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基于Spring技术研制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该系统考虑到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管理的繁杂,注重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水平,方便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的统计分析及上报。同时系统的灵活性是系统具有通用价值,适用于任何高校的毕业设计管理,因而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本科教学、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手段信息化成了现在高校教学的一种趋势,尤其是在本科教育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借助因特网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学生、教师服务,更好的管理教学环节以方便院系各级管理人员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基于因特网的教学管理,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同时教育资源及公共信息能同时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每个院系需要处理的一个繁重任务,按照以往的工作方式,在毕业设计之前各院系需要准备本次毕业设计供学生选择,之后组织学生以有限的课题数进行机械选题。而在选题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缺少必要的交互,使学生往往很难只根据课题的题目及简单的课题介绍就充分了解课题具体内容和目的,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很难真正了解自己所选的课题所处的领域现状。同时在这有限的机械选题中也很难保证所选课题的满意度,这往往造成学生不喜欢自己所选的课题,教师对自己课题的学生不了解。这种缺少师生互动的方式很难保证毕业设计都顺利完成,同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成绩与院系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1设想 现在需要的是一种能很好促进学生互动的方式来展开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这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1)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所有待选课题、待选课题所处的领域、待选课题指导教师的详细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此外学生还应具有与自己所选课所对应的指导教师沟通的权利。这种沟通应不限于普通的邮件与电话沟通。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包括了学生在指导教师未批准学生的选课之前的沟通,这种沟通可以促进学生深入地了解课题的详细内容,同时也可以与教师深入接触。学生在确定选课之后,也就是在指导教师批准选题,正式开始毕业设计之后,可以在系统提供的同一个圈子内相互交流。系统应具备一种能由学生发起毕业设计相关课题所对应的圈子的功能,以方便学生之间对相近课题的毕业设计过程中能互相借鉴。学生还应具有记录日志的功能以便学生能脱离现今的通过纸质材料记录毕业周记得目的,达到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的信息化。 (2) 教师应具有毕业设计课题的权利。在毕业设计之前,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学术领域提出具有创新性并可行性的毕业设计课题。教师应具有批准学生选题的权利,当学生选择了某教师的课题,则该教师便具有同意或不同意学生选题的权利。这便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教师具有与选择自己课题的学生进行交流的权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同时教师可以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的了解,促进课题的顺利完成。教师还应具有评阅学生日志的功能,对学生每周的日志进行评阅。教师也具有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功能,系统可以以提醒的方式来实现此项功能。 (3) 毕业设计管理员一般需要同时了解学生的选题情况,教师的课题情况以及教师的选题审批情况。管理员可以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开放学生选题,以保证在这一时间段内完成毕业设计网上选题。管理员可以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开放教师课题的功能。管理员可以规定学生日志记录时间,规定某次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日志数,每次日志的记录日期范围。管理员可以全程了解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情况,这也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工作量参考点。此外,管理员还可以监督学生或教师的系统使用情况,如登录时间、注销时间和登录IP,同时具备IP黑名单功能,以控制用户的登录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减少受攻击的风险。考虑到毕业设计是每年必须的一次工作,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的立题论证书格式不一定相同,所以系统应具备能由管理员设置每一年的立题论证书格式,设计每年的立题论证书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中的立题论证书将越来越多。所以系统还应具有管理立题论证书的功能,提供立题论证书的全文检索,以方便统一查询的功能。管理员还需要将学生选题及教师审批情况上报学校相关部门,所以系统还应能提供根据管理员自定义生成设计汇总报表的功能以减少管理人员日常办公的工作量。 根据以上三点设想可以构造出“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将学生、教师与管理员通过基于网络的系统联系起来。 2系统功能介绍及技术实现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提供了课题库设计、课题管理、选题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师生互动、学生圈子、日志管理、系统汇报等功能。现将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2.1课题库设计 课题库设计是本系统的一个特色。由于本科生毕业设计每一年的立题论证书格式不一致,各高校的立题论证书格式不一致,所以需要一种能够由管理员自主设计论证书格式的功能来对每一个立题论证书分库存放,分类管理。课题库的设计涉及到库表设计、Web模板设计与Word模板设计三个部分。 (1) 课题库设计。课题库设计中主要是设置与立题论证书中各字段相对应的字段,包括字段名、显示名称、类型、长度、对应的Word操作动作。其中Word操作动作用于控制动态打印立题论证书时打印相关字段内容时光标移动方向与位置。 (2) Web模板设计。Web模板设计主要是提供教师立题论证书时与课题库之间的数据接口。表现形式为HTML表单形式,供教师录入毕业设计课题。Web模板也用作查看课题详细情况时的显示界面。 (3) Word模板设计。Word模板设计主要是于打印立题论证书或立题论证书批量生成时用。系统提供立题论证书的打印功能。打印时系统根据管理员在课题库中设计的Word操作动作控制光标的移动方向与位置,将相应内容通过JavaScript打印到Word中。 在课题库管理中,管理员可以设置多个课题库,活动其中一个课题库作为当前活动课题库。当前活动课题库是供教师、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库,其余的课题库作为历史课题库提供往届毕业设计历史数据以备以后查询。 2.2课题管理 课题管理是提供给教师、管理员进行课题维护的接口。这包括教师课题、管理员开放课题选题功能,管理员启用教师课题维护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该接口课题,修改立题论证书相关信息。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接口实现开放或关闭学生选题功能,这可以控制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内进行选题操作。管理员也可以启用或禁用教师课题维护功能,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师的操作行为以保证选题过程中不会出现信息不一致的现象。 2.3选题管理 选题管理是对学生的选题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教师的审批与查看选题学生详细信息。教师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学生的某次选题。当学生选完一个课题后,选题处于待审批状态,当教师同意学生选题之后,学生可以正式与教师建立一个指导关系。当选题处于待审批或审批未同意的状态时,学生可以进行重新选题操作。 2.4学生/教师管理 这是指教师、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的模块,主要提供教师、学生详细信息查询,学生、教师信息批量导入功能。 2.5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学生在选题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课题信息,教师也通过与学生的充分交流来确定是否同意学生的选题,以尽可能地保证学生选题与教师指导都满意的双赢局面。学生可以通过在线互动方式取得与教师的沟通。 2.6学术圈子 学术圈子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课题加入相应的圈子中,以方便学生之间相近课题或领域之间的交流。系统将会根据学生的课题给出相关推荐圈子。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发起圈子参与讨论。学术圈子将以学生跟帖的方式提供服务。 2.7日志管理 管理员可以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记录的日志、一般以周为单位,每一周一篇日志。教师可以为其所指导的学生评阅,在其中给出评语。 2.8系统汇报管理 系统汇报管理主要提供管理员以下功能: (1) 根据管理员自己制定的字段(选题信息字段、教师信息字段和学生信息字段)生成学生选题情况报表,导出至Excel文件。 (2) 统计某一时刻没有选题学生的课题。 (3) 统计某一时刻还未选题的学生。 (4) 统计某一时刻选题通过审批的学生,待审批的学生,未通过审批的学生。 (5) 统计某一时段学生的系统使用情况次数,总在线时长等信息。 3系统的开发运行环境 系统是基于Spring框架的Web应用程序。采用了MySQL 5.0作为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可以采用Tomcat 5.5,系统运行于Debian Linux下,一年的使用证明了系统性能良好。 4结束语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脱离了大量手工统计操作的模式,同时促进了学生、教师在毕业选题及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互动,使学生能很方便地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与同一圈子中的学生交流,从而推动了毕业设计的良好运转,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LAMP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要:针对传统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方式和问题,讨论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功能模块,然后利用LAMP平台实现了该系统的各个功能,为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系统;PHP;系统设计 1 引言 目前,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的新一轮评估的到来,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难度。从毕业论文的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生成各种与论文有关的表格、毕业论文格式的统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宏观调控、到毕业论文的长期保存等,期间涉及到的步骤之繁琐、工作量之大,有关领导和教师均深感头疼。因此,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网优势,更好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网络管理的特点;更是为了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和学校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开发出一套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软件。 2 系统介绍 系统的构建平台采用Linux(红帽服务器5.0版本)操作系统、Apache作为Web服务器、Mysql数据库以及PHP脚本语言,也就是著名的LAMP组合。没有采用Windows下的IIS + SQL Server平台是因为:基于Windows平台的开发虽然容易,但系统不够稳定,学生如果上传毕业论文的时候带有病毒,则很可能给整个系统带来危险,而且安全性也不高,服务器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购买正版的软件,价格将会很昂贵,很多单位承受不起。而LAMP组合构建的系统功能强大、稳定、安全、不易感染病毒,更可贵的是软件全部免费,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系统运行后,整个校园网通过浏览器都可以进行访问,不受时间和位置的限制,非常方便。 2.1 需求分析 1) 满足指导教师出题,并且能控制和其他教师以及往年的题目不重复的需要; 2)满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的需要,及时杜绝多人选同一题的现象; 3) 满足根据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的要求生成各种表格的需要; 4) 满足主管领导和指导老师随时查阅论文(设计)进度,对整个论文(设计)进行管理的需要; 5) 满足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提供优秀论文给以后的毕业生查阅的需要; 6) 满足论文长期保存的需要; 7) 实现毕业论文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 2.2 系统结构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综合笔者单位有关教务处领导意见,大致系统结构如图1。 3 系统功能 本系统分可为四个子系统,即登录系统、学生子系统、教师子系统、专业负责人(领导)子系统、管理员子系统等。其功能主要是: 3.1 登录系统 本系统采取了用户登录模式,只有拥有账号和密码的人才可以登录此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在开发的时候,我们让登录系统与学校的学籍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这样学生和教师只要输入自己在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密码即可登录,并且教师登录后可以显示该教师的院系、教师号、职称、专业等信息,学生登录后可以显示学生学号、院系、年级、专业等信息。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数据、教师数据、院系数据、专业数据等与学校的各种数据实时保持一致。 3.2 教师子系统 教师登录后对本专业的学生出好毕业(设计)题目,系统根据教师的职称限定各个教师所指导学生的数目,如高级职称可以指导10名学生,而中级职称只能指导6名学生,而初级职称不能指导学生等;可以在线填好选题审批表等表格和下达毕业论文任务指导书;可以在线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选题后联系自己;可以查看往年所出的题目,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拟出新的题目;可以查看是否有学生选择自己所出的题目,并且可以拒绝该学生的选取;根据学校和院系的需要,可以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选题审批表、任务指导书;可以查看学生是否根据要求上传了论文的最终稿件,可以给最终定稿的论文进行电子签名,签名后,此次论文指导过程即宣告结束,学生和教师再也不能对论文、审批表、指导书等各种表格进行任何修改,当然可以下载和打印这些文件。 3.3 学生子系统 学生登录后,系统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等属性自动显示可以选择的论文题目;学生可以查看教师所出的论文(设计)题目、具体的论文(设计)内容和相应的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选择题目;可以根据教师留下的联系方式和老师联系;在选题子系统结束前可以更改自己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可以在线下载打印自己的全校统一格式的论文封面、论文中期检查表、开题报告等;一旦选题确定,学生即进入到论文设计阶段,完成论文初稿后,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以便指导教师进行在线查阅,给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意见,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直到最终定稿为止,定稿后,教师进行电子签名,学生再也不能修改,但可以下载打印。 3.4 专业负责人(领导)子系统 各个院系的专业负责人或相关领导登录后,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如专业负责人只能关闭、打开自己专业的各个子系统,教务处和学校领导可以关闭、打开全校的整个系统;可以根据选题情况产生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统计表、输入(打印)论文成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统计表等各种表格,当然这些表格都是全校统一格式的,这就避免了各个院系的教务秘书(专业负责人)上交统计表格的不一致性,当然教务处领导生成的都是全校的表格;根据自己权限可以查阅自己专业、院系、全校的学生上传毕业论文的情况,指导整个毕业论文过程。 3.5 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可以备份数据库、安排各个专业负责人,这些专业负责人可以自主关闭或打开本专业的选题系统;可以根据学校文件规定修改各级职称能带学生的人数;可以控制整个系统和各个子模块的关闭与打开,以便整个学校的论文进度保持一致;对一些特殊的情况进行处理,如允许外聘教师也可以进入到系统内指导学生等;在系统的首页公布优秀毕业论文,以便全校学生学习;对最终全校上传的电子论文、各种电子表格进行刻录备份、归档等。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不仅能便捷地实现网上选题,而且还能够解决传统选题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学生在选题之前可以查看教师的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等来选题;教师可通过查看学生的相关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能大大减少选题的盲目性,提高选题质量。该系统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环境下均可运行,不受学生数量的影响,只要教师成功地提交了论文题目,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生成全校的统一的毕业论文格式;选题成功后,院系、教务处等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可以生成各种全校统一的统计表格;各级领导可以不定时对论文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做到心中有数。因此,能够大大提高选题效率,减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网、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校园网上运行,得到了2004届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大规模扩招等原因引起管理难度增大、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及论文文献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现状,本文就毕业论文管理环节设计了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中间采用ASP技术,后台数据库以SQL Server2000来设计实现。该系统可靠、安全、方便,能较好的满足学院论文管理的基本要求。 1 引言 在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采用人工方式,面对不断增加的生源,这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更不方便教师查阅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强毕业论文课题的管理工作,既提高了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又可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使得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本文设计与实现的论文管理系统采用B/S的模式,中间采用ASP编程技术,后台选用SQL Server2000得以实现。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路 系统以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主要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通过ASP,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数据库的访问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用SQL实现。系统通过ADO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2.2 工作流程 实践论文管理工作中,基本的工作流程分为:1)教师出题;2)学生选题;3)中期检查;4)论文答辩;5)论文评优五个阶段。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现论文的出题、审核、选题、、检索、统计等多项功能。该系统既能让学生网上论文选题,又能实现提交论文,这样为老师和学生对论文资源的查阅和检索提供了方便。 系统中主要设置了八个模块,分别为:登录模块、论文出题模块、论文选题模块、论文提交模块、论文加工模块、论文查询模块、论文统计模块及系统配置模块,每个模块又具有各项多种功能。管理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根据基本工作流程和各功能模块,该系统设置四个角色进行分配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教师管理员这四类。各个角色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依据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理论对每个教师进行分配角色,以实现相应的管理权限。 2.3 功能模块的设计 2.3.1 系统管理员角色 1) 日常管理:日常公告的管理,常用表格的管理,师生上传文档的管理,教师出题变更申请受理; 2)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时间设置,论文选题锁定情况统计; 3) 中期检查:中期检查表审阅,中期评审分组; 4) 后期管理:论文成绩评审表审阅,论文上传情况统计,评阅,答辩,二次答辩,师生最终上传文档情况汇总,学生成绩分析与统计; 5) 论文加工:对当年度提交的所有论文进行标引工作,以便查阅和检索;论文格式转换管理,将所有论文由原来的文档形式转换成PDF格式,以便保存; 6) 信息维护:管理员、教师、学生信息的维护,系主任、教学副院长角色的分配,院系、班级信息的维护,系统数据的初始化等。 2.3.2 教师角色 1) 论文出题:教师上传论文题目,所需学生人数,课题的来源等相关信息; 2) 论文选题:对自己提交的课题进行学生的锁定和退选; 3) 任务相关:公告浏览,论文基本格式的样张下载; 4) 表格提交:中期检查表的管理,成绩考核表的管理,其他相关文档的管理; 5) 学生文档管理:对学生提交的文档进行审阅和管理; 6) 成绩管理:对进行指导的学生进行论文成绩的评定。 2.3.3 学生角色 1) 论文选题:对于教师的出题情况进行查看,并选择论文; 2) 任务相关:公告浏览,论文基本格式样张下载; 3) 论文管理:开题相关文档管理、论文相关文档管理、设计相关文档管理; 4) 论文提交:提交毕业论文管理; 5) 成绩管理:查看中期检查表、成绩考核表,其他相关文档。 2.3.4 教师管理员角色 除了具有教师模块中的所有功能外,教师管理员角色主要添加两项功能: 1) 论文审核:对教师论文出题质量进行审核; 2) 统计功能:统计当(历)年度的毕业论文提交的数量,学生成绩的统计。 2.4 数据库的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结构图 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到各个模块中的相似之处,减少表格数量,提高表格的关联程度,以及减少数据库中数据的冗余。根据数据的流程和功能需求,数据库主要包含以下工作表格: 1) 教师数据表:存放教师基本信息,数据项包括教师工号、密码、教师姓名、职称、专业、联系方式、教师个人简介、系所编号、学院编号、论文编号; 2) 学生数据表:存放学生基本信息,数据项包括班级、学号、姓名、密码、论文编号、成绩、综合排名、兴趣爱好、备注; 3) 论文数据表:学年度、论文编号、论文题目、出题教师工号、选题学生学号、课题来源、成绩; 4) 论文审核表:学年度、论文编号、审核状态、修改意见、次数; 5) 论文选题表:学年度、学生学号、论文编号、论文选择状态、选择时间; 6) 论文成绩表:学年度、论文编号、教师工号、学生学号、成绩、评语、评阅时间; 7) 选题管理表:序号、职称、论文数量、学生人数。 2.5 数据库访问控制的实现 在数据库中为了实现权限设计的安全问题,建立以下七个基本表: 1) 用户表:序号、用户名(取教师工号或学生学号); 2) 角色表:角色名、用途说明; 3) 权限控制表:角色名、用户名; 4) 数据库访问权限表:操作权限、角色名、基本表名、权限说明; 5) 数据库基本表:基本表名、基本表说明; 6) MIS子功能模块表:子功能代码、功能说明; 7) 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子功能模块代码、角色名;模块菜单名、功能说明; 各个表项联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授权机制,其运行机制是:当用户通过系统登陆界面后,系统首先利用权限控制表找出用户所对应的角色,然后利用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和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找出该角色所能进行的操作(即基本表单名和子功能项代码),并在角色表中查看该角色的状态,如果角色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该用户就可使用该系统,如果该角色处于被禁止的状态,即使该用户拥有该权限仍不能执行。这样,系统管理员在进行维护时,若更改功能角色,则只需修改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和权限控制表中的记录即可,而不需修改表的结构,大大方便管理员的维护工作。 这个完整的基于角色的多层应用系统安全控制有效地将前端的“菜单层的权限管理”和后台的“数据库基本表及相应操作权限”统一起来,实现了权限设计的授权机制。 3 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 系统通过B/S三层结构实现论文的选题管理与论文的提交和评阅,采用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的三层结构,当用户通过浏览器提交和评阅时,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Web服务器访问用户的指令后开始执行程序,根据请求从数据库中取出相应的数据,并将数据以一定格式返回到客户端。 3.1 教师论文出题功能的实现 每个教师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点击论文出题模块,系统将根据论文审核表中的有关信息查看该教师是首次登录还是重复登录,如果为首次登录,页面上将出现相应的论文数据表,填写各个字段,包括论文题目,课题来源,学生要求(比如专业限制等)、其他要求(比如性别要求等),填写完毕后选择提交按钮实现出题的功能。其中要注意的是管理员在选题管理表中根据每个教师的职称对教师的出题数目和所带学生人数进行了限制,比如根据副教授职称只能带两个毕业论文题目,一个课题只能有一个学生选择等。如果为重复登录,将根据论文审核表中的相关信息查看该教师有无被退回的题目,如果有,页面显示该教师被退回题目的相关信息,如果没有,提示该教师出题成功,无需再次出题。 3.2 教师论文选题功能的实现 当教师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点击论文选题模块,页面上将出现论文课题、学生姓名(点击学生姓名链接将出现学生的有关信息)并同页面预设置有锁定和退回功能键,当教师查看符合要求时点击锁定功能即能实现双向选定,否则点击退回功能,此课题呈现空置状态,以供其他学生选择。 3.3 学生选题功能的实现 每个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进入相应界面,点击论文选题模块,页面上将出现还没有被选择的毕业论文选题列表,分别有论文数据表中以下字段:论文编号、论文题目、出题教师工号(点击教师工号可出现链接教师的有关信息),并同页面预设置有锁定和撤销功能键,如果该生已经选题,系统将其视为修改选题,修改学生数据表中该学号学生记录中论文编号数据即可。 3.4 论文审核功能的实现 教师填写论文选题之后,系主任要对论文题目进行审核。当系主任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后,点击论文审核模块,页面上将出现已经上传的论文题目,并同页面预设置确定和修改的功能键,如果论文题目不符合要求,系主任点击修改,并给出修改意见,否则点击确定通过,这样教师论文出题成功。此时将该教师工号记录入此论文数据表中,将论文编号记录入教师信息表中。 4 结束语 该系统结合ASP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2000 技术,实现了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从选题管理、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提交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的一个系统平台。整个系统在设计上保持了各个部分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在教学管理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管理思路我们也有进一步的设想:1) 逐步实现毕业论文的网上归档功能,和档案馆归档软件形成对接,实现毕业论文的电子归档;2) 通过和图书馆数据检索平台的功能对接,实现毕业论文在数据库平台的电子查阅,由图书馆专业人员作标引工作,实现有序的存储和高效利用。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NET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该文从当前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对系统的结构、开发环境、主要功能的实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解决了当前高校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B/S模式;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是高校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初的环节,也是毕业设计过程的起点。科学的选题方式本身也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教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等多种原因,导致毕业设计在实施管理中产生诸多问题[1]。 1 目前毕业设计选题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毕业设计选题过程是:由教学秘书将各个老师申请的课题整理好,编辑成册打印发给每个毕业班,毕业生浏览课题目录,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后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班长上交选题结果,再由老师确定最后名单。这种科学的“师生双向选择”选题模式在现实中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对网上办公要求。许多老师与教学秘书迫切需要一种实用而且性能稳定的毕业设计课题管理软件,帮助其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申报、审核、选题、统计、打印等工作。通过指定规范的方式在网上操作,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老师、教学秘书、学生的工作效率。 2 系统设计 在毕业选题阶段中,由于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一款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软件。首先,需要按照“学生-老师双向选择”选题模式需求,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选择以及教学秘书的管理功能。学生和老师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可以访问该软件,实现各项管理操作。其次,在功能上也需要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并实现各项数据的查询、统计等功能。针对以上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一个.NET平台B/S模式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实现毕业生对毕业选题的科学化与信息化,使毕业设计选题过程处于“可视化的”可控状态,提高毕业设计选题效率。本系统实现了老师出题、学生选题、分配未选学生等主要功能。各模块关系框图如图1。 2.1 老师出题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老师出题的功能,在老师出题之前,需要教学秘书设置整个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及可以进行选题的老师和学生。然后,由老师提交课题信息(包括题目名称、题目类型、题目难度、研究方向、开发技术、题目来源、每组人数等)。在老师提交完课题信息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审核不合格,课题无法显示在学生选题界面,需要由老师重新修改,再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如果审核合格,则可以在学生选题界面上显示出来。具体流程图如图2。 2.2 学生选题模块 学生登录系统后,如果在选题时间中,可以在课题页面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若选题的规定选题人数已满,系统将自动隐藏该选题,不在课题列表中显示。学生可以查看当前课题列表中显示的课题的详细信息。如果对该课题满意,则可以选择该课题,系统将自动记录该学生和课题信息。若学生对当前所选的选题有疑问或者想重新选择时,可以通过“退选”功能来退选该课题并重新选择新选题。如果该选题之前选题人数已满,有人退选后该课题将会重新出现在可选课题列表中。学生选完题后,老师登录系统中可以对选择自己题目的学生进行退选或确定处理,这样实现老师-学生双向选择。被退选的学生,可以重新登录系统选择课题。此外,当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未选择任何选题,则将会将未选学生名单显示出来,由教学秘书来做后期的处理。 2.3 分配未选学生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由教学秘书操作,在整个选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没有选上题目。这时,需要教学秘书根据整个院系的选课情况,做出宏观调控,使没有选上题的学生选中课题。从而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管理,减少因现实情况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师生在选题过程中的沟通,提高了高校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的质量。 3 结论 自从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过程的管理更加透明化。学院领导可以很方便地掌握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情况。教学秘书的各项统计工作也可以很方便的完成,老师和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节约了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老师对选题工作的满意度。 该系统解决了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在选题环节上的双向选择规范化管理,学生的选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解决了以往毕业生在毕业选题环节中出现的沟通不畅、效率低等问题。本系统能满足高校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及时反映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的工作进度,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高校在选题过程中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和规范化管理。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指导系统,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架构,应用Windows 2000作为服务器,为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搭建一个平等、有序的平台。 关键词:管理系统;B/S架构;.NET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能力和规范化写作的一个主要方式。传统的毕业论文指导都是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沟通,没有一个合适的交流平台,从出题到选题,再到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缺少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教师和学生信息沟通不畅,电子版论文的提交仍需要通过e-mail等手段,查收非常麻烦,学生的进度也很难以控制和了解,成绩的提交和公布也需要教师手动输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一个通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处于“可视化的”可控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1 需求分析 1.1 系统初始化 论文管理系统的用户和功能都是特定的,因此系统的初始化更为重要。初始化主要包括下面2方面数据: 1)毕业论文题库。论文题库初始化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主要由论文指导教师提出,然后经专家评审,最后分类整理并录入题库,供学生选题。当然题库的完善还需要很长的后期工作,删除一些学生选择少,或者不好把握的题目,对一些选择较多的题目进行标准化。 2)用户。管理员在系统建立初期需要初始化两类用户,教师和学生,建立或导入相应数据表,保证用户的单一性,并分配合适的权限。 1.2 选题 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涉及教师、学生的双向选择关系。选题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题库中选择,选题的同时也确定了该题目的教师,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后期协调工作,协调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平均指导学生的数量,避免数量差别过大的情况。第二种方式是学生自拟题目,因为毕业论文的知识面广,学生可能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在题库中如果没有合适选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采用自拟题目的方式,当然自拟题目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工作,首先学生选择自拟方式并提交题目,系统则汇总所有自拟题目,提供给教师做一个专家评议,主要是确定该题目是否能达到毕业论文考察要求,评议完成后还需要为该题目分配指导教师。 1.3 指导 论文指导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该过程是系统设计的重点部分,这个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完成的时间长,占总时间的2/3以上。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能会因为应聘、试用等原因离校,只能通过该系统和指导老师交流,所以这部分的功能必须完善,并且可以打印报表作为指导记录,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进度进行查询,以及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工作的监督。 2 系统功能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2.1 选题模块 选题模块主要是学生在毕业论文初期对题目的选择和确定上,对学生用户来说,包括了普通选择、自拟题目、改选题目等,对教师用户来说,包括了查看选题、协调选题冲突、评审自拟题目等。这个模块的功能比较简单,但需要通过对该模块的数据流进行后续分析,优化论文题库。 2.2 毕业论文指导模块 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通过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以完成论文指导工作。模块包括了师生留言、发送附件、指导记录等功能,该模块的功能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3 其他模块 除以上主要功能模块外,系统还包括了学生选题查询汇总、论文答辩、指导记录导出等功能模块。 3 开发环境 3.1 系统模式 B/S 系统的核心功能是论文指导,即通过web搭建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web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移动性。基于以上考虑,系统开发模式采用主流的B/S三层体系结构,整个系统由web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三层组成。采用B/S模式开发的系统充分利用了服务器资源,提供跨平台,简单一致的应用环境,减少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量,便于用户的灵活使用。 3.2服务器 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作为微软备受好评的一个版本,被大量的工作站使用,其稳定性提供了系统运行的一个良好平台。 3.3 开发工具 .NET 2.0 .NET 2.0是微软最新的应用于Web技术的服务器端开发工具,具有良好的界面和逻辑分离的结构,编写调试都很简单,是现在网络编程的主流工具之一。 3.4 数据库 SQL Serve 2000 SQL Serve 2000稳定的工作性能,良好的数据通用性,是作为中小型系统的最佳选择。SQL Serve 2000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同时支持对称多处理器结构、存储过程、ODBC,并具有自主的SQL语言。 4 系统测试 系统完成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两方面测试。一是功能测试,主要是对系统功能的使用测试,包括用户登录、学生选题及选题协调、论文指导等。二是容错及权限测试,包括错误登录、不同权限页面等。经过反复测试及修改,系统能完成预期指标。 5 小结 通过该系统的设计,实现了论文选题到答辩的各环节标准化,师生可以实现基于web的移动交流,很好的解决了以往论文完成过程中随意化、沟通不畅等问题。因为系统的设计是针对毕业论文中的一些普遍过程做的需求分析,对一些特殊情况欠缺考虑,因此还需要在以后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步完善。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B/S 模式的毕业生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 摘要: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学校针对学生毕业和就业有大量工作要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广大毕业生服务而设计和开发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B/S;毕业资格审核;权限控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深入的应用,通信网络越来越发达,Internet规模越来越大,数据库技术处理大量数据更快速、更便捷,所有这些都为高校信息化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高等院校里人口众多,信息量大,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采用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形成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 遇到的问题 对于毕业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即将离校之际有众多信息需要核对,同时信息涉及到财务处、教务处、学生管理等部门,由于各个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数据往往无法及时汇总到招生就业部门,使得学校的毕业生离校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校作为一个学生与教育厅、人事厅的桥梁,需要学校及时提供毕业生的准确信息,包括学籍相关信息,就业相关信息等,如何能够在学生分散的情况下,及时的获取、核对学生相关信息,为上级部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是新疆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2 开发模式和结构 本系统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填报和审核信息而开发的,而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往往分布于不同地点实习、工作,为了让学生在各个地方均能访问该系统,因此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开发。 本系统引入角色访问控制的思想,即将权限与角色联系起来,在本系统中根据需求划分了两个角色:前端用户和系统管理员。根据模块完成的任务不同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7个功能模块,其中前台划分出4个模块,与后台相关的3个模块。 3 系统特点 3.1 自动实现毕业审核 毕业资格审核是作为学生是否能获取毕业证书的依据,以高职高专学校学生为例,资格审查包括以下六项: 1)成绩审核:审核毕业生全部课程考试成绩是否合格; 2)英语成绩审核:审核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学英语考试成绩是否达标; 3)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审核:审核毕业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绩是否达到合格; 4)缴费审核:审核毕业生是否按期交纳学费并按时注册; 5)违纪情况审核:审核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无因违纪受记过(含记过)以上处分的情况; 6)职业资格证书审核:是否获得该专业的技能鉴定证书。 以上六项审核,如有一项不通过,则不能颁发毕业证书。因为学校各个部门有自编软件也有商业软件,而彼此之间的数据时独立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该系统将各个部门的资料进行汇总,系统根据学生信息进行自动审核。 以下为教师登录查看学生毕业审核不合格界面如图1所示。 3.2 灵活的信息填报方式 就业信息收集等是为了给上级部门提供数据,给学生办理毕业证、报到证、派遣证等的必要信息。如何能快速准确的采集到学生的就业信息是一个主要问题,在该系统中,将毕业生信息采集作为一个模块,学生登陆系统后,可以在各个网络终端填写,大大提高了效率。以下为信息采集的界面如图2所示。 在毕业生信息采集中,涉及到大量的代码,如在采集民族代码、专业代码、生源所在地代码、单位性质代码等地方,并没有采用之直接让学生输入的方式,因为这些代码对应的有具体的名称,如果输入的信息不准确将导致无法和数据库中的数据相匹配,如“新疆乌鲁木齐市沙衣巴克区”在库中对应的编号是“650103”,如果学生按习惯称号输入“乌市沙区”,系统则无法完成由名称到代码的转换(最后要求收集的全部是代码)。鉴于大多数学生采用拼音输入法,因此采用输入拼音来检索对应数据库中的数据,然后根据匹配结果选择自己需要的数据,如该生为“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该校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在填写“院校所在地代码中”,点击对应的按钮,弹出一个输入拼音的对话框,学生可以按照智能ABC的习惯只输入“xjwlmq”,则显示所有拼音中包含xjwlmq字符的内容显示在列表中,如图3所示。 学生只需要将要选的内容双击便可填写到文本框中,这样选择的信息就可以准确的与库中的代码对应,从而可以收集到准确的代码信息。 3.3 灵活的权限控制方式 以往的软件设计,通常是根据用户角色设计好不同的访问菜单,一旦开发完成,用户访问的权限也固定不变,这种开发模式在现实使用中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为了使用户权限具有更好的可控制性,在权限管理中,使用动态分配用户权限的方式实现,这样可以灵活的分配不同用户的管理权限,实现界面如图4所示。 管理员用户可以动态分配用户的权限,根据对资源访问设置,选中用1表示,则该菜单在加载时显,未选中用0表示,该菜单在加载时不显示。系统设置有一个默认加载菜单,当用户登陆后,根据管理员对用户的权限分配来过滤掉标识为0的菜单项,从而实现了菜单的动态加载。 效果:该系统可以使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建立务实高效的协调促进工作机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环境。真正形成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TQM的高校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构建 摘要:该文提出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引入项目管理机制,采用TQM思想和PDCA的过程管理方法建立基于论文设计工作流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在微软的企业级协同平台SharePoint上对这种质量体系下的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构建。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毕业论文;SharePoint;工作流 高校毕业论文已成为全面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和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独立科研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成为高等院校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使毕业设计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增强毕业设计的透明性和可控性。 1 影响当前论文质量的因素 1.1 单机手工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论文管理大多是基于单机的办公软件结合纸质文件的管理方式,从论文的整个管理范围来看,是一个个离散孤立的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和调度,同时由于办公软件之间存在版本差异,造成产生的数据常常以不同的格式和介质存储,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统一的归档以及查询,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1.2 论文干系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高校的论文设计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毕业阶段,很多学生在外地进行实习或者忙于找工作,而导师也往往在繁重的授课任务下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论文设计,管理人员则面临在学生和导师之间协调难,沟通难的困境。 1.3 缺乏统计数据支撑无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改进 由于缺乏一致的管理平台对论文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搜集,管理人员往往无法对论文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进行追溯,也就无法对论文过程的问题进行改进。 2 建立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的理念最早由美国通用公司的A.V.Feigenbaum博士提出。ISO9000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TQM的核心理念是:树立全面质量意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质量持续改善[1]。TQM通过PDCA循环作为其质量控制手段,PDCA循环是指质量提高过程的四个阶段,即计划阶段(Plan)、实施阶段(Do)、检查阶段(Check)、处理阶段(Action),构成的一个环状的模型,通过循环反复地执行PDCA来持续改进质量。这个模型是由美国统计学家W.E.Deming提出的。 2.2 建立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在论文管理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法,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运用PDCA环把论文管理工作衔接起来,构成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 2.2.1 基于PDCA循环的论文管理过程阶段工作内容 计划阶段:计划阶段制定全局性的论文管理和论文实施工作方案,包括设置论文进度表、里程碑、关键时间检查点等。指导性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针,保障实施的规章制度。 执行阶段:按照工作方针和具体工作方案开展论文工作,完成任务布置,选题,开题,中期报告,结题等一系列工作。 检查阶段:根据工作方案安排,在每个检查点根据里程碑标识递交的文档、进度表对论文过程进行检查,对进度延后、文档不齐的论文要进行追溯,查找原因,形成检查表。 处理阶段:根据检查表列出的问题,根据工作方案中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成功处理的问题,应当使处理过程标准化、文档化。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当提交到下一个循环的计划阶段,采取予以解决。 按照PDCA方法进行论文质量管理,使各个论文干系人在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都有一个PDCA循环,上一层的循环的输出又作为下一层循环的输入,使整个论文质量体系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 3 基于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论文管理信息系统 在完成论文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后,需要基于该体系构建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更严谨的控制,同时也实现论文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根据论文管理的工作流程,提供基于质量体系的过程控制,根据PDCA方法,抽象各个环节的数据关系,将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结果作为下一个环节的数据基础。 3.1 论文过程框架 为了通过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精确控制整个管理过程,在系统设计时需要对论文流程进行梳理和规范,找出关键过程域,设置里程碑以及过程输出文档,得到论文关键过程框架表(表1)。[2] 论文过程框架由一系列的论文活动构成,在每个活动中由处于不同角色的论文干系人按照规定通过完成特定任务,生成特定文档来驱动论文进程,整个论文过程框架行成一条任务驱动的工作流系统。 3.2 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选择Visual Studio 2008集成开发工具基于微软企业级门户服务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来进行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选择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工具,系统部署于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之上。图1展示了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 图1 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 3.3 主要模块功能解析 3.3.1 论文过程管理模块 基于论文过程框架,通过SharePoint工作流引擎来实现论文过程管理模块,SharePoint工作流引擎构建于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WWF)之上,它是一种Microsoft Windows平台组件,为开发和执行基于工作流的应用程序提供编程基础结构和工具[3]。 论文过程管理模块通过工作流审批机制来控制流程的运转,例如在开题阶段,导师对学生递交的《开题报告》进行审查,可以看做一个工作流的审批行为,对于通过审批的论文,导师填写并递交《论文开题评阅表》,从而推动工作流进入到论文设计阶段,对于未通过审批的论文,导师执行退回操作,工作流重新回到开题报告撰写阶段。这样既实现了对论文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又能将控制粒度精确每个活动。 3.3.2 论文内容管理模块 论文内容管理模块主要是对论文电子文档的信息化管理, SharePoint平台通过文档库方式来进行并增强了传统的电子文档管理,基于SharePoint文档库,论文内容管理模块可以通过文档模板功能帮助管理部门制定并控制文档格式的规范化,通过文档签入签出功能以及内建Microsoft Office支持实现文档的完全在线编辑,通过版本控制功能实现对文档修改过程交互和沟通的记录管理。从而实现整个论文文档管理规范化,网络化,可交互、可记录。 3.3.3 论文数据统计模块 论文信息统计模块对论文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进行汇总,数据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局性数据,例如年度论文数量、论文平均完成时间、论文平均得分等,一个是过程性数据,例如论文修改次数、学生导师交互次数、平均修改间隔时间等。这些源数据汇聚到SharePoint报表中心,最后报表中心将这些数据以报表、列表以及关键性能指标的方式进行,SharePoint报表中心是一个为存储报表而提供中心位置的网站,能够通过设定权限来保证数据访问的安全性,可以设定统计数据只能由特定的管理决策部门进行访问,从而实现关键数据保密性,以及对决策的支持。 4 结束语 在论文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PDCA循环,将经验性工作方法转变成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具体工作的活力[4],带来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还要认识到,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照搬书本上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要根据论文管理业务流程的特点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变更,使过程更加易于操作,从而保障实施效果。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交叉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该文阐述了当前“软件+背景专业”交叉发展背景和现状,以及专业交叉设计模式的优点。介绍了以“交叉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为平台的双导师制交叉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专业交叉;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取决于多学科的协同攻关[1]。同时,科学技术以高度综合为主要特征加速发展,形成了大量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目前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培育以及优势学科方向的凝练,都依赖于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积极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机遇,并据此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背景和现状 我校自2007年起,软件学院积极进行“软件工程+应用背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此举在江西省高校软件学院中均属首创,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亮点。而应用背景专业方向包括电子商务、会计学、信息工程、机械电子、电气、桥梁和道路、铁道专业7个方向。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了软件专业以及背景专业的各自专业特色,涵盖计算机学科和软件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强调对学生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在某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包括一些实践性环节)上体现出专业方向的特色,为各自方向的继续学习及开发应用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此外,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 “交叉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正具有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潜质呢?学校更多是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人才是要到社会上历练才能铸成。但是不可否认交叉型专业是专业设置适应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而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好的将软件及背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方案提出 为了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本文就建立交叉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 针对专业交叉毕业设计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便于操作的软件+背景专业交叉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根据毕业设计实施流程,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主要在第七学期,先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和背景专业教师的搭配,可自己组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情形调控组合。 接着就是学生选题,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和难度等级,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几个人选择一个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工合作。 2) 实施阶段 主要在第七学期末到第八学期,首先由学生阅读大量文献,收集学习相关知识,完成开题报告。 其次,确定设计内容,开展深入研究,完成毕业设计系统。在整个实施阶段都要有专家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评估。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3) 总结阶段 分析和总结,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师对其毕业设计系统进行检查,评阅毕业设计论文。指出问题,反复修改。参加完成毕业设计答辩。 3 具体实施 为了更好的协调完成双导师的毕业设计,建立基于三层架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交互平台,主要结构如图1。 1) 组织结构 该系统分四类用户角色:教师、学生、督导组专家和管理员。 教师主要负责申报课题、布置课题任务、开题报告审阅、安排毕业设计过程任务,进度安排、检查以及解疑答惑等; 学生主要任务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完成中英文翻译一篇、根据过程中的安排,根据导师的进度合理完成自己的任务; 督导组专家主要是监督每个阶段毕业设计进行的状况,根据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查、打分; 管理员主要是录入基本信息,以及系统的维护。 2) 题目申报 先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和背景专业教师的搭配,可自己组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情形调控组合。然后由两位交叉专业老师根据专业和背景方向制定相关的题目。然后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审核。题目通过后,根据专业课程比例,来确定主导师。软件工程占70%,背景专业占30%的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学、信息工程等专业以软件工程方向导师为主。软件工程占30%,背景专业占70%的专业,如机械电子、电气、桥梁和道路、铁道则以背景专业教师。出题要充分提现出其交叉专业特色,要找到软件工程专业和背景专业的契合点。主导是要负责对学生的监督、任务指导、进度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审阅等任务。 在确定了主导师后,另一位辅助导师主要是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辅导、答疑,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审阅。 如何协调软件工程专业和背景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工作中的分工和合作是关键。 3) 学生选题 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和难度等级,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几个人选择一个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工合作。 4) 在线交流 在线交流模块为两个导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指导平台。对于过程设计的问题,以及进度安排都可以及时的在线交流。有利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5) 毕业设计监督及评价 毕业设计质量监督、评价模块由专家登陆,对各个阶段毕业设计进度,状况进行调查、监督,并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测评,给出参考意见。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根据各个阶段的过程测评得出最终的评价。 4 总结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所学知识成果的综合体现。基于双导师“软件+背景专业”交叉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为学生从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跨越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能够将大学中所学的双专业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MVC模式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象众多、文档数量巨大、工作过程复杂。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基于PHP+MSQL平台,利用MVC框架开发了毕业生实习、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流程化管理。系统引入时间策略和过程监控思维,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系统经过严格测试,使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MVC;时间策略;过程监控 0引言 高校毕业实习、论文(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涉及实习单位选取、实习材料提交、审核、选题、审题、论文撰写、设计、文档提交等多个环节。调研发现学校多采用简单的文档及纸质档案管理方式。一些院校自主开发或购买了相关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集中解决工作流程和档案管理问题,不能对各环节进行过程监控,不能对导师和学生进行约束,没有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整合起来,往往出现学生提交文件后指导教师审阅不及时、审阅意见不规范等问题。将时间控制和过程监控与实习和论文(设计)过程整合值得研究。 1研究现状 1.1研究背景 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为相应的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毕业生实习、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相关研究也蓬勃开展。潘旭武[1]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丁勇等[2]提出利用框架开发学生网上选题、在线提交相关材料的论文管理;何金枝等[3]提出基于+SQL Server开发论文管理系统的流程;潘旭武[4]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刘慧婷等[5]提出基于ASP+Access2000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曾俊国等[6]提出基于MVC(框架)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方法;施阳等[7]提出基于Java EE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等。 1.2研究内容 通过查询文献和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开发的系统只解决了毕业生论文或设计的管理工作流程,没有将毕业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命题(教师命题、学生自拟题目)、审题、选题、相关文件的提交整合成一个流程,进行系统开发。为此,提出利用ThinkPHP框架开发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①设定毕业实习、设计、论文、答辩所占比例,系统自动生成最终成绩;②规范毕业实习流程;③毕业论文题目自拟和教师命题两种方式的流程设计;④设定整个设计论文完成时间节点策略,限定学生在时间节点内提交相关材料;⑤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过程监控;⑥设定答辩得分点,量化答辩过程,教师在线提交答辩成绩;⑦随机分配答辩顺序。 2系统需求分析 2.1系y功能需求 选取某高校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答辩等环节工作过程,经过系统化分析,设计系统化流程。 高校毕业生实习阶段主要工作:实习单位选择、实习协议签订、实习周记撰写、实结撰写、单位实习指导和实习指导教师考核等。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阶段工作:选题(教师出题、学生自拟题目)、任务书下达、撰写开题报告、完成设计论文、答辩等。 分析工作环节,分配用户角色,系统在各阶段功能如下: (1)毕业实习阶段。实习形式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是学生参加实习单位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活动,分散实习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学生选择实习方式,签订实习协议,将实习协议以图片形式提交,并在线提交公司简介和实习岗位简介以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信息。教师对信息进行审核通过后学生就可开始实习,每周需提交实习周记,实习结束时要提交实结。由单位实习教师和校内实习教师分别考核,给出考核意见和考核结果。 (2)选题阶段。论文(设计)题目采用学生自拟和教师出题两种形式。管理员开启论文题目提交权限。教师与学生皆可提交论文设计题目,并附相关任务说明,供审题专家组审核。审题专家组审核后,进入学生选题环节。为保证选题公平,采用不显示题目,为每个学生随机产生一个编号。选题操作完成后,编号对应一个题目,由教研室管理人员分配导师。各导师上传对应题目的任务书供学生下载。 (3)开题阶段。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又称文献综述),提交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设定时间节点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上传,否则系统会自动关闭。如上传的文献不合格,指导教师可提交修改意见。文献综述合格后导师确认,学生提交纸质文献综述。 (4)论文(设计)完成阶段。由指导教师制定时间进度表,学生按进度完成,且每周需提交进度报告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及时解答。设计完成后,学生上传论文初稿供导师审核,导师审核后上传修改意见,学生下载意见修改论文,直至审核通过。导师审核通过后学生需在线提交设计和运行环境说明,向导师提交定稿的纸质版论文。导师确认后,该生进入答辩组,等待管理员安排答辩。 (5)答辩阶段。管理员分配答辩小组(评审教师、专家)、答辩教室、自动生成答辩序号。分配工作完成后进行公告。学生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答辩。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给出答辩结果并录入系统。 (6)成绩核定阶段。系统将各部分成绩进行汇总,生成最终的考核结果,管理员可导出成绩。 2.2系统非功能需求 2.2.1系统运行环境 软件环境运行在freeBSD服务器上,硬件为普通PC服务器。 2.2.2其它非功能需求 系统要安全、稳定、可靠,系统数据可定期备份,对于成绩数据和用户数据要进行特定的加密处理。系统用户并发链接要达到500人同时使用,页面反应时间不超过2秒,7×24小时连续运行,年非计划宕机时间不高于8小时。要求能快速部署,特别是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快速切换到备用机。 3系统总体设计 利用开源框架ThinkPHP开发基于MVC模式的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系统模块有:系统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实习管理模块、论文设计管理模块、答辩管理模块及结果认定管理模块,如图1所示。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为就业服务的探索 摘要:高校毕业生档案会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为此,要实现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客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的变化与毕业生的要求,进行完善,给毕业生以指导,重新探索和思考。本文以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先分析了管理工作的现状,再根据现状给出对策,最后是探索与反思。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档案管理 就业服务 高等教育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同时,高校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以及自身实际的情况,适当调整,帮助学生就业,而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与毕业生就业紧密相关,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弥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管理水平。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档案管理工作涉及了毕业身就业的方方面面,而档案管理的侧重点就是“管”与“理”,但国内很多高校的管理都存在过于倾向某一方面的特点,有的倾向于“管”,有的倾向于“理”但多以前者为主,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种形式,无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档案内容单一,没有特色 目前,毕业生档案的归属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由学校、个人或社会机构保管,而档案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很难从中看出毕业生具有的优势。另外,有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会由其他部门的人员担任,只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资料,没有核对档案的真实性,让档案丢失。另外,没有特色也会掩盖学生本身的优势。 (二)档案造假,失去公平性 自从我国高校增加招生的数量后,社会毕业生逐年增加,加剧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毕业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经常会填写虚假的档案信息,修改档案中原有的成绩,有的高校甚至会帮助学生填写不真实的信息。虽然这么做可以让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但档案也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严肃性。 (三)管理方式落实,工作效率较低 很多高校对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方式过于陈旧,方法单一,特别是在毕业生毕业前期,会决定档案的归属,需要大批量的移动档案,但因为管理方式单一,人员不足,可能会造成档案派遣混乱,让档案派遣出现错误,很多学生查询不到档案的归属。 (四)管理观念落后,机制陈旧 当下,高校会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市场主导人才的培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但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因为受传统观念束缚,面对这一形式的变化,没有认识到原有管理模式的不足,依然用原有的方法收集、整理档案。另外,很多管理人员常常忽略毕业生就业服务档案,把它放在档案管理工作以外,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二、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 针对上述不足,高校可以建立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该系统由不同部分组成,包括是个体数据测评、职业心理指导、普及就业政策与法律服务、创新管理方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一)对个体数据进行测评 对毕业生档案进行管理,其重点工作是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会通过职业心理课程、EAP职业心理工作坊,搜集学生的心理数据,为数据档案的建立打好基础。 对于进入高校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其做职业倾向测评,了解其兴趣和个性,对学生职业的选择有初步的判断。而大二的学生可以做人格测评,从测评中可以了解学生具有的优势,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足,让其对自身有客观的分析,并通过这一分析,挖掘自身的潜能,弥补自身的短处,形成优势。同时,个体数据的测评会以图表的形式,把结果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利用心理辅导让学生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提升心理素养。 它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精神素养,有丰富的职场心理资本,有正确的就业观,根据自身的就业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后顺利就业。 (二)开展职业心理指导 目前,几乎每个高校都会在毕业生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校内会设立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毕业生解答就业遇到的问题。但校内的就业指导中心忽略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常常根据往年的指导内容进行指导,与市场脱节,给出的分析也只是针对普遍存在的情况,没有根据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加以解答,并未真正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为此,高校的职业心理指导不可以只通过问答的形式,而是模拟真实的面试与工作场景,实际演练,在演练中让毕业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场景,像是营销专业,可以把班级内的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模拟营销活动,解决营销活动中的各项问题;或是经济与会计专业,需要培养毕业生的洞察力,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这一方式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它可以锻炼学生意志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对工作有客观的认识和理解,与市场变化接轨,行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心理。 (三)普及就业政策和法律服务 高校的n案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毕业生与企业签署的劳动就业档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校内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在课上把劳动法的相关内容做成PPT的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的相关内容,以及与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此外,高校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做成宣传画册,到校内论坛或微信公众号上,借助网络的优势向外普及。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发出的信息,在毕业生档案中找出与之相符的学生,让其参与企业面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机会,而这一方式也可以让高校和社会机构建立联系,共享信息资源,为毕业生解决就业困难。 它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机会,能够让毕业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按照自身的选择,扩大了就业信息来源的渠道。 (四) 管理机制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需要高校创新管理机制,提供档案管理的水平与工作效率,深度挖掘档案信息,发挥档案的作用,实现创新,同时,也要明确毕业生毕业后档案的最终归属,让毕业生顺利找到自己的档案。 另外,大数据时代还要求高校建立档案数据数据库,由纸质档案变为电子档案,快速查阅、阅览、向外传递,成为企业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概率。 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可以完善毕业生档案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管理的效率,让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三、探索与反思 根据上述内容,要求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企业提出的要求,根据高校的实际管理情况,以及校内专业的设置,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首先,符合社会的要求是指,高校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把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作为最终目标,给毕业生正确的引导,规范其行为,不要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其次,符合企业提出的要求是说,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市场也就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培养人才的方式,随着企业需求的改变适当调整。再次,高校帮助毕业生就业时,需要考虑毕业生个人的愿望,尽量满足毕业生的要求。最后,每个高校专业的设置都有不同的侧重点,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筛选出与专业相符的工作,及时给毕业生就业指导,以免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为就业服务,是高校提高就业率的主要方式这一,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让就业指导工作符合社会发展、企业提出的要求。 (作者简介:龙环,学历:本科,职称:档案馆员,单位:昭通市人才服务中心。)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纵观国内各高校的发展状况,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发展中的高校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水平,都在努力强化各个步骤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作为教学质量监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长期以来一直引导着各高校健全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流程再造,不断向高效管理方式过渡,最终实现信息化型的现代高校。本文就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需求,探讨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网络化管理,以及如何设计出一套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京电大 Struts J2EE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1 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育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间强强联合、不断实现资源共享。随着国内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张,合理并有效运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推进教育教学过程化管理,已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网络化管理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了广泛运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其它课程管理类似,其主要使用单机管理方式或是手工管理方式实现,包括对毕业设计(论文)步骤中的基本信息与成绩的输入输出实施管理,而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选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以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效果的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环节都没有纳入系统管理中。 现阶段部分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做法一般为指导老师前期给出参考题目,并通过纸质文件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再从中完成选题或自行申报课题,由于正在毕业实习的学生比较分散,容易导致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畅,造成有些学生课题选择冲突;同时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后期,有大量表格由人工发放、填写、回收,导致效率极其低下;毕业设计(论文)完成阶段,通常需要运用纸质存储或者刻录光盘提交最终论文,常常导致资料堆积如山,查找不便。所以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进行管理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者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给管理造成较大程度的困扰,甚至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计算机资源和网络优势,按照具体管理规定研发出一款为高校量身定制的管理软件,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网络化管理,这不仅重要,而且符合高校无纸化办公的发展潮流,这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南京电大早在1999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电大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示范单位,属于“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类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列的“省级电大”。至2014年春季,南京电大培养的教育本、专科学生已达52397人,每学年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达到1800人,因此研发出一套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站在企业应用系统内部,从抽象的概念高度上分析系统需求,敲定企业应用系统的要素、组成及结构,因而给出系统的分析模型,并为企业应用系统设计给出依据。在此我们给出一些功能性分析和非功能性分析的示例。 功能性分析要求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应该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南京电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要求,按课题启动、申报课题管理、论文指导管理、论文答辩管理、论文终审管理等系列流程,能够实现不同角色应有的功能。南京电大学生可以浏览南京电大关于论文方面的公告,可以选择导师、提交课题,可以与导师交流,可以对自己的开题报告、论文及系统中资源进行上传和下载;南京电大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学生、查看学生课题、论文情况,可以对学生提交的课题、论文进行审阅,可以对自己的学生发出通知,向本校教务员汇报工作;分校教务员完成本校通知工作,维护本校教师与学生信息,向市校汇报本校论文工作;市校教务员可以对分校教务员、教师进行权限分配、调整;系统管理员需要完成业务数据备份、角色信息调整、系统安全运行、运行维护等工作。每一个用户登录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后都可以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都可以利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提供的查询与打印功能,都可以从系统中下载需要的资源,根据需要上传文档。 非功能性分析主要包括时间上响应不可以太慢,从而影响用户的操作,应在5ms-9ms之间;必须能够对所录入的业务数据快速的处理,得出执行结果,基本处理过程时间不可延迟过多,至多1-3秒;对学生的申请以及教师指导结果的传送和转化时间能够满足用户心理预期,不影响用户的使用,适应用户的任务需求为关键;对录入的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答辩结果等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响应结果与相关的查询。适应性上应该对录入的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答辩结果等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响应结果与相关的查询;运行环境需要支持Windows系列、Unix等不同运行操作平台,对于将沓鱿值牟僮髌教ǎ系统可作进一步的维护以满足其稳定性;接口流量不可过小,与其他系统能进行快速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大约在5-10年时间能够正常使用;运行期应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更新维护,使其更加健全。 3 系统设计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操作模块、导师操作模块、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其中学生操作模块包括选择导师、申报课题、课题维护、论文过程汇报、浏览与回复导师意见等功能;导师操作模块包括选择学生、审阅学生课题、审阅学生论文、向本校教务处汇报、有关通知、浏览学校通知等功能;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包括维护本校学生、维护本校教师、与教师联络、向市校教务处汇报论文工作、本校通知、浏览市校通知等功能;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包括审核分校指导老师资格、审核分校上报答辩小组信息、完成终审论文成绩录入、向市校教务处汇报论文工作、市校通知等功能;系统管理员包括操作模块、包括角色信息管理、分校教务人员管理、市校教务人员管理、系统维护记载、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备份等功能。 图1中虚线框中登录系统、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与打印、上传下载材料等功能,学生操作模块、导师操作模块、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等模块都需要这四项功能,因此将它们单独列出。 4 技术简介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运用Struts框架,Java的Web应用中运用的技术比较多,也较为复杂,所以研发过程中可选择的技术也多,项目管理必须考虑到开发人员个人的特长对开发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系统设计阶段考虑周到。MVC模式可以很好的将业务数据模型和业务处理模型分离出来,这样研发出独立的业务组件,以便于在编写表示层页面阶段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处理表示层页面文件和模型之间关系过程中,控制器就成为两者的桥梁,这样使得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项目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工程。Struts框架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在研发阶段可以很好的运用该框架开展开发项目,开发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模型组件。 在图2中,JSP和Struts为开发人员提供的一组标签能够完成页面的表示与数据显示等功能,使得开发人员可以编写丰富的视图功能。 5 系统实现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各个部分的研发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5.1 创建视图 该系统采用Struts技术,视图的编写主要运用JSP技术,但和传统的JSP技术相比有两个明显不同。 (1)该系统在Struts下运用JSP技术研发视图,在页面文件中没有包括任何的脚本程序,仅是单纯的实现数据传递以及获得与显示从数据库返回的数据,对业务数据的处理和页面的跳转都是在业务层中执行。 (2)Struts框架给出了一组可扩充的自定义标签库,主要包含Bean标签、 Logic标签、HTML标签与模板标签。通过运用标签,能够简化编写用户界面的过程,而且更好地完成数据的封装。 5.2 创建模型 模型利用JavaBean组件,设计和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根据不同的操作请求从Action派生特定Action类,调用由Bean组成的业务组件,建立由ActionForm 的派生类达到对客户层表单参数的封装。 5.3 创建控制器 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中心控制器是由Struts提供(ActionServlet),程序员一般无需对该ActionServlet执行二次研发;负责特定业务处理的Action类则是研发者研发任务的重点,这部分Action对象中会执行全部业务操作,处理结束,由Struts的中心控制器转向到JSP页面,把处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 5.4 创建配置文件 包括两个配置文件web.xml和struts-config.xml,用来定义Struts系统中模块之间的交互。通过对该两个配置文件的定义,将Struts框架中MVC各部分联系起来,完成了一个真正的MVC系统。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开启阶段学生申请导师界面见图3。 6 结束语 本文对现阶段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状况充分调研,分析总结现阶段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主要缺陷,在掌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基础上,结合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实H状况,探讨了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基于网络B/S方式设计思路,采用Struts框架技术与SQL Server2014数据库技术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要求学生毕业后将所有实习资料返给学校,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生不能按时保质地上交相关资料,这就给学生的就业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目前,可以将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管理中,利用B/S结构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技术等系统核心技术,从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总结构设计、系统体系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软件设计、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优化实习与就业管理系统,为管理员、毕业生、指导教师提供所需的系统功能,并及时进行系统测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开发和设计毕业生顶岗实例及就业管理系统,使教师可以利用该系统详细了解学生工作、论文撰写等情况,以此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系统核心技术 第一,B/S结构技术。B/S技术是在C/S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网络结构。该结构可利用WWW浏览器展示用户界面,减轻电脑客户端的负担,减少系统维修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从系统性分析,该结构可实现跨区域信息浏览,信息收集方式较灵活,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利用互联网进入到B/S终端。同时,它是一次性到位的研发,允许不同接入方式访问同一个数据库,而且有助于保护数据平台,提高稻菘獾陌踩性。从软件技术角度分析,B/S可以在internet/Internet模式下应用,有助于减少成本,方便系统操作,而且此种操作允许不同方式操作同一数据库,可以保护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安全。 第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为关键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和Sybase公司在SQL Server的开发上具有较大差异,Windows NT推出后,Microsoft公司开始将SQL Server移植到Windows NT平台上,作为重点开发项目。SQL是非过程且特定的数据库管理语言,可以进行分析、统计、集成和报表等操作。目前,SQL Server已经取得了成熟发展,可以应用到系统支持、研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第三,技术。技术是进行实习和就业管理研发的技术,可以利用较少的代码生产企业Web程序,提供多种服务。是NET Framework中的基本功能,可以直接访问NET Framework。支持多种语言,可以兼容任何语言编写代码。实际是建立在公共语言上运行的数据库编程框架,可以在服务器上进行各种Web操作,具有浏览安全、增强系统扩展、操作简易等特点,应用范围较广。 二、实习与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原则 第一,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实习就业管理系统必须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管理的需求。进行改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教师、学生和企业的沟通,方便教师管理,所以系统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构建简单的用户界面,直观地展示各种功能。第二,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系统安全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原则,必须保证毕业生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同时要发挥安全监控的作用,可利用身份验证的方式进行操作,保证用户数据安全。还要选择高质量的数据库,利用成熟的技术保证管理系统安全。第三,系统具有较强的软件兼容和扩展性。 2.系统总结构设计 随着实习及就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管理系统性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实习与就业管理是从系统需求角度出发,利用逻辑结构优惠设计实现实用界面的操作。结合实际需求,可以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管理用户分为三类:第一,负责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的教师;第二,在外实习生;第三,高职院校专业人员。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登记管理,学生个人信息、就业信息及实习单位信息管理等任务。毕业生登陆到系统中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查询、网上留言等操作;用人单位可以了解本单位的招聘信息,进而结合企业发展招聘合适的人才。 优化系统总结构设计可以帮助指导教师完成学生信息查询、招聘信息互动、实习周记批阅等操作,可以帮助毕业生实现在线咨询,也可以帮助企业用户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寻找合适的人才。 3.系统体系设计 经过详细分析后,决定使用B/S构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该结构可以及时对毕业生登记信息进行分析、查询和审核,还可以了解企业的招聘信息。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可以利用个人账号登录到互联网首界面,及时登记个人信息开展实习,还可以进行论文提交等操作。 4.数据库设计 设计数据库时必须遵循独立、共享、数据冗余度小等原则,主键与字段越少越好;使用特定的方式完成检索;保证数据库具有较强灵活性,满足程序需求。 进行数据库设计时,最重要的是保证数据库功能。随着实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提高数据库质量,减少实习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管理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信息需求,及时对数据库操作系统及硬件进行处理,保证数据库可以把应用系统联系起来。可以按照下图1的方式设置: 5.系统软件设计 进行系统软件设计时,必须要合理分布实习生就业管理数据结构。如果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软件程序价值的发挥。例如,人们通常习惯用英文单词命名,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控制好名字的长度,避免给管理查询造成困难。目录不要储存较多内容,避免影响文件的读取速度。进行软件编程时,必须减少Cookie与Session函数的应用,同时还要处理好人们较容易遗漏的问题。 6.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设计用户界面时,要站在实习生、教师、企业和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各用户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要合理布置系统用户界面颜色,遵循操作简单、方便等原则。此外,设计实习及管理系统页面要遵循排版原则,即不要设置较多的功能栏目,要给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浏览者可以迅速进入到实习与就业管理系统中。 三、实习与就业管理系统的实现 第一,系统为管理员提供的功能。先创建并审核管理员,合理设置各界管理员,然后合理分配管理员的职责,引导其掌握系统数据库管理操作流程。系统管理员目前主要进行教师管理、毕业生管理、专业管理、班级管理等操作。 第二,系统为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功能。实习及就业管理系统主要给毕业生提供师生互动、企业招聘、个人信息编辑及查询等操作。毕业生一般进入系统后先注册,然后填写基本信息,设置用户密码,再经过身份验证就可以进行日常操作了。 第三,系统为指导教师提供的功能。指导教师要完成学生信息的审核,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般指导教师进入系统后,首界面展示教师个人信息,然后利用系统中的功能选项进行实习生就业单位查询,同时可以勘查学生留言,结合学生需求回答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系统测试。一种是黑盒测试,主要对个别模块功能进行测试,可以利用源代码了解模块使用情况。一般将被测管理系统看作黑盒,给其输入各种信息,并从黑盒子中输出。另一种是白盒测试,可以将其称之为逻辑驱动测试或结构测试,主要对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和路径进行测试。 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助于加强实习、就业等信息管理,给毕业生、教师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沟通环境,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结合社会与就业环境的变化,优化各项功能模块,完善内部数据测试和分析等功能,加强各类平台的联合应用,设计出安全、高效、方便的系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财务战略论文:论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及其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依据生命周期理论,以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反向搭配的思想为指导,从投资、筹资、股利分配等方面,为处于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调整期(再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集团进行财务战略定位,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财务战略 生命周期 财务策略 财务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企业一般要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具有不同的经营特征,应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同时为了使财务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策略。 一、初创期财务战略 1、初创期财务战略定位 由于初创期企业集团的财务实力相对较为脆弱,为了更好地聚合资源并发挥财务整合优势,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必须采取规范的一体化财务战略。另外,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互逆关系看,较高的经营风险必须以较低的财务风险与之相配合,从而在财务战略上保持稳健原则。初创期财务战略管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稳健与一体化。 (1) 权益资本型的筹资战略 在集团初创阶段,负债筹资的风险很大,或者说债权人借贷资本要以较高的风险溢价为前提条件,从而企业的筹资成本很高,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负债筹资,而是采用权益资本筹资方式。对于权益资本筹资,由于这一时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是很高,甚至是负数,因此风险投资者将在其中起很大作用。风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将资本投资于企业,不是看到它现在的负收益,而是看到其未来的高增长。从财务上考虑,由于这一阶段企业并无或者只有很少的应税收益,因此,即使利用负债经营也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税收上的好处(无节税功能)。 从稳健策略考虑,初创阶段权益资本的筹措应当强调一体化管理的原则。这意味着企业集团应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如不高于40%),以此作为集团负债融资控制之最高限制;任何子公司不具有对外负债的权利,由集团母公司统一对外负债。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利用贷款规模优势来降低负债成本;二是限制子公司的融资权利,从而保证集团整体融资管理的有序与一体化。 (2)一体化的投资战略 强化一体化投资战略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本效率。企业集团组建初期,往往因为资本的匮乏而无力对外扩张,也没有足够的财务实力与心理基础来承受投资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项目选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基于各种因素考虑,初创期的企业集团应当实施一体化的投资战略。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一体化投资战略则更具其特性与意义,它表明:投资决策权全部集中在集团总部,所有子公司不具有投资决策权;母公司提出未来投资发展的方向,它类似于产业政策,由母公司对未来将要投资的领域提出优先级,以给子公司项目所需的资金,在经过管理总部审批确认后,由总部负责资金的分配;项目所需资金的分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资金预算的数额确定,由母公司负责预算的审批与资金的拨付。 (3)无股利政策 由于企业在初创期收益不高,且为稳健考虑需要进行大量积累,因此,这时的分配政策应是零股利,若非发放股利不可,也应主要考虑股票股利方式。 2、初创期财务战略实施重点 在制定财务战略的基础上,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落实该战略,即实施财务战略。从总的原则看,战略实施遵循以下原则与程序: (1)全方位落实财务战略意图。即要让股东和投资者、公司高层管理者,甚至于员工(包括财务人员)都充分认同公司财务战略意向与内容,并达成共识,付诸于行动之中。 (2)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计划,包括近期与未来三年的财务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一是在公司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近期与未来三年的资本支出项目计划;二是针对资本支出规划,确定企业的融资规划包括何时融资、融资方式选择及融资金额量的大小;三是慎重对待股利发放,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积累,惟有积累才使公司具有后劲与实力,因此不主张发放任何形式的股利。 (3)财务管理以生产与研究开发为依据,财务管理人员配合生产与研发部门开展工作,发挥对企业经营的支持、参谋与协调作用,力图保证生产导向与市场导向等战略重点的落实。 二、发展期财务战略 1、发展期财务战略定位 发展期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导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负债成本)。在经历了强制性集权的初创期后,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方向日渐明朗,子公司等成员企业对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的认知共识度、执行的自觉能动性和投资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及其风险特征,要求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集团应当采取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它具有以下内容: (1)相对稳健型的筹资战略 由于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即可容忍的负债极限和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诱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资本成本),因此,资本不足的矛盾仍然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企业投资者追加投资,二是将大多数收益留存于企业内部,这两条途径都是权益筹资战略的重要体现。 (2)适度分权的投资战略 企业内部各部门由于对其自身的收益追求提出议事日程,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投资能力,因此,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在项目的决策上视不同情况而趋于分权。包括: 一是项目投资视其金额大小和对公司整体利益影响大小而确定不同的决策权层次; 二是严格中小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大型投资项目,可能是基于扩充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因此其决策风险并不比中小型投资项目大,也就是说,中小型的投资项目可能是出于战略调整角度而进行的试探性的投资,其投资决策风险可能比大型投资项目还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投资项目可能会采用分权式的审批或备案制,而中小项目可能要采用更为集权式的直接决策制; 三是采用灵活的项目资本供应方式。对于大型企业(如企业集团),其投资项目所需资本,可采用自主供应与集中供应相结合。 2、发展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发展期是企业集团生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风险四伏的时期,因此,强化财务战略的实施并保持有效的监控对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发展期的财务战略实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合理测定集团的发展速度。企业集团的发展受制于两方面:一是营销能力及销售增长率;二是融资能力。 (2)主动谋取市场机会,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积极融资。在发展期,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资金短缺上。而弥补资金缺口的市场机会在这一时期会更多、手段与方法显得更为灵活。 (3)充分规划投资项目。融资的目的是为了项目投资,而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到落实,都要在战略上做出充分的考虑。 (4)积极推进商业信用管理,为全面落实财务战略服务。商业信用管理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尤显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通过强化商业信用管理,可大大减少为销售增长而增长的盲目性,从而将营销至上的战略意图置于严格的财务考评基础之上,从而做到营销与财务管理的互动,提高经营战略实施的综合实力;第二,大大减少坏账和收账费用,并加速应收款的回收,从而加强资产的流动性,补足资本短缺,降低借款额度和利息支出;第三,为以后的规范经营、强化制度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成熟期财务战略 1、成熟期财务战略定位 竞争者之间具有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的出现,标志着成长阶段的结束,这时,销售高而稳定且利润空间合理的成熟阶段开始出现,经营风险会再次降低。在此期间,战略重点转移的一个方面是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和提高效率,此外,正的净现金流量使得借款和还款成为可能。伴随着当前每股的高现金净利比例,股利支付率必然提高。与上述经营风险和财务特征相对应,此阶段的财务战略主要包括: (1)激进的投资战略 激进是相对于保守而言的,此阶段的激进是对前两个阶段保守战略的“能量”释放。其含义可概括为:可采用相对较高的负债率,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市场相对稳固的子公司,较高的债务率意味着对母公司较高的权益回报。 (2)积极利用市场资源,置换企业资本 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在财务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创现金流入量及市场所提供的融资机会较多。激进的融资策略主要有:第一,股东借机转让股本。第二,企业集团借机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财务杠杆的利用效率。第三,条件成熟的企业集团,可以某一部门、分部、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经营为依托,通过财务运作,走上市募股之路。 (3)灵活多样的投资战略 以技术改造为重点,开展投资活动。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其投资战略主要解决现有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问题,如何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并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应对环境变动,一方面考虑未来投资方向,一方面还要立足于现实。 (4)拓宽投资视野,着眼于未来投资方向的定位 成熟期是企业集团日子最好过也是最难过的阶段。之所好过,就在于它有现存的现金流作保障,没有信用危机,没有经营风险,没有更大的市场压力。之所以难过,是由于对集团的未来走向需要从现在开始考虑,未来不确定因素需要管理者进行分析并决策。 (5)扎实的成本管理战略 成熟企业集团要想获得市场份额,取得盈利,在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只能借助于内部成本管理来取得盈利。因此,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比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重要。 (6)高股利支付率的分配战略 投资者的投资冲动来自收益预期,而收益预期的实现反过来又推动新的投资热情。成熟期企业现金流量充足,投资者的收益期望强烈,因此适时制定高股利支付率分配战略,利大于弊。 2、成熟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步入成熟期的企业集团,不仅因为在其市场上所占份额相对稳定,而且还由于其管理技术也日臻成熟,因此,财务战略实施的重点不是让管理者去关心具体操作与实施,而是让他们对集团目前所采取的战略在管理意识上保持认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首要问题是解决管理者的忧患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相对等的角度出发,完善公司治理,理顺管理者的管理激励。 (2)规范制度,控制风险。 成熟期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总体趋于激进型,财务杠杆利用率高,财务风险也较大。但是,总部采用这种战略意图并不是想将集团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不是人为地增加风险,而是积极稳妥地利用负债经营的优势。 四、衰退期财务战略 1、衰退期财务战略定位 企业在成熟期创造正现金流量的能力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除非它能创造巨大的市场,并能无限制地持续),因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将逐渐衰退。这时,与之相关的经营风险仍然比成熟期有所降低,所以仍然可以采用高负债融资,在此期间,企业不需要为再投资而筹资,负债经营的潜能应用于产生现金流,而产生的现金流量要尽快支付给投资者。企业所制定的财务战略涵盖以下内容: (1)财务资源集中配置战略 企业集团在此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在管理上采用分权策略,从而使得在需要集中财力进行调整时,由于财务资源的分散而导致财力难以集中控制与调配。面对这一情形,本着战略调整需要,在财务上要进行分权基础上的再集权。 (2)高负债率筹资战略 对于进入再生期,企业集团还可以维持较高的负债率而不必调整其激进型的资本结构,这是因为:一是再生期是企业集团新活力的孕育期,它充满风险,在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新进行业的增长性及市场潜力巨大,则理性投资者会甘愿冒险,高负债率即意味着报酬率;如果新进行业市场并不理想,投资者会对未来投资进行自我判断,因为理性投资者及债权人完全有能力通过对企业集团未来前景的评价,来判断其资产清算价值是否超过其债务面值。因此,这种市场环境为企业集团采用高负债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如前所述,再生期的企业并不是没有财务实力,而是说它未来经营充满各种危险,当然也充满再生机会,因此以其现有产业作后盾,高负债战略对集团自身而言是可行的,也是有能力这样做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衰退期的负债融资必须注重资产的变现价值,才能降低未来财务危机的成本。 (3)高支付率的分配战略 出于经营结构调整的需要,更加之未来股权结构变动与调整的可能,因此,再生期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对现有股东提供必要的回报,这种回报既作为对现有股东投资机会的补偿,也作为对其初创期与发展期“高风险——低报酬”的一种补偿。但高回报具有一定的限度,它以不损害企业集团未来发展所需投资为最高限,即采用类似于剩余股利政策同样效果的分配战略。 2、衰退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衰退期财务战略是防御型的,一般步骤是先退后进,或者边退边进,因此,财务上既要考虑扩张和发展,又要考虑调整与缩减规模。为了有效的实施退与进相结合的财务战略,必须在财务上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强化财务的再集权,从制度上保证战略的实施。 (2)改善与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其方法可以是:消减费用或改善企业总部的现金流量,将资本投入到更需要资金的新的行业或领域中去;调整股权结构,出售分部的股权和部分资产( 此为财务放弃战略);对不能出售但其存续有损于集团现金流的分部或子公司,主动实施财务清算战略,终止其业务经营,以减少更大的财务损失。 (3)评估进入新领域的财务可行性,提出或解决实施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五、结束语 财务战略与成功的竞争策略相比所产生的整体价值大有不同,竞争策略必须随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而调整,而财务战略必须适应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并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及收益特征相联系。很显然,财务战略主要关注的是战略决策的财务方面,但不能孤立地看待财务战略问题,财务战略如同企业的其他次级战略一样,应该放在企业制订和实施的合作与竞争总战略中才能评判其是否恰当。 参考文献 [1]路正飞.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英]卢斯•班德、凯斯•沃德著,干胜道、张庆昌、王黎华译.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财务战略论文:论公司购并活动中的财务战略管理 公司收购与兼并是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它公司控制权,以增加自身经济实力。实现自身经济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放眼当今世界,几乎每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就是进行购并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说,这些大公司所取得的市场优势地位就是它们在过去进行购并活动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购并活动也越来越多,国有企业也开始注重通过外部扩张的方式来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来抓住有利的市场时机,实现快速发展。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财务战略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围绕着这个目标,企业使用各种财务手段和方法开展工作。具体说来财务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都是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明确企业理财的基本方向与思路,提高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 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其联系是必然存在的。首先,企业的投资规模取决于自己的融资能力。投资活动往往表现为对资本的需求,企业通过内部融资解决一部分,剩余的部分企业必须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融资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企业对资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次,投资活动的结果,又是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来源。投资活动的收益通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红利分给股东,另一部分留存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企业的内部资本。而内部资本的多少,又决定着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因为内部资本是权益资本,在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下,权益资本与负债是按固定比率同时增加的。 二、公司购并的财务战略规划 购并活动的财务战略规划是指在实施购并前,对目标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策划筹资方案,从而决策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财务战略规划应该同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确定融资结构及购并后的一体化管理。 1.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外部环境要重点分析收购者目前所处产业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了解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产业变动和经济发展趋势对本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在购并活动中侧重研究公司外部成长的机会,并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筛选这些机会,确定对企业最有利的发展机会。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在于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重点应该研究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劣势。如考虑是否能从实际规模经济,技术转移中得益,能否通过购并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此外,对企业进行内部分析时,要了解企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企业的融资能力、目标资本结构的灵活性、管理能力和反收购的能力。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选择合适的购并对象。 2.目标公司价值评估 首先,收购公司应利用所有可以公开获得的信息和目标公司提供的资料,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目标公司进行评估。价值评估是整个收购活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是收购公司在谈判中出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它决定着收购者可接受的收购价格范围。 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重置成本法等等。在具体的购并活动中应根据目标公司的客观状况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而且通常应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估 计目标公司的价值。如收购者看中目标公司经营状况很差,收购者采用重置成本法会更加合理的反映目标公司的价值。 3.确定融资结构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有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大股东对企业控制权的要求,以及购并完成后企业现金流量的均衡。企业在购并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融资结果的制约,确定相应的最佳融资结构。 目标资本结构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负债价值与权益价值之比。它要求企业的融资结构应符合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即融资对资本结构造成的影响,应保持在目标资本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其次,应该考虑企业控制权的问题。企业发行普通股筹资,拥有控制权的股东持股比例下降,此时有可能造成公司控制权旁落。因而通过普通股筹资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融资决策要考虑企业购并后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平衡。如果企业购并规模较大而且大部分资本需要融资解决,这样收购者将支付大量的利息,而目标企业可能处于购并后的调整阶段,其现金流入有可能下降,现金流出与流人就存在不平衡,这将极大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一体化阶段应着重考虑企业资产的调整 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必须依照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要求,调整企业内部现存的资产,将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资产出售或者分离。此外,在杠杆收购中,收购者通常会将企业内部的某些资产出售,它们的价格现金流比率高于公司整体的相应比率,而将获取现金能力高于收购价格的部门保留,这样,能满足公司偿债的要求。此外,购并过程是各种资源的整合过程,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要求公司拥有的各种资源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这样对于公司闲置的资产可以出售以便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 三、公司购并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问题 财务战略管理在购并活动中的重点问题是购并价格的确定、资本结构的管理及购并后的资产重新组织整理。之所确定这三个核心问题,是由于财务战略管理的对象——购并活动有不同于其它企业行为的特殊性引起的。 1.定价问题 购并活动中收购者的投资额就是购并的成交价格。要做一笔成功的交易,你就要找到合适的价格,找到买方能支付的最高额与卖方能接受的最低额之间微妙精确的价值。交易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它是指目标公司对收购者而言的价值。目标企业的价值对于收购者和原公司股东来说是不同的。对原公司股东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预期盈利能力决定的,包括公司未来获得发展的机会价值。对收购公司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价值加上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协同创造的新价值。收购机制配置,能更大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显然,目标公司对于收购者的价值要高于对原股东的价值。 对公司未来价值的不同预期是公司进行购并的基础,而且也是交易价格的确定基础,交易价格的上限是收购公司对购并活动价值的判断,其下限是目标公司价值加上一定的溢价。由此可见,交易价格是由企业价值决定的,定价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根据具体的购并活动采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进行估价时,要考虑收购公司的目的和特殊能力。如对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收购者的收购目的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行业内部收购者是为了获取目标公司的生产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行业外部收购者出于多角化经营的目的进行收购,他会考虑通过购并克服进入障碍,出价会高于同业收购者。 价值评估体系要求对多种对象进行价值评估。评估对象包括目标公司及其业务部门、收购公司和购并后的整体公司。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应该建立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来进行分析研究。使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容易将评估引入歧途,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评估方法对所有的购并活动都适用。就最常用的折现现金流法来说,它的迷人之处在于逻辑上的严密和完美,当然它有非常严格的假设,但是它让人失望的地方也在于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如它没有考虑投资被推迟的价值,而且它认为投资过程是可逆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增长率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因为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那些所处市场环境波动比较大的企业,对其进行预测更加困难。因此,只有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才能全面的认识目标公司的价值。其次,收购者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将目标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对于拥有多业务部门的公司来说,有些企业由于协同经营效果差,公司整体的价值只是分离的业务部门的价值简单的相加,有些部门的价值甚至比整个公司的价值都高。如果使用清算价值法能更合理的反映企业各部门的价值,这样收购者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购并目标,增加企业的潜在价值。价值评估体系能从多个方面综合反映公司的价值。 2.资本结构的问题 购并活动往往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筹集足够的收购资本。在确定融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融资结构。而融资结构是由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决定的。这样问题就归结到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管理层面。我们通过对购并活动中资本结构的研究,最终能确定合理的融资渠道及其结构。 首先,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在不同行业中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医药业中企业的负债比例为9%,电力工业为53%,电子工业为15.8%,资本结构的差异较大。如果企业通过购并活动进入新的行业时,其目标资本结构也应相应变化、其次,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应该保留适当的负债筹资能力,以满足后续追加投资的要求。因为企业在进行一体化整合时,往往要追加投资,才能消除企业合并的障碍,充分发挥合并的协同效应。第三,企业购并结束后,往往要出售一些次要的和过剩的资产,来重新调整资产结构。出售资产的收入可以抵补一部分债务,企业最终目标资本结构应当是收购整合完成后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思路:以目标资本结构确定外部筹资中的债务比例和权益比例。获得公司控制权是收购者的主要目的。如果普通股筹资数量过大,将威胁到大股东的控制权,因而权益融资部分是由目标资本结构和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要求共同确定的。最后,剩余筹资部分由债务融资来补齐。如果债务融资超过了目标资本结构的许可范围,这时应对购并活动进行重新考虑。 3.一体化阶段的资产调整 企业的资产具有整体性,在购并活动过程中通常以企业为单位进行交易。这样收购完成后,收购公司内部的资产配置往往不能突出公司的战略意图。另外,许多资产存在重复,这是由于企业整体对不同资产需求的数量是有一定比例的,如企业中不同零部件的规模经济产量是不相同的,这时应将富余的生产能力出售套现。企业通过对资产进行调整,将闲置和不符合公司战略要求的资产出售,以换取现金,增加企业的流动资产。如果出现了好的投资机会,企业有能力进行投资。资产调整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有些时候,企业的债务融资往往要突破目标资本结构的约来才能满足收购者对资本的需求,如果轻易放弃收购,收购公司有可能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会。这时收购公司应认真研究目标公司的资产情况,确定哪些资产可以出售,能获得多少现金流入。这样债务融资额能够适当扩大,企业购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财务战略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构建方法 摘要:战略管理在集团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财务管理战略是集团战略的一种重要支持性战略。通过对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整体战略的关系的分析,再结合实战经验系统地提出了一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集团;战略:“三步六分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卖方市场已一去不复返,企业间由低级局部的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企业形象竞争,竞争逐步升级。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已全面升级为整体长远的战略竞争。尤其是一些名牌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已经把战略提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位置,如广东科龙公司高薪聘请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中国董事宋新宇博士出任战略总监,在企业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企业战略问题成了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目前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集团经营战略方面,而对各种支持性战略(如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探讨显得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对集团全面战略咨询和集团战略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我们通过对战略咨询实战经验的总结,归纳出集团战略中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新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希望能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定位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或大型公司为核心,通过协作、联合、兼并等方式,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判断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属于本质意义上的企业集团,主要的不是看在形式上是否由多个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而在于这种联合是否能够遵循集团组建的宗旨:实现资源一体化整合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并借此确立集团整体的市场竞争优势。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而集团财务管理是实现上述功能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它与集团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其它重要职能一起构成集团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集团总部所控制的中心职能。作为集团重要职能之一的集团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公司法人的财务管理,其特征主要是由其治理结构———即企业集团的多级法人制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在财务管理主体上,对应于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呈现为一元中心(集团总公司)下的多层级(各子公司和孙公司)复合结构特征;2)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企业集团呈现为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合性,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对成员企业目标的指导性;3)在财务管理对象上,企业集团体现为多级理财主体(各级法人)各自资金运动系统的一体化复合结构特征;4)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企业集团体现为高度的全面预算性和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管理制度的一致性。集团财务管理与集团管理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一,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是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2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定位企业战略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企业的过去运行情况及未来运行情况的一种总体表述。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集团总部对实施企业集团全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对集团未来几年所做的科学预测与合理规划。企业集团不同于一般的法人企业,这是由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与单一企业法人的战略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内容上,集团战略所要包括的内容更多更广泛,不但包括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还包括各成员企业的战略定位与选择,由此集团战略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从操作实务(一般指战略的制定过程)上来分,集团战略可以分为经营战略和支持性战略,支持性战略也可称为执行性战略,执行战略隶属于经营战略,对经营战略起支持作用。 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对集团的经营战略从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持,是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集团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金、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运用这些资金的方略。而财务管理的规划是为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需要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所进行的组织设计、制度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性建设。两者一起构成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一个企业集团的成败,最基础的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我们在制定集团的战略时,一般侧重于构建企业的产业发展线,属于集团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是全局性决策战略,它侧重于从竞争对手的分析中来确定自己的经营定位。而要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种支持性战略的配合实施,即构建集团的支持性战略,以从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的角度充分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它从财务的角度对经营战略起全面支持作用,它与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一起共同构成集团经营战略的支持系统,而经营战略对各支持战略的规划起指导作用。集团经营战略与各支持性战略的关系可以从集团战略规划结构图(图1)清楚地看出: 1)集团经营战略对各执行战略的指导作用关系;2)各执行战略对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经营战略和执行战略一起构成集团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二,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集团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二。 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的主体涉及到三个层面,集团总部决策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和成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应该是集团总部(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而不直接涉及各种日常性的、琐碎的、技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事宜,甚至可以不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它与集团的成员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概念,与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的两种操作,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也可以由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提出方案,由集团的高层决策层进行决策,但两者的执行主体不同,所以也是不同的两个层面。 同时,还值得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和一般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咨询存在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咨询通常受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战略的指导,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严格的诊断分析,侧重于企业集团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内容。而我们所进行的财务战略规划通常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步进行,并对战略起到一个支持性的作用,侧重在第一层面上的内容,通常成为企业集团发展和财务部门发展的规划性文件,所进行的分析侧重于外部环境分析和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分析(当然对财务管理本身同样需要进行诊断分析),其内容侧重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定位等内容,而不对部门的建设,具体的财务操作制度与规则的制订等进行策划。这样总结出一套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即“三步六分法”,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所进行的战略管理咨询)推广运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三步”是指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三个步骤,即从分析到设计到实施:“六分”是指它的六个组成部分。可用图2表示。 “三步六分法”是我们在从事集团战略管理咨询过程中针对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而创造的一种战略规划的方法,它不但对从事咨询行业的工作者有很大帮助,也适合集团内部发展的战略管理,是一种比较系统而实用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方法。“三步六分法”的“三步”中,每一步的运作都包括许多的方法,在进行环境分析时,通 常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充分把握影响集团财务管理的因素和财务管理的趋势,对内部环境更要进行充分的诊断、分析,以充分了解集团的现状。在进行设计阶段的步骤时,同样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集团战略是落脚于集团第一层面的职能,但在调研时,一定要对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进行适当的调研,以实现一次自下而上的过程,保证战略的可实现性和科学性。设计是“三步”中的关键,是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重点。在进行执行计划的规划时,同样要充分考虑内外条件,对战略实施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或规划,切不可脱离集团实际而制定过高的目标。“六分”是指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六个组成部分,每部分都包括一系列内容,实际工作者应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地对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析,再构建符合集团战略发展需要的财务规划、财务战略和财务实施计划,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集团战略管理中的应有地位。 财务战略论文:论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成长战略管理 摘要: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财务成长可分为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由于受到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制约,公司财务成长存在可持续成长极限。讨论了公司财务成长的9种类型,并对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财务成长类型;成长战略管理;销售可持续成长;盈利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2];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3].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证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证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文献[2]和[3]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东财富最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4].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2、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理论分析 在对公司盈利成长和销售成长及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进行总体描述时,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销售成长和盈利成长各分为高于可持续成长、可持续成长和低于可持续成长3种类型。将其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9种财务成长型公司组合,见表1. 公司财务成长类型在现实中均存在,并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案例支持。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现实是否存在,而是这些公司能否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成长。因此,有必要对9种公司财务成长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双高成长型公司(Ⅰ)。从短期看,上市公司中,双高成长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分析该类公司均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这是其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至少符合配股融资条件,并且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不断地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第三,公司内部管理效率较高,公司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内部资源能够支持公司的双高成长;第四,配股价格均远高于公司净资产,而同时又能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水平;第五,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较低或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远小于配股增发股票筹资数额。理论上说,只要公司能够维持并满足这些特点,双高成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但实际上,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以及行业成长生命周期影响,长时期维持双高成长是不现实的,现实也极为少见。 持续成长型公司(Ⅱ)。理论上说,该类型公司可以在不利用增发或配股筹资时而长期实现销售和每股税后利润的可持续成长。从较短时期来看,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公司销售持续成长而每股盈利以更快速度持续成长,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成长速度将趋于一致。持续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均处成熟阶段,市场容量较为稳定;第二,公司具备持续成长的条件即税息前资产利润率大于利息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第三,公司分配政策、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从公司发展来看,持续成长型公司持续成长期较长,成长较为稳健,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同。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高成长型公司(Ⅲ)。一个公司要维持可持续销售成长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资源)的支持,否则这种高销售可持续成长是难以维持的。理论上说,销售以高于可持续成长速度的高速成长,其每股盈利成长也应高于持续成长的速度成长(短期内尤其如此),但实际上,该类公司只注重公司规模的“做大”,而没有相应地“做强”,因此,这类公司成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广阔;第二,公司采取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或改变公司资本结构获得了较多的现金资源,使公司销售得以迅速高速成长;第三,公司在销售高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公司盈利未能同步高速成长。所以,该类公司在其销售成长高于盈利成长的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内部管理效率未能短期内改善,其灾难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遭受破产命运。销售高成长、盈利低成长型公司(Ⅳ)与这种类型相似,只是问题更为严重罢了。盈利低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Ⅷ)则居于两者之间。 盈利高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Ⅴ)。理论上说,这种类型公司的盈利成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因而这种成长在短期内因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效应而存在,但在长期内却难以持续。该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少依赖公司外部资源;第二,公司所处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稳健;第三,公司没有利用或极少配股增发股票筹集资本,分配政策较为稳定。因而该类公司可视为稳健型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该类公司可能向持续型公司(Ⅱ)转变。盈利高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Ⅵ)则注重于内部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效应取得公司短期盈利的高速成长,但是,该类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可能更严重一些。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Ⅶ)。销售成长决定盈利成长,因而销售低成长而带来盈利持续成长也只能是短期的,难以持续维持。这类公司一般有3个特点:第一,公司较注重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利用了经营杠杆作用;第二,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公司销售持续成长压力加大;第三,公司分配政策较注重现金股利,而对股本成长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公司最终将向双低成长型企业转变。 双低成长型公司(Ⅸ)。该类公司销售与盈利均处低成长状态,说明该类公司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公司筹资困难,同时也说明该类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也不理想,因而该类公司前景难以被市场看好,正在不断萎缩之中。 3、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财务成长管理的核心是树立可持续成长的战略思想。而公司可持续成长战略要求公司既注重成长本身,更要注重公司成长与公司内部资源、公司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它强调公司财务的协调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存在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在这类案例中,既有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协调持续快速成长型公司,也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协调持续稳健成长型公司;既有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双高成长型公司,也有众多PT、ST为代表的双低成长型公司。分析这些公司,成功公司的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至少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将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放在首位。一个成功的公司其财务成长战略管理首先应强调协调成长。协调成长首先是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协调。短期出现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不同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出现成长差异则容易产生问题。其次是公司成长与内部资源的协调。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必须有公司内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缺少内部资源的支持,公司的成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再次是公司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协调。公司成长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认可,其成长就难以持续。协调是可持续的前提,没有协调成长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因而公司成长管理必须将协调与可持续放在首位。 (2)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每股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一个公司的销售成长不等于公司每股盈利成长。销售成长是手段,盈利才是目的,也就是公司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而现实生活中,“做大”与“做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两者难以协调成长。而当两者成长出现不一致时,有必要进行战略分析,抓住管理重点。公司实际成长也可能不等于可持续成长。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可持续成长率时,必须避免“成长幻觉”,不能为一时成长而得意忘形,而必须审查成长的可持续性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当公司实际成长率小于可持续成长时,必须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与容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内部资源与管理效率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保证,符合可持续成长的条件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没有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容量,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调整公司所处行业和产业结构,提高公司科技含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十五”期间,公司必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公司内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决定公司能否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很多公司失败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或只注重成长而忽视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或超越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制约而盲目追求高速成长。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有条件的,因此具备可持续成长条件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只有具备条件,即有保留盈余,公司才有成长动力。而一个公司要想提高可持续成长速度,就必须借助于增发或配股实现资本的高速增加。因此,高科技公司要实现高成长,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利优势,在其它条件具备时迅速壮大,实现双高成长。 4、基本结论 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时刻审视盈利可持续成长与销售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协调公司财务成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以持续成长型公司为目标。财务持续成长型公司必须确定以销售持续成长为手段,公司盈利为基础,盈利成长为目的,可持续成长为关键的战略指导思想,将销售、盈利、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有效协调销售与盈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财务战略论文:论财务战略的本质和范畴 现代财务管理不仅要有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本文借鉴战略管理的思想,对财务战略的本质和基本范畴作以下探讨。 一、财务战略的本质 对财务战略的本质,目前理论界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是达成了共识。譬如,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体性决策,其着眼点不是当前,而是未来,是立足于长远的需要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判断。但在对财务战略的目的、范畴、依据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它既具有一般战略的某些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科学地界定财务战略的本质,既要反映其“战略”共性,又要揭示其“财务”个性。 (一)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 1.全局性。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它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作的描述,是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行动纲领和蓝图,对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计划等起着普遍的和权威的指导作用。 2.长期性。制定财务战略不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眼前问题,而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财务战略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3.导向性。财务战略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其实施和开展; 4.风险性。由于企业的理财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任何企业的财务战略都伴随着风险。财务战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一旦实现,会给整个企业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反之,则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5.适应性。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给企业财务管理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因而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6.动态性。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战略的变化。一般来说,当理财环境变化不大时,一切财务活动都必须按原定财务战略行事,充分体现财务战略对财务活动的指导性;当理财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财务战略就应作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1.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征,它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而且包括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职能战略之一,其相对独立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内容;②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而是有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 2.财务战略地位的从属性。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尽管它有其自身的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应该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并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提供资金支持。 3.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一种谋划,其目标是谋求企业资金运动最优化。财务战略要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收益性与成长性的矛盾、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矛盾、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矛盾等,这一系列矛盾都是由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引发的。 4.财务战略实施主体的全员性。从纵向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是企业经营者、财务职能部门经理、基层财务部门三位一体的管理过程;从横向看,财务战略必须与企业其他战略相配合,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并最终由经营者负责协调。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实际上是以经营者经营战略为主导、以财务职能部门战略管理为核心、以其他部门的协调为依托而进行的全员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财务战略应定义为: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范畴 财务战略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项要素的构建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战略系统的运行。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应该是一个各种战略要素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完整体系。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范畴: 1.财务战略思想。财务战略思想是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的总体指导思想,它由一系列原则、方针和理念构成。财务战略思想是财务战略的灵魂,它贯穿于财务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是决定财务战略成败的关键。 2.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根据财务战略思想及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在分析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基础上制定的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总体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财务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企业未来一定时期财务活动的方向和任务。制定财务战略目标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统一。财务战略目标只有具有先进性,才能激发职工士气,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财务战略目标又必须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使各部门和职工通过主观努力,有能力实现目标。②要注意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的衔接,保证三种目标的连续性和继起性,避免出现目标链的脱节。 3.财务战略重点。财务战略重点是指对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作用的重大而又薄弱的环节、项目和方面。企业在确定财务战略重点时,要分析主观条件,将自己的优势力量集中起来,通过“点”的突破,推动企业整体经营活动向最好的方向发展。财务战略重点的确定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①明确财务战略目标。只有认真分析财务战略目标体系,明确其任务要求,才能正确地确定财务战略的重点。②寻找投资报酬率最高的项目和业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财务战略措施。财务战略措施是指企业为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是财务战略行动方案的具体化。制定财务战略措施,应突出财务管理的特点,体现资金运动规律和财务活动各阶段的特征和要求,以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财务战略论文: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 摘 要:在预算起点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现代企业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这一新观点对于密切预算与战略财务计划的关系,执行战略财务计划,实现财务战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预算;起点;战略财务计划 关于预算起点,目前学术界存在着生产起点观、销售起点观、利润起点观、不同阶段不同起点观。这些观点是与过去不同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立足于当今已经发生变化的经济环境,现代企业的预算起点是什么?对此,本文提出一个新观点: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作为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 一、各种预算编制起点观点评述 关于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1)以生产为起点。约20年前,我国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和企业管理教科书中,在谈到预算编制时,一律主张从生产开始。(2)以销售为起点。1980年以后,我国引进的西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企业管理的教科书,一律主张销售是编制预算的起点。这种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3)以利润为起点。2000年,杨雄胜教授组织的关于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63.5%的企业以目标利润为预算编制的起点。(4)认为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编制预算的起点不同:初创期以资本为起点,增长期以销售为起点,市场成熟期以成本控制为起点,衰退期以现金流量为起点。 预算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经济环境,有赖于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第一种观点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所有制相适应的。1980年以前,我国国家代表全民拥有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之间的供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供需是通过国家计划部门统一调配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企业只是执行国家指令的“生产车间”。在供给短缺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都能销售出去,生产决定销售。因而类似于预算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编制的起点是生产。 第二、三种观点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市场的约束。销售决定生产,生产决定设备、材料采购和人员聘用,进而决定筹资与投资,因而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的起点是销售。销售起点观基于两个重要假设:销售是利润的唯一限制因素,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动是一致。但是,销售并非利润的唯一约束因素,二者变动有时也不一致。现实中,存在着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如外贸企业亏本出口;也存在企业成本费用因控制不佳而造成利润偏低或亏损的情况,因销售起点观隐含的假设是不准确的,销售起点观亦不科学。第三种观点主张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是基于销售起点观的假设在现实中不成立而提出的。笔者认为,作为预算编制起点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从起点出发按照内在逻辑性进行推导,应该能涉及经营预算、专门预算、财务预算等所有的预算。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只能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不影响当年的利润,所以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无法将这两种活动的预算包容进去。也可以说,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基于没有筹资、投资活动的假设。笔者认为这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生活节奏还不够快,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不多,假设不存在筹资、投资活动还大致符合现实。另外,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环境变化慢,产品生产周期短、更新换代慢,所以在管理中多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可以将当期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在以销售作为利润的唯一约束因素时,可以销售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因此可以说,利润起点观、销售起点观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关于第四种观点,笔者认为,在相同经济大环境下,同一企业预算编制起点只有一个,然而不同起点观将预算管理的重点与起点等同起来,实际上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别。起点是预算编制起始点,而重点则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或主要的部分。 二、现代企业预算编制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 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更新加速,企业所处环境变动剧烈,企业投资活动日益增多;在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带动企业的筹资活动也日渐增多,再假设企业没有投资、筹资活动则是脱离现实的。当年投资、筹资活动的安排分别通过投资预算、筹资预算进行。预算起点应该站在包括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所有预算整体角度考虑。以利润作为编制预算起点是基于没有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而在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情况下,预算编制的起点显然不能再是利润。从现实情况看,现代企业不再看重眼前利润,而日益重视长远利润,有时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润,甚至忍受眼前的亏损。因而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再是利润,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再以利润作为出发点编制预算显然存在缺陷。 那么,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到底是什么?预算是一个财务控制系统,它与财务控制的其他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应将预算置于整个企业财务控制大系统中考察其编制起点。预算是企业财务控制动态模式中的一个环节。 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企业不得不从长计议,注重战略管理。首先,从财务角度考虑,企业需要制定财务战略,而后根据财务战略制定战略财务计划,以保证财务战略的实现。其次,战略财务计划是执行财务战略而决定实施的、主要对未来项目投资做出的安排。如果说财务战略是财务控制的总体方向,那么战略财务计划便是朝这一方向前进的路线,没有这条路线,企业就像航海的船一样容易迷失方向。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是3年、5年、10年等,具体年限可根据企业集团具体情况确定。第三,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内,可编制责任中心预算。如果没有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而直接编制预算,则会强迫企业在预算阶段考虑大量的战略问题,这样可能产生信息过载、对战略方案考虑不周、忽视一些选择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资源分配决策的质量,因此战略财务计划不可缺少,每年预算编制必须从战略财务计划开始。所以笔者从财务控制动态模式角度考虑,认为战略财务计划是编制预算的起点。企业应根据战略财务计划中投资、筹资长远安排,编制投资预算、筹资预算;根据战略财务计划中对经营活动的长远安排,结合现实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目标利润,编制经营预算;最后根据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经营预算,编制财务预算。 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从国外有关学者的论述中得到印证。美国的罗伯特N·安东尼、维杰伊·戈文达拉扬在合著的《管理控制系统》一书中写道:战略计划在预算编制之前,并给每年制定预算提供一个框架;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为战略计划作进一步的安排。 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密切预算与战略财务计划的关系,真正执行战略财务计划。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具有满足目前需要的冲动,表现在财务方面,则倾向于当前利益,特别是在事务繁忙的情况下,往往忽视更为重要的未来计划。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则可以强迫企业做出长远计划,通过预算将战略财务计划落到实处,避免战略财务计划成为空中楼阁的情况发生。二是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已经转移到战略的竞争,谁的战略正确,谁在商战中获胜的把握就大。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企业必须重视财务战略、战略财务计划。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促使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战略财务计划,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三是可弱化经营者的自利行为。从战略财务计划开始编制预算,将经营者预算行为约束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框架下,可防止其为了私利而突破战略财务计划,从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能够某种程度地约束经营者的自利行为。 财务战略论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摘 要:文章首先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是合理确定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基础,随后提出了两种思路以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并对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综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战略评价的优点。 关键词:财务战略 核心能力 平衡计分卡 一、核心能力与财务战略目标的确立 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财务战略的制定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或者企业整体战略不是建立在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就导致财务战略目标不合理,不具有稳定性。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源泉,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应当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潘汉尔德(Prahalad)与哈默(Hamel)首先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组织描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单元的组合”,三者的关系如同一棵“树”,核心竞争力处于根部,企业若要使处于树冠的业务单元维持长期盈利能力,就必须要有雄厚的核心能力作为根基。 要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劣质(W)、机会(O)、威胁(T),然后依据以下三条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 1.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延展性,即能够不断创造新产品,可以使得企业进入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新市场。 2.必须具有独特性,即难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3.能为顾客实现其价值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并且长期保持不变,因此依据它建立的企业和财务战略目标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 二、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如预算)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与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不能过于紧密,以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违背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空洞,与企业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过于模糊,导致财务战略不具有可执行性。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将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安德列·A·德瓦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在经营的改善,其主要行动主要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亦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运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其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协调。 2.将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和短期财务计划三个部分。为避免企业财务战略过于空洞导致的战略不可执行性和过于详细导致的短视行为,可以在长期财务战略和短期财务计划之间设置一个联系两者的桥梁即中期财务规划。其中,长期财务战略是整个战略规划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中期和短期计划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它应当是在对企业未来环境和核心能力进行全局性和长期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提出原则性和方向性的目标;中期行动计划则是依据长期财务战略,在对近期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最近几年中的具体财务规划,它是长期战略在近期的具体实施方案;短期财务计划(如年度预算)是对中期规划的分解,提出企业在短期(例如一年)的具体计划,其目标一般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描述,从本质上而言,短期行动计划是一种控制和运行系统,与前两者所具有的战略规划性质不同。 三、协调财务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要达到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的目标,财务战略就必然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配合,但传统的以职能划分部门的方式导致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实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为各种职能战略的开发提供指导。该委员会的成员应是来自被协调的各职能部门的代表,这有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 2.由总经理或由他任命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负责各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方法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其权威性很强,有助于战略的有效执行,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参与战略的协调,有可能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战略管理的官僚化和程序化。 3.为了有效地协调各职能战略,企业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职能战略只能由该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而不能完全由企业单一的战略规划部门统一制定,这既可以保证各职能部门参与战略规划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各部门的冲突。(2)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3)除经理人制定企业整体战略外,某一职能部门的计划不应包括其它职能部门的活动,这有助于把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从而保证战略有效执行。(4)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四、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是把非财务的、先导性的指标和财务的滞后的指标合并在一起,得出公司平衡的绩效,从而检查公司战略执行情况是否误入歧途。平衡计分卡的中心工作是开发一套财务和非财务关键成功因素(CSF)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一个关键成功因素(CSF)是对公司擅长的、对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定量分析。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下优点: 1.相对于财务指标所提供的历史的滞后的财务信息,非财务指标能够提供未来的先导性的信息,这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2.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根源,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得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 3.非财务信息不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包括外部信息,因而管理人员可以将内部业绩和外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五、结论 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核心能力为基础有助于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将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以及将财务战略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短期财务计划,有助于解决长期战略和日常经营的矛盾;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应当遵守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的优点。 财务战略论文:论财务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运用 摘要: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种重要支持性战略。中小企业如何适应环境,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加强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财务战略的思想。 关键字: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基本思路 据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共同主办的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高级研讨会披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企业总数的99.6%,截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达360万家,个体经营户2351万家。中国GDP的58%、工业新增产值的74%、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8%和出口的68%由中小企业创造。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体,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消除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的经营活动既蕴藏着极大的生机,也潜伏着很大的危机,中小企业如何适应环境,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加强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财务战略的思想。 财务战略是指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战略。可以说,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既从属于企业战略,又制约和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 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关注战略管理,谋求制定和实施一种既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又能够对多变的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有效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中小企业的成功来讲是很必要的。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来说,明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诸如:财务管理基础普遍较弱,财务控制松散;企业资金积累能力较弱,营运资金缺乏;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率较高;内源融资困难,外部融资渠道不畅;投资缺乏分析论证,资金不能有效利用;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都说明中小企业当前迫切需要实施财务战略。以下试就财务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运用的基本思路加以探讨。 一、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注重财务管理的大局,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备专职财务管理人员,加速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让懂得财务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企业,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走向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财务管理也更加复杂,有的中小企业所缺乏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可以借助社会上的专家系统、咨询系统,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二是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完备的财产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比如要规范物资采购、收发、销售的操作程序;不能把财务管理、记录、审核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人去做,财务资料要定期整理分析和不定期检查;查出问题要及时处理等等。 二、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的财务战略模式 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借助于对企业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否则,制定出背离企业实际的财务战略,非但不能促进企业成长,反而会给企业带来可能是致命的失败。在进行财务战略环境分析时,不仅要了解战略环境的内容,还要了解它对企业资本流动及财务运营影响的性质和特点。一般地讲,财务战略的环境分析包括对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所处的发展周期阶段可以有—个正确的界定,然后再选择符合自己的财务战略模式:是扩张性财务战略、稳健型财务战略还是防御收缩性财务战略。 扩张型财务战略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往往需要在将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也往往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实施扩张性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的财务特征。 稳健型财务战略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会表现出“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的财务特征。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财务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会表现出“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的财务特征。 中小企业在进行分析时,还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各项因素虽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活动起作用的,因此在战略的环境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资本流动、营运资金管理影响的综合性、联系性,不能只考虑个别因素的影响。二是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集合体,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财务活动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任何企业无法对全部环境因素及其对财务活动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只能设法找出与本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密切的因素。 三、合理规划、有效使用,做好财务战略中的营运资金管理战略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虽然在内容上与大企业并无太大区别,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上应有所区别。从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特征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战略规划:一是加强现金管理,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做准确的分析。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二是加强存货管理,建立科学的库存储备,缩短库存周期,对库存呆滞积压物资,采取灵活方式快速变现。三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和控制。要掌握对方企业的基本情况,收集其基本状况和经营状态,了解其信用状况,判断其还债和信用履行能力。在应收账款政策上,既要通过现金折扣和缩短收账期促使对方早日还款,又要将收款责任落实到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身上。 四、增多筹资渠道,适当负债,做好财务战略中的筹资管理战略 筹资管理战略就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状况和趋势,对筹措资金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筹资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如何做到完善自身、增多筹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自身,以积极解决“贷款难”问题。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低,担保主体又无法确切落实,使得银行不敢轻易放贷。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应以更长远的眼光完善自身,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收益水平之外,还要努力树立好的信用形象,按期偿还贷款,积极和银行取得联系,增进双方了解。有条件的话,企业可以自己建立独特的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以诚信为基础,自己提供有关信用评价的信息,解决现今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困难。目前,中小银行尤其是一些地方商业银行正在成长之中,中小企业可以同它们增进交往,共同商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力争取得银行的理解和长期的支持。此外,应按银行规定使用借人资金,取得银行的信任。 (二)创造条件,争取从社会募集资金。通过向社会集资募股不仅可以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减轻竞争压力,还可以打破原有的权益结构,突破家族式管理的约束,增强公众的了解,提高知名度。目前,中国证监会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重大改革,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股份制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创造条件争取在中小企业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另外,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创业版的方式融资。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允许投资者以厂房、机器设备、材料物资、无形资产等方式参与投资。 (三)向职工集资,扩大资金规模。内部职工集资不仅为企业发展进程中扩大资本规模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能进一步密切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四)适当负债,优化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较低。为此,中小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应处理好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的关系;负债融资中又要处理好经营性现金流量与还本付息的平衡,做到“适当负债、结构合理”。中小企业应经常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否则,急需筹资时就缺乏能力。为此,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创立时根据投资规模筹集必要的资本;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选择能达到的投资规模。二是中小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应尽可能多积累,充实资本。三是要努力改变过度负债的局面,尤其是经济衰退期切忌过度负债;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应有一个适应企业规模的均衡。 五、稳健投资、适时扩张,做好财务战略中的投资管理战略 投资管理战略要解决的主要是企业的投资方针,即投资的重点、强度、速度,以及投资效益的最低限和投资风险的最高限。中小企业应本着“稳健投资、适时扩张”的原则,制定投资方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投资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张。中小企业在寻求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常犯的错误:一是将营运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营运资金周转一般比较紧张,但若经济形势较为景气,也有可能实现较丰厚的利润积累。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往往会对营运资金周转不甚关注,而急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导致营运资金周转新的紧张。二是分散投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产品单—情况下过大的经营风险,力图通过多样化投资和多角化经营分散风险。然而,分散投资很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上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上又不能形成一定规模,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首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的投资受到影响。 (二)积蓄财力,适时实现规模扩大。中小企业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是日常要作好积蓄财力的准备,二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当然,财力的积蓄和规模的扩大不可能一次完成,只能是分次实现。初步的财力积蓄为初步的规模扩大提供基本的资本保证,而规模的初步扩大又可为新的财力积蓄提供条件。 六、规范制度,控制预算,做好财务战略中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财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提是要树立起成本观念。中小企业首先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灵活性较强、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不过高的特点,建立规范的成本控制制度,确定成本费用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制定明确的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业务规程,科学地选拔和任用成本会计人员。其次,应加强成本预算的执行力度,实现预算控制。再次,利用“船小好调头”的特点,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等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后,应积极采用目标成本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目标、组织、运作和考核四大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目标管理制度,明确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使成本费用得到有效的控制。 七、发展优先、稳健分配,做好财务战略中的收益分配管理 中小企业应采取稳健的、适度偏低的收益分配政策,在日常做好积蓄财力的准备。这样,有利于抓住时机,实现发展。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中小企业在收益分配前,必须对企业的内外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如债务条款、现金流量、筹资能力、投资机会等,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考虑以后的发展,制定收益分配政策。第二,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只有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才能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动力,所以在分配时,还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如何通过制定适合的分配政策来激励企业员工、留住优秀人才,也是中小企业应该研究的课题。 财务战略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项要素的构建,都会影响整个战略系统的运行。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应该是一个各种战略要素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完整体系。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保护,中小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学会在困境中求生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并以此指导自身的财务活动,稳健理财,积蓄财力,适时寻求规模扩大,求得更大发展。 财务战略论文: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探析 一、传统财务战略理论对管理对象的界定及其存在的缺陷 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是财务战略工作的直接作用对象,它的界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财务战略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管理绩效的优劣。传统的财务战略理论对管理对象的界定是以资本以及围绕资本产生的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为核心的。这种界定方式突出地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分工,强调了财务战略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有利于提高财务战略工作的整体效率。但是,随着财务环境的变迁,传统财务战略理论对其管理对象的界定逐渐暴露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与矛盾,存在着以下一些缺陷。 1.以资本、财务活动及其财务关系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是一种被动的机械式的管理活动。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人员这样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基本上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2.传统财务战略理论对管理对象的界定是建立在分工观念的基础上,过分强调了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这一特点容易导致财务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之间产生权利、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从而引起内部交易费用上升与企业整体绩效下降。 3.从理论的角度看,对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这样的界定与一般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对象有较大程度的重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般财务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还未形成充分的融合状态,从而导致形成的理论带有浓厚的基础理论特色。现代战略理论是以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为管理对象,资源与资本等简单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能力则是专业性、独特性更强的管理对象。培育企业独特的资源与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简单的生产要素的管理则是企业基础性的工作。如果财务战略没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对象,一方面容易造成工作的重复,另一方面则容易使管理人员对财务战略的价值产生怀疑,因此不利于财务战略理论的发展。 总之,传统财务战略理论对管理对象的界定容易导致企业财务战略工作停留在基础性层面上,同时也导致了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的滞后。 二、新时期对财务战略工作的要求 1.人们对企业的认识正在从职能观向资源观与能力观方面转化,企业必须对它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及其各项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源的专用性以及各职能之间的协调性,以促进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形成。财务虽然不能直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但它对核心能力的培植、形成、维持及发展均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财务也可以培育自己的职能性能力,发挥自身的优势。 2.企业内部治理问题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效率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因素,企业必须处理好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益安排,形成合理的制度,确保企业理财活动以及其他各项管理活动的制度效率。由于资本代表着一定的控制权,因此财务管理从这一角度看也是研究控制权合理配置的一门学科。随着资本内涵的扩大,人力资本也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所以财务管理必须处理好实物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实物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权利的安排。 3.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企业理财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企业必须具有高效应对理财环境变化的能力。环境变化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机遇,也可以带来危机。企业能否把握机遇和处理危机,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能力越强,企业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原因与趋势的认识会更加透彻,管理人员可以主动地采取策略有效地适应环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环境的变 三、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财务资源与财务能力 1.财务资源的概念与内容。 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包括企业独特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分析与决策工具、健全的财务关系网络以及拥有企业独特财务技能的财务人员等等。财务资源与资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资本。财务资源比资本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首先,财务资源包含资本,资本是财务资源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其他财务资源的形成均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资本具有最强的同质性,因此,在独特的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资本的作用只是基础性的与支持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 其次,企业与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的财务关系也是财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本相比,财务关系的差异性与专用性有所提高,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特点的财务关系网络,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特点。 第三,企业独特的财务机制与具有优秀的特殊素质的财务人员(严格地说是财务人员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是企业财务资源的高级形式。由于企业的财务机制与财务人员的发展要受到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领导风格等多种因素长期的影响,因此其差异性与专用性在所有的财务资源中是最强的,对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与相应的财务能力的形成也具有最强的影响力。 从财务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中可以看出,资源的同质性越强,越便于流动,但其专用性则越低,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也越低;反之,资源的专用性越高,其流动性越低,但对核心能力的形成却具有更强的作用。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财务资源的专用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企业的初创期,生存的风险很高,因此必须确保财务资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不能过分强调其专用性;在企业的成长期与成熟期,一方面由于企业已经拥有了比较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企业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必须注意逐渐提高财务资源的专用性,以确保形成自身独有的财务能力。 2.财务能力的概念与内容。 财务资源只是企业发展的必需之物,拥有了一定的财务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形成以及总体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具备较高的支配、驾驭这些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这种能力就是财务能力。从狭义的角度看,财务能力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财务资源的获取与使用、财务关系的协调、财务危机处理等管理活动中的若干过人之处。从广义的角度看,财务能力不仅包括上述所讲的狭义的财务能力,而且还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的价值体现,其价值体现要比竞争对手具有更高的市场吸引力,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财务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会形成不同特点的财务能力。从大体上看,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财务创建能力:该能力在企业的初创期最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进入自己的目标市场,在财务创建能力中又以投资机会的识别能力与资金的供应能力最为重要。 (2)财务维持能力:当企业进人成长期后,对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各项资产、成本的管理、企业规模的有效控制等等,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与发展前景。 (3)财务创新与发展能力:在成熟期,由于企业内部各项事物都处于一种僵化的状态,危机已经开始生成并潜伏,所以企业此时必须在内部采取创新,同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该阶段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财务制度创新能力、业务评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 (4)财务危机识别与处理能力:由于在从企业初创期到衰退期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危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危机便会爆发,从而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威胁,所以企业必须具备识别与处理财务危机的能力。 从能力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包含多种类型能力的综合性体系,财务能力是其中的一种。财务能力与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等其他能力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其基础性和支持性上。财务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以及企业多角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与深度。企业拥有了强大的财务能力,有助于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企业当前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扩大规模,保证企业多角化经营战略的成功实施。财务能力的这些重要性从国内外著名的跨国企业的发展史上均可发现。总而言之,能否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财务能力并将其不断巩固与发展是战略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 与财务资源相比,财务能力不仅仅是财务资源的集合,它更是财务人员之间、财务人员与财务资源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的互动关系,它是企业拥有的关键的财务技能和隐性的财务知识,具有更高的不可模仿性。但是财务资源与财务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有效的财务能力的应用依赖于企业内部财务资源的长期储备;另一方面,财务资源的取得依赖于企业固有的财务能力。因此对财务资源与财务能力的管理是财务战略的核心内容。 财务战略论文:以价值为核心调整战略 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管理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服务等过程的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和利润分配。 公司治理是价值链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在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之中,各行为主体介于完全市场和等级市场关系之间,对价值链各行为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的非市场性的协调管理,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的利益。 广义的公司治理不是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通过对企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价值链的内部结构关系,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市场竞争以及利润分配的动态格局,使政策制定者获取更多关于不同增值活动在不同区域的分配和转移的信息。根据价值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协调能力的高低,价值链治理模式被划分为以下五种形式: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 value chain)、关系型(Relational value chain)、领导型(Captive value chain)和等级制(Hierarchy),其中市场型和等级制分别处于价值链中行为体之间协调能力的最低端和最高端。 不同治理模式下产业空间转移进程和结果是显著不同的:模块型治理模式中,各主体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而非控制关系,其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投资的专用性程度较低,具有很强的空间转移能力;关系型治理模式中,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凭借信誉、相互信任而聚集,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同构性、空间临近性、家族和种族性等特征,由于各个经济行为主体规模较小,对市场需求的识别能力较弱,其市场适应能力的强弱是以空间集聚为前提的,相比之下,其空间转移能力较弱;领导型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众多中小厂商依附于几个大中型厂商,这些大中型厂商对中小型厂商具有很强的监督和控制力,这种依附关系的改变需要较高的变更成本,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厂商市场适应能力是不均衡的,空间转移能力也是不同的,中小厂商一般是跟进转移,基本没有空间转移能力。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该模式下的主导企业要在全球空间重新配置资源,而与其匹配的配套企业体系若无法适时在空间上跟进,其企业绩效将受到不利影响。 与价值链治理模式相应的 财务战略调整 众所周知,财务已经从过去的数据汇总、整理和记录转变为公司战略的支持者、决策者和公司变革的积极推进者与主导力量,财务从后台走向前台承担更多的管理和战略决策、价值管理的责任,公司的各种决策将更多的依赖财务提供的支持,但是这种伴随价值链管理的财务转变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即便最知名的CFO也会面对两难境地。 以甲骨文公司(Oracle)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向遍及1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和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是全球知名的“财富500强”企业。自1977年在全球率先推出关系型数据库以来,甲骨文在利用技术革命来改变现代商业模式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直以通用软件见长并稳健发展的甲骨文公司最近在市场中频繁大手笔,其中2005年9月出人意料地以58亿美元收购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供应商及该行业典范西贝系统公司(Siebel Systems Inc.)让支持专业软件公司的人都大吃一惊。其间引发的两届CFO相继离职,令财务界人士对企业战略转型,对CFO提出的挑战倍加关注。 从甲骨文所处的产业环境看,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决策能比购买昂贵的商业应用软件更让公司高层操心的了,财务总监一直困惑于应该选择从同一个供应商那里购买一批集成的应用软件,还是该从一批专业软件供应商那里分别购买应用软件。 西贝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西贝(Thomas Siebel)1990年从甲骨文负气出走,三年后创建自己的软件公司并不断壮大,几年间就有与甲骨文分庭抗礼的势头,一度让业内人士对独立专业软件信心满满。不过,最近几年软件业的不景气令西贝公司开始走下坡路。据分析人士说,这次甲骨文收购西贝允诺的税收好处可能会让西贝系统的创始人西贝难以抗拒。不管怎样,西贝出售的事实让一些观察人士相信甲骨文最近的收购狂潮,以及最近席卷商业软件业的合并浪潮,已经让人们怀疑:在软件业突然间对通用软件声势渐强的情况下,专业型软件能否还能长期存在。 分析人士认为,Oracle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企业蜕变成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的过程中。大量的收购业务对CFO提出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战略定位、价值再造、风险管理多重责任的压力或许是两届CFO相继离职的原因之一。 价值链再造中的财务战略 调整内涵 Oracle的大规模并购,外界看到的只是一场资本的重组和市场资源的整合,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企业价值链的再造和衔接,更深层的反映企业组织中财务战略的调整和博弈,是对企业CFO管理使命的最严峻考验。从Oracle的发展历程上看,在企业价值链形成过程中财务战略调整是多方位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财务及经营数据的管理者 财务部门不只是为满足政府及相关的社会机构而进行财务信息处理,而是为了满足相关的权利关系人(stakeholder)而进行财务处理,比如债权人、股东、供应商、客户等,这些会计处理的信息将直接用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调整。除了财务信息以外,经营信息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一般认为财务和统计的两条线,缺一不可。在信息化比较普及的今天,我们一般会采用一些财务管理软件来实现这个目标。但在财务信息的归集方面还有需要遵守的就是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比如财政法规、税务政策以及本国的会计政策。 公司价值及业务风险的维护者 从财务管理价值链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整个财务管理将从核心业务和流程改进过渡到决策支持和风险控制。在公司价值建立过程和业务风险中,财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会强化业务风险的控制,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减少公司内部舞弊、流程混乱所导致的管理风险的增长,内部控制的开展可以参考COSO给我们提供的框架。在公司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财务通过关键业绩指标(KPI)、管理驾驶仓(商业智能软件)、数据追溯和财务报告等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将有效的监管战略执行过程同时在制订战略计划过程中通过财务预测、财务敏感性分析等的运用将有效的建立战略计划,寻找公司价值增长的最佳途径,并且为这种路线图的实现提供最好的决策机制。 战略及业务计划的制订与调整者 1. 清楚价值动因; 2. 确定价值增加或减少之所在; 3. 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决策; 4. 植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以上四个步骤将价值管理引入到了公司财务管理中,同时在战略计划的制订过程中,适当的将价值管理和战略计划结合起来,将为公司未来的价值增长和战略计划实现提供良好的保证(这里所说的价值是以财务凭证反映的企业资产数据)。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依赖财务数据集合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实施战略管理过程。这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我们所需要的是将技术手段所获得的信息运用于我们的管理实践中。通过对数据收集、差距分析、标杆分析等具体管理工具的使用,可以有效的进行战略管理,这是一般意义上企业CFO在不突破公共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存量资产的合理调整,目的是帮助企业按照自己设计的战略路径来运行。 变革管理的设计和实施者 “财务管理中不断面临种种挑战,这些挑战中贯穿了一条主线:达到外部投资者的目标 ——把它与内部管理改革统一起来——并以最佳的财务管理实践来推动这些改革”(PWC《首席财务官:公司未来的建筑师》),实际上在一个公司内部一般都将变革管理赋予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原因在于财务部门作为公司的信息和资源中枢,汇集了公司各种优秀资源,这种资源的掌握必然要求财务部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财务部门在组织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关键业绩指标、作业成本法等管理工具的使用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公司的业务流程改进、组织结构调整等重大的管理变革,而且这些变革都是和公司战略目标共同联系起来的。 公众形象的维护和保持者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公众形象的建立和维护是公司公关部门的责任或只是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责任。实际上,财务部门在职能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将有效的维护公司的公众形象,体现在: 维护在小股东及公众股东中的公众形象。通过适当的股利政策、财务政策及资本运营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将有利于公司公众形象的维护。中国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造成的惨痛教训已经给我们很多警示;政府及相关利益部门的公众形象,采用合理避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可以让社会公众认为公司是一个负责任的公司,能够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比如客户和供应商的良好信誉,采用适当的信用政策将有助于维护公司的长期战略关系及社会形象。 财务职能调整目标 首先,要确定财务战略定位,一般而言,在整个公司战略执行过程中财务战略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成为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者和决策者; 2. 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 3. 公司业绩考核或管理的重要实施者,比如KPI或平衡积分卡、全面预算、EVA等管理工具的实施; 4. 内部业务流程的改进和调整,比如BPR或业务流程改进; 5. 成为公司信息化的关键实施成员,比如ERP或商业智能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6. 在确定了财务职能战略目标的前提下,任何形式的实施行为都可能有效率和成果,很多的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都采用战略研讨会,小组讨论以及商业调查等各种形式来达到目的,一些重要的战略管理分析工具也将得到运用,比如鱼骨图分析软件、问题树等,这些工具都有助于我们的逻辑或思维过程的形成; 7. 在该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小组团队的构成,需要来源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不要认为财务战略就是财务一个部门的问题,实际上是公司的整体战略问题,因为任何财务职能或财务政策的调整对于公司的影响程度都是全面和深远的;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般是以辛迪加小组(syndicate team)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的,有时候这也比较实用。 财务职能实施和调整 建立公司战略和职能战略目标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这个目标实现。前期的准备包括技术储备、人员储备、行动计划和计划执行,这个过程中的反馈和调整包括以下工作: 1. 行动计划的制订:在该阶段的行动计划制订将由公司财务总监和顾问小组共同完成,而且这个阶段的沟通和研讨会将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且这个阶段必须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2. 预算制订:各个阶段的预算费用将成为我们获得公司高层或股东会议通过的重要环节,实践中预算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 3. 前期准备:行动计划必须获得其他部门的支持,包括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等的支持和协调,才能够获得最终成功; 4. 计划实施阶段监管措施的同步实施,虽然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但如果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没有良好的监管或信息反馈机制,将无法发挥计划的作用。无论什么重要的方案在实施之前管理部门必须将监管和信息反馈机制首先建立起来。这个阶段我们必须借助技术部门,比如IT信息管理或其他部门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以便于我们调整;在这个阶段就体现出了技术的影响力; 5. 调整及反馈:定期或有规律的沟通会议或沟通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企业价值链管理和财务战略调整的有效结合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财务战略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战略。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成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小企业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国中小企业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研究和解决,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战略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将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进行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战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也逐步向财务战略管理方向发展,企业财务战略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中小企业也逐步实施和运用财务战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实施长远、健康的财务战略,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更需要将科学的财务战略进行成功的实施。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企业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应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财务战略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可是财务战略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企业资金的均衡的流动;2、实现或加强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3、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4、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5、既反映了企业战略的共性又有财务战略的个性。本人认为以下定义比较全面:财务战略是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这一定义既反映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又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融资等多个领域,财务战略能否成功对企业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战略过程包括财务战略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财务战略控制与评价。财务战略的实施在整个财务战略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1、财务战略的实施是财务战略制定的延续。只有财务战略的实施,财务战略的制定才有意义。2、财务战略的实施是财务战略控制与评价的对象。财务战略的控制与评价是对实施过程的总结,给予修改和完善。3、财务战略的实施实施操作性强,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将增加成功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行科学的研究。 二、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战略的实施作为财务战略过程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相关战略,也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注意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财务控制观念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铝型材、不锈钢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财务战略实施存在缺陷,企业中普遍存在资金管理不严的情况。有的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或者增加不必要的管理开支,造成无法应付经营急需,陷入财务困境。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从而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增大经营风险。有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甚至任用一些毫无财务管理知识的人进行管理,造成资产浪费严重。 (二)企业缺乏战略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机制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是由创业者直接经营,多为家族式、作坊式的企业,领导者想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权力过分集中,决策过程简单。企业家往往在信息收集和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对于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计划轻易下结论,对于财务方面的决策也同样如此。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己经无法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企业战略制定 目前,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我县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企业,而且大多数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从银行贷款较为困难。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家有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提供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扶持力度仍然较小,难以满足多数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环境因素 从我国加入WTO以来的数年时间来看,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县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水平较低,自身实力有限,受到更加激烈的新一轮市场冲击。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保证, 而财务战略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完善、高效的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战略目标不明确,财务战略实施混乱的状况,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财务战略的实施必须考虑到以下的因素: (一)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使得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这将对企业筹资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另一方面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我国金融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将进一步规范。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在金融市场都将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只能凭借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增长而获得资金。因此,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合理的争取资金支持,将成为中小型企业制定财务战略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及世界的产业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必定会影响到我县中小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及规模,而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冲击不同,面临的机遇也不相同。位于传统产业当中,以小作坊式进行生产、资产素质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将逐渐被淘汰。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为了强化其竞争优势,将会对企业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或产业转型,甚至采取并购、重组等方式实施外部扩张。这些都将迫使各类型的中小企业对包括财务战略在内的管理战略做出重大调整。 四、促进中小企业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途径 实施财务战略是加强中小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小型企业应当迅速提升财务战略管理水平,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战略思想,更新企业财务观念 树立财务战略思想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中小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着忽视财务战略管理的现象,在制定各种决策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财务决策方而只是考虑现有资金的多少,很少有一个长远可行的财务规划。 由于资金的使用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应当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入世后,我国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财务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合理制定企业长期和短期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深化财务管理内容,实施企业财务战略 实施企业财务战略,不仅仅是事后算账、做账、统计、结算,而是把财务资金的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中小型企业财务战略实施工作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手段落后,在财务方面无法从大局上对企业经营状况子以把握。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实施财务战略,就必须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层次。 企业应当以财务战略部门为核心,扩大财务管理的内容。除传统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外,还应向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方面拓展。将财务战略渗透到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改进财务战略,挖掘生产活动中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企业财务战略不仅要制定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 (三)改良财务管理手段,为财务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消极人为因素。目前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规范现象,财务战略具有随意性,资金管理存在较大漏洞。今后中小企业应当改善财务管理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的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业务规范,使各项业务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减少工作的随意性。适当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企业资金运作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为财务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财务战略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构建方法 摘要:战略管理在集团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财务管理战略是集团战略的一种重要支持性战略。通过对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整体战略的关系的分析,再结合实战经验系统地提出了一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集团;战略:“三步六分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卖方市场已一去不复返,企业间由低级局部的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企业形象竞争,竞争逐步升级。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已全面升级为整体长远的战略竞争。尤其是一些名牌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已经把战略提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位置,如广东科龙公司高薪聘请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中国董事宋新宇博士出任战略总监,在企业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企业战略问题成了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目前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集团经营战略方面,而对各种支持性战略(如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探讨显得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对集团全面战略咨询和集团战略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我们通过对战略咨询实战经验的总结,归纳出集团战略中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新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希望能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定位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或大型公司为核心,通过协作、联合、兼并等方式,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判断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属于本质意义上的企业集团,主要的不是看在形式上是否由多个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而在于这种联合是否能够遵循集团组建的宗旨:实现资源一体化整合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并借此确立集团整体的市场竞争优势。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而集团财务管理是实现上述功能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它与集团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其它重要职能一起构成集团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集团总部所控制的中心职能。作为集团重要职能之一的集团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公司法人的财务管理,其特征主要是由其治理结构———即企业集团的多级法人制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在财务管理主体上,对应于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呈现为一元中心(集团总公司)下的多层级(各子公司和孙公司)复合结构特征;2)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企业集团呈现为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合性,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对成员企业目标的指导性;3)在财务管理对象上,企业集团体现为多级理财主体(各级法人)各自资金运动系统的一体化复合结构特征;4)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企业集团体现为高度的全面预算性和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管理制度的一致性。集团财务管理与集团管理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一,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是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2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定位企业战略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企业的过去运行情况及未来运行情况的一种总体表述。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集团总部对实施企业集团全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对集团未来几年所做的科学预测与合理规划。企业集团不同于一般的法人企业,这是由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与单一企业法人的战略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内容上,集团战略所要包括的内容更多更广泛,不但包括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还包括各成员企业的战略定位与选择,由此集团战略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从操作实务(一般指战略的制定过程)上来分,集团战略可以分为经营战略和支持性战略,支持性战略也可称为执行性战略,执行战略隶属于经营战略,对经营战略起支持作用。 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对集团的经营战略从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持,是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集团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金、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运用这些资金的方略。而财务管理的规划是为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需要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所进行的组织设计、制度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性建设。两者一起构成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一个企业集团的成败,最基础的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我们在制定集团的战略时,一般侧重于构建企业的产业发展线,属于集团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是全局性决策战略,它侧重于从竞争对手的分析中来确定自己的经营定位。而要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种支持性战略的配合实施,即构建集团的支持性战略,以从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的角度充分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它从财务的角度对经营战略起全面支持作用,它与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一起共同构成集团经营战略的支持系统,而经营战略对各支持战略的规划起指导作用。集团经营战略与各支持性战略的关系可以从集团战略规划结构图(图1)清楚地看出: 1)集团经营战略对各执行战略的指导作用关系;2)各执行战略对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经营战略和执行战略一起构成集团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二,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集团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二。 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的主体涉及到三个层面,集团总部决策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和成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应该是集团总部(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而不直接涉及各种日常性的、琐碎的、技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事宜,甚至可以不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它与集团的成员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概念,与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的两种操作,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也可以由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提出方案,由集团的高层决策层进行决策,但两者的执行主体不同,所以也是不同的两个层面。 同时,还值得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和一般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咨询存在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咨询通常受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战略的指导,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严格的诊断分析,侧重于企业集团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内容。而我们所进行的财务战略规划通常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步进行,并对战略起到一个支持性的作用,侧重在第一层面上的内容,通常成为企业集团发展和财务部门发展的规划性文件,所进行的分析侧重于外部环境分析和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分析(当然对财务管理本身同样需要进行诊断分析),其内容侧重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定位等内容,而不对部门的建设,具体的财务操作制度与规则的制订等进行策划。这样总结出一套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即“三步六分法”,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所进行的战略管理咨询)推广运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三步”是指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三个步骤,即从分析到设计到实施:“六分”是指它的六个组成部分。可用图2表示。 “三步六分法”是我们在从事集团战略管理咨询过程中针对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而创造的一种战略规划的方法,它不但对从事咨询行业的工作者有很大帮助,也适合集团内部发展的战略管理,是一种比较系统而实用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方法。“三步六分法”的“三步”中,每一步的运作都包括许多的方法,在进行环境分析时,通 常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充分把握影响集团财务管理的因素和财务管理的趋势,对内部环境更要进行充分的诊断、分析,以充分了解集团的现状。在进行设计阶段的步骤时,同样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集团战略是落脚于集团第一层面的职能,但在调研时,一定要对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进行适当的调研,以实现一次自下而上的过程,保证战略的可实现性和科学性。设计是“三步”中的关键,是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重点。在进行执行计划的规划时,同样要充分考虑内外条件,对战略实施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或规划,切不可脱离集团实际而制定过高的目标。“六分”是指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六个组成部分,每部分都包括一系列内容,实际工作者应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地对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析,再构建符合集团战略发展需要的财务规划、财务战略和财务实施计划,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集团战略管理中的应有地位。 财务战略论文:论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及其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依据生命周期理论,以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反向搭配的思想为指导,从投资、筹资、股利分配等方面,为处于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调整期(再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集团进行财务战略定位,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财务战略 生命周期 财务策略 财务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企业一般要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具有不同的经营特征,应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同时为了使财务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策略。 一、初创期财务战略 1、初创期财务战略定位 由于初创期企业集团的财务实力相对较为脆弱,为了更好地聚合资源并发挥财务整合优势,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必须采取规范的一体化财务战略。另外,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互逆关系看,较高的经营风险必须以较低的财务风险与之相配合,从而在财务战略上保持稳健原则。初创期财务战略管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稳健与一体化。 (1) 权益资本型的筹资战略 在集团初创阶段,负债筹资的风险很大,或者说债权人借贷资本要以较高的风险溢价为前提条件,从而企业的筹资成本很高,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负债筹资,而是采用权益资本筹资方式。对于权益资本筹资,由于这一时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是很高,甚至是负数,因此风险投资者将在其中起很大作用。风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将资本投资于企业,不是看到它现在的负收益,而是看到其未来的高增长。从财务上考虑,由于这一阶段企业并无或者只有很少的应税收益,因此,即使利用负债经营也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税收上的好处(无节税功能)。 从稳健策略考虑,初创阶段权益资本的筹措应当强调一体化管理的原则。这意味着企业集团应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如不高于40%),以此作为集团负债融资控制之最高限制;任何子公司不具有对外负债的权利,由集团母公司统一对外负债。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利用贷款规模优势来降低负债成本;二是限制子公司的融资权利,从而保证集团整体融资管理的有序与一体化。 (2)一体化的投资战略 强化一体化投资战略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本效率。企业集团组建初期,往往因为资本的匮乏而无力对外扩张,也没有足够的财务实力与心理基础来承受投资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项目选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基于各种因素考虑,初创期的企业集团应当实施一体化的投资战略。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一体化投资战略则更具其特性与意义,它表明:投资决策权全部集中在集团总部,所有子公司不具有投资决策权;母公司提出未来投资发展的方向,它类似于产业政策,由母公司对未来将要投资的领域提出优先级,以给子公司项目所需的资金,在经过管理总部审批确认后,由总部负责资金的分配;项目所需资金的分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资金预算的数额确定,由母公司负责预算的审批与资金的拨付。 (3)无股利政策 由于企业在初创期收益不高,且为稳健考虑需要进行大量积累,因此,这时的分配政策应是零股利,若非发放股利不可,也应主要考虑股票股利方式。 2、初创期财务战略实施重点 在制定财务战略的基础上,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落实该战略,即实施财务战略。从总的原则看,战略实施遵循以下原则与程序: (1)全方位落实财务战略意图。即要让股东和投资者、公司高层管理者,甚至于员工(包括财务人员)都充分认同公司财务战略意向与内容,并达成共识,付诸于行动之中。 (2)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计划,包括近期与未来三年的财务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一是在公司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近期与未来三年的资本支出项目计划;二是针对资本支出规划,确定企业的融资规划包括何时融资、融资方式选择及融资金额量的大小;三是慎重对待股利发放,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积累,惟有积累才使公司具有后劲与实力,因此不主张发放任何形式的股利。 (3)财务管理以生产与研究开发为依据,财务管理人员配合生产与研发部门开展工作,发挥对企业经营的支持、参谋与协调作用,力图保证生产导向与市场导向等战略重点的落实。 二、发展期财务战略 1、发展期财务战略定位 发展期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导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负债成本)。在经历了强制性集权的初创期后,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方向日渐明朗,子公司等成员企业对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的认知共识度、执行的自觉能动性和投资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及其风险特征,要求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集团应当采取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它具有以下内容: (1)相对稳健型的筹资战略 由于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即可容忍的负债极限和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诱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资本成本),因此,资本不足的矛盾仍然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企业投资者追加投资,二是将大多数收益留存于企业内部,这两条途径都是权益筹资战略的重要体现。 (2)适度分权的投资战略 企业内部各部门由于对其自身的收益追求提出议事日程,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投资能力,因此,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在项目的决策上视不同情况而趋于分权。包括: 一是项目投资视其金额大小和对公司整体利益影响大小而确定不同的决策权层次; 二是严格中小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大型投资项目,可能是基于扩充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因此其决策风险并不比中小型投资项目大,也就是说,中小型的投资项目可能是出于战略调整角度而进行的试探性的投资,其投资决策风险可能比大型投资项目还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投资项目可能会采用分权式的审批或备案制,而中小项目可能要采用更为集权式的直接决策制; 三是采用灵活的项目资本供应方式。对于大型企业(如企业集团),其投资项目所需资本,可采用自主供应与集中供应相结合。 2、发展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发展期是企业集团生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风险四伏的时期,因此,强化财务战略的实施并保持有效的监控对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发展期的财务战略实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合理测定集团的发展速度。企业集团的发展受制于两方面:一是营销能力及销售增长率;二是融资能力。 (2)主动谋取市场机会,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积极融资。在发展期,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资金短缺上。而弥补资金缺口的市场机会在这一时期会更多、手段与方法显得更为灵活。 (3)充分规划投资项目。融资的目的是为了项目投资,而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到落实,都要在战略上做出充分的考虑。 (4)积极推进商业信用管理,为全面落实财务战略服务。商业信用管理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尤显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通过强化商业信用管理,可大大减少为销售增长而增长的盲目性,从而将营销至上的战略意图置于严格的财务考评基础之上,从而做到营销与财务管理的互动,提高经营战略实施的综合实力;第二,大大减少坏账和收账费用,并加速应收款的回收,从而加强资产的流动性,补足资本短缺,降低借款额度和利息支出;第三,为以后的规范经营、强化制度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成熟期财务战略 1、成熟期财务战略定位 竞争者之间具有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的出现,标志着成长阶段的结束,这时,销售高而稳定且利润空间合理的成熟阶段开始出现,经营风险会再次降低。在此期间,战略重点转移的一个方面是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和提高效率,此外,正的净现金流量使得借款和还款成为可能。伴随着当前每股的高现金净利比例,股利支付率必然提高。与上述经营风险和财务特征相对应,此阶段的财务战略主要包括: (1)激进的投资战略 激进是相对于保守而言的,此阶段的激进是对前两个阶段保守战略的“能量”释放。其含义可概括为:可采用相对较高的负债率,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市场相对稳固的子公司,较高的债务率意味着对母公司较高的权益回报。 (2)积极利用市场资源,置换企业资本 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在财务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创现金流入量及市场所提供的融资机会较多。激进的融资策略主要有:第一,股东借机转让股本。第二,企业集团借机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财务杠杆的利用效率。第三,条件成熟的企业集团,可以某一部门、分部、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经营为依托,通过财务运作,走上市募股之路。 (3)灵活多样的投资战略 以技术改造为重点,开展投资活动。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其投资战略主要解决现有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问题,如何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并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应对环境变动,一方面考虑未来投资方向,一方面还要立足于现实。 (4)拓宽投资视野,着眼于未来投资方向的定位 成熟期是企业集团日子最好过也是最难过的阶段。之所好过,就在于它有现存的现金流作保障,没有信用危机,没有经营风险,没有更大的市场压力。之所以难过,是由于对集团的未来走向需要从现在开始考虑,未来不确定因素需要管理者进行分析并决策。 (5)扎实的成本管理战略 成熟企业集团要想获得市场份额,取得盈利,在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只能借助于内部成本管理来取得盈利。因此,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比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重要。 (6)高股利支付率的分配战略 投资者的投资冲动来自收益预期,而收益预期的实现反过来又推动新的投资热情。成熟期企业现金流量充足,投资者的收益期望强烈,因此适时制定高股利支付率分配战略,利大于弊。 2、成熟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步入成熟期的企业集团,不仅因为在其市场上所占份额相对稳定,而且还由于其管理技术也日臻成熟,因此,财务战略实施的重点不是让管理者去关心具体操作与实施,而是让他们对集团目前所采取的战略在管理意识上保持认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首要问题是解决管理者的忧患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相对等的角度出发,完善公司治理,理顺管理者的管理激励。 (2)规范制度,控制风险。 成熟期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总体趋于激进型,财务杠杆利用率高,财务风险也较大。但是,总部采用这种战略意图并不是想将集团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不是人为地增加风险,而是积极稳妥地利用负债经营的优势。 四、衰退期财务战略 1、衰退期财务战略定位 企业在成熟期创造正现金流量的能力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除非它能创造巨大的市场,并能无限制地持续),因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将逐渐衰退。这时,与之相关的经营风险仍然比成熟期有所降低,所以仍然可以采用高负债融资,在此期间,企业不需要为再投资而筹资,负债经营的潜能应用于产生现金流,而产生的现金流量要尽快支付给投资者。企业所制定的财务战略涵盖以下内容: (1)财务资源集中配置战略 企业集团在此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在管理上采用分权策略,从而使得在需要集中财力进行调整时,由于财务资源的分散而导致财力难以集中控制与调配。面对这一情形,本着战略调整需要,在财务上要进行分权基础上的再集权。 (2)高负债率筹资战略 对于进入再生期,企业集团还可以维持较高的负债率而不必调整其激进型的资本结构,这是因为:一是再生期是企业集团新活力的孕育期,它充满风险,在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新进行业的增长性及市场潜力巨大,则理性投资者会甘愿冒险,高负债率即意味着报酬率;如果新进行业市场并不理想,投资者会对未来投资进行自我判断,因为理性投资者及债权人完全有能力通过对企业集团未来前景的评价,来判断其资产清算价值是否超过其债务面值。因此,这种市场环境为企业集团采用高负债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如前所述,再生期的企业并不是没有财务实力,而是说它未来经营充满各种危险,当然也充满再生机会,因此以其现有产业作后盾,高负债战略对集团自身而言是可行的,也是有能力这样做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衰退期的负债融资必须注重资产的变现价值,才能降低未来财务危机的成本。 (3)高支付率的分配战略 出于经营结构调整的需要,更加之未来股权结构变动与调整的可能,因此,再生期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对现有股东提供必要的回报,这种回报既作为对现有股东投资机会的补偿,也作为对其初创期与发展期“高风险——低报酬”的一种补偿。但高回报具有一定的限度,它以不损害企业集团未来发展所需投资为最高限,即采用类似于剩余股利政策同样效果的分配战略。 2、衰退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衰退期财务战略是防御型的,一般步骤是先退后进,或者边退边进,因此,财务上既要考虑扩张和发展,又要考虑调整与缩减规模。为了有效的实施退与进相结合的财务战略,必须在财务上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强化财务的再集权,从制度上保证战略的实施。 (2)改善与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其方法可以是:消减费用或改善企业总部的现金流量,将资本投入到更需要资金的新的行业或领域中去;调整股权结构,出售分部的股权和部分资产( 此为财务放弃战略);对不能出售但其存续有损于集团现金流的分部或子公司,主动实施财务清算战略,终止其业务经营,以减少更大的财务损失。 (3)评估进入新领域的财务可行性,提出或解决实施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五、结束语 财务战略与成功的竞争策略相比所产生的整体价值大有不同,竞争策略必须随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而调整,而财务战略必须适应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并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及收益特征相联系。很显然,财务战略主要关注的是战略决策的财务方面,但不能孤立地看待财务战略问题,财务战略如同企业的其他次级战略一样,应该放在企业制订和实施的合作与竞争总战略中才能评判其是否恰当。
农业管理论文:对农业机械数据管理体系分析 1系统分析 (1)应用背景。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典型农业机械载荷谱数据包含了多种机型,涉及到不同工况中的项目论文、载荷谱的基础数据、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试验技术报告等多个方位的数据来源。所以有关信息是否被及时采集录入、更新、以权限控制为基础的共享和最终顺利完成的表达与管理,这些项目所提供的数据都影响到以后在有关疲劳寿命研究的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下面将谈谈在此应用背景之下,原有数据存储和展示方法中所存在的缺点。有关数据管理的规范性,原有的载荷谱数据数据管理方法,基本上是依靠经验来进行手工作业的管理模式,各类试验报告、基础数据数据之间也缺乏一个完整的联系网络。此外,由于手工作业的操作人数较多,这就降低了信息录入与保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引起信息资源结构的不规范,并最终使数据的管理和存储出现混乱。数据管理效率,随着收集的信息量逐渐增多,手工管理中的信息管理者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多,这就导致了越来越慢的资源查询和更新的速度,无法快速准确地定位、计算和分析数据,降低了日常的工作效率。数据安全性,现有的技术论文、成果、报告等大多使用电子存档的方式,但是电子文档也具有易复制、易丢失的特点。旧的手工管理模式,只是基于资源读写权限基础上单一且缺乏灵活的模式。因此,现今迫切需要实现对种类较多且数据量大的载荷谱数据资源能有在相关权限之上完成读写和管理。数据共享性,依旧使用旧的管理方式,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形式单一。缺乏一个可实现高效共享的平台,使得信息分布零散,也减少了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 (2)系统功能设计。基于以上的应用背景,将设计思想结构化,再对系统功能进行分解,按顺序设计相关系统模块的结构。结合农业机械载荷谱数据库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现状,实现系统中应有的载荷谱实测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维护和通用信息资源管理这三个模块。运用自上而下分析法,用一些简单的功能单元代替复杂的功能模块。①载荷谱实测数据资源子系统。在后期对典型结构部件的载荷谱编制中,载荷谱的实测曲线数据一项关键性的基础资源。要求能够提供快捷而高效的管理接口来综合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实测数据包括工况、试验机型、实测编号、实测时间、曲线数据的存储路径、标定数据等资料,最终实现标准化的录入、更新和删除等。要求具备高效的实测数据统计浏览和查询等功能,能够通过编号、工况、时间等因素对其进行定位与排序。②通用的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通常的技术标准、报告和论文都是多样化的格式保存,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也需要为其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录入法。信息资源有清晰的分类,方便管理者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信息类别。还要求具备便利的查询方式,通过关键字段就能实现信息的查询,或者在需要检索的关键词或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相应标签类别实现查询。③管理和维护子系统。鉴于有不同部门多个人员对其进行使用操作,所以系统应能实现灵活的权限管理,有效过滤掉非法人员的操作,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在后台管理时,可设置对规范性模版、系统的运行基本参数和访问者操作日志等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2系统结构设计 实测载荷谱数据的工况种类较多,数据量较大,考虑到管理中繁杂的业务逻辑,成熟的载荷谱实测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大多使用C/S模式。还要求系统具备可拓展性和可共享性,因此在逻辑相对简单的模块融合了部分B/S系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混合架构体系,即采用的是C/S模式与B/S模式交叉的混合模式来构建的。在载荷谱实测数据分析、处理和在载荷谱实测数据的曲线展示中调用了C/S中的客户端程序实现实测数据的读取,并使用其事务处理功能来分析处理曲线绘制和数据后期的相关工作。 3系统的实现 (1)C/S模式系统的开发。C/S模式系统是针对载荷谱的数字信号来完成的,因此可以实现浏览、计算参数信号、变换处理等功能,是一套在Window环境中结合了应用软件工程相关步骤之后,开发出的可视化高效软件系统。模块化结构由许多功能模块构成,使得系统可以进行不限量的更新、扩充、裁减和移植,来不断满足使用和功能的需求。通过功能块划分和层次分离,降低了系统开发与维护中的复杂程序,进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C/S模式系统不仅实现了物理量峰谷值的检测、数据采集、计数法的选择与统计的处理、二维低载截除、中值谱、谱型选择和编制、载荷数据库中储存图形绘制等功能,而且应用到了标定实测现场、试验现场、后期的数据处理以及处理之后的数据管理等。 (2)B/S模式系统的开发。在对系统B/S模块的开发采用了微软公司提供并得到推广的技术,它结合了.NET框架紧密,还遵循.NETFramework的相关规范。通过使用公用层次类库和通用语言运行环境所提供的工具,来提速开发的过程,并开发出驻留微软的IIS中,能够运用诸如SOAP和Http等Internet协议的Web应用程序。同时使用隔离驱动开发模式,平行开发数据层和陈述层。最后,设计业务层去适应后期需求的变化和扩展的要求。通过封装,把需要执行的返回记录集、SQL语句等数据库操作进一步封装为数据访问类型,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改变数据库而带来的改变其相关代码,还消除了不必要的代码重复。 4结语 在混合模式下的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载荷谱数据资源管理系统,集成了B/S结构和C/S结构所具备的优点。在实践中,此套结构也具备载荷谱数据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不但体现出了B/S结构具备的共享性好、易于扩展和维护的特点,还体现出C/S结构中高事务处理和数据操作性能。二者紧密联系,构成了管理载荷谱数据的一套最为实际的方案。 农业管理论文:某县农业投入品经营现状及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主要指农药、化肥、种子、蚕用物质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的利益和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也是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监管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目的在于摸清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我县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及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材料133份,涉及经营企业133户,分布全县各个乡镇,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1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基本情况 至20__年6月,我县有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340余家,其中农药化肥企业240余家,种子经营户100余户,分布在全县37个乡镇及部分行政村。其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占80余户,占总数量的23.5,其余大部分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和交通相对便利的行政村。所经营的化肥品种有50余个、农药品种有100余个、种子品种有50余个,基本满足我县农业生产的需求。 2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及从业队伍的现状 2.1 经营渠道多样化。 从过去单一的供销系统独家经营农资产品和农业系统经营种子,到目前供销系统、农业系统及部份个体经营户(主要是种子)三驾齐驾的格局。我县目前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中,农资系统占142家,占总量的59,农业系统占98家,占总量的41,同时也形成了一批松散型的规模经营企业;种子个体经营户18家,占全部种子经营企业的18,其余则由农业三站和农资系统经营。市场的多样化促进了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竞争格局。 2.2 经营品种系列化、配套化。 过去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要么是农药化肥,要么是单一的种子。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种子、农药、化肥、农用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品种,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2.3 网点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已从乡镇所在地向规模行政村和交通相对方便的自然村发展。据统计,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75以上分布在行政村。由于网点众多,市场竞争加强,商家从单纯追求销售数量转为服务质量的提高,送货上门、缺货预约、夜间营业等等,部分资金实力较好的经营户还在农忙季节对困难农民赊货,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也发展了自己,扩大了影响面。 2.4 经营人员法制意识增强,专业知识逐步得到提高。 从过去的单一经营体制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市场格局,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增强,专业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充实。一是管理部门举办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参加的人数比例逐年扩大,自觉办理上岗证的人员也逐年增多,持证上岗比例从过去的85左右扩大到20__年的98。进货时严把质量关,从主观上杜绝假冒伪劣,行动上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通过近几年管理部门组织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经营者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从过去单纯的卖货到现在能为消费者提供使用知识、注意事项及技术咨询,自身的信誉也等到了提升。 3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规模偏小、流通体制不健全、发展壮大难。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数量来看已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的需求,但总体规模小,大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据调查,大部分经营企业的注册资金都在5万元以下,从参与调查问卷的133经营企业显示的数据,60的经营户年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下,10-20万元占26,年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的只占14,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县只有2户。 企业规模小,加上流通体制不健全,就很抵抗市场风险,同时也不能产生较好的经营效益,也难以不断壮大自己。 3.2 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是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队伍的一个弱点。所有经营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35,40岁以上的占65,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0,60岁以上的也不在少数。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3,其中部份还是小学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只占总数的37。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势必难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同时在日常经营中也很难有作为。 3.3 经营队伍不稳定、经营年限短、变更频繁。 经营队伍的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经营者没有长期打算,干一年算一年,从20__-20__这三年中,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转让或者关门歇业的有近30家,占总数的12.5;还有部分设在行政村的经营点处于半歇业状态,主要表现为货源不足、经营无规律等,一些松散型联合体因无制度约束,分合频繁。 目前我县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以农药化肥经营户为例),经营年限普遍较短。从参与调查的情况看,经营年限在5年以下的有50户占40,10年以上的35户占27,其余为中间类。 3.4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货源渠道混乱,产品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后,在一定程度繁荣了市场,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现在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大多是承包性质,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加上经营行为准则的缺乏,无序竞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竞争是市场规律,它可以起到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的作用,使消费者等到实惠。但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产品质量的下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加上目前部分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进货随意性大,甚至靠流动批发商,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给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留下可乘之机,管理部门查处的伪劣农资产品和种子案件,货物的来源大都来自于不规范进货。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的受害者是农民消费者入。 3.5 专业性不强、经营品种混杂,不利于专业化经营体制。 由于以承包经营为主,规模小,大多数没有形成专业经营体制,他们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种子的同时,兼营日杂用品、日用百货;一些行政村的经营点还有兼营副食品现象存在,甚至有主业变付业。根据我们对参与问卷统计,同时兼有经营日杂用品和日用百货的农资产品经营企业有75户,占55,极易产生安全隐患。 3.6 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利润低,物价不稳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 刚开始转型,经营农资产品利润大,经营企业发展快。而近几年市场基本饱和和竞争的激烈,利润已大不如前,一些大宗产品甚至出现保本或亏损。其中化肥的零售利润已不足3-5,农药和种子也仅在8-10左右,加上生产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价格不稳定,涨价频繁。以尿素为例,在20__年下半年吨价还是1300元左右,到20__年上升到20__元,上升幅度近54,20__年又创新高。 3.7 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多,冲击合法经营企业。 由于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加上我县地域广、交通不发达、监管部门协调不够等原因,一些乡村小店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大多经营规模小、无长期打算,时常出现坑农事件,特别是种子质量问题尤为突出,但出现纠纷以后消费者往往无法得到合理解决。据我们调查,几乎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有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情况,不完全统计,多达365户。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容易发生坑农事件外,由于他们大多是经营食品小百货的小店,也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4 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市场健康稳步的发展,除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还必须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模式和适合于我县的经营思路,以及部门协作、行业自律和经营人员素质的提高,具体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经营人员守法意识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科技宣传、咨询等机会,宣传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知识,以提高经营者遵法、守法的自觉性,使各级领导支持、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维权,利用96323这个举报投诉平台,抵制和举报假冒伪劣产品,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管机制。 4.2 加大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我县的农药、化肥、种子经营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我们现有的人员配置、执法手段难以适应我县面广、点多、交通不便的现状,从而不能对所有的经营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除了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亟待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和实践来提高外,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基础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从而保障执法经费、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稳定执法队伍。 4.3 重视岗前培训,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为规范市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对经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应该成为一个经常性的制度,经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二是专业知识培训,使经营者掌握一定的经营理念、懂得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方法、能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用种;同时引导经营者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合理公平竞争,不卖假劣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4.4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推行信誉承诺制。 要使农业投入品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借鉴连锁超市经验,推行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改变现有规模小、散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现状。我县可以发展2-3个连锁实体,推出2-3个经营品牌,实现经营连锁化、品牌统一化、进货渠道规范化,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同时推行信誉承诺制,一旦发生质量纠纷,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举报、投诉和索赔。 4.5 加大违法查处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对零售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抽检力度,严把流通关。除了平时不放松的同时,积极开展“绿剑”集中行动,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屡次违法不改的经营户从严处罚,特别是对经销明令禁止销售农资产品行为要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者在处罚的同时,要通过各种媒体予以曝光,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增强管理机关的影响面和威慑力。 4.6 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增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在做好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和重视培训等工作的同时,联合工商、质监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对守法经营、信誉好的企业授予“诚信企业”称号,奖优惩劣,籍以增强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 4.7 加强部门协作,共同规范和繁荣市场。 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除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外,应联合其他执法部门,如工商、质监等,共同探讨一套长效管理模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同时,作为农资产品经营主渠道的供销和农业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利用技术优势,开展综合防治、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等技术的宣传和咨询,大力推广配方肥、专用肥、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新种子、新技术,使广大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放心种,造福于广大农民消费者。 5 结束语 以上观点是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角度对我县农业投入品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对策三个方面在通过问卷调查和近几年来在执法监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初浅的探讨。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和执法人员,必须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以繁荣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己任,促进我县农业生产快速稳定的发展。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探索 摘要:农业旅游管理的根本保障在于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将政府、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当地农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更好地处理旅游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发展较快,但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旅游管理目标、理念及重难点,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管理策略 农业旅游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农业旅游区的当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内部整合机制。农业旅游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建立内部整合机制。对于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体营销宣传等公益活动,大多数农户认为不能得到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投资共建,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重复,阻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1.2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分散型农业旅游(“农家乐”)区,一堵堵围墙、一道道篱笆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障碍。对于集中开发的农业旅游(“农家乐”)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建筑物密度大、无特色,与周围的乡土环境不协调,与城市环境反差不大,游客缺乏乡土环境体验的真实感受。 1.3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管是分散型农业旅游区,还是集中型的农业旅游区,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力度不能深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农业旅游管理机构有时也会因级别低、管理权有限而无法解决。 1.4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态环境营造,往往一开发便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农业旅游始终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现象,加上缺乏规范化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整体接待水平低下。 1.5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关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很健全,比如对于发展“农家乐”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条款粗、规定不到位且不易操作。 2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 2.1旅游管理目标。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实现农业旅游管理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旅游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2旅游管理理念 2.2.1生态管理理念: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应在于“生态”二字,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要把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看作是具有生态性的个体,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2.2.2全面质量理念:农业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旅游管理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农业旅游区的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有全面质量的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农业旅游管理中去。 2.2.3服务至上理念:农业旅游的旅游产品尽管是以农业生态体验为主,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服务,因此其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培育“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进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难点与重点 3.1旅游管理难点 3.1.1管理对象复杂,既包括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又包括游客和当地农民,特别对农业旅游区中由农民转化过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3.1.2管理范围广,有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涉及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休闲娱乐、餐饮与住宿等各个方面。 3.2旅游管理重点。农业旅游的最大卖点应在“生态”上,因此,其旅游管理应在“生态”上做文章,管理范围应先重点放在农业旅游规划园区内,注重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公共安全、旅游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 4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策略 4.1建立健全农业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农业旅游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村(镇),管理工作强度大,应将一般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从而有利于整顿开发秩序、规范开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宜建立农业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农业旅游区进行直接管理, 并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当然所设立的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还要接受上一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局)的领导。 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为旅游、农业、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环保、工商、税务、交通、建设、物价、财政、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对农业旅游区来说,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就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旅游活动等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协调好旅游与其他产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机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主要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应建立健全办公室、规划统计科、饭店餐饮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等职能科室。 4.2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农业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向科学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旅游管委会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要把对各项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①实施旅游环境监控,包括对旅游环境状况监测、旅游环境容量控制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保证农业旅游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实施环境治理工作,尽快改变目前传统农业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状况,对农业旅游区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③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大力提倡使用农家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④开展生态恢复和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实现最大面积的立体复合型结构,形成稳定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加强绿化工程、生态恢复工程,体现出布局的合理性、设计的艺术性,形成有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更有利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4.3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4.3.1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农业旅游区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①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清理不适应的旅游法规,废止或修改过时或与事实不符的法规。②针对农业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合作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③协调与其他法律部门包括涉及游客权益较多的民法、商法的内容 4.3.2制定符合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基本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等;②特殊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旅游产品政策和旅游技术政策等;③保障内容,即上述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保障体系,如实施保障体系、旅游体制保障体系等。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体现出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规划设计、手续办理、费税收取、资金筹措、土地使用权属和农民就业转型、农家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力度,如不收管理费、经营1~3年不收税费、强化安全问题、土地承包30年不变等,以吸引更多的农户与外来投资商参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4.4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走社会化服务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从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快发展步伐,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扶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宣传上,需要政府扶持,以形成规模特色,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开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要求农民经营向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走社会化的服务道路,使分散经营的众多农户,逐步纳入区域化、专业化经营的轨道,形成产业化格局,获得较好的群体效益。具体做法: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要求,由农业旅游管委会统一领导,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这样的组织,负责协调关系、 市场营销等服务,基本形成事事有人抓、户户有人管的分级服务网络。 4.5成立农村旅游经济自律组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应是以农业旅游区内的经营业主、旅游接待农户为主要会员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代表和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在政府与会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作用。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的主要职责是:①制定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公约并督促执行;②推行分工合作,指导农业园区有序发展;③发挥行业的自律作用,协调各会员之间的关系;④协助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⑤促进旅游经营者互助和经验交流;⑥为会员提供建议、咨询和培训服务;⑦加强农业旅游网站建设,方便游客获取信息。 农业管理论文:农业项目财务管理强化措施 一、农业项目内容及特点 农业项目包括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农补贴项目(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农业救灾项目等等。农业项目的特点是数量多,省级农业项目多达上千个,涉及面广(涉及到农村、农业的方方面面),项目之间资金额悬殊较大,大的农业补贴项目一1-亿元,基本建设项目多的为300万一500万元,小的财政支农项目3万一5万元。项目执行面对的人员多数为农民,规范执行难度较大。因此,农业项目的执行人员和资金管理人员在资金使用上要吃透政策,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要突出项目重点,实行项目集中区域安排,要抓好关键环节,并积极进行优势整合,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二、强化农业项目规范管理 (一)加强农业项目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施农业项目应严格执行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审批制度,农业部下拨的农业专项资金要按照项目申报时确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批;省级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项目指南和项目用款计划进行审批。项目执行时要严格按上级部复下达的文件执行。项目资金数额较少时(100万元以下)要建立专账,项目资金数额较多时(100万元以上)要建立专户。项目资金使用时要执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内容或实施内容在具体实施人和负责人签字后按程序进行开支。对资金数额较多(100万元以上),实施地点较集中或者在一个地方就可实施的农业项目,为了节约资金和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同时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增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约束力,应积极示范推广支农项目招标制度。只有这样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才可以真正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和保证项目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二)加强项目宏观监管,注重总体绩效评价 项目宏观监管应把握好个环节:一是项目整体设计要符合国家政策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在项目立项时,要有政策依据,要符合国家对农业T作的扶持方向。二是对每一个农业项目都要制定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并将财务管理写入其中。三是强化行业监管和行政审计监督,保证农业项目能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合理使用资金并实施好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省级农业项目主持单位应结合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各市项目执行单位定期对项目执行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省级农业财务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有效合理使用。要定期组织业务部门和审计监管部门的财务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实行有效监管和指导,发现资金使用不合理的,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项目完成后要组织财务及各方面的专家进行验收,以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有效地保证农业项目资金不挤占、不挪用,保证农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好的实施效果。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高效使用专项资金 (一)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关系 财务管理对于项目执行而言是贯穿始终的,从项目的立项、实施方案的批复、资金拨付以及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检查、项目完成后的验收,每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紧密相连。项目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财务监管T作有效,农业项目实施的效果就好。农业项目的执行主体是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指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选择项目实施地点,对实施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在项目实施中专业人员还要进行观察、记载和分析总结,项目完成后要建立资料档案,要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协调好关系,衔接好每一个环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项目的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 (二)处理好项目点和面的关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定要按照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进行。一个好的成果先要搞好点上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点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大面积技术成果推广。试验点一定要选择在地力肥沃、水利条件好、管理人员素质较高、交通便利的 !水利、地力、交通等方面条件较好的村,规范地种植新选育的品种,并要有技术人员进行观 察记载和管理,才能确保该项目点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的圆满完成,并以此点为样板,示范带动大面积项目区高效全面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对基本建设投资较大的项目,也应先建设一个标准的工程模式,然后仿效该模式进行实施推广。 (三)处理好关键环节与常规技术的关系 农业项目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服务现代农业的公益性事业,一般是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关键环节,如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等。资金的投向主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并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资金向这些方面倾斜。而对于已经普遍应用的常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如优良品种的推广等成型技术,关键是加强推广力度和推广速度的问题,应以良种补贴项目为载体,搞好技术培训和组织工作,全面加快良种推广速度,尽快发挥项目资金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业管理论文:试论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行政体制改 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加大,组织功能弱化,公益事业发展困难。这是取消农业税后最直接和首先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取消农业税,由财政困难导致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这是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取消农业税无非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到来,它迫使乡镇思考今后的政府改革问题。从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状况分析,“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比过去增加;而财政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的分配,却使乡镇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扩大不同步,乡镇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甚至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因为取消农业税基本切断了过去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至使乡级财政形势严峻,旧账不能归还,新的赤字还在发生,财政难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废除农业税,被取消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还有和农业税有关的“搭车”收费。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统计,这笔资金起码在1600—1800亿元左右,至少是农业税的3倍。财政困难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力为公共事务如社会治安、水利设施等投入基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 2、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难分流,运转效率低。乡级财政紧张,直接结果是养不起人,发不出工资,在取消农业税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而我国却有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各种组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财政所、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土管站、乡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七站八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使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发生困难。为减少乡镇行政支出成本,许多地方开始了乡镇合并,但是,合并后的乡镇又不得不面临另一难题,就是乡镇管辖区域面积扩大,在贫困山区由于路远和交通不便,客观上损害了农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读书和看病的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中最难的,一方面无处分流,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分流,由于乡镇财政拮据也难于补偿,人员不愿走、政府补不起的问题不解决,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深入。 3、乡镇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以农养政”时代,乡镇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取消农业税后,政府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乡镇干部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和过硬的富民本领,才可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大多能力欠缺,普遍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不知道今后“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深化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要解决全面取消农业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释放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增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参号陛,这是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基础变革的成果,从制度上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自身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和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因为政府是责无旁贷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农村群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呢?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乡镇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职能的履行才能落到实处。基于此,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切人点和生长点,尤其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科技示范,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引导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2、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3月2H,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政府和学界就轰轰烈烈地讨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可至今从实际情况看,乡镇机构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取消农业税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政府的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农村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等,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处理好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严守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高成本、低效能的问题。三是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以农养政”时代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角色,转变为“善政养民”时代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提高乡镇公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为此,应完善对公职人员的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行上级考核和社会公众评议的双重机制,让农民拥有按法定、民主的程序选举和评价公职人员的权利,使考评对象始终“对下负责”,服务于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人和维护人。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借助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改革助推力,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构在无法向下汲取资源的情况下,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此,必须规范和完善财政体制,解决乡镇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和巨额债务,保证免税的好处真正使农民受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额度和力度。对取消农业税后形成的财政缺口,应及时足额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齐。除保证用于县乡基层组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优抚和五保户供养等方面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加大对乡镇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过多的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二是要按照属地化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提高乡镇财政的分配比例,保障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人员应有的行政成本的开支。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应以农村的公共需要为前提,要有利于推动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确保财政支出主要用在民生问题上。 4、理清社会事业的性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运作行政化和管理主体非自主化,这阻碍了社会事业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社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为此,应在科学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逐渐建立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除政府所属的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外,对乡镇农业、畜牧、农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工培训等服务性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条件成熟的应转制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政事分开和经营性事业企业化管理,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社会事业产品的筹资渠道,形成农村社会事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减轻政府财政的公共产品供给压力。 5、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方式不能再依靠过去强制性的税收手段,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归还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通过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农村自治组织,包括村委会、各种经济合作社、协会等,它是农民可以自由进退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独立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大市场,在农产品的销售、农用物资的购买、农业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同时,原子化的农民也需要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是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填补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而且能够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服务,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型途径。 农业管理论文:更新理财观念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摘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更新理财观念和强化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首先,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经常研究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拓进取;其次,要能周密而严谨地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抓住重点环节,做好上下左右的协调工作,将单位领导的理财意图变为部门的自觉行动,以推动领导决策的顺利和正确实施;再次,要善于在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对科研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防止信息误导。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强制性保险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灾害补偿法》中就提到了强制性保险。印度、菲律宾则规定农业贷款户必须参与农业保险,形成准强制性保险。美国《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中也提到政府将干旱、雨涝、雹灾、风灾、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损失,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 除了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促使农户使用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美国农业部专门针对那些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将不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原因就是保障太低,占24.8%;其次是保费太高,占23.3%;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占23%。因此,保障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增加。 (二)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做法 保险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二是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的实施。保险市场金融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处理农业风险的新办法,特别是气候风险;而资本市场的应用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这减轻了农业保险提供者面临的风险(skees,et a1.,2002)。另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两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都采用这两种风险分散手段。 1、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随着气象测量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逐渐开发出来。例如巨灾风险(cAT)债券,它主要用于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保障。除了CAT债券之外,资本市场上还出现了基于气象指数的气象衍生金融工具,如气象指数期权等。 另一个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它是将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三类:巨灾证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巨灾股票。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小的相关性,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分散农业保险风险是可行的;而且,资本市场资金充裕,这对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也很有效。 2、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情况,如耕作、灌溉、种植时间等;再就是改进保险合同的条款,如规定免赔款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道德风险。但这通常会面临高成本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分为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两种,其赔款方式与畅通农业保险赔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创新的地方,即只有当承保区域的整体平均产量或收益受损到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理赔点时,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如果整个区域的平均产量没有受损到理赔点,那么单个农民的产量受损再大也不会得到赔付。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投保人)之间有了提高自身产量的积极性,既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团体险通常都要求某个区域的农户全部参保,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比较适合农村低保障或者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孙立明。200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它不需要农业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费率制定的标准,而是依靠系统和精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得保险合同的制订是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主要依据(庹国柱、李军,2003)。相对而言,这种合同制订更科学,减少了由于合同制订不科学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3、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再保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大概为20%,凸现了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例如,日本采取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1966年法国在大区范围内还创立了再保险机构,众多的地方互助保险合作社由大区社再保险,大区社又由中央社再保险(龙文军,2004)。发达国家还普遍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除西班牙外),例如日本的农业共济基金的原始资本为30亿日元,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以1:1的比例共同投资组成。巨灾风险基金制度使得农业风险在空间上得以分散,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三)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 发达国家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实施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稳固、全面的农作物保险体系,以取代作为农业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政策一部分的政府灾害救济计划,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进国民福利。” 在控制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方面,政府给予了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一般为保费收入的20%-25%)、免除各种税收以及再保险支持等。另外,政府为了满足保险机构对于大额风险单位的要求,结合各种贷款政策和福利政策以促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现有的精确的费率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因为农业风险区划工作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是某个保险公司或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例如,法国政府在1980年以后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有关部门专门从事农业风险科学研究。 五、政策建议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或诱导农业保险主体的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 1、有关部门应尽早着手起草《农业保险法》。前面分析的我国保险主体存在的一些顾虑,大部分可以归咎为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因此,《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财政支持和应用各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和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一部分补贴。具体额度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保险产品而定。二是给予农业保险业务经营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应建立行为主体各方的激励机制,将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贷款、灾害救济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3、做好农业风险区划,实行与农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险费率。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费率厘定的不科学,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农业区划体系。但农业区划工作耗费大、涉及面广,并不是保险机构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建议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拨付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为制定农业保险保费与费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应出资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或是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成立农业再保险部,独立核算。以国有性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为主,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确立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国家对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很多试点地方也在探索一些积累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但都缺乏保障。国家可以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盈余,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并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 (三)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主要基于几个考虑:一是农户的风险规避手段比较集中,有利于管理;二是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统计已经表明了在畜牧业推行农业保险具有可行性,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农业保险经营经验。因此,选择畜牧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作为重点试点地区的可操作性强,并能为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积累经验,毕竟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在稳定中求发展。 农业管理论文:浅谈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农业税;政府机构;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政府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政府职能转变才会成功。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有利于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农业税的取消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一个新时代,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农民权益保护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乡镇政府管理却面I晦着一系列难题。首当其冲的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缺失。农业税的取消拆除了收费平台,断了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乡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随之萎缩。其次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法定职权缺失。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规定乡镇政府具体的职责范围,事权分配不清。第三是乡镇负债累累。农业税的取消并没能解决乡镇财政运行问题,反而使乡镇债务有增无减。第四是乡镇社会规范及管理能力减弱。取消农业税后,一方面由于不准乡村组织对农民使用强制手段,削弱了乡村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干部与群众相互接触变少,村民们对干部的态度变成一种“没事不理你、公事不管你、有事就找你、出事就告你”的局面。 虽然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管理面临一些困境,但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机关,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农村众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地方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政权组织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机构改革 1、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因地制宜,撤乡并镇 针对乡镇机构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对现有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经济管理职能,与此相应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为中心站,从而减少部分机构和人员。同时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农民素质较高的小乡镇,可考虑撤乡并镇,减少行政事业人员,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而对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应稳定政府机构现状,但调整其内部分工,精简、合并可有可无的作用发挥差的事业服务中心及其人员,加强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机构和人员。最后,根据中央要求,实现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要求,加强对乡镇机构行政事业编制的控制,每过2—3年,核定一次编制,并通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改革乡镇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县乡公务员考录制度 针对乡镇公务员小农意识严重、效率观念差、功利主义盛行而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我们认为,首先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革传统干部任免制,推行合同聘任制,打破干部人事制度的铁饭碗,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干部的业绩考核,指定科学的考核和量化标准。通过考核,让那些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干部继续留任或者进入领导岗位。其次是完善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一是扩大县乡公务员选拔录用视野,彻底打破身份、地域限制。第一,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权利;第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地区封锁政策,促进人才交流选拔。二是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努力建立健全规范专业的考试录用制度。第一,采用现代化的结构性考试方法。公务员考试应根据公务员工作的特点采用结构性考试方法,其结构由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考核等构成。不同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率,根据不同的职责尤其是不同的职位要求来确定。第二,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特别是专业科目试题库。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头开发,成果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共建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和面试试题库。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第一,借鉴高校招生考试的经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监督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纪检、监察、公证机构、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代表组成,并随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第二,明确监督内容。主要监督招考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报名及资格审查是否按招考公告的规定进行、笔试与面试命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有无泄密问题以及考核录用是否客观公正。第三,完善监督方法。(1)建立考试录用工作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建立录用工作报告制度,接受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监督;(3)建立咨询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3、合理划分权限,理顺各种关系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在很多方面并不是执法主体,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手段,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看,乡镇政府都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和完整的财政权。乡镇承担了大量上级交办的事务,却没有足够的权力,还要为执行结果负责。相对于县级政府的“权大于责”,乡镇却是“责大于权”,以有限的权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乡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是某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合理划分与上级(主要是县级)政府的权限。一是还权于乡镇,解决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问题,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财由事定”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二是明确与上级(主要是县级)部门的关系。县级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县级部门不应对乡镇政府实施直接发文等行为。三是县级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在工作上应接受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协调、监督,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奖惩等,应征求和尊重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其次要理顺各种关系:(1)理顺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关系,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2)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乡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扩大和强化社会自身管理的功能,由社会的各种组织按照各自的性质和任务,共同承担社会义务;(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主动退出,只管一些市场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以弥补市场失灵。同时积极培育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1、目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之后,乡镇政府突出的问题是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情,而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又没做好。首先是在中央转移支付不能足额足量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为了维护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企业和招商引资,有的乡镇甚至通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获得制度外收入;其次是有些乡镇超越经济能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又没进行科学规划和很好地利用市场力量,结果导致许多小城镇成为一无产业基础、二无市场依托、三无居民社区的“空城”,更导致乡镇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第三,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低下。南于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许多因素,许多诸如农业技术推广、文化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甚至基本丧失,导致农村社会公共事业长期受到冷落,发展滞后。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大的方向,这为我们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基层乡镇政府,我们认为它基本上不具备履行经济调节智能的能力,也几乎没有市场监管的能力,真正需要抓实抓好的应该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体制改革中的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具体说来,(1)更新观念。这是转变职能的关键。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业走向休养生息阶段,随着原有的乡镇工作格局的打破,旧机制必然被新机制所代替,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工作重点开始发生全新变化。在观念上,要迅速从去强管理、轻服务,重人治、轻法治变为重服务、重法治,主为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找路子,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2)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收农业税了,国家每年都会有数千亿的财政资金转移到乡村,乡镇干部应从收税费转变为农民提供安全、保卫、科技服务和有效信息,乡镇政府应当更直接提供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社区医疗等公共产品;(3)规划、建设和管理小城镇。乡镇政府要合理规划集镇和新村,抓紧建立和小城镇相配套的劳动保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提供保障;(4)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乡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用全新的文化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特别要做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效益观念、科技观念、法律意识、人权观念及竞争意识,造就出一批具有现代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农民;(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前农村地区仍然是人口超生的重灾区,各地乡镇政府在这一点上的职能一直没有放松,但是在新形式下,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方式、手段应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自然、经济等环境千差万别,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乡镇职能转变才会成功。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 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不仅仅是乡镇政府为了履行职责而进行的职能转变,更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而进行的机构改革,而应该把这一改革放到国家、社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高度上,放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去研究,从而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到乡镇政府管理模式转型和创新的高度,用现代治理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改革,重构国家、社会、农民关系,城乡关系以及体制与机制等各方面的关系,并使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从纵向分析,其重点在“治官”而不是“治民”,在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约束和规范政府应该干什么,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做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和谐统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服务优先、依法行政、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1.乡镇政府职能界定准确。按照“因需设岗”、“因事设人”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乡镇机构的责、权、利。(1)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明确落实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2)保障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用水、用电、通讯、交通条件,改进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科学配置乡镇机构规模。乡镇机构规模主要由乡镇的个数、乡镇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三部分构成,而乡镇内部机构设置的规模是重点。一般说来,乡镇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的设置根据政府有效管理的地域、人口而定,要考虑到政府的行政能力、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相关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最终以乡镇能否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满足农民群众公共需求为准。3.乡镇权力机制的科学管理。权力机制是多方治理的核心部分,只有构建民主、科学、合理的权力机构,才能实施有效的治理,才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乡镇权力的产生要从过去的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其次,乡镇权力的运用必须依法行政,规范乡镇政府行为。 从横向分析,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治理应该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参与的结合,强调管理主体的多样性。在管理的性质上强调政府对公民的服务,在管理技术上强调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元治理体制。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乡镇政府多元治理的构成,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中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管理和民主参与乡镇社会事务的权利,分清政府应当承担和做些什么事。具体说来:1.强调乡镇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这是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机构存在的理由;2.完善农村中间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乡镇政府让渡出来的一些社会事务承担起来,将城市文明导入乡村社会,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发挥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3.倡导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最终取决于农民的自主和觉悟,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权益,尊重农民的政治参与和自我管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也只有政府通过各项政策引导,让近9亿农民获得更多社会资源,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农民建立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和行会,扩大它们的生存空间,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政府才能真正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 农业管理论文:试论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行政体制改 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加大,组织功能弱化,公益事业发展困难。这是取消农业税后最直接和首先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取消农业税,由财政困难导致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这是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取消农业税无非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到来,它迫使乡镇思考今后的政府改革问题。从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状况分析,“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比过去增加;而财政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的分配,却使乡镇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扩大不同步,乡镇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甚至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因为取消农业税基本切断了过去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至使乡级财政形势严峻,旧账不能归还,新的赤字还在发生,财政难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废除农业税,被取消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还有和农业税有关的“搭车”收费。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统计,这笔资金起码在1600—1800亿元左右,至少是农业税的3倍。财政困难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力为公共事务如社会治安、水利设施等投入基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 2、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难分流,运转效率低。乡级财政紧张,直接结果是养不起人,发不出工资,在取消农业税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而我国却有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各种组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财政所、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土管站、乡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七站八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使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发生困难。为减少乡镇行政支出成本,许多地方开始了乡镇合并,但是,合并后的乡镇又不得不面临另一难题,就是乡镇管辖区域面积扩大,在贫困山区由于路远和交通不便,客观上损害了农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读书和看病的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中最难的,一方面无处分流,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分流,由于乡镇财政拮据也难于补偿,人员不愿走、政府补不起的问题不解决,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深入。 3、乡镇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以农养政”时代,乡镇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取消农业税后,政府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乡镇干部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和过硬的富民本领,才可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大多能力欠缺,普遍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不知道今后“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深化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要解决全面取消农业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释放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增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参号陛,这是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基础变革的成果,从制度上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自身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和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因为政府是责无旁贷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农村群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呢?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乡镇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职能的履行才能落到实处。基于此,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切人点和生长点,尤其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科技示范,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引导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2、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3月2H,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政府和学界就轰轰烈烈地讨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可至今从实际情况看,乡镇机构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取消农业税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政府的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农村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等,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处理好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严守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高成本、低效能的问题。三是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以农养政”时代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角色,转变为“善政养民”时代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提高乡镇公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为此,应完善对公职人员的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行上级考核和社会公众评议的双重机制,让农民拥有按法定、民主的程序选举和评价公职人员的权利,使考评对象始终“对下负责”,服务于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人和维护人。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借助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改革助推力,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构在无法向下汲取资源的情况下,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此,必须规范和完善财政体制,解决乡镇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和巨额债务,保证免税的好处真正使农民受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额度和力度。对取消农业税后形成的财政缺口,应及时足额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齐。除保证用于县乡基层组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优抚和五保户供养等方面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加大对乡镇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过多的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二是要按照属地化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提高乡镇财政的分配比例,保障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人员应有的行政成本的开支。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应以农村的公共需要为前提,要有利于推动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确保财政支出主要用在民生问题上。 4、理清社会事业的性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运作行政化和管理主体非自主化,这阻碍了社会事业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社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为此,应在科学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逐渐建立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除政府所属的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外,对乡镇农业、畜牧、农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工培训等服务性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条件成熟的应转制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政事分开和经营性事业企业化管理,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社会事业产品的筹资渠道,形成农村社会事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减轻政府财政的公共产品供给压力。 5、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方式不能再依靠过去强制性的税收手段,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归还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通过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农村自治组织,包括村委会、各种经济合作社、协会等,它是农民可以自由进退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独立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大市场,在农产品的销售、农用物资的购买、农业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同时,原子化的农民也需要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是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填补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而且能够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服务,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型途径。 农业管理论文: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严格执行项目投资概算;把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完善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价款支付、内部监督等相关制度;准确做好项目建设的财务信息披露等措施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财务管理 措施 探讨。 一、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背景 为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之后,农业部于2003、2004年相继修订和颁发了《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财发[2003]38号)、《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等一系列关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近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的深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暴露出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职能缺失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导致项目不能按期完成,达不到预期建设目标。因此,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有效的项目财务管理,要完成项目依法、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做到科学概算、规范执行和有效监督,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管理任务,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尤为重要。 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实践中,不少单位从领导到财务人员不熟悉新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部分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甚至改变资金用途。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的职能限于会计核算,既不参与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又无法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主动参与监督,造成被动应付,弱化了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 (二)重“争项目”、轻“建项目”。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设计内容粗糙,不适应项目实际建设需要,项目执行时难以按正常的程序做出合理的调整变更,随意调整建设内容。 (三)项目概算不合理,深度不够,项目设计和概算不能准确核算项目成本。同时,由于项目预算细化不够,无法事先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导致概算不适应财务国库支付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 (四)配套资金不落实。有些单位不熟悉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编制概算时,随意或虚报配套资金,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五)管理不到位,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单位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聘请正规的监理公司进行施工监督,不符合基建管理程序,基建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投资概算力求细化,把握投资概算与概算执行的一致性, 1、科学、准确、真实、细化的投资概算是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因具体建设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差别很大,概算是否科学、真实、准确,是否符合特定建设项目的需要,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有效执行,因此,在编制项目细化投资概算时,还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保证项目的各项实际支出都能体现在概算中,为项目的概算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严格执行项目概算是完成项目设计目标的关键。 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农计发[2004]10号)中规定:对于变更项目地点等重大的项目变更,必须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非重大变更项目的一般项目变更,应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落实、保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的实现。 (二) 把握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要求,做好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按规定设置独立的银行账户,专项专户核算项目建设资金 做好项目的资金管理,应按规定开设独立的项目银行账户,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避免将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从账户源头上避免挤占、挪用建设资金。 2、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体系、准确进行项目成本核算 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及其补充规定(财会字[1998]17号)对项目的会计一级核算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但是,由于基建项目尤其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千差万别,要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本支出,在实际的项目成本核算中,还应对照项目的概算内容,以会计科目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实际支出为原则,相应增设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的科目级次,以达到项目完整核算的要求。 3、重视项目资金管理的限制性规定 为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切实地用于项目建设上,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解释通知(财建[2003]724号)中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作了一些限制规定,例如: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概算投资规模比例确定,最低0.1%,最高1.5%;项目业务招待费的比例,不能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的10%。;项目竣工验收时的收尾工程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概算的5%,超过5%的,不能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等。 4、切实做好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的筹集和核算 对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配套和自筹资金往往是财务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为此,农业部在2003颁布的《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中明确:“用于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的各种资金,都应纳入概算,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因此,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应与财政专项资金一起,设立专项项目账户进行专户核算,审计署等《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审投发[1996]105号)也将项目配套和自筹资金是否按时落实到位作为验收时项目重点审计的内容。 (三)完善项目财务管理的相关环节,保证项目完成的综合质量 1、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 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中的招、投标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应忽视项目招标工作,而要严格遵循招、投标的原则和程序,从确定招标的组织形式、招标的范围、招标书的制作、开标、评标等方面,切实做好项目的招标工作,保证项目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完善项目政府采购工作制度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的概算管理,财政部在《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财建[2002]338号)中规定,将在基本建设支出中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并把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按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规定编报细化概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概算作为项目验收时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结合细化的投资概算,周密计划,完善并做好项目政府采购工作,直接影响项目验收时的综合评价。 3、合理支付工程合同价款 合理支付工程合同价款,可以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但是,在按项目合同支付工程资金的同时,还应把握工程价款支付的几个原则。一是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一般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并不高于30%,对重大项目,还应按工程计划逐年支付;二是没有签订合同的工程建设,应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不得预付工程款;三是有合同并根据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的,工程价款控制在60%—90%的额度扣减预付款后支付;四是在工程结算后,应保留合理数目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不低于5%),在工程合理保修期满后支付。 4、完善项目执行的内部监督制度 完善项目建设的内部监督制度,是防范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财务管理中的差错与舞弊,提高资金效益的最后一环,由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外,还应建立和完善与项目财务管理有关的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控制、决策控制、概算执行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为项目的资金运行和支付安全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四)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编制项目会计报表,做好项目建设的财务信息披露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到项目实施及完工验收,时间跨度大,为了全面反映项目的建设情况,按时编制报表、做好信息披露,是做好项目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是通过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编制报表,可以直观、全面、清晰地反映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流向,为把握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起到参考作用;二是通过项目财务会计报表,比较项目概算与概算执行的差距,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时纠正;第三,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是项目竣工验收考核的重要内容;第四,及时、规范、准确地编制并上报项目会计报表,也是项目主管部门汇总项目执行情况的要求。 农业管理论文:浅论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知识系统;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综合农业知识系统理论和知识管理系统,提出了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概念,该系统将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集成其中,农业科研人员是活动的中心.分析了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以及它对农业教育、研究、推广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该系统是一个交流协作的知识网络平台,促进了农业科研的知识共享、协同和创新,并实现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引言 二十一世纪,尽管有重大的科技进步,但环境恶化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问题,世界仍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贫穷,农业必须给不断膨胀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面对日益复杂挑战,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业的发展将继续依赖于农业科研,因此,人们必须行动起来,开发一个新的农业知识管理系统,充分应用农业科研所产生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消除贫困,增加粮食生产,提供就业机会,保证粮食安全,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知识系统的理论 Roling提出了农业知识系统的定义:“一个农业知识系统(AKS)是一组农业组织或人,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它们主要用于信息的产生、传递、存储、集成、扩散和使用,目的是进行有效的协作,支持决策、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领域的创新.” 首先,农业知识系统必须包括人,集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人员和农民,由社会所构建的,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学习,加速农业相关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产生、共享、应用和创新.其次,农业知识系统将软件系统思想应用于农业知识管理过程中,随参与者在系统中行动的功能和目标而变化,即系统的实际构成依赖于特定情境下参与者的集合,以及评估在创建可持续创新环境中每个参与者的潜在作用.另外,农业知识系统关注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交互作用.这些参与者期望组成一个有关联的整体,每个参与者都对其它人有所贡献,那么,他们的协同、差异、连接、集成和协作有助于创新. Engel(1995)阐述了农业知识系统的三个主要观点.第一,知识过程是社会构建的,参与者要设法影响和管理知识过程.第二,交流是一种社会交互形式,这样的交互作用,其体现了每个参与者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兴趣、关注点和目标.第三,AKS观点的中心在于创新是知识系统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总之,农业知识系统是社会构建的,它看到了不同参与者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种不同的界面,并通过集体学习、协商和共同理解的社会过程,分析如何创造转化条件来达成一致的决策. 2 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中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这一目的的一种过程.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述出来并转化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组织拥有的知识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也能帮助每一个人内化集体的隐性知识,并不断发展和成长.它强调对隐性知识的组织管理以及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其成功实施不仅与组织、文化密切相关,而且依赖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创建.知识管理系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它不单指一种技术,而是索引、分类和信息检索技术和为获得用户所需结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它用软件的形式把部分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是一个人机互动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应用系,将人和社会的创造、创新能力融人知识的创建和分布过程中,促进包含了知识创造、创新、激励和沟通等活动的个人和社会过程.知识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相关技术构建而成,一方面,它将根植于个人或集体惯例的知识表面化和明晰化,通过捕获、编码、存储和组织成为一种可控制的人工品,促进了知识的转化、传播与交换;另一方面,它对已存在的知识进行提取、挖掘、过滤和组合,以最适合的方式来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向用户提供最相关的内容或知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和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和协作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互动空间,有利于实践社群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刺激了人的创造性. 3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与其它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相比较,国外农业研究的国际合作走在前面,比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CGIAR(ConsultGroupfor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的建立就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和成就,后来的GFAR(GlobalForumforAgriculturalResearch)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研的地区合作与开发.从农业研究系统ARS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AKIS,再到农业创新系统AIS,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及其系统在农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1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概念 知识是农业科研中的决定性资源,农业科研存在的问题,诸如科研重复、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协作与交流、知识孤岛等,其主要原因是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不畅,各参与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手段和渠道,因此,需要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驱动器,对农业科研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用软件的形式把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也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网络平台.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农业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处于“知识三角形”的中心(如图1),农业科研是活动的中心。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6]集成于该系统网络,农业科研是一个社会构建过程,主要的参与者是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他们之间通过知识系统平台共享科学知识、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双向的连接、交流、对话和协作.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农业知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具有农业知识系统的特点:知识由社会构建;重点在于交流协作;目标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同时,与知识管理系统一样,它”由两个个相互补充的部分构成”: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社会;技术部分寻求获取、打包和传递有形的、文档化的农业知识产品,而社会部分使研究者、推广者和农户等系统参与者能够进行协作、连接和思考.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嵌入组织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寻求知识处理能力的技术和人的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高效地完成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服务于社会的任务. 3.2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过程 3.2.1 知识需求或问题 识别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收集和整理农业市场行情和国家农业科研政策,经过周密而详细的调研,识别出农民的知识需求,才能进行课题的申报和面向需求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也才能被推广并被农民所接受.但是,知识需求或问题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民个人的爱好以及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偏见(NAGEL,1980),可能由农民自己清楚地说明或者由研究人员、政治家来定义,因而,需求识别是农业科研知识系统中最难的功能. 3.2.2 创新知识的产生 创新知识输入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输入,没有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将是陈旧过时的,现代农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的输入.农业科研机构承担了创新的任务,其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更关注应用研究,所以该系统必须充分过滤并应用外部、内部的知识和技术,要求在当地环境下通过应用研究测试知识的适应性.在农业科研过程中,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刺激,点燃创新的火花,新的思想和知识随之而产生并添加到知识管理系统. 3.2.3 知识的实用化 研究结果变为有用的形式就是知识的实用化,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研究、田间试验以及参与者的个人经验.一方面,研究结果需要处理,使之适用于农民;创新必须转化为推广机构进行技术扩散的一组推荐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推荐要适用于特定地区的农业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知识的实用化是一个创新在耕作条件下的真实测试,技术必须不断修改直至满足农民的需求,否则必须放弃技术或只能推荐给有限的农民群体;在知识实用化这个技术筛选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与农民、推广人员协同工作. 3.2.4 知识的传播 创新的传播为知识的产生和大规模农田应用之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它要求知识的双重转换,第一步转化到推广机构,第二步转化为农民所需的知识.经过一个成功的实用化过程,技术可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要求向农民提供灵活的或可修改的推荐选择.换言之,技术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对这些原理进行解释,就能使参与者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会如何应用一项新技术是不够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通过教育和学习,理解了为什么和如何工作,他们才能改进新的实践. 3.2.5 知识的应用 产生的新知识如果不以某种方式富有成果地应用,那么新知识就毫无价值.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内的知识应用,意味着农业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新知识集成到系统中并被农民采纳和应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所以,农业科研结果的采用率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绩效的关键指示器. 3.2.6 经验的评估 Nagel(1980)把评估定义为:”用户对信息输人(知识)绩效的判断”.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估是系统功能是否提高了农业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转化率、降低了重复率,即衡量农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经验评估能对技术的不足之处快速反应,监测到系统出现的错误,并立即进行校正,其功能愈显重要. 4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的影响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Web知识网络系统,它包括了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农业研究、教育、推广之间的传统线性关系由动态交互过程所取代,改变了农业科研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并对农业的教育和推广都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4.1 对农业科研的影响 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把不同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行动组合在一起,扩大了研究合作的范围和协作研究机制,出现了一些诸如研究联盟、联合研究和许可证协议等新型组织形式,它们以一种更敏捷、灵活的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项目将研究机构拥有的资源在一起.科研知识网络把其下游的推广者、农户聚集在一起,跨越时空,更适应研究、教育、推广的动态创新,增强了农业科研的有效性. 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快速扩张的Web出版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存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增强了获取在线数据库、知识库和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智力资产进行保护,提升信息和知识的价值;与农业研究技术相关软件的重大进步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进展嵌入知识系统,大大加速了农业科研过程,使之更加有效;开启了科研人员与工作于同领域或课题的同行社群的广泛交流与协作,他们能实时交互,创建一个科研者的虚拟社群,改变了人、社群的生活和交互方式.与传统网络相比,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以下深远的影响:农业科研系统的成员之间的知识循环和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必要等待每半年或一年的定期会议;一个改进了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技能的网络系统,能处理的信息和知识量呈指数形式增长;提供了进行联合研究的可能性,因为研究者能够实时交互,就有可能集中分散于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实时双向交流的新技术使交互知识的开发成为可能,对话不仅促进了知识交换,也能从各种不同知识源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新的知识;最生要的是,知识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实现了捕获非编码知识的动态过程,并将隐性知识集成到指定的现在知识库中,丰富了它的内容,加快了创新知识产生的速率。 4.2 对农业教育和推广的影晌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在促进农业科研进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农业人才并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务.培根说:“知识是力量,知识的价值不仅决定于其价值的本身,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价值也依赖于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农业教育和推广实质上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过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要接受知识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是截然分开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存在着严重的障碍.现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共同的使命感、语言和共享的系统概念,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一体化,从时空上跨越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户的社会距离,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信息系统的连接,能够将科研所产生的新知识和技术快速地传播,让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在网络中寻求所需的人和知识,进行交互式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并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一个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只要有了基本的读书能力和键盘操作技巧,他就能够在这个系统中方便地检索、操纵各种数据,与其它地方有着相似问题经历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进行交流、讨论,在参与者之间开启了动态的、前瞻性的知识流和交互作用,通过基于这些交换信息和知识流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 5 结论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组织的社会情境综合起来,构建了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网络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协同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协作互动空间,高效地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农业管理论文:更新理财观念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摘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更新理财观念和强化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首先,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经常研究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拓进取;其次,要能周密而严谨地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抓住重点环节,做好上下左右的协调工作,将单位领导的理财意图变为部门的自觉行动,以推动领导决策的顺利和正确实施;再次,要善于在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对科研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防止信息误导。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强制性保险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灾害补偿法》中就提到了强制性保险。印度、菲律宾则规定农业贷款户必须参与农业保险,形成准强制性保险。美国《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中也提到政府将干旱、雨涝、雹灾、风灾、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损失,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 除了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促使农户使用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美国农业部专门针对那些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将不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原因就是保障太低,占24.8%;其次是保费太高,占23.3%;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占23%。因此,保障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增加。 (二)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做法 保险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二是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的实施。保险市场金融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处理农业风险的新办法,特别是气候风险;而资本市场的应用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这减轻了农业保险提供者面临的风险(skees,et a1.,2002)。另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两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都采用这两种风险分散手段。 1、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随着气象测量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逐渐开发出来。例如巨灾风险(cAT)债券,它主要用于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保障。除了CAT债券之外,资本市场上还出现了基于气象指数的气象衍生金融工具,如气象指数期权等。 另一个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它是将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三类:巨灾证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巨灾股票。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小的相关性,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分散农业保险风险是可行的;而且,资本市场资金充裕,这对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也很有效。 2、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情况,如耕作、灌溉、种植时间等;再就是改进保险合同的条款,如规定免赔款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道德风险。但这通常会面临高成本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分为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两种,其赔款方式与畅通农业保险赔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创新的地方,即只有当承保区域的整体平均产量或收益受损到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理赔点时,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如果整个区域的平均产量没有受损到理赔点,那么单个农民的产量受损再大也不会得到赔付。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投保人)之间有了提高自身产量的积极性,既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团体险通常都要求某个区域的农户全部参保,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比较适合农村低保障或者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孙立明。200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它不需要农业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费率制定的标准,而是依靠系统和精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得保险合同的制订是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主要依据(庹国柱、李军,2003)。相对而言,这种合同制订更科学,减少了由于合同制订不科学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3、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再保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大概为20%,凸现了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例如,日本采取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1966年法国在大区范围内还创立了再保险机构,众多的地方互助保险合作社由大区社再保险,大区社又由中央社再保险(龙文军,2004)。发达国家还普遍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除西班牙外),例如日本的农业共济基金的原始资本为30亿日元,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以1:1的比例共同投资组成。巨灾风险基金制度使得农业风险在空间上得以分散,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三)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 发达国家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实施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稳固、全面的农作物保险体系,以取代作为农业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政策一部分的政府灾害救济计划,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进国民福利。” 在控制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方面,政府给予了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一般为保费收入的20%-25%)、免除各种税收以及再保险支持等。另外,政府为了满足保险机构对于大额风险单位的要求,结合各种贷款政策和福利政策以促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现有的精确的费率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因为农业风险区划工作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是某个保险公司或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例如,法国政府在1980年以后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有关部门专门从事农业风险科学研究。 五、政策建议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或诱导农业保险主体的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 1、有关部门应尽早着手起草《农业保险法》。前面分析的我国保险主体存在的一些顾虑,大部分可以归咎为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因此,《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财政支持和应用各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和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一部分补贴。具体额度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保险产品而定。二是给予农业保险业务经营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应建立行为主体各方的激励机制,将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贷款、灾害救济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3、做好农业风险区划,实行与农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险费率。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费率厘定的不科学,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农业区划体系。但农业区划工作耗费大、涉及面广,并不是保险机构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建议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拨付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为制定农业保险保费与费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应出资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或是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成立农业再保险部,独立核算。以国有性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为主,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确立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国家对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很多试点地方也在探索一些积累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但都缺乏保障。国家可以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盈余,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并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 (三)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主要基于几个考虑:一是农户的风险规避手段比较集中,有利于管理;二是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统计已经表明了在畜牧业推行农业保险具有可行性,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农业保险经营经验。因此,选择畜牧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作为重点试点地区的可操作性强,并能为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积累经验,毕竟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在稳定中求发展。
环境管理论文:探讨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 论文关键词:城市郊区 水环境管理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论文摘要:我国城市郊区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和水污染形势。城市郊区现行的水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通过对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改革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的对策。 城市郊区指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周边区域中所形成的,其特征、结构和功能介于传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城市郊区是城市发展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区域,现行城市郊区水环境的严峻现状严重制约了城市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郊区半工半农的产业特点和以农村集体管理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使其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相较于普通城市和农村具有复合型的特点,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对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破解城市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瓶颈”问题就显得格外紧迫。 一、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管理体制,水环境管理与发展不相适应 现行郊区水环境管理实行的分散式的管理体制,水资源、水污染等管理分属不同部门,水环境管理责权交叉多,难以统一规划和协调,部门间管理工作缺乏有效衔接,造成了水环境管理的脱节,割裂了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不利于水环境综合管理,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管理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关于水环境管理的法律实行的是水污染和水资源分立立法的形式,部分立法内容存在交叉甚至冲突。目前,我国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涉水部门多,部门起草立法时缺乏综合平衡,立法实践又先后,缺乏通盘考虑,涉水法律存在交叉,妨碍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执行。水环境管理的立法现在注重实体性立法,缺乏程序性立法,造成实体性立法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对于水环境管理的概念缺乏必要的界定,可操作性较差。 (三)水环境管理运行机制缺失 1.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的要求 政府在水环境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实行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高度集中的调控政策。水环境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界限不清,水环境管理主要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造成了水环境管理工作具有片面性和不可持续性的特点,单独依靠行政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要。 2.水环境管理经济手段运行机制缺失 市场机制是微观领域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各种税、费、补贴、信贷等是水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在水环境管理相对薄弱的城市郊区,经济手段的实施由于管理力量的薄弱,制度规范的缺失造成实施和监管难度较大,制约了水环境管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3.监督及参与机制缺失 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责任制尚不健全,地方政府在水环境管理方面兼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监管动力不足,造成了水环境管理执法不力、监管不力的结果。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参与机制并不健全,水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尚待健全,公众的水环境知情权落实不够,对水环境规划和水资源分配等参与不够,参与渠道和方式落实不够,缺少公众参与监督的有关规定,不能建立起公众监督机制,使得水环境管理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 二、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存在矛盾及分析 (一)水环境整体联系性和水环境分散管理的矛盾 整体性和联系性是水环境的自然属性,是水环境实行统一管理的必然要求。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阶段造成我国水环境管理实行分立管理的现状,导致了水环境管理各职能部门权责交叉、利益冲突。水环境管理职能的割裂、水环境管理职能界定的不清晰,造成各职能部门在进行水环境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充分考虑水环境整体公共利益,造成了在水环境管理立法出现交叉,个别条文冲突的现象。 (二)水环境管理与城市郊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分析 城市郊区是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带,同时也是水环境管理力量薄弱的地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尚待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郊区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在各地重视本地国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本地税收的推动下,造成政府对水环境管理的执行性大打折扣,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三)水环境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的矛盾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造成了我国水环境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现状,水环境管理受政府施政方针的影响较大,水环境管理以政府投入和政府推动为主,缺乏可持续性。市场机制在微观层面上是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客观上要求改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在水环境管理中运动员、裁判员身份不分的现象。 (四)城乡二元结构现状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和福利城乡间分配的不平衡,公共物品的不均衡分配是直接表现之一。城市郊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区域,具有较强的水资源需求和水污染治理要求,但是城市郊区公共资源投入不足造成水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制度缺失,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重的现实状况日益严重。 三、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城市郊区水环境集成管理 水环境的分散管理割裂了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部门间的分权管理使水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缺乏协调和配合,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构建以政府统领的水环境集成管理的体制,整合管理资源,统筹管理涉水事务。实行水环境的城乡统一管理,实现水环境管理的部门间的集成、地域间的集成、管理内容的集成、管理对象的集成。推进水环境管理体制创新,推行区域水量和水质的统一管理,调整目前水环境管理部门为事业单位性质,增强其行政权力,赋予其财权、事权,加强对涉水事务的协调能力,确保执行的有效性。实现郊区水环境管理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回用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二)加强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水环境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根据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统筹规划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立法。完善地方各级水环境管理制度,注重对水环境管理综合性立法,统筹考虑各部门和水环境资源相关单位利益。注重地方水环境管理的程序性立法,明确界定水环境管理的权责。建立水环境管理审批、运营、监督机制制度的建立,推行许可证制度。进行郊区水源污染防治立法,完善取水 权、排污权交易立法。加强水环境管理的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管理效率。 (三)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对水环境管理运行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明确进行水环境相关权利界定,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建立完善水资源相关权利的市场交易制度,特别是个体与群体的取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丰富水环境管理的组织形式,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水环境管理的投融资制度,推行水环境管理涉水者治理模式。丰富产业组织形式,实行推行股份制、出租、拍卖、委托经营等形式提高涉水企业的运行效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丰富水环境管理调控手段,推行系统的水环境管理税、费、补贴、信贷等经济手段,加大水环境调控经济手段的研究,特别是级差税、费以及绿色信贷方面,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产业园区的建立,促进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参与和监督机制 加强水环境管理集体和个人的水环境知识宣传和教育,发挥管理对象的监督和参与作用,是做好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起水环境相关单位、个人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参与和监督机制,丰富参与渠道,可以以水环境监督委员会、用水协会、节水互助小组、水环境管理听证会等制度形式,加强水环境管理监督。对涉水事务执行过程和涉水企业的运作过程舆论指导、决策建议、运行监督,形成良好的水环境管理的参与氛围,进行提升水环境管理效率。 (五)将水环境管理与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城市郊区是地区经济的增长区域,也是地区社会管理资源的薄弱区域,高耗水、重污染的工、农业单位是造成郊区水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优化郊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结合地区水环境特点,鼓励发展低耗水、低污染的工、农业产业,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优化利用相结合,将水文化建设与水景观建设相结合,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推进城市郊区的城镇化建设,实现郊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论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环境作为基础的,良好旅游环境的构建与维护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战略转型的着力点。本文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旅游环境所出现的问题,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深入分析,构建了适合半岛城市群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对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旅游环境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区域经济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已经凸现出来,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山东半岛城市群正是在这一国际潮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随着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迅速崛起。但是,伴随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破坏旅游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MES)迫在眉睫。 1.相关概念辨析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着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环境管理论文:浅析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的研究 通过对电子废弃物环境问题的分析,发现各参与主体都对电子废弃物的污染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激励包括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进行激励。约束机制中首先要明确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问题的总政策;制定及实施相应的环境管理政策;尤其要加强电子废弃物环保的法律制度创新,从各个参与主体角度去考虑;同时加强环保执法;监督部门也需要协调配合。 论文关键词:电子废弃物 环境管理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随着电子工业和信息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电子废弃物成为异军突起的环境新杀手,急待有效解决。电子废弃物包括各种废弃电脑、通讯设备、电视机、电冰箱等废旧电器和被淘汰的精密仪器仪表等。到2020年时,中国因废弃手机导致的电子污染比起2007年将增长7倍[1]。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是系统工程,要从全方位管理的角度考虑,要遵照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等理念,包括相关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一、电子废弃物的特点 电子废弃物首先表现为巨大的危害性,它对环境的危害极大,制造材料复杂且含有化学物质;电子废弃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们对人体器官及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致癌或致畸形、致突变物质。其次是电子废弃物的可回收再利用性。电脑、手机等追求微型化的电器产品中,黄金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电子废弃物从资源回收角度看,潜在价值很高。再次,电子废弃物处理困难。虽然电子废弃物潜在价值非常高,但由于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要想实现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也需要较高的投资。电子废弃物成分复杂、类型繁多,寿命不同。这给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带来困难,其回收利用率较低。 二、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废弃物回收体系瓦解之后,郑州市新型废弃物回收物流体系尚未建立,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形成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依然处于无秩序混乱状态,严重影响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效率和废弃物的恰当处置以及资源再生利用。电子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是回收资金与责任承担的问题。在回收处理业者的经营观念中,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目标始终定位于利润最大化。他们所采取的焚烧、酸解等原始处理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危害,随意丢弃的废弃物不仅造成有用资源的流失,还影响到了城市整体环境。环保观念淡薄问题不仅体现在回收处理业者的行为中,也反映在消费者与生产企业对电子废弃物问题的认识上。大部分消费者对电子废弃物的危害性认 (一)企业和消费者环保观念淡薄 识不足,不清楚电子废弃物非规范化处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选择错误的回收渠道。国内企业对于电子废弃物问题重视程度与现代环保理念以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在产品设计生产阶段,国内企业并未充分考虑到电子废弃物带来的危害,使用了较多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产品结构复杂,不易于拆解和循环利用,致使回收处理难度加大。 (二)法律法规滞后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是一件涉及面广,较为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制定法规,利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规范,有效地管理和监督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为。我国目前缺乏综合管理和协调部门。对一些具体问题,如电子电器产品的使用年限、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回收中的责任承担等相关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 (三)电子废弃物处理水平低 目前我市在高技术层面的电子废物回收与再利用的企业几乎是一个空白。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即将面对家用电器的报废高峰的到来。电子废物回收与再利用企业必须走正规发展道路,企业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与优良的设备。要建立回收网,或者行业、地区甚至乡村都可以建立社区回收体系,成立一些回收利用公司,进行规范化运作。家庭回收作坊所采用的手段是简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工艺原始、技术落后、回收处理工作未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而且回收处理过程中的配套环保设备缺乏,对最终垃圾不做任何预处理,直接进行投弃、填埋或焚烧。同时,由于缺乏环保设施,拆解处理人员自身健康也受到威胁。 三、郑州市电子废弃物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研究 (一)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包括社会责任感和地位荣誉感。首先不管是回收处理者、消费者还是生产企业都应该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公众参与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理念,树立绿色设计、消费导向理念,正确处置处理电子废弃物,不以损害居住环境和人体危害为代价。这完全依赖于公众的道德水准与自我的约束力,因此要想防止电子废弃物的污染,就靠大家的自我激励。其次,电子电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企业文化来激励员工强化环保理念,可以给促进资源再循环利用设计者、处理者一定的社会地位,它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地位和文化地位;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许 多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许诺工业发展要对环境负责,公司绿色化成为公众传媒的一个普遍主题。而外在激励在电子废弃物治理中占据重要位置。选择环境经济手段作为突破口来研究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抓住了环境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政府奖惩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政府应建立激励计划,例如为电子废弃物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基金和低息贷款,为促进环境技术创新建立财政激励机制[3]。并对电子废弃物的环境违法行为实行全国范围公众有奖举报制度。因为信息不对称,电子废弃物生产者拥有比环保局更多的企业生产和污染的信息。此处用到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有奖举报是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以环境标准作为最底线;有奖举报制度出自环保局之手,属行政手段;对举报有功人员的奖励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属于经济手段,以奖金来激励举报人,以罚金来约束生产者,对前者是补贴手段,对后者是征税手段;发动公众参与环保,旨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是教育手段。 (二)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建立在激励机制基础上,主要指政策约束、责任约束和法律约束。如完善管理政策,严格执法,完善监管,法制创新。加强环保执法,避免“两高一低”。 第一,要逐步建立并健全和完善电子废弃物环保法规,自身不应有缺陷。虽然电子废弃物法律还很不成熟,但是执法的完善是为了出台更有利的法律并约束人们更好的遵守.当务之急是丰富执法手段,加大处罚力度,要让违法者确实感到“切肤之痛”,要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守法成本,让违法企业买不起单。现行的处罚额仍不足以遏止环境违法行为,应采取比例罚款制,与电子废弃物的总金额成正比,不要设定最高限额。必须给环保法律、法规充实更加严厉的行政手段,如吊销执照、没收非法所得、停产等一系列有效手段来处罚违法企业,彻底解决环保法的“软肋”。 第二,电子废弃物环境立法要建立全国法规一致的指导思想。各地环境立法要均衡,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要一致。防止污染转移,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否则势必造成经济发达地区严重污染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继续违法排污,继续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查事与查人相结合。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不依法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环境监管失职者,要联合监察部门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四,环境执法部门在执法中要公正、公平、公开,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杜绝人情收费,人情罚款。提高执法过程中透明度,增加环境执法的公示方式。加强环境污染在线监控能力的建设。环保部门应加大对污染源在线监控能力建设投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监控系统,及时发现违法排污情况,做到及时处理又能节约执法成本。 总之,郑州市要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奖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 环境管理论文:基于环境管理会计识别环境成本 【摘要】 本文针对环境成本的界定与计量存在的差异,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界定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类别,由此引入材料流动平衡关系这一思路,并介绍了相应的评估方案和处理程序,以改进环境成本的计量,促进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关键词】 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识别;评估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 1993; Bouma, 1998),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环境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UN CSD, 2001)。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管理会计(EMA)去思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流动、最终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与收入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 评估年度的环境成本/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成本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作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成本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及其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成本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成本也应该被纳入企业环境成本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管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成本+ 浪费的人工与资金= 企业环境成本总和。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成本之中,使得环境成本与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因为环境管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管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去发现隐匿的成本;环境成本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成本,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穿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流动成本的管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关成本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准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成本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成本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成本(external services for good housekeeping)。如果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 “environmental” share of integrated 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 share of operational plants) 。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成本。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成本。(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 costs of non-product 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成本计算和流动成本的计量,将能更加准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流动,并且分配给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负担者。当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入其他分类中的成本。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成本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成本,成为材 料流动成本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成本。环境管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费用,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成本,或是与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成本。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虽然这些成本的效应或许迟早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计算基础。 环境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成本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方法(Top–down 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成本,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成本评估的材料流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留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入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流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动平衡(material flow 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流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流动,成为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量与成本的基础。材料流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量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管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量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入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进行材料流动平衡分析的起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门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成本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许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入、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量、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管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成本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管理、成本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流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流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作工作的起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四、环境成本评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业层面进行环境成本评估、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将把数据分析的系统边界从企业的范围再分配到具体的内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图是在技术处理层面追踪材料流动的投入产出,深入分析企业特有的加工程序,从源头上识别企业的损失、泄漏和废水等非生产性产出,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再次以投入产出的分析形式,更加详细地检查生产中个别的步骤,有时还需要技术上的相关支持。程序流程图结合了成本会计数据中的技术信息,针对特定的生产单位、设备和成本中心操作,在总量上把每年的数量加以汇总。 将企业的材料流动分解到成本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设备,不仅需要对技术改良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而且需要追踪成本的源头。尤其应当重视前后都是以公斤为单位的材料定量记录。基于行为的成本计算和价值流动计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问题:1) 哪个成本中心处理了多少材料;2) 材料投入能否被更进一步分配到生产线或者具体的设备上;3) 导致的排放、损耗、废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成本中心、生产线还是设备进行记录更为适宜;4) 有多少成本被正确地分配至产品,从而减少了隐匿在诸如管理费用这样一类成本中的数量。 该层次的材料流动分析由技术人员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应当反向复核,以确保与成本会计系统保持一致。不过由于内部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技术上的数据和财务账簿记录的数据常常无法协调一致。经验表明,二者核对的一致性将带来极大的最优化优势,并且成为环境会计的主要工具。因此,技术上的处理与财务上的记账相互兼容是最为理想的操作方式。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否是因为污染的罚款、环境管理系统人员的培训,或是为了发起对于自然的保护,是否包括了非生产性产出的成本,对此进行相关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界定环境成本概念、区分相应的类型,以及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视角进行披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业组织内部,贯穿企业的材料流动是统一的。就理论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当前在环境报告领域,也有趋势将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合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目前企业往往单纯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或是为财务和成本会计以及加工技术分别设置两套的信息机制,这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多利少。本文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类型,提出材料流动平衡的思路,引入相关的评估处理方法,将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环境管理论文:关于企业环境管理与信息披露动机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整体利益的现象日益严重,企业在追求企业本身利润最大的同时往往不去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不菲的收获但长期上却是反受其害,因为与环境的不协调致使企业最终面临发展的难题。 【关键词】环境管理;信息披露;环境伦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在环境伦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企业环境伦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企业环境伦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企业环境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构建合理的企业环境伦理建设框架,以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取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1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环境管理目标除具有一般管理目标的导向性、系统性、时空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外,还具有特殊的多元性与层次性:多元性体现为环境管理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故而应兼具经济性目标和环境性目标;层次性则表现在目标可分解至三个不同层面考虑,即最终目标、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最终目标是达到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状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最终目标的指导下,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各种与生态环境因素有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同时体现财务会计的受托责任观和管理会计的决策用有关思想对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其具体目标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它能够使环境成,本的重要性得到体现,同时更加容易辨识与核算,从而更易于管理和降低这些成本。 目前,实施环境管理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有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化工企业甚至会认为,强调了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会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他们以前并没有关注的环境影响方面,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会计人员对采用新的会计系统有消极或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延续现存的会计系统是既安全又可靠的方法,而对运用一个新系统缺乏必要的积极性,新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会给会计师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2 信息披露 企业信息披露多集中在会计信息的披露,在经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因而倍受各方关注。人们用它来寻找投资对象和兼并对象,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判断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的成效,评价公司管理业绩和企业决策。通过对会计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企业财富的产生过程,改善决策,减少盲目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人们理财意识的增强,会计信息对现代经济的意义正在被重新认识,投资者、管理人员和会计专业人员对会计信息更是表现出不断增长的兴趣。 信息披露的方式一是表内报表,即按国家规定格式和项目用数字填列,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二是表外,即对表内数据和有关事项的解释和说明,如附表和附注,文字说明等。由于表内报表用数字反映的特点,决定了所表达的舆论信息的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披露变动及定性信息(如主要指标数据变动的原因);不仅要披露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的信息(如金融工具利率和信用风险信息);不仅要披露历史信息、同业信息,还要披露预算信息;不仅要披露企业整体的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分部信息(如行业分部、地区分部),这些要求都需要由表外补充和说明来完成。表外在其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量、改善披露的充分性、抑制企业粉饰报表、减少报表使用人的误解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使企业财务报表附注和说明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1 信息披露的方式。 信息披露有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之分。自愿披露是企业在国家规定披露的信息之外,自行披露的信息。信息公布的早晚会给他们带来重大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缩短信息编制和披露时间。 2.2 信息披露的成本。 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和竞争劣势成本。信息提供成本是指从建立信息系统到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包括编制成本、审计见证成本和诉讼成本等。由于该项成本在信息披露时尚未发生,多由估算得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难以计量和测算,所以又叫不确定成本。信息提供者是影响信息市场质量和信誉的首要因素。 从效益分析看,如果披露某信息,有助于提高其在证券市场上的筹资地位,降低筹资成本,则公司会产生披露效益,竞争劣势成本降低,反之,则会产生披露损失,竞争劣势成本提高;从成本分析看,信息披露会加大信息加工成本,产生审计见证成本、诉讼成本等,同时信息披露也可能会制约经历人员的经营决策,使其在受到约束情况下做出次优决策;由于违规处罚只有在被发现时才产生,在利益和侥幸心里的驱动下,信息提高供者会铤而走险进行利润操纵、有意披露有利信息、掩盖不利信息以及制造虚假信息等。其次,信息需求同样影响信息供给。信息使用者购买信息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最大程度的获利或减少损失。如果信息提供者提供虚假的信息,就会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企业在信息市场的需求者就会减少,最终影响企业的筹资能力和生产经营,甚至破产倒闭。要想扭转局面,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业绩,提高信息质量和企业信誉。再有,规范完善的信息市场,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 3 企业环境管理与信息披露的优化建议 3.1 企业信息外部监管的改进路径与制度安排。 3.1.1 加大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3.1.1.1 提高违规成本。可以完善《证券法》中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甚至制定相关地方法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有一定力度的惩罚措施,通过责令违规企业赔偿受害投资者的损失不仅可以有效地剥夺违规企业通过违规行为所获得的非法利益,而且给违规企业强行加上了一种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同时可以建立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体系。这样可以使严重违法的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证券行业中彻底出局,令其丧失执业资格。 3.1.1.2 提高发现违规行为的能力。可以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并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最后还可以建立信息披露的风险预警系统。 3.1.2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 3.1.2.1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制定法律、法规、强制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使审计必须从注册会计师其他业务中分离出来。 3.1.2.2 强化公司审计轮换制。事务所的选择决定权仍然由股东大会或者审计委员会掌握,可以用确定注册会计师和合伙人轮换期限。 3.2 企业信息内部控制的改进路径与制度安排。 3.2.1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3.2.1.1 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3.2.1.2 扩大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完善董事会试点范围。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探索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新的管理模式。 3.2.1.3 加快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3.2.1.4 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3.2.2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可以改变目前大股东对经营者采取的唯一的财务指标考评法。企业应借鉴国外董事协会对业绩的评价因素,对经营者的激励采取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同时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提高经理人才的素质,通过人才市场竞争上岗的途径,建立起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以形成对经营者外部的约束机制。 3.3 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 企业降低环境管理与信息披露的成本,有利于本地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发展。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所以,生命周期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真实地反映了产品所发生的真正的劳动耗费,便于企业管理部门根据真实的成本资料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 3.3.1 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在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及所期望的盈利水平的前提下,改进产品与工艺设计,降低设计阶段被锁定成本。由于环境成本的发生规律和其他成本一样,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降低环境成本的发生,而目标成本的计算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通过采用目标成本法,企业可以极大限度的节约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成本,方便在企业中环境管理的运用。 3.3.2 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也就是说,价值链并不是独立活动的汇集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在这个系统内某项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其他活动的成本和效率,企业可通过协调或优化这些联系来创建整体成本优势。 总之,应将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和信息披露成本纳入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对环境管理成本和信息披露发生的源头开始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成本,从而便于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在企业的开展应用。 3.4 强化对环境管理与信息披露的监督。 3.4.1 建立内部控制 政府强制执行。 政府要起到引导和督促企业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来促使企业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对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企业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执行松散或拒绝依法设置执行的单位要进行处罚,向社会公布,以达到严肃法纪的目的。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门,要利用接触面广、便于组织等优势,主动指导,组织经验交流。 3.4.2 坚持内部监督强化外部监督。 从传统意义上说,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实施的监督主要应依赖于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但种种原因使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因此须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如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应统一协调,合理分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地监督合力,注重对企业执行情况的了解、检查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 环境管理论文:浅析环境管理会计 [摘 要] 如何让绿色环境融入到企业会计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在国外蓬勃发展了十多年,但在我国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本文围绕环境管理会计展开论述,提出在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并阐述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及其理论基础,同时概述了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环境管理会计;必要性;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观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似乎是一对矛盾。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看,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先发展,后治理”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事实上,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问题,但也有助于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以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保护环境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持续发展。因此,兼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好环境,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从企业持续经营的角度看,环境与竞争并不存在绝对的此消彼长关系。严格的环境规范会刺激企业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而技术革新又带来高的投入产出比,或降低了为减少污染而发生的净成本或复原成本,同时改进了产品,增强了产品的长期竞争优势。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各种约束企业的行为、规范产品环境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并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认识到如果在管理决策中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利益关系人的需求变化,将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有关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也就越发显得必要与迫切。 一、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国民经济基本构成元素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应贯彻环保政策,这就迫切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 (一)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各国的环境保护已从关注解决终端问题逐步转为营造企业改变环境的驱动力,也就是通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导向的变革来谋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应当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应当努力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建立起反映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业绩的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对环境信息的采集、加工,为多种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同时通过将环境业绩融入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以保证环境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共同实现,最终实现企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伴随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环境管制标准愈来愈严格,企业环境相关成本及环境风险增加,引起企业及银行等融资机构的重视。很多著名的大型银行都开始要求客户对自身的环境情况做出必要披露,同时还积极研究和运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案。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绿色消费”浪潮,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还关注产品本身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此外,许多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进行国外投资将面临更多环境方面的问题和要求。凡此种种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行动,改善和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树立环境管理的良好形象,以增加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环境风险及资金成本。这些都迫切要求企业尽早建立环境管理会计。 (三)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但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故意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项目建在发展 2. 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 环境管理会计不仅提供了企业决策所需要的货币信息(例如环境成本与收益) ,也提供了非货币信息(例如污染物的排放量) 。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辅助下,管理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短期行为,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企业与社会双重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中,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做出最优决策。当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考虑了环境因素后,其分析模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决策目标应多元化,决策分析不能再以单纯的经济参数为标准,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种目标。其次,环境因素应纳入决策分析指标,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的环境政策以及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估计各项潜在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少投资风险。 例如,某企业将要投产的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残余物,该残余物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案清除。 方案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设备投资50万元;每年发生的开支有:购买材料6万元,交纳排污费6万元,生产控制支出4万元。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一种有毒废气,企业目前没有处理该废气的能力。但国家近几年将会颁布一部有毒废气排放的控制法规,企业的行为很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经过估算,罚款额高达150万元(假定罚款在设备报废时一次性支付)。 方案2,采用碱式去除法。该工艺不释放任何废气,只会产生一种含碱废料,废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费用包括:设备投资100万元,购材料支出8万元,交纳排污费2万元,生产控制支出3万元,碱废料回收1万元(假定两套设备使用年限均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折现率为15%)。两种方案的投资及现值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方案1的净现值是1 422 838元,大于方案2的净现值1 100 376元,应选择方案2。如果不考虑环境损害的罚款支出,则方案1的净现值就是1 052 068元(1 422 838-370 770),小于方案2的净现值,应选择方案1。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给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 3. 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环境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及其可能的变动情况,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发现不足,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环境风险的威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 大量研究证明,企业的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把环境目标作为其战略目标后,在不同的实施阶段,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收集的信息,可对企业的环境业绩及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如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企业改进产品设计,为企业带来多大的环境绩效等。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进行业绩评价,以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自我调整。通过综合考核环境业绩,企业实现可持续战略目标,创造长期的价值。 四、 结论 环境管理在企业会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在企业管理会计中考虑环境因素也已开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环境管理的制度,已对企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企业开始实施了环境管理标准(如iso l400l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并加强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青藏铁路的施工中,施工人员在取土前就把表层的植被和表土铲除,铲除以后集中堆放、养护,取完后回铺,仅沿线草皮移植的花费就高达2亿多元,回铺的草皮达数千万平方米。 环境管理论文: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问题与实现途径研究 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自然资源的短缺,自然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性环境系统,为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基本能源需求和物质支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面临诸多风险,如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源不足、水资源面临危机等问题不断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日益脆弱,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的初衷正一步一步地被侵蚀,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也逐渐地被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加剧;形象工程盛行等。面临如此多的环境管理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社会各群体的伦理素质与法律素质等,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发展是个复杂、全面,并具可持续内涵的历史过程,它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并兼具自身发展特色,正确处理好其内在关系,及自身发展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有助于城市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狭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经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空间、城市化水平发展等多方面内涵;在广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将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在内的整个城市环境的进步和提高。总体而言,政府应当引导城市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通过税收、行政命令等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差异化,改变了不同环境压力的产业获取资源成本的大小、进入与退出市场的门槛的高低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形成不同的环境压力和环境需求的产业结构,进而改变城市的质量。 1,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任一生态因子的破坏或消失将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有: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2,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有形建筑、设施、结构布局等可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如城市经济发展投入一样需要一个度,盲目过度的发展城市建设必然牵制该城市的长远发展,犹如拔苗助长,最终损害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必须兼顾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当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城市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仅使城市产业投资跟上城市建设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 此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系统中,政府必须着眼于社区这一重要的城市子系统,通过社区发展和建设来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社 区绿化建设;推行绿色建筑,发展节能省地型社区住宅和建筑。 二,提高城市社会各主体的伦理素质和法律素质 如果众人没有一种正义的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正义原则就不可能被接受一样,政府要想成功地完成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氛围和伦理素质。 1,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并积极引导建立生态性的城市伦理氛围 在城市良好伦理氛围塑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城市各主体环境伦理素养的培养,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或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或制定相关规定。首先,政府积极培养自身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伦理修养,政府作为最大的环境伦理责任人,以及在社会中所具有的破窗效应,决定了政府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伦理修养:政府在城市环境管理中树立审慎的伦理价值观;保持生态的镇静;树立行政公平、平等理念。其次,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伦理氛围。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关的城市社会规定确立伦理要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媒体、形象展示等直观而非强制的行政手段为城市环境伦理素养的形成制造空间氛围。 2,带动城市各主体塑造生态性的社会伦理氛围 城市社会是个大熔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个性,各主体有其自身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反映在城市自然环境中,都有着共同的自然结果,即破坏城市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各种宣传和媒体措施,塑造积极的可持续性的城市社会伦理氛围。 首先,引导确立并稳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要求城市各主体尊重和关心城市自然,采取个体主义的与整体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限制对城市自然的权力滥用。其次,树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并渐渐地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效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简约的城市消费观,适度消耗的消费理念,崇尚绿色的消费理念,以及关注循环的消费理念,以期通过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防止把我们的生活废弃物导入城市自然系统;其次,重新定义幸福,确立新的幸福观;确立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环境管理论文: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内容提要 1. 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摘要 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由于采取自然资源无价、原材料低价的做法,使原材料价格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开发的完全成本,从而不仅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低效率利用和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采用征收税费、押金、拨款和创造市场等方法,将自然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开发话动中,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促使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区别是它注重效率。我国目前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是:税务、资源产业管理、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征收的税费,但存在着关系不清、缺少依据、作用不强、手段单调和挪用严重等问题,影响了其效果。笔者通过对经济手段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核定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制定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规范;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实行自然资源开发权拍卖制度,建立开发权交易市场;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关键词: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经济手段 从产业划分角度看,自然资源开发是第一产业。根据所开发的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两类:一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农业类开发,即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另一是利用非生物资源的工业类开发,即采掘业。由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自然资源又是作为自然物的入以及整个生命系统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环境保护考虑,研究自然资源开发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大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聚财富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大量开发自然资源,我国经济仍只能是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在实行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采取压低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做法,以刺激加工工业即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如在七十年代,按当时汇率计算,国内原油价格仅相当于国际油价的26.4%,目前也只达到国际油价的77%(严绪朝等,1994)。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则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1.1 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 产品低价造成自然资源开发企业长期低利、微利,甚至亏损,自身积累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制约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粮价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基础投人不足,已严重动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如,石油工业全行业到1991年底,累计负债余额达691亿,资本负债率达到75%(严绪朝等,1994);国有重点煤矿1993年产煤4.6亿吨,亏损高达50多亿元,平均每吨原煤亏损达1087元(据王森浩1994年文推算)。 1.2 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低效中利用和浪费 产品低价除了造成自然资源开发技术的落后外,还迫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如1990年,我国原煤产量10亿多吨,竟消耗掉40多亿吨煤炭储量,回收率仅为25%;有的小煤窑采1吨煤竟丢掉8.9吨,回采率仅为10%(王和,1994)。另据对1800多个重要生产矿山的调查,70%的有用组分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仅占2%;有用组分有半数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只占15%;而75%的矿山其有用组分的回收率均在25%以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等,1992)。 原材料低价在刺激加工工业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企业不注重提高利用效率,在资源利用上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以巨大的自然资源消耗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目前,我国单位能源所创造的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法国的10.61%,前西德的9.09%,日本的7.56%,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较低的,仅相当于印度的50%(世界资源研究所等,1993)。 1.3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上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其养分损失至少折商品肥40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其他如沙化、盐渍化损失也达100亿元,草原退化面积接近1亿公顷,并仍以每年100多万公顷的速率在退化(曲格平,1989)。 森林覆盖率仅为13.9%,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并且每年以2-3%即230-345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我国3万余种植物中有4、5千种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濒临灭绝(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5%,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3万吨/年,年向黄河输沙量近4亿吨左右,占向黄河输沙量的1/4。神府、东胜矿区废土废渣堆积总量达6800多万吨,其中有60%直接倾倒于河流,有的地方河道淤积,造成泄洪困难,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据测算,该矿区年环境成本为3819.6万元,平均每生产1吨原煤的环境成本为1.05元(西安煤炭设计院,1990)。 我国正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与这一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自然资源的开发模式,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减少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2.1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理论基础: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论 我国长期实行原材料低价的资源开发政策,除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外,还因为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错误,这就是片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没有价值和价格。 其实,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指出:“作为要素加人生产但不需要代价的自然要素,不论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都不是作为资本的组成部分加人生产的……但是如果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需提供的产品比利用这种自然力所能生产出来的还要多,也就是说,如果必须在不利用这种自然力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人或人的劳动的协助下生产出这个追加产品,那末一个新的追加的要素就会加入到资本中[1]。”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没有价值存在一个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人类就要为此追加劳动,自然力也就具有价值。这是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过程,首先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在一定限度内,自然环境资源可以自然地更新、再生、恢复和增殖;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强化,其自然再生产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必须付出劳动,这就使它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即为在其自然再生产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资源所应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是再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考察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应从生产以及再生产自然资源所“必需的”劳动而不是“实际付出的”劳动角度进行,才不会因为人类的历史失误而低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 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后,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而进行的劳动,如治理污染、治抄保水、植树造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直接劳动;第二类是在某项自然资源开发行为发生前预见到其将对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变该项行为本身所付出的劳动、或伴随该行为发生的同时而附加的劳动等,如开发替代品、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间接劳动。 2.2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作用机制: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开发产品价格应当等于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外部成本(mec)与边际使用者成本(muc)之和.mpc是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成本;mec是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损失;muc是由于现在开发自然资源而放弃的其未来效益和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经济手段是通过各种方法,使这些成本能反映在原材料的价格中,从而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开发活动循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收税和收费。这是经济手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政府通过征收税费而使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中,也就是将外部不经济性直接内化到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从而刺激开发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于存在市场竞争机制,若开发者使用了超过社会所必要的、平均的自然资源消耗量,或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则其付出的税费(即反映在产品价格中的mec和muc)也就高,其个别劳动时间就会超过社会劳动时间,则在其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时,其利润就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反之,若其自然资源消耗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则会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刺激企业不断降低成本以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当大多数开发者的mec和muc都下降时,整个社会的mec和muc也会相应下降。 押金制度。政府要求自然资源开发者在开发前交出一定数额的押金,当开发者按照一定要求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补偿,如植树造林、复垦等以后,再将其返还,否则予以没收。这实际是通过押金迫使开发者从事前述第二类自然环境资源再生产劳动,这样该类再生产劳动也会反映在开发者的产品价格中,再通过竞争机制使其不断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使用。 政府拨款。政府对经济上不能盈利的环境保护项目进行拨款补助,从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实际是由政府从事自然环境资源的第一类社会再生产活动。 创造市场。上述手段都是与价格有关的措施,而创造市场则是直接为环境商品创造一个市场,使其在市场上直接交换,最典型的创造市场是许可证交易。这一类经济手段也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和生态环境的使用权向经济效率最高和环境效益最好的开发者配置。 2.3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优点:效率 由于开发者之间存在着知识、技术水平、装备条件等的差异,每个开发者有着不同的边际成本,存在着不同的最佳自然资源开发水平和最佳环境污染水平。在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时,往往会因“一刀切”而使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造成浪费,影响了效率;而经济手段则通过市场机制使各种资源在不同开发者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使每个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均达到最佳水平,由个体最优从而实现总体最优,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我国目前实行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征收税费,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税务部门征收的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中华人民共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了石油、煤炭、盐等9个资源税税目。 资源产业管理部门的收费。如地质矿产部门征收的矿产资源费;水产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征收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建设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征收的地下水资源费;林业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征收的林地补偿费、伐除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 土地管理部门征收的土地复垦保证金。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征收的排污资。 某些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试行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如福建省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征收环境补偿费;江苏省对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业征收矿产资源费和整治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选矿征收排污费;山西、内蒙古、湖北、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也制定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有关政策,准备付诸实施。 上述各种经济手段对于遏制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政出多门,缺少协调。如上所述,各个部门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收费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间重复,有的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这就削弱了国家作为自然环境资源所有者代表实现其价值的权威性,影响了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标准偏低,从而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手段单调。如上所述,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为征收税费这一种,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 资金挪用严重。既然收取的费用是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的体现,是自然资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为了维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这些费用必须再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恢复、保护与增殖项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挪用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据管辖权限收费,安排使用。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开发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辖者交费,这样,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就不能得到补偿,这部分价值实际是被挪到别处使用了。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 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的基础,税费及押金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交易市场的监督,都需要以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为依据。我国各级土地管理局组织力量,评定了城镇土地的基准价格,作为土地交易、调控土地市场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进行评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4.2 理顺各种收费的关系,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根据自然资源开发产品的价格构成,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经济手段所要影响的主要是mec和muc两个部分。mec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环境污染损失,通过排污费收取;一部分是生态破坏损失,通过拟议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收取,这便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税费体系,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征收。muc部分,以及部分属于mpc的公共部分,则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体系,可由资源产业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建议根据这样的体系构想,对现有收费进行清理,保证两个体系之间、以及每个体系内部各项收费之间的关系明晰,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明确。 4.3 强调费用—效益分析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评价中的地位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确定提供依据。 4.4 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 经济手段的核心就是使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即原材料的价格,反映开发过程的完全成本,因此,应当取消对资源开发的财政补贴,放松对原材料价格的政府控制,使价格能够对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产生调节和刺激作用。也不必担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通货膨胀,分析表明,真正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其最大弹性系数在0.6左右,即原料价格上涨1%,总体物价水平最多上涨0.6%;而且前面的分析表明,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最终是能够导致成本下降,从而使物价水平下降的。 4.5 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 在征收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其他经济手段,特别是为环境保护创造市场,如实行资源开发权拍卖和交易。对一些缺乏税费征收标准或难以专门制定标准的开发项目,可在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开发权进行招标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并逐步建立开发权的交易市场。 4.6 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将征收的部分税费集中起来,成立自然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助自然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替代资源的开发,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象经营普通商品一样经营自然环境资源这一特殊商品,使其不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环境管理论文:生态文明下环境管理内涵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和制度内涵。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内涵 环境管理是预防和质量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人们的物质很精神需求。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1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是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在环境管理中要协调好之间的关系。 1.1城乡之间的关系协调 城乡生态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垂直生态链。在三大产业中农村是第一产业的基地,而城市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是链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系统的中间环节。在三大产业的生态关系中,我们不但要实现城市化道路,消除城市化的污染转移到农村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消除农村污染,向城市输送更多安全生态的农产品,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1.2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协调 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是呈水平状态。在环境的管理中,我们要协调好上游生态保护与下游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生态工程带动新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农村的环境管理要更加重视,由于农村环境管理比较薄弱,我们要控制对农田、引用水源和养殖业的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上游的污染而造成对下游的影响,积极处理好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 2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制度内涵 2.1环境管理的主流化 环境管理的主流化的概念是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并让社会大众都能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相关部门的议事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日程上来,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可,并参与到环境的保护公益事业中来。同时还要协调好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调动社会大众的积极性。 2.2环境管理的生态化 只要是指在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的生态化的因素,并将生态化作为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使环境管理制度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要在环境管理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给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平台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让环境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2.3绿色政绩制度化 绿色政绩制度化主要是指树立起绿色化政绩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考察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工作效能及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保证环境管理工作考核的制度化,为实现环境管理的目标提供制度上的保证。绿色政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要求,也是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之一。 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而对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也让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必须处理好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的经济目标。 3.1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环境管理中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走新型的城市工业化的路线,实现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3.2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目前,生态文明社会所提倡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所以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应注重资源的整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帮助。另外,应将建设生态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型社会作为环境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与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将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处理收入与环境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作为环境管理的重点内容。 4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内涵在建设物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环境管理能够很好的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了解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 作者:郑江宁 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管理论文:移动通信基站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现状 摘要:移动通讯业的迅速发展和三大运营商的激烈竞争,使得当下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数量多、分布广、批次多、变化大等许多问题。本文基于立法-规划-环评三维一体的管理方案,阐述法律法规、基站站址规划和环境管理流程各个环节的要点及核心,力争正本清源解决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问题。 关键词:基站;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铁塔公司 1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产业之一。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内三家运营商颁发了三张TDD(TD-LTE)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4G时代到来,全面提高了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将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推入了白热化的境地。目前,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移动容量、频率资源、物理站址几个方面,虽然运营商不同,所用频段和网络不同,但从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使用过程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基站的管理角度来说,各个基站所经历的工作流程却是高度一致的。 2环境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 移动通讯业使得当下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难题。 2.1基站存在数量多、分布广,多网共存 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成熟,通信网络也从1987年的第1代移动网络发展到了2013年的第4代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替,产业迅猛发展,也导致了每年都要建设大量的基站项目。以南京地区为例,仅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就已在该地区建设了约13000个基站。这些数量庞大的基站遍布在市区及市郊的各个角落,网络建设情况更是各异,有的单网有的双网共址甚至三网共址。对于管理部门来说,面对分散各地的数量如此庞大且情况各异的基站,要一一掌握清楚每个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及基站周围环境敏感目标的电磁环境质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2基站建设和审核批次众多 2008年通过重组形成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三家公司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均花费大量资金及人力资源进行物理站点的建设。长期以来,他们将基站和管道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希望能拥有独立的网络及相应的网络优势。而这种竞争的态势,也直接导致了每年审批部门都会收到分别来自三家运营商的2G/3G/4G许多批次的基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每本环评报告都包含了成百上千个基站,由于多网共存,每个基站都需要完成上文提到的移动通信基站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运营商而言需要设置专职人员划拨专项资金完成环保审批工作。对于环境管理部门,每年受理、公示、审批、核查如此多批次的基站项目,也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3基站项目变化多,加大管理难度 基站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导致项目的变化性较大,而这些变化又未能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主要表现有:(1)先建后报:由于基站建设数量多任务重,有些基站存在边建设边报批甚至未批先建的情况,导致这些基站的存在不合法,也得不到环保监管;(2)多建少报:被隐瞒的基站主要存在于偏远地区或地区交界处,这些存在于“灰色地带”的基站属于“黑户”,无法接受管理;(3)变更不报:基站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根据需要调整基站站址、设备参数和天线类型等,但变更后,运营商却未及时将所有变更情况通报审批部门,直接影响了审批部门后期对基站的管理[1]。以上三方面的情况在基站项目环境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客观存在。总体来说,环境管理部门对基站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工作相当重视,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成效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存在,目前对基站的环保管理工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3环境管理工作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基站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笔者认为,仅从单方面入手,对目前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进行修正,所取得的成效有限,需认真梳理出一套基于立法—规划—环评三维一体的管理方案,才能正本清源解决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问题。主要关键点如下。 3.1法律保障,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正名 随着4G基站建设的全面铺开,近几年的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无疑将呈现大幅上扬趋势,如何建立健全基站建设的法规体系,理顺基站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与城乡规划间的关系,积极稳妥的调和因基站设置而诱发的政府管理部门—公司—市民之间的矛盾,有效构建“人居和谐”的城市基站设置综合环境,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法规层级较低以及与《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的交叉,造成了运营商和居民在遇到基站设置纠纷时往往各执一词,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乡规划法》中的通信范畴的理解、运用和执行不到位,规划部门一般只认定是固定网络通信,导致移动通信基站未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极大影响了随后的基站选址、建设、管理工作;(2)无论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或是从公众意识的层面来看,移动通信基站作为提供电信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地位认同度都不够。例如《物权法》中“不得擅自改变经营性用房”,《物业管理条例》中“必须经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同意”,这些相关的解释在实际运作中出现偏差。(3)《环境保护法》第24条明确规定了电磁波辐射是一种污染源,故该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对电磁辐射污染均可适用。但对于电磁辐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损害事实”的举证变得异常艰难,在实际案例中,针对此类诉讼司法机关也仅能基于民生问题的考虑,开展通信企业和民众间调解工作[1,2]。综合江苏省的现状,笔者认为,江苏也急需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设置、建设、维护及环境管理工作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法规及规范,这些法规及规范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明确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具有公用电信设施性质;(2)将移动通信基站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属于建筑物工程项目的配套,从而与其他配套工程同步实施;(3)明确故意破坏移动通信基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进一步规范企业建设及运营基站的行为,针对违法基站、超标基站绝不姑息,服务民生,切实维护周围公众利益。总而言之,只有解决法律层面的不足与认识,才能从根源上扫除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问题的障碍。 3.2规划担纲,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安家 当前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和建设比较随意混乱,市民投诉日益增多,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未对基站设置进行统一规划,再加上各大运营商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大肆加速通信网络建设。从法律层面上认同基站的公用电信设施地位并将基站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再加上铁塔公司的成立,基站的报批、建设和维护可以由铁塔公司完成,显著提高站点复用率,避免了三大运营商的混战和资源浪费,也将大大降低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在铁塔公司时代,基站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应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从城市整体规划、片区规划阶段开始。基站站址专项规划由市无线电管理机构会同市规划国土等部门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要求进行编制,并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市无线电管理机构每年可根据城市建设和通信技术发展要求,按照规划修订程序对基站站址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该规划编制过程中,铁塔公司应作为牵头单位,综合三大运营商的网络现状报告及铁塔公司自主规划的储备站点需求,从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和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向规划编制部门提交情况说明及意向报告,做到早期介入。基站规划站址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网络覆盖需要;电波传播特性;设备性能状态;网络优化需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 3.3环评检验,审核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 铁塔公司的成立,对于基站环境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铁塔公司作为基站建设和维护的主体,可以负责基站从报批到申请验收的全程手续,而不需要三大运营商各自办理流程相同的手续,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也大大降低。推荐的工作流程如下:每年初,铁塔公司将适时召开全年计划集中协商会,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提出各自的建站需求,铁塔公司综合网络现状及公司自主规划的储备站点需求,确定本年度批次基站的初步选址方案及基站相应的技术参数。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根据铁塔公司提供的基站选址方案及技术参数进行基站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基站项目的规划符合性、拟建址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电磁环境的影响,给出项目是否环境可行的明确结论。在项目开工建设前,铁塔公司将本批项目的报批资料连同可研阶段环评文件提交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设完成后,基站进入试运行阶段,铁塔公司应提供项目可研阶段环评文件及批复文件、实际建设的基站相关资料、项目变更情况,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资料核查、现场核查及现场监测等流程,最终从技术角度明确该项目是否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项目通过环评后,铁塔公司将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基站项目资料参数及图片资料整理后一并提交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该流程能在满足现有环境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减少运营商和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移动通讯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发展,使得当下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挑战,主要存在项目多、分布广、变化大等问题。本文基于立法-规划-环评三维一体的管理方案,阐述法律法规需明确的要点、基站选址的专项规划及立足于铁塔公司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流程,三管齐下解决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等问题。 作者:李璇 王文兵 林炬 单位:江苏省苏核辐射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辐射环境保护咨询中心 环境管理论文:地质环境管理水平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理对湖北预防应对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动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再上新台阶,在全面掌握全省地质环境管理现状,找出需要改进的突出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湖北地质环境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1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得益于“四个全覆盖”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环境管理,初步取得明显效果。全省已在65个地灾易发区完成了“十有县”建设,通过“五到位”培训地灾防治工作人员和基层群众近10万人。按照“依法管理、保治并重”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谁开矿、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湖北省探索出的隐患监测、群测群防、防灾减灾体系、防灾信息的“四个全覆盖”经验得到总理“相关经验和做法可资借鉴”的充分肯定。 2推动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还面临“四个不适应” 2.1思想认识上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与突出生态 文明建设新形势不相适应一些地方的发展理念仍未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对地质环境管理的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位”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全省仅黄石、黄冈等少数市(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责任机制尚未建立。 2.2尚未形成高效综合的管理机制与地质环境问题 突发高发频发的新特点不相适应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26000余公顷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有近100万群众受其影响。但现有地质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集中反映为:“政府主导、部门主管、社会联动”的工作体系尚未形成;管理体制缺乏基层支撑,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共同防灾”的工作格局;应急体系仍不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和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不到位,民众防灾应急知识不足。 2.3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与地质环境管理专业化、技术化、常态化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湖北省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难度大,矿区粗放开采、过度开采的现象突出,地质环境管理的专业化、技术化、常态化要求高。但目前省地质环境管理队伍存在人员不足、能力不足、装备不足的突出问题,与地质环境管理面临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存在较大差距。 2.4保障资金筹集困难与地质环境管理巨大的资金投入不相适应 初步估算,湖北省已闭坑矿山的治理需投入100亿元以上,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治理和监测费用总额高达50亿元以上。这些治理资金的筹集十分困难。 3进一步提高省地质环境管理水平需进行“六大创新” 3.1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推进思想观念创新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各级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全面落实各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并纳入政府对部门的考核体系。加快构建地方重视、党委牵头、政府主抓、部门协同、目标明确、责任清晰、体制完善、措施具体、工作落实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 3.2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切实推进法制管理创新 抓紧修改完善《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把地方政府对地质环境管理的责任、投入渠道、投入比例予以明确和固定,为地质环境管理投入提供法制保障。加快建立符合本省实际的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管理工作机制创新 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到各级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全面落实各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加紧建立“权责统一”的工作机制。把设计审查、项目验收、评估备案等工作向地方局下放。强化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加紧完善检查督办机制。实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管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实时更新。 3.4围绕四个体系建设,切实推进基层管理能力创新 一是围绕调查评价体系建设,深化隐患监测与管理的全覆盖;二是围绕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深化群测群防全覆盖;三是围绕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深化防灾减灾体系全覆盖;四是围绕应急体系建设,深化防灾信息化全覆盖。 3.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推进多元筹资渠道创新 争取省级财政在专项拨款中逐年增加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争“十二五”期末达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每年安排一定比例集中到省级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对农村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田、水、路、林及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各级地方政府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地方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在国土资源项目资金中,统筹考虑对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和搬迁避让予以支持。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协议,加大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 3.6加强宣传普及,切实推进民众的减灾自护能力创新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减灾和自护教育。在防灾减灾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有关主体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的责任,以及公民参与的义务。 作者:施伟忠 单位: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环境管理论文:环境管理体制环境法论文 一、环境法相关制度的国际法比较及启示 (一)从环境自身的角度分析 通过法律明确产权以及建立生态修复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环境,从而解决环境外部行。首先,通过法律使原来无主物的环境要素能够拥有所有权,使“公地悲剧”不再发生。通过前文可知,产权不请很容易造成环境外部性,由此可知,界定产权是解决外部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像空气、河流和海洋等是没有产权的,而且保护这些资源更不会给他们带来利益,也许会使他们遭受损失。在环境资源中只有矿藏和水流在宪法中被规定为全民所有。由此个人认为,首先,应该使环境要素的共有财产的范围扩大;其次,对此共有财产进行产权的界定。其次,建立“生态修复”制度,使环境有效的恢复。生态修复集中体现在自然中的突发事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上。也就是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人在交一定费用的基础上,还要排除其并恢复其所造成的影响,如果违反行政法,还要受到处罚。因此,应当避免破坏环境的现象发生。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露天矿矿区土地管理及复垦条例》的规定。 (二)从环境法制度构建的角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范围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还不够宽泛。俄罗斯规定的最多,在政府的相关行为上也涉及到立法方面。有国家行为,还伴随着一些企业和相关经济组织的行为等等其他行为。加之我国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刚刚起步,并逐步实施,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希望能够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2.环境保护与市场衔接的促进制度。环保产业现在已经成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美国的环保顾问公司将其国家拥有的环保产业设计成3大类,总共有14个项目,规定的较为详细和具体。我国也应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环保产业,从而使环境保护与市场接轨,弥补市场的失灵。 (三)从赋予公民权利角度 通过预先赋予公民相应的权利,以达到预防外部性的效果。苏俄自然保护法、德国污染控制法都有此方面的相关规定。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还需努力,使其完善。美国法律不仅对申诉权进行了规定,而且还针对环境行政行为设立了司法审查制度。 二、我国对环境外部性解决的环境法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与外部经济性相关的环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生态补贴制度的建立。通过补贴激励绿化保护行为,进而妳补外部经济行为的不足。就拿植树造林为例,植树者的植树行为会生成外部效益,如果给予植树者补贴,外部效益就会算入总体效益中,使总体效益增加,从而经济外部性会相应的改善。随之植树者等保护环境的人将会长此保持下去。其次将环保产业化。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要想发展环保产业,其重点是解决现实污染的问题,使环保技术服务多元化,以增加环保产业。但是在使环保产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在运营和和环保产业的设施建设,其规定中的实质的问题是在围绕环境承载能力,在职场机制的引导下,是环境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的问题,是各种利益的确认和分配问题。 (二)与外部不经济性相关的环境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 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和有效性。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应该进行深化。因为人们的行为是造成环境破坏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增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象,也就是由原来单一的以建设项目为对象改变成建设项目再加上人们的行为活动。而且,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而应该避免对于普通的研究过于复杂和繁冗,从而使环境影响评价的周期过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改革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管理体制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已经展开了很多年,在排污收费、生态环境补偿费、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都实践过,但是仍没有全面推广和有效的实施。这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部门利益分化,相关部门对政策出台没有有效的配合,加上环保部门制约力度不够。因此,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已不能发挥有效地作用,有建立统一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从而是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根据管理机构的相关原则,环境外部性问题越大的可以由高级别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因此可以得出,按其行政级别的高低建立国家、省和市三局,然后再按其自身的性质和需要建立分局。 (四)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通过法律赋予公民环境权利和施加相应的义务我国宪法只是间接的对公民环境权加以保障。在我国的环境法相关规定中只规定了国家、企业、公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目前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规定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不利于其他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规定,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了挑战,从而需要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是环境外部性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我国,需要在《环境保护法》对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监督权的保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拓宽公民环境行政的参与途径,从而完善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利的规定虽然不多,但是在施加公民环境义务方面却有很多条款,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宪法、法律和规章都对公民环境义务做出了适当的规定,在宪法中明确的提出了适度消费的理念。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对环境消费义务的规定尚不成熟,以后需要在借鉴他国经验,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使环境法相关规范更加成熟,达到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效果。外部性的问题得以消除,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五)建立环境法律新制度 1.征收环境税。环境法律还没有达到很完善的地步,所以要想征收环境税,需在环境法律范围之内,同时还需要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支持作为基础。我国政府的税制改革虽然很快,但是环境税的改革没有跟上税改的进度,导致征收环境税很困难,保护环境的作用自然也就没有得到重要发挥。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肯定是要从控制为主,所以污染控制税要放在第一位,排污费为辅助手段来进行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把保护环境更好的作为社会的共同责任。污染控制税和排污费共为税收作为公民享受公共物品而向国家所支付的费用,污染控制税可以很好的克服排污费的局限性,更好的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贡献,从而更好地让企业为环境污染而付费,有利于更好的治理环境为国家做出努力。另外还可以和其他国家一样添加税种,例如碳税和垃圾税等等。 2.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科斯定律为基础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有政府发给厂家和商家排污权许可证。然后,有排污许可证的厂商只能在固定的场所排放其已经规定好的规格倾倒污染物。而且,此种特许和权利可以进行交易。厂家和商家根据彼此需要进行交易。由此可知,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主导的遏制污染环境行为的方法。目前,虽然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排污权交易制度,不过却做了很多有利尝试。而且在此问题上,我国也受到了其他国家普遍的重视。要使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有效的实施,还有许多法律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在此基础上,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排污权试点基地,在这不仅推进了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也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增加了更多的成功的经验。重视市场的主体地位对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而且相关政府部门也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各个职能,将排污交易市场最为政府的中作重心。 作者:刘小朋单位:河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硕士研究生 环境管理论文: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意见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是当前我市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日益深受广大民众关注。近年来,我城市环境建设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区城市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对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宣传和环境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干部在工作上缺乏高度和全局整体意识,个别职能部门、镇(街道)参与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工作不到位,造成本系统、本单位无生态建设亮点工程的支撑。 (二)局部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废塑料回收加工污染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区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 (三)经济快速发展对污染减排带来较大压力。考虑到经济发展产生的新增污染排放量,需要削减的污染物数量较大,污染物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环保队伍力量有待加强。市镇两级环保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环境执法力量、监管力量明显不足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下步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和克服。 二、加强我区城市环境管理建议与对策 (一)不断加强工作督查考核。强化督查考核措施,加强对城区生态建设和整治项目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进行通报,年终对完成情况逐项实行对帐考核,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通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整治不力的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充分发挥区人大、政协监督作用,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专项行动进行巡视监督,努力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开展群众性环保自治组织建设。实现街道(社区)级环保自治组织全覆盖,鼓励其它各行各业积极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群众性环保自治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进村入户、进企到校,积极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率和满意率,市民环境满意率要达到90%以上。抓好一个电视专题片、一本书、一组展板、一本画册、一期专版的实施工作,广泛宣传我区城市环境建设的成就。 (三)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巩固深化街道环境整治、庭院整治等工作,全面推开年度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要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8项工作为重点,推动年度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一是抓好主要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减排工程督查,加快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按时完成调试并通过验收;力争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容工程建设,建设污泥集中焚烧工程项目。确保年度减排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抓好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污水纳管工作。全面推开排污接纳管理工作,对能接入市域污水管网的进行强制接纳,确保市域污水管网贯通区域内纳管率达到100%。三是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完成4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生活污水等的污染源治理,完成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餐饮经营点的打击取缔,对擅自复产的经营户进行严厉打击,防止反弹现象;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禁养搬迁取缔工作;扎实开展夏季饮用水水库禁泳工作,在加大执法力度基础上,对水库游泳现象进行曝光。四是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监管和整治。全面落实年度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整治工作任务,组织开展废塑料专项打击取缔工作,对原允许三年过渡期但未达到过渡期规范要求的、过渡期内新出现的及群众投诉反映强烈的三类废塑料加工户,进行联合打击取缔,确保年底完成区域内废塑料加工户数量比上年减少1/3以上的目标。加快推进全区金属熔炼行业整治,确保企业污染物治理设施及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通过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重点企业的污染物治理和排放行为。对全区老平台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实时监测监控的覆盖面。五是抓好城区河道污染源治理。巩固扩大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充分运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小印花行业整治、城区马路周边餐饮等五个行业废水排放整治工作,确保年底全面完成整治任务,使城区河道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六是抓好生态系列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全国环境城市创建,指导各街道(社区)做好区生态街道的创建工作,以创建为载体带动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七是抓好城市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确定首批城市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的街道(社区),我们确定要在社区街道进行环境保护试点工程,各相关部门要做好试点工作指导和督促,确保年底试点工作能取得成效、凸显亮点,为全面推开试点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八是抓好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继续加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力度,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力争年内完成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 环境管理论文:推行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路径 影响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因素 要寻找到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必须先明白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随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在社会上的应用,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生态经济管理上也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共有九大因素影响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顺利推行。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公众环保意识、企业环保意识、企业资金能力、企业技术能力、行为的复杂性、赢利性及效果可观察性、企业管理水平、政策法规及监督管理、信息传递机制、资源价值体系。