业队伍、统一供应苗木、统一整地栽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抚育管护、统一验收奖惩等工程措施,严格落实造林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在造林的管护上,按每山一名护林员、一间护林房的标准,抓好管护工作,护林员报酬由区、镇两级各拿一半的办法兑现,切实提高护林员的责任心,确保绿化成果。各镇要确保造林、管护资金足额到位。 4、要切实抓好封山育林管理工作。封山育林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山区造林绿化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枣庄市封山育林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全区所有山林实行“死封”制度,禁止牛羊上山,严厉打击毁林、开荒、滥采、放牧等行为,采取“封、管、造”并举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山区植被。今年市委、市政府对违法开山 采石采矿破坏森林植被现象十分重视,明确要求,从现在起要严禁在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新设立采石采矿场。凡是征占林业用地开山采石采矿的,一律先经林业部门审核同意。同时,要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重大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盗伐、滥伐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好林木资源。 5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雨季造林工作落到实处 雨季造林时间紧、任务重、季节性强,各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克服短期行为。要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雨季造林结束后,区里将组织对各镇雨季造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任务完成好的镇进行表彰奖励,区政府兑现以奖代补资金。对完不成任务、造林质量差、保存率低的,将通报批评。林业部门要及时做好雨季造林的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今年雨季造林任务的全面完成。 总之,雨季造林,提前细致整地是基础,良种壮苗是根本,造林时机是关键,抚育管理是保障。各地应充分做好准备,把握有利时机,认真组织,确保雨季造林获得好成效。 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情况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供更为优势化的管理。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分析,并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1.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资源浪费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公共机构能耗底数不清,资源消耗没有定额限制,缺乏用量标准和计量分析,对已有的定量标准有些也执行不严。例如:在事业单位内部办公用品随意领用,有些土地资源、设施资源随意购置却束之高阁,不能物尽其用。因此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应该以计量为基础,通过计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才能制定合理可行的定量标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这种资源浪费情况很难迅速制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市场护组织管理驱动,单位领导和职工都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来看待单位的未来发展,这种基本特性使得单位很难融入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之中,无法形成自内而外转变浪费的观念意识。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全面化的监管机制,无法建立众多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形成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主动和创造地控制浪费情况。 1.2效率低下 事业单位部门其本质是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所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来决定,它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因此,事业单位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要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生活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满足人民的各项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使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事业部门的效能监督机制无法形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形成监督机制,提供更为高效率的服务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基本上都经历过多的分化和剥离。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机构,经过多次改革以后,在明确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社会权责利关系,转换和明确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但是对于单位部门的内部责权情况来讲却没有进行相关的管理建设。 2.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 集成管理的理念来自于企业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化的综合的管理,管理的特点就是要模糊部门界限,进行整合式的管理,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整体化的发展,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并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作用,其优势情况在于: 2.1综合监控和开发资源 集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提高各项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管理对象的和谐有序性,增强事业单位的集成效应。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控制实现对单位内部各项服务环节的综合监控,以此来制约职工更快更好地完成服务工作。同时,计算机的监控和资源开发性能能够对单位内部的资源进行整理,保证所有的物资均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使用或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能够保证对现有的公共资源情况进行成本估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情况出现。 2.2问责制激发协同合作意识 计算机集成管理技术能够对服务项目进行链条式的追踪,保证问责制在单位内部的全面实行,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等一层层问下去,实现全面监管,对给使用单位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使得逃避责任,任意对待工作的情况消失,也使得所有人员都明确表现出为单位发展积极工作的态度。另外计算机集成管理提供了工作服务的记录,保证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以依循,推动了问责制更好地推行。另外,计算机技术对问责制的推动作用使得单位的人员明确了一项工作的责任其本质涉及到了多方面的责任,这样就更有利于发展协同合作。 3. 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3.1加强对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发掘利用 在集成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的集成化管理能实现全面化的有形资源管理,也就是对单位内部的物资资源、固定资产等进行管理,集成化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单位内部这些资源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资源文件或案卷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称作着录,着录是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前提。而且要对资源的现有情况进行存贮,有赖于高密度的存贮介质,如光盘、缩微胶片等,形成更为 直观化的资源管理分析,确保有形资源的价值,在这些存贮技术尚不能应用之前,必须首先将档案文件加工处理成二次文献,输入计算机,实现线索检索。而针对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要对单位内部的人员素质进行开发,集成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招聘录用新成员、职工培训管理系统、管理职工的薪酬福利、人事信息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在 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企业员工社保业务、建立员工考评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调动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奖惩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人事查询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每部分均配有相应的具体操作步骤。 3.2加强计算机集成技术综合服务的应用 所谓集成系统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这种管理技术利用链接模式,形成了协议和平台、软件、子系统的连接建设,有利于更全面地观察和控制事业单位内部的配置问题。从资源角度看,集成管理将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作为管理的要素,使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所有的软、硬件资源要素,尤其是集成管理强调知识的创造;从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角度来看,集成管理不仅涉及管理技术本身的集成,而且涉及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相互融合与综合集成,针对所有数据管理包括数据仓库、事务处理和集成混合应用工作负载,在完整软件、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服务之间进行组合,如MRP -II,CIMS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化表现。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应用为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也提供了技术,例如:可以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器,也可以给不同的客户做演示,根据需求的变化,可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根据策略的不同,管理员还可以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共享、独占、搜索)。总之,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能够实现全面化的服务和管理作用,事业单位可以与网络企业合作,对单位内部进行全面化的集成技术管理控制。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要重视加强对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计算机集成技术综合服务的应用,全面挖掘计算机集成技术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的优势化作用,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持。 管理技术论文: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信息技术按照形态差异可以分为软技术和硬技术。硬技术是指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及设备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逐渐被使用在各种领域工作中,其也不断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例如以往,档案资料全部是纸质资料,在保管过程中会存在很大麻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中拍照技术、印刷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改变,其是信息资料突破了时空限制,缩短了工作所需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帮助有效解决了很多高校档案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 1、信息技术中硬技术的应用 采用计算机设备、打印机、扫描仪以及缩微设备等硬件设备来帮助完成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帮助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及有效开展。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采用手工操作手段来帮助实现高校数据资料的获取及处理等工作,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人工管理档案容易因为信息量太大而造成检索困难,另外由于档案接触人员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保密难度。随着信息技术中硬技术的不断应用,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均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电脑、资料扫描仪、打印机以及相机等硬件设备。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每一阶段利用计算机从互联网等多个方面获取资料信息,对于收集的资料可以利用扫描仪全部转换为电子版,从而实现资料数字化。电子文件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其更易于保管,并且方便,所占空间大大缩小。因为电子文件属于一类新型信息载体,近年来以光学材料及磁性材料作为信息载体的电子档案逐渐取代了以纸质作为信息载体的纸质档案。针对学校获得个人中奖旗、奖杯以及各种纪念品,由于是属于立体物品传统保管工中很难确保其经过长时间之后不会出现变色、损坏等。而利用数码相机将其拍摄为照片进行备份保管,这样事物还能以另外一种形态即信息资料进行保管。而获得的通知、奖状、证书等可以利用扫描仪设备扫描到计算机中,以电子文档的形态进行保管,还能将这些信息在校园网站上景象,使师生能通过校园网进行查看。 2、信息技术中软技术的应用 (1)数据库技术的运用早期文件系统也可以实现电子文档的存储工作,但是因为早期文件系统在数据信息冗余、数据共享以及信息检索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端,从而未能得到推广采用[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文档的管理工作数据库逐渐被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数据可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容易的完成数据信息的冗余消除、信息检索、存储以及信息共享工作。高校建立了用于管理档案信息的统一数据库,可以使其充分发挥计算机具有的密集存储以及快速检索功能,不仅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档案信息的保密性,还能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2)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其中互联网技术属于一种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其由不同中规模大小、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组合而成。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资源共享变成了可能,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设备及技术上都能达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相关要求。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实现数据档案的传输、接收、收集,还能真正实现网上信息资源数据的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为高校节省了人力、财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逐渐应用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逐渐增设了信息技术中的硬技术及软技术,即配备了各种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并建立了相应的档案管理数据库及互联网,从而大大促进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机房管理中虚拟机技术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已经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得到广泛的运用,而计算机机房也成为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教学场地,在计算机机房的使用过程中,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困难,虚拟机的使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下文将对此重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1.计算机机房管理现状 在很多课程的具体教学中,上机实习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方面计算机实习中会涉及到很多危及到计算机安全的内容,像CMOS的设置、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安装配置、网络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光盘软件的使用等都会对机房计算机造成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机房接待的学生批次多,人员较杂,虽然很多学校对学生的上机实习与操作内容等都做了很多方面的限制,但对计算机机房进行高效的管理还是很困难,尤其近年以来普及使用了Windows等系统,机房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极大的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机房的教学实习中也经常会运用到诸如DOS、WinXP、Linux等很多种操作系统,虽然从理论上讲,要在计算机的机房安装如此多的操作系统是行得通的,但是实际的安装与维护却非常的繁琐,对学校教学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有以上分析可知,如何调解学生的上机实习操作内容多样化与机房的安全管理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机房学校环境,增强学生的上机自主性与灵活性,已经成为我们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2.虚拟机技术的基本工作概况 所谓的虚拟机技术,也就是在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上虚拟出一个新的子系统的技术,而这个子系统主要依赖于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上建立起的虚拟机软件平台生存,但是拥有系统独立的CPU系统、内存系统、硬盘与其他的硬件设备等,是独立于现有计算机系统的系统,当人们对子系统进行操作时,就与操作现有的系统一样,但是子系统的硬件与软件都需要通过虚拟机的软件来进行虚拟。该子系统如果崩溃,不会对现有系统产生影响,只需直接删除即可。而现有的系统如果崩盘也不会对子系统产生影响,重装系统后如果还需要子系统只需要再安装虚拟机的软件平台即可。 虚拟机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一个主机系统中可以同时安装与运行多个不同操作系统的虚拟机子系统,而且各个虚拟机还可以与主机之间实现行对话与文件的共享,甚至还可以共同应用网络资源与运行各种C/S方式的应用。(2)如果要在虚拟机系统中再安装其他的操作系统,只要将操作系统安装在主机硬盘中虚拟出来的某个特定的文件中,不用对物理硬盘做分区的操作,而且对主机与子系统现有的硬盘分区与数据都没有任何破坏作用。(3)虚拟机与主机的硬件无关,子系统中虚拟出的硬件都是在主机之间的复制后直接进行使用的,无须考虑硬件的差异性。(4)操作系统实现了虚拟化,进行安全、高效而方便的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实现了虚拟化,可以在安全保障物理计算机的情况下完成多种网络连接方式下几乎所有的网络实验;计算机组装和维护实验平台实现了虚拟化,对硬盘进行分区、硬盘的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的备份、系统的还原等实验教学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常见的虚拟机技术平台有VMware软件与Virtual PC软件,这两种软件都可以在Windows系统内虚拟出多个子系统。VMware软件可以在单机的桌面为用户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在实体机器中完整的模拟网络环境,也便于携带,极具灵活性。Microsoft Virtual PC软件是一款可以使机房计算机虚拟出多台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的PC,而且操作系统间可以互不干扰,还可以单机组网。 3.虚拟机技术的安装过程与作用分析 虚拟机技术的具体安装首先离不开配置较高的硬件,主机服务器上应该至少保留5G的硬盘空间,方便存放一些常用的软件安装光盘镜像与部分虚拟机的资料,网络速度也应该较快。其次,要选取机房中一台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计算机用作标准机来安装软件,将一些较为常用的操作系统设置为本地机主的操作系统,其它的操作系统则安装成为虚拟机,先安装应用最频繁的主操作系统,再安装各类常用的应用软件,最后再安装虚拟机的软件,并不断的优化虚拟机的运行环境。 在安装好了虚拟机系统的机房,我们可以利用虚拟机技术为学生提供多门课程、多平台跨越的上机实习。 其一,可以同时进行常规的软件教学实习与对各类操作系统的教学实习。常规的软件教学不需要运用到虚拟机系统,而各类操作系统的教学实习则?连廊钢结构工程整体提升技术控制要点?关于建筑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问题的思考?变频器在门机上的应用与故障分析?北京汽车制造业现状 要借助于虚拟机技术,这两种教学实习都可以在安装上虚拟机软件的机房内进行。各类操作系统的配置与操作方法都可以利用虚拟机技术进行模拟实习,这些操作系统都可以直接运行安装到本地硬盘中的虚拟机上。 其二,可以对大型软件进行安装实习。因为学校各类条件的限制与计算机机房的稳定性需求,很多大型的应用软件都难以在机房进 行安装实习,而具备虚拟机系统的机房,则可以利用虚拟机的技术,提供一些大型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图形与图像的处理软件、多媒体的处理软件以及查杀病毒的软件等的安装实习,而不需要考虑对机房安全与性能带来的威胁。 其三,在计算机上进行特殊的操作训练。为了安全起见,计算机机房是不能为学生提供诸如系统的CMOS设置、硬盘的分区格式化等会对机房的稳定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实习操作,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机软件设置子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系统内对系统的CMOS设置、硬盘的分区格式化、BIOS的升级、新软件或者新驱动的安装试崩、计算机病毒的分析研究等一些特殊操作进行上机实习,这些特殊操作在虚拟系统内可以实现与主机相同的使用效果,而且不会对机房计算机的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其五,进行网络技术课程的训练。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局域网技术课程在学生计算机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网络技术较为复杂,会涉及到很多知识,而且对机房提出较高要求,大部分学校难以为此提供合适的上机训练机房,不过可以在机房安装虚拟机软件,虚拟所需的操作环境,营造一个双网卡的服务器环境,让学生完成对局域网的各种操作实习。即便机房的配置不够高,我们也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一同运行多个服务器的虚拟机与工作站的虚拟机,自组局域网进行网络技术培训。 管理技术论文:分析马尾松栽培管理技术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 )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在南方各省森林蓄积量中,马尾松占一半以上。马尾松喜光,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及岩石裸露的石缝里都能生长。忌水涝,不耐盐碱,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 pH值4. 5-6. 5生长最好。在钙质土和石灰岩风化的土壤上往往生长不良。 管店林业总场是安徽省最大的国有林场,现经营总面积25万余亩,有林地面积近20万亩,其中马尾松林13万亩,占有林地的65%,笔者通过近十多年的栽培观察和逐步摸索,体会到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对促进马尾松生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1 马尾松的造林技术 1. 1 造林地的选择 马尾松造林地不宜大面积集中连片,要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使之与阔叶树混交,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又有利于预防马尾松毛虫的蔓延发展和森林火灾发生。应根据经营目的,交通条件,培养不同的材种,以便分别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充分发挥马尾松的生产潜力。 1. 2 整地方式 造林前一年秋冬整地效果较好。皖东丘陵地带一般多采用块状整地。暗穴、半明穴整地对防止水土流失,降低造林成本有明显效果。劳动力充足,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提倡明穴整地,确保整地质量;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苗早期生长。块状整地规格一般可按50×50×30cm。 1. 3 造林密度 造林地立地条件较差的,初植密度要适当大一些,每亩500-600株。 立地条件较好,土壤厚度达50cm以上,肥力中等偏上的,交通便利,经营集约度较高的地方,每亩栽植300-400株,以培养中大径级材为目的。 1. 4 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是马尾松造林的主要方法。适时栽植是保证造林成活的关键之一。松苗早春顶芽抽梢较早,故应早栽。早栽具有早发根、易成活、早生长、能抗旱等优点。一般适宜的栽植时期在1月中下旬至3月中上旬。皖东丘陵地区春节前后,土壤解冻,冰雪融化,或下透雨后,即可栽植,阴天毛毛细雨或雨后天晴土壤湿润时栽植最佳,吹干风时不宜栽植。 供造林的苗木(Ⅰ、Ⅱ级苗)要妥为保护,确保不破坏根系,随打浆随假植,假植时间不超过24小时,泥浆不稀不稠,运输时防止苗木根部失水,栽植时如果泥浆失水发干应二次打浆。栽植时务必做到随取苗,随栽植。马尾松栽植时的基本要点是:分级栽植,深栽黄毛入土,不窝根,不吊空,根系舒展,扶正苗木,踩实捶紧。 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地方,可带基肥造林,对促进幼林速生和提早郁闭有相当明显的效果。 2 马尾松的抚育管理 2. 1 幼林抚育 造林后3—5年内,根系入土浅,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差,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这是巩固造林成果,促进幼林生长的重要环节措施。 2. 1. 1 松土除草 新造幼林的生长发育,与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林地上杂草灌木丛生,会与幼林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杂草根系盘结还会阻碍幼树根系的伸展,通过除草,可改善幼林的生长条件,有利于幼树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除草松土主要是在幼树周围,范围应稍大于原穴,由里到外,由浅到深,免伤根系和枝干,并注意拣去石块,土培成馒头形,杂草、灌丛铺盖在幼树周围。 除草松土时间和次数,取决于幼林生长的特点以及杂草繁茂程度和气候条件。最适宜的时期应在幼林生长旺盛期来临之前进行,以5-6月为好,入秋前杂草尚未结籽,除草松土效果好,且能减少来年杂草的滋生。一般连续抚育三年,第一年至第三年可按3、2、1次数进行。初植造林密度大,幼林生长旺盛,可抚育二年,分别按2次和1次进行。造林后头三年,要严格封山或加强看护,防止割草、人畜破坏等。 2.1. 2 补植:幼林缺株,于当年秋季进行一次造林成活率全面检查,了解成活情况,提出解决办法。按补植规定,成活率在40%以下应重新造林, 41-84%应进行补植,或成活率虽达85%以上,但有局部地段成活低或死亡植株集中连片,也应补植。补植工作一般应在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进行。补植应在原种植点上进行或整地后用同龄苗补植。 2. 2 成林抚育 幼林郁闭后至林分主伐前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属于林分分化稀疏阶段,表现为林木株数的减少,树高和直径的增加。如不进行必要的抚育任其生长,就不能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因此,马尾松幼林郁闭后,应进行修枝和抚育间伐等抚育管理。 2. 2. 1 合理修枝 合理修枝可改善马尾松干形,获得无节良材,提高木材质量,又能促进林木生长。5—6年生的马尾松是修枝最适宜的起始年龄,此时树冠下部枝条由于通风透光不良,开始自然枯死,但枯死脱落的速度缓慢,如不及时修去,今后则会形成大的死节。为了促进生长和减少节疤,可将枯枝和生长衰退的枝条全部修去。对树冠中最长最粗的枝条也应酌情修去,避免偏冠,使树冠匀称。水平枝上面的枝条,受光充足,生长旺盛,不能修除,否则影响生长。 修枝应掌握“轻修、勤修”的原则,修枝务必要使树冠和树高比例适度, 10年生以前,树冠为树高的三分之二; 10—15年后,树冠可为树高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保持树干上部枝条有一定的营养面积 修枝的适宜时期从晚秋至早春,这时修枝,伤口流脂量少,易封闭,修切的伤口至生长季节尚有一段时间,能加速愈合,缩短伤口的愈合期。生长季节和寒冬不宜修枝,否则会影响生长。供修枝用的砍刀、锯子等,一定要锋利。修枝时要避免树干劈裂或撕开树皮,以免影响切口愈合而造成溃烂,影响材质。马尾松修枝以不留桩的方法效果好,即使留桩以小于1cm为宜。 如主梢受松梢螟危害而不能正常生长或折断,在修枝时应有目的地培养一个侧枝,促进其旺盛生长,以代替主梢。 2. 2. 2 抚育间伐 马尾松林林分郁闭后进入群体生长阶段,原来幼树与环境的矛盾转化为各个体之间的矛盾。随着林龄的增加,各林木要求的营养空间也不断增大,相互挤压,引起强烈的分化和自然稀疏。始伐年龄:抚育间伐的始期,应从造林密度、立地条件、林分郁闭度、胸径和材积连年生长量以及间伐木的利用价值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不同的造林密度、立地条件等,林分郁闭时间有所差异,一般在4—6年郁闭,郁闭后2-3年,林分的分化逐渐明显,出现被压木,小径材较多,郁闭度达0. 8—0. 9,即可开始抚育间伐。一般在8—10年进行第一次间伐。造林密度大的、立地条件好的或经营水平较高的林分,生长快、郁闭早,抚育间伐应适当提前;造林密度不大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可推迟1—3年。 间伐强度:间伐强度关系到保留木的生长和林分产量。强度太小,林冠恢复郁闭快,没有起到抚育间伐的应有的作用,反而缩短间伐重复期,增加间伐次数,间伐材过小,利用价值高,同时还增加了抚育投资。强度太大,造成林中空地,林地杂灌滋生,林地干燥,树干尖削,破坏林分郁闭,影响林木生长。适宜的间伐强度应根据造林密度,林分生长特点确定。8—10年进行一次弱度的抚育间伐,强度为林分材积的10—15%,并可结合修枝。10 —20年可采用度到强度的抚育间伐,强度为林分材积的20—30%,同时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层林冠的林木。20年以后,可采用强度为30%的抚育间伐。 间伐重复期:通常以3—5年为宜。间伐后林分郁闭度应保持在0. 6—0. 7之间。重复次数应根据培育材种而定,中径级用材林一般经2—3次重复即可主伐利用。 间伐方式:因林分结构不同,有上层抚育间伐和下层抚育间伐两种。在人工同龄纯林内,宜采用下层抚育间伐,主要伐去林冠下层的被压木、濒死木,同时伐除干形不良的上层林冠的林木。抚育间伐时要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即三砍三留原则进行。林内的断梢木,双梢木如对保留木有辅助作用,或伐除后会出现天窗,应予保留不砍。在以马尾松为主的混交林内,主要采用上层抚育间伐,即伐除林冠上层压抑马尾松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进行下层抚育间伐。 管理技术论文: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一、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一)选择优良抗旱品种。选择籽粒饱满、拱土能力强、叶片相对厚而直立、成熟期籽粒灌浆和脱水快、较抗旱的玉米品种。 (二)扩大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增强抗旱、抗“倒春寒”、抗“八月低温”的能力,二半山以上地区要尽力扩大地膜覆盖栽培面积。 (三)扩大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既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抢抓节令,又便于管理。各地要根据时间节令要求和气象预报,充分利用各种小水源做好各类作物的集中育苗工作,待雨水到来后及时移栽。 (四)开沟等雨抗旱播种。开沟等雨抗旱播种法一般先按玉米行距用犁开好沟等待降水,只要有10毫米左右的降水时,沟内、沟边就会有2~3厘米深的湿土,此时可抓紧时间,将玉米播于沟内,再将沟边湿土覆盖在种子上。地膜玉米可先起垄,待降水后抢时覆膜播种; (五)抗旱穴播。穴播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六)秸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秸秆对节水保墒、培肥地力有重要的作用。覆盖秸秆既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并对抑制玉米田杂草也有明显的效果。 (七)使用抗旱剂 玉米抗旱增产剂是一种由超强吸水材料组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新产品,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腾和渗漏,在作物根系周围形成小水库,又有缓释性,供作物吸收利用。各地要积极开展吸水树脂及旱地龙等抗旱技术试验示范,搞好抗旱栽培技术贮备。 (八)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配合施用,从而达到以肥调水,使水肥协调,提高水分利用率。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培肥地力,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增施钾肥能通过减少植株蒸腾损失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强作物自身的抗旱力。结合播种每亩施硫酸钾8~10公斤为宜。 二、水稻抗旱栽培技术 (一)因地制宜选择育秧方式 育足苗子是打赢抗旱夺丰收的关键措施。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育足水稻秧苗,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好育秧方式,其次才是抓好育秧技术措施的落实。在局部可以取到水的地方,推广旱地育秧;在无水可取的地方,应通过乡镇政府协调,开展异地育商品秧,也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等方式,异地联系育客秧。 (二)选择抗病、抗旱、抗低温优良品种。一是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在抗旱育秧情况下,低海拔地区首先要考虑7月中旬水稻能否抽穗扬花,要尽量避开高温伏旱对水稻扬花结实的影响;中、高海拔地区要考虑避开秋季低温阴雨对水稻扬花结实的影响,即在迟播情况下要选生育期偏短的品种。二是选择抗干旱、抗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三是选择抗病性较好并进行过种子处理的品种。 (三)适时早播。适时早播可有效地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增长有效积温,提高光合干物质累积量,促进早熟,有效地减轻水稻生长后期的高温伏旱或秋风的影响,为提高水稻单产奠定基础。由于现有推广品种多数是大穗型、生育期普遍较长,因此要适时早播,以避过“八月低温”的影响 (四)适当延长水稻秧龄,做好抗旱等雨栽秧准备。正常年景下,旱育秧的秧龄为30天左右、抛秧的秧龄为40天左右、水育秧的秧龄为50天左右。如果栽秧水来得迟,就面临着要把秧龄延长到60天以上,以便等水栽秧。 一是稀播培育长龄壮秧。即通过扩大秧床面积,减少每平方米范围的播种量,延长秧苗的滞增分蘖期,可有效地增加早播秧苗的秧龄弹性,提高秧苗素质,既可提高单产,又可解决前期无水插秧的矛盾。播得越稀,秧龄弹性越大。如果其它管理配合得好,旱育秧苗的秧龄可超过70天以上。 二是化学调控延长秧龄。在旱育稀播的基础上,从3叶后分期喷施1至2次多效唑,每亩秧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50公斤(原则上按150ppm浓度)均匀喷施以促蘖控长,施时厢面无水、施后第二天再灌水上厢。同等情况下可延长秧龄10天以上。三是两段寄栽育苗。对正常播种期和播种量较大的育秧苗床,如果要等水栽秧且秧龄要超过60天以上时,应通过两段寄栽来延长秧龄。当秧苗长至2叶1心时按行距6~10cm、窝距5~8cm进行寄栽。寄栽后2至3天每亩秧地用前面的方法喷施15%多效唑,如果秧龄要超70天,则在15天过后按同样的方法再施一次多次唑,培育长龄多蘖壮秧。老秧由于秧龄较长,秧苗素质相对较差,秧苗移栽至本田后基本上不再分蘖,或所发的高位分蘖也不能上林成穗。其栽培技术是靠插不靠(等)发,移栽时必须通过增加基本苗来保证穗数,从而有效提高单产。 (五)抗旱整地 无论是等水栽秧还是改种旱作,土壤蓄水都是农业抗旱的根本措施。应用微耕机耕整或人力翻挖干板田,一是能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深层水分沿毛细管上升蒸发,防止旱情加重。二是可堵塞裂缝,防止降水从裂缝向下深层渗漏,整地后可随时利用降水或采取堵水、引水、抽水、做好田脚堵漏等措施蓄水抗旱保栽插。不便使用微耕机耕整稻田的农户,要尽早动手翻挖干板田。提倡稻田四周1.5~2米宽田面翻挖两次并细碎土块,便于有水时泥散堵塞裂缝防漏。稻田耕整后,有水源的应该积极采取引水、抽水灌田整田,没有水源的则要充分利用好降水,冒雨及时抢做田边、田脚堵漏,才能蓄水保水,抗旱保栽插。 (六)抗旱栽秧 1.全旱作业:旱旋耕、旱耙田。 2.节水栽秧:边灌水、边整平、边插秧。 3.匀水、撵水栽秧:匀水、撵水栽秧是针对旱情较重、栽秧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一项抗旱保栽插技术措施。要充分利用现有一切水资源,采取从河沟、塘、库、堰抽水、引水,从水层较深的稻田匀水,从已经栽秧的稻田向相邻或下埂稻田撵水整田,只要能达到稻田土壤充分被水浸润就可栽秧。 (七)迟栽水稻田的施肥 迟栽水稻田一般都是种植过小春作物的田或无水整田的干田、黄浑田,此类稻田的土壤肥力下降,必须增施肥料,才能满足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应该做到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氮、磷、钾结合施。秧龄60天以上的,应采取底肥、穗肥、粒肥分别施,不施分蘖肥的方法。 (八)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 (九)水路不通走旱路 特大干旱的持续,给我市当前水稻育秧苗及适时栽插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对地势高、输水距离远、供水工程无法供水的水田以及山区靠天等雨栽插的雷响田,要及时水改旱,搞好结构调整,并尽量选用抗旱品种和早熟良种替代常规品种。但不能盲目改旱,要因地制宜。一是围田、浸水田,这些稻田一般土壤湿度大、蓄水相对容易,而雨季排水较困难,容易造成改旱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对十年九旱的雷响田,要坚决改旱。三是对一般的尾水田,要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要做好育秧和改旱两手准备。 三、马铃薯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一)冬种马铃薯 针对我市江边河谷区冬种马铃薯已生长至中后期,春管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1、浅锄细碎表土,及时培土,减少水分蒸发散失,起到保水作用。 2、粉碎作物秸杆覆盖行间遮阴,可起到减少土层水分蒸发作用。 3、采取人工叶面喷施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和0.1%硼砂混合液2~3次,隔5~7天1次,也可起到缓解旱情、提高产量的作用。 4、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特别是晚疫病的防治,防止植株早衰。选用百菌清、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等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 (二)大春马铃薯 1.选用耐旱抗病品种,尽量采用整薯播种 为防止生长中后期晚疫病流行,应尽量选用耐旱、抗晚疫病的中晚熟品种,如会-2号等。选用50克以上健康种薯,整薯播种,有利于出苗和提高抗旱能力。若种薯过大时,宜在播 种前3~4天切块,在阴凉条件下摊晾,让切口充分愈合。在切块时,每个切块不得低于2个芽眼,重量30g以上。 种薯处理办法:在马铃薯播种前1~2天进行种薯处理,可用多菌灵+甲霜灵锰锌等杀菌剂的500~800倍稀释液,均匀喷洒在整薯或薯块上,自然晾干后再行播种。 2.适当晚播、深播,缓解前期干旱影响 在选用抗晚疫病品种的前提下,适当晚播、深播,推迟出苗期,促进根系发育,减轻苗期干旱压力。播种时,开沟或打塘应较正常年份加深,把种薯播种在适宜深度处,覆土层厚度在10~15 cm以上为宜。在今年干旱条件下,不提倡提前深耕、翻晒地块,宜边翻耕整地、边播种,或直接打塘播种,待齐苗后再适时理墒整垄,同时做好排涝防渍工作。 3.增施有机肥,以肥调水 增施农肥,以肥调水,抗旱壮苗。提倡重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底肥,每亩施农家肥20__kg以上,加尿素8~10kg、过磷酸钙40kg、npk三元复合肥或马铃薯专用复合肥20~30kg。干旱时,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等易发生,导致缺苗、断垄等,应在底肥中加入适量呋喃丹或乐斯本等杀虫剂来防治地下害虫。 4.地膜覆盖种植,阻止水分从垄面蒸发 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是一项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海拔较高有夜潮土现象、墒情较好的地区采用覆膜栽培,可利于保水保墒。地膜要用土压实、压紧、压平,可保温保湿。苗期加强查膜护膜,防止大风扯膜;出苗期及时查苗放苗,并重新封好放苗孔;出苗到现蕾保持膜面整洁完好,及时用细湿土封严破损处;块茎膨大期及时揭膜,除草培土,破除板结,为块茎膨大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在海拔稍低的地区覆膜可能造成温度过高而烂种,不宜采用地膜覆盖。要实行划线打塘种植,严禁起垄、平整、镇压,提高抗旱能力;出苗后再起垄,以减少水分蒸发。 5.适当加大密度。干旱年份,极易导致出苗不整齐和缺苗,净作地区应根据所选用品种,适度提高种植密度,以保证出苗数量和后期产量。 6.推广使用抗旱制剂 播种时可以采用保水剂拌种或土壤沟施,既利于出苗,又可保持土壤水分。抗旱保水剂可选用保定科翰98高效抗旱保水剂、云清牌高效保水剂、pam保水剂(聚丙烯酰胺保水剂)、旱地龙、沃特保水剂、旱立停asa保水剂、浙江建德绿洲超强保水剂等。已经出苗、旱情严重的地区,可使用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施,抗蒸腾剂可选用亚硫酸氢钠、腐植酸、氯化钙、黄腐酸(fa)、沼气发酵液、冠醚等。 四、蔬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一)选用抗旱品种、旱作品种 选用抗旱蔬菜品种,利用品种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能有效提高对水分的利用率,同时能降低蔬菜对水分的过分依赖,有效降低干旱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而保证蔬菜的产量产值。在干旱少水的地区,应减少需水量大的叶菜类蔬菜(如青菜、白菜等)的种植面积,多种一些抗旱性强的作物如辣椒、豆类等。 (二)集中育苗 集中育苗可以对菜苗进行集中管理,降低苗期的用水量,还可降低成本。 1.种子处理。为加快播种出苗速度、减少种传病害、增强秧苗抗性,种子播种催芽前,需用温汤或药剂浸种消毒。先将种子浸湿,然后放入50~55℃的温水中,搅拌10~15分钟后用清水浸种10~12小时;药剂浸种,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浸种10~12小时。浸种消毒后,保湿催芽20~24小时播种。 2.进行遮荫和覆膜。用2~3层遮阳网覆盖,待50%秧苗立苗后,揭去地表遮阳网等覆盖物,改用小拱架避阳遮阴,晴热天9~16时盖遮阳网,以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延长浇水间隔时间,增强秧苗抗旱能力。 (三)进行抗旱锻炼 1. 施足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可降低用水量50%~60%。 2.苗期适当控制蔬菜的水肥供给,进行蹲苗,促进蔬菜根系的伸长,提高蔬菜抗旱能力。 (四)加强中耕管理 1.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能反射阳光,锁住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使作物在较长时间的干旱环境中能正常生长。如果无覆盖条件或地膜覆盖较困难的,可采用杂草或用植物秸秆覆盖,以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射,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 2.及时浅锄。灌水会使土壤板结(尤其是粘重土壤),而板结的土壤会形成毛细管通到地面,土壤深层水分会通过毛细管上升到地面上,从而加大土壤水分的蒸发、加重干旱的危害。所以灌水后,在能下脚时要及时进行浅锄(深度因蔬菜品种不同在5~10厘米),切断土壤毛细管,以降低土壤水分的损失。 (五)喷施抗旱剂、保水剂 喷施抗旱剂、保水剂可增加土壤对天然降雨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减少作物蒸腾,提高抗旱能力。ccc、b9等能增加细胞的保水力,使用aba可促使气孔关闭,减少蒸腾。反射剂(高岭土)喷于叶片,可提高对光的反射,减弱蒸腾。气孔开度抑制剂如叶面喷施苯汞乙酸能使气孔缩小,作用可维持15~30天,且无毒害作用。壬烯琥珀酸甲酯喷施,可使蒸腾降低20~30%,可维持5~7天。 (六)合理灌水 一般要尽可能少浇水,以防土壤板结影响秧苗生长和抗旱能力的提高,干旱条件下灌水要抓住蔬菜需水的关键时期,使有限的水分发挥最大的作用。如过旱确需浇灌水的,要避开高温时段进行灌水。有灌溉条件的尽量采用小水走沟浸墒,严防水上畦面,以免破坏表层土壤团粒结构、加大土壤水分的损失,无灌溉条件而有库塘水的以浇水为主。 (七)科学追肥,提高作物抗性 1.多施腐熟农家肥,追肥要薄施、匀施,以免肥料过于集中而降低蔬菜根系对水分的吸收,甚至造成烧根。 2.追肥应做到早追肥、深追肥。要积极采取化肥湿施、液体施肥等办法补充土壤水分,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增强秧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 3.积极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绿芬威等速效叶面肥,喷施硼和铜也有助于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氮肥用量应适中,用量过多蔬菜徒长、增加需水量,用量太少则植株瘦弱、抗旱力低下。 (八)病虫害防治 高温干旱会加重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在高温干旱条件下防治病虫害更要注重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害防治要在齐苗后及时施用保护性药剂,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虫害采用杀虫灯、黄板或性诱剂等方法防治。总体上,高温干旱环境中防治病虫害要尽量少用药,必须要用药时,错开高温时间,并适当降低用药浓度,以降低药害发生的可能。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和霜霉病等;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蝼蛄和蚜虫等。在做好土壤杀菌消毒和灯光诱杀害虫基础上,要选用对口药剂防治病虫害。病毒病可用病毒a、植病灵等药剂喷雾防治。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药剂喷雾,提倡早晚用药,防止人体中毒或秧苗灼伤。秧苗定植前一天,要结合浇透秧板水做好带药下田工作。 五、小麦抗旱保苗技术 (一)及时组织对二、三类苗进行薅锄追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基肥施用较足、苗情长势较好的田块,可亩施粗杂粪500~800公斤;基肥施用不足、苗情长势较弱的田块应补施一定数量的化肥提苗,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 (二)采取秸秆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三)使用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施。 (四)加强重大病虫害特别是蚜虫、小麦锈病、白粉病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 六、冬油菜节水抗旱保苗技术 (一)浇水抗旱 对干旱严重的旱地油菜和墒情不足的稻田油菜,要尽可能浇水抗旱。板田免耕油菜进行沟灌,引水到厢沟,灌水到沟深的2/3,让水慢慢渗透到厢面,切忌淹灌、漫灌和久灌,以免土壤缺氧。油菜灌水时易出现土体下沉、伤害根系,最好采取淋水的方法,并结合施肥一并进行。对引水抗旱确有困难的旱地油菜,要挑水抗旱,增加土壤墒情,促进油菜生长。 (二)秸秆覆盖 大力推广用稻草、麦秸秆、树叶等覆盖行间,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抗旱能力。 (三)中耕除草、追肥 1. 一旦旱情缓解,则要抓紧追肥促苗和中耕保 墒,浅锄土壤,减少土壤大缝隙,降低土壤水份蒸发量。无法灌(浇)水的油菜地可喷施防旱保水剂,用黄腐酸(又名抗旱剂1号、fa“绿野”)1000~1200倍水溶液叶面喷施,减少水份蒸发。 2.有灌溉条件的水田油菜在及时灌水的同时,抓紧中耕除草,促进油菜春发壮苗和根系发育,增加根系对土壤深层水份的吸收利用能力。 3.针对我市油菜生长情况,目前要采用叶面施用和土壤施肥双重措施促进油菜生长。叶面施肥应在阴天或傍晚前喷施,按尿素1%、磷酸二氢钾0.5%,前期没有施硼肥的,再加硼砂0.5公斤兑水100.0公斤,施过硼肥的用0.3%硼砂喷施,每隔5~7天喷施1次,喷施2~3次,确保薹期养分供应。土壤施肥结合抗旱浇水进行,每亩撒施尿素5~10公斤、氯化钾1~2公斤,水田在排完沟水后施肥,旱地可在浇水前施肥,如能结合中耕松土施肥效果更佳。结合中耕对根蔸进行培土,防止倒春寒侵袭油菜根系。 (四)病虫害防控 早春油菜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和菌核病,旱区油菜一般是虫害加重,而菌核病则相对减轻。 干旱期间主要病害为白粉病,发病初期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丰米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等药剂。防治2~3次,每次间隔7~10天。干旱后苗弱,抵抗力下降,如天气湿度大则菌核病、病毒病和霜霉病等病害发生可能严重,在气温回升后要密切监测,并做好防治指导。当田间菌核病病株率达10%、病茎率在1%时,可采用40%菌核净100克或25%咪鲜胺40克均匀喷雾防治。 干旱季节苗期有蚜株率达10%、每株有蚜1~2头,或抽薹开花期10%的茎枝或花序有蚜虫、每枝有蚜3~5头时,用吡虫啉、灭蚜威、40%乐果乳油1000~20__倍液(或20%灭蚜松1000~14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20__倍液、或2.5%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进行防治。 菜青虫和小菜蛾的药剂防治:菜青虫卵孵化高峰后一星期左右至幼虫3龄以前,小菜蛾幼虫盛孵期至2龄前喷药,药剂为25%亚胺硫磷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500倍液、2.5%溴氰酯3000倍液等。 七、果园节水抗旱管理措施 (一)做好果园保墒工作 1.及时将秋、冬季翻耕的大土块打碎、耙平,以减少水分蒸发。 2.对冬春尚未翻耕的果园进行浅耕,浅耕深度5~10厘米,以切断表层土壤毛管,减少土壤下层水分蒸发。 3.对有草果园进行刈割。将果园种草留茬5厘米左右刈割,并将割下的草覆盖于树盘下,减少水分蒸发。 4.果园覆盖。用麦秆、玉米秆、油莱秸秆、堆厩肥、山野草等作覆盖材料。将铡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及刈割下的草,覆盖于果园内,覆盖厚度10~20厘米。在秸秆、草源充足的地方,力争全园覆盖。草源不足的地方,可只覆盖树盘,但厚度一定要达到要求。覆盖过程和覆草后果园内应严防火灾,覆草后围绕树冠边沿撒条状土,以防风刮。 5.地膜覆盖。在果树的行间或树盘下覆盖地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地表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早春地温。覆地膜时,膜四周用土压紧,中间留透风口,用土块压住。 6.化学覆盖。将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乳状液(长沙市利得保洁有限公司生产)喷于果园地表,迅速成膜,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要按照说明书配成一定倍数,用压力喷物器喷于土表,每公顷喷450~1050kg,1~2h后即能成膜保墒,可维持30~l00天。 (二)延缓冬春季修剪时期 修剪时应疏除过多大枝,降低亩枝叶量,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可改善光照,提高树体抗性。对已修剪的果树要做好伤口的保护,剪锯口及主干、主枝要及时涂刷甲硫·萘乙酸、腐植·硫酸铜、膜立康等保护药剂。 (三)花期灌水 花前7~10天灌水一次,花后灌水2~3次。灌水应摒弃消耗水量较大的漫灌,采取节水灌溉。如渗灌、滴灌,无滴灌条件的也应采取沟灌和穴灌后加盖地膜。沟灌即沿树冠滴水挖环状沟或沿滴水线处行间四周挖条沟,深30厘米、宽40厘米、长1.5米。视树体大小每株灌水200~300公斤。灌水后覆土及地膜。穴贮肥水加覆膜技术即在树冠下挖4~8个圆土穴,穴径约 30厘米、深30~40厘米,穴中央竖一捆又紧又浸透水(或肥水)的草把,再用50克尿素、50~100克过磷酸钙、50~100克硫酸钾(或相当肥效的复合肥),与土混匀,填入草把周围,覆土2厘米,用脚踏实,然后覆盖地膜,上面捅一孔,用作今后浇水施肥的进口,平时孔口用土石块盖好。渗灌是利用管道向土壤渗水的灌溉方式,是投资少、省工、简易,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好措施,比漫灌约可节水60%~80%。渗灌设备通常包括渗水池、渗水管、阀门一部分。渗水池设置在果园地头,用砖和水泥砌成。一般水池半径1.5米,高2米,容水量13吨左右。总管装在距池底 10厘米处,其上安装阀门,每个渗水管上须安装过滤网,以防管道堵塞。渗水管选用直径2厘米的塑料管,每间隔40~70厘米左右在两侧和上方打3个针头大小的小孔作为渗水孔,将渗水管沿树行铺设在果树两侧各 1~1.5米外,铺设深度20~40厘米,一般每亩每次灌水量1~1.5吨。为防止渗水孔被果树根系堵塞可在各渗水孔处安装一个稍粗于渗水管的塑管护套。萌芽前,结合果园灌水,每株按尿素1.5~2公斤+硝酸钙1公斤+普钙 2~3公斤施入+1~1.5公斤硫酸钾追肥一次。 (四)应用保水剂 土壤抗旱保水剂的种类较多(北京桑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永康市中翼工贸有限公司等厂家有售),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超越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上千倍水份贮存下来,作为果树的 “小水库”,干旱时缓慢释放,满足树体生长过程所需水分。使用时采取洒施或穴施。洒施时以降雨前施入最好,将保水剂、肥料混合均匀后洒在地表,翻土深度l0~20cm,保水剂用量每亩施3kg左右。穴施时,在树冠的投影边缘,挖若干个直径20~30cm的坑,深度以露出部分根系为准,坑与坑间距50~60cm,将坑底部土与保水剂均匀,回填到坑内,浇水后将剩余部分土壤回填压实。 (五)花期喷水 从初花期开始至盛花期每天或隔天(视劳力和水源而定)用喷雾器对果树花进行喷雾。喷雾用清水+0.5%的硼酸+0.3的尿素,盛花期最好每天喷2次,可减少落花落果,保花保果,提高座果率。 (六)果园放蜂或人工授粉提高座是率 初花期开始放蜂授粉,同时做好人工辅助授粉。 (七)预防霜冻 花期要时刻关注天气情况,霜冻来临当晚,做好熏烟工作。当气温降至果树受冻临界温度时开始薰烟。薰烟剂一般用烟雾较大、略潮湿一点的柴草为原料,如麦秸、残枝落叶、锯末等交互堆积作燃料,堆放后上压薄土层或使用发烟剂(2份硝铵、7份锯末、1份柴油充分混合,用纸筒包装,外加防潮膜)点燃发烟。薰烟以暗火浓烟为宜,为使烟雾弥漫整个果园、提高防霜冻的效果,可按上风向多放柴草、下风向少放柴草的原则,一般每亩果园堆4堆~5堆,每堆用料25公斤左右。薰烟时间大体从夜间0时至3时开始,至早晨天亮时停止薰烟。在霜冻来临的当天早晨要及时喷施400~600倍的“海之宝”,连喷2~3天,可显著降低霜冻造成的危害。 (八)加强病虫害防治 加强清园,结合冬春修剪,将果园中的落叶、落果、病虫枝条等彻底清理干净,集中烧毁;发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或全树喷洒一次45%施纳宁200~300倍液或喷施3000倍凯歌+800倍肽神锌+1000倍毒死蜱等药剂。发芽后,交替使用2~3次45%丙环唑5000倍液+45%石硫合剂结晶30~50倍液、1.5%清园噻霉酮400~600倍液+果园清400~500倍液,可有效防治腐烂病、轮纹病、红蜘蛛等危害;花芽露红期,全园喷洒48%锐煞800~1000倍液+助杀1000倍液防治水果绵蚜或3000倍罗克+800倍肽神硼+1000倍毒死蜱;落花后7天、15~20天,各喷洒一次6%阿维噻螨酮3000~4000倍液、粉锈灵600倍或多菌灵、40%蚜灭多乳油100~1500倍液可有效防治螨类、白粉病、蚜虫对果树的危害。春末夏初开始,每15天喷施一次50%扑海因或1000倍或宝丽安1000倍或80%喷克600倍防治早期落叶病。 八、桑园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及时灌水 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给桑园灌水,灌溉时采用精确灌溉,避免浪费水资源,并用薄膜覆盖。 (二)耕翻土壤 有条件灌溉的桑园对土壤进行耕翻,无条件灌溉的桑园不要除草、翻地或施肥。 (三)地表覆盖 在桑园地表覆盖地膜或作物秸秆、塘河泥或杂草等(10~15厘米厚)。 (四)新栽桑园管理 已栽种的苗木要先浇定根水,再盖地膜;未栽种的桑苗不宜再栽种,苗木应集中假植。假植方法:在避风、背阴,挖与主风方向相垂直、深宽各0.35m、0.4m的沟。迎风面的沟壁挖成45°的斜壁,把桑苗每100株一捆,均匀地斜立在沟中,用土埋紧、踏实苗木的根系和茎的下部。 (五)枝干涂白 将生石灰和水按10:100溶化用纱布过滤后直接用喷雾器喷到未发芽的桑树枝干上,使之形成涂白。 (六)病虫草害防控 防治红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 3000 倍液或15%哒螨酮乳油 1500 倍液;防治桑蓟马可用40%乐果乳剂油 1000 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 倍液。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争夺水分。 (七)及时追肥 对已发芽的桑树,喷施尿素0.3~0.5%、磷酸二氢钾0.3~0.5%、氯化钾0.3~0.5%。在旱情得到缓解后,应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好)。 九、茶园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地面覆盖 地面覆盖可有效减少蒸发,主要有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两种。铺草厚度一般不能低于10厘米,地膜覆盖应布满行间。 (二)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防止杂草争夺水分。 (三)增施液肥 生产上常用水肥比为10:1的稀薄农家肥或浓度为0.5%的尿素、1%的硫酸铵等液肥进行叶面喷施,不仅能补给养分,同时也增加了水分。 (四)遮荫 遮荫保苗对当年播种出土的幼苗和移栽苗效果较好,可防止阳光直射、降低热辐射,减少茶树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面从而起到抗旱保苗作用。 (五)保水补水 在茶园中修筑贮水池或贮水沟,将雨季的降水贮存起来,在出现旱情后可进行灌溉,以抗御旱灾的危害。 (六)防治病虫害 干旱发生时,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易发生病虫害。为此,要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积极做好相关药剂及器具的准备。 十、魔芋节水抗旱管理技术 (一)利用水源灌溉或者人工降雨。 在池塘、水库、小井等一些水源充足的地方,实行人工浇灌、机械喷灌或者二者相结合。在离水源较远但交通方便的地方,在顾及成本的情况下,可考虑用交通工具运输运水灌溉。 (二)喷施抗旱剂 喷施抗旱剂,有助于控制叶片气孔张开程度,减少植物体内水分散失速率,具有抗旱保水功效,保进作物生长发育。 (三)加强病虫害防治 干旱发生时,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易发生病虫害。为此,要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积极准备好相关药剂及器械,做到早防早治。 (四)改种补种 如因干旱确实无法生长发育或死苗的,应及时补种、改种其他作物。 管理技术论文: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 一、基于林、草、畜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1、林木栽培 首先,在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中,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比如说可以选择欧美一百零七杨、中林四十六号杨及三倍体毛白杨等,本地苗圃胸径在4cm以上的无病虫害优良壮苗,同时确定示范试验林地面积为53hm2。在牧草品种的选择环节,可选用紫花优质苜蓿,例如亮苜五号、绿苜一号等。另外应合理控制造林密度,采用3m×8m或3m×6m的株行距进行布设。在树木栽植环节,应首先采用开沟犁凿开深约40cm的沟槽,而后在沟内再挖开体积为50cm3的坑,在坑内进行施肥处理,用量为0.25kg的磷酸二铵、10kg的腐熟粪肥,并令其与回填土进行拌匀处理,苗木的选择其根幅应达到30~40cm。在开展定植之前应在苗木的根系部位喷施六号生根粉溶液,在定植之后应立即浇撒第1轮培育水分,沿着沟槽进行灌溉,待水分下渗后在第2d适宜时段及时对苗木进行夯实及扶直处理。在第1轮浇水后的10~15d后可实施第2轮浇水养育,当夏季来临之前还应实施第3轮浇水养育,并在第1轮浇水后进行必要的涂白处理。对于新配置的幼苗树木应在每年对其进行3次的中耕除草处理,在初冬季节来临时应对其淋浇冻水,待春天来临时万物解冻后则应淋浇返青水,并对树木施浇每株为0.25kg的速效氮肥尿素,以促进苗木的健康、快速生长。同时,在春季应对杨树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尤其注重在每年的5月、10月初期及9月底进行必要的溃疡病、蓝皮病防治处理,同时在每年的7月及9月季节应主力防止美国2代及3代白蛾虫害、在10月份则应将天幕毛虫作为主要虫害防治对象。 2、牧草栽培 牧草播种前一年秋后进行科学翻耕,冬季浇冻水一次,次年地表解冻10cm左右后作耙地处理,让地块保持平整。播种季节来临后,在播种前对种植地块施100kg过磷酸钙底肥,而后采取条播形式进行播种,控制行距为30cm左右,深度则控制在约2cm,在播种完毕后应采用刮平机进行刮平处理并对其实施轻微振规整。牧草种植的距离应与树干保持50m位置,以便树木的健康生长及牧草的快速收割。当然无论采用春季播种还是秋季播种方式,防治的关键对象在于杂草,因此应在每年5月末及6月初时段采用高效除杂草材料实施必要的杂草防治管理。在每次收割完毕后均应对种植地块进行必要的施肥、养护浇水处理。 二、枣粮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1、科学培植枣树 上冻前先进行开沟及浇灌,以便为科学林业生态符合模式打好基础。次年4月份下旬进行定植处理,确定株间距2m×8m,栽植成活后开展灭荒除草,促进苗木健康、快速生长。基肥施浇时应用有机肥作栽植底肥,而后在每年自枣树开落至次年发芽施浇基肥,材料可由无机与有机肥构成。科学的施肥方式为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林地行间距0.5m树干位置开挖宽度0.4m及深度0.5m沟槽,在沟内施浇腐熟猪粪。同时对每株枣树再次施入0.25kg的磷酸二铵与同量尿素,令其同步混合埋入沟内部。在次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同样方式在树干行间距0.8~1.0m范围内开挖宽度0.4m、深度0.5m的沟槽,在沟内施入定量腐熟猪粪约2kg,另在每株中施入0.5t磷酸二铵及尿素,并一起埋入沟内部。追肥环节,应分两期进行施用,首先将5月下旬及6月上旬划分为一个时间段,对每株枣树追施0.2~0.5kg的尿素,以有效降低落花现象,同时将7月上旬作为第2个追施时间段,对每株再次追施0.5kg的氮、钾、磷复合肥料,以显着降低生理落花不良现象,当然在每次施肥之后应进行必要的肥后浇水养护处理。在叶面的喷肥栽培养护环节中,为了有效提升枣树坐果率,应选择在初花及盛花期进行叶面喷肥处理,采用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及0.1%的尿素进行喷淋,并控制在上午10点以前及下午222点以后进行施用处理。在冬季应对枣树进行必要的修剪,在定干环节应将干高控制于1.2~1.5m范围内。 主枝培养时,在定干后第2年选择强壮发育枣头作短截修剪处理。培养中心主枝应对其在80~90cm处作短截修剪。1年之内选择适宜方向及部位继续先后培养4~6根骨干枝,每一根骨干枝选择留取1~2根侧枝,通过科学培养令其逐步合理、自然的呈分层形式疏散或长成自然圆头的树木形式。当夏季来临时,应适时进行摸芽及摘心处理,当枣树到达现蕾期、初花、盛花期以及结果初期均应对其进行枣头的摘心与抹芽处理,依据其生长的强弱势头,分别留3~5个2次枝摘心,以提升局部营养性,强化枣树坐果率与果实的品质。应适当对枣树的树干进行环割处理,可将环割期控制在枣树的花期进行,有效促进其结果。科学的环割方式为,首先在地面之上20cm处,用刀进行环割深至枣树的木质部位,在环割后对其进行必要的杀菌剂涂抹处理,以为枣树的伤口实施必要的保护。枣树的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类病虫害现象,为了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应从其多发的常见病虫害种类出发,进行虫害属性、特征、成因的综合、细致了解,例如枣飞象、枣炭疽病、锈病等。当枣树产生萌芽动之前应喷浇石硫合剂,在每年7月中旬以及8月上旬应分别喷浇1次浓度适宜的防锈病药液,从而有效防治枣树的病虫害现象。另外在每年的6月~8月底如果发现枣树有桃小食心虫或黄刺蛾等病虫害现象,则应对其及时喷浇25000倍的溴氰菊酯。 2、栽培棉花作物 在进行棉花种植的前年冬初,首先应对种植地块进行必要的翻耕处理,并施浇冻水一次,待到春季地表产生解冻10m左右后,便进行耙地处理,令地块保持平整,形成保(c) 墒效果。当4月中旬期,应在种植的幼树行间采取必要的地膜覆盖措施,选取幅宽为90cm、厚度适宜的地膜,在地膜铺设环节应确保其距离树种零点5m之上,且膜与膜间应预留工作面宽度为40cm。在铺设膜完成后,应在每隔2m左右的膜上进行压土处理,防止大风环境令地膜被不良吹起。接下来应进行棉花的播种栽培,当出苗后应及时进行间苗及定棵处理。在棉花生长期中应及时进行摘心、打杈及打群间处理,并对棉铃虫、蚜虫等病害进行科学防治。自9月上旬起,应进行棉花的采摘,合理防止降雨、恶劣天气对棉花产生质量影响,令生产效益不良降低。待到立冬季节将棉花采摘完成后应将棉株拔掉并做运走处理。 三、地果、菜套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葡萄栽培,株行距为0.5m×1.5m,不论冬夏都要合理、科学修剪,如冬季选择双蔓整枝,主蔓预留3-4个枝组,以短梢修剪为主。为提升葡萄坐果率、果实产量及品质,夏季用抹芽、疏枝、疏花序、副梢处理等修剪。依据葡萄树种低温需求标准,每年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浇水、扣棚、遮光休眠防护,至次年1月逐步增温催芽。花期应适度控制在干燥环境下,令花药逐步开裂,散出花粉。病虫害防治上,需要在葡萄发芽之前喷布石硫合剂,令枝蔓中的残留的虫卵及病菌彻底消灭。在植物开花之前则科学喷布浓度为50%的多菌灵溶液、氯氰菊酯,防止其发生灰霉病害现象。在完成葡萄采摘后的6月份,为有效防止其发生早期的落叶病,应每隔半月连续对其实施喷淋波尔多液2~3遍的方式,为次年的葡萄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在油菜的栽植管理环节,首先应进行整地、施底肥处理,合理控制播种量并在9月中下旬进行播种,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依据相关需要进行肥水管理等。 四、结论 科学构建复合林业生态,更好的做到长短互补,不断地提升林业回报效率及土地产出率,促进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管理技术论文:谈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和影响 一、引言 在21世纪技术迅速发展和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企业应改变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企业应该不断地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从而更新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危机和机会是共存的。经营者的真正任务是克服这样的危机而创造出机会,且不断地创新和革新经营模式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 二、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充当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从生产企划、购买原材料、会计到人事管理等有关经营的全过程中,运用电脑和信息通讯网统一起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模式,已经普及到很多企业里面去了,而且已经延伸到企业和企业、顾客和企业之间的业务处理当中。信息技术创造出新业务,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促进着经营的革新。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制约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未来的所有环节由信息技术开始而完成。 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而想引入企业内部,可是多数企业因预算的不足和信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水平阻碍着运用信息技术运用战略。所以开发信息技术的时候先要考虑各个公司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系列通过设备和服务来帮助企业把信息的生产、控制和流通的过程顺利地进行的系统。它的设备和服务还包括电脑硬件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的软件技术,数码通讯、光纤通讯等的所有复杂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角度讲,可以说一个组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确保竞争优势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供给、开发、使用等的所有过程。从广义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可以定义为是为了提高业务的效率和确保竞争优势而实行的有关信息系统和信息通讯的所有人力、物力资源的活动。 万变的经营环境下,随着相关技术的急速发展,出现很多形式的信息技术。这意味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摆脱了以前的单纯的功能和信息处理水平,且信息技术的范围和定义也是越来越扩大。在企业内部以电脑、软件、通讯技术为基础,应用信息技术的范围慢慢扩大。20世纪 60年代的信息处理技术, 70年代的经营信息系统(MIS)和业务自动化,80年代开始的通讯和系统结合技术(SI)为基础,信息技术成了经营革新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采取新的竞争战略和迅速推进业务再造(reengineering)的时候,信息技术充当着关键的角色。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深化,信息系统技术的导入和运用日趋增加,且最近企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对外竞争力和优势,采取尖端应用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的相关技术。 最近随着信息网技术的急剧发展,企业把信息技术战略运用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活动,比如说通过信息网的交流,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企业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有关企业之间信息互相有效地进行交流。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角色在于提高信息交流的速度,减少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的浪费来有效地管理企业组织之间的互相作用。 三、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最近因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在企业其重要性是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着企业的重组(Restructuring)、结构简化(Down-Sizing)、业务再造(Reengineering)等的经营模式的改变 。企业是经济领域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组织,信息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终还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来。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企业的竞争基础和企业的竞争形象。 与传统的商业结构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实质是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的流程管理,以信息流动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内耗,提高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使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必须进行重新定位,以扩大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从传统观点上看,经济学家往往把“技术”定义为产品产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而现在一种全新的观点是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认识,将“技术”定义为每单位信息成本的变化 。 第一,信息技术不但改善企业部门的业务,而且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因信息技术的影响,中间管理层大大减少,所以高级管理层的管理范围和责任范围扩大。因此高级管理层可以实现有创造性的功能,且利用信息技术能实行结构简化和业务再造。第二,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减少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创造了新的市场,在生产方面创造新的规模经济 。通过应用机器人和CAD/CAM等的信息技术的工厂自动化技术,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且多品种小量生产下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形式的经济。第三,信息技术影响着企业对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企业环境本身总是变化的,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建立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计划和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修正企业的战略和长期计划的时候,信息技术能帮助企业迅速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营环境变化的资料以此来适应企业能比较完善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第四,信息技术还影响着企业经营战略的树立。企业把信息技术战略的应用在企业运作,且经营者在树立战略的时候可以把信息技术的无穷的潜力应用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和长期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在现在的全世界范围 的竞争环境中起到战略的作用。第五,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对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发挥极大的影响力。企业由电脑和通讯技术的结合能形成有效的意思决策,很多企业已经通过多样的意思决策模型来引导更有效的意思决策。第六,信息技术影响着个人和个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最近的很多企业通过电脑收集、加工、储存企业经营需要的信息,所以一定是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因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现在出现很多种类的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帮助企业更快更方便的的交流信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时间空间上的隔绝不再是问题,处在远地方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促进人们对信息交流的积极态度。 四、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与信息化 最近急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即业务处理过程、生产方式等的企业内部活动。再加上信息技术不但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从全局的被应用角度来看还为了影响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电脑和通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的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需要积极的、战略的运用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现在不仅仅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而且它决定着企业组织全体的竞争优势。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扮着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角色。 知识信息时代的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化是非常快,信息对现代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的资源。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可以当作跃进一个台阶的绝好机会,所以企业迫切的需要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能力。总的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正确的、迅速的处理多量信息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五、结论 随着电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日益深化的。与传统的商业结构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实质是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的流程管理,以信息流动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内耗,提高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战略、业务处理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而且扮演着组织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媒介角色。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经营风险,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使企业置身于全球市场,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在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是更加多变的环境、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一切给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带来很多困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可以当作跃进一个台阶的绝好机会。 管理技术论文:土建工程施工工程管理技术的分析 1 施工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管理科学首先涉及的是常规安全管理,有时也称为传统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施工管理科学化。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 1.2 安全管理 如何提高现场的安全施工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开展工作的首要问题。 安全工作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有人在工作就存着安全问题。它不分地表还是坑下,不分大单位还是小单位。也就是说安全工作的普遍性要求领导心中要时刻装着安全。要把安全工作当成份内之事,给予高度重视。 1.3 做好预防工作,事前控制为主 安全和生产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不可避免也不可回避,要正确对待。要在组织生产的同时抓安全。但在现实中,抓安全又存在着两种抓法:一种是事前抓,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抓;一种是事故发生后、手忙脚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抓。两种抓法结果大相径庭。任何事故的发生,事前都有征兆,发现了苗头要及时整改。学会在事前抓安全,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发生。 1.4 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资薄。很多生产经营单位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很严重。有的企业新进职工不经培训就安排上岗,不懂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事故率不断上升。 1.5 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三违”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企业建立施工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既不重视制度建设,也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没有管理和责任落实可言。 1.6 宏观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尽管政府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人员、手段和机制尚未完全到位,监督管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两查一证”,即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和发许可证。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的层面上。 1.7 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明显不足,还需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施工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意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几个要点 2.1 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对于现场施工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从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3)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4)做好施工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分析,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2.2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问题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施工管理创新需要从观念、技术以及组织机构等几方面进行创新,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进行完善,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施工管理模式。观念创新是施工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工程项目的施工是由建筑企业承担的,因此,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对于项目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沿袭了旧的做法,即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这一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 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项目施工管理方案的不断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根本方法。 2.3 后期施工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后期管理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后期施工管理面临着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各工种交叉多,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因此,做好后期施工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则是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并且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如做好工作面的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进行成品保护,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等都须统筹安排。 3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文中只是探讨了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管理创新和后期施工管理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做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 管理技术论文:部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摘要:本文分析了多中软件复用技术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对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结合部件技术与作者多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经验,探讨了通过构建一个基于部件的良好的开发平台实现快速高效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给出了具体的架构与实现方案。 关键词:部件;开发平台;自适应;软件复用; 1、软件复用技术概述 软件复用是伴随软件发展的永远的话题,它指同一软件组织可以不做修改或稍加变动就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包括代码重用、设计文档重用、分析结果重用等等。现代软件复用起始于面向对象的出现,目前复用的代码类产品有:类与对象、构件、中间件、框架、部件、开发平台等。 部件是一个应用程序的封装体,它提供一类应用程序公共结构,通常包括多项功能,互为补充,具有特定性能集,共同为一个具体业务工作服务。在使用中与构件不同,常通过定义接口参数或其他方式进行分解,抽取部分功能构成实用程序模块,因而一个通用部件常在不同系统、不同工作、为实现不同性能而共享。这样部件包括了界面设计的内容,实现了界面自动生成,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模块级的程序代码软件。其数量远少于构件,实际是框架与生成器的集成,考虑了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事务性、代码应用、派生数据处理、工作流控制与具体的数据流实现等实际应用程序必须解决的问题,接口简单,易学易用,具有即插即用特性,有很强适应性或自适应性,用来构建系统时只要根据功能、性能、界面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部件,再提供必要的参数,就能像搭积木一样构建应用系统。其应用能更明显提高系统开发效率与质量,程序模块有高度一致性、标准规范性、高度开放性、高度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尤其是其高度适应性,具有很强生命力。该技术允许多人协同工作,为快速原型法技术提供了原型的来源,是人们所期望的软件复用领域的高端产品。 2、通用部件的结构 通过对大量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分析与归纳,我们认为一般信息系统模块大多由下列模块构成。 ⑴数据表维护程序,包括: ①使用文本柜、编辑柜等作人机界面的单记录数据维护程序。其功能常有如下内容:录入数据功能,应有添加和存盘不同操作手段;修改、删除功能,应有丰富查找手段;索引,排序等功能;打印简单报表功能;批修改功能。常要求提供各种帮助方便录入的手段。②使用表格人机界面的数据维护程序,常有功能与上类似。③各种一对多表数据维护与查询程序。对一方表操作时能显示多方表相关联的全部数据;对多方表数据维护时,一方相关联的数据能自动填入。 对各类数据表维护程序常常要求在输入操作过程中同时能进行数据处理、数据测试与检验、数据变换、数据自动填入,常要求实现数据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保护。 有些程序要允许用户在自动生成基础上进行界面的修饰或再布置,修饰与再布置时不需要修改程序。有些要求具有学习功能,通过操作自动定义界面形成最终部件。对各种程序的界面要提供自动生成、可视化生成、在自动生成基础上修改界面结构数据表再生成界面等多种建立方式。 ⑵导入与数据下载程序,包括: ①从各类文本导入。②从数据表导入,常要求允许字段名改变、允许作代码转换、允许按公式变换。③将网上数据表数据导入到系统表中,要求同上。 ⑶导出与数据上传程序,要求实现上面各类导入的逆操作。 ⑷系统管理程序,常包括:代码库、字典表、接口参数表维护程序,各种要求的清库程序,用户管理程序等。 ⑸各种对单表或多表的查询与检索程序:例如单条件查询,组合查询(包括模糊查询、对字段的子集构成的查询、对聚集构成的查询),全文检索。查询结果常要求能选择字段输出。 ⑹统计与报表程序,常要求能按任何字段或任何字段的子集分组统计;能作求和、平均、最大、最小,记录数,方均值等统计;能按用户指定的公式进行统计;能对多个统计结果作求并集、交集、求差处理。能按任何二个字段之间数据关系进行统计;能以指定格式的表或图的形式打印或显示统计结果。 ⑺各种系统框架,例如主程序、各种菜单与工具条,登录界面、目录树程序、工作流控制程序。 ⑻各种数据分析程序,例如预测程序,各类数据回归分析程序,按指定算法分析的程序。 ⑼各类决策程序,例如计划程序、排产程序、各类规划程序。 ⑽帮助系统,常要求以目录树、表格或其他形式控制,要求能提供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类帮助信息。 2005年我们研制成功了基于J2EE的、包括上述各类型、可以通用于各类管理系统、高度独立于数据结构、接口简单,使用方便的有高度即插即用特性与自适应性的管理信息系统一系列软部件,为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2.1开发平台的设计 本文所论述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平台的开发语言都是选用JAVA语言,并且在具体的业务逻辑开发过程中采用Struts框架。基于该框架设计了开发平台的架构,其结构如图1所示。大方框中为开发平台的结构图,通过外部的业务逻辑代码对平台进行调用。平台由四个平台组件构成,分别是界面设计引擎、权限平台引擎、功能平台引擎和组合控制引擎。 功能平台引擎处于核心位置,它不仅是连接外部业务逻辑的枢纽,更起着组织和连接其它平台引擎的作用,它是整个平台的中心它主要由 B(Enterprise Java Beans)组成,其主要工作之一是访问部件库,选择合适的部件加入到系统中,并根据其它引擎提供的数据作为调用参数提交部件使用。相关的基类进行调用就可以了。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基类平台组件时,还要考虑到与其它平台组件的相互关系,怎样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功能划分,进而确定功能接口的设置,要实现与其它平台组件的有效集成和对其它平台组件功能的调用。 2.2工作流平台组件 工作流是在一个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流和控制流。信息流就是部门之间传递的各种文档、消息和数据。控制流决定了在那些部门之间传递信息,以及传递的次序。工作流系统的任务就是高效管理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这种信息流和控制流。 通过工作流平台组件,可将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工作流处理的系统平台,可以处理客户报帐、报修、日常营业、投诉举报以及电力生产部门日常的工作票、操作票、工作单等一系列异步服务。在流程服务器的支持下,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管理系统作为工作流管理引擎,通过与现有工作流程的紧密结合,完成对异步服务请求的转发、跟踪和反馈,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管理。 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许多工作要多个业务部门来共同完成,比如警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逮捕申请,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物品出库,用电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配电审批等等。而这些业务如果用工作流来处理,不仅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保证了实时性,所以我们要在平台中添加这个组件,它将大大的减少编码的工作量,并且提高系统处理此类业务的能力。 2.3 报表平台组件 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当中经常遇到客户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把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些数据导出为WORD,EXCEL格式或者是.PDF格式的文件甚至是数据库文件,以留做它用。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做项目需求时经常遇到,如果对每一套要开发的系统都去写代码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系统里集成一套报表系统,即报表平台组件,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些需求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因此,有了这个平台组件,我们基本上是可以一劳永逸。报表平台的组件的开发要看本公司的系统面对的客户的需求,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在系统中集成的平台组件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 2.4 权限平台组件 权限往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应用,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架构,在维护性、灵活性、完整性等N多个方案之间比较权衡,选择符合的方案。 (1)权限平台组件的作用 ①登陆作业:验证用户身份,并进行权限判断。 ②用户设定:该作业用来给用户选择所属的用户组。您可以修改用户的用户名称、删除用户,可以把用户从所属的用户组中移除。当然,也可以在该作业中建立新的用户。 ③组别设定:该作业用来设立用户组,并在用户组中添加用户。您可以修改用户组的组别名称、删除用户组,可以从用户组中移除用户。④权限设定:该作业主要是分配用户组、用户组下的用户和独立用户在使用系统程序作业时的操作权限,比如新建、修改、删除、保存、打印等功能。 ⑤个人菜单:设置快捷区和个人菜单,方便用户快速打开操作作业。 (2)权限平台组件的目标及要求 ①直观,对于维护人员来讲,权限分配的直观和容易理解,显得比较重要,系统不辞劳苦的实现了组的继承,除了功能的必须,更主要的就是因为它足够直观。 ②简单,包括概念数量上的简单、意义上的简单和功能上的简单。想用一个权限系统解决所有的权限问题是不现实的。设计中将常常变化的“定制”特点比较强的部分判断为业务逻辑,而将常常相同的“通用”特点比较强的部分判断为权限逻辑,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 ③扩展,采用可继承在扩展上的Group概念,在支持权限以组方式定义的同时有效避免重定义。 3、 平台组件的集成 各个平台组件在明确了相应的功能之后,通过有效的集成,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要做到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基类平台组件时要充分明确其要完成的作用,这样在基类当中有足够的KIB与其它平台组件实现对接,以完成对其它平台组件的功能调用; (2)所有的平台组件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要针对其功能留有丰富的接口,这样才能有效的调用平台组件,接口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平台组件的功能来设定。另外,各个平台组件留有足够的接口以备功能扩展和升级. 管理技术论文:教育管理 -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我校紧紧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的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方法,并通过师资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特别是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四结合”实践中作出了成效。 <1>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各部门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了从网上吸取新信息,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在校、区、市、省各等级的说课比赛、课改研讨公开课、探索性的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中,该科组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供说课、公开课、竞赛辅导用的课件,其中有2人获得省说课比赛的二、三等奖,2人获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3人获区二等奖。 物理科组在实验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使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想法、做法得以实现,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彭群英老师于99年12月在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和2000年3月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均获省一等奖,并于2000年11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历史科组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一起,对历史资料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并以较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趣引思;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升华知识。丁宝琴老师在全市青年教师历史公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获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先后被评为市、省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师生们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 化学科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突出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校所有学科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媒体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投入使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主要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点实行监控及电视教育的转播工作、实况转播、公开课教学、观摩听课、多端电视会议、收看电视教育资料、电化教育等;还有学校承担的各种考试,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0次。 学校承担了两次大型的省级比赛活动,2000年8月期间,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说课比赛;2000年12月期间,我校又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大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平台,保证了比赛的顺利完成,受到主办单位及执教者的赞扬。 <2>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学校实验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开展实验以来,电教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考核科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所选取的课题都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所申请的课题既有“九五”省级课题,也有“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充足的研究时间,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我校先后投入经费2万多元,用于课题组购买资料和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课题的开展情况与科组评先、老师评优挂钩,担任课题的教师承认其工作量,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有10个,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结题通过,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各科组都开展了校内课题研究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或终结性成果。(1)通过实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电教骨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受益者和引导者。(2)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 论文,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的获得了各级科研机构的肯定和奖励,大部分论文已从经验型逐步提高到理论型、学术型。(3)初步形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4)研究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软件。近三年来,有15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 <3>坚持实验与提高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的成绩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体卫达标统计管理都已电脑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选题并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指导教师教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如何利用音像设备收集素材,并通过电脑编辑成汇报材料。高一学生马炜霖等五位学生的课题“网吧对中学生的影响”、高二学生冯伟仟等三位学生的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在成果展示中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音像画面,观点的鲜明,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2002年我区被省教厅定为初中新教材的实验区,初中参与实验的各学科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改目标。师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和创造信息,探索交互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2002年12月学校组织新课程标准研讨课,区教育局听了11节课,5节优秀,其余良好。2003年3月区组织的新课程标准比赛,我校教师获得一等奖的2人,二等奖2人。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循证医学教学体会 1EBM的涵义 EBM是一门遵循证据的科学,核心是医务人员审慎地、深思熟虑地、准确而明智地运用目前临床研究中得到最新最好的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2-3]。是“以人为本”及个体优化治疗价值的充分体现。在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和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循证医学已悄然与经验医学转换了角色,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要现代化和国际化,中医教学必须先行,这也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实践的必然趋势。 2传统中医肝病内科教学方式的缺陷 近年中医肝病内科本科临床教学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但核心教学方式仍处于经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囿于教科书、医学刊物的研究报告和教师个人的经验等。表现在:①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更新周期严重滞后,教学内容落后于临床实践的发展。②教学方法单一、僵化,多为填鸭灌输式。学生被动,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对学生缺乏独立的临床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③倚重于课本理论知识,培养目标模糊,不与时俱进,偏重于知识经验型人才培养。④临床工作强调的是医疗实践与临床经验的紧密结合,疗效是检验临床工作是否有效的至高标准。倘若一贯地强调经验医学,就会出现如今的一些弊端:一是使一些理论上有效而实际疗效不佳或有害的治疗方案继续使用,而可能犯南辕北辙的错误;二是可能阻碍真正有效的新疗法在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3实施EBM中医肝病内科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EBM的基本理念已广为接受,但要将EBM的理念贯彻于日常的临床教学中尚需时日,原因有:①教师知识更新滞后,EBM最新成果均以网络上英文版为主,这就要求教师主动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学习能力,积极参加相关培训。②学生应从理论课开始,重视学习EBM理念,掌握其要点。这就要求从学校层面强调教师和学生加强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以解决以上问题。 3.1基于教师的要求 限制实施一个目标的因素往往不是方法和手段,而是态度和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EBM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中医学本科生在继承祖国医学精髓基础上,主动地获取最新最佳的临床证据,培养良好地自我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主动运用EBM的理念、方法,主动更新医学知识,将最佳的研究证据有意识地贯彻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英文阅读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EBM的新知识、新证据、新进展,才能给予学生更好地讲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书本中的中医肝病内科知识为主,内容固化单一,资源少。教师要不断地强化自身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加强收集、评估和利用证据进行决策能力的培训。从而在新证据出现时能够及时更新及补充中医肝病内科EBM知识。 3.2基于学生的要求 EBM实践是在全面掌握传统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到临床实践的跨越。EBM不能取代扎实的临床资料收集、临床技能及临床经验等临床基础。只有掌握了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后才能充分利用好EBM知识深入学习,拓展知识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中医本科生在学习中医肝病内科理论课时,也应转变目前的学习观念。建议带着要掌握的知识点(问题)去学习,围绕知识点产生的原因,发展及解决的途径与方法,解决方法的优势评价这一思路进行。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施治的实践精髓,要求中医本科生注重中医基本技能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立足于获取综合第一手资料。临床实习和见习中多接触患者,广涉于四诊、辨证、治法、遣药、医嘱、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各个具体的实践中寻找证据及解决方案。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这一学习手段,充分运用医学数据库收集最新的研究文献,在实践中体会EBM的涵义,根据最新的证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科学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方案。这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3.3EBM在中医肝病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教授完理论课,中医本科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此时带教老师可用具体的临床病例按照脉、因、证、治、理、法、方药之顺序,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临床病例讨论题,应用EBM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核心在于利用证据进行实践,重点在于“用”字,具体可按国际通用的PICO模式。P(Population/Participants)特定的患病人群。以鼓胀(肝硬化失代偿期)为例,我们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鼓胀并发的门脉高压症能否用中医治疗,何时介入中药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这是EBM第一步,提出具体的临床问题。