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相互联系、互相制约,这九大因素对企业生态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行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途径 1.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是推行企业生态经济管理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果积极地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的消耗。同时,将有危害的原料和有危害的产品转换为无毒的原料和无毒的产品。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能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逐渐消除工业环境的污染源,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问题。以下几点是企业在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过程常用到的应对策略。(1)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清洁能源方案,对已经拥有的能源要做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做到不要浪费一丝一毫能源。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使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地研发新型能源、无污染能源、可再生能源。(2)主动实施清洁能源方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或者造成的污染很少的能源。企业在加工产品时要尽量选取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或者造成的污染少的原料。另外,在进行产品加工的时候,要提高对现有能源和原料的使用率,做到不浪费。同时,利用新技术,将有害有毒的能源和原料转变成无害无毒的能源及原料,增加能源和产品原料的来源。(3)制定维护清洁能源的方案,从企业生产过程入手,对企业现有使用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场地进行管理,对整个生产系统监督和控制。力求避免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对人类有害的能源和原料,杜绝加工出有毒有害的产品。同时,在能源与原料的使用方面,尽量做到循环使用,将废弃的能源及原料转化为可再生的能源和原料,善于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护环境和制造无污染产品。(4)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生产清洁产品为最终目标。对所生产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功能做到最优化调整,减少甚至是消除产品本身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要杜绝所生产产品会给使用者带去身体健康的危害甚至是是生命威胁,做到真正的无危害绿色产品。这样的产品,即使原本使用功能已经耗尽,回收后依然可以再造和复用。 2.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是推行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又一重要途径。绿色营销策略的内容主要是指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人类消费的需求以及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要做到将其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与环境的保护理念有效地统一。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能够帮助实现绿色营销的理想,也是企业推行生态经济管理的重要举措。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要求有以下三点:(1)收集全方位的绿色信息,积极地制定企业在市场上的绿色营销计划。(2)开发和创新绿色产品以及绿色资源,实施清洁生产,做到真正的绿色安全。(3)在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营销应该与企业的销售的渠道、销售服务、销售价格以及绿色促销活动相互配合。只有开展一体化的绿色营销过程,才能引起消费者重视,吸引消费人群的注意。做到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展绿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将绿色的产品推上社会经济市场,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绿色产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价格是直面消费者的产品因素,如果一件产品的价格与其本身的产品质量不相符合,那么消费者是不会对此产品产生购买欲望的。所以企业在为自己的产品制定销售价格时候,一定根据产品成本的实际情况,不哄抬价格。作为绿色产品,其成本价格比之普通的产品价格要略高,因为绿色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环境保护的成本。同时,相对于普通产品来说,绿色产品的营销渠道也不一样。由于绿色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其促销手段也是要根据绿色产品的不同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才能提高绿色产品的使用率,增加绿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促销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超市、专卖店等平台进行绿色产品的环保宣传,不断地扩大绿色产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将绿色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绿色营销过程的始终,提倡人们对绿色产品的回收利用、重复使用、循环再生。 3.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管理创新体系。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时时不忘为生态经济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为节省能源和资源,改善生态和工作环境,减少甚至是消除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创新的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管理创新体系,才能够帮助企业健康的发展,稳定的前进。同时,企业要在原材料的选购上、产品的设计上、出厂的成品上、工艺加工上、产品的使用上、产品使用之后的处理上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尽量在企业的内部能够形成一场推行生态经济管理的热潮,真正做到立足于生态社会建设,为人类和社会谋福利、图发展。 4.构建生态经济管理政策系统。要推进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进程,构建生态经济管理政策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构建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系统的切入点是企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提升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水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积极的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出力,同时也要为建立起企业、社会和民生三位一体的关系做贡献,真正的将企业的生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安定上去。可以说,企业绿色生态经济管理的理念是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为了跟上时展的潮流和市场的主流趋势而诞生的,同时它也是保证企业真正的能够立足于未来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者:孙榆单位:绍兴市宏发电气实业有限公司 环境管理论文:环境管理正当问题分析 1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源于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现象 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权力,必须得到充分的理论论证并予以科学解释,才能赢得公众接受和支持。对环境问题来说,生产过程造成的污染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即负外部性,这种被他人和社会承受的负担并没有计入生产者的成本,而生产者在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必然过度生产,从而造成环境资源的无效率使用。同时,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的活动会产生正外部性,即环境改善之后的好处被他人和社会免费享用,保护者付出的成本和费用也一样无法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除了外部性问题之外,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还使得一些环境资源如江河湖泊、海洋、空气等通常没有市场,没有价格,也就不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市场便无法有效率地配置环境资源。这就是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现象。为了避免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不足,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政府来组织集体行动:一方面通过管制和税收来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由国家用公共税收资金来支付环境保护的费用。 2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行政意义上的权力一直非常强大。在这种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当中国政府在1970年初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之时,由于强大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制约,环境行政管理便当然地成为了政府的使命和职责。而且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既没有相应的技术和专业人员,也没有资金支持,这使得加强环境行政管理成为成本最低也最便利的选择。所以,中国环境行政管理的产生和存在是政府行政权力顺理成章地行使,它的正当性和合法地位是政府授予的。阳光、水、空气等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这些环境要素若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时,就不能再视为“自由财产”,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来说,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享资源”,是全体国民的“共有财产”。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这些“共有财产”,共有人委托给国家来管理,政府应当为全体国民包括现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管理好这个财产。而政府接受国民的委托管理环境这种“共有财产”的具体形式就是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来行使环境行政管理权。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强化政府干预,以及在环境污染控制是正当的。 3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需要取得公众所预期的效果 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的正当性资源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是客观的存在,环境行政管理的正当性是和政府本身的正当性结合在一起的,是因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而得到重视和加强的。至今,环境保护对世人来说不仅不再陌生,公众对环境行政权力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是因为环境保护宣传的展开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行政管理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共识,而这种支持和共识正是它行使行政权力的真正基础。如果环境行政权的行使长期不能取得公众所预期的效果,就可能会使已获得的正当性资源逐步丧失,从而面临正当性危机。目前,全国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上并不乐观,恶化趋势一直比较明显,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癌症村。对此,如果环境行政机关长期难以做出有效的回应,其生存的正当性基础就会受到侵蚀并逐渐丧失。 4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存在根本在于其服务和增进公共的环境利益 行政权是公共环境利益的代表,它以改善和维护符合社会公众健康和生活条件的环境质量为目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和增进公共的环境利益,这是其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因此,我国的环境行政管理机关需要对自身面临的正当性问题保持清醒和警惕,通过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来提高执法效率,改善执法效果,用管理绩效来证明自己的有用性,防止已有的正当性资源进一步流失甚至最终丧失,避免使自身陷入正当性危机的泥潭。 5结语 综合上述,现实客观需要是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存在的根本所在,而环境行政管理来内在正当性基础来源于大量的环境保护宣传所获得社会广泛支持和认同。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受到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它源于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存在根本在于其服务和增进公共的环境利益,满足并取得公众预期是其唯一价值取向。环境行政管理在经济上是市场失灵的需要,在法理上来源于国民的委托,其存在的正当性顺理成章。 环境管理论文:西北地区环境管理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 (一)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二)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71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据2002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3种类型。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 (一)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现实可行性 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是相对的。在生产力提高、资源消耗逐步减少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扩大环境的人口容量。西北地区的问题在于,在人口增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没有相应提高,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特别是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只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在西北地区是现实可行的。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主要内容 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二要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三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还需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三、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经过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在“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使贺兰山以东自然条件适宜于牧业的草原、草地,发展成为今天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格局。在气候自然波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一些地区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径流,虽然发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库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断流之时。在牧区生产发展中,片面追求牲畜头数的增长,使草原超载退化。在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进一步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根据生态类型组合特点与治理目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即农牧交错带。(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本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现实的水资源情况,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具体建议: (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争取适当恢复石羊河终端的青土湖。(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6)渭河:逐步解决中、下游河道的严重污染和淤积问题。(7)黄河干流:尽快解决两岸城市、工矿和农牧业的污染问题。(8)保护绿洲、草原和沙漠(地)内尚存的湿地。 (五)防污减灾对策 1.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1)工业排污量大。(2)城市污水处理率低。(3)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 2.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技术经济政策。(1)加强节约用水。(2)推行清洁生产。(3)实施污水处理后回用。(4)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5)制定适合各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控制指标。(6)实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等经济政策。(7)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的开发和成套设备的制造供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 (一)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建设现代农业、控制并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下,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及科学技术水平,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和乡村。 (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1.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西北地区占有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6.7%的肉类。全区拥有草地26.3亿亩,占全国的64%,而牧业产值仅占全国的7.5%。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农牧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本地区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结构严重错位。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牧业的低投入:灌区老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3—0.4,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0.58公斤/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草地年均亩投入只有2—3分钱,目前草地生产力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1/2。 2.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近期目标。转变增长方式,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在农业用水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上不增加、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和加工业比重,使农牧业总产值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逐步提高,贫困地区逐步脱贫致富。 3.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基本途径。建立面向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的现代农业体系: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工)复合结构;改变农区与牧区分隔为农区与牧区协作;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休牧,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未来30年内,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5—0.2,旱作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0.2公斤/毫米·亩,草地干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到180公斤/亩。 (三)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工矿业 应坚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区工业的主要基础是能源、矿产和农牧产品加工,应避免发展用水量大的产业。 1.能源工业的水预测和今后对策。石油、天然气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2000年产值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23.78%,在未来的20年中还将有较大发展。预测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至2015年的用水量为9.3亿立方米,应确保其需要。 石油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 2.矿产开发的用水预测和对策。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7种矿产资源中,西北有37种超过全国储量的一半。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对西北开发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战略价值,应使矿产开发成为本区的又一支柱产业。2010年的矿业用水量将增至12.5亿立方米,数量相对不大,但需加强污染防治。 钢铁工业是本区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有色金属工业也需加强污染防治,很多小金矿和小黄金生产企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不能改造者,应坚决关闭取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及用水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如不加以控制,2030年可能达到1.3亿人;如果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望控制在1.2亿人之内。预测城镇化率2010年将接近40%,2030年将超过50%,仍低于全国水平。城市用水的总需求量到2030年将增长近一倍,约需70亿立方米。 2.城镇水务设施建设。当前的问题是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不足,供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严重滞后。2010年和2030年的城市污水排放量估计将分别达到40亿立方米和50亿立方米左右。 3.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发展要严格遵循与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的可能;要顺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点、重质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形成“四带一环”的城镇格局。“四带”是指4条主要以省会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带,包括西宁—兰州—渭河流域城市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城市带、武威—张掖—酒泉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一环”是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的城市环带。这种基本格局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也不应有大的改变。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规模不能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的可能。今后在开发工矿资源时,可考虑将生产基地与生活基地分开进行布局,或预先考虑替代产业。对已建的少数条件十分窘迫的工矿城镇,应及时加以调整。 五、合理配置水资源 (一)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展望 1.近年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趋于变暖,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波动性。降水量变化有更大的区域性差异,其变化趋势不如温度明显。近50年来西北各地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幅度比降水量大。内陆河流域径流量有所增加,估计是由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2.对未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展望。对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各方面专家都估计为变暖。对降水量的预测,各方面意见有很大不同。对于90年代以来,新疆等地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是属于西北全区由暖干型气候向暖湿转型,还是属于西北西部局部地区的转型;是属于长期的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还是仅属于年际的、10年的波动;有各种不同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转为“暖湿型”气候,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 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立足于“向最好方向争取,从最坏可能准备”,尽可能使今后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在目前河流径流量较大的新疆地区,应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同时防止盲目加大社会经济的用水规模;在河西走廊东部的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以及广大的黄河流域,是目前生态危机最严重的地区,必须立足于可能的不利情况,加强工作,决不可存侥幸心理。 在宣传报道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时,要注意到增加降水的数量有限,原来的自然面貌并未根本改变,防止给人以盲目乐观的错觉。 (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要求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为此,不但要统筹兼顾河流的上中下游,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复杂转化,以及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本区3大片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方面的关系上,有各自不同特点,需要分别加以分析并规定水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 1.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研究后认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 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按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根据2000年的实际资料,除新疆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以及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河流外,其他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已接近或超过70%。因此,贺兰山以西内陆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基本控制在现有规模,不再增加。超过规定限额所挤占的生态环境耗水,或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足,或坚决加以压缩,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社会经济用水的内部配置:农田灌溉用水应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城镇和工矿发展必须增加的用水量除少数地区由外流域适当调水外,大部地区原则上由农业用水有偿转移,并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 2.半干旱草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 本区绝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因此,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或植树造林。 3.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黄河流域特别是兰州以下一些支流的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影响到这些支流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用水,也影响到黄河的出境水量。20世纪90年代,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以三门峡入库水量表示),已从50—70年代的413亿立方米降至225亿立方米,其中1997年以来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的社会经济用水和河道的冲沙用水。分析减少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的幅度远超过降水量的减少幅度,上中游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 因此,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水资源要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安排,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建设也应强调高效节水防污。为了缓解黄河水资源的危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西线南水北调可能的调水量约为150—170亿立方米/年。 (三)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布局 1.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评价。经过50多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基本建成了开发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工程系统,支持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没有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致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粗放;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过度。 2.近期的水利工程布局原则。近期的水利工程应以对现有和在建工程进行调整、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新建工程也应以地方的中小型工程为主,辅以少数的大型工程。对现有和拟建的调蓄水库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成效显著的要巩固,有安全问题的要除险加固;一些不利于下游生态和蒸发损耗很大的平原水库,要调整功能,有的应予报废或以山区水库替代;三门峡水库在小浪底建成后应调整功能,尽可能降低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水位,为渭河整治创造条件;对拟建的大型水库,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在慎重考虑生态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兴建,何时兴建。 3.近期有条件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1)陕西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2)新疆的北坡水资源开发工程和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3)青海的引大济湟工程。(4)甘肃的河西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和陇中引洮工程,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应尽早立项。(5)宁夏的扬黄扶贫工程和青铜峡灌区更新改造工程。(6)内蒙古草原区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区更新改造工程。(7)陕蒙地区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工程。 4.在中、远期考虑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2)新疆从天山北坡调水工程。(3)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大柳树灌区工程。(4)黄河中游水利枢纽和两岸灌区工程。 六、10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在水资源最为紧张的新疆天山北坡、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以及陕西的渭河,目前都还没有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开发和修建水利工程。为此,需要调整现有的水利投资机制,满足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所需的资金,改正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要修订和完善有关地方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的成败关键是:在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应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规划,让一些条件不好的退耕地恢复天然植被;与此同时,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集中使用农、林、水等各方面的资金,综合建设基本农田、饲料基地或经济林果基地。 退耕休牧还草必须与围栏、轮牧、小水利、人工草场等措施相结合。还必须加大投入,发展畜牧业,才能巩固退耕休牧的成果。 如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考虑适当外迁人口,实行生态移民,使人口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相当多的地方,总结多年来防沙治沙的正反面实践经验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牧业所消耗,过度的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从破坏生态环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建设。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就西北地区来说,要求各地粮食自给存在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粮食在某种意义上是水资源的载体,在西北地区,按较先进的用水定额,1公斤粮食一般需水1吨(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吨水产粮0.58公斤)。另一方面,西北一些产粮区由于区位劣势,在全国卖粮难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卖粮更难。 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强求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粮食自给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剂解决问题。只要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包括饲料)供应不致有很大风险。 为确保安全,可考虑将黄河规划中的宁夏大柳树灌区,作为未来的粮食战略储备区,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调西线建成的基础上建设。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意义,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西北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工矿业中,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防止脱离当地情况,盲目攀比城市化率的倾向。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防治污染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真正地提高认识,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管理,杜绝对污染项目的保护,并加大对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环境,应坚决及时地进行治理,以免将来付出更高的代价。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尽快普及九年制教育。鼓励和支持西北地区以各种方式,输出劳力、引进人才。将宁夏西海固等一些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列为“十五”扶贫攻坚项目,加大综合措施的力度。在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培育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开发资金渠道。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警惕黄河水资源的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态环境评估的工程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综合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农、林、水和城建、环保、扶贫等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使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有关省和自治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 结束语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今后的大开发中,如何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经过对各方面问题研究后认为,只要坚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并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是可以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提出了10项战略措施,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这需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更新观念,调整结构,提高水平;也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端正认识,调整规划,完善政策。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西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在今后10年内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西北,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伟大贡献. 环境管理论文:环境管理地理信息应用 【论文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它的基本功能,列举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4、缓冲区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 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 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 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环境管理论文:西部大开发环境管理 地理决定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秋风乍起的八月,整个新疆热气腾腾。短短一个月内,共有5个大型招商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山东、四川、湖南、上海等地的招商代表团联袂而至,据说已签了近两百个亿的投资协议,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一片欢欣鼓舞之声。 与新疆各界人士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要谈起时下最热闹的“西部大开发”这个话题。谈到当前的“热”时,竟然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协议最后会落到实处。一个在当地颇为活跃的记者私下里说:“每个招商会议来了好几千人,平均每人最低花费1万元,加起来就有好几亿。将这些钱支持新疆也够了,可能比那些意向性的协议还更实在。那些意向性协议上承诺的投资,天知道最后能落实多少?” 我于是想起去年在新疆的一次经历,那是与吐鲁番附近一个党校的教师闲聊。 这位教师当时对东西部地区差距表示强烈的不满,并且举上海与广东两个地区为例,认为这两个地区的人均GDP比新疆高得多,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具体表现。我认为,新疆与上海广东这两个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所决定的生态资源系统不一样,由此决定的发展程度也不会一样。新疆必须要承认这种先天的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但那位教师不同意我的看法,只是纠缠在结果是否均等这一问题上。 部份人怀疑“西部大开发”究竟是否有实效,认为目前实在是有点虚热,担心又出现新一轮泡沫经济;而另一部份人则认为新疆的发展就是缺钱,只要有大量的投资注入,新疆就会获得极大的发展。我理解新疆人民急于拉平地区差距的急迫心情,但我们必须正视西部地区的资源限制,因为新疆地区缺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而任何地区要开发,总得解决水源的问题,否则人将何以存活?至于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那个大而无当的“水工程神话”,我一直觉得它与《伊索寓言》里山雀夸口煮海的故事差不多。随着对新疆的了解加深,这种关于资源限制的考虑也越来越挥之不去。我几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去那些或远或近的旅游景点,一路上总能看到一排排已经死去了的枯黄的白杨树,据说这种防护林工程就是因缺水而难以见效,栽种的树成活率不高。自从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来,最先启动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据当时见诸于报纸的各种报导,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后,多年来困扰着北京的风沙开始减缓,扬沙日、浮尘日、沙尘暴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荒漠化并不是一种荒漠的“入侵”,而是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国土整体“退化”,因此效用十分有限,北京的“后院”内蒙古和全国荒漠化趋势仍继续恶化。于是政府只好再扩大防线,开始建设太行山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等,一共构造了“五大防护林体系”,全部进入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八项生态保护工程之列。但这边种树,那边又在砍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陷入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恶性循环。 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这个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区域进行,让人不由得担心西部地区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这一忧虑不是始自今日,从写《人口:中国的悬剑》一书开始,我就认定一个事实:人的生存,必须要受生态资源的制约。那种由自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提出来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实在是种完全彻底的唯心论。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社会发展得好些?为什幺有些社会始终在较低层次的生存问题上苦苦徘徊?近几个世纪以来,为了解释世界各地为什么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各学科都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各种解释都曾领过一段风骚。独独只有一种学科解释始终未受到学术界的青睐,那就是地理学。曾有先贤进行过这种努力,比如孟德斯鸠就曾试图建立地理社会学,但由于他对地理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神学阐释,从而使还未诞生的地理社会学沦为学术界的笑柄,严重损害了这一学科的声誉,以后的两个世纪里,思想界一直在清算“地理决定论”。但是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类首先是环境的产物,而生存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人类的生存质量确实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盘点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系统 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 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从这三方面考察西部地区,前景并不乐观。打开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中国的“三北”地区,即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区约33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6%),被地质学家称之为“乾旱、半乾旱和亚湿润地区”,其间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实际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这片荒漠化的土地竟占了中国国土的27.2%,也就是说,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据原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一次调查,“三北”地区的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基本上是以治理一亩,荒漠化1.32亩的速度在扩张。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水源林与植被的破坏及超载放牧。专家们不止一次地发出警告:地形图上那些密布的桔红色小点,即被称之为“潜在发生荒漠化”的区域也正在以不慢的速度扩张。 很显然,这些荒漠几乎没有什么地面资源,不能成为“财富之父”。 与荒漠化同时发生的是河流的乾涸。首先表现为河流水量减少、断流、雨量减少,最后成为荒漠。无需回望遥远的历史,只要看看近二十年间死亡的河流就可知道情况的严重。在地形图上,已经没有水的乾涸河床以棕色虚线标明,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至少分布着60多条;而在新疆几大沙漠周围,则多达100多条。西部的荒漠化,正是植被消失,众多河流死亡的结果。罗布泊曾经是一个面积2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随着孔雀河等河流的乾涸断流,1972年这个巨大湖泊终于死亡。新疆石河子的大规模屯垦,造成了玛纳斯河断流乾涸。黑河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内陆河之一,随着黑河下游的断流乾涸,居延海也随之死亡。西部的其它河流与湖泊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位居内陆河世界第二的塔里木河也断流1/4,水量缩减到三十年前的1/10,从一条大江大河变成了一条水渠。 没有了生命之源,人类就不能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存。为了论证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个可行的工程,这两年竟然有不少专家出面论证“南水北调”的可行性,搞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水报告”。这个可操作性极小的报告用科学的形式论证了从南方地区引水的可行性,全然没有考虑到工程需要付出的庞大成本,以及这一工程实际上是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曾有多个报告指出,中国现在其实是个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我们一共有七大江河,从南往北,依次是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滦河、大辽河和松花江。早在28年前,黄河已开始断流,奄奄一息。海滦河、大辽河与淮河近些年已经断流。可以说,今天整个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条常流河。水量丰富的松花江近几年也开始出现断流现象。七大江河中,有五条都陷入半死不活,濒临枯竭,只有水量最为充沛的珠江和长江干流暂时没有断流,但这两条河尤其是珠江已遭到严重污染,长江重要的支流嘉陵江已发生过好几次断流。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长江、珠江迟早也要步其它河流的后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水土条件最好的东南部也开始缺水,如果过度透支水源,就等于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大谈西部移民的可行性。全然不去考虑一个事实,那就是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支撑力已达到极限。一次有关荒漠化的联合国会议提出,乾旱和半乾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的临界值为7人和20人,而目前中国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比如甘肃河西走廊绿洲地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496人,最少的金昌市也有276人,远远超过了人口分布的合理密度。人口剧增和荒漠化加速恶化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当地一位通晓文博的青年陪我参观新疆博物馆,那里的出土文物表明当年新疆曾有过非常灿烂、富有特色的中亚文明。我问那位青年:这些灿烂的文明诞生之地一定是后来才变成沙漠的,有没有人研究过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历史变化?青年告诉我,没有成书的资料,但估计就是沙进人退,凝聚着人类智能与辛劳的文明被荒漠一片一片地吞噬。 一想到人类灿烂的文明被漫漫黄沙一片一片地吞噬,尤其是想到荒漠化进程正在一点一点地向我们逼近,那种人类在大自然肆虐之前的无力感就特别强烈。 近二十年来,新疆其实从来就没放弃过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地面资源在时代就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改革以来,认识到由于牧地大量被用作农地,水土涵养能力大大下降,生态劣化,新疆已被迫采取“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等措施。所以从地面资源的利用来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环境生态,而不是中国式的开发——除了环境保护成为“开发”题中应有之义。对资源的开发,近十多年来新疆采取了所谓“一黑一白”的发展战略,所谓“一黑”是指地下蕴藏的石油,“一白”是指农田里种植的棉花,前者主要由国家垄断,后者虽由地方开发,但不是发出货收不回货款,就是受有关政策所限,基本上发挥不了什幺优势。这两年加上了所谓“一红”,即西红柿,但这种农产品经过加工所增加的附加值也很低,更兼西红柿酱始终也不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配料,所以仅靠这三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新疆无法达到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理解新疆人民的焦虑,但我想得更远一些。 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环保优先还是没考虑绿色GDP的发展优先?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养鸡取蛋,还是杀鸡取蛋的问题。 我在美国黄石公园附近的波兹曼市议会旁听过当地议员们的竞选演讲,演讲题目是“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这个竞选题目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大致情形是这样:波兹曼这个西部城市风景优美,那里的居民可以尽享湖上泛舟垂钓之乐。与美国其它地区比较,该地区发展水平偏低,家庭年收入平均两万左右,低于美国全国年平均收入3万美元的水平。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食物券,免费供应鸡蛋牛奶等日常食品。当地一位律师告诉我,其实波兹曼市民只要改换一下思路,就能轻易摆脱贫困,因为当地有一个蕴藏量很大的白金矿,矿藏所在地的主人们大都希望政府批准他们开发,从而迅速脱贫致富。但这种意图却遭到当地其它人士的激烈反对,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议会与其它公共组织一直就在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波兹曼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新鲜净水,漫步在树林环绕的河流湖泊之旁,比远离大自然的现代高水平物质生活要好得多。在台上发表竞选演说的议员们,在别的主张上有些差别,但在环保方面的看法却相当一致。 我国一些地区的做法正好相反,这方面已有许多惨痛教训。贵州有一个山区,十多年前还是一片青山绿水,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地上流淌着清清的溪流。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当地居民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进行土法炼铅。几年以后,空气中弥漫的铅粉等有毒物质将附近的树木花草等植物全都毒死,方圆15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再也没有一条乾净的河流与小溪,居民饮水需要大量从外地购买矿泉水。除了生态系统的彻底破坏之外,铅粉污染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当地不少居民眼睛被铅毒熏瞎,得了不治之症。以人体健康与生存家园为代价所获得的人均收入提高,这样的“发展”对人类又有什么意义? 从新疆的哈纳斯湖回到乌鲁木齐以后,我无法忘记在哈纳斯看到的一切。那里有世上罕见的美好风景,但那里的森林正在流血,一辆辆运输木材的车每天川流不息地从哈拉斯开出,游人稍多点的地方,漫山遍野都可见到丢弃的垃圾。如此之美的风景与如此原始落后的“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在当地举办的两次讲座中,都对前来听课的几百听众讲,要建立绿色GDP,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必须将环境生态成本计算在内。过去二十年,我们确实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环境生态的保护却是一大败笔,如果要计算这笔成本,说不定还是负值,因为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我们已经断流的黄河,买不回淮河水系,买不回面积大幅度缩小的洞庭湖与鄱阳湖,买不回珠江水系,买不回我们另一条母亲河长江……,总之,逝者虽不可追,但往者却可鉴,正在进行的西北大开发,一定要引入绿色GDP计算方式,避免用这种破坏性极大的原始方式开发。最好一次到位,有了雄厚财力再从高起点起步,进行开发。 我对听众说,新疆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历史上它创造过非常灿烂的文化,博物馆里那些历经千年还颜色如新的织物,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高水平的工艺品。是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吞噬了灿烂的古新疆文明,大家一定要爱护好今天的新疆。从地面资源看,过去新疆是开发过度,现在的“退耕还牧”,“退耕还林”都是正确的纠正措施。新疆的生态系统确实非常脆弱,一定要加倍爱护,不能让沙漠再继续吞噬绿洲…… 我还对听众说,现在的开发,面临的社会环境与时代完全不一样,那时的人力资源不需要计算成本与投入,国家也几乎倾尽全力进行财政倾斜。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开发,才有了后来的荒漠变良田。现在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迅速转轨,不可能再用财政手段倾尽国力进行资金投入,所以开发任何地下资源,必须要计算成本,一定要注意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相比较。如果矿产的蕴藏量不大,开采年度很短,而投入购买设备的钱太多,用于供给开发者的生活成本太高,那就得计算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果单位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同类产品,那就应该放弃开采,宁可去国际市场购买,以降低社会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我向人们呼吁,要爱护哈纳斯湖。如果是目前这种粗放式原始“开发”,过不了几年,哈纳斯的美丽与神秘就要大打折扣。还有千万要记住,一定要停止砍伐森林,不要再让哈纳斯的森林继续流血。我不是新疆人,但我爱哈纳斯,因为它是大自然遗落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千万、千万要守护好它,不要让它蒙上尘垢。 我再次强调,中国进行现代化,一定要尊重现实,考虑人口与资源的严峻限制。1995年,世界银行推出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计算在内,中国的人均财富只能排名世界第162(这个排名到现在丝毫未变),是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亚的1/12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其中自然资本占的比例仅为3%(澳大利亚为71%),足以见中国人均资源的贫乏程度。且不说人的物欲永无满足之时,即便象许多中国人宣称的那样只求达到今天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人计算,实现十二亿中国人的美国梦,中国的资源总耗至少要扩大50倍。这组简单的数字告诉我们,不管我们觉得我们的要求怎幺合理,都早已注定了没有实现的可能。在严峻的资源限制下,中国应该放弃“赶超”战略,承认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新疆也应该从现实出发,不要每天去与资源条件完全不一样的沿海地区攀比,设计未来的大开发战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经不起破坏性的折腾。内地那种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开发” 一定要引为前车之鉴……江山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每次“逐鹿中原”的结果,绝对不止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痛,还有生态环境的大破坏。九朝故都洛阳曾那样美丽,但几十次兵燹过后,现在只有一个龙门石窟还能证明昔日的辉煌;开封历史上曾非常繁华,但在历史的厚厚尘封下,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完全是一幅可怜可叹的破败相。历史上曾被《诗经》歌之咏之,长满各种珍稀植物、“河水清且涟漪”、林木郁郁葱葱的陕西,现在却只有一片荒凉的黄土,“荒沙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上天赐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江山曾是如此美丽。是连绵不绝的战争、人口的过度增殖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使我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经意之间,失去了曾经无比美好的栖息之地。到了二十世纪,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人口高峰期,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空前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干出一连串“要高山让路,让河水低头”的蠢事。我们完全忘记了,人与自然本应该和谐共处,而征服大自然的结果,就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不少人总在理直气壮地说,世界资源应该共享。但我在此想问一句:一些国家将自己的家园折腾得一塌糊涂,有什么资格去分享人家精心维护的资源?要知道,在世界大同这个梦实现以前,人类毕竟还是得按照民族国家的疆界与准则生存。我们曾拥有无比美丽的栖息之地,我们再也不能破坏已脆弱无比的生态系统。要记住,爱护我们的山山水水,爱护我们的树林,就是爱护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未来。 环境管理论文:园路铺装环境管理 这里所说的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下面是笔者在设计公园、人工森林所考虑的几方面问题,供读者参考讨论。 园路的功能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一部分。总之,园路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回想杭州胡绪渭先生在讲解花港观鱼牡丹园时,对“梅影坡”的分析论述是极有启发意义的;对着梅桩,铺砌其倒影的地面。此情此景,让人浮相联翩,流连忘返。园路的类型和尺度一般绿地的园路分为几种: 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一l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为园林一景。 这里要强调的有三点: 一是,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旧城区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空间也有多大。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间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响。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为追求景观的气魄、雄伟而随意扩大路面铺砌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的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并借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应该是人工构筑物。 二是,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宽,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是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草地,被喻为金子铺出来的,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设投资,也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 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园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区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密集,铺装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筑物和设备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线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园路,是园路的延伸和补充。 三是,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为规模宏大,几千亩至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路。建园伊始,只要道路能达到生产、运输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随着园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如南汇的滨海人工森林公园。 园路的线型: (1)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园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2)园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园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上一页12下一页 (3)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4)园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园林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上海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园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上海园林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5)园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6)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园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7)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园路的铺装建议采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园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之所以如此建议,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1)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2)与园林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3)新建园林,尤其上海园林,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园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4)园林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5)园林绿地除建设期间外,园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6)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园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全园,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园路的铺装来表达园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园路所在其他园林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 quot;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笔者认为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们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按虹桥花园使用情况,厚150毫米以上块石路面(通车),包含至铺砌完成,价150元/平方米以内,弹街石价100元/平方米以内(以上未包含前期已施工碎石垫层)足比使用砼路而便宜。 环境管理论文:图书馆网络环境管理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国内图书情报机构以及高校图书馆的定题服务开展研究,分析其定题服务开展状况以及网络环境下SDI的资源、工作、服务的发展,提出利用网络化的传输技术,启用专业的工作平台可满足量大面广的用户需求。阐明丰富的SDI资源、功能强大的SDI平台、专业的SDI工作者是SDI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专业化SDI的基础和保障。有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用户的需求有重要意义。 定题服务(SelectiveDisseminationofInformation,简称SDI)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情报服务,既体现出图书情报机构的情报服务能力,又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深受到图书情报机构的广泛重视。SDI围绕用户的课题进行收集、查找、整理、传递,帮助用户跟踪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节省用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也深受用户欢迎。 一、传统的定题服务 传统的定题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需要,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检索,把经过筛选的最新检索结果,以书目、索引、全文等方式提供给用户。或是针对各个学科、各种课题,从前期调研、开题立项、中期报告到成果验收整个过程的文献检索服务。一般包括:用户到图情机构提出SDI填、交表格;图情机构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对课题展开调研,拟订服务方案;双方进行磋商,达成一致的;广泛收集文献信息;整理、加工;通知用户到图情机构取阅文献、报告;根据反馈意见,进行适当调整;按照调整约定进行收集、整理、提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SDI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资源得以扩展,交互更加方便,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资源的变化 网络环境使SDI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展为整个开放的信息网络,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自建、购买或试用的各类电子资源和数据库,以及相关信息的二次、三次开发,包括从使用的角度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包括通过馆际互借、传递、推送、合作所实现的共享。 三、需求的变化 这些资源的使用需要一定条件,而机构的SDI能够通过深层次的服务帮助用户在竞争中占取先机。网络环境下,SDI需求已从以科研为主拓展到多种领域,教与学是高校增长较快的两个点。针对学科建设的SDI有“学科信息空间”、“学科BLOG”等多种表达方式,前沿研究、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各个点的信息都需要及时更新。具体到每个课题,在预研、申请阶段有题目的、查新、检索初拟的创新点的需求,在项目进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科领域中已有成果、现实状况和发展水平及动态,需要相关的方法、专利、标准、材料、工艺、行业信息。高校教生普遍都需要对自己的课题情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熟悉。 集体委托SDI是面向部分或单位的,是SDI在如立题评审、中期检查、结题考评、项目评价等治理环节的服务拓展,是对单位用户所委托的各种研究课题(包括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集中检索,提供书目、索引、文摘、全文或汇编等项服务。 由于企业治理者愈来愈重视竞争情报工作,不断加大投进力度,以及图书情报机构的公益性,近年来非学术性的课题悄然而至,并呈现上升趋势。 四、定题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 尽管仍然保存着面对面的服务方式,但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将新的传输技术应用到SDI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以传统的方式、电话的方式、Email的方式申请服务,以及传递检索结果,用户在校园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图书馆,甚至在家中(需开通远程服务)也可以及时将文献信息需求传递给图书馆,并得到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不必像从前那样非往图书馆不可,非常方便。 网络环境使用户的参与性增强,部分用户可以通过机构提供的工具,在一定范围内创建、修改、保存自己的要求,定制个性化的SDI。而机构可以依托相应技术,应用智能服务来发现、收集、记录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特征,解决用户对搜索引擎提供的大量信息无所适从的题目,帮助用户按照意愿进行检索,实现自动收集、分类、构造、排序……同时获取的周期也由用户自行确定,如选择“周”、“月”等。其中的推送技术(PushTechnology)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减少了用户上网搜索的工作量,将个性化的信息直接送给用户。 高校有着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研究群体和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创新型社会也使社会各界跟踪相关信息的需求大幅上升,为顺应这一系列的变化,多种多样的专业服务平台呈现在我们眼前,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KingbaseDL(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可以根据用户的专业特征和研究爱好,向用户提供和推荐教学科学所需要资料和信息的服务平台。被用来进行数字资源检索、个性化推荐和在线咨询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IRS这个信息检索服务系统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各个学科、各种目的的研究课题,以描述课题的主题词、关键词作为检索进口,从开题立项、研究中期、直到成果验收,开展全程的文献检索服务。使图书馆进一步参与到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成为师生的伙伴和向导。先进的专业软件平台以人性化服务的服务理念,架起机构与用户之间的桥梁,辅以如E-mail、BBS、短信、电话、Web表单、BLOG、FTP等多种传输、通讯、交互手段,使网络环境下的定题服务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动态性、研究性、主动性的服务,提供各种高附加值的、专业化的信息,不受地域界限的限制,不受时间的限制。能够及时、持续地为用户提供信息量大、密集度高的前沿信息、最新动态、研究探讨及其数值或报告,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用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扩展,信息需求的增长,交互更加方便,对使用者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普遍进步。对SDI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逐步改变着SDI传统的服务。SDI平台的运用进步了图情机构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网络定制起步,服务主体的增加,参与意识增强,馆际互借、传递、推送、合作所实现的共享。不仅有助于机构扩大服务的覆盖范围、有助于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机构改革服务方式、建立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用户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工程类论文: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为了迎合就业,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 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经常会有抱怨,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有机械制造,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建立学生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倡导自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农业工程类论文: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摘要:我国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有利于推动设施农业工程的建设工作,促进农业工程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文章分析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分类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工程;设施农业;分类方法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发展设施农业。数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从简单的工程技术,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性强、科学、合理的综合体系,并在其中融合了多学科、多门类科学知识,作为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战略指导。尽管我国大部分学者归纳和综合研究设施农业技术,但是对于其充分把握的程度还是比较低,无法更加完整和深入地研究整个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能够充分掌握其中存在的规律,为建立完善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学科体系打好基础。 1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含义 所谓设施农业工程是指综合工程手段和某种保护设施,合理控制和调节农业环境因素,为农作物改善和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和产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选用的都是先进的农业技术、新型的生产材料,以及优良的工程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能源,调节和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湿度、营养等各种条件,实现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2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概念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可分为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但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技术的类型进行划分,只能体现出宏观层面的特征,不能够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中更深、更细的层次结构、时代特点等各方面的特征。所以需要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广义概念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设施农业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其包含的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广义性,不仅需要根据农业工程的生产工具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根据生产者、生产对象以及生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和分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广义要素,有利于构建一个联系性强、相互作用的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体的有机整体,其主要内容涉及到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等多种社会学科内容,形成合力的技术系统,并有效体现系统的人文科技精神。所以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提高农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生产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促进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随之解决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实际上是一个繁杂的技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性,既能够相互作用,也能够相互影响,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特定功能就体现在这些技术相互作用下,所以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放大各项技术的功能,所以在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时,应注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特征:3.1层次性复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由多个小系统组合而成,所以在进行分类时,需要通过解释不同层次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之间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完善研究内容,同时提高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层层递进,从低到高逐渐增加分类的层次。3.2稳定性分类时,全面根据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技术创新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系统结构的独立性、长期性和基础性,放大细分技术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功能水平,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3.3开放性开放性是推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分类工作的本质要求,能够有效长期保持技术系统的动态性和成长性。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是一个融合了多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型交叉社会学科,确保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有效保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运用的动态平衡。其次,还可以帮助技术系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环境积极因素,提高系统自身的组织水平,增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步的效率,但要注意的是,在吸收新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时,不宜分层太多,要注意为每一层次预留更多的延伸空间,避免降低技术系统的稳定性。 4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设施农业工程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社会学科,所以其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帮助我国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适应技术环境的多变,尤其是合理的分析和总结某些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新兴技术,然后根据结果进行分类。4.1横向分类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功能运行,主要是在农业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我国设施农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实现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目标,实现和发挥农业工程技术功能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设施农产品商业化,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内容覆盖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并根据这一特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横向延伸,丰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层次内容。4.2纵向分类进行纵向分类层次,能清晰、简介地解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常用的纵向层次划分方式是线分类法,根据所选定的属性或者特征分次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成相对应的类目,然后排成层次性强、逐渐开展的分类体系。一般可以分成4层,分别是大类、中类、小类以及子类,能够有效反映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以及具体技术和措施等属性。4.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定位方法采取这一分类方法,需要根据分类工作的稳定性特征和原则,鲜明地体现不同层次上的技术内容的特点和功能,在横向发展的同时形成并列关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属性和功能作用,便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为农作物改善甚至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5结语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更,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动态性、成长性以及开放性必定会越来越鲜明,同时作为农业学科研究和建立完善学科体系前提,技术分类方法会随着社会农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不断提高,逐渐体现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化、手段人文化等多种现代特征。在进行分类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在动态组织中把握其功能和特点。提高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水平,能够有效揭示存在技术系统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同时还可以为我国的农作物改善其生长环境,提高我国的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要不断地发展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就要不断地推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有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有效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协同创新,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不断提供先进可靠的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科学合理的技术分类,可以在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把握、复合型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特别是通过分类过程中揭示技术内在的矛盾关系,对解决不同的学科间融合与支撑的难题、形成设施农业大学科格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晓敏 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工程类论文: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边疆地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规律的再思考 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多,北方平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耕作、生产及灌溉等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的农业工程形式。因此,根据山地立体农业工程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培养适应性强、个性化、多样化、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独立工作、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是加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地区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山地立体农业工程专业性、地域性、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覆盖面宽广,新技术发展快,创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培养宽口径、综合型、适应型的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创业人才。 二、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面向区域和市场,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尤其针对地域、地区特色,培养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需求、熟悉基层工作、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要求有:(1)具备扎实的农业工程基础;(2)具有一定大农业知识背景;(3)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商贸、法律和营销等知识;(4)具有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5)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6)具有相应的边疆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即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山地立体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 2.培养方案。(1)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构筑“1+5”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科交叉和学科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人才知识需求和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1+5”课程体系即农业工程专业知识加农业基础拓展知识、管理经济和营销拓展知识与技能、人际交流拓展知识、执业资格和创业技能、边疆多元民族文化拓展模块。(2)构建“3+1”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工程实践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培养工程意识;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中的一般方法论,以创新精神解决工程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进一步依托企事业单位,构建“3+1”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大学的最后一年或者一年半开展“工程立体实训”培养工程综合能力。(3)面向创业、打好基础、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展人文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4)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扎根边疆基层、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工程创业人才。(5)加快实施创业教育推进计划。整合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实践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更新观念、培养意识、训练能力,层层推进。(6)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实施分级教学和自主选课,通过校园“一卡通”工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继续开发综合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7)以“基础平台+名师讲堂”为模式。以“名师(名企业家)、名课、名教材”为主线,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基础平台+名师讲堂”的培养方式,保证了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突出个性发展“,名师、名课、名教材”贯穿于实验区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1.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教师的参与,鼓励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对教改研究热情不够,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和资金保障,吸引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参与实验区建设和教学改革。 2.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学生开始受益,不断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将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有效地指导了毕业生创业,指导的多个创业团队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励。 (二)经验 1.积累了项目管理与运行管理经验,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2.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参与教改、教研,提高了教师参与热情,促进了实验区所在单位的教改、教研水平。 3.多渠道、共参与为实验区建设成功提供了保障。自实验区立项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渠道,实施项目内容,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作者:王龙文俊龚爱民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农业工程类论文:农业工程类专业教育的改革路径 1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农业工程科技出现了以自动化、信息化、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及经济管理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首先,我国农业结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农业工程专业技能,还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统筹规划和对话能力;其次,随着农业工程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宽,将会出现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农业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融合也不可避免,因而农业工程本科教育的传统专业(如农业机械化等)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涵盖面和统筹规划能力等发展问题,而农业工程的一些新兴专业(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等)则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进行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十分宝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再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农业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培养方案以及经费投入都要适应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因此,在依赖于知识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能力的国际竞争时代,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我国的农业工程本科教育迎来了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 2我国农业工程教育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基本延续了苏联时代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把培养“窄深型”的专家作为目标,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培养模式过于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实践环节薄弱,导致了学生把主要学习功夫都花在课本上,较少参加社会实践,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综合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农业工程类专业设置的真正意义,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也不能综合地进行思考和解决.同时,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视野不够开阔,尤其是没有掌握本应该掌握的农业工程相关知识,如农业生物、农艺和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农业工程应是以农业领域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及其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要为农业的工程化服务.而且农业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社科类内容普遍薄弱,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教条化,解决问题过于公式化,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综合考虑来解决,并且现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缺少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人类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课程. 3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农产品竞争的国际化,我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来说也是一个全面改革的时机,这就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的农业工程教育要重新审视“三农”问题,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我国农业正面临着由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实现规模化农业经营方式,保证我国食物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人才培养上有新的突破,必须加强生物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广泛投入,河南农业大学为了能够培养出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摸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实现了现代工程、生物技术、系统管理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目前农业工程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原则,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不再是以前的“深窄型”专员,而是综合素养都很高的现代化工程师,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并且明确了他们的专攻方向(就是为我国的“三农”服务),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地解决所面临的现实的复杂问题.河南农业大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农业工程本科教育进行改革探索. (1)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加大了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了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加开了生物环境和能源有关的课程,如农业微生物、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能量有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课程,实现了专业课的综合化,同时,还增加了多门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目前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公共课课时、基础课课时、专业课及相关课课时、实践课课时等所占的比例都进行了调整,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2)扩大研究领域,促进学生多领域发展 农业工程学科涉及机械、材料、电工、电子、生物、信息、资源、环境、经济及管理等多学科,农业工程教育的教学计划应体现工程与生物、技术与管理、机与电的三个结合点[6-7].因此,我校的农业工程类专业扩大了研究领域,实现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多领域发展.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培养学生的研究方向分为农业装备工程与机械化、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高效农业、农业电气化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五部分,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使他们能够向复合型人才发展,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影响本科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师资队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河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目前,农业工程类专业正在加快建设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教学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重视现有教师资源对学校生存的影响,更注重新生师资力量的培养,大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交流,使他们能在各个方面都为学生做好模范引导作用.农业工程类专业在编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管优秀专家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双聘院士1人,海外讲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多人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河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现已建成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能满足新时期教学科研要求的师资队伍,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创新技术团队.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合理地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热工实习、新能源实习等.同时,在实验课中加大了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专业课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因此,近年来我校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在全国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证明了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宽口径教育方式满足了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农业工程师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广,农业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都成为具有工程技术知识又具备农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大地满足了我国“三农”问题对农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本文作者:王艳锦、王振锋、张全国、徐广印、蒋丹萍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类论文: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教改研究 摘要: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文章就《工程力学》课程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编排、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应结合具体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核心,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思想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程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由我校工学院力学教研室承担,开设专业有环境工程、设施农业、食品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其中仅环境工程专业为必修课,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总共56学时。课程体系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客观地说,《工程力学》这门课对非机械类学生,尤其对缺少必要的先修课程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由于这门课理论性强、概念多,教师要讲清讲透问题本质,需要联系众多工程实例来建立概念,通过力学公理、法则及规律,经数学逻辑推理建立得出理论,然后应用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生产实际中,物体的受力、变形、失效、破坏等现象随处可见;工程设计中,力学分析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不够重视,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学习时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不够;甚至还有学生觉得公式定理太多,理论抽象,不易理解,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兴趣,这样导致学习这门课的效果不佳。经典力学包括工程力学,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很强,我们学习《工程力学》,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力学,对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科研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在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已开设多年,学生反映良好,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可以作如下概括和总结。首先,凝聚共识,通过对《工程力学》进行改革,把基础公共工程教育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改革着眼于我校农业工程类各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把“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理念付诸具体实践;第三,力学教学的改革同样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对新时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适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进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设施农业和工程管理等)与力学教研室所在的工学院(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在基本素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实验教学要求不一样,教学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今后的去向更是不同。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有前修课程如机械制图、大学物理、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知识做基础,在讲授材料力学内容时,学生较容易接受。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不同,有些专业学生学过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有些专业甚至连这样的前修课程也没开设,如果不区别对待,采用同样的讲课模式,同样的语速,同样的互动方式,不少学生要即刻消化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工程力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入《工程力学》的实例和概念,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突出农业工程类专业实际应用的特色,注重能力的培养,满足并保证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教师授课的着力点应侧重工程应用和拓宽拓展知识面,培养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编排与创新 针对农业工程类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和教学大纲要求,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汇交力系、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与静力学专题等六章。如果以研究的问题进行重新整合,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即力系的简化与等效替换一部分,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一部分。组织教学通常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可以很好地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得力系的合力矩定理以及力的平衡方程的证明与推导等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这样编排和讲授学生易于接受,是可行的,可以推广。材料力学部分主要讲授四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和弯曲;另外还介绍组合变形、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等问题。先讲解基本变形,后介绍组合变形,甚至可以把组合变形安排在应力状态之后讲解。四种基本变形其内力、应力公式是不一样的,但其研究方法和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先作外力分析和内力分析,再作应力分析,建立强度条件及应用,最后作变形分析,建立刚度条件及应用。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比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列一张基本内容一览表,表示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强度及刚度的计算式。这样,学生会加深对各种基本变形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四、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 《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工程力学》这门课工程背景很强,一些工程实例,如工程结构、机构的动作及机器设备的工作状况可以通过屏幕活灵活现地展现,使学生能够将该课程与实际工程背景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新颖有趣,生动形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充分展示,尤其充分展现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就拿“静力学基本概念”、“约束与约束力”、“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这些单元来说,因为抽象概念较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较多,以往教师课堂上板书的工作量很大。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消化课程的内容,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在提高。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完全离开黑板粉笔。农业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有些时候更能将这一分析思考的过程直接地再现,尤其是在推导力学公式时,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适时采用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引入力学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出直观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分析求解问题时,可借助粉笔黑板逐步展开,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力学的美、逻辑的美。 从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工程力学》实验课依然是理论课的补充,基本任务是验证定理和公式,所以一般为验证型实验。从实验内容看,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用已经制作好的试件进行加载,测取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和讨论工程实际问题,有所收获,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软硬件跟不上,把《工程力学》作为必修课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选修课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室也进不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力学实验过程。目前国内不少大学网上模拟实验做得比较成功,可以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理解。 五、结语 以上就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谈了一下个人体会和粗略见解,还有不少模块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比如网上例题、习题的精选、师生互动、网上综合测试等环节都需要我们做深入讨论与研究。总而言之,优质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关心。一个体系全新,内容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是有相当难度的,这项工作既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会只有唯一的“解答”,愿本文能成为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建设的铺垫。 农业工程类论文:设施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摘 要]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型,人才培养定位也随之改变。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急需高水平应用型设施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因此,针对目前设施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构建设施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构建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提出构建“2233”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构建实践教学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系统三个部分,并结合本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情况,分析实践效果,可以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构建 实践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是巩固理论教学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知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实践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要求,要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农业工程类专业。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重基础理论的教学,轻实践教学,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设施农业工程、离不开农业的信息化等现代技术。因此,设施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成为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环节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高等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实践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随之改变。应逐步开展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本研究结合本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探索出一套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旨在为地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效果及课程建设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水平,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在高等教育质量教学体系中,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内涵不明确,而且监控评价的体系与理论课程相似,不能真正起到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此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也不规范,所有的专业实践教学监控评价方式都一样,而且时间比较固定,如农业设施建造与施工课程实践,在露地实践操作时遇到雨天,就要推迟实践,而顺延就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监控的合理性。目前,我校还缺乏系统地实践教学监控评价组织和科学的信息处理分析手段,质量监控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导致实践环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缺乏标准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受环境条件及实践平台条件的限制,加之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机动性较大,如同一实践项目,实践地点和时间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实践环节的内容标准及考核标准就很难制定,同时过程监控也存在变数。尽管学校也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因此无法对学生、督导等监控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这使得监控过程缺乏依据,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造成质量监控结果不科学,盲目性大。 (三)实践教学保障制度不完善 由于长期轻视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对实践教学的人、财、物投入较低,仍然按照实践项目及班级进行投入,这严重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如农业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课程,由于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在实践中多是参观学习,真正动手的机会很少。这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同时也让实践教学失去了意义。由于很多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是从实验室到实验室的博士,其理论研究能力很强,但是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这制约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二、 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系统 为给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提供参照及规范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环节内容,明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质量标准和实践课程考核标准等。但这些标准的制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也应随之改变。如我校以培养地方应用型高水平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就要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质量标准,即以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为标准,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采取过程性考核,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二)构建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初步构建了“2233”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构建教学督导员和学生信息员两支队伍:教学督导员由学校和学院选派业务能力强、具有高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信息员由班级学习委员担任。校、院二级监控,学校构建了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学院也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针对实践环节构建了相应的监控体系。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实践、质量采取教学运行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三线管理,三线合力,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针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采取学生、教师、行业企业按照标准和一定的权重比例进行三方评价。两支队伍对实践教学内容、过程、方案、考核等进行随机、全方位督导和信息反馈;二级监控实行期初、期中、期末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和各阶段实践教学巡查,制定相关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或办法,形成实践教学制度并逐步完善;实行三线管理、三方评价。 (三)构建实践教学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系统 利用学校建立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管理和考核。构建信息平台,针对实践教学评价信息的收集可以采取实时评教和期末评教相结合,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相结合,学生实践课程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等方式,充分挖掘收集的信息,科学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查找不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把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这样能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三、应用效果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桥梁,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是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校2013年开始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实施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监督,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为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应鼓励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不断深化实践教学考核改革,加大课程考试内容、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规范考核程序,考核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如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省级大学生“互联网+”大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在其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并有多名学生创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工程类论文:提升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逐步加强,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满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加强基础教学、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发挥产学研教相结合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农业工程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产学研教相结合 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所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时展的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如何培养出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2]。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现代化农业建设对人才的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不仅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各专业的农业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在质量上需要知识面广、素质技术高、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东北农业大学既是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又是省部共建重点高等农业高校。学校在为发展农业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着眼于国家战略,在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背景下对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农业工程类本科生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一、夯实基础,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仅注重“讲授-接受”,重视具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侧重培养和训练单一专业的实践能力,使得多数毕业生只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种传统的“饱读诗书”式的灌输教育、“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3],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生产、社会一体化交叉趋势的逐步加强,使传统灌输、单一模式的高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基础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规范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能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变革传统教育模式,能够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训练多种思维方式、孕育科学研究精神、培养人文素质;同时确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和融合,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专业教育平台,注重因材施教。 完善专业教育体系,使专业教育向系统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量身定做培养计划,因材施教,采取个性、自主、探索式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修读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鼓励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专业教育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科学研讨班及开展科研训练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丰富学习形式。 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研讨论坛、学科竞赛等活动形式为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师师、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指导、研讨互动机制,拓展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有序、开放高效、激励进取的学研氛围。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索、勤于实践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使教学活动真正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潜能激发、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使创新教育教学充满活力。 (四)采取层级递进模式,优化培养机制。 在基础教育之后,开展专业教育,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综合素质,进入课题组和实验室,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实施基础素质培养、专业素质提升、强化动手实践、提高科研能力的四年创新思维引导的分级培养机制。让学生将理论带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探索学以致用、体察科学奥秘,培养研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五)考核与激励机制并存,激发学习兴趣。 考核应从课上表现、课下作业,课内学习、课外实践,中期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学生的自主研修和跨学科选课所获学分可以冲抵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在课题组和实验室的综合表现可以计入平时成绩,对于有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4]。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因而也就不是完备的理想的教育系统[5]。比如过去高校只限于为社会输送人才,高校与企业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的机会不多,高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富集区,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几乎无缘进入大学的课程,实用的新知识这股清新的空气很难吹入沉闷的大学课堂。凭借一本教材和一本教案,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地讲授下去,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应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封闭的和单一的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克服学校在教育教学功能方面的不足,实现教育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侧重功能性。 重点强化基地的三大功能,即生产功能、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并对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施运行方式的创新;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立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训练基地,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该模式可概括为:拓宽思维想象空间,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参与程度,实施综合能力培养。 (二)校企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协同与联合。 对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规范双方的行为和义务,并根据企业的类型、性质与规模,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实践的方式,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科技示范园为主。 以科研为先导,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使科研成果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园区对科研成果进行示范,示范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发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等形式,让科研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进入课堂,并引入教学内容,把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保证。 根据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针对学生的素质基础,采用层级递进式教学方法,兼顾多层面实践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拓宽培养途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教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组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类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学探索与发现活动,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6]。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地处农业大省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科研实力,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加强实践,因材施教。只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更新观念,加快高教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具备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农业工程类人才。 农业工程类论文: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为了迎合就业,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经常会有抱怨,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有机械制造,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建立学生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倡导自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农业工程类论文:地方高校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蕴含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应行为方式的组织运行机制,体现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以及检测评价四个基本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地方高校需要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自身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云南农业大学利用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农业工程 据某教育媒体一项针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在大学所学东西与现实脱节,80%的人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其中,相当部分调查对象就是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调查结果反映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差异。因此,适应大众化背景下有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由简单照搬照抄官方规定或名校经验,结合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转变与创新。 一、云南农业大学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概况 云南“三农”问题突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稀缺,需求量大,而经济发展滞后、民族文化差异、山地立体农业决定了农业工程形式多样,农业工程人才需求具有典型的地域、民族和区域经济特征。 2009年10月教育部以教高函[2009]27号正式立项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立足边疆民族地区,以培养与农业相结合、具有扎实工程技术基础与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贸易营销法律知识的创业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手段,辐射资源与环境等学科专业领域,初步形成了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立体农业,在高原山地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小型山区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民族传统食品等领域具有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的特色鲜明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改革思路。实验区立项建设后,确定了“工科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指导思想的改革思路,紧密结合边疆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化培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灵活的、适合学生个性发挥、充分挖掘创业潜力的培养模式,着力于“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具体措施。(1)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改革,构筑“农业工程课程模块+通识(人文)教育模块+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2)利用校内外、行业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以创业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立体实训”,创造性地把工程实际环节和课堂学校融为一体,让学生和市场无缝对接;(3)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帮助自主创业;(4)加强执业技能培训,强化创业能力,拓宽创业渠道;(5)不断总结创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教学理念、培养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6)继续积极尝试“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中期分流,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改革。 三、边疆地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规律的再思考 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多,北方平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耕作、生产及灌溉等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的农业工程形式。因此,根据山地立体农业工程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培养适应性强、个性化、多样化、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独立工作、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是加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地区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山地立体农业工程专业性、地域性、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覆盖面宽广,新技术发展快,创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培养宽口径、综合型、适应型的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创业人才。 四、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面向区域和市场,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尤其针对地域、地区特色,培养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需求、熟悉基层工作、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要求有:(1)具备扎实的农业工程基础;(2)具有一定大农业知识背景;(3)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商贸、法律和营销等知识;(4)具有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5)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6)具有相应的边疆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即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山地立体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 2.培养方案。(1)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构筑“1+5”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科交叉和学科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人才知识需求和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1+5”课程体系即农业工程专业知识加农业基础拓展知识、管理经济和营销拓展知识与技能、人际交流拓展知识、执业资格和创业技能、边疆多元民族文化拓展模块。(2)构建“3+1”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工程实践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培养工程意识;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中的一般方法论,以创新精神解决工程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进一步依托企事业单位,构建“3+1”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大学的最后一年或者一年半开展“工程立体实训”培养工程综合能力。(3)面向创业、打好基础、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展人文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4)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扎根边疆基层、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工程创业人才。(5)加快实施创业教育推进计划。整合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实践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更新观念、培养意识、训练能力,层层推进。(6)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实施分级教学和自主选课,通过校园“一卡通”工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继续开发综合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7)以“基础平台+名师讲堂”为模式。以“名师(名企业家)、名课、名教材”为主线,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基础平台+名师讲堂”的培养方式,保证了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突出个性发展,“名师、名课、名教材”贯穿于实验区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五、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1.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教师的参与,鼓励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对教改研究热情不够,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和资金保障,吸引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参与实验区建设和教学改革。 2.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学生开始受益,不断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将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有效地指导了毕业生创业,指导的多个创业团队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励。 (二)经验 1.积累了项目管理与运行管理经验,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2.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参与教改、教研,提高了教师参与热情,促进了实验区所在单位的教改、教研水平。 3.多渠道、共参与为实验区建设成功提供了保障。自实验区立项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渠道,实施项目内容,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农业工程类论文:关于中日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差异的对比 对中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招生与录取、学生培养和导师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为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高校教育中倡导创新由来已久,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作为教育的高端,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在农业工程领域,更是面临生源质量差、培养模式落后、毕业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而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作为一水相隔的日本,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12年末,日本共有19人获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获奖人数多达16人,中国人依然无人问津。因此,为促进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对中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招生、培养和导师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为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比 1研究生招生与录取方式对比分析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有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研究能力的生源为基础。所以在研究生培养的入口,我们必须把好入口关,为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而在研究生招生与录取工作中,中国和日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中国现行研究生招生与录取 中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一种行政选拔制度,整个研究生招生都是围绕着国家这个杠杆在运行,特别体现在招生计划、招生规模与分数线的划定上。 关于初试,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设置不合理,其中英语、数学、政治全国统一命题部分占据了总全国分的70%,由高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只占30%,完全剥夺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首先,这种考试形式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很难分辨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知识水平,不能选拔真正高素质、有研究潜力的研究生。 关于复试,基本流于形式。初试是对考生综合知识的考核,复试则是对考生综合素质和深层研究潜力的考查,但实际情况却背离了它的初衷。由于农业工程类报考数量不足,初试全国统一划线基本决定了录取,因而大多数学校复试方法单调、简单而机械,面试往往走过场。 (2)日本现行研究生招生与录取 日本研究生的选拔模式与思想与中国截然不同。其选拔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其中包含三类对象,一般考生(本科毕业学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人士。这里仅对一般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各大学拥有高度自主权,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这一制度保证了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对学生的选拔,导师是第一关,导师是否接受是学生提出申请与参加考试的前提。基础知识的考查是第二关,一般包括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地考查,英语考查采用“托业”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根据大学、学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关,教授会的审核与面试。这一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潜力。审查包括简历、本科成绩证明、入学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计划等内容。面试由多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入学志愿、研究计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录取。这一系列的考核,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减少了学生的备考工作和心理负担,为学生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备考。 其次,是导师与学生的完美结合。本科四年级学生,按照惯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相应的指导老师(本科阶段的称呼),并进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选择。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将对老师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室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选择是否继续研究生学习,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选择。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选择此方向继续读研并且老师接受,一对师生将完美产生。由于研究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综合能力,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考,因此,大四学年在研究室的学习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赢在了起跑线,比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提前了大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为理论学习和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项目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培养的思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导师的管理培养以及国际化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于思想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重心侧重于导师和导师的研究课题,前者决定了模式,后者决定了内容。是以一种学生跟着导师走、围着课题转的培养思想。选择的范围是老师课题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观意愿的自由表达。由于选择是固定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创新思想在起点受到限制。 关于专业划分。根据21世纪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此类学生应该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整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此类学科不应专业区分过细。而我国农业工程方向划分较细,并没有足够考虑未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 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上,基本理论课程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太过浅显,在实际研究中出现问题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的交叉不多,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热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视野不过宽阔,对待问题不能够多角度分析,缺乏创新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农业工程应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其知识结构应具备农业工程、农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 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大本营,却在种种体制、人为因素的制约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结果是学生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 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国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确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问题往往仅仅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情随即发问,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够系统。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样就浪费了导师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培养。由于沟通的随机性,使得导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学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导师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与具体研究方向,给予相关工程类实习建议,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关于学科前沿和学术会议。国内农业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缺陷,即论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经费的限制,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的情况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天方夜谭。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国内期刊文献的查阅,对国际情况的了解则取决于导师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使农业工程研究生很难有思想高度和广度的加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我国农业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实干精神但缺乏做报告的能力。 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只懂基本理论,不会应用,缺少创新。培养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鲜空气,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预期设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思想上,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和实践自己思想的空间。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指点和宏观研究方向的把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教授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均体现出培养模式的差异。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思想走在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一门课程一般是由统一领域的不同老师教授,使得学生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老师的精华,从而增加了其创新的基础。体现不同的还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考试,以发表和报告为主,发表的内容必须是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报告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学生想省点力气是很难的,东拼西凑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条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日实验中导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以外,导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 第一是每周的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全研究室全体人员参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学年进行,时间也是根据研究室的情况而定。在研讨会上,每人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表,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上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动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参加会议、旅行的一些感悟和看法,也可以说说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讨会,导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导师系统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时在发表时,是对平日工作的总结和成果展示,对学生平日的学习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较为大型的发表,称之为“Seminar”。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体现。进入研究室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Seminar”,一般一个学期研究生会有2次发表机会,大四学生会有1次,根据不同的大学、领域、学科,也会稍有不同。“Seminar”的发表内容一般是本领域内前沿的英文学术期刊,学生将期刊翻译成日文,并且将其中的理论、方法、过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要查找资料,弄清楚为什么,因为在发表时,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向发表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Seminar虽然是以研究室进行的,规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术交流,日本导师十分重视研究领域内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的参与,只要经费允许,师生同往或者只派学生前往的情况比较多见,这和国内导师一人外出参加会议,学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鲜明对比。学术交流活动的参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保证了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化,前沿化。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对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导师,在其研究领域内应当站在学术的前沿,同时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也至关重要。 1关于中国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养问题。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多没有细致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国外继续培养的项目也较少,大多导师后期的培养来自于自我培养,同时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下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只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没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没有培训措施,加上研究生培养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导师风格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单一导师制问题。单一导师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权责分明,便于导师日常的管理和学生真实水平的考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包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所接受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提升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 在导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职老师的继续教育,一般采用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大大提升了日本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团队。但是日本的导师大多实行终身制,尽管日本导师的自我约束力和职业精神都普遍比较高,但是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3名导师组成,一名主担当导师,负责学生绝大多数的培养工作,也是学生所在研究室的负责人,两名负担当老师,主要在Seminar发表,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名导师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导师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总之,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更关系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从文章的中日研究生培养对比分析可见,我国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改革中应结合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农业院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借鉴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革新,逐步确立一套适合于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方案并得以实施,确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农业工程类论文:新形势下农业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新形势下农业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针对新形势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探讨农业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农业工程领域学术型拔尖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一对一”专业导师制和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等举措来强化对农业工程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营造有利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研氛围,为新世纪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业工程 拔尖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体系 育人环境 前言 农业工程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为发展农业和合理配置资源服务的工程技术学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工程本科教育为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能够迎接21世纪高新科技挑战的,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农业工程本科教育领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东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为发展地方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着眼于国家战略,在学校开设五个优势学科专业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2011年,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的布局与水平,选择一批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优势特色学科支撑的专业招收优质生源,以拔尖人才培养班的形式,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学院具有雄厚的导师队伍和众多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同年,以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为支撑,成立了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培养班,并全面负责实施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那么,如何让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造就一批具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全面的综合素质、高强的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呢?对此,我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对一系列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的改革,构建了以拔尖人才培养班为依托,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学习管理模式为特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2]因此,根据办学目标和定位的不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有着不同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则根据自身实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末位淘汰、分流培养、按比例择优推荐硕士研究生和交换留学生的培养模式,牢固掌握农业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尽可以地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宽广、综合素质优良的农业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3] (一)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由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中不断出现新情况,以及农业工程学科本身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课程设置要注重综合性的学科交叉,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构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赋予学生宽广的学科知识背景。[4] 理论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通识教育重点强化思想政治、外语、数理化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专业教育按“精专业、多方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专业教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测试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农牧产品加工、农机创新理论、农机前沿新技术等。个性化教育按本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个性化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三个主要模块组成,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生产一线。 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界定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按专业性质进行组合,建立按不同学习阶段区分的综合性实训平台,将各阶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实现人人动手、人人参与,让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3]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这种实践是直接接触生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既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又能够了解到本行业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状况,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营造课堂研讨氛围,探索讨论式、自主式和网络式教学模式。加大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性实验课的比例,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应试式”教学向学生“自主式”学习的转变。 教研室应为拔尖人才培养班量身定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单班授课。根据课程特点引入相关教学内容,拓展知识空间,如: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英语教学引入专业科普知识、计算机教学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实际工程问题和案例等,力求拔尖人才培养班的学生具备基础扎实、专业精通、知识广泛和应用能力强的综合素养。 (四)“一对一”专业导师制 建立有计划、有方向、有目标的专业培养模式,实现后三年“一对一”的专业导师指导,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大二时开始选择专业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综合因素,为学生制订具有个性化和研究性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根据导师的指导,通过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 (五)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高起点招生,通过末位淘汰、分流培养、按比例择优推荐硕士研究生和交换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为促进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 重视平时表现,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教学实践实习、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多个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学生个性化修读所修学分可以冲抵主修专业课和选修课学分,也使得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避免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不良现象。 二、营造有利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研氛围 营造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创新思维得以培养,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创新、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5] (一)设立研讨论坛,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学校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和设立导师论坛等学术交流研讨平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学习和交流,按比例择优推荐硕士研究生和交换留学生;拓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营造良好的学研环境。 通过平台,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农业工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成才。通过平台,也可以让学生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经验和体会、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考研和就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在研讨中,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 (二)加入科研团队,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从大二开始就可以申请加入课题组或实验室,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在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科研训练;倡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申请专利,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的奥秘,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基地为平台,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如: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让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完善规章制度,培育优良学风 在学生选拔与分流、推荐研究生、交换留学生和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保证奖惩公平公正,形成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农业工程类人才,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使命。广泛地加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向前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又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拥有工程实践、农业工程开发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农业工程类论文:试论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中外对比与改革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差异,主要从招生录取工作、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工程技术需求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改革对策。 关键词:农业工程;研究生;改革对策 一、引言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具有北方的大农业特色,对现代化的大农业机械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也有更强的要求。根据美国MSN的careerbuilder网站列出的美国未来十大工程师职业中,农业工程师被列为最被看好的职业之一,农业工程师的年薪位列十大工程师职业第四。在我国,根据《金陵晚报》2004年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也是人才需求量较大的100个专业之一。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卓越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为农业工程事业提供优秀的高端人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适合北方寒地的现代化农机装备提供人才保障。近几年,伴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和实施,高水平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然而与之配套的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尚未广泛开展。因此,如何提高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完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工程技术居世界前列的某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与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体系的改革之路,为完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中外研究生培养的差异 首先,在某国,由于各大学对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都拥有高度自主权,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所以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某国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而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自主招生。其次,某国的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可以进入导师的研究室进行实习和研究,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未来,是就业还是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而我国研究生都是考上研究生以后才进入导师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了获得最后学位,不管适合不适合都得坚持学习,如果实验室不适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学生和导师都很无奈。另外,由于经费获得方式不同,某国的研究生往往有很多机会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并且每个研究室都有团队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国内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大多是研究生直接面对导师,导师如果很繁忙,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会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工作,往往使研究不能很好继续。最后由于某国数字信息化比较发达,很多事务和学习可以在网上完成,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三、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改革措施 1.招生录取工作改革。取消现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接触教育和行政的捆绑,放权高校,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招生人数。选拔的中心思想是侧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以及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科研潜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加强平日知识的积累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现在的考前突击和应试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本校作为继续深造的高校,这样可以提前熟悉研究室和导师,大大提前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研究生的学制也不必是现在多数高校执行的3年制,2年研究生培养以及本科在研究室的前期培养已经完全可以。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上学期的考研备考时间也被省去了,减轻了考研压力,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学术研究。与考研相应的各大考研机构也随着考研制度的改革烟消云散了。 2.培养目标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工程类的研究生培养除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勤奋进取的工作精神。掌握农业生物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与使用评价的基本知识之外,至少还要掌握一门外语,能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还必须要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具有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控制装备的科研、开发、运用评价、营销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基本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成为农业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与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教学管理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着手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了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三者结合,互相推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全面教学工作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中期教学工作检查,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监督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以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结果。教学检查采取学院检查和系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主要是选择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风气,教学配套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等。根据每一学期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每一次的教学检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检查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系汇报、听课,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在教学上,教师均有完整的讲稿、教案、讲义、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学院和系里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定期进行评教、评学,开展听课活动,召开师生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对测验和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发扬先进,总结经验,在学生培养过程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以保证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运行。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③领导听课。院系教研室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不定期检查授课情况,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④建立年轻教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带新教师,主要是学习指导教师的教风、学风、作风,指导教师要定期考核新教师;同时新教师要听指导教师的讲课情况,掌握讲课的技巧、方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⑤解放导师繁杂事务,注重导师的继续培养。解放导师的繁杂事务,以便可以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此项工作的前提是研究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定合理化、规范化、简洁化。这些方面的改革将会对导师的工作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导师的在职培养首先采用国际院校交流项目、学术会议参与等多种渠道让导师在学术上进行继续深造,保持所在领域学术上先进性,其次要对导师的管理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可以采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各导师互动交流等形式。最后,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和要求导师知识结构和学术上的创新。⑥加强学术交流。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应当特别加强研究生对国内学术会议的参与,国际会议也要尽力支持,对于语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都有重大的意义。 4.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转变培养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为目的,研究项目只是培养的载体,导师只是培养过程中的领路人。在强调导师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本理论培养,同时更加注重讲授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上课的形式也要多样化,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为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和锻炼能力的舞台,使课堂成为讨论的会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总结。考核方式上,摒弃现在应试考试的方式,采用阶段性总结报告以及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报告等形式,尽力挖掘学生独立思考、推陈出新的潜能。再次,以最近发行的英文期刊为主,研究生一个学期至少进行2次发表演讲,以PPT展示的形式,向导师和研究室的其他人员进行讲解,附带有学生和导师的提问,由导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分析。最后,引入多导师制度,定期开研讨会,加强师生交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导师团队,最少应该有2名导师,以便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精华,并弥补导师外出时,研究生无人指导的空白。定期召开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研讨会,副担当导师也同时参加,给予指导和建议。形成制度,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避免学生一个学期只见到导师几次的状况。 5.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体育选课、金工实习、金属工艺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拖拉机驾驶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毕业实习等。这其中有农业工程类学生所必修的实践教学,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驾驶实习等。也有专门针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这些实习实践都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开设专业实践环节,目的是要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知识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实践操作,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让学生深入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将所学过的知识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需要把握农业工程领域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内容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 农业工程类论文: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训平台的构建 【摘要】为加强大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农业工程类专业为例,探索建立了有特色的开放型实训平台,该平台具有实验中心单独建制、资源高度共享、运行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平台的构建思路及运行模式亦对其它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训平台 科技创新 按照教育部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精神,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注重工程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为突出学生的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以培养有特色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初步设计了一个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1 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农业工程类专业具有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坚持机、电、自动化并重,各专业方向的课程相互渗透,使学生既兼顾机、电、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又在各方向有所侧重,其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今后拓展人才的适应性奠定基础。这一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高等院校竞争意识的增强应运而生的。为此新专业或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使农业工程的专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实验室功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为例,该院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这个学科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四个专业。近年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农业机械化工程、食品机械与工艺、机电一体化、运输工程、动力与能源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厂化设施农业、地方电力系统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等专业方向。此外又新增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同时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又拓展了软件设计开发、网络技术、电子工程、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应用、流体传动及控制等专业方向。这些新办专业虽然属于农业工程学科以外,但由于智能农业、精确农业、物理农业、生物环境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发展,这些专业都与农业生产、加工息息相关,都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高新技术基础,在这里也将其归属于农业工程类范畴。 以上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实验课程如何设置,其实验内容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需求、办学成本等各个方面全面衡量是否合理,已经设置的实验课程是否能真正开得出来,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内容的设置因课而定,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以人才培养方向为前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实验室建设相对零散,没有形成综合性试验平台,各种实验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不明显,存在与上述教学理念相违背的现象,不利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3)由于专业方向的细化,造成办学成本与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同时,由于专业隶属于不同的系、部,有重复建设或内容相近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2 实训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求综合,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高等教育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重视实训平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 所谓的实训平台,是指某种集中管理的运行机制环境,这种实验室集中管理的运行机制环境的最终体现就是实验中心。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工程实验中心是一个大平台,在此平台下又按学科功能划分为几个小平台,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这种实训平台的优点有: (1)实验中心单独建制,成为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实体,这样有利于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实验仪器的共享、不同分室之间仪器设备的相互调度及人员的调配和管理等。 (3)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实验分室的利用率,满足实验教学及开放实验的需求。 (4)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每年学校拔给的设备经费,从根本上避免了旧体制下出现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的矛盾。能根据各实验分室的实际需要,合理的添置新设备。 (5)能及时高效的保障教学实验的开出率和实验仪器的完好率。 (6)有利于各种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实施。 3 建设指导思想与方案 3.1 实训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针对上述问题,以学院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向为前提、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提出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综合性试验平台的指导思想。 一个好的实验室是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学科建设推动了实训平台的建设,实训平台建设又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实训平台。以按类招生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为基础,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试验平台,进行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建设,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注重工程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为满足当今高教改革和评估体系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必须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规划,选择突破口,对实验内容更新,那么,加强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与创新就成为必然。 研究理论课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培养方向,解决因专业方向的细化带来的办学成本与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研究通用综合实验室、专有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和实验课指导方式,形成以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向为大前提的实验内容设置总体思想,使实验内容和实践教学自成体系。 建设服务于多种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按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 3.2 平台建设方案 3.2.1设立与专业课对应的专业实验课体系 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把《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等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开设具有高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立“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汽车与拖拉机整车性能测试实验、拖拉机带农具作业性能实验、发动机用到联合收获机上综合性能实验”系列综合性实验体系,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方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自成体系,知识综合性强、实验设计性强,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2.2 针对一门实验课进行实验分级 (1)综合设计性实验初级平台 先在系列基础实验中建立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初级平台,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验的内容,设计一个零件,工艺设计,选材料,安排工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加工,通过初级平台建设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所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中级平台 建立综合设计型实验室,开设大型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现代综合分析实验,作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操作主平台。其操作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内式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专业学生必修的;开设的全部实验以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并将设计装置加工出来,最后对产品进行品质分析为主线,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为背景,相关老师积极参与为保障,并以本校及各相关专业的特色为基础。二是开放式的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计划中作为实验选修课,定出选修实验时数和选修实验方向,学生可根据所学理论、实验知识及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实验,然后完成实验方案设计、产品合成与性能测试。 (3)创新、研究性实验高级平台 创新、研究性实验,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开学时给学生列出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可供学生开展研究的内容,以供学生选择,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己选题和组合,老师在课外时间开放研究室进行指导,并提供材料和设备,由学生完全自主、自动地进行研究性实验,完成报告。科学研究实验不同于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现代科学实验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生产实际问题等,开展创新研究。 3.3 实训平台的管理 实训平台完成搭建以后,实行综合管理,按照专业门类的相关性,实现实验中心统一协调管理,实验中心由学院直接管理,突破了以往具体系管实验室的分散管理体系,具体的各个实验由实验教师牵头负责,实验室人员积极配合,在实验开设、内容设计,实验过程控制等环节由与实验相关人员和学生共同完成。 4 结论 以加强大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着实验中心单独建制、资源高度共享、运行高效等原则所建立的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实训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与运行证明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最大限度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突出作用。同时,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平台为特征的实训环境构建思路及运行模式可对其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 农业工程类论文:农业工程类专业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根据农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改善和提高本科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并着重说明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作用。以灌排工程学课程为例,基于主体教学理念和课程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重构,提出了理论教学、课后作业、科研实验、课程设计、师生教学相长网络的“四加一工程”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农业工程类;专业课 ;课程体系 农业工程类专业兼有工科和农科的特点, 一般设置在农业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根本前提下,成为研究型人才、设计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纯农科的学生重,学习内容又较纯工科的学生庞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当前教改中提倡“宽基础、多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原则,由原来的强调专业学习向综合能力培养过渡。因学时有限,迫使专业课学时在原来基础上减少1/3左右。以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灌排工程学”专业课为例,教改以前为72学时,教改后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总学时减少了16学时。作为东北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如何能在较少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基础偏差的学生既具有综合素质,又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这就对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做了多方面教学尝试,得出了“四加一工程”课程体系。“四加一工程”的具体内容为:“四”为硬件工程,包括课堂cai教学、课后综合练习、科研实践和实验、课程设计;“一”为软件工程,即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网络模式。把新型的师生网络模式融入教学活动中,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新思维。 一、理论教学框架构建 理论教学框架构建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大纲修编、教学方法优化等方面。 1.统编与自编教材互补的教材建设 灌排工程学课程的统编教材有两种。一是武汉大学主编的《农田水利学》第三版(1995),二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的《灌溉与排水工程学》(1998)。武汉大学主编的《农田水利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方面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该书最后一次再版距今已经15年,许多新知识、新规范没有涵盖,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的《灌溉与排水工程学》地区性特点比较强。针对上述原因,任课教师以武汉大学主编的《农田水利学》第三版为主选教材,并吸纳现代灌排理论和技术的新成果,编写了《灌排工程学学习与指导》(2004)、《灌排工程学习指导与习题集》(2010),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使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互相取长补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2.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课程大纲制定 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的灌排工程治理模式正逐步向水利工程、土壤改良、农业技术等综合治理模式过渡,课程的教学计划也随之发生变化。大纲与教学计划相适应,在继承本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了适合寒区特点的渠道防渗工程模式、中小型喷灌机的选型和应用、非充分灌溉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48学时的理论课课时安排上力争使详讲精讲所占的比重较大,难点问题也相应加大学时力度,泛讲知识尽量缩减学时。 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程难点,特别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例如在“土壤水分运动”一节,因涉及到本科《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知识,又有研究生阶段的《积分变换》内容。讲课前一周通知学生预习并自学与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上课过程中教师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推导,加大课堂教学力度。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比较适合农业院校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对于“灌水方法”、“管道工程”等内容,属于知识面问题,教师泛讲为学生引路,并向学生提供一些喷头、滴头、微喷头教具,国内、国外最先进的喷滴灌设备样本,国家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的有关文章,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写出综述或体会。这一方法缩减了课堂教学时数,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效果较好。 3.形象生动的cai课件和网站建设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编制了集ppt、flash、jpg、player等效果的课堂教学课件,建立了课程网站,应用综合立体的教学模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课程内容,实现了现代化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4.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的效果有天壤之别。所以在理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具体采用的方法有:(1)学生对某一重要知识点进行文献检索搜集后,利用 2学时课堂讨论发言;(2)每班至少一名学生进行教课体验,鼓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3)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方法提建议,分章评价打分,以便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连续三年,成绩优良率在60%以上。 二、科研与设计并重的实践教学框架 1.强化实用性和代表性的课后练习 灌排工程学课程在每次课后,都针对当堂的内容留有思考题。另外,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并涵盖本课程主要内容编制了六项比较大的作业。作业题目均来源于勘测设计研究院、灌区实验站和管理站,教师做了适当的修改。题中涉及到的河流、地区、灌区等均采用真实名称,参数采用接近实际的数值。比如“水稻的灌溉制度设计”选用黑龙江省龙镇灌区的资料;“旱田灌溉制度设计”选用黑龙江省查哈阳灌区的资料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单纯是数字计算,而有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就感。 2.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科研和实验 在学校“211工程”建设经费的资助下,本课程建成了专门的校内灌排实验室和香坊节水灌溉实验基地。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到完成实验操作,提高了感性认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当前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所参与的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并吸收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参加,共同探讨问题,有多名学生针对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锻炼了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继理论课、实验课、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灌排工程学课程设计选题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全面掌握课程的知识点,设计内容涉及到本课程的70%以上。因实际工程涵盖面有限,所以教师做了大量的完善和补充工作。在课程设计前一周把设计任务书、基本资料、指导书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设计说明书字数1.5万字左右,设计图纸3张(折合1号图)。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充分发挥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精神,付出创造性的劳动,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 经过三年的实践检验,课程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优良品率达到70%,为学生毕业设计和在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工作起到了入门和引路的作用。 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网络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理解、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在教师这一方面,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是必不可少的,但公正、不偏袒、爱所有学生才是最重要的。在学生那一方面,刻苦上进的钻研精神、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了解老师的教学理念,学习水利前辈的奉献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境界。本着这一理念,任课教师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及课堂,建立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信息传递的综合模式。该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尽量做到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大多数学生理解老师的想法,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们在学习方面及个人成长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加一工程” 课程体系是任课教师在灌排工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过比较系统地分析研究后,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进行实践检验,其中四个硬件工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个软件工程还需要不断构筑和完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一软件工程,是教学工作的灵魂,是教学相长的动力。
浅谈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的探究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中国现在各方面都有着飞速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前景。电脑的产生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这又让隐私信息变得不是很安全。所以,我们在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同时,我们应该对计算及安全系统也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以确保其隐私信息的安全性。因而提高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效率,将对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对其系统功能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安全;安全监控;计算机科学技术 中国处于科技发展的关键时刻,但是因为电脑网络不断普及,电脑犯罪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完善我国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人将提出一些计算机安全系统中不完善的地方,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来改进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 1简单介绍计算机安全系统工作原理 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①科学监测技术;②信息处技术。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通过软件来实现安全监控,并辅以信息处理。电脑的监控系统技术的应用以使用计算机自身带有的逻辑处理能力和信息数据保存功能,来对我们使用过程之中的一些隐私信息方面的安全的问题进行解决,编写电脑的安全监控系统的有关技术程序和电脑的程序语言,然后完成收集监控程序和有效处理一些安全问题。电脑的安全监控系统功能的运用,将会更好的进行电脑的安全监控软件系统的保护,从而对电脑安全监控系统功能的控制管理与科学运行的过程起到促进的作用。电脑的流程监这一步骤的主要表现是有效的采集电脑的信息数据,并度其中的不安全问题进行报警处理,从而进行显示图形信息数据的工作,并且全部的保存历史数据并且有效的对其进行检查。进而高效的管理报表的有关操作。作为电脑的安全监控控制系统,它有着更快的运行速度,从而满足电脑的软件实时运行西通的要求。这将有效的提高电脑软件安全系统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提高了电脑的信息数据进行查询和共享数据资源的能力,电脑的安全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将得到提高,高效的搜集电脑安全监控信息数据和有效的实现对目标的检测。 2目前电脑数据安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安全技术的意义 2.1目前计算机安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中国各方面的快苏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到了很大的提高,是的信息传递途径之一的网络技术逐渐进入到许多人的生活中。但是,伴随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多。比如电脑病毒,木马病毒以及各种损坏程序,对浏览其的设置进行更改,导致信息数据损坏或泄露,限制使用系统,进行密码的盗窃等。这不破坏了了计算机命令的正常运行,而且对用户的心思和重要信息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因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出相应的行动来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制止这些不合法的行为,还要让有关的计算机的生产研发单位对电脑的安全系统进行改进与完善。 2.2完善安全技术的意义 虽然电脑的普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与便捷,但是,在这的同时给我们的隐私信息的安全却不再安全,严重的威胁到了我们的人生与财产安全。所以说进行其安全系技术的完善为保护电脑的数据安全和正常运行具有者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脑安全系统功能可以对运行操作进行监控,并对其中的一些一场现象进行保存与追踪,进行实时的汇报和管理。安全系统作为电脑的一部分,应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起进行改进与完善。电脑安全系统的运行是整个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但是现在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3破坏计算机安全的主要问题 3.1电脑病毒 电脑病毒的本质其实是人为制造的一种程序,它在电脑运行的时候,能够自己准确的保存入另外的程序中,对电脑进行严重的损坏,破坏性非常大。现在我们所出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随之产生的病毒也越来越多。而且通常这些病毒都能快速的传递,他不但能利用软盘或者硬盘进行传递,还可以通过邮件或文件的形式传递。比如近几年出现的熊猫烧香、爱虫等病毒就对严重的威胁了我们电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3.2电脑黑客 由于网络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形式,所以一些黑客就能随时随地的,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攻击计算机。而且有有现在信息传播的方便,一旦有一种新的攻击计算机的方法出现,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很多人知道,者将对计算机的安全带来严重的打击。而且这些黑客还可以入侵电脑在经济或科技的信息数据上进行更改或窃取,严重的扰乱了社会的秩序,造成犯罪。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威胁他国军事紧密的安全。 3.3不好的网罗信息传播 因为网络的自由行与性与开放性,有些人通过开设一些黄赌毒的网站,来获得利益。这些不良的网站将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康安全。一些反动势力,还通过网站传播一些对国家政治和领土不利的谣言。 4对改进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有关意见 4.1技术层面 为了解决电脑的隐私信息安全的问题,改进计算机的安全监测功能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了。针对电脑的安全监控系统,在技术方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①发展电脑的保密技术。发展这一技术,就可以在信息数据的传递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用户必须通过特定的辨别方式,才能查看这些数据。②安全审查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防止有关操作人员进行一些违反规定的操作。③安全监控技术。这一技术能对无用的信息进行抵挡,从而维持信息数据的安全和运行的秩序。我认为只要能将这几个方面的技术完善,就能让电脑的安全系统更加智能,微化,网络化。 4.2政治政策 在改进电脑安全系统的同时,还需要政府指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保护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运行安全,使其安安保措施更加的完善。而且,还要成立有关的监控平台,来配合电脑对安全系统进行完善。同时,还应该在之前的一些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措施对信息的安全管理的制度,形成有关部门间的监督与制约的体系。就可以保证个部门正确的执行自己的职责,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和其运行的正常进行。 5结语 所以,总的来说,作为一个重要的安保系统,电脑安全监控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许多用户的喜爱。但是,它还是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确保对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长期保护。只有用户的隐私信息有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我国的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因此,有关部门进行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完善工作,其意义是非常大的。 作者:李希臣 张岩 单位:焦作大学 浅谈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否认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计算机的安全问题,所以,互联网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有效地避免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便利。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有效的避免病毒频发以及黑客带给人们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讲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监测对象,后讲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关键字: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测对象;监测技术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网络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但是,计算机的各种安全隐患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们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监测系统的构建,继续研发计算机安全监测的关键技术,才能够保护人们的计算机上网,提供一个安全、宽松、绿色的生活环境。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监测对象,然后才能够研究更加高端的科技监测技术。 一、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监测对象 一般来讲,计算机安全监控的对象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是信息,另一个是操作。这里的信息主要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文本或者是文件信息。而操作就是指人为地进行对计算机的操作,包括复制粘贴记录以及删除,总之包括了计算机用户所进行的一切操作行为。在计算机系统中,都是以文件或者文本作为载体来存储和传播的,所以对计算机系统信息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对一些涉密的文件保护不力,就有可能导致信息安全被泄露。人们对一些保密文件进行修改或者是复制以及删除或者是恶意的传播等非法操作,这都会导致保密信息被泄露,对计算机的安全监测造成了威胁。计算机安全监测的对象也包括计算机用户的一切操作行为和活动。如果人为的操作过程中故意泄露计算机密码或者是对保密的文件进行上传,都会造成计算机安全的隐患。在监测的对象中,人为的操作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旦人为的操作违背安全规定,会造成计算机的系统被损坏或者是系统崩溃。 二、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的有效探究 为了实现对监测对象的有效监管,建立真正安全的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对检测技术进行有效的探究,尤其是掌握核心的关键技术,能消除计算机的安全隐患,守候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种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第一,运用回调函数进行控制。这种技术的运用流程就是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序树立一些函数的应用数据库。可以对系统操作实现异步监控或者是同步监控,当用户进行的某一件事情操作完成之后,系统就会就此停止,并且有可能直接进入下一个轮回。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人为的恶意操作,监督监测用户按照流程进行规范操作。第二,系统的拦截模式。为了保证一些计算机系统被非法访问或者遭到黑客攻击,计算机就会设立一些拦截模式的系统。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对某些应用程序的监控,把需要调动的代码,转移到系统管理者想要嫁接的程序上,从而实现对系统的保护和隔离。计算机用户已经打开这个文件时,系统就会自动调出空间中的函数,从而引发拦截模式,这样就可以把这些非法用户拦截的系统文件之外,有效避免恶意的侵害。第三,对人为操作监测的关键技术。很多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是涉密的,严禁复制粘贴或者是恶意上传。因此,必须要建立基于文件复制粘贴监测的监测技术设计。文件的复制粘贴都是通过剪贴板来进行,为了保证文件不被恶意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在剪贴板上安装监控器,形成有效的链条模式。计算机用户恶意的对文件进行复制时,剪贴板就不会提供服务,导致复制粘贴无法正常进行,保证了文件的安全性和涉密性。另外,人的操作都是通过鼠标,或者键盘来进行,为了实现计算机安全监测对人为操作的监测,必须要注重对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控制。为了保证计算机不随意被人为操作,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函数建立比较严密的监控系统链。当计算机被恶意操作或者是在安全受到威胁时。系统就会发出一些信号,启用安全监控程序,鼠标和键盘无法按照正常的使用被恶意用户使用。还有就是为了防止他人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文件或者信息进行复制粘贴,可以通过设置锁屏或者是密码登录等方式。只要没有登录密码就不能够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也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第四,对中间层驱动进行监控。中间驱动层是计算机文件被修改时必须要经过的区域,当计算机操作用户想要调取程序的有效信息时,就需要将调动代码下载到驱动当中,如果能在中间驱动中进行有效的监控,就能够防止文件被下载,实现异常数据的拦截,而且中间层驱动监测最大的优势就是覆盖范围比较广,作用就会更加的明显,所以,对中间层驱动进行有效地监测,能够提高计算机安全监测系统的准确度和科学度。 三、总结 面对科学技术对计算机安全网络造成了巨大冲击,必须要努力构建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计算机安全监测系统作为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可以对计算机用户提供安全保护,也能够禁止病毒的入侵和黑客的访问。所以必须要研究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才能真够真正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当然科技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更新改进技术,破解当下计算机安全的困境,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 作者:张伯驹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浅谈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计算机安全监控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在经济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由于具有强大的应用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它不仅能够在生活中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基础,更能在工业建设及产能优化的各个领域发挥其技术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及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环节仍旧存在相应问题,无论是技术方面的,还是安全隐患方面,都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就从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入手,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计算机使用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网络病毒大量入侵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运行环境都是较为安全的,但是一旦有黑客入侵或者是计算机本身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抵御病毒能力逐渐下降,就会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就会对计算机本身及内部运行文件产生直接损伤,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机密外泄、系统瘫痪等问题的出现。病毒是一种能够迅速扩散及传播的网络病毒,其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这也是导致计算机瘫痪的安全隐患问题。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不仅能够导致计算机本身无法按照用户指令正常运行,更会对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带来阻碍性作用,因此不难发现,病毒的存在会对计算机使用带来致命一击。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部分用户由于缺少安全意识,导致小病毒在计算机中正常运行,长时间的累计作用必然会对计算机带来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相对的预防工作不到位,不能在病毒没有入侵前开展杀毒工作,轻者会导致计算机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更为严重的就会出现信息丢失等问题,而后计算机系统就会始终处于难以启动的状态。虽然数据的丢失在部分企业中并不会带来致命性影响,但是经济损失却在所难免,因此这就需要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积极开展杀毒工作,使其运行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1.2信息泄露问题频繁发生计算机在使用环节出现信息泄露问题是较为常见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企业运营中,该类问题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都是较为严重的,导致信息泄露问题的原因通常具有一定的量化特点:首先,用户在应用相关模块时并没有对信息进行保护,或者是部分用户缺少对安全隐患的正确认识,使得计算机使用中保护意识存在缺失性,这就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途径,这种问题的发生源头就在用户本身;其次,计算机本身系统存在漏洞,这主要是因为信息系统在创建过程中研发工作不到位,使得其安全漏洞在这一阶段就已经存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本文仅对常见的漏洞问题进行了阐述,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安全漏洞问题,都会用户的信息使用权限带来不利影响,而企业及个人也会因为信息泄露而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计算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实时开展杀毒工作,避免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1.3预警工作不到位从当前形势来看,部分计算机系统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也会预先安装安全检测装置,但是这类装置却普遍具有一个弊端性通病,那就是只有在问题发生后该装置才会做出预警反应,这就相对降低了系统的预防性应用能效,这种缺少事前预防的安全检测装置形式化问题过于明显,在事后做出预警并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也不能从源头上避免问题的发生,这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及数据损失问题的相对发生,该种应用现状也进一步展示了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漏洞,这是因为虽然该系统能够在问题发生后作出预警,但是预防作用也相对失效,这并不能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这就需要强化系统的事前预警功能,从根本上保障网络运行安全。 2利用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进行解决的办法 2.1研发高效率的防病毒软件由于人们在设计软件时追求信息处理功能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给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创造了有利便捷的条件。因此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也应时刻注意它的安全问题,每次使用计算机之前或使用之后都要及时进行杀毒。由于计算机病毒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的,所以要时常更新自己的杀毒软件,不给病毒入侵的机会。除此之外,也要做好一些预防工作,一定要使用正版软件,对于重要的文件要进行备份,避免病毒入侵后文件丢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2增强保密功能的设置人们在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信息泄露问题。由于用户在使用时信息发生泄漏问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最常发生的就是经济上的损失。然而如果是企业中的某项专利或者是重要的公司机密遭到窃取,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会涉及到法律问题。因此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十分重要,要求用户在使用各种软件是都要增强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同时还应该经常更换自己的密码,设置的密码难度要高一些。除此之外,信息安全系统的研发者在进行研发时一定要增强保密功能的设置,设置多重保护功能,另外在研发时要认真,注重许多小细节,因为失误往往都出自于经常被忽视的细小环节中,避免在不经意间造成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只有在各方面都做好对信息的保护工作,才能使用户信息得到安全的保护,这样才能保障使用计算机的个人或企业的信息安全,使其不受到经济上的损失。 3通过图像识别进行预警 计算机的安全监控系统一般是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再由系统进行处理的,但是安全系统一旦安装,进行监控的范围其实就已经确定了,在监控范围内的光线如果没有发生变化,所获取的图像一般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在安全事件发生之前就利用图像识别进行预警。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光线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所获取的图像也会发生变化,安全系统在此时就能够发现异常情况的出现,及时发出安全警报,使用者在接收到安全预警之后可以及时地对发生的情况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的安全问题,减少对用户造成的损失。随着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技术开发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计算机安全监控软件开发的设计要求,创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思想,优化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保障监控软件开发的设计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我国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 作者:陶伟 李震 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黑龙江省烟草公司 浅谈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思考 摘要:在经济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由于具有强大的应用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它不仅能够在生活中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基础,更能在工业建设及产能优化的各个领域发挥其技术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及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环节仍旧存在相应问题,无论是技术方面的,还是安全隐患方面,都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就从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入手,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是集多功能于一身的数据应用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不仅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收集,更能实现对监控及控制功能,在应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及监控。借助于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优势功能,不仅能够对其运行环境进行精准掌控,更能实现对隐患的合理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它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做出反应,因此其技术的优势特征也就更加显著。虽然目前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呈现出了乐观趋势,相对的系统功能也处于逐渐完善的进步阶段,但是漏洞问题却仍旧难以避免,在这一环节就需要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对漏洞进行及时修复。 1计算机使用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网络病毒大量入侵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运行环境都是较为安全的,但是一旦有黑客入侵或者是计算机本身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抵御病毒能力逐渐下降,就会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就会对计算机本身及内部运行文件产生直接损伤,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机密外泄、系统瘫痪等问题的出现。病毒是一种能够迅速扩散及传播的网络病毒,其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这也是导致计算机瘫痪的安全隐患问题。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不仅能够导致计算机本身无法按照用户指令正常运行,更会对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带来阻碍性作用,因此不难发现,病毒的存在会对计算机使用带来致命一击。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部分用户由于缺少安全意识,导致小病毒在计算机中正常运行,长时间的累计作用必然会对计算机带来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相对的预防工作不到位,不能在病毒没有入侵前开展杀毒工作,轻者会导致计算机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更为严重的就会出现信息丢失等问题,而后计算机系统就会始终处于难以启动的状态。虽然数据的丢失在部分企业中并不会带来致命性影响,但是经济损失却在所难免,因此这就需要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积极开展杀毒工作,使其运行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1.2信息泄露问题频繁发生 计算机在使用环节出现信息泄露问题是较为常见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企业运营中,该类问题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都是较为严重的,导致信息泄露问题的原因通常具有一定的量化特点:首先,用户在应用相关模块时并没有对信息进行保护,或者是部分用户缺少对安全隐患的正确认识,使得计算机使用中保护意识存在缺失性,这就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途径,这种问题的发生源头就在用户本身;其次,计算机本身系统存在漏洞,这主要是因为信息系统在创建过程中研发工作不到位,使得其安全漏洞在这一阶段就已经存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本文仅对常见的漏洞问题进行了阐述,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安全漏洞问题,都会用户的信息使用权限带来不利影响,而企业及个人也会因为信息泄露而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计算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实时开展杀毒工作,避免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 1.3预警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形势来看,部分计算机系统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也会预先安装安全检测装置,但是这类装置却普遍具有一个弊端性通病,那就是只有在问题发生后该装置才会做出预警反应,这就相对降低了系统的预防性应用能效,这种缺少事前预防的安全检测装置形式化问题过于明显,在事后做出预警并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也不能从源头上避免问题的发生,这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及数据损失问题的相对发生,该种应用现状也进一步展示了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漏洞,这是因为虽然该系统能够在问题发生后作出预警,但是预防作用也相对失效,这并不能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这就需要强化系统的事前预警功能,从根本上保障网络运行安全。 2利用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进行解决的办法 2.1研发高效率的防病毒软件 由于人们在设计软件时追求信息处理功能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给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创造了有利便捷的条件。因此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也应时刻注意它的安全问题,每次使用计算机之前或使用之后都要及时进行杀毒。由于计算机病毒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的,所以要时常更新自己的杀毒软件,不给病毒入侵的机会。除此之外,也要做好一些预防工作,一定要使用正版软件,对于重要的文件要进行备份,避免病毒入侵后文件丢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增强保密功能的设置 人们在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信息泄露问题。由于用户在使用时信息发生泄漏问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最常发生的就是经济上的损失。然而如果是企业中的某项专利或者是重要的公司机密遭到窃取,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会涉及到法律问题。因此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十分重要,要求用户在使用各种软件是都要增强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同时还应该经常更换自己的密码,设置的密码难度要高一些。除此之外,信息安全系统的研发者在进行研发时一定要增强保密功能的设置,设置多重保护功能,另外在研发时要认真,注重许多小细节,因为失误往往都出自于经常被忽视的细小环节中,避免在不经意间造成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只有在各方面都做好对信息的保护工作,才能使用户信息得到安全的保护,这样才能保障使用计算机的个人或企业的信息安全,使其不受到经济上的损失。 3通过图像识别进行预警 计算机的安全监控系统一般是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再由系统进行处理的,但是安全系统一旦安装,进行监控的范围其实就已经确定了,在监控范围内的光线如果没有发生变化,所获取的图像一般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在安全事件发生之前就利用图像识别进行预警。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光线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所获取的图像也会发生变化,安全系统在此时就能够发现异常情况的出现,及时发出安全警报,使用者在接收到安全预警之后可以及时地对发生的情况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的安全问题,减少对用户造成的损失。随着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技术开发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计算机安全监控软件开发的设计要求,创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思想,优化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保障监控软件开发的设计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我国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 作者:陶伟 李震 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黑龙江省烟草公司 浅谈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 优化和创新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软件和学习管理安全监控软件等应用软件,有利于实现计算机工作的合理组织,为计算机本身提供良好的完整逻辑功能,还有利于优化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工作环境。 1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概述 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体现在科学监控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这两个方面。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软件以安全监控为主,以信息处理为辅。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软件通过利用计算机自身的逻辑功能和信息储备功能有利于解决实践中的信息泄露问题,实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编写,进而实现监控程序的集合和有效处理。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有利于实现计算机安全监控软件系统的有效维护,促进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控制管理和科学操作流程。计算机过程监控环节主要体现在对计算机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和报警处理,实现图形数据的显示工作、对历史数据进行完整归档和有效检索,实现报表操作的有效控制。由于计算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因而能够有效满足计算机应用操作系统的实时性要求,有利于提升计算机软件安全监控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完善计算机的数据查询和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等工作,提升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计算机安全监控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和监控目标的实现。 2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简介 2.1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软件是计算机所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计算机安全监控软件系统的编写程序主要包含各种细致文本程序的编写,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还应当完善计算机数据库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做好数据库信息管理的构建和管理工作,实现计算机数据信息的有效、合理保存,进而推动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各阶段软件开发流程的完善。 2.2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应用是为了完成某种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应用和解决某种监控软件的开发问题而进行程序编制的专用程序。其主要包括网络应用软件、金山毒霸、360卫士等杀毒软件等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因而,完善和创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有利于确保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和各类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实现计算机信息和软件操作系统的合理运行和有效操作。 3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应用开发的创新策略 3.1坚持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科学原则 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技术开发人员在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坚持软件开发给用户提供的价值原则。坚持简单、有效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设计和软件系统的安全维护。保持远见原则是实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项目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则。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完整性是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保证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开发的通用性。实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真空使用是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维护和文档安全设计的第四个原则。开放性原则是保证软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使得软件开发能够灵活适应各种突变问题的基础原则。在进行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重用计划,不断重复机器代码,不断优化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模式。还应当具有清晰、完整的思路,重视思考和创新原则,对软件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再思考,提升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再理解和深度掌握,进而完善计算机安全监管软件系统的开发,保障计算机安全监管软件系统的开发质量。 3.2优化计算机安全监管系统应用技术 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计算机人员应努力创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应用开发技术。优化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运行设备,满足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应用用户的需求,因而软件技术人员应当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审核程序,提升处理计算机数据的效率,推动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管理,增强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开发的可行性,进而提高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效率。 4结语 随着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技术开发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计算机安全监控软件开发的设计要求,创新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思想,优化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技术,保障监控软件开发的设计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我国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 作者:夏巍 单位: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
汽车营销论文: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研究 摘 要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走国际营销之路,是应对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的重要措施。与外商合资合作;与国内企业建立集群组织结构;与国外企业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化营销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 国际营销 战略选择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零部件制造体系。截止2004年底,我国有汽车零部件企业4 413家,从业人员总量约70万人,2003年全行业销售产值2 641亿元,同比增长37%以上。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内企业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一支队伍,是最为活跃的经济细胞和经济增长点。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汽车工业全球采购体系的建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自我发展和竞争优势呢?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走国际营销之路。 1 开展国际营销的意义 1.1 贯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由此可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贯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实现中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1.2 适应汽车制造标准不断提高的需要 为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和消费者利益,国家对汽车制造的标准不断修订和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就是典型的事例,继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相当于欧I标准的国家第一阶段排放标准(简称国1标准)以后,国家环保局2004年又宣布,从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相当于欧洲II号标准的国家第二阶段轻型车排放标准(简称国2标准)。而“国2标准”与“国1标准”相比,单车污染物排放一氧化碳降低30.4%;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降低55.8%。国家环保局还计划在2008年实施更为严格、相当于欧III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国际营销与经济合作途径,及时了解、学习和引进国外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适应汽车制造标准不断提高的需要。 1.3 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力,入世以来,汽车零部件的平均关税下降很快,2001年汽车零部件的平均关税为22.3%,2002年下降到16.3%,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14%。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到2006年7月1日,汽车零部件的平均关税将降至10%。税率的不断降低,使零部件进口大量增加,2003年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62亿美元,同比增长169%,相当于当年国内零部件总额的30%。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放眼全球,积极通过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途径,了解、学习和引进国外汽车零部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 国际营销条件分析 2.1 拥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 2.2 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初步条件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主机配套体系。已经形成以长春、上海、湖北为代表的零部件产业基地,以万向、富奥、东风、湘火炬和延锋为代表的零部件集团。此外,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量持续增长,形成了一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2003年,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总额达47.1亿美元,增长34.4%,其中,零部件出口43.1亿美元,增长32.1%。出口国家超过100个,其中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达到14个。尤其是传统产品出口潜力大,如汽车音响、汽车轮胎、发动机零件等,随着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品种的不断丰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 2.3 国际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营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出口额在世界汽车及零部件市场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很小。据世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协会估计,2003年世界零部件市场总额约为12 000亿美元,而我国的份额仅占世界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0.4%。第二,生产企业外向度低,发展不均衡。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规模较小,重复建设、技术落后、产品更新换代等问题普遍存在。第三,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量非常少。第四,出口产品质量不过关。其原因是质量控制能力不足、缺乏批量生产的经验、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质量认证总体步伐还不够快等。第五,出口售后服务弱。由于出口批量小,维修服务成本高,零部件供应不及时,售前售后服务不到家,导致国外用户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质量失去信心,以至失去订单。 3 国际化营销的战略选择 3.1 与外商合资合作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竞争力尚不强,应加快与国外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在满足国内配套需要的同时,尽快进入国际配套体系。与外商合资合作,首先,可以引进先进技术,有效降低技术引进的风险,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世界范围的技术转让越来越依靠跨国投资与合作,跨国投资与合作已成为国际技术转让的重要载体;其次,合资合作有利于利用外资,克服资金短缺的劣势,有助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再次,与外商合资合作有利于引进国外汽车零部件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随着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跨国公司全部进入中国,这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当地化程度,带动了国外的协作企业到我国投资。世界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近几年纷纷来华投资建厂或与国内零部件厂进行技术合作,这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提供了契机,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与外商合资合作的力度,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化营销打下良好基础。 3.2 与国内企业建立集群组织结构 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结构“散、乱、差”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生产集中度较低、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偏小(只有不足20%的零部件厂具有一定规模)、经营品种单一、产品质量差、高科技含量低、电子电控产品少、技术装备落后。世界级系统模块供应商的年营业额都超过50亿美元,而中国零部件大省湖北全省近700家企业,除东风公司外只有13家产值过亿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分散、弱小、单打独斗”限制了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面对这种局面,零部件企业可应用蛛网战略,即若干小企业为了壮大竞争实力,先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抗衡力量再与大企业合资经营。特别是上海、长春、武汉等一些地区聚集度高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打破条块分割,积极寻求联合,形成企业集群,以此为基础与一些世界级的零部件商合资合作,成为这些零部件商的区域性战略伙伴。 3.3 与国外企业组建国际战略联盟 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可实现如下目标:一是拓展市场空间。目前全球市场已趋于饱和,跨国汽车集团正在有限的汽车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为开拓生存和发展空间,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不失为一种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在汽车行业中,开发新一代技术和产品的费用往往是任何一家公司,既使是大公司也无法承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支付技术开发费用,共同承担开发风险,共同享有技术开发成果,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三是提升综合技能。战略联盟可使各方的技能及资产形成优势互补,而所形成的综合技能和资产是任何单独一方所不能够拥有或开发出来的,这种战略联盟使各方做到优势互补;四是优化竞争环境。战略联盟的出现使传统的“有你无我,势不两立”的竞争方式有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即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已涌现出不少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的成功例子。例如,上海大众、东风与日产组建的新东风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都为零部件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提供了契机和积累了经验。 4 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我国主要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竞争力强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材料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此类产品已经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或批量出口。第二类为竞争力与国外接近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现已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的、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第三类为目前竞争力弱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国内刚起步或是尚属空白,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适合的国际营销战略不同,应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找准市场切入点,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第一类产品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材料密集和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成本优势,在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扩大出口,进入全球配套体系。第二类产品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第三类目前竞争力较弱的产品,由于大多数是刚起步的高技术产品,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无法与国外竞争,但是要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断创新,逐步发展以后再走向国际市场。 汽车营销论文:品牌营销----中国汽车流通体制的发展趋势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也到了转折的重要关口。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汽车消费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流通体制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加人wT0,无疑成了加速这些变化的催化剂。因此,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中国汽车工业营销新模式,是迎接“人世”挑战的重要一环。推行品牌营销,是实现汽车流通体制现代化,增强汽车工业市场竞争力,同国际接轨,保证汽车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品牌与品牌营销 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许多汽车经营者来说,品牌概念又是十分模糊的,他们往往十分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重视产品的促销,而忽视了品牌的价值和作用。就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处于第一层次,品牌形象处于第二层次,产品形象处于第三层次。一个品牌必须存在于企业中,必须依托在有形的产品(服务)上,但是,这个品牌又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企业之外,独立于它所依托的产品之外。因为企业可以被兼并、联合或重组,也可能破产倒闭,产品可以换型或更新,但品牌的价值却是永恒的,是不断增值的。同一个产品,换一块牌子就可以身价百倍,这充分说明了品牌的重要价值。“兰博基尼”跑车无论在被德国大众公司收购前还是收购后,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因为企业间的购并而发生改变。因此,开发、塑造和管理品牌,是企业形象的根本,是产品价值人格化的体现。 对汽车中具有强烈个性的轿车而言,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品牌形象来源于消费者对它的认同,是“正加正”的价值链而不是“正加负”的扁值链。这种价值链受人们“口碑传播”和“使用效果”双重驱动。如果不建立起消费者沟通的渠道,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品牌价值就等于零。 品牌是有灵魂、有个性的,有环境特征的,是活生生的。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归宿是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最大的直接驱动力来源于对产品使用效果满意的程度。来源于产品的价值定位和由此生成的物超所值的感受,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提高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成本,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技术进步。轿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高价格、重复使用、多次投入的特点。因此,用户满意度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营销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功能多样化,也就是说,经销商是品牌塑造的具体体现者,不能仅仅具备产品售卖并取得利益这样的单一功能,还应该具备市场开发、备件供应、维修保养、车辆美容、保险上牌、融资租赁、分期付款、旧车整备再交易、信息反馈等许多功能。营销渠道是构筑品牌直接同用户沟通的桥梁,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重要领域。 传统的营销体系不可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塑造品牌形象。因为它们是横向、多元、非整合的。就经销商而言,无品牌或多品牌销售的结果必然是向横向发展,功能单一化,延伸到其它经营领域经营,这样一来,风险大,难管理,无形象。 汽车品牌营销的重要性是由品牌的价值链决定的,它引导经销商必须向纵深发展,通过多功能一体化和整合的服务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对整车企业来说,品牌营销,有利于集中人力和精力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有利于规划、发展和管理营销网络,有利于增加经销商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市场同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衔接和配合,有利于对市场进行前瞻性的规划,有利于制定灵活的营销政策等等。它可以稳定市场、开发市场,可以划分区域、控制价格,可以使经销商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帮手。 目前,别克、本田、奥迪的营销网络正在向纵深发展。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经销商经营上具有排它性,也就是专营特定品牌的产品,经销商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具备独立财务核算功能,多功能一体化,统一形象,整个网络体系呈现扁平结构,直接面向终级用户销售等。 二、中国汽车流通体制——从非品牌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 中国汽车流通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9年),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汽车市场管理的高度集权。国家对汽车资源进行集中统一分配。 第二阶段是双轨制时期(1979—1985年),汽车的产销管理权转入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体制,资源配置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指导企业”的模式。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时期(1985—1997年),企业逐步成为市场化的生产经营者,市场需求呈现区域性,买方市场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轿车卖方市场,后期是买方市场。 以上几个阶段的最本质特征都是无品牌经营,特别是市场化时期,经销商多,机构不独立,帐目不清,功能单一,市场混乱,层层批发,市场坚挺时一哄而起,争夺资源,市场疲软时,压价竞争。 第四个阶段是向品牌经营过渡时期(1997年至今),中国轿车市场开始进人品牌经营的起步阶段,特别是1999年以上海通用别克、广州本田雅阁、一汽—大众奥迪等品牌人市后营销体制的建设为标志,中国轿车市场加快了品牌营销的发展步伐。它们对经销商网络实施了从外观形象到内部布局、从硬件投入到软件管理、售前售中售后等一系列服务程序,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形象、统一的管理并实施严格的培训。品牌经营不仅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管理,避免过度或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品牌形象 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1997年,将捷达轿车作为试点,开始了品牌营销的尝试。尝到甜头之后,红旗、解放和奥迪也相继开始品牌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捷达轿车为例,在实施品牌经营以前的5年问,年均销售量始终在一万辆到二万辆之间徘徊,1997年成立一汽—大众销售公司以后,当年就超过4万辆,之后,每年以2万辆的速度增加,1999年1—10月,已经销售捷达轿车62896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3.51%,而1997年品牌经营前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尤其是这几年,正是轿车市场彻底转入买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加不易,可见品牌营销的巨大作用。 当然,一汽集团公司的品牌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历史的包袱以及诸多矛盾和问题。这是今后必须克服的困难。对捷达轿车来说,经营商网络的品牌营销还刚刚开始,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从品牌经营的结果来看,同非品牌经营相比,营销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解决了以往售后服务、备件供应与销售分离的局面,其它服务功能例如上牌、保险、车辆美容等得到加强。上述环节分离的结果是利益难以协调,缺乏通过不同部门的平稳的信息反馈渠道,缺乏对特定品牌的关注。 2、划定了经营的区域范围,统一价格政策,有利于其向纵深经营发展。过去在一个区域内分散众多的经销商,导致价格、服务等无序,不能对专一品牌进行市场开发。 3、结束了层层批发式的多环节销售,转人了直接面向终级用户的销售,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4、结束了“小门面”“摊位式”的经营模式,转向程序化、高投入的经营。这无疑对有形的汽车交易市场提出了挑战。 5、现款交易或有保证的质押,规避了风险。 6、结束了单一新车的销售,分期付款、1日车置换、车辆融资租赁等开始受到关注。 7、初步建立起客户管理系统,跟踪用户使用情况,提高用户满意度。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跨世纪的挑战,轿车市场在不断地分化与擅变之中。我们认为,构造一个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汽车流通框架体系,是跨世纪中国汽车市场营销的基本模式和必然选择。品牌经营的基础是建立起新型的工贸关系,使工贸之间形成一个适度分工的定位,演变成在整车企业领导下金融机构参与的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流通体制。工贸之间应该是一对咬合十分紧密的齿轮,整车企业是主动轮,而经销商是从动轮,它应该在主动轮的带动下稳定和谐地运转。 三、对品牌营销的几点政策建议 1、关于汽车流通制度。推行品牌经营,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困难,急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其中包括: (1)车辆报废更新制度——变以年限里程限制为车辆性能、安全、环保、能耗限制。(2)保险制度——变消极、等额、高额的保险为积极、阶梯型的保险。 (3)税费——减免或取消消费税;允许企业抵扣或直接减免运费和对经营商返利的增值税。 (4)目录和落籍——加快新政策的出台。 2、关于汽车流通形态。 (1)小轿车经营权。过去,小轿车经营权是由整车企业推荐,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由于没有限定品牌,由这家推荐的经销商不销售本企业产品而销售其它企业产品的事时有发生。有的经销商利用几家的产品倒资金,严重损害整车企业利益,扰乱市场。此外,轿车经营权目前几乎是终身制的,能进不能出,无经营能力和经营资格的经销商不能得到清理。因此,建议国家对小轿车经营权进行清理,变无品牌授权为有品牌注册;变终身制为有限年制,到期根据企业推荐重新确认。 (2)营销功能。变经销商经营多样化为功能多样化。支持有能力的经销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允许有能力的经销商开展旧车整备和置换业务,解决车辆评估、转籍、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3、关于流通体制。应加快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营销模式的建设步伐。此外,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提是了解市场,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尽管目前的信息手段日益现代化,但一些对市场决策至关重要的基础信息却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取得。例如,各地的轿车保有数量、新车上牌数量和车型、用户结构等,在国外属于公共信息,企业可以方便地取得并加以有效利用。但在我国却无法得到。经销商对当地的这些数据资料也不可能得到,即使有也是零散的,不准确的。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尽快解决共有数据资料共享问题。最后,品牌是无国籍的。“耐克”卖的是“牌子”而不仅是“鞋子”,不论在那里生产,消费者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轿车品牌也如此。如何理解目前轿车品牌的概念,在认识上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与如何认识民族汽车工业有关。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外品牌的引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入世”后,中国轿车市场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这正是国外轿车公司开始向中国输入新的产品和技术的主要原因。因此,引进品牌在未来的中国轿车市场必将继续唱主角。但是,在建立品牌营销体系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防止跨国公司利用品牌的无国籍性销售其它产品,这是应该弓[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对保护我国的汽车工业至关重要。 汽车营销论文: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研究 论文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创新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自主品牌引起了营销界的关注,重视核心产品质量、打造整体品牌以及终端渠道的激活这3个措施是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的关键。 一、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经营的现状 国内环境和条件对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创建越来越有利。中国经济多年来快速增长,国力增强,科技教育水平提高,各类基础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汽车企业进步巨大,水平显著提高,数量规模呈现翻倍之势,成为世界第4大汽车生产国,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的能力。从国内几个主要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来看,目前也均将更多的财力向研发方向倾斜。企业对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的愿望和意识越来越强烈,加之国家新的汽车企业政策又鼓励和支持企业形成产品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内、外两个因素结合就给企业的自主品牌创建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另外,国际汽车市场总体一直处于不景气状况,尤其是传统市场和拉美等地区市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汽车市场一派欣欣向荣,这就吸引跨国汽车公司来华谋求更大的发展,将市场战略重点转向中国。为了能够顺利和及早进入中国市场,中方合作伙伴提出的创建自主品牌的要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满足。同时,当前世界汽车业不仅生产能力过剩,而且开发设计能力也过剩,一些汽车专业研发服务公司为求生存,也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愿意参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设计和培训中国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可供中国汽车业利用的国际资源非常丰富,使用条件也更为优惠。 二、中国企业自主品牌经营的类型 (一)纯粹的中资或中资处于控股地位的企业 这类企业最好采取立足自身、结合多种开发的策略。其出发点在于,一开始就谋取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的主导权,以便最终比较容易掌握产品的产权或更进一步的知识产权。但就中国汽车产业的现实水平,中资企业的实力较弱,该模式比较适应低端、低价、技术不是很复杂的薄利多销产品、例如各类超低端乘用车、中低档商用车以及针对某个细分市场需求的边缘汽车。开发这类市场的企业可以先将规模做大,再“曲线渗透”海外中低端市场,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结合多种开发技术,或引进关键技术,或在保证取得产权的情况下,把部分开发设计项目委托给专业研发服务公司,或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专家参与、指导自身的研发设计工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方式创建真正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从初创期就要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和系统,并使之不断壮大,最后做到能够独立承担开发设计工作。 (二)合资型的自主品牌 这类企业合资的外方伙伴基本上都是国际知名汽车公司,资金技术实力雄厚,风险相对较低的合资品牌,关键在于双方的合作要具有战略性,在寻求平衡双赢的基础上进行,不仅在生产制造上,而且在研发上也要实现本地化,在这一方面日本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此外,同国际技术厂家整合,充分发挥中国本土关键零部件制造廉价和优势的能力,降低总体的经济规模数量,低成本、快速度,在市场上不断地推出低价位、高价位,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也是竞争战略和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 三、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措施 (一)重视核心产品质量 任何产品自身的质量、性能都是其最根本、最基础的价值,这一点在汽车业也一样的重要,然而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在这一方面并不能使人满意。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车上,中国自主品牌上演了一出浓妆艳抹的大戏,然而车展刚刚结束,作为主角的中国企业们就收到了来自海外的不利消息,以吉利汽车进军北美市场为例,2006年上半年,当吉利在美国市场开展实质动作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吉利首款出口北美市场的汽车产品没能过质量检测关,2008年3月份,吉利发动机无法通过美国防止大气污染法检测,而在一项侧面碰撞安全测试中其车型也未能达标。如果重新设计发动机需要时间,转购其他制造商的发动机则将大大增加成本。而中国汽车企业进入全球竞争选择的是一条以低成本车型切入的路线,在进入已经非常成熟的美国市场时,只能以低价高质的新车型与美国当地汽车竞争。 (二)塑造整体特色品牌 品牌竞争大致分为3个层次:车型竞争、服务竞争与品牌竞争。 1、创新车型设计。车型竞争顾名思义是指产品价格、设计、配置等方面的竞争。目前,中国自主品牌在车型这一方面的竞争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各自主品牌大都在近期推出了个性多样的车型。例如在2008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来自北美、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主流市场汽车行业中心合伙人在交流意见时说:“如果仅从设计来看,他们给人的感觉是震撼。”而且很多外资厂商也都指出,目前绝大多数中国自主品牌,只是在车型之争这一层次上努力了。因此在车型品牌的打造上我们只需继续保持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推出什么样的车型,都必须要依据自身的市场特点,有自己差异的特色。 2、拓宽汽车服务。虽服务竞争是指售后的维修、保养以及前期金融与保险服务等竞争,然而品牌的根基在于车型,但成熟的品牌又超脱于车型。中国汽车市场现在每年有几十款新车型,市场竞争开始从简单的产品价格竞争过渡到产品后市场的竞争,服务价格、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以及顾客对服务的体验和满意程度,正在成为衡量汽车厂商服务能力的新标签,产品与服务并驾齐驱的经营模式也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国内汽车品牌集中诞生在近两年就可看出,售后服务已经成为继新车、价格之后国内车市又一竞争激烈的战场。当然,国内汽车自主品牌也不甘落后,2006年奇瑞汽车独树一帜了“3.15”服务战略,并在业内首次提出了“快乐体验”的服务品牌,吉利汽车也于2005年推出了服务品牌“关爱在细微处”。这也表明了国内自主汽车品牌服务正在告别薄弱期,向差异化服务的更层次迈进。但是这些远远不够,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7%,制造商占43%,零售占8%,服务占12%,而与此相对应是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9%,制造商占21%,零售占7%,服务占33%。这说明中国汽车业的售后服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么我们应如何向更深层次发展服务呢?国外品牌在这方面的做法是:自2002年11月,上海通用创立了售后服务品牌别克关怀,提出了“比你更关心你”的口号后,奔驰推出了星徽理念,奥迪推出了恒久关爱,广州本田提出钻石级服务,在中国国内首创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信息反馈、“四位一体”体系,如今发展到“八位一体”甚至“十位一体”,服务项目覆盖了二手车、汽车金融、保险、车友俱乐部等领域。除了借鉴这些国际厂商的服务理念外,自主厂商还要意识到,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日益成熟,服务品牌化经营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朗,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售后领域,汽车金融、车主俱乐部活动、二手车置换等等都已经逐渐加入到整个大服务概念的业务链中,而且还要求有更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超值的服务内容,强大的执行力,要长期坚持,切忌急功近利。 3、优化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汽车厂商最核心,也是最能体现实力的竞争,大到品牌国别,小到品牌个性,这些都是汽车制造商长年积淀营造的智慧成果。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的功能性特征越来越小,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汽车市场趋于国际化时,依赖产品特性优势而奠定的品牌个性不再明显,汽车品牌也正由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过渡。按照美国著名品牌管理权威DQVIDAAAKER的理论,品牌和人一样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和“个性魅力”。如奔驰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它那“豪华、舒适”的品牌个性,深受成功人士的喜爱;而宝马的蓝白标志象征它那“自由、乐趣”的驾驭个性,深深打动了成功的年轻人;土星汽车被车主视为忠实的好友;劳斯莱斯是身份显赫的贵族;福特则被认为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白领;悍马被誉为“越野之王”等等。中国自主汽车厂商品牌价值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企业品牌的定位,这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时间就能被用户所接受的,它必须切合消费者内心最深层次的感受和需求,以人性化的表达触发消费者的潜在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选择代表自己个性的品牌;其次是品牌价值的打造,即要借助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文化)、团队构成、技术特色和企业资产等软性因素,逐步建立起一种组织联想,并通过舆论、广告和促销行为移植于消费者脑海之中,让目标客户对企业自发的产生良好的印象,也就是将产品的功能要素(如用途、品质、服务等)厂商和产品的形象要素(如外观、色调、广告等),消费者的心理要素(如对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感受、态度、体验等)综合起来,以塑造企业的品牌价值。 总之,品牌竞争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是企业长久的竞争工具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利刃,也是同质化市场竞争的终级武器。谁能够将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形象品牌形成合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汽车厂商,也只有选择“车型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三箭其发,才能长久发展。 (三)激活终端销售渠道 关于激活终端销售渠道,可以从4方面着手: 1、加强广告宣传从企业、产品、消费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在媒体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在风格制作上要有所创新,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突出自己的优势。 2、注重促销手段多样化。促销本质上一种沟通活动,它可以针对消费者、经销商以及公司本身的销售队伍而进行,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打折、削价、买赠、免费试用、送折价券等都是对消费者的促销。有关数据统计,其每年费用约占公司总营销传播预算的20-35%之间。厂家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学习汽车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尝试首付,低利率优惠贷款以及探求服务促销等做法。 3、建造良好公共关系。厂家可以通过建立和谐的内部关系、向上的团队精神、均等的发展机会以及周全的关心制度来打造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而在外部公共关系的运作上,可以通过开展诸如幼儿交通安全教育,赞助各种教育、文化事业和研究项目、争当环球好市民的社会公益活动来树立企业的形象。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的大潮中,企业以内部公共关系为基础、以外部公共关系为导向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和形象战略,是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有利武器。 4、重视销售人员培训。随着汽车普及程度的提高,用户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汽车消费越来越理性,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更是必须高于用户,如果销售人员还能向用户介绍所销售汽车发动机的首次装车时间,适用的车型以及该发动机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和各种手动换档、自动和无级变速器,还能知道售后服务、汽车贷款、汽车保险理赔、二手车贷款等。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的汽车企业应该放眼未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销售人员的技术、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汽车营销论文: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研究 摘 要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走国际营销之路,是应对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的重要措施。与外商合资合作;与国内企业建立集群组织结构;与国外企业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化营销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 国际营销 战略选择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零部件制造体系。截止2004年底,我国有汽车零部件企业4 413家,从业人员总量约70万人,2003年全行业销售产值2 641亿元,同比增长37%以上。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内企业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一支队伍,是最为活跃的经济细胞和经济增长点。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汽车工业全球采购体系的建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自我发展和竞争优势呢?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走国际营销之路。 1 开展国际营销的意义 1.1 贯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由此可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贯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实现中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1.2 适应汽车制造标准不断提高的需要 为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和消费者利益,国家对汽车制造的标准不断修订和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就是典型的事例,继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相当于欧I标准的国家第一阶段排放标准(简称国1标准)以后,国家环保局2004年又宣布,从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相当于欧洲II号标准的国家第二阶段轻型车排放标准(简称国2标准)。而“国2标准”与“国1标准”相比,单车污染物排放一氧化碳降低30.4%;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降低55.8%。国家环保局还计划在2008年实施更为严格、相当于欧III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国际营销与经济合作途径,及时了解、学习和引进国外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适应汽车制造标准不断提高的需要。 1.3 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力,入世以来,汽车零部件的平均关税下降很快,2001年汽车零部件的平均关税为22.3%,2002年下降到16.3%,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14%。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到2006年7月1日,汽车零部件的平均关税将降至10%。税率的不断降低,使零部件进口大量增加,2003年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62亿美元,同比增长169%,相当于当年国内零部件总额的30%。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放眼全球,积极通过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途径,了解、学习和引进国外汽车零部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 国际营销条件分析 2.1 拥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 2.2 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初步条件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主机配套体系。已经形成以长春、上海、湖北为代表的零部件产业基地,以万向、富奥、东风、湘火炬和延锋为代表的零部件集团。此外,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量持续增长,形成了一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2003年,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总额达47.1亿美元,增长34.4%,其中,零部件出口43.1亿美元,增长32.1%。出口国家超过100个,其中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达到14个。尤其是传统产品出口潜力大,如汽车音响、汽车轮胎、发动机零件等,随着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品种的不断丰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 2.3 国际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营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出口额在世界汽车及零部件市场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很小。据世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协会估计,2003年世界零部件市场总额约为12 000亿美元,而我国的份额仅占世界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0.4%。第二,生产企业外向度低,发展不均衡。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规模较小,重复建设、技术落后、产品更新换代等问题普遍存在。第三,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量非常少。第四,出口产品质量不过关。其原因是质量控制能力不足、缺乏批量生产的经验、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质量认证总体步伐还不够快等。第五,出口售后服务弱。由于出口批量小,维修服务成本高,零部件供应不及时,售前售后服务不到家,导致国外用户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质量失去信心,以至失去订单。 3 国际化营销的战略选择 3.1 与外商合资合作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竞争力尚不强,应加快与国外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在满足国内配套需要的同时,尽快进入国际配套体系。与外商合资合作,首先,可以引进先进技术,有效降低技术引进的风险,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世界范围的技术转让越来越依靠跨国投资与合作,跨国投资与合作已成为国际技术转让的重要载体;其次,合资合作有利于利用外资,克服资金短缺的劣势,有助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再次,与外商合资合作有利于引进国外汽车零部件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随着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跨国公司全部进入中国,这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当地化程度,带动了国外的协作企业到我国投资。世界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近几年纷纷来华投资建厂或与国内零部件厂进行技术合作,这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提供了契机,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与外商合资合作的力度,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化营销打下良好基础。 3.2 与国内企业建立集群组织结构 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结构“散、乱、差”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生产集中度较低、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偏小(只有不足20%的零部件厂具有一定规模)、经营品种单一、产品质量差、高科技含量低、电子电控产品少、技术装备落后。世界级系统模块供应商的年营业额都超过50亿美元,而中国零部件大省湖北全省近700家企业,除东风公司外只有13家产值过亿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分散、弱小、单打独斗”限制了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面对这种局面,零部件企业可应用蛛网战略,即若干小企业为了壮大竞争实力,先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抗衡力量再与大企业合资经营。特别是上海、长春、武汉等一些地区聚集度高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打破条块分割,积极寻求联合,形成企业集群,以此为基础与一些世界级的零部件商合资合作,成为这些零部件商的区域性战略伙伴。 3.3 与国外企业组建国际战略联盟 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可实现如下目标:一是拓展市场空间。目前全球市场已趋于饱和,跨国汽车集团正在有限的汽车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为开拓生存和发展空间,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不失为一种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在汽车行业中,开发新一代技术和产品的费用往往是任何一家公司,既使是大公司也无法承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支付技术开发费用,共同承担开发风险,共同享有技术开发成果,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三是提升综合技能。战略联盟可使各方的技能及资产形成优势互补,而所形成的综合技能和资产是任何单独一方所不能够拥有或开发出来的,这种战略联盟使各方做到优势互补;四是优化竞争环境。战略联盟的出现使传统的“有你无我,势不两立”的竞争方式有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即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已涌现出不少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的成功例子。例如,上海大众、东风与日产组建的新东风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都为零部件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提供了契机和积累了经验。 4 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我国主要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竞争力强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材料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此类产品已经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或批量出口。第二类为竞争力与国外接近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现已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的、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第三类为目前竞争力弱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国内刚起步或是尚属空白,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适合的国际营销战略不同,应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找准市场切入点,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第一类产品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材料密集和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成本优势,在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扩大出口,进入全球配套体系。第二类产品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第三类目前竞争力较弱的产品,由于大多数是刚起步的高技术产品,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无法与国外竞争,但是要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断创新,逐步发展以后再走向国际市场。 汽车营销论文: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研究 论文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创新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自主品牌引起了营销界的关注,重视核心产品质量、打造整体品牌以及终端渠道的激活这3个措施是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的关键。 一、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经营的现状 国内环境和条件对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创建越来越有利。中国经济多年来快速增长,国力增强,科技教育水平提高,各类基础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汽车企业进步巨大,水平显著提高,数量规模呈现翻倍之势,成为世界第4大汽车生产国,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的能力。从国内几个主要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来看,目前也均将更多的财力向研发方向倾斜。企业对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的愿望和意识越来越强烈,加之国家新的汽车企业政策又鼓励和支持企业形成产品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内、外两个因素结合就给企业的自主品牌创建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另外,国际汽车市场总体一直处于不景气状况,尤其是传统市场和拉美等地区市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汽车市场一派欣欣向荣,这就吸引跨国汽车公司来华谋求更大的发展,将市场战略重点转向中国。为了能够顺利和及早进入中国市场,中方合作伙伴提出的创建自主品牌的要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满足。同时,当前世界汽车业不仅生产能力过剩,而且开发设计能力也过剩,一些汽车专业研发服务公司为求生存,也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愿意参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设计和培训中国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可供中国汽车业利用的国际资源非常丰富,使用条件也更为优惠。 二、中国企业自主品牌经营的类型 (一)纯粹的中资或中资处于控股地位的企业 这类企业最好采取立足自身、结合多种开发的策略。其出发点在于,一开始就谋取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的主导权,以便最终比较容易掌握产品的产权或更进一步的知识产权。但就中国汽车产业的现实水平,中资企业的实力较弱,该模式比较适应低端、低价、技术不是很复杂的薄利多销产品、例如各类超低端乘用车、中低档商用车以及针对某个细分市场需求的边缘汽车。开发这类市场的企业可以先将规模做大,再“曲线渗透”海外中低端市场,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结合多种开发技术,或引进关键技术,或在保证取得产权的情况下,把部分开发设计项目委托给专业研发服务公司,或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专家参与、指导自身的研发设计工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方式创建真正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从初创期就要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和系统,并使之不断壮大,最后做到能够独立承担开发设计工作。 (二)合资型的自主品牌 这类企业合资的外方伙伴基本上都是国际知名汽车公司,资金技术实力雄厚,风险相对较低的合资品牌,关键在于双方的合作要具有战略性,在寻求平衡双赢的基础上进行,不仅在生产制造上,而且在研发上也要实现本地化,在这一方面日本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此外,同国际技术厂家整合,充分发挥中国本土关键零部件制造廉价和优势的能力,降低总体的经济规模数量,低成本、快速度,在市场上不断地推出低价位、高价位,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也是竞争战略和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 三、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措施 (一)重视核心产品质量 任何产品自身的质量、性能都是其最根本、最基础的价值,这一点在汽车业也一样的重要,然而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在这一方面并不能使人满意。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车上,中国自主品牌上演了一出浓妆艳抹的大戏,然而车展刚刚结束,作为主角的中国企业们就收到了来自海外的不利消息,以吉利汽车进军北美市场为例,2006年上半年,当吉利在美国市场开展实质动作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吉利首款出口北美市场的汽车产品没能过质量检测关,2008年3月份,吉利发动机无法通过美国防止大气污染法检测,而在一项侧面碰撞安全测试中其车型也未能达标。如果重新设计发动机需要时间,转购其他制造商的发动机则将大大增加成本。而中国汽车企业进入全球竞争选择的是一条以低成本车型切入的路线,在进入已经非常成熟的美国市场时,只能以低价高质的新车型与美国当地汽车竞争。 (二)塑造整体特色品牌 品牌竞争大致分为3个层次:车型竞争、服务竞争与品牌竞争。 1、创新车型设计。车型竞争顾名思义是指产品价格、设计、配置等方面的竞争。目前,中国自主品牌在车型这一方面的竞争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各自主品牌大都在近期推出了个性多样的车型。例如在2008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来自北美、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主流市场汽车行业中心合伙人在交流意见时说:“如果仅从设计来看,他们给人的感觉是震撼。”而且很多外资厂商也都指出,目前绝大多数中国自主品牌,只是在车型之争这一层次上努力了。因此在车型品牌的打造上我们只需继续保持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推出什么样的车型,都必须要依据自身的市场特点,有自己差异的特色。 2、拓宽汽车服务。虽服务竞争是指售后的维修、保养以及前期金融与保险服务等竞争,然而品牌的根基在于车型,但成熟的品牌又超脱于车型。中国汽车市场现在每年有几十款新车型,市场竞争开始从简单的产品价格竞争过渡到产品后市场的竞争,服务价格、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以及顾客对服务的体验和满意程度,正在成为衡量汽车厂商服务能力的新标签,产品与服务并驾齐驱的经营模式也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国内汽车品牌集中诞生在近两年就可看出,售后服务已经成为继新车、价格之后国内车市又一竞争激烈的战场。当然,国内汽车自主品牌也不甘落后,2006年奇瑞汽车独树一帜了“3.15”服务战略,并在业内首次提出了“快乐体验”的服务品牌,吉利汽车也于2005年推出了服务品牌“关爱在细微处”。这也表明了国内自主汽车品牌服务正在告别薄弱期,向差异化服务的更层次迈进。但是这些远远不够,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7%,制造商占43%,零售占8%,服务占12%,而与此相对应是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9%,制造商占21%,零售占7%,服务占33%。这说明中国汽车业的售后服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么我们应如何向更深层次发展服务呢?国外品牌在这方面的做法是:自2002年11月,上海通用创立了售后服务品牌别克关怀,提出了“比你更关心你”的口号后,奔驰推出了星徽理念,奥迪推出了恒久关爱,广州本田提出钻石级服务,在中国国内首创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信息反馈、“四位一体”体系,如今发展到“八位一体”甚至“十位一体”,服务项目覆盖了二手车、汽车金融、保险、车友俱乐部等领域。除了借鉴这些国际厂商的服务理念外,自主厂商还要意识到,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日益成熟,服务品牌化经营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朗,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售后领域,汽车金融、车主俱乐部活动、二手车置换等等都已经逐渐加入到整个大服务概念的业务链中,而且还要求有更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超值的服务内容,强大的执行力,要长期坚持,切忌急功近利。 3、优化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汽车厂商最核心,也是最能体现实力的竞争,大到品牌国别,小到品牌个性,这些都是汽车制造商长年积淀营造的智慧成果。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的功能性特征越来越小,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汽车市场趋于国际化时,依赖产品特性优势而奠定的品牌个性不再明显,汽车品牌也正由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过渡。按照美国著名品牌管理权威DQVIDAAAKER的理论,品牌和人一样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和“个性魅力”。如奔驰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它那“豪华、舒适”的品牌个性,深受成功人士的喜爱;而宝马的蓝白标志象征它那“自由、乐趣”的驾驭个性,深深打动了成功的年轻人;土星汽车被车主视为忠实的好友;劳斯莱斯是身份显赫的贵族;福特则被认为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白领;悍马被誉为“越野之王”等等。中国自主汽车厂商品牌价值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企业品牌的定位,这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时间就能被用户所接受的,它必须切合消费者内心最深层次的感受和需求,以人性化的表达触发消费者的潜在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选择代表自己个性的品牌;其次是品牌价值的打造,即要借助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文化)、团队构成、技术特色和企业资产等软性因素,逐步建立起一种组织联想,并通过舆论、广告和促销行为移植于消费者脑海之中,让目标客户对企业自发的产生良好的印象,也就是将产品的功能要素(如用途、品质、服务等)厂商和产品的形象要素(如外观、色调、广告等),消费者的心理要素(如对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感受、态度、体验等)综合起来,以塑造企业的品牌价值。 总之,品牌竞争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是企业长久的竞争工具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利刃,也是同质化市场竞争的终级武器。谁能够将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形象品牌形成合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汽车厂商,也只有选择“车型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三箭其发,才能长久发展。 (三)激活终端销售渠道 关于激活终端销售渠道,可以从4方面着手: 1、加强广告宣传从企业、产品、消费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在媒体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在风格制作上要有所创新,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突出自己的优势。 2、注重促销手段多样化。促销本质上一种沟通活动,它可以针对消费者、经销商以及公司本身的销售队伍而进行,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打折、削价、买赠、免费试用、送折价券等都是对消费者的促销。有关数据统计,其每年费用约占公司总营销传播预算的20-35%之间。厂家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学习汽车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尝试首付,低利率优惠贷款以及探求服务促销等做法。 3、建造良好公共关系。厂家可以通过建立和谐的内部关系、向上的团队精神、均等的发展机会以及周全的关心制度来打造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而在外部公共关系的运作上,可以通过开展诸如幼儿交通安全教育,赞助各种教育、文化事业和研究项目、争当环球好市民的社会公益活动来树立企业的形象。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的大潮中,企业以内部公共关系为基础、以外部公共关系为导向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和形象战略,是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有利武器。 4、重视销售人员培训。随着汽车普及程度的提高,用户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汽车消费越来越理性,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更是必须高于用户,如果销售人员还能向用户介绍所销售汽车发动机的首次装车时间,适用的车型以及该发动机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和各种手动换档、自动和无级变速器,还能知道售后服务、汽车贷款、汽车保险理赔、二手车贷款等。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的汽车企业应该放眼未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销售人员的技术、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汽车营销论文:汽车公司行政人事部计划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营销服务质量 公司将全年销售工作的重点立足在差异化营销和提升营销服务质量两个方面。面对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竞争,针对内部管理,公司将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以此来打破以往固步自封和闭门造车心理和现态。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营销服务质量 2009年是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形势,在新年伊始公司就确定了全年为“服务管理年”,提出“以服务带动销售靠管理创造效益”的经营方针。公司将全年销售工作的重点立足在差异化营销和提升营销服务质量两个方面。面对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竞争,针对内部管理,公司将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以此来打破以往固步自封和闭门造车心理和现态。 年初,行政人事部按照公司全年的工作指导思想,根据部门的工作特点,确定了全年的部门工作思路、重点和需要做好的四项工作: 1.做好常规性工作,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标准、工作质量,确保公司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 2.进一步强化各项服务工作,为营销工作及售后服务提供周到快捷的后勤保障服务; 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公司发展、营销工作及售后服务提供动力支持;加强企业基础、综合管理工作和企业执行力建设,为企业发展夯实管理基础;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企业氛围。行政人事部虽然在前期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工作重心都是围绕上述中心思路来展开的。以后的工作将按照以下计划来开展: ⒈顺应市场的发展,依照公司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公司现有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和公司各个部门、门店密切沟通、联系,适时对各部门的工作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⒉逐步完善公司监督机制。基于这个原因,本年度将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力度。 ⒊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个业务全面,工作热情高涨的团队。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下属充分做到“察人之长、用人之长、聚人之长、展人之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树立起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公司新形象。 ⒋充分引导员工勇于承担责任。以前公司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现逐步理清各部门工作职责,并要求各人主动承担责任。 作为行政人事部的负责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个服务者、执行者,其后才是一个管理者。要想带好一个团队,除了熟悉业务外,还需要负责具体的工作及业务,以身作则,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在提供周到、快捷的后勤保障服务的前提下,使公司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现在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公司在营销工作及售后服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尤其在市场开拓的创造性,精品服务理念的创新上,还大有潜力可挖。还要提高我们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此,面对形势严峻的2009年,公司领导一定会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紧紧围绕“服务管理”这个主旨,将“品牌营销”、“服务营销”和“文化营销”三者紧密结合,确保分公司2009年经营工作的顺利完汽车公司行政人事部计划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营销服务质量。 汽车营销论文: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汽车营销模式中,传统的依靠大打价格战来增加汽车销量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因此,汽车企业开始探寻一种新的营销手段来摆脱恶劣的价格竞争,体验式营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本文主要对体验式营销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与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比较,指出其在汽车营销行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其在汽车营销领域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体验式营销;汽车营销;应用研究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行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出行的要求也在急剧增加,为了追求便利,购车的欲望也与日俱增。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拥有了购车的需求后,汽车行业就面临了一种机遇。而且,国外的汽车企业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潜力,纷纷加入到国内的汽车销售行业中,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形成不小的冲击,也使它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竞争。汽车经销商为了能够把握住这次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大量的汽车无论从汽车的质量上还是性能上都大同小异,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这个时候,汽车经销商依然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销售汽车,尤其是各个汽车企业采取价格竞争的方式获取销量,这将对汽车行业相当不利,影响其有效持久的发展。尤其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营销模式其弊端日益突出,因此各汽车经销商因思考变革销售手段,创新出新的营销模式。因此,体验式营销模式随之产生并得以广泛应用,体验式营销作为体验经济的产物,因为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被各行各业所关注并接受运用,尤其在汽车行业中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了独树一帜的营销模式。 2体验式营销的含义和优势 体验式营销是随着体验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一种经济的发展和服务模式变化的产物。在这种营销模式中,主要是让顾客亲身参与其中,体验产品的各种功能,让顾客评估服务价值,以便激发顾客购买相关服务产品的热情。这种营销策略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客户需求,进而影响其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最终拉近公司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营销模式,更关注人的感受,关注消费者的体验,而不是单单介绍汽车的质量和性能。许多消费者拥有了购车打算后,基本上价格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大部分汽车其在性能上差别不大,也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购车者更愿意购买哪些服务态度好,更能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独特感受的汽车经销商所推荐的汽车。此时,与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体验式营销拥有更大的优势,一是体验式营销将消费者的感性消费作为优先考虑目标;而是体验式营销提升了服务的地位;三室体验式营销以其独特的体验方式吸引顾客目光。 3汽车营销中体验式营销策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1目前汽车市场中其他营销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1)缺少对市场未来需求的分析,无整体规划观念。许多汽车经销商并没有认真研究体验式营销含义及其本质,没有弄清楚体陈益奎盐城交通技师学院江苏省盐城市22400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汽车营销模式中,传统的依靠大打价格战来增加汽车销量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因此,汽车企业开始探寻一种新的营销手段来摆脱恶劣的价格竞争,体验式营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本文主要对体验式营销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与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比较,指出其在汽车营销行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其在汽车营销领域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体验式营销;汽车营销;应用研究验式营销应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同时,汽车经销商也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来搭建营销环境,从而增加购车者的感受体验,因此即便运用了体验式营销也无法从根本上来提升消费者的购车欲望。而且,汽车经销商也没有深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的感受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就要搭建不同的营销环境,而不是一概而论,这样就丧失了体验式营销的优点。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汽车行业市场一定会越来越火热,中国的汽车市场也将会在全球发挥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品牌的汽车企业对下级的经销商缺乏统一规划的管理,同时很多销售人员对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并不是很熟悉,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而且这些销售人员也没有从思想上了解到体验式营销和传统营销方式的优势和好处,执行力不足。 (2)缺乏强烈的汽车品牌意识。在汽车行业中,很多公司对大众的消费心理缺乏足够的深度了解,品牌意识比较差,汽车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其向消费者不只是简单地提供产品,更重要的是向大众传递品牌所拥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品牌专售,而这恰恰是我国汽车企业所缺乏的。即便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的汽车企业,但是那些品牌缺乏内涵,缺乏深层次的认知、理解,所以并不能有效的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在当前的条件下,汽车的质量和性能已经相差不大,如果在再服务上再趋向一致,缺乏个性化和特色,这对于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以当前手机行业中的小米、华为为例,它们就是努力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因此才会获得大众的认可。 3.2汽车营销中应用体验式营销的可行性研究 我国的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局面,有助于体验式营销策略的优化与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众多外国汽车厂商到中国投资建厂。国有和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并驾齐驱,其竞争表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汽车企业把树立品牌和传播品牌作为竞争的首要任务。而且大多数顾客没有品牌理念,汽车消费群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说明我国汽车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汽车行业可以把体验式营销作为公司与客户、客户间的交流平台,从而让大众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汽车最真实的性能,通过大众的亲身感触增加其对汽车品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4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建议 保证汽车的质量与性能指标。汽车的好质量和高性能是体验式营销的前提,只有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向更好的服务去发展,否则就是空谈。如果汽车企业生产的汽车质量差,那么,消费者的实用需求和安全保障不仅无法满足,而且他们的心理也会收到伤害,从而降低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所以汽车企业无论何时都要保证汽车的质量和性能。只有汽车的质量好,性能强,同时公司拥有良好的服务和品牌,汽车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体验式营销。 5结语 尽管我国的体验式营销发展刚刚开始发展,但是众多消费者都具有尝鲜心理,但这种独特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体验式营销的发展。随着各种汽车试驾、汽车展会等营销策略的执行,体验式营销方式在汽车营销领域中的应用将会日益流行,也会为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巨大发展。 作者:陈益奎 单位:盐城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营销论文: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思路 摘要: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基于此,就中职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五种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从而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车营销;实训教学模式 汽车营销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培养学生应用营销学来分析和解决汽车营销的能力。本文旨在寻求适用于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销售技能。 一、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体现不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职学校仍采用单一实训课程体系的方式来设计实训课程。第三,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为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66.67%。这些青年教师学历高、职称低,且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专业功底和实践技能普遍较差,对学生专业实训指导不足。第四,缺乏专用的实训教材。目前,中职教育有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材缺乏,实训教材的缺乏尤为严重。且教材的编写主要是由教师执笔完成,由于教师缺乏实战经验,所编写的教材往往是理论与实训相分离。第五,缺乏合理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实训教学的考核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考核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的理论教学可以通过试题来进行考核,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时,一般只能取决于科任教师的主观判断,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考核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 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是把汽车营销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按照汽车销售流程对汽车销售进行模拟的实训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先进行分组,组员分别扮演汽车营销中的销售顾问、顾客、销售经理等角色;分组后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即从形式到内容尽可能模仿真实的汽车销售情景。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如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汽车营销、商务礼仪、汽车消费心理学等知识来展开。经过多次仿真模拟实训,提升学生的销售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这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形象且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室里进行技能操作,使他们从直观上感觉到真实的汽车销售场景。 (三)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 为突出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与汽车销售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合作的汽车经销商4S店进行实地参观,了解汽车商品知识,观看汽车销售的全过程。由汽车4S店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来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学习一线的汽车销售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汽车营销能力。如顾客的需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接待能力、产品展示能力,异议处理能力,谈判能力等。 (四)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为了满足汽车营销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汽车销售企业相关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应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一线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与汽车企业销售精英进行探讨,搜集相关资料,再执笔写作,编写完成讨论定稿后再请企业专家进行审定。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反映汽车销售企业的真实情况,所编写出的教材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反映4S店销售的实际水平。 (五)教学评价体系模式 建立全面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由任课教师单方从主观上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以学生的营销能力和技能水平作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再由任课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双方结合学生平时的实训表现、撰写的实训报告、技能测评等来进行考核,体现理论、实践、考核三者同步进行,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三、结语 汽车营销专业是中职学校近几年来顺应市场需求开办的新兴专业,本文就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用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模式,以促进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苏春妹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汽车营销论文: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每年为汽车产业输出大量专业性人才,然而该专业目前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本文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专业性汽车销售与服务人才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汽车营销与服务;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市场销售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后市场需求量同比增长,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作为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主要培养基地,其教学模式、内容和水平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针对现状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制为三年,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因此课时设计、安排常常理论占主导地位。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即使到了最后一年进行了实习,但由于理论与实践没有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不能将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汇贯通。社会需求的是可以直接上岗并熟练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这也是在世界竞争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的内在要求。然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社会需要的脱节,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社会竞争力大大降低,就业效果也不容乐观。 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 教学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因此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现在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总体目标为“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由于传统教学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不知从何做起,交给的任务也不能顺利完成,因此优化目标,就要将其诟病去除,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可以上岗的优秀人才。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成为第一线需要的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等。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和实践对于学生从事未来职业都是必须的,理论需要实践来体现,实践需要理论来加强。只有衡量好理论与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权重,才能顺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必须是指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的汽车构造、汽车服务领域最起码的知识,够用指满足该毕业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因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要避免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家上课的现状,需要教师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时间,同时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交叉,每个理论知识用实践来体现,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验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在实训开始时,就明确该实训所应掌握的内容以及考核要求,促使学生在实验和平时注意知识积累和操作技能锻炼。坚持以赛促训,综合实训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并推出以课程核心知识、技能为主线,增设趣味性竞赛,如汽车拆装比赛、汽车文化知识竞赛、汽车营销竞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协同 育人实训基地是保证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的有利平台。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以及组织机构设立等方面尽可能接近企业或公司、4S店的真实场景,努力融合教学、实践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社会服务和营销为一体,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由于汽车企业较多,可以采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策略,让学生定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当中,切身体验到实际工作的场景,这对于他们学习目标的设定以及未来职业方向的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同时,可以培养该企业所需要的职工,既可以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进行授课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聘请专业性教师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教师往往来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已脱离社会实践很久的老教师,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更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要开发项目化教学校本教材,按照“提出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来自某企业或者公司,具有企业理论的同时也从事生产第一线,为学生讲解汽车营销与服务的工作流程、工作要领、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更好的服务顾客、吸引顾客,完成工作使命等。 三、结束语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支柱性产业,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后市场需求量同比增长,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然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导致学生不能将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汇贯通,因此无法很好的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本文提出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以及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等,为培养从事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 作者:付昌星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营销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最初是源自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芬兰,主要是产生在服务营销方面。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逐渐推广到了其他各个领域,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客户关系管理指的是企业将客户关系作为基础,对客户进行系统和仔细的研究,并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业务体系和业务流程,促进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的目的;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与客户关系的相关流程,实现自动化和电子化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解决方法和管理方案。 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客户关系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客户个人价值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达到竞争致胜、快速成长的目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最终达到企业和客户双赢的效果。从客户这个角度来讲,企业通过关系管理将利益价值反馈到客户身上,满足的了客户的各项需要,进而使得客户价值实现了最大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客户价值得以提升,能够促进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增加顾客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使企业收益最大化。 三、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业的应用现状 客户是企业获取利益的基础,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来维护老客户以及开发新客户,保障企业的成交量能够稳中有升,已经逐步成为汽车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各大厂商已经相继引入了客户管理系统:2000年9月,上海通用汽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始正式上线使用。2001年1月,上汽大众正式启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2003年1月,广州本田CRM系统正式开始运行。各厂商所引入的客户管理系统也存在着差别.而且,在2002年11月,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创立了中国汽车领域的第一个服务品牌“别克关怀”,别克关怀”服务品牌的推出,标志着上海通用汽车已率先将汽车服务从“被动式维修”带入到“主动式关怀”的新时代,汽车产品在客户关系管理或客户关怀方面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而这并非个例,很多厂家通过对客户的定期的回访、邀请其加盟汽车俱乐部、发展成为VIP用户等诸多手段来改善与客户的关系。 四、汽车营销企业必须实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原因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服务质量正随着价格竞争成为突出的问题,汽车行业的利润正在逐渐被压缩,服务质量成作为软件,大多时候被厂商或销售商所忽略。再加上汽车销售量有保障、售后服务滞后、服务网络尚不成熟,促使汽车行业成为了质量或服务被投诉比例最高的行业,因此客户满意度可想而知。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汽车营销企业已经由以往的以产量以及规模为中心的模式转化为了以客户、以服务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优秀的客户管理关系模式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根据2005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汽车行业客户或潜在客户中,对“服务”的关注程度达到了9.55,而这项评分的最高值是10。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已经充分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打造更舒适和清洁的休息室给客户,广泛开展客户回访等等。据美国汽车行业相关数据表明,美国车主平均每六年会进行一次新车购买;在平时销售出的10辆汽车中会有六辆车来自于老客户的购买;维护一个老客户所需成本仅为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的1/5~1/10;如果维护的老客户比例若有5%的增长,那么利润将获得25%的提升。虽然美国在该项数据上与我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从汽车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有努力保留老客户、最大限度发挥客户资源价值的必要性。 五、我国汽车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尽管中国汽车企业也在积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中国汽车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客户分类复杂。没有对不同目标市场以及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分析其他们的需求特征,从而无法为其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第二,客户信息在汽车企业总部、各地零售商以及维修服务站等地都是分散存在的,而他们之间信息并不互通,这就形成了几个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相互隔离的客户信息孤岛。第三,企业内部信息没有与客户实现资源共享,种类繁杂的各种接口导致客户与企业进行交互时非常不方便,顾客的需求也无法及时反映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之中来,因而整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都不高解决措施:如今,国外众多汽车制造和服务企业都广泛使用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当前我国多数汽车服务行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汽车经销商(如4S店)等汽车服务行业主要使用汽车制造厂商提供的管理系统,这就造成了我国汽车客户关系管理多集中于汽车制造业。如今,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大战也不再适合当下的市场发展,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在于产品,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生存进而得以发展,汽车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销售是一切企业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赢得客户的能力。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发展呼叫中心所起的作用。建立厂家与客户的沟通渠道,呼叫中心通过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联系,可以大大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第二,加强客户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和建设,将各部门的客户资源进行了科学整合,为建立营销数据库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充分利用营销数据库,利于企业针对不同的客户建立不同的营销策略,大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第三,创建一个整合的知识平台,为销售人员即时掌握市场信息提供了便利,也统一规范了销售管理工作,并且在营销人员培训上提供了条件,为实现营销目标奠定基础。 六、结论 在激烈的全球市场化竞争中,客户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进行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利用服务质量维护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关系,成为汽车行业的有力竞争力。汽车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大幅度提升业务人员工作能力,并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建立和管理客户数据库,将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可以增大销售成功率;设立呼叫中心,能够有效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能够及时为客户解决问题,提升了客户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将电子商务有效融入到客户管理关系中,能够使企业开辟出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客户关系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汽车营销行业需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客户管理模式,科学的将呼叫中心、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进行结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和电子技术,这样才能真正让客户关系管理更好的服务于汽车营销企业。 作者:李玉吉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营销论文:汽车营销与售后技术服务研究 【摘要】中职教育中,汽车类专业一直是一项重点的项目,但是很多对在中职教育中开设商务类管理课程有着意见,他们认为汽车专业应该专注于汽车的修理和营销,中职的学生应该在专业领域更进一步,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商务管理类课程及其重要。本文分析了中职教育中商务管理的课程的重要性,并对该课程的改革方案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职汽车汽车服务企业商务管理类课程 汽车作为一项重要的消费品,是一项消耗品。汽车的首要目的是代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逐渐被赋予更多的功能,用户对汽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传统汽车销售部门和维护部门,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对汽车越来越多的要求,汽车销售的核心还是在汽车性能,以及汽车结构的维护上。但是如果汽车服务企业的领导能够意识到消费者想法,就能使汽车服务工作做的更好。 1商务类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很多认为包含汽车参与汽车专业教学的学生也有一种固有思维,认为汽车企业的管理和其他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售后人员是难以成为汽车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在汽车的管理中,很多高层管理都是科班出身,尤其是都是从售后上成长出来的,就以最常见的汽车服务企业—汽车4S店来说,4S店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售后的收入,汽车售前的盈利在这个汽车的大环境下,已经越来越少。所以依靠售后盈利的情况下,汽车企业管理的核心就要像售后靠拢,一名从中职毕业的学生,一般有着两条发展路线,一种是从售后服务顾问起步,然后进阶为售后金领,之后在成长为汽车售后部总经理,最后成为店长,如果还能够继续发展就会不断的上升,直到成为区域等。可谓是前途无限,但是从售后金领开始就需要掌握商务管理的知识。中职学生的第二条道路,从维修技工开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最终成为车间主任等,这条发展道路较短,同时发展较慢,笔者推荐中职学生向第一条道路发展,这样必要的商务管理基础及其重要,所以中职教育就要做好学生的商务管理教育,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方面发展。 2汽车商务管理的教学目标 商务管理的是汽车类专业的重要开设的重要课程,因为在汽车行业,学生们不能一直停留在维修技师的这个方面,始终要想管理层发展。汽车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汽车服务企业的运作流程,不同的企业运作方式也不同,其中汽车4S点汽车流程最为复杂,其次一些大型汽车修配企业的管理模式与4S相近,但是少了相应的销售汽车和汽车保险的环境。小型的汽车维修企业和汽车美容企业等,管理知识就很难有用?所以学生毕业后去越大、越正规的企业发展,管理学的用途的越大。汽车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汽车售后流程、汽车售前流程、汽车保险流程、汽车配件流程、汽车美容流程、汽车市场部的管理、汽车代销、汽车代维护、汽车鉴定、二手车业务等。汽车商务管理的内容很多。 3汽车商务管理课程及专业的存在的问题 中职院校的改革商务管理课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国高校在汽车商务管理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盲区,需要高校一点的探索。我国中职院校普遍出现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对市场不了解,观念落后。第二,商务管理课程定位不清晰。第三,中职院校重技术、轻管理。第四,管理类课程的比重小,没有当作必修课来重视。 3.1市场调查不及时,观念落后 造成对汽车商务管理课程的忽视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中职院校对汽车企业的了解不足,在中职院校搞教学的这些学者,空有理论知识,对汽车市场的发展状况并不了解,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来教学,这样就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教学,有些教师虽然有着长时间的汽车行业经验,但是汽车企业发生剧变就是这几年的事,所以按照原来的汽车服务企业的思路来教学,思维早就不符合发展的趋势。高校的大量教师依旧认为汽车的销售才是汽车企业的盈利点,但是其实盈利早就转移到守护,对公司管理人员的选取,也从汽车的销售转移到售后的部分。所以高校作为汽车售后企业的一个重要人才培养平台,应该在培养守护人员时注意人才的管理方面素质的培养。 3.2专业定位不清晰 汽车商务管理专业应该属于文科而非工科,是管理类一门学科,严格上来讲应该划入管理系(学院)、商贸系(学院)等,目前,中职办此专业的院校,基本上都归交通系(学院)等管理。 3.3岗位能力培养方向侧重于技术而不是管理 这与专业归类和专业带头人有关,大多数专业带头人是工科出身的,他们自身对技术比较熟悉,自然在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就倾向于技术。 3.4实践课程所占比重仍然偏小 一般院校实践课程占总课时50-60%,笔者认为实践课程占比在60-70%之间比较科学。第一学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2∶3;第二、三学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1∶4。这样的设计比较符合中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也符合中职教育从经验到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过多的理论教学对中职学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4汽车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通道铺垫基础,总体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从汽车后市场职业领域中,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岗位需要,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前瞻性问题,区别于一般岗位培训要求;第二阶段是工作过程分析,根据企业岗位职责或岗位说明书,列出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行动领域,这个行动领域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一项工作系统,是由工作任务、内容、对象、手段、结果等构成;第三阶段是教学过程分析,通过行动领域的任务要求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归纳总结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 5结语 中职学院的汽车专业,现在的发展较为落后,这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对相应的商务管理专业的重视,我国的汽车行业的核心以及发生偏移,所以与时对应的学校的课程也应该重视汽车行业的发展,根据行业的变化塑造企业需要的人才。汽车商务管理课程不管对学生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校能把这方面的教学做的出色,就能帮助实习企业和中职院校的双赢。所以这就要中职院校认识到自身在商务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商务管理课程体系。 作者:曲志鹏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营销论文:高职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销售市场的变化对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文以汽车营销人才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比喻为飞机升空,知识和技能如机之两翼,技能比赛如发动机,学业考核标准和评价如导航,交流合作平台如飞机场,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 近年来,各地以深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为主线,大力推进人才政策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毕业生是汽车营销人才的重要来源。 一、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汽车行业遭遇寒流,传统汽车企业增速放缓,面临转型 在2009年,政府对排量在1.6升以下车型实施购置税减免政策,使全国汽车销售增幅高达52.93%。而2015年以来,受竞争、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中国车市出现产销量下滑,竞争激烈,库存压力大。在此情况下,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鼓励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传统营销人才需求降低,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2015年以来,传统汽车企业出现增速放缓,利润下降,整车销售人员需求降低,很多企业通过裁员或减薪来节约成本,而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可帮助企业实现利润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1月-11月,全国汽车销量为2178.66万辆,同比累计增长3.34%。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给人才选聘带来新的挑战,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经营模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加促使汽车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整个汽车后市场还没有领导品牌,汽车营销人才、二手车评估人才、汽车保险和理赔、汽车租赁人才、汽车修理和美容人才等紧俏。我国的汽车服务利润仅占12%。产业链的利润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尚有巨大的利润上升空间。 3.多样化、智能化的汽车服务,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 根据调查,汽车企业招聘职位涉及汽车销售(包括整车销售和零部件销售)、汽车装饰和美容、汽车检测、二手车评估、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4S店管理等,更注重毕业生的诚信、职业道德、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薪资待遇。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提供的数据,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到2017年预计达到8000亿元。涉及到的汽车租赁、维修和美容、汽车金融、二手车评估等行业将向社会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多样化、智能化是未来汽车企业发展的趋势,这使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汽车营销人才培养现状 1.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畅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各高职院校和作为营销人才的最终的使用者和认可者的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平台,资源和信息难以共享。企业未将自己的需求传递给各个院校,各院校也未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实际需要开设课程、进行学时安排和实习实训内容设计。这可能导致很多营销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满意的营销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各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因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师资、经费等方面不足,课程安排多理论少实训,学生实践能力薄弱。高职学生基础差,部分同学无学习兴趣,不适合学科教育。另外,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脱节。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后市场快速发展给毕业生带来机遇,课程设置并未体现这一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 3“.双师型”师资不足,激励不够和培养机制不健全 2015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明确”双师型”教师评定须具有相应条件,在此之前,“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无统一标准。现在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仍不合理,因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很小;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多数的高职汽车营销人才的培养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双师型”教师尚未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高职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的改革 汽车营销课程体系改革需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计划、课程学分、实习实训内容等可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改变以往以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汽车营销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注重汽车相关理论的提升,更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应积极为营销人才提供平台,强化实践锻炼,让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包括自学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大小,能进行充分的参与、互动和合作,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学生技能 实践能力是检验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营销人才质量和企业岗位要求还有差距。近几年,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地和各行业各类技能大赛包括市场营销大赛、汽车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转变现代教学理念,实现高职院校“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 4.开阔视野,搭建多元交流合作平台 营销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可以在多方面进行和展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办学、项目合作、课题攻关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推动“产学研”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快各类营销人才的培养。开展院校、校企合作,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可直接聘请企业优秀营销人才,用他们前沿营销理念、创意思路和运营模式引导学生,教育和培养一批营销人才队伍。 5.建立营销人才培养的考评机制 (1)入学考评方式多样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突出专业特色,结合行业标准实行选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选拔优质生源。根据生源质量、数量和学院发展目标,可采用笔试、面试和实践能力考核等多种形式。 (2)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 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方法。知识考核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查,考核内容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目标定位,以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能力要求为确定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注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或职业技能鉴定来检验教学效果。 (3)评价主体多元化。 目前,任课教师通常是课程评价主体。随着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企业也应当成为营销人才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多元化,意味着营销人才考评体系更加客观和实用。评价标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理论考核由学校负责,实践考核由企业负责,具体实施过程需构建相应考核评价体系进行。 6.汽车营销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汽车营销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汽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技能来进行汽车实践课程训练,汽车营销技能大赛就可以检验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双师型”师资可从企业引进,高职院校注重内部“双师型”人才培养,有计划安排本院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经营管理、现场操作和施工等活动,增加实践课学习机会。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包括“双师型”人才的引进、聘用、福利、待遇等。如今,校企双方供需矛盾日益显著,高职院校需紧跟用人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方法,通过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学生技能是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作者:江新华 陈曦 王翠娟 单位:万博科技职业学院 汽车营销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就客户关系管理如何在汽车营销中的运用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旨在为行内提供参考借鉴,共同促进CRM在我国汽车营销中成熟运用。 关键词:CRM;汽车营销;作用表现 引言 汽车产业是我国GDP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汽车整体行业也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市场表现出销量大幅度激增,企业利润却一直在下降,由此可见,在后市场时代,汽车营销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以产品为中心经服务阶段环节转移到了以客户为中心[1]。因此,汽车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生存发展的关键是必须了解客户的信息与需求,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增加市场份额和减少运营成本,从而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督促汽车企业迫切需要选择创新的营销模式。而产生于IT技术支持下具有现代服务营销理念方法的客户关系管理,简称CRM,既是管理思想,又是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一套应用软件,因此有着非常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营销需要的创新模式背景[2]。只不过目前其在我国汽车营销中的运用还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如何在汽车营销中做好有效性的运用,非常值得探讨,可为行业内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1客户关系管理对汽车营销的重要性 CRM在汽车营销中的运用,须首先从思想上加强对其重要性的理解与认知,以便更好地指导实务性操作。其重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CRM,汽车企业可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加快培养铁杆忠实的客户群,同时更好地维护巩固老客户。据相关研究测算,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会是维护老客户的6~8倍[3],可见客户关系管理还可极大降低汽车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通过建立的CRM平台,汽车企业可进一步改善原有营销服务,提供给客户更多的是个性化服务。而且客户只需一次“点击”就可完成多项业务,这样也帮助汽车企业提高了营销工作质量和效率,并顺利实现向现代科学管理的模式转化。三是加强CRM在汽车营销中的运用效果,能够使得口碑宣传效果更佳,为企业实实在在节省了一大笔广告成本费用资金的支付。四是成功运用CRM,能够帮助汽车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在客户需求不断的变化中,有针对性地做出迅速反应,从而增加企业销售准确率和客户成功率。 2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营销中有效运用的具体实施 在汽车企业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在汽车营销中建立起、运用好CRM,真正发挥出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作用,才能改变企业在营销中的不利之势,确保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目前汽车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如:不能实时动态掌握客户资源和客户需求等情况;缺乏全面、准确的量化统计分析,造成响应市场慢;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持续下降,潜在客户流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已充分地说明了现行汽车企业薄弱的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严重制约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寻找一种能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创新模式。然而要在企业中实施CRM,也并非是件易事,因它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汽车企业大胆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开展工作。 2.1要有一个明确的实施目标 要在汽车企业中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首先必须制定出实施CRM的具体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相对应的责任部门与人员。尽管CRM本身对汽车营销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作用,但毕竟每一家汽车企业营销中的原有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存在的情况不一,因此,应该在此基础上,体现出不同细化侧重点目标,最后实现共同的大方向目标,那就是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占领市场,增加销售的量、收入和大幅降低成本。 2.2必须实现流程的再造 在汽车企业营销中运用CRM,需要对原有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实现再造,使它们更加适应客户关系管理,并与其系统软件相匹配,从而为CRM顺畅运用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1)组织机构再造。 一方面新增设客户关系管理中心,作为与客户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架构可分为呼叫中心、数据管理和客户服务三部分[4],主要从事收集客户信息、解决客户意见建议,提供客户咨询服务;分析市场和回访客户;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培育客户品牌忠诚度等。中心以满足广大顾客需求为终极目标,重视对顾客声音倾听,对顾客疑问快速解答和顾客意见高效回应,从而进一步保持企业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是围绕客户中心,重新对企业原有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建立起扁平化的新组织结构,从而削减企业内部管理层次,一切围绕着客户生命周期过程来传递沟通信息,杜绝以往以部门为界限,增强灵捷性。 2)业务流程再造。 按照CRM系统,需要针对原有汽车企业营销业务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其中主要包括如:①订单管理流程再造:将客户需求纳入到销售订单体系,实时查看所需车辆的供求关系,从而节省双方费用也提高工作效率。②客户数据管理流程再造:建立客户档案、市场预测和客户挖掘三个核心管理点,帮助企业拥有精确广泛的客户数据库,使寻找潜在客户工作效率更高更加合理化。③销售管理流程再造:以客户关系所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采用相应市场营销组合动态管理目标客户资源,从而达到互动双赢,实现长期价值。④客户关怀管理流程再造:在客户开发阶段,通过企业网站、销售热线、展厅接待等方式收集、筛选、确定潜在客户,转化为保有客户。在客户生命周期探索、形成、稳定阶段,收集成交客户建议意见,改善公司自身管理服务不足,提供超值的、让客户感动的关怀服务,赢得客户信任,有效管理成交客户。⑤客户服务流程再造:在统一CRM策略指导下,为每个客户建立完整、唯一的终生档案,实现预约及后续服务工作。 2.3掌握分配好具体实施步骤 实施CRM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可能买来一个软件安装好就可以了,还须在企业统一部署规划下分步实施,而且系统还会牵涉到与多个内部、外部接口和整合,因此实施是一个长期性过程,需讲究一定方法和策略,切忌操之过急。同时要保障其运用成效,还要注重对具体实施步骤的掌握与分配,切忌无头序地、盲目性地、随意性地操作。可将CRM具体步骤大致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实施内容分别为:建立统一汽车企业客户信息中心,整合各方面客户数据,使其更有价值性,并具有系统化与细分化,从而集中管理好客户信息;开拓和强化客户与汽车企业交互的多接触触点,同时开展多点采集客户信息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协作效率;对客户关系管理由设计人员在安装过程中,进行必要测试,并将测试报告及时提交;对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核心使用者进行集中培训,并对CRM操作进行测试,从而使整个系统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3结语 在日渐竞争白热化激烈的汽车行业里,客户关系管理可帮助汽车企业构建起核心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公司利润和客户价值的双赢目标。但CRM作为一个管理项目,是一个长久性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其运用成效的取得,还在于一路上的大胆创新与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探索。 作者:王春明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汽车营销论文:汽车营销体系和汽车销售市场结构模式 摘要:汽车产业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工业产值能够占到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两成以上。随着全面建成小康时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产业还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工业发展和消费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汽车产业中,营销与销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营销和销售进行研究对研究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相关概念谈起,分析当前中国汽车营销体系和汽车销售市场的结构模式,希望能够对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汽车营销体系;市场结构;模式 进入到“十三五”发展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稳定建立起来并且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汽车产业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由传统的公车消费为主变为了私车消费为主,由传统的少数人群消费变为了多数人消费,真正进入了普通家庭。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的营销模式和市场结构都发生巨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为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相关概念简述 营销,从字面上来看指的就是经营和销售。我们所要研究的汽车营销体系,不仅仅指的是经营和销售汽车本身的行为,而应当是营销理念、营销组织、营销技术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的框架,才能称得上汽车营销体系。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内容和内涵极其丰富。 2中国汽车营销体系分析研究 中国当前的汽车营销体系由多种不同的营销模式构成,这些模式的总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当前中国的汽车营销体系。其一,品牌专卖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新车市场较为常见,它指的是汽车的生产厂家或者销售总公司与经销商签订合同,约定汽车的展示、销售方式、宣传方式等等,这种营销场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4S店”,也即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四合一的营销方式。其二,汽车交易市场。在上个世纪末,由于当时汽车的生产量和购买力都还有所欠缺,4S店销售模式并非我国主要的汽车销售模式,当时占据市场主流的是汽车交易市场。这种模式近些年来被4S店逐渐取代,但也因其品牌多样,可选性强,仍然是很多车辆购买者的首选。其三,汽车连锁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从最早的模式上发展而来。这种模式生产厂家掌握着汽车营销,全国的连锁店都采用统一的形象和标示,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但是因为不享有优先资源和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具备良好的售后服务条件,这种模式并不能获得汽车经营者的青睐。 3中国汽车销售市场结构模式分析研究 汽车销售市场结构模式其实与汽车的营销体系是息息相关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由于我国当前汽车销售以专卖模式为主,形成的销售市场结构即以汽车产品为主体,以经销商为主导,以完善全方位的服务为主要特点,以消费者为核心,集汽车销售、汽车整部件维修、汽车金融、汽车保险等全方面的内容为一体的现代化汽车销售结构模式。其主要表现出以下的特点:其一,企业数量较多,但是销售方面仍然是大型汽车集团企业更受欢迎,并且进口豪车越来越多。上汽、一汽、东风和长安四家仍然是我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四家汽车企业集团,其四家的总市场占有率能够达到将近65%。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购买力去购置进口豪车。其二,汽车销售差异化还存在不足。尽管当前我国市场上汽车品牌各异,但是各品牌的销售模式、广告投入尤其是不同品牌的特点等等数据都趋向于接近,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首要考虑的并不是各种类型汽车的特点,而是个人喜好、品牌口碑、社会关系评价等等。并且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发展存在不足,民族品牌的汽车相较于国际知名品牌汽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三,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处于失效状态。进出入壁垒是市场结构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对于汽车销售来说,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汽车销售市场结构和汽车市场结构的调整都势在必行。退出壁垒的失效除了市场利润竞争方面的阻力,还有地方政府的阻挠,改革难度非常大。 4结语 尽管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攻坚决胜阶段的到来,全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实现小康,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提升,汽车产业相较起上个世纪末新世纪初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数据来看,当前中国汽车的年销量和汽车保有量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水平不相符,中国的汽车市场迄今为止依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汽车市场中,营销模式和市场结构对于汽车销售都起到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汽车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应当积极研究分析我国当前的汽车营销体系和市场结构模式,从中查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市场潜力,促进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前进。 作者:闵鹤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营销论文: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目前,《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已经,文件提出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的意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从实践教学环节若干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便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人才培养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近两年,汽车后市场产值规模约为6000亿~8000亿元,预计随着平均车龄逐渐延长、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汽车后市场的产值将突破万亿。汽车后市场的起步与腾飞,也对整个行业的业态质量、经营模式、管理能力、从业人员数量与人力资源优化提出更高的挑战。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汽车产业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如《关于修改〈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决定》《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政策的实施,对汽车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竞争实际折射出对人才的发展需求,社会急需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汽车服务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汽车销售顾问、汽车服务顾问等岗位需求人才。 1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自建立以来,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发展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坚持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本,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定位为:整车销售能力、配件销售能力、市场预测能力和汽车售后服务能力。我们把这些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行业要求。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上:首先,确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工作环境为背景,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构建“校企”合作特色的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对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解析。通过以行业学会、总经理、市场部经理、销售总监、技术总监、一线员工为调研对象,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并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领域,并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学习领域进行设计(亦即课程开发),对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始终坚持行业专家、教学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最后,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解析。专业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遵循从基本技能实训(汽车认识实训),到基本专业技能实训(汽车构造实训、服务礼仪实训、上机实训、商务英语实训),到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汽车整车销售实训、汽车售后服务实训、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的思想路线,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最终实现从大学生到就业岗位角色的转变。 2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可以依托校内知识、技能学习、在汽车4S专卖店工学结合式生产实训和顶岗预就业实习三个方面进行。对于校内知识、技能学习可以安排在校内整车营销实训室、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以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为基础,实现专业技能的逐步递进、强化。而在汽车4S专卖店工学结合式的生产实训,可以依托众多的校外实训基地,按照汽车营销与服务对应的岗位任务确定内容与考核标准。专业技术实训借鉴企业的培训方式,采用导师制由岗位师傅和教师共同指导来帮助学生完成实训内容,使学生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及专业核心技能逐步递进并强化。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职业岗位能力逐步递进、强化。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训、实习的考核评价。在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规范融入教学环节中。将组织协调、合作共事、学习与适应、承受挫折等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3教学团队的培养 当前课程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综合性强,使学生学习难度大。同时,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且近年来学生的基础差距比较大,要求有足够的实践场地和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他们中的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培训计划,安排他们到省内外汽车4S专营店、汽车维修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职业教育培训,主持院级优秀课程建设,主持以销售和售后服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实施,主持实验、实训室建设,并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技术服务和学术研究计划。 4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完善 以企业为依托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完善专业实践环节教学。 (1)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营销环境,加大汽车营销实训中心投入力度。校企深度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共建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汽车商务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基地,满足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为重点的专业群教学、科研需要,为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开发服务。在教学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汽车维修实训项目训练都是真正的实境教学。学生在校所做实训接近其第一职业岗位工作,使学生基本达到零距离上岗。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与相关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继续深化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力度,顶岗实习实行导师指导制,即实习企业有专门的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学校也安排有指导实习的教师,且学生带薪工作,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顶岗实习达半年以上,由企业向学生颁发“工作经历证书”。将部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入企业,既节省了学院专业建设投资,又保障了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 (3)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与汽车经销公司等单位共建实训基地,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制定管理规定、运行方式和考核办法,开发制订能力培训包、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保障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形成适应汽车技术服务各专业特点的长效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工作,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5结论 当前是知识和能力竞争、信息和经济竞争的时代,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竞争的时代。谁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知识含量大、创新能力强、应变能力快、发展能力可持续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思想,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办好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 作者:夏志华 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互联网环境下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互联网,这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通过互联网来开展市场营销。事实表明,很多大型企业借助互联网开展企业市场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都得到提高。当然,在互联网环境下,也有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以失败告终。对此,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市场营造方案,以实现市场营销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需要的市场营销策略都会有所不同。文章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互联网环境下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一是营销的产品,二是营销的渠道,三是营销的方法。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市场营销,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传统商业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问题 很多商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年纪比较大,观念比较陈旧,无法理解当代年轻人的想法,对年轻人的实际需求不够了解。如今,在互联网环境下,比较活跃的用户就是90后,90后也将是一段时间内消费能力最高的人群。如果商业企业管理人员不了解90后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就无法保证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性,也无法占领市场。2015年对于商业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2015年之前很多商业企业就开始转变市场营销模式和策略,但是也有很多商业企业错过了这次转型的机会。在互联网环境下,微信等已经开始逐渐取代短信,淘宝等购物网站开始颠覆零售,新型商业模式的运用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必须把握好转型的关键点,才能在转型中成功。互联网时代下淘汰了大批不符合时展的企业。 二、互联网环境下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1.增强互联网市场营销意识 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企业要想向互联网营销模式转变就必须增强互联网市场营销意识,从理念上进行转变。互联网市场营销不仅仅是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更是一种营销的理论。相比于传统的商业企业市场营销模式而言,互联网市场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的媒介不同。如今,商业企业已经进入传统营销模式和互联网营销模式相融合的时代。在未来,我国的商业企业都将实现市场营销互联网化。 2.互联网市场营销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之前必须对用户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展开市场调查,并结合用户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产品,做到投其所好,并合理制定市场营销方案。商业企业要想不断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就必须明确产品的定位,小型的产品绝对不能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的主打,任何一样产品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不具备技术含量的产品是无法占领市场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商业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不断升级原有的产品,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机会。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企业还要合理制定价格策略。商业企业要从价格上获得优势,让用户有全新的价格体验。当然,企业的产品价格不能过低,否则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降低,但是产品的价格也不能过高,否则就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相比于同类产品,商业企业的产品价格必须具有竞争力,而且要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企业在推出新产品之前必须对新产品的价格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好新产品的价格和原有产品的衔接。 3.产品销售渠道 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以下几个:一是商业企业建立内部网络销售公司产品。企业建立内部网络不仅可以突出企业产品的特色,还可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而且企业也可以降低产品销售的成本,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在电商平台上,也不需要受到电商平台的限制。二是电商平台销售。如今,电商平台成为很多商业企业销售产品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我国电商平台的用户数量还在不断增多,为企业销售新产品提供了平台。商业企业也可以把内部产品销售平台和电商平台结合在一起,只是会增加企业产品销售的成本。三是线下实体店面销售。但是,商业企业在选择实体店面时必须注重位置的选择,市内的黄金地段是销售产品的最佳地段,但是黄金地段的租金比较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成本。线下实体店能够让客户直接看到产品,更加直观,而且实体店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竞争力,实体店也能够为用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四是经销商销售。经销商销售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推动企业的发展。 4.企业传播渠道 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企业的传播渠道实际上就是向互联网中心化靠近。但是,实际上很多商业企业在借助互联网炒作,产品的质量却得不到保障。商业企业在借助互联网传播渠道时,存在以下几个缺口:一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透明度非常高,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企业产品。二是企业过于注重短期的利益,忽略了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三是互联网用户对企业的口碑比较注重,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企业的口碑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产品的销量。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产品传播的关键点在于传播的内容,所传播的内容必须能够抓住用的眼球,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小米的关键传播渠道实际上就是互联网,网络也是小米的关键战场。小米的传播渠道包括:一是微博,二是微信,三是贴吧,四是小米社区。小米主要用微博进行营销,用微信来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小米的传播渠道降低了小米的营销成本,但是却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小米。在新品时,小米都会借助互联网进行一次事件营销,提高小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客户认可度。小米也会设置线下体验店,但是小米体验店设置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销售产品,而是让用户有更直接的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企业只有不断转型,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用户需求合理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 三、结语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必须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增强互联网营销意识,结合用户的需求合理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在企业推出一款新产品时,首先要对产品的价格进行合理定位,抢占商机,新产品的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需要和原有产品价格进行连接,这样能让用户在同等价位享受到升级版的服务,进而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认可度,提高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可以降低商业企业市场营销成本。当然,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依旧需要把多种市场营销方式结合在一起,线下实体店也是不可缺少的,线下实体店可以带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总之,互联网时代给商业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调整,商业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作者:赵海明 单位:潇湘职业学院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操作 一、企业市场营销操作与经济环境 (一)企业市场营销操作企业市场营销操作是指企业在产品营销活动策划与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有利于市场销售的营销理论与营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现代化市场营销管理理念;制定企业营销发展战略;市场营销环境因素分析;目标市场的营销管理战略;企业产品策略;企业产品定价策略;网络营销。4P营销理论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关于4P营销理论,可以将其具体归纳为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产品(Product)—价格(Price)—管道(Place)—宣传(Promotion)”。之所以将其称为4P营销组合,主要是由于“产品”、“价格”、“管道”、“宣传”这四个词的英文字母开头都是P,我们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规划与制定过程中,通常将其称为“4Ps”,其中的S是指Strategy—“策略”。 (二)经济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环境是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经济环境,主要是指构成市场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还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这些外在的市场经济环境,都严重影响与制约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支出模式,如图1所示。 二、经济环境构成及其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构成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关于企业市场营销中经济环境的构成因素,主要分为消费者收入、消费支出模式、消费者储蓄与信贷、现代化市场环境的变化等。1.消费者收入。关于消费者的收入,主要包括消费者的个人工资、红利、租金、退休金、社会保障补贴等各种经济收入与来源。在消费者经济来源及收入中,又可以将其分为“可支配的个人收入”和“可随意支配的个人收入”两个部分。从货币资金以及实际收入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得知“可支配收入”部分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决定性作用。2.消费支出模式。关于消费者支出模式的思考,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支出模式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经济能力的影响。根据德国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定律”可以认识到,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模式主要受制于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水平。通常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到家庭收入的比重会逐渐下降;同时,用于住宅建筑的家庭收入,在消费者家庭总收入中所占到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而消费者家庭娱乐、卫生、交通、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中占到的比重会大幅度上升。3.消费者储蓄与信贷。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在某一个社会经济时期内,市场中消费者储蓄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进而决定消费者的支出模式。消费者储蓄之所以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比较关键的部分,主要是因为储蓄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区域内,市场环境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同时还包括储蓄额、储蓄率、储蓄增长率三个经济指标。4.现代市场环境的变化。当前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化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要求并促使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所以,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也会导致全球市场一体化、国际化,这些都是国际上潜在的经济环境因素。在国内,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以及社会失业情况不断出现,在短时间内又得不到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支持,将会严重降低消费者的货币购买力,造成企业产品价格的增长,从而影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经济环境的特点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市场营销操作过程中,所受到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其特点表现如下:相关性。相关性是企业市场营销操作中与经济环境之间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指构成企业市场营销操作的各个要素指标之间,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其中任何一个经济指标要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导致其他各要素随之发生变化;客观性。其主要体现在企业市场营销操作中的客观性、企业市场营销经济环境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首先就证明了它们基本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受社会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决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制定出相应的市场营销操作管理机制;不可控性。其主要体现在本身的不均衡性、客观性。不均衡性是指企业市场营销中经济环境的变动具有不可控性,包括一些有利于企业市场营销的经济环境因素,也有一些不利于企业市场营销的经济环境因素,这些不同性质的经济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均衡性。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企业实现市场营销操作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首先,社会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结构经济部门以及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国民经济体。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社会经济分配制度、社会经济消费制度、技术结构、交换结构、产业结构。 (四)经济环境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经济环境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1.国际市场营销的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发达地区的大型跨国企业逐步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的支柱与经济核心,替代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格局。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地区,都将面临着更加激烈、严峻的市场外在因素的冲击与挑战。从国际经济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可以具体从我国的企业市场消费结构的基本状况来探索,因为一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市场内,企业市场的营销活动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购买行为等,都可以准确、真实的反映出一个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2.国内市场营销的经济环境。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规定了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同行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国内企业与地方各级经济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通俗点讲,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中,经济体制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政府或者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些经济管理政策、手段,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围绕着市场销售,规划并制定有利于企业全局发展战略的市场营销活动方案及措施。 三、当前国内市场营销经济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市场营销经济环境现状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心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重点发展城镇经济以及城镇化建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城镇地区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上的不公平、经济体制的缺陷等方面。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社会消费者群体:高收入消费者群体、中等收入消费者群体、低收入消费者群体。根据2013年度经济统计年鉴文献资料信息得知,中等收入消费者群体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3884元,其中家庭年均收入为61520元,占到我国城市人口的12%,其市场产品购买力占到全社会市场消费购买力总和的18%。因此,这类消费者群体是企业市场营销重点发展的。在消费者的储蓄与信贷方面,我国广大的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储蓄习惯,随之带来的就是储蓄总额的增加以及储蓄增长率的增长。这也是制约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发挥效益的最大阻碍因素,因为我国居民将收入储蓄起来,主要目的就是用于供养子女、老人、婚丧嫁娶等,包括对父母的赡养、对子女的教育支出等。因此,随着消费者储蓄总额的增加,我国企业的产品价值就很难实现预期的营销目标,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经济环境中最为头疼的问题。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充分的调动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才能真正发挥出企业市场营销操作的预期目标,甚至超越企业的市场目标。 (二)市场营销经济环境发展趋势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促使着国内企业在服务行销市场中的竞争度将会变得更加的激烈。包括国际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就决定了全球市场一体化、全球科技一体化。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先进的生产应用技术早已公开,各行业、各公司的产品质量、品牌也更加趋向于统一,在这种经济环境背景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独占鳌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企业只能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把握住经济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在这种市场世界里走出去,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次,也是前面所提到的,企业要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市场营销道路。关于这一点,本文认为企业可以着重于“服务型营销模式”的构建,包括售前服务站、售中服务站、售后服务站等,这也是当前新时期经济环境下,市场服务行销全球化的本质和必然要求。 四、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与创新 新时期,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化市场时代,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下,企业只有改变传统、陈旧的市场营销理念,创新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管理思想与营销手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营销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才能在新经济环境下,实现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企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一)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建立一套与经济环境各要素指标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有的企业本身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问题,而是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原有的那一套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显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造成企业知名度下降和市场占有率降低。在新经济条件下,各行业、各市场及其产品、服务需求都在不间歇的发生着改变,所以,企业的市场营销操作体系也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变,运用先进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二)创新企业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当前营销服务市场最火的莫过于“网购”,相对于传统的实体服务经济体系,新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实体超市、特价店、平价店、邮购等市场营销模式的相继出现,促使着企业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着重于电子商务行业领域的发展。 作者:苏清斌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市场营销管理的环境分析 市场营销管理是未来企业发展竞争的关键点。市场营销管理又被称之为营销管理,现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无法缺少的内容。现今我国的各大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有关营销管理的课程。市场营销管理的根本性质是需求管理,主要是为了达到企业目标,而对需求水平进行调节,以此平衡市场需求,增加企业效益。由于市场的需求水平存在着差异、需求性质也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各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任务也有很大的差异。 1市场营销相关问题的介绍 1.1市场营销管理具体内容负需求(改变):当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产品感到厌恶,甚至愿意出钱回避它的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改变市场营销;无需求(刺激):如果目标市场对产品毫无兴趣或漠不关心,市场营销管理就需要去刺激市场营销;潜伏需求(开发):潜伏需求是指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某物有强烈的需求,而现有产品或服务又无法使之满足的一种需求状况。在此种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重点就是开发潜在市场;下降需求(重振):当市场对一个或几个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状时,市场营销管理的就应找出原因,重振市场;不规则需求(协调):不规则需求是指某些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在一年不同季节,或一周不同日子,甚至一天不同时间上下波动很大的一种需求状况。在不规则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对该市场进行协调;充分需求(维持):假如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目前需求水平和时间等于预期的需求水平和时间(这是企业最理想的一种需求状况),市场营销管理只要加以维持即可;过量需求(降低):在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超过了企业所能供给或所愿供给的水平时,市场营销管理应及时降低市场营销;有害需求(消灭):有害需求指的是市场对某些有害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对此,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加以消灭。 1.2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也就是企业为实现企业任务和目标而发现、分析、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的管理过程。更具体地说,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如下步骤:发现和评价市场机会;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发展市场营销组合和决定市场营销预算;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2市场营销管理总体把握中的环境分析 市场经济是否繁荣兴盛,与国家发展战略有直接的关系,而企业在市场中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则与企业管理者对营销管理的总体把握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营销管理的先行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环境变迁等隐形因素。只有如此,企业管理者才能够站在发展的角度来来制定市场营销管理政策。影响市场营销管理水平提高的环境因素非常多,其中需要注重考察的就是政治法律因素,尤其是与市场营销管理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初次之外,社会文化因素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比如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等。某些省份正是由于社会文化比较繁荣,带动了市场的繁荣,最终使得市场营销管理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省份。经济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产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当前国家所处在的经济发展状态等都会影响市场营销管理水平。环境因素除了上述几点外,还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有些省份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无法修建交通公路,因此市场必定不会繁荣,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也不会很高,甚至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市场营销,因为当地人们由于交通方面的原因只会针对性的购买物品;另一方面,技术环境,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比较高,其市场必定会繁荣,企业对市场营销管理也就更加的重视。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要能够充分掌握上述环境因素,采取营销管理对策时,能够趋利避害,免除环境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是现代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3市场营销管理总体把握中优势定位与竞争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国家采取的主要发展方式,其必定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而其合理性主要就是指其优势。而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应该了解这些优势,并且充分的利用这些优势。市场营销管理中能够利用的优势如下:首先,区域优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距离原材料产地非常近,这样厂商就会非常多,减少营销成本,此外,如果企业位于交通枢纽区域,产品运输将十分方便;其次,信息优势。市场营销管理中如果能够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营销管理将更有针对性,尤其是掌握市场需求信息,随着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化,企业能够随时作出调整,进而赢得最大效益;最后,声誉优势。良好的声誉能增加交易者彼此的信任感,减少其风险预期和交易成本。优势越明显,就越具备吸引力,越有可能成“市”。缺少优势的市场最终可能只是“宽”,不大可能是兴旺发达的“市”。因此,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营造出自己独特而又明确的相对优势是营销管理中的战略任务。不同的市场之间会有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对购买力的分割。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竞争性营销策略的设计有别于其他产品的营销。互补、共生、优势放大(增效)是处理竞争关系时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的重要方面。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市场营销管理中,管理人员站在整体角度,对其进行环境、优势定位以及竞争方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够最大的程度开发市场,挖掘潜在客户。市场营销管理者应该具有大局意识,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尤其是懂得现代化的销售理念。这样市场经济才能够走向繁荣。现阶段,我国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缺陷,管理单位与人员务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不断的研究,以此规范市场秩序,国家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市场营销管理提供法律保障。本文是笔者多年研究经验的总结,希望有所帮助。 作者:杨春艳 单位: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 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自兴起到现在繁荣发展不过十几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现出了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其交易额呈现稳步上升,从2005年的1.3亿元到2015年的15亿,交易额翻了近十倍。而2014年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3亿元,较2013年的10.1亿元同比增长了21.3%,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趋势。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较往年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B2B电子商务市场占比70%以上,其中中小企业电商市场经济效益同比增长30%以上,移动购物市场规模增速200%以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适应时展且便于人们生产生活的营销平台,其通过包括B2B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在线旅游、本地生活服务等细分领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一种依靠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科技产品进行商业、贸易等活动的对接平台和渠道,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其帮助了供应商、消费者以及政府机构和其他业务伙伴通过线上交易的方式来实现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商务信息共享,从而完成商业、行政、消费者活动过程中的管理和执行力。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渗透到人们的具体生活中。电子商务以其普遍性、便利性、整体严密性、安全性、协调性、集成性等特点保证了电子商务运行的实时效率和优质的服务质量,以全新的时空优势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政府、消费者创建了一个数字化的网络经济生存世界。 二、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影响 市场营销学认为:市场营销是企业通过对自身可控因素进行调控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在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商务交流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营销活动都将因此而发生改变。企业要通过转变自身市场营销理念来对自我进行内部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电子商务环境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营销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了市场营销环境的中间环节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销售环节的减少,即中间环节的减少。传统贸易需要通过中间商来实现层层批转来发成,直接导致了产品成本因利益层剖、运输成本、人力成本而提高,且在销售周期和服务时间上都存在着周期长、服务时间短的问题。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其以线上销售实现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接,而减掉的中间环节则直接体现在了产品的价格上,实现了产品销售低价,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线上购买力的提高,利于企业线上扩大销售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提高了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渠道互联网本身的优势便是促使了地球村的实现,在线上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全球性市场,让企业直接面对着大量的消费人群,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的产品细分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连续性等特点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再受到限制,且增加了产品服务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优化了商务贸易活动对接的渠道,且有利于商务贸易活动的多元化形成。 3.支付和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电子商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直销促进的经济利益的增长,还促使了支付和交易方式的变化。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商务交易,其通过线上资金流动来实现了无纸化和无现金化的支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国家发行货币所带来的投资和开支,并且起到了直接节省贸易活动成本的作用。 三、电子商务带来的市场营销理念的改变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直接推动着市场营销理念的变化,逐渐发展起了知识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个性化营销、创新营销及整合营销等企业营销理念,并形成了以回报消费者利益、让消费者加盟企业的新型营销方式———消费联盟,生产者、批发商与零售商联合同一形成的连锁经营渠道,以及大市场营销、综合市场营销沟通等新的营销理念,其主要概况可分为以下三点。 1.直接针对于个体的营销理念在营销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消费者的行为和消费理念已经从过去的大众化消费逐渐进入到了个性化消费时代,消费观念的变化主要受到主流消费者80、90后这一群新锐的消费主力军,其以产品来标签自身的个性,不随波逐流,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和产品对自身价值的构建,直接导致了主流消费观念朝着个性、新锐发展,进而引导着整个消费观念的发展。而针对个体的营销理念正是为了贴合个性化的消费理念,在不同顾客拥有不同需求的前提下,电子商务能通过线上销售的优点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以信息技术的现代数据库技术和统计分析技术准确记录、分析并预测出顾客的喜好、购买行为、购买力、隐私度、具体需求实现了线上对不同销售市场的划分,从而做到了为每个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实现了一对一的VIP消费模式。 2.诚信、服务以及合作营销理念诚信是人与人交际的重要基础,电子商务带动着网上自助购物的兴起,同时也促使了卖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度的提高。由于电子商务购物平台是一个虚拟的销售渠道,因此需要卖家与卖家两者间均拥有极高的诚信。较为直接的体现是淘宝网上的卖家信誉和买家信誉,卖家的信誉将直接影响着店铺的销售量,产生恶劣影响的店铺还会因为淘宝介入和举报等被强制下线;同样的,买家信誉过低,恶意中伤等也会失去购买的资格,这样就给卖家买家双方无形中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选择淘汰的标准。电子商务促使的市场营销诚信理念的转变,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依存束缚来完成的,且由于越来越的企业开始进入电子商务平台,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类也就不断增加,企业的诚信度和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而消费者的诚信度也将决定着自身购买行为的持续。合作营销理念的产生是顺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起来的,在电子商务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剧烈,因此要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利益获取,就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产品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建立起链条销售,将确保销售渠道的畅通,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再如淘宝网网销平台各卖家与物流行业的合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卖家与物流行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后,产品运输的成本就得到了有效控制,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实际价格在同类产品中就具有了竞争力,能够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3.传统的营销方式和促销方式失去效果传统的营销方式和促销方式是一种尽可能地将自身产品和服务推销给更多的消费者。传统的营销手段是一种可见的销售手段,通过让顾客感官来获得信息刺激其购买欲,且在很多时候有一种强制性的促卖情结。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传统营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同于实际营销中的硬性广告植入和轰炸式促销,其以线下低价促销、线下配送优先、购物抽奖回馈、社交网络等消费者所期待的人性化营销手段刺激着消费者买单,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集聚人气,并有效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营销的转变 应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营销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加强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分析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商务辐射下的消费市场覆盖95%的网民,而我国现目前的消费主力军主要是数量多达四亿的80、90人群,这群年轻人是随着网络发展的一代人,对于网络的依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此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加强对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分析,通过运用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来对网络消费者进行细分,以制定更加精准灵活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吸引更多潜在的客户,迅速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和品牌效应,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比如针对消费主力军要采用其熟悉并彰显个性的营销手段,如现在兴起的社交网络平台,微信营销、朋友圈营销等方式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买单,以朋友分享的心理营销来刺激消费,为企业吸引更多潜在客户,真正实现利益的增长。 2.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在实际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数据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市场经营信息化、企业管理决策信息化、企业产品信息化等块面的建设,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来促使企业从内部自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创建企业文化和品牌效应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3.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虽然现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和整体状态是良好的,但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为急迫的是电商人才的缺乏。由于我国教育部门在应对电子商务发展时未能作出积极的反应,对于电商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且经验不足,不能满足电商发展对于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的需求,对于电商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要加大对电商人才的培养,以针对性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以推动电子商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产业作为当今社会新兴的产业模式,其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在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信息科技产品将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而电子商务顺应了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满足人们对于产品消费的同时,以空间不受限制的优势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企业要顺应这一需求来发展,以调整自身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电子商务营销市场,根据其特点来制定适合的营销策略,从而为自己吸引更多潜在客户,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戴欣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分析论文 一、医药市场营销的基本概述 1.医药市场营销的涵义及其分类。 在医药市场的分类上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对其分类,如果是从医药市场的形态上进行分类的话就可以分为药品市场以及医疗服务市场,药品市场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类又能够分为处方药市场以及非处方药市场;按照营销的区域进行划分可以把医药市场分为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按照营销的环节对医药市场进行划分就可以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照医药的产品供求态势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按照购买者以及购买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组织市场以及消费者市场。 2.医药市场的特点。 医药市场在当下的发展中有着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就是医药市场较为集中,从有关的数据显示可以了解到我国的药品消费百分之八十都是在城镇领域,农村的消费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还有就是医药市场的群体主导性比较强,非主动型消费的现象比较的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医生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医药市场的需求方面波动比较大,这主要是受到突发性以及流行病的相关影响,医药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消费者对医药的产品价格不是太敏感,另外就是医药市场的需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购买的差异上比较大,最后就是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的专业化。 二、新环境对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给我国的医药市场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医药市场的环境就开始出现的很大的变化,新的环境给医药市场的营销既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重要的阶段医药企业要积极的来进行应对。医药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优质的医药企业纷纷的涌现出来,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医药产业的发展更是飞速猛进。为我国的医药企业的发展市场拓宽了道路,在医药产品的创新上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技术以及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这为我国的医药进入欧美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就是新环境对医药产品的调整以及市场秩序的好转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最近的这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对药品的分类管理以及药品的价格管理都得到了加强,这就使得医药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医药的流通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随着各项的法律规定出台之后,对于医药的各方面的要求都有着提高,这从客观上对于医药的市场促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对于非处方药的市场空间也得到了增大,新的环境对非处方药品的生产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良机,还有就是在“转移生产”为我国的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新环境的影响下,同时也对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隐患也在医药领域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是在规模上还不是很大,开放药品的分销市场使得医药的流通领域面临着严重的冲突,在医药的营销管理以及规模等体系的建立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知识产权方面还比较的弱势。 三、当前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的渠道上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根据下图可以发现,药品的厂商已经可以和批发商以及零售的药店和医院等进行直接的交易,这就使得批发商以及零售药店不需要经过医药站来进行采购药品,从而减少了很多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虽然医药市场的流通渠道呈现出了多样化从一方面来说提高了其效率,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一些企业就随之占据着市场中的主体位置,由于经验上的不足没有在长期的发展战略上进行规划,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以及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医药市场上的流通渠道愈来愈紊乱,还有就是医药市场与当下的医院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呈现出比较矛盾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情况愈来愈严重,而医药企业为了能够和客户的关系维系好只能是对于这种情况隐忍对待,在“坐商”现象上目前还依然存在,对于医药的批发方面数量已经愈来愈庞大,各个医药企业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强,医药价格的降低是在竞争中能够起到作用的重要方法,在医药的价格不断降低的同时医药企业的利润也在进一步的减少,医药的流通企业主要依靠着公共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关系来进行获利,已经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有着一定的区别,它所表现的是以利益作为吸引的主要手段,这在短期内能够发挥其作用,在长期的战略上显然是不适合的,医药流通的市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我国的医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医药的生产企业以及医药的流通企业在不断的增加,医药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的向买方市场开始转变,并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成型,在医药市场的体制方面也在市场化的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竞争的程度以及终端营销的难度上也大大的增加了。在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其已经到了变革的重要阶段,把医药市场营销的规范化得以施行有着其发展的必要性,在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应该以客户作为中心,从而建立医药市场营销的完整体系,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创新医药的品牌建设以及管理的新渠道,进而才能在新环境下把医药市场营销的规模做大、做强。 四、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1.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在医药的营销模式上出现的畸形主要还是由于高价格以及高回扣的销售,在医药市场当中最为强势的渠道应当说还是医院,在城镇的医院消费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比例,这种以药养医以及医药不分的体制下使得医药的营销模式出现了问题,为了能够占据医院这一市场只能是在价格上进行降低来获取长期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也是在眼前的利益驱使下进行开展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是对医药的质量进行的竞争,而是在医药的折扣上的竞争。还有就是医药的药剂科对于药品的采购有着主要的权利,故此在采购的过程中会存在带金销售的情况。另外在医药市场营销的观念方面也比较的滞后,营销的渠道模式较为的单一,这些也导致了营销的方式没有新意,不利于在当今的新环境下长期的发展。 2.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应对策略探究。 医药行业是一个具有着高科技以及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业,在当今新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笔者根据医药市场营销在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思考,对医药的市场营销归纳出一套应对新环境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新环境的发展下,医药的市场营销要现在营销的渠道模式上进行创新,要对产品的组合策略进行扩大,这就包括对医药产品的组合宽度以及深度方面,在宽度的扩大上主要是在原有的医药产品上多开设几个产品线,把其范围得到有效的扩大,在深度上就要在医药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把一些新的产品项目要得到引入,这一策略能够很好的对物力以及人力和分散风险、财力资源等领域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对医药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得到了保障,同时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在其自身的经营规模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从整体上来进行应对新环境带来的变动可以从产品的策略上进行着手,这也是对长期医药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其它方面的市场信息,一方面来对医药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来对医药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进,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在医药的价格策略方面企业应该根据生产成本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保持原价或适当调整价格,以保持产品的声誉和吸引更多的购买者;另外在医药营销的渠道策略上进行改进,企业应巩固原有的营销渠道,并积极的对新的医药营销的渠道进行开辟以此来加强销售网点的联系,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促进市场份额的提高;在医药的促销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在继续做好医药促销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把工作的重心从建立医药产品的知名度逐渐的向着树立医药产品的形象方面进行转移,主要目标是建立顾客的品牌偏好进而争取新的客户。在医药营销的观念上要加以创新,要把消费者的导向营销的观念进行树立,要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组织营销的活动,对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要把其需要纳入到营销的内容中去,在对医药的营销过程中还要对要注重道德的体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医药企业的行为已经愈来愈得到了重视,并且对其的期望值也是不断的增高,故此,医药企业的行动受到的道德约束会越来越严密,倘若是在这一方面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对整个的医药营销带来严重的风险,更甚者还有可能造成诉讼的可能,所以在医药的市场营销的道德规范要严格的履行。在医药的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可以从售后服务的建立以及完善开始,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对客户在这方面的顾虑得到最大化的降低,从而把医药的企业形象得以建立起来,还有就是要利用转移策略,也就是把其转移到其它盈利更多的一些市场,因此,医药的企业要能够在选择对策的时候控制好全面的布局,要在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上加以平衡的考虑,以此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专业的广告推广方面也是当下较为常用的策略,它能够为医药的市场营销收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在营销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得到加强,更好的为医药的市场营销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探究,在新环境下医药的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还是较为严峻的,但是这也是其以此非常重要的机遇,故此,要在这一方面把形势分清,努力的找寻更好的营销策略,如此才能够产生更好的综合效果。 作者:王波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寿险市场营销环境 寿险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这种环境并处于连续的变化之中。寿险公司的市场营销过程,就是一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对变化的环境作出反应的动态过程。各种环境力量或因素的变化,既可以给寿险营销带来机会,也可能形成某种威胁。因此,寿险公司必须采取措施,监视和预测市场营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准确、细致地认识和把握市场营销环境,并努力使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市场营销环境各因素保持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的健康发展。 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寿险企业外部与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因素与寿险企业内部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的总和。 因为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成败,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寿险市场营销就是要把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取得动态平衡。 一、寿险营销的外部环境 (一)基础环境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寿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时,社会对寿险商品的消费水平相对提高,寿险市场需求增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寿险企业经营规模就会扩大,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反之,情况则相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寿险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寿险企业在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时,应着重考察以下因素:a、社会购买力;b、消费者收入;c、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2)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宏观经济政策则体现着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它们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给寿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寿险企业也应当尽快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鄙缁?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那些能够强制和影响社会上各种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政治体制、法律、政府机构、公众团体。寿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微观主体,其营销活动必定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体制。它制约和规范着各种组织的行为,不管是寿险业还是非寿险业。 (2)各种法令法规。尤其是《保险法》和相关经济法规,不仅规范寿险企业的行为,而且还将影响寿险企业内部险种结构的变化、新险种的开发以及发展速度等各方面。 (3)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一般来说相对稳定,但政府的政策,特别是与寿险企业密切联系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是对许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作出适时、适当的反映,因而对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更为频繁。 (4)主管政府机构。包括对寿险企业某些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5)公众。这里不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所有实际上或潜在地关注、影响着寿险企业达到其经营目标的能力的公众。主要包括:a、媒介公众,主要是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b、公众团体。在西方常被称为“压力集团”(presuregroup),指为维持某些部分的社会成员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会对立法、政策和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例如消费者协会。 3?比丝诨肪? 由于寿险市场是由那些具购买欲望且有购买能力的人所构成的,因此,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教育程度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动向就构成了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人口环境。人口环境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整体性的和长远性的,因而影响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机会的形成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1)人口总量。 (2)年龄结构。 (3)人口的地理分布。 (4)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及其变动、家庭职能的变化。 (5)人口环境的变化动向。包括:a、人口出生率的变动。b、人口的流动性,即人口的迁移活动。 4?鄙缁?文化环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形成,是一种重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文化,对于我国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我国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寿险营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低与人们接受寿险产品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就文化教育的深度而言,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一般接受新事物较快,容易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寿险意识较强,而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则很难转变其观念。 寿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考虑文化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并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 (1)民风习俗、礼仪交往的不同,影响着营销方式的选择; (2)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风习俗、礼仪; (3)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导致文化倾向、禁忌的不同; (4)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历,在购买倾向上有不同的态度。 5?笨萍蓟肪?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科技进步给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表现在: (1)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损毁的伤害程度不断扩大。(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寿险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3)新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的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发生变化,同时会带来新的交易方式、销售手段。 (二)相关环境 1?毕?费者的风险和寿险意识 消费者包括已购买寿险商品的顾客(投保人)和尚未购买寿险商品的潜在的顾客。 如果寿险消费者具有明确而积极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仅可以为寿险经营提供良好的心理气氛,而且还可促进保户积极配合寿险企业的工作,提高寿险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消费者还可能根据自身风险特点和对寿险的需求,向寿险企业申请特殊种类寿险,或为寿险经营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推动寿险业的发展。此外,消费者若具有较强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还能够监督寿险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促使寿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寿险经营者应因势利导,提高消费者认识、估价、处理风险和妥善利用寿险手段管理风险的能力,进而为寿险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 2?本赫?对手的状况 寿险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业竞争,即寿险企业之间在经营规模、险种、信息、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上展开的竞争;二是行业间的竞争,即寿险企业同其它行业相互渗透,乃至引起资金转移而产生的竞争。目前,我国寿险市场竞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寿险企业中既有国有独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既有中资企业,又有合资、外商独资寿险企业。寿险市场竞争状况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寿险企业增强意识,敢于竞争,重视对寿险市场竞争状态的研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据此确定经营对策,充分发挥自己打击竞争优势,出奇制胜。 3?笔傧沼?销中间人 寿险营销中间人是指帮助寿险企业推销寿险商品给最终消费者以及其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具体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营销服务机构(如广告商、寿险咨询机构)及金融机构等。营销中间人为寿险企业推销产品,并提供咨询、广告等种种便利营销活动的服务。寿险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综合考虑营销中间人的实力、服务及其它变化,并在营销环境分析时,深入考虑这些因素,与这些力量建立起密切有效的联系,提高营销活动的适应性。 二、寿险营销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实际上是寿险企业的内部与营销活动有关系的因素。换言之,市场营销是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内部实力的综合体现。寿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种管理层次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是否协调、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团结合作等直接影响着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影响着营销决策和营销方案的实施。 (一)寿险经营目标 寿险经营目标,是指寿险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经营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经营目的和标准。寿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经营目标就是通过寿险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经济生活的安定,实现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上述目标是寿险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和行为标准,是寿险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和企业经营的指南。 (二)寿险经营策略 寿险经营的内外环境纷繁复杂,尤其是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频繁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如经济周期、科技进步、消费习惯、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寿险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此,寿险经营者应该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针对经营环境的每一重大变化,制定出一个或多个应变方案和对策,确保寿险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随时修正和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寿险经营活动的需要。 市场开发策略既包括原有市场的扩张,也包括新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说有市场浸透策略、市场开拓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混合策略等内容。寿险企业在选择市场开发策略时,应根据具体的经营战略、经营市场及其他因素来决定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策略。 促销就是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寿险商品和服务以促进和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方式。具体包括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宣传和公共关系引导等五种促销方式。每种促销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寿险公司应将各种促销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促销策略,以更好地推进寿险商品的销售。 盈利策略是指为实现寿险经营的利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主要包括低成本策略、高收入策略和多角化经营策略。寿险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降低业务费用、节约开支、开展新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或是多方位经营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三)寿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寿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指对寿险经营各个环节(即展业、承保、赔付、投资),保险与寿险信息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通过对寿险经营各环节的计划和调控,掌握市场对寿险的需求和变化,设计相应的险种和提供费率标准,正确运用寿险资金和增强企业偿付能力,促进寿险企业业务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寿险企业经营的预期目标;通过对保险管理,完善寿险环节,从而拓宽承保范围和保证业务的质量;通过寿险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国内外寿险市场的动态和行情,为制定寿险企业经营战略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寿险展业、承保、赔付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总之,寿险市场营销环境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本质上说,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的,而内部环境则可以控制。因此,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寿险企业的内部环境要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系统,共同促进寿险业的良性发展。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寿险企业在不同环境下应开展市场营销 寿险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这种环境并处于连续的变化之中。寿险公司的市场营销过程,就是一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对变化的环境作出反应的动态过程。各种环境力量或因素的变化,既可以给寿险营销带来机会,也可能形成某种威胁。因此,寿险公司必须采取措施,监视和预测市场营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准确、细致地认识和把握市场营销环境,并努力使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市场营销环境各因素保持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的健康发展。 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寿险企业外部与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因素与寿险企业内部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的总和。因为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成败,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寿险市场营销就是要把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取得动态平衡。 一、寿险营销的外部环境 (一)基础环境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寿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时,社会对寿险商品的消费水平相对提高,寿险市场需求增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寿险企业经营规模就会扩大,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反之,情况则相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寿险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寿险企业在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时,应着重考察以下因素:a、社会购买力;b、消费者收入;c、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2)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宏观经济政策则体现着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它们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给寿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寿险企业也应当尽快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社会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那些能够强制和影响社会上各种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政治体制、法律、政府机构、公众团体。寿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微观主体,其营销活动必定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体制。它制约和规范着各种组织的行为,不管是寿险业还是非寿险业。 (2)各种法令法规。尤其是《保险法》和相关经济法规,不仅规范寿险企业的行为,而且还将影响寿险企业内部险种结构的变化、新险种的开发以及发展速度等各方面。 (3)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一般来说相对稳定,但政府的政策,特别是与寿险企业密切联系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是对许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作出适时、适当的反映,因而对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更为频繁。 (4)主管政府机构。包括对寿险企业某些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5)公众。这里不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所有实际上或潜在地关注、影响着寿险企业达到其经营目标的能力的公众。主要包括:a、媒介公众,主要是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b、公众团体。在西方常被称为“压力集团”(presuregroup),指为维持某些部分的社会成员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会对立法、政策和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例如消费者协会。 3人口环境 由于寿险市场是由那些具购买欲望且有购买能力的人所构成的,因此,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教育程度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动向就构成了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人口环境。人口环境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整体性的和长远性的,因而影响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机会的形成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1)人口总量。 (2)年龄结构。 (3)人口的地理分布。 (4)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及其变动、家庭职能的变化。 (5)人口环境的变化动向。包括:a、人口出生率的变动。b、人口的流动性,即人口的迁移活动。 4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形成,是一种重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文化,对于我国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我国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寿险营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低与人们接受寿险产品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就文化教育的深度而言,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一般接受新事物较快,容易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寿险意识较强,而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则很难转变其观念。 寿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考虑文化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并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 (1)民风习俗、礼仪交往的不同,影响着营销方式的选择; (2)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风习俗、礼仪; (3)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导致文化倾向、禁忌的不同; (4)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历,在购买倾向上有不同的态度。 5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科技进步给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表现在: (1)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损毁的伤害程度不断扩大。(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寿险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3)新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的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发生变化,同时会带来新的交易方式、销售手段。 (二)相关环境 1消费者的风险和寿险意识 消费者包括已购买寿险商品的顾客(投保人)和尚未购买寿险商品的潜在的顾客。 如果寿险消费者具有明确而积极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仅可以为寿险经营提供良好的心理气氛,而且还可促进保户积极配合寿险企业的工作,提高寿险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消费者还可能根据自身风险特点和对寿险的需求,向寿险企业申请特殊种类寿险,或为寿险经营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推动寿险业的发展。此外,消费者若具有较强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还能够监督寿险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促使寿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寿险经营者应因势利导,提高消费者认识、估价、处理风险和妥善利用寿险手段管理风险的能力,进而为寿险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 2竞争对手的状况 寿险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业竞争,即寿险企业之间在经营规模、险种、信息、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上展开的竞争;二是行业间的竞争,即寿险企业同其它行业相互渗透,乃至引起资金转移而产生的竞争。目前,我国寿险市场竞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寿险企业中既有国有独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既有中资企业,又有合资、外商独资寿险企业。寿险市场竞争状况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寿险企业增强意识,敢于竞争,重视对寿险市场竞争状态的研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据此确定经营对策,充分发挥自己打击竞争优势,出奇制胜。 3寿险营销中间人 寿险营销中间人是指帮助寿险企业推销寿险商品给最终消费者以及其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具体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营销服务机构(如广告商、寿险咨询机构)及金融机构等。营销中间人为寿险企业推销产品,并提供咨询、广告等种种便利营销活动的服务。寿险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综合考虑营销中间人的实力、服务及其它变化,并在营销环境分析时,深入考虑这些因素,与这些力量建立起密切有效的联系,提高营销活动的适应性。 二、寿险营销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实际上是寿险企业的内部与营销活动有关系的因素。换言之,市场营销是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内部实力的综合体现。寿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种管理层次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是否协调、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团结合作等直接影响着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影响着营销决策和营销方案的实施。 (一)寿险经营目标 寿险经营目标,是指寿险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经营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经营目的和标准。寿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经营目标就是通过寿险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经济生活的安定,实现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上述目标是寿险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和行为标准,是寿险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和企业经营的指南。 (二)寿险经营策略 寿险经营的内外环境纷繁复杂,尤其是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频繁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如经济周期、科技进步、消费习惯、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寿险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此,寿险经营者应该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针对经营环境的每一重大变化,制定出一个或多个应变方案和对策,确保寿险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随时修正和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寿险经营活动的需要。 寿险经营策略的主要内容有: 1市场开发策略; 2促销策略; 3盈利策略。 市场开发策略既包括原有市场的扩张,也包括新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说有市场浸透策略、市场开拓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混合策略等内容。寿险企业在选择市场开发策略时,应根据具体的经营战略、经营市场及其他因素来决定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策略。 促销就是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寿险商品和服务以促进和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方式。具体包括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宣传和公共关系引导等五种促销方式。每种促销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寿险公司应将各种促销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促销策略,以更好地推进寿险商品的销售。 盈利策略是指为实现寿险经营的利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主要包括低成本策略、高收入策略和多角化经营策略。寿险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降低业务费用、节约开支、开展新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或是多方位经营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三)寿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寿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指对寿险经营各个环节(即展业、承保、赔付、投资),保险与寿险信息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通过对寿险经营各环节的计划和调控,掌握市场对寿险的需求和变化,设计相应的险种和提供费率标准,正确运用寿险资金和增强企业偿付能力,促进寿险企业业务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寿险企业经营的预期目标;通过对保险管理,完善寿险环节,从而拓宽承保范围和保证业务的质量;通过寿险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国内外寿险市场的动态和行情,为制定寿险企业经营战略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寿险展业、承保、赔付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总之,寿险市场营销环境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本质上说,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的,而内部环境则可以控制。因此,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寿险企业的内部环境要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系统,共同促进寿险业的良性发展。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文化环境对市场营销 [摘要]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指出了文化环境因素在国际营销中的具体体现,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提出了我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文化国际营销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打交道。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在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而且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效的营销方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就没有效果,甚至产生误解、摩擦和冲突。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并适应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环境因素在国际营销中的体现 1.语言 语言是思想、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字,并掌握它,这对于沟通思想、掌握市场信息、做好产品介绍和广告宣传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市场做广告时,语言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国家还使用多种语言,如在泰国做广告,要使用英语、汉语和泰国语。由于广告语言要求简洁、精炼,这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应尽量选用当地的语言做广告,或请当地的经销商、商协助把本国的广告信息以当地顾客可以理解和愿意接受的语言传达出去。 2.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因为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需求偏好及购物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宗教已经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对某种食物、衣物的接受,对于某种消费行为的认可,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决定了产品促销的成败与否。比如,在一些国家如果广告过多的涉及到人体表演,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种产品自然也会被拒之门外。 3.审美观和偏好 由于各国消费者的民族习惯、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和格调偏好,如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蓝、黑、白色与死亡、悲痛有关,而泰国人视红、白、蓝色为国色;印度人认为黄色表示光辉和壮丽,而巴西人则认为黄色表示绝望;在法国,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代表时髦、高贵和华丽,墨绿色因像纳粹军服颜色而被忌讳,而在埃及绿色为国色,蓝色代表恶魔。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产品的颜色和造型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应在这些方面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爱好。 4.风俗习惯和禁忌 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也是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形式。禁忌是风俗习惯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成功的营销活动总是与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风俗习惯的了解、分析、研究相联系的。例如,不同国家的商人有不同的商业习惯和礼节,谈判的风格和礼节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国人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与美国人谈生意多在餐桌上,德国人很注意体面,注意形式,但比较缺乏灵活性。在日本和新加坡,商业名片是通向商业交易的头等重要的人场券。递交名片时,应双手呈上,微微鞠躬,并怀着感激的样子欣赏一番。只有懂得了这些,才能带来商业交往上的方便。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才能制定出适宜的营销策略。如对本公司的外派人员,不仅要在语言、产品性质、推销技巧方面进行培训,更要重点进行进口国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一商业习俗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工作。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因素是决定市场营销环境的唯一主要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的经济收人普遍提高,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消费者的购买力投向有更强选择性的商品,单纯用经济因素已经不足以说明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两个收人完全相同的人或者人均收人相近的两个国家消费模式迥然不同。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人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接近可能导致需求的趋同性,而实际上各个国家消费者的需求爱好、经济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方面,非经济的因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随着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消费者既是企业营销活动作用的客体,同时又是市场的主体。所以,国际市场营销除了受目标市场的经济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外,非经济的因素特别是文化的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80年代的一项调查发现,欧共体国家中荷兰的真空吸尘器的家庭拥有率为95%,而意大利则仅有7%,这个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可归因于经济的原因。因为在荷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地毯,而在意大利使用地毯的家庭则相当稀少。又比如收人水平虽然是耐用品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可见,面临众多的社会变迁与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企业必须突破文化环境的障碍,积极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营销中有所作为。 文化环境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还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往往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影响了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对商品的价值取向,对广告促销的反应,购买行为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品市场上,食品的消费对文化因素最为敏感,文化的作用已经超越了经济收人水平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往往也决定着某些商品的国际市场营销。 三、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对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市场调研 企业进行跨国调研的费用是十分高的,但如果企业不进行调研有可能付出更高的代价。没有充分、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跨国经营的决策便无从谈起,即使决策也是盲目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跨国文化调研时,我们应注意调研的内容应全面,要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民族、宗教、地理位置条件、教育背景等特点。另外,调研应尽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实地调研是相对案头调研而言的,案头调研是经他人收集、整理的,并以某种方式公开发表的某国的文化背景,习俗和惯常行为。 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省时、省费用,但对文化的调研却不太实用,因为文化这东西往往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要亲身去体会、去感悟,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文化调研时,要尽可能地找到一个在目标市场国长时间生活过的本国人,或者是在本国找到一个目标市场国的外来人来参与这项工作。就是说必须要有一个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人,这样,调研起来省时、省力而且相对准确和完整。 2.按照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产品的设计 文化对人的影响最终是通过行为流露出来的,这就是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购买行为的差异表现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因此,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一定要把他们所属文化的特性设计到产品中去。适应他们的文化个性。大家知道,产品是由品牌、包装、式样、色彩,质地等一系列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需求与审美观是不完全相同的。体现在产品设计中的个性化要求特别强。比如,一种法国头发油的牌子叫“TARTEX”,其发音在巴尔的摩听上去很像鞋油。牌子是这样,包装也是如此,如非洲人常常喜欢喜欢醒目的颜色,因而包装可以选择国旗的颜色。还有式样也是这样,中国生产的“老板杯”由于口太小,使大鼻子的老外倍感不适。还有产品的质地问题也是如此,现今越来越多的出口厂商逐渐认识到必须符合ISO9000标准的重要性,可以由此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跨国公司的订单。国外购买者,尤其是欧洲购买者要求达到ISO9000质量标准。 3.尊重与包容文化差异,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公司文化 为了在全球化环境中卓有成效地工作,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必须提高对异族、异地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精神,要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允许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是将母公司文化与本土子公司文化相融合的组织保证。 企业要经常对领导和职工进行文化差异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文化环境因素溶入到企业经营中去,极大地减少因文化因素而带来的营销风险。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研究 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主的,并没有真正考虑中职生的学习需要,也不重视开发他们的智力与潜能,更不看重他们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识,导致大多数的中职生并不重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活动。再加上大多数中职生本身并不喜欢学习,所以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出现了理论知识匮乏、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也使得中职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网络环境能够有效改变这些传统的教学劣势。下面,笔者从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资源、理论结合实践三个层面,讨论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 一、创设教学情境 大多数中职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受到的挫败感比较强烈,他们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只是为了获得一份工作,对市场营销这门专业并不了解。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传授,且多以单一的“灌输法”来展开教学活动,使得中职生并不喜欢学习市场营销知识,进而导致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而网络时代的到来能够为中职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他们尽可能还原或再现相似的场景,这就有利于吸引中职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如在“营销中的物流管理”中,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双十一”“双十二”等多种节日中物流传递的照片。学生在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都觉得十分亲切,因为他们也常常在这些节日中进行网络购物,也就涉及了物流问题。在看到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照片集中起来以后,我直接提问:“营销中的物流又是如何进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网络经验都纷纷展开了议论。他们认为,营销中的物流过程应该是接受订单、从仓库中发货、物流公司接单进行运输、收件人收货。对此,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与肯定,而是让学生换位思考,思考企业所展开的物流运输问题,同时辅以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与管理的案例进行了教学。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得以大大提高。 二、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网络技术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它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进而充实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使市场营销的教学变得更加全面。另外,中职学校的教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他们很少会参与企业实践,甚至有一些教师根本不具备实践经验,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所传授的市场营销知识与企业的实践活动出现脱节的现象。而网络则可以为中职生提供及时的、最新的资料,保证中职生所学到的市场营销知识与时代接轨。就如在关于“公关促销”的教学中,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不同企业的公关促销策划方案,有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多种行业,这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所设计的公关促销活动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公关促销活动成功策划的规律。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充实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不够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对公关促销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三、理论结合实践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行脱节”问题使得中职生并不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的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流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异同点。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直接展开仿真训练,让中职生直接模拟企业员工参与市场营销工作。我校有一个网络实训基地,在这个基地中,学生可以在网络的支持下模拟真实的企业展开市场营销活动。同时,我也会常常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企业家的讲座视频,以及企业真正进行市场营销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这些实例的支持下学习市场营销理论。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等,使得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变得更加具体、及时、科学,真正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为此,教师应该利用网络为中职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市场营销课程真正围绕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进行;教师要利用网络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突破教材、教室等限制,保证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的全面、多样、充足;教师要利用网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切实提高中职生的技能水平。 作者:韦力琴 单位: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新时期园林景观市场营销环境研究 摘要: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兴起,园林景观行业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压力也逐步加大。当前园林景观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准确定位市场、恰当选择营销策略、完善保障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园林景观市场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的市场选择定位进行了思考,并进一步地分析了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和具体手段措施,以期对当前企业参与行业竞争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园林景观市场;营销环境;竞争策略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兴起,园林景观行业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压力也逐步加大。一方面,当前园林景观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准确定位市场、恰当选择营销策略、完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景观园林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诸多的市场机会蕴藏其中,行业前景也被广泛看好。不过,我国景观园林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部分企业存在恶性竞争行为。面对复杂的市场挑战,企业如何准确目标市场、选择有效的营销策略以获得快速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当前园林景观市场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的市场选择定位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地分析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宣传、品牌、价格、渠道、促销及关系七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措施,以期对当前企业参与行业竞争提供方法借鉴。 二、当前园林景观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外部市场环境 企业扎根于一定的市场环境,无法脱离外部环境而获得生存和发展。外部市场环境分析能够认清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具体包含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技术等环境。企业只有正确把握环境变化,才可能发现机会、避免各类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1.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园林景观行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策法规、经济基础、经济政策等方面。在市场运行中,政府行为通常是间接的,且主要通过货币及财政政策实行调控,这些都会给园林景观行业带来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变化的重要约束条件。一是法律法规标准。园林景观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园林景观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产业体系的发展和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二是政府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市政绿化发展较快,城市景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且随着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景观园林行业发展日益加快,投入也不断增加。目前,国家正逐步加大景观园林绿化的投资,这些都将推动行业发展。三是政策标准越来越高。目前,各类国家和地方政策对城市绿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总体来看,当前国家政策到资金对行业内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十分有利的。而从经济环境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固定投资增长、房地产及园林建设等下游行业的发展前景都将拉动行业发展。而从区域看,二、三线城市也将成为园林景观设计新的增长点。2.社会环境分析。一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景观园林行业发展的主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较低,未来将迎来加速发展阶段,面临较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二是公众需求的提升。当前,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景观和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市场需求。三是国家环保投入逐步加大,四是从区域来看,景观园林行业从东部向西部不断蔓延趋势逐步加大,这也是企业需要重视的一个行业发展特点。3.技术环境分析。园林景观行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景观园林行业技术发展较快,在制图方面大量辅助软件相继涌入被使用,设计效率不断提高 (二)内部行业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园林景观行业发展较快,行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步变大,结构和内容不断丰富,不同专业也打破了行业界线,与城市规划、建筑、旅游策划等行业出现了大量交融和交叉。同时,一些新的设计发展理念和经验也被逐步引入,带动了我国行业进步。从整体来看,未来行业发展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尤其是房地产项目园林建设市场迅速扩张。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景观行业快速发展,并出现了家庭绿化、休闲旅游景观建设、私人庭院花园的发展趋势。不过,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行业内的企业普遍处于发展初期,资源以及能力不强,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市场集中度较低。二是行业兼并将逐步出现,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行业整合并购面临新的机遇,这也意味着园林景观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来看,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拓展接单能力,即面向客户的需求开展市场挖掘,二是人才能力,高端项目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跨区域经营能力,二三线城市将面临重要的市场机遇,四是设计施工逐渐融合,企业逐步向上游延伸。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 三、公司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当前行业企业水平不一,未来分化也将日益明显,小企业可能成为大公司供应链的其中一环,而大企业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融资能力也将逐步提升,并将持续整合供应链。从业务分类看,主要包括几个细分市场:一是商业景观设计,这类设计更强调体验和享受,即现代商业景观功能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也会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应该更具超前性。二是水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这类细分领域集中于生态的恢复、重建或改建,以建设生态平衡,达到自我调节的稳定状态。三是社区景观,这类领域属于复合设计领域,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旅游休闲度假景观,这类领域对于设计、施工水平要求高,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五是道路景观,目前这列景观效果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指导道路景观的设计,未来要将道路景观组织到设计中去。总体来看,园林景观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其中重要的发展趋势是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首先,产品策略。是指企业在营销前要明确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园林景观行业需要针对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客户关系服务。在确定产品策略时,一是要根据巿场变化将目标市场具体化,并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进入的市场。由于地域差异,客户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调整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例如,企业应依据业主的投资规模、风格偏好等因素制订相应的设计备选方案,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特点,以最合理的造价达到最好的效果,,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实现。二是要适时调整产品营销组合策略,不同地区、不同业主的差异,使得其对于同一种产品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设计方案、压缩经营和管理成本,并及时调整产品组合,适应当地市场特点,同时建立竞争优势。三是改造产品以提升顾客忠诚度,这将有利于顾客重复购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客户忠诚度。四是确保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持续提供。在未来竞争中,景观园林行业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品牌将是企业致胜的法宝。其次,产品宣传策略。一是产品展示,这是商品销售的基础形式,也是企业实力和能力的展示。园林景观行业的产品展示能力更是被客户所了解和接纳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的形式是通过展会扩大产品的曝光率,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展示渠道愈加方便快捷,营销得以跨地区快速展示,提高了营销效率,效果也相对较好。二是融入行业协会。这些机构可以联系市场和企业,并利用其组织优势提供准确信息,帮助开拓市场。目前我国缺少统一有力的园林景观行业协会,因此需要加快发展和培养,以促进行业有序发展。三是拓展互联网销售。可以通过广告,准确定位产品。四是积极运用广告函和宣传册将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向目标客户推荐的主要方法。五是会展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办事处捕捉供求信息,还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营销。再次,品牌策略。品牌形象是企业赢得顾客忠诚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从景观园林行业看,品牌促销是最佳途径,能够促进双方及时的沟通。企业需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情况,为品牌选择适当的市场位置,使得业主能够对企业产生品牌偏好。一是要注重品牌形象塑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赋予品牌更加鲜明的风格特点。二是有效预测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营销策略,走在市场变化前面。三是要积极提高顾客满意度,妥善处理意见反馈,适应市场变化节奏,掌握主动应变方法。第四,价格策略。就园林景观行业来看,其提供的产品以方案方式体现,偏向于服务。企业进行产品定价时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顾客情况,更需要考虑竞争对手成本、比较和分析竞争对手产品和价格,最终结合各种情况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同时,企业规模不同,产品定价策略不同。但是价格制定要考虑成本,,成本导向策略是比较普遍的策略。大型企业因为具有资金、技术优势,一些时候可以采用需求导向法定价策略。第五,渠道策略。渠道战略是企业开拓市场、实现销售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园林景观企业来看,渠道结构的建设中心应该是终端市场,可以通过市场炒作开展销售工作,同时可以将渠道成员发展成为伙伴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还可以实行扁平化营销渠道,增强企业控制力,有效地促进销售。第六,促销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公共关系、广告等促销方式向客户展示产品信息,达到形象认知、竞争差异、利益展示、信誉维持和说服购买的目的。常用的促销方式有人员推销和非人员推销两种方式。第七,关系策略。即与供应商、客户、分销商、竞争对手等建立关系,发展好这些良好关系。就该行业而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关系,积极获得大型市政园林项目,最终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五、新时期促进景观园林企业发展的策略 一是积极开拓新市场。要重视老客户口碑传播,深入开展重点集团客户的营销和区域化营销,有效开拓二、三级城市市场建立。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目标市场满足。要积极考虑市场机会潜在机会,主动选择有利的市场策略。二是组建营销中心,提高营销效率。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价值链的竞争,目前的竞争是渠道为王、品牌制胜,景观设计行业要积极培养自己的营销人员,尤其要有专业技术知识,要积极进行品牌拓展,充分了解客户,增强对市场反应速度。三是合理授权,促进团队协作。景观设计行业的竞争力在于订单获取能力,就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运作两个方面的实力。另外,还要积极培养高端营销经理,提升企业对于高端项目的把控程度。 作者:赖馨 单位:美国纽约大学专业教育学院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营销创新研究 摘要:作为社会发展以及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电子商务符合时展需求,这就为企业管理和企业销售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生产销售模式以及经营模式,这样能够适应市场变革需求,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对策,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对市场营销创新对策作了分析,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市场营销;创新;对策 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创新对策分析 1.1明确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发展方向 作为消费者消费重要途径,互联网在商品销售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费者能够利用互联网来搜索购买商品信息,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来体验商品和使用商品,进而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一部分企业目前致力于构建现代化以及专业化网络营销模式,这样对企业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便捷互动沟通形式,网络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也能够实现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有效转化。很多网络经销商已经实现了有效活动方式,这样能够实现企业与顾客的有效沟通,利用创新性市场营销手段以及市场营销模式,能够有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时展特点,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从顾客的角度分析,企业可以与顾客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实现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考虑到服务群体特殊性,为顾客提供更加及时、更加周到服务。网络公司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需要达成服务共识以及营销公式,实现商品资源的有效共享,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有效宣传,降低广告宣传成本。 1.2转变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营销观念 电子商务环境影响下,单一化营销方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构建互动式市场营销方式。在传统市场营销过程中,往往是利用销售点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者是多对多的销售方式。作为大众营销方式,电子营销的营销对象具有多样性。作为商品质量重要依据,需要重视商品评价,利用短信、邮件或者是电话等方面进行销售,有利于提升实际服务水平以及销售质量,这样就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加有效消费建议。在进行电子商务营销过程中,需要转变被动营销方式,通过与多个网站合作来进行营销,利用营销广告来激发购买者购买欲望,消费者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来利用网络引擎来输入需要产品、需要风格、需要大小等等,重视市场营销创新,利用新技术促进电子营销发展。 1.3市场营销定价合理性 为了能够降低网络实际交易成本,利用网络能够有效沟通与交流,顾客很容易实现愿望,一部分网站利用较低价格或者是商品打折方式来促进消费,在进行电子营销过程中,消费者消费渠道具有多样性,消费渠道相对较多,但是竞争也非常的激烈,定价建议特色性以及定价策略特色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热卖”、“特价”等往往能够快速吸引顾客关注力,激发顾客购买欲望。互联网日渐发展促使电子营销发展空间越来越广,这就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利润以及经济效益,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市场竞争,随着消费链结构日渐变化促使生产商可以成为直接的供货商,供货商也可以利用多链条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往往单一化、传统化中间商链条呈现出多样性,这就为企业营销提供巨大的挑战,利用多样化销售渠道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消费欲望。 1.4构建更加健全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制度 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新型营销,信用对企业网络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日渐发展促使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企业构建更加完善网路营销工作机制,有效执行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制度,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企业可以结合电子商务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信息销售的评估模式,肯定企业销售产品,促使消费者利用信用销售评估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产品。同时,还需要构建较为专业第三方认知机构,进而为电子商务安全交易提供安全保障。 1.5重视市场营销中网络营销创新 所谓市场营销,实际上就是为企业营销提供行动准则以及行动纲领。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转变了同质化营销理念,采用异质化、集中性营销理念。传统市场营销大多是利用电视广告或者是购物商城等方面进行销售,这样能够符合消费者消费理念,但是在消费广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网络技术日渐发展促使市场营销呈现出复杂化、小型化等等。网络经济日渐发展促使消费者具有自主选择权利,利用搜索引擎能够选择符合自身需求个性化产品,企业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提供特定化消费服务。市场营销规模逐渐扩大促使小公司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小公司能够结合市场发展特点独辟蹊径,确定消费者群体,详细划分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特色化服务。网络市场营销促使消费者能够与企业进行有效互动,同时还能够促使企业各个职能工作部门、营销工作部门实现有效互动。企业在进行营销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工作部门之间分工差异,尽可能较少重复劳动,避免资源浪费,这样能够实现不同工作部门信息传递有效性,有效降低实际协调工作成本。网络技术能够有效传统营销分工以及营销合作方面制约,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调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最大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门还服务。利用网络信息反馈能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有效传递,销售工作人员可以结合企业消费产品特点以及消费者实际需求来提供意见和建议,实现各个营销工作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有效发挥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6构建营销组合创新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以及物质方面限制促使产品价格、产品宣传、产品销售、企业的促销对策等直接的影响企业经营情况以及企业营销对策。电子商务环境营销下促使营销对策发生非常大的转变。摆脱了地域概念以及范围概念限制,简化宣传手段,实现销售渠道多样性,这样能够有效剔除商业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电子商务营销问题,诸如,重视竹叶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系统完善工作,有效满足消费者购买欲望以及购买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买服务、退货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等,高质量满足消费者购买欲望,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效沟通。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资产,顾客在企业网络营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重视顾客数据库管理工作以及应用工作,有效分析消费者消费轨迹,结合消费者个性消费需求,与消费者构建长期性销售关系,有效锁定消费者群体。互联网使用人数逐渐增加促使企业需要制定有效对策有效吸引消费者,提升市场营销有效性。 2结束语 利用互联网平台能够促进电视商务市场营销,同时还有利于提升产品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以及迅速性,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企业推广成本以及宣传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电子商务环境为企业市场营销理念创新提供了保障,利用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构建新型管理模式。人们生活与电子商务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电子商务对人们生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发展促使传统市场营销对策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制定更加完善企业营销对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作者:桂光泽 单位: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电力市场营销环境探讨 1机遇与挑战分析 1.1机遇 (1)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趋好。一方面,国家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重点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将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推进新农村和城镇化进程,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国家实施电能替代燃煤、燃油,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等为公司扩大了电力市场份额,提升了电能在终端能源的比重。(2)“十三五”的五年将是辽宁省经济发展追赶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经济结构调整期、环境建设恢复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期,使辽宁省早日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一些新兴的工业产业将快速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电力消费潜力将得以释放,必将为电力市场的快速增长创造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3)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纵深推进,全面落实提高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和供电保障能力,将促进电力营销工作快速发展。智能电网的深入建设,营销投入的不断加大,为营销发展创造了条件。 1.2挑战 (1)国家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挑战售电市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售电能量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大工业用电比重将呈下降趋势。同时,积极发展包括余热余压发电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这些都给公司现有售电市场的巩固和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影响公司市场占有率的提升。(2)清洁能源发展挑战现有供用电模式。国家大力开发低碳技术,着力推进分布式清洁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由于分布式能源应用存在电能交互双向互动特征,现有的供用电模式已无法满足需要。电动汽车充电站服务网络和商业模式尚未建立,无法满足电动汽车产业大发展的需要。新能源、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使电力营销面临着新运营、新服务的重大考验。(3)“三集五大”战略部署挑战营销发展方式。“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深入推进“三集五大”工作,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提高发展质量。辽宁及大连供电公司目前专业化管理纵向深入力度不足,扁平化组织架构还需不断完善,集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智能化、互动化服务手段需要进一步提高,营销发展方式面临新挑战。(4)改革和监管不断深入挑战供电服务水平。随着国家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进程的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电力监管日益深入,实施试点推广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将使传统售电市场格局和市场规则发生重大变化。《供电监管办法》的颁布实施,使供电企业在提高供电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2优势与不足分析 2.1优势 (1)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通过深化营销“一部三中心”和“大营销”体系探索,整合县区计量、95598客户服务资源,集约电费抄核收、计量和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完成营销管理标准、岗位工作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初步创建了架构合理、业务管控能力强、流程规范顺畅、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的新型营销管理模式和标准化体系,为有效解决管理层级多、业务链条长、服务资源分散、工作效率偏低等问题创造了最佳实践。(2)管理界面更加统一规范。着力推进专业化管理,优化营销业务流程,理顺管理界面,定制管理权限,建立统一的营销业务模型,实现营财信息共享,促进管理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强化执行力和穿透力,营销管控能力明显提升。(3)经营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建立“堵新欠、清陈欠、防风险”的电费回收常态管控机制,大力推行电费分次划拨及预付费措施,完成电费账务营财一体化管理,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政策调整等带来的电费风险,陈欠电费实现结零、当期电费回收率保持99.9%、应收电费余额比重大幅度下降,电费回收各项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电力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坚持保存量、促增量,巩固和拓展电力市场,稳定发展重点行业用电需求,积极培育挖潜新的用电增长点,推进电能替代工程,引导自备电厂有序发展和规范运营。(4)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全面覆盖,有力地支撑了各项营销业务的开展,系统电费账务应用深度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网率先实现营销财务一体化,实现营财信息共享,自助缴费平台等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实现对所有客户用电明细数据的集中管控,营销信息化系统的实用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强化了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能力,实现自动报表和多维度核心业务主题分析,为实施营销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5)客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严格执行“三个十条”,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年度优质服务主题活动,持续开展年度服务品质评价。不断夯实服务基础,着力提升服务品质,理顺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全面提高客户满意度,供电服务薄弱环节有效加强,供电服务承诺兑现率保持100%,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逐年提升,供电营业服务窗口规范化达标率100%。全面落实供电服务规范,统一服务流程和质量标准,主动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在营业厅、95598客服、抢修、抄表、装表等服务窗口和服务环节开展“满意百分之百”创建活动,“国家电网”品牌价值全面提升。标准化窗口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推进标准化供电营业厅建设工作”。通过标准化供电营业厅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规范化服务水平、主动化服务意识、个性化服务能力、差异化服务特色和品牌化服务内涵。(6)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业务培训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举办电费抄核收、电能计量、用电检查、业扩报装、合同法律等专业培训班。开展电能计量、装表接电、用电检查、优质服务等技术比武,营销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服务礼仪、政策法律等得到了全面提升,员工技能显著增强。 2.2不足 虽然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企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大营销”体系和推广SG186工程、智能化电网建设,传统经营理念受到冲击,对营销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营销组织体系和流程、相关制度标准需要整合、优化;二是营销基础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基础数据完整性、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营销资金投入整体偏少,营销基础装备相对落后,用电信息采集率较低,更新改造量大、时间长,影响营销管理快速提升;四是农电划转区域低压电网和营销装备需要更新改造,营销管理和作业方式亟待统一规范,专业化管理需要深入;五是建立适应现代管理的员工队伍任重道远,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服务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作者:高宁 单位:国网辽宁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供电公司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市场营销。网络技术对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进行了创新和挑战,让我国的现代市场营销产生了很大改变,文章具体分析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影响,同时对网络技术影响下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技术;市场营销;策略 1.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市场营销带来机会 网络技术让信息的迅速传播能为可能,使得商业信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加,这对市场营销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人不需要亲自动手,只需要动一下鼠标信息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让潜在用户增加,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网络技术在市场营销中的使用为市场营销带来了重大变革。 1.1通过网上营销可以降低成本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宣传中,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高投资的资金投入来进行信息的印刷、包装、存储和运输,但是在网络技术在市场营销的应用后,企业不需要进行纸质信息的传播,只需要将企业产品的目录,企业简介,产品规格等等存储在网络上就可以,不仅节省了一大笔资金,而且可以让客户在想看的时候随时查看,不必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在信息要进行更新的时候也无需大费周章的重新印刷,只需要在网络上刷新就可以。顾客对企业产品有需要时,不需要相关人员进行邮寄工作,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节省了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有时候成本几乎可以减少为零。 1.2通过网上营销减少营销环节 在网络技术上,企业在信息上直接进而顾客进行交流,让信息迅速进行传达,在速度上抢先一步。而且网上营销是一种一对一方式的营销策略,通过数据库让顾客更加明确具体的了解产品参数,通过互动式进行相应服务,让生产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不必受到中间商的连接,让消费者更省时省力省钱,同时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简化环节。 1.3网络上的信息随时可用 在网络上的信息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因素,资源可以大家共享,不会如纸质信息一般需要把纸质找出来,丢了就没法知道的弊病,网络技术提供的信息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只要你想了解,就可以打开网络进行搜索,方便快捷。 1.4网上营销所提供的信息量大而且具有互动功能 在传统的纸质传播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印刷时不可能将资料信息完整地复印到上面,使得顾客对产品并不是非常了解,想了解的东西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在网络中,可以把产品的所有信息存储到上面,顾客通过网络对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随时搜索。同时,在纸质传播信息的时候,没有和顾客的互动活动,这让顾客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但是网络技术深入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网络技术,和顾客进行互动,并且可以让顾客参与到自己企业的产品决策中,满足了顾客的需要,了解市场走向。加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1.5联系国际市场,减少市场壁垒 在网络上进行市场营销,可以消除时间和地域的障碍,要知道,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时,由于信息不发达,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不能进行交流和沟通,无法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但是有了网络技术,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沟通和做生意,无关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公司规模的影响。这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有利作用,为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契机。