而学会提出问题是运用EBM技能之第一步。而问题一定是有实质意义的,感兴趣的,排除繁杂无用的因素,明确目的和方向。I(Intervention)干预。针对第一步提出的问题,采取怎样的干预(治疗方案)。如采用怎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方案或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案等,如就门脉高压症而言,在中医药全程介入治疗前提下,是采用门-奇断流术,还是门-体断流术,或是TIPS术等这些具体的问题提出后,就会检索相关的临床资料,找寻具体问题的有力证据。C(Control/comparator)是对照组或可用于比较的干预措施。每一疾病诊断明确后,治疗方法有多种,治如中医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的治疗方案。每一种方案都有其利弊。这就要求医生作出一个正确的比较及抉择。从良莠不齐的方案中进行科学评价,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目前的医疗条件,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但不能因为节省费用而牺牲患者的安全,从而得出最佳的治疗措施。O(Outcome)治疗结局。如对于鼓胀患者而言,合适的治疗方案执行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有效寿命、死亡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怎样。遵循EBM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系统评价。EBM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要遵循EBM原则,严格评价证据的有效真实性。以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为临床疗效评价的“金标准”。其次为非随机同期病例对照研究,而以个例报道、专家个人意见等级别较低。具体而言,还是以鼓胀为例,掌握了鼓胀的有关中西医的基础知识前提下,根据具体病例提出具体问题,再根据所掌握的EBM原理和方法检索有关鼓胀的最新的中西医诊治知识,遵循EBM原则,评价所获取的临床研究证据的真实重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甄别出对具体患者而言最合适的证据为临床作出决策。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分析,确定学生的优缺点,渐渐学会用EBM理念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 4结语 EBM理念为临床教师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教学模式,同时也对高校教师个人提出更高要求,对教学方式是新的挑战。但老思维解决不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对教师和学生而言,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用EBM的学习方法,才能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实现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学开放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模式 摘要:中医内科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是面向校内外研究生开放的实验平台,研究生作为实验室的主体,在实验室正常运行中起主要作用。研究生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保障实验室安全和仪器的正常运行、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实验室制定了安全管理、仪器使用、研究生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措施,以期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科研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研究生;规范化管理;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中内实验室)是集合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药物分析、细胞生物学等为一体的实验室,是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作为开放性实验平台,每年吸引校内外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学等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研究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实验室运行的主要群体。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力度加大,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其规范化管理对于保障实验室安全、保护实验室仪器、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等尤为重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研究生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1实验室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 实验室是学校开展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创建安全、卫生的实验环境是实验室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壮大,全国各大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包括火灾、爆炸、中毒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如北京一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学生死亡;近日,上海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一名学生手被炸伤。经调查,85%~90%的安全事故是人为造成的[2]。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安全观念落后、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3]。实验室除了各种实验仪器外,还具有多种辅助仪器,如高压灭菌锅、微波炉、电磁炉、烤箱、双蒸水机、水浴锅等,这些仪器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为实验室带来了安全隐患。此外,实验室还有一些化学试剂,如二甲苯、甲醛、无水乙醇、乙醚等,若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中内实验室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以提高研究生安全意识,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①加强安全教育[4-5]:对新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进行安全培训,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介绍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和一些有毒试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考核,签安全责任承诺书;②完善管理制度:由研究生组成实验室安全卫生督查小组,制定仪器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注上注意事项,张贴在相关仪器旁边,以便时时提醒操作人员,另每天下班后对实验室尚处于运行状态的仪器进行统计,并督查其安全关闭;③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实验室除了为研究生提供实验平台以外,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办公环境,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习惯,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带口罩,避免佩戴手套接触办公室的门锁、鼠标等,不乱扔手套、移液枪头等,实验结束后及时消毒操作台,定期清扫消毒实验室,严格区分实验区和办公区,为研究人员提供整洁安全的工作环境。 2仪器使用规范化管理 中内实验室拥有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全身体积描记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多种大型仪器,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仪器设备、维持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实验室管理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6]。本实验室借助于学校的仪器共享平台,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所有仪器设备均由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保管,但是研究生是仪器使用的主要群体,仪器的正常运行在科研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生对仪器的认识和规范化操作尤为重要。为避免盲目操作仪器造成损坏或者寿命缩短等情况,实验室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主要针对其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及相关的辅助仪器,使其对仪器构造、原理、功能、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系统学习,熟练掌握该仪器使用操作。一些大型仪器培训后需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者发放该仪器使用通行证,凭证件方可操作仪器。其次,有些实验操作时间长,或者时间不固定,仪器主管人员不可能24小时待在实验室,故每台仪器除由相关技术人员主管以外,由1~2名常使用该仪器的研究生协助管理,主要负责仪器的维护和使用登记情况等,及时向主管老师汇报沟通,以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心,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及利用率。 3研究生实验技能训练 研究生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是科研顺利进展的基础,大多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对实验一无所知,跟着带教老师或者师兄师姐做实验也都是只会操作、不求甚解、机械重复、遇到问题不会解决,针对该问题,为了促使学生自己查资料学习,而非被动接受别人的信息,实验室以小组形式定期开展讨论,以实验室开展的项目分组,比如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ting)、荧光定量PCR、ELISA、免疫组化/荧光各一组,成员为正在开展该项目的研究生,每组可以自定时间轮流讲解该实验相关的原理、方法、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所测定指标的意义等,内容不限,带教老师参与指导,其他小组成员即将开展该实验者均可参与旁听提问。另外,研究生在弄清原理的情况下鼓励支持其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每年开展一次有奖实验技能竞赛,分为知识抢答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考察学生理解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4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 研究生阶段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只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是不够的,锻炼科研思维、培养科研素质才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据观察,本实验室的研究生大多都很认真努力、有上进心,但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去做好科研,科研思路从哪儿来,有的过于依赖导师或带教老师,希望自己的毕业课题由老师来定。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中内实验室制定了研究生管理规范,以期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投入科研。①开展实验室教学活动:所谓研究生刚进入实验室时,由导师及带教老师组成教学小组,定期开展实验室教学活动[7],讲解包括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方法、统计学处理方法、科研经验、科研思路等内容,因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学习的还是相关专业的理论课程,对科研的培养很少,自己也很迷茫,此时亟需导师或者带教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②实行带教制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带教模式,带教老师由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带教老师除了教研究生实验技能以外,培养其科研能力,指导其独自设计完成课题。③定期进行文献或读书汇报:研究生在开展研究工作前或者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相关书籍,了解该课题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时进行总结,定期开展文献学习或者综述汇报。④定期汇报实验进展情况:研究生及时统计分析实验结果,随时向带教老师汇报实验进展,旨在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步研究方案。按照高等学历教育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目的是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博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具备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及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8]。可见,科研能力是我国高校研究生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高校水平的重要方面。我校中内实验室为校内外硕博士研究生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平台和条件,并初步对研究生管理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科研氛围。目前为止,中内实验室已培养硕博研究生上百名,经过规范化管理,研究生毕业时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高等学历教育的要求,毕业后或继续求学或参加工作,在新的环境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者:田燕歌 刘学芳 赵鹏 董浩然 郑万春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改进 【摘要】中医内科是组成中医系统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教学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中医人才的质量。本文从实际出发,针对中医内科的特点以及教学现状,提出了中医内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且分析了不同方法存在的劣势,希望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中医内科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医;中医内科;内科教学;教学方法 中医内科在中医教学中是一门具有较强临床性的学科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课程的基础。在传统中医内科教学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医内科教学效果较差,无法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如今新课程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中医内科教学方法也是中医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医内科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探讨中医内科教学方法也成为中医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中医内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中医内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依然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而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独立思考过程,这也导致了学生无法将中医内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中医的理论以及性质决定了中医是一个具有极强临床特定的科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不同医学科目之间的渗透,注重知识的多样化以及知识的交叉已经成为现代中医内科的基本要求。虽然现如今医学有了巨大发展,可能中医内科在现代医学理论下受到冲击会越来越大,但是中医内科的依然无法被取代,加之当前社会对中医内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医内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中医知识,更需要集合现代医学理论。 二、中医内科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PBL教学法的运用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也被称之为问题式教学。其最早产生于1969年美国著名教授Bzrrows,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我国最早于1986年引进该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注重从问题角度入手,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谈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此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病例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问题设置以及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中医内科基础理论、方剂等相关知识,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内科知识解决问题与Fenix问题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强化学生知识的扩展然中医内科知识的扩展具有信息面广、信息琐碎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具备:首先,要储备充足的知识量、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并且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内科临床经验。其次,知识的扩展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内科理论基础,并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对学生进行中医内科课程扩展时,适宜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课时安排也要适当。再次,要制定科学的中医内科教学标准,在这方面我国还没有相关标准要求,只能依靠教师教学经验进行制定。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哈弗大学提出,并且在上个世纪80年引入到我国教育体系中,现如今也是世界教育普遍运用的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通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及模拟案例,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来看,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在于通过运用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将学生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能力。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有着充足的实施条件,将临床中患者真实病例或教师进行迷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让学生阐述病理特征以及与中医相关的证候特点,在让学生通过辨证分析的方式制定案例治方案,教师则需要对学生成果进行点评。中医内科运用案例教学能有效提升血神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加深学生对中医内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教师还需要将中医内科基础知识与案例相关通,形成新的知识记忆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也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但由于案例教学方法对中医内科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要耗费第大量精力对案例进行筛选、制定案例教学难度与层次,既要求保证案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要保证案例教学的层次性,更需要保证案例教学的相关性,从而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目前,从我国中医内科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表现在案例选取更多是教师个人收集与整理,缺少规范性以及参考性,更缺少案例的更新与完善机制。 (三)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带领下,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由于能有效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助于能促进学生制定与参与计划,从而有效在一定时间内完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好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从中医内科的具体教学来说,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将一些具有独立性的项目交给学生进行处理,学生则针对项目进行资料的收集、项目方案的制定、项目方案的实施过程、项目的结果统计以及项目最终评价,通过让学生了解项目的每一个步骤与环节,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中医内科教学涉及到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以及方剂学等多门基础课程。所以,中医内科的可能有着更加丰富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半中医学的不同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项目,加以融合辩证法以及理法方药的任务交与学生,从而让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完成其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中医内科的理论认识,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效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项目教学法通过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医内科的魅力所在,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更体现出了当代教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改革趋势,是目前中医内科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但目前国内的中医内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项目教学法教材,并且教师也需要在开展项目教学法中需要做好大量工作,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工作量较大,并且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难以量化考核。 (四)临床带教法的运用 在传统中医传承中,师承式教学方法是我国中医的原始教学法,通常是以为师傅带着一位或即为学生,学生与教师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做到在实践中学习,现如今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满足高校中医内科的教学需求,但其教学效果依然值得现代中医内科教学所提倡,也就是需要注重学生的临床带教。临床教师通过临床带教的方式,结合内科临床的特点,将实践经验教给学生,而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诊断,也巩固了中医内科理论知识,更强化了知识的运用。学生在临床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内科相关疾病进行望闻问切,了解典型的内科疾病,让学生学会如何与病人治疗。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济宁临床诊治,临床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好奇心,但是他们却把握不住重点,所以老师要加以引导学生思维,尽量避免在患者面前批评、指责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 作者:向赤霞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临床教学体会 摘要:肾系病证是《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临床教学体会从“重视系统病证中总论的讲述,加强知识的横向贯通”;“强调章节内容的共性,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突出优势病种的重点教学,注意理论知识的重温”;“勿忽视西医教学,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结合典型病例探讨,同时融入名老中医经验”六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临床教学体会 肾系病证是《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肾系疾病既有先天病因,也有后天因素,病情相对较复杂,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多种肾脏疾病的诊疗仍有相当的局限性,而中医中药的治疗能明显发挥其特色优势,形成互补。所以加强中医内科肾系疾病的教学尤为必要,对于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临床实习十分关键,若教学不得当,讲授不明确,便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惑。笔者就中医内科肾系病证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同道探讨如下。 1重视系统病证中总论的讲述,加强知识的横向贯通 《中医内科学》中各章节的分类是在病因分类基础上,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围绕脏腑辨治来划分各病证系统的,分为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肾系及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七大类。脏腑辨证是内科辨证论治的核心,它突出了中医内科理论的系统性,所以在讲述每个系统病证的分病种之前需要强调各病证共有的与所属脏腑的整体相关性。肾系病证尤以强调肾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为主,当学生十分熟悉肾主水、司气化;肾藏精、主封藏等生理特点及其病理变化过程后,就会清楚为何这些病证要归属于肾系疾病。因肾主水液,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司,可致水液的运化障碍,出现水肿、癃闭;肾与膀胱相通,气化失司后水道不利,在下焦与邪热博结便可致小便频急涩痛、淋漓不尽,发为淋证。又因肾藏精,为先天之本,所藏之精是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主要物质基础,当肾的藏精功能减退,可出现一系列生殖系统的病证:遗精、早泄、阳痿等。这些均是《中医内科学》肾系疾病篇章中所涉及的病证。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上述病证的发生发展主要责之肾,而且要理解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肾与五脏六腑关系非常密切,当肾处于病理状态又影响到其他脏腑时,便会导致诸多疾病发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发生的与肾相关的病证都在肾系疾病中讨论。如:肾阴亏虚,阴不济阳,虚火上越,心肾不交,病变影响到心后可致不寐、心悸;依据病证的特点和整体相关性,当隶属于心系病证。再如:肾精不足,腰府失于濡养、温煦,诛邪因肾虚而乘客,筋脉痹阻后可发为腰痛。内伤腰痛虽与肾元亏虚密不可分,但自身明显具有肢体筋络病证的特点,限于脏腑整体辨治也有其相对性,不可能面面俱到,则将“腰痛”一证归属于肢体经络病证当中。同时一些其他的病证随着病情发展也可累及至肾,如:“消渴”一证,当病变影响到肾,表现为主水、司气化功能异常,出现水肿、少尿等症时,便可纳入肾系疾病的范畴。重视系统病证中总论部分内容的讲述,这样有助于在分述各病证之前让学生对本章节的整体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初步认识到病证之间发生、发展、演变与病变脏腑的关联性以及各个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性,加强知识的横向贯通。 2强调章节内容的共性,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 2.1中医学的“肾”并不局限于“肾脏” 本身,中医肾系病证范围更广肾系疾病的讲述,教学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中医学当中所讲述的肾,绝不仅仅局限于肾脏本身,二者并不等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医学从解剖学角度提出的肾脏是个很具体的概念,它是一对实质器官,具有排泄、内分泌等功能。而中医学所说的肾则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范围更加广泛、复杂,不但包括解剖学上的肾脏,而且延伸至许多更重要更抽象的功能概念。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肾主水液,司气化,肾纳气,肾主骨等等的理论都包含在内。它的意义在于从整体上把握系统间的相关性,维持机体内的动态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有效指导实践,体现出中医学特有的整体观念[1]。我们所讨论的中医肾系病证主要就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肾脏疾病为研究对象,所属病证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预后都在其内涵范围之内[1]。 2.2总体不离肾虚的本质,本虚标实为肾系病证的特点 肾系疾病既有先天病因,也有后天因素,病情相对较为复杂,但总体不离肾虚,肾虚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2]。无论是先天不足,肾元亏虚或肾虚兼有他脏虚弱均可导致肾系疾病。临床中绝大部分肾系病证,水肿、淋证、癃闭、阳痿、遗精的发生都与肾虚密不可分。“水肿”的发生离不开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关键责之肾,肾阳亏虚失于蒸腾气化,开阖不利,故水液潴留而犯溢肌肤;“癃闭”虽病因多端,但同样主要责之于肾虚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淋证”也是在肾虚的基础上合并湿热而发生的;而禀赋不足、命门衰弱、肾失封藏、精关不固则是“阳痿”、“遗精”发生的主要因素。肾系疾病总体不离肾虚的本质,常常表现为本虚兼有标实的特点[3]。如:“水肿”一证中,邪实多集中在阳水,阳水多属实,由风、湿、热、毒诛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虽多为虚证,但不排除外感邪实的可能性,另外病久则可见瘀阻水停。再如:“肾虚而膀胱热”高度概括了“淋证”的发病机理,乃本虚标实之意也[4]。所以我们需要辨别病证的本虚标实以及辨别邪实的种类,这对临床准确遣方用药至关重要。强调总体章节内容的共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肾系病证的教学须关注此点。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强调肾虚对于疾病发生所起到的本质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肾系病证的一般辨证规律,同时亦要强调辨证不可完全拘泥,在辨识本虚的基础上还需要辨别是否兼有邪实,是以本虚为重还是以标实为急,临证需灵活处理。 3突出优势病种的重点教学,注意理论知识的重温 肾系疾病中具有中医特色疗法、临床疗效显著的优势病种,如:水肿、淋证、尿浊等病证,教学时需要突出强调,宜安排较多的学时来重点讲述,让学生全面掌握其概念、病因病机、病证鉴别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进入临床后可以得心应手。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因“肾藏精、主生殖”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引起的病证在临床上多归属于中医男科学和生殖学范畴;而“肾不纳气”所引起的病证则常常归属于肺病科的范畴。这是医学发展、学科分化的结果,所以作为熟悉、了解的内容讲述即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重温理论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点,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乃至内经、伤寒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加深对疾病从生理功能过渡到病理状态,逐步发生发展过程的理解。这样知识才像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也会更加牢固、全面。 4勿忽视西医教学,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 《中医内科学》在教学上无疑要把理法方药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起临证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但强调中医教学的同时,也勿忽视相关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这样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诊断治疗上的思路会更加开阔灵活[5]。另外,也需要让学生熟悉目前临床上全面诊疗该疾病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包括熟悉哪个病种其中医中药的治疗占有明显优势,或者该病种在哪个治疗阶段更适宜采用何种疗法,或者哪个病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会提高疗效等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反映临床治疗上的诸多特点与变化,让学生尽早适应当前医院的实际诊疗状况,加强临床实用性。如:“水肿”一证,包括肾源性、心源性、肝源性、功能性、内分泌失调性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其中肾性水肿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病,临证都可按照阴水、阳水来进行辨治。而“淋证”则是临床上常见的“尿路感染”;现代医学中提及的“乳糜尿”便可参考“尿浊”章节的内容来辨治。 5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好处十分显著,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学生在限有的时间内接收的信息更加丰富,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6]。如:“阴水”与“阳水”的病证鉴别,阳水肿处皮肤绷急发亮,按之凹陷即起;阴水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再如:“尿浊”之小便浑浊,白如泔浆。这些病证的特征和文字对此生动的描述,如果单凭教师的课堂讲授,即使该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历和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也难以在学生的思维中对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形成具体和系统的印象。而许多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单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也有自身的弊端,学生上课始终盯着投影仪观看,难免会注意力不集中;另外,幻灯片一张连一张的播放纵然横向知识扩展很多,但缺少知识的纵向直观感。知识框架的搭建及重点、难点内容的突出需要结合板书内容,这样会更加醒目。所以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可优势互补[7]。 6课堂教学结合典型病例探讨,同时融入名老中医经验 典型的病例分析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比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效果更加深刻和形象生动。通过病案的详析,从实例入手,强调以病例为基础,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对相关疾病的感性认识。其既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又能培养学生面对疾病时独立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上形成互动,真正做到学用结合[8-9]。同时在遣方用药时可以融入名老中医经验,所选择的名老中医经验一定要与所授课的病种相匹配,简单易学,实用可靠,能真正体现名医名家的水平,学生对这些独特的经验用药也更有渴求感,可以加强学习兴趣。例如“淋证”的教学,可以将门诊典型的尿路感染患者举例,给出完整的病史,让学生独立完成疾病诊断、证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以及具体方药。完成之后要给予点评,纠正错误,讲解具体方药时可以引入邵朝弟等肾病名家的治淋经验用药[10],这样能促进学生把该病种的理法方药掌握、运用得更加到位。《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桥梁,是从学生走向医生道路上的必经之路。从肾系疾病的教学体会抛砖引玉以探讨内科学的教学,以便积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薛雪 柳强 袁军 王小琴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中医院 中医内科论文: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估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探索更为理想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方法: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学专业学生60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名,采用PBL教学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两组学生均安排统一的授课老师、统一的学时数。以两组的期末考核成绩评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期末考核成绩评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医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中医涵养的形成,促进学生解决复杂多变的中医内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临床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如何做好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在临床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因此,笔者在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方法,观察其对学生期末考核成绩评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及实施方案 1.纳入对象。随机抽取进入中医学专业学生60名,学生入组均以自愿为原则,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在试验过程中禁止参加者接受其他方式的培训。2.排除标准。(1)既往曾经从事过医疗行业,考取中医本科后参加期末者;(2)已接受过《中医内科学》教学者。3.研究方法。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使用stata12.0软件,给定种子数200,按1∶1比例生成随机序列,每组30例。其中试验组30名,采用PBL教学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两组学生均安排统一的授课老师、统一的学时数。4.评价指标。(1)期末考核成绩评分(以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数据统计,总分100分,60—8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2)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由两组学生采取无记名形式对教学方式和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满分为100分, 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 80分为非常满意)。考核评分由与本课题研究无关人员进行(单盲),以减少测量偏倚。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包括意向性分析及符合方案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且满足方差齐性的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的资料使用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数据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1.两组期末考核成绩评分比较。对照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评分合格人数为28人,合格率为93.3%,试验组合格人数为30人,合格率为100%,两组间合格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对照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评分优秀人数为18人,优秀率为60.0%,试验组优秀人数为25人,优秀率为83.3%;两组间优秀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证实了试验组期末考核成绩评分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2.两组学习反馈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比较。对照组学生调查结果:不满意人数为5人,满意18人,非常满意7人。试验组学生调查结果:不满意人数为2人,满意6人,非常满意22人,两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307,P=0.000),说明了试验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它的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连惯性、逻辑性不强,讲授起来内容枯燥乏味,掌握起来相当有难度。由于存在课时少、内容多、难记忆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目前,尽管部分院校已尝试引进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法等创新教学模式引入《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当中,但受课时及实际条件限制,难以普遍开展。因此,以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多沿用课堂讲授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方法,以讲解为主,教学法形式较为呆板、沉闷,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其临证的思维能力。PBL是一种提倡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的教学方法。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具体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于问题当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目前在国内外医学教学领域深受学生和教师的赞誉。在《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当中,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具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要从既有的知识与问题情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想了解的程度,再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查阅资料,在给定的时间内学习研究,返回小组、报告研究结论并重新反思问题,最终给出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方案。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对给出的问题进行认识、分析、讨论、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精力集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比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去进行记忆要稳固、持久得多。本研究在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当中引入了PBL教学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对比,引入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评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此外,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中医涵养的形成,使学生能解决复杂多变的临床实际问题。笔者认为PBL教学法适合我国中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陈昭玲 单位: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学如何培养脏腑证治临床思维 摘要:分析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指出临床思维实践训练不足的弊端,改革病例教学,实施引入师生共同演绎较复杂的临床病例的教学法,反复对学生进行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经3年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有助于培养脏腑证治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病例教学;脏腑证治;临床思维 对于中医类医疗专业在校生而言,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即建立真正的辨证论治思维体系。从教材编写和临床实际来看,目前辨证论治使用最多的是脏腑证治体系,脏腑证治思维是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最应该培养的基本临床思维和能力,为后续临床课程学习和快速进入临床状态打下坚实基础。笔者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培养学生脏腑证治临床思维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教学现状 中医内科学既是临床课程,又是学习其他临床课程的基础,故一般安排在其他临床课程之前进行讲授。学习中医内科学时,学生虽已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及方药知识的学习,但尚未接受过系统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不懂和谐的医患沟通、从容接诊患者和收集四诊资料,尤其不熟悉一边有目的地进行四诊,一边逐步确立证素、合成证型和合理处方用药,更谈不上最后的交代医嘱。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病例引导教学法,如PBL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和文字描述典型病例教学等[1~3]。这些教学法均强调与教材病种证型一致的典型性,较为简单,系统辨证体现不足,不符合临床实际,而且学生的理法方药整体思维得不到训练,学习主动性差,教材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在面对复杂临床实际病例时,会感觉学无所用,以致无从下手,进而延缓进入成熟的辨证论治临床状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前从未独立接诊过患者,从未独立开出一张中医处方,缺乏临床感觉,与处方用药的“下笔如有神”相去甚远。另外,中医类医疗专业学生毕业后轻视辨证论治,片面追求秘方、验方,甚至全盘西化,仅用现代药理指导处方用药。这些都应引起警示,临床课程教学,尤其是中医内科学教学,要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中医处方用药必须辨证论治的深刻烙印,培养学生真正的中医临床思维[4,5]。 2教学方法 在介绍中医内科学总论时,应该围绕脏腑证治实际操作做好前期准备,安排脏腑辨证技巧、脏腑基本证治、临证问诊思路、处方与医嘱思路等专题讲座,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技能考核第一站和第三站的答题要求与技巧。教师在讲解各系具体病证前,应精心备课,选择较复杂的临床多证素组合的实际病例(最好是来自临床的病例),并要求学生预习课程内容。讲述具体课程内容前,教师对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进行板书,师生分别扮演患者与医生,学生围绕主诉问现病史、相关病史,教师将先前准备的临床实际病例按照问诊思路演绎出来,一边回答学生问诊,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关键信息,问诊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课程讲授过程中也可适当结合此病例。下节课上,在简要复习上节课内容之后,抽查5~10名学生的处方用药作业,并选取一份较好的处方在黑板上板书,结合病例分析处方得失,尤其是处方实施与疗效分析。由于时间紧张,建议一节课演示病例,一节课分析处方,间断实施。 3临床思维训练 3.1问诊思路首先对患者进行望诊、看舌摸脉(这些资料由教师提供),其次问主诉(患者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最后围绕主诉问现病史,旨在搞清楚西医诊断是什么病和中医诊断是什么证。现病史分两段,一段问主诉产生的诱因、当时的状态、诊疗经过(包括就诊医院、检查、诊断、用药及效果等),此段应有意识地考虑或排除西医疾病诊断,在较为明确的情况下可决定给患者开用中药。二段问当下,首先,搞清楚主诉现在的具体状态,围绕主诉问伴随症状,注意结合舌脉有针对性地问诊,一边问诊一边考虑证素,一边试探一边肯定或排除,先考虑病性再考虑病位。病性分虚、实两方面,肝心脾肺之虚从气、血、阴、阳方面考虑,肾之虚从精、气、阴、阳、方面考虑;实从水湿痰饮(或化热为湿热、痰热)、气滞、血瘀、食积、外感等方面考虑。病位从肝心脾胃肺肾等方面考虑。常规的食纳、睡眠、大小便、妇女月经等均需问诊。其次,问患者相关病史、其他症状、特殊要求等。再次,患者自我补充。最后,注意是否已问患者脾胃状态。3.2脏腑辨证思路与技巧脏腑辨证关键在于提取证素,包含病性和病位两方面。提取证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证素分主次(病性的主次和病位的主次要分别辨析),组合得出合适证型。病位因素辨证技巧:胁肋胀闷或其他不适与情绪有关,病位在肝;心悸、失眠、健忘,病位在心;腹胀、纳差、便溏,病位在脾;咳痰喘,病位在肺;腰膝酸软,头昏耳鸣,病位在肾;脘胀、嗳气,病位在胃;尿频、尿急、尿痛,病位在膀胱;高热神昏,病位在心。病性因素辨证技巧:虚者:气短、乏力、自汗,劳则更甚,为气虚。血为红色,血虚则淡或白,一方面表现在唇、甲、舌、眼睑,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另一方面表现在血不养心的心悸、失眠等。阴虚则内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阳虚在气虚基础上见寒象(形寒肢冷、畏寒肢冷、手足凉、喜温喜按等)。先天矮小、痴呆,为精亏。实者:水湿痰饮一为阻滞气机,表现为胀闷困倦;一为困阻脾胃,表现为纳呆、呕恶、便溏等。食积见嗳腐吞酸或大便臭如败卵。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均见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胀闷疼痛不定,与情绪有关,为气滞;刺痛,痛有定处,夜间为甚,舌紫暗、瘀点瘀斑,脉涩、结、代,为血瘀。口臭、口干、便秘为胃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必为湿热、痰热、食积化热之一,脉濡为湿。3.3论治思路首先,针对主要证素选择最佳主方,针对次要证素选择合并用方或者针对性加药。针对最主要的证素看是否需要个别加强,选择相关方药。其次,考虑主症或者患者感觉痛苦的某症状,进行强化对症治疗,其余次要兼症,不需个个处理,因为前面主方已治本,若患者特别要求或特别不适,尤其是食纳、睡眠可适当考虑。最后,考虑西医病因,思考是否有较好的针对性中药对因治疗,注意考虑脾胃,调和药性、凝聚药性。可在熟悉方药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处方进行适当加减。处方加药:一般从相关方中选取关键药物,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如五行生克、气血津液、药性升降浮沉等加用相关药物。处方减药:开每一味药时,顿思该药的药性、功效和患者当前状态,不合适时可考虑减量、换用或舍弃。3.4医嘱思路仔细交代药物的煎服方法,尤其是先煎、后下、服药时间等。若患者或家属难以体会,则需书写清楚,嘱其寻求帮助。此外,还需交待饮食注意事项、休息或运动注意事项、特殊注意事项等。 4实践体会 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师生共同演绎临床较复杂病例并处方用药和分析的教学方法,连续实践3年,广受学生和同行认可,反响较好。学生普遍反映该教学方法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的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学生在实际处方用药学以致用的过程中,看到教师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疗效后,增强了中医自豪感和信心,坚定了中医临床职业取向。这种脏腑证治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以前所学中医基础和方药知识进行复习并综合应用,反复练习后,大部分学生反映有一种临证自然而然,处方“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为后续临床课程学习及将来实习和毕业后执业打下坚实基础。实际上,这种教学法正是对学生“早临床、多临床”认识的实践。不足之处是,这种师生演绎实际病例的教学法,只是反复强化脏腑辨证论治思维,对应用其他辨证方法的训练不够。 作者:李勇华 杨昆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内科论文:五诊十纲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 摘要:中医内科学心衰病的提出是中医学合理适当地融入现代医学,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五诊十纲”理念弥补四诊八纲的局限,使中西医病证相对应,开创现代中医教学新思维与新方法,在心衰病的教学中尤为体现。本文将从五诊十纲提出的背景与在心衰病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五诊十纲;中医内科学;心衰病;教学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如何改革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使现代医学与之无缝衔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出传承创新的专业人才是不断探索的话题。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结合现代医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再结合上古圣人“治未病”、“养生”和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形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十纲的诊治[1],以四诊八纲为辨证基础,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医辨病辨证体系,拓宽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维模式。而心衰病是中医内科学新提出和规范的疾病,四诊八纲在心衰病的教学中难以概括全面,特别在病名上,容易与中医内科学上的喘证、水肿病等相混淆,导致病位不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将理化仪器检查与辨已病未病融入,更能体现现代中医辨病辨证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1“五诊”与“十纲”的提出顺应医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诊断明确与否摆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单靠望闻问切四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疾病诊断的要求,容易造成医疗的疏漏,在辨病明确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即“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2]才是现代中医的特色,例如恶性肿瘤辨病不明确,如何辨证也是徒劳。如何以传统四诊为支撑点,拓展中医诊断的新方法,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即运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来发扬中医,把西医学的体格检查与理化影像作为中医四诊辨病的延伸,如听诊器协助诊断咳嗽病,心电图协助诊断心悸病。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提出150年前的中医诊断依据,只能依靠望、闻、问、切捕捉得来。现在有了条件,应该再加上一个检查的查诊,发展为五诊[3]。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绳,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基本辨证方法。而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探索,提倡阴阳为总纲,包含万事万物互相对立的两面,统帅寒热、表里、虚实六目,纲统领目而不是并列关系,“寒热、表里、虚实、标本、体用”为十纲[4];夏克平学者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辨证观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八纲仅适用于有症状体征的已病,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则属于未病之无证,辨证应先辨“有无”,“有无”为十纲辨证的纲领[5];邓铁涛教授根据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结合中医养生与现代预防医学,提出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地位不可动摇,在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辨别已病与未病,极大地促进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与临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五诊十纲”为心衰病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与方法 2.1规范病名明确诊断心衰病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古籍虽有心衰病的相关论述,但鲜有提及心衰病病名。《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大部分医家通过四诊合参以“心水、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等病名来描述心衰病。直至西晋王叔和《脉经》“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首次提出心衰病。而心悸、喘证、水肿等只是心衰病的一种主症,并不能系统概括心衰病,如心衰病是心系疾病的最终转归,而心悸病是心脏体用受损的表现;喘证以肺系疾病为主,水肿病关键在肾脏,关系其余四脏,气喘、水肿是心衰病的主症之一,不能混为一谈。在无法明确诊断情况下,五诊中的查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B型脑利钠肽、N-末端原脑利钠肽或者超声心电图协助四诊合参,便能排除鉴别诊断,准确辨病从而规范病名。2.2拓宽病因便于理解心衰病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年老久病,禀赋异常有关。如何理解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引起严重的心衰病,用中医理论阐释比较抽象,难以被学生接受,五诊十纲的引入使得病因浅显易懂。在未病方面,通过查诊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风湿热或者病毒引起的重症急性心肌炎,与外感风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而发病相符;饮食不节制易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吸烟、酗酒容易导致酒精性心肌病,与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痰热内蕴,痹阻心脉吻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等几率也随之上升,契合年老久病,心肾亏虚,发为心衰;为求证禀赋异常的病因,可以运用基因检测手段筛选罹患某种心脏疾病的概率,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在已病方面,精神神经因素如过度紧张焦虑,与过度体力活动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妊娠分娩加重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衰,与中医学的情志失调,劳逸过度不谋而合。2.3辨别已未防病传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则求之,无则求之。虚则责之,实则责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所言“有”为已病,指有一定症状体征的显形病证;“无”为未病,指无症状体征的隐性病患。“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明确临床辨证要辨别已未[6]。心衰病已病辨证上病位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气虚为主,兼夹阴虚、阳虚,标实有痰浊、血瘀、水饮;病情发展分为急性慢性。邓铁涛教授强调心衰病病机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治疗上主张“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三七)[7]。而未病辨证上包括两方面:一为对未病之个体的早期预防养生:对于先天禀赋异常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进行筛查,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家族遗传病,同时进行良好生活方式如积极运动、健康饮食、控制烟酒、限盐与脂肪等的干预;对于亚健康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气候、环境、饮食、运动、人体体质等方面进行调摄,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二为指导无症状体征之病体的用药调摄。心衰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和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等,通过五诊中的“查”诊,如心电图、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压计等辅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向心衰病进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心衰病早期治疗方面,陈可冀院士认为,气虚血瘀型病人多见于心衰早期,病位主要在心肺,方宜用加味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丹参、川芎、赤芍等)[8]。四诊八纲是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在望闻问切中加入查诊,在八纲中引入已未,绝不是中医西化,而是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互辅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中西医医学的交流。 作者:郑耿东 李荣 吴辉 吴伟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 中医内科论文:谈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讲授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讲授的重要性。方法:通过近20年的中医内科教学和临床实践,针对分型加减一直不被授课教师重视的实际,分析分型加减课堂讲授的重要性。结果:分型加减体现的是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的灵魂,是学生从理论走向临床的桥梁,其内容的讲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未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结论:把《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放在重要的位置讲授,能够提高中医内科教学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教学方法 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临床运用,《中医内科学》理论讲授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和临床近20年,深感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医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一定程度上要从细节做起,如《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的讲授就是值得探讨的一个细节问题,很多教师因学时所限,不讲或者少讲《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部分,似乎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岂不知分型加减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灵魂所在,它的讲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未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笔者现就《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讲授这一问题谈一下个人认识,与同仁共勉。 1《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讲授的重要性 1.1分型加减是中医内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中医临床运用的灵魂 如果说《中医内科学》是临床的一个宝库,那么辨证分型就是打开宝库的钥匙,而分型加减才是真正的寻找宝物的探宝器。临床上几乎没有病人的病因病机与教材典型证型高度一致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病人,所以临床中就没有固定的病因病机,没有固定的证型,没有固定的治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药。中医治疗病人,采用的是个体化治疗方案,体现其运用知识高度的灵活性,这个灵活性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就体现在分型加减上,所以分型加减是中医内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临床运用的灵魂。 1.2掌握分型加减是学生由理论走向临床的桥梁 中医临床的灵魂是辨证论治,“有是病,用是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讲证型不讲加减,学生就无法掌握中医临床的灵魂,就无法形成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流程,学生不知临床加减,一味照本宣科,对号入座,就会形成理论与临床隔离的局面,因为临床没有与教材一模一样的病情,对学生的临床运用能力和以后职业能力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1.3分型加减的讲授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重要载体 教师教学水平从低到高有三个层次,即传授知识、艺术化教学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中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也需要有灵活、自由发挥的载体,而《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的讲授是教师实现教学艺术和风格的重要载体。因为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既可以是教材上有的知识,也可以是自由发挥、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在这个载体上,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才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因喜欢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喜欢中医内科这门课,从而对学生职业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2《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的讲授方法与意义 2.1病因病机是分型加减讲授的内在规律和依据 《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灵活性大,不易把握,讲解难度较大,也是许多老师不愿讲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分型加减有其内在规律和线索,即病因病机演变。讲好分型加减,必须把握好这条线索。加减中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是在证型主要病因病机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中医内科学》教材在分型加减的描述上,有时以症状为依据加减,有时以病因病机为依据加减,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但临床表现是外在的,病因病机决定其临床表现,所以,讲授分型加减一定要牢牢把握病因病机演变这条线索,只有这样,分型加减的讲解才能条理清晰,学生也易于掌握和理解,才能达到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以暑湿感冒加减为例。暑湿感冒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暑湿侵袭,伤表犯中,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在这一病机中,病性有两个:暑和热,病位有两个:卫表和脾胃,病机演变也会在这四者之间发生。暑热偏盛,发热、口渴、痰涕黄稠、舌红、苔黄、脉数,加黄连、山栀、青蒿、黄芩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加藿香、佩兰;湿在脾胃,胸闷脘痞、泛恶、口渴黏腻、腹胀、便溏,加陈皮、半夏、苍术、白蔻仁;热在下,热盛伤津,小便短赤,加六一散[1]。可见加减背后是病因病机。 2.2分型加减讲授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取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平台 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可争议的重要途径,给学生以思想自由、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是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讲授不受执业医师考试、职称考试等约束,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重要平台,师生平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讨论中、在自由思考中提高教学效果。 2.3分型加减讲授是拓展知识、与临床接轨的重要阵地 《中医内科学》很多知识已形成共识,也是执业医师考试、职称考试必考内容,但在知识拓展和与临床接轨的讲解上有一定难度。《中医内科学》分型加减不涉及上述内容,其灵活性较高,为知识拓展和临床接轨提供了一个场所。仍以暑湿感冒为例,因为暑就是热,暑湿本质就是湿热。在知识拓展方面,可以讲授湿热病治疗原则,因湿热易停于中焦,火性上炎,裹湿上行;湿性下趋,裹热下行。湿热弥漫三焦,故治疗上焦顺势清热,中焦健脾,下焦祛湿。下焦祛湿有两个途径:通腑和利小便。这样学生不仅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了然于胸,对其他湿热为患疾病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触类旁通,为走向临床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在临床知识讲授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暑湿感冒因湿热交蒸,临床治疗取效较慢,注重通腑(尤其消食)健脾,使湿热从大便走,利水通淋,使湿热从小便走,湿热去则疾病易愈。这样既拓展了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韩华刚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内科论文:TTE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TTE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课程临床教学的效果。方法采用TTE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我校医学院2009级中医针推班本科生开展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并自拟教学评价标准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参加教学的19名学生进行测试评价,TTE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达A级者占26.32%,及格率达94.74%,与传统模式教学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E教学模式对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TTE教学;中医;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新型中医临床应用型人才是高等中医教育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传统中医学则更重视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所以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强化教学适应“学生及临床需求”的观念,创新性开展中医教学改革,只有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革新,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的水平[1-3]。近几年来,我们探索一种中医临床教学的“TTE”教学模式,即Teaching(教学)、Training(训练)、Evaluation(评价)英语缩写“TTE”。现将TTE教学模式与传统中医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避免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我们在2013年2月~2013年7月对本校医学院2009级中医针推班19名本科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采取TTE教学模式与传统中医教学模式教学。首先选择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相当,诊疗技能各异的10个中医内科病证(喘证、痰饮、心悸、痴呆、胃痛、眩晕、瘿病、中风、水肿、痿证),随机抽签确定TTE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医内科课程各5个病证,每个病证教学时为5学时。教材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4]。 1.2教学方法 TTE教学是导师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开展理论与临床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深入浅出的传授临床技能操作。TTE教学方法分:第一步:导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讲授理论知识;第二步:导师讲解并示范诊疗技能操作方法;第三步:学生自习技能操作;第四步: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技能难点操作;第五步:导师对学生诊疗技能操作测试评价。五个步骤按教学需要有机的结合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辅助讲解技能操作。 1.3观察指标 教学课程完成后,导师在讲授的内科病证中设制考题,测试包括两个部分,传统试卷笔试与技能操作测试。传统试卷(题型为名词解释、判断题、多选题、简答题与病案讨论等)笔试时间90分钟;技能操作测试2个项目(中医四诊和西医诊疗方法各1项),技能操作测试由学生抽选考题,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口述答案并进行模拟技能操作。传统试卷考试占总分60%,技能操作测试占总分40%,以观察TTE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TTE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记录TTE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4教学效果评定标准 自拟教学效果评级标准:测试得分90以上者A级,得分70~89为B级,得分60~69为C级,得分60以下D级。测评人员由TTE教学法授课教师、传统教学法授课教师及临床教研室主任组成。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构成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用x2检验。 2结果 2.1TTE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比较见表1。表1示,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测评结果及格率(A+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2.2TTE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TTE教学模式不适于在传统教室内完成,教学点需设在医院,或教学点与临床基地在同一个校园内,以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临床见习。②TTE教学模式不适于>15人数的班开展,因学生人数过多不利于导师一对一技能操作培训。③TTE教学模式所需教学时比传统教学模式多。 3讨论 长期以来,课堂讲授式教学是中医教育普遍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5],这种教学以“填鸭式”灌输,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地笔记,而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较低,其结果是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对学生要求仅限于将授课的知识要点在考试前复习背熟即可,此种教学法虽可系统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目标[6,7],但进入临床后,由于学生缺乏诊疗技能操作训练,以致许多优秀学生出现“学而不能致用”的现象[8]。如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提高临床教学效果的突破点[9]。所以,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学生前期所学的中医诊断学与西医诊断学等相关知识正确的应用在内科相关病证的诊疗过程中,如何将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有机的与中医内科学复繁的辨证分型相结合,这是中医内科学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开展的TTE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其目的是希望将学生前期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中西医的诊断方法能在中医内科病证的教学中得到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内科知识的同时,能复习并操作前期所学习过的相关技能,让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成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地。当然,TTE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宽、技能操作要熟练,临床经验要丰富[10]。TTE教学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启发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临床问题及掌握临床技能操作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要适当控制教学进度,“手把手”的传授临床技能,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大胆实践,力争把学习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灵活的过程,让“趣味学习”始终贯穿在TTE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在开展TTE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对2009级中医针推班不定期召开TTE教学方法师生座谈会,学生普遍对TTE教学模式很感兴趣,特别是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感到掌握的程度比传统教学模式效果好。从两种模式教学效果学生测评结果比较分析表中亦可看出,TTE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达到A级及及格率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显示出TTE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分析其实践性较强的原因是TTE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过去“教学核心”或“信息提供者”转换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即由“教”师转变为“导”师。这个重要的角色转变给教学带来的最大特点是避免了“纸上谈兵”,强化了临床技能操作的培训。在TTE教学中我们还体会到,如果希望TTE教学达到好的效果,导师必须做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①要求导师集体备课,商讨内科病证讲授的重点与难点,规范技能操作流程。②注重传授分析和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思路与方法。③重点培训临床诊疗技能操作,解决学生进入临床后出现诊疗技能差的问题。④督促学生按执业医师考试指南要求完成技能操作流程,为今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奠定基础。⑤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奠定好的基础。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互学互助,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近两年来,我们采用TTE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中医老年病学以及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但开展TTE教学实践的时间很短,样本很小,难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步探索,例如,如何更合理分配理论讲授与技能操作培训的时间;如何将前期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的与临床病证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中医临床课程等。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将不断改进TTE教学方法,力争让TTE教学方法更符合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中医学的发展壮大增添活力。 作者:祁友松 李茜 褚伟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学OSCE考核模式研究 1方案的组织与实施 1.1方案的制定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又叫做多站式临床考核,是指使用模型、标准化病人甚至是病人来模拟临床场景,从而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一种以客观的方式评价临床能力的考核方法[2],它能较好的发挥对医务人员临床理论与技能操作水平评估方面的评估作用[3]。课题组借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方案制定了我校中医内科学OSCE毕业考核方案。本方案包括制定了中医内科学理论考试、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内科常用临床技能考核等内容,并咨询了资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以及学生中的意见及建议,修改完善方案的具体内容,最后方案制定如下。 1.1.1中医内科学理论考试 组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临床带教老师(4人以上)进行命题。命题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大纲命题,题型为A1、A2、A3、A4、B15种题型,每种题型50题-100题形,由项目负责人组成50-100套题形成题库,每套题保证难易度一致,难、中、易比为1:4:5。 1.1.2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组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临床带教老师(4人以上)进行命题。命题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中医内科各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典型病例编写病例分析题库,每个病种病案不少于3例,整个中医内科病案不少于60例。 1.1.3内科常用临床技能考核 组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临床带教老师(4人以上)进行命题。命题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中医内科各专业需要掌握的中医临床技能操作项目制定题库,内容包括:体格检查(按人体部位或系统检查方法考核,在头面部检查、前胸及后背检查、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及四大穿刺(骨穿、腰穿、胸穿、腹穿)。每套题包括体格检查及四大穿刺内容各1项。考官根据考核内容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用于评分。 1.1.4中医临床答辩 组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临床带教老师(4人以上)进行命题。命题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中医内科各专业需要掌握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典型病例制定题库。每道答辩题目应包括:病案分析(口述该病例的中西医诊断)、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开具常规医嘱(包括中医理法方药、西医常用药物)。 1.1.5对所有实习生进行实习前培训 将考核方案告知实习生,考核方案中理论考试、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内科常用临床技能考核各占一定比例记入毕业考核总成绩,使其按照毕业考核为导向,完成实习计划。 1.2考核对象 将此方案应用于2011届270名及2012届255名中医类本科生的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中。从中医内科学理论考试、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中医临床答辩、内科常用临床技能考核4个方面进行考核。 1.3考核方法 1.1第一站 中医内科学理论考试总分100分,考核成绩占总分的60%。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题进行考核,考试时间2小时,考核方式:闭卷。考试结束后课题组组织教师集中阅卷。 1.2第二站 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总分100分,考核成绩占总分的10%。学生从题库中抽取一套题,围绕所选病例进行采集病史,在1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所写病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法的《2012年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评分标准评分。 1.3第三站 内科常用临床技能考核总分100分,考核成绩占总分的20%。体格检查及四大穿刺均要求10分钟内完成,超时则评为不及格。体格检查在学生模特身上进行;四大穿刺在模拟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考官按照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评分。1.4第四站中医临床答辩总分100分,考核成绩占总分的10%。考生针对临场所抽病例进行现场分析并进行临床答辩,回答该病案分析(口述该病例的中西医诊断)、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开具常规医嘱(包括中医理法方药、西医常用药物)。 1.4考核时间 考核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实习前一周按照方案对学生进行实习前考核,学生结束实习返校后第3周对学生再次进行考核,比较两次考核成绩。 1.5考官认定标准 临床技能考核考官要求为主治3年以上职称人员担任,每2位考官为一个考核小组同时对1名学生进行考核。考官在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6总分计算标准 综合考核成绩分析:考生总成绩=理论考核成绩×60%+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10%+内科常用临床技能考核×20%+中医临床答辩×10%。 1.7评价分析 (1)比较学生实习前、实习后综合考核成绩的及格率(60分以上)及优秀率(80分以上)。(2)对学生、带教老师以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改进考核方案。 2结果 2.1两届学生实习前、实习后综合考核成绩 两组毕业生经过以毕业考核为导向的实习后,理论考核通过率及优秀率均较实习前有所提高,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2011届发放问卷调查表270份,回收265份,回收率98.1%;2012届发放问卷调查表255分,回收251份,回收率98.4%。从表2看,以毕业考核方案为导向进行实习,可以促使我校医学生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能力,普遍满意本毕业考核方案。 2.3教师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向2011届带教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29份,回收129份,回收率100%;向2012届带教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13份,回收110份,回收率97.3%。从表3看,以毕业考核方案为导向进行实习,我校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得到提升,大多数临床教师对毕业考核方案持满意态度。 2.4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向毕业生就业单位以邮寄方式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临床能力的满意程度。按照毕业考核方案进行实习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临床能力较往届的毕业生逐年提升。 3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通过医师资格考试为医师执业注册的前提条件”。为使我们的医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4]。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培养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有高素质、具有创造性思维、能较快较好地适应临床诊疗工作要求。我们进行的中医内科学OSCE毕业考试方案的研究,发挥了毕业考核在医学生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和评价作用,通过考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当然我们的毕业考核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3.1第二站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采用题库形式,让学生抽题后进行发挥,自行完善病例的书写,这个过程缺乏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核。在目前医患矛盾日益紧张的环境下,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应将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作为临床实践教学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但是,每年我校的毕业生人数众多,让每个学生都到临床进行实战考核难度较大,一则考核时间周期长,影响毕业考核的进度;二则考核当时每个内科不一定有典型病例的患者住院,三则即便有典型病例的患者,也满足不了众多的学生问诊,患者本人亦不愿意多次配合。如何在考核中增加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核将是我们今后的工作研究一个重点内容。 3.2考核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尤其在第四站中医临床答辩中,部分考官存在打“人情分”的情况,碰到自己带教过的学生就适当的放宽考核标准,碰到没有带过的学生,考核标准相对严格一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考官未能正确认识到毕业考核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了的重要性及指导意义。目前我们采用双考官、随机分配考生的原则,尽量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另外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学生的考试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导致学生的考核能力出现异常。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临床医学生最终的目的是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本考核方案对2011、2012届医学生生毕业后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考证。 3.3结论 本毕业考核方案的制定实施,是经过经验丰富的专家们多次修改形成,符合中医内科学本科生的教学大纲及临床实习带教的需要,能指导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有目的性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医学生的临床辨证施治及临床操作能力。同时它能够较为客观的对医学毕业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进行评估,促使他们强化训练,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黄鸿娜 史伟 黄晶晶 黄雪霞 区锏 杜娟娇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学硕士创新能力培养 1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重点实验室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目前,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着重在临床跟师,对各种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诊疗方法。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除了要挖掘中医传统的诊疗方法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要加强科学实验,根据各种理化性质,以探究中医诊疗新方法。因此,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具有良好的科研基地,必将更好的为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氛围及物质支持。 2改革培养方式,加强管理方法 2.1培养方式的探索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大多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由于研究生数量众多,在使用设备及研究思路上不尽相同。为了加强实验室的统一管理,探索在实验室整体规划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达到研究生既能获得导师指导,又能服从实验室统一安排管理的目的。 2.2日常管理的改进 2.2.1建立档案 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科研秘书建立完整的档案。包括个人相关信息,考试成绩,研究方向,具体开题时间;中期技能考核相关资料;实验原始数据;毕业论文等。此档案使得研究生的管理更具规范化,促进了整个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延续和发展。 2.2.2定期举行研讨会 在每个学期开始,每周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每位研究生报告的顺序和时间根据其科研进度及学习情况而定。通过研讨会制度,不仅使报告者的科研思路更为开阔,同时也使同学们在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得到启发。通过定期的研讨会,使整个实验室的科研氛围浓郁化。又能有效地提高实验研究的效率。 2.2.3统一进行开题报告 由科研秘书召集,实验室所有同级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可邀请相关专业硕士生导师参加,本实验室所有研究生到会旁听并参与提问,秘书做会议记录。每位开题者以PPT形式报告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与会各位导师根据报告内容给出不同建议,从而有利于科研思路更为具体更为完善,避免浪费科研资源。 2.2.4研究生自治管理 打破导师单一管理的格局,建立研究生自治管理模式。将科学实验室所有本专业研究生进行分组管理,每组设一名负责人员,负责实验室日常清洁,大型仪器设备的协助管理,危险用品的协助监管等工作。还经常组织一对一谈心,加强组内研究生学术交流及沟通。除了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之外,还应负责应对实验室突发事件等。 2.3实验技能培训 2.3.1研究生基本教育 (1)实验室的现状教育及规章制度学习。包括科学实验中心简介、各项规章制度等,让研究生对科学实验中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增强实验室安全。(2)科研作风教育良好的科研作风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通过踏实的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端正的科研态度和缜密严谨的科研作风。 2.3.2大型仪器及常用技术方法培训 为了确保研究生的实验能顺利的进行,避免实验室经济上的损失,降低对实验室工作的影响。针对高效液相等大型仪器进行经常性、阶段性地培训,对PCR技术、ELISA技术进行手把手的讲解,做到各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对于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胸有成竹,能够娴熟的掌握科研技术。 2.4建立实验资源共享机制 2.4.1实验耗材、试剂共享 科研实验中需要用到大量耗材及试剂。但部分科研试剂针对性强,且使用率低,对初开展科研的学生,购买该类试剂时常较为盲目,造成极大浪费。为此,实验室通过建立各课题组耗材、试剂目录,则可避免重复购置使用率低的试剂,节省经费。研究生离开实验室前,对剩余的试剂、耗材以及资料等进行交接,使实验中心实验条件维持良性循环状态。 2.4.2实验经验共享 尽管一个实验室会有多个课题组或多个研究方向,但在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基础的实验方法或技巧会被实验室成员共同采用,如某一实验流程、某一试剂配比,或者某一篇好的参考文献。通过实验室统一登记,可分享给全体研究生,使之可以快速吸收他人的经验,少走弯路。 2.5建立实验室研究生奖惩制度 要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管理高效的实验室环境。建立实验室有效的奖惩制度,有利于防止弄虚作假,营造严谨、活跃的学术氛围。通过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声明科研纪律,并明确研究生的奖惩办法。每学年评选出实验室优秀研究生,颁发优秀研究生证书和奖金,并通报表扬。此外,还把这些研究生纳入全校研究生奖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的评定和考核中。有效的奖惩办法,既能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动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对于违反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定的研究生,进行通报批评。 3结语 总之,研究生教育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实验室不仅肩负着承担科研项目的任务,更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虽然在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渐发展并完善此模式,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作者:孙正伊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1坚定信念,发扬中医 教学质量的提高客观上会推动医疗、科研水平的进步,因此医学教育应奉行精英化教育。积极向上的思维意识形态能促进学生对中医的学习,所以要强化思想教育。传统医学在经历数千年沉淀的同时也因历史变革而受重创,近代废除中医的错误思想的残存、当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及社会奢靡之风的蔓延使得报考中医的考生下降的同时也影响了在读中医学生的思想,因此当前对中医人才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纵观中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转业人数比例增加,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中医人才的流失将直接影响中医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传授中医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告诫学生戒浮戒躁,教导学生静心定志,淡泊名利,刻苦学习背诵中医经典,立志传承中华文明,坚定学生对中医发展前景的信念,教导学生自觉担负起继承发扬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的重任。同时由于知识结构的统一性,指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博览群书,其中书法、古诗词、易学、四书五经等国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正如《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之第一要“先知儒理,后知医理”,同时也为研读古代医学夯实基础,进一步有助于古医经典的理解与阅读,深层掌握中医病因病机,促进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发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浅涉临床,知行相伍 由于《中医内科学》学时有限,实训课程学时比例相对不足,学生的实践及临床思维能力相当较低。根据笔者调查比较及考核显示:自主参加临床见习的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对临床常见病的认知水平及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相对于纯理论、脱离临床学生的均有所提高。所以中医院校应根据实际客观需要增加中医内科的学时并按4:1的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其中跟师见习是临床实践中较有效的方式之一。究其原因:一则师生固定,利于师生交流;二则时间地点固定利于学生更好地安排自我学习时间;三者病人复诊,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某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如此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相统一。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反复的强化训练,外加课后的自我学习,带着临床实际问题到课本中寻找答案、发挥主动能动性的深刻思考、请教老师讲解传授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而灵活的运用、领悟中医的博大精深。 3应用 PBL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据资料统计显示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已在国际知名的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是主要以讨论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而临床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培养临床思维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所谓医学理论知识不仅是中医基础知识还应涵盖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医学知识。精心选择设计典型、难易适度的中医内科病案示教,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每个内科病证都具有其相关的中心证候特征及动态证候特征,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筛选临床问题,引出病案中疾病证候的演变趋势,让学生深入探索分析其病理内涵、提炼证候要素,注重潜在可能并发症,思考并解决其中蕴含的主要次要矛盾的方法,辨证选择方药,注重君臣佐使的变化。运用整体联系的动态调控思维法,培养科学的发病诊病观及治疗预防观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治未病的思想。比较不同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让其认真解释其中的原理,加强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既需科学严谨的诊治态度又需敢于发表观点的勇气,所以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病案分析示教并营造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PBL教学法可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明显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各种临床疾病的能力。 4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中医内科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要改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发生深刻变革[2]。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已日趋成熟,我们在享受网络资源的生动形象便捷的同时也应增加自身的经验教学,传授自身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当今临床中的疑难杂病与困惑,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临床思考能力。适时多次引用中医经典原文,一则利于阐释中医病因病机,展现中医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某一病证的理解与掌握;再者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中医经典,提高自身文化内涵。由于中医学学时相对不足,授课时应去繁从简,首先回顾已知,既利于学生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联系又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疾病之间的转归转化。其次要突出重点,精简内容,总结规律,利于记忆。中医是一种综合性,系统化的医学模式,明确疾病的主干内容:病因病机发病观、辨证诊病观、治疗预防康复观[3]。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病证的概念、历史发展、病机、病理因素、诊断依据、辨证要点等主要矛盾,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内科的知识要点。中医内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基础精深、渊源长久的学科,其来源于反复的临床实践,升华为理论,又反证于临床、不断验证。中医内科教学要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堂的临床效应,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在灌注中医知识的同时也要坚定学生对中医的信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会新知,培养创新型中医临床科研后备军,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 作者:张德新 单位:长江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论文:中医内科学病证编写 1病因病机 对病因病机,中医一般是从宏观整体上加以概括,较为笼统,每个疾病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情志失调及饮食劳倦等,欠缺检验尺度和说服力。