促进市场营销行业的共同进步。 2.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市场营销提出挑战 网络技术在市场营销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互联的,全球的,数字化的商业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快捷的方式,网络技术的使用为市场营销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对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同时也对传统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挑战。 2.1市场营销模式的转变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了转变,由纸质传播变为了计算机市场营销,这种规模的转变为小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如果凭借传统市场营销方式,小企业很难超过大企业,但是有了计算机市场营销,小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智胜大企业。使用网络技术,让市场营销的很多环节可以用很低的费用来完成,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拉拢潜在的客户群体,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在广告的传播上提供新的方法,减少费用,方便快捷。三是在大量信息中把需要的信息收集出来。四是让消费者的信息得到收集,这可以对消费者的消费意向进行了解,确定接下来的市场走向,把握先机。四是可以用过网络技术对消费者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回答,让消费者更深层次地加强对产品的了解,为购买产品提供可能。五是可以及时收集消费者的使用反馈,通过消费者指出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改进。 2.2大规模无差异营销方式的转变 在50年代,大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产品的宣传,宣传渠道包括电视广告、购物商场、超级市场等等,让企业深入消费者的观念,然后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他通过抢占市场份额让企业的利润不断扩大,使得新兴的进入者很难进入这个领域,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整个世界变成了信息交织的社会,这使得小型化、多样化和复杂化成为社会的主流,不再是以前的有限消费者选择的全球化市场,而是大量消费者选择的全球化市场。因为网络技术让产品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可以让消费者的特殊要求得到满足。中国市场营销领域正在由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差异小的产品到个性化,信息无穷的产品生产过渡。 2.3大品牌向品牌多样化转变 在传统的大规模市场营销中,大企业由于大量投资,让品牌深入到消费者的观念里,使得小公司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竞争,因为消费者在观念中接受了大品牌值得信赖的想法,但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今日,小企业通过对产品进行创新以及减低价格的方面来拉拢客户,让有着特殊兴趣的消费群体有了产品的提供商,同时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让小企业有了发展的机会,侵蚀大企业的霸主地位。所以带来的优势就是由大品牌向品牌多样化转变。 2.4向一对一的信息交流转变 传统的市场营销中是单向传播的方式,但是市场营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双向学习的过程,消费者想要对自己所要购买的产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但是传统的营销方法不能展示消费者想了解的产品参数和服务细节,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深入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消费者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提出问题,并可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销售商希望找出的是潜在的消费者,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走向,但是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单方面的信息交流,没法进行潜在消费者的收集,这对公司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抑制作用。计算机技术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进行的是一对一的交流,可以进行生产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消费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和对话,对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消费者感觉产品存在不足的地方可以与生产厂商进行交流和沟通,为企业未来的产品良好发展提供可能,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下单,并为客户的特殊要求进行满足,在销售中,让客户具体的参与到其中,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 2.5交易方式,商品活动,竞争方法发生抓变 网上交易由于没有第三方来制约,所以要建立在两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来进行,所以网络技术影响下的市场营销对信用有着很高的要求。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产品的信息流程成为消费者很看重的因素,由于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商品的价格是公开的,所以现代社会市场营销的非价格竞争是商业竞争的基础。 3.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网络技术在市场营销领域的使用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进行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对网络技术影响下的市场营销有一个具体的认知,通过对形式的认识和未来发展方面的预测制定相关的营销策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3.1产品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为消费者建立意见指导项目,让消费者对产品的不足和要求进行指明,企业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产品的改造和完善,让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3.2价格策略 在进行产品的价格制定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成本和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产品进行价格预订的时候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了解一下顾客的意见和建议。还要考虑一下国际化因素,对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价格进行了解,从而确定价格策略。由于网络技术下的影响,产品价格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充分考虑产品的优点缺点以及不足来进行比较,根据最合适自己的产品来进行购买,所以在价格上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提供产品。 作者:李爱迪 单位:西京学院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新环境下军工单位市场营销的管理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迎来了中华民族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但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经济成果将无从保障。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各国均对国防武器装备加大投入,为国防安全提供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业肩负着为中华民族崛起保驾护航的重任。 近一段时期,国家正在积极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封闭体系,引进全社会资源,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水平。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对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未来军工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另外,国家也改变了对军工企业一包到底的经营管理方式,大部分科研院所也要转制,因此,军工企业要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深入研究军品市场特点,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直面竞争,大力开拓军品市场,提高企业效益。 一、军品市场特点及发展形势 1·军品市场特点 军品是特殊商品,由政府委托军队通过国防订货进行采购,军品市场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市场的规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军品市场受国家宏观环境影响大军品市场由国防需求决定,国防需求受国家经济、国际政治环境、国家周边环境、军事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宏观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2)军品市场集中度高 军品采购属组织间采购,政府是唯一买方,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卖方的数量也较少,而且规模大,军方和工业部门相互选择余地有限,因此军品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垄断性。另外,军品市场集中度高也体现在军品的营销渠道较短,基本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军品市场营销一般采取直销模式。 (3)军品市场容量有限 军品属于政府采购,因此受国家军费预算限制,按照军队武器装备五年规划执行,存在较强的计划性,现因此军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很难出现爆发式增长。军工企业高速增长的要求,蜂拥而至民口企业,让有限的军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4)军品价格体系特殊 军品,尤其是武器装备的价格制定遵从国家规定,由军方组织军厂双方专家根据成本加成定价法审定产品价格,企业在产品定价上没有主导权,在市场营销中无法采用定价策略。 (5)军品采购决策程序复杂 军品属于政府采购,采购体系庞大,牵扯部门多,采购流程复杂,决策周期长,给市场营销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另外,国防武器装备的新研和改进,必须经过军方论证并立项,按照严格的研制程序完成定型后,才能制造生产,形成订货,立项决策较订货决策复杂程度更高。 (6)军品研制生产门槛较高 国家对军品尤其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由严格的规定,必须经过各种认证进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名录,才有资格承担研制生产任务。由于武器装备通常技术含量高,研制周期长,用户要求严格,合约期长,造成投资相对较大,风险较高,另外,由于军品市场多年计划经济形成的行业领域划分,造成军品研制生产进入壁垒较高,由于武器装备要求全寿命周期的服务,企业退出的壁垒也高。 2·军品市场发展形势 (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壁垒 由于在军品采购计划经济模式下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近年来军方对装备采购进行了改革,相继颁布了《装备采购条例》《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等军队条例,并根据《政府采购法》等国家法规进行国防采购,2005年开始实施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制度,在国发[2010]37号颁布后,加快了装备市场准入机制改革的步伐,在2011年6月的《装备承制单位名录》中,1600余家上榜企业中,有近900家民口企业,已超过了半数,总装备部将进一步扩大资格审查范围,不断吸纳社会优势资源为装备建设服务,加快推进了加快了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立,可想而知,将会有更多有实力的民口企业甚至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对于军工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另外,军方在武器装备研制立项中也打破行业壁垒,引入竞争机制,在新研型号立项中,基本都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承制单位,针对较为强势的研制单位,军方刻意为其扶持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以减少研制风险,加快研制进度,降低研制成本,促进武器装备发展,已经起到了良好效果。对于军工企业,即在传统优势领域带来了挑战,也为进入其他领域带来了机遇,因此必须要转变观念,直面竞争,大力开拓市场,才能在未来的军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产品多研少制生命周期缩短 由于军事需求的快速变化,以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武器装备产品的生命周期较以前大为缩短,小步改进和大步换代相结合,产品的研制周期也相应地要求大幅缩短,给装备承制单位带来较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新研装备的种类也较以前大幅增长,为军工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3)军工企业集团加大改革力度 随着国防科工委撤销并入工信部,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成立,以及中国一航、二航合并成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拉开了军工企业集团改革的大幕。中航工业集团提出了“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的改革思路,集中优势资源,完善企业制度,贴近市场,快速反应,做强做优航空工业。其他军工集团,也针对新的形势,纷纷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快速增长。 二、军工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及问题 随着军品采购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军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军工企业也加快改革步伐,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军工企业在原有计划体制下的销售模式暴露出种种弊端,研制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问题体现在: (1)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军品谈不上真正的营销,大多只是在做争取计划、满足计划的事务性工作,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很多军工企业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思维惯性,商业观念、市场意识淡薄,仍然是重视技术突破、轻视商业成功,仍然偏重于功能需求,对用户心理需求、审美需求的关注明显不够,对技术的商业应用和价值创造关心不够,在运营中总体上重生产、轻营销,会“做”不会“卖”。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仍有不少军工企业对市场的理解不到位,对市场营销工作抱以落后的观念,认为军品不需要营销,也无法营销,或者简单的认为军品营销就是拉关系,跑项目,争订货,没有认识到营销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开拓,与时展极不相称。 (2)营销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军工企业普遍存在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甚至很多企业至今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营销职能不健全,主要为销售职能,缺乏市场研究、策划、开拓的能力。军工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市场营销管理流程和制度,销售方式比较单一,销售资源投入不足,销售网络缺乏整合性,营销人员的规模和整体专业素养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营销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营销活动的科学性、精确性不够,激励机制还不能适应大的市场竞争环境。 (3)缺乏用户导向的营销意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通常以满足指令性计划任务展开工作,形成了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缺乏以关注用户、理解用户、满足需求、用户导向的营销意识,另外,军工企业普遍存在“营销是营销部门的事”的认识误区,缺乏“全员营销”意识,在各环节工作中没有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4)忽视品牌管理 在人们心目中能够记得的武器装备名称往往都是武器序列名称,如:东风、神舟等,或别称,如猎鹰、海豹等,而对这些产品的品牌和生产企业却很难直观了解,这主要是军品市场的特殊性,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缺乏竞争,军工企业普遍没有实施品牌管理等原因造成的。以前军工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也仅仅作为商标的代名词,而国内军品的包装、标识都按照国军标执行,客观上也限制了品牌的推广和使用,对于军工企业在军品市场上的品牌管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三、新形势下军工企业市场营销对策 面对军品市场新的发展形势,军工企业应该尽快调整思路,加强军品市场营销管理,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从而应对未来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 (1)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加强市场营销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放飞思想,坚决破除“酒香不怕巷子深”观念和军工优越的心理,增强市场意识、客户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满辄止”的陈旧观念,树立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破除市场营销就是产品销售、仅仅是销售部门职责的观念,把营销纳入整个运营体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技术导向”、“产品本位”的传统思维,树立“市场导向”、“客户满意”新观念,以市场化的观念推动现代市场营销。 (2)构建现代市场营销体系 市场营销体系是营销工作的载体,军工企业要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必须打好市场营销工作的基础,构建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完善需求管理、产品管理、研发管理、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流程,把市场系统、开发系统、销售系统、供应链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整合为统一的营销体系,使各部门、各单位在营销体系中发挥作用。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和客户信息管理,建立产品档案和客户档案相对接的生产和产品交付体系。加快培养各层次营销人才,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营销创新。 (3)坚持用户导向提高全员营销意识 军品市场非常特殊,仅有军方一个买方、一个用户,军方在军品采购中引入竞争机制后,竞争将成为常态,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做到用户满意,否则将很快被竞争者取代,因此,军工企业必须坚持用户导向,从用户需求开始直到产品交付,进行全过程营销;建立客户服务体系,从原材料进入生产线就开始切入,让每个环节、每个员工都心装客户,进行全员营销,让营销与每位员工的工作和利益融为一体,增强客户服务和市场开拓能力。 (4)制定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 由于军品市场的特殊性,传统的“4P”营销组合中营销渠道、产品定价、促销等营销策略并不十分适用,企业还要从自身业务特点出发,研究军品市场,制定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笔者从事多年军品营销,总结提炼出了适用于军品市场的“4C”营销组合策略,即通过实力(Capability)、价值(Creationofvalue)、信誉(Credit)和关系(Connection)四个维度开展营销工作,实力、价值、信誉和关系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这其中,同用户建立长期共赢的战略关系是基础,良好的信誉是保障,深度挖掘和引导用户需求,在竞争中占据先机,通过超强实力战胜竞争对手,最终为用户创造卓越价值,进一步增进关系,提高信誉。 市场营销环境论文:航运市场营销的外部环境思索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现代营销认为,企业营销活动的成败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营销环境。企业要获得成功,其营销管理者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对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预测和分析,据以确定营销战略,并相应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使之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本文试从航运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分析其外部环境。 航运市场营销的外部环境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与航运企业有关的各种法规以及有关政府管理机构和社会集团的活动 这些因素都会对国际、国内航运市场的形成,对航运市场规模和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航运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 (一)国家间的关系在现代国家政治关系发生大分化时期,某些国家常常运用贸易限制等经济手段来达到其政治目的,如战略物资、国防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限制或最惠国待遇的附加条件等等,尤其是某些发达国家为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常采用这种方式对其国际贸易进行论文干涉,从而对航运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此外,一些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执政党常常更迭,经济政策可能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还有一些国家政局稳定性差,如政治冲突、骚乱、内战等,这些因素都会冲击航运业。 (二)国家的经济立法航运企业的营销人员要熟知与本行业有关的经济立法,不仅在营销实践中做到知法守法,同时也能借助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如1992年11月7日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是我国关于航运业的基本立法。该法规中没有一条是有关行政干涉和指令性的条款,用各种形式的经济合同、业务合同来规范双方海上运输的关系及船舶的关系,为我国及外国在华航运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航运政策航运政策是一国为了发展海上贸易运输,改善国际收支,确保战时海上运输等对本国商船队的态度、方针、措施的总称。它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国政府对航运业的基本态度。 我国的航运政策,60年代对航运企业是扶持或保护,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进入80年代后期,航运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取消了对国轮至关重要的货载保留政策,在造买船、营运、税收等方面不再予以财政补贴,并在市场准入方面大开国门,让外资航运公司享有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这一变化固然有利于我国航运企业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方向转化,然而其改革的力度和广度并不完全切合我国航运业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此外,我国的航运企业在世界上还受到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有本国保护主义色彩的公开性和隐蔽性的航运政策和管理措施的限制。至目前,世界上仍有50多个国家实行货载保留政策(其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20多个国家实行造船补贴政策,9个国家实行营运补贴政策,并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对本国航运业实行间接保护,像美国仍是典型的航运保护主义国家。这样使我国的航运企业在世界航运市场上受到某种不公平的待遇。笔者认为,我国航运政策某些方面的改革是失之偏颇的。 (四)国际规则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通过“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STCW)的修正案、“国际安全管理规则”(ISMCODE)等规则,对国际航运的严格规范已从技术因素扩展到人为因素。由于我国从事国际航运业务的仍有不少是老旧船舶,且相关船员的文化和技术程度未及国际标准,使现行中国旗船时被欧美等航运管理检验机构列入“黑名单”并发生扣船现象,因此我国航运界进入世界市场将会遇到更多、更新的严格限制。 二、经济环境这里说的经济环境是指与航运企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发展趋向及其性质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的关系航运特别是国际航运是国际贸易派生的需求,所以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对航运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目前,世界贸易格局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它们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约为70%左右,但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大提高它们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据世界银行预测,1994年到2000年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将增长80%,而发达国家将增长50%。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将从1994年的24%上升到30%,一个新的世界贸易格局将逐渐形成。这种国际贸易货流流向上的变化使国际航运业出现了新的竞争局面,亚洲,特别是远东地区已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中心,从而使该地区处在新的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航运企业如何加强经营管理,确定营销战略就成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我国经贸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阶段,1997年的GNP增长率达到8.8%,而本世纪今后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将保持8%的年增长率。与此同时,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亦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到2000年,我国的年外贸额预计达4000亿美元。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90%以上都是由国际海运完成,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为我国航运业提供了更多、更稳定的货源。另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已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最早可在1998年加入WTO、届时我国的出论文口规模将大大扩大,同时我国大幅度降低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也促使进口量的增加,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势头必促进我国外贸运输总量的增加和国际航运市场容量的扩大,并且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多元化,也会导致我国海上货运航线全方位地向全球辐射,这些都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变化。出现贸易方面,制成品的比重1995年已达到85%以上,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大幅下降;进口方面,原材料的增幅较大,工业制成品的增幅较小,由于大多数的工业制成品适合集装箱装运,这一变化趋势使得我国国际集装箱运量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00年集装箱运量将由1995年的549万TEU增长到1000万TEU。同时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对原材料的进口,原油和铁矿石等大宗散货进口量保持稳定增长,从而使我国的油船市场、干散货市场保持相当的需求水平。 (三)相关市场因素造船市场的变化决定着新船向市场投入量变化,船舶买卖市场的动态往往反应闲置吨位进出市场的倾向,拆船市场的兴衰则是调节航运市场运力的重要环节。在分析预测航运市场运力变化时,必须结合这些相关市场的变化,密切注意新船的订造吨位,当年峻工和投入使用的吨位,以及当年和未来年度的拆解吨位,旧船买卖的成交量及船价水平等因素,以便较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为调整航运企业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四)科技环境科技是影响航运业发展的长远性的环境因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给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造船技术的发展使船舶大型化成为可能,巨型油船、第五代集装箱船的问世给国际航运业带来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使航运更安全、迅达。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货主的要求(比如EDI技术的出现)。所以我国航运企业应充分认识技术进步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能落后于人。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 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一直以来都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无论是营销观念还是相关的手段,都难以达到更高的层次。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营销理念不尽科学、营销手段缺乏创新、营销战略缺少理性、营销人才供应短缺等问题。针对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营销的文化、管理、发展等方面进行改进,为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管理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问题 发展 对策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上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而现在,市场上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尽人意。怎样才能令中小企业更好的做好营销管理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相关资料的借鉴,就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对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寻其解决方法。 一、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营销策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小型企业想要做好市场营销,必须遵循营销活动的客观规律。所谓的营销策略就是指企业为了提高销售份额,占据更大的市场,在对市场和受众进行调查分析以后,根据分析结果所做出的促销活动策划,而营销管理则是对整个营销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二、目前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制约其发展步伐的关键因素就是营销管理。营销策略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稳健的发展。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营销手段落后。虽然一些中小企业能够鞭策自己,让营销手段与时俱进,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获取渠道比较狭小,在加上其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和对市场营销片面的认识,导致其将市场营销看成简单的推销,以至于营销手段落后。另外,一些中小企业对现代化的设备,如互联网等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利用,令其信息收集比较困难和片面。 2、尚未树立科学营销的理念。科学营销理念,是保证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有利盾牌。虽然许多中小企业已经逐步培养自身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却无法将其与具有战略意义的营销理念很好的结合。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其企业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企业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做好文化营销。 3、营销创新动力不够。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其技术和资本的含量都比较低,利润主要从加工费上面获取。这样的发展模式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小企业的投资中来,从而使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进而使各个企业之间开始展开价格战。在这样的竞争中,归根结底还是低水平的重复生产惹的祸,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在营销创新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就导致了价格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上演,而企业得不到发展,甚至被摧毁。 4、营销战略不尽人意。中小企业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面对市场之时,不仅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具有理性的营销战略指导,发挥其与众不同的优势,生产别具一格的产品,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道路。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不够重视理性营销,再加上其信息面较窄,致使营销渠道单一,制约了企业发展。 5、营销人才缺乏。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营销人才对于中小企业的营销来讲至关重要。目前,多数中小企业都处于缺乏营销人才的困境之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与企业中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 三、解决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问题的策略 解决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营销手段。不仅要注重市场营销,加强较强市场营销的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网络营销的计划和策略,注重企业网站建设。 2、树立科学营销管理理念。在中小企业中监理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主要是要制定合理的营销人员分配及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营销人员分配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是考核体系从单一变为多维,不仅看销售额,还要同时关注回款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第二则是监理有激励意味的薪金和培训,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则要通过建立行政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和行动管理制度等来规范员工的业务流程、个人行为和工作时间。企业可实行例会制度,探讨问题,鼓励员工,让员工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3、培养创新的营销文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因为这不仅是企业的立足点,更是企业内员工们的精神动力。在创新营销文化建设的同时,培养适合其发展的价值观,并要让企业内的员工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进而形成一种凝聚力,让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培养创新的销售文化还有利于规范销售人员的行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增添一道保护屏障。 4、正确的选择发展战略。发展战略要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但是一般都是要从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等方面来确定的。值得一提的是促销活动,适当的促销可以让中小企业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是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5、培养优秀的营销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有效的营销团队不仅可以令企业稳步发展,还能够在发展中补查缺漏,不断提升。对于人才的招聘,不仅要放眼人才市场,还要与各大高校、培训机构等加强联系,不仅让其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还要请资深的营销专家定期为企业中的营销人员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 四、小结 中小企业虽发展迅速,但是其营销管理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企业要正视上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确保中小企业在面对竞争和挑战之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积极应对。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纯佣金制度在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实践创新中的难点和对策 摘要:本文以江苏TY公司咨询实施案例聚焦探讨纯佣金制度在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实践创新中的难点和对策,具体从现有销售人员、新销售人员、规范管理、量化考核和员工忠诚度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纯佣金制度 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实践创新 1 纯佣金制度与江苏TY公司实施背景 纯佣金制指的是按销售额(毛利、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提成,作为销售报酬,除此之外销售人员没有任何固定工资,收入是完全变动式的薪酬制度。这一制度是按销售人员的销售量或利润的大小给予固定或滑动比率的报酬。销售人员在执行推销工作中所开支的费用,公司可能给予或不给予补助。纯佣金制在某些行业尤其盛行,如保险推销、投资债券、家具办公设备、小型办公机器、衣服、纺织和制鞋行业,以及药品和五金批发行业等。纯佣金制的销售报酬制度在美国有20%的企业采用,国内企业运用得也较多。中小企业的管理既有等同于大企业的一面,又有许多不等同于大企业的方面。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用大企业的管理方法套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上。在具体实施纯佣金等制度时需要坚持原则,灵活运用。 江苏TY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热(冷)量表、供热计量控制装置、IC卡水表等智能设备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自然人投资的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所属行业为仪器仪表加工,主要产品由于计量准确度高,功耗低,密封性好,抗干扰性强,在国内部分地区和客户中拥有一定知名度。TY公司成立于2007年,截止2011年末,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1080.00万元,在岗员工近100人(其中研发部门人员约20人),厂房面积约15000.00平方米,年产值约2000万元,各类产品年产量约10万只,公司税后净利润约为600万元。由于产品特殊性和公司前期市场重点开拓的结果,目前产品销售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市场,主要客户群体为水暖建材管道阀门经销商、房地产公司、热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 由于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进一步趋缓、与该公司产品相关行业持续低迷以及本行业产品品牌竞争空前激烈等因素的出现,公司管理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经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认真思考并比较、借鉴了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后,公司初步提出该公司2012-2015年中期发展规划,其基本目标是实现销售量在2012年10万只的基础上达到20万只,经测算保持年均销售量增长不低于30%的速度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目前公司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已经实现扩大,具备达到支撑销售增长目标的设计能力;但公司销售部门和团队根据现有营销管理的实际状况难以顺利完成上述销售任务,未来将面临实现销售目标的考验和压力。如何完成2012-2015中期发展规划、如何设计具体方案并落地实施就成为摆在公司总经理面前一道棘手难题。鉴于公司自身不具备完成上述课题的实际情况,于是总经理经过考察、谈判,决定从外部聘请管理咨询公司,专门就上述规划中该公司营销管理提升进行专项咨询。 根据诊断确认结果,咨询顾问详细制定了TY公司营销管理提升方案。作为TY公司营销管理提升方案管理实践创新点,在营销系列薪酬管理设计方面,为最大限度激励营销人员完成销售目标,经过反复权衡后,确定营销系列外勤人员施行纯佣金制度。该制度下的起算点和佣金分成比例统一经过测算以本公司产品定价管理为基础,具体各年度产品定价情况按公司每年测定执行。在该项制度实施过程中,确实达到了制度设计的预期结果。据初步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TY公司主要产品累计销售量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0%,销售人员激励示范效应明显,实现全年预期30%的增长目标不成问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扰管理层的问题,针对难点,咨询顾问提出了相应对策。 2 纯佣金制度在中小企业营销实践中的难点 2.1 从底薪+提成的销售薪酬制度转变为实施无底薪的纯佣金制度,现有销售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适应过程。尽管在前期大量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已经取得基本共识,但是TY公司正式于2013年初实施这一制度以来,由于薪酬制度的转变使得现有销售人员只有实现销售才能获得收益,因此销售压力剧增,业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明显,优胜劣汰的局面初现,销售人员思想意识上急需快速适应制度转变。 2.2 由于工业品营销的特殊性,实施纯佣金制度对新销售人员的招聘有一定冲击。自2013年初以来,根据营销管理提升实施方案的要求,TY公司为组建区域销售团队一直在人才市场招聘新销售人员,但是应聘面试者多,录用上岗者少。主要原因出在新销售人员对公司产品销售心里没有底,产品获得市场和客户也需要一定时间;同时对实施纯佣金制度认识上也有顾虑。 2.3 中小企业管理上的不规范给实施纯佣金制度带来困难。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随意性很强,盲目性也很大;组织机构职能不明确,家族管理普遍,当企业发展起来后,家族管理的缺点,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不够,管理随意性强。TY公司不同类型的薪酬制度的并存运行以及绩效管理的不完善等等,都给推行纯佣金制度带来挑战。 2.4 纯佣金制度在不同企业的量化设计和配套考核,需要因企而异,不能一刀切。理论上纯佣金制度的原则和方法适合于各类企业,但是实施纯佣金制度的量化标准和相应的考核细则却需要紧密联系不同企业的实际,制定符合特定企业特点的差异化方案。TY公司属自然人投资的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投资人意识比较超前,家族管理特征明显,因此该公司在纯佣金制度的设计和考核上更倾向于加大激励惩戒效果,突出目标保底和超额奖励;相比较稳健型的中小企业在推行相关制度时可能会选择中性或温和的制度安排。 2.5 实施纯佣金制度可能对中小企业的销售队伍的忠诚度和稳定性带来影响。在中小企业实施底薪+提成的薪酬制度时,由于有底薪保底,作为一种保健性因素,虽然销售人员不会增加满意度,但是对于维持销售队伍的忠诚度和稳定性具有明显作用;推行纯佣金制度后,由于无底薪,销售人员实际上是接受雇佣完全独立依靠自身的业绩获得生存和发展,保健因素消失了,无疑会削弱中小企业的销售队伍的忠诚度和稳定性。TY公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3 纯佣金制度在中小企业营销实践中的对策 3.1 经过事前的充分调研、沟通和宣贯、培训,获得共识,完成现有销售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在前期取得的共识的基础上,针对TY公司的现有销售人员加大了宣贯和培训力度,引导现有销售人员加快意识转换、促进观念更新,通过销售支持、优化配置,紧紧围绕销售目标开展工作,强化优秀销售业绩示范效应,促进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为了推动公司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鼓励销售人员创新思路,积极开拓;反对销售人员因循守旧,坐以待毙。坚持上不封顶,下不封底,不重资历,只认业绩,树立“不进则退、不进则亡”的生存意识,强化“业绩赶超、业绩为王”的发展理念,建立销售人员能者上、中者留、庸者下的良好氛围,最终建立销售人员按业绩大小分配资源、获得荣誉、实现报酬和变动职务的良性动态格局。 3.2 对新销售人员的招聘,采取过渡期的方法,给予6个月的试用期,期间采用底薪+提成+奖金的销售薪酬制度,过渡期结束实施纯佣金制度。TY公司规定:处于见习期(最长为6个月)的销售人员的薪酬组成为:岗位工资(其中25%部分参与考核)+工龄津贴+学历、职称津贴+业务津贴+业务提成+五险+福利+奖金,相关费用管理制度按公司原有规定执行,见习期转正上岗后实施纯佣金制度。具体讲,营销系列外勤人员薪酬构成=佣金收入*80%+佣金收入*10%*X+佣金收入*10%+五险+福利+奖金(佣金收入*10%*X的部分为营销系列外勤人员的目标责任风险金,X为风险金考核系数,考核后对应取值1.5、1、0.8、0.6和0;佣金收入*10%的部分为营销系列外勤人员的坏账准备金,货款全部收回后返还)。针对TY公司施行纯佣金制度的人员规定:①完成计划年度核心销售目标人员,目标奖金=目标计划数量*0.8元/只;②超额完成计划年度核心销售目标人员,超额奖金=(实际完成数量-目标计划数量)*1.2元/只。 3.3 规范管理,强化执行,目标滚动,量化考核。对薪酬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始统一协调、对接,确保公正、公平,着力提升管理效率。TY公司对各区域按年度实施目标管理,于每年年初确定目标任务,并签订目标责任状;公司目标管理的指标构成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构成。根据公司现状和实际工作需要,各区域绩效考核方法现阶段确认为目标管理法,具体实施工具可选择绩效合同的形式(也可用目标责任状替代)。根据目标管理(MBO)完成的计划目标程度,确认为各区域的实际工作绩效,据此做出奖励或惩罚决定。营销系列(外勤)施行纯佣金制度人员,为按月预考核,按季公布,按年兑现。营销系列未施行纯佣金制度人员,为按月考核,次月兑现。绩效考评结果作为本公司确定相关部门和员工的薪酬、奖惩、晋升或降级的唯一依据。公司根据各区域目标完成程度,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实施绩效面谈制度。通过绩效反馈和沟通,听取被考评者申诉,共同为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以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 3.4 TY公司为简化考核便于管理,规定纯佣金制度下的起算点和佣金分成比例经过统一测算以该公司产品定价管理为基础,佣金起算点自第一笔交易算起,以核定的出厂价格作为销售的最低价格,佣金分成比例经过产品成本、合理费用和必要利润的统一测算后间接以产品价格体现。纯佣金制的计算方法在佣金计算基础、佣金率和佣金起算点方面理论上有多种选择。可供选择的佣金计算基础,可以是总销售量,可以是扣除退货后的净销售额,也可以是毛利润或净利润。佣金率可以是所有销售量全照一个统一标准计算,也可因顾客或产品的不同而有差异;也可不论销售量大小保持固定,或随销售量的增减而递增或递减。佣金起算点可自第一笔交易算起或从达到最低定额销售量后算起。为了便于管理,大多数公司都以销售量作为计算销售佣金的基础,但这种方法不能把推销努力与产品利润联系起来。以毛利计算支付佣金可以刺激销售代表改进其产品和顾客组合,因而公司便可提高利润。 3.5 建立长效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提升员工个体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为建立符合TY公司长远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提升公司营销人员长期激励效果,以共同创业、共同合作、共同成长、共同分享为经营理念,建立命运共同体,在未来条件成熟时逐步考虑实施营销人员长期激励计划。计划内容可包括:营销经理年薪制、营销员工持股计划、期股、股票期权、合作伙伴制等,大力提升营销人员个体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持续增强营销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同时,针对年度销售目标,TY公司也规定: ①实现当年新客户开发指标或达到同期销售指标以上(含)的营销经理及其业务人员,除按绩效考核办法正常实施奖励兑现外,其奖励形式还包括:评优评先、辖区范围扩大、职务提升、高额福利奖励、组建独立销售公司和成为公司合伙人等。 ②未实现当年新客户开发指标或未达到同期销售指标的营销经理及其业务人员,除按绩效考核办法正常实施惩罚兑现外,其惩罚形式还包括:训诫谈话、检查报告、辖区范围缩小、职务降低、区域换岗、退出销售系列等。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淮南市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就企业来说,营销管理有效实施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有些企业把营销管理提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但仍旧少许企业还停留在初级管理阶段,科学的营销管理还相对欠缺。本文通过阐述淮南市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改进淮南市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具体对策,希望对淮南市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力求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淮南市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问题 对策 淮南市中小企业在所有企业中所占比例比较大,中小企业中各行业所占比例也不相同,图1为淮南市各行业在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在对我市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在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淮南市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 最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与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国家、省、市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但相关部门未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的配套政策,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市工商联曾对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知道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只占30%,大多数没听说或者学习过,精通政策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中小企业很难运用和掌握优惠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2 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营销管理人员未能制定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而且长期又缺少营销战略。营销管理缺乏规范与程序,管理的各项职能不能具体到人,权责不明确。其次是过程管理控制不善,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知不明显,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最后短期计划不能制定出科学、实际可操作的营销战略,容易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或者出现“市场营销近视症”,于是往往是在环境的推动下随波逐流,缺乏主观能动性。 1.3 市场营销队伍不健全 中小企业营销的一大软肋是市场营销队伍参差不齐。中小企业营销队伍的薄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认知因素: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学生对中小企业有偏见,例如淮南有5所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也有10000多人,但是能够留在淮南工作的少之又少,主要是对这些中小企业不认可,认为发展潜力不大;其次是企业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如缺乏有效地激励措施和相对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因为中小企业的利润不高,如果建立、健全薪酬体制和激励措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企业很少做到这一点。最后就是有营销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因为自身素质不够导致能力有限、成绩平平,并且营销人员的跳槽率很高。所以营销队伍亟待健全和完善。 1.4 产品创新能力强,但营销创新能力弱 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小企业管理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个人的创造力与主动性得以发挥是中小企业较宽松的管理环境,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光有创新能力是不够的,其营销创新能力薄弱。例如淮南的某些企业能生产高科技、高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但是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利用一切资源,造成了资源浪费、产品库存过多。另外管理者自身能力问题导致营销创新能力差,企业市场开发能力普遍较差,不能合理开发、占领新的市场。 1.5 市场竞争力弱 中小企业由于拥有的资金、资源有限、导致规模小,所以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即使能建立一些有特色的品牌,也不能有效的宣传和进行特色的挖掘,雷同化和宣传不到位是中小企业品牌建设不力的又一重要表现。 但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拥有的资金有限、规模小的特点,它们所采用的方法大多数具有模仿性质,所以很难与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导致其寿命短,倒闭频率高。 1.6 销售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由于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队伍,导致其销售渠道单一,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销售企业的产品,以至于企业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周转不开、导致不能生产新产品,不能跟紧市场的脚步。所以销售渠道是否多样化也是企业能否成功与否的关键。 2 淮南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对策 2.1 加大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 建设淮南中小企业经济服务网、淮南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滚动播出党和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有关信息和方针政策,打造永不落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专栏,创业致富信息,解读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宣传中小企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经验。加强对创业者的教育和培养,使之增强对政策的掌握和运用。组建中小企业政策落实专家咨询团,邀请有关专家、部门领导,与创业者进行对话,解决实际困难。全面构建全民创业立体宣传体系。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宣传教育,增强全市全民创业、发展中小企业的社会氛围,推进优化投资环境,使各项优惠政策得到充分发挥与落实,推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2 树立营销管理的新观念 营销管理的观念由最初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到了21世纪,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概念。尤其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绿色产品得到了的青睐,出现了“绿色营销”概念。在2013年淘宝、天猫的“双十一”中销售突破了350亿销售额,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并且各种各样的中小企业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2.3 塑造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 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合作、信任,共同分享市场利益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产品市场的分化和走向,建立共同的企业品牌形象,制定和实施企业的营销管理计划。第一,要转变观念,挣脱从内部选择人才的束缚,树立“眼球向外”的人才招聘意识。第二,要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团队赖以运行的组织文化是团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创造一种支持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的组织文化。 2.4 营销管理人才创新 为紧紧围绕全市“四争目标”,建立“招生招工、毕业就业、盘活存量、多方受益”的人才引进创新机制,加快招才引智步伐,推进大学生到本市就业创业,增加全市人才资源总量,提高人才资源质量,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淮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了《淮南市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实施意见》,能更好的将人才引进来,推动淮南中小企业的发展。 2.5 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可通过有效方法降低成本的低成本战略、通过别具风格、独具特色的差异化战略、最优成本供应商战略、集中化战略以及竞争合作战略,为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同时提高企业的柔性化管理,使企业在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能够从容面对,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2.6 销售渠道多样化 销售渠道的多样化能够更好的发挥渠道作用,使企业的产品通过多种方式销售,减少产品的库存,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开发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说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会对企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3 结束语 营销作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面对错综复杂的营销环境,营销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中小型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优化企业销售资源、应对企业竞争的重要前提与必经之路。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认真分析营销风险类型,制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在营销活动各环节做好差异化管理措施,合理地规避营销风险,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要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中小企业在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其自身也暴露出缺乏市场调研、市场推广不力、产品同质化、难以吸留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网络营销开展乏力等常见问题,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市场调研、善于利用两种“力量”做好促销工作、用差异化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强网络营销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 市场调研 产品同质化 用人环境 网络营销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 缺乏市场调研导致营销定位不准。营销管理中的决策和执行需要大量相关信息的支持,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系统的、专业的市场调查分析,通常只注重分析自身的内部环境如价格、成本、渠道等因素,忽视对外部环境如国家政策、竞争者、消费者等的分析,往往找不到营销管理的切入点,也难以发现市场机会。企业是应先专注局部市场做大、做强?还是一下子全国遍地开花? 营销定位不准,没有方向,决策常常忽左忽右、朝令夕改,使得营销人员疲于奔命却无法取得良好的业绩。 (二)过分看重媒体广告而忽视其他促销方式。媒体广告(这里主要指电视等价格昂贵的广告)固然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的优势,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力有限,负担不起,却偏偏忽视其他如终端推销、产品促销、产品铺货、产品陈列、展览会等促销方式,导致市场推广非常不力。 (三)同质化的产品没有竞争力。由于研发能力不强、设备工艺水平较低、工人的素质不高,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往往缺乏竞争力,因而不得不走模仿、山寨化的道路,看到市场上的什么产品热销就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产品特色,更没有创新能力,加之品牌知名度不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低,无力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四) 难以吸留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中小型企业由于各种资源有限、薪酬待遇不高,特别是老板往往受制于自身的素质,在初始创业、财富积累阶段事事亲力亲为,养成了事无巨细都习惯插手指挥,使营销管理人才无所适从,处处受制,难以发挥其优秀的营销管理才干,甚至心生抱怨而愤愤离开。 二、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对策 (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营销发展战略。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是企业制定一切营销决策的基础。作为全国饮料行业的老大,娃哈哈集团的老总宗庆后不但十分重视市场调研,而且还从自身做起,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一线市场,就是为了调查市场、了解市场、调整市场,以便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准企业的市场定位,从而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营销发展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说,制定营销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围绕自己的优势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目标,找出市场空隙,采用聚焦策略,做精做细做透做牢,集中优势循序渐进地做大做强。决不能认为市场调查太浪费时间,而使自己的决策频繁调整,使经销商、营销人员、消费者丧失对企业的信心。 (二)善于利用两种“力量”做好促销工作。市场促销一般都要通过两种力量来完成,即拉力和推力。电视这种媒体广告仅是一种重要的拉力,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财力,没有电视广告同样可以借助终端推销、产品铺货等推力来撬动市场。脚踏实地地从拜访客户、扫街铺货、最佳陈列、路演推广、创新模式、开辟渠道、市场反馈等诸多方面着手做起。落实好营销计划,执行好营销流程,用更多的付出来弥补没有媒体广告的不足,通过充分地积累,实现财富的增加,再辅以媒体广告的投入,形成推拉的合力,将促销工作做得更好。 (三)用差异化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摆脱同质化、山寨化的老路,一方面要切实加大研发的投入,更新设备,提高工艺水平,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营销手段创造出来的产品优势来实现差异化,如强调产品卖点、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不求全不求多,唯求精、好、细,不盲目跟风,而要加强创意,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把4P、4C等各种营销要素,进行最合适的配置,用灵活多样的市场手段创造出差异化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留优秀的人才。中小型企业虽然在不少软、硬件上无法同一些大型知名企业相比,但仍可以营造自己良好的用人环境,用感情、事业、待遇吸留优秀的人才。首先要特别尊重、信任、关心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宽广、更自由的发展平台,更大的晋升机会、更好的发挥空间,避免过多干涉他们的工作,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和提升自己的营销管理水平。其次要让他们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暂时的不足,并看到企业美好的未来,尽力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如近期、远期股权的赠与,相信通过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和自身价值的双赢。 (五)加强网络营销建设,拓展营销渠道。首先对网络营销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网络营销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营销方式,但它有着低成本、传播广、方便快捷等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今的消费者购物已经离不开网络。因此,开展网络营销是企业适应消费习惯变化的必要转变。其次,中小企业既可以寻找一些B2B、B2C网站,推出自己的产品进行销售,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建立自己的营销型网站,突出自己的企业形象来进行营销。同时,要不时更新网站信息,关注网站每天访问量、成交量,及时与顾客沟通、处理顾客意见,选择好第三方物流,做好售后服务等工作,从而拓展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市场,我国的中小企业逐渐进入了非常严峻的市场夹缝中。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策略主要注重于服务。当中最本质的目的就是通过更加高效的营销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以赢得顾客,而生产商则通过向销售商提供优质的渠道来赢取顾客。当前随着国内外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以经济性作为经营标准进行经营销售,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营销渠道结构和建立良好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原有的经营运作方式进行变革。在进行销售管理的实际过程中,营销渠道是营销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市场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也不断发生变革,原来的销售模式和渠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营销的需求。因此企业营销渠道的选择就直接营销到了其他方面营销策略的选择。比如产品的定价、粗想方式和同质产品的竞争策略等等,同时也成为了是否能够成功地开拓新的市场以及实现销售目标的重要实现手段。 [关键词] 市场研究、战略管理、市场营销 一、前言 我国目前的企业结构当中中小型企业大概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机动灵活,但是自身的发展实力有限,很多人力和其他方面的资源都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管理水平跟不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怎样在市场中找到符合自身的营销方式是很多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如何通过营销战略将有限的资源挖掘出最大的潜力并创造高于普通价值的方式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对销售市场合理深入的研究磁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长处,取得比较长远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制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了现代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科学的计划,在很多营销决策上更多的是企业管理者个人的决定,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据数据表明,管理者最重视的是对市场现状的分析,而对企业的内部分析不够重视,最后才是对消费客户的分析。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是很多中小企业进行企业营销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但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营销策略就会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近几年来,很多在市场上存在不长时间的中小企业都证明了很多企业在进行跳板发展成功之后因为缺乏对市场、企业本身、顾客和竞争对手等因素缺乏比较系统的长期分析,导致了自身在快速市场发展过程中没有跟上市场的发展的脚步而被市场淘汰。 对待消费者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差异化的销售策略才是企业销售的最终方法,这种销售策略的出发点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通过整合营销资源同时制定以消费者为向导的消费策略。只有充分了解到顾客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营销才能取得成功。市场差异化主要是根据产品的销售环境等多个因素而产生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价格差异和销售渠道差异。在进行价格差异化战略之前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自身产品的定位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以及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没能及时调节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很多的中小企业就没能将潜在的需求转变为购买现实,也没能将未来的购买欲望转变为近期购买行为。 三、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要采用的营销综合管理策略 首先要强化中小企业的营销意识和营销水平,提升营销队伍的整体水平。要想提高营销水平就一定要进行企业内部的营销培训。要将培训做到日常化和制度化,将培训的内容灌输到每个日常经营环节中。同时要提高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很大呈高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的素质,领导者的才能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路线和发展前景。所以中小企业的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更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从产品的发展阶段就开始对理论和实际进行磨合。要在企业内部打造一支执行力强大的队伍,在一个企业的运行中执行力的模范作用非常大,所以就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具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对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个成熟的管理者需要对自己的执行力和决策有足够的信心,在决策过程中要果断、切忌投鼠忌器。要在销售过程中建立迅速的执行反应机制。在销售渠道的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区分,使得中小企业的各个部门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良性封闭系统,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及时通过反馈机制就可以从各个断点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对销售渠道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和自身情况的变化。 树立差异化销售策略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差异化销售策略要求了企业在平时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产品或者服务某个部分或者整体不同于其他同质类产品的优势,作为企业持续确定的发展方向。根据市场上信息的主要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上,商品的重合度过高而导致产品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采取销售商的差异化战略是解决市场中供需不平衡的必由发展之路。当每个企业向自身的客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而不仅是在价格上有差异的产品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将特殊化的产品和销售服务区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这也就实现了企业通过差异化获得的溢价,表现为在周期性或者阶段性的经济萧条以及长期不景气时也会有大量的忠实客户来保证销售业绩。如果溢价超过了在销售独特性上追加的成本就会使得差异化的营销管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一般投入规模都比较小,资金和技术的构成成本一般比较低,这就导致了这些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比较低而且抗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很多的企业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生产作业无法实行低成本的方式进行营销,而采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就是提高营销收入的最好办法。 通过选择合理的销售渠道模式来实现企业的销售目标,企业在进行销售模式的规划时需要打破传统的销售规范和销售政策,只要在事前做好系统发展规划即可。从理论方面来讲,渠道的最基本营销策略主要分为两种,即直销和混合渠道营销模式。直销是通过直接销售的方法满足市场的要求,还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技术为自己的渠道提供更多的增殖服务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增加点。混合的渠道模式是指企业不只是局限于一种销售渠道,二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进行多种渠道并用,多个渠道之间相互补充,在多个渠道的混合模式中进行有效的渠道内的资源配置,以避免渠道内部的冲突从而获得最佳的销售效益。 四、结束语 总值,营销管理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必须进行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发展较快但是平均寿命普遍较短。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公司整体战略和企业营销战略的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营销指导。所以在新的市场发展条件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比重,就需要立足于企业的现实和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正确地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对未来的市场发展做出准确的定位,通过适当的营销激励政策以激发企业员工的销售积极性和在销售商的创造性。通过不断提高管理层和参与销售工作的员工以提高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协调彼此之间工作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种灵活的措施来调整自身在市场的发展空间以求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改进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其营销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总体来讲还比较落后由于观念陈旧、制度不全、人才紧缺、创新不足等方面原因,导致其营销现状不理想,严重制约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的营销管理工作和营销现状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助力中小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对策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它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的。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由此在营销管理方面体现出一些问题: (一)营销观念陈旧落后 市场营销观念在营销实践中要经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营销观念是很陈旧落后的,仍然停留在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尚未树立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的科学营销观念。 (二)营销手段有待改进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所采取的营销组合策略老套落伍,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反馈机制不灵、市场需求趋势把握欠准,很难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甚至许多中小企业还不知道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专业信息机构、相关科研单位等渠道获取所需的信息,而仅仅依靠本企业微不足道的自有力量或老经验、老手段。 (三)营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营销管理制度空缺的情况,很大一部分也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 (四)营销创新动力有限 在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技术、资本含量极低,这些中小企业采取的营销方式依然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这样也就导致其在营销活动中缺乏创新,无法取得突破。 (五)忽视品牌建设 不少中小企业在营销实践中,缺乏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资源投入也不足。如此,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遇到巨大的发展瓶颈——产品牌子不响,价值无法提高,利润回报低。 二、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营销观念 中小企业现在的营销观念还存在着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第一,更加重视战略。第二,更加重视合作。第三,更加重视客户。 (二)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其重点是营销人员的分配制度和营销人员的日常管理制度。首先,改变过去单一考核销售额的目标考核体系为多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的指标由单一销售额变为销售量、回款率、新客户开发率、销售增长率、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第二,适当提高基本工资,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激励制度,并帮助营销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营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塑造优秀的营销团队 优秀的营销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市场利益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产品市场的分化和走向,建立共同的企业品牌形象,制定和实施企业的营销计划。首先要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团队赖以运行的组织文化是团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创造一种支持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的组织文化。其次要转变观念,挣脱从内部选择人才的束缚,树立“眼球向外”的人才招聘意识。再次是从相关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咨询公司或政府部门聘请高水平的营销专业讲师,对营销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客户管理、通路管理、促销与市场推广、广告、公关、谈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加强营销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营销创新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但是营销创新也不是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它必须在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后,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考虑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后自发地从组织内部启动一场彻底的变革。 (1)营销观念创新。营销观念就是企业在开展营销过程中及适应新的营销环境而形成的思想和认识,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创新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正确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强化合作意识。 (2)营销组织创新。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和概念化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企业“孤军作战”不可能取胜。从现实看,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在和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其营销组织亦大多仍停留在销售部门而不是营销的层面上。 (3)营销技术创新。营销技术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含目标市场的确定、产品定位定价、配销和促销及广告策略等等。由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大多尚未真正掌握专业营销技术,因此必须在企业中建立专业的营销企划部门,挑选资深绩优的人员负责,同时聘请专业营销顾问协助,制定并实施企业的营销企划。营销企划的流程与步骤:市场情况分析、决定营销目标、拟订各种相关策略、选择最佳策略、获取管理认可、拟订战术计划、整合企业计划。 三、结语 总之,依据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市场覆盖区域性、营销人才职业化薄弱等特点,其在实施营销组织体系设计时应从实用角度出发,做到组织结构复杂化程度低,保证对市场反应的高效、敏捷;做到营销决策相对集权,保证决策质量;做到营销运营的正规化、标准化。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够很快地建立一个网上竞争的平台。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其网站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买家了解其;只要产品有竞争力,就可以在全球范围找到买主。在营销手段上,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进行等的同步竞争。本文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研究提出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管理体系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体系;营销策略 1.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有其固有的特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1.1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总的来说,与国有大企业相对而言,中国中小企业具有政企关系明确、优胜劣汰机制明显、市场适应力强、决策机制灵活、创新机制好、创新效率高、就业成本低、对地方税收贡献大等优势特征,同时也具有生存率低、成长潜能弱、人员素质差、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实力弱、资产负债率高、资产质量差、资信度差、信贷风险大、融资难度大、亏损面大等劣势特征。 1.2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中小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企业户数和就业人数而言,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的基础性力量。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的《2001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对中国中小企业规模、现状、发展的理论、实践做了全面评析。据报告提出的权威数字表明,在中国,广义的中小企业约有3980万户,狭义的中小企业约有 1000万户,可以看出中国中小企业不仅量大面广户数众多,而且以其48. 5%的资产,安置着69. 7%的职工就业,提供着57. 1%的社会销售额,还为国家创造了43. 2%的税收。特别是小企业以其32. 7%的资产,承担了52. 7%的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了42. 6%的销售额,为国家创造了28. 7%的税收。所以说,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体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了解和建立网络营销的环境,必须先了解网络营销的各个障碍,然后靠社会的促动和政府与各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各方面都积极地配合才能够迅速地建立起网络营销的大环境。目前来说,网络营销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障碍: 2.1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和水平制约着网络营销的发展。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的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严重、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比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不理想,与国外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很多中小型企业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网络,信息化设备也很有限。有很多企业还是依靠Modem上网。 2.2营销观念和信誉存在障碍 网上购物不直观,客户缺少这样的购物观念。受传统购物观念的束缚,消费者的“眼看、手摸、耳听”购物习惯已根深蒂固,用户对网络营销的意识淡薄,根本谈不上有这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个观念转变的过程。目前,英国有8 6%的人表示不会以任何形式进行网上金融交易活动,88%的人不打算在网上购物。据调查,我国有59%的人认为网上商品无实体感,对其质量不放心,而宁愿选择自己去商场购买。这种眼见为实的购买心态及对新事物的不信任感,制约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3.解决对策 3.1加强网站宣传 一个网站建起来了,并不等于有人会来看。到1998年全世界己经有3亿多网页,可是每天新增加的网页仍在100万份以上。网上材料增长的速度比用户数量增长的速度要快得多。网站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要想获得理想的浏览量,企业必须主动地去宣传。对于大企业来说可以采取付费促销(如在综合性的大网站做广告)、利用传统媒体报导、以及与其他网站链接等策略来获得明显的网站推广效果。其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时间、好的媒体来做。中小企业虽然没有财力在综合性的大网站上和传统媒体如电视上大做广告,但也有许多机会和策略宣传自己。 3.2加强网络广告 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对网上营销活动的整体策划中,网上促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促进销售即促销是指企业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支持市场营销的各种活动。而网上促销是指利用Internet等电子手段来组织促销活动,以辅助和促进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和使用。传统促销组合包括4种促销方式: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由于网络营销的特点,使得4种促销方式的重要性各不相同。人员推销在网络营销中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网络上的销售促进与现实世界中的销售促进相比也没有什么新花样:网络公共关系与传统公共关系相比有其新特点,但对大中小型企业来说,采取的策略可以大同小异。因此,本文主要讨论针对消费者的网络广告促销策略。由于中小企业自己的网站访问量有限,广告设计策划力量也有限,网络广告的最重要决策是选择广告媒体和工具。 3.3加强个性化推广 在过去相发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在这一时期个性消费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挑选的产品本来就少,因而个性不得不被压抑。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更进一步,他们不仅能做出选择,而且还渴望选择。他们的需求更多了,需求的变化也更多了。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准则,他们不惧怕向商家提出挑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考察,消费者所选择的己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还包括其他的“延伸物”,这些“延伸物”及其组合可能各个不相同,因而从理论上看,没有一个消费者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市场。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的品牌和产品决策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也必将再度成为消费的主流。 4.结论 中小企业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其特殊性,网络营销利用了网络手段与技术,面向特殊的网上市场环境,可以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价值交换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率。因特网作为全球性的分布式网络构架,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成本的低廉。其次,比起印刷或电视这样的媒介,借助因特网进行信息传播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成本极其低廉。使得网上最小的、刚起步的公司看上去也能象是一个巨大的公司。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够很快地建立一个网上竞争的平台。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其网站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买家了解其产品;只要产品有竞争力,就可以在全球范围找到买主。在营销手段上,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进行等的同步竞争。本文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研究提出适合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三大怪现状 认识的高度与实践的难度落差太大,清晰的思路与实际的执行常常背离,于是导致了中国中小企业营销的三大怪现状:实践对知识的猜疑、方法对策略的背弃、能力与愿景的距离。 营销新知迷惑 经过30年的营销演进和营销实践,我们对营销、管理的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这应当归功于无数营销人不断的思路创新和实践积淀。 30年的时间能够改变一切,当然也包括营销环境。宏观政策调整、产业链重构、行业洗牌、经济全球化、消费者成熟、营销精细化……这些关键热词,阐释了整个营销环境的巨变。 在环境巨变之下,中国企业又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之中,集中体现为: 认识的高度与实践的难度落差太大; 清晰的思路与实际的执行常常背离; 对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进而在现实中给企业埋下无穷的隐患。 如果说30年前中国营销是意识、概念上的懵懂,现在则是实践对知识的猜疑、方法对策略的背弃、能力与愿景的距离。 认识与实践的落差 品牌建设左右摇摆 这样的经历你一定不陌生:以前几乎不做品牌建设,销售状况很好;后来市场份额急速下滑,于是不得不加大资源投入、全方位建设品牌。但这样的花钱行为并不会立即带来良好的业绩,于是用不了多久,“品牌建设”就成为众矢之的。 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一直如此:销售出现较大阻力,所有人员都意识到品牌力的薄弱;业绩压力更大,所有的资源却又转向了销售。谈论竞争对手,异口同声地把品牌提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为自己的无能找到最合适的借口;比较取舍建设品牌的投入与销售需要的费用时,“品牌”又变得可有可无。 在“先”与“后”、“急”与“缓”、“长远”与“眼前”、“多”与“少”的现实态度上,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需要,对于品牌的认识有着截然不同的角度。品牌,在中小企业里从来都是“风筝”,忽高忽低,高到所有人都仰视,低到有如一根鸡毛。 之所以如此,背后还有一个原因:销售可以救企业于生死,而品牌不能;企业先要解决生存问题(销售),然后再谈发展(品牌)。 生存(销售),还是发展(品牌)?这道题不知道曾把多少企业从辉煌推向艰辛、从艰辛推向万劫不复。 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没有“生存”固然谈不上“发展”,没有销售的品牌是失去意义的品牌,但是这并不能推理出中小企业在谋求生存时不要考虑发展。没有品牌的销售注定是一个暂时的生意、短期的交易。所以在考虑“生存”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生存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生存之于发展、销售之于品牌,不是割裂、取舍、妥协的问题,而是依存、互动、协同的关系――这是30年营销留给我们的一个经验与教训。 达不到这种认识的企业,常常陷入“狗咬尾巴”式的恶性循环,也终有一天会明白:只做销售,销售反而节节败退!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示子律》里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不能坚持实践,这是中小企业被淘汰一批又一批,只有少数才能生存和发展下来的关键原因。 关键是没有决心,也缺乏方法。很多中小企业都在说:如果有钱了我将如何如何做品牌,但是我们没有钱怎么去建设品牌? 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永远都是匮乏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比蒙牛创立时更缺钱了,成功的企业知道如何把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钱多钱少都是可以做品牌建设的,因为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在电视台上做广告。 服务的左右为难 近年来,中小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稍具规模的企业都在内部设置有专门的岗位来做服务工作。但“专门的岗位”并不代表“专业的水平”,甚至很多企业的服务工作,既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也没有明确的服务内容、标准。在这些企业里,服务被简单地理解为解决消费者的投诉、维修联络、知识咨询等等。服务仅仅是一种补充,其作用是为了弥补产品的不足。 由于具体、实践的工作很少,这种服务常常类同于中介机构或电话接线员,量化其工作质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常常给企业的感觉是“鸡肋”:保留吧,工作量似乎很小,工作人员很清闲;撤销吧,人人都在说“服务是关键”! 怎么办?企业再次遇到一个选择题。 在任何企业里,所有工作的行为取向其实都是为市场服务。因此,相对于销售部门,其他部门的工作既是对销售的支持,也需要在工作内容、标准上完成对销售的延伸而不仅仅是补充,这样才能具有工作的真正价值。 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需要设置专门的服务机构,这一部分工作内容完全可以转移给其他的专业人员/机构去完成。这需要慎重地考量产品特性、消费的复杂程度、市场的需要强度等等因素。只有能够产生增值的工作才是必需的,否则都可以省略,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尤其应该这样做。 思路与执行的偏离 产品结构混乱 造成产品混乱的外在原因是迫于竞争的压力,内在原因是由于战略的缺位或得不到坚持。 1.产品研发盲目模仿、跟进。 很多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盲从于竞争品牌,他们很容易在产品开发或产品策略上丧失立场:只要同类企业有一个销售较好的产品,他们马上想到的就是生产类似的产品。但结果是惨痛的:模仿竞争产品铩羽而归;新品开发“见光死”,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种跟进型的产品策略,其实也需要系统支持。一个销售很好的产品,不仅仅好在产品本身,还需要有渠道、推广、终端的支撑,还要与自身品牌形象相吻合。 2.已有产品的完善、升级换代欠缺基本认识。 我们无力用产品来引导消费者,就只好以产品来迎合消费者的正常购买心理。尤其是一些特殊敏感的商品,如婴幼儿食品、药品等,每一次更换品牌都可能承担一种潜在的风险,因此消费者会十分认真地对待。他们会细致地比较配方差异、产品新鲜度、适应人群特征等等。 当绝大多数消费者已经认可一种剂型,或者适应人群时,如果不迎合其心理,可能会造成接受上的障碍。如果在这一点上,中小企业没有清醒的认识,往往造成产品升级失败。 3.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滞后。 如近来国家对于辅助添加剂、包装标示、食品标准等等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构成一道难题:更换、更新――现有大量的库存包装材料怎么办?继续沿用――担负着巨大的追究风险。 4.产品体系混乱,产品策略模糊。 大多数企业都会对产品进行分类,但这种分类常常是按照包装形式、规格大小、品质高低等产品特征来进行的,而不是根据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与战略的匹配、对竞争趋势的判别。 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根据“波士顿管理矩阵”把产品分为瘦狗型、问题 型、明星型、现金流型,据此来区别对待;也没有把产品根据竞争的需要,细分成品牌型、进攻型、侧翼保护型;更没有根据自身产品的特征,来进行产品线的规划。 很多中小企业的产品之所以可以形成一条产品线,仅仅是因为这些产品具有功能相近、分销渠道一致、目标消费者相同、关联性消费等特点。这些企业往往无意识地做到了产品线的延伸,在产品组合方面做了很少的一点,但在营销上却毫无建树。 也有部分企业在规划里很明确地指出了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在实践中,大多因为竞争的逼迫、业绩的压力,放弃了这个立场,就范于眼前的销量,牺牲了未来的强项。 机构设置的逻辑性混乱 在中国,由于权力制约、平衡的思想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所以在机构设置上,绝大多数企业把工作沟通的便利性、工作内容的关联性、领导能力的风格喜好等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 例如:品质控制部门是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考核、控制的重要部门,很多企业却把这个部门归属于生产系统;消费者投诉受理中心,其工作包含对品质控制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流运输部门等工作质量进行监测、考评,有些企业却不是把它置于品控部门的领导,就是把它作为销售部门的一个下属单位;产品研发部门,往往也被作为生产部门的一个下属单位等等。 这样的机构设置,表面上看效果不错:再也不会为一些工作而需要召开协调会议了,减少了很多工作沟通环节、工作简单且快速了。但是由于“裁判人”的本位主义、岗位错置、权利关联,必然导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趋向、问题被掩盖的利益性结果。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违抗领导的意愿,把一些可以不公开的问题曝光?谁愿意因为曝光的问题太多,而导致本部门、本人的考核分数降低,从而直接遭受利益上、名誉上的损失?很显然,仅仅依靠个人觉悟、职业道德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机制上的合理才能体现工作的实际状况。 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本着“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的理念越来越强烈地反映到机构、部门的增多。逐渐增多的部门也会增加沟通的成本、管理的成本,但是简单的合并、不合理的设置都会造成“精而不减”、责权利不对等、投鼠忌器等一系列现象,给企业埋下隐患。 机构设置的混乱,是因为人与事的混乱,也反映公司战略(策略)的不稳定性。机构因为需要而设置,但是在方法上,“需要”并不真正符合策略,所以经常变更这个“需要”。这时就出现企业经常变动机构的设置与组织架构体系。不稳定的结构往往造成工作的混乱,于是再次调整,周而复始。 能力与愿景的距离 人才价值观的矛盾 “以人为本”,这已成了任何一个企业领导人的口头禅,同时,这也成了中国企业失败后最重要的借口:人才难觅、人才难用、人才难管、人才难留。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足够意识到:人才价值必须在一个组织中去实现,而人才在中小企业中所遇到的组织问题是:授权、自我、流程。 1.中小企业对授权理解不够,还仅仅停留在岗位职责概念上。 这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对于工作的把握与调度。错综复杂的信息处理、瞬息万变的应对策略,需要更多的协调、协同,中小企业的岗位设置并不完备,往往需要岗位与职责的错落,甚至是分离,这就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 在中小企业,更多地需要岗位泛定式,职责无边界。这一点不是通过“临时小组”、“一人多岗”类的显性命令完成,而是需要达成一个共识:因为工作内容的延伸,允许平行岗位的互相约束或要求;因为工作的重点不同,允许职责的变动或权限的补充。 例如,由于研发新产品的需要,市场、销售、生产等部门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部门来牵头做大量的协同工作,这样复杂的、较长时间的工作,如果靠一个职责、规定来协调,会在工作中造成大量的消耗、疲损,更何况其中要涉及部门里更小的工作单位。 2.中小企业很难认同新生代人才个性化的张扬、价值观的自我、职业化的倾向。 人才会与企业谈福利条件、谈薪水待遇、谈度假、谈学习等等,都成为无法逾越的“代沟”:先表现你的“才”与“能”,然后再“量体”晋升;要尽快融入团队,不要影响团队的稳定;要认同企业的文化,不要对企业有任何疑虑或异议等等,这些固有的、甚至是不合乎逻辑的思路与观点,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发展。 很多需要人才的领导人都很难做到像曹操一样“唯才是举”。新人的到来需要一个阶段来融入团队,如果影响了团队的稳定,可能与目前团队的惰性、帮派性、排斥性等因素有关;刚刚进入企业的人才对企业的文化都处于无知的状态,何谈认同?企业文化(很多中小企业根本就无从谈“文化”)真的就是那么无可挑剔?对于新人的到来,现在有很多的企业首先就是鼓励、要求他们对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只有新的眼界、目光,才能打量一个企业陈旧的“谷仓”。如果不带来改变,何必要引入新的人才? 这些问题不解决,人才会在一开始就被打上怀疑的烙印、贴上异类的标签。 3.组织流程、业务流程的欠缺,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发挥和个人发展。 说到底,是企业的人才环境恶劣。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往往不是通过正常的考评,而是喜欢通过同僚的评价、非专业的考量来完成,这里面含有大量不真实、人为的信息。 长此以往,造成企业的用人文化里是非观念不清晰、价值观念模糊、人人为确保名声而追求“一团和气”。公司想通过“鲶鱼效应”来改变局面的想法完全不能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流程的混乱是造成人才痛苦的最大根源,这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浪费他们的时间、消耗他们的激情。 企业的愿景目标空泛不当 中小企业需要设立自己的目标:发展与竞争的目标。但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把它描述成很空泛的语言;竞争的目标就是树立自己学习、模仿的对象。 这些被中小企业理解为“标杆操作”的新知,一再地把他们推向迷惑的十字路口。 让我们再次解读一下标杆管理/操作的概念: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企业学习其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实现企业的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于是,中小企业把要学习的“标杆”公司拿来学习、研究,一下子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差劲,这么多的环节都没做好!于是中小企业开始了“整风运动”“全面大补”、“系统改进”。 这是对营销新知的错解。标杆操作还有重要的一点:在竞争力的要素里,研究和发现对手没有做好的“短板”――最优秀的企业也有自己无法触及的短板。把别人的短板打造成自己的最长处,这也应当列入标杆操作的思考范畴。 在实际的操作上,中小企业应当明白:对于所有成功要素,不是都要做到最好,而是要把多数的要素做到平均水平,甚至是差强人意的水平;但一定要发现、并保持自己最有效、最容易突破的一个要素。这是中小企业的当前资源与能力所决定的。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把一项事情做到更好,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的常见误区 笔者从2000年开始研究网络营销理论,2002年开始从事网络营销实践,这当中有诸多经验与教训,现在深刻地体会到网络营销思路的重要性。思路是方向,方向错了,就难以达成网络营销的目标。所以,无论是即将要开展网络营销,还是正在开展网络营销,或者是实践后并放弃了网络营销的中小企业负责人,皆需思考,看看是否也存在以下的误区? 误区一:建个网站就是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不是建网站这么简单,建网站只是网络营销的一个工作环节。网络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前期调研。网络营销需要对网络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如行业分析、网络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及企业自身分析等。 2.提出网络营销战略和网络营销策略。根据第一步的调研结果,找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网络营销战略和网络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战略主要包括对整个网络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提出网站的定位。网络营销策略主要包括找到产品或服务的卖点;明确主推产品:确定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等。 3.建设网站。根据第二步的网络战略和策略来确定网站域名、主机空间、企业邮箱、设计网站的整体风格、规划网站内容等。 4.网站与推广。网站建好后要,并进行搜索引擎登录、SEO(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网络广告、导入外部链接等系统性工作。 5.检查与改进。网络营销是个系统的PDCA管理过程。网站按计划与推广后,更多的工作是要监控网站的访问量、网络广告和客户转换率,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改进等长期性工作。 误区二:只建一个企业网站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建网站当然是建企业网站,既然企业只有一个,那当然是只建一个网站了。 一个网站是网络海洋中的一滴水,若者就像大超市中的一个商品,如果我们能多建几个网站,就相当于多推出几种产品,尽可能多地占据超市的货架陈列空间,消费者才有可能更多地接触到我们的产品。 如果我们的产品分别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则最好有不同的网站。如批发和直销就应该分成两个网站。 如果我们的产品面向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语言,则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单独设立网站。单独设立站点更有利于搜索引擎的自然排名,方便潜在客户更方便的找到企业网站。 企业不仅可以建企业综合性网站,还可根据目标市场来建议独立运行的产品网站,还可以建立行业资讯类网站。 误区三:只要懂计算机就可以开展网络营销了 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为网络营销就是建网站,要建网站当然是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了。 其实,网络营销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例如,做国外市场的网络营销,则需要四方面的技能:网络技术,外语工具,营销知识,产品知识。 从企业招聘的人来看,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在C语言或Delphi编程语言较熟悉,但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却派不上多少用场,因为网络营销主要是用到网络编程语言或工具如PHP、ASP、net、Dreamweaver,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对此并不熟悉,而有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对这些知识的进行自学,掌握得较全面。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最好组织个项目团队,项目团队负责人应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下面再配置1个专业的设计人员、1个更专业的网络编程人员、1个更专业的外语翻译,开始还可先招1个懂外语的负责与客户进行EMAIL沟通联系的销售员,如果网上的询单多了忙不过来,再组建一个网络业务销售团队予以配合。 误区四:资源投入不足或投入方向错误 一方面,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往往是资源投入不足。他们对网络营销缺乏信心,只愿花几千元钱请设计公司设计个网站,然后在名片上打上网址似乎就足矣。 另一方面,有钱的中小企业虽然投入不少资金,但没把钱用到实处。他们的叫公司的网络管理人员来主管此事,网络主管就去买高价的计算机或服务器,再吃一笔回扣。其实,网络营销并不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服务器或专用光纤,在硬件方面投入的费用大致如下:到电信、网通或铁通开通1M的ADSL宽带,不超过1000元/年;国际域名1个,约80元/年;5G国外的虚拟主机空间大约500元/年,电子邮箱免费;再按项目团队的人员配置若干台普通的计算机,大约每台3000~4000元即可。也就是硬件投入在2万元左右即可。更多的钱应投入到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团队成员的工资及奖金二是网络广告的费用投入。切记不要把钱都投到设备上。 误区五:没有站在客户角度来设计网站及推广网站 很多中小企业意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但企业负责人甚至整个公司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开展网络营销,于是就看竞争对手的网站是怎么做的,自己也就怎么做。 在网站设计方面,很多企业网站是你抄我,我抄你,设计风格相似,栏目相似,甚至内容都相似,没有反映企业个性或产品个性,更没有从目标客户群的角度来思考:客户喜欢什么风格?喜欢什么颜色?客户想在网站寻找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7用什么语言最能打动客户7很多中小企业会找市场上的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来设计网站。这些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绝大多数只懂做网站,懂网络营销的可谓凤毛麟角。所以网络公司做出的网站技术很复杂,功能很多,还有声音及视觉效果都很棒的FLASH动画,而广告公司做出大幅的图片,而且图片也很精美,但这些也许都不是潜在客户感兴趣的。潜在客户感兴趣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想要找的产品,还有他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益。 在网站推广方面,也没有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考虑潜在客户是谁7他们出现在什么国家或地区7他们使用什么语言?他们使用什么搜索引擎7他们使用什么关键词进行搜索?他们主要去什么类型的资讯网站……如果没有思考这些问题,广告无目标的投入,将会导致广告资金严重浪费。比如目标客户群是来自美国的游客,就应该把广告投放地区限制在美国,否则其他地区如中国的点击就是对广告资金的一种严重的浪费。 误区六:没有解决网络营销的两个关键问题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普遍没有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让客户找到我们?让更多的潜在客户找到我们的网站,网站的访问量增加了,我们销售的机会才会增加。二是如何让客户信任我们?客户找到我们网站,如果网站不能获取他的信任,他很可能会放弃浏览而失去销售机会,顾客转换率与投资回报率也就相对较低。 要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就应该做好搜索引擎登录、搜索引擎自然排名(SEO,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付费排名、营销网络广告、Affiliate联属网络营销、软文营销、网站外部链接等长期而细致的工作。 要增加客户的信任,就需要从客户心理的角度来规划网站的内容,尤其是网站首页的文字内容;对客户询单及时、耐心地回复:详细的FAQ、网站的及时更新、充实的网站内容、对个人隐私和安全支付的承诺、“Visible Prices”(可见的价格)、客户口碑与证言等细节都可增加客户对我们的信任,从而尽快促成交易。 误区七:高估了或极端地否定网络营销的作用 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的良好补充。网络营销的廉价性、高效性、广域性、及时性、互动性、便利性弥补了传统营销的劣势。我们不要轻易陷入非此则彼的极端。 网络营销是中小企业长期而细致的营销管理工作。过度的乐观或悲观都不利于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长期开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网络营销,成功的要总结经验,失败的要总结教训,切记不可急功近利。(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管理战略研究 摘 要:中小企业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中小企业的创立、生存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劣势,采用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去确定符合企业自身的目标市场,进行合适的产品和企业的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营销策略,对于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合适的选择。对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战略及其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目标市场;营销管理;战略研究 1 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的定义 流通企业的营销属于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相对于实体产品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服务产品的性质、特性和提供方式上。菲利普・科特勒给服务所下的定义: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本质上无形的任何行动或利益,并且不会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某种物质产品相联系,也可能毫无联系。一般来说,企业对市场的供给可以从纯商品延伸到另一个极端纯服务。 2 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的类型 (1)纯有形商品。此类供应主要是有形物品,如盐、肥皂或火柴等,不附带明显的服务。 (2)伴随服务的有形商品。如汽车,汽车制造商在销售汽车本身时,由于汽车技术的复杂性,制造商必须同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配送、维修保养等服务。 (3)混合型。此类供应包含有相同部分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餐馆既提供食品,又提供服务。 (4)伴随少量产品的服务。此类供应由一项主要服务和附加服务及辅助物品所组成。例如,航空乘客购买的是运输的服务,同时也包含了某些有形物品,像食物、饮料。 (5)纯服务。 此类供应主要是提供服务。例如教育、理发、洗熨衣物等等。 3 开展服务营销的方式 3.1 有形展示 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常常借助一些抽象的联想来表现自己的产品。如可口可乐公司塑造的青春、健康的形象,而七喜给人的感觉是明快和活泼。然而,服务的无形性的特征,代表着服务本身就是抽象的、不可触及的,这就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造成一种障碍,企业在推广自己的服务时,定位自己的服务时找不到一种准确的、固定的方式。这使得生产者必须将服务这种产品“实体化”。这就是我们说的无形服务的“有形展示”。 (1)服务人员的外貌,特别是接待人员、客户经理的容貌、声音、语言,会对顾客的感觉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顾客往往对某些服务人员的外表有特殊的愿望。例如,保安人员的外表应能使顾客产生安全感。 (2)服务人员的服装,不仅应该便于服务人员工作,而且应能增强顾客的信任感和舒适感。 (3)服务人员使用的销售资料。服务企业的工作人员经常随身携带的服务工具、宣传小册子,广告传单、录像带、CD等宣传资料,向客户说明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有时服务企业还会向客户赠送销售资料,以便客户今后与本企业联系。服务企业向重要客户赠送的礼品也属于这类有形展示。强化有形展示的管理,努力借助有形的元素来改善服务质量,树立独特的服务企业形象,无疑对服务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2 开展服务创新 服务是独特产品,企业靠服务取胜,应该注意不要把服务变成一种大众商品,那样的服务企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然而服务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创新一定要具有新的策略和措施。服务的创新是一种超越。例如企业经常使用的800免费电话服务,由于开始使用时竞争对手没有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独特性,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投入成本不高而获利丰厚。时间不久,竟争对手都使用了这种服务,企业失去独特性,由此而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小。提供服务的企业一定要与众不同,所提供的服务一定要有独创性。这些独创性可以是拥有独特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人才资本。 这些无形资产形成的竟争优势是不易被其他企业复制和拥有的,因而这些企业会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服务营销创新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而且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4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4.1 创立阶段的应用 当某人想要创业时,界定新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对现有的市场进行分析,接着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对市场进行细分,然后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确定应该进入的行业和市场。但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之前,必须有一个远景规划和确定目标,尤其对于将要创立一个公司的企业主,没有规划将会变得毫无头绪,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远景规划对要进入的市场范围确定要窄,集中是企业成功的秘密武器,通过市场细分集中于特定需求,使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在目标市场上分开来,才能使创立小企业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②远景规划不能对要进入的市场范围确定过窄,要能打开一定的市场,即明确细分市场,要能使企业有成长的可能,并能发挥它的潜能。 4.2 生存阶段的应用 随着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后的发展,客户与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增加,企业应从客户的角度经常核实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变化,这有助于企业随时发现和跟踪客户的需求,进而进一步对市场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资源细分市场,找出自己的优势目标市场,在激烈的商战中获得生存。此外,对几个接近的竞争者也需不断地分析,列出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这样根据关键任务来评估绩效,表明必要的管理活动,以确定最佳的经营领域。在进行行业评价中,一般采用行业关键生存要素评价矩阵。 4.3 发展阶段的应用 (1)经营环境的分析。当企业创立成功并具备了生存能力之后,必须对自己的经营环境重新进行审视,通过市场细分,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与远景目标。企业本身竞争力的决定性指标是企业是否能满足细分市场中顾客的多种需求。而对于这一指标的衡量则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①产品/服务;②价格;③促销;④渠道。 (2)竞争者状况SWOT分析。竟争者的综合对比过程,应该始终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种对比分析方式也称为SWOT分析。来自竞争者的对于企业的机会和威胁(O/T)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前途的外部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应该对于机会和威胁十分重视和敏感,为此必须时刻关注竞争者的目标和策略变化,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带有某种方向和趋势的结论,从中发现针对本企业的机会和威胁。中小企业在认识到来自竞争者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还应该辨认企业在与竟争者就市场机会争夺或就威胁展开抵抗方面的优势与劣势(S/W),中小企业在进行SWOT分析时,关键是将威胁、机会与优势和劣势,围绕着逐一罗列出来,通过这种有条件的系统归类,并加以一定的科学分析,可以将企业与竞争者比较而出现的问题显现出来。 5 中小流通企业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5.1 竞争以服务质量为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并相对过剩的宽松局面,市场竞争也由争夺资源转变为以争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众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销售”、“让利销售”、“折价优惠”等办法吸引顾客。虽然打折降价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事实证明,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已不切合实际。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同类商品的质量差距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对消费者来说,在商品品质趋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增加的价值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因此,服务竞争就成为企业竟争的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商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再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人可能为公司带来85%的利润,而吸引他们再来的因素,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质量,最后才是价格”。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竟争必将取代商品竟争和价格竞争,而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一张王牌。 5.2 加强商业道德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然而,要使市场竞争有序,就必须重视商业道德建设。商业道德作为商业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其特定内容是以“诚”和“真”表现出来的。诚和真在商业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商人优秀的品德;良好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买卖双方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日前一些企业利欲熏心,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许多商家口头上喊“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实际上把消费者当作欺骗的对象,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在计量上缺斤少两,搞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8.4%的消费者受到商业欺诈行为的损害。从市场上所提供的服务状态来看,服务质量虽然比前几年有些好转,但低质量服务,不合格服务,甚至欺诈服务,还是相当多的。因此,开展服务营销,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加强商业道德的建设。 5.3 创立商业服务品牌 服务品牌是商业服务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竞争的延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象信任度,以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就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迫使商业企业不得不重视服务品牌的创建。服务品牌是企业在商品流通,服务领域提供销售、服务中形成的独特的服务模式,是被社会或消费者所认可和信赖的业务技能、接待艺术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其特征主要体现于智能型的销售技能、市场型的接待方式、情感型的服务艺术。由于服务品牌是在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具体服务中提炼而成的,要经过从规范服务――承诺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这样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一个服务品牌的创立,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商业企业要创立服务品牌,必须坚持不懈开展服务营销,脚踏实地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营销营造优质服务、特色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富有特色的营销管理 摘要:中小企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小企业拟采取富有特色的营销管理策略,包括营销理念、市场定位、4P营销组合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富有特色,营销理念,营销管理 中小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它必然带来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高位调整及企业规模扩大与企业小型化同时并存的格局,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即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又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中小企业也能进入国际市场及参与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具有更多的商机或市场机会。它既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具有劳动与资源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又有利于发达国家把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或某些生产环节向我国转移,这对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分别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它是利用世界各国生产各个零部件的相对低成本与技术优势,增强最终整体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发达国家对华战略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它们“根植于中国”的本地化战略成为对华投资的新趋势,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发挥资源与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生产它们所需要的产品或零部件。如果中小企业能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灵活应变,高效运行,就可以进入新的第二次创业的里程。 但是,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会更进一步形成全球经济过剩。发达国家的商品输入、资本输入、品牌输入与跨国公司进入及国内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将会对中小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规模效益较差,抗风险能力弱。它们最大的弱点在于资源与资本积聚相当有限,在规模上难于和国有大企业相提并论,更不能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相比。随着我国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与外国大企业的进入,我国中小企业无法与其抗衡。 二、中小企业知名度较低,市场吸引力较差。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在产品竞争力、广告、宣传、公关等方面的投入,无法与财大气粗的大企业相比。因此,市场知名度与市场吸引力也往往不如大型企业,与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更大。 三、中小企业人才素质较差,观念滞后,管理手段单一,技术陈旧。由于中小企业知名度较小与影响力不足,尽管许多中小企业愿意提供优厚的薪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往往仍难以招聘到理想人才。由于中小企业智力资本与知识能力的积累不足,企业内部现有人才也难以迅速成长。由于企业高素质的管理与技术人才较少,企业制度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差,凭感性、经验、直觉进行决策,管理手段单一。同时,由于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技术陈旧,加之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市场面较窄,这些均难以应对大企业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虽然具有应变能力强、内部决策效率高,易于转产适应市场需求等优势,但整体市场竞争实力较差,企业的人、财、物与产、供、销均难以与大企业抗衡。因此,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采取特色经营策略。 中小企业特色营销管理策略 一、营销理念:顾客第一,以小取胜。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跳出“以我为中心”的狭小圈子,摆脱至今依然有较大影响的“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的束缚,奉行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树立顾客既是上帝又是企业合作伙伴的思想;在企业规模中,中小企业都有把自己“做大”的冲动,常常把企业集团看作公司发展的最高形式,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要知道,中小企业能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是一种成功,但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可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把大企业看成竞争对手,而是看成合作伙伴,以大型企业为自己最大的消费者,为大型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产品及其服务,发展成为支持大企业的中心企业群,这也是一种成功。随着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不断出现与国外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中小企业挤进大企业集团行列的可能性越来越少。中小企业应充分挖掘“小”的潜力,发挥“小”的优势,树立以小取胜的新观念。 二、市场定位:拾遗补缺,甘当配角,再造优势。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的竞争对手,应采取避让定位策略,即选择特定的细分市场或者尚未被竞争者涉足的市场以及大企业不屑于进入的行业或领域,进行补缺拾遗,满足市场需要。同时,中小型企业应甘当大型企业的配角,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体制,大企业以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配套产品及提供其他服务。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的正面竞争,而且可以利用大型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借梯上楼,借船出海,使中小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投入某一个细分市场,或者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通过专业化合作与经营,可以达到降低成本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目的,并取得相对的规模优势。 三、产品策略:突出特色。中小企业为顾客提供的必须是整体产品,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与附加产品。核心产品应突出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功能特色,有形产品应确保产品形式的完整与顾客所喜欢的外观特色,附加产品应确保顾客获得购买产品时尽可能多的附加利益与服务。中小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特色,必须不断改进与开发新产品。由于率先创新技术开发全新产品,投入大,风险也大,中小企业一般不拟采用。由于模仿创新开发新产品,可以有效回避率先创新的风险和高额投入,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模仿和改进相结合,开发出仿制性新产品,体现中小型企业产品策略的特色。 四、价格策略:适度弹性。中小企业经营的商品价格,既要反映商品的价值,也要反映供求关系。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的供求状况,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有些日用消费品在某一特定供求状况下实行降价促销,以价格低的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有些日用消费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实行价格折扣,或超基数优惠价促销,鼓励居民或大用户多销售。同时,根据不同的渠道特点实施不同的折扣价,确保对中间商有吸引力;根据顾客不同的心理状况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中小企业为社会生产提供的生产资料及为大企业提供的零部件、配套产品、其它配套服务产品也可适度采取富有弹性的价格策略。 五、渠道策略:选择性、专项性与创新性。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应采取广泛分销策略,而应采取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即仅选择少数与企业关系好的高素质的中间商来推销产品,也可与大企业结成联盟,视大企业为消费者,与之建立专项性直销的销售渠道。同时,中小企业应进行渠道策略创新。其主要点是:以关系营销作为构筑分销渠道体系的理论基石,中小企业与中间商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渠道竞争力,并尽快建立网络营销的直销渠道体系,为中小企业走进国际市场或参与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六、促销策略:突出柔性化。中小企业的促销策略应有自己的特色,突出柔性化促销,即不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广告等硬件促销手段中去,更多地采取有人情味的全员促销、关系促销及多种方式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等柔性化促销策略。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现状与创新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和成长环境因素,导致其抵御风险和开拓市场的实力和能力普遍脆弱,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市场上生存与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自身经营素质和内生动力的提升。当前,中小企业自身营销管理水平滞后、营销创新乏力,使其在复杂多变的需求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带来的经营压力面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一、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营销观念滞后营销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产品观念上和推销观念上,企业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和推销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求上,不愿投入资金开展市场需求调查,不重视市场研究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笔者作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考评人员,在营销师论文评审与答辩工作中深有感触,即便是沿海一线城市,前来报考的中小企业销售经理、营销主管等,很少有科班出身或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培训的经历。这些人实战经验尚可,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普遍欠缺,直接制约其营销创新能力。 2.营销决策的科学性欠缺。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根据市场需求现状与趋势,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统一的市场竞争战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地组织实施,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竞争优势,求得生存与发展。分析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忽视市场营销组织系统、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要素的整体构建,追求局部创新、短期效果,对协同创新和长期整体架构研究不足,导致营销战略制定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凭经验、感觉等主观因素而决策,常常使企业经营陷于被动之中。 3.品牌营销意识不强。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把品牌创设和管理纳入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中。一些企业即便有品牌营销意识,但对品牌的开发利润与技术开发能力和销售渠道开发能力之间密切联系并没有深刻理解,在品牌管理、品牌维护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中小企业品牌培育意识淡薄、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营销组合因素分析不足策略有失。(1)产品定位不准,难以契合市场需求。中小企业对整体市场环境分析不够,对消费者行为与购买心理把握不准,产品定位较为盲目。譬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消费环境不利,许多中小企业一方面想要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又不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担心产品成本上升,价格提高,销售不畅,其结果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始终得不到提高。(2)价格策略灵活有余,定价依据分析不足。中小企业对影响价格策略的因素和调价的客观条件缺乏更详细的分析研究和信息数据支持,不仅影响企业对产品价格及时做出调整,而且也不能准确地把握价格调整的幅度和技巧。最终影响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水平,影响到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的利益。(3)分销环节薄弱,渠道控制乏力。中小企业通常在分销环节上的管理与控制较为薄弱。一是分销渠道选择没有全面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企业自身和中间商特性,以及竞争对手和相关政策法规约束的影响;二是分销渠道设计缺乏明确的市场覆盖率、渠道控制度和渠道灵活性目标,致使厂商与经销商之间关系松散;三是销售政策与激励措施不完善,中间商缺乏积极性;四是销售体制僵化、销售组织与销售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这种既缺乏与中间商有效沟通,同时对自己的分销网络又缺少管理和控制的状况,使分销渠道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研究、促销、接洽、配合、物流、融资和风险承担等作用难以发挥,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价格、产品销售以及促销活动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4)促销组合整体运用不够,促销手段缺乏创新。中小企业制定促销策略时对目标市场需求、产品特点和营销目标等因素缺乏综合考虑,对各种促销方式的合理选择、编配和运用缺乏整体研究,从而难以形成最佳的促销组合效果。由于促销组合整体效果欠佳,企业及其产品信息不能及时、完整地传递给消费者和用户,现实或潜在的顾客无法详细了解、评价,信赖并购买产品,对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5)忽视企业形象宣传,缺乏企业形象战略。企业相关环境的关系者,透过企业各方面的运作而来了解企业实态,逐渐发展对企业的形象认知。当形象实态优于企业实态时,就必须尽力改善企业实态,使之与企业形象相符,反之,当企业实态优于形象实态时,就应改进企业形象,使之正确地反映企业实态,这就是企业形象战略(CIS战略)的目标。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对CI设计、 CIS战略等与企业形象有关的系统和整体活动的作用与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对策 中小企业要善于利用自主权大、应变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营销创新上下功夫,通过营销创新扩大和实现市场潜在需求。 1.改变传统思维,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主体与市场法规愈加规范、消费需求不断趋于理性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营销战略问题,理解市场导向的真正含义,明确创新是营销制胜的法宝。中小企业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营销创新的必然要求,从营销观念创新入手,不断学习营销新知识接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开拓营销思路,在营销中逐步实现整体协同创新。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应依托外部规模经济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通过细化分工使自己成为大企业供应链中密不可分的一环;通过大企业的技术援助、企业信用等方法来规范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标准。与大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带动技术创新,帮助中小企业保持其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小企业开拓更大的市场铺平道路。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结合产品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创新,获取知识产权,逐渐形成技术壁垒。 3.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营销决策的科学水平。信息支持和程序合理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加强、改进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市场调研和营销分析系统,确保企业经营基础数据和外部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获取应用。其次,要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明确各项信息工作的内容、步骤与方法。充分利用反映企业内部活动状况的内部报告系统做好销售、存货及客户管理;及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做好产品与顾客调研、销售与促销调研;广泛利用营销情报系统,全面掌握有关企业外部营销环境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信息,为营销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提高整体营销能力。充分借鉴在市场开放过程中带来的国外和国内先进、成熟的营销技术和经验,利用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为营销创新带来的可能条件,及时在商业模式、营销组织和营销服务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以全面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和水平。 5.重视环境营销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营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市场营销观念的新发展,是企业应全球对环境恶化发展出来的一种营销重点和技术操作,其主要内容是搜集环保信息、开发环保产品、设计环保包装、制定环保价格、建立环保销售渠道及开展环保促销等。作为对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反应,企业必须树立环境营销意识,把环境价值观融入企业价值体系和经营目标中,在营销决策组合变量中加入环境因素的考量,实现以提高消费质量来减少消费数量,从而降低环境压力的目标,而非一味刺激消费、鼓励消费更多数量导致与环境的冲突。中小企业要从过分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中转变到对环境营销的足够重视上,要看到绿色消费的市场趋势。 6.创新营销组合提高营销实效。产品与服务方面,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投入少、生产灵活的特点,把握市场趋势与机会,在高端市场、农村消费市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空白之间寻求市场定位,针对细小的目标市场进行精准营销。做好产品创新与上市管理工作,包括产品价值设计与成本核算、商业模式创新配套的服务设计与流程规范、衡量新产品研发的绩效,处理好需求与利润的对应关系、平衡新产品项目的资源分配。突破产品定位的传统束缚、采取质量领先的差异性产品定位,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来提高顾客价值;根据品牌优势分配产品革新重点,定期更新产品,保持品牌差异优势,努力实施品牌竞争的企业形象战略。价格方面,加强与供应商之同的关系以便联合进行成本管理,降低生产费用;改变过去僵化的定价模式,根据顾客不同实行差别定价。渠道方面,适应新经济的需要整合优势,通过规模经济、协调渠道关系和职能转化强化成本优势。强化与分销商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合理确定利润分配,形成利益共同体,变传统的交易、合作关系为新型伙伴关系,确保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在具体制定渠道策略时,要根据顾客、产品、企业、中间商特性,结合竞争和环境特性进行分销渠道设计;还要根据企业预期达到的顾客服务水平和中间商应执行的职能,确定中间商类型、数目和特定任务,并从经济性、控制性、适应性及业务优良性和客户亲密性考虑制定渠道评估标准。促销方面,强化市场研究,转变推销观念,树立营销意识,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销售政策,规范销售行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网络化思维要求以及大数据营销趋势,建立健全企业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沟道流畅,及时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利用不断创新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强化与顾客沟通,定期开展顾客满意调查,完善客户关系管理,改变以抓硬件服务为主的售后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起突出软件服务为主的售后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关于完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思考 摘 要: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只有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才能更快扩展市场,促进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营销管理理念还很滞后,忽视了营销管理重要性,相应的体系也有待完善。因此,中小企业要正确认识自身问题,增强市场营销管理理念。本文试阐述我国市场营销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之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受到了很大阻力,尤其是在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对营销管理较为抵制,极大阻碍了营销理念的引入,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逐步朝着营销型企业方向发展,既要为企业营销管理奠定人才基础,同时还要构建良好企业文化氛围,让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有更好的组织基础。 一、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没有跟上时展潮流,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短腿”现象。尤其是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管理只停留在概念理解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导致中小企业市场营销难以取得较好效果。 (二)忽视消费者基本需求 很多中小企业将产品作业市场营销工作中心,忽视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仅仅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以产品为市场营销中心。企业经营发展时,先要做好产品生产计划,并以此制定营销计划,并根据既定计划进行各项经营活动[1]。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很快,竞争形势相当严峻,这种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以消费者实际需求为中心,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加强控制与管理市场营销工作,从而更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三)企业营销手段落后。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能运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在工作中依然采用落后的营销模式,这样让企业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受到制约,造成企业在作决策时存在一定失误。另外,很多企业盲目跟风,在开展营销工作时未能从企业实际情况及市场环境入手。比如,有些企业盲目开展打折促销活动,这些企业未能详细分析市场需求特点,制定的营销方案缺少针对性,未将自身能动性调动起来,制定适合企业本身的营销方案,往往是花了很多钱,销售业绩虽然增加了,但利润却没有增长甚至有所下降。 二、完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意识。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小企业要想让营销工作更具针对性,就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认真调查研究市场需求现状与特点,掌握消费者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包装和营销工作中与当前消费者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相结合,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构建健全面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广告定宣传策划,让消费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及产品特点,从而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同时,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产品的售后信息收集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客户在产品使用过程的信息,即可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营销责任,让消费者感到关心与尊重,增加社会影响力。也可以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找出现有产品不足之处,作为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基点。 (二)科学制定营销计划与方案。在制定营销计划与方案时,要做好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并根据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有针对性的实施制定的营销方案[2]。另外,所制定的营销方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制定长远战略目标时,要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比如市场占有率、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及利润等短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在制定过程中要将企业短期营销策略、促销方案及促销活动包含在内。在目标制定后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营销工作,同时要通过定期的市场检查和营销分析会议,加强营销执行进度控制,并根据营销活动执行效果及时调整方案,以确保短期营销目标的实现。 (三)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据媒体报道,截止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的规模已经超过8亿,网络交易金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国内消费者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认同度不断提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适应本次经济发展潮流。 企业传统营销手段一般是通过用电视、杂志、报纸等刊物进行宣传与推广,还有名人宣传与上门营销等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种简单的一对多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中小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应用新的网络营销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营销活动,精准、高效、个性化地满足客户在购买前、中、后三个阶段的需求,这样既能减少企营销成本,还能有效提高营销业绩。 三、结语 总之,消费者需求是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根本,处于自由竞争机制下的中小企业要及时改变原有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市场营销工作中,从而实现自身的又快又好发展。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受生产规模、资金数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将总结和分析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营销趋势,提出了中小企业加强营销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问题 截至2013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5000多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最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市场营销如何开展。根据Yodle所的首个中小企业信息调查结果,有高达42%的中小企业主担心找不到新客户。尤其在面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冲击下,可以说,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必须要转变思路,否则只能被淘汰的结局。对此,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当前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小企业加强营销管理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较于规模企业而言,中小企业不具备任何优势。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方式单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都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先天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加强营销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但仍受制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营销手段过度依赖低价竞争 不少中小企业把产品的竞争优势定位于价格低廉,低价竞争往往成为其扩大市场营销的最主要法宝。一些具有相同经营产品的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和质量都在一个层次上,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往往通过压价来实现营销。事实上,简单的价格战只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无异于“壮士断腕,比赛流血”。此外,低价竞争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所有的中小企业因采用压制价格的营销手段,出现利润空间较小、资金周转紧张的情况,这种状况下,中小企业较难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营销手段创新,从而在营销管理上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2.营销人才匮乏,营销团队缺乏战斗力 人才稀缺是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中小企业成立初期,企业可以网罗一些敢拼敢闯的营销人员。但是在市场发展几年后,营销团队的管理将会出现一个瓶颈期。不少中小企业的老营销人员会因前期打拼成为元老功臣后,逐渐失去早期的闯劲,思维僵化、工作懒惰、倚老卖老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失去原有战斗力。 同时,在出现上述问题后,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经常采用新人换旧人的粗暴方式,从而出现“一年换一个营销总监,营销团队天天都是新面孔”的情况。最后,营销人员的费用花掉不少,但营销业绩却毫无起色。 3.品牌建设摇摆不定 一些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几乎不做品牌建设,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随着后期市场份额的快速下滑,这些企业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加大资源投入全面建设品牌,然而,由于前期品牌建设的基础未打牢,后补式的品牌建设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业绩。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一直都是这种模式:销售出现较大阻力,所有人员都意识到品牌力的薄弱;业绩压力更大,所有的资源却又转向了销售。谈论竞争对手,异口同声地把品牌提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为自己的无能找到最合适的借口;比较取舍建设品牌的投入与销售需要的费用时,“品牌”又变得可有可无。 对中小企业而言,品牌就是“风筝”,忽高忽低,高到所有人都仰视,低到有如一根鸡毛。 4.营销创新力度不足,盲目跟风严重 盲目跟风,是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的一个弊端。舍不得投入,跟风大企业,照抄照搬其成功经验,模仿其营销方法和策略。老实说,在企业成立初期,跟风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一些好的策略本身就值得推广,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只得皮毛,不究实质,往往跟风不得要领,最后还花了冤枉钱。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年脑白金以软文营销模式迅速启动市场以来,众多企业群起效仿,有的甚至把软文当成神话,结果花了钱市场却起不来。这是由于这些企业并没有把握软文的精髓,写作手法、媒体策略、版面技巧,都是软文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中小企业加强营销管理的主要战略对策 现代营销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已成为一场战略竞争,这对在竞争中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来讲更是如此。尽管中小企业先天不足,但是只要抓好营销要点,充分利用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提纲挈领,还是比较容易取得成效。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要点有五个方面:(1)做好产品;(2)制定适当的价格策略;(3)建立好队伍;(4)建立营销品牌;(5)创新营销手段。只要运用好便可以收到奇效。 1.做好适销对路的高质产品 中小企业首先要洞察消费需求,明确市场需求。所谓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营销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通俗点来讲,就是搞清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看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期望,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来设计产品,满足了市场需要也就是适销对路。 同时,在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时,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问题。“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企业倒闭。质量下滑是不少企业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只有产品质量稳定如一,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2.采取适当的价格策略 中小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消费者收入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适当的价格策略。不能单纯地采用低价竞争的手段,同时,也不能拉高价格捞一票。可以说,产品价格是产品畅销的杀手锏。由于消费者选择余地很大,而目前产品雷同现象普遍,加之购买力有限,因而在所有营销工具中,最常用也最有用的就是产品的价格,中小企业应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考虑如何巧妙运用价格。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可采用的产品价格策略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价格策略、产品线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等。成功的价格策略,是中小企业营销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 3.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营销队伍 营销队伍的战斗力能否发挥出来,关键是看团队的精神凝聚力,这就要求队伍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一种理念,或一个领导人。共同的信念、共同信任的领导人,能给大家带来一种稳定感和自信心,这样才能形成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否则,队伍内部人心不齐,不能建立协调一致的行动步骤,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团队力量,销售工作会非常被动。 4.建立营销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经济也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具备了“货比三家”的现实条件。唯有实施品牌战略才可能占领市场。 不少中小企业认为,品牌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品牌建设是要分阶段进行的,一开始不一定要做大投入,企业主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该阶段的品牌营销战略规划,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入和策略,只要企业主有心留意就不难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品牌包装策略。 中小企业品牌营销之路关键在于企业主首先要建立品牌宣传意识,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建立该阶段品牌营销策略蓝图,整合营销传播工具,提升品牌价值,品牌的打造只有经过日积月累,才能走向成功。 5.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营销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移动营销”等已成为当前企业营销的主流方式。比如,通过移动整合营销服务平台,可以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三网的先进技术,集双网平台建设、移动搜索推广、移动营销、移动应用等全方位移动商务服务于一体,真正给中小企业带来“做生意,随时随地”的新体验。 中小企业也应顺应发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自己的营销手段。就目前的社会趋势而言,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移动营销”还保持观望态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展开移动营销的中小企业仅占到全部中小企业的30%。面对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考虑到市场占有率的提前争夺,企业急需从观望调整到参与。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大营销管理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赢取更大经济效益。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营销管理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创新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也更加严峻。如何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不断拓展发展思路,探索营销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营销管理的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面临的形势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也遭受着暴风雨的洗礼。一是经济全球化。各中小企业加快了对外合作交流的步伐,与国外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企业开展的合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技术交流大大加强,有效提升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益。二是竞争激烈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所在行业一般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发展和成长阶段,这两个阶段本身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盘活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使它们不断地进行营销管理创新,提升产品盈利水平。三是信息网络化。由于信息的高度发达,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在提高,相对灵活的中小企业更是敢于先尝先试,走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营销管理的最前沿,成为营销管理的领头羊。 二、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管理问题 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目的就是促使产品快速变现,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盈利。然而,产品价格是产品变现和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由于中小企业在与后方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前端又要受制于终端消费者,因而,中小企业一般采用基于成本的固定定价模式。因而,存在着利润空间较小和受到供应商议价能力方面的影响,企业具有亏本的风险。 (二)团队组建问题 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规模和管理体制的影响,营销团队的建设方面有一些问题:一是业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大多不是市场营销专业科班生,也不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更不能将市场营销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运用到产品营销实战之中。二是中小企业缺乏对于其营销业务人员进行相应的营销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导致业务人员业务知识得不到更新,销售观念陈旧,营销技巧和方法也不能有效运用。三是中小企业过分看重单个业务人员的业绩,而容易忽视企业营销团队价值的最大化。 (三)信息应用问题 信息的网络化发展改变了我国很多行业和产业。但是,对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在营销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着欠缺:一方面,营销理念有待于更新,很多企业家对于信息技术用于销售模式的更新方面感觉无法对接;另外,众多中小企业的销售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掌握程度有限。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营销模式的信息化方面拓展的思路不清晰,不敢涉足。尤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他们的营销管理模式更需要进行网络化元素的加入,需要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 (四)营销流程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缺乏相对完善的营销流程,也不具有规范化的营销环节,因而在产品销售和市场维护方面往往存在着重重困难。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业务人员不经过专业的营销业务培训和产品知识讲解的情况下就草率去开发市场,不但营销过程中屡屡碰壁,还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给企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很多企业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营销流程,对于客户的拜访和维护不到位,不顾及客情关系等等,都容易导致战略客户的流失和产品销量下滑。 三、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创新途径 (一)优化价格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应合理地进行产品定价,摆脱以成本为纲的固定定价方案,可以采用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的价格歧视定价策略。根据人群的产品需求弹性和效用,来确定产品定价方法。可将产品适当差异化,并以有层级的价格面对不同的消费者,促进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二)提高营销团队素质 一是要提升企业业务人员招聘门槛,加大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和具有丰富市场营销实战经验的社会人员的招聘力度,优化业务人员结构,提升营销团队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开展在职业务人员培训,加大对营销基本理论和相关技巧的讲授,以有效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业务推广能力。 (三)注重信息营销应用 一是开展网络营销,近年来,在网络营销逐渐发展,规模日益增长的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要敢于创新,采用网络营销手段,开始专门网络推广产品的网站,来赢取网络用户对产品的关注度。二是探索移动营销手段。对于日用品生产的企业,可以开发基于Android和IOS平台的移动手机应用,开展产品功能介绍和查询功能;同时可以利用微信和微博,设置公共账号,及时产品推广信息,以便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 (四)完善营销管理流程 一是建立扁平化的营销组织架构。压缩营销管理人员层级和规模,由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向扁平化发展,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二是增加市场维护人员的数量。改变常规的只注重市场开发,而忽视市场维护的管理方式,将市场真正守住和守好。三是考核营销管理绩效。合理定期调频业务人员和区域,实现人员的动态调动,真正盘活市场和人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调动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美术学本科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地位不对等,即专业基础课地位不受重视,这直接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怎样改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地位,作者在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当中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方法 造型 观念 实践教学中,笔者针对班级的一些情况,在课程开始前有了一些思考,着重解决教学能否从新角度、学生的主观态度是否能积极配合、学前知识量能否根据需要给予串联为这一课程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和互动。 具体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因为它似乎距离专业课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充分激发出来;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不够。 这一课程是民间美术造型课,侧重在观念引导人的造型,是艺术设计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关形式和观念的意义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 强调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举例说明一些典范作品与民间美术观念造型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视这一课程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及感人内容,说明作品中哪些内容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有联系,使学生有一种“土东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在潜意识加强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视这一课程,从而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决定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单纯的造型出发,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得到一个或多个有创意的造型,是创造性思维观念引导下的个性化结果,而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碗,其口是圆形的,但它的底部却是直线的”,这是民间美术造型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民间美术的一个观念:“碗口应该画成圆的,这是为了能盛入东西,而碗底应该画成直线的,这是为了能放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表现的一种造型观念,即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碗口是圆形的,画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圆形的,如果画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就不对。这种观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画池塘,池塘是椭圆形的,池塘边上的树是围绕着池塘边立着生长的,那么在平面绘画中,埃及人也会将树画成围绕池塘边立着生长的样式,而不是西方绘画中通常的一点透视法画出来的样式。再如印度绘画,有时候画一个侧面人物,本来只能画一只侧面的眼睛,但为了求全,艺术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画在那只侧面眼睛的旁边,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当中比比皆是,楼梯口的透视在画面中可以是近小远大,因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点透视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间美术中,画在纸上的碗,不是被某一个视角固定的碗,而是从各个角度抽取出来的观念意义上的碗。按照西方绘画的理论,这是简单造型的立体主义(是否立体派的产生也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视觉内容的创作,是观念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功能的作品产生。这种功能存在于人们见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经验衔接在头脑中,因此创造的思维需要大量造型观念支持,这些观念的运用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使用它们。 用民间美术造型思维去思考,重新审视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我们总是按照西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能否按照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在让学生看法国现代主义画家塞尚的绘画时,学生发现他的绘画的视角不是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这些和传统的中国画的画法相似。这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间”思维方法可以解释,即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这与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总结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方法相符。有的学生认为挪威画家克里姆特“母与子”系列作品,按照吕胜中的“时间与运动”理解,表现人从出生到老的过程。在西方的“观念艺术”中,观者与作者的参与、互动是一大特点。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剪纸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卖鱼的场面,有人开玩笑对作者说只有卖鱼的,怎么没有买鱼的?作者说谁看他的作品谁就是买鱼的……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互动的概念,学生也做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如学生张思明的作品《无题》,内容是一个男人挥拳打自己的影子,却被自己打倒。这个学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间“以虚为实”的观念进行创作,说明人应该不断和自己斗争才能发展;学生袁东明的作品《错乱》从民间美术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启示,反映了“秩序与混乱”的观念意义等。 从本质意义来说,年轻人多有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最前卫的东西,也就是说具有先进性,他们在享用这个时代生产的社会和文化财富,并利用这个时代产生相关的新观念去思考,要了解他们这些知识的背景下,与有意义的观念结合,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贡布里希曾说,社会发展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观念上的进步。观念意义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旧的观念让人迂腐顽固,新的观念使人开明进步。时代要求我们有新鲜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观念,而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去体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设计色彩;实践;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苏州科技学院色彩课程改革于2008年立项,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规律,建立具有较强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架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点。 基于调查研究,本人认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色彩训练与造型表现的形式,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由于涉及色彩与色彩构成之间本来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论认识和造型表现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构成,造成观念上与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只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设计色彩教学与其专业特性的衔接,充分发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对色彩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造型塑造表现上的认识,更要注重它对设计专业主体课程的引导作用,从色彩教学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训练。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多应用的是主观色彩,针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树立、色彩审美情趣个性的培养和自主驾驭色彩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就是设计色彩教学的方向。过去的教学一般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构成理论为主,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附庸,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设计色彩应该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意识及造型表现的功底。 因此,针对上述分析及本科学生特点,本人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针对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色彩认识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对20世纪不同派别和风格的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剖析,为学生讲述基本颜料色的属性、品性、类别知识,让学生对颜料色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了解颜色衍生和梯度变化的规律。 2.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精读其局部的色彩语言,如形体结构与颜色明暗法的语言合理转换关系、形体结构与颜色的强弱变换的平面化语言、颜色冷暖在形体构造中空间推移关系等,通过局部色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形成原因。 3.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感知色彩。通过临摹分析画面色彩的色性,认识色彩作品结构中的基础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间的渐变关系,理解色彩结构中的颜色固态和流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色彩形态结构中的明度秩序关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间的关系,形与形态的关系。 4.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解读色彩。认识色彩结构中参与组构的每一块颜色具有的形状和大小对比关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构造具有的整体形态结构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色彩画面构造视觉扫描路线在画面的锚定作用。 5.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表现色彩。理解色彩构造是一次主动的绘画过程,理解色彩现象中具有颜色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形状具有的方向性和颜色具有的强弱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理解色彩构造之间的色域与色域转换以及颜色的渐变推移关系。 设计色彩课程是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感知,以提炼、归纳的手法练习,并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备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备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做铺垫。通过写生课题,结合摹写大师作品的色彩经验,自由表现色彩,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自我借鉴、转换及造型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设计课程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 针对本科设计专业学生特点,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设计色彩课程训练中强调的重点要有所差异,但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激发式的教育手段为主,培养学生在写生色彩中的主动性。 本人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全体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法,讲述色彩的基本知识,明白色的由来和色彩的三大属性;展示大师作品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并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实践练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单个的辅导。练习的过程分为两步,其一熟悉颜料色的性能及颜色混合的规律,通过单个物体写生,注重调色盘里颜色混合链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颜色和色域。其二以临摹的方式,深入学师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合作研究,分析画面无彩色和有彩色的价值,冷色和暖色在画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语言所构成的形体轮廓和结构具有的内在凹凸变化所导致的明度转换关系及空间转换关系,用纯平面化的色彩语言构建新画面。其三结合作研究的经验,以写生的方式,单独完成命题作业。根据所给静物,自由组合,合理构图,以主观意识运用色彩的属性客观的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最后形成画面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性和观念性。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训练调色。调色是学习设计色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调色就是认识颜料色色相、明度、纯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一个实践过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2.通过写生单个物体,积累新的颜色混合链产生的经验。一是限色练习,通过颜色控制在不同的蓝与无彩色构成画面。二是根据写生对象所呈现的色彩冷暖变化,依据色彩调和的规律,扩展出多种不同品貌的冷暖颜色链。 3.在学生做完上述练习后,对颜料色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颜色混合规律,对色彩的三大属性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对色彩造型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分析、临摹大师作品,感悟解读大师作品的色彩组合奥秘。 4.了解大师作品中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结构形式分布,进一步对色彩中具体的形态结构和明度结构所展现的色彩语言进行学习。要求根据塞尚原作,以小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各自总结画面,并互相讨论。 四、成果总结 通过两年的设计色彩教学及总结、讨论、改革及再实践,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本课程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之前的学习偏重于写生色彩,因为时间限制,学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认为没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体同学得到针对性的色彩锻炼,使其不再惧怕写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本课程主要针对设计专业新生,与之前的色彩学习方法有了大的变化,从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训练到初级的调色练习,使其在色彩认识的兴趣上有了改变。从临摹到解读大师作品,由不懂大师作品的色彩形态表现到逐渐看懂的过程,使学生充满好奇并表现积极。 3.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设计意识的加强,缩短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同时还使学生研习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在有意识的色彩语言解剖中,无意识地学会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设计色彩课程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觉思维方式理性地创造具有色彩空间、色彩意境的画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广西高校美术类本科生心理特征研究 【摘 要】近几年,由于大学教育逐步向普及化教育发展,加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普及、高校学习费用增加的同时,艺术生这个群体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然而,对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盲区。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近些年各大院系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当代艺术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利于高校开展各项艺术学科教育。 【关键词】广西高校 艺术生 心理特征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高校艺术生的人数逐年扩增。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又要注重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对于广西艺术生来说,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昂贵的学费。广西一直以来趋于全国经济水平以下,并且全区高校中艺术考生占大多数,所以高额的学费成为艺术生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虽然目前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贫困学生高度的重视;在各大高校开设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面对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许多学生仍然表现出学习情绪不高,对未来不知所措。 另外,广西整体的教育水平较全国来说相对偏低,由于经济环境、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在广西开展艺术类教育显得尤为困难,造成了广西高校中许多艺术生对于新兴的艺术形式、艺术活动了解甚少,使得很多艺术生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构造以及发展前景不太明了,因而产生了不安感和失落感。 为此,对广西高校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了解广大艺术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各高校艺术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 一、广西高校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特点 广西地区地处祖国华南,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整体经济水平不高。这对广西高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广西高校学生中的一个整体,直接影响广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身心健康,而美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较其他专业学生又有其特殊性。 (一)学习生活压力大 美术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但广西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造成各大高校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新的艺术设计潮流,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眼光。通过对广西几所本科院校的考察,了解到广西高校中的美术专业教学的开展有其以下几点欠缺:教学基础设施欠缺;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外部交流等,这就造成广西地区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较大。 再者,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费比普通专业的学费高出很多,因此美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自然要比普通专业学生的压力大很多,另外美术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开销也比普通学生要大。因此,不少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无法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这对美术类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自律性不强 美术类专业本科生思维活跃,往往对某件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身要求较为松散,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较为随性。加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发散性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主实践的课程,这样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随意性逐步养成,经常会以自身的需求和对事物的感悟作为学习工作的主导。 (三)集体荣誉感不强 首先,由于艺术创作追求的自由与唯美,艺术手法追求的创新与个性。所以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虽然真诚,但往往自我、冷漠、不关注集体活动,少与人交流与沟通。 其次,由于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生活状态单调,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美术专业本科生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和独立的专业创作,导致生活内容的单一。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交际面相对狭窄。 二、如何加强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也逐年上涨,在这一情况下,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这使得我们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类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专业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对于美术类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对专业老师有较强的认同感,在进行学习生活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产生共鸣。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应简单的进行思想交流活动,应该通过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了解其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 (二)加强管理与引导,发挥导师作用 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应生硬的进行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特性和喜好,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提高每次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并学会总结。将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窗口,对于少数家庭贫困的学生应该时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一定的社会援助。加强这类学生的性格引导,增强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群体的关注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充分认识。对于一名艺术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运输更多的有用人才。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学前教育系本科层次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摘 要】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本科课程中的改革方案,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工作会议上,通过以项目促改革,我国学前教育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国幼儿园增加1.6万所,在园幼儿增加400多万人。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尤其在舞蹈、音乐、美术、英语、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缺口较大。因此,我们成都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培养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要具备美术基础、儿童画、幼儿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及音乐舞蹈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做到既能熟练掌握又能灵活运用美术等各种技能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施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专科层次课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每周2课时的美术课学习,只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画简单的平面形画,能做简单的手工;这显然不能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在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及“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够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相关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教学中,我们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比重进行改革,进一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美术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本科学前教育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特点。 (二)目前各高师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技能课教学中,一直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每一学期应达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评价方案,都只是按照本学校任课教师擅长和喜好的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存在着盲目、单一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本科培养上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材建设缺失 就美术基础这部分内容来说,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专业理论与技巧,对于学前教育学生都太难,内容专业性太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类高考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或美术基础较弱,这就让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一)增加美术课的课时 一、二、三学期每周2课时的美术基础学习,四、五、六学期通过选修形式,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每周4课时,其余学生每周1课时。美术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要经常进行练习,如果长时间不动笔、不动手,会“手生”,学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大量实践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可以细分为:《美术基础》(包括平面形画、素描、色彩、装饰色彩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编织、泥塑、布艺制作、剪折纸、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制作六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专科美术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在评价中,既要看到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又要看到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新提法。其中,后者的提出与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直接关系,具有深远影响,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必须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美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忽略这一点,就会把美术看成只是学习技能的学科。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审美情趣这四大方面入手。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教材 应有别于美术专业学科的美术教材,需要学习多种形式的绘画类别,但不易太深;需要囊括平面形画、素描、水粉、水彩、图案、国画、装饰画等。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等,要配备针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PPT授课讲义、知识点的Flash动画、插图的电子挂图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师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路 强调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美术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当课堂的组织者,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调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强烈欲望。”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设法为学生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这种愿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先示范再要求学生模仿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只会照葫芦画瓢,脱离了教师的示范,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艺术的创作。例如,我在教《黑白装饰画》一课时,不是先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动手绘制,而是先出示大量黑白画作品,请学生自己看都用了哪些元素和形式构成,再请学生讲解对黑白装饰画绘制方法的认识,我只是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黑白装饰画有哪些颜色,点、线、面在画面中是怎么表现的,等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明确了画黑白装饰画就如同画素描一样,首先要把握住黑白灰的关系,再对点、线、面进行创造性的变化,比如点的密集与疏散,大点与小点的排列,直线、折线、曲线的不同排列,都会形成不同的面,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改变了学生不动脑子、不去体验和感受事物的习惯,使学生不再忙于用笔在素描纸上按部就班地摹出一张作业,而是更多地去体验对象的特点、美感和意义。此时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地画出所想、所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即使同一个图案,但由于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排列,对黑、白、灰色彩分布的比例不同,也会形成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学生只要掌握了黑白装饰画的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把看到的、喜爱的任何图案、图形加以创造,绘制成一幅精美的黑白装饰画。通过调整教学程序,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创造性。 (二)设置美术鉴赏课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专科层次的课程中几乎不涉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导致专科毕业学生几乎不具备美术鉴赏的能力,更不用说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学。因此增加开设《美术鉴赏》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积极创作,开设作品展 幼儿园的玩教具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学生具有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力,能把生活中看似没用的东西通过想象,制作成为幼儿需要的玩具或教具。因此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每学期开设1次汇报展览,一方面是对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每位学生都要选出一到二个在这学期自己认为不错的绘画作品或课堂作业参展,通过对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评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和创作冲动。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文章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优化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包括课程设置和宏观教学过程。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指导下,通过整体优化,形成升级、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是,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与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登上讲台后出现了人文素养不足、专业技能狭窄,教学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原有“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工作母机,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就成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症结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为教师对教育科学原理、普遍的教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对“专业”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为一种现代主义(技术主义)的范畴,狭隘地将“专业”定义为一种静态的、僵化的、有待教师被动掌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框架,这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或自主权。基于这一考虑,此次课程设置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认知,课程弱化传统技艺传递与训练式的美术教育范式,而强调教学培养方式的“探究取向”。课程培养方式力争实现“基础拓展、研究导入、创新引领”,提倡“学生成为研究者”,这是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事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从教育观的最根本来充分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把握师范美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本质,彻底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专业美术工作者而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认识它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作用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把握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地位,要看到美术“育人”的终极目标与育人功能,即育人价值和育人本质。只有如此,才能从客观存在的本体事实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师范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性质与内涵。 2.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第一,过于强调方向性。现行各高校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的脱节。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或画师。第二,师范性不强。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师范性”。如果丢掉了应传授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强调师范性,就是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要克服课程单一性,丰富和扩展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元性的组合,考虑课程内容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师范美术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文素养缺失。我们曾对湘版初中美术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了19门,其中人文课程占11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初中美术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 师范美术专业课程要促进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课程设置必须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即改变原来专业课程远离中小学教学需要的现象。在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课程的学科系统性,一方面,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性不强,部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相关性课程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忽略了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会有很多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点,必须着力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通过“课程集成联动”解决这个问题,即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不强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连贯、互动的效果。 课程以模块组合的形式设置,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矛盾、保持课程体系的弹性的有效方法。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模块的执行形式设计为“平台+柔性模块”。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平台、实践创新平台,柔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等12个模块(表1)。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高校美术学专业外国美术史本科教学方法新探 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教学主要有两个层次——研究生阶段和本专科阶段。本专科阶段的授课对象又可分为艺术理论专业学生、非美术类专业学生和美术类专业学生三类。本文所涉对象主要是最后一种。 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美术史教学在教材选择、讲授侧重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应有所区别,正所谓“因材施教”。艺术理论专业的美术史课当然是理论性最强;非美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综合类院校公共选修课上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技法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倾向于艺术鉴赏,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为导向;美术院校和美术科系本专科学生普遍重技能轻理论,甚至对美术史这样的必修课也较为漠视。 外国美术史这门课较其他课程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尽管国内各院校在课程教学模式、教材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出“四结合”教学法,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外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与发展,使外国美术史充分发挥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理论课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得相当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曾谈到这点:“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①外国美术史不同于中国美术史,它几乎涵盖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的美术,除了需要重点讲授的西方美术以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都有所涉猎,以适应全球美术史观的教学要求。外国美术史内容多、材料杂,学习与记忆难度较大,如果美术史教学只是以史为主、照本宣科,将讲授仅仅局限在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鉴赏上,课堂教学未免内容浅显、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适当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及趣闻轶事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记忆。再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其中包括神话、宗教、历史、风俗等大量的文化资源。例如,在讲古希腊罗马美术的时候加一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欧洲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识,等等。将美术史与文化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授课生动有趣,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如《埃及秘辛》《特洛伊》《角斗士》《迷恋莫奈》《梵高和提奥》等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当然,美术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鼓励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 如果在某些部分采用比较法会使讲授内容更加鲜活。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时,同时用两部幻灯机给学生演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然后讨论它们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的听众。②灵活运用比较讲授法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和跨文化视野的拓展。比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比较是指将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会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或一种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作者、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对照彰显各自的艺术特点,加强学生的领悟力。在外国美术史中,处处存在着可比性,如古希腊雕刻与古罗马雕刻的比较,日本浮世绘与梵高绘画的比较,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艺术的比较,现代派雕塑与原始雕塑的比较,等等。例如,外国美术史上的《大卫》雕像不止一尊,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的作品各具代表性,如果把他们三人的《大卫》雕像同时展示给学生,就会清晰地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最后的晚餐》也一样,虽然题材相同,但由于画家的画面处理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 外国美术史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人文、历史、美学、哲学等都会牵涉,仅仅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这就使得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但是,教学对象不是搞理论研究的,而是从事美术创作的,如何使课堂讲授既深入浅出又能与他们的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应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讲授者不妨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增加些技法分析。例如,在讲西方油画时,如果对一些优秀画作的构图、色彩、画面处理等方面多加分析,这样不仅会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其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史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没有直接感受体会美术作品的条件,所以只能借助于图像,教师在制作PPT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图片质量,力求选择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图片,不妨在印刷精良的画册上翻拍,因为在无法看到原作的情况下,拙劣的图片会产生误导。再者,结合当代艺术作品分析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维更加通达。 四、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课堂讲授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庞杂的教学内容,便于整合、比较和归纳,不足是学生缺乏亲临艺术品和艺术遗迹的现场感,感性经验缺失,细节也不易观赏,材料、肌理等触觉感受更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开课期间可安排一至两次观摩活动,并让学生写出观摩体会。但是,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毕竟有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国内几家博物馆的收藏也有限。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当克服困难,尽量为学生提供观摩原作的信息和机会,使他们走出课堂,近距离观赏实物。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教堂、清真寺,或参观国外来华艺术展等,面对实物分析讲解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外国美术的魅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总之,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巴班斯基说过:“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现代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努力探索教学新思路,改革旧模式,外国美术史教学就一定能从单一的教学方法中辟出新径,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主要形式、教学原则、实行要点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实行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并对发展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 本科 导师制 探索 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但作为一种正在建构中的制度,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一、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新时期艺术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显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很有建设性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艺术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学习的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我国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主要形式 (一)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实行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是高等美术院校的一种常见形式。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应该是发展得最快的,他们基本实现了工作室制,根据专业方向和导师研究领域的不同全院共分了十几个工作室。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各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 (二)科研创作辅导制度。 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开发设计深度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外作业,积极参加各种美术与设计创作竞赛、评比活动;协助导师完成横向科研任务,主要是指社会上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上各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做到学有所用。 (三)全程辅导。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参加竞赛、科研创作进行指导,培养德、才、美、育等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加强高水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导师指导形式上,可以“一对多”,也可以“多对多”。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通过“学校导师工作日”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沟通。 三、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教学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个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一)导师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写生课与创作课在概念上截然分开,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个性开发的过程,教师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而非强制式教学。非设计类写生课可以带有主题性;设计类专业课则带有案例性。比如油画班画半身写生可以规定要符合话剧雷雨中的一个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设计专业预算课可以根据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做一套预算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动脑。 (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要求导师能站在专业学科理论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吸呐美术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其他知识拓展能力上不断提高,触类旁通,以此来宏观把握教学。 (三)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 四、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行要点 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清晰,对“本导”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数量不少,但真正落实的不多。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是摆设,要落到实处。许多高校制定本科生导师制,但对导师制如何实施,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导师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方面,对本科生教学和培养重视不够。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和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另一方面,缺乏导师制实施的工作程序与考核制度,这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首先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才有望有效落实。 第二,选聘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的导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合适地选聘导师机制,保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老师走上导师岗位。对于有资格做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人数远远不够的高校,可以暂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或者在条件具备的院系部分实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部实行。此外,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导师也不应该再担任本科生导师。当然,一些研究生数量比较少,教学、科研任务不是很重的教师可以兼带一部分本科生,但数量一定要少于专职本科生导师所带学生数,这样才能保证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界定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研究生导师的不同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是专业教师,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专业的,对学生进行个人引导教学;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集体管理。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第四,把握美术本科导师制自身发展的特点。导师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对美术专业的性质、状况、前沿和有关动态等要有清醒的把握,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对长期形成的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改进,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艺术前途的长远发展,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 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同时因其迅猛发展和大量扩招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育大众化时期继续培养美术专业精英人才,已经成为美术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全新课题。高校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发展无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契机,我们期待着高校一种良性发展的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实践。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 2009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动漫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市场空间为每年1000亿元,但我国动漫产业与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相比,差距明显。 蓄势待发的中国动漫产业求贤若渴,由此带来动画教育热潮涌动。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长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动漫发展高涨的热情,却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仅2009年,全国20―30所高校同时新增的13个专业就包括动画专业。 全国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类动画培训机构产生动漫相关专业学生47万人。人才培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划、创意、营销类人才少的现状。多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与市场定位。 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大部分毕业生的形象设计、编创能力较低,多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专及中专以上)中,多数仍在培育制作人员,使制作类人员过剩、创意及管理类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体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亟待改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立足市场需求及动画生产环节,深入思考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重点提出了“分层板块式课程结构”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更新观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工程、自动化和机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者衍生专业,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学科方向,由于该学科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考虑上博而滥,甚至于混淆学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养特点,似乎是培养了能适合任何岗位的人才,其实根本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行使。 我们对当前动画市场用人标准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系统分析,立足美术类生源的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点,力争做到错位化、阶梯化、模块化、联动化、动态化。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五大培养指标: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技艺兼顾、团队意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思路 1.错位化――强化创新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塑造体系。 2.阶梯化――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解决问题。 3.模块化――将课程分解为五大模块,从而更为清晰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便于教学的掌握与分析。 4.联动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公司实训“三位一体”,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5.动态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坐标轴,适时、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五级指标 1.厚造型基础。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础是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2.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动画专业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育人义务。 3.拓创新思维。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宽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4.求技艺兼顾。所有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其检验方式就是就业,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业方向。 5.立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课程作业在一、二年级强调个人完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动画生产所有环节中游走一圈,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定位;三年级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有助于个人在各自的强项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设计专业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早日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三)培养方向上的“小方向与大强调”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需考虑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从行业、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找出知识结构链,构建课程框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删除、增加或整合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明了、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学科比例、教学课时合理规划,灵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可塑性。调整好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专业实践等课程设置比例,不能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强调“全才”的引导,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差,缺乏教育的指导性。 动画专业知识结构涵盖面广、更新迅速。课程设置要有意识地针对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一门课程要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化成一方知识结构;尤其在专业课方向上,明确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解决。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按照“二二”制,即自学生三年级开始进行学科方向分流,控制每个学科方向的人数,达到一专多能、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分层板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时空维度上的“四阶段分层培养” “分层”的概念,即四年阶段的分层培养。一年级打造型基础,二年级打动画基础,三年级打创作基础,四年级实现与市场完全性接轨。 一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动画造型、动态速写、场景速写、人体解剖课程等,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造型问题上,这也就是学生通过美术专业考核进入该专业的主要优势点。在此基础上辅以专业了解和欣赏性质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动画概论、动画欣赏等课程,建立学生对于动画专业的基本认识。 二年级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如二维手绘表达、二维动画软件基础、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基础、雕塑、三维动画软件基础等课程,主要集中解决学生在进行动画学习环节中的基本制作问题,是从基本造型意识向动画制作意识转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专业理论课程――动画史,从而实现动画创作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年级安排专业创作课程,如动画剧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非线编辑、后期特效等课程,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对于动画的整体认识和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联合作业、动漫产业概论等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对于动画创作的整体驾驭能力。 四年级安排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专业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等课程,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与市场的有机接轨。 (二)知识结构上的“并联式板块结构” 课程模块化:一个核心模块、三大依托模块。 1.专业核心:动画类课程 相关课程:手绘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分国别动画研究、原画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本创作、二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基础、Flash动画、动作设计。 2.三大依托 (1)美术类课程 相关课程:美术名作欣赏、民间美术研究、素描、速写、雕塑、风景写生、图形想象、构成基础等。 (2)电影类课程 相关课程:数字影像、动画表演、视听语言、音乐欣赏、经典动画导读、后期合成、音乐与音频制作、故事类型与策划。 (3)人文类课程 相关课程:安徽文化、人文概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产业概论。 (三)评价方式上的“开放式与反馈制” 1.考核方法:技法课程现场制、独立作业展览制、联合作业汇报制 素描、速写、插图漫画设计等静帧画面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即举办展览,展览现场评档组予以定档。 二维动画软件、影视后期等动态视频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以公开放映、学生介绍的形式予以定档。 采取作业展览和课程作业汇报制,评分过程是开放式,上下届学生都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平行班级相同课程统一打分,以此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2.评分方式:集体定档,教师打分;开放评分,及时反馈 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结课成绩需由评档组评定等级,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定的等级给予相应的成绩。评档时教师不少于三人,本班授课教师不参与评档。具体做法为评档组按照比例对学生作业进行优、良、中、差、不及格五档分类,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档组评定的等级给予具体的分数。开放评分,当场给予学生反馈点评。 三、实施实践教学新思路 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思路,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现两大平台、三项制度,形成具备创新性、操作性、高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的“引进来”,就是将一些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开展实训课程。同时强化校内自身实训平台的建设;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直接进入企业或者实训机构,了解市场规范,尽早做到思想上与市场接轨。 动画教育目前是动漫人才培养环节中较薄弱的,也是产业创新和产业走向腾飞的最大软肋。动漫教育本身的实力比产业发展现状薄弱,要依靠一个还相对薄弱的动漫教育来承担现在和向未来行业的人才输出重任,不进行前期的投入,仅仅依靠院校本身是不行的。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无法第一时间监测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能更好地让院校接收到动漫的发展方向,缩短学生跟市场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动漫的开放性教学。 (一)两大平台 1.校内平台建设 (1)学校:工作室――公司 以工作室为基础形态,进行公司的雏形搭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院公司,从而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动画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2)公司:研发――生产线 积极鼓励公司在校内投资兴建项目研发工作室以及动画生产线。 2.校外平台建设 学校应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指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基地中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二)三项制度 1.导师制 实施工作室――导师制。配备基本设备,“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各一名,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制。每年规定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创作,未能完成的第二年补齐,如仍未能完成需在第三年全部补齐,如还未完成予以收回教师的管理及使用权。 教师可以招募学生参加个人的动画创作,也可使学生带着项目进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以实际项目进行支撑。 工作室的建立可谓“三赢”: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良好的实践机会,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学的实践,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应用;学校获得部分经济效应,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2.联合制 设立联合作业机制。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创作实践课程,以便给予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进行认可。 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一次创作课程,也就是学生3年内必须参与动画创作及制作3次,要有3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可的完整作品。要求一次参与、两次主要参与,大四必须是担任主要岗位。 强调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全面打造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 3.学分制 学生如需参与创作动画,实现绿色通道,根据学生在创作中的分工任务及完成情况由系内直接认定给予相应的专业分数。设立学院动画项目及基金。动画项目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将给予启动的基本资金,对于未能完成的,将收回经费。同时设立相应的成绩进行学分认证。 结合动画产业人才需求及流程中各环节的实质内容、具体步骤和能力要求等情况,认真思考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主干课程、课程类型与性质等问题,理清高等教育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国现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师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质量。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美术学科课程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等问题。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增加“设计基础”、“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高师;现状;问题;构想;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概况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师资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性质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课标中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来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课标中课程的内容结构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改变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弊端,调整了传统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大纲以美术门类来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本次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淡化了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改变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合格师资,因此,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对美术师资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定位与设置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 设置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课程有: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等课程。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李海英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师课程研究》中,选取了中国大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示:目前,在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中,通识课程约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人文课程缺乏。我国不同的高师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其比例占总课程数的25%左右,这是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种普遍现状。 (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三类。学科基础课程有素描造型I和素描造型Ⅱ、色彩表现I和色彩表现Ⅱ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有国画基础、油画基础、色彩基础、版画基础、摄影基础、人体素描基础、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10门;专业选修课程有4个模块共48门,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0%左右,设计类课程明显偏低,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不足。 (三)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的现状 专业拓展课程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等。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有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美术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约占总课程数的10%左右。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全面实施美术新课程的今天,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体系仍然过于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设置。 (四)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有教学技能训练(一)和教学技能训练(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写生、采风)、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课程的10%左右。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不密切。 培养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是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师美术学科课程的设置面窄,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过于偏重于技法,没有完全照应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这将会造成毕业学生面对基础教育美术学科内容出现认知的盲点;第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强调“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两大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50%,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强调的是以“造型”为核心的技法课程,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不相协调;第三,美术《课标》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强调的是课程的“人文性”,而高师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人文课程偏少,这也造成了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错位。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合理 比较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可以看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最多,高达50%左右,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占20%左右,而教育类的课程设置比例仅占10%左右,这种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合格师资的需要。 研究美国、日本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见附表一),可以看出,其“公共基础课程”“美术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比较均衡,“教育课程”得到相当的 重视,所占比例最多。 (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效仿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模式,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 课程设置,是在以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学科课程为参照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理论课程和教育课程而形成的,教学的重点仍然是美术技法、技能的传授,学生以训练美术技法、锻炼美术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和美术技法、技能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没有得到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师范特征不突出。 四、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 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培养面向21世纪的在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全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师资。”培养基础美术教育新型师资是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改革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创生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 1.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标”是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准则。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让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价值、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可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其主干课程的特点是美术“技法”性质的课程与几门“教师教育”性质的课程简单相加所形成的“拼盘”,这将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基础美术教学的质量。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是培养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美术师资的需要。 2.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含“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在我国大多数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中,油画、国画等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课程的多样性不足。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类课程的不足,这种“差异”,容易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3.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教育的美术“课标”把“美术教育”界定为“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由此可以看出,基础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美术文化的“教育”,而非“技术”的传授。基础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的是广博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与我国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不相协调的。纵观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其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在于对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上,强调的是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法实践,“人文”性的课程不足。这将不利于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高师毕业生“营养”不全的局面,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需要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 要:针对美术学专业在高校的本科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现状,以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学主体的角度剖析,并提出应该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美术学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实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不单纯是专业美术学院,包括大量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美术学院其实大都存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当成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形式而已,因论文质量问题没能够毕业的情况几乎很少。 1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其实这里提增加实践环节和自学时间就是要强调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美术学专业而言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法实践与创造,而是与学生能力直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换句话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只有画家、雕塑家而已(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备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与思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系列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除了专业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样重要,而四年的综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养正是从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上我们不难看出,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就是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2 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理论素养的培养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综合型高校的美术学院里开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批评方向的美术学(理论)专业模块的尝试,但大部分美术学(绘画)培养目标中仍然缺失对科研理论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样的不重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战略意识薄弱和模糊,扩招导致的本科生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让他们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转向研究生,从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课程指导安排上也不够重视,质量也就不高。同时,由于重视度不够,也就没有拿出一个衡量学生科研素养、理论研究的目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依据。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不能规约教师的教学活动。 (2)就论文指导教师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传导到教师这里,让本该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师由于失去了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情况而进行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轻理的惯性思维也会让毕业论文指导变得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论文质量得不到严格把关。 (3)就学生自身而言,从进校以来所接受的所有课程就是围绕技法课程展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兴趣与目的性不明确,探究性科研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让学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毕业论文也显得力不从心,为时已晚。这些都是值得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意识、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师教学策略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改革课程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2 实际课程培养方案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型院校、师范院校)在对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多年来突出的问题,即单一而片面地强化技能训练和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模糊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上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在各式各样的高校里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其中毕业论文指导这一重要的后期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高校的美术学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在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本科论文指导的随意性很强,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地点,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师安排。虽然给教师适度的教学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课程安排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常常出现论文指导留于表面形式的情况。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状况的初步调查 【摘 要】为了提高美术学专业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对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焦虑感、自信心和学习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美术学专业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CET-4考试和大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欲望不强,外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外语学体状况较差。学校应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外语学习的效能感与自信心,尽可能使外语学习活动个性化,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动机迁移,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发展与自身特长相联系的观点。 【关键词】美术学 大学生 外语 学习动机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学外语、教外语、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也在经历着重大改革。灌输式或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是按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已得到广大师生的共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外语的两件法宝。学习方法让学生怎样学得更好,学习动机则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学。在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看来,学习外语仅仅是完成学分,将来很少能派上用场,加上少数专业教师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外语学习遇到困难、进步较慢时,就灰心丧气,其外语水平提高自然就不快。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教学对策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拟对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动机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改善其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二年级美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理科和工科学生为对照,研究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特征。调查方法:以调查表(略)调查为主,结合对同学进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90份,每个专业学生30份,共收回68份。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有一定差异。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理科、工科和美术学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23.8%、20.8%和21.7%,差异不大。但理科、工科认为学习英语很有用的学生分别达到85.7%和79.2%,明显高于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相应比例65.2%。不同专业来自父母的压力与劝导而学英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三个专业的学生中来自工科学生的这一比例稍高。学英语主要是为CET过关的学生比例以理科为最高,其次是工科,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43.5%。为考研而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在不同专业间差异很大,理科学生最高,达到66.7%,工科学生为41.7%,而美术学专业学生为考研学英语的学生比例最低,为17.4%。为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比例与为考研的学生比例在三个专业中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受调查的所有学生中,为获得学分而学英语的学生比例均为100%。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学生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但同时让人十分担心的是所有被调查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仅在20%左右,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提高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美术学专业为考研和出国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仅分别为17.4%和0%,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接受高层次美术学教育没有追求。 2.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焦虑感特征 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类型有明显差异(表2)。理科专业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近六成的工科学生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而美术学专业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不到一半。感觉英语学习压力大、学习受煎熬学生的比例正好成相反的趋势,美术学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达到26.1%。在三个专业中感觉没压力、认为天无绝人路的学生比例均很低,都不到10%。感觉无所谓、并已有出路的学生比例以工科专业为最高,其次是美术学专业,理科专业最低。值得注意的是,有26.1%美术学专业学生一方面感到压力大而想学,另一方面又觉得学习受煎熬而可能难以坚持。 3.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自信心特征 表3中数据表明,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理科专业有66.7%的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不到5%。而美术学专业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的学生比例仅为30.4%,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达到21.7%。工科专业学生介于其间。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极有可能是其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最大障碍。 4.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特征 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类型存在差异。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理科和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较好,多数学生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能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的学生都在九成左右。相比之下,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够理想,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的学生只有26.1%,能听懂大部分英语新闻的学生只有8.7%。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并没有反应到是否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这一指标上,因为美术学专业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理科、工科学生的英语教程,大幅度降低了教学要求。尽管如此,跟不上老师英语授课进程的学生仍达到17.4%。 三、讨论与小结 动机作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人的需要有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据此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但往往更加强烈。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外语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不同专业来源的学生有人把提升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出国留学等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通过英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老师肯定与表扬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前者往往更加持久。 面对思想十分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成就需要及自主需要。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美术学专业学生虽然外语学习的起步稍迟,在多种外语考试中的成绩不及其他专业,但绝非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造成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欠佳的原因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就读美术学专业后,客观上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主观上认为考研、出国希望渺茫,从而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2)对英语学习有较多的否定情绪体验,特别是考进大学时英语成绩就不理想,进入大学后又没有及时补课、调整好外语学习时间与精力,在英语考试中往往成绩不佳,学习积极性再次受挫。(3)对于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大量精力被用作简单的创作与作品的准备之中。(4)受部分老师导向的影响,认识不到外语学习的价值,认为花时间于外语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到自己的专业上。(5)学习动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教师不仅要注意正面性引导,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不仅强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而且要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责任。(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外语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3)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外语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学生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和好的考试成绩都是强化物,都能起到积极的强化和固化作用。(4)加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学好外语有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会提出较高要求,确定较高目标,并能持之以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5)使语言学习活动个性化。尽量安排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所授课程就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7)促进动机迁移,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班主任可借助于学习动机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己有的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8)更新观念,树立个人发展应与自身的特长相联系的观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不强,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能正确归因。要让学生明白,积极修炼内功,让个人发展能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无论在何处求学、在何方工作,成功的希望就更大。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备受教育界的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问题,从培养的目标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学生学习艺术急于求成、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最终从改变美术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两方面提出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及知识结构。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哪一门学科中起的作用都是首要的。自古以来,我国所倡导的就是德才兼备,德在教育中是处于第一位置。而对于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将来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育类型的工作,他们只有拥有了较好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来讲,必须要让学生把基本的专业技法以及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等都掌握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心理学、多媒体应用以及审美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当然,在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上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2)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实践能力。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功底。同时,在备课以及教材的把握上要能够张弛有度,要有能够给学生师范的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地指导和点拨。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能力,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归纳和反思,在归纳和反思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其艺术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所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把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把学生的智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充分的调动起来。而我们知道,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在未来,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美术教育事业,所以,对他们的审美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对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其问题分析的能力等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目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目前的师范院校美术生情况来看,为了追求时尚,很多学生都标新立异,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都只是表面性的都行,看不到实质性的内涵。而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在感官上面,给人以一些刺激,而让人无法深入欣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艺术创造本身的真实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学习艺术太过急于求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比较心急,从而盲目的急于求成。而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学生也通常对表面性的东西比较重视,往往喜欢在赶时髦的同时,把自己的所谓个性体现出来,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连最基本的画笔都无法画准确。不仅如此,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也不能够引起重视,对美术理论以及传统艺术等等,他们也没能够认真的学习,更别说理解和深入体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往往太过花哨,在文化功底这一方面显得异常薄弱。 (3)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而轻创新。在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模仿这一问题是比较典型的问题,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讲,必要的模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把各种刊物或者是各大网站上面看到的作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在创作中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忽视了知识的逐步积累,更忽视了真实。这种仅仅只想通过捷径来获得成功的做法,必然不能够获得显著的成效的,甚至是毫无效果科可言。 (4)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没有了信息;有的学生是打从心里就不喜欢美术这一门学科。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讲,他们的这种心理,会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厌倦,那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就没有了激情,也没有了兴趣,往往都是敷衍了事。一味的照抄,从而统一形式,同种内容的作品时有出现。 3 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对于师范院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讲,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服务于中学和小学的美术教学。基于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专业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具有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在绘画上面,同时也应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可以是艺术设计,也可以是工美,也可以是民间美术,还可以是摄影或者雕塑等等。这所有的课程,在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所以说,要想把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就必须要让其能够和未来基础美术教学相适应相符合,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院校加以更深入的探索。 (2)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从传统的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结构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必修和选修,必修毫无疑问就是关于专业方向上面的平台课程,也就是中国画和油画;选修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延伸,更深入的加以创新。而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校都是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实行的,只要学生拿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就能够毕业。所以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为了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满足,就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的这一特征,在课程结构上面,应该要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选择性和综合性。所以说,针对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征,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下,大学后两年是单独对中国画和油画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一做法,可以改变。改进之后,可以立足于未来基础美术教师的培养的目标,全面对新方案的学习内容做出精心的统筹、设计。第二,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之下,在关于学科基础平台的课程以及教师教育平台的课程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在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在学生素质的延伸方面,却只占据十分小的比重。而按照这样的比重所设置的课程,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利的影响的,所以,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调整,把相关课程的比重加以提升。 4 结语 总之,目前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问题上,必须要把传统的观念予以更新,必须要把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文化结合的方式,通过技能素质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培养和发展。最终有效地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作者简介: 张伸(1992—),女,湖南常德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 要:数字媒体专业近来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在这种关注之下衍生出的弊端反而阻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这种弊端就是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轻视与脱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与深造是数字媒体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础原则,使三大构成、美术欣赏与绘画基础能够成为基础教学,加强艺术与技术体系的统一优化建设,突出教学模块的重点,最终以能够完整掌握数字媒体为目标,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问题,使数字媒体专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的主流专业。 关键词:美术基础;数字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 诚如网络刚开始兴起时人们讨论的那样“网络是把双刃剑”,现在即便重新定义这一观点,也是很贴切的,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正是这些优势,使人们逐渐忽略了“手工时代”的基础。数字媒体专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方面的提高,让作品呈现出更完美的效果,然而这些程序软件绘制出来的作品如果少了美术基本功的铺垫,也只是生冷的画面,而少了艺术的灵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忽略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象,提出一些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观点与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强理工类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正式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网络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作为互联网发展较晚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说是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许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都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业谈合作,很多在曾经认为只有面对面才能进行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将世界紧密相连。面对强势袭来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类新生事物,电商、网络营销、网络媒体,这些在曾经让我们无法预想的衍生业正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业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认为技术、软件等科目是属于理工科范围,因此将理工科类别中加设数字媒体专业。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有些拔苗助长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热门专业的设立与以市场就业前景为中心作为教学目的,而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也同样犯了这样认识不清的错误,仅仅在招生简章中选择热门、容易就业专业报考,没有与自己的实习情况相结合,导致入学后学习费力,不得方法,最终浪费了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目的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数字媒体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准确的把握未来。 二、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本科理工类学生在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时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这种优势就是在对于技术软件方面的领悟会相较于其他文史类或高职类学生更透彻,接受软件知识也会更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也是理工类学生的特点,这些都为学生能够学好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方面问题打下了基础。然而,理工类学生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都让理工类学生在美术方面相较于专业出身的艺术考生缺少了很多对艺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术,理工类学生在美术专业领域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是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美术功底作为分界点,进行分班制教学,让美术零起点的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教学内容制定方面也应该以精炼、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为理想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此观点: (1)在素描与色彩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线条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以练习为主,重在打造学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对于光影这样深度教学的详细说明,浅显易懂的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也不要过多强调专业技法的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写生对象的主色调,善于分析色彩变化,从整体色调开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色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主要课程讲解后,适当的配合深度教学,联系主课程进一步讲解色彩技法等专业知识。 (2)调查表明,对于三大构成教学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是狭隘的做法,因为三大构成对于美术专业零起点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短时间内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机能的重要途径。三大构成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进而对立体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与操作提供帮助。三大构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观念,加强他们对几何空间的想象力与概括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提高,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过多的运用解说式教学,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发现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中得到灵感,进一步提高艺术敏感度。 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艺术类的考生而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基础美术之上达到提升的目的。在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要多于零起点考生,这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数字媒体与美术基础教学的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详解和的新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着数字媒体专业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选择性学习与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二者兼顾,让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够与专业知识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有了绘画与色彩功底基础上通过操作相关联的软件完成后期设计,这对学生最终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功底再强,无法运用到数字技术上,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人员。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在联系,参照教学内容与教师指导,逐步完成艺术到技术的平稳过渡。 数字媒体专业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院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环境,切实可行的设置相关专业,这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存在,不要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跟从,随意设立专业,影响学生的发展。设立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必需掌握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本科学习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的要求也就越高,美术专业技术知识决定着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建设,数字媒体产业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和绘画基础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教学任务,突出教学模块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本科院校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内容摘要】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模式。而现今被各美术院校运用最多的就是“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发挥“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完善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加强实践检验成为各美术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两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多所高等美术院校探索施行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较早开展“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对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不外乎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对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展,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表1)。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0年尝试开展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一年级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分为书画、造型、设计、图像与媒体、建筑、理论六个大类,通过基础学习,掌握大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经过双向选择性分流后,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组式、课题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结合实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从教育学和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形成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构主义、终身教育、人本主义的主流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特有的美术教学思考,形成的用来指导完成本校高等美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思想。 一、“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即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协作,使得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发展。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根据这一思想,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设置“专业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学空间,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美术资源平台,如美术实验室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学生自觉形成情境学习或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为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以其所长回报社会;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 当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术本身而言,纯绘画的造型艺术大概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而从设计纳入美术的范畴算起,大概发展了百年;但是当代美术已经将影视媒体、动画摄影也包含了进来,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未来美术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所以,美术教育的终身化也将成为常态。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将终身教育思想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强调美术基础教育,保证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就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专业美术教育阶段,则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学,完全摈弃了传统美术教育单一的对纯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加多元化。 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为了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危机,希望教育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人,提倡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人中心,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就自己。 随着当代美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功利,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美术中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忽视,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两段式”的设立,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对美术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为进入专业深化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到了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工作室或是选课制、课题式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顾及了学生个性培养,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思想对“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影响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学习美术的写照。李可染早年接触绘画是从中国画开始的,可是后来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画,工作之后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政治部三厅以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的也主要是宣传画,抗战爆发之后,其辗转到内迁的重庆国立艺专之后又开始专攻中国画。李可染的经历和言行说明美术中的各种美术形式是相通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去拓展新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了这种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锤炼美术思维,了解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类型;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则是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阶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在“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后面加上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正好被用来强调专业化深化教育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阶段,但它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指导式的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成自身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两端深入” 按照社会对美术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美术潜质、天赋的研究,当代社会既需要美术大师、设计大师来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风尚,探索“美”、追寻“美”,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来生产“美”、宣传“美”,来帮助大众享受“美”。所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需要从两端入手,既要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出美术大师,又要满足社会对创新美术实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美术工作者,两端都要深入,只不过各有侧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两端深入”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美术工作者,终极目标是培养美术大师、设计大师。通过“两段式”的教育,作为实用型美术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专业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胜任社会的美术工作。同时,通过“两段式”的教育,前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锻炼了美术创造思维,当然在未来要成为大师就是把这些基本美术功底和专业美术技能深入再深入、锤炼再锤炼的过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①所以,毫无疑问地说,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启了成为大师的大门,在以后的大师培养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内涵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何,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所谓“和”就是指不同的、对立的因素之和合统一;“同”则是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张多样化,强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划一不如多样丰富、和谐交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提出美术教育也应具有“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术形态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为了保持美术的发展,应该让不同形态的美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谐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美术专业系科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态的美术得到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注重“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炼,也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原则,作为理念的补充。 坚持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经过几年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由于学生入校后就明确了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一年级成绩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并不影响学生进入各工作室的学习,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对素描、色彩、构成等炒冷饭式的内容兴趣不高。所以,学校建立了6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教学,并且在一年级结束后实施双向分流,以确定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同时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教学目的意识,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由总的人才培养目的层层分解到各专业、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目的,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如火烛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师、教辅人员、学校管理者,明确我们教育培养的目的。 坚持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深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开展“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学院不断接到师生的反映,认为“基础美术教学教得太基础,专业美术方向深入教学教得太深入,中间没有过渡,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换有困难”。的确,各系工作室的教师认为进行过基础美术教学的熏陶,学生的本专业素质应该发展得不错,可以立即进入专业精深圆熟的学习,但是实际是基础美术教学教的已非本专业的基础,而是美术的基础。所以遽然让学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课题式的教学,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学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础部,直接进入基础教学,定期进行讲座、展览,让一年级学生熟悉未来的专业。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要靠外部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学习,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不能完全让学生无目的地自主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杜绝各类空洞的课题式、工作室教学的存在。 “技”“艺”兼备,“艺”“德”兼备原则。针对在校学生艺术品质、思想境界不高,创作思维不足、作品趋同等问题,学校提出既要重视学生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美术文化的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来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品德。 总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满足温饱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过渡,“美”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渴望美的享受。国家、社会、民众对美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是研究和传播审美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美术类专业人才质量是大势所趋。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他美术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韦乐,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从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的要求,设计结合地方高校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八大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八大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产品设计在传统美学中的研究 [摘要]不管是从产品语义学还是符号学的审美角度出发,产品的呈现无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种方式和媒介。而产品设计不只是现代化的产物,其实自古以来,从曲辕犁到汽车,都可以被界定为产品设计,而美学在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关键词]美学 产品 造型 符号 传统 相宜 不管是从产品语义学还是符号学的审美角度出发,产品的呈现无疑是展示物化美的一种方式和媒介。而产品设计不只是现代化的产物,其实自古以来,从曲辕犁到汽车,都可以被界定为产品设计,而美学在这其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美与物相宜 一材有一材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物性不仅决定了所造之物的功能和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问题,还通过物化的产物展示了造型美、形态美、符号美。以物为媒,是阐释美的最好方式。道家一直主张顺应自然之性,这其中包括了对物的重视,材料相互间的搭配问题也必须体现与物性相宜的原则。材质是产品体现美除形态造型外最直观快捷的定位,材质展现了产品的品质或者设计者的设计审美角度。至少不可以破坏物性相宜的原则,否则在材质美上就破坏了原有可体现的元素。依靠这些知识,从古代工匠们到今天的产品设计大师,无一不把产品的材质美通过物化展现出来,这就是美与物的相宜性。 二、美与人相宜 造物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与人相宜、为人服务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那么所有的东西不仅失去了美的价值,更丧失了设计的本意。人类的生理极限、生理机构、生理差异、心理活动、性格特点都是设计者需要予以考虑的因素。且不可忽视,使用者的条件与设计作品是否匹配,它的适用人群,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个设计存在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能否为所有人解决一个问题和能否为小众人群解决多数问题,这些都是产品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自古至今,发明创造都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但这是功能实现目的的机械设计更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工业造型这门学科,外形因素就不仅仅是定义美的惟一因素,它的结构是否符合人机,它的存在是否最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这些都成为一个工业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因素。然而这些都是隐喻的美,它的美不是直观的视觉冲击,而是以使用为平台,行为使用后带给人心灵愉悦之美,这种美的体现是设计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美。 三、美与时相宜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不管是为农业服务还是为工业服务,它的原则一直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而长期以来手工业在中国是作为副业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手工造物中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了农耕生活,而这些也都影响了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从而成为了制约设计的一个限定的条件。诸如季节性的限制,需要考虑它的材质性,以及人的使用时段等,这些都是时间产生的限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讲,时间也必须符合客观需要,这才是真正的与美相协调。 四、美与礼相宜 正所谓心灵则手巧,在中国礼仪是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礼仪是发自人内心的一种涵养,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一种身体力行行为,这也就要求人的美要发自内心。同样不容小觑的是礼仪的约束力,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这也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而每一个细微的设计元素,其实都在和礼仪相互呼应。设计师不应因为它有旧的传统的一面就觉得设计被传统牵绊停滞不前,而应该结合新势力,考虑旧因素,找出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的新设计元素,从而在道德美的层面上体现设计之美。 五、美与文质相宜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推崇的生存之道。自古就讲究文质平衡,文与质的争论一直不休止。究竟是质胜文则野,还是文胜质则史,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孰轻孰重,换言之就是装饰与功能的矛盾关系,这和现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火花一样,其实没有孰是孰非,只是看择者态度和喜好。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就更加要求一名工业设计师要有造型和功能并重的才能。在了解结构工程师的工作之上,上升到对造型美的认知,使一件产品不仅仅成为时代快餐化的产物,而是从具象的物质体现抽象的非物质美,总体来说,文质对于设计品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一点。 古往今来,产品设计师要承载着时代的重任,既不可以落后于时代的浪潮,更不可以忘记符合客观传统,很多制约因素在这其中都成了无形的制约条件。从对美的认知的角度发散思维,转化对一件产品的形态定位,继而研发出产品,使产品成为阐述美的媒介,让人们通过此体会美的语言。设计体现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对于产品设计来说,真正体会到的美是产品使用后带来的愉悦情绪,诸如产品带给人的便捷,产品替人解决的问题,产品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这些都是产品体现美的方式,这些方式或许不只是外形带来的造型美感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而是以使用后带来的连锁因素,从而在产品中体现设计之美,这最大有别于绘画艺术,是在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美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产品设计是以人来体验,人来反馈,来帮助人得到愉悦心灵的美。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浅析工业设计之产品设计中的设计美学 摘 要:工业设计的本质之一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们服务,创造出他们所需求的产品。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美学 功能性 技术美 工业设计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结合。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 技术美 技术可谓是产品的主干,包括产品运用所应有的功能、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采用的制作技术,使用产品的时候所遵循的操作流程。技术价值偏向于理性,是制作过程中理智、思维与创新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 2 形式美 时常说起的形式美,通常理解为产品使用的原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性,比如:颜色搭配、线条组合还有声音的音调等;外加其特有的组合节律所展现出来的审美特征。该文将形式美视为将事物所现有的美感与产品以及产品宣传人员恰当结合的之后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韵味。靠近与感性、情感以及灵感三体合一的艺术想象思维。 产品设计是将产品全面真实的向客户观众所呈现的体型展示,需要引用多方为技术含量和艺术思维相结合按照产品具有的功能和审美的规律进而创新。设计的独特性是艺术美学远远流畅的有利保证、美学的价值所在将深深的融入到艺术爱好者的生活中。产品设计的水平高低取决于观众对产品形式与审美观关系如何理解而定的,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 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根据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中美学评语可分为技术美、形式美还有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确保工业设计美学的价值性和威望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审美标准也有所改变。所以,在产品设计方面,切合人们实际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提倡人性化设计,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与社会发展现状保持一致,才可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技术美的产生及发展从史前时代起,人们在狩猎中对石器的加工从粗糙到精细、从不规则到匀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实用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提高技术,有意识地改变着工具的造型形式。箭头要能平稳地射出,就必须沿轴线对称;砍砸器要适合使用,就须要在长、宽、厚之间保持匀称的比例。人们在石器加工中形成的形式感直接与物质生产中的适用性联系在一起。在劳动中,持续的紧张容易产生疲劳,通过节律化和节奏可以使机体调整达到一定的平衡,从而使劳动轻松化。这种劳动的节奏通过工具的撞击等声响进入人的意识,形成节奏感。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对于审美意识的确立和提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还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使技术和工艺产品具有更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在手工业生产中,技术因素和艺术因素融合于手工业工匠一身。 18世纪末,由于机器生产的出现,带来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深入,生产工人的工作流程被机器限定,技术水平趋于平均化,使原来融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工作产生了分化。由于固定的设计安排,限制了产品结构形式,在直接生产中消除了一切审美因素。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产量的追逐,把审美因素从物质生产领域排挤了出去。 现代化工业技术的生产方式使工业设计成为全部生产过程的主导环节,成为一种综合性规划,它把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们逐渐注意和改进工业的设计。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经验有其特殊的质,它们分别表现为技术美以及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技术美以其表现形态与技术功能的联系而区别于艺术美。对技术美的体验不仅通过观照而且还通过生产或使用过程的动觉感受,从而也区别于艺术观赏。 技术美通过技术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它在形式上具有合规律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目的性。产品的技术美表现在由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形式与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辩证统一中,其中功能因素占主导地位,产品的功能和结构都是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在功能中不仅包含技术的、经济的,而且包含使用的、精神的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开拓出新的功能,结构形式也将变化无穷。在功能、结构、外形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对应关系。一种功能可由多种结构实现,而一种结构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因此,技术美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总体环境的审美塑造中,技术工艺将与艺术美和自然美相结合,构成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劳动空间,成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工艺过程美的根源在于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生产过程的组织、人与机器和劳动环境的动态关系具体表现在空间、时间的安排,节奏、色彩和音响的处理,人体的动律与机器运转的关系等方面,它们直接激发着人的心理和情感反应。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将使劳动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成为一种美的创造。科学美在现代技术与科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技术的产生在于各种科学理论的综合应用,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也存在科学结构的美。科学美是指科学结构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简单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由此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而产生审美的愉悦。要感受这种美,就必须使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科学修养。科学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和谐图象的,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感性形象。但是,这种感性形象是用抽象的科学符号系统表述的。 科学美有助于科学家对于某些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理论模型的构筑,因为在科学家的美感中包含有对自然界客观规律有序性的反映和理论结构的合目的性特征。科学美的本质在于人对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是理论形态中自然结构的形式美。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信息时代交互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尼葛洛庞帝指出:“无论你有没有做好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准备,有一点很清楚,我们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它,我们身边所有能被数字化的东西,都将被数字化”。一个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新时代里,信息化的产品己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巨大潮流,正在冲击我们所生存的人类社会。分析人与产品交互过程中技术美和感官美,全面了解交互美学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对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交互 交互美学 技术美 感官美 今天,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信息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而由此衍生出的“多点触控”、“语音输入”、“网络聊天”、“3G无线网络浏览”、“虚拟游戏”、“沉浸体验”、“随景漫游”……这些新兴词汇正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便捷的生活,我们可以身处家外的时候通过短信指令让家里的电器在指定时间开始工作;在公交车站等候的时候知道自己需要乘坐的公交车在什么时间内到达;甚至车也能够通过扫描仪器直接反馈到庞大的数据库信息中分析、鉴别快速的、不用拆装的了解车的故障等,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 在同质产品设计的环境下,更需要考虑用户的精神需求的设计。享受网络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同样希望通过数字化的交互过程能满足其心理上的愉悦,由此交互美学应运而生。 1 交互美学 美学作为一种哲学术语,被用来定义美,被理解为凭感官认识来判断是否符合愉悦的感受。 皮特森明确指出:“我们寻求一种扩展的表现框架,这个框架式对于交互系统来说的,通过使用与交互系统相关的人的身体、智力以及所有感觉而获得美学交互的概念”。 交互美学是研究人、产品与物质文化中的美学问题,它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是不同于哲学、美学或工业设计理论,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哲学观念上、局限于产品表象的描述与功能的说明上,而是从不同的层面,从抽象到具象,揭示出物质生活中的美和审美规律,从而推动设计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交互美学不是仅仅表面上的美,而是要考虑产品和用户沟通时的心理感受。设计人员通过用户与产品及环境相交互的经验转换为相应的物理和思想层面的愉悦,并将其反映在设计上。当产品的设计满足了这种“美”的要求,那么“美”的产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了。 2 信息时代的产品设计需要交互美 产品设计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造物活动,也是在创造一种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美”的关系。“事物的美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尽管这种内容已不必是欣赏者‘有意识地’想到的,所以美作为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工业产品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前进的生活需求,而产品设计的发展和演进历程就是不断探索和解决工业技术与人类文化艺术之间问题的过程,规划人类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过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已悄然而至,对传统产品的形态正在产生深刻影响。在Internet环境以及多媒体和虚拟技术支持下,我们身边的产品已经由注重产品物化形态设计向“非物质”性产品设计发展,如:交互、智能等形式的设计让人与产品间形成一种交流而非纯粹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过程。但在大部分贴上高科技、智能化的产品,因其功能的复杂性让界面乃至操作过程变得繁琐,由于语言的障碍、显示屏幕的限制,甚至操作界面的大小、顺序排列、色彩规划等方面,都会给用户在使用时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人们更多将注意力关注在使用产品时是否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使用感受。这种精神上的愉悦也不仅仅靠产品的形态外观美来决定,而更多的需要通过人与产品之间通过交互、体验而产生愉悦感受。用户在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审美需求的时候可能更强调刺激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也就是说,产品的美学特征不再仅存在于产品物理外观上,同时也应存在交互体验上。 例如目前最为流行的iPhone,苹果公司设计主管乔纳森·伊夫曾说过:“不要想在产品中塞进太多东西,专注于重要的事物上,只做人们真正关切的事物,否则产品会因为太过复杂而宣告死亡,保持简单是很困难的事情。”由此看出,在信息时代,产品设计的美学特征更多的需要靠交互、体验来表达,让用户产生愉悦感受。 3 交互美学在产品设计中体现 产品与用户沟通时的交互美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不是用户有意识所特定要求的,所以美作为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要求产品具有技术美和感觉美。设计师在从事产品设计时,就是在创造一种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美”的关系。由此可见,产品设计的范围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复杂,不能再以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设计形式和方法来应付现代的问题。只要存在产品,就需要交互,用户和产品之间存在使用和反馈的循环,用户首先是用直觉表达意愿的,用户被产品吸引后,使用过程是否愉悦,是否有成就感,需要更多的交互设计来传递,产品的的声音、文字、按钮、图标甚至气味等一切会触动感官系统的因素都会提升交互美的一部分。美学特征通过用户与产品沟通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如清晰明了的图标、符合使用习惯的界面、易操控的按钮、让人放松的气味、令人陶醉其中的音乐等都是交互美学中不可缺少的设计重点。 苹果的iPhone和iPad,以极简美学外观为体,专注于交互功能美。苹果的美学准则,并不是简单的功能追随形式或者追随功能,它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有效。在外观界面上,以精确的圆角弧度设计和细节来保证其简洁但又不失高品质;在内在交互界面上,以通俗的界面图标,让任何一个刚接触到该产品的人都会使用,避免了新产品学习所带来的障碍。让用户不再对高科技产品避而远之的心理。 由此可见交互美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真正让用户通过交互体验真正达到愉悦的目的,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3.1 产品设计的技术美 技术美的主要成分是功能美。产品只要在市场上流通,供大众使用,必然就要存在其功能的必要性。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先肯定是需要考虑其使用功能。“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与人之间那些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相互作用”。它是在日益更新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对产品造型结构设计的一种要求。产品的功能是核心、是灵魂,如果产品失去物质功能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产品的存在,都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的。”也就是说,产品设计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为目的。这种目的就使得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通过满足人们的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让消费群体感受到产品的功能美。 3.2 产品设计的感觉美 在使用过程中当外界因素刺激人类的五官,使之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味觉,而这些经验感受会带领人类认知和感受世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满足人们心理层次上的感受。 (1)视觉 产品最先被感受的就是通过视觉,如大小、形态、色彩所承载的硬界面,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操控及识别的软件面也同样通过视觉感受反馈给用户。用户视觉接受通过经验判断分析做出相应操作,而产品也反馈成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这个交互过程中,界面的色彩、大小、顺序等符号尽可能简洁易识别,以大众共识为标准,当然地域和文化差异也应考虑在内。 (2)听觉 声音做为被感知对象也同样重要,这也是产品的交互性体现的重点。以语音交互的方式通过听觉作用于使用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舒缓用户的视觉负担,从而降低由于视觉疲劳而引起的误操作。很多产品通过声音与使用者进行交流。产品发出声音可向用户传递某种信息,如工作状态、安全感等。声音在产品和人交互过程中能准确的提示使用者其工作状态或者提示以避免出错。特别在现代数字化娱乐产品已经遍布周边,交互式的多维混合游戏对于听觉的传达尤其重要。这些娱乐系统通过声音做为交互的一种重要手段,让人在体验产品的同时,最大化的刺激使用者,满足其真实感。 (3)触觉 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曾经说过,“如果说20世纪的商品设计是以视觉要素为中心,那么21世纪的设计所必须重视的将是触觉、重量感、温度感以及嗅觉等感官的作用……对于这种感觉的认知是非常直觉而主观的”。触觉感受是交互式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接触产品,传达产品本身所赋有的价值以及特定的功能性。交互技术让产品在触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以前我们在操作手机时,需要通过硬界面具体形态承载的键盘才能拨号,而现在多点触控技术的出现,让产品的硬界面变得更加简洁,而只用对其触屏操作就可以达到信息传输,这时触觉感受随着交互时代的变化而变得更加简单,但其接触的产品载体还是需要满足用户心理触感需求的。 (4)嗅觉和味觉 在信息时代,各种感官系统都会被设计师运用到如何提高用户在体验产品时愉悦上。在以前觉得不可能运用的嗅觉和味觉,也同样会被考虑。嗅觉和味觉虽然没有以上感觉应用广泛,但对人的影响十分强烈的。这种感觉较多被运用在与食品有关的产品上。很多时候,味觉和嗅觉是共同起作用的。试想,人们会普遍认为闻起来很香的东西也会很好吃,而好吃的东西也会很好闻。当然,嗅觉也会被运用到交互游戏的设置中,多模态的刺激能使得游戏时的体验更为身临其境,通过改变玩家的存在来反映游戏的状态可以极大地提高游戏体验的感觉。 4 总结 菲利浦·斯塔克说:“科技本身并非一个终端,而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根本衡量标准就是关爱。”作为产品设计最终的目的也同样是以人为本,提供优质产品让人们生活更舒适、美好。但如何用美学概念和测量方法来确定什么样的标准是合适的,这个无法使用美学量化来衡量。需要设计师和用户共同参与。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和用户一起做设计的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用户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开发者进行对话;开发者可以针对用户的体验反馈,对现有产品迅速改进、迭代,这在以前是前所未有的。在今天,用户不再仅仅只是产品消费者,更可以是产品的贡献者、甚至构建者,未来的产品会让用户在使用时更亲切更贴心。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学观 摘 要: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中充斥的大量工业产品将人与自然隔离,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除了考虑人的舒适和安全需求之外,还要考虑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从而赋予产品其生态美学的意义。文章主要阐述了生态美学观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由此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未来产品设计的生态美取向。 关 键 词:产品设计 生态美学 人与自然 引言 生态美学同生态环境学、生态哲学、生态意识学等生态科学一样,是伴随着生态危机所激发起的全球环保与绿色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强调产品不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而是一种人与产品互动共生的平等关系。基于生态美学思想而设计的产品不仅应该在形态上反映自然,在技术上使用自然材料,更应该在意境上融入自然,能够唤醒人的自然意识,使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自觉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一、生态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古代农业文明阶段的生态美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的审美观与不同的人类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传统的手工艺设计时代。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生产几乎完全依靠手工劳动,生产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自然材料,比如石头、木材、泥土等,所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比较小,既与大自然很亲近,又对其破坏污染少,使人与自然一直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图1为《考工记》中提到的笋虡,就充分地体现了产品设计中“造法自然”的生态美学观,它是古代悬挂钟磐的木架,造型与自然中的脊椎动物有关,以动物的造型作为钟虡,配合上声音宏大的钟,是基于自然形态的设计之美的体现。将自然与产品相结合,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当时绝大多数造物者的思想。 2、工业文明阶段的生态美学 在近代工业文明的阶段,人们主张将自身置于世界之上,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为美,所以带动了工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迅速,同时人类对自然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自然的盲目改造首先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稀缺又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失衡,所以就产生了近代工业的生态问题,以人为中心,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如今进入了现代后工业后现代文明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行动起来寻求各种解决办法,其中生态主义格外引人注目,生态主义要求人类超越个体或局部利益,考虑对人类与整体利益的平衡。表现在美学上,也带来了审美观念的生态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生态美学思想在美国悄然兴起。它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如近一段时间,美国新奥尔良设计出巨大的未来生态建筑(图2),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现代产品中的体现 1、产品设计中生态美学的含义 产品设计是为了解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一门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包含了物理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范畴的综合性学科。它随着工业革命而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工业的威胁,所以人们才提出“生态”这一概念,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人们意识到自然可以作为人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的审美价值标准,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并产生了不同审美方式,这就是生态美的重要意义。 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在这个结合点上。 2、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特征 生态美学着重强调的是审美观的问题,而如何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考虑:第一是造型形态的结合,在设计产品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产品的形态中,或者在形态上模仿自然事物,使产品的色彩,质地,组合等设计来反映自然,如图3所示,由Tetrarch工作室设计出品,借鉴了花朵的花蕊部分的概念和造型,给人一种身在大自然的感觉,花蕊层次感丰富,繁多而有秩序的排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第二是技术的结合,这里强调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在设计产品时,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加工工艺,使对环境的破坏降为最低,如图4所示,来自日本的陶瓷艺术家makiko nakamura制作的一款杯子,采用中空双层设计,陶瓷材质,外面布满小孔,就像土拨鼠钻出来的透气孔一样,这种材质与形态的排列分部可以及时散热,并且增大了摩擦,握感很好,不用担心到烫手的问题。第三是语义的结合,在产品设计中,产品应该从功能、形式、使用方式等多方面来营造意境,当人们在使用产品时,能够很快的了解产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使人们从内心中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图5,此设计是由naoto fukasawa公司设计,设计采用橡胶材料,充分表达了香蕉、草莓等水果的设计语义,人们看到饮料盒就仿佛闻到了水果的味道,使产品营造出了一种意境。 生态环境中事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界所生万物都可以作为人类设计的物质基础,人们用各种设计语言来提取它的形状和特征,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例如仿生设计,就是把产品作为一种工具起着使人与自然更亲近的载体,当我们看一件产品的时候,能够透过其形态了解其中的含义,使生态美与设计完美的结合。如图6所示,是法国著名的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的代表作“Juicy Salif”榨汁机,采用了经典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中外星飞船的造型,配合光亮的外表,给人以非常整洁的感觉。在技术材料上,许多产品也将生态美学融入产品的科技感中,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如图7,克拉尼的茶具设计,之所以运用卵形所特有的形态,是考虑到,这样产品的不仅具有独特的光滑外面和适应性,而且受热最均匀,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均匀的将热量传给其他形态各部分。 三、产品设计中生态美学观的启示 1、美学观的突破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的“绿色原则”。其次它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 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上,生态美学在生活中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 2、设计的系统观 生态美学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自然的破坏。这些观点也正是现代工业产品的发展趋势,在一些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其自然性与生态美,例如家居产品、电子产品等。只有这样,才不会给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人们才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3、设计的人本观 设计的生态美学观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提倡以人为本,设计的核心是人,在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的思维,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特别是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人机工程,更是人本观的体现,只有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统一,设计中的生态美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四、结语 生态美学是建立在生态主义思想之上,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动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如果能从自然中发现美,把生态美融入到产品中,将会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够更多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这种各方面的平衡也正是生态美学思想所能带来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将生态美学思想融入产品设计领域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带给人们更多的灵感和启示,从而真正的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浅析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学 【摘要】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在生活或者精神方面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需求。基于人性回归的视角,要求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师,在满足人们的安全、舒适需求基础上,应考虑人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唤醒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因此将生态美学观念融入产品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基础以及意义,并阐述了生态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 【关键词】产品设计生态美学具体应用 实施工业革命前,当时的人类社会主要以传统手工艺设计为主,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小,人与自然基本上处于和谐的相处状态,在这一时期,很多产品设计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生态的追求与指向,暗示人与自然生态和平相处。然而在近代工业文明阶段,在主体中心论的指导下,提出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为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味索取,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社会结构失衡,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正处于后现代后工业、后现代文明阶段,基于生态环境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生态化改变,自此,生态美学思想诞生。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当代产品设计师考虑的重点。 1.产品设计中生态美学的基础以及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手工设计逐渐转向工业设计,在工业革命初级阶段,由于工业制品造型较为丑陋,英国的约翰-拉斯全就此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强调在产品设计中应运用自然形态以及线条,但是由于力量太小,被吞没在历史潮流中,但这一理念的提出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是产品产生生态美学意义的重要基础。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工业生产与发展的严重威胁,“生态”这一概念才被正式提出,人们也逐渐理解并接受这一概念。在人们认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时,人们发现可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将自然作为产品设计时的审美价值标准,这实际上也就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2.生态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追求,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在购买产品过程中,不仅仅看重产品的功能,对于产品的审美体验也更加注重,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现代人们的生活被冰冷的现代科技以及工业产品所充斥,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压力无法得到排解,精神世界逐渐土崩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回归自然的重要性。但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无可避免的会与产品打交道,因此将生态美学融入产品设计领域,通过产品表象挖掘产品内在的自然美,唤起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3.生态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种类,在人类设计过程中,都可以将它们作为设计材料和基础,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提取这些物质基础的形态、特征,通过自己的设计语言传达自然美。在产品设计应用中,可以从造型形态、技术以及语义层面来实现生态美学与产品设计的完美融合。 3.1造型形态结合 主要是指在产品造型、外观上模仿自然事物,或者在产品形态中融入自然元素,通过产品的组合、质地、色彩来反映自然。比如Tetrarch工作室以花朵的花蕊部分为切入点,借鉴其造型以及概念,设计出品,花蕊的层次感较强,排列繁多且有秩序,给人一种身处大自然、赏心悦目的感觉。 3.2技术的结合 生态美学与产品设计的融合主要强调的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实用功能,尽可能降低产品对环境的破坏。这种技术上的融合,实质上体现的审美观是以对环境的保护作为美的标准,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荣的责任感,以及付诸行动的自豪感。比如日本的陶瓷艺术家――makiko nakamura设计了一种中空双层杯子,主要采用的是陶瓷材质,杯子的外面都设计有小孔,在功能上有利于及时散热,摩擦力增大,也不用担心烫伤;在外观上感觉像土拨鼠钻出来的透气孔一样,设计新颖,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 3.3语义上的结合 美学在意境上具有启迪心灵的作用,通过审美活动有利于将飘渺的自然事物转化为欣赏者自己内心的真实体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平静自己的心境。因此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从产品的使用方式、使用形式、使用功能等多方面,尽可能为人们营造一种自然意境,并且能够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时尽快体会到产品表达的生态美学意义,从而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强烈感知,从内心深处体验到回归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美好,释怀并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主要探究的是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在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明确生态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将生态美学完美融入产品设计中,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灵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中心,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为主线,以振兴区域经济、建设和谐*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把质量兴区工作与经济强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相结合,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开创质量兴区、诚信*的新局面,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质量兴区各项活动,用三年的时间,使我区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假冒伪劣商品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全区质量总体水平能够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 (一)管理质量 1、标准化工作:主要工业产品5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大对无标生产的监管力度,确保辖区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6%以上。并建立标准备案管理网络,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推行服务标准化。 2、计量工作:重点工业企业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计量保证体系,其他企业要配备满足生产合格产品需要的计量检测设备。加强工业能源计量管理,开展节能降耗,确保“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下降20%;10家企业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在用计量器具检定率达到98%以上,新建、改造的集贸市场计量器具实现统一配置、统一管理。 3、质量工作:全区重点企业的主导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同行业先进水平,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率95%以上,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率达到98%;强制性产品认证获证率达到100%,并建立企业质量监管档案。 4、监督检查:辖区市场商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整改率达到100%。 5、特设安监:杜绝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等环节问题引发的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名牌战略: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推进国家免检产品工作,使我区形成一定数量的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和扶持力度,建立一批精品市场和放心市场。 7、扶优治劣:质量问题严重的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得到有效整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质量投诉大幅减少,消费者和名优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确保无重大质量事故和重大质量违法案件发生。 (二)服务质量 商业、服务业等窗口行业全面推行国家标准和服务规范,实行质量先行负责制,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安全、健康消费,提高顾客满意度。到2010年区内大中型商业企业的顾客满意度要达到90%以上,10%以上的大中型商业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服务行业中创建一批“文明示范窗口”。区级行政机关、服务机构要率先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努力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精心构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三)工程质量 加强对住宅商品房质量的监督管理,推行工程质量监理制。建筑用材必须符合国家规定,逐年降低商品房投诉率。在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至年底、全区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规范),重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重点工程优良率达到80%以上,一般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 (四)环境质量 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五项工程,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今年年底,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城市环境空气、噪声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到区域功能标准,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五)安全质量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安全及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事故处理应急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全面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杜绝特大和重大事故发生,减小事故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安全平稳运行。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坚持“政府积极引导、部门共同协作、企业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质量兴区的各项工作。成立以分管区长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质量兴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兴区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考核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质监*分局,负责质量兴区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联络员制度,由成员单位指定质量兴区工作的部门负责人为联络员,具体承办有关工作。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成立相应的质量兴区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质量兴区活动开展情况汇报,检查实施进度,协调布置下一步工作,推进质量兴区活动深入开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1、质监*分局要认真履行质量兴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职责,认真从源头抓好质量工作,督促企业加强标准、计量等基础工作;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鼓励引导企业进行产品质量认证及质量体系认证;抓好名牌产品的培育、推荐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3C”认证产品监管工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抓好特种设备、食品、建材、农资产品和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及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不合格企业整改,对质量问题严重的企业给予通报、曝光和行政处罚,对个别屡教不改的企业建议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认真落实区打假责任制,积极组织联合打假、专项打假和日常打假行动,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网络,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同时要及时推广“质量兴区”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把“质量兴区”活动引向深入。 2、工商*分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依法实施商标监管,积极开展“驰名”、“著名”商标推荐和管理工作,查处假冒、仿冒商标等侵权行为,依法实施合同监管,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认定命名活动,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查处合同欺诈行为;加强市场商品质量的监管和监测工作,加大打假维权工作力度,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3、区轻纺总公司和商贸总公司要抓好辖区轻纺企业及商贸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负责人和职工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教育;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引导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高商贸企业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精心打造精品市场和放心市场。 4、区物价局按照价格分工管理权限,对我区工业企业的产品按照“按质论价、分等定价、优质优价”的原则,制定鼓励提高产品质量的具体实施办法。 5、区建设局要要督促建筑施工、监理单位完善质保体系;监督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严格执行现行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检查验收其工程质量,评定工程质量等级,引导、培育和推荐企业争创优质工程;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工程质量,杜绝质量隐患,防止质量事故。 6、区卫生局要加强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严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卫生许可关;加强对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同时规范管理全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7、环保*分局认真抓好区域环境质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治理工业“三废”,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巩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8、*科技产业园和区科技局要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提高产品质量,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供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程。 9、区社区经济局要认真抓好13个行政村及所属企业的质量工作,提高村民质量意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责任区内生产、加工、仓储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活动。 10、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依据《安全生产法》和省政府两个《决定》对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综合监督管理,落实各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提高全区安全监管的工作质量,防止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1、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把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制订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做好督促落实,确保目标实现。 12、区财政局要根据“质量兴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质量奖优经费、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经费和质量兴区宣传经费。 13、公安、司法部门要密切配合和协助质监、工商、卫生等管理部门查处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严肃处罚。 14、各街道办事处、火车站广场管委会要把“质量兴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辖区“质量兴区”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假工作,为质量兴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5、宣传部门要加大对“质量兴区”活动的宣传力度,把握舆论导向,为提高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6、充分发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为用户提供投诉、咨询等各方面服务;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同求发展的作用,引导和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三)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 质量兴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要求各部门统筹规划,通力合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推动质量兴区活动深入开展。 1、加强基础性工作,强化管理,拓展服务 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按分类指导的原则,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彻底消灭无标准生产,引导、帮助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加强计量管理基础工作,指导企业配备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生产检测设备和产品出厂检测设备,严格计量器具定期检定工作,确保计量器具量值传递的准确可靠,鼓励生产定量包装产品的企业积极取得计量保证能力合格标志(即C标志);进一步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帮助企业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2、加大打假治劣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认真落实打击制假售假工作责任制。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区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大企业产(商)品抽查力度,对一次抽查不合格的企业,给予“黄牌”警告,并进行整改,经整改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负责人三年内不得担任法人代表。通过查处一类产品,规范一个行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我区企业提供有序的竞争平台。 对制假售假严重的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区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开展打假专项斗争和联合整治??集中力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违法行为,切实解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对质量隐患较大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进行专项质量整顿,以抓大案要案、抓源头、端窝点、整顿市场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假工作,维护区域特色经济品牌。坚决杜绝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3、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运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切实做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有计划地选定一批品牌声誉好、生产规模大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单位,加大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以发展名牌产品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进一步促进优良资本向名牌企业转移,增加名牌产品的科技投入。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优化配置资源,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开发系列产品,扩大名牌效应,促进资源向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聚集,提高名牌产品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区的经济运行质量。 三是大力宣传名牌产品和企业,建立争创名牌产品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活动,力争有更多的产品列入国家免检产品,更多的牌子列入国家级和省、市级名牌或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四)实行目标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1、质监分局按照质量兴区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狠抓落实,全力推动质量兴区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 2、建立质量兴区考核奖励制度,制定《*区质量兴区考核办法》并严格实施,每年对质量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区质量兴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也要制定本部门、本单位质量工作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狠抓落实,确保质量兴区活动取得实效。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软件项目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软件产品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软件项目管理体系;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战略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发展和完善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作出快速响应的能力、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的能力、项目管理组织努力倾听客户对项目的要求,却没有确认客户的需要和期望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产品质量因素 论文摘要: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其管理体系包括:战略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 在软件和信息科技行业,项目管理经常决定了一个产品或者企业能否成功。项目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例如中国于2002年4月召开了有关项目管理的首次国际研讨会。具体操作与项目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具体操作是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的,而项目则是有时限性和唯一性的。项目是一项为了创造某一唯一的产品或服务的时限性工作。所谓时限性是指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明确的开端和明确的结束;所谓唯一是指该项产品或服务与同类产品或服务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的不同。各种层次的组织都可以承担项目工作。项目有时只涉及一个组织的某一部分,有时则可能需要跨越好几个组织。项目是执行组织商业战略的关键。 一、软件产品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软件项目管理水平上不去,尤其是需求分析管理水平上不去,使得项目快要验收或交付时,却出了大问题:要么发现用户需求获取不准确,要么发现用户需求变了,致使做好的系统不能用或不好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家公司在青岛做一个港口MIS项目,北京有一个单位在天津做一个港口MIS项目,都是因为甲乙双方软件工程基本知识不具备,使得项目管理不到位,导致2个大型项目不成功。现在软件应用领域空前广阔,深人到社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各个方面。软件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多,软件系统设计也空前复杂。软件的项目管理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90年代中期,软件项目管理不善的问题仍然严重。据美国软件工程状况调查,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于是软件项目管理成为软件项目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为了使软件项目开发获得成功,必须对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范围、可能遇到的风险、需要的资源(人、硬件、软件)、要实现的任务、经历的里程碑、花费的工作量(成本),以及进度安排等做到心中有数。软件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提供这些信息,分析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项目做出调整。软件项目管理开始于技术工作之前,在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持续进行,最后中止于软件过程结束。 二、软件项目管理体系 随着软、硬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技术可以与所有的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软件的开发以及应用不仅仅是软件开发机构的任务,更深地涉及软件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尤其像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cmentInformation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ionManufacturingSystem)、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及商业智能BI(BusinessIntelligence)等大型的复杂软件更是综合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以及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类人员的协调工作才能完成。因此也就有必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管理软件的开发和运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包括项目前期的论证工作、项目计划、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以及项目后评价。由此可见软件项目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还应该包括开发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运行中的维护工作和对项目的总结工作。同时,在软件项目生命周期中存在着许多活动。根据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软件项目的各种活动分为九大类。 (1)战略管理。根据用户的经营目标制定软件项目的策略,以便为其他各方面的活动提供指导。在制定项目策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和市场因素。另外创造和谐的项目环境和连续改进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任务 (2)范围管理。其目的是控制软件项目的全部活动过程都在需求范围内,以确保项目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成功的项目管理离不开用户、软件开发队伍和项目经理的一致理解和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软件项目的成本不仅包括开发成本,也包括开发之前立项阶段以及软件在运行中的费用。操作者的培训费用和项所使用的各种硬件设施费用也都是整个项目成本的一部分。这些成本都需要很好地计划和控制。 (4)时间管理。其内容有确定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相关性;估计各项活动的持续时间,跟踪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动态调筷各项活动之间在时间上的协调。 (5)人力资源管理。在软件项目中应该为软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各类项目人员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他们能感到项目成功的把握和积极的工作心态,确保项目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沟通管理。沟通管理是一个收集、存储、配置和项目生命周期内所形成的各种信息的过程为了让每个项目相关人员及时得到所需的信息,需要很好地解决“什么时候、向什么人礼报什么的”的问题,此外软件开发队伍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也是沟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7)风险管理。由于软件项目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索,也就必然存在着各种风险而且风险有可能造成不良的结果,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控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8)质量管理。目前软件的质量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且难以衡量由于软件质量主要是在开发阶段形成的,因此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阶段,走查、评审、调试和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较好地解决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综合管理。综合管理的任务是对前面讨论的各类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这些活动相互配合。其核心任务是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确保项目总体标的最终实现。 三、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 当前,不少软件业管理人上认为,软件开发的问题主要在软件开发的工程化、规范化和软件开发管理体制。他们按照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IS09002的标准来建立他们的管理体系。这里有商业竞争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他们忽略了商业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因素—客户满意。他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管理方法能否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从长远来看,软件项目真正的成功是客户的全面满意。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质量是必需的。漠视质量或只关心产品/服务是否符合需要的方法再也不足以留住和获得客户。因此,软件开发项目组织必须先确定什么产品/服务可以让顾客满意,然后再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要实现此目标,组织必须识别对软件产品的各种特性中哪些是对客户的满意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需要长时间稳定连续工作。稳定性则是该软件产品的关键要素。因此系统的开发管理围绕着这一关键要素来展开。尽管不少的组织明白没有客户一个组织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或者说没有客户就没有组织,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客户满意的障碍: (1)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发展和完善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作出快速响应的能力。 (2)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的能力。 (3)项目管理组织努力倾听客户对项目的要求,却没有确认客户的需要和期望。 (4)项目管理组织不与客户保持密切关系,也不正视客户变更需求的可能性。这样通常会导致脱离客户,其后果则是失败,甚至最后客户不接受交付的成果。 软件质量是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而质量的评价与度量应该由客户的满意度决定。因此,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应该围绕着客户全面满意这一中心来展开。客户驱动的项目管理方法体系提供了实现这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提高软件质量势在必行,只有认识到软件质量的重要性,了解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才可以确保软件的质量。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经济核心指标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产品质量控制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国家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 包括统计机构内部自我评价;邀请统计机构外部专家来评价;引进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等。 与外国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对核算数据质量的研究比较薄弱,质量管理相对落后。我国应借鉴国外数据产品质量管理的经验,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引入“数据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将核算过程中的“缺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建立数据质量自我改进机制和数据质量自我控制机制,把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与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我国的政府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新市场形势产品整体概念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产品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创造优质产品的策略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产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决定营销渠道畅通与否的关键、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各种促销活动取得效果的基础、产品质量仍是企业的生命、产品的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商家竞争的焦点之一、高质量仍是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质量意识放在首位、产品设计和改进听取用户意见、产品质量的优劣由市场决定、高质量是由高素质的人创造的、不管营销形式多么前沿,都应该以产品质量或品质为经营的核心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认同营销以及体验营销等新思潮,但产品的核心利益仍是营销的灵魂,新的思潮与发展只是对产品的完善。企业应高度重视新市场形势下的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地位,并力争给市场创造更优秀的产品。 关键词:产品核心优质产品营销新思潮 在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产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今,市场上出现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认同营销以及体验营销等新的思潮和发展。这些新的思潮与发展似乎降低了产品核心利益在整体概念中的份量。但深入分析起来,在市场营销的诸多因素中,产品的核心利益仍是营销的灵魂,其它诸因素只是围绕产品而展开的。产品的整体概念分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企业应该重视产品的整体概念,向市场提供一个具有质量保证和一定灵活性并且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现代企业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但也有一些企业只是从理论上理解的,实践中有点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本文着重分析新市场形势下的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地位,并提出企业如何给市场创造更优秀的产品。 1产品的核心问题 (一)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决定营销渠道畅通与否的关键 商家更乐于销售品质优秀的产品,质量差的产品渠道开拓更难。因为消费者购买产品主要是看重产品本身给他带来的核心利益。不管厂商再努力,那些作为上帝的消费者只要不说你产品好,渠道即使开拓了,也难以维持下去。现在很多厂商都在高呼终端为王,决胜终端,于是不惜巨资买断终端。在酒类企业,出现“谁买断的终端销售权越多谁就能称霸”的说法,诚然终端销售对产品的销售影响巨大,但买断终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这种简单的营销手段是解决不了产品销售问题的。只有消费者形成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才能真正地带动终端的积极性和销售的持续性。然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核心利益,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产品的核心利益是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是影响销售渠道畅通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各种促销活动取得效果的基础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其成绩斐然,效果明显。促销可以使消费者建立购买习惯,可以让消费者做出风险决策,使消费者提前购买或大量购买等等,但是有一定市场动作经验的人都非常清楚,促销本身并不能改变产品本身的命运,只能加速产品本身或兴或衰的命运。如果产品本身能够被市场接受,促销则加速被接受的过程;相反,如果产品本身不能被市场接受,促销则加速产品不被接受的过程。如化妆品厂开发了一种新产品本身存在缺陷,经过一次大面积的派送促销之后,该化妆品得到了绝大多数潜在顾客的体验机会,但体验之后就放弃了购买的念头。满意的顾客是产品最好的广告。优秀品质本身具有极大的促销作用,高质量产品回头率高,品质优让顾客满足感更强,品质高可以培养更多的忠诚顾客。有调查:买到品质好的产品的人会把信息传递给其他8个人;反之,不满意的话会把信息传递给22个人。现代企业的商业价值是以顾客的忠诚度来度量的。而顾客的满意度是与产品本身给他带来的效用息息相关。费尽心血开拓的市场若因质量问题而失去太可惜,低质量的产品会让顾客望而却步。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都应该以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消费者追求的仍然是产品自身的效用。作为企业来说,不要总是沉迷于开拓市场,巩固市场也很重要。 (三)产品质量仍是企业的生命 产品的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商家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商品的灵魂和核心。酒店的饭菜是其经营的核心,不管环境多么优美、服务多么优质,没有质量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存在意义。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不理想。多方面的信息显示中国市场的质量状况还很不理想,造成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设备、管理、法律、诚信以及意识等等。中国市场产品质量差对那些有心人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机会,只要稍微把质量提高一下就会有出路。质量是根本,如果一味不顾根本,报有侥幸心理,迷信广告,甚至做虚假宣传,这是很幼稚的,是市场营销的歧途。宣传是会创造一时的销量,但不会长远。信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早晚会醒悟。再加上法律的约束,不求质量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许多生意人在刚开始时,能保质保量地生产、交货,中间就开始做假,就忘记了产品的根本所在。所以从根本上看,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影响顾客购买的重要内容。优秀品质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多顾客是冲着质优去的。许多名牌品质就是好,不服还真不行。 (四)高质量仍是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 有时候,营销甚至被看作是神奇的、高明的,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滞销为畅销,营销的杰出人物被看作是魔术大师,变无为有,变不能为可能。打胜营销战需要很多利器,品质优是其中之一。可以看看,那些市场上的佼佼者,其中大部分是优秀品质的制造者,比如创造日本神话的企业、中国的海尔等。帅康空调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哲在一次新闻会上,指出了空调行业质量及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炒作概念,促销欺诈”,并直接点名指出“一分钱空调”是作秀,矛头直指奥克斯空调,此举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帅康空调也借机公布了自己的空调质量白皮书,作出质量、服务承诺,而且还号召成立“空调行业质量联盟”。帅康这种自曝黑幕的做法,虽然在曝“自身”的内幕的同时造成产业链各环节关系紧张,对帅康空调品牌的促销造成压力,但仍然增加了行业的透明度,这首先在赢得消费者支持方面有利。同时,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由于有了企业的公开承诺,使帅康品牌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塑造起自己为消费者“请命”的“斗士”形象。可见,在企业的竞争过程中,仍然是以产品质量为竞争核心的。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存在这样一个规律:速度竞争、品质竞争、规模竞争。速度会让人抢占先机,但不重视质量会让人快快退出市场。品质优秀促进销售,销售增长形成规模。这是企业的良性生长,生长剂就是优秀质量。 2新形势下创造优质产品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某些名牌的生产者,他们认为制造的东西不是卖的,他们是在追求一种完美,唯其如此,才成为名牌。世界第二大啤酒厂,一空荷兰公司,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有些瓶中有玻璃碎片,于是决定把已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几十万瓶啤酒都返回工厂重新检验以免给顾客造成伤害。大家都知道,产品召回制度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规范。同时,它也反映了一种思想,即本文所强调的这种为顾客着想的思想,我们的生活中太缺少这种思想了:所以,企业应该真心地为顾客着想,不能仅仅流于口头上,而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二)质量意识放在首位 首先,全体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质量意识就是全员意识,据国外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主要领导把3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质量上,现场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80%产生于中上层管理人员,20%来自于一线员工。所有麦当劳的营运都要遵守一个严格的品管系统,经营的口号是Q、S、C、V。即质量、服务、干净、价值。麦当劳的原始菜单只强调汉堡,现在已经发展为包括鸡肉、鱼、沙拉、完整的早餐、炸薯条、饼干、奶昔、圣代等,在餐饮业,依然独领风骚。麦当劳汉堡包的牛肉馅,规定绝对不能含牛的内脏,脂肪含量严格控制在19%以下,而且,其肉块是经过严格炸制的,直径一律为98.5毫米,重47.32毫克,厚度5.56毫米,做好后10分钟内未售完,就一律作废倒掉,要求所有的连锁店奉为宗旨。第二,质量意识就是第一意识,标准在高。质量意识就是严字当头,真正重视质量。麦当劳的成功得益于高标准的清洁卫生和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一个遍布全世界的快餐店来说尤其是困难,但它做到了。第三,质量意识就是把质量体会到最深处,比如,手表厂的工人不吃葱蒜;饭店的餐具上没有污渍且真正的消毒等。质量意识是超常的思维和理解。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三)产品设计和改进听取用户意见 在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产品的推出,如果得不到顾客的认同,销售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无法销售。同时,消费者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发达,获得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厂家不能随意决定产品,而应由消费者主宰质量,所有质量的各种努力是因为顾客需要,用户最有发言权,那种认为用户不懂质量的观念是错误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有时存在盲点,根据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质量是捷径,是明智之举。长期以来,许多厂商精力集中在生产线上,用防堵性的质检来防不良产品流出生产线。而有关专家指出应从设计开始,在海外的工业生产线中有一种所谓1:1000的法则,即在生产前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只需花费1元钱,在生产中花10元钱,到了消费者手中则要花1000元钱。当然,对于设计的理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理解是不同的,生产者认为好的设计是易于制造和销售,而消费者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赏心悦目、易于打开、易于使用以及易于修理等等。重生产设计是我国很多企业的一贯做法,低的设计影响质量、降低效率。 (四)产品质量的优劣由市场决定 产品观念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产品观念认为,顾客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有特色的产品,认为只要产品好就会顾客盈门。因此,企业只要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地改进产品,使之日臻完善。在产品导向型企业中,管理人员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现有的产品上,而将市场需求置于一边。但是,现在所说的产品质量与产品观念下的产品质量是有一定区别的,这里所说的优秀产品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是有一定需求的优秀产品。莱州啤酒面对日益增长的终端买断费和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考虑新的出路。首先对莱阳、青岛、烟台、股东等区域市场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口感、什么度数等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后,对现有产品进行梳理,结合山东人对酒精度数的偏好开发出针对性产品,在原料中加入德国优质香型酒花和澳洲阳光二棱大麦,以及具有解酒调节血脂作用的营养因子“α-亚麻酸”这在当地乃至全国啤酒行业中都是一次产品革新,为该啤酒的销售找到了新的突破。可见,产品优秀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五)高质量是由高素质的人创造的 人是关键因素,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质量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提高员工素质,这是关键和前提,联系到我国目前的现状,熟练的技术人员非常缺乏,这是制约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员工知道了重要性,但是如果没有技术也是不行的。高素质的队伍如何建立,有两种途径,吸收高素质人才和进行培训。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作用和意义,在4PS策略中,产品仍是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也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如何创造优秀产品。总之,不管营销形式多么前沿,都应该以产品质量或品质为经营的核心;不管营销如何发展,企业都应该重视产品的实体价值与核心利益。营销的新发展仍然是以产品的核心利益为基础的,仍然不能忽视产品的内在的价值。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旅游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本文通过对旅游产品本身及其质量管理特性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旅游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供产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实施标准化服务,建立外部认证体系,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支出,还可以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可信赖度。对于实施服务标准化的企业而言,这些标准在单位内部具有强制性,而在外部必须依法接受当地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客观上降低了消费者评判服务质量的难度,减少了主观不确定性的干扰。 实践表明,服务质量标准水平愈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愈强。因此,通过实现标准化体系,旅游产品质量将更加有章可循。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销售疲软的困难条件下,焦炭价格连续下滑,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品质量的优劣是产品参与与竞争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为保证我厂质量方针的贯彻实施,达到产品的质量批批合格,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我们必须建立质量体系,完善质量唯体系,着眼于建立稳定的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从生产的全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利用必要的手段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检验、监督、考核,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循序纠正。认真执行ISO9002标准,改进生产管理制度,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特制定以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望全厂各单位调动全体职工对照管理实施细则各条款,认真实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第二章质量计划 1、由销售部将市场所需产品等级,质量要求及计划销售量报技术部,并及时反馈市场信息。 2、技术部根据我厂生产工艺要求,既要保证焦炭质量,又要满足局、矿生产用气,结合生产成本,制定生产建议计划。 3、原料部根据建议计划提供所需配比的煤样,质检中心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胶质层试验。 4、技术部出方案,质检部用几种方案实施进行铁箱试验,对配合煤的质量指标进行全面分析。 5、由工程师组织技术部、质检中心、原料部、原料库、焦炉车间、洗煤车间、分析建议计划,确实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6、原料部根据确定的工艺方案对所需煤质组织进煤,严禁不合格煤入厂,原料库有权拒收任何不合格的入库煤。 7、原料库、受煤、配煤、焦炉等根据确定的方案实施前期批量试验。 8、要求配煤头一天把配煤仓,煤塔的原方案煤种尽量用完,用改变方案后的煤种上仓,前期试验是配合煤以一天的用量,一个结焦周期时间进行试验。 9、质检中心对试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落实,对生产出的焦炭及时分析,化验,及时反馈信息。 10、工程师、技术部、质检中心开会分析纠正确定投入正常生产。 11、方案确定后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单位必须步调一致,严格按新方案实施生产操作,否则对不及时执行推诿单位罚款50-100元。 12、质量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改变质量计划时必须制定质量工艺管理方案,经总工、生产厂长批准后下发有关部门执行。 第三章生产工艺计划 1、销售部提供计划销售数量及销售焦炭质量等级,市场对质量的要求。 2、技术部根据销售量,计划销售焦炭等级,结合我厂生产工艺制定建议计划,A日产炉数,B配合煤比例,C入炉煤质量指标,D结焦时间性,E工艺操作管理。 3、用试验确定最佳炉温,确定用煤方案,焦炉车间测量焦饼中心温度确定最佳炉温,测量炉项空间的煤气温度,测量机焦两侧交换间隔时间及冷却温度。 4、焦炉车间技术员收集以上测量结果,确定并编制焦炉加热制定,包括标准温度,全炉和机焦侧煤气流量,煤气主管压力,烟道吸力,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等。 5、制定温度制度,确定标准温度,横排温度,炉头火道温度,K安、K均。 6、制定压力制度,煤气主管,燃烧系统压力集气管压力等。 7、质检中心对全部过程,检查、落实、考核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以便集体会审纠正,对不能按程序规定执行的单位罚款50-100元。 8、确定的改产、提产、压产方案、加热制度、温度制度、压力制度经各单位领导、生产技术部门、总工、生产厂长等领导审批后投入使用。 第四章原料煤管理办法 1、技术部编制的生产作业,质量建议计划按第二章、第三章的程序试验纠正后,经各主管厂领导及相关部门会议确定审核后,原料部根据建议计划所需煤种的数量、质量进行市场调研,采样回我厂,交质检中心做各煤种全面分析验证合格,经生产技术部门确认,厂领导确定后按要求进煤。 2、单煤种分析合格后,对配合煤做铁箱试验、胶质层试验合格后,原料部开始组织大批量进煤。 3、质检中心对进厂的原料煤必须车车采样,最多不能多于5车汇总一个总样进行全面分析,正常情况下不多于5车时对进厂的单煤种上午一个总样,下午一个总样全面分析。 4、质检中心根据分析报告单,按照潞煤漳气字1999第16号文件《质量检测措施及考核办法》对当天的进煤质量考核,出具质量验收证件。 5、进厂的煤种如果出现质量波动,原料部要及时与供煤单位取得联系,通过整改稳定煤质,对原料部考核并限定原料部整改时间。 6、对煤质不稳定的供煤单位要进行停车化验、罚款等办法,对不能满足我厂煤质的应取消供煤资格。 第五章原料库、煤场管理 1、原料库按质量计划内中确定的来煤标准与入库标准进行验收与卸煤,严禁不合格煤入厂。 2、原料库必须建立两本台帐《原料煤进厂台帐》详细记录,一天进几种煤,各进几车、车号、多少吨、进厂日期,各卸在什么地方,与质检中心化验单对照,管理员要对各批煤种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累计多少吨,第二本帐是《原煤煤使用台帐》几月几日使用多少吨,使用的是什么时候进的煤,哪几种煤各多少吨,与配煤要形成领发关系,不允许随便使用。 3、原料库要根据作业计划中煤的种类、数量、进出车方便,新旧煤循环使用等合理地规划煤场场地的使用,并确定后不要随便变动标签。 4、原料煤进厂过程,原料库记帐卸车分两种情况:⑴新订购的煤种或连续出现几次质量波动的煤种,拉煤车进厂后不许卸车,由质检中心采样化验后再卸车,不合格时报有关厂领导,有关部门进行审评提出处理意见。⑵正常供应的煤种卸车要卸在本煤种大堆以外的地方待化验分析出结果后,合格推入大堆,不合格另行处理。 5、卸煤必须根据煤种分类,分堆堆放,同一种煤也要按进厂先后顺序堆放,便于循环使用。各煤种要堆放整齐,绝对禁止混乱,煤堆之间的间距要相距3米以上,如果特殊情况改换煤种时必须将 原场地彻底清理,打扫干净,方可卸入新煤种。 6、停车化验不合格的来煤坚决拉走。 7、对没有停车化验,但已卸入大堆的不合格煤必须采取分堆存放,不能分堆的要做好标记。 8、卸煤过程中,原煤库管理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弄清来煤车号及煤种指挥卸车地方,如发现煤种不明,车号不对或煤中杂质较多,对煤质有怀疑时及时向调度、质检中心、原料部汇报,由质检中心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9、煤场管理人员必须有计划地安排使用煤的先后顺序做到合理地新旧循环使用。绝对禁止当天的煤当天使用。对来煤情况,用煤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让质检中心对煤场各煤种分析煤质变化情况,煤场内绝对禁止推入其它杂质和任何材料设备,对捡出来的矸石、杂物必须当班拉走。 10、为了对煤场煤质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贮存期间未达到规定期前20天应对煤堆取样化验做全面分析,测定各种指标变化情况,变化大的情况做铁箱试验已不结焦可定为变质煤处理。 11、煤场与配煤受煤要形成领发制度,受煤坑用票据到煤场领煤,煤场管理员根据领煤票上煤种质量要求,数量进行发煤指定地点安排取煤。 12、煤场管理员必须执行以上各条规定,对不负责任工作导致发煤错误,每发现一次/项扣款50-100元。 第六章受煤 1、运输车间受煤岗位根据技术部发的配比通知单到原料库办理用煤手续,原料库安排煤场管理负责按运输车间用煤单的要求指挥装载机上煤。 2、特殊情况如临时发生变更煤种或煤场煤种不够必须由技术部、工程师签字的通知单才能发煤。绝对禁止随意取煤、使用煤, 绝对禁止当天来煤当天使用,否则发现一次罚责任人50-100元。 3、受煤工要与配煤塔顶二部皮带岗位联系好,先上那种煤,上多少,用哪个煤塔心中有数,运输车间上满一个煤仓再上一个煤仓,绝对禁止放错或放混,否则发现一次扣运输车间50-100元。 4、装载机铲来的煤要求依次放在受煤坑口,受煤工要核对是否是所要上的煤种,受煤过程中必须把煤中的杂质矸石捡出。发现有异常时要向调度汇报,上完后要清理现场,把余下的煤铲回原堆,才能上第二种,否则不清理现场,把余下的煤上到第二个仓内对受煤工罚款50-100元。 第七章配煤 1、配煤塔顶口,底部都要用标志标明四个煤塔各放的是什么煤种,一般情况下不改变贮煤塔的煤种。如特殊情况改变必须彻底对该塔内清理后才能上新煤种,正常情况下每月对配煤各塔内也要彻底清理一次,以保证塔内边缘光滑干净,塔内的煤不变质。 2、配煤塔下部室内要挂一块黑板,明确写明当天配比要求,上煤数量(以技术部下发的通知单为准)配煤给煤机闸板调节,要以通知单为准用跑盘试验核实放煤快漫。闸板的宽度是否准确。而且要在配煤过程中每隔两小时测量一下有无变化及时调节,配煤误差不允许超过5%,质检中心每天要不定时抽查三次以上,凡发现不准一次予以运输车间50元罚款。 3、在配煤过程中配煤工、皮带司机必须坚守岗位,发现给煤机有堵塞现象或下煤不均应立即处理。绝对禁止配比不准或上单一煤种,否则发现一次扣运输车间100元。 4、配煤过程中,配煤塔下给料机筛出的各种杂质及矸石必须立即捡出,否则一次罚款50元,几种煤配合后3部皮带的总上煤量以破碎机能够畅通吃进为准,不许在破碎机前的入料口捅煤。要经常清除铁器上的铁渣、炮线等杂物,否则经检查发现一次扣三部皮带司机50元,皮带通廊、破碎机房内清理的卫生或杂物禁止倒到皮带上,否则发现一次扣款50-100元。 第八章破碎机 1、只有破碎机起动后,才能开始配煤,不允许未经破碎机破碎的煤进入煤塔,发现一次扣破碎机司机100-200元。 2、必须设专人看管破碎机每班要两次筛分测试必须保证3mm以下的煤在75-80%之间,发现筛分不达要求时及时汇报调度室与技术部、通知检修车间调节检修或更换锺头。否则推迟一天对运输车间罚款50元。质检中心每天要不定时抽查筛分试验考核。 3、冬季每天上完煤后要对破碎机内部彻底清理一次,不允许积煤冻在破碎机、漏斗内壁上,影响下一班的正常使用,否则一次扣破碎机司机50元。 第九章质量检查 1、对进厂的煤必须车车采样,最多不能多于5车一个总样,由值班领导监督下采样后进行分析化验,对于一种来煤每十日做胶质层一次,对于不正常的来煤要求每两日测量一次。 2、每班对配比不定时抽查三次以上; 每日对破碎机筛分做一次试验; 每日对入炉煤做两次全面分析(三炉一个子样,焦炉车间取样选样),每三日对入炉煤做胶质层一次。 每日对焦炭做两次全面分析,上、下午各一次。 每半月地煤场的各种煤分析一次以便掌握煤质有无变化。 每日对煤仓配比单独化验一次(运输车间取样送质检中心),入炉煤样由焦炉车间从装煤车上取样,质检中心取总样进行化验。 3、所有分析要及时反馈信息给厂领导及有关部室,以便作出决策,对分析出的结果中的不合格项目要找出原因、落实责任、提出处理意见,限期整改,调度会通报,否则每少分析一次扣款50元,人为造成误差罚款100元,分析报告信息反馈不及时一次扣款50元。 4、采制样必须按照《采制样标准》进行采制样。 5、质检中心质检员要对以前各章节条款进行巡查落实考核,尤其是重要的控制点,每日必须巡查四次,出现的问题及时信息反馈至厂领导及有关部室。否则留余形式检查不到位,考核不严格,每次罚款50-100元。 6、对当天焦炭的各种指标的变化要找出原因落实责任,质检中心要严格仔细对生产过程巡查,以保证工艺质量稳定。 7、质检中心每周对质量实施细则中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与分析,用三定形式下发有关单位,对反复出现问题影响质量的要批评并进行处罚,认真考核及时纠正,否则检查不到位考核不严格每次罚款50-100元。 第十章质量指标、工艺指标标 一、我厂出厂冶金焦质量指标要求: 二、入炉煤质量指标要求: 三、焦炉工艺指标: 1#、2#焦炉标准温度:机侧:1260℃,焦侧:1280℃ 3#焦炉标准温度:机侧:1290℃,焦侧:1310℃。 结焦时间:11小时30分钟,其余检查、操作与工艺指标按《焦化规程》进行。 焦炉三大系数:K3 0.9K均 0.85K安 0.8 四、配合煤质量: 入炉煤细度:3mm以下75-80%,配煤比误差 5% 五、原料煤质量: 六、原料煤入库标准: 第十一章质量事故的追查 1、凡发生焦炭质量指标与正常标准不一致,质检中心要及时汇报,并组织查找原因。 2、凡发生为合格的化验指标必须及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3、原料部对不合格的来煤指标要在次日调度会上通报情况与处罚情况,并把罚款单交财务执行。 4、各类质量事故也要同安全事故一样,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追查。 5、由质检中心牵头组织凡涉及质量的部门及有关责任者参加进行追查,特大型质量事故,由工程师牵头组织追查,分管领导参加。 6、以焦炭质量分析单为依据,反馈信息单自设计煤质煤场管理受煤配煤焦炉工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找,从实施细则的各个章节条款对照查,哪个环节出现错误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处罚哪个环节。 7、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对责任者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十二章质量事故的处罚 质量管理中的不合格分为两在类:1、一般违章;2、质量事故。 一、一般违章指违反操作规程或制度的行为可分为两上等级。 1、情节轻微影响不大的违章处以50-200元的罚款。 2、情节较重影响较大但构不成事故的违章处以50-200元的罚款。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产品质量 摘要:文章就公司目前质量体系运行的现状,针对如何加强公司质量体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通过具体实施表明了这些对策和建议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潜力是巨大的。 关键词: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经济效益 当今市场,产品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产品处于饱和或疲软状态,除了价格是消费者考虑的因素之外,用户更多考虑的是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因此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价格已不是企业竞争的惟一因素,更高的目标是追求产品质量的优越――产品的适用性和满足用户的要求。质量出自于生产过程和管理。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我公司目前主要的产品是氯化钾,在竞争的今天,产品质量的好差、生产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与生存。 首先我们持续有效地抓了质量管理教育,目标管理,深化贯标,QC小组活动,工序控制,标准化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质量成本控制,质量审核八项工作。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重点,逐步深化提高,按照“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典型引路、循序渐进”的工作方针,整个工作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一年一个循环,三年一个PDCA循环,一步一个脚印,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教育 整个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质量教育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坚持因人制宜,分层施教的原则,将质量教育对象划分为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自上而下,逐级开展。教育形式多样:坚持普及基本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相结合;系统教育和专题教育相结合;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相结合;脱产轮训和业余培训相结合。此外还通过各种渠道轮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业余培训,培训千余人次。 二、方针目标管理实现了系统化 坚持以方针目标管理为龙头,带动全公司经营管理各项工作,并把质量体系运行纳入方针目标管理。重点抓了目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检查考核两个重点环节。加大了考核力度。 三、在质量的关键环节开展工序控制活动 把工序控制与质量标准化活动、QC小组活动等有机结合,与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融为一体。在单工序控制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工序、多环节方向发展,全公司在120个环节开展了工序控制,设置了86个工序控制点。通过过程控制,来控制从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入生产现场到加工成品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人、机、料、法、环、测量因素的的控制,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我公司的工艺装备控制程序――保证工艺装备从设计、制造、验证、使用、保管至报废过程,均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确保生产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以确保不合格品不流入下道工序或出厂,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对潜在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控制;定置管理控制程序――使人与物在现场中的结合关系和结合状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就产品的核心部分和形体部分而言,它是由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一项产品的生产过程往往有许多道工序,如果每一道工序都能严格把关的话,那么产品的质量也就有了保证,当然最后交出的便是合格的令顾客满意的产品。 四、加强内部质量审核 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认证证书,它只能表明这个企业建立的质量体系是满足和符合ISO9001标准中某一个质量保证模式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即使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体系在实际运行中,总是还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要防止获证后出现管理滑坡,必须通过持续有效地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作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我们把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分别纳入考核,占一定的考核基分。考核办法中对各单位所担负的质量体系要素的多少,以及质量活动的难易程度,分别确定了各单位的不符合项的控制数,每出现一个不符合项扣基础分1分,当出现严重不符合项时,就要实行质量否决。质量体系内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同时,我们还看到公司不符合项发生的次数还不少,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努力工作,只要大家共同关心和支持开展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工作,我们所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才能长期有效地运行下去。 五、不断修改、完善质量体系文件,提高文件的符合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在文件体系建立时,由于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不够透彻,对“该说的要说到”的度掌握不够,因此文件的规定范围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一些程序不是太繁就是太简,而文件的有效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另外由于机构调整、职能变动等,都将引起程序变更。在运作中使文件体系逐步达到:写到―做到―有效,符合实际。 六、保障体系所需资源的投入 为了满足设计开发控制人力、物质保障和新产品加工控制技术条件,同时引进人才,加强了营销和新产品开发队伍。 七、做好顾客的质量反馈处理 我们比较重视客户的反馈信息,根据客户的反映和需求来改进我们的产品。做好售后服务,只要用户反映产品在使用中发生问题,我们不管路途远近,客户大小,一律派人去现场处理。事后总结经验,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改进产品,提高质量,使坏事变成好事。 八、坚持开展QC小组活动 QC小组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与活动质量,成果档次不断提高。首先,小组活动领域不断拓宽,每年公司注册QC小组都在40个左右。其次,小组活动注重实效化,QC小组本着“小、实、活、新”的原则,围绕本单位、本岗位的质量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地选择活动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并将QC小组活动与工序控制、合理化建议、现场管理有机结合。为保证QC小组活动健康有效开展,公司还制定了QC小组活动管理和奖励办法,加强对QC小组活动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减少了形式主义的发生。我公司开展QC小组活动以来,多次获得了青海省优 秀QC小组的称号。 九、用市场机制推动创名牌,迎接质量世纪的挑战 21世纪是质量大竞争的世纪,检验产品质量的最高权威是市场,获得效益的基本途径也是市场。企业生存依靠市场,市场竞争靠质量,名牌是质量优良的最佳标志。是打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实施名牌战略是振兴中华民族工业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把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与实施ISO9001标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规范、程序化、系统化的质量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各项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才能保证自身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一个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而改进产品质量离不开强力有效的质量管理。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潜力是巨大的。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加强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管理技术手段的探讨 【摘 要】消防产品质量的优劣对于建设工程安全顺利的开展,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在预防和应对突发火灾事故中,质量优异的消防产品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员伤亡,以及国家和企业的财产损失。但是目前许多建设工程中的消防产品质量,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以及企业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而致使消防产品质量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通过完善对于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管机制,并且加强管理消防产品质量的技术手段,是保证消防产品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的保障。 【关键词】消防产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手段 1 加强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的管理,首先能够提升消防产品质量。例如在建设工程开展过程中,企业通过其设立的专门的消防产品管理机构,并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对企业消防产品随时检查,及时排除因为不合格的消防产品以及损坏的消防产品带来的安全隐患。致使从根本上提升了建设工程中消防产品的质量。其次企业应用先进的消防管理理念,也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消防部门推出的高标准、高要求的消防改革政策趋势。最终使企业能够预防火灾发生和消除火灾隐患以保障生产安全,从而为企业能够良性持续的发展打下安全基础。 2 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消防产品市场监管不完善 由于消防产品生产所需的设备简单,生产技术要求较低。因此我国目前的消防产品生产,多以作坊式或者家族式企业为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消防产品生产监管制度,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而过度降低生产成本,致使消防产品质量普遍存在着隐患;此外在消防产品销售市场,由于市场缺乏监管而导致消防产品准入门槛较低,使得大量的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2.2 消防产品质量监测技术落后 落后的监测技术难以保证对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管。例如目前许多消防检测部门的检测仪器落后;检测配套设备不完整;监测人员专业水平低等原因,严重阻碍了消防产品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同时,消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缺乏应有的跟踪监察制度,因此无法收集产品质量数据以及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证据,这造成消防产品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时,无法追查企业责任,从而纵容了不合格消防产品不断的流入市场。 2.3 消防产品管理不规范 消防产品监管不规范表现在产品在生产以及售后监管过程中,相关的质量监管制度标准无法严格执行;同时产品质量认证与检验的过长周期造成指标滞后性,而无法做到消防产品及时有效的质量认证。 3 加强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 3.1 建立消防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机制 建立严格的消防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质量低劣的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因为消防产品质量不合格,而给建设工程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建立消防产品市场准入机制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的工作职能,使消防产品在科学评定基础上,获得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合格证;同时消防产品检测中心应该在先进完善的设备基础上,为产品做出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检测工作。其次消防产品在此基础上依据检测结果,申请进入市场的准入资格。市场在消防产品申请准入过程中,应该与检测部门保持互动,通过公开的企业产品信息,查处制假、售假以及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并在企业通过生产整改,并获得真实有效的消防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标准后,重新申请市场准入。最终使合格的消防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 3.2 建立消防产品质量跟踪管理机制 首先,依据科学技术的力量,建立消防产品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跟踪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公开、平台共享。信息化质量跟踪监管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消防产品的质量,例如生产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质量稻菀岳蟛品销售量,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从而使消防产品质量从根源上得到保障。同时,对于消防产品销售市场来说,市场为了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也会选择数据平台上质量信息较好企业进入市场,从而在消防产品的流通领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其次,进一步完善消防产品质量信息数据库,其中包括消防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质检、监察等过程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关单位的信息。并加强对企业使用消防产品质量重要性的宣传,鼓励企业以消防产品信息数据公开平台为选择依据,选择高质量的消防产品以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性。 3.3 提升消防产品质量管理技术手段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提高消防产品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并同时降低消防产品的使用风险。例如,消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手段,改革生产工艺弥补原有消防器材经常存在的电焊弧度强度不够、容易开裂;器材表面抗腐蚀度不够;在加强瓶体压力强度的基础上,改良底圈与封头的设计工艺。使消防器材在加强机械强度的基础上实现结构优化,实现桶件的批量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最终使消防器材的生产质量走上长期稳定的发展道路。从而长久保障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 4 结束语 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该经常性的加强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企业采用先进的消防产品管理理念,利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提前规避建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消防隐患。在此过程中注重消防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以此促进消防产品质量的提高;并通过产品质量跟踪监管信息平台的建立,以及提升质量技术手段,使消防产品保障产品质量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摘要:面对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审核认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想当然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为基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企业提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作用; 持续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促进建筑物正朝着高层化、密集化方向发展,装修装饰逐步高档化、多样化,电器设备增多,商场超市等群众聚集场所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些都越来越突出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一、有效贯彻iso9001质量体系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认真贯彻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审核认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想当然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为基础。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认证证书而参与贯标认证,到头来功亏一篑,不但没有拿到证书,反而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损失;也有的企业以拿到证书为目的,通过了认证,但并没有规范管理,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内耗,使领导和广大员工对质量体系产生抵触情绪,证书也就形成了一张废纸。 二、影响企业管理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企业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三、形成系统的持续改进机制 许多企业之所以没有最终成功,主要是没有形成系y性的持续改进机制。 这主要表现在,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要求没有融合在企业日常质量管理实践中,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制约有效性发挥的因素没能及时、彻底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针对顾客、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及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和变化,企业应建立一种机制,使其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能力并提高竞争力,改进企业的整体业绩,让所有相关方满意。 有些企业认为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外部企业认证,只要获得了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产品质量自然而然就会满足要求,企业产品质量保证的充分性就得到了保障,从而高估或夸大了质量体系的适用性范围,偏离对质量体系有效性、针对性的认识。持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应当是持续不断地找出制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持续不断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才能实现。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四、认证后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分工明确 通过认证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不但解决了各岗位的职、责、 权,而且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为“追求完美,为用户提供期望的工程和服务”构建了质量保证机制,任何工作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皆用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其标准化程度是过去从未达到过的,改变了以前好事有人争,错事互相推诿;质量保证变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规范与操作的一致。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起到有效的追溯,一件不合格品(产品、材料、服务)很容易 追溯到责任人,查明不合格的原因。 2.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信誉及资源配 置)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战略。ISO 9001正是在积累和总结世界发达 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由国际TC技术委员会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公司取得认证后,公司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公司拓宽了市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诉,企业取证之后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的开始。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构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摘要]文章借鉴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结合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管理实践,构建一个系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工程,在构建时进行充分的调研、有效的策划与文件编制,运行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不断改进是体系是否充分、适宜、有效的关键。为确保体系有效,不仅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将其当作重中之重,还应要求全体员工都要加入。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对关键控制环节进行重点把握。 [关键词]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产品;服务质量 1引言 产品实现是使用管理资源,将客户的需求转化成产品,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实现过程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产品的客户提交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产品企业的产品实现过程,也就是从商品上货架到产品销售给客户和售后的服务来完成整个过程。规划系统到规划单位,负责的单位到负责的组织过程和相关单位的服务标准到流程的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在服务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在解决问题的产品和服务,服务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服务链控制三个标准。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收集各种信息,清晰过程、改善项目,从质量的服务、措施和目标入手,找出原因。应明确职责实施过程中的改进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改善目标的实现。 2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 21管理职能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组织整体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灵魂,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服务完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驱动力。建立质量方针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质量方针是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适合于该公司的服务特色,既要以对顾客的承诺为准绳,又要以持续改进的要求为基准,制定质量目标的整体架构。 (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追求在质量方面的目的。产品的目的应该是围绕对服务质量的追求,扩大对给定质量政策框架内的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分解,实施既定的质量目标。各级别和各部门的领导应当注重员工激励,强调自我控制,管理的对象包括普通员工和管理人员自身,领导和员工共同努力以实现各部门的工作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 (3)组织架构、权限与协调。组织架构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工作人员的权责与关系构成。明确员工的职责、权力,确立组织架构,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秩序地运行。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框架,组织架构不仅要理清上下隶属关系,还要明确各岗位的任务、接口和分工。要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需建立一套功能完整、适合产品企业高效服务的合理的组织结构,机构设置不合理或过量地变化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效率。 (4)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基于ISO 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来评估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方式,持续评估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适用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确保在完成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同时,做出各种改进策略以及测量需求变更。总经理应亲自主持管理评估,公司的高管必须参加,管理评审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差距模型测量得出的顾客期望和感受质量之间的差距,参与人员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相关人员应该整理这些意见,并最终形成所需的改进。 22资源管理与服务实现过程 通常把用差距模型测量的顾客期望、实际情况的期望变化和服务定位的趋势作为规划服务标准输入。SERVQUAL方法,研究不同类别和不同的网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往往不同,对于不同客户,选择店铺时,需结合相应的服务水准差距模型的调查结果,在结合导向结构和店铺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服务标准划分性质,并制定服务标准。该网站的性质和客户的服务类型决定产品的划分。根据上述划分的产品,基于E-S-QUAL方法调查的顾客期望,不同类型的网上商店客户服务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网店店顾客期望制定。 销售商的控制可以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基于其销售销售分为A、B两类,A服务质量给予重点监测,B类监测工作相对薄弱。由于销售商数量,客户选择面的不同,销售更强烈的愿望是通过调查来改善自己的服务,很少与服务质量相关联的客户服务质量的感情,所以,其错误的的QS控制、乱收费和客户的投诉,应在合同中指定协议。 23服务质量改进 (1)监视和测量。内部审计过程和产品是通过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客户满意度与质量管理系统的运行监视和测量的对象的监视和测量客户满意度调查,分析、监测和测量的能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特色的服务。 ①顾客满意度。顾客的要求是否已经被满足是确定产品企业所提供服务的顾客满意度的方法。顾客满意度调查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网站满意度的初步了解。提供服务时,必须避免短视行为,如只关心有关产品的销售结果,不关心对顾客的增值服务,或提供不良和伪劣产品,影响网站的信誉,应该还要注意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是产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第三方公司提供,但顾客如果达不到一个很好的体验,也会增加不满意。 ②内部审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这是由公司炔坎馑闶ι蠛诵∽槎ㄆ谡箍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其结果是在配合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审核(检查)来检测和纠正不符合标准的问题,以确保服务质量体系持续能够有效运行,以提高内部质量保证活动的质量。 ③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和服务的监视与测量。这里的过程是包括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里面的4个过程,产品企业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去监视和测量,并评价每个过程的运行情况,以确定与预期的效果是否保持一致。一般而言,可以测量的过程只是所有过程中的一部分。监视和测量活动,以满足要求的产品,该产品是用来验证网店产品提供的服务,交付产品认证店是无法做到的。因此,该服务监视和测量,监视和测量过程的内容和活动,商店的应用程序ISO 9001标准,监测和测量过程和产品的结合是分不开的。 (2)不合格品控制。不合格是指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失败的产品服务,包括页面设置不合格、产品描述不合格、物流不合格、售后的服务不合格,商品不合格以及其他不合格。产品企业应着眼于各种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服务或潜在的不符合要求的服务和潜在的失效。 (3)数据分析。ISO 9001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根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和输出数据的框架(结果),可以进行数据的收集。输入数据包括环境数据、基准数据、比较数据,如客户的年龄、职业、地址、兴趣和消费习惯的数据,过程数据服务,包括促销活动,购买指导和其他的数据;输出方面的数据(结果),包括顾客的满意度。记录保持系统,为公司的工作需要或应该被记录下来,以及间隔的数据汇总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应至少早、中、月底定期学习,每一个月就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3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对策研究 31现状调研环节 现状的调研是分析及策划的基础。深入调查和分析公司的现状对于构建高效、有效性强、具有自己特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来说至关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要对当前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诊断,必须基于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最高管理者提出可行性的报告以供其决策。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的内容、过程及资源的现状;②顾客的需要、行业标准及法律法规要求;③产品服务的现状和行业、顾客以及法律法规要求之间的差距;④明确顾客、行业和法律法规三方面的需要及其过程;⑤在构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的主要问题。 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商量后达成一致,将调研报告,总结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针,以完成机构、领导小组及成员的组建工作。 32体系策划环节 一个适宜、有效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体系的策划息息相关,作为基础工作的策划同时也是关键的一步。作为最高管理者,对于策划的环节必须非常关注,为保证效果,管理者应组织工作成员进行操作,重点策划以下方面。 (1)对顾客、行业及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要求进行深入了解。 (2)研究确定以上要求,并对要求进行提炼,围绕要求形成服务的准则、构建符合实际的质量目标、建立服务的质量方针、对分目标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各部门的功能进行相关调整。 (3)为实现质量目标,判断辨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所有过程。各部门务必罗列出需要的过程、次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过程需开展的工作,对需要的包括基础设施、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进行确认,并对所需的分析、不断改进的活动进行确认。 (4)研究并确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编写方法,主要包括:①编写原则及计划;②程序文件的数目和构架;③质量手册的目录;④如何对作业性文件进行写作的组织及方式方法等。 33文件控制环节 根据文件的不同用途,可以得出三个层次的文件体系:首先是质量手册。根据ISO 9001的要求,提供制定程序文件的框架,明确控制每项质量活动的原则,质量手册的服务对象是外部客户及公司高层领导;其次是程序文件。程序文件的主要用途是指明每项活动是根据什么作业文件而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部门经理;最后是作业指导书。主要用途是指明每项活动的who、how、when、where、why等,主要服务对象是具体实施者。综上所述,文件的层次结构见下图。 文件层次结构图 34内部审核环节 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机制是ISO 9001标准对企业的要求之一。内审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环,旨在对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各种检验。公司在进行内审活动时,要重视内审员的绩效管理和持续的培训。 35改进环节 对策划首先要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分析,接着进行改进,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①为证实此服务项目是否符合而进行策划和实施。②保证这项服务在质量管理体系上的条件符合性。③连续性地进行测量、监视、分析 以及改进工作,以确保改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七属性均值项目效率性系统可用性实现性保密性响应性赔偿性接触性期望61646759616259感知57636556596056差距04010203020203 其内容主要为:确定测量和监视的主要单位,确定测量和监视的方法。其中主要问题是解决顾客满意度调查及分析。为了对顾客的感官质量及期望质量进行调研,同时综合分析调查结果与成交量后决定是否改进,顾客满意度调查理应采用E-S-QUAL的方法,根据ISO 9001标准导入差距模型之后的标准。解决服务过程的测量和监视问题是测量、分析及改进策划的另一个重点。由于服务的内容跨度大,产品服务的服务人员每天工作内容单一等原因,服务的一致性在缺乏日常O视及测量的状态下很难保证,因此,应该分配专门人员在进行测量、分析及改进策划时对服务过程进行日常监视和测量的职责,并通过抽查该专员顾客整体评价情况确定其考评情况。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浅谈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管理与提升途径 摘 要: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轨道车辆产品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的繁荣发展。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把握我国城市化进程趋势,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轨道车辆a品质量管理水平,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该文对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管理及提升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轨道车辆产品 质量管理 提升途径 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通畅交通环境的支持,尤其随着轨道车辆产品在各大城市中不断投入运营,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在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肩负的重任,加强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性能优良、功能强大的轨道车辆产品。 1 轨道车辆类型及系统构成 轨道车辆类型众多,包括动车组车辆、地铁车辆、城市轻轨车辆等,其中动车组车辆、城市轻轨车辆为新型轨道交通产品,拥有先进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相对而言常规钢轮钢轨制式车辆技术较为成熟,被广泛应用在诸多城市交通线路中。另外,轨道车辆还包括自动旅客输送系统、单轨车辆等,其中前者载客量较小,多在商业区、机场内应用。单轨车辆的载客的量也较小,不仅运行线路短,而且速度慢,仅被应用在城市的局部范围内。 功能轨道车辆产品构成复杂,由诸多子系统构成,包括广播和乘客信息系统、客室照明系统、通风及空调系统、列车诊断和控制系统、辅助电源系统、牵引及制动系统、车门系统、转向架等。 2 轨道车辆产品技术要求 不同轨道车辆产品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而且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投入运营的轨道车辆产品存在较大区别。但轨道车辆产品正逐渐向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舒适性、节能化、轻量化方向发展,其对技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城市轨道车辆产品具有较大运量,因此,对车辆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尤其受运行环境的影响,不仅需要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较小的振动,而且还需产生较小的噪声。其次,轨道车辆产品多运行在封闭的线路上,双向单线运行,具有较高的行车密度,一旦发生故障往往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要求轨道车辆产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部分重要部件需进行冗余设计,以确保发生意外时仍能较好地运行。最后,车辆主要子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并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播放的分层集中化、实时化、多样化。另外,为更好地适应高密度运营需要,列车控制及信号控制均实现自动化。 3 轨道车辆产品管理提升途径 不同城市发展状况不同,定制的轨道车辆产品存在较大差别,但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轨道车辆产品,其对车辆质量及功能的要求均较高,因此,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结合轨道车辆生产实际,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提高轨道车辆产品质量,满足城市飞速发展的需要。 3.1 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众所周知,轨道车辆产品生产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生产活动,做好生产设计是整个生产工作的重点,因此,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轨道车辆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生产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提供依据。首先,轨道车辆产品质量项目开始的初期,应深入了解整个轨道交通系统和车辆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影响因素,从整体上对设计工作进行论证与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其次,明确轨道车辆产品实现的功能以及各功能应用的专业技术,尤其应注重总结以往设计经验,明确各设计环节的重点与难点。最后,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功能完善,为乘客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服务。同时,还应注重经济投入方面的考虑,确保整个设计、生产工作在预算的范围内。 3.2 做好设计质量的监督 在确定轨道车辆产品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组织设计团队召开设计工作联络会,要求各设计人员明确设计工作的流程及要求,尤其准确掌握各设计环节的参数要求。同时,还应做好设计质量监督。一方面,要求设计人员认真详细了解设计方案,明确所负责设计的内容,依据相关规范及确定的方案开展设计工作。设计工作中任何一个内容考虑是否全面,均会给轨道车辆的运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求设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设计工作,务必做到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设计工作主要负责人应做好设计工作的巡视与监督工作,及时掌握设计工作进度以及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设计人员召开设计工作会议,认真研究设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齐心协力完成设计工作。 3.3 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 轨道车辆产品设计完成后,为保证生产质量,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严格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生产,为保证生产质量,应认真落实以下工作。首先,严格上岗制度。轨道车辆产品对质量及精度要求较高,对生产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应严格上岗制度,聘请具有专业资格的技术人员。同时,做好生产人员岗前考核工作,只有通过考核的技术人员才能持证上岗。其次,完善生产管理制度。轨道车辆产品生产工作内容多,需多部门、多工种技术人员参与,因此,提高生产效率,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协调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工作,尤其应加强对生产人员的监督,实行生产工作责任制,要求谁出问题不仅要其本人负责,而且主要责任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切实提高生产人员的觉悟与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最后,加强生产质量检查。相关负责人应采取定期与定期抽查的方式,依据设计图纸认真检查相关部门的生产质量,尤其对于重要元件,应增加检查频率,并注重对元件性能的测试,确保生产元件符合设计要求。 3.4 注重不同环节的调试 轨道车辆产品的正常运行需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各生产系统完成后还应进行轨道车辆产品调试,应及时掌握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收集各仪器运行参数,为正式投入运行奠定基础。一方面,要求调试技术人员认真分析各系统之间的关联,确保系统终端在不同车厢内均能正常运行,尤其注重对各系统运行中参数测试,判断其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内,一旦出现问题,应认真分析原因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运行调试,对突发事件的模拟等,掌握轨道车辆运行各项性能,积累一手的资料,为设计、生产工作的优化提供依据。另外,结合调试状况明确轨道车辆产品存在的不足,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人员加以解决,确保其在舒适度、安全性方面,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为其顺利投入运营奠定基础。 4 结语 轨道车辆产品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轨道车辆生产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轨道车辆产品的重要性,在明确城市轨道车辆产品类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不同轨道车辆产品系统构成及技术要求,加强在高新技术上的研究,不断在轨道车辆产品生产需求上突破,尤其应结合自身生产实际,从设计方案、设计质量、生产、调试环节入手,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管理确保轨道车辆产品生产质量,圆满完成生产任务,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关性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对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质量第一”逐渐深入人心。各个企业为了赢得人民群众的青睐,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也开始纷纷将质量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但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何平衡企业产品的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各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合理质量”的深层内涵出发,提出了几点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企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相关性 0 引言 众所周知,当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赢得用户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目光比较短浅,不能从企业长远的目标出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过度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极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的做法,已经严重危机到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探讨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相关性,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质量与成本的辩证关系 当今社会,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已经成为决定产品实际竞争力的关键点,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产品的实际生产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各个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1.1 二者的平衡关系 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都在不断加大产品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目的就是留住广大客户源,可见,现代企业盈利的方式逐渐开始转向微利盈利时代。因为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只有抓住更多的客户,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是其唯一的途径。当然,只要有足够的客户,企业就享有获得更大利润空间的能力。所以,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管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所谓质量成本管理,就是产品的质量按照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换句话说,就是将质量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质量的货币化以及企业效益的多少都是紧密联系在的一起的,它们不可分割,互为一体。而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对企业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时花费的成本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投入最少的质量成本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产品质量与产品的生产成本属于正比关系,但是,企业要想在产品的销售中获取更大的利润,肯定会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当产品的价格达到某一个水平之后,会超出一部分人群的购买能力,这样就严重缩小了产品的销售范围,进而影响企业的最终利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企业产品价格不能无休止地增长。因此,企业需要找到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在产品质量成本投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相对较高的产品销售价格,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又没有超出人们的购买力,还能使企业获得相对合理的经济利益。 1.2 二者的矛盾关系 在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的成本与企业的利润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产品的成本越低,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才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又是一个矛盾的整体,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必定会增加产品成本,加上产品质量管理所需要投入的部分费用,产品的成本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使得产品质量过剩,这种浪费现象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而一味降低产品的成本,产品本身的质量同样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可能生产出大量的次品和废品,这也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既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还需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出现上文所说的产品质量过剩的现象。当然,这种合理质量定位,也需要建立在合理节约开支、合理降低产品成本的基础之上,进而解决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并实现二者的统一。 2 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2.1 重新认识质量成本 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减少内外故障损失,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目标正逐步由狭隘走向全面,既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又重视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面对新的企业环境,质量成本管理必须从内涵和外延上加以拓宽。因此,现代全面质量成本观认为,质量成本是为保证和提高质量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以及因质量保证和提高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2.2 基于“合理质量”构建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2.2.1 保证质量不足与质量过剩的平衡 在传统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技术存在很多欠缺,使得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生产工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上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产品质量问题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产品质量过剩问题又引起了企业的关注。所以产品质量过剩,就是指企业在增加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之后,所增加的产品质量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企业带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产品质量过剩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不仅需要防止产品质量不足问题出现,还需要避免产品质量过剩的情况出现,才是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 2.2.2 保证顾客需要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其产品首先需要符合客户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只有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客户的需要为目标,并将顾客的基本期望作为产品质量的最低界限。因为如果客户对企业产品不满意,产品的销售就会出现很大问题,最终导致产品过度积压,不仅得不到企业想要的经济效益,反而由于花费了企业过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如果产品的实际质量超出了顾客的期望,也会给未来产品质量提升空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非常有必要保证顾客需要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2.2.3 保证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合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大部分都会强调产品的耐久性。为了赢得顾客的认可,大部分的企业都愿意在产品的耐久性研究上投入大量成本,以期凭借产品的耐久性赢得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日益缩短,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被新产品所吸引。广大顾客对产品的需要,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耐久性能上,反而更加热衷于产品的多样性。因此,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合理质量”管理,找到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对产品质量的盲目崇拜。 2.2.4 保证产品部件间的协调与平衡 “合理质量”对构成产品的各个零部件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即保证这些零部件拥有近似的质量水平。这是由于,每件产品的实际质量,与构成该产品零部件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试想,一件产品的关键零件如果损坏,必定会影响这件产品的整体质量,一旦这件产品被认定为报废品,其他零部件得到再利用的机会也相对较低,这是一种变相的浪费。而如果产品的各种零部件质量水平相近,它们的生命周围也会趋于一致,这就是保证产品部件间协调与平衡的深刻内涵。 3 结束语 总之,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合理生产成本支出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认识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产品的“合理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对于管理内容不明确;医药化工制造厂没有完善国家配套的政策,部分医药企业只重视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对质量管理不到位;政府部门在医药化工生产过程中没有扮演好职能角色,分析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后给出了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医药化工 产品质量管理 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在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目前由于医药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人员伤害的事故被不断的爆出,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医药产品监督不力,不合格的医药产品投入使用给患者造成重大的伤害,使医院的公信力不断的降低,医药化工质量管理工作已经到了不容怠慢的地步。 一、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医药化工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较模糊 对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没有在医学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的遵守,忽视制度对生产过程的要求,私自降低有关的化学制药标准,过度的排放废弃物。我国医药化工起步较晚,化工制药技术相对落后于其他国家,部分企业为了谋取利益,没有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不完善,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较少,片面的追求制造药品的数量,部分医药化工工厂没有对医药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药化工企业对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重产量轻质量,相关管理部门对需要管理的内容不明确,造成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乱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较低。 2.医药化工生产企业没有完善国家配套的政策,部分医药企业只重视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对质量管理不到位,许多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没有与国家相关的政策配套,忽视国家对于医药企业的生产指导作用,导致医药生产出现众多问题。 3.部分医药企业的药物生产人员思想较松懈,技术工作人员思想观念陈旧,不注重对药物生产过程的管理,在进行药物生产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高度的责任感,由于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导致许多的员工在进行药物生产的时候不注重对自身责任的把握,当管理人员对生产人员提出教育批评的时,部分员工错误的将管理人员的说教认为对自己的不满,对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没有严格遵守管理人员提出的生产要求,给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带来巨大的阻力。 4.政府部门在医药化工生产过程中没有扮演好职能角色,政府对医药化工产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对医药产品管理一直难以形成系统的管理,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偏失,政府对于国家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扶持政策没有对制药化工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企业的管理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对企业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导致政府对医药化工企业的管理收效甚微。 二、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对策 1.医药化工企业的管理部门要明确管理要求,加强对企业日常生产的管理。 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部门要对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在医学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的遵守,强调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严格控制相关国家医药化工标准,对于生产过程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监管,遵循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不断的改进医药生产技术,购买先进的药物生产设备,树立医药产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在保证质的同时提高量的生产,加大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对药物生产过程严格的进行把关,学习先进的科学监管技术,做到对生产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管理人员要深入员工内部,了解员工对于企业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员工的合作交流,得到员工支持,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管理人员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思想道德水平较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生产的员工进行严肃的处理,确保医药化工产品管理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2.注意相关政策对于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帮助作用。 我国实行的每一项政策都是在深入实践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的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在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方向,在政策指导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对医药化工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3.加强医药化工产品生产员工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 员工是医药化工生产的主体,要想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先对生产员工进行管理。针对目前员工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作业过程缺乏责任感等现象,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强调员工对于药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明确员工在药物生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管理的认识,确保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顺利的展开。 4.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 政府对医药化工产品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定期指导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正确的引导制药化工企业对国家相关制度的学习和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利用。政府对制药化工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做到有的放矢。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制药化工企业的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最终保证对企业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管理模式。 要实现对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各个企业必须加强合作,政企也要建立长期的管理合作,各个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对于先进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交流分享,努力提高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政府可以运用其职能为企业输送、培训更加专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人员,确保企业的产品管理工作有效的展开。 6.注意对产品质量管理细节的把握 部分管理人员在对医药产品进行检查时,对于检查的标准应该不断明确,对于检查的情况进行详细真实的记录,检查完毕以后,对于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整理并告知生产部门,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改进的地方进行复检。医药管理部门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产品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创建,人民对于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医药化工单位作为医院药物的生产商,担负巨大的责任,要想让人民放心用药、安全用药,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的管理,明确医药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所扮演的较色,充分的发挥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使我国的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地提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管理与提升 摘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企业的产品质量,通常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控制,随着诸如此类事故的时常发生,厂方普遍感到靠这种“说教+罚款”的管理模式,使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是不可有的,因此,企业意识到了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和零缺陷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质量管理;成本;预防;零缺陷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企业的产品质量,通常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即由产品的专职质量检验人员,在产品的各生产工序进行产品检验,或以这种检验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产品进入市场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厂方处理事故,则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召开“质量事故现场会”,要求全体员工从中吸取教训,并通过扣发奖金的方式,追究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者及负领导责任的负责人的过失。不过,随着诸如此类事故的时常发生,厂方普遍感到靠这种“说教+罚款”的管理模式,使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是不可有的,因为这种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在员工群体高度自觉的“道德人”基础上,而且,即使员工群体在质量控制方面满足了这样的条件,也不能避免那些因个别员工非故意的过失行为而招致的质量事故。 质量事故的发生,可能是操作者过失所致,也可能是操作者故意所致,也许是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所致,但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其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质量管理方法不断进行改进,才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现在企业意识到了,只有注重事前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较低的成本,才能使企业获得较多利润。如果把检验阶段比作是在家门口围堵洪水,其结果可能因洪水太大而无法控制。品质保证阶段类似于从头到尾修好防洪渠,等洪水来时自然水到渠成,有惊无险。而“零缺点”理论如同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洪水根本不可能产生,这种真正的“环保型”品质管理才是保护企业的最好措施。通过零缺陷管理,努力建立起以“预防为主”和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可改善和理顺各部门、各接口之间的关系,使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能有效地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零缺陷管理,有利于降低工作成本。 我们都很清楚,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因此要进行预防。如果要降低质量成本,一定要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否则事后的检验无法改变现状。但是,如今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我们更要注意源头的质量控制,比如:产品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如何便于生产操作、如何降低设计变更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等。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创造性、时代性和导向性的质量管理文化做支撑。质量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又大都是以体现质量零缺陷管理流程的源头为文化的基石。倡导和践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对”和“错”作为判定质量行为的标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作为质量管理理念,看是浅显,却蕴涵着深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强调质量就是符合标准,就是有质量的产品,服务和过程;质量系统的轴心是控制和预防,而不是检验;工作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一时间、每一作业都需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作为应用哲学,又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品质意识,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为质量保证,使所做的每件事第一次就符合要求。 因此,“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作用可表述为:降低劣质成本,减少质量波动,优化资源利用,追求以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的成本,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大限度的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利润。可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现代企业追求质量卓越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超严格的质量要求。它要求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做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均要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并把满足顾客要求作为各项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在这种思路下,通过问卷调查、质量回访、合同评审等方法明确和识别顾客需求,并围绕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以预防为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管理机制。 针对质量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既要反思,又要找出根治问题的办法,例如:平台化设计,将纷繁的城市轨道客车系列化供客户选择,既能达到技术变更的最小化使质量有所保证,又能满足各种客户对外观的要求;简化装配阶段电气接线的工艺指导文件,把接线图纸和校线表有效融合为一张既便于操作与便于检验的接线表。控制部或相关财务和管理部门,与各部门制订统一标准,正式发文。把一些定义、公式都列出来,例如废品损失等于什么,返工等于什么,事故损失等于什么,成本的系数该怎么算,等等。 质量的提升可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我们为此付出努力是值得的。我们作为企业的员工,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质量管理工具,挖掘增加价值或降低成本的机会。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内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质量问题也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结合国内产品质量现状,参考欧美汽车产品质量管理的模式和特点,重点对中国汽车产品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汽车,产品质量,自行认证,型式批准,一致性,召回 1、国内汽车产品质量情况 汽车购车半年内就出现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投诉总量的六成,一年内的占到八成。新车质量投诉比例进一步上扬,投诉量与销量的增加呈现正相关,说明新车质量情况不容乐观。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价格在10万-20万的车型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此类车型投诉比例上涨,微型车、小型车及紧凑型车投诉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热销车型的质量保障有待强化。用户因为安全隐患和厂家设计缺陷的投诉增长超过15%,说明用户对安全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增加,维权意识在增强。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部件的质量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投诉的重点,占比超过质量问题投诉总量的一半。汽车生产企业对供应商和关键部件的质量控制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尤其以自主品牌较为突出。 当前暴露出的各类质量问题已经日渐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汽车召回已经成为2009年热销过后家喻户晓的名词。加强行业管理力度,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 2、国内汽车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中国汽车产品质量管理主要参考欧洲模式限制准入,不过当前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水平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促使我们不得不有机的结合美国模式的一些特点,不断加强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间接刺激生产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管理。 2.1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一致性监督管理有待完善。目前,国内汽车产品管理主要有《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产品《合格证》、3C认证等几大体系。但是相关的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办法尚不完善,不能完全保证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产品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与《公告》批准的车辆产品、用于试验的车辆样品、产品《合格证》及出厂车辆上传等信息中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一致。多年来,国内相关部门下了很大力气,力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一直未能实现突破。汽车从生产到运营,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管理部门,涉及工信部、质检总局、公安部、交通部等多个部委,多头管理导致一致性监督管理很难无法落到实处。 2)汽车零部件管理存在缺陷。关键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一向是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投诉的重点。汽车零部件产业是隐身在整车制造产业后的一个庞大产业链,一般来说,零部件采购成本占了整车制造成本的70%。提升汽车产品质量水平的重中之重就是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质量。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监管方式,目前国内整车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关键部件的质量管理依然存在很大漏洞。纵观全球汽车工业发达国家, 无一不是有着一个具有强大支撑力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和管理体系,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汽车生产企业在供应商管理、零部件质量控制等方面必须加强管理。 3)仿冒零部件充斥市场,缺乏有效监管途径。有媒体曾经报道,现在国内汽车配件市场上,汽车上的每种零部件几乎都可以找到仿冒品,正品件的占有份额仅为30%左右,剩下的都被仿冒产品所占有。几乎所有汽车品牌的配件都有被假冒的经历。因使用仿冒零配件而发生事故的汽车不在少数。仿冒产品的泛滥不但严重损害了诚信企业的利益,影响了汽车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2.2汽车产品使用环节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问题处罚力度薄弱。相对国外动辄上千万的巨额罚款和大批量强制召回等处罚形式,国内对问题责任环节的处罚力度显得相当薄弱,以召回制度为例:中国从2004年实施缺陷汽车召回法至2008年7月共实施140余次汽车召回。国内的质量水平低于欧美各国,可是召回力度却明显偏弱。这与国内缺乏有力的问题监管和追溯体系存在很大关联。 2)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故,责任认定困难。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每年有数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其中相当一部分事故原因出在关键部件的质量问题上。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事故鉴定依据,超过95%的事故责任都被认定是人为原因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未能得到重视,因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实际上一直居高不下。 3)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国内涉及汽车产品质量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主要是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定。主要政策包括质检总局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工信部的《关于加强汽车产品质量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目前这些政策法规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深入到零部件行业还有很大困难,具体的可执行文件大多还停留在政策阶段,不能实现强制性管理。 3、发展路径浅析 1)准入管理进一步强化。2010年7月1日,工信部推出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其目的是为了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一致性保障体系,保证企业生产的每一辆车都符合国家标准。一致性监督管理是车辆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办法》提出的管理框架涵盖政府检查、企业申请检查两种检查监督模式、产品检查和现场检查两项检查内容。一定程度上对以前分散在各部门文件中生产一致性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整合,实现了较大进步。 2)使用环节监管升级。7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向社会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时隔六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终于迎来了升级,大幅提高了处罚力度,隐瞒缺陷产品或者拒绝召回责任的汽车厂商,最高将面临产品货值金额50%的罚款;涉及范围也有大幅拓宽,覆盖由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用于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汽车列车和挂车,以及轮胎、底盘、儿童安全座椅等涉及安全的重要零部件;同时,在召回的具体细节上增加了规范性和约束性。 4、结论。综上所述,只有明确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方针,规范行业管理行为,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战略的高度引导汽车行业的发展,提升国内汽车产品质量水平。这是一条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美术本科论文: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美术学本科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地位不对等,即专业基础课地位不受重视,这直接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怎样改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地位,作者在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当中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方法 造型 观念 实践教学中,笔者针对班级的一些情况,在课程开始前有了一些思考,着重解决教学能否从新角度、学生的主观态度是否能积极配合、学前知识量能否根据需要给予串联为这一课程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和互动。 具体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因为它似乎距离专业课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充分激发出来;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不够。 这一课程是民间美术造型课,侧重在观念引导人的造型,是艺术设计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关形式和观念的意义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 强调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举例说明一些典范作品与民间美术观念造型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视这一课程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及感人内容,说明作品中哪些内容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有联系,使学生有一种“土东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在潜意识加强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视这一课程,从而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决定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单纯的造型出发,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得到一个或多个有创意的造型,是创造性思维观念引导下的个性化结果,而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碗,其口是圆形的,但它的底部却是直线的”,这是民间美术造型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民间美术的一个观念:“碗口应该画成圆的,这是为了能盛入东西,而碗底应该画成直线的,这是为了能放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表现的一种造型观念,即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碗口是圆形的,画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圆形的,如果画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就不对。这种观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画池塘,池塘是椭圆形的,池塘边上的树是围绕着池塘边立着生长的,那么在平面绘画中,埃及人也会将树画成围绕池塘边立着生长的样式,而不是西方绘画中通常的一点透视法画出来的样式。再如印度绘画,有时候画一个侧面人物,本来只能画一只侧面的眼睛,但为了求全,艺术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画在那只侧面眼睛的旁边,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当中比比皆是,楼梯口的透视在画面中可以是近小远大,因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点透视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间美术中,画在纸上的碗,不是被某一个视角固定的碗,而是从各个角度抽取出来的观念意义上的碗。按照西方绘画的理论,这是简单造型的立体主义(是否立体派的产生也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视觉内容的创作,是观念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功能的作品产生。这种功能存在于人们见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经验衔接在头脑中,因此创造的思维需要大量造型观念支持,这些观念的运用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使用它们。 用民间美术造型思维去思考,重新审视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我们总是按照西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能否按照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在让学生看法国现代主义画家塞尚的绘画时,学生发现他的绘画的视角不是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这些和传统的中国画的画法相似。这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间”思维方法可以解释,即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这与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总结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方法相符。有的学生认为挪威画家克里姆特“母与子”系列作品,按照吕胜中的“时间与运动”理解,表现人从出生到老的过程。在西方的“观念艺术”中,观者与作者的参与、互动是一大特点。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剪纸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卖鱼的场面,有人开玩笑对作者说只有卖鱼的,怎么没有买鱼的?作者说谁看他的作品谁就是买鱼的……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互动的概念,学生也做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如学生张思明的作品《无题》,内容是一个男人挥拳打自己的影子,却被自己打倒。这个学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间“以虚为实”的观念进行创作,说明人应该不断和自己斗争才能发展;学生袁东明的作品《错乱》从民间美术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启示,反映了“秩序与混乱”的观念意义等。 从本质意义来说,年轻人多有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最前卫的东西,也就是说具有先进性,他们在享用这个时代生产的社会和文化财富,并利用这个时代产生相关的新观念去思考,要了解他们这些知识的背景下,与有意义的观念结合,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贡布里希曾说,社会发展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观念上的进步。观念意义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旧的观念让人迂腐顽固,新的观念使人开明进步。时代要求我们有新鲜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观念,而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去体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设计色彩;实践;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苏州科技学院色彩课程改革于2008年立项,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规律,建立具有较强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架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点。 基于调查研究,本人认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色彩训练与造型表现的形式,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由于涉及色彩与色彩构成之间本来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论认识和造型表现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构成,造成观念上与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只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设计色彩教学与其专业特性的衔接,充分发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对色彩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造型塑造表现上的认识,更要注重它对设计专业主体课程的引导作用,从色彩教学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训练。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多应用的是主观色彩,针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树立、色彩审美情趣个性的培养和自主驾驭色彩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就是设计色彩教学的方向。过去的教学一般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构成理论为主,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附庸,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设计色彩应该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意识及造型表现的功底。 因此,针对上述分析及本科学生特点,本人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针对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色彩认识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对20世纪不同派别和风格的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剖析,为学生讲述基本颜料色的属性、品性、类别知识,让学生对颜料色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了解颜色衍生和梯度变化的规律。 2.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精读其局部的色彩语言,如形体结构与颜色明暗法的语言合理转换关系、形体结构与颜色的强弱变换的平面化语言、颜色冷暖在形体构造中空间推移关系等,通过局部色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形成原因。 3.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感知色彩。通过临摹分析画面色彩的色性,认识色彩作品结构中的基础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间的渐变关系,理解色彩结构中的颜色固态和流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色彩形态结构中的明度秩序关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间的关系,形与形态的关系。 4.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解读色彩。认识色彩结构中参与组构的每一块颜色具有的形状和大小对比关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构造具有的整体形态结构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色彩画面构造视觉扫描路线在画面的锚定作用。 5.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表现色彩。理解色彩构造是一次主动的绘画过程,理解色彩现象中具有颜色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形状具有的方向性和颜色具有的强弱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理解色彩构造之间的色域与色域转换以及颜色的渐变推移关系。 设计色彩课程是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感知,以提炼、归纳的手法练习,并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备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备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做铺垫。通过写生课题,结合摹写大师作品的色彩经验,自由表现色彩,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自我借鉴、转换及造型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设计课程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 针对本科设计专业学生特点,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设计色彩课程训练中强调的重点要有所差异,但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激发式的教育手段为主,培养学生在写生色彩中的主动性。 本人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全体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法,讲述色彩的基本知识,明白色的由来和色彩的三大属性;展示大师作品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并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实践练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单个的辅导。练习的过程分为两步,其一熟悉颜料色的性能及颜色混合的规律,通过单个物体写生,注重调色盘里颜色混合链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颜色和色域。其二以临摹的方式,深入学师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合作研究,分析画面无彩色和有彩色的价值,冷色和暖色在画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语言所构成的形体轮廓和结构具有的内在凹凸变化所导致的明度转换关系及空间转换关系,用纯平面化的色彩语言构建新画面。其三结合作研究的经验,以写生的方式,单独完成命题作业。根据所给静物,自由组合,合理构图,以主观意识运用色彩的属性客观的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最后形成画面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性和观念性。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训练调色。调色是学习设计色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调色就是认识颜料色色相、明度、纯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一个实践过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2.通过写生单个物体,积累新的颜色混合链产生的经验。一是限色练习,通过颜色控制在不同的蓝与无彩色构成画面。二是根据写生对象所呈现的色彩冷暖变化,依据色彩调和的规律,扩展出多种不同品貌的冷暖颜色链。 3.在学生做完上述练习后,对颜料色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颜色混合规律,对色彩的三大属性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对色彩造型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分析、临摹大师作品,感悟解读大师作品的色彩组合奥秘。 4.了解大师作品中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结构形式分布,进一步对色彩中具体的形态结构和明度结构所展现的色彩语言进行学习。要求根据塞尚原作,以小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各自总结画面,并互相讨论。 四、成果总结 通过两年的设计色彩教学及总结、讨论、改革及再实践,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本课程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之前的学习偏重于写生色彩,因为时间限制,学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认为没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体同学得到针对性的色彩锻炼,使其不再惧怕写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本课程主要针对设计专业新生,与之前的色彩学习方法有了大的变化,从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训练到初级的调色练习,使其在色彩认识的兴趣上有了改变。从临摹到解读大师作品,由不懂大师作品的色彩形态表现到逐渐看懂的过程,使学生充满好奇并表现积极。 3.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设计意识的加强,缩短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同时还使学生研习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在有意识的色彩语言解剖中,无意识地学会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设计色彩课程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觉思维方式理性地创造具有色彩空间、色彩意境的画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美术本科论文:广西高校美术类本科生心理特征研究 【摘 要】近几年,由于大学教育逐步向普及化教育发展,加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普及、高校学习费用增加的同时,艺术生这个群体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然而,对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盲区。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近些年各大院系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当代艺术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利于高校开展各项艺术学科教育。 【关键词】广西高校 艺术生 心理特征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高校艺术生的人数逐年扩增。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又要注重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对于广西艺术生来说,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昂贵的学费。广西一直以来趋于全国经济水平以下,并且全区高校中艺术考生占大多数,所以高额的学费成为艺术生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虽然目前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贫困学生高度的重视;在各大高校开设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面对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许多学生仍然表现出学习情绪不高,对未来不知所措。 另外,广西整体的教育水平较全国来说相对偏低,由于经济环境、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在广西开展艺术类教育显得尤为困难,造成了广西高校中许多艺术生对于新兴的艺术形式、艺术活动了解甚少,使得很多艺术生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构造以及发展前景不太明了,因而产生了不安感和失落感。 为此,对广西高校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了解广大艺术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各高校艺术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 一、广西高校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特点 广西地区地处祖国华南,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整体经济水平不高。这对广西高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广西高校学生中的一个整体,直接影响广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身心健康,而美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较其他专业学生又有其特殊性。 (一)学习生活压力大 美术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但广西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造成各大高校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新的艺术设计潮流,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眼光。通过对广西几所本科院校的考察,了解到广西高校中的美术专业教学的开展有其以下几点欠缺:教学基础设施欠缺;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外部交流等,这就造成广西地区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较大。 再者,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费比普通专业的学费高出很多,因此美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自然要比普通专业学生的压力大很多,另外美术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开销也比普通学生要大。因此,不少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无法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这对美术类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自律性不强 美术类专业本科生思维活跃,往往对某件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身要求较为松散,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较为随性。加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发散性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主实践的课程,这样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随意性逐步养成,经常会以自身的需求和对事物的感悟作为学习工作的主导。 (三)集体荣誉感不强 首先,由于艺术创作追求的自由与唯美,艺术手法追求的创新与个性。所以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虽然真诚,但往往自我、冷漠、不关注集体活动,少与人交流与沟通。 其次,由于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生活状态单调,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美术专业本科生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和独立的专业创作,导致生活内容的单一。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交际面相对狭窄。 二、如何加强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也逐年上涨,在这一情况下,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这使得我们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类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专业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对于美术类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对专业老师有较强的认同感,在进行学习生活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产生共鸣。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应简单的进行思想交流活动,应该通过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了解其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 (二)加强管理与引导,发挥导师作用 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应生硬的进行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特性和喜好,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提高每次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并学会总结。将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窗口,对于少数家庭贫困的学生应该时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一定的社会援助。加强这类学生的性格引导,增强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群体的关注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充分认识。对于一名艺术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运输更多的有用人才。 美术本科论文:学前教育系本科层次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摘 要】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本科课程中的改革方案,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工作会议上,通过以项目促改革,我国学前教育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国幼儿园增加1.6万所,在园幼儿增加400多万人。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尤其在舞蹈、音乐、美术、英语、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缺口较大。因此,我们成都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培养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要具备美术基础、儿童画、幼儿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及音乐舞蹈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做到既能熟练掌握又能灵活运用美术等各种技能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施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专科层次课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每周2课时的美术课学习,只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画简单的平面形画,能做简单的手工;这显然不能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在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及“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够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相关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教学中,我们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比重进行改革,进一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美术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本科学前教育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特点。 (二)目前各高师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技能课教学中,一直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每一学期应达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评价方案,都只是按照本学校任课教师擅长和喜好的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存在着盲目、单一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本科培养上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材建设缺失 就美术基础这部分内容来说,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专业理论与技巧,对于学前教育学生都太难,内容专业性太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类高考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或美术基础较弱,这就让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一)增加美术课的课时 一、二、三学期每周2课时的美术基础学习,四、五、六学期通过选修形式,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每周4课时,其余学生每周1课时。美术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要经常进行练习,如果长时间不动笔、不动手,会“手生”,学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大量实践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可以细分为:《美术基础》(包括平面形画、素描、色彩、装饰色彩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编织、泥塑、布艺制作、剪折纸、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制作六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专科美术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在评价中,既要看到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又要看到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新提法。其中,后者的提出与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直接关系,具有深远影响,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必须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美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忽略这一点,就会把美术看成只是学习技能的学科。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审美情趣这四大方面入手。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教材 应有别于美术专业学科的美术教材,需要学习多种形式的绘画类别,但不易太深;需要囊括平面形画、素描、水粉、水彩、图案、国画、装饰画等。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等,要配备针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PPT授课讲义、知识点的Flash动画、插图的电子挂图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师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路 强调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美术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当课堂的组织者,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调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强烈欲望。”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设法为学生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这种愿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先示范再要求学生模仿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只会照葫芦画瓢,脱离了教师的示范,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艺术的创作。例如,我在教《黑白装饰画》一课时,不是先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动手绘制,而是先出示大量黑白画作品,请学生自己看都用了哪些元素和形式构成,再请学生讲解对黑白装饰画绘制方法的认识,我只是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黑白装饰画有哪些颜色,点、线、面在画面中是怎么表现的,等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明确了画黑白装饰画就如同画素描一样,首先要把握住黑白灰的关系,再对点、线、面进行创造性的变化,比如点的密集与疏散,大点与小点的排列,直线、折线、曲线的不同排列,都会形成不同的面,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改变了学生不动脑子、不去体验和感受事物的习惯,使学生不再忙于用笔在素描纸上按部就班地摹出一张作业,而是更多地去体验对象的特点、美感和意义。此时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地画出所想、所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即使同一个图案,但由于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排列,对黑、白、灰色彩分布的比例不同,也会形成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学生只要掌握了黑白装饰画的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把看到的、喜爱的任何图案、图形加以创造,绘制成一幅精美的黑白装饰画。通过调整教学程序,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创造性。 (二)设置美术鉴赏课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专科层次的课程中几乎不涉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导致专科毕业学生几乎不具备美术鉴赏的能力,更不用说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学。因此增加开设《美术鉴赏》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积极创作,开设作品展 幼儿园的玩教具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学生具有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力,能把生活中看似没用的东西通过想象,制作成为幼儿需要的玩具或教具。因此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每学期开设1次汇报展览,一方面是对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每位学生都要选出一到二个在这学期自己认为不错的绘画作品或课堂作业参展,通过对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评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和创作冲动。 美术本科论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文章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优化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包括课程设置和宏观教学过程。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指导下,通过整体优化,形成升级、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是,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与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登上讲台后出现了人文素养不足、专业技能狭窄,教学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原有“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工作母机,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就成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症结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为教师对教育科学原理、普遍的教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对“专业”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为一种现代主义(技术主义)的范畴,狭隘地将“专业”定义为一种静态的、僵化的、有待教师被动掌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框架,这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或自主权。基于这一考虑,此次课程设置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认知,课程弱化传统技艺传递与训练式的美术教育范式,而强调教学培养方式的“探究取向”。课程培养方式力争实现“基础拓展、研究导入、创新引领”,提倡“学生成为研究者”,这是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事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从教育观的最根本来充分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把握师范美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本质,彻底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专业美术工作者而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认识它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作用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把握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地位,要看到美术“育人”的终极目标与育人功能,即育人价值和育人本质。只有如此,才能从客观存在的本体事实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师范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性质与内涵。 2.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第一,过于强调方向性。现行各高校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的脱节。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或画师。第二,师范性不强。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师范性”。如果丢掉了应传授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强调师范性,就是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要克服课程单一性,丰富和扩展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元性的组合,考虑课程内容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师范美术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文素养缺失。我们曾对湘版初中美术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了19门,其中人文课程占11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初中美术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 师范美术专业课程要促进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课程设置必须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即改变原来专业课程远离中小学教学需要的现象。在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课程的学科系统性,一方面,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性不强,部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相关性课程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忽略了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会有很多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点,必须着力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通过“课程集成联动”解决这个问题,即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不强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连贯、互动的效果。 课程以模块组合的形式设置,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矛盾、保持课程体系的弹性的有效方法。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模块的执行形式设计为“平台+柔性模块”。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平台、实践创新平台,柔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等12个模块(表1)。 美术本科论文:高校美术学专业外国美术史本科教学方法新探 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教学主要有两个层次——研究生阶段和本专科阶段。本专科阶段的授课对象又可分为艺术理论专业学生、非美术类专业学生和美术类专业学生三类。本文所涉对象主要是最后一种。 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美术史教学在教材选择、讲授侧重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应有所区别,正所谓“因材施教”。艺术理论专业的美术史课当然是理论性最强;非美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综合类院校公共选修课上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技法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倾向于艺术鉴赏,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为导向;美术院校和美术科系本专科学生普遍重技能轻理论,甚至对美术史这样的必修课也较为漠视。 外国美术史这门课较其他课程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尽管国内各院校在课程教学模式、教材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出“四结合”教学法,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外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与发展,使外国美术史充分发挥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理论课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得相当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曾谈到这点:“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①外国美术史不同于中国美术史,它几乎涵盖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的美术,除了需要重点讲授的西方美术以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都有所涉猎,以适应全球美术史观的教学要求。外国美术史内容多、材料杂,学习与记忆难度较大,如果美术史教学只是以史为主、照本宣科,将讲授仅仅局限在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鉴赏上,课堂教学未免内容浅显、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适当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及趣闻轶事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记忆。再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其中包括神话、宗教、历史、风俗等大量的文化资源。例如,在讲古希腊罗马美术的时候加一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欧洲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识,等等。将美术史与文化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授课生动有趣,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如《埃及秘辛》《特洛伊》《角斗士》《迷恋莫奈》《梵高和提奥》等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当然,美术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鼓励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 如果在某些部分采用比较法会使讲授内容更加鲜活。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时,同时用两部幻灯机给学生演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然后讨论它们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的听众。②灵活运用比较讲授法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和跨文化视野的拓展。比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比较是指将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会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或一种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作者、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对照彰显各自的艺术特点,加强学生的领悟力。在外国美术史中,处处存在着可比性,如古希腊雕刻与古罗马雕刻的比较,日本浮世绘与梵高绘画的比较,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艺术的比较,现代派雕塑与原始雕塑的比较,等等。例如,外国美术史上的《大卫》雕像不止一尊,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的作品各具代表性,如果把他们三人的《大卫》雕像同时展示给学生,就会清晰地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最后的晚餐》也一样,虽然题材相同,但由于画家的画面处理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 外国美术史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人文、历史、美学、哲学等都会牵涉,仅仅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这就使得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但是,教学对象不是搞理论研究的,而是从事美术创作的,如何使课堂讲授既深入浅出又能与他们的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应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讲授者不妨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增加些技法分析。例如,在讲西方油画时,如果对一些优秀画作的构图、色彩、画面处理等方面多加分析,这样不仅会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其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史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没有直接感受体会美术作品的条件,所以只能借助于图像,教师在制作PPT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图片质量,力求选择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图片,不妨在印刷精良的画册上翻拍,因为在无法看到原作的情况下,拙劣的图片会产生误导。再者,结合当代艺术作品分析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维更加通达。 四、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课堂讲授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庞杂的教学内容,便于整合、比较和归纳,不足是学生缺乏亲临艺术品和艺术遗迹的现场感,感性经验缺失,细节也不易观赏,材料、肌理等触觉感受更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开课期间可安排一至两次观摩活动,并让学生写出观摩体会。但是,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毕竟有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国内几家博物馆的收藏也有限。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当克服困难,尽量为学生提供观摩原作的信息和机会,使他们走出课堂,近距离观赏实物。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教堂、清真寺,或参观国外来华艺术展等,面对实物分析讲解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外国美术的魅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总之,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巴班斯基说过:“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现代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努力探索教学新思路,改革旧模式,外国美术史教学就一定能从单一的教学方法中辟出新径,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主要形式、教学原则、实行要点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实行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并对发展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 本科 导师制 探索 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但作为一种正在建构中的制度,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一、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新时期艺术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显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很有建设性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艺术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学习的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我国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主要形式 (一)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实行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是高等美术院校的一种常见形式。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应该是发展得最快的,他们基本实现了工作室制,根据专业方向和导师研究领域的不同全院共分了十几个工作室。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各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 (二)科研创作辅导制度。 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开发设计深度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外作业,积极参加各种美术与设计创作竞赛、评比活动;协助导师完成横向科研任务,主要是指社会上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上各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做到学有所用。 (三)全程辅导。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参加竞赛、科研创作进行指导,培养德、才、美、育等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加强高水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导师指导形式上,可以“一对多”,也可以“多对多”。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通过“学校导师工作日”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沟通。 三、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教学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个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一)导师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写生课与创作课在概念上截然分开,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个性开发的过程,教师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而非强制式教学。非设计类写生课可以带有主题性;设计类专业课则带有案例性。比如油画班画半身写生可以规定要符合话剧雷雨中的一个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设计专业预算课可以根据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做一套预算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动脑。 (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要求导师能站在专业学科理论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吸呐美术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其他知识拓展能力上不断提高,触类旁通,以此来宏观把握教学。 (三)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 四、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行要点 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清晰,对“本导”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数量不少,但真正落实的不多。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是摆设,要落到实处。许多高校制定本科生导师制,但对导师制如何实施,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导师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方面,对本科生教学和培养重视不够。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和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另一方面,缺乏导师制实施的工作程序与考核制度,这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首先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才有望有效落实。 第二,选聘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的导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合适地选聘导师机制,保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老师走上导师岗位。对于有资格做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人数远远不够的高校,可以暂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或者在条件具备的院系部分实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部实行。此外,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导师也不应该再担任本科生导师。当然,一些研究生数量比较少,教学、科研任务不是很重的教师可以兼带一部分本科生,但数量一定要少于专职本科生导师所带学生数,这样才能保证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界定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研究生导师的不同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是专业教师,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专业的,对学生进行个人引导教学;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集体管理。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第四,把握美术本科导师制自身发展的特点。导师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对美术专业的性质、状况、前沿和有关动态等要有清醒的把握,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对长期形成的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改进,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艺术前途的长远发展,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 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同时因其迅猛发展和大量扩招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育大众化时期继续培养美术专业精英人才,已经成为美术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全新课题。高校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发展无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契机,我们期待着高校一种良性发展的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实践。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 2009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动漫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市场空间为每年1000亿元,但我国动漫产业与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相比,差距明显。 蓄势待发的中国动漫产业求贤若渴,由此带来动画教育热潮涌动。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长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动漫发展高涨的热情,却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仅2009年,全国20―30所高校同时新增的13个专业就包括动画专业。 全国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类动画培训机构产生动漫相关专业学生47万人。人才培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划、创意、营销类人才少的现状。多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与市场定位。 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大部分毕业生的形象设计、编创能力较低,多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专及中专以上)中,多数仍在培育制作人员,使制作类人员过剩、创意及管理类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体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亟待改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立足市场需求及动画生产环节,深入思考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重点提出了“分层板块式课程结构”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更新观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工程、自动化和机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者衍生专业,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学科方向,由于该学科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考虑上博而滥,甚至于混淆学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养特点,似乎是培养了能适合任何岗位的人才,其实根本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行使。 我们对当前动画市场用人标准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系统分析,立足美术类生源的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点,力争做到错位化、阶梯化、模块化、联动化、动态化。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五大培养指标: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技艺兼顾、团队意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思路 1.错位化――强化创新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塑造体系。 2.阶梯化――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解决问题。 3.模块化――将课程分解为五大模块,从而更为清晰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便于教学的掌握与分析。 4.联动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公司实训“三位一体”,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5.动态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坐标轴,适时、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五级指标 1.厚造型基础。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础是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2.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动画专业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育人义务。 3.拓创新思维。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宽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4.求技艺兼顾。所有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其检验方式就是就业,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业方向。 5.立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课程作业在一、二年级强调个人完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动画生产所有环节中游走一圈,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定位;三年级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有助于个人在各自的强项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设计专业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早日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三)培养方向上的“小方向与大强调”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需考虑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从行业、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找出知识结构链,构建课程框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删除、增加或整合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明了、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学科比例、教学课时合理规划,灵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可塑性。调整好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专业实践等课程设置比例,不能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强调“全才”的引导,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差,缺乏教育的指导性。 动画专业知识结构涵盖面广、更新迅速。课程设置要有意识地针对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一门课程要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化成一方知识结构;尤其在专业课方向上,明确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解决。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按照“二二”制,即自学生三年级开始进行学科方向分流,控制每个学科方向的人数,达到一专多能、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分层板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时空维度上的“四阶段分层培养” “分层”的概念,即四年阶段的分层培养。一年级打造型基础,二年级打动画基础,三年级打创作基础,四年级实现与市场完全性接轨。 一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动画造型、动态速写、场景速写、人体解剖课程等,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造型问题上,这也就是学生通过美术专业考核进入该专业的主要优势点。在此基础上辅以专业了解和欣赏性质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动画概论、动画欣赏等课程,建立学生对于动画专业的基本认识。 二年级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如二维手绘表达、二维动画软件基础、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基础、雕塑、三维动画软件基础等课程,主要集中解决学生在进行动画学习环节中的基本制作问题,是从基本造型意识向动画制作意识转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专业理论课程――动画史,从而实现动画创作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年级安排专业创作课程,如动画剧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非线编辑、后期特效等课程,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对于动画的整体认识和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联合作业、动漫产业概论等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对于动画创作的整体驾驭能力。 四年级安排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专业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等课程,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与市场的有机接轨。 (二)知识结构上的“并联式板块结构” 课程模块化:一个核心模块、三大依托模块。 1.专业核心:动画类课程 相关课程:手绘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分国别动画研究、原画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本创作、二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基础、Flash动画、动作设计。 2.三大依托 (1)美术类课程 相关课程:美术名作欣赏、民间美术研究、素描、速写、雕塑、风景写生、图形想象、构成基础等。 (2)电影类课程 相关课程:数字影像、动画表演、视听语言、音乐欣赏、经典动画导读、后期合成、音乐与音频制作、故事类型与策划。 (3)人文类课程 相关课程:安徽文化、人文概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产业概论。 (三)评价方式上的“开放式与反馈制” 1.考核方法:技法课程现场制、独立作业展览制、联合作业汇报制 素描、速写、插图漫画设计等静帧画面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即举办展览,展览现场评档组予以定档。 二维动画软件、影视后期等动态视频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以公开放映、学生介绍的形式予以定档。 采取作业展览和课程作业汇报制,评分过程是开放式,上下届学生都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平行班级相同课程统一打分,以此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2.评分方式:集体定档,教师打分;开放评分,及时反馈 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结课成绩需由评档组评定等级,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定的等级给予相应的成绩。评档时教师不少于三人,本班授课教师不参与评档。具体做法为评档组按照比例对学生作业进行优、良、中、差、不及格五档分类,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档组评定的等级给予具体的分数。开放评分,当场给予学生反馈点评。 三、实施实践教学新思路 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思路,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现两大平台、三项制度,形成具备创新性、操作性、高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的“引进来”,就是将一些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开展实训课程。同时强化校内自身实训平台的建设;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直接进入企业或者实训机构,了解市场规范,尽早做到思想上与市场接轨。 动画教育目前是动漫人才培养环节中较薄弱的,也是产业创新和产业走向腾飞的最大软肋。动漫教育本身的实力比产业发展现状薄弱,要依靠一个还相对薄弱的动漫教育来承担现在和向未来行业的人才输出重任,不进行前期的投入,仅仅依靠院校本身是不行的。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无法第一时间监测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能更好地让院校接收到动漫的发展方向,缩短学生跟市场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动漫的开放性教学。 (一)两大平台 1.校内平台建设 (1)学校:工作室――公司 以工作室为基础形态,进行公司的雏形搭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院公司,从而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动画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2)公司:研发――生产线 积极鼓励公司在校内投资兴建项目研发工作室以及动画生产线。 2.校外平台建设 学校应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指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基地中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二)三项制度 1.导师制 实施工作室――导师制。配备基本设备,“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各一名,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制。每年规定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创作,未能完成的第二年补齐,如仍未能完成需在第三年全部补齐,如还未完成予以收回教师的管理及使用权。 教师可以招募学生参加个人的动画创作,也可使学生带着项目进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以实际项目进行支撑。 工作室的建立可谓“三赢”: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良好的实践机会,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学的实践,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应用;学校获得部分经济效应,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2.联合制 设立联合作业机制。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创作实践课程,以便给予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进行认可。 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一次创作课程,也就是学生3年内必须参与动画创作及制作3次,要有3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可的完整作品。要求一次参与、两次主要参与,大四必须是担任主要岗位。 强调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全面打造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 3.学分制 学生如需参与创作动画,实现绿色通道,根据学生在创作中的分工任务及完成情况由系内直接认定给予相应的专业分数。设立学院动画项目及基金。动画项目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将给予启动的基本资金,对于未能完成的,将收回经费。同时设立相应的成绩进行学分认证。 结合动画产业人才需求及流程中各环节的实质内容、具体步骤和能力要求等情况,认真思考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主干课程、课程类型与性质等问题,理清高等教育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美术本科论文: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国现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师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质量。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美术学科课程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等问题。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增加“设计基础”、“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高师;现状;问题;构想;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概况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师资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性质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课标中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来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课标中课程的内容结构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改变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弊端,调整了传统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大纲以美术门类来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本次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淡化了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改变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合格师资,因此,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对美术师资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定位与设置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 设置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课程有: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等课程。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李海英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师课程研究》中,选取了中国大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示:目前,在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中,通识课程约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人文课程缺乏。我国不同的高师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其比例占总课程数的25%左右,这是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种普遍现状。 (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三类。学科基础课程有素描造型I和素描造型Ⅱ、色彩表现I和色彩表现Ⅱ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有国画基础、油画基础、色彩基础、版画基础、摄影基础、人体素描基础、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10门;专业选修课程有4个模块共48门,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0%左右,设计类课程明显偏低,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不足。 (三)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的现状 专业拓展课程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等。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有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美术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约占总课程数的10%左右。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全面实施美术新课程的今天,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体系仍然过于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设置。 (四)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有教学技能训练(一)和教学技能训练(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写生、采风)、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课程的10%左右。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不密切。 培养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是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师美术学科课程的设置面窄,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过于偏重于技法,没有完全照应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这将会造成毕业学生面对基础教育美术学科内容出现认知的盲点;第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强调“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两大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50%,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强调的是以“造型”为核心的技法课程,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不相协调;第三,美术《课标》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强调的是课程的“人文性”,而高师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人文课程偏少,这也造成了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错位。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合理 比较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可以看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最多,高达50%左右,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占20%左右,而教育类的课程设置比例仅占10%左右,这种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合格师资的需要。 研究美国、日本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见附表一),可以看出,其“公共基础课程”“美术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比较均衡,“教育课程”得到相当的 重视,所占比例最多。 (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效仿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模式,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 课程设置,是在以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学科课程为参照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理论课程和教育课程而形成的,教学的重点仍然是美术技法、技能的传授,学生以训练美术技法、锻炼美术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和美术技法、技能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没有得到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师范特征不突出。 四、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 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培养面向21世纪的在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全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师资。”培养基础美术教育新型师资是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改革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创生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 1.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标”是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准则。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让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价值、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可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其主干课程的特点是美术“技法”性质的课程与几门“教师教育”性质的课程简单相加所形成的“拼盘”,这将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基础美术教学的质量。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是培养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美术师资的需要。 2.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含“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在我国大多数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中,油画、国画等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课程的多样性不足。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类课程的不足,这种“差异”,容易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3.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教育的美术“课标”把“美术教育”界定为“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由此可以看出,基础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美术文化的“教育”,而非“技术”的传授。基础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的是广博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与我国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不相协调的。纵观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其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在于对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上,强调的是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法实践,“人文”性的课程不足。这将不利于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高师毕业生“营养”不全的局面,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需要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 要:针对美术学专业在高校的本科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现状,以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学主体的角度剖析,并提出应该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美术学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实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不单纯是专业美术学院,包括大量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美术学院其实大都存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当成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形式而已,因论文质量问题没能够毕业的情况几乎很少。 1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其实这里提增加实践环节和自学时间就是要强调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美术学专业而言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法实践与创造,而是与学生能力直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换句话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只有画家、雕塑家而已(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备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与思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系列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除了专业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样重要,而四年的综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养正是从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上我们不难看出,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就是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2 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理论素养的培养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综合型高校的美术学院里开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批评方向的美术学(理论)专业模块的尝试,但大部分美术学(绘画)培养目标中仍然缺失对科研理论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样的不重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战略意识薄弱和模糊,扩招导致的本科生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让他们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转向研究生,从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课程指导安排上也不够重视,质量也就不高。同时,由于重视度不够,也就没有拿出一个衡量学生科研素养、理论研究的目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依据。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不能规约教师的教学活动。 (2)就论文指导教师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传导到教师这里,让本该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师由于失去了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情况而进行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轻理的惯性思维也会让毕业论文指导变得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论文质量得不到严格把关。 (3)就学生自身而言,从进校以来所接受的所有课程就是围绕技法课程展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兴趣与目的性不明确,探究性科研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让学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毕业论文也显得力不从心,为时已晚。这些都是值得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意识、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师教学策略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改革课程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2 实际课程培养方案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型院校、师范院校)在对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多年来突出的问题,即单一而片面地强化技能训练和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模糊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上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在各式各样的高校里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其中毕业论文指导这一重要的后期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高校的美术学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在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本科论文指导的随意性很强,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地点,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师安排。虽然给教师适度的教学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课程安排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常常出现论文指导留于表面形式的情况。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状况的初步调查 【摘 要】为了提高美术学专业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对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焦虑感、自信心和学习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美术学专业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CET-4考试和大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欲望不强,外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外语学体状况较差。学校应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外语学习的效能感与自信心,尽可能使外语学习活动个性化,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动机迁移,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发展与自身特长相联系的观点。 【关键词】美术学 大学生 外语 学习动机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学外语、教外语、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也在经历着重大改革。灌输式或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是按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已得到广大师生的共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外语的两件法宝。学习方法让学生怎样学得更好,学习动机则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学。在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看来,学习外语仅仅是完成学分,将来很少能派上用场,加上少数专业教师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外语学习遇到困难、进步较慢时,就灰心丧气,其外语水平提高自然就不快。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教学对策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拟对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动机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改善其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二年级美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理科和工科学生为对照,研究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特征。调查方法:以调查表(略)调查为主,结合对同学进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90份,每个专业学生30份,共收回68份。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有一定差异。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理科、工科和美术学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23.8%、20.8%和21.7%,差异不大。但理科、工科认为学习英语很有用的学生分别达到85.7%和79.2%,明显高于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相应比例65.2%。不同专业来自父母的压力与劝导而学英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三个专业的学生中来自工科学生的这一比例稍高。学英语主要是为CET过关的学生比例以理科为最高,其次是工科,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43.5%。为考研而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在不同专业间差异很大,理科学生最高,达到66.7%,工科学生为41.7%,而美术学专业学生为考研学英语的学生比例最低,为17.4%。为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比例与为考研的学生比例在三个专业中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受调查的所有学生中,为获得学分而学英语的学生比例均为100%。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学生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但同时让人十分担心的是所有被调查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仅在20%左右,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提高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美术学专业为考研和出国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仅分别为17.4%和0%,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接受高层次美术学教育没有追求。 2.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焦虑感特征 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类型有明显差异(表2)。理科专业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近六成的工科学生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而美术学专业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不到一半。感觉英语学习压力大、学习受煎熬学生的比例正好成相反的趋势,美术学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达到26.1%。在三个专业中感觉没压力、认为天无绝人路的学生比例均很低,都不到10%。感觉无所谓、并已有出路的学生比例以工科专业为最高,其次是美术学专业,理科专业最低。值得注意的是,有26.1%美术学专业学生一方面感到压力大而想学,另一方面又觉得学习受煎熬而可能难以坚持。 3.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自信心特征 表3中数据表明,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理科专业有66.7%的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不到5%。而美术学专业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的学生比例仅为30.4%,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达到21.7%。工科专业学生介于其间。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极有可能是其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最大障碍。 4.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特征 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类型存在差异。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理科和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较好,多数学生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能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的学生都在九成左右。相比之下,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够理想,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的学生只有26.1%,能听懂大部分英语新闻的学生只有8.7%。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并没有反应到是否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这一指标上,因为美术学专业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理科、工科学生的英语教程,大幅度降低了教学要求。尽管如此,跟不上老师英语授课进程的学生仍达到17.4%。 三、讨论与小结 动机作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人的需要有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据此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但往往更加强烈。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外语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不同专业来源的学生有人把提升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出国留学等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通过英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老师肯定与表扬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前者往往更加持久。 面对思想十分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成就需要及自主需要。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美术学专业学生虽然外语学习的起步稍迟,在多种外语考试中的成绩不及其他专业,但绝非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造成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欠佳的原因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就读美术学专业后,客观上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主观上认为考研、出国希望渺茫,从而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2)对英语学习有较多的否定情绪体验,特别是考进大学时英语成绩就不理想,进入大学后又没有及时补课、调整好外语学习时间与精力,在英语考试中往往成绩不佳,学习积极性再次受挫。(3)对于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大量精力被用作简单的创作与作品的准备之中。(4)受部分老师导向的影响,认识不到外语学习的价值,认为花时间于外语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到自己的专业上。(5)学习动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教师不仅要注意正面性引导,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不仅强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而且要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责任。(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外语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3)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外语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学生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和好的考试成绩都是强化物,都能起到积极的强化和固化作用。(4)加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学好外语有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会提出较高要求,确定较高目标,并能持之以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5)使语言学习活动个性化。尽量安排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所授课程就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7)促进动机迁移,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班主任可借助于学习动机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己有的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8)更新观念,树立个人发展应与自身的特长相联系的观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不强,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能正确归因。要让学生明白,积极修炼内功,让个人发展能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无论在何处求学、在何方工作,成功的希望就更大。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备受教育界的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问题,从培养的目标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学生学习艺术急于求成、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最终从改变美术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两方面提出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及知识结构。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哪一门学科中起的作用都是首要的。自古以来,我国所倡导的就是德才兼备,德在教育中是处于第一位置。而对于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将来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育类型的工作,他们只有拥有了较好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来讲,必须要让学生把基本的专业技法以及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等都掌握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心理学、多媒体应用以及审美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当然,在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上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2)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实践能力。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功底。同时,在备课以及教材的把握上要能够张弛有度,要有能够给学生师范的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地指导和点拨。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能力,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归纳和反思,在归纳和反思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其艺术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所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把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把学生的智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充分的调动起来。而我们知道,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在未来,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美术教育事业,所以,对他们的审美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对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其问题分析的能力等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目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目前的师范院校美术生情况来看,为了追求时尚,很多学生都标新立异,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都只是表面性的都行,看不到实质性的内涵。而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在感官上面,给人以一些刺激,而让人无法深入欣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艺术创造本身的真实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学习艺术太过急于求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比较心急,从而盲目的急于求成。而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学生也通常对表面性的东西比较重视,往往喜欢在赶时髦的同时,把自己的所谓个性体现出来,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连最基本的画笔都无法画准确。不仅如此,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也不能够引起重视,对美术理论以及传统艺术等等,他们也没能够认真的学习,更别说理解和深入体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往往太过花哨,在文化功底这一方面显得异常薄弱。 (3)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而轻创新。在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模仿这一问题是比较典型的问题,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讲,必要的模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把各种刊物或者是各大网站上面看到的作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在创作中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忽视了知识的逐步积累,更忽视了真实。这种仅仅只想通过捷径来获得成功的做法,必然不能够获得显著的成效的,甚至是毫无效果科可言。 (4)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没有了信息;有的学生是打从心里就不喜欢美术这一门学科。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讲,他们的这种心理,会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厌倦,那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就没有了激情,也没有了兴趣,往往都是敷衍了事。一味的照抄,从而统一形式,同种内容的作品时有出现。 3 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对于师范院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讲,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服务于中学和小学的美术教学。基于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专业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具有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在绘画上面,同时也应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可以是艺术设计,也可以是工美,也可以是民间美术,还可以是摄影或者雕塑等等。这所有的课程,在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所以说,要想把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就必须要让其能够和未来基础美术教学相适应相符合,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院校加以更深入的探索。 (2)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从传统的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结构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必修和选修,必修毫无疑问就是关于专业方向上面的平台课程,也就是中国画和油画;选修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延伸,更深入的加以创新。而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校都是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实行的,只要学生拿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就能够毕业。所以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为了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满足,就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的这一特征,在课程结构上面,应该要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选择性和综合性。所以说,针对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征,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下,大学后两年是单独对中国画和油画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一做法,可以改变。改进之后,可以立足于未来基础美术教师的培养的目标,全面对新方案的学习内容做出精心的统筹、设计。第二,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之下,在关于学科基础平台的课程以及教师教育平台的课程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在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在学生素质的延伸方面,却只占据十分小的比重。而按照这样的比重所设置的课程,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利的影响的,所以,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调整,把相关课程的比重加以提升。 4 结语 总之,目前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问题上,必须要把传统的观念予以更新,必须要把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文化结合的方式,通过技能素质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培养和发展。最终有效地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作者简介: 张伸(1992—),女,湖南常德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美术本科论文: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 要:数字媒体专业近来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在这种关注之下衍生出的弊端反而阻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这种弊端就是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轻视与脱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与深造是数字媒体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础原则,使三大构成、美术欣赏与绘画基础能够成为基础教学,加强艺术与技术体系的统一优化建设,突出教学模块的重点,最终以能够完整掌握数字媒体为目标,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问题,使数字媒体专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的主流专业。 关键词:美术基础;数字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 诚如网络刚开始兴起时人们讨论的那样“网络是把双刃剑”,现在即便重新定义这一观点,也是很贴切的,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正是这些优势,使人们逐渐忽略了“手工时代”的基础。数字媒体专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方面的提高,让作品呈现出更完美的效果,然而这些程序软件绘制出来的作品如果少了美术基本功的铺垫,也只是生冷的画面,而少了艺术的灵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忽略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象,提出一些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观点与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强理工类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正式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网络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作为互联网发展较晚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说是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许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都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业谈合作,很多在曾经认为只有面对面才能进行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将世界紧密相连。面对强势袭来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类新生事物,电商、网络营销、网络媒体,这些在曾经让我们无法预想的衍生业正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业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认为技术、软件等科目是属于理工科范围,因此将理工科类别中加设数字媒体专业。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有些拔苗助长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热门专业的设立与以市场就业前景为中心作为教学目的,而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也同样犯了这样认识不清的错误,仅仅在招生简章中选择热门、容易就业专业报考,没有与自己的实习情况相结合,导致入学后学习费力,不得方法,最终浪费了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目的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数字媒体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准确的把握未来。 二、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本科理工类学生在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时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这种优势就是在对于技术软件方面的领悟会相较于其他文史类或高职类学生更透彻,接受软件知识也会更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也是理工类学生的特点,这些都为学生能够学好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方面问题打下了基础。然而,理工类学生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都让理工类学生在美术方面相较于专业出身的艺术考生缺少了很多对艺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术,理工类学生在美术专业领域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是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美术功底作为分界点,进行分班制教学,让美术零起点的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教学内容制定方面也应该以精炼、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为理想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此观点: (1)在素描与色彩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线条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以练习为主,重在打造学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对于光影这样深度教学的详细说明,浅显易懂的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也不要过多强调专业技法的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写生对象的主色调,善于分析色彩变化,从整体色调开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色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主要课程讲解后,适当的配合深度教学,联系主课程进一步讲解色彩技法等专业知识。 (2)调查表明,对于三大构成教学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是狭隘的做法,因为三大构成对于美术专业零起点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短时间内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机能的重要途径。三大构成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进而对立体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与操作提供帮助。三大构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观念,加强他们对几何空间的想象力与概括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提高,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过多的运用解说式教学,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发现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中得到灵感,进一步提高艺术敏感度。 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艺术类的考生而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基础美术之上达到提升的目的。在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要多于零起点考生,这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数字媒体与美术基础教学的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详解和的新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着数字媒体专业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选择性学习与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二者兼顾,让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够与专业知识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有了绘画与色彩功底基础上通过操作相关联的软件完成后期设计,这对学生最终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功底再强,无法运用到数字技术上,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人员。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在联系,参照教学内容与教师指导,逐步完成艺术到技术的平稳过渡。 数字媒体专业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院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环境,切实可行的设置相关专业,这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存在,不要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跟从,随意设立专业,影响学生的发展。设立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必需掌握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本科学习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的要求也就越高,美术专业技术知识决定着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建设,数字媒体产业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和绘画基础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教学任务,突出教学模块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本科院校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美术本科论文: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内容摘要】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模式。而现今被各美术院校运用最多的就是“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发挥“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完善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加强实践检验成为各美术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两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多所高等美术院校探索施行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较早开展“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对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不外乎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对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展,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表1)。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0年尝试开展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一年级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分为书画、造型、设计、图像与媒体、建筑、理论六个大类,通过基础学习,掌握大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经过双向选择性分流后,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组式、课题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结合实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从教育学和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形成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构主义、终身教育、人本主义的主流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特有的美术教学思考,形成的用来指导完成本校高等美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思想。 一、“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即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协作,使得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发展。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根据这一思想,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设置“专业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学空间,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美术资源平台,如美术实验室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学生自觉形成情境学习或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为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以其所长回报社会;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 当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术本身而言,纯绘画的造型艺术大概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而从设计纳入美术的范畴算起,大概发展了百年;但是当代美术已经将影视媒体、动画摄影也包含了进来,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未来美术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所以,美术教育的终身化也将成为常态。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将终身教育思想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强调美术基础教育,保证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就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专业美术教育阶段,则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学,完全摈弃了传统美术教育单一的对纯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加多元化。 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为了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危机,希望教育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人,提倡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人中心,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就自己。 随着当代美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功利,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美术中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忽视,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两段式”的设立,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对美术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为进入专业深化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到了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工作室或是选课制、课题式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顾及了学生个性培养,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思想对“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影响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学习美术的写照。李可染早年接触绘画是从中国画开始的,可是后来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画,工作之后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政治部三厅以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的也主要是宣传画,抗战爆发之后,其辗转到内迁的重庆国立艺专之后又开始专攻中国画。李可染的经历和言行说明美术中的各种美术形式是相通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去拓展新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了这种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锤炼美术思维,了解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类型;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则是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阶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在“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后面加上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正好被用来强调专业化深化教育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阶段,但它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指导式的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成自身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两端深入” 按照社会对美术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美术潜质、天赋的研究,当代社会既需要美术大师、设计大师来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风尚,探索“美”、追寻“美”,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来生产“美”、宣传“美”,来帮助大众享受“美”。所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需要从两端入手,既要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出美术大师,又要满足社会对创新美术实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美术工作者,两端都要深入,只不过各有侧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两端深入”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美术工作者,终极目标是培养美术大师、设计大师。通过“两段式”的教育,作为实用型美术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专业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胜任社会的美术工作。同时,通过“两段式”的教育,前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锻炼了美术创造思维,当然在未来要成为大师就是把这些基本美术功底和专业美术技能深入再深入、锤炼再锤炼的过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①所以,毫无疑问地说,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启了成为大师的大门,在以后的大师培养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内涵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何,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所谓“和”就是指不同的、对立的因素之和合统一;“同”则是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张多样化,强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划一不如多样丰富、和谐交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提出美术教育也应具有“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术形态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为了保持美术的发展,应该让不同形态的美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谐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美术专业系科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态的美术得到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注重“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炼,也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原则,作为理念的补充。 坚持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经过几年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由于学生入校后就明确了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一年级成绩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并不影响学生进入各工作室的学习,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对素描、色彩、构成等炒冷饭式的内容兴趣不高。所以,学校建立了6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教学,并且在一年级结束后实施双向分流,以确定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同时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教学目的意识,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由总的人才培养目的层层分解到各专业、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目的,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如火烛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师、教辅人员、学校管理者,明确我们教育培养的目的。 坚持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深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开展“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学院不断接到师生的反映,认为“基础美术教学教得太基础,专业美术方向深入教学教得太深入,中间没有过渡,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换有困难”。的确,各系工作室的教师认为进行过基础美术教学的熏陶,学生的本专业素质应该发展得不错,可以立即进入专业精深圆熟的学习,但是实际是基础美术教学教的已非本专业的基础,而是美术的基础。所以遽然让学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课题式的教学,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学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础部,直接进入基础教学,定期进行讲座、展览,让一年级学生熟悉未来的专业。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要靠外部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学习,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不能完全让学生无目的地自主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杜绝各类空洞的课题式、工作室教学的存在。 “技”“艺”兼备,“艺”“德”兼备原则。针对在校学生艺术品质、思想境界不高,创作思维不足、作品趋同等问题,学校提出既要重视学生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美术文化的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来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品德。 总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满足温饱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过渡,“美”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渴望美的享受。国家、社会、民众对美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是研究和传播审美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美术类专业人才质量是大势所趋。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他美术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术本科论文: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从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的要求,设计结合地方高校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八大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八大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环境问题小论文: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论文 摘要: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完善立法,达到环境法制的科学化,可行化,用法律手段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公务员之家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小论文:环境问题复杂性的法律应对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立法环境问题现代性 论文摘要:环境问题的现代性将环境立法置身于复杂情境之中,环境法的“软化”正是立法上对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的必要应对。环境法的软化具体表现为:法律规范的强制性让步于宽泛和灵活性的要求,框架性和指导性的规范内容增多,行政机关被赋予广泛的环境管理职能和行政裁量权。在环境立法的“软化”趋势中,协商合意日渐成为环境行政的主题词。 一、从框架性环境立法说起 在国内环境法讨论中,经常可以听到关于我国环境立法“过于原则和抽象,不易操作”的批评之声,并将之归因为我国立法机关过于强调立法“宜粗不宜细”的原则。 这一归因自然有其合理性,但就环境立法领域而言,“宜粗不宜细”原则未必是唯一的、甚或主要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存在该原则的指导,环境立法同样可能保有抽象、概括和灵活的特点。这既是一个显著的事实,同时也可能是立法技术处理的一种必需——事实上,已经有文献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环境管理最显著的发展在于框架性结构环境法律的出现。框架性立法通常重视环境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原则的确立,合理的机构设置,环境政策的总体框架和规划等问题,有利于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概括、广泛而灵活的法律框架,同时,也留下了可操作性的质疑。 二、环境问题的现代性与框架性环境立法 那么,作为环境问题的立法应对,框架性立法是否可以避免?这得从环境问题的现代性本质说起。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的将之归为人口增长;有的归为生活富裕;有的抱怨人的内在进取性;神父抱怨各种赢利,历史学家抱怨教会,政治家归罪于技术,环境主义者归罪于政治家们或者资本主义,还有个别观察家归罪于每个人自身。在所有这些原因的背后,我们注意到,现代化仍然难脱其咎。 在加拿大社会学学者大卫。莱昂(DavidLyon)的著述中,现代化是一种与技术导向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演进方式的概括,而现代性,则是那些演进所积累的结果。正如许多学者和思想家所看到的,现代性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但同时它也生产出否定和对抗自身的条件。现代性是一柄双刃剑,一面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另一面的阴暗中,除了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背后的暴力、压迫和剥削;杜尔凯姆指出的混乱和迷失;韦伯指出的官僚制铁笼的奴役,齐美尔笔下的陌生人社会等等以外,还有日亦凸现的环境危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公害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工业化快速发展如影相随。不少城市居民突然发现自己笼罩在光化学烟雾中;农民对有毒的杀虫剂忧心忡忡;一些人抗议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射尘威胁;另一些人则遭受着体内高水准的铅或汞引起的痛苦。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国家日本、美国等国频频发生的公害事件,一件比一件让人触目惊心。在当今经济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的中国,水问题已经相当突出:在中国617个城市中,近300个城市面临水资源匮乏(应当附带说明的是,这种匮乏并非水资源总量的匮乏,而是水资源的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匮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中国主要河流5万公里长,已经有80%的河段由于污染不适合鱼类生长。由此可见,环境问题从一开始就作为现代化的副产品呈现于世,其本质是现代性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现代性本质首先决定了其矛盾的社会属性。用社会学的语言表达,矛盾性是“将某一客体或事件归类于一种以上的范畴的可能性,是一种语言特有的无序,是语言应该发挥的命名(分隔)功能的丧失”。在鲍曼那里,矛盾性和秩序都是现代实践的产物,现代实践的出发点是要追求秩序,消除矛盾,然而矛盾性却在现代权力的每一次胜利中不断强壮。现代性的这一性状在环境问题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不难注意到,环境问题往往当前性和滞后性并存,广域性和区域性共在,与经济开发活动相生相克,依赖技术处理的同时却又缠绕于技术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环境问题的现代性还意味着环境问题与风险性密切相关。根据著名社会学家贝克(Ulrich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我们正处在从古典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是这一过程中的标志性概念。从近年国际国内因温室气体削减、疯牛病、禽流感、致癌物质等诸多环境风险而产生的紧张和冲突来看,各国政府机关在进行环境风险管制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担负着效率、回应和前瞻使命的公共机构,究竟如何在浩瀚的风险海洋中甄别应当予以管制的环境风险,并选择明智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控制手段呢?不管是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还是环境法学,回答这些问题都无法绕开风险评估的环节,并且在这个问题上都极易陷入不确定性的泥潭。 上述环境问题的风险性、矛盾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环境问题注定了属于复杂性问题。复杂性意味着非线性、不确定和偶然因素的大量存在,以及人类面对复杂系统的无知。早在20世纪70年代,康芒纳即向人们揭示,人口、富裕和技术,都在加剧环境危机。这三个因素并非各自静止存在、单独对环境发生作用,而是变动不居,交互作用,以乘积而非简单相加的方式促使污染增长。现代工业化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中心,有着不同的规模和特征,从人口密集的城市到人口相对稀少的村庄,生活其中的人们可能都在追求不同合作或冲突的利益。工商业发展、货物流通和服务、交通联系、生活方式选择,各自以不均衡的方式作用于各种环境媒介,构成异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我们很难真正了解所有这些作用元素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了解到自然和社会的这种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对于环境风险的控制无疑是必要的。至少,需要人们借此反思传统的线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对某一事件或结果事先放弃简单、唯一的因果论。克劳斯。迈因策尔指出,物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实在都是非线性的和复杂的,因此应当注意我们的行为的严重后果。在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的现实中,线性思维是危险的。我们需要一个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有着良好均衡的复杂系统。这要求我们在反思惯有的线性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对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环境问题的管理和控制方式。 三、环境立法“软化”的具体表现 从立法实践来看,环境法的“软化”正是立法上对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的应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环境法律规范不约而同地体现出这样一种趋势。 第一,法律规范的强制性让步于宽泛和灵活性的要求,框架性和指导性的规范内容增多。如日本环境法中大量存在的有关公害防止的事业法的规定、有关行政指导和公害防止协议的规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都明显具有“软法”的特点。 原田尚彦指出,如果公害控制只是规定严格义务,很多情况下很难达到目的,不少情况下需要参考地方的自然社会条件、产业特点,依靠行政指导、企业合作,适宜地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在日本的公害控制实践中,依靠法令和条例的权力性限制不过是极小部分,大多数都是通过行政指导、缔结公害防止协定等多种非权力性行政手段的实施才有效地得以实现。 第二,行政机关被赋予广泛的环境管理职能。环境问题的现代性不仅仅决定了框架性环境立法在所难免,其所包含的广域性、滞后性和公共性因素还决定了环境损害的事后私法救济无力,环境问题更多地依赖于环境行政措施解决。在日本,大多数公害受害者不愿通过需要严格的程序、耗费钱力的裁判程序,而希望通过行政机关的专门知识和作为公共机关的信誉、有时依靠其政治力量,使问题简易迅速而且廉价地得到解决。学者因而总结,环境行政的必要性在于:在具有复合性、广域性的产业公害和城市公害的情形下,通常原因发生者、受害者都是不特定且多数的,基于以个人主义法理为依据的过失责任主义的私法解决办法有其限度,人们认为需要行政措施;司法救济原则上是事后救济,而且以金钱赔偿损害。因此,作为对人身生命、自然环境的侵害救济,是不充分的;通过诉讼谋求解决,需要花费时间,而且对违法性和因果关系作出立证,困难很多;此外,行政施行的各种事业,有时甚至会构成环境破坏的原因。类似的情形在美国同样存在:法院职能的局限性,以及诉讼和诉讼制度的局限性(诉讼的个别、偶然性、抗辩制的对抗性、举证障碍、侵权法救济不足、以及诉讼代价高昂)都限制了通过司法途径控制环境危机的有效性。由于环境危机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控制和消除环境危机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行政部门的职能。法院在控制环境污染或环境危机方面虽然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同行政部门的规划和计划职能和日常管理职能的作用相比就是次要的了。只有全面、系统和持续的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危机,而这种全面、系统、日常和持续的控制只有通过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活动才能实现。此外,现代环境法中实践风险预防原则(或理念)也十分需要行政机关的事前介入。典型的环境预防措施如环境政策以及环境行政计划。因而,环境法律规范的内容侧重于规定环境管制体制、措施以及相关责任,主要为环境行政提供依据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制约,对环境行政手段十分倚重。 第三,行政机关被赋予广泛的裁量权。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环境法律规范的框架化、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凸现,环境法倚重行政措施胜过司法措施,环境行政机关的裁量自由得到彰显。这既是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立法技术上的一种必要处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由于现代社会变迁迅速、复杂,现代行政范围大、技术性高,造成了立法机关面临立法技术和价值选择的困难,基于灵活性、机动性、专业性和实验性的考虑,立法机关授予行政机关广泛的裁量权。美国学者斯图尔特(RichardB.Stewart)指出,行政裁量权的产生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立法机关明确授权行政机关在特定领域内享有完全自由的选择权;第二,由于制定法的含糊、概括或模棱两可而导致行政机关裁量权的客观存在;第三,由于立法机关排除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而产生事实上的裁量权。具体到环境行政领域,由于其相对于其他的管制领域尤为复杂,其所具有的科技关联、广度利益冲突、隔代平衡以及国际关联特点,同时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处理对专业行政机关和专业行政人员的高度依赖。单就环境标准一项来说,由立法机关直接制定各类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不可想象的,只可能由专业机关利用其专门知识识别污染物,并根据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管制污染物可能对经济的影响而确定执行标准。美国有学者指出:尽管在理论上,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完全可能通过由法院实施的私人责任规则而得到解决,但是,该方案实行之中的困难和缺陷已经使得负责的观察者赞同集中化、专门化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认为其是处理环境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因素。公务员之家 在复杂的环境问题面前,环境行政裁量权的产生在所难免,不同法治背景中存在的只是环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方式,以及对环境行政裁量权的约束方式和程度的区别。不过,这一点在环境立法中有时难免被忽略,如我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显然就没有意识到保留必要裁量空间的意义,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对“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予以明确确认,虽然实现了法规的明确化要求,但是这一规定实质上存在着对裁量权不适当的限缩,存在管制过度的缺陷,排除了具体执法部门对于淮河治污目标再行调节的灵活性。 四、结语 英国利物浦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学者罗伯特。葛耶(RobertGeyer)在2005年一次复杂性研究专题学术会议发言中,分别总结了有序模式下的法则和复杂模式下的非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和意识系统的黄金律,指出,有序模式的法则包括因果律、简化论、可预见性和决定性;而复杂模式下的非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和意识系统的法则基本远离了有序模式确定和可预见的线性特点,走向非线性、不确定性、突现性和阐释性。在复杂模式下,单一因果性消失了,简化论、可预见性以及决定性遭到根本的质疑,新的法则得以生成:有限的因果性、简化论被整体论所融合、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并存、可能性取代了决定性、大量的偶然性突现、阐释性取代了规律总结。由此可以预期,当所有这些法则渗入到环境法体系中,环境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部门的自由裁量,决策者很可能因为理性和信息的不足,不得不舍弃既往的全能形象,以公共理性和政治过程弥补个人理性和法律程序的不足,致力于追求裁量结果的“妥当性”而非“正确性”,环境管制因而更多地蒙上协商、合意的色彩。 环境问题小论文: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研究论文 关健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近总人口的42%。这使得中国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这种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5垃圾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此外,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虽然进入2003年后。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予以解决,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冲突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容乐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一直以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国内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过程中,中方代表即表示“国的首要问题是消灭贫穷,发展经济,中国政府不可能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除非是经济发展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有效利用资源。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们忽略或放弃了这部分投入,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落后。我国在九五计划期间,政府拿出了360亿(约45亿美元)主要用于污染控制和防治,这是近两倍于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986-2000)之和的环保投资,然而这一数据仍然低于1%的GDP数量。“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首次突破GDP的1%。达到1.18%。但这一投入并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需要。据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百分之四到八,再加上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总的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三到十五。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指出。中国2004年全年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年GDP的3.05%,治理成本占GDP的1.80%,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这一切资金要求与我们现有的投人数额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约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种资源约束的错象。而且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我国产品结构、进出口技术结构各方面严重失调,其发展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如果我国有好的市场经济,转变了现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就会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能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时,资源约束的现象才会真正消失。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l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1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来抓,加强各部门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2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分配更多的资金与技术资源给环保产业,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公务员之家: 3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彻底放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的回收利用不同,它不是依靠计划安排来实现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而是通过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的。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当中,我国还需不断加强环境法体系的建设工作,并赋予相关工作部门有效的执行权力,在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框架下,有效推行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4把国际合作视为解决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种渠道,通过政策讨论与对话推动我国在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环境政策、管理、技术及方面的能力,积极引进环境保护资金和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动力与支持。 环境问题小论文: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论界对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争议已久,产生了各种说法与解释;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必将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对外贸易。合适的政策措施有利于解决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效应;自由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一次激起国际社会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重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们更加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争 国际贸易的开展对环境保护是有利还是不利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自由贸易论者与环境保护论者两派观点。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自由贸易论者 自由贸易论者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世界经济的改善应依赖于个人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个人财富的最佳途径是允许个人按照自己的选择追求其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在对待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上,自由贸易论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将有益于环境的改善,他们的论证依据如下:(1)贸易自由化能促进经济繁荣,增加用于环境保护的资源;(2)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3)贸易自由化促使环保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在自由贸易者看来,贸易制度本身不存在不利于环境的因素,而是由于环境政策设计不当造成了贸易与环境政策之间的紧张,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与自由贸易并不矛盾。环境保护论者反对自由贸易,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政策和自由贸易的实质理解有误,但阻碍自由贸易必将带来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二)环境保护论者 环境保护论者关注整个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强调整个人的共同利益,其中包含个人的长远利益;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个人有时需要牺牲眼前的利益。环境保护论者认为:(1)贸易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增加了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存在越境污染时,自由贸易也使其他国家的环境恶化;(2)贸易规则凌驾于环境政策目标之上,会导致环境标准降低。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在污染产业会具有竞争优势,因而促使要素流动到污染成本支出较低的这些国家,使其成为污染的避风港;(3)危险品国际贸易会危害环境,废物进口国比出口国在废物处理与储存方面更不具有优势,废物出口使这些国家没有动力去制定环境政策来减少废物产生;(4)贸易需要运输,这将增加能源使用,从而破坏环境。所以,环境保护者认为要强化贸易成员国制定环境政策的权利,并主张制定相应的国际环境协议及限制性贸易措施来处理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两派在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上的观点迥异,这是由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在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国际贸易过程中,经济学者对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其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环境保护必将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学术界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 (一)“环境竞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哀”的发生过程,其逻辑基础是“囚徒困境”,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的工业失去竞争优势,为避免遭受竞争损害,国家之间会竞相采取比他国更低的环境标准和次优的环境政策,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经济竞争时更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加剧全球环境恶化。 (二)“污染避难所假说” 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两国或多国间存在自由贸易,那么,实行较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较低。由于具有较高环境政策强度和高环境标准国家的高污染企业较高的环境成本,这些企业会倾向于将高污染行业投资到较低环境政策强度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从而造成污染产业在不同环境标准国家间的转移。 (三)”波特假说” 波特等人认为,短期内,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长期内,由于环境压力的刺激,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改造的同时,会改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环境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些积极因素有利于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些理论假设提供了解释环境保护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框架,对构建计量模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三、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GrossmanandKrueger(1991)最早对国际贸易中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后来的学者们多用他们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的环境效应,并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 (一)三种效应的界定 1.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源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传统比较优势分析中将环境因素包含进来,是指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得以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会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于一国环境来说,如果出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进口生产部门,那么该国将从扩大的出口中获得正的结构效应;反之,如果进口生产部门的平均污染程度高于出口部门生产活动,则该国将从规模缩小的出口中获得负的结构效应。这样,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使得污染产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重新配置,将污染问题从“清结”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到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 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在生产活动的污染系数和产业结构布局一定的条件下,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经济规模,从而增加了污染环境的产品产量,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规模效应使得国际贸易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是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清洁环境的偏好增加,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购买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促进生产厂商对清洁生产过程的投资,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被应用于生产,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在不存在“政策失灵”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降低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使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环境效应分析 国际贸易活动对环境的最终影响是三种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对这三种效应的分解有利于人们明确哪种效应在起作用及其作用效果的大小。Copeland和Taylor(1994)研究了南北国家间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征收不同税率污染税的前提下,污染工业将向南方国家转移,结构效应使北方国家的污染减轻而南方国家的污染加重;国际贸易促进经济活动扩张,规模效应降低了两类国家的环境水平;收入的增加和两国政府提高污染税税率的行为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技术效应发挥着作用。如果对清洁环境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理论上说,技术效应有可能抵消规模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 ,对南方国家来说,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它们在污染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也因为它们较低的环境标准,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因此,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 我国学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刘力(2005)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效应作了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将贸易的环境效应解释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产品效应和法规效应六个方面,其产品效应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指与产品性质相关的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产品效应与技术效应密切相关,贸易产品本身或其生产技术若是环境友好的,该产品的贸易带来正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如果贸易增加了有害物质的国际扩散,或贸易产品是濒危物种,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 四、政策建议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虽未达成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议,但此次峰会所激起的各界对环境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成功。合理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不仅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达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与长期来看,需要国际社会和各国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起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与环境保护体系。 (一)加强对发展中及不发达国家的援助 根据1990年Grossman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环境污染指数同人均收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环境状况逐渐恶化;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因为,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开始较多地关注对环境服务的消费,且已具备了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和资金,能够对降低环境污染指数有所作为。南方国家的人均收人远低于北方国家,当北方国家已对减少环境污染采取措施时,南方国家却在担心经济增长速度。即使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关注不是特别强烈,南方国家也普遍缺少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全球环境质量的提高需要发达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援助。 (二)加强南北环境合作与协调 由于南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着不同看法,南北国家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国际环境立法等方面存在对立与分歧,需要南北国家进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环境政策必须协调好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创新制度激励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和加强全球范围的国际环境合作。一方面应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措施的协调,重点是环境管理制度和程序;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标准的协调,减少由于不同环境标准造成的贸易摩擦。当前管理环境的国际措施存在只注重程序,缺乏强制性的缺点。虽然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还面临着如各国对环境协调的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协调方式、协调范围和协调的优惠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环境管理措施的国际协调已经开始,包括国际范围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ISO14000)、区域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欧盟生态管理及审计制度(EMAS))等。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全球环境标准的协调统一,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削弱环境的外部性 环境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环境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和不公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不能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需要加强政府干预,建立环境资源市场,运用财政手段,通过税收、补贴等使环境的外部性起到调节价格的作用,对私人边际成本进行调解,使经济活动主体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使厂商在生产经营中充分考虑环境外部性,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对私人厂商征收环境税,通过实施环境税收制度,赋予环境资源一个合理价格,使企业把环境价格纳入到生产经营成本,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将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的目的。征收环境税可以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过渡破坏,而对改进生产工艺的补贴则可以促进清洁技术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破坏环境的可能性。 环境问题小论文: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论界对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争议已久,产生了各种说法与解释;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必将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对外贸易。合适的政策措施有利于解决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环境效应;自由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一次激起国际社会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重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们更加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争 国际贸易的开展对环境保护是有利还是不利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自由贸易论者与环境保护论者两派观点。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自由贸易论者 自由贸易论者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世界经济的改善应依赖于个人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个人财富的最佳途径是允许个人按照自己的选择追求其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在对待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上,自由贸易论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将有益于环境的改善,他们的论证依据如下:(1)贸易自由化能促进经济繁荣,增加用于环境保护的资源;(2)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3)贸易自由化促使环保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在自由贸易者看来,贸易制度本身不存在不利于环境的因素,而是由于环境政策设计不当造成了贸易与环境政策之间的紧张,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与自由贸易并不矛盾。环境保护论者反对自由贸易,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政策和自由贸易的实质理解有误,但阻碍自由贸易必将带来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二)环境保护论者 环境保护论者关注整个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强调整个人的共同利益,其中包含个人的长远利益;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个人有时需要牺牲眼前的利益。环境保护论者认为:(1)贸易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增加了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存在越境污染时,自由贸易也使其他国家的环境恶化;(2)贸易规则凌驾于环境政策目标之上,会导致环境标准降低。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在污染产业会具有竞争优势,因而促使要素流动到污染成本支出较低的这些国家,使其成为污染的避风港;(3)危险品国际贸易会危害环境,废物进口国比出口国在废物处理与储存方面更不具有优势,废物出口使这些国家没有动力去制定环境政策来减少废物产生;(4)贸易需要运输,这将增加能源使用,从而破坏环境。所以,环境保护者认为要强化贸易成员国制定环境政策的权利,并主张制定相应的国际环境协议及限制性贸易措施来处理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两派在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上的观点迥异,这是由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在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国际贸易过程中,经济学者对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其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环境保护必将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学术界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 (一)“环境竞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哀”的发生过程,其逻辑基础是“囚徒困境”,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的工业失去竞争优势,为避免遭受竞争损害,国家之间会竞相采取比他国更低的环境标准和次优的环境政策,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经济竞争时更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加剧全球环境恶化。 (二)“污染避难所假说” 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两国或多国间存在自由贸易,那么,实行较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较低。由于具有较高环境政策强度和高环境标准国家的高污染企业较高的环境成本,这些企业会倾向于将高污染行业投资到较低环境政策强度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从而造成污染产业在不同环境标准国家间的转移。 (三)”波特假说” 波特等人认为,短期内,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长期内,由于环境压力的刺激,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改造的同时,会改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环境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些积极因素有利于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些理论假设提供了解释环境保护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框架,对构建计量模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三、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GrossmanandKrueger(1991)最早对国际贸易中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后来的学者们多用他们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的环境效应,并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 (一)三种效应的界定 1.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源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传统比较优势分析中将环境因素包含进来,是指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得以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会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于一国环境来说,如果出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进口生产部门,那么该国将从扩大的出口中获得正的结构效应;反之,如果进口生产部门的平均污染程度高于出口部门生产活动,则该国将从规模缩小的出口中获得负的结构效应。这样,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使得污染产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重新配置,将污染问题从“清结”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到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 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在生产活动的污染系数和产业结构布局一定的条件下,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经济规模,从而增加了污染环境的产品产量,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规模效应使得国际贸易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是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清洁环境的偏好增加,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购买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促进生产厂商对清洁生产过程的投资,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被应用于生产,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在不存在“政策失灵”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降低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使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环境效应分析 国际贸易活动对环境的最终影响是三种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对这三种效应的分解有利于人们明确哪种效应在起作用及其作用效果的大小。Copeland和Taylor(1994)研究了南北国家间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征收不同税率污染税的前提下,污染工业将向南方国家转移,结构效应使北方国家的污染减轻而南方国家的污染加重;国际贸易促进经济活动扩张,规模效应降低了两类国家的环境水平;收入的增加和两国政府提高污染税税率的行为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技术效应发挥着作用。如果对清洁环境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理论上说,技术效应有可能抵消规模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对南方国家来说,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它们在污染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也因为它们较低的环境标准,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因此,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 我国学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刘力(2005)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效应作了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将贸易的环境效应解释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产品效应和法规效应六个方面,其产品效应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指与产品性质相关的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产品效应与技术效应密切相关,贸易产品本身或其生产技术若是环境友好的,该产品的贸易带来正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如果贸易增加了有害物质的国际扩散,或贸易产品是濒危物种,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 四、政策建议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虽未达成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议,但此次峰会所激起的各界对环境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成功。合理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不仅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达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与长期来看,需要国际社会和各国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起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与环境保护体系。 (一)加强对发展中及不发达国家的援助 根据1990年Grossman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环境污染指数同人均收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环境状况逐渐恶化;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因为,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开始较多地关注对环境服务的消费,且已具备了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和资金,能够对降低环境污染指数有所作为。南方国家的人均收人远低于北方国家,当北方国家已对减少环境污染采取措施时,南方国家却在担心经济增长速度。即使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关注不是特别强烈,南方国家也普遍缺少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全球环境质量的提高需要发达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援助。 (二)加强南北环境合作与协调 由于南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着不同看法,南北国家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国际环境立法等方面存在对立与分歧,需要南北国家进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环境政策必须协调好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创新制度激励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和加强全球范围的国际环境合作。一方面应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措施的协调,重点是环境管理制度和程序;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标准的协调,减少由于不同环境标准造成的贸易摩擦。当前管理环境的国际措施存在只注重程序,缺乏强制性的缺点。虽然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还面临着如各国对环境协调的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协调方式、协调范围和协调的优惠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环境管理措施的国际协调已经开始,包括国际范围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ISO14000)、区域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欧盟生态管理及审计制度(EMAS))等。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全球环境标准的协调统一,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削弱环境的外部性 环境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环境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和不公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不能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需要加强政府干预,建立环境资源市场,运用财政手段,通过税收、补贴等使环境的外部性起到调节价格的作用,对私人边际成本进行调解,使经济活动主体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使厂商在生产经营中充分考虑环境外部性,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对私人厂商征收环境税,通过实施环境税收制度,赋予环境资源一个合理价格,使企业把环境价格纳入到生产经营成本,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将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的目的。征收环境税可以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过渡破坏,而对改进生产工艺的补贴则可以促进清洁技术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破坏环境的可能性。 环境问题小论文:环境问题经济生态技术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国际的启示、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基础、综合利用资源等,具体资料请见: 提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要更好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学;生态技术 一、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2、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以我国的草场为例,由于草场属于共有资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随时到牧场免费使用牧草,牧民们为了从牧场上获取最大收益,竞相增加畜牧数量,结果导致出现过度放牧现象,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酸液,使下游的游乐场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钓鱼。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二、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 (一)国际的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近10年来,西方国家环境政策手段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向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转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1年提出的《关于在环境政策中使用经济手段的建议》,建议成员国更加广泛、坚定地采用经济手段,以作为其他政策手段的补充或替代。该建议提出了4类经济手段供成员国参考:一是环境税和收费;二是许可证交易;三是押金制度;四是财政补贴。该建议推动了经济手段在欧美国家的应用。 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已有许多国家征收环境税,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的环境政策工具。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新税种。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 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课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二)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起源于20世纪初关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为代表,即为了消除外部效应,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征税或收费,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单位给予补贴,这就是“庇古手段”。虽然这种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政府对费额、税率制定的科学性,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会产生动态有效的刺激,促使企业开发新技术,新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因为每一单位的污染削减,都将以节税的形式得到回报。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科斯的“产权理论”的兴起,运用“科斯定律”来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发展。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污染问题是相互的,因为制止污染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的交换,那么污染权也能够交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使污染问题达到最有效率的解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排污权交易、自愿协商为代表的“科斯手段”。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自发的趋利避害本能和市场交易工具,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即政府向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排污权是可以买卖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排污权。“科斯手段”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刺激企业革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以多余的排污权在市场交易而获得利润回报。 综上所述,环境经济政策与命令控制型政策相比较,命令控制型政策需要直接决定污染控制,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强制性,以政府行为为主;而环境经济政策是为污染控制提供财政上的激励,不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诱导性,以经济主体参与为主。通过要么在污染者与公众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如环境税收或收费、财政补贴和产品税等;要么创建一个新的市场,如排污许可权交易,使经济主体以他们认为最有利的方式对财政刺激作出自主反应,从而达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目的。 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综合利用资源 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3、对资源内涵的认识愈来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荷兰正设计用“雨”(利用雨水下降冲击力)发电。此外,将还有更多的替代资源、人造用品面世。 (二)推行清洁生产。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很多国家为推行清洁生产,正在实施“零废物排放”工业(简称零排放工业或闭环式工业),其实质是从生产过程和产品两方面理解的:一是就生产过程而言,为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生产过程中一端的废弃物排出,转为另一端的原料输入的方法;或者将一个生产部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供应;二是对产品而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一些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也称“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其含义是指能够保持社会环境和对人类无害的产品。例如,德国制造世界第一种生态轮胎、生态电视机、生态冰箱,日本制成生态电池、生态塑料渔网,加拿大开始生产实用的燃料公共汽车(无污染物排放),美国研制出生态服装,瑞典推出一种生态画,我国生产出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等等。可以预料,绿色产品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三)树立生态技术观。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然而,进一步深思,又发现另一种倾向,大多数技术的应用,如果是以单一目的性——经济效益为前提,那么技术越尖端,单一目的性越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这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而非技术本身。 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生态技术观的含义为:1、科技发明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技术的单一性目的与多元性目的的统一,即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2、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内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我国2000年经济发展目标规定:“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将经济发展区分为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这是人类在发展上的一次跃进。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但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问题小论文: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环境问题研究论文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环境问题小论文: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论文 CATT/WTO框架内有关环境政策讨论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冲突 贸易和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它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而GATT/WTO框架内有关环境政策的讨论也走过了从休眠期、活跃期到成熟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1—1991年)为休眠期。1971年11月,在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参加的理事大会上,各方一致同意设立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小组(EMIT)”。这个小组的成员向所有的GATT缔约方开放。第二阶段(1991—1994年)为活跃期。1991年,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的成员国向GATT秘书长提议尽快召开EMIT小组会议,就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行磋商,以迎接次年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该提议得到了各缔约方的积极回应。第三阶段(1994—2001年)为成熟期。1994年4月,在马尔喀什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与所有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定一起签署的还有《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尔喀什协定》。这个协定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多边贸易组织,而且也迎来了贸易与环境问题讨论的新阶段。世贸组织成立后,尽管仍然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WTO各成员终于在2001年达成了一致,决定就贸易与环境问题展开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贸易与环境问题也就正式成为“多哈回合”谈判(亦称“发展回合”)的一个新议题。 然而,从贸易与环境问题在GATT框架内开始讨论起,就伴随着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境主义者之间的激烈交锋。在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境主义者对峙的背后,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围绕上述交锋的内容和WTO的实践,理论冲突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贸易自由化与环境状况:自由贸易是否会导致环境恶化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是有利的,以自由贸易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贸易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按照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自由贸易不仅有助于克服一个国家此前面临的资源对经济增长潜力的限制,而且还有助于增加有利于环保的洁净产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另外,贸易自由化还有利于消除那些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等,而这些措施都被证明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自由贸易会对环境保护带来消极的影响,以环境主义者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会导致大气污染,增加对非再生资源的使用,过多地消耗那些可再生资源。另外,在当前各国环境标准不同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会赋予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以竞争优势。其结果,就会在这些国家中出现“污染庇护所”和各国竞相降低环境标准的竞赛,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种观点也是目前主流的经济观点,更倾向于认为自由贸易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它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却比较片面。事实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有赖于三种效应,即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此消彼长,最终的结果如何是很难精确预测的。它们认为:(1)即使说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最终并不必然会导致环境恶化,但这并不能保证说它不会使环境恶化。(2)经济的增长最终固然会对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它更适用于地区的环境问题。(3)如果政策适当,贸易带来的收益应该足以抵消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贸易是可以对环境起到积极作用的。但仅仅依靠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有恰当的环境政策和良好的政治氛围,即政府的诚信和有效的治理。 (二)贸易政策与环境保护:贸易政策是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近十几年来,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不断出现。从最为著名的美墨“金枪鱼”争端、美国对泰国虾的贸易禁运到近期的欧盟牛肉争端,引发了自由贸易主义者和环境主义者的一场热战,其核心问题是:贸易政策是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以自由贸易主义者为代表。他们援引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贸易本身并不会损害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市场和政府失灵,即外部性的存在。因此,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应该是直接解决贸易的外部性问题,而不是运用贸易手段来改变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认为,贸易政策不仅可以用来限制那些危害环境的产品的贸易,而且可以用来防范环境保护过程中搭便车的现象。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主义者,他们认为贸易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采用贸易手段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正好符合了“治病要治根”的原则;另一类则承认跨越边界的外部性是环境恶化的根源,但与传统经济学派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传统经济理论给出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药方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相比之下,采取贸易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做法,但至少是最可行和最有效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贸易政策,例如进出口限制措施;另一类是其他类型的贸易措施,例如包装条款和标志要求等。对于前者来说,它不仅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而且是有害的;对于后者来说,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手段。 (三)多边环境协定(MEAs)中有关贸易的规则与WTO规则:孰先孰后? 目前全球约有200个多边环境协定,其中涉及贸易条款的协定有20个。这些贸易条款或者允许与某些国家的贸易但却禁止与其他国家相似产品的贸易,或者允许在进口产品与本国相似产品之间实行歧视性待遇。前者违背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后者则违背了国民待遇条款,都与WTO的非歧视性原则背道而驰,从而构成了MEAs贸易政策与世贸规则之间冲突的根源。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这样的争端提交WTO解决,但潜在冲突的可能性是明显存在的。 第一种观点认为,WTO没有必要修改现有的规则。如果双方都是MEAs的缔约方,那么即使它们采取了与WTO规则不一致的贸易政策,根据国际公法中的“特殊法优先”的原则,这种做法也不会引起两种规则之间的法律冲突。如果争端双方只有一方是MEAs的缔约方,但同时都是WTO的成员,GATT1994的第XX条的例外条款也已经为MEAs的贸易规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只要MEAs的贸易规则符合上述规定,就可以被认为是与WTO规则相一致的,而根本不必对WTO的规则做进一步的修改。 第二种观点认为,WTO应该修改贸易规则以容纳MEAs的贸易政策。对于MEAs来说,运用贸易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防范内部缔约方的搭便车现象,即内部缔约方不履行协定的义务;第二,防范外部的搭便车现象,鼓励和敦促其他国家加入协定;第三,减少所谓的“排放漏出”现象,即缔约方污染排放的减少同时伴随着非缔约方排放量的增加;第四,可以直接限制有关物种和物质的贸易。鉴于贸易政策在MEAs中的重要性,WTO应该尽可能地协调双方的冲突。其中,最长远的做法就是修改WTO的贸易规则。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WTO不应该接受MEAs的贸易政策。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WTO通过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有效的分配。而根据“帕累托最优”的原则,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经济本身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分配,只有在被证明出现了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善或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才应该干预市场。MEAs作为政府之间的协议,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鉴于目前MEAs的贸易政策都仍然属于传统的贸易手段,因此,WTO绝对不能容忍这种既破坏了自由贸易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做法。而如果MEAs采用了非传统的贸易手段,它也应该向WTO证明其做法的必要性以及其做法本身不会导致新的效率问题,因为干预市场的一方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多哈宣言中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规定以及相关立场 在多哈会议上,各国部长们就多哈宣言的制定进行了艰苦的磋商,最终决定把环境问题作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一个新议题列入工作议程。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情况各异,因而各国的立场也不尽相同。鉴于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WTO这个国际舞台上,又一场激烈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解读多哈宣言中的环境议程 在多哈宣言中,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议程安排包括了三个部分:谈判议题(第31条)、讨论议题(第32条)和一般事项(第33条),并且规定了谈判的截止期限是2005年1月1日。这些条款的规定为WT0今后环境政策的制定勾画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1.新的谈判议题 (1)多边环境协定(MEAs)。谈判将致力于解决在既是WTO的成员,同时也是MEAs缔约方的情况下,WTO现有的规则应该如何适用的问题。同时,谈判不应歧视那些非MEAs缔约方的成员的权利。(2)信息交流和观察员地位。各国部长一致同意就WT0各相关委员会与MEAs秘书处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程序和授予其他国际组织观察员地位的标准问题进行谈判。(3)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贸易壁垒。各国部长还同意就削减或消除环境货物与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行谈判。(4)渔业补贴。各国部长同意明确和改进适用于渔业补贴的WTO规则。 2.讨论议题 部长会议还授权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在工作讨论中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有可能会成为潜在的谈判议题,仍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影响。对出口商来说,有时候遵守环境规定可能会加重厂商的成本负担。谈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消环境规定,而是在贸易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2)“三赢”格局。消除或削减贸易限制和扭曲,同时有利于贸易、环境和发展。(3)知识产权。宣言要求CTE对这些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产权规定进行讨论。(4)环境标志。宣言要求CTE就环境标志对贸易的影响以及现有的贸易规则是否妨碍了环境标志政策的实施进行讨论。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有关议题上的立场 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下面,将分别就几个主要的议题介绍一下双方的立场。 议题一:多边环境协定中贸易措施与WTO规则的关系 这个议题最早是由欧盟在1994年提出的。欧盟的设想是希望多边环境协定中的贸易措施能够得到WTO“事先的承认”,即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签署的多边环境协定,其贸易规则都将自动被WTO规则认可。近来,欧盟又提出一项新的建议,要求改变MEAs在第20条款下的举证责任以及实行“预先警告原则”。按照该条款的规定,举证的责任应该属于要求免除WTO规则义务的一方,即MEAs应该负责证明其措施满足了该条款的两个限制条件。而欧盟则在建议中要求当涉及MEAs的争端时,举证的责任应该由WTO来承担。除了瑞典以外,欧盟的这两个建议遭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WTO成员的反对。 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欧盟的建议旨在使其单方面的贸易限制措施合法化,从而为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合法的幌子。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WTO现有的第20条款已经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足够的空间,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完全有能力解决有关MEAs的争端,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对WTO的规则尤其是第20条款做出修正,这也是CTE的官方立场。发展中国家最反感的是MEAs对非成员实施歧视性贸易限制措施的规定。它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需要金融和技术支持以及技术转移这样的积极措施,而不是单方面的限制和制裁。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很多环境协定中的确包含了一揽子的技术和金融支持措施,但是如果发达国家不能保证放弃单方面贸易限制措施的使用,那也是发展中国家绝对不能容忍的。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此次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相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多边环境协定美国都没有参加或批准,另一方面或许正如美国的官方理由所说,美国的确认为没有必要修改WTO规则。 议题二:环境货物与服务的贸易壁垒 美国是这项议题的主要推动者。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这项议题上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以自由贸易为借口,进一步推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资源领域开放其市场,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这一“尚待开发”的领域扫清障碍。以水资源为例,目前,虽然水资源还没有被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列为一项环境服务,但是,GATS已经将数百种的水资源服务置于其他类别的服务之中,协定对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进行了限制。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在极力推动GATS将水资源列为一项环境服务,要求所有的WTO成员消除在水资源方面对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积极敦促发展中国家实行水资源的私有化,从而为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传送和污水处理等领域打开大门。 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实际上在滥用WTO规则和自由贸易的原则以剥夺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合法和正当权力。在这项新的议题下,发展中国家把水资源这样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公共服务和人权进行保护的国内规则都将会被认为是“非关税贸易壁垒”而被禁止,任何试图阻止环境资源私有化的措施也将不得不取消。与此同时,对于环境资源的出口管制也将会被认为是违法的。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于把这项议题放在“贸易和环境问题”中讨论也提出了质疑。再者,环境货物和服务应该如何界定也是不明确的。发展中国家担心,发达国家会借机把“过程和生产方法”(PPM)作为产品分类的原则引入谈判中来,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其市场制定更多的限制。 议题三:环境标志(Eco—labels) 这个议题虽然不是一项正式的谈判议题,但却是贸易与环境问题中最有争议的议题之一。CTE认为,良好的环境标志体系有助于在消费者中间培养环保意识,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但它却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带来影响。随着政府、产业部门和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地使用环境标志,它对贸易的影响也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则在于环境标志的制定是否应该以“工艺和生产方法”(即PPM,ProcessandProductionMethod)为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产品的生产方法对环境不利的话,即使这种方法对产品的性能没有丝毫的影响,这种产品也将会被看做是不利于环境的产品。 目前,在WTO的有关协定(即TBT协定)中,仅仅包含了会对产品性能产生影响的生产方法的规定,尚没有对PPM的明确规定。发达国家的目的就是以环境保护为旗号,使PPM在WTO的规则中合法化。果真如此,美国在今后类似美墨“金枪鱼—海豚”案中的做法将会是合理合法的。发展中国家认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因而环境标准对不同国家来说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把本国的环境标准和生产方法强加到发展中国家的头上,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毫无疑问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另外,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推行的环境标志的做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遵守其环境标志的规定,另一方面又拒绝发展中国家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转基因产品注明环境标志的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是有根据的。 多哈会议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多哈会议的结束宣告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贸易与环境挂钩已经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最终接受了多哈宣言的安排,但是对WTO环境政策的制定仍然充满了敌意。积极参与还是消极防御?发展中国家何去何从将会最终左右着国际贸易格局的走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多哈会议之后将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但是如果政策得当,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发现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形势 多哈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目前,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已经不是贸易政策与环境是否挂钩的问题,而是二者应该怎样挂钩和在何种程度上挂钩的问题。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之中弥漫着两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对贸易与环境问题挂钩的敌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它们或许正面临着把“贸易与环境议程”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贸易议程”的机遇。在第一种心态的左右下,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退回到消极的防御战略,尽全力抵制环境政策的谈判,阻挠协定的达成;在第二种心态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将会采纳一种积极进取的战略,努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界定环境政策的谈判,最大限度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目标。 这两种力量的对比最终将会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消极防御占了上风,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必将会陷入停滞和僵局;如果积极进取成为左右发展中国家的主导力量,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将更有可能面临着一个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当然,斗争可能也会更加艰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积极参与新一轮的谈判或许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多哈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谈判中将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多哈议程中,新增加的议题例如环境、投资、竞争、政府采购等,都是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的,是更多符合发达国家利益的,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执行议题”、纺织品问题等都没有得到重视。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议题如金融和技术、差别待遇等,也都是空架子,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另外,在程序性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主宰了议题的制定和结果,不仅没有贯彻世贸组织“互惠”的原则,而且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缺乏民主的谈判方式过去是,将来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 第二,发达国家所推行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确存在着兴风作浪的空间。一方面,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往往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因此打着环保的旗号,置自由贸易于不顾,用高水平的环境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限制在贸易边界之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打着贸易自由化的大旗,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本国的环境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一旦世贸组织就这些议题达成协议,发达国家的两面派做法就会进一步合法化。 第三,多哈宣言中谈判授权范围的不确定性也为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增加了难度。例如,在第一项谈判议题中,应该如何来界定有关的多边环境协定?什么样的多边环境协定符合多哈宣言中“有关MEAs是指包含贸易义务的协定”这一规定,其本身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谈判过程是否应该有多边环境协定的参与?“现有”的贸易规则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授权范围的模糊不清无疑为发达国家左右谈判进程、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四,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谈判能力将会面临着更艰巨的考验。在乌拉圭回合原有的议题之外,多哈回合的谈判又增加了环境等5个新的议题。随着谈判内容的不断增加,谈判的强度、复杂性和技术性也日趋上升。另外,新一轮的谈判也对国内的研究分析能力和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谈判资源雪上加霜,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哈宣言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第一,多哈宣言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宣言不仅再次重申了《马尔喀什协定》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且确信“坚持和维护一个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实行环境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三个目标之间可以而且应该是可以共同实现的”。多哈会议还将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命名为“发展回合”,以此表示了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等问题方面的决心。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多哈宣言中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原则,例如透明度原则和一致通过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第二,贸易与环境问题是一个新的议题,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结果如何都还是一个未知数。由于这个议题对于多边贸易谈判来说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各成员对环境政策的制定会给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世贸组织各成员并不像在其他议题上那样有非常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如前文所述,这固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有了更大的可塑性。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就意味着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第三,环境议程的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讨论议题中,也包含了发展中国家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即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发展中国家对第一个问题的关注是源于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担忧;对第二个问题的关注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专利持有者根据TRIPS的规定,凭借其垄断地位,往往对持有专利的使用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发展中国家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实现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运用这个机会,在这两个议题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从而尽可能的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鉴于时间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消极因素的作用降到最低,从而把握住历史的机遇。首先,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明确多哈宣言对环境议程的授权。这个问题拖延的时间越久,在指定时间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就越小。拖延的结果不仅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未来发展不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面对一个不明确的谈判议程,发展中国家很难“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对策。其次,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一个“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南方国家议程。对于这个新议题来说,发展中国家自身首先要协调本国的贸易利益和环境利益,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环境问题”议程,从而为今后的谈判制定出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另外,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加强国家间和机构间的联系,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一起前进。 环境问题小论文:西部大开发中环境问题研究论文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创刊百周年纪念特刊的头条写道:“人类能够拯救这个脆弱的行星吗?”文字的旁边是一张水晶般地球的全息照片,当地球倾斜着时,看起来就像是摔破了。球体的完整形像被授给环保英雄,旁边的说明则写着:“我们的星球就象是托座上的精致水晶球,值得我们做最妥善的照顾。” 地理决定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秋风乍起的八月,整个新疆热气腾腾。短短一个月内,共有5个大型招商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山东、四川、湖南、上海等地的招商代表团联袂而至,据说已签了近两百个亿的投资协议,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一片欢欣鼓舞之声。 与新疆各界人士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要谈起时下最热闹的“西部大开发”这个话题。谈到当前的“热”时,竟然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协议最后会落到实处。一个在当地颇为活跃的记者私下里说:“每个招商会议来了好几千人,平均每人最低花费1万元,加起来就有好几亿。将这些钱支持新疆也够了,可能比那些意向性的协议还更实在。那些意向性协议上承诺的投资,天知道最后能落实多少?” 我于是想起去年在新疆的一次经历,那是与吐鲁番附近一个党校的教师闲聊。 这位教师当时对东西部地区差距表示强烈的不满,并且举上海与广东两个地区为例,认为这两个地区的人均GDP比新疆高得多,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具体表现。我认为,新疆与上海广东这两个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所决定的生态资源系统不一样,由此决定的发展程度也不会一样。新疆必须要承认这种先天的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但那位教师不同意我的看法,只是纠缠在结果是否均等这一问题上。 部份人怀疑“西部大开发”究竟是否有实效,认为目前实在是有点虚热,担心又出现新一轮泡沫经济;而另一部份人则认为新疆的发展就是缺钱,只要有大量的投资注入,新疆就会获得极大的发展。我理解新疆人民急于拉平地区差距的急迫心情,但我们必须正视西部地区的资源限制,因为新疆地区缺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而任何地区要开发,总得解决水源的问题,否则人将何以存活?至于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那个大而无当的“水工程神话”,我一直觉得它与《伊索寓言》里山雀夸口煮海的故事差不多。随着对新疆的了解加深,这种关于资源限制的考虑也越来越挥之不去。我几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去那些或远或近的旅游景点,一路上总能看到一排排已经死去了的枯黄的白杨树,据说这种防护林工程就是因缺水而难以见效,栽种的树成活率不高。自从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来,最先启动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据当时见诸于报纸的各种报导,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后,多年来困扰着北京的风沙开始减缓,扬沙日、浮尘日、沙尘暴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荒漠化并不是一种荒漠的“入侵”,而是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国土整体“退化”,因此效用十分有限,北京的“后院”内蒙古和全国荒漠化趋势仍继续恶化。于是政府只好再扩大防线,开始建设太行山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等,一共构造了“五大防护林体系”,全部进入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八项生态保护工程之列。但这边种树,那边又在砍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陷入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恶性循环。 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这个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区域进行,让人不由得担心西部地区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这一忧虑不是始自今日,从写《人口:中国的悬剑》一书开始,我就认定一个事实:人的生存,必须要受生态资源的制约。那种由自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提出来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实在是种完全彻底的唯心论。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社会发展得好些?为什幺有些社会始终在较低层次的生存问题上苦苦徘徊?近几个世纪以来,为了解释世界各地为什么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各学科都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各种解释都曾领过一段风骚。独独只有一种学科解释始终未受到学术界的青睐,那就是地理学。曾有先贤进行过这种努力,比如孟德斯鸠就曾试图建立地理社会学,但由于他对地理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神学阐释,从而使还未诞生的地理社会学沦为学术界的笑柄,严重损害了这一学科的声誉,以后的两个世纪里,思想界一直在清算“地理决定论”。但是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类首先是环境的产物,而生存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人类的生存质量确实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盘点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系统 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 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从这三方面考察西部地区,前景并不乐观。打开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中国的“三北”地区,即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区约33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6%),被地质学家称之为“乾旱、半乾旱和亚湿润地区”,其间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实际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这片荒漠化的土地竟占了中国国土的27.2%,也就是说,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据原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一次调查,“三北”地区的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基本上是以治理一亩,荒漠化1.32亩的速度在扩张。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水源林与植被的破坏及超载放牧。专家们不止一次地发出警告:地形图上那些密布的桔红色小点,即被称之为“潜在发生荒漠化”的区域也正在以不慢的速度扩张。 很显然,这些荒漠几乎没有什么地面资源,不能成为“财富之父”。 与荒漠化同时发生的是河流的乾涸。首先表现为河流水量减少、断流、雨量减少,最后成为荒漠。无需回望遥远的历史,只要看看近二十年间死亡的河流就可知道情况的严重。在地形图上,已经没有水的乾涸河床以棕色虚线标明,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至少分布着60多条;而在新疆几大沙漠周围,则多达100多条。西部的荒漠化,正是植被消失,众多河流死亡的结果。罗布泊曾经是一个面积2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随着孔雀河等河流的乾涸断流,1972年这个巨大湖泊终于死亡。新疆石河子的大规模屯垦,造成了玛纳斯河断流乾涸。黑河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内陆河之一,随着黑河下游的断流乾涸,居延海也随之死亡。西部的其它河流与湖泊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位居内陆河世界第二的塔里木河也断流1/4,水量缩减到三十年前的1/10,从一条大江大河变成了一条水渠。 没有了生命之源,人类就不能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存。为了论证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个可行的工程,这两年竟然有不少专家出面论证“南水北调”的可行性,搞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水报告”。这个可操作性极小的报告用科学的形式论证了从南方地区引水的可行性,全然没有考虑到工程需要付出的庞大成本,以及这一工程实际上是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曾有多个报告指出,中国现在其实是个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我们一共有七大江河,从南往北,依次是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滦河、大辽河和松花江。早在28年前,黄河已开始断流,奄奄一息。海滦河、大辽河与淮河近些年已经断流。可以说,今天整个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条常流河。水量丰富的松花江近几年也开始出现断流现象。七大江河中,有五条都陷入半死不活,濒临枯竭,只有水量最为充沛的珠江和长江干流暂时没有断流,但这两条河尤其是珠江已遭到严重污染,长江重要的支流嘉陵江已发生过好几次断流。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长江、珠江迟早也要步其它河流的后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水土条件最好的东南部也开始缺水,如果过度透支水源,就等于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大谈西部移民的可行性。全然不去考虑一个事实,那就是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支撑力已达到极限。一次有关荒漠化的联合国会议提出,乾旱和半乾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的临界值为7人和20人,而目前中国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比如甘肃河西走廊绿洲地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496人,最少的金昌市也有276人,远远超过了人口分布的合理密度。人口剧增和荒漠化加速恶化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当地一位通晓文博的青年陪我参观新疆博物馆,那里的出土文物表明当年新疆曾有过非常灿烂、富有特色的中亚文明。我问那位青年:这些灿烂的文明诞生之地一定是后来才变成沙漠的,有没有人研究过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历史变化?青年告诉我,没有成书的资料,但估计就是沙进人退,凝聚着人类智能与辛劳的文明被荒漠一片一片地吞噬。 一想到人类灿烂的文明被漫漫黄沙一片一片地吞噬,尤其是想到荒漠化进程正在一点一点地向我们逼近,那种人类在大自然肆虐之前的无力感就特别强烈。 近二十年来,新疆其实从来就没放弃过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地面资源在时代就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改革以来,认识到由于牧地大量被用作农地,水土涵养能力大大下降,生态劣化,新疆已被迫采取“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等措施。所以从地面资源的利用来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环境生态,而不是中国式的开发——除了环境保护成为“开发”题中应有之义。对资源的开发,近十多年来新疆采取了所谓“一黑一白”的发展战略,所谓“一黑”是指地下蕴藏的石油,“一白”是指农田里种植的棉花,前者主要由国家垄断,后者虽由地方开发,但不是发出货收不回货款,就是受有关政策所限,基本上发挥不了什幺优势。这两年加上了所谓“一红”,即西红柿,但这种农产品经过加工所增加的附加值也很低,更兼西红柿酱始终也不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配料,所以仅靠这三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新疆无法达到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理解新疆人民的焦虑,但我想得更远一些。 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环保优先还是没考虑绿色GDP的发展优先?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养鸡取蛋,还是杀鸡取蛋的问题。 我在美国黄石公园附近的波兹曼市议会旁听过当地议员们的竞选演讲,演讲题目是“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这个竞选题目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大致情形是这样:波兹曼这个西部城市风景优美,那里的居民可以尽享湖上泛舟垂钓之乐。与美国其它地区比较,该地区发展水平偏低,家庭年收入平均两万左右,低于美国全国年平均收入3万美元的水平。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食物券,免费供应鸡蛋牛奶等日常食品。当地一位律师告诉我,其实波兹曼市民只要改换一下思路,就能轻易摆脱贫困,因为当地有一个蕴藏量很大的白金矿,矿藏所在地的主人们大都希望政府批准他们开发,从而迅速脱贫致富。但这种意图却遭到当地其它人士的激烈反对,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议会与其它公共组织一直就在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波兹曼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新鲜净水,漫步在树林环绕的河流湖泊之旁,比远离大自然的现代高水平物质生活要好得多。在台上发表竞选演说的议员们,在别的主张上有些差别,但在环保方面的看法却相当一致。 我国一些地区的做法正好相反,这方面已有许多惨痛教训。贵州有一个山区,十多年前还是一片青山绿水,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地上流淌着清清的溪流。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当地居民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进行土法炼铅。几年以后,空气中弥漫的铅粉等有毒物质将附近的树木花草等植物全都毒死,方圆15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再也没有一条乾净的河流与小溪,居民饮水需要大量从外地购买矿泉水。除了生态系统的彻底破坏之外,铅粉污染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当地不少居民眼睛被铅毒熏瞎,得了不治之症。以人体健康与生存家园为代价所获得的人均收入提高,这样的“发展”对人类又有什么意义? 从新疆的哈纳斯湖回到乌鲁木齐以后,我无法忘记在哈纳斯看到的一切。那里有世上罕见的美好风景,但那里的森林正在流血,一辆辆运输木材的车每天川流不息地从哈拉斯开出,游人稍多点的地方,漫山遍野都可见到丢弃的垃圾。如此之美的风景与如此原始落后的“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在当地举办的两次讲座中,都对前来听课的几百听众讲,要建立绿色GDP,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必须将环境生态成本计算在内。过去二十年,我们确实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环境生态的保护却是一大败笔,如果要计算这笔成本,说不定还是负值,因为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我们已经断流的黄河,买不回淮河水系,买不回面积大幅度缩小的洞庭湖与鄱阳湖,买不回珠江水系,买不回我们另一条母亲河长江……,总之,逝者虽不可追,但往者却可鉴,正在进行的西北大开发,一定要引入绿色GDP计算方式,避免用这种破坏性极大的原始方式开发。最好一次到位,有了雄厚财力再从高起点起步,进行开发。 我对听众说,新疆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历史上它创造过非常灿烂的文化,博物馆里那些历经千年还颜色如新的织物,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高水平的工艺品。是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吞噬了灿烂的古新疆文明,大家一定要爱护好今天的新疆。从地面资源看,过去新疆是开发过度,现在的“退耕还牧”,“退耕还林”都是正确的纠正措施。新疆的生态系统确实非常脆弱,一定要加倍爱护,不能让沙漠再继续吞噬绿洲…… 我还对听众说,现在的开发,面临的社会环境与时代完全不一样,那时的人力资源不需要计算成本与投入,国家也几乎倾尽全力进行财政倾斜。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开发,才有了后来的荒漠变良田。现在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迅速转轨,不可能再用财政手段倾尽国力进行资金投入,所以开发任何地下资源,必须要计算成本,一定要注意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相比较。如果矿产的蕴藏量不大,开采年度很短,而投入购买设备的钱太多,用于供给开发者的生活成本太高,那就得计算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果单位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同类产品,那就应该放弃开采,宁可去国际市场购买,以降低社会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我向人们呼吁,要爱护哈纳斯湖。如果是目前这种粗放式原始“开发”,过不了几年,哈纳斯的美丽与神秘就要大打折扣。还有千万要记住,一定要停止砍伐森林,不要再让哈纳斯的森林继续流血。我不是新疆人,但我爱哈纳斯,因为它是大自然遗落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千万、千万要守护好它,不要让它蒙上尘垢。 我再次强调,中国进行现代化,一定要尊重现实,考虑人口与资源的严峻限制。1995年,世界银行推出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计算在内,中国的人均财富只能排名世界第162(这个排名到现在丝毫未变),是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亚的1/12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其中自然资本占的比例仅为3%(澳大利亚为71%),足以见中国人均资源的贫乏程度。且不说人的物欲永无满足之时,即便象许多中国人宣称的那样只求达到今天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人计算,实现十二亿中国人的美国梦,中国的资源总耗至少要扩大50倍。这组简单的数字告诉我们,不管我们觉得我们的要求怎幺合理,都早已注定了没有实现的可能。在严峻的资源限制下,中国应该放弃“赶超”战略,承认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新疆也应该从现实出发,不要每天去与资源条件完全不一样的沿海地区攀比,设计未来的大开发战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经不起破坏性的折腾。内地那种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开发” 一定要引为前车之鉴……江山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每次“逐鹿中原”的结果,绝对不止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痛,还有生态环境的大破坏。九朝故都洛阳曾那样美丽,但几十次兵燹过后,现在只有一个龙门石窟还能证明昔日的辉煌;开封历史上曾非常繁华,但在历史的厚厚尘封下,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完全是一幅可怜可叹的破败相。历史上曾被《诗经》歌之咏之,长满各种珍稀植物、“河水清且涟漪”、林木郁郁葱葱的陕西,现在却只有一片荒凉的黄土,“荒沙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上天赐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江山曾是如此美丽。是连绵不绝的战争、人口的过度增殖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使我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经意之间,失去了曾经无比美好的栖息之地。到了二十世纪,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人口高峰期,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空前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干出一连串“要高山让路,让河水低头”的蠢事。我们完全忘记了,人与自然本应该和谐共处,而征服大自然的结果,就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不少人总在理直气壮地说,世界资源应该共享。但我在此想问一句:一些国家将自己的家园折腾得一塌糊涂,有什么资格去分享人家精心维护的资源?要知道,在世界大同这个梦实现以前,人类毕竟还是得按照民族国家的疆界与准则生存。我们曾拥有无比美丽的栖息之地,我们再也不能破坏已脆弱无比的生态系统。要记住,爱护我们的山山水水,爱护我们的树林,就是爱护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未来。 环境问题小论文: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伴而生,进而影响到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城镇化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又势必无法回避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如果城镇的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 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表现得很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4.地面沉降。由于城镇地域建筑物密度的增大,以及城镇排水系统等地下设施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再加上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进而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程度越大,其沉降区的分布范围也就越大。地面沉降不但可造成地面标高的损失,以及河道行洪能力的下降,而且还可造成房屋破坏、地下管线扭断破裂,进而对当地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5.土壤污染。由于城镇土壤分布多呈现零星分布状态,面积相对小而孤立,土壤的生态系统较为封闭,物质循环与转化过程较为单调和缓慢,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其污染物代谢和降解功效,以及环境载荷能力相对较低。当城镇频繁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进入土壤,一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因为有机废物是可以分解的,而无机废物如不加以处理就会永远侵占我们的土地资源。 6.乡镇工业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7.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的生态环境。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其生活垃圾还主要采用的是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极易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成因 1.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城镇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2.缺乏环保意识。城镇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一些城镇人民政府却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未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一些城镇依然存在。更有些人误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随意利用之物。 3.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在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又将生产排泄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生产排泄物将会积聚过多,就可能会造成污染。反之,如果能够循环、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转化率,那么,其生产排泄物就必然会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也就相应地会减少。 4.环境监控能力薄弱。一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手段、操作性不强,排污收费和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偏低,在客观上造成了环保执法难的问题。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外无法有效行使统一监管职能,对内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局面。三是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控的正常进行和环境执法效能的提高。 5.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小城镇建设。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跟不上城镇环境保护的需要。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6.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一些城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比较明显;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自身权益直接相关联。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7.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城镇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偏少,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又多半是从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上转岗而来。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方面,政府、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 环境问题小论文: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表现研究论文 [摘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伴而生,进而影响到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城镇化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又势必无法回避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如果城镇的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 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表现得很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4.地面沉降。由于城镇地域建筑物密度的增大,以及城镇排水系统等地下设施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再加上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进而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程度越大,其沉降区的分布范围也就越大。地面沉降不但可造成地面标高的损失,以及河道行洪能力的下降,而且还可造成房屋破坏、地下管线扭断破裂,进而对当地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5.土壤污染。由于城镇土壤分布多呈现零星分布状态,面积相对小而孤立,土壤的生态系统较为封闭,物质循环与转化过程较为单调和缓慢,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其污染物代谢和降解功效,以及环境载荷能力相对较低。当城镇频繁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进入土壤,一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因为有机废物是可以分解的,而无机废物如不加以处理就会永远侵占我们的土地资源。 6.乡镇工业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7.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的生态环境。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其生活垃圾还主要采用的是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极易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成因 1.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城镇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2.缺乏环保意识。城镇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一些城镇人民政府却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未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一些城镇依然存在。更有些人误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随意利用之物。 3.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在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又将生产排泄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生产排泄物将会积聚过多,就可能会造成污染。反之,如果能够循环、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转化率,那么,其生产排泄物就必然会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也就相应地会减少。 4.环境监控能力薄弱。一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手段、操作性不强,排污收费和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偏低,在客观上造成了环保执法难的问题。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外无法有效行使统一监管职能,对内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局面。三是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控的正常进行和环境执法效能的提高。 5.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小城镇建设。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跟不上城镇环境保护的需要。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6.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一些城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比较明显;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自身权益直接相关联。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7.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城镇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偏少,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又多半是从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上转岗而来。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方面,政府、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 环境问题小论文:我国旅游业环境问题论文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环境问题小论文: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摘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情况,对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并综述了各项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用水;计算方法 1研究生态环境用水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表现出类似上述的各类自然生态问题。为根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定并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区域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需考虑的几个指标:①河流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河道内应保证60%的水质达标水量,流量减少会直接影响其生态功能。人类为维持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应超过河流径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积与水量:城市水体面积的比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是城市生态的重要指标。采用河湖占城区面积比来反映城市水生态状况;③湿地指标:湿地面积比率反映了湿地影响的大小。以湿地面积、湿地水体面积和湿地比率作为衡量湿地状况的指标;④地下水指标: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储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仅不能补给地表水,而且湿地和河流就很难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难以生长。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应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质指标:水质状况决定了水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发挥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态功能。水体水质是反映水体好坏的定量体现;COD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实现“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污水处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决定着进入水体污染物的总量。流域排污总量,应在河流径流量的1/40以内,以达到自然稀释,超标的一定要达标排放。 3湿地生态环境用水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但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的核算,还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目前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参照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进行核算。如湿地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量,可采用湿地的陆面和水域蒸发量代替。 4回补超采区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 在地下水超采区,用于保护与恢复地下水位所用水量即为回补超采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1993年世界银行的水资源政策文件明确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维持的标准,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决不能超过地下水补给量,但缺乏有关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标准,因此计算比较困难。 (1)全局出发,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效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 (2)建立健全水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用水的权属管理:在过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下,水资源使用成本近乎为零,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水资源任意开发利用,很难避免无序侵占和浪费。当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其使用价值相应提高,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的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而这种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更加明显,如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等。 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明晰用水者的权益界定。特别是生态环境水权的确立及其水权主体的明确,则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从国外经验看,生态环境水权通常由政府机构监管或由专门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享有。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分配为调整界定初始水权、确立生态环境用水权提供了最好的契机。而这一水权,在初期可以暂时由流域机构等各级水权管理机构分级监管,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入特定的公共机构。 此外,水权制度的引入,可以改变过去取水许可以一次性授权水量分级标准而不控制总量的弊端,真正实现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水权,并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相应的水权,必要时省也可以通过市(地区)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市(地区)分级管理各自的水权:从而,在总量上控制、限制和避免超量用水,真正保障生态环境水权名实相符。 (3)实施水资源分类分级优化配置管理:目前,在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水资源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首先,从水资源的特性上看,尚未将可更新的水资源(如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与难以更新的水资源(如更新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深层地下水)加以区别对待,也未将可以导致地面沉降、含水层破坏的承压水超采与一般潜水超采相区别。这实际上模糊了生态环境破坏成本,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后的水资源管理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以及承压水超采的限制,一方面在取水(水权)许可中严加限制,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水资源费等手段提高取水成本。 其次,在流域水管理中还有必要建立鼓励水资源优质优用,污水监管的管理模式。如,一般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农业用水标准的,可以再利用;农业回归水经过必要的处理后,还可以进一步用作湿地、河口冲淤等生态环境用水。而水资源优质优用的目的,则是通过对不同水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可利用水量。其关键在于,污染的控制方式。一方面,需要通过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总量,促进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污染,提高水资源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导污、治污、天然降解等治污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提供生态环境用水。 此外,还应注意到,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积重难返,生态环境的恢复必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此,选取合适的治理恢复目标极其重要。从用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上游生态环境用水是最容易获得和保障的;河流的排盐、排沙及鱼类泅游等功能的恢复、河口冲淤平衡的实现以及河口生态恢复则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5结语 生态环境用水还是一个新近提出来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需要。但对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这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目前,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加大其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问题小论文: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论文 摘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限制和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显得尤其必要与紧迫。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存在内控环境、人员风险意识、会计信息失真、内部监督等问题,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完善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很多,有效地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一)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问题 任何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必然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管理理念、组织制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要素能否发挥和怎样发挥作用,影响着控制目标的实现。中小企业的控制环境很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持冷漠态度。有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超越内部会计控制行使职权,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二是没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股东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体制,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权利分配、制衡和约束的整体,可以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内部控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调,制度建设滞后;另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制约了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二)人员的风险意识问题 中小企业的人员意识问题集中表现在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评估不够,普遍存在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忽视了会计的命脉功能,脱离会计控制。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偏差,会导致内部制度局部形同虚设,造成企业管理整体混乱。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风险意识和机制,不管是什么风险,企业都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建立起可以识别、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避免盲目扩张等行为。 (三)内部监督机制问题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对建立内部监督不够重视,内部监督体系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或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有的企业没有制度化的内部审计,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四)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信息系统的好坏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的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可以根据不同用途编制不同的报表内容。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会计处理缺乏一贯性与完整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业务少、交易额小等特点,不易引起各检查机关的足够重视,于是有些企业领导就利用这一点,指使会计做假账、报虚数,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等。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做系统性的规划,循序渐进。为使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更有成效,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良好的适应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控制环境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单位负责人支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比以前都有显著增加,在设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单位负责人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才能保证中小企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所以尽快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取得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和支持,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显得十分重要。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体制的核心,中小企业要从所有者立场出发,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行使权利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创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规范决策的程序,使其职权在授权范围内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间进行相互检查,并提升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二)注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 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执行上。一项制度制定的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合理、不合规定情况的出现与存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应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和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我们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和考核,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素质。中小企业产品单一,资金不雄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普遍淡薄,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自企业内外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强化风险意识,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监督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来协助管理者完成管理目标。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可以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企业应该设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由专门机构或指定人员从事审计工作,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充分的权利,对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四)加强对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控制 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关键点的控制,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通过关键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的控制,进行全程监控,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要做到权责明确,进行相关的监督人员检查和审核,以防止权力滥用。 (五)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质量 一个健全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适当、及时、正确且真实的信息,这些信息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完善中小企 业的信息系统应当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有关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而管理信息系统则是提供很多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两个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可以强化会计控制,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谋与舞弊行为,确保国家有关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六)正确处理内部控制效果和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 中小企业要在实践中逐步探寻一个内控效果与内控成本的合理结构比例,同时借助于企业“外控”(外部审计和外部其他控制手段)力量和效应,既取得良好的内控效果,又能尽可能地节约内控成本。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与成本应该是正相关的,但也并非绝对,如业务程序控制要求每项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从发生到终结都要按照事先规定的授权—执行—记录—复核等互相牵制的程序进行办理,特别是执行、记录、复核不得由一人包办等。只有正确处理好内部控制效果与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七)强化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迅速普及,电子核算制度已成为会计内控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它既便于实现实时结算和实时核算,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钱财。因此,随时加强监督与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有必要建立严密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程序操作控制,加强人员职能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中小企业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环境问题小论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rmal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空气质量(Air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SupplyHVACSystem)。 3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等。
经济管理系论文:基于新时期下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而其中尤以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速度最为显著。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公路工程建设又反过来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交通建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因此,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针对新时期下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这为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深入发展更不能没有交通事业这一基础条件,因此唯有建设出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切实发展。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在交通领域中地位的日渐突出,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保证高速公路的良好秩序,符合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我国公路建设的现状 判断国家经济水平,一方面要看其GDP和GNP,另一方面也要看这个国家公路建设的发展情况。我国公路建设中经常出现“豆腐渣”的残次工程,因此要逐渐建立健全对应监督管理体制。我国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各方面物资、人力等要素都需要进行频繁的流动,为了保证这些要素的流动,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公路建设。另外,近些年来世界性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我国经济虽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国际方面影响作用,为了降低这些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政府大力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放松货币,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积极扩大内需等数十项等等,其中有三项条文是关于公路建设方面的,从国家的财政投入力度上来看,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在政府预算中被大力提出,同时将100亿人民币应用于地区的公路建设当中,加大力度对中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实现投入,以此提高国家的整体公路建设水平。 二、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 (一)高速公路收费管理 1.收费人员管理 关于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收费人员条件;(2)收费人员的着装;(3)值班班长的管理;(4)收费人员的日常培训;(5)收费人员上岗要求;(6)收费人员考核。 2.票务与稽查管理 (1)票务管理。票务管理是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较为细致的工作,它按照不同收费方式及收费制式,在管理内容上具有显著差异。 (2)稽查管理。为确保高速公路收费工作正常进行,以及各收费管理单位或个人严格按照收费标准依法收费,杜绝违纪现象,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进行稽查管理是极有必要的。 (3)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指的是对收费站内全部收费及附属设施、管理用物品在购置、使用、保管等环节的管理。 (二)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法律法规建设的强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对市场行为加以约束,使市场环境得到保障。通过加强高速公路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促进高速公路的健康、稳定发展,在进行立法时应以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为目标,并通过实行法律法规,使管理者制定出符合高速公路发展的管理体制。高速公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使高速公路经营处在良好的环境,有关工作人员应从法律、法规、政策入手,按照我国在从此方面的规章制度办事,明确具体责任、权利及义务,并通过法律方式约束有关人员行为,从而使人人遵纪守法,事事按章办事,有效防止和降低事故问题的发生,提升高速公路安全性以及畅通性。 (三)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落实相应责任 伴随着社会的切实发展,高速公路在国内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由于高速公路具有自身特点,所以该行业也具有着一定的风险性,并且在建设完成之后,资金回收也相对较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若想高速公路运行得到保障,提升其运行效率,作为政府机构,就应加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此外,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基础性道路设施,它所具有的主要功能便是提高服务,具有都营利特点,国家应落实相关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使高速公路经营逐渐趋于科学、规范。 (四)强化成本管控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国家所投入的力量又相对有限,所以不得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高速公路项目开发与建设,国家出让部分年限的经营权限,作为对社会的回报,企业在投入一定数量成本之后若是没有收到相应的回报,便会挫败他们的事业感,这样不利于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将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影响。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在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成本管理预控。因此,在建设高速公路初期,应抓好施工项目相关费用的预算和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此外,在对公路工程施工时,由于工程出现变化的费用应详细作好记录,利用成本核算,为反映出高速公路企业成本计算,提升其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一方面满足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国内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起高速公路管理体系对于自身经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强化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唯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完善与发展。若想要为高速公路良好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就必须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高速公路建设,在工作中强化成本管理及控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整,进而在保障高速公路发展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管理系论文: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 本文依据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以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东省内9所民办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等600余人的教学认知进行了调查,试图通过本次实证研究,构建出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能从中发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表1)填表人所在企业(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填表人个人基本情况表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经济管理系论文:我国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趋势 摘 要:上层构筑是由经济根基决定的。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前进,相应的经济管制系统也必须要进行有关的调节。最近几年,国内在经济管制制度调节上获得了明显的效果,管制成果越来越完整,但是依旧需要在管制制度改革以及构造调节改善上进行努力。文章根据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环境为背景讲述了国内在市场规律改善以及构造调节上要做到的相应调整,同时解析了经济管制系统的发展新形势。 关键词:经济管理体系;市场秩序;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其本质就是经济制度持续自我改善以及前进的过程。国内很长时间以来走的是策划经济管制制度,这种制度在供不应求的特殊阶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商品物种越来越丰盛,以往的计划经济制度已不符合经济的前进要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内在经济范畴内慢慢开展市场经济制度,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经验累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慢慢的在国内确立,市场经济管制制度也慢慢的越来越丰富以及完整。 1 市场经济秩序的增益 1.1 经济结构的积极调整 主动开展经济构造调节,其宗旨是能够促进社会能源的优质划分,所以一定从对经济构造产生来开展经济制度。第一,教育增快经济构造调节的能源。所说的消费推动制造,就是要增快培养出新的经济前进方式,推动产业构造改善。第二,政府宏观指引以及市场促进消费构造调节,从而反作用于经济进行构造调节。除此之外,促进专权独揽性国家控股单位的改进,冲破行业操作以及保护层,推动单位慢慢的根据市场经济制度经营,保持市场为向导。我们现在关键的经济构造调节是产业提升,提升服务业的占据比例,增快产业链朝着中端以及高端方向前进,因此一定要保持以,市场为定位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式。 1.2 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 宏观调整程度提升不仅表现在宏观调整措施的持续发展,更表现在调控的机遇以及力量的掌握上。宏观调整措施总的来讲关键是在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措施上。从一九九八年亚洲经济危机致使我国经济疲惫,政府执行了主动的财政对策同时有了很好的成效之后,宏观调整和经济措施使用的关键性以及必须性就得到了政府的关注。相对于十年之前,十五计划开展之后国内经济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经济完善不断深化,经济条件越来越复杂,这对政府指导的措施、机遇以及力量提出了检验。十一五之后,对外贸易、投资以及消费构成了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经济支柱,之后因为政策条件以及福利保证等要素,消费所占比重略低于其他两个,这种短缺在二零零八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时致使国内对外贸易市场作用十分明显。对此,中国政府先后开始启用财政税务措施: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货币措施:减少关税、提升存款贷款利息等;行政措施:提升养老保险底数、提升工资最低标准等,重点就是希望能够提升民众收入,增加内需。在提升消费所占比例时,在宏观调控的时间以及力量操纵上,九八年经济危机致使国内市场经济出现疲惫,中国政府执行了主动的财务对策以及伸展性的货币对策,完成了经济的平稳复苏,开展十五之后,国内经济快速前进,政府执行了安稳的财务对策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经济的增长,面对二零零九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状况,政府立即把宏观调控调整主动的财务对策以及平稳的货币对策,中央银行持续数次提升存款贷款基本利率以便制止商品价格飞速增长的趋势,这都能够体现出政府使用各式成熟的宏观调控措施应对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状况。随着经济环境越来越繁琐,政府要按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变更调节手段,尽可能早的调控,以避免以及制止社会出现经济上的损失。 1.3 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可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然后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依然延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思维,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活力不足。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政府同样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思维,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企业的自主权缺失,自我发展空间不足。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问题,一是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革,扭转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二是行政部门摒弃直接干预企业的做法。应本着放宽、搞活、减负的原则,要增强企业的活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 结构调整合理化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国企改革,决定经济管理体制是否优化合理最终还要看国企改革的彻底与否。因此一是围绕国企体制改革,以政企分开为重点进行改革。要实现政企分开,首先是建立规范的监督运营机制以避免政府部门架空企业所有者的现象出现。其次是从产权改革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权责和产权,促进科学管理。二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重点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考虑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调控国民经济很大程度上还需国有企业来实现,所以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为中心等战略性行业国家应重点扶持,对除此之外的行业国家应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另外,要放手搞活中小型企业,通过国有资产重组,以稳妥的方式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出让,促使其独立走向市场。 3 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3.1 经济管理发展由合理管制向人本管制前进 合理管制以前是现代单位管制的主要方式,在补充以往的经验管制不足上施展出关键用途。但是,随着公民民主权益的日益增强和很多行为科学等后现代管制方式的涌现,在单位管制中越来越以人为本,并且在真实环境中单位挑战条件的转变也需要单位开展改革性劳动,合理管制已经不再符合改革性劳动的需求。行为科学建议同时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管制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方单位开始实施,同时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以人为本管制思想充分重视单位条件下职员的心里、胜利和他们生活环境等非物质状况,使用相关方法来实现人们的需要,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职员的主动性,最后完成了有效管制。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完善,将会作为一种管制观念慢慢的渗透到单位本身的管制中。 3.2 扁平化组织架构 传统的金字塔组织架构特点是企业管理层是企业的权力集中点和权威基础,命令由上层到基层逐层传达,被管理者要听从直接上级、不得越级。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优点是强有力的执行力和避免了官僚主义干扰,这在有封建传统的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的企业比较常见,但是金字塔型组织架结构缺点是制约了基层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权,促使同事上下、左右间的沟通,有助于大范围聚集知识、信息,激发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对激发企业活力至关重要。自我管理型网络组织以信息与技术的融合为凝聚力,使得企业变成具有迅速应变能力,企业员工团队协作发挥创造能力导致管理层变少而呈现扁平状。 3.3 信息化管理日益重要 信息化管制是利用软件进行管理的一种管制形式。在现代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单位以前依靠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今随着市场化的不断竞争,将体现在管理制度上。将来单位发展趋势必定是管理上的一种创新与实现,必须要增强管制的信息化管理,才可以促进单位在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中获取胜利。 经济管理系论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摘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实践经验表明,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能够有效避免因短期效益带来的发展危害。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就新时期如何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实践。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机构;建设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务求细化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对于经济管理也是如此,为此,管理依赖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通过合理的设置细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系统的进行经济管理。 1、企业的经营者把握企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及方向 在经济管理中需要一个最高管理者,这个位置是企业经营者或法人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重点进行把握,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领导和组织企业重大经济行的决策工作。当然,经营者的主观行为也应该有所限制,不然容易因为武断而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1)最高管理者的核心职能在于负责制定与企业经济相关的一些源头性的职责、权限,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做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 (2)最高管理者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战略,制定适合于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方针和阶段性目标。 (3)积极吸取职工的建议,同时向其宣传相关经济管理规定、制度的重要性,通过管理实际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正确的评估,如果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4)最高管理者的职能必须以企业经济利益目标的实现为落脚点,要站在企业关联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立场上进行思考,确保管理与企业宗旨和谐发展。 2、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体系代表 一个企业事无巨细都由经营者一人管理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环顾当前的企业形态,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管理组织形式,董事会处于企业最高的决策层,当然董事会也不是事无巨细的,那么如何管理呢?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董事会指定(或选出)一名或几名代表就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实施进行具体的负责与管理。经济管理体系的代表权限如何设置? (1)直接对最高管理者负责; (2)自身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概括起来讲,代表对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者)而言其作用在于下达信息,同时自己又是企业内部经管事务的具体执行者,通过管理将基层出现的经济管理问题反馈给董事会(或最高管理者)。 二、以文件的形式制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制度 经济管理离不开标准化制度,为了保证企业运行的稳定性,经济管理制度必须以文件的形式制定并保存。那么制定这些文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文件内容要齐全 经济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不能是光秃秃的、条条杠杠的制度,应该有文件形成的背景、经济管理手册、经济管理的目标、经济运转的程序,企业经济管理和发展过程的有效策划和经济控制对策,还应该包含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备档记录文件。 2、制定文件要规范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经济管理文件也是如此,必须有一定的程序,实践经验表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2)尽可能出去企业内部正式发文的形式确立管理制度。 (3)注意在经济管理领域明确经济管理的内容,制度和文件仅仅针对与企业经济运作程序以及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4)相关文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实施,规范文件的、修订、更新和废除等环节操作,确保经济管理不冲突。 (5)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生成的记录备档,一定要分类保存、便于检索。 三、强化人力、物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要提升经济效益,必然涉及到对成本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控制与管理,新时期背景下,成本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必须强化每一个细节及资源管理。结合实践经验,大致可以将资源管理分为如下两大部分: 1、硬件投入管理 企业建设是成本投入的一个重头戏,其中包括企业场地和基础设置建设,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工作区建设,企业核心生产设备的投入与管理,企业员工食堂与宿舍的建设等等诸多需要企业投入资金的资源建设,当然这也是所有企业都额外重视的一环; 2、人力资源管理 即对“人”、“人才”的管理,与传统工业时代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转变,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都意识“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助推力,该资源存在的企业发展潜能是无法预估的。 具体来讲,在经济管理中必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注重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培训及考核,不仅要注重常规管理,还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特点,从单位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具体要求出发开发并制定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细则,确保通过有效地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严把资源采购关 与硬件投入相比,原材料采购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一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针对企业的行业和生产产品的具体特点,严格把好资源采购关,确保在经济管理总的要求下,从严把关: (1)对提供合作方的履约能力进行客观的、准确的评估。其中包括其信用、实力及运输等方面。 (2)严格按照采购程序,保证每个环节不存在浪费。 (3)从严把握原始资源的验收关,这是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 四、强化经济目标和技术管理 1、精心策划企业经济目标,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客观地调查和评估潜在市场需求,对调查结果进行验证、检验和复核。 (2)确定和评价客户或者合作方的具体经济要求,并予以综合评价,确保以合同或文件的形式实现多方意见达成一致。 2、合作多方方相互协商和调整,旨在实现经济目标。 3、确定经济核算方法和具体程序对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实施经济核算,在具体实施中要思考核算手段及实施人员的选择。 4、对重点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要进行严格的确认。 5、产品的储存(成品、半成品、采购材料的隔离)与搬运等环节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保障。 五、做好各项微观控制工作 重点过程要强化管理,细微之处亦不能疏忽。 1、加强数据分析。这是经济管理的量化过程,尤其是当今以高精尖科技载体为竞争力的企业,更是要重视数据分析,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基准线确定、收集和分析方法,来为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2、加强对过程的检测。企业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经济目标、经济转化和经济结果进行有效的检测,确定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一结果可以分阶段定期进行。 3、对于不符合期望的经济过程,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筛选和消除。 4、要定期维护计量、核算工具和设备,并做好数据备份。 经济管理系论文: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卫生经济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分支学科,是近些年在学术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更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调研经验,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并分别从目标定位、构建原则、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这一想法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卫生经济管理 教学体系 构建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诞生为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医疗卫生单位改革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社会的切实需求锁定教学目标,建立完善、高效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具体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定位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能够看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容易出现学生对医疗和管理两方面知识不能兼通的情况,进而造成很多工作者难以兼顾两方面的工作,严重营销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成本,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件时,应当注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在知识结构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政治理论、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等都要有所涉猎,同时要注重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一般管理工作技能和医学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的常见病诊治能力和其对常用医疗设备的了解,并且还要培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在综合素质上,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业务素质、管理能力等。 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教学体系必须符合基本的构建原则才能让整个教学体系得以健康的运转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并重性原则a 并重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和课程设置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认识到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对综合素质高要求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交叉学科和较多门类的学习,在分配学时的时候也要兼顾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2.同步性原则 同步性原则主要是要求进行实践指导教学的进度应当与理论知识教学的进度保持一致,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交替进行,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对实验原理的掌握,而实践操作又会反作用于理论,帮助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升华。 3.主体性原则 主题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时刻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管理职业技能的提升。 4.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特点叫其他专业来说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所以应当选取适当的深度和广度,以适用为原则,不要过分拓宽教学范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适当的能力结构。 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应当将整个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系统,且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多方面教学要素和要求,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系统。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能够凸显出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让课程之间的教学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三、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教学大纲的编制 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在其专业特点的决定下,可以将教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教学大纲,其次是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再次是实纲。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应围绕着教学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分解要求,专业教学环境进行编制。并且,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能够为能力训练奠定足够的知识基础,能力训练和实践环节要能够对理论知识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 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制定 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预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和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首先对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解,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关系解析,最后,确定课程及教学进程。 3.教材体系的建设 教材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应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矿建,在教材建设中充分重视必要的原则,突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有效地形成,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像程教学都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维能力。 结语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经验,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并分别从目标定位、构建原则、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这一想法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相信在广大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将这个专业建设的更加完善和美好。 经济管理系论文: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企业都在进行着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机制改革,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本文从管理创新谈现代企业经济体系与机制的优化工作,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代经济管理 体系 机制 引言: 石油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石油企业的管理工作直接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经济体系和机制的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创新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企业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企业内部人员组织设置较为松散,人员流动性很大,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经济发展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现代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在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经营收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发展观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发展观念,企业都在努力尝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走出一条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使得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并且经济领域呈现出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这个时代对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在管理手段上投入更多的信息技术,进而加快企业信息传递与反馈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使企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扩大了企业的竞争范围,增加了竞争对手的数量,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给企业提出了完善经济管理体系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着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概况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协调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执行者一般会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选定,并赋予了相应的职权与责任,使之在完善、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更好地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保证企业顺利运行。企业管理层制定和实施经济管理体系、制度的时候,必须明确经济管理方案和经济发展的目标,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得到更好地完善与巩固,保证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审核 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对经济管理的成效进行审核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使定期进行审核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审核的内容分应该涵盖产品开发与研究、企业的组织系统、产品经营系统、经济管理系统等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经济管理,保证企业进行充分、可持续的发展。 3.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任何企业的运行都离不开公司员工的参与,可以说企业的员工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企业员工技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与交流,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企业生产领域的管理与改进 生产部门是企业最重要重要的部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价值实现的情况。因此,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企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和改进。首先,要保证企业采购活动的科学合理,企业物资的采购工作一定要保证采购物资质量的同时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我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良好的施工方案,设定明确的预期目标,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计划变更和修改一定要仔细审核,采取得当的措施完善生产程序,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1.创新观念 无论任何时后,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而管理者的观念创新,对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石化集团管道储运公司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但要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思想及经营理念,还要紧跟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随时调整企业的经济管理战略,并且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在企业内部宣传观念创新,表彰创新先进人物,激励企业广大员工以之为榜样,努力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不断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 2.战略创新 现代企业进行战略创新,首先要以追求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且要时刻留意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因势利导,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下,不断完善自己,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要素,只有当企业拥有了好的发展战略,并且围绕这一战略不断改进,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才能保证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石油企业,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创新组织机构建设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在完善的且科学的组织机构下,企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建设,使各部门以有效合理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在整个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创新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制度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使企业通过自主经营实现自我积累,达到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内部资源整合、基础框架构建等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与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制度,从而更好地完成企业降级管理体系的创新。创新型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能够激发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的活力,促使使企业探索更加高效、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相信这样做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新鲜活力,不断推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企业实力的增强。 5.知识管理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在工作、学习中的地位。许多人都慢慢认可了技术和知识是特殊商品的说法。在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知识获取利润,实现知识的增值。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知识的管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架构和技术水平,力求使知识所创造的财富达到最大化。 结论: 石油是我国的重要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石油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完善的、科学的组织机构下,企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努力尝试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利用合理的方法建立更加清洁、安全、高效地生产环境,完成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我们要做好石油企业内部的观念、制度、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创新,使企业的产品更加高端,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然,归根究底,还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管理系论文:论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和统计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信息数据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而一个企业的信息数据是在企业工作人员利用会计和统计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实现会计和统计的统一,会浪费大量的资源,造成数据凌乱繁琐。所以,实现两者的联合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会计 统计 引言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潮流冲击下,使会计和统计逐渐统一,两者的统一发展会加快工作效率,降低重复率。下文中,笔者将就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的发展进行讨论。 1.会计和统计的紧密联系 会计和统计可以反应市场经济的信息,是它获取的主要渠道。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获取这些信息,如果没有获取的话,企业难以规划下一步措施,如今的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对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1]。所以重视会计和统计的应用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两者的位置在发展中不断突出。企业是这两者发展的载体,两者缺一不可,要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要实现企业的高水平管理,就要依赖于这两方面的联合统一是否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2]。以下就是会计和统计两方面的联系。统计和会计分别是两个学科,但是如今在应用中,两者在很多领域相互渗透。 1.1 统计应用在会计中 统计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会计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是统计,会计则是对将要支出金额的估计、计算、审对,可能收入金额的估计、计算、审对,包括了结算利润,和财务报表的上报等等。在会计方法的应用中有很多统计方面的应用[3]。会计的核算包含了各方面的要素, 如一个公司上市是需要公开披露财政信息的,而其中主要的数据来源是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会计信息市场份额将是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因素之一,需要用许多的统计方法计算出相关的指标进行表述。会计人员借鉴统计分析手段进行财务分析,如统计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分析等。公司上市所要求提供的主要财务预测、决策参数,以及提供市场、财务、收益风险等分析指标,必须有效、系统地把统计方法运用于财务分析中。 1.2 会计应用在统计中 会计应用在统计中体现在很多统计信息要从会计方面得来。统计可以从会计的核算结果得到想要的东西。统计可以从会计的某些部分得到指标。很多会计的方法开始被统计使用,社会的不断发展,要实现资源的更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 例如统计中的SNA即思帐户体系,除了运用了信封借贷记帐符号,还运用了会计平衡公式。再如,在财务会计中风险的衡量指标中主要运用了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对筹资的资金需要量进行预测。 1.3会计和统计之间还是存在差异 会计在企业中占的位置很重要,其主要就是将数据处理成工作需要的信息。会计处理数字的工作主要三个部分,其中包括企业利润,分析企业盈利,改善企业经营的状况。主要还是要管理企业的资金流动[4]。可是统计的概念就存在差异,它是通过统计应用方法,对一些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量化。企业统计要企业生产发展中各方面的信息,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结论,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决策。 2.实现会计、统计两者统一的方式 2.1 招聘时要招聘两方面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要广招人才,最好对两方面都精通,适应公司的要求。公司也要注意对员工的培养,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发展进步。这样才能给公司储备更多的人才。所以,在工作中企业要注重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人员要积极收集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研究,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也可以让员工进行培训训练,让员工更了解相关知识。不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 2.2 建立新型模式,让会计和统计相适应 在经济大潮下,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管理强化,实现企业会计和统计的统一。建立面向市场,两者相适应的新型模式,开放的会计统计市场信息系统。 2.3为数据提供技术支持 注意信息的收集,传送,加工和使用,现代化企业的信息发展非常重要。软件和网络可以将会计信息转化为统计语言,实现信息的利用和转化,统计方法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会计和统计的相互统一。 3.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的意义 3.1 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和统计的统一协调发展,可以让企业避免做重复的工作,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增长企业的产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收益。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3.2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会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信息材料 会计和统计的统一协调发展,都是为企业的财务工作,生产经营提供有用的信息数据材料,统计提供的是统计的材料信息,而会计会提供财务的材料信息。都是最基础的信息,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3.3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市场这个庞大的产业链,每天的状况都不一样,信息也不断在更新,只有掌握信息的状况,把握信息的规律,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会计和统计两者统一协调发展,可以全方面的展现企业的运行状态,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得有效的薪资,帮助企业高层做出正确有效地决断。 4.结束语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应用于企业的会计和统计之间的联系会不断加强,会计和统计的联合成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为会计和统计的联合对企业的发展,经济的收益有很积极的效果。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两者的联合发展。企业对这两方面的发展也必须加强重视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企业非常注重企业的信息整理和分析,这个要求企业工作人员要熟练运用会计和统计学,懂得利用信息设备,将资料转化成不同的形式,把会计和统计的优点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经济管理系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以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较为知识化,具体方法也较为数量化,评价过程涉及的主客体也较为单一。但经济管理类专业已经逐渐开始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本文从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为建立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理念 随着技术和环境的变化,经济管理类专业逐渐开始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何全面掌握具体的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如何得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工作是否圆满完成,而学生又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等,这些都需要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和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来予以衡量。而想要对教学质量评价进行改革,无疑又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就业形势,并重建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体验评价的方式的相关概念,并需要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方式进行变革。 一、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全面有效的检查具体结果,并促进教与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前,各个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采用的为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主要以教师为评价对象,紧密围绕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展开的。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评价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收集并归纳整理与学生有关的信息的基本评价方法,从而对具体的教学成果和质量进行评价。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切方面: 1评价的目的过于单一。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集体参与,共同获取有关教学质量的资料,并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然已经丧失许多原本设定功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书面考试形式,甄别出少数分数较高的优秀学生。这种单一功能的评价形式虽然有效激励了一部分学生,却更多的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教育需求。于是,教学直来那个评价成了对学生进行奖惩的手段,教学质量评价也成了学校对教师予以奖惩的根本依据,异变成一种简单的鉴定行为,教师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2评价内容单一。以甄别为根本评价目的导致课本知识成为评价过程的重要内容,过于单一和肤浅,极易导致学生对社会的整合忽视,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3评价方法量化。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量化过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数量和程度,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加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教学活动有许多是难以用具体的成绩来表示的。只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的具体过程,从而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倾向于行为主义的情况。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确立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就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首先,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设定上,要明确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数量和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而且要评价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其次,在对教师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既要评对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各种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以及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水平进行评价。 2注重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了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重点要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例如:要对教师确定的教学范围和深度进行评价,确定是否合适;要认真评价教师所选的教学媒体,判断是否与实际教学内容和具体对象相契合。评价的过程要能积极帮助教师确定发展目标,并努力满足其发展需要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审查或者鉴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以学评教,教学结合。以学评教是要积极地参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真实状态,从而对课堂实际教与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体状态可以分为情绪状态和注意状态以及参与、交往状态,还有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其中,情绪状态集中表现出学生对学科保持兴趣的时间长短,以及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的具体能力;注意状态则表现出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回答的针对性;投入思考的程度和发表个人看法并主动操作方面是参与状态的表现;交往状态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并共同解决相应问题的状态;思维状态则体现出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简介,以及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在生成状态则表现出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实际是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加强程度等。 三、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变革 1确立全新的评价方式。变革中,要确立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全新的评价方式。总结性评价能够在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阶段结束之后,评定学生对该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学习成果。过程性评价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的相关测定。过程性评价类似传统意义上的非正式考试以及单元测验等评价模式,并更注重测试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强调对学生的分数和成绩的评价,从而利用最终结果改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使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测试和反馈以及改进的过程日趋完善。过程性评价的概括水平低于总结性评价,且测试内容的覆盖面较小。总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回顾式”评价已完成的教学效果,而过程性评价是“前瞻式”的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的评价模式。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克服单一甄别功能的弊端,全面综合的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 2评价内容和标准的改革。教学质量的具体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应该尽可能全面的体现才人才的多元发展趋势。评价的具体内容除了包含学生的认知领域外,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意和能力领域。能力领域评价要考虑促进学生在探索发现与创新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采用较为严格的水平等级,能有效评价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变化,制定出不同层次的,从认知和理解到应用和分析,再到综合和评价这六级标准。管理能力的培养也要制定具体的评价等级,例如从模拟到独立操作再到创新。 3评价来源的变革。教学质量的评价应抛开以往单一化试卷测验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的活动为重点,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联系中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情意领域,构建出多元化、智能化的评价模式。这就需要教师从多个视角、多层面的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其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迁移到其他领域。 经济管理系论文: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倡在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便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仍然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限制和阻碍了经管专业的后续发展。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系统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问题;对策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给我国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亟待变革。在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构建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阻碍和限制,给学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带来很大的难度。能否改善这一局面,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简析 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加强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但是咋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先对其进行如下分析。第一,实验项目难以有效的与理论课程进行相互融合和匹配。这主要是因为实验教学发展起步比较晚,在原先专业教学计划中,并未对专业实验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在时间安排以及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难以真正做到和理论课程相融合,经常独立进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第二,实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落后,仍然受到理论教学模式的限制和约束。实验教学缺乏足够优秀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是由原先教授理论课的教师所带的,在对实验教学中仍然不能习惯使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不能及时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创新,导致实验效果很不理想。第三,实验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一刀切的模式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需求。每个学生由于环境和学习能力的高低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实验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有效地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将会使得实验质量大打折扣,对实验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3、构建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有效策略 3.1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实验教学体制 在以往学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严重阻碍了及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这必须引起学校经管类老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积极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思想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往实验教学体制主要是以“服务本学科,从属本学科”为原则而进行的建立,这种教学体制尽管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严重浪费了学校教师资源以及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并且导致难以充分利用资金,也不能优化配置和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学科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和交叉,使实验教学处于孤立状态。降低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给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对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转变和创新,改变实验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必须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充分考虑投入经费、积累的经验、建设队伍以及完善配套设置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之上,对实验教学机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实施十分必要。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和技术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还必须对实验课程和内容进行详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指导书进行合理的编写。首先,对实验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的安排,以便使得课程能够和实验内容保持一致和连贯,实现实验教学的系统化。其次,每门课程所需要的实验项目不同,在充分考虑课程需求的情况下,对实验项目进行灵活而科学的设计,并且对于课时数量和实践的安排均可以适当进行调整。进行集中和分散实验均可,并且对于实验时间也没有明确的限制,课上和业余时间都可以有效开展实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除了对实验进行演示和验证之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对实验教学进行创新,以便实现实验教学的综合化、障碍化和个性化。尤其是对于设计综合性的实验来说,不仅要确保实验和课程内容紧密相连,而且还要确保实验能够和高年级多个综合的关联课程相匹配。另外,实验教学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还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具有开放性的实验,以便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实验教学中有所收获。如果能够鼓励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开发和设计,将会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 3.3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实验平台 实验教学要想有效开展,打造良好的实验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平台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第一,加强对实验硬件平台的建设。在经管类实验教学环境中,一般情况下是使用计算机局域网,统一设计和规划计算机网络是十分必要的。对实验硬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配置,并加强对网络服务器资源的优化,以便确保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为打造良好的实验平台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对实验软件平台的建设。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丰富和完善,主要需要通过对一系列软件资源的建立、配套和丰富。在充分结合实验教学内容和满足科研需求的基础之上,对软件资源进行建设,可以极大的改善实验计算机软件设施,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习效率和实习质量。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对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力度,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经济管理系论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 摘要:建筑企业是当前中国建筑企业的主流形式,普遍存在规模层次不一,市场竞争激励的情况,企业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比较也不一致。企业经济管理对保持企业良好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建筑企业 经济管理体系 完善策略 一、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机制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经济管理观念意识淡薄是很多建筑企业的通病。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转变管理观念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很多建筑企业虽然有危机意识,但企业管理人员很少能够将危机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去,这就使得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员绩效考评方法 建筑企业很多对人员和绩效的考评不够合理和公平。另一方面,企业对人员的考核结果和相应的激励没有实现有效地结合,造成人员管理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企业文化发展滞后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不是短时间内形成,而是经历了许多企业发展实践和企业发展定位逐渐形成的。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发展的缺失,使得建筑企业文化相对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缺失的弊端使得企业定位和企业变革等问题缺少有效深入的研究,从而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真正推动力。 (四)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存在不足 建筑企业很多还是在沿袭传统的组织结构方式,内部员工凝聚力不足,针对不同的项目,往往很难能够在短期内形成真正可以担负起项目的团队;另一方面,在对项目进程的协调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坏境和不断更新的先进技术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是目前很多建筑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策略 根据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策略方面的分析: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所谓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就是指组织结构体系要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项目大小相匹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快速发展壮大是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在组织体系的设计上应该以高效和灵活的项目为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建筑型企业领导团队因素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管理层的组织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建立自主型组织结构,高层管理者要将目标管理和资源分配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要把企业战略性布局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中层管理者则需要把目标管理和实施过程想结合,持续规划和完善细则工作制度;基层管理者需要确保过程控制严格按照公司制度来进行。在整个项目进度过程中可以建立弹性工作制,员工可以根据工作任务更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 在某些类型的建筑项目中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式就是采用虚拟组织结构,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平台上共享优秀人力资源、行业信息和先进技术资源等,这将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企业高效率高灵活度的发展。 (二)重视人力建设,建立合理的人员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 1、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因素 企业发展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建筑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给予人力资源发展以充分的投入,提供宽阔的发展平台,从而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 建筑企业应该采取以高效率为优先,同时另外兼顾公平的原则,来对企业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对员工的激励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原则。另外对于一些项目,不能只根据项目初期的效益来进行评判和考核,而是要在激励与约束相一致原则基础上,结合项目最后总体的结果绩效来进行总体考核。 (三)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牌效应,二是盈利能力。这其中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资金筹措、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和营销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比较多的是企业的短期盈利问题,要想在以上五个方面都表现优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建筑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把项目管理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企业本身运作更大和更多项目的能力。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对建筑企业来说,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非常重要。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此类建筑型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企业管理层要广泛接纳和吸收各种外部人员和各种文化以优化自身;要不断运用管理创新等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各种条件,为成为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打下基础。 树立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建筑企业首先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来制定企业形象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其次在公司内部制定企业和员工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企业和员工的对外形象。根据企业每一个项目的影响和累积,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才能得到逐步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束语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改革,经济管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建筑企业赖以生存和经营的关键。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效用,建筑企业管理层应对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知识管理校园网站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针对这些不同的需求,N元素网站整合适合大学生兼职、考证和技能培训、生活、社交、娱乐的网站。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从分析N元素大学生专属网站的结构出发,对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网站建设与运营策略,提高网站对服务信息的集成能力,增加相关内容的统一性与便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需求,实现N元素网站运营管理的低成本。 关键词: 知识管理;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多数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通渠道,在鱼龙混杂的网站中,如何提高网站对专业信息的集成能力,以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成为网站建设重要课题,N元素网站融汇各信息,设立欢乐推荐、情报搜集、每日推荐等多个板块,为大学生提供多种信息。 1N元素校园网站:融汇信息的集成性载体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建立了校园服务网站,校园服务网站被视为服务学生、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新载体,校园网络的建设是以服务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社交为出发点,它的建立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的校园网络只是一校一地的局域网,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网络管理水平相对较差,资源库的数据量有限,各大高校信息交流不畅。校园服务网络建设不是应对上级领导检查信息化水平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领导博取政绩的实用性工具,而是为了适应学生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快、精、准的新信息与新知识的工具,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要增强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实现管理与运营的低成本,同时将网站服务功能由资源与技术层面拓展到商业层面,努力实现信息交流与网站经营目标一致发展。N元素大学生服务网站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教育资源,以统一的资源界面提供给学生,使教育管理人员、各年级的学生、老师能够内外部信息。N元素网站设立十大板块,提供各种信息以增强功能留住大学生网络用户,使其成为网络大学生信息集散地或“网上数据库”,结合当前实际,网站主要提供教育领域的新信息、提供专业性搜索引擎、免费邮箱、内容、多媒体资讯、娱乐资讯,并配有在线交流、教育论坛、就业指导等定制服务。具体地说,N元素校园网站就是要整合对大学生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网络平台,汇聚多种信息,建成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 2知识管理:N元素网站建设的新内涵 N元素网站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工程。笔者认为N元素网站建设要体现知识管理的特性,增强对各模块的管理,实现面向大学生与专门信息的集成,通过运用Web语言,增强各模块知识链接的便捷性。当前,多数校园服务网站存在薄弱环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网站资源库的产品没有科学性与权威性,且资源的更新维护缓慢,重视对校内信息的搜集,缺乏对校外优秀资源的整合能力,使服务平台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由于各种资源不能进行很好地细分,使大学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关资源的检索上,不利于大学生提升工作效率。N元素校园服务网站力求解决这些问题,以信息化与集成化的服务网站为突破口,将知识管理与Web语义作为切入点,以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为基础,运用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运营策略,增加N元素网站的收益。面对日益膨胀的信息资源,N元素网站将不同网站的多种优质信息截取出来,将信息资源内化为知识、集成与浓缩后提供给大学生。面对诸多校园网站并存的局面,Web知识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信息合成导致信息检索出现困难,当大学生从网站上提取信息时,基于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可能会带来无关信息或漏掉不同关键词代表的相同信息,多数搜索引擎缺少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识别能力,无法聚合来自不同源头的信息。基于语义Web技术利用超级文本语言对N元素网站上页面信息进行整理,集成诸如信息、搜索、信息筛选等协同工作,实现N元素网站各模块基于知识的互动操作。 3组织创新:N元素网站运作的新模式 N元素网站的建设目在于服务大学生,提高网站用户点击率,最终实现服务与创收的统一,要提升用户的点击率关键是进行组织创新,可以从运作模式、服务、专题模块建设三方面入手。在运作模式上,网站使用纵横交错的扁平化模块运作方式,这是一种资源的聚集与搜索方式,对网站建设者、使用者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意义。对于网站各模块的建设者来说,各模块的教育信息资源由具有吸引力的模块组织者统一组织供大学生访问,无形中会提升网站的访问率。通过组织各模块的信息资源可弥补网站覆盖的广度问题,扩大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聚集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网站,从而创造更多的收益。提倡服务理念,实现网站各模块的优势互补。一是提供大学生私人定制服务,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为基础,利用计算机逻辑判断处理能力处理用户的各种提问,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建立大学生个性化知识库。根据需求偏好提供定制服务;二是N元素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上要做到“新”、“全”、“精”。网站资源要是动态的,能够反映大学生需求、最新动态的第一手资料。网站的数据库一定要全面,要让大学生感觉到浏览完这个网站的相关信息后,没必要再去查询别的网站。网站建设者对信息资源的把握要精,要让大学生感觉到信息是可靠的、真实的。专题模块建设将模块涉及的专业知识糅合成完整的大学生专业资源信息系统,该模块系统中要包容专业的信息资源、学习平台、咨询服务、用户交流空间等。这些模块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空间,从而提高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 4拓展新业务模式 N元素网站以培养客户模式为主,让大学生通过我们的网站,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赢取客户的充分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网站设立十大板块,分别为:大学生兼职板块、考证版块、学术和技能网站、生活网站、社交网站、娱乐网站、欢乐推荐、情报搜集员、每日专题、技能交换。同时设计网站的手机端和建设APP软件来符合现代手机用户的需求。成员明确分工负责各个板块,做好网站建设、营销推广、后期维护等工作。了解用户需求,整合有利的商业资源,与其他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双赢。 5结语 N元素校园网站是汇集各种大学信息的载体,它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方法,在组织、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力求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资源,使N元素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作者:龚薇 王豪 王博晓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校园图书馆网站成为学校信息、远程教育、内部沟通的重要平台。校园图书馆网站作为一个学校的资源网站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可远距离输送、随时随地、快捷便利。文章就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过程:初步规划、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网页的设计制作进行介绍,以及对网站的管理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校园;图书馆;网站;建设;管理 1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要求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重点是为访问者提供资源,为访问者提供便利。因此,图书馆网站需要以检索和个人信息管理为主。可以将网站分为书目检索、我的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学校概况和公告栏等。 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 2.1校园网站的初步规划 校园图书馆网站可根据需求设立其结构,图书馆网站以检索资源和个人信息为主,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网站首页建立个人图书馆和各种资源检索等一级栏目,再根据需要下设各类子栏目。校园网站要确定属于自己的域名,网站域名可采用英文缩写,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也可以自行设计容易记忆的域名后申请批准[1]。例如,图书馆网站域名可以用library,再加上学校名称的简写,这样一目了然。 2.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 网站的设备要根据实用性、稳定性、先进性进行分析选择,实用性是指根据网站的功能确定校园网站的访问量,再根据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选择出适合服务器的硬件[2]。不同的服务器,有不同的配置要求。稳定性是指在校园图书馆网站高效运转的情况下,服务器不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一个网站的服务器作为整个校园网站的主体,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较多的负载,很容易导致系统坍塌,导致网站不能使用,因此,服务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是校园网站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长时间的工作下必然会导致服务器的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散热、通风措施也要有所考虑。因稳定性不好造成系统坍塌的情况,比如:在学校进行全校性选课时,它所面对的访问者是全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访问,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坍塌。先进性是指使用目前最新的产品,从而提高服务器的使用年限,当然,这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例如,随着CPU的发展,可选用多核心配合64位处理器。网络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软件平台。软件平台的选择可根据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进行选择。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我国一般选用Windows系统的较多,虽然该系统费用与硬件配置较高,但其操作简单,管理服务器方便,维护成本低。Linux系统虽然费用低,硬件配置低但是其操作过程复杂。数据库有Access、SQLServer、Oracle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网站较大,使用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大的数据库。Dreamweaver和Fronde是最常用的开发工具,可以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图书馆网站后台数据库选用SQLServer和Oracle。 2.3网页的设计制作 一个网页的设计制作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风格,一个良好的设计风格可以体现图书馆的风格特色。网站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色彩、版式、图饰、文字等方面,在色彩的选择上,选用暖色调与冷色调相结合,避免使用单一色调,在版式上,可以采用主次分明、大小结合的样式。在图饰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以图书馆的图片为背景,使访问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图书馆的外貌。在文字方面,在突出重点时,可以使用大字号利用一些鲜艳、亮丽的颜色其他的适度选择。对于图书馆网站,要重点突出资源、服务指南,色彩搭配简单明了,让人感觉简单易懂,易操作。在设计风格确定后,要尽可能地根据校园网站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资源,制作出方便使用、高效运行的网页。其次,首页也是至关重要的,访问者进入图书馆网站首先看到便是首页,它为访问者留下网站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首页的重要性。在首页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设计风格外,还要在一些细节上多注意,同时,也要考虑首页的全局布局,以网站的各级内容建立全面的链接结构,做到清晰明了,从第一印象上吸引访问者。对于图书馆网站首页最重要的是要设立检索指南,对于一个新进入网站的读者来说,如何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还要为与读者互动提供一个小空间,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 3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 一个校园图书馆网站在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校园网站的建设结束,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在管理与维护时,需要做到管理人员分工协作、日常维护等工作。 3.1管理人员分工合作 网站的管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下设各个部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栏目,各部门相互协作,及时将网站的信息进行公布。这样分工协作可以使网站内容尽快充实起来,同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2校园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 首先,管理人员要对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审核,审核内容的准确性,要确保访问者看到的资源是准确的。并且要及时提醒管理人员资源,防止出现资源不及时、资源量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位论文、期刊、报纸,这些都具有及时性,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读者的需求。日常维护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网站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并且及时地进行维护。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漏洞有四种:系统瘫痪、篡改信息、网页挂马、控制入侵[3]。系统瘫痪是指黑客对校园网站系统进行攻击,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网页挂马是指黑客将病毒隐藏在网页上,在访问时,随访问者运行,窃取信息。想要使校园网站长久的运行,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外来系统的入侵、以及内部用户的破坏。对于计算机病毒,可以使用一些反病毒软件,对系统进行检测,特别对于最重要的服务器,进而防止病毒的入侵。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访客进行访问时,可以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允许有访问权限的访问者访问。其次,可以设置防火墙,通过使用防火墙,使不信任的网络进行隔离,进而确保其安全性[4]。但是校园网站防护的与攻击是双重的,有防护就会有攻击,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防护,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站的安全,提高网站的使用年限。为了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的恢复,可在校园网站建设完成后,建立一些应急措施,例如,对系统进行备份,这样即使系统崩溃,也可以及时进行修复[5]。备份时,可以采用整体备份或部分备份,整体备份是指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进行保存,部分备份是指只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保存。对于图书馆网站,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很多,可以只备份些常用的数据,其他的慢慢恢复。 4结束语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是信息化时展的趋势,这在教育工作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格局已经固定,但是,依然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为访问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提高技能,访问者不断地提高素质。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炳楠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站建设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完善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规划,以校园网站的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透明度和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校园;网站 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校园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1 校园网站基本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到来,大量新校区在各地拔地而起,校园网络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不断完善,校园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在线的各类网站已近60个,学校主页的总浏览量已经接近200万人次,校园网站在学校形象宣传、招生咨询、信息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大二、大三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287份),有263名同学每周至少一次浏览校园网站,占总数的91.6%;有139名同学每天至少浏览一次校园网站,占总数的48.5%,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同学们了解到各种教学、生活信息的重要渠道。 2 校园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网站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如何更好的建设校园网站,发挥校园网更强的作用方面各高校还处在摸索阶段。校园网站在运行、维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网站数量众多,但浏览集中在少数网站。通过调查问卷,在你经常浏览的校园网站选项中,有198人选择了校园主页,占总人数的70%,大多数职能部门网站、个别系部网站浏览量不是很大。 2) 网站内容介绍性多,而互动性少。通过调查问卷,在你最希望增加的网站内容选项中,有168人选择了互动性栏目,占总人数的58.5%。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网络中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互动性栏目的增加是未来校园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 网站特色不足,重点不突出。在你最感兴趣的网站调查中,有87人选择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占30.3%。这说明校园网站在特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 网站信息更新不够及时。通过对学校近60个网站的调查统计,只有12个网站每日都更新信息,个别网站一个学期都没有信息更新。 5) 网站易用性较差。目前我校校园网站普遍存在着网站易读性差;链接使用不规范;Flash的使用不恰当;重点内容或者功能不突出;界面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对校园网站来说,如何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网站的易用性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6) 网站安全性有待提高。目前,校园网站大多采用ASP+ACCESS的建站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个别网站开设了留言板、论坛,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缺乏管理,造成一些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对校园网络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对校园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 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做好前期规划,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合理的前期规划是做好校园网站的前提,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建立不同的网站群。 2) 创新内容,树立品牌,突出高校特色,形成精品栏目和特色栏目。为了避免同质化,高职高专院校应提炼本校的特色,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水文化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特征。在建设网站时,应该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使人一浏览校园网站就有“水文化”的熏陶,让人过目不忘。 3) 建立校园网站门户,进行信息整和。网络由于其信息、存储的方便性,造成大量的信息在校园网站,使得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站时,信息整合就变的相当关键。就我校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信息需求完全不相同的群体,教师需要的是教学、科研、办公等方面的信息,而学生更需要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门户。教师需求的信息在校园内网,学生需求的信息在学生信息门户。 4) 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校园网站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特别是各系部、各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员的参与。学校应保证合理的经费投入,定期召开网站管理人员会议,每学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 5) 加大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近期,国家花大力气对手机不良网站进行的整顿,校园网站更应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站的传播,特别是加强对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的监督管理。 6) 定期举行网站评比,及时查找不足。每学年开展网站评比,对优秀校园网站进行表彰奖励,共同提高学校网站的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校园网站是一个学校对外的形象标志,对内的信息流通、交流渠道,建设一批优秀的校园网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初探 摘要;网站是单位或者学校对外的名片,学校网站在学校的宣传和常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校网站的功能,尚未开通网站的学校不少,建立了自己网站的学校有不少也没有好好利用,也没能好好管理。笔者作为一个资深网站建设者及管理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学校;网站;管理 1概述 S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学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电脑室和校园网,据统计,在祁阳,电脑室已经普及到了农村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电脑室普及率高达99%,更不用说其他初中高中学校。网络也已进入各级学校。各级学校纷纷组建学校的中心机房,有不少的学校组建了自己的网站,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名片,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学校网站可以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和了解。同时学校网站也是师生展示风采风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参与建设学校网站多年,在学校网站建设中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技术。2祁阳县各级中学网站现状 现在全国有众多的高级中学都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些初中小学也都有自己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网站,不少学校的阿站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甚至可以和大型门户网站相媲美。但是在永州,特别是在祁阳县,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的春风似乎还没能吹醒这片古老大地。据调查,目前能在百度搜索中找到的学校网站只有祁阳一中,祁阳四中,陶铸中学,祁阳师范学校等四所学校,并且发现只有祁阳一中祁阳二中官网结构完整,但是更新还算不上及时,很多信息都是网站初建立时候的信息,有些甚至是五六年前的内容。校长都换了好几个,那网站显示的学校领导还是前任。由此可见学校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和对网站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像陶铸中学只是申请了一个域名,网站还没真正建设好。而祁阳职业中专而作为永州市职业中专的楷模,竟然在百度中找不到该学校的网站,也是很让人大跌眼镜的事。网站进入各级学校是迟早的事,这是时代变迁发展的趋势。 3学校网站建站目标 学校网站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宣传学校,为了扩大影响,也为了更好让学校各项管理,各项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各位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共利,所以学校网站必须具备以下目标。 1)树立学校品牌,展示学校形象,公开学校各项管理政策和措施,公开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信息,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2)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与招生政策。 3)便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动态及教学纲领。 4学校网站软件配置及使用软件 本人所在学校原来具有一个中心机房,有服务器一台,移动网络光纤直接到学校中心机房,移动光纤是60M流量,中心机房除了把网络通过企业专用路由器分散到各班教室和办公场所,还在服务器上安装了学校的网站,服务器在软件上采用Win2003服务器版本,采用Asp+Access建设网站。网站采用动网内核,界面和内容由单位自己设置,这种配置服务器的方法优点很明显:1、网站空间不受限制,可以无限增加网站内容,如果空间不够,只要在服务器中添加硬盘,理论上来说,阿站空间可以无限升级。2、维护简单方便,不但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后台登录,也可以在服务器电脑上直接操作。3、更新速度快,操作方便,上传文件速度很快。但是存在最大问题就是,作为网站是被访问的对象,更看重的是下行速度,而学校使用的是移动光纤,下行速度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站的发展。如果在学校校园网中访问本服务器,速度自然不错,但是出了学校局域网,访问速度很慢,并且常常处于无法访问的情况,如果是在外省访问本站,那更是异常艰难。网站本来就是需要客户访问查看,如果网站做得再好,但是无法访问,那这网站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必须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学校统一了思想和意见,决定租用专业服务器的空间。虽然需要投资,操作不方便,空间也有限,网页的页面数在1-200页以内,可以适当的浮动。但是这是推广单位网站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有自己网站,先必须申请域名,目前国际顶级域名已经越来越紧张,只能尽快申请。如果实在无法申请一级域名,二级三级域名也是可以的。当然建设网站第一件事是需要首先注册备案(国家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站域名申请需要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学校网站规划和建设周期,大概建设周期为一到二个月。必须准备工作充分,调研完备,才能着手组建。 5网站使用软件及规划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内容形式的不同,规划建设不同的网页表达方式,在设计和创意方面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又兼顾其展的方向。做到既量身定做、又兼容并蓄。 5.1设计风格 先构思几个版面,征求单位领导和职工的意见。设计logo图案,背景为学校全景图。一般学校的网站的属性都为综合性网站,学校网站要求风格为清新、简约,网站的主要颜色为蓝色或者绿色。学校网站不可能做得像新浪,网易网站那样高大上全,但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让大家想去看,看了后有所收获。不但本校的教职工学生想去看,学生家长也愿意去访问,甚至其他社会人员也愿意访问了解。那这网站就是成功的网站。 5.2界面创意 网站的风格必须统一,不能太多花里胡哨,简洁明了是学校网站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网站又标准的图标风格设计,统一的构图布局,统一的色调、对比度、色阶;还得有统一图文风格;当然这些如果管理者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以把这些交付美术组老师负责。在确定网站色调和风格上,再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比如有些学校以红色为主,象征学生火热的青春,有些以蓝色为主,给人以安静恬然的氛围,有些以绿色为主,给人清新、简约感受。个人的偏好是颜色蓝色为主,与操作系统蓝图白云的界面比较一致。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中职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主要对Web标准及其构成进行分析,并应用Web标准进行中职校园网站建设,实现了网页中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获得更好的访问性能,降低了维护成本。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Web标准;XHTML;CSS;DIV;中职校园网站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网络时刻影响着人们,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站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等。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往的中职校园网站,大多采用层层嵌套的表格布局和复杂冗余的代码。在校园网访问量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网站访问者在机器CPU、GPU、内存等硬件性能影响下,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页面打开;此外由于各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页面的显示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的应用和学校形象。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使中职学校得以长足发展,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2.Web标准概述 2.1Web标准的提出 Web标准,也被称为网站标准,是由国际工业协会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其他标准化组织共同制定的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以此来创建和解释基于Web的内容,改变二十世纪90年代Web领域中各浏览器生产厂商之间不兼容现象。1998年这些规范被定义为“Web标准”,并在不断发展更新中,使它更方便、更有效、更强大。但它创建一始,并没有被强迫要求使用,也就没有得到网页设计人员的重视。直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的规范,Web标准在网站建设中才被广泛接受和推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标准。 2.2 Web标准的构成 Web标准是一系列规范共同组成的标准集合。符合Web标准的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其对应的标准也分为三个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表现标准语言和行为标准语言。如图1所示。 (1)结构:结构是所有表现的基础,用于对网站数据的分类及整合。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是HTML,XML和XHTML。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广泛用于现在的网页,用来为文档增加结构信息,如表示标题, 表示段落等。2014年10月W3C宣布完成HTML5标准规范。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用来定义其它语言的一种元语言,其中的标记是关键部分,网页设计者可以用来创建内容,然后使用限定标记标记它,使每个单词短语或块成为可识别、可分类的信息,常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XHTML可扩展标识语言是用XML的规则对HTML4.0进行扩展而得,为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而建立,XHTML结构要求严谨。 (2)表现:用于设计者赋予内容的一种样式。表现标准是CSS(Cascading Style Sheds)层叠样式表,用来控制网页内容的外观,如版式、颜色、字体大小等。使用CSS可简化HTML中各种复杂的标记,实现与HTML所负责的结构相分离,使网站的访问和维护更加容易。目前推荐使用的标准是CSS2.0。 (3)行为:用于用户对网页文档的交互操作,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文档对象模型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和ECMAS―cript。DOM是行为要操作的文档对象,是浏览器与内容结构之间沟通的接口,用以访问页面上其他的标准组件。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l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用于实现具体的界面上对象的交互操作,目前推荐遵循的ECMAScript262主要是JavaScript技术。 3.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有了标准才会更加完善,网站设计也是这样。基于Web标准网站设计的核心是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即网站的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Web标准的网页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架构,提高中职校园网站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3.1使用XHTML代码对网站内容进行架构 XHTML是网页代码的核心内容,利用XHTML标签格式化文档的内容,建立语义化文档,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所要遵循的XHTML规则如下: (1)选择相应的DOCTYPE。DOCTYPE是用来说明XHT-ML的版本,在浏览器解释文档时发挥很大的作用。XHTMLl.0提供了严格型(Striet)、框架型(Frameset)、过渡型(Trans~ion)三种选择。过渡型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类型,因此在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中也是使用过渡型,其具体代a格式如下: (2)设定命名空间。这里用来指出文档的所有者,其具体代码格式如下: (3)声明编码语言。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使代码被浏览器正确地解释并通过标识校验,代码为:。这里声明的编码语言是简体中文GB2312。 (4)所有标签和属性的名字均使用小写字母书写,并为每个标签配备相应的结束标签,正确嵌套标签,将所有的属性用引号括起来并赋值。 3.2使用CSS对网站进行页面布局 布局是表现层技术的基础,所有表现层的设计都基于布局。传统的网页在设计时为了实现页面布局效果,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表格,有时还会进行各种嵌套,代码的可读性降低,页面字节数直线攀升,页面内容和表现也混杂在一起,维护成本较高。为使内容和表现相分离,采用CSS的页面布局方案。 (1)用D1V来定义语义结构。D1V的中文理解为“层”,它相当于―个容器,包括起始标签和结束标签之间的所有内容。div标签是XHTML页面布局的首选,整个页面更多的区域使用div来标识。以我校的三栏式布局为例,结构如图2所示: 这里定义了bodv、header(页面头部)、content(页面主体内容)、footer(版权区域)四个大盒子,在content这个盒子中又分了两个小盒子:sider(边栏区域)和main(主体区域)。为使header、content和footer从上到下整齐排列,将这三个盒子均放入body中,并居中对齐,控制方便。 (2)用CSS进行样式设置。使用CSS样式表控制网页的字体、格式、颜色等,将表现都定义到CSS文件中,便于访问和维护。CSS的语法结构由三部分构成:选择符fSelectorl、属性(properct)和值(value)如:p{color:blue;font-size:14px}是将段落中文字颜色设置为蓝色,同时字体大小设置为14像素。根据页面的需求,灵活选用选择符是布局的基础。为了保证页面在不同的浏览器上能够有效一致的显示,需要按照CSS2.0标准编写CSS文件。将CSS样式表应用到XHTML中有内联样式表、内部样式表和外部样式表三种方法-引。外部样式表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即多个网页都可以调用同一个样式文件,通过改变一个文件就可以改变整个站点的外观,实现了代码重用的最大化和Web文件的最佳分配。使用标签链接到样式表: 3.3使用基于DOM文档对象模型的标准脚本语言 DOM的产生,缓解了网景Javaseript和微软Jscript之间的矛盾,网站设计人员能够访问站点中的脚本、数据和表现层对象。JavaSeript是用来操作DOM的脚本语言,但两者并不等同。浏览器解释Javascrip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保证JavaS-cript各种浏览器中执行的一致性,编写Javascript时要注意对各种情况分别加以判断和处理,编写相应的JavaScript脚本。 将JavaScript代码保存在相应"*js"的文件中,在需要时调用。如。 4.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O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首先减少了中职校园网站建设的成本。由于使用了Web标准,页面的代码和组件大大减少,带宽要求降低,如当使用CSS改版后,每天节约超过两兆字节(terabytes)的带宽,成本随之下降。 其次,使中职校园网站更容易被搜寻引擎搜索到。在当前各中职学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用Web标准可以让网页的下载速度与网页的显示速度更快,这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尤为重要。 第三,减轻了中职校园网站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用Web标准制作的网页,不需要变动页面内容就可以进行改版,便于网站的维护。 第四、提供给用户多元化的访问方式。利用Web标准设计的网站易于移植到新的硬件或者软件系统,可以被更多的设备访问,如手机、PDA、屏幕阅读器,实现了信息跨平台的可用性,用户还可以订制自己喜欢的表现界面。 最后,由于Web标准网页提供适于打印的版本,符合web标准的页面也很容易被转换成其他格式文档如word格式,用户无需复制内容便可打印所需要的内容。以上这些都可以使中职校园网站的访问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期发展。 目前国内应用Web标准进行网站的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网站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针对外界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的平台,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为高职院校保卫部门工作的开展增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是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旨在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安校园 网站建设 随着国内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校园的管理也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高校各项工作都基于网络平台来开展管理。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也是基于各省教育厅平安校园创建的文件精神,在校园推广的一项工作,目的是方便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把握安全自救常识,提高自我的防护各项危险的能力,并对全国的安全生产情况、安全政策法规、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伴随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发展,平安校园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也有很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提升校园安全工作的效率,如何保证安全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如何提升安全教育知识的趣味性,如何保证校园安全宣传工作的全面性,这都是新时期对平安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部门提出的新问题。本文主要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园。 一、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特点 (一)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网站页面的设计简洁明了,以学校的主打色系为主,配以学校的风景图片,不允许出现任何广告。网站的操作相对简单,对于需要在网站进行事务办理的人员,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栏目,填写相应的申请或者信息就可以办理事宜。例如办理暂住证的时间预约,只需要在户籍管理中选择暂住证办理,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办理时间,提交申请就可以了。 (二)校园安全动态及时更新,危机信息及时处理。每周及时更新网站信息,报道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新动态,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和活动中需把握的安全小常识,各二级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简讯等信息。危机信息举报专栏中,每天及时关注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做好学校的安全监管工作。 (三)形式和内容要体现平安校园特色吸引浏览者。页面的内容多采用图文并茂,加入漫画元素来描述安全知识。并且后续设置一个微电影视频专栏,生动的案例引导,吸引高职院校师生来关注。 二、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与平台搭建 (一)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 平安校园网站是围绕教育厅的平安校园建设相关要求来组织内容创建的。网站的页面编排主要围绕实时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宣传活动,消防隐患排查整改,网上户籍、治安便捷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网站各专栏内容相对独立,各栏目的导航功能明确。其主要分为12个专栏,其中包括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安全新闻、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安全论坛、信息上报、视频之窗。 1.机构设置:让全体师生了解保卫部门的人员基本情况和所设立的科室,及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科室的负责人办理事务。 2.通知公告:主要校园的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每个节假日的安全通告。也会涵盖保卫部门所开展各类活动的新闻,学校的平安校园建设情况,各二级学校围绕平安校园开展的活动的简讯等,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增强网页内容的吸引力。 3.户政服务分出五个子栏目:户政须知、新生户籍管理、毕业生户籍管理、教师户籍管理、暂住证办理预约。该专栏主要是针对新生、毕业生、教师的户籍进行事务办理。并可直接在网络上申请暂住证办理的预约。 4.安全教育专栏中包括三个子栏目:安全文化宣传、安全微课课堂、典型案例。其中安全文化宣传主要是针对每季度开展的安全文化教育宣传的活动情况,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微课课堂主要是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学习;典型案例是对全国的安全案例进行共享,让同学们以此为戒。 (二)平安校园网站平台搭建 作为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要对外进行校园的安全新闻信息的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功能;另一个就是在校内进行用户数据库的维护,便于师生用户在网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我们在规划平安校园网站时,采用外网和内网的服务器分开使用,内部网服务器进行IP限制,只允许教师用教工号,学生用学生证号进行登录访问。外网主要是放学校的通知和公告,及其他动态信息,内网给师生提供各项安全、户籍、治安、消防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器使用平台上,我们使用的是ASP+SQL为Web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三、平安校园网站管理和维护 (一)平安校园网站日常信息管理 为了保障网站信息的及时上传,如何合理设置信息流程管理,减少信息的中间环节就很重要了。通过前往多所同省高职院校调研、交流,具体经验包括:1.外网和内网栏目分开:外网的专栏有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普法宣传,视频之窗,内部网的专栏是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安全论坛,信息上报。2.内外网都设置专栏管理人员,并由保卫处人员根据其分管业务工作来分配专栏,随时关注网站的反馈信息,给予浏览者及时的信息回复。3.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员,专门负责审稿,改稿和通知、简讯、通告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要收集校内外安全案例,并通过进行归纳整理,用最生动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既能吸引校园网的浏览者,又能让他们及时把握案例,掌握应急知识。 (二)平安校园网站日常维护 1.加强网站队伍建设 平安校园网站是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校园安保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建设的系统工程。校园保卫部门需要有一支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站管理技术的工作人员,并为其配备好一定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工作环境,使他们成为网站管理和维护的主力军;网站的维护,需要保卫部门的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养成每天浏览平安校园网站的工作习惯;需要定期组织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去各高校或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兴趣队伍,协助网站管理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 2.平安校园网站优化 (1)SEO优化。SEO是指在了解搜索引擎自然排名机制的基础之上,对网站进行内部及外部的调整优化,改M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字的自然排名,从而获得更多的展现量,吸引更多目标客户对网站进行点击访问。对于SEO优化,需专员了解网站对应目标群体需求,对网站关键字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网站更多访问量。 (2)网站内容优化。及时调整网站内容,对网站内容的、修改、审核需要网站管理专员进行完成,让内容更吸引人。 (3)网站栏目模块优化。对网站栏目模块进行优化。从网站上线以后,观察其栏目,对栏目进行适当合并、删除、修改,让页面布更合理。 四、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宣传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宣传的推广,方法有:1.新生入学的录取通知书中包含平安校园网站信息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信息;2.可在校园中的警示牌、宣传材料上对平安校园网站网址进行宣传;3.将平安校园网站更新信息于校园网论坛;4.将平安校园网站的主页定期设置在计算机机房中;5.在校园网其他部门网站中进行链接;6.将网站的网址印刷在名片、信封、办公用品等媒介上。 五、结语 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师生了解校园安全动态,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外进行安全宣传的重要窗口,所以创建好平安校园网站,对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在师生中普及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平安校园网站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做好网站的功能、内容、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才能发挥好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各项功能,促进保卫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安全工作的效能。 (本文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院级科研项目:“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编号为:KY201508;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刍议校园网站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方面,校园网站的建设就是将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应用的最好实例。但是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校园网站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对信息的安全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的。在本文中将对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对其中重要的控制要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校园网站 建设 安全管理 控制要素 1 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行业就可以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很多的企业都逐渐的进行了局域网的建设。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内部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的共享,对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校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对校园形象的塑造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由于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校园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保证校园网络能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 2 校园网站的建设 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有着多种条件的,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2.1 选择合适的服务平台 目前在进行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多种的服务平台的,这些平台都是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对所建设的网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服务平台。从操作系统上来看,常用的有Linux 和 Windows Server系统这两种常见的系统,这两种系统都是具有其特有的特点的,首先Linux 系统是具有多种版本的,并且每种版本的主体结构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并且在选择Linux 系统之后很多的软件都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在进行资源代码的提供时,用户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软件进行修改,这也就是说该系统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而对Windows Server系统来说,其使用过程中的费用是较大的,同时也无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但是这种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是非常容易掌握的,系统的安装也是非常简单方便。将这两种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Windows Server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是更加方便简单的,对于新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上手的,但是这种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Linux 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与使用的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不过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 2.2 结合数据库实现页面的动态显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静态Web站点的开发与管理是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的Web站点的交互性是非常差的,其中的信息以及内容需要由人为的进行修改才能够实现变化。这也就需要网站的管理员对网站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修改,这对于管理员来说就是有着较为沉重的任务的,所以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都数据库进行综合使用,主要就是由于数据库叫其他形式的数据来说是非常容易进行修改与管理的。 而数据库访问技术主要就是指当客户端进行了浏览器的安装之后,就可以通过通过这个浏览器,在进行关键词的输入之后实现与网站的交互,接着浏览器就会将这个关键词送至网站的服务器,服务器就会在数据库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搜寻,并且再次传递给用户。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进行数据库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要保证该数据库能够使得更多的用户进行顺利的访问;其次就是进行建设的数据库需要为关系型的,这要就是由于这种关系数据库的功能更加的完善,在运行的过程中是非常可靠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依赖这种数据库进行的。 3 校园网站安全管理 随着校园网站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进行使用,为用户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在使用的用户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使得网站的安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1 网络平台 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管理,网络平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基础。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安全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所采用的操作系统的类型以及安全级别与使用要求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修补,对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并且对一些不常用的服务进行及时的关闭,对一些存在着敏感性内容的端口进行关闭。另外就是需要对网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原因以及攻击者所留下的痕迹,通过操作系统中的日志文件进行发现,而日志文件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审查与检测,其所进行的检测还是动态检测。最后就是对于服务器软件来说,需要进行正确的安装以及配置,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就是安装的目录最好是不要放在系统分区上,在结束了安装之后需要将其中的文件以及目录进行删除,并且进行一个新的目录的建设。 3.2 服务器的安全 对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服务系统中的各种用户,发生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户的口令强度是较为弱的,进而被破解;用户的权限是存在着不正当现象等。对服务器的用户的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就是通过 Guest 帐号进行,第计算机管理中的用户将 Guest 进行禁用,并且还需要对 Guest 用户进行复杂密码的设置;对不必要的用户进行删除,对不再使用的用户进行删除,对系统的用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其次就是进行两个管理账户的设置,用一个用户对日常事物进行处理,另外一个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进行一个陷阱用户的创建,进行一个本地用户的建设,并且将权限设置为最低,但是进行严格超级复杂的密码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对入侵企图的人进行及时的发现。 微软在网站上会定期的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程序。要经常查看补丁程序,不定时的上网下载升级操作系统补丁程序,一定要按逻辑顺序使用这些补丁程序。如果以错误的顺序使用它们,结果可能导致一些文件的版本错误,系统也可能无法启动。 3.3 从网络环境进行分析 所谓的网络环境就是指网站的服务器所在的校园网络,主要就是包括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而这种网络环境的安全是保证网站安全的基础。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对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进行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进而保证校园网站的重要通道是安全的。 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中坚力量,防火墙的作用能力为IT行业所熟悉。在安全策略中,防火墙是核心部分。它是通过程序限定对我们所用网络的访问,保护我们的计算机不受黑客的袭击,计算机中的信息不会遭到黑客的篡改、删除。 3.4 从网站的数据库进行考虑 想要保证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需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以及恢复,另外就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用户的身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测,对数据库的远程登录进行设置,从而避免这个方面出现漏洞。 数据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防止SQL注入攻击。SQL注射能使攻击者绕过认证机制,完全控制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库。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简称,它是访问数据库的事实标准。目前,大多数Web应用都使用SQL数据库来存放应用程序的数据。几乎所有的Web应用在后台都使用某种SQL数据库。跟大多数语言一样,SQL语法允许数据库命令和用户数据混杂在一起的。如果开发人员不细心的话,用户数据就有可能被解释成命令,这样的话,远程用户就不仅能向Web应用输入数据,而且还可以在数据库上执行任意命令了。 SQL的预防方法:前台输入验证是对接收的参数进行检查,最大限度的保证符合定义的标准的过程。前台输入验证的理念是不相信用户输入,检查每个用户输入是否满足预设定的类型、长度或大小、数值范围和格式等。前台输入验证时可以使用只接受已记录在案的良好的输入的操作的白名单验证方法,也可以使用只拒绝已记录在案的不良输入的集合的黑名单验证方法。 3.5 进行网站安全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对校园网站进行安全管理,不仅仅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对于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规章制度主要就是包括安全管理级别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围,进行网络使用规章以及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且对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以及应急措施进行制定。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将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的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保证校园网站能够是安全可靠的,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作者单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8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扁平化设计这个概念兴起于近几年,由于一些大型公司和组织在网页设计上都将风格偏向了它,所以扁平化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流行。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重视了校园网站的建设。文章通过对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改版前后的设计进行分析,阐述了扁平化设计的具体运用,给其他高职院校校园网站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扁平化;高校网站;网站;设计;建设 如果问时下网页设计的流行趋势,都能听到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这个概念。所谓“扁平化设计”所指的是抛弃那些已经流行多年的渐变、阴影、高光等拟真视觉效果,从而打造出一种看上去更“平”的界面。善于用颜色去鼓励用户探索。它是极简主义的直系亲属,不过更复杂和多样化一些,既兼顾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又可以应对更多的复杂性;通过去掉三维效果,将锐度和清晰度融为一体。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参与的“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改版前后项目的分析,简述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应用中的优势,为今后高职院校网站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高校校园网站的发展概述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高校网站建设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窗口,是学校进行形象展示、信息、交流沟通、招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高校校园网站主要是起到信息的作用,但存在着布局单一、填塞信息内容过满;不重视色彩搭配;缺乏人性化设计等各方面的问题,可喜的是随着高校网站建设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制作精良的高校校园网站。这些极具特色、制作优美的高校网站也引领了其他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与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发展总体滞后于本科院校,这与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等各种因素有关,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在学院网站这块也渐渐重视,不断进行改版,近些年一大批优秀的高职院校网站异军突起。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优秀的网站几乎都应用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官网也是应这股潮流而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 2 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设计中的运用 在设计之初参考了众多国内高职院校网站,结合学院的自身特色,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最终完成了整个改版工作。该网站于2016年1月正式运行,视觉效果较好,得到了用户的肯定(http:///webSite/)。改版前后的网站如下图1和图2: 整个页面采取扁平化设计,具体设计体现如下: 1)布局 扁平化设计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术设计风格,所以在排版上尤为重要,讲究整齐有序、条理清晰,摈弃复杂的排版结构。原来的信息堆积,布局过分饱满、凌乱,重点不突出。所以网站在布局上精简,将原来复杂的“国”字形结构改为简单的三分栏,用大的颜色块来布局,改版之后将原来“快讯”、“公告”之类的栏目划到统一的中间信息栏下,一目了然。 2)中性之美和鲜明的对比 在扁平化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极为重要。由于抛弃了拟物化设计风格的渐变、高光等特效,只能使用纯色块来进行设计,那么在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上就极有讲究。为了能让使用者舒适的阅读,不造成眼睛疲劳或者其他不适感,设计师应尽量选择中性的颜色。也就是说,要避免使用饱和度过高的纯色,比如纯红、纯绿、纯蓝等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在展示的时候会非常刺眼,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视觉体验。在色彩的应用中,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对比,只有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才能迅速抓住使用者的眼球,让设计师的意图表现的更加明确,通常是通过亮度、色温、对比色、互补色等等手段来实现颜色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使用参数相近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搭配会使阅读困难,甚至会造成使用者的极度不适。在新版的设计中,整个网站的主色调采用了饱和度低的蓝色,这种冷色调不刺眼,方便阅读。同时在一些小面积的地方诸如角色登陆的“教师”、“学生”等小图标用绿色、橙色等暖色系的色彩与主色形成对比,迅速抓住阅览者的眼球,使得页面活泼灵动。 3)极简贴切的图标 扁平化设计追求的是一切极其的简洁、简单,反对使用复杂的、不明确的元素。在设计扁平化风格界面时,特别是在图标的设计时,应该遵循极简原则。复杂的、含义模糊的元素将会造成使用者的困扰,这与扁平化设计风格直观、简洁的总原则是相违背的。只有采用足够简约的设计元素,才能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改版网站在诸如微博、微信等图标上都采取大众化的标识,一目了然。 4)更多的圆角 在扁平化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会采用圆角设计,以防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深受使用者的欢迎。同样在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使用一些圆角图案,不但会使设计更具亲和力,也会让使用者更容易接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也符合大众追求圆润、圆满的心理需求。改版网站在一些小细节诸如“学生事务”的图标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圆角设计的原则,这种更具亲和力的设计使学生浏览网站的时候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字体的选择 在扁平化设计风格中,因为追求极致的简洁,力求最快速、最直观的表达设计者的意图,所以在字体选择上也是以简洁、清爽为标准。应采用通用的、笔画清晰的字体,避免使用字迹不清的字体,比如草书,特殊字体等,也应该避免使用已经不再流通的字体,比如古代甲骨文、篆体字等等(特殊用途除外)。对于中文字体来说,诸如雅黑、幼圆或者细黑等字体都是不错的选择,英文字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新改版网站菜单主要以宋体和微软雅黑字体为主,字体颜色则采取最简单又最突出的黑与白两色,使得网站的文字阅读起来清爽,不费力。 6)善用灰色、白色 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扁平化设计中至关重要,由于采用了大量的色块,难免给用户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在有的时候,设计师为了突出重点,可减少色块的使用,而转由使用一种或者二种主要的颜色来突出主体,其他部门则通过灰色来表达。由于灰色与任何颜色都不冲突,所以在设计时,巧妙的使用灰色,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确的使用灰色,将使主体更明确和突出,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白色干净整洁,是最普遍的背景色,运用好白色可以提高整个网页的档次。改版后的网站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未点击浏览时呈现灰色,而鼠标点击的时候则呈现与主色调蓝色的近似色,与主色调遥相呼应。而整个页面的背景色通过灰、白、虚图等方式淡雅的点缀,这些点缀不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将视觉点更加有效集中在屏幕中间,整个网站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对比。同时整站的设计也非常注重留白的运用,给浏览者充分的呼吸空间。 7)拟物设计的转型 对于原有的拟物设计风格,如果要向扁平化设计转型,那么只需要将原来设计风格逐一抛弃,分别去除描边、阴影、渐变、高光等等特效,让设计回归本原,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和最清晰的颜色来表达设计者的灵感。在旧版网站中尤其是菜单栏的设计即是拟物化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加了诸多的阴影、高光等按钮样式效果。繁多的样式让网站的加载时间变长,在新版网站中则摈弃了这一设计,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之后,所有 的图标,菜单等栏目在设计时均将这些风格全部抛弃,经过测试页面优化达40%以上,加载时间大大缩小。 8)拟物设计和简约设计的和谐统一 扁平化设计取得了简约设计和拟物设计的精华,并将这些元素融合为一体,看起来既友好又亲切。通过展现清晰动人的界面来实现界面的友好性,类似于简约主义,扁平设计脱去了华丽的虚拟元素,只展现必要的功能。但它没有简约主义那样严格,所以合理得当的装饰与交互是必要的。在新版网站中,这种设计体现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当点击这些小图标的时候,小图标会进行旋转,这种简单有趣的人机小互动增加了页面的友好与活泼性。 3 总结 扁平化设计统一了简约设计和拟物主义的设计目的,有自己独特的可用性思想,它脱去了冗余的形式,代码简洁且有高适用性,适用于快速加载的网站。它在每一类应用上都能展现自己的美,不论是桌面还是手机屏幕,都能保持一如既往的清晰和适应,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犯错,提高了用户体验。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站群系统助推校园网站建设 摘 要:校园网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成为宣传、展示学校的媒介。目前校园网站普遍出现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容易形成网站孤岛,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西安工程大学部署建设了VSB 9站群系统,对学校各类网站进行整合,纳入到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不仅实现快速建站,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而且扩大了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保证网站安全性。站群系统对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站建设;网站群;站群系统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校园各级网站作为信息公开、业务处理、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其重要性愈来愈突出。校园网站不仅是教学、科研、管理整体水平对内对外的重要服务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元素展示的最佳舞台。校园网站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网站建设现状 校园网站的发展随着网站开发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深入。第一,校园网站经历内容上的变迁。起初只是静态网页,能够进行新闻信息类。在基于Web2.0理念的支撑下,交互式网站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网站的业务性应用不断得到扩展,网站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宣传窗口,它承载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大量资源;第二,网站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校园网站先是只有学校的门户网站,后来各二级站点职能部门、院系的网站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社团等各类三级网站也崭露头角。每个学校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独立的网站;第三,网站功能服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校园的实质是要依托网站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改善教学方式,服务教学创新。基于Web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像教务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电子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交互式网站应用,不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运行效果,而且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承载平台。 1.校园网站的构成和管理模式 校园网站主要由学校门户站点、各行政职能部门及院系等二级站点和学生社团等三级站点组成。由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信息网络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各二级网站以各学院或各职能部门自行建设管理维护为主,服务器或者托管在网络信息部门,或者自行购置,网络信息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指导。 2.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网站缺乏整体建设规划,以自行建设维护管理为主。由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网站信息内容陈旧,错误链接大量存在等,这些都会影响学校网站的整体形象。高校门户主站及二级站点各自为政,系统标准和数据接口各不相同,给数字化校园的整体统一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各个网站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员开发或维护,个体差异很大,造成了网站的运营及维护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也往往都要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普通人员无法胜任。[2]各站点在安全、稳定性上有所欠缺,网站出现故障学校网站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 (3)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每一个站点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套独立的软硬件服务设备支撑。有的购买市场上低价的产品,有的组织学生自行开发,有的采用免费的产品等等,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3]在网站开发更新上有的部门完全依赖第三方技术开发商,技术服务上需要花费不少费用。 (4)网站孤岛现象严重。由于各站点在建设上处于独立的地位,开发工具软硬件平台的不统一,缺乏行之有效的共享和管理模式,各网站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造成了站点间数据交换和同步十分的困难,且它们自身也都是较为封闭的系统。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积累,数据大量冗余,表现在一站式信息检索难以实现,相对信息孤岛比较多。 (5)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互联网上针对网站的木马病毒攻击一直层出不穷。各二级站点在建设上往往只重视网站的建设和内容更新,对网站安全运行上力不从心,校园网站成为一个易受攻击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的高校院系、部门的网站有过被黑客入侵和病毒攻击的经历,网站要么瘫痪,要么被不法分子利用大量广告、反动信息,严重危害了国家政治安全以及学校的形象。 二、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1.站群系统概述 (1)网站群概念 网站群是指一群能够进行信息共享、传递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网站综合体。①校园网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下属各二级网站、三级网站为支撑。目前流行的网站群统一建站模式比较适合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网站群主要解决目前“一群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站点相互独立,各站点采用不同的体系结构,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数据共享难,维护运营管理成本较高。它能够实现统一管理、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保证网站安全。另外,对网站管理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无需懂编程即可操作上手。高校网站群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工负责、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统领网站群建设。 (2)VSB 9站群系统的主要特点 目前网站群建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日趋完善,校园网站群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校园各级网站开始由单一走向统一,软硬件资源整合,即统一开发平台和服务器部署,网站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网络信息部门负责分配管理权限,各自管理相对独立的站点或者栏目日常内容更新维护工作。 西安工程大学采用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它的特点在于:② 1)站点的节点性。站群平台提供多站点统一管理功能,对每个站点来说,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域名及内容系统管理平台;对整个站群系统来说,每个站点都是站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站点之间数据互联互通。2)建站功能组件化。将网页设计功能全部组件化,网站建设都是由页面组件来完成,方便网站设计人员通过浏览器完成网站基本功能设计,不需要掌握网站建设专业的代码编程知识。3)应用功能服务化。相对于组件功能单一,站群将一些复杂的功能处理成一系列服务,如:论坛、邮件、RSS等,用户应用只需调用服务即可。4)系统开发的扩展化。系统基于开放的Java EE多层架构进行构建,方便扩充站群结构,页面组件符合Portlet行业标准,用户可自由扩展页面组件。 2.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西安工程大学于2012年中旬开始考虑部署网站群系统,经过前期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最后确定使用西安博达软件有限公司的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在2012年12月,学校统一将有意愿加入站群系统的20个二级部门和学院网站,通过后台数据迁移,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系统,前端设计风格保持原有样式,后台系统管理维护整合到站群统一管理平台。同时5个部门的网站在站群系统进行了重建更新,包括学校门户网站。 VSB 9站群系统采用纯B/S架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系统特有的数据总线技术实现了各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信息充分共享,资源有效集成。系统功能覆盖了网站建设、站群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容灾备份、应用集成等,基本满足我校网站建群建设、管理的需求。站群管理平台主要由网站管理和站群管理两部分构成,网站管理主要面向各子站管理员及内容维护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使其完成站点的日常内容维护更新工作;站群管理主要面向系统管理员而言,主要进行站群系统维护管理工作。 按照网站群统一平台,整合我校的有效资源,将校园网站划分为三大类:学校主站、学校部门站点和学校院系站点,通过站群的多级程序,将三大类网站分别到三台服务器上。 从图可以看出,我校网站服务器通过三台Web服务器和一台站群系统管理服务器实现了对整个网站的运行管理。网站群中各站点采用静态的方式,各站点文章生成html静态页面,传递到对应的Web服务器。来访者只是面对Web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无需请求数据库调取,一方面减少了站群系统的运行压力,另一方面对站群管理服务器起到一个安全屏障的保护作用。站群管理服务器作为重要的核心管理服务器,它只对内网管理员用户开放,限制外来用户访问管理服务器,使得后台站点管理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3.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取得的成效 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自2012年12月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网页被注入或篡改现象发生,站群系统运行高效安全稳定,对我校网站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 利用站群管理平台,可以轻松实现网站管理,解决了网站管理人员面临的一系列网站建设管理问题。超级网站管理人员通过流程、角色、权限的组合设置,能使普通网站管理员各司其职,管理好该部门的网站,也能从繁忙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2)快捷的自建站模式,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 站群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傻瓜式”自建站模式,不仅能够降低网站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门槛,而且保证了网站运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成本,降低了维护管理费用。 (3)多子站信息聚合,扩大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站群系统能够整合站群管理平台中的各个子站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产生信息聚合放大效应,扩大了学校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4)网站功能组件化,实现快速建站 网站功能组件化,可以避免网站基本功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集成大部分常用功能组件,管理员无需考虑组件代码,只需要自由拖拽可视化组件到网页模板即可实现快速建设网站 (5)静态网站,保证网站安全性 站群系统采用静态网页,全面防止SQL注入攻击、木马上传、防御DDOS等恶意攻击手段。系统采用IP限定方式来确保安全的用户访问。通过访问日志可以记录所有网站浏览者的访问记录,同时可以将浏览者对网站进行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攻击等日志信息进行记录,以方便管理员随时查看该类信息,对网站安全及时做出优化。[4]最大化保证网站安全稳定,从而使网站的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反思和建议 1.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局限性 网站群建设思想缘于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站成本过高的反思。政府同一系统的上下隶属关系网站功能结构上总体相对一致,大都以政务公开,为大众提供相同的信息服务内容。这种网站功能相对单一,因此很契合网站群统一平台、分级管理的特点,很容易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交流、传递。 与政府部门网站相比:一方面,校园网站承载更多的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各个二级站点相对独立,网站设计对外都具有彰显个性张扬的特色,网站功能上不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各类教学交互式网站也逐步发展。依托网站的各级管理系统,像校园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各类教学资源平台等,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功能和应用都已经成熟稳定,为各级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本身开发平台软硬件接口的不统一,要整合到网站群整体建设上来,实现数据资源交互查询或利用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统一设计实现这些管理功能,满足各级所需,还是相当有难度。另一方面,网站群系统在自助建站方面,提供的网页设计模版化,功能模块组件化,自由拖拽即可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这样也容易导致网站建设上的同质化,不一定能够被所有用户所接受。目前网站群在校园网站的部署上还是以局部性网站整合为主,其应用范围和领域有所限制。 2.校园网站群部署的建议 校园网站群系统的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到每个站点对应的独立部门,应该由学校统一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学校网络信息部门可主导组织。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网站群作为建站的新模式,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理念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发挥网站群系统的优势势在必行。其次,要做好各级网络管理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各个网站迁移到一个新的网站后台管理平台,网站管理员都会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发展过程,甚至有些管理员可能觉得没以前的后台熟悉好用。因此,网络技术人员要及时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最后,要做好站群的后续二次开发的准备工作。当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没有哪一个系统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网站功能应用需要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站群系统本身也需要功能应用的升级更新。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膨胀,使得高校网站建设从“一群网站”走向“(网)站群体系”成为必然的趋势。网站群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建站模式,在设计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统一开发平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器统一部署,自助快捷的建站方式,降低了网站开发运营的维护成本。诚然,网站群建站模式可能以后会成为校园网站建设主流模式,鉴于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内容信息的极大丰富性,要想将现有的所有信息内容整合迁移到一个统一开发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传递及充分共享,还是有一定困难,这也是下一步网站群技术需要着力发展的方向。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设计理论浅谈 建设校园网对每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系统。因此每个校园网的设计、建设都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作者认为,在设计与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确立建设校园网的目标 确立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园网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教育消息。 二、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园网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各种网络的特点、性能、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考虑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及现有的设备、局域网和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符合自己需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扩充、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选择网络设备,首先要符合CERNet、Internet等国内、国际联网标准;其次要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第三,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第四,应选择信誉高的网络产品公司的优质产品。 4.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 网络操作系统有较长历史,良好的网管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有代表性的是Windows NT,它是32位多任务处理的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是占世界局域网主流的操作系统。对有服务器的局域网来说,新建网优先选用NT,老网改造采用Netware 4.10或5.0较为合适。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若只想共享文件和资源,要求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时,用WIN95/98很合适。 5.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三、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2.内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是为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学校内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按学校部门职能来组织,应包括以下信息:(1)办公信息:提供学校校史发展、规划以及校内新闻等内容。(2)人事信息:提供全校职工的个人信息以及查询全校职工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务、职称结构等。(3)服务信息:提供学校财务状况、工资发放等,这需要有相应权限才可以看到。(4)学生信息:提供全校学生的基本状况。(5)教务信息:提供全校的教学计划、教室分配、课程安排、试卷库管理等。(6)科研信息:提供学校的科研状况及查询鉴定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7)设备信息:提供全校的设备信息。……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四、应用软件的开发 为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各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直接购买或自主开发或出资聘请专业人员,专业公司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一些应用软件,如网络办公软件、财务软件、图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PC的数据库服务器软件产品等。 校园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技术问题,而是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变革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这一点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与使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已成为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白银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进行调查,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种优化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校园网站;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园特色网站的建设及教育功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7)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设备,轻资源;重办公,轻教学等多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目前,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很多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购置了大量的计算机,开设了大量的机房等,但是真正用于教学的网站很少。很多学校也由于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导致网站很多学校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网站功能单一、交互性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用于教学的校园网站的功能仅限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下载,很少有交互功能,更别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同教学网站的交互。像这样的“知识陈列”型的网站实用性很差,很难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对实际教学的作用不大。 (三)教学资源分类不清、检索性差 教学网站本应做到科学规划、分类明确,而现有的大多数校园网站模块不分明,学科分类不明确,资源展示混乱。这样的教学网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又不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管理和上传教学资源。 (四)重视网站办公功能,忽略教学功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校园网站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公,其功能主要是文件共享、新闻、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而忽略了学习资源的与共享、在线考试、学习社区、教学资源浏览与下载、数字化图书馆、在线课堂等教学功能。 (五)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可供教师和学生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园网站疏于管理,没有专业人员维护,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很少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设计,并上传到网站上,实现共享,从而导致校园网站教学资源的匮乏。 二、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前提 学校领导层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直接决定了校园网站建设的规模与质量,因为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申请教育行政部门立项、批准,拨付大量资金,进行统筹建设。其工程巨大,任务繁重,需要学校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合理安排,给予支持。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统筹分配,分工合作,成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各学科名师、专职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二)模块化设计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捷径 校园网站设计的模块化可以使网站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体系,能大大提高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模块化的校园网站便于修改、扩充,也更易于达到交互性学习的目的。教学网站模块主要包括:1.网上互动模块。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即时学科信息、复习要点、网络作业、单元自测题等,学生回家后利用网络自主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或测试等,并及时将结果上传到校园网站上。然后,电脑自动生成评判结果,并反馈给学生。2.通知公告模块。学生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到校园网公告板上,教师要及时查看并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共享。3.教师信箱模块。学生上网注册,就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E-mail地址,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来讨论和交流问题了。 (三)科学规划是校园网站资源检索的基础 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学资源检索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分类索引的基础之上。校园网站必须根据师生的需求开发资源检索系统,向师生提供素材、学科类别属性、资源关键词等检索方式,从而将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信息最快、最优地呈现给师生,提高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效率;完善教学资源特征描述,以跨平台的教学资源检索为发展方向,建立资源的索引、描述、定位信息,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周期管理,从而使师生访问各种多媒体资源的技术达到最优,进而实现跨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检索;建立资源收藏服务系统,从而使师生可以将检索出来的有用信息收入自己的收藏夹,以免再次搜索。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关键 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才能保证校园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首先,学校必须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制定培训方案,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多层次的教育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Internet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其次,学校要积极创建为师生服务的网络教学环境,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五)发动教师的力量是丰富校园网教学资源的保障 教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发动全体教师为校园网站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导学案、课件等资源,并根据现有资源和平台,建立分类科学、检索清晰的资源站点。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资源建设意识,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校园网站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和人员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四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系统的校园网站。因此,中小学应该在软件(教学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和人员培养等多个方面下工夫。网站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专门的专业型人才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升级。资源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教学资源开发人员,更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参与。只有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的、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站的教学功能。 作者简介: 曾桐伟,男,河西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刍议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建设校园网站的意义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站;目的;方案 1 建设校园网站的目的、意义及发展问题 1.1 目的 网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也是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主要渠道。校园网站则是为了更好的办学,提高学校知名度,他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Web Site),作为在数字空间之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在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入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如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重点的时代中,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园网站,或校园网站所有提供的信息类型和服务项目,甚至校园网站本身设计技术的优劣、网页界面的美观与否,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校园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系作为学院骨干系部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对外宣传作用,以我系内新闻为基础,也亟需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的建设也飞速发展。为了适应校园网网络硬件环境的发展,不断扩展网络应用,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各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面向学生的免费主页空间服务。随着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领域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有一个新的认识,校园网站建设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1.2 建设校园网站的重要意义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更可让世界了解您的学校。凭借学校网站,学校就可成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花朵。 学校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学校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广州与北京、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学校网站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3 校园网站建设发展及问题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中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差距。诸如在无线网络、校园电子商务、CIO体制建设和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 首先,在校园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方面,虽然国内有一定比例高校的网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和服务,但与美国相比则要低得多。例如,目前,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完整在线课程”的比例(32.1%)仅为美国高校的二分之一;同时,在“期刊和参考书资源”方面,已有76.4%的美国高校能够提供此类服务,而国内高校只有45.1%。另外,差别最为明显的是校园“电子商务”情况,目前只有4.2%的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在线支付费用服务,而美国则在到了40%。同时,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方面,国内高校的情况也相对要落后得多。 在CIO体制方面,美国高校已有69.3%的被调查对象设置了CIO服务,而且还有4.2%的设立CIO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要落后得多。目前,已经设置CIO(或类似职务)的高校公占被调查高校的3.9%,其余的高校都没有开始此方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考虑设立此职务。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虽然存在着诸如起步晚、追赶任务紧等劣势,但同时也具有目标明确、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这样的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可能对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 建设校园网站的方案 2.1 工具选择 网页编辑器主要是Macromedia Dreamweaver 和HTML代码编辑工具, Macromedia Dreamweaver是一种混合型工具,在所见即所得的工作环境下可以完成主要的工作,同时也能切换到一个文本编辑器,对HTML源代码进行直接的调整,而且会保持原有代码的格式。Dreamweaver的最佳特性就是他的“往返式(Roundtrip)HTML”的编辑能力,这种特性使图形编辑工具和代码编辑工具输出同样的HTM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使图形化HTML编辑工具中唯一不干扰原有HT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编辑后,仍可以转回到原来的代码中用编辑工具进行修改。用其它工具修改后,Dreamweaver能自动更新相应的页面,他能很方便地产生动画,嵌入JavaApplet,Active控件,并对用户的动作作出反应,此外,Dreamweaver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处理得也很好。 FrontPage也是常用的较好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工具,对Web站点又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统一Web站点内页面的外观 和风格。但FrontPage生成的HTML文件的冗余代码所占的比例高达20%~50%,而Dream weaver生成的冗余代码仅占5%~10%。虽然这些冗余代码对网页的显示没有妨碍,但是却使访问速度降低,浪费了存储空间。所以,使用网页制作工具生成的网页,在制作完成上传到网站上之前,通常先对网页进行“瘦身”-消除冗余代码。可以采用手工和网页压缩工具。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语言是用来表示网上信息的符号标记语言,是一种能够被广泛理解的语言,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用于出版的语言,纯粹的HTMl代码也可以编辑网页,不会破坏原有代码,并常带有许多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表格、表单及其他复杂结构,但是制作网页都用代码,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因此结合网页编辑器会更方便些.专用的网页编辑器还有一类是完全的所见即所得工具,就是在编辑网页时看到的效果,与使用浏览器时看到的效果基本一致。这种工具主要适合与制作一些美观而不复杂的站点。 2.2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应主要包括院系介绍、等级考试、友情链接、新闻浏览、会员登陆、新闻浏览等模块。 在Dreamweaver Mx中创建框架,选择上方及左侧嵌套的框架,保存框架集,再分别保存上下框架。打开属性面板设置框架属性在顶部框架内创建标题栏,下方创建导航栏,设置导航栏的链接。. 选中导航栏的一个文本,打开”属性”面板,单击”链接”后面的”文件”按钮选择要链接的文档,可以用导航栏内容,然后再在新的窗口中打开链接,并在”目标”菜单”中选择_blank。
广告设计类论文: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探究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平面广告中的隐喻亦可称为视觉隐喻,属于一种二重结构,是指设计师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在抽象的信息形式和形象的视觉形式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并通过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这种相互转化来实现广告作品主题的传达,一般包含喻体(源域)、本体(目标域)、映射和经验基础与语境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 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 2.对比式隐喻 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 3.嫁接式隐喻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 4.关系式隐喻 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一直是仅仅针对广告设计的方向来设置的课程,并且主要以美编人员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由于招生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试图寻找化解这种矛盾的方法,开拓新的就业方向,针对于艺术类相关的专业岗位,对中国的艺术交流中心城市——上海,对上海的市内最具代表性的11家画廊及博物馆,艺术中心,做了以走访为主要形式的调研,以此为契机进项研究如何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相关社会形势背景:艺术品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公认的三大投资市场,再加上中国即将2010上海世博会,大量的资金将会涌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投资者们主要通过艺术基金、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几个主要渠道来进行投资。 艺术基金在西方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品运作模式,他有着很完善和很专业的管理、投资计划。在中国,艺术基金刚刚起步,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已经开始形成规模经营的模式,这些投资会根据经营者的定位不同产生分流,一部分流向高端艺术品,另一部分流向了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画廊是投资者们最常见的投资渠道,是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画廊通过举办主题性的展览形成自己的定位风格,画廊通过签约艺术家,收藏了很大一部分作品。拍卖行是当今艺术市场中最与画廊相得益彰的投资方式,也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常见现象。拍卖行吸引的藏家都是具有相当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级投资者和收藏家。 二、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画廊类 上海顶层画廊(地点南京东路479号先施大厦12层)香格纳画廊(SHANGHART)地址上海皋兰路2号视平线画廊地址虹桥开发区紫云西路24号凹凸艺术地址泰康路210弄12号德加画廊(DEGASGALLERY)地址上海大木桥路37号1204室上海大戏院画廊(SHANGHAIGRANDTHEATREGALLERY)地址上海黄陂北路286号朵云轩(朵云画廊、飞虹画廊)地址上海南京东路422号国友画廊(GUOUOUGALLERY)地址上海虹桥路农工里100号在这对画廊的询访过程中,先后走访6家具有代表性知名画廊,4间主要以经营现代绘画艺术品为主,另外2间主要经营传统艺术品及国外艺术家作品为主,画廊目前反映所急需的人才是对中外美术史,各知名画家以及画家的技术特点,手段有深入的了解的员工,能够熟悉当前的绘画艺术品行情,投资的趋向以及市场的走向,除了对工作人员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要求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经验,能够为部分投资者提供绘画艺术品的增值趋势或收藏价值。美术馆类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刘海粟美术馆虹桥路1660号美术馆类所走访的大型艺术品美术馆共计4家,都是上海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此类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主,同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对所需求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熟知还要对一定的书画收藏保养知识有相关的了解,如:对古画收藏的光线、湿度、温度要求,为参观人员做简单介绍,还要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种类,不同的运输方式都要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参观人群所会出现的对艺术品不利的行为有一定预见性。上海苏州河艺术仓库登琨艳是台北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界"怪才",师从知名建筑文化学者汉宝德。他是在苏州河畔老仓库建工作室的第一人。继登琨艳之后,仅仅两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岸边,艺术家仓库有30多栋。加上星星点点散落在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苏州河沿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艺术家的工作室100多个,这些旧仓库里聚集着大约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苏州河艺术仓库是上海的前卫艺术家以及一些知名画廊的聚集地,在这里做为一名工作者既容易也不容易,如果说容易,那么这个职位应该只是为画家们跑腿的伙计,如果说不容易,那么你就的深入到这个群体当中,一定要具备全身心热爱这个行业环境,抱着和这些前卫的艺术家学习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认知的学习工作中,同时这里还是一个时尚的前沿,上海每年有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时尚新品的会会在这里举行,所以说这里是一个学习型的工作岗位。 三、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增设一个岗位群的定位,不仅能够环节就业的压力也能够拓展就业的方向,以发展的时代感去看待分析就业的前景。可以在本专业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改革,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以增设一个岗位群为切合点,带动课程的调动,增设一两门左右的新课程,如中外美术史,艺术品投资、书画装裱等能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讲授的课程中不仅讲授固有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即使引进当今的艺术品投资趋势,当代画家的作品估值,用最快捷的最具时代感的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早期就能够对这种动向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就能够走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沿,能够起到示范的标尺作用。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拓展专业建设、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是要走创新的路子,要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更能具有前瞻性,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将知识内容更深化,理论基础应该学得更透彻扎实,范围更加广泛。艺术理论知识是能够扩大认知者内涵的重要砝码,也是求职的秘密武器。提倡学校相关部门专业能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和学术界的互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学校邀请艺术品投资界知名人士,相关领域专家及业内人士在学校讲学,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带动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碰撞交融势在必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已经发展起来很多年了,学校在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上在理论指导上多于实践,而且保守多创新少,但是社会发展现状是企业所需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广泛和具体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为自己的学生摸清相关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动态,不仅在学校做好课堂的讲授工作还要对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知识对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规划,开发新的就业方向就是必行的手段之一,只有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作者:王海礁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学研产一体化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告设计产业的不断完善,现代广告设计行业对于广告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纷纷向实践性和综合性法相发展,学研产模式成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实现的主要形式。本文将立足于现代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际,结合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教学;实践平台;广告设计 0前言 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学实践、广告设计创新研究实践和现代广告设计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教学实践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与科研创新活动、实践生产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为形式,以实践生产为目的的综合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性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 (1)师资队伍素质问题。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囊括了美学、经济学、人文科学、市场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综合性专业,同时广告设计活动也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活动形式,所以教学实践活动中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教师常年从事理论教学活动,广告设计思维和理念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设计实践教学与现代广告设计实践不符等现象严重,形成了高校广告设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无形隔阂,阻碍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践行。[1] (2)实践性的提升途径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高校和企业,而实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高校主体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但是当前高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十分有限。以高校主体为主的校企合作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很难组织学生大规模的、长期性的到广告设计企业实践学习、与广告设计实践活动接触。这种实践性提升途径的稀缺和狭窄已经成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瓶颈。[2] (3)社会经济主体的投资矛盾问题。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广告设计主体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核心目标,对于短期内投入较多的科研活动兴趣不大,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现实困难。广告设计创新科研活动很难获得外部企业主体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4)学研产机制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高度集成教学、创新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对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之间的合作要求极高。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企业主体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岗位,企业主体需要高校提供优秀广告设计人才。这种处于浅层的“合作”从本质上讲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3] 2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践行对策 (1)专项资金的支持。德国“双元”制教育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优秀学研产一体化教育模式,其与其他教育模式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专项教育资金的充分支持,这种“双元”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主体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投资成本问题,吸引更多的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来,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为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科研经费支持共同研究创新技术。[4] (2)校企联合的刺激机制。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活动中,高校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是重要基础,相应的政府管理主体应该认识到促进校企合作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对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刺激企业主体对校企合作的兴趣,强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刺激机制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企业方资质的审查,严格落实合作承诺,签订公正协议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校企合作中高校一方能够切实借助企业主体的力量提升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以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为例,建立省内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吉林省老韩头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城邦集团、吉林省吉广集团等省内外20余家企业共建合作机制。[5] (3)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派优秀教师到广告设计一体化教学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学习,了解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实现方式。第二,鼓励教师到广告设计企业的设计一线近距离学习、实习甚至工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广告设计形式和设计潮流的变化实际。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学习经历,多次选派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到国内一线城市的国际4A广告公司进行实践学习。例如,香港麦肯光明、上海BBDO、北京杰尔思行广告公司等,及时掌握新鲜的广告操作手段及广告案例,传递给学生最有效的实战经验。第三,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以最优惠的条件、最宽松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去引进人才。[6] (4)参与学研产活动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不仅要改善经济政策环境对企业主体的合作需求和合作广度、深度进行激励,同时对高校内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也是极为必要的。首先,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奖励项目奖励为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一套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相应的职称评价配套政策,切实提高教师主体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推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水平的贯彻、落实、提高。第三,充分借助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自己组织的广告工作室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师组织的工作室进行规范,在明确的管理制度下发挥个人工作室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提升作用。[7]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有效地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工作室3个,产业平台工作室2个,实践培训基地3个,切实提升了广告设计专业学产对接水平。 (5)学研产氛围的营造。学生作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参与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将会对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广告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氛围的营造。广告设计竞赛是营造这一氛围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理解。例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便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型广告赛事的举办不仅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广告设计理念和作品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告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营造了适宜的氛围,让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得到更多社会经济主体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如上图所示是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参与这一赛事的获奖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成果。 3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模式探究 (1)学研产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订单”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企业主体的订单为依据,确定教育的目标,在具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广告设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借助企业主体的实践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广告设计技能和广告设计理念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以广告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推动力,以企业主体在广告设计活动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为指向,切实体会企业主体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种对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量化融入广告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对现代广告设计企业、广告设计行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合作企业主体提供的实践操作平台也为学生广告设计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科研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8] (2)“校企直通车”教育模式。校企直通车是现代校企合作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高校与企业主体的深度合作,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高校可以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实际,组织学生多次到相应的企业主体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对广告设计实践活动的熟悉程度,拓展学生广告设计的实践能力,整个直通车育人过程高校和企业主体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能力上都能够适应当前广告设计的环境。此种教育模式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效性知识的获取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融入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3)科研人才库。人才库是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将一定范围内包括教师、学生和广告设计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专业设计人才集中在一起,建立其一个广告设计信息的互通互联网络,在这一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能够与优秀专业教师就广告设计问题直接互动,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主体也能够与广告设计的一线骨干人员进行广告设计理念可信性的交流。并为广告设计作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途径,缩短原始设计到产品成型再到市场推广的过程。[9] (4)“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模式是高校优秀课程和企业主体完善实训设备的整合,通常情况下以项目开发或者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等活动为媒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活动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本架构,由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共同主导,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优秀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实现就业。[10] 4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产业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广告设计产业自身的高速发展也对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应对策略和践行模式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作者:于剑昀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的分类解读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2.对比式隐喻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3.嫁接式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4.关系式隐喻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讲师 广告设计类论文:校园广告设计的类型及特征 一、校园广告的类型 校园广告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空间存在形态来划分校园广告类别的话,那么目前校园广告存在形态总的来看可分为校园平面广告、校园电波广告、校园网络广告这三大主要类别。 (一)校园平面广告 1.校园传单校园广告中同学们最经常接触的广告类型就是传单,它是校园广告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广告形式,走在大学校园里,随时都有可能接到业主派发的各类传单。2.校园海报招贴校园招贴广告是指张贴于校园公共场所的印刷品广告,也称校园海报,可分为校园商业海报和校园公益海报两大类。(1)校园商业海报在高校中常见的商业广告有企业招聘广告、产品促销广告、职业技能培训广告等。从广告经营方面来看,校园商业广告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类型。在校园商业广告中,中国移动在高校校园业务的市场推广广告是最为常见的的。动感地带以“我的地盘听我的”这句极具个性、活力、时尚的品牌宣言,以及“时尚、好玩、探索”的品牌内涵,成功地进入了年轻人的消费领域,成为高校手机通讯业务的首选。(2)校园公益海报校园公益海报一般以校园公益现象为题材,如倡导戒烟、鼓励环境与资源保护、呼吁和平,重视教育等。同校园的传单相比,校园内的海报招贴作为平面广告的一种,它的广告视觉效果更加强烈,可创作发挥的也余地更大。优秀的海报招贴设计往往引人注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3.校园横幅走在大学校园里大家抬起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横幅广告:“天翼杯”校园足球赛、感谢“动感地带”对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支持等。这些横幅广告,不仅仅提升了广告主的知名度,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成本低廉,也颇受广告主的青睐。4.校园POP广告校园POP广告的目的是将活动策划者的意图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学生,在活动现场激发学生们即时参加的冲动。由于POP广告符合现代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并且成本低廉、简单快捷,具有其他促销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备受商家的青睐,在校园产品销售中,担任重要的角色。5.校园户外平面广告校园户外广告可分为非电子类和电子类两种基本形态。非电子类有道路指示牌、商店招牌、招贴等。电子类有霓虹灯、电子显示屏、LED电脑显示板、电视墙等。校园户外平面广告利于培养和维护品牌知名度并且提升产品好感度的广告。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适当的考虑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作用,注意广告的艺术品位和格调。好的校园户外平面广告会用一些新颖的造型、醒目的图形和色彩、巧妙的广告语来唤起受众的关注度和好感。 (二)校园电波广告 1.校园电视广告(也称影视广告)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里面都会有一台电视机,同学们平时会有意或无意的看到电视里面各种类型的广告。在校园广告中,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2.校园广播广告校园广播广告是借助听觉形象作为诉求手段,来传达讯息的一种传播方式。校园广播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喇叭里传来各种讯息,包括新闻、歌曲、散文等等。 (三)校园网络广告 校园网络广告的特点是和网络媒体的传播性息息相关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校园网络广告的触角和表现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网络广告是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电脑,接触的网络广告和网络信息不亚于其他的校园广告形式。(四)异军突起的校园手机媒体校园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形式,校园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计算机终端设备的限制,具有很好的便携性,可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受众与信息的同步。校园手机媒体,拓展了沟通能力,延伸了互动的意义,手机媒体在校园广告中的前途无可限量。 二、校园广告的特点 (一)校园广告设计的封闭性 大学校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获得信息方式大多是通过广播或者互联网,而信息的普及也主要是依靠相互间的口头的传播。这样的环境下,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但又不失活跃的消费市场。 (二)庞大的受众群体 对商家和企业来说,高校是一个巨大的,高素质的新型消费市场。目前为止,企业在校园的竞争不是十分激烈,要比在市场上竞争容易的多,并且开发成本也相对较低。 (三)校园广告设计的集中性 校园广告的消费市场集中,商家和企业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进行快捷并且有效地宣传。高校的学生必将走向社会,致使校园市场具有未来的导向性,和信息传达的连续性。这就用最低的成本占领了最有潜力的未来消费市场。 (四)广告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的文化既有校园文化,又蕴含着部分的社会文化,因此具有大众性和独特性的双重特征。校园广告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具有相同的属性。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对校园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加强校园广告的管理 大学校园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各类广告不断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里面。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广告信息也随之蔓延到了校园内,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文化建设,破坏了校园的良好风气。因此要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建立校园广告准入制度,杜绝不良广告的侵袭。⒈加强不良广告监察力度对校园不良广告要加大监察力度,严厉打击不良广告,从源头制止不良广告的入侵。 ⒉监督各类广告传播校园广告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要对各种类型的广告的传播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不良广告,应及时进行制止和清除。⒊开展校园广告欣赏教育加大校园优良广告的宣传力度,让同学们明白不良广告的危害,让大家学会自觉抵制不良广告,共同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对校园广告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 校园广告是校园与社会间的桥梁,合理的利用校园广告,不仅仅会带给商家利益,也会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建议如下:1.校园广播与广告校园广播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校园广播可以合理的利用广告,不仅仅带给商家利益,也能丰富学生的视听,活跃校园生活。2.校园活动与广告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十分丰富,各种运动会、迎新晚会、征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就可以与广告主协商,一方面解决活动经费,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在活动中收获了各类的知识,娱乐身心。3.校园平面媒体与广告常见的校园平面媒体有校报,各院系宣传栏等,这类校园平面媒体也可加以利用,与广告主一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⒋校园设施与广告校园的很多设施都是广告的载体,比如:校园的灯箱可让商家做一些符合校园文化的广告等。 四、结论 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广告主的重视,校园广告发展迅速。有效地掌握校园广告的类型和特点,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规范校园广告的准入制度,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借鉴。因此针对校园广告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秋华 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中职装潢设计类广告设计教学 我所任教的是装潢设计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构成基础、图形设计、广告基础等课程,因而有一定的设计基础,也基本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但也存在大量遗留问题,如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或是根基薄弱;长期在学习上养成的惰性对自己创意意识缺少信心等。经过系统的分析,教师基本掌握了中职学生的专业情况及心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在今后的实习实践中动摇学生的信心。中职学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既要强调对广告设计理念的理解,更要强调对各种技能能力的熟练掌握,因而在教学上必须采取一些有别于传统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下面就我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谈一些心得与体会,与同道商榷,以期抛砖引玉,探索一条能够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计专业的特色教学之路。 一、教学方法一:转换角色,共同参与 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讲完广告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精彩案例(要有老师自己的实际案例)分析之后,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创作和相互交流讨论为主,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对每一个同学的创作思路进行交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做一个提问者,不断的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考验,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创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与进度作相应调整,打破以前按教案模板教学的形式,因为如果只是按照事先已经备好的教学内容来上课,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太多因素会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因此适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课题的布置,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方法的讨论与课题设置中来。 二、教学方法二:因材施教,逐一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对每一个同学都会进行单独的辅导、交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创作主题和思路都不一样,教学的方式就必须跟着改变,对于基础好、思想敏捷的学生,主要以大方向大思路的引导为主,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独立进行思考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国内外较为前沿的广告设计作品,并要求其能略为评点一二。通过这种方式,能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能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也使得“以学生为本”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进行软件的熟练操作和进行更多的广告技法讲解,帮助其能尽量的表达出创意。在课程结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创意作品和学习心得,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同学们之间能相互加深了解。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之后能更好的向设计主管或是客户表达出自己的创意构思。 三、教学方法三: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备课和作业布置上,要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多做一些他们立即能感兴趣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的练习,这样学生就干劲十足,发挥的余地也大,也能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并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广告设计作业的布置中,要求学生为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做一些海报设计,以学生自身最感兴趣的产品,如“饮料、运动品牌、数码品牌、游戏”等产品为主题进行海报创作。这样的主题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热情,因为这些产品都是他们最感兴趣且日常能接触到、使用到的,同学之间会有很多的心得可以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与创作主题相关联的精彩广告作品,并教会学生怎样以专业的眼光去分析作品。 四、教学方法四:项目教学,以赛促教 将实际的设计项目引进课堂,是对中职教学强有力的促进手段。项目教学的特点在于对设计结果的评判是来自于实际的市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我会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毕业之后才能接触到的设计经验。在为潮州的一个印刷企业设计圣诞节的宣传手袋的项目中,我班学生经过内部挑选共提供了16个设计方案全部被企业采用,并制作出成品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企业的客户,企业奖励的奖金也悉数发给学生。除了利用身边的实际项目之外,我还常常将一些设计比赛也引进到课堂中来。我组织装潢专业的老师带领08装潢设计的同学共同参与了《2010年广东省“小手拉大手,禁毒建和谐”主题禁毒宣传海报创作竞赛》,分别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一个D组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的良好成绩。这样的项目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对自身的信心。项目教学的引进对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严格的考验,也是中职学校提高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一线技术人员,我们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训场地。要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让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教改思索 1引言 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广告设计教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广告作品的艺术性、轻视广告信息的传播性等。广告是通过语言向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并引导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媒介,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所谓符号学,按一般理解,就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能指与所指、编码与解码,以符号学为切人点,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结合符号学理论,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广告的本质和要求。 2当前艺术类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 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广告的艺术性和表现性,没有把握广告的本质特征——准确地传播商品信息,使教学陷入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过分注重广告图形创意,忽略广告的策略创新图形创意不等于广告设计,图形只是广告作品中的一种设计元素。在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中,一般表现为在没有广告策略创新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各种图形语言手法,如同构、异影等进行广告设计,其结果是导致广告的表面化。广告策略指导图形创意,没有好的策略,最好的图形创意也是徒劳;但好图形能够为广告加分,但其前提是必须有好的广告策略。 2.1.2注重表现,缺少对广告诉求的诠释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学习过绘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广告作品的漂亮与否,导致广告设计的信息传达不准确,广告作品的后期表现需要服从于前期的策略诉求等,是对其的执行与完善。 2.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改革不足 扩招以来,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明显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课时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平铺直叙,没有更多的时问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创新;另一方面艺术类的专业教师学历化,缺少实战经验,在批评和修改学生作品上存在不足,间接影响学生广告设计作品的好坏。 2.3学生难于消化教学内容 广告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门类相对较多,如广告学、文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而当今世界的广告话语权(如评判标准、设计思维、审美潮流等)一般被西方把持,广告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此对一个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教学课时内消化教学知识并设计出好作品存在一定的难度。 2.4教学大纲和教材普遍化 课程授课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纲领,授课内容、教材的选用以及作业的布置都须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广告设计也是如此,导致教学呆板、缺少灵活性。很多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大同小异.教材也是如此,内容、知识点基本近似,而且几十年来都是一样,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3符号学与广告设计 3.1符号学与广告信息传播 符号学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如符号、修辞和意义等,代表人物有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巴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等。罗兰•巴特提出“视觉修辞”的概念,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皮尔斯则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理论更接近现代信息传播,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和载体,人类信息传播是对符号的一种组构、转换、再生的过程。广告设计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其是在一定广告策略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图形,并加以设计表现,以传播特定的意义或广告信息为中心,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过程。广告设计在选择图形时需考虑图形的能指与所指,能指即图形,所指是广告所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关联性,广告作品中的能指能否形象地表现所指、能否合二为一是广告信息传播的关键之一。 3.2修辞与广告创意 修辞是指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用来加强传播的效果,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中部分修辞可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即视觉修辞——在平面广告设计等视觉领域中寻找与语言学修辞手段的对等性图形,用以启发广告创意和设计,常见的视觉修辞有视觉隐喻、视觉换喻和视觉类比等。 4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如前所述,符号学是研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即图形与意义,这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如,笔者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艺术类专业的广告设计课程采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4.1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教改尝试 符号学中哪些原理可以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何时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巾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征?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中的代表性理论,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融入到广告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如能指与所指、.视觉修辞、符号的传播过程等,并将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对应概念和元素向学生讲授清楚,能指对应广告设计的图形或表现形式,所指对应广告设计中的主题或诉求,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双面体,一种能指具备多种所指,也就是一个图形具备多重意义,在使用时需明确其语境。广告设计需要精确地传递商品信息,对能指与所指就需要有深刻的选择和表现。但讲授过程中不能涉及过深和复杂的符号学理论,做到浅入浅出。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应在文案和视觉元素之后融人符号学原理,符号学原理中的“修辞”可以运用到文案创作和广告创意中,“能指与所指”可以运用到广告视觉元素的表现中去,使学生对广告的主题诉求和商品信息更明确。如教学内容可以调整如下:广告概述广告市场调查广告策略与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视觉传达的形式与要素符号学原理与广告设计关于符号学原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与结合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与广告创意方法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符号学原理与商业、公益招贴广告与系列广告符号学原理与报纸与杂志广告设计 4.2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仅把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教学大纲中是永远不够的,怎么教?怎样使符号学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4.2.1强调语言符号与图形符号的转换与结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口头文字语言,图形是非语言符号,语言与非语言都是用以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方式,具有同等的功能。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学生需要明确符号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及其与广告中的对应设计元素。笔者认为在进行广告设计教学时,需以广告的传播特性为主,坚持“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这一广告设计过程,且这点需对学生重点强调,并落实到学生的广告练习中去,即采用“以大量不同的图形来说明同一广告创意概念(文字语言)的方式”布置课堂练习,创意概念文字由单义到多义,图形由一般到特殊,做到图形与文字意义之间的多样性和准确性表现,即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问的转换与结合,并联系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与相似性进行讲解。如对加加酱油的“新鲜”诉求的广告设计练习,“新鲜”可以从不同的言语角度去表现,即用不同的能指表现同一所指,扩展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最后再将其转换为广告视觉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注重广告文案与广告图形符号之间的关系,图形符号一般用来说明文案,文案对视觉图形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符号学原理在“广告的诉求和文案确定”期间同样可以运用,广告文案就是文字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则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东西,在进行广告创意策略和文案时同样需要提醒学生将“一般个体语言”上升到“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上来。 4.2.2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原理与广告创意原理 索绪尔认为双轴关系是两个范畴的链接关系,即句段和联想,双轴关系可以运用到广告创意方法当中去,广告设计也是一种图形和意义的组合关系,广告中的横组合是广告创意本身的组合,纵组合是广告表现之外的联想、象征等因素,也就是要求广告作品除了表现的图形元素之外,还需有更深层次的感染力。在进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双轴关系”进行广告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横组合:不同的广告主题语言之间的组合,要求学生组合不同的主题词语,在广告策略上合乎逻辑,并有所创新;二为纵聚合:在选用非语言符号组合表现时,广告需要有深层次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不能只是简单的“直白”式广告。 4.2.3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 视觉修辞是文学修辞在广告表现中的一种“移用”。“修辞出现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与设计艺术有关”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先讲解视觉修辞的类型和用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运用,尤其是某些难于直接表现的广告主题概念或敏感性的题材时,可以运用比喻、象征、借用等修辞手法,以图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广告主题。教师则可以进行一些专题练习,如践踏人权、战争等主题的政治性公益广告。 4.2.4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对符号学原理的讲解需图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②采用案例教学,着重分析广告作品中蕴含的“符号学原理”。③反复要求学生遵循“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的过程。 5结语 把符号学的相关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广告设计的认知,扩展其设计思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反复地进行教学磨合。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初探 摘 要:S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培养全面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来的。艺术类广告设计作为最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文首先阐述了理实一体化,从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探究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并总结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关键词:艺术类 广告设计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 途径 1 阐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3种方法,分别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近几年虽然教学在不断也改革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水平从教学模式入手提高课堂的质量。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实教学没有贯彻到底,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设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好。尤其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求时间、空间和课程一致,学校要加大对建设实验室工程的投入,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 3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3.1 改革课程设置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但是目前教学还没有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所以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要首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2 建设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校要为此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学校要结合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放基地让各地广告企业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建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专业的广告设计人员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和专业能力,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 3.3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广告设计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专业,它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老师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的重点,这违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初衷。而且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给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提供广告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的机会,比如让老师参加基地培训或者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接受新观念,不断地完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水平和效率。 3.4 调整专业教材 随着课改的新潮,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教材也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的全面和系统性,但是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领域,所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追随潮流。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能力来改进,而且在发挥老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的理念。 4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提高了专业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知识逻辑体系以此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大指导的力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生实践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规范。只有老师重视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将设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展示优秀的作品并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生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坚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只有老师们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然后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广告设计类论文: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 要 目前高职广告设计类传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网络环境下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为:基于网络平台,从设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法、变革组织形式、重构学习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设计任务网站中选择真实任务,模拟企业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网络背景 广告设计 教学改革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广告行业存在特殊性和多变性,尤其中国入世以来,广告行业对于设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求不但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职业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根据课题组调查,目前我国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所面临问题是:(1)广告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企业项目来源不稳定,时间进程与教学不同步。(3)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陈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共享资源来辅助学习,完成网络招标任务。通过基于网络背景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广告设计类课程主要知识,具备广告设计的综合职业能力。 1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概念 传统项目选择最主要的困难是企业合适项目的时间往往和学校的教学时间不符,项目来源不能保障,渠道过于狭窄。 而网络项目资源十分丰富,不仅获得及时而且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即可使用。最中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招标项目,师生可以直接和客户沟通并建立联系,直接掌握客户的需求,可以锻炼学生的洽谈能力,并为今后的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例如设计在线等网站,其中有提供各类广告教程资源、设计素材网站、印刷工艺流程等资源都可作为广告设计类课程学习有益补充。尤其是如中国威客网等以网络招标为手段,提供工作任务的设计交易平台。这类平台作为服务中介,公布有设计需求客户的任务信息,以悬赏的方式招标,有很高的诚信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来筛选项目作为训练内容。 2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 现代广告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懂美术、会电脑制作、懂营销、并具备有心理学知识和广告学市场调查能力、有创意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熟悉整个广告设计流程和相关法规,能够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并最终能制作出有创意的广告作品。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就要求学生掌握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因此广告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要具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不但使学生具备广告类的理论知识、工作程序和方法,而且能够应用网络查找广告资源和素材,并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设计和制作典型广告产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意等多方面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2.2 学习内容的重构 课题组将广告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行业职业能力培养发展规律,以广告企业项目为平台,根据平面广告设计的工作流程,以网络项目驱动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依据,由单一到综合,根据不同课程设置标志设计、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项目。 例如在平面广告课程中可选择以猪八戒网这类的创意服务交易平台作为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载体,在相关课程中安排真实项目,以真课题来强化设计的实践性。真课题往往能够极大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其针对性也更强。学习内容的重构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整个项目流程:委托方的设计任务与要求、市场调查、策划创意、制订实施方案、设计表现与制作、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等。①这种全过程的参与,使学生所得到的锻炼、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是全方位的。 2.3 教学方法的实施 课题组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工作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应用, 进行自主和团队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完成工作任务。 在广告类课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模拟广告公司、工作室现实情况或者情境相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创设情境的要求,一是主题要求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二是情境模拟要求真实、直观、简便。(2)确定任务:基于前面的虚拟情境,设计一个中心内容,将学习内容改造为某一事件或任务,让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例如在版面设计课程中笔者将某公司的旧版宣传画册给学生,要求进行改良,首先让学生提出旧版画册中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然后再进行新的改良。这一任务的解决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应用到现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决企业的当前问题。 2.4 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广告设计类课程要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采用团队式,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学生分组构建“创意团队”,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某些途径、可能需要参考文献的来源。②针对青少年爱上网的特点,利用专业网站等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不同创意策划观点的讨论,集思广益,团队协作解决当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合策划及团队精神。 2.5 教学评价机制 在教学改革中同样要注意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效果评价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尤其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项目,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3 结语 基于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从网络平台中获取项目资源,应用于广告设计类课程从而直接服务于企业,促使学生在课程中与客户直接利用QQ等网络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接触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较好地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河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1240081)的研究成果之一 广告设计类论文:重庆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研究 【摘 要】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了解和认真分析重庆高校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高校2000余名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创业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从兴趣、要素、心理和方向四个维度,分析他们的创业意识现状,为高校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以使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效地转化为创业行动提供依据。 【关键词】创业意识;广告设计类专业;重庆高校;问卷调查 1.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季。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广大毕业生心中除了充满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更多的是开始为今后如何走出个性、走出自我的人生做出思考。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高校扩招,迅速提高的入学率也直接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学生尚未毕业,既已“失业”,由此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社会问题。俗话说“选择决定命运”。在如今市场配置资源时期,很难有谁能发给你“铁饭碗”[1],为此,大学生需要未雨绸缪,除了自主择业外,还可以有自主创业的观念,尤其对于广告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自主创业指的是主要依靠自身学识、智慧与发明开创自己的事业,而非完全依靠传统就业渠道。从宏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以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从微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也有利于个人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促进自我完善。从自主创业到自主择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鸿沟就是“观念”,即创业意识[2]。正所谓“观念更新,万两黄金”。成功创业需要以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环境变化,用应变、善变的精神去打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此,创业教育自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新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创业意识内涵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创业意识包括创业动机、意向或愿望,是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所引发的,是创业思维与行为的前提和动力,激励着个人以某种方式活动,向着目标前进。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更多表现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求、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念等关键要素[4]。当然,创业道路是艰难的,不同的人对机会和资源的发现与把握能力是不同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但是没有人是一定不能自主创业的,只是受到传统思想定势影响,不愿走,也不敢走自主创业之路。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创业意识的早期强化对创造力开发及创业能力增强均有良好催化作用。具体的强化手段包括组织参加创业设计竞赛、自主创业成功人士专题报告、具有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人士的专题讲座、举办校内创业实践市场等。 图1 创业意识的维度 总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败,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因为创业意识支配着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接下来就通过在重庆多所高校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广告设计类专业学生中[5]发放问卷,对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等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所持创业观点,客观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广告设计类学生创业指导和帮助[6],并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培训方面提供支持。 3.问卷调查 在开始正式的、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之前,先在一定范围内做了试调查,发放了100份问卷,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问卷,形成了最终问卷,然后到重庆十所高校(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本科学生,也有专科学生。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635份,回收问卷2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952份,有效率90%。图1所示的是调查维度,从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四个维度对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及相应建议。 4.结论及建议 4.1 创业兴趣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大部分都表示考虑过创业,平均比例达到了60%以上,其中男生所占比例普遍高于女生,除此就是正在创业和已经成功创业的,平均比例5%不到,剩下的就是完全没有创业打算,比例占到了35%左右,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有创业打算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创业目的大多倾向于挣钱和提升自我,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而由兴趣爱好引发的人数较少,大多为男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比较明显,功利性较强,需要适当引导;创业想法多来源于自身,其次是社会影响以及朋友或名人效应,家庭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不到10%,女生则更低,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更多表现出自发性,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父母长辈更多地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走“毕业—择业—就业”的传统发展道路,与大学生内心的发展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年轻有活力、敢拼搏被普遍被认为是大学生的创业优势,而学习能力强反倒占的比例最低,平均只有13%,这说明本科学生中的创业兴趣过于注重精神层面,带有较明显的冲动性,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同时,创业兴趣中男女差别明显,高年级相比低年级学生的创业兴趣有明显增加。为此,建议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适当鼓励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运用自身独具的优势来创业[8],而非一时的冲动与盲目;大学生自身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4.2 创业要素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70%的人认为创业团队组织能力、广泛的人际关系和敏锐地商机捕捉力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9],这说明大学生对各个方面的能力均比较重视,这与现今社会强调全面性人才的价值取向是相匹配的;而创业资金的来源中,60%的人一般会通过长辈、银行和政府三种渠道获取创业资金,其中,男生还看重从兼职和创业比赛中获取资金,这体现出男女性格的差异,男生具有更高的独立性与开拓性,而朋友同学的帮助才是最后的选择;社会经验不足被认为是创业中的最大障碍,占比近50%,毕竟对于一直脱产读书的大学生而言,社会经验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人特别强调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经验和见识,为创业做准备,其次才是资金不足;对于创业支持,本科学生80%以上普遍希望能有更加宽泛的资金来源,开设创业基地和以企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支持。为此,建议政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无息贷款或免费补贴,举办大规模的创业比赛,刺激创业欲望;开设创业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开设创业基地提供经验积累平台[10];学生自己也需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相关课程与活动,培养团队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商业捕捉力;资金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参加创业比赛获得一定奖金和赞助,还可以适当运用银行金融服务。 4.3 创业心理 对于创业的合理定位,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30%以上的人首先会考虑到市场需要,然后才是兴趣爱好和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所学专业的影响不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的概念,知道市场的需求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也知道要适当考虑兴趣爱好和熟悉领域,但是不好的现象是忽视了所学专业,其实专业知识很多是非常有用的,只是这种作用在一时半会无法发挥出来,学生也无法很好地体会到;作为创业发起人,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6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善于交流与沟通及敢于行动与担当,当然,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很重要,占比20%,在此基础上,不可忽视独立思考与自我调节,越是在关键的时刻,独立思考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为此,建议根据创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态,合理定位自己的创业[11];可以通过在学校参与一些社团组织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12];以便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 4.4 创业方向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55%以上都认为创业与方向专业关系不大,这虽然体现出当前的本科学生创业领域比较广泛,思路和想法比较丰富,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也体现出我们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问题,这个问题简单而言,主要包涵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脱节,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二是课程设置中存在缺漏,某些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等进行深入审视,查漏补缺、弃旧更新,以便专业学习给予创业方向提供更好的支撑;在创业方式上,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85%的人会选择合伙创业或自主创业的方式,而非家族创业和加盟连锁,这说明大学生希望在创业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能够施展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受到家族和加盟连锁的约束,他们希望走出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能够体现个性和想法的创业道路。为此,建议立足于所学专业,但也不要受专业思想束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与方式,尤其在创业初期,可以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正确把握创业方向,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开始,就要坚持不懈地前进下去。 广告设计类论文: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户外媒体类广告设计教学 【摘要】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户外媒体广告 特点与优势 教学目的 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体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五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很多课程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譬如,标志设计、CI设计等也是设计中的一套实效设计体系,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了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一系列扶助课程,它们把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统一起来,塑造了整个广告的整体个性形象。 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政治领域生活,遍布于人的衣、食、住、用,行之中,它不是单一的具象形式,而是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信息学、电子学、语言学、美学、传播学等诸要素的综合。一般把设置在户外的媒体广告叫做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有:路边广告牌、高立柱广告牌、灯箱、霓虹灯广告牌、看板等。现代户外媒体广告是繁华都市的时装,是令人心醉的现代化梦境。户外媒体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不是所有的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上网冲浪,但是任何人只要他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如下: 一、灯箱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灯箱广告的应用场所分布于道路、街道两旁,以及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市区、车站、机场、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灯箱的制作技术及材料、工艺不仅可以制成覆盖整个墙面的巨型灯箱与建筑物溶于一体,还可做成实物模型,应用广泛。尤其在夜间更是醒目,既可以起到宣传商品、店铺的作用,还能美化城市的夜景。首先灯箱媒体广告画面大:众多的平面广告媒体都供室内或小范围传达,幅面较小。而户外灯箱广告通过门头、宣传栏、立杆灯箱画的形式展示广告内容。比其他平面广告插图大、字体也大,十分引人注目。其次灯箱媒体广告远视强:户外灯箱媒体广告的功能,是白天通过自然光、夜晚通过辅助光两种形式,向户外的人们、远距离的人们传达信息。广告作品的远视效果强烈,极利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来去匆忙的人们在远距离刻意关注。再次户外媒体广告内容广:在公共类的交通、运输、安全、福利、储蓄、保险、纳税等方面;在商业类的产品、企业、旅游、服务等方面;在文教内的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均能广泛地发挥作用。 二、霓虹灯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霓虹灯是户外广告中灯光类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媒体特点是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材料,在表现形式上以光、色彩、动态等特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提高信息的接受率。霓虹灯广告一般都设置在城市的至高点、大楼屋顶和商店门面等醒目的位置上。它不仅白天起到路牌广告、招牌广告的作用,夜间更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到点缀城市夜景的作用。 三、路牌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它的特点是设立在闹市地段,地段越好,行人也就越多,因而广告所产生的效应也越强,路牌画面多以图文的形式出现,画面醒目,文字精炼,使人一看就懂,具有印象捕捉快的视觉效应。现在路牌广告的发展趋势是逐渐采用电脑设计打印(或电脑直接印刷、或写真和喷绘),其画面醒目逼真,立体感强,再现了商品的魅力,对树立商品都市形象最具功效,且张贴调换方便。所用材料也有防雨、防晒功能。路牌广告相对较大的优势就是时间长,收益大,成本却相对的低,是物有所值的大众媒体了。 四、招贴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1.传播信息广泛:招贴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特点就是传播信息。招贴宣传的范围广,它可用于公益类招贴等方面,也可用于商业产品、企业方面,能广泛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商业招贴,其传播信息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商品的性能、规格、质量、质地、成分、技术、特点、使用方法、养护和维修情况等进行说明,画幅相对其它平面广告面积大,十分引人注目;有利于竞争。 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所以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学———用”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在户外媒体广告设计创意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和尴尬:学院内广告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对广告相关教学的知识和课程,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毕竟不在一线工作,难免对广告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结构完整,但缺乏时效,不能真正的和市场相接轨,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为了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效对接,应该调整教学师资结构,建立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一线广告从业教师为辅的教师团队,弥补因教师资源的缺憾所带来的知识结构的欠缺。与此同时,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广告设计类论文:从广告设计类比赛看课程的改革方向 内容摘要:近年与企业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类比赛的影响力在逐渐的扩大,与之联系紧密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也随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与不足。本文就如何更好地让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与设计实战结合进行探索。 关键词:广告设计 课程改革 交叉融合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广告设计类比赛层出不穷,国家级的、地方级的、一些企业机构举办的,这些比赛在给广大在校的艺术类学生带来广阔的展示自我才华空间的同时,也给一些项目单位和企业带来了不少好的广告创意和一定的经济收益,使得这类比赛不管在高校还是在社会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广告设计,作为和这些设计比赛可以直接挂钩的专业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设计技法,同时又具有适应社会上专业广告设计实战要求的能力,无疑成为现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指导的焦点。 广告设计课程是各个具有艺术院系的高校教学大纲中都设置的一门设计类专业课程。在笔者所在的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该课程设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同时也出现在动画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技能展示的专业课程,它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们经过了基础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创意、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先修课程的学习,其教学总时间为64学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创造性思维,广告概念创意,表现创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使学生认识、理解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基础理论讲解和优秀广告范例赏析为主,学生课堂和课下练习为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们会对什么是商业广告,什么是公益广告会有了解;对广告组成的基本元素也有了概念;对于课堂上赏析的优秀广告范例也有所认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从选题到创意策划,再到制作实施的过程。也正因为此,在每次的广告设计课程设计的大作业中,我们总会发现不是广告要素不够,就是文字选择不符合广告产品等等诸多我们教师看来认为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并且3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有市场调研,草图绘制等过程,大部分学生却几乎在两三天就完全搞定,原因很简单:闭门造车。简单的网络素材搜集,简单的软件抠图、拼凑,极少数的同学可以做出像样的广告作品出来。 到了每年春季一些广告设计类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广告设计课程早已结束许久,很多同学都已经把知识又交还给老师了。面对确实的广告主,广告策略单,想参加比赛却又无从下手,自己就打了退堂鼓,使得学生们一直以来参赛的欲望都不强烈,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毕业后到广告公司里工作还是困难重重。 面对以上的种种,教师们想了许多的办法去改变它。比如,课堂上的优秀广告作品赏析不再是教师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认为优秀的广告作品,将其带到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分享,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使得他不得不思考,不动手。再比如,分组去完成一个拟定的广告设计题目,大家齐心协力,创意碰撞,不仅能够互相督促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诸如此类的方法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有一定改观,但并不可喜。 因此在此次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时候,大家认为应该根据这些切实的广告设计比赛的时间来调整我们教学时间,让有密切联系的二者能协调统一起来。就像一些工科或者研究生的专业教学一样,将真实完整的项目工程引入课堂,教师学生共同承担,分工合作完成,这样不仅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打下一定基础。 调查发现,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年一次的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和河南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金帆奖等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每年的春季,各种比赛时间穿插在一块,前后有近半年的时间。如果将广告设计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的春季学期,学生们就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战训练,比赛得奖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参与比赛、选择真实命题、创意构思、实践制作的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可贵的。 调整后,广告设计课程从春季学期一开学开始,先进行广告基本理论知识和创意技法的讲解学习,并进行适当的模仿练习。紧接着各种广告设计比赛的宣讲拉开帷幕,会上学生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广告主们对广告命题的解读,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和广告主的真实目的;同时也可以听到一些广告行业专家的建议与启迪,利于后面的广告创意制作。但是全国性的广告设计赛事的宣讲会我们很难切实的参加到,面对这种情况,计划组织学院相关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每个策略单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切入点。这种形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不是单枪匹马,老师可以随时为他们进行指导,对比赛就不会再畏惧了。 在确定参赛选题后,每次广告设计的课堂就会变成讨论会场和欣赏会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频繁的互动,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有切实有用的收获。并且大学生的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做得更好。这个过程不仅是广告设计的实践学习,之前的先修课程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以实践运用和检验。最终广告设计比赛的作品设计完成,师生一起点评、欣赏,并将作品寄送大赛组委会,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也就此结束。 在此种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整个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广告案例制作过程,这也是现在新编的一些广告设计类教材的内容趋势,一切以实践为主。最终获不获奖不重要,最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与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了解掌握了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同时还真切体会和参与了广告制作的过程,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闭门造车。 当然,广告设计课程单纯的依靠这些比赛来作为单一的教学手段还是不全面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一些手绘技能,摄影技巧,创意方法来辅助完成广告设计作品。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辨别好广告作品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像学习写生绘画之前大家都要经历临摹绘画的过程一样,在优秀的大师作品中学习好的绘画技能和一些绘画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于广告设计来说,要让学生能够分辨出什么广告作品好,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逐步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除了课堂上教师分享的优秀广告案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余的生活当中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留心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报纸广告、站牌广告、电视广告、DM广告单等等这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广告形式。只有把学习带离课堂,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所学的知识也才会变得有用。 总结近几年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参加不同广告设计类比赛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方向就是:将与课程相关又与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比赛尽可能多的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的时间相交叉,内容相融合。当然这中间也会有一些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广告设计比赛的总赛程时间相比是很少的,如何更好地协调这个时间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再探索,争取早日将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做得更加完整和细致。 尤曌颖,女,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小学生安全论文:小学生安全教育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也不断出现,其中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要确保学校安全,必须抓好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救护的能力;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量将安全事件消于无形,将安全事件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针对目前实际,我觉得做好防范措施是杜绝安全隐患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职责,在教给他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安全教育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也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所以,作为班主任的我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安全工作。平日里,不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而且在课余时间我也注意去观察学生们的动静,只要发现了某个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就及时进行教育。 1加强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单纯地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应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而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恰恰具有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无论是从学校治理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小学生安全教育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1.2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突出表现在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违法违规经营,无照摊贩摆摊设点,治安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伤害青少年学生的恶性刑事治安案件不断增加。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社会中、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校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能知法、守法,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1.3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由于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诱。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他们也意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违法行为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带来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防范意识。 2如何做好安全教育 2.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在培养孩子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于家庭中,教师不便直接指导。因此,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需要配合的事项。同时,结合学生安全教育主题,学校、学生网站,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1.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2.当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3.当过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4.严禁12周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队。 2.2引导学生远离事故 学校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活动,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群,缺乏责任感和自护能力,所以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这里首要的是规范学生的做法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不安全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等。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3注重体验,增强儿童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体验是学生成长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无法真正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儿童总会遇到某些紧急情况。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是儿童不会正确应对危险的原因之一。如:学生有时不小心划破了手等就会惊慌失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其他学生也只会找老师,我们要利用这些机遇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一同经历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躲避、处理危险的简单方法,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2.4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 学生中有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而引起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时,班主任一定要把安全常识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来做。此外要重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夏天,进行防溺水和饮食卫生的教育,不随便去河边洗澡,不随便吃生冷食品及路边卖的不卫生食物等。每逢过年过节,小学生喜欢放烟花爆竹,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伤害事故的教育等,把安全常识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结合起来。总之,安全问题很重要,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应时时刻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工作地正常进行,才能保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吧! 作者:代福江 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周家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安全论文: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其中,自然灾害突发、留守女童性侵犯、交通事故、溺亡事件等严重危及甚至侵害小学生的生命,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安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改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现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和分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问题;对策 近年来,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突发、留守女童性侵犯、交通事故、溺亡事件等严重危及甚至侵吞小学生的生命,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自卑、人际关系紧张、问题行为出现频率高等心理问题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安全。面对这些安全事故及心理问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十分缺乏。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现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和分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阐述,由外在知识的传输逐渐内化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观念。 1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 1)学校是安全教育意识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地区小学生身心安全的关键。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家长接受知识程度普遍较低,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其方法和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而且大多数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和工作,所以学校成为安全教育意识的主要来源。目前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墙面、板报和学生手册上都宣传了大量的安全知识,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安全防护实践,也安排了一些安全相关的课程。教师也会在课前讲解一些安全常识,并将安全意识穿插到课堂知识讲授中,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度重视安全的氛围,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学校所提供的身心安全知识是十分丰富的,但安全知识教育的涉及面不够广,在一定程度上流于表面,且缺乏形象生动感,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而言,是不易于接受并理解的。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而言,由于其经济和观念相对落后性,在知识的宣传上不能与时俱进,知识宣传的途径也常常因为经费而受限,这就造成了安全教育意识在农村地区小学中难以深刻地进入小学生的思想中,致使其安全意识较为薄弱。2)家庭的安全教育意识本应该是与学校相辅相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安全教育意识,尤其是在心理安全方面极为缺乏。家长作为小学生的监护人对其安全责任应大于学校,但由于农村中大部分家长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外出务工,使得隔代教育在极大程度上替代了亲子教育,如此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利于安全责任的实现。在隔代教育中,孩子的教育责任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老辈承担,其明显特点是老辈知识体系落后,所掌握的安全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限,获得的安全信息有限,不能及时了解小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和现实中的安全隐患。且由于老辈的身体和精力原因,其在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上的能力较弱,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力不从心,以致孩子的安全教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落实困难,甚至还会出现和学校的教育观点相悖的情况,也导致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出现分歧,安全教育难以深入人心。3)本研究中,社会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方面来探讨。现实社会中,就目前而言,一些农村小学中,会有社会机构派出人员和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小学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其教育行动在各种报道和实践中来看,也加强了部分地区的安全教育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地区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而言,获得这样安全教育的机会是相对较少的,由此使得农村地区小学的安全教育意识在宣传中始终会有盲点,由此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线。虚拟社会主要是指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众对新媒体的普遍接触和接受,媒体通过网络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也逐渐加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互联网平台中所传递的丰富的信息及形象的视频可以使小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丰富小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但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游戏、不良的信息、不雅的视频也通过这个大众平台进入小学生的视线,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不良的信息,对于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其造成小学生暴力、性格扭曲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大的。小学生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很容易被误导、诱骗,这样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也导致了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2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从学校方面而言,首先,农村学校经费有限,师资力量有限,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都较为落后,场地不足,无法为农村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意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目前对农村小学老师进行的培训多偏向于学科体系知识的培训,在绩效考评上也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整体排名,使得校方和老师都更加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安全教育。另外还有一些诸如校方制度不严,管理不善;相关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措施不力,宣传效力不足等原因。2)从家庭方面而言,首先,农村家庭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农村家庭对孩子的管理比较松散,对小学生没有按时放学回家的问题不够重视,对孩子放学回家后的去向也不了解,缺乏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为了生计,一些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使一些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这部分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祖辈又未能及时察觉,不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另外,家长未能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小学生的异常行为和情绪也是造成其安全问题的一大原因。3)从社会方面而言,社会平台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往往家长和学校也不易察觉,不能够及时帮助孩子。 3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对策 1)学校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主体:课程和教材、教师、校园环境。首先,从课程和教材方面而言,学校可以适当增设安全意识教育的课程,并将安全课程融入语文、自然科学的学科中,让安全学习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其次,教师应将知识讲授法、操作法、讨论法、探索法、趣味练习法相结合,丰富安全知识传授的形式。如创设一些浅显易懂的情境,开展多种安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成为主体,亲自参与,让他们从自己亲身做过的小事中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安全理念,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后,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应有所改变,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和整体排名。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应加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使教师形成重视安全教育的意识。学校还应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形成强烈的校园安全教育文化。可以利用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进行墙面设计。在全校重视安全的氛围感染下,更利于安全知识的传播。2)家庭层面应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脱给学校,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从生活中开展安全教育,并实施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安全的教育。首先,家长有责任加强对孩子的心理保护,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而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要明白语言暴力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次,家长也应让孩子学会承受压力,辩证积极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适当地参加一些心理课,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问题并进行疏导。最后,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加强家园合作。要重视孩子的日常去向,对于孩子危险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家长,应经常利用电话、视频等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在安全教育上与祖辈进行沟通,也尽量多抽时间陪陪孩子。3)社会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多种媒介途径、安全教育社会机构和一些志愿者。各种媒介如网络、电视等对小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施加影响,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应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其良好的上网习惯。大众传媒应有意识地面向小学生,为其提供适宜和优秀资源。同时,大众传媒在机构和平台的管理上也应该筛选健康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为其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以帮助学生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安全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曾秀虹 张莉萍 邬雨珂 黄玉瑶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小学生安全论文:中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浅论 摘要: 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中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例,从校园安全教育、家庭安全教育两个方面谈了对中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可供基层中小学校在用电安全管理和用电安全教育方面借鉴。 关键词: 安全教育;校园用电;家庭用电 学校是公共场所,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健康身心的地方。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缺少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所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教育者要做好的是防患于未然。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校园用电安全教育,作为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生校园用电的安全教育 镜头一:某班学生在自习课上,乘老师不在之际,私自利用班里的多媒体播放影片。由于操作不当,拉扯电源插板,引起电源插板打火冒烟。班里的学生惊慌失措,纷纷涌出教室,所幸没有引发严重后果。镜头二:某生在寝室内违规使用“热得快”烧开水,由于疏忽,忘记了时间,“热得快”将暖水瓶烧坏,所幸被宿舍管理员及时发现,没有造成火灾。以上两个事例,是发生在基层学校的真事,虽然都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但反映出基层中小学校园内确实存在安全用电隐患,类似的实例在中小学校园恐怕还会有许多。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校园安全用电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漏洞,另一方面折射出对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做得不够好,导致学生用电安全的防范意识不强。据调查,学生在用电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主要有以下情况:(1)用手或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2)用湿手触摸电器,用湿布擦拭电器;(3)插拔电源插头时用力拉拽电线,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4)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中、教室里、宿舍里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因此,学校管理者及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以便有效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严禁在灯具、电扇、空调、摄像头、投影仪等电器上悬挂覆盖装饰品等易燃物,不得私自搬移所有电器的使用位置、不得私自改变室内电器用途及所有电器线路。教室内所有电源插座严禁为手机、电池等充电,严禁使用电热器具。教室内多媒体设备使用必须由本班电教员专人负责,不得用于做游戏或私自观看影片。多媒体设备、灯具、电扇、空调、饮水机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关闭电源,以免长时间开机过热引起火灾。严禁在寝室自行安装使用灯泡、灯具,以及各种热水器(如“热得快”)、取暖用具(如电热毯)和做饭用具(如电饭锅)等。严禁私自改动室内线路,绝对不能在宿舍中私拉乱接电线。严禁在灯具上悬挂任何装饰物、易燃物及其他物品,要做到及时关灯,以免灯具和线路发热引起火灾。楼道应急灯插座严禁用于其他用途,以免发生意外时应急灯不能正常使用。室内各电器设施若发现异常现象,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宿舍办,严禁自行处置,注意保持用电设备及周围的环境卫生,严禁堆放易燃物品。 二、中小学生家庭用电的安全教育 镜头三:小米10岁,读小学四年级。因为她的父母做生意比较忙,所以周末她便一个人在家。做完作业后她自己洗了头发,想到妈妈平时用电吹风吹头发,便想亲自试验一下。刚吹了几下,隔壁的小伙伴过来喊她去看新买的玩具,小米由于好奇就急忙跟着跑了出去,随手把电吹风扔到桌子上。看了玩具之后,两个小伙伴便开心地玩了起来,越玩越起劲,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闹,出去发现很多人都匆匆往她家方向跑去。那滚滚浓烟让她意识到她家失火了,她吓得哭了起来。在邻居们的帮助下,火最终被扑灭。最后当他们在研究失火的起因时,发现就是那个没有关闭电源的电吹风惹的祸。这是因没有正确使用电器而引起事故发生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电吹风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电吹风正在使用时,人中途走开,结果长时间通电,导致电吹风外壳的温度过高而引燃可燃物;二是在使用电吹风时遇上停电,在没有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去处理其他事情或外出,恢复通电以后电吹风的电热丝长时间加热,温度升高,引起火灾。除了电吹风之外,一些常用的家用电器也会因短路或通电时间太长等原因而引发火灾。学生在使用这些电器时,家长一定要多提醒他们,注意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作为具有安全教育的职责和义务的教育工作者,其不仅要教给中小学生在学院内的用电安全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在校园以外的用电安全防范意识。以下介绍一些常用家用电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电吹风:避免在潮湿的、弥漫水蒸气的浴室中使用,这样容易引起漏电而导致触电事故。若正在使用时,临时有事走开,要将电源关掉。(2)电熨斗:不要长时间停放在衣物上熨烫,暂不使用时应将其竖立搁置在一边,或平放于专用金属架上,人离去时应立即关闭电源,以防引发火灾。(3)电暖炉:不要在特别靠近电暖炉的地方较长时间烘烤衣物,也不要将电暖炉靠近家具、报纸杂志堆放处,以免引燃周围易燃物品,导致火灾。(4)电饭煲:使用时内胆尤其是内胆的外层要擦干净,不要沾满水便放入底座使用。底座不能用水冲洗,以防止底座内电路组件损坏,造成漏电或短路事故。(5)电热毯:使用时要平整地铺放在棉垫上,上层覆盖一条被单即可,不可铺在棉垫下面,也不要长时间加温,以免使被盖温度过高引起燃烧。临睡时要关闭电源,收起不用时应轻叠轻放,不宜折叠得过小,放置时上面不可压重物。(6)微波炉:不要在未放任何食物时空转,否则易引起组件损坏;不要用金属容器盛放食物加热,否则会损坏组件,最好使用微波炉特制容器加热食物。最后还要着重提醒,学生在家使用家用电器最好还是要在家长的指导或监管下进行。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校园用电安全教育是关系着构建和谐校园的大事,刻不容缓。 