因此,可以考虑抓住这一薄弱环节,在中医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微观和局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以期更准确、客观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如“脾胃肝胆系病证篇”中的“痞满”可通过知识链接,简要介绍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痛、痞满等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内活动性炎症与脾胃湿热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从炎症反应网络调节通路和胃内微生态改变,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阐释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理基础[2]。该成果能更深层、具体地阐述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中医病因病机学内容。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西药的摄入及对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等,中医学对饮食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描述不应仍停留在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腻、不规律饮食等传统认识上。“脾胃肝胆系病证篇”在胃痛的病因中提及有毒之品,体现了中医病因学认识的发展,但较为笼统和片面,如能进一步详细列出解热镇痛抗炎药、激素等药物和其他腐蚀性物品则更好。另外,在阐述噎膈的病因中增加腌制食物的摄入、黄疸病因中增加药毒(解热镇痛抗炎药、激素、抗结核药物、红霉素类等)损害等内容,则能在突出中医药特色基础上体现中西合参,反映中医与时俱进,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深入认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发病、预防等。 2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疾病的诊断不能仅依靠典型症状,而应重视早期症状和非典型症状对诊断的重要性,方可见微知著。如发热恶寒、头痛、四肢酸痛及乏力等类似感冒症状,可以是黄疸的早期症状,但此时常因认识不足导致误诊而给予解热镇痛抗炎药(对黄疸患者而言更是有毒之品)治疗“感冒”,从而加重病情的发展。因此,在黄疸的诊断中加入发热恶寒等早期症状是很重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现代医学先进检测方法的应用,使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拓展,使现代中医在现代科技指导下更好地诊治疾病。如借助电子胃镜可以“望诊”胃痛、痞满、呕吐、噎膈等患者食管和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肿瘤等情况,可以早期发现食管和胃的恶性肿瘤;借助食管测压测酸可以“问诊”嗳气、吐酸、呃逆等症状的轻重;借助心电图、心肌标记物可以更及时有效地区分胃痛和真心痛,使缺乏“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典型症状、仅表现为胃脘部胀闷不适的真心痛患者尽快得到有效治疗,避免出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电子胃镜、结肠镜、小肠镜能更直接地观察消化道内腔,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及出血等疾病的诊断中,比钡餐透视更有明显的优势,建议“脾胃肝胆系病证篇”在阐述有关检查时应明确指出这一点。总之,编写教材时在列举各项实验室检查时,可重点介绍各自的特点、优缺点,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以后的临床实践。 3辨证论治 在阴黄阳黄的辨证方面,“脾胃肝胆系病证篇”虽然提出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但对二者鉴别的重点仍着眼于黄色之鲜明晦黯、阳证与阴证伴随症状。临床常见黄色鲜明,但病证属于寒湿阻遏或脾虚血亏的黄疸,如著名中医学家俞长荣所说的“灿灿橘子色,并非尽阳黄”[3];另有学者经过多项研究,提出“阴阳黄”的概念[4],认为是阳黄向阴黄渐进的中间阶段,并就其病机、辨证论治进行详解。因此,建议在阴黄阳黄的辨证中,应详细分析二者病机演变之差异,同时说明阴黄亦可出现黄色鲜明,增加“阴阳黄”的相关内容,能进一步完善黄疸的辨证论治,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更符合临床实际。鼓胀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神昏是其严重并发症,是病情发展恶化的结果,也是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发生的。神昏的常见诱因包括呕血、黑便、高蛋白饮食、便秘、过度利尿等导致的低钾性碱中毒、缺氧、低血容量、药物影响等。只有充分了解诱因,才能消除诱因,更好地治疗疾病。这是必须详细讲解的重点内容,体现着“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在方药选择方面,“脾胃肝胆系病证篇”中胃痛之瘀血停胃证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呕吐之肝气犯胃证选用四七汤,尚有商榷之处。失笑散是治疗血瘀作痛的常用方剂,但其中五灵脂乃复齿鼯鼠的粪便,入药煎煮时臭味浓烈。胃痛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闻之、饮之容易诱发或加重呕吐,不利于治疗;而且,胃痛患者多数病程长,病情缠绵,起病多兼有脾胃虚弱,已成虚实夹杂之证,需选取人参、党参及太子参等益气健脾之品;且人参畏五灵脂,也使失笑散缺乏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四七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紫苏叶、厚朴、半夏、茯苓、生姜、大枣组成,功用为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主治痰涎壅盛之证。呕吐之肝气反胃证是因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治法如“脾胃肝胆系病证篇”所说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显而易见,选用四七汤与病机、治法不相符合,宜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小半夏汤加减。 4结语 历代医家形成的理论知识、积累的诊疗经验,既往各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成果为当代教材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疾病谱的不断演变,临床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观点,也是值得重视的内容。中医内科学教材建设一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继承前人学术成果,因此,应不断总结当代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科学技术新成果,将其充实到今后的教材编写中,以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促进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培武 刘凤斌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论文:内科学在中医专业的教学改革 1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目前西医内科学的发展方向是除了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外,其逐步涉及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着重探讨其发病机制,但是目前中医专业的教材内容较为滞后,不能适应现代临床需求,因此本教研室定期组织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讲座,不断充实更新教研室老师的知识储备[2]。同时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单纯的借助课堂时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所以本教研室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手段将死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图像、动画,甚至是模拟真实环境,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手段,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2.1引入CBT教学模式CBT教学(Case-basedteaching,CBT)是一种以临床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选择常见的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的一种启发式教学。这种模式中最为重要的是病例的选择,因此本教研室首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病案,病案的选择要同时具备广度、深度以及难度适宜,要从简单到复杂的反映疾病的发展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CBT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临床诊断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在真正诊断病人时的自信心,通过学生对一个个真实病例的分析,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够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大大缩短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距离[3]。2.2引入PBL教学模式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学以及创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教研室运用PBL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和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相结合,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给出结论,教师在根据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分析,重点讲解学生容易忽略的错误和细节[4]。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因为西医内科学本身内容较多,PBL教学所强调的自学必然增加教学耗时,同时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不同,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本教研室根据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适当运用PBL教学,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临床见习 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西医内科学内容繁多、抽象,而尽可能多的参加临床见习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传统的见习教学都是以教师示教为主,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质量,节省了时间,但是对学生的启发性,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够,为改善这一状况,本教研室定期让学生进行示教,而实习老师起引导作用,然后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西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5]。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西医内科学知识进行消化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4完善考核制度 对于教学质量最直观的检测指标就是考试,考试制度能够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从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为使考试更加科学,要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试模式,因此本教研室在试卷中加大了病例分析以及资料综合分析类题目的比重,着重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6]。 5总结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各大中医专业的教学宗旨,传统教育模式下只重视中医理论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作为高校必须重视西医课程的开展,而西医内科学又是一门重要的西医基础课程,所以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作者:张竞之 刘彬 刘慰华 谭永振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供应室护理论文: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探讨 摘要:目的 分析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方法 收集本研究组2014年6月~12月诊治的住院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干预组采用改良后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观察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中共发生院内感染2例次(2.0%),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次(6.0%),P 关键词:院内感染;护理;质量;供应室;消毒管理;预防 护理质量管理(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是指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对护理工作各要素质量进行计划、统筹、组织、改进、协调和控制,最终达到护理服务标准和满足病患合理需要的管理过程。医院供应室(Hospital supply room)是各临床科室所需无菌物品的供应中心,其主要任务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和运送工作,是防范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进一步验证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进行此次临床实验,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研究组2014年6月~12月诊治的住院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00例。选择科室为:普外科、神经外科。干预组100例次,其中男性60例次,女性40例次,年龄12~84岁,平均年龄(47.69±17.23)岁,住院时间7~31d,平均住院时间(16.38±7.23)d。对照组100例次,其中男性57例次,女性43例次,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48.61±18.26)岁,住院时间7~31d,平均住院时间(15.98±8.29)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数据相近,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实验前准备:在供应室举行动员会,讲解实验目的和意义,认真解答疑问,确保每一名供应室护理人员均自愿参加此次临床实验。将供应室护理成员随机分为两组,任命2名技术专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分别担任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工作负责人。全部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后上岗。两组独立运行,供应科室、供应室工作人员、供应室作业项目等互不干扰。实验期间另成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两组工作质量。 1.2.2对照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常规、一般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工作质量采用本地区卫生部门标准要求。 1.2.3干预组护理质量管理: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后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标准,制作作业手册,保证人手一本。②提高思想认识,定期进行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③布局合理,整改危险因素,消除安全隐患和工作漏洞。④改良供应流程,确保环环相扣,无死角,无盲区。⑤职责分明,每个环节和任务都设置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分析、整改。⑥人文关怀:强调护理人员价值,鼓励主动参与质量管理和整改中;尊重供应室护理人员主体性,定期倾听和接受其提出的合理诉求、建议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护理质量管理干预方法。⑦关心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需求,定期查找安全隐患。 1.3评价指标 记录研究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应医疗区发生院内感染的例次,进而计算出院内感染发生率,列表比较。同时记录供应室护理工作人员发生院内感染情况。 1.4数据处理 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组间差异的标准为P 2结果 2.1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实验期间,干预组患者中共发生院内感染2例次(2.0%),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次(6.0%),P 2.2工作人员发生院内感染情况比较:实验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供应室护理人员均未发生院内感染。 3讨论 借鉴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医疗系统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改革,护理质量管理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护理质量管理强调确立标准、依据标准、执行标准,进而形成护理工作改进、提高护理技术、降低护理成本和时间、提供优良服务。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把握管理重点、确保质量提升,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病痛、提高病患满意度。官庆妮[1]等认为流程管理的应用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服务品质。黄玉桃[2]等发现应用控制理论的三个阶段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提高。谢红艳[3]发现: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护理质量、满意度、护士整体素质及病区管理质量的提高。 院内感染,又称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增加患者病痛、造成疾病迁延不愈、使死亡率升高、给患者及社会增加经济负担、造成医疗矛盾、激化医患关系等。故防范、控制院内感染是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心任务之一。孙述霞[4]认为:防止院内感染的必要措施包括规范护理操作,强化各项操作流程,严格消毒隔离措施。陶喜玲[5]指出:加强护理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可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王颖[6]指出:护理措施的管理已成为控制和预防医源性感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在供应室实施改良后护理质量管理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发生。但本研究存在时间短、样本量小、未能全医疗体系覆盖等不足之处,故有待进一步探索分析。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观察及防控方法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和防控方法。方法:选取32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发现119次职业危险,对其职业危险予以分类统计且予以相应防控方法。结果:119次职业危险包括物理性职业危险以锐器刺伤为主、化学性职业危险以皮肤过敏为主、生物性职业危险以体液与血液的溅射为主、社会心理职业危险以工作压力大为主(P 【关键词】 供应室; 护理; 职业; 危险; 防控 供应室承担着医院临床科室再生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以及发放等工作,导致科室护理人员往往会长期接触到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化学消毒剂、噪音等,从而引起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1]。本文对有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进行归纳且予以相应防控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供应室参与研究的32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42岁,平均(35.20±2.0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中专15例、大专12例、本科2例,期间共发生职业危险119次,职业危害包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以及社会心理性职业危险四类。 1.2 研究方法 回归性观察32例研究对象、119次职业危险情况,参考试验设计标准,结合笔者所在医院职业危险原因,设计《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调查与防控效果观察表》,且指定专人负责表中内容的记录、填写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且对研究对象进行督促、指导;表中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职业危险原因、防控方法及其效果等;本次调查前对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和方法,本次发放32份调查问卷,回收32份,有效率100%。 1.3 防控方法 119次职业危险调查明确后,组织相关人员于24 h内及时分析,且由护理部人员总结问题、予以归类整理,明确原因、制定相应防控对策、改进护理计划等,包括:(1)树立安全观念、提升防护意识;(2)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3)改善供应室环境;(4)规范各种职业危险防控行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检验标准定为α=0.05,P 2 结果 2.1 119次职业危险统计结果 给予四类职业危险统计,共发生119次职业危险,结果显示物理性职业危险以锐器刺伤为主(锐器刺伤包括穿刺或缝合针28次、发生率43.75%,刀片18次、发生率28.13%,剪刀9次、发生率14.06%,其他9次、发生率14.06%)、化学性职业危险以皮肤过敏为主,生物性职业危险以体液与血液的溅射为主、社会心理职业危险以工作压力大为主(P 表1 119次职业危险统计结果 项目 分类 人数(例) 次数(次) 构成比(%) P值 物理性职业危险 锐器刺伤 17 64 53.13 高温烫伤 9 21 28.13 噪音损伤 8 - 25.00 粉尘损伤 1 5 3.13 化学性职业危险 皮肤过敏 5 11 15.63 眼睛不适 3 6 9.38 呼吸系统损伤 2 3 6.25 消毒剂泄漏 - 1 - 生物性职业危险 体液、血液溅射 14 70 43.75 消毒前锐器刺伤 11 50 34.38 吸入冲洗水雾 5 16 15.63 社会心理性职业危险 工作压力 26 - 81.25 颈椎病 13 - 40.63 腰椎病 4 - 12.50 下肢静脉曲张 1 - 3.13 2.2 32例研究对象防控方法前后职业危险发生率对比 32例研究对象防控方法前后职业危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人员职业危险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皮肤或黏膜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所污染,或是被含有致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造成可能感染的情况[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自身防护的重视,加之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流行,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日益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供应室护理人员针刺感染艾滋病病毒发生率高达0.3%,感染HBV率在6%~30%[3]。所以加强供应室护理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从而给予相应防控方法能有效保障护理人员安全、切断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率。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将供应室护理职业危险加以观察与统计,从表1结果可知,其职业危险包括四方面,即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心理性职业危险;其中物理性职业危险以锐器刺伤为主,发生率达53.13%,因为供应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包括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摆放等,在此过程中易被针头、手术刀、剪子等锐器刺伤,一旦接触到污染的锐器,其感染概率显著增加,相关研究表明针刺伤时,0.04 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即可造成刺伤者感染[4]。对于烫伤主要是触碰到蒸汽管道以及自机器中取物所致,高压蒸汽消毒锅温度高达136 ℃、消毒清洗机以及烘干机温度在90 ℃左右等[5]。噪音损伤则主要来自压力灭菌器、超声清洗机器械的碰撞等所引起。化学性职业危险,主要是因为供应室在工作中常应用含酶清洗剂、化学消毒剂等物品,尤其是化学消毒剂中的含氯消毒剂,具有挥发性、刺激性以及腐蚀性,一旦被人体吸收或接触,常会引起呼吸系统损伤以及皮肤产生红肿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出现溃烂。对于生物性职业危险是由于供应室自身性质所决定,因为供应室护理人员需对器械等物品加以处理,而器械上常会残存有一定的血液、体液或是患者分泌物,一旦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引起针头或刀片刺伤,致使病原菌微生物经过受损皮肤与黏膜侵入机体造成自身感染。作为目前最为关注的社会心理职业危险来说,因为供应室是一个二线科室,环境差、护理人员待遇低,加上长期、高强度的供应室工作,以及需接触到大量污染物品等因素影响,常导致该科室护理人员社会认同度低、心理负担重。 针对上述职业危险的观察和分析,本文及时根据科室问卷、信息反馈、供应室自查等途径,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方法以降低职业危险,且再次进行对比分析。从防控后数据结果可知,相比防控方法实施前,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发生率显著降低,例如锐器刺伤率由以前的53.13%降低至9.38%、皮肤过敏则由15.63%下降至3.13%等,说明本次防控方法有效可行。因为本次方法是在归纳总结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后,而采用的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法,如:(1)树立安全观念、提升防护意识,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观看宣传片、开展讲座等内容,不断提升其自我防护意识;(2)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例如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及技能培训,掌握各种消毒液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锐器刺伤时的处理程序等;规范护理人员操作、加强仪器及设备的管理、职业防护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记录与追溯管理等;(3)改善供应室环境,例如供应室内安装空调或排风扇,降低设备噪音,配备耳机、室内增加吸声板等隔音材料;(4)规范各种职业危险防控行为,其中对于物理性职业危险的防控,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技术以及紧急处理程序、方法,例如脱去手套、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损伤部位、冲洗伤口、75%乙醇消毒包扎以及报告、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等;对于烫伤的防控,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且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规程,例如开锅门时,人应处于门后,卸载物品时应待其冷却;化学性职业危险,例如保持室内通风,严格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性能、配制方法、毒性以及紧急处理方法、注意事项,对于环氧乙烷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说明进行等;对于生物性职业危险的防控,应要求护理人员正确佩戴手套、口罩、帽子、穿防护服等,防护用品污染后及时更换与清洗消毒,以实现最大化的自我防护;对于社会心理性职业危险的防控,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氛围,同时及时掌握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根据其具体情况予以人性化的调整,且避免护理人员长期从事单一固定的工作;另外鼓励护理人员多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交流,宣泄内心压力、缓解心理疲劳。 总而言之,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多且风险高,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有效的防控方法,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职业危险,保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供应室护理论文:细节护理干预用于医院消毒供应室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细节护理用于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效果,总结并评价。方法 取我院消毒供应室开展细节护理以来2013年8月~2014年8月护理工作情况作为实验组,取未开展细节护理2012年8月~2013年8月护理工作情况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在开展细节护理前后各科室的护理质量和对消毒供应室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收回供给及时度、包装质量、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细节护理;消毒供应室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各种医疗器械医用物品的消毒、灭菌,直接关系到各科室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的健康[1]。因此,消毒供应室的护理是医院各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为保证消毒灭菌工作的安全,我院消毒供应室自2013年8月起开展细节护理干预,本研究将开展细节护理前后各科室的护理质量和对消毒供应室的满意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细节护理的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分析对象为我院开展细节护理后2013 年8月~2014年8月消毒供应室的护理工作情况,并将展开细节护理前我院消毒供应室在 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护理工作情况作为对照组,两组在人力资源、医疗设备等资料上,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1.2.1回收 对于一般回收的物品进行基本的清洗、消毒工作,而对于从传染科回收的物品首先给予高温高压消毒灭菌,再进行基本的消毒工作。如发现有污染的物品,做好标记,最后在特定的容器内处理。专门负责消毒液的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换和测定消毒液的浓度,以确保消毒液达标有效。回收到的锐器物品在包装时应使用硅胶套管套好,以免划伤。 1.2.2清洗 清洗是去污除菌的关键环节,因此,护理人员在洗涤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预处理、去污、去洗涤剂、去热源、清洗这一流程,特别注意:要使用新鲜的过滤蒸馏水调节最后的 pH 值为中性[2]。 1.2.3包装 包装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工作前2 h对工作台及室内表面清洗消毒,再用紫外线消毒1 h。包装时注意包装布的清洁和尺度的规范,金属器械要涂油,玻璃用品垫纱布垫,做好标记,标上负责人。 1.2.4灭菌 灭菌时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保证物架与墙壁相距 5 cm,与地面相距 20 cm,与屋顶相距 50 cm,记录消毒物品的灭菌时间、温度、压力等。最后一步灭菌时,包与包间相距 2.5 cm,检查消毒灭菌是否合格,最后做好标记,标明物品名称、内容、灭菌日期及有效日期。 1.2.5发放 合理规划布局消毒供应室,控制无菌室的人员出入。确保3M胶带达标,避免在存储过程中物品被污染,保证及时供应各科室用品。发放过程中,积极主动与临床护理人员沟通,耐心倾听和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3评价方法 ①每月定期对消毒供应室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评分,采用百分制。②对各个科室问卷调查消毒供应室的护理工作情况,包括服务态度、回收及供应及时度、护理质量、物品包装质量合格度 4 项,采用十分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系统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x±s),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P 2结果 经研究,结果显示:细节护理干预用于医院消毒供应室后,收回供给及时度、包装质量、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等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消毒供应室的中心理念是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极高[3]。消毒供应室担负着医疗器械及用品的消毒灭菌,同时也聚集了各种病原微生物,其护理质量与医院感染率密切相关[4]。 我院完善了消毒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后,又采用细节护理干预,使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井井有条,而且细节护理干预过程中还加强了对护士的培训,培养其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细的工作技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生命重于一切"的理念[5-6]。护理人员发放消毒物品的过程中,培养了与其他科室人员的交流能力,工作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细节护理实施后,我院的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收回供给及时度、包装质量、服务态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干预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应广泛推广应用。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供应室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仅对观察组进行医院管理培训,观察记录两组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行具体的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经培训后,洗手依从性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其统计结果P 关键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据调查,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发生感染的主要问题在于供应室,是为医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的重要科室,这需要供应室护理人员及时规范的洗手、消毒等,从而有效预防感染,现我院对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并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医院管理培训和科学的监测手段,提高洗手依从性从而降低感染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1],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9月我院供应室的40名护理人员,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7:13,年龄在25~47岁,平均36岁,包括护士14名,工人6名;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1:9,年龄在26~44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护士15人,工人5人,两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有一定的可比性[2]。 1.2方法[3] 均采用隐蔽性观察的方法,实验前先对观察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医院管理培训,通过多种方式让护理人员意识到洗手预防感染的重要性,调查时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观察人员进行隐蔽性的观察和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卸载灭菌物品时洗手的次数、洗手时间及正确洗手的步骤,发放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物品,消毒灭菌等。 1.3 观察指标[4] 观察和记录两组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较对照组高,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显著(P 3讨论 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为保持手部清洁和严格的消毒,主要是通过洗手清除供应室护理人员手部的细菌,医院供应室为医疗器械发放及处理的重要场所,因此应格外注意护理人员手部的清洗及消毒,避免器械受到再次污染,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我院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较差,缺乏自觉规范洗手意识,现针对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成果。 影响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因素主要有:①缺乏洗手意识,对卫生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知识及对医院感染的认知,不能规范化洗手,思想上不够重视等。②供应室人手短缺、工作量大等,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规范的洗手,设备不足也是导致依从性低的原因,设备过于简单,设备的短缺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按规范化方法洗手,从而影响洗手质量,导致洗手依从性较差。③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不规范的洗手方法,洗手积极性较低,供应室护理人员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较差。④洗手次数较多导致手部皮肤损伤,手部皮肤较干燥粗糙,严重者引起过敏症状,影响手部美观等导致洗手依从率降低。 针对影响因素实习干预措施主要有[5]:①进行医院管理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提高专业知识,对洗手思想上加以重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②完善洗手设施,提高洗手依从性,建立完善的洗手系统。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补充人力及物力等,减轻工作负担,使得护理人员有充足的时间按照规范化洗手的方法进行洗手。④制定洗手依从性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定期随机调查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手部清洁状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供应室护理人员的洗手质量。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监控方法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水平,尤其是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其工作质量,建设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1],已经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供应室的护理工作质量监督而言,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负责质量监测的人员应该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培训,把握工作要点,提高其整体素质,适时制定和完善自我监控体系,严抓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执行,总之,要加强质量监控[2],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本文将结合我院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控的实际情况,总结质量监控的方法和要点并对其作出详细分析,为以后院部及其他医院完善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监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控 众所周知,供应室是医院向所有临床提供各种无菌器械、用品,控制感染的重要部门。为了加强供应室的科学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适应医院文明建设的要求,我院应该从自我内部管理控制和外部控制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督的基础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供应室有自己特殊规定的建设布局,同时避免交叉感染,供应室的布局应该合理。供应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布局,流程顺畅,分工明确,将清洁物品与已经污染的物品严格分开,且拥有专门处理污染物的通道,派有运输无菌物品的专车。 此外,供应室的消毒设施应该配备齐全。确保仪器清洁与安全,例如,配有最先进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纯化水供应装置以及空气净化器等大型必须设备,并且在无菌物品的传输过程中配有专门的负责人员,随时监控供应室的湿度与温度,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 最后,我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配备齐全。这里的工作人员全部要求通过专业化的考试,并且定期进行操作考核,时刻警惕操作人员熟练操作技能,确保护理的安全。 2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监控的支柱是建立和完善自我监控体系。 成立由护士长和责任心强工作成绩突出的护理人员组成的质量监管小组,更直接更有效的管理供应室的工作,其中护士长担任监督员,护理人员担任质控组长[3],每周,组长可以固定选取组中一员,跟随监控其工作状况,指出工作不足,要求其及时改正,对该月的工作作出详细分析,讲评检查结果,并做完整记录,制定出一条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操作程序,检查标准和整改措施。 此外,还应加强管理体制,每月向各科室、抽查病房发放调查表来收集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意见,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医用器械的清洁程度,进行无菌操作的严格程度,供应室工作流程是否合理,污染物的处理是否达标以及人员对于改进目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最后,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供应科应专门成立培训小组,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该培训小组由护士长、质控组长和岗位组长组成[4],定期对护士进行专科理论、应用技能的培训,保证其掌握各仪器设备的保养技巧,了解与供应室相关的微生物理论,熟练热力消毒的做法。培训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一般包括集中上课,单个培训和模拟演练的三种方式,该资料需要建档存档,加以保管,使该培训正规化,体系化,最大发挥作用。 必要时可以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竞争作用优胜劣汰,严格记录考核内容,给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分发高薪和奖励,给出现工作失误的员工进行警告处理,分发低薪或扣除工资,对于根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采取解聘措施,一次来真正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给员工不断提供动力,增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3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管的重要之处是规范工作的流程。 医院使用产生的污染物有标准的处理流程,包括分类回收,清洗包装、杀菌存放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都要做到细心操作严密监控,每一个流程都应科学执行,保证顺畅[5],在这一方面,我院已出台标准规定,细致之处包括清洗剂的使用量,清洗过程的浸泡时间,洗手和物品包装的规范化等,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有准可循,都要做到完整记录。 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与时俱进,适时作出调整,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规范各部门的工作流程、核定标准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程序等各方面。 4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控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定期宣传法律,增强人员的法制观念,督促其认真规范的完成工作,从而按照标准认真执行工作流程,把安全隐患降到最小。 5总结 供应室对于医院和病患都是重要的,是不容出错的,本文通过对我院供应室的管理实际研究探讨,总结了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要求和要点,就如何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工作效率从自身内部和外部监控等多方面提出多项具体方法,如能严格执行,落到实处,供应室的管理工作一定会更加规范化和正规化。 供应室护理论文: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对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对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引入健康管理教育改善健康状况的供应室护理人员10例作为观察组,以2012年未进行健康管理教育的同样10例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通过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其他科室对供应室工作满意度及出错率三个方面对两年度供应室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在进行健康管理的2013年,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2012年度,其中对自我很满意的比例高达66.7%,仅8.3%护理人员(2例)自我不满意,而2012年对自我很满意比例仅为37.5%,33.3%的护理人员感到自我不满意。其他科室对供应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高,总满意由2012年的66.0%增加到91.0%。出错率由2012年23.0%降至9.0%,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 【关键词】健康状况;中心供应室;护理 前言 中心供应室是医院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科室,为整个医院提供无菌医疗器材,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生命安危,特别在抢救危重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控制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息息相关[1-2]。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如工作区域化、制度规范化等等[3]。但护理人员主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对供应室工作质量影响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对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影响,从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出发,为进一步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中心供应室的护理人员10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0±3.2)岁。其中8例工龄 2.5年,2例工龄 1.2 方法 改善护理人员健康状况,主要内容包括:1)引入健康管理理念,2013年1月对10例护理人员进行健康管理教育,结合半年内全面体检结果进行健康状况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2)制定自我健康管理方案后,每3个人一组互相督促,每周进行一次总体动员督促。实行健康管理后,对10例护理人员2013年和2012年两年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定。 1.3 工作质量评定标准:1)其他科室对中心供应室工作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主要包括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指标。2)出错率:通过护士工作站记录两年度的工作差错事件,并进行统计。3)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主要从对工作热爱度、感觉工作劳累度、人际关系和谐度等方面综合评定。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年度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比较 经过健康管理教育,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进行健康管理教育前,其中很满意比例明显增高,不满意比例明显降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 表1 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比较 例(%) 2.3 出差率比较 通过护士站工作记录两年度的工作差错事件,并进行统计,2012年工作出错率为23.0%,而2013年工作出错率为9.0%,明显下降。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中心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供应室的护理工作主要是为整个医院提供无菌医疗器械及物品,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控制环节,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疗效。因此,供应室护理人员承受的工作压力大,也给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4-5]。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通过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价、干预、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的不断循环过程阻断疾病的自然进程[6-7]。近年来,健康管理理念在我国医疗行业逐渐普及,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 本研究中,通过引入健康管理理念,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工作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在进行健康管理的2013年,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2012年度,其中对自我很满意的比例高达66.7%,仅8.3%护理人员(2例)自我不满意,而2012年对自我很满意比例仅为37.5%,33.3%的护理人员感到自我不满意。其他科室对供应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高,总满意度由2012年的66.0%增加到91.0%。出错率由2012年23.0%降至9.0%,工作质量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表明护理人员良好的健康状况能够有效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因此,在护理人员中开展健康管理,可以改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身心承受力,在控制供应室工作质量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健康管理实行过程中,更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取得实效,不断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 供应室护理论文: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分析 摘要:目的 对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对我院消毒供应室管理实施细节管理,对其在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临床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实施细节管理后,消毒供应室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细节管理前,其临床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细节管理前,P 关键词:细节管理;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环节,其护理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1],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进行管理,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这些细节常常被忽略,导致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工作质量下降。本文主要对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施前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毒供应室管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供应室共有护理人员12名,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4~47岁,平均(34.2±4.6)岁。我院自2013年1月起开始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实施细节管理,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的管理质量进行研究,并与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管理质量进行比较,两者在护理人员数目、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细节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成立质量监管小组,对消毒供应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工作人员自身防范意识,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以有效减少安全隐患,着重提高科室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②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进行规范,要求科室人员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消毒工作,并对器械或物品进行规范分类,根据器械或物品的自身特点来决定相应的消毒杀菌方法,以实现有效消毒杀菌。在完成消毒工作后需将其进行规范包装,避免包装好的器械再次接触到空气,并对包装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不合格包装;③对发放流程进行规范细化,在发放器械物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器械和物品进行详细核查,并认真完成交接工作。在黏贴相关标签时,护理人员应该谨慎仔细。在进行器械、物品发放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发放车辆和回收车辆分类处理[2],在发放器械过程中不能使用回收车,在回收时也不能使用发放车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①对在实施管理期间,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记录,并计算比较相关发生率;②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对消毒供应室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并计算相关满意率,比较实施细节管理前后期满意率变化。共对我院100名住院患者进行了调查,在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对相关比率数据进行χ2检验,其中P 3 讨论 本文主要对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施细节管理前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实施前相比,消毒供应室的服务满意率在实施细节管理后明显高于实施前,消毒供应室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在实施细节管理后明显低于实施前,这说明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具有良好管理效果,能够有效保证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实施细节管理还能够提高患者对供应室服务的满意率,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人员态度,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水平。实施细节管理能够对供应室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对器械消毒工作进行规范,以有效提高消毒杀菌质量[4]。在具体管理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工作质量进行监管、对消毒工作步骤进行规范、对发放流程进行规范,从这几个细节方面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效率。从上面的管理步骤中可以看出,对消毒供应室业务进行规范,对于提升消毒供应室管理水平,保证消毒供应室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而实施细节管理后,消毒供应室的临床工作差错率明显降低,这说明细节管理的实施使得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实施工作,减少了供应室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有效保证了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安全,保证了患者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而从服务满意度方面来看,在实施细节管理后,供应室管理水平随之提升,在进行供应室工作时也更加投入,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使患者应用医疗器械或物品的安全得到保证,从而赢得了患者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有研究表明,实施细节管理后,医院感染率较实施细节管理前明显降低[6],这说明细节管理对于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细节管理对于消毒供应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能够有效减少供应室人员在工作中的失误,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患者对消毒供应室服务的满意度,促进供应室管理水平提高。 供应室护理论文: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 [摘要]目的:积极探究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总结了知网文献库中关于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资料以及笔者大量工作实践,并进行深入归纳、探究。结果:针对供应室管理回收环节、消毒环节、包装环节、灭菌环节、储存环节以及发放环节等日常工作进行针对性提高,是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切入点。结论:改进供应室工作方法,加强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性,是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质量;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以及临床护理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与标准。供应室护理质量,直接决定着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对于医院进一步发展以及患者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供应室护理管理的规范性决定着临床护理工作的高效性、规范性。加强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 改进供应室工作方法 供应室日常工作方法与工作流程的改进,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包装工作流程的完善与改进,包装环节是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将器械进行集中酶浸泡、上油后,需要进行分类与包装。缺少器材或发现器材剩余,是常见的包装问题。一旦出现类似问题,需要将包装重新打开检查。这种工作方式不仅会使工作流程混乱,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精力与时间。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可通过分阶段处理的方式,将回收器材按照各个科室进行分筐处理,降低混合处理带来的返工检查几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改进工作流程的方式,在加强查对工作的同时,改进包装方法。比如说,将拆线包内放置一把血管钳,一把小镊子,一个拆线刀。在包装拆线包时,先打开血管钳和剪刀的轴关节,用小镊子插入钳和剪刀交叉之间包装。这种方法一方面避免了错误几率,一方面符合灭菌标准,大大提高了包装正确率,降低了返工现象的发生。②改进3M胶带指示工作。传统的手工书写有效期与消毒日期的方式,会出现多种笔误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印章方式,将消毒日期与有效期通过不干胶印油印在胶带上面,在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笔误现象,而且还使得标志美观、整齐,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③供应室日常管理。加强工作人员勤洗手制度,不佩戴饰物、勤剪指甲,按照相关要求洗手,保持手不被污染。对于器械的污渍、血渍进行预处理,将管腔内壁的组织滞留物或分泌物清洗干净,并充分浸泡。与此同时,强化供应室感染管理。全面加强工作环境改善,通过空气净化系统,合理控制室内温度与湿度,保持合理工作环境。进一步降低感染几率,保持无菌环境,提高工作质量。④加强感染管理。针对性预防供应室环境、物品、人员污染,分清无菌与非无菌,做好空气流通工作。这是供应室人员最基本要求,违反了工作环境细节性原则,不可避免的带来严重后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严禁细菌污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与制度,全面提高无菌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 2、 加强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加强人员培训力度 供应室需要在全面掌握本院护士分布以及护理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护理责任制,在整体上进行供应护理人员的配备。结合实际的护理难度、临床护理需要等因素,进行人员合理调配。积极加强护理“老带新”护理模式的开展,加强新老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分享护理经验与心得。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建设,全面提高人员的责任心,有方面、有目标的学习护理技能,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实践理论、提高护理水平。医院需要定期开展供应护理人员培训,使他们第一时间接受新的护理理念、护理方式。开展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晋升挂钩,真正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热枕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3、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护理质量提升的制度保障。供应室需要结合工作项目以及日常工作护理流程,制定合理的技术规范制度、排班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细化工作岗位具体职责,制定护理工作的目标与标准。进一步强化工作态度、技能、操作规范性以及考勤在护理考核中的比例。科室长需要不定期检查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加强指导与监督。从制度完善的角度,防御各项风险的发生。 4、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性 进一步提高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真正实施弹性制的工资制度。重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益、工作态度,同时,给予更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提供培训与晋升机会。尽量消除聘用护理人员与在编护理人员的福利差距,提供他们相同的晋升、评优机会,加强薪资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真正做到“效益”说话。聘用护理人员与在编人员能够更快融入临床护理工作中去,积极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护理效益。 供应室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一定要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意义,强化护理人员保护意识,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范意识,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与综合素质,做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细节管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中,真正将供应室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差错发生。只有客观认识供应室日常工作中,回收环节、消毒环节、包装环节、灭菌环节、储存环节以及发放环节等存在的风险,从人员配备、设备完善、管理制度、利益分配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才能针对应对风险,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与护理效果。 供应室护理论文:细节管理对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改善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对提高供应室护理管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人员风险识别意识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供应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并与2011年1-12月行常规管理进行对比,分析细节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工作质量、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均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细节管理; 供应室; 护理工作质量 供应室是负责对全院的器具、物料、敷料进行消毒的科室,并承担着对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消毒、灭菌、清洁、包装及发放的工作,是医院里重要的科室之一[1]。供应室消毒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关系到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甚至影响着医护人员的健康及患者的康复[2]。因此,保证物品的消毒彻底是供应室的核心工作。通过对供应室物品消毒实施细节管理,可提高物品消毒的安全性[3]。为此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对供应室应用细节管理,并观察其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及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未实施细节管理前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供应室42名护士为培训对象,并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受细节管理培训。入选对象年龄为21~42岁,平均(27.6±5.8)岁,并随机抽取两阶段临床病房50名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 1.2 方法 2011年1-12月对供应室行常规管理,包括对供应室物品做好常规清洁、包装、灭菌工作。2012年1月-2013年1月实施细节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1)规范消毒流程:对供应室物品清洁、包装做好规范化管理。(2)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质量管理监督小组于每周五下午对供应室的环境、消毒程序、消毒人员的着装、操作方法等进行评分,每月评出一名优秀工作者,并给予一定的奖励[4-5]。质量检测小组对每次检测发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开会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直至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6]。(3)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让每一位员工能熟悉科室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如消毒制度、交接班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的监测指标等。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清洁、消毒、灭菌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要求,明确岗位责任,划分工作区域[7]。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制度的落实,使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并对工作人员行为作出规范,使消毒室制度变得完善、健全。 1.3 观察指标 供应室质量管理监督小组对供应室细节管理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每项满分为100分,并记录两阶段风险事件发生率。并选取病房50名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护理风险及物品合格问卷调查,满意度评分如下:满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一般,7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护理风险包括:物品光洁度不佳、异物、污迹、异味。物品合格率=(本年度总消毒批次-不合格批次)/本年度总消毒批次×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细节管理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分析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均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细节管理实施前后各科室满意度分析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细节管理后临床科室对供应室满意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细节管理实施前后护理风险及物品消毒合格率分析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物品光洁度不佳、异物、污迹、异味等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而物品消毒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随着医学模式及人们思想的改变,患者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也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供应室作为医院感染控制重要科室,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医院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正式将消毒灭菌纳入国家规定,并明确指出:要想提高供应室消毒灭菌效果应对供应室做好细节化管理工作,注重细节管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8]。 为了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对供应室实施细节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管理监督小组,对供应室中各清洁、消毒环节进行监督能及时发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可将责任分配到个人,提高护理效率。对消毒流程进行细节管理可有效提高医疗器械的清洁度、干燥度,通过规范物品包装,有助于物品彻底消毒[9]。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使得供应室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建立整体护理工作计划,可确保护理从内到外、从人到物品、从制度到实践、从软件到硬件得到有机结合,做到有章可依[10]。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知识,减少生物性感染暴露的风险,提高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 笔者所在医院对供应室实施细节管理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专科知识学习能力、专科操作能力均高于实施前,研究结果与陈洁[11]一致,从而提示细节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操作能力,使得供应室整理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得供应室整体满意度得到提高。黄引珍等[12]对供应室应用细节管理方式,其研究指出通过细节管理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实施细节管理后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物品光洁度不佳、异物、污迹、异味等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而物品消毒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细节管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有利于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供应室护理论文:浅析供应室的护理质量管理 【摘要】目的 使消毒供应室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 消毒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同时还承担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降低医源感染发生和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甚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1 合理布局供应室的功能区域和工作流程 供应室各室内布局合理,均有能关闭的物流窗口,严格区分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路线采用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两个相连的工序设在相邻的房间,通过墙壁上开设的传递窗口传递物品,窗口高度、大小设计合理,有利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交叉污染。房间内安装不锈钢清洗槽,包装室和储存室安装空气洁净器,保证房间的空气消毒质量。工作流程按照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监测、无菌物品储存和发放顺序运行,不准逆行,保证医疗物品的质量。做到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回收和发放分开、初洗和精洗分开、未消毒物品和消毒物品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2 建立健全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消毒供应室的验收标准和科室的工作性质,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如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等,完善各班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洗涤、包装、灭菌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明确每个工作区域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这些标准和制度是供应室的质量监控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注重了“落到实处”,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以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3 加强质量的控制,严格把好物品的质量关 3.1 成立质量监控管理小组 质量监控小组由组长、质量监测员、消毒员组成。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质量监测员由责任心强、技术操作熟练的护士担任。质控小组根据职责每周定期检查1次,做好登记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再认真组织科内工作人员就发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跟踪,保证消毒物品的质量。科内人员学习各个环节控制标准,使人人都熟悉掌握标准,在工作中贯彻好标准。使质量第一的观念落实到各个环节质量中,形成质量控制计划科学分工,责任明确。 3.2 加强洗涤、包装、灭菌工作流程的管理 3.2.1 洗涤 “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清洗是保证物品灭菌质量的重要环节。就原包内器械使用时间长,多数器械有陈旧性的污渍、锈斑、轴关节不灵活、陶瓷的已掉瓷等不合格器械,医院全部进行重新更换。将陶瓷的盘、碗、杯更换成不锈钢,有锈渍、污渍的器械更换,并引进多酶清洗液、润滑剂和除锈剂。洗涤上岗人员除熟练的操作技能外,按要求衣帽整洁,精力集中,严格执行洗涤操作步骤。依据高压消毒灭菌九步曲:清洗 ―酶洗―消毒―检查等操作流程进行浸泡,用软毛刷仔细刷洗器械的齿槽,清洗干净进行检查,有锈渍放入除锈液除锈,再清洗后,全部放入润滑剂里润滑,用烘干机烘干送入包装室包装。 3.2.2 包装 各种治疗包要有两人查对无误方可包装。针对包装容器的老化,医院添置自动启闭式灭菌盒、纸塑包装和一次性纸包装。新增全棉双层布包装更换不合格的布包装。包装前仔细检查器械的清洁度、光亮度、完好性和数量,合格后方可进行包装。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灭菌卡,包外3M胶带封口,注明物品的名称、消毒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包装好的物品在2h内放入高压消毒灭菌锅里消毒。 3.2.3 灭菌 灭菌是供应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消毒员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在灭菌操作程序过程中,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的各项要求做好灭菌效果监测。每锅记录灭菌日期、灭菌器号、锅次、压力、温度、灭菌时间、操作者。每天每锅做化学监测,每月每锅做生物监测,锅内物品按规定放置,做到BD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三项合格后的消毒包方可发放到临床科室使用。 3.3 下收、下送的管理 坚持下收下送,保证临床需要是供应室的重要任务。每日下收污染物品、下送无菌物品2次,上、下午各1次。下收、下送采取洁污两条线的原则。对下收、下送过程中使用的车辆要严格消毒,下送无菌车要密封好,每日送物完毕用消毒液擦拭车辆。 4 重视业务学习,加强质量教育 4.1 岗前培训制度及学习制度 新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护理部为我科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将工作人员派出参加供应室专业培训,参加院外举办的相关学习班及学术交流。院内定期参加护理部或感染科组织的护理业务学习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学习,科室每月组织一次的业务学习,实行轮流讲课制,不断提高专科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4.2 加强质量教育和风险管理 供应室向临床提供无菌物品的科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部门。科室通过培训、学习、例会等方式,加强质量教育,强化风险意识,让工作人员明白自己工作性质和责任的重大。并随时与临床科室联系,认真听取科室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掌握全院供需状态,及时检查无菌物品质量,保障供应。主动配合医院感染工作,从供应室方面堵截院内交叉感染。 5 结论 通过上述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供应室一年来未发生1例严重的差错事故,临床满意度上升达98%以上,也未因供应室的物品质量问题而发生1例院内感染,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团的检查。 供应室护理论文:细节护理对消毒供应室降低工作差错率和提高科室对灭菌消毒服务满意度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节护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已开展细节护理干预)作为研究阶段,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未开展细节护理,仅应用一般护理干预)作为对照阶段。观察对比两阶段消毒供应工作差错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科室对两阶段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 结果 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0.29%,对照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4.00%,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阶段(P [关键词] 细节护理;工作差错;灭菌;消毒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主要承担医用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包装、供应等工作,其护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医疗质量及患者的就医安全。所以,优质、全面的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为了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安全与质量,该院依照《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规范》中的内容对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进行细节化管理与完善,应用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已开展细节护理干预)作为研究阶段,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未开展细节护理)作为对照阶段。研究阶段:护理人员20名;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3±3.5)岁;均为女性;学历:大专及大专以上15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护士15名。对照阶段:护理人员20名;年龄23~43岁,平均年龄(28.5±3.7)岁;均为女性;学历:大专及大专以上14名,中专6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护士15名。两阶段护理人员在一般情况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方法 对照阶段应用一般护理干预,研究阶段开展细节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收回物品细节护理。针对回收的物品,护理人员应先初步给予清洗及消毒,对特殊污染物品做好标记,并于固定的容器内清洁[3]。护理人员应注意及时更换消毒液,每日由专人测定浸泡消毒液的浓度。回收的锐器应进行单独浸泡,操作时用止血钳夹取,先入超声机清洗,再以流动水冲洗,最后通过高压水枪对空腔冲洗,入网干燥。物品检查合格后进行打包,并用硅胶管套好。处理一次性物品时,不可自行随意丢弃,应在科室初步消毒后,集中销毁。②清洗细节护理。清洗是去除细菌及污垢的重要环节,而单纯的高压灭菌无法代替清洗操作。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清洗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严格遵循流水作业流程(预处理-除污-去洗涤剂-去热源-清洗)进行清洗。之后以蒸馏水冲洗,直至pH值提示为中性。③包装细节护理。待消毒物品的包装处理均于专用操作间进行。包装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包装开始前2 h,护理人员对工作台、地面进行消毒擦拭,并以紫外线灯进行照射灭菌。包装操作前,护理人员穿戴好手套、口罩、衣帽,对完成洗涤的物品进行核对、检查及防锈处理,保证包装布的干燥与清洁。包装时注意标志清晰,包装正确,并记录好负责人及灭菌时间,之后送到消毒灭菌室进一步处理。④灭菌细节护理。灭菌物架应与地面距离在20 cm以上,与屋顶距离在50 cm以上,与墙壁距离在5 cm[4]。详细记录消毒特品的灭菌压力、时间及温度。所有包装材料均根据相关规范给予密封式包装。在进行消毒灭菌时,两个消毒包间的距离应控制在2.5 cm以上。对灭菌物品进行认真核对、检查,观察有无异味、破损,是否清洁、干燥等。完成消毒后,仔细检查消毒合格情况,并标记好物品名称、灭菌批次、内容、日期与实效期等。⑤发放细节护理。消毒物品出锅时,认真检查3M胶带是否达标,并注意合理储存,避免污染。根据科室需要,及时将无菌包送至相应科室,保证供应的及时性。此过程中,注意与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交流,认真听取她们的意见,并对疑问及时进行解答,以此保障消毒供应质量。⑥建立各项制度与规定。建立或完善消毒供应室的各项规定与制度,包括:清洗流程与工作制度、三查八对、物品质量及管理标准、供应制度、卫生清洁制度、职业防护制度、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等[5]。⑦定期进行护理培训。定期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操作技术、学习各项消毒供应的制度与规定、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以及交流沟通等培训。 1.3 观察方法 ①观察对比两阶段消毒供应工作差错的发生率。分别对两阶段200件清洗器械、300件灭菌器械外观、100件回收器械及100件器械包装检出进行抽查,对比两阶段清洗器械不合格、灭菌外观不合格、回收器械不合格、包装检出不合格4项工作差错的总发生率。②对比临床科室对两阶段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细节护理干预前后两阶段,分别向18个临床科室放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供给及时、回收及时、打包质量、服务态度及护理质量5个方面,并应用数字评分法,即单项不满意为0分,特别满意为10分。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阶段消毒供应工作差错的发生率对比 两组抽查结果显示,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0.29%,对照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4.00%,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阶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科室对两阶段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比 研究阶段供给及时、回收及时、打包质量、服务态度及护理质量各项灭菌消毒服务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临床科室对两阶段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比[(x±s),分] 3 讨论 医院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向全院科室提供无菌器械的任务,其护理服务质量优劣与诊疗效果及患者的健康具有直接的关系 [6-7]。因此,通过何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消毒供应护理质量,现已成为医院相关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8-9]。 该院消毒供应室实施细节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供应室各区及各环节出现的不足,避免了交叉感染;建立各项制度与规定,并积极落实到个人,使护理工作可以做到“依章办事,有章可循”,避免护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及盲目性;对消毒供应流程细节化约束与管理,可以提高各个环境的质量标准[10],强化消毒灭菌工作的监管力度。此外,该院十分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如专业知识培训及沟通能力培训等,通过培训使其树立起积极、乐观、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严格遵守灭菌观念[11-12];在与各科室进行工作交流时(发放物品及回收物品),也可以调整好服务态度,认真听取临床对消毒供应工作的反馈意见,从而对消毒供应工作进行更好的优化与完善。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0.29%,对照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为4.00%,研究阶段工作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阶段。表明细节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消毒供应室工作差错的发生率。这有赖于细节护理针对手术室中各个环节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同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干预,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该院围绕着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或完善消毒供应室的各项规定与制度,从而加强了监管力度[13]。从各临床科室对两个阶段的满意度来看,研究阶段供给及时、回收及时、打包质量、服务态度及护理质量各项灭菌消毒服务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阶段。也证实细节护理的实施对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有重要意义[14]。 综上,细节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消毒供应室工作差错的发生率,提高科室对灭菌消毒服务满意度,保证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供应室护理论文:消毒供应室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和阐述消毒供应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临床科室的满意度,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方法 加强科室护理文化建设,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优化护理服务流程,落实优质护理服务举措。结果 临床科室满意度提高。结论 消毒供应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效提高了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升了消毒供应室护理服务品质。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体会 为了提升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护理水平,卫生部发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笔者所在医院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在本院施行创办“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显著提升了本院的护理水平。笔者所在科室为消毒供应中心,担负这各种医疗用品的消毒工作,为了配合本院的创办“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护理”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的为临床提供各种消毒供应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我科共有工作人员11人。除负责供应全院临床、医技科室一次性无菌器具外,还有大量复用无菌诊疗包及科室特殊需要包装小包装无菌物品。 2 方法 2.1 转变服务理念,全员培训动员 随着本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的开展,笔者所在科室也要配合这项工作,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和该项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及工作标准要求,更新自我的服务理念。为此,本科室护士长要不间断地组织科室工作人员加强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及本院的各个文件精神的学习,还要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使科室工作人员认识到消毒供应护理服务工作尽管不是临床一线服务工作,不能直接为患者服务,但这项工作可以为其他各科室提供服务,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摒弃以往等、靠思想,共同探讨制定下收下送的具体实施方案,主动出击,专人负责,有求必应。为临床工作赢得时间,满足临床各项需求,真正做到为各科室提供优质、高效、充足、安全、快捷的服务,提高临床科室的护理满意度。 2.2 重视科室文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打造CSSD护理品牌,做深、做细这项工作,开展“责任高于一切,忠诚重于能力”为主题讨论会,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工作人员明白一台机器的运转,依赖所有部件毫无故障地发挥作用,医院和员工的关系也是如此。引导护士换位思考,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科室需求为着眼点,重视完善CSSD的细节服务,制定出合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不断推出优质护理服务新举措,一一落到实处。实行“服务诚心、接待热心、解释耐心、事事尽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把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以满足各科室对供应室所提供的各项消毒灭菌服的需要。 2.3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每月派专人到临床科室征求意见,了解临床科室对所供应物品的使用情况及需求;了解专科器械使用情况并掌握专科器械的结构、保养、灭菌方法,专人负责,确保及时供应。记录科室反馈情况,归纳总结,发现问题,一定要在科室开会中及时解决。当临床护士提出问题时采用首问负责制,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碰到困难的问题时,可以向小组组长汇报,也可以向护士长报告,尽最大努力及时地加以解决,令科室满意。当与科室间发生误会时,不要产生不良的逆反情绪,应该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2]。总之,要坚持“全心全意服务于临床”的理念,虚心接受临床科室提出的宝贵意见,充分调动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与到优质护理服务中,以确保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真正为临床的一线工作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3]。 2.4 合理排班 每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份本手术室手术量会大幅度地增加,而手术器械的总量不变,手术器械的使用率也大大地增高了,因此,手术室工作人员也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确保及时充足地为各科室供应无菌器械或无菌物品,在科室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对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积极调整,实行弹性排班,对回收、清洗人员可以安排提前上班,而对于消毒人员可以把下班时间延长,按照手术器械的回收时间,合理安排灭菌设备的工作进度,确保手术器械能按时周转,可以有效缓解手术室器械的不足[4]。为了便于临床工作,及时提供无菌物品,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弹性排班,取消节假日,对消毒物品及器械实行全面下收下送,减少临床科室护士领物时间,把护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给病人,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不间断性,为科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5 创造条件,为骨科急诊手术开通“绿色通道” 我院骨科急症手术比较多,需要的外来器械和植入物也较多,为了给骨科急症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优先对外来器械和植入物进行接收,清洗、消毒、灭菌、监测、放行。常规生物监测需要48小时才能出结果,而开展快速生物监测,可以为植入物手术提供更快捷的监测手段,同时也能保证可靠的灭菌质量[5]。笔者在进行此项工作时添加了快速生物阅读器,3h就可以得出结果。当情况紧急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第五类化学指示物,第五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则能提前放行,以最大限度缩短外来器械处置时间。 2.6 对专科器械实行“以人为本,按需服务” 积极与五官科、门诊口腔科、产科等进行沟通,了解专科器械包的需求,对专科器械的下收下送实行按需服务,满足临床科的需要。 3 优质服务效果和体会 3.1 了临床医技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服务满意度 临床服务满意度由之前的90.2%提高到96.5%。 3.2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培训,在夯实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为好临床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做好后勤保障。 3.3 提高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消毒供应室在开展此项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地为各科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实现医院感染安全管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保证了临床多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的灭菌质量,全院因器械或物品处理不合格而导致的医院感染率为零,在消毒供应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维护为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合理利用并节约了卫生资源,为临床实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实现医疗护理安全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配合临床开展优质护理的体会 【关键词】供应室;临床科室;优质服务 我院自2010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卫生部的号召,扎扎实实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消毒供应室结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三个标准要求,围绕一切为临床服务的宗旨,积极转变服务观念,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内强素质,改变工作模式,严把环节质量关,定期征求临床意见,全面提供优质服务,收到良好效果,现将2年来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具体措施 1.1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除组织员工参加全院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动员大会外,科内再次召开专题会议,让她们了解国家政策,增强政治敏感性,树立参加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明确自身定位,从思想认识上达到统一,积极主动为临床提供全方位的集中供应服务工作。 1.2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消毒供应工作制度应涵盖每个工作程序的标准程序和质量要求,并能够清楚地描述用于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行为。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供应室行为规范,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1.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岗位人员充足,满足工作需要 随着集中供应工作的不断完善,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时与日俱增,为确保工作质量的完成,根据《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人员要求,特向院申请增加护理人员两名,护工一名,以满足其各岗位工作需求。 1.4内强素质,打造专业服务队伍 为了保证工作质量,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满意服务,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系统培训。利用每日晨会和每月业务学习时间,有计划地培训,强化行业理论知识如各种操作规程、职责制度、质量保证院感标准预防知识、服务理念、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在不断强化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增强其责任感,使大家能立足于本职工作,以端正的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过硬的专业水准积极地投入到消毒供应工作,挖掘其潜力,各尽其能,各显其才,为临床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1.5改变工作模式,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参照护理部排班模式,结合科室工作实际情况,除中午守班和夜值班不变外,改变白班传统工作时间,实施上下午两班倒,主要是根据手术室的工作性质安排手术器械的清洗时间、确保其清洗质量,为手术室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保证各临床科室物品的集中清洗、消毒充供应工作。 1.6严把环节质量关,确保消毒供应质量 认真做好回收、、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履行查对制度。如回收的器械首先进行分类,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清洗流程,清洗完毕包装前认真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合格后核对器械的数目、检查其功能,将合格的器械按要求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再进行灭菌工作,灭菌过程中要进行各项监测,保证临床使用合格的无菌物品。特别是手术室植入器械一定要等到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发放,确保手术使用安全。 1.7定期征求意见,全面提供优质服务 以“临床科室的需要为工作的出发点,让临床科室满意为工作的目标”为我们的宗旨,努力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我们把时间还给临床,让临床把时间还给病人,真正达到让患者满意、让临床满意、让社会满意。每月定期深入临床各科,广泛征求意见。如器械包的使用情况:器械的清洗质量、包装的大小、规格、器械的组合、棉球、纱布的多少,以及进行下收下送工作的及时性和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听取合理化建议,组织科室人员讨论,进行切实可行的整改工作,不断创造条件,完善工作。 2体会 2.1供应室主动走出科室,深入临床,提升了服务价值,提高了沟通能力,加强了供应室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联系,增进了供应室与临床之间的感情,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提高了临床满意度。 2.2供应室实行集中供应工作,把临床护士从繁重的清洗、包装、下送工作中解脱出来,让她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更好地投入到病人的基础合理、治疗、健康宣教工作,使临床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对临床开展的优质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保证了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各项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合理,减少和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了医患安全,同时也促进了供应室的专业化发展。 供应室护理论文:风险管理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消毒供应室是承担医院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的供应部门。供应室的高效管理,是有效地控制重复使用医疗用品清洗过程中的感染传播的风险,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感染扩散的重要一环。 学习管理理论内涵、加强风险知识培训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即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进行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医务人员的安全以及医院功能和效益的发挥,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损失。 强化全科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及应对能力。制定风险管理流程、收集、分析医疗风险事件,提出风险干预措施。将供应室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保证供应物品的质量,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保证消毒供应工作质量的高水平,保证消毒供应室灭菌质量监测合格。