作者:李建法 单位:叶 县昆阳中学 小学生安全论文:学校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论文 一、完善学校安全意识与知识教育 学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应尽快改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增加对一些较为少见的交通安全标识、安全规范只是内容,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多设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创造相应的环境,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如在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红、斑马线及其他交通标志等。二是提供实践场地,在体验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中小学生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实践中。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中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学校与交警部门及政府部门积极合作 学校作为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教育的主导,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应由学校主动提出。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的措施。交通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考试科目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甚至可以作为学生奖励及升学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切实行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三、通过家长会等联动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活动中 在前文分析中了解到,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安全教育中的效果良好,更容易实现,并且学生家长更愿意参与到安全教育中。但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差异、时间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认知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由学校主动练习,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发放安全教育材料、沟通教育方法、交流教育心得等。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改善家庭安全教育的成效,消除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从而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方式等。而且两方合作过程中,教育方式、方法、成果的交流能让双方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策略,同时对学生本身的认知有更全面的认识,规避“自己认为已经说明过,学生、孩子并未真正注意”等同类问题。 作者:李景卓 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新大队 小学生安全论文: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 1.意识不强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缺失与家长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多数在高中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教师、乡镇公务员、以及少量的企事业单位。受教育程度低,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方面,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则比较欠缺。 2.投入不足 我国整体教育经费的投入,在2012年才刚刚达到GDP的4%。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在总量上投入不足,对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经费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相应的安全工作通知,却没有以足够的资金来与这些安全工作配套,重视不够直接导致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则成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安全工作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模式框架 1.设立安全教育课程 设立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安全教育进课堂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每学期至少要有10课时的安全教育课,平均每两周有1课时的安全教育。虽然安全教育在课时数量上较少,但在质量上不能“缩水”,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像教授其他课程一样,按照备课、讲课、答疑,甚至考试等程序和方式来做好教学安排。 2.开发安全教育教材 目前市面上关于小学生安全知识的读本很多,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社会生活安全、网络安全、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以及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这类教材读本的特点是内容全面,但没有突出特色,对于特殊地域的学校不是特别具有针对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可以整合出一套更具针对性,更加适用于本地区的安全教育常识教材,作为对上面所说的通用教材的补充。 3.组建安全教育团队 在农村小学,没有专门负责进行安全教育的教师岗位,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经费,要组建安全教育团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能够组建一支质量较高、成本低廉的安全教育团队呢?笔者考虑可以由校长牵头,返聘离退休教师中在安全教育方面有经验、有热情、愿意发挥余热的班主任教师来承担这项工作。 4.探索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方法 在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可以进行案例法、模拟实践法、竞赛法等多种尝试。其中案例法主要是邀请灾害亲历者或者救援者进行实际案例的讲述,这种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对灾害有一个比较真切和深入的了解。模拟实践法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防灾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逃生的本领。 5.尝试对家长的延伸安全教育 张娜等在《曲阜市农村小学生安全知识调查》中,对“知识来源”的调查排序为教师(74.5%)、家长(70.4%)、书本(32.9%)、电视(15.5%)、同学(8.2%),家长成为几乎与学校同等重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天然资源,联合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尝试采取两方面的措施:第一,建议学校对家长进行延伸教育,让家长掌握各类安全知识,树立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意识;第二,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立学校安全教育网络群,结合学校、社会的安全工作重点,定期向家长推送安全教育信息,争取使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能够与学校同步。 作者:杨学田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安全论文: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路径分析 一、增派体育教师,健全体育器材。 农村小学的运动器材缺乏,虽然近年来增添配置迅速,但其中的好多体育器材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例如跳高缺少垫子,有排球没有排球场地,足球场地就更不用奢望了。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有配套的运动器材也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比如单杠双杠,常年无人问津,闲置失修,关键不在同学们不喜欢玩,而是没有人会玩,即使有学生在上面甩一甩,也会因为安全问题而受到老师的限制,大家对这些器材只是敬而远之。 如何既能约束农村小学生的高危险运动,又能使他们得到健康的锻炼呢?我认为关键是增派专业的体育教师,完善农村小学体育器材的配套设施,使农村小学生的运动有专业教师的指导,避免因错误的指导学生运动而发生安全事故,既是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对教育公平,实现现代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当前安全教育下农村小学生健康活动的关键所在。 二、明确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校园活动安全意识。 农村小学生校园活动安全教育与城市小学生校园活动安全教育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对学生安全活动意识的培养难度却更大。农村小学校园内所见到的安全活动标语牌子常常是针对城市生活中的学生设计的,多尔繁杂,如果当学生看见自己的校园生活中没有这些,比如说图书馆不许打闹,不准在食堂浪费食物,就常常会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即使其中有些重要内容,也会对它视而不见,校园活动的安全意识反而会淡化。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多考虑考虑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关心关心他们的活动环境,给他们给一份更真切的关注。农村学校缺少室内的活动场地,因此在雨天应该避免冒雨运动;部分学校操场没有硬化,在雨雪天应该取消早操;校园内的石子及尘土不应该作为活动的器材;要避免学生出现在水窖等危险场地;不得在无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独自打秋千等。这些即使不能形成书面标语,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教育强调,不应该因为没有在标语牌中出现就疏于麻痹,农村小学应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校园活动安全内容,这样才能明确安全内容,真正地做到安全意识的提高。 三、形成法律观念,完善责任制度。 农村对法律的认识不够准确,从而伴随着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学校责任问题的认识上,农村家长多会认为孩子在学校,只要出了安全问题就认定与学校有关,严重地将家长的监护权与学校的责任混淆,学校是没有监护权的,只有应负的责任。再一个是农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常常会出现隐瞒学生事实的情况,比如孩子有什么疾病,家长大多会因为怕大家知道后影响孩子的将来,于是就隐瞒了下来,教师常会遇到上课时孩子突然犯病,教师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类似这些情况引起的事故该如何处理,常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明确安全责任,签定安全责任书;其次是要增强农村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给学生家长讲清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责任关系,明确监护权与学校责任的区别,这样学校和家长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角色。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应对农村出现的复杂性、多样性的情况。所以提高农村法律意识,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是减少校园事故,放心让孩子玩好的保证。 农村小学生是全国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转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付出更多的关爱。生命在于运动,在环境转变,师资力量缺乏,安全意识不够强,法律意识淡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农村,既让农村小学生适应当前的安全要求又让他们玩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作者:伏建忠 单位:静宁县贾河乡教育办 小学生安全论文:小学生安全教育路径反思 作者:罗京滨 单位:肇庆学院教育学院 培养小学生面临灾难时的自信心与判断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是对其进行“价值”教育和“态度”教育。这同时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不能停留在了解“逃生”、“自救”的方法等方面,“生命的尊严”、“危机下的互助”等方面的内容也尤为重要[5]。培养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也能够传达灾害警报,这一阶段安全教育的重点是使小学生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快速、正确地逃生;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的危险性,安全教育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在灾害时自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对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快速采取行动,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他人的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6]。 提高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贡献力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使这一群体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达到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现实贡献力;通过从娃娃抓起,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安全意识渗透到民众的潜意识中去,进而提高我国民众的灾害意识及应对能力,形成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长远贡献力。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生命安全教育1)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3)培养小学生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平稳度过青春期的能力。2.交通安全教育1)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及交通安全常识,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争当“小小安全监督员”,提醒、监督父母及其他成人模范遵守交通法规。2)对小学生进行上下学路上步行的安全教育。3)对小学生进行乘车的安全教育。4)对小学生进行骑自行车的安全教育。3.消防安全教育1)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小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2)讲解火灾危害,使小学生掌握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和方法[7]。4.生活安全教育1)进行预防踩踏和避险逃生教育。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3)使学生掌握预防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的知识和技能。4)使学生掌握预防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5)进行防盗安全教育。6)进行出游安全教育。7)进行游泳、戏水安全教育。8)使学生掌握预防烫伤、动物咬伤等意外事故的基本常识和方法。5.传染病常识教育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有关常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6.急救技能训练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急救包扎及心肺复苏技能训练。7.心理减压辅导使小学生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和救助渠道。8.识别的知识和方法使小学生了解的危害,学会识别的方法,教育其拒绝和烟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6]。9.自然灾害防范教育根据小学生所居住地域的气候、地理特点,训练其躲避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培养冷静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及求救、逃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会紧急救助他人的基本技能。10.社会安全事件防范教育使小学生了解社会突发事件的危害性,遵守公共场所安全规则;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方法和逃生技能。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课,培训专职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对小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始终。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强化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注意对学生的抗应激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中传授水灾、地震发生的前兆知识及发生时如何应对的知识,并使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知识等。3.专题讲座聘请消防、公安、司法及医务人员等到校园进行安全专题讲座及防灾、救援技能训练。4.营造校园安全教育文化氛围自编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安全常识手册;张贴标语、宣传图片;运用校园广播宣传安全常识等。5.发挥校外安全教育资源的作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增强民众安全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水平[8]。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栏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灾害防范知识。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对小学生进行体验式安全教育。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志愿者参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安全教育中比较常用且简便易行的方法。通过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讲授,可以使小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有关灾害的知识。2.案例法通过灾害亲历者或者救援者真实的讲述,可以使小学生对某方面灾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对灾害中的逃生和救助方法有一个比较真切、深入的了解。3.体验式训练法(1)假想灾害体验训练通过防灾训练人员口述或录音、影像等教学资料,营造灾害气氛让小学生想象灾害发生的情景,体会当时的感受,想象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应该采取的自救措施等。也可以让受教育者观看灾害和自救的影像,让他们通过观察学习,丰富自己的逃生知识和技术[9]。(2)模拟灾害体验训练模仿真实的灾害现场,让小学生亲身体验虚拟的场景,配以指导人员的说明和讲解,如制作火灾场景,让学生亲自使用灭火器等工具模拟自救。这种体验的方式较之讲座更生动、实用,是比较理想的防灾教育方法[9]。4.综合活动法(1)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法安全教育实施者可以让小学生自己确定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灾害的历史、形成原因、预防方法和自救措施等。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换意见或谈感想等增加对有关灾害知识的了解[9]。(2)演习和竞赛法通过组织与防灾有关的游戏、运动、夏令营、演习等各种活动,增加小学生的防灾体验,习得逃生本领[9]。此外,还要注意将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与重大灾害事件相结合,避免安全教育脱离实际。#p#分页标题#e# 小学生安全论文: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创建思路 当今,交通安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重视。“保护生命、平安出行”是我们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交通安全为主要目的,以交通法规、规定以及交通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依靠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向中小学生普及交通法规、安全知识、法制观念,培养中小学生维护交通秩序的良好社会公德的重要举措。交通安全教育是一种意识养成教育,也是文明道德教育。 近年来,人们从一些中小学生重大交通事故中积极吸取教训,大力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完全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大纲之中,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得不到有效落实。宣传与教育内容单一。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上,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交通安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由于学校交通法律法规书籍较少,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交通行为经常受到身边人们言行的影响。例如,父母随意乱穿马路,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形成成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习惯。在道路交通参与过程中,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交通群体,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行为极具突然性。中小学生精力充沛,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他们的交通行为变化较大,经常发生横穿马路、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二是参与交通时段危险性大。虽然中小学生交通参与范围窄、参与路线简单,但由于参与时段均在每天早、中、晚的交通高峰时段,加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交通认知能力差等原因,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三是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防范意识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有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义务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起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深入开展下去。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从内容上看,包括交通知识、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意识与能力等;从教育形式来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不仅是从校内获得知识与行为能力,还需要社会、家庭的积极参与。一要取得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现代交通是社会多部门参与、共同作用的社会行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不能仅限于在学校内部,而应让孩子们走向社会,在学习参与交通管理的过程中加深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二要让学校教师、家长参与到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中来。中小学生的学习多数是从书本和榜样的引导中获得的,中小学生教师的交通安全意识对中小学生起着一定榜样作用;而家庭则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因此,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教师与父母要共同配合。 这样才能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得以全面开展。同时,丰富交通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一是创设相应的环境,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如在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红、斑马线以及其他交通标志等。二是提供实践场地,在体验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中小学生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实践中。三是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四是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中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总而言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不断探索与完善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与交通安全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学生安全论文: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安全技能教育也是必备内容,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下,老师和家长更多的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怎么样,就算开设了一两节的安全教育课,也会被老师拿来“合理”利用。二是农村教师缺乏安全教育知识,总认为只要把学生圈在教室,回家家长看管这孩子就不会出什么事。老师只是在口头上嘱咐学生哪些事有危险不能做,会有什么后果,却没告诉他们遇到这些危险如何处理。三是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错误。家长知道孩子去了河边玩耍、爬树这些危险的事情时,就会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或禁止孩子做危险的事时,孩子越喜欢反着来,这样事故就更可能发生了。四是政府对这方面的投入不够,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安全的教育是不能显示其政绩的,故不愿意投多余的钱完善安全教育设施。安全教育是一项关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一项教育内容,它关系着祖国未来人才的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意识,注重安全 小学生不管是在任何方面都属于弱势群体,年龄小,知识面窄,自我保护能力差。他们就如同一张白纸,等着教师与家长去描绘出不一样的色彩。这时教师就要注意从小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在生活中时时讲安全,刻刻通过身边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几乎没有,对用火、用电安全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出去不注意交通安全、遇到拐卖犯不能识别等等这些家长和小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导致了很多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迫在眉睫,每天在放学的时候教师进行一分钟的安全意识宣讲,通过念叨来让学生铭记安全的重要性。 (二)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开展讲座大会 学校可以邀请警察、消防、律师等相关人员到校园去给学生上几节关于安全的课,警察在孩子们的心中形象是高大、公正、可靠的。这样警察叔叔讲的例子也会很容易就相信,学生们在想想平时老师给他们上的安全教育知识就能很好的联系起来,使安全教育工作达到很好的效果。 2.学校举办安全教育 实践活动安全意识的养成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的。学校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当生命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我保护。如可以在学校向学生示范遇到火灾时如何逃生,旁边有灭火器时如何开阀门进行灭火,假如遇到地震怎样利用根据现有的环境对自己进行保护。对学生只是在理论上进行安全的知识宣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演练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学生在有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能是在面对这些困难是有自救的能力,让他们免受一些人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3.加强宣传安全意识工作 小学生的忘性很大,这要求学校有较大的耐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上级发放的安全教育碟片,或者教育者自己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具有安全教育意义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这样视觉的冲击比有老师口述安全教育要有用得多。如进行用电安全教育时,可以让他们看由于小男孩用电时不注意导致双手被截肢,小女孩玩插座而被电死的视频,这样用电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了这个视频后写一篇观后感,以演讲的形式全班讨论来更透彻安全的重要性。还有在走道上贴安全标语,宣传安全的画报;在教室也可以办关于安全的板报;学校还可以自己编写安全意识手册;学校的广播每天可以宣传安全知识等这些手段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教师也要及时的告知学生周围威胁他们安全的事物,比如周围工地施工,钢筋,水泥,电线等危险物不要碰,并且保护孩子安全回家,这能更好的确保孩子的安全。 4.加强教师的安全教育 知识教师是施教者,只有教师的安全知识过关才能让学生受益,让校园里的安全事故得到预防,降低损失。 5.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来到这世上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可以发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手册,帮助家长辅导孩子加强安全意识。长三角区现在有一种叫“家庭逃生图”要求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这样让孩子能自己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逃生技能。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数的农村家长一样,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对孩子充满威胁的嘱咐不能干什么,用口头语言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对这件事有更强的求知欲。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的方式告诉家长安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请家长进行安全教育。 三、结束语 推进安全教育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的,只有三者相互紧密联系和配合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让安全意识从小就根植于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在遇到危险时有信心面对并解决困难。让学生从小居安思危,安全快乐的长大。 作者:李世文 单位:于戈小学 小学生安全论文:小学生课间活动安全性的研究 摘 要:课间活动的安全性是所有教师忧虑的,虽然为此各校出台了很多安全管理办法,大型集会、班会、晨会多次宣传安全知识教育,课间安排值周教师、值周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安全管理日益成为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今天,关注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各校也一直在考虑怎样做才能既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又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孩子安全意识习惯。所以,课间活动安全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一大隐患,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生;课间活动;安全 一、小学生课间活动现状分析 1.学校现状分析 学生的课间活动必不可少。户外运动有助于学生缓解眼睛疲劳和大脑发育,长时间伏案学习无疑会消耗体力、脑力,长此以往势必会损害孩子们的身体且影响学习效果,还可能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导致憋闷想发泄的情绪。现在大多数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制”,小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除了出门喝水、上厕所,都被老师“圈养”在教室里。取消学生的活动,严格看管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户外活动,都是消极的办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作为学校,应该直面安全问题,而不应回避。要像治理山洪一样,不能一味地“堵”,而是想办法采用“分流,疏导”的方法。每种活动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学校有责任负担一定的风险,不但要教育学生具有安全意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学会避免危险,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2.我校课间现状分析 在2016年4―5月我对全校139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课间活动情况的调查,从2~6年级每班随机抽取2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20个班360名学生。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在本次调查中经常在课间活动的学生为310人,占86.11%,不经常进行课间活动的学生有50人,占13.88%;近92%的学生认为课间活动很有必要,近86%的学生经常参加课间活动;大部分学生认为课间活动很快乐,最喜欢的课间活动是做游戏。100%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班级内几乎每天课间都有学生在追逐打闹。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二、课间活动的常规管理 1.加强安全教育宣传 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全校的安全教育大会。 2.定期召开以课间活动安全知识为主题的班会 我校定期以班为单位召开以课间活动为主题的班会,并将好的课间活动安全知识以展板形式放在学校显眼的地方让学生学习。 3.让家长志愿者参与到学生课间活动中 我校同大多数城镇学校一样正面临着学生人数增加、生均活动面积小、课间活动安全任务加重的局面。在此状况下,我校决定成立“家长志愿者”队伍,使其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课间活动中来,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元素,使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更好地糅合在一起,为学生安全地参与课间活动搭建平台,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最终有182名家长主动申请参加家长志愿服务。学校根据家长职业特点和特长分类,将家长志愿者分为“橙、红、绿、蓝”四个志愿服务队,分别从校园安全护卫、班活动协助、实践活动组织和家长讲堂服务四个方面分类开展活动,其中前三项都与学校学生课间活动安全性有密切联系。 三、结合组织管理,提高学生课间活动安全性 1. 开展安全系数高、有利于管理的学生课间活动项目 只有引导小学生开展健康的、安全的课间体育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小学生的课间行为。这样学生在校期间的课间活动不但安全有序,而且体现了科学创新的管理价值。 2.充分发挥家长志愿者、安全小卫士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度过安全的课间,发动家长志愿者、安全小卫士在学生活动的地点定点,保证没有死角出现,并且让家长志愿者与安全小卫士融入课间活动的过程中,这样不但起到了监督作用,也活跃了学生课间活动的氛围。 3.丰富课间活动内容 课间活动要求学生不做危险游戏,尽量做一些活动量小、简单易行的活动。我们要求学校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开设指导学生课间活动的内容,另外还向全校师生征集文明课间活动方案,然后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好好休息,充分放松。 安全有效的课间体育活动,不仅要有安全的管理组织团队,而且要用合理、有利于管理的体育活动项目去驾驭课间活动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值周管理、家长志愿者、学生安全小卫士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立体管理体系,这是规范课间活动的最佳途径。 小学生安全论文:浅谈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孩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是一个个悲剧告诫我们对小学生普及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对小学生用电安全启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用电安全的启蒙教育不仅规范了小学生正确使用电器设备,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安全用电的认识。然而,现代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本文主要提出了对小学生安全用电进行启蒙教育并针对其中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使学生了解用电安全常识,规范学生安全用电行为,减少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小学生;用电安全;启蒙教育 一、用电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生命大于天”。一次很小的失误,一个很小的坏毛病,就可能引起一起重大的事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与发展,素质教育与安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即使在重视校园安全用电的大背景下,每年因为用电而导致的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事件就多达14460件,细化到每一天,就是每天有大约40名儿童殒命在“电老虎”的爪牙之下,十分令人痛心[1]。所以,加强用电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电安全“启蒙教育”是每个人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其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启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切入点和引导,而智力的启蒙、情感的启蒙、主体资格的启蒙、科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健全人格的启蒙等都是其应有的组成部分[2]。 家庭与学校的用电安全启蒙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且启蒙教育应高度重视W生的这一角色。将用电安全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不是靠灌输和死记硬背可以解决问题的。它不仅需要老师的通俗的理论讲解,还需要学生认真体会与实践。只有让学生加入其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用电安全的启蒙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终,学生也能更好地将用电安全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生用电事故产生原因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然而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用电安全常识了解较少,不规范用电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一些由于用电不当引起的触电身亡的事件以及引发的火灾事件屡见不鲜。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造成用电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用电方式有误以及用电事故发生后束手无策。这些原因换言之就是学校和家庭都缺少了对小学生用电安全的启蒙教育。 三、小学生安全用电防护措施 本着“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克服麻痹思想,进一步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确保学生在生活中有用电安全保障[3]。用电安全这一启蒙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用电规范是避免用电事故发生的先决条件。用电安全启蒙教育是规范用电的基础。 (一)学校方面 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教育,包括交流电的知识、用电事故的预防、选择合格的安全电器等。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进行启蒙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以及了解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学校可以结合各种方式将安全用电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观看安全用电的视频,提供相关用电事故的新闻报道。理论知识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用电安全也需要小学生实际进行操作。除了安全用电规范之外,学校也需要讲述一些常规的用电事故的预防措施以及处理办法供学生参考。比如阅读电器使用说明以减少事故发生、处理由于用电不规范引起的火灾、以及人体触电后如何救治等。 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用电安全教育,特别是假期前集中进行一次用电安全演练及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大于天的意识。着力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及操作能力。 督查工作常态化,定期对安全用电情况拉网排查,及时整改接头松动电线老化等常见隐患,第一时间消除不留死角,建立实施备案销号台账。 (二)家庭教育 用电安全教育不应只依赖学校,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由于孩子安全意识不强,对用电安全知识了解甚少,生活中存在很大隐患。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应针对用电安全常识对孩子进行再教育。 (三)社会教育 各用电机构要对其电力供给的装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重视细节,不留死角。主要检查电源线是否老化,负载是否达标;检查变压器设备防护措施是否到位,警示标志是否醒目[4]。未达到标准要求的,要立即进行整改。 组织学生学习了解供电部门对用电安全知识、图标及专用术语的学习,观看安全用电影像及文字资料,认识警示标志,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共创和谐社会。 四、小结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学校有责任做好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从安全用电抓起。立足小学生认知特征,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载体,通过教育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小学生安全论文:班主任实施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解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在不断的革新,逐渐的对学生的安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影响小学生的安全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从中为提高班主任实施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班主任 小学生 安全教育 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各种新矛盾的不断产生,从中出现了更多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安全教育,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安全教育环境中,保障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进一步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不断的加强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投入,针对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必要的研究。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 在小学生安全教育中,教育的本质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研究小学生安全教育中,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小学生生命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分别从小学生的衣、食、住、行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加强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素质的同时形成安全意识,最终使得小学生能够实施自救活动。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安全知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以及安全对策教育。在安全知识和安全责任中,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事故在预防中的基本知识,明白自己在安全事故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主要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加强。然而在安全技能与安全对策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的掌握防范以及处理事故的技能和方法。 二、班主任做好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1、班主任必须要有“做好安全教育”的责任心 在小学生安全教育中,由于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这种现象就影响了学校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救的方法,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需要在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来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能够从”真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中进行入手,切实的做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在教育中,需要建立高度的责任感,实时为学生强调安全,班主任需要明确责任,促进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的实施。在管理中不断的强调小学生的安全管理。 2、上好安全教育理论知识 在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利用班会来为学生讲述更多的安全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自护自救的教育,在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以及安全自救的知识。从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安全教育知识,在小学生人身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饮食安全中进行逐步的教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组织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安全隐患问题,这样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的加强安全意识。因此班主任在班会中需要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安全教育知识,在师生共同树立安全意识中,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3、师生共同建立安全意识 在小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需要班主任重视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教育问题,而且教师之间也需要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教师要实时的观察小学生的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的解决的思想,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为了促进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学校要组织以及开展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安全法规、安全知识的教育,及时对学校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整改,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教育教学环境。 4、班主任与家庭共同加强安全教育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需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不仅需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需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在于家庭连接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家庭安全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沟通,各自发挥优势,创建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班主任实施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安全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现阶段,在学校教育中,提倡的是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因此在小学生安全教育中,学生的安全直接的关系着学校的平安以及社会的稳定。这就需要在班主任日常管理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将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学习的首要任务,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学校的稳定以及小学生的安全做必要的努力,在学校生活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做好班级管理以及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2、学校安全教育十分的重要 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车辆在逐渐的增加,出现了校园社会化的现象。在学生来校的中途发生意外事故以及打架斗殴等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对安全问题进行重点实施。安全教育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而且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小学生学习安全文化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的掌握法律知识,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患措施,在自身不违法的同时可以加强安全防患,用法律效力来加强自身的安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因此在校期间,班主任加强对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在小学生教育中,根据自身的特点,由于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日常教育中,需要班主任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以及自救知识的提高,保障自身的安全。 四、总结 在分析了班主任实施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之后,认识到:学生的安全直接的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以及学校的稳定,在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救以及安全防患的意识,因此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需要班主任明确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加强管理模式的创建,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共同为小学生创建安全的教育环境,重视对小学生的安全问题。 小学生安全论文:提高小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防范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安全防范能力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体育安全事故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并结合学生的情况不断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 关键词:体育锻炼;安全防范;能力 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安全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学校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能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有效的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一、正视体育安全事故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在校的小学生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每个孩子都处于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孩子的安全问题更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任何一个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受到伤害都可能影响整个家庭,使体育教学处于极其不利的状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很多小学拆除了校园内的体育设施,不再保留单杠、双杠等危险性活动项目。甚至有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只让他们进行一些跳绳、体操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体质只会越来越差,怕苦怕累,怕高强度训练,甚至显得“弱不禁风”,并且也因为这种情况,逐渐在体育教学中产生了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教师必须要正视体育安全事故的影响,在保证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同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二、提升体育锻炼中的安全防范意识 体育的安全问题隐藏在体育锻炼的各个细节中,教师要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防范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教师在体育锻炼中的行为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防范习惯,是培养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首先,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维护课堂秩序。其次,要提升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纪律性,服从教师的指挥,不能从事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活动。 而对于学生自身体育锻炼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来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明确体育锻炼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自己不正确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如要求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携带危险物品和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让学生能从细节处进行安全问题的防范,并以此树立他们的安全意识,在体育锻炼中保证自己的安全,达到利用体育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提升学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提升学生体育锻炼中安全防范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遇到体育伤害后的自救技巧。从目前小学体育教学来看,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普遍较高,但同时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遇到问题经常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延误了最佳处理时间。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遇到体育伤害后的自救方法,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自救技能,并且做到对运动创伤的基本理。一旦学生在未来的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伤害的情况,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正确处理自己的受伤部位,达到自救的目的。 四、结合学生实际强化“安全第一”观念 学生的心理和课堂中的表现是教师防止安全问题发生的关键。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防范能力首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会因为心情的影响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情绪极其不稳定,甚至会产生一些激进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引导,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消除他们心中的不良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他们因为惧怕教师批评,即使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告诉教师,因此很容易造成各种意外。所以教师在体育锻炼中要认真观察他们的情况,对于身体不适的学生,要让他们立即停止体育锻炼,避免事故的发生。 其次,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防范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坚持,具体来说就是不断强化他们“安全第一”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时刻记住体育锻炼中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服从教师课堂中的命令,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 总之,提高小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防范能力要从日常体育锻炼中入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拥有自我保护能力。对于教师来说,也要时刻注重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尽最大努力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快乐成长。 小学生安全论文:对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反思 【摘要】谈到学生的安全对每个学校和家长来说是比学习成绩还要重要的大事.为了防止学生出意外,很多学校真是煞费苦心.学生是安全了,但他们的面对危险情况的应变能力却很差.经过反思我觉得要保证学生的安全.除了加强防范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注重他们的生活体验, 家长和学校加强联系齐抓共管,在日常的生活中善待学生,改善师生关系,家长与小孩的关系. 只有管理到位,教育到位.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到位、学生才能真正的远离伤害。 【关键词】被安全;安全意识;体验;能力;齐抓共管 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所以我们抓好小学生的安全,这是无庸置疑。但是,以学生安全为借口而采取种种限制学生活动,让天真活泼的孩子时时刻刻处于“被安全”的状态之下,这样的孩子得到的只是一时的安全环境,失去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所以说要使学生真正的安全必须培养他们 的自我保护能力,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比如: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我想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在生活细节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我曾把一位小学生爬防护拦摔伤的事引用来教育学生,结果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剖析了不少自己平时不安全的做法。再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同学间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楼梯跑和跳,玩尖锐的硬器,随意乱抛硬物等,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防范意识。 二、注重体验 体验是学生成长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要求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乱跑”,要轻声慢步。咋一看,似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但细细品味起来,却觉得有些束缚正值精力旺盛时期的孩子的天性,是有意将孩子驯养成旧时代的“小脚女人”。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无法真正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如:学生有时流鼻血或不小心划破了手等就会惊慌失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其他学生也只会找老师,我们要利用这些机遇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一同经历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同时,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让学生参观一些事故现场,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办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三、 加强联系,齐抓共管 安全大于天。这确实是当今学校管理中的最大的事情,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已经将所有的学校的神经绷紧到了极致。大家都谈安全色变,都一门心思想方设法,让学生远离危险,取消一切可能造成学生伤害的体育活动。像篮球、足球这类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早已在许多校园绝迹。即使没有绝迹,但也有重大改变,即人手一颗篮球,自己拍。就连简单的跑步运动,也要求学生只能小跑,不知要统一到一步多少厘米,后边的学生甩臂幅度不能碰到前边的学生,等等等等,实在是壮观的很。像这样”被安全”的孩子,明天真的能美好?如何美好?凭什么美好?这样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失去对抗功能的体育活动还有何意义?失去激情的日常生活还有何意义?在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还能经受得起什么风浪?如果这样还要我们这些领导和老师干什么.这明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逃避教育和管理责任,是我们的重大失职. 安全管理只靠防不行,必须有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组织加强联系密切配合,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心理创伤;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要把班级发现的诸如门窗、床铺、水、电路、室内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除。 四、善待学生,改善关系 平常我们常关心学生的安全隐患多数是外在的,对于孩子内心的安全隐患却谈得很少.很多孩子犯了错误受不了师长们的责备,他们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伤.这同样是安全教育的范围.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无微不至。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艺术,多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对学生的要求要严宽兼顾,严而有度,宽而有限;跟学生的交往要民主平等,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训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慈爱长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依靠学生及时准确地消除隐患。 综上所述,学校安全虽无小事。但并不是远离奔跑就能远离伤害。只有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重视安全知识教育,重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方法,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才能真正确保小学生的安全,共创学校美好的明天! 小学生安全论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中小学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监管不周等,都是引发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需要发挥学校教育在安全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与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常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实效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约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天约40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近年来,胁迫、性侵等案件,更是直接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保障,加强中小学生安全管理,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和良好的运行,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 一、中小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1.家庭安全教育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安全教育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但是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片面的认为,孩子的安全教育应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殊不知,许多中小学生是在上学或者放学途中,或者周末、节假日在家庭附近遭受意外的。另外许多家长本身安全意识就弱,更不用说教育孩子了,例如2014年9月一名二年级小学生,搭乘父亲的摩托车放学回家,与一货车相撞,孩子当场身亡,父亲严重受伤。或许许多父母都知道摩托车载人存在安全隐患,但他们大多抱着侥幸心理,一旦发生意外,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同时提高自己和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孩子安全。 2.学校教育不完善。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发展,中小学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可能,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贵族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相继出现。多元的办学主体和多样的办学层次下,学生更加复杂,差异较大。学校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加之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较多都增加了学校教育的管理难度。中小学校车安全事件、校园中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现象、误伤误杀事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中小学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升学率,过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用学习成绩代表学校教育。各中小学校应意识到,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安全才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安全教育应被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3.社会环境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学校周边的酒吧、ktv等娱乐场所鱼龙混杂,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吸引部分中小学生进入娱乐场所,易使其受到身心伤害。社会上一些极端分子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报复社会砍杀中小学生的行为,也加剧了中小学生的安全威胁。2014年,福建南平、江西上饶等地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曾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监管的法律法规,动用社会大众的力量共同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 4.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足,缺乏躲避风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中小学生缺乏安全常识,基本没有自身防范意识与能力的特点往往使其成为被侵害的对象。2014年5月,5名初二女生,在自己并不会水的前提下,饮酒后壮胆,跳入水中玩耍,不料因1名女生不慎在水中滑倒,另一女生出手相救二人一并沉入水底。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安全常识,几乎没有认识风险、躲避风险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1.建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积极互动的长效机制 首先必须回归家庭教育的本位,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必须重视并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主动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通过校讯通等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特别关心上学和放学途中孩子的活动动态,与学校相关负责人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及时有效消除孩子周围的安全隐患,全方位保障孩子身心健康。 2.学校重视安全教育活动,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作为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的重要场所,应该发挥其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学生安全,重如泰山”。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不仅要纳入学校、班级管理之中,更要让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安全课堂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做好安全常识教育工作。其次,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学校安全教育应通过开展丰富精彩的教学活动,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课堂,从而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躲避风险意识。例如,在具体的安全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介绍一些安全案例,引导中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鼓励中小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安全案例,考验各个小组的辨别、克服、消除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培养中小学生的应变能力,真正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能力。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积极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动态给家长,确保每位学生成长在家长和学校共同营造的“安全区域”内。最后,学校教育还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个人及周围的特殊经历、社会上一些极端的安全事件,极易给中小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学校教育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及时有效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问题、提高安全能力。 3.完善相关制度、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小学周边的不良环境是中小学生面临的一大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对具体经营类型,经营范围、营业对象等做出具体规定,并监督其严格执行,争取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之间的平衡,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全方位消除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 4.发挥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制度的完善都是为了全面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但各方面相互配合的外在努力都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绝对安全区域”,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必须注重中小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坚持以中小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中小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才是解决安全隐患,保护自身安全,促进自我健康成长的有效之道。 总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事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所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全面认知积极应对,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与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积极互动,共同确保中小学生的真正安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刘丽林(1965―),女,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小学生安全论文:小学生信息安全教育问题的思考 小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对于保障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了解成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安全教育措施,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一、小学生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一)手机方面 手机已成为我们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即使是小学生也不例外。然而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1.诈骗电话。诈骗电话是现在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就会上当受骗,小学生对于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有时候一些人就会钻这个空子,很多的诈骗电话就会重点关注这部分弱势群体。小学生不有效地进行辨别,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2.垃圾短信。垃圾短信也是影响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垃圾短信里面的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3.信息泄漏。手机购物、手机支付、二维码扫描等手机智能手段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然而我们的位置信息、银行或信用卡账户信息、网站登录名以及密码、身份证地址信息等个人隐私不小心就会泄露。手机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业内安全专家也建议,我国用户要培养安全使用手机的好习惯,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二)网络方面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必要工具,网络可以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有很多的弊端,比如说不良广告的影响、网络游戏的冲击、黄色网站的侵染,还有就是交友聊天带来的危害。这些都对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影响。 1.不良广告的影响。有些广告上会给学生造成“什么东西都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来获得”的错误认识,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还有一些如非法装备的贩卖,容易引起学生犯罪。 2.网络游戏的影响。网络游戏中有为了视觉冲击,很多时候会有很强的暴力倾向,还有就是在网络游戏中出现了问题就会用厮杀来解决问题,这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学生不能用理智来解决问题。 3.黄色网站的影响。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发育的初期,学生的心理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所以就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影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 4.聊天交友的影响。现在网络交友的聊天有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为语言的蛊惑力,会引导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就是小学生不良思想的影响,让他们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发生重要改变。 二、开展小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给学生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我们要给学生营造安全的网络成长环境。小学生正是观察生活的一个阶段,在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环境可以说对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家庭、社会以及个人都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好的环境,网络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至关重要,可以在平时的宣传中让学生了解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我们可以开展网络安全主题班会,进行网络安全专题报道,还有就是张贴宣传画。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安全文化氛围,社会各部门要学会齐抓严管,对于危害学生的网络安全行为进行打击。比如说,校门口就有一些黑色网吧,这都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该取缔的就要进行及时的取缔,该打击的就要进行及时的打击,该解决的就要想尽办法来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对学校周边的治安情况进行掌控,进一步对社会的空气进行净化,这样可以优化育人环境,我们要从社会的高度以及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标准,这样才能够端正人才思想,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二)学会辨别真伪,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和家长怎样进行教育,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形成自我保护能力,学校才是对安全教育进行开展的一个主要渠道,学院一定要切实地负担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职责。在进行安全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味地进行“堵”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才是根本。要提高小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有效地提高对正确信息的辨别能力,可以让学生避免有害信息的伤害,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要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以加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重视程度。 (三)分清虚拟与现实,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判断力,可以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玩一些益智类的游戏以及一些竞技类的游戏,尽量远离暴力游戏,因为暴力游戏会搅乱学生的正常思维,让学生形成一种暴力倾向,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教育,让学生远离这种暴力游戏。在进行网络交友聊天的时候要谨慎,因为网络的虚拟成分太多,很多人都是用花言巧语来欺骗人的,所以要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和网络上的人见面,以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 总之,学生的安全可以说是重于泰山,我们在进行信息安全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的安全理念进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要加强学生的自身安全意识,学生时刻有这种意识才能时刻对自己进行保护。 小学生安全论文:浅析小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 摘 要:当今教育的发展要重视文化素质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这就必须组织学生学习安全常识,加强学生“应急预演”。学校应经常与家长和社会沟通联系,才能更好地避免和减少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让悲剧重演。 关键词: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随时威胁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校园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人揪心的话题。那么,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我校安全教育的实践,针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探讨。 一、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校通过学习各类文件法规,使学校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安全工作对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推动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我校认真落实富源县教育局实施的1530安全日志,把各种常见的安全知识印成册,免费发给学生学习,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影响安全的常识,提高他们自身的防范意识。 学校专门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指导和监督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除对班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如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教育。开学的第一周要上好安全课,每周早自习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相关的安全知识竞赛和每天安排学生检查及每周校长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加强学生“应急预演”,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开展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制订相关安全应急预案是必需的,但不能局限于纸上谈兵,更要注重实战演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患未来。安全问题无小事,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要将安全工作做在前,做得扎实,需要居安思危,提前应急演练。 在活动之前,由班主任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使他们牢固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守纪律、讲秩序的良好习惯。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学生,制订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全校形成“人人参与,严格管理”的良好局面。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地震、消防等安全应急预演的练习。在演练前期,学校要制订演练的内容和目标。在演练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负责人,组织学生统一听学校指挥,让学生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演练完后,要及时总结与反思,形成长效机制。我校地震、火灾等灾害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能有效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通过观看安全图片和安全教育片,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在学校的安全橱窗里我们将人被雷击的图片、烧死的图片、淹死的图片、交通事故中的图片和一些常用的安全图标张贴出来,加强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感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各班利用早会、班会开展安全专题教育讲座;低年级组织各班到操场周围的安全宣传栏学习相关的知识;各班组织学生出一期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观看安全警示影片有《伤逝》《安全发展 成就辉煌》等。观看影片对提高广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减少各类火灾安全隐患,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增强事故逃生与自救能力,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利用现代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各种安全教育影片前,教师提出观看要点、观看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观看这些图片和影片,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片的自觉性,更能提高他们安全意识。 四、与家长和社会联系,共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电话互访、教师家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村委会的沟通和联系,取得家长和学生所在村委会的支持和配合,使家长和村委会在学生上学、放学路上、节假日期间等脱离学校和教师监管的时段,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给予制止,如果看到学生在路上打架斗殴、下水洗澡、玩火等情况应该立即阻止并及时与学校交换意见,共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总之,学校安全无小事。只有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才能真正确保小学生的安全。学校应组织学生学习安全常识,加强学生“应急预演”,观看安全图片和安全教育片,经常与家长和社会沟通联系,才能更好地避免或减少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让悲剧重演。只有在课堂内外要加强安全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校园更加宁静,让社会更加和谐。
通信专业论文:谈中职学校通信专业的分层模块教学 论文关键词:分层教学 理论模块 操作模块 论文摘要: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是目前拉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尸,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教与学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旨在借助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的理论,结合笔者所从事的通信专业课的教学,对中等职业教育中通信专业的课程分层和模块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分层模块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它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中国考试模式下的失败者,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甚至失去信心,对于中职教学,必需首当其冲的是点燃他们学习的希望。所以分层教学的原则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燃起学习的希望,培养起学习的兴趣。而不同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各种简单的考试,因为中职教育的任务是向用人单位输送会学习、会创新、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笔者所在学校的通信专业学生而言,就业渠道主要是通信工程单位,而通信工程单位急需的是会干活的技术工人。这样促使中职学校通信专业加大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这些训练可通过通信教学模块来实现。这促使通信专业必须设置相应的模块,来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通信专业分层模块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分层种类 由于通信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通信专业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应该采用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采用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绩给予 应有的肯定。借助以上理论和结合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的实际情况,通信专业学生可分三层。如表1所示。 2.模块种类 对于通信而言,通信的目的是传递和交换信息。完成这一任务的设备从功能上可分为三部分:通信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对应的主要课程有“通信线路”、“数字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等。通信专业模块的种类将围绕这三部分展开,分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两大类,如表2、表3所示。 3.实施方案 (1)分层原则:1)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通信专业及相应的层。在这一环节学生要考虑自己的毕业大致去向及自己学习的能力。2)通信专业课在第二学年开设,教务部门根据学生的成绩及结合学生意愿进行具体分层。并在学校公布。3)这种分层是动态的,根据学习效果情况及后续学习的成绩,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可向上一层,也可降一层。 (2)模块选择方案:每个学生的层确定以后,将学习相应的模块,具体方案如表4所示。 三、需要克服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在实施分层模块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情分析、研究教材、模块划分设定教学目标、动态管理、全程评价等方面的探索,达到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说分层模块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水平。那么怎样来提高专业教师的从业水平呢?1)教学相长。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两个生命的交融与渗透,教师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来完成的。2)与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从业水平。3)必须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升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也就是说必须有明确的实训课教学大纲和实训目的。当然教师也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 2.各模块的设备的更新和购置 对于通信专业而言,实验设备比较贵,加上通信技术更新比较快,要求设备更新也比较快,所以在教学中要投人比较多的资金。可以说,即使模块设置再好、专业教师再优秀,没有设备,一切都是空谈。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3.学生对口就业、就业渠道通畅 学生学得再好,但就业不好,或者不对口,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求学校就业部门要抓好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让学生能就业,而且尽量要专业对口。笔者认为,如果克服和解决了以上几个关键问题,通信专业分层模块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比较妖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从业激情。 四、结束语 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是这几年提得较多的课题,如何实践这个课题,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要多研究市场,多研究目前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多研究教学对象,运用分层模块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技术型人术 通信专业论文:试析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国防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中的改革措施。通过成立国防教育学院、设立通信工程国防生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选拔优秀国防生担任承训军官等一系列措施,国防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军政素质能够得到同步提高、统筹协调,第一任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成为“听党指挥、军政兼修、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论文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模式;军政素质;课程体系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国防生培养制度正式建立。这一要求抓住了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实际措施,对于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科技强军、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决策是培养部队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事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大计。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不断推进,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已成为军队生长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如何与普通高校紧密合作,携手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国防生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题。 然而,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工程,随着国防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少制约国防生培养工作的问题纷纷涌现出来。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重点解决国防生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西安邮电大学2004年与兰州军区签署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协议,成为兰州军区的国防生培养单位之一,几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生人才培养任务。为了更好地支持国防生培养,学校于2011年7月成立了国防教育学院,致力于协助驻校选培办及各院系进行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我校已经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开展国防生教育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400多名,分布在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等部队紧缺和适合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尤其以通信工程专业的国防生人数最多。多年来学校在国防生培养方面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成立了国防生学院,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使国防生培养工作得到了兰州军区的认可。 一、国防生培养突出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国防生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目前国防生培养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1.国防生无就业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 国防生是与部队签订就业协议的定向生,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的学位后将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国防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到军队任职,基本不需要为未来工作担心,导致国防生没有求职的压力。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 2.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存在矛盾 根据新型国防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托普通高校培养的国防生要有别于过去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和直接从地方大学招收入伍的毕业生,应该是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军事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国防生具有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在完成普通大学生应修课程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军政训练,这必然会占用国防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专业学习。由于缺乏对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大部分国防生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容易出现“瘸子现象”。 3.军事素质仍显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 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和普通大学生教育最显著的区别。虽然各地方高校在积极探索国防生教育方面都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按照现代军事指挥人才生长标准要求衡量,当前国防生军政训练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仍然稍显薄弱,不能满足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扎实的军事技能是国防生在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从不少毕业国防生到部队工作后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与当前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国防生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西安邮电大学积极与兰州军区沟通,在驻校选培办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立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 根据我校国防生较集中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将过去国防生分散在各班的做法改为集中在一个班,形成单独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这样便于为国防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便于将国防生的军政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便于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国防必修和选修课程,将军政训练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 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学科交叉融合多、适应面广的专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与满足军事人才培养特殊需求相统一,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等规定,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培养目标:依据“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军政并重、一专多能”的原则,使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基本具备合格军人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于军队通信专业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军人。 3.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同时又是后备军官,因此国防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军政素质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把军政训练课程纳入国防生培养方案,作为国防生的必修课程。 针对国防生军政素质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的问题,我们对国防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实行了“3.5+0.5”的培养方式。国防生在校四年的八个学期中,前七个学期在校学习,完成必修学业,最后一个学期到作战部队淬火锻炼,帮助国防生提高带兵能力。“3.5+0.5”培养方式对于提高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特别是带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从培养机制上帮助国防生思想上补课、经历上补缺、素质上补短,有利于帮助国防生尽快适应并融入部队。 前七个学期的军政教育分为理论授课、日常训练和暑期集中训练三部分。其中军政理论授课由本校相关老师和外聘军校教员完成;日常训练包括“队列日常训练”、“军事基本技能日常训练”两部分,由驻校选培办和学院共同组织,主要安排在早操、双休日进行;暑期集中训练主要进行“队列训练”和“军事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的集中训练,安排在一年级、三年级暑期内实施,到部队训练机构集中训练。其中军政理论课程包括:军事理论、政治素质、军事法律、兵种知识、军事技能等五类课程;另外,设计“队列训练”、“军事基本技能训练”、“当兵锻炼”、“兵种见习和综合训练”等课程在暑期和第八学期在部队完成。通过这些军政训练课程的实施逐步增强国防生的军人意识和军事素质。 4.设置军事特色鲜明的课程,专业知识与军队特色融为一体 国防人才必须在军事思想和专业知识与技术上都满足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国防生尽早接触到与军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科研项目,在对国防生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满足通信工程专业基本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大了专业课程的军事特色和军事应用技术含量,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信息安全”、“通信对抗”、“雷达对抗”等诸多适合军事领域的专业课程,并让学生深入部队一线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和技术。 三、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进行带兵能力实战 与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不同,国防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缺乏部队的氛围和带兵实习的机会,所学军政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效果事倍功半,很难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的要求。从2010年起,在兰州军区驻校选培办的大力配合下,我校国防生开始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表现出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知识丰富等优势,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驻校选培办利用暑假组织国防生进行集训,组织岗前培训,考核选拔承训教官,系统学习教学法,使他们做到“真学、真会、真懂、真教”。国防生担任军训教官,亲身实践当“指挥官”,练胆魄、长才干、强素质,正好能够弥补国防生缺少部队实践的不足,为国防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国防生实践锻炼搭建了新的舞台。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国防生综合能力,为国防生的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国防生的在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牵引效果;同时也搭建了驻校选培办与学校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 四、结语 作为西北地区较早开展国防生教育的高校和兰州军区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基地,西安邮电大学多年来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国防生教育管理办法。对于招生量最大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采用单独编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3.5+0.5”的培养模式、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军事特色、担任军训军官进行带兵能力训练等措施,致力于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根基,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强化军事训练素质,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部队的认可。我校毕业的国防生有18人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国防生标兵,有189人被陕西省军区政治部表彰为优秀国防生。 通信专业论文: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感觉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跨世纪人才,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与科研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加强电路、电子系统与信号系统的基础知识,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等课程,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该保证必需的专业理论,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等教学手段 重视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SPICE(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来。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由以讲授为主向以自学为主转变,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以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安排自学,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完成作业,在习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三、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验实践教学——影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讲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专业实验让学生理解、验证理论知识,了解其应用。例如对“射频电路”的教学,不能仅谈理论,必须搭配相对应的实验来验证基础理论,同时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观通信专业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发展趋势,存在三大矛盾: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传统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实践教学对国家、对学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理论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而实习环节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第一职业能力。 (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工程化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变革传统实验教学简单模式,构建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昂贵、投资巨大、实验室设备操作复杂等问题,制约了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三大矛盾,可以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的虚拟实验室制作方案,以某些重点课程为突破口,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2、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 为了解决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式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入网上自助教学的概念,逐步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自助”即学生学习的自助,它不再依赖于非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而是激发学生本身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探索和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地到网络上寻找实例进行比较并寻求解决,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地,“自助”也是教师的教学自助。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每位任课老师建立个人网站,对自身任教的每门课程建立课程网页,最终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通过网络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互动式教学。 四、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 1、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培养具有宽广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个性品质中体现协作就能获得各种创造力的最大合力,产生最佳效能。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 4、发展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必备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教育。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为载体、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分析,在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下,笔者认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过细,是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薄弱、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拓宽专业口径,就要对相关专业进行合并调整,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并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河南理工大学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中青年教师较多,他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决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办法有二:一是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对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二是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有机会做访问学者,参加科研,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 3、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与考试中心”的局面,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认真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展示教材内容的非凡魅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探求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强烈愿望。 4、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讨班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根据所研讨的课题,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应成为一种良好的值得探讨的教学形式。 五、结论 总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重视课程内容改革,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改革中突出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结合,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通信专业论文:试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摘要:通信工程专业是涵盖了电信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以及各种通信IT的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进行了比较。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其办学目标为“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并着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开拓型人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育人,以资源与条件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为学院发展方向,正在把学院建成南疆地区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虽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建立时间还很短,但塔里木大学势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通信专业论文:浅谈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创新能力 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 论文摘要: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文分析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结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际需求,介绍了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研究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内容,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20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21世纪初,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通信工程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堪称“最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专业。由于通信产业在全球的高速及持续发展,该专业在国外也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这些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必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一方面是我国一直没有建立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也未参加国际通行的工程师认证体系。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取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上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工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却不是工程设计人才。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培养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角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以期做好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我校其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一、研究与实践内容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科培养标准。通信工程是典型的产业需求牵动技术研发,进而驱动教育发展的产业。通信工程相关企业非常注重学生能否掌握新技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和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性强、与社会联系密切的特点,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北京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研究行业对于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重视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安排及落实,并注重实效。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对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加以实施。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做好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和学习,了解工程实际需要,熟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和构建通信工程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搭建起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培养适合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在工作单位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工程设计人才。 2.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中有适当的交叉,将通信工程专业的内涵由点对点信息传输扩展为网络信息传输,人才培养方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新的专业知识的特点,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适应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业务领域的能力。本专业有较强大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强,教学和科研成果多。拥有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师资,形成了学科交叉和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学习,以微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构成课程体系。在选修课中,设置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课程补充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精练教学内容,整合原专业课程,不出现知识膨胀现象。在专业课程调整中,将程控交换扩展成现代交换技术,增加了现代网域交换技术。在典型通信网技术的基础上,扩展了通信网理论基础和有关协议的内容。为了将通信传输系统与通信网结合起来,开设了接入网技术课程,它是通信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通信传输的信息以语音和图像为主,因此开设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信息安全课程,向学生提供多媒体通信相关知识。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通信工程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吸引通信工程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建立学位课程制,确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增大选修课程,压缩课时总体数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传统内容加以整合,设置综合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来训练学生知识综合能力。设立“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课题,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基础课程以考核知识为主,专业课程主要采取大作业、项目成果、综述、报告、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口试和答辩等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4.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有一支能胜任教学、实践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做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从研究所、企业聘请工程师或选派教师到研究所、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手段,打造一支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实验实习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赴研究所、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研究所、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研究所、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从研究所、企业聘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加强与研究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培养基地。在研究所、企业的深度参与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5.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结合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软硬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包括综合性、设计性、认知性和实战性的实验课程体系,有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大学生科研与创新项目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科研是使知识深化和更新,产业是将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如何做好三者的衔接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专业与研究所、企业密切合作,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相互渗透。利用校办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培养的本科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研究所、企业学习,学习研究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研究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也为研究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与实践的特色 理顺产学研关系,推动研究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结合市场、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按照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研究所、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以“实践”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工程能力的同时,加强交流、组织、协作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优秀工程师胜任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了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受益学生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效果显著,将可以与市内其他相关院校交流,并进一步推向国内相关高校。 通信专业论文:关于提高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的教学体会 【论文摘要】本文以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工程硕士开设的《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为背景,分析工程硕士学员的特点,并结合课程的特点,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将工程实例融入教学内容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工程硕士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教学质量 为适应国民经济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于1997年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是相对于工学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它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位类型,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满足军队人才培养的需要,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招收项目管理专业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程硕士,笔者们有幸连续五年承担了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初的教学我们还是秉承了已有工学硕士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矛盾集中体现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很多的公式推导和证明,同时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某些课程紧密相关,前来学习的工程硕士学员大多工作了很长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远离了课本很长时间。感受到学员们面对成串公式的难耐之情,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原有的工学硕士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用于工程硕士的教学特点,只有结合工程硕士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课程的特点,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总结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回忆中获取新的知识 工程硕士研究生均来自各单位的一线岗位,大都具有5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一般都具有较多的独立工作经验,是本单位有一定发展前途的技术骨干。这些学员的最大优点就是参加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然而,从学校毕业时间长也是他们的缺陷所在,他们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专业知识部分如果本职工作中几乎不用的话,在他们最初攻读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的时候已经是所剩无几,甚至有些知识已经陈旧,亟须更新。即使是由于有机会经常使用,对某些知识还比较熟练,但这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因此,旧知识的遗忘和现有知识的不系统性成为了工程硕士学员们要通过的第一难关。 笔者所在学院为工程硕士开设的课程统一都是32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其有最大的收获是每一位教员应当用心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刚开课的时候先拿出4学时对本科阶段的有关专业知识进行复习,唤起学员们的记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复习不是面面俱到的复习,而是有针对性的复习,即只复习与后续课程息息相关的内容, 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我们只复习卷积、傅立叶变换、滤波器设计和系统的变换域等内容;《统计信号处理》课程我们只复习概率、随机过程和随机信号与线性系统等内容。复习的过程也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复现,而是启发式的回忆,即教员先提出一些关键信息。启发学员进行回忆,通过对学员零碎的知识片断进行有序整合,最终在学员的脑海中搭建出本课程的体系结构。 正如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样的回忆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有助于学员状态的调整,使其从一个习惯于工作的忙碌的骨干转变为一个勤奋学习的学生;有助于学员对新知识的掌握,我们相信从一个高的起点出发,总会收获更多的成功。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员的要求,任课教员必须非常熟悉本课程的内容,清晰地理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甚至是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 二、有失必有得 经过4学时的回忆之后学员们逐渐有了一些信心,但当他们打开厚厚的课本时,还是会感到一丝厌烦。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工程硕士课程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工学硕士的教材是相同的,这些教材无论从体系结构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过于强调基础理论,强调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然而对于工程硕士而言,他们更加渴望的是教材内容的宽广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在尚未寻找到专门为工程硕士编写的教材的条件下,我们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与培养目标,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新技术新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和重新的组织,使其既能够保证足够高的学术水平,又能适应工程硕士的实际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例如,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同态滤波、K—L变换、DHT变换等应用范围比较小的内容作为自学内容,供学员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而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平稳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估计上,着重研究各种经典谱估计方法和现代谱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方法的估计性能比较、改善措施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等,同时,根据当前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适当地加入软件无线电技术相关的知识。 对教学内容合理的取舍有助于带领学员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钻研,而面面俱到的教学,表面上学了很多知识,事实上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 三、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 无论我们翻开到《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教材的哪一页,通常映入眼帘的都会是密密麻麻的公式,这是一种科学的语言,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物理现实,是对物理现象高度的抽象,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找寻和建立一些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公式的得来源于现实,而公式的终极目标又是要服务于现实的,即需要利用公式去解决现实中更多的问题。 对于实际工程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不够系统的工程硕士而言,直接铺天盖地的推导公式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甚至会使其失去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只有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才能使得学员更好地理解、接受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针对这两门课程“公式繁多”但“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设计。 (一)从熟知的现象中引入新的知识 尽量从学员熟悉的事物中引出新的知识,这样可以增加学员对新知识的亲近感和熟悉感,更有信心学习掌握新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新的知识。未必是一个新的事物,而是与各种已有的旧知识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说,这种新的知识很可能仅仅是诸多旧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新知识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推翻旧的知识而是为了优化旧知识而已。 帮助学员在脑海里建立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这样更有助于让学员认清知识的本质。因此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尽量注意先分析原有方法的性能、优缺点、局限性,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为学员描述新知识的“来龙”。而后,从找到的根本原因出发,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而转入对新知识的讨论。最后,对新知识的应用进行概述,为学员指明该方法的“去脉”。在对每个重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非常熟知的情况下,在工程中究竟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方法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即使是忘记了公式的具体符号,也可以很快地在资料中找到。 (二)注重物理意义的解释,简化繁琐的公式推导 繁琐的公式推导是会让大多数人厌烦的,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需要我们对已有公式进行推导,而是正确应用。影响了公式正确应用的不是能否推导出该公式,而是是否理解了该公式,是否了解公式中的每一个参数与实际物理世界中的对应关系。所以,在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一般只选取最重要的公式进行最简单的推导,很快得出结论,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结论性公式的解释上。 (三)使用多种仿真软件丰富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手段的提高。近些年来在信息与信号系统学科领域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可以用于辅助教学,辅助系统开发的软件,例如,Systemview、Matlab、Lab Win—dows/CVI等。将这些仿真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枯燥的公式变成形象的波形和频谱,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另外,学员在课后也可以使用这些仿真软件,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处理显示功能和某些软件的图形编成语言使得学员仿佛置身在“示波器”“频谱仪”“矢量分析仪”等仪器旁边,每当自己有一些新想法的时候,不再需要闷头推导公式去论证自己的想法,而是在仿真环境中依据自己的想法,轻松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系统,运行之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之后的效果,如果对自己的想法并不满意,则可以继续进行调整。经过这样的磨炼,他们的科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四、以工程实例为牵引 对工程技术型工程硕士的学位要求是“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包括开发研究、工程分析和设计工作的能力。”可见,对于工程技术型的工程硕士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培养是齐头并进的,更加侧重于对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事物,而是紧密联系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工程技术则是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想提高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水平,教员应当先具备足够的工程经验,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员顺利地从理论过渡到实践。 笔者们的工程实践经验比较有限,但是还是尝试着将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适当的简化,作为案例进行使用,以工程实例作为课程的牵引。根据课程的进程,在一定的阶段以某些工程实例为背景介绍该项目的基本技术指标要求,根据任务的要求在学员问展开讨论,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总结成不同的实现方案,再利用各种仿真软件对方案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仿真分析,对其所能够达到的指标进行论证,回溯到原始的技术指标进行比对,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最后教员给出已完成的工程实例的技术方案,并解释每一项关键技术的选择、论证的过程,以及该项目所获得的收益。 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学员的积极性,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引入的“记录分系统”项目为例,当该课程的进程过半,学员已经熟悉了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等知识,教员介绍“记录分系统”项目的指标要求,对中心频率70MHz、带宽23MHz的中频信号进行采集并存储于介质中,要求因“记录”操作所造成的信号损失不超过ldB。接受项目后学员很快将项目分解为“采集”“传输”和“存储”三个主要环节。 学员们在第一个环节上就遇到了困难,按照常理,教材上介绍最多的是“低通采样定理”,定理要求只有在采样的过程中使用高于原始信号最高频率2倍以上的采样速率进行采样才能保证能够从采样后的信号中无失真地恢复原始信号,但是此项目中被采集信号最高频率为81.5MHz,工程上一般采用5倍最高频率作为采样频率,粗略估算采样频率应为400MHz左右,如此高速率的ADC器件造价很高,性能也不是很稳定,而且由此产生的采样值经过量化编码后形成的数据量更是大的惊人,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一种采集方案。 通过课后资料的查阅,又有学员提出采用目前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经常采用的“正交下变频”的方法,在完成采样的同时降低了数据的速率。这种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许多“数字化接收机”和“综合基带设备”上,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对项目进行分析,数字接收机之所以采用“正交下变频”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满足零中频采样的目的,采样后信号由原始的一路信号变为了速率较低的同相和正交两路信号,而后再进行后续的解调等处理。回顾“记录分系统”的设计目的,采集后的信号并没有进行更多的处理,仅仅是存储起来,如果采用“正交下变频”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应该还有更优的方案。 经过对各种采样方法的归纳总结,学员们发现根据“记录分系统”不对数据进行更多处理的特点,可以选择与“低通采样定理”相对应的“带通采样”方式,那么带通采样中的采样频率该如何选取呢?随着问题不断涌现,学员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课本中的知识不断地被尝试于实践中,即便是没有被选中的方案,反复的论证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从课本到学员能力的内化过程,学员的收获也是非常大的,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 通信专业论文:试析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国防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中的改革措施。通过成立国防教育学院、设立通信工程国防生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选拔优秀国防生担任承训军官等一系列措施,国防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军政素质能够得到同步提高、统筹协调,第一任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成为“听党指挥、军政兼修、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论文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模式;军政素质;课程体系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国防生培养制度正式建立。这一要求抓住了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实际措施,对于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科技强军、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决策是培养部队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事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大计。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不断推进,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已成为军队生长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如何与普通高校紧密合作,携手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国防生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题。 然而,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工程,随着国防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少制约国防生培养工作的问题纷纷涌现出来。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重点解决国防生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西安邮电大学2004年与兰州军区签署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协议,成为兰州军区的国防生培养单位之一,几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生人才培养任务。为了更好地支持国防生培养,学校于2011年7月成立了国防教育学院,致力于协助驻校选培办及各院系进行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我校已经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开展国防生教育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400多名,分布在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等部队紧缺和适合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尤其以通信工程专业的国防生人数最多。多年来学校在国防生培养方面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成立了国防生学院,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使国防生培养工作得到了兰州军区的认可。 一、国防生培养突出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国防生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目前国防生培养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1.国防生无就业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 国防生是与部队签订就业协议的定向生,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的学位后将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国防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到军队任职,基本不需要为未来工作担心,导致国防生没有求职的压力。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 2.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存在矛盾 根据新型国防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托普通高校培养的国防生要有别于过去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和直接从地方大学招收入伍的毕业生,应该是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军事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国防生具有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在完成普通大学生应修课程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军政训练,这必然会占用国防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专业学习。由于缺乏对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大部分国防生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容易出现“瘸子现象”。 3.军事素质仍显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 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和普通大学生教育最显著的区别。虽然各地方高校在积极探索国防生教育方面都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按照现代军事指挥人才生长标准要求衡量,当前国防生军政训练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仍然稍显薄弱,不能满足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扎实的军事技能是国防生在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从不少毕业国防生到部队工作后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与当前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国防生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西安邮电大学积极与兰州军区沟通,在驻校选培办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立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 根据我校国防生较集中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将过去国防生分散在各班的做法改为集中在一个班,形成单独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这样便于为国防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便于将国防生的军政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便于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国防必修和选修课程,将军政训练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 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学科交叉融合多、适应面广的专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与满足军事人才培养特殊需求相统一,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等规定,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培养目标:依据“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军政并重、一专多能”的原则,使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基本具备合格军人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于军队通信专业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军人。 3.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同时又是后备军官,因此国防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军政素质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把军政训练课程纳入国防生培养方案,作为国防生的必修课程。 针对国防生军政素质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的问题,我们对国防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实行了“3.5+0.5”的培养方式。国防生在校四年的八个学期中,前七个学期在校学习,完成必修学业,最后一个学期到作战部队淬火锻炼,帮助国防生提高带兵能力。“3.5+0.5”培养方式对于提高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特别是带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从培养机制上帮助国防生思想上补课、经历上补缺、素质上补短,有利于帮助国防生尽快适应并融入部队。 前七个学期的军政教育分为理论授课、日常训练和暑期集中训练三部分。其中军政理论授课由本校相关老师和外聘军校教员完成;日常训练包括“队列日常训练”、“军事基本技能日常训练”两部分,由驻校选培办和学院共同组织,主要安排在早操、双休日进行;暑期集中训练主要进行“队列训练”和“军事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的集中训练,安排在一年级、三年级暑期内实施,到部队训练机构集中训练。其中军政理论课程包括:军事理论、政治素质、军事法律、兵种知识、军事技能等五类课程;另外,设计“队列训练”、“军事基本技能训练”、“当兵锻炼”、“兵种见习和综合训练”等课程在暑期和第八学期在部队完成。通过这些军政训练课程的实施逐步增强国防生的军人意识和军事素质。 4.设置军事特色鲜明的课程,专业知识与军队特色融为一体 国防人才必须在军事思想和专业知识与技术上都满足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国防生尽早接触到与军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科研项目,在对国防生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满足通信工程专业基本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大了专业课程的军事特色和军事应用技术含量,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信息安全”、“通信对抗”、“雷达对抗”等诸多适合军事领域的专业课程,并让学生深入部队一线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和技术。 三、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进行带兵能力实战 与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不同,国防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缺乏部队的氛围和带兵实习的机会,所学军政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效果事倍功半,很难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的要求。从2010年起,在兰州军区驻校选培办的大力配合下,我校国防生开始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表现出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知识丰富等优势,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驻校选培办利用暑假组织国防生进行集训,组织岗前培训,考核选拔承训教官,系统学习教学法,使他们做到“真学、真会、真懂、真教”。国防生担任军训教官,亲身实践当“指挥官”,练胆魄、长才干、强素质,正好能够弥补国防生缺少部队实践的不足,为国防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国防生实践锻炼搭建了新的舞台。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国防生综合能力,为国防生的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国防生的在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牵引效果;同时也搭建了驻校选培办与学校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 四、结语 作为西北地区较早开展国防生教育的高校和兰州军区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基地,西安邮电大学多年来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国防生教育管理办法。对于招生量最大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采用单独编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3.5+0.5”的培养模式、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军事特色、担任军训军官进行带兵能力训练等措施,致力于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根基,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强化军事训练素质,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部队的认可。我校毕业的国防生有18人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国防生标兵,有189人被陕西省军区政治部表彰为优秀国防生。 通信专业论文: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感觉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跨世纪人才,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与科研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加强电路、电子系统与信号系统的基础知识,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等课程,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该保证必需的专业理论,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等教学手段 重视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SPICE(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来。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由以讲授为主向以自学为主转变,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以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安排自学,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完成作业,在习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三、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验实践教学——影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讲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专业实验让学生理解、验证理论知识,了解其应用。例如对“射频电路”的教学,不能仅谈理论,必须搭配相对应的实验来验证基础理论,同时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观通信专业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发展趋势,存在三大矛盾: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传统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实践教学对国家、对学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理论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而实习环节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第一职业能力。 (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工程化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变革传统实验教学简单模式,构建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昂贵、投资巨大、实验室设备操作复杂等问题,制约了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三大矛盾,可以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的虚拟实验室制作方案,以某些重点课程为突破口,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2、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 为了解决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式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入网上自助教学的概念,逐步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自助”即学生学习的自助,它不再依赖于非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而是激发学生本身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探索和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地到网络上寻找实例进行比较并寻求解决,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地,“自助”也是教师的教学自助。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每位任课老师建立个人网站,对自身任教的每门课程建立课程网页,最终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通过网络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互动式教学。 四、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 1、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培养具有宽广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个性品质中体现协作就能获得各种创造力的最大合力,产生最佳效能。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 4、发展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必备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教育。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为载体、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分析,在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下,笔者认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过细,是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薄弱、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拓宽专业口径,就要对相关专业进行合并调整,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并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河南理工大学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中青年教师较多,他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决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办法有二:一是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对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二是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有机会做访问学者,参加科研,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 3、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与考试中心”的局面,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认真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展示教材内容的非凡魅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探求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强烈愿望。 4、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讨班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根据所研讨的课题,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应成为一种良好的值得探讨的教学形式。 五、结论 总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重视课程内容改革,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改革中突出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结合,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通信专业论文:试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摘要:通信工程专业是涵盖了电信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以及各种通信IT的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进行了比较。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其办学目标为“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并着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开拓型人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育人,以资源与条件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为学院发展方向,正在把学院建成南疆地区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虽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建立时间还很短,但塔里木大学势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通信专业论文: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每年培养的通信类人才数量明显攀升和许多非通信专业人才涌入通信行业,使通信类毕业生出现“就业难”。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就业面临市场供过于求、研究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和研究生就业行为发生变化以及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就业区域明显失衡、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意向比较突出的特点进行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从结合专业特点、巩固、拓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加强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共同做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后续稳定工作等方面入手,尝试探讨促进通信类专业研究生顺利就业的对策,以期为推进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高质量就业做贡献。 【关键词】毕业研究生 就业 指导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市场需求给毕业研究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他们的就业状况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当前就业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下,研究分析研究生就业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不仅是当今社会时展的必然,也是当代研究生顺利就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的内在要求。通信类专业研究生以其专业的特殊性,就业形势变化的灵敏性,使其就业的现状更具有时代气息和研究价值。 一 研究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 1.研究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研究生扩招直接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一方面,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国家机关、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和国企、高新技术企业等研究生传统就业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远远低于就业人数的增幅。研究生的就业岗位从“金字塔”的顶部向下移动,就业中出现职位层次下降、工资水平下降、求职时间延长等现象。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别有:“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供过于求”,约占89%;“大学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约占43%;“大量工作不需要高学历”,约占32.9%;“研究生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约占28.9%;“学生择业不切实际”,约占20.4%。 2.研究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毕业研究生的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并存、由价值理性转向工具理性。区域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和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也严重影响研究生的价值取向。高学历与好岗位并不划等号,研究生群体中“就业难”的心理已基本形成。2010 年,《北京人才报》一项调查显示,自卑、焦虑、从众,成为部分研究生就业的“心理门槛”。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举在其《研究生的不良择业心理及其调适》的报告中提出,不少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客观分析和评价自己,一遇到挫折就信心尽失,变成“鸵鸟”消极逃避。 3.研究生的就业行为发生变化 就业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改革和职业市场的逐步开放,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自由择业和职业流动的机会,同时也使得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使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但部分研究生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求职时茫然、盲从。而且,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反差较大,存在择业期望值偏高、目标短期化和趋向功利化现象,把读研的目的狭隘地理解为高薪高职,把研究生文凭当作找个好工作的跳板,误解了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初衷。 二 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计算机、通信等与产业相关的热门专业,研究生就业市场长期红火,就业质量较高。从近年的统计情况看,通信类研究生的就业流向中体现了行业自身的一些特点。 1.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特点 通信类毕业研究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电信运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或电子计算机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与通信相关的行业内,学科专业十分对口。以某高校为例,近4 年来2 千来名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85%以上到国内大型通信运营企业(如移动、联通、电信等)、电子制造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大唐电信等)和高等院校就业;通信类毕业研究生就业区域总体表现为:华东、华南等沿海发达省市就业人数较多,老少边穷地区较少。还以该高校为例,该校通信类专业80.1%的毕业研究生在江苏、上海就业。其余的毕业研究生也主要选择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而到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研究生数量明显偏少,到其他西部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仅有0.81%,“孔雀东南飞”的倾向依然严重;院校所在区域在研究生就业地区选择中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以南京高校为例,虽然南京在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与京、沪、深等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每年在南京就业的该校研究生为48.88%,远远超过到京、沪、深等大城市就业的比例。 2.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就业率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从2005~2009 年该高校通信类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的统计数据来看,5 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8%,远远高于全国研究生的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这说明通信类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普遍较高。但从主要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通信行业的用人需求呈现总体增加趋势减缓的格局。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今天令人羡慕的就业形势已受到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从供需比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有所下降。虽然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较高、就业形势良好,但是这几年平均供需比却逐年下降。以该所高校为例,通信专业研究生平均供需比从2005 年的1∶13.3 下降到2007 年的1∶7.7,再降至2009 年的1∶3.4。由此可见,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从就业流向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地区流向很不平衡。随着经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面开展,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可是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却没有适应这一需求,就业地区一直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地域不均衡的问题十分严重。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失衡使得研究生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难度也比其他地区更大。 从就业观念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更加保守。受到近年来通信专业研究生相对火爆就业形势的影响,他们就业的期望值非常高。根据调查,在选择工作单位时,该校毕业研究生首先考虑的是行业发展的前景、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条件、经济收人和福利待遇等。85.7%的研究生期望月薪在4000 元以上;62.32%的研究生把沪宁作为首选地区,37.77%的研究生选择深圳沿海开放城市;54.57%的研究生选择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29.26%和19.68%的研究生分别选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79.47%的研究生择业时比较重视专业对口程度;78%的研究生表示他们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一般也不会轻易降低择业标准。研究生保守的就业心理,日趋功利的就业观念,加剧了就业流向的失衡,造成了宝贵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成果的贬值。 三 新时期做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如何根据现阶段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特点,针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难点,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工作模式,是当前摆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家庭和研究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结合专业特点巩固拓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在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时,拓宽就业渠道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1)运用市场营销策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主动向社会和其他行业的用人单位宣传毕业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和人才特点。长期保持与通信信息、电子等行业内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巩固毕业研究生基本人才消化渠道。利用科研合作机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大力开展委培、定向培养,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多领域合作,使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的行业涵盖通信信息、电子、机械制造、教育系统等领域。此外,积极发挥校友会和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作用,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优秀毕业生。 (2)加强就业需求预测。进行深入的就业市场调研,主动、经常、广泛地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准确把握通信专业就业热点的转移。定期公布预测分析结果,结合人才培养的周期,及时引导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的调整,重视和增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给予西部及边远地区就业政策支持。国家可建立专项基金,对到西部及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通信专业研究生在工资、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优待,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别,真正实现待遇留人。同时给予这些地区发展地区经济和开展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培养当地的“造血”功能,创造良好的事业环境,吸引有志青年创业。 2.加强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与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仅仅体现在研究生毕业前的短时间之内,而应始终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加强创业教育,通过成功校友或知名人士的成长报告、创业报告和成功报告等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创业的信心;通过创业设计大赛等课外活动,培养研究生创业的能力;利用假期组织研究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能真正走进社会,接受社会的锻炼,提前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定期组织优秀毕业研究生创业事迹报告团在各高校做巡回报告,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引导作用。由于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交流的领域广泛、机会频繁,从思想到学术,从道德情操到治学态度,从为人处事到生活习惯,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且师生接触方式多样且随和,既有准备充分的谈话,也有毫无顾忌的闲聊,既有某些深思熟的决策,也有一时的应急处置,较少虚情假意,没有遮遮掩掩,所以在广泛交往过程中,研究生思想中深层的问题会有意或无意地暴露在导师面前,这就使导师能真正抓住研究生思想问题的核心,采取有效方式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导师可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特点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效。 (3)主动加强与“三高”用人单位、国家经济科教及国防建设等重点单位的联络和沟通,获得尽可能翔实的介绍资料;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加大这些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中宣传的力度,优先安排他们来校招聘毕业研究生,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以期找到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尽量解决好国家需要与毕业研究生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并做好“三高”用人单位和国家重点企业所接收的毕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工作,采编优秀毕业研究生创业档案,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和交流做好毕业研究生“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经验和措施。 通信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 摘要: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思想,结合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给出了课程开发的流程及应用实例,分析了课程开发的关键之处,并对改革前后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对比,说明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移动通信;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扩大规模”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我国3g网络商用的全面铺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在探索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为此,应根据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引入 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很多专业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作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因此,虽然在课程中注入了与职业岗位贴近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比原课程增强,初步保证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缩短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期,但仍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学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提出了解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dacum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德国和中国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借鉴国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课程开发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化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需要基本相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即专业,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应设置的专业化方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通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移动通信专业基站维护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过程中的“三个转换”是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关键之处。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 总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通信专业论文:浅谈电子信息与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 改革策略 【论文摘要】专业英语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策略,旨在促进各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 1 引言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当今国内外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最为活跃的工程领域之一。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高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专业英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就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宽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3]因此如何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是本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校中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自身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策略,供同行们参考探讨。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2.1 课程安排欠妥当。 部分高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在大四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学习后,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遗忘现象,同时主观上对专业英语课程也产生了懈怠或轻视的态度;而系科给予教师本课程的授课课时一般也仅能满足最低教学需要,甚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2 教学目标较模糊。 专业英语课程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高校未能明确此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体系中的位置,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学校间也存在着分歧,有的着重章节的翻译,有的则把重点放在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上。 2.3 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枯燥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在学术外文中出现频率高、数目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部分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4 教材内容不达标。 国内大部分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还无法反映出当前技术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同时教材中鲜有实践互动内容。部分教材仅仅从国外刊物上随意摘录章节,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3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关键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科技交流中的英语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熟悉本专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表达句式和叙述方法,培养学生接收最新专业技术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和着眼点。 3.1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高等院校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时候,事先必须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定位于让学生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还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文章的翻译技巧,再或者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撰写简单的英文小论文。由于笔者所在系科的专业特色尚无法适用于最高级别的定位,因为主要定位于中高等层次的目标,即让学生能流利阅读外文文献并能熟练翻译成自身母语,这也适用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现状。当此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式的选用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3.2 教学内容。 根据先前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使得教学内容上能大体上覆盖电子通信类课程的基础专业课程,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排课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尚未在先修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不然会加大授课难度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实践中可以在选取实用性教材的基础上,从网络、期刊中选择相对浅显易懂同时又能反映通信领域发展变化的英文资料。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程》,该教材覆盖面较广,课文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课程先修情况选取了部分章节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还引入了ieee数据库中几篇综述类文献。因为综述类文献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同时此类文章又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章节后,紧接着引入了一篇关于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的综述文献,让学生了解了这两个领域的联系和区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有其他教改文章提出可引入专利文献、设备说明书、工程投标书等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文体和表达方式,?[4]-[6]这一初衷是好的,但是经笔者实践下来效果并非理想,这类文章通常较长而且较为死板,学生很难有持续性的阅读兴趣。因为笔者觉得对于此类内容应该在结合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来讲述,如在利用示波器进行信号测量时,可让学生事先查阅英文版的仪器说明书,在动手过程中去掌握这部分内容,当然这一前提是学院系科需要科学统筹专业英语和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 3.3 教学形式。 由于定位于中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考查形式应部分弱化书面试题的考核,同时加强平时的实践运用考查。教学中可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分组答辩等多种形式。例如笔者在讲授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章节时,除了介绍书中的gsm系统,还给学生引入了一本关于mimo和ofdm的外文著作,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章节内容,让其课后进行自行讨论学习。数周后根据各自心得做一次课堂答辩,其他组别同学可向答辩者进行提问,然后由本人根据答辩情况做最后总结。这种分组答辩的教学形式能活跃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其对新技术的理解更为深刻。然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3.4 教学课件。 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英语由于信息量大,因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为授课服务已经成为了众多教师的共识。但是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仅是把教材内容直接搬移到了投影屏幕上,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在备课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授课经验,充分挖掘各个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精心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较为直观性的体验。同时为了吸引其课堂注意力,笔者还特意进入了一些相关的科普性视频,如讲述移动通信内容时,就引入了如ted演讲录和谷歌2011开发者大会等视频作为教辅类材料。 实践证明,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和引入的教辅类材料,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多媒体课堂信息,了解到国际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动态,从而更好地活跃了教学氛围,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 3.5 教师培训。 由于专业英语对授课教师在专业技术和英语水平这两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等院校应当对授课教师进行更多的岗前培训,同时可以开展定期的教研讨论会,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方便其与老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从而总体上更新教学理念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科学地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授课建议和方向,目的是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 通信专业论文: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 摘 要:随着移动通信快速发展,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较大。本文论证了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通信专业论文:试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摘要:通信工程专业是涵盖了电信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以及各种通信it的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进行了比较。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其办学目标为“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并着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开拓型人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育人,以资源与条件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为学院发展方向,正在把学院建成南疆地区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虽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建立时间还很短,但塔里木大学势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经济与环境论文:会计与经济环境的关系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公众利益与会计业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人们对公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接连出现的会计造假以及美国安然、世通等著名大公司因财务造假而被迫申请破产等事件中,一些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涉嫌参与。这些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会计信息信任危机,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为此,本文仅就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影响较大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 市场经济 会计信息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环境要素作用于会计的程度与方式取决于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但经济环境因素有着基本的影响,虽不直接,但会通过宏观环境发生作用,同时,通过科技、法律、历史文化等也可以找到经济根源。各类基础的或上层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环境因素相互交织,不断对会计确认与计量提出新的要求。 会计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会计发展水平。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会计只能发挥着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基本职能,提供的会计信息大多只为经营者部门和企业内部所利用,会计信息没有走上市场,“失真”的动因基本不存在。 我们知道,经济环境的快速变迁引发了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两大难题:通货膨胀会计和衍生金融会计。解决这两个难题首先需要突破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包括确认与计量原则的松动和单个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当币值稳定时,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下,会计核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如果物价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期末资产以及本期取得的净收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难以处于变动的市场和经营环境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以什么为计量依据对外报告其资产、负债等价值数据,以什么为依据确定因物价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从而正确确认本期的实际净收益,就成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我国加入wto以来,衍生金融工具以其“以小搏大”之势,不断涌现与经济各个领域,它在为使用者规避各类价格变动风险的同时,陆续暴露出其本身的高风险特征。由于传统会计坚持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被排除在外,其风险信息无法得到适当反映和充分披露。故而,提出了确认的标准: (1)当且仅当一个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欠债; (2)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 (3)当且仅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消除时(也就是说,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企业才能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剔除。 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来看,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他们是不同层次的信息提供者但并不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当会计信息因为监督契约的履行而获得协调利益分配功能时,他们会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修正,以不公平地占有契约他方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例如,经理层的分红可以通过粉饰利润提高,大股东可利用会计操纵获得额外的融资或侵占公司资源等。 上市公司产权结构一方面推动了会计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却又为“失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随着公司产权结构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是因股权高度集中而产生了单一控股股东,他垄断了董事会,更加倾向于侵占中小股东权益;二是因股东极度分散使股东控制弱化,经理层通过影响董事提名反过来控制了董事会,“内部人(指经理层)控制”更易造成股东权益受损。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物,它也要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机制来运作,以保证准则能够被严格运用和理解。”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将经历一个较长过程,我们应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完善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聘任独立董事,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依法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决策程序,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实现公司和股东权益最大化,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国有股减持工作,改变“一股独大”的状况;改革上市公司审计聘任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的管理咨询和审计业务实行适当的分离,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公正性。总之,只要通过上述努力,就能够从根本上为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正确执行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和环境。 随着我国会计环境及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日臻完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治理。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对会计的理性认识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会计项目的设定和核算,更应该把影响会计的经济环境因素考虑再内。经济环境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为会计审核提出了新的指标,是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通过深入地分析,我们更能明确理论发展中的经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促使我们在今后的会计学习和研究中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经济与环境论文:民族旅游经济与其发展环境的关系研究 摘要:石林县不仅是一个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县,同时也是一个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县,它的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合理利用周围的发展环境来加快石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地一定的旅游吸引物,特别是中国的旅游业目前还处于大众旅游观光期,这些旅游吸引物绝大多数是一些物质的不可移动的资源。 关键词: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环境 引言 石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林县),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昆明市东南部,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县城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连。2006年底,全县辖7镇1乡,总面积1 725平方千米。县城鹿阜镇距昆明78公里。全县年末人口236 90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2 178,占总人口的34.69%;彝族人口80 10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48%[1]。 石林县原名路南县,1989年县人民政府明确该县的性质为:(1)彝族自治县;(2)农业县;(3)旅游县[2],这个排列说明了当时路南县发展重点的次序。但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天地杰作——石林风景区以及多姿多采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石林县又成了一个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大县。从1978年4月1日石林风景区对中外游客实行售票游览开始,石林县的旅游经济就以飞快的速度在发展,到2007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大关(其中,石林景区接待游客高达26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3亿元,综合旅游收入达到10亿元[3]。它的旅游经济能发展的如此迅速,与它独特的发展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特有的旅游资源条件 石林县地处低纬高原,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6℃,森林覆盖率42.2%,空气清新,水质清纯。同时它还拥有独特地理环境孕育出来的世界典型喀斯地貌的国家级石林风景名胜区,它包托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大叠水、长湖、月湖、奇风洞、仙女湖等八大景区,总面积达352.78平方公里,这些景区集天下喀斯特地貌之大全[4]。前往游览的游客不仅可以在融雄、奇、险、秀、幽、奥、旷为一体的地质地貌奇观中游览,还可以游玩在四季如春、清新自然的气候环境中,增加了游客的享受度和满意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为景区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连接着周围地区 石林县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连,从而成为红河、文山、曲靖三地州市18县进入昆明的门户,地区之间的国道、高速公路、旅游专线非常发达,所以石林县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交通枢纽,这为石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不过它的区位条件在有些时候成了限制其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个障碍,石林县的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石林风景名胜区,但风景区距昆明78公里,距石林县城9公里,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石林到昆明的旅游直通车隔半个小时一趟、客运班车隔15分钟一趟、每天连接石林和昆明的火车达12个车次。 二、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石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当地经济环境的改善也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4年,石林县的旅游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在高达35%左右。同时地方财政再出资建设一系列的硬件设施、美化旅游区周围的环境、在广告媒体上宣传造势等,它们之间将会达到一个双赢的效应。 1.良好的经济环境将直接为旅游业各项设施的建设添砖加瓦 只有整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得到改善,地区的财政收入有了增加,才有能力为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注入资金。例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聚集的维则乡阿着底村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市民委帮助解决农产旧房屋改造、修建农业观光休闲园的游路、改造村容村貌等,共补助56 000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将有力地促进阿着底村农家乐的建设步伐,改善了困难村民的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加快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同时石林县还准备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 000万元用于“生态美县”建设,重点进行景区外围、主干道沿线和县城周围40平方公里范围的绿化工程,这样的生态建设就是为了保护石林,而保护的最终目标则是为了发展。 2.良好的经济环境又可以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良好的经济环境才能吸引各路外资前来投资,随着近几年石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石林县正在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2008年,石林县与云南烟草兴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及“石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项目投资协议书,这两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达30亿元。投资15亿的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项目将建设成为集餐饮、购物、住宿、会展、演艺为一体的高标准旅游综合接待区。石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项目将建设成为一个以石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基地。这两个项目的完成将会大力推进石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始终是在自上而下的制度框架中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双休日”、“黄金周”、带薪休假等制度安排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发展,诱发了前所未有的大众旅游度假流的“井喷”行情。而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后的黄金周制度也为石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小长假的增加可以促使来昆游客选择较近的景区去游览,那石林风景区无疑就是一个最优选择;同时附近的居民也增加了出游的机会,这也成为石林旅游业发展的潜在客源。同时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从整体全局上带领旅游业的发展,石林风景区政府实行的“旅游扶贫”项目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政府组织并提供树苗以及技术上的指导和管理,在景区内栽种一些人参果、枇杷等果树,水果成熟以后归村民所有,村民自由销售以后享受其经济收入,这样既绿化了景区又增加了附近村民的收入,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另一方面,石林县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对外来投资的企业在审批程序、手续上依法从简;实行利润提成奖励;解决户口、本地购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这些优惠政策的实行,将促进石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其实,每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周围村民的致富都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以石林风景区为例,在最开始村民并没有从景区的发展中获得很大的收益,于是就出现了村民以极低的价格带领游客从村中逃票,这样村民只获得一少点利益,景区也损失了很多。后来景区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如景区内只允许五棵树村民出售商品、让村民从门票收入中提成一部分、政府出资在景区栽种树木并把果实归村民等,不仅让逃票的情况基本上杜绝了,还让村民自觉的保护景区内的一山一石。2007年6月,以云南石林为主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正式通过审议,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个世界自然遗产,政府准备对石林风景区进行扩容改造,其中五棵树村作为石林主景区有碍景观设施第一期拆迁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搬迁成了一个必然趋势,村民必须搬离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离这个旅游发达的景区,这是村民所不愿意的。但是为了石林将来更好的发展,加上景区政府对搬迁后的村民实行的多项优惠措施,大部分的村民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主动搬迁。 五、充分利用发展环境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1.把地理区位中的限制性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 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及石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的兴建,以及石林文化产业的创建,将会为石林留住更多的游客,此时它所处的地理区位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石林作为昆明市的远郊县,有其他旅游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利用昆明是来滇游客最大的集散地,把大部分这样的散客也吸引到石林;同时应该在景区周围修建一些经济型酒店来满足中低层次游客的需求,使石林可以全方位的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2.在地方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直接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旅游业 随着近几年石林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在逐年增加,反过来地方财政在继续加大对旅游业相关行业直接投入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006年,石林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就与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省农行将提供10亿元信贷支持,助推石林打造国际旅游品牌[5]。更要综合运用土地注入、净地上市、合作开发、项目招商、有偿转让、银行贷款等方式,发挥政策引导、产业引导、资金引导等的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小城镇建设。 3.借助政府政策的带领和帮助,在已有的旅游经济发展基础上继续加深 政府凭借它特有的权利和职能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就为旅游业的发展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带动和鼓励下,人们会积极的投入到旅游业的发展行列中来。正是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才吸引云南烟草兴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林投资30亿,建设大型的旅游服务中心。 4.坚持以人为本来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一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它特有的自然资源,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就需要景区服务人员、周围村民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把旅游业的发展和周围社区、村民的致富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农民热爱家园、勤劳致富的热情,形成农民自觉参与景区发展的局面,这样的旅游区才有长久的发展潜力。 经济与环境论文:云南旅游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 要] 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云南旅游经济 生态 环境 一、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国家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3.旅游产业体系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综合接待能力位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绚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多姿溢彩的旅游产品,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会议节庆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旅游产品,被广泛分布在全省六大旅游区,并分别连在11条国家级精品旅游专线中。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以及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昆明世博会的拉动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 三、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时要注重多方的参与,普遍征求所有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是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应当科学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或市场本身。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予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以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系统实施。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西部生态重建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如对西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给予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经济与环境论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讨 [关键词] 云南旅游经济 生态 环境 [摘 要] 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探讨。 一、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国家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3.旅游产业体系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综合接待能力位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绚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多姿溢彩的旅游产品,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会议节庆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旅游产品,被广泛分布在全省六大旅游区,并分别连在11条国家级精品旅游专线中。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以及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昆明世博会的拉动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 三、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时要注重多方的参与,普遍征求所有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西部生态重建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如对西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给予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3.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是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应当科学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或市场本身。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予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以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系统实施。 经济与环境论文:浅析企业经济环境变化与成本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 [摘要] 成本会计是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而成本管理模式是成本会计的永恒主题,成本管理模式对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引发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改变。 [关键词] 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企业环境 知识经济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组织结构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引起成本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本文试图以企业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背景,阐述成本管理模式的路径,揭示企业成本管理模式要在变革中不断发展。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以统计为主体的成本管理模式 如果说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商业和银行业的发展是产生复式簿记的温床,那么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工场手工业则是产生成本会计的摇篮。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其核心问题是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态进行转换,生产出新产品,这种转换是在工场内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下完成的,因此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账簿需要对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和每一项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正如会计学家保罗·加纳(s.paul garner)指出:“这些早期工业会计系统的目标是什么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记录并不是为了用来定期和精确地确定企业的收入和合伙关系的。其次,也不是用来确定产品价格的。总之,绝大多数工场会计系统的目的似乎是用来:第一,对生产的各步骤进行控制;第二,防止原材料的浪费和毁损。”因此,这个时期成本管理是松散、粗糙的,注重的是构成产品的实物材料,其成本的计算是通过统计方法来进行。 二、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成本管理趋于系统化 资产阶级的革命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19世纪产业革命后,伴随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断增长,如何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及间接费用分摊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另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得企业主开始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效率。针对这一时期的特点,会计学家把当时的成本会计定义为:应用普通会计原理,系统地记录某一工厂生产和销售产品时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以便确定各种产品和劳务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提供工厂管理层决定产销策略的参考。从这种角度上讲,这时期的成本会计的成本计算由账外统计核算演进到了账内管理,成本管理的模式逐步系统化,更加重视企业内部之间的核算,并且成为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控制的工具。 三、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标准成本管理模式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工业化格局已渐露端倪。企业主在重视固定成本增加对利润影响的同时,也意识到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近代工业的发展。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风靡制造业,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生产、工作各个方面的高度标准化。这种科学管理理论对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这些同科学管理方法直接相联系的方法开始引进、应用到会计中来,形成了标准成本管理模式。 四、20世纪20年代,预算管理为中心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 20世纪20年代,被o·威廉姆森(o·williamson)称为“美国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创新”的分权式企业组织机构-事业部制开始出现,它打破了集权功能式企业体制一统的局面,通过由企业管理中心向下或向外层层授权,使各部门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职责。在实践中成本管理的模式逐步发展为包括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制造成本、责任成本,以及与这些方法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方法体系,构建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雏形。这一时期的成本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成本管理的重心是提高通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企业追求经济效果的目的,即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五、20世纪50年代,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发展-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企业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现代成本会计不断吸收现代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了以成本决策为重心的现代成本模式。比较典型的如在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就是根据市场信息确定消费者对一项新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的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从而决定是否开发该产品及按什么目标成本对其进行开发,其目标不再是产品的售价,而是制造具有一定质量和功能的产品时企业所能负担的成本水平。20世纪60、70年代,适时生产系统(jit)、全面质量管理(tqc)等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也相继形成,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由“战术型”向“战略性”发展,着眼于企业长期的成本发展战略,并围绕企业的总体战略、事业战略以及功能性战略进行全面的成本管理。 六、知识经济下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从可预见的、增长的线性变化的状态面向了一种全球都密切相关的激进的不连续的状态。这就要求企业具有非线性的策略以保持企业的持续能力,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就要从信息为基础的竞争收益型向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世界的特点是:重新定义事物,不再是将事情做好,而是做“最好的事情”。知识将取代资金、土地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和最稀缺的资源。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中以实物、资产为主要构成内容转变将为以人力资源成本为主要内容,从而催生崭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经济与环境论文:企业利益下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冲突 摘要:现代工业生产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究其原因是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每年不可避免地会泄漏约600吨的化学物质到大气中,泄漏引起的后果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更严重的是致使胎儿畸形,对子孙后代有严重的影响。而政府不顾及群众的感受引进该项目是为了提高gdp。透过事件所引出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冲突背后的伦理问题,是值得现代人们慎重思考的。 关键词:污染;经济价值;环境价值 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虽使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成了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尖锐的主要原因 [1] 。而且,环境对人类报复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使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据相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发生200多起严重的污染事故,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其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为: 1.水污染。水的污染涉及到海洋、河川、湖泊和地下水。据报告显示全世界大约有1/3的淡水资源受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2000年的时候,世界污水的排放量已经惊人地达到了36万亿吨。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时每四个病人中就有一个是因为饮用了不清洁的水源而患病的,每年约有1 000万人死于饮用不清洁水而导致的传染病。 2.大气污染。大气或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一旦大气遭到污染,就会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存。世界每年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总量达6亿多吨。大气污染使得许多城市里的人致死或致伤,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统计显示,每年有30万~70万的人口提前残废,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大气的污染。 3.气候变暖。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人类焚烧化石矿物来生成能量的行为愈演愈烈,而这些燃烧产生的多种温室气体“笼罩”着地球,使地球反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锐减,这必然地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也就是我们频繁地听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暖,冰川和冻土消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调,威胁人类的居住环境。预测到2030年,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温上升1.5℃~4.5℃,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加快融化,海平面将升高0.2米~1.4米。 4.土地荒漠化。由于乱垦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得土壤退化,世界每年损失的土壤已经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全球土壤流失率已经增加到每年260亿吨,使得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荒漠化的土地以每年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5.森林破坏。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发现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陆地面积是未受侵扰的森林。大面积森林的消失不仅加速土地荒漠化,还使地球失去了“肺”的功能。 6.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就好比整个地球的保护伞,它能够保护地面生物不受紫外线等的辐射伤害。然而氟氯类物质的长期排放却使得这层保护膜的含量减少甚至出现空洞。据分析,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便增加2%,据估计,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臭氧含量已经减少了3%,到2025年,有可能会减少10%。这就会使得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如何保护臭氧层已经是一个很重要问题。 7.酸雨污染。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这些表现已经发生在人类的身边,其后果的严重性足以给人类敲响警钟。 出现以上后果人类不仅仅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深入的是要分析其背后的伦理问题。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某个事物被当成中心事物时,与它相联系的有关事物就变成了该事物的环境。这样看来“环境”的概念具有无限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可以作为中心的事物是无限的,必然会有环境无限的特征[2]。通过以上对环境污染的表现分析不难看出,受害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自然环境,可见自然环境是工业化发展的巨大牺牲品。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它承载着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空气、水、土壤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存在使得人们有了生产和实践的承受体,为人类的所有活动提供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人类活动的附带产物排放到自然界中,自然界具有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对这些产物进行处理,对有害和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如果没有这一过程的存在,或超出自然界的净化能力,人类的活动就是单向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净化,这样循环过程不能实现,人类活动也将面临终止。自然环境不单单服务于人类的经济目的,同时也是人们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地方,为人类丰富的生活提供了精神家园。 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涉及到的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人类环保意识的主流。所谓环境道德的主体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之后,自觉形成的约束自我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的思想意识。这种道德的形成是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由外在环境的变迁而引起的,是传统道德观的发展和延续,也是人类道德意识形态的最高阶段。环境道德的行为与人类获取物质利益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很难把握道德的尺度。科技的力量间接地破坏着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存环境系统,人类的环境意识发生急剧地变化,并成为人类主导意识流之一。这种意识的巨变究其根源是现代企业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企业活动已经成为现今能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因素,企业在生产中利用设备开发自然界中他们所需的原料,进而加工成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财富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随之而来的还有给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现在有些企业存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利益不顾周围利益,只顾生产所得到的利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宗旨,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控制下,利益成了驾驭一切的东西 [3]。20世纪中期,企业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高额利润的回报促使企业迅速发展,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对于环境的破坏,企业虽说不应承担全部责任,但也必须承担大部分责任。 以上问题中突出表现的是企业利益与环境价值的冲突。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能满足并实现主体需要和欲望的效用 [4] 。在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中,作为主体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效能外,系统中每一个独立因子对于人类还具独立的效能和功用,能满足和实现人类的不同需要和欲望,对其不同效能和功用的评价,使形成许多自然环境价值观念。环境价值除了具有一般价值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其自有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价值的客体具有整体性,环境价值是各种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效用;同理,环境价值的主题是人类整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其影响和作用的对象也是人类整体,这就很容易被个别人和个别群体的私利所忽视 。(2)长远性。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长远的。环境治理的行为发生在近期,而其将带来的长远效益却在远期。环境破坏的行为发生在近期,同样其带来的后果也将持续到远期。(3)不可替代性。环境价值不可能用其他任何一种价值来代替,经济价值也代替不了环境价值,环境价值的各种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也不可能代替。我们不可能用晴朗的天空来代替乌烟瘴气的空气,更不能用一定金钱来衡量原始森林的全部价值。(4)不易度量性。环境价值不像经济价值那样显而易见,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隐匿性。有许多专家尝试度量环境价值,但是都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环境价值 [5]。 正因为环境价值具有以上的特性,所以它的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类普遍认为环境是自然赐予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物,人类不顾及其可承受之重地随意使用。环境虽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其周期较为缓慢,环境通过自我调节使被破坏的地方得以修复从而使生态达到平衡,就是这自我修复的能力遮盖了人类的视线,岂不知自然修复的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6]。许多企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企业价值与环境价值永远不可能站在一个层面上论述,并认为创造利润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企业的环境责任。事实证明,环境价值始终不能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开来讨论,其三者的地位是不可彼此代替的。因此,首先企业应该认识到对于企业的管理,不仅仅是对于人的尊重,也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进行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要在认识自然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前提下,使企业朝着符合环保的方向,有利于自然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具体做到:首先生产要在无害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的指导下来进行,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其次是所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一定是在不破坏环境或者对环境破坏不大的前提下;最后就是开发和引进处理三废和垃圾的技术,做到早处理早受益。 经济与环境论文:论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 关键词: 纯粹经济损失;环境侵权;利益衡量;损害赔偿 内容提要: 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较之其他领域更具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一定的范围内认可其可赔性。通过利益衡量,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有限度的赔偿,既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也符合效率的原则。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环境侵权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实践中很少获得支持。我国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侵权责任、环境责任保险、赔偿基金等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来实现对受害人的充分赔偿;同时,应结合我国现状,通过制定单行法,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实行有限度的赔偿。 纯粹经济损失应否列入环境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是环境侵权理论与实践中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2010年,全球两大能源消费国发生了各自历史上最大的石油泄漏事故: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和中国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污染事故。两个国家在损害赔偿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当中国面对因受泄漏原油污染影响而造成巨大损失的渔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还在发出“由谁埋单”的疑问时,美国则针对墨西哥湾事故损害,“迫使”英国石油公司设立一个200亿美元的第三方赔偿账户,专门用于对遭受原油污染损害的沿岸居民进行赔偿,除了对人身伤害以致死亡和用于支付环境清理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赔偿外,还包括工资损失、业务中断、利润损失等纯粹经济损失赔偿。[1]面对美国完善的油污损害赔偿机制,我国学者开始“拷问我国环境侵权赔偿法律的救济范围”。[2]纯粹经济损失在环境侵权中该不该获赔?获赔应当考量哪些因素?如何利用法律技术控制纯粹经济损失的边界?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该如何赔偿与控制?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析。 一、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利益衡量 由于纯粹经济损失作为一类不与实体性损失相联系的损失,其独立性、无形性、连锁效应、[3]不确定性[4]等特征决定了作出赔偿与否抉择的艰难,人们需要在受害人与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权衡更多的利弊,进行更多的价值判断与政策考量。 利益衡量是决定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主导模式。从各国环境立法来看,环境侵权赔偿救济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基于容忍义务,对轻微损害不予赔偿。例如,日本在公害救济中用“忍受限度”理论来评判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5]美国法院在环境妨害案件中以“损害重大”作为衡量标准,[6]微小的损害并不干涉。二是超出容忍义务界限,在尽到高度注意义务仍然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及损害时,按严格责任承担责任,但对其赔偿范围通过责任限制、免责条件予以控制。例如,德国在1990年颁布的《环境责任法》中对环境问题用严格责任取代了过错责任,同时为了促进环境民事责任保险的发展,该法确定最高赔偿限额为6000万马克。[7]三是行为人没有尽到保护环境的高度注意义务,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及损害,则按绝对责任承担责任,并丧失责任限制、免责条件等优惠性利益。例如,《加拿大环境保护法》规定,未获批准证书从事生产活动或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行为应适用绝对责任。[8]这三种情形背后体现的是法律效率与公平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领域的博弈—既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美国的学者盖多·卡拉布雷西在谈及事故法体制的首要目标时提到:“首先,它必须是正义与公平;其次,它必须减少事故的成本。”[9]因此,笔者认为,对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否,也需要从公平与效率两方面进行利益衡量。 (一)从公平的角度衡量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 在环境侵权中,需要权衡相互冲突的利益,寻找一种既能够在侵权人和受害人之间公平分配损害,又能够防范和降低环境侵权损害发生的环境侵权损害分担规则。例如,美国为了达到联邦环保局民事责任政策的三个目标—阻止违法环境行为、公平而平等地对待每个涉案当事人、迅速解决环境问题,规定了“计算民事责任”的公式。该公式全面考虑过错程度、以往守法情况、支付能力、合作程度等因素,以及当事人是否迅速解决问题或是采取补救行动来考虑是否减轻或加重民事责任,进而确定最终的民事责任赔偿金额。[10]相对于环境侵权人即排污企业来说,受害人明显处于弱者的地位。环境侵权人具有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预见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因此,将纯粹经济损失作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范围,虽然可能会加重企业的责任并限制其行为自由,但同时也可以督促其更加谨慎地行为,从而促进社会公共安全。 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并不意味着环境侵权人要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任何纯粹经济损失承担责任。纯粹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无形性等特点会导致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过重的赔偿负担而破产,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要严格控制,与一般的环境侵权赔偿责任相比,更需要强调其归责性,例如丹麦《环境损害赔偿法》第4条规定,当损害是“因故意、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时,或导致的是人身伤害或明显的物的损坏时”,排除“对环境影响的忍受义务之适用”。[11]如果排污企业已经尽到其保护环境的高度注意义务,仍然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时,就不需要承担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但如果排污企业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而致环境污染的,其行为具有较大的可归责性,则需要承担因污染所致的纯粹经济损失。具体的赔偿范围应考虑该受害人对造成环境污染事实所具有的预见力和控制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另外,有些国家如德国基于社会财富等差观念,根据权利位阶理论,认为法律对不同权益的保护范围和程度,以及秩序有一定的区别。原则上纯粹经济损失应位于人身损害、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之后获得赔偿。对于受害人无法获得赔偿的纯粹经济损失,有些国家则通过环境损害保险制度或是设立赔偿基金等相关制度进行补偿,以尽可能符合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从效率的角度衡量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 将效率作为法律的价值,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方法,对法的一些概念作出定量分析,并通过数学模型对法的概念进行转换,以设计出效率最优的法律制度。[12]在纯粹经济损失在侵权法中是否获赔及赔偿的边界方面,许多学者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一定的观点。德国法学教授于根·g.巴克豪斯(jurgen g·backhaus)根据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和寻租理论等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进行了经济分析,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市场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只有当市场活动要求有创造性的破坏时,该破坏所导致的纯粹经济损失才可不予赔偿。因为赔偿会阻碍经济的进步,这是“市场动力机制所意达到的结果”。[13]另一种观点则在尊重责任排除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重构。他们认为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责任及获赔的边界取决于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关系。由于纯粹经济损失具有无形性,受害人个人损失与社会损失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而应从效率的角度考量,就行为引起的社会损害程度进行分析,只对构成社会损失的那部分予以赔偿,以设计出最优的责任规则,从而起到激励和威慑作用,避免对受害人产生过低或过高的赔偿。持该观点的主要有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科·帕里西(francessco parisi)[14]和德国的汉斯-贝恩斯·舍费尔教授( hans bernd schäfer)。[15]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进行经济分析的,这和环境侵权救济中个人利益受到法律保障必须与社会整体利益相调和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由于环境侵权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很多环境侵权行为不可避免。因此,导致环境侵权行为赔偿与一般侵权行为也应有所不同,应侧重从社会的角度进行衡量,以增进社会福利。在对不特定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现行的环境侵权法只能将一部分损害内部化,而另一些损害则规定由全社会分担,例如基于容忍义务所造成的损害。[16]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是否获赔以及获赔的边界,也应当从社会整体视角进行衡量,既要保护个人利益,又不会阻碍社会经济活动,同时又能将环境损害最小化。对纯粹经济损失绝对不予赔偿,虽然会对排污企业产生最大的激励作用,但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对公共利益造成极大的伤害,这必然是没有效率的;对纯粹经济损失全部予以赔偿,不确定的受害人和不确定的损害额又会导致合法的生产活动无法进行,社会无法发展,同时也不会激励排污企业积极地消除妨害,最终也必然会降低社会效率。因此,以不损害企业产生消除妨害的积极性作为营利企业对受害者的纯粹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边界,才是一种有效率的做法。 综上所述,从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去衡量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最后导向了同样的结论: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应当予以有限度的赔偿。 三、国外对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 对纯粹经济损失有限度的保护在于对其边界的界定。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侵权法律制度,运用其特有的方法来处理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问题。英美法系法官通过判断特定情势下是否存在注意义务,来判断受害人的利益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对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也采取了限制性的司法政策,仅在有限的情势下通过类型化获得保护。大陆法系在处理纯粹经济损失赔偿与控制方面,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呈现出了“放任式”和“保守式”两种不同的处理模式。《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至第1384条并不区分权利和利益,也不区分哪种利益所遭受的损害可以获得赔偿,损害是否获得赔偿只需要满足过错责任的通常要件。因此,因过失所引起的纯粹经济损失也可以获得赔偿。对它的赔偿控制主要通过因果关系的要件加以把握。在德国,如果加害行为只是造成了受害人纯粹经济损失,而不涉及《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列举的“权利”侵害,受害人不能依照该款规定获得救济。实践中,德国法院除了创设“营业权”和通过扩大所有权保护范围,从而将纯粹经济损失权利化来补充德国侵权行为法对纯粹经济上利益保护的不足之外,还广泛地利用合同救济。 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制度就是建立在上述侵权法的背景之下的。出于公平与效率的利益衡量,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在环境侵权责任方面,均趋向于采用严格环境责任。与此相对应,纯粹经济损失在环境侵权责任方面原则上也开始越来越趋向于具有可赔性。 有些国家直接在立法上肯定了纯粹经济损失的可赔偿性。1995年生效的《芬兰侵权责任法》第5章第1条规定:“赔偿包括对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的获赔。如果损害是因被刑法禁止的行为或者授权行为所致,或者在其他情况下有特别的理由,则赔偿应包括与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不相联系的经济损失。”瑞典国会于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环境损害赔偿法》,规定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为:因不动产的人为活动通过河流、湖泊或者其他水域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位的变化、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或者其他类似的侵害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害以及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均适用《环境损害赔偿法》。其中对可得利益的赔偿,应该能够合理估计,才可以给予赔偿;理由充分的,可以确定年赔偿额。[17]希腊第1650\1986号《环境保护法》第29条规定:“任何导致环境污染或其他损害的自然人或法人都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非当事人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不可抗力或第三人的故意行为所致。”该法第2条第2项和第4项对环境污染和环境损害都作了极其宽泛的定义,隐含了相当广泛的潜在责任。[18]比利时的《民事侵权法》规定可获赔偿的损害包括纯粹经济损失,但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了二分法处理,即将因污染导致财产利益受损而产生的损害称为“经济损失”,包括收入的丧失、酒店利润损失等,这类损失可以获得赔偿。 有些国家虽在侵权行为法中没有对纯粹经济损失是否赔偿做出规定,但却通过其他保护性的法律和特别法进行处理,[19]在特定领域对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如加拿大规定在污染物泄漏事故发生并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污染物的制造者或支配人必须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害,除非他能够证明确实已采取了一切合理措施来预防泄漏的发生或泄漏具有法定的免责理由。根据epa,污染物的制造者或支配人将对国家或其他人承担损害(包括身体损害、生命丧失、财产的观赏价值或使用价值损失和经济损失)赔偿责任。[20]英国法在1990年《环境保护法案》第73(6)条规定了“对垃圾造成的一切损害”之赔偿责任。即使在对纯粹经济损失不予赔偿的德国,在其《水资源法》的第22条也例外地对纯粹经济损失予以一定的赔偿。[21]美国在海事普通法中通过robins规则明确排除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但在《油污法》中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了油污损害的赔偿范围,规定“任何人因不动产、个人财产或自然资源的损害、毁坏或损失造成的损害、利润损失或收入损失,均应获得赔偿”。[22] 在确定对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时,各国在司法实践中也充分利用其法律技术确定其赔偿边界,包括因果关系的盖然性举证、放宽对违法性的认定等。德国法院“倾向于通过弱化民法典第826条主观要件的要求弥补第823条对纯粹经济损失保护不力的状况”。奥地利最高法院认为“造成纯粹经济损失,不仅在有绝对的侵害意图时而且在加害人的利益应被认定为低于受害人的利益时也被视为符合违法性要件”。[23]《瑞典环境法》第32章第1条和《芬兰环境损害法》第5条甚至都不以存在刑事违法行为为要件,而只要损害“有一定的重要性”(瑞典法用语)及“不是轻微的”(芬兰法用语)就赔偿经济损失。[24]关于国际油污损害的《1992年民事责任公约》和《1992年基金公约》通过对“污染损害”的定义,承认了对环境损害所造成的利润损失的赔偿,该纯粹经济损失的索赔标准是合理的近因标准,即只有在污染和损失之间存在合理的近因关系才能得到赔偿。[25] 此外,为了对环境损害的受害者给予全面、及时的补偿,同时也考虑到环境侵权行为具有适法性、价值性、公益性等特点,在私法救济不能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环境保险制度、基金制度等以社会化方式分担损害的补偿机制,对环境侵权中产生的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补偿。在欧盟成员国中,芬兰和瑞典确立了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补偿范围不仅包括因环境污染遭受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害和经济损失,还包括因采取预防和限制措施、清除污染和恢复环境的措施而产生的合理费用。但油井污染的赔偿则由油料污染基金支付,不适用于环境损害保险法。[26]美国在《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中设立了超级基金,用于资助环境清理措施的联邦基金,并规定了基金的具体使用范围,其中包括了设备或场所的所有者和操作者对第三者造成的个人损害和财产损害的全部责任。[27]新西兰1972年制定的《意外事故补偿法》和日本1973年制定的《关于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均为污染受害者提供了迅速救济和紧急治疗的社会保障,补偿费用不仅包括医疗的实际费用,还包括生活上受到的损害(逸失利益、精神损害等)。[28] 从法律技术上来看,各国或是通过一般条款的规范方式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保护范围,或是通过单行法加以规定。尽管如此,各国在对待纯粹经济损失方面还是较为谨慎的。在各类纯粹经济损失中,它们大多只认可利润损失和收入损失的可赔性。在边界的控制方面,它们不仅充分运用私法救济,利用因果关系、违法性等要件及有限的领域等来限定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同时,还越来越倾向于设立环境责任保险、赔偿基金等社会化补偿机制来对受害人进行充分的补偿。 四、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现状 (一)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 对于纯粹经济损失是否属于侵权法的可赔偿范围,我国相关法律条款并未明确规定。关于纯粹经济利益是否属于《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财产”的范畴,理论界也存在争议。对此,我国学者大多认为该条包括纯粹经济损失,但是保护程度低于绝对权。关于如何解释或者适用该款规定才能够实现这一低程度的保护,学者少有探讨,且意见不一。[29]2009年出台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并对民事权益进行了列举。从文义解释来看,它应该保护所有的民事权益并且保护程度相同。葛云松教授认为,这种解释将导致严重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目的性限缩。纯粹经济损失是否属于其中,“应依各具体制度的规范目的,分别解释其保护范围”。[30] 在环境侵权方面,《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此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71条、《水污染防治法》第85条、《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2条等都有类似的规定。这些法律对赔偿的范围都没有明确的界定。结合前述观点,葛云松教授认为,对《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的“损害”不宜做宽泛解释,对于纯粹经济损失是否赔偿,应采谨慎态度,不应扩及所有类型的环境污染,而应通过单行法加以规定。[31]可见,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侵权法中的地位虽然不清晰,但仍有可纳入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农业部颁发的《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在计算经济损失额时,将直接经济损失额与天然渔业资源损失额相加”,考虑到了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2011年环境保护部在其颁布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中提供了一个《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该方法将环境污染损害定义为“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造成的各类损害,包括环境污染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污染修复和/或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利益的丧失,污染环境部分或完全恢复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期间损害”。但同时又提出,“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损害逐步纳入评估范围。近期可操作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范围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和污染修复费用”。从该文件可以看出,我国虽认可纯粹经济损失在环境侵权中的可赔偿性,但是目前还是持较谨慎的态度,没有将其纳入损害评估的范畴。 (二)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实践 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在环境污染侵权司法实践中,纯粹经济损失获得支持的案例较少,除了2004年“包头市供水总公司诉内蒙古塞外星华章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中,法院支持了原告的因停产所造成的产值损失和增加的成本、费用的赔偿之外,大多数环境污染案件只对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赔偿,而并不考虑纯粹经济损失。由于司法救济的不利,人们在遇到环境侵害后,很少选择诉讼的方法,例如,在我国近年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故、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污染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遭受纯粹经济损失的相关受害者,都没有选择提起诉讼。 除此之外,我国《侵权责任法》虽然在机动车交通事故里构建了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模式,但是在同样实施严格责任的环境侵权领域,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在环境侵权的各个具体领域中,目前只有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化赔偿机制。《海洋环境保护法》第66条规定:“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2010年3月施行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52条至第56条对船舶油污的保险和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对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依然不明确,而且也未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做出规定。实践中,大连、长春、沈阳等城市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环境责任保险的试点,但由于规则设计存在局限性(如承保范围狭小,保险费率过高而赔付率低等)、保险的外部环境(法律不健全、市场信用机制欠缺、地方保护主义等)不通畅,以及这些环境责任保险大多属于自愿性保险、企业投保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等原因,导致环境责任保险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目前,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32]这种现状导致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也无法通过社会化的赔偿机制获得相应的补偿。 五、对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的设想 如上所述,完全不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是不符社会公平正义和效率原则的。但鉴于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目前环境侵权中的法律地位及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救济机制的现状,要实现对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首先应完善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和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建立环境责任保险的强制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与侵权责任制度在功能上能够互补,以实现对受害人的充分救济。其次,由于纯粹经济损失的复杂性,因而结合我国实际,在环境侵权的纯粹经济损失边界的控制方面仍需采取谨慎的立法态度,对此,笔者主要有以下两点设想。 第一,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领域目前不宜过宽,可以通过单行法的规定,在一些高风险领域如核电站、石油、化工等方面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赔偿范围。因为在这些领域发生的事故通常属于偶发性、突发性的环境损害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往往非常严重,所以对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可以督促企业更加谨慎地经营,并采取防范措施。而且,这些企业规模一般较大,资金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赔付能力。当然,以后随着环境责任保险和基金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逐渐将纯粹经济损失的赔付范围扩展至其他方面。 第二,在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边界方面,虽然对环境侵权实行严格责任,但在确定赔偿范围时,可以考虑责任人的过错程度,对于因违反相关法律制度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所致的纯粹经济损失应该规定予以赔偿。具体赔偿范围可以通过因果关系的构成要件加以控制,对此,可参照其他国家,对于因污染环境直接受到侵害的纯粹经济损失应规定可以获得赔偿,而且首先考虑收入损失、利润损失等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在赔偿数额方面,可以通过确定最高赔偿限额,使受害人的损害基本上能够通过保险予以弥补,这样可以使企业不致于在事故发生后因面临巨额索赔而陷入破产的境地。虽然我国对社会财富在传统上是否持有等差观念难以考证,现行法律规定也并未区分权利和利益的不同保护,但是在赔付顺序方面,纯粹经济损失应考虑安排在人身、财产损害之后更为适宜。 经济与环境论文: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会计管理体制是一国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主要研究:会计管理体制的形成机理;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一、会计管理体制的形成机理 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一定的方式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或控制,也就是说;各国实际上都存在会计管理体制的问题。然而,会计活动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干预、干涉或控制的。十九世纪以前,国家对会计活动是不加干预的,巴其阿勒在《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指出,账簿处理被认为是商人的秘密,不可示众,政府官员对帐簿所作的检查,只是检查帐簿记录的真实性;乔伊和米勒在其所著《国际会计》中,认为那个时期:“会计人员值得他们在干什么。”只要记帐正确,资产负债表平衡,那就无可非议。直到18世纪英国“南海公司事件”爆发后,英国政府颁布了1844年《股份公司法》对股份公司的会计记录作了明确要求,国家对会计活动的干预才真正开始。在1929一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出台,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便流行开来,“加强对会计行为的管制,借助会计管制来达到市场运行的有效,是国家干预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家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也就是会计管理体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原因。归纳起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国家的战略规划和经济计划进行事前调控。二是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进行事中调控。事后调控主要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改善战赂规划和计划。会计信息是这些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更为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必然要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国家对会计话动进行干预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美国会计学家藏维·霍斯盆斯说过:国家和联邦政府执行机构“……越来越清楚公司报告(即财务报表)的行为性方面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应地,我相信,他们将要求……那些负责制定公司报告zs则的人们所制定的准则将能引导各个体的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经济政策制定者的这一认为,促使会计准则制订转而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部分”。 2.协调利益关系的需要 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会计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不汉是企业向国家交纳所得税的依据,而且还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依据,是企业能否如期偿还债务的衡量依据。为了协调有关利益关系人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有必要对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与引导。 3.稳定资本市场的需要 资本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处于中介地位和轴心地位,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的整体经济。1929年到1933年间资本市场的崩溃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事实证明,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美国会计学者ball和bnwnl968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会计收益的变化方向与证券价格的运动方向正相关,而且证券价格运动可以预计收益结果,在收益后的一个月内,价格不会作不正常的运动;1972年b;arer,1973年suder,1982年biddle和undal的研究表明,将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会影响证券价格。于是,基于这一点;各国为了稳定资本市场,防止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相继对会计活动加以干涉,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二、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 为了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表述有如下两种: 第一,会计管理体制可以解释为某一国家(或地区)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对本国(或本地区)会计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管理和约束的总和,它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会计工作领导体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制定权限。不难看出,这种表述将会计管理体制理解为组织、管理和约束本身,这显然偏离了“体制”。而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工作领导体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及会计制度制定权限,这种界定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二,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需要对本国(或本地区)会计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队这种表述将会计管理体制概括为一种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显然不是十分全面。除了组织和管理方式外,会计管理体制还有更为广泛的内容。 我仍认为,所谓会计管理体制就是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介入会计活动,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控制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据此所制定的一系列会计规范。这一定义所要强调的是以下三点:其一,会计管理体制是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在判断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其二,任何会计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干预、干涉、控制会计活动;其三,会计管理体制具有动态性,即它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综观世界各国会计管理’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集中与立法管理型;另一种是自我管理型。所谓集中与立法管理,是指政府积极参与会计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活动的管理中不占主导地位,只起着协助政府管理会计活动的作用。所谓自我管理,是指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较少,除某些必要的立法外,对会计活动的管理完全交给会计职业团体自行管理。法国和日本是集中与管理型的国家,英国、美国是自我管理型的国家,而德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则主要倾向于立法管理。从趋势看,集中立法型国家也在部分吸取“自我管理”的合理因素,而“自我管理型”的国家也部分吸取集中立法的内容,双方的差异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由于会计活动是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行为客体(企业经济活动)、行为标准(会计规范)三个要奈所构成的.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不居于女计管理的范畴,因而会计管理体制,就相巴地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管理体制及会计规范本身三个部分的内容。 会计人员管现体制一般包括对会计人员的资格的确认、业务郸级的核实、工作职权的规范、会计人员的任免,以及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确认、执行业务的条件、范围和工作规则等,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由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两个部分的内容所组成. 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上。不同的国家,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会计规范是在会计领域内起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公认性、统一性、客观性、广泛适用和反复适用性,作为一种标准,它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如何工作的问题,为评价会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作为一种机制,它是保障和促进会计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制约力量。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规范部不是单一的,而是许多会计规范的集合体。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会计规范的总和,构成了会计规范体系。 任何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都有管理的特定范围,这一范围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业务的影响范围,一般而言,个体业主的会计无须管理,小企业的会计即使需要管理,也不是十分严格,而对那些大型企业、股份公司的会计的管理则较为严格,大多敌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就是在对段份公司会计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这一范围也取决于管理的特定形式,立法管理的范围常常限于该法律的管理范围,行政管理常常限于行政权力的范围。另外,会计管理体制所涉及的范围也与会计目标有关。 三、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一)竞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美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从总体上百,美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后于自我管理型,美国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会计活动,而是借助一些必要的手段,间接地干涉会计活动。对会计活动行使管理职能的是会计职业团体。 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看,就企业会计人员而百,英国企业会计人员资格的确认、业务等级的认可、工作职权的规范、会计人员的任免等.都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意见。会计人员只对管理当局负责,管理当局只需按公认会计原则要求组织和领导本企业的会计工作,提报合乎要求的财务报告。政府不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但是,在美国,企业会计人员要受到会计职业团体的监督,如美国管理会计人员协会制定有《管理会计人员道德行为规则》,对会计人员执法、公正客观提供信息、保密、解决与上级领导的冲突等都有规定。就注册会计师而言,美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兼或采用了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及自我管理,坦主要还是自我管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法律主要是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及各州自己制定的注册会计师法。备州政府设立的会计事务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属的执法司承担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州会计师协会是美国注册会计师的全国性职业组织和地方性职业组织,其主要职责:进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命题,制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执业行为规范,为会员提供各种专业咨询服务等等。 从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上看,美国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把行使制订会计准则的权力限制在监督作用上,准许鼓励bl司机构(目前通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保持主导地位。此外还有由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全国会计师协会和证券业协会六家职业组织赞助的财务会计基金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监督和提供咨询。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美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主要由《证券法》、《证券交易法》、《职业道德守则》、s—x规定(联邦法规17条210项和s—k规定(联邦法规17条229项)、公认会计原则(gaap)组成。s—x规定和s一k规定主要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美国的公司法很少涉及会计问题。 就会计管理所涉及的具体范围来说,美国会计管理体制并不短盖会计活动的方方面面,一般的会计活动是极少受到政府干预的、有关法规及会计准则所约束的是注册会计师和上市公司的会计。 美国会计管理体制之所以呈现如上所述的特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美国实行的是竞争性市场经济,公有企业少,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基础,政府不主张干预经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另外,美国证券市场高度发达,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法律环境上,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在社会文化环境上,美国呈现出个人主义,对不明朗因索反应较弱,权距较小,阳刚的特征。就政治环境而富,与欧洲不少国家的君主立宪制不同、美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其特点是“三权分立”、“牵制与平街”、“地方自治”。所谓三权分立,是根据美国宪法,政府中的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管。所谓“牵制与平衡”是指政府三大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所谓“地方自治”是指宪法赋予各州拥有立法权,实行地方自治。 不难看出。美国竞争性市场经济的本质(不强调政府的干预)决定了美国自我管理型的会计管理体制,政府不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会计人员,不直接制定会计规范,会计职业团体实行自律,民间机构来制定会计规范是这一类型会计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由于美国股份公司的主导性地位,证券市场十分发达,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极大地影呐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美国会计管理体制所涉及的范围涵盖殿份公司的会计,同时也决定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会计管理官万机构的地位,当然这一点也是与美国会计以投资者主要是股东的利益为目标相关的。而美国的法律体系决定了美国的法滦,不管是证券法还是证券交易法都只能间接地对会计施加形响,真正影响会计的则是不具法律性质的公认会计原则。美国政治上的地方自治,决定了《注船会计师法》的立法权届于各州。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日本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日本实行的是集中与立法型的会计管理体制。 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看,为培养本国具有国际水平的cpa,为国家和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日本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的优越性,同时又充分强调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在日本,涉及公认会计士行业的法律、法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公认会计士法》、《商法》、《民法》、《证券交易法》、《公司所得税法》;第二层次是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和发邪的政汉,如《公认会计士法》相大藏省令;第三层次是公认会计士协会作的解释性规则。大藏省是日本cpa行业的最高管理机构,大藏省对cpa行业的管理有绝对的权威。大藏省下设证券局企业财务课,负责政府对cpa行业的管理,下设cpa考试资格审查会组织cpa考试,下设企业会计审议会,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jicpa)是日本唯一的全国职业会计士组织,其宗旨是:根据公认会计士的使命和职责,为维护职业声誉。提高审计服务和其它相关业务的质量,对会员进行指导、联络和监督,以及从班公认会计师和见习会计师注册登记研宜等。可以看出。在公认会计师行业管理方面,日本领向于江箔的法律管理相权威的行政管理。 从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上思。目前,日本会计方面的主要管理机御有:大暖饼(财政都)、企业会计审议会(大破音一1。下没机构;、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其中.企业余汁审议会的主要职贺是姓饮会计与鄙计服则的制订任务;j1cpa主要是解释原则和陷则,并制定应用指南:大藏省则负密管理准则和法规的实施。企业会计凉议会是日本制定准则的唯一机构,其性质上是行政机构,成员来自jic—pa、教育界、企业界,大多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审议会成员由大藏省任命,经费由大藏省提供,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制订会计准则的机构是政府部门而非民间组织。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日本的会计规范体系主要由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企业会计原则》组成。 显而易见,日本的会计管理体制明显与美国不同,这是因为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与美国迥然不同。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高,政府决策的集中程度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同时,日本的证券市场比较发达,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法律环境而言,日本是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日本呈现出如下的特征:集体主义,对不明朗因索反应较强,权距较大,阴柔。因而不难看出,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本质(政府在经济中作用大)决定了召本集中与立法型的会计管理体制,在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上强调行政管理与立法管理,制订会计规范的机构集中于大藏省这一政府部门,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小,便是这一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由于法律环境上是大陆法系,则决定了《企业会计原则》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予以颁布,而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中的会计规定非常直接、评纫、明确也就不足为怪了。日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微观(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这一目标决定了日本《商法》中的会计规定及《企业会计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但由于日本证券市场的发达,股份公司的重要地位,使得日本不得不在证券交易法中对股份公司的会计作出规定。日本社会文化环境的特征也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着日本的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使得日本不象美国那样强调行业自律,而是重视立法管理和行政管理。 (三)社会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德国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德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倾向于立法管理。 从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上看,德国的会计规范寓于法律之中,没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专门的会计规范。会计职业团体的力量较碑弱,其作用有限。德国审计师协会(类似于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发展会计职业准则,并作为德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表.按其章程,协会应促进会计职业的发展,培训审计师,并负责维护审计师的利益。协会还要负责组织制订会计准则,并要求其成员执行。但事实上,由于法律约束的广泛性,审计师协会无法按其章程规定行事,它只能针对股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相应地提出关于会计准则的解释和建议,可以看出,尽管作为民间组织的德国审计师协会,按照规定,它不象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那样没有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力,但是实质上审计师协会在制定准则方面的作用不大,这又不同于美国的情况。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德国的会计规范主要来自于商法、公司法、税法等商业和税收法规。 德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与其社会经济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政府决策和集中程度强于美国,但弱于日本和法国,同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以大量经济立法为保证的,近40年来,?国已通过2000多项立法。此外,德国证券市场没有日本和法国那么发达,尽管股份公开公司十分重要。德国企业证券筹资利用较少,较多地依靠银行贷款。在法律环境上,德国是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捣目的社会文化环境表现出集体主义i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权眨较大,阴柔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政府作用强于美国,弱于日本、法国)使得其会计管理体制不象日本、法国那样强调行政管理,但德国经济大量立法的,瞪使得德国会计管理体制倾向于立法管理。这一类型会计管理体制相对应的是:会计法规寓于法律之中,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不大。由于企业借款筹资比重高,所以服份公开公司法中的会计规定强调保护债权人权益。法律环境上是大陆法系,使得商法、圾份公开公司法及税法中的会计规定非常详细、具体。当然,德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从另一侧面影响着德国的会计管理体制。 必须指出,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一样,税法对会计的影响很大呢 其原因是两国的税收体制均强调计税按会计利润进行。 (四)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法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法国实行的是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但更偏向于行政管理。 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看,法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不象美国那样实行所谓的自我管理,监督、管理注册会计师的是官方组织和半官方组织,它们主要通过法国商法,公司法及有关法令、税法、会计总方案来实施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会计职业团体发挥的作用很小。 从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上看,在法国,负责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的是国家会计委员会(前身为财政经济事务部组建的会计标准化委员会naca),其具体任务包括:(1)协调并直接从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综合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会计实践八2)与其它有关团体和部门进行合作,在政府颁布会计规章之前,提出建设性意见;(3)负责发展和修改会计总方案,提出井审查各项会计准则、规章和说明解释,交政府有关部门。委员会下设五个部,处理委员会的各种日常事务。其分工情况是:一部,负责制定一般会计原则;二部,负责制定财务会计准则;三部,负责制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准则;四部,负责制定行业会计准则;五部,负责制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 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naca)定期为执行和发展会计总方案所需的有关会计准则的意见和建议。沮这些意见和建议没有强制约束力,仅供政府会计准则和规章时参考。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法国会计。规范体系以会计总方案为核心,此外还包括商法、公司法和税法。 法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高,政府的集中决策对私营企业决策起着决定性影响,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法国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借款筹资比重高。在法律环境上,法国实施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律。而其社会文化环境又与德国相似。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法国的有计划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法国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政府在制订会计规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甚微。 经济与环境论文:浅析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之间的博弈关系 会计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的他所处的环境,会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当然这些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每个国家的这些客观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会计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作为会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本环境下会计存的意义和价值,并真正的理解会计的含义,做出更加真实的职业判断,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说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环境的重要性,那么会计人员从事的会计工作将是闭门造车、海市蜃楼,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这个专业工作之中,因此,下文着重从对会计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入手,分析会计发展同经济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 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非常简单,生产成果与生产耗费的计算、比较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单凭人脑的简单思考、记忆或直觉就能完成,无需专门的记录、计算,因而也无需会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日趋复杂,仅凭人脑的记忆和简单计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管理生产活动等经济活动的需要,必须通过计量、记录来反映,于是出现了极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如我国古代的“接绳记数”)这些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被看成是会计产生的萌芽。 2. 经济环境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发展 经济环境是孕育会计发展的土壤,经济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一国经济环境状况决定了该国的会计发展水平。此外,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促进会计的发展,也表现在不良的经济环境会限制或阻碍会计的发展。如目前的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很多企业(经济主体)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了度过“寒冬”提供了各种失真的会计信息,混淆视听,这对会计的发展相当不利。 3. 经济环境也离不开会计,会计反作用于经济环境 3.1会计是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主体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 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的经济主体,依赖经济信息系统,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有效且有序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并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结构复杂,替代商品多,价格波动大,同时科技进步快,使生产设备更精密、更复杂。仅仅凭借管理经验或直觉很难制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所以管理当局必须借助各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合理的预测,帮助制定科学的决策。因此必须依靠会计信息系统,将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此来控制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由于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导致利益相关方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因而财务会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从全社会角度来说,会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经济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做出了对社会而言是最合理的经济决策,那么就意味着全社会做出了最合理的决策,就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 3.2会计也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通过其内控机制,指导会计人员自觉地加强经济管理活动。 从宏观角度来看,运用会计手段,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不稳定、不协调的情况。从微观角度来看,会计可以明晰产权,明确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不同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责任,使微观经济健康发展。但在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应用就表现为管理当局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来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 4. 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关系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关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一方面,经济环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审计的发展,经济发展决定着审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审计也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审计自身的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审计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社会审计就是为了会计的良性发展而存在的,同时会计的发展也提高了对审计的要求。所以社会审计、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扩大,致使全球经济已经处于衰退的局面,很多中小型企业不堪重压,纷纷倒闭,这种经济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十分不利,不过很多发展中国家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这种局面来看,对于世界会计的整体发展来说,反而是一种比较好的势态,我们也知道,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环境运行良好的态势,其会计水平也要远远高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会计制度的完善,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说是一个好的方向,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也给与了充分的保障。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有个迅猛的发展,不过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以促进会计制度的完善,为此,国家要制定一些相应的好的经济政策,国内的企业也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法规的规定,会计从业人员更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在工作中不断的开拓进取,将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更好的融合,争取在源头上解决发展难得问题。 经济与环境论文:试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关系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 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参与性,做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服务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贡献。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并不与经济建设相对立,相反,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建设方式。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掘林业资源开发潜力,多角度建设林业资源相关产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变成经济增长引擎。健康的生态林业发展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点,提供形式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经济与环境论文: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有570个贫困村,其中460个分布在山区。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全国还有2300万人口尚未脱贫。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寻求山区经济发展最佳模式,振兴山区经济已成为科技界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山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绝对过剩,而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1.45亿公顷降至1.22亿hm2,人均耕地0.094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人口由1958年的63万增至130.47万,人均耕地由0.11hm2降至0.06hm2,土地已负荷超载,远于临界状态,这必然带来粮食短缺。在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南方山区人均耕地仅0.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考虑,设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简单表示为: =f(x) 同理可以构建人口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函数,在一定的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因此,控制山区人口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立体栽培,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山区粮食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2.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森林状况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目前森林资源总面积13380万hm2,覆盖率上升到18.5%,全国因建设、病虫害、山火每年损失林地41万hm2。国家林业局曾对四川、云南、重庆三省26个县调查,森林面积比建国初期减少了45%,四川泯江上游50年代森林面积7400km2,覆盖率32%,到90年代末只有4670km2,覆盖率下降到20%以下,该流域植被破坏后,山地环境稳定性下降,致使松潘、汶川、黑水等县河谷地带变成干旱河谷。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cllicornis (f.smith)〕危害,成灾面积1435hm2,出现大片死树。有的省市森林逐步在消亡,覆盖率太低,青海省<1%,宁夏1.45%,黄土高原6%,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生态结构破坏,山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带来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加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每年损失耕地6.7万km2,流失土壤泥沙50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太行山系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2%,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粮食生产,加剧了山区贫困。 2.3土壤退化,石漠化严重 山区植被破坏后,必然影响土壤肥力。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广布的坡耕地土层变簿,加之滥用化肥,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土壤退化。如武陵山区以东,土地面积69.27万km2,耕地面积892万hm2,土壤贫磷化365万hm2,占耕地的40.9%,土壤贫钾化占29.9%,土壤水分不调占27.5%。土壤退化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了粮食增长。 我国是喀斯特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344.5万km2,占国土面积1/3。其中裸露型岩溶面积90.7万km2。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特别桂西北、黔东南地区近10年来以91万hm2扩展,土地石漠化后成了不茅之地,植被难恢复,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 2.4山地灾害频发 山地灾害是在一定地质基础上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和雪崩等灾害,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2008年9月24日北川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8.8”甘肃省舟曲县久晴遇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链和堰塞湖灾害链,死亡1765人,财产损失惨重。我国频繁的山地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3.实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善贫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poverty alleviation),振兴山区经济,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wced),是我们未来共同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战略上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开展以绿州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性开发山区资源,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道路,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培植节约资源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 森林是绿地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 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根据山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山高坡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欲求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茂粮丰、根治贫困,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把治山与治水结合起来,平治梯田(土),因地制宜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把林业建设放在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千丘乡为例,1992年人均收入1820元,近10年来,全乡3100hm2荒山承包给农民栽植油桐(alenritis fordii)、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山楂(cratae guspinatfda)、油茶(camelliaol ifera )、金银花(lonicrera japonica)等经济林,对25o以上坡地种植生物篱笆(liyinghcolge)植物,如苜蓿(medicago linn)、黑麦草(ldinm perenne l)、苦蒿(artemisia ammual)等,扩大坡面利用系数,使全乡60%的荒山得以绿化,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0元,粮食345kg,农民开始走向富裕,实现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行。 3.2推行农林复合经营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山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的有效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它是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ical)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下林地生物性生产组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把农林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组成系统的作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品产出率,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桐(油桐)粮间作、果粮间作,或者林下养鸡、养羊等立体种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灵活选用。 3.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山区经济 为了解决目前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比较利益低与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国际化是我国山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交流,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带基地,通过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等科技手段,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联合经营。把种、养、加、科、工、贸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路子,结束农业长期供应原料的历史,这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3.4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经济林 我国南方山区有6666.7万hm2草地,北方有许多草地也分布在山区,这些荒山草地要合理利用,要以草定畜,推行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鹅节粮型草食牲畜。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产品实行深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及云贵山区属亚热带气候资源,要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油桐、茶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3.5发展庭院经济 我国有3亿多农户,村宅占地666万hm2,户平0.027hm2,靠近农户,便于管理,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茶园、花卉园、畜禽园和建立沼气净化池,既增加了有机肥源,节能减排,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人民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 3.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我国人中数量多,人均资源少,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应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山区人口科技素质,这是保障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济与环境论文:谈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 谈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 林业作为经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对林业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林业经济模式,采用新模式,就必须坚持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1 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是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的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工程,要想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就要将林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态建设、生态发展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民主、科学、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2 发展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假期去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就目前发展来看,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的发挥森林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经济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功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林业资源除了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相应的副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林区的特色生产林果、动物及花卉等副产品,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副产品加工厂,对林果、动物及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加林业收入。 2.3 促进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已经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简单而全面的平整,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的对水源、植被及山体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要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应该建议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发挥林业的功能性。 在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生态功能,也要考虑其经济功能。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挥好,才能使其经济功能得以实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以林业资源生长规律为前提,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林农作为林业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林农遵守相关的制度及按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发挥林业资源的功能性,市场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整个林地资产,才能解决林业经营周期慢及生产风险等问题。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林业市场发挥作用,通过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向社会吸收零散资金,以便更好的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对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发展林区经济,就要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只有林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林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林业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经济与环境论文:新疆旅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输出作用,主要是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旅游能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创收,反补地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建设的共赢发展,是近年来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条件。宋进喜探讨了旅游经济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对西安举行了实证研究①。崔峰和王辉等分别以上海市、大连市为例探究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② ③。庞闻,马耀峰等以西安市为例对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④。但针对新疆的旅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鲜有报道,而新疆的地域生态环境独特,生态承载阈值较低,同时新疆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本文针对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及演进历程进行分析,为新疆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达到协调状态提供借鉴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自发展的特点,根据数据的易得性、连续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见表1),数据摘自2005—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c ∈[0,1]。a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标,b为旅游经济综合指标。c 值越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越小,趋向于向无序混乱方向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 c值越大,系统之间相关联系越大,趋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更精确的反应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借鉴相应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协调发展度d,进行实证分析,见下式。 , t=ma+mb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m和n是待定系数,经讨论,我们将m,n均取值为0.5。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特引用协调发展度级别及划分标准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经济系统,e代表生态环境系统) 二、结果分析 由计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a、b及耦合协调度d,划分标准如下:在d值为0.1—0.19时为严重失调衰退类;在0.2—0.29时为中度失调衰退类,在0.3—0.39时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在0.4—0.49时为濒临失调衰退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损益型;②a=b为t和e共损型;③a<b为e损益型。在d值为0.5—0.59时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在0.6—0.69时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在0.7—0.79时中级协调发展类,在0.8—0.89时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在0.9—1.0时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滞后型;②a=b为t和e同步型;③a<b为e滞后型。 下文对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关系的具体分析。 (一)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旅游方面看: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评价指数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经济的 5项指标中,都实现了正增长,国际旅游人数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长到1065261人,年均增长率为36.95% ; 国际旅游收入由 10008.9万美元增长到36844万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总数由378个上升到462个。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同时旅游业的基础产业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重大衰退,分别由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发。 说明危机事件对旅游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发展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较大,旅游经济的恢复力很强。从2010年旅游经济评价指数b的快速反弹可以看出,“七五”解决后, 旅游经济又呈现一个增长势头。同时,我们还须清醒的认识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经济来说是把双刃剑,利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以旅游为时尚引领的新型经济, 但是, 如果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则会适得其反, 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 从生态环境方面看:新疆生态环境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指数a由2005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这三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能耗的增加,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区城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的排放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实质性措施明显的改善了新疆的环境质量。例如:乌鲁木齐的“蓝天计划”让乌鲁木齐拥有更多的晴天天数;新疆跨国界河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河流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环保和交通部门联手,杜绝公路施工破坏生态能更好的防止人为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做好我区排污费征收工作等环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调晋升为勉强协调, 同时c的持续上升说明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有密切的耦合互动关系,两大系统趋向于向良性状态发展。由于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发展水平等级的不同, 可将每个耦合协调度类别再分为 3 种类型:a b, e滞后型;a= b, t与e同步型; a b,t滞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出现转变, 大致分为 3个阶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 t滞后;( 2007—2009 年) 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t滞后;2010年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e滞后。说明早期新疆经济落后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大,相比较而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少。但从2009年开始,新疆旅游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环境的滞后。 三、结论与讨论 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8—2009年有所下降,耦合协调等级由2005年的中等失调到2010年的勉强协调。这说明新疆的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呈良性的正向发展。取得此进步,源于新疆对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要想做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因地制宜”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殊环境规划。在设计旅游产品时,突破传统的旅游产品观念,设计体验型旅游产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机理, 二者主要存在两种基础作用:一是生态环境承载并约束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是旅游经济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新疆的实际情况看, 二者的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 旅游资源的开发通常会改变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地区的环境也需要适应旅游发展差异而不断调整, 使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发挥最大效益。这就是旅游发展胁迫地区环境时空格局的调整。新疆的实际情况反映出, 我们现阶段应加强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协同效应, 才能使得旅游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修复—再改变—再修复的良性循环。 经济与环境论文:浅析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随着沿海 经济 的迅猛 发展 ,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 影响 。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 自然 环境,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 问题 。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 研究 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 规律 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环境 环境保护 海洋灾害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 目前 科技 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 方法 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 应用 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 计算 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 分析 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 科学 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 理论 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 现代 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 发展 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 问题 ,主要 内容 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 影响 ,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 规律 研究 ;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 理论 ,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 社会 经济 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 分析 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 自然 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 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 网络 技术、 计算 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 目前 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 方法 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文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目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实践能力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1]。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从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同。理工科大学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清华大学;综合类大学侧重于情报学和信息学,如北京大学;财经类大学侧重于经济管理,如东北财经大学。尽管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相同,但都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信管专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没有统一化,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认识的偏差。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信管专业所培养的既非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三、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的信管专业普遍存在着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的现状。经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信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方向介于“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之间,就业前景不明朗,就业满意率不高。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高校课程体系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学生普遍觉得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强,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其结果为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困难,就业率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3] 3.教师队伍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不对口。担任信息技术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担任管理知识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于经济管理专业,多数教师缺乏的是讲授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4] 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结果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 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四、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信管专业的学生,使之能学有所长,是学术界应该引以重视的问题。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思考。 1.创建信管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色[5] 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管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2.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简单拼凑,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把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6]。另外,各高校可以考虑把四年制的信管专业改为五年制,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加全面,学生的实践课程就会更多些,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 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建设优化信管专业师资队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各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其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通过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各高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应注意适当引进一些已经在社会上从事过相关专业工作,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不要老是招聘应届毕业生。[5] 4.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并且加大实验课的比例;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最后,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我国信管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信管专业建设还不成熟,各高校的信管专业都处于探索中。因此,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信管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试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运筹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和运筹学的学科特点,探索了适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运筹学教学方式,从运筹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与专业相结合等方面对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和尝试,并对改革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 一、引言 运筹学是20 世纪新兴的学科之一,近年来,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发展很快。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的信管专业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运筹学一直被定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列入培养方案,有多年的教学历史。我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应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想法并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二、信管专业和运筹学的特点及关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校的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复合人才。 运筹学的基本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性、应用性、最优性和多分支。 (1)多学科交叉性。运筹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这些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应用。 (2)应用性。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军事问题,二战以后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 (3)最优性。运筹学强调最优决策。运筹学则提供了以数量化为基础的方法,寻求各种实际问题的最优方案,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水平,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4)多分支。运筹学包括各个分支,主要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与网络分析、存贮论、排队论、对策论等。 结合本校的信管专业特点及上述运筹学特点,我认为信管专业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利用运筹学的方法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建模,掌握一定的算法,并能运用计算机工具对问题进行求解,以达到使生活、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各类问题获得最优解决。 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运筹学作为信管专业的基础课程,能够为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有效支持。但是实际教学效果,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水平,下面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想法。 1.教学目的的改进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筹学的各类算法。结果是过分偏重数学,而不是应用,加上信管专业学生本身数学功底不深,致使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学习。 我认为运筹学的教学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算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筹学思想的精髓,完全放弃算法学习不可取,完全将运筹学变成算法课也不可取,应该使学生在熟悉运筹学各类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根据问题类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能用一些经典算法求解简单问题,并能用运筹学的软件求解复杂问题。用经典算法的思想来开拓学生的思维,用运筹学软件的使用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筹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改进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内容以典型问题为依据来引出运筹学的各类问题的模型,并着重分析数学模型的形式,算法和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具备相当的数学基础,对于本身数学基础不佳的我校信管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时间一长会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根据上面教学目的的改进措施,我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和建模中。在讲解算法时,我也突出讲解算法的设计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来改进经典算法。在理论学习之余,我校的运筹学课程还安排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运筹学软件的使用,例如excel的规划求解工具、winqsb、lingo,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工具来解决一些复杂的运筹学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运筹学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改进 运筹学以数学为主要工具,一些理论和算法比较复杂,讲解难度较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较少结合案例,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运筹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加强了加强案例教学。给出大量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3)在实践教学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完成问题的数据收集,问题的详细描述,以及选择合适的运筹学方法来建立问题的模型,并用运筹学软件来求解问题。这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筹学在实际中应用的完整过程,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通过建立运筹学的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余学习环境,以及丰富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课外交流渠道。在课程网站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设置专门的学生在线答疑功能,老师或其他同学都可以回答。通过课程网站的使用还可以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在线批改,丰富了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途径。 4.与相关专业课的结合 国内院校在设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时,一般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课程基础上,拼合统计、运筹和信息技术等课程。现实情况就是许多课程简单堆砌,缺乏紧密配合,运筹学的教学也经常会与相关专业课脱节。 所以应注意在教学内容上使运筹学与相关专业课的有效衔接,将运筹学的教学自然地融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如运筹学中图论的教学,要和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中的有关章节相结合;网络计划中的关键路线法,对后继课程项目管理有很大的价值;网络计划的优化部分讨论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这一思想在生产管理课程中也有所体现;存贮论直接指导erp中库存订货点的管理。总之要把运筹学和各相关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运筹学的教学和信管专业的建设。 四、改革效果分析和总结 经过近一年的运筹学教学改革,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也有所改进,从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都有所提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组织以及学生竞赛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争取使运筹学在信管专业的学生中成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试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学习方法 论文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理论学习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阐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培养目标,其次列举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学习方法。 1 绪论 1.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是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资源。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不小的突破,也遇到前进的障碍,高校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直接导致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上仍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指挥教师的思想,指导教学的实践,对学校教学任务的开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1.2 信管专业简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即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教育部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进行整合,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该专业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出现各具特色的专业设计,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2]。 2 信管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 信管专业特色定位的选择 信管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发展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经济与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商务信息管理方向、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等多个信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教学资源在授课时进行相应倾斜。 2.2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通识课和专业特色课。信管专业不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简单相加,在专业通识课的设计上应考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优秀的管理者应是信息专家,而不需要是计算机专家,专业特色课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应与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专业课程,增强信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2.3 信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应积极推进网络教育,丰富精品课程网站,加强网络资源推荐,多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信管专业的教学应转变单纯课堂教授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增加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畅通交流;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课程的表达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形象语言表达,采取项目规划与设计或者小论文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水平。 2.4 信管专业师资力量的完善 信管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吸引外部优秀硕博士毕业研究生和兼职教师的同时留住内部人才,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教学团队。另外,教师队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保持主讲教师的专业性。 3 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 3.1 明确目标,凸显特色 1)紧抓专业内涵,清晰专业定位。信管专业的内涵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由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将另外三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在学习信管专业的理论知识时,要紧紧围绕专业内涵的限定,时刻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勉励自己,避免在众多相关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2)建立学习规划,掌握学习技巧。理论学习不能泛泛而谈而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要设定合理的学习规划,总结有效的学习技巧。在理论学习初级阶段,要理清教材思路,明确教材重点,对相关概念和问题的描述掌握到位;在理论学习的中级阶段,要依据教学大纲,归纳总结教材精华,对扩展性、前沿性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理论学习的高级阶段,应联系社会实际,了解发展现状,努力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 3.2 系统学习,广泛涉猎 1)“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落实。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借鉴软件工程中“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即“自顶向下”的整体性分析与“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4]。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自顶向下”地识别出信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而将其划分为若干能力单元模块,对应于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然后按照知识框架,“自底向上”地学好每门课程,结合课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2)立足核心课程,扩展专业知识。大一学年及大二上半学年,应着重学习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在一年半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开始扩展专业知识,学习其他计划课程,丰富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行业知识,如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专业英语、系统规划等,为今后的创业就业奠定基础。 3.3 突出重点,加强研究 1)结合学校侧重,顺应时展。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应以学科本身的发展为基础,考虑高校的学科背景,适当结合国外经验,依据人才培养计划略有侧重,但不丢失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面向未来的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应实时更新,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途径获取信息行业、软件产业、应用企业和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5]。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理论学习不代表死读书、读死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自学能力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掌握多学科知识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新的思维。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逐渐积累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 3.4 锻炼技能,迎合需求 1)了解社会缺口,理论结合技能。理论学习是基础,基本技能是能力,在理论学习中应尽量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明确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基本技能中具体运用。要成为同时具备信息搜索分析能力、信息平台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的专业人才,必须尽可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缩短与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差距。 2)追踪行业动态,理论用于实践。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状况比较乐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将使信管专业人才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 4 总结与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取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日趋科学。本文在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信管专业理论学习的方法,力图通过明确专业目标、系统专业学习、突出专业特色以及迎合社会需求4个方面扎实掌握信管专业涵盖的理论知识,在规范中寻找突破,在稳定中谋求创新。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市场需求逐渐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其向前发展,对未来应充满信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以项目为驱动 创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 要] 实践教学在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构建了“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与创新实践平台。 [关键词] 项目驱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信管专业人才,对其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管理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学生无论是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规划、分析设计、项目管理、系统维护工作,还是从事系统内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更新利用等工作,都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缺陷,尤其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严重不足,造成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提高信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我校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的调研显示,缺少有效的实践和实习环节是该专业目前最大的缺陷之一。实践教学定位不够科学合理,仍依附于理论教学,普遍存在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封闭性和局限性,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践内容很难开展;此外,由于实践教学没有独立设课,许多课程的实验没有独立的学分,也没有建立考核机制,教师和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内容大多只是对所讲授的课程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其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计划没有系统性,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基本是处于松散状态,没有充分体现信管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并未真正做到信息与管理、管理系统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无法有效地把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战性不强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为主,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实战性不强,个性化程度低,缺乏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脱节。课程实验主要在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验的方式掌握理论知识,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仅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实践体验中,不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及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课程设计大都只是在虚拟课题的基础上构建理想的模型,如沙盘模拟、erp演练中构建的虚拟公司运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构建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这种“模拟式”的系统模型并没有经过真实的环境和场景检验,一旦投入实际运行时往往不堪一击;社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几种形式,由于时间的限制及企业自身的抵触情绪,使得这些实践活动浅尝辄止,无法真正深入企业实际,缺乏对企业实际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和渗透。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面对现实复杂的企业信息化环境时往往无所适从,有的甚至惨遭淘汰。 三、“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构建 针对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结合自身工科历史悠久、管理学科实力雄厚的特色和优势,突出“信息技术与管理相融合”的专业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以教师横纵向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实现以知识验证为主向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转变。 横纵向科研项目由于其针对企业信息化、生产生活实际,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直接操作的平台和真实运行的环境。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将通过合同、论文、技术报告等一系列非常客观严格,甚至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形式由企业进行检测和考核,这种考核比单纯追求及格的成绩考核、报告考核方式要严谨得多。同时由于项目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独特性和不重复性,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来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调整实践创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相对独立、动态弹性的系统体系结构,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开放式实践环境,其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真实项目为依托 信管系教师每年都承担了多项横纵向科研课题,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将承担的科研课题划分为若干实验项目,通过实验中心进行开放式研究,大力开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的具有设计性与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具体有形、完整真实的科研项目作为理论知识的应用载体,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背景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实际项目中,从如何与客户接触、需求分析、编制项目计划书、项目调研、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到系统运行之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指导作用。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使学生加深理解信息管理的过程,体会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激发学习热情,启发创新思维。 (二) 以创新团队为组织保障 采取教师带学生、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带低年级、技术高手带初入门者的模式,组建一支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创新团队。通过每年一届的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实践活动,选拔学生加入创新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组织建设,逐渐完善创新团队“传帮带”的内在机制。由于团队成员多是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内毕业,为保证团队的动态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经常举办学术交流、课题讨论、源代码内部共享等方式快速培养新成员,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 (三) 以软硬件平台为支撑 我校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以计算机为主、价值近千万元的仪器设备,安装有最新的各种开发工具以及sql server等数据库系统、神州数码易飞erp系统、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等多种软件。实验中心对外开放,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实验中心网站和信管系网站搭建的信息平台,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实践教学空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此外,学校设立创新基金,以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方式吸引其积极参与创新活动;通过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邀请在信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资深专家、著名的企业cio作专题报告,介绍企业实际应用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实施过程以及系统运行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企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用信息化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 (四) 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 信管专业毕业生主要承担各级信息管理工作,从事不同类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该职业的功能模块包括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六大模块。根据信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以真实项目的开发为主线,通过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及维护、系统评价这一工作流程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六大模块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与维护、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要求。 (五)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和编程方面的创新能力,更主要的是为了加强学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学生置身于一种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创新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成效 创新团队自2003年成立以来,先后成功地为水利部、武汉市城管局、武汉捷力衡器、爱迪公司、葛洲坝子陵水泥厂等多家企业完成了数十个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受到用户和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对团队成员的管理上,采取项目驱动、松散管理的方式。通过不定期地结合项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项目的课题背景、需求分析、技术储备等进行交流,丰富了成员的项目管理经验,极大地提高了成员的动手能力、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信管2001、2002级先后有十多位同学参与水利部“长江堤防工情信息服务系统”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信息系统”两个大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工作,学生设计的作品获水利部软件作品“最佳设计奖”;在“武汉市城管局垃圾场无人值守计量系统”项目中,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多次深入现场,在广泛调研和文献查阅、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隙和循环队列的数据采集算法,攻克了项目的核心课题,完成了系统的实施,该项目在无人值守计量领域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楚天都市报》、湖北经视都作了相关报道。一些同学因参与了项目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得到了导师的赞赏,顺利地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多位同学先后被阿里巴巴、长江水利委员会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录用,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通过依托教师的横纵向科研项目,“以项目为驱动”,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有效弥补了本科生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缺陷,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大大增强了我校信管专业学生在升学和就业中的竞争优势。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试析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信管专业 人才能力需求 师资优化 学生就业 专业实践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办年限不长,虽经多方努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师资配五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信管专业发展的相应时策,希望能对我国高校信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为此,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术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在进行了多次社会调查之后制订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并逐年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在教学方案实施以及就业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培养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信管专业的依托,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1960年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之后,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进行服务。在我国,由于各高校成立信管专业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信息管理”、“经济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一起,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部1998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术”。 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依托的院系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导致信管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和具体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专业开设在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则偏重于经济学方向,开设在管理学院则具有管理学性质,还有开设在计算机学院则偏重于计算机方向。到底是“求同”或“求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求异”从表面上看是在提倡改革和创新,实际情况却体现为固守原有的背景专业那块“阵地”,是“保守者”应对教育部专业合并政策的一种对策,给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隐患。 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各高校应摒弃原有传统观念,在教育部给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指导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但不能偏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以满足社会化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为己任,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术而避免单纯的管理型人术或者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术避免学生知识面狭窄而无法满足其参与知识创新和胜任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要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1.部分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灰色地带” 一般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趋向: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又不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媲美;二是强调管理又过于弱化了 it技术,所培养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it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it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对于企业的具体动态需求调查不足,很多课程设计大多是“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课程设计不能和企业的实际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起来,这使得学校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矿灰色地带”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以我校为例,2002级-2005级我校信管专业学生离校前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2002-2005级信管专业的离校前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该专业的离校前未就业率比较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管专业较新,很多环节还不是很完善,致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于信管专业认识的局限性,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多倚重于计算机硬件、网络与软件编程方面的人术。 2.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遮薄弱 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较弱,真正本专业出身、高学历的教师和有专业背景的高职称教师偏少,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缘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据了解,在一些学校的院系,大量聚集着由老教授一脉相传下来的弟子门生,甚至出现了“四代同堂”的现象。 (2)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比例比较低。 (3)学历结构不合理:信管专业教师持有的学位目前仍以硕士为主,取得过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佩急数的1%左右。 (4)年龄结构不合理:40一54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偏少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 显然,师资队伍的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培养数字时代高素质信息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的重组与优化成为信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3.信管专业实践项目效果不理想 信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纯理论课教学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术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如信息系统工程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但这些专业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静态实践,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以我校2002-2005级信管专业为例,专业实习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学生的反映,实习效果较差,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并且系统的开发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和当初制定的培养目标并不吻合。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1.调查社会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消除“灰色地带” 为使得培养出的信管专业学生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消除高校与企业二者供需之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应该积极地深人企业详细调研和访谈,探索出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并且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体现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信管专业人术并建立相应的支撑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2.整合内外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在优化师资队伍方面除要注重引进人才以及聘请外部专家教授之外,更要注重在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内部资源优化的方式有多种,如图1所示。通过发挥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发挥学校与it企业“零距离”合作方式,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好学生。当然在校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 3.完善信管专业教学体系 信管专业具有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经管结合的特点,完善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消除所谓“拼盘式”专业的错误认识,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如何建设核心课程、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工作以及创新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的面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信管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是获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针对理论培养体系的内容,将本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成上机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以及毕业设计5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培养,以满足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有关的意向调查,结合企业“只需要马上可以用的厂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与特点,转变思路重新调整专业实践环节,譬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弥补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践环节的不足。深人实际到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进行调查,为毕业后能尽快胜任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教育环节的目标。 四、结论 信管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该专业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组织及其计算机信息系统,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虽然也强调计算机技术,但计算机技术只是工具,不是实质,最终目的是如何利用it技术规范管理和提升管理水平。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训练,信管专业学生应当学习经流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既懂经济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以及应用,毕业后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与思考 【关键词】 医学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专业 思考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医学院校开办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增多。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它要求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加快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在医院地位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同时也对医学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我校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是学院进行评估时开设的新专业,四年制,现已招收3个年级3个班,共111人。这期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如果学生找不好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学习起来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医学的学习比重,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导致对整体课程学习认识不足,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再则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无法使学习深入化;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尽相同,本专业学生较难适应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一是因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注重形象思维,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二是因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1.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我院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上,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这方面我们正在逐步摸索,日趋完善。另外有些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也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 1.3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资料相对短缺 计算机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虽然近期有也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引进,但真正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还是很少,基本上是以电子图书为主,学生自学无“支点”。 1.4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我们是新专业,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更加完善,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均侧重于理论,对进入社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弱,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再则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错误的认为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应有的信心。 1.5 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内容不够详实,脱离实际的应用,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院目前选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使用。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我院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目前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同医疗卫生系统联系不够,缺乏定向培养和必要的交流。 2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设想 2.1 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的定位是医学信息技术如何为医学管理服务或医学管理如何应用于医学信息技术,并在医学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因此,有必要在新生进校后,头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办学目的,以及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广泛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尽可能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明确学习方法和思路。前面谈到,医学系列的学生着重于形象思维,而这一思维方式是我学院的主流。本专业的特点是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逻辑思维,如何将置身于形象思维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本专业学生不受之束缚,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2.2 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合理 应将计算机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管理课程交叉开设,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一是医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诊断的整个过程,熟悉医生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础概论课程,临床诊断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多一些。二是医院管理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提取及存储等主要过程,设置管理学、信息标准化及病案规范化等课程。三是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3]。 2.3 借外校图书为己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周围其它理工科学校进行协商,让本校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院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我们的网络教室也向他们免费开放,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共享给学生,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校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 2.4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实践基本包括开设专业课时的实习以及大四后半学期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这远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以教学实验、编写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程序、毕业实习等方式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实验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的设计思想和创造能力,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毕业实习是通过实际工作,处理实际问题,有效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熟悉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为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发展趋势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另外,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速度很慢,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求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2.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1)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寓教于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2)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把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同各校形成资源共享,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3)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4]。 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定位思考 摘要: 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进行思考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理论基础跟行业岗位,以及技术学习等。文章在对这三方面进行讨论时,则需要跟实际的状况相结合。使其能够更好地对信息工作进行处理分析。信息管理的专业定位,除了要对信息技术有着熟练的掌握,还需要对管理知识有所了解。信息系统的专业定位,除了要对信息的系统知识有所掌握外,还需要信息系统的开发有着明确的了解。把二者与之相结合,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技术方面,都能塑造出一个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信息系统专业跟信息管理的落实与决策,应该在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上找到准确的定位。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让学生在对书籍进行查找时,能够更加简洁方便,更节省时间。 关键字: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文是以某高校图书馆为案例,对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进行分析。某高校图书馆内有电脑5台,对这5台电脑的图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在进行归纳分类的过程中,可按照图书的种类进行分类整理,可分为中文图书,以及外文图书等。对中文图书跟外文图书再次分类时,可按照图书的规划进行。使其能够保证学生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简洁方便,节省时间。 1.2方法 1.2.1信息管理的定位 对信息资料采取处理跟加工的方式,是信息管理专业的首要要求。对于院校的图书馆而言,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对图书查找时,能够更加简单快捷,对书籍进行整理归纳是至关重要的。采用信息管理定位技术,能够将图书的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对于不同类型的图书,要再次进行分类归纳,使其形成一个链接型的链子。让学生在对查找图书时,更加节省时间。对系统进行简单的操作,是计算机系统所具备的。这种技术即是信息管理型的基础技术,也是较为初级的技术。而对于一些较为高级的技术来说,要想使高级技术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则需要探索跟分析,处理后的数据。 1.2.2信息系统的定位 信息的管理系统,算属于工程类的技术。但其中也包含了管理技术。二者间的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定位,是能够更好的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以及技术的应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对信息技术采取合理的运用,是能够增强院校间的竞争意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查找书籍的时候,能够方便快捷,还能使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查找书籍时,对所定位的信息系统一目了然。 1.2.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定位 要想使信息技术在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则需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定位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较为基础的,管理理论知识得到了相应的培养,还能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所提高。使其能够让学生在查找图书的过程中,能够更方便,更快捷。这不仅是提高的计算机的使用率,还能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解决。 2结果 从学科与理论的角度进行观察。信息管理专业并非是管理学科,也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所谓的相结合,那么会有一个结合点。那么结合点在哪里?是在管理方面中,把计算机作为实现管理的工作么?还是说要想实现管理,则需要计算机的应用。二者问题的而存在,都是不能对结合点有着明确的划分。使其很容易导致在对其定位进行思考时,会怎样划分。对于问题的存在,我们要冷静的思考,所谓的结合点,也许就只是要对二者的核心知识进行学习,使其才能够保证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逐渐壮大。从岗位或者行业的角度进行观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定位,主要是从对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方式进行分析。对于院校来说,在图书馆内采用这种信息管理技术,与信息系统定位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还能够使学生在查阅书籍的时候,能够做到简单快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院校可以对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效果做评估,对查找书籍方面的便捷率可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学生也可以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提出,院校要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观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定位,可算是技术上的应用?若是算技术上的应用,那么是什么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网络技术?还是多媒体技术?我们在整理归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信息管理跟信息系统的定位,简单的来说,可算是一种对数据的操作。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更具规范化的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于所处理的数据,可按照计算机内的引擎进行构建,对于数据资料,可按照规定的存储方式进行。 3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化的建设的教育教学也在各大高校相继实施。图书馆阅览室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形成之一。由于计算机的覆盖面比较广,内容较多,在知识含量上能够极大的满足师生的需求。但由于一些院校把经费只集中电子资源的购买上,忽略阅览室的设备系统更新,很容易导致电子设备低下,配置老化等问题。网速慢浏览器打不开、开机速度慢、电脑死机等问题都是由于不及时更新导致的。随着当前软件更新的速度,一些高校内的电子阅览室已经在更新系统上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一些院校可以将电子阅览室自身的优势利用起来,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一个数据库。针对不同的信息资料进行逐一的归纳,减少学生在检索问题时所浪费的时间。建立一个高效率的资源数据网,能够让学生搜索数据的时候能够避免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并且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信息管理的加强,不单单只是对一些配置上的问题,或者计算机上的系统进行改善。还需要对计算机自身的问题进行改善。使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使用率。对于信息系统的定位进行加强,不仅能够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还能使学生有效的节约时间。对于二者的相结合,能够使图书馆阅览室的使用率有所增加,还能够间接的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只有对一些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或者正确的指引学生学习,才能保证图书馆阅览室真正本质上的意义。 作者:刘刚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信息安全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创新建设 摘要: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而信息管理体系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在日常生活和人们工作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起到先决性作用,这也就从多方面印证了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创新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延伸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需要信息化人才为主要推动力,这不仅是带动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力量,也是信息资源不断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某企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出发点,对实现信息系统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意义进行探究,并从中提取信息系统创新建设的宝贵经验,以促进信息管理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 关键字: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建设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次研究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主营业务为石油),该企业旗下有15个二级管理单位,其中有包含39个三级单位,企业员工总数共计956人,其中,管理层人员共计126名,信息管理技术人员269名。 1.2方法 随着石油行业不断重组和改制,石油企业的经营方向也不断趋于国际化和现代化,提升石油行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意义重大。对该企业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创新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创新以企业管理者为中心。以企业管理者为信息创新建设的中心,并非需要企业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水平与信息管理人员一致,而是需要企业管理者要提升对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关注和重视度,避免对信息系统建设中出现部门之间信息封闭的问题,影响信息的交叉传递。关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提升企业处理信息问题的速度,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速度。其次,缩短系统开发时间。对于该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对信息的要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对动态的信息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对静态信息的需求,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重组和重新管理。从此种角度来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则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针对此种情况,企业应缩短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时间和磨合时间,避免因企业重组和改制造成企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对于开发商而言,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时,需要确定相对具体的开发需求,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时间、调试时间和运营时间。为此,必须抓住时代的脉搏,加强企业与开发商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获取彼此的信任和支持,尽可能的缩短信息系统的磨合时间。再次,建立健全协调和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协调和管理制度,可增强信息系统开发商与信息系统使用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双方共同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重建贡献力量。开发商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也需要获得所在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认可与支持,这则使开发商与运营商之间产生了矛盾。针对此种情况,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维护制度、运行制度等,并定期进行专业考核。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为信息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构建长期的、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并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和标准化要求。第一,构建长期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明确职责,加强信息管理队伍建设。第二,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主要是对用户被授权或使用范围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查询,同时,将查询所得结果输出,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第三,保障信息资源标准化,在企业内部实现实时分享,增加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和联系,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2结果 通过重新建立信息系统的管理中心、缩短信息系统的开发时间、建立健全协调和管理制度、构建长期的、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并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和标准化要求,该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性得以保障,且信息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时间缩短,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性增加,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更为默契,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效率。此外,信息管理团队不断稳定,信息系统的查询和共享功能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团队也逐渐趋于稳定化和长期化,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带动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3讨论 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成本的控制和效率的追求,在保障低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再仅仅局限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上,也逐渐向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和具体对策上。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信息系统建设更趋于实际化,切实解决实际开发设计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起到一定的先决性作用,且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即使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信息系统仍立于不败之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此外,信息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通过此种品牌效应可获得宝贵的非直接性的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导致内部业务流程及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在此种情况下,传统的投资收益则无力发挥其作用,需要从信息系统中寻找更多、更新的处理方法。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水平的逐渐升温,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系统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通过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建设,可使企业内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增强,稳定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利、共赢关系,从而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 作者:杨森林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信息安全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 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战略的涵义 信息化已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了显著的优势,实现了平铺式的覆盖,在各个行业或是各个类型的企业发展中已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对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信息系统和信息的管理已经深入到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之中,在企业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关键性的因素。企业信息管理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规划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系统是以某一个核心内容为出发点的相关信息的整合,它不是单独的某一条信息或者是某一类信息,而是在一个中性点下发散信息聚集的一个整体。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就是以企业的某一种目标为中心点而构建起来的众多信息的聚合,并将这种信息资源的集合逐渐反馈到企业的各项运营和工作中。企业的信息管理战略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将短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长期的信息化发展目标相结合而形成的。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以及具体的规划都是在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信息管理的工作以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式呈现为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以实现企业对整体信息数据的统筹规划。EIMS,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即企业资讯管理系统,能够对企业的部门及其组织的结构和程序、部门之间的界限、沟通渠道、工作描述和员工职责等等进行全面和全新的评价。 二、石油企业实践信息管理的重要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石油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石油企业是我国的重点行业类型,重大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构建石油企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系统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了搜集信息资料繁琐的过程,简化了繁杂的程序,极大地实现了信息资料的时效性,从而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进而提高石油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的构建能够在系统数据终端,实现对信息的查找、调出,便于企业决策的制定。 (二)有利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社会在当今形势下,社会多个方面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接轨。实现石油企业的信息管理有利于提升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信息管理的实现能够促进石油企业中专业知识和普通常识的交流。能够在信息平台上,实现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共享,也很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全面传播。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大对知识和资源的优化力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在石油企业中的实现能够贯穿于石油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可以集成和优化全部信息数据,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 三、企业信息管理投资技术分析 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中的投资内容、投资方式以及后期的投资价值评估三方面中,投资技术评估作为企业信息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值得分析和探究。 (一)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投资评估的实施和其结果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对其选择的时间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实际效果的产生有影响作用。这是投资评估的时效性存在的原因所在。所以,石油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估时间节点。企业要明显自身工程项目的具体实践周期和进度,或是选择项目开始实施的前、中、后期来进行投资评估。选择的评估时间没有强制的约束,但是构建的投资评估要严格建立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具有实效性的基本原则之上,才能实现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二)决策环境 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根据当时、当世的具体情况为制定的基础,并且,受到现实环境的很大程度的制约。现实环境包括企业发展当时阶段所处于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投资者对EIMS战略的了解程度。环境因素不容忽视。每一种决策或是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当时所处的环境的多个方面。 (三)系统建设 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中,系统建设是基础内容也是重点方向。要将系统建设融入到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中,也要将信息管理建设构建成系统性更强、更全面的体系,使两者相相融合,互为补充,互为推动。能够在企业运作的整体过程中,实现全部信息的管理和调控。在EIMS的评价技术中,作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整个实施过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系统建设是整个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的核心部分。 四、结束语 当今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更是尤为凸显。在企业的管理中加大对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的战略投资,是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有效举措。对企业的信息管理战略投资的探究已经成为当今企业面临发展问题时的又一重要研究课题,值得深思和探讨。 作者:张川 单位:中国华油集团公司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学生所学知识范围广但不深入,造成学生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歧视,甚至出现有些学校的信管专业招不到学生的现象。文章围绕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分析信管专业的培养方向,并指出独立学院确定培养方向时应该考虑的重点。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方向;系统咨询;系统实施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起源及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产生于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第三次调整,将原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它所属的一级学科是“管理学”,二级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根据作者的理解,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利用信息系统提升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的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1)经管知识。企业的各个部门、每一项业务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所以,学生应该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的产、供、销流程、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2)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应知道计算机和网络的工作原理、计算机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3)信息系统知识。了解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构建过程和方法、如何最大限度利用信息系统为企业日常运作和经营决策服务。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信管专业已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开办此专业的学校已经达到了489所。大部分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都借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1,2]。单看培养目标,甚至不能区分不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但由于专业的复合型特征,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可能三方面知识都给予同样程度的重视。由于学科基础不同、所归属的院系、师资结构不同,各高校信管专业培养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一般来说,人才培养和专业所在的院系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侧重点受院系整体学习氛围的影响。如果信管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下,则侧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如果开设在管理学院下,则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学生系统开发能力往往比较弱。 (二)课程体系松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很迷茫,因为他们学了很多课程,而每一门课程学的都不深。经管类课程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运筹学、生产运作管理等;信息技术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商务智能等。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将其他课程整合为一体,导致这些课程间缺乏衔接,学生自己也很难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经管类课程与信息系统的关联关系,学了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由于这些课程连续性非常强,前面的课程学不好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这些课程对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一遇到问题便开始放弃。作者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对学习有信心,能够确定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比较迷茫的,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分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应该作为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时的参考。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由于教师结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对学生的信息系统规划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管理能力应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对独立学院来说,教师职称偏低、流动性大,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与公办学校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围绕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作者认为信管专业的培养方向可以分为以下6类: (一)信息系统咨询 信息系统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必备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与其它设备可以批量生产、统一使用不同,信息系统具有独特性,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如何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系统?这就要求信息系统规划人员精通信息技术、生产运作、财务、运筹学,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知道企业现有运作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哪些改进空间?信息系统如何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怎样设计?这些问题不是仅仅懂管理或者懂技术的人所能解决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具有以上领域的知识基础,相比其它专业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这一岗位的工作。 (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一直是信管专业培养的重点。信息系统服务于管理,由用户提出需求,技术人员实现。用户关注业务,技术人员关注系统实现。系统分析员在两者之间起到“桥梁”和“翻译”的作用。系统分析员通过充分与用户沟通,了解并记录用户需求,同时,还应该对用户需求进行优化:更正或去除错误需求,找出用户没有提出的合理需求,并与用户达成一致。系统分析员应掌握基本的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能熟练应用UML、数据流程图、E-R图等系统建模工具。在能力要求方面,系统分析员要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以便获取准确的需求。此外,系统分析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语言表达能力是系统分析员与客户及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顺利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工作的前提。书面表达能力是准确记录需求的关键,需求分析说明书对任何一项系统开发任务而言都是非常关键的文档,不仅影响后续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也是系统验收的依据,必须保证准确、全面、无歧义。设计人员的任务是根据系统需求说明书构建系统的物理结构,如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系统的模块结构图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界面设计等。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可以由单独的分析团队和设计团队完成,也可以由同一团队完成。 (三)信息系统开发 信管专业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做程序员。软件开发的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系统开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信管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多有涉及,学生具备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上学生接受过会计学、ERP原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方面课程,更容易理解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由于实操性强、学习效果容易检验,一部分动手能力强、对于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往往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一些开设在计算机学院下的信息管理专业也把系统开发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四)信息系统实施 信息系统研发有两种途径:开发和购买。开发是根据组织特点,量身定做适合组织需要的信息系统,但开发周期长,耗费的人力、物力大;购买是直接购买现成的ERP软件,可缩短开发时间,节省成本。若是采用开发方式,则由开发人员负责实施工作,实施工作相对较为容易。若是采用购买方式,则需要实施顾问的协助。由于大部分企业采用购买的方式来上信息系统,对实施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实施人员需要一方面精通ERP系统,另一方面精通企业业务和管理,对系统开发能力的要求较低。 (五)信息系统管理维护 信息系统在实施工作完成之后便进入运行维护阶段,对于大部分企业采用的直接购买ERP软件的开发方式,系统维护工作相对简单,主要是硬件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以及用户的管理。维护人员只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了解ERP系统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即可胜任。系统功能的增加和修改则由ERP提供商负责,维护人员提供维护需求即可。这一方向对数据库操作、企业所选用的ERP操作熟练即可。相比较前四个方向,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最低的。 (六)数据分析与处理 企业存储、流动、转换、展示的内部数据以及与运作管理相关的外部数据构成了企业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并获取优势的必要途径[3]。以大规模数据为基础,通过聚类、关联规则分析、分类和预测、时序数据分析等深度数据分析技术获取知识以支持决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时的必然选择。这一方向对数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商务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操作要求较高。以上六个方向各有侧重,作者认为信息系统咨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对知识结构要求更为全面、创新能力要求更强,是研究型大学的培养重点;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系统管理维护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是应用型大学的培养重点。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对培养信息化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科本身的特征,不可能要求学生把经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信息系统知识全部牢固掌握,必须有所侧重。对独立学院来说,培养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根本目标,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根据自身的师资特点,考虑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三个方向中的一个或两个作为其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创建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作者:杨莉云 吴张勇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信息工程系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医疗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医疗机构需要越来越多的医疗信息化专业人才,尤其是既熟悉医疗卫生业务,又精通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人才。为满足社会对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要,我校成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为社会输送满足医疗信息化需要的实践性专业人才。 1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医药学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与维护能力,掌握医药、医院、公共卫生等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实现技术,能够对医疗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一些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师资结构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工作,没有工作背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另外,信息技术更新速度较快,部分教师掌握的知识已经老化,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2.2课程设置滞后,实践学时不足 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生的就业。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速,需要开设院校针对社会的具体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相应的实践学时。 2.3缺少学生可自由使用的专业实验室 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及非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不是开放的,学生只能在实验课上使用实验室,一旦实验课上没有完成实验,课下可能由于缺少实验环境等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办法继续实验。 3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经验,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医院信息中心或者医疗信息化公司学习或者顶岗锻炼;引进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信管专业教师;外聘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专家为青年教师或者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指导。 3.2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及时调整。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开设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设置合理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并且删除在当前及未来的工作中很少用到或几乎不用的一些课程,尽量做到“所学即所用”。 3.3定期开放专业实验室 通过调查发现,每次实验课上都有部分同学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为满足专业学生实验的需要,需要定期开放专业实验室。对于缺少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的同学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期间,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实验。 3.4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实习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充分的调研中医药院校以及非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并结合社会对医疗信息化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与医院、医疗软件公司、医疗事业单位、软件公司等建立定点实习合作,将其设定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基地,处于实习期的学生可以去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并通过此次实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5重视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的成果。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阶段,需着重向学生强调一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前期对学生医疗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及维护等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能够很容易的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4结束语 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竞争力。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需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并不断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对医疗信息化需求的专业人才,不断促进中医药院校信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王甜宇 李红 燕燕 孙艳秋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改革。本文在分析了影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因素的基础之上,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案。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自从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在全国创办“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国内很多理工科高校陆续办起了类似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合并,统一命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共有445所高校设有该专业,其教学规模和覆盖范围相当可观[1]。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革,该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之而来产生的新问题是课程体系牵强,职业能力不精,教学资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影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2]。因此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Com-petenceBasedEducationCBE)一直以来主要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近几年来这一模式逐渐引起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注。本文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结合模块化教学方法,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讨了应用型高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启示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它把职业能力当成教育的基础、目标和评价标准,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以学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3]。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主要被广泛地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及专业教育领域,CBE理论虽然发源于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有许多优势值得借鉴。能力本位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教学基础,而不是以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4,5]。另外,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大学与企业、商界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教育,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创新。近年来,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渗入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能够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和素养。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一)规划因素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6]。由于所有开设信管专业的高校存在办学层次类型不同,办学服务面向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等因素,所以各高校能否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方向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因素。 (二)执行因素 教学方式不仅反映了教学思想和理念,而且是课程内容传递的直接载体。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形式化。在教学资源方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资源局限于学校内部,教学内容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节。改变教学方法和整合教学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能力本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面向船舶行业为特色的应用型工科院校,依据专业定位,信管专业明确了“面向船舶制造业,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我们将能力本位理论与模块化教学模式相结合,把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7]。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在不同模块之间进行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个性化的培养要求。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制定方面,采用CBE/DACUM方法进行课程设计。DACUM是Developingacurriculum的缩写,其含义是课程开发。它是通过职业分析从而确定某一职业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的专项技术的系统方法[8]。DACUM的开发一般由企业专家和学术专家共同完成,首先,进行综合能力分析,然后综合能力分解为本职业的“专项能力”,最后进行课程分析,将每个专项能力设计为一个学习单元或称为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学习单元进行模块化组合和搭配。目前江苏科技大学信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分为三大类:信息技术类、信息管理类和系统设计类。信息技术类包括: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网页制作员、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和用户界面设计;信息管理类包括:业务分析师、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安全工程师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设计类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和网络规划设计师。通过学术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将职业能力映射到具体学习单元,构建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针对应用型与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专家组在调查分析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认识、管理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DACUM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创新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①教学技巧设计:课前调查、对比法教学、小案例与即时讨论;②设计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适应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创新机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如“学生找,学生做,学生讲,学生辩,学生评”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结果,培养学生探索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潜力,并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理论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模式方面,努力做到创新实践常态化。教师积极探索改革学生实验和实习项目的设计方法,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实验项目等多种方式统筹校内外的教学、科研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同时,加强与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信管专业与二十一家船舶制造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这将有针对性地开展认知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培养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落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并对今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高校有必要下大力气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引入新的理念,使我国高层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并不断涌现技能型、应用型与创新型相结合的拔尖人才,进而为推动国家制造业经济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刁雅静 苗虹 卢健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分析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五个专业融合而来的新型学科,是一个面向技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的形成顺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其教学研究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配置不统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通过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概念,明确其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分析其课程配置情况,对比各学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差异性,得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总体研究现状,对于指导该专业教学的发展、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现状;研究培养 0引言 信息管理是指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控制、规划的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专业,主要围绕“信息资源管理”这个内容而展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形成。该专业由之前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林业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5个专业融合而来。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并未真正做到课程的融会贯通,学生所学也仅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简单堆砌,而不能有效地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而造成该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所要求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研究现状,对于捋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脉络、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配置、改善教学效果和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 1.1培养目标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该课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以及通信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是一个跨专业、面向技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注重将工程化的方法和人的主观分析方法进行结合的一个边缘学科。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由之前的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在不同的学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学术界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问题上存在着求同和求异两种观点。求同观点认为,同一专业应该在培养目标上保持一致;求异观点认为,各高校由于办学背景不同,应当按照社会需求的需要和背景专业的特点灵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用性需求,不必受到某种规则的约束。两种观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然而后者表面上看是在提倡改革和创新,突破了传统的限制,但是由于其重蹈了“求实务用”的覆辙,并不能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的目标。 1.2专业方向 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经历了技术型、工程型和复合型三个阶段。最初,为培养技术型人才,从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出发,强调计算机设计能力;之后,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其管理特征,经济管理类知识在系统开发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便逐渐由技术型转化为“工程型”;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需要的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便成了既具有信息分析能力、又懂得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同时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的复合型人才。 2知识与能力结构 《专业目录》中指定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与系统科学。据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数学知识;语言与沟通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与技术;系统科学理论[2]。美国ACM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归纳了一个知识体系,即信息技术、组织与管理及系统开发理论三部分内容;左美云教授运用德尔菲法得出了CIO体系。 3课程设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设置应当紧贴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由于该专业为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其课程体系也遵循一个最基本的“人机系统”原则,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又是应用性学科,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服务技能,需开设一定数量的操作性课程,从而达到既保证培养对象对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又要拓宽学术视野及适应领域的目的。由于各学校的办学背景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又刚刚经历融合,因此,其课程设置较为混乱。通过对先前的参考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将课程设置的方案汇总如下。①骨干学科结构方案,通过将《专业目录》中的16门核心课程与1998年高校IS专业研讨会上提出的8门核心课程结合,构成骨干学科结构体系。但通过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核心课程较多,该方案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②知识模块结构方案,即采用“知识点-知识模块-课程体系”的课程配置,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各自的办学优势提出知识点,有知识点组成相应的知识模块,由此构成课程体系。③层次结构方案,将课程设置划分为基本知识层、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信息系统应用支持、信息系统战略管理四个层次,在以上4层次的课程中贯穿以行为科学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企业文化等。强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④6+X方案。该方案由教育部委托五所高校起草提出,其中6门必修课程是: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X为各校系科根据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各自确定开设的课程。 4我国高校开办情况 1)数量骤增。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进行了本科专业整理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在2000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有21所高校新增了信息管理专业,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228所高校开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目可观。近些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全国设有信管专业的高校已经接近400所(不含各高校独立学院)。2)差异明显。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历练,目前国内在信管专业建设和研究上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第一类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专业侧重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第二类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强调情报学、信息学等知识;第三类则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大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各派纷呈,百花齐放,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3)定位不准确。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之前的五个专业合并而来,是一个面面俱到、保留原来五个专业痕迹的大拼盘,可操作性差,执行难度大,造成培养目标方向不一致、使用教材不统一,学科设置定位不准确。 5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由多个专业合并而来的较新的学科,是一个正在发展和成长的专业,其教学研究现状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配置不够合理、“产、学、研”有所脱节的问题。因此,研究该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大批符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是我们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当务之急。 作者:涂胜斌 黄凯敏 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创新建设 摘要: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而信息管理体系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在日常生活和人们工作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起到先决性作用,这也就从多方面印证了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创新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延伸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需要信息化人才为主要推动力,这不仅是带动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力量,也是信息资源不断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某企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出发点,对实现信息系统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意义进行探究,并从中提取信息系统创新建设的宝贵经验,以促进信息管理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 关键字: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 创新建设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次研究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主营业务为石油),该企业旗下有15个二级管理单位,其中有包含39个三级单位,企业员工总数共计956人,其中,管理层人员共计126名,信息管理技术人员269名。 1.2方法 随着石油行业不断重组和改制,石油企业的经营方向也不断趋于国际化和现代化,提升石油行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意义重大。对该企业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创新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创新以企业管理者为中心。以企业管理者为信息创新建设的中心,并非需要企业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水平与信息管理人员一致,而是需要企业管理者要提升对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关注和重视度,避免对信息系统建设中出现部门之间信息封闭的问题,影响信息的交叉传递。关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提升企业处理信息问题的速度,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速度。其次,缩短系统开发时间。对于该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对信息的要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对动态的信息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对静态信息的需求,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重组和重新管理。从此种角度来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则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针对此种情况,企业应缩短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时间和磨合时间,避免因企业重组和改制造成企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对于开发商而言,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时,需要确定相对具体的开发需求,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时间、调试时间和运营时间。为此,必须抓住时代的脉搏,加强企业与开发商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获取彼此的信任和支持,尽可能的缩短信息系统的磨合时间。再次,建立健全协调和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协调和管理制度,可增强信息系统开发商与信息系统使用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双方共同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重建贡献力量。开发商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也需要获得所在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认可与支持,这则使开发商与运营商之间产生了矛盾。针对此种情况,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维护制度、运行制度等,并定期进行专业考核。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为信息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构建长期的、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并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和标准化要求。第一,构建长期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明确职责,加强信息管理队伍建设。第二,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主要是对用户被授权或使用范围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查询,同时,将查询所得结果输出,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第三,保障信息资源标准化,在企业内部实现实时分享,增加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和联系,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2结果 通过重新建立信息系统的管理中心、缩短信息系统的开发时间、建立健全协调和管理制度、构建长期的、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并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和标准化要求,该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性得以保障,且信息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时间缩短,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性增加,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更为默契,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效率。此外,信息管理团队不断稳定,信息系统的查询和共享功能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团队也逐渐趋于稳定化和长期化,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带动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3讨论 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成本的控制和效率的追求,在保障低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再仅仅局限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上,也逐渐向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和具体对策上。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信息系统建设更趋于实际化,切实解决实际开发设计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起到一定的先决性作用,且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即使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信息系统仍立于不败之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此外,信息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通过此种品牌效应可获得宝贵的非直接性的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导致内部业务流程及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在此种情况下,传统的投资收益则无力发挥其作用,需要从信息系统中寻找更多、更新的处理方法。总而言之,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水平的逐渐升温,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系统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通过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建设,可使企业内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增强,稳定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利、共赢关系,从而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 作者:杨森林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信息安全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保障措施 一、填补空白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各成员面对任务,遇到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进行网络搜索、小组讨论、上图书馆查找或者求助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50%的学生在参加项目实训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专业前景有清晰了解,既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乏,又能够了解自己需要加强的课程知识。合作协商、互动互补。各成员认为团队取得的好成绩是取决于团队合作和组员有干劲。为完成任务,团队能够合作协商、分工合理,尤其在指导教师正确引导以及组长带领下都能够达到目标任务。职业意识好,就业有优势。对2009级参与项目实训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找到4000-6000元月薪的工作,部分学生能找到6000元以上月薪的工作,2010级参与项目实训的学生中(即将毕业学生),已经有部分学生收到较理想的就业意向。从总体上讲,项目实训在促进专业认知和学习自信、零散知识向整体能力转化、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培养协作能力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二、项目实训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措施 项目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显著的不同,使其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特殊之处,应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障教学有效性。通过对“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实训”三个教学周期的总结,在诸多措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配备“教学型”和“项目管理型”结合的师资团队 项目实训涵盖较广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的工作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实训的工作内容,而教师的知识面决定了其在实训中能起到的指导作用。仅有书本知识难以胜任教学,仅有某一个方面的经验也难以胜任教学。事实上由一个教师来负责整个项目实训过程是比较困难的,项目实训的师资成本比课堂教学要高。在实训中,我们把项目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指派一名教师作为项目管理型教师完整地参与四个阶段,再在每个阶段都配备一名教学型教师。项目管理型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团队管理经验,教学型教师需要在某一个方面具有教学专长。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项目式教学的连续性,也可以保证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质量。 (二)把握学生状况和发展目标,合理规划项目目标 项目实训包含两个子目标:项目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应该是较全面的,不但包含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应该包含心理、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只有项目目标有意义且符合学生发展目标,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只有任务的难度合适,才能保障学习效果。离开社会背景和专业内涵的项目,过难或过易的项目,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应该是适宜的,任务应该是明确和刚性的。为了保证学生经过项目式教学能够达到发展目标,在规划项目目标时,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完成项目目标必须经过艰苦的工作,二是经过艰苦的工作可以完成项目目标。在实训中,我们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企业需求,但考虑到难度和工作量的问题,在组织项目式教学时,取消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两个模块,而对其他的模块都分别制定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验收标准,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除了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大量的业务学习和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努力都是可以达到的。 (三)构造与社会生产近似的工作场景 项目实训包含两个子过程,工作推进过程和学习推进过程。严格意义上的项目实训,应该让学习推进过程融入到工作推进过程之中,这就需要努力营造与社会生产相类似的工作场景。工作场景既包括场地、工具等硬件设施,也包括流程、团队、氛围等软件环境[4]。在实训中,我们模拟一个信息技术公司。在硬件设施上,使用了3台服务器,采用了专业的团队开发平台、项目管理软件和源代码管理软件,提供了专门的讨论室;在管理上,采取了组长负责和团队协作制度、坐班考勤制度和定期汇报评比制度。这样的工作场景使学生感觉到工作的严肃性和实用性,对保证实训质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四)变“教”为“导”,建设学习共同体 项目实训中,教学过程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线转向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面临的技术问题十分具体和琐碎,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技术才能完成项目,教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教学。这就要求转变教学方法,教师以“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完成知识和技术积累;引导学生树立敬业意识和团队意识。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最主要的工作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建设“学习共同体”是有效的措施。“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分享学习资源、情感和观念,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在实训中,我们没有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而是根据每一个阶段的任务,给出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储备要求,让学生结合着工作主动去学习,教师以答疑的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于比较典型和普遍的问题,每一个阶段组织一到两次技术讲座,由于学生都是带着问题急迫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技术讲座的效果非常好。 (五)用合理的压力与激励机制,保证项目质量和学习效果 从教学价值取向看,将学生是否获得有效发展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似乎是必然的,但这样的评价往往难以确定标准,容易致使学生出现学习倦怠,导致项目半途而废。一旦项目半途而废,对学生集体的学习自信将造成沉重打击,造成教学失效。为此,采取的压力和激励措施应该主要基于项目进度和项目质量。在实训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规定了每个组明确的工作目标,定期对每个组的工作进展进行验收点评,并制定了考勤制度、成果验收制度、小组内评分制度。以某一期实训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验收为例,六个小组中的四个小组提交的《需求规格说明书》顺利通过了验收,另外两个小组需修改后再次答辩,四个通过验收的小组中有两个小组获得优秀评级,小组成员各奖励可乐一瓶,奖励虽然很小,但激励效果非常明显。再以小组评分为例,对未通过验收的两个小组,按照小组内评分结果,从每个组淘汰最后一名学生,这意味着这两名学生需要再去选修别的课程来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各小组本身可以学到知识,小组之间也能通过竞争得到提升。 三、结语 不同专业的项目实训内容和实训形式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显著的,就是把培养目标对应为生产实践目标[6],按行动回路设计实训内容。从这一共同点来看,不同专业的项目实训,其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大致相同的。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项目实训教学所提出的一些办法,也能为其他专业提供参考。 作者:袁志 叶小艳 张芒 周化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县文体局年终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届四次全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年动员大会和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努力抓好文体局各项目标工作,经局党组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进展顺利。现将20__年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业务目标 (一)、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我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年初,我局结合市、县两级下达的群众文化体育目标任务,制定了《20__年__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安排意见》和《20__年__县文体局送文化、体育下乡工作计划》,保证平均每月都有1次(项)大型活动。截至11月上旬,我局积极组织或参与举办了“第二十二届元旦越野赛”、“元旦迎新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街头化装游行、坝坝电影)”、“迎春团拜会文艺演出、春节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元宵焰火晚会”、“社区秧歌腰鼓大赛暨万人踢踏闹新春广场文化活动”、“成都民俗文化节——望丛赛歌会”、“梦桐之夏——__县职工歌手大赛”、“‘魅力成都和谐社区’国庆健身腰鼓大赛,国庆文艺演出”、“美食系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行进表演、民俗表演)”、“‘__县创卫复评大行动’启动式文化演出”、“‘创建和谐文明平安社区’启动式文艺演出”、“重阳文艺演出”、“庆五一节文化体育下乡文艺演出”“‘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战争胜利60周年’文艺演出”、“科技周宣传文艺演出”、“春节趣味体育活动”、“庆‘五一’全民健身登山比赛、门球比赛、首届职工羽毛球邀请赛”、“第二届‘镜湖园杯’乒乓球邀请赛”、“20__年__县全民健身周活动启动仪式”、“‘走进毛家湾,参与体育年’定向越野赛”等全县性大、中型群众文体活动20余次(项)以上,参与群众达35余万人(次)。 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送文化、体育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去文艺演出20场,放映坝坝电影场1660场,映前宣传1586次,向镇村图书室和犀浦岷江小区捐赠各类图书1500余册;向农村群众赠送春联和书画作品2600幅;开展宣传、咨询、慰问、演讲、联欢会、广场大家唱、灯谜竞猜及其它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共计30多场次,参与群众近10万人次。我们还积极争取成都艺术剧院到友爱扬雄广场送文化下乡演出。为安德、犀浦、唐昌、友爱镇安装价值15万元的全民健身路径。 (二)已完成包装并推介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文化旅游物流商贸等服务业项目10个以上。已完成项目推介书。 (三)结合旧城改造,全面完成影剧院的体制改革。电影公司因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较多,现正在清理,改革相对滞后。 (四)协助新区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 已向县上报送《文体局关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基础文体设施建设目标方案》,并就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作了专门的请示上报政府。已经常务会同意体育文化中心选址和采取BOT方式投资建设。 (五)加大图书馆整改力度,增加馆藏和其它软硬件设施,通过三级图书馆验收。争创二级图书馆。 已投入资金35万元全面完成图书馆的整治,等待省、市的验收评定。 (六)协助完成高校配套经济园建设任务。协助完成沙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任务。 1、我局积极配合犀浦、红光政府完成高校配套经济园的建设规划。针对西华大学周边缺乏规划、乱搭乱建、占道经营、通道狭窄等安全隐患和不适应校园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专项整治,统筹规划,新建市场2个,解决了市场拥挤、通道不畅的问题;并举办了西华大学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业主法律法规培训,提高经营业主的法律意识,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实施规范化的长效管理。 2、按照规范、繁荣、管理与发展并重的 原则,强化高校周边的文化市场,目前已发展文化三产150余家,带动校园周边文化市场发展。 3、完成了沙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任务。并主动多次与沿线镇共同研究发展规划,已引进项目2个,完成租地等相关手续,现正加快建设。 二、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加强对音像、娱乐、演出、网络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举报案件的查处率达100,违法案件的查处率达95%以上。 1、狠抓经营户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守法经营意识。通过各种形式举办音像、娱乐、演出、网络等文化经营户法律法规培训7期,培训经营户达1100余人(次),印发《网吧经营业主须知》、《音像租赁、零售经营业主须知》以及《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租赁、零售)办理指南》等资料1500余份,增强了他们守法经营,文明服务意识。 2、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管理。坚持日常稽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我局先后组织开展了音像、娱乐、网吧、演出等专项整治行动和“扫黄打非”集中行动。重点整治网吧、音像和出版物市场。开展“春节期间消防安全检查”、“音像市场专项整治”、“保护未成年人行动”,“打击网吧超时经营行动”,“五一节前专项整治”、“西华大学校园周边无证歌厅专项整治”、“大学校园环境整治”、“校园周边的出版物市场整治”、“创文明城市整治文化市场的雷霆行动”、“国庆节专项整治”10次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稽查人员890人(次),检查2040家(次),限期整改110家,立案查处116家。收缴淫秽、盗版等违规音像制品50000余盘,非法迷信出版物等3000套册;率先在区县举行了违规音像制品现场大销毁行动。共接到举报40起,督办件15件,全部办结,办结率和查处率达100%。 (二)招商引资情况 截至11月上旬,引进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200万元。引进1个项目到成都现代工业港;引进2个项目已落户犀浦,正加紧建设,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三)协助完成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工作。 制定了《__县文体局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已及时报送县规服办)。同时我局主要领导已通过电视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使社文办和新闻出版科执法部门工作职责更加明确,质效意识更加强化,办事流程更加优化,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服务体系健全,绩效科学,服务优质高效,基层群众满意的目标。现正与市局衔接,就实施受理、办证对接的相关事宜。 (四)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抓好成都市重点镇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主要抓好安德镇、犀浦镇、友爱镇等镇、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建设。协调配合优先发展重点镇——安德镇做好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规划、功能布局等前期筹备工作,全镇村村都建立了文化室(图书室)。重点培育安德镇特色文化——老山歌演唱、川剧座唱等传统民间文化,协助省市文化部门做好到安德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社区”大型活动,在犀浦镇居民集中安置区岷江小区文化室赠送各类新图书近1000册,举办文艺演出5场,广场文化活动1次。为友爱镇送文艺演出2场,协助友爱镇搞好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规划,配合县上相关部门在农科村搞好美食节相关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3场,开幕式化装游行及民俗文化活动。 2、在加强体育设施硬件建设方面:积极配合安德镇做好镇文化体育中心的建设规划、功能布局等前期筹备工作。在城区中心地带规划修建一个占地10亩,可同时容纳1000人的文化休闲广场。规划修建一座集文化、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安装室内体育健身设施(5件以上)。在两路口九年制学校和安德九年制学校内修建环形运动场,在西华大学动漫学院内修建游泳场。友爱镇规划修建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我局将根据重点镇规划建设,在加强体育设施硬件建设方面,积极争取成都市体育局的对口支持,并请市局领导到重点镇来调研。为安德镇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条,为友爱镇安装全民健身路径1条,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 (五)完成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任务。 1、荣获成都市政府表彰为消防先进单位。 2、群众文化方面:两篇群众文化理论文章获“全国群众文化优秀理论文章评选”三等奖;成都首届京剧票友大赛获表演二等奖; 荣获“成都市第六届新创歌曲演唱会”创作二等奖、演唱二等奖;荣获成都市庆七一“保先”文艺调演一等奖、组织奖;荣获成都市先进社区荣誉称号。成都民俗文化节——望丛赛歌会获一、二、三等多个奖项。 3、体育方面: (1)成都市第一届健身腰鼓比赛荣获一等奖;成都市老年人乒乓球比赛,获团体亚军。 (2)积极配合教育局组队参加省、市体育竞赛,取得了好成绩。“成都市中学生排球比赛”,获第一名、第三名;“四川省中学生排球传统校、试点校、布点校排球比赛”,都分别获女子组第一名;“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排球预赛”,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成都市“体彩杯”排球比赛,获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三名;“成都市青少年航模比赛”,获一等奖;成都市第十五届青少年科创比赛,获一等奖;“走进毛家湾,参与体育年”定向越野赛,获得二等奖;成都市“红少年杯”排球比赛,获男子组第一名;成都市“花朗杯”跆拳道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四川省第一届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获1个冠军、2个第二、1个第三;成都市农村乡镇健身路径比赛,获女子组个人擂台赛第二名,并获健身路径比赛女子团体第三名;成都市“花郎杯”跆拳道比赛,获2个冠军、1个第二、2个第三;四川省“东方功夫杯”跆拳道比赛,获1个冠军、1个第二、2个第三;四川省排球比赛,获女子甲组第一名,女子乙组第一名;成都市小学生排球传统项目比赛,获女子组第一名、第二名;成都市中学生软式排球比赛,获得比赛的第一、二、三名;“成都市小学生排球比赛”,获男子组第一名;“成都市‘虹雨杯’跆拳道比赛”,获4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 三、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网络目标完成情况 (一)加强望丛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积极配合完成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相关工作。望丛祠是四川唯一一处纪念古蜀国帝王的祠堂,是古蜀文化的重要品牌和代表。配合县委、县政府以望丛祠为核心全力打造望丛文化产业园,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完成《__县望丛古蜀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汇编成册。 2、配合县上做好望丛产业园规划工作。已协助蓝地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整个望丛产业园的概念性规划,协助北京王志刚工作室完成整个产业园区的策划。并就望丛祠核心区应该如何打造提出了书面意见,积极向省、市部门汇报,争取省市对产业园区的大力支持。 3、多次通过召开专家会、登门拜访等形式,广泛征取专家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并形成详细的书面材料供领导决策。 4、主动出击,积极招商引资。积极包装推介产业园区8个子项目,全力促进成都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并积极跟踪企业,争取入户园区。 (二)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加强文物执法工作,积极查处文物违法违规行为。 为进一步加大地下地面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成立了专门的文物执法队伍,平时加强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求执法人员持证执法,严格依法办事。近三年共查处文物违法违规8次,如犀浦镇发生的贩卖假石刻文物事件、红光镇发生的哄抢宋墓出土文物事件等。文管所还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发放文物法律、法规200册以上,举办了3次《文物保护法》宣传活动。通过强有力的文物执法和宣传,打击了部分文物违法行为,有效的增强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法律意识。__县作为古蜀故都,地下古遗址、古墓葬特别丰富,近年来随着__县作为成都市西部新中心的建设,地下文物保护同经济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市考古队的委托和指导下,加大了对全县基建工地地下文物监控、勘探、发掘工作,到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今年已完成了对西华大学扩建新校区、西南交大新校区、成都现代工业港蓝光科技等20处基建工地进行了勘探、发掘工作,避免了地下文物在建设中遭到破坏。 (三)全面完成__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清理、登记、建档等藏品规范化管理工作,完成__县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共21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 为配合国家关于文物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县博物馆在市文物处的指导下,完成了博物馆建馆20多年来首次文物藏品的电子建档建卡,分帐、总帐重新编制,现博物馆一级文物藏品8件,二级藏品9件,三级藏品856件,一般资料文物1746余件。县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规范化管理工作在7月份召开的全市文物藏品电子文档的经验交流会上得到了领导肯定,并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我县地面文物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是__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现已全面完成这21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立保护标志、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建立档案等工作。 (四)围绕改造人居环境工作,组织文物方面的业务骨干,开展了一次沙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活动。 沙西线是我县近年开通的贯通全县北部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在这一线,历史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唐昌文庙等古迹名胜就分布在附近。为配合县委、县政府打造沙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工作,我局组织抽调文物业务骨干4名,对沙西线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作一次详细的调查活动,目前已完成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上报政府,供政府打造沙西线旅游带提供重要。 (五)加强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扬雄墓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推动扬雄庐墓园的建设。 已向市文化局报送了《扬雄墓保护方案》,从地面文物保护角度积极争取市文化局对扬雄墓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资金支持。已向县委宣传部报送《修复建设扬雄庐墓园》文化事业项目申报。积极配合友爱镇加大农科村的建设力度,特别注重农科村的文化内涵建设,把扬雄故里这一文化著名品牌同发展友爱农科村农家旅游结合起来,让“农家乐”旅游提档升级,派专人负责收集与扬雄有关的史料和资料,其中一部分资料已用于农科村的文化内涵充实。已向市文化局上报了《扬雄墓维护方案》,并两次邀请省市研究扬雄问题的专家到友爱镇就如何充实农科村文化内涵以及如何维修保护利用扬雄墓做实地考察和研讨。《扬雄墓维护方案》作批复意见,同友爱镇政府一道进行扬雄庐墓园的建设工作,近期扬雄墓的保护利用工作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上宣”工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项目标完成情况 (一)“上宣”工作。 1、健全“上宣”新闻信息报送制度,建立维持预警机制,做到 有情必报。 2、完成中央媒体刊物《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级出版社) 刊登1篇《营造民俗文化与建立城市文化展示体系》。 3、完成市级媒体刊物和市级主管部门刊物18条。 (1)文化方面:在市级媒体刊物《成都群文》刊登3篇,如《又是一年端午 望丛祠内再闻歌》、《__县举办“梦桐之夏”职工歌手大赛》和《客酣山涛酒小记》;市文化局主编的《成都文化信息》和《每周要情》刊登5篇。如《__县“梦桐之夏”职工歌手大赛别开生面》、《__县举办歌舞娱乐法制培训班》等。 (2)体育方面:成都市体育局主编《市体育信息》刊登6篇,如《积极配合重点镇,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庆“五一”体育活动丰富多彩》、《__县举行中小学运动会》、《__县把青少年俱乐部活动周设在学校举行》、《举办裁判员培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圆满成功》、《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__县举行首届健身腰鼓培训班》; (3)新闻出版方面:成都市出版局主编的《出版物市场信息》刊登2篇,如《__县开元大书店》等。 (4)文物工作方面:市级媒体刊物《成都文物》刊登2篇。《__县安德出土两东汉摇钱树座考析》和《安南钱及其他》同时刊登在《成都文物》20__年第4期。此外经博物馆副馆长撰文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雕塑陵墓全集》收入望丛祠石刻3件,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项目。 (二)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1、草拟上报了《关于 __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到政府。国资局、体改办等相关部门稳妥推进体制改革,已同意影剧院的改革方案,完成资产评估、资产财产的清理移交和人事安置等工作。 2、电影公司因债务太多,且现有的房产无验收手续,改制相对滞缓。现正会同体改办研究稳妥的改革政策。三是积极包装推介望丛产业园区8个子项目,全力促进成都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推介扬雄冢墓项目1个。同时配合现代工业港规划印务园区,积极跟踪2个大型印刷包装企业争取入户该园区。有1户与工业港签定意向协议。 (三)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在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四次全委等精神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组织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有学习安排和学习记录。 2、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方面:一是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意见。会同离退局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题文艺演出。以抗日歌曲和歌颂共产党的歌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举办抗战图片展,组织抗战片子在社区和体育场公演25场,此外还积极配合县委宣传部组织全县各机关单位人员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为了胜利》。二是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免费为未成年人开放5万余人(次)。 3、宣传、弘扬与时代同步的城市精神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有实施意见。如“元旦越野赛”、“迎新年街头行进表演及综合文艺演出”、“元宵节大型焰火晚会”、“‘镜湖园杯’乒乓球邀请赛”、“成都民俗文化节暨望丛赛歌会”、“庆‘七一’文艺演出”、秧歌、踢踏舞梦桐之夏职工卡拉OK赛、建文明社区,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大型文艺演出等。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督查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及时报送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动态10条,采用5条。 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一是按照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要求,放映1660场坝坝电影遍及所有镇、村,映前宣传1586次,观众人数85450人(次)。二是配合建设局打造拥有浓厚古蜀历史内涵的特色街道1条(已报材料予建设局)。三是配合友爱镇打造文化特色镇,培育文化特色大院、文化特色农家乐。为友爱镇送文艺演出5场,协助友爱镇搞好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规划。 6、积极开展送文化、体育下乡。为群众送去文艺演出20余场,如成都艺术剧院到友爱扬雄广场送文化下乡演出;向镇村社区图书室捐赠各类图书1500册;向农村群众赠送春联和书画作品2600幅;开展宣传、咨询、慰问、演讲、联欢会、广场大家唱、灯谜竞猜及其它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共计30多场次,参与群众近10万人次。为安德、唐昌、犀浦安装了4条全民健身路径;争取市体育局的支持,赠送3万元体育器材到学校。丰富了我县城乡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强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7、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方面: (1)按照《__县县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形势教育的意见》(__宣发〔20__〕11号)的要求,我局及时制定了《文体局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工作计划安排》。坚持每周一政治学习制度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对职工形势政策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有学习记录。 (2)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我局结合《实施纲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等内容配合纪委、监察局进行反腐倡廉歌曲《“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我们共产党员》的创作谱曲并组织演唱《我们共产党员》。二是唱响一首反腐倡廉歌曲。由我局创作并组织演出的男声二重唱《我们共产党员》荣获由成都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先教办、市文化局于20__年6月联合组织举办的“成都市庆‘七一’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文艺调演”一等奖、组织工作奖。之后又先后3次参加市县的演出。三是举办一场《清风颂》专题文艺演出。于20__年11月25日在红光镇红光广场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和县纪委、县政府、成都艺术剧院承办,文体局等相关部门协办联合组织举办“__县‘清风颂’反腐倡廉专题文艺演出。现正全力做准备。 五、存在问题 (一)新区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缓慢。 文化体育设施相当滞后,几乎没有任何设施,连最基本的“211”工程(一个田径场、一个游泳池、一个室内训练房、一个灯光球场)也仅有游泳池。其余的均在3年前拆除未建。且现仅有的硬件设施都是80年代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培训、教学、宣传都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特别是20__年争取文化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因未建而要收走,且今后争取这类资金支持将更加困难。就目前__县文化体育设施情况在全市是倒数,在同环区县中是最差的。为此,恳请政府加快建设进度。 (二)农村电影放映经费紧张矛盾突出。建议县上继续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每年从县财政拨款10万元作为农村电影放映专款,由县电影公司到全县各镇放映。 (三)下达的“上宣”量化目标未全面完成,特别是新闻上稿率不高。 (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电影公司的改革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而影响改革进度。 五、为确保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的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再次细化和分解目标。 1、再次强化目标考评工作的领导,再次强调目标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一把手负责制、分管的局长具体负责的目标管理领导机制,认真对照目标,逐一落实,查漏补缺,确保各项目标工作全面完成。 2、再次细化和分解目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 对照目标,再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查找差距,迎头赶上,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严格目标考评和内务的规范化管理,奖惩逗硬,做到加分有据,扣分有理。 (三)努力争创一流,确保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得满分和高分。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爱岗敬业,奉献在岗,力争做到群众满意。 六、20__年工作思路 (一)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全委会精神统领全局工作,坚决贯彻并付诸实施,积极努力构建和谐__县。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内联外引,做大做强印刷出版业,争取外地实力强印刷企业落户印务园区。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强重点镇建设。积极争取市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安德、友爱镇的文体设施建设支持、扶持力度。 (四)认真履职到位,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监管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坚持开展“扫黄打非”,加强对音像、娱乐、演出、网络、印刷、书刊市场的专项整治,举报案件的查处率达100,违法案件的查处 率达95以上。 (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全县性大、中型文体活动,适时开展激情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全面健身活动等,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体育生活,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六)积极配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改变文体设施现状,加快体育文化中心建设。 (七)、强化内部管理,奖惩逗硬。严格目标管理和内务的规范化管理,细化分解目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奖惩逗硬,确保各项目标的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争创一流的管理,争创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 (八)加强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提高党的执行力,坚决做到顾大局、识大体,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九、完成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各项任务。 环保局年终工作总结 2014年,____市环保局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为保障,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执法,推动了环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____市城市空气质量共监测265天,空气质量达到II级(良)以上的天数为190天,占监测天数的71.7%;饮用水源地的23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标准,地表水(石城子水库)的31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标准,达标率100%,属未受污染的清洁水;____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3.2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8.4分贝,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55分贝,声环境质量达标。 (二)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努力促进针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综合监管机制的形成。坚持“五个优先”的原则,切实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防止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截至2014年9月30日,共审批权限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62个,竣工环境保护验收70家,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稳步推进。制定____市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积极推进各项减排措施的落实:一是加大重点企业工程减排力度。____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已全部完成,并投入试运行,该项目已正式申请自治区进行环保验收;新疆昕昊达矿业有限公司烟气脱硫项目已于9月26日开工建设,计划2015年7月30日完成治理工程。新疆腾翔镁制品有限公司污染整治项目兰炭生产全封闭工程已完成建设;焦炉烟气脱硫工程完工并完成系统运行调试,目前,正在进行环保竣工验收监测,待通过验收后正式投入运行;废水蒸氨脱酚工程总体完工,即将进行系统注水调试。二是加快完善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已于2014年3月下旬全面动工建设,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计划10月底完成项目建设,进行注水调试。____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场建设项目已于2014年9月中旬动工建设,预计将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建设投入运行。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源减排进程。大泉湾乡养殖场、花园乡养殖小区2家农业源减排项目均已建设完成,减排支撑材料已上报至地区环保局审核。四是完成了____立翔合金开发有限公司、新疆美特镁业有限公司、____和顺煤制品有限公司、____市聚立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部分粘土砖厂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产能过剩的12家企业的关停,上述企业的减排支撑材料已上报自治区审核。 (四)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以2014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化兵地联动、部门联动,提高环境执法威慑力,重点打击盗采铁砂、私采滥挖破坏戈壁生态、未批先建、未验先投、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截至2014年9月30日,全市各类环保专项行动中共单独或联合相关部门出动检查1421人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31起。并继续加大对环境信访案件的调查处理力度,全市共办理各类环境信访投诉案件355起,处理率达100%,结案率达到98%。 (五)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力度。启动二水厂、榆树沟水库和3个重点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建设,其中,二水厂、榆树沟水库、二堡镇、七角井镇4个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已建设完毕,雅满苏镇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年内完工。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现场监察,截至2014年9月30日,市环保局共计出动监察人员80余人次,对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治。 (六)多措并举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一是启动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目前5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项目建设已全部完工,进入计量认证阶段,并于年底启动机动车尾气排放环保检测工作,2015年全面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环保标志管理;二是积极推进餐饮业“煤改气”工程,年内计划投资1425万元完成1560家餐饮经营场所的油烟污染治理和餐饮业炉灶煤改气工作,市食药局、市环保局已从2014年1月启动市区内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和餐饮业炉灶煤改气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577家餐饮经营场所的炉灶煤改气工作,54家餐饮经营场所安装完毕油烟净化装置。三是加大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部门联动执法,重点对各类工程施工现场、物料装卸场所进行规范化整治,2014年截至目前,累计对28个施工现场和物料装卸场所进行限期整改,并积极开展市区及周边区域随意焚烧垃圾、废旧塑料、橡胶轮胎、秸秆等环境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查处焚烧垃圾行为42起,有效遏制了随意焚烧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严重污染城市大气行为的发生;启动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展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分类处理项目的专题调研,计划于2015年全面启动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特别是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四是启动退城入园工程。要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重点污染企业退出城市,迁入相应的工业园区,启动了____双合碱业、雅矿球团、____桥梁厂等企业的迁建工作。 工作思路:2015年,____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以及地委委员扩大会议、市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全面落实地区环境保护目标 责任书为主线,突出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两项重点工作;以新《环保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大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管理,重点在____工业园区污染综合整治、查处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及区域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环发展,努力推动区域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总体目标: ——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力争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达到75%以上;地表水质量控制在三类水质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控制在地下水环境质量三类水质标准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内;辐射环境安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稳步提高。新、改、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当年竣工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绩效控制在自治区和地区下达的指标以内,分别为:化学需氧量2.238kg/万元、氨氮0.328kg/万元、氮氧化物21.682kg/万元、二氧化硫31.798kg/万元。 一是继续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持“五个优先”的原则,切实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项目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更加突出环保“第一审批权”,要求凡是新、改、扩建项目未经环保部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各相关部门不得办理立项审批手续和相关证照,银行不予贷款,严控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等项目审批。严格杜绝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或未落实“三同时”制度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确保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的产生。并尽快启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监理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制度、环境监理市场化运作方式、环境监理机构准入相关管理办法以及环境监理队伍和技术规范体系。 二是着力推动减排工作开展。重点抓好新疆昕昊达矿业有限公司球团竖炉脱硫项目的实施,完成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的调试运营,并加快推进新疆雅满苏矿业有限公司铁合金厂、球团厂、____铁路桥梁厂等企业的“退城入园”工程进度,确保按计划完工。同时对已建成投运的减排项目加强监管,确保治理设施正常投运,按新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形成有效的减排量。 三是进一步加大____工业园区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大对园区内新疆昕昊达矿业有限公司、新疆腾翔镁制品有限公司以及14家石材厂等超标排污工业企业的治理力度,确保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在限期内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责令停产停业;并重点检查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依据污染源监督监测及自动在线监测结果,对存在擅自停用闲置治污设施和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对在建项目强化“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力度,指导和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杜绝新的污染源的产生,防止先污染后治理。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____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力争2015年上半年完成____工业园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场建设项目,全面提升____工业园区污染综合防治能力。 四是多措并举推动____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全面改善。科学编制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为提高各项污染治理措施针对性提供可靠的依据。继续做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2015年全面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环保标志管理,限期淘汰超标排放的机动车。继续推进餐饮业“煤改气”工程,2015完成2600家餐饮经营场所的油烟污染治理和餐饮业炉灶煤改气工作,使餐饮业清洁能源使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油烟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大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部门联动执法,重点对各类工程施工现场、物料装卸场所进行规范化整治,并积极开展市区及周边区域随意焚烧垃圾、废旧塑料、橡胶轮胎、秸秆等环境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有效遏制随意焚烧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严重污染城市大气行为的发生;严厉打击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强化垃圾清运管理,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和棚户区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并全面启动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特别是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 五是有效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动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 等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政府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联席会议,实现信息共享。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加强环保、林业、公安、国土、水利、安监等相关部门以及兵团十三师相关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衔接配合,成立联合检查组,加大日常检查和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 六是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兵团的协调和沟通,使兵、地工业园区管理统一环保准入门槛、统一环保标准、统一环保要求、统一环保措施,建立兵、地环保工作的互检互查机制,加大对兵团二道湖工业园区和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污染整治力度;并推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能力,重点加强细颗粒物、臭氧等空气质量监测,实现兵、地监测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的形成。 旅游业年终工作总结 旅游业是我省第三大支柱产业,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给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党中央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抵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良好政策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领导下,我们从实际工作出发,围绕全省经济运行情况、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科学应对下,采取各项有效工作措施,使得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经受住了多重严峻考验,旅游产业恢复态势良好,现将20__年全省旅游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省旅游市场基本情况 (一)介绍旅游产业情况 今年,我省累计接待游客总数__*万人次,旅游总收入__*亿元,同比增长__*%,这其中共接待国内旅游者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国内旅游收入__*亿元,共接待海外旅游者__*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__*人次,旅游外汇收入__*万美元。 1、港台旅游市场 台湾游客,1-11月份共接待__*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__*%,保持我省最大的入境旅游市场地位。1-11月份香港游客数量激增,共接待__*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__*%。港台游客占我省入境旅游者总数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__*%跃升到今年的__*%,提高了__*个百分点。 2、欧美旅游市场 今年以来欧洲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美洲市场回暖,1-11月份累计接待欧洲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其中法国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英国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德国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俄罗斯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1-11月份累计接待美洲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其中美国游客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 3、亚洲旅游市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1-11月份亚洲各客源国发展情况不甚乐观,我省累计接待亚洲游客__*万人次,同比下降__*%。除日本游客略有增长为__*%外,绝大部分客源国接待人数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最大客源国韩国游客同比下降__*%,所占海外市场比重由去年的__*%下降到今年的__*%。马来西亚游客同比下降__*%,泰国游客同比下降__*%。亚洲旅游市场所占海外市场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__*个百分点。 (二)指导精神 我省旅游产业在今年能取得稳中有升的好成绩,这和上级领导的工作指导是分不开的,今年,我们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做为精神指导,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各项工作中去,团结一致,积极发扬党员优秀干部的工作精神。充分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旅游产业造成影响的严峻性,抢抓机遇,提振信心。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快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个难得的机遇;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作好了准备,具备了用好政策机遇的条件;同时全省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谋事干事热情高,为抓住和用好机遇奠定了基础。提高企业的投资信心,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提高干部的工作信心。在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 (三)采取有效工作措施 1、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总需求的疲软和对我国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省委省政府认为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不可能改变或逆转,但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省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作用不可低估。旅游资源丰富是我省的优势,旅游业是富民产业。我省明确提出了旅游业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具体要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又再一次强调实施旅游振兴工程,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旅游业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先导产业。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于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精辟论述,极大地鼓舞了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恢复重建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是实现今年旅游产业开门红的关键。 2、为了使我省旅游业尽快恢复良好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和《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第一次从加强政府投入、加大税收信贷支持、完善要素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竞争优势、提供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六个方面,对于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旅游业的扶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切实解决了旅游恢复振兴中的关键问题,对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各地党政和省直各部门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以旅游业为先导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内需的战略思想,纷纷将旅游业的恢复发展作为带动当地经济振兴的支点,落实政策,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加强宣传。 3、加强宣传工作,赢得广泛关注。为了重新赢得客源和市场,重树境内外旅游者来川旅游的信心,树立我省安全、舒适旅游目的地形象,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在“全国旅游博览会”给我省旅游业做宣传,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公关形象,赢得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从而使我省旅游业积聚了超强的人气。 二、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旅游市场呈现出总体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强化旅行社管理 20__年,省里进一步把旅行社的管理与市场开发有机结合。一是呼应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战略,组织市内外国际旅行社和通航港站,着力开发以韩国、台湾为重点的入境旅游,不断提高全省旅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二是对旅行社实行动态管理制度,优胜劣汰,扶优扶强,组织实施《旅行社服务质量等级评定考核办法》和《旅行社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同时,在上半年举办全省《旅行社条例》培训班。三是组织旅行社参加“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完成全省__*家旅行社业务年度检查工作,扶持旅行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线路和风影名胜线路。 (二)抓住节日旅游契机,加强有效工作 省旅游部门加强节假日旅游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使我省在重大节假日期间旅游人数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端午期间,我省共接待游客__*万人次,比去年同期比增__%;收入为__*万元,从监测情况来看,除旅行社接待人数指标有所下降外,其他主要经营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反映出人们的出游方式正在实现从旅行社参团向自行(驾)出游方式的转变,端午期新罗区乡村游与民俗活动富有特色。一是洋畲农家乐,端午期间,来洋畲的游客不仅可以吃到味道纯真、营养丰富、绿色无污染的山野菜、土鸡土鸭及精心研制的农家菜品,住在卫生整洁、风情浓郁的农家小院,游历史悠久的千年池,还可体验农家耕种的乐趣。二是全区各乡镇积极参与端午龙舟比赛的大型民俗活动;吸引 了众多游人观看。 受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影响,今年“十一”长假,旅游市场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我省有关部门领导积极采取有效工作措施,保障了在今年“十一”长假,我省旅游客流出现“井喷”,旅游业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长假过后,省假日办的统计数据显示,8天里全省共接待游客__*万人次,占全国游客量的__*%;实现旅游收入__*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同期收入的__*%,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跃居全国前三强。 三、新的一年全省旅游市场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提振信心,解放思想,创造性开展工作。 在空前的金融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劲不松、气不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增强在危机中发展的意识。党的十七大发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最强音。近期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正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旅游行业要以此为契机,开展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重新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积极探索解放思想的空间,增强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要变危机意识为责任感,变忧患意识为进取心,不悲观自叹,要善于抓新机遇,学会在发展大格局中炼好自己的本领。 (二)用足政策,落实措施,力争平稳增长。 抓住一切有利因素,从热点领域、关键方面入手,千方百计撬动旅游消费市场。要顺应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需求,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扩大旅游消费规模和比重;要加大对重点市场的开发力度,提高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拓展思路,拓宽空间,打造新的增长点。 高端旅游是我们要紧紧扭住的抓手。高端旅游这一概念是我市首先提出的,是对中国旅游的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更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高端旅游是旅游业中具有“五高两低”的部分: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和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端旅游是实现旅游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发展高端旅游,其本质是让旅游业价值提升,让旅游真正成为深圳的招牌和品牌。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科技局年终工作总结 20__年,在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关心指导和__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市科学技术局紧紧围绕坚持“三化”统筹,打造“五个亮点”的战略部署,以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强化工作推进落实,积极做好科技统计工作,为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现将我局一年来科技统计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科技统计是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做好科技统计工作,为各级管理部门了解情况、制定调整政策、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统计分析资料,同时为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础。因此,要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就不能忽视科技统计在科技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准、做实,我们成立了科技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由党组一把手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成员之间做到了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共完成各项科技统计工作。年初召开科技统计工作专题会议,认真总结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清理工作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扎实开展科技统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制度,完善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我局始终坚持按制度办事、按章理事,和完善制度为着眼点,制定并完善了科技统计工作管理规章、科技统计工作培训制度,同时制定了省级以上重大重大科技项目年报制度、科技成果年度统计制度、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年报制度,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季报制度,高新技术企业等统计年报制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月报制度、专利统计月报制度等,并适时进行了相关专项统计分析。 20__年完成了__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执行情况调查表、全省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表、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情况统计表等多项科技统计,并建立完善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三、注重全面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我局科技人员统计知识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定向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在科技统计业务知识和提升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以达到“快”、“细”、“准”的要求。二是加强企业科技统计人员的培训。由于企业科技统计人员流动性大,经常给你更换统计人员,为做好科技统计工作,科技局每年召开科技统计培训会议,讲清科技统计报表的各项要求,并经常保持与企业的联系,把好统计报表的数据来源关。 四、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统计工作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科技统计工作。在全市开展科技大调研活动,了解企业发展科技需求,发放了企业科技需求登记表,并对回收的需求登记进行认真整理、分析,撰写了调研报告。二是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质量是科技统计的生命线,要坚持质量第一、实事求是、依法统计的原则,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统一性。三是切实发挥统计数据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统计数据的作用,更好地为科技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统计报表出来后,及时总结,认真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每次的统计分析报告因选题新颖、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每年的年报统计工作结束后,将统计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并建立专门统计数据库保存。确保科技统计数据能够正确、及时的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科技统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科技统计不仅可以为科技管理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而且可以跟踪科技政策实施情况,向科技政策决策者反馈信息,对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限责任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二三年对于“年轻”的物业公司来说是成长和壮大的一年, :请记住我站域名/主管局长的正确领导及相关处室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下,以局十八届一次职代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以安全文明生产为基础,以“业主无抱怨、服务无缺憾、管理无盲点、工程无缺陷”为工作标准,通过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二三年我们在安全文明生产、提高服务质量、职工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内部改革脱胎换骨 队伍建设卓建成效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支素质高,作风过硬的干部职工队伍,任何先进的管理都难以实现,发展和壮大更是无从谈起。*物业公司组建之初,由于多年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模式的影响,职工观念滞后,干部思想守旧。二三年是物业公司内部改革真刀真枪、卓建成效的一年,在年初我们利用全公司员工大会把物业公司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生存发展形势一一摆在职工面前,同时引导职工明确了*物业公司生存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让大家清楚,*物业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适应电力后勤体制改革,通过高标准的服务和管理,赢得业主的信任,紧紧把握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谋求长远发展;要么萎靡不振,不思进取,继续老守田园,最终被淘汰。通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和主题教育,使全公司上下树立起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在思想上实现了从“等、靠、要”向“干、创、闯”的转变,在观念上实现了从“为面子”向“为生存”的转变,在工作作风上实现了从“我是大国营”向“我是服务员”的转变,在行动上实现了从“老守田园”向“走向市场”的转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企业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公司形成了安定团结、上下一心、共求生存、共求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班子建设,筑牢拒腐防线 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集体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想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的生产经营任务和带出一支过硬的物业队伍,抓好班子建设是关键,如何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带领职工战胜困难完成任务,这是年初摆在公司面前的首要难题,为此,我们坚持按照局党委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凡是党委部署的工作任务都能较好完成,基本做到党政一心,遇事勤沟通,并及时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一年来,我们除了建章立制,重点抓了班子的自身建设,制定了班子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制度,民主谈心活动,班子成员互相支持,相互信任,团结一致,较好地完成了局党委的各项指标和行政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 一年来,班子成员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防腐”免疫力。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浇注“防腐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进一步认识到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廉洁自律的必要性和违法违纪的危害性,增强了在新形势下拒腐防变的能力,积极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通过对班子成员的廉洁自律教育,使我们能够立正身形,放手工作,这为公司的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着眼优质服务新形象,建造物业管理大格局 为业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是物业管理企业的首要任务。去年公司牢牢抓住服务这一主业,推出了“管理无死角、服务无缺憾、业主无怨言”的服务理念,以“带走业主的烦恼,留下物业的真诚”为服务指针,搞好物业的各项服务。 物业服务中的保安、保洁、维修等服务窗口的服务质量直接反映出物业的管理和形象,我们公司在规范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从规范员工的语言、仪表和形象入手,去年我公司与电工路派出所联合在社区内成立了社区保安大队,设立了社区警务室,强化了小区的治安管理,并且为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量身订做了保安服,在工作中公司要求窗口服务岗位员工上岗要统一服装、仪表整洁、举止大方,结合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行为规范,确保了物业人在服务中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本着为职工服务、为职工着想的原则,继续开通紧急事故处理24小时报修电话,遵守承诺, 对自身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做到“三公开”,即公开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公开收费标准,公开经理联络电话。在工作中,如果谁家管道出了问题,就主动出面协调其他各住户给予配合与支持,暂时处理不了的向住户详细耐心地说明原因。对职工不懂的日常维护知识悉心传授,对职工不理解的有偿服务耐心讲解,对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和改正,大大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 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职工思想意识的转变,服务理念的更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职工家属的认可,已使今天的*物业树立起了品牌效应,市红星别墅小区为了提高小区档次,加大售房力度,多次慕名前来诚聘*物业公司接管红星别墅小区。 *物业做为全市物业管理企业的排头兵,在去年十一月九日全市物业管理企业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在物业管理上的经验的做法,受到了朱玉林副市长的高度评价,并做出要求:*物业公司的管理经验和做法要在全市物业公司内宣传和推广。今年电业小区又获殊荣,被评为“全市十佳物业管理小区”光荣称号,省、市、区政法委及主管物业管理的领导先后到电业小区示察工作,对电业小区的物业管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四、安全生产形式稳定 工程质量管理创优 安全生产可以说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各项工作能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保障。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工作方针,把确保安全生产当作首要和重点问题来抓,利用每周四的生产例会,把安全意识时刻贯穿到每名职工的头脑之中,安全措施层层到位,通过全公司的共同努力,去年在生产工程、维修、服务等各岗位均未发生人身、设备轻伤及以上事故。综合市场、职工食堂、独身宿舍等服务网点及“三板厂”的安全防火工作也是我们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由于责任到位,防范措施得当,全年未发生火灾、火险事故。 交通安全是各项安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车辆管理上,我们认真执行出车单制度,要求每名司机做到“不见票、不动车”,严格控制长途用车,从管车、派车到驾车,严格遵守纪律,保证了全公司交通安全工作的稳定局面。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非生产改造工程为契机,树形象工程,由物业公司承览的局非产工程一次性通过验收,并已交付使用,这体现了全公司整体的实力,同时为公司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拓展产业化领域,潜心营建“半壁江山”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要想彻底从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方法中脱胎换骨,就应大胆去偿试。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资指标拔离指数的逐年加大,光靠单一的物业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依托自身优势和局里的优惠政策,拓宽产业领域,帅先地进行了“物业办企业,企业养物业”的偿试,“三板”实体自组建几年业的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彩色道板厂全年生产道板:19000平方米,为局内工程提供货源6000平方米,出售给市重点工程指挥部、市政公司、园林处、仁安公墓等单位共计:11000平方米;彩钢板厂全年安装彩钢屋面:1837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45万元;理石厂全年为局内各项工程提供、加工理石货源:5869平方米,“三板厂”的运作投产不仅大大降低了局内工程的造价,而且给物业公司创造了利润,减少了资金的倒流。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一个发展和进步,都与局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的。但我们深知: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离业主的要求还有差距。新的一年,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将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缺憾、、业主无怨言”为工作指针,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励精图治,再谱新篇,为实现物业管理再攀新高而努力工作! 市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年,是全球金融业次贷危机爆发的第三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中央、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的推动下,我市经济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强有力的增长势头。市委政府在肯定“十一五”成果的同时确定了“十二五”规划的三大联动政策:“大交通、大产业、大城市”。对此,金融机构和包括担保公司在内的各类融资平台必将紧密围绕政府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全市“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年,在市经委的直接领导和市金融办的指导下,公司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开拓进取,在起步的第一年取得优异业绩,融资担保额全年超过4亿元;在市委、政府的批准下,公司于今年4月成功合并巨星畜牧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从1亿元增加至1.1亿元;累计提取风险准备金达到1250万元,公司总资产超过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经不懈努力,公司信用等级成立时的aa-升级为aa+,是公司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的重要标志。公司的发展及业务量的增长,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年总结: 一、融资担保总额超过4亿元,完成年初董事会制定的工作目标 截止年12月底,公司共计为我市各类企业及个人经营者提供各类融资担保105笔,金额4.14亿元,完成年4亿元目标任务的104%。 市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年1-12月各区县担保融资情况统计表(略) 二、公司成功合并巨星担保公司,资本实力继续壮大 年4月,经市委、政府批准,公司成功合并巨星畜牧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1亿元,为确保“十二五”各项目标的实现和公司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继续保持和提高公司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我公司在成立至今,吸取了母公司——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管理经验,延续了母公司的制度体系,结合自身特色针对运作机制、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行政、人力资源等五大制度体系出台了管理办法,并在工作中持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始终坚持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使团队素质和运行管理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经全体员工不懈努力,于今年12月被大华国信信用管理公司升级为aa+信用等级,资信等级跃升两个级别,这是公司整体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的重要标志,奠定了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年,公司紧密围绕年初确定的“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银行合作方针,先后向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重庆银行、兴业银行等14家金融机构、10家信用社提交授信资料,并与商业银行、嘉州民富村镇银行、招商银行等5家银行及7家区县信用社签订了合作总协议、开展了业务合作。年有5家金融机构向我公司融资担保授信共计5.8亿元(信用社合作无需授信)。随着公司资本实力持续增强和信用等级的提升,各家金融机构也相继调高对公司担保基金的放大倍数,除一家8倍外,其余放大倍数均可达10倍,有3家金融机构的低风险业务放大倍数均可达20倍,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资金利用率及融资担保能力。 年工作特点: 一、围绕整合担保市场,壮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战略,成功合并巨星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公司提出将市内涉农担保体系重新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壮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战略。通过多方努力,今年4月公司成功合并巨星畜牧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后的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1亿元增至1.1亿元,同时吸收并入了原巨星担保公司优秀的员工队伍。这次合并,不仅增强了公司资本实力,也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公司更好的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担保服务和资金支持。 二、创新思路,积极支持企业收购重组 井研蜀秀纺织公司是一家小型民营纺织企业,母公司于为其担保贷款300万元,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由于业主思想保守,管理落后,企业经营效益较差,企业发展不理想。今年,公司得知四川康银纺织公司有意收购蜀秀公司,意识到这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良好时机,立即作出积极姿态, 表示大力支持。在收购的关键时刻,办理担保贷款1100万元,不仅促成了这次收购,还及时解决了企业扩张后的资金需求。四川祥光农业科技公司是母公司大力支持的一家种植、加工红豆杉的涉农企业。该公司虽有红豆杉种植优势,但加工优势不明显,尤其是加工厂建成后,迟迟无法出产品,销售业绩为零。针对这一情况,我公司主动向其提出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建议,即可解决资金问题,又可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体制,该公司表示可以考虑。 三、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 按照市政府“进一步关注‘三农’”的要求,公司将业务重点面向农村,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着力突破农业发展资金“瓶颈”,促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哈哥集团、国荣公司、五旺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扶持,解决了资金困难,并逐步成为各区县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 四、与市商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为更好的促进银企合作,发挥担保公司的桥梁作用,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公司于年9月与市商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达成,确立了担保公司和商业银行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好的保障了资金安全,将风险防控措施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司和商业银行必将携手共进,为共同推进融资市场发展贡献力量。 县年终工作总结 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3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顺应干群期盼,围绕“两大战略、三化方针”和“现代生态田园新____”目标,创新机制促发展,破解难题抓项目,转变方式强产业,完善保障惠民生,超额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提升。围绕县人代会确定的“四个重点、四个推进年主题活动和五项重点提升工作”,创新“四个推进”和“创抢”机制,紧盯发展,聚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质变趋势。全年预计实现GDP15.8亿元,增长13.5%;完成投资22.1亿元,增长32%;地方财政收入7439万元,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0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7687元,增长16.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9亿元,增长44.5%;争取资金8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25%和20%。 二、项目建设实现新提升。持续推进“上争外招强推优服”四大工程,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主题活动,创新招商、争资和项目建设新机制,促进项目建设和投资强度实现了新提升。 ——项目投资再创新高。按照高目标、高强度推进的要求,采取领导包抓协调、部门联动协调、会议专题协调等机制,安排500万元项目前期费、7个1000万元专项资金,全力推动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度完成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45.6%,投资规模比上年翻了一番;纳入市级考核的时代广场、煜群蔬菜示范园、黄柏塬和青峰峡景区开发等1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同比增长55.1%;全县续建和新开工的50个重点项目中,夏都休闲中心、桃川绿圃果蔬示范园等8个项目建成投用,____乡村度假公园等36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额和建设内容;50个前期项目中,____贝母、咀头食用菌园区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10个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具备开工建设条件,37个项目完成规划编制、方案设计等工作。2013年,是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最大、投资强度最高、推进速度最快、建设质量最好的一年,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有力地支撑了____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再创新高。立足资源和环境优势,围绕五大重点招商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主题活动,坚持创造条件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友情招商,积极参与西洽会、民企进陕、央企进陕等重大招商活动,中港众和投资集团、西安恒康集团、龙源电力集团等40家知名企业先后来太考察,并成功举办首届招商引资银企座谈会,全年为重点企业和招商项目落实贷款1.13亿元,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签订招商项目合同24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实现合同、协议引资92.9亿元,到位资金12.9亿元,占市考任务的161%;县级13个单位超额完成招商任务、5个单位完成任务90%以上。时代广场综合体等27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煜群蔬菜加工园区、青峰峡、黄柏塬5A级景区开发等12个合同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38亿元;龙源风电、西安恒康城市综合体、秦岭药王茶示范园等17个签订合同项目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全年共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会21次、专题会16次,协调解决问题125个,高效率地协调推进、良好的服务环境,让客商进一步坚定了在____投资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招商引资总体呈现出大项目多、产业化项目多,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的强劲态势,为支撑____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争取资金再创新高。采取领导带头、部门和镇村共担任务的方式,抢抓机遇争资,全县争取各类资金8亿元,比上年增加 1亿元(争取中省资金6.7亿元,完成市考任务6.67亿元的100.4%),其中,争取财力性资金2.6亿元、项目建设类资金3.6亿元。全县超额完成争资任务的单位达到43个,超过1亿元的单位2个、超过5000万元的单位3个、超过20__万元的单位7个,全年争资实现了高目标,特别是结构更优化,财力性和专项资金较多,为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主导产业实现新提升。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提升推进年”主题活动,创新产业发展依靠招商引资推进机制,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了新提升。 ——农业产业实现了园区化转型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安排专项1000万元,争取资金2821万元,引资2.6亿元,大力扶持蔬菜园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有力地支撑农业产业实现了园区化转型发展。全年种植蔬菜10.6万亩,产量40万吨,产值3.6亿元;累计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45个,培训农民1.5万人次;依靠招商引资推进煜群蔬菜示范园等6个园区建设,其中桃川绿圃果蔬园区、咀头食用菌园区一期建成投用并跻身市级园区行列,绿农生态农业园区跻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行列,特别是煜群蔬菜加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全省率先推进蔬菜全程 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并首家引进蔬菜移栽机,突破了蔬菜机械化生产瓶颈;注重品牌打造,开发特定营销市场,推行订单化、标准化、有机化生产和质量追溯制度,9个品种获得有机蔬菜认证,____蔬菜走进71家超市、社区和机关,率先建成全省农校对接示范县和高校蔬菜供应基地。 ——休闲旅游业实现了市场化转型发展。以打造西部“慢城”为目标,安排专项1000万元,招商引资3.5亿元,强推休闲旅游业实现了市场化转型发展。引进北京万景、西部投资、湖北卓越三大集团开发建设三大5A景区,青峰峡景区主题酒店、黄柏塬景区商业步行街、停车场、产权式度假酒店等项目开工建设,景区建设主体实现了实质性转变;跟进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完成投资12.25亿元,实施生态休闲产业重点项目14个,雪岭休闲会所和鳌山书院建成投用;注重品牌打造,引进一流策划团队,完成虢川河休闲街区和南岸旅游度假新区规划初稿,并创新方式举办节庆活动,120个协会、2万余人参与,涉及招商引资、蔬菜节等5大类22项活动的“激情户外狂欢节”提升了____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25%和20%。 ——林特水产业实现了特色化转型发展。按照立体化、特色化、园区化发展思路,争取资金459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建基地、促加工,林特水产业实现了特色化转型发展。全年新发展果药8697亩,特色养殖15.7万头(尾),建成____山药谷中药饮片加工厂,发展百亩以上杂果示范园3个、水产养殖示范园2个,实现林特产值2.3亿元。大力开发特色产品,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成功,“丰郎牌”土蜂蜜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药王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商贸服务业实现了功能化转型发展。紧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引资1.7亿元,强推商贸服务业实现了功能化转型发展。嘉蔚综合超市和聚旺、五环、嘉华、云岭4家快捷酒店建成投用,新建改造农家客栈206户,县城区新增床位1200张;全县首座商业综合体时代广场主体封顶,泰达商业综合体、滨河东路农贸综合体、科达皇家庄园、卓越旅游综合体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钨钼制品、药王茶等特色产品实现外贸出口107.9万美元。 四、城乡建设实现新提升。围绕打造田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加大投入力度,城乡建设实现了新提升。 城乡建设彰显魅力。按照建设休闲度假城市定位和“坡面红屋顶、墙面暖色调、墙裙文化石、门匾木质化”的总体格调,全面推进县城区风貌提升改造工程,改造楼体172栋15万平方米,旅游城市特色初步显现;投资1547万元,新增天然气用户541户,完成县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供热面积达到51万平方米,112个单位和2364户居民受益。创新出台农户进城进镇购房补助办法,叠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进城上楼,投资1.86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754套、农民集中安置小区5个20栋908套,3501名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6%。投资1854万元,实施17个重点村项目69个,建成五星村1个,四星村4个。 两项整治彰显特色。整合资金4129万元,持续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提升“两项工程”,清理“六堆”1.4万立方米,治理农田污染1000余亩,改造民居2506户,建成鹦鸽镇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栽植各类苗木24万株,绿化面积619亩,完成森林围镇、围村14个, 打造景观节点30个,建成“三化一片林”示范村16个,美丽乡村彰显特色。 五、社会事业实现新提升。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顺应群众期盼,推进服务均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实现了新提升。 十件实事解民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投资4.2亿元,完成安居保障、扶贫推进、卫生满意等十件实事。全年改造危房700户,“三无户”建房80户,建成廉租房318套,159户639名贫困群众入住新居;投资217万元,新建饮水工程9处,解决了2801人饮水困难;投资1962万元,治理水土流失9.6平方公里,新建改造基本口粮田和基本农田4000亩,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社会事业惠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通过验收,省级教育强县已命名,对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重奖;县级公立幼儿园建成投用,全县招录优秀幼儿教师30名,招收幼儿257名,入园率达到95.6%,高考上线率位居全市山区县前列,本科录取317名。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招聘卫生医技人员25名,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落实。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在全市率先建成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所。实现镇村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全覆盖。成功举办全县第二届运动会,先后承办陕西省象棋公开赛和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等多项 体育赛事,8万余人次参与的“向幸福出发”健步走活动掀起了“健身运动推进年”新热潮。 民生保障更有力。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228万元,全县新增就业1223人,转移就业1.6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在全县69个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规范化服务,在上白云村探索开展“巾帼助老”服务试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8%,累计发放养老金2296万元,全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031.3万元、扶贫贴息贷款2200万元,实现脱贫3000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户户见警”工程,平安建设“两率一度”连续六年全省领先,继续蝉联省级平安县和信访“三无”县。 六、队伍建设实现新提升。狠抓队伍建设,依托“万名群众评议服务岗”活动、“聚焦行风——百姓问政”电视专题节目等平台,倡导正风气,聚集正能量,创新“三转变”、“三提高”、“三敢抓”机制,着力解决“四不”问题,各级干部敢于担责、积极作为的拼搏意识,敢为人先、强推转型的创新意识,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大局意识明显增强,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作风建设等实现了新提升。充分发挥督查职能,创新挂牌督办、三色预警、一事一督办、一事一交办等督办机制,全年督查落实重要事项438件。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107件,代表、委员满意率97.2%。深化政府信息公开,“____”政务微博顺利开通,全年公开各类信息6039条,办理网民留言125条;强化审计监督作用,全年开展各类审计63个,规范资金4757万元,节约资金44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18万元。 人武、人口计生、科技、司法、工商、供销、粮食、金融、气象、质监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以及省市、县委全会精神,围绕“一个目标”、“两大战略”、“三化方针”,坚持“稳中求快、突破发展”的原则,继续突出紧盯发展、聚力产业、提升城镇、强推项目“四个重点”,持续深化招商引资、产业提升、城镇建设、健身运动“四个推进年”主题活动,全力打造主导产业、项目建设、新型城镇、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五个升级版”,加快建设现代生态田园新____。 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00个,争取资金8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2%。 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2014年将全力打造“五个升级版”: 一、创新推进,聚力产业,打造发展支柱升级版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并创新“市场化、园区化、产业化”理念和产业发展依靠招商引资推进的机制,转变方式、优化布局,创新推进、聚力产业,着力打造发展支柱升级版。 园区引领,做强田园农业。继续安排财政专项1000万元,争取涉农专项1亿元,引资1.8亿元,实施涉农项目13个,努力构建“以园带片、规模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年种植蔬菜10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大对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品牌营销,加快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坚持园区引领。把设施农业园区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建园,着力抓好煜群蔬菜、绿农生态、咀头食用菌、桃川绿圃示范园等6个园区建设,特别是要加快煜群10万吨蔬菜加工及5万吨鲜销精品蔬菜生产线建设,力争年内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各镇要紧盯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园区等重点领域招商,力争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加强病虫害防控,培育主导品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支持西农大____试验站、航天集团等科研单位探索服务蔬菜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持续推进蔬菜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深度支撑作用。完善营销网络。大力扶持米禾、绿农、秦绿等龙头企业,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社,加大“____山”、“蓁绿”等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农超(校、企、社)对接”,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煜群、黄菜花等公司、专业合作社实行保护价收购,发展订单蔬菜2万亩;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健全农技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投入品监督,确保“舌尖上安全”。 市场引领,做大休闲旅游业。坚持旅游景区建设依靠招商引资推进的机制,有步骤地引进企业建设景区。安排财政专项1000万元,招商引资10亿元,实施项目11个,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打造品牌景区。要加快推进三大集团建设3个5A景区的进度,既要着力解决黄柏塬、青峰峡景区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切实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建成4A级景区,更要全力解决青峰山景区开工建设遇到的困难和制约问题,确保尽早开工建设;要通过招商引资推进药王谷、冻山等景区开发。景区开发建设要高起点谋划、高品位打造,要注重引进有实力、有新理念的企业参与景区开发。打造品牌服务。要优先完善县城区服务功能,科学布局建设全县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姜眉 公路沿线5个旅游服务中心及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以游客为本的服务体系;要尽快组建专业旅游服务队伍,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强化旅游管理,确保旅游安全。打造品牌营销。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方式,强化政企联合,加大旅游宣传和营销,创新打造独具____特色的“激情户外狂欢节”品牌;全面开展评等定星,深度开发特色养生菜品,力促农家乐经营规范化、服务优质化,打造独具____特色的餐饮服务品牌;突出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丰富产业发展内涵,加快咀头镇省级特色旅游名镇、黄柏塬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建设柴胡山、方才关等乡村旅游示范村3—5个,打造独具____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加工引领,做优林特水产业。坚持“建园区、促加工,扩规模、提效益”的思路,充分发挥林特水资源丰富、质优的优势,在饮用水产品加工、林特产品规模化园区和旅游产品开发上重点突破,促进园区建设和产品加工有机融合,年内新发展林特示范园5个,力促林特水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板栗、山茱萸、杜仲等特色产品研发,引进陕西业祥公司等企业实施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山茱萸酒庄,建成年处理350吨山茱萸加工生产线,打响____山珍林特食品品牌;启动实施北京鸿泰荣兴30万吨纯净水加工、陕西晁耀公司1.8万吨天然山泉水项目,引资建设高山垂钓基地和水产养殖休闲基地。 功能引领,做强商贸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是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5亿元,实施项目8个,继续强推商贸服务业发展。要加快时代广场综合体等续建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用;加快已签订合同的农贸综合体、泰达商业综合体、卓越旅游综合体、西安恒康休闲街区和城市综合体等8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继续改造一批快捷、商务酒店,并持续加大农家宾馆改造力度;继续对商贸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参与服务业发展,对品牌店予以补贴,加大力度再引进一批企业开发建设商务、快捷、星级酒店以及酒吧茶座、品牌旗舰店,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招争并举,强推项目,打造投资建设升级版 抓发展关键在于抓项目。要创造条件招商、抢抓机遇争资,坚持招争并举、强推重点项目,着力打造投资建设升级版。 加大投资促建设。继续安排重点项目100个,年度投资26.2亿元(力争3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5个、新开工项目45个、前期项目40个。在60个续建和新开工项目中,产业化项目22个,年度投资15.5亿元;民生和社会保障项目13个,年度投资2.3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7个,年度投资5.4亿元;农业项目8个,年度投资2.9亿元。要全面落实项目建设“五个一”机制,每个项目确定两名县级包抓领导,切实加大现场协调、专题推进力度,着力破解资金投入、环境保障等难题,确保黄柏塬景区开发、高性能钨钼棒丝材技改、县城风貌提升改造二期等15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着力破解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难题,确保龙源风电、姜眉公路县城过境段、泰达商业综合体等45个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并支持西安恒康现代农庄、虢川河休闲街区、林特产品加工等40个前期项目加快规划、设计、选址等各项前期工作,力促早落地、早开工,为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创造条件抓招商。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和招商重点,采取“三定”方式,坚持选商招商、以商招商,安排财政专项1000万元,力争实现到位资金15亿元,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投资优势。要继续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主题活动,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在全力加大黄柏塬、青峰峡景区和煜群园区等14个续建项目投资强度的同时,全力推进龙源风电、西安恒康现代农庄、卓越旅游综合体、秦岭纯净水厂、药王茶示范园等17个签约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上半年开工一批;冻山高山郊野公园、隆发城市广场、秦岭高山植物观光示范园等8个项目,要深度沟通、衔接,确保早日签订合同、早日落地;瑞麒集团花园式酒店、宁波百醇集团养生保健水开发等15个意向项目,要全面洽谈,力争再引进一批企业、签订一批项目合同。要严格落实招商引资“五个零”服务机制,全面推行服务制、环境保障责任制,继续对农业园区建设、旅游景区开发、商贸服务业等重大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努力实现投资和发展的双赢。 抢抓机遇争资金。要紧盯政策新动向,建立完善项目库,抢抓机遇争资金,确保全年争取资金达到8亿元以上。要积极抢抓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城镇化、农村工作会议等提出的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地区以及推进城镇化、国家强扩消费、拉动内需、产业转移、民生保障等方面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有利机遇,精心谋划包装项目,积极衔接争取资金,力争在生态环境建设、城镇化、美丽乡村、大农业发展、扶贫开发、道路交通、民生和社会事业以及财力性转移支付等方面,继续采取领导带头、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任务共担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再实现争资新突破,并要积极为招商引资项目创造条件,争取各级资金扶持。 三、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打造新型城镇升级版 立足养生、运动、休闲城市定位,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升级版,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2%。 打造西部慢城。立足生态田园旅游度假城市和西部“慢城”目标,大力实施县城改造、市政功能提升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亲山近水、生态文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旅游城市。着力推进县城风貌提升改造二期工程,突出慢行系统、城市家俱、城市标识、导视系统、绿化亮化等重点,提升城市品位;完善虢川河休闲街区和南岸旅游度假新区规划,通过招商引资,适时启动建设;要坚持政府扶持与招商引资并举,强力引进企业建设城市综合体、商贸综合体、休闲街区等三产服务项目6个,增强服务承载能力;要加快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城市道路、集中供热等市政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田园镇村。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咀头镇、____河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围绕破解交通瓶颈,加快潘太公路改造、姜眉公路县城过境段和苏家沟至黄柏塬三级公路改造建设工程。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民进城集中安置小区工程,建设翠矶小区和方才关中心社区安置楼8栋,年内实现农民进城进镇20__人;加大黄柏塬镇供水排污系统、垃圾收集系统、街道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镇区服务功能;新建公租房334套、棚户区改造36套,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及农村居民住房难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施方才关、柴胡山等10个农村饮水及管网改造项目,加大塘口、奎星楼等4个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整合到村项目40个,新建晋星村10个;创新专项、行业、社会扶贫模式,加大参与式扶贫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加快实施七里川、瓦窑坡等12个整村推进项目,年内实现脱贫3000人。 四、治保并抓,再造优势,打造生态环境升级版 以创建国家生态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坚持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安排财政专项20__万元,重点推进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两项工程 ”,坚持治保并抓,再造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生态环境升级版。 推进绿化提升。坚持高起 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在扩张总量、打造景观、美化节点、提升品位上下功夫,着力彰显生态、田园、绿色、文化特色。重点围绕县境出入口、主干公路、重点村镇实施节点亮点打造,营造绿化林带,提升村庄门前花坛绿化档次;重点推进示范村镇建设,形成相对集中的生态环境特色片区,并实行项目化规划与实施、资金申报和拨付机制,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同时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完成封山育林2.1万亩、森林抚育2.2万亩,建成下白云、路平沟等“三化一片林”示范村5个。 推进环境整治。按照“面上扩大、区域突破,治保并抓、提升效果”的思路,以建设示范村镇为重点,投资1910万元,大力实施咀头、黄柏塬2个镇13个村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达标排放,力争每个镇建成环境整治示范村2—3个;启动实施全县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在强推项目建设的同时,保护蓝天、白云和空气;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咀头、鹦鸽等5个镇国家级美丽乡镇创建步伐,启动方才关等16个村美丽乡村建设,营造生态田园格局;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国家卫生县城管理水平,确保省级生态县创建一举通过验收。 五、顺应民需,提升民生,打造社会保障升级版 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任。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百姓期盼,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打造社会保障升级版。 健全保障体系。按照“巩固、创新、推进、提高”的要求,不断完善____社保模式,推进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群体全覆盖”转变,加快建立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零距离”服务城乡居民。积极探索职工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医保与养老保险统一收费机制,全面落实进城农民各项社保政策;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依托产业、基地、企业搭建就业平台,年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转移输出劳动力1.5万人。 聚力提升民生。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投资1120万元,新建____中学教学楼。加大现有医技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培训,用政策吸引紧缺医技人才,高薪聘请高级专业人才,加快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综合楼及县医院专业科室建设,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新人口与计生服务方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通过验收。创新开展“健身运动推进年”活动,积极争取承办省市重大赛事,加快运动型城市建设,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文体生活。 强化社会管理。积极推进信访制度改革,一线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把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终结。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深入开展县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三基”建设,突出重点领域和行业,持续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扎实开展“平安____”建设,加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力度,深入实施“三官一律”进村组、进社区、进工地活动和“户户见警”工程,创新网格化、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打造全省最安全县区。 办好十件实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着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优服务的原则,围绕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投资7.2亿元,实施城乡统筹、出行通达、消费便民等“十件实事”,细化任务分解,加大推进力度,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做到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群众。 全面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执行力。坚决执行县委各项重大部署,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监督,不断提升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切实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全面落实重大决策听证、公示制度,健全完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做到抓铁有痕、言出必行、落实高效。 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发展凝聚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事关民生的难事、急事和基层、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紧抓不放、认真解决;持之以恒整治“四风”、深化“六治”活动,真正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良好的作风带政风、促行风、树新风。 深化廉政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要强化行政审批、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重大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创新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重大决策部署、重大项目推进、重要政策法规实行重点督查、执法监查和专项检查,实施行政问责、问效和问廉。严格执行厉行节约条例、公务接待办法等各项规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强化队伍管理,提升发展推动力。一要在推进“三个转变”上下功夫,从转变思路、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上谋求新突破,以观念创新推动发展创新,以作风转变推动发展转型;二要在提高“三种能力”上下功夫,从统筹谋划、科学决策、高效执行上挖掘新潜力,最大限度激发工作激情和热情, 鼓励干部争做推进发展的表率;三要在增强“三种意识”上下功夫,注重培养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效率意识,进一步激发活力和干劲,建设一支敢担当、善创新、肯吃苦的干部队伍。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发展创新力。要继续创新并完善“四个推进”和“创抢”机制,着力破解____发展方式转变难题和资金制约问题;要继续创新并完善招商引资、争取资金、项目建设、重点工作、队伍建设等机制,激发各级各部门比干劲、比落实、比贡献,形成良好的大比拼氛围。(编辑:华华) 市场监督管理分局某年年终工作总结 市场监督管理分局二==五年年终工作总结 根据市局党组====年总体工作思路,二==五年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的工作思路是: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素质;以开展职工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美化环境、抓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等活动为载体,欢迎光临 争创文明单位;以监管专业市场为中心,继续强化市场标准化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贯彻落实《__市食品与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办法》,采取长远计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经常性工作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工作措施推进市场监管模式改革。通过一年来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积极发挥党员先进性教育作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以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各项工作都在稳步地推进。一、以市文明单位为基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年初,市场分局被__市文明委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并利用今年=月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重新调整和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为今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年来,分局党支部组织建设工作与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示亮点”的原则,找准集贸市场这一突破口,确立了以市场主办单位为核心,稳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为工作亮点,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当好市场运行裁判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工商干部队伍。 二、以年检、验照工作为契机规范登记注册行为。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严把市场准入关。通过年检、验照,加强对市场主体经营资格的审查,实现二次把关。 =、截止====年==月==日,实际验照====户(包括查无下落===户),完成==.=。全年歇业===户,新注册登记===户。 =、至==月,应检内资企业=户,至==月==日止,已检=户,年检率==。其中某省__金信实业有限公司因逾期未参加企业年检而被分局立案调查,并于====年=月==日吊销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加之==月办理注销登记=户,实际年检率已达===;。 =、至==月,应检私营企业==户,至==月=日止,已检==户,年检率==.==,另外=户(__市顺德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及分支机构)逾期未年检,分局已立案进行查处;==月==日止,已领出企业年检表正在办理年检手续的私营企业=户,至本月底,市场分局私营企业年检率可达===。 =、==月底以前,对城区==个、坝区=个、山区个市场主办单位的《市场登记证》进行了年检,年检率===。 全年收取个体管理费======.=元,市场管理费======元,会员费=====元。其中为==户残疾人经营户减免各种费用====元。 三、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大经济违法案件的查处。 ====年,分局先后组织人员对辖区的个体工商户的无照经营情况、营业执照使用情况等市场主体行为进行集中检查,检查中,重点查处辖区内的无照经营、不亮照经营行为、投机倒把行为和各集贸市场短斤少两、掺杂使假、违章摆摊等违法行为,截止====年==月==日,市场监督管理分局共办理经济违法案件===件,其中简易案件===件,立案案件==件,共收缴政府罚没款======.==元,没收无合法来源进口冻制品====公斤,没收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西服===套,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户,=件有质量问题的豆芽菜案已移交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件简易案件中,无照经营===件,违章摆摊===件,掺杂使假=件,短斤少两=件,逾期未参加个体验照=件,销售未经检疫羊肉案=件。共罚款======元。 ==件立案案件中,无照经营==件(涉及食品的案件==件,其它案件==件),短斤少两=件(鲜鱼=件,大米=件),走私贩私经销无合法来源进口商品(冻鸡爪、鸡肾、鸡翅)=件,把马肉当作牛肉卖的虚假宣传案件=件,逾期未参加企业年检的案件=件(其中对__顺德商贸有限公司的罚款====元正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中),擅自改变经营场所案件=件,推销劣质商品的投机倒把案件==件(病死猪=件,劣质电视机=件,有质量问题豆芽菜=件,销售注水羊肉案件=件),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案件=件。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市场分局以监管集贸市场为契机,把重点和难点放到关系人民群众日常 生活的食品案件上,全年办理的案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案件共有===件,占案件总数的==.=,有效推动了“放心食品”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一)加强节日市场检查,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堵工作。 在节日期间,为了让消费者购买到放心、安全的食品,分局加大市场检查力度,“元旦、春节”期间检查禽类冻制品和活禽经营户===户,其中各禽类冻制品零售经营户能落实备案制,能提供进货凭证,但由于是从禽类冻制品批发商手中购进销售,产品无外包装,无法确认其产地,针对这一情况执法人员当场发出了《市场检查告知书》,要求限期整改;检查冷库=个,执法人员不顾寒冷深入冷库对库存的几百箱禽类冻制品进行了仔细检查,认真查看禽类冻制品的产地、保质期等,并与经营者提供的检疫证明进行核对,经检查查出了=户个体户库存的从巴西、美国、阿根廷、智利购进的禽类冻制品无进口商品报关单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疫证明。执法人员依法当场封存了无合法进口手续的鸡肾、鸡爪进行立案调查,====年=月==日,调查终结,依法没收了该批冻制品====公斤。 ====年==月=日,一些国家又连续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并呈扩散蔓延态势,防控形式十分严峻,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精神,保持社会稳定,按照市局安排部署,分局组织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及相关《承诺书》,经局领导审批后并于当日下发各市场主办单位和各分局,以市局名义与各市场主办单位签订了《承诺书》==份;==月==日,分局制作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堵工作情况上报台帐》、《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堵工作巡查记录台帐》、《活禽及禽类制品进入市场备案登记表》和《市场消毒情况登记台帐》四个台帐,于当日下发各市场主办单位,要求各市场在做好市场消毒、掌握活禽来源渠道、备案登记活禽检疫情况、对禽类经营户进行备案管理的前提下实行防堵情况零报告制度,周一至周五向市场分局报告,周六至周日向=====值班室报告。 至====年==月==日,各分局已累计出动执法车辆==台次,出动执法人员===余人次,督促检查市场主办单位完善相关制度=次,督促市场主办单位与场内活禽、禽类制品经营户签订《承诺书》===份;检查=个乡镇==个市场,检查饭店、卤制品加工点等加工、储存场所==户并与其签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责任书》,检查活禽摊点==余个,到目前为止,除西园市场、小河口市场无活禽销售外各市场经营秩序良好,未发现相关情况。 (二)以集贸市场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局的“食品放心工程”。 ====年是某省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全省食品放心工程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最严峻的一年,作为执法在一线又监管着全市流通领域的__市工商局,肩上的担子重了,作为监管全市集贸市场的基层分局,作为市局食品放心工程的牵头单位,市场分局感到责任大了。 第一步,以制度约束人。一年来,在市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分局班子的团结和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分局按要求组织肉类、食用菌、水产及制品、奶粉、饮料、酒类、食用盐等质量问题的专项检查==次,报送报表、相关总结材料===份,从局领导到一般干部逐级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份,与城区==家市场主办单位签订了《__市商品交易市场食品安全责任书》,与各市场内的===多户食品经营户签订了《承诺书》,同时督促市场主办单位与市场内各经营户签订《责任书》。====年==月=日《__市食品与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市场分局以超市、批发户为重点对象,对奶粉、食用油、袋装大米、米制品、肉类及制品等食品进行重点备证、备案。要求经营者购进上述商品时,必须向对方索要食品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复印件,需经过检验、检疫才能销售的商品,还需提供检验、检疫证明复印件进行备证、备案登记。管区干部对各经营户的备证、备案情况每=个月核对一次,对材料不齐全的,限期提供,拒不提供的,责令停止销售。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展开,分局确定了==户经营户进行重点备证、备案。 第二步,以市场整治规范人。一年来,市场分局不断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行为。至==月止,共出动执法人员===人次,出动执法车辆===辆次,共检查农贸市场==个,检查经营户====户次。在检查中,重点对三种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一是所售鲜鱼、大米短斤少两行为。今年=月、=月,市场分局对__城区农贸市场内的鲜鱼、大米经营户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对杆秤一秤多砣和磅秤更换铅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同时对使用假币的违法行为已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全年共立案查处短斤少两案件=件、简易处罚=件,收缴政府罚没款====.==元。 二是无照经营鲜猪肉、推销注水肉、病害肉行为。====年=月下旬以来,随着某省省资阳市相继发生猪链球菌感染病例,分局以市局名义起草了《关于做好本地区“猪链球菌感染”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并加强了__市城区、坝区、山区集贸市场内经营猪肉及其制品、白条猪、活猪等摊点、餐馆、超市和门店的经营户,市区屠宰厂、定点屠宰点、冷库(冷冻厂)的检查力度,至==月==日,市场分局立案查处无照经营鲜猪肉和生猪贩运经营户==户,立案查处推销病死猪、牛经营户=户,共收缴政府罚没款=====元。 (三)其它临时性整治工作。 除以上集中整治外,_年,市场分局还开展了校园周边整治、种子市场专项整治、反假币专项检查、“扫黄”、“打非”工作、网吧、、打击虚假广告、商标侵权、合同欺诈、红盾护农、 消防安全等==类==多次专项检查工作,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人次,出动执法车辆===台次,检查市场===个次,检查经营户====户次,报送并被采用相关《工商信息》、《工商简报》=期,撰写并被采用《工商之窗》=篇,完成新闻稿件=篇,其中国家级=篇,省级=篇,州级=篇。 五、以“三自教育”为目的,狠抓个私协管理工作。 (一)搞好协会建设。 搞好协会建设,新发展会员===户,停歇业会员===户,收取会员费元,为==位会员减免各种费用====元,慰问意外伤害会员==户,走访会员===户,接待并解答来信来访==人次,发放《信息简报》=期===份,《个私经济信息指导》==期近====份,《消费者杂志》==期===份,《中共某省省委、某省省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宣传资料===份。 (二)落实“四.五”普法工作。 根据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人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和我局“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将新发展的===户个体会员集中到市局进行普法培训,并依托市场主办单位,以市场为中心,组织老会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参会人员共===人,培训学习的内容包括:《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某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公司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规范》。 六、存在的问题和明年工作安排。 (一)存在的问题。工商行政网址:====管理体制、机制、制度、队伍素质与新形式和任务的要求依然存在差距;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还任重道远,特别是在治本方面还需下大工夫; (二)明年工作打算。继续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干部职工思想、业务、作风建设,实现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三个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继续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方针,从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高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以巩固专项整治为目的,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继续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管理,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市场监督管理分局 _年十一月十六日 镇年终工作总结 2014年以来,____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以“一创双优”活动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四个一”战略目标为动力,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按照“高标准、快节奏、强力度、超目标”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务实重干,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用创业和奉献在____镇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年来,我镇始终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通过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等方式,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客商来我镇投资兴办企业,经济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3亿元,增幅10%;预计农业总产值3.9亿元,增幅15%;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增幅18%;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亿元,增幅18%;预[:请记住我站域名/]计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62亿元,增幅20%;预计实现利润8.6亿元,增幅12%;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2153元,增幅15%,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完成2272万元。依托县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优势,招大引强,抓好了产业集聚区引进的各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投资建设了物华食品、金水路名利达钢材、金鹰家私、爱松美家、汇鑫彩印、方圆泡沫厂、玉都城市综合体、北欧小镇商业综合体等项目。今年全镇新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2.4亿元,即投资7000元万元的原钢材市场北欧小镇商业综合体,投资1.1亿元的方圆泡沫厂年产6000T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项目和投资6000万元的玉都城市综合体项目,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____镇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服务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涉及____镇的城建项目28个:孙庄高压线改迁、启明路建设、西环沟拆迁、火车站旧址开放、晓月路贯通、清华苑二期、明月水岸小区、固城路扩建等项目均按照台账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孙庄城中村改造工程工作也都在奋力前行。二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了产业集聚区路网工程建设和污、雨水管网铺设,提高了产业集聚区基础承载能力。三是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人民路小学、文化路幼儿园、____镇行知中学、脱胯医院扩建、诚睦路小学、妇幼保健院扩建、中医院扩建、人民医院扩建等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均按照台账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实施阎石庄、葛营、黄骆楼等5个村的安全饮水和天然气通气工程工程;建设闫石庄村等3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新立街、高庄等村硬化村内道路3.8公里。 (一)植树造林 今年春季,镇政府在106国道、叠翠路、金水路等道路两侧完成植树13.5万株。廊道、农田林网栽植杨树10.4万株;道路、村镇绿化栽植景观树2.6万株;葛营村栽植大红桃经济林165亩,共1.2万株;闫石庄华中怡景园林基地300亩,共栽植花木10万株。 (二)村容村貌和道路环境整治 以交通主干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对姚庄、高庄、坑李家等8个村的村容村貌和国道、省道、城区主干道路进行了集中整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出动群众3100人次,出动铲车、抓钩机、翻斗车清理占道经营16处,拆除违章建筑42座,整治残垣断壁3200米,清运垃圾7000方,绿化提升5590平方米,涂白美化墙面89000平方米。为彻底改善村容村貌和道路环境,镇政府建立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制定了定点收集、定人运送、定额费用、定管理员的“四定”制度。 (三)农田水利建设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今年投资21万元,新打配套机井17眼;投资18万元,集中清淤治理程园沟、四合楼沟、黄骆楼沟、西关沟2000余米,出土4.3万方,出动劳力340人次、大小机械6台套,极大改善程园、四合楼、西关等村农业生产条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1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0.015万亩,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高庄、东关、北关等村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1250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50亩,日光温室32座,大中拱棚110余座;新建葛营养殖小区1个。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稳定和谐”为主题,着力抓好 计划生育、民政救济、文化卫生等工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一)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加强计生基础工作,树立优先优育新风尚,截至目前,我镇人口出生340人,出生率为1.32%,符合政策生育率95.5%,完成“四术”任务135例,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5%,其余各项指标均控制在目标值内。村组干部、村组育龄妇女小组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计生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群众生育观念发生转变,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做好民政救济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认真搞好困难群众和农村低保困难补助的发放、复员军人定补、农村危房改造等惠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及住房问题。一年来,预计给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49.2万元;预计农村低保和复员军人、优抚对象定补资金发放了118万元,棉衣棉被60套;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让各类灾民、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贫困户、贫困党员等普遍感受到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 (三)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以文化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四有”文化建设,镇文化站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文化站点。全镇25个村全部配备了图书,每村2万余册,22个村配备了电脑,21个村安装了投影仪,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9%,形成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可喜局面 (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技防建设,配备了专门的巡逻车、10名巡逻队员,实行了平安建设四级精细化网格管理,设立一级网络1个(镇综治中心)、二级网络4个(四个管区)、三级网络25个(行政村)、基础网格130个(村民小组),巩固了市级综治工作先进乡镇的成果,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良好,社会稳定和谐。 (五)开创群众信访工作新局面。以“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严格执行领导包案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化解6起疑难信访案件。坚持将群众的信访活动导向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成立了镇、村、组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研究制定了重点项目信访风险评估制度,畅通信访渠道,严格落实书记、镇长周一带头接访,其他工作日班子成员轮流接访,确保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一是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入开展了一创双优活动、镇机关干部坚持周五开展“读讲”活动,建设学习型机关;建立健全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实行“一定两评三公开”工作法,把为民服务落到了实处,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普遍增强。二是抓好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党员入口关,新发展党员21人,保证了党员质量。三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党员干部宣传教育的力度,认真开展《廉政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政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和责任意识;狠抓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以公开促发展,以公开促廉洁,以公开促和谐,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高标准建设便民服务大厅,搭建现代化政务服务平台,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了机关服务效能,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另外,我镇工青妇、武装等部门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县里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为全镇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总之,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距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镇人民的期盼还有很多差距,下步工作中将加大力度、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气象局年终工作总结 __年,在市局党组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搞好气象服务工作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__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__年年初该项目被列为市重点工程项目,区财政统筹资金2160万元全部落实到位,同时争取基准站土地款及我局水电等费用近500万元, 8月份完成了土地性质变更工作,10月中旬完成招标、监理工作,下旬完成近九百万元的高压杆线迁移工作,目前正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做好项目开工建设前的准备工作,预计12月中旬前后开工建设。 在做好重大节日、中考、高考、夏收夏种及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的同时,今年共发书面气象服务材料107期,发送手机短信约10多万人次。其中农事天气气象服务11期,夏收夏种气象服务11期,汛期气象服务专报1期,秋收秋种专题气象服务10期,春耕春播气象服务5期,重要天气报告20期,台风天气专报2期、预警信号33期,专题气象服务12期、接收媒体采访10次,应急响应2次。 一是__年我局实现了全区21个乡镇自动气象站升级和建设工作,气象预警设施100%全覆盖。二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在刘老庄吉美生态园和码头台创园兴建了小气候观测站,开展大棚小气候对比观测,针对产业大户,建立“直通车”式气象服务模式。三是召开全区气象信息员大会,同时在全区各乡镇均组织了培训,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四是完成“三农”专项建设方案,完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做好刘老庄、码头、南陈集头堡村以及古寨友谊村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建设工作,与民政部门合作,完成我区星(文秘站:)光、双河、小营社区气象应急认证工作。四是做好气象服务预警平台的建设,通过企信通、飞信、显示屏、大喇叭、手机短信、气象微博等服务方式为地方政府、乡镇机关以及区农委、防指、交通等部门提供优质气象信息服务。以上成绩取得得到了区人大代表的一致好评。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资金安排用于__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工程建设,__年区政府积极支持我局气象事业发展,气象列户和政府购买气象服务经费稳中增长。 一是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活动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认真做好各个环节工作。二是认真对照“四风”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三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工作作风,向社会公开承诺,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效能建设。四是做好建章立制,开展专项整治,圆满完成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工作。 挂钩帮扶南陈集镇头堡村,制定帮扶计划,协助发展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圆满完成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目标任务。同时按省文明办要求,与古寨村友谊村签定结对帮扶协议,制订了共建文明新村规划,完成四项共建任务。进一步巩固了“文明单位”成果。 (1)、在中国气象报发表稿件2篇;江苏省气象局门户网站60篇;新华日报1篇;接收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10次。 (2)、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3)做好支部学习、培训和党员发展对象工作。__年有1名同志转正,1名同志列入积极分子。 (4)加强人才培训、培养。2名同志参加防雷大专培训。 2015年工作目标及思路 1、做好__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下半年完成项目主体工程竣工验收。 2、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做好__气象服务品牌效应的创新工作。 3、落实全年工作目标职责,做好全局日常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 4、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完成单位相关建章立制和考核工作。 5、按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要求,加大区政府对气象专项资金和三农资金的投入。 6、做好__-2015年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校工会年终工作总结 ____年,我校工会在上级教育工会和学校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为重点,组织全校教职工团结进取、奋力开拓,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锐意进取,创新务实,加强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把学校工会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现将本年度工会工作总结如下: 学校的首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培养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主要职责。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我校工会于上学期和下学期分别进行了专题师德培训。上学期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作风建设的规定”;组织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并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推荐范小平老师事迹参加长沙市师德巡回演讲。下学期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最美乡村教师”视频;校长观看“最美乡村教师“心得分享。 工会还配合学校教导教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的同时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除了组织教师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外,还组织所有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教法,举办校园公开课、多媒体教学、新课程教法学习及应用等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使年青教师迅速成长,为我校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学校工会一直关心职工生活,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每年学校都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会前由学校党支部及工会列出教代会讨论的提案主题及要点,积极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会在协助校行政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同时,始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与学校的决策。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对学校试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保证实施效果。教代会充分发挥了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了职工学习制度。 搞好教师队伍内部互帮互助工作,创建和谐队伍。结合学校的工作思路,平时积极做好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间的沟通工作;维护教师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发扬友爱精神,搞好互帮互助;平时深入职工群众,和职工打成一片,倾听大家的呼声,并积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说话办事。我校工会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我们坚持做好走访慰问工作,帮助困难职工和离退老职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遇到我校的教职工生病住院,校领导必前去看望,并送去慰问品,把关心送到教职工的心坎上。 为强健教师体魄,提高教师们的审美情趣,学校工会在开学初就制定了计划,开展健身俱乐部活动,天气不好就在学校做操、跳舞;天气晴朗就去岳麓山进行登山活动。组织教师进行踢毽子、跳绳比赛,激发了老师们的业余爱好。组织教师参加局工会女职工精彩生活周活动;组织进行“三八”妇女节“百花奖”颁奖典礼,组织参加了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和跳大绳比赛,组织单身教师参加了“相约中秋、为你而来”活动,组织退休教师开展重阳节活动等。 总之, ____年度,我校工会发扬了以前的优良传统,为教职工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很好地发挥了桥梁作用。学校工会今后将更加努力工作,使学校工会真正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知心朋友。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探析职业核心能力在财会专业 excel应用 课程中的渗透尝试 论文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 财会 excel应用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对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渗透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做了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工作时,除岗位所需技能之外的基本能力素质,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一、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我院财会专业学生,其职业核心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显现出多方面弱势。 (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弱。根据几年来对我院会计系学生的调查,接近80%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欠缺。这一点也符合一般情况,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偏重专业课学习,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和课程教学组织设计能力不足,使学生接受职业专门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2)沟通与合作能力欠缺。90后的高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却又欠缺沟通的年代,很多同学不愿意和父母、老师当面交流,多数同学喜欢网络交流。在教学之初,我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调查测试,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不善于和人沟通,60%以上的学生不能满意地表达自己的预想意图,部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影响了小组合作训练的效果。麦可思总裁王伯庆曾认为,很多岗位要求有基本的沟通能力,高职毕业生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比较低,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领悟新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不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根据情境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优化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大部分学生问题实质把握不准确,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应变能力不强。 (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欠佳。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高职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财会行业,每一项业务或重要工作都会涉及对众多信息的获取、整理、评价和分析。就目前的培养情况看,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对于教师布置的有关市场调查训练项目,多数学生不仅在设计项目调查表方面显现能力不足,对所调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也难以准确分析说明问题,或难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根据环境对市场进行比较好的分析和判断。 二、职业核心能力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靠知识的获取,而是靠行为的训练。这一过程必须在职业活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课程,通过现实获得模拟的职业项目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下面结合《excel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我院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做一下探讨。 2.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提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一般有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人生、对职业缺乏整体规划,学习有盲目性;学习、娱乐以及项目工作任务之间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并在过程中给予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excel应用》,是一门以excel为工具,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线的实践应用学科,是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之初,我就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本课程学习的长远目标:既要了解excel的操作,又能利用excel处理日见财务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运用excel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给学生一张教学计划安排明细表,让学生明白阶段教学结果和当前学习目标,通过整体规划,有效地激励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沟通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excel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弊端。但是,学生在大众场合的发言交流还是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以下方法,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大众场合的交流机会。比如小组之间的探讨、班级之间的交流、情境开展的心得交流、情境成果的展示说明等。并且机会尽量惠及大多数学生,避免总是那几个学生发言。 2.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一般包括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这一能力内容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类似,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有比较好的培养载体——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不善于主动思考,习惯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的分析能力不足,往往造成问题定位不清,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习惯总结,手忙脚乱的处理完一个问题后便束之高阁,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又来一次手忙脚乱。 对于上述问题,我在《excel应用》情境工作过程的实施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示例分析,理论推导等方式,给学生做示范,再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反复训练;2)在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中,每个同学或者小组遇到的问题都可能不一样,老师不可能帮学生一一解决,必须交给学生处理意外问题的办法,比如参加网络学习论坛,与其他小组共同商讨进步等; 3)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避免学生被表面现象所误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认识。 2.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人员面临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原则”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大大增加,在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了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三、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的研究如何根据教学中的得失来完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指导,但由于目前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环境、教学制度还达不到职业核心教育的要求,实施难度较大。只有各级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创造必要的条件,每个教师不断的学结、坚持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具备社会所需求的素质,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财会专业 培养方法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自《教育法》颁布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开展实施,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并提高其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受教育者培养方法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下面从创新思维教学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心理学研究对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启示 论文关健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逆反心理 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我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会计专家潘序伦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会计工作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近年来从国际上的安然到中国的银广夏、郑百文、蓝田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件,让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质疑。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已经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期望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心目中变成了为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校最初的良好出发点背道而驰,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职业道德学习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的美好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学生把职业道德教育完全等同于德育教育.认为接受德育教育十几年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接受教育了。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有待改革,过去传统的理论说教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让学生乐于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学习.不能仅仅通过考试、考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消除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碰到逆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可能比其他专业课教师遇到更多逆反的.不愿学习的学生。要消除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逆反心理的种类。社会心理学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在态度引导中诱发目标对象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其障碍,如偏执型人格。但最直接的诱因则可能是由于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的某些特征引起的。从态度转变的过程来看,常见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这也恰恰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因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超限逆反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如宣传教育中的同类信息反复灌输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育方式等都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例如从开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一直到最后一节课仍在强调。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结果却是学生关起课本不认真听讲。老生常谈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超限逆反心理,也使教师感觉枯燥.没有教学成就感。过度简单重复是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努力避免的教育方式。 2信度逆反 信度逆反是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及信息传递者的怀疑,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造成“信度逆反”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也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有些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受到打击和排挤心中不平.从而认为只有屈服于权势才能生存和高升学校学习的职业道德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社会现实中的丑恶面和制度的不完善与德育教育的正面宣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使许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与抵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针对信度逆反心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的信念,树立邪不胜正的信心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法制不健全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是有可能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些现象肯定会消失。我国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过程中,学生作为未来会计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自己、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教师自身要做学生的榜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怀疑.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和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违规者的惨痛教训了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而且还能够解除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怀疑,消除学生的信度逆反。 3.情境逆反 情境逆反是指不适当的引导时机与场合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之前对环境、客体的总和的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从教育信息传递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方面看教育接受的氛围不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心理需求会有所差异。如果受教育者在某种氛围中有不良情绪就有可能产生不愿意听的心理反应。因此,职业道德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境不同的目标对象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不要在学生不能适应的氛围中强行让学生接受教育。例如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模拟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4.自主逆反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当然.自主逆反的诱发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强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自主逆反心理。作为讲授职业道德的教师万不可有自以为是、强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一定要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去塑造人;一定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坚持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等多种教育方法,以避免自主逆反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有疑问,对教师讲授内容有怀疑时,如果教师采取忽略和压制的态度认为学生讲的都是错误的,是旁门左道的想法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正确、正统的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自主逆反更加不愿意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应该采取尊重学生探索、怀疑的态度共同讨论有怀疑、有疑问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内心真正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5.禁果逆反 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诱因是无充足理由的禁止。禁止本身往往就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又未说明充足理由时就反而会激发人的好奇心理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所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待禁止绝不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一定要做合乎逻辑的分析与反驳。不仅要阐明是什么、怎么样.更要揭示“为什么”;不仅要说明不该怎样“.更应指明”应该怎样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地去做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对待不做假账,在教育时不能简单说作假账是极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被禁止的。而应当分析为什么作假账是被禁止的作假账的危害进一步阐述作假账对个人和社会恶劣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假账的危害性.在未来工作中自觉抵制作假账。 从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成果中,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并非不可逆转只要认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类有针对性地消除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特征,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可程度。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培养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激励学生、相信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追求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激情。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建议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视野从学生心理研究出发.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将新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启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从而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简析财会专业教师为例谈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的认定 培养及评聘 [论文摘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然而,在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培养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文章首先探讨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培养的思路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工作的几点看法,旨在为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财会专业 高职院校 拥有一支质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发展目标。然而,“双师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如何认定“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定义多达十多种,包括“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双素质说”和“双职称说”等,其中“双证书说”(即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在职教界比较流行。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正在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双师型”师资不足依然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难题。为此,本文试从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内涵界定出发,探索如何合理认定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了界定,即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解读该评估指标体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1)双证书或双资格(教师资格证和行业专业资格证);(2)双职称(讲师和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3)双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或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它为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即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方式及时了解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即“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强调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强调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总之,“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明确的双重技术职务或双重资格。 二、“双师型”教师分阶段培养的途径 鉴于以上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指导性界定,笔者在此仅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骤。 (一)第一阶段:“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 “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应鼓励新任专业教师参加有关资格证书考试,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厂矿企业调入的教师,首先应要求他们参加“新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并且要获得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新分配来的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重点学习业务操作技能,并取得专业技术上岗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证书。例如,财会专业的教师除了应获得教师资格证外,还必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有三:第一,它是进入会计职业领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第二,它是会计人员报考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需条件之一;第三,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而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会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 虽然具有“双资格”或持有“双证书”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但如果一个专业教师不具备行业的从业资格证,那就更谈不上向“双师化”方向发展了。因此,具有行业资格证是保证教师实现“双师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第二阶段:“双素质”阶段 “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的理论性很强,但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更要吸收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科技,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使其毕业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本专业的工作。然而,高职校现有的专业教师虽然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素质”教师队伍作为第一要务。要真正让“双资格”或“双证书”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让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较长时期的专业培训(即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并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 具体来说,实践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驻点,连续进行为期几个月的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又能方便、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二是要求教师联系一家企业,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联系点,每年进行四次以上的短期实践活动,具体可以采用顶岗作业、工作实习、合作研发、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以及时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业务技术流程,并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革新等活动;三是由各系部联系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互动的协作关系,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专家到校内开展实践环节教学,届时由相关专业教师充当助手。这样既能让专业教师迅速增加实践经验,又能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具备“双素质”的教师,他们在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熟悉高职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示范。一名“双师型”教师既应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又应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素质。 (三)第三阶段:“双职称”阶段 具备“双资格”或“双证书”的专业教师在经历必要的企业实践基础上,还应获得讲师(实验师)等中级教师职称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例如,财会专业教师要获得双职称,就必须在取得讲师(实验师)职称前后报考并取得“中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获评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职称前后,还可以考虑报考“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一系列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仅提高了财会专业教师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运用会计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不仅使其熟悉了会计法规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还增强了他们依法理财的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能力。在“双职称”阶段,不仅丰富了专业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还提高了其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利用信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双职称”是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条件。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报考其他相关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让少数教师先行报考做示范,然后再将重心由教师个体转向教师群体,根据教师各自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以专业群为基础,引导教师报考不同类别的职称(资格)证书。例如,在财会专业系(部)中,教师可以报考中、高级会计师,也可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还可报考经济师、物流师等。这些专业职称(资格)证书的取得为学校建设专业群和拓展专业方向提供了可能,并能使相近专业、相近学科的教师组合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此外,随着社会职业岗位群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满足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学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报考相关新兴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以满足学校调整专业方向的需要。 (四)第四阶段:“双能力”阶段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专业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自觉地按照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转化能力(指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技能的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编写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能力等)。“双能力”阶段的特征还可以表述为“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有学者认为,“双职称”(或“双证书”)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双职称”(双证书)和“双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的“双”。因此,我们可以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具备教师资格和所教专业的实践经历、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 三、“双师型”教师的评聘与激励 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中担任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但目前 “双师型”教师还有近1/3的缺口。所以,要充分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高职校教师的评聘与激励工作中,第一,学校应当逐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资格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为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对那些已经取得“双职称”的且已进行过两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学校可以将其评聘为“双师型”教师,同时针对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采取一次性或分次发放奖励与津贴的方式。这样才能调动“双职称”教师积极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证’不一定就是‘双师’,实际能力与资格证书之间不一定等值”的问题。学校应重用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同时督促那些尚未取得该资格的教师尽快提升自己。 第二,高职院校及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经费投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让“双师型”教师的“高素质、高要求”能够真正地和“高待遇”联系在一起。 第三,高职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考核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并将“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评级、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对那些考核成绩不佳的“双师型”教师,应适当实施惩罚措施并限期改正;而对那些考核成绩突出的“双师型”教师,要提高其课酬标准,优先给其提供职称或职务晋升、学习培训以及评优的机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素质的建设,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提升高职师资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高职教育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规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努力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人才,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财会教学 现状 对策 一、高职财会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传统财会教学的套路,大多数学校采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的办法来表明本校是符合高职教学特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所谓零适应期的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理论没学好,实践动手能力也成为空谈。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学生很多,但能够立即融入财会工作的很少。 通过对一般财经院校、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财会专业临毕业或已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基本达不到实际工作中一般业务处理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并无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不会编制基本财务报表,看不懂企业会计账簿,不了解各账户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看不懂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毫无专业可言,更谈不上美观。财会教学上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1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仍以模拟为主,大致可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是在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完之后进行模拟实训;综合模拟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教学形式。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仍以在实验室或教室里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距很大。 1.2 会计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并未得到很好使用,实践教学组织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生实训过后就忘,学生未能利用综合实训充分学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未能融入模拟企业情景之中,缺乏热情,未对该情景留下深刻认识,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 1.3 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财会教育较注重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财会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又划分很细,课程结构专业知识性比较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训的比例不合理,技能训练往往只放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或流于形式,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最终导致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理论比不过财会本科的毕业生,而又缺乏高职生应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做法都失去了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的特色。 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要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 2.2 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2.2.1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2.2.2 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要考虑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应参照会计实务需要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2.2.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3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 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即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自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努力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4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要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全过程;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的同学和同事,这样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这也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关于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心要性与可操作性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阶段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所产生的厌倦和困惑心理进行了分析,感到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的改革迫切而且必要,并就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转换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验主题 结合 当前,随着教育制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育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职校的教师,深切感受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方面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普高学生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厌学情绪。本人自进入职校以来,一直担任财会专业的教学工作,反观多年来财会教学的实际情况,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i存在着种种问题,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切而且必要。 一、职校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会计专业目前的尴尬地位让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 自上世纪几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管是“泡沫经济”时代,还是“民营经济之春”时期催生了大量的财会工作岗位,中国从大学到中专无一不开设财会专业课,结果导致几年后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人社会,市场需求迅速饱和,就业压力日增,很多毕业生从事一些与会计无关的丁作,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这导致了财会专业学生普遍产生了悲观厌学情绪,他们经常流露出“学习没有用,不如多玩玩”的心理。就我所任教班级来说,全班42人中只有三到四个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与财会稍有关联的丁作,其余学生大都存企业的加工岗位工作,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实现。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一种想取得“免费午餐”的心理。 《企业财务会计》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业量是比较大的,也比较繁杂,很多学生“怕”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于只等着“抄抄”了事。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有这样一种思想:平时老师上课最好少讲点儿,作业少布置点儿,考试前两天告诉他们重点,然后“抱抱佛脚”混过考试。这种对专业课消极懈怠的心理增大了会计教学工作的难度。 (三)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意志力的问题。 职校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得他们在财会专业课的学习中产生困难。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浅谈 (一)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自身的素养和志向水平紧密关联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帮助学生认可和选择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让他们把学习与个人前途、事业的追求联系起来,将勇敢、顽强、正直等社会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品质,使其与会计学习兴趣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二)激励学生主动追求自身思维品质的优化。 职校学生已普遍具有从事独立的智力活动的能力,对于认识自己的智慧、力量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赞赏,往往能令学生情绪振奋,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并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三)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先进行一年的企业财务会计专业课的学习,然后花一至二个月的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感到枯燥难懂,等到模拟实习时又已经将前面所学知识忘掉了很多,造成作账的困难,这往往使得模拟实习变得虎头蛇尾,甚至部分学生只等着抄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的财会班自今年9月份开学起,采用了市财经学校的企业财务会计实验教材,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探寻一种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从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反应良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建立会计模拟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企业财务会计分为二十一个实验,每个实验一个主题,把每个理论环节都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第二步:分步完成各个实验。(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完成实验一至十,第二学期完成实验十一至二十一,以完成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操作。) 1.理论教学。这是学生进行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加油站”,没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实务操作无从谈起。教师在授课时可将常用的、基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教给学生,以鼓励、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吸取营养。教师有耐心生就会“倾心于你”,决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 2.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会计信息失真是现在企业会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所培养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就是将来参与财务工作的人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对提升将来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3.实务操作的演示。教师根据本次实验的主题,例举出一些经济业务,教给学生如何审阅原始凭证,然后正确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并对某些特殊格式账页的填写作出指导。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习惯于“看着题目做作业”,对财会专业的课程也不例外,看着题目写出会汁分录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题目可供参考的,而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原始凭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采用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原始凭证,如何根据原始凭证所提供的信息确认经济任务的内容,进而正确的填制记账凭证。 4.明确本次实验的任务,要求学生协同作业,完成任务。首先需明确各项经济业务需要哪些原始凭证,然后审阅凭证内容,再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这个过程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内的同学进行角色分工,模拟成一个会计核算小组。各会计岗位可由同学轮换担当,登记总账的同学是负责人。这样就将全班同学都蒯动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力争完成的快速准确,小组内部的讨论也进行的非常热烈。这样就将“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主动学”,这也是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教学的一个最著收获。 5.教师指导和补充说明。教师需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及时荚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给予说明。 6.给出一定量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对夺实验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三步:学习效果的评估。在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比较容易,而对学习过程则难以公平、客观地衡量,所以我认为两者应结合进行。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计每个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自己打分,并可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然后教师可与学生推选组成的评价小组一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和实验成果作出评估,作为他们期中(期末)考核的成绩(理论考试占40%,实务操作占60%)。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进步为着眼点,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切不可因为少部分学生基础差而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能够自我肯定,有“成就感”,这也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采用实验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二十一个实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完成任务目标为驱动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巩同。另外还需结合讲授教学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自学一研讨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面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五)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时传递师生信息。 由于会计实务的模拟操作涉及到大量的凭证和帐务处理的演示,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教师分析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和账簿的过程,也可将学生的“作品”及时的演示出来,发现问题及时探讨,这样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过程非常直观,并且乐于帮助别人指出错误,加以纠正,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学习、进步。总之,教师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需多想办法,付出爱心,在学校领导和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下,将财会教学推向更加有效、实用的轨道。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中职财会专业实行分段模块式教学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会计 中职学校 分段模块式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中职会计的教学也显现出它的陈旧和不足,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弱。因此论文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教学实行分阶段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构想。 1、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时间安排错位,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2、中职财会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3. 1中职财会专业纵向实行分段式教学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容易组织实施,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墙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3. 2中职财会专业横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人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视域下的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财会教学综述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设置的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和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有区别的 1、教学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要求学生能够用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理解各类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并要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学生学习会计不仅仅应该知道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而且应该具备分析信息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安排不同 普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十几科甚至更多,他们会安排更多的课程来学习会计知识并且会计知识在学习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多,并且会计课程也只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性减少并且很难去理解精髓,更加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因而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1、重新确立培训的目标 高校管理学院专业培训的目标是训练在校生成为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但是毕业生毕业后会受到经验不足和就业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所以说,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培养具备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2、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 按照会计信息的运行规律、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的功能来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财经课程体系。现代的会计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相互之间能够互联互动,从而衍生出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所以说,现在的会计功能,不光具备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会计的核算功能,应该为企业的信息提供可靠和真实完整的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和核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核算是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如果想要被监督的话,管理的职能将会被当做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各个课程中。现在,我国很多院校的财会专业必修课都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等课程,尤其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类专业和财会的必修课,能够有利于进行资金的决议从而来确定资金的需求和企业的存货和企业采用的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 3、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架构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点都是在科学的课程下培养出来,所以说,经济管理专业财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依据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基础会计学》也只是初级的会计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成为高级的会计人才,也不能满足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的需要。所以说必须要增加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来满足其毕业后从事其行业需要。由于考虑到各院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了教学体系。(1)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的计算,是以会计循环为主要的线,重点的讲解传授企业的经济会计的核算手法,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会计的职能和基础知识等。并且能够了解和掌握复试记账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法则;通过其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教会学生利用会计原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从而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管理系财务课程体系的主线是资金的运转,在考虑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原因的前提下,以对财务的决议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框架。其中的内容包括对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和运营的管理和决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的分析、运算等基础的方法,从而为经济管理来服务,使得能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3)管理系会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企业的生产规划和控制,核心内容是经营和决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用企业的活动决策、预测和控制为主要的内容来架构的。分为四个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分析、规划和控制、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业绩考核等。 4、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教师不光光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去引导和启发并且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来引导他们的思维扩展,探索性的去学习。采用个别的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去改进经济类管理专业会计的教学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和管理学院设置了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师不光要承担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要承担经济管理方面的会计课程,这种模式在各种高校内是普遍的存在的。很多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把这些长期积累教授会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照搬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不加区分的教授每一个同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我们针对上述这些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调整教材的内容强化开头的作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教学应该是《基础会计学》这本教材,现在,很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一般都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来编著的,比如开始提到的一些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会计假设等,然后再按照实际操作的业务顺序,例如取得原始的凭证、将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账簿等。但是这种流程和安排并不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和偏差,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变会退缩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从一开始便使学生纵观全局,使得其陷入孤立看问题的境地。为了去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下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基础会计学》分为四个内容:(1)通过案例和实际操作阐述会计的最终产物——报表。(2)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会计等式复试、记账的原理等。(3)简单介绍会计的流程最后来说明下报表的分析和编制。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来比较以上的内容作了一点点调整,第一就是开篇内容就介绍了财务的报表,这部分并不来讲解报表的编著和分析。主要是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财务的报表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第二就是对其流程只做简单的介绍,因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的学生并不是生产者而是使用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看适当的去压缩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2、通过课程的内容整合来体现管理的特点 可以整合《财务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更加适用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会计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会计的基础的知识。(2)按照业务的来回运转组织的业务计算。(3)财务的报表分析与编著。通过整合以上的内容来使得学生具备阅读和使用报表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计划出用来决议的方法。第二部分的会计的业务计算,现在很多的教程都是按照负债、权益、利润、资产等方面来计算的,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来说,这种详细和全面并不利于全局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来处理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其中添加审计的课程,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无审计的课程,所以说这个课程的添加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整合后的内容将会计和管理相结合,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要求从而也体现了独特的管理特点。 3、通过改进方法来实现教学的多面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在讲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因为是专业授课,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习,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并不应该局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去听。对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程来说,可以展开分组的讨论。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提高其创造力。并且同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总结 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财会专业知识的改革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和各个企业的不断发展,这项任务也会不断的革新。所以说,我们应该更积极的去改进和经济专业相契合的财会课程,这不仅仅是经济市场的需要,也是做为学校需要重视的事。学校应该去通过对课程的改革和深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找到会计课程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学习,使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肖溢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虽然如此,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用时较长,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受经费所限,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校本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个体式培训。 据调查,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为鼓励个体学习,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重视组间的特殊性,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很多学校中,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由教师们自愿结合,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不论语言长短,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否则不予评优。如此,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效果较差,往往是“听着激动,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加强“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还在不断探索中。 (6)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也可节省精力,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校本培训方式各有利弊,学校应统筹安排、综合利用。笔者认为,学校应以传统的外派方式为辅助,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需求为方向、以教研小组活动为平台,各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校本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 作者:万庆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力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众所周知,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使命。只有在学校就学习好必要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工作以后服务好社会。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财会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形式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财会专业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财会人才,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指导其明确在具体的财会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具体的制度和规则。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 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是指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具体职业中的体现。包括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品德及职业责任等方面,是具体行业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如“医者仁心”、“工人力量”、“为人师表”等等词语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诠释。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从业者个人和所在行业以致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继承性等特点。 1.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关的,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本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2.实践性 职业道德通过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职业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重在行动,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 3.社会公共性 各类的职业道德虽然都体现着该行业的特点,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大体目标都是相通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当有相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每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有了社会公共性,职业道德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及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法愈发显出其弊端来,照本宣科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职业道德教育课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共同的难题,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上往往都是大段概念理论,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欲望,而学生主动性的丧失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产生应付心态,这样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具体到财会专业来说,财经法规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显得较为抽象,如会计、税收、结算、财政等各方面都有复杂的法规和条例,会计职业道德也包括职业理想、工作责任、工作纪律等复杂的构成因素,若只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的灌输教学,没有鲜活案例,没有思考启发,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就更难做到身体力行。更进一步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对会计职业道德概念特性的分析,仅凭对法律条文的熟知并不意味着对财会行业职业道德的理解,在财会专业领域工作中,经常会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实践认知,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刻的领悟,从业后就难以坚守职业道德。 2.教师缺乏重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中,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关注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认识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会专业学生的考试居多,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以应试为导向,从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查。 3.评价方式简单 当前中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是以卷面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卷面考试结果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的识记程度,无法反映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个人理解和实践能力。而评价主体则是教师个体,缺乏来自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也会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化,所以评价结果与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解情况之间有较大偏差。学生在从业之后要面对行业和社会评价的时候,其标准往往更倾向与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化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认识财会专业的行业使命和行业道德。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长远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把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在向学生传输职业道德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等课程中,增加道德内容,通过实际案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分析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在课程实施进度上,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跨度,不能仅仅通过一学期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就结束教育进程,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影响,如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对财会类从业人员的权利、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进行渗透式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整个教育阶段,才能保证学生长期的接受到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另外,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长期的评价和反馈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技能、自我认识、职业发展规划等项列入考评标准,采取综合评价形式,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领域强化正确职业道德观念。 2.形成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创新,创立“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职业道德教学中穿插鲜活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热点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或是安排“企业人员进课堂”、社会调查、岗前培训、定期讲座等教育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职业道德宣传活动、组织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问答竞赛和辩论赛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内营造舆论导向,比如广播、校园网、图书馆、板报等等,营造一个整体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和意识上都能耳濡目染。 3.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相相比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实际生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认知观念在不断更新,因而仅通过学校的教育不足以满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而企业中真实的工作环境,能给予学生较为真切的职业道德目标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多次的实训中学生会遇到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操作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从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对于财会专业来说尤为合适。这种方式可以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由学生向会计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也会更加平滑。然而财会专业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与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不同的是,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严谨性、保密性要求较高,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加上企业本身具有逐利趋向,因此财会专业大规模的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校企双方应当尽量创新合作方式。比如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时派教师去指导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中可以获得实际操作能力与工作经验,教师在企业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能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贴近实际。再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规划与课程设置等事项、校企双方共同聘用优秀的企业员工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由企业参与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估工作等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身特点、存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找出改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培养出兼具扎实的职业技术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方晶 单位:肇庆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探讨 经济法是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对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涉及的内容指导了会计工作,也是会计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专业性高,逻辑性强,给学生学习带来相当的难度。财会类专业要有效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就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需要编排课程体系,综合使用有效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课程特点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分为多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由于该课程是会计资格应试课程,从事会计类工作须具备相应的会计资格,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的学习要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满足相应会计考试大纲的要求。二是技能要求。学校不同于培训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这一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技能,能够使所学与其将来从事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比如,对于票据的学习,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就不仅仅是了解它、认识它,还要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填写和使用。三是素质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并且要求从业者严谨认真、条理清晰。严谨性、逻辑性亦是法律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守法、严谨、有条理的职业品格。 二、编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需要基于知识目标要求和知识逻辑特点进行有效的编排。经济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会计资格考试中涉及的也很广。比如,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支付结算、税收及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范围更大,包括基础知识、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还有其他相关法律制度。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首先在时间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水平来确定安排几学期的经济法课程。其次,在具体课程开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编排。比如,可以满足初级资格考试需要的课程内容,其几大类知识块彼此关联性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分布来灵活安排课程的编排顺序。但是适应中级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范围大,则需要对各块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特点进行编排。一般经济法教材按照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行为—经济活动争议的主线来安排章节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完全依照这样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易接受,应当把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能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内容安排在前。因此,比较合适的编排是首先做基本概念介绍,如法、法律关系等。其次学习合同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与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很多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虽然一些知识点难度较高,但是由于与生活联系密切,很容易从学生的切身生活中找到实例,可以将知识点难度降低。再次,依次学习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保险破产等相关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票据结算法律制度。因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章程、合伙协议是企业设立的法律基础,权益主体变更如股权转让是涉及公司利益的重要法律行为,如果学生对合同有了基本认识,这些内容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同样,保险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险合同。破产法的学习,会涉及到合同中学习的许多概念,如,优先受偿权、担保权人、债权,同时需要对企业的基本认知———票据法安排在最后,因为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法制度的设立思想与合同等法律规范不同,有很多不能以生活经验推知,所以在前述规范学完之后,对比着学更易掌握。最后,在实体法部分学习结束后,进行程序法诉讼仲裁的学习。在实体法后学习程序法,对于程序法的一些设置理念问题也容易有更好的理解。整个内容的详略则可以由教师根据资格考试重难点、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时间来安排。 三、灵活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下,很多人认为教师讲授的部分应该尽可能减少,还有人十分倡导西方的案例教学模式。但是,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不是判例法国家,英美的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判例法基础上的,加之法律概念十分专业,法律语言要求严谨准确,没有相当时间的教师讲授作保证,学生是很难系统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的,所以讲授仍然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的方式不意味着不以学生为主导,问题不在于讲授法本身,而在于讲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楚、内容衔接,并且也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由于一些法律概念较为抽象难懂,讲授的过程中要不断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所知所见摘取实例,引领学生思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案例教学法 真正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展开的。虽然很多教师在知识点展开之前会先导入案例,但其实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不能由此真正展开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组织学生剖析典型案例,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活学活用。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选取。选取案例不仅是一个基本工作,也是案例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反映学生所学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或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且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设置题目陷阱。二是准备安排。案例讨论的组织要结合案例囊括的知识点的多寡、难度的高低来进行。知识点较少或者难度较低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组织进行。知识点多、难度较高的就应该提前布置给学生,因为一般经济法教学的课堂时间都较为紧张,而学生进行题目阅读、思考、查阅知识点需要相当的时间,且学生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时间又有差别。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准备,这部分工作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讲明这样做的意义,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三是课堂讨论。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就近自由组合讨论,个人代表自己发言;也可以教师组织分组,代表发言,在此过程中建议小组人数不超过四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教师应注意不直接表露个人意见,并且包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正确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思考问题,自我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并且在与他人的意见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路,逐渐找到正确方向。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涉及重要知识点或者讨论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形成书面作业。 (三)视频教学法 视频教学以多媒体为支撑,通过影像声音的动态表现,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通常有两类情形。一类是程序法教学中,选取较引人注意的案件,进行整体编辑,将整个庭审过程展示给学生。程序流程在学习中如果要口述需要时间长、枯燥乏味且学生仍然似懂非懂,运用视频效果更好。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预习,通读教材相关文字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庭审过程,适时的暂停进行知识点的说明。如果课堂学生人数少、学习程度好,可以直接展示视频,要学生自己总结阶段,提出每阶段庭审需注意的问题再对照教材掌握。当然就这部分内容来说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赴法庭旁听,但是真实旁听最大的好处在于感受现场气氛,就知识点学习而言,教师难以把控,且受到时间、交通诸多问题限制,因此,相对来说视频展示的教学效果更尽如人意。还有一类就是通过视频展示精心挑选的案例,通过案件的动态展示进行实体法部分的学习。这其实是案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实施。最后,案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学生能否认真参与进来,这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在准备、讨论的环节中不参与或借着讨论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述教学方法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首先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案例讨论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足够明确充分重视;其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要对此有所体现。分组讨论后通常都是部分同学发言,会有一些学生消极懒惰倚仗他人,因此,教师要能够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小组中的成员表达观点。这种课堂考评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到期末总成绩的考评中,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四、指导学习方法 一是归纳对比。知识点细碎众多是经济法课程的一大特点。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相近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形式上采用图表,内容上教师可以对需要总结的项目进行列举由学生自己完成归纳;也可以在程度好的班级,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要注意的项目,进行总结。比如,劳动合同法中的医疗期,内容简单却容易记混,就需要列表总结。医疗期的长短受实际工作时间及在本单位工作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际工作时间分为十年以上、以下两个档,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分为七个档,二者结合,对应医疗期七个档,画出表来就简单明了。有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归纳对比也更有利于理解掌握。比如,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从合伙组成、责任形式到退伙有众多的不同,把这些不同一一进行总结,不仅可以掌握两种合伙形式的区别,也将合伙大部分重要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整理。二是举一反三。虽然经济法课程中一般每一章(或每一个项目)就是一项独立的法律规范制度,但是一些法律规范自身是有逻辑联系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点各个击破,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思路。比如,在企业法的学习中,合伙企业和公司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法人,真正理解什么是法人,进而理解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制度设计上公司与合伙会呈现出种种不同,也更便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知识点。不仅如此,对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的学习,学生思路上就不会出现混乱。通过这样的引导,最终让学生能够自己尝试在学习中用已知的知识点来帮助思考理解新学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 作者:牟爱州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职业能力培养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探究 一、完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课堂 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首先教师要正视课堂中的不足,从而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改革,再者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 1.促成实践与理论课堂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学习能力提供锻炼的机会。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在两者相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技能的职业化发展。在财会专业的教材中一般是直接以习题的形式考验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的,所谓的“纸上谈兵”只能让学生的思想僵化,不能灵活变通,对于生活实践中和工作中的运用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变革,例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寻找一些企业工作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解决锻炼职业能力,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接触将会感知到一些不可控制因素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提供经验。 2.促成合作与竞争的结合,让学生感受社会工作的氛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感受胜利的喜悦。在课堂中增加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将课堂模拟成一个小社会,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工作环境的“优胜劣汰”的工作法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从而为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工作氛围的创设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和立体。例如在会计核算的三大重要环节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教师将学生分成相对应的小组,然后为小组分别设置相关知识点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各组的完成状况进行评定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二、更新教学方法,培养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在充满趣味性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1.打造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完成初步的探索。根据财会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门科学性强、严谨度高和较为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的设置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于传统的死板式教学是十分抵触和反感的,因此教师应该适当改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接受学习、乐于学习。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课堂内容学习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先提升课堂学习的可利用率,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热情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重视过程性学习,加强职业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的渗透,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习成为循环渐进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进行共同交流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接受职业能力的培训。例如在文化课的教学中,“思想政治”这一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谈谈对“职业”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看法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通过财会这一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举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和把握,对于道德修养、职业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打造社会课堂,实现科学评价 社会作为一个最为生动和形象的课堂深深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的特点将课堂设置到企业中去,通过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环境之中增加对今后的职业了解,这样不仅后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的压力,还会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基础上更加认真学习。科学的评价是不仅可以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教师对于评价的组成可以分为课堂评价、实训实践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对于职业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配合情况,还包括实训实践中的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训工作的完成、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从而通过组织分析完成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对中职财会专业课堂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摈弃传统教学中存在僵化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打造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目标培养每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职业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为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刘家如 单位: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 一、引言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目前高校财会专业(财会专业在本文中是指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十分重要。近年来,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究竟该保留还是取消的讨论不断升级,但是目前高校财会审专业主要采取的仍是通过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来获取毕业所需学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的财会专业即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作为本科毕业生毕业前的必修课程来开设的,并且近几年来日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学生、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来提升该环节的教学质量,以培养更优质的本科人才。尽管如此,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起始相对较晚;学生选题困难,甚至难免为了写作而写作;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写作训练,因此毕业生在写作时以及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均感到难度较大,有时甚至疲惫不堪;开题后学生的毕业实习往往没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据;互联网信息手段虽为写作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弄虚作假的成本变得很低。上述情形会影响到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予以充分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与提升。 二、课程地位及作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必备的一环,课程性质多设为必修课。该教学环节的设置无外乎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检验、巩固甚至升华学生本科四年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专业素养。第二,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作为毕业实习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总结。第四,训练学生学习撰写以毕业论文为载体的经济应用文,使其具备独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且论点鲜明、论据丰富、论证符合逻辑,理论结合实际的论文的能力,以符合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环节与流程――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现状 以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例,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指导学生选题并填写开题文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二是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三是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四是以系为单位组织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具体的时间安排见下页表1。 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如下页图所示,总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论点方面的问题,二是论据方面的问题,三是论证方面的问题。论点方面的问题即立论方面的问题,包括论文的选题、论文框架的搭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据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没能很好地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论据资料;论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逻辑论证方面不够清晰。 具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毕业论文选题依据欠充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过晚,选题缺乏依据,导致开题质量不高。原因有二:第一,开题时间安排欠合理。如表2所示,学生进行选题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约为2个月(10月16日至12月16日)。在此期间,学生需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选题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紧张,普遍存在学生选题困难、对所选题目研究领域没有经过实践调查、开题报告等三个文件的写作仓促完成等问题。第二,论文选题缺乏实践和思考。学生在仓促选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后,离开学校进行毕业实习。实习之后返校r须提交一篇调查报告。问题是,学生在实习单位调查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并不相符,或者说,在毕业实习中没能搜集到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对即将展开的写作有帮助的数据资料,导致学生在开始进入毕业论文初稿写作时“犯难”,难以开展下一步的写作。导致该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题依据欠充分,使后续写作难以“从一而终”,从而出现中途换题等现象。以笔者2016年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5名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即“奔赴”实习单位进行为期2―3个月的毕业实习,实习后返校时有4名学生都提出需要修改甚至更换论文题目,后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讨论之下,对原先的论文题目进行了适当修改之后,学生才开始进行论文的写作。 (二)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联系欠紧密。学生实践时缺乏目标,论文写作时缺乏论据。 (三)写作能力缺乏训练。写作能力不足导致了毕业生撰写自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终稿等一系列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件的困难。毕业论文开题需要撰写3个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撰写1个文件:调查报告;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需撰写毕业论文。 (四)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性不足。一是学生对于如何引用参考文献没有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因此常出现自己撰写的内容与他人撰写的内容“混成一片”,违背学术规范的情形时有发生。二是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不甚了解,导致格式方面易犯一些低级别的错误。三是学生对论文的撰写在严谨性方面不足,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和说服力。 五、毕业论文改革探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 完整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程序包括:准备、搜集资料、选题、撰写文件、毕业实习、进一步搜集资料、思考、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初稿、修改若干稿、定稿、答辩准备(幻灯片及演讲)、答辩、修改、打印留档。 (一)增强选题依据的充分性。 1.选题准备须提早。选题工作须前移,建议学生与指导教师早接触、早准备、早选题。这样,学生就不必在第七学期仅凭与指导教师接触的一两个月时间内仓促定题,显得毫o准备。建议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1―2个学期,比如可将选题工作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甚至在学生刚入学进行学前教育时即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便于及早设定目标。如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1―2个学期相对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的实践对所选题目的研究领域展开实践调查,以进一步确认所选的研究领域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资料作为支撑,进而对初选题目进行调整。因此,在开题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留给学生选题、实践、思考的时间以做好充分的开题准备,这样才有可能使“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可能。 2.文献阅读须充分。学生需要大量搜集与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充分的准备。阅读文献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3.选题来源多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一是可以由系里制定出相关的选题指南作参考;二是让学生在低年级寒暑假实习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三是让学生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四是通过组织一些研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思考选题;五是有些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从而确定选题方向;六是学生在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P项目)时发掘研究方向等。 (二)毕业论文撰写须紧密联系实习(践)活动。目前,撰写毕业论文在经管学院仍是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建立在实习(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应当带着论文研究的目标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带着问题去实践”给学生的实践活动赋予了“目标性”和“任务性”,从而使实习实践任务更为明确,从而更加充实;通过实习(践)活动充分搜集论文所需论据资料,如果在此期间发现无法对所选题目搜集到充分论据的话,则需要考虑重新进行选题,使之后的论文写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开设写作相关课程。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准备环节之一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在第二至第四学期期间开设写作课程,安排学生学习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开设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对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本准备。 (四)养成学术规范性。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需要重视学术规范性的养成。关于学术规范性的培养至少应该自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写作第一篇论文时起就进行要求与训练,到了写作毕业论文时应该已然是自然而然且必须遵守的常规。但是目前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为此费时费力。究其原因:一是缺设讲授专门的、系统的关于如何进行学术规范的写作课程;二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写作课程论文时,教师对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的要求与检查不够严格,常常是总体上要求了,但在论文上交后对于课程论文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检查与督促不足;三是学生们因“无知”而“无畏”,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学生们知晓写作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但由于并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因此对如何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对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严重后果也不是非常清楚,以至于到了大四写作毕业论文时往往问题很多。 关于学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与训练,首先,学校和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其实应该更早,从中学时起就该有相关教育)就着力开展关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教育。其次,尽早开设相关的写作课程进行训练和指导。再次,学校和教师应在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期间里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不断“敲打”学生,使其明白遵守学术规范性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更是对前辈探索知识的一种尊重,体现了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最后,建议重视对本科学生的论文进行“”,通过“”软件等对没有很好地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形进行识别,加强检查与监督。 六、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目前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这“最后一道”教学环节须予以重视。古语“文如其人”,放在当代依然很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学生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踏实地去一一面对并解决一个个难点,这样才能通过这门课程“锤炼”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完成一篇“代表作”。教师须在学生学习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教与学的规律,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俱佳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砥砺前行。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财会专业一直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素养。高职财会专业要分析财会人才市场需求,确立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将师资队伍培养,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善,以实现对高职会计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都是照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但是高职教育应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找到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向,以及高职教育的教育指导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进入社会就可以迅速融入社会的职业技术人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是工作上手要快,素养较为全面。笔者将从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入手,对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方法。 一、财会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时代不断前行,经济发展愈加迅速,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方向,地球已经被人们称为地球村。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财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在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面对的知识量庞大,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财会专业人员要终身学习,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人才需求单位的范围极为广泛,任何一家单位都需要具备专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级学校,社会企业,行政机关单位,这些都需要自身设立财会部门,将财会工作梳理好。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位工商企业,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财会实际工作。这就需要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充分面向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财会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存在着部分矛盾,职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较少,而具备基本素质而无法拿起全部工作的初级人才供给过剩。介于高人才和初级人才中间的综合素质较强的财会人才也比较少。高职财会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会计实际事务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1]。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改革 高职财会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根据定位进行培养理念的改革。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人才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财会专业要基于就业导向,培养实务型的财会人员。培养理念也与其他级别的院校有较大差别。高职财会专业应该将专业技能部分的提升作为重点目标,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迅速融入,迅速将工作拿起来。与此同时,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也应该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品德方面,用户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思想保持一致。在职业道德方面,财会人员面临的诱惑较多,高职学校财会专业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拒绝不良诱惑,做好本职工作。 从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以适宜社会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2]。 (二)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严师才能出高徒。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极大影响了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教师具备教授会计专业的理论水平,但是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难以将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反馈给学生。如果教师本身都无法了解就业需求,就很难根据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方面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财会专业的教师们深入生产生活工作实际,走上工作一线,通过旁听旁观、直接顶岗等方式,去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人才工作能力的详细需求,将实践技能提升上来,将会计理论联合实际,加深对企事业财会专业人才需求的理解。教师再回到校园之时,带着对财会专业技能的新认识,必定会对当前高职财会专业设置的问题提出改良意见,并且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改革。 (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高职财会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除了本身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培养,还要注重实际演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教学资料。学生学习财会知识不应仅仅学习教材知识,要讲知识延伸到实际应用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财会教学资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资源也极大地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汲取大量的营养,对自身专业技能进行提升。 教师可以登录政府网站,让学生实际操作如何纳税申报。学生在学校即接触过的基本知识,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可以迅速拿起工作,完成纳税申报工作。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研讨,将彼此之间教学优势和教学心得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在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各工作单位的工作实景,根据真实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亲自体会进入社会后的工作需求。 拥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主导作用,对巨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合适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料,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添砖加瓦。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财会专业就业环境愈加复杂,工作环境也多有变化。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从实践出发,已培养毕业生工作能力、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坚持创新,基于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让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能够熟悉社会,根据社会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知识迅速应用于工作当中。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的调查分析 摘要:为适应社会对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需求的增长,高校应当调整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增设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取向进行学习,掌握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一门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开发的课程。 关键词:财会专业教学法 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师资 教育部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学生在校人数约154.4万人,财经商贸类专任教师约3.68万人,生师比高达42 1,财会专业的生师比还要高于这一水平。据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和普通高校,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上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教师,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了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但是财会专业知识较为薄弱,更缺乏财会实践教学方面的训练;二是普通高校培养的财会专业毕业生在职业教育生涯中,虽然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财会专业系统知识和较好的财会实践能力,但是缺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理论知识,难以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可见,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对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增长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增设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选修课程,让学生在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取向进行选择,掌握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一门为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而开发的课程。 一、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职业能力结构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师资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所具备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为开发“财会专业教学法”这样一门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程,笔者专门对山东省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实施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0.5%。 (一)专业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满足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满足度是指职业教育教师在求学期间所掌握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目前财会专业教学的需要程度。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认为在求学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分别占80%和73%,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分别占20%和27%。可见,培养财会专业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的高校,需要不断地根据人才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调整课程结构。 2.掌握教学方法的数量与程度。根据财会专业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实训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职业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课程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奏效,需要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掌握3―6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中掌握1―2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占16%,掌握3―4种的占54%,掌握5―6种的占23%,掌握7―8种的占7%。通过访谈发现,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较少,主要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讲授方法;掌握较多教学方法的教师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善于探索教学研究的、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调查中还发现,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与同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培训等途径不断积累的,基本没有在上学期间学习过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 调查中发现,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特点,特色教学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实验实训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由图2可以看出,完全掌握上述教学方法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从访谈中了解到,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上学期间基本上没有经过项目教学法方面的训练,对其原理和应用了解较少,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同样的,掌握实验实训教学法的教师仅占24%,其中主要是年轻教师。 (二)实践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1.指导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的教学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课程中,财会职业技能课程占一半课时,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教学能力。由图3可知,完全具备与基本具备指导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能力的专业课教师分别占68%和55%,部分具备或不具备的分别占32%和45%,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中有三分之一还多的教师欠缺或不具备这一教学能力。通过分析发现,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校期g,只是接受了专业课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中实践操作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没有接受如何指导未来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相应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力的训练。即在校期间只掌握了如何做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指导别人做的方法,使得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在教学工作岗位中通过接受培训或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中形成实践教学能力,年轻教师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十分突出。 2.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应具备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还应具备从事财会专业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所调查对象中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职业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在上学期间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比例较低(18%),大部分教师是在工作以后取得的(51%),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正在准备取得(26%)或未取得(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育教学能力调查分析 1.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与途径。从事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应具备财会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后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获取呢?调查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排比,依次为教学感悟与总结(41%)、观摩教学(25%)、自我钻研(21%)、同行切磋(13%),这说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学感悟与总结,而这又建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高校在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职前的学校教育中参与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 调查问卷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排比,依次为教学实践(70%)、进修学习(22%)、职后培训(8%)、职前师范教育(0),这说明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实践,这也说明了这些教师主要是从高校的财会专业毕业,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只能通过就职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2.专业课程课前教学准备能力的自我评价。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课前教学准备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编写教学文件能力等。由图4可知,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这些能力的自我u价排比,对于能力很强,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教学手段运用能力(80%),对于能力一般,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教学设计能力(70%),对于能力很差,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编写教学文件能力(32%),这说明,在这三项教学能力中,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和编写教学文件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关键能力的自我评价。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由图5可知,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这些能力的自我评价,多数教师评价不高,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能力框架构建 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在接受财会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其具备专业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通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培养其具备更好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本文构建以下基本框架,以达到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能力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三、 训练方案与合作方式 (一)训练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如何安排和有效利用教学时间、空间及其条件,是通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实施的训练方案要解决的问题。“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课程训练形式,如对于教学法原理的讲授适宜采用班级授课制,即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课时,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在班级集体中学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教学法的应用和角色演练,适宜采用小组教学制,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实践教学内容,适宜采用导师制,即由每位导师负责对3―5名学生进行毕业教学实习的设计与指导。具体的训练方案如图6所示。 (二)合作方式 “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具备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技能和专门知识,能够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教和学的双边过程,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各方的协同合作。 1. 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对于“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中涉及到的教学方法在主要财会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运用等问题,由于每一位财会专业课程教师通常主讲其中的1―2门课程,不能熟悉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该课程首先需要主要的财会专业课程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就各门财会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2. 院院合作。“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是一门融合财会理论、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原理与方法、职业教育理论等知识体系的综合课程,不能仅依靠财会专业课程教师独立担当。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后续课程的开设以及授课等环节,可以借助于本校教育学院的教育专业教师的参与合作,在教学方法概述、教学设计原理等内容上,发挥其专业优势,财会专业教师则对教学法原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探索,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3. 校校合作。“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的某些环节,需要组织学生到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实习实践。因此,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应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增加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的机会。 4.建立导师制。“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是在财会专业本科高年级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但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不能只培养本科层次的人才,还要在此基础上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有关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从本科高年级财会教育模块课程选修开始,为他们确定专业导师,在后续的各个学期的学习中给予指导。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匮乏,需要大力加快人才培养,不断地向中等职业学校输送合格的教师。在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普通财会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培养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经过系统的教学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其中一门培养学生具备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专门课程,在这门课程的设计中,应根据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中现有教师队伍的状况,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达到的能力要求等,以使学生具备未来从事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浅谈金融危机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摘要:结合金融危机和现在铁路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发挥优势,增加收入;努力降低支出;培养专业人员,采用先进技术;扩大经营规模,向规模要效益等几个方面阐述铁路运输企业提高效益的途径。 关键词:铁路 提高 效益 进入2009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受到国际经济普遍衰退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率下降,多个行业呈现萎缩态势。同样铁路运输行业也受到不小冲击,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新疆铁路货物运输日均请求车为4267车,比去年同期下降38%;新华社信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今年1月满洲里检验检疫局铁路口岸办事处共受理入境货物报检5024批次、货值3.2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65%和56%。这种迹象表明本以为离铁路运输遥远的金融危机,在悄悄逼近,而且这场三十年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风暴要延续多久,直到目前尚难定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铁路运输企业如何调整自我、顺应环境,又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把危机变成契机,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一、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铁路运输企业大部分属于国有铁路,长期以来,由于受垄断性和计划经济影响,铁路形成了“守株待兔”式“坐商”的经营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服务质量,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使铁路运输企业在运输业的垄断地位在被逐步削弱,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铁老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要想在当前形势下生存、发展,铁路运输企业必须放下“架子”,走向市场,打破垄断,参与市场竞争,真正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二、发挥铁路优势,考虑社会效益,搞活经营增加各项收入 铁路运输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不仅要考虑企业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优势,增加各项收入。 1.增加运量发展运输主业 目前有部分人认为铁路企业情况如此严峻,主要是“死运价对着活物价”造成的,片面的认为只要增加运价就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正是这种观点掩盖了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使得铁路运输企业逐步走向困境。事实上,当运价大于单位运输量的可变成本时,应该以大力提高运量来增加收入。只有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顾客,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目前,公路、水运、航空运输发展迅速,铁路比不上公路的方便、比不上水运的廉价、比不上航空的快捷。但是铁路运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不受自然条件、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对长途、苯大货物有吸引力;在客运方面中途、长途有一定优势。铁路要发展运输主业只有通过改变改变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增加运量来达到增加运输收入的目的。 2.凭借优势发展多种经营 铁路运输企业除了大力发展运输主业以外,还应该依托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铁路有线长、点多、面广的特点,火车站等经营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商业优势,应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旅馆、餐饮商品销售等业务, 来达到增加运输收入的目的。 三、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支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完善经营业绩考核 近几年铁路企业推行的全面预算管理,使成本管理有了一些改观,但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当前部分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停留在制定办法、下发文件的简单管理层面,预算的编制往往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缺乏科学性,预算管理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全面预算管理要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真正摆脱垄断意识,然后要确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制度和工作方法;制定出预算编制、下达、调整、执行、分析、考核的程序和标准,明确各职能科室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权限。 2.制定各项定额标准 强化限额领料管理 随着铁路提速的需求,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被更新和采用,和以前相比,材料消耗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以前定(限)额标准已不能适应管理要求,必须重新确定材料消耗范围,要根据生产现场的具体要求,查定出合理先进的消耗定额,确保生产费用下达既保证生产需要,又不造成费用下达偏差过大产生的浪费。 3.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费用支出 人工费用在运输总成本中占有不小的比例,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铁路运输人工费用的有效手段。现行铁路工资分配制度还不尽完善,“临时工干,正式工指手划脚看”的情况还有发生。机构设置理职能重复、交叉等情况还有存在。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明确责权,一人多能,提高办事效率;在内部设置劳动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择优上岗;积极开拓新业务,努力安置富裕人员;改进劳动工资分配制度,完成按工作量计薪,推行计件工资制度等。 四、培养专业人员,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 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要求,则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员队伍,采用先进控制技术把现有的资源充分管理利用起来,保证战略目标有效、快捷的管理实施。只有这样,铁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金融危机的杀伤力,改善目前状况,实现逆境中的不败。 五、扩大经营规模,向规模要效益 实现金融危机变契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下滑。材料费相对下降的时候,是铁路最好的扩大规模时机,铁路运输目前要把握住这个机遇,一是要加快煤运通道建设:中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要把西部的煤炭,运到东部、中部来,靠飞机当然不行,靠水运非常有限,而走公路,只能是高级能源运低级能源,因为运的是煤炭,耗费的是汽油。只能依靠铁路运输,尽管铁路在煤运方面不断提高运输能力,但是始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对煤运通道要加快建设。二就是西部铁路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一个战略决策。实施这一战略,首先要依靠的是交通基础设施,来带动西部铁路的发展,所以多修铁路,快修铁路,不仅仅是铁路自己的发展需要,也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良性的影响。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加大经济利润考核 [摘 要]随着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转变机制,更新观念,加大经济利润考核,积极采取提高经济利润的手段和措施,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转变观念 加大考核 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随着2010年经济回暖迹象越来越明显,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受到了高速公路、民航、水运的严峻挑战。铁路要想稳固和开拓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尽快转变机制,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利润和传统会计利润的差异,加大经济利润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充分认识引入“经济利润”的意义 1982年,美国思图尔特财务咨询公司,推出能够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和资本效益的经济利润指标,并将 EVA 注册为商标,专门从事 EVA 应用咨询和推广。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利润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还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更是决策与战略评估、资金运用的基础理念。利用经济利润原理,企业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EVA指标不是对会计利润的否定,而是对会计利润指标的一种改进,它更清晰地告诉企业的相关利益者一个赢利的企业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或一个亏损的企业是否真的在破坏价值。 二、深刻理解经济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财务管理中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为更通俗易懂,我们不妨来看看经济学上所谓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经济利润也被称为为超额利润或经济增加值,用公式表示如下: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机会成本。从公式不难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较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利润考虑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会计成本。 三、正确区分经济利润和传统会计利润的差异 (一)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并能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 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利润的计量基础目前限定于历史成本基础。资产、负债的计价,收入和费用确认都以交易发生时的价格入帐。无论现行价值如何变化,对入帐资产、负债不作调整,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价值大、虽然价格变动很大。但在计提折旧的费用时仍按帐面价格计分。经济利润则主要依据现行市价确定企业的收益和费用,并对企业的资产和项目均按现行价值进行考虑。 (三)计量方法不同。会计利润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它是依据企业经济活动中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会计事项计量出来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可确认和计量的事项是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对于未知的或者没有发生的事则不能计量,而计算经济利润则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它的确认既包括已经发生的可以确认和计量的事项,也包括尚未发生,但是与企业经济事项息息相关的、可计量的经济事项,如在确定成本时考虑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 (四)目的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四、企业价值管理的关键为经济利润的好坏 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 而价值管理的关键为经济利润的好坏。 在价值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的价值就等于资本投入量,加上相当于其预计经济利润现值的溢价或折价。即: 企业的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这就说明,在投资资本不变的条件下, 当经济利润 0时,企业价值是增加的;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保持稳定; 当经济利润 五、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 ,加大经济利润考核 铁路运输企业在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更要尽快转变观念 ,加大经济利润考核,争取少投入多产出实现铁路行业的扭亏增盈目标。近几年,铁道部提出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改革思路,尤其是铁路建设大胆引进外资,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充分体现我国铁路加快推进投融资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然,各国股东更为关注的投资回报,所以,铁路运输业加大经济利润考核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对经济利润考核缺乏力度的主要表现: 1.虽然铁路运输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但还没有真正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制约着企业价值管理的深化发展。 2.组织管理机制与价值管理存在不相适应之处。突出表现在:组织机构多,管理层次多,各路局、站段实体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信息流不畅,整体协作性差,对投资收益很少关注,制约经济利润的大幅度提高。 3.铁路运输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步较晚,其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作用还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铁路运输业计划经济的色彩始终难以消褪,另一方面处于相对垄断的产业地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格局始终难以“破冰”,即便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也形同往日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只是把预算简单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按照不超预算原则掌握,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管理、控制职能,全员、全过程参与程度不高。 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还没有普遍深入人心,全员、全过程参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表现在一些站段只有少数几个人进行全面预算的相关管理,很多人员没有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来。 4.对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认识简单化。许多单位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 重视资金运作,轻视对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大大削弱了对经济利润的动态核算和分析。 (二) 针对存在问题,应积极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1.不断学习,认真借鉴,创新财务管理的思想。 我国铁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大胆引进外资,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史无前例的,这也必然导致铁路运输企业在财务管理和核算中的侧重点会有所变化,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在总结和推广财务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与时俱进,引进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加大对经济利润的考核,使铁路运输业在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企业,为铁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瞻远瞩,统筹考虑,不断发掘经济利润增长点。 我们应清醒看到铁路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铁路运输业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做大做强自己的拳头产品,不断发掘新项目、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为此,各铁路局、站段要尽快转变各自为政的局面,把分散经营、整体协作性差的状态转变成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充分发挥铁路核心资源优势,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尽快建立铁路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逐步引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不但把握好眼前的优势,而且注重企业潜在的价值、预计经济利润的流入情况,充分挖掘企业潜在的价值。 3.预算管理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通俗讲,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始于预算的编制,终于预算的执行分析。对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内部管理,防范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树立预算管理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结合的理念。彻底改变预算控制只是财务指标、财务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关系不大的思想。将预算与各级各部门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使各级各部门不得不对预算的整个过程给予重视和配合。特别是对资本性支出项目的预算管理,要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方面要从过去自有资金的狭义范围拓宽到举债经营,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杜绝没有资金来源或负债风险过大的资本预算。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分析和评估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实行全员参与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 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现代成本动因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所以,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求企业各个部门互相协调和共同努力,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个人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尤其是把直接掌握大量成本支出的运输生产组织部门真正纳入成本控制体系中,明确业务部门对生产全过程成本合理性的检查、监督责任,让业务部门参与成本管理,从生产与成本内在依存关系入手,探索灵活而具有流动特征的成本控制方式,使成本管理从简单的事后核算转向生产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应尽快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的手段强化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以市场的标准和经济效益的观点评价、决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完成铁路成本管理与市场对接。从单纯地降低成本向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转变,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和实际效益来指导决策,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篇 铁路运输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2007年我国铁路行业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运输能力和运输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运输总收入33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5亿元,增长11.3%,国铁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利润80亿元。 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铁路行业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在主要提速干线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运输能力和运输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3.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增长8.0%,货物发送量完成31.2亿吨,比上年增加2.5亿吨,增长8.6%,完成换算总周转量31010.34亿吨公里,增长8.5%,实现运输总收入33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5亿元,增长11.3%,国铁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利润80亿元。 2007年我国铁路投资建设进展迅速,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铁路新客站建设有序进行,既有线的改造成效显著。至11月底,全国铁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8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建投资1345亿元,同比增长3.8%。到2007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8万公里,比2002年末增加6100公里,增长8.5%,复线率达到34.8%,电气化率达到32.6%。 2008年,铁道部门将紧紧抓住铁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铁路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全年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00亿元,新线铺轨4415公里,复线铺轨3405公里。预计全年铁路发送旅客14.18亿人,发送货物33.1亿吨,运输总收入3610亿元。在上述指标连续5年来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08年实现客运量同口径增加1亿人、货运量增加2亿吨、运输收入增加302亿元。 一、去年四季度铁路运输生产情况 (一)总体情况 200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在主要提速干线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动车组,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第六次大提速后,我国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的列车运行时间,比1997年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普遍压缩了一半,通过第五次、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铁路运输能力提高50%以上,客货运输产品得到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3.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增长8.0%,货物发送量完成31.2亿吨,比上年增加2.5亿吨,增长8.6%,完成换算总周转量31010.34亿吨公里,增长8.5%,运输总收入完成33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5亿元,增长11.3%,国铁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利润80亿元。在列车速度不断提高、列车密度不断增加、重载运输加快发展、客货运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全路行车重大、大事故较以往有显著降低,2007年路外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2006年减少2606人,下降45.3%。 (二)货运情况 去年1~12月,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31.3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6%,其中累计完成货物发送量31.2亿吨,同比增长8.6%,完成行包发送量0.12亿吨,同比增长8.0%。全年铁路完成货运总周转量23793.1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4%,其中累计完成货物周转量23532.3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4%,完成行包周转量260.87亿吨公里,增长8.8%。全国铁路货物日均装车达139362车,同比增长7.9%。从月度累计数据显示,铁路货物发送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速基本吻合,表示货运的平均运距基本保持稳定。分铁路企业属性看,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所完成的货运量占铁路货运总发送量的比重为83.77%、7.44%和8.78%,占货物周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2.88%、0.55%和6.58%。国家铁路仍然是铁路运输的主力军,在铁路运输距离上也占有明显优势。 2007年铁道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多次圆满完成电煤、粮食、救灾物资的集中抢运任务,重点物资运量不断增长,2007年全国铁路完成的煤炭、石油、冶炼物资、木材运量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72.3%、27.2%、54.5%和18.8%,铁路目前承担了全社会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的运输任务,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2007年,铁路部门通过加大运力倾斜,加强对重点煤炭合同兑现的监督考核,不断提高保障重点煤炭供应的能力。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约完成15.4亿吨,同比增运1.6亿吨,增长11.9%。作为主要煤运通道的大秦线大量开行2万吨列车,并推行集疏运一体化,全年完成运量超过3亿吨,同比增运5000万吨;侯月线运量同比增加1800万吨。其中电煤运输增量十分显著,全年为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和南方六大电网供煤约6.3亿吨,同比增运5900万吨、增长10.3%。2007年以来,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全国368家主要电厂存煤平均可耗天数,一直保持在16天以上的较高水平。 2008年,预计电力冶金等重要耗煤行业对煤炭运输需求继续增长。铁路将主动加强与煤矿、电厂、港口等运量较大企业合作,结合战略装车点建设,努力实现国铁机车直接进矿、进厂、进港办理联送发到作业,实现双赢。同时,铁路运力将向兑现率高的企业倾斜;向技术先进、有利于节能减排、符合循环经济等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企业倾斜;向积极配合铁路开展路矿、路厂、路港直通运输,积极建设战略装卸车点,装卸车效率高、发运条件好、货源潜力大、信誉有保障,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企业倾斜;向大宗长期合同和大客户倾斜;向运需矛盾突出、水运无法到达的中部地区倾斜。 (三)客运情况 去年1~12月,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3.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增长8.0%,完成旅客周转量7217.15亿人公里,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95.03亿人公里,增长了9.0%。其中,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所完成的客运量占铁路客运总量的比重为94.85%、0.35%和4.80%,占旅客周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5.55%、0.09%和4.36%。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我国既有线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延展历程达到6227公里,其中时速250公里线路达到1019公里,动车组已经贯通大部分省会城市,并覆盖东、中部的大部分和西部的部分主要城市,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 经过大半年的稳健运营,第六次大提速效应逐步释放,全国铁路客运量实现历史性增长。根据铁道部数据显示,第六次大提速实施后,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呈逐月递增趋势,2007年5月至9月,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增幅分别为6.2%、6.1%、9.3%、10.8%和12.4%。 在经受了五一黄金周、暑运和十一黄金周的巨大客流考验后,中国铁路逐步释放和发展了运输生产力,迈上新的历史性台阶。去年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分别增长8.7%、14.6%。尤其10月1日当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602万人,创造了铁路有史以来单日客流最高纪录。 至2007年底,全国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已经累计交付105组,用于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提速干线的运营,到2008年底,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还交付81组,用于现有提速线路的运营,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交付22组,用于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预计到2010年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和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将有700组投入使用,客运专线和既有提速干线动车组将实现密集运行,铁路客运能力将大大提高。 (四)2008年铁路春节黄金周 2008年2月6日(农历除夕)至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六),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446.5万人,运送货物6138万吨。7天假期,铁路根据客流情况灵活安排运力,确保了客流高峰期旅客运输平稳有序,电煤、救灾物资及节日物资优先安排,实现了春节期间运输安全畅通。春节7天假期,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49.5万人。尽管2008年春节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部分地区返程客流较往年有所滞后,但是正月初六铁路客流仍旧达到最高峰,发送旅客501.3万人,创春运历史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2008年春节7天假期铁路投入的运能为历年最大。除第六次大提速后运能增加的因素外,为应对节后客流高峰,铁路又加开大量临客,初五、初六两天增开临客均超过700列,初六更是达到740 列,创春运历史最高纪录。春节7 天假期,铁路货物发送量和货物装车、电煤装车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尤其是电煤,春节期间日均装车达4.3万车,同比增长50%以上。铁路突击抢运电煤战役10日结束后,全国276家直供电厂存煤2290万吨,平均库存可耗天数为12天,比2月1日抢运电煤前增加4天。春节7天假期,铁路部门在保证旅客运输的同时,全力确保救灾物资和节日物资运输。7天,铁路共装电力设备、发电机、棉衣等就救灾物资520车,装运鲜活、农副产品、粮食、饮食品等节日物资36184车。 二、2008年铁路发展展望 根据2008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全国铁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关于铁路工作的重要批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紧紧抓住铁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铁路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加强经营治理,深化铁路改革,确保运输安全,创新政治工作,发展内部和谐环境,进一步开创和谐铁路建设的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08年全国铁路的建设、运输和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铁路基本建设 2008年全年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00亿元,新线铺轨4415公里,复线铺轨3405公里。其中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是2008年铁路建设的重中之重,铁道部要求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要求,确保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高标准展开,实现良好开局。京津城际铁路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要全面完成站前收尾工作,必保京津城际铁路在北京奥运会前开通运营,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发挥示范作用。完成合宁、合武、胶济客运专线等工程的收尾工作,早日交付运营。推进哈大、武广、郑西、石太等客运专线和太中银、宜万等铁路建设,全面突破重大桥梁、隧道等控制性工程。 (二)铁路技术装备 1.深化机车车辆装备技术创新。利用引进技术搭建的技术平台进行再创新,研发时速200公里提速客车、时速200公里客运机车、时速160公里货运机车和快捷运输货车、新型双层集装箱货车、重载专用货车等产品,全面提升我国铁路机车车辆设计制造水平。 2.深化客运专线技术创新。深入开展系统集成研究,全面掌握无砟轨道、高速道岔、高强度扣件等设备的设计施工技术。完善时速200公里~250公里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我国时速300公里~350公里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依托京津城际铁路,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客运专线运营标准体系。 3.深化重载运输技术创新。以大秦铁路为平台,提高重载运输组织水平,建立我国重载铁路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标准体系。 (三)铁路客货运输 2008年全国铁路运输经营的主要预期值是:旅客发送量14.18亿人,货物发送量33.1亿吨,运输总收入3610亿元。在上述指标连续5年来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08年实现客运量同口径增加1亿人、货运量增加2亿吨、运输收入增加302亿元。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综合利用路网的整体能力。充分运用京津城际铁路、合宁客运专线、天津-沈阳电气化、徐州-连云港电气化、海拉尔-满洲里二线、朔州-宁武二线、武汉-安康二线、洛湛铁路永州-岑溪-宁武二线、贵昆铁路沾昆断二线、黔桂线扩能改造等新投产线路的能力,使新增能力尽快发挥作用。同时,对既有资源加快“短平快”的扩能改造,对新增和既有能力统筹安排,优化车流径路,实现路网整体能力最大化。 2.提高机车车辆运用效率。机车方面,用好和谐型大功率机车,实现主要干线和煤运通道5000吨~6000吨牵引定数系列化。实施第二阶段优化机车长交路方案,加快构建机务运用新格局。客车方面,打破客车固定配属方式,动车组由全路统一调配,客车由铁路局统一调配。用好动车组替换下来的客车,科学安排“东车西移”。深化客车修制改革。货车方面,优化货车列检布局,取消区段站列检对直通货车的停车技术作业,全路货车周时压缩到4.73 天以下。 3.进一步强化客运组织工作。优化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根据动车组下线数量和客流情况,在全路统一调配运用动车组,增加动车组列车客运量。根据新的节假日方案,切实组织好假日客运。增加假日客运量,增加区域内客车开行数量,增加中短途客运量。加强售票组织工作,最大限度提高票额利用率。 4.深化货运组织改革。重点是抓好“一主两翼两线三区域”、推进路企直通运输、构建区域集疏运系统等三大举措。在充分运用干线能力的同时,加大向宁西、焦柳、沿海通道、新长、华东二通道等两翼线路的分流力度;增加大秦线1万吨、2万吨列车开行数量,实现年运量3.5亿吨目标。改造侯月、太焦线相邻通道建设,实现2000万吨增量;进一步优化西北、西南、东北区域内运输组织工作,实现三区域6390万吨增量的目标。以华北区域为重点,推进集疏运系统建设,提高铁路运输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5.确保重点物资运输。继续坚持运力向重点物资运输倾斜,对煤炭、石油、粮食、化肥、棉花、救灾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运输实行“五优先”政策,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铁路改革与对外开放 1.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铁路建设,扩大合资建路规模。扩大股改试点,积极探索运用铁路优质存量资产改制上市,以存量换增量,推动铁路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坚持多元化、对渠道融资,扩大铁路债券发行规模,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2.继续完善新体制新布局。全面梳理机务、车辆、工务、电务、车务、调度等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情况,以确保安全和提高效率为目标、以车间整合为重点,按系统、逐个站段推进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乘务劳动组织改革为重点,分部门、分系统推动运输劳动组织改革。调整优化编组站布局。 3.扩大铁路对外开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提高我国铁路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泛亚铁路建设以及与周边国家铁路口岸建设。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开拓境外铁路工程承包和产品出口市场。广泛参与铁路多边合作,拓宽国际铁路联运合作领域,提高口岸运输水平,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货物运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继续做好人员出国培训和对外援助培训。做好引进外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提高铁路运输国民经济贡献对策研究 摘要:铁路运输业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影响广泛且深远,其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也关系到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是否协调合理。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我国铁路运输国民经济贡献,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铁路运输 国民经济贡献 铁路网建设 铁路运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担负着主要的客货流运输任务,其发展状况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与否。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运输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铁路运输能力依然比较紧张,仍然处于供给不足的状况,与我国经济地理格局和经济发展的适应度还较低,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从铁路运输需求和发展规模分析,我国铁路还必须要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铁路运输业的经济贡献作用。 1 加强铁路网建设 1)加快高速客运网建设 加强铁路网建设首先体现在加快高速客运网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 6%和8. 77%,大大超过货运年均增长速度,充分显示了旅客运输的旺盛需求。预测今后这一发展趋势还将保持下去,并对运输速度和运输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快发展高速旅客运输正是时不我待的大事。国内外实践证明,旅客运输高速化,既是增强客运能力、增加运输线路客流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节省旅客在途时间的根本举措[51]。 我国客运高速化发展势头很好,铁路实施提速战略成效显著。在此情况下,应该统筹加快高速客运设施建设,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由提速铁路和高速铁路连接各大中城市的全国快速铁路客运系统。 2)强化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对于煤炭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资源要确保其运输的通畅性。保证煤炭等能源物资的运输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强化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方面要做到:重点围绕十大煤炭外运地区运输需求,在建设客运专线等相关线路、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同时,加快煤运通道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力度,形成运力强大、组织先进、功能完善的煤炭运输系统。同时要对沿线的集疏运系统进行配套改造,提高既有铁路干线煤炭运输能力。 3)扩展西部网络,优化和完善中东部网络[52]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的加快,西部地区铁路网密度不断加大,铁路运网规模初步成型,但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还需继续扩展西部网络体系。加强东中西部通道的建设,使川渝地区、江汉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形成大能力通道;实施中东部既有铁路网的电化改造,使京广线以东地区干线电化成网;继续加强中东部铁路网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铁路运输能力。 4)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 建设上海、天津、广州等18个集装箱物流中心,并依托相关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积极推进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部分特大城市间率先实现双层集装箱运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外贸易和港口发展需要,满足货主对便捷、安全和“门到门”运输的要求,开辟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 2 重视铁路运输枢纽合理布局 运输枢纽是运输方式的结合部,车、船、飞机运转作业的操作场,旅客和货物换乘、换装和集散的中枢,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各种运输方式只注重自身运转作业场所建设,而对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枢纽设施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交通结合不好,客、货运转不方便、不通畅;甚至一边扩大枢纽建设规模,一边交通挤堵加剧,成为影响综合运输效率的重要环节。为此,铁路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铁路枢纽在综合运输枢纽中的布局,并结合运输体系现代化,与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实现布局合理化,运输过程“无缝化”。 铁路运输枢纽布局合理性应包括2个方面:一是枢纽在全国铁路网上布局合理;二是在综合运输枢纽地区铁路枢纽与各种运输方式及城市交通应紧密衔接,布局合理,特别是在对全国交通乃至国际交通有重大影响的特大城市、大城市综合运输枢纽中的铁路枢纽,应该做出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规划。 3 加快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现代物流是新世纪运输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理念的重大转变和经营方式发展的高级阶段[53]。铁路运输企业应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束缚,调整经营战略,加强物流管理,完善物流设施,提高物流技术,形成物流系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充分发挥铁路遍布全国的网络和节点优势,建立现代物流中心,使其从传统单一的运输装卸作业转到以货场为中心的运送、装卸、包装、仓储、保管和库存管理等综合物流,并且对物流运输实行功能系统化、组织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最大程度地为顾客提供全过程、综合性、高质量的增值服务,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拓展铁路新的服务范围和经营项目,不断提高铁路货运、行包运输的经营层次和利润水平。 4 积极推进铁路运营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综合运输管理相结合是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核心和最重要手段。以综合运输管理信息化改造传统的综合运输生产、管理和服务手段,形成一种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智能化、高效化新型一体化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54]。 当前,铁路已拥有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和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MIS)等信息系统,但相关信息仅在铁路内部共享,并没有与其他运输方式联接成网。为适应一体化交通,铁路应及时将采取有关措施将相关客货运信息尽可能与其他运输方式联网,即使现在不能联网,也应预留一定接口,以备将来联网。同时,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实现对运输组织、财务、统计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提高运输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和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在铁路各部门、单位之间进行财务清算和信息沟通,并使旅客和货主能了解铁路所开展的运输服务,查询到铁路的客货运输信息,达到宣传铁路,树立良好形象的目的;同时也能反馈旅客和货主对铁路的意见、建议、要求和有关市场信息,从而有利于铁路及时改善运输服务和掌握运输市场。这将对扩大铁路的影响范围,开拓运输市场,提高铁路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5 加快铁路创新体系的建设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线桥隧涵等站前工程通过科技攻关和试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完全独立的技术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原始创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坚持系统集成创新,形成满足我国客运专线站后技术系统集成的基本思路、标准和要求。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坚持自主创新,结合国情路情,以中方企业为主,设计开发适应我国客运专线运营要求的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思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机车车辆装备的现代化。 6 结语 我国铁路运输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铁路运输业的前向推动作用,更加体现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为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我国应该继续巩固铁路运输业基础产业地位,并加快其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步伐,使其更好的贡献于经济发展。在未来一段很长时间内,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化,我们应该发挥铁路运输业参与国际竞争,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布局合理优化等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引导其由物流和客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方向发展。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发展与革新,交通事业也不例外。在交通运输行业的中,铁路运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铁路运输的收入管理,直接影响着铁路的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铁路运输收入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关键词:铁路 运输收入管理 经济效益 联系 铁路运输的收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同时也是铁路部门维持日常运输状态,为国民提供方便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更是铁路部门兴衰的关键。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名共和国铁路法》等有关铁路管理法令管理并保护着铁路运输的资金收入,除了上交国家一定的税收后,大部分都用于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行。因此,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部门经济效益关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一、铁路运输收入 铁路运输收入是指铁路运输企业在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和辅助作业中,向旅客、托运人、收货人核收的票款、运费、杂费等运输费用的总称。铁路运输收入应按以下原则进行确认与计量: 1、旅客和货物(含行包)运输,无论是否收讫价款,都应当在售出车票或办理承运手续并出具运输票据后确认收入。 2、对先运输后办理手续的军事运输和政府指令性运输等特殊运输业务,应当以实际运输后的后付票据确认收入。 3、两个及以上企业联合完成的运输业务,以及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相关服务,按照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目前即为铁道部,以下称铁道部)制定的收入清算办法或联合运输合同、协议,根据全国铁路运输收入清算机构出具的收入结算凭证,或者企业间互相认定的结算金额,确认各自的收入。 二、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 (一)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概述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运输收入的有效管理对于居民出行的便利、居民的财产安全以及铁路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工作是指对铁路客货运输票据、运输进款资金运动和运输收入实现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 (二)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基本任务有如下几点 1、监督客、货营业单位正确核收各种运输费用。 2、负责运输收入进款资金的管理,确保运输收入完整和资金的及时缴拨。 3、对各项运输收入进行审核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准确的运输收入数据信息。 4、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结算和运输收入清算提供准确的运输收入数据信息。 5、负责铁路客货运输票据的印制、供应、使用和保管等管理工作,保证运输生产的需要。 6、负责编制铁路运输收入预算,并组织落实。 7、查处各种侵犯铁路运输收入的违章违纪行为。、 三、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2005年12月29日第十五次铁道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有效地制约了铁路收入的不合理管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铁路的建设能够将各个地区的主要大中城市连结起来,形成快速铁路客运网,带动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不仅关乎铁路本身所涉及的局部经济效益,而且更联系着项目为整个铁路网运输收入系统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和为其它领域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对铁路经济效益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能带动服务产业的发展 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铁路运输收入,对铁路运输过程中的服务系统加强其水平,提高铁路的经济效益。运输收入进款存放地点,有安全设施和防范措施,分工明确、功能合理的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体系,可使铁路交通服务趋于一体化,提升铁路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城市间及城市与交通据点间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有助于加快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铁路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铁路客货运输票据的合理化对铁路经济效益的影响 铁路运输收入分为客运收入、货运收入、铁路建设基金、代收款。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关乎铁路运输生产系统运行秩序正常运行。铁路运输企业及其所属的站、段均应设置票据库。票据库必须有保证安全的设施,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和交接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建立票据总账和明细账,掌握请领、使用和结存情况,定期清查。有效地票据能对铁路运输收入起到监管的作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铁路经济效益,降低铁路运输的成本。 (三)运输费用的有效核收对于运输企业经济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在办理货物运输业务和其他辅助业务中,使用铁路客货运票据,按规定向托运人收货。对于运输费用的有效核收,有利于提高国家批准征收的铁路建设基金。运输收入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如实的反映运输收入动态,运输费用的有效核收对于运输企业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个机遇。 (四)坏账损失对铁路经济的损害 在运输收入的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失职造成的无法收回运输收入进款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铁路经济有着严重的威胁。铁路运输企业的运输收入没有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各个部门对客货制(售)票系统生成的原始信息没有及时进行稽核、检查,对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监督检查.会有可能导致坏账损失现象。坏账损失会造成现金事故、票据事故、导致客运收入和铁路客货运输低,不利于铁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收入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财政收入的管理,铁路运输部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因此在这一方面对于运输的经济收入更是要加强管理。铁路部门的收入一般都是国家招收的财政部门人员管理的,国家的财政部门人员收到顾客的资金以后由会计部门核算,核算过后再进行资金上缴。由于我国的铁路运输路线都是国家投资建造的,国家才是最大的股东。所以,一般情况下,要交一定的税收给国家,其次才是用于铁路部门的建设与发展。铁路部门经济效益的增长将提升整个铁路部门的质量,无论在人员、设备的管理方面,还是在铁路人员工资、福利等方面都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效益无法提升,导致铁路部门在铁路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方面存在拖欠、缺乏、扣除等不良现象。这将导致铁路工作人员对顾客的热情大打折扣,在顾客买票期间,工作人员服务不到位,冷言冷语对待顾客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正因为如此,在收取资金的过程中表情相对麻木,火车运行时间描叙不清,或者是根本就不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以致顾客购买车票之后常常出现退票或改签的情况。这对铁路运输的收入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最重要的是浪费了铁路运输资源,使得有些有急事的顾客赶不上末班车,而且还浪费了顾客和工作人员的时间。这样的恶性循环可能在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我们应该杜绝此现象。这就要从铁路部门内部着手,铁路部门在加强铁路运输的收入管理同时,铁路经济效益将会有显著地提升。相应的,铁路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都将会有大幅提升。这样,铁路员工们没了后顾之忧,自然会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铁路部门打造良好形象的同时,也为铁路部门增加了经济收入。 四、结束语 铁路是我国主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铁路运输收入的有效管理,不但能改善铁路收入管理系统的基础设施,更能有效地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为地方经济开发、招商引资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摘 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在结合自身所学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二者的关系,认为为更好的促使我国铁路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分别为: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和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五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铁路运输;运输票据;核收结算 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办理客货业务中,使用铁路客货运输票据并按规定向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等核收的票款、运费和其他与客货运输有关的收费。它是铁路运输企业的投入回报,是铁路基础建设重要资金来源,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增加铁路运输收入,实现其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铁路运输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健全完善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能够促进铁路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则会迟滞铁路经济效益的增长步幅。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铁路客运、货运票据是国家批准的专业发票,是铁路运输收入的原始凭证。对客货运票据的管理,包括票据类型、样式、印刷、定印等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此举既保证了国家财税收入的稳定安全,同时也是铁路运输规范化运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规范的运输票据管理有利于防止铁路运输收入的流失,增加铁路运输收入,进而提高铁路经济效益,实现铁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反之,混乱的运输票据管理状况不仅造成国家财税收入的流失,同时也造成铁路运输收入的消耗,降低铁路运输效益。 2 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时,铁路运输企业应严格遵循国家铁路总局(原国家铁道部)制定的铁路运输客货票据核收运输费用。这对于统筹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实现铁路经济整体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运输费用上按现付、到付、后付、预付四种方式进行核收,加之,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的两种结算方式。拓宽了核收结算的渠道,增加了铁路运营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迎合了当前日新月异的金融工具的更新发展,是铁路运营模式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另外,对军事运输费用、邮运运费、预付款的结算管理,拓宽了铁路运输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辐射面,更好的发挥铁路运输的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效益。 3 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严格的运输收入进款管理制度是保障运输收入资金及时到位以及资金安全的前提条件。运输收入进款的保管、存汇以及账表编报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明确清晰的责任制和运输收入款的安保制度为运输收入的规范、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运输收入进款动支范围的界定,既保障了铁路运输收入资金的规范动支,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铁路运输收入资金的价值,如对垫付旅客和路外人员意外伤亡、急救或埋葬费用;垫付托运人责任的途中货车整理换装费和包装修补费;铁路运输企业批准垫付自然灾害急救款等动支例外的规定,体现了铁路运输业以人为本,服务大局的企业理念,这对于其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和赞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增加了铁路运输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济效益。 4 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铁路运输的国际化态势也日渐显现,铁路运输业面临着国际化管理的挑战油然而生。国际联运收入管理正是面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举措,它以国家铁路总局国际联运清算中心为支点开展国家联运业务。拓宽了铁路运输业务范围,增加了铁路运输收入,同时糅合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从近几年来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各国的开工建设可见一斑。国际化联运收入管理顺应这一新形势,积极探索管理手段的改革创新,并结合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打开了国际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新局面。有力的保障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拓宽了铁路经济效益增长的国际视野。 5 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为了保障铁路运输收入的正确核收与完整上缴,而建立以会计核算、内部审核以及实地稽查为支撑的监督检查制度,保障了对运输收入资金运作以及运输收入实现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完备的监督检查制度是任何机制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如果离开了监督检查则会造成铁路收入资金的流失以及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杜绝此类行为唯有加强监督检查之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从根源上消除违法乱纪行为,保持铁路运输业的清风正气。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铁路经济效益的稳定,防止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进而打造一个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健康态势。 6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制改革同样渗透到了铁路部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成立意味着铁路运输与市场经济的并轨。在这种新的格局下,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文将立足于铁路运输收入的具体管理制度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分别为: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和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五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试析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铁路运输企业作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中坚力量,铁路运输企业需要重视企业自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财务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提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效益 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经济依据。随着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铁路运输企业需要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运输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支出,保证经济效益。 一、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存在运输路线长、中途站点多、运输量过大的运营特征,在财务管理体制中,涉及到的资金量大,但是经济效益低下,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负债经营,财务成本高。第二,铁路运输企业相应的检查多,常常要接受铁道部、税务、财政等部门的检查,使得铁路运输企业财务费用增大,耗费大量精力。第三,由于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规模较小,但数量众多,缺乏展业的财务人员,且分工不够明确,财政职能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管理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含资金管理、利润分配、投资管理及风险管理等内容。对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处理好财务关系并组织好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财务活动主要包括投资活动、资金的筹集及运营、企业资产的分配等内容。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投资资金的管理,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铁路运输企业明确自身流动性资产以及固定资产,并考虑到运营设备的折旧率,从而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以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可行性指导,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活动具有复杂性,使得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难度。铁路运输企业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骨干力量,具有极大的流动性、跨区域性、持续性,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企业成本增大,不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目的在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无法满足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变化,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层次的提高,充分利用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强企业管理水平及应变能力,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结构的优化发展,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管理措施 (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各种企业经营活动,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规划与控制。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我国主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对铁路运输企业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财务管理作为企业重要内容,其根本要求在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在当前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资金流动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铁路运输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企业经济活动为中心,制定规范的经营管理型财务会计制度,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充分结合其行业特点,优化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长。 (二)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结构调整,企业财务部门需要明确现代企业财务会计职能,由于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两个方面,管理会计工作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利益,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整理,从而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科学指导,负责财务部门会计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完善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体制 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体制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铁路运输企业需要不断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内部监督体制,由股东大会形式财务监督权力,对企业董事会及经营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经营部门与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密切联系,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充分发挥监事会、财务总监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监督体系,通过财政、税收及银行等经济监督部门,加强对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会计成果的监督与管理,实现铁路运输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化,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是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工作能有效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因此铁路运输企业需要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监督体系,实现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有效控制,优化财务部门人员结构,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抓住时展机遇,制定合理规范的资金使用计划,推动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作者单位:大秦公司铁路资金结算所)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宏观分析 【摘要】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确立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然后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和《铁道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提出影响经济发展的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指标,然后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利用Eviews软件进行OLS回归分析,剔除导致多重共线现象的铁路运输业发展指标,之后通过异方差检验和自相关检验得出经济发展与相应铁路运输业指标的模型方程,并据此提出铁路运输业的提升路径以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铁路运输业 OLS回归分析 异方差检验 经济发展 一、引言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资源分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带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而铁路运输因具备运距长,规模集约、连续性强的特点,可以有效的联接全国各地并能对国民经济有着明显的联动作用,削弱因空间阻隔和地域差异带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此外,铁路运输业作为我国综合运输网络中的骨干,是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更是改变我国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非均衡的大动脉,对其他运输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本文通过Eviews软件定量地分析我国的铁路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相关政府部门在铁路规划、铁路网络布局建设提供政策上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发挥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铁路运输业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关于铁路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均有过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世纪上半叶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一书中就曾提出“交通运输的研究可以有力推进国民生产力的论点”;20世纪80年代时期,美国运输经济学家罗依桑普森在《运输经济一实践、理论与政策》一文中提出“按照区域发展生命周期,将区域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特征,提出了运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假说,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运输特性及运价政策的区域经济影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已经突破定性探讨,呈现出定量化研究的导向。Ozmen Ertekin,Dilruba、Huang,Guoxiong、Van de Vooren、Chia-Hsing[10]分别从不同方面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交通运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铁路运输方面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并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张风波(1987)、王际祥(1996)和杨浩(1995)分别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国民经济和运输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及探索运输预测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际应用。张伟(2004)提出了“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建立了需求和供给理论模型”。武旭,胡思继(2005)对铁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合理选择决策单元及DEA模型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铁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测度公式,以及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等概念。 综上所述,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角度可知: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相关的系统分析及评价,仍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领域。 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趋势分析 根据1984~2013年3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情况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动图,如图1、图2所示。自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总体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并于2002年至今,经济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我国经济自1984年至1990年期间增长速度较缓,增长率呈现明显的下挫趋势;自1991年经济增长率提升至14%,但随后的10年间,经济增长率仍处于缓慢下降趋势,但年增长率仍未知在8%以上;2001年开始我国迎来了大发展的十年,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也基本维持在10%以上。 (二)铁路运输业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及铁道统计公告对全国铁路主要指标的考核,全国铁路运输能力主要包含:铁路客运量、铁路旅客周转量、固定资产投资额、铁路货运量、铁路货物周转量5项指标。因此本文将上述5个指标作为考核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参考,图3至图7为相关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对比。 由上述趋势比对可以得出:这六个指标在1984年至2013年3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趋势过去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但在04年开始出现激增状况,主要原因是高铁时代的巨额投资带动所致,最近4年出现的投资额变动同样是由于高铁建设投资的收缩所致。 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因为反映交通运输的各项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有着长期稳定的相互作用,并且能够直接影响国能生产总值。为全面反映铁路运输业发展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因此,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为y;令解释变量“铁路客运量”为x1;“铁路旅客周转量”为x2;“铁路货运量”为x3;”“铁路货物周转量”为x4;;“固定资产投资额”为x5,根据从国家统计年鉴中收集到的数据,建立与之相关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a+b*x1+c*x2+d*x3+e*x4+f*x5。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见表1: 根据表2可得数据:R-squared=0.994462;Adjusted R- squared=0.992331;F=466.8415;T=(-4.850397)(3.224112)(0.205770) (2.505056)(-2.361077)(0.927874)。 由上述回归数据可见,该模型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466.8415明显显著,参数t检验结果不显著,由此可知,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如果要得出合理切合实际的模型,就需要进一步验证是否真的发生多重共线,如果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就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以降低多重共线性。下面分别做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结果见表2。 其中,加入x2的方程Adjusted R-squared最大,以x2为基础,依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比较得知,加入x1的方程Adjusted R-squared为0.982901,改进最大,且各个参数的T检验显著,选择保留x1再加入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表4。 在x1 x2基础上加入x5后的方程Adjusted R-squared显著增大,且当可决系数α=0.1的时候,tα/2(n-m-1)=t0.05(15)=1.753,各个参数的t检验都显著。而当加入x3或x4时,各参数t检验均不显著,说明引起多重共线性,所以应将参数x3和x4剔除,修正后的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二)异方差检验与修正 采用怀特检验的估计结果如表6。 由表7可知,对回归结果做怀特检验得到nR2=9.43274,并且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下,?2分布的临界值?20.05(5)=11.07。因为nR2 (三)自相关检验与修正 对样本量n=19,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查得dl=0.97,du=1.68。而模型中DW=1.791264,所以du 综上所述,模型方程式为:y=-279417.2+2.629486*x1+ 25.85680*x2+3.0310877*x5,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铁路客运量增加1万人、铁路旅客周转量增加1亿人公里、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1亿元,分别增加2.629486亿元,25.85680亿元和3.0310877元。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铁路客运量、铁路旅客周转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三个指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政府在进行经济发展,平衡区域差距时,更应从客运铁路的角度出发,增加投资金额往往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着更加强烈的推动作用。就目前而言,在国家大政方针下积极稳妥的推进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带动整体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协同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有利于经济良性化发展和服务社会化的效益。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摘 要】随着铁路运输企业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带来缴税方式、票据管理等一系列的变化。通过分析“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生产成本、利润等,提出扩大进项抵扣范围,制定合理的价格水平,采取纳税筹划等多种有效途径合理降低企业税负,实现铁路运输行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效益 研究背景 2013年12月1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明确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4年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收入大幅下降,同比下降82.7%,而增值税收入增长显著,同比增长173.9%。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有利于促进各行业间的的税负均衡,再加上现行物流业,运输业的市场发展迅速,为铁路运输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进一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市场化过程。 但是在实践中,交通运输业在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实际税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上升了。税负的增加到底在铁路交通运输业是否具有代表性,营改增的推行是否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发展?本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营改增实行前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总结铁路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及效益的变化情况,并为营改增政策的完善,提一些自己的意见建议。 “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1.“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成本影响 营改增后,进项税进行了一定的抵扣,导致了企业的营业成本降低。对于铁路运输业,一般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设备运转成本、设备维修成本、银行贷款利息和其他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费等。在成本方面符合票据抵扣的可以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不必进行增值税的重复征收;交通运输企业对购买的固定资产进行进行税额抵扣,一方面减少企业应纳的增值税额,另一方面减少了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根据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进项税额抵扣,直接减少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减少,使得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内,交通运输企业利润得以增加 2.“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的影响 实行“营改增”,由于计税基础改变,营业收入不含税价,在原有的定价体系下,降低了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企业利润。 假设企业销售单价S 和销量P 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在转型前的收入为S×P,然而在营改增后企业销售货物中的价格中含有11% 的销项税税额,转型后的营业收入可以表示为S×P/(1+11%)。我们可以看出1/(1+11%)小于1,由于销售价格还要加上增值税,所以可能导致销量下跌,那么企业的营业收入在营改增后有所降低。 3.“营改增”对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影响 企业进行营改增后,增值税从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下排除,营业税金及附加项下的企业城市建设税和教育费是以增值税税额为计价基础,企业的利润也会受到影响。 假设取得收入M元,计入利润表的营业成本为A元。增值税为M/(1+11%)×11%-A/(1+17%)×17%,营业税为 3%×S,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综合税率为C,其中C=3%+7%=1,则当(0.0991M-0.1453A)×c 0.03M,即0.0691M 0.1453A时,营改增后营业税金及附加大于未实行营改增时的费用,反之,营改增后营业税金及附加小于未实行营改增时的费用。这一举例说明了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会引起交通运输企业利润的变化。 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挑战 1.在铁路运输企业的营改增实行初期,还缺乏完备的经验 由于纳税主体征收标准的不同,小规模纳税人,我国采用简易计税办法,“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有所降低。但铁路运输企业大多数属于一般纳税主体,采用一般计税方法,税率的大幅度提升,导致销项税额过大。存在一定的税负增加的情况或者风险。 实行不同税率的交通运输业与服务业部门在实际的缴税过程中,很难对不同的征税种类进行区分甄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在缴税方面的人力成本。另外,进行营改增之后,要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相应机构进行调整,采取统一管理的办法进行增值税征收。前期只涉及票据层面的调整,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但基于我国运输企业目前存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深化改革势必影响到部分利益团体,为增值税的改革设置了重重障碍。 2.铁路运输企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在铁路运输企业企业实行营改增一年的时间里,企业也在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积极融入改革的热潮中,发挥产业内的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信企业能通过建立新的制度,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从而带动铁路运输业的上下游企业加速发展。 3.扩大抵扣范围 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扩大进项抵扣范围。实行营改增之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稍有增大,从成本上到费用和固定资产都要考虑可抵扣与不可抵扣的税目。根据“营改增”的政策相关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维修用材料、电力等相关应税服务时,其增值税进项税是可以进行抵扣的,但是必须要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作为实现进项税抵扣的重要依据,如果能够及时合法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就可以有效减轻税负。 4.税负筹划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国的税制监管也愈加严格。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税收筹划工作的展开,税收筹划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政策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税制监管,及时发现营改增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完善税收筹划的会计处理制度,例如对于存货的非正常损失如何会计处理都要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同时对于企业自身的纳税身份认定也要明确,避免假造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获取专用发票来降低自身税负的行为。 5.制定合适定价策略 增值税就是对货物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进行征税,那么企业在考虑其税负负担的时候,应该适度考虑提高产品价格,将税负适当转嫁给消费者。提高销项税额,在进行税额不变的情况下有利于降低增值税,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税负,增加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找到价格上提的最佳平衡点,既能保证终端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增加幅度在11%以内,从而保证客源不至流失,也能保证税改后企业利润总额及现金净流入量比税改前大,对终端消费者或是企业本身都较为有利。 交通运输业作为此次改革的先行试点行业,要牢牢抓住改革的机遇。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即使在个别税负增加的情况下,企业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运行模式,适应市场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前提下,明确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提升企业纳税统筹规划的能力。通过纳税筹划等多种有效途径合理降低企业税负,提高铁路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推动铁路运输业尽快融入市场,带动相关附属产业的发展。实行“营改增”,享受改革的发展红利,进一步深化财税、企业、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项改革,以制度创新焕发发展动力。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作者简介:刘楠(1987.4-),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经济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摘要:铁路运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显得更为重要,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促使铁路运输的提升,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铁路运输的主要因素,然后对铁路运输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重点剖析,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铁路运输;社会经济;相关性 一、铁路运输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铁路运输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并且其相关度很多,变化趋势极为相似,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通过二者的关系,可以将铁路运输发展和社会经济之间构成一个反馈系统,并且在这一系统内实现铁路运输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一)社会经济发展是铁路运输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基础,而在交通运输领域,表现为经济对运输需求质和量的提高,因为交通运输需求人们对空间位移所有需求,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人或者物的位移。从对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方面来分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直接的,如果经济规模小、结构比较稳定,并且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那么交通运输的规模就比较小;而如果经济结构出现变化,很多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过渡,在工业化生产中对原材料、能源、矿产等方面的需求增加,那么货运量增长率就会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 而生存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运输质量和数量的提高,因为生产结构变化会导致人流密度增加,人们对铁路客运的速度要求更大,这样就要求铁路运输提高自己的速度和服务质量,也就是提高铁路运输业。因此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为铁路运输提供了很大的需求,对其发展方向有一定决定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这一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铁路运输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提前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必须发展铁路运输业。 (二)铁路运输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手段 铁路运输与农工业生产相比,主要是依靠增加服务对象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来附加产业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必然会带来国民经济的增长。 首先从产业前向波及的角度来分析,波及就是当铁路运输业发生变化时就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变化,而铁路运输除了对国民经济产生直接价值之外,还会促进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在各大火车站都可以看到超市、酒店等各种商业行为,而这些产业都是以铁路交通为依托的,不仅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还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 其次是铁路运输行业也会消耗汽车制造业、机械工业、电子、贸易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在建设铁路运输基础设施时需要大量的水泥、钢铁和机械设备等原材料,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也需要消耗电力和煤炭等资源。因此,铁路运输业在扩大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这些产业的发展,这就是铁路运输业的后向波及效果。 最后从时间顺序方面来分析,铁路运输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相同。在经济发展起步的初始阶段,铁路运输可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和货物的流动,所以必然会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在经济进一步发展阶段,铁路运输需要扩展和完善,经济和铁路运输是同时发展,铁路运输业也发展成熟,新兴产业对交通工业的支持作用更大,而铁路运输在这一阶段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型为主。 二、铁路运输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在货运量和客运周转量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对铁路运输的影响是通过社会经济中的诸多因素引起的,而目前的铁路运输可以分为铁路旅客运输和铁路货物运输,详细来说影响主要包括: (一)影响铁路旅客运输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因素,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种经济制度背景下,就业和户籍限制得到了放松,从而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集聚增加,也成为我国目前铁路客运的一种特殊现象。 其次从经济因素来分析,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和生产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很多人口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过渡,外出就业的人数增加,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也大大增加。 第三是生产力布局得到了改变和调整,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强,新开发区和自身原籍的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二者在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都加强了交流。另外一方面,经济发达和新开发区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增多,而发达地区和新开发区在其中也扮演了客流流入和流出的集散地角色。 最后是人口数量及其构成的因素,人口规模、年龄、城乡比例等因素对客运都会产生影响,人口规模大比如会引起客运量增加,而青年在人口中的比例增长也会促使客运量需求增加。一般来说,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对客运的需求量更大,所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客运量的需求也会增大。 (二)影响铁路货物运输的因素分析 首先从经济体制因素方面来分析,随着我国从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方面转变,产品流动的范围在竞争体制作用下得到了迅速扩大,流动的自由度也迅速提高,这样就对铁路货物运输的需求量增大,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外货货运量也是飞速发展,对我国铁路货物的构成和流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次从经济因素方面来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工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对货物运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用机械和农用品的运输都得到了增加,而工业生产中队原材料、矿产、能源的需求必然也会影响货物运输需求,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货物流动更加频繁。 第三,生产力布局对货物运输网络的布局有着决定作用,因为生产力布局包括资源产地、产品消费地等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的距离就对货物流量、流向和距离等方面有着决定作用。通过对我国最近几年生产力布局来看,很多企业愿意把工厂建设在新型开发区,而这些地区远离城市,其矿产、原材料、设施等方面的生产要素就需要依靠铁路货物运输。 最后从运价水平方面来分析,货物运输会随着运价的波动而波动,并且随着运价的升高而需求降低。铁路货物运输也有很多替代性交通工具,相对于其中交通工具,铁路货物运输除了要在速度、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优势之外,还需要在运价水平方面取得优势,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选择铁路货物运输方式。(作者单位: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提要] 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及制约的关系,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铁路运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铁路是中国长期发展以来最基础、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为地域辽阔但资源分布不均的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伴随铁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区域间的辐射能力得到很大的扩展,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产业转移,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不过,为保障与促进铁路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还需要人们理清两者的关系,并提出有效建议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一、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铁路运输加大了城市之间的融合程度,铁路运输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意义,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助、互制的关系。首先,铁路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供给,先进的铁路运输系统拉动与促进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反之则制约及阻碍着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其次,在铁路运输的支持下,区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又反过来影响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会随之发展变化,进而影响与制约着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若违背区域经济发展实情来扩展铁路运输建设,则会造成交通资源的闲置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甚至会拖累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经济和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积极采取有效政策与策略来处理两者的平衡,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二、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一)协调发展应防范的问题 1、负溢出效应的防范。我国铁路的发展是顺应时展需求的产物,铁路的发展始终要配合与适应生产力的需求,因而在利用铁路运输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负溢出效应的防范,即铁路运输系统的扩展需要和区域经济科学对接,防止因超前的铁路运输而加重区域经济的负担。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区域经济的发展还相对较弱,物质条件与基础设置还不够成熟、完善,铁路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促进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规划与布局区域铁路运输系统时需要着重考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对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对接就会造成区域经济负溢出效益的发生,进而制约与阻碍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替代效应的防范。近些年,我国铁路运输的建设在不断完善,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开通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相比较公路、航空等其他交通运输工具来说,铁路运输具有较高的替代性,但反过来铁路运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防范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对其的替代性。铁路的建设与完善需要从整个国家的战略视角上进行科学分配、合理规划,需要在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与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来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以此来防范替代效应的出现。所谓的替代效应,就是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协调规划与布局铁路的建设,以实现铁路运输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发挥各自优势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促进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1、加强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规划,实现双赢目标。鉴于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为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加强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可持续规划,以双向的契合来实现双赢的发展目标。铁路运输的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大的供给,以此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与优化,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影响与决定了铁路运输建设的发展程度,铁路运输的建设与规划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因此,从科学性、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加强对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合理规划,以最大限度发挥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一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在铁路运输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完善与优化铁路运输建设,积极发挥铁路运输优势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设高效完善的高速铁路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其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铁路运输开始优化路网结构,大力发展建设高速铁路,提出“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建设构想,以此大幅度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速度与能力。发展建设高效完善的高速铁路网,扩大路网规模与覆盖面,这是促进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铁路运输的综合效率,加强铁路运输的辐射能力,以此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发展建设完善的高速铁路网,连接贯通西部与中部、中东部地区,实现东西、南北的沟通,完善各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结构,促进铁路网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三、结语 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产业,铁路运输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想实现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应当重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对接,优化配置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要素和资源,加强对协调发展过程中防范问题的重视,科学处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最终实现双赢目标。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浅谈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 摘 要:铁路运输是交通运输业极为重要的方面。铁路运输能否切实达到其经济收益与其收入管理密切相关。本文从铁路运输收入情况入手,同时对此进行分析概括,并对铁路运输的收入管理进行了分析阐述,并针对上述情况,对管理铁路运输收入对铁路经济收益的影响进行讨论。 关键词: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经济效益;联系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铁路运输收入是其中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与此同时,铁路运输收入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关系着铁路部门日常运输能否处于正常状态,更极大程度上联系着铁路部门的兴衰。铁路运输资金收入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其收入在缴纳固定税收后,更多部分都用来维持铁路运输工作。所以,铁路部门经济收益与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有着密切联系。 一、铁路运输收入 铁路运输收入应按以下原则进行确认与计量:1旅客和货物(含行包)运输,无论是否收讫价款,都应当在售出车票或办理承运手续并出具运输票据后确认收入。2有些军事车辆以及政府特批的运输车辆,这些运输业务一般都是后续才能办理手续,这种情况要按照后付票据进行确认和收入。3如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运输工作,或者企业之间相互提供运输服务,应该按照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目前即为铁道部,以下称铁道部)规定的清算方式或者合作运输合同、协议等,按照全国铁路运输收入清算机构出具的收入证明或者票据凭证等,或者企业之间都承认的金额,进行各自的收入确认。 二、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 (一)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概述。现如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越发迅速,其中,铁路扮演着及其关键的角色。国民的出行能否达到快捷方便,国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能否得到保障,要保证铁路经济收益不断提高,首先要保证运输收入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做到实处。所谓对铁路运输收入进行管理就是对货物的运输票据、运输进款资金运动和运输收入实现的整个阶段进行全程的监管与控制。 (二)一般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基本工作任务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监督客、货营业单位必须准确收取各项运输费用。2对运输收入的资金进行严格的管控,保证收入资金能够全部准确的缴拨。3对于所有运输收入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并具备相关会计报表,运输数据信息必须完整准确。4为保证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结算和收入能够清算清楚,要有详细的收入清算数据信息记录。5印制相关的铁路运输所使用的票据等,保证运输管理的使用,确保运输生产的需要得到及时的供应。 三、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铁路经济效益与其运输收入管理工作相辅相成,相互提升。铁路也是城市发展比不可少的方面,有效的铁路建设能够连接=结不同地区的大中城市,并建立铁路客运网,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工作能否有效,极大程度上对铁路本身相关的小范围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的同时,还关系着其他相关领域间接经济效益的发展,更与整个铁路运输收入系统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一)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能带动服务产业的发展。铁路发展来看,只有保障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工作切实到位,才能使得铁路运输收入真正增长。运输收入中,为了促进铁路交通一体化发展,对铁路运输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城市之间,城市与交通据点间不同方面的交通需求给予满足,就要对于其进款存放地点,其安全性一定要保障,相关防范设施一定要到位,同时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系统也要有明确切实的分工,功能科学有效。从而使得服务产业发展能够迅速有效,同时铁路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得到提升。 (二)铁路客货运输票据的合理化对铁路经济效益的影响。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关乎铁路运输生产系统运行秩序正常运行。票据要有总账目以及账目明细,票据请领、使用和结存情况必须明晰,要有清算核准程序,做到定期检查核对。对于票据进行管理是保证铁路运输收入得到控制与监管的重要环节,直接和间接地影响铁路经济效益,降低铁路运输的成本。 (三)运输费用的有效核收对于运输企业经济的影响。在进行办理铁路货运运输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中时,让托运人收货时务必要根据铁路货运票据进行,并严格按章有关规定执行。切实科学的收取核查运输费用。保障运输收入动态切实准确的被反映出来。运输企业运输费用核算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对其十分重要。 (四)坏账损失对铁蓐经济的损害。运输管理阶段,运输收入进款无法有效回收往往是因为管理人员失职造成的,有时,对于铁路运输收入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不到位,就会使得坏账损失的不良问题产生。各部门对于稽核,检查客货制售票系统原始信息工作不到位,没有切实按要求检查信息网络传输准确性,使其处于不安全状态,都可导致上述问题。坏账损失不仅会致使资金,票据事故,还会减少客运收入,降低客货运效率,进而阻碍铁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五)收入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财政收入管理是企业发展关键的保障,国家经济的好坏也与铁路运输部门有着最为密不可分的联系,鉴于此,运输经济收入管理更需要提升完善。通常情况下,由国家所招的财政部门工作者来负责管理铁路部门收入,其管理者要在顾客上缴资金之后,通过会计部门进行核算,确认无误后上缴。国家是铁路运输路线投建方,拥有最大股东的身份。基于此,税收通常都是先上缴于国家的,之后才进行铁路部提升建设。除此以外,铁路部门的质量与其经济效益联系及其紧密,只有保障经济效益的提升,才能保障人员及设备的管理工作和确保铁路工作工资到位,福利达到要求。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铁路部门对于其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因为其经济效益无法保障而没有切实落实,出现了拖欠,缺少,扣减等问题,从而致使工作者的服务热情大大降低。做好了收入管理,一定程度上经济效益也会显著提高。铁路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都将会有大幅提升。也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铁路工人的利益,从而促使其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升本职工作效率,进一步是铁路部门树立其优良形象,使得其经济收入提升。 结语 在我国交通运行中,铁路是一项主要工具,在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只有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有效进行,才能提升铁路收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其运输效率,促进科技发展,进而对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浅析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运输企业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审计 铁路 铁路运输企业现阶段正处于铁路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在确保安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在铁道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决策部署下,将“围绕三个最大化、突出四个一体化、抓住三个重点、拓展三大领域、实现两个增长”的总体思路贯彻到经营工作中。企业审计部门也要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勇于担当,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宗旨,从以下五个方面的理念提升审计水平,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功能,并努力向增值和服务方面发展,为实现经营任务目标保驾护航。 一、树立“大审计”理念 结合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按照高度融合的要求,服务铁路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运行机制,把运输业和非运输业这个整体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并加强审计部门自身及相关资源的整合,将“大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中去,为铁路运输企业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 (一)审计对象的整合 随着铁路运输企业四个“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立足企业改革实际,与时俱进,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安排时将运输业和非运输业及运输辅业单位作为整体纳入审计部门监督的重点。特别在经营任务完成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更要抽调力量对非运输业进行全面的效益审计,挖潜提效,为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完成作贡献。 另外,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中还要充分考虑被审单位因为管理、经营、清算、考核机制带来的变化,将关联单位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的针对性,并结合效能监察、绩效审计对一体化机制下关联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检验。 (二)审计力量的整合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一体化要求下,将由以往对下属企业审计部业务指导的基础上,施行全面审计工作一体化管理。在安排审计任务时充分考虑各级审计机构的审计力量,合理分配资源、优化配置力量。 (三)审计成果利用的整合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由偏重微观审计向更好地服务宏观管理转变。在审计中要进行“解剖式”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既要依法依规处理,又要分析原因动机,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方面提出审计建议。在对各系统的审计结束后,审计部门要对发现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和共性问题进行整合,逐项研究,撰写有分量、有价值的专项报告,从体制上、制度上提出审计,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风险,为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树立“增值”审计理念 在铁路运输企业推进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下,铁路运输企业审计部门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认清形势,转变思路,迅速将审计工作融入铁路运输企业中心工作中来,面对当前增收节支、减亏补欠的艰巨任务和严峻考验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也相应的由传统的防弊审计调整发展为增值审计。审计不是最终目的,审计部门要将审计监督与整改转化为企业的规范经营与效益增加。 增值审计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增加企业的价值为目的,利用内部审计特殊的地位、资源和方法,在提高自身效率的同时,提供在变化的新环境下不断实现增值的新型内部审计。增值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理念。价值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部审计虽然不参加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 为适应开展富有建设性的增值审计需要。审计部门应采取“参与性”等多种审计方式,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热心顾问和有力助手。 三、树立“查证与整改并重”理念 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被审单位审计决定与建议的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加大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继续抓好对重要单位、重要事项的审计抽查和回访,对屡审屡犯的问题坚决予以严肃处理;进一步加强与财务、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审计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形成监督合力,落实责任追究,加大审计成果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审计整改联席会议等制度的平台功能,把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合力常态化,做到风险覆盖到位、后续跟踪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形成审计整改落实的闭环管理。 四、树立“安全风险管理”理念 铁路运输企业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风险增大。不确定性既代表风险,也代表机遇。在铁路运输企业改革创新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风险管理必然是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想要实现效益越高,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就越高。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经常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审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特别关注高风险领域,找出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帮助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指出其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部门还要结合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理念,在审计系统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办法,认真开展安全风险意识培训,切实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将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位审计人员,并贯彻到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 五、树立“强管理抓队伍建设”理念 在铁路运输企业推进管理大强化,全面提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下,审计部门也要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全面强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能效益。为切实提升审计理念并有效服务铁路运输企业经营工作大局,根据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审计部门现状,实现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继续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一是建立必要的程序。合理保证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富有价值。二是加强与被审单位的联系,促使其尽早接受审计建议并有效落实,以实现组织价值增值。三是采取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四是进一步完善审计业务指导、监督和复核制度。然后要强化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单位(部门)负责人、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 审计部门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决定审计目标能否实现增值的关键因素。队伍建设应与强化管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首先要拓宽内部审计人员来源渠道。审计部门既要从高等院校吸引充满活力的青年毕业生,又要从单位内部招募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更要特别注意选拔熟悉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程序的业务管理人员以及曾经负责过某些业务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的人员。然后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一是在审计人员配备上,注意财务会计、信息技术、工程、法律、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各占一定比重,相互弥补知识缺口,形成审计合力。(据调查,目前英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的财务审计人员不到30%,大量的是工程技术、管理咨询、计算机和法律方面的专家。)二是聘请客座审计员,即临时从本企业抽调或从外面聘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参与或指导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果。最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是确保审计目标实现的又一项有力保障。后续教育应当区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审计一般人员三个层次。突出重点、按需施教。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试论铁路运输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铁路运输对地方经济的具体影响。认为铁路运输发展对地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了特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外联机会。 【关键词】 铁路运输;地方经济;经济增长;影响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也无形中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铁路运输则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中,铁路运输成了目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作为人口与资源众多的经济大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和价值,将这些有利的条件集中起来,充分的发挥其特殊功能,必将为推动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的继续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铁路运输的体制改革要深化,二是经营形势并不乐观。前者涉及到我国铁路控股投资的方向问题,尤其是对现行铁路运输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垄断行业的规则遭到破坏,同时使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趋势。后者则主要因为在入世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成地方铁路运输在需求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到国外的一些铁路运输业的条款影响,进而使我国的钢铁运输受到严重威胁。整体运输行业的改变使铁路运输的经营面临了巨大的困境,整体经营的形势存在很大的压力。 二、铁路运输对地方经济的具体影响 1、铁路运输发展对地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实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要求。作为经济稳定发展的经济大国的中国,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对铁路运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划建设的文件中的规划方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铁路运输将作为提高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带动地方工业的稳定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结合每个地方的特殊情况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地方经济增长的要求。尤其是各个地方在经济上来往的越加密切,是推动铁路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为实现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做出贡献。 (2)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在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独自的特色和独特的情形,在经济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产业结构分工也不合理。这些情况的存在无形中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运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铁路运输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地方经济的产业布局在科学化的进展中日趋发展,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保持着直接的关系。 (3)实现地方区域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和建设。铁路运输作为地方交通运输行业中最主要的方式,在地方政策的帮助下,有利于将地方的水路运输和空运有效的结合起来,组建水、陆、空统一的交通运输系统。其中铁路运输以迅速的发展速度不断的覆盖到全国各个地区,有机整合城乡的统一建设。在各地区铁路建设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彼此之间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交流。通过这样共同运营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以集中产业的形式来落实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同时结合差异化的形式来实现产业的创造性价值。 2、促进特殊产业的发展 (1)推动海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和资源丰富的国家,各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尤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在沿海的各地方城市中,海洋作为相邻的自然环境,其存在形式有着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地方。而铁路运输则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产业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进而有效的促进了该地方特殊资源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地方整体经济的建设。 (2)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地域资源的复杂和自然的天时地利条件,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一些机会,例如,在我国山区中的自然景观就是很好的旅游项目,而铁路的建设就成了旅游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通过这种大家普遍接受认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来拉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增长。 (3)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结合地区的结构特征和特殊资源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必须借助铁路运输来完成。尤其在一些地方矿产资源的种类非常稀缺以及利用价值很大。更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开采和挖掘,通过铁路运输来实现这些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地方以这种优势化的资源来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3、提供更为广泛的外联机会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不同地域之间产业的合作与加盟。在如今铁路交通的支持下,以铁路交通网络的形式将各联盟国家集合起来,促进产业的最大化发展和进步。尤其在进入市场化的发展之后,各地贸易活动在这样的方式中不断的发展,使这种经济形式更加具体化。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以便利的运输形式实现各地区之间货物运输的需求同时,还无形中扩大了市场的开放程度。其中主要涉及的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在实现地方产业联合的情况下加大产业的生产任务和力度,通过将工农各行业之间科学的结合来实现经济繁荣发展。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以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促进各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最终缩小各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结语 作为一种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在整个运输行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铁路运输决定着地方经济命脉。因此,我们要通过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和功能,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增长而做出努力。 铁路运输经济论文:试论铁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铁路运输是提高人民物质集体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铁路运输量也得到了不断增长,铁路运输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还是运输能源、矿物等重要物资的运输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铁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加强铁路运输经营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铁路运输 经济发展 重要作用 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环境与特殊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大部分的物资运输都是由铁路运输承担,尤其是像能源、矿物质等物资。因此,铁路运输更加确定了在我国大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铁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建设陆路能源资源大通道、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来看,我国虽然资源占有量较低,但是从资源分布看来,我国是资源大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品类齐全。铁路运输作为能源生产接续运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把资源分布较为丰富的地区建设成国家重要能源资源“大通道”,既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同时,从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地方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来看,地方经济属于资源经济,例如新疆地区的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远离国内中心市场,铁路运输的增长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有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支撑和保障。此外,从促进我国地方城镇化进程的需求来看,建成一条铁路,就能迅速形成一个城市带,带动沿线的快速发展。许多西部城市都是因为有了铁路,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铁路对于推进地区城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加快开发我国地方旅游资源的需求来看,铁路在旅客列车提速、客运服务质量提高、在铁路线较为密集的地区等新线开通运营的情况下,开辟更多的旅游景点,以及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拉拢地方经济。与此同时,从加强环境保护的需求看,铁路作为“绿色”交通工具,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具有污染小、环保好的优势。 二、如何加强我国铁路运输经营发展 (一)加强铁路富余人员的安排 随着铁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主业需要使用的铁路职工相应减少,精干主业成为铁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面对铁路现代化所必然涌现的大批富余职工,铁道部党组应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落实鼓励国有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政策,能通过主辅分离等办法在内部消化的就不要把职工推向社会的重要指示,充分认识解决铁路富余职工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切实解决铁路富余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保证铁路富余职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与全路职工、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改革成果,同时,还应从统筹协调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促进和谐铁路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铁路富余职工再就业问题的紧迫性。 (二)加强铁路运输多元化经营 我国铁路运输应采取多元化经营发展,把多元经营作为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加快多元经营发展提高到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加强领导,明确要求,全力推进,确保多元经营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改善经营,拓展市场,扩大就业”的总体要求和“在服从服务于和谐铁路建设的同时推动多元经营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思路,同时,铁路局还应成立多种经营管理处,制订政策、落实措施,推动多元经营开发新的经营领域,扩大就业渠道,明确政策措,为铁路多元经营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铁路多元经营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增强创岗安置能力。利用国有铁路的闲置资产和资源,开发经营面向市场的业务项目,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按市场交易规则为运输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积极开拓社会市场。建立规范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并由运输企业依法给予必要扶持,并推进多经企业重组改制,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具备条件的多元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 三、铁路运输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铁路建设 坚持安全质量第一不动摇,强力提高建设指挥部独立作战的能力,强力狠抓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工程项目必须编制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控制,加强动态调整和管理,完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控制及生产计划、合同管理、招投标、工程交易、资金控制、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办法,坚决杜绝质量大事故,保证铁路建设达到标准。 (二)运输生产 进一步加强路企直通、打好区域运输,扩大国内跨线交换运量,同时还应加快客票代售网点建设,优化客车开行,全力满足旺季客运需求;连续开设“v”形天窗,完善全天候施工的新模式,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运输与施工的矛盾。加强行车安全控制,从机车乘务员管理、线路达标整治、机车质量控制入手,不断摸索完善有效控制措施,全方位提高安全可控度;狠抓货车车辆检修管理,此外,还应狠抓反恐维稳工作,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继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合理部署警力和各站段监控力量,实现对管内线路、设施、重点处所的全方位有效监控。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铁路运输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铁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主业需要使用的铁路职工相应减少,精干主业成为铁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铁路信息化已经是铁路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加强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从而确保我国铁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高效的作用。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创新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全面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管理创新,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长久以来,科技资源配置的落后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之一,要想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必须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放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目前我国企业仍然严重依赖于国外技术与外资,现代化管理模式严重滞后,因此,本文通过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针对当前科技资源配置现状提出几点有效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创新 1前言 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囊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动向。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的同时,资源消耗所带来的各种隐患逐渐显现,我国平均资源并不富裕,传统的劳动力和投资驱动在今天已经难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科技资源作为我国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优化配置水平尤为重要,为了提升市场竞争水平,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创新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意义 科技资源配置是应用于各类科技研发以及技术创新的资源要素总称,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资源的配置,是创造和研发各类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目标,对各个行业领域实现协同创新与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核心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规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企业管理、产业创新以及科技研发等方面对科技资源的主导性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反复投入屡见不鲜,实施科技资源配置将成为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发展,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必经之路。 3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3.1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由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带来的效益具有长期性,不像生产经营可以直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领导人员埋头于生产经营当中,忽视了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很难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环境。除此之外,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配置不到位,缺乏具有高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带头人来带动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创新,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以及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相应人才的培养,专业不符等现象体现出了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3.2市场机遇的错失 随着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关注程度的加深,政府部门将研究能力与开发能力建设当做目前提升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决策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政府内部的复杂性导致科技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科技资源的分布不均,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容易产生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现象,缺乏与之相应的资源共享体系,因此,有限的科技资源更加难以得到合理的利用。 3.3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产业链不均衡 科技成果的研发并不像其他产品一样具有一定的期限,并且对投入资金以及研发人员都有严格要求,而由国外引进的科技成果的在使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的程序,产生效益的渠道过长,对科技研发投入的资金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难以保证相关资金的合理使用。另外,资源配置倾向于优势产业,阻碍了弱势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造成了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不均衡性。 4提升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创新的有效对策 4.1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经济效益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对提升竞争水平,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实现观念创新。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要坚持观念的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观念,更新管理理念,推崇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手段,用动态的眼光去选拔、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其次,实现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人才开发与管理体系,及时更新以绩效为中心的绩效管理机制,确保人力资源的增值,实现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提高专业人才的优化配置。最后,实现组织创新。随着社会形势的日新月异,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来代替传统的组织结构,从而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4.2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创新基础资源管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融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作重要因素就是科技金融资源的配置,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方式,进一步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以及金融体系的相互协调与合理分工。首先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短期融资体系的灵活性和长期融资体系的完善性,实现专项专用的现金管理模式,从而推进科技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审计系统,对下属单位实行财务监督,有效地利用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评估系统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防止不必要的资产流失与浪费,有效地发挥审计报告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3优化科技信息资源的配置分布,提高创新活力 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是科技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实现科技成果、大仪等科技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统一的设备信息管理机构,善于发展市场变化适应市场需求,形成一个由市场到企业到科技工作的一个市场闭环运行系统,有效地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配置与运转。除此之外,还应在科技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处理信息资源产生的问题,让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管理制度上要结合市场与政策的发展状况主动调整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手段,完善多层级的信息资源网络体系,真正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后,科技信息资源的配置分配与创新活力的提升离不开优秀团队的建设,科技资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与时效性等特点,因此,在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的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化的科技设备,只有将科技设备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解决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管理创新的活力。 5结语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预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科技资源的配置始终要以科技创新人员核心,政府为主导,大力推进各类研发主体与市场主体行为的转换、调整与升华,为实现我国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作者:申艳 单位:咸阳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科技与管理论文:现代科技革命与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革命、社会转型和管理转型之间的关系,并对管理创新提出几点新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社会转型;管理转型 从历史上看,各次科技革命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转型,无论是近代科技革命,还是现代的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历史等方面的一些原因,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转型也是极不相同的,以我国为例,我国社会转型更为特殊一些,它发生在两次科技革命之间,是从传统手工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转变,在这中间,又从工业型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如果从漫长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两者几乎是同时发生和进行的。然而社会转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说,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管理转型是密切相关的,是要靠社会管理转型来提供支撑的。所以,科技革命、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正确面对现代科技革命给国家的管理现实带来的挑战,并对管理创新进行仔细的研究。 1现代科技革命及其本质特征 科技革命,主要是正在生成的科学技术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它包括科学技术的原理、科学的社会体制、技术的标准规范、技术的应用组成及技术的理论基础、结构、标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改变。这些也预示着人们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技术和手段都在显著提高,有历史性和划时代性的意义。 1.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标志 在近代早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别发生的,而且,瓦特全面改进蒸汽机的并非直接源于牛顿力学,更多的是对技术经验的总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从以电磁理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开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互影响,难分彼此。科学成了技术发展的理论根基,并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应用周期显著缩短。从第二次科学革命之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三个不同的过程。这种紧密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预示着近代技术革命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转变。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标志是: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1948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创立;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问世;20世纪60年代,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问世等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场基于已有科学技术条件爆炸发生的整体性革命,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革命,是这场现代科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2科学技术革命发展史 科学技术革命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次科学革命是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这时主要标志是机械化生产的出现,蒸汽机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二次科学革命是从19世纪到19世纪末,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这时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和电气化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三次科学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电子化及电子技术时代的到来;第四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都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主要标志是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再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交往、思维等生存方式,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一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由于这场科技革命今天仍在延续,因此,也可以称作为现当代科技革命。 1.3现代科技革命的本质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强渗透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使人类对劳动资源的应用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信息资源为主转变,从而“信息革命”、“数字化革命”,孕育了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20世纪后半叶的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其次,现代科技革命从运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成果转向主要运用生物学等领域的成果,利用生物资源,导致“生物革命”、“基因革命”,并将孕育21世纪新的生物产业革命。 2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及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2.1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 管理转型,是组织管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及管理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社会转型会引导管理转型,管理转型更会支撑社会转型。在我国古代就缺少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形态,这时人们没有把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说划分出来,有的只是一些笼统的“治理之术”、“治国之道”等。近代以来,由于还是推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管理模式,所以说,在管理上还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主,未实现工业社会的管理关系,管理形态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在西方社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工业化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人们相互合作,协调地工作,强调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努力,从而使管理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2.2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流通和传播,人们参与社会转型和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传统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就是权力要从上至下的贯彻落实,层级观念很强,在管理上要求高度集中,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意志,进而形成统一的行动。这种管理带来的就是权力过于集中,信息传递环节过多,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官僚习气。 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管理创新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应正确面对管理机制上带来的各种挑战,顺应时展需要,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3.1管理思维理念上的创新 在管理的思想观念上,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管理科学、管理行为学,还是对具体的企业管理问题,都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注重管理决策的落实。应在实践中关注企业内部的结构组成与管理机制建立,注重内外对企业管理本身的影响和冲击,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兼顾企业自身的利益所在。其次,要注重管理相关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源头所在,如何实现管理方法和理论现代化发展,是当今社会管理学中的一个时代课题,把先进的管理理论用于现代管理中,解决好管理中出现的思想导向走势,实现管理的长远目标。 3.2管理文化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管理领域应自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文化继承上要求同存异,真正把好的文化传统在管理中发扬继承下来。 3.3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应科学制定与信息化时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应建立符合网络型管理需要的组织管理模式。尤其在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上,要做到人人在同一层次分享管理信息。在管理权力分配上,要做到分级决策负责,每级有每级的决策权力范围。这样使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一个有机体,成为了一个快速反应决策的体系和一个高效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作者:岳欢 焦丹丹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科研管理的创新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出发,探讨了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的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研管理;创新;科研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作者:王华丽 单位:商水县统计局 科技与管理论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技服务质量正在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的概念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对于实现城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且对相关的结构要素加以重视,在今后农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的优化发展以及对城乡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希望能够有效的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的突出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作出宝贵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管理;基本特点;基本作用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农业的主要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忽视,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技术的进步来突出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是进一步深化农业主体地位,优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社会的实践应用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另外,可分层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农民按照其生产规模还可被分为大户与散户,兼业户与纯农户,他们之间由于生产规模与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的风险承担的预期也有差别。相比而言,大户与纯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但在采用新技术时具有保守性;散户与兼业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收入来源多样,因此对新技术的采用具有滞后性,但在模仿先进农户时又具有积极性。另外,按照农民新科技采纳的时间长短,又可将农户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中期采纳者与落后者等。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要求对不同的农户采取区分性原则,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科技注入,必须依据不同的农户生产心理与生产模式去推广一项科技成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观察来调各种体系内部的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系统,各体系之间才能形成有效沟通与对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作者;姜晓峰 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0五队 科技与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企业数量的日益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对电量的需求日益增大,加重了电力公司的供给压力,也对电力公司的革新与发展提出了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电力系统科技创新的要求需尽快提上日程。 关键词: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现状 0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电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4结语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的地位日趋重要,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最大化的结合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产值外,还要推动企业的转型,要正确对待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时机还要正视自身,扫清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完成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 作者:彭占龙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灵宝市供电公司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物流管理的影响探析 摘要:科技水平是社会生产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想要长期稳定建设就需要保持科技一直进步与创新。现代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比例,在实际运行中已经获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并不代表现代物流管理没有任何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对于社会经济建设严重影响。本文就将以现代物流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影响,为社会经济快速建设下的现代物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关键词:科技进步;创新;物流管理 0前言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突出性地位。先进的科技技术在企业实际生产建设中使用,就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物流管理中使用先进科技,对于物流企业实际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科技进步及创新对于物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十分关键。 1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快速建设,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经占据一定优势。物流企业想要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格局相一致,就需要现代物流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中取得更加显著性成效,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比例。 1.1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地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在快速增长过程中,人们越加关注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对于经济建设造成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关注较晚薄弱,这就造成社会经济在快速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影响,出现了温室效应等众多环境问题。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对于各种生活用品有着较大的市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资源上的浪费,这种生活状态不仅仅对于自然环境影响严重,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建设。根据这种现实情况,需大力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让社会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有先进的科技作为保障,在满足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过程中,还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现代物流管理在进步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于科技进步及创新的关注,这样才能够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使用先进的科技。现代物流管理中,通过一些先进的科技在实际管理中使用,将物流管理中的有限资源最大化使用。 1.2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物流管理进一步发展 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与企业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准,换句话说,科技进步及创新对于国民经济与企业效益中都有着推动性作用,我国物流管理模式正在从原始管理模式中向现代化管理模糊过渡,在过渡的过程中需要科技的进步及创新作为有效支撑,让物流管理模式有效落实。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物流管理工作在实际建设中已经面临了较大挑战,这就需要物流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转变,物流管理工作将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广泛使用,这就要求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作为有效保障。 2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优化现代物流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 我国物理管理想要向现代化稳定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让物流管理人员能够用更加前沿的管理思维进行物流管理,对于先进的管理模式清晰认识,能够根据物流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物理管理。物流管理人员在具有充足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物流企业可以定期具有管理方面的活动,对于管理工作较为优秀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提高管理人员对于科技进步及创新的关注,进而有效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2.2为现代物流管理的科技进步及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想要进步及创新需要全部物流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是一个十分繁琐的工作,物流企业能够为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及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能够将物流管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保证物流企业能够更加稳定健康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使用先进的科技技术作为辅助,对于管理中使用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物流企业与消费者在观念上的差异,调节电子商家与消费者间的经济矛盾,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实际想法,进而方便物流企业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针。物流企业在为科技进步及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的同时,还能够让不同物流企业间可以将资源共享,加强不同物流企业间的联系,管理人员能够将最适合的管理方式进行沟通,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物流企业管理方式将更加与社会经济结构相一致,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也具有使用先进科技的意识,最终让物流企业现代物流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3结论 科技进步及创新对于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管理模式过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缺陷,需要政府部门及企业共同努力。 作者:郭悦涵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分析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如今,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了科技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都在努力进行科技的引进和更新。将科技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企业管理上,不仅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效率化,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科技的创新与进步能够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方式和方法,使企业的管理向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导的方向发展。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也就大大增强了。 2.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使企业在发展时能够实现科学的发展模式,并自觉形成正确的企业文化。企业除赢得利润、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之外,还会关注社会问题,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国家和社会面临困难时,能够自觉出一份力。同时,在科技的带领下,企业将不断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保证企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效益性。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使企业实现发展的高效益,形成正确的企业文化,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 一方面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依靠生产成本的降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经济实力也就同步得到提升。同时,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还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高科技机械设备替代人工进行生产劳动,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就使得企业整体的经济实力得到提高。 二、保障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策略 1.加大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金投入 要想保证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持续为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实现企业管理的最优化,就应当持续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和研究。这就离不开企业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应当在资金管理和分配上进行科学规划,保证科技进步和创新专项资金的投入,以足够的资金支撑科技的研发和创新。 2.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投入和引进。企业要想保证科技创新的先进性,就应当重视人才的引进,花大力气和大量资金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并做好人才的管理,保证科技人才的福利待遇,并建立健全考核和评价机制。同时,企业应当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让员工认识到科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科技,保证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发展的高效益。 3.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要想充分运用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当中,就应当建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包括会计的电算化和信息化,以及其他企业部门的信息化。信息化平台能够快速地将创新科技传播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全面提高企业的科技化水平,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4.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 科技进步与创新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高效益和高回报,但这离不开企业健全的管理制度。只有在企业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发展并充分运用到企业生产当中。 三、结语 当前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最优化,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充分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力量,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贾晶莹 胡广 单位:中国华能集团燃料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管理层的结构单一,一般由专职人员组成,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大部分技术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难以参与管理,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相比之下,法国的现代企业更善于利用科技进步和创新,其颁布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法》等政策,用于现代企业进行创新的理论指导。芬兰、丹麦等国家及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也推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而韩国作为后起之秀,通过制定《科技振举法》、《技术开发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本国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国家的经济实力也跻身于亚洲乃至世界前列。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尤为重要,蒸汽机的发明、电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近代史上这三次革命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落后生产力逐渐被先进生产力所取代,都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引起的,由此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首要因素。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促使科技发展的进程更为迅速,只有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在现代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处于有利地位,并且将市场导向当作准绳,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不断的发展新的生产力,运用科技的进步以支撑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企业只有将各种创新资源有机的结合,汲取经验教训,形成本企业产品的新型概念,摆脱以往的陈旧理念,并且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科技竞争力,才会在经济角逐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2.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才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模式,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与此同时,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做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响应回报社会,这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一种特殊表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使企业的人、财、物实现最优配置,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多的回报,避免尸位素餐和生产资料的浪费,这就需要企业加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利用科学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3.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个体经济实力 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个体经济,生产力都是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因此个体经济想要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先进科技技术,使得劳动时间缩短,生产资料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进而企业才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我国部分企业通过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已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例如有研硅股,中国最大的国际半导体材料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英寸鬼精抛光生产线的企业,其不断进行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且将继续保持在国内半导体材料的技术领先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针对加强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效措施 对于加强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主要有三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是企业本身的结构调整,最后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比如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法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用以推动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并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实行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根本是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这种变革为企业创新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这种变革直接影响到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可以出台金融政策,金融政策通过改善融资环境、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促进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本身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管理层次要有创新意识和灵活性,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使各部门与单位间形成一条联通的纽带,更有效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要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及时调整自身管理经营模式。并且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来推动科技进步,企业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要积极与各种文化制度的龙头企业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为自己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积累宝贵经验。与此同时,个人也要加强知识储备,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科技人才构筑科技技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科技人才的储备,由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提升交流的灵活性,积极与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体制。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是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局势以及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进而阐述了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并依此根据笔者的分析提出了有效措施,我国企业必须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作者:蒋思雄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科技与管理论文:农业科技种子管理现状与策略探讨 1管理不够 在农业种子管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管理的质量,必须建立规范化的种子市场,使农民能够买到放心的种子,但是现有的种子市场还是存在以假乱真、种子经营主体混乱、种子售后服务差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种子管理部门对种子市场的管理不够,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种子市场相关人员的行为。 2改进措施 2.1增强管理的意识 为了保证农业科技种子管理的水平,必须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之前,首先转变各部门对种子管理的认识,重视种子管理工作,认识到对种子进行优质管理的重要性。各部门相关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认真、负责。 2.2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在农业科技种子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够规范、合理,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随时监督工作人员的行为,这种监督机制也能促使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从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农民办实事。 2.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在种子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及时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培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对种子的质量检测能力,实行凭证上岗的制度,组织定期培训,并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端正态度。 2.4规范交易市场 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工作,建立高标准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经营的主体,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制度,对种子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同时还应该加强种子的售后服务工作,指导农民进行正确播种,及时解答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5建立形式多样的管理办法 在具体的种子管理过程中,需要有关人员在实践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多有效的管理方法,保证农民能够买到高质量的种子。在农业科技种子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必须在种子的管理过程中,根据我国《种子法》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办法,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种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使我国的种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李学军单位:吉林省白城市种子管理站 科技与管理论文: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 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先进技术涌现,并广泛应用在档案管理中,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成效,朝着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就当前科技档案管理现状来看,作为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科技档案管理特性,有利于为高质量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故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档案文件收集、分类和编目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科技档案;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档案作为一种原始数据资料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反映,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考证价值。此外,档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符号的积累,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信息资源。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在长时间的积累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突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同时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权威性等众多特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更高水平的科技素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档案管理开展活动,提升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由此看来,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中泰化学阜康能源公司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为例,公司预计在今年4月份开展工作建设糊树脂项目,该项目工程将全新培育10个以上产品牌号,吸收了超过20名高科技人员,为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为了推进糊树脂项目建设活动有序开展,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同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开展工作,提供一期项目建设聚合厂房、出料回收厂房、出料汽提、PVC界区外线走向图等52个工号的竣工图和施工档案。与此同时,档案管理员由于自身素质水平较高,可以更为及时、快速地开展档案查询工作,为工程项目活动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但是在工作期间,仍存在档案管理常见问题,具体如下: (一)设备资料管理分散,资料归档责任不明确。企业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企业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应该提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认知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更加高效开展。但是就当前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其中存在很大的问题,设备资料管理过于分散,由多个部门进行管理,资料归档责任不明确,致使移交档案室的设备档案出现不完整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关于设备购买时同供货商签订的合同协议、安装调试、检测验收等材料又分别由公司采购事业部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资料较为分散。 (二)档案资料移交不及时,忽视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部门在档案资料收集和管理工作时,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疏忽,致使未能严格遵循预先设定的移交计划时间要求,及时有效地将档案资料移交到阜康能源公司档案管理部门,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现象尤为典型,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丢失。与此同时,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部门为了确保档案资料能够及时归档,会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部分人员进行整理,但是由于这部分临时人员自身档案管理意识不高,实际工作开展中出现一系列错误,严重影响到档案资料归档效率和质量。 (三)档案形式不规范,影响档案资源数据库构建。档案管理中,公司内部个别部门在数据资料记录中,可能由于用笔和纸张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归档文件的格式不清晰,导致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不符合实际要求,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成效。 二、科技档案管理对策 (一)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和凭证作用。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成效,应该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和分类程序,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严格遵循归档要求,确保档案资料原始性得到充分体现。档案管理中应该对可供利用的复印文件资料进行归档,收集到原件后再替换,确保档案资料的原始性,充分发挥档案资料作用。 (二)提高科技档案技术文件资料完整性。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工作标准和制度要求,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探究工程项目之间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为科研人员实际工作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此外,为了确保档案资料归档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人员应该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列出工程项目的具体归档资料清单,确保资料归档的完整性。 (三)改进档案管理分类方法。为了提升档案管理成效,应该注重档案资料管理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根据行业分类标准,制定明确的类目,突出科技档案管理特色,提升管理成效。在设备仪器档案管理中,可以进一步将其划分为综合档案和项目档案,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档案管理不仅仅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唯一职责,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都承担着档案管理重担,这就需要日常工作中,各部门协力注重书写规范,确保数据资料保存完整,运用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辅助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档案管理成效。 作者:郑小红 单位:新疆中泰化学阜康能源有限公司 科技与管理论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技服务质量正在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的概念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对于实现城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且对相关的结构要素加以重视,在今后农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的优化发展以及对城乡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希望能够有效的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的突出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作出宝贵的贡献。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管理;基本特点;基本作用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农业的主要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忽视,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技术的进步来突出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是进一步深化农业主体地位,优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社会的实践应用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姜晓峰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0五队辽宁鞍山114000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另外,可分层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农民按照其生产规模还可被分为大户与散户,兼业户与纯农户,他们之间由于生产规模与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的风险承担的预期也有差别。相比而言,大户与纯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但在采用新技术时具有保守性;散户与兼业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收入来源多样,因此对新技术的采用具有滞后性,但在模仿先进农户时又具有积极性。另外,按照农民新科技采纳的时间长短,又可将农户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中期采纳者与落后者等。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要求对不同的农户采取区分性原则,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科技注入,必须依据不同的农户生产心理与生产模式去推广一项科技成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观察来调各种体系内部的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系统,各体系之间才能形成有效沟通与对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作者:姜晓峰 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0五队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现今,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已转变为科技方面的竞争,国家科技不断创新,水平逐渐提高,便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目前,我国人均综合国力水平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便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没有创新与发展科技,导致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低下。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如今全球化范围逐步扩大,各国的科技水平也相应提高。我国企业需要与国内同行企业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企业如果希望在激烈地竞争中存活,则必须对科技进行创新,提升企业自身的科技水平,方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科技发展方向应以市场导向作为目标,积极创新并不断实验,开发新的生产力,将科技运用至企业管理,获取更多利益。 2.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若希望将利益最大化,首先要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持续长远的增长,而确保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便是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与创新还表现在企业需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在提升自身经济水平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回馈社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对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科学配置,企业需规划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收益,避免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无故浪费。企业可通过创新科技,提高科技水平,使企业拥有更多的生产技术,以便解决这一问题。 3.科技进步与创新有益于提升企业个体经济实力 企业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综合实力。企业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如果希望提高生产力,便需不断革新现有技术,使技术更为适合企业生产,员工的工作时间大幅缩短,从而令企业业务的完成速度得到提升,企业的生产力也相应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相应增加,其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存活。 二、加强现代企业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 1.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本身具有经济职能,应对国家内部市场进行干预,保护并促进国内企业发展。国家可以借助法律创设一套科技创新体系,改变政府职能,鼓励企业改革、创新生产技术,促进科技的发展。同时创立并推行新兴的管理制度,令各企业借鉴、学习,从根本改变企业管理制度,为之后技术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企业发展符合国内市场的发展方向,以便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政府还可制定一系列金融政策作为辅助,创新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从而使其有能力创新科技。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保护,如《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可见国家对企业发展的重视,保证了国家大部分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表明了国家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态度,如其中第二十九条“国家制定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技术进步。”同时还制定政策支持企业进行创新,其第三十条该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划、用地和财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服务,为中小企业产品研制、技术开发提供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由此可见,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完善管理制度。 2.企业积极调整自身结构 我国基本经济政策是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企业管理或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都应与市场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传统的销售渠道时,也应结合现今的科学技术积极拓展其他销售渠道。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应具有一定的市场预测能力,能预估市场经济即将出现的风险,以及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此改变自身的管理、销售模式。企业在学习国内其他企业的管理经营方式的同时,还需学习外企的经营模式,以便企业之后更容易与国际接轨。现今,电子商务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渐渐习惯通过网络进行贸易。网上购物,缴纳费用等都是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之一。电子商务节省了企业在实体店方面资金的投入,令企业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网络等媒介,便能了解客户需求以及客户所下订单,之后根据订单配货、寄送。电子商务便是企业通过创新科技所得,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的销售方式。 三、结语 企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对企业管理产生积极影响,其能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生产力与市场竞争力,我国应注重提高各企业的生产力,从而帮助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作者:张晓林 李林 单位:南昌大学 重庆市渝北区华都湖滨幼儿园 科技与管理论文:科技档案管理与科学技术发展研究 科技档案管理,指的是将科学技术产生的内容和成果实体化处理,并对其进行收集、管理、储存、分析统计或者分享利用。以档案管理带动科技发展,用先进科技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本文就两者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阻碍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科学技术和档案管理,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一、科技档案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的保存载体。 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确保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 2.科技档案管理可以有效保管科技成果。 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保证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成果都被广泛地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其中意义最大的便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网络信息技术则使得档案工作更加方便。最近几年,智能软件、二维码扫描、云储存等先进技术,也在档案管理中得到运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档案管理在结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 目前,个别部门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够,制约了其发展。我国目前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还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主动。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还处于止步不前的的状况。 2.对于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 一般情况下,进行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时,由于工作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较容易做好完备的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地堆积,档案的更新和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繁重,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没有做好收集工作,将会出现滞后现象。 3.现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现有的管理队伍普遍缺乏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化的操作经验不足,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储备起步较晚,新一代能够达到要求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三、实现科技档案的高效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1.转变观念,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 首先,国家要对科技档案建设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促使地方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其次,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工作要进行考核评比,激励相关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 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 3.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这对于档案馆来说,特别是对要处理海量信息的科技档案馆是十分必要的。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教育。 对现有的管理队伍而言,要做好培训工作,特别是要保障其对于先进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和现代管理设备的使用。同时,还要让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创新意识。教育部门要加强该领域的人才教育,确保优质和足量的人才储备。在进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时,一定紧跟时展脚步,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做好与科学进步的契合工作。 作者:庄华萍 李佳
民族文化论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大课题 ──关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显然,社会的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 ,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基础则是人的文化素质,因此,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 目标的主体性前提和保证,亦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它同时也清楚地昭示了,现代化作为一个 总体性进程所应具备的更为深刻、复杂的内涵。在具体的技术操作和经济运行/,!/的背后,人们发现了从传统向现 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现代化的制约和影 响。从而表明,以人的素质提高和文化转型为内涵的人的现代化就同社会的现代化即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 现代化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历史任务。 民族文化素质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内在的 、逻辑的联系;从文化主体性的层面,它至少包括文化基础和技能、思想道德与心理质素、价值观念和思维方 式等方面。因此,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工程,缺乏文化教育的基础,思想道德和 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没有根基的;而只局限于文化的智力性教育,忽略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的教育,人的现代素 质则是片面的、畸形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我国近十余年来社会迅速变化的过程来看,应该说物质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挣脱“左”的片面性束缚之后,人的主体性意识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但是,在人的主体 性获得解放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主体性迷失的情形,这就是过度的物质化、功利化的倾向,文化世俗化 的流行,精神与心理健康被忽视等,具体表现在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普 遍缺乏,个人行为的失范以及个人主义的抬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醒。诚然,当一个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必然引起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分裂,由于心理 、情感和认识的原因,分裂的结果客观上往往会发生与原来定势相异的某种逆向倾斜。同时新旧观念更替之际 ,必然出现某种理论断层和价值真空,因此,对于主体性新的迷失情形,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分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想道德文明的建设提供确实可靠的资料。但是,我们又不能对某 种片面的倾斜采取放任自留,“顺其自然”的态度,这不仅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完全自然衍生出符合科学 理性的道德精神,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客观上提出了建立新的人文精神和规则的迫切要求。显然 ,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推进必须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谐调发展,在当前,关于国民的人文精神和思想 道德的建设问题,尤其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研究。这既是一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性问题,又是中国现代 化亟待解决的特殊问题,如果我们不予以充分地认识,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失衡与倾斜 我国从70年代末实现历史性转轨以来,在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的同时,对教育领域中轻 视、贬低智育,以政治冲击一切的状况实行了全面拔乱反正,从而为补就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缩短与发达国 家的人才距离,以及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奠定了基础,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当 我们理性地回顾和省察这十余年社会推进的历程,不能不说某些历史性的忽略对于今天发生的主体性的新的迷 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扭转轻视智育的左倾错误时,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的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的教育。 第二,在商品经济全面推进之时,教育的回应缺乏力度,倾斜于“适应”经济规律,忽略了教育自身的规 律。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性某种程度上造成人们对直接利益诱惑的倾斜。 综上三个方面,要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必须正视某种历史的、现实的片面倾斜,同时要在研 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向上来考虑“如何才能提高”和“怎样提高”的问题。 三、突破“倾斜”的思路与基本点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是一个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问题,而这种“基础建设”的基本途径在 于教育。广义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有目的的系统性教育,人的思想道德与心 理素质建设当然要由这两个方面共同承担。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才能发挥教育在对人的思 想道德与心理素质中的作用?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前我们需要关注三个层面: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时代前提。与传统人生活的社会基本处在同一共同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宗教信仰及行为模式相对应,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必然打破单一、孤立和自成体系的封闭。工业文明的进步, 电子、信息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沟通各种社会关系的手段,同时必然分解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及行为模 式的一元性。因此,对于个体来说,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等选择都必置于多种参照系的联系之中。如果我们 不能自觉地将教育置于这样的时代前提去考虑和把握,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就不可能取得充分的、有效的教 育效果。 第二,关于教育主客体定位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主客体的定位是长者优位的,尤其是思想 道德教育。但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教育已日趋连续化,道德教育方面也越来越呈现出全年龄阶段的倾向,所不 同的是教育关注点上的差异。 第三,思想道德素质的“硬件”和“软件”。毫无疑问,关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 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必须要有“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从硬件的方面,要建设青少年 成长的良性环境。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应该有一流的博物馆,一流的艺术馆,一流的科技中心,一流的教育中 心,从宏观上给下一代的成长创造精神文化的广阔空间,让人们在自然的熏陶中了解高雅文化,净化心灵,提 高涵养,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软件的方面要强化公德心和责任心的基本教育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理论部) 民族文化论文: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 引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二、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JlI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使人们感到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在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铭、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泊泊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象脚鼓发出的“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这种静态的雕塑感和柔中带刚的动态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静态的造型美,又有动态的韵律美。以上说明了傣族舞蹈的内涵及其形式特征,都是与傣族所居住的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生产方式、审美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的。 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自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特点。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颤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现在还可以在“软舞”(嘎温)中窥见过去跳舞时的一些踪迹。相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孑L雀舞表演,演员取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篾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 ,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 ,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于“三道弯”和“一顺边”融和后,又在傣族也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动态形象。 四、孔雀和象的意境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脚鼓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神鸟,视大象为圣象。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文化特征。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它和孔雀一样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大象之国”。唐·樊绰《蛮书》说傣族地区“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象不仅可以耕田,还可以搬运木材,负重至远,甚至可以组阵打仗,象皮还可以制成坚固的甲宵。由于象的特殊作用,傣族人把象当成财富的象征,傣族人对象的崇拜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傣族人民长期与象和睦相处由此使得象在今天傣族群众中,具有了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 五、水文化的特征 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对水有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态似水样平和温静。傣族民间舞蹈普遍平和温静,正显示出水文化的这一特征。说到傣族的水文化特征,就不得不提及着名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傣语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傣族人民对水有着深切的感情,并以水表示无比的真诚。从流传下来的《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谣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傣族 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他们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这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待人礼貌温和,但外柔内刚,聪明又幽默诙谐像水一样,有时潺潺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汹涌而澎湃。其性格也是丰富多彩的。舞蹈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傣族舞蹈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潇洒轻盈的篾帽舞,灵活、骄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和拳舞等都具有水文化特征。而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动作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 ,也是水文化的表现。此外,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腿、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的表演,也是水文化中柔和温情的表现。 这从上世纪 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这一舞蹈节 目中,便可看出端倪。这个在傣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的节目,它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就是因为她深刻地表现了傣族水文化的特征。而别人模仿表演《水》时,观众们常常感到和刀美兰相比大为逊色,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他艺术表演者对傣族水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民族文化论文: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元素。然而,旅游正如一把双刃剑,在其介入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正迅速函化甚至同化。在此,以龙胜金坑红瑶寨为例,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揭示旅游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变迁,并提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变迁;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地区, 除具有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外, 还具有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一、金坑红瑶概况 (一)村寨概况 金坑红瑶寨是龙脊十三寨之一,隶属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位于和平乡东北部, 因地下金矿多和地形酷似一个大天坑而得名[1]。村寨距离桂林市约100km,距龙胜县城30.6km,东经103°26′,北纬103°26′。村土地总面积22.28平方公里, 有水田746亩, 旱地425亩, 林地3 656亩。大寨地处桂北高寒山区, 境内山体陡峭, 地势险峻, 属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且森林覆盖率高,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冷热分明, 干湿明显, 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1℃, 年平均降水量1 543毫米[2]。 (二)旅游开发现状 金坑梯田的开发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旅游开发前金坑是龙胜各族自治县最贫困的山村之一。2003年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开通了双河口至大寨村的公路,大寨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如今,全村共有农家旅馆52家,床位达1 500多张。结合“文明卫生屯”创建工作的开展,到2005年底,大寨村已有180多户完成了“五改一建设工程”,全村的卫生面貌大大改善。硬化的旅游道路达3 000多米,寨底建有能停80辆汽车的停车场。如今大寨村共设有三个旅游景点,以石阶铺级而上。有“千层天梯”景观、“西山韶乐”景观、“金佛顶”景观等。站在观景台,游客可以尽享梯田美景,领略瑶族风情。据统计,2007年,到金坑梯田观光的中外游客已经达到了15万人,日游客量达180人,黄金周每天更是高达2 000多人。随着游客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948元猛增到2007年的3 000元。 二、旅游开发中金坑红瑶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变迁 1.建筑文化变迁。旅游开发前,金坑红瑶建筑为全木结构的半边房, 以杉木为材料,采用几何原理搭建而成,一层是用作关猪、牛、羊、鸡、鸭,堆放材料、安置厕所,煮猪食炉灶、砌房等。二层用来住人, 中堂作香火神龛,左间为火塘,用来取暖、进餐,其余为卧室。三层则做储藏室,堆放粮食和杂物。随着旅游业的到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当地传统建筑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红瑶建筑无论是在结构、功能、还是在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往日的下罗盘、安梁木等仪式更是鲜有见之。 2.服饰文化变迁。服饰文化可谓是红瑶文化的亮点,也是红瑶得名的原因。旅游开发前红瑶,女性几乎都着民族服饰,以红衣为主,绣有春牛、龙凤、狮子、麒麟、鹿、山羊、蝴蝶、鸡、鸭、鹅、鱼、竹木、花草、八角等图案,特别是衣背正中挑绣的一对老虎印最为醒目。关于这对貌似官印的老虎印还有这样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有一天皇帝上山打猎遇险,差一点被老虎吃了,是一个红瑶女救了他,为了答谢救命之恩,皇帝砍下虎爪,蘸上虎血,像印章一样印在瑶女的衣背上,传旨以后面君不用下跪。回家以后,这个瑶女在她所有的衣服上都用丝线绣上了虎爪印,就这样一代传一代,至今你还能够看到这虎爪印。旅游开发后,为吸引游客,节省成本和时间,红瑶服饰在制作方法和材质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更愿意从市场上买来现成的布料,用机子织布,摈弃了原来从种桑到制丝,从纺线到挑绣、从织布到蜡染的工序。 (二)制度文化变迁 红瑶自古以来都有选族长、定族规的习俗。凡较大的寨子也都有以寨子为单位的寨老组织,成年男女不拘姓氏、职业、贫富均可加入。对寨老的称呼,有的地方叫“寨老”,有的地方叫头人或“乖人”。寨老一般是自然形成的,由那些为人正直,聪明能干,热心公益,能说会道的中年男子担任,对内处理寨内村民纠纷,制定寨规,对外代表本寨与邻寨寨老共同处理如破坏公共水利,越界毁林开荒等公共事宜。寨老如其他村民一样参加劳动,没有报酬。如今,族长和寨老早已被村长和村支书这样的名称所取代,当笔者在大寨村问及族长和寨老的事情时,只有年纪稍大者能够说出先前寨老的名字,形成过程,原因以及权利和责任,年纪在20岁左右的几乎一无所知或半知半解。 (三)精神文化变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瑶不仅在其显性的精神文化,如宗教信仰、语言及文艺方面发生了变化,其隐性的精神文化——传统价值关更是受到了消极的影响。 红瑶的传统价值观念,是红瑶民族人民内在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在态度、行为上以稳定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民族的个性特征。它记载着红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轨迹,是红瑶民族人民在改造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的传统优良道德。 诚实善良、淳朴厚道是红瑶人民的普遍心理和品格。红瑶民族人民从一生下来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养成了整个民族尊老爱幼、克制忍让、互帮互助的性格特征。金坑红瑶寨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的物质和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的经济来源方式,以及与外界的接触交流增多,对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消失。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首先表现在村民对待老人的态度上。其次,红瑶传统价值观的改变还表现在村民之间的利益争端上。在与金坑红瑶寨村民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搞旅游后村民之间早已不再是互帮互助,不计报酬了。由于经济利益的争夺,竞争的存在,村民之间因相互拉客、压价,进而导致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再次,红瑶传统价值观的改变还表现在对待游客的态度上。游客的增多使村民经常性的接触素不相识的人, 由于这种人与人之间偶然短暂的接触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村民传统的好客习俗就大打折扣。于是旅游发展到今天,就出现了带路、穿民族服饰照相、与文物古迹合影都被索要金钱的现象。 三、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的必然选择 (一)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1.要提高红瑶民族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鼓励旅游地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特别是要提高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的人文素质,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并维护和保持其完整性,使之真正能承担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所应开展的各项工作。 2.建立民族文化管理机构,成立一支专业性强、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保护队伍。要保障民间艺人的生活和保护其知识产权,尊重他们的劳动,使他们乐于传承民间文化,保证民间文化后继有人。 3.建立完善的游客服务体系,进行环境影响和环境承载力评估。首先建立不同环境管理条件和环境管理技术下的环境容量评估体系,以及确定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指标体系,尽可能地减少旅游对景观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其次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把传统建筑保护下来,保持红瑶原生态文化环境。最后是要对资源进行补偿。在资源的开发中同时要发展资源,开发可再生资源。努力做到既要满足当代人开发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开发的需要。 (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的条件。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如水与舟的关系:“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1.要实现红瑶地区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根据开发旅游,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一方面集思广益,制定与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确保旅游开发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从财政上支持红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维护、修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民间艺人给予奖励。 2.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应当适当将景区门票收入用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并借助于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旅游业发展这一特点,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红瑶民族人民参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整理、更新和提高传统民族文化的品位,如此也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 (三)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要消除旅游业与当地社会的“隔离”现象。充分顾及红瑶居民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消除村民之间因参与旅游程度不同而带来的贫富差距,使人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2.要提高居民文化水平,促进居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文化交流,学会与不同地区人交往,增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是非分辨能力,增加展示当地历史与文化的机会。 四、结语 金坑红瑶寨作为全国15个经典少数民族村寨之一,其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变迁尴尬对整个社会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和启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中,如何使民族文化旅游得以保存、发展,如何使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所依托的人文环境得以保持,如何可持续健康的开发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合理引导,正确执行,方能保护民族文化,达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论文: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论文摘要: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速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心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通过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静态的语言,语言负载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中的;动态的语言,就产生了言语和言语行为,在言语使用中,民族文化心理就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语使用者怎么说,如何说,认为这样表达是合适的,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与言语使用者的心理密切相关。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语言最能反映出言语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在言语表达时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模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如受到夸奖时,西方人往往采取迎合的方式,表示高兴,通常是道一声“谢谢”;而汉族人的反应则往往是以否认或自贬的方式,通常要说“不行,不行~差远了”等。这种言语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表达差异,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可以说,言语交际中,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有利于我们学习并正确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有利于口语交际中言语表达得恰当、得体、适度符合民族审美心理,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汉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像血液一样漫澜在汉民族的文化肌体当中,并在言语行为中处处留下“痕迹”。本文试从言语交际中透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一、讲究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心理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隶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知礼数,“懂礼貌”,交战双方也要“先礼后兵”,深谙“礼多人不怪”的道理。儒家视“礼为立国之本.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内容。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深知。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语交际中的礼貌表达在汉民族为人处世中占有重要地位,讲究谈吐文雅、彬彬有礼是道德高尚有修养的表现。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的心理,使得汉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礼俗词语,并且怎么表达颇有讲究,乱不得,错不得,滥不得,否则就要失礼。这种注重言语礼节,讲究言语礼貌的心理在言语交际中处处体现。如对人的称呼,是汉民族礼貌表达的重要标志,小孩见到大人,学生见到老师,下级见到上级等熟人相见,首先要有个称呼表示礼貌,有些场合恰当适度的称呼,对交际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汉民族在交际时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常用敬称和谦称,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在汉语中就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有明显区别的敬称和谦称。敬称和谦称早在秦代就广泛使用,如敬称有“足下、殿下、执事”等,谦称有“寡、孤、不毂、不才、在下等。现在我们还常用敬称“令尊、令堂、贵姓、贵公司、贵校”,谦称“敝人、愚弟、寒舍、拙作”等。汉民族注重长幼有序和血缘宗亲关系,见到长辈一定要有称呼,以示尊敬,而不像西方为表示亲切,对父母或其他长辈都可直呼其名,在汉民族看来,这样是少教无礼,没有修养。对无亲属关系的人使用亲属称呼.就显得与说话人特别亲近,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如平常称呼“老伯、叔叔、大哥、大姐”等。上街购物,个体老板为体现服务态度之热隋诚恳,常“大妈、大姐、老哥、老弟”地叫,以表现对顾客有礼貌和亲近,符合汉民族文化心理,顾客心里愉快,购物热情也会大增。表示礼貌的敬称谦称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 还有言语交际中的祝福语,就是吉祥话,也是汉民族讲究言语有札的重要内容。和睦吉祥、福寿安康是人们千百年来追求的美好理想,汉民族有在喜庆的日子里道个喜、送个祝福以示礼貌的传统习惯。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祝福话有特定的内容和讲究,如给老人祝寿,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齐天…福寿无疆”等。汉民族有注重传宗接代,长久计议的心理,常用“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来祝福,结婚时,就用“白头偕老~百年好合”“鸾风和鸣”的祝福话,开张时用“财源广进…生意兴隆”“恭喜发财”等吉祥话,不论祝福语能否实现,图个吉利吉祥,以示礼貌。 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礼节,力求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心理,在言语交际中随处可见,尤其在问候语、道谢语、恭维语等中都有充分体现。 二、贵和谐,重人情.爱面子心理 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是“和睦相处,“以和为贵,把和谐作为人际交往的目的。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极重人情,爱面子,表现在言语表达上受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力求措辞有度,不偏不倚,适度得体,在言语表达上表现为含蓄、婉转、模糊,形成汉民族言语表达上独有的文化模式。 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提倡“以仁爱之心示人”,“以宽恕之心对人”,就是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关.爱护别人,对别人的错误过失要原谅、理解,少计较或不计较。俗语道“树有皮,人有脸”,“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要给人面子,留“台阶”,少得罪人。如我们常见的批评,汉民族的心理是既要达到目的,又要让对方接受,并给他留面子,在表达上就常用含蓄婉转的方式,先表扬或肯定成绩,然后再转折“但是……或“……不妥,不足”“然后”“希望……”。老师批评学生:你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同学们应该向你学习,但在学习方面下的工夫还不够,希望你今后上课注意听讲,不要说话,把学习搞上去就更好了。目的是批评学生,但在表达时讲究“艺术”,就更易使对方接受。在交往中,有些时候需要拒绝别人,如果直接拒绝,会使人难堪,在汉民族看来容易产生“不和”,不够礼貌,违犯了汉民族待人处世的原则,为了不得罪人,给人留面子,常用含蓄模糊的语言“间接”地拒绝对方,更多的是让对方自己体会话外之音。用得较多的就是“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等再说吧”,婉言谢绝,如:“马主任,我的调动问题……~这件事我知道,我们再研究研究吧。 汉民族较之于西方人性格内向、沉稳、含蓄,不像西方人性格外露、直率。在西方注重突出个人及个人价值,而汉民族传统观念是重社会,重集体,突出一个“和谐,不突出个人,涉及个人则习惯于含蓄或婉转表达。一篇文章明明是个人见解,但习惯上要谦称“我们认为”。个人取得的成绩,常要说领导的支持,集体的智慧。汉民族不突出自我的心理。含蓄婉转的表达模式,形成了交际中内容丰富的客 套话、寒喧语。干某件事明明准备得很充分,但要讲准备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宴请客人,饭莱准备得很丰盛,客人酒足饭饱,主人还要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或者准备不好,没有什么可口的,管饱不管好”等,这些话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汉族人听来,不足为怪,因为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但让西方人听来,就莫名其妙,不可理解。前几年,有一则报道,说是记者采访一个中国着名的演员,问道:“你认为当今中国最优秀的演员是谁?”演员回答:“是我。”这个回答使许多人意外之余觉得演员太张狂了,引来了颇多微词。从心理上讲,汉民族传统观念认为,就是最好的是自己也要谦虚一下,含蓄一点表达。由此可见,演员的回答引来非议,是有着民族文化心理基础的。 汉民族言语交往中的重和、贵和、重人隋、重名声、爱面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含蓄、婉转、模糊的表达方式体现在言语交往的方方面面。人常说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体现了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的人际交往的理想,这些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三、喜联想、善比附的语词迷信心理 语言本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但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总是把语言的功能夸大并神秘化,对语言有着一种崇拜和信仰的心理,即语言拜物教(word fetishism)。把语言和它指向的事物和现象合为一体,认为语言有着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能降福也能招灾,由此,人们耽于语言幻想,希望通过语言来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语言来趋吉避凶。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有对语言的崇拜心理,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耽于语言幻想,语词迷信的心理突出且执着,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就是特别喜联想,善比附,讲究有说头,讨个好口彩。如最常见的给人或事物命名,像人名、地名、商品名、庭院名等,都要煞费苦心,起出意义来,起出好来。在言语使用中,汉族人更喜欢说话讨个好彩头,也就是说吉利话,听吉利话,把自己的愿望、追求寄托在语词上,对语词的迷信特别认真。《羊城晚报》曾报道,一彩民对体育彩票中彩500万一直心神向往,为博好彩,就将自家豢养的小狗取名“五百万”,经常对小狗作势呼唤“五百万,来”,小狗闻听主人声音,立刻俯首帖耳趋向前去,主人心花怒放,仿佛500万元在“来”的叫喊声中真的到来。汉人还喜欢借助同音或谐音讨口彩,汉语中的“8与“发”谐音,…9与“久”同音,带有…8’…9’数字的日期、号码、名称就被认为是吉祥号,能带来好运气,带有…8的日子街上开业的商店最多,带有“888”、“159”、“168”、“198”的车号、牌号等许多人不惜重金买下。还有发糕、发菜、发财树等为人喜爱,都是为图一个吉利。结婚时常见的在床上撒下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为的就是取谐音“早生贵子”。汉民族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联想比附的心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由于人们对语词的迷信心理,在言语交际中,认为是吉利话,能带来好运的话,人们爱说多说,而有些话的指向是不好的事物或人们厌恶的现象,则认为是不吉利的话,就不说或少说。有的场合甚至特别忌讳某些话,鲁迅在《野草·立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贵人家生了孩子,作满月时,请了几位客人,大家都看了看弦子,一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当官的。”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另一个客人又说:“这弦子将来要发财的。”又得到了大家的一番喝彩。最后一个客人说:“这弦子将来要死的。”结果得到一顿痛打。在喜庆的日子,人们最忌讳不吉利的字眼。前两个客人说的话不管是真心话,还是虚伪话,都是吉利话,主人爱听,当然更希望吉言能成为现实;而最后一个客人说的确实是大实话,但不分场合,不合人们心理,是人们最忌讳的话,挨打是必然的。生活中人们的语词迷信还有很多,如从“分梨”联想到“分离”,从“进钟”联想到“送终”,从“伞”联想到“散”。不同的地区由于方言不同,还有许多地方性的语词迷信。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一种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词迷信程度与整个社会环境和个人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积极引导,摒弃那些妨碍社会文明的语词迷信。 汉民族言语交际中反映的文化心理丰富多彩,本文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的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耽于语言幻想等心理的揭示,只是汉民族言语交际中文化心理的-d’部分。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还有许多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如问候、交谈、拜访、辞行、避忌等,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民族文化论文:民族文化艺术价值功能透析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构成 其构成可做如下粗略地分析:首先,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资源,是其衣食住行活动及其活动的过程与成果。从存在的样态来看是居于文化艺术表层的、可见的物质形态的资源。从各民族衣食住行生活中的取材、结构、造型、款式、空间利用、功能分区、装饰工艺等方面,均能体现少数民族感知、认识、想象、征服改造宇宙自然中的智慧和能力,表现出少数民族敏锐细腻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审美创造能力。如秦淮以南农耕民族的服饰,燕山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服饰,从材质、款式、制作、挑花刺绣工艺、装饰等既彰显地域特性、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性,也标示着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特性。再从各民族的建筑而言,藏族、哈萨克族的帐房,蒙古族的蒙古包,傣族的竹楼,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羌族的碉楼,黎族的船型屋等民族建筑,无不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杰作。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其文化艺术资源的物态化载体。在物质层面从其性质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一种不同于煤炭、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形态的物质资源。从其功能来说是以满足少数民族基本生存、娱乐和审美需求为目的的物质文化。其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存在于其深层的,满足其娱乐、归属、信仰、心理、认知、审美的精神文化,以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等文学形式、音乐、舞蹈、美术、宗教、哲学等精神文化形式存在,积淀着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对自然山川、花草虫鱼、天文宇宙、人际社会和人自身的感知、想象、理解、认识及所形成的生命观、幸福观、爱情观、宇宙观等观念。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就是维吾尔族与戈壁、沙漠、绿洲对话时灵魂深处的呻吟哭泣、对抗与和解、喜悦与欢乐,是肉体在时空中湮灭后精神的遗留,是集中反映维吾尔族人喜怒哀乐之情感、善与恶之认识、美与丑的观念的艺术。以其演奏的乐器而言,就有热瓦普、手鼓、萨塔尔、艾捷克、胡西塔尔、笛子、维吾尔族扬琴等丰富的乐器种类。从木卡姆中的几句歌词足以看出其功能与价值:“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它能慰藉不幸者,予其悲怆与凄婉。我深深投入于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若耽于爱的憧憬即弹奏于伊人尊前……”[2](P10)。“心灵的秘密用文字永远书写不尽,爱情的神话用书卷永远解释不清。世上花儿有刺,珍珠与贝壳紧紧相连,哪有不受苦的手艺,不受折磨的爱情。”[2](P28)歌唱生命、爱情的魅力,解说生活的道理与人生的哲理。许多民族至今仍通过故事、民歌、谚语、神话、传说等文学形式表达其鲜活的感知与丰富的情感。每个少数民族的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构成民族文化整体,并在不同层面表现各民族的精神及其民族个性。其丰富的存在不仅是维护民族精神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社会转型时期促进和丰富人的感性、心灵、情感,促进人格完善、人性升华的重要途径,表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审美教育资源,正是当下我们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审美教育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资源库,从开展审美教育的要求来说,这些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原生性千百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的审美实践没有走上职业化、专门化、学院化、理论化、系统化的道路,具有显着的原生性,这充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审美教育资源就是其日常生产生活本身。我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但无论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还是建筑、工艺、服饰等都不是专业化的,而是与其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就是其生活本身。在少数民族中,几乎没有专门从事艺术活动的职业划分,在田间地头,在中堂聚首,在节日礼仪,在篝火晚会,舞蹈和音乐交相辉映,人人都是歌手,人人都是舞者。在建筑群落、生产工具、日常器具、穿戴服饰上,美术、工艺无所不在,无一不彰显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感知、对世界的认识、对美的追求。因此,许多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感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以质朴纯真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出他们“艺术化生存”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他们没有专门的剧院,也没有专门的舞台,但是,他们生活的整个地域既是剧院又是舞台。他们没有专业的艺术家,也没有专业的艺术院校,但是,他们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民族艺术审美的传承者。因此,要想了解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唯一的途径就是深入他们的生产生活。反过来,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其文化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二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传承的习得性。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承十分独特,既没有专业的学校,也没有专门的职业教师,家庭和社会的代际传承是主要方式。以学习刺绣为例,刺绣是既实用又有观赏性的十分精巧的工艺美术,对刺绣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学习实际上就是少数民族的审美教育。我国苗、瑶、土家、布依、哈萨克、黎族等民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一般往往是自幼学艺,个别教授的,担任教员的一般是祖母、母亲、姐姐等亲属,而且学无定规,不用教本,完全是经验传授,学用结合,经年不辍。再例如少数民族的建筑,建筑的过程既是工程的建造过程,也是年轻一代向长辈学习的过程。长辈既是施工者,又是教师,年轻人既是工程参与者,也是学生。年轻人在参与实际的房屋建造过程中,自然习得老一辈的建筑技术、建筑工艺和审美观念。三是少数民族审美资源存在形态的混合性。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虽然丰富多彩,但大多数都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既包含着民族审美的精神追求,也满足了生产生活的各种功能需要。从实践来看,我们很难在少数民族审美资源宝库中找出比较专门化的、纯粹的艺术作品,它们大多既有其实用的价值,又有宗教的、象征的、审美的等多重精神的价值。从理论上说,审美是人类超功利的精神追求,但从少数民族审美实践来看,这一点需要具体分析。从人类审美历史来看,审美实践的突破性发展在于它的独立化,需要有职业化,使审美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由此看来,我国少数民族审美实践是处在非职业化的阶段,他们的审美文化产品具有功利的深刻烙印。对此,我们不能用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去衡量少数民族审美艺术资源。但在理论上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审美资源的原生性正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人类审美实践的活化石,需要大力研究、开发和利用。(二)地域性我国少数民族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呈现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且大多居住在中国版图的边陲地带。由于其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文化艺术审美资源的占有上和审美实践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的审美 文化反映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条件差异较大,有高山,也有平原;有草原,也有丘陵和水域。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山歌等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广漠草原和崎岖丘陵等不同的自然环境。二是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反映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是其审美活动的核心内容,土家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只能孕育出摆手舞,而不可能产生反映海洋文明的渔猎工艺。三是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反映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只能产生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侗族大歌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等,它们反映了侗族和维吾尔族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打上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三)民族性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不是个别人的创造,而是全体民族成员世世代代审美实践的结晶,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充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反映了本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作为对这种历程的反映,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是重要的载体。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学、歌赋、音乐、舞蹈都对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有充分的表现。二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反映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民族文化包括许多方面,在狭义上主要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等。少数民族的审美资源是和这些民族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壮族的山歌用的是维吾尔语,也不可能想象朝鲜族的舞蹈表现的是对基督的虔诚。三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各民族审美文化的主题。我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实际上就是展现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宝库。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功能与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指汉族文化艺术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总体。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整体。各民族文化艺术既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的历时存在,也是当下多样性的共时存在,从其内涵来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审美资源、文化资源。与欧美现代文化和汉族文化艺术比较,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模式和民族精神个性。以少数民族艺术为核心的审美教育资源,在其物质形态和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的民族性、多样性、原始性等特征,在激发、启迪人的审美洞察力、感知力、想象力、丰富的情感方面具有无限丰富的资源优势。甚至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以至他们的整个人生是近于“艺术化”的。如人们常说:“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说明能歌善舞近乎于少数民族的一种本能的行为能力。而从少数民族的后天生活实践而言,正如侗族民谚所说:“饭养身子歌养心”[3],说明音乐艺术在陶冶其精神、养育其身心方面的作用。对比受“工具理性”甚至拜金主义熏染的现代都市人群、都市生活,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更富有人性和丰富的情感特征,更具有生活家园感。虽然部分少数民族曾一度处于与世隔绝的边缘状态,甚至被认为“落后”、“原始”,但从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看,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人类发展处在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可能处于较低阶段,但是,从审美文化、精神文化的意义上说,审美体现的是不同族群对宇宙自然界,对人自身生命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存在高低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分,更不是不断更新换代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民族文化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我们认识和升华人性内容和品格的不可多得的资源,其中的审美教育资源尤为值得关注,是现当代人们通过审美维度认识和完善人性的不可替代的参照系,也是发展国民审美教育的不可多得的丰富源泉。 民族文化论文: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论文摘要: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速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心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通过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静态的语言,语言负载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中的;动态的语言,就产生了言语和言语行为,在言语使用中,民族文化心理就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语使用者怎么说,如何说,认为这样表达是合适的,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与言语使用者的心理密切相关。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语言最能反映出言语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在言语表达时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模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如受到夸奖时,西方人往往采取迎合的方式,表示高兴,通常是道一声“谢谢”;而汉族人的反应则往往是以否认或自贬的方式,通常要说“不行,不行~差远了”等。这种言语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表达差异,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可以说,言语交际中,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有利于我们学习并正确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有利于口语交际中言语表达得恰当、得体、适度符合民族审美心理,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汉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像血液一样漫澜在汉民族的文化肌体当中,并在言语行为中处处留下“痕迹”。本文试从言语交际中透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一、讲究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心理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隶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知礼数,“懂礼貌”,交战双方也要“先礼后兵”,深谙“礼多人不怪”的道理。儒家视“礼为立国之本.其中就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内容。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深知。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语交际中的礼貌表达在汉民族为人处世中占有重要地位,讲究谈吐文雅、彬彬有礼是道德高尚有修养的表现。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的心理,使得汉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礼俗词语,并且怎么表达颇有讲究,乱不得,错不得,滥不得,否则就要失礼。这种注重言语礼节,讲究言语礼貌的心理在言语交际中处处体现。如对人的称呼,是汉民族礼貌表达的重要标志,小孩见到大人,学生见到老师,下级见到上级等熟人相见,首先要有个称呼表示礼貌,有些场合恰当适度的称呼,对交际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汉民族在交际时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常用敬称和谦称,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在汉语中就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有明显区别的敬称和谦称。敬称和谦称早在秦代就广泛使用,如敬称有“足下、殿下、执事”等,谦称有“寡、孤、不毂、不才、在下等。现在我们还常用敬称“令尊、令堂、贵姓、贵公司、贵校”,谦称“敝人、愚弟、寒舍、拙作”等。汉民族注重长幼有序和血缘宗亲关系,见到长辈一定要有称呼,以示尊敬,而不像西方为表示亲切,对父母或其他长辈都可直呼其名,在汉民族看来,这样是少教无礼,没有修养。对无亲属关系的人使用亲属称呼.就显得与说话人特别亲近,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如平常称呼“老伯、叔叔、大哥、大姐”等。上街购物,个体老板为体现服务态度之热隋诚恳,常“大妈、大姐、老哥、老弟”地叫,以表现对顾客有礼貌和亲近,符合汉民族文化心理,顾客心里愉快,购物热情也会大增。表示礼貌的敬称谦称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 还有言语交际中的祝福语,就是吉祥话,也是汉民族讲究言语有札的重要内容。和睦吉祥、福寿安康是人们千百年来追求的美好理想,汉民族有在喜庆的日子里道个喜、送个祝福以示礼貌的传统习惯。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祝福话有特定的内容和讲究,如给老人祝寿,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齐天…福寿无疆”等。汉民族有注重传宗接代,长久计议的心理,常用“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来祝福,结婚时,就用“白头偕老~百年好合”“鸾风和鸣”的祝福话,开张时用“财源广进…生意兴隆”“恭喜发财”等吉祥话,不论祝福语能否实现,图个吉利吉祥,以示礼貌。 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礼节,力求谈吐文雅、彬彬有礼的心理,在言语交际中随处可见,尤其在问候语、道谢语、恭维语等中都有充分体现。 二、贵和谐,重人情.爱面子心理 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是“和睦相处,“以和为贵,把和谐作为人际交往的目的。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极重人情,爱面子,表现在言语表达上受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力求措辞有度,不偏不倚,适度得体,在言语表达上表现为含蓄、婉转、模糊,形成汉民族言语表达上独有的文化模式。 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提倡“以仁爱之心示人”,“以宽恕之心对人”,就是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关.爱护别人,对别人的错误过失要原谅、理解,少计较或不计较。俗语道“树有皮,人有脸”,“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要给人面子,留“台阶”,少得罪人。如我们常见的批评,汉民族的心理是既要达到目的,又要让对方接受,并给他留面子,在表达上就常用含蓄婉转的方式,先表扬或肯定成绩,然后再转折“但是……或“……不妥,不足”“然后”“希望……”。老师批评学生:你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同学们应该向你学习,但在学习方面下的工夫还不够,希望你今后上课注意听讲,不要说话,把学习搞上去就更好了。目的是批评学生,但在表达时讲究“艺术”,就更易使对方接受。在交往中,有些时候需要拒绝别人,如果直接拒绝,会使人难堪,在汉民族看来容易产生“不和”,不够礼貌,违犯了汉民族待人处世的原则,为了不得罪人,给人留面子,常用含蓄模糊的语言“间接”地拒绝对方,更多的是让对方自己体会话外之音。用得较多的就是“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等再说吧”,婉言谢绝,如:“马主任,我的调动问题……~这件事我知道,我们再研究研究吧。 汉民族较之于西方人性格内向、沉稳、含蓄,不像西方人性格外露、直率。在西方注重突出个人及个人价值,而汉民族传统观念是重社会,重集体,突出一个“和谐,不突出个人,涉及个人则习惯于含蓄或婉转表达。一篇文章明明是个人见解,但习惯上要谦称“我们认为”。个人取得的成绩,常要说领导的支持,集体的智慧。汉民族不突出自我的心理。含蓄婉转的表达模式,形成了交际中内容丰富的客套话、寒喧语。干某 件事明明准备得很充分,但要讲准备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宴请客人,饭莱准备得很丰盛,客人酒足饭饱,主人还要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或者准备不好,没有什么可口的,管饱不管好”等,这些话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汉族人听来,不足为怪,因为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但让西方人听来,就莫名其妙,不可理解。前几年,有一则报道,说是记者采访一个中国着名的演员,问道:“你认为当今中国最优秀的演员是谁?”演员回答:“是我。”这个回答使许多人意外之余觉得演员太张狂了,引来了颇多微词。从心理上讲,汉民族传统观念认为,就是最好的是自己也要谦虚一下,含蓄一点表达。由此可见,演员的回答引来非议,是有着民族文化心理基础的。 汉民族言语交往中的重和、贵和、重人隋、重名声、爱面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含蓄、婉转、模糊的表达方式体现在言语交往的方方面面。人常说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体现了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的人际交往的理想,这些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三、喜联想、善比附的语词迷信心理 语言本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但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总是把语言的功能夸大并神秘化,对语言有着一种崇拜和信仰的心理,即语言拜物教(word fetishism)。把语言和它指向的事物和现象合为一体,认为语言有着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能降福也能招灾,由此,人们耽于语言幻想,希望通过语言来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语言来趋吉避凶。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有对语言的崇拜心理,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耽于语言幻想,语词迷信的心理突出且执着,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就是特别喜联想,善比附,讲究有说头,讨个好口彩。如最常见的给人或事物命名,像人名、地名、商品名、庭院名等,都要煞费苦心,起出意义来,起出好来。在言语使用中,汉族人更喜欢说话讨个好彩头,也就是说吉利话,听吉利话,把自己的愿望、追求寄托在语词上,对语词的迷信特别认真。《羊城晚报》曾报道,一彩民对体育彩票中彩500万一直心神向往,为博好彩,就将自家豢养的小狗取名“五百万”,经常对小狗作势呼唤“五百万,来”,小狗闻听主人声音,立刻俯首帖耳趋向前去,主人心花怒放,仿佛500万元在“来”的叫喊声中真的到来。汉人还喜欢借助同音或谐音讨口彩,汉语中的“8与“发”谐音,…9与“久”同音,带有…8’…9’数字的日期、号码、名称就被认为是吉祥号,能带来好运气,带有…8的日子街上开业的商店最多,带有“888”、“159”、“168”、“198”的车号、牌号等许多人不惜重金买下。还有发糕、发菜、发财树等为人喜爱,都是为图一个吉利。结婚时常见的在床上撒下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为的就是取谐音“早生贵子”。汉民族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联想比附的心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由于人们对语词的迷信心理,在言语交际中,认为是吉利话,能带来好运的话,人们爱说多说,而有些话的指向是不好的事物或人们厌恶的现象,则认为是不吉利的话,就不说或少说。有的场合甚至特别忌讳某些话,鲁迅在《野草·立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贵人家生了孩子,作满月时,请了几位客人,大家都看了看弦子,一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当官的。”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另一个客人又说:“这弦子将来要发财的。”又得到了大家的一番喝彩。最后一个客人说:“这弦子将来要死的。”结果得到一顿痛打。在喜庆的日子,人们最忌讳不吉利的字眼。前两个客人说的话不管是真心话,还是虚伪话,都是吉利话,主人爱听,当然更希望吉言能成为现实;而最后一个客人说的确实是大实话,但不分场合,不合人们心理,是人们最忌讳的话,挨打是必然的。生活中人们的语词迷信还有很多,如从“分梨”联想到“分离”,从“进钟”联想到“送终”,从“伞”联想到“散”。不同的地区由于方言不同,还有许多地方性的语词迷信。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一种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词迷信程度与整个社会环境和个人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积极引导,摒弃那些妨碍社会文明的语词迷信。 汉民族言语交际中反映的文化心理丰富多彩,本文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的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耽于语言幻想等心理的揭示,只是汉民族言语交际中文化心理的-d’部分。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还有许多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如问候、交谈、拜访、辞行、避忌等,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民族文化论文: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历史上的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东学在本文泛指以中国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据优势文化扩散的原理,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优势文化的扩散力较强。因此,相对而言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容易向文明程度低的国家和地区扩散。古代东方无论是物质文明程度还是精神文明程度均符合向西扩散的条件。而每逢西方遇到危机或西方学者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时都乐意向东方文化寻求帮助。然而,现代东学西渐的过程却阻力重重。独特的近代世界历史和东西文化交流不畅,加之东学西渐理论和方法的滞后和不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要么西人对东学一无所知,要么西人用透镜方式看东方,或有如视而不见,或横挑鼻子竖挑眼。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东学西渐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西学本文泛指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文化。较之东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的发展和中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西方文化的定义在历史上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随西方一词概念的变化而变化,时而丰富、时而转移。 西方文化中的西方,从地域上讲,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及其他欧洲移民聚集地。从内容上和发展历史上看,则先后出现了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现代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几个阶段。由于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对西方世界的社会生产力产生过不同程度地推动作用,使得西方文化及其衍生的现代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成为文化扩散的主流。西学东渐亦伴随着西方文化扩散同时发生。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崛起,东方势危。无论是思想、经济、科技,还是军事、政治和社会生活,西学都在东方文化中拥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在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西学中的精华,诸如科学和民主观念已融入东方文化,并与东方古典文化相结合,形成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现代技术落后的民族在西学东渐中学习了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快速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在西学东渐中,东方民族亦饱尝西方文化殖民的苦果和屈辱。此外,西学中的糟粕,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欧洲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作风和观念则与东方文化格格不入,并时常成为文化冲突的祸根。对此,德国学者施宾格勒指出西方文化必然没落,英国学者汤因比也预言西方文化难以带领人类走向未来。因此,我们认为西学东渐需要一套合理的理论和方法,并要在正确的西方文化教育基础上发挥西学东渐的积极作用。 二、西方文化教育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 西学东渐要取其精华,摒其糟粕。要想做到这点必须进行正确的西方文化教育,提高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手段来推进国内的西方文化教育。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者认识到由于地理环境及其所造就的不同的人文环境使得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由于宗教信仰存在差异,因此其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世界文化就是由不同民族文化互相联系、互为交织构筑在一起的。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我们可以从文化的各个角度了解西方世界,并意识到世界不同民族和文化都是在相互吸取、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并各自延伸。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不免要接触大量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只有具备多元文化观念,尊重异质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全球文化和多元文化观念,世界各民族才能顺畅、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学习西方文化要与时俱进。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取真知,客观地了解西方文化。与时俱进突出地表现在对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坚持上,因此学习西方文化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西方文化从形成到发展,其各个侧面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又是不断变化的,从这个角度看,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批评西方文化,我们便只能片面地、狭隘地认识它的一个方面,这样会以偏概全,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坚持与时俱进是全面、正确地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前提。此外,要建设一支西方文化教师队伍。正确地教育和传播西方文化不但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成熟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贯东西。因此,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的时候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教师在熟悉西方文化各种现象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西方文化背后的原因,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典籍,经常与国内外学者交流,以获取最新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化批评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方面要注意多种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体现文化差异的地方,都要把东、西文化进行比较,交代历史、时代背景,以全球化的大历史观分析西方文化现象,提高学生辨析文化差异的能力和敏感性。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化文本解读和批评的时候,要综合认识西方文化各阶段发展的不同内容和特点,要详细地交代其产生原因、发展过程、流变缘由、文化后果等方面,并做逐一分析,借文化批评来达到认识西方文化的目的。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模拟真实的西方文化语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科学、合理地西学东渐。 三、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东学西渐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学对西学的影响日甚。但还远没有形成与近代西学东渐相匹敌的气候。而且,在现代东学西渐中还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树立良好中国形象的问题。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高德广被中国人视为对外交往的基本准则。然而,当代对外交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恭敬谦卑的虚心态度有时并换不来对等的尊重。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文化上,尤其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方面应加大力度,并做到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外传播。季羡林先生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东学西渐)的世纪。因为西方大众对中国的了解远逊于中国大众对西方的了解。甚至有所谓“政治精英”“、文化名流”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对中国文化进行想象式建构,不断误读、误解中国文化,其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怀着伪善的目的恶意曲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政策。由此造成民族间心理和现实冲突的后果是严重的。 我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建立在构成这一文化各民族的共同生活经验上。这种共同生活经 验包括在同一个文化地理范畴内产生的相同和不同的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族群制度、意识形态等一系列文化表现形式。各民族在发展各自文化的同时要加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世界的目标。因此,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迫切地需要西方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不可否认,思维方式和语言转换的技术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文化西传的进程。中国的文化学者应努力克服困难,担当起东学西渐的历史重任,并在这一过程中解难释疑、纠正西方误读、调和民族文化冲突。通过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引导西方以公正、合理的视角正确看待东方文化。作为新世纪的文化研究者,要努力在国际学术、文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要立足于中国本土,在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对外传播。其中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论、构想和文化观念,来解释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籍此来消解文化误读引发的不良后果。 现阶段,在中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现有的民族问题研究成果,多采取包括经常性学术专题交流和鼓励高质量翻译等多种手段,增强沟通,消除语言转换等文化交流的技术障碍,增加西方对中国民族文化了解,籍此,消除误解,增强互信。对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在北京“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中译外是当前文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用外语对外介绍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和政策绝不仅仅是一项普通的业务性工作,而是关系到中国国际形象的大事,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这既体现出国家对民族文化和政策对外传播的明确性,又表现出国家战略上对这一工程要求的急迫性。以开设孔子学院为标志的文化吸引更多国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研究和学习中国文化,在西方教育界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在人民大众间培育了解中国文化的友谊火种,为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做出了贡献。我国将实施更多举措,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充满生机的现代文化,同时也向中国人民介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 民族文化论文: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刻画及文学价值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定义为作为社会一名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全部能力与习惯,而文化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就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现实。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和体现,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所形成的民族心理,将折射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而民族文化心理是指特定民族每一时代都有的基本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它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如人们的风俗习惯、人生态度、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条件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差异性,每一个民族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殊精神面貌和气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这里的自然基础就是指人们的生理特性和自然条件。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的思考立足于民族的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整个民族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旧社会时期,中国遭遇了文明失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给整个民族的心灵带来了创伤。本文以鲁迅的民族文化刻画心理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反省与批判,进而探讨其文学价值。 一 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认识 1 主奴根性 主奴根性是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认识和批判。鲁迅认为,“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一种循环。鲁迅对中国人的奴隶地位的认识渗透着他对民族历史的忧思。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创建了以家族宗法制为核心的伦理,这一伦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影响很大。比如,周公所制定的“周礼”有上下等级、长幼尊卑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这些礼仪对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这便成了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的社会礼治秩序。由此所带来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正如鲁迅所描述的:“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失去个性的人们在这个社会中被规定着,性格的表现往返于既可以此也可以彼的两个极端。鲁迅在《阿Q正传》中刻画了一个时羊(奴)时凶兽(主)的阿Q形象。面对着假洋鬼子等“凶兽”样的人物时,阿Q便成了“羊”;面对着小尼姑时,阿Q便是那“凶兽”。在这样病态的文化氛围中,一个人的完整人格被分裂开来,即做主和做奴。由此可见,这是鲁迅对礼治秩序下中国国民性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这种主奴根性凝聚成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灵魂的主宰,成为国民的“集体无意识”以及灵魂深处的“劣根性”。 2 民族自大病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既有地理环境的制约,又有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世界的中心文化,这反映了国民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逐渐积淀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盲目自大的病态文化心理。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对这种民族自大病的病因作了分析: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使中国自处于“屹然出中央而无校雠”的状态,这无疑就种下了走向没落的祸胎。由于没有受到威胁压力,人们连看到别人的长处也不想去学习了,这就逐渐形成了以民族自大为中心的病态文化。鲁迅把这种民族自大病称为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使整个民族沉湎于“残存的旧梦”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3 个体与群体 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稳定的,孔子所创立的一整套的“仁学”模式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在长久的中国奴隶制社会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之中,构成了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结构。所谓“仁”是通过一种“自觉的投入”把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而儒家文化中强烈的群体主义性质使“个性的张扬”成了无源之水。鲁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为实现统治,他们在思想上趋于一致,时常“以独治众”,从而泯灭个体的独立思考。为此,使得中国少有“独具我见”之人。这是民众对独异者“以众虐独”的恶果。对此,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为女子鸣不平。同时,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阐述了他所理想的长幼关系原则,要求人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合理地做人,其目的在于恢复人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关于“静”的人生主张 鲁迅认为,“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使人消除缺陷和不平,达到稳定的心理平衡状态,形成“静”的人生主张。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和深刻。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写道:“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在鲁迅看来,在这些中国书中,多的是“古训”,而“古训”就是教人“不要动”,“沉静”下去或者“苟活”下去。“撄人心”的概念就是鲁迅提出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摆”。这首先是“帝”所需要的,“故性解(Genius)之出,必竭全力死之”。同时,也是国民“撄人心”所需要的,其意在安生。为此,鲁迅呼吁“摩罗诗人”少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其目的是为了“活动”。 二 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批判与反思 在鲁迅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自大病,使中国人丧失了主体人格,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和能力。对此,鲁迅对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展开批判,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首先,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发展之困境。中西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一旦交汇,不可避免地造成骚动。19世纪,随着西方帝国势力的入侵,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遭遇了接连失败,这让当时原本自豪的“安、足、静、定”变成了“苟安、保守、退缩、落后”。这种突变,使国民对眼下的处境产生一种“恐惧”,这种“恐惧”促使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走上一条艰难而又痛苦的反思和改革之路。鲁迅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接受了进化论思想,开始对西方文化中的科学、自由等的向往和崇尚。比如,在《文化偏至论》中,他列举了尼采、施蒂纳等一批崇尚个性自由的英哲之士,表现出对“人各有己”主体性的向往。鲁迅认为,中西文化冲突中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是“国粹主义”。所谓国粹,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这所谓的“国粹”多是中国人的一些病态的嗜好,如女人的小脚、食鸦片等。第二是“文化同化”。鲁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形势下,“文化同化”实际上是在为历史上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失败寻找心理依托。正因为中国受西方的压迫,有人才不得不高举一些所谓的精神价值作为重塑民族自信的基点。这在鲁迅看来,正是“国民性”中最典型的“瞒”和“骗”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国粹主义”和“文化同化”本质都体现了中国人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度自欺。 其次,“立人”的反省。鲁迅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作出了一个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化反省。这是他对中国人如何最终摆脱奴役和贫困不断思考的结果,不仅对中国人的自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人类个体的自立也有着普遍的影响。鲁迅认为,要建构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必须正确对待“固有之血脉”和“世界之思潮”,这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文化观。鲁迅以“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两个时代的交替与循环对中国历史进行剖析,提出了“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理想。鲁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立人”之道,即在“尊个性而张精神”,形成了由“立人”而“立国”的思路。鲁迅选择从揭示国民劣根性的角度入手,对民族性格进行梳理,形成了以“立人”为起点,以改造“国民性”为手段,达到“立 国”的目的。 三 鲁迅民族文化心理刻画的文学价值 1 启蒙者的焦虑与命运 鲁迅揭示了传统文化对国人所造成的精神创伤,他强调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消除抹杀精神自由的奴性。因此,鲁迅在文本世界中塑造了另一类形象——“启蒙者”,比如“狂人”、“孤独者”等。这些启蒙者是鲁迅所呼唤的“精神界战士”。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文化的真正本质是“吃人”的“狂人”;在《孤独者》中,鲁迅勾画了一个对别人有真爱、不失赤子之心的“怪人”;在《在酒楼上》中,刻画了善良而温情的吕纬甫的人物形象,等等。在鲁迅的笔下,这些人是时代的先驱,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是最先觉醒的。同样,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鲁迅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化启蒙主张。然而,对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每个国民都自觉奉行着“从来如此”的规矩。因此,在鲁迅的文本里,启蒙者们无一例外地遭到了社会环境的扼杀。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遭受着敌视和冷漠的大恐惧,病愈之后“赴某地候补”去了。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杀伤力,它造就了一批“庸众”,也让一批“战士”在无物之阵中老衰或寿终。这些是鲁迅文本世界中关于启蒙者自身的焦虑,也是鲁迅内心深处焦虑的反映。这些是鲁迅小说文本中提出的如何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进而走向现代化的命题。 2 揭露出国民的病苦 文学是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总是要表现一个民族的意识、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鲁迅以文学的方式来实践他对民族文化心理改造的主张,这遵循了文学特性。鲁迅认为,从小说来看,民族性就是一个好题目。他的小说也正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进行着国民性问题的探索。鲁迅以超常的勇气和深刻,艺术地展示了国人灵魂病态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个个具体的“病理标本”。鲁迅的《阿Q正传》无疑是最为着名的,阿Q的劣性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鲁迅笔下的未庄是一个“老中国的文化生态”,生活在其中的人视现有的一切为当然,他们满足着眼前的一切而痛恨变动。这里充满了习惯与惰性、愚昧与无聊、闲人与看客。从某种层面上说,阿Q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他让我们从“这一个”中读出了“这一群”。再如,在《药》中,鲁迅写出了华老栓们的愚昧和麻木;在《离婚》中,写出了爱姑精神上的奴性;《祥林嫂》、《孔乙己》中,写出了主人翁的冷漠与无聊,等等。由此可见,鲁迅冷静地勾画出了国民的精神状态,写出了国人的“魂灵”,真实地展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由表及里,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 民族文化论文: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 我市旅游业现状:我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__等国家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保护良好,气候四季宜人。但由于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各种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旅游经济尚未真正形成,“优秀旅游城市”还处于有名无实阶段。 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要想真正做强、做大我市旅游业,必须摸清家底,扬长避短,在全国皆搞旅游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就旅游业全国大环境而言,北方主要是“看文化”,南方主要是“游山水”。作为南方城市的__,肯定要围绕山水、生态作文章。就省内而言,我省是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各县市都在做旅游的文章。不可否认,现在我市的旅游业,民族文化与经济建设是相对脱离的,景区就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旅游就是单纯的民族村寨,但在全省范围而言,比景点,我们的景区知明度比不上黄果树瀑布、龙宫、荔波小七孔等;比民族文化旅游,我们比黔东南起步晚、发展慢。以短击长,无疑是自寻死路,这也是我市旅游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作为新兴的旅游景区,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走民族文化 自然景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之路,把民族文化与自然景区有机的融合起来,让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如何融合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呢?“鹿回头”的传说,让海南的天涯海角闻名中外,“刘三姐的山歌”给漓江的美景增添了无限的灵气。我认为,在加强自然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挖掘、整理并发展民族文化(已有的要加强整理,没有的要找、要编),让少数民族文化与各景区的景点有机的联系起来,让民间传说、爱情故事、名人轶事赋予山水风光以灵气,增加景点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来都匀有所观、有所玩、有所悟、有所忆,增强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民族文化论文:守护民族文化家园打造土家风情品牌 印江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县4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1.5%。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独具魅力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特色鲜明的土家民居建筑,众多的历史文物,精美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别具的民族食品等构成了我县极为丰富、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了挖掘整理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守护这方土家族文化家园,县民宗局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突破工作重点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 县民宗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书法印江”的战略目标,以打造文化旅游大县为契机,突破工作重点,把民族民间文化作为20__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领导,成立了民族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抓落实。使该项工作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而未流于形势,这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活动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是做好20__年春节“七天乐”民族民间文艺活动。我局认真搞好春节期间的“龙腾盛世”民俗大拜年活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7片龙灯具体的活动时间、路线、活动场所,飞动的龙灯,欢快的花灯,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特色,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氛围,让群众渡过了一个欢快祥和的春节。 二是开展花灯健身舞大赛,努力打造土家花灯品牌。3月8日,由县民宗局、妇联、县文广局联合举办第二届“土家花灯健身舞”大赛,以此促进土家花灯的广泛开展,使土家花灯得以完整保存和流传,并在传承中不断加以创新,使土家花灯具有体育性、艺术性、娱乐性,从而达到健身和娱乐目的,通过多种形势多种渠道,努力打造土家精品花灯,塑立印江土家花灯品牌。 三是抓好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提炼精品节目。 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利用我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11月由县民宗局、文广局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梵山净水印江情”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来自全县县直机关和17个乡镇的53支表演队伍参加了活动,演绎了印江原生态的声乐、曲艺、舞蹈。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群众,有六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小孩。表演的节目全是印江少数民族质朴生活的再现,有锣鼓、唢呐、长号等器乐节目,有山歌、高腔山歌、石工号子等声乐类节目,也有傩堂难、花灯等舞蹈戏曲类节目。民族歌舞调演内容丰富,异彩纷呈。通过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挖掘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歌舞,如永义乡编排的《茅古斯舞》,以其豪放、原始的魅力荣获一等奖,发现了很多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通过民族歌舞调演,我县命名了一批文化艺术村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并予以授牌。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 此次活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印江民族歌舞调演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彰显了印江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五是精心组织召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以提升我县民族文化品位。 20__年9月12日,我县召开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省、地、县有关领导、专家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过播放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宣传片。介绍了我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渊源的书法文化、古朴的原生态文化、灵异的佛文化、神秘的傩文化,多彩的花灯文化等,引起了专家、学者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县民宗局近年来,对我县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挖掘、保护、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工作所取得了众多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印江土家风情》、《印江花灯》、《民族文化》等系列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深受读者好评。 通过召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专家讨论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实施意见》,专家们各抒己见,对印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精碎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对我县打造文化大县,提升民族文化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着力打造土家风情旅游,提升印江知名度,11月27日至29日,经民宗局、建设局、旅游局精心策划联合举办了贵州土家族建筑文化特色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4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他们实地参观考察了我县土家特色建筑物。有被誉为“江城砥柱”的文昌阁,古风浓郁的依仁书院,独具匠心的土家封火桶子,古老的宗祠建筑文化,更有民风淳朴的梵净山团龙民族文化村落。会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对印江的特色建筑科学把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对印江打造土家风情旅游文化大县提供了决策参考。 六是扎实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培养后继人才。 民宗局积极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先后编制了《印江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积极申报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把木黄民族小学、县民族中学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了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把民族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开设了书法、摆手舞、花灯歌舞等内容,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进了校园,步入了课堂,为我县培养了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人才。 七是打造团龙民族文化村,带动土家风情旅游。县民宗局大胆围绕民族文化做文章,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梵净山团龙民族文化村。为了打造团龙民族文化村,带动土家风情旅游,10月份由民宗局资助永义乡政府组织团龙村支两委等24人前往黔东南考察民族文化进村寨,收益匪浅。 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为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自治县成立了古籍保护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落实了保护措施,县政府为此特解决了5万元古籍普查工作专项经费,使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为展示宣传印江的民族风情,推介旅游资源,县委、县政府尤其重视民族陈列馆的文明窗口作用。20__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重新调整民族陈列馆部分展板以来,民族陈列馆以其全新的面貌接待了各级各部门领导、中外游客、中小学生、社会各届人士5000余人次,深受好评。从而树立了单位窗口形象,有力地宣传推介了印江。 县民宗局的工作成绩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更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一年来,县民宗局扎实开展民族文化工作,执着地守护着民族文化家园,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土家风情旅游事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论文:民族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之我见论文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诚如是也。 一、对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理解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 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三、应用战略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如何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时,无疑应有战略的眼光。具体到服饰文化上,不仅要在深刻认识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还要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其意义。因为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审美观念在服饰文化上的外化形式。古代服饰是人们了解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一面镜子或窗口。但是,由于古代服饰本身大都是以麻布、绸缎、兽皮等一类不易长久保存的材料为原料的,所以能够保存至今的就非常少见。尤其是历代的民间服饰,能够保存下来的就更难。人类服饰从简到繁的各个发展阶段,各种形态的服饰几乎都可以在现代各民族地区流行的传统民族服饰中找到其相对应的款式。如有人将古代楚人的服饰同现代苗族的传统服饰作了对比,认为现代盛行在黔东南一带的右衽大领衣同考古发现的楚人上装基本形态完全相同。在传统服饰的制作方法上,楚人与苗族均保持着较原始的“缝合型”特征。再如,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传统女装,在很大程度上,则保留了我国唐代女装的鲜明特点。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不论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在其服饰文化上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特别是在服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上,更是有着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而流行在我国各民族中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恰好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向人们揭示并展示了人类服饰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早期形态与功能等,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窥见到人类从山顶洞人到近代以来的近两万年间的民族服饰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变。可以说,我国各民族地区保存了当今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珍贵的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史的活资料。它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开发、利用民族服饰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无论是精美的刺绣作品、蜡染作品或各种织锦等,都是各民族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这些艺术品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古雅、质朴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得到放松和休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很多艺术家从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灵感,并进行某种改革或创新的尝试,推陈出新,赋予它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业,从原来狭小的空间里解放出来,运用到美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譬如,有的设计出蜡染壁挂、蜡染与扎染时装。有不少风格独特的民族图案,被成功地运用到现在流行的各种纺织品之中,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有些来自民族地区的某些古老的服装款式,如旗袍、百褶裙、宽腿裤等,也被服装设计师们巧妙地用于时装设计上,打破了都市时装款式单调、呆板的缺陷。也有的通过现代设计师的手,把原来只属于某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变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领地日益缩小。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的艺术价值却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为进一步适应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人们不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服饰的加工制作上面。各种简洁、轻便、舒适、美观的时装应运而生。这种现代服饰,打破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格局,用现代化手段成批生产出来,使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大的服装市场。从前表现在传统民族服饰上的种种个性,诸如丰富多彩的款式、色彩纷呈的图案及各具特色的穿着习俗等,都在迅速地淡化或部分地消失。与此同时,我国民族传统服饰加工业作为我国企业文化的一种形式,正以万紫千红、方兴未艾、生机勃勃的态势展现在世人面前,前景看好,令人鼓舞。 因此,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开拓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新途径、新品种,是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未来发展之路。本文以民族服饰文化如何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见解,只是如何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之一例。还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将企业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实现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赢 民族文化论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民族文化大旗 乌审旗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灿烂的文化,“鄂尔多斯人”(原“河套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孕育了举世闻名的“萨拉乌苏”文化;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等文学巨匠曾在这里著书立说,留下了《蒙古源流》等不朽著作;大夏国都统万城等多处古迹“风韵犹存”。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淳朴浑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蓬勃发展的现代文化,为乌审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乌审旗不仅历史遗存丰富独特,而且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有全区最大的天然沙地柏自然保护区,有风景如画的“大漠明珠”巴图湾和“塞外江南”纳林河。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2008年3月,在全区旗县中率先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旗的战略,在文化大旗建设中加快开发文化产业,并且将文化旅游朝阳产业确立为与工业支柱产业、农牧业基础产业、城镇新兴产业并重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旗帜鲜明地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认真实施“五四三二一”战略,着力发展“铸魂工程”、文物“保护工程”、文化精粹“抢救工程”、文学艺术“创新工程”、文化产业“开发工程”“五大工程”;精心构筑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现代文化“四个层面”;全力打造西、南、中部三条文化旅游专线;科学培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板块”;最终形成“一大支柱”。做大做强全旗文化产业总量,提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旗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旗,是乌审旗党委、政府着眼新世纪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为此,乌审旗着重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文化产业开发保护领导小组,把文化旅游朝阳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同时,在全区率先成立了民间专抓文化产业的组织——萨拉乌苏草原文化促进会,形成了政府和民间组织合力同抓文化产业的工作格局,有力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科教兴旗战略。 抓住“文化教育年”有利契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普及提升国民教育,全面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绿色乌审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 三是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将2008年确定为文化教育年,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在文化产业定位上,提出了培育人文链条,服务循环经济,凝炼乌审精神,建设绿色乌审的目标。通过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发掘不同文化的内涵,充分调动各地区特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区域文化的发展合力,推动民族文化大旗建设,指导全旗文化产业发展。 四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根据我旗文化资源优势,围绕深厚历史渊源、著名历史人物、重大文化活动、绚丽民族风情以及草原文化研究等等,有重点地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实现文化品牌的商业化运作。全力构建萨拉乌苏草原文化体系,打造萨拉乌苏草原文化品牌,逐步丰富我旗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内涵。抓紧抢救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研考古等精品旅游景点,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佳作,铸就品牌,力争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知名品牌。在全区第三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我旗乌兰牧骑以其优秀的节目,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获演出金奖荣誉称号,共赢得各类奖项7项。 五是加快旅游开发战略。走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之路,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和外来资金,形成多元开发局面,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拓宽蒙陕宁草原文化旅游协作领域,加快全旗文化资源开发,把文化旅游开发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大旗的突破口,整合文化资源。今年乌审旗成功组织召开萨拉乌苏草原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引进资金近2亿元对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巴图湾水库、成吉思汗九游白纛生态旅游区进行综合开发。投入500万元对乌审召庙进行修缮。 六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乌审旗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扶持我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向国内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对外交流,提高乌审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设文化大旗战略的提出,为迅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成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良好的机会,乌审旗的文化产业正以其朝阳产业的前景和潜力,不断推动全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民族文化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多民族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文学在内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皆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各民族的文学在长期的共同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推动。各民族文学异彩交辉、相融并进,使得中国文学具有了历史悠远的、多元化的民族蕴涵好极为深厚、极为丰富的民族特色。”[1]古代文学如此,现当代文学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是历史的规律。 在21世纪的今天,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探索梳理多民族文学融汇发展的规律,对于中国文学健康发展,走向未来,繁荣昌盛,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中国文学史存在的现状是一部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学史 自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大学体制逐渐形成,中国文学史成为各高等院校中文(或国文)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林传甲诸人在北京大学讲授该课,相关的教材、讲义、专著汗牛充栋,不计其数。然而,传统的各类《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现代及当代文学史,却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严重缺憾:一是介绍内容基本上是正统的书面文体,即所谓诗文词赋,以及小说戏曲之类,而对于数量十分广泛的民间口传文学则几乎不予理会。第二,除个别少数民族著名作家的汉字文献作品之外,主要内容皆为汉族作家文学,多民族文学作品几成空白。这就使得《中国文学史》多为名不副实,实际上只是“中国汉族文学史”或者是“中国汉字书面文学史”,与中国多民族文学实际情况不符,未能全面的反应其文学成就。 这种情形的产生,当然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简单归纳大概有这样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历史的原因。由于中国传统的问题等级观念,以诗文为正宗,予以特别重视,其余文体则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直到王国维先生强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2]其后,词曲小说之类方在大多数学者眼里占有一席之地。在此之前,元曲长期以来遭受的境遇,亦如王国维先生所论:“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元曲如此,其他民间俗文学为论者所不屑一顾更是十分自然了。 其次,是客观条件问题,主要是语言障碍,由于汉民族数量众多,汉语影响力强大,成为境内乃至东亚地区主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地区和范围都有较大局限。因此,除了少量翻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或者少数民族作家直接用汉语创作的作品得以较广地流传之外,各民族丰富的文学成就多限于在本民族内部传播,大多不为其他民族所了解。学者们这种因语言问题而导致的知识结构缺陷,是造成学术研究和中国文学史书写不可回避的客观障碍。 此外,由于前面两种原因的结合,即客观障碍所造成的对民族文学成就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特征差异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及对不同文学体裁艺术表现手法的喜好程度等,都会形成对各民族文学、民间文学以及各种非主体文学样式有意无意的忽略。 二、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学史 作为中国文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成绩尤为突出,为中国文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不可忽视,更不可分割。 综观中国多民族文学历史长河,作家群星璀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百花盛开,成就辉煌,令人惊叹不已。古代文学虽然因客观原因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是书面还是口传文学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古代从先秦到明清,匈奴、鲜卑、羌、女真、蒙古、藏、彝、回、满、等各族均取得较大的文学成就,涌现了北魏宇文氏家族诗人、唐之元结、独孤及、元稹、金代元好问及完颜氏家族诗人、11世纪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元代耶律楚材、萨都剌、马祖常、贯云石、余阙、明代李贽、清代纳兰性德、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赵藩等大批各族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许多优秀的书面文学作品如南方土著人《越人歌》、古羌人的《白狼王歌》、鲜卑的《敕勒歌》、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蒙古的《蒙古秘史》、藏族的《仓央嘉措情歌》等曾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还有如举奢哲《彝族诗文论》、阿买妮《彝族诗律论》一类文学理论著述,说明其文学成就已经达到相当之高度。在民间口传文学方面,更是贡献突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许多作品影响广泛。其中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及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彝族长篇史诗《勒俄特依》《梅葛》以及羌族英雄史诗《羌戈大战》等,均显示出中国古代史诗的辉煌成就,破除所谓中国文学无长篇史诗之偏见与谬说,堪称中国文学之瑰宝。 五四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中国多民族文学更是不断走向繁荣,名家如林,精品倍出,族别广泛等成为突出的特点。这里有满族作家老舍、端木蕻良、启功、黄裳、马加、舒群、柯岩、叶广芩、巴音博罗,苗族作家沈从文、蒙古族的玛拉沁夫、萧乾[3]、李 、纳·赛音朝图克、席慕容,回族的穆青、郭风、木斧、张承志、霍达、白先勇,土家族的家族的黄永玉、彝族的李乔、吉狄马加,朝鲜族金哲,藏族的饶阶巴桑、益希单增、降边嘉措、扎西达娃、阿来,维吾尔族尼米希依提、包尔汗、特依甫江·艾里耶夫、铁木尔·达瓦买提,壮族的华山、黄勇刹,白族诗人晓雪,东乡族的汪玉良等等,闪光的名字数不胜数,其中许多著名作家不仅仅是作为现代文学中少数民族作家的杰出代表,同时也进入到中国第一流作家的行列。 多民族作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有许多作品影响深远。《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边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茫茫的草原》、《李双双》《黄河东流去》、《黑骏马》、《心灵史》、《鸡毛信》、《刘三姐》、《欢笑的金沙江》、《穆斯林的葬礼》、《冰山上的来客》、《格桑梅朵》、《尘埃落定》等早已为人耳熟能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此外,尚有难以统计的各民族作者在辛勤耕耘,从事文学创作,除汉语创作外,还有不少民族的作者用各民族的母语进行创作,或者使用双语创作。虽然各民族文学发展不完全平衡,但却各自具有其风格和独特的意义。到1997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在京颁发,以前从未获奖的珞巴、基诺、塔塔尔等三个民族作者获奖,形成我国56个民族都有作品获奖的民族文坛大团圆,标志着我国多民族文学不仅广泛,而且在质量和艺术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代文学中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崛起的象征。 三、多民族文学观的意义和价值 (一)多民族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形式多样,带给我们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当代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基础条件。20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的采风运动在民间文学搜集抢救和整理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1984年起,又启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搜集编撰工作并陆续分省区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卷帙浩繁,资料十分广泛,其中也包括着各族民间文学。同样,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问题在五十年代即已提出,几经周折,1983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其后,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牵头编写的包含55个少数民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也陆续推出,该书为族别文学通史性质,所论古今贯通,可以一览各族文学概况,此后的研究更为深入,分期的 断代文学史也不断出现,如《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之类。2004年,《民族文学研究》和四川大学文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发起召开了“首届多民族文学论坛”,促进了对各族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观念的转变,随着论坛的逐年召开,加深了相互了解、沟通交流,认识的深化。 (二)促进文学创作借鉴和交流。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各民族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吸取精华,彼此差异正是特色所在。 就形式而言,各族文学就有许多可以互相借鉴之处,以口传文学为例,许多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蒙古族的数来宝,藏族的鲁体、谐体民歌,维吾尔诗歌的“阿鲁孜”、格则勒、柔巴依,苗族的“贾”、嘎别福、恰央,壮族的“欢”,朝鲜族的“阿里郎”、时调,满族的子弟书,侗族的大歌,琵琶歌、多耶,瑶族的信歌、香哩歌、石牌话,白族的打歌、白族调、大本曲,土家族的摆手歌、哭嫁歌,傣族的赞哈,僳僳族的莫瓜调、掰史掰,水族的双调、单调、诘俄伢,土族的家曲,达斡尔族的舞春,仫佬族的古条,撒拉族的撒拉曲儿,毛难族的罗海歌,仡佬族的排歌,京族的唱六八,赫哲族的伊玛堪,珞巴族的夹日,西北多民族地区的花儿等等,以民歌、说唱等艺术保存丰富的文学资料,也是一朵朵文学艺术争奇斗艳的奇葩。 通过对多民族文学成就的欣赏和了解,还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几乎每一个民族或成功的作家,都是在学习借鉴多民族文学和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都有着从多民族文化文学学习的经历,伟大诗人屈原深深地受到荆楚和南方巫觋文化与艺术的影响而创作楚辞,唐代巴蜀、西域等中原之外的多民族文化对李杜的深刻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生长在四川的苏轼随着游宦谴谪的行迹不断地吸取东西南北乃至岭南地区海南黎族文化的营养。在现代作家中,从郭沫若的《孔雀胆》、曹禺的《王昭君》,到王蒙的《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高樱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等名家名作中,都可以看到汉族作家学习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缩影。反之,古今少数民族作家同样也受到汉族及多民族文学的影响,历史上接受汉文化比较早的匈奴、鲜卑及其后裔都出现许多有影响的诗人,如著名的元结、元稹、元好问都是鲜卑后裔,金代初期实行借才异代政策,对促进其文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回、契丹、女真、满族都有许多从事汉文创作的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玛拉沁夫、张承志、吉狄马加、阿来等均是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汉族文学传统密切融合的佼佼者。古代苏东坡贬谪海南,传播中原文明的同时,也学习当地民族文化。当代艾青、王蒙在新疆与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并进行语言文学交流也已传为民族团结的佳话,这一切,都是多民族文学彼此交汇促进共同繁荣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中国文学的必然走向。 (三)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促进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社会功能表面上似乎有些减弱,实际上却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为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进一步深化多民族文学观念和意识,不仅对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本身具有价值和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真正贯彻宪法赋予的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和精神,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各民族自由选择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通过多民族文学的学习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帮助和尊重,也满足各族群众对文学艺术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创作出更多有影响的作品,潜移默化,以此推动各民族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相互也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而积极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到当代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民族文化论文: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探析 21世纪,教育已被视为应对未来种种挑战及社会进步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人们对高质量的教育充满希望和期待,而高质量的教育则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师,故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已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少数民族教育一直是多民族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牵涉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牵涉到各少数民族的和谐安定及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民族文化的社会特性,即民族的多样与文化的多元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几十年的努力,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状况。在这种文化与教育背景下,如何达到各民族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局面,使少数民族既保持他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能顺利地融入主流文化,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定位,在其专业成长上应作出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哈经雄、滕星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认为要实现少数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互适应并相互促进,必须特别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才能使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可表述为在一个社会或社会环境中一种以文化传统或式样不同程度的互动和互联。多元文化含有“大熔炉(meltingpot)”或“混杂(mish-mash)”的意思。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多元文化大会”的报告中对“多元文化”的内涵做了如下总结:多元文化包含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需求”。从层次上来说,多元文化不仅指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也意味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的吸收。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具有非常明确的三个特征:第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包括对专业素养的认识,对教育、学校的理解以及对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价值认识等。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专业领域,其知识基础在不断地扩展。第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需要系统的专业发展观。 二、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内涵及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逐步达到较为成熟的境界,但是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后,可看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民族院校教师专业的理性发展。 (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对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统计如下:“挤占业余时间”占8.55%,“主观不努力”占7.69%,“教育理论和技巧缺乏”占6.84%,“教师认识不足”占2.56%,“专业发展流于形式”占11.11%,“与薪金不挂钩”占5.98%,“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占11.11%,“监督机制不顺畅”占1.71%,“学校领导不重视”和“学校环境与气氛不足”占11.97%,“培训选拔制度不完善”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办法不得力”占10.26%。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观念淡薄。 (二)专业发展得不到重视 通过对院校是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调查,71%的教师都选择领导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其中19%的教师甚至表示“根本不重视”。从调查结果来看,民族师范学院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学校管理问题。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重视,专业发展流于形式,领导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负责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者,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是办好学校、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俗话说:“一所好的学校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领导者负有领导管理学校全部工作的重任,有责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民族院校含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群体,作为民族院校的领导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面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教师的情绪不满、教学设施的不完善、资金的短缺等,不仅应该具备一般院校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必须重视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对教育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重视民族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来增强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学校要坚持将教师专业发展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三)缺乏民族地方课程设置 在对民族院校教师调查时,大多数教师认为本地课程没有重视多元文化的内容,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持反对意见。前者认为某些课程只是在内容中涉及其他民族文化,并未设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后者可能是认为课程内容会让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不必专门去学习。学院没有专门开设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历史、科学、艺术、习俗、语言文学等课程,不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调动和激发少数民族对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参加教研和培训的机会少,培训体系不完善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提出没有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机会少,培训模式单一,由于所参与的培训总是以集中培训的形式开展,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山区,校点分散,教师紧缺,致使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难度很大,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培训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不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适应教师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培训实效性不强。 学校应为教师创建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民族地区教师提供严格而专门的职前培训;提供多途径、多形式的在职进修机会;使民族地区学校积极开展参与式教师培训,比如,专设课题,专家引导,教师讨论、反馈;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其积极参与培训和科研,并获得成效。 (五)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民族院校教师培训选拔制度不完善,从而出现政策限制的门槛过高,年青的双语教师引进困难的现象。民族院校大多数双语教师都在40岁以上,很难找到70后的进行“双语教学”或“三语教学”的年青教师,80后就更别说了。如今民族院校在拥有双语教师方面出现严重的断层,师资队伍日趋老龄化, 缺乏年青的双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现今学校教育中,由于学校对教师高学历的片面追求,使得学校在教师选拔和任用制度中存在高度重视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轻视甚至漠视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人才。学校认为,只要教师的学历高,就一定能把书教好。这样无疑使民族教育走上一大非常危险的误区。“双语”教师是确保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从培养民族学生目标上,还是教师选拔标准上,都应无一例外地将它作为考虑的方面。确立和实施藏汉“双语”教学模式,需要一支高层次的能熟练进行“双语”教学的双语师资队伍,所以在选拔任用民族教师队伍时,完善关注教育内部公平的教学管理机制也是很有意义的。 (六)双语教师负荷大,无合理的奖励机制 双语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有一支精通汉、藏的双语教师,需要有汉、藏双语对照教材、读物。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物力与人力投入。鉴于目前许多教科书及教学资料都没有专门的双语教材,同时又为了能够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技能,不得不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将教材自行编译成藏语版,这样无形中就增加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而这部分的“劳动”是无形的,如果没有一种科学、规范的计算工作量的奖励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减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的重视 1.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俗话说:“学校成就教师,教师成就学校。”民族院校的领导应当充分认识到,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求得民族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互动关系。 2.大力宣传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领导在自己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利用会议、完善制度、落实奖惩措施等各种办法,在校内大力宣传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学校内部造成一种浓浓的氛围,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开展。这种宣传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教师专业发展能提高教师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二)建立多元的培训体系 民族院校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少数民族院校分布不集中、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一整套的多元教师培训体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多元化培训,促进民族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具体落实上,各民族高校可根据学校教师培训需求的实际情况,设置校级培训机构,各院系设置相应的分机构或机构。校系(院)两级培训机构可根据学科、专业、职称、层次等不同需求制订出具体培训规划,按照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指导思想,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安排层层落实。各学科专业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有一个共性问题,即培训层次问题,现分述如下。 1.提高学历。根据有关规定,民族高等教育教师中那些学历不达标或偏低的教师应该继续深造高一级学位,到正规形式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及高校进行在职、脱产读硕读博的学习与培训,获得更高学历证书。 2.更新知识。这是以更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要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民族院校教师应规定在教师岗位上工作满3—5年者,必须到特定的培训机构参加一年左右的脱产培训。 3.提高双语教学能力。这项措施是提高民族院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这种培训应让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提高语言能力,一般说来,这种培训不宜安排太长时间,定期专题培训即可。 4.业务性提高。这是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受到困扰时,教师可以与同事协作研究共同解决。 5.宏观性提高。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假期安排一定时间,请若干不同研究领域的教授、专家开展学术的讲座报告,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引领和提升。 (三)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制度是使教师保持群体一致性的一系列约束和激励机制,是教师共同遵守的规范与行动指南。在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强化不可或缺。因此,民族院校要树立解放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观念,把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其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任用、培训、晋升、评估等管理机制作为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从而使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从随意性走向制度化。主要包括:教师选拔和任用制度、双语教学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 (四)落实保障措施 民族院校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恰当运用监督措施、激励机制、奖惩措施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一支出色的民族教师队伍,推动民族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1.监督机制。对学校制定的管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制度、措施、办法等,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以督促其保障落实。这种监督机制,既要有队伍,又要有措施。学校应建立监督机构,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牵头,包括学校各相关部处的领导、各院系的相关领导参加的监督组织,并制定出具体检查监督的措施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全校各教学单位实施监督检查。 2.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即激发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措施办法,它和奖惩机制密切相关。激励机制对民族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相当突出,也相当关键。在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明显。激励机制反映在民族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主要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上。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优奖先、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等方面所享受到的优先待遇,则既有精神鼓励,也有物质鼓励。因此,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充分体现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按劳分配、效益优先”的分配原则的合理性,从而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大局上起到以先进促后进和以点促面的巨大作用。
市场营销论文:创建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体制研究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构成 1.理论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教学、核心课程教学和外围课程教学三大环节。(1)基础课程教学环节是整个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四川天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的基础课程有经济法、经济学基础、经济数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和经济应用文写作等,主要在第一学年开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具备经济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核心课程教学环节是整个理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将本专业的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规定为每一个学生所必修,同时尽量使其他学科与之配合。它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四川天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基础、市场营销调研、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等三门核心课程。(3)外围课程是核心课程的有力补充。所谓外围课程,就是以学生差异为出发点而设立的综合素质类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等选择性学习。由于外围课程多样化、个性化,各校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性开设。四川天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外围课程主要包括营销管理、商品销售、客户服务等三个重点部分,以及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等高端、现代营销等两个部分。 2.实践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三大环节。 (1)实验教学环节是开展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基本前提。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该环节一般根据课程内容以课内实验等方式为主,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现场演练等方式,实现专业课程知识点的逐一认知和实践应用。因此,一方面实验教学环节安排要合理,理论和实践比例分配要适当,内容安排要科学,还要体现实用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要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能够体现出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四川天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中,由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大都涉及课程实习,因此该部分课程实训应占到整个教学的30~50%左右;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一般占总课时50%左右。对于实践教学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实训室、校园内外等。我们统一称其为“第一课堂”。例如,市场营销调研一课的实验环节,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在机房、公共场所、教室等地进行实训活动。 (2)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有力补充。社会实践环节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川天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利用学生两个宝贵的暑假时间和课余时间来完成。第一个社会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真实认知世界,感知世界,了解中国现状,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比如说到诸多企业进行暑期生产实习等;第二个社会实践环节以专业实践为主,内容包括促销实习和市场调研实习等专业实践。另外,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营销先锋”学生社团,由系主任担任团长,指定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工作,社团干部负责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兼职活动,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以及进行营销技巧训练等,通过“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 (3)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环节,主要通过“第三课堂”完成。第三课堂包括企业内部、商品卖场、专业展厅等地。四川天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认知实习主要通过参观、考察企业、卖场、专业展厅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直观了解社会、接触营销,正确认识社会现状,该环节在第一学年完成。本专业在该环节设置了洲际酒店等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来感知社会。该专业的生产实习是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即一边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一边分批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生产实习,用于提升、检验学生专业技能。该环节为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内容一定要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匹配。并且,在该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学生课堂学生时间发生冲突,这需要各职能管理部分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在本专业主要设置了市场调查实训、商务谈判实训和综合营销实训等三大实训环节,分别通过与市场调查公司、营销企业合作和借助模拟教学软件等三种方式来完成。毕业实习是整个实训教学环节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该专业的毕业实习从理论上说应在第6学期开设,但在实际操作中,从上一年的7月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进入毕业实习阶段,这势必与正常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冲突,要想解决好教学管理和学生就业冲突,就需要教学单位和学生管理部门提前做好安排,协调处理,共同解决矛盾。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四川天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率先在学院内进行改革,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内容撰写毕业 实习报告,并带动其他专业也纷纷将毕业论文调整为毕业实习报告。该报告内容包括不少于3000字的工作总结、6篇工作日志、用人单位的实习鉴定表等。 3.市场营销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设。一般包括思想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三个部分。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训练等。这些课程学分占总学分5~8%左右。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修养。本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大学语文、大学美术鉴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历史文化等,多为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身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既有包括关系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还包括关系身体健康的体育以及专业体育等选修课程。 三、构建四川天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几点体会 1.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细分就业市场 任何一个学校要想保证市场营销专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就必须要对其人才的就业需求进行细分。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细分依据就是用人单位对营销人员需求的多样性和用人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用人群体,以便选择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制订符合本目标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同时有利于发现目标用人单位的需求特性。因此,有效的市场细分明确各自的目标市场,确立本专业发展方向,这是做好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通过有效市场细分发现市场需求,赢得市场主动权。例如,四川天一学院与吉利集团进行战略合作,适时开办市场营销(汽车营销)方向,就是抓住了未来成都市场汽车需求的大幅增加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要. 2.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离不开一支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我院在实际操作过程,开展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比如:对独立实训课程单独核发课时费;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计算课时费;教师开新课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利用暑假期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计发一定的补贴;另一方面,每学期都邀请大量的企业专家到校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充实教师队伍的力量。如学院新开设的《行业知识讲座》一课,就是专门请行业专家来校开设各种专题讲座的。当然,从专业建设长远角度来看,还需要引进一批专职的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实践教学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3.通过“生产实习”深化校企合作新模式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将为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本专业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对企业的规模有要求,要能解决多批次多人数的实习;二是实实在在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三是校企业合作能够给双方带来经济价值。只要能够满足这三个遴选条件,就能够在校企合作方式上进行创新。由于四川天一学院处于西部地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相对不足,因此致力于探索校外实践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经验。以市场调查实训为例,与益普索(中国)市场调查公司多年的亲密合作,已经摸索出一条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供同行借鉴。一方面,市场调查公司需要大量的访问员开展调查工作,解决了实训人员数量多的问题;另一方面,专业调查公司有各种类型的调查项目,解决了调查内容要多样化问题。 以我院该专业2008级学生为例,学生人数约800余人,要想保证每人都有实训的机会,因此分批分次从各班抽出5名同学,每批100左右,到公司进行电话调查顶岗实习。工作时间实行A、B班制,A班为周末班,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6点;B班为平时班,工作时间从下午1:30到晚上9点。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同时又保证了实训项目的实施。 市场营销论文: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 我国旅游市场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旅游企业如何发展,成为旅游业一个崭新而迫切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研究、分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合理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 网络营销 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更加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市场也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旅游行业是中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旅游市场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991年开始推出的旅游黄金周激发了国内百姓的旅游热情,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国内旅游人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出国旅游人次将达世界第四位。 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出国(境)旅游市场不断升温,从无到有,从出国探亲旅游到公民自费出国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80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 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迅速崛起的中国旅游市场孕育着商机,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各地的旅游开发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对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旅游企业如何发展,成为旅游业一个崭新而迫切的关键问题,企业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次很大的机遇。 二、旅游市场营销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有时是指营销行为,有时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行为,旅游市场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 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研究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理念、营销活动规律及营销战略的应用学科。旅游市场营销理论是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营销理论相比又有其特殊性。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降价竞争问题 旅游产品的定价,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同时由于竞争和旅游者的需要,还必须有高明的定价技巧和策略。旅游企业的定价策略就是根据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从定价目标出发,灵活运用价格手段,使其适应市场的不同情况,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但是有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就只会影响旅游企业产品形象,而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 2、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促销方法单一的问题 旅游业相当有限的旅游促销手段,较多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缺乏形式创新,更缺乏内容创新,这种传统落后的旅游促销,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彩。手段上的落后渐渐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 ,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日益发展的各国旅游业相距甚远。 3、旅游产品老化、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第一,现代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而我国旅游业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但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 ,只靠一条腿是站不住的。 其次是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普品比较多,特品、绝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 再次,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总的来说,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保持不变没有新鲜感。 四、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1、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旅游企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获取经济信息和营销信息两个方面 。旅游网络营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并跨越时空达成交易,使任何旅游企业都有可能全天侯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使旅游网络营销可以集中图文、声音等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创造出虚拟环境,立体化地传播旅游信息。互联网具有人类社会最大限度的交互式自由空间。无论是旅游企业和团体,还是旅游者,都可以自由地和寻找信息,自由地互动式地在网上进行交流沟通。 旅游网络营销兼具直接营销、目标营销、双向互动营销、参与式营销的优点。旅游网络营销还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具有无与伦比的高效率,突出地表现在信息量最大、精确度最高、更新最快、传递最迅速。旅游网络营销最具经济效益,非店面销售省去了租金、水电、人工成本等大笔费用,少了实物交换的物流成本,这一切都大大降低了运营损耗。 2、旅游市场营销要视形象为生命 要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活动,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 3、要树立旅游品牌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理念、 文化及品牌的竞争,是忠诚顾客的竞争。在旅游营销中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期战略计划,处理好市场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确立顾客服务的理念体系并将其视为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改进营销组合,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的营销模式,将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及知识营销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有的旅游营销体制中,将这一理念加以有组织的系统化,使之渗透到所有员工意识领域并成为所有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五、发展趋势展望 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 市场营销论文:酒店市场营销建议 随着“四星”的各项改造项目的完成,同原来的消费群体相比,市场将会发生变化。为此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客源市场。 “四星”的主要客源市场是高层精英、商务散客和中高级行政会议团队。销售部要通过收集和建立客史档案,对客源市场进行梳理和细分,并确定三个营销目标,即:确保上层客源、发展中层客源、争取周边客源,以资信实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为座标逐一落实。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趋势,努力拓展客源市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那么工业总产值达千万元的企业有多少?是否都是现在潜在的客户?客源市场要向周边地区、向枣庄、山东辐射提供基础,因而品牌要推向枣庄,推向山东。 二:巩固发展核心客源,努力拓展营销。 市场经营需要依托市场,而市场的核心是客源。我们要注重营销策略,在经营作风上要改变形象,努力消除坐等的被动弊端,把经营的重点放在建立、巩固和扩大核心客源上。一是注重建档立史,根据党政机关、重点骨干企业人士变动,经营变化情况实行快速跟踪建档;根据客人消费、结构和特征,分级分层建立档案;二是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促销;三是放下架子,主动沟通,加强联络,通过定期拜访,群发信息,节日联谊等方式,增进感情吸引客源;四是在管理机制上创新激励,建立公关营销责任指标考核制,加强营销人员责任感、危机感,下功夫拓展团队接待量。 三:坚持高档次经营格局,培置自身经营优势。 酒店已选择高档次经营格局,为此,首先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意识、理念、教育,通过各种会议和组织考察国内一流的四星级酒店,反复向全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强调和灌输高品质的经营理念;其次是开展管理与咨询,学术与交流活动,引进国内甚至国际上一流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为高档次、品牌化经营铺设桥梁;再次,在产品上坚持高档次市场定位,通过硬件装饰改造,用品更新换代,菜肴引进创新和培养发展金钥匙会员,继续探索精细化服务等一系列连锁措施,奠定当地高档次经营的地位和形象。 以上是公关营销部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战略。但是酒店营销是一个“全员营销”的过程。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要通过日常的迎来送往、接人待物,到对客服务的每一个规范、要求、标准,再到基层管理的行为规范和工作要求,集中体现“以顾客为中心”这一主题来科学地开展酒店的运营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根据顾客需求,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酒店服务人员既要按照规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规范来进行服务,又要为客人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够满足客人极具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当然,这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员工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技巧性。比如:在酒店就餐,服务人员要针对客人的爱好和就餐人数来帮助客人点菜;同时根据客人菜品消费的档次高低来推荐酒水;在席间非常讲究上菜的时机和火候,注意服务细节;结帐时快速准确。让客人既体会到酒店的热情服务,又深刻感受到酒店的良苦用心和默默关怀,那么酒店怎么不会让客人感动呢?现代营销学有一句非常通俗的话:“营销不仅让客人满意,更重要的是让客人感动。”只有这样,客人才会由“头回客”变为“回头客”。 二、“微笑服务”,即是营销态度,又是对客人最直接的问候与友善。 微笑是一种待客态度,是酒店产品,更是酒店有效的营销手段。在酒店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菜品不足服务补,服务不足态度补。这里的态度就是要求微笑服务。从服务学来看,“微笑服务”在本质上有两个含义:微笑服务既代表酒店对客人热情欢迎的态度,又代表了服务人员对自身职业的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心。酒店管理者要为员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向上的环境,员工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所谓“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人”正是由此而来。同时,酒店应注意培养员工“敬业乐业”的精神。所以,酒店员工对酒店工作的爱,对客人的爱,是员工热情、真诚的源泉。因为有了爱,便有了热情,便有了真诚的微笑。当然,酒店管理制度和服务环境的优化也是“微笑服务”的保证。 三、优质服务,它能最直接地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 优质服务能使顾客有“宾至如归”之感和“宾去思归”之念,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对酒店留下良好的回忆。优质服务应贯穿于酒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贯穿于从顾客进店直至客人离开的全过程。客人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评价,是通过每个部门、每个环节的工作,透过每一件事,甚至极细微的小事,得出结论的,从而据此来确定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标准。优质服务包含几个要点:一是待客公平公道;二是注重工作效率;三是细微服务,也称为“个性化服务”即针对客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各种细节性的服务,来满足客人的独特需求,体现酒店对客人的人性化需求,体现酒店对客人的人性化关怀。比如,客人在就餐时会对就餐座位、菜品口感、服务细节或对客房朝向、房间布局、布草配置等有各自不同的要求,餐厅或客房服务人员要随时关注到这些并及时更改原有的工作标准,来顺应客户的需求。因此,优质服务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会影响客人对酒店的整体评价。因此,酒店销售的其实是客人对酒店的感受, 是经历,是回忆。 四、建立优质的、高效的客源网络。 通过酒店大量的、细致的一线服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是短期目标,也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们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通过这种长期的服务工作,酒店可以据此建立自己的营销网。大量的回头客不仅带来效益,更多的是为酒店带来信誉,是客人对酒店的信任。酒店可以据此建立顾客信息档案,不仅销售部工作人员要与之保持联系,而且还要通过一线服务人员来加强与客人的沟通,使之在情感上对酒店产生认同和依赖感,进而达到“顾客零叛离”的理想销售境界。 五、及时,妥善处理好顾客投诉。 由于酒店工作是人与人直接接触,是面对面的相处,所以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突然性;再加上服务人员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不尽相同,管理也存在不尽合理和科学的疏漏,所以存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对于问题的存在,我们的服务人员要端正对投诉的态度。“只有投诉的客人才是酒店最忠诚的客人,才是好客人”。酒店最怕那些有意见不投诉,悄悄离开,以后再也不来酒店的客人。因为,只有客人投诉的问题,酒店最重视,解决得最快,客人不提的毛病,却容易被忽视。另外,处理投诉应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客人永远是对的,即真心实意帮助客人解决问题,这是基本原则;二是绝不与客人争论,给足客人面子,把“对”让给客人,这是基本技巧;三是善于引导客人,平衡客人和酒店的利益,这是工作标准。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投诉是酒店和客人之间的恩怨,是纠纷,更是缘份,化解投诉是双方进一步加深认识的桥梁,也是良好的工作契机。 综上,在以酒店营销部为龙头的带领下,营造“全员营销”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营销的目的,从而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 二五年九月十日 市场营销论文: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通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分析,找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出现原因进行了剖析,尝试性地提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 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对于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公司,如果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以科学、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肯定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市场营销人员已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全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但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大专教育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系统性学科,但高职类院校其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能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特点等要求,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模式。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来看,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广州市有些高职院校采用合班教学的方式,这既不利于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展开,还大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良”共存的教学结果。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通过对部分高职学校的走访和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交流,得出广州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课程体系与高职培养的人才定位不相符。有些高职学校仍过多的采用理论式教学,因而培养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实战能力不足,这与我们在教学中实践环节太少有直接关系。多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借鉴普通本科类大学的课程体系而建立的,而从学生的就业岗位情况来分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进行市场营销调查、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等工作。这说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够用为适,尽量增加营销实践学时,由老师带领学生真实地从事营销相关活动,使学生在参加营销工作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完成相应的营销工作任务。 2、对关联性课程的近似内容处理不得当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其中有一些课程会出现近似内容,各系部之间的教师之间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沟通,其结果便是有些内容多门课都讲,重复严重,对这些内容学生会毫无兴趣。如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房地产市场营销、工业品市场营销这些课程重复性的内容很多,组织行为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内容很近似。因此各科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规划好各科的教学大纲,避免重复内容教授。 3、营销专业教材选用不合理 我国有一些高职院校仍选用普通本科类营销专业的教材,而非针对本学院学生的实际能力去选择合适的教材。本科的教材并不适合拿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做教材。有的虽说高职类教材,但没有以高职的学生为中心来因材编写,只是把本科教材进行简化,拼凑而成,总来来说教材的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校方应当严把教材审定关,成立由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和系主任组成的教材审定小组,从教材内容、新颖程度、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全面评价选用教材,避免为了得回扣而去选教材。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参与编写教材,去编写真正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 4、市场营销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在营销市场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好坏,没有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氛围。有些高职学院宽松一点,也仅仅局限于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一般占总分的30%左右,而所谓平时成绩则主要指的是作业成绩和课堂提问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考查学生 综合能力上则稍显不足。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实操、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营销策划设计等实践性考核方式的比重。 5、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营销课程是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教师进行营销教学活动时仍旧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不管是讲解理论还是分析案例,都是老师一个人参与,学生只需要听和理解,无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组织、分析和讨论中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会更佳。例如在2011年广州松田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推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总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问题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其问题具体表现为:营销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安排不得当,教学过程中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脱节,理论课时过多及实践环节不足,培养出来的众多学生难以满足各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行业针对性不强、工作上手慢等。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学校、系部和老师应坚持以培养实战型营销人才为导向,从改革营销教学的模式、加强营销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着手改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来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市场营销论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成功之路 现今,剧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经营者必需出奇制胜,进行尤其的策动。1个精彩的市场营销策动,可以使1个企业由寻常变成不凡,由弱小变成强大,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已经由强力抗争进入了策动制胜的时期。 别出新裁的“创维模式” 国际市场全世界化营销是把世界作为1个总体,在全世界规模内追求市场,开发以及销售全世界产品,来面对于新的世界市场竞争。九0年代以来(至一九九七年底),我国在境外树立了五三五六家企业,遍及一四0多个国家以及地区,并有1些企业正进行全世界化营销的尝试。深圳创维电子团体出生仅一0年,杀进国内彩电业才56年时间,针对于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以及国内市场的消费低潮,创维别出新裁地提出了“创维模式”,即“开发在美国,出产在深圳,市场营销在全世界”的全世界化战略。“创维”1向以技术立异的优势来开拓国际市场,他们在美国硅谷树立创维试验室,进行未来视听科技的前沿性钻研,同时进行技术贮备,其目标是塑造中国籍的世界名牌。创维团体开创的数码一00HZ护眼电视第3代——创维数码双频彩电以其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设计超前,使历时间跨度长而风靡全世界,特别在欧美市场,深受商家以及消费者的欢迎。创维的经营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顾客为中心;以国际竞争为第1目标,寻求效益第1;以销定产,快速出产适销对于路产品;并树立快速反映机制,从开发、出产到销售严格遵循市场法则,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创维还履行了本土化营销战略,在市场环境比较熟,人力本钱相对于低廉的马来西亚树立了1条中档电视机的出产线,主要面向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地区;在临近美国地价较低的墨西哥以及土耳其投资建厂。截止一九九九年三月,创维电器已经成为墨西哥最受欢迎的品牌之1,在中高级市场中占有了五%的市场份额。“创维”在墨西哥的出产基地已经全面启动,开始直接向美国市场大范围出口。创维电视在瑞士被评为最好机型,盘踞了当地彩电市场的二0%份额。创维还与全世界最大的零售组织——沃尔玛及美国著名连锁商Circnit.City签下了DVB(数字卫星接管仪)、DVD、数码电视的巨额定单。“创维”电视在欧美市场上,已经与世界驰誉品牌“松下”“索尼”摆在同1柜台上。一九九九年头两个月,“创维”仅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创汇就超越去年的八0%以上。 “优势互补”出奇制胜 联想团体是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产业团体,于一九八四年底由中科院计算机技术钻研所兴办。联想团体进军国际市场获得胜利,主要患上益于“瞎子违瘸子”式的优势互补策略。一九八八年北京联想团体投资三0万港币在香港兴办了联想电脑公司,由北京联想团体、香港导远有限公司以及中国(香港)技术转让公司联合组成。联想团体刚刚步入国际市场,不太熟识国际市场特别是其贸易渠道,相对于于香港的合作火伴还缺乏资金以及技术实力,而技术转让公司却可以提供可靠的贷款,于是,1个最好的优势互补的合作构成了。联想团体将本身科技实力的优势与港商熟识世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贸易作为累积资本的手腕,解决科研出产所需资金,然后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产品定位上,联想团体充沛注意国际市场竞争剧烈的特色,应用世界知名电脑厂商把大多气力集中在电脑整机上的市场机会,出人意料、出奇制胜地将本身的资金、人力全体投入到电脑板卡的开产生产上,从而挤入国际市场。联想团体的电脑板卡一九九0年的月销量为五000块,到一九九四年底月销量则跃至五0万块,并终究获得电脑板卡世界市场份额一0%的地位,成为世界5大电脑板卡供应商之1。联想团体还与美国AST公司合作,在国内市场推出合适中国国情以及消费者需求的联想品牌电脑,并全力抢占市场份额,开始与世界知名电脑企业竞争,以微电机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仅一九九五年,联想团体电脑板卡年销量五00万块,微机年销量一0.五万台,年产值达六七亿元,出口创汇四.三亿美元。 惹人瞩目的虚拟出产 在名牌如潮、竞争剧烈的运动鞋市场,“耐克”在短短10年内,从1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1跃成为闻名世界的美国最大鞋业公司。耐克公司走的是1条全新的“虚拟出产”的营销之路,令众人瞩目。公司总裁菲尔·耐克拥有开辟进取精神,他先将公司所有人材、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起来,然后全体投入到产品设计以及市场营销这两大部门中去,而出产则采用了虚拟化策略,即向外部借力,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使其为我所用,从而拓展本身的疆域。耐克自己不投资建厂,而是全体外包给其它出产厂家加工制造。耐克公司将设计图纸交给出产厂家,让它们严格按图纸式样进行出产,保证质量,然后将耐克的品牌商标赋与这些产品,将产品交给自己公司的营销人员,通过公司的行销网络将产品销售出去。耐克公司的这1妙招,不但使本身节俭大量的出产投资,和人工费用,而且又充沛施展了其它出产厂家的能力,为其所用。这类“虚拟出产”营销模式充沛实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是对于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的1次革命。 唯一无2的“末日管理” 小天鹅”团体公司连续八年维持国内全自动洗衣机销量第1,且已经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东、南美地区陆续树立了稳固的销售基地,并在印尼、马来西亚兴办了合资工厂,在美国洛杉矶、日本、德国等高新技术密集区域都树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在香港树立了贸易窗口。小天鹅的胜利是因为推广了唯一无2的“末日管理”经营模式。“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以及全部员工面对于市场以及竞争都要充溢危机感,认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企业壮盛时代常常也潜在着最大的危机。小天鹅建立“怀抱炸弹”的经营思想,构成了1套独特的放眼国际,争创1流的营销方式。 1流质量 小天鹅把每一1项质量指标、经营指标、出产效力指标都同世界1流公司的参数逐一相比。一九九一年我国对于洗衣机的质量标准是四000次无故障运行,前苏联是一000次,法国是二五00次,日本松下是五000次。此时小天鹅已经荣获全国同行业独一的1块金牌,但仍将目标对于准了洗衣机产品质量的世界高峰。经由两年努力,在引进、消化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后,小天鹅胜利地将无故障运行提高到了五000次。 1流产品 小天鹅的产品向世界1流企业看齐,产品开发连赶带超,创1流产品。一九九七年二月,1家著名公司刚刚推出防腐防退色洗衣机,三0天后,小天鹅也开发出了同类产品;同年四月,又1家大公司推出全自动快速洗衣机,一0分钟便可完成1次洗衣的全体程序,1个月后,小天鹅又跟上来了。最近,小天鹅又自行设计了面向二一世纪的大循环喷瀑水流,节能型全自动洗衣机,已经批量上市。这类洗衣机采取了九项世界新技术、具有五项专利。小天鹅在美国技术中心的三位工程师仅用半年就设计出集波轮式、滚筒 式洗衣机之长的搅拌式洗衣机两个新产品。 1流人材 小天鹅10分重视对于人材的吸收、培育以及使用,在全球规模内招聘人材。目前在小天鹅本部工作的博士就有一四位,在公司出资控股的北京以及无锡的钻研生有数10位,正在美国、日本继续进修的有八位,小天鹅发给博士的月薪为一万元。近两年为培训员工花去一000多万元,去年又投入二000万元进行人材培训。 1流管理 小天鹅履行产品零库存,不设立成品库房,如果产品3天卖不出去,宁可停产,目的就是在适销上下工夫,把好每一道关,做到“零”缺点——出产高质量的、知足市场需求的、没出缺陷的产品。正因如斯,小天鹅资金回笼很快,没有死帐、坏帐、3角债。 洋为顶用、中为洋用 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以及吸收东道国文化的进程中使母国文化逐步融于其中,是双向的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1家机构调查了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胜利经验后指出:理解中国文化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战略要素之1。日本酱油摆在美国人的餐桌上成为普通的调味品,是龟万甲公司经由几年营销努力的结果,可口可乐从中国的大酒店渗入到千家万户,也有五年蚀本推行的阅历。七0年代末八0年代初,日本家电企业通过援助《排球女将》、《姿34郎》等多部电视剧大造声势,营建新文化氛围,把索尼、乐声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我国1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开始履行跨文化营销战略。美国是1饮料大国,外国饮猜想挤进美国市场是不易的。我国青岛啤酒不仅打进了美国市场,而且销量逐年上升,一0年间出口量增添了五0倍。目前,在上万种各国啤酒中,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排名第九位,其价格是美国市场上两种最高的啤酒之1。青岛啤酒能打入美国市场,其缘由恰是在于青岛啤酒的风味以及品质逢迎了美国众多消费者的口味以及喜爱,注重文化沟通,市场切入准确,促销手腕患上当。在促销广告形象宣扬上,代表中国餐饮具的筷子与青岛啤酒合2为1,意味着中国的餐饮。在美国引发哄动。原本对于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能、习气怀有浓厚兴致的美国人,固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恰是洋为顶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市场营销论文:基于市场营销理论对公共管理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公共管理市场营销理念 新公共管理 [论文摘 要]营销是研究如何让目标受众接受自己的一门学问,它不只是市场的内容,也不仅是企业的活动,国家、个人也都需要别人的认可与肯定。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就公共管理营销这一话题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营销理念的梳理,找到可以改善或创新公共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公共管理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与一般管理工具取向的结合体(Perry and Kraemer,1983),注重管理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经过一系列发展,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等,主张引入企业管理精神,构建服务型政府,在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针对官僚制,有的学者提出了“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引入选择、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公共组织行政效率。营销是研究如何让目标受众接受自己的学问。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认同与肯定。本文试图通过对营销理念的梳理,找到可以改善或创新公共管理的方法与途径。将这一思路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1 市场营销理论概要 市场营销,是人们在市场中进行产品交换的活动。主要研究消费者需要什么,怎样将其成功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如何保持客户继续购买热情等问题,涉及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而公共管理是行政领域的话题,通过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的方法,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两者都寻求持续的从一方送达另一方某些东西,并渴望获得接受方的认可与忠诚,那么能否运用市场营销中的哲学来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指导呢?具体有哪些方面,且如何运用呢? 市场营销过程是一个复杂但是有逻辑的整体。它从市场需求及预测开始,发现机遇;通过顾客与行业竞争分析,明确企业自身所处的微观环境;利用市场细分,评估企业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找到进入市场的突破口;根据细分市场进行价值定位与品牌决策;产品组合策略设计;根据价值定位与目标市场的特征,进行产品定价;选择销售渠道;选择促销策略;直到售后关系的维护,又是一个新的营销活动的开始。 2 营销理论用于公共管理中的创新 2.1 顾客分析——民众分析 市场营销中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主要研究哪些人构成市场,他们购买什么,为什么购买,谁参与购买,何时、何地、如何购买,什么因素刺激消费者作出了什么反应,互联网下消费者行为特点等。以此可以有针对的开展营销活动,达到销售的目的。 企业对顾客进行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促成交易的达成。但我认为很有必要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像研究消费者心理学与行为学一样,研究民众心理与行为。研究在不同刺激或特定场合下,民众如何决策、采取什么行动、受什么影响。比如,聚众哄抢、人肉搜索、冷漠围观等,以及公共部门应该如何有针对的采取教育宣传、政策引导等。这样,将更有利于社会管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政治学对人的假设是政治人,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为假设,认为人都是自利的,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其实民众不是政治人也不是经济人,而是两者的结合,应该是社会人。 2.2 价值定位与品牌化决策 价值定位、品牌决策是对企业所提供的标的和企业形象进行策划,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使其在顾客头脑中建立起独特而有价值的理解与认识。政府作为特殊的组织,需要在国际、国内树立良好的形象,维护国内秩序的稳定、国际舆论的认同。1996年,西蒙?安霍尔特(Simon Anholt)率先提出了国家品牌的概念。我国国家形象的宣传与推广也渐渐提上日程。奥运会以来逐步放宽了外国记者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2010年年底,CNN亚洲频道滚动播出时长30秒的“中国制造”形象广告,被看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2011年1月,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海外专家评论,制作播出“代表中国心、展现中国梦”的系列宣传片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制作手法与创意上,中国形象广告尚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画面虽然唯美,但构思陈旧老套;从不同领域选出50位杰出华人,力求面面俱到,却使整体形象笼统模糊。如果借助营销创意,使广告形式轻松有趣,将更容易深入人心。这也给国家品牌形象的树立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国家形象识别体系。 2.3 产品策略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顾客根据产品、服务的特性和质量,以及合适的价格来判断产品的吸引力。理论上公共产品被定义为:由公共部门生产和提供的,用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它是政府存在的理由,也涉及被接受、认可的程度,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研究公共产品来提高公众满意度。借鉴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策略,公共政策 和服务也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特性与质量。方针政策不仅要以百姓需求为导向,而且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层次,除了核心产品(产品存在的目的),产品的形式也不能忽视。如新出台的政策,我们本可以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对其加以阐释。如将文件转化成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图片或视频,效果会大有改观,老百姓看起来也不再感到费解。在公共服务方面,要一改公共部门高高在上、难办事、办事难的形象。各部门要根据自身情况设定服务标准,创新考核办法;重视售后服务,对接受公共服务的群众进行电话回访等。以此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 2.4 渠道管理 销售渠道是产品由企业(生产者)向最终顾客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一系列环节。本文将公共管理中的渠道定义为,公共产品或服务送达受众者手中所经过的不同路径。从效率角度看,公共部门不适合提供所有的公共产品与服务,需要运用外包、特许经营、委托经营、补贴等方式将民众愿意提供、民众可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交由民间提供。渠道管理,首先就是畅通渠道,探索官民合作新途径;再者就是寻求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费用。 2.5 促销策略 促销是企业与顾客的信息沟通活动,通过向顾客传递企业和产品信息,使顾客了解、信赖企业。促销组合策略就是对人员推广、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的最佳选择、组合和运用。今后我们在公共管理方面也可以考虑将社区工作人员训练成营销推广人员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普及人员,利用他们的地缘优势,有针对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群众,做好推广工作。可以采用陈列展示、示范表演或比赛等形式,来带动群众的热情。在公共产品或服务领域,引入折扣、优惠券等方法。如推广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可以给缴够一定年限的参保人发放优惠券等方法,吸引他们积极参保。只要不违背成本——收益原则,还有许多灵活的方法可以被创造和运用。 2.6 全面营销理论 “全面营销理念”,将众多营销各个理念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国家作为一个庞杂的机构,涉及更多的内部管理与协调、外部关系维护、社会责任的履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等,所以更需要运用整合的思路进行公共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2.7 组织机构的安排 通过对营销策略在公共管理部门运用方式的思考,本文认为,有必要在国家管理部门设立营销部,主要负责全国公共服务管理、政策宣传策划与实施、国家形象维护与推广、民意调查与维护、渠道管理等工作,如营销部下设服务部、推广部、渠道管理部,将地方社区作为营销部的隶属机构,由其进行落实与具体实施。服务部的职责:负责监督全国各公共部门制定本单位的服务准则,并监督其落实;服务后的回访与考核;接受民众信访,进行民意调查与收集;建立适当的客户申诉、投诉程序和渠道;消除民众与公共管理部门间的误会与矛盾;协调国家机构内部的工作;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定期向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通报群众意见、建议,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供参考等。推广部职责:负责新政策方针宣传与推广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公共服务、产品的推广;国家形象的策划与维护等。渠道管理部职责:负责公共部门放权方法的研究与试点;开发新渠道;维护管理旧渠道;制定、实施渠道政策等。 3 结 论 如上所述,虽然公共管理部门有许多地方可以运用或借鉴私部门的营销策略,但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确实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公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私部门以本部门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由于企业与顾客之间是交换的关系,市场需求都是理性的、合理的,而百姓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享受不需要付出代价,对公共部门的要求总会越提越多,最后趋于不合理,所以不能过分依赖民众需求;虽然私部门也受法律约束,但政府部门与之相比就少了许多灵活性等。关于营销思维在公共管理部门运用这一系列的思想还只是设想,尚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考虑。今后应就当中每一个小部分的可行性与可能性进行探讨与研究,然后深入发展其中的具体理论体系,如,政府形象识别体系、公共部门渠道管理等。还应该以具体的地区或部门为研究对象,付诸实际将会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且更有针对性。 市场营销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0 引言 市场营销专业是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时一定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1 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及现状分析 1.1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复合型营销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通过笔者对人才市场招聘岗位结构分析,市场营销岗位招聘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就业率是非常高的,细分企业设置的营销岗位结构,其主要包括销售、市场策划、客服以及网络营销等职能,基于市场营销岗位的多样性对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多样性;但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调查中也会发现,营销人才的综合技能远远没有达到企业预订的期望值,比如营销人员不能完成企业的销售任务、营销人员跳槽现象比较明显等等,在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不能适应市场岗位的要求。 1.2 营销人员岗位素质要求分析 营销人员岗位素质要求分析主要是从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知识素质层面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技能素质层面分析:一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知识层面要求。企业要求营销人员要掌握基本的营销知识、商品知识以及客户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商务礼仪等;二是对营销人员的技能要求。根据市场调查,企业对营销人员的技能要求主要集中在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口头表达技能、营销策划技能以及推销技能,其中口头表达技能和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是最重要的。 2 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市场营销教育模式现状分析:很多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借鉴或者参考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而没有依靠高职教育的特色目标而开展,结果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岗位的要求,同时也没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最终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现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认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仅仅围绕高职教育的特色为开展,但是分析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其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对人才理论知识的培训,即强调全面掌握的教学理念,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即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着错误的定位:求全。高职院校认为随着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深,只有全面培养学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营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虽然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其获取的效果却是起到了制约作用,造成学生没有一门较强的专业技能;其次设定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为了突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他们会在教学中设定过高的人才培养标准,比如要求学生必须要通过英语四、六级,并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结果造成学生出现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结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此种现象是高职院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应该本着实用、会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不是依靠社会实践岗位的要求而进行的,同时教学的内容也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汽车销售的教学内容要紧随社会汽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因为市场营销专业是与市场联系性比较紧密的专业学科,其内容要不断地变化与调整。 2.2 教学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脱节 根据笔者对教学课堂学生的表现现象分析,学生存在着逃课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分析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是课堂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而造成课堂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出现脱节:一是教学模式的脱节。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基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会侧重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他们会将公共基础课时划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课与公共课之间比例的失衡,会造成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二是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学与市场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着滞后性,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岗位的要求,不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就业技能要求。 2.3 校企合作模式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但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中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还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识还不全面。很多高职院校都热衷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他们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基本理念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校企合作模式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没有清晰的认识,结果导致校企合作平台的浪费;二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企业不愿意承受更多的 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出于保护企业核心机密的要求,校企合作企业不愿意承担培训市场营销人才的责任;三是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从事校企合作模式,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解决销售人员短缺的问题,他们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高职院校为其培养能够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营销人才,对此高职院校则更加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并且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终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3 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3.1 构建以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课程设置,培养适合社会岗位的营销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市场营销的本质要求,从实践性和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对市场营销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企业岗位的销售人才:首先市场营销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紧紧围绕社会岗位对市场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角度出发,培养适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次要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市场营销人才是以企业的产品为工作对象,向客户推销企业产品,因此要求市场营销人员必须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创新不惧苦难的精神;最后依据市场营销的发展现状整合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的单一模式,要将专业技能课程、人文道德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等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2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要创新市场营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就是采取教师在课堂上广泛地进行理论教学,而学生则被动地学习的模式,可以说此种模式对于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热情。 二是优化市场营销教材,选择适合高职市场营销的专业教材。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不高的众多原因中,教材的使用不当是很大的一部分,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选择的教材没有针对性,没有严格区分学生的专业学科,比如汽车营销、旅游专业营销以及电子商务营销等专业所选择的课程在内容上基本相同,没有突显出与本专业相关的营销策略知识,为此需要高职院校:一是要要针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材,避免出现同质化的教材使用,尤其是不能借鉴本科学术型院校的教材;二是要保证高职院校教材使用的固定化、常规化、合理化。有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某些领导,他们会选择某个领导编制的教材,而不会考虑其编制的成效如何,结果出现某个领导退休后,就选择另一领导编制的教材;三是所选择的教材内容一定要有实效化。既要突出营销知识的理论知识也要突出营销技能的实用性。 3.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保障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市场营销市场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缺口的存在,要求高职院校要构建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践技能的教师团队,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市场营销应用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措施有:一是通过校内培训的方式,高职院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比如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自学或者继续深造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双向人才交流。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本校的优秀教师派遣到合作企业一线岗位中进行实践锻炼,同时也要聘请企业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到学校单位实践教学指导,提升高职的实践教学工作;三是高职院校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高职院校要制定人才引进战略,积极到高等院校招聘具有高等学历的优秀市场营销教师队伍。 3.4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培养社会实践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层次,争取合作企业的支持,尽最大程度利用企业的资金构建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训教学的内容与计划要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意见,将企业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以企业岗位的要求构建实训教学计划。二是要实现企业的基本需求,企业之所以积极参加校企合作就是希望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为其培养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从企业需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4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表现为“定向与某个职业的课程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业技能,并且这种技能要具有实践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市场岗位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实施校企合作以及强化师资队伍等措施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 市场营销论文:有关钢结构企业的市场营销途径分析 一、钢结构企业分析 我国的电力钢结构企业很多,其中有不少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并且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改进钢结构企业的发展战略,首先是要对钢结构企业自身进行分析,加强钢结构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 钢结构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这是由钢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钢结构具有很轻的重量,而且容量大,方便携带与安装,钢结构企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第二,钢结构自身柔韧性与塑性比都非常好,柔韧性好较容易适应重的动力荷载;塑性好能够承受较大的重量,在偶尔超载时也不会出现折断的现象,安全性、可靠性好。第三,钢结构的制造工序流程简单、容易,便于生产,安装周期也比较短。钢结构企业的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加上积极有效地市场营销手段与策略,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进步。[1] 二、市场营销理念与企业市场经济的结合 市场营销理念应该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钢结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工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的综合效益也随之提升,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市场营销理念与市场经济、企业发展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营销理念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理念紧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传统的较为落后的市场营销理念,这些市场营销理念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在短时期内这种现象不会对钢结构企业发展产生过多的消极影响,但是从钢结构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没有先进的跟随时代潮流的市场营销理念,是不可能取得长远的发展的。企业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就要加强对市场营销的管理,制定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与计划目标,企业发展不仅靠市场营销管理,还需要企业的其他各部门与其进行通力合作,积极对其进行管理,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市场营销工作要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特征,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钢结构企业的吸引力,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声誉,企业最重要的还是结合自身发展特色与经营的情况,遵照钢结构市场的运行规律,从而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市场营销战略。[2] (二)根据市场经济变化,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市场经济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况下,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在制定战略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钢结构企业要积极利用市场经济中的有利因素与机遇,采取合适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定时对企业内部的情况做一个调查了解,了解分析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情况、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以及企业的技术设备维修、更新换代等,使企业明确其在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做好自身市场营销战略之外,还要对竞争对手的情况做一个了解,分析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战略、企业技术设备以及竞争对手企业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了解了竞争对手之后,就要综合考虑市场营销环境,做出市场营销战略。 (三)建立企业完善的营销信息系统 现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至生活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也有很大的帮助与作用,因而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信息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企业要想经营得好,必须实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动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我国有关钢结构企业的信息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企业获取这些信息还只是停留在人工、零散地获取阶段,不能够进行有效地系统地提取信息,没有建立起自己完善的市场营销的信息系统,企业内部需要做出这方面的努力,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使市场营销的信息保证是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减少多余与无用的信息量,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地探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好及时了解各部门的信息以及变化。 三、提高钢结构企业市场营销质量的途径分析 为了提高钢结构企业的市场营销质量与效率,促进钢结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下面我们将具体讨论下提高钢结构企业市场营销质量的途径,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 (一)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 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项职能,能够起到思想指导的作用,电力钢结构企业会因为一些偶然性因素,偶尔获得一些成功,但是钢结构企业要想长期处于有利地位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将市场与客户放在第一位,加强市场营销工作,满足客户的实际合理需求。企业在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时,首先需要明确自己企业的生产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什么,了解好客户的需求,这样才能赢得利润,企业的其他部门也要和市场营销部门做好沟通、交流与协作,使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树立起“客户至上”的理念,企业才能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 (二)确定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 消费者对于名牌总是有很多的关注度,对名牌也有更多的信赖感,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钢结构项目不断增加,而投资方对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钢结构企业更加的偏好,高的知名度能够为企业发展给予许多发展优势,增强竞争能力,品牌战略现在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要想很好地确定制定企业的品牌战略,创造出知名度高的品牌,就必须通过产品的设计与质量提高来实现,将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生产出满足客户质量需求的产品,给客户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的高知名度。[1] (三)制定合适、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 最后是要制定合适、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是一个考虑因素比较多的战略,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分析下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步骤: (1)对市场营销的大环境与小环境进行分析,了解钢结构市场的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人员对本 公司的基本状况要熟悉掌握,明确企业的目标市场,了解竞争对手与潜在对手的市场营销及其他基本情况。(2)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开发出有效的信息进行实际地运用,增强市场营销及各种信息的作用。 四、结语 钢结构企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钢结构企业要想很好地发展,就应该发挥市场营销的作用,将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经济相结合,分析钢结构企业发展特点与现状,最后提出提高钢结构企业市场营销质量的途径与方法,促进钢结构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营销论文: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在世界市场中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重中国市场的开发,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是由营销推广业务的特性决定的,已成为目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市场营销推广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第三方物流应用在市场营销推广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此同时,如何更好的利用第三方物流从而降低企业整体市场营销推广成本,已经成为目前许多企业正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优势;第三方物流;市场营销 一、 轻松取得物流信息和信息网络 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系统,物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通过物资实体的运动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各个环节间相互协调,根据总目标的需要适时、适量地调度系统内的基本资源。物流系统中的相互衔接是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的,基本资源的调度也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的,因此,组织物流活动必须以信息为基础。为了使物流活动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必须保证物流信息畅通。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就是要将物流信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其在企业内,企业间乃至全社会达到共享的一种方式。 ????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可以缩短物流的传输长度,增加透明度。传统上物流某些方面的信息是不清楚的,最多只是了解部分属于企业范围的信息。而通过信息的网络化,可以使传统的二维市场,突破空间的概念成为空间市场,使物流信息变得异常的流畅。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物流信息网络化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物流信息已经从“点”发展到“面”:以网络的形式将物流企业各部门、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等连在一起,实现了社会性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低成本的数据高速共享;从平面应用发展到立体应用:企业物流更好地与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统一加工消除了部门间的冗余,实现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二、 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参加企业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这是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槛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美国低于100人的小型公司401(k)计划,管理成本将占到全部资产净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即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一般来说,以 500人和1000万元资产的401(k)为例,在全部费用比例中,受托人费用最低,仅占全部成本的3%,账户管理费用占全部成本的14%,企业年金管理成本占比最大的是投资管理费,大约占全部管理成本的80%以上。 三、拥有灵活性 第三方物流能为一家公司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例如地理分布上的灵活性。数量不断上升的供应商需要迅速的货源补充,因而要有地区仓库。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仓储服务,一家公司就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而不必因为建造新设施或长期租赁设施而调拨资金并在经营灵活性上受到限制。同样,服务的灵活性也能够通过第三方物流来实现,这样做可以向零售客户提供超过雇主公司的更加多种多样的服务品种。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说则足够了,后来可以为横跨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提供服务。此外,资源和劳动力规模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外购来实现,管理者可以将固定成本变为变动成本,从而对不断变化的经营条件做出更快的反应。? 四、改善原有系统,节约市场营销推广成本 对于一个新的工商企业而言,物流系统设计应该是企业创建阶段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已经处于经营过程的企业而言,定期地对现有的供应链的运行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两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公司与市场营销业务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这种关系,通常会站在市场营销业务部门的角色进行考虑和分析,促使市场营销部门将物流成本规划入整个市场营销系统中,使市场营销业务在初期便考虑物流成本,将整个营销系统扩大,从而在整体上促使市场营销部门改善原有系统,节约市场营销成本。 五、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从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介入,使得市场营销部门原有物流系统进行整体改善,某种程度上帮助市场营销部门节约市场营销成本。当然,能够真正发展到协助市场营销业务进行系统规划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国内现阶段还非常少。因此,挖掘并引导对于应用此类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价值创新,推动双方合作的渐长性,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是跨国公司与第三方物流团队共同创新的动力。在市场营销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应从扩大硬性服务的业务范围和创新软性服务的增值两方面着手。硬性服务:如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逐步扩大到为客户提供配货配送、分拣包装、配套装配、条码生成、挂标刷标等,为客户优选货运线路等;软性服务:包括特定市场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自动订单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存货控制和返回物流支持、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索、货运检测,通过INTERNET 与企业乃至顾客进行信息共享等,这些服务通过物流过程的追加投入,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创造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货主企业的新的利润来源。不但巩固货主企业与消费者的密切关系,扩大商品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创新物流的服务价值,主动地赢得市场。 六 结论 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情况看,运输、仓储、销售物流、财务服务的提供者都包含在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范围之内。目前,这类服务公司的数量并不少,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然而,从目前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现代物流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的服务正在从简单的仓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化为更广泛、更全面的物流服务,如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合管理、建议设计最优化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这种服务的特点是更趋于个性化、系列化、管理化,需要物流提供商和工商企业双方高级管理层的紧密协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金融学院 市场营销论文: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是房地产市场营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对各种可控的营销因素加以优化组合、综合运用、以期高效率地、最经济地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基于房地产营销策略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策略、房地产、房地产营销 一、房地产的概念 在我国所谓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和附着于其上的各种权益(权利)的总和。这些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主要包括为提高房地产的使用价值而种植的花草、树木、或人工建造的花园、假山;为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安装在建筑物上的水、暖、电、卫生、通风、通讯、电梯、消防等设备。它们往往被看作土地或建筑物的构成部分。因此,房地产本质上包括土地和建筑物及附着于其上的权益两大部分。房地产由于其位置固定、不可移动,通常又被称为不动产。 房地产主要有三种存在形态。其中土地指的是地球陆地表面及其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建筑物是一种土地定着物,具体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由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等组成的整体物。包括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其他土地定着物指的是建筑物以外的土地定着物,具体是指固定在土地或建筑物上,与土地建筑物不可分离的物,或者虽然可以分离,但是分离不经济,或者分离后会破坏土地、建筑物的完整性、使用价值或功能,或者会使土地、建筑物价值明显受到损害的物。 房地产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综合体。实物指的是房地产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例如外观、结构、装修、设备等;权益指房地产中无形的、不可触摸的部分,包括权利、利益、收益(如使用权、所有权、抵押权等)。在我国,就房地产开发经营来说,附着于土地和建筑物上的权益包括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以及在其上设置的他项权利,如抵押权、典当权等;房地产区位指的是房地产的空间位置。具体的说,一宗房地产的区位是该宗房地产与其他房地产或事物在空间方位和距离上的关系。 二、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概念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分支.房地产市场营销与其他市场营销一样,也是个人和集体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某些创造性的活动,同别的个人和集体交换产品和价值,以实现其经营目的的一种社会过程.可见,房地产营销的实质是以消费者对各类房地产商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企业通过有效地提供住宅,办公楼,商业楼宇,厂房等建筑物及相关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生产或生活,物质和精神等的需求,以获取一定利润的一种商务活动.与一般商品市场营销相比,房地产市场营销的主要特点是其交换对象的特殊性,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客体是房地产物质实体和依托 物质实体上的权益等,因此,房地产市场营销既有其特点,同时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也能在房地产领域得到很好的运用. 现代市场营销已经从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各项相关活动中,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趋于成熟,在我国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在不少行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三、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可以大致分为企业直接推销﹑委托推销以及近几年兴起的网络营销﹑房地产超市等。 企业直接推销,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自己的营销人员直接推销其房地产产品的行为,也称为直销或自销。直接推销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节省一笔数量可观的委托推销的费用(相当于售价的1.5%~3.0%),但推销经验的不足和推销网络的缺乏也是这种销售渠道的致命缺陷。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必需的人才与管理经验还有待于积累发掘。所以目前它还是我国房地产销售的主要渠道,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将来,它依然会占据重要位置。 委托推销,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房地产推销商来推销其房地产产品的行为。所谓房地产推销商,是指接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委托,寻找消费者,介绍房地产,提供咨询,促成房地产成效的中间商。委托商可以分为企业商和个人商,前者是指由多人组成的具备法人资格的机构,后者是指中介的个人,即经纪人。 网络营销是信息时代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产物,目前它也运用到了房地产市场营销上,目前国内出现了一些以房地产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如搜房网﹑中房网等,它们为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许多房地产商也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营销。2000年9月,上海“青之杰”花园推出了全国第一本电子楼书,标志着网络房地产营销又增加了新的手法。现在不少开发商都在互联网上注册了自己的网站,为企业和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互联网双向式交流,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进行远程信息传播,面广量大,其营销内容详实生动、图文并茂,可以全方位地展示房地产品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同时还可以进行室内装饰和家具布置的模拟,为潜在购房者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营销将成为房地产市场上一种具有相当潜力和发展空间的营销策略。 房地产超市营销是最近在浙江﹑上海等地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渠道。它的出现表明我国房地产销售开始告别传统的开发商自产自销的单一模式,进入一个以超市为显着特征的商品零售时期。有专家认为,房地产超市是我国楼市营销理念﹑方式的一次改革和突破,为解决当前商品房销售困难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转机。 四、房地产营销策略的现状 目前 ,我国常用的房地产营销策略主要有房地产企业直接销售、委托销售和 网络 销售三种。 1.企业直接销售策略。它是指房地产企业利用自己的销售部门对房地产商品进行直接销售。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都是采用这种销售渠道。最常见的形式是派出销售人员,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现场售房。这种策略的优点是销售渠道最短、反应最迅速、控制也最为有效。 2.委托销售策略。它是指一般开发商委托房地产商寻找顾客,顾客经过商中间介绍来购买物业的销售渠道方式。相对于直接销售模式,委托销售降低了开发商的风险,通过商的服务性质,更易于把握市场机会,能更快地销售房产。 3.网络销售策略。网络营销策略是利用现代 电子 商务的手段,实现房产的销售。与传统的销售策略相比,网络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成本,可以实现零距离和全天候的服务,更方便地和消费者沟通, 可以树立房地产企业意识领先、服务全面、信息完备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加房地产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消除销售的地域性等优势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品牌领导形象震撼——确立市场地位,引起市场关注,锁定目标消费群; 把握时机高昂入市——抓住有利时机,高姿态低价格进入市场,迅速掌握市场主动权; 分期分批卖点不断——分期开发分批销售,步步为营,组织储备卖点群随销售阶段适时引爆,带动价格走高,达到持续热卖效果; 进度跟进高潮迭起——紧跟工程进度(奠基、正负零、封顶、竣工、样板房开放、园林开放等)制造阶段性销售高潮,实现阶段性销售目标; 以质论价升值诱人——以户型、朝向、楼层、景观论价,小幅多频高走,预留升值空间,以升值空间激发热销; 物管跟进后顾无忧——物业管理提前介入能迅速树立项目形象,强化认同感,购买者无后顾之忧,达到促销效果。 五、房地产市场营销观念。 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直接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的观念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指导思想. (一)生产观点 20世纪2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得到了高度发展,但社会生产的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消费增长的速度,社会产品供应不足,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市场需求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愁卖不出去,因此,企业整个的着眼点就放在生产上面,“我能生产什么,就能够卖什么”,企业的普遍思想是“生产观点”. (二)推销观点 20世纪20年代以后,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复苏,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大批军品生产设备和技术运用于民品,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市场商品数量,品种开始增加,部分商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竞争开始加剧,不少企业逐渐采用“推销观点”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其基本特征是 “我卖什么,人们就买什么”.这一时期企业经营活动虽然增加了推销活动,但其仍然是一种“以产定销”的观念,即“我生产了什么,就推销什么”. (三)市场营销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广大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市场商品进一步供过于求,各种需求和欲望花样翻新,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许多企业家开始认识到,能不能使自己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许多企业逐渐用“市场营销观点”代替“推销观点”.用市场营销的观点组织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活动,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清楚地了解潜在的市场和需求,以及消费者和可能的买主的消费观念和偏好,并运用合适的产品,定价,销售渠道,促销和服务等方法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房地产开发和经营商应本着顾客需要的宗旨去开发和经营房地产,才有可能吸引购房者,才能获取盈利,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做不到这一点,市场营销工作就可能是浪费金钱和时间. 我国房地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房地产企业之间竞争加剧,部分房地产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因此,我国房地产企业必须运用市场营销观点组织房地产营销活动,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取胜. 六、房地产营销价格策略 。 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买卖、租赁、抵押、土地出让、转让等营销,都是商品经济活动,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经济原则实行等价交换。掌握房地产产品的定价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定价的策略是开展房地产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手段。在这里将主要介绍房地产定价方法、定价比例和价格调整策略。 1、房地产定价方法 一栋楼宇、小区的销售往往是一个时期的或跨年度的。而消费市场变化莫测,楼宇的定价要能被市场接受,需要一定的超前意识和科学预测,可以说定价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科学。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成本、楼盘素质、顾客承受的价格、同类楼宇的竞争因素等。产品的可变成本是定价的下限,上限是顾客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市场中消费者总想以适中的价格获得最高的价值,因此不应把价格和价值混为一谈。定价之后,运行中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但不能做大幅度的或否定性的调整,否则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从定价来讲,主要有几个方法: (1) 市场比较法。将勘估房地产与相应市场上类似房地产的交易案例直接比较, 对形成的差异作适当调整或修正,以求取勘估房地产的公平市场价。 (2) 成本法。 以开发或建造估计对象房地产或类似房地产需要的各项必需费用之和为基础,再加上正常的利润和应纳税金得出估价对象房地产的价格。 (3) 收益法。 将预期的估价对象房地产未来各期(通常为年)的正常纯收益折算到估价时点上的现值,求其之和得出估价对象房地产的价格。 (4) 剩余法。 将估价房地产的预期开发后的价值,扣除其预期的正常开发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开发利润,根据剩余之数来确定估价对象房地产的价格 当然,无论哪种定价方法,均应随行就市,最大限度地获取市场份额。在弄清方法之后,具体执行有低价、高价、内部价、一口价、优惠价等战略。开发商采用低价战略时,入市会比较轻松,容易进入,能较快地启动市场;而采用高价策略则标榜出物业的出类拔萃、身份象征、完善功能、优良环境等,可用高价吸引高消费者入市,但不是盲目漫天要价,要物有所值。 2、定价比例 一般来说,先设定一个标准层,高层一般定在1/2高度,多层一般3-4层(9层以下)为最好。然后确定一个楼层系数,标准层以上一般每层加价比例为 0.8%,标准层以下每层下调0.5%。在高层建筑中,7层以下因其视野受限,一般应为低价区,顶层与低层的价格一般相差约30%。 用户选择购房不仅受楼层的影响,房子所处两个主力面的景物和视野如街景、江景、马路等亦是影响楼价的因素之一,即朝向系数。一般来说,江景、街景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朝向系数大,为8-10%左右,而临马路边因其噪音大,尘埃多,朝向系数亦低,为3-5%之间,楼盘的南、北两个方位,如无景观差别,一般南面售价高于北面。有的楼盘,因其朝向系数不合理,好的楼层和好的朝向全部卖光,剩下的全部都是不好卖的,使楼盘出现滞销状态。 商铺的定价,由于一般顾客购物习惯在首层,因此首层商铺定价一般是住宅平均价的三倍以上。车位的每平方米定价一般相当于住宅的50%。 3、价格调整策略。 房地产价格调整策略可以分为直接的价格调整、优惠折扣两方面内容。 直接的价格调整就是房屋价格的直接上升或下降,它给客户的信息是最直观明了的。直接的价格调整主要有两种形式:(1)基价调整。基价调整就是对一栋楼的计算价格进行上调或下降。因为基价是制定所有单元的计算基础,所以,基价的调整便意味着所有单元的价格都一起参与调整。这样的调整,每套单元的调整方向和调整幅度都是一致的,是产品对市场总体趋势的统一应对;(2)差价系数的调整。每套单元因为产品的差异而制定不同的差价系数,每套单元的价格是由房屋基价加权所制定的差价系数而计算来的。但每套单元因为产品的差异性而为市场接纳程度的不同并不一直是和我们原先的估计是一致的。差价系数的调整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销售的具体情况,对原先所设定差价体系进行修正,将好卖单元的差价系数再调高一点,不好卖单元的差价系数再调低一点,以均匀各种 类型单元的销售比例,反映出市场对不同产品需求的强弱。差价系数调整是开发商经常应用的主要调价手段之一。有时候一个楼盘的价格差价系数可以在一个月内调整近十几次,以适应销售情况的不断变化。 优惠折扣是指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配合整体促销活动计划,通过赠送、折让等方式对客户的购买行为进行直接刺激的一种方法。优惠折扣通常会活跃销售气氛,进行销售调剂,但更多的时候是抛开价格体系的直接让利行为。优惠折扣和付款方式一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譬如一个星期内的现实折扣;买房送空调、送冰箱,或者送书房、送储藏室,购房抽奖活动等等。优惠折扣要做得好,首先要让客户确实感受到是在让利,而不是一种花哨的促销噱头。同时,优惠折扣所让的利应该切合客户的实际需要,是他们所能希望的方式,只有这样才便于促进销售。再者,不要与其他竞争者的优惠折扣相类似,优惠折扣在形式上的缤纷多彩为开发商标新立异提供了可能 市场营销论文: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 方家平 投稿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兴起,正改变着我们的营销环境,影响着市场营销的方方面面,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风暴在国内外掀起。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敏锐地捕捉到了营销发展的新趋势,新著《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一文,着重论述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对市场营销冲击,并提出了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营销法则,如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开展电子商务等。然而营销权威的论述仅从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角度来论述营销的趋势,并未系统论述营销的趋势。有鉴于此,笔者从营销观念、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等五个方面来全面阐述营销的发展趋势。但愿我们的企业能迅速捕捉到营销新趋势并能适应新形势,以开创营销工作新局面。 ■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如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称当前的市场为“21世纪市场”。他说:“21世纪的市场是消费者统治的市场,是互动以及不断发展的。它是互联网和万维网时代,也是电子商务的时代——便捷、快速、消费者居于统治地位——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营销和营销传播思想与方法都是按历史市场来设计的。”的确,我们的营销观念还存在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一个时期以至未来,营销观念的发展着重体现在“四个更加重视”: 一是更加重视战略。传统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投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未来企业营销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营销必须重视战略的制订、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更加重视合作。“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三是更加重视“知本”。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的话,我同样可以重新开始。”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知本”的重要性。“知本”,是未来营销致胜的核心资本。 四是更加重视顾客。从营销观念的发展进程中就可看出,每一次营销观念的重大变革,无不是向重视顾客方向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未来营销观念的演进也是如此,不过,更加重视的是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差别化需求亦或更加细化、深化的需求。 ■营销策略 提到营销策略大家自然会想到营销4P,那么首先我们还是分别来看看4P的发展趋势吧。一是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由以“产品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服务正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据有关调查显示,服务正在成为IBM最大的一张王牌。2001年IBM服务的营业收入占IBM全部营收的1/3。在IBM的盈利模式里,有这样一个算式:产品+服务=1+3=4,也就是说,1元的产品加上服务后可以卖到4元,这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价值。二是在价格方面,价格构成因素发生变化,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等计入价格之中;价格导向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以生产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转为真正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定价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网络技术运用价格策略的方式出现。三是渠道方面。渠道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如有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立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这种扁平化结构的销售渠道通过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品质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渠道方式实施E化分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渠道E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E化渠道以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高效率为特征,能够适应新经济时代消费者快速、便捷并富有个性的需求。四是在促销方面,网络广告、网络公共关系兴起。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众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互式沟通,站点宣传、网上新闻、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等网络公共关系出现。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广告(E-mail)、电子公告牌(BBS)广告、Usenet广告和Web广告等新型网络广告形式将成为未来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从营销策略的发展趋势,营销策略并不一定就是4P,营销组合的变革趋势明显。“4P”是产品(Production)、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手段(Promotion)为代表的以生产为中心的营销四要素组合的总称。在整个20世纪80代与90年代,企业的营销更多的运用“4P”策略,后来在“4P”营销观的基础上,加上了“权力(Power)与关系(Publicrelation)”形成6P营销策略组合。近年来,营销学者从顾客的角度又提出了新的营销观念与理论,即“4C”组合理论,包括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 )、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以及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最近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营销新组合出现,即“4V”营销组合。所谓“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它强调的是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的功能的多样化,以使顾客和企业达到共鸣。如今美国营销学教授舒尔茨提出了4R营销组合,即与顾客建立关联(relance)、提高市场反应速度(response)、运用关系营销(relationship)、回报是营销的源泉(reward)。4R营销组合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它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文秘站:趋激烈的态势,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 ■营销组织 营销组织的发展趋势主要朝三个方向发展: 学习型营销组织。《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它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如今愈来愈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并被喻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引起了彼得·圣吉的思考。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是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并最终导致组织的衰败。组织智障,顾名思义,指的是组织或团体在学习及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这种障碍最明显地表现在:组织缺乏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这个障碍对组织来说是致命的,许许多多的企业因此走向衰落。因而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以此来克服组织智障。建立学习型组织前提是进行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网络型营销组织。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市场环境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关系,以取代传统的竞争模式。西方国家已出现了营销交流公司、营销联合公司、虚拟公司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所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虚拟营销组织。所谓虚拟组织,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地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之中,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合作各方仅保留自身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以最大效率地发挥协同优势,构造强有力的战略竞争联盟。 ■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 一是从硬式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传统宝塔式等级组织相对应的是,传统营销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集中管理和硬性管理,通过大量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且营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缺乏,营销管理的效率不高,组织绩效低下。可以说这种滞后的营销管理在新经济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和经营是通过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来获得高效率的;但是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营销人员增多,靠强制性的硬式管理不但不能见效相反只会起反作用。知识型员工更需要与管理者的沟通,过去你说我听的指令型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为双向沟通。知识和信息在营销中的应用正成为现代营销管理的发展方向,如以数字化管理为代表的柔性营销管理。此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只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而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是从忽视企业内外部协调向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联结内外部营销管理转变。传统营销管理观念存在着明显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即营销管理缺乏内外部协调。传统营销管理要么是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没有将内外部营销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经济强调的是持续发展,重外轻内或重内轻外都将妨碍企业的长期发展。营销的目的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企业要在重视企业内部营销管理的同时,将重心转移至外部顾客服务上来,特别注意通过加强内部的管理来实现外部的顾客满意目标。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倡导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思想和方法,成为未来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是从忽视营销管理的整合到大力实施整合营销管理的转变。市场营销策略包括4P,营销管理的整体效果取决于4P的整合程度。根据木桶原理,即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桶的最短边而非最长边。那么营销效果的高低实际上是取决于4P中的最弱的方面,而非做得最好的方面。我们的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非常重视促销(尤其是广告)和价格。这未免有失偏颇。可以预见未来在营销管理中强化营销组合的整合程度将是营销管理成败的关键。整合营销(IM:IntegratedMarketing)是一种通过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论与营销方法。这一营销方式必将成为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趋势。 ■营销领域 全球化、国际化营销趋势明显。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进而导致国内市场国际化,不可避免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之中。营销国际化成为企业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更重要的是,加入WTO使中国企业营销走向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可以预计,未来若干年内,随着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所有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于本国,更严峻的是要接受外国强大竞争者的挑战。而全球性的战略联盟进一步加速了市场营销的国际化,特别是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性联合,缩短了国际市场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尽管目前全球联盟仍未形成大规模发展的趋势,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各种联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西方航空制造业、汽车业联盟之后,市场营销战略的全球一体化大大增强了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非盈利组织重视营销的趋势明显。市场营销一般而言是企业致胜的武器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很多国家、政府组织、大学、社团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开始运用营销策略来提升组织的知名度了。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的成功,与其说是申办的成功,不如说是营销北京、营销上海的成功。随着 旅游业、会展业的兴盛,非盈利性组织运用营销方式来达到宣传推广目的的活动将越来越多,并渐成一种趋势或热潮。 市场营销论文:市场营销理论对营销人才培养的启迪 将商业化经营理念运用在高职教学实践之中,探索运用相应的营销理论来开展人才培养是否切实可行。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存在与本科同类专业趋同化的问题,积极运用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培养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市场细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性课程STP理论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把整体市场划分为具有相似性需求的子市场。市场营销专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很虚的专业,没有方向性,学生学的知识多而杂,没有一个可以拿出手的核心技能,导致很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临众多就业岗位却无从选择,企业也认为学生缺乏技术技能而把他们拒之门外,造成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起点低,起薪低,影响该专业的招生,打击了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信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关键环节之一是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对市场需求方向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分。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上,专业建设团队要深入市场实际进行调研,分析潜在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即,哪种行业对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分析潜在顾客的细分属性,是按地理因素、心理因素、人口统计因素还是其它相关方面,再去考虑专业课程方面应该提供哪些必须满足顾客偏好的课程。我国从2009年起提出振兴十大产业计划,还有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房地产业和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催生的环保产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相应该类别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向这几个行业进行倾斜,增加此类行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就业时能看懂和理解行业术语,并很好地把它活化为自己的销售语言向顾客做推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营销中常说的成功最快的营销人员是从“技术转营销”。如近几年汽车需求量在我国呈现快速上升势头,汽车销售商急需大量既懂营销知识又懂汽车基础知识的营销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增加机械制图、汽车基础知识等课程。让学生成为专家型的营销人才是大势所趋。另外,由于涉及到的行业较多,在进行行业选择时要综合考虑该专业学生的兴趣,在行业细分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分来设置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培养效果的最佳化。如果学生的兴趣较为集中,该行业专业基础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来设置,如果学生兴趣表现很分散,再进行集群化细分,针对各相关群体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或者以学校社团的形式进行行业知识扫盲。 二、目标市场选择—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 合作形式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服务目标市场,就需要在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目标市场选择环节,高职院校要做好实训基地建设,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曾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是专业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进一步深化与应用,是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而且日益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仿真模拟软件,而必须是根据细分市场的特点综合考虑学校资源和学生的特点,组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面就要求从学生就业方向出发,寻找互利共赢合作的企业,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不是简单的顶岗实习实训,必须是完成企业的某一项真正的任务,只有完成“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转变,才能让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市场经验。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找一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去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他们肯定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产生质疑,所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方从业方向选择方面要非常慎重,不能随便抓一个企业,挂牌了事。市场营销分市场调研和销售两个部分,在销售上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习实训的瓶颈问题可以在市场调研环节弥补。目前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调查工作,催生了许多专业从事调研活动的专业化市场调查公司,他们一般手上有很多项目,需要大量 劳动力,正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契机。作者所在学校采取了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办法吸引了国际知名的市场调查公司入驻学校,学校提供场地、硬件设备和人员,企业以租金的形式支付学校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企业负责实训学生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的市场调查项目。由于这些项目涉及电话访问、入户访问、街头拦截访问和访谈等多种市场调查方法,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真实的工作场景,这种涉及多形式多行业的调研活动的成果好坏,不仅和学生的实训成绩挂钩,还和实训期间企业根据项目资金发放的工资相关联,体现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带实训课程中也可以找出理论教材和实际操作技能脱节的现象,从而联合企业专业人员编写更为合适的理论教材,解决教学中的短板问题。 三、市场定位—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培养思路的确立 STP的最后一步是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简单说就是提及某个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用人单位首先联想到哪些与之相关联的词,是该专业传递出的具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是调研能力、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在整个专业培养思路上严格执行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在该指导思想下结合院校所在地经济情况及学生特点明确了更为详尽的培养思路,重点为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该思路指导下,需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需要一些在中小企业从事过一线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训指导老师。学校应该积极寻求机会组织专业教师下基层,深入企业参加生产经营活动,主动为企业承担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活动,以掌握更多贴近市场的素材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除了师资队伍外,还需要学校加大市场拓展能力,积极寻求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办学的能力,做到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合格人才。但由于高职教育理论的发展滞后于专业培养的需求和院校办学资金的局限性,导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大的落差。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达到市场要求,是每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很多理论的产生是为生产服务的,我们可以拓宽思路,深入剖析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把其精髓用在市场营销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上,从而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水平。 市场营销论文:论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随着市场的演进,企业间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一场场价格战悄然席卷全国,其激烈程度也日趋上升。但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价格战已难以发挥往日的威力,也引的是非论述众说纷纭,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这些都迫使企业重新认识价格战,重新认识竞争,以便采取更积极而有意义的竞争策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方式。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手段,通过价格的提高、维持或降低,以及对竞争者定价或变价的灵活反应等,来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的一种竞争方式。长期以来,价格竞争一直深受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重视。甚至一谈到竞争,就会想到削价。在一定条件下,价格竞争是必要的。但是,把价格看成决定交易成败的唯一因素,难免会造成价格竞争的泛滥。事实上,单纯依赖价格竞争,有很多弊病:1、价格竞争是竞争对于易于仿效的一种方式,很容易招致竞争对手以牙还牙的报复,以致两败俱伤,最终不能提高经济效益;2、以削价为手段,虽然可以吸引顾客于一时,但一旦恢复正常价格,销售额也将随之大大减少;3、定价太低,往往迫使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以致失去买主,损害企业形象;4、价格竞争往往使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能继续生存,而资金短缺、竞争能力脆弱的小企业将蒙受更多不利。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价格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主流。 从市场营销环境看,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发展,也为非价格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不再是价格越低的商品越畅销,而是越能满足某种特定市场需要越好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所谓非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使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并使之具备差别优势,以推动产品销售的竞争方式。非价格竞争策略主要有: 1、差异化竞争策略 与无序的价格竞争相反,差异化竞争容忍对手的存在,通过提供与竞争产品在造型、花色、性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的产品,来争取消费者选购的差异,以扩大本企业产品销售。差异化竞争策略并非无中生有,它建立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而市场细分又是建立于顾客需求的差异上。推行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具备更娴熟的营销技巧,有足够的实力影响和调节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应从本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使本企业处于别出新裁,出奇制胜的地位,从而建立差异化,形成企业别具一格的创新形象,以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企业效益。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质量与别具一格混为一谈,认为质量好就是别具一格;二是差异化的实施对成本驱动的影响;三是过分追求差异而忽视整个价值链。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重大失误。 2、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盟,联盟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在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后,这种联盟一般都会解散,其后为了新的战略目标,公司又可能与新的合作者结成新的联盟。战略联盟反映了一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型竞争观念,它以一种合作的态度来对待竞争者。通过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借助对方来加强各自的竞争力,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从而不断提高竞争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步。 3、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消费者的情感性消费不断增加。现代营销应适应消费者从“量的需求”阶段、“质的需求”阶段向“情感”需求阶段的转变,从设计、包装、商标、广告、公关、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情感设计,把传统经营活动引入到一个全新的情感营销领域。对于企业家和经营者来说,应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或改变销售方式,提供超值服务,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从而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 4、商业科普竞争策略 商业科普是以高知识含量为特征的服务过程。它通过把商品知识传授给顾客,使顾客产生认同,从而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 企业通过科普活动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是一个贯彻于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提高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同顾客建立结构性的层次关系。 商业科普的形成,应从商业科普环境、商业科普服务、商业经营科普、商业管理科普、社会公益科普等方面,提高消费者的科技素质。商业科普策略的运用,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市场营销有赖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等营销组合因素的综合运用,而不应顾此失彼。 市场营销论文:对电力市场营销的竞争策略 【摘 要】电力市场营销以市场为立足点,以高效、便民、提高电能的终端能源占有率为目标,引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增强市场应变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有助于经营效益化,有利于市场开拓和发展的新机制,不断拓展电力市场营销活动。电力是特殊的产品,特殊的产品具有特殊的营销方式,电力产品的特殊性使得电力市场营销必须以社会为中心。电力行业从垄断到引入竞争机制的转变,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树立电力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竞争;策略 电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需要。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企业需要有能够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电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是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保证。电力产品的市场是巨大的,竞争也是激烈的。电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下的竞争策略也因产品的特殊性也具有特殊性。 电力社会市场营销的要旨是和谐中竞争,竞争中发展。资源是社会的财富,利用有效的资源创造最大的财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力生产具有相对的区域垄断性,电力建设要符合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同一地区的电力建设受政策因素、资源条件、区域经济现状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电力生产的竞争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理性竞争和有序竞争。和谐和发展是电力市场竞争的指导思想。适应这一竞争思想,电力的社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订和实施,重点应在于突出电力产品的社会性,以节能减排为竞争点,以技术改良和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可再生和洁净能源的发展为突破口,以企业的社会合作共同营造和谐市场为努力方向,创造竞争优势,求取企业发展。 电力社会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大市场营销,电力生产是一个连接广泛的系统,电力设备生产厂商、设计、施工、发电、输电、变电、售电单位等。电力产品的绿色效用与这些关联单位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社会市场营销应涵盖每一类型的电力关联企业。社会市场营销目标不是某一个企业能够实现的,而需要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企业都能够树立电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电力生产的社会效益才会显着提高。 电力社会市场营销是通过效用竞争赢得市场。社会对于能源形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汽车以汽油为能源,燃气灶以燃气为能源,家用电器以电力为能源。 电力产品具有的清洁性和便捷性使得电力能源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电力社会市场营销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优势转化为市场。我国供电市场由供电企业在营业区内实行独占垄断经营,这就是完全垄断市场。厂网分开后,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就是垄断的竞争市场,又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类型。 (1)目前电力市场的管理机制正在进行改变,主要是通过经济、法律、技术的手段来管理,其基本原则是公平竞争、自愿互利。 (2)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其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只是输电和配电环节,而发电和售电环节则不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在发电和售电领域,都可以开放,引入竞争。 (3)电力市场具有计划性和协调性。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电力产、供、销的一体化,即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同时性,其生产必是连续的过程,这就要求电力市场具有计划性。所以,电力市场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协调。 (4)在开放、竞争的电力市场中,电力供应商的服务质量是决定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供电企业应该认识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仅能改善企业形象,实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而且还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国家电网公司多年来坚持抓行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优质服务活动,使行业作风、企业形象均有明显好转。 (5)自动化,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电力工业逐步地使用了综合自动化设备,办公自动化,客户查询系统,负荷控制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使电力工业快步地实现现代化。 电力市场营销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1)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电力企业多年来处于垄断地位,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安全生产和专业技术上,市场营销观念意识淡薄。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电力市场将发生重大变革,电力企业必然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2)从限制型用电向放开用电转变。用电放开,不是无条件放开,并不是说电可以放开用,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有序放开,要求全社会树立节能减排和节约用电的意识,确保电力市场的良性运转。 (3)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例如,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全面推进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构建适应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营销管理体系,采取的营销理念是“营销围绕客户转,全局围绕营销转”。建设“一部三中心”,即营销部、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管理中心、电能计量中心,建成有效的营销决策、职能管理和业务分离的营销体系。 (4)从埋怨客观原因向积极迎接市场转变,通过措施,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得到根本转变,进而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效益意识。 综上论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经营观念也产生了较大转变,这些变化都促进电力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需要,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入手,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应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和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要树立崭新的营销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市场营销论文:论市场营销理念的改革和实践 服务营销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营销模式,是经济飞速发展、商品供过于求的必然产物。现阶段来看服务营销的地位远远上升,企业倾向于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营销水平,因为一个商家的服务态度往往会影响顾客的心情,进而影响到其消费愿望,在当前这个各色消费品琳琅满目的时代,消费者的可选范围也日益扩大,此时能够真正抓住顾客心理的处理产品质量、价格外,更重要的当属服务质量,同类商品、相似的价格和质量,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高服务质量的商品,这其中的服务就好似无形的商品,商家在销售物质的有形商品的同时,同时也要注重以服务为代表的无形商品的营销,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应该本着相互尊重、负责的态度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2.关系营销 这是一类长远的、合作式营销方式。各企业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扩大双方共同的影响力,进而带来高效的营销水平,获得共同可观的经济利益,以此来带动双方的长远合作、发展。这其中体现了一种联系、互动关系,因为涉及到同生产商、销售商、国际行政部门、消费群体等之间的关系,也彰显了人性化理念,因为它是建立在同客户积极沟通、交流基础上的,将客户的需求与利益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满足其利益与需求,最后达到让客户满意的目的,可以说关系营销在整个的营销体系中占据着关键而重要的地位,各个企业必须善于运用这种营销方式,来扩大销量。 3.文化营销 在这个物质商品极度充盈的现代社会,人们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便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不再满足于物质享受,更加强调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因此,在消费过程中也更加善于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说往往带有一定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的商品能够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各大企业要意识到消费者这一心理需求,提高文化营销水平,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出发,创造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地域风情或者特色历史的产品,这样才能促使消费者在巨大的文化力量的吸引下前去消费。例如肯德基之所以畅销,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健康、好吃,更多则是其中蕴含着一种个性化、方便、现代化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4.总结 市场营销将会日益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支持企业的发展,各大企业要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开拓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发挥营销的积极作用,确保其支持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发展。 市场营销论文: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场场价格战席卷全国,其激烈程度也日趋上升,企业应该面对现实,重新认识价格战,重新认识竞争。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价格竞争的利弊,同时提出了非价格竞争策略。 随着市场的演进,企业间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一场场价格战席卷全国,其激烈程度也日趋上升。但随着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价格战已难以发挥往日的威力,这迫使企业重新认识价格战,重新认识竞争,以便采取更积极而有意义的竞争策略。 一、价格竞争的利弊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方式。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手段,通过价格的提高、维持或降低,以及对竞争者定价或变价的灵活反应等,来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的一种竞争方式。长期以来,价格竞争一直深受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重视。甚至一谈到竞争,就会想到削价。在一定条件下,价格竞争是必要的。但是,把价格看成决定交易成败的唯一因素,难免会造成价格竞争的泛滥。事实上,单纯依赖价格竞争,有很多弊病:(1)价格竞争是竞争对手易于仿效的一种方式,很容易招致竞争对手以牙还牙的报复,以致两败俱伤,最终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在国际贸易中还可能导致反倾销;(2)纯粹以削价为手段来招揽顾客,虽然可以吸引顾客于一时,但一旦恢复正常价格,销售额也将随之大大减少;(3)商品定价太低,从表现上看价格便宜,可吸引顾客,其实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往往迫使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以致失去买主,损害企业声誉;(4)价格竞争往往使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能继续生存,而资金短缺、竞争能力脆弱的小企业将蒙受更多不利;(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价格越便宜的商品就越有人要,主要是物有所值。因此,价格竞争必须慎重,要综合权衡利弊。 二、非价格竞争将成为市场营销主流 从市场营销环境看,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发展,也为非价格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不再是价格越低的商品越畅销,而是越能满足某种特定市场需要的越好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所谓非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使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并使之具备差别优势,以推动产品销售的竞争方式。非价格竞争策略主要有: 1.差异化竞争策略 与无序的价格竞争相反,差异化竞争容忍对手的存在,通过提供与竞争产品在造型、花色、性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的产品,来争取消费者选购的差异,以扩大本企业产品销售。差异化竞争策略并非无中生有,它建立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而市场细分又是建立于顾客需求的差异上。推行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具备更成熟的营销技巧,有足够的实力影响和调节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应从本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使本企业处于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的地位,从而建立差异化,形成企业别具一格的创新形象,以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企业效益。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质量与别具一格混为一谈,认为质量好就是别具一格;二是差异的实施对成本驱动的影响;三是过分追求差异而忽视整个价格链。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重大失误。 2.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盟,联盟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在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后,这种联盟一般都会解散,其后为了新的战略目标,公司又可能与新的合作者结成新的联盟。战略联盟反映了一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型竞争观念,它以一种合作的态度来对待竞争者。通过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借助对方来加强各自的竞争力,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从而不断提高竞争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步。 3.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消费者的情感性消费不断增加。现代营销应适应消费者从“量的需求阶段”和“质的需求”阶段向“情感”需求阶段的转变,从设计、包装、商标、广告、公关、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情感设计,把传统经营活动引入到一个全新的情感营销领域。对于企业家和经营者来说,应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或改变销售方式,提供超值服务,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从而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 4.商业科普竞争策略 商业科普是以高知识含量为特征的服务过程。它通过把商品知识传授给顾客,使顾客产生认同,从而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 企业通过科普活动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是一个贯彻于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提高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同顾客建立结构性的层次关系。 商业科普的形成,应从商业科普环境、商业科普服务、商业经营科普、商业管理科普、社会公益科普等方面,提高消费者的科技素质。商业科普策略的运用,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市场营销有赖于产品、价值、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因素的综合运用而不应顾此失彼。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加大营销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促进市场营销,这对于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关系极大,企业的领导层在扩大营销队伍和研讨价格竞争策略的同时,一定要转变经营观念,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市场营销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市场营销的真实含义就在于科学地遵循企业的基本原则,快速有效地利用信息、高新技术及其他资源。营销,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是生产的继续,企业营销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的经营观念、经营思想、经营方法及其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 步伐加快,企业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社会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产生结构性的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已由短缺制约转向市场制约。所以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必须加强自身结构的调整,要由依靠数量的增长转向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在此同时,还要讲究营销手段价格策略和售后服务。 市场营销论文:市场营销学的学习与实用性 天津市的燃气事业起源于液化气。液化气的推广使用给天津市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快捷方便,先进安全的方式,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从五十年代起步到七、八十年代的辉煌,到今天竞争于各种能源供应之中,天津市的液化气事业走过了自己发展变化的几十年的历程。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只是生产、财务、人事、采购与销售这几个环节。具体到液化气行业则更是计划经济中的受宠者,是绝对卖方市场,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应能力,气源的供应绝对受国家计划的控制,所以企业在生产供应中的主要难题是如何采购气源。在价格方面,进气价格,销气价格都是受国家物价部门的控制,多年来一直价格倒挂,形成了公用行业的一大特点:政策性亏损,享受财政补贴。多年来追求社会效益,安全稳定供气,不脱销,不出安全事故,是上级对我们这一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可以说这一行业基本上不参与竞争,不追求经济效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液化气供应业涌进了竞争机制,打破了国有企业一家独统天下的局面。大量的个体经营者纷纷踏入这一领域,以自己经营方式占据了一部分市场。随着天津市燃气结构的调整,大量引进天然气及危陋平房的大面积拆迁改造使液化气用户大量减少,都给液化气的市场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我公司确实需要研究考虑一个新的问题: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加强市场营销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是确保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需要;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买方市场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在经营了销售额下降、增长缓慢、购买行为的改变、竞争的加剧、销售成本的提高等一系列惨痛经历后,只有潜心研究市场营销学这唯一的出路了。世界着名管理学专家彼得?法鲁克早就精辟指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职能只有两个:一个是创新,再一个就是营销。市场营销观念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研究营销学首先要: 一、认真分析研究市场情况。近年来,天津市的燃气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有企业一家独统天下,到个体经营者的纷纷涌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到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管道天然气的大量通气,危陋平房的大面积拆迁改造及炊事用具卫生设施电器化的普及,使得液化气用户在逐年减少。我公司历史最高水平,97年度拥有全市民用户37万户,工福户4176户,年销气量65118吨。据最新统计2娜2年现有用户不足10万户,年销气量力争25《X刃吨。现以我公司2002年上半年财务分析为例,与去年同期的销售量、销售结构对比分析以及我公司前六年1一6月份销售情况,图表显示分析、2002年1一6月份销气量与去年同期对比分析民用气5796.23吨,去年同期79787能吨,减少2182.476吨工福气1993.025吨,去年同期2137.769吨,减少144.744吨批发气5787.445吨,去年同期1j3,756吨,增加5673.689吨自用气24.773吨,去年同期22.185吨,增加2.588吨合计13601.473吨,去年同期10252.476吨,增加3348.997吨2002年l一6月份毛利额与去年同期对比分析年平均销气价一平均进气价民用气2632.97元一1787.58元=845.39元工福气2058.64元一1787.58元==271.06元批发气1767.39元一1787.58元二一20.19元平均毛利额l吨2178.90元一1787.58元二391.32兀2001年1一6月份民用气2748.43元一1994.51元=753.92兀工福气2475.55元一1994.51元=485.04元批发气2715.53元一1994.51元=721.02元平均毛利额2690.12元一1994.51元=695.61元通过以上分析看出,今年上半年平均毛利额比去年同期每吨减少304.29元,主要原因是由于毛利额高的民用气销售减少了2182.476吨,影响收人574.64万元,影响毛利184.50万元,由于毛利额比较高的工福气销售减少了144.744吨,影响收人29.80万元,影响毛利3.92元;批发气量虽然增加了近50倍,但是由于前期进气价格偏高,批发时虽高于当时市场价格10一20元,但总平均起来,每吨毛利额是一20.19元。由此可以看出民用气销量的下降造成毛利额的减少,是我们上半年超亏的原因。民用销气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的大量通气,液化气的民用户在减少。前六年销售情况(图略)销售气量、销售收人曲线均呈下降趋势。销售气量、销售收人的下降表明了液化气市场出现了萎缩,并且已持续了六年但是液化气还是有它一定的市场:①危改拆迁基本结束,平房居民用户量不会再大幅减少。②餐饮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小摊点,流动性大,绝大多数使用的是液化气,虽小但多。③管道气通不到的地方是液化气独显威力的天地。④液化气自身的优点,投资少,见效快。⑤个体液化气经营者抢去我们的一部分用户 仍是我们可争取的份额。⑥新建居民住宅楼尚未通管道气阶段。只要我们更新观念,不再坐等用户上门,而是主动上门为用户服务,争取所有可能的机会,企业还是有前途的。在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对液化气的市场再进行细分,选择了新建居民小区、待通气居民楼、四郊五县经济开发区和市内的餐饮业、洗浴业、游泳场所、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为突破口,确定为目标市场。 二、搞好营销方案:目标市场确定后,如何抢占市场,要有营销方案,品牌战略是主导。策划开展“服务半径无敌手”和“服务品牌”两大系列活动。服务半径无敌手,即以服务站为中心,以2,5公里为半径,在此区域内经过反复的工作,发挥我们的优势,力争实现区域内无敌手。服务品牌活动是指:在通过创造服务环境,改善服务形象,提高服务质量上实现品牌效应。首先在两、三个服务站实施品牌服务战略,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服务用语,突出服务意识,提高液化气公司商誉,并在今后将投人使用钢瓶封口机和钢瓶清洗机,做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又一新举措,以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逐步提高的商品质量意识。 三、搞好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让用户满意放心。一切从用户的角度和需要出发,不断调整改进我们的工作,一切才变的主动。销售下来了,服务要跟上去,要加大送气上门的比率,同时还要降低送气费用,突出服务意识。我们不仅仅是卖商品,而是向用户,向社会介绍宣传我们的企业是为他们服务的。经营的成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你为顾客的服务方式,即满足顾客需求,甚至为他们提供超值服务。首先使员工对企业充满热爱和信心,实现员工与社会对企业的认同感,才能提高我们的市场份额。 四、提供安全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液化气供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用户在使用货真价实的“顺心气”的同时,还要体现出用的是“放心气”。在用户换气时,帮助试漏;送气上门时,帮助安装好;液化气钢瓶定期进行检测维修。这一系列措施都给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我们还可以考虑替用户上保险的问题。 五、信息管理,抢抓机遇。市场营销部门加强市场预测,利用网上信息,掌握天津周边地区液化气供销趋势,并组织若干小组对全市的工福市场进行调查,对四郊五县市场潜力进行摸底,做到“内巩外扩”。即巩固市内市场,扩大外地市场。还要利用网上信息,随时注意价格走势利用本企业的优势,储存能力大,搞好大进大出,批发销售。 六、开展好多种经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液化气市场走向下坡,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要以此为契机开展好多种经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产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整个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企业也是如此,我们同时要抢抓好这一机遇。液化气是绿色环保的燃料,仍有着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拓展液化气的应用范围,以液化气做汽车燃料、家庭采暖。 七、保持良好企业形象,有形展示及无形资产。液化气公司是国有企业规模大,生产设备先进齐全,生产能力、供应能力、储存能力占有绝对优势,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规范,在多年的经营中,有“稳”和“实”的特点。在产品质量上,一直稳定,气质好,不掺假;在份量、价格上实实在在,不缺斤短两,明码实价,不在份量上找齐。国有企业的信誉度良好,在大多数用户中有一定位置,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多年良好经营的结果。在今年进气价偏低的阶段,我们适当调低了销气价,以此回报老用户及吸引增加新用户。几个月后又随着进气的上升调回了售气价,在这一过程,民用销气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升降,说明现有的用户都是奔着国企的信誉度来的,是比广告更有力的广告。企业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保持并发扬光大,并有形展示各服务站站容站貌,有标识化特点,让用户有一种放心满意的感觉。有信任感,愿意到我们这里来,不仅愿意到我们这里来购气,还愿意和我们合作,共同开辟新的市场,新的项目。 八、建立保户增量的激励机制,对增设代销点,增销气量,发展新用户要有具体的奖励政策,改变现有的分配制度,收人向销售一线倾斜,向有贡献的销售人员倾斜。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在特定的市场营销哲学或经营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做为已走向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要认真研究这一学说。市场营销哲学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了解市场营销哲学,对于企业更新观念,自觉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新形势,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善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制定战略计划,开展营销管理。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激流勇进。
营销策划论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成功之路 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出奇制胜,进行特别的策划。一个精彩的市场营销策划,可使一个企业由寻常变为非凡,由弱小变为强大,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已由强力抗争进入了策划制胜的时代。 别出新裁的“创维模式” 国际市场全球化营销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世界市场竞争。90年代以来(至1997年底),我国在境外建立了5356家企业,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一些企业正进行全球化营销的尝试。深圳创维电子集团诞生仅10年,杀进国内彩电业才五六年时间,针对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和国内市场的消费低潮,创维别出新裁地提出了“创维模式”,即“开发在美国,生产在深圳,市场营销在全球”的全球化战略。“创维”一向以技术创新的优势来开辟国际市场,他们在美国硅谷建立创维实验室,进行未来视听科技的前沿性研究,同时进行技术储备,其目标是塑造中国籍的世界名牌。创维集团首创的数码100HZ护眼电视第三代——创维数码双频彩电以其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设计超前,使用时间跨度长而风靡全球,尤其在欧美市场,深受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创维的经营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顾客为中心;以国际竞争为第一目标,追求效益第一;以销定产,快速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开发、生产到销售严格遵循市场法则,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创维还实行了本土化营销战略,在市场环境比较熟,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马来西亚建立了一条中档电视机的生产线,主要面向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邻近美国地价较低的墨西哥和土耳其投资建厂。截止1999年3月,创维电器已成为墨西哥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在中高档市场中占有了5%的市场份额。“创维”在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已全面启动,开始直接向美国市场大规模出口。创维电视在瑞士被评为最佳机型,占据了当地彩电市场的20%份额。创维还与全球最大的零售组织——沃尔玛及美国著名连锁商Circnit.City签下了DVB(数字卫星接收仪)、DVD、数码电视的巨额订单。“创维”电视在欧美市场上,已与世界驰名品牌“松下”“索尼”摆在同一柜台上。1999年头两个月,“创维”仅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创汇就超出去年的80%以上。 “优势互补”出奇制胜 联想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于1984年底由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创办。联想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瞎子背瘸子”式的优势互补策略。1988年北京联想集团投资30万港币在香港创办了联想电脑公司,由北京联想集团、香港导远有限公司和中国(香港)技术转让公司联合组成。联想集团刚刚步入国际市场,不太熟悉国际市场尤其是其贸易渠道,相对于香港的合作伙伴还缺少资金和技术实力,而技术转让公司却可以提供可靠的贷款,于是,一个最佳的优势互补的合作形成了。联想集团将自身科技实力的优势与港商熟悉世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贸易作为积累资本的手段,解决科研生产所需资金,然后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产品定位上,联想集团充分注意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利用世界知名电脑厂商把大多力量集中在电脑整机上的市场机会,出人意料、出奇制胜地将自身的资金、人力全部投入到电脑板卡的开发生产上,从而挤入国际市场。联想集团的电脑板卡1990年的月销量为5000块,到1994年底月销量则跃至50万块,并最终取得电脑板卡世界市场份额10%的地位,成为世界五大电脑板卡供应商之一。联想集团还与美国AST公司合作,在国内市场推出适合中国国情和消费者需求的联想品牌电脑,并全力抢占市场份额,开始与世界知名电脑企业竞争,以微机电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仅1995年,联想集团电脑板卡年销量500万块,微机年销量10.5万台,年产值达67亿元,出口创汇4.3亿美元。 引人瞩目的虚拟生产 在名牌如潮、竞争激烈的运动鞋市场,“耐克”在短短十年内,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美国最大鞋业公司。耐克公司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虚拟生产”的营销之路,令世人瞩目。公司总裁菲尔·耐克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他先将公司所有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起来,然后全部投入到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这两大部门中去,而生产则采取了虚拟化策略,即向外部借力,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使其为我所用,从而拓展自身的疆域。耐克自己不投资建厂,而是全部外包给其它生产厂家加工制造。耐克公司将设计图纸交给生产厂家,让它们严格按图纸式样进行生产,保证质量,然后将耐克的品牌商标赋予这些产品,将产品交给自己公司的营销人员,通过公司的行销网络将产品销售出去。耐克公司的这一妙招,不仅使自身节约大量的生产投资,以及人工费用,而且又充分发挥了其它生产厂家的能力,为其所用。这种“虚拟生产”营销模式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是对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的一次革命。 独一无二的“末日管理” 小天鹅”集团公司连续8年保持国内全自动洗衣机销量第一,且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东、南美地区陆续建立了稳固的销售基地,并在印尼、马来西亚创办了合资工厂,在美国洛杉矶、日本、德国等高新技术密集区域都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在香港建立了贸易窗口。小天鹅的成功是由于推行了独一无二的“末日管理”经营模式。“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面对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认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企业鼎盛时期往往也潜伏着最大的危机。小天鹅树立“怀抱炸弹”的经营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放眼国际,争创一流的营销方式。 一流质量小天鹅把每一项质量指标、经营指标、生产效率指标都同世界一流公司的参数一一相比。1991年我国对洗衣机的质量标准是4000次无故障运行,前苏联是1000次,法国是2500次,日本松下是5000次。此时小天鹅已荣获全国同行业唯一的一块金牌,但仍将目标对准了洗衣机产品质量的世界高峰。经过两年努力,在引进、消化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后,小天鹅成功地将无故障运行提高到了5000次。 一流产品小天鹅的产品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产品开发连赶带超,创一流产品。1997年2月,一家著名公司刚刚推出防腐防褪色洗衣机,30天后,小天鹅也开发出了同类产品;同年4月,又一家大公司推出全自动快速洗衣机,10分钟即可完成一次洗衣的全部程序,一个月后,小天鹅又跟上来了。最近,小天鹅又自行设计了面向21世纪的大循环喷瀑水流,节能型全自动洗衣机,已批量上市。这种洗衣机采用了9项世界新技术、拥有5项专利。小天鹅在美国技术中心的3位工程师仅用半年就设计出集波轮式、滚筒式洗衣机之长的搅拌式洗衣机两个新产品。 一流人才小天鹅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培养和使用,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人才。目前在小天鹅本部工作的博士就有14位,在公司出资控股的北京和无锡的研究生有数十位,正在美国、日本继续深造的有8位,小天鹅发给博士的月薪为1万元。近两年为培训员工花去1000多万元,去年又投入2000万元进行人才培训。 一流管理小天鹅实行产品零库存,不设立成品库房,如果产品三天卖不出去,宁可停产,目的就是在适销上下功夫,把好每道关,做到“零”缺陷——生产高质量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没有缺陷的产品。正因如此,小天鹅资金回笼很快,没有死帐、坏帐、三角债。 洋为中用、中为洋用 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东道国文化的过程中使母国文化逐渐融于其中,是双向的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一家机构调查了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后指出:理解中国文化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战略要素之一。日本酱油摆在美国人的餐桌上成为普通的调味品,是龟万甲公司经过几年营销努力的结果,可口可乐从中国的大酒店渗透到千家万户,也有5年亏本推广的经历。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家电企业通过赞助《排球女将》、《姿三四郎》等多部电视剧大造声势,营造新文化氛围,把索尼、乐声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我国一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开始实行跨文化营销战略。美国是一饮料大国,外国饮料想挤进美国市场是不容易的。我国青岛啤酒不但打进了美国市场,而且销量逐年上升,10年间出口量增加了50倍。目前,在上万种各国啤酒中,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排名第9位,其价格是美国市场上两种最高的啤酒之一。青岛啤酒能打入美国市场,其原因正是在于青岛啤酒的风味和品质迎合了美国众多消费者的口味和爱好,重视文化沟通,市场切入准确,促销手段得当。在促销广告形象宣传上,代表中国餐饮具的筷子与青岛啤酒合二为一,象征着中国的餐饮。在美国引起轰动。本来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巧、习惯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人,当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正是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营销策划论文:银行大学生信用卡营销策划书 中信银行润华支行在对郑州市大学生消费水平、信用评估、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之后,根据我行目前信用卡零售业务的现实状况,决定从大学生信用卡营销中打开市场缺口,努力推进我行的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开办大学生信用卡的银行有: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 一、策划书提要 ⒈ 经过几年蓬勃的发展,信用卡已经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找到一个很好的位置,但是就其本身在我国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中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⒉ 大学生是一个初具消费能力的团体,而且年轻希望尝试新鲜事物,又渴望处处彰显自我独有的个性。所以,对于信用卡来说,大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极具潜力的市场。 ⒊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要的是一张信用卡,而是一张独属于他们并且能够代表他们的信用卡。 ⒋ 中信银行这次推出的i卡就是为当今“敢消费,敢花钱”的大学生量身订做的一张信用卡,它不仅有吸引人的外表,更有出众的服务。让i卡的每一个使用者“起航梦想、扬帆人生” 。 ⒌ 为大学生带去新鲜的“先消费,后还款”的理财观念,同时提醒“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性,提高中信银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促进“i”卡的申卡量。 二、策划前提和目的 ⒈ 前提: 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外的消费理念融入中国,成为当下流行的趋势。而大学生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层次,更加容易接受这种风潮。 ② 我国信用卡历史虽然已有将近20年,但真正达到迅速扩展规模的,却是从XX年开始的,故而有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将XX年作为中国信用卡的元年。网络的普及,使得年轻人更迅速的接受外来信息,融入外来文化。 ③ 郑州市的大学生数量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而迅速增大,目前与我行在开展大学生信用卡发放中形成有效竞争力的只有招商银行一家。我们的市场份额有待提高,今后需要争取的工作量还很大。面对高校云集的郑州大学生群体,我们信心十足。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预期能将大学生i卡的销售业绩提升到一个更高行业层次。 ⒉ 目的: ① 促进“i”卡的办理量。 ② 传播品牌所倡导的“人生理财,从学校开始”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个人理财观念及理财习惯,善于运用钱财,有度消费,创造未来的品质生活。 ③ 促进在校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的先进消费理念的形成以及提醒其“个人信用体系”在日后生活中的重要性。 ④ 进入高校宣传借记卡与信用卡的实质区别,让大学生了解中信银行以及“i”卡。 三、策划的环境分析 ⒈ 相关背景: ① 信用卡与1915年起源于美国,其前身为“信用筹码”。1986年,中国银行在北京分行发行了国内首张信用卡——长城信用卡。至1993年止,中国银行在全国有200多家分支机构开办信用卡业务,有特约商户5000家,发卡量达35万张。 ② XX年起,信用卡逐渐在大学生校园中崭露头角。截止至XX年,已有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推出了大学生办卡业务。 ③ XX年9月,中信银行大学生信用卡i卡,为大学生提供优质、优惠的理财服务;并引导大学生对金钱作出合理规划,帮助他们实现期望的梦想。中信i卡,起航梦想、扬帆人生! ⒉ 环境综述: ①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信用卡持有者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3%,其中大部分为XX年、XX年办卡者。这个比例在全国大型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更高一些。而在郑州,大学生信用卡持有率不足10%,而且,根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大学生理财和信用卡观念调查报告》,约有5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信用卡服务,5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申请自己的个人信用卡。从两个数据间的差距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信用卡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入。 ② 我们中信银行郑州分行与部分郑州高校签有合作协议,河南财经学院和郑州轻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学生普遍持有我们的理财宝借记卡,作为还款方式来讲,两卡关联的模式更方便了大学生使用i卡业务。 ③ 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就功能而言除了“先消费,后还款”“信用体系”之外,在大多数学生的观念里借记卡与信用卡没有差别,一般的信用卡操作借记卡都可以完成。所以我们对信用卡与借计卡的区别与优势,一定要在营销过程中详加说明。 ⒊ 综合结论 ① 部分同学认为“没有使用信用卡的必要”,其理由多为习惯使用现金支付、其余功能借记卡都可替代。 我们的对策:鼓励刷卡消费习惯的养成,强调“个人信用体系”在日后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我行将定期出具权威信用状。 ② 虽然郑州大学生的每月平均消费额不超过800元,但他们对信用额度的要求依然较高,大多集中在XX、3000元。由此可见,在学生心中信用额度并不是一个消费水平,而是一个银行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的评价度。 我们的对策:对大学生群体的授信层次将会提高,努力推出灵活的大学生专用分期按揭产品。 ③ 在现有大学生持有信用卡中,招行因为较早进入市场而排在首位,我行起步虽晚但后劲十足,面对大量潜在客户,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开展一场i卡营销的战役。 ④ 信用卡必备功能中,免年费成为最高要求,这与大学生现有的消费水平有一定关联,同时校园周边可刷卡店面也占有很大比例。 我们的对策:在学校附近开发商户,吸引更多的学生消费群。 i卡刷卡免年费的口号一定要喊的响亮,积分活动一定要搞的有特色。 四、竞争对手分析 如今,抢占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银行共有5家,分别为: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其中,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因为大学生发卡规模较小、兴业银行未在郑州有所行动,故不作为主要竞争对手。 ⒈ 主要竞争对手:招商银行“young”卡 young卡是招商银行推出的国内首张专属学生的双币国际信用卡,专为当代大学生量身定做,可以让学生从大学时代就开始累积自己的信用,毕业后可以直接获发招商银行标准信用卡,并能出具权威信用报告,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 招商银行的“young”卡与去年在部分高校进行小规模试点之后,于今年正式介入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其宣传方式主要为入校宣传、网络宣传以及pop,“young”卡得到了办理学生的亲睐,但因其借记卡并未在郑州高校中推广,相比而言我们的潜在客户更多,需求动力更足。 ⒉ 广东发展银行真情卡 广发真情卡属贷记卡,由广东发展银行推出,分金卡和普通卡两种,均采用国内首创的透明卡版设计。此卡具有人民币卡全国通行、透支消费取现、无需担保人、报失零风险、安全网上购物等信用卡功能。于XX年进入郑州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但并未有大型的推广活动,而仅仅依靠各支行营销部工作人员在各大学进行设摊推销与推广,其力度远不及招商银行对市场的冲击。 四、策划swot分析 ⒈ 中信银行大学生“i”卡分析: ① “i”卡意为“我的卡”,是为当代大学生量身定做的一款专属于他们的信用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个性彰显、乐于挑战自己,对未来怀抱梦想且有自己独特的主见;卡版设计以苹果为主元素,寓意年轻的生活充满新鲜,红苹果与青苹果代表成长中经历的酸甜甘涩,更代表他们对未来的冀望。中信i卡道出了大学生们的心声:我们是未来的领导者,我们善于投资未来,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就是我们的主张!中信i卡还为持卡人提供其他功能及服务,例如,将每月账单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按时发送到持卡学生,使他们能及时对当月的花销一目了然,并能轻松地对自己的花费保持长期的观察。中信i卡的取现手续费低至取现金额的1%,最低只需5元人民币,持卡学生完全可以在异地存款,本地取现,既方便又实惠。 ② 中信银行的“i”卡与去年在郑州部分高校进行小规模试点之后,于今年全面介入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我们的宣传不能仅局限于网络,应该更多的走进校园,走向同学身边,融入到学生的经济生活中,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大学生信用卡的顶级品牌,全面占领郑州的高校市场。 4. 小结与对策: ① 树立并大力宣传“i卡是专属大学生群体的信用卡”的理念,真正以“起航梦想、扬帆人生”的品牌进入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发大学生新一轮的消费时尚潮流。 ② 倡导大学生从校园就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信用体系,使大学生对中信银行i卡的使用习惯,在毕业后转成对中信银行其他卡使用的习惯延续。 ③ 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目前未能开通的功能开通,并将信用 营销策划论文:网络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网络营销策划就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为核心,设计和规划产品、服务和创意、价格、渠道、促销。从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交换过程。络营销方案的策划,首先是明确策划的出发点和依据,即明确企业的网络营销目标,以及在特定的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优势、机会和威胁(即swot分析)。然后在确定策划的出发点和依据的基础上,对网络时常进行细分,选择网络营销的目标市场,进行网络营销定位。最后对各种具体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设计和集成。 (一)明确组织任务和远景 要设计网络营销方案,首先就要明确或界定企业的任务和远景。任务和远景对企业的决策行为和经营活动起着鼓舞和指导作用。 企业的任务是企业所特有的,也包括了公司的总体目标、经营范围以及关于未来管理行动的总的指导方针。区别于其他公司的基本目的,它通常以任务报告书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确定组织的网络营销目标 任务和远景界定了企业的基本目标,而网络营销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将以这些基本目标为指导。表述合理的网络营销目标,应当对具体的营销目的进行陈诉,如“利润比上年增长12%”,“品牌知名度达到50%”等等。网络营销目标还应详细说明达到这些成就的时间期限。 (三)swot分析 除了企业的任务、远景和目标之外,企业的资源和网络营销环境是影响网络营销策划的两大因素。作为一种战略策划工具,swot分析有助于公司经理以批评的眼光审时度势,正确评估公司完成其基本任务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且有助于正确地设置网络营销目标并制定旨在充分利用网络营销机会、实现这些目标的网络营销计划。 (四)网络营销定位 为了更好地满足网上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企业在网上市场的竞争优势和获利机会,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必须做好网络营销定位。网络营销定位是网络营销策划的战略制高点,营销定位失误,必然全盘皆输。只有抓准定位才有利于网络营销总体战略的制定。 (五)网络营销平台的设计 所说的平台,是指由人、设备、程序和活动规则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完成的一定功能的系统。完整的网络营销活动需要五种基本的平台:信息平台、制造平台、交易平台、物流平台和服务平台。 (六)网络营销组合策略 这是网络营销策划中的主题部分他,它包括4p策略——网上产品策略的设计;网上价格策略的设计;网上价格渠道的设计;网上促销策略的设计。以及开展网络公共关系。 (七)网络营销策划书 形成网络营销策划书面形式。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 网络营销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网络营销概念的同义词包括: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口碑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营销等。这些词汇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搜索引擎优化只是网络营销中非常小的一个分支。 网络营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从实践中发现网络营销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比空洞的理论讨论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如何定义网络营销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理解网络营销的真正意义和目的,也就是充分认识互联网这种新的营销环境,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在网络营销研究必须重视网络营销实用方法的原因。 一个好的网络营销方案必须具备什么? 1、网络营销方案注重体现产品创新性。 所谓的早起的鸟有食吃,抢占先机的企业在起跑点上就占据优势,当然不是时间早就成功,除了企业自身实力之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们在网络营销方案上一定要考虑创新性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网络营销方案注重营销方式的新奇性,且有创意。 现在是眼球时代,如何通过网络营销方案的特色性的推广方式吸引客户的眼球才是王道,无论是新闻还是活动我们都要向娱乐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的很多策划方法都是相当有创意的值得我们的企业学习。 3、网络营销方案注重前期的准备。 网络营销策划是网络营销的前期但是我们不能说网络营销策划就是网络营销最前端的工作。它最前端的工作应该是市场调研和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的一个定位过程,我们的企业不要在做网络营销策划的时候就忘记了市场调研,结果做出来的方案根本没法运作。 4、网络营销方案要注重机遇的把握。 机会转瞬即逝,能借助时事通过网络成功营销的企业才是商业社会的营销高手。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网络营销策划人员具有高度的市场敏锐度,抓住机遇及时调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涉足网络营销,势必会对传统营销造成不小的冲击。 在网络化信息时代,只有充分了解和懂得网络营销,才会有资格参与激烈的商战中,网络营销方案的制订是参与网络营销的灵魂,正如王天星先生所说:在参与网络营销的过程中,网络营销的方案就是一个球队的技战术打法,没有它就无胜利可言。由此可见,网络营销方案的制定就是公司、企业在应对商战中的对策和决定,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营销策划论文:休闲食品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一、营销策划的目的与任务: 本次策划是一次网络营销的策划,目的在于使休闲食品在网络上顺利推出市场,在琳琅满目的休闲食品网络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得更大的企业利益,在网络上得到广大网络消费人群的认可。 二、产品概况: 休闲食品的最主要卖点其独特美味或者给予消费者美好休闲享受而不是补充营养的东西。休闲食品主要有三种消费特征:风味型、营养型、享受型、特产型,消费者涵盖全部人群:儿童零食、青少年享受、成年及老年人暇趣等。 作为一个大的且快速膨胀的市场,中国休闲食品市场有如下几个特点,也是休闲食品的几个主流方向: (一)越来越贴近人的饮食习惯和心理,要适口 1. 带汤汁的,便于咀嚼,利于下咽和消化的,如将薯片与矿泉水捆绑销售; 2. 满足求新、求变心态,人的味蕾要不断的以新的滋味的或口感的刺激中才可以保持持续的满意; 3. 健康,尽管消费者对这一点不十分明确,但在其购买决策的诸影响因素中却很重要,消费者会对食品的功能性有一定需求,基于不同的功能成为市场细分的前提; (二)从人的购买和消费习惯与心理来看,要赏心、悦目、满足支配心。即“食、色、性” 1. 方便性,卖点要近,购买过程要体现休闲的概念; 2. 时效性,满足其心血来潮的非理性需求; 3. 可观性,休闲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不但要好吃还要好看,试问卖场里哪里最靓?散装产品区; 4. 参与性,每个人都有支配欲,好吃好看再好玩就更酷了; 三、 市场环境分析: 1、休闲食品行业环境现状 上个世纪从90年代开始,“洋”休闲大举进入国门,历经10年,休闲食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饼干一类XX年就达到150万吨,全年销售收入在150亿以上,年环比增长18.25%。近几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受益于休闲食品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休闲食品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发展形势都十分看好。 2、网络消费者分析: (1)网络用户分析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民的行列,截止到XX年3月份为止,中国的5910万网民,仅半年间我国的互联网络用户就增长了1330万。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7.3%,其次是18岁以下(17.6%)和25-30岁(17.0%),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特点。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8%。 (2)网络购物消费的迅速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方式之一。网上购物有安全,方便,快捷的特点,是未来发展趋势。当前,网上购物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 c2c平台,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即个体商户对消费者的模式;b2c平台,是商家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即企业(或单位)对消费者的模式。 3、休闲食品特征分析: ①年轻消费群体崛起 ②健康食品居于主导地位 ③休闲食品的种类不同,受欢迎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④高收入家庭成为休闲食品消费主流 ⑤产品更新速度快 四、休闲食品顾客群体分析 少年儿童和年轻女性是目前休闲食品的主流消费人群。对应分析显示,目前时尚食品尤其是休闲食品,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成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已成为主流消费人群。调查显示,高中/中专及大专学历、18岁~24岁的年轻女性是引导时尚食品消费的主流群体,她们在购买食品时喜欢购买更为时尚的品牌;相反,31岁~35岁年龄段的男性群体则对于时尚食品不大“感冒”。 五、网络营销盈利模式 1、传统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建立企业产品网站;在网络的商务平台开设网店;网络广告推销等等。 2、新的洐生盈利模式:博客营销,微博推广,与大型的团购网站合作等等。 六、4p营销组合: 1、针对产品方面:树立休闲食品的健康品牌,积极推广绿色有机零食。 2、针对渠道方面: (1)在各销售平台开设网络商店 (暂未实现) (2)建立博客,推出并介绍对应的商品 (3)建立微博,推广有益可口的休闲零食 (4)与大型的团购网站合作,开展低价团购活动 3、针对价格方面:(1)限时折扣活动(2)定时定量竞拍(3)积分兑换活动 4、针对促销方面:(1)免费试吃活动(2)微博转发抽奖活动(3)休闲食品知识问答 附录: 查询名称:零食物语 主题口号:零食,吃出健康,吃出精彩。 营销策划论文:房产营销策划书 由于房地产与一般商品具有异质性,如其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周期短、具有价值升值和货币功能、能够半品销售、品质基本不能提升、入市价格低、开盘多、竞争激烈等等。随着房地产竞争的日趋激烈,相应的营销策划也十分火暴,因此策划创新成为制胜之道。对于房地产的营销策划,主要是围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在产品设计、提升产品价值、营销传播、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或争夺现有顾客,其创新可以体现在创造一种新产品(如规划设计方面的独特性);提供一种服务模式(如管家式的物业服务);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如运动、健康、休闲、品位等);营造一种文化等等。 一、未来发展趋势 一方面是房地产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概念竞争转而进入品牌竞争阶段,企业更注重对品牌的培养与利用。因此应注重对品牌的不断强化,输出品牌核心价值,进行统一品牌之下的分品牌战略;同时广告意识要超前,推广手段整合性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强化产品的概念。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日趋理性和个性化,近年经济持续放缓,居民收入(包括预期收入)持续下降,实惠性的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经过长期的广告浸淫,偶然性、冲动性购买行为减弱,理性购买行为增强;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楼盘的选择逐渐建立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消费者对商品房的选择会更趋“个性化”,会更加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楼盘。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化、集约化楼盘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热点;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市场细分趋势日趋明朗,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需求的消费群;“设计时代”开始回归,发展商更加重视产品的开发,对楼盘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将更加重视。竞争手段将会全方位、多元化,如一些大型的楼盘具备综合的竞争优势,而中小型盘就必须以其个性化和特色需求也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追求境界(如历史、人文、文化等);追求近距离(如与商务区、高效、车站等接近);追求洁净(对光线、绿化、天然气配备等);追求宁静(密度低、生态景观台等)等等,不仅对配套设施的需求提高,而且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品牌高要求;不仅对设计有相应要求,可能还会对社区居民的生活群和社交卷具有相应要求;不仅对楼盘的品牌有要求,可能对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环节比较关注。在市场竞争形势进一步白热化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挖掘自身楼盘的附加价值,稳定价格、吸引客源?如何根据目标消费群的理性购买需求,进一步深化自身楼盘的优点,使目标消费群产生“物有所值”的感觉?如何继续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个性,突破强劲对手的包围,在市场上继续掀起一股新的旋风?如何适应“个人置业时代”的新趋势?这些都迫使开发商需要进行系统的全程营销策划。 二、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 一是策划为先。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从思维上应该策划在先,包括项目认证、风险评估、资金渠道、市场定位、规划设计、施工招标、工程管理、材料选择、形象包装、开盘销售、广告宣传、营销策略、物业管理、品牌塑造、效益提升等等都需要系统策划,策划是建立在相应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调查既可以是一手的资料,也可是二手的,如包括政府统计口径、银行统计口径、统计局、商业局、房管局、国土局、税务局等部门的统计年鉴,了解和分析市场购买力及消费趋势等等。根据不同的环节有针对性的展开调查,如围绕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围绕区域的楼盘情况,围绕促销策略等等。二是创新为赢。在整个策划过程中均应该进行营销策划创新,包括建筑形态、布局规划、户型设计、整合营销、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物业管理、融资方式等等,如在支付方式上,与金融有效结合;在价格制定上,有效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在宣传和定位上,利用消费者好奇、虚伪等心理。如关注小孩教育、与名人做邻居、零首付、组合销售、在促销上合家欢礼品组合:丈夫赠送健身礼券、妻子赠送美容礼券、儿女赠送少年宫课程一门、老人赠送全面身体检查一次等等。同时要全程为握,房地产开发的全程策划,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相当重要。如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市场形象、市场促销。 三是塑造差异。差异化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在房地产策划过程中,应在不同层面塑造差异,如建筑风格、外立面、风系设计、光系设计、户型设计、布局空间设计、功能设计、智能化设计、逃生设计等等。在差异的塑造过程中,应在价值提升、吸引眼球、新颖性和成本方面权衡考虑,因为企业的目的是营利为本。 四是整合营销。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或经营中要体现人性化意识,关注企业形象、项目形象、员工形象、产品用料、营销方式等等,另一方面要善于整合,在定价方式、开盘起价、价格策略、付款方式、营销主题、广告创意、投放媒体、投放时间、媒体选择、卖点营造、物管承诺等方面都应该组合和整合。如引进组合家电、组合厨房;社区综合配套,整合内外部资源等等。在传播方面,从炒地段到炒升值潜力,从炒概念到炒设计和户型;从软文到单叶,从电视广告到车体、广播和户外广告等,在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等方面区塑造创意点。在品牌定位方面,根据消费形态和楼盘实际情况,寻找相应的目标消费群体,同时要善于培育楼盘的子品牌。当然,对于房地产销售力的实现,单纯靠品牌概念的输出无法达成,实在的产品和价格才是实现销售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输出多元化的产品信息,提升楼盘的价值感,打动更加理性的消费群,为产品注入一些新的元素,赋予产品更加新鲜的形象,从而保持品牌的新鲜感。 总之,未来的社区将更加在产品自身方面加以关注:如园林设计好,有较大的休闲活动空间;间隔合理、实用率高、采光好、空气流通;楼距较大,有开敞的空间和视野;完善的小区配套,物业管理好,最好是封闭式管理;交通、购物方便,使房子成为有文化气息的房子,成为有创造力的房子。在营销传播上:抓住目标消费者的心态,务求直指人心,在销售策略、广告策略投其所好,促成他们购买,同时根据目标消费群的特性,配合产品的特点,使广告投入针对性更强更直接。一方面是组合利用软文、公关和不同形式的广告,在设计和投放过程中创新,另一方面是有效把握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关注其消费形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地传播和促销活动。 营销策划论文: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书 一、尾盘的一般概念 尾盘一般指楼盘的销售率达到70%--80%左右时,对所剩单位的称谓。因为尾盘数量不多,大都是一些销售较为困难的单元,销售时的营销费用十分有限,不可能大量、轰炸性的进行广告宣传,所以尾盘一直以来也成为令开发商倍感头疼的一件事,尾盘不仅沉淀了开发商的目标利润,更压制了他们前进的热情。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谁解决了目前国内房地产的尾盘的滞销难题,谁就将成为国内房地产业界的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之一。而本文旨在从尾盘中的一些现象中寻求妥善和实效的方法。 二、尾盘阶段存在的一些现象 在众多的项目尾盘阶段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其出现的问题始终也必须围绕市场(客户)--产品--推广--销售团队的线索,几乎仍然囊括了整个的推售流程。在更多的营销资料中所提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做好项目的前期定位,以及控制销售结构平衡,适时根据产品结构进行系列推广,同时进行短平快的操作手法。但在如此之多的项目中,有很多的可能是一次或两次的决策失误都将导致出现尾盘滞销的难题,同时又毕竟不能磨灭之前70%--80%的销售业绩以及否认推广的效果。关键是在出现滞销和减少推广预算的情况下短时间解决问题。由此有必要引入营销诊断的内容。首先出现滞销后的一般现象有: 1、没有了广告支持,客户来访量减少; 2、户型的楼层、朝向、景观等的可选余地较小,难以使得客户与产品实现有效沟通; 3、小幅度降价等所造成的市场乏力(营销推广的乏力); 4、销售团队对尾盘的认识一直认为是处理商品,缺乏更多的热情和信心; 5、由于可推售数量减少,导致销售团队的不稳定性; 三、市场、客户与产品 对于以上诸多现象不可能笼统地解决,需要的是如何理清这条线索,逐步开展工作。首先作为任何一个尾盘项目的第一要务永远是资金的快速收回。如何开展第一步工作成为关键: 1、老客户:在对营销策划的解释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那么对于尾盘项目最直接的有效的资源就是老客户,他不仅可以使得项目信息的以口碑传播,且可能成为你的较为有效销售人员,同时也可以成为你对产品的又一次市场定位的重要参考依据。老客户始终是您最优质和最能够短时间实现资金回笼的有效途径。能否利用好这些客户资源。对于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要做好市场研究工作,利用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性的实现财富的价值提升。而针对尾盘的特殊情况,其老客户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尾盘阶段老客户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重要意义:产品的客户群在那里及产品的缺陷在那、口碑传播、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推广途径。因此一般的做法有跟踪、访谈、调查、给予佣金刺激等。 2、旧产品如何实现老树发新枝:在上述的现象中,部分存在产品问题。那么基于老客户以及市场的研究,可以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要么实现产品的文化等嫁接、要么结构的变更。通过这些,找到、创造产品亮点。实现产品与客户的重新沟通。一般的手法包括产品改造(跃层改平层等)、体验式营销、新的主导客户群的文化营销、精装修等。 四、基于市场重新认识的定位与推广 由于后期的房源减少与推广费用的减少使得推广的主要模式转向了精确制导型。同时对于在楼盘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系列的变化,可能导致楼盘的整体定位需求与时俱进。而新客户群的整体特征也有可能出现新的极端,种种由市场、产品、客户群所形成的关系链都将迫使项目的重新定位的必要。 在重新定位后的推广中,如何最具实效性地开展推广呢?从一般意义上讲,点对点的营销成为相对快捷的方式之一。精确的客户群细分,各个击破成为最有效的选择。一般的方式有直邮、专门的推介及其它客户的信息的直接对接方式。由于目前媒体渠道种类繁多,个个楼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投放,但精确的推广策略仍不失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尾盘的促销中的降价、平价和升价 在尾盘的销售过程中,价格策略是应用的相对较多的。有降价、平价、升价等手段。但这些手段中应根据项目所余数量的多少等客观因素进行不同的选择。 降价一般需要考虑的是:降价是否可以吸引足够的客流量以消化产品,是否仅仅依靠降价吸引的新客户以及创造消化老客户的销售工具等就足以基本消化剩余户型。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项目信心和团队信心。 升价的市场接受程度如何,项目前期所形成的市场形象如何,仅仅是对老客户的心理把握吗?等等。由于项目尾盘时基本接近交房的标准,其园林、会所、户型等产品的品质是否能够支撑项目的价格。 总之,对于尾盘销售中的价格策略的运用,均须结合其项目的市场形象、产品的品质、预计的市场影响、预计的客户来量、预计的这种销售工具所能消化客户情况作出综合评价。不然,其错误的价格策略都将造成持续销售的几大障碍。 六、销售团队的技术 在目前许多转作尾盘销售的很多公司中,其销售人员对产品的研究做的更加到位,由于客流量的减少,销售团队更加注重对产品和客户个体的研究,提升客户的成交几率,这些都是尾盘有效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借鉴。 七、团队人员的心态表现 在项目组进驻项目的初期,我们一般都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一系列的拓展培训,其目的主要是实现一个团队的技术模式的提升,以期为客户提供系列专业的、热情的服务,强化销售人员的信心和激情。通过充分展示个人的状态和激情而展现开发商、项目的形象,专业化的认知提供可信赖服务最终促成成交。特别是在尾盘阶段,由于团队的技术模式的基本成型,专业化的知识的不断丰富,其信心和工作的激情将更加重要。而在尾盘阶段,由于其固有的思维模式,销售团队对尾盘的不够重视、产品的信心不足。都将直接导致客户接待的第一步失败以及整体销售团队的不稳定。而对户型得从新认知可以通过现场的户型研究解决,那么如何解决团队专业模式的不稳定以及极大程度地调动销售团队的工作热情及激情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八、个人成长与企业目标、团队的氛围与对等交易 有关于销售团队的工作激情的方式方法很多,如补充新的血液等。但最根本的是需要解决预期收获与付出的关系问题,解决个人意愿与团队意愿的关系问题。在销售团队组建初期,每个人所寻求主要目标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了收入、快乐、成就感、个人成长等系列目标,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项目我们基本都可以满足这些目标,有些往往因为其中某些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其他意愿,从而保持了团队的激情。但在尾盘阶段,可能由于个人预期的时间投入与收入的关系的下降、预期成就感数量上的减少而导致系列问题。那么在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引导,需要其他方面的愿望的满足,达到付出与收获的对等交易,实现团队的激情与团队的相互渗透。为所有的团队成员营造和维护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同时注重个人的成长目标的培养。然所有的成员有他心中的理想,塑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个成员都得到自己需要的那份收获,产生团队的依赖性。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九、公司的团队建设 其实在我们任何一个楼盘的全程中,我们不仅在实现公司、个人的收入,更多地是公司的战略发展、布局。那么针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又一任务就是干部的培养。在尾盘阶段,所留下的大多是对公司的企业文化较为认可的情况下,同时愿意与公司一起成长的团队。如何勾画公司的企业愿景、目标传承公司的企业文化成为尾盘销售的重要工作之一。培养一支战无不胜的团队和不断输出、可复制的人才队伍。您是否准备好了呢?你的销售团队又是否有这样的人才队伍呢?是否有这样的个人目标呢?我想,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个人的激情已经足以使得项目的正常运转了。 营销策划论文:药品营销策划书 一、中国医药市场环境的分析 1)医药企业的竞争环境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医药产业经历了不平坦的发展历程,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自我国第一批“医药代表”1988年出现在施贵宝公司,90年代初,以外资企业的医药代表进入终端医院促销为端始,临床推广并成为国内医药企业推动销售竟相仿效的一种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的进入,由外企到国企,私企,由少数到多数企业,不断的蔓延和发展,并在国内非良性的土壤中发生变化,以前那种临床推广发生了质的变化,医药代表不在仅仅是药厂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产品顾问,给医生兑付处方费几乎成为促销的金科玉律。一些中小企业为求生存,临床工作成了促销药品的一大法宝,药厂和经营单位均把医院工作作为市场竞争的主战场,纷纷向医院派驻医药代表,销售代表的良秀混杂,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使药品市场走向了一条畸形之路。同时伴随着那种无序,管理部门的管理脱节,恶性竞争带来的药价虚高这就是当前的医药市场环境,改变目前状况,不仅是主管部门的难题,也是医药企业想跳出这一怪圈的难题。 2)WTO下的医药竞争环境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开放,一些国际上的大制药企业和大的商业流通企业的进入,使我国的医药企业进入了一个整合期。国内一些制药企业以前以仿制为主的药品,由于药品的疗效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其竞争力将会大为下降,以前国外企业是通过销售的模式也将发生改变,终将影响整个医药环境。 3)国家医药政策及医疗改革对医药市场环境的影响 9月30日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自查自纠结束,卫生部正在抓紧制定商业贿赂范围,进一步明确贿赂与正常商业赞助之间的界限,并对于如何防治打“擦边球”制定出标准和细则。防治医药行业商业贿赂将成为常态存在,带金销售的时代即将终结,专业化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颁布,给出医改5年时间表,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处方制度,加快医药分家的进度,实现三级医疗保险制度,这将对处方药销售模式产生根本性影响 二、在当前的医药环境下医药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1)形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加强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管理不仅可以出效益而且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管理的内容如生产管理,人事,营销,财务等,关键要针对企业本身情况采取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出效益,才能降低运营成本。其次,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一些在临床上有特殊疗效的药品,申请专利,利用它的不可替代性,取得相对较高利润,把利润再用于扩大于别的厂家同质量的品种的整体规模,从而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形成以无形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形资源显得更为重要,优质优价在招标中胜出,品牌是一个霸权,是一连串的记忆,品牌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医药企业同其他消费品一样,好的品牌,就畅销,在OTC药品销售中更为突出。医药企业要想获得品牌,首先,要加强研发能力,开发出有特殊疗效的药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在处方药上取得临床医生的信赖。其次,加强公司的管理能力,以提高专业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无形中也树立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第三,要树立整体的营销观念,企业须切实树立起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的根本经营观念,从最终客户开始而不是生产过程开始策略,只有有一个好的营销策略才能树立起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品牌。 三、新形势下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 药品营销战略的制定过程是一个辨别,选择和发展市场机会,完成企业任务和目标的过程,具体营销方法和方式很多,重点包含药品市场的细分战略,药品市场竞争战略,药品市场发展战略和药品营销组合战略。 1、市场细分化营销策略,通过辨别具有不同类型消费需求和欲望的消费者群,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分市场。目的是要在大市场中寻找对企业最有利的细分市场,选择最有效的目标市场,制定最有效的营销策略,有利于企业把自己的特长和细分市场的特点结合起来,集中有限资源,经营市场空缺药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利于企业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2、药品的市场竞争策略,医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不仅要进行市场细分,迎合目标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要针对为相同目标客户服务的竞争对手,以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竞争策略就是企业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竞争中保持或发展自己的实力地位而确定的企业目标和达到目标争取的各项策略的有机结合体。制定市场竞争策略,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竞争地位,依据市场结构,明确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竞争者,从而采取不同策略。其次要采用药品使用价值,药品价格,研发技术,服务,时间的方面,来发掘适合自己的竞争优势。 3、药品市场发展策略,医药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市场策略的同时,还须研究和制定药品市场发展策略,即企业扩大再生产,开拓市场,发展经营策略,首先须认真确定企业现有业务和产品状况,对多项业务和产品的战略性盈利潜力要进行评估分析,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发展经济效益好的业务和产品中去。其次通过评估确定战略,部分业务被放弃淘汰。因此,需要发展新的业务,新的产品,开拓新市场,制定企业新业务发展策略。 最后企业确定了目标市场,制定了相应的竞争策略和市场发展策略后,所面临的又一项决策任务就是从目标市场的需求出发,依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需求,为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的,由营销组合构成的整体营销组合。 4、药品营销组合策略,就是企业综合运用其可控的营销手段,对他们实行最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市场营销效果,采用4PS(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和4PS(顾客需求和愿望,顾客的成本,方便,沟通)等可控的营销手段。但营销组合受许多不可控的外部营销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目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医改政策的出台,WTO,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企业应密切监视宏观环境的动向,调整企业的营销组合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是企业取得主动,成功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善于使这些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相适应。 四、药品营销组合4PS方案 1、药品品种方案,使药品营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药品应是个整体概念,同时要树立起药品大质量的观念。药品品种方案要求企业随时注意自己所生产的药品生命周期处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竞争策略,同时必须注重重新品开发,不断更新产品,外资达公司正是凭借其新品研发技术而独步医药市场。 2、药品的定价方案,药品价格目前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医改的重心问题,伴随着目前招标价格,顺加作价,平价大药房的冲击药品的定价方案尤其重要,WTO下一些进口药品的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势必使进口药品价格下调对国内一些仿制药品形成巨大的冲击,一些价格适中疗效好的药品对国内仿制品来说是一个灾难性冲击,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医药企业如何考虑自己产品的定价尤其重要。 3、药品分销渠道方案,国内制药企业长期的营销模式,使医药企业形成了很大的渠道依赖,医药企业需要建立起稳定的医药分销渠道。 4、药品促销方案,随着国家新的医药政策的出台,医药企业在新的形式必须引入健康的促销模式,新的营销机制,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营销: 1)要放弃以前那种对医生的诸如辛苦费,广告费,促销费,处方费等模式,坚持顾客服务导向,加速产品的研发和品牌培育,重新整合销售渠道。, 2)可以通过学术推广会来促销,学术推广销售,主要指在医药销售过程中,以学术宣传和学术活动来推动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对企业和业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企业有很完整的学术网络。很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目前在外资企业应用的较多。在学术化销售过程中,如不很好的把握,也会涉及到商业贿赂问题。学术化销售,是目前销售形式中,在各方面是被认可的一种方式。 3)广告拉动抢滩OTC市场,从几年OTC市场的增长速度来看OTC市场占半壁江山。OTC市场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战场之一,而这一市场的营销与医院销售差别较大,更多地体现出医药营销的共性,以超大规模品牌广告投入来拉动医药消费。 4)可开展数字化营销,IT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为市场营销注入新的活力,药品网上交易开始变成现实,用电子商务提速整个医药行业有着不可比拟的强劲优势,同时可以节省开支却生产出更大的效益,利用在线调查可以收集到客户的偏爱和购买方式,还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从而体现个性化营销时代的特征。 五、总结 面对新的医药形势下医药企业应随时跟踪国家政策的变化,加大自身硬件,软件改造工作,通过财务价格调整策略,重视产品的开发,调整目标客户,改变传统的挂金促销方式,重视自身品牌展略,重视市场开发,采取正确的竞争策略,应把近几年作为市场契机,整个医药行业经过大整合后,谁把握住契机,谁最终就能在市场中站稳脚,应对环境变化采取正确竞争策略,不断创新乃是制胜法宝。 营销策划论文:浅谈营销理念在图书营销策划中的运用 论文 关键词:营销理念 图书业 营销策划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营销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图书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样需要在营销理念的指导下,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加以利用,使 企业 各种资源综合利用效用最大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独特之处,这决定了图书营销要走自己的营销之路。尤其在市场产品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图书营销策划应运而生,本文试图将市场营销理念与图书营销策划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解释今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图书营销工作。 随着市场营销在经济活动中的日渐重要的地位的确立,营销界也在不断更新“营销”的概念,菲利普·科特勒早期从经济学微观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市场营销管理》第5版第13~14页)。菲利普·科特勒于1984年对市场营销又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序言) 。这一定义讲出了目前经济活动中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策划正是基于这个核心概念,在企业长时期的市场运转中开展的营销活动的总体策划。 伴随着长期的市场营销实战,形成了各种营销理念,并且这种营销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这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 哲学 ,是最古老的观念。生产观念是在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产品观念产生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了一项新产品时。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具有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不会足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在 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推销观念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许多企业在产品(产能)过剩的时候,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 4.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营销管理的体现。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家彼·得鲁克曾指出:总有人认为推销是必要的,但市场营销正是使推销变得不必要。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充分了解顾客,充分为顾客所了解。营销的理想结果是让顾客乐于购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使产品和服务能让顾客方便地得到。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订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 这五种市场营销观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而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销售活动 自然 也融入到了这种营销理念的变更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图书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改革开放以前,是以产品为中心,基本是“生产型”,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和经营;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但经营观念没有实现完全转型,停留在“以产定销”的思想中,没有将“销售”的思想完全转变到“营销”理念中来,导致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图书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传统模式的图书业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要将营销理念灵活运用于营销策划中,摆脱过去销售的观念,从营销策划入手,将营销策划和营销作为 企业 利润实现的关键环节来把控,将图书出版、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机整合,制定出适合自身 发展 的营销策划方案。笔者认为从整个图书业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1.图书产品的针对性。图书业的首要环节是出版社,因而从出版图书的品种来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这要求我们将图书出版的市场调研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有效营销策划的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图书市场的需求、读者购买行为以及影响读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在调研搜集大量信息基础之上,分析结果会指导我们的最新出版物种类。另外图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是文化传承的记载,其内容本身是对人类知识、文化现象的 总结 、整理、记录和传播,赋有强烈的社会文化性、社会责任性,作为图书出版、发行商来说,我们的产品如何做到将读者需求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小化的同时,使符合社会利益的产品同时为读者所喜爱。 2.将服务看作是产品的一部分。在营销观念由销售转为市场营销观念、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产品的概念逐渐广泛化。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稳定现有的顾客群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服务产品化、将服务作为一种为顾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来经营。图书业在经历了营销方式的变革后,服务也应当逐渐被我们所重视,由过去的被动式服务逐渐转向主动服务。通过便捷的服务,将现有的图书尽快让读者了解信息,尽快通过多种销售渠道销售到读者手中;通过服务维系和开发现有读者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图书产品;通过服务获取第一手信息,开发新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 3.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我们要想以更快的速度占有市场,就要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这就离不开图书的销售渠道。现有的图书销售渠道主要是零售店、图书馆和机关市场、大学图书市场、中小学图书市场、图书批发商,传统的销售渠道日渐饱和,我们应当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例如网上 电子 商务、读者俱乐部、特价书读者俱乐部等等,这些直接面向读者的销售方式已经被很多图书商运用,发挥了传统销售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 每一个快速 发展 的 企业 必定有着适合自己成长的营销理念,基于此的优秀的营销策划是企业运作的灵魂,给企业的产品营销制定出明确可行的目标,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整合,使其围绕着营销的目标发挥其最大效用。图书业在营销策划中的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企业建立、维护品牌,迎接市场挑战的决胜利器。图书企业只有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策划加以利用,因时因地制宜,才会在 经济 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 营销策划论文:高职营销策划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增强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根本。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创业教育,可以很好将本课程相关的知识,通过科学运用,对学生未来创业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创业教育;营销策划;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立足省情校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工作。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增强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根本。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创业教育,可以很好将本课程相关的知识,通过科学运用,对学生未来创业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营销策划》课程还多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理论上更多的是重复《市场营销》课程知识点,有的虽然引入了项目教学方法,但多采取的是仿真项目,先定一个策划项目,然后学生根据项目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完成策划任务。这样虽然对学生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仍显得欠缺很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还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存在不够丰富,从而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严重的制约。针对此问题,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围绕学生营销策划能力提升,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重视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能力不断提高做为教学的突破点,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技能保障。 二、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的相互关系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要求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营销策划》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比其他课程而言,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通过以学生训练为主导,以营销能力的提升为最终学习目标,这些也与创业教育的要求也十分接近。在对创业项目分析时,也需要学生对项目有很强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可操作性。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中,是以学生为自已动手实践为主,教师通过指导来降低创业项目的风险。 (二)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互为补充。我们都知道创业的成功与否,与创业的策划能力关系密切。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内容在这方面,为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而通过创业教育,也可以为《营销策划》课程的实践活动提供很好的载体,通过对项目的评估,策划实施,也为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进一步对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三)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要求相一致。《营销策划》课程要求策划人要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使得策划方案更具有创意,也能打动更多的受众。创业教育也要求学生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二者的要求有很大的共性和一致性。 三、创业教育融入《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对《营销策划》课程认识,对创业中营销策划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市场意识得到提升,对市场机遇的洞察力敏感性进一步增加。在本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在丰富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将营销策划思维的系统性更好的体现出,使学生对市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进而有利于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二)为了使创业教育更好实施,需要提升《营销策划》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进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时,应有所区别。针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增加本课程学时数,有创业计划和兴趣同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营销策划知识进一步拓展,从而更为学生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提升提供服务。 (三)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创业项目来设立教学情景,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策划方案和创意,对比不同方案对创业项目是否成功的影响进行分析。有条件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来进一步加深对于不同方案和创意的优劣评估。同一创业项目,在课程教学进度的不同时期,分别由学生为主导来开展方案的策划工作,体会各种不同策划理论知识的运用。 (四)以创业计划步骤为环节来设计教学任务。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载体是不够,还需要将此项目进一步分解也一个个策划活动或方案。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也在需要设计一个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策划活动,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目前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来看,营销策划活动内容包含很多,但仍以市场营销的内容为结构主线。在对创业教育的引入后,可以通过对创业计划书的完成为主线来创立课程教学内容。 (五)以学生为行动主体来组织教学。创业教育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是以实战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的。因此,《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通过任务驱动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通过对教学过程细化,可以分解成六个步骤:提出任务;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搜集;按分析或方案思路来完成任务;提交任务结果;任务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处于指引和考核评价的角色,学生则是行动和主导的角色。为了使任务更好的得到完成,可以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会任务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做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仅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覆盖面,还通过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来推动优质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中,通过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教学,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作者:胡敏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策划论文:企业营销策划广告探究 摘要: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企业营销策划对广告策划的影响日益加剧,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营销策划,极具前沿性,甚至直接起到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广告策划方向的作用。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营销策划是对企业整体战略的统筹,而广告策划又服务于营销策划,因此这就需要探究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策划的应用。本文以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的应用探究为主题,进行了下述几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 企业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应用探究 多元化竞争发展使企业发展备受市场营销策划的影响,而在市场营销策划中广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广告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广告能助其快速正确的选择商品,只有将广告做得家喻户晓,才能获得良好收益,反之,则会因广告费过高造成企业利益受损。由此可知,企业发展与广告策划关系密切,可以说企业发展潜力、知名度等均取决于广告策划。故此,探讨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应用策划刻不容缓。 一、广告策划相关论述 一方面,从广告策划现状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商品的销路日益广阔,而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广告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便为广告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景,具体来说,我国广告业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具优势。总之,立足于本土市场的广告业,只有深谙企业广告策略,朝着多样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才能取得更理想的发展效果。另一方面,就企业营销策划和广告策划两者间的关系来看,企业经营管理中营销策划无疑是核心,其涉及战略目标制定、市场调研、营销战略制定等,主要目的是为实现专业化企业。广告策划则是组成营销策划的重要内容,两者间呈对立统一的关系,甚至广告策划的方向直接取决于营销策划。当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对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也使得市场营销的重要性更突出,广告策划对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不但能营造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吸引大量消费者,还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企业营销策划中广告的应用策略 1.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策略 广告要取得成功,市场反馈是关键,故而,广告策划要时刻注意市场动向。制定广告策略的前提是高效市场调查,只有围绕产品特质和消费者需求,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广告。制定广告计划前需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定位,无论任何行业的市场份额都并非一家企业独占,这就需要合理选择目标市场,为企业营销策划提供导向,以肯德基、麦当劳等食品产业,主要消费群为儿童等,都是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特征做出的合理选择,可显著性扩大企业影响力。当然,若消费群体具有较大层次差异,广告策划还必须结合实际,对广告形式、主题等进行调整,进而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除此之外,由于各时期主流文化元素不同,人们善于效仿各种生活习俗等,因此广告还要保证时代性,积极结合当下的社会流行元素,紧跟时展趋势,以便充分融入大众,提高企业营销效率。 2.合理选择广告宣传方式 首先,宣传方式要做到标新立异。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剧,人们面对各种压力难免烦躁,自然讨厌在放松时收看广告等。为此,企业要吸引更多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必须积极创新广告宣传手段。以“益达”广告为例而言,其极具故事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能够愉悦受众的心情,可以说观看益达广告更像欣赏一部微型电影,故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企业营销质量。其次,注重广告的文化性。广告既是单向宣传也是双向传播,广告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也可以说是企业的门面,消费者通过广告可了解企业文化,并直接对企业产品作出定位。总之,要保证消费者不流失,企业必须制定高效的广告营销策划,引导消费者了解企业文化,使其受到良好的思想感染,自然便能提高企业效益。 3.其他广告营销策略 一方面,广告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往往是无法预估或强求的。因此,这就需要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广告。例如,某企业为宣传旗下产品———打火机,投资拍摄一短片广告,其内容为某人驱车飞跃峡谷,该企业拍摄广告本意为宣传企业产品,但广告内容却无法让人得知广告本意,无法对自身企业品牌产生影响,更别说宣传效果,反倒是让受众更关注汽车,提高了汽车的品牌效益。诸如此类广告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企业广告能否取得成功,与所选广告是否符合主题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影响企业广告效益的还有时机问题。当今社会,企业营销策划以手机、互联网为核心,特别是网络自媒体的比重日益扩大,同时还要针对某话题或热点新闻进行营销的方式,更是备受各企业的青睐,可以说这些营销手段省时省力,且营销效果极好。尤其是以名人类话题制定的营销策略,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获得良好宣传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而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获得稳定长久的发展,必须使用各种有效策略。广告营销是组成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其收效可观,备受企业和消费者青睐,但也正是因为广告营销的重要性,这就更需要探讨其合理应用策略,争取以最低成本取得最高价值,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形象及地位。 作者:丁冬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 文章通过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专业标准、职业标准的重新定位,提出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坚持工学结合,以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设计理念。同时,通过对“安徽年客牛仔服饰有限公司”企业运行中的问题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划分和组合;“岗证赛课”教学模式的引进;微课、翻转课堂、网络互动教室、企业家进校园等第二课堂教学手段的使用;结合校内外综合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营销的整体情况,为解决局部性和整体性的营销方案提供分析工具,掌握营销从业人员必备的核心技能与知识。 【关键词】 工学结合;职业发展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计 市场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基于整体性企业营销业务流程的课程。 1.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坚持工学结合,以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树立起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养成喜欢观察市场的职业习惯,能够完成初次就业岗位所可能遇到的常见营销策划工作任务,提高市场敏感度;能够完成模拟企业综合营销方案的编制,完成真实企业营销活动的总结和提炼,并能够与所调查企业进行有效沟通。 2.课程标准 2.1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定位 随着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蓬勃发展,营销策划已成为企业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管理利器,因而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文章将《市场营销策划》定位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2基于学生实际就业岗位的职业描述 2.2.1职业定位———岗位迁移和职位提升的后续发展岗位 根据相关调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岗位专职从事营销策划的工作人数不多。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部分创意思维较强、营销知识扎实、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转入专职营销策划岗位,如升任营销主管、营销经理等营销管理岗位。因此我们把营销策划岗位定位为学生岗位迁移和职位提升的后续发展岗位。 2.2.2职业描述 市场营销策划需要有扎实的营销知识和社会阅历作为准备。需要策划者进行艰苦的创意性劳动,尽管营销的基本规则是相同的,但每一个营销方案却都是不同的。其职业特点是:(1)具有较好的创意分析能力。(2)具有较系统的营销能力。(3)具有文案、图案等创作能力。 2.3“三位一体”式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养成完成工作项目所需的职业态度。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式教学目标设计都是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的能力和工作潜力。 3.课程设计 3.1“坚持工学结合,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总设计思路 市场营销策划是由营销方案策划人员根据营销活动的目的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营销方案的框架;对方案各个部分进行编制;汇总形成总的营销方案,并作为组织实施企业营销活动的依据,并作为考量营销活动成本与效果即营销绩效的重要依据。 3.2教学内容设计 除了传统的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外,我们引入了时下比较先进和流行的翻转课堂、微课、第二课堂、天空教室、云课堂等教学元素,大大增加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3.2.1基于真实企业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选择校企合作企业相关产品作为项目载体。学生对这些产品的营销“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做项目的兴趣。同时,理论课创新,引入实践环节,融“教学做”一体。本课程分为四个既相对独立的项目,即广告策划项目、公关策划项目、促销策划项目、整体营销策划项目。在每个项目下面,根据项内容,划分为若干子项目。 3.2.2以赛促学,“岗证赛课”合一的教学内容设计 具体来说,“岗证赛课”融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企业的参与,所以我们选择了安徽年客服饰有限公司这样的校企合作单位,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证”是指学生需取得助理营销员、营销师三级、商务谈判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策划人员从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等,可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加码。“赛”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如“营销策划大赛”、“汽车营销大赛”、“店长运营大赛”等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的类别计为相关课程的考试成绩,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课”是指我们的课程体系应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认证融入教学实践,统筹兼顾学生的首岗和发展岗位需要,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满足高职学生双证毕业的要求,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2.3基于微课模式的翻转课堂设计 教学小组通过相关课程视频的搜集与制作,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课前观看10—15分钟的讲课视频,写一个简要的总结,并进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网页中的调查表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第二天需要上课讨论的材料,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可以用来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实训项目。课堂上会接受三到五个问题测验,看他们是否理解教学内容,测验结果会即时反馈。 3.2.4开辟“企业家进校园”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结合学院大讲堂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企事业单位诸如年客集团、苏宁电器、红府超市、顺丰速运集团的中、高层高级管理人员举办座谈与讲座,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得到校外企业高层人员的亲身指点,做到专业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将他们了解的营销策划领域的前沿思想及管理经验带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带来学生们心灵的启迪。 3.2.5基于天空教室网络互动学习的云课堂设计 天空教室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打造的云课堂为课程提供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展示工具,帮助教师搭建专业高效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如针对教师日常工作,拥有视频专注度检测、作业在线批改、防抄袭复制行为等多种独特技术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尤其是备课与作业批改,提供了大量的快速实现工具,可以极大的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升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层次;同时支持基于教师课件、视频的网络课程开发,具备速度快,教学效果好,展示性强等特点,可以直接转化为脑图、3D网站、博客网站等多种表现形式,是评奖、展示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平台,使不同学科、不同形式的课程都能充分传授。 3.3教学条件 3.3.1师资条件 校内专任教师应掌握扎实系统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同时系部与企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常年安排团队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团队教师运用挂职锻炼的契机,开发出相应的的系列案例集,其中包含了相关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市场营销、企业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运用到各个核心课程教学中,受到学生广泛欢迎。校外兼职教师应该是在企业及相关咨询行业从事市场营销的策划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策划创意能力,通过这些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得到校外企业高层人员的亲身指点,做到专业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3.2校内实训条件 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网络实训室,可供学生上网搜集相关信息。圆桌式布局,把电脑按圆桌式进行摆放,便于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进行交流。小型会议区,供学生对营销策划方案进行讨论。软件实训,让学生在企业模拟经营状态下,进行相应的营销策划活动。提升条件。指可以增加的学习条件,主要包括:在线测试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进行在线测试。作品递交系统,保证学生快捷、准时、方便递交项目作品,也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阅览。项目作品资源库,供学生在做项目时参考学习,也可供教师做项目点评。 3.3.3校外基地条件 校外实训基地能够为课程提供本企业相关的营销策划案例,能够为课程组织营销策划实践活动提供人力、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本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年客控股有限公司集团、年客门店、苏宁集团、红府超市集团等。在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轮流去企业顶岗实习来加深对本门课的理解;也可以实现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在企业中学习、操作,体验营销岗、策划岗的谈判过程。 3.4教学方法 本课程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云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头脑风暴是营销策划工作中常见方法,一个好的创意的产生,需要团队每个成员的奇思妙想的促成。 3.5学生职业性导向考核 本课程坚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中提出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办法,应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有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4.课程特色 4.1工学结合,以服务企业为宗旨 坚持工学结合,与企业对接紧密,校企深度合作,互惠互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在课程的学习性任务设计中,主要以校企合作企业的年客服饰有限公司为学习载体,项目设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原型;项目实训以具体策划任务为对象;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地方流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通过提供更多的策划方案范例,易于套用,便于活用,使学生走出校园,就可胜任各行业营销岗位工作提高独立工作能力。 4.2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体系 打破营销策划学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学生首岗和发展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整合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与预测,广告学、公关策划等课程内容,充分体现现代市场营销策划理念,提炼出相互关联,承前启后的4大项目,13个子项目,形成一个环状的项目数学体系,使其既具备学科知识的完整性,有体现营销策划工作的全过程性,还符合学习者对知识认知的逻辑性。 4.3教学相长,“岗证赛课”融合的教学模式 为贯彻学院“职业能力培养为本,技能训练为先”理念,融“教、学、做、赛”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市场营销策划专业“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育教学特色,建立了校级、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体系。近3年来,工商管理系共主办了涉及全校所有专业的校内营销策划技能竞赛16场,每年参赛学生近500人次。承办了全省营销策划行业职业技能大赛3场;协办了教育部等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场;参加了国家级营销策划竞赛3项,省级技能竞赛8项。共获得团体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个。学生营销策划技能大赛省级以上获奖数量与质量在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4.4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建师生互动学习模式 云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网络与课程相结合,建构网络化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协调和整合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时空,使学生能够自主式地学习;探索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开发网络资源,使课程内容能在互联网上找到最佳作用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重视发展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4.5理实一体的校内、校外综合实训体系 校内的综合实训软件和仿真的实训场地,使得实训场所与工作环境相近,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作业与产品一致,设置针对性强与企业实际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作,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深入校外合作企业中,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岗位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接受职业训导,为进入职业生涯构筑适应企业要求的匹配性接口。 作者:石丽娟 汪锋 高雅楠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营销策划论文:电力市场项目管理营销策划应用 1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弊端 (1)市场营销系统有待完善。 很多电力企业虽然设有市场营销机构,但营销系统不够健全,营销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营销方案设计和策划人员,缺少一支优秀的营销队伍。市场营销的相关基础工作不到位,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对电市场的消费需求没有进行详细系统的调研和分析,不能很好掌握市场的特征和规律,缺乏市场应变能力。 (2)缺乏服务意识。 如今存在很大坐等客户上门的现象,没有提出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服务项目,所谓的优质服务只是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要实现真正的优质服务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3)缺乏营销意识。 受传统供电企业垄断经营模式以及电是属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短缺商品的观念的影响,现在有很多企业和员工都还没有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营销意识淡薄,以为坐等着就可以等到消费者主动上门。 2项目管理在A电力市场营策划中的应用 2.1项目管理的概念介绍 项目管理是指把项目方法、工程策划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组合在一起,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及有限的资金预算和质量范围内完成各项工作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运用于市场营销,并取得了可观的实践效益。项目管理运用于电力市场营销策划当中是指依据电力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力营销进行统一策划、控制、管理,并且结合项目的质量要求,对时间、资金投入以及环境进行评估和控制,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电力企业供电是一个开放式的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项目中的每个成员都起着关键作用,都会给项目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把项目管理应用于营销活动当中,从开始阶段获取消费者信息到最后阶段的售后服务工作每个流程和环节都影响着营销成果。 2.2项目管理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可行性 (1)电力行业的发展态势有利于项目管理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行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如今由于我国的发电企业的区域垄断经营模式,几乎不存在什么竞争对手,只用企业自备电厂才可能成为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因素,所以对电力企业来讲发展前景很广阔,对项目管理的实施有非常充分的资源条件。 (2)项目管理让电力市场营销更具有计划性。 把项目管理思想应用于电力市场的营销中有利于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营销目标,并且可以把该营销目标作为项目目标,然后结合多方面因素对该项目进行资源配置,进而使整个电力市场营销方案的实施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3)优异的技术条件支持。 电力企业的技术环境包是指对设备、技术、材料以及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当下电力企业采用综合管理技术作为企业的运营系统,以电力市场的运营规则为依据,是电力企业实现市场报价、市场交易、商品结算、合同管理、客户管理以及相关信息的重要技术条件。站在电力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需要从营销战略的角度上来实现,通过对先进科技的充分利用对企业运营、设计规划、客户关系等业务的有效管理。 2.3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项目化管理要求 实施项目化管理是提高电力市场营销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电力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电力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目标分析、方案设计和制定、项目调控以及意见反馈等等管理工作,形成系统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正确、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结合用户用电的实际需要,推动电力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这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在营销策略的营销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过程中,首先要作用市场调查工作,对用户的用电情况以及价格反映进行调查和分析,然后依次为依据制定出下一阶段的营销方案。 3结语 电力市场营销主要是指电力企业在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电力产品生产、产品输送、产品配送以及产品销售等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提供相应服务。电力市场营销属于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在企业的整体生产和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电力企业的所以生产活动以及经营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电力的营销的各种要求而服务的。然而仅仅靠企业营销人员和企业领导来实现完成企业营销活动是不可能的,它需要企业所以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所以企业从上到下要注意强调营销意识,改变以往的市场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思想集中在市场营销方向,通过制定有效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武强 单位:国网山东东营市东营区供电公司 营销策划论文:汽车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全国技能比赛汽车营销赛项的改革,增加了汽车营销策划项目,考核参赛学生团队营销策划方案的制定、展示、陈述、评价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通过比赛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继而反映出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使老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大学生的主观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技能比赛;汽车营销策划;项目式教学 2016年全国技能比赛汽车营销赛项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实践项目试乘试驾改为汽车营销策划赛项。技能大赛的目的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赛,暴露了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很多的问题,教学模式简单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等。鉴于这些问题,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接下来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汽车营销策划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营销策划知识更多的是偏重理论,很少参与实践,营销策划实践经验非常匮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课堂学习完成之后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策划某一款车型的营销方案,这种方法最后还是偏重理论的学习,学生考虑的只是某种预期情形,并没有用实践来检验其方案效果,但技能大赛却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促进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 2汽车营销策划课程教学 汽车营销策划这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目标消费群体分析、促销渠道、促销活动,最后通过学习的只是能够进行营销方案的策划。在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项目式+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将课堂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营销策划创意。创意,是整个营销策划的核心,而学生创意的养成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创意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思维的发散能力,更多的还是要学生有足够的营销策划案例储存在头脑里,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不同品牌不同车型,建立营销方案数据库,数据库的来源可以来自网络,可以来自4S店市场部,尽量收集不同类型的营销案例,完成营销思路的原始积累。通过营销案例的积累和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角,最终达到质的飞跃,提高策划的创意思维。(2)营销策划项目制定。实际中汽车营销策划的主题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主题策划思路和策划方案框架都会有区别,针对这一情况,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主题,比如新车上市策划、新车营销渠道策划、淡季促销活动策划等,通过不同主题的策划,可以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汽车营销策划的核心内容。(3)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不管是岗位的人才需求还是技能比赛的评分标准,都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人数分成4~5人一组的策划团队,团队中每个成员合理分工、协同作战,优势互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4)营销方案制定。策划团队根据策划主题进行策划角色分工,利用所学知识充分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策划方案思路、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每个阶段都要求学会大家共同完成。在完成营销方案的同时,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寻求解决方法,最后形成方案,加强学生团队意识。(5)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汽车营销策划比赛项目最后是由选手对营销方案进行讲解,这是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有些学生就会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为了提高这一能力,每个策划团队轮流派一名成员进行方案讲解,同时在每次课堂上可以由学生自选话题进行演讲,老师及时鼓励,让学生敢于开口,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6)学习评价。整个营销方案的效果采用竞赛的形式来检验,邀请4S店市场专员、销售主管、其他教师当评委,根据比赛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后评比出一二三等奖,给予适当奖励,促进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积极性。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定、方案可行性论证这一系列实践过程,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困难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异化比较大,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完成实践操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完成程度不同,教学预期效果达不到。(2)学生人数较多,老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样本来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就会趁机偷懒、不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进度,达不到效果。(3)考核方式不够完善。采取比赛形式来检验效果,是检验整个团队的效果,不能具体到个人,特别是懒散的同学,今后要完善评价方式。总之,技能比赛的核心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比赛,通过改革,可以不断更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作者:李佳佳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策划论文:营销策划中小企业论文 一、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策划能力分析 (一)加快人才培养,提高营销策划整体水平 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应该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我国政府可以出资开展一系列的中小企业营销策划论坛,加大在营销策划方面的课题研究经费等活动,吸引中小企业家、营销专家的参与,提高重视。现阶段的营销策划领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应该及时的进行内部规范化的管理控制,对于不具备策划能力的人员实行吊销上岗证书的处理,而企业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策划部门的设置也应该进行调整治理,保证它能在商业盈利的目的下切实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策划方案,这对于营销策划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十分有利。 (二)积极研究创新型营销策划方法 在营销策划方法的研究中,行业专家应该结合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比如教练式营销策划与逆向式营销策划都是值得借鉴的营销策划方法,前者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员工的选拔组成策划部门,在整体领导之下自主的去完成营销策划工作,这一方法能达到传播营销知识,培养策划能力,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对于中小企业的文化积累以及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后者就是营销策划的有下至上的逆向的制定,也就是要先找到在局部市场实践中的有效战术,再从局部向整体扩展,最后用战略使策划战术得以实现。在进行营销策划方法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呆板借鉴,应该积极开发寻求新的策划手段,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三)加强营销策划的情感注入 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不具有规模和资金优势,在这个方面中小企业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在其中的商品组成、价格以及促销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竞争,在当前市场运行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信息的流通更加顺畅,企业之间进行效仿和借鉴的能力和速度得到提高,这种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变的不那么明显,但是企业品牌信誉的想成则可以有效的赢得顾客的信赖,在与企业客户的沟通过程中,从内在体制到外在的形象再到品牌的信任,这一过程中信任能够发挥主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的营销策划竞争将越来越倾向于文化情感方面的竞争,在营销策划中加入更多的感情因素,实行情感营销,将是今后营销策划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结束语 在中小企业营销策划的方法研究中,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控制管理,其次提高企业自身的营销策划的综合性水平,结合市场的发展状况来进行这一工作,可以达到较好的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策划能力的效果,企业中的员工也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企业实际以及市场情况,制定符合条件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的稳定性发展。 作者:周禹均 营销策划论文:企业营销策划课程考核模式分析 摘要:“企业营销策划”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策划表现与活动组织能力。而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课程存在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评价主体局限等问题,对学生的考核侧重于理论知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课堂表现与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对现有课程考核模式弊端进行分析,探索一种课前、课中和课后多样化的全过程考核新模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实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企业营销策划;考核模式;改革 一、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营销策划”课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营销职业素养。受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课程考核内容僵化,考试形式单一,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很大程度上只注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没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了满足考核要求,教师课堂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进行讲授,课堂自主性较低。学生为了拿高分,考前对书本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量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工作需要。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型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单一 “企业营销策划”课程一直以来的考核方式是考试。考试采用闭卷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最终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是由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学校规定每10个课时必须布置一次作业。为应付老师点到,获得出勤分,校园有偿代课现象严重。为此,学院专门注册了举报代课的邮箱。期末试卷由教师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期末要求老师划重点,考前一化记忆,学习委员将老师画得重点整理打印成册,全班共享,更有学生夹带缩印小抄,舞弊手段屡创新高。 (二)考核内容僵化 该课程的考试内容仅限于教材内容[1]。教学大纲要求严格按照教科书出题,题目均匀覆盖所学章节。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最新营销思维和理念无法在书上学到,也无法在试题中体现。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客观题为主,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主观题为辅。学生在做客观题时,大多死记硬背。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作为任课老师明显感觉到卷面成绩无法真实反应学生的课堂表现。 (三)评价主体局限 在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精神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为“企业营销策划”课程任课教师,学生是客体,没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只能单方面被动接受评价,二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使得课程考核的过程是一个机械与对立的过程,欠缺科学性和全面性,削弱了考核的激励与导向功能。评价主体局限于学校内部,与社会环境脱节,对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顺利就业,教师也没有把握,学生的学习也很盲目。 三、考核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 积极探索科学、全面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实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以督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而不是指望期末考试最后一周死记硬背[2]。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包括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参与程度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营销策划实践、营销策划大赛等环节。除了传统的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考核,这个学期我尝试着在课堂让学生进行15分钟的营销策划案例PPT分享,学生自己选出五位评委打分,占总分70%,教师评分占30%。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课堂反应热烈。在开课的同时,要求学生至少翻译一篇专业权威外文文献作为平时成绩,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情况,同时提升外语水平。增加小组讨论环节,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分。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等,以赛促教。实施课堂笔记制度,要求学生每堂课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课程相关书籍2本,课前查阅资料,期末提供读书笔记和查阅记录,学习各阶段的成绩均记录到平时成绩中。期末考试尊重学生意愿,删除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加大策划方案撰写和案例分析题比重,主观题比重达70%。 (二)考核内容多样化 课程考核的目的在于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营销策划相关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上和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考核中应有大量无标准答案的实际应用题型。学生不需要机械记忆,而是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用所学理论对问题能言之有理或者自圆其说或设计出可行方案都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成绩。考试内容的改革可以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记忆层面,要检验学生记忆和再现知识的能力,考试的内容侧重于营销策划教材中必须掌握和领会的一些基本理论,如营销策划理念、营销策划程序和文案基本结构等;理解层面,了解学生认识事物间联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其考试内容应该以考察灵活的、富有思辨性的知识为主体,如企业入市策划、品牌延伸策划等;创新层面,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策划方案撰写能力、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积极推进兄弟院校之间专业课教师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指导,了解人才培养规格能否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企业、行业对策划人才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可以考虑在考核过程中适当添加学生之间互评成绩的比例,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逐步搭建教师、企业专家、学生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改变任课老师“一言堂”的现状,尽可能减少任课教师的评价主观随意性。我们可以组织本学院、本市范围内的专任教师交流会,共同探讨教学评价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学校也有相关经费支持。下学期,我打算通过课堂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预先制订课程学习与考核方案,在了解学生内心需求的同时,启发教师教学和考核新思维。在学生社会实践环节,把评价主动权交给学生和企业负责人,实践分数由学生自我鉴定评分和企业负责人评价为主。教师结合学生和企业专家的交流情况和工作业绩,进行最终成绩核定。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使得各方形成参与合力,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营销策划考核模式的改革离不开教师。教师对考核模式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传统考试方式运用多年,评分标准简单易操作,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适应,有它合理之处[3]。随着时展,社会对营销策划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发挥考核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和推进作用,值得高校教师们持续思考与改进。因此,怎样尽量保留传统考试方式的优点,同时发挥其他考核方式的优点,以建立更加高效、优化的考核体系,需要教学与科研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根据多年“企业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与考核评价体会,提出了初步的考核模式改革构想,有一部分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有一部分改革打算后续试点。 作者:吴玲 贾卫平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模式与改革措施 摘要: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采取结合基本的理论课程讲解与撰写营销企划案的实践模式。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设定策划案题目、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制作PPT、上台简报、修订策划案并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策划力和简报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划;企划案;改革 一、改革思路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型人才,是对理论知识的“用”,其本质是学以致用,而如何能学以致用?各级教育机构所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就是在校本科生学以致用教学的成果验收。如2016—2017年各项相关学科竞赛包括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20余种。而各项学科竞赛均涵盖创新、创意及创业的精神,且在竞赛中,学生需要展现出来的是撰写策划案(通称企划案)和简报的能力,从中显示出创新、创意及创业的成果。因此,要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展现出创新、创意及创业的职业能力(检称职能),首先要训练学生的策划力和简报力。 二、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而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个案分析为辅。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理论性的课程,而“市场营销策划”偏向应用的科目,如受限于教学内容,学生缺乏撰写实践历练,故并不适用。本课程采取营销企划案实践撰写教学模式,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讲解的教学方式外,规划课程一半课时,采取学生撰写营销企划案实践模式。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设定策划案题目、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制作PPT、上台简报、修订策划案并积极报名参加各项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撰写的企划案更精进、可行。 三、改革实施成效应用效果 (一)展开教学内容,与实务工作更贴近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规划理论教学内容24学时,实践教学内容24学时,占二分之一,学生实际操作市场营销企划案,配合理论教材验证,熟悉营销企划案的撰写模式,从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本课程结合教材理论教学、企划案格式内容展开实践教学,企划案核心概念、原则及教学问题分述如下。1.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任锡源教授主编的《营销策划学》为教材,共11个章节24课时,采取学生课前备课、课堂中领同学导读、教师讲解的形式,其改革精神为:由学生主导教学,教师辅之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也让教学内容更加深入,而非局限于教材内容。2.实践教学依据企划案撰写格式,分24课时展开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每一个格式的核心概念、原则,依序分述如下。(1)营销企划案题目辅导,包括如何选定合作企业、企划案题目讨论与修订、个案简介、产业环境分析;核心概念包括所选择的企业要可接触、信息可取得、计划有范围可达成,即能判断产业发展趋势。(2)合作企业营销策略现况运作模式的调研与叙述,包括以营销4P分向论述、显示企划案的核心问题、既有现象分析,找出产生现象的核心问题。(3)同业竞争者个案分析,核心概念包括分析同意竞争者处理类似问题的策略、策略执行后的现象及可参考信息。(4)SWOT分析与策略拟定,包括列出合作企业营销策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规划出SWOT执行策略。核心概念包括,列出企业SW,以及外在环境所产生的OT,与SO、WO、ST、WT策略,列为执行工作项目。(5)规划执行核心工作。项目,设定企划案的核心工作(6)设定预期效应:预定完成目标与本企划案的贡献。核心概念包括目标达成后的预期效益,问题的解决,营业额、利润的改善。(7)以流程图绘制工作项目执行顺序与预定完成时间。企划案的核心工作包括运用流程图的方法与要领、规划执行工作项目。(8)编制完成目标所需的细目工作项目,每一个项目包括人、事、时、地、物。(9)编制工作管制表(甘特图)、团队人员职掌表。企划案的核心工作包括说明工作执行阶段与时间管控,说明团队成员编制与成员个人主要任务。(10)编制预算表与财务风险分析。企划案的核心工作包括说明企划案所需经费、预期效益与支出之比较分析、财务风险预测。(11)预判企划案执行困难点与解决方案。核心概念包括执行本案的困难点预测以及解决方案之规划。 (二)提升学生概念能力 在企划案的格式当中,每一项所叙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主要区分现象叙述与分析、策略的制定以及行动规划。但在教学实务当中,发现学生对于现象、策略、行动并无概念,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撰写企划案时的逻辑概念偏差。在改革的教学中,针对学生撰写的企划案,按格式逐一讨论,厘清格式中需要的论述重点,并有效修正学生观念与企划案。 (三)提升学生简报能力 企划案教学中,先由学生设定题目,按格式撰写企划案内容,然后制作PPT。由学生简报,教师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其中要求报告学生小组指定成员做记录,再下一堂课简报修订结果。要求每一位成员都上台简报,累积学生上台简报经验,提升学生简报能力。 (四)增加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信心 本课程在第一次上课时将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的行动列入加分项目,但学生参赛的意愿并不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把握,能完成参赛企划案。本课程在执行到学期中时,学生参赛意愿增加,并有小组积极寻找指导老师,报名参赛。 (五)完成企划案,并能积极参加学科竞赛 本课程在学期末实践后,学生各分组皆完成企划案共14个企划案。并有4个小组参加6项学科竞赛,其中题目为“鲜到鲜果品牌议题营销———做你的营养师”的小组与成员得到第八届高等院校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竞赛获二等奖。 四、特色与创新点 (1)改进教学方法,跳脱传统教学方式,改革以撰写营销企划案的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教材为辅助的教学模式。(2)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内因为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外因为辅。(3)实践结果之企划案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以及学习参赛的意愿与范围。(4)学习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强调原理学习与应用研究的结合,要求学生依据案例进行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制作PPT、简报、修订,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所撰写的企划案更精进。 五、问题反思 1.教师的实务经验本课程教学模式对于授课教师是一项挑战,面对不同的产业与企划案,教师本身的教学经验与实务经验必须不断累积。要解决这一问题,授课教师除了平时的备课外,需要建立接受挑战的信念,不畏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不断透过教学相长的模式,增进教师的教学能量。2.学生的学习意愿本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在初始阶段多数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导致学习意愿并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授课教师要有耐心,不断重复地教导;要坚持改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改革教学的氛围里渐渐适应;要逐步执行对改革课程的有效规划并不断修订,让改革课程在规划与摸索中更加精进。3.授课时间限制因为受限于授课时间,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分组方式进行。但也产生多数学生的依赖心理,限制学生的成长。且授课课时是固定的,要改善不容易。解决规划:(1)修订实践,每一位学生撰写一份企划案;(2)将按格式逐一教学改为由学生依据课堂的讨论修订,并自行收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4.教授班体制本课程执行的班级为行政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按编组授课,时间与教师授课的压力已经到达极限。 作者:杨奕源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网络经济的发展,一些过度消费大学生的不良P2P网络借贷平台,逐渐在高校当中不断扩展业务。大学生在即时消费满足的诱导下,随时都可能在“高利贷”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因此,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与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在大学生网贷这一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网贷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 虚拟性作为互联网的核心性质,使得当今的网络使用过程明显具有自由性和隐秘性特点,以至于部分畅游虚拟网络中的高职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即时享乐,追求新鲜刺激在网上人身攻击、互相谩骂、虚荣拜金、过度消费,以及推崇享乐主义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不仅让当今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上摒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时代责任,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削弱了自己人身安全的防范意识,还导致了网络犯罪几率增长,让原本混杂纷乱的互联网环境更加恶化。 二、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1.追求即时满足。大学生追求的物质生活,希望今天可以透支明天的收入,来提前享受,这一心理是如何落实到过度消费的网络借贷,以致于借贷金额已远远超出了自身的偿付能力呢?下面举例说明。李某作为一个每月只有800元生活费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在一个节俭朴素的传统家庭环境中,很多物质需求并不能即时满足,本身就具有物质匮乏的心理的李某,在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中具有可以对比的对象时,这种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愈演愈烈。当李某面对网贷可以为他支付他目前想要的苹果手机,但是负债可能超越他自身的偿付能力,李某没有被理性叫醒,并幻想在未来也许自己会有一个好的赚钱的方式,并补上这个“窟窿”,从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诸多商品。借贷消费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消费,并超出目前消费能力的范围,被认为现在所享受的金钱,在未来的几月或几年的时间内,平均受到的支付金额与目前金额相比,被打了很大的折扣,出现了偿还总额翻倍,但是分期偿还金额大打折扣,从而给了借贷者一种被优惠的感觉。这种即时就能拥有商品的满足感可以解释为,人们情愿支付贷款的利息,却不愿意在久远的以后为了需要的商品而存款。 2.互相盲目攀比。由于大学生们的出身、家庭背景以及地域的不同,消费能力的高低不等也在所难免。处于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稳定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的心理现象。大学生这一没有固定社会经济来源的群体,大多数还在受父母供应消费,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一定的范围受到限制。一旦在他们眼前出现“零首付”“无手续费分期”“款项秒到”等噱头的网贷服务项目,他们就很容易被诱惑而贷款,从此看似满足的攀比心反而进入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漩涡,享受其中却无法自拔。 3.高估自己的偿还能力。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虚荣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散发着奢靡华丽的光环,一些追求物质和崇拜金钱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冲动,这也给了网贷一个广阔的市场契机,因为网贷的便捷性而深受大学生群体青睐。大学生并不觉得自己没有偿付的能力,但事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了“花未来的钱,圆当下的梦”,对未来的收入也是充满幻想而不切实际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出现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网贷对大学生带来的盲目攀比,冲动消费,无力偿付这些负面作用以外,网贷的出现对大学生创业,助学助贫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这一作用可以减少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顺利毕业,还可以鼓励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培养社会经济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独立自强的意志,还能让大学生有计划的去理财偿付贷款,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感。基于此,笔者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很多大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并不完善稳定,需要校方呼吁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加强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的深入教育,需要家长们对孩子们悉心教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使命感。因此,校方和家长们应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与孩子们热心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理需求,防止恶行的发生。 2.加强对网贷服务的规范与监管。网贷在社会中的业务扩展,缺乏法律规范与监管。作为市场经济近年来的新生事物,法律的制度无法实时规定,因此,网贷公司的存在与经营,所受到的法律约束不够完善。当然,利用法律边缘空隙来隐秘经营,混淆网络公司和网贷的性质,在工商监管部门允许的经营范围之内,网贷公司在没有“借贷”这一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仍然借助电子商务的形式继续推广贷款业务。假使网贷公司意识到了经营范围受到法律限制,仍然采取规避的方式,法律必须对网贷公司的经营资质进行规制。如果不对网贷进行规范和监管,制定条规,必将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错乱。 3.对学生网贷进行管制。为了保护大学生的安全权益,减小大学生网贷所承担的风险,校方应把控网贷事件,严格审核网贷款项目的用途,力求款项明细,对学生的借贷要控制金额范围和用途范围,征求父母同意并提供父母同意证明的前提下,由贷款公司经由学校审核再将款项打给学生,杜绝个别学生借助网贷进行过度消费或冲动消费,以防止学生因无法偿付巨额贷款而导致的种种悲剧事件。 4.限制大学生可贷款额度。网贷存在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数额越大,风险也就越大。由于网贷市场现在缺少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制约,没有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种渠道贷款,其额度无法限制。倘若大学生无法承担过高的偿还额度,便会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继发恶性事件。因此,必须限制大学生借贷的额度。 四、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 1.高职学校承担着建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责。学校是国家寄托未来社会新接班人的枢纽,作为社会新接班人理应具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及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包括对互联网技术技能的认可,学习并参与到互联网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维护良好互联网环境的义务与责任相互辅助等等。在教育大学生行使权利与义务的同时,也在引导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是当今学校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和使命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代力量,积极自觉维护网络安全,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拥有时代的使命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的责任感,是更好地建设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必要前提。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更需要素质型人才为社会建设奠定基石。因此,高职院校承担着推广并加深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职责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年来的思政教育活动的发展,以培养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这一教育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教育。但是,由于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课程更加重视操作实践,即使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但是由于对网络安全意识的不同认识,使得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导致在实际当中,学生对个人主观的想法过于偏激,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没有将个人的价值观与网络安全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现状下,确保网络安全意识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中,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在社会中的追求与发展,还关系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强化社会发展稳定的坚实基础。 作者:钱伟 张诺 白其安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讨 摘要:互联网具有两面性,在给高职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成瘾、非法入侵、传播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等网络安全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以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使用网络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给高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条件,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环境,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比如部分学生沉溺于网游、虚拟交友、网购、网络影视中,生活严重脱离现实,性格变得孤独冷漠,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更有甚者参与网络赌球,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安全问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安全使用网络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1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职学生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问题造成的,而与其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十分有限有直接关系。 1.1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认识滞后 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常态化开展,形成有效机制,确保教育实效,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网络使用基本能力,提高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减少伤害,提升自身网络道德水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可是,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网络教育方面重视不足、认识滞后,往往都是网络安全问题出现了,才针对个案进行处理,缺少前期预防,亡羊补牢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1.2只注意网络安全管理,忽视网络安全教育 多数高职院校很重视互联网日常管理,不惜花大价钱够买最新的防毒软件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认为只要在网络监控方面做到位,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因此好多高职院校仅仅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一下网络方面的安全教育,压根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方案,随后的三年时间,几乎不再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只是走过场,把网络安全教育当作作秀,没有实质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更不可能给学生系统灌输网络安全知识。 1.3课程设置不足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严重缺失,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系统化、学分化、课程化,因此,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很难得到保障,一些高职院校将网络安全知识纳入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讲授,但是也远没有把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一知半解,根本起不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内心信念然后再外化为行动的作用,调查还发现一些学校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这种形式化的教育,从根本上起不到教育效果。 1.4网络安全教育缺少基本的实践环节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除了要灌输和讲解网络使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方面的教育,比如一些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木马病毒的危害性,也知晓计算机下载、浏览需要用杀毒软件,但是,对如何查杀病毒、安装杀毒软件处理常见的网络问题方面了解甚少。多数学生知道网购如果不提高警惕的话,有一定的风险,可是却不知道如何识别非法网站,也更不知道如何防骗。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某种程度上,让学生真正掌握安全使用网络的技能,这样的实践环节更重要。 2改进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作为实施网络安全教育的最重要阵地,各高职院校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切实改进和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尽全力保障学生安全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服务于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 2.1增强学校对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受到许多不良事件的冲击,网络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不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对学校的其它学生,对家长以及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我国区域的地方安全稳定产生副作用。[1]各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任,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生安全稳定以及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和降低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各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通过不同形式,发挥各部门优势,协调有关人员,形成浓厚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氛围,真正地使互联网成为高职在校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广大学生服务。 2.2进一步丰富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 第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各院校必须要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防止网络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2]第二,加强高职学生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3]预防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交友,要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基本信息和隐私。另一方面要提高网购时的防范意识。第三,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法制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增强在网络世界中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知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是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 2.3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环节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各高职院校在全面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从实践层面教会学生们如何安全使用网络,各教育者自身更要加强网络使用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平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此外,各高职院校要定期举行互联网安全使用技能竞赛,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警示公开课,邀请网监部门相关人员到校进行宣讲,重视安全防范技巧的演示,让广大高职学生真正学会安全使用网络,不能只停留到知识和意识层面。 2.4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兼职队伍是有效实施教育的保障。根据实际需要,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分三个方面,首先是普通文化知识,这要求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具备广泛的社会、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常识,要有知识面的优势,才能在具体教育中面对不同教育对象做到游刃有余。二是实践层面的具体能力,各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必须自己要有较强的安全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效果,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安全使用互联网。第三就是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知识,这是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讲解,日常工作中可以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形成合力。 作者:崔利宾 单位: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网络安全教育在构建网络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和运用网络,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越发的息息相关,所以网络安全问题也开始慢慢的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可以得到预防的,只要人们加大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建设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大力增强人们对防范网络风险的意识能力,选拔和培育优秀的网络安全监管人才,促进我国网络安全事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策略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网络大量应用的环境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随之发生变化。互联网给世界、社会甚至是每一个人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方式,也带来了与传统社交方式不同的网络社交新体验。但是,随着网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和使用,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如何解决目前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是我们当前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接下来要系统讨论的问题。 一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的正面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网络是一种新时代的产物,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社交模式,有助于帮助人们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便捷和高效化。目前有很多的网络工作者,都试图在网络中进行工作和平等交流。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社交方式很有利于他们的接受,更有甚者现在已经开启了一种网上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学生们所认可。另外,由于网络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效率高、时间短的优点,学生可以在一段相同的时间内听取和吸收不同的教育者开展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信息的高效率交流。同时,对于网络来说,它还具有能够下载储存的功效,学生可以在网上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下载下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安排和听课,这种受教育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自学规律,还能够提供全天性、随时性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及时补充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受教育途径 网络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还包括一方面,就是它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受教育途径,扩大学生受教育的平台。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大力的提倡教学改革,推进九年普及教育,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的出现,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受教育的平台,使得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在网络上接受平等的教育,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随时学习更高等的教育。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棒的体验,也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程度,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我国的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的应运而生在带给世界和人民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隐患和不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全带了严重的不利影响。而我国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进展的却不是很完善,无论从管理上、技术研发上还是安全防范意识上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网络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系统在操作和运行的时候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而网络安全漏洞的频出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而且,我国目前对于网络安全技术方面还没有真正的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手段,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方面还是主要依靠国外的先进国家的技术引进,而这一客观上的原因就足以造成我国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作注定发展的不会长远。国内的网络安全市场长时间被国外垄断也对未来的国家网络安全性敲响了极大的警钟,如果再不抓紧时间研制国内的核心技术,那么对于未来我国的网络发展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二)网络安全管理的落后 网络安全管理的落后性也是我国构建安全的网络防范体系中存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目前的网络管理方面存在的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缺乏先进科学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缺少应对网络隐患的紧急处理措施。而且,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现有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规模建设的也很小,人员分配不合理,技术手段落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屡屡发生。此外,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还缺乏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和协调,没有出台法律法规来加以严格管控,也没有大力的培养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人才。这就使得我国目前在网络安全管理上极其缺乏相应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防护的需要。 (三)网络安全意识浅淡 网络用户也就是流行用语“网民”一般只侧重于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并不考虑其软件会带来什么问题,更谈不上网络安全意识。而且有很多网民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自身可以方便使用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或者违法的手段来破解网络上的安全密码,以此来进行系统修改、删除重要数据文件等破坏性行为,轻则使企业或个人财产或信息上有所损失,重则可能会涉及企业甚至是国家的机密。 (四)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严重落后 我国的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拓展思维的另一个学习交流平台。但是网络有其自身优点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网络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黄色、血腥、等不良的内容,这种内容往往会严重腐蚀还在建立人生三观的青少年,很可能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荒废学业、上网成瘾,甚至产生违法犯罪等行为。而且现在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在上网的时候都不是在教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更加容易接触到网络上的不好的内容。 三网络安全教育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加强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注重加强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是解决我国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上述的论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而要想解决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这两方面的人才管理工作,注重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的人才。网络的安全教育问题包括网络安全人才方面的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和意识方面的提高。要想完善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完善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快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建立相关交叉学科的体系网络,培养综合性网络安全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另外,还要注意网络安全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做好师资方面的建设工作,还要严格控制网络人才培养机制的审批流程。培育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结构,充分发挥大学专业的积极作用,适当的利用商业化运行体制,把引入黑客进行网络安全维护作为一种建设网络安全体系的辅助工作。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并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合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人才,保障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也要实行层次化教育。把眼光放的长远些,在培养人才方面注意多多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网络人才。而且还要从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考虑,尽可能的培养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设立专门的立法司法管理人员、网络安全运行维护人员、网络安全专业研发人员以及网络安全评估人员等等,从各行各业入手促进我国网络安全的正常运转和完善,为国家的网络安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要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改变原有守旧的传统观念,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教育,尽可能的解决我国网络安全维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二)注重加强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注重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是做好当代社会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针对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就是要趋利避害,加强网络信息化的管理,努力的在全球网络体系中占据主要的发展战略地位,要看到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力和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在加强网络完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充分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管理和维护运行,提高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力宣传有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用提高法制宣传能力来使人民意识到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提醒人民一定要严格的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行使上网的权利。还要加大各大学校内部的网络安全教育讲座工作,努力把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就教学角度而言,要想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就要从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知识的角度出发,提高用户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理解,并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价值和道德判断。另外,在网络安全的世界中,道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的信息传递虽然拥有方便迅速快捷的特点,但同时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力,但由于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光靠法律来约束广大的网络用户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想提高网络用户的鉴别能力,提高自身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规范用户的上网行为,在通过网络获取便利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网络给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当前人们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所以就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这一点,用道德来强调和教育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要对自身负责任也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起相应的责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网络安全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且它的风险性是极高的,但是同样它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加大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完善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设工作,充分调动起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网络安全的稳步法制,共同逐渐我国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稳步和谐发展。 作者:马闯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人们的生活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加深,网络在给我们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安全的挑战,特别是在高校,网络诈骗,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受到挑战,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同时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高校 一、网络安全对高校安全的意义 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创新,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有望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道实现腾飞。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网络购物、网络约车、网络支付、网络游戏、共享单车等等现在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领域当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根据互联网中心的数据,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网民数量在我国占有相当比重,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网民数量也很可观。拿简单的数字化办公来讲,不仅仅是企业,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校数字化建设有些甚至走在社会的前沿,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有技术漏洞、技术不完善等自身原因,也有很多跟人的素质、意识、行为习惯等有关的人为原因。一旦高校网络安全受到攻击,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公,还可能会造成大量学生的信息遭到泄露,犯罪分子进一步对学生后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健康等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学生如果缺乏相关的安全意识,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当中就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想不到的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对高校的安全意义重大。 二、高校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诈骗和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一)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种网络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运用的广度和深度的深入发展,网络诈骗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而且形式多样、并越来越往高科技方向发展。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全球刚刚经历的蠕虫式勒索病毒,这次病毒的重灾区就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给一些部门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典型的网络诈骗事件。如果说这种因技术漏洞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可以靠更高的技术来进行解决,那么那些通过人为精心设计的诈骗方式,则可能让人防不胜防,危害极大,如电信诈骗、钓鱼网站、虚假信息等。高校学生即有对网络的大量需求,又往往是网络攻击的群体,特别是高校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很容易收到诈骗分子的利用。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由于网络空间虚拟性的特点,很多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空间自由发表言论,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了很多人的第二生活空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国外的敌对势力、社会中一些居心叵测者都可以利用网络来扰乱我国的意识形态,在高校主要是一些国外的社会思潮、极端宗教思想及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影响。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期,对于网络上充斥的各种思潮如果不加以引导,提升学生的甄辨能力,学生则很可能养成不正确的人生观,时间观,对学生身心毒害极大。一些不法分子,正式看中了学生的这种身心发展特点,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宣传不负责的言论,在这点上,我们是有过惨痛教训的。特别是现在有一股反全球化的思潮,意识形态的对立有加强的趋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容忽视。 三、提高高校网络安全的路径探析 提高网络安全应在找准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针对近年来高校时常发生的以网络诈骗为典型的网络安全问题,学校应在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网络安全集中爆发的时间段,要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学生上当受骗。新生报道日,短信,电话诈骗较多;节假期,商城促销日,双十一等学生喜欢购物的时段,网络支付诈骗,购物中奖陷阱较多;学生寒暑假则容易陷入传销组织虚假信息,求职等的诈骗。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针对生活中发生的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要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生的心里特点告诉我们,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我们的日常教育。 (二)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很好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是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对网络上出现的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别,主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此我们要主动出击,予以坚决的反驳,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ζ浣行批判,宣扬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中错误的意识形态。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校、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随着电脑与手机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针对现代网络安全问题,大学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了人们最依赖的存在。但是在网络使用中,各种违法现象不断发生,网络犯罪也成为新的犯罪方式。因此,大学校园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网络辨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现代高校普遍设置了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由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进行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学生并没有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相P内容,学生在网络使用中遭遇诈骗、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现象依然很多。这就说明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在有些学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看,很多专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程应该讲什么,而将其变为专业性的计算机学习,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落后 现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存在严重落后、跟不上潮流的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在带来更多便捷与应用的同时将出现更加厉害的攻击技术。但是教学教材或教师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现阶段的网络实情严重不相符,使学生一直在学习过时、无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呈现出严重的无效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课程的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 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课程而言,不像语文或数学课那样有很好的考试方式,因此教师难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从考核内容中反映学生灵活处理网络威胁的能力。缺乏系统的考核为教师教学带来严重的困扰与不易,导致教师无法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最终导致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没有实效。 3.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现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缺少网络危险的经历,因而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认为有杀毒软件、安全管理插件就可以避免网络攻击,很多时候随意泄漏个人信息,当发生问题时已后悔莫及。而学生这种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是学生对网络课程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学生从未正视课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偏差,导致课程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1.健全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大学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应采取统一的考试内容,比如,采取笔试加上机考核的方式。通过笔试考核学生对通识的掌握,让学生根据网络安全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通过机考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判断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而教师也应该基于笔试和机考两部分内容全面而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实际学情,形成一种良性的诊断循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认识。 2.加强通识教育 教师可以加强通识教育以解决网络安全课堂不知道教什么内容的问题。通识包括计算机设备、常识、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等,都是学生可以掌握且不会改变的网络内容,因此,通过通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了解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网络安全的辨别能力,防止自己上当受骗。这样的通识课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也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3.营造安全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在保障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同时号召学生保持安全的网络行为。首先,学校要规范校园网环境,对一些有危害性的网站进行拦截,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用网安全,打造良好校园网络安全环境。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号召学生安全用网,谨慎操作,文明用网。 四、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应形成正确的用网态度与方法。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关注学生用网情况,使大学生文明用网、安全用网、谨慎用网,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服务的作用。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大学生成了网络使用者中的巨大群体。网络的应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使用上的问题。同时,高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中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力度不够强、机制不健全和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大学生受到与网络有关的侵害事件时有发生。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彰显的问题入手,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网络时代下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需求,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网络安全也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仅 2016 年上半年,遇到过钓鱼网站或电脑病毒攻击的网民为3.86亿人,占网民的54.4%。有过 ID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2.53亿人,占网民的35.6%。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而且,这种现象在逐年递增,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安定以及公民的切身利益。 当前高校大学生作为“90”后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大学生中长期依赖网络、抗压能力减弱和实际交往能力不强的数量也在扩张。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在现实中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同时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甚少了解,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导致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性 我国教材中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远不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跟不上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步伐。现行的网络安全教育多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以后,根据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及社会影响,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这种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虽然形象生动,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是由于这种教育模式的时效性相对滞后,当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侵害时,危害已形成,没有形成预防的目的。所以仅在案例上的事后讨论来起到教育的作用,已难以适应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高校专门给大学生安排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几乎没有,所谓的网络安全教育基本上是在其他课程里面穿叉讲授而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需要,也应对不了网络中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在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不断丰富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操作实践技能,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环节,才能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 3.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使教育者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削弱。在网络安全信息的使用上,教育者失去了传统安全教育中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的支配权和先导权,而是与受教育者同样的共享网络资源,很难再通过过滤和灌输的形式把教育内容强加给受教育者。在网络安全教育教学中上,教育者受到年龄、精力与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往往落后于学生,网络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信息搜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及学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使教育的主体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 1.增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性 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决定了高校应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重视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与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类方法的综合应用,来将网络安全教育贯彻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应关注对学生和教师等的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协助高校学生能够有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效的克服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心理障碍,进而避免学生在遇见问题时产生自暴自弃等负面行为,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出现网络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2.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校应从自身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高校要求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把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渗透进去;而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网络违法犯罪的现实案例及时地告知给大学生,切实做好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领导、组织与实施工作,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工作效果。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来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进而在增加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认识的同时,提高校园关注网络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 3.建设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队伍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育队伍,对网络安全教育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网络安全事故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应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教师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对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提高实践经验方面的专业化技能。网络安全教育中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能够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而有效的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领域中所具有的作用。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智力保障,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更强的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更娴熟的实践拓展能力,才能在网络安全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简介:汪露(1991-),女,汉,安徽合肥,研究生,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 摘要:本文以唐山地区各高校为例,分析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网络安全隐患,使其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保护自己的利益,理智地对待各种诱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所需要的资料,网络给学生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存在很多隐患和弊端,使大学生深陷网络陷阱。 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通过实地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统计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笔者在唐山市选取3所高校,现场随机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现场有效回收率88%。通过问卷星平台共进行405次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 (1)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部分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考试挂科甚至降级退学的情况。 (2)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如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等。 (3)网络购物陷阱,对学生心理上、生理上造成的伤害。一些大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赚点生活费或贪图便宜的网络购物,却掉入网络陷阱,造成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 (4)文化渗透现象。网络传媒已成为不法分子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 (5)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很多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问卷调查后将问卷分类汇总,其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对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依赖性较大。在调查过程中,有高达35.58%的调查对象表示几乎不能离开手机;将近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表示一有空闲就会上网,这一现象也是如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动手动脑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第二,大学生使用网络方式多元化,但是对于网络安全却所知甚少。大学生主要以看视频、网上聊天、购物三大使用方式为主,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如何更加安全地使用网络,是网络安全教育的重点所在。 第三,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虽有防范意识,但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产品质量的鉴定仍然存在问题,有少数学生受到欺诈。 第四,大学生频繁使用社交软件,但是对于个人权益、言论和义务等问题了解得不够透彻。三成以上的学生会在陌生的社交网站发表言论,也有三成的人不知道传播虚假信息会被追责;更为严重的是,有高达14.42%的学生曾因泄露个人信息而遭受损失,这种因为网络安全意识匮乏而造成的损失的情况,学校应该尤其重视。 第五,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安全了解片面。对于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概念模糊。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安装了网络安全软件就不会再出现问题。 第六,网络文化渗透现象较为严重,崇洋媚外,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如今随着网络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网络这个全球通用的媒体进行本国的文化渗透。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1.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规教育和宣传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新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高校应开设相关的网络安全选修课,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2.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需要加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网络容易泄露个人隐私,一些社交网站要求登录者提供真实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而这些内容很容易被商家利用,通过邮件短信等形式广告,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生在网购时一定要采用安全的支付方式,以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3.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提升全民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 一个民族文化安全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提升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应该学会甄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抵制文化侵略,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所用,创造美好生活。 四、反思与建议 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开始产生时就已经存在,它不仅不会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而消失,反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多。网络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大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普及师生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提高学生应对W络安全问题的反应能力,为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建设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以其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但也引发了很多网络安全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安全隐患入手,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并探讨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危害;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在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安全地运用网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的危害性 1.网络诈骗。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购物、交友、浏览信息,但网络的隐蔽性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负面消息屡见不鲜,网络诈骗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 2.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其发病率在大学生中不断攀升。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很大,在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网络成瘾使学生荒废学业,造成留级或者退学。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网络成瘾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极大。 3.网络失范。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广大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少数法律、道德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提供了进行不良甚至非法行为的土壤。污言谩骂、肆意攻击,使互联网成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而对不实信息的传播也危害了他人生活的空间。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其网络失范行为体现出技术性强的特点,如窃取他人信息、创建淫秽网站等。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刻不容缓。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可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不在网络上肆意攻击他人,不传播流言蜚语;同时,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素养。 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合法利用网络技术。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必须知法守法。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从而避免大学生在网络上恣意妄为,使大学生合法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知法守法教育,帮助大学生文明上网,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利工具。 3.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减少网络侵害。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有的学生喜欢网上购物,因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网络诈骗屡见不鲜。另外,大学生对网络虚幻世界的错误认识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学生能学会如何在网络社会中保护自己,预防网络诈骗,自觉抵制网络成瘾的危害。 三、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高校在新生入校后会开展入学教育,来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是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首先,能确保对新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其次,能确保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最后,_保了网络安全教育在新生中的覆盖性。 2.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利用网络这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接受度。网络实时、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使网络安全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如通过网络平台,可深度剖析网络诈骗案例、宣传网络法制法规等,另外,网络平台还能进行视频播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能使宣传教育方式多样化,开展宣传教育的时间更灵活。通过网络教育,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 3.开展主题教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是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中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教育画展、征文等活动,让广大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4.班级设立网络安全员,常态化宣传网络安全常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网络安全员。网络安全员可按照学校网络安全宣传的要求,在班级中定期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可将班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职能部门。 5.建立网络安全预警机制,规范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已离不开网络。虽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但是做不到完全杜绝网络犯罪,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同时规范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总之,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是复杂的。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远离网络危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简介:徐艳(1968― ),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讲师。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中,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对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和思想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也有明显改变,所以,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建 G6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工作、学习等的重要平台,网络技术的全覆盖,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分不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大学生本身安全防范意识并不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产生依赖,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认识不足 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安全上网的能力,能够对网络安全常识有相应的了解,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网络安全教育应当是未雨绸缪,将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控制在萌芽之中。但是反观目前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以后,再采取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但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体现出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上存在滞后性的特点。 目前人们对大学生的关注普遍是放在学习上,从而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中对大学身的安全教学形式就是对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宣读,网络安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安全管理代替了安全教育,并没有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 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各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基本是以开设讲座进行宣传,或者是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等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各种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进行相应的结合,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高校中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 网络世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基本是对比较基础的教育,没有涉及到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网络道德知识等深层次的问题。 3.缺乏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一方面,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并不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应当是高水平的,对网络安全知识有丰富了解的。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没有起到监督作用,使得在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中效果并不明显。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校如果想要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就要从思想上对安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需要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高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结合大学生中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与自己离的并不远。只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网络安全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大学生才能从思想上加强重视。 2.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 为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教育,高校思想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在校园中可以组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讲座,开展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让大学生能够理性上网。对网络比较沉迷的大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及时进行疏导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预防网络犯罪的教育,大学生在网络上最常用的应当是交友软件、购物软件还有网络游戏等,网络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空间,在交友方面大学生应当保护好个人的信息不轻易的透露,不与网友单独进行见面。在购物时要提醒大学生,注意防范风险,使用单独银行卡,使用动态密码进行支付,对相关的混款凭证等信息保存好,一旦有不安全的行为的出现进行及时的报案或者投诉。在进行网络游戏的时候,对网络中弹出的相关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一定不要点开看,这种网站中会包含木马病毒,会对个人的信息进行盗取。网络犯罪大多是在这几种行为中产生的,所以加强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对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呈现多元化形式不断的出现,高校一定要加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护意识,使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3.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 各大高校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关于网络等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各高校应当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机制,形成高校和政府之间的网络安全联动机制,共同维护大学生的上网安全。 现在网络安全问题频发,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得到社会的不断关注,各大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加强网络安全宣的力度。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高校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使每一名大学生都学习到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上网环境中做到理性上网,安全上网。 三、结束语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的高校应当及时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完善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安全上网的监管,不断的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和上网意识。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使网络不安全事件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频繁发生。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表现,并以践行文明修身为视角,提出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实效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文明修身 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修身是实现人生最高理想、造就完美人格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修身教育历来被看成是培养社会成员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和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儒家教育思想坚持“修身为本”的伦理道德观,注重道德主体的“自我”“自觉”“自德”,将个人道德修养与齐家、治国等紧密联系,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古代道德建设和传统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对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且最活跃的群体,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日益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 一、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表现 据调查显示,网络危险行为与大学生性别、学历、年级、专业以及所在学校性质有关。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专科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低于本科生,且专科生较本科生更易形成网瘾。在网络越来越具便捷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性以及近年来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具有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多元化冲击高职学生理想信念 网络像一块磁石,每天吸引着无数信息在这里交汇,原本有着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束缚的信息在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场域里相互传播、交融,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网络不良与信息垃圾影响高职学生文明素养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但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的复杂性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其中不乏黄赌毒等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内容。由于目前高职学生大多为“95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学生为了满足好奇与寻找刺激,陷入了不良信息的泥潭,心灵遭到污染,精神受到扭曲。此外,一些“网络大谣”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在网络上肆意散布虚假信息。 (三)网络法治意识淡薄滋生网络违法行为 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更有学生对网络法律持漠不关心态度。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特点的遮蔽下,部分学生认为现实中的法律在网络中并不适用,进而形成网络世界是一个无规则、无约束空间的错觉,导致“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准确辨别网络信息垃圾,参与到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搞不清楚网络犯罪的界线,在好奇心与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随意盗取他人网上钱财,制造传播网络病毒,触犯了法律也浑然不知。 (四)长期沉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主要在网络中进行。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是目前高职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活动方式。“95后”学生大多成长在物质条件富足、精神生活愉悦的环境中,加之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网络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网络,极易导致“网络成瘾”。在高职院校中,因沉迷于网络导致厌学、挂科、甚至退学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还造成部分学生性格冷漠、心理扭曲,有的甚至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因此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 现代文明修身要求受教育者把外在的规范、价值标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及言行中,反复修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情感与意识。网络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文明修身实践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厘清问题与思路,着眼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文明修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要降低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意识上入手,防微杜渐,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意识的摇篮里。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大多由网络法治意识淡薄引起,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将网络法治教育贯穿于大学三年的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大一入学时进行网络法律与基本法规宣教,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网络法治观念;大二阶段深入学习掌握网络法律法规,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网络法治意识;针对调查中显示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对毕业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网络自律意识,自觉以法律来约束自身网络行为,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高职院校基本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对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与引导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实效性不强以及结果反复性等不足。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防止因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三)改进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高职院校虽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但普遍存在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育方法陈旧单一,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高职学生特点为导向,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安全教育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而应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四)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大量信息通过网络渗透到高校,改变着高职学生思维、学习与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要帮助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主动编织安全网,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人格品行的发展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审时度势,形成合力,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与手段,真正让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浅析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摘 要】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存在的网络安全教育滞后性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健全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联动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要性;教育w系;构建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占比最高的年龄段是20-29岁,达30.4%;占比最高的群体是学生群体,达25.1%。[1]当前大学生都具备一定基础性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由于缺乏充足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缺乏网络防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因而普遍存在着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给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网络安全指的是运用各种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保护,“即通过保障网络及与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传输信息的安全”等,[2]以保障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同时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既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水平的客观需要。 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但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保护自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保卫国家的安全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其目的在于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各项正当权利和身心健康的损害,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促使大学生能够合理、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滞后性主要表现为:(1)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滞后。高校不能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够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高校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尚不健全,学校网络安全中心的职能设置和责任落实并不到位;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在校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无法达到系统化、体系化,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亟待提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和实施性。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浪潮波及全球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呈现出网络威胁形式多样化、问题隐蔽性高、后果危害性大等特点。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意义上,主要涉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但缺乏教育过程缺乏深入性,教育结果缺乏有效性。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教育必须拓展视野,不断向国家大安全的层面拓展。 (3)网络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国家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十分匮乏。部分高校、教师甚至大学生自身对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并未产生重视,也没有生成有效的防范意识。这样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开展教育时克服功利化倾向,不断拓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将文化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国家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等内容纳入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之中。 2、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强权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的转变使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由依靠权力和资本向网络控制者和信息者转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浪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上的、价值观上的渗透,以隐蔽的手段和形式将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散布到互联网上,容易使某些辨识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思想混乱,削弱他们原本正确的理想信念。 (2)海量化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功能性和监管的缺陷决定了它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有正面、积极的信息,也有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消极的信息。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在这样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原有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出现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紊乱,严重者甚至可能走向网络犯罪。 (3)网络的虚拟化造成大学生行为的异化。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碎片化,使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交往中,从而造成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失语;某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引发网瘾综合征;某些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群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被国外不法分子蛊惑利用,间接参与到泄露国家安全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去,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将自己引向犯罪的深渊。 三、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完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已经包括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加强重视,继续深化。同时,必须对大学生增加有关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国家安全意识是公民关心国家生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是世界观、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反映”,[4]具体表现为公民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等。[5]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市场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由于价值观的错位,而做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牺牲国家安全利益的错误选择,社会及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健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务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6]使我国在网络领域产生了国家层面上有法可依的基础性法律,这不仅为网络实现法制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法律遵循。加之以往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成为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础。明确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职责,包括保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多重职责;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的本职,引导大学生做出合理合法的网络行为;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校情,设置专门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能部门,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体系。 3、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联动机制 网络安全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问题,高校仅能行使其教育职能来承担对大学生教育工作,只依靠教育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执法权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和权力机关的介入。此外,家庭和社会本身也有教育职能,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的教育和教化责任,和高校一起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关注、引导、教育。因此,高校和社^、公安、政府等相关部门之间必须要形成合作联动机制,在监管、监督、预防、实践教育等各方面相互合作,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教育――宣传――预防――监管的全方位网络安全网,以保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施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摘 要】安全教育历来是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网络诈骗、传销等犯罪事件在高校校园中的出现概率也随之增加。针对这样的情况,系统化、制度化、体系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建构,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在高校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网络安全 教育 一直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是各个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对国民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加,在校大学生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为之所影响。正如其他新事物一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的隐患甚至是陷阱,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网络安全意识,远离网络陷阱,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1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网络防卫意识 虽然,近年来我国网民的数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在校园中开展网络的相关教育就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授一些基础性的网络知识教育,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网络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网络运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们在面对网络骗局、陷阱时具备初步的辨别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减少校园网络事件的发生。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相信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将会赋予为个人更大的竞争力。虽然在当前的大学课堂中普遍设置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导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漏洞这方面,却并不总是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相信通过在校园中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将会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在面对日后的竞争时具备更大的优势。 1.3有利于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 网络方面的相关教育并不仅仅涉及到安全方面,它对于维护整个校园工作秩序的稳定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一时一地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大量地迅速传播,使事件本身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升级成为危及校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果,学生们拥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具备初步的网络判断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网络谣言,降低校园群体性事件的突发,从而为维护校园的正常工作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2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困境 2.1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普遍水平来看,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旧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中,日常的学生管理部门完全没有指派专人关注本校的舆论阵地,如官方微博、学校论坛等,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的安全教育中融入网络教育的必要性,只有在出现了相关事件之后才会注意到网络的安全教育,并在事后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2.2缺少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多数的高校基本都开设有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肤浅。在当下的计算机授课过程中,老师们的讲授内容多为一般性的科普教育,偶尔会伴随一些办公软件的指导使用,由于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这些课程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2.3缺乏相关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不少高校都有一支专业的计算机人才队伍,但是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专攻网络安全的人才相对还是比较匮乏的,这也是多数学校无法开设专业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掣肘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于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个领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就使造成了收入相对比较少的教育领域中,网络安全人才的缺口较大。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在高校中,管理层需要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校领导班子中必须有成员主管此项工作,并在各部门抽调专人负责相关环节,坚决避免“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此外,还需要加大学校的制度建设,不定期举行相关的座谈研讨,对已经制定的条款进行讨论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使得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有理可依,进而为校内的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2开设专门的网络教育课程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除了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之外,还要对授课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此外,在每一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对课程的效果、质量等开展调查反馈工作,以便于及时改进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日后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 针对校内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各个高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校外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比较稀缺的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引进计划,通过高薪、优厚的晋升空间以及光明的发展前景等方式来吸收相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途径,培训、讲座、外出学习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提升本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培养,进而使之成为本校在相关领域内的专家。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 摘 要:互联网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丰富了人们生活,拓宽了人们视野,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的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危害,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群体,加强其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育探析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人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也日渐提高,但是很多不法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法行为。大学生作为网络最大的用户群体,加强其网络安全教育意义非凡。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大学生如果不好好区分利用好这些信息,便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 1.网络道德缺失 在网络世界里,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接触和对话,这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虚拟存在”。这种“虚拟存在”,使得“自律道德”弱化,因此,人们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约束的机会。 2.网络信息冲击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特征,人类借此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共享。但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外来低俗文化、极端思想观念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冲击也是极大的。 3.网络受害 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成熟,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某些大学生在这个“虚拟存在”的世界里无奈地成了网络的受害者。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受害主要有:①网络交易受害。出于网购的便利和对时尚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物。但由于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网购经验,多数大学生很难识别网上虚假信息,上当受骗。②网络交友受害。随着网络交流软件的丰富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增多,网络交流逐渐变得平常、随意。加之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③遭受网络“高手”攻击。作为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事物,互联网系统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遭受网络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及重要资料丢失屡见不鲜。 4.网络上瘾症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 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5.网络犯罪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客观原因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62.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81.0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浅析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措施 摘要: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在带来便捷性同时,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电脑接触者越来越低龄化,中小学在受益于网络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对实际经验总结,认清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难点,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以缓解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危害,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问题历来受教育机构重视,保证学生身心安全,是诸多学校进行教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小学生具较强可塑性,对新知识和信息充满好奇。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不成熟,自控力、甄别能力低,这就更需要学校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安全上网,趋利避害。 近几年大容量的信息方便受众学习的同时,也常混杂着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信息,如暴力语言、低俗图片、视频等。要解决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教师则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承担着主要角色。当下,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面临学校不重视、教育方式错误等问题,怎样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考量教师的水平,也是学校教育观念转变的体现。 一、中小学生网络接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无孔不入的网络闯入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只要联上网,世界各地的信息皆在“屏幕之中”。中小学生的网络接触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年龄也越来越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的。如今,电脑也不再是什么稀有品了,农村里许多家庭都已经安装,学生们放学回家就可以玩电脑,看视频。一旦开通手机的上网功能,中小学生便可畅通无阻的网上冲浪。 (二)上网多是休闲娱乐,学习不是主要目的 现在的学生,所谓的上网,大多就是聊一聊QQ,认识几个网友,收发邮件,或者弄弄空间、微薄,发发心情什么的。比较痴迷的一些学生就是打网游,可以不吃不喝打通宵,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往往既耽误学习,又伤身体。通过上网来主动学习是很少的。 同学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网络知识也多半是从同学那里得来的,从学校获得的网络知识很少。大部分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是不太愿意让同学们进网吧,在他们的眼里,上网多是无益于学习的。这就是“堵”多过于“疏”。 (三)个人信息容易泄漏,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在学生上网过程中,很多网站需要注册登陆,个人的手机号码,姓名,年龄、家里电话经常因此被泄漏,骚扰电话和短信便接踵而来了。有些同学的QQ被盗,里面许多照片再也找不回来了。更有甚者,在网购时,没有安装一定的安全软件,自己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被他人所知,后果严重。 (四)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小女生上当几率大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重,甄别能力弱,当遇到网友约见时,很少人会考虑会是骗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特别是一些单纯的女学生,经常被“劫财劫色”,身心遭受创伤,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二、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一)观念滞后,网络安全教育缺乏重视 在网络新时代,威胁安全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也能威胁安全,如充斥屏幕的犯罪信息。当中小学生以单纯的想法去度量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诈骗、犯罪信息时候,对学生的身心危害及其巨大。所以,安全教育的外延已经大大发生改变。除了外延的拓展,安全教育的内涵也有所改变:即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再只是保证身体上的安全,还包括心理安全。心理安全在当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怎样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 网络安全教育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所产生,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清网络,教会学生分辨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在网络上受到危害。但是,目前学校对网络的危害认识还不充分,对网络安全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网络安全教育的落后,学生不能得到网络中丰富而有用的信息。 (二)缺少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者和教育组织 网络安全教育属于安全教育的一个分支,在组织机构方面可以沿用传统的机构。但是,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是对虚拟空间内看不见的信息进行甄别。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熟悉网络特点的人担任教育者,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 就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处的人员设置看,都是一些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代为管理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安全教育方面的经验。没错,这些老师在传统安全教育中的确能发挥青年教师难以有的作用。但是,年长也意味着思想的保守,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存在某种程度的排斥。他们不了解网络,不知道网络会怎样危害学生的安全。因此,这种缺少专门网络安全教育者的现象也是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一个现状,制约着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错误,收效甚微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知道网络渠道可以方便快捷地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后,便“沉迷”于其中。而此时,家长和学校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认为上网是不务正业,对其行为加以禁止。这就让正处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反叛等行为,如逃课上网,手机看网络小说、打游戏等,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学中不胜枚举。 目前,网络安全教育家长和老师往往是采取限制乃至禁止使用网络等方法。这源于家长和社会对网络功能认识的不全面。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是用来玩乐和游戏的,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学校严肃教育和学习相悖。因此,上网总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干涉。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在遇到这样 的情况时,往往是收走学生的网络终端工具,然后告诉家长,学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常常是屡禁不止。更有中小学的教育者在提到网络安全问题时,或者危言耸听,夸大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信息,又或者小看网络安全问题,对出现的网络犯罪现象讳莫如深,觉得告诉学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 三、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国,虽然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被广泛强调,但社会、学校和家长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而对网络安全关注不够。尽管有的家长也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但更多是害怕孩子“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健康,但对网络的潜在危险估计不足。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首先需要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摆正其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位置。国外对于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些内容也适用于中国的中小学,主要包括:在线安全行为问题、个人隐私的保护、下载和版权问题、和网友见面问题、网络欺侮、正确使用手机上网问题等。在许多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还包括其他内容,比如计算机游戏成瘾、网络购物安全等。 因此,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囊括这些内容,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当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学校需要及时关注和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变堵为疏,发挥主体作用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便利的教育条件和师资,使得它应该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当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可通过综合课程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形式展开。但网络安全教育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保证连续性和系统性。 此外,中小学也可以通过主题班队会、团活动等形式,加强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彻底认清“不健康上网”的危害;广泛开展网络科普展览,利用网络世界增加校园生活的多样性;老师要加强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了解,,能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电脑知识, 解决一些网络疑难问题,演示一些常规软件的应用,教授网页的制作与简单的编程等。并且也可以借助板报、长廊、宣传画或校园广播等媒体,多途径、多方式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使中小学的网络安全教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三)培训网络安全教育者 网络安全教育针对性较强,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负责,特别需要那些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来担当。作为教育者,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素质,才能教育他人。对我们后一代人来说,他们的社会环境已经有了网络这样一个媒介,网络安全教育应该立足于怎样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作用,疏导学生有序出入,而不是堵住门口不让进。 网络安全教育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青少年是人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渴望成熟,希望长大,但又易冲动,自控能力非常差,个别学生因为网络的诱惑而荒废学业。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伤害,引发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不少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上网问题极力反对,但现实的世界我们无法将网络与他们隔离开来。网络安全问题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涉及道德和法律的层面。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人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着未来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认清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当前网络安全存在以下七个方面问题: 一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政治稳定。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络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仔细加以判断,有积极的方面,值得我们肯定和继续传承。有消极的影响,需要规避和警惕。网络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执政领袖和公务员个人形象,并且个别网络事件极有可能成为引发安全、稳定方面的导火索。 二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经济安全。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交易,便利贸易、投资活动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我们感同深受网络世界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由于网络安全问题滋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很多人接触过网络诈骗行为,如钓鱼网站、山寨网站、充值类方面的诈骗、中奖方面的网络诈骗、订票类方面的网络诈骗等行为,网络黑市、网络传销危害巨大,网络购物也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网络带来的“蝴蝶效应”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网络方面的安全等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动荡,影响民心,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加强网络管理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非常必要,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网络安全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2011年“抢盐”闹剧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闹成了国际笑话,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损害。 四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文化安全。网络语言风靡一时,冲击着语言文字堆满。网络恶搞(如恶搞杜甫)、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世界虚无飘渺,社会道德与世俗伦理在网络面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借着网络这块“遮羞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约束的道德感、廉耻感荡然无存。网络道德失衡问题在也日渐凸现,传统道德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 五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信息安全。网络带给现代人互吐心声的私密感,因为网络,现代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敞开心扉。为了交友,在社交网站上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同时也造成了个人隐私风险,网络泄密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网络黑客、网络病毒、木马严重影响网民隐私安全,网络垃圾短信问题需要整顿,网络信息安全不容忽视。 六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青少年自控力较差,沉迷于网上聊天、玩游戏、甚至浏览不健康网页等,导致“网络成瘾综合症”,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独感,疏远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造成人格不健全。而且,长时接触电脑的“宅男”、“宅女”,不仅容易产生“电脑综合症”、“抑郁症”、“网络幽闭症”等精神疾病,同时,对于正在生长育的身体带来伤害,因此,加强学生自身控制能力教育非常必要。 七是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国际安全。人类下一场战争将是信息战和网络战的时代,美国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大国纷纷主建网络战部队,网络已成为国际干预和势力渗透工具,网络战争司令部在特殊的境况下将变成威胁别国网络安全、窃取他国军事信息以及危害军事装备和军事力量的隐性武器。网络战争司令部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军备竞赛,将各国关注的重心偏向于军事领域,产生新的不稳定和不安全,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制造障碍。 网络是一种技术手段,籍助这一平台,我们实现了快捷方便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网络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也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精彩。当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对学生上网问题很是头脑,谈网色变,生怕接触网络后青少年会变坏,因此,想办法让他们与网络隔离开来。虚拟世界是现实的人内心的真实体现,善良的人使用它这个世界会精彩纷呈,丑恶的人利用它这里到处都是欺诈与陷阱。网络本身是没有道德界线的,使用网络的人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政治学科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实际上网年限,同时也为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外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建议在网络安全教育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提高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青少年学生是网络应用的重要群体,教育学生自觉学习、遵守和宣传网络公约,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学生网络活动的自控意识。教育学生明确上网目的就是借助网络提供的信息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研究新知识,利用网络进行最有效的学习。面对互联网中纷繁复杂的信息,青少年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增强判断能力,自觉进行判断、过滤和自我防范。 二是遵守道德规范,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要逐渐学会拒绝网络侵害、拒绝网上不良行为、拒绝网络色情与暴力的毒害、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等,同时教育学生自觉约束自己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等,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网络是“虚拟”的但不是“虚假”的,青少年要懂得什么信息是共享或可的,什么信息是不能收集或窃取的,既要增强法律意识,又要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三是营造文明网络,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教育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引领学生加强学习,提高自觉抵制诱惑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真实的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个人隐私不在网络上外泄,真正做到文明健康上网,做网络的主人。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摘 要: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对城市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的环境卫生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是大家公共参与的事情。因此,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本文针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做出阐述,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治理工作中。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公众;参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市居民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公众对于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危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公众要主动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保持正确的环保意识,并付出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从而营造一个清洁、美丽的城市环境。因此,本文将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为重点,进行相关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案。 一、加强市容环卫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措施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参与环卫管理的合法性 (1)明确公众的环境诉权。中国环境保护法中对公民的起诉权只有原则性的规定,这不利于公众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也不利于公众对环境管理的监督。中国应在立法上放开诉讼权,确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地位,加大公众参与的深度,落实公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权。 (2)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和建议权。中国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并规定有关机关应实事求是地环境质量日报、周报,每年召开环境状况会,经常举行环境事务听证会,让公众及时了解环境状况,引起公众对环保的关心。 (3)环境管理中,要使公众的参与权得到实现,就必须增强实行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设立或指定处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事务的机构,如环境信访部门,及时收集群众呼声,及时反馈,并及时处理,同时对公众和公众环境团体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拓宽各种参与渠道,实行政务分开。 2、加大公民参与宣传力度 城市垃圾主要的生产者是城市居民,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受益对象也是城市居民。因此,我国政府本门应该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问题,发挥一切媒体的作用,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灌输城市居民强烈的环保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以下是媒体宣传公共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三个方面: 首先,将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成果进行展示,使政府政务做到真正的透明化,从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使公众更加相信政府,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 其次,要让公众各种广泛的参与,宣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人让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使其保持正确的环保意识,自主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此外,政府要对各种参与途径进行着重宣传和教育,激发更多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视和关心,能够主动加入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队伍中,并带动身边人进行环保,为以后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做保障。政府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关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宣传活动,通过生活情境、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使青少年以及更多城市居民接受城市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思想,从而能够积极参加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为城市的美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次,是具体的公众参与,是一种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公众参与方式,这种宣传方式效果也比较明显。政府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让公众对这一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亲身体验其中,增加城市居民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在进行活动与参与过程中,对于公众的参与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刺激,刺激其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对其进行鼓励,让公众能够保持长期参与的行为。另外,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措施,对于参与者发放一些小赠品、小礼物等,使参与者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自发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发挥居委会与街坊层面的代表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居委会下设环境卫生委员会,代表一个居民区全体居民的利益,了解居民区内与市容环卫治理相关的问题、矛盾和纠纷,向政府部门转达居民的诉求,与作业单位、环卫部门和经营者进行交涉。 其次,居委会还可以承担组织实施居民区卫生自我管理的使命。除日常管理和项目实施外,可以在居住区内组织以维护社区环境卫生为目标的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以楼组为单位清洁公共部位,制定村规民约、表彰和批评等。 再次,除了居委会外,还要建立街坊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街坊实际上是一个依托体制机制,实现对各种组织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的虚拟层级,重在发挥街道和居民区之间承上启下的功能。”街坊环境委员会主要职能代表居民对作业单位、管理部门、经营单位进行监督、规劝、交涉。同时,参与对环卫和道路作业的监管,代表居民拥有签字权。也接受环卫管理部门对本街坊居民公共行为的评估,并通报所有居民,发起相关宣传和规劝活动。 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是建立市容环卫治理信息披露和机制。在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中,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向公众公开信息、提供咨讯,这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也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先决条件。凡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建立定期新闻会制度,对信息披露的程序、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其次,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面向公众的市容环卫管理网站。既方便公众简单便捷的获取信息,又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表达愿望的有效渠道。从而克服公众与政府或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参与障碍,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领域,应根据群众的要求提供培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的环境卫生是靠公众共同参与来保持的,这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是整个城市居民共同解决的问题,城市环境卫生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各级政府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城市居民以及青少年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增强其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自发组织环境保护活动,为城市的文明建设做贡献,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创新策略初探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尤其是在近些年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大前提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粪便的处理等内容,在本文中笔者就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1引言 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话题,并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要从管理入手,这样才能够显示出环卫工作的社会经济效益,希望本文能够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2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现状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发展中已经呈现出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并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参考内容,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以及公益道德的发展程度。由于我国城市发展比较晚,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都处于空白期。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急速扩张,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大前提下,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卫生城建设标准来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化管理,促使环卫事业向专业化、科学化转变。自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将很多国际先进的环保管理理念引入我国,国内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此期间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已经有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模式转变成为综合管理、分级责任制的管理,这在我国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中以历史性的突破写入史册。 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来看,与国外先进环卫工作管理模式对比还存在很多缺陷,还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环卫工作管理体系中,由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很多需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环境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加之没有相应的立法机构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法律性的规定和指导,所以说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如何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由于城市环境比较复杂,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而导致很多城市的规划工作存在缺陷,导致很多工业园区与城市居民交叉在一起,而且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超负荷导致城市环境卫生压力非常大,废气污染、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等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为了有效提升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需要全民动员,帮助城市居民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从城市合理布局的角度出发进行城市规划,为尽早实现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基础,根据笔者从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 (1)制定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要切实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政策体系入手,严格的执行国家相关的质量体系标注,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对任何一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目标制定、环保要求的综合考量,并且通过环保体系综合性分析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并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工作,这种科学的量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环保卫生管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2)提升城市环保部门的信息灵敏性。为了提升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水平,必须要提升环保部门的信息灵敏性,通过逐级治理、逐级检查的方式,及时的发现破坏城市环保事业的问题根源,通过明察暗访来加强城市环保部门的管理效率,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网络。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要实行问责制,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分片包干的工作形式来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效率。 (3)明确管理目标。城市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管理目的,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增设一些环卫设施,并且深入居民中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意识讲座,提升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并引进先进垃圾处理设施来做好污染物处理工作。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分通过设立三年目标、五年目标等形式推行城市的绿色计划,努力争取尽早实现国家级卫生城,通过长短期目标的结合来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 (4)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在市政环卫部门工作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环卫工作进行督导,通过全民性卫生运动等活动的开展,对相关环卫部门的工作水平进行评比,将城市环保指标实行责任制,督促各个部门的卫生管理工作。 4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原则 创建良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课题,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国际环保行业的发展理念和宗旨。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式的前景之下,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因此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思路要不断的扩展,不但要满足城市环卫工作的职能作用,还要体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社会属性,因此笔者认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要遵从以下几点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因此一切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都要以人民为基础,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明确工作内容,以维护公众利益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 (2)严格依法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的体现就是依法管理,在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中,要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依法处理,根据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措施的要求开展工作,并且组建高素质的执法队伍,通过普法宣传来提升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4)分级管理原则。分级管理原则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能够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式。根据城市层次的划分原则制定各级管理目标,例如可以通过市、区、街道逐级管理的模式来对城市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各项城市环保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5结束语 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大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地居住生活环境,本文文中笔者从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现状入手分析,对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有效的提升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水平给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有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必将在未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中占据更为主要的地位,有关此问题的研究也将不断的深入,希望本文能够为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能够有所借鉴意义。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试析基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摘要】城市环境卫生既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又是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目前基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基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对策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环卫意识不足。各个层面对于环卫的认识不够深刻,不但使自然环境更加恶化,还对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基层城市居民因为受传统生活习俗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制约,大多分布在主要街道两侧居住,同时大多存在村中城、城中村的城镇布局,传统的生活习俗并没有脱离农村那种较为落后的卫生观念和意识,致使城市环境卫生较差。 (2)《条例》落实不到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改善市容管理和建设的一项重要法规,不仅规范了政府机关、普通居民的义务和行为。还规范了各级依法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必须遵循的原则。可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专业人员不专,不依法,不懂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在管理和建设城市中的管理混乱,角色混乱,职责不明,任务不清,法规约束不到位,管理跟不上。 (3)环卫投入不足。基层城市的经济发展受较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面对的形势比较困难,更有一些位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市场经济发育缓慢,体系不完善,没有大型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唱主角,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致使经济效益不高,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政府部门虽然主观上重视,可是财政压力较大,缺乏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环卫建设事业的发展,最终促成环卫工作不良循环的发展态势。 (4)环卫职工待遇不高,工作条件恶劣。环卫职工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工资政策兑现难,不但让在一线工作的职工合法权益不能维护,还极大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同时环卫工人工作条件较为恶劣,长期接触大量汽车尾气、空气灰尘、各种垃圾,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还受到交通事故的严重威胁。 (5)环卫设施陈旧,服务手段落后。基层城市环卫基础设施落后,垃圾收集主要还是靠垃圾桶、垃圾房。机械清扫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都较低。机械化度低,科技含量少,服务手段落后,大多还是大铁锨装垃圾,大扫帚扫马路,服务手段原始。机械设备更新难度大,不但提高了运行成本,还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存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基层环卫部门专用机械和设备一是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二是更新周期长。大多数机械车辆和设备都处在老化陈旧状况,严重超出使用期限,车况较差,安全系数小。 (6)卫生服务费征收困难。卫生服务费征收困难不但影响了环卫部门的经济收益,更制约了环卫工作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都已明确规定:凡委托环境卫生专业单位收集、清扫、运输和处理废弃的,应当交纳服务费。因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不论是法人、公民或其他社会组织,既不委托环卫专业单位,自己也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大多环卫部门出于职能原因,无偿承担了本应由社会和公民自行解决或有偿进行的环卫服务。 二、改善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城市环卫事业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各级政府应大力扶持。提高市容环卫部门履行职能的能力。第一是资金支持。在城市的管理中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难以正常运转。环卫部门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要重视并发挥好其在城市管理中的骨干作用。第二是政策支持。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要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管理好一个城市不但要促进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要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做好城市环卫工作要采取部门联动,以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依法开展的综合治理工作。 2增加环卫设施。环卫设施是环卫工作的物质基础,完善配套的环卫设施是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条件。一是加强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方便处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活垃圾;二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向社会公开招标环卫设施管理权,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垃圾转运站、公厕等环卫设施,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3开展环卫服务创新。为满足群众对环卫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要积极开展环卫服务手段创新。引进科学技术,有计划地培养本行业的技术人才,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加快环卫设施配套建设步伐,逐步解决设施落后,服务手段滞后的现状。环卫作业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机械化服务水平。做到服务效率高,服务品质好,服务及时到位,形成全方位的更加开放的现代化环卫服务。 4 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营造一个卫生整洁、安全文明、舒适优美的良好环境是一系项系统的工程,只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的配合与支持。要充分发挥舆论在环境卫生管理中的推动作用,增加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的严肃性,提高企事业单位、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及法制观念。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传媒介向广大市民普及市容环境和市容法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突出抓好中小学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重公德,讲卫生的良好习惯。5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大各级政府对市容环境工作的重视及投入力度 (1)发挥主动性,拓宽经济来源,弥补经费不足 一是环卫行业实行承包管理,实行简政放权,让基层负责人独立经营。二是开办环卫服务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按照经营城市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环卫设施管理权,吸引社会资金按规划统一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既有政府行为、更有市场手段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2)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使其机械化、科学化 一是加快机械化作业的步伐。这不仅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而且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这也是提高城市管理形象所必须的。二是深化垃圾收运方式的改革。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垃圾经垃圾中转站压缩后运往垃圾处理场处理。 6 加强环境卫生监察队伍的建设 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法制观念强、严于律己、公正执法的环境卫生管理队伍,严格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法规规定内容执行,真正做到“三分干七分管”,使其能够胜任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任,为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要加强对环卫部门的领导,使其能够各司其责,专业性强,协调灵活。对街道的环卫队伍要认真管理,使其能够与市、区环卫部门有很好的衔接,成立环卫清洁管理站这一级组织。 7 大力开展城市垃圾的回收综合利用, 提高回收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织物、玻璃金属、动物骨头等是重要的再生资源, 因此, 要大力扶持垃圾的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工作。同时, 对于可堆腐的生活垃圾经高温堆肥处理后, 可加工成有机肥料, 支援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出现了不少环境问题,原有的环卫制度也难以改善目前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对此要积极开展环卫管理研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提高城市环卫管理的水平。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当前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上升,而人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对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卫生问题更是加以关注。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是彰显一个城市精神面貌、文明面貌的直接体现者,更是与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城市环境 卫生管理 所谓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就是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客观的经济规律以及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要求,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或者引导社会群众的力量,依照相关规定对城市内部的垃圾进行清理、收集、运输、处理、综合利用等活动。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市民对城市的要求也越加严格,对城市卫生方面更是加以关注,所以在此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问题也越加醒目。 1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健全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一般来说可以看成是环卫管理组织的相关职责和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总和。在城市卫生的管理过程中,只有健全的体制才能够引导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可以说管理体制是城市卫生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形成背景是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发展,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在此则出现了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上下不一的不良现象。我国相应的提出了此类文献对其进行约束,比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城市市容以及城市环境卫生进行管理,而相应的下一级的省、自治区对城市市容以及环境卫生的管理部门是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上述文献的内容可知,市级与县级对城市卫生管理的部门却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给体制的不健全埋下了隐患,比如湖南省对城市卫生管理的态度是“建管分离”,各市的城市卫生管理部门则换成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而在其他省市,城市卫生管理部门有的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有的却是市容行政管理局,甚至有的是城市管理局,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县级就更是五花八门,行政管理结构不一,则城市卫生管理体制就更不能够统一,在此就造成了城市卫生管理的阻碍。 1.2环境卫生管理资金、设施不到位 城市环境卫生要想达到有效的管理,则环卫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环卫专用车辆、环卫停车场、果皮箱等,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的扩增,环卫设施则会相应的不断增加,而资金的缺乏、用地的紧张以及各个职能部门配合的不合理都会给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带来阻碍。 (1)管理资金不到位。针对于城市的环境卫生这一方面来看,没有资金的注入与使用是万万不能的,,从原始的计划经济时期就明确规定城市卫生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大批的国有企业不断的破产、改型转制,原有单位负责的环境卫生工作则大量的流向政府和社会,长此以来政府部门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就会出现经费紧张的状况,导致环境卫生管理的资金不到位,这样就严重的影响着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2)环卫用地有困难。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没有对环境卫生方面做出良好的规划,所以城市布局则缺乏合理性,没有考虑到环境卫生的措施用地,并且以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设施数量不够,所以对环境卫生措施的用地更是没有做到明确规划,而对于城市新区来说,城市规划是依靠于城市建设来说的,如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则就会相应的取消环卫设施规划,这样就导致了在旧城区无地进行环卫设施建设,在新城区无心进行环卫设施建设。 (3)各个职能部门配合不合理。城市环境卫生保护措施的建设是离不开各个职能部门相互搭配的,比如对于一座垃圾消纳场来说,他的建设需要发政委部门、规划建设部门、国土单位、环保部门、林业单位、财政部门、城管部门等办事处共同参与,如果这些部门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合作、良好的配合,就不能够进行协调统一的工作,就会使垃圾消纳场的建设工期不断的增长,所以说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1.3垃圾处理水平不达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化建设不断健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却是与日俱增。所谓固体废弃物也就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但是现在这些垃圾的处理水平,我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就生活垃圾来说,当今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速度跟不上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并且处理水平也达不到处理要求,例如湖南省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的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其中大多数垃圾都是采用填埋处理的,处理水平达不到无害处理的水平,这样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间接的影响着市民的身体健康等。 2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当的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以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过分析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对城市卫生重视度不够。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要想真正的落实,则必须法制化、市场化和明确社会管理的思想和观念,而各地的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针对于城市建设的大项目和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对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别说法制化与市场化了。 (2)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比如要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国土部门、城管部门、街道管理部门和社会教育部门等各个方面,在此则需要各个部门能够和谐统一的进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而当今大多数城市都是仅凭环卫部门在进行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这样是顾头不顾尾的。 (3)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日常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管理机制不健全,比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等机制都没有对环境卫生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会使得环境卫生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管理问难以解决。 (4)法治观念淡薄。当前社会,我国对城市环境卫生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健全,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在管理工作中无法可依,使得管理部门无法进行严谨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人民群众就没有明确的法律意识,无法做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保护,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做到城市卫生的合理管理。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逐渐在城市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卫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并采取对策。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上升,而人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对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卫生问题更是加以关注。 一、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不合理 大部分中小城市在旧城改造后和新区建设时,环卫基础设施没有同时规划建设,造成选址难、建设难。已经建成的设施既不配套,分布又不合理。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利益驱动,原有的公厕改装成了门店,城区公共厕所少。露天垃圾站点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外,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污水遍地,影响市容观瞻。 2、环卫投入不足 基层城市的经济发展受较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面对的形势比较困难,更有一些位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市场经济发育缓慢,体系不完善,没有大型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唱主角,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致使经济效益不高,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政府部门虽然主观上重视,可是财政压力较大,缺乏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环卫建设事业的发展,最终促成环卫工作不良循环的发展态势。 3、对城市卫生重视度不够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要想真正的落实,则必须法制化、市场化和明确社会管理的思想和观念,而各地的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针对于城市建设的大项目和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对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别说法制化与市场化了。 4、各个职能部门配合不合理 城市环境卫生保护措施的建设是离不开各个职能部门相互搭配的,比如对于一座垃圾消纳场来说,他的建设需要发政委部门、规划建设部门、国土单位、环保部门、林业单位、财政部门、城管部门等办事处共同参与,如果这些部门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合作、良好的配合,就不能够进行协调统一的工作,就会使垃圾消纳场的建设工期不断的增长,所以说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5、管理体制不健全 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比如要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国土部门、城管部门、街道管理部门和社会教育部门等各个方面,在此则需要各个部门能够和谐统一的进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而当今大多数城市都是仅凭环卫部门在进行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这样是顾头不顾尾的。 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明确责任,综合管理,是实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关键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职责,全面治理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仅仅靠环卫部门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协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环境,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管理、个个有责的良好氛围。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街道、社区、房产开发商之间的协调,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之间的沟通,加强与所属区域政府的联系,落实好区域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不留管理和作业的重复点、空白点,避免空位、缺位和盲区。对重点地区和易造成脏乱的难点地区,要严格按照责任界定,采用挂牌方式将责任区域、地段、责任单位、工作标准予以公示,做到范围明确、内容公开、责任到位。从而促进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责任的落实、对工作效果的有效监督,推动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开展环卫队伍政治业务教育,法律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工作综合素质水平。建立和完善内部考核、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分工负责制,绩效工资制,责任追究制,奖惩兑现制,末位淘汰制等,提高从业人员严格管理、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标准。 2、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有机结合 为了切实地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就是不错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措施。比如:变生态环境的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对企业的排污费进行改革;对于环境保护的项目提供优先优惠的贷款;建立健全的环境税征收制度,对于那些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行为征收自然资源税,对于那些产生环境污染物的行为征收污染税等。 3、发挥主动性,拓宽经济来源,弥补经费不足 一是环卫行业实行承包管理,实行简政放权,让基层负责人独立经营。二是开办环卫服务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按照经营城市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环卫设施管理权,吸引社会资金按规划统一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既有政府行为、更有市场手段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4、城市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 鼓励在全社会所有的部门推广废物最小量化,力争建设“零垃圾填埋和零废物”的循环型社会。可回收的废品包括纸张、塑料、金属罐、玻璃瓶和旧衣服等。为引导和方便居民社区(组屋、有地房产和私人公寓)的废物循环,垃圾箱要设置分类,在人流众多的公共场合也有这样的废品回收箱。 大力开展城市垃圾的回收综合利用, 提高回收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织物、玻璃金属、动物骨头等是重要的再生资源, 因此, 要大力扶持垃圾的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工作。同时, 对于可堆腐的生活垃圾经高温堆肥处理后, 可加工成有机肥料, 支援农业生产。总之,通过垃圾的分类回收、资源再生,来保持城市良好的卫生环境。 5、分级管理的原则 我国城市管理是以市、区、街道三个层次组成的,要对城市环境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必须实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一级是市政府管理,负责对全市整体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区政府管理,负责对本区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街道办事处及其居民委员会管理,负责对社区和群众自治的管理。三级管理不是各自为政、块块分割,而是统一指挥下的有机的协调管理。在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这一问题应该日益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为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向看,只有有效地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街道、居委会、社区管理的范畴,并成为其主要工作,才能真正保证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各项职能落到实处。 6、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 在建立了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之上,还必须将其落到实处,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促使国家与地方环境行政法规发挥真正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作用。除此之外,必须要做的就是摆正环境监理人员的位置,令其真正以公务员的身份执行环境执法的任务。 7、选择合理的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 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是指垃圾末端处理所采用的技术、工艺体系及其优先级别、结构层次的部署或规划。它是实现垃圾管理策略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技术路线的确定同样需要遵循一些普遍原则,还要将本地实际与前沿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对比筛选出可行的经济性方案。首先,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的选择应以城市垃圾的本身特性为依据,以最大程度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为标准,即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垃圾的减容和减量,并尽可能地回收利用其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资源和能源,以提高处理过程的经济性。其次,要充分考虑技术工艺的适应性和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不能盲目引进高成本的高新尖端的技术设备,还必须保证处理对象始终符合所选择的工艺要求。 结束语 城市环境较为复杂,人口稠密,住房拥挤,不少城市中的工业区和居民区没有截然分开,加上交通车辆多等,造成废气、废水、噪音、粉尘等污染,影响环境质量,危害群众健康,需要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探索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途径 摘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现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及整体竞争能力,因而相关部门应认真分析城市的特点,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使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本文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境卫生;管理;途径 前言 近年来,各个城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实行生活固废处理、餐厨垃圾收运、“三乱”清除、道路清扫保洁等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广实施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开展文明示范路段创建;不断深化行政执法机制创新,推进行政执法综治化,提高城管执法效率;逐步形成职责明确、协作配合的长效机制,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中,既要清理、拆除不符合规定的建筑和设施,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解决好群众买菜难、吃早餐难、垃圾处理难等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将创建过程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保障。 一、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边缘地区及部分市区内都存在死角、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薄弱的现象,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机制没有建立,没有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环卫经费不足等问题。在城市人员流动频繁的地方,乱丢垃圾现象较为普遍;同时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环卫工人人员编制缺少、招工难、队伍老龄化、工作环境差、经费压力大、管理机制创新不够。市区停车秩序、犬类管理等等都是目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途径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的要求,联系城市具体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针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提升城市品位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城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城市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脏乱差等问题仍有存在,市民反映强烈。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改善人居环境,保障身体健康,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需要;是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的需要。重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依法行政,突破了原有的管理模式,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和网格化管理,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加强管理工作,严格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全面履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目标责任制,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坚持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日常监督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市容环卫督查督办和定期检查评比制度,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形成合力,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检查力度,广泛宣传,清除卫生死角。建立完善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查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规划,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拓宽渠道,改善环卫工人的待遇,解决招工难、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环卫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市区停车秩序管理。进一步完善停车场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因地制宜,立体开发。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地段机械智能停车场建设,限期督促规划中被占据停车区域(场所)的功能恢复,科学合理设置停车泊位和相关标识,制定和实施年度建设计划。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健全管理机制,理顺部门职责,坚持严格执法,实行信息共享,相关部门紧密协作配合,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停车管理模式。坚持“严格控制、规范管理、限管结合”的原则,健全工作机构,明确责任机制,加强城市建成区犬类管理。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切实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水平。切实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体系,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职责,强化责任,注重协作,完善督查考核奖惩办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数字城管”作用,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根据专业规划和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要继续加大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容器、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加强环境卫生设施的管理,指派专人定期进行保养、维护,保证各种设施的正常使用,更好地发挥环境卫生设施的作用。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队伍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城管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城管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城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去。进一步转变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努力建设和造就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要在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城管执法人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消除后顾之忧。加强协调工作,形成管理合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是城管部门一家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配合。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各自作用,与城管部门一道共同做好工作,努力创造优美、整洁、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真正把城市建设成生态工业城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切实纠正不文明行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共同维护城市形象,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三、结束语 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可以体现城市的综合实力,因而应对城市现状进行分析,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使城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摘要】环境卫生质量是定社会生水平和人民经济生活的反映。随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对环境卫生质量的要求来越高。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为广大市民创造美好的环境都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探讨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3个文明建设的加强,对环卫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环卫工作也愈来愈重要。卫生环境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些外商投资往往首先看城市的卫生环境。从实践看,环卫工作是“三分干、七分管”,只有管理上去了,环卫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才能更加显著。 一、我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概况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事关全社会、得益全社会的庞大系统工程。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和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开放意识、文化水准和社会公德的集中体现。 随着城市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之中。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突破了计划经济主导体制下相对单一的、依靠行政命令的封闭模式,逐渐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协同、综合管理”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它为组织城市政治经济活动、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正常开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管理的措施 1.明确目标。卫生质量和生活质量是相关的。在经济能力所允许的条件下,分批分期地实施,增设环卫设施,强化环保意识,执行法律,保护环境,做好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环境卫生质量管理,制定了以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计划,要求在三年内改变卫生面貌,加强了街道的清扫,已达到省级卫生城市的要求。近期目的和远期规划相结合,显著地提高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 2.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标准。 为了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按照国家要求,把有关环卫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标准,科学地量化,每项工作要有目的、要求和完成时间,要经过科学地论证,确认其可行性后,由当地政府批准实施。这样量化后的指标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3.加强管理。环境卫生的目标确定后,要由牵头单位负责协调,督促检查。主要是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抓好信息反馈,组织检查评比,指标要落实到各部门,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新型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永恒目标。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联合国组织各国政府签署的《里约宣言》指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康的、富有成果的环境和权力。并强调“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市民参与下进行”。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政治、经济、生活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呈现向城市发展的聚集效应。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基地和载体的城市,其城市化程度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因此,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将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思路。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搞好我国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必须首先认识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现代化城市需要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这是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要处理城市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属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在按照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的同时,既必须努力地学习国际上先进城市在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期实践中的先进管理方法,又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这个管理机制在其建立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几个基本管理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方针。这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 城市环境是资源、是财富、也是生产力,而统一、高效、科学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则能够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使城市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城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离开了人就不存在城市管理,人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理想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应该是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确立、调整和完善,都必须以人的利益为最终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3.分级管理的原则 我国城市管理是以市、区、街道三个层次组成的,要对城市环境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必须实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一级是市政府管理,负责对全市整体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区政府管理,负责对本区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街道办事处及其居民委员会管理,负责对社区和群众自治的管理。三级管理不是各自为政、块块分割,而是统一指挥下的有机的协调管理。在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这一问题应该日益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为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向看,只有有效地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街道、居委会、社区管理的范畴,并成为其主要工作,才能真正保证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各项职能落到实处。 4.依法管理的原则 依法管理是现代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现代城市管理进步的标志。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制化应该具有合法性、民主性、科学性、可行性、可信性、统一性和稳定性,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依法处置的能力。同时,要按照专属权限制原则,经过法定程序,建立一整套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规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法制意识。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建没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对策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就是维护城市无形资产,抓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民心工程”。随着城市建没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环卫管理体制不顺。中小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大部分采用三级管理体制,环卫部门负责大街主路的环境卫生管理,街道办事处负责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管理,居民委员会负责小区的环境卫生管理。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中小城市发展的要求。 (2)市民环卫意识有待提高。当前,由于城区市民的文明程度高低不同,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占道经营、探头经商、流动销售、乱设摊点、乱扔垃圾、乱贴乱画,楼前楼后乱搭乱挂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大型市场、偏僻巷道、车站更为突出;损坏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 (3)环卫管理责任不明。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拓展,在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上市、区、街之间交叉重叠和管理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公共地段的管理上,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和居民工作生活。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或多或少存在,就近倾倒和乱倒问题比较突出,给城区环境卫生造成不良影响,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不适应。 (4)城市规划不合理。大部分中小城市在旧城改造后和新区建设时,环卫基础设施没有同时规划建设,造成选址难、建设难。已经建成的设施既不配套,分布又不合理。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利益驱动,原有的公厕改装成了门店,城区公共厕所少。露天垃圾站点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外,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污水遍地,影响市容观瞻。 (5)环卫队伍发展不平衡。大部分中小城市大街主路由环卫部门专业队伍管理,在管理上质量标准、要求、考核等方面比较完善规范。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清扫保洁队伍,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人力不足,投入不足,设施不足,致使背街小巷脏、乱、差的问题比较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 2 解决对策 (1)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单靠一两个部门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环卫管理中,要注重加大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可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2)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是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二是积极开展创建“红领巾义务监督岗”、“老年志愿者监督岗”、“社区文明监督员”等活动;三是坚持创建行动与宣传教育紧密联系,继续开展城市“万人保洁”活动;四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设“做文明市民”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的画廊、公示板等载体,宣传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强化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3)明确职能职责,建立环境卫生区域管理责任制。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必须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划清管辖区域,明确责任,环境卫生要集中管理。一个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接合部的环境卫生,由环卫部门一家管理,责无旁贷,出现问题也应由环卫部门负责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才能彻底根治城市“脏、乱、差”。街道办组织社区居委会划定辖区内街小巷、社区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卫生责任区,各部门、单位与街道办签订责任书,加强监督考核,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提高内街小巷、社区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水平;环境公司负责主要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改革作业方法,切实控制道路扬尘,提高保洁质量。 (4)加大协管力度。在环卫管理中,要注重加大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建立疏堵结合机制,整顿市容市貌。对违规违章临时建设物要一律拆除;对乱贴乱挂、乱写乱画等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要及时遏制;对店前名称广告和户外广告要规范,统一制订标准。二是建立建管并用机制,整顿流动市场。对街头市场、马路市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整顿,有店的必须坐商归店,无店的个体经营户和个体摊贩必须进入市场,或按指定的地点进行交易,严禁出店经营、乱摆摊点、游散经营。三是建立封闭管理机制,整顿施工场地。所有临街的建筑工地都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实行封闭作业,所有的建筑材料不准堆放在临街面。各施工单位在办理建设手续前,必须签订建筑垃圾卫生的清运管理合同,并缴纳保证金。四是建立齐抓共管机制,整顿环境卫生。狠抓文明创建活动,搞好各单位机关卫生、家庭卫生的管理工作。 (5)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目前我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部分生活垃圾被直接填埋和处置,不仅生活垃圾中可利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基至成为疫病传播的发源地。因此,要把垃圾处理与污染防治纳入循环经济轨道,针对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问题,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置,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村村设置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全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转变垃圾末端处理为从源头抓起的全过程整治的认识,使之达到资源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目的。 总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关系到人民的安康乐业,要针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创建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与品位。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环境卫生质量是社会水平和人民经济生活的反映。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对环境卫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有关部门的工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慢慢实现。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对消除垃圾、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为广大市民创造美好的环境都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措施 前言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3个文明建设的加强,对环卫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环卫工作也愈来愈重要。卫生环境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些外商投资办厂往往首先看城市的卫生环境。从实践看,环卫工作是“三分干、七分管”,只有管理上去了,环卫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才能更加显著。 二、我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概况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事关全社会、得益全社会的庞大系统工程。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和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开放意识、文化水准和社会公德的集中体现。 建国以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单一计划指令下的发展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口户籍制度的改变,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急骤增加,国家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原有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不断崛起,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全国城市中广泛开展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使之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随着城市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之中。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突破了计划经济主导体制下相对单一的、依靠行政命令的封闭模式,逐渐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协同、综合管理”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它为组织城市政治经济活动、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正常开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从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现行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依然沿袭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运行模式,虽然在经济运行机制转轨过程中作了一些改革,但还远远跟不上城市经济、社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旧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下,一方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城市的环境管理又滞后于建设发展,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情,这是城市政府职能错位的写照;同时,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关系不顺、职能交叉、机构臃肿、政出多门、效率不高,暴露了城市环境管理关系不顺的许多矛盾,而且,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同样滞后,法规体制不完善,许多新出现的城市环境管理问题缺乏依法行政的依据。 三、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管理的措施 城市环境较为复杂,人口稠密,住房拥挤,不少城市中的工业区和居民区没有截然分开,加上交通车辆多等,造成废气、废水、噪音、粉尘等污染,影响环境质量,危害群众健康。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树立大卫生观念,从总体规划到小区的布局要有一个统一的安排,才能保证环境卫生质量的提高。 1、明确目标。卫生质量和生活质量是相关的。在经济能力所允许的条件下,分批分期地实施,增设环卫设施,强化环保意识,执行法律,保护环境,做好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环境卫生质量管理,制定了以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计划,要求在三年内改变卫生面貌,加强了街道的清扫,已达到省级卫生城市的要求。近期目的和远期规划相结合,显著地提高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 2、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标准。为了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按照国家要求,把有关环卫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标准,科学地量化,每项工作要有目的、要求和完成时间,要经过科学地论证,确认其可行性后,由当地政府批准实施。这样量化后的指标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3、加强管理。环境卫生的目标确定后,要由牵头单位负责协调,督促检查。主要是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抓好信息反馈,组织检查评比,指标要落实到各部门,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提高环境卫生的质量要加强信息管理。检查和暗访相结合,并采取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方式,加强制度化管理,形成管理网络。重点抓好环卫部门,把日常的工作落实到班组,责任落实到人,建立责任制,分片包干,扫、保、管结合。 四、建立新型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永恒目标。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基地和载体的城市,其城市化程度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因此,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将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思路。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搞好我国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必须首先认识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现代化城市需要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这是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要处理城市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属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在按照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的同时,既必须努力地学习国际上先进城市在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期实践中的先进管理方法,又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这个管理机制在其建立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几个基本管理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环境是资源、是财富、也是生产力,而统一、高效、科学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则能够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使城市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个理想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应该是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确立、调整和完善,都必须以人的利益为最终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3、分级管理的原则 我国城市管理是以市、区、街道三个层次组成的,要对城市环境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必须实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一级是市政府管理,负责对全市整体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区政府管理,负责对本区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街道办事处及其居民委员会管理,负责对社区和群众自治的管理。三级管理不是各自为政、块块分割,而是统一指挥下的有机的协调管理。在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这一问题应该日益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为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向看,只有有效地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街道、居委会、社区管理的范畴,并成为其主要工作,才能真正保证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各项职能落到实处。 4、依法管理的原则 依法管理是现代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现代城市管理进步的标志。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制化应该具有合法性、民主性、科学性、可行性、可信性、统一性和稳定性,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依法处置的能力。同时,要按照专属权限制原则,经过法定程序,建立一整套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规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法制意识。 