规范供应室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本室人员将消毒供应专业知识和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纳入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适应消毒供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包括外来医疗器械)及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使每项工作标准均有章可循,保证供应的物品质量。 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以消毒供应中心为平台,我院实行消毒灭菌物品集中管理模式。形成有效而比较规范的清洗、消毒、灭菌较有规模的循环系统,减少污染扩散,减少设备投入和人员编制,管理技术专业化。 风险鉴别和评估 根据工作中的作业流程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列出各环节可能存在和发生的风险因素,由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质控员,针对所列项目进行重点布控,防患于未然。 风险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在清洗过程中,如清洗方法不规范,清洗分类不明确,洗涤剂与消毒剂选择不正确等。均可导致清洗不彻底,影响灭菌效果而存在风险隐患。 自我防护意识差:由于操作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如徒手接触污染器械,在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洗剂等,均可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影响,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设备管理与使用不完善:设备使用时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设备维护过程中,如灭菌器的仪表不准、压力表、安全阀、减压阀等不定期监测;仪表小故障不及时维护;均存在着导致灭菌失败的风险隐患。 物品装载过程中的隐患:物品的摆置不规范;包与包之间无空隙;不同种类装放在一起未按最难达到灭菌效果的时间温度设置灭菌程序。 灭菌物品存储过程中的隐患:无菌包潮湿;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混放,无菌间环境不符合要求;无菌物品的存放期超过有效时间等。 规范器械循环流程,严格环节质量控制 重复使用器械处理的标准化和技术操作要求,包括10个程序即: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发放应遵循由污到净的单向操作流程,包括过期物品处理流程,10个工作程序是技术操作重点环节、指控环节追溯的节点。 加强污染物品的回收管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感染发生: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对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严把清洗质量环节:①清洗流程的质量控制: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直接关系到随后进行的消毒、灭菌效果[1]。污染器械的前期处理十分重要,需要使用者做好器械的冲洗及保湿工作。去污区工作人员要根据器械的形状、功能等采取合适的洗涤方法。②严格清洗质量检测:专设岗位,依据标准,认真检查。 严格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质量控制:灭菌过程和灭菌物品的质量监测是保证灭菌质量的关键。①装载量不得超过灭菌器容量的90%,使每个物品达到灭菌效果。密切注意灭菌过程中的动态监控如温度、压力、时间的控制,排气孔是否通畅。②严格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质量控制,每天空锅进行1次B—D实验,以检测予真空灭菌器冷空气排除效果。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检测法、化学检测法和生物检测法进行。 严格无菌物品质量管理 无菌物品存放在无菌室内,存放区严格限制人员进出,凡进入无菌区人员必须洗手、更衣、换鞋。无菌物品存放应规范化,配有专柜分类放置,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摆放,标志明显。提高发放人员对无菌物品的质量意识,无菌包存放在储物架上,尽量减少裸手接触无菌包的次数,严格落实查对制度,严禁发出湿包、散包、不洁包、过期包和灭菌不合格的包等,应按先灭菌先发放的原则。在运送无菌物品时,必须专车专用,及时下送到各临床科室,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法制及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医院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供应室承担着各种医疗用品消毒灭菌工作,是病原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处理不好,易造成灭菌失败,形成物品间的交叉感染,引发院内感染。加强供应室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40%左右的院内感染是由手术器械导致[2]。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使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临床提供了合格的无菌物品和优质服务。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从而适应医院诊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并探讨调研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所面对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了解防护的知识、行为,以增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提高防护能力。方法:在2011年6月对100名供应室护理管理学习班人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方式是不记名,并加以分析。结果: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正确洗手的仅占18%;正确掌握被利器刺伤后处理伤口的占70%;管理人员较少应用防护措施的原因为认为思想上不够重视、防护用品供应不上的原因占79%;高达82%的人员觉得有必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结论:供应室护理人员处于职业危害的环境中,根据调研结果应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抓防护措施落实;重点针对薄弱环节,制订合理培训计划;加强安全宣教培训,提高防护监督力度。 【关键词】 供应室; 职业危害; 护理管理人员; 防护行为 供应室的工作虽不及主治医生重要,但却能直接影响医护质量,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也为供应室管理人员带来安全威胁[1]。由于医院里各个科室的工作性质不同,导致职业危害的产生因素也存在差异[2]。为了能够研究并探讨调研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所面对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了解防护的知识、行为,以增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提高防护能力[3]。对此,本院作出以下研究,发了132份问卷,回收到100份有效问卷,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进行了调研,以提出相应合理的建议、制定措施。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对供应室护理管理学习班人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132人进行答题,问卷内容涉及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方式是不记名。本次调研发出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对象年龄24~47岁,其中男12名,女88名,供应室工作年限1~28年。 1.2 方法 作者根据本次调研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选取方式,以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对132名人员随机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涉及到的内容有:对职业危险的认识;洗手情况;相关制剂的掌握程度;对加强职业防护学习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监控力度;防护措施应用较少原因;防护知识来源;防护措施的采用等。 2 结果 2.1 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正确洗手的仅占18%;正确掌握被利器刺伤后处理伤口的占70%;管理人员较少应用防护措施的原因为认为思想上不够重视、防护用品供应不上的原因占79%;高达82%的人员认为需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课堂、教科书、实际工作经验是69名人员防护知识的来源。56名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职业存在危险。 2.2 防护措施应用较少的原因如下:⑴怕麻烦,存在侥幸心理;⑵防护用品供应不上;⑶思想上重视不够;⑷主观认为传染病患者少。 2.3 以下为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的防护行为,有95.8%的被调查者经常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有90.2%的被调查者能够通过自己排解由工作所造成的压力,有97.5%的被调查者在使用盛装化学消毒剂的容器时都会带盖。 3 讨论 调查对象都是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他们大多是从事一线工作。虽然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这些工作却是高风险的工作[4],加之供应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处于高危环境。另外,当席卷全球的SARS流行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供应室,供应室也因此被称为感染控制关注的一个焦点,也由此变成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部门。不过,由于该部门与医院的其他临床部门有很大区别,因此就不太被别人理解,也造成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能够减少心理压力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造成的健康损害,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3.1 严抓防护落实,制定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狠抓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医院管理部门应将职业防护作为检查项目之一,将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良好的防护行为贯彻到下属当中[5]。为了加强对这类物品的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本院供应室根据ISO9001质量体系要求对再生医疗器械进行了回收-洗涤-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的程序化、科学化的质量体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2000年国家卫生部有明确规定,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管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正确洗手。认真洗手与手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必须提高认识、重视程度,严格按程序执行。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要做到保证自己的安全,维护患者的利益,获得大家的认可。因此,供应室人员应该保证能够熟练操作工作、工作技术,避免用手对器具清洗,以便降低皮肤被刺伤的概率;严格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盖帽。供应室人员应知道刺伤后的危险性,掌握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的程序,上报并肌内注射疫苗。正确掌握、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作用范围、副作用, 这对进行消毒灭菌工作和注意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重点针对薄弱,制订培训计划 100名供应室护理人员中,45%能够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这可能够是与最近几年不断注重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有关。仅有18人完全掌握了洗手法的知识,应关注于每一个细节,建议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出详尽的培训计划。作为供应室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完全掌握上述知识,就不能完善地做好工作,就不能够很好的管理和教育下属。与此同时,应该设立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做好职业防护的各项措施,对去污区的工作应重视对待,将知识欠缺的内容全部列入其中,也可以通过将这方面内容制作成为宣传画等贴于供应室的宣传栏来提醒大家参照标准预防,这样做,就可以提醒被调查者参照一些标准预防的要求来做好职业防护,比如说早一些污染的区域。这样就可以做到图有所示,示有所依。 3.3 加强安全宣教,提高监督力度 美国疾病控制监控预防中心对管理人员在职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如下观点,医护人员应该按照程序,依照规则执行隔离制度、充分利用工具、防护设备以减少危险的发生, 以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和患者安全。同样,我们也必须重视供应室工作,深刻认识危险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应该可以把国内外感染控制的信息动态、经验讨论、最新应用成果等先进内容在科室进行广泛宣教,使大家充分了解危险因素,以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对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现状,要制定相关措施进行有必要的改进,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我国应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范规定,大力落实各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供应室护理论文:供应室常见护理缺陷与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供应室常见护理缺陷与对策。方法:对本院供应室近3年来常见的护理缺陷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供应室通过系统的护理工作改革,有效控制了护理缺陷的发生,而且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结论:在供应室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必须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以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缺陷;对策 在供应室的护理工作中,护理缺陷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足、差错或事故,严重影响到护理工作的实际效率与质量。在现代医院中,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护理工作的质量与各临床科室的救治工作及患者的安危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供应室护理缺陷的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 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一所公立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供应室现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2人,护士3人,工人4人。年龄23-55岁,平均43岁。工作人员中持有消毒员上岗证3人,本院于2009年8月开始实行医疗器械集中处理制度。 2.护理缺陷情况 2.1医疗物品的清洗不干净,有水垢、锈渍、污渍、血渍、残留物质等。 2.2医疗物品的包装不整齐,数目不准确,有错放、漏放的现象。 2.3医疗器械的检查工作不认真,有松动、缺损、刀剪不锋利、对合不良、功能欠佳等问题。 2.4医疗物品的包装不规范,有超大、超重的现象,包布未能做到一用一洗,有补丁、破洞、潮湿等情况。 2.5医疗器械的清点与核对工作不认真,经常出现医疗器械丢失的现象,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制度也缺乏完善性。 2.6对于过期医疗物品的检查工作缺乏完善性,在医疗物品发放时,未注意“先入先出”的基本原则。 2.7部分灭菌物品的标识不清、位置不正确、字迹不清晰、颜色有变化。 2.8医疗物品存在供应不及时、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3.引发护理缺陷的原因 3.1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普遍对于护理缺陷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部分护理人员认为供应室的工作类似于医院的后勤部门,不需要过高的专业技术与责任心。正是这种观念的普遍存在,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马虎大意、思想不集中、缺乏严谨性等问题,从而导致出现护理缺陷的几率增大[1]。 3.2未能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不认真执行医疗物品回收、储存、包装与发放等查对制度。例如:在医疗物品包装时,并未执行二人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包装的制度,可能出现包内医疗物品、器械多放或少放的现象。另外,在无菌物品的发放时,未能严格做到放时查、存时查、发时查,以及对日期、对科室、对品名、对数量等,可能造成医疗物品的发放错误。 3.3护理缺陷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供应室护理缺陷的防范中,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防范措施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护理人员未能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及时抓住控制护理缺陷的主要环节,在出现差错后隐瞒不报,也未给予严肃的处理,导致供应室护理缺陷问题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起到预期的管控作用。4.护理缺陷的防范策略 4.1加强对于护理人员职业责任感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在供应室定期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时,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的教育,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实现供应室由“供给式”服务逐步向“需求式”服务转变,即根据各临床科室及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机率。 4.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在供应室的护理工作中,对于回收、重复使用的污染医疗物品,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查对其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2]。在医疗物品、器械的分类包装前,也要认真查对其数量、体积大小、质量等,并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无菌物品的发放时,要仔细查对品名、数量、科室、灭菌日期、有效期等,并且做好相关记录。 4.3建立完善的护理缺陷管理制度。在本院供应室护理工作的管理中,为了有效控制护理缺陷的发生,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积分制量化管理制度,即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及出现的护理缺陷问题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判定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并且给予相应的奖罚。 近3年来,本院供应室通过对于护理缺陷及相关问题的分析,制订了一系列的对应策略,有效控制了护理缺陷的发生,使得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不断提高。
在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护理伦理学》作为护理专业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对帮助护生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和指导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作者围绕“执护考试“”和“应用技能”对教材编写和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进行了精心设计,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编排,运用PDCA模式不断修订教学环节中的具体问题,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对学生的多元化教学、考核与评价。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规定,国家卫计委负责组织和实施的,以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的考试。考试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统一考试大纲,统一命题,统一合格标准。2018年起全国考试形式统一为人机对话。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每个科目题量为120-160题。一次通过两个科目为考试成绩合格,成绩合格者方可申请护士执业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试行)》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国家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其内容和范围体现了执业护士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考试试题全部采用选择题。题型采用包含临床背景的题型,主要使用A:、A,/A。型题,逐步增加案例分析、多媒体试题,辅以少量考查概念的A,型题。试卷内容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各类常见疾病。《护理伦理学》讲授内容属护理任务中的第7类,为执行与护理工作中伦理法律方面有关的活动(如:保护患者隐私、按规定报告特定事件等)有关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与护理工作紧密相关的社会医学、人文知识。其中重点为护士执业中的伦理和行为准则;护士的权利和义务;患者的权利:隐私权、知情权、公平权。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结合我校高职高专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特点,笔者认为,在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护理伦理学》作为护理专业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对帮助护生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和指导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缓解医患矛盾的需要。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避免纯学校形式或纯企业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免造成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脱节。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执业能力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们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在此背景下,我们围绕“执护考试“”和“应用技能”对教材编写和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进行了精心设计,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编排,运用PDCA模式不断修订教学环节中的具体问题,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四个学期校内伦理课程教学和两轮执护考试考前辅导的实践,对学生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考核与评价,经过对比统计发现,学生护理伦理学部分试题准确率显著提高,执护考试合格率逐年上升。主要教学实践的步骤: 一、教材内容整合 以最新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突出课程特色与护士资格考试重点,删除与其他课程交叉的内容,做到科学性更高、实用性更强、性价比更大,力争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的设置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护理认知和理解、建立护理理念和一般的护理工作思维方法、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是学生人入学之初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理论基础。 2.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符合护理职业教育理念,重点突出培养学生临床应用能力,强调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方式,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引入情景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的情境,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在情景中设计矛盾,在矛盾中寻找出路,在出路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灵活掌握知识的目的,为培养符合临床需求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3.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的新课导入方式,根据不同章节知识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相关影像资料、图片资料、时事新闻等利用于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侧重人文关怀相关内容的输入,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应用能力,积极构建人文关怀模式的软环境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的新理念。注重与护理专业核心知识之间的衔接,通过护理伦理学将护理技术及专科护理内容的进一步的深化和内化,使学生更加理解护理工作的含义。 二、案例引领式教学 1.每节课均以典型案例为引领,突出待解决问题即本节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教会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寻找案例的重点、特点、再逐一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临床适应能力。 2.设计情景教学环节 以任务引领的方式设计情景教学案例,学生通过在模拟的情景中扮演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能够牢固的掌握情景中设定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和移情训练,达到理解患者及家属,明确自身职责,提高实践能力。 三、多元化分段式考核与评价 1.采用多元化、分段式的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师生互评、论文撰写、情景表演、执护习题演练、临床反馈表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分段考核,前后对比,使学生能够逐渐树立稳定的职业道德观。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感受到知识常用常新,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逐渐对护理伦理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将护理伦理内化于心,不仅能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还能顺利适应临床护理工作,解决护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服务护士资格考试 2.充分运用新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手机云班课激发学习兴趣将执护考试要点与历年习题导入云班课,灵活设置单元测试题,重要考点明确标示,结合具体案例,便于学生使用和掌握,并能举一反三,体现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四、注重知识更新,避免思维固化,向法律法规方面延伸 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护理专业教材的新知识、理论方面的新进展,适当延伸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内容,引入依法执业理念,拓展学生视野,提升法律意识,避免医患纠纷。在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突破以往传统教学的教考评模式,引领学生以执业护士考试考点为主线,结合情景案例把学生变为课堂主体,结合网络微课、慕课、云班课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与评价;并将生产实习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够在工作中主动反思,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行为,每一名学生步入临床以后都成为坚守职业道德,发扬敬业精神的优秀护理人员。取得成果: (1)弥补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护理伦理学教学在适应临床需求中的不足,探索出职业教育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护理伦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 (2)拓展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内涵,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3)通过第三方调研反馈,不断改进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国外医学论文: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经验提高我国五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改革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五年制医学教育传统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许多不足,导致了临床实习医师不能很好地转型为临床医师。探讨总结传统教学模式落后的症结所在,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国外医学教育 五年制医学生 临床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均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善,同时医患关系的模式由主动―被动型向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转变,医学也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这些改变对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在临床实习阶段必须重点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价医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医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临床实践的锻炼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因此毕业前的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临床实习能够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目前五年制医学教育中对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合格的医学人才需要长期的培养,而其中临床实习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实习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临床思维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完成由实习医师向临床医师的转变。在我国目前的五年制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经学习了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诊断、内科、外科等,初步了解了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然而,真正进入临床实习后,会发现临床和理论是有差别的,即使是最常见的疾病,在对患者的查体、病史的采集、与患者的交流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问诊时重点不突出,忽略一些有意义的阴性症状,以致采集的病史不完整,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不能提供支持。医学生不能对病史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更谈不上制定治疗方案。在日常的教学查房时,实习医师也暴露出了对患者病史不了解、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归纳不够准确等问题。在临床操作方面,大多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体格检查、无菌操作、外科消毒、清创缝合等基本操作方面需要加强。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重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的训练,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与能否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临床实践能力自然就是与顺利完成临床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大多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印象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培养临床动手能力,而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重视不够。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书写常规医疗文件、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等,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去提高其熟练程度和水平,是易于评估的一种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则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现,是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进行分析、综合、鉴别诊断,从而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措施的思维过程。这是医学生认识疾病的过程,也是作为临床医师所必备的能力。医学生通过问诊、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经过思考和判断后得出初步的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从中进一步验证原来的诊断。临床医学就是在对疾病的反复重复中加深对病症的认识,找出其中的规律用来指导临床实践,临床思维能力也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转换中培养出来的。所以,临床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通过临床实践获得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就必须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不仅要培养动手能力,更要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二、我国五年制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时期是临床教学阶段,包括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等。然而,现阶段的医疗环境极其严峻,医患矛盾的加深、医疗工作的繁重等使得临床医师疲于应对,教学与医疗工作之间的矛盾突显,使得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原因如下: 1.临床教师对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中,临床一线医生承担着临床教学的任务,这些临床医师的临床医疗工作本来就很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和准备教学内容,导致大多临床实习课都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相当一部分临床医生的教学意识不强,认为医生的工作重点就应该是医疗,教学跟自己关系不大,甚至认为教学只是领导派下来的任务,有了这种想法,临床教学工作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就更谈不上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了。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中,对于临床教学,教学型医院的要求很严,临床教师的责任较大,如果发生教学事故,医生的职称评定和评优就会被取消,即使你教学做得再好,在职称评定和评优时,因为教学而得到的利益却很小,而科研和论文才是职称评定和评优的主要指标,因此导致了临床教师参与临床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较低。另外,现行的规章制度不尽完善,教学质量高低没有相应的评定细则,只要教学就行,至于质量则无人关心,临床教师更不会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促成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原因。在教学差错及教学事故的统计中,临床教师的发生率较其它基础课程教师的发生率要高,这一统计结果充分说明了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还需加强。这一系列的原因给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阻力,是我们在今后临床教学管理、临床教学以及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医学生对临床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对临床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必经之路。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多数学生把本来应该用在临床见习或者实习的时间用在了提前准备考研或者提前找工作上,从而耽误了宝贵的时间,错过了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绝佳时机。考研和找工作大都是对临床及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则不够重视,因此医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就不足为奇了。 3.对于教学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制、伦理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目前,现行的临床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仅限于教学的量多少,而对教学质量则无从评定,对于学生参加实习后的实习质量也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对于临床教师的遴选标准较低,只要是教学型的医院,临床医师通过了教师资格考核就可以作为带教老师,之后也没有继续培训和考核。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细则对医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临床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需要有严格的标准来遴选临床教师,需要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培训,对不符合要求或不达标的教师进行再培训,甚至淘汰。我们的管理部门要对临床实习进行监管,对于不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医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必须使实习生达到出科标准后再予进行下一科实习,对于不能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需要延期毕业。另外,一些临床医师的个人不良行为也对医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收取患者的红包、拿药品回扣等。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所有的理论都要在临床上进行实践后才能得到验证,而技能的操作则需要医学生从各种临床实践中去得到训练,训练的对象多是医院的患者。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环境极其严峻,医疗纠纷日渐增多,杀医、伤医事件频发,使得临床医师的教学工作开展陷入困境。实习阶段的医学生由于不具备医师资格,使得临床实践的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一些有创性的医疗操作,带教医师只能自己演示,而无法让实习医师亲自操作,这些都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造成了极大影响,对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培养极为不利。现阶段的医患关系恶化,医患双方对立,互相不信任,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医学生实习过程的不了解,许多患者和家属对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不配合,不允许实习生给自己查体,不配合实习生询问病史,不允许实习生换药,一些女性患者不允许男实习生对其进行各种医疗活动,等等。这些临床实习机会的减少,严重阻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对医学生对学习医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打击,甚至影响其今后的择业。 三、国外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法国医学在欧洲医学界的地位非常重要,法国的医疗技术水平非常高,究其原因,法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的临床教学及实习相当的重视。在法国,医学生第一年主要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从第二年开始就已经慢慢接触临床工作,每周都有2天的见习时间,从第四年开始学习临床知识,共学习两年。医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可以参加门诊、病房的诊疗工作和手术实习,他们的实习特别注重质量,至少要主治医师才可以有带教资格,对带教医师的专业知识及医疗水平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有定期的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带教老师直接淘汰,而且每个病房通常只接受2~3 名实习生,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实习的质量,可以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使他们能真正投入到临床工作中。下午,医学生回到医学院继续学习临床理论课,通过临床和理论的反复强化,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这个阶段也培养了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能力。医院每周还专门为学生开设《临床常见疾病诊治与鉴别诊断》 一课,讲解典型及特殊的临床问题和临床诊治经验等。针对一个病例,从这个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开始,对其症状和体征以及对相关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法国的医学院校均有自己的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医院设备先进,专业齐全,带教老师素质高,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丰富,充分保证了临床教学质量。医学生在结束大科如内科、外科、儿内科、儿外科的实习前,除参加出科考试外,尚需撰写相应专科论文1 篇并参加答辩,只有答辩通过才能顺利出科,这样的严格要求也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观我国的医学院校,大多实习生在基础知识、临床操作及临床思维能力、工作能力方面都有欠缺。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论学习与临床教学结合不够, 医学生入学后前两年的时间都在学习基础课程,根本不与临床接触,所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形成较长时间的记忆,经过期末考试过后,所学知识也忘记不少,等到进入临床之后大多还要重新学起。其次,临床教学体制不够完善,学生的实习时间较短,根本学习不到太多的临床知识,临床教师讲授内容较多,大量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给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少,没有起到临床实习的作用,一些基础性的操作训练不够。我们的医院实习学生较多,操作的机会较少,加上医患关系紧张,一些以患者为对象的操作更无法完成。临床带教医师多为一线的年轻医师,临床经验及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实习基地不够健全等因素,均导致教学和实习的效果不够理想,更无从谈起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现代教学水平和手段尚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软件和硬件方面条件明显得到改善,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临床教学的质量。法国的医学教学手段多样,医学资源丰富,实行网络化管理,学生可以在学院、医院及科室、图书馆借到所需的资料,包括图书、教学影像带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紧密结合临床进行授课,并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等。总之,要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其全面的掌握医学知识,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必须要保证医学生的质量,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医学院校学生选拔和考试制度,挑选精英人才从事医疗事业。第二,完善目前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法国的医学临床教学体制和经验,让五年制医学生尽量接触临床,更多的接触临床实际工作,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更牢固的记忆。第三,要改进临床教学方式和手段,指派专人负责临床教学工作,减少每个科室实习小组的人数,使教师能够有精力细心指导每一个学生,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利用各种医学资源引导和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去。第四,完善实习基地和基础设施和管理,定期对带教教师进行培养和考核,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及临床带教医生的教学水平,对于不符合带教资格和不达标准的带教老师实行淘汰制。只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吸取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探索总结出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临床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有能力的临床医师。 国外医学论文:借鉴国外医学伦理教学模式并应用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摘 要 参考和借鉴国外医学院校伦理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医学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将伦理教育融入医学英语教学中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内容、实践应用和效果分析三个维度介绍案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医学伦理;医学英语;伦理判断 1 前言 目前在我国的医学伦理教育中,由于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伦理观念相对缺失等问题,使得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效果不佳。如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医学伦理教育,将医学伦理教育融入医学英语教学中,成为医学专业英语教师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的医学伦理教学采用讲授法,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医学伦理知识,授课方法、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我国的医学伦理教育效果不佳。 2 国外医学伦理教学模式 在总结我国医学伦理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笔者借鉴国外医学院校伦理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深对医学伦理教育的认知。国外的医学院校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例如:耶鲁大学医学院在伦理教学中采用案例研讨会、伦理示范、讲故事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1];英国剑桥大学以案例研讨会的形式开展医学伦理教育,在每次研讨会前两个星期,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将遇到的问题案例以书面的形式提交,教师会从中挑选出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和深入讨论,在每次研讨会之后,都会要求学生书写“伦理案例报告”[2]。 在参考和借鉴国外伦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国外的医学院校主要采用课堂教学、讨论法、角色扮演、案例讨论、讲故事、视频录像等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合我国的医学院校教学情况。笔者将国外医学伦理教育的优秀教学方法融入医学英语教学中,完善伦理教育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的伦理素养培养,使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同时,提高其医学伦理素养,成为符合医疗行业需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3 案例教学法 笔者将国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英语教学中,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分析和比较多种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适合在医学英语教学中采用该方法进行医学伦理教学,其教学效果颇佳。现简要介绍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内容和具体应用。 理论内容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是以具体案例为基础进行授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鼓励学生认真分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考虑到医学英语与医学伦理学的专业特点和教学情况,结合案例教学法与国外案例研讨会的教学形式,把具体病例引入课堂教学,师生针对临床具体病例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参与讨论,教学模式从枯燥单一的理论讲授转变成师生一起交流讨论的互动模式[3]。 实践应用 在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导入医学伦理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具体临床案例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将伦理知识融入具体案例中一起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向。现以一些医学伦理案例为例,详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此案例是针对冒手术风险还是采取保守治疗的讨论,要求学生权衡利弊,针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的医学诊断和伦理判断。本案例探讨的话题是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针对患者的年龄、病情、健康状况、手术风险、预后效果等多种因素,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建议。根据学生查阅的专业知识,以及正反两方面的讨论和分析,撰写一篇报告,详细从多角度分析涉及的多种因素,并做出自己的最后医疗决定。案例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具体实际问题,深入思考和探索生命与伦理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病例导入伦理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伦理判断,甄选自己认为最好的医疗决定,并解释做出这个医疗决定的原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归为一个小组,并对小组人数进行统计,了解学生对病例所持的态度和看法。经由小组讨论选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然后进行讨论。医学伦理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师可以介绍国内外医学界和伦理学家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并介绍不同专家对此问题所持观点的理由和依据。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讨论的伦理课题,综合分析各方观点并查阅相关资料后,撰写一篇报告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个案例属于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病例,患者年长病重,难以治愈,想放弃治疗,没有生存意志。鉴于患者头脑清晰,对自己的病情有清楚认知的情况下不想继续治疗,有想放弃生命的意愿,患者情况属于临床常见现象,学生可以咨询医生,查阅以往病例,了解患者、家属、医生对此的看法,从多角度给予客观的评价。学生经过缜密的分析和思考之后,探讨哪种方案可行,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做出伦理判断。经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之后,教师就讨论的情况给予总结,并介绍针对此类问题国内常采取的医疗决策。最后要求学生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撰写案例总结书面报告。 效果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凸显出来,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医学生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能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书写报告需要学生用书面语言进行详细阐述和论证观点,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并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正确的思维方式[3]。 4 总结 本文参考和借鉴了国外医学院校伦理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诸如课堂教学、角色扮演、案例讨论、视频录像、讲故事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医学伦理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课堂教学,通过思考和讨论真实的案例,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用英语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撰写报告,能够提高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医学伦理素养。 国外医学论文: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和资源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健康,尤其是口腔健康,社会上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在逐步地提升,因此很多高校也开始设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引用国外先进的理念以及优势的资源和技术,让高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得到更加全面的、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国外;教学理念;资源;口腔;专业 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更加注重最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的运用。对于一些新开设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校来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新的教学理念,使用优势教学资源进行人才的培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方面有更多的提升,以满足市场需要。 一、研究背景 1.社会的发展对口腔技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口腔在国外一直被认为是重点医学项目,但是我国这方面的认识起步比较晚。口腔医学不仅仅关系到患者的健康,还关系到患者的美观,因此美容观念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于口腔医学美容也有了新的需求。由于我国材料学、设备、制作工艺的快速发展,每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的口腔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这样对于口腔从业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市场对口腔技师人才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口腔医学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根据笔者对某省口腔机构的现状调查发现,到2010年为止,该省的医疗机构已经超过了10000家,如果按照一个机构一名牙科医生的水准计算,大约需要10000名牙科医生。另外,作者对义齿制作企业进行调查中发现,按照国家药监局2005年制作的岗位职责说明要求中可以看到,我国在近两年内所需要的口腔技师人员还在不断地增长,当前很多齿科制作企业以及口腔用品制造企业都没有经历过比较正规的专业性教育,工作人员基本都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上岗就业,这样制作出来的义齿质量不高,根本不能满足临床医师及病人的需要,因此在当前材料、电子仪器以及化学的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口腔医学技术得到进步[1]。 3.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在培养的模式方面相对滞后,根据2014年的市场调研可以看到,很多高职校对该专业定位不清晰,在课程体系上依然沿用口腔医学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所学与就业岗位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不高。此外,由于口腔医学技术是一个小专业,不仅培养学生的规模比较小,而且学生的数量也不多,因此,不管是从哪一方面讲都不能适应当前阶段社会对口腔技师人才的需要。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理念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革新口腔医学技术的教育模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类专业,它与口腔医学专业有着本质不同。目前国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最高学历是大专或本科,目前开设有口腔医学技术类本科的学院全国仅有1~2家。据文献调查及我校10余年办学经历来看,该专业由于学生就业在工厂,专业满意度不高,且学生继续升学或深造的机会很少,势必让学生看不到自己发展的希望。因此,这个行业的流动性很大,很难留住人才,企业常常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作为高职学院,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我们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仅局限于实践操作,这样将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三年高职学习,不仅是学习一门技能,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学习各种自己所需的知识将成为一种常态。目前,许多高职学院都在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将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没有价值感和幸福感。因此,在口腔医学技术课程体系中加入通识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极为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具备口腔医学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口腔修复高端技术和手段进行各种口腔修复体的制作,适应口腔医学技术(工艺技术)岗位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专长和良好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以往的课程设置与口腔医学很像,理论知识较多,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人文素养课程开设较少,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口腔技师制作义齿,本身是创造美的行业。建议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外,增设《口腔工艺美术》、《美术鉴赏》,还可以选修《大学生礼仪》《国学》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再次,着力打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外很多学校强调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以及边做边创的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让学生的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让人才的发展更加符合自己的特点。另外还要包含比较系统的、专业的能力训练评价体系,以此保障专业技能人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需求[2]。将沿海发达地区技术一流的义齿制作公司进入校园,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校企共育人才的目标。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学到一流的工艺技术,同时,企业通过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对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质量等方面有较好保障。企业的兼职教师也弥补了该专业教师工艺制作技术的不足,校企双赢,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校方还可以派优秀的教师带领学生每年去国外参观学习,由此掌握国外先进的口腔工艺技术,让学生对自己的所学有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参观、学习或比赛锻炼学生的制作水平,以此对我国口腔医学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让世界资源得以共享,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2.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专业教学的高起点。先进教学资源的引进能够让国外的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被我国所运用,国外的医学技术课程已经有多年的发展经验,因此各个高校可以再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胆地加以借鉴和合理化的运用,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日本比较突出,也处于一直领先的位置上,因此高校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可以培养骨干教师赴日本学习,对当地的齿科制作企业进行现场的考查。除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外,还要把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过程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口腔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方面建立中日学习班和中德学习班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和整合。很多繁杂的内容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因此需要在立足我国国情与社会情况的基础上,展开对医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定位,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也对口腔医学技术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其次,引进国外教材和教具,对国内一些旧知识以及落后水平的教材与此剔除。对国内口腔技术教材加以革新,删除一些陈旧的技术知识学习,通过对国外的对比和考查,感受国外先进齿科材料公司的口腔修复技术教学教材的超前性、规范性以及全面性,不但有一般性口腔修复学知识的理论性基础,还有关于修复口腔技术方面的操作技巧以及各个流程和步骤,以此最大化地反映出世界领先的口腔工艺科技。引进这样的教材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用教材中的创新思想以及色彩图片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此在这方面,需要我国的各个高校大胆突破常规,用国外先进的齿科材料口腔修复技术作为基础,改变以往教材过于陈旧,和过于空洞的现象,以此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的教材。 3.中外合作以及校企合作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运用。高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义齿加工企业引入校园,形成校企深度融合,使我们的师资和学生培养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国内外选择一些比较有名气的齿科材料公司,和学校展开合作,让学生通过见习的方式进入企业中工作,企业也可以指派一些资深的专家学者进入学校对学生们进行指导,更可以培训教师的教学,示范性授课的这种形式可以让学校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全新的课堂形式,企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技巧以及精湛的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见习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化的管理,通过专业的技术学习和完善的考核机制,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要有产学结合以及互惠互利的教学模式。口腔医学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是义齿公司或者口腔技工所。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学队伍,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学院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进行产品研发或教材开发,同时参与实训学生管理,实现校企真正意义的双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和资源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本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校内实训、师资培养等方面向国外学习的思路。当前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匮乏,也让各大高校开始重视这一专业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本文的叙述,希望对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同行提供参考。 国外医学论文:国外医学教育认证制度研究 一、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国外研究现状 医学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美国,最早的举措可追溯到成立于1904年的医学教育和医院委员会(CouncilofMedicalEducationandHospitals)开发与实施的医学院等级评价系统。随后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问世,提出了一系列整改医学院的措施,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步入标准化和制度化进程。1.本科医学教育阶段认证机构研究。医学教育专业人员的国际流动使得医学教育国与国之间的资格互认变得日益重要,MartavanZanten等借鉴弗莱克斯纳的五大评估要素:进入门槛、教学人员、可用资源、实验设施以及临床设备,构建了认证的框架图,用于描述包括美国(LCME)、巴基斯坦、中国等在内的10个国家认证体系的方方面面,揭示各国之间存在的异同。Kassebaum聚焦LCME的缘起,指出LCME的成立是1942年美国医学院联合会(TheAssociationofAmericanMedicalColleges,简称AAMC)和AMA这两大机构领导人联合会议的成果,并详细介绍了该历史性会议的背景、内容以及最终达成的共识,同时也对LCME的构成进行了详细阐述。RoySchwarz回顾了自成立之初到1992年这50年间LCME所经历的风雨和取得的成就,全篇分为三大时期:早期的意向合作时期,这是逐渐稳定的时期,指的是LCME由刚开始的不甚独立到基本独立的过程;扩展和多样化时期,主要指60、70年代,尤其是70年代,LCME的人员组成发生变化,需要更多的应对公众问责;迎接未来挑战时期,50岁的LCME,在未来的10年间,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接踵而至,LCME要做好应对准备。StevenA.Mclaughlin等探讨了最新的LCME规定对急诊医学教育(EmergenceMedi-calEducation,简称EM)的影响,回答了两大问题:LCME如何影响EM的教育活动;EM部门如何帮助医学院校达到LCME的规定。同时,从机构设置、教育项目组成、医学院学生以及能力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2.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认证机构研究。Mar-thaB.Mainie针对ACGME日益重视教育结果性评价,以确保医学毕业生能达到作为新实习生的能力水平的现状,指出实践指南、技术标准和适应性标准正是辅助住院医师专业教育的有用工具,并且指出有效地将上述资源融入到医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以及训练项目目标中,正是ACGME新要求的体现。JosephineMCassie等将美国和加拿大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制度进行比较,认为两者有着相似的目标和认证要求,并且都包括定期的实地认证制度,但两者在运转操作中仍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体现在毕业后医学教育计划的要求、住院医师培训计划的主办、考察和评审周期及费用、筹资等方面。DavidCLeach指出ACGME承诺自1997年开始将医学教育成果作为认证的工具。3.继续医学教育阶段认证机构研究。ACCME认证体系中牵涉到的专业术语与缩略语多且杂,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有网站专门制成ACCME术语汇编。另一些有关ACCME的网站也提供了包括该机构使命、职责、下属机构在内的相关资料。另外,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机构的概况,美国医学教育各专业认证机构均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其主页上提供了一系列基本信息。 二、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国内研究现状 1.本科医学教育阶段认证机构研究。李筠萍从医学教育制度、培养目标定位、临床医学培训、医学教育评价制度、人文素质教育五个方面比较中美两国医学八年制教育的异同,指出在评价制度方面,最大的差异在于:美国由LCME派出专家到校进行实地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课程、师资、教学条件等200多条项目,而中国尚未形成独立的专业组织管理体系。针对人口统计学的变化和逐渐增加的医疗不均等化的证据,LCME在其认证标准中纳入了涉及文化能力、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多样性的认证标准,FrancisG.Lu详细介绍了融入这些新因素的认证标准。魏薇对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的规模管理、层次结构、专业机构、学制与学位、院校分布和教育成本等几方面进行概述,指出在美国,各医学院的教育标准、教育质量受到全国性、专门性、非政府机构的行业组织的监督和控制。2.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认证机构研究。王华等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概况,以及两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可的发展历史,并从毕业后医学教育计划的要求,住院医师培训计划的主办,考查和评审周期及认可费用和筹资等方面对两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认可作了比较,认为这两种体系目的相似,但理论和实践却大相径庭,相较而言,加拿大的认可过程更具开放性。1991年10月至1992年2月,梅人朗教授受卫生部派遣,赴美考察医学教育,在考察期间,访问了部分医学院和教学医院,以及美国考试委员会,并就美国住院医师培训项目的评估和认可进行了研究,指出ACG-ME是住院医师培训项目评估和认可的组织,并对该组织的认可程序、认可类别、认可标准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李密等指出ACGME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环节之一,在对其实施情况及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归纳了四点值得借鉴之处。3.继续医学教育阶段认证机构研究。国内学者致力于对ACCME的研究是为了借鉴美国的经验为我国所用。如王远华等对ACCME认证政策依据、举办单位和州医学会的认证程序以及认证管理做了简要介绍,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提供了借鉴。又如马真在剖析ACCME认证过程的基础上,认为其认证具有自愿性、科学性、独立性三大特征,并提出我国在借鉴其成功做法的过程中要做到:一重视细节评估;评估主体要依靠固定的机构开展具体评估工作;重视和加强评估理论研究。美国ACCME年度报告从学员、组织者、活动类型、资金来源等方面提供了真实、详细的数据信息,是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宏观总结,周赞和张英楠通过对ACCME报告1998年以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制作,直观地反映了美国继续医学教育体系的有关情况,并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ACCME认证分两类,一类是直接对面向全国招生的培训机构进行CME认证(直接认证);另一类是对各州医学社团的认证资格实行认可。冯秋阳等介绍了ACCME第二类认可工作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三、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研究现状的述评 1.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出现掀开了美国专业认证新的篇章,而美国的专业认证又是高等教育认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外的研究在最初只是将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认证的一部分加以分析和说明,后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医学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认证理论的丰富,专门研究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文献开始涌现,出现较多分别以LCME、ACGME以及ACCME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但可惜的是这些文章的侧重点均是以单纯介绍认证机构的历史、性质、机制、程序、标准等事实性信息为主,而对机制形成背后动力因素、横向的国别比较、纵向的机构对比以及国际间如何进行资格互认等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却绝少涉猎,即使稍有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并未深入。一言以概之,美国的医学教育实践虽开展得如火如荼,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也已形成完善的体系,但理论研究仍相当滞后,深度十分有限,缺乏系统性。2.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医学人才的跨国际流动,使得医学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专业认证制度作为医学教育质量的外部审核机制,其理念和做法已得到广泛认同。美国作为该理念的最早实践者,在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已形成相对成熟完善的专业认证制度。总结成就,直视不足,展望未来,今后对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应致力于为我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化;推动全球性医学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具体地说,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美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立与发展的背景与原因,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动因,对我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西方各国尤其是英国、加拿大与美国认证制度的异同以及原因探寻;剖析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与世界接轨,构建美国与世界各国医学教育学分互认机制。 作者:陈敏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国外医学论文:国外叙事医学教育发展启发 1叙事医学及其相关概念 2001年,Charon[2]将“叙事医学”定义为:具备叙事能力的医生开展的,能够提供人道且有效诊疗活动的医疗模式。叙事能力是指能够识别、吸收、理解他人故事和困境并对其采取行动的能力。对医生与自身、患者、同事和社会之间发生的叙事活动有所影响。通过对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叙事医学“优化医生诊疗思维,实现职业自省,改进医疗服务”的目的[4]。在叙事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倾听患者及他人的叙事,理解并尊重所述故事的含义,进而代表患者的利益去进行医疗活动[2]。“叙事医学教育”目前尚未形成明确定义,Charon[2]提出,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如精细阅读、反思性写作、与患者专业的谈话),以提高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对患者的照护水平,可以看作叙事医学教育概念的雏形。与叙事医学教育相类似的术语有“叙事教育(NarrativePedagogy)”,指的是通过叙述、解释和重构教育者和学生的故事、经历,达到教育目的和研究目的[5]。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通过“叙事”这一质性过程,再现叙事者的世界观,重视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诠释[6]。叙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描述经验,解释现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7],叙事医学教育则通常被认为是以培养具有叙事能力,能够开展叙事医学实践的临床医生为目的的完整教学过程。 2叙事医学的教学目标 Charon[8]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开展的叙事医学教学项目中提出,要培养医学生的一系列能力,其中包括“感知患者遭遇,理解所感知的遭遇,处理认知冲突,多视角看待疾病事件,设想疾病结局,采取一定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以上作为该项目目标的能力与其最早提出的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叙事能力”[2]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哥伦比亚合作性老年人计划(ColumbiaCooperativeAgingProgram,CCAP)”项目中,包括1项以叙事医学为基础的写作训练。该训练的目的仅聚焦于提高实习生在整个项目中对于评估过程、数据收集和临床质疑的反思[9]。目前,国外各医学高校开展的众多形式叙事医学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大多围绕Charon提出的“叙事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叙事能力”不只是简单的沟通交流故事,而是要求医生帮助患者通过对“疾苦”的叙事来建构疾病的意义。该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其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和对自我行为的反思[4]。 3叙事医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10]。在叙事医学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精细阅读(closereading)和反思性写作(reflectivewriting)。 3.1精细阅读 即通过对不同内容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实现“参与”这一过程[11]。Charon[8]在她《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NarrativeMedicine:HonoringtheStoriesofIllness)一书中提出,将“文学叙事学”(即对故事如何构建、讲述、进展、理解的研究)应用于精细阅读这一方法之中。她根据医学的叙事特点,提出了精细阅读的五要素:结构、形式、时间、场景、要求,明确了精细阅读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素材的研究角度。我国学者杨晓霖[12]认为,结合叙事学基础知识,将文学作品中疾病故事与医学疾病叙事阅读纳入医学课程设计中,集中讨论与疾病、疼痛、衰老、心理健康、死亡等相关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 3.2反思性写作 美国学者Kerr[13]指出,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反思性写作是“以自我意识和(或)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对自身经历进行反思的写作”,并认为反思性写作具有改变行为的潜力。通过反思性写作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完成叙事医学中“表现(representation)”这一过程,使其主动地表达自己并评价和分享自身的经历[11]。Charon[2]提出的“平行病历(parallelchart)”就是教育者通过反思性写作培养临床医生叙事能力的一种形式。它是患者普通病历之外的“影子病历”,要求医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见证、书写患者的疾苦和体验。而在国外高等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生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中,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叙事访谈和反思性写作的提纲,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患者的内心体验[14-17]。 4叙事医学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与协调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18]。目前,国外各医科院校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虽都围绕着培养“叙事能力”为目标,但各自的教学策略有所不同,总体情况可进行以下分类。 4.1依托课程教学的叙事医学教育 部分高校将叙事医学教育与传统课程结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美国梅佑医学院就利用解剖课,鼓励学生将其课堂上的体验通过反思性写作编写成剧本,再通过戏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19]。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学人文课程通过基于人文主义的文学阅读和有助于职业发展的反思性写作等方法,培养本科医学生和参加继续教育临床医生的反思、移情等叙事能力[20]。 4.2依托实践项目的叙事医学教育 目前,国外高校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大部分基于综合性教学实践项目展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针对实习生开展的“哥伦比亚合作性老年人计划(CCAP)”[9]、新墨西哥大学针对一年级学生8周社区见习开设的“实践性融入式体验(PracticalImmer-sionExperience,PIE)”[17]、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以家庭为中心的体验(FamilyCenteredExperience,FCE)”[16]等教学活动虽然主题、实施方案略有不同,但均是借助各项目提供的平台,通过叙事医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达到某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叙事能力。 4.3依托跨专业合作的叙事医学教育 跨专业教育是指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共同上课和互动来了解对方的职业角色[2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整合口腔学、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四个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开展了“健康、疾苦和健康照护的文化”主题研讨会。研讨会采用精读指定材料,润色写作内容,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对不同医疗领域的问题交换想法和意见[22],将叙事医学教育拓展到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和学生。这一策略有助于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彼此职业角色间的异同,培养同事间的叙事能力,从而实现工作中团队的高效合作。 5叙事医学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23]。目前,叙事医学教学资源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大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叙事素材的整理和开发。叙事素材可以是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散文、诗歌、传记,也包括影视作品、照片等形式。杨晓霖[12]根据素材内容不同,将国外的叙事文本分为了以下五类:①疾病叙事作品;②关于医生负面形象的叙事;③医生作家关于行医治病的散文小说;④患者关于疾苦及重建被疾病摧毁的身份的叙事;⑤医生归纳、传递医疗知识的疾病叙事。美国学者Helle[24]专门进行了照片在叙事医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通过摄影理论和叙事理论的结合,分析了视觉教学的优点及照片应用于叙事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6叙事医学教学评价 6.1评价内容 叙事医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因此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叙事能力展开,包括接受培训者对于患者及其工作的态度,临床工作早期的习惯和愿望,学科知识的保留、表达和反思他们所见所感的能力,行医过程中的归属感及人文领域非认知方面的专业能力,如是否拥有诚信,富有同情心,为患者负责[25]等。 6.2评价形式和方法 目前叙事教学效果评价的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②患者对学生的评价;③同学之间的互评;④自我评价。有研究[25]认为,对医生或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最有根据的来源是患者,因为他们能够真正体验医生的这种素质;另一方面,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疗知识上的不平等性,使其对医生的评价略有困难,可以通过同行(或同学)评价进行补充。不同的评价内容决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叙事能力的评价,主要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问卷法。根据回答问卷的方式,所用问卷分为封闭式(结构式)和开放式(非结构式)两种。封闭式问卷包括一系列的患者满意度量表[26-28]、患者-医务工作者导向量表(thePatient-PractitionerOrientationScale,PPOS)[29-30]、同行评审评价表格(PeerReviewEvaluationForm)[31]等;开放式问卷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情况或看法,例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个人疾病叙事”反思性写作训练项目结束后,学生通过回答由7个开放式问题组成的问卷完成对自己的评价[15]。 7对护理学的启示 7.1将“叙事医学”的观念引入护理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政策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医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却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医学的人文属性。在此社会背景下,叙事医学对于和谐医疗环境的形成显现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2]。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护士相比医生接触、陪伴和照护患者的机会更多,更容易发现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33],而国内尚少有研究将叙事医学的有关概念引入护理专业领域。因此,我国护理研究者可尝试在学习借鉴叙事医学有关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将其与护理专业特点有机结合,以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的叙事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在护理活动中运用移情,与患者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对自我行为的不断反思,来提高护理照护水平。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贯彻落实,更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护理照护。 7.2为跨专业教育的开展搭建平台 目前跨专业教育和团队合作精神变得愈来愈重要,但现存的很多政策和学术问题都限制了不同专业间合作的可能[21]。叙事医学与护理专业结合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可以吸收跨专业教育这一理念,为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开展搭建平台,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叙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整个医疗领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其具体开展形式,应在叙事医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卫生政策及护理教育现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7.3构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 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在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程序框架和教学策略体系。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有关该领域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今后研究者应运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理论、概念进一步的分析整合,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程序框架和教学评价等要素[33]出发,构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 作者:于海容姜安丽工作单位: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 国外医学论文:国外高等医学院课程改革分析 一、医学教育课程计划(Themedicalstudenteducationprogram) 学生入学条件:在全美91%的医学院校要求学生获得四年制学士学位以后才允许报考医学院校,就读4年医学博士学位。也有少数院校允许三年制、二年制学院毕业生,甚至高中生报考医学院校。高等医学学制年限4年的医学院校占84%,其余有三年制或五年制。四年制医学院校课程分两个阶段:临床前期阶段,临床期阶段。1.临床前期两年课程。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科为基础,课程有: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第2学年过渡课有:检体诊断学、临床医学和神经科学。(1)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包括授课、小组讨论、实验实习课等。(2)大约10%的医学院校试行临床前期基础课以器官系统单元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每一种器官系统所关联的基础学科内容并联合多学科进行教学。(3)一些学校还采用以学生小组辅导课程,围绕着“以问题为中心”的病历。这种教学方法称PBL,主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知识和资料的责任心和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2.临床期两年课程。 通常在临床医院和诊所进行教学。(1)第3学年阶段教学称为轮转实习阶段。每一学科平均实习6~8周,其中:内科平均11.3周,外科9.6周,儿科8.7周,妇产科7.1周,精神病6.4周,家庭社区医学实践5.3周,神经科4.2周,院外初级医疗课程5.2周,放射线科2.1周。学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被分配管理病人,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作出诊断和治疗计划,学生实习以经验为主,配合小讲课、床边教学讨论。(2)第4学年为选修实习阶段。主要为学生毕业后选修专业需要和某些实习科目的再提高。选修实习主要在临床二级和三级学科,也可以选修基础学科(回归基础)。 二、学生学业评价(Evaluationofstudentachievement) 各医学院校建有学生学业成绩升级和毕业的评价标准、教学计划、每门课程目标或课程阶段目标。评价方法有笔试、口试和直接观察,评价的次数与方式各学校不尽相同,但所有学院都有毕业综合考试的制度。学生参加国家医师执照考试第一部分(基础)、第二部分(临床)、第三部分(实习),这三部分全部合格才能到州政府申请州立医师执照。现在评价趋势越来越重视评价临床能力和毕业生基本能力,特别是用直接观察方法来考核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等级有两级:及格、不及格,或者三级:优秀、及格、不及格。 三、教学方法 1.讲课(Lecture)。 2.小组讨论(Smallgroup)。“结构化学习经验”,10~15名学生与导师一起进行专题讨论。 3.辅导(Tutorial)。由导师辅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生发现式学习,学生活动为主。 4.实验(Lab)。通过实践学习经验,有专门实验室和设备,学生学习实验技能。 5.实习(Clerkship)。有临床课间见习、轮转实习等。 6.其他方面。有自我指导教学(Self-instruc-tion),自我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 7.选修教学计划。根据职业方向选修学分、选修课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教学医院承担带教、指导学生工作。 四、教学改革(Instructionalinnovations) 1.自我教学(Self-instruction)。在一门课程中或课程中一部分,学生自己使用由教师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教材。使用这种教材,学生不需要直接与教师面对面教学。这种教材通常包括某一个专题概念或某一教学单元,包括学生自己指导自己,自己寻找途径,自己纠正强化,自我评价等。这种方法和通常我们说的自学既相似也有所区别。 2.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在一门课程中或课程中一部分内容,进行自动控制模拟演示,接受学生反应和评价学生反应,以人-机相互作用为基础,展示进一步模拟算法,帮助学生对期望行为的反应。学生直接应用计算机终端。 3.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应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小组辅助讨论,强调学生自我指导学习、收集资料、讨论。通常在临床前期课程应用或者在必要的实习阶段应用。 4.院外初级卫生保健实习(Ambulatoryprimarycareclerkship)。临床实习轮转在院外非卧床病人的场所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习,强调人群初级保健。 5.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经个体训练扮演病人症状和某些体征以及真实病人情感的模拟病人,进行全面教学与评价。 6.临床实习学生互评(Peerreviewofclinicalpractice)。在临床实践中学生对照实纲要求与标准主动参与互相检查、评定,互相打分,互相监督,提高质量。 7.专门科研课题参与机会(Opportunityforspecialresearchprojects)。学校提供一些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锻炼能力。 五、评分等级制(Gradingevaluation) 1.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必修课:2级分制有12%院校使用,分及格、不及格两级;3级分制有23%院校使用,分优、及格、不及格三级;4级分制有28%院校使用,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5级分制有43%院校使用,分优、良、可、及格、不及格五级。选修课:2级或3级分制有67%院校采用。 2.应用国家医师执照考试基础临床第1部分、第2部分,按照总积分制。 3.临床能力评价应用评分系统,采用SP或OSCE累积小分。 六、课程评价(Curriculumevaluation) 1.整个课程评价。 (1)国家标准:国家医师考试成绩。 (2)学校院系、教研室笔试成绩。 (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对毕业生调查问卷中的学生评论。 (4)住院医师培训毕业评定成绩。 (5)校课程委员会评价。 (6)院系委员会评价。 2.教学计划评价中建立目标、标准及国家考试成绩反馈。 七、医学课程中特殊专题(Selctedtopics) 全美125所医学院各有所长,正在试行医学课程中特殊强调的30多个题目,这些主题都体现在必修课、选修课中,或专题讲座中。例如:艾滋病,酒精药物滥用,药物选择,消费控制,死亡,暴力,老年病,医学史,社区医学,长期卫生保健,卫生管理,医学伦理,医学信息,营养,器官组织供给移植,医患关系,预防医学,中止妊娠,移植医学,法律与医学,文学与医学,投入产出分析,实习管理,质量改善,急救处理,运动医学等。 国外医学论文:国外医学教育制度解析与心得 医学教育的第二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Deux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DCEM。DCEM由4年组成,分别叫做DCEM1、DCEM2、DCEM3、DCEM4。DCEM1学年(简称D1)与P2学年的教学形式基本一致。理论课程仍然由2门主干的课程单元、数门基础医学课程和2门拓展课程组成(表1),但是临床见习时间增加,如课程单元中的诊断学的床边教学增加为一周两次。学年末的临床实习增加了放射科和医学实验室的实习内容。从DCEM2到DCEM4这3个学年中,医学教学形式及医学生的社会角色与前面两年相比产生了较大变化,临床实践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在这3年中,医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教学医院住院医生的带领下工作,作为合法的实习医生进行临床实习,并由国家发放少量工资,缴纳社会保险并计算工龄。实习医生没有处方权且不能独立诊断病人,但是可以执行住院医生下达的医疗任务、完成病人的病历记录,并参与科室的值班(至少每月1次)。实习生每3个月换一次科室,所以3年基本可以完成教学医院里所有科室(包括医学实验室)的轮转实习,其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急诊科是必须要实习的。医学生们一般早上在医院实习,下午回到医学院上理论课、参加考试和准备在DCEM4的学年末必须参加的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因此,这3个学年的理论课程主要围绕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开展,并含有数门拓展课程及选修课程(表2)。法国的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分为11个跨学科单元和6个重点部分,如在南巴黎大学医学院,理论课以跨学科单元为主干(表2),而6个重点部分则留给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总体来说,医学教育第二阶段的后3年比前几年的课程专业划分更细致、内容更深入,更偏重临床症状、病例诊断及治疗原则的教学,且定期组织开展病例讨论。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紧密结合使医学生在完成这6年的医学学习后,基本具备了住院医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心理素质。D4的学年末,经过6年医学院学习的医学生们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并根据考试的全国排名及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未来的专科及执业地区。目前分为全科、内科、外科、精神病科、麻醉-重症监护、儿科、产科、公共卫生、检验-病理科、职业病科、妇科共11个专科。 1第一阶段TCEM 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TCEM。在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实际上是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有处方权的医生,并全日制在医院从事住院医生的工作。他们通常在更高年资医生的监护下独立完成诊断、检查、处方、治疗病人的全过程。根据专科的不同,TCEM为期3~5年。全科医学教育的TCEM为3年,目标是培养家庭医生,除了在医院各科室间轮转外,也可以去私人诊所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他专科,如内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为期5年,医学生同样在教学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轮转,并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TCEM结束时,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从而正式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为其医学教育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法国医学教育特点分析 2.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2.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2.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2.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3.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统一教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3.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根据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来看,要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须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培训。因此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之后,法国的医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科进行3~5年的学习,即法国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TCEM)的住院医生培训。在这段时期中,医学生作为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在医院的各相关科室轮转,同时也要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医生,要负责处理病人、完善自己的临床技能;作为学生,仍然要参加医学院的考试和考核;所以学习的目标会比较明确。同时国家对TCEM阶段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相同年资住院医生的临床水平不会因为地区或院校的不同而有差距。目前我国在某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进行试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住院医生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医生素质和质量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多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对我国住院医生培训的全面开展起到积极影响。 作者:刘钰晨梁勇单位:江汉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医学教育研究所 国外医学论文:口腔医学与国外牙医从业的综述 口腔医学发展趋势:20世纪牙医学经历了向口腔医学的发展:牙医学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在漫长的历史中牙医曾经仅仅是治疗牙病的技艺,即牙匠。这是牙医的原始时期。直到1728年法国PierreFauchar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牙科专著《外科牙医学(LeChirurgienDentiste)》,著写了牙齿的解剖、生理、胚胎发育、口腔病理和临床病例,列举了103种牙病和口腔病。他把牙医从外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并称之为牙外科医师(surgeon-dentist),奠定了近代牙医学的基础。 这个时期牙匠开始向牙医学发展。近代牙医学得到快速发展是第三个时期。以美国Haydan和Harris于1840年在马里兰州创办了第一个牙科学院称巴尔的摩牙科学院(BoltimorCollegeofDentalSurgery)为标志。牙医学从医学院独立出来以后,世界各国都纷纷成立牙科学院或牙科系,包括1917年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牙医学院(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牙医学院的独立招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科牙医师。现代牙科得到了很快发展。虽然第一个牙科学院第一班只有2位学生,但是这种独立代表了牙医学发展的趋势。因为牙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从诊断到治疗的方法、手段和使用的器材均与医学有很大区别,牙医学独立于医学院为牙医学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口腔科医生与人口的比例是1∶40000国际公认的合适的比例应为1∶2000。我国现有口腔医生2.5万人左右,而与此同时却有25亿颗龋齿待填充,6亿颗错位畸形待矫正,10亿牙周病患者待医治。在上海口腔医疗中心,畸形齿矫正至少要排1年的队。 显而易见,我国口腔医生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不过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牙病患者大部分在农村,而农村几乎无口腔治疗椅,绝大多数口腔专业毕业生又都想留在条件好的大城市,所以造成口腔系学生就业难的假饱和现象,因为即使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口腔科的治疗椅也是有限的,再加上一把治疗椅就得十几万,以及相配套的一次性口杯,手术刀等,医院无钱购新设备。 国外牙医从业环境分析老板式的牙科医生:很多外国诊所的老板是医生自己。医生不是有钱人的孩子。因为牙科医生的信用度高,没有担保也可以贷款到200万RMB,所以想开业就开业了。 卓有成效的团队协作:一般一个韩国医生配3~4个护士,还有洽谈师。平均一天看30~40个病人。韩国医生能力强?-不是!做一个好的团队。在这里一天看15个病人就很累。因为医生从头开始都做。来医院的患者特别愿意好好沟通。但是医生不能投入太长时间。团队一定帮助医生。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时间就是诊疗的时间。治疗的时候很热情,认真,亲切就是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时间。以外的时间是护士、洽谈师的时间。在医院现在有空的牙椅就是浪费。一个医生工作的诊所也是同时进行3个牙椅的工作。一个医生自己工作很忙的时候可以考虑招聘新的医生。但是找3个护士的话更有生产力。而且诊疗的水平也会更稳定的。所以韩国医生很重视洽谈,前台,护士的能力。高度重视学习与培训:国外牙医非常重视学习与培训,学习班的费用有高有低,还有很多免费的培训。比如在韩国竞争太激烈,必须不断地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在本行业就站不住脚,或者说不学习就不能生存。所以一般的牙科医生没有周末休息,他们会利用周末去学习充电,提升业务技能。 牙科患者诊疗流程:患者到医院-前台接待(写一般信息)-洽谈师接待(患者注所,介绍医院)-洽谈师拍口内数码照片和全景片(都是数码的所以没有成本-可以免费)-按照片和全景片简单分析口内情况,给患者提供治疗信息-医生检查(检查之前洽谈师告诉医生患者的基本信息)-医生来做方案(患者已经大概了解治疗过程,因为洽谈的时候患者已经简单了解了,所以治疗过程的了解和同意的时间很快-开始保健基础治疗(没有应急的话)-开始正式治疗-治疗以后安排病人-收费,预约-晚上发信息-提前一天确认预约。 作者:杜凯民吕鹏翔单位: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国外医学论文:借鉴国外医学推进护理教学革新 作者:徐静娟 单位:江南大学医学系 为适应新世纪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求,高等护理教育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特别是护理教学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美国的医学教育(包括护理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由于美国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毕业生的质量关系到医学院的名誉和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是医学院的主要目标。所以,美国各医学院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研究与评价。从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比较而言,我国医学教育在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现代医学教育成果,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我国高等医学护理教学课程改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发展之路。 一、国外医学教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1.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前2年),有目的地渗透临床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临床教学阶段中(后2年),更多地联系基础医学知识,甚至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在整个4年的学习中,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在基础课教学中,将形态学课程(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功能学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以及涉及内外环境相互影响的课程(免疫学、微生物学、基础药理学等)分别组合起来,集中授课,较好地发挥了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临床教学中强调以器官系统学习为主,课程主次分明,基础内外科教学比例较大。在学习某一器官系统时,特别注重联系组织、解剖、生理、药理等知识,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较深,理解较透。 2.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小组教学为特色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以问题为中心(PBL)教学法在美国医学院校已广泛采用。学生在以小组为单元学习时,教师通常将讨论的内容变成问题提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学生们共同讨论。学生们经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网络、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问题答案后,再返回到课堂进行交流。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务、进行总结的作用。课堂上学生讨论、讲解的时间远远超过教师讲解的时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利用信息资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美国医学院校的学生数量较小,教学资源丰厚,因此,大部分医学院均采用小组教学为主,特别是临床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学生以3-5人为一组,由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教学,大多采用床边教学和随机教学的模式,学生实习操作机会很多。对临床中没有见到的病种,由科室组织“午餐讨论”或专题讲座,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在临床实习中,每个学生有专门教师负责。教师既组织多人参加的病历讨论,又有一对一的具体指导。 3.早期接触病人,提高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许多院校在大学的第一年即让学生接触病人。与其说是采集病史,不如说是与病人交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的理念。这既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各学年学生与病人交流的内容不同,由浅入深,从简单交流,到详细了解病史,制定正确诊治方案。待毕业时,每位学生均能自如得体地与病人交流,顺利完成采集病史、查体,指导病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全部内容,为进入住院医师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美国医学院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素质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4.采用模拟病人,培养学生处理急危重症的能力模拟病人即(由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首先发明)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此“病人”的生理状态,并制造各种病理状态,然后施加抢救或治疗措施,观察“病人”的各种反应,从而进一步理解病人的生理病理机制,这是临床教学特别是麻醉、休克、心脏病、呼吸衰竭等严重疾患教学的良好方法。学生可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操作,由此训练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增强记忆,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和实践指导。目前,模拟病人系统已在全世界许多学校使用,效果良好。 5.应用网络教学手段,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美国各医学院非常重视网络的应用,几乎所有的课程均有网络教学内容。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内部网络,网上内容丰富,有文字,也有大量的组织解剖图片、病理样本及切片等,有的还配有三维动画。当授课教师讲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随时切换投影内容,基本上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讲解的内容丰富、实用、全面。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了解所学内容,扩展知识范围,查询最新医学信息。此外,硬件系统建设也非常完善,网上检索、网上答疑、网上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较好地评价毕业生的质量,美国医学院探讨了许多评价方法。一是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通过考试、与学生交流、观察学生的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是比较传统的评价方法;二是学生彼此之间打分,相互评价。这是某些医学院比较推崇的方式,他们认为学生彼此评价更能准确、客观地代表学生的能力水平,并起到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作用;三是一次性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也是各学校之间评比的主要方式;四是随机抽取毕业生调查,通过用人部门对毕业生水平和能力的反馈,评价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以上手段,学校分析寻找教学活动中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我国医学护理教学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学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也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的逐渐普及,作为医学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各级医疗机构,其体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对传统的医学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学尤其是高等护理教学还存在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和实际需要相互脱节,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即使是专科层次,其医学教育的目标同样求大求全,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普通专业医疗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市场更需要的高等护理人才和社区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培养;其次是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缺乏协调,往往是重基础轻临床,结果是学生能应付各种理论考试,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也是国内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以上各种问题如不在短时间内引起重视,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医学护理教学的需求,难以应对市场经济对高级医学护理人才的需求。#p#分页标题#e# 三、高等医学专科教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我校医学系从1985年就开始进行专科层次医学护理人才的培养,2000年起又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对高级医学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有关高等护理教学课程改革的几个初步设想,希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认识到,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基层应用型加复合型的医学护理人才,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尤为重要。1999年,教育部在发展护理教育的有关文件中提出了“逐渐萎缩和规范中等专业护理教育,扩大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逐步优化和提高护理队伍基础理论知识和学历结构”的指导意见,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应将重点放在适应未来高级护理人才和社区医学护理工作的全科护理医学综合教育上,教学实习应增加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实习,并增加环境与健康,预防与保健等社区医疗护理的训练;临床技能应更多注重适应不同层次的护理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培养未来高级护理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 2.调整基础、临床课程,适应当代护理教学现代社会对医疗和护理的要求,已从单一的治疗型向预防—治疗—康复的复合型转变,以上这些转变也对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应改革目前课程中临床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的现状,打破以往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的“老三段”课程结构。尽量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并逐年增加临床实践时间,第一阶段以参观为主,并结合医院护理工作实践,了解与医疗护理活动有关的各方面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医院的劳动实践,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对待病人的良好态度;第二阶段为理论结合实践的现场教学(见习期),以提高理论知识为主;第三阶段为实践能力培养的临床及社区实习,以实践能力及技术培训为主。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多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式及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研究工作的程序,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有关问题,自由选题,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讨论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实验室提供条件,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按科研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 4.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长期以来,医学教学和实习有很多内容完全依赖于图片教学和解剖教学。图片教学不够生动,难以具体化,而解剖教学成本大又不可重复执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医学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前景,是当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教学手段上积极使用电化教学、CAI软件等多媒体手段,能明显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使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医学CAI能针对医学教学和学习中的主要难点等环节而制作,通过真实的影像、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实现精细观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为适应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加强学生的外语、计算机、英文会话与写作,文献检索以及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培养。随着医学科学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对高级护理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上技能的培养将使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更新及终身学习等方面受益匪浅。 国外医学论文:国外医学教育状况思索 作者:李亚敏 陈俊国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一、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学制 (一)6年一贯制的德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6年,实现以大学为基础,学科为中心,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这一学制[1],如芬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 (二)6年一贯制的俄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3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3年进行专业教育,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独联体国家如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妇、乌克兰等实行这种学制[1-2]。 (三)4+4年制的美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的文理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前4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4年为医学院教育,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核心课程为主干的自由选课制度。学生完成课程,修完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授医学博士学位。美国、加拿大、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实行这一学制[1-2]。 (四)5+3年制的英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4年为理论教育,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毕业授医学学士学位,英联邦国家实行这一学制,如英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获得学士学位以后经过考试和推荐就读医学硕士学位,时间是1-3年。在实行多学制的世界各国中,学制为6年制的国家或地区最多,为90个国家,占56.6%;居于第二位的是7年制,为53个国家,占33.3%;排在第三位的是8年制,为15个国家,各占9.4%;排在最后的是9年制,为1个国家,占0.7%。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模式[2](附表) 三、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一)美国。美国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一般来说,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只要具备了大学毕业资格,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经推荐人推荐,即可入学攻读学位。但在美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却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绩。因此,博士研究生经常需要攻读4至6年才能毕业[3]。此外,美国约有一半以上大学要求研究生入学时有GRE成绩。美国研究生招生一般不限名额,由导师的科研能力、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决定每位导师当年招收学生数量。在培养模式上,美国博士生培养通常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专业式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及兼顾协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更加强调文理渗透和选修课的重要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为2∶3。 (二)日本。日本的医学院校本科生学制为六年,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医学博士。博士课程学制为四年(日本医学院校很少设有医学硕士,一般是硕博连读四年)。中国的研究生指的是硕士学位,而日本的研究生和研修生是没有学位的,只是进入大学的一个学前班。日本大学的招生录取,导师有一定的决定录取权。对于博士生的评价,主要以毕业前发表SCI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值的高低来衡量。日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前最少应发表2篇以上的SCI论文[4]。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每周召开一次科研汇报会,主要汇报自己的研究内容、国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内容、最新的科研动态及讨论本周的疑难病症等。目前日本学位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中博士学位又分为课程博士、论文博士、学术博士三种类型。 (三)俄罗斯。目前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本科6年毕业授予硕士学位,具有行医资格。本科4年毕业后,只能当医疗助手,经过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以后,可以申请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时间为3-4年,经过课程学习,撰写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4]。具有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的人员方可申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并具有资格在高等医学院校讲授课程或成为医学副教授。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如果在工作中有创新性的医学研究成果或发表了极具创新性的论文,经过课题研究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此学位获得者才有资格申报教授职称。俄罗斯的医学科学博士学位不属于医学高等教育的范畴,取得这一学位者必须在工作中卓有成绩,并通过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由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决定授予,学校无授予权。 (四)德国。在德国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只设有博士学位,德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学位制分为三级:文凭学位,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惟一学位:讲授资格学位,这种学位是获取在高等学校任教资格的依据之一。在德国高等院校里,没有专门的研究生院机构,博士研究生都在指导教授所领导的研究所里进行培养。博士生的录取也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虽然没有必修课,也没有学分要求,但却要求在做博士论文前先要担任二年教学或科研助手,并采取一定的淘汰制度。 四、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并注重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形成硕、博士研究生的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2,4]。 (二)加强教学体制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试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体系应在主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展,培养研究型人才和使用性人才相接合。 (三)跨专业、双导师的教育方式。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研究领域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有好多研究领域需要跨专业的复合型研究模式,即从事不同专业的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比如,导师的研究方向为数字化人体解剖,这就要求解剖学导师和计算机专业的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跨学科选调授课老师。研究生要求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在对这些课程选择授课老师时,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及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选择授课老师。 国外医学论文:国外医学教育形式分类与借鉴 作者:黄子杰 吴胤歆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它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核评价等[1]。因历史或体制等原因,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毕业后第一学位(或证书)授予情况角度对国外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可资借鉴之处,并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1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分类与借鉴 高等医学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大学专业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教育层次和形式有所变化,或强调学历,或注重资格,或突出学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况看,按毕业后的第一学位或证书的授予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1博士学位授予型 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补充资料)为依据统计,全球有近半数(49.36%)的国家和地区为医学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有的国家授予内科学博士或外科学博士学位)[2]。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是此类型的代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医学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进行的。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为已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再攻读4年医学课程,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它们的医学教育制度中有三个可值借鉴之处:设置入学考试。世界各国高校的入学制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考试制度”,一种是“证书制度”。考试作为一种标准,被用于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证书制度是学生凭中学毕业证书或其他证书就有进入大学的资格[3]。美国的本科毕业生在申请进入医学院前必须通过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学生入医学院前也要通过文、理和面试三方面的考试[4]。医学院特设的入学考试,保证了医学生的水平和质量,也保证了医学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学期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一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Ⅰ),在第四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二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Ⅱ),否则他们将不能进入临床实习(Clerkship),不能毕业,也不能成为住院医师。实际上,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使学生获得实习期间和日后行医所必须具备的合法资格,也是避免引发医疗争议和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医学生在毕业时也要通过一次标准化考试,以标志其知识和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否则不能从事医疗工作。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生毕业后,需申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培训后,其身份还只是全科医师,若想成为专科医师则需再经过几年时间的专科培训以获得资格。这样一来,由全科医师负责社区居民的普通疾病诊治和专科疾病转诊,不仅提高了医疗保健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1.2学士学位授予型 据统计,授予医学学士类学位的国家占总数的21.79%,其中以授予内科学学士学位或外科学学士学位的占绝大多数[2]。此类国家主要以英国、瑞典、新加坡等为代表。高中或大学预科毕业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5-6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后,即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作为5或6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大体上与我国现行5年制的医学本科教育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尽管医学也属于普通本科教育形式,但由于有一整套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以及对医学院校每年的招生严格控制,因此在其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医学教育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精英教育水准;医学生毕业后,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严格限制招生名额与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比如,英国高校的招生对象为获得高中会考毕业证书的人,但其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等专业由于名额有限,一般都采取筛选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3]。瑞典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只为自然科学班级毕业且成绩达到4.8分以上的高中毕业生[5]。新加坡医学院每年招生不足300人,本科教育采取“严进严出”的方式,入学后还要通过每年的年考,由于最后一年的学位考试要求很高,评分极为严格,因此通过率较低,而未通过全数考试就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6]。从另一项措施来说,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都已建立起一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强调标准的严格性、统一性,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扩展到大众化高等教育中[7]。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据调查统计,英国的医学毕业生中,除10%改行或不能毕业外,大约有30%的人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成为专科医师,30%选择成为全科医师(Gen-eralPractitioner,GP),其余30%不详[8]。全科医师的培训是从注册前住院医师(JHO)训练开始,由皇家全科医学学院来管理,为期3年。而专科医师的培养是由诸如皇家内科学院、皇家外科学院等各专科性皇家学院承担,从高中毕业进入医学院学习直到完成专科医师训练期共计需要12-14年时间,周期非常长[8]。瑞典医学院5年半的学习只是成为注册医师之前的训练过程,要想成为注册医师,要通过考试获得医师执照,还要做18个月的助理医师。之后,如果要选择从事专科工作,要继续接受4-6年的专科训练,方能成为专科医师[5]。在新加坡,其第一医学学位为内科学或外科学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是行医的必需资格。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硕士学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之一。也就是说它将学位培养与专科医师培养适当地衔接,区分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培养途径[6]。实际上,上述几个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国家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如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HealthServicesystem)、瑞典的全民医疗保险政策和新加坡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成效并有效降低国家财政在卫生保健领域的浪费,通过设置全科医师作为初级保健服务系统的“守门员”,使绝大多数居民对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入性大大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明智之举[9]。 1.3医师证书授予型 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资格、资历或实际能力的训练,而不将学位问题放在第一位,医学生毕业后,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或毕业后通过国家医学考试成为注册医师。这种类型的高等医学教育形式在全球约占18.59%[2],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德国大学的医学专业实行定额报名,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医学生入学考试(TMS)。医学院学制为6年,期间分为4个教学阶段,并参加4次全国统考。毕业后能否成为临床医师,不在乎是否获得学位,而必须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拿到结业证书;之后必须进行2年临床培训,获实习证明书者可申请开业许可证,成为正式合格医生[10]。对部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答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1]。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分学校理论学习6年和临床住院医生实践2-5年,没有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之分。6年理论学习结束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按比例分流为两个培养方向,未通过者转入2年的全科住院医生临床训练,通过者(1995年通过率为50%)继续攻读专科医学文凭,需要4-5年。“专科医学文凭”为法国临床医学的最高学历[10,12]。可见,德国、法国的医学生主要以获得证书或文凭的形式毕业,虽然也设医学博士学位,但这并非是从事医师职业所必需的。德国、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设置的入学考试。德国的医学生入学考试,采用定额形式,其竞争十分激烈,这样能保证生源的质量,也确立了高等医学教育继续保持精英性的品质地位。多次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德国,医学生在校6年的理论学习期间,每个学习阶段都要通过国家统考,毕业后还要通过国家医师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进入临床训练[10]。法国医学院的学生在6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也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13]。在校期间参加国家设立的医学考试,从而获得一定的行医资格,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必需过程,这可以让实习医师合法地接触病人而不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性质。法国医学生毕业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按比例分流成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两个渠道[13],有趣的是,博士学位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恰恰相反,特别注重技能训练的专科医学文凭,才是医学教育的最高身份证明。另外,其按比例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分流方式,是国家确保有足够卫生人力资源在基层服务的重要手段。#p#分页标题#e# 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分析 2.1基本情况 相对而言,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其过程比较复杂,但结果十分简单。学位类型。目前我国的医学学位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分为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科研学术型和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的专业技能型两种。学习年限。主要有3年制医学专科教育(毕业时不授予学位)、5年制(部分学校是6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7年制本硕连读医学教育(前5年为医学本科教育,完成者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两年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和8年制本博连读医学教育(毕业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纯粹的研究生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习年限为2-4年。获得学位的途径。在我国,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的志愿可能就读三年制高职专科,也可能就读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2-3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获得者和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继续深造,通过考取上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实际上,学位的攻读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专科毕业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生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在我国,并不严格限制非医学专业人员报考医学研究生,有些在职人员也可通过申请在职学习获得相应的医学学位。临床实习资格问题。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中,临床医学的专科生和本科生最后一学年进入临床实习,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的学生最后三个学年均在临床实习,此外,大部分临床专业的研究生也至少有1年时间在临床工作。这些学生在进入医院之前均缺乏必要的合法身份,因为他们一般在毕业第一年后方有资格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在读期间没有设立国家统一考试,使临床实习生从事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毕业后的身份。在我国,不论医学学位的有无,无论学习年限长短,也无论学习方式如何,任何一个医学毕业生,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这就是我国医学教育制度唯一最简单的地方。 2.2存在的问题 入学门槛太低造成医师培养质量的鱼龙混杂。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等精英性质的专业,也进行无限制的规模扩大。如此一来,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只要参加高考,达到相应层次的录取分数线,都有可能成为医学生。此外,入学门槛低还体现在专升本考试中,专业戒的跳转并无限制;医学研究生的报考也不受其原先专业的限制,甚至也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的方式跨越学位。培养层次过杂形成医学教育的唯学位错误倾向。我国目前医学专业的学习年限长短差异过大。毫无疑问,短学制由于时间有限,理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等素质类课程偏少,即使是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短平快”,因此其发展后劲有限,即使通过专升本或考研,也无法根本性地改变起点学历的水平。另一方面,从专科到专升本再到本科、研究生,为了追求学历和学位,许多医学生不断地应付入学考试、不停地重复学习相同的医学课程,也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学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临床实习合法性缺乏引发医疗纠纷事件增加。我国医学生在校期间,未安排任何涉及医疗合法性的国家统一考试,亦即在临床实习前并未获得作为实习医师的基本资格。实习生因为缺乏合法身份,连了解患者的病情都属于侵犯患者隐私权,更不用提实际的医疗操作了。毕业后从业岗位相同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加剧。应该说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别,掌握知识的偏重不同,而我国医师培养的出口单一,没有明确的岗位分流。这将带来多个方面的不公平性问题:①无论学习年限、受教育层次的差别,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②所有专科医师都只愿意留在高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也留不住专科医师,实际上也不需要专科医师,导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③决策者主观上希望大专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去缓解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但卫生保健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农村居民没有理由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服务。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建议 国家目前也在积极探索改革我国医学教育制度,根据我国现状并借鉴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点,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几点建议。简化我国多层次的医学学制,仅保留五年制本科和八年制医学博士两种培养形式,其余的办学层次全部取消。一方面,严格控制医学专业的本科招生规模,提高录取分数线,以保证其精英教育的品质;另一方面,限制非医学专业人员报考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师是一个特殊行业,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临床培训,才能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为解决目前临床实习中存在的实习生权力问题的纠纷,我们可借鉴其它国家做法,让医学生在完成理论教学后参加国家医师资格的阶段性考试,通过者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在保留五年制与八年制的前提下,区分两种学制不同的培养方向。五年制医学学士学位获得者只能担任全科医师,主要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才能担任专科医师的资格。另外,允许医学学士学位获得者通过报考医学博士获得担任专科医师的资格,但国家可通过控制专科医师执照考试的合格率,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全科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国外医学论文:对国外医学教学理念的认识 作者:翟春晓 单位: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2011年暑假,通过学校的选拔,我和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漂洋过海,到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短期学习。作为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和来自墨西哥、韩国、美国本土、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6名同学,主修了“生殖技术”、“全球公共卫生”、“性别研究”、“人类学”、“生命科学”、“营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等医学课程。国际学生多样化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观点差异、师生交流碰撞的新知识、新思想,给学习者带来了充实而又广泛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以及全面分析社会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受益匪浅,进而对现代医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医疗技术与人格尊重 “生殖技术”是学习的第一门课程。课程学习是以讨论方式进行,由研究中东地区性别与健康的专家、医学人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玛莎教授主持,每一次授课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为了配合此项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学有关生产、人工流产、体外受精、女性割礼和女童忽视与虐待等方面的人类学专著,每位学生要完成自己相应的读书笔记。课程所讨论的第一本书是罗比•戴维斯-弗洛伊德《分娩:美国的成年礼》。本书作者结合了自身的生育经历,从宗教和心理研究的角度,批判了上世纪美国主流生物医学模式下,产科医生对于妇女生育这一生理过程进行程序化的过渡干预,认为医院片面追求缩短产程与提高效率而忽视了产妇的心理感受,忽视了妇女生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重大意义(在许多国家,生育普遍被视为重大甚至神圣的家庭大事件)。玛莎教授认为,在分娩过程中,虚弱无助的产妇所经历的一切,将对她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传统家长式的医患关系和产科相对紧张的医疗情境,使得在生育时心理异常脆弱的准妈妈们失去了对于处置与治疗的知情选择权。罗比•戴维斯-弗洛伊德认为,医生用强硬不容置疑的决断和曾经被广泛应用的剔除体毛等有羞辱感的处置,让产妇在医院进行分娩变成了令人敬畏的仪式。而且,在医院接生过程中,医生也过多地应用了会阴切开术和剖宫产。罗比•戴维斯-弗洛伊德在书中描述说,在上世纪,医院中的产科医生多为男性,这一潜在权威性的仪式意味着男性行使对于女性统治权。玛莎教授认为,这些传统的产科医疗方式,是对妇女人格的不尊重。虽然,作者的观点有偏激之处,但她所描述生育过程不悦的分娩体验及提出对产妇人格的尊重要求,值得我们医务工作者思考。《分娩:美国的成年礼》一书的出版,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促进了不仅是产科而是整个医疗系统对病人人格尊重的进程。然而,在现代的中国,妇女在生育过程中,医院家长式的医疗决定、泛滥的会阴切开术及剖宫产仍然广泛存在,这固然与黄种人的生理特点有关,但医院和医生也从未考虑过生育者及生育家庭的感受,只是从医学过程实施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如果从人格尊重的角度出发,作为医生是否应当设身处地的考虑到产妇的感受,积极改变“见物不见人”的态度。 二、女性权益与人文关怀 “女性生育权益保障”是学习的第二门课程。主要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对女性生育权的影响。阅读了盖尔•克里曼所著的《表里不一的政治: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时期的生殖控制》,作者用社会学人口统计的方法并结合政治学进行了分析,对于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的罗马尼亚国家人口政策及其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在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通过国家立法使得“人工流产”和“离婚”变得异常困难,并要求每个家庭至少生育4个孩子。这些要求违反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生育意愿降低的发展规律,生育过多孩子成为了母亲和家庭的负担。而在避孕措施缺乏的环境下,女性不得不将人工流产作为控制生育的唯一手段,但因人工流产是违法的,妇女只有在没有保障的环境下进行流产,手术环境、麻醉用药、医生资质、术后观察等都得不到保障。有大量不愿继续生育的女性因为不安全的流产大出血、子宫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失去了生育能力甚至宝贵的生命。同时,因年轻母亲的意外死亡而被遗弃的孩子、违背母亲意愿出生又被母亲遗弃的孩子大量出现,使得条件有限的孤儿院显得格外拥挤而力不从心。 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的罗马尼亚政府,因违背社会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政策,使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使得罗马尼亚在上世纪妇女权力地位全面提升的国际大环境中,成为了众矢之的,也为至今仍限制妇女实施人工流产的诸多保守政策敲响了警钟。与此鲜明的对比是,玛莎教授的著作《本地婴儿,全球科学:埃及的性别,宗教,和体外受精》书中描述了一些不育的埃及夫妇,他们对于孩子的渴望及他们承受高生育意愿的巨大压力,这些夫妇为了获得孩子的到来,而不惜以自身健康和金钱为代价,来进行体外受精治疗获得可贵的试管婴儿。在学习艾伦•格伦鲍姆所著的《女性割礼的争论》一书中,作者介绍了在北非各国普遍存在的女性割礼这一残害女性健康的手术。通过作者小说式文字的细腻描写,使得我们身临其境。作者分析了导致这一风俗持续流行的宗教、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解剖了女性割礼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存在原因的复杂性。而在利萨•贝斯克罗尔的著作《亚洲女性濒危:歧视和发展》中,描述了亚洲地区普遍存在的生育性别歧视。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亚洲国家的家庭人为地选择性别生育,导致男女儿童的性别存在差异过大。 由此可见,由于各国制度、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妇女拥有的生育权力差异很大。作为中国新一代“独生子女”的代表,以我在中国所作调查和我的成长经历,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介绍了中国政府为鼓励男女平等,保证女性身心健康发展和受教育权力等所做的努力和政策上的倾斜,以及中国社会人群对于女性的态度,女性在家庭、学校与男性平等健康发展的现状,使同学和老师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女性在社会地位。 三、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 “全球公共卫生”是学习的第三门课程。在进行了基本知识概念和理论框架的学习之后,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进行多次案例讨论,我们对于如何营造医疗环境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水平固然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并不仅仅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烟草滥用”、“母婴围产期死亡”、“婴幼儿营养缺乏”、“空气水源污染”、“AIDS”等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国家和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来解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社会问题影响健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着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各种疾病发生的责任。#p#分页标题#e# 医患关系目前已成为国内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医患关系冲突升级,恶性事件频发的新闻常见诸各种媒体。国内医患关系的现状,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福利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医院及医生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远远落后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参观了耶鲁医科图书馆蓝色大厅里展示的耶鲁医学院200年的校史后,我深刻感受到病人的健康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病理变化,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复杂问题的综合,生物医学技术、不同社会环境会对不同患者造成不同的心理影响。医院及医生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每一个从事医疗行业的人都应该反省。当今,我国许多医院的医学技术水平逐渐和国际接轨,然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交流沟通、医疗行业的法制化以及医疗风险的管理却远没有跟上。故而出现患者不能理解医生,医疗纠纷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引发暴力事件等现象。在医疗系统改革尚未完成的今日,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是否可以迈出一步呢?作为医师,不仅在医疗技术上应该不断完善提高,更应该培养起在复杂情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善医患关系,进而使整个医疗环境得到提升的重要一环。 四、医生的社会责任 “医生的社会责任”是学习的第四门课程,也是最重要、最有收获的一门课程。这门课主要是实践,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了身处世界最先进行列的耶鲁医学院科研实验的最新进展。学生通过听讲座、参观实验室,了解了现代医学临床科研的最新进展及先进的医疗设备。并且参与耶鲁大学医学院各个科室及康奈地卡特州精神医院精神心理科科室的大查房,弥补了国内医学院学生人文教育上的不足。作为一个中国医学院的女性学生,站在未来医生的视角来了解这些人类学学者所研究的成果,学会了从新的视角对医学问题进行思考。 身处世界最先进的耶鲁大学医学院,侧重临床的科室如消化、肾内则运用临床小讲课,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点。侧重研究的科室如病理科则讲授科研实验的最新进展。讲座汇集医院伦理委员会成员关于安乐死病人的心理干预内容,从资深医师对于疑难病人治疗临床处理的经验,到由畅销书作者兼精神科医师带来的对于自闭症诊疗不同角度的思考,还有不同医师通过深入思考体现个人独特角度的案例,以及白发苍苍高年资医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让我耳目一新,使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了医生与病人交流的重要意义。耶鲁大学医学院各个科室的大查房,从医学院学生到主治医生各个级别均可参加。我参加了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康奈地卡特州精神医院精神心理科的科室大查房。在学习中,接触到医生与病人的交流,医院伦理委员会成员对安乐死病人的心理干预讨论,资深医师对于疑难病人治疗效果不佳原因的归纳和处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通过病人的同情理解能力等等,本次实习给予我深刻的感受,让我进一步明晰日后作为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国外医学论文:国外医学中案例研究运用的分析 作者:王利芬 刘保延 何丽云 彭锦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案例研究法又叫个案法,个案研究法是对现实中某一复杂的和具体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实地考察,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1]。案例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多种方法之一,广泛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医学研究中也常用到案例研究方法,为了了解医学案例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案例研究质量,我们对近5年来国外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1国外医学中案例研究应用文献分析 国外案例研究主要用在各种疾病的治疗、病例观察、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罕见病例报告和诊断研究中。 1.1治疗性案例研究 为确定经皮注入膝盖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能再生软骨和半月板组织,ChristopherJ.Centeno等进行了经皮注入膝盖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前瞻性单案例研究。研究通过了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研究方案中给出了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其中之一要求患者经整形外科医生评价,并认为他们需要进行关节成形术。根据这些标准招募到一个46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MRI显示,退行性骨关节病。研究详细记录病史及治疗过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填写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问卷调查表和功能评定指数问卷调查表。经皮注入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后,MRI结果显示病人软骨和半月板增加,疼痛减轻、活动增加。通过治疗前后主观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物理治疗评估以及核磁共振检测的临床和影像学变化进行疗效评价[2]。 A.Glasmacher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收集更多卡泊芬净治疗重症免疫力低下真菌感染的有效性、持久性以及安全性数据。德国治疗中心从2001年7月到2003年2月连续纳入用卡泊芬净治疗的患者,研究不设纳入和排除标准,诊断标准使用ORTC/MSG标准(1999版)。使用结构化调查问卷采集数据,调查问卷中给出疗效标准。研究记录了患者用卡泊芬净前的用药情况、卡泊芬净的用法及使用情况,以及是否联合用药及联合用药情况,并详细记录不良事件。通过检查丢失或矛盾数据的所有文件和访问调查医师来确保数据质量。治疗医师和协助者先后进行2次疗效评价。通过调查治疗医师和生化指标2个方面进行不良反应评价。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分析,计算连续变量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等。研究共采集到118个数据完整的病例,来自德国9个保健中心。排除12个病例后,共有106个病例进行了疗效分析,其中68个表现为全部或部分消退。研究还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卡泊芬净有很好的疗效和低毒性[3]。 CraigW.Senders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下颌骨牵引术是否能缓解小颚畸形引起的舌阻塞气道。研究通过了UC机构审查委员会通过。纳入标准是小颚畸形伴严重舌阻塞气道。研究收集了从2001年至今使用下颚骨牵引术治疗小颌畸形引起的舌阻塞气道的13个病例。术前患者或法定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进行了双侧下颚骨牵引术。患者术前由多学科专家包括新生儿学、小儿耳鼻喉科、口腔外科、牙科、儿科进行了评估,随访由颅面畸形小组进行。术后2个患者出现了感染,1例病例手术失败,又重新进行了手术。结果手术成功12例,10例避免了气管切开[4]。 KenjiSuda等进行了前瞻性案例研究,目的是确定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川崎病引起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通过了研究委员会通过,有6个机构参与,共有83个使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疗法在3个月以上的患者。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用Kaplan-Meier方法做无心脏发病曲线,计算心脏发病率和出血发生率、患者PT-INR的均值、标准差和范围。治疗1年后,92.5%患者没有心脏病;10年后,91%患者没有心脏病[5]。ThomasSchrom等进行了用胶带治疗麻痹性眼睑外翻前瞻性多案例研究,10个麻痹性眼睑外翻患者接受了胶带治疗。治疗前对患者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评估,其中患者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治疗方法是用胶带黏在下眼睑和附近颧骨处。治疗后,9个患者报告流泪现象明显改善。患者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采用赋值法。1例患者使用期间皮肤发红,停用后消失[6]。 Mathieu-PanchoadeSèze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用新矫形器配合理疗治疗躯干前曲症的有效性和耐受性。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排除不能站立或行走、不同意戴矫形器及站立时背部疼痛的患者,研究连续纳入15个使用矫形器的患者,分别在入院前、出院后30d和90d时进行评价。记录性别、年龄、病史、躯干前曲发病时间及既往治疗。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法记录,生活质量用VAS量表评价。矫正的主要标准是腰椎前凸角,通过侧面X光片测量。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等统计方法。无不良事件发生。影像学结果由不参与研究的放射科医生进行评价。结果腰椎前突增加,疼痛减轻70%[7]。BernhardCroissant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抗癫痫新药奥卡西平解苯二氮毒的有效性和耐受性。研究对10个连续住院用奥卡西平治疗苯二氮成瘾的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根据ICD-10andDSM-IV,并满足排除标准。采集与奥卡西平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关的数据,记录奥卡西平可能的临床副作用。数据处理采用方差分析。患者住院时间11d到21d不等,出院后继续服用维持量6个月,结果奥卡西平能迅速解苯二氮毒[8]。 Ching-TienPeng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比较铁螯合剂(F1)或去铁敏(DFO)及其二者联合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台湾5个医疗中心1999年1月到2004年10月136个患者。根据排除标准,排除无并发症者,最后参与分析患者共114个。诊断用电泳分离或DNA分析。治疗中,57个患者用F1,26个患者用DFO,31个患者用二者联合剂。数据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医生提供不良事件和疗效评价。结果用F1和联合疗法治疗的病人血清中SF较低,而只用DFO治疗的病人血清中SF较高。4个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F1或F1与DFO联合减低血清铁蛋白(SF)有效,且副作用发生率低[9]。 SangeunKim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采用针点光动力疗法治疗毛孔粗大的疗效。研究纳入5个面部毛孔粗大的患者。排除标准:孕妇、有瘢痕史者和近2个月内服用异维A酸者。5个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治疗使用光纤维的针点光动力疗法和吲哚花青绿。数据采集用数码摄影,在开始治疗时对治疗部位拍摄照片。在每次治疗时和手术后3个月后进行评价,由2个审查者独立为标准摄影用0-5分表进行评分;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也采用0-5分表对结果进行评分;研究结束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患者治疗后均有轻微皮肤发红,无色素沉着。结果5个患者认为毛孔粗大得到了很好改善[10]。#p#分页标题#e# XavierDufour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用以评价标准手术治疗鼻息肉的效果。从1994年1月到1997年10月,研究连续纳入65个蝶筛切除术后的患者。研究就患者鼻部症状和哮喘情况进行术前评估,并在术后随访至少5年。每个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由同一个医生检查纳入患者,系统记录每个患者哮喘、过敏和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情况。从耳鼻喉科医生确诊算起,估计鼻息肉病程。记录纳入前1年内的鼻息肉手术和治疗。临床症状在纳入和每次随访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在入组时和研究结束时填写生活质量问卷,60个患者完成了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研究结束时,由1个新的临床医师收集和鼻炎相关的症状、气喘、生活治疗和患者对手术的意见等信息并进行评价。结果37人鼻塞和42人嗅觉障碍分别得到了改善,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1人中24人止喘药用量减少[11]。 RichardD.Drake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口服地塞米松在减轻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复发引起的手足红肿疼痛的疗效。研究经过了机构审查委员会审查。从1998年1月到2000年10月,研究纳入使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复发的患者23例。化疗期间的每周、每次开始化疗前和类固醇药物完成后分别评价一次手足红肿疼痛和其他副作用,评价使用南化通用毒性标准。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结果按要求量服用地塞米松的6个人已经痊愈或接近痊愈[12]。综上所述,11个治疗性案例研究均为前瞻性案例研究。其中3个研究是多中心研究,4个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其余不清楚。1个为单案例研究,其余为多案例研究。5个研究通过了伦理审查,6个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个研究提到诊断标准,2个研究诊断方式为会诊,2个研究提到纳入标准,5个提到排除标准,1个研究明确提出未设纳入排除标准,是开放性研究。1个研究有对照,其余研究无对照。数据采集方法:3个研究采用调查问卷,3个研究采用视觉模拟法,1个研究采用数码摄像,其余采用直接观察法。仅2个研究提到了疗效标准。疗效评价:1个研究由不参与研究的专家进行评价,1个研究由2个审查者独立进行,2个研究由患者参与评价,其余为研究者评价。7个研究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分析法,4个研究采用分析归纳法,4个研究进行了随访,10个研究记录了不良事件。 1.2病例观察研究 Je′ro^medeSeze等进行了回顾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急性脱髓鞘性脑脊髓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的可能性。研究制订了排除标准,共收集了来自13个多发性硬化中心的60例伴有急性脱髓鞘病的患者。研究记录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日期、既往传染病或者疫苗接种、临床表现、复发、复发次数、急性期治疗及后续治疗。末次访视用残疾状态量表进行评分。患者进行了MRI检查和生化检查,其中包括脑脊液,4个患者进行了脑组织活检。分3组进行数据分析,对定性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对脑脊液、MRI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急性脱髓鞘性病的病人比多发性硬化病人更易于具有多发性硬化的非典型特征[13]。RobertH.SquiresJr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确定儿童急性肝衰的短期结局、相关病因、临床症状、人口学特征及决定预后的因素。研究组共有24个研究地点,每个研究地点纳入患儿之前要由NIH提供一份保密证书,并由机构审查委员会通过。研究给出了引起急性肝衰的各种肝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患儿要满足纳入标准。从1999年10月开始共纳入348个患儿,患儿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每天记录患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持续记录7d。入组3周后,评价结局指标。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儿童肝衰病因为对乙酰氨基酚中毒、代谢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感染、非醋氨酚药物有关的肝毒性等。儿童肝衰病人不同于成人,儿童不存在肝性脑病[14]。这2个病例观察研究均为多中心、多案例研究。第1个为回顾性研究,第2个为前瞻性研究。第1个研究没有提到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第2个研究通过了伦理审查,有知情同意。第1个研究没有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有排除标准。第2个研究有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有排除方法,未提到排除标准。两个研究均无对照。第1个研究数据采集用文献法,第2个研究用直接观察法,2个研究数据分析均采用统计分析法。 1.3医疗器械及辅助材料应用研究 FURIOCAUDA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肝素涂层防止双J支架结垢的效果,并与聚氨基甲酸乙酯双J支架进行比较。纳入标准:双侧输尿管阻塞需要放置双J支架的患者。排除标准:经内镜检查有结石或结石残余的患者。5个患者满足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和放置支架的指标。随机将肝素涂层双J支架放置在患者的一侧输尿管,另一侧放置无涂层双J支架。研究开始时所有患者用输尿管-肾盂造影评估排泄系统。1个月后在膀胱镜下移去支架。分析两种支架的结垢。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的精确检验。研究期间患者无发热或疼痛。结果:肝素涂层支架与无涂层支架结垢的厚度和广度差异有显著意义,且不像无涂层支架污垢均匀、致密;肝素支架没有结垢,肝素层也没有变化[15]。HirofumiKawamoto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高度恶性肝门胆管狭窄放置3支金属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纳入同一个医院的9个连续患者。患者通过影像学进行诊断并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数据处理采用秩检验。结果病例放置支架全部成功,3个有堵塞,6个没有堵塞,1个出现了胆囊炎并发症。结论:3支金属支架是安全的[16]。JennyStevens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评价Urgosorb辅料在外伤中使用的效果。研究通过了伦理审查,无对照。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护士共纳入10个急性和慢性外伤患者。纳入时记录病史、评估外伤情况,包括外伤类型、时间、位置、受伤部位。数据采集包括:渗出物有效处理、周围组织的完整性,清理的容易度、使用和清理时病人的舒服与否、气味控制的有效程度和不良反应的观察。疼痛程度用1-5分疼痛表评价。共收集6周数据,每周末进行评价。10个患者中9个完成了研究,得出了肯定结果,但是只有3个进行了详细记录。结果:多数病例辅料易于清理,患者无或仅有轻微的不舒服;渗出物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无任何不良反应[17]。这3个研究均为前瞻性多案例研究,均无对照。第1个研究未提到伦理审查,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第2个研究未提到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书;第3个研究通过了伦理审查,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因为不是针对同一种疾病,因此3个研究均无诊断标准,第2个研究给出了诊断方法。第1个和第3个研究有纳入、排除标准,第2个研究无纳入、排除标准,3个研究均采用观察性记录采集方法。第1个和第2个研究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分析法,第3个采用分析归纳法,3个研究均记录了不良反应。#p#分页标题#e# 1.4诊断性研究 J.Muller-Quernheim等进行了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目的是鉴别诊断慢性铍尘病与结节病。确诊或疑似职业性铍暴露的结节病或慢性铍尘病患者加入3个医学中心的研究,共84个患者。研究人员详细记录每个进入研究的患者的职业史、人口学资料、工作地址。研究给出了慢性铍尘病的诊断标准。该研究有3个对照组,一组是76个没有铍暴露的健康人,铍敏试验均为阴性;一组是31个没有铍暴露的结节病人,铍敏试验均为阴性;一组是13个参与研究的患者的健康同事,其中7个铍敏试验阳性,6个阴性。结果84个结节病患者中有34个患者铍敏试验阳性,满足慢性铍尘病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铍尘病。其中6个患者在患病初期即被诊断,其余患者确诊时间推迟了0.25~18年。研究结果说明,铍敏试验具有特异性,提示注意鉴别慢性铍尘病与结节病[18]。该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多案例研究。研究未提到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研究设了3个对照组。研究给出了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未提及排除标准。 1.5罕见病例研究 AllysonC.Baker进行了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近皮质软骨瘤的回顾性多案例研究,共有20个病例。从1941年到1988年在Mayo诊所的259个软骨瘤病例中找出13个近皮质软骨瘤病例,部分在Mayo诊所诊断。另外2个病例来源于亚拉巴州大学并在该大学诊断,5个病例来源于纽约一所大学的病理学系。查看全部病例的临床表现、X线影像和病理特点,全部病例都进行了X线检查和病理检查。12例经手术治疗后,其中11例痊愈,随访有1例复发。随访发现研究病例没有恶化或转移[19]。该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多案例研究。研究没有提到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没有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也无对照。数据处理采用分析归纳。 综上分析,在以“casestudy”为关键词检索的18篇文献中,治疗性文献11篇,病例观察研究2篇,医疗器械及辅助材料临床研究3篇,诊断性研究1篇,罕见病例研究1篇,病例数量从1个到348个不等。部分研究没有经过伦理审查,部分研究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多数病例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有纳入排除要求的研究也没有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在疗效评价方面,多为医师自己评价,可信性低;只有个别文章明确提到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多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个别案例研究采用了归纳分析方法。Yin认为:“把统计性归纳当作案例研究的归纳方法,是案例研究的致命性错误。因为所选取的案例并不是‘样本’,本不应该作为统计性归纳的基础。[20]” 2“最佳病例系列”文献分析 2.1“最佳病例系列”要求 “最佳病例系列”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补充与替代医学癌症办公室评价补充替代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具体要求是:第一,癌症诊断必须明确。必须有组织活检或穿刺记录,如果是白血病,要有血检记录。第二,要有可靠的疾病变化的记录。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有影像学记录或其他可靠的反映肿瘤指标的记录。第三,治疗方法不能同时使用。患者不能在接受替代疗法的同时接受已知有效的常规疗法。在常规疗法和替代疗法之间要有一段空白时间。第四,记录治疗史。记录所有常规干预和替代干预的实施日期及肿瘤对干预的反映。第五,记录既往用药情况。除了癌症用药外,还包括其他重大疾病的用药。记录非处方药及饮食变化。第六,要有患者和医生的联系方式。患者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最佳病例系列项目,并允许国立癌症研究所取得他们的病历,以及同意医生对其进行访谈。医生将就病例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患者进行访谈。 2.2“最佳病例系列”应用分析 目前,“最佳病例系列”方法主要用在补充和替代疗法治疗癌症疗效的初步评价上,用来对回顾性病例进行评价[22]。最佳病例系列团队根据NIH最佳病例系列要求报告了维生素C治疗癌症的3个病例。第1个病例,患者先患肾癌,后患肺癌,肾癌经过了NIH病理专家的诊断,肺癌是由当地病理专家诊断,并认为不是肾癌的转移。治疗采用静脉注射大量维生素C,同时也采用其他替代疗法。治疗后肾癌出现了消退,后死于肺癌。第2个病例是膀胱癌,NIH病理专家诊断为3级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维生素C,并使用其他替代疗法。9年后,患者身体健康,无复发或转移。第3个病例是椎旁肿瘤,NIH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期,伴有活跃的有丝分裂,患者在放疗后接受静脉注射维生素C治疗。10年后,患者身体仍然健康。由于患者同时使用了其他替代疗法,无法证明这些病例的疗效是维生素C的作用。 NIH用最佳病例系列方法评价了顺势疗法治疗癌症的效果。研究制定了纳入标准。两位用顺势疗法治疗癌症的医师从300份病例中选择了14份治疗痊愈的病例提交给NIH,这些病例均有病理和影像学诊断。NIH的病理专家对组织学和细胞学切片进行了再次审查,然后癌症咨询小组对这些病例进行讨论。经初步评价后认为,有4份病例满足最佳病例系列的要求。这4份病例除了诊断明确外,详细记录了治疗经过、随访及不良反应。结果NIH认为值得进行顺势疗法的前瞻性研究。 NIH用最佳病例系列方法评价了德国HufelandKlinik治疗癌症的效果。Hufeland治疗癌症采用饮食调理、注射、臭氧疗法、主动的发热疗法、心理疗法、有时候有激素疗法或小量的化疗。Hufeland提供了27份比预期存活时间长的病例,并且患者同意对病例记录进行评价。多数癌症患者来Hufeland这里治疗之前都接受过传统的化疗或激素疗法,因此只有少数病例能够进行评价。病例经病理确诊和影像学确诊。根据摘要和医学研究记录、组织切片、影像数据,对其中12份进行了全面评价,其中5例确定为最佳病例。结论:NIH认为Hufeland的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NIH建立了两种癌症替代疗法-免疫增强疗法和环丙甲羟二羟吗啡酮疗法的最佳病例系列,研究没有对照病例。纳入标准根据最佳病例系列指南。对于疗法实施者提交的病例,由NIH研究团队鉴定出可能有效的病例,获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获取患者病例记录,并对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访谈。通过访谈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实病例记录并补充记录中缺失的内容。结果对于免疫增强疗法,找到9个病例满足NCI标准;对于环丙甲羟二羟吗啡酮疗法,只有3份病例满足NCI标准。因此已有的病例很少能够满足最佳病例系列指南的要求,可以建立前瞻性的最佳病例系列研究。最佳病例系列为补充和替代医学提供了一种初步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用在补充与替代疗法治疗癌症的评价上,强调明确诊断研究病例,完整、准确记录研究数据,努力提高研究病例的可信度,是一种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方法。因此,最佳病例系列方法被提议作为评价治疗癌症的补充与替代疗法研究的第一步[20]。#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学和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在医学研究中也有很多应用,但是没有统一的研究规范,案例研究质量不高。NIH的最佳病例系列是一种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已经在补充和替代疗法治疗癌症的研究中进行了应用,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值得推广应用。 国外医学论文:国外老年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发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4.4教育、临床、科研并重及协调发展 美国的老年医学机构重视教育、临床、科研共同发展。例如,STGEC和GRECC紧密结合开展了各个层次的老年医学教育、临床培训和科学研究,以教育促进临床及科研的进步、以临床及科研促进教育的发展;霍普金斯医院的老年医学中心在这3个方面也都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并且与我国协和医院开展了国际合作“。这种集教育、临床、科研于一体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在老年医学教育、临床、科研任意一项工作中,循证是必需的要求。传统医学模式的临床试验中老年人比例往往比较小,许多指南来自临床经验及专家意见,临床试验结果只是间接应用于老年患者。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设有专门的循证医学课程,在医疗工作方面每个治疗措施的选择都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在科研中也非常重视循证医学。以此为借鉴,医学院校在老年医学教学中也应重视循证医学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作者:袁学文,刘月薇,钟妙容,詹云丽 叶立新'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05年1月1日~2009年8月31日收集到的233份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的种类、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涉及药品品种87种,共233例,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37种,61.37%);调节水、电解质、营养用药排第二位(14种,16.74%),中药注射液排第三位(12种,9.56%);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204份,87.55%);adr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结论 应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防病、治病;另一方面又可能产生对患者不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临床医护人员及药师对于adr报告的意识也不断加强;同时adr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院自2004年底正式成立adr监测小组以来,共收集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233例,本文着重对我院收集到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掌握我院adr发生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我院adr监测工作、降低adr发生率,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1日~2009年8月31日各科室自愿呈报的有效的adr报告233份,利用excel软件,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233份adr报告中,其中男性113份,占48.50%,女性120份,占51.50%;有既往过敏史的17份,无过敏史者137份,不详者79份;患者年龄最小1.2岁,最大86岁。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病例数 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5版)进行分类,同一药品不同剂型计为一个品种。 药品种类涉及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药等,其中抗感染药物(含注射剂)37种143份,调节水、电解质、营养用药14种39份,中药注射剂12种21份等。将所收集的233份adr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2;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类别见表3。表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3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率 233份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有201份,静脉推注有3份,肌肉注射有6份,口服21份。其中引起adr的可疑药品以注射剂、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为主。故要求医师在用药时,特别是静脉注射药品时,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根据病情需要合理用药,如能使用口服剂型的尽量使用口服剂型,以减少adr的发生。adr发生率与给药途径的关系见表4。 2.4 adr的主要类型及临床表现 在233份adr报告中,药品所造成的器官或系统损害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5。其中134例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居于首位,占57.51%,其次是全身性损害(25.32%)、消化系统(9.44%)、呼吸系统(6.44%)、心血管系统(5.58%)、神经系统(4.72%)。表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及构成比表4 不同给药途径所致adr的构成比表5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注:同一药品adr可能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分别进行统计 3 讨 论 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这可能与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特征有关[1]。在233例adr报告中,年龄60岁以上的有79例,占总例数的33.91%。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慢性疾病增多,adr发生率较其他年龄高[2] 。老年患者易发生adr的因素大致为:随着其肝、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制定合理的老年人用药方案,尽量减少老年人adr的发生。在233例adr报告中,育龄女性(20~39岁)发生adr的报告比例远高于男性,提示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用药更需警惕药品的特殊影响,避免严重的adr发生[3] 。 由表2、表3可知,在233份adr报告中涉及最多的药物是抗微生物药,无论是引起adr的种类,还是发生的例数,均居首位,这与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有关。该类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最多见,占60.84%,其次为喹诺酮类。提示临床必须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和adr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其次调节水、电解质、营养用药为39例,占16.74%,其中21例经过调查确认为因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的输液反应,与 治疗 药物无关,但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采取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调查中还发现,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共21例,占总例数的9.01%。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而且还混杂其他大量未知成分,其有效性、安全性均未有研究资料。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用简单的提取、精制工艺制备组成各不相同、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注射剂还有待进一步评价。(2)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3)中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另外,药物配伍应用可改变溶剂性质,使药物的溶解性改变而引入微粒。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均有直接影响[4]。因此,应提高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注意临床用药监护。 由表4可知,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最高,在233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201例,静脉推注3例,共占总例数的87.55%。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发adr[5]。这就提醒医师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式,应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以减少adr发生。 由表5可知,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居首位,这也是因为皮肤及其附件在身体的表面,患者自己容易发现。但是adr并不都是发生在皮肤表面的,器质性病变更需引起医护人员注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adr发生率也较高,因此,在做好及时上报adr工作的同时,需告知长期用药患者adr的知识,以减少或避免患者长期用药可能引发的不易觉察的adr。 药品不良反应危害性很大,轻则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带来 经济 上的重大损失,重则可以致畸形、癌变、突变,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必须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应加强各级相关人员adr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对adr的认知和警惕性,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预防严重adr的发生;同时还应认真执行药品的adr监测工作,从adr中发现问题,改变用药不良习惯,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式,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 目的 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及其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方法 结合政策法规,调查分析各类涉药机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结果与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药品生产、经营及使用单位的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备不足,几乎无资金投入,开展得极不平衡。因此,必须加大行政干预力度,提高做好这项工作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工作现状 重视程度 工作建议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调节生理功能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世界各国住院病人发生adr的比率为10-20%,其中5%死于严重adr。我国的adr发生率约占住院患者的10-30%,每年因adr入院患者达500万人次,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adr[1]。 1961年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为代表的多起严重药害事件后,世界各国对adr高度重视,严格了新药审批制度,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2004年3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联合签发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实施两周年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已由点到面地逐步开展,对保证人民用药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迟、开展时间短,加之有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进展缓慢、覆盖面低。笔者通过对近百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这项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提出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 1 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指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提出对有关药品加强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认真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反馈工作,防止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人民用药安全。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必须了解adr产生的原因,为开展监测工作找准了切入点,以及了解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1.1 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1.1 药品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药物药理作用的二重性,如山莨菪碱解痉时引起口干、颜面潮红;药物体内外的相互作用,如药物吸收与代谢、肝药酶、血浆蛋白结合点竞争的影响;药品剂型的影响,如异山梨醇酯的普通片和控释片的影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辅料、杂质的影响,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品贮藏保管条件的影响,如吗啡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等。 1.1.2 机体因素 主要表现为患者年龄的差异,如氟喹诺酮类药物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使用;种族的差异,如阿司咪唑对心功能影响在美洲人与亚洲人之间的区别;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如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时对强心苷的代谢,会引起不同的adr;此外还有年龄、遗传因素、特异质遗传等方面的原因。 1.1.3 药品研究的局限性 药品上市前的动物毒性研究,主观上侧重与主要药理作用相关的adr的直接毒性,对主观症状和过敏反应等价值研究深入不够,对存在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重现性研究数据不充分;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人群、人种选择的局限性,治疗方案、剂量、适应症控制的局限,样本量及观察时间的局限性;药品上市后继续进行安全性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指特殊人群、脏器功能异常等安全性,药品相互作用安全性,药品上市后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对药品不良事件的自发报告局限性,特别是中成药注射剂生产技术的局限性等等。 1.1.4 药品使用管理 目前,某些药品生产缺乏计划性,市场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各种不规范的促销行为屡禁不止,临床用药过度,药学服务滞后;社会零售药房开办过火,公众自行购药行为空前,驻店执业药师寥寥无几,缺少合理的用药指导,这样肯定使adr发生率升高。 1.2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1.2.1 防止严重药害事件的发生、蔓延和重演,应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2.2 为新药上市前审评、上市后再评价提供依据,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2.3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防止医药资源的浪费。 1.2.4 为遴选、整顿和淘汰药品提供依据,展示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1.2.5 促进新药的研制和开发,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1.2.6 促进临床药学的开展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 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 2.1 我国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规体系已经建立,在政策上有了保障。199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在这以后陆续颁布的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医药条例、执业医师法等法规的相关条款对adr监测都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是2004年3月15日,国家药监局、卫生部联合签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标志着adr监测工作正式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2.2 2004年底,从国家到地方的药品安全行政监管机构、adr技术监测中心等的技术组织框架已基本建成,机构建设、人员力量配备及工作覆盖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应该说这项工作的组织体系已现规模。因此,如双黄连注射剂,马兜铃酸及其相关中成药安全性文献评价,葛根素注射剂、甘露聚糖肽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等的adr才得以反馈给社会公众,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2.3 信息化建设为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003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中心的2期网络建设试运成功,其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报查速度快、数据利用时效率高、管理成本降低等特点,实现了国际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adr报告的数量逐年上升,信息评价、反馈能力在加强,且规范程度明显提高,监测体系基本完善了预警和服务功能,特别能加紧对重点品种安全性评价与通报。 2.4 从目前情况来看,95%以上的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开展了adr监测工作,基层医疗机构仅有10%开展这项工作,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几乎未启动这项工作。已开展adr监测工作的医疗机构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2.4.1 许多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领导或职能部门对此没有高度重视,组织机构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或不投入,adr监测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开展得极不平衡。 2.4.2 政策法规及adr监测知识的学习培训不到位或是未开展,致使这项工作的普及面小、参与性低。从调查来看,从事adr监测的人员95%以上为兼职人员,且多为药学人员,护理人员参加的少,临床医生参加的就更少了。 2.4.3 报告的来源不足、数量偏少,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以门诊药房、急诊科和患者退换药的自述为主,从临床医生护士处获得的信息比例很少;adr评价必须以大量的病例报告为基础,而目前我国的报告数量与人口数量、药品消耗量、门诊及住院病例发生率不相吻合。在收集的信息中,65%报告填写合格,85%医疗机构只是填写报告,并未及时分析总结,90%医疗机构未建立adr数据库。 2.5 医务人员对adr监测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了解得少,因而,在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误区。 2.5.1 把新药审批、药品检验和上市后的再评价混为一谈,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质量检验合格、贮存养护条件符合要求,且是正常的用法用量下,不可能出现adr,不再需要adr监测。这是常见的认识误区,实际上是对相关法规精神实质没有认真理解,对adr相关知识没有认真学习。 2.5.2 在adr监测中,有不良反应的药品就草率地下结论该药是假药或劣药。严格地讲,不管生产水平多么先进,adr是客观存在的,如杨森公司生产的“息斯敏片剂”、辉瑞公司生产的“万络”,他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或对说明书进行了修改或采取了召回措施。客观上,只有用科学发展的态度去分析研究,才能预防并避免adr发生。 2.5.3 忽视adr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与正常的医疗行为、用药无关。随着近年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媒体的过度炒作,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相当多的医务人员甚至领导层对adr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adr就是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怕惹火烧身,看不到这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限制导致的,不愿上报adr。例如,我院曾有一被诊断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服用卡马西平片、维生素b6片、双氢克氯噻片治疗十天后,症状逐步改善,但出现了大疱性表皮松懈萎缩症的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后转诊至外院进行治疗。两个月后,才开始逐步恢复,但医务人员却无人分析上报。无独有偶,不出两月,又有一位同样的患者也服用了卡马西平片、维生素b6片、双氢克氯噻片,此后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医务人员也未认真总结上报,直至患者家属到药监局投诉。 3 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建议 3.1 领导层进一步提高对adr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医疗机构各级领导应重视和支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机构,建立健全adr监测网络,设立必要的监测点。同时,加大对adr监测工作的财政投入,促进adr工作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3.2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必须做好政策法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知识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开办adr监测方面的专题讲座、利用院内报刊、药讯或订阅《药品不良反应杂志》等宣传媒介,宣传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介绍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及产生的原因,纠正医务人员的错误认识,认真对待adr事件,区别药物的adr和临床常见的医患纠纷。 3.3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adr监测工作涉及到的相关法律责任即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2]。如《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实施)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而生命健康权是公民重要的人身权利,adr导致使用者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犯也是一种侵权,因此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药品管理法》第93条规定,药品生产者、经营者、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药品管理法》第71条规定,国家实行adr报告制度,未按要求报告adr给使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药品还是一种产品,因此适用于《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2000年修订的《产品质量法》第41条第1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它财产(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3条、44条分别规定了受害人如何要求赔偿和应当如何赔偿的问题。 3.4 建立药品严重不良事件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我国于2003年非典后,加强了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完善,相继建立诸如禽流感、洪涝灾害等紧急处理预案。那么,对于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国家应建立药品严重不良事件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并建立严重病例报告追踪报告制度。 3.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和卫生机构,应加大对药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控制好社会药房的数量和质量,重点抓好驻店执业药师的用药指导和继续教育工作。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要积极参加到adr监测工作中,及时了解药品临床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adr,研究分析面对adr的对策,为定期修订完善药品说明书,提供可靠的依据。 3.6 积极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强调临床用药的个体化,减少临床adr的发生率。主要是对治疗窗窄的药物、药动学个体差异大的药物、长期使用的药物、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者的用药和合并用药易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等,进行治疗药物的获益与风险的研究。 3.7 按办法要求,应加强报告体系建设,完善技术组织机构,尽快提高病例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有效的adr数据库,并定期维护,切实为临床提供服务。 3.8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加强与医、护、患之间的交流,对临床研究药物及新引进的药品和媒体重点报道的药品应特别关注,做好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并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同时,发挥两个重要监测点的作用,即药师在退换药管理中做好登记询问记录和护士在执行用药医嘱和巡视病房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 必须加大行政干预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对adr工作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地少出现adr。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2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 2.1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受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药物的剂型: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3.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3.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3.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人们应本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适当地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解读及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是指导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一部最重要的法规。2011年7月1日,该办法新的修订版正式实施,此次修订无论是在篇幅和内容上都做了重大调整,与原办法相比,新办法的相关规定更加完备和有可操作性,并引入了暂新的管理理念,将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创造新的局面。 1 新版管理办法概述 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共同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对该办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7号令,将法律层级由规范性文件提升为部门规章。2011年5月4日卫生部签发了再次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以卫生部第81号部令颁布,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版《管理办法》共分8章67条,包括总则、职责、报告与处置、重点监测、评价与控制、信息管理、法律责任以及附则。与2004年版相比,除了在原有6章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完善外,还新增了2个章节的内容,即药品重点监测和信息管理。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明确了省以下监管部门和监测机构的职责,进一步规范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置,强化了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核实及处置要求,引入重点监测制度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和研究,强化了药品生产企业在报告和监测工作中的作用等[1]。 《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也较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均适用此办法,包括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机构、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报告单位(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适用范围可以看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不是哪个部门的孤立工作,其职责贯穿了政府管理部门、监测技术机构、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各相关单位。 2 《管理办法》重点内容解读 对《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首先依赖于对该办法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参与了该办法的制定和培训,希望通过以下重点内容的解读使广大读者对新法规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1 职责 《管理办法》第3章明确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根据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为全国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主管单位,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本辖区范围内行使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与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关的管理工作。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一些具体职能也将由卫生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完成,如共同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规定和政策,联合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等。 此外,新办法还明确了市县级药品监管部门和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职能。近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医改相关政策文件的,使我国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迅速向基层延伸。截至2011年,全国333个地市均成立了专门的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指定了专人开展监测工作。体系的扩展迫切需要法规的支持,新版《管理办法》明确赋予了市县级监测机构报告的收集、审核、评价、上报以及严重不良反应和群体事件调查等职能,不但为基层开展工作奠定了法规基础,也为基层监测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埋下伏笔。 2.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置 《管理办法》的第2章进一步规范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处置,这也是修订篇幅最大的部分,由原来的10条增加至26条。新办法共明确了4类不良反应报告形式,即不良反应的个例报告、群体报告、境外报告和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对各类型报告的报告范围、报告内容、报表格式、报告程序和时限等也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2.1.1 个例报告 通常所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个例报告,是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提交至监测机构的。与原法规相比,取消了“逐级报告制度”的说法,因为逐级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报告的时效性,不利于报告的及时评价与处置。根据新报告系统的设置,基层报告单位在线提交报告表后,将直接传送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服务器上,各级监测机构在权限范围内均可查看、评价、分析报表,因此新报告系统实现的是“网络直报、分级管理”的模式。 2.1.2 群体报告 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本次修订将原法规中的“药品群体不良反应”统一更改为“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明确了因药品质量、用药差错或不良反应等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均须报告,将不良反应扩大至药物警戒范畴。群体事件的报告要求快速,报告单位发现或获知群体事件后要“立即”报告,必要时“越级报告”;对事件的调查要求高效,因此直接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同时体现了多方协作 的管理模式,即除管理部门外,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均需要开展相应的调查或应对处置工作,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查清事件原因、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 2.1.3 境外报告和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境外报告和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均是针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要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报告收集、评价和风险管理意识,将原先形式简单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定期汇总表”更改为国际标准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要求企业对收到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定期汇总分析,进行全面的药品安全性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发挥了生产企业不同于医疗机构的监测职责,同时也体现了监测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 2.1.4 报告的处置 处置是指对报告的核实、评价和调查。为提高报告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性,加大不良反应信息的可利用率,对于不良反应监测资料,相关监测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都有责任进行核实、评价及调查。尤其是死亡病例和群体不良反应事件,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和监测机构必须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为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评价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一手资料。同时明确了监管部门、监测机构和报告单位在调查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细化了调查程序,使相关部门在调查工作中将有法可依,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2.2 药品重点监测 引入了药品重点监测的概念,是此次修订的一大亮点。《管理办法》第4章规定了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和首次进口5年内的药品开展重点监测,省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可要求企业对其他药品开展重点监测。药品重点监测实际上是借用了国际上已有的主动监测的理念,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监测活动,全面收集患者用药后的安全性信息,旨在进一步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特征、严重程度等,为药品风险控制提供更加科学依据。开展药品重点监测,一方面可以督导企业积极参与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上市前安全性研究的局限性和自发报告系统存在的先天性不足,提升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水平。有关药品重点监测的详细指南相关部门也正在制定中。 2.3 评价与控制 随着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监测工作的重心已由报告的收集过渡到对报告资料的评价和风险控制中来。《管理办法》第5章对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开展以品种为基础的评价工作进行了规定,要求国家和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收到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信号挖掘和评价,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对监测机构一直以来所承担的核心技术工作给予了准确的诠释。 此外,还明确了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依法采取的药品风险控制措施。国家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监测技术机构的分析评价结果,在职责范围内对存在安全性问题的药品可采取责令修改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责令召回药品、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等措施。报告单位也可依据相关规定在职责范围内采取救治患者、暂停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等措施。 2.4 信息管理 随着报告数量的增长,报告单位对监测数据的反馈呼声日益加大,监测机构间如何共享信息也成为突出的问题,医患人员和公众对药品安全性信息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信息、反馈和共享机制已是当前形式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的必不可少的。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新增了有关信息、反馈、共享的条款,并单列成章。确定了各级监管部门、监测机构信息的权限和内容,增加了信息保密的相关规定,鼓励报告单位之间共享不良反应信息。虽然条款的规定还较为原则,但与原法规相比已有了很大进步,兼顾了当前信息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未来工作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奠定了基础,也必将对推动信息公开、增进信息交流、保障公众知情权起到积极的作用。 2.5 法律责任 《管理办法》第7章对报告单位、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违反本办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对于执法主体,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处罚由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医疗机构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施,并向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对于违规情形,根据报告单位的职责不同,药品生产企业所列出的违规情形最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所列违规情形内容基本相同。处罚措施主要包括警告、责令限期改正以及罚款等。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93条,规定法定报告单位违反相关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时,要承担赔偿责任。此“相关规定”是指《民法通则》、《产品质量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药品损害赔偿的规定。 3 新版《管理办法》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指导意义 中药是我国民族医药学发展中的瑰宝,也正是因为中药的特殊性,其不良反应监测开展情况更能体现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水平。《管理办法》虽然对中药的监测没有提出特殊的要求,但是新法规的实施必将推动和促进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3.1 增强中药生产企业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意识 我国中药制造业受医改政策等利好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尽管如此,国内中药生产企业无论在规模上、管理理念和水平上与跨国企业相 比都存在一些差距,药品风险管理意识也相对薄弱。新版《管理办法》加强了药品生产企业在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这无疑也为中药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首先在管理上,要求企业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并设立专职人员开展监测工作,对监测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其次在技术上,要求企业不但要收集报告,还要开展对严重不良反应及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定期汇总药品安全性数据,报送与国际接轨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等。通过在法规中加强生产企业的责任,可以督导企业合理配置监测资源,提高报告意识,主动开展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3.2 加大中药新药的监测力度 由于中药现代化的推动,有报道显示,近年来我国中药新药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新药明显增加。然而站在药品安全性角度考虑,一二类新药未知的风险也是最高的,因此上市人群广泛使用下药品的安全性监测就显得十分重要。新版《管理办法》要求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实施重点监测,通过重点监测可以进一步获取上市前安全性研究无法获取的资料,如针对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安全性资料,又可以弥被上市后自发报告存在的低报、漏报、信息偏倚等的不足,加大对新上市药品的监测力度,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3.3 推动中药不良反应相关研究的开展 在龙胆泻肝丸引起肾衰、穿琥宁注射液引起小儿血小板下降等中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暴露后,“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说法已经不攻自破。中药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局还开展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然而,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真正原因还不甚了解,无法从根本阻止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新版《管理办法》在“评价与控制”一章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主动开展药品安全性研究,如不良反应发生机理研究、药品与风险相关性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可以根据药品评价结果要求企业开展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研究。中药的安全性研究是解决中药不良反应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提升我国药品监管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中药真正安全用于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促进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强化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 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结果与结论 只有全面系统地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才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其相关问题,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药品 不良反应 监测 合理用药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在临床上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导致肾功能衰竭),已致4人死亡,6名重症病人在抢救中,广东省部分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的身体代价告知我们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随着一系列新的与药物相关的安全隐患不断出现,不合理的和不安全用药现象日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其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合理安全地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将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的相关知识作一介绍,就我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探讨。 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述 1.1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的英文名称为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广义的adr是指因用药引起的任何不良情况,其中包括超剂量给药、意外给药、蓄意给药、药物滥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 1.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医药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为: (1)尽早发现adr的信号;(2)寻找adr的诱发因素;(3)探究adr的发生机理;(4)定量定性地进行药品的利弊分析;(5)反馈、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面的信息;(6)为政府管理的决策提供依据;(7)最终达到防止adr在更大范围内的危害;(8)有效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目标。 2 我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1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adr监测试点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截止目前,我国共有1个国家级adr监测中心和32个省级adr监测中心,并且50%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成立了本区的二级adr监测机构,国家adr监测技术体系框架已全部建成。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2004年3月4日施行。 1998-2002年间,国家adr监测中心共收到adr报告30540份,是过去10年(1988-1997年)的 10倍;2003年收到的报告达36852份;2004年收到报告70074份;而2005年上半年就收到报告36000多份。同时,adr报告正逐渐规范,报告的利用率逐年提高[1]。 2.2我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工作面临挑战 2.2.1以网络为载体的药品销售和信息 一些药品生产厂家通过网络来产品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存在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问题隐患的处方药,未经批准注册的药品,从而引起这类药品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 2.2.2医药公司的不依从性 adr可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企业向政府提供数据时存在不依从性,表现在不提供数据,提供质量差的报告等。 2.2.3药物的滥用 药物滥用是指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或依赖潜力的药物。一种是医疗上用药不当造成的药物成瘾,即“医源性药物滥用”,一种是非医疗用途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俗称“吸毒”[2]。 2.3加强adr监测采取的对策 2.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adr的认识 消费者对于自己或家人所使用的药品产生的严重adr可以通过电话直接向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反映,也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填写adr报告,上报fda。开展有关adr报告和监测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医、护、药人员对adr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3.2积极配合各级药监部门和adr监测机构做好有关品种的调查、分析评价工作。 2.3.3发现群体不良反应,要立即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监局、卫生局以及adr监测中心报告。 2.3.4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加强药物再评价,促进中药现代化。医、护、药人员要加强中药不良反应意识,严密监测中药的不良反应。 3 结语 我国的adr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经济基础相对西方薄弱,我们要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与政府交流,促进我国adr监测工作国际化,全面系统地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尽快实现我国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由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共同把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和安全用药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城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情况分析和思考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已进入法制化的轨道。然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交数量和质量均不高,普遍存在着漏报和不报的现象,以我局为例,截至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城区分局辖区涉药单位全年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32份,按照全区309家涉药单位(包括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药品经营单位)计算,平均1家单位一年才上报药品不良反应0.75份。 一、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并非基层用药量小而未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不愿报。一些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片面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只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无人抓,无人管,就是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也是听之任之,不主动收集上报;还有的单位嫌此项工作繁琐,不愿详细记录,分析填报。二是不上报。少数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把药品不良反应等同于医疗事故或药品质量事故,怕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对有不良反应的信息和病例敷衍塘塞,隐瞒不报。三是不会报。部分涉药单位人员少、素质低,他们不清楚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方法和时限,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对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认为是患者的个体差异,简单对症处理,放任自流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法规的宣传与培训。一是要把学习与宣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纳入涉药单位专业法学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尤其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和经营企业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的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三是要联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涉药单位临床医师的培训力度,指导其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和填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二)建立健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网络。目前市区的二甲以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比乡镇卫生院等其他涉药单位做得要好,但是从实践看,大量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在基层涉药单位,二甲以上医院上报的部分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很多都是由于基层涉药单位不重视,出现严重症状到二甲以上医院就诊时才发现的。所以有必要在现有的监测网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健全乡镇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要把乡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同时,逐步建立卫生、药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病床数、住院人次、门诊人次、经营品种数、新药监测期内药品品种数等。做到信息互通、报送及时。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三)强化涉药单位制度建设。指导并要求涉药单位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成为涉药单位的日常性工作,彻底改变目前“剔头挑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四)切实加强监管,要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纳入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一方面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除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严格监管外,还要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与GMP、GSP跟踪检查结合起来,与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联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专项检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促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日常化。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医药卫生类开设药品不良反应课程必要性 摘要: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开设“药品不良反应学”课程既是教学内容的一项创新,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是药品应用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提高用药的风险意识能提高医药卫生行业从业者业务综合素质,当前国内外对药物安全十分重视,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知识与技能可以增强中职医药卫生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风险;中等职业教育;卫生;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则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等重要任务,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下,大力发展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不但能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而且长远看其必然大大助力“三农”问题以及扶贫攻坚等问题的解决。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是药物的一体两面,虽然药物治疗学已成为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但是传统教育中普遍侧重药物有效性的认知,而淡化了药物也是“毒物”的事实。[1]药品不良反应学是医学与药学领域中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对所有药品上市前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与再评价的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2]通过研究药品不良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与减少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节约医疗资源。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开设“药品不良反应学”课程既是教学内容的一项创新,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开设“药品不良反应学”课程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ADR教学内容,符合卫生类中职学生的学情,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随着社会的进步,中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各职校多采取“零拒绝”潜规则招生,宽入口,不设限。目前,中职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自我意识不健全,心理不成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我约束能力差,对新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有排斥甚至厌学的心理;再加上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养成了思想浮躁、易受外界干扰、情绪不稳定等不良习惯。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学习医药卫生类知识,学习任务明显增大,学习难度和学习压力同比增加。过去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药理学的同时学习药物的不良反应知识。单独开设“药物不良反应学”这门课程,是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一方面药物不良反应学以真实的案例,直观生动地介绍药物的风险,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记忆深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调动,符合卫生类中职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药物不良反应学方便开展仿真实训,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通过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的案例分析,广泛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等现代职业教学模式的应用。(2)充分认识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是药品应用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药三分毒”。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其既可呈现对机体有利的防治作用,又可产生对机体不利或有害的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患者自身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病理条件、营养状况、饮食等差异,另一类是药物因素,如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本身药理作用的延伸(药物作用选择性低)、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制剂中的辅料等。[2]相较于药品上市后广泛人群的应用,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临床试验病例数太少、研究时间太短、研究目的太单纯、用药条件控制太严格、试验对象年龄范围太狭窄,这些研究的局限性导致上市前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极其有限,一些罕见的、需要较长时间、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应用才能发现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并不能在上市前被发现。研究方法、技术的局限也会影响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现时间,例如非那西丁造成肾损害的事实在75年后才得以确认。药物的好坏需要相关专业的人员不断地去认识与评价。(3)提高用药的风险意识是提高业务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包括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规范性。安全合理用药是当前医疗环境下医患都非常关注的内容。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发现的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只是其固有风险的“冰山一角”,药品应用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是我们不知道风险是什么,风险在哪里,风险何时会发生。在我国,一些媒体错误地宣传着中药无毒副作用,很多中成药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仍然描述为“尚不明确”,但是事实却是我们沿用上千年的中药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发生机理正不断被大家所认知,[3]譬如近期,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引起的肝损伤、仙灵骨葆口服制剂引起的肝损伤风险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4、5]通过系统地学习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养用药的风险意识,学会如何去发现不良反应,认识其发生的机制,掌握不良反应发生后的干预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所带来的伤害。具有用药风险意识已成为一种职业能力。例如临床应用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时,长期或大剂量应用的患者出现出血倾向,如果不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往往会按照新的疾病进行治疗,而考虑到该药品可导致维生素K缺乏的不良反应,给药期间医务人员就会更加注意观察和随访患者有无出血征象,一旦异常,立即停药,补充维生素K。[6](4)医药行业发展对药物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反应停”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药害事件不断警示着药品应用的风险,随着药物使用越来越国际化,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所导致的人体伤害让人们迫切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需要被认知,药物的风险需要更及时地被控制。为了对药物上市后安全性进行监测,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简称乌普萨拉中心-UMC),UMC的成立标志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国际合作的开始,我国于1998年加入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由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扩展而来的药物警戒,目前已成为全球药物安全性研究最前沿的风险管理理念。[7]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能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为药品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能促进新药的研发;能为遴选、整顿和淘汰药品提供技术依据;能及时发现(预警)药害事件,防止事态蔓延和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等现实价值和意义也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我国,2015版《药品管理法》第七十条明确提出“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2010年卫生部颁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81号令),随后《关于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食药监安〔2011〕466号)、《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监测与评价综〔2010〕26号)、《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撰写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检查指南(试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药品不良反应学相关知识及药物安全性监测工作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中日渐重视。(5)适应岗位需要,增强专业适应性。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8]职业教育中接受了系统“药品不良反应学”教育,掌握了不良反应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报告表填写乃至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撰写等实践技能的学生将更快速地适应上述岗位,而具备了药物风险意识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也将在业务工作中更审慎地应用药物,及时发现和控制药物的风险,减少药害事件,减少医患纠纷,节约医疗资源。总之,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开设“药品不良反应学”课程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专业适应性的要求,也是灌输药品风险意识,倡导药品安全社会共谋的时代要求。一些医药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类似《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的课程,作为承上启下的中职医药卫生专业中开设类似课程更显必要。可以想象,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具风险意识的医药工作者必将更理性地去认识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的问题。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调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来源于国家中心对我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2013年调研问卷和文献检索。 1.2方法 依据各地市监测机构性质、机构设置情况、经费来源情况、机构队伍建设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全面了解我省各地市监测机构建设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设。 2结果 2.1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运作现状 2002年,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正式成立,挂靠原省药品检验所。随后各地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相继开展,但多数只是确立了监测职能,监测工作由所在市药品检验所承担,处于无正式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的状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缓慢。2010年起,各市相继由当地编办批准建立了独立的监测机构或把监测工作加挂在市药品检验所,办公场所、人员、经费等问题得到统筹解决。2011年5月,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经省编办批准,正式成立独立法人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行安徽省药品、医疗器械、药物滥用等监测与评价三项工作职能,隶属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至此,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监测工作的发展需要,以挂靠为主的监测机构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监测机构定位模糊、人员短缺等现实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2.2地市级监测机构建设基本情况 2.2.1机构性质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明确机构性质的调查问卷共计16份,机构性质均为普通事业单位。 2.2.2机构设置目前安徽省16个地市均经当地编办批复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其中阜阳、池州、铜陵、芜湖、安庆5市经当地编办批准成立了独立的监测机构,配备了编制,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他11个地市均挂靠在当地药检所,工作人员由药检所协调安排。 2.2.3经费来源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经费来源主要靠上级监测部门拨付,只有6个市本级人民政府地方财政部门给予办公经费及部分专项工作经费,占总数的37.5%。 2.3各地市级监测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2.3.1岗位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人员来承担,而且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更新知识,要求工作人员相对稳定。从2013年调研问卷我省地市监测机构人员配置情况来看,拥有2名专职人员的比例不到50%,其中一部分专职人员属于管理人员;另外均为兼职人员。反映大多数基层监测机构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随着监测工作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样的人员现状将难以完成这一使命。 2.3.2学历情况 地市级监测机构的现有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共计37人,占75.5%。 2.3.3专业背景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现有人员主要以药学为主,占总人数的61.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仅占比例的8.2%和6.1%。其他专业占14.3%。从中可以看出我省监测人员专业相对单一,医学人员所占比例偏小。2.3.4专业技术职称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0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0名,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20%;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0名,占40%;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0名,占20%;暂无职称6名,占12%;其他占8%。 2.4各地市级监测机构基础建设情况 2.4.1办公场所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有2机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占12.5%,其余均与同级药品检验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合署办公,占87.5%。 2.4.2监测装备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监测装备配置统计显示,大部分机构监测装备配置还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要。 2.52014年机构改革情况 2014年,由于各级食药监部门进行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省中心对16个地市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各市级监测机构性质均没有发生变化;16个市中只有黄山市中心增加了药物滥用和化妆品监测职能;其他事项均没有太大变化。 2.6我省地市级监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各地市虽都经当地编办批准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但大多地市仍以挂靠为主,即使是独立的监测机构编制依然没有到位,从而形成了编制短缺,人员以兼职为主,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专业素质不高,监测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差,监测技术力量较薄弱的现状;由于政策保障不到位,缺乏经费支持,监测设备落后,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强。这些都制约了监测工作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3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逐渐成为药品安全监管、促进公众合理用药、药品更新、保护公众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随着监测工作由最初的信息收集向分析评价、科学预警方向的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职能和任务不断增加,对监测机构的专职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作用越来越加重要。承担着引导报告单位关注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全面审核报告表,提高报告质量;发挥报告表的分析、评价、信息反馈作用;开展新的和严重、死亡病例或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现场调查及加强与报告单位的交流与沟通等工作[2]。完善地市级监测机构建设,建立独立的监测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监测经费,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地市级监测机构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等工作。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从我省原有监测机构建设情况来看,机构建设完善的地市级监测机构,监测工作开展成效明显。这些都为我省探索地市级监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4建议 4.1设立独立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地市级监测机构应按照本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属专职技术机构建设,设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机构,配置人员和办公场所。接受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技术指导,负责本辖区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既要承担本辖区内的具体监测工作,又要指导好辖区内县区监测机构开展监测工作,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还应与市局相关科室在不良反应监测的职能上,形成很好的承接。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既有组织者,又有承办者;既有监管者,又有技术指导者,相辅相成,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体系[3]。 4.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条款,提高监测工作可持续性 药品不良反应专业监测机构的建设之所以推进较慢,监测工作的制度依存性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报告主体的责任规定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行政手段、工作程序等[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全社会受益的公益事业,因此,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经费必须依靠政府的直接投人和政策支持为主,其它社会资金支持为辅。加强地市级监测机构设施建设,提高基础保障能力[5]。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监测工作专业性要求高,必须通过有效培训建立监测专业骨干队伍。采取各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利用行业协会、药学会等机构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宣传[6],推动全社会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了解,加强对公众合理用药知识的普及,营造全社会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永耀 汪娟 吴迪 单位: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应用PDCA循环促进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探应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使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4个关键步骤(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方法,分析我院ADR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查找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实施,在反复的检查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再改进、再提高,最终达到规范化的管理。结果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通过建立药品ADR监测与上报工作管理体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ADR报告与监测,2015年我院ADR上报总量、医务人员上报量、记录于电子病历数、上报科室分别增长了558.0%、33.3%、1288.0%、200.0%,干预有效(P [关键词]PDCA;药品不良反应;效果分析 药品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使用中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应对上市后的药品进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医疗机构作为ADR上报主体,积极开展ADR上报和监测为医机构应尽的责任。我院以复评三甲为契机,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1],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实施细则中条款4.15.6.1要求建立并实施ADR报告的制度与程序[2],分析收集到本院的ADR报表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总结ADR上报和监测管理的经验,初步取得良好成效,为开创ADR监测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干预前、后上报合格的ADR报告,分析评价ADR报告中的关联性、上报数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药物分类、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等项目的变化,总结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的方法。 1.2 PDCA循环管理实施过程 1.2.1计划(P) 1.2.1.1现状调查 笔者早期总结本院2011~2013年ADR监测工作情况,对上报的ADR报告表进行分析[3]。本次收集我院2014年69份上报合格的ADR报告,进一步对ADR报告例数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估,总结存在的问题包括:①上报的ADR数量较少,2014年仅为69例,未有新的、严重的ADR。我院处在赣、鄂、皖三省交界的医疗中心,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九江市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众多,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400~800份/百万人的数量标准差距较大,上报率较低。②门诊患者输液室患者较多、病情复杂、用药广泛,为ADR发生率较高的地方,而本院门诊ADR上报仅9例(10.2%)。③医生与护士上报的ADR例数较少,分别为32例(46.3%)、30例(43.5%),药师上报7例(10.2%)。④ADR报表填写问题较多,如药品信息中通用名、商品名混淆或填写混乱;事件过程描述中使用非医学用语、药品名称和不良反发应为ADR名称、使用诊断名词不正确或不准确、未写原患疾病的症状、3个时间不明确、干预措拖过于笼统、无不良反应的结果等。⑤上报ADR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较单一,临床表现中以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最多,28例(40.6%);次之为全身损害,11例(29.4%)。⑥引发ADR的药品主要是抗菌药物15例(21.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0例(14.5%)。 1.2.1.2原因分析 ①临床医务人员错误的认为凡允许上市的药品都应该是安全的,未真正理解和熟悉ADR概念相关法规,怕上报ADR会引起医疗纠纷,惹官司,心理负担较重,从而故意瞒报。个别人员希望以个人名义收集、发表系列的病例报告。②医务人员平时业务繁忙,无专职病区ADR反应负责人员,多数医务人员认为上报处理ADR的过程太繁琐,导致疑似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较少。③大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学校期间未接受过ADR报告方面的培训。院内ADR信息传递和监测方面的知识宣传较少,未能了解ADR的特点和产生的危害性。发现ADR时不知如何报告,报哪里。④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未与ADR系统对接,未有明确提示必填信息,部分信息不知如何规范填写等导致上报质量不高。 1.2.1.3整改措施 ①建立本院ADR报告制度与程序;②增加对ADR的宣传教育与培训;③建立与健全奖惩制度;④将ADR监测和上报工作列入科室综合考评的内容;⑤完善信息化手段;⑥凝聚监测合力,发挥医疗机构“技术先锋”作用。 1.2.2实施(D) 针对我院ADR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文献[4-14]研究与兄弟医院经验的借鉴,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我院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1.2.2.1建立药品不良应监测上报工作管理体系 ①领导重视,加强组织,建立医、药、护通力合作的ADR管理小组,进行三级管理,确定各级、各科室ADR监测责任人。②完善ADR的制度与程序,其中明确ADR定义,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小组以及ADR监测技术小组的职责。规定ADR报告范围,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流程。③细化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ADR上报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提升报告的有效性与可利用性,量化每个科室上报的ADR报指标,每季度对上报的ADR报表数量和质量等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综合指标较好的科室与个人给予奖励。未按要求报告ADR的、伪造ADR报表的、经查实发生ADR匿而不报或者隐瞒ADR资料的,ADR监测小组及其有关工作人员在ADR管理工作中违反规定、延误不良反应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重复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处罚。 1.2.2.2多部门协作,多措并举 ①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②创新性开展HIS系统与国家ADR监测系统耦合工作,将ADR监测报告嵌入医疗机构HIS系统中,按照系统对接标准要求做数据挖掘与自动上报工作,从而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升医务人员呈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积极性。③临床药师分片区管理,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持,责任到人。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业务培训,不断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⑤扩大信息宣传效应,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与内容,努力营造监测工作的良好氛围,实现药品ADR报告工作由被动呈报向主动监测发展的目的。⑥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1.2.3检查(C)与处理(A)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药品质量管理小组与ADR监测小组就ADR监测上报情况展开督查,如同品种、同批号药品连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则重点调查并分析原因。②每季度统计和分析ADR上报数量和质量,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对策。③筛选出每季度ADR报表填写完整,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不良反应记载的病历,通过网络平台按医院有关规定对上报ADR的医务人员给予嘉奖和鼓励。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 ADR报告例数情况的比较 经PDCA循环管理方法干预后,我院ADR上报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医务人员增强了ADR的监测意识,尤其是上报总量、医务人员上报量、记录于电子病历数、上报科室分别增长了558.0%、33.3%、1288.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ADR与用药时间的关系 在PDCA循环管理方法干预前后,首次用药最易发生ADR,干预后用药1~3 d、用药4~10 d导致的ADR占比分别增加116.4%、3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PDCA循环管理方法干预后,静脉、口服给药仍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与易引起ADR与其广泛使用有关。静脉注射导致的ADR占比下降了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ADR报告药物分类 经PDCA循环管理方法干预后,中药注射剂与其他品种的ADR收集率在逐步上升,与院内重点监测该品种有关。抗感染物导致的ADR占比下降了63.6%,干预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 干预后,ADR报告质量得到提高,全身损害、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导致的ADR占比分别下降了26.4%、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增加了肝胆及胃肠系统损害等严重ADR病例的上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从制度的完善、贯彻实施到各个环节的质量改进入手,对干预前后上报的ADR发生的数量、分类、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本院ADR上报工作在数量与质量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医务人员也增强了ADR的监测意识,达到了规范化的预定目标,但因不同时期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的变化、药品用药前ADR告知不够、患者妄自用药、ADR收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等,使新的、严重的、门诊的ADR收集和上报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距全面、准确收集并上报高质量的ADR信息还有很大距离。针对本院ADR收集与上报的不足,以上报的ADR数据分析情况为依据,逐一制订相应科学的改进措施,并提出和加强从多层面对ADR的告知管理,做到及时告知、及时警惕、及时察觉、及时处理,从而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15]。 本院在ADR监测上报规范化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PDCA中,创新的工作思路以“提能力、稳数量、重监测、强预警”为重点,做到4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强化监测水平提升,着力提升医疗机构监测水平,提高物滥用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能力;更加注重报告收集整理工作,着力提升报告数量和质量,优化结构类型,强化培训指导;更加注重健全预警处置机制,着力强化药品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更加注重统计分析结果运用,切实加强药品风险再评价和重点品种监测评价工作。全面提升ADR发现、报告、评价及预警能力,同时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相关理论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我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ADR)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方法:根据我国国情分析我国ADR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结论:运用公平原则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ADR补偿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公平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 0引言 近几年我国药品安全问题逐渐增多,除去假药、劣药造成的药害事件由于合格药品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国外早就对药品不良反应建立了应对机制,我国虽然在立法上对此也进行了完善,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运作模式,我国仍然有必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根据公平原则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立法依据进行探讨,建立适合中国的ADR损害补偿制度。 1药品不良反应的定性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以下简称ADR)的定义是:“在预防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用法和用量的药品时所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报告管理办法》对此也做出了类似的解释。通过定义的比较可以肯定我国立法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理解与世界卫生组织对药品不良反应界定是一致的。 根据笔者对ADR的定义的理解,对ADR构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药品必须是质量合格的产品,假药、劣药均不在研究的范围内。②药品的服用必须按照药品说明书上标明的相关剂量按量服用,或按照医生的药方服用。任何违反药品说明书的规定,或者不按照医嘱进行的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均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③药品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预期的,即产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说明书上所未写明的。根据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没有主观过错方的,所以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过错的认定是相当困难的。 2我国药品不良反应处理现状 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法条规定我国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责任认定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缺陷产品造成了损害,无需证明生产者是否存在过错,药品生产者都要要承担赔偿责任。由于我国没有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单独法律法规,所以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纠纷时我们无法立刻确定过错方,在责任认定上如果完全根据《侵权责任法》将责任划分给药品生产者,根据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承受能力是不现实的。一方面生产者对合格药品所致不良反应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感到不服,因为其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生产药品,那么这个标准的设立是否多余。;另一方面赔偿的金额如果不够填补药品使用者的实际损失怎么办,所以在药品不良反应纠纷发生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其中部分药品可能存在毒理、药理和临床试验不全面等原因而在上市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新的未知的药品不良反应,对于一般不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只需要停止服用该药品或接受简单的治疗就可以痊愈,而对于严重的新产生药品不良反应,对于受害者造成的不单是身体上的损害,还有巨大的经济负担。发达国家其对于公民健康权利的保障机制是相对完善的,国外消费者因合格药品产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获得救济的几率要远大于国内的受害者,以美国的DES案件、德国1982年的沙利窦迈药害事故、日本的氯喳事件为例,在消费者的人身利益受到损害或无法找到责任主体的情况下,基本所有的受害者都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或赔偿,而我国在经历了“龙胆泻肝丸”和“拜斯庭”等药害事件,在很多受害者没有得到救济的情况下,我国仍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来保护此类人群。虽然我国一些规范性文件中也出现过关于补偿的内容,但由于其无相应的法理基础作为基石,在实行上不具有可操作性,我国目前对于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在立法上处于空白,对于想要通过补偿制度对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进行帮助是无法可依的。 3药品不良反应损害采用补偿制度的优越性 欧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生过大规模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并且都在随后的几年内制定了相应救济制度以保障受害者的健康权,可见采用救济模式而非诉讼模式是欧洲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台湾地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此也采用了基金模式来保障此类人群的用药安全,所以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采用补偿模式对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进行救济是必须且可行的。 相对于赔偿药品不良反应采用补偿制度的优点在于: 3.1 效率性患者只需要向相关机构申请,由相关机构鉴定是否属性药品不良反应,就可以获得补偿。而赔偿需要提起诉讼,调查取证等一系列繁琐的司法程序,在求偿效率上来说补偿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正在进行中的药品不良反应,求偿过程的延长会对受害者造成更多的伤害。 3.2 经济性我们知道诉讼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是巨大的,对于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中国公民,一方面由于ADR损害,耗费着巨大的金钱和精力,一方面还要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等待一步一步的走完司法程序,胜诉了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一旦败诉,对于患者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如果发生此类情况,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公正。所以设立鉴定机构,通过简单快捷的方式确定药品不良反应,以及确定在补偿范围内,由专门机构立即支付现金进行补偿才是行之有效的补偿。同时也可以节省司法机关的诉讼费用。 3.3 合理性根据对ADR定义和构成要件的理解ADR的发生是无过错方的。各国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都界定基本上都是药品缺陷,对于药品缺陷是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研究所避免或者是消除的,对于无过错方的损害,通过补偿方式一方面能对受害者进行切实可行的保护,另一方面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性。对于运用补偿来处理我国类似药品不良反应这种无过错事件是合理的。 3.4 补偿的理论依据对于补偿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民法中的公平原则和企业社会责任这两方面作为理论基础。 3.4.1 公平原则理论19世纪以后,欧洲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高危险性一直伴随其左右。这些具有高危险性的活动造成的损害如果按照过错责任理论,受害人将无法得到赔偿,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于是诞生了危险责任理论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人由于某种行为获利时,必须对此行为所产生的危险承担责任,而对这种合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有学者认为,由于药品存在着不为人们所了解的“不合理的危险”,为了人民的健康权益不受侵犯,所以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受害人应该进行补偿。[2] 危险责任理论正好可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而对于公平理论应该如何体现在药品不良反应中笔者根据民法中关于公平原则的相关概念进行以下辨析。 公平的本意是公平、合理。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来界定公平责任原则,即“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公平责任原则有其特殊的法律价值,它能弥补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保险和社会保障的重任。 我国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应当具备三个条件:①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②有较严重的损害结果的发生。③不应该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损失,违背民法的公平理念。 我国民法中对于公平责任的适用列出了5条法定条款,其中第五条: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只有此条款可以应用于药品不良反应。我国最高人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157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此解释为了补偿的实行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其只注重损失的分担,而没有顾及利益方的合法权益,所以应将其与“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结合起来应用。[3] 我国民法中的公平原则,是以公众眼中的公平观念作价值判断标准,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立其民事权利义务乃至民事责任的一项重要民法原则。根据解读民法对公平原则解释,当事人之间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强调在市场经济中,对任何经营者都只能以市场交易规则为准则,享受公平合理待遇,既不享受特权,也不必承担任何不公平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相一致。而公平原则运用在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上的依据正是公平原则所维护的当事人关系上的利益均衡。罗马法关于“谁获得利益,谁承担风险”的规则是对于公平原则的典型运用。由于公平原则在平衡当事人之间的物质利益、调和经济矛盾方面确实有其他原则不可替代的功效,从而运用它衡量无过错责任的成立,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我们运用关公平合理原则来协调当事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平衡,运用它衡量无过错责任的成立,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它是以当事人的地位平等为前提,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要求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相等,贯彻诚实信用原则,按照公平原则来衡量当事人之间的物质利益使之趋于平衡,在各种情况下使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我国民法中处处都体现着公平原则。所以公平原则作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的法律依据是切实可行的。 3.4.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补偿的责任主体之一是我国的医药生产销售企业,企业承担补偿责任不单单根据我国民法中的公平原则,还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外界强加给它们的,很少有企业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如果当你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灌输到企业自身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其尽社会责任是不矛盾的。作为药品不良反应补偿资金来源主体,药品生产企业在补偿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其是药品买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对于利润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这不能成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超越其经济属性,同时也扮演着社会主体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对于社会责任有承担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市场声誉,而且可以在市场同类产品竞争中由于其良好的市场声誉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使企业可以更好的生长于社会发展于社会。我国企业处于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之中,又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状态下腾飞,使得我国企业应该义不容辞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维护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4] 4小结 综上所述,鉴于ADR的特殊性,和对于ADR受害者保护的迫切性,建立ADR补偿制度是迫在眉睫的。在补偿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运用公平原则和企业社会责任对制度进行规划。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补偿制度的同时建立ADR鉴定机构和ADR基金会,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补偿制度的正常实施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全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分类、特点等,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及防范对策,提升医院药事管理工作。方法选取全市2014年全年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数7003例。对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分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中,化学药品7037例,占89.17%,中成药765例,占9.69%;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学药和生物制品按药理作用分类排名前三是:抗菌药物、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以及麻醉镇痛用药。结论对全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特点分析,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能最大限度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药品不良反应损害程度,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医院药事管理;分析;合理用药 我院2013年7月通过了JCI国际评审,JCI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患者安全,药品管理及使用是JCI中重要的章节,如何最大限度降低药品不良反应是药事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此通过深入分析全市2014年度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可以帮助我院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及防范对策,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全市2014年1~12月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例数为7003例,男3287例,女3716例,男女占比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通过全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药品信息、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方面深入分析,制定加强我院合理用药的对策,提升我院药事管理工作,从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药品不良反应损害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结果 2.1临床资料分析 1~31岁年龄段最多,共1737例,占总数的24.80%,其次是31~40岁,共1388例,占总数的19.82%,排在第三位的是13个月~10岁年龄段,共999例,占总数的14.27%。见表1。 2.2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用药情况分析 根据《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对中成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进行分类,各类药品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占比见表2。 2014年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学药和生物制品按药理作用分类排名前三的是:抗菌药物、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以及麻醉镇痛用药。具体情况见表3。 2.3用药途径分布 非中成药用药途径中,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5247例次,占非中成药用药总数的73.62%;中成药用药途径中,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413例次,占中成药用药总数的53.99%。 2.4患者临床表现 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皮肤及附件损害3291例次,占41.70%;消化系统819例次,占10.37%。全身性损害341例次,占4.32%。 3讨论 相关调查数显示,在全球的死亡人数中,药品不良反应引起的死亡人数大约占1/7。用药安全,不容乐观。通过对2014年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特点的详细分析(全市药品统一招标,病种分布、用药情况大多数医院基本类似),给我院在药事管理中用药管理及用药监测方面诸多启示和警示,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完善药事管理,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伤害程度降至最低,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3.1抗菌药物分析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有4569例,占57.89%,可见抗感染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在所有药品不良反应中构成比远高于其他药物。原因是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应用广泛,另外存在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以及用药剂量过大,疗效过长等不合理用药现象。 3.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分析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有468例,占6.57%,原因是由于该类药很多为并用药品,另外有部分营养药属于辅助用药,临床辅助用药目前使用频率比较高。 3.3麻醉镇痛用药分析 麻醉镇药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很广,有术前用药,复合全麻,术后镇痛等疼痛治疗,静脉注射是手术后常用药镇痛方式,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例数排名前列的重要原因。 3.4用药途径分析 静脉用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占绝大数,非中成药静脉用药占非中成药总数的73.62%;中成药静脉用药占中成药总数的53.99%。原因是静脉用药是临床常用的用药途径,静脉用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管,有些药物会对血管壁内面产生刺激甚至损伤,或是因为药品纯度问题,尤其是中成药,成份复杂,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溶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滴注速度以及联合用药等均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 3.5加强药事管理对策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给予我院药事管理方面的启示是必须减少静脉用药;加强用药管理尤其是抗菌药物、辅助用药等;加强用药监护。从数据上显示21~50岁的年龄区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7.82%,占绝大多数,所以在用药时不仅要关注儿童及老年患者,对于所有用药的患者都应该给予重视。具体对策如下: 3.5.1探讨取消门诊静脉用药(急诊除外),减少静脉用药西方国家,输液是在迫不得已之下才选择的最后给药方式,目前国内部分医院如杭州邵逸夫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已取消所有门诊静脉用药,门诊医生在信息系统中不能开具静脉输液针剂,只有急诊科和住院部医生才有此权限。因为在门诊治疗的患者病情表症较轻,病情有疑问或病情较重较急的患者则需住院治疗。门诊取消输液,医院减少了静脉用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明显降低。 3.5.2探讨并实施“审方前置”工作,加强处方及医嘱的审核完善PASS系统和HIS系统,更新处方过滤软件及全面的审方测量要素,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对处方及医嘱初筛,再经药师审核,审核通过后才可收费、调剂发药。有效杜绝不合理用药。 3.5.3进一步加强用药管理,避免无指征用药,促进临床用药做到能口服的就不要使用静脉注射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抗菌药物全国正面临着今天不采取行动,明日就无药可医的态势,形势严峻,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院要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理制定个人及科室的用药指标,提高送检率,组织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规范医务人员用药及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还可制作合理用药小卡片便于医生携带。通过多方位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加强处方点评,对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前列的抗菌药物、中成药注射剂进行专项点评,同时关注辅助用药,麻醉镇痛的管理用药。认真分析医院每月排名前十的药品结构的合理性,并进行科室追踪分析。通过信息系统对临床用药进行时时监控,通过制定各种用药监控指标、制度以及采取各种行政干预等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调整好用药结构,促进临床适度用药。关注全市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特别是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在院内网药事管理专栏进行宣教及警示。让临床尽量少用或不用发生过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慎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药品。 3.5.4加强用药监护,减少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但加强患者用药监护,尤其是所有患者首次用药的监护,做到药品不良反应早发现,早处理,将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 3.5.5利用PDCA循环等质量改进方法,持续改进对于存在的问题一定要用PDCA循环等质量改进的方法解快问题,提高药事管理水平。PDCA循环是一个阶梯式上升过程。质量没有顶点,不能停留在一条水平上,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质量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世界上最大的空间就是改进的空间。 总之,提高用药安全是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之一,也是三级医院及JCI的要求,我院正处于JCI即将复审以及创建三级医院的阶段,加强药事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通过分析全市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完善药事管理是非常有效的举措,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科学的质量改进方法,建立长效的药事管理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开展好患者首次用药后的监护工作,警惕药品不良反应,及时察觉及处理药品不良反应,将药品不良反应的伤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避免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按照WHO与美国健康管理科学中心提出的5R原则合理用药即按正确的途径在恰当的时间对适当的患者按正确的剂量使用正确的药物。最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我院度182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药物。方法:对我科收集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18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82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7类共101种药物,其中以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高;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45岁以上患者更易发生ADR;静脉滴注所占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提高报告质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注意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及时发现药物不良事件警戒信号的最主要方法,是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事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就我院2013年度发生的182例ADR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我院的ADR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以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集整理的182例ADR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3讨论 3.1 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但多发生于45―64岁的中年人,共有83例,占总发生例数的45.61%,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31例,占17.03%,居第三位。理论上老年人是多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合并用药的品种较多,且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减退,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所以老年人的ADR的发生率应高于中年人。而本次调查,中年人的发生率高于老人,这是由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群体中,中年人的构成比高于老年人所致。在182例ADR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与国内同类报道[1]有一定差别。 3.2 145例ADR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给药,占79.67%,而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推注等给药途径发生的ADR所占比例较少。这与我院住院病人主要给药方式是静脉滴注有关,发生的ADR较易观察,也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药物浓度较高有关。而口服等其他给药途径因为多为门诊病人使用,其ADR较难发现、跟踪,因此其上报的ADR也较少。 3.3由表1可知,55例ADR是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占30.22%),居各类药物之首,与国内同类报道[2]结果一致。这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范围较广,与药敏实验结合较少,多为经验用药,且用药时间长,所以发生的ADR较多有关。因此,临床医师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减少或避免联合用药、预防用药、用药时间长或单次剂量过大。16例ADR由中药制剂引起(占8.79%),由于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复杂、所含成分多、化学稳定性差,均易导致ADR的发生。另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3]显示某些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多发也与其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有关,需引起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并加强临床应用监测管理。 3.4发生ADR最多的药品是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有8例(占4.23%),且部分是危及生命的ADR。这与我院部分医师对该药适应症把握不严,围手术期常规作为扩充血容量药物使用有关,而该药的两种组成成分右旋糖酐40和复方氨基酸均为大分子物质,本身即为完全抗原,易引起变态反应[4]。因此对于该药的使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将ADR前5位的药品作为2014年的重点监测品种,建议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严格把握用药适应症,注意特殊人群用药,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并做好重点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ADR,及时处理和善后。 3.5由表2可知,182例ADR中,皮肤及附件损害91例(占33.96%),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为主,其次是恶心、呕吐。这与此两类ADR较易观察,临床医师易于发现和上报有关。其他系统的ADR相对隐匿,患者疾病症状与ADR症状存在部分重叠,因而医师难以区别、发现和及时上报,患者不易得到及时的停药和对应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时,部分医护人员对ADR上报认识不足,把报告ADR和医疗事故混为一谈,认为上报ADR是报家丑、揭短处,导致一部分严重的ADR被瞒报、漏报。 3.6我院的ADR的报表质量不高,还存在以下问题:患者相关情况填写不完整,ADR过程描述不详细,对不良反应类型判断不准确等。 3.7 ADR的发生往往涉及到药品的性质、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使用等多个方面,所以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同时,ADR的监测工作可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提高医护人员和药学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因此,应加强ADR监测的宣传教育,使每个医护人员认识到ADR上报的意义,让及时发现、上报ADR成为每个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进一步提高ADR的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对已发生的ADR仔细分析原因,及时停药及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保障我院的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49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497份ADR报告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所有的ADR报告中,涉及11类216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28.37%(141/497),中药注射剂12.88%(64/497),静脉给药76.26%(379/497);女性52.92%(263/497),男性 47.08%(234/497);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临床表现。 结论 应重视临床合理用药,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8-0099-03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药品具有两重性,用得适当,能够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因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和危害。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临床联合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也日益增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约250万人因为ADR而需要住院治疗[2]。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现对某医院2015年上报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5年1~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有效资料。 1.2 方法 用Excel表格进行处理,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给药后时间、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发生ADR的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497例报告中男234例,占47.08%,女263例,占52.92%,年龄1 d~94岁,1d~6岁83例,占16.70%;7~9岁5例,占1.01%;10~18岁18例,占3.62%;19~39岁131例,占26.36%;40~59岁132例,占26.56%;60岁以上128例,占25.75%。 2.2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71例,占14.29%;静脉给药379例,占76.26%;外用36例,占7.24%;其他给药途径11例,占2.21%。 2.3 发生ADR例次排前20位的药品 497例ADR报告中,涉及11类216药品,其中抗菌药物28.37%(141/497),中药注射剂12.88%(64/497)。排名前20位药品见表1。 2.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见表2。 2.5 发生ADR的程度 497例ADR报告中,2例严重,其余均为一般报告。 2.6 ADR与给药后时间 497例ADR报告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30 min内214例,占43.06%,余发生在给药30 min后。 3讨论 3.1 ADR与个体因素 女性∶男性为1∶0.89,女性占总例数的比例略高于男性,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可能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及女性具有月经、妊娠生理周期,致使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男性[4]。不良反应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本统计显示60岁以上老人及6岁以下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占42.4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老年人各器官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从而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增多。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有报道显示小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新生儿约为25%[5]。儿童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包括肝、肾功能以及自身调节功能等,均尚未发育完善,药物清除率较低、血浆蛋白总量较少、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对药物反应较敏感[6],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对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监护。 3.2 ADR与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起的ADR发生率高达76.26%,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引起的ADR发生率,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9]。其原因是:静脉用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溶媒选择、配置液放置时间、输液速度、给药间隔等都可能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所以,静脉用药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途径[10]。因此,临床医师应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11,12],尽量减少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使用。 3.3 ADR与给药后时间 497例ADR报告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30 min内214例,其中有101例发生于给药后10 min内,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给药浓度和速度给药,在给药后30 min内尤其是10 min内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注意保持滴速,尽量避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3.4 ADR与药物因素 49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1类216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141例,占总数的28.37%,主要是头孢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药物,与此类药物临床广泛应用有关,但多为皮肤反应;抗菌药物因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以及无指征用药、用药时间长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导致ADR发生率高。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64例次,占总数的12.88%,中药注射剂则因患者认为“毒性比西药小”容易接受而临床应用多,增加了ADR发生的概率。发生ADR例次排前20位的药品中发生ADR例次排在第一位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发生ADR 19例次,提示广大医务工作者应用此药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使用,认真阅读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合理使用该药品。 3.5 ADR与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与国内其他相关文献报道的一致[13-15],可能与其临床表现易于观察、感官感受较强烈、易被发现有关。其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用药局部损害的ADR发生率也较高,一些罕见的、迟发性的不良反应可能不易察觉而较少。ADR引起的器质性病变需引起医护人员注意,需普及患者ADR知识,以减少或避免患者长期用药可能引发的不易觉察的ADR。 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诱发因素有非药物因素和药物因素。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药品的反应可能有很大差别。尽管一种药品从研究开发、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到审批上市等全部程序都十分严格,但药品不良反应仍然难以预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在用药时一定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同时加强对患者ADR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以便早发现、早处理,将药品不良反应损害降至最低。 总之,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重视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急诊科医生论文:急诊科医生的逆向思维 我再一次从院前调到了院内,虽然少了时不时的“颠簸流离”之苦,但每次值班,特别是夜班,仍然还是失眠:躺在床上,凌晨时分,就是没有病人,但急诊室走廊的每一个响动,仍能清晰入耳。对我来说,急诊室深夜的寂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暴风骤雨随时可能来袭,这样怎么能睡得着? 好的是,现在我也算一个上级医生了,手下有一个转科胸外研究生小杜,一个实习学生小樊。三个人一块值班,怕什么? 又是夜班,准时来到科室,小杜和小樊早已到达,换好衣服,严阵以待。看着小杜和靓妹我突然发现:现在的他们不就是六年前的我吗?六年了,我虽用大宝,但从来不用日霜晚霜,那张本来属于我的白净的脸已经沧桑了许多。这时科里没有病人,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小杜,以前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在临床上值过班吗?” “研二的时候在胸外和心外待过半年,怎么了,老板?”小杜诧异地回答。 “那今天晚上单独值班吧。不是让你一个人在这,你值一线,我值二线,处理不了的情况你告诉我。你不叫我,我就在值班室不出来,怎么样?”我半开玩笑地说。 “好啊,那试试吧。”小杜回答的很干脆。我很喜欢他的回答,干急诊就不能拖泥带水,举棋不定。 “我是有报酬的哦,把美女分给你,今晚美女唯你的马‘头’是瞻啊!”我指着实习生小樊说。 “没问题!”小杜伴随着小樊的羞涩爽朗答道。 协议签好了,但我的原则是放手不放眼的。事情终于来了,我的做法是对的。 零点整,我走出值班室,到观察室转了一圈,小杜留观了三个急性胃肠炎的病人,情况都很好。看了医嘱,处理很到位,签好字,再次看了一下病人,挺好,处理的没有问题。 这个期间,我为什么没有走出值班室呢?原因很简单,病人就诊时我没有听到声响,都很平静,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进观察室。在夜间的急诊室,患者或者是家属的说话声音往往预测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即使是病情不严重,那也往往预示着值班医生对于此患者病情的关注程度。 再次进入值班室,还没有坐下,就听见外面一阵骚乱。我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在外面痛苦地呻吟,很可能是疼的。我立即起身准备出去,站起来后又再次坐下,突然决定等一分钟在再出去,作为实习生,小杜需要迈出他的临床工作的第一步。 没有等到一分钟的时间,我已经来到了就诊处。一个30多岁的男性患者一只手捂着上腹部,家属搀扶着坐在椅子上,看样子,疼得要窒息。摸一下脉搏,很有力,没有休克。 “小杜,怎么回事啊?”我问。 “这个患者既往有胃病史,今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胃疼,我已经让护士给他肌注一支6542(抗胆碱药),现在正在配药。”小杜答道。 “哦,先到抢救室,我详细看看。” 患者在两个家属的搀扶下,几乎不能直立,基本上是被拖到抢救室的床上,疼痛没有缓解的迹象,表面上看,疼痛一直在加剧,几乎不能呼吸! 护士已经拿着配好的药来到床前,看到我,没有在进行下面的操作,在等我的医嘱。 “很疼吧?坚持一下,尽量平躺,双腿圈起来,我看看是怎么回事。”我一边说。一边扶着他费力地躺下。还好,患者精神状态很好,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太疼。我用手轻压了一下患者的上腹部。 “疼啊,大夫,不要按!”青年男子痛苦地说。 “好了,你坚持一下,我不按了。”拿出听诊器,听诊胸部,同时询问家属病史。没有听到心脏的杂音,心音清晰有力,肺部也没有问题。 患者既往有胃病史数年,间断上腹部疼痛,前几天曾在我院消化科就诊,医生建议患者行胃镜检查。因为工作太忙,还没有顾得上查,就出现了这个事情。 “还肌注吗?”护士问我。 “不用肌注了,生理盐水500毫升加入6542针剂10毫升建立静脉通路,很可能是穿孔了。同时测血压,请普外科会诊。”我给护士说了医嘱。 听到我这么说,护士、家属患者、小杜都很诧异,像是异口同声地说:“不会吧?” 血压很快出来了:120/80,心率80。静脉通路建上不到5分钟,患者突然说:“好多了,不疼了!”我再次检查了一下腹部,上腹部还是有压痛,但是仍然要行腹部透视和上腹部CT检查,家属也同意我的意见。医护家属齐上阵把患者抬到了平车上。吊着水,开始检查。 “走吧,小杜,要不咱们一块去看看,看看到底是什么?”我对小杜说。 晚上值班还是不错的,检查不用排队,不用排队不等于没有小插曲。 在胃肠镜室,左看右看,腹部没有问题,没有发现膈下游离气体。难道是我错了?患者的疼痛再次剧烈起来,当机立断行上腹部CT检查。 再次到达CT室,这时候普外科的值班医生也赶到了,看过病人,如果透视没有问题要考虑急性胰腺炎了!令我差异的是今天晚上居然是CT室主任值班,哦,想起来了,今天是10月5号,一般领导都是在节假日值班的。伴随着CT机的快速运转,图像一层层的在电脑显示屏上显现出来。 还没有做完,准确地说只出现了三个影像,主任就已经给出诊断了:病人穿孔了!肝后下间隙有少量的液体,没有发现气体。 患者被普外科医生接走准备急诊手术,我的初步诊断是正确的。 在回科的路上,小杜问我:“老板,你怎么就能够确定他是穿孔呢?” “对于这个病人来说,我也没有什么独到的方法,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患者有胃病史多年,现在医疗条件很好,但却一直没有确诊,间断的上腹部疼痛,这侧突然发生剧烈疼痛,性质与以往都不相同,可以说剧烈得多。患者还很年轻,循环系统应该没有问题,所有的这些情况给我的一种感觉是――很可能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危机情况突然发生,比如穿孔,这是一个贫穷病,对于青壮年来说现在已经很少发生,但很少发生并不代表不会发生。急诊科的疾病大多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这就造就了急诊科医生很独特逆向思维,这一点与专科医生有很大差别,其实现在的你就是6年前的我,由理论到实践是需要过程的。对于一个刚到临床开始实战的医生来说,勇敢的迈过这个独立值班的坎儿很重要……”说完这些话,小杜若有所悟。 说着说着便到了值班室的门前,再次疲惫地躺下,我想这下我可以睡着了。 急诊科医生论文:如何当好一名急诊科医生 随着急诊事业的蓬勃发展,我院从上世纪80年代成立急诊科,从急诊学科到今天的急诊专业,我院急诊界的老前辈们走过了许多艰辛的路程,创立了辉煌的成绩,这与他们长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作为年轻一代的急诊科工作者应该怎样去立足本职,为今后急诊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苦练内功,基础扎实,有全面的学科知识 急诊专业是一门二级学科,它不同于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和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等,它是上述各三级学科组成的多学科的综合。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培养一个急诊科医生需要11年(四年大学自然基础课的学习,四年大学医学基础临床课的学习,毕业后经急诊专业培训三年)的时间。因为它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全科知识。如急诊内科中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猝死、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呼吸骤停、急性中毒中的MODS、急诊外科中的急腹症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猝死、脑水肿中的脑疝和颈部外伤中的呼吸骤停、气管异物中的窒息等均需争分夺秒地去抢救,使患者摆脱围骤停期的危险。此时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忙而不乱的心态、全面的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急救操作技术,这是急诊医生必备的内在因素。 2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操作技术 急诊是解决一个“急”字,处理一个“危”宇。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包括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动脉穿刺术、开胸心脏按压术、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术、心包穿插刺术、CVP测定以及其他如胃肠减压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和腰椎穿刺术等。掌握了这些操作技术为处理好一个“急”字和“危”字做好了外科操作方面的准备。这些操作技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临床实践和实际操作才能在急诊这个特殊环境中达到应用自如、熟能生巧的境界。 3 具有良好的急诊心理学知识 现代急诊医学虽在理论上、技术上、在高性能的急救仪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有关人的心理问题在急诊工作中也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复杂。因而掌握和应用急诊医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做好急诊工作不可缺少的,这样能大大地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急诊工作效率,维护好医护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首先要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其次要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愤怒、被动依赖和创伤后情绪休克等。最后要了解急诊患者的三种就诊心态:主动、被动和强制就医,这三种心态中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①无论疾病轻重缓急,只要去就医,非门诊时间就要看急诊,就是急诊患者,都认为自己的病比别人急,必须马上医治。②急诊医师应该能接诊所有来诊的病人,或者所有专科的疾病医院都应该有专科接诊医生。③医生应该能看好病人所有的疾病,特别是急性病患。④病人有关医疗的要求,医生和医院都必须满足。⑤无论大病小病都愿意找专家找名医,对年轻医生、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不信任,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半点失误。⑥医院是救死扶伤的社会福利单位,是慈善机构,不能考虑经济效益,“我没钱你也要给我治疗”,甚至有钱也不愿意支付。这些心态在相当一部分急诊患者的心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给急诊医师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医患关系增添了不少负性因素,当然,多数患者在就诊时能对医生和医院的工作予以理解和配合,也能充分尊重医生的劳动,并对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心存敬佩和感激之情。 4 洞悉临床,多搞科研 科研,尤其是临床研究,是提高医疗质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临床研究也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有进行研究的激情,要你做变成你要做,要有“好奇心”。其次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四勤”即“勤观察、勤思考、勤分析、勤学习”。第三,长期积累是偶然突破的基础和前提。第四,多查阅文献,避免低水平重复,缺乏创新,不成规模,补充技术路线上的不足。第五,要有团队精神,团队是有领袖的一群人,可以包括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是一群为科学献身的人,不是形式上的机械组合,而是有良好科研活动规则的有机体。他们有一种团队精神,能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启发,坦诚的讨论,互补有无,以便及时修正科研中的偏差,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极为重要。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去伪存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整理成文,分析资料和结论要客观,整理资料要符合逻辑性,全程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写出高水平的有逻辑性、有说服力、有创新力的好论文来。 (收稿日期:2006-12-12) 急诊科医生论文:彝族地区县级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及身心压力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县级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探讨急诊医生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凉山彝族地区县级医院64名急诊科医生和55名普通医生,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县级医院急诊科与普通医生在专业信心和医疗自我满意度方面,工作量和工作环境方面,人际关系、情感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彝族地区; 县级医院; 急诊科; 医生; 工作压力 急诊科是危急重症患者就诊的首要场所,急诊科医生是处置危急重症患者的首诊医生,急诊患者的疾病特点及家属的特殊心理需求决定了急诊科医生要承担比普通医生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尤其在彝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如崇尚酒文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的急诊科医生更易存在不良情绪[1]。这不仅严重影响急诊科医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急诊医疗质量。本研究针对本地区17所县级医院64名急诊科医生和55名普通医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目的在于探讨急诊科医生身心压力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参加本地区2011年急救大赛的17所县级医院急诊科医生64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抽取参加大赛的55名普通医生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两组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量表制定参照患者压力源量表[2]及SCL90调查问卷调查表[3]中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情感、思维四项指标,同时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加入工作量、专业信心及医疗自我满意度等指标,建立现场问卷调查量表。所有被调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在大赛现场同一时间一次独立完成,不记姓名,现场交卷。发放问卷调查表119份,收回有效问卷调查表119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统计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急诊科医生与普通医生在年龄、工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工作及心理压力 两组医生在专业信心、医疗自我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医生在工作压力及身心压力方面都明显高于普通医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彝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因素和对急诊科的片面认识。 首先是急诊科的工作性质,急诊科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最前沿阵地,是医院人员流量最大和最繁杂的场所,患者、家属和医生都容易产生焦躁、冲动的不良情绪。急诊科医生常年不停地忙于上夜班、抢救危重患者,上班时间太长,加班随时有,经常不能与朋友、家人团聚,容易导致社会关系及家庭婚姻的不稳定。在本地区由于急诊医学的起步和发展较为落后,在医院中很多同行都对急诊科的、不重视,认为是简单的分诊和转运患者的地方,急诊科在医院的地位偏低;急诊科就是把各个科室不好管理、工作不认真的人员集中锻炼的地方,所以本地区急诊医生的文化程度、专业信心、医疗自我满意度都与普通医生有较大差异。其次,本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崇尚酒文化,曾经以吸食为荣,落后的思想观念等因素导致酗酒、吸毒、打架斗殴、交通事故人员居多。这类患者情绪失控、素质低下,如果急诊科医生不能很好地控制急诊就诊环境,经常会发生对急诊医生进行辱骂、威胁,甚至殴打的事情。精神压力大,工作独立性强,要求急诊医生知识面广,工作技能高,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急诊患者要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和抢救,就必须保证急诊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急诊思维,不能出任何的差错,使急诊医生容易精神紧张,加大工作压力和心理的负荷[4]。 本地区急诊医生处于极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状态下,为了保证急诊质量和急诊工作团队的稳定性,急诊医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第一,呼吁全社会对急诊事业的关注,努力提高急诊人员在社会和医院的地位,协调急诊科与全院的协作关系,从进修学习、待遇和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提高急诊医生的待遇,配足急诊人员,缓解急诊工作压力,有足够时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及与家人团聚,保证家庭的稳定性;降低急诊时间,减轻急诊工作负荷,减少急诊疲溃程度。第二,加强急诊管理,完善急诊制度,建立快速急救绿色通道,减少急诊环节,提高急诊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情绪。第三,加强急诊人员的素质教育,使急诊医生在综合素质上与普通医生一致,甚至高于普通医生。 急诊科医生论文:医院急诊科医生践行科学发展观感想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卫生工作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讲座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__市三人民医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医院发展的全过程,查找亟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我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全力推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浅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任务,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关系全党全国工作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医疗卫生部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迫在眉睫,而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依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我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__市的干部保健医院,涉外医院,首批 “三级甲等”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对构建和谐卫生、和谐__做好表率。 一是立足卫生行业是服务行业。医院是服务窗口单位,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切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广大党员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明显好转。二是作为__市三级甲等医院,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责无旁贷,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全力破解一批制约和影响医院科学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三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检查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紧紧抓住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问题,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进一步规范医院在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科学谋划,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按照__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哪一个阶段搞不好,哪一个环节抓不实,都会影响到其他阶段和环节的进展,影响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学习,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狠抓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阶段都能经得起检验。同时,在学习思想、态度上,要切实做到“四纠正,四增强”:一是要纠正“厌参与”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纠正“走过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三要纠正“炒冷饭”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四是要纠正“空对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调研的内容、形式上,要创新载体。 三、明确自身职责,结合实际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探索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工作部署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时展的趋势,善于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超前思维和科学决策,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工作方法上,善于找准和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做到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整体推进。 我作为一名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最基层管理者,是应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指挥员,既要管理、协调下属的工作等事务,又要面对病区的患者及其家属,还要处理好与医疗相关部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管理技巧。不但自己努力做好日常护理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发掘每个护理人员的潜能,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使护理管理逐步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亲切的护理服务和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打造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要在 “ 践行 ” 二字上下功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好各项工作,为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急诊科医生论文:医院急诊科医生践行科学发展观感想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卫生工作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讲座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市三人民医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医院发展的全过程,查找亟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我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全力推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浅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任务,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关系全党全国工作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医疗卫生部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迫在眉睫,而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依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我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市的干部保健医院,涉外医院,首批 “三级甲等”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对构建和谐卫生、和谐**做好表率。 一是立足卫生行业是服务行业。医院是服务窗口单位,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切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广大党员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明显好转。二是作为**市三级甲等医院,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责无旁贷,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全力破解一批制约和影响医院科学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三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检查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紧紧抓住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问题,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进一步规范医院在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科学谋划,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哪一个阶段搞不好,哪一个环节抓不实,都会影响到其他阶段和环节的进展,影响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学习,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狠抓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阶段都能经得起检验。同时,在学习思想、态度上,要切实做到“四纠正,四增强”:一是要纠正“厌参与”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纠正“走过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三要纠正“炒冷饭”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四是要纠正“空对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调研的内容、形式上,要创新载体。 三、明确自身职责,结合实际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探索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工作部署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时展的趋势,善于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超前思维和科学决策,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工作方法上,善于找准和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做到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整体推进。 我作为一名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最基层管理者,是应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指挥员,既要管理、协调下属的工作等事务,又要面对病区的患者及其家属,还要处理好与医疗相关部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管理技巧。不但自己努 力做好日常护理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发掘每个护理人员的潜能,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使护理管理逐步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亲切的护理服务和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打造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要在 “ 践行 ” 二字上下功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好各项工作,为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急诊科医生论文:医院急诊科医生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卫生工作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讲座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市三人民医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医院发展的全过程,查找亟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我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全力推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浅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任务,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关系全党全国工作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医疗卫生部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迫在眉睫,而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依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我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市的干部保健医院,涉外医院,首批 “三级甲等”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对构建和谐卫生、和谐××做好表率。 一是立足卫生行业是服务行业。医院是服务窗口单位,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切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广大党员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明显好转。二是作为××市三级甲等医院,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责无旁贷,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全力破解一批制约和影响医院科学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三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检查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紧紧抓住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问题,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进一步规范医院在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科学谋划,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哪一个阶段搞不好,哪一个环节抓不实,都会影响到其他阶段和环节的进展,影响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学习,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狠抓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阶段都能经得起检验。同时,在学习思想、态度上,要切实做到“四纠正,四增强”:一是要纠正“厌参与”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纠正“走过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三要纠正“炒冷饭”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四是要纠正“空对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调研的内容、形式上,要创新载体。 三、明确自身职责,结合实际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探索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工作部署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时展的趋势,善于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超前思维和科学决策,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工作方法上,善于找准和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做到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整体推进。我作为一名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最基层管理者,是应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指挥员,既要管理、协调下属的工作等事务,又要面对病区的患者及其家属,还要处理好与医疗相关部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管理技巧。不但自己努力做好日常护理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发掘每个护理人员的潜能,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使护理管理逐步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亲切的护理服务和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打造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要在“践行” 二字上下功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好各项工作,为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急诊科医生论文:急诊科医生的生死感悟 曾在某医院急诊科工作了10年,后又辞职开诊所,于莺每天都在和生死打交道。曾经,她觉得生老病死再正常不过。然而,活到40多岁后,她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怕的“急诊科女超人”了。身边一些同学、同事的去世,令她对生老病死变得敬畏起来。 “人的生命从诞生到鼎盛,到衰落,到死亡,就像自然界一样,也有四季。只不过,生命的四季不能轮回。每个人都逃不掉死,所以才要好好地活。” 把选择都交给病人 生命的诞生是美好的,但也可能会让妈妈经历磨难。 于莺曾接待过一个病人,怀孕5个月,突然腹痛、高烧。检查结果是指原性胰腺炎,这是一个与基因相关的病,一旦怀孕就会触发炎症。选择很简单:要保孩子,孕妇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保大人,就要拿掉孩子。 于莺把选择权交给了病人。病人和爱人商量:“这个孩子我们要保,保到不能保为止。” 治疗过程非常痛苦。病人每周要做两次血浆置换,把血浆里的颗粒置换出去;身体里插了一根管子,从鼻子穿过十二指肠,一直伸到空肠。 整整3个月,病人都没能下床,孩子却还是没能保住。 病人痛苦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于莺非常遗憾,同时感叹一个母亲所能承受的痛苦极限。 没想到,两年之后,病人再次怀孕。作为医生,于莺很清楚,这次怀孕一定会触发重症胰腺炎,而那可能会危及生命。她希望病人的考虑是成熟的,就问:“你想过吗,万一孩子像当年一样,怎么办?”病人却坚定地说:“于大夫,只要有1%的希望,我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于是,她没再问,而是准备了一套最完善的治疗方案。然而,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仍多次出现生命危险,多次涉及到“孩子要不要放弃”的问题。幸运的是,10个月后,孩子终于健康出生。 那一刻,病人百感交集,涕泗横流。于莺内心涌动,表面却没动声色,她见过太多这样的情景。 第一次为病人流泪 于莺比较乐观,很少为了病人的事流泪。 记得第一次流泪,是她还没毕业时,在医院里实习,接待了一个白血病人。对方是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好。白血病进入脑细胞之后,需要做腰部穿刺,也就是要往脊髓液里打化疗药物――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 于莺是他的主治医生。打针时,每做一步她都会告诉病人,比如:“现在我要推药了,可能会有一点疼。”还会笑着聊一些家常、开开玩笑,比如:“你的生意怎么样了啊”“你老婆真漂亮”之类的。 聊着天,药打完,病人居然躺在床上说:“今天的针打得真舒坦。” 那时,于莺在病人的脸上,完全没看到痛苦的神色,后来他也康复出院了。但大半年之后,有一天,于莺在医院里看到了他:躺在病床上,脸苍白浮肿。她问:“你怎么这样了?”他平静地回答:“我快死了。” 于莺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那种感觉不是一个病人去世了,而是一个朋友离开了。” 不过,同样是生死,有时也能让她看到温暖。 一对从农村来北京治病的夫妻,因为没有床位,就在急诊科的走廊里支了一张折叠床,丈夫铺了几张硬纸壳在旁边陪护。在两个月的治疗里,丈夫瞒着妻子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还四处借了钱,治疗费用却还是不够。 于莺却从没看见这个男人哪怕一次愁眉苦脸过。“只要老婆醒了,他都很温柔地说话、唱歌。说家里的一切都好,房子还在,儿子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很多人都会觉得,老一辈的人、农村人可能不懂爱情,可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又有多少人愿意在你重病的时候倾家荡产、相濡以沫地陪在你身边?” 这一次,于莺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 不光生死那么简单 于莺见过很多因为家人生病而发生变故的家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老刘的病人。 老刘年轻时是公务员,后来下海经商,开上了奔驰车,住上了好房子。但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被诊断出了肾衰竭,但他从未抱怨过人生。 而后来,于莺才知道,老刘家还有一个重病患者。那天,老刘突然问于莺:“于大夫,你能搞到白蛋白吗?”原来,老刘的女儿有白血病,并且很多年了。老刘的老婆辞职在家,专心照顾他和女儿。 老刘跟于莺说:“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还得创业。” 这是于莺佩服老刘的地方,不强装乐观,但非常坚强。于莺曾私下问老刘:“想过再要一个孩子没?”老刘说:“我女儿今年9岁了,我知道她情况很不好,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生一个孩子,女儿一定觉得爸爸妈妈不要她了。所以我想坚持到最后。” 再后来,于莺从同事那儿得知,老刘的女儿昏迷不醒好多天了,医生都劝老刘和他妻子放弃,但他们始终坚持治疗。“你劝劝吧。”同事说。于莺却摇头,“我没法劝。” 老刘跟于莺说:“老婆总觉得孩子能醒。这么多年,三口之家两个重病,她照顾这个家,就这么一点心愿,我能不支持她吗?所以我告诉医生,我听我太太的,只要她说还要治疗,那就治。” 但最后,很不幸,孩子还是走了。瘦到80斤的老刘,对于莺挤出一个笑容,说:“我能挺得住。”背过身去,于莺眼里噙满了泪水。 她真的太佩服老刘了:“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身边人离开时,可能会痛哭、会崩溃,但在老刘身上,我看到了责任和担当。” 活得越久,越对生命敬畏 40多岁时,看惯生死的于莺,有一天发现自己很怕死。 最初她对生死有感触,是因身边开始出现离世的同学、同事。而对死亡开始敬畏,是因有一次去采购仪器时,为了试验是否好用,她亲自挨个试了一下。 当她坐到病椅上,用仪器探头探测自己的身体时,突然发现画面里出现了泥沙样的闪光点。“这是甲状腺癌吗?”她哆嗦地自问。再扫了一次,她确认了。 她拨通了一个师弟的电话:“帮我安排一下手术……” 于莺说,这其实不是一件特别大的事儿,但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冬天。进而,她开始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她立马将父母从上海接到了北京;每天下班都和女儿说很多话。“以前因为工作压力大,回家都不愿说话。” 渐渐地,身边人都发现,她脾气变好了。以前,她是“女超人”,雷厉风行;现在,她变得柔软,心平气和,甚至有时说话还带点伤感。 她开始更多地感悟生死。她觉得,生命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它属于你自己,可它也脱离不开亲情。” 她常在医院见到这样的场景:病人大脑已失去意识,只能依靠各种仪器维持生命体征时,其家人仍挣扎着坚持治疗。“这个时候,没人知道,这个病人是为了自己活着,还是只是家属想让他活着。”但于莺感受到,这个时候,坚持治疗满足的,不是病人的健康需求,而是亲人的情感需求。 “换位思考,假如躺在床上的是你,你的亲人用这样一种方式去维持你那个已没有意识的生命,让你这样多活几天,会不会觉得很悲哀?”于莺问,又自答,“所以如果是我,就不治了。我不想那踊钭拧! 于莺希望,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大家想到她的时候,会想到她的乐观、她的快乐,而不是她的眼泪。 急诊科医生论文:急诊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之我见 摘要: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了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及困境,试图找到一些使规范化培训更加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急诊;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阶段,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位教育后发展各种能力的继续医学教育。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大型三甲医院急诊科也建立了相应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1]。这有利于为急诊病人提供更优质、更均衡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急诊医师的整体技术水平,有利于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急诊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作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1.培训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从1993年卫生部颁布《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5年出台《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到2010年6月公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逐步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相关试点地区和城市建立了覆盖招录、培训、管理、考核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别是一些医院开展了面向全国公开招录的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提升了培训工作的水平和层次[2]。 2.培训内容标准基本完善。针对急诊住院医师的特点,建立了公共科目与急救医学的培训内容、技能要求轮转方法,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2]。 3.医学教育学制不规范带来的困境。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有5年、7年、8年,研究生,教育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各培训学制和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何对接,培养要求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尽管有关省市、医学院校和医院作了一些探索或规定,但决策层对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建设尚未规范。 4.培训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困境。目前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仅限于各个医院的内部考核,没有国家层面的,类似于“执业医师考试”之类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难以确保培训的质量。 5.生源得不到保障带来的困境。由于当前社会对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认识不足,导致学员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学员参加培训时,受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户口、工龄、各类保险难以落实,经济负担较大,难以安心参加培训;部分学员由于无法承受辛苦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没有归属感而中途放弃。这些都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生源不足,且流失率偏高。 二、加强改善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策 1.制定个体化、整体化的培训计划。为了使不同临床经历的住院医师得到适合自身的培训,提高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应制订全面、细致、可操作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明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培训目标、方法、年限、内容及考核办法。使各类医学毕业生进行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章可循、有文可依。例如,高学历、有工作经历的住院医生,可以选择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做指导教师,相对减少其他临床科室轮转时间,加强在急诊科的专科培训,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学历相对较低、从未涉及临床工作的住院医生,则先选择长期从事临床及带教工作的老师,先从临床抓起,增加在其他临床科室的轮转时间,在能够较熟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再回急诊科工作。待年资增长、阅历增加,再承担相应的医、教、研任务。 2.改进教育模式。在培训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育模式,比如“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首先由带教老师给出一份病例,由3~5个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围绕该病例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提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所需的进一步检查。最后带教老师和住院医生再集体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这不仅充分调动了住院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同时,在临床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查房,以教师提问或住院医生主动发言为主要形式,启迪思维;并定期进行专题小讲课,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训练。 3.加强入院、入科教育。参加培训的医生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部分还很年轻,对特定地区、特定医院的环境还不了解,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规避医疗风险的教育相对匮乏。因此,进行入院或入科教育十分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非专业素质的培训,聘请法学专家和资深教授对其进行医疗法规及法律知识教育、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教育,使其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务工作者职业行为规范、医务工作者语言标准、非语言标准、医疗纠纷的种类及其防范、医疗事故的认定及医疗过错责任的确定等有所认识;聘请计算机中心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培训,以便他们在进修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医院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教育,使之正确处理好政治和业务、服务和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疗病历的书写的培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进入科室时,除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科室的专业特色及流程以外,还要及时为他们介绍护士长、科主任以及带教老师等,以便使他们较快地融入科室工作。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基金,主要用于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以及培训学员的工资及福利补贴等。政府应大力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等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保证其培训资金充足。同时妥善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在人事、工龄计算、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打通渠道”。妥善解决培训对象的人事、执业注册、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学位申请等问题。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将住院考核成绩与职称评定、推荐参加研究生学习、培训津贴发放等挂钩。在培训期间工作认真、成绩优异、为医院做出突出贡献者,医院应给予奖励。年度综合考核不合格者或第1年执业医师考试未通过者,应终止其培训[4]。 5.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机制。可以模拟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操作部分进行考评,在出科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对采集病史、书写病历、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基本技能操作等进行考核,病历分析则采用笔试考核。另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住院医师的沟通能力也应成为考核的重点。 急诊科医生论文: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浅析与健康心态的调节作用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探讨健康心态对急诊科医生解压的效果。方法:对6家三甲医院126名急诊科医生进行有关工作压力的问卷调查以及解压方法的选择。包括工作压力的类型、解压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压力类型排序:精神压力占首位,为54.8%(69/126),身体亚健康状态(高脂血症、高血压、血糖偏高、肥胖、心电图的轻度异常等)占第二位,为25.4%(32/126),职称晋升压力占12.6%(16/126),经济收入压力占3.9%(5/126),学历压力占3.2%(4/126)。通过调节心态,建立健康的身心,有利于解压,减轻或去除不良的心理影响。包括同事之间、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聆听、倾诉、沟通与交流。健康的文体活动如打球、游泳、登山、适当的唱歌跳舞等。结论:客观正视压力,保持健康的心态是急诊科医生解压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急诊科医生; 压力; 健康心态 急诊科是医院救死扶伤的窗口场所。每天面临着紧张且不确定性的危重症抢救,关于医生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不少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1]。研究显示急诊科医生与其他科医生比较压力明显增大。但具体的压力源类型和原因较少报道。本研究针对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进行浅析并初步认为健康心态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名调查对象为广州市内6家三甲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医生,连续在一线工作3年及以上,年龄25~50岁,平均(29±3.2)岁;其中男93名,女33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2],内容包括压力源类型的选择、调节的方式及是否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等。 2 结果 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见表1。 表1 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对生命越来越重视。而很多严重创伤、心源性猝死、急性脑血管意外等危重病多发生在急诊科。而且这些患者往往起病突然,病情凶险,形成了急诊科的特点:即急救的突发性、时间紧迫性、病谱复杂性、急救措施灵活性、抢救的风险性以及全民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急诊医生不仅要应对医疗技术的难题,更要面对家属可能由于焦虑引发的不理解的质问、谩骂甚至动手等发泄形式。文献报道,对急诊医生和普通医生进行有关工作压力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医生在专业信心、医疗自我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急诊科医生论文:从急诊科收治的2484例病例论急诊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关系 摘 要:目的 探讨急诊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具备全科医学观念、全科医学知识的重要性。方法 统计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急诊科收住院的病人2484例,分析疾病的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的诊疗方法、病人病情转归。结果 发现急诊科收治的病人病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涉及到临床各科专业知识,对急诊医生的素质要求高且全面。结论 急诊科医生应具备全科医学的观念,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具备全科医学知识,才能在急诊工作中应付自如。 关键词:急诊科医生 全科医学 关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科越来越细。急诊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综合学科,是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就诊措施为手段,从机体整体上研究和快速有效救治急症,并精心科学管理的综合临床学科[1]。它涉及到院前急救、灾害医学、复苏医学和危重病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全科医疗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社会科学等丰富的内容,集合了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现就作者在急诊科收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统计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急诊科收住院的病人2484例,其中男性患者1510例,女性患者974例。年龄最大者为95岁,最小者为出生1天。其中危重病人292例,死亡34例。各病种分布(见表1)。 在急诊科进行的诊疗项目有:使用呼吸机23例(次),心电监护738例(次),气管插管23例(次),心肺复苏13例(次),气管切开2例(次),胸腔穿刺5例(次),洗胃23例(次),心电图检查1046例(次)。 2 讨论 全科医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仅仅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历史,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该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其临床的重要性日渐显著。根据上述临床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急诊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关系。 2.1?急诊医学涉及面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建设、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水利电力等迅速发展,意外伤害事故逐年增加,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等发生频繁;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加,老年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一旦有急病,不管是何种疾病,常常首选急诊科。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急诊科接诊的病人涉及临床各科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科的任何年龄的患者,而且急诊的病人往往病情急,病情危重,如多发性创伤、复合伤、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肾的严重病变,以及溺水、中毒、触电等,往往不是某一专科的疾病,这就客观上要求急诊医生知识面非常广,要突破临床各科的局限,对各科知识掌握熟练,短时间内要判断出疾病的性质,确定抢救措施[2]。 2.2?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 从上面所统计的临床资料中可见,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这些都涵盖了各个二级学科常用的诊疗技术。 监护技术:(1)体温、呼吸、血压、心电图;(2)血气生化分析,如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血液酸碱度、碳酸氢根浓度、二氧化碳结合力等;(3)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4)系统与分级监护等。 诊疗技术:(1)吸氧技术;(2)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3)机械通气技术;(4)深静脉穿刺置管术;(5)胸外心脏按压术;(6)电复律除颤术;(7)调温技术;(8)洗胃导泻术等。 2.3?急诊医学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决定了急诊医生必须具备全局的观念 急诊医学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过其他临床专科,工作时要求急诊医生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处置。急诊医生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着重强调对目前患者体内病理生理状况的了解,了解各脏器功能的状况以及各脏器功能间关联,抓住目前最可能致命的、最严重的问题,同时注意寻找急性加重的诱因,并采取最简捷、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干预,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3]。与其他学科相比,这要求急诊医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具备全局观念[4]。 2.4?未来发展的趋势: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西方发达国家急诊医疗属于全科医疗,急诊医生必须是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专业急诊医疗训练以及急诊医疗危重症训练,并为对上述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认识、评价、处理与进一步处理安排的临床工作者[5]。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少数医院才开始着手培养通科急诊医生。全科急诊与专科急诊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1)成本/效益比较低;(2)急诊总体处置质量较高,而单病种处置质量可能较低;(3)更有利于急诊管理;(4)学科体系形成快,但不易于接受。因此,所有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总之,我们认为全科急诊医疗的发展史21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急诊医生与全科医学密不可分,急诊医生也应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保证急诊科临床工作的圆满完成。
航空航天论文: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运用 《舰载武器》2011年第11期 摘要:碳密封材料是空间领域中的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摩擦密封材料。本文主要对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密封材料的种类和工业领域相关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碳密封材料;航空航天;应用 制备工艺航空航天工业是事关我国国防事业的重要工业。在航空航天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领域研究人员开始对应用材料的密封可靠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密封材料的性能是密封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碳密封材料在这一领域有着优异的特性。 1航空航天领域常用的碳密封材料 1.1柔性石墨密封材料 从石墨自身的性能来看,它可以成为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常用的密封材料。柔性石墨密封材料主要由石墨纸、柔性石墨卷材等材料组成。这种材料是天然鳞片石墨进行特殊加工的产物。它具有着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和耐热性。这种材料的化学惰性相对较大,可以抵抗酸碱盐溶液和一些有机溶剂的侵蚀。因此,它可以替代一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石棉材料和橡胶密封材料。柔性石墨密封材料中的柔性石墨材料可以用于低压静密封。 1.2增强石墨密封材料 在航空航天领域,增强石墨密封件主要应用于动密封、机械密封件的摩擦副和旋转接头之中。这种材料主要由多孔石墨浸渍而成。浸渍过程应用到了加压浸渍工艺和真空浸渍工艺等多种工艺。俄罗斯科学家将高强石墨密封环应用在了航天发动机的涡轮泵中,这一材料具有着高强度、高密度和低摩擦系数的特点。 1.3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由碳纤维-柔性石墨复合材料和碳纤维-树脂浸渍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组成。这种材料有着良好的耐磨性和独特的自润滑性。它可以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涡轮的轴径部位。这种碳密封材料具有着导电性、耐腐蚀性,对电波和X射线也具有有效抵御的特性。它也可以适应中高压静密封环境的要求。 2碳密封材料制备工艺的应用 2.1碳密封材料的复合加工工艺 碳密封材料的复合加工工艺建立在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工艺和超声电火花加工工艺等工艺基础之上。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可以在降低切削温度的基础上,强化加工表面的质量。超声电火花技术是在电机中应用超声振动的一种加工方法。它主要利用电极端面合适的放电间隙来提升火花击穿概率,也可以提升加工孔的加工稳定性和加工效率。深化复合加工工艺,可以为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2.2碳密封材料的抗氧化工艺 碳密封材料的抗氧化工艺涉及到了这一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单涂层技术和两涂层技术等技术。氮化硅、氮氧化硅和相关混合物可以有效强化碳密封材料的低温抗氧化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化。与之相关的后处理技术也可以有效解决碳密封材料可能出现的微裂纹问题。 2.3碳密封材料的耐高温工艺 与航空航天事业有关的碳密封材料耐高温工艺主要由以下工艺技术组成:法国航空宇航公司所采用的一种与SiC有关的制备工艺;二是与离散碳纤维有关的隔热结构制备方法,这种制备方法中应用了乙二醇、丙三醇和石油油料等多种材料;三是由美国企业研发的一种建立在仿氧化硅基树脂技术基础上的碳密封材料耐高温技术。在对这一工艺进行应用,可以让碳密封材料在航天非隔热层的建构过程中得到推广。 2.4碳密封材料的致密化工艺 碳密封材料生产领域所采用的高强度碳密封材料制造法是以固体可流动颗粒状聚合物为压力介质的制造方法。碳密封材料先驱体的固化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除此以外,热压成型法在碳密封材料中的应用可以让这一材料的致密性特征得到强化。它让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密封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含碳纤维符合材料和研磨沥青等基质材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在经过电阻加热以后,压制而成的碳密封材料的密度可以达到1.30g/cm3。 2.5碳密封材料的防裂解工艺 防裂解工艺可以为碳密封材料在航红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保障。具有梯度碳化物涂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可以借助传统的气相沉积法完成碳密封材料的制备工作。在这一方法应用以后,图层标称的热胀系数要高于地层的系数,表层到底层的热胀系数也会表现出渐变分布的特点,这样,在高温环境下,航空航天领域所应用的碳密封材料不会出现断裂的问题。 3结语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领域对密封材料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碳密封材料的应用已经受到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关注,例如航空发动机对轴间密封材料的强度、抗氧化性和导热性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对碳密封材料滑动摩擦磨损行为的探究,可以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更适用于航空发动机主轴密封环之中。碳纤维编制方法和相关的工艺参数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所研究的重要问题,其可以让碳密封材料应用于运载火箭的发动机泵密封件之中。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创新相关制备技术是对这一材料的性能进行改善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碳密封材料也会在这一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作者:陈至锐 单位: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 航空航天论文:无氰酸性镀镉在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应用 《航天工业管理》2016年第12期 摘要:介绍了一种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耐腐蚀性镀镉层结构,包括金属基体、预镀层、中间镀层、镀镉层以及钝化层,其中所述金属基体为钢铁基体和铝合金基体。对镀层结构进行中性盐雾试验2064h其表面无白色腐蚀物生成,耐盐雾性能比航天工业部标准QJ453-1988《镀镉层技术条件》中96h中性盐雾试验的要求高21倍。这种保护层在耐腐蚀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大幅度提高航空航天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航空航天零部件;无氰镀镉;镀层结构;高耐腐蚀性 引言 传统的氰化镀镉溶液性能稳定,镀层质量优良,因此,航空航天、航海以及一些特殊电子零部件采用氰化镀镉工艺制备防护层。氰化物是国家严令禁止使用的污染物之一,用无氰镀镉代替氰化镀镉已成为业内进行研究的热点课题。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修改版)》的要求和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淘汰部分含有毒有害氰化物电镀工艺专题会议纪要》(黔经信专议[2013]67号)工作部署,贵州省内电镀企业在2016年底前淘汰氰化物镀锌和氰化物镀镉有毒有害生产工艺。应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协会表面工程分会的要求,广州超邦化工有限公司开发了NCC-617无氰酸性镀镉工艺,提供了一种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耐腐蚀性镀镉层。NCC-617镀镉电镀废水用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沉淀处理后,镉离子的质量浓度小于0.01mg/L,满足G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1镀镉工艺 无氰镀镉溶液成分及操作条件。 2制备流程 2.1钢铁基体镀镉钢铁基体镀镉具体操作如下: 1)前处理。对钢铁零部件进行碱性化学除油水洗碱性阳极电解除油水洗酸洗水洗阴极电解除油水洗活化水洗的工序。 2)镀镉。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镀镉层,其δ为6~20μm,按GB/T13346-1992标准在200℃对镀件进行除氢处理20h。 3)钝化。镀镉层经2%~3%的硝酸出光水洗铬酸盐低铬彩色钝化水洗干燥60℃老化15min,钝化层δ为0.3~0.5μm。 2.2铝合金基体镀镉铝合金基体镀镉具体操作如下: 1)前处理。对铝合金零部件进行化学除油水洗浸蚀水洗出光水洗的工序。 2)浸锌。第一次浸锌水洗退锌水洗第二次浸锌水洗。 3)化学预镀镍。在浸锌层上采用专用的碱性化学镀镍溶液制备化学预镀镍层。 4)镀镍。在化学预镀镍层上采用瓦特镀镍溶液制备镀镍层,其δ为5~10μm。 5)镀镉。在电镀镍上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镀镉层,其δ为6~20μm;然后200℃对镀件进行除氢处理20h。 6)钝化。镀镉层经1%~3%的硝酸出光水洗铬酸盐低铬彩色钝化水洗干燥60℃老化15min,钝化层δ为0.3~0.5μm。 3镀层性能 3.1耐腐蚀性 钢铁件按上述工艺制备的镀镉层,按照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进行中性盐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的镀镉层耐腐蚀性能明显高于氰化镀镉工艺,测试2064h镀件表面无白色腐蚀物生成,耐腐蚀性比航天工业部标准QJ453-1988《镀镉层技术条件》中96h中性盐雾试验的要求高21倍。 3.2柔软性 用弯曲法定性检验镀层的脆性,采用δ为0.2mm的黄铜片按NCC-617工艺镀镉,镀层δ为23.7μm,将试片弯曲180°,镀镉层无爆裂,镀层柔软性较好。 3.3结合力 按JB2111-1977《金属覆盖层的结合强度试验方法》,以热震试验法测定镀层结合力。将镀件放在烘箱中加热至190℃,然后取出放入室温水中骤然冷却,镀层没有起泡和脱落,结合力良好。 4结语 NCC-617无氰酸性镀镉工艺是为满足航空航天企业的要求而开发的,使用的添加剂与配位剂,克服了含EDTA无氰酸性镀镉工艺存在的镀层性能差和废水处理困难的缺点。在贵州省航空航天企业的应用表明,NCC-617无氰镀镉层耐蚀性、柔软性及结合力等性能均满足航空航天工业部标准的要求,并且废水处理能够达标排放,尤其是镀层的耐腐蚀性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能大幅度提高航空航天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受到了航空航天企业的青睐。 作者:陈建锐;郭崇武 单位:广州超邦化工有限公司 航空航天论文:高校课程改革的航空航天论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定位模糊等原因,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师资队伍、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党政干部且以兼职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在精力投入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授课模式“重师轻生”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采取大课堂、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互动很少,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课程改革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4%的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在于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合理,让他们感到毫无兴趣。此外,关于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李小琳、段素梅、严莹、孙洪艳均提到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模式存在仅课堂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效果差等问题。 (三)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考核评价陈旧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往多采用大班授课或专题讲座,授课内容多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特点,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脱离,没有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相对落后。目前的考核形式大多是命题考查,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完成一篇论文或报告。然而,学生所交论文大多“移花接木”,罕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并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种单调僵化的考核形式缺乏科学的评分依据,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准确地衡量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与理解程度,更难以有效引导、调动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分析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10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后,已有五届本科生,700多人次参与了这一课程,累计开展讨论课40多讲。改革后的课程模式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这一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乐于参与、持续受益的优质课程,也成为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现将其改革做法总结如下: (一)丰富课程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课程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授课内容进行丰富:一是把课题的选择方向从一味的思想政治话题转向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授课内容的选择权,即在授课教师团队拟定的大课题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子课题进行研究。如“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大讨论”、“深浅纵谈城镇化”、“历届三中全会政策效果的评估研究”等讨论选题。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授课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背景,这样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性并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如“解析现阶段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异同分析”、“2012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解读”等讨论选题。 (二)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准备到课堂内容展示,再到课堂问答交流,学生成为了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围绕时事热点,选择恰当的讨论选题,通过由浅入深地递进式选题设计,实现了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引导课堂讨论,营造出开放、活跃、平等的课堂交流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们的展示、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此外,在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十分注重、提倡团队学习。在专业优先、兼顾兴趣的原则下,学生自由组建成为8-10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找、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提升自主探究和协作创新的能力。在团队学习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分工明确又独立自主,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这种基于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组织策划能力。 (三)优化授课形式:学习团队作品展示 课程改革以授课形式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采用情景展示、辩论赛、话剧、新闻会、相声、小品等情境式展示方式,以课程作品讨论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生动和鲜活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授课形式。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依旧坚持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实际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通过探索并实践多种展示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也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四)加强课程延续性:优秀成果转化发表 网络学习协作平台是北航经管学院形式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网络学习协作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探究问题、解决办法与心得体会,分享课题研究成果,网络平台有效促进了“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此同时,学院刊物《观愿》还专门开辟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优秀论文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还指导学生将其研究成果凝练成为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并发表在相关刊物上。从北航经管学院的课程评价结果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评分从改革前年平均分72上升到改革后年的93分,在必修课中排名第三;其中,针对“开课必要性”一题,选择“十分有必要”的同学从12%上升到了97%。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生累计在各类期刊公开8篇,参加学术竞赛获奖多达31人次。此外,在学生的课程总结中,“喜爱”、“收获”、“感谢”成为了高频词汇,表明了学生对改革后课程具有很高的认同度。总体看来,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分别从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授课形势与加强课程延续性四个方面入手,以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改革,从而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教学计划,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监督机制,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扎实开展。高校应制定健全、明晰的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党委应明确课程的总体方向并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教务部门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这一公共必修课的突出地位,重视师资引育和课程教学研究,并对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掘资源,对课程的讲座报告、实践教育等环节提供支持;网络信息部门应在课程网站建设、课程信息、讲座报告宣传、成果转化推介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教师质量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确保课程教学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此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势必要求教师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要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其次,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政治觉悟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更多地专任教师愿意投身该课程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高校应安排专门的经费,从校外引进相关的专家、学者,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引育结合、专兼相辅的师资建设格局。 (三)模式与内容创新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 首先,高校应尝试互动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说教、照本宣科的陈旧模式,只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讨论,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在理论上知晓、在情理上认同、在实际中践行的教学效果。其次,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从而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形势,实地调研政策效果,从而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真正理解、认同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最后,高校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依据时事变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得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当下的国内外实际,从而引导学生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作者:宋晓东郑海涛贾国柱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航空航天论文:国防电子形势下的航空航天论文 1现代装备环境下,自动化测试系统越来越重要 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一台电子系统或装备,都会经历从研制、设计再到生产等多个环节。而在这所有环节中,都会涉及到测试测量和验证,这也就意味着在全寿命周期中都会有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身影。所以,在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电子领域,随着电子装备系统的不断进步,无论在装备保障还是在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自动化测试系统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动化测试系统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综合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自动化测试技术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应用在航空航天与国防电子领域,在应用过程中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第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初步实现了自动化测试这一概念,由仪器替代人工来实现相关测试任务;第二代测试系统则引入了通用化、标准化的概念,使得仪器系统更加综合化;第三代测试系统更以“开放化”为核心,引入先进商业技术和货架产品,降低测试成本。这些推动了自动化测试系统在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的广泛应用。但是虽然历经了几代技术的变革演进,时至今日,自动化测试系统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境:1)高昂的拥有成本。针对复杂的被测对象,测试系统在保证测试质量的同时,还要完成繁复的测试任务,这往往意味着长周期的开发时间和昂贵的系统费用。而且一旦被测对象发生变化,测试系统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升级和更换,会带来更多工作负担和费用。2)通用性不足。各个系统独立设计完成,没有统一标准的规范,导致测试系统型号繁多互不通用,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因为系统间的不通用,也会带来重复设计、重复投资的现象,间接提高测试成本。此外,还有“用户端的测试数据和设计端测试数据无法连接”、“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等问题。综合看来,这些问题所涉及到的不单是测试技术本身和仪器技术指标的问题,更多的是仪器系统架构的问题。 3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与“合成仪器” 正式因为这些困难和挑战,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都已经参与到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对自动化测试系统共同的要求就是:1)降低全周期的开发维护费用;2)增强通用性和互操作性,提供最大的系统灵活性;3)进一步提高测试质量。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NxTest”(nextgenerationautomatictestsystems)系统概念。此系统概念关注于:如何降低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全周期费用,如何提供系统灵活性和互操作性,如何降低系统开发、部署和升级时间,以及如何减小后勤保障规模和占地空间。基于这样的目的,“NxTest”提出要采用开放的软硬件体系及商用标准架构为构建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随着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提出,对系统架构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合成仪器”的架构概念也在这时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合成仪器”架构即采用标准的测试硬件模块组成通用的仪器系统,测试测量任务与升级完全由测试软件来实现。在这种架构下,自动化测试系统将由原先台式仪器系统的模式逐渐过渡到模块化仪器系统的模式,同时会格外强调软件在整个测试系统当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架构改变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借助模块化硬件的优势,系统本身也更加灵活和冗余,通过简单更换模块来更新或者升级系统,节省了大量硬件投入成本,也为系统的通用性奠定了基础;2)仪器系统将会更加小巧,在有限空间内集成度将会更高,以适应更为复杂的测试任务;3)模块化系统的背板定时同步功能也使得基于模块化仪器的系统拥有远好于台式仪器系统的系统性能。这些优点有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模块化的硬件平台的应用。也正因为如此,作为“NxTest”概念实施项目之一的海军型“eCASS”自动化测试系统在2012年就采购了NI公司的PXI模块化仪器平台来作为其系统硬件架构核心。类似的,BAE公司也采用NIPXI平台替代原有VXI平台实现“合成仪器”概念下的新型测试系统。同时,在“合成仪器”架构下,软件相比于以往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有仪器功能和任务的定义都用软件来完成,实现由软件来“决策”在何种测试任务下调用何种测试硬件资源,同时“实施”复杂测试任务的管理和优化。软件层面将会倾入设计者的更多心思,来考虑如何保证系统测试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减少系统日后的升级负担。软件也从原先测试程序开发的单一层次过渡到集成系统服务、测试程序开发和测试管理三者一体的架构上。考虑到这些因素,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其“LM-STAR”项目中运用NITestStand测试管理软件和NILabWindows/CVI来实现开放式的软件架构进行系统的构建,有效继承了以往测试程序集(TPS)的同时提供了足够的系统灵活性。 4结语 随着电子装备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自动化测试系统与技术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在这一形势下,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被广泛讨论,其中核心之一就是“合成仪器”的架构概念。而这一架构概念改变了以往台式仪器系统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化仪器系统的模式,同时强调软件的关键作用。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已经开始融入各个新型测试系统项目的构建,也在预期的未来会更多地应用到航空航天与国防电子领域,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刘旭阳单位: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 航空航天论文: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目前全军只有一所军医大学有航空航天医学这个专业,培养本科生,每届培养100多人,其中有30人到北京空军总院实习,其他的人留在其附属医院实习。航空航天学员大五开始实习,一共实习45周,其中外科16周,内科13周,专科16周。实习的环境有病案讨论、专题讲座、临床技能培训等等。 1.2研究方法 一、二级指标参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方法》(2010版)及总参、总政《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和质量效果四方面形成空医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通过资料收集、专家座谈、个案分析(第四军医大学)等方法,总结空医专业本科临床教学体系的构成特征;对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构成空医专业特色的评价指标,形成28个三级指标。因此,为了评价该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水平,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为: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其评价结果由28个三级评价点组成,每个评价点可以被评为A、B、C、D四个等级(其标准见细则,只列出A和C等,B等介于A和C等之间水平,D等低于C等水平),最终评价结果标准分为:优秀:A≥23,且D=0;良好:A+B≥23,且D≤1;合格:A+B≥18,且D≤3;不合格:A+B≤15,或D≥4。最后使用指标模型,应用于某军医大学的航空航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 1.3数据收集 1.3.1根据指标体系初稿,设计“航空航天医学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确定及细则判定表”,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按医学教学:教学管理:卫勤管理=3:1:1,比例,选取了15位专家,通过两轮问卷调查,汇总意见,统计数据,最终形成指标体系。 1.3.2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听查课、实地考察等方式,检阅某军医大学每个三级指标,其结果得分25个A标准,得3个B标准,达到优秀标准。 2研究结果 2.1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首先建立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将评价指标按它们的性质分成若干层,构成一个以目标层、中间层及备选层所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目标层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间层为ABCD四个等级。备选层为: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和质量效果。 2.2指标体系模型及其结果 2.2.1采用德尔菲法发放15份咨询表,收回有效咨询表15份,统计结果为否定三级指标数7个,否定细则标准数9个,修正7个三级指标,修正9个评分细则。综合意见,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2.2.2发放第二轮咨询表15份,收回有效咨询表15份,统计结果为,大家一致同意所有指标及评分细则。并最终形成"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一级指标为A1教育设计、A2教学条件、A3质量管理、A4质量评价,二级指标为B1专项规划、B2人才培养方案、B3课程标准、B4教员队伍、B5管理队伍、B6教材建设、B7教学装备设备、B8信息资源、B9质量保障、B10制度落实、B11档案管理、B12学员学习情况、B13教员授课情况、B14服务部队、B15内部反映,三级指标为C1改革项目、C2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C3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标准、C4高职授课、C5教学管理干部工作经历、C6学员队干部、C7临床教学教材、C8空勤科、C9其他空医专业特色临床教学科室(心理评测、心理学选拔、心理健康维护、高压氧疗法)、C10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C11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图书数量、C12质量保障体系、C13日常见习、实习制度、C14空军特色科室课程实习制度、C15空军常见病、多发病专题学习制度、C16档案室建设、C17档案管理制度、C18空医特色课程见习、实习考核成绩、C19校首长听查课成绩、C20教研室主任听查课成绩、C21督导组专家听查课成绩、C22学员履行空医历史使命的价值观、C23学员履行空医岗位责任或重大活动表现、C24教员对院校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C25教员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机关各部满意度、C26教员对学员学习风气的满意度、C27学员对临床教学保障的满意度、C28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的满意度。 2.3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 经过查阅相关文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听查课、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质量,最后得分为24个A标准,得3个B标准,达到优秀标准(见表1)。 3讨论 “指标体系”,设计合理,评价客观,应用性强,能够满足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需求。 (1)设计指标体系时综合考虑了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的影响和作用,按目标一中间一备选模式,兼顾指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及指导性原则,使航天航空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相互协调发展; (2)表征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指标可为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大系统,其又由共计28个单项指标组成。单项指标选取能与其他学校、教学医院或专业轨道相互比较的指标.。 (3)构建上述指标体系时,应当做二轮以上问卷咨询,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并且集中专家意见,使其最终获得满意的协调一致性。 (4)对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时,应当注意指标上、下限的选取。下限要以基本满足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指标为界;而上限可分远期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发展方案进行界定。 (5)对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其他学校、教学医院、专业或者轨道进行比较,确定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间层为ABCD四个等级。系统层为:办学定位、教学环境、质量监控环境可持续发展近期及中长期方案。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6]。 4讨论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军医大学某学年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14-16]。教育设计[17]。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改革项目,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标等。教学条件[18]。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高职授课课时比例、师资结构、教学管理干部工作经历、学员队干部工作经历、专业教材、空勤科、专业科室、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等。过程管理[19]。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质量标准、质量保障、质量评价、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奖励、日常见习、实习制度、专业课程实习制度、空军常见病、多发病专题学习制度、档案室建设、档案管理制度等。质量评价[20]。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专业课程见习、实习考核成绩、校首长听查课成绩、教研室主任听查课成绩、督导组专家听查课成绩、学员履行空医历史使命的价值观、学员履行空医岗位责任或重大活动表现、教员对院校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教员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机关各部满意度、教员对学员学习风气的满意度、学员对临床教学保障的满意度、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的满意度等。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 作者:袁玮卿董晓建鲍臻朱靓殷进功工作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航空航天论文:大学医学航空航天论文 1努力提高“转变思路”能力,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同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常常面临讲授过于简单、学员兴趣较低,讲授过于深入、学员难以吸收的问题[2]。这就要求教学组全体教员科学备课、精准指导,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1.1集中优势,补弱固强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年开学前,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组长,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汇聚精干力量,选定任课教员。并安排年轻教员试讲,全体教学组对年轻教员的试讲提意见、挑“毛病”,确保教学水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理论课上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讲解内容;实习课上以理论回顾为主线体验实践,并适时调整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及其与理论课的衔接过程,确保教学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1.2全面学习,强化自身 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引起全体教员的高度重视。要求年轻教员,尤其是以前未接触过航空航天医学知识的非现役教员、带教实习课的研究生,进教研室当年不参加大课和小课教学,只作为辅讲教员随堂跟听每一位教员的授课。同时要求不仅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学习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对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员,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充分准备,并在教案中体现教员本人对本次教学内容最新进展的掌握情况,在提高教员专业水平的同时,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提高“师资储备”能力,确保丰富教学形式 基于专业课教学“练为战、学为用”的特点,教学方向问题尤为突出。教员必须始终把好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方向。然而由于编制体制调整,教研室教员数量太少,同时部分同志出国留学、不在岗,造成主讲教员人数偏少,且有职称断层现象。只有提高师资力量的储备能力,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1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各教研室每学年开学前,会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外请本学科专家前来做专题讲座。如教学对象为本科学员,对航卫保障工作一片空白,则外请专家多为常年工作于航空兵部队的航空军医、卫生队长和场战医院院长等。如教学对象为进修生,他们大多来自一线航卫保障岗位,则外请专家多为专业研究人员或空军医学研究所的同行专家。这一举措弥补了“内”部人员不足的矛盾。 2.2处理好“专”与“兼”的关系 军事航空医学需要研究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卫勤保障问题。近年来,教研室从实际出发,与对口航空兵部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相结合的协作关系。选取工作正规、制度健全、业务建设较好、卫生工作基础好、卫生人员素质较高的航空兵部队具有相应的航卫保障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的卫勤领导和能够担负教学任务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担任教研室的兼职教员,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一定学时的教学任务。由于他们有较丰富的航卫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并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学员们反映良好。通过“专”业教员与“兼”职教员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2.3处理好“教”与“研”的关系 在教学布局上,教研室着眼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板块和专题,在教学中注重将创新理论、本专业研究进展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增强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按照研究生工作安排和科研进展,有目的地选择对本课程感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员组成课外科研小组,由教研室内学校评定的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指导,进行文献查阅、撰写综述和课外科研实验等活动;参加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论文答辩,扩大教学内容。由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利用学员的新颖思路和创新思维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3努力创造“良好氛围”能力,确保促进教学工作 3.1发挥工作动员优势 航空航天医学系在每学年的教学正式开始前都会组织开课动员,提高教员的教学热情和学员的学习热情。教研室也会因时因地进行教学动员,组织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并通过先进教学个人、优秀教案等评比,激励教员人人争先进,个个当标兵。 3.2运用先进教研室成功经验 学习先进典型,是激励教员的强大动力。教研室通过定期组织教员跟听其他先进教研室优秀教员的课堂听课,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和特点,并在教研室内部建立必要的会议制度,进行学习体会交流,进一步制定符合本门课程教学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使教研室自身的课程教学有所突破,保证课程质量稳步上升。 4努力提高“教学保障”能力,确保教学任务的需求 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要求各级教学相关部门树立“以学员为本”理念,建设高效的保障机制,全面保障任务需求。对于教研室和教学组而言应该从以下做起。 4.1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多年来,我教研室积累了大量航空兵场站航卫保障工作的录像片,为学员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频教材。使学员掌握航空航天医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理论学习与视频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可满足航空兵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 4.2探索从工作实际出发的途径 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是在学员即将进行实习,来年步入工作岗位的时机开展的,其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在航卫保障中能够发挥作用。因此,教学工作应该从适应航卫保障工作的角度去完善。实习课为学员提供动手操作、贴近实际工作的机会,教研室教员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会使学员们受到极大鼓舞。外请专家、兼职教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航卫工作的敬业精神,使学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学员对基层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热情。 4.3注意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 在教学准备中,尽量协调争取学校和系里的投资和申请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教研室拿出部分经费,不断补充新近出版的专业书刊,丰富专业资料。增添新设备、改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航空航天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建设提供专业实验室;不断补充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需的硬件设备,为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请领部分装备部队的最新航卫保障装备,为学员提供尽早接触、提前适应部队航卫保障工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总之,经过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员的共同努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专业课学习使其对飞行员、航天员卫勤保障有了深刻的体会,为做好未来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协作,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为培养合格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做一些具体的、实际的工作。 作者:王文岚1常耀明1李金声1袁鹏2工作单位:1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卫生与卫勤教研室2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航空航天论文:全市船舶工业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提供2013年底和今年1-8月份数据) 1、产业规模,产出,投资 目前,全市涉航企业有48家。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在建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达204.4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9.22亿元,同比增长92.6%。 2、主要产品 通用航空、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航空大件加工及部件组装、航空机电、客舱设备及内饰件、宇航级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等。 3、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型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14家。龙头企业5家,铝业有限公司、市精密合金厂有限公司、纤维材料有限公司、航天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航空有限公司。 4、市场份额,至少20%以上,单个企业产量,技术 市精密合金厂有限公司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大型精密浇铸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全球第3家(中国第一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2013年超纯净镍基高温合金系列产品实现销售2.6亿元。 5、品牌 中国驰名商标:“绿扬” 著名商标:华阳及图、彤明、“DSLY及图” 6、区域布局 初步形成“一城两园多基地”的空间格局(航空航天产业城、市航空航天产业园、京口航空信息产业园、京口航空航天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句容航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丹徒航空航天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 二、为什么作为重点产业? 1、产出规模,增速,发展前景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拉动效应强等鲜明特点,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为1:10,对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的增速为25%,远超同期GDP的增速。未来20年,我国共需要ARJ-21同类飞机1000架、国产大飞机C919同类飞机2700架、军用运输机230架,对应市场容量分别为300亿美元、1350亿美元、161亿美元,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将超过500亿元美元,航空航天产业已经成为快速上升的战略性产业。 2、财税贡献,占第二产业份额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 3、提供就业情况 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4、投资规模,市场导向,企业家信心 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在建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达204.46亿元,这些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国家出台的高端装备制造“十二五”规划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推动层面,给予宏观政策支持,市场前景巨大,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5、要素保障和服务支撑 研发支持,人才支持,金融支持,园区载体支持(土地、环保) 三、我市如何培育重点产业政策建议 1、产业规划导向,定位准确,布局合理,保障有力 总体规划、单项规划,用1-2年时间制定产业规划 2013年,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制出台了《市航空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我市航空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和目标。2012年,为加快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编制了《市航空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如何强化政策扶持 国家、省、市、县区四级政策 3、要素配套保障 人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 1、产业规模,产出,投资 全市拥有船舶及配套企业95家,其中,造修船企业30家,具有万吨以上造修船能力的企业7家;船舶配套企业65家。201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3.1亿元,位居南通、泰州、扬州、南京之后,列全省第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5%,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家。2012年1-8,实现销售188.48亿元,同比增长16.3%,利税9.4亿元,同比增长4.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3.6%。截至目前,全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建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94.6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75亿元,同比下降33.62%。 2、主要产品 船舶产品:海洋工程船、全回转工程船、液货运输船、散货船等。 配套产品:中低速柴油机及发电机组、螺旋桨、船舶电器、船舶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系统、船舶救生装置、船用锚链、船舶辅机、甲板机械、舾装件、海洋系泊链、海洋平台吊机及救生装置、海洋工程大型结构件等产品。 3、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型企业 规上企业44家,龙头企业5家,省船厂(集团)有限公司、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中船设备有限公司、鼎盛重工有限公司、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 4、市场份额,至少20%以上,单个企业产量,技术 省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的高技术海洋工程船和全回转工程船两大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创造了27项中国第一,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实现销售共计20.1亿元,利税6.5亿元。 中船设备的中速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3亿元元,利润1.20亿元元,同比增长16.4%,连续四年利润总额超亿元。在柴油机及动力系统集成、发电机及电气系统集成、海洋工程机电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的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配电板连续五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进入国际前列,2013年,实现销售3亿元,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的船舶螺旋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2013年,实现销售5亿元,在螺旋桨与轴系设计制造、船舶动力打包集成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正茂集团的海洋工程系泊链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2013年,实现销售3.1亿元,在海洋工程系泊链设计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5、品牌 省著名商标:“蓝波”、“赛尔尼柯SaierNico”、“三星及图”、“三山”图形 名牌产品:“威和”桥式起重机 6、区域布局 船舶建造:初步建成润州龙门港及高资港区域、京口区新民洲区域、扬中市团结港至胜利河区域三个船舶建造集中区。 船舶配套:形成了润州工业园区和新区为核心的国家级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0 引言 航空航天行业信息化是指航空航天行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企业信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及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水平和效率,最终提高我国航空航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经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的各个环节,诸如CAD,CAPP,CAM,CAE,PDM,PLM和ERP等单项技术与系统的应用比较普及,产品研制周期明显缩短,设计制造质量显著提高。 1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作用 航空航天行业方面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总体的信息管理、研制与制造的协同及产品研制能力的提升3部分。 1.1 企业总体的信息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在航空航天企业中,由于需要涉及整体调动和资源整合很多,ERP作为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的系统,可以使航空航天行业达到整体的资源规划统一。 1.2 研制与制造的协同 在航空航天行业,信息化主要为科研生产服务。该行业的重大工程是1个多学科综合、多专业集成、多个子系统集成和多单位跨地域协同的庞大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研制周期以及研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需要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约束;其设计与制造中涉及大量的信息系统,并且需要在严格的流程管理控制下实现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以支持并行的协同设计和制造。设计研制过程中会涉及到成百上千个子系统、多种BOM表和多种变更管理。航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数据分散存放在各承担单位,大多数分系统和单机的研制生产数据没有实现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上下游间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有效重用。同时,近年来航天企业的研制与生产并重,设计与制造间的协同需求也很迫切。如此众多的系统、流程以及异构的数据协同实现集成需要1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集成环境。 航空航天行业又与其他行业不同,对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个零部件要能追溯生产制造源头。 PDM主要针对的是产品数据管理。它以软件技术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实现对产品相关的数值处理过程、资源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技术。PLM则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作为全局信息的集成框架,可有效实现资源集成和协同研发生产及精益化管理。所谓集成框架,即在异构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中能使企业内各类应用实现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的软件系统。PDM和PLM可为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和制造创造协同工作环境。基于信息化协同工作环境,设计人员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异地协同设计与协同制造。 重点需要实现下列两个方面的集成:(1)PDM,PLM与CAD/CAPP/CAM的集成;(2)PDM,PLM与ERP的集成。ERP与PDM,PLM的互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企业全部信息系统。将PDM和PLM技术引入航空航天企业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对改进现有技术和管理流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航空航天企业在研制过程中信息与流程的集成与管理及协同。 1.3 实现航空航天产品的三维全数字化定义设计与制造集成,提升产品研制能力 CAD,CAPP,CAM及CAE主要针对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发及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加工的集成上提升产品的研制能力。从技术角度看,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过程涵盖现代科技的诸多领域,如机械、材料、电子、力学、声学、热学和能源等;多学科多性能的要求致使各种CAE之间需要协同,而在CAE仿真后进行的优化也需要CAD与CAE之间实现协同。 在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技术方面(CAD和CAE),通过数字样机的建立,可以实现部件或整机的虚拟装配运动机构仿真、装配干涉检查、空间分析管路设计、气动分析和强度分析等。总体而言,在航空航天产品研制中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可实现三维数字化定义、三维数字化预装配和并行工程,建立产品的数字样机,取消全尺寸实物样机,使工程设计水平和产品研制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大幅度降低干涉、配合安装等问题带来的设计更改。 CAPP与CAM则指航空航天产品的制造协同。CAPP包括工装设计系统建立和工艺系统,在工装分类和典型化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工装设计资源库;开发基于工装族和有工艺知识支持的专用辅助工装设计系统,加强工装标准化、组件化和系列化工作,显著提高工装设计效率;实现产品模型在工装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提高工装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协同程度;进行基于三维模型的计算机柔性化组合夹具工装研究,使工装快速组合装配,满足型号不同研制阶段和状态的快速工艺准备需求。工艺方面,针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铸造、数控加工、钣金成型、焊接等关键工艺过程,利用CAE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工艺方案的评估及优化;最终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CAM方面,运用CAD进行制造过程的前期设计,利用CAE进行计算机模拟,实现CAM方式与过程的优化。 总之,设计人员通过CAD完成设计,由专门仿真人员利用CAE完成设计多性能之间的协同仿真优化,通过CAD得到最终设计;而后通过CAD,CAE与CAPP,CAM的协同完成航空航天产品制造的过程。同时,运用两者之间的沟通,通过对航空航天产品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建立起CAD设计知识库、CAE仿真知识库、CAPP和CAM的制造工装知识库,使其成为航空航天企业在研发、制造方面的宝贵经验财富。 2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交互运用和协同,可以实现航空航天行业的管理、资源、设计、制造的全方位信息化工程,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1)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速度,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2)确保整体信息流的畅通,如产品各方面性能的仿真协同、设计协同等,有效开展工艺与设计的网上协同工作; (3)提高总体设计能力,建立航空航天行业的设计知识库、仿真知识库和制造知识库等; (4)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工艺管理平台。实现制造过程计算机化,工艺流程管理及工艺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优化工艺和制造过程; (5)建立产品设计、制造协同平台; (6)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共享,形成基于网络的、可视化的、高效的生产管理平台。 3 结束语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航空航天行业在技术进步和管理改革两方面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进程。在信息化进程中,技术的应用向前推进一步,管理的改革就必须深化一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就相应提高一步。技术、管理、人的素质是信息化生产力的3个要素,只有这3要素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化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航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带来的管理模式变化进行适应和调整,不断克服一些不利因素,保持信息化建设持续的推动力,从而达到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航空航天论文:现有光学互连技术与航空航天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学互连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历程,简述了为满足航空航天应用要求,业界所进行的改进与发展。 关键词:光学互连技术;航空航天;应用;发展 引言 电子和计算机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对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传输运算速率及效率(误码率)等的要求。为了解决非模块化结构和电缆作为数据传输通道时系统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局限性大这个问题,一些装备逐步采用光学互连系统来代替铜基传输系统,光纤和接头等光学元件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如图1)。另外为了降低发送、接收、转换和互连技术的价格以降低传输成本、摆脱铜基系统带宽的局限性,一些企业增加了在光学元件上的投入。经过多年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系列新型光学技术投放市场,大幅降低了网络系统中的光学数据传输成本度,推动了因特网等系统的快速发展。 吸纳了大量投资的商用光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应用的机遇,许多商用光学方案可以再利用,以满足军事需求。在一些航空航天系统中,设计师开始尝试采用光学元件。但是过去为商用开发的光学元件通常是比较粗劣(性能低、可靠性差)的产品,即使再提高其成本也不能提高其综合性能,很难达到航空航天应用的要求(商用/通信与军事应用/航天部分要求比较见表1)。因此一些公司着手进行现有光学互连技术在航空航天应用方面的研究,例如Canon公司就尝试将用于通信业的低成本、高性能光学互连技术通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其研究成果同时具有军级元件的耐用性和商用元件的低成本优点。 现有光学技术在航空航天系统中的应用历程 虽然材料(塑料)、封装形式(非密封)、环境条件(湿气、灰尘、振动、冲击)等因素限制了纯粹现有光学技术在系统中的直接应用,但是光学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依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在NP-3C航行器、F-35JSF等系统中对数据传输系统的重量都有限制,而且由于光学传输系统的传输数据的能力强,可以使航行器能够正确接收传感器、传输系统和目标系统的数据,因此需要采用光学互连方案,在将来的军用领域,对光学数据传输应用的要求将逐步加大。 航空航天系统的设计师们一直关注光学互连技术的发展,并想方设法在新的系统中采用这些技术,来提高装备在严酷空间环境中运行的可靠性。他们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用质量轻的光学系统代替沉重的铜系统,来减轻装备自身重量,提高装备灵活性和承载能力;二是用光学系统代替铜系统可以降低装备对电磁场辐射的敏感性,提高其抗干扰能力;三是提高数据控制能力,提高装备的性能和精度。波音的F-18改进计划和Lockheed Martin的JSF是光学互连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关键转折点。在两个平台中如果存在光学元件方面的维护能力问题,那么将来所有的飞行系统将可能仍然使用低成本的铜基结构而放弃光学互连系统,所幸没有出现上述问题。同样,美国海军第二代驱逐舰“DDX”对光学元件在海洋平台上的应用进行了初次公开展示。这些计划的成功,增强了光学互连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可能性。 MIL-T-29504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特殊光学终端系统(如图2)。虽然这种方案的机械连接方案成本较低,但因光学终端的成本高造成网络成本较高,另外,该系统的光学性能也非常差。例如,62/125mm光纤的典型插入损耗超过0.4dB,最大值接近1.OdB。所以存在需要增加使用昂贵的光学放大器或不能实现方案的模块化的缺点。为了解决传统MIL-T-29504光学终端的这个问题,使其能满足军用要求,一些公司纷纷推出替代传统MIL-T-29504光学终端的新方案,其中Canon公司推出的PHD光学互连产品成本低、性能优良,可以军民两用。 其他一些光学互连产品的插入损耗性能也较差。这在F-18平台上的试验已经得到证明:在F-18改进计划中,多通道光学连接上应用了公差不严的电连接器壳体是链路性能低的根本原因。详细的统计分析表明:实际的腔体位置失准(如图3),应控制在与标准的MIL-C-38999键和腔体相差0.068英寸范围内。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一些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而Canon公司则是通过生产非常特殊的38999连接器组件来解决MIL-C-38999互连问题:绝缘体组件精密对准、而且壳体采用昂贵、精密的CMC加工,虽然减少了问题但增加了成本。 空间环境对光学互连发展的促进 光学互连结构的最大难点不是保持连接点高性能,而是在两根光纤连接时,如何使环境对其影响减小的问题。典型的环境影响包括机械(冲击,振动)、温度和污染。大多数原始航空设备制造商尝试继续使用高弹力、质量轻的终端及不采用抛光角方案的物理接触光学系统,来解决冲击/振动问题;通过对所配套的装备和单个通道口的清洁和维护来解决污垢和污染问题。例如,Lucent的LC连接器耐冲击环境的性能超过65g,这种特殊的LC连接器的啮合力在原来的(1.1磅)基础上又增加了10-20%,因此提高了该连接器在巨大的冲击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商用互连来说,由于受到锁紧机构机械特性的限制(如塑料制成的锁紧机构在啮合力较大时会损坏而失效),所以在巨大的冲击环境下的工作能力的提升则受到限制。 减轻终端重量 众所周知,减轻终端重量要通过减小尺寸或密度、或二者同时减小来实现。由于塑料套管重量轻、成本较低,所以业界对其在高性能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在多模光纤领域的应用进展很小,而单模领域根本没有进展。很多厂家转而开始制作陶瓷套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陶瓷套管可以做得很小,如为Telcordia GR-326小型光学互连.方案研制的氧化锆陶瓷套管基本尺寸仅为1.25mm有些厂家也进行了0.80mm陶瓷套管的尝试,但由于在啮合时容易损坏,所以大多数系统设计师不采用此方案,但是在将来的高压力、剧烈冲击/振动环境条件下工作的航空系统中的应用将会非常大。 改进端面结构 推动端面角抛光方案商业应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对噪声反射灵敏的系统中期望得到非常低的反射损耗;二是由于在封装密度许可的条件下,期望使用带状结构。对一般的系统设计师来说可以采用角抛光方案,但是在大多数航空应用的带状结构内应慎重使用端面角抛光方案,因为在严酷的振动环境中,这种方案会加大不对准性,即使是稍微有7~8度的端面角,也会直接导致纤芯不对准而使性能降低。使用劈槽陶瓷套管终端方案,可以稍微减轻这些问题,但是必须注意选择端面的啮合力,减小套管槽的开口尺寸。而带状结构连接器受端 航空航天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嵌入式系统产品发展十分迅猛,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估计每年将直接创造千亿元的效益,所带动的相关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元,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市场增长点。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需求相比,我国嵌入式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相对落后,并进而影响到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在IEEE计算机协会和ACM共同制定的2004版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02学年开始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下面对该课程的建设情况作简单介绍。 1 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是面向计算机学院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是一门以计算机各种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为主要特色的课程,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嵌入式计算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在嵌入式计算工程领域研究和开发奠定相关基础。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传输与工程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量反映该领域内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使学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前沿发展动态和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最新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和典型开发工具。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面向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的原则,强调将计算机系统不同层次专业知识的基础性与实际工程设计思想和架构的前沿性相结合,重视将计算机系统自底向上的各种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得诸如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接口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孤立的课程呈现相互配合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在实际的综合系统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在课件设计上,采取统一的知识体系结构,涵盖“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技术讲座+ 项目实践”四大模块,突出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应能够熟悉一种典型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掌握一套主流的开发工具和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熟练使用一门开发语言,使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目前该课程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24学时。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1)嵌入式系统概述;(2)嵌入式硬件基础;(3)嵌入式操作系统;(4)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建模;(5)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分析;(6)专用接口和硬件加速器;(7)分布嵌入式系统;(8)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等扩展内容。课程的实验包括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主要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驱动程序的开发及对开发工具链的使用。综合设计实验则要求学生面向某综合应用(指定或者自主提出)而进行设计、编码和调试并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理论课作业和小测验20%,基础性实验40%,综合设计实验40%。 经过四年的建设,该课程的已整理编写完成配套的教案、讲义和实验指导书,形成了一整套课程指导和考核体系,建立了以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为课程负责人,以博士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以博士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为教辅人员的教学团队。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高度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在学生的作品中创新成为主题,学生在国内外各种嵌入式方面的竞赛中屡创佳绩,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精品课程创新点 (1)本硕一体化设置。 课程强调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从理论课到实验课都设置了基本、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选听(或选做)具有不同加权值的内容(或实验)。突出体现了学院本、硕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思路。 (2)兼顾理论,重在实践。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不断更新最新的国内外理论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课程理论授课部分,每一章都有设计实例,这些设计实例大部分来自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并且随着科研工作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课程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实验课时也占到了整个课程的一半时间,实验课本身加强了指导力度,由骨干教师加多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助教组成的指导队伍,负责整个实验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紧密结合企业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动态调整,都是在充分分析当前国际上有影响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最新的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内容较大程度地体现了嵌入式领域的热点,是企业界普遍关心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出业界需要的人才。课程前沿性则表现在:一、课程的主讲教师是从事嵌入式系统研究与开发一线的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地根据技术发展动向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时地将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引入到课程中。二、及时地对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目前我们主要选择的是卡耐基・梅隆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安排适时调整。 (4)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应用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与产品和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创新性,加强未来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本课程重点之一。具体体现在:一、课程只对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对一些具体技术和环境则通过课外参考资料和网上第二课堂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二、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实例分析中,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三、加强综合设计性及开放性实验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创新性是综合性实验的考核标准之一。 (5)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我们采用“责任教授+主讲教师+ 实验辅导教师”的教师团队,采用“讲授+分析+案例+演示+大型作业+实验+查阅资料及撰写综述报告+小课题”的教学模式,改善了这类综合性课程“难教”、“难学”的状况。 讲授: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的内容,采用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力求讲清概念内含和外延、基本原理的思路,实质意义以及适用范围等内容; 分析: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内容较多,对于某些书本上只提其然而不提其所以然而又比较重要会影响系统级设计理解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逐步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案例: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精心设计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逐步实现,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正确应用相关的技术和原理解决问题。 (6)完整的实验体系 全面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全程指导、严格的考核体系是本课程实践环节的亮点。 课程的实验由精心设计的基础性实验和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组成。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基础性实验是一组实验集,包括了必做的和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做的。目前针对Xscale硬件平台基于WINCE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分别设计了四大类共24个实验,针对EIA平台设计了4个基本实验,学生可以任选平台,除了3个必做的实验外,每个人按要求选做1~2个实验。综合实验是启发式的引导性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学生结合本课程内容以及前导实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演示度的嵌入式系统,原则上不限制硬件和软件平台。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给出了一些备选方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 航空航天论文:基于Web2.0的图书馆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为例 摘要:OA对高校图书馆办公方式的改变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介绍了Web2.0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AO平台为例,提出了一个基于Web2.0的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办公室自动化;OA;Web2.0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7-161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办公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等相融合,贯穿办公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之后形成的系统。 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随着高校“知识管理”理念的提升和实践,高校办公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空间的泛化,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也认识到尽快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必须实现决策系统高层与基层的信息系统互联,从而有效缩短决策信息下传的途径,保证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 WEB2.0概述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Web2.0也慢慢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总之,Web2.0是以Blog、TAG、SNS、RSS、widget、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随着它的成熟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因为一个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本质上与互联网是没有差异的,所以这样的WEB2.0技术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采用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这两年WEB2.0技术将带来办公室自动化(OA)的变革:OA更应该让用户互动参与为主,而不是一个公文下达的工具。 2 系统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办公自动化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是用于图书馆内部自动化办公和内部员工信息交流的综合平台。通过采用最新的WEB技术,引入目前流行的 Web 2.0 互联网理念和技术,设计开发出稳定、实用且智能化的综合办公平台,从而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改善内部员工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 2.1 建设目标 1) 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办公信息的平台,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讲座通知等,为图书馆提供快捷、灵活的信息传递机制。 2) 运用Web2.0技术建立稳定、安全的图书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图书馆互动参与为主的内容系统。 3) 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版块管理的系统管理。 2.2 模型和功能设计 建立以图1所示的基于web2.0的图书馆OA平台系统结构模型: 1) 信息交流: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沙龙通知等,实现馆内政务公告网络化。通过馆务公告通知、公告等电子信息,馆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详细的信息内容,取代了以往书面传阅的通知方式,既方便快捷又可以节约办公经费。 2) 内部办公:通过馆内各业务、行政部门的主页面,对各部门的机构、人员设置,工作、服务内容进行揭示,提供部门工作记录的撰写、存储和读取平台。 3) 个人管理:馆员可以通过实名登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对资讯、网摘、照片、活动等版块内容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 4)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备份、日志管理、版块管理等。设置用户各功能模块的使用权限,完成系统每天各种数据的备份,提供版块更改管理等功能。 3 Web2.0在图书馆OA平台上的应用 工作免不了与他人协同完成一项事情。因此,与他人互动是必要的。过去,我们都存在电脑操作系统故障,或者对方的办公操作软件版本不合的困扰。运用Web2.0应用解决方案,就再不需要在电脑中储存任何办公操作软件,电脑操作软件故障这种事情就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不用怕其他同事的办公操作系统版本不同,不可兼容这类问题,所有操作系统同基于Web2.0应用平台上,无论何时,只要你能够上网,就可以与同事交流,互动信息,分享办公资源。 1) RSS订阅技术的应用:RSS就是对新闻列表的订阅,馆员在办公的过程都想了解单位外部的信息,比如:重大新闻要闻、外部媒体报道、行业的情报等等,在OA中我们只要把RSS新闻列表作为一种元素被纳入到单位门户里,这样只要设好自己关心的关键词就可以很方便地订阅到自己所关心的外部的新闻。 2) BLOG技术的应用:BLOG技术已经众所周知,每一个人工作、生活记录可以通过BLOG技术在OA中展现出来,一来可以让馆员把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相关知识集中在一个BLOG页面上体现出来,二来公司的单位的领导对一个馆员的了解得时候可以在一个地方完全了解到这个馆员目前的状态。 3) Wiki技术的应用: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在Web的基础上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同时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馆员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4) SNS的应用:SNS可以简单定义为虚拟社区网络,而对一个人数众多的图书馆来说同样需要这样的虚拟人脉关系圈来促成项目或者计划任务的完成。在OA中馆员可以通过根据图书馆行政组织来定义不同的虚拟组织,并形成虚拟组织内部的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共同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5) AJAX技术的应用:AJAX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技术,让可以让WEB化的OA软件,更加易用。例如在WEB上拖拉、自动保存、随时验证,OA作为一种单位内部的办公平台对AJAX的需求十分旺盛,因为AJAX全面带来协同办公系统易用和人性化,让冷冰冰的WEB更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 6) widget技术的应用:widget可以是一个图像的部件(小插件)、新闻阅读插件、日历显示插件,也可以是图形背后的一段程序,可以嵌在网页上,来帮助用户享用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所以在OA软件中也同样可以把互联网上各种丰富的Widget纳入到其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馆员OA的功能性,而且这样的功能可以被不断更新。 7) TAG技术的应用:TAG技术目前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目的方便馆员对自己关心内容的归类,同时可以让馆员对这些有用价值的归类进行共享达到知识和事件的共享协助。 4 结束语 在现代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型的网络化办公向传统的“公文往返式”办公提出挑战,因而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得以推广,并迅速地在全球兴起一股“无纸化办公”的新潮流。通过分析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的业务过程,设计了实用的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Web2.0应用模式,将internet作为平台,使得馆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办公处理,个人事务处理,以及其他OA应用,所有办公信息与资源可以与其他同事或者个别授权同事共享,使系统更加人性化。 航空航天论文:南太平洋的航空航天与防务盛会 亚太区域著名的澳大利亚航空航天与防务展――阿瓦隆2017,于2017年2月28日至3月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卫星城市吉龙成功举办。墨尔本是素有“花园之州”美誉的维多利亚州的首府,曾多次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阿瓦隆2017航展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包括航空航天产品和防务装备两大类。这种组合,构成了南太平洋地区最盛大的航空航天防务盛会。对澳大利亚而言,这也是一次全面地介绍与展示其航空航天及国防现状的独特机会。 “空中力量在行动”是阿瓦隆2017航展的主题。军方以极强阵容参与,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所属的大部分机型悉数参展,同时还有海军及陆军直升机部队的支持。大量海外的参展飞机及各种老飞机、运动机、试验机前来助阵。无论是航空航天工业的专业人士、军方人士,还是航空爱好者或其他参观者,阿瓦隆2017航展都提供了精心准备的各类看点及近距离观摩的机会。 激动人心的公众开放日首日,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新锐战机悉数闪亮登场。有2016新购入的波音P-8“海神”(Poseidm)海上反潜巡逻机、2017刚入列的波音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洛马公司的F-35A“闪电Ⅱ”战斗机,这些作战平台展现了澳大利亚政府为创建一支敏捷而又强大的空中力量所做出的长期规划的―部分。 除了澳大利亚军方,维多利亚地方政府也是这个航展的积极参与者。这里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诞生地,也是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可以说维多利亚州沉淀了澳大利亚丰厚的航空文化。以航空文化和航空产业引以为豪的州政府,很乐意在2017年的阿瓦隆航展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平台。据悉,此次展会有600多家参展企业和30多个专题研讨会。除了澳大利亚本国的军机外,新西兰、新加坡、法国、加拿大空军都有飞机进行展示。同时参展的,还有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湾流公司和达索公司等生产的60余架公务机和50多架通用飞机。丰富的展品吸引了超过15万人次的本地游客和国际航空爱好者。 阿瓦隆机场所在地吉龙有着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吉龙是个海港城镇,通向著名景区十二门徒礁石和国家公园古老的热带雨林。很多与会者充分利用他们在维多利亚的时间,沿着著名的冲浪海岸,借机进行一次完美的旅行。 澳大利亚采购的首批F-35A战斗机在公众日首次亮相 本届阿瓦隆航展的最大看点,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从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采购的第一批两架F-35A战斗机首次飞抵澳大利亚。为此,几个月前国防部与当地政府就已做足了宣传。 航展公众日首日,首批交付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两架F-35A(垂尾编号为刚、D2,机身标识为A35-001与A35-002)进行了抵澳后的首次公开飞行展示并举行了交接仪式,其自然成为本次航展现场最吸引眼球的明星! 当日,为举行交接仪式和新闻采访,阿瓦隆机场保安早早封闭了跑道中段出口连接停机坪的道路。当地时间上午10时左右,刚刚跨越15000千米航程抵达澳洲的两架F-35A编队飞抵航展现场,进行通场展示。因这里靠近海边空气湿度大,F-35A的翼尖拉出了白色的凝结水汽,在晴朗的天空下极具观赏性。第一架飞机顺利着陆后,第二架的飞行员同现场观众开了个小玩笑。飞机在进行一次通场后进入着陆程序,然而当现场的解说告诉大家飞机即将降落时,飞机却收起起落架做了个复飞。盘旋一圈后,最终在观众们的喝彩声中平稳着陆。 两架印有皇家澳大利亚空军“袋鼠”标志的F-35A战斗机一前一后缓缓地滑向采访区域,负责安防的士兵持枪带着警犬警戒,准备采访的媒体记者和兴奋的人群早已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澳总理特恩布尔也亲临航展现场,观摩澳大利亚自己的四代机F-35A交接仪式,并与两名飞行员亲切交谈,陪同的有国防部官员及空军高层人士。 当年美国邀请澳大利亚参加了数十亿美元的F-35联合攻击机研制项目。但由于飞机单价昂贵,以致该机在澳大利亚国内备受争议。据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准备投入170亿美元购买72架F-35A。其余战机预计将于2018年底陆续交付澳大利亚,并于2020投入使用,进而逐渐取代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现有的F/A-18机队。 之前,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有4名飞行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卢克空军基地进行F-35A的飞行训练。首批交付的01号和02号两架F-35A,就是由其中两名飞行员安德鲁・杰克逊和大卫・贝尔驾驶,从美国卢克空军基地飞抵澳大利亚的。 最新接收的EA-18G飞抵航展现场 EA-18“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武器库里最新锐的武器之一。航展专业日首日,两架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鱼贯降落在阿瓦隆机场,人群欢呼雀跃,其中一架飞机被拖到采访区,接受媒体和国防部长及皇家空军高层的观摩。 澳大利亚是除美国外,唯一装备了EA-18G的国家。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佩恩表示:最新一批“咆哮者”的到来将使空军的联合电子作战能力得到重大飞跃,电子战将是一迅速发展的领域。空军高层人士介绍说: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的功能和用途仍在探索,但它的到来被认为是一个绝对的“分水岭”式的变化,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国家防务新的十年的开始。佩恩还宣布,澳大利亚将与美国海军合作开发装备下一代雷达和电子干扰设备的“咆哮者”,并投入2亿5000万美元用于研发。 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是在美国海军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EA-18G不仅拥有新一代电子对抗设备,同时还保留了F/A-18E/F全部武器系统和优异的机动性能。先进的设计使得其无论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还是在陆地上都能较好地完成电子攻击任务。专家们评价说,“咆哮者”既是当今战斗力最强的电子干扰机,又是电子干扰能力最强的战斗机。“咆哮者”的主力干扰电子吊舱一直是ALQ-99,在一架“咆哮者”上,最极限的挂载方式是5具吊舱(10台ALQ-99)+2枚导弹。但是否能挂那么多台ALQ-99是个疑问,毕竟吊舱的用电量大得惊人。有关ALQ-99的干扰能力如何,官方给出的数据是518千米2,大约是一个半径为12千米的圆。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很理想,但采用点对点干扰模式,即所有的能量可以集中在一个小扇区范围内时,干扰距离可提高到60~70千米。当然,此时的干扰范围会大大缩小。多架同时使用效果会更理想。 近年来,凭借诺斯罗普一格鲁门公司为其设计的ALQ-218V(2)战术接收机和新型ALQ-99战术电子干扰吊舱,EA-18G可以高效地执行对地空导弹雷达系统的压制任务。与以往拦阻式干扰不同,EA-18G可以通过分析干扰对象的跳频图谱自动追踪其发射频率,并采用“长基线干涉测量法”对辐射源进行更精确的定位以实现“跟踪一瞄准式干扰”。此举大大集中了干扰能量,首度实现了电磁频谱领域的精确打击。采用上述技术的EA-18G可以有效干扰160千米外的雷达和其他电子设施,超过了大部分现役防空火力的打击范围。不仅如此,安装于EA-18G机首和翼尖吊舱内的ALQ-218V(2)战术接收机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在对敌实施全频段干扰时仍不妨碍电子监听功能的系统。 美国军机倾力助展 “猛禽”再次回归阿瓦隆 为了支持南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军事盟友,美国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参加阿瓦隆2017航展。 此次有20多家美国航空与防务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包括无人机系统、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雷达和传感器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波音也来到了这里,但推广重点是军品而不是客机。 静态展示区,停放的4架F-22“猛禽”战斗机,似乎想要告诉参观者,这些曾经于2013、2015年到访过阿瓦隆的“熟客”又回来了。在这里公众可以近距离观摩到这款经典的第四代战斗机,美国大兵则趁机在飞机旁兜售着各种与“猛禽”相关的纪念品。这4架来自第3战斗机联队(驻阿拉斯加埃尔门托夫空军基地)的“猛禽”,在参展前与皇家澳大利亚空军在澳洲的北领地进行了空战训练。 此外,静态展示区还有不太常见的B-1B“枪骑兵”轰炸机、P-8A“海神”反潜巡逻机、C-17运输机、KC-135空中加油机,以及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除静态展外,飞行表演才是重头戏。美军飞行表演的主角,无疑是F-22“猛禽”,担任表演飞行的驾驶员,是美国空军赫赫有名的空中秀首席飞行员迪金森。韩国航展、英国纹身会航展、迪拜航展,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动态表演时,单价高达1.5亿美元的“猛禽”,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上演着一系列惊险的飞行动作。当“猛禽”低空高速掠过时,机身便带起强烈的水汽,被阳光照射形成了虹彩,翼尖亦拉出两条白色凝结水汽形成的飘带。 相信任何看过“猛禽”飞行表演的人,都会说其为最壮观的战斗机表演之一。美军F-22“猛禽”是世界上第一款第四代战斗机,使用了隐身外形设计、吸波涂料等技术,能够有效屏蔽雷达信号。该机飞行性能也十分出色,装备的普惠F119涡扇发动机,是决定F-22“猛禽”成为世界最先进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阶段其他国家四代机难以超越的一项优势。F119涡扇发动机保证了F-22“猛禽”可以不开加力进行超声速飞行(即超声速巡航能力)。二元矢量喷管使得F-22具备了优异的过失速机动性能。 同台献艺的F-16C“战隼”与“猛禽”比起来似乎稍显逊色,但飞行表演的观瞻性却丝毫不差,给人感觉三代机暗中在与四代机较劲。相对F-22“猛禽”,F-16C战斗机的表演则尽显凶悍霸气。现役第三代战斗机中全球产量最大的F-16直到现在依然在产,也是美国不遗余力向外推销的机种。 最新型的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轻盈起飞,在跑道上贴地飞行,暂短的通场似乎没刻意要进行一套完整表演的意思。AH-64是目前美国陆军航空兵的主力武装直升机,最新的E型大幅提升了数字信息分析能力。 中国运载火箭首度亮相南太平洋地区重要航展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代表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受到国外客户的广泛关注。此次中国航天最新成果在阿瓦隆航展的亮相,将为中国航天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寻求国际合作新模式奠定基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展台,位于航展一号厅的显著位置。据悉,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与澳大利亚展开了合作。当时中国运载火箭初次进入国际市场,第一个重要的客户就是澳大利亚。此次赴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以及现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F及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都在展出之列。除了展出具有代表性的长征系列火箭1:20比例模型之外,还设置了长征五号全息展示内容。 中国最新火箭产品参加此次航展,意在展示中国火箭的最新技术水平以及提供发射和轨道交付的服务能力,探索更加适合国际化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新模式。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由于受美国政策限制,中国目前不能为其他国家发射带有美国零部件的卫星。不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正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拓展航天应用领域,寻求国际合作新途径。 阿瓦隆2017现场感受 “阿瓦隆航展”全称为澳大利亚国际航空航天与防务展,最大参与国是美国,在军用飞机、军用航空技术及机场技术等领域占主导地位。首届阿瓦隆航展于1992年10月举办。自1995年后定为每逢单数年的2~3月份在墨尔本附近的阿瓦隆机场举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阿瓦隆航展已经逐渐成为亚太地区最为著名的航空航天及防务展会之一。阿瓦隆航展分为专业日与公众日(各为期3天,合计6天)。专业日只对展商和专业观众开放,需要进行专门的申请。专业日内飞行表演极少,除少数熟悉场地的飞行训练外,大部分是参展机进场。与国际排名靠前的几大航展不同,这里的商业活动并不活跃,所以专业日会场略显冷清。主要的飞行表演只在公众日内进行。公众日期间,大部分商务展商已经撤展,但洛马、波音、空客等公司的展台依然还有工作人员坚守。 本次航展的主办方为观众们提供了多种交通方式前往航展现场。从墨尔本市中心的南十字车站(southern CrossStation),有经停Lara车站的火车,观众可以在Lara车站转乘航展快线前往阿瓦隆机场。除此之外,也有从市区直接前往航展现场的大巴。可见,阿瓦隆航展对于观众到场的交通安排还是非常细心的。到达Lara后,有工作人员指导着观众上车,航展快线的大巴供应也很充足,]有出现大排长龙的情况。自驾来会场的参观者占大多数,这里的停车场大得一眼望不到头,因为澳大利亚最不缺的就是土地。 阿瓦隆2017的展场有3个主展馆,所有展馆都是临时建筑,看上去十分简陋。这虽然体现了澳洲人崇尚简约实用的风格,但似乎与南太平洋地区最大航展的称号不太相符。除了3个主展馆,还有无人机展馆、半露天的老式飞机展馆、陆军武器装备展示区及二战背景的战争模拟区。 陆军武器装备展示区有大量澳大利亚陆军目前使用的主力装备,如陆军的M777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113装甲输送车等。二战背景的战争模拟区则向公众展示二战时期所使用过的各种武器装备,还有别开生面的盟军与德军阵地作战的模拟表演。现场烟雾缭绕,枪炮声不绝于耳;一名德国士兵刚爬出战壕即被当场“击毙”;阵地后方的战地医院里,几名漂亮的大妞穿着当年的护士服,正在为一名手臂“受伤”的士兵包扎,桌上地下被丢弃的“断腿断手”,警示着战争的残酷。栩栩如生的战争场景,让观众恍若置身于二战时期的某处战场。 阿瓦隆航展不仅展示当前先进的海陆空武器,也有重上蓝天的老式飞机以及专门进行特技表演的运动机。主办方在现役飞机飞行表演间,穿插安排了古董机飞行展示和民间特技飞行。阿瓦隆航展展出的澳大利亚航空发展史上的经典机型,让不少航空爱好者甚为着迷。如今这些飞机虽然已经告别天空很多年了,但当他们再一次飞上天空时,仿佛让人们又回到了往日的那段峥嵘岁月。 其中几架经典飞机在澳大利亚航空史有着特殊的意义。CA-12“回旋镖”战斗机,为数不多的由澳大利亚自行设计制造的战斗机,曾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主要机型。“哈德逊”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英国皇家空军研制的海上巡逻机(美国陆军航空队编号A-28/A-29),二战时期为皇家澳大利亚空军采购作为轻型轰炸机使用,并有击沉日本运输船的记录。洛克希德公司的L-1049“超级星座”客机(super Constellation,昵称“Connie”)与澳洲航空公司(Qantas Airway)和澳大利亚民航运输业渊源颇深。澳洲航空曾用其执飞澳大利亚本土到英国伦敦的远距离越洋航班任务。参加航展的这架“超级星座”属于历史名机复原协会(HARS),目前处于可飞状态。 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用现役军机模拟空中突袭夺占机场的表演也很吸引人。开场由3架F/A-18“超级大黄蜂”发起攻击;接着E-7“楔尾”空中预警与控制机飞临,实时掌握周围态势,利用其先进的探测和通信设备指挥其他参战飞机,执行战场管控任务最后,一架C-17“空中霸王”军用运输机降落在已得到安全管控的机场,后舱门打开,两辆装甲车迅速从机舱内驶出,几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从后舱门冲上跑道,散开成警戒状态,C-17在轰鸣中迅速飞离。30分钟的模拟突袭作战一气呵成,非常流畅。 落日余晖下充满仪式感的“夜间飞行表演秀” 阿瓦隆航展的另―特色,就是“夜间航空表演秀”。传统上历届阿瓦隆航展在公众日的第一天都要安排夜间飞行表演和燃放礼花,在黑暗中制造觉和音效的特殊氛围,使得该节目一直以来备受观众追捧。 白天的表演项目逐渐接近尾声,夜幕尚未完全降临,在夕阳的映衬下两架大型灭火机在观众前方倾泻下壮观的水幕,顿时让疲劳了一整天的观众们再次兴奋起来。落日余晖中,大家期待已久的“夜间飞行表演秀”正式开始。 两架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C-130H“大力神”运输机在夜幕中突然释放出一串串红外干扰弹,刺眼的火花瞬间照亮整个天空,人们的尖叫声也同时响彻了整个展场。 被彩灯装饰得耀眼夺目的滑翔机,飘逸在空中,优雅缓慢地翩翩起舞,从翼尖和尾部释放的礼花弹在空中炸开,好似天女散花。 当滑翔机在公众的欢呼声中徐徐降落后,跑道对面便开始燃放礼花,只见礼花弹在空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礼花燃放了近半小时,观众们则随着华丽绽放、转瞬即逝的烂漫烟花一起欢呼、赞叹,享受着“夜间飞行表演秀”独有的节日气氛和欢乐感受。 笔者曾参加过比利时航展的“夜间飞行表演秀”。与之相比,阿瓦隆2017航展的“夜间飞行表演秀”规模更大、仪式感更强,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如果你有幸来澳大利亚观看阿瓦隆航展,一定不要错过首个公众日的这出压轴大戏。 航空航天论文: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摘要:先进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多功能性、经济效益最大化、结构整体性、可设计性等众多特点,在各个领域被广泛推广和利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对先进复合材料进行了简介,分别针对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航天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探析了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前景。 1 概述 现阶段,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满足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应该研发新型、高性能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应运而生,其具有多功能性、经济效益最大化、结构整体性以及可设计性等众多特点。将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现代航空航天器的性能,减轻其质量。和传统钢、铝材料相比,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能够减轻航天航空器结构重量的30%左右,在提高航空航天器性能的同时,还能降低制造和发射成本。现阶段,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为飞船、卫星、火箭、飞机等现代航空航天器的理想材料,同时,先进复合材料已经和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金属材料并列为四大材料。因此,文章针对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对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阶段,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实现了从次承力构件向主承力构件的转变,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军机、民机、航空发动机、新型验证机和无人机、卫星和宇航器、导弹以及火箭等领域,即先进复合材料已经进入到实践应用阶段。但是,我国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制备方法、加工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应用规模等都相对落后。例如,我国军用战斗机中复合材料的用量低于国外先进战斗机的复合材料用量,仅有少数的军用战斗机超过20%,例如J-20其复合材料的用量约为27%。我国成功研制的C9型民用飞机,单架飞机的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超过16吨,标志着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 3 先进复合材料简介 3.1 先进复合材料的组成 复合材料是由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若干种材料采用复合工艺组成的新兴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不仅能够保留原有组成材料的特点,还能够对各种组成材料的优良性能进行综合,各种材料性能的相互补充和关联,能够赋予新兴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先进复合材料简称ACM,指的是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相增强的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的多种性能都优于普通钢、铝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轻航空航天设备的重量,同时赋予航空航天设备特殊的性能,例如吸波、防热等。 3.2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性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3.2.1 多功能性。先进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了众多优异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生物性能以及化学性能,例如防热性能、阻燃性能、屏蔽性能、吸波性能、半导性能、超导性能等,并且不同的先进复合材料的组成不同,其功能性存在一定的差别,综合性、多功能性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3.2.2 经济效益最大化。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能够减少产品部件数量。由于复杂部件的连接不需要进行铆接、焊接,因此对连接部件的需求量降低,有效地减少了装配材料成本、装配和连接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3.2.3 结构整体性。先进复合材料可以加工成整体部件,即采用先进复合材料部件能够替代若干金属部件。某些特殊轮廓和表面复杂的部件,用金属制造的可行性较低,采用先进复合材料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3.2.4 可设计性。采用树脂、纤维、复合结构方式,能够获得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复合材料,例如选择合适的材料、铺层程序,能够加工出膨胀系数为零的复合材料,并且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优于传统金属材料。 4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传统的飞机制造以钢、铝、钛合金为主要材料,而传统飞机上应用比例最大、构成轻质结构主体的铝合金正在被越来越流行的复合材料所替代。我们所指的复合材料主要是以高性能纤维作为增强体,用树脂作为基体将纤维粘结在内部并固化成型的高性能塑料。随着复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先进的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关键应用部位和用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碳纤维材料具有耐高温、密度低、强度大等特点,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运用最为广泛。与密度达到2.8g/cm3左右的铝合金相比,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一般在1.45~1.6g/cm3左右;而拉伸强度可以达到1.5GMPa以上,超过铝合金部件的3倍,接近超高强度合金钢制部件的水平。这种密度低、强度刚度高的优势,使飞机的复合材料结构部件在获得与先进铝合金部件在强度刚度等综合性能方面相当的水平时,重量可以大幅减少20%~30%。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用于受载不大的简单零部件,可减重20%;第二阶段是应用于承力大的部件,可减重25%~30%;第三阶段是应用于复杂受力部位,如中机身段、中央翼盒等,可减重30%。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造航空器的外饰和内饰部件,如飞机的一次构造材料:主翼、尾翼、机体,二次构造材料,副翼、方向舵、升降舵、内装材料、地板材、桁梁、刹车片等及直升飞机的叶片。根据统计,小型商务机和直升飞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已占55%左右,军用飞机占25%左右,大型客机占20%左右。 4.1 军机上的应用 为满足新一代战斗机对高机动性、超音速巡航及隐身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战斗机全部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结构。先进的复合材料也大大增加了军用运输机的有效载重,增大了军用飞机的载油量,克服常规材料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因此,先进复合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在军机上,例如,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军机主结构、次结构以及特殊部位等方面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军机的耐腐蚀性、抗疲劳性,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减重效果;再如,F22由于存在超声速巡航需求,飞机外表面会长时间与空气高速剧烈摩擦,因此在机翼复合材料上放弃了环氧基树脂,而使用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以获得260℃的最大工作温度。 4.2 民机上的应用 民机和军用飞机不同,民用飞机作为以载客飞行和运营为目的的交通工具,对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更加严格。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大量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对材料工艺稳定性和有关试验数据尚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应用较多含量的复合材料需要大量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民航上的复合材料应用受限,使用分为两类:结构件用复合材料、舱内材料。 以波音787为例,每架飞机的结构比例中有50%是重约35吨的复合材料,这意味着它从材料密度上就减轻了15吨左右的重量。而空客也不甘示弱,新的A350客机改名为A-350 XWB,XWB意为超宽机身,复合材料的比例达到了52%,是现在所有大型商用飞机中最高的。A-350XWB的机体比B-787还宽13cm。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大型商用飞机研制巨头,波音、空客先后推出复合材料占结构比例50%的主力型号,这意味着大型客机结构设计以复合材料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波音787等新一代复合材料飞机上实现的性能提升,并不仅仅是依靠低密度材料减重得来。实际上复合材料在工艺、结构力学设计上,都有着传统金属材料所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复合材料可以做出超大尺寸的整体结构部件,而且尺寸大小不会随着温度高低而产生变化。 国产大飞机在复合材料的应用上还比较保守,公开的报道显示,复合材料的使用量约占C919飞机结构重量的20%。飞机上使用的复合材料主要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它们具有高耐腐蚀、质量轻等特点,在这些性能上的确要超过一般的金属材料。通常复合材料的价格大约是常规铝合金材料的几十倍,即便是我们看起来已经很金贵的铝锂合金材料,其价格也比复合材料低得多,所以C919仅为波音737价格的1/2左右。 4.3 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对于航空领域,特别是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制造而言,高性能系统所需的轻质和耐高温等特性越来越重要。航空发动机产业是指涡扇/涡喷发动机、涡轴/涡桨发动机和传统传动系统以及航空活塞发动机的集研发、生产、维修保障服务于一体化产业集群。新的材料和工艺不断研发以应对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GE-AEBG公司、惠普公司在制造飞机发动机零部件时都采用了先进复合材料,主要包括风扇出风道导流片、风扇罩、推力反向器等部位。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3.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将碳化硅陶瓷纤维与碳化硅基底材料复合后,再涂覆一层专用涂层提升其性能,密度仅为金属材料的三分之一。由于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的耐高温属性,因此在发动机流道中使用空气代替,在发动机高温区只需要较少甚至不需要冷却气体,涡轮扇发动机大幅减重,意味着发动机运转效率更高,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耐久性、燃油经济性和高推重比。F-35战斗机使用的F135发动机是有史以来战斗机上安装过的推力最大的喷气式发动机,F135使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CMC),主要用在F135-PW-600喷管的外侧部分。 以GE航空集团为例,陶瓷基复合材料在GE航空集团的技术路线图上是一条关键路径。通用电气航空集团将于2016年新建两个复合材料制造厂,用于碳化硅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批量制造,这两种复合材料都是制造喷气式发动机零部件的必备材料。GE公司是所有厂商中第一个决定使用CMC制造旋转叶片的,通过把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片安装在发动机上试车,它们已经证明了旋转CMC叶片的性能,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3.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降噪能力强、耐腐蚀性强、耐疲劳能力好、比模量高、强度高等众多优点。通过将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的冷端结构、反推力装置以及发动机短舱等结构上,不仅能够降低发动机的重量,还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耐腐蚀性、抗疲劳性以及强度等。例如,JTAGG验证机的进气机匣利用PMR15树脂基复合材料,该种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传统铝合金进气机匣的重量降低了25%。 4.4 新型验证机及无人机上的应用 现代战争理念的改变,使无人机倍受青睐,无人战斗机是未来航空武器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无人机除在情报、监视、侦察等信息化作战中的特殊作用外,还能在突防、核战、化学和生物武器战争中发挥有人军机无法替代的作用。无人机的发展方向是飞行更高、更远、更长,隐身性能更好,制造更加简便快捷,成本更低等,其中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大量采用复合材料,超轻超大复合材料结构技术是提高其续航能力、生存能力、可靠性和有效载荷能力的关键。和传统的铝合金混合结构相比,以复合材料为结构的无人机,例如“全球鹰”“捕食者”等无人机都采用先进复合材料。以“全球鹰”为例,该种无人机的机翼、尾翼都采用石墨/环氧复合材料,采用该种复合材料制造的无人机,和传统铝合金混合结构的重量相比降低了65%。再如,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发的X-47无人战斗机,为了满足生存力、机动性、隐身性能等特殊要求,该无人机除了接头部位采用了少量的铝合金外,几乎整个机体都采用先进复合材料。依靠复合材料,设计师还可以做出传统金属材料所无法达成的气动力学设计,比如超声速飞行的前掠翼飞机。 5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5.1 卫星和宇航器结构材料 卫星结构的质量会影响对运载火箭的要求以及卫星功能,卫星结构的轻型化设计已经成为卫星结构发展的趋势之一。国际通讯卫星中心的推力桶采用先进复合材料,该种推力桶质量比传统铝结构的质量降低了30%左右,降低的重量可以增加460条电话线路,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卫星的发射费用。欧美国家卫星结构的质量为总质量的1/10,其原因就是大量的应用了先进复合材料。现阶段,我国神州系列飞船、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等都采用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有效地降低了总体重量,同时发射成本也显著降低。 5.2 导弹用结构材料 现阶段,美国已经将先进复合材料作为导弹弹头结构壳体、级间段、仪器舱等部件的主要材料,洛克希德导弹与宇航公司指出,采用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制造的导弹比传统铝结构导弹的重量减轻40%。现阶段,采用先进复合材料的导弹发射筒也被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在战术、战略型号上,例如,俄罗斯的“白杨M”导弹、美国的“MX”导弹都采用复合材料发射筒。因为先进复合材料导弹发射筒和传统金属结构相比,其结构质量显著降低,能有效地提高战略、战术导弹的灵活性。在战术导弹领域,先进复合材料结构的导弹发射筒更加灵活、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现阶段,我国也研发了先进复合材料结构的战略导弹和导弹发射筒,还研发了先进复合材料仪器舱,有效地提高了战略导弹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应用效果良好。 5.3 运载火箭结构材料 国外发达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纤维缠绕成型的玻璃钢壳体代替传统的钢壳,例如,美国的“北极星A-3”潜地导弹,采用纤维缠绕成型的玻璃钢壳体,其重量比采用传统钢壳的“A-1”轻了55%左右,随后研发的“MX”“三叉戟1”的三级发动机壳体,全部都采用芳纶/环氧复合材料,该种结构形式的壳体质量比纤维缠绕成型玻璃体壳体的重量减轻了50%左右。随着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其在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中的应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先进复合材料被应用在三叉戟Ⅱ、德尔塔Ⅱ-7925运载火箭等型号中。现阶段,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制造业逐渐的开始应用先进复合材料,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40多年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研发,已经成功地将芳纶/环氧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应用在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中。先进复合材料在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运载火箭发动机的重量,同时提高了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性能。 6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前景 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成为评价航空航天器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提高航空航天器结构先进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导技术。由于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已经进行大量投入来强化先进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其发展前景良好。未来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6.1 智能化 智能型先进复合材料和结构的研究,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能型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器外表的应用:在未来航空器表面增加各种传感器,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全面、智能的检测,同时为通讯系统、电子战以及雷达系统提供瞬时模态,以此保证航空器能够安全、稳定地飞行。 6.2 多功能化 在减小航空航天器体积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航空航天器的突防能力,许多结构部件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多功能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能够赋予航空航天器新的功能,现阶段,多功能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从双功能型向三功能型方向转变。 6.3 质量轻、性能高 目前,我国先进复合材料能够减轻航空航天器的质量占总重的20%左右,和国外25%以上的减重效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该种现状的原因是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较低,并且结构的整体性相对较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复合材料强度、韧性以及整体性等方面的研究,研发整体性好、强度高和韧性高的先进复合材料,同时使复合材料的减重率超过25%。 6.4 低成本 成本较高是限制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该问题,应该对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进行研究,采用科学的制造工艺进行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尺寸以及形状的加工和制造,同时采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等,提高先进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提高其成品率,以此降低先进复合材料的成本。 7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部分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器生产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先进复合材料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研发人员和生产企业应该加快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解决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各种难题,以此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器的各种性能,进一步促进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全面、高速发展。 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摘 要:以国防科技工业大省陕西省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针对陕西省十六年来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总产值、新产品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与其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E-G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结论对进一步推动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航空航天制造业;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 一、研究背景 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国防现代化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首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之下,着力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互动对于深度军民融合及区域经济良性加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基地,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国防科研生产横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核等六大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是发展最为显著的。目前,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拥有30余家工业企业,40家科研机构,近8万从业人员,7千多研发人员,以及超过25亿元的资产总额。并通过资源整合大力建设了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三基地一园区一院”的发展格局。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所选用的数据样本为1996―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陕西省统计年鉴》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分别作为陕西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衡量指标,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代表其在基本建设的投入指标,新产品产值NPO代表在科研技术方面的投入指标,然后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固定资产投资额FAI、新产品产值NPO与陕西省GDP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 为剔除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首先运用GDP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航空航天器出厂价格指数对GDP、FAI以及AMO、NPO的原始数据分别处理,使之成为以1996年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可比数据。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对这4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运算,分别记为LnGDP、LnAMO、LnFAI、LnNPO,具体数据(见下页表1)。本研究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分析。 (二)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中的首要问题是关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研究,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动的一种性质。本文基于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变量LnGDP、LnAMO、LnFAI、LnNPO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2)。 从下页表2可以得知,LnGDP、LnAMO、LnFAI、LnNPO 4个变量在原水平下其ADF值均大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故为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以后,新序列DLnGDP、DLnAMO、DLnFAI、DLnNPO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其ADF值均小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4个变量数据均为平稳性数据。基于此可以判定,序列LnGDP、LnAMO、LnFAI、LnNPO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顾名思义,协整关系则是指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使用E―G两步检验法对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1.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基于“两步检验法”的思想,对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其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的检验是相同的。因此,下面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变量LnGDP与LnAMO进行回归估计,可以得到: 从上述统计指标判断,Prob值都在0.000,显然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模型回归的系数非常显著;F值为1 006.313,相应的概率值为0.000,因此可以拒绝模型整体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原假设,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良好;R方和调整R方都在98%以上,说明该模型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DW值为0.99,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 通过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3)。 通过下页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回归方程(1)的残差序列ADF检验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认为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基于协整检验的思想,本文认为LnAM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1)为LnAMO与LnGDP之间的协整方程。而前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取对数运算,故回归方程的系数代表了弹性的概念。因此,通过协整方程系数表明,如果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加1%,陕西省GDP增加0.82%。 2.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NPO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和陕西省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判断我们可以得知,此回归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而且,方程各系数和方程整体均具有显著性。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也不存在序列相关。 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通过表4中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2)的残差序列ADF检验值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说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根据协整检验的观点,可以认为LnNP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2)为LnNPO与LnGDP之间的协整方程。协整方程系数表明,如果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加1%,陕西省GDP则增加0.59%。 3.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同理,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陕西省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方程拟合效果较差,方程整体和方程系数都不具有显著性,而且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存在2阶自相关。 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3)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值大于显著性水平10%下的临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设,认为该残差序列是一个非平稳序列。 根据协整检验的思想认为LnFAI与Ln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采用协整检验,只是对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相关检验,而其对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方向等问题,并不能给出更加合理清楚的解释。因此,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LnAM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使用水平值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考察。然而,滞后阶数对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若滞后阶数不同,则所得因果关系也会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利用较多的滞后阶数进行多次检验,将会获得更为全面合理的结果。 选择滞后阶数从1~4,对俩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6)。 下页表6显示,当滞后1期时,拒绝原假设,LnAMO与LnGDP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原因;当滞后阶数为2阶时,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LnGDP到LnAMO);当滞后阶数为3阶时,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LnAMO到LnGDP);而在滞后期为4阶时,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不难看出,在较短时期内,主要存在的是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地方经济增长到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而在滞后3期时,存在反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到地方经济增长)。 2.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NPO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鉴于LnNPO与LnGDP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使用水平数值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7)。 由下页表7可以看出,在滞后期数从1~4时,均存在由LnNPO到Ln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在滞后四期的时间内,都存在由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长到地方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3.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LnFAI与Ln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需要对平稳序列进行差分之后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8)。 由表8可以看出,在滞后期数从1~4时,LnFAI与LnGDP之间均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且差分后的数据,表示了变量在前后年份之间的波动,因此这一检验结果可以解释为,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波动与陕西省GDP波动之间在滞后四年的时间内都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以及新产品产值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建立起了长期平稳的均衡关系,且二者弹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59,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还未形成平稳的均衡关系。(2)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在时间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新产品产值很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却并未形成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加的原因。总体上看,二者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也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及结论,为了深入推行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重点扶持优秀的航空航天制造业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和分批上市。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并通过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且以上市企业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完善科研机制建设,提高军民融合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加深军工与民用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不仅对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而且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得以更好地推动,“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被更好地建立。(3)政府应该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并通过增加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投资等方式,加速并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科技人员的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员培训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进而来保证企业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力。(4)努力探索本地区其他产业的支撑。例如,本地其他产业部门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帮助,及对国防科技产业管理创新提供的意见等,所以应大力促进区域产业部门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航空航天论文:欧美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以美、俄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国建设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航空航天专业院系,并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论文旨在通过材料的梳理,了解国外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引言 航空航天代表了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增强国防安全和加快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航空航天类高校教育,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是服务我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以美、俄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国都建设了自己特色的航空航天专业院系,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论文旨在通过材料的梳理,了解国外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一、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一)美国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美国是世界上航空航天类研究最发达、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国家,其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其国内的大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类教学与科研由航空航天系负责,下设三个部门,分别是信息部、航空系统部、飞行器技术部。信息部分主要研究航天系统有关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技术,如卫星通信、高空侦察、空中通信、集成防御系统等,负责教授导航、制导、控制、通信、网络、实时软硬件系统等课程。航空系统部门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高复杂性系统的设计、制造、操作方法,教授最优化方法、故障诊断、系统容错等课程,建有人机实验室、空间系统实验室、国际空运中心、操控台研究中心、复杂系统研究实验室等。飞行器技术部门负责计算方法、流体力学、推进技术、材料科学、结构技术等的研究和教学,建有宇航计算设计实验室、空气涡轮实验室、宇航微小结构协会、空间推进实验室、先进材料和结构技术实验室等。 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隶属于工学院,承担航空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该系的研究领域包括空气弹性变形及流体仿真、飞行器设计与控制、应用航空动力学、空气声学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动态系统计算、机器人控制、复杂材料与结构、湍流模拟、推进、高超声速流体、导航、控制系统辨识与优化、卫星工程、湍流与燃烧等。 (二)俄罗斯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俄罗斯也是航空航天强国,开设航空航天专业的主要学院有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建于1930年,拥有12个学院,56个系,128个实验室,3个设计局,几个计算机中心,一个实验工厂,一套运动航空训练设施,一个莫斯科附近的飞机场,两个科研机构(应用力学和电气力学,低温研究)。该学院通常以数字编号代替学院名称,从一院到十二院分别为航空工程院、发动机院、控制系统院、信息与电力院、无线电电子学院、经济与管理院、航空航天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院、应用数学和物理院、应用力学院、人文科学院、预科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拥有空间研究及高技术学院和航天技术学院,设置了飞机制造系、航空发动机与能源装备系、飞行器管理系统系、航空导弹技术系、飞行器无线电技术系统系。 (三)欧洲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其工学院设置了航空系,主要负责飞机设计制造方面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包括航空动力学与航空结构学两个研究方向。航空动力学方向包含流体基础、航空飞行器设计、控制、生物医学、环境与工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航空结构学方向包括计算力学、冲击与损伤、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法国国家高等航天航空学院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欧洲航天业发展的中心地带,致力于培养顶尖的技术工程师,在研制协和式客机的工程师当中,有许多就是从法国高等航天航空学院毕业的。学院下设5个系和一个研究中心,分别是空气动力学、能源、推进系、结构与材料力学系、光电子与信号系、语言文化艺术系、航空宇航中心。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一)学位与专业设置 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多数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二年,英国有本科3年,研究生1年。俄罗斯不同,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预科1年、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年。在学位设置上,各个院校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学学士、航空工程理科硕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与宇航工程学士、航空学理科硕士、航空与航天学理科硕士、机械与航天工程理科硕士。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课程体系 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与航天专业是美国同领域中最有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世界闻名。MIT航空与航天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方向:航空与航天科学工程专业和航空与航天信息科学工程专业,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都建立在航空航天基础(核心)课程上,下面分别以A和B代指这两个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和系课程构成。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包括基础科学课程(6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8门)、科学与技术限选课程(2门)、实验课程(1门);系课程包括系核心必修课程、专业课程、试验与进展课程,其中系核心必修课程包括一体化工程I、II、III、IV,计算机和工程问题求解引论,自动控制原理、动力学、随机系统分析、微分方程;专业课程中专业A包括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推进系统引论、航天工程中的计算方法,专业B包括航天系统的评估与控制、数字系统实验室介绍、实时系统与软件、交互系统工程、人为因素工程、自主决策原理;试验与进展课程包括飞行器工程、空间系统工程、试验项目I、试验项目II、飞行器进展、空间系统进展I、空间系统进展II。 (三)学时学分要求 1.学分组成。课程学分组成考虑教学环节,如MIT飞行动力学课程,总学分12分,构成包括课堂3分、实验1分、预习和复习8分。另外还有无学分课程,课程必修但无学分,如普林斯顿没有学分制、强调上课门数,斯坦福大学基础课程要求5门航空航天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选3。英国大学一般不设立学分制,所有学生都按部就班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 2.学分要求。美国大部分学校有明确的毕业学分数要求。如MIT航空航天工程系根据培养计划设课程学分,又分成4类,分别是核心课(core)108、专业领域课(professio- nal area)48、实验和综合应用(experiment and Capstone)30、非限制性选修课(unrestrictived elective)48,总学分大于234学分。但是在学分数量并不统一,差异很悬殊,如密歇根128学分、MIT大于234学分、宾州州立132学分。航空航天专业必修课比例很高,有的高达90%以上,如斯坦福、佐治亚理工、普渡。另外还有只要求课程而不要求学分的,如普林斯顿毕业要求共36门课。 3.学时要求。有些大学要求学时达到一定数量,如悉尼大学本科至少192学时,研究生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至少144学时。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基础课程设置门数要求,其他按学时要求,数学(6个学时)、技术选修(12学时)、人文社科类选修(45学时)。 三、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培养特色 归纳起来,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在专业培养上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设置宽、窄各有特色。美英等专业设置以宽口径、大类培养为主,基本不针对特定航空航天器划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只是体现在个别课程的选择上。俄罗斯、乌克兰等的专业划分细而精,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几乎整个大学的院系专业就代表了航空航天器的各个不同部分,专业面向具体而明确。二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少而精且多样化特色。美英等课程每学期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但课业工作量不少。学生毕业所需学时学分也不少。美英等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必修多、选修少,完全学分制的作用并不明显,反映了航空航天专业的特殊性。课程学习课内外并重,还有较多实践环节、交流讨论、项目设计等。课程的环节丰富多样(如剑桥)。教授授课。三是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在通识教育上,在课程设置中有重视科技写作、科研道德规范、表达与交流、团队协作、人文素质培养和工程师就业指导。在专业教育上,强化多样化实践环节、注重专题课程和生产实习。四是注重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培养。例如南安普敦大学设置有工程管理与相关法律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领导团队、进行项目管理与风险评估、做出决策以及熟悉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还会从工业部门请来客座教师来协助授课,并安排有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个性化培养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选择基数。 四、总结 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是航空航天类研究生人才的后备军。论文主要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学位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要求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教改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