结语 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它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综合问题。解决它的问题有着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有意识的努力,需要多领域的综合支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环境卫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过程,努力创新办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多更好地引用市场机制、社会机制解决问题,政府、市场、社会始终保持互动合作,无疑将使城市环境卫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新时期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思路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卫生和疾病的传播途径极为重视。本文在此从环卫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做好城市环卫工作的思路措施。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前言: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也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作反复性大、覆盖面广、艰巨性强,突击整治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但易出现“回潮”与反弹,难以达到长效和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状态。如何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处理好环境卫生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环境卫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环境卫生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外部面貌,起着窗口的作用,更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和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城市环境卫生已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发达国家把环境卫生的好坏作为衡量领导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城市面貌对投资者的感觉更直观。在去年,我们太原市开展了六项综合整治,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不管是投资者、旅游者还是我们普通市民,都感觉到城市明显的干净整洁了,这肯定会提高我们太原市的身价,进一步来讲,就是保证了我们太原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流失。现在有一个新概念:城市及其环境是重要的国有资产。通过环境的改善,吸引外商投资,推进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繁荣,实际上也是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 二、提高对城市环境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卫生工作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由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环境卫生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切实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仍然是“十一五”期间的繁重任务。因此,政府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充分认识城市卫生整治与管理,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区域内管理与整治更要加强,要从治理和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加强宣传教育鄙弃不良习惯的影响,坚持以改善环境为出发点,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有效防范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三、加大环境卫生监察管理力度 为了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各级领导对城市环境卫生都要十分重视。城市环卫管理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这就要求组织专业的环卫监察队伍,对城区进行日查、周查和月查,并及时提交检查汇总报告。 解决办法:环卫监督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作业规范和考核办法,对城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考核。每周对城区环卫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反馈,督促整改和提高。每月对城区考核情况汇总报环卫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中还根据工作实际和大市区的发展要求,提出各城区加强环卫管理的局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考核中,监察队伍与城区环卫单位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对发现的阶段性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下发,得到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本着为市民服务、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重点加强对不同内容的监管,冬季对清理积雪、煤灰污染,夏季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撒漏、垃圾箱(桶)污染、垃圾车污水撒漏、雨季流黄等方面的监管,对污水撒漏和垃圾死角、野垃圾场等环境问题及时拍下影像资料,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是实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基础 城市环境卫生是一个系统的动态性工程,具有可变性、反复性和广泛性,突击性地抓整治可在极短的时间里解决其突出问题,使市容市貌迅速改观,但这是权宜之计。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变突击整治为正常工作,依靠日常管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一是要搞好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城市道路就像城市的脸面,主要道路的清洁质量要严格按照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标准实行全日制的保洁,次要道路达到定时保洁,确保大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二是要抓好垃圾清运管理。避免垃圾裸露造成“二次污染”,大力推进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并逐步向垃圾分类收集过渡。三是严格建筑工地的管理。对建筑垃圾实施统一清运和处理,做到日产日清,杜绝垃圾乱倒和沿途抛洒滴漏现象。四是要加强垃圾粪便处置工作的管理。根据地理条件,依照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采用必要的处置方式,提高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效果,尽量降低对地面水、地下水、大气及周边环境的污染。五是要注重公共设施(备)的配置和管理。配置要合理,数量要充足,使用要方便,管理要规范,形式要雅观,使之发挥应有功能,服务于城市。 五、强化责任,增强市民的环卫意识 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 2、二是积极开展创建“红领巾义务监督岗”、“老年志愿者监督岗”、“社区文明监督员” 以及进一步开展社区居民义务参与环卫等活动。 3、三是坚持创建行动与宣传教育紧密联系,继续开展城区“周末大扫除”活动。 4、四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的一系列文明市民教育活动。 5、五是坚持开展各类文明卫生创建,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卫生、全民参与环卫管理的良好氛围。 六、处理好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或多或少存在,就近倾倒和乱倒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在山沟,有的在水库边,有的在荒地,有的在平原挖坑填埋,还有的就在市区内坑洼地带和废旧场所将垃圾堆积成山,给城区环境卫生造成极坏影响,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子孙后代健康贻害无穷,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相背离。 解决办法: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各街道和村(居)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置,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村村设置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着眼长远,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倒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后代造福。 七、冬季迅速清理积雪,恢复道路交通问题 北方的冬季,时常有大暴雪降临。尤其地势起伏较大,北部临海的地区,强烈的北风携带湿气,在陆地抬高的情况下,极容易形成大到暴雪。大雪降临后,不仅人行和车辆交通压力大,而且,城市道路也无法清扫保洁,容易形成垃圾大量积压,清运困难,甚至形成新的垃圾死角。因此,大雪过后,迅速行动,清理积雪,恢复交通,成为以城市管理部门及社区为主的重要政治任务。 八、总结 因此,我们必须对城市的空间环境卫生实行全方位的管理,维护城市环境的整洁,使城市环境卫生与城市的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城市人民对生活、工作环境质量的需要。同时,我们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市容法规、市容文明规范等的宣传,发动群众,人人动手,清洁城市,逐步使市民增强环境意识,共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社会公德,达到提高素质进一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我们就一定会建设出一个优美文明的现代化城市。这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改革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人中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改革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使其能够适应甚至能够帮助城市向前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卫生公共产品需求。将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投入;市场;政府;职能 一、前言 随着工业化步伐加快,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但是,在城市很快扩展的同时,城市管理的水平却明显滞后,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城市病”在中国一些城市屡见不鲜。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作为城市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在城市政府领导下,行政主管部门依靠专职队伍和社会力量,依法对道路、公共场所、垃圾、各单位和家庭等方面的卫生状况进行管理,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的环境。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繁杂的长期的重复性很强的工作,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由政府统包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城市管理形势和任务,政事不分、多头管理、人员冗杂、技术水平低、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庞大等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环卫改革的措施,尽快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科学合理、高效长效的环卫管理体制,成为环境卫生行业发展的必然。 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改革建议 1、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目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着政府职能不清、多头管理的问题,以城市道路保洁为例,城市道路一般包含机动车快慢车道、绿化隔离带、人行道、两侧绿化带四个区域。当前城市道路的快慢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的保洁有三支队伍,环卫专业队伍负责快慢车道的清扫保洁;各街道办事处“门前三包”保洁人员负责人行道的清扫保洁;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的保洁由园林部门负责。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把相关环卫的职能和权力相对集中在一个统一的部门行使,以摆脱传统因过细的部门设置而造成的拘泥于单一行业甚至部门利益的角度思考和行事的定式。如公共道路清扫保洁,可以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施的范围,将所有道路快慢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的保洁划归环卫部门负责。同时要将一定的权利下放,街道办事处是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管理层次。政府可以把市一级管不好、管不了,而应由街道办事处管理的事情交由街道管理,并给予相应的工作和管理权力,做到权随事走,责权利相一致,以增强街道办事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 2、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监管协调作用 新时期,随着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深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亦势在必行,那些不宜由政府直接承担的如行业评优、技术推广、咨询服务、人员培训、信息交流、质量监督以及企业资质审查、组织项目招投标以及政策、法规、标准的起草、论证、建设项目评估等事务性、基础性、前期性的工作,由环卫管理部门组织,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办理,从而促进传统的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政府工作逐渐转移到对环卫作业进行宏观的管理工作,并对环卫作为服务市场进行调调控。职能的转移就要做好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市场管理和监督调控的掌握工作,并且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手段,来强化环卫作业宏观管理和环卫作为服务的市场管理,真正的做到环卫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机制完好的环卫运行环境。另一方面,环卫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全市环卫作业的统一的监督管理标准和体系,由此来加强政府监督和指导环卫作业的作用,将环卫管理工作纳入市、区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实施目标管理和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组织优势和职能作用。 3、改进人事劳动制度,加强环卫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各城区环卫管理部门要根据职能的要求,按照精简的原则,对岗位重新进行定位,合理安排岗位的数目和职责。把岗位分别管理层和作业层,管理层较高的职位,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由人社局和环卫主管部门组织公开人员招聘工作,从笔试到面试,择优录取。一般的管理人员,要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将年轻的人才、有学历的人才和有能力的人才吸收到环卫管理队伍中来。对于作业层,要引入企业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根据作业量的需要,进行最优组织,竞争上岗。不断提高环卫职工队伍的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能胜任现代化环卫服务体系的环卫队伍。目前我们要加强全市现有的环卫管理部门的业务骨干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学习,提高业务知识能力,并选派优秀的业务骨干到发达地区甚至是外国先进城市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的知识理念,提高职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技能。努力开展一线环卫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建立学习型的环卫工作集体。政府在财政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开展形式多样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职工进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环卫作业的效率,同时拿出一部分专项经费,对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将市场化机制引入环卫管理 研究表明,政府作为环卫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往往出现服务的成本或价格居高不下。由政府垄断的垃圾收集行业所付成本比私营承包商高出30%-40%。造成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缺乏是一些主要的方面。环卫服务的市场化,将大大提高环卫服务的供给效率。目前,在环卫行业引入市场化机制并经实践证明取得明显效果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两种:(1)BOT方式建设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由政府与私营投资者就某个大型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签定合同,政府特许民营部门负责设施的融资、建造、运营和维护,在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地转让给政府,政府以承诺的服务价格来补偿民营部门的支出并保证其合理回报,等同于民营部门对公共部门的融资租赁,价格风险由公共部门承担。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就是以这种形式建设的。BOT的优势在于:其一,可以降低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通过采取私营企业筹资、建设、经营的方式,来吸引各种投资参与环卫基础设施项目,将原来政府准备用于这些方面的资金转用于其他公共物品的投资与开发。其二,政府可从项目公司建设和运营的活动中获取一定的税收,为今后接管此项目或建设其他项目提供部分资金基础。其三,可以分散投资项目的风险。将由政府承担的风险交由投资者、贷款者及其他当事人共同分担。(2)环卫作业服务承包经营。合同承包是通过招投标竞争授予服务合同作业经费来自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是投资主体由承包单位提供服务,适用于道路清扫保洁服务。如:把城市一定面积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的作业内容面向民营企业进行发包,由民营企业在测算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承包,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环卫作业,政府只要足额支付承包款,并对民营企业的作业质量进行考核和监管。 三、结语 总之,现行的城市卫生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了环卫行业向多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实施深化改革的措施,尽快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科学合理、高效长效的环卫管理体制,已成为环卫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关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思考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引发了一些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健全的环境保护法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本文着重在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建设上来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环境;环境问题;法律建设 1引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实现了飞速的增长,在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城市化在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享受的时候,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问题。面对着日渐加大的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压力,我国正在不断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也逐渐在城市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过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进步,其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不仅如此,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建设也变得愈来愈健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面临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还比较艰巨。为了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城市经济、文化等的同时,大力提高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水平。本文将着重在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建设上来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 2存在于我国城市中的一些主要的环境问题 纵观自上个世纪至今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与发展的情况,不可否认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巨大成就,不但城市市容市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经济与文化水平等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的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总结下来主要有酸雨、城市垃圾处理、水质恶化等问题,下面就对其分别进行叙述。 首先,大气污染日渐严重,引发酸雨问题。清洁的大气环境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必要保障,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且多样化的工业企业出现在了城市的土地上,厂子排放的烟尘与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城市的大气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只有少数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有些城市甚至的超过了国家三级标准。大气污染严重导致的酸雨也给土壤、建筑、河流等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尤其以我国的华南与西南地区最为严重。 其次,未对城市垃圾进行合理处理。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在不断加大,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这就无形中使城市中的垃圾产生量大大增加,而且城市垃圾的产生量还在以每年10%的数量在逐渐增加。目前垃圾的有效利用率还比较低,这就需要将更多的土地用于堆积垃圾,不仅造成了土地的浪费,还容易引发环境的二次污染。 再者,主要河流的城市段水质逐渐恶化。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这几年来,工业企业单位排放的废水量也在增加,而且排放的废水中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有些是处理不达标的,这就使经过城市的一些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又者,地下水超采导致城市地面下沉。因为水资源的匮乏,使得一些城市开始采集地下水,但是过度的开采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引起城市的沉降,进而直接威胁到市民的生命安全。 最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还折射出了一些环境问题就是城市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人均的绿地占有率也比较小。 3如何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法律建设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热火朝天的进行,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建设也变得愈来愈健全,健全的环境保护法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下面就对如何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法律建设进行探讨分析。 3.1注重环境行政立法 注重环境行政立法是我国环境法律建设的必然选择,在立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以下三点进行明确规定,这就是: 第一,各级地方政府所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二,环境执法部门所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三,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行为所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的责任。 除此之外,各个地区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需求,建立一定的地方环境行政法规。 3.2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 在建立了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之上,还必须将其落到实处,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促使国家与地方环境行政法规发挥真正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作用。除此之外,必须要做的就是摆正环境监理人员的位置,令其真正以公务员的身份执行环境执法的任务。 3.3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有机结合 为了切实地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就是不错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措施。比如:变生态环境的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对企业的排污费进行改革;对于环境保护的项目提供优先优惠的贷款;建立健全的环境税征收制度,对于那些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行为征收自然资源税,对于那些产生环境污染物的行为征收污染税等。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知道城市建设浪潮的兴起与发展为我国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化享受,但是我们还要必须面对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众多环境问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担子在日渐加重,为了能够提高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法律建设是势在必行的,相信通过建立有力的法律保障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现代城市的环境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浅谈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摘要】环境卫生质量是定社会生水平和人民经济生活的反映。随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对环境卫生质量的要求来越高。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有关部门的工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慢慢实现。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对消除垃圾、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为广大市民创造美好的环境都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探讨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3个文明建设的加强,对环卫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环卫工作也愈来愈重要。卫生环境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些外商投资办么往往首先看城市的卫生环境。从实践看,环卫工作是“三分干、七分管”,只有管理上去了,环卫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才能更加显著。 一、我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概况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事关全社会、得益全社会的庞大系统工程。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和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开放意识、文化水准和社会公德的集中体现。 建国以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单一计划指令下的发展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口户籍制度的改变,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急骤增加,国家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原有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不断崛起,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全国城市中广泛开展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使之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随着城市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之中。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突破了计划经济主导体制下相对单一的、依靠行政命令的封闭模式,逐渐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协同、综合管理”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它为组织城市政治经济活动、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正常开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从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现行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依然沿袭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运行模式,虽然在经济运行机制转轨过程中作了一些改革,但还远远跟不上城市经济、社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旧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下,一方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城市的环境管理又滞后于建设发展,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情,这是城市政府职能错位的写照;同时,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关系不顺、职能交叉、机构臃肿、政出多门、效率不高,暴露了城市环境管理关系不顺的许多矛盾,而且,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同样滞后,法规体制不完善,许多新出现的城市环境管理问题缺乏依法行政的依据。 二、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管理的措施 城市环境较为复杂,人口稠密,住房拥挤,不少城市中的工业区和居民区没有截然分开,加上交通车辆多等,造成废气、废水、噪音、粉尘等污染,影响环境质量,危害群众健康。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树立大卫生观念,从总体规划到小区的布局要有一个统一的安排,才能保证环境匹生质量的提高。 1.明确目标。卫生质量和生活质量是相关的。在经济能力所允许的条件下,分批分期地实施,增设环卫设施,强化环保意识,执行法律,保护环境,做好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环境卫生质量管理,制定了以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计划,要求在三年内改变卫生面貌,加强了街道的清扫,已达到省级卫生城市的要求。近期目的和远期规划相结合,显著地提高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 2.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标准。 为了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按照国家要求,把有关环卫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标准,科学地量化,每项工作要有目的、要求和完成时间,要经过科学地论证,确认其可行性后,由当地政府批准实施。这样量化后的指标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3.加强管理。环境卫生的目标确定后,要由牵头单位负责协调,督促检查。主要是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抓好信息反馈,组织检查评比,指标要落实到各部门,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提高环境卫生的质量要加强信息管理。检查和暗访相结合,并采取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方式,加强制度化管理,形成管理网络。重点抓好环卫部门,把日常的工作落实到班组,责任落实到人,建立责任制,分片包干,扫、保、管结合。 三、建立新型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永恒目标。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联合国组织各国政府签署的《里约宣言》指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康的、富有成果的环境和权力。并强调“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市民参与下进行”。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政治、经济、生活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呈现向城市发展的聚集效应。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基地和载体的城市,其城市化程度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因此,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将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思路。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搞好我国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必须首先认识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现代化城市需要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这是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要处理城市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属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在按照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的同时,既必须努力地学习国际上先进城市在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期实践中的先进管理方法,又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这个管理机制在其建立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几个基本管理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方针。这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 城市环境是资源、是财富、也是生产力,而统一、高效、科学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则能够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使城市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城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离开了人就不存在城市管理,人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理想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应该是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确立、调整和完善,都必须以人的利益为最终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3.分级管理的原则 我国城市管理是以市、区、街道三个层次组成的,要对城市环境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必须实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一级是市政府管理,负责对全市整体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区政府管理,负责对本区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街道办事处及其居民委员会管理,负责对社区和群众自治的管理。三级管理不是各自为政、块块分割,而是统一指挥下的有机的协调管理。在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这一问题应该日益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为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向看,只有有效地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街道、居委会、社区管理的范畴,并成为其主要工作,才能真正保证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各项职能落到实处。 4.依法管理的原则 依法管理是现代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现代城市管理进步的标志。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制化应该具有合法性、民主性、科学性、可行性、可信性、统一性和稳定性,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依法处置的能力。同时,要按照专属权限制原则,经过法定程序,建立一整套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规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法制意识。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浅析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城市环境卫生的好坏是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最直观、最直接的标志之一,在城市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而且还与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成正比。因此城市环境卫生必须搞好,真正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关键词]环境卫生 管理 建设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治是现代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优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城市功能作用的最大化需要整洁卫生的环境。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制约城市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卫生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工作反复性大、覆盖面广、艰巨性强。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妥善解决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1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规划不合理 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城市的建设力度,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不合理现象在小城市中普遍存在。随着小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建筑改造、建设新小区的步伐也在提速。由于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城市的环境卫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然而在城市中仍然有一些地方存在“脏、乱、差”现象,还需要采取措施解决。一方面是在建筑后期很难重新规划放置建筑垃圾的场所。另一方面,已经建成的设施不能满足目前城市发展对环境设施的要求,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2 环境管理投入不足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化,一些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市场经济发展较慢,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财力的投入不够,致使环卫设施滞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垃圾也日益增多。寸土寸金的城市似乎已经没有容量去容纳新的环卫设施,原有的设施早已无法满足现状。造成废物堆积,污染环境,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卫生问题。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环境卫生不够重视,对居民未进行正确的环境观念的引导,自然不会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去发展环境保护工作。 1.3 环境管理人员参差不齐 每一个城市直辖区内的环境工作都由不同能力的职能部门执行监管,执行人员队伍所接受的培训、对环境工作的认识不统一,他们所管辖的区域也决定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且市民环保意识薄弱。虽然近几年一直在提倡环保,但是实际贯彻落实效果却令人堪忧,随地乱扔垃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另外,城市中还存在许多小型超市为吸引顾客无偿提供塑料袋的现象,因而造成白色污染。同时环卫队伍缺乏活力。我国城市的清洁都是由国家统筹下的环卫系统工人负责,由于这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普遍人们都觉得环卫累且脏,薪水又不够吸引人,所以行业竞争力度不够,环卫队伍服务能力不高。 1.4 环境管理责任不明确 随着小城市不断扩大城区面积,加快发展步伐,市区、街道交叉的公共部分出现管理职责不明、甚至无人管理的现象。由于城市环境卫生涉及内容多且范围广,形成监管盲区,还存在管理交叉现象,双方互相推诿。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和新规划的城区,由于疏于管理,露天垃圾场随处可见,垃圾随地乱扔,不仅污染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还会对水质进行污染,对城市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 1.5 环境管理体制、立法不全 环境管理工作是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它不只是环境部门的单项工作,还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环境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能对环境工作人员进行很好的保护,在执法过程不能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导致环境法无法实施,从而使环境工作人员不能依据环境法来执行任务。为了管理城市环境卫生,政府虽然设立了“三同时”政策,但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许多公共设施的数量很少。 2 解决方法 2.1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环境问题是一所城市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根据市、区、街道三个管理层面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管理幅度,对其城市管理核心职能进行明确定位,并合理分配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等职能。建构“无缝隙”的行政管理模式,强化市、区、街道管理三级责任平台,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充分对城市建设的环境设施及环境工作进行合理安排、规划。 2.2 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在环境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加大对于环境卫生管理与宣传的投入。如:增加环境卫生的公益广告,发动公众参与管理。市民不仅是国家的主人翁,也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中的一份子,有义务为做好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所有城市居民都应该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保护中来。因为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应看到环境管理所带来的长期社会效益。 2.3 加大对环卫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起一支“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素质优良”的环境卫生作业和管理队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针对区县级的环境管理人员,应加强培训,树立环境管理工作的标准与规范,严格按照标准来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管理效能,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加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和提高环卫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主人公,切实提高环卫工作人员的利益,提高现有环卫工人的危机意识,使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2.4 明确区域管理职责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管理工作职能的一部分,治理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仅仅靠环卫行业是不够的,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协作。对于市区、街道出现交叉的公共路段,应建立城市环境卫生区域管理制度,明确到人,明确职责。各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可以追溯到管理辖区的部门。各部门分工协作,各自管理好辖区内的环境卫生,提高工作效率,区域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不留管理和作业的重复点、空白点,避免空位、缺位和盲区。 2.5 改革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 环境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政府工作要做到细致明确、不留死角。在交界区要明确管辖范围,做到职责分明。政府是一个城市的最高权力者,应该主动协调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问责机制,防止权钱交易,实现人人成为环境卫生的监管者。提升各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让环境工作每个人都有责任。同时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城市环境管理人员的地位,使环境执法能够落到实处,以切实发挥环境管理岗位人员在保护环境及环境执法中的职能作用。 3.结语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如何有效进行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管理好城市的环境卫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它的开展需要全体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不仅需要环境卫生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管,还需要提升城市居民的环卫意识。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从各个层面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切实美化城市环境。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全社会都应树立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意识和理念。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论文:新时期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思路措施研究 摘 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容市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发展速度。因此需要对城市的环境卫生情况加强管理。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因此对于生活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的环卫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发展的重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对新时期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其环卫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且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做好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工做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工作的强度较大,而且覆盖的面积相对较广。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保持环卫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城市的长足发展。 1 城市环卫工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投资商的投资,因此要想给投资商一个较好的印象,首先要从城市的“脸面”出发,因此,城市的环卫工作就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城市的环境和卫生工作是整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吸引投资商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和卫生状况的了解和考察,可以看出城市领导的能力,同时直接影响到投资的规划和投资数量。可见,城市的环境和卫生管理也是一种无形的财产,通过对环境问题的改善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不仅会影响对城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会起到一定的增值效果,促进城市的未来的发展。 2 提高对城市环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了保证城市环境和卫生治理的效果,首先需要对提高城市环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情况下,环境卫生工作属于公共事业,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环境卫生的质量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的差距。因此,相关的城市环卫人员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以改善环境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的环境污染,实现对社会公共卫生的管理。只有加强人们对于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认识,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城市生态的发展。 3 加大对城市环卫监管力度 现如今,为加强城市建设的力度,城市的领导者个管理者杜宇城市的形象问题加强了重视。进而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加大了检查和监督力度。具体的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环境卫生治理规划,经过审查部门审查之后要进行具体的贯彻和落实。要定期对城区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最终形成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总。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城区环境卫生的检查和监督工作中,需要检察队伍和环卫单位加强交流和沟通,处理的过程中也要分清主次,循序渐进。要本着为市民服务的原则,以净化城市环境为最终目标。另外,要根据不同季节的环境卫生污染现状来采取具体的促使。对于冬季来说,主要的监管和治理工作要放在路面积雪的清理上。相反,夏季的卫生治理则主要针对建筑垃圾或者是垃圾箱、车等,加上城市的污水处理。与此同时要做好环卫治理的反馈工作。 4 保证环境治理的长期性 对于城市环境的治理工作来说,其动态性和系统性较为突出。另外在治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解决的。要想使得城市环境治理体现出一定的长期性,需要以持之以恒和常抓不懈为宗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对城市路面进行清理。要根据相关的标准来对其进行治理,而且要长期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大环境得到清洁。 第二,要做好城市垃圾的清理和运输工作。要尽量避免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因此,要将城市的垃圾进行集装,直接将其进行分类处理。 第三,要对建筑工地的垃圾加强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形成建筑垃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这些垃圾进行统一的处理,每日垃圾每日清。 第四,要加强垃圾粪便处置工作的管理。根据地理条件,依照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采用必要的处置方式,提高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效果,尽量降低对地面水、地下水、大气及周边环境的污染。 第五,要注重公共设施(备)的配置和管理。配置要合理,数量要充足,使用要方便,管理要规范,形式要雅观,使之发挥应有功能,服务于城市。 5 强化责任,增强市民的环卫意识 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5.1 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 5.2 二是积极开展创建“红领巾义务监督岗”、“老年志愿者监督岗”、“社区文明监督员”以及进一步开展社区居民义务参与环卫等活动。 5.3 三是坚持创建行动与宣传教育紧密联系,继续开展城区“周末大扫除”活动。 5.4 四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的一系列文明市民教育活动。 5.5 五是坚持开展各类文明卫生创建,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卫生、全民参与环卫管理的良好氛围。 6 处理好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或多或少存在,就近倾倒和乱倒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在山沟,有的在水库边,有的在荒地,有的在平原挖坑填埋,还有的就在市区内坑洼地带和废旧场所将垃圾堆积成山,给城区环境卫生造成极坏影响,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子孙后代健康贻害无穷,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相背离。 解决办法: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各街道和村(居)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置,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 7 总结 因此,我们必须对城市的空间环境卫生实行全方位的管理,维护城市环境的整洁,使城市环境卫生与城市的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城市人民对生活、工作环境质量的需要。同时,我们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市容法规、市容文明规范等的宣传,发动群众,人人动手,清洁城市,逐步使市民增强环境意识,共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社会公德,达到提高素质进一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我们就一定会建设出一个优美文明的现代化城市,这也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后勤管理论文:浅谈人的素质与学校后勤管理 摘要:后勤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后勤工作要求从事该工作的职工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品行修养、基本技能和较强业务素质,对管理者而论,其素质、技能要求要更高一筹,即全兼容。 关键词:规范、端正、整洁 一、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对后勤人员素质的要求 后勤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后勤工作要求从事该工作的职工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品行修养、基本技能和较强业务素质,对管理者而论,其素质、技能要求要更高一筹,即全兼容。 1、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人的各种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是灵魂,是我们开展和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将其作为后勤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来看等,否则后勤工作就会错位乃至误入谜途。 2、要有一定的开拓精神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事业的重新规划、布局的重新调整,后勤社会化已势在必行。作为后勤管理者必须勇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为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以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具有开拓精神就成为学校后勤管理者应具备的又一个重要素质特征。 二、后勤管理与后勤人员素质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管理的成效又取决于人的素质,可见我们应深入研究、分析素质的内涵,辨证的看待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管理行为以及管理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 1. 后勤工作的服务职能受后勤人员强烈的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制约 后勤的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学校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努力掌握服务技能,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后勤职工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服务,努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 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受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的制约 素质和管理能力休戚相关。众所周知,健全管理体制,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方法,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学校应拥有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后勤人员群体。 3. 后勤工作的经营职能受后勤人员尤其是后勤部门 领导的勤俭意识和改革开拓精神的制约后勤部门为充分利用人、财、物自身的价值,必须扩大服务项目,实现物业化管理,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以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压力,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三、加大改革力度,实行优化组合,以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 学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实行优化,这是一个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系统工程。提高职工素质是根本,要针对后勤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如定期组织后勤职工学习,进行有关法律、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学习,既提高文化素质,又达到教育的目的,努力做到“四个必须”:⑴必须正确认识育人的重要性。服务育人是对学校后勤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为学生服务就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关怀,同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育人要求渗透到服务工作中去。⑵必须具备良好服务技能。单凭一股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后勤人员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⑶必须注重后勤职工的示范作用,初中生在校三年,几乎每天都与后勤人员打交道,后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上,举止、衣着、仪表都在学生注目之下,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首先要遵守,因此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⑷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四、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于学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保证作用。职工对总务处负责,总务处对学校负责,责任明确,职责分明,第一,要做时间的结合者。后勤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今日之事今日毕,而且应该认识到,今天耗用时间不只是为完成正在做的工作,同时还得为明天将做的工作奠基,为未来作好准备。第二,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时间。后勤管理人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能。一要计划工作用时。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事情何时做,要心中有效。二要分清主次工作。把众多的工作排个顺序,依次办理。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保证作用还得依赖于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达到优质服务。在工作中做到八个字: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这是服务艺术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总务后勤优质服务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后勤管理论文:关于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及全员聘用制的推进势在必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继续深化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后勤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 【论文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 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 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 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3.1 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的要求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学习是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根本目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在后勤服务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下,后勤服务从福利型服务向商品型服务转变,原先粗放型后勤管理必须向集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3.2 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3 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全员聘用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全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拥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能、较丰富管理经验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容易在竞聘上岗中获得优势,或较易进行转岗。 3.4 适应后勤现代化的需要 后勤现代化,意味着有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应用到后勤管理服务当中。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先进理论,树立科学的后勤观是当前后勤管理队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求成员既能适应制度改革,也能跟上技术进步,在专业技术资格、理论学习研究上与时俱进。 4.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4.1 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2 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4.3 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结构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管理团队,保证后勤服务全面、可持续发展。 4.4 人才引进和外部交流同步进行 除了在内部选拔、提升后勤管理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外部机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才,通过外部招聘给原有后勤管理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观念。在全员聘用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才流动性以服务后勤人才的引进,通过通过其他政策倾斜降低人才流失。 4.5 建立积极有效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原则。首先应在制度上保证后勤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维护其规范性、权威性,树立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信心;其次,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及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认真分析后勤管理队伍中的激励因素,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惩相结合,配合全员聘用制的人才去留模式,适度激励,有效激励。 5.结语 高职院校面临的改革历史使命在当前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本上取决于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集思广益,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及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教学教育发展,适应全员聘用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需要。 后勤管理论文: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摘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及全员聘用制的推进势在必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继续深化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后勤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 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 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 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 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3.1 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的要求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学习是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根本目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在后勤服务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下,后勤服务从福利型服务向商品型服务转变,原先粗放型后勤管理必须向集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 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3.2 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3 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全员聘用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全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拥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能、较丰富管理经验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容易在竞聘上岗中获得优势,或较易进行转岗。 3.4 适应后勤现代化的需要 后勤现代化,意味着有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应用到后勤管理服务当中。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先进理论,树立科学的后勤观是当前后勤管理队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求成员既能适应制度改革,也能跟上技术进步,在专业技术资格、理论学习研究上与时俱进。 4.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4.1 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2 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4.3 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结构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管理团队,保证后勤服务全面、可持续发展。 4.4 人才引进和外部交流同步进行 除了在内部选拔、提升后勤管理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外部机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才,通过外部招聘给原有后勤管理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观念。在全员聘用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才流动性以服务后勤人才的引进,通过通过其他政策倾斜降低人才流失。 4.5 建立积极有效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原则。首先应在制度上保证后勤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维护其规范性、权威性,树立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信心;其次,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及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认真分析后勤管理队伍中的激励因素,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惩相结合,配合全员聘用制的人才去留模式,适度激励,有效激励。 5.结语 高职院校面临的改革历史使命在当前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本上取决于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集思广益,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及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教学教育发展,适应全员聘用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需要。 后勤管理论文:试析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及培养路径初探 【摘 要】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素质对开展后勤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结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指出了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的培养方法,其中包括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锻炼、树立服务意识等多个方面,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工作发挥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干部 素质 奉献精神 服务意识 1.引言 对于高校后勤部门来说,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素质,有利于促使管理干部更好的履行职责,凝聚后勤管理干部的力量,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后勤部门面临的环境会发生变化,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这无疑就增加了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的难度。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 2.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2.1思想政治素质 第一,政治责任感。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的行动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相统一。第二,实事求是,一视同仁。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在工作中,对所有人员要平等对待,不能有偏私,要实事求是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同事和领导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增加亲切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还能够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第三,以身作则,以诚相待。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严于律己,自己最不到的事情,决不能要求别人去做。要真诚待人,关心师生的需求,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困难,为后勤部门做出应有的贡献。 2.2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要博学多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勤奋学习,学习的内容既要包括思想理论知识,也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并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2.3经营管理素质 第一,组织能力。能够独立策划工作方案,具备良好的思路,保证工作落实,做好总结工作,并推广相应的经验和方法。第二,语言表达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要学会措辞技巧,语言技巧,根据工作的对象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措辞清楚,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三,开拓创新能力。做好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工作,以顺应变化的新情况,做好内容创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调查研究能力。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后勤部门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并重视分析和总结,为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2.4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有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精神,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师生,奉献社会。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3.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的培养路径 3.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为开展自己的工作储备知识 要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首先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用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来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重视自身实践和技能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才干是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高校后勤管理干部要加强自身的锻炼,不管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中,都要加强自我锻炼。 3.3虚心学习和采纳别人的意见,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对自己的工作,应该及时反思,自我检查,自我解剖,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虚心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的措施,做到与时俱进,以 好的适应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各项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4树立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当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要了解师生的困难,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他们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注意帮助师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有一颗真诚的心。 3.5加强管理干部的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管理干部在后勤部门的作用,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所有的工作人员当中做好表率作用。为了加强个人修养,做好表率作用,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6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是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这就要求他加强与师生之间的联系,掌握他们的需求,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师生具有年龄的差异,他们的文化程度和自身素养也不尽相同,他们对后勤部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4.结束语 总之,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的出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不管怎样,只要后勤管理干部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自身修养,他们就一定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后勤部门做出更大的贡献。 后勤管理论文:论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客观要求。从分析其本质入手,探讨了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质、现状、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 后勤管理是对后勤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质是探索并遵循后勤管理的客观规律,以实现后勤保障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对工作实施管辖和治理的过程。要评价一个单位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际水平,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考评,否则后勤管理科学化就只能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所以,加速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步伐,就必须开展对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对后勤管理本身科学与否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其实质是解决后勤管理本身的标准化问题,即建立以定量评估为主、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可以准确衡量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后勤管理评估的现状 (一)后勤管理缺乏标准化评估体系 项目评估在我军后勤的研究和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后勤装备效能评估、后勤演习评估以及后勤保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长期以来,我军缺少后勤管理方面的评估体系,无论是部队后勤还是后勤部队,对于后勤管理都缺乏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评估指标。要评价后勤管理的水平,不能仅仅依据主观意愿和临时拍板,应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后勤管理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 一方面,评估工作是一种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它既要求综合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军事后勤学,又要求结合决策层、执行层与研究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这就对后勤管理评估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科学化这个课题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尽管我军后勤理论工作者对后勤管理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得一些很好的评估方法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后勤管理评估缺乏完善的信息数据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需要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作为基础。但是,我军后勤管理长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在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没有进行较好的统计和保存,加之后勤部门对于取得的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整合,使大量数据闲置、流失。 二、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为考核后勤管理工作提供量化工具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一套以定量评估为主的评价标准,它本身就是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每个指标都是一个具体的量化工具,可以准确地评估和反应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劣。运用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来考核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主观臆断、定性分析和随机判断的传统做法,提高后勤部门的正规化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性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后勤管理部门考核、评价后勤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可以作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指标。有了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每项指标按照要求的标准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后勤管理决策涉及后勤领域各个方面,如物资供应、教育训练、装备建设等,在这些决策中往往需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而通过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可以获得历史数据、现状信息、未来信息,从而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筛选,最终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突破后勤管理的思维定势,在改革和创新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打破以往后勤管理评价缺乏标准、后勤管理多凭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的定式,探索出一条既适应我军后勤管理现状又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管理模式。因此,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顺应新军事变革潮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内容可以分成3种类型:后勤成果类指标、后勤消耗类指标和后勤效益类指标。无论是哪个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它的核心都是标准化问题,都可以用如下方法确定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首先,将后勤管理科学化作为体系的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再运用统计数据和科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和评分标准。在这个体系中,既有明确的可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也有“模糊”的难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所以,对于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定量指标(客观指标)和定性指标(主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 其次,确定指标体系要进行适当的分级,可将评价指标分为一、二、三级指标等,一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组成,二级指标由三级指标组成。下一级指标在选取时,要着重考虑能否体现上级指标的主要内容,是否符合评价目标,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所占的比例是否均衡等。 第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经验方法(主观判断)确定指标的权重,即确定评价准则。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依托我军现有信息化平台建立评估决策系统,用科学的手段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将我军的后勤管理推向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一)构成要素分析法 构成要素分析法就是按照影响后勤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来设置指标体系。例如,后勤管理若按照专业保障能力设置指标,就包括油料、军需、运输、财务、卫勤、营房等构成要素,可以将这些构成要素作为一级指标,然后再将这些要素的职能构成和影响因素设置为下一级指标,进而建立起层次分明的评估指标体系。它的优点是可操作性强,指标不易重复,便于进行单项评估;缺点是后勤管理包含若干构成要素,导致指标体系条块分割,无法反应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设计法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设计法都是以后勤建制为基础,就是自总部往下级(或基层往上级)对后勤模块进行划分,根据评价对象的情况设置评价指标,各级部队的后勤按照保障环节再做进一步的细化。这样,评估指标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它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适用于内部自我评估或者是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单位的评价;缺点是层次较多,工作量大,指标体系比较复杂。 (三)动态指标设计法 在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有些指标要考虑多个单位使用,有些指标对于某些单位存在缺项问题,有时还要考虑时间变化、环境变化等。所以,在设计时应分析影响后勤管理的各种要素,建立动态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技术性和合理性。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源于后勤管理实践,它既是后勤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分析,又是后勤管理活动标准的具体体现。在加速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中,要尽早地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既要用这个指标体系指导后勤管理活动,又要在后勤管理活动中完善这个指标体系,密切协调,相互促进,从而将我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稳步向前推进。 后勤管理论文:加强后勤管理保障“三集五大”建设顺利进行 摘 要:文章从分析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的地位入手,探讨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的发展,指出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后勤保障服务 发展方向 发展途径 按照国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通过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建立科学的“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一流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司,后勤保障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通过进一步创新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能力,实现工作的新突破。 1.后勤保障服务的地位 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后勤工作是生产经营的安全保障。后勤工作担付着厂区、办公区生活生产设施的维修保养工作及生产经营人员的车辆、饮食、医疗服务,如果出现问题,轻者将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安全隐患,重者将带来设备毁损,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②后勤工作与广大员工息息相通,是对全体职工的服务。把后勤工作搞好了,就会使广大职工有一个好的心情投入到安全生产等重要的工作中去,就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③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准具体而直观的体现。无论是各种创建活动还是迎接上级组织的各项工作检查,文明卫生、整洁优美的企业环境必将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则会引起不悦。 2.后勤工作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公司“两个转变”的推进和“三集五大”体系的全面建设,公司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正在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后勤工作必须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实现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通过科学的后勤管理、有力的后勤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有效的后勤资源整合,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广大员工。 3.后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后勤分散管理,不能实现整合优势。目前后勤服务中各单位机构设置各类,后勤处、车队、医院、食堂等后勤部门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没有实现大后勤格局。 3.2与生产部分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后勤部门在管理手段、标准化建设、班组建设、信息化建设较生产部门起步晚,水平低,加强后勤建设与管理工作,缩小并赶上生产部门是后勤工作的重点工作。 3.3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由于传统观念对后勤工作的影响,造成人员结构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后勤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技能化要求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远远不能满足后勤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4.后勤工作的发展方向 后勤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公司“两个转变”的新要求,以科学规划为统领,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全面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后勤资源,加快转变后勤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科学规范、集约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后勤工作新格局,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5.后勤工作的发展途径 5.1加强标准化建设,为后勤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公司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全面启动后勤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意识,推进后勤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与后勤业务高度融合,管理、技术、工作标准衔接配套,全面、系统的后勤标准体系,实现技术标准全业务覆盖、管理标准全流程覆盖、工作标准全岗位覆盖标准化体系 5.2加强班组建设,开展职工创新活动,为后勤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加强班组建设,是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文明高效、培训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的优秀团队;把班组长培养成为政治强、业务精、懂技术、会管理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基层管理者;把班组员工培育成为具有一流素养、一流业务技术、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劳动者;充分发挥班组建设在加强后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保证。 班组八项建设(基础建设、安全、技能、创新、民主、思想、文化、班组长队伍)活动开展以 来,公司各项工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职工安全意识提高了,后勤基础设施健康水平提升了,后勤服务规范有序了,职工工作更规范、更高效、更轻松了。 在班组建设过程中,一线职工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立足岗位不断创新,深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例如我公司车管处使用车辆定位监测管理系统,建立车辆状态实时动态管理,车辆油耗同比大幅降低;后勤处员工自主研发先进的物业报修管理系统,系统内置房屋台账系统、查询系统和语音报障系统等多项功能,对物业报修维修工作实现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职工医院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开发了职工体检结果查询系统,并对职工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5.3转变管理方式是企业后勤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通过科学的后勤管理、有力的后勤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有效的后勤资源整合,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广大员工。 我公司对后勤处、医务所、车管处、物业公司、食堂酒店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各单位在后勤服务中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各部门分工合作,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配合、事后有回访”,后勤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 搞好后勤服务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三集五大”的不断深入给电力后勤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宽广的空间,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加强后勤班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使电力后勤服务工作更趋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 后勤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在高校教育工作改革及创新发展中,后勤管理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将高校后勤管理作为研究重点,对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中,以人为本工作构建的重要性,总结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分析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核心目的是通过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明确人才培训目标,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稳定创新。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方法分析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高校不仅将教育作为核心,而且也应该将后勤管理作为重点。后勤管理工作对院校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融合,可以使高校管理者关心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创设合理的教育、后勤服务环境,以便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构建了企业运行的管理模式,他们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充分满足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因此,研究中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后勤管理的核心内容,具体管理方法如下。 一、“以人为本”后勤管理工作的意义分析 1.有效促进教学质量 对于良好的后勤保障工作而言,可以提升高校的运行活力,促进高校改革工作的稳定创新。而且,高校在管理工作方法整合中,通过以人为本后勤管理工作的构建,可以实现人才的稳定培养,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支持。 2.充分展现时代精神 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可以明确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伴随经济时代以及科技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工作的责任较为重要,所以,在高校管理中,为了让学生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及生活,通过完善性后勤管理工作的构建,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院校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保证。 3.全面提升服务管理 伴随社会经济的整合,服务管理水平逐渐提升,在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需要构建完善性的整合管理机制,通过对市场运行状况的衡量及创新,需要构建标准化的整合管理办法,优化高校服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在后勤管理工作创新中,需要相关人员在操作按照市场的运行需求,构建计划经济整合办法,满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 通过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院校的管理存在着社会化的现象,意味着高校管理工作在以往的单一化管理中发生了转变,形成了全方位、多功能以及开放性的社会模式,但是,随之出现的就是高校服务的社会化,一些校内餐厅、校内超市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忽视学校中的治安管理规定,从而导致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出现社会化问题,为管理工作的构建造成制约。 2.经营及管理工作的限制性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经营方式构建中必须有管理服务进行支持,意味着管理即为经营服务,又要驾驭经营,因此,管理者为了更好的构建经营服务,会更多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在高校后勤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其带来的风险,为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化造成限制。所以,在高校后勤管理及经营活动构建中,需要避免这些限制因素的出现,完善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创新。 3.后勤管理工作的制约性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一些管理工作的无法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需求,降低了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同时,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的管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些自办后勤、垄断经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后勤管理工作不到位,限制了工作内容的有效整合,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在后勤管理中,一些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中得到运用,导致后勤管理服务无法满足学校及师生的发展需求,使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低下,制约了院校的稳定发展。 三、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的构建 1.明确后勤管理目标,提升管理价值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一些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容易忽视这些问题,将教学中的重点放在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导致后勤保障工作流于形式,为高校管理创新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明确后勤管理的目标,所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在后勤管理工作中,需要将服务学校的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学校发展、师生生活等问题的分析,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工作,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后勤管理目标也需要结合校园文化、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等内容,制定长期的后勤管理工作,满足后勤管理工作的价值需求,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需求。第二,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积极开展后勤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应该明确管理工作的内容,工作中需要倡导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认识到自我价值,在工作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明确工作的核心目标,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稳定创新。 2.引进信息化管理,实现工作创新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其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工作内容,管理对象存在着人员复杂性、事物多样性以及信息交错性等特点,这些因素的出现也就增加了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若在整个管理工作构建中,缺少系统性的整合方法,也就会出现高校后勤人力、物理以及财力资源浪费,而且,其管理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需要在“以人为本”思想确立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办法,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数据进行科学调研,认识到管理的内容,明确管理办法;第二,通过对高校运行状况的分析,进行院校发展状态以及信息量的确定,构建信息化的后勤管理工作,完善工作设计中的组织方法、服务项目以及采购需求等,促进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有效创新;第三,定期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到现代化的后勤管理服务需求。通过这些工作的完善,可以明确信息化的管理内容,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构建。同时,在后勤管理服务系统设计中,通过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整合,可以为高校提供战略化的决策支持,并实现高校与国际院校的相互接轨,而且,在该种环境背景下,通过思想及行为的转变,可以为后勤管理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坚持与时俱进,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3.强化后勤育人工作,促进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完善中,管理工作的构建需要促进用人管理工作的创新,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所以,在现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这种高校文化的建设,将学生以及教师的利益作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结合高校的实际需求构建先进化、服务化以及公益化的管理办法,满足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需求。第二,对于后勤管理人员而言,在工作中需要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通过对优良思想以及信息文化的宣传,引入全新的文化管理口号,并制定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之中,实现后勤管理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第三,在后勤管理工作设计中,应该将后勤管理质量提升作为核心,满足以人为本思想工作的落实需求,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4.强化员工为本理念,完善管理机制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应该将员工作为主体,完善管理机制,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通过对管理学理念的分析,可以在后勤工作中建立“X-Y”的理论,其中X理论为“人性恶”,主要强调通过惩罚手段约束员工;‘Y’理论为“人性善”理念,主要是通过激励制度的构建鼓励员工,在实际执行中可以发现,Y理论的成果较为明显。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通过激励措施的构建,可以有效培训员工的服务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主人翁精神,而且也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中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个人目标,实现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完善。第二,在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需要在奖励制度明确的基础上,注重对员工的精神鼓励。所以,在后勤管理中,相关管理者需要发挥民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更多活动参与机会,使其在活动中提高表现欲望,员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提升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第三,建立健全的评价管理机制。在后勤工作构建中,需要对后勤人员给予公正的评价,及时弥补员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表现良好的员工应该给予肯定,提升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同感,完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机制,突出管理目标的价值性,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创新以及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支持,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经济理念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保障部门作为促进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顺应时展步伐,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核心,探究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在管理工作构建中,也需要将教师以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构建信息化、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积极推进后勤管理工作,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内容的可持续化。 作者:孙峰 单位:常州大学 后勤管理论文:医院后勤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该文通过阐述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具体分析当前医院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医院后勤管理的对策,有利于提升医院后勤管理的水平,为推动医院更加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医院;后勤管理;解决对策 医院后勤管理主要涉及医疗物资的储备与管理、事物管理、医疗涉笔的购买与维护、基建工程的管理等多项内容。其中,在整个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后勤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为医院的日常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保障,而且还能够为医院的医疗工作和科研任务起到重要的协助作用。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工作效率的高低,所以强化医院后勤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强化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1.1是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 医院的后勤管理主要是为医院一线的医疗工作提供更多基础性的保障服务,是医院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支持系统。其中,医院的后勤管理主要是负责医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水电服务和物资采购、供应等内容,所以提升医院后勤管理效率是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1.2是优质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 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具有直接的影响。其中,医院在向社会提供各种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后勤做保障,尤其是在现代医院各类医疗技术和设备现代化、信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在医院后勤管理的过程中更应该实现现代化,真正成为医院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让医院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 2医院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后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医院后勤管理水平 医疗工作是医院不断发展中的中心工作,也是医院重要的经济来源。其中,医院后勤工作无非就是医院发展过程中跑冒滴漏的修修补补,是医院发展过程中水电气暖的供应保障,日常工作的技术含量较低,所以存在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情况。在另一个方面,医院后勤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存在营收的项目,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是医院发展中的消费部门。这样长而久之,医院管理者便忽略了后勤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管理工作的难度性。 2.2医院后勤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后勤管理工作 以往医院的后勤管理队伍主要是以在编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为主,而在编的工作人员只出不进,所以占据的比例不断缩小,劳务派遣工作人员占据的比例又不断增大。这样在职工作人员的学历较低,知识结构非常单一,难以满足现代设备应用的工作要求。同时,因为后勤工作岗位的待遇较差,无法解决员工的编制问题,且员工的晋升认定非常困难,从而导致大部分高学历的后勤工作人员流失,造成后勤工作岗位人才缺乏。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医院后勤保障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常常会多花费冤枉钱而反复维修施工的情况发生。 2.3后勤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属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但因多种原因导致医院始终存在官僚主义的问题。通过比较社会企业和医院,医院内部的人员流动数量较小,所以部分工作人员在相关的管理岗位上喜欢依据自身多年的经验展开后勤管理。这样始终在经验总结的禁锢下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常常会忽略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原则,出现管理理念陈旧古板的现象。因此,部分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在接受新的事物方面常常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 2.4信息化程度偏低,后勤管理效率低 医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后勤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始终按照行政命令来展开工作,严重影响了医院后勤管理的效率。之所以医院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后勤管理所投入的资金较大,而短期无法取得良好的收益。同时,大部分医院建筑修建较久,所以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实行信息化技术,常常会因为基础设施先天条件不足,增加了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难度性。因此,将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人工管理转变为向智能化管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2.5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阻碍了医院整体的发展 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所设置的部门和岗位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后勤管理的消耗成本。同时,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缺乏节约意识、预算意识和科学意识,所以造成了医院发展过程中各项资源的浪费。资源浪费现象不仅是资源配置上的一种低效率或者是无效率,更是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的不作为,从而对医院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强化医院后勤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后勤管理的水平,便需要医院管理者将后勤工作合理的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还需要适当加强对后勤工作的政策倾斜,适当增加医院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量,不断提升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以便能够充分调动起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当将医院编制岗位向后勤倾斜,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后勤保障人员岗位职称晋升的渠道,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提升医院后勤管理水平奠定人才基础。 3.2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升后勤人员业务素质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所以为了有效提升医院后勤管理的保障水平,便需要全面提升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新医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应该充分重视医务人员的培养,指导后勤工作人员接受教育培训,以便最大限度提升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同时,在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的环境中,医院后勤管理还应该积极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士,以及专业技术较强的维护保养人才、掌握节能环保知识的专业人才和工程监理人才,不断强化后勤管理人员参加岗位职能学习和技术培养,以便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医院后勤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执行力。只有充分重视医院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才能够让后勤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现代化发展。 3.3改变人才录用制度,构建优胜劣汰机制 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系统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尽量优先录取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其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学历,而且还需要非常熟悉医院后勤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同时,在录用医院后勤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组织后勤管理人员参与严格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相关的人才对业务水平和相关知识储备进行考察,合理构建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警告处理,并将其与绩效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多次不合格的人员给予离职处理。 3.4转变运行机制,推行社会化管理 通过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采用社会化管理方法,主要是对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合理引入先进的社会元素来突破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以便让医院的社会服务项目能够与医院后勤的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医院后勤管理采取社会化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后勤管理的工作质量,促进医院医疗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将社会化管理方法合理融入到后勤管理中,不但能够实现医院后勤人员的分流,减少医院后勤服务的开支,而且还能够保证医院后勤人员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升医院后勤管理的效率。 3.5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升后勤管理水平 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其所产生的大数据不仅可供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的数据对比,以找出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且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的模糊管理逐步往数字化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加强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医院后勤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并促进各科室的日常工作逐渐形成量化指标,从而提高医院的节约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有助于对变配电、锅炉等重要设备的实时工作参数进行动态监控,以激发发现安全隐患,进而提升医院的安全水平。 3.6加强成本核算,节约后勤管理开支 医院后勤保障不仅要有大量的投入,而考虑到医院的后勤工作,不仅点多面广且其投入线也相对较长,因而也极易导致浪费的现象发生。对此,作为医院的后勤领导,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务必致力于相关规章制度的健全,尤其是针对物资的采购,应务必建立一个严密的保管制度,并加强对成本的核算,如此方能切实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并确保良好的投入产出比。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变化,公立医院的后勤工作虽是遭遇了一定的挑战,但也同时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作为公立医院的后勤工作者,应务必积极调整自身的工作思路与心态,并结合医院的运行关系体系积极推行专业化的技术监管,如此方有利于服务区域集约化、后勤设施信息化以及后勤岗位专业化的后勤管理保障模式形成,进而使医院的后勤工作亦能满足社会医疗卫生的发展需求,进而为新时期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发展指明方向。 作者:陈新刚 罗玉琪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后勤服务中心 后勤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转型思考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后勤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并指出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促进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转型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也迎来了深刻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新环境下高校应当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工具,发挥互联网在后勤中的作用与功能,实现传统后勤管理的现代转型,促进后勤管理标准化、智能化与精细化。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必要性 当前随着“数字化校园”深入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成为了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转型升级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利用“互联网+”,可实现校园服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效益以及效率,这也是高校后勤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共建共享,使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惠及全体师生。其次,“互联网+”时代,学生与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已离不开网络,并期望学校能够通过互联网向其提供更为便捷与高效的后勤服务,这也给高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后勤管理也必须转型升级应对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新诉求。此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监督体系也更为健全,高校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后勤满意度评价体系,广大师生可更全面利用互联网系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反馈作用,促进后勤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一)观念制度滞后 目前高校普遍运用了校园一卡通等技术,给师生校园生活带来了一定便利,但总体来看,由于经费、观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校园后勤管理外部开放以及内部整合等仍需进一步加强,其现状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及个性化服务等需求。并且随着高校扩招,服务对象日渐庞大,而许多高校在应用“互联网+”创新服务管理上仍然显得较为滞后,仅将互联网作为学校新闻通知的平台,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观念缺乏,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同时,高校后勤管理发展是一个动态进程,其需要系统规划以及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整体规划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在,而一些高校由于后勤业务外包,导致后勤管理存在职能模糊、责权不清等问题,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发展造成影响。 (二)信息共享欠缺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范围大,涉及面广,部门关联程度高,数据采集点多,因此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并且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到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其信息资源相对较为分散,与各个部门间的关联程度较高,这也更需要学校后勤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高效性。而目前高校后勤不同业务间信息分隔以及垄断等现象较为明显,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部门间沟通不利,信息交流不畅通。这些问题导致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不同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不同业务间关联性受到影响。例如后勤服务系统中修缮管理、餐饮服务以及宿舍管理等都独立存在,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共享,导致高校后勤工作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等变得更为繁杂。 (三)平台开发不足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型升级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而目前一些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软件开发随意性强等问题,由于高校外包信息化建设业务,后勤信息化系统构建中缺乏单位人员参与,所建立起的系统软件同高校师生日常应用相脱节,针对性不强,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型效用大打折扣。由于技术力量以及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限制,高校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以及相关功能拓展也存在一些瓶颈。 (四)专业人才缺乏 “互联网+”给高校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由于高校管理重心偏移,后勤部门人力资源往往难以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后勤管理是高校中的薄弱环节,其人才招聘引入门槛较低。而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来看,管理服务人员配置不科学、后勤工作人员服务创新能力低、技术水平不足、业务素养差等问题仍大有存在。随着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转型发展需要大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这也导致后勤工作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后勤管理人才问题进一步凸显。 三、“互联网+”环境下促进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而言,信息化转型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标在于为师生服务。“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部门应始终坚持服务、育人宗旨,立足于教育服务,创新理念。其次,高校后勤是非营利性机构,其不产生利润。而在新环境下,虽然后勤管理部门经营自主化与产业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其作为高校自身管理机构的重要部分,理应得到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等方面支持。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基于师生角度,设身处地关注后勤业务发展情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使经费投入常规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软硬件设施,提升管理质量。同时,高校应构建后勤工作团队专门负责后勤管理信息化各项业务,积极同从事高校后勤软件开发管理的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后勤工作转型的技术储备。此外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应规范各项后勤工作,明确信息共享制度体系,促进形成信息全面、制度一体与结构统一,并且与社会发展与师生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二)促进信息共享 高校后勤工作以主动、热情、高效为宗旨,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后勤服务管理模式也已无法满足后勤信息化需求。针对当前后勤服务理念方式滞后的现状,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后勤管理投入力度,构建起服务平台系统框架,并具体结合后勤信息化进程,增添各类信息化模块,同时应注重信息资源整合,将网站、新媒体等系统进行全面融合,实现数据统一,推动“智慧后勤”、“数字后勤”等建设,提升后勤信息流动精确性与即时性。其次,通过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合,实现高校信息共享与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以开放互联、协同智能的管理服务系统,促进互联网平台同后勤业务的深入融合。此外,高校也应借用智慧后勤管理服务系统,促进同其他高校间的联动与交流,实现校际间信息资源共享,构建起协调、开放与创新的共同体,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为适应互联网媒体平台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应借势而为,建立起多元化服务平台,提升后勤管理效率。如构建数字后勤服务大厅、后勤服务APP等,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便捷与高效的服务;开通高校后勤微信公众号,向师生推送各类后勤服务信息,同时融合成绩查询、校园卡查询等,构建评论专区促进工作人员与师生间的互动,将其打造为高校后勤文化之窗以及服务育人的主阵营;不断丰富后勤信息化服务的衍生品,强化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挖掘高校后期服务层次与需求,创新管理理念,有效延伸后勤服务范围,通过后勤服务平台的全面构建,使各方分散信息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此外也可创新平台开发模式,实现后勤服务平台多元化。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由学校后勤集团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联合开发推出的“嘀咚校园”高校O2O平台,其通过多方合作,利用APP实现学费、水电费缴纳、一卡通充值、图书馆查阅、洗衣预约、学生二手市场、物流配送以及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多项功能,为在校师生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服务系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后勤集团的“互联网+”发展。 (四)强化人才管理 首先,针对高校后勤岗位用人机制,实行岗位竞聘制度,由普通岗位到领导岗位,全部以公开竞聘的方式招揽人才,提升后勤各部门员工积极主动性,为后勤管理专业化与精细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入,构建起专业性更强的管理队伍。其次,高校应经常性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培训、校际间学习考察等,更新服务理念,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加强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前来高校交流培训,组建起高素质管理团队;同时高校后勤部门也有必要将考评与激励机制应用于后勤工作队伍当中,全面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此外也应加强对信息管理员的指导与培训,积极组建学生管理团队,对专业管理队伍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锻炼与实践的机会。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应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紧跟时展步伐,满足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对后勤管理的新需求,创新管理理念与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推动后勤信息化转型,进而使后勤管理惠及高校全体师生生活,成为广大师生与员工的坚强后盾,促进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陈伟鹏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后勤管理处 后勤管理论文:行政后勤管理创新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理论已经逐渐成为时代倡导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行政后勤管理中同样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最终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化,管理方式更加完善。本文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探讨当前学校教育行政后勤的管理方式,旨在为加强与提高学校管理权益和效率。 关键词:“以人为本”;行政后勤管理;路径探索 “以人为本”的行政后勤管理理念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以人为本”理念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核心,将人的因素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并且通过不断地激发与激励,将人力资本价值和竞争实力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实现人自身的综合发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条件,顺应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教职工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提高自身工作的自觉性,强化工作服务意识。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根植于行为管理理论,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中始终围绕着“人”,以以人为中心,切实保护人的尊严,并且在不断地管理中用科学、合理化的方式激励员工的能动性,通过鼓舞能够让员工的士气得到上涨,最终使得员工在接下来的行为中产生良好的作为。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时刻以“人”为中心进行教育行政的管理,突出“人”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主导与主体地位。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作为第一要务与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最大程度的对人的能力进行挖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的发展,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主要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首先,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以“人”为中心,能够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让教育行政管理的步伐更加稳定,相关的工作变得更有时效性。如果完全剖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与宗旨,那么即使系统上的管理很全面,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以人为中心的工作管理理论来源于以事为中心,以“事”为中心的实践发展离不开以“人”为中心的行政管理理念,在单一的以“事”为中心管理中,是完全将事情的效率作为中心点,注重工作成就的提升,但是缺少人性化的东西,因此即使拥有健全、合理的程序,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变的不符合“人”的实际,由此可见,在完善科学化管理方法以及标准化程序上,要切实的做到以“人”为中心,这样在制定与实施管理方法上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为制定出的规定最终是由人进行实施的,人才是这其中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是由人进行提高的。因此,具体的管理工作离不开以“人”中心,即使在以“事”为中心的工作管理中,也要充分的尊重员工,适当的鼓舞员工,营造出积极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够在完成程序上的安排后最大程度发挥人的能动性,为提高工作效率做出了很大的作用[1]。其次,要充分尊重人的发展,关心员工的生活以及相关的心理变化,教育工作者要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打破以往僵硬化的相处模式,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友谊,管理者对员工的尊严与人格要格外的尊重,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中最为基本的做法之一。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充分的调动工作者的能动性,加强工作者的参与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对员工进行工作上的鼓舞,一方面能够让员工得到自我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让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员工在得到尊重与肯定之后,能够独立并且自觉地完成相关工作,这样的做法充分呼吁了以“人”为本,并且员工在这样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能够保持心情愉悦进行工作。在以往以“事”为主体的工作中,忽略了对员工的管理,这使得在脱离群众之上所制定出的程序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一味的追求效率方面的东西,忽略了员工的能力承受限度,即使员工迫于工作的压力按照规定所工作,那么员工的内心也是消极的,即使短时间内工作的效率可以明显看出,长此以往,员工的精力得到耗费,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与关怀,员工的工作兴致下降,最终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脱离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管理是不可取的。在传统的科学管理中,相关学者以科学管理为主要的目的,注重管理上的提高,对教职员工缺乏了解与关怀,即使在薪资待遇上给出了较高的价格,缺乏对员工心理关怀的工作最终也是冰冷的,高薪酬能够引导与吸引员工的工作动力,但是长时间冷漠、机械的工作环境也会使得员工的工作动机受到影响。人在物质生活中同样需要足够的精神生活,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二者不可抛。由此可见,教育行政机关在解决与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问题之后,还要丰富员工的心理需要。这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企业品牌建设一样,在教育行政后勤管理中同样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文化,让员工找到归属感,丰富员工的精神层面,了解员工的内心渴望,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荣誉感、参与高、成就感等。以“人”为中心并不是以单独的个人为中心,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以“人”为中心,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是个体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并且发展的潜能也都各不相同,因此,要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充分尊重每一位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意义。并且要不断地为员工创造发展的机会,行政机关对于所管辖的员工要提供培育、发展、适应的机会,让员工不断地充实自我、实现自我[2]。 二、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中需要切实的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这是进行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学校的整个管理系统结构运转,需要遵循一下原则: (一)遵循科学性的价值追求 遵循科学性的价值追求能够让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得到科学化的执行,并且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进行办事,即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有创新,产生了新的理论与管理方法,这也都是在科学化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同时受到两种规律的制约,一种来自于教育规律的制约,另一种是教育规律的制约。具有着超强的规律性,因此,要充分的遵循科学化的要求,采用新的管理理论,树立整体最优化的优点,将各部门的工作管理进行分层,最终呈现出每一个部门的人员都在层次之中,实现系统管理的要求,让每一个部门都各司其职,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相对的工作,既有权利又有义务,二者是相对的。 (二)以“人”为本需要遵循教育行政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在学校的教育行为中,需要坚持并遵循方向性的原则,方向性的原则指的就是按照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指的就是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应该充分贯彻国家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为依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我国教育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下,能够让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更加完善,管理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并且沿着国家和党的指导路线能够确保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在不断发展中,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促进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遵循民主性的原则 追求民主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其中也包括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遵循民主性要求在相关的行政管理中,必须充分的对民主进行发扬,以群众为基础,集思广益,全面调动各方面的参与、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在学校这个教育平台中,全体的教育工作者是其中的主人,参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是他们应有的权利,同时也附加着一定的义务,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工以及师生员工,他们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管理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拥有着双重的权利且扮演着两种角色,所以在学校召开重要的会议或者重大的问题,需要通过代表会、座谈会等形式,让群众进行参与,体现民主发扬民主,广泛的听取民意,做到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主的最大化,同时也让决策更加科学化,执行起来更加的顺畅。 三、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具体实施对策 (一)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强化沟通交流 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核心,更离不开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因此,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人格与尊严,在此基础之上强化沟通与交流,行政管理者与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民主化的提现,只有二者之间保持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最大程度上加强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促进行政管理工作得到效率的提升。强化沟通交流也能够体现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一方高高在上一方望而却步的样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具体的工作管理中,学校要充分且全面的对员工进行保障,在满足员工基本需求后,加强心理上的沟通,了解内心之中最大程度满足,并且要积极的投入到员工的生活之中,了解员工的基本生活情况与内心所求,及时的给员工付出关怀,实现物质与思想并存的引导与启发,在和谐的相处模式与工作环境之下,使得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 (二)在依法管理基础上重视激励机制 相关的管理工作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与管理,因此,在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中需要依法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工作,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从而打造出良好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环境。积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做到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出民主性的特点,体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思想。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打造校园文化的的氛围,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让教育者得到文化层面的熏陶,也有助于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越来越需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为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能够切实的提高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时效性,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能够在管理中塑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能。 作者:史诗德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管理论文:建立现代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模式探讨 [摘要]在新医改背景下,随着医院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后勤管理模式和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医院后期管理体制的变化不但需要积极迎合市场经济,同时还需面对医院发展改革新形势。该文就近几年来医院后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如何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作一综述。 [关键词]现代医院;建立;后勤管理体制模式 医院后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基础,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医院后勤工作直接关乎着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转,关乎到医院职工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医院整体大局[1]。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现代化管理程度现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2]。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后勤管理工作需从计划经济下的自我封闭式服务体系朝着社会化服务转变,以便适应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这就为后勤管理工作模式提出新要求,医院务必加速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1目前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是医院物资、设备、总务和财务等管理工作的总称,管理内容包括医院各个方面,如电、气、水等,一般分为财经管理和总务管理。总务管理主要为房屋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以及生活服务等[3]。财务管理包括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随着现代医院发展规模的增加,医疗服务内容也不断增多,医院后勤管理工作面对的难度也日益增加,此外近几年来医疗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早前传统医院后勤管理体制的缺点日益明显,这使得后勤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4]。当下多数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处于低效益和高耗能状态,医院后勤管理开支显著增加,但预期效果不理想。此外,医院后勤工作人员编制严重超标,工作人员占到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不仅加大人员管理难度,同时也导致医院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成本核算也面对较多问题,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思想错误,多数科室未实施成本核算,科室缺乏无效益管理意识,这些均严重损害医院整体利益。 2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1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实现卫生改革总目标 由于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医院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医院后勤改革的成败关乎医院运行成本的高低,关系到当下市场经济调条件下医院整体竞争能力的强弱。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实现“低廉费用提供优质服务”的卫生事业改革总体目标。医院后勤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整体管理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5]。 2.2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克服传统医院“大而杂”的弊端 医院后勤庞大的服务规模,事事俱全的“小社会”,管理机构繁多,办事效率低下,这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一种表示形式。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若医院还追求样样俱到,不注重社会化资源、信息和服务方面的优势,那么医院极有可能在日后激烈市场竞争中被其他医院所淘汰。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目的在于拆除社会与自身间的围墙,将诸多由社会承担的服务交还给社会,而医院通过市场合理选取有助于自身要求和符合质量标准的医疗服务项目。 2.3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医院服务的质量和减少医院成本 医院提高办院效益就必须减少医疗成本,降低人力资源上的浪费和闲置。工作于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医院重要的人力资源,而其他工作人员的性质均为临床医疗服务,因此其他工作人员人数上需要有所限制。在医院日常服务工作中引入社会服务,使员工在激烈的医疗竞争情况下感到紧迫感和危机感,以便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服务水平以及服务态度,从而使大家从早前“大锅饭”转变为“竞争饭和风险饭”。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需从整体上转变体制,在内涵上将不应由医务人员完成、或可以不要医务人员做,或医务人员也不一定能完成的工作均推向社会,使医院医务人员不仅能集中精力从事医疗服务,同时又能确保全方面的配套和后勤服务[6]。 2.4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盘活医院的人财物 早前传统的医院后勤部门存在机构繁杂,设置重叠,机构间制约和交叉的问题,医院设施和设备追求“小而全”势必导致诸多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跑、滴、冒、漏”现象十分严重,这些均使得医院资源成本不断增加。另外,后勤工作人员缺少岗前培训以及连续的继续教育,往往存在人少干不了事、人多不干事以及出工不出力等情况,加上后勤人员“出口”不畅,使得后勤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偏低,严重制约医院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而后勤管理模式社会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效率和计算成本,使投入产出利益关系影响医院后勤物力、财力和人力的转出,产生足够效益,进而盘活搁置于后勤服务多个方面的资产[7]。 3建立现代化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模式的几点思路 3.1后勤管理模式社会化 医院想要节约后勤管理支出成本以及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就需打破早前传统管理模式。医院需要裁减后勤工作人员,降低医院后勤服务和人力资源成本及必需对医院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医院可通过利用社会力量为医院医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该方式不但能极大提高医院整体后勤管理水平,同时还能降低后勤管理成本以及管理难度[8]。委托外包是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有力选择方式,如食堂、洗衣、电梯和保洁均可作为委托外包项目。文献报道,医院通过外包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后勤工作人员因工龄增加而不断上涨的工资,同时还能减轻退休人员带来的巨大负担。然而医院在采取委托外包时需严格审核和考察,选取资质良好的企业。 3.2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制度 多数医院后勤管理效果差、不理想,这与医院后勤缺少管理制度有关[9]。由于后勤管理工作繁多且复杂,所以后勤管理工作中务必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以便为后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确保后勤管理工作有效实施,从而减少或避免盲目或缺失管理。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是医院后勤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有力保障,后勤管理制度的制定需与医院整体情况相结合,以便促进医院管理合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3加强医院运行和管理成本核算 从现代医院发展出发,现代医院后勤不再是传统的后勤服务,而是带有经营性质的经济工作,医院除了加强医院生活后勤管理之外,还需加强物业、设备和物流管理。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竞争日趋激烈,物业、设备和物流管理在综合考虑医院财产保值和增值时必须加强医院运行成本核算,从而有效维持医院整体经济效应。医院结合后勤工作管理特点,对各项运行和管理工作实施成本核算,有效控制费用支出,加强医院运营成本的控制,减少后勤开支[10]。后勤管理部分通过采购、配发以及报废申请制度,做到勤俭节约,从而使用有限的后勤支出尽可能满足较多的医疗服务整体需求。 4结语 医院作为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医院的发展关乎着大众身体健康以及国家医疗水平。随着国内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改革中的组成部分,其工作面对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医院务必重视后勤管理工作,构建健康有效的后勤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作者:徐友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总务处 后勤管理论文:科研单位后勤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分析了科研单位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及性质,并从队伍建设、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探讨了加强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研单位;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今年是山东省水科院建院60周年,60年来院科研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后勤保障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作为科研单位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各项工作皆应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后勤工作也不可偏废。因此,应加强后勤管理,重视后勤工作,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大家爱岗敬业,大力增强后勤保障能力。下面以山东省水科院后勤管理工作为例谈几点体会。 1后勤工作特点及性质 “后勤”一词源出希腊文,意思为“计算的科学”。19世纪30年代最先使用“后勤”概念,并以此作为军事术语。古代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后勤工作最先是战争艺术中重要部分之一,即使有百万之师,如果后勤工作没做好,也一样打不赢。后勤是山东省水科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院水电暖维修管理服务,资产管理,车辆管理物业管理及食堂管理等,对于维护院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研是立院之本,开发是强院之路,后勤服务就是为完成院中心工作提供保障。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重要一点是做好“以人为本”工作,就是关怀全院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心后勤职工的自身利益。“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人是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基本观点,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因此每位后勤职工应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做到优秀。 2注重后勤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作为指导思想,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工作,提高集体效能。队伍建设致力于人与院的科研开发工作的共同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重视人才尊重知识、以鼓励职工爱岗敬业、培养主任翁意识为中心。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一要建立长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严把入口关,将单位内有管理经验的人才调入后勤队伍,也可根据岗位设置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做到后勤工作有传承;二要对队伍人员有管理有关怀,考核中有关怀,关怀中促考核,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渗透管理,从而实现优化后勤职工队伍,提高服务质量之目的。临时用工是队伍建设的有益补充,由于后勤各工种的特殊性,要求必要的暖通工、电工等必须要有,后勤工作关键的岗位、关键的人员、在关键的时刻能起到事办功倍的作用,临时用工人员有时就完成这样的任务。 3加强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重心是细节,细节管理到位出成效。山东省水科院办公宿舍水电暖实行承包,每半年进行考核,根据收费盈亏进行奖惩,作为本年度的评优评奖依据。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十几年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水电暖用量数据库,可根据数据变化,判断发现水电故障的发生。2008年有一宿舍楼总给水地下有漏点,2016年办公区新实验楼地沟给水跑水,都是根据大数据的异常变化发现有漏水现象,能准确找到漏点,及时抢修,避免了损失的继续发生。电工师傅使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品牌不同价格的灯源,同时安装在办公室使用,根据使用寿命和价格进行比较,找出性价比高的灯管作为办公室长期使用的品牌灯源,为单位节约了大量资金。 4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后勤管理制度和规定也应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仪器设备招标人员过去基本由院领导和综合部门人员组成,目前改由熟悉所购设备仪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家组织招标,有关综合部门业务所室相关人员参加,使招标管理制度更趋于科学合理。再如车辆改革是后勤改革的重头戏,2001年院将公用车辆承包给正式驾驶员,包括工资、维修、保险、油料、奖酬金等,通过这种改革形式的承包,驾驶员的服务热情和服务意识有较大提高,受到了院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近年来,由于车况越来越差,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院科研开发工作,驾驶员们自筹资金购置了新车,以满足院各项工作的需要,院对承包内容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达到了单位与驾驶员收入双赢的目的。 5结语 后勤工作事务复杂,头绪繁多,如果后勤工作正常运行,单位各项工作就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反之亦然。后勤职工的工作需要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后勤人员虽然工资、职称、福利均相对较低,但广大职工都能够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希望得到尊重和被认可。后勤工作能让职工和领导满意,就是对后勤职工的最大的褒奖。因此,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让大家共同享受省水科院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应多沟通、多交流,相互之间少一些指责、抱怨,多一些理解支持,全院职工和睦相处,齐心协力,通力协作,共同为实现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任长青 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后勤管理论文:行政后勤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较为重要,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加强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创新行政后勤管理方式,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遵循现代化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原则,逐渐提升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关键词:行政后勤管理;企业发展;重要作用 1引言 在企业实际发展期间,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应当树立正确观念,明确各方面工作要求,逐渐提升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明确各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加大工作力度,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行政后勤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分析 某企业在行政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安排3名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4名管理人员对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同时,还要完成资源整合等任务,能够体现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要求,逐渐提升自身工作效果。第一,含义和内容。行政后勤管理主要是针对行政方面的工作开展管理活动,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主要为:行政后勤管理、人力资源行政后勤管理等,与企业的发展产生密切联系,关乎企业的长远生存。因此,企业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根据行政后勤管理特点等,制定完善的制度,以此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满足企业当前发展需求。第二,重要性分析。对于企业行政后勤管理而言,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对后勤资源进行分配,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完善管理体系。首先,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挥职能作用,对物质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提升各类资源的调整效果,为企业经营与生产等提供物质方面保证。其次,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调配,逐渐提升资金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最后,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将责任制度与奖惩制度联系在一起,通过职责的明确,对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或是惩罚,逐渐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要求,建立专门的管控机制,逐渐优化工作体系,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3工作需求 3.1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企业行政后勤管理机构需要为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使其承担工作职责,充分意识到自身工作重要性,在宣传教育的情况下,提高其工作能力,使其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达到预期的行政后勤管理目的。 3.2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企业在行政后勤管理期间,应当要求工作人员做好服务工作,主要因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复杂,一些管理人员只重视自身工作的完成情况,没有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难以提升自身综合工作水平,导致工作效率与质量降低。在此情况下,企业行政后勤管理机构就要为工作人员树立服务意识,使其耐心执行工作,端正自身心态,做好本职工作。 3.3适当的变通能力 企业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使其根据自身工作要求,建立先进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化行政后勤管理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明确服务内容,指导管理人员细心的参与相关活动,端正自身心态,更加重视自身工作,逐渐提升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增强后勤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满足当前发展需求。 3.4完善的思维能力 企业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通过合理方式应对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突发事件管理能力,主要因为企业后勤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广,较为全面,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明确工作原则,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提升其工作效率与质量。 3.5较好的沟通能力 企业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期间,应当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对各类信息进行反馈,将自身作为整个企业的联系纽带,为各个部门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此期间,应当对行政工作进行全面的协调与沟通,逐渐优化行政后勤管理方式,建立专门的管控体系,加大管理力度,满足当前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后勤管理人员还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相关沟通与协调活动,明确相关工作原则与要求,提高信息资源的流通效率,满足当前工作需求。 4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自身工作重要性,建立先进的管控体系,逐渐提升自身管理工作效果,通过合理的方式应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确保基础建设 在后勤管理期间,应当重视基础建设工作,明确自身工作原则与要求,树立正确观念。首先,企业应当充分落实基本方针与政策,加大行政后勤管理力度,树立全局服务的观念,在指明工作方向的情况下,建立集约化的管理机制,以此提升自身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其次,要明确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标准与规范,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的情况下,优化发展体系。最后,在企业行政后勤管理期间,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工作力度,建立先进的组织机制,对各类基础资源进行配置,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对各类管理方式进行改进,逐渐提升工作效率,加快其发展速度。 4.2加强行政后勤队伍的建设 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应当提升管理水平,创建先进的管理体系,明确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提升团队管理工作水平,满足相关工作要求。第一,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关部门应当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其专业技能,满足工作要求。在此期间,不可以聘用兼职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求其全职工作,使其能够认真参与各类项目,提升其管理能力。同时,还要阶段性的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更好的执行相关工作,另外,还要提升其工作驾驭能力,根据行政后勤管理要求等,对其进行全面处理,明确工作职责,提升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第二,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案。企业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案,重点设置相关工作目标,提升考核评价工作可靠性与效果。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明确相关考核内容,例如:对管理人员进行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考核,逐渐增强其工作效果。为了提升考核评价工作公平性,应当制定动态化监督方案,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满足当前实际发展需求。第三,完善相关政策方案。在行政后勤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做好研究管理工作,充分落实相关政策方案,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问题进行简化处理,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对工作形式进行规范,深入探讨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内容。第四,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在行政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加大管理力度,明确各方面工作职责,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5结语 在企业行政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建立专门的行政后勤管理方案与体系,加大工作力度,逐渐提升管理工作效果,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使用现代化工作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作者:陆云 单位:嘉兴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后勤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运用精细化管理不仅仅要在理念上得到对应认知,同时也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要认真分析学校实际管理问题,做针对性的完善细化,不断地完善制度层面、执行层面、人员培养层面的工作,让精细化管理发挥实质性作用。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不断的严谨化、专业化,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当下实际情况,精细化管理可以更好的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一方面需要参照专业化标准与方法,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学校个体情况,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一、精细化管理基本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的企业管理概念,主要是强调管理中分工更为细化,提升工作效率与品质,提升服务质量的一种现代化管理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则是一种与传统粗放型管理相对的管理模式。该管理理念注重降低管理成本与管理资源,提升管理效果的最终目的。该管理注重责任制的发挥,让管理责任分工且明确化,让每个责任人提升自身工作谨慎性与积极性,最终提升工作效益。 二、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操作方法 (一)服务理念上的应用 高校后勤部分实质上是学校的服务部门,为学校师生日常学习与工作生活服务,该工作强调精细化管理服务理念,是让后勤服务更加的精细化,为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基础保证。后勤服务中精细化管理需要让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更为优质化,促使工作开展的顺畅化。树立对应的精细化管理服务意识、管理目标、工作态度,让服务更为贴心,切实了解师生诉求,主动改善管理水平,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优化升级;在制度化不断的细致化、严格化,树立优化品质的管理目标,保证优质服务意识,从而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成果。 (二)管理方法上的应用 确定了管理理念,接下来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方法操作上。要注重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设定,明确服务标准,完善员工培训管理,让每个环节能够有制度标准可依,让工作形成内在良性循环的闭环状态。将工作精细化处理,必将得到逐一的攻克。搭建一个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氛围。积极纳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运用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促使管理方法的先进化。要对管理方法与理念做有效宣传,注重员工基本意识与能力的培训,确保后勤工作人员能够了解精细化管理将要带来的变化与操作要求,提升全员参与与积极执行的意识。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要讲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工作明确清晰化,确定对应的工作标准、工作范围,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落实责任制管理,每项工作都有对应的责任人,责任人负责日常的监督执行,一旦出现问题则需要让责任人做对应的责任承担,接受工作上的惩处。如果工作良好,责任人以及全体人员则可以获得对应的奖励激励。因此,在人员管理中需要做好工作考核制度、工作监督制度、培训管理制度、人员纳入制度等管理,确保管理制度的完善性,避免传统人管人的滞后管理模式。培训管理中要落实到具体岗位与个人,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培训可以展开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培训时间尽可能地减少工作人员私人时间的占用,避免员工的反感情绪。培训安排要符合实际情况所需,实际解决工作人员的工作问题,提升工作效率,指导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工作理念。培训还可以分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有不同人员与不同时机展开,提升培训的针对有效性。激励制度需要通过奖励与惩处双方面开展,防止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同时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保持适宜性,避免管理过于严格导致的工作人员懈怠消沉的氛围。尤其是近年来反腐工作、节约型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导致部分单位管理过于严格,工作人员整体情绪消沉,更多人员由于上升途径或者综合待遇提升难度增加或者减少过多,导致工作人员中有负面情绪滋生,进而衍生出消极怠工的情况。因此管理制度需要合理,激励机制必不可少,但是不可以过度地打压约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精细化管理运用。要讲工作尽可能的量化成可以评估的标准,注重一定指标的设定,细化到具体细节。同时工作需要日事日毕,做每天或者每周的工作计划,依照每天的工作任务做总结,分析工作问题与优点,不断进化升级。对工作完成情况做监督审查,要做事,也要有反馈,这样才能让工作开展有对应的监督,避免工作懈怠。要让人人承担对应的责任,同时每个人也赋予对应的权利与义务,这样让每个员工都具有更强的活力。让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的反馈,每个人建言献策都应该得到鼓励,让基层工作人员与管理者形成良性对话,有效地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结合管理者的经验做管理应对措施的合理设计,促使后续工作的积极开展。 三、结束语 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操作办法,在实际应用层面需要针对性学校情况做深入讨论分析,切实了解学校具体后勤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精细化管理前人经验做合理的运用与创新,让管理能够落实到实际一线工作需求,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从而促使管理工作有效的推行。要让管理层与执行层都充分的配合,管理理念才有生根发芽的空间,避免因为抵触情绪而导致的不配合情况。尤其是精细化管理中部分管理更为严格,工作松弛度不够,导致原有粗放管理下懈怠的工作人群无法有效适应,甚至做出有悖于管理理念的行为,阻碍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将其阻碍的最终负面效应扩大化,将其嫁祸到管理理念的差错,这样就会形成管理的强大阻力,导致精细化管理落实的失败。 作者:周晓明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管理论文: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优化方法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做好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从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正确认知、做好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核电企业;后勤管理;优化方法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后勤工作存在较高的难度,并在人们心中具有费力不讨好这一思想。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后勤工作有着较强的重要性,各核电企业中员工是其主要的竞争力,进一步凸显出后勤工作的重要地位。各核电企业只有在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与进步。 1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正确认知 1.1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只有后勤工作人员根据核电企业运行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工作目标、准备相关设备,为核电企业进行各种活动提供稳定、安全、质量较好的后勤支持与各种服务,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交通住宿、饮食等服务,并对其工作环境进行完善才能较好地促进核电企业正常高效地进行各种运营活动,进一步促进核电企业与工作人员将自身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日常运营中。后勤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核电企业运行的物质基础,在提高后勤管理质量的过程中,才能较好地使物质基础满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需求。同时在后勤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可以得到较大的发挥,使其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工作任务。其中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还对核电企业自身的工作氛围有着较强的影响,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1.2体现企业的文化形象 核电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在任何时间都对核电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着体现。在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中以及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服务,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检测任务,良好、整洁的企业工作氛围,各种设备完善的工作人员活动中心、整洁宽敞的就餐环境、高质量的接待服务以及整齐的车队等都会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良好的印象。如果后期管理工作质量相对较差,则会产生较强的负面效果。与此同时,后勤管理人员在较好进行工作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文化形象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2做好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方法 2.1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联系 在核电企业中后勤管理工作具着较强的综合性,在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服务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责。例如:资源管控、物资管控、安全管控等。在各种制度与策略落实后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强的管理依据,并较好地提高了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其中后勤管理工作实质又不只属于管理,其管理主要是以服务为基础,是核电企业与工作人员进行科学服务的主要方法。从实质上进行分析,为企业、工作人员、各部门之间进行优质服务,就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实际运行期间,后勤管理人员应主要以高质量的服务需求为基本需求,对自身的管理模式与工作手段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后勤管理与服务统一性与工作的共同发展。 2.2自主服务思想的建立 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性质对于后勤工作的从属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其从属性在具有相应被动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其被动性与主动性相互对应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其主观性得到较好执行,正确地建立核电企业主要为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良好服务的意识,加强主动、超前服务意识的形成。其中防止出现遇事推动推诿、办事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才能较好地提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满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相关需求。同时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自主服务思想,从核电企业实际运行的整体出发,以服务他人为核心进行后勤管理工作,无私奉献、任劳任怨,通过质量较好的服务、热情的态度、完美的个人形象、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核电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保证。 2.3仔细认真进行后勤服务 古人就曾说过,在做大事时,应先从小事做起。在进行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核电企业所有工作人的衣、食、住、行等是其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每一项工作都具有较强的具体性与实时性。各种后勤工作没有大小之分,如果不当处理相关小事也会成为大事,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要求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应与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接触,对其相关意见进行了解与掌握,并在实际工作现场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快速合理的解决。其中后勤管理安全工作也有着较强的重要性,其主要由饮食、交通、工作安全、消防等方面组合而成,其所包含的范围相对较大同时与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较强的联系性。想要较好地提高后勤管理安全工作质量,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则应该充分地深入到基层中去,根据核电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制定较为完善充满细致性的安全检测制度,以相关检测规定科学进行工作。同时在根据相关领域的危险信息数据与各种自然因素为基础提高工作现场的检测力度,对于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解决。另外还应该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工作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解决突发问题时的水平。 2.4提高服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现阶段各核电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通常是由各专业后勤管理服务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怎样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提升,对提高服务质量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各核电企业应与相关专业服务企业制定长期合作关系,提高在日常运行中的交流性与共同合作性,使后勤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直接进行接触,对一站式服务制度进行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服务效率。其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季度审核与调差制度、年终评估考察制度等,进一步提高其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另外,以服务质量标准参数等为核心,对相关检测制度进行制定,提升日常的检测力度,推动其后勤服务质量的快速提升。 2.5提高工作人员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参与情况 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是其服务的主要目标,也是对良好工作环境进行维护的主要个体,在所有工作人员对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进行较强的参与,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并得到各工作人员的认知与以及主动遵守后勤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因此,核电企业应建立相应的部门作为沟通桥梁,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后勤工作的力度,在第一时间内对工作人员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共同努力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 2.6科学解决工作人员的问题 后勤管理工作与领导、工作人员的实际经济利益有着较强的联系性,进一步提供了自身的工作难度,无法真正地满足所有人对其工作质量的需求。但在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抱怨时,后勤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仔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与解决,降低工作人员对其的误解。在解释过程中应具有较强的依据,充分赢得工作人员的信任。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各核电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后勤管理工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提高工作人员对后勤管理工作的参与情况、科学解决工作人员的问题、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联系、提高服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法,核电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在较好地满足工作人员与企业相关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哲 单位:山东核电有限公司
财会专业论文:探析职业核心能力在财会专业《excel应用》课程中的渗透尝试 论文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 财会 excel应用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对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渗透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做了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工作时,除岗位所需技能之外的基本能力素质,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一、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我院财会专业学生,其职业核心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显现出多方面弱势。 (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弱。根据几年来对我院会计系学生的调查,接近80%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欠缺。这一点也符合一般情况,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偏重专业课学习,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和课程教学组织设计能力不足,使学生接受职业专门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2)沟通与合作能力欠缺。90后的高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却又欠缺沟通的年代,很多同学不愿意和父母、老师当面交流,多数同学喜欢网络交流。在教学之初,我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调查测试,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不善于和人沟通,60%以上的学生不能满意地表达自己的预想意图,部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影响了小组合作训练的效果。麦可思总裁王伯庆曾认为,很多岗位要求有基本的沟通能力,高职毕业生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比较低,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领悟新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不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根据情境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优化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大部分学生问题实质把握不准确,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应变能力不强。 (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欠佳。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高职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财会行业,每一项业务或重要工作都会涉及对众多信息的获取、整理、评价和分析。就目前的培养情况看,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对于教师布置的有关市场调查训练项目,多数学生不仅在设计项目调查表方面显现能力不足,对所调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也难以准确分析说明问题,或难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根据环境对市场进行比较好的分析和判断。 二、职业核心能力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靠知识的获取,而是靠行为的训练。这一过程必须在职业活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课程,通过现实获得模拟的职业项目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下面结合《excel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我院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做一下探讨。 2.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提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一般有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人生、对职业缺乏整体规划,学习有盲目性;学习、娱乐以及项目工作任务之间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并在过程中给予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excel应用》,是一门以excel为工具,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线的实践应用学科,是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之初,我就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本课程学习的长远目标:既要了解excel的操作,又能利用excel处理日见财务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运用excel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给学生一张教学计划安排明细表,让学生明白阶段教学结果和当前学习目标,通过整体规划,有效地激励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沟通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excel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弊端。但是,学生在大众场合的发言交流还是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以下方法,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大众场合的交流机会。比如小组之间的探讨、班级之间的交流、情境开展的心得交流、情境成果的展示说明等。并且机会尽量惠及大多数学生,避免总是那几个学生发言。 2.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一般包括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这一能力内容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类似,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有比较好的培养载体——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不善于主动思考,习惯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的分析能力不足,往往造成问题定位不清,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习惯总结,手忙脚乱的处理完一个问题后便束之高阁,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又来一次手忙脚乱。 对于上述问题,我在《excel应用》情境工作过程的实施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示例分析,理论推导等方式,给学生做示范,再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反复训练;2)在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中,每个同学或者小组遇到的问题都可能不一样,老师不可能帮学生一一解决,必须交给学生处理意外问题的办法,比如参加网络学习论坛,与其他小组共同商讨进步等; 3)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避免学生被表面现象所误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认识。 2.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人员面临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原则”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大大增加,在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了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三、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的研究如何根据教学中的得失来完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指导,但由于目前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环境、教学制度还达不到职业核心教育的要求,实施难度较大。只有各级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创造必要的条件,每个教师不断的学结、坚持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具备社会所需求的素质,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 财会专业论文: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财会专业 培养方法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自《教育法》颁布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开展实施,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并提高其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受教育者培养方法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下面从创新思维教学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财会专业论文:试析心理学研究对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启示 论文关健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逆反心理 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我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会计专家潘序伦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会计工作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近年来从国际上的安然到中国的银广夏、郑百文、蓝田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件,让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质疑。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已经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期望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心目中变成了为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校最初的良好出发点背道而驰,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职业道德学习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的美好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学生把职业道德教育完全等同于德育教育.认为接受德育教育十几年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接受教育了。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有待改革,过去传统的理论说教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让学生乐于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学习.不能仅仅通过考试、考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消除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碰到逆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可能比其他专业课教师遇到更多逆反的.不愿学习的学生。要消除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逆反心理的种类。社会心理学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在态度引导中诱发目标对象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其障碍,如偏执型人格。但最直接的诱因则可能是由于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的某些特征引起的。从态度转变的过程来看,常见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这也恰恰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因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超限逆反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如宣传教育中的同类信息反复灌输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育方式等都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例如从开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一直到最后一节课仍在强调。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结果却是学生关起课本不认真听讲。老生常谈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超限逆反心理,也使教师感觉枯燥.没有教学成就感。过度简单重复是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努力避免的教育方式。 2信度逆反 信度逆反是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及信息传递者的怀疑,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造成“信度逆反”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也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有些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受到打击和排挤心中不平.从而认为只有屈服于权势才能生存和高升学校学习的职业道德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社会现实中的丑恶面和制度的不完善与德育教育的正面宣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使许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与抵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针对信度逆反心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的信念,树立邪不胜正的信心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法制不健全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是有可能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些现象肯定会消失。我国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过程中,学生作为未来会计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自己、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教师自身要做学生的榜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怀疑.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和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违规者的惨痛教训了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而且还能够解除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怀疑,消除学生的信度逆反。 3.情境逆反 情境逆反是指不适当的引导时机与场合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之前对环境、客体的总和的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从教育信息传递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方面看教育接受的氛围不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心理需求会有所差异。如果受教育者在某种氛围中有不良情绪就有可能产生不愿意听的心理反应。因此,职业道德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境不同的目标对象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不要在学生不能适应的氛围中强行让学生接受教育。例如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模拟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4.自主逆反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当然.自主逆反的诱发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强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自主逆反心理。作为讲授职业道德的教师万不可有自以为是、强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一定要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去塑造人;一定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坚持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等多种教育方法,以避免自主逆反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有疑问,对教师讲授内容有怀疑时,如果教师采取忽略和压制的态度认为学生讲的都是错误的,是旁门左道的想法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正确、正统的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自主逆反更加不愿意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应该采取尊重学生探索、怀疑的态度共同讨论有怀疑、有疑问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内心真正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5.禁果逆反 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诱因是无充足理由的禁止。禁止本身往往就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又未说明充足理由时就反而会激发人的好奇心理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所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待禁止绝不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一定要做合乎逻辑的分析与反驳。不仅要阐明是什么、怎么样.更要揭示“为什么”;不仅要说明不该怎样“.更应指明”应该怎样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地去做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对待不做假账,在教育时不能简单说作假账是极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被禁止的。而应当分析为什么作假账是被禁止的作假账的危害进一步阐述作假账对个人和社会恶劣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假账的危害性.在未来工作中自觉抵制作假账。 从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成果中,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并非不可逆转只要认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类有针对性地消除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特征,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可程度。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培养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激励学生、相信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追求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激情。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建议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视野从学生心理研究出发.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将新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启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从而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 财会专业论文:简析财会专业教师为例谈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的认定 培养及评聘 [论文摘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然而,在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培养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文章首先探讨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培养的思路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工作的几点看法,旨在为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财会专业 高职院校 拥有一支质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发展目标。然而,“双师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如何认定“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定义多达十多种,包括“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双素质说”和“双职称说”等,其中“双证书说”(即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在职教界比较流行。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正在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双师型”师资不足依然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难题。为此,本文试从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内涵界定出发,探索如何合理认定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了界定,即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解读该评估指标体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1)双证书或双资格(教师资格证和行业专业资格证);(2)双职称(讲师和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3)双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或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它为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即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方式及时了解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即“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强调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强调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总之,“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明确的双重技术职务或双重资格。 二、“双师型”教师分阶段培养的途径 鉴于以上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指导性界定,笔者在此仅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骤。 (一)第一阶段:“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 “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应鼓励新任专业教师参加有关资格证书考试,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厂矿企业调入的教师,首先应要求他们参加“新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并且要获得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新分配来的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重点学习业务操作技能,并取得专业技术上岗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证书。例如,财会专业的教师除了应获得教师资格证外,还必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有三:第一,它是进入会计职业领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第二,它是会计人员报考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需条件之一;第三,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而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会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 虽然具有“双资格”或持有“双证书”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但如果一个专业教师不具备行业的从业资格证,那就更谈不上向“双师化”方向发展了。因此,具有行业资格证是保证教师实现“双师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第二阶段:“双素质”阶段 “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的理论性很强,但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更要吸收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科技,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使其毕业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本专业的工作。然而,高职校现有的专业教师虽然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素质”教师队伍作为第一要务。要真正让“双资格”或“双证书”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让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较长时期的专业培训(即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并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 具体来说,实践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驻点,连续进行为期几个月的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又能方便、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二是要求教师联系一家企业,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联系点,每年进行四次以上的短期实践活动,具体可以采用顶岗作业、工作实习、合作研发、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以及时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业务技术流程,并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革新等活动;三是由各系部联系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互动的协作关系,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专家到校内开展实践环节教学,届时由相关专业教师充当助手。这样既能让专业教师迅速增加实践经验,又能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具备“双素质”的教师,他们在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熟悉高职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示范。一名“双师型”教师既应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又应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素质。 (三)第三阶段:“双职称”阶段 具备“双资格”或“双证书”的专业教师在经历必要的企业实践基础上,还应获得讲师(实验师)等中级教师职称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例如,财会专业教师要获得双职称,就必须在取得讲师(实验师)职称前后报考并取得“中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获评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职称前后,还可以考虑报考“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一系列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仅提高了财会专业教师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运用会计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不仅使其熟悉了会计法规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还增强了他们依法理财的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能力。在“双职称”阶段,不仅丰富了专业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还提高了其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利用信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双职称”是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条件。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报考其他相关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让少数教师先行报考做示范,然后再将重心由教师个体转向教师群体,根据教师各自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以专业群为基础,引导教师报考不同类别的职称(资格)证书。例如,在财会专业系(部)中,教师可以报考中、高级会计师,也可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还可报考经济师、物流师等。这些专业职称(资格)证书的取得为学校建设专业群和拓展专业方向提供了可能,并能使相近专业、相近学科的教师组合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此外,随着社会职业岗位群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满足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学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报考相关新兴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以满足学校调整专业方向的需要。 (四)第四阶段:“双能力”阶段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专业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自觉地按照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转化能力(指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技能的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编写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能力等)。“双能力”阶段的特征还可以表述为“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有学者认为,“双职称”(或“双证书”)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双职称”(双证书)和“双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的“双”。因此,我们可以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具备教师资格和所教专业的实践经历、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 三、“双师型”教师的评聘与激励 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中担任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但目前 “双师型”教师还有近1/3的缺口。所以,要充分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高职校教师的评聘与激励工作中,第一,学校应当逐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资格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为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对那些已经取得“双职称”的且已进行过两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学校可以将其评聘为“双师型”教师,同时针对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采取一次性或分次发放奖励与津贴的方式。这样才能调动“双职称”教师积极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证’不一定就是‘双师’,实际能力与资格证书之间不一定等值”的问题。学校应重用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同时督促那些尚未取得该资格的教师尽快提升自己。 第二,高职院校及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经费投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让“双师型”教师的“高素质、高要求”能够真正地和“高待遇”联系在一起。 第三,高职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考核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并将“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评级、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对那些考核成绩不佳的“双师型”教师,应适当实施惩罚措施并限期改正;而对那些考核成绩突出的“双师型”教师,要提高其课酬标准,优先给其提供职称或职务晋升、学习培训以及评优的机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素质的建设,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提升高职师资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高职教育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规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努力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人才,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财会专业论文:浅谈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财会教学 现状 对策 一、高职财会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传统财会教学的套路,大多数学校采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的办法来表明本校是符合高职教学特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所谓零适应期的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理论没学好,实践动手能力也成为空谈。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学生很多,但能够立即融入财会工作的很少。 通过对一般财经院校、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财会专业临毕业或已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基本达不到实际工作中一般业务处理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并无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不会编制基本财务报表,看不懂企业会计账簿,不了解各账户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看不懂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毫无专业可言,更谈不上美观。财会教学上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1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仍以模拟为主,大致可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是在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完之后进行模拟实训;综合模拟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教学形式。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仍以在实验室或教室里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距很大。 1.2 会计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并未得到很好使用,实践教学组织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生实训过后就忘,学生未能利用综合实训充分学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未能融入模拟企业情景之中,缺乏热情,未对该情景留下深刻认识,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 1.3 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财会教育较注重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财会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又划分很细,课程结构专业知识性比较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训的比例不合理,技能训练往往只放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或流于形式,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最终导致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理论比不过财会本科的毕业生,而又缺乏高职生应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做法都失去了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的特色。 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要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 2.2 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2.2.1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2.2.2 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要考虑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应参照会计实务需要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2.2.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3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 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即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自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努力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4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要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全过程;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的同学和同事,这样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这也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财会专业论文:关于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心要性与可操作性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阶段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所产生的厌倦和困惑心理进行了分析,感到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的改革迫切而且必要,并就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转换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验主题 结合 当前,随着教育制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育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职校的教师,深切感受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方面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普高学生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厌学情绪。本人自进入职校以来,一直担任财会专业的教学工作,反观多年来财会教学的实际情况,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i存在着种种问题,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切而且必要。 一、职校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会计专业目前的尴尬地位让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 自上世纪几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管是“泡沫经济”时代,还是“民营经济之春”时期催生了大量的财会工作岗位,中国从大学到中专无一不开设财会专业课,结果导致几年后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人社会,市场需求迅速饱和,就业压力日增,很多毕业生从事一些与会计无关的丁作,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这导致了财会专业学生普遍产生了悲观厌学情绪,他们经常流露出“学习没有用,不如多玩玩”的心理。就我所任教班级来说,全班42人中只有三到四个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与财会稍有关联的丁作,其余学生大都存企业的加工岗位工作,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实现。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一种想取得“免费午餐”的心理。 《企业财务会计》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业量是比较大的,也比较繁杂,很多学生“怕”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于只等着“抄抄”了事。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有这样一种思想:平时老师上课最好少讲点儿,作业少布置点儿,考试前两天告诉他们重点,然后“抱抱佛脚”混过考试。这种对专业课消极懈怠的心理增大了会计教学工作的难度。 (三)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意志力的问题。 职校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得他们在财会专业课的学习中产生困难。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浅谈 (一)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自身的素养和志向水平紧密关联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帮助学生认可和选择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让他们把学习与个人前途、事业的追求联系起来,将勇敢、顽强、正直等社会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品质,使其与会计学习兴趣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二)激励学生主动追求自身思维品质的优化。 职校学生已普遍具有从事独立的智力活动的能力,对于认识自己的智慧、力量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赞赏,往往能令学生情绪振奋,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并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三)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先进行一年的企业财务会计专业课的学习,然后花一至二个月的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感到枯燥难懂,等到模拟实习时又已经将前面所学知识忘掉了很多,造成作账的困难,这往往使得模拟实习变得虎头蛇尾,甚至部分学生只等着抄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的财会班自今年9月份开学起,采用了市财经学校的企业财务会计实验教材,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探寻一种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从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反应良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建立会计模拟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企业财务会计分为二十一个实验,每个实验一个主题,把每个理论环节都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第二步:分步完成各个实验。(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完成实验一至十,第二学期完成实验十一至二十一,以完成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操作。) 1.理论教学。这是学生进行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加油站”,没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实务操作无从谈起。教师在授课时可将常用的、基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教给学生,以鼓励、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吸取营养。教师有耐心生就会“倾心于你”,决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 2.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会计信息失真是现在企业会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所培养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就是将来参与财务工作的人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对提升将来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3.实务操作的演示。教师根据本次实验的主题,例举出一些经济业务,教给学生如何审阅原始凭证,然后正确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并对某些特殊格式账页的填写作出指导。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习惯于“看着题目做作业”,对财会专业的课程也不例外,看着题目写出会汁分录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题目可供参考的,而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原始凭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采用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原始凭证,如何根据原始凭证所提供的信息确认经济任务的内容,进而正确的填制记账凭证。 4.明确本次实验的任务,要求学生协同作业,完成任务。首先需明确各项经济业务需要哪些原始凭证,然后审阅凭证内容,再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这个过程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内的同学进行角色分工,模拟成一个会计核算小组。各会计岗位可由同学轮换担当,登记总账的同学是负责人。这样就将全班同学都蒯动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力争完成的快速准确,小组内部的讨论也进行的非常热烈。这样就将“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主动学”,这也是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教学的一个最著收获。 5.教师指导和补充说明。教师需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及时荚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给予说明。 6.给出一定量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对夺实验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三步:学习效果的评估。在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比较容易,而对学习过程则难以公平、客观地衡量,所以我认为两者应结合进行。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计每个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自己打分,并可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然后教师可与学生推选组成的评价小组一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和实验成果作出评估,作为他们期中(期末)考核的成绩(理论考试占40%,实务操作占60%)。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进步为着眼点,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切不可因为少部分学生基础差而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能够自我肯定,有“成就感”,这也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采用实验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二十一个实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完成任务目标为驱动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巩同。另外还需结合讲授教学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自学一研讨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面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五)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时传递师生信息。 由于会计实务的模拟操作涉及到大量的凭证和帐务处理的演示,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教师分析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和账簿的过程,也可将学生的“作品”及时的演示出来,发现问题及时探讨,这样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过程非常直观,并且乐于帮助别人指出错误,加以纠正,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学习、进步。 总之,教师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需多想办法,付出爱心,在学校领导和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下,将财会教学推向更加有效、实用的轨道。 财会专业论文:浅析中职财会专业实行分段模块式教学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会计 中职学校 分段模块式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中职会计的教学也显现出它的陈旧和不足,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弱。因此论文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教学实行分阶段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构想。 1、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时间安排错位,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2、中职财会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3. 1中职财会专业纵向实行分段式教学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容易组织实施,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墙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3. 2中职财会专业横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人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财会专业论文:财会专业视域下的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会专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财会教学综述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设置的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和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有区别的 1、教学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要求学生能够用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理解各类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并要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学生学习会计不仅仅应该知道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而且应该具备分析信息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安排不同 普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十几科甚至更多,他们会安排更多的课程来学习会计知识并且会计知识在学习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多,并且会计课程也只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性减少并且很难去理解精髓,更加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因而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1、重新确立培训的目标 高校管理学院专业培训的目标是训练在校生成为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但是毕业生毕业后会受到经验不足和就业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所以说,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培养具备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2、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 按照会计信息的运行规律、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的功能来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财经课程体系。现代的会计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相互之间能够互联互动,从而衍生出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所以说,现在的会计功能,不光具备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会计的核算功能,应该为企业的信息提供可靠和真实完整的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和核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核算是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如果想要被监督的话,管理的职能将会被当做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各个课程中。现在,我国很多院校的财会专业必修课都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等课程,尤其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类专业和财会的必修课,能够有利于进行资金的决议从而来确定资金的需求和企业的存货和企业采用的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 3、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架构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点都是在科学的课程下培养出来,所以说,经济管理专业财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依据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基础会计学》也只是初级的会计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成为高级的会计人才,也不能满足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的需要。所以说必须要增加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来满足其毕业后从事其行业需要。由于考虑到各院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了教学体系。(1)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的计算,是以会计循环为主要的线,重点的讲解传授企业的经济会计的核算手法,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会计的职能和基础知识等。并且能够了解和掌握复试记账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法则;通过其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教会学生利用会计原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从而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管理系财务课程体系的主线是资金的运转,在考虑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原因的前提下,以对财务的决议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框架。其中的内容包括对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和运营的管理和决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的分析、运算等基础的方法,从而为经济管理来服务,使得能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3)管理系会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企业的生产规划和控制,核心内容是经营和决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用企业的活动决策、预测和控制为主要的内容来架构的。分为四个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分析、规划和控制、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业绩考核等。 4、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教师不光光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去引导和启发并且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来引导他们的思维扩展,探索性的去学习。采用个别的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去改进经济类管理专业会计的教学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和管理学院设置了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师不光要承担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要承担经济管理方面的会计课程,这种模式在各种高校内是普遍的存在的。很多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把这些长期积累教授会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照搬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不加区分的教授每一个同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我们针对上述这些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调整教材的内容强化开头的作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教学应该是《基础会计学》这本教材,现在,很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一般都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来编著的,比如开始提到的一些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会计假设等,然后再按照实际操作的业务顺序,例如取得原始的凭证、将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账簿等。但是这种流程和安排并不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和偏差,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变会退缩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从一开始便使学生纵观全局,使得其陷入孤立看问题的境地。为了去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下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基础会计学》分为四个内容:(1)通过案例和实际操作阐述会计的最终产物——报表。(2)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会计等式复试、记账的原理等。(3)简单介绍会计的流程最后来说明下报表的分析和编制。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来比较以上的内容作了一点点调整,第一就是开篇内容就介绍了财务的报表,这部分并不来讲解报表的编著和分析。主要是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财务的报表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第二就是对其流程只做简单的介绍,因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的学生并不是生产者而是使用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看适当的去压缩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2、通过课程的内容整合来体现管理的特点 可以整合《财务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更加适用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会计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会计的基础的知识。(2)按照业务的来回运转组织的业务计算。(3)财务的报表分析与编著。通过整合以上的内容来使得学生具备阅读和使用报表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计划出用来决议的方法。第二部分的会计的业务计算,现在很多的教程都是按照负债、权益、利润、资产等方面来计算的,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来说,这种详细和全面并不利于全局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来处理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其中添加审计的课程,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无审计的课程,所以说这个课程的添加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整合后的内容将会计和管理相结合,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要求从而也体现了独特的管理特点。 3、通过改进方法来实现教学的多面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在讲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因为是专业授课,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习,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并不应该局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去听。对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程来说,可以展开分组的讨论。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提高其创造力。并且同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总结 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财会专业知识的改革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和各个企业的不断发展,这项任务也会不断的革新。所以说,我们应该更积极的去改进和经济专业相契合的财会课程,这不仅仅是经济市场的需要,也是做为学校需要重视的事。学校应该去通过对课程的改革和深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找到会计课程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学习,使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肖溢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专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虽然如此,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用时较长,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受经费所限,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校本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个体式培训。 据调查,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为鼓励个体学习,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重视组间的特殊性,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很多学校中,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由教师们自愿结合,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不论语言长短,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否则不予评优。如此,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效果较差,往往是“听着激动,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加强“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还在不断探索中。 (6)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也可节省精力,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校本培训方式各有利弊,学校应统筹安排、综合利用。笔者认为,学校应以传统的外派方式为辅助,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需求为方向、以教研小组活动为平台,各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校本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 作者:万庆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论文: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力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众所周知,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使命。只有在学校就学习好必要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工作以后服务好社会。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财会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形式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财会专业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财会人才,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指导其明确在具体的财会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具体的制度和规则。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 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是指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具体职业中的体现。包括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品德及职业责任等方面,是具体行业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如“医者仁心”、“工人力量”、“为人师表”等等词语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诠释。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从业者个人和所在行业以致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继承性等特点。 1.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关的,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本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2.实践性 职业道德通过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职业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重在行动,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 3.社会公共性 各类的职业道德虽然都体现着该行业的特点,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大体目标都是相通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当有相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每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有了社会公共性,职业道德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及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法愈发显出其弊端来,照本宣科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职业道德教育课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共同的难题,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上往往都是大段概念理论,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欲望,而学生主动性的丧失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产生应付心态,这样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具体到财会专业来说,财经法规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显得较为抽象,如会计、税收、结算、财政等各方面都有复杂的法规和条例,会计职业道德也包括职业理想、工作责任、工作纪律等复杂的构成因素,若只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的灌输教学,没有鲜活案例,没有思考启发,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就更难做到身体力行。更进一步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对会计职业道德概念特性的分析,仅凭对法律条文的熟知并不意味着对财会行业职业道德的理解,在财会专业领域工作中,经常会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实践认知,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刻的领悟,从业后就难以坚守职业道德。 2.教师缺乏重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中,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关注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认识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会专业学生的考试居多,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以应试为导向,从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查。 3.评价方式简单 当前中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是以卷面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卷面考试结果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的识记程度,无法反映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个人理解和实践能力。而评价主体则是教师个体,缺乏来自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也会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化,所以评价结果与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解情况之间有较大偏差。学生在从业之后要面对行业和社会评价的时候,其标准往往更倾向与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化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认识财会专业的行业使命和行业道德。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长远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把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在向学生传输职业道德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等课程中,增加道德内容,通过实际案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分析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在课程实施进度上,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跨度,不能仅仅通过一学期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就结束教育进程,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影响,如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对财会类从业人员的权利、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进行渗透式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整个教育阶段,才能保证学生长期的接受到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另外,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长期的评价和反馈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技能、自我认识、职业发展规划等项列入考评标准,采取综合评价形式,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领域强化正确职业道德观念。 2.形成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创新,创立“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职业道德教学中穿插鲜活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热点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或是安排“企业人员进课堂”、社会调查、岗前培训、定期讲座等教育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职业道德宣传活动、组织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问答竞赛和辩论赛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内营造舆论导向,比如广播、校园网、图书馆、板报等等,营造一个整体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和意识上都能耳濡目染。 3.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相相比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实际生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认知观念在不断更新,因而仅通过学校的教育不足以满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而企业中真实的工作环境,能给予学生较为真切的职业道德目标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多次的实训中学生会遇到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操作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从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对于财会专业来说尤为合适。这种方式可以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由学生向会计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也会更加平滑。然而财会专业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与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不同的是,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严谨性、保密性要求较高,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加上企业本身具有逐利趋向,因此财会专业大规模的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校企双方应当尽量创新合作方式。比如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时派教师去指导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中可以获得实际操作能力与工作经验,教师在企业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能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贴近实际。再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规划与课程设置等事项、校企双方共同聘用优秀的企业员工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由企业参与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估工作等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身特点、存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找出改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培养出兼具扎实的职业技术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方晶 单位:肇庆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论文: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探讨 经济法是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对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涉及的内容指导了会计工作,也是会计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专业性高,逻辑性强,给学生学习带来相当的难度。财会类专业要有效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就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需要编排课程体系,综合使用有效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课程特点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分为多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由于该课程是会计资格应试课程,从事会计类工作须具备相应的会计资格,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的学习要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满足相应会计考试大纲的要求。二是技能要求。学校不同于培训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这一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技能,能够使所学与其将来从事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比如,对于票据的学习,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就不仅仅是了解它、认识它,还要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填写和使用。三是素质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并且要求从业者严谨认真、条理清晰。严谨性、逻辑性亦是法律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守法、严谨、有条理的职业品格。 二、编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需要基于知识目标要求和知识逻辑特点进行有效的编排。经济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会计资格考试中涉及的也很广。比如,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支付结算、税收及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范围更大,包括基础知识、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还有其他相关法律制度。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首先在时间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水平来确定安排几学期的经济法课程。其次,在具体课程开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编排。比如,可以满足初级资格考试需要的课程内容,其几大类知识块彼此关联性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分布来灵活安排课程的编排顺序。但是适应中级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范围大,则需要对各块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特点进行编排。一般经济法教材按照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行为—经济活动争议的主线来安排章节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完全依照这样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易接受,应当把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能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内容安排在前。因此,比较合适的编排是首先做基本概念介绍,如法、法律关系等。其次学习合同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与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很多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虽然一些知识点难度较高,但是由于与生活联系密切,很容易从学生的切身生活中找到实例,可以将知识点难度降低。再次,依次学习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保险破产等相关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票据结算法律制度。因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章程、合伙协议是企业设立的法律基础,权益主体变更如股权转让是涉及公司利益的重要法律行为,如果学生对合同有了基本认识,这些内容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同样,保险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险合同。破产法的学习,会涉及到合同中学习的许多概念,如,优先受偿权、担保权人、债权,同时需要对企业的基本认知———票据法安排在最后,因为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法制度的设立思想与合同等法律规范不同,有很多不能以生活经验推知,所以在前述规范学完之后,对比着学更易掌握。最后,在实体法部分学习结束后,进行程序法诉讼仲裁的学习。在实体法后学习程序法,对于程序法的一些设置理念问题也容易有更好的理解。整个内容的详略则可以由教师根据资格考试重难点、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时间来安排。 三、灵活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下,很多人认为教师讲授的部分应该尽可能减少,还有人十分倡导西方的案例教学模式。但是,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不是判例法国家,英美的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判例法基础上的,加之法律概念十分专业,法律语言要求严谨准确,没有相当时间的教师讲授作保证,学生是很难系统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的,所以讲授仍然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的方式不意味着不以学生为主导,问题不在于讲授法本身,而在于讲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楚、内容衔接,并且也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由于一些法律概念较为抽象难懂,讲授的过程中要不断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所知所见摘取实例,引领学生思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案例教学法 真正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展开的。虽然很多教师在知识点展开之前会先导入案例,但其实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不能由此真正展开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组织学生剖析典型案例,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活学活用。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选取。选取案例不仅是一个基本工作,也是案例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反映学生所学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或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且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设置题目陷阱。二是准备安排。案例讨论的组织要结合案例囊括的知识点的多寡、难度的高低来进行。知识点较少或者难度较低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组织进行。知识点多、难度较高的就应该提前布置给学生,因为一般经济法教学的课堂时间都较为紧张,而学生进行题目阅读、思考、查阅知识点需要相当的时间,且学生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时间又有差别。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准备,这部分工作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讲明这样做的意义,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三是课堂讨论。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就近自由组合讨论,个人代表自己发言;也可以教师组织分组,代表发言,在此过程中建议小组人数不超过四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教师应注意不直接表露个人意见,并且包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正确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思考问题,自我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并且在与他人的意见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路,逐渐找到正确方向。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涉及重要知识点或者讨论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形成书面作业。 (三)视频教学法 视频教学以多媒体为支撑,通过影像声音的动态表现,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通常有两类情形。一类是程序法教学中,选取较引人注意的案件,进行整体编辑,将整个庭审过程展示给学生。程序流程在学习中如果要口述需要时间长、枯燥乏味且学生仍然似懂非懂,运用视频效果更好。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预习,通读教材相关文字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庭审过程,适时的暂停进行知识点的说明。如果课堂学生人数少、学习程度好,可以直接展示视频,要学生自己总结阶段,提出每阶段庭审需注意的问题再对照教材掌握。当然就这部分内容来说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赴法庭旁听,但是真实旁听最大的好处在于感受现场气氛,就知识点学习而言,教师难以把控,且受到时间、交通诸多问题限制,因此,相对来说视频展示的教学效果更尽如人意。还有一类就是通过视频展示精心挑选的案例,通过案件的动态展示进行实体法部分的学习。这其实是案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实施。最后,案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学生能否认真参与进来,这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在准备、讨论的环节中不参与或借着讨论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述教学方法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首先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案例讨论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足够明确充分重视;其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要对此有所体现。分组讨论后通常都是部分同学发言,会有一些学生消极懒惰倚仗他人,因此,教师要能够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小组中的成员表达观点。这种课堂考评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到期末总成绩的考评中,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四、指导学习方法 一是归纳对比。知识点细碎众多是经济法课程的一大特点。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相近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形式上采用图表,内容上教师可以对需要总结的项目进行列举由学生自己完成归纳;也可以在程度好的班级,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要注意的项目,进行总结。比如,劳动合同法中的医疗期,内容简单却容易记混,就需要列表总结。医疗期的长短受实际工作时间及在本单位工作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际工作时间分为十年以上、以下两个档,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分为七个档,二者结合,对应医疗期七个档,画出表来就简单明了。有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归纳对比也更有利于理解掌握。比如,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从合伙组成、责任形式到退伙有众多的不同,把这些不同一一进行总结,不仅可以掌握两种合伙形式的区别,也将合伙大部分重要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整理。二是举一反三。虽然经济法课程中一般每一章(或每一个项目)就是一项独立的法律规范制度,但是一些法律规范自身是有逻辑联系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点各个击破,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思路。比如,在企业法的学习中,合伙企业和公司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法人,真正理解什么是法人,进而理解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制度设计上公司与合伙会呈现出种种不同,也更便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知识点。不仅如此,对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的学习,学生思路上就不会出现混乱。通过这样的引导,最终让学生能够自己尝试在学习中用已知的知识点来帮助思考理解新学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 作者:牟爱州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财会专业论文:职业能力培养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探究 一、完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课堂 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首先教师要正视课堂中的不足,从而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改革,再者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 1.促成实践与理论课堂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学习能力提供锻炼的机会。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在两者相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技能的职业化发展。在财会专业的教材中一般是直接以习题的形式考验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的,所谓的“纸上谈兵”只能让学生的思想僵化,不能灵活变通,对于生活实践中和工作中的运用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变革,例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寻找一些企业工作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解决锻炼职业能力,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接触将会感知到一些不可控制因素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提供经验。 2.促成合作与竞争的结合,让学生感受社会工作的氛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感受胜利的喜悦。在课堂中增加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将课堂模拟成一个小社会,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工作环境的“优胜劣汰”的工作法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从而为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工作氛围的创设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和立体。例如在会计核算的三大重要环节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教师将学生分成相对应的小组,然后为小组分别设置相关知识点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各组的完成状况进行评定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二、更新教学方法,培养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在充满趣味性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1.打造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完成初步的探索。根据财会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门科学性强、严谨度高和较为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的设置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于传统的死板式教学是十分抵触和反感的,因此教师应该适当改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接受学习、乐于学习。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课堂内容学习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先提升课堂学习的可利用率,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热情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重视过程性学习,加强职业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的渗透,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习成为循环渐进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进行共同交流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接受职业能力的培训。例如在文化课的教学中,“思想政治”这一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谈谈对“职业”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看法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通过财会这一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举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和把握,对于道德修养、职业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打造社会课堂,实现科学评价 社会作为一个最为生动和形象的课堂深深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的特点将课堂设置到企业中去,通过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环境之中增加对今后的职业了解,这样不仅后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的压力,还会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基础上更加认真学习。科学的评价是不仅可以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教师对于评价的组成可以分为课堂评价、实训实践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对于职业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配合情况,还包括实训实践中的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训工作的完成、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从而通过组织分析完成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对中职财会专业课堂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摈弃传统教学中存在僵化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打造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目标培养每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职业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为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刘家如 单位: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财会专业论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 一、引言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目前高校财会专业(财会专业在本文中是指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十分重要。近年来,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究竟该保留还是取消的讨论不断升级,但是目前高校财会审专业主要采取的仍是通过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来获取毕业所需学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的财会专业即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作为本科毕业生毕业前的必修课程来开设的,并且近几年来日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学生、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来提升该环节的教学质量,以培养更优质的本科人才。尽管如此,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起始相对较晚;学生选题困难,甚至难免为了写作而写作;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写作训练,因此毕业生在写作时以及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均感到难度较大,有时甚至疲惫不堪;开题后学生的毕业实习往往没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据;互联网信息手段虽为写作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弄虚作假的成本变得很低。上述情形会影响到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予以充分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与提升。 二、课程地位及作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必备的一环,课程性质多设为必修课。该教学环节的设置无外乎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检验、巩固甚至升华学生本科四年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专业素养。第二,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作为毕业实习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总结。第四,训练学生学习撰写以毕业论文为载体的经济应用文,使其具备独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且论点鲜明、论据丰富、论证符合逻辑,理论结合实际的论文的能力,以符合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环节与流程――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现状 以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例,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指导学生选题并填写开题文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二是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三是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四是以系为单位组织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具体的时间安排见下页表1。 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如下页图所示,总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论点方面的问题,二是论据方面的问题,三是论证方面的问题。论点方面的问题即立论方面的问题,包括论文的选题、论文框架的搭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据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没能很好地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论据资料;论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逻辑论证方面不够清晰。 具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毕业论文选题依据欠充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过晚,选题缺乏依据,导致开题质量不高。原因有二:第一,开题时间安排欠合理。如表2所示,学生进行选题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约为2个月(10月16日至12月16日)。在此期间,学生需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选题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紧张,普遍存在学生选题困难、对所选题目研究领域没有经过实践调查、开题报告等三个文件的写作仓促完成等问题。第二,论文选题缺乏实践和思考。学生在仓促选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后,离开学校进行毕业实习。实习之后返校r须提交一篇调查报告。问题是,学生在实习单位调查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并不相符,或者说,在毕业实习中没能搜集到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对即将展开的写作有帮助的数据资料,导致学生在开始进入毕业论文初稿写作时“犯难”,难以开展下一步的写作。导致该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题依据欠充分,使后续写作难以“从一而终”,从而出现中途换题等现象。以笔者2016年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5名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即“奔赴”实习单位进行为期2―3个月的毕业实习,实习后返校时有4名学生都提出需要修改甚至更换论文题目,后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讨论之下,对原先的论文题目进行了适当修改之后,学生才开始进行论文的写作。 (二)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联系欠紧密。学生实践时缺乏目标,论文写作时缺乏论据。 (三)写作能力缺乏训练。写作能力不足导致了毕业生撰写自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终稿等一系列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件的困难。毕业论文开题需要撰写3个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撰写1个文件:调查报告;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需撰写毕业论文。 (四)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性不足。一是学生对于如何引用参考文献没有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因此常出现自己撰写的内容与他人撰写的内容“混成一片”,违背学术规范的情形时有发生。二是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不甚了解,导致格式方面易犯一些低级别的错误。三是学生对论文的撰写在严谨性方面不足,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和说服力。 五、毕业论文改革探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 完整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程序包括:准备、搜集资料、选题、撰写文件、毕业实习、进一步搜集资料、思考、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初稿、修改若干稿、定稿、答辩准备(幻灯片及演讲)、答辩、修改、打印留档。 (一)增强选题依据的充分性。 1.选题准备须提早。选题工作须前移,建议学生与指导教师早接触、早准备、早选题。这样,学生就不必在第七学期仅凭与指导教师接触的一两个月时间内仓促定题,显得毫o准备。建议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1―2个学期,比如可将选题工作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甚至在学生刚入学进行学前教育时即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便于及早设定目标。如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1―2个学期相对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的实践对所选题目的研究领域展开实践调查,以进一步确认所选的研究领域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资料作为支撑,进而对初选题目进行调整。因此,在开题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留给学生选题、实践、思考的时间以做好充分的开题准备,这样才有可能使“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可能。 2.文献阅读须充分。学生需要大量搜集与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充分的准备。阅读文献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3.选题来源多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一是可以由系里制定出相关的选题指南作参考;二是让学生在低年级寒暑假实习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三是让学生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四是通过组织一些研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思考选题;五是有些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从而确定选题方向;六是学生在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P项目)时发掘研究方向等。 (二)毕业论文撰写须紧密联系实习(践)活动。目前,撰写毕业论文在经管学院仍是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建立在实习(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应当带着论文研究的目标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带着问题去实践”给学生的实践活动赋予了“目标性”和“任务性”,从而使实习实践任务更为明确,从而更加充实;通过实习(践)活动充分搜集论文所需论据资料,如果在此期间发现无法对所选题目搜集到充分论据的话,则需要考虑重新进行选题,使之后的论文写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开设写作相关课程。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准备环节之一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在第二至第四学期期间开设写作课程,安排学生学习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开设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对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本准备。 (四)养成学术规范性。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需要重视学术规范性的养成。关于学术规范性的培养至少应该自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写作第一篇论文时起就进行要求与训练,到了写作毕业论文时应该已然是自然而然且必须遵守的常规。但是目前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为此费时费力。究其原因:一是缺设讲授专门的、系统的关于如何进行学术规范的写作课程;二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写作课程论文时,教师对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的要求与检查不够严格,常常是总体上要求了,但在论文上交后对于课程论文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检查与督促不足;三是学生们因“无知”而“无畏”,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学生们知晓写作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但由于并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因此对如何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对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严重后果也不是非常清楚,以至于到了大四写作毕业论文时往往问题很多。 关于学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与训练,首先,学校和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其实应该更早,从中学时起就该有相关教育)就着力开展关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教育。其次,尽早开设相关的写作课程进行训练和指导。再次,学校和教师应在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期间里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不断“敲打”学生,使其明白遵守学术规范性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更是对前辈探索知识的一种尊重,体现了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最后,建议重视对本科学生的论文进行“”,通过“”软件等对没有很好地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形进行识别,加强检查与监督。 六、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目前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这“最后一道”教学环节须予以重视。古语“文如其人”,放在当代依然很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学生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踏实地去一一面对并解决一个个难点,这样才能通过这门课程“锤炼”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完成一篇“代表作”。教师须在学生学习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教与学的规律,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俱佳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砥砺前行。 财会专业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财会专业一直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素养。高职财会专业要分析财会人才市场需求,确立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将师资队伍培养,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善,以实现对高职会计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都是照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但是高职教育应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找到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向,以及高职教育的教育指导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进入社会就可以迅速融入社会的职业技术人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是工作上手要快,素养较为全面。笔者将从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入手,对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方法。 一、财会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时代不断前行,经济发展愈加迅速,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方向,地球已经被人们称为地球村。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财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在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面对的知识量庞大,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财会专业人员要终身学习,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人才需求单位的范围极为广泛,任何一家单位都需要具备专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级学校,社会企业,行政机关单位,这些都需要自身设立财会部门,将财会工作梳理好。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位工商企业,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财会实际工作。这就需要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充分面向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财会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存在着部分矛盾,职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较少,而具备基本素质而无法拿起全部工作的初级人才供给过剩。介于高人才和初级人才中间的综合素质较强的财会人才也比较少。高职财会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会计实际事务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1]。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改革 高职财会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根据定位进行培养理念的改革。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人才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财会专业要基于就业导向,培养实务型的财会人员。培养理念也与其他级别的院校有较大差别。高职财会专业应该将专业技能部分的提升作为重点目标,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迅速融入,迅速将工作拿起来。与此同时,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也应该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品德方面,用户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思想保持一致。在职业道德方面,财会人员面临的诱惑较多,高职学校财会专业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拒绝不良诱惑,做好本职工作。 从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以适宜社会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2]。 (二)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严师才能出高徒。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极大影响了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教师具备教授会计专业的理论水平,但是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难以将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反馈给学生。如果教师本身都无法了解就业需求,就很难根据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方面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财会专业的教师们深入生产生活工作实际,走上工作一线,通过旁听旁观、直接顶岗等方式,去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人才工作能力的详细需求,将实践技能提升上来,将会计理论联合实际,加深对企事业财会专业人才需求的理解。教师再回到校园之时,带着对财会专业技能的新认识,必定会对当前高职财会专业设置的问题提出改良意见,并且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改革。 (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高职财会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除了本身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培养,还要注重实际演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教学资料。学生学习财会知识不应仅仅学习教材知识,要讲知识延伸到实际应用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财会教学资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资源也极大地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汲取大量的营养,对自身专业技能进行提升。 教师可以登录政府网站,让学生实际操作如何纳税申报。学生在学校即接触过的基本知识,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可以迅速拿起工作,完成纳税申报工作。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研讨,将彼此之间教学优势和教学心得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在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各工作单位的工作实景,根据真实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亲自体会进入社会后的工作需求。 拥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主导作用,对巨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合适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料,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添砖加瓦。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财会专业就业环境愈加复杂,工作环境也多有变化。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从实践出发,已培养毕业生工作能力、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坚持创新,基于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让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能够熟悉社会,根据社会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知识迅速应用于工作当中。
建筑美学论文: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 摘要:在园林景观的构成因素当中,建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构成景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园林对于景园建筑的造型、构图都非常有讲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不仅从建筑自身出发需要优美的造型外观,而且必须使建筑融入到整个大的园林环境当中去。因此,环境景观的和谐,这就要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景园建筑在历史的积淀当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也成为中国传统园林景观造景的一个重点部分。本文着重从景园建筑的造型与构图进行阐述。 关键词:园林建筑;建筑造型;建筑景观构图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一)园林建筑的定义与范畴 通常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就是古典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 (二)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求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的风景来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四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四)园林建筑的特点 第一、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观布局的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动、静中观景,又要营造富于变化的景色,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第二、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为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第三、园林建筑的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变化多端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二、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种种美学价值让我们不得不更深一步的进行研究,以挖掘出一切有利于景观打造的元素。在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建立起古典园建筑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如何将其运用于今天的景观建设当中;如何让园林建筑继续传承下来。这将是一项意义深远、义不容辞的任务。 建筑美学论文:纪念碑谷背后的建筑美学 大脸兔对解谜类的游戏情有独钟(大脸兔温馨提示:游戏需适度,过度会伤身哟),一般通关之后就会删掉再挑战新游戏,但是有一款游戏即便大脸兔很快就通关,仍旧舍不得删掉,它就是由英国独立游戏开发团队 Ustwo 制作的手机游戏“纪念碑谷”。 “纪念碑谷”中各种各样精妙的几何体建筑林立,玩家需要通过旋转或移动建筑物部件,引导沉默的公主艾达走出碑谷的迷宫,寻觅人生的真谛。在游戏中,艾达穿越一个个神秘而又极具想象力的建筑群:不规则的结构,哥特式的尖顶建筑,或坐落在无尽的大海之中,或冒起于一弯眉月之下,或独立成栋,或交叉相连……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有的是借鉴大师的画作,有的是模仿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领略“纪念碑谷”背后的建筑美学吧。 在“纪念碑谷”,你会发现错位的运用几乎贯穿了游戏的始终。说起错位的艺术,不能不提荷兰画家M.C. Escher ,这位传奇画家擅长空间错觉、几何拼接、悖论结构,他的作品从“不可能”的角度重新描绘了这个客观世界,给我们的主观感受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其中一幅名为《攀高和下行》的作品在“纪念碑谷”中被完美“复刻”。 而《攀高和下行》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则是彭罗斯阶梯。这是一个有名的几何学悖论,指的是一个始终向上或向下但却无限循环的阶梯,可以被视为彭罗斯三角形的一个变体,在此阶梯上永远无法找到最高的一点或者最低的一点。彭罗斯阶梯由英国数学家罗杰・彭罗斯及其父亲遗传学家列昂尼德・彭罗斯于1958年提出。 “纪念碑谷”的建筑充满了一种空灵且似曾相识的异域风情。游戏的创作者们搜集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各种童话似的城堡、神圣的教堂,有时候只需要改变一下形状就能呈现出非常美丽的画面。如艾达公主和图腾相遇的红色城堡,它和俄罗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不是很像呢?当艾达公主在“红色的梦境”里遇到“诅咒的乌鸦”时,她所要走出的建筑仿佛就是埃塞俄比亚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的“翻版”。 “纪念碑谷”里的城墙和高塔还借鉴了不少欧洲的建筑风格。 如葡萄牙的佩纳城堡,这座混搭的建筑的城墙部分就被运用到了“纪念碑谷”第六章的关卡里;又如艾达公主在第九关“深坑”中所到达的那个金色空间,当她走过层层叠叠的阶梯时,仿佛来到了印度的阶梯井。 艾达公主在第九关中历尽万险,终于来到了纪念碑前,这次的纪念碑放置在一个灰沉沉的地方,四周排列满了灰色的方块。孤独寂寞的艾达抬头望着天,似乎在凝望什么。而这个场景的原型就是位于德国柏林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纪念碑谷”吧。 虽然“纪念碑谷”只是小小的游戏,但它又不仅仅是游戏这么简单。“纪念碑谷”的主设计师 Ken Wong 说:“你经历和体验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代入游戏。”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呢? 建筑美学论文:体味建筑美学中的浓情爱意 坐标:同安镇 推荐线路:爱荆庄-青石寨 交通:因为目前没有直达式交通,建议自驾。福州市区驾车往永泰同安,可从福州高速南出口上福绍高速往永泰方向,从永泰西出口,再往同安镇三捷村。全程约68公里,需1小时15分钟左右。 青石寨的几大看点: 厅堂柱联:庄内的13副对联是青石寨特色之一,厅堂柱联全部为木刻。目前保存完好的只有厅堂大柱上的一副对联:“龙门玉带水,鸡寨锦屏山。” 挂瓦墙:带路人张建设先生指出,青石寨内的挂瓦墙(封火墙),被专家称为是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永泰挂瓦墙之一。 牌匾:庄寨内牌匾“急公好义”为民国总统黎元洪亲笔题赠,现仍高挂厅堂之上。 6探悉建筑背后的浪漫情调爱荆庄 坐落于同安镇洋尾村的爱荆庄,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后有小山做屏障,前有大片良田,秋景怡人。庄寨由外墙和四合院组成,在西南和东北角各建有一座碉堡,廊屋开阔敞亮,院落精致,这里飞檐翘脊的悬山顶加上马鞍墙的廊屋着实壮观,内院宅屋的门框雕刻也精细雅致。庄寨后方建有一排单层平房,目前仍有后人居住。南正门门楣上方有毛笔书写的“爱荆庄”三字,“爱荆”为爱妻之意,“庄”字上方多了一个点,表达对爱妻的心意。 7漫步永泰最精美庄寨青石寨(仁和庄) 位在同安镇永同公路边上的“仁和庄”,因大量采用青石建造,故“青石寨”的名号流传至今。在永泰众多的庄寨之中,始建于道光年间的青石寨,因家族拥有青石矿山,便以青石围墙、青石铺地、青石为阶,打造出占地超过六千平方,拥有并列三大院落的大庄寨。三座院落以风火墙相隔,庄寨四角各建有碉楼,跑马道则绕寨而行,寨墙上枪眼密布。据带路人张建设老师介绍,青石寨最讲究的地方在于用料精良。建筑用石多是俗称青石的辉绿石,台阶、天井和地面更是采用切割规整的大块辉绿石;寨内厅堂矗立百年的粗壮厅柱,自上而下直径相同,当年选用的木料远大于普通柱材,才能将其刨整得均匀笔直。 建筑美学论文:北京四合院建筑美学浅析 摘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大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随着近几年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长期流传下来的古朴的建筑形式已经被逐步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着鲜明的中国建筑特色。本文通过探究传统四合院建筑美学,借鉴其精华,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 关键字:四合院;建筑美学;形式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上传》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祖们在哲学上就有了对美学的认识,将“道”、“形”、“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中的三个元素并列提出,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是耐人寻味的。其“道”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最高范畴,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即精神的、思维的、宏观的;其“形”是一种存在的东西,由道产生了形,由形拓展到器;其“器”是现实存在的具象的、物质的、实践的。 对于四合院建筑美学,中国建筑思想深深的刻在了四合院的一砖一瓦上,正像汉宝德先生对建筑的理解,《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一书里汉宝德先生曾提到“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其建筑。不通过文化没有办法了解一个民族的建筑,不通过建筑也无法真正欣赏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想要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就要先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对于当代的建筑美学的发展也产生的重大影响。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了美学理论的学习,一味的追求“由技入道”那么就很难研究出中国建筑精髓,当设计遭遇瓶颈,止步不前时,可通过一种转换亦或是种融会来推动我们的学习和认知。 一、形式美在四合院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历史久远,虽然有些已经失去了建筑本身的实用功能,但体现在完整的建筑艺术形象中的建筑形式美,却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失去其美学上的价值。北京四合院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形式,一正两厢组合而成的院落,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四平八稳的均衡布局也恰恰体现了建筑的形式美. 北京四合院采用典型的群体式布局,体现了群体美、序列美。它在强调城市整体环境美的同时把个体建筑美纳入整体建筑环境之中。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中国传统建筑运用序列设计和环境气氛,获得巨大的审美效果,对世界建筑美学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四合院的整体布局所映射出的建筑序列审美意匠 在四合院序列的组合上看,四合院采取的是封闭的环形结构。在四合院的布局上看,院内分配严格有序,位于整座四合院的中部偏北的位置且坐北朝南的是主房,主房前方多设有庭院。主房的后面设有后房。后房的外墙体为四合院的外墙,整个外墙空间造型封闭,不对外设置窗户。唯一供行人出入的就是在外墙的东南一隅所开设的一扇门。正厅和正房主要是建在南北朝向的主要轴线上,东西厢房通常建在正房的左右两侧。 四合院的这种结构关系和空间序列布局方式,清晰明确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长幼有序,尊卑有定,内外有别的儒家思想。这种序列结构深深的影响了当代人们的伦理观念。 三、伦理意蕴在四合院中的体现 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体现的是以家庭为本的儒家人伦思想,展现了封建家族中尊卑、长幼、内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级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 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四合院这种围绕而居的空间布局形式,给北方的居民营造出来一个宁静、安全的生活空间,从使用的角度来讲,会使使用者产生很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它将一整套的儒家的伦理观念完美的呈现出来,用这种外部空间布局的形式把儒家思想的礼仪人伦和社会秩序结结实实的落实在了中国人五千年的日常生活里。四、四合院的装饰材料所体现出的建筑美 1.木构架 从四合院的建筑材料上来看,在中国建筑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木建筑几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无论是宏伟的宫殿,还是普通的民居,木结构体系都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到今天,在中国一些现代建筑还是以木材为主,可见中国的古人对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情有独钟。 四合院的建筑并不都是单单以当木构架房屋为主。从四合院的建筑结构来看,我们能够发现中国传统民居的内部结构根据其功能与形式所体现出的不同层次的美.结构层次的简单或复杂,都存在着一个“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的形式问题。 2.彩画 尽管北京四合院为木构架承重,但木质材料从外形的比例上并不占有过多面积,有很大一部分是上色之材,还有较多的青墙灰瓦。彩绘在四合院的垂花门及廊架表现最为突出,在梁、枋等部位也都可见。以红色、绿色为主题的门窗装饰, 色彩和彩画,给建筑内部的空间体验带来很好的调剂,彩画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尤其是红色和绿色为主题的彩画,这个色调的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中国的彩画以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制作技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凭借门窗典雅质朴的装饰艺术效果载人我国建筑艺术的史册。 3.青砖灰瓦 四合院内灰色的墙垣显示出建筑的厚重积淀,庄重而古朴,颜色和谐自然,与北京城的整体色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得不同凡响,而且与周围建筑协调统一自然地融为一体,这不仅体现历史的传承,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传统文化,只要设计师激发想象力并加以运用,就一定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既有古老中国的文明式样的继承,也同时符合现代化社会的物质技术特征,完美结合并阐释着文明人性的内涵,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的建筑与生活模式也成为现代化文明的源泉之一。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曾蔓延到世界各地,表现在文学、艺术、哲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现代时期,西方主流思想反趋着我们的思想,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是适合我们中国特色的民居。对比中西方建筑,从功能到形式,从布局到结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推陈出新。结合传统的设计元素,融入西方建筑特色,把设计理念发挥到极致,把握住传统中国建筑文明的本质,将传统的精思与方法跟现代化方法及文明需求等有机结合并灵巧运用,最终找到适合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之路。 建筑美学论文:关于建筑美学设计的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境美学与建筑环境美学的概念,从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美学语言、美学呈现三大理论视角,对建筑美学设计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探讨 1 环境美学与建筑环境美学的概念 建筑,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通称,即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一词,拉丁文为“Architecture”,意为“巨大的工艺”,这说明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 建筑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别,建筑设计位列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位置。“环境设计包括有室内设计、庭园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国土设计等,它是以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以对空间进行规划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 1.1 环境美学的概念 人们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所展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交织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美的标准应该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适宜度,所以环境美学首先应该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等以及对生态平衡的保护与居住地的绿化安宁等多种手法的美化过程进行研究,构成环境美学的框架。 1.2 建筑环境美学的特征 建筑环境美学就其特征来看,第一便是严格遵循建筑科学和环境美学的规律性,力求在一定的经济、建筑科学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处理好实用空间与视觉空间、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实体分割出来的实用空间组合是在空间上和谐连续变化的序列;其次便是建筑环境美学必须沿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在现代建筑群的塑造上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当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还要注重新、旧建筑群的整体协调,使整个城市的建筑,既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各具特色并展现新时代建筑风格的雄浑气魄。 2 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 要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水准,首先要掌握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而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又以建筑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为依托与载体。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是整个建筑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包括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家维特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这一理念至今仍不过时。也就是说,建设设计要做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例如我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飞檐,有“如翼斯飞”之感,但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不是美观,而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水的技术问题。又如故宫宫殿大门上的红门金钉,设计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上帽以防雨水腐蚀。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式,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与固定环境的和谐关系,例如贝聿铭1968年设计的一座64层办公大楼,其斜方形平面、四个立面全部使用玻璃幕墙,可以把整个城市街景全方位、广角度、动态性地映影出来,并可使室内室外的人互相观望,从而开了“光亮派建筑设计”的先河。 二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抽象性,表现在它运用象征、隐喻、朦胧等手段,营造出形式美。例如北京天坛设计成圆形,地坛设计成方形,就象征着天圆地方。古希腊建筑用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象征雄健的男性,以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象征温柔的女性。而欧洲许多教堂用十字形平面象征耶稣受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建筑设计的形象性,表现在它运用具体形象,表现建筑的形式美。例如美国纽约的TWA候机楼,用壳体组合结构,以四片薄壳展翅的形象造型,表现出“飞翔”的意境。北京奥运会的“鸟巢”,用鸟巢的形象表现“人类共同家园”的思想寓意。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则用帆船、贝壳等多义化形象,表现“意通大海”的思想内涵。 三是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不止表现在它的形式美、抽象性、形象诸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音乐性,具有韵律性、节奏性,所以建设称作“凝固的音乐”。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檐部的体积、长短、间距的比例不同,分别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的三种不同风格,这就同音乐中的倾歌、抒情曲、多声部合唱三种形式一样。建筑设计的文化性,表现在建筑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上。有人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都成为人类文化的标志。因此鲍列夫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说:“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古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3 建筑设计的美学语言 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语言,建筑设计的美学语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空间与形体。所有的建筑艺术,都是由建筑物的空间和形体两部分构成的,空间与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而建筑空间是指利用墙壁、门窗、房顶、楼板、柱列等构成大小、开合、纵横、明暗、内外的空间组合。按结构特性分为室内空间、室外空间;按功能特性分为专用空间(私属空间)、共享空间(社会空间);按形态特性分为固定空间、虚拟空间、动态空间。形体又称实体,指建筑物的屋顶、地板、墙壁、门窗、楼顶、柱列等实在部分和物体。形体分为二棱体、正方体、半球体、棱椎体、圆柱体、扇体、不规则形体等。 二是色彩与光影。色彩的运用是构成建筑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建筑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与建筑物特色相一致,并从功能、主人性情、审美习惯出发,追求一种色彩意境。如起居屋可取温暖型、卧室可取沉静型、贵宾室可取华贵型等不同色彩。 三是质感与修饰。质感指材料表面的质地特性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感觉反应。质感又分天然质感与人工质感两类,并分为粗、中、细三种形式。修饰包括装修和装饰,又分为构造类、即塑类、浮雕类、壁饰类、小品类五种。建筑之所以称作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修与装饰艺术的参与。 4 建筑设计的美学呈现 建筑设计的美学呈现,包括四大内涵: 一是比例与尺度。比例指物体的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筑物的比例,指它的整体或各部分、各构件本身,或它们之间的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等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率”、模数比例、等差数列、调和数列等。尺度与比例关系密切,尺度指物体的形体与人体、物体各部分之间合适的尺寸关系。 二是均衡与稳定。均衡指建筑物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轻重关系。稳定指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建筑设计要做到均衡与稳定的统一。 三是节奏与韵律。节奏指建筑物形式要素有规律的重复。韵律指建筑形式要素以节奏为前提有秩序的变化。 四是多样与统一。多样指建筑要素之间的差异、变化而不是雷同。统一指建筑要素之间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呼应、 衬托、协调关系。 5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兴起一股建筑热。广厦林立,高楼比肩。为了提升我国的建筑水准,首先应从建筑美学设计入手,也就是说,要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品位与美学品格。为此,本文就此发表若干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建筑美学论文: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摘 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美学 0 概述 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 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 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3 小结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对待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态度,西方的叫作机械的自然主义,中国的叫作有机的自然主义。 在21 世纪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西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我们应继续加强各种文化范畴间的交流,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的趋同性,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美学论文:给排水设计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摘 要】建筑中的给排水工程是技术工程;建筑美学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给人感官享受的工程。给排水系统工程虽然在建筑工程中的比重不大,但是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给排水系统在保证正常生活用水充足的前提下,还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给排水工程的发展历程,结合建筑美学的基本要求,探讨给排水工程对美学的影响,以期对给排水工程提供一些思路,让我国的建筑更加美观。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设计;建筑美学 近一个世纪来,西方现代建筑科学一直走在我国前面。西方形式的建筑逐渐被开发、接收,中国在接收“西化”的同时,完全抛弃了古代苏州园林、皇家园林中室外水源、流水和古典建筑完美统一的理念,致使我国优秀的建筑理念被忽视。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国内建筑也有了新的要求,下面结合基本的理念谈谈给排水设计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1.给排水设计的设计原理和发展历程 从设计角度来讲,给水系统的目的就是设计合理的供水压力,考虑供水的水头损失和沿程损失等问题,使用科学的配管方案,可以使各个用水点达到供水的目的。从排水角度来讲,排水系统的目的就是计算使用楼层和住户的排水当量,使用合理的配管方案,使生活污废水安全排出建筑。 我国建筑给排水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我国房屋卫生技术设备是初创阶段,主要标志了我国开始设置给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这主要就是给各户安装水龙头,将排水分离,接入市政工程。第二阶段:室内给排水阶段是反思的阶段,主要通过工程实践,对以往机械搬用了国外经验造成了一些的失误进行总结及反思,进而形成了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标志就是我们出台了给排水标工程实施标准。第三个阶段:给排水阶段是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已经有了具备一定的经验的专业队伍,队伍中包括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安装及管理人员;技术上也积累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还在专业技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及进展;组织成立了全国给水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主要表现:已经开始合理布局,有些设计放在隐蔽处,在设计给排水工程时,优先考虑建筑整体性,将给排水工程上升到标准化、整体化的水平。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排水工程也越来越重要,建筑美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建筑美学的要求 建筑美学的基本要求:统一均衡、合适比例、尺度恰当、充满韵味 统一均衡:将简单、明确的几何图案融合统一起来,用这样的几何图案可以给人以统一的美感。均衡就是用对称的理念将建筑中所有的形状和细节取得相互协同的效果,用次要部门陪衬主要部门,给人一种主次分明、协同一致的美感。一个建筑的统一规范程度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有序程度。 合适比例:人类的视觉感受对比例要求很高,比如黄金分割点就是人很舒适的视觉感受。各个建筑之间、建筑部分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合适,要有层次感,这些是人喜欢的视觉冲击效果。一个建筑的比例协调程度也反映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尺度恰当:小有小的精致,大有大的雄伟。建造建筑时要考虑环境,氛围,档次,品味等因素,同时,建筑尺度的大小要有度,要恰当。这样给人舒服的感觉,美的感觉。一个建筑的尺度也能反映一个社会的度量。 充满韵味:一个建筑的韵味是最能体现美的,色泽、灵动的布局,这些都属于韵味的范围。充满韵味会叫人回味,让人熟悉。韵味的设计,要考虑文化、历史、宗教、亲情,社会等因素。一个建筑的韵味也体现一个社会的韵味。 3.给排水设计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给排水工程是个功能性、实用性的工程,研究过程一定要科学、合理、严谨,它具有工程的所有特征。建筑美学是一个感官的工程,讲究舒适、和谐、韵味。两者有矛盾,也有统一。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工程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对整个建筑美感有影响。 建筑,尤其是非景观建筑,实际用途还是人们追求的基本要求,这是前提和基础。绝对不能牺牲给排水的国家标准,降低质量来换取建筑上的美感。如果,没有给排水工程,再美的建筑,也不会让人喜欢,这就是说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美学的基础,考虑美学时,一定不能忘记这个基础。或者说,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美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有给排水工程,建筑美学就不存在[3]。 在满足给排水工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尽量考虑建筑美学的要求。在给水方面,可以根据地势走向,科学、合理的铺设管道,保障施工工程符合标准,又不破坏整个地势。排水工程这些需要建在外部的工程,要尽量以美学的观点,统一均衡,不破坏建筑的整体感觉,给整个建筑增加和谐的因素。如果有小园林水景布置,可以将传统蓝色小亭与假山石并用,茂盛的绿枝与叠级式落水相结全,小拱桥恰当地架在水面之上,并在隐蔽处用小循环泵将水送至高处,循环的水流,使空气保持湿润,环境清新,滴流的水声,给人以田园的遐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造一个湖,在广阔舒展的水面上,依水设榭,有一种天然野趣,又临水安亭,跃于水面之上,玲珑而又活泼;再环水建筑厅堂楼阁,波光倒影,别有情趣。水中自由游动的锦鲤,增添了环境的天然美,渲染出平和、宁静、清新的自然气息。关于室外局部排水的设置:局部污水处理建筑物可以完全隐蔽地埋在园林绿化及鹅卵石下,卵石之上被巧妙布置了棋子状的抛光石及各种有趣的小雕塑。雨水的处理,运用新材料,新设计,抛弃过去那种铸铁的检查井盖,运用竹子或木板铺设小路,遮住下面的雨水通道,给人以美的感受[4]。 给排水工程也可以是建筑美学。结合我们古代建筑上的辉煌:屋檐的琉脊,天井的造型、水动的木轮、雨水的收集,这些不仅仅是给排水的工程,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是建筑美学与给排水工程的完美统一。当下,对水的循环利用,对水的保护和收集,这些都是给排水工程的新理念,把这些理念放入建筑中,就会成为建筑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最美的一部分。 总之,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造美观建筑的基础。工程方面会给建筑美以影响,只要处理的好,设计科学,完全是好的影响和促进。给排水工程和建筑美完全能和谐统一,完全能在建筑美中看到给排水工程的影子。 我们古代优秀园林设计中给排水设计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如果,我们能好好从中吸取一些理念和文化内涵,结合现在技术材料,两者相得益彰。加上我们的智慧和创造,我们的建筑技术一定能重新走到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提供新的建筑体验。 建筑美学论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建筑美学新模式探索 近年来,面对资源稀缺和环境的问题,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科研层出不穷,环保、健康、生态等新概念被纳入建筑中,在满足生态的同时根据当代技术手段对建筑的空间形式进行美学法则探索。阐述了生态建筑美学是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的美学尺度,其核心领域是遵循生态的自然法则。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引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生态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更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和谐相处,促进当代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建筑美学 (一)生态建筑美学的概念 生态建筑美学是由生态学、建筑学、美学三大学科的有机“融合”与“共生”。“融合”是由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一体,最大化建设发挥有利于生态效益的自然环境,尽量避免额外的反生态效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共生”是以不改变自然环境为目的,也就是说,原始自然环境和生物物种不被打扰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系统的共存原则,从而有利于自然生态适应和发展。 (二)生态建筑美学的特点 1、高新技术中的新型材料 高技术处理后的低效材料,直接利用一个特殊的编织工艺形成建筑的密封结构,或构成建筑的表皮系统。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其中,德国馆外墙使用的是网格、良好的透明性创新架构的“布料”,能有效避免因人流密集而导致热量堆积,减少空调能耗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这些“布料”可以被再次使用,制作成小型遮阳罩。英国馆的外墙采用一种透明亚克力制成的“触须”,白天,触须会传导光线提供内部的透明,夜间,触须内置的光线可以照亮整个建筑,从而节约了场馆的电量。这些新型材料自身的质地和线条,不仅带来了新的视觉美感,而且还营造了现代感和震撼。 2、采用生态技术对建筑节能的考量 生态建筑技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最基本且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建筑设计。杰出的建筑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创建空间和实体,通过块体、空间和设备的优势来满足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应减少对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影响,按照建筑功能的需求,去寻找自然通风和采光,表皮布局使用自然条件调整日照,促进建筑能耗量少,得到全面的节能效果。 3、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是生态建设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生态控制论和生态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的一个概念。任何产品最终将成为一组“垃圾”,每组“垃圾”也是生物圈中另外一组有用的“产品”。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遵循材料回收的准则,实现资源回收和永久利用,最低成本换取最大化的发展。 4、生态建筑的和谐美 自然美: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石,受地形和气候等因素来决定。就地形而言,不同的山地地形里,单体建筑可以得到更好的通风和采光。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可以有一个更有优雅的环境,身处其中,感受自然的建筑风景,同时也享受着快了,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人文美:空间布局、外观情况和建筑物的细部装饰对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中,大多以闭合的状态展现,并布置在中心轴线对称的形式。在细部装饰,一些传统民居会在搁栅雕刻波浪卷的图形,表达防火意识。历史美:历史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建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美的过程。现代主义建筑是以实用性和功能性为中心,表现出理性的建筑之美;后现代主义建筑倡导装饰技术,以实现丰富视觉,主张满足心理需求,呈现一种妥协的装饰美感。每个时期已经属于艺术印迹杂交叠加和历史累积的成果。 二、生态建筑与相关建筑的关联 (一)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 生态建筑的设计总体思路基于:利用土壤、温室和自然通风技术提供一个稳定和舒适的室内环境;粪便、食物垃圾等已经在沼气中作为燃料和肥料……因此,所谓的“生态建筑”,是在建筑生态系统中操作能量和内部订单、回收、高效的平衡生态建筑环境。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理念,主要包括建材、城市规划以及功能和构架、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荷载和环境的集成,其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率。 (二)生态建筑与其他建筑 对于“低碳、健康、自然、环保、生物、技能、环境共生、资源循环型、有机建筑”等建筑,不能与“生态建筑”竞争,它们只是“生态建筑”的一个附属部分而已,只是局部概念罢了。 三、生态建筑造型的美学探究 由于建设规模不同的生态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以美感的角度做出的形状更符合以人为本。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都集中在审美体验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发展的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当代的审美原则也出现了模糊、情感化的审美变异。 (一)人文主义 建设作为文化的象征,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理解和认知。事实上,生态建筑以物理形式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的需求,所以只有以与人相关的概念去认识,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内在的联系。只有当生态建筑和当地人民的习俗、文化融合,才可以实现真正的意义。因此,生态审美的活动已经不是单纯对建筑形式和风格的纯美学,而是反馈生态建筑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二)体验过程 建筑的意义在于为人们的生活而服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是建筑结构,即建筑特性和质量(样式、功能质量等)的体系结构,作为最终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评价指标。这种专注于精神需求的审美观念,具有明确的目的,追求优雅的审美情趣。 当代生态建筑被认为是一个不断发展与人沟通对话的方式,所以人们更关心的是沟通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对话。事实上表明,人们对建筑概念的变化,关注建设中心从“结果”到“体验”。 (三)审美变异 审美变异指的是当代建筑设计概念问题的出现反抗现存的古典审美现象,其中包括建筑美学、价值曲线、审美标准体系和变化的艺术技巧。事实上,人们在追求“国际风格”和欣赏“文化共生”足以表明“变异”的审美现象。建筑的多样性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式,而是包括了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单一的审美价值已被打破,但文化价值的上升,是建筑物也呈现了不同的风格。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类型之间存在丰富多彩的差异形式和方法,完美诠释了审美的变异。 四、生态建筑美学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新模式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在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被提出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升华。生态文明不同于人类过往的发展理念,它在指导人类发展的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协调发展生态建筑的核心是保持生态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有持久的生命力特征。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建筑美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性能。如果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仅仅是为生态建筑的发展,那么建筑就已经失去生命力,失去生命力的建筑,毫无疑问没有任何美。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美学论文:浅析中国佛教建筑美学对游戏场景概念设计的影响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的流行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游戏当做闲暇时的一种娱乐方式,而游戏美术中最重要的两个模块就是游戏场景与角色,而本文将针对游戏中常见的场景设定进行分析,了解中国佛教建筑美学在游戏美术场景设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 关键词:中国佛教建筑美学;游戏原画场景设计 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大约是在两汉时期,印度的佛教艺术,从开始传入就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发展,经过中国艺术家和民间工艺家的吸收融合以及再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美学,而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佛教虽然经历的繁荣与衰败,但时至今日,佛教美学依然对现代艺术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比如本文要提到的游戏场景中的佛教美学。 1 游戏场景设计在游戏设计中的存在意义 筑的文化象征性以及建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影响下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这是建筑语言所表达处的深层结构以及意义。我们可以在从一个地区中所体现的建筑特点读出很多深层的内容,比如该地区的文化、气候、技术水平等。 而在一款游戏中,场景的设定同样可以作为一种信息传达,让玩家在第一次接触中就能了解所玩的这款游戏的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甚至游戏的世界观和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增加玩家的代入感。 2 佛教建筑美学对游戏场景设计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竞相修建寺庙,中国古代跟寺庙的场景有关的诗词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明朝诗人张穆的“灵岩遥听五更种,十里来登最上峰。”虽然看上去平没有直接描述寺庙,却出现了“钟”“登峰”等字眼。而有人就要问了:“这与你题目中所提的游戏场景又有什么关系呢?”“大钟”是每个寺庙都会出现的一个重要元素,而“登峰”这个字眼让我们很快联想到了一些坐落于名山之间的寺庙。喜欢玩游戏或者从事游戏行业的人肯定都知道,现在国内研发的一些游戏中,很多比较受欢迎的游戏的类型大多都是走古风奇幻唯美风格的游戏。其中关于修仙、武侠类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市场反响比较可观。比如网易的《大话西游》、《倩女幽魂》,金山西山居的《剑侠情缘网络版三》(简称《剑网3》)。《大话西游》《剑网三》故事背景都出现在唐朝,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佛教兴盛时期,有很多地区都会出现佛教建筑,比如佛像、佛塔、大钟等具有佛教韵味的组件。而《倩女幽魂》更是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建筑--兰若寺。而很多以中国古代为故事背景的游戏中都会出现“少林”这个门派。可想而知,佛教建筑在游戏中的出镜率是多么的高了、基本每款中古古风游戏中都少不了像佛像、佛塔这样的建筑出现。游戏中建筑设定都是在我们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之上再加以变化和改良的。 3 佛教建筑美学对游戏场景设计的指导意义 佛教东汉时期传入,由于统治阶级的需求和利用使佛教得到大力的发展,兴建了许多寺庙,尤其唐朝时期许多寺庙建筑、石刻的佛像雕塑群都在那一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很多也保留至今。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到多时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四大金刚雕像。后面还有大雄宝殿以及藏经楼。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的分别是僧房和斋堂。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庞大的建筑。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会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总结一下其实我国的佛寺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本寺主供奉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的轴线组织起来的空间,对称的布局彰显稳重庄严的气势。同时再配合山峰、流水、松柏、廊庭之间的呼应,含蓄温蕴,具有和谐、宁静、庄严之美。在游戏中每个不同的场景区域都可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不少游戏中都会出现一个专门为佛教建筑风格提供的区域--佛迹片区。 我们在游戏设定中多画的一般是寺庙,但寺庙文化其实早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绘画、建筑、雕刻、音乐等。所以我们在设计一个区域的时候当然不仅仅只是从寺庙入手,那样一整个区域都是寺庙就显得太单薄了,自然不能吸引玩家的注意。可是在区域中加入有佛教元素的绘画或者雕刻的建筑,比如佛塔、佛像、有禅味儿的莲花座、荷花池、假山等场景组件,既能丰富游戏的美感、又能满足玩家的视觉体验。还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除了了解佛寺的人为建筑美学之外,在通过现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寺以及古代一些诗人所作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寺庙都是坐落于或风景秀丽、大江名山之间,或耸立于高山危岩会上,与自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仿若如画,若设计师心中有这样的景色,那他绘制出的设定图一定也可以将玩家带入其中。 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在对场景进行设定之前,一定要对这样的布局有所了解,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且严谨的工作图来。这是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的敬仰,也是对玩家的尊重。 4 结语 游戏概念设计在现在艺术设计中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项目,但它在设计行业中才刚露头角就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关注,近几年选择从事游戏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各大学校也开始成立了游戏专业,这同时也意味着游戏行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所以作为设计师不仅要对自己的美术技法进行提升,更重要的应该是提高我们的设计感,这就需要原画师掌握更多的知识,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它独特的美学特征,与外国建筑建筑的纵向的延展性的特征不同,中国的古代建筑一般多采用建筑群不会改很多层,有些强调的庄严、等级制度,有些讲究韵味,甚至在建筑中就可以体现出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它的美学理念可以给设计者带来很多灵感启发,所以,设计者除了在汲取现在当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应该多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将中国游戏文化发扬光大,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游戏产业,让中国的文化也在游戏概念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筑美学论文:浅析中国建筑美学 【摘 要】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中国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线。 【关键词】中国建筑美学;形式美;中西差异;未来发展 0 引言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其实美一直都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然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建筑则是对美最好的诠释。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对建筑之美则有不同的看法与总结。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1 建筑中的形式美 1.1 对称与均衡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是采用对称布局的形式,这种现象很难用功能的因素去解释。如故宫所采用的严格对称的布局形式,沿着中轴线两侧成双成对的排列建筑――东边放一个殿,西边也放一个殿;东边设一个门,西边也设一个门,于是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气氛。而功能要求必须采用这种形式?这很难解释。不仅古代的建筑这样,今天的建筑大多亦是如此。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希望获得庄重、雄伟的气氛。这也是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的体现。 1.2 韵律与节奏 韵律原本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以往一些美学家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和人类本能的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 1.3 调和与对比 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认为缺乏对比的东西会使人感到单调,但若果过分强调对比以至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则可能造成混乱,只有将对比与调和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达到多样与统一。对比和调和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 1.4 比例与和谐 在建筑中比例与和谐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个建筑没有了比例,整个建筑就失去了美感,在最早的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黄金分割比的关系,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应该遵循黄金分割比,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很多建筑都遵循黄金分割比。就如凯旋门的建设,整个建筑的体量关系完全符合黄金分割比。 2 中国建筑美学特点 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筑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其中汉族的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的主流。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1 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它的伦事价值密切相关 建筑的审美标准不仅要求使人感官愉悦,更重要的是恰当地表现形象本身所包涵的伦理的、政治的内容。 2.2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内容和工程实践 中国建筑的形式美首先是它的群体美、序列美。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即使是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体量也都体现了封建家族中尊卑、长幼、内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级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 2.3 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甚于单纯的造型美观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序列设计和环境气氛,获得巨大的审美效果,对世界建筑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的明清宫殿,在长达3.5公里的笔直的中轴线上布置了20多座殿宇楼阁,组成10多个不同气氛的空间,通过节奏的变化,取得了雄伟、震慑的浓重气氛。天坛以苍翠的松柏林海为基调,将洁白的圆丘和湛蓝的祈年殿衬托得突入晴空,形象极为圣洁肃穆。为了深化环境意境,还很重视运用象征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拟、匾联题字等,激发人的联想。 3 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 3.1 建筑用材上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3.2 建筑造型上的差异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3.3 表达的伦理意识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 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 4 未来的发展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建筑美学论文:浅谈建筑美学的经济效益 摘要:“美学”是什么,那 “建筑美学”又是什么。美能为建筑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吸引众多的爱好者前来欣赏,此时建筑就是件商品,会有相应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它的价值。而城市则是由众多的建筑组成,那建筑的美学又能为城市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呢? 关键词:美学、建筑、经济效益 美学是种“不言而喻的感动”,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整描述,但是它在情感上的满足却非常饱满”的体验,但可以概括的说“美学”是一种与生活价值契合的、丰富美好的内涵与时代精神,而且建筑的质量与美能够达到“最高境界的统一”。人们可以自然而然的觉察到“美”这种喜悦、生动、充满感动的内涵。这或许是“建筑”与“美学”最大的交集,也是“建筑美学”最显著的特质。 当“建筑美学”与“经济价值”这两个观念被联系起来的时候,过去“对美的追求”这种看似无形的价值,就会被创造出来,抽象的美学效果,有了较为直观的衡量标准。而当这样的重视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时候,建筑美学经济的价值将因此普及,建筑师更多元的设计理念将会被业主,政府管理部门所采用。而越来越多的美学建筑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建筑美学的价值受到重视的程度与日俱增;然后,透过可持续的观念倡导与推广,一种整体性的建筑质量提升就会出现。反过来又促进了建筑美学的提升,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联动关系。 那么,建筑美学经济,到底能为我们带来多少社会影响与“经济价值”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价值必须与人有所互动才能衡量。首先建筑实体要具备了建筑美学的基础、结构与量体,使用者在期间开始互动的时候,建筑提供的空间享受,便会在人的活动中开始产生,这种价值就是建筑美学经济的价值。而且使用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与消费基础,了解美学的价值所在。使美学经济能具有实际的评价体现。 建筑美学可以为城市带来多少经济价值呢?放眼世界,你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卢浮宫、北京的故宫,悉尼的歌剧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城市,但是建筑美学所能创造出来的城市价值,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为当地的城市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因此,美的建筑也能拯救一座城市。慕名而来的游客带来的旅游经济也可以成为城市复兴的动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工业的崩溃,以及1983年洪灾对城市中心的毁坏,曾经是欧洲重要的钢铁及造船业中心的毕尔巴鄂日渐萧条,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长乏力和城市人口减少的现象,同时城市也存在规划混乱、环境污染和城市交通问题等弊病,尤其是中心区废弃码头及大量的造船厂,滨水地区的大量衰退,萧条的氛围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针对这些城市问题,自1989年起毕尔巴鄂市开始实施一个以艺术、文化、贸易及旅游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综合性城市复兴计划,目标是将毕尔巴鄂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商贸文化和旅游中心。复兴计划由8个主要的子项目组成,15年来共投入资金15亿美元。在这些项目中,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毕尔巴鄂城市改造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建设经费1亿5千万欧元。博物馆由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弗兰克・盖里设计,博物馆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虽然整个艺术馆耗资12.7亿美元(约合108亿人民元),在博物馆建成的第一年,毕尔巴鄂便吸引了130万参观者,使得区域的经济活动增加了2.1亿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为政府税收。到第三年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直接门票收入占毕尔巴鄂税收的4%,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仅仅6年,启动项目的资金便全数收回,同时还为该地区带来1亿5千万欧元的收入。城市活力随之复苏。古根海姆博物馆活化了当地的经济(巴斯克省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成长了五倍之多),这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创造了4万5千个就业机会。如今,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效益已成为众多大学研究课题,哈佛设计院称其为“古根海姆效应”。毕尔巴鄂也因此在城建领域捧得多项殊荣。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毕市荣获世界最佳城建规划奖。西班牙和欧洲其它城市纷纷效仿,以期获得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的神奇效应。该效应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变革愿望:毕尔巴鄂要在工业时代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新的城市。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毕尔巴鄂又邀请世界多位著名建筑师为其设计各种标志性建筑。如今,徜徉在毕尔巴鄂街头,就如同走入一个露天的建筑艺术群中,有西班牙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白桥”、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塔楼,也有正在改造的奥拉维阿加城区。一些列的城市更新项目让毕尔巴鄂焕然一新,以往的萧条景象因为众多充满活力的新建的建筑项目而烟消云散。毕尔巴鄂不再只属于西班牙,而真正变成了欧洲的一个著名艺术旅游城市。如今,毕尔巴鄂已成为全欧洲生活、旅游、投资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市长依尼亚奇阿斯古纳说:“我们为古根海姆博物馆感到骄傲,但我们同样为河水中重现这座钛合金建筑的清澈倒影而骄傲。”“古根海姆++”让毕尔巴鄂重生,加号所代表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复兴。古根海姆的“美”拯救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城市,并形成了当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在数量上是无法统计出来的,但是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品牌的形象与设计的价值是一体的两面,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设计。也能作为一种品牌或商标。所以“建筑美学,就是建筑的设计价值”。如果这样的价值可以成为全民的生活态度、生活选择的话,它就自然形成一种竞争力。因为一种国家民族的共同生活态度,就是文化。就是设计力的内涵,也就会自然形成一个经济力。 曾经的新天地保留着大量的石库门建筑――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记录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平常百姓的生活,是老上海建筑的标签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石库门所形成的居住社区以及不能满足现代居住的需求了,90年代的城市发展,大面积的石库门建筑消失,原有的记忆在逐渐消亡,人们才意识到要保留这一特有的建筑院落。 现在,在一座座历史建筑里,上海新天地被打造成了有着欧式风情的休闲和娱乐群落。这里汇集了各式的酒吧、餐厅和夜总会,成为上海最潮流标签和品牌之一。白天,有很多中外游客来新天地观光、拍照留念;夜幕降临,这里更是弥漫着浪漫的欧陆风情。露天的酒吧、咖啡吧备受年轻时尚一族和老外们的欢迎。在里面逛了一圈之后,游客还可以去就近的太平桥绿地走走逛逛,感受另一种风情。新天地因其历史文化的轮廓和内部空间的现代化,以及国际性的经营内容,使中老年人走进新天地感到它很怀旧,年青人则觉得很时尚,外国人走进新天地感到它很“中国”,中国人则觉得很洋气。于是新天地很快成为沪上休闲文化彰显品位的聚集地,成为了大上海引领时尚潮流的新地标。 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从最开始周边的每平方米8000元~10000元,到现在的每平方米3万元以上。除此之外,更加明显的建筑美学经济效应出现:租金再贵,大家还是抢破头要进来,让建筑美学的硬件和软件,都在这里人文荟萃。企业,外资、旅馆、餐厅纷纷进驻,对生活条件有追求的并以中青年一代为主力的多金消费者也进入享受各国美食、名贵服饰、进口商品、艺术、创意设计、mix-use的复合使用,所有生活的活动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随“新天地”老街区更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历史名城开始效仿“新天地”品牌模式,打造出自己的城市历史文化品牌,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前门大街、福州的三坊七巷等等。 从建筑产业的角度来看,建筑只是一个内需市场,是关起门的家务事,然而,如果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来看,建筑美学就是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一种打开门赚观光财的经济实力。 目前实际情况是虽然近几年来优秀的中国建筑师在逐渐增多,但优秀的作品还只是孤立的现象,没有形成一套较为明晰的发展模式及产业链,要扩大建筑美学经济影响的范畴。必须从“优秀的个人”走向“团体的创意”进而发展到“建筑产业的优化”。特别是现在大背景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转型。这样能推动设计的良性发展,及背后带来的经济价值和不可忽视的附加价值。当然这股力量的发动需要建筑行业同仁的积极参与并达到共识,发挥团体的力量才能把建筑美学经济的理想变为行动,改善所在城市的生活质量,让建筑的美影响到每个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样才是建筑美学的经济的意义所在。 建筑美学论文:建筑美学在房屋设计中的实践分析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衣食住行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对其生活环境也就是住房建筑的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舒适,而且要美观。许多高端的住房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享受,也体现了人们对审美、对艺术的一种高尚追求。本文针对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建筑美学;房屋设计;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于房屋建筑的设计者来说,在设计出一个安全、耐久、适用的房屋之外还要保证设计出的建筑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能够让大家的感官需要被满足,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本文从实际出发,简单介绍了房屋建筑设计工作中美学规律的应用分析。 一、建筑形式美的内涵 形式美是一种审美特性,这种审美特性需要由建筑材料的一些自然属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进行组合而呈现出来。顾名思义,形式美就是以美的形式为出发点,它在美的内容上得到升华,把能表现出美的一些具体的色彩、图形、线条等进行抽象化并加以概括,这就形成了形式美。在苏州古城进行民族建筑时就将这种美较好地体现出来了。房屋建筑的形式美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必须符合用到的每个规律的整体形态;满足力学的一些规律和构图原则;要正确地使用和配合各种材料;需认真研究和设计才能把建筑物的各方面的角度、色彩、比例、质感等完美地表现出来。只有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把房屋建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既体现该建筑的实际应用功能又突出它的内容和特点。 二、建筑美学形式美感的定义 1、调和和对比的美学形态 从很多不形同的东西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把它们中比较相似的地方进行组合排列,为了让人看起了比较舒服,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通常会把外形相似的东西放到一起。虽然有变化,但是整体上是相同的。比如中国很多的古建筑群都是使用的这种设计。对比和调和的概念是相反的,它是把两个有着明显差异的东西放到一块,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让人一看就难以忘怀,相互之间起着衬托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外国的很多建筑中经常被使用到,例如罗浮宫的设计,它在颜色方面和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还有法国的大剧院,整个屋顶是椭圆形的,造型非常的独特新颖,既融合了古典又包含有现代,既显示出来浪漫有蕴含着现实。椭圆形的屋顶在整条街道上面显得十分的惹人注目,让人一眼就记下了它。颜色在建筑设计中也有着对比和调和,红和绿、紫和黄、蓝和橙、白和黑是属于对比比较鲜明的色彩;紫和红、兰和青、兰和绿、绿和黄、黄和橙、橙和红都是比较相近的岩石,它们属于可以调和的颜色。 2、均衡和对称的美学形态 均衡是和对称有着一定差别的概念。均衡不要求两边形态要完全相同,只是要求中心轴两边大体相同就可以了,使用起来更加的灵活。对于建筑物设计来说,只要给人一种比较平均的感觉就可以了,对于建筑两边的形态、数量、大小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有的建筑在中心轴线的两边一旁构建几个稍微小一点的建筑物,在另一边设计一个比较大型的建筑物,虽然大小、数量并不相同,给人的感觉却是非常不错的,两侧相互补充、相互对比、虚实结合。虽然两侧并没有完全相同,但是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却可以达到非常与众不同的效果。在使用均衡这一手法的时候,要确定好中心,要不然会造成错乱的感觉,也就是说均衡使用的重要原则就是中心。同时均衡还有一个比较不错的作用,就是可以把距离中心轴比较远的、不太重要的物体通过比较近的大物体来进行平衡。 3、韵律和节奏的美学形式 就像运动一样,要保持一定的步伐,进行有规律的前进,韵律和节奏也是要求要保持一个稳定的频率进行动作的重复。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音乐,是非常有节奏感的,同时音乐也是有很多的节拍不断的有规律重复出现,然后通过组合,形成了人们比较喜欢的东西。同样在建筑设计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节奏和韵律来制造出美感,比如我们可以把两个形态不相同的建筑造型,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形成别具一格的美感,节奏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出现就好了,是把控好某一个节奏,让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越来越多节奏韵律凸显的建筑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节奏韵律有着非常强的彰显特性,把不同的元素通过适当的有规律性的排列,然后显示出来。 三、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的设计应用 1、统一 在进行室内设计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的就是室内设计的各部分内容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中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统一方案就是几何形状的统一。实现这种统一设计人员可以采用以下两方面的手段:第一方面,通过不同几何体之间的从属关系确定。第二方面,通过形状之间的协调达成这种统一。 通过对主次之间的协调和搭配,使不同的部位之间的关系达到协调,进而达到统一。对于房屋建筑来说,根据建筑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将建筑分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于建筑的主次部分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手法和策略使两者形成统一整体,就会使建筑变得松散。尤其是在室内设计中,如果都是主要部分,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形不成一定的组合效果就会使室内杂乱,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而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要恰当的处理重点、从重点和非重点之间的关系,使设计内容呈现出一种主次分明,以次称主的设计效果。 在房屋建筑的设计过程尤其是室内的设计当中,很多建筑材料的颜色和性质形状等都是不一样的,因而设计人员要实现设计效果的统一,就可以通过对不同性质不同颜色的材料的组合。首先,根据设计理念将不同的形状的材料进行组合,当各种材料的组合实现统一之后,就可以对颜色进行搭配,实现设计方案真正的统一。 2、比例 在建筑设计当中比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建筑的长宽高还是建筑的整体和局部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之间的协调与否也会对建筑的美观造成影响。良好的比例可以使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完美和谐的感受,使居住者在房屋中感到舒适。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好的比例就是建筑物的一些主要尺寸中间的比例相同。在建立相关的比例时既可以采用简单的基数比,也可以通过从几何形状中发展而来的动态比例。 3、均衡 建筑美学中均衡性特点规律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大小、质感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由于建筑材料的体积的大小和材质等都会影响到给人们的感觉,因而均衡性就是要通过轻重之间的搭配保证建筑的均衡性。对于房屋建筑的设计来说,实现均衡设计就要尽可能的使建筑是对称的。设计人员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使建筑的均衡中心可以凸显出来,从而提升建筑的设计感受,提高设计的表现能力。 4、有节奏和韵律 可以把建筑学称为一种空间艺术,也可以称为时间艺术。我们通常会把整体结构上的序列和外观审美上的序列还有就是实现功能上的序列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联系更加紧密。既然是一个序列,那么就代表着它有开头也有结尾。一个房屋建筑的序列一旦进入开始的入口,那么它就会顺其自然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流向它的结尾。而结尾处也是这个序列在艺术和作用上最辉煌的地方,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高潮。在建筑中完整的序列可以通过高潮自然地流向一个出口或者什么别的次要部位,也可以跳过高潮到达那个出口或次要部位。 序列的布局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够在感官上引起强烈共鸣,使人能够产生庄严直爽的确切印象,我们称它为规则布局或者规则序列。在规则序列中,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很少有脱离掌控或发生偶然事情的时候,这很适合建造一些大型的重要群体的建筑物。另一种不规则的布局或序列,充满了不定性。这种不规则性往往更能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也能产生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在外观上使建筑物更具有个性。 结束语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时尚元素已经融入进来,并被大众所喜爱,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就抛弃了传统的美学标准,现代美学是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美学是古典美学的一个延伸物,如果现代美学抛弃了传统美学,它是没有办法很好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建筑设计时,应该把内在的建筑美学法则时刻的运用起来。 建筑美学论文:材料特性与建筑美学 【摘要】 基于混凝土建筑可塑性的特点,结合当代建筑美学发展趋势,对现代混凝土建筑案例的美学价值进行解读。分析了当今混凝土建筑在场所精神、粗野主义、文人建筑等方面的案例。明确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前景对混凝土建筑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 可塑性 建筑美学 场所精神 1.相关理论解读 1.1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混凝土建筑在形体上能被模板规定成任意形状,建筑形体的规定性不强,自由度很大,可塑性是使混凝土的表现力完全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最主要性质。混凝土的成型过程是一个由动态变为静态的过程,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它可以依据模板而塑成任何形式。也就是说混凝土没有固定的形式,它的最终形态有模板决定,这就为建筑中的美学考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砖石、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具有许多不同的材料特点。首先,由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结构的各个部分是以一个整体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混凝土是在一种半流质状态中制作的,因此它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状。 以上两个特点,都可以基于混凝土的可塑性所延展出的,而正是由于建筑师和结构师们利用了混凝土的这一特点,使之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用于表现建筑师意匠和营造特定建筑美学的“神器”。从设计上来讲,混凝土的流体状态及力学性能使得它广泛应用于专注形态塑造的建筑,也流露出技术上的美学意义,这充分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1.2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1.3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史 从材料的工程学和结构角度来看,罗马人将混凝土从天然的填充料发展成主要的结构材料。万神庙穹顶的建造过程没有使用模板,而是采用卧砖分层圈砌。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大多数重要的结构和工程发现及研究并没有延续下来,18世纪以前,混凝土并没用被当成建设的主流材料。 到19世纪,法国首先开始使用混凝土作为建筑立面的表现材料。水泥的发明直接推动了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此后混凝土的运用也日益广泛。意大利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在推动混凝土使用的路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于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奈尔维既是建筑师,又是一位诗人,他努力将建筑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喜欢称他为“钢筋混凝土诗人”。 2.混凝土建筑之美学解读 在建筑理论流派多元化的今天,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多元的。由于混凝土自身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使之不仅成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也在体现建筑的美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案例来解读基于可塑性特点而建造的混凝土建筑的美学价值。 2.1场所精神之美 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也是空间的营造,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混凝土建筑营造空间氛围的时候,其意境含蓄、韵味隽永。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葡萄牙馆就表现了对混凝土柔性特征的探索。 他用一片薄薄的混凝土幕用金属线悬挂在两边的建筑上,形成一个3900平方米的有顶广场。这块巨板长65米、宽58米、高10米,两端对称。用纤薄的混凝土板展示了混凝土结构的柔性,打消了人们心中对混凝土厚重庞大的印象。屋面像雨篷一样轻巧地覆盖在中央广场上方。丝毫体会不到混凝土屋面的沉重坚实感。这个结构就是模仿传统的葡萄牙集市:在厚重的房子前面支起一片帐篷。通过轻薄的混凝土构件,营造了一种传统集市的场所感,让人们在置身其中时,忘掉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去体味古朴和谐的市井之风。 2.2粗野主义之美 “粗野主义”是50年代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经常将混凝土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极其夸张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他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混凝土的可塑性特点和视觉效果符合了粗野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观念。作为粗野主义的倡导者,柯布西耶设计建造了许多迎合粗野主义审美观念的建筑,最有代表的应是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可以说是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建造的混凝土建筑典范之一,这个建筑也是柯布西埃新的探索的结果。郎香教堂是他绝无仅有的非几何形式的有机形态建筑。它粗壮敦实的体块,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间的一个小山包上。顶部呈自由曲线形,用两层钢筋混凝土薄板构成,在边缘上两层汇合并向上翻起。从内部往室外看去,窗户成为一个个透光的方孔,造成一种不稳定感,迫使人们面向祭坛方向,造成很特殊的宗教氛围。 2.3文人意匠之美 随着混凝土浇筑技术及轻骨料的不断更新,混凝土建筑的外表形式有了新的种类,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选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外表皮饰面或内部构件。这些建筑师往往具有文人的气质。他们将思想通过混凝土来表达出来,比较出名的有安藤忠雄、路易斯・康、刘家琨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混凝土是最常见的材料。他们倾向于一种淡雅的文人墨客的情愫。在严格的技术控制管理之下,混凝土表面质感变得极为细腻柔和,这种混凝土与表现结构力度的混凝土略有不同,它显示出混凝土的另一面,在空间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以下以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 设计者最初的设想是希望用清水混凝土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但由于施工技术原因,难以在浇筑过程中保证墙体的垂直度,只好采用一种叫做“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组合墙特殊工艺。整个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凹凸窄条模板,形成明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性。为使建筑整体像一块“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整体拟采用清水混凝土。在他眼中,在流行给建筑涂脂抹粉的年代,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建筑方法问题,而且是美学取向和精神品质的问题。 4.结语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艺及混凝土材料添加剂的更新,会给未来混凝土建筑的外观表现及内在功能带来新的冲击和变革。同时,对于混凝土建筑的美学思考也会慢慢的改变。但是,最为混凝土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建材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永远不会消失,也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混凝土建筑较其他的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永远不会消失。围绕可塑性原理,混凝土建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每一个人期待,也值得每一个建筑师大胆的去尝试这种充满挑战性建筑实验。 建筑美学论文:《建筑美学》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建筑美学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授课主要以多媒体授课为主,鉴于该课程特点,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好的了解建筑与美学的关系,特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学 改革 探究 一、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睡着了,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学生太不象话,既对不起自己的学习,又没有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在课堂上睡着了呢?第一种可能是学生自己想要睡觉,所以他就主动地睡着了;另一种可能是学生被课堂催着睡觉,所以他就被动地睡着了。前一种情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制力,后一种情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吸引力。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指责学生没有课堂自制力,但却发现这种指责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用;于是,在这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不少的学校尝试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吸引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今天,虽然教学仍然是为了传授知识,但却离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远,教师不但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教法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看起来是为难了教师,有点强有所难的味道,实际上是以此增大课堂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此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要借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学科课程,也为了让课堂教学因为融入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富有现代气息。 由于提高课堂吸引力只是让学生更乐意于上课,并不是学生上课的目的,所以大家容易把他理解成是教师的课堂作秀。事实上,就连教师自己也很难区分,究竟自己是在课堂作秀,还是在提高课堂吸引力。在公开课中,往往把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几种,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考核的指标,这种为了使用教学手段而使用,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的确成了课堂作秀。而课堂作秀的盛行,也是对教师提高课堂吸引力最大的指责。 2.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工作目标和工作流程发生巨大变化。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但教师的工作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对于教师而言,直接传授知识还不如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教是为了不教"。"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经验,更要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系统掌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教师观念的转变不仅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更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期末考试成绩占30%左右,注重能力评价的平时成绩如讨论、实践、调研等占60%左右。按课程、班级和专业进行改革试点。同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由学生评教,让学生评出他们心目中最受欢迎的任课教师。也就是说,大学要看重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以此来衡量他们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电脑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形象化,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甚至能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论去感知、去理解。感受直观,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集于一体,全面刺激人体多种感官,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接收信息,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即是对事物表面诸多方面现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即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难点,激发兴趣、热情。 提高时效,集中注意力教学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教学要设法加快节奏,提高信息传播密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很难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常常会被一些与教学内容并无直接联系的事情占去不少时间,而且效果不佳。如板书,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还会打断学生的连续思维,有时还有个别学生趁机讲话,做小动作,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电脑则具有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的特点,许多准备工作和课堂上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操作等待过程都能省略或事前准备好,从而避免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无谓占用。使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参与活动,紧缩时间安排,交替媒体显示,减少常见知识的讲解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传播密度,形成快节奏、高密度的现代课堂教学特点。另外在板书时设计不同的交互方式,板书不同内容,同时对板书进行整体美化设计,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 集体参与和及时反馈,促使主动学习没有师生一同平等参与,就不会使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没有信息反馈,任何教学行为都是盲目无序的。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关键就在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参与。老师“问”,学生“答”,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只能是一次一人,同一问题不可能都一一问到,这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肯定不会叫到我,因而就不会去思考;一些积极思考、希望表现自我的学生在一次次失望中又会淡化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电脑手段,能让全班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并渴望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参与实践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参与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反馈信息能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提高教学实效,确保教学目的实现。反馈除作业反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它易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但在传统教学中,限于时间和人数,反馈并不能随时而广泛使用的。如对回答结果的评判,只能有老师一人,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能够进行及时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情感。反馈时重点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滋味”,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感到满足和有成就感,以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学习。 多媒体电脑与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之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只起辅助作用。它主要用于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难点,激发兴趣、热情。 建筑美学论文:基于人文背景的建筑美学点滴思考 【摘要】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艺术角度来看,建筑承担着艺术审美的使命,从人文背景下看,建筑又承载着人的主科观审美以及对历史的记载。建筑美学不但包含建筑的形象结构的审美,更包括了精神上的审美,通过建筑师的设计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表现出一种美的意境。人文背景下的建筑美学是人对于美学的认识在建筑上的体现,值得我们研究。 【关键词】人文背景 建筑美学 思考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从艺术角度来看,建筑承担着艺术审美的使命,而从人文背景下看,建筑又承载着人的主科观审美以及对历史的记载。建筑美学不但包含建筑的形象结构的审美,更包括了精神上的审美,通过建筑师的设计,呈现一种美的意境。作为文化的载体,建筑同时承载着民族、地域以及社会的历史,表现着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思想潮流等内容。因此,人文背景的建筑美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建筑审美的重要内容。 1建筑美的含义 建筑美可以分为广义的建筑美与狭义的建筑美。狭义的建筑美主要是指对建筑的造型、装饰等艺术特征的审美,旨在揭示建筑的结构以及艺术上的美感,将建筑作为单纯的艺术品来进行鉴赏。广义的建筑美将建筑审美进行了拓展,不仅仅聚焦于建筑本身,而将目光扩大到建筑的环境、历史等宏观的视角上来对建筑的美进行鉴赏,通过对建筑与街道、广场等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潮流的分析研究,来对建筑美的特征做出把握,通过整体的眼光来看局部的美,以动态的方式来研究静态的美。 建筑美学主要有“益美”说以及“愉悦”说,“益美”说主张实用至上,以“功能主义”为核心对建筑美进行定义。在这种美学观点下,建筑的美以功能性为主,其形式应追随功能的需要,意图将实用性与建筑的精确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一个艺术的平衡,从而表现出建筑的美感。而“愉悦”说主张形式美,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形象美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在对建筑的整体结构、外形、材料、颜色、装饰等要素进行协调,达到建筑形式上的和谐美。 另外,还有 “主观表现论”以及“客观表现论”两种观点。“主观表现论”主要认为建筑美在于对思想、情感等的表达,是人们的情感在建筑上的表现,利用一定的氛围或意境来在空间上表达建筑者的情意,是对建筑的主观情感表现的追求。而“客观表现论”则注重建筑对于外在世界的表现,通过建筑来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或对未来的展望,表现力量或运动的美感,或是对时间的表现。 2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概念及特征 我国建筑自从20世纪开始,就一直在西化风格、民族风格以及折中主义三种形式下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建筑开始理性地处理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问题。现在,我国在建筑美学上主张以本土传统建筑为基础,并引入西方现代的建筑美学观念。 我国当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技术美学以及环境美学上,通过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使建筑达到“轻、光、挺、薄”的特点。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技术也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成熟,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的实用性以及美学性之间的矛盾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从而使建筑达到美的境界。技术性美学要求技术与形象彼此有机地结合,任何脱离了形象的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人带来美感,只会让人感到违和感,成为了虚伪的矫饰。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开发时对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出现了绿地占用过多、不合理地对容积率进行提高等现象,仅仅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建筑的和谐美首先表现在建筑本身结构与外观的和谐,另外还有建筑的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建筑与人类的和谐等方面,通过建筑的和谐来达到符合时代建筑审美观的建筑美。 3理性的建筑结构审美 建筑的理性审美主要是对建筑的结构与功能的艺术审美。建筑的第一要素是实用性,对于建筑结构的坚固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达到来实用性以后便可以追求形式上的美感,通过各种艺术造型以及技术手段来完成建筑的艺术创作。因此,理性的建筑审美要求建筑在功能性和艺术性上达到有机的统一,在保障人们正常活动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对建筑的美感进行表现。建筑的艺术形式表现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结构美上,结构与造型相互影响。目前建筑在于空间高度的跨度越来越大,结构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有的建筑结构都是为了一定的功能性的需求而被创造的,因此结构的价值只有在符合了一定的空间使用要求时才能得到体现。从古至今,建筑的结构都是建筑美的前提,不论是木架结构还是石砌结构,或者是欧式的高直式建筑,都是通过结构来体现建筑的艺术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完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概念造型,充分地体现出了时代特征。结构需要服务于功能,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结构都需要以建筑的实用性作为前提。 4感性的人文背景审美 虽然建筑审美以理性的审美为基本,但是感性的人文背景下的审美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活动所需要的单纯的物体,同时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历史、情感等多方面的人文内容。因此,对建筑的人文背景审美就是对建筑的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人类的历史或情感的解读。 我国的古代建筑,大多都有着诗人墨客的情感点缀,同时这种文学方面的因素也更平添了建筑的人文背景。例如听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古文,必定是能够联想到岳阳楼的。想当时范仲淹学士在这里畅怀释文,表达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筑的人文背景是在情感上引起人们共鸣的美感,是一种人文关怀,具有很重要的审美价值。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建筑中,人们往往都能体会到其浓厚的历史气息以及感性的美感,即使其结构已经非常落后,甚至有些建筑已经残缺不全,却仍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历史文化在建筑中的积淀,能够引发人们的遐想与深思。另外,一些建筑本身不具有很长的历史,但却通过建筑师的设计,表现出了建筑师对于人文情感的思考,人们通过对这些建筑来读取建筑师所想要表达出的意境或是观点,具有很强的情感指向性,是建筑审美的另一种体现。 5结语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凝聚了建筑师的智慧以及人们的劳动成果,不但具有结构形式上的美感,同时承载着建筑的时代特征以及人们的思想潮流。因此,建筑美学不但要关注建筑的形式美,同时还要重视人文背景下的建筑美学,在建筑中多加入一些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增加建筑的美学内涵,全面地表现出建筑的美感。
财务类论文:金融类财务工作安排 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好坏在经营管理中显的越来越重要,2继续做好信用社优质文明服务工作随着金融部门间竞争的日益加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而对外礼仪则是影响服务质量和树立企业形象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礼仪培训又是辖在内勤人员培训中的一个空白,所以,今年我将伙同有关专门礼仪机构,举办一期信用社临柜人员礼仪培训,志在以此促进全辖对外服务质量跟上时展要求,也可为信用社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促进整体业务的发展。 结合我辖内勤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根据联社办公会的统一安排部署。上年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信用社以后发展形势,经研究确定,年度联社财务科的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以紧密围绕联社业务经营为中心;以改革时期政策扶持为契机;以提高全辖经济效益为目标,狠抓制度落实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防范各种业务操作风险,全面完成市办事处下达的财务目标任务”为此,特制定如下财务工作计划书: 一、制定岗位职责、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各项制度落实工作 1制定信用社会计、出纳、储蓄操作规程今年。结合省联社下发的各项制度文件,制定出适用于我辖的会计、出纳、储蓄日常操作流程。财务管理和支付结算上,优化会计、出纳操作的各个环节,使各项操作统一口径,统一标准,让信用社会计、出纳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的渠道,切实杜绝盲目操作和操作方式多样化这一现况。另外,还着重抓一个试范点,由我财务科牵头,现场指导,及时解决信用社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待规范化之后,再组织信用社会计、出纳人员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彻底统一会计、出纳操作流程,使信用社会计、出纳工作逐步向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2建立信用社业务操作考核办法。提高内勤员工业务操作能力,切实促进员工按操作规程办理业务,今年,财务科将全面建立、健全信用社业务操作考核办法,将日常业务和微机处理充分结合,加强内勤员工在制度落实上的考核力度,制定出详细的奖罚办法,以此来有效提高员工按规程进行业务操作意识,确保我辖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转和全年业务操作安全无事故,促进我县年底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 二、搞好信用社费用核定。 1继续做好信用社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工作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上。提高管理水平,由于年我辖将计划新设立46个分社,重要凭证和的管理更显重要,特别是对主社、分社及储蓄所重要空白凭证的分级统一管理方面,除要求进行实地检查外,还要求信用社内勤主任每月必须对主社、分社及储蓄所的重要空白凭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信用社每月必须指定专人对所辖办公网点重要空白凭证进行一次检查,对检查情况还要如实填写检查登记薄和工作情况表,今年财务科将力争使重要凭证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加强信用社往来帐管理。越来越多的金融案件都发生于银企、行与行之间结算资金的往来过程中,对银行间在途资金的管理显的越来越重要。鉴于此情况,为了防患于未然,今年我财务科将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往来帐管理,确保信用社业务的安全无事故。往来账务管理上,财务科将一方面及时印发关于加强信用社行社往来管理方面的相关文件;另一方面指定一名非联行记账人员负责对行社往来帐的勾对工作,对社内及银企对帐也明确了对帐单的打印及收回时间;为确保这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年,财务科继续要求信用社在每月15日前收回对账单,每月全面对行社、行内对帐单进行认真勾对,并对对帐情况做好记录,责权分明;同时加强银企对帐,要求信用社一季度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对帐,下月按账号排列顺序装订入档,确保银企间业务往来安全无事故。 3科学核定信用社财务费用信用社费用指标及各项财务经营指标核定是否科学、合理。将按照上级行和联社办公会要求,认真测定、科学核算各项财务费用指标。 为此,财务科将着重从几方面入手: 1、以年终决算报表数字为基础。合理核定当年各单位费用支出。 2、组织信用社进行一次全年经营情况预测。认真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特别是对营业费用支出,要对每项支出写出充分的理由,经联社审查批准后,按计划执行。 4搞好信用社财务常规检查工作为确保信用社每笔费用支出的合法、合规。防止信用社各种超费用、绕费用开支现象。今年,财务科将加大对财务开支的检查力度。一方面财务科将开展常规费用开支检查,另一方面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还将在年试行把信用社数据盘和原始凭证抽到联社进行异地非现场检查,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信用社的每笔费用开支合法、合规,以此逐步增强联社对信用社费用开支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力度,为年全面完成各项财务指标打下基础。 三、搞好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1搞好信用社业务培训工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信用社的办公效率和核算水平,为此,内勤业务培训和技能比赛就成为财务科每年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年我将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全辖员工的素质。 继续搞好业务技能比赛工作没有比赛就没有竞争。所以,技能比赛我将继续组织下去,并要根据实际对考核内容进行改革,把日常工作中切实需要提高和掌握的技能作为考试中的重点。年度,将继续开展包括百张掀打、日常业务操作、会计报表输入等方面的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充分调动信用社员工业务技能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在考试方式上,也将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比如,先由信用社进行初选,联社同时组织进行全辖技能比赛,以此来提高比赛的竞技性、可比性,并实行重奖重罚,以此激励全体员工增强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2对全辖内勤员工进行业务操作培训今年我财务科将制定信用社会计、出纳、储蓄操作规程。年我将开展一次针对新业务操作规程的培训工作,通过此项培训使员工将各项业务操作要点全面接受,使制定的操作规程起到应有的效用。 3搞好信用社储蓄所微机建设培训工作年度。实现储蓄办公的微机化是必然,上点工作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如何高效、稳妥地做好上点工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将首先由财务科制定出《县联社储蓄所上点方案》对储蓄、对公系统的上点工作进行一个总体部署,然后从每个信用社抽调一名微机技术能手,对上点方案进行培训,对日常办公程序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基本的操作步骤,进行集中全面的培训,尤其是对对公、储蓄系统移植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的讲解,经过组织培训来不断提高信用社员工的微机操作能力和一般性问题的解决能力,最终一方面高效、稳妥地完成新储蓄所的上点工作;另一方面让每个信用社微机管理员的微机操作水平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财务类论文:综合类公司财务危机管理 关键词:综合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判别分析逻辑回归神经网络 摘要:以1998—2004年沪深两市首次被特别处理的A股综合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均值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从9个方面的27个研究变量中选取了9个差异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危机前(t-2)年的判别分析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各种模型均取得较高的预测效果,尤其是判别分析模型,判正率高达89.29%。 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是现代公司制,而上市公司又是现代公司制的最高形式。与非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有了充足的资金,公司可以增加产品生产、加速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从而提高经营业绩,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变得激烈,部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容乐观,出现了亏损、财务状况异常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形,最终受到特别处理甚至面临退市危险,使利益相关者遭受到巨大损失。为防范、化解这些风险,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学者只是研究适用于每个行业的通用模型,忽略了行业之间的不同。HarlanDPlatt和MatjorieBPlatt(1990)检验与产业相关的财务指标、营运指标和产出的变化与公司经营失败的关系时发现,用产业因素调整后的模型事前和事后的分析效果较佳。 本文以我国1998—2004年沪深两市首次被特别处理的A股综合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陷入财务危机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以建立具有较高预测率的模型,为证券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决策时的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学者的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状况 Altman和Loris(1976)利用净收入/总资产、(总债务+次级债务)/股本、总资产/调整后的净资产、(期末资本-本期资本增加额)/期初资本、调整后的企业历史年限、综合评分等6个指标组成多因素模型对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的40个经营失败公司和113个正常公司构成的样本进行分析,成功率高达90%以上。 Ward(1994)选择了1988—1989年385个企业的数据,发现现金流量指标尤其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预测采掘、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的财务危机方面作用明显,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预测非资源性行业中较为重要。 Pottier(1998)使用1990—1992年48家破产的寿险公司数据,比较了评级和评级变化与总资产、财务比率、财务比率结合评级和评级变化在预测破产方面的作用,结果发现结合财务比率、评级和评级变化的方法比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能更为有效地预测破产。 (二)国内学者的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状况 国内许多学者都指出,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是财务危机预警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但到目前,由于样本量的不足,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做的研究较少。 张祥,陈梅(2004)选取1998—2003年间55家制造业被特别处理(ST)的公司,通过对单变量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和比较,发现行业模型的变量选取和预测准确性均有所不同,其模型拟合程度和预测准确性明显高于通用模型,主营业务利润/税前利润和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是具有较强预测性的比率。 梁飞媛(2005)从现金流角度出发,选择机械设备行业为实证对象,从19个现金流指标中用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法选择出具有显著预测能力的现金流指标建立典则判定模型和Fisher线性判定模型,模型均取得较高的判正率。 我国学者虽然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都注重借鉴国外已有模型的优点,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建立预测准确率较高的模型。本文也汲取这一经验,分别用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模型。 二、财务危机界定和样本选取 (一)财务危机界定 财务危机的形成并不是短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潜伏期,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界定大都使用破产标准,但破产实质上是一种法律现象,除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以外,还要受政治及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破产法》虽然在1988年11月1日就已执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所以国外学者的做法在我国目前阶段是行不通的。 早在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就规定了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1997年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再次提出退市问题。1998年3月16日,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通知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将实施特别处理,简称ST(SpecialTreatment)”。为了给暂停上市股票提供合法流通渠道,1999年7月证监会对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企业实施“特别转让服务”,简称PT(ParticularTransfer)。这两个制度在初期曾对上市公司起过制约和鞭策作用,但是资产重组的魅力和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反而使得ST、PT公司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不仅没有减弱市场的投机气氛,而且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没有明显增强。2001年2月24日,证监会正式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有关退市机制首份具体操作性文件。 本文就以1998—2004年沪深两市在上述文献背景下因财务状况异常(ST)或退市风险警示(*ST)而首次被特别处理的综合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按照证监会于2001年4月公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规定的行业分类,1998—2004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被施以ST的共计31家。 以上市时间在同一年或相差一年为配对原则,挑选非ST综合类上市公司作对照样本。如果不满足配对原则,将ST综合类公司剔除。符合配对原则的有28对综合类公司,其中上市时间在同一年的21对,占75%;相差一年的7对,占25%。28家ST综合类上市公司组成危机样本组S1,28家非ST综合类上市公司组成对照样本组S2。采用(t-2)年的数据和指标建立模型来预测公司在第t年是否因财务危机而被特别处理。 三、研究变量挑选及检验 (一)研究变量选取 2002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共同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该细则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指标构成。借鉴该财务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特点,初步选择与这四个方面有关的19个财务指标组成研究变量。 另外,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选择部分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股权扩张有关的变量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关的变量。本研究未将资产规模作为选取配对样本的标准,而是取总资产的对数作为一个变量引入(研究变量及其评价内容详见表1)。 (二)研究变量显著性检验 1均值检验 危机样本组S1与对照样本组S2的研究变量的均值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利息保障倍数X3的差异最为显著。 2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 根据S1与S2的同一研究变量的配对,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零假设H0均为:S1与S2的研究变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显著性水平相应P值小于或等于设定的值α,则应拒绝H0,即认为两者的研究变量间有显著差异。本文中设定的α=0.05。 S1与S2的T检验有10个变量差异显著,Z检验有14个变量差异显著(表1)。具体分析如下: (1)反映成长能力的研究变量作用非常显著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无非是期望能够获得公司股票未来丰厚的现金股利和诱人的股价上涨空间。现金分红、股价上涨都离不开公司的成长。一家没有成长性的公司除了勉强维持现有的状态以外,是无法抽出资金回报股东的。配对样本Z检验显示,所选的体现成长能力的3个变量均在1%水平上作用显著。 (2)反映股权扩张能力的变量作用非常显著 对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尤其是每股净资产在理论上提供了股票的最低价值。每股净资产决定着上市公司是否会成为ST,即当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时,就会被ST。 (3)反映营运能力、年报批露的研究变量作用较为显著 反映营运能力的3个变量中有2个检验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张祥关于制造业财务危机预警中发现存货周转率在(t-2)年显著但在综合类上市公司中,S1和S2的差异不明显。 (t-2)年,S1共有15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样本总量的54%;而S2仅有4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仅占14%。 (4)反映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研究变量作用不太显著 这两类变量在张祥的研究中差异普遍显著,但在本研究的T检验中都仅有一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S1与S2相比而言,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特别是偿债能力没有很大的差别。可见,综合类上市公司与制造业公司相比,对其陷入财务危机具有重要作用的变量是不同的,也反映出研究行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必要性。 (5)反映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资产规模的变量作用不显著 固定资产净值率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生产能力,S1与S2的该指标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股权是否集中对所选综合类上市公司也没有影响,因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在50%以上的公司,S1有3家、S2有2家;大多数研究都将资产规模作为选择配对样本的标准,本文将总资产取对数后作为一个变量引入,但检验中未发现S1和S2有显著差异。 (三)相关系数检验 对在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中作用均非常明显的10个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销售增长率X17与资产扩张率X19的相关系数为0.622,资产扩张率X19与每股净资产X21的相关系数为0.681。他们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6,为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按变量间相关性较小为优原则,经比较,剔除变量X19。经上述研究过程后,最初选的27个研究变量缩减为9个。 四、实证分析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按照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功能,可以划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类。前者包括Beaver的单变量判定模型、Altman的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及Olhson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等。动态财务预警主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和案例推理模型。 本文分别使用静态模型中的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动态模型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模型。因变量Y为虚拟变量,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出现财务危机,出现财务危机设为1,没有出现财务危机设为0。 (一)静态方法建模 1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建模 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是一种采用Fisher线形判别函数系数、考虑只有两个变量的判别分析方法。即:Z=c1X1+c2X2+c3X3+…+cnXn,其中Z为判别值,X1、X2、X3、…、Xn为研究变量,c1,c2,c3,…,cn是待求的判别函数系数。 利用SPSS软件,得到的(t-2)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和财务健康模型分别为: Zs1=-9.6599+0.4149X8+0.7521X9+0.2683X11-3.5073X13-0.3936X17-13.1698X18+7.3110X21+2.3022X22+4.514X25 Zs2=-15.7149+0.7719X8+1.0342X9+0.3585X11-9.3332X13-0.2608X17-14.5654X18+9.7383X21+8.1403X22+3.8693X25 以0为分割点,通过对模型的回代判定预测检验发现,财务健康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5.71%,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9.29%。 2二元逻辑回归建模 由二元逻辑回归拟合的方程可表示为:ln[p/(1-p)]=a+∑biXi,其中p是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Xi是影响财务危机的第i个因素,i=1,2,…,m;a,bi(i=1,2,…,m)是待估参数。F值的选择标准是:相应p值小于0.05时引进,大于0.10时剔除。 (t-2)年综合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为: 以0.5为分割点,模型对危机公司的回代判定预测准确率为82.14%。 3静态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建模总结 (1)静态预警方法对危机样本组S1的预测正确率均超过80%,说明预测效果较好。 (2)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比二元逻辑回归建模的预测准确率高3.6个百分点,即在危机前(t-2)年,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对综合类危机公司的预测效果更好。 (二)动态方法建模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简称ANN)是对生理上真实的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及基本特征进行理论抽象、简化和模拟而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具有非线性映射、自适应学习和较强容错性的特点。BP人工神经网络是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学习算法,主要结构是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 以表2的9个研究变量作为输入点P1,输出点P3只有一个,即因变量Y。隐藏层P2根据公式(2P1+P3)1/2 P2 2P1+1并结合实际试算结果确定为5个,得到的BP网络模型结构是9×5×1。选取学习率η=0.1,动态参数α=0.8,系统误差ε=0.006,经过上千次运算得到相关矩阵。 其中,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值矩阵Wjh(9×5)、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值矩阵Whi(5×1)及最终的BP网络结构分别为: -2.3319-0.20772.6769-1.73581.8744-4.9816 2.7675-0.42671.14160.99482.267-61.1174 4.504-0.05713.499-1.1188-3.3428-9.6837-35.9874 0.77091.1794-1.84640.40050.8552-2.178-4.8566 Wjh(9×5)=-4.3374-0.3962-1.01510.47254.8495Whi(5×1)=-8.1793BP网络结构=5.6451 1.83551.2923-0.38913.7484.9813-5.9814-83.6816 -1.56180.55896.79491.5336-0.5487-8.8043-46.013 4.27970.0622-2.00311.30712.5699-55.6393 2.29450.7257-0.1975-0.6595-0.6956-12.1154 通过回代判定发现,5家非ST被预测为ST,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82.14%,与二元逻辑回归的正确率一样,但低于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的预测效果。 五、结论 本文选用9个方面的27个研究变量,通过均值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和Z检验,发现综合类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中,效果最明显的是反映成长能力的变量,这不同于制造业公司,也说明进行某一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了判别分析、逻辑回归等静态建模方法,又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等动态建模方法。各种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但相比而言,Fisher二类线性判别分析的预测准确率最高。由于我国1998年才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而本研究的跨度较长,研究样本涉及的数据须从1996—2002年,因此并未选取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 财务类论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以建立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为目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新的收入分类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同时新的收入分类结构更加细化,设类、款、项、目四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二是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照基本建设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济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支出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如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款级项目反映为完成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三是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如基本建设支出进一步细分为房屋建筑物购建,专用设备购置、大型修缮等。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清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未来政府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原因,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内部的预算、核算、决算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一系列财务管理的问题。国家目前大力推进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改革,已经为预算、核算和决算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可以说是从制度上彻底地消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从技术上实现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成为可能。 第二,有利于实现政府预算收入的完整性。虽然实行部门预算后,事业单位已经实行大收大支的预算体系,但上报人大审批的政府预算一般只包括一般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收入体系,有利事业单位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 第三,为细化部门预算提供了重要条件。单设支出经济分类对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后的支出经济分类可以更加全面、明晰地反映支出情况。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每一笔支出都同时列在功能支出和经济支出的框架中,这种三维结构体系可以清楚看出这个部门做了哪些事,钱花在了哪些方面。改革后的功能分类,详细列举了“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科目设置,明确界定了公共支出的职责和供给范围,剔除了那些市场能够提供的支出,增加了应由政府负责支出的项目。 第四,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为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财预[2006]13号),事业单位有关会计核算调整内容如下: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其他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事业单位应设置“财政拨款支出备查簿”,逐笔登记每一项财政拨款支出的具体情况,并反映每个会计期末的财政拨款结余情况。此外新的支出经济分类新增了基本建设支出,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新增其他资本性支出,用于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的支出,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加以区分,这就为建设单位会计账套并入事业单位会计账套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合理统筹安排各项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再者新的政府收支为引进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收支核算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事业单位应进一步转变理念,加强财务管理,引进新的预算编制方法;加强收支预测,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努力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细化预算,将所有的预算指标都核定到具体项目,使大家清楚要办哪些事,用多少钱,怎么用钱,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按经济性质分类科目执行,预算执行调整机制的建立。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使会计人员由注重财务核算管理向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转变。 财务类论文: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 摘要:21世纪以来,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首先论述了财务人才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其次对现有的财务类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总结了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最后结合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创新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四维度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三)创新融合财务和信息的跨界课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培养方案也要创新。现有的课程尽管涵盖各个方面较为全面,但是各自泾渭分明,缺少融合财务知识和信息工具的跨学科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结合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结合财务专业和信息技术,建议至少可以创新两门课程。第一,开设“财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输入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应用信息做出财务决策等,将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操作、会计软件、财务分析工具等知识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第二,开设“财务数据与统计应用”,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选择经济指标、建立经济模型、输入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统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等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 作者:何卫红 曹雨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财务类论文: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论文 一、财务会计类“订单式”培养的裨益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也是最为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形式之一,其以企业“订单”为标志,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及就业问题,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传统订单班多以制造大类等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为主,一般来说,企业数量少,单个企业需求量大,这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特点相距甚远。要想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红海”中站稳脚跟,学生需扎实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和实务技能,具备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作为人才培养方的学校和用人单位方的企业,若能实现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订制,开辟“蓝海”,无疑能够大大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针对性并节约企业培养、选聘人员的成本,让人才供求更加吻合,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具体项目的校企师资的双向参与,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现校、生、企三赢。 二、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途径 校企双方如何开发校、企、生三方满意的“订单”及如何共同产出合格的“订单产品”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供求总量大,但个体企业需求量小,不能遵循传统的以某个具体企业某个特定岗位个性定制为特色的订单培养,而应重点抓住同类型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同质的特点探索“分业型、定岗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学生只能做会计的思想,根据企业类型和实际需求开发更多的符合专业特点的工作岗位及确立岗位课程标准。“订单”标准即为具备一定通用性的“岗位”标准,在订单企业学习的是企业文化,实践经验,就业去向可以是订单企业,亦可以扩展至订单企业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或同类型企业。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为例,经过20余年的积累,现有财务会计/财政金融类校企合作单位50余家。合作企业类型多样,包括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管理/投资咨询公司、ERP企业、(财务)软件公司、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等。相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具有高度同质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又具有一定差异。合作单位数量的积累及先期实习就业合作的基础,为开展以企业类型为分界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平台保障。在具体执行层面,我们首先依照企业的经营范围将其划分为几大类型;其次,选取不同类型内的一家或几家典型企业分别作为代表,开设不同类型下的标准“订单”:如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对应记账岗/会计审计岗/税务审计岗;管理/投资咨询公司对应企业管理顾问岗/理财投资岗;ERP企业对应ERP实施顾问/销售顾问岗;(财务)软件公司对应财务软件研发/销售/实施/培训岗;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对应金融营销岗等;之后,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不同企业类型对财务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与岗位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及过程管理要素,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及评估制度;实现“订单”企业的校、企双向师资建设与管理。以“平安订单班”为例,我们通过引入平安集团,建立平安订单班,将业界知名的平安文化、平安培训带入华厦,创办平安集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第一个订单班。2011年至今共151名学生赴平安上海职场顶岗实习,平安集团累计投入培训师资18人次,引进企业资金近300万元,实现平安订单对接就业30人,保险相关延伸就业30人,电话营销定向就业22名。再者,我们以与用友软件公司常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建立用友订单班,将业界知名的用友文化、用友学院培训体系带入华厦,学生经层层选拔进入订单班,用友公司派出金牌讲师进行理论授课,并带领学生参与具体的营销项目和ERP实施项目,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营销精英和实施顾问,学生就业方面将对接用友本部、合作伙伴及该公司遍布亚太地区的150万家企业。目前用友订单班首批10名学员有3名学生已被用友录用,第二批11名学员已进入项目实战阶段,未在用友公司就业的学员多被引荐指其伙伴企业或至相关管理软件企业就业。此外,我们还通过与厦门具有较强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务咨询服务企业合作,成立审计订单班,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制定授课方案,注册会计师以学徒制的模式指导学生从事真实的审计业务,在专业实践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开拓学生就业渠道,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目前审计订单班首批25名学员中,有5名表现优秀的学生已被会计师事务所录用,其余被推荐到各类企业;第二批50名学员已进入10家会计师事务所跟随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 三、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建议 财务会计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院系层面应打破思想禁锢,尽可能开拓类型多样,量质齐优的校企合作单位,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有“企”可依;二是,教师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及到企业实践的意愿,企业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视度及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学生对订单班的认可度、参与度、持续性等,关系订单班的成败,因此,订单培养中教师的职业成长需求需满足,师、生、企的兴趣点需挖掘,生、企双向选择权益的履行需要磨合,并不断总结完善;三是,订单班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如何形成良性的、滚动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订单培养指向行业或某种企业类型而非局限于具体某个企业,需要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四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订单班的操作流程总结,而应扩展至岗位标准、组织架构体系、过程管理及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全套订单班管理解决方案并不断复制推广;五是,区别于传统订单班以达成协议将学生送至企业为终点,在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校企双方的共同作用,不仅仅是组织层面,更着力于“人”的层面,强调校企双方负责人的互动,师资的双向建设;六是,当校企合作单位达到一定数量可能面临的同业竞争,当订单班开展到一定规模随之出现的不同订单班之间的生源竞争,亦是校企双方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二者不断提高服务的助推剂。 作者:汪婷婷 单位: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财务类论文: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与分类管理举措 摘要:我国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得到了进步,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严峻的挑战,还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就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在市场竞争力、融资能力方面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控制企业风险来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以此来保证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就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基本办法和企业风险财务分类管理三个方面对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基本方法与分类管理举措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基本方法;分类 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隐藏着很多的风险,直接或者间接的给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有及时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够使企业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市场份额,才能保证企业得到顺利的发展。在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面临、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财务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定义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客观存在的风险财务管理的现象,企业通过一些科学、合理并且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现状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并且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从而使企业存在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降低风险,在给企业的运转带来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时保证企业能够得到稳定、连续的发展。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比一般企业管理涉及面更加的宽泛,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是根据其工作的范围来进行判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与企业的风险财务产生联系,这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相对一般的企业管理来讲在观念上有了新的进步,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到一般企业管理所没有的先进性,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管理效果上更加明显。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主要可以分为风险财务预测、风险财务决策、风险财务预防与控制、风险财务处理四个方面。 (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主要分为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自然风险会对企业的经济、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在风险的控制上很难把握,只有站在财务管理的视角下才能够使企业的风险得到降低。社会风险财务管理是因为社会动荡对企业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虽然社会风险不能对企业财产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但是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造成企业的财务活动受到限制。市场风险财务管理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都存在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定。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意义与原则分析 (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意义 企业想在当前竞争如此激励的市场环境中得到发展,有必要提高风险判断能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风险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给企业提供全方面有效的经济风险管理,同时给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财务活动,并且对企业资金的周转起到了促进作用,进而保障了企业资金能够实现安全、完整的增值。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企业决策方面体现出了科学性、有效性,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促进了企业超额经营的目标、自身效益、竞争力的增强的实现。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原则分析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在实施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具体环节中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首先,是权责平衡原则。需要企业与经济相关的部门在权责方面有明确的认识,简要的说就是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时候能够在管理责任人方面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责任的追究。其次,是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将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因此,要对管理人员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认识,做好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思想保障。再次,是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主要是使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相互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是充分沟通的原则。充分沟通原则是企业在进行风险财务管理的时候要加强企业内部、外部之间的联系,提高两者之间的协商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企业出现决策上的失误。 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基本办法 企业在进行风险财务管理的同时要形成一套可行性、有效性高的完整、系统、科学的管理法则,按照风险财务管理的逻辑顺序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风险财务管理预测、风险财务管理决策、风险财务管理预防与控制和风险财务管理处理四个方面。 (一)风险财务管理预测的方法 风险财务管理预测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专家预测法、幕景分析法、资金分析法。 专家预测法:是指通过聘请专家来进行风险识别,集中专家的才智,从而达到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专家预测法可以分为民主讨论、头脑风暴、德尔菲分析三种方法。民主讨论法是指通过集中专家相互讨论、论证来实现预测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指要求专家只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其他人发表的意见不能进行评论,专家不能事前准备发言讲话稿,更不能够代替别人发表任何意见。德尔菲分析法是指通过匿名的方式对专家征询意见,并由主持者来收集意见,反复直至主持者满意为止。 幕景分析法:是指在进行风险探讨时通过用幕景将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影响描绘出来,幕景就是对企业在进行某项活动、企业未来经营的某种状态的描绘。幕景分析法是利用计算机将数字、文字、图表等方式显示出来。幕景分析法在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是经常使用到的方法。 资金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企业资金和企业资金的运动的分析来对企业资金在存在、分布形态上的风险,甚至在某一时间段内企业资金在循环周转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资金分析法按照资金运动的性质来分类,可以将资金分析法分为资金静态分析法和资金动态分析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 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具体可以分为:统计型评价决策法、在风险影响下的评价与决策、贝叶斯风险决策法、边际分析决策法。 统计型评价决策法:统计型评价决策法是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被称为风险型决策法。在具体使用统计型评价决策法时,需要具备有决策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具有两个以上的可供决策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决策者无法控制的现实状态、具有可以计算的不同状态下不同方案的损益值、具有能够都明确估计各个事件的风险五个条件。 在风险影响下的评价与决策:指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难估计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只能对风险的后果进行估计。企业决策者只能根据风险后果来进行进行有关决策,因此,也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该方法分为等概率准则法、极大极大准则法、极大极小准则法、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法。 贝叶斯风险决策法:为决策者提供了在要采取的方案取决于某种自然状态时,而该种自然状态处于未知、不受决策者控制的状态,而决策者只能够通过收集相关自然状态的信息来判断、实验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方法。贝叶斯风险决策法是以非常有名的贝叶斯概率公式作为轴心来进行的。 边际分析决策法:在以往边际分析的方法多用于确定型决策,是以边际成本、边际收入为零时来作为选择决策方案的方法。同样,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也可以运用到风险财务决策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把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用边际利润期望值和边际损失期望值来进行代替,通过边际利润期望值和边际损失期望值来确实转折概率。转折概率作为一种分界量,决策者可以通过转折概率在某种状态下的累积概率进行比较来做出决策。 (三)风险财务预防与控制方法 风险财务的预防与控制是企业对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或者已经面临的风险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企业对风险财务管理的措施出发,可以将风险财务预防与控制分为回避、转移、自担风险三类。 回避风险是指企业决策者在对风险财务预测和风险财务进行决策之后,做出的处理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措施。回避作为一种处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在企业出现无法控制某个经营活动的风险损害时,就可以采取回避的措施。当然,回避措施也只限于可以选择的企业风险,比如,取消某项新产品的开发计划等等。回避措施的实质是,对引起风险的经营活动进行回避,而减少企业承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自担风险是一种管理形式,是企业决定了自担风险之后,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自担风险的措施可以分为风险财务损失预防、对风险控制中的费用控制和控制风险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风险财务管理的处理方法 风险财务管理的处理是指企业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为了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支出,以及因为风险结果而导致的损失进行核算与分配,从而帮助企业进行考核风险管理的成效,风险财务管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风险会计核算、风险财务损益处理两个方面构成。风险会计核算是指将风险收益、风险成本通过风险管理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收集的方式进行核算,最终核算出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纯收益,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财务信息,及时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反应出来。风险财务的损益处理主要通过及时补偿损失的措施来进行,当企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及时想办法筹措资金,将损失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控制,防止因资金不足而出现的情况恶化。企业筹措资金同时也要进行筹措资金风险性的评估,避免出现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局面。 四、企业风险财务的分类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 如果发生自然风险事件,例如火灾、洪水、地震、雷电等各种自然风险要素。一旦出现这些风险事件则会对企业的财产以及人身带来巨大的威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保险就是一种将投保人的保险标的可能会遇到的损伤后果转移给保险人进行承担的一种财务补偿的技术,这种方法是用多数人的力量来对风险进行分散,并及时提供相应经济补偿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中,保险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1)及时的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这是保险最为直接的作用,可以让投保人在受到自然风险损失打击之后,能够有一定的财务能力来恢复生产并稳定秩序。(2)通过保险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生产经营中的诸多不确定性,虽然只有少数的、实际遭受到损失的投保人能够获得及时的经济补偿,但是对于参保的所有投保人来讲,都可以因为获得了保障而消除或者是减少自然风险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这可以帮助企业消除后顾之忧,创造出一种稳定的生产环境。(3)保险能够为企业提供多种相关的服务。例如保险人可以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及信息网络为投保人提供各种风险分析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预防风险损失,帮助企业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章程,并为企业推荐安全生产方法,尽可能的挽救受损财产。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保险的实质就是讲未来可能遇到的损失现实地分摊到企业的各个生产周期,当然这种方法是一种消极的管理方法,从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改善风险管理绩效来讲,并不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最好方式。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的变化为企业所带来的风险被称之为市场风险。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有国际市场风险、国内市场风险,相对来讲前者风险更大。一般来讲,市场的运行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反过来讲,一些大气压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市场。市场与企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企业遭遇到市场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在在市场竞争之下加强对所面临的风险财务的管理。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通过动态的方法来揭示市场变化的运动轨迹以及影响。幕景分析法将某个企业在未来的各种外部因素出现变化时,其所会受到的影响以及最终的结果,将这种分析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在屏幕上进行动态的显示,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着一幕幕的场景来做出合理的比较、判断与决策。 例如某一个企业的生产材料主要是在甲地和乙地进行购买,当出现甲地货源紧张的情况,导致甲地材料价格可能上涨,但是甲地在今年内将会有两家新的材料生产厂家投产进行生产,如果投产顺利,那么估计市场货源就会增加让价格回落。而乙地有着充足的货源,价格也相对平稳,但是因为大量外地购货商争相进入乙地,估计会导致价格上扬。另外甲地运输是通过火车,乙地运输采用汽车,汽车运输受到汽油价格的上涨出现一定回升,企业当前面临着是在甲地或者乙地采购,或者在两地同时采购的选择。另外因为价格的不稳定,供应的不稳定,是否需要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也需要进行考虑。在进行决策之前,可以通过幕景分析法来对市场动态与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首先将材料成本计算公式列出,然后对各种因素的变动进行考虑,并依次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这些变化因素影响的结果,这样决策者就能够通过系统地分析与比较,来进行合理的决策。市场风险也是企业的一种不可控风险,企业需要对市场风险进行充分的预见,并在经营管理中采取合理的对策,这样才能够减少市场风险的出现所带来的损失。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 企业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很多无法确定的因素而造成了企业经营风险。引起企业经营出现经营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企业系统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控制能力的局限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导致一些偶发事件,由于企业决策者在管理水平上的局限性,对偶发事件缺乏预见性,无能进行正确的决策来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企业面临损失。当然,各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不同,管理得当的企业,正确的决策在企业的风险经营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减少、甚至是避免风险损失,并取得较大的风险收益。经营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动态风险,其实也是一种投机性的风险,具有非常明显的损益性特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利润的重要来源是供产销。企业在对客观存在的供产销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经营风险进行充分预见,并采用相应的风险决策方法来选择合适的方案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财务决策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决策树是很受欢迎的一种风险决策方法。 总之,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命题,风险财务管理对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有着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上的突破,使我国财务管理朝着科学的发展方向迈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势必将会得到很大的关注,并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努力形成企业财务与企业的完美结合。 作者:马东红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财务类论文:高校财务风险类型与防范分析 摘要: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在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文本分析了高校财务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就其影响因素做出简单阐述,最后针对各种风险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为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措施 一、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而带来的多种不确定性,以及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目前,我们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一)投资风险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扩大招生规模,各高校竞相进行新校区建设,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资。如果高校超过自身资金承受能力盲目投资,投资于无利甚至重复的项目,就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资金损失,给高校带来投资风险。 (二)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带来的风险。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办学条件与高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扩张后基本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各高校纷纷向银行举债,通过负债来筹得资金。如果对贷款的风险意识不强,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多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将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筹资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有预算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和资源浪费风险。预算风险指预算设计不合理或预算执行不到位等带来的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是指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预见外部环境变化并做出应变等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资源浪费风险是指资源的浪费现象,如资产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资产提前报废、修理费用居高不下、公物私用、职务消费等。 二、影响因素 (一)投资风险形成原因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高校领导在进行财务决策时,没有考虑财务风险,或虽然考虑了财务风险,却不能识别各类风险,或即使识别了部分风险,也没有进行风险防范,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自身定位过高,盲目发展。在高校发展中,很多高校将自己的定位定得过高,盲目进行学校面积的扩张和设备设施的购置,追求“高大上”的新校区建设,盲目扩大招生,严重偏离了教育为本的正常轨道,没有将学校发展与提高教学水平结合在一起,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与提高教学水平无关的项目中,投资效益低下,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财务风险随之增加。 (二)筹资风险形成原因 为解决高校建设与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间的资金缺口问题,向银行贷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因而比较容易取得贷款。正因如此,部分高校在贷款前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价,没有考虑资金效益和还款能力,盲目贷款,存在贷款比例过高、贷款期限过短等现象,因需支付过高的贷款利息或偿还本金而导致资金短缺,带来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形成原因 财务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一些高校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来约束其财务活动,或虽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却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对各项经济责任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导致某些领导或重要职能部门滥用职权,出现公款私用、商业贿赂等现象,造成大量资产流失,影响财务管理效率。预算管理缺失或执行不力。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只注重短期发展,对其长期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编制长远的财务预算,或编制不切实际的“赤字预算”,使得高校在扩张过程中盲目贷款,导致债台高筑,财务风险巨大。也有一些高校注重预算的编制,却不注重预算的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支出预算控制不力,内外部人员相互勾结,随意改变预算,导致财务困难。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建立规章制度和办法时,没有成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为参考,仅能制定一些简单或临时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不能及时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规章制度和办法存在漏洞,操作不便,经常落不到实处,导致财务人员多数情况下只关注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签字手续的完整性,而不去评价和分析资金的管理,资金安全风险较大。监督和监控机制不健全。许多高校都没有专门的监督制度,而是“碎片化”的存在于其他制度中,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一些重要部门的工作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人员责任划分不明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没有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和风险监控工具,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更不能应对风险。 三、防范措施 (一)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要防范财务风险,首先要加强财务风险相关知识的宣传,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对重大的财务活动要实行集体决议制度,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负债的审查力度,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其次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便于提前识别风险,应对风险。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建立符合高校发展状态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落实经济责任制度,明确责、权、利,落实激励政策,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以学校长远利益为目标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做好投资项目和资金筹集的可行性分析,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财务状况的好坏,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日常预算管理。首先要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负责预算的编制、修订、执行和考核。其次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全面预算,提高预算的执行力。最后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行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并结合实际调整预算,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为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拥有良好的控制环境,就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合理分工,统筹工作,并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财务工作流程,明确相关各方的工作职责,指导和约束高校财务活动。然后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工作,要带头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不搞弹性制度,并强化内部稽核,增强内部稽核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赏罚分明,绝不拖沓。 (五)加强监督,提高责任意识 建立专门的高校财务监管体系,对财务活动特别是重大经济活动实行严格把关,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责任,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特别是对科研经费和项目经费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私设“小金库”等侵占国家财产的行为出现。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督,严格审查项目实施进度和实施质量,对进度款的支付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不符合条件的支款。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六)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要适应市场需求,改变以往盲目扩张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能力的创新,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办学影响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时刻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为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清目前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本文从投资、筹资和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并就其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相关风险防范措施,希望能为高校降低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作者:晋荣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财务类论文:投资类集团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摘要】 针对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涉及的行业尤为复杂,如何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交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对集团经营者利用该财务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讲起,围绕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编制准备工作、报告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集团经营者提供高效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内部管理竞争力。 【关键词】 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准备工作;报告要点 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现在的集团公司,特别是投资类集团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庞大,通常跨地区、跨行业,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子、孙公司众多,管理链条较长。如何才能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经营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战略选择,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过去、现在的经营成果有充足的认知和反思,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一、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公司的经营情况、资本运作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而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与一般企业的差别较大,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类集团公司由集团总部、产业子集团和成员单位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本投资,产业子集团是二级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产配置,成员单位是经济实体,核心职能是业务运营。投资类集团公司核心在于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针对这一的特征,财务分析报告应更加关注集团的战略目标达成、企业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二是由于投资类集团公司下面的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管理链条较长,以至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的进行报送,各企业报告侧重点不同,且上报的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三是投资类集团公司重点关注股东财务是否保值增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避免陷入经营管理细节的分析中去。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准备工作 (一)注重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一是需要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普及,让每一个所属单位都能够重视,注意财务分析和实际业务进行紧密联系;二是需要设计分析的格式,分析格式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方便归纳汇总,各公司也可根据自身行业和业务的特点在分析报告中进行一些变动;三是明确各级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的时间节点,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集团本部规定股权二级企业的报送时间,股权二级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下属企业报送时间;四是各单位需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因为所属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业务重点也不同;五是需要有后台保障,创建稳定的信息支持系统,加强财务信息的互通;六是建立财务分析报告的评价体系,集团本部应该对各公司分析报告报送时间、质量等情况进行评分,有奖有罚。 (二)财务分析岗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前建立行业对标企业库,在信息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编制财务分析所需的表格,例如:公司结构明细表、收入利润趋势分析表、三率一值测算表、投资收益分红明细表、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明细表、分板块统计表等,以便在获取合并数据及所属公司报告以后能够及时准确的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要点 鉴于投资类集团层面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财务外的背景,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草拟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有必要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能够通用的可理解的语言来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在分析报告的格式方面建议选取总—分—提示的大框架进行阐述,有利于集团的经营者们能够看头看尾及能基本掌握公司经营的主要情况,具体要点说明如下: (一)总括部分财务分析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应简明扼要的对集团整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描述,主要应包括收入利润指标、资产规模指标、利税经济增加值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融资投资情况、经营净现金流量,可以对相应指标的同比环比情况进行分析,这些指标能够在开篇就给决策者们一个公司经营的直观印象。其次可以对公司的合并范围情况以及报告期间新增减少的公司进行描述说明,年度或者季度末还应将纳入合并报表的单位名称、集团持股比例、注册资金、股权级次及主营业务内容编制成表,让经营层们了解整个集团控股公司组织构架的概况。 (二)分项部分1.主要财务指标的行业对标分析。指标可选取国资委上年出具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指标,其中就设有投资类企业的指标。投资类公司主要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对比,可以从各个指标处于行业的优、良、平均、较低、较差的情况看出集团公司四个层面的情况,同比指标也应同样测算出来以便进行对比。以上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要用文字描述来表达。文字描述应分别对集团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描述,处于行业某种水平主要原因是什么,表明公司承担着某种风险或不确定性,应该加强那些方面才能解决或者保持某项操作。2.同行业企业对比分析。选取同行业上市的公司,在其季度报表披露的下月财务分析报告中可增加同行业对比分析。主要是对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净现金流进行对比分析,让经营者们了解本集团在业绩所处的地位。同时应该关注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率、汇率和税率,判断这些因素对集团整体或局部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3.投融资情况分析。融资情况主要从当年完成融资金额、归还金额、新增融资年化利率,存量融资金额、结构、年化利率,以及环比同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将权益类融资还原为债务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测算,并提示风险。担保情况主要从新增担保金额,担保余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担保的结构,即集团内部和外部分部进行分析。投资情况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描述,一是股权投资,即对参控股公司的注资情况;二是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对外发放委托贷款情况;四是内部借款情况,即内部单位发放的统借统贷和调剂资金情况。4.集团控股公司分板块进行分析。投资类集团内部由于行业涉及面广,首先需要跟战略部门或是经营部门把集团的各所属控股公司分为几大类,该板块的划分主要以战略部门的意见为主。其次应该分别对每类板块进行资产总额、净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提取整理。在板块划分时,可能会出现股权二级企业所属的子公司不在其同一个板块内的情况,这时应该采用以末级企业的报表数为基数,上级企业的数据以合并数减去单户数填列出资产和收入利润指标。再次,对整理好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制作图表,例如饼图,让经营者能够直观的看出每一个板块占用资源以及利润贡献产出的情况,同时再对每个板块内标杆企业、亏损企业、重要亏损原因进行逐一分析。5.集团参股企业情况分析。参股企业作为投资类集团公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单独划定一个部分来描述。主要从其当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分红方面来描述,结合各行业的情况、宏观形势,对效益主要贡献单位进行描述,同时对亏损企业也进行问题查找,并重点描述相关原因。 (三)提示与建议该部分是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结论部分,对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来讲更是整个思想的精华的部分。该部分可将以上分项中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从详细的分析中拔高,结合集团战略、企业价值、资本流动等重要问题和风险进行提示。不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逐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必要时提出综合治理建议。在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最后进行提示与建议,有利于经营者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关注到企业重要的信息。 四、注意事项 一份高质量的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除了编制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编制时要点突出,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紧密结合公司战略,重点突出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对集团所涉及的主要行业的信息和相关企业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应该抓住集团在可预见时间内的大致方针政策,领悟集团发展战略,熟悉集团业务,以便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更贴近公司发展要求,同时能够更准确的贴合经营者最想了解的信息,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做财务分析不能仅仅只是财务分析岗位人员自己的事情,还是应该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获得部门其他人员以及部门外人员的帮助。 (二)简明扼要进行论述在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感觉用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但是使用冗余的语言来解释的后果可能适得其反,会让经营者们不知所云。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理清脉络、抓大放小、摒除无关信息、简单描述、对事不对人、不妄下结论。 (三)突出问题及矛盾可持续反映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篇幅可以长一点,语言可以用重一些,必要时可形成专题报告上报经营层。针对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还未得到改善,可以持续进行反映,以便经营层下决心去解决它。虽然同属于投资类集团,但每一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财务分析报告的要点和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只是从一个视角对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要点进行了探究,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许诚秋 单位:云南能投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财务类论文:企业财务发展类型 关键词:财务成长类型成长战略管理销售可持续成长盈利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证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证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和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东财富最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2、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理论分析 在对公司盈利成长和销售成长及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进行总体描述时,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销售成长和盈利成长各分为高于可持续成长、可持续成长和低于可持续成长3种类型。将其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9种财务成长型公司组合。 公司财务成长类型在现实中均存在,并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案例支持。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现实是否存在,而是这些公司能否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成长。因此,有必要对9种公司财务成长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双高成长型公司(Ⅰ)。从短期看,上市公司中,双高成长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分析该类公司均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这是其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至少符合配股融资条件,并且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不断地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第三,公司内部管理效率较高,公司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内部资源能够支持公司的双高成长;第四,配股价格均远高于公司净资产,而同时又能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水平;第五,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较低或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远小于配股增发股票筹资数额。理论上说,只要公司能够维持并满足这些特点,双高成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但实际上,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以及行业成长生命周期影响,长时期维持双高成长是不现实的,现实也极为少见。 持续成长型公司(Ⅱ)。理论上说,该类型公司可以在不利用增发或配股筹资时而长期实现销售和每股税后利润的可持续成长。从较短时期来看,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公司销售持续成长而每股盈利以更快速度持续成长,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成长速度将趋于一致。持续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均处成熟阶段,市场容量较为稳定;第二,公司具备持续成长的条件即税息前资产利润率大于利息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第三,公司分配政策、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从公司发展来看,持续成长型公司持续成长期较长,成长较为稳健,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同。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高成长型公司(Ⅲ)。一个公司要维持可持续销售成长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资源)的支持,否则这种高销售可持续成长是难以维持的。理论上说,销售以高于可持续成长速度的高速成长,其每股盈利成长也应高于持续成长的速度成长(短期内尤其如此),但实际上,该类公司只注重公司规模的“做大”,而没有相应地“做强”,因此,这类公司成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广阔;第二,公司采取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或改变公司资本结构获得了较多的现金资源,使公司销售得以迅速高速成长;第三,公司在销售高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公司盈利未能同步高速成长。所以,该类公司在其销售成长高于盈利成长的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内部管理效率未能短期内改善,其灾难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遭受破产命运。销售高成长、盈利低成长型公司(Ⅳ)与这种类型相似,只是问题更为严重罢了。盈利低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Ⅷ)则居于两者之间。 盈利高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Ⅴ)。理论上说,这种类型公司的盈利成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因而这种成长在短期内因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效应而存在,但在长期内却难以持续。该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少依赖公司外部资源;第二,公司所处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稳健;第三,公司没有利用或极少配股增发股票筹集资本,分配政策较为稳定。因而该类公司可视为稳健型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该类公司可能向持续型公司(Ⅱ)转变。盈利高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Ⅵ)则注重于内部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效应取得公司短期盈利的高速成长,但是,该类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可能更严重一些。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Ⅶ)。销售成长决定盈利成长,因而销售低成长而带来盈利持续成长也只能是短期的,难以持续维持。这类公司一般有3个特点:第一,公司较注重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利用了经营杠杆作用;第二,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公司销售持续成长压力加大;第三,公司分配政策较注重现金股利,而对股本成长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公司最终将向双低成长型企业转变。 双低成长型公司(Ⅸ)。该类公司销售与盈利均处低成长状态,说明该类公司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公司筹资困难,同时也说明该类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也不理想,因而该类公司前景难以被市场看好,正在不断萎缩之中。 3、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财务成长管理的核心是树立可持续成长的战略思想。而公司可持续成长战略要求公司既注重成长本身,更要注重公司成长与公司内部资源、公司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它强调公司财务的协调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存在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在这类案例中,既有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协调持续快速成长型公司,也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协调持续稳健成长型公司;既有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双高成长型公司,也有众多PT、ST为代表的双低成长型公司。分析这些公司,成功公司的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至少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将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放在首位。一个成功的公司其财务成长战略管理首先应强调协调成长。协调成长首先是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协调。短期出现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不同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出现成长差异则容易产生问题。其次是公司成长与内部资源的协调。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必须有公司内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缺少内部资源的支持,公司的成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再次是公司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协调。公司成长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认可,其成长就难以持续。协调是可持续的前提,没有协调成长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因而公司成长管理必须将协调与可持续放在首位。 (2)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每股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一个公司的销售成长不等于公司每股盈利成长。销售成长是手段,盈利才是目的,也就是公司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而现实生活中,“做大”与“做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两者难以协调成长。而当两者成长出现不一致时,有必要进行战略分析,抓住管理重点。公司实际成长也可能不等于可持续成长。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可持续成长率时,必须避免“成长幻觉”,不能为一时成长而得意忘形,而必须审查成长的可持续性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当公司实际成长率小于可持续成长时,必须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与容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内部资源与管理效率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保证,符合可持续成长的条件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没有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容量,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调整公司所处行业和产业结构,提高公司科技含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十五”期间,公司必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公司内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决定公司能否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很多公司失败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或只注重成长而忽视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或超越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制约而盲目追求高速成长。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有条件的,因此具备可持续成长条件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只有具备条件,即有保留盈余,公司才有成长动力。而一个公司要想提高可持续成长速度,就必须借助于增发或配股实现资本的高速增加。因此,高科技公司要实现高成长,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利优势,在其它条件具备时迅速壮大,实现双高成长。 4、基本结论 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时刻审视盈利可持续成长与销售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协调公司财务成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以持续成长型公司为目标。财务持续成长型公司必须确定以销售持续成长为手段,公司盈利为基础,盈利成长为目的,可持续成长为关键的战略指导思想,将销售、盈利、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有效协调销售与盈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财务类论文:财务报告含义和种类 摘要: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导致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分析的需要。而且,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补充和完善。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的初充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使会计报表分析更准确、更可靠,减少中小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现状;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指标分析。基本财务指标主要是根据三张会计报表为依据,通过比率分析达到分析报表的目的。其指标包括盈利比率、偿债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反映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期间费用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管理比率是用来衡量中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分析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中流动性分析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获取现金能力分析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包括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财务弹性分析是指中小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包括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和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收益质量分析是指报告收益与中小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衡量收益质量的指标是现金营运指数。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注重财务指标分析,极少提到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这就给那些经营效益不好的单位管理者有机可乘。他们利用报表分析的不完善,大肆操纵利润,滥用关联方交易以及一些假销售手段等使本来亏损的中小企业变得利润丰富。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必须扩展到审计报告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分析的需要,再以以前的分析体系分析现有的财务报告,有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补充。 1.中小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1)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是指在中小企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如果不实行科学的管理,就很容易形成陈年呆账、坏账给企中小企业造成损失。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坏账政策,以便投资者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资产质量及财务状况。这样投资者可以分析应收款增加的原因、应收账款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 (2)中小企业的存货分析。通过财务报告附注可以清楚地看出存货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原材料存货增加,而产成品存货减少或略有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销售量较大,能产生较高毛利润;如果原材料存货减少,而产成品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衰退期,该产品正逐渐被新产品代替,或者这种产品生产过剩。这样的中小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转移新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财务报告附注还可了解到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情况,如果存货计提的减值准备大,表明可收回金额比成本低很多,存货很可能过时或毁损。 (3)中小企业的营业外收支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支,属于非正常项目,在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时,应注意是否排除这项非正常项目,这就得根据重要性原则,即相对于净利润的比例,比例较大即为重要,应排除。因为它是偶然性因素,不能长期给中小企业带来收益和损失,不排除就会影响分析结果。 (4)中小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关联交易披露最重要的是定价政策和交易金额。关联方为了操纵利润,经常通过关联方来达到某种目标的目的。 2.中小企业的补充财务指标分析 (1)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现率。主营业务收现率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主营业务收入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此指标可以弥补销售现金比率的不足,当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业务量的增长销售现金比率一般都较低,但不是收益质量不够好,而是随业务量的增长,存货和应收项目自然增长的结果。该指标接近117%,说明中小企业产品销售形势看好,相对于购买者存在比较优势,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合理,催账工作得力,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收回现金,保证生产经营顺畅周转,收益质量较高。反之,如果该指标较低,说明中小企业销售形势不佳,或可能存在不正常销售和舞弊的可能性,或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收账不力、收益质量较差。尤其在分析该指标时,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应收账款及营业收入的变化越势,分析该指标在大于117%时,是否是由于中小企业近年来销售萎缩,以前年度的应收账款得到收回而形成的。 (2)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付现比。①主营业务付现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此指标可以反映中小企业现金支付能力,表明中小企业每发生1元的主营业务成本,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如果该比率约为117%,说明主营业务成本基本是付现成本,中小企业没有因购货而形成对销货方的负债;如果比例大于117%,说明中小企业除了支付了当期主营业务成本以外,还偿付了前期拖欠的购货款,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用;如果比例远小于117%,说明存在赊购,对中小企业形成负债压力,可能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商誉。②净收益营运指数。净收益营运指数,是指经营净收益与全部净收益的比值。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收益÷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净收益。净收益营运指数可以评价一个公司的收益质量。非经营收益多,收益质量就差。因为非经营收益的持续性差,非经营收益主要来源是资产的处置和证券交易收益。资产处置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不反映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许多中小企业正是利用“资产置换”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通过证券交易获利靠的是运气。因此,非经营收益也是收益,但不能代表中小企业的收益“能力”。 (3)中小企业的审计报告分析。随着会计信息的复杂化,非专业人士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根据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中的一种审计意见。新晨 一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计报表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要遗漏;报表项目的分类和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因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无保留地表示满意,则会计报表使用者即可按照通常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 二是如果审计意见是保留意见,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在审计报告的说明段)即成为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分析报表时必须予以重点关注。 三是如果出具的是否定意见,则说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者资金变动情况已被严重歪曲,表明会计报表不可信,会计报表使用者提高警惕,减少与此单位发生更多的经济关系,因为风险太高。 四是如果出具的是拒绝表示意见,往往是由于某些限制而未对某些重要事项取得证据,没有完成取证工作,此财务报告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最好与此中小企业少发生经济关系。 财务类论文: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架构设计 (一)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原则 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规则。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与精准度。为提升指标选取质量,指标体系建立者应当遵循如下规则:一是明确系统性规则。这要求指标体系建立者应当针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各类情形来统筹设计各级指标,以确保指标体系能够揭示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营全貌,实现对商贸流通企业的科学、客观评价。按层次性规则来设置指标体系是系统性的内在要求,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在各层指标中突出重点,详述关键绩效指标论述的重点。二是强调指标的经济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考虑指标操作成本,选择具有强代表性的指标以降低对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成本,提升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运作效能。三是强调指标的实践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突出指标的普适性特征,确保在理论上成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切实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可比性是实践性的内在要求,即指标体系应当从统计口径、财务内涵等方面都具有横向与纵向可比性。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广泛吸收国内外商贸流通企业的指标体系设计经验,择优选用指标。 (二)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述指标体系设计规则,本文设计出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该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可细分为四类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下面对指标体系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并指明采用其中若干关键要素的具体依据。其一,商贸流通企业的偿债能力(X1)可以由流动比率(Z11)、速动比率(Z12)和利息保障倍数(Z13)等指标来度量。选取流动比率作为衡量商贸流通企业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其原因在于商贸流通企业的资产运作效能受流动资产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升企业的流动资产利用效率可以增强企业的短期内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通常作为揭示商贸流通企业获利值对企业所需偿付债务额度的覆盖能力。该指标值可以衡量企业偿付其长期债务的能力,故通常作为金融机构给商贸流通企业定制授信额度的依据。考虑到该指标易于受到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的影响,故为稳妥起见,通常选择五年期利息保障倍数作为该指标值。其二,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营能力(Z2)则可由总资产周转率(Z21)、存货周转率(Z22)、股东权益率(Z23)和应收账款周转率(Z24)来度量。这是由于部分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提供商业信贷服务的方式来增加其业务规模,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是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扩张。为此,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加强对外部应收账款总额的控制力度,及时回收应收账款,以此来提升其资金周转效率。利息保障倍数系指商贸流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息税前利润比上利息支出之值,该值可以揭示商贸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本期所需偿付的债务的覆盖程度;该指标值的增加可以提升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其三,企业的盈利能力(Z3)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Z31)、总资产收益率(Z32)及销售净利率(Z33)等指标来度量。商贸流通企业的销售净利率优劣之标准取决于同行平均水平,并受企业所在地区的环境因素影响,故商贸流通企业在采用该指标时将具体的物流功能和主营业务所在地域来分析该指标值。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可有效揭示资产运用效率和资金利用效果之间关系;在资产总规模指定条件下,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商贸流通企业盈利稳健性水平。其四,企业的成长能力(Z4)可以由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Z41)、净利润增长率(Z42)、总资产增长率(Z43)等指标来衡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用以衡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所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商贸流通企业可以据此来针对企业所处的特定阶段来制定相应的财务运营战略。总资产增长率可以揭示商贸流通企业所能控制的总资产规模扩张水平,它代表着商贸流通企业的总体财务运营实力。但在分析该指标时,商贸流通企业应当特别关注于企业资产规模扩张与企业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要在确保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基础上来制定相应的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总规模扩张速度,严防规模的低质量扩张问题的滋生与蔓延。 (三)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设计要点 其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由于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问题属于针对多目标系统的有限评价目标的评价问题,故商贸流通行业中的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主要选用层次分析法。该方法适合于分析商贸流通企业这类定性问题,它通过将财务评价目标分解为若干评价指标的方式来解析式研究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问题;在财务绩效目标分解为指标基础上,评价模型通过对既有指标进行线性加权的方式来将其中信息提炼为对企业财务绩效水平的总评价值。由于层次分析法中缺乏对指标值的量纲进行有效处理,故模型设计者需要运用诸如阈值法、指数法、标准化方法、比重法等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或凸折线型法、凹折线型法、三折线型法等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或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以此来消除不同量纲级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影响效能。其二,以财务成果为依据来检验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运营成果最终反馈为企业的盈利质量(EarningsQuality),盈利质量系对企业盈利指标的本质的揭示,它通过多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以此来测度企业盈利指标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作为较早展开盈利质量研究的学者,Beaver(1982)认为,现金流指标比会计利润指标更能揭示企业的盈利真实状况。除去衡量企业盈利质量的传统指标外,商贸流通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非量化型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盈余质量的影响。例如,商贸流通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企业决策层主要成员变更、突发性企业诉讼事件、会计政策大幅调整、特定专利技术的突破等事件,都会导致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盈余水平的大幅波动。针对这类特殊会计事项,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财务绩效综合评价者则应对该报告附录做深入分析,厘清财务报告中影响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要素,据此来修正前述的财务绩效量化评估结果,保障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析要点 (一)强化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信息披露 其一,强化财务绩效指标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化同行评价结果的指导性。从行业角度来分析,对单一的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缺乏足够的指导价值,加强对商贸流通行业的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有助于客观分析特定商贸流通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此明确该企业的财务系统在商贸流通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策略来提升该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其二,加强跨部门协作来强化商贸流通企业财务数据披露效果。由于当前多数商贸物流企业并非上市公司,在缺乏市场投资者要求企业公开财务数据的压力下,既有的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公开存在着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完善等诸多弊病有待改善。再者,虽商务部、统计部门对于商贸流通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的披露有硬性要求,但各家企业出于维系本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机密考虑而尽可能降低其财务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强度。为此,针对当前诸如税务部门、工商质检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各类行政职能部门都掌握了关于商贸流通企业的部分财务数据的事实,政府商贸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协力打造商贸流通行业财务信息平台,将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数据汇集在统一平台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商贸流通行业财务数据查询系统。 (二)优化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配套制度 其一,财务预算管理优化资金配置的指导思想。财务预算管理是支持商贸流通类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为此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建立涵盖预算方案制定、预算计划执行及预算结果考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应当包括商贸流通企业的预算支出模块,还应当将预算前的融资计划和随后的资金运用阶段的统筹来考虑,实现以提升企业整体财务运作绩效水平最优化为目标的全局战略最优化结果。考虑到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部门所面对的主要财务预算风险是企业财务部门对潜在的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不足问题。为此,商贸流通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财务智力,运用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财会人才来帮助商贸流通企业压缩预算风险敞口。其二,强化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预算定制策略。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定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财务预算制定的基础,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在考虑企业内外部财务环境的基础上,并考虑到企业的前期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来统筹制定企业的财务预算方案。此举有助于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渠道、确保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确保企业的资金链运作效能,为保障企业财务绩效目标的实现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当前我国政府正运用产业政策来鼎力支持商贸流通产业,为此企业应当从政策、市场、金融和技术等方面来统筹考虑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财务绩效考评来挖掘企业的财务绩效问题,以此来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并进而促进企业的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三)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其一,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强化对企业现金流资源的动态调配策略。由于当前商贸流通领域的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商贸流通企业在基建、装备、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较高,这严重威胁了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安全。为严控商贸流通企业出现的现金流短缺风险,一般的做法是增加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资源的预留量,以此来平抑现金流风险。但该策略在降低现金流缺口风险的同时亦将同步增加商贸流通企业的资金运用成本。为有效协调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配置水平和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等双重目标,商贸流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业务类型和资本结构特征来确定企业的现金流需求水平,并通过对现金流的动态配置策略来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其二,加强对各财务项目的资金占用成本管控力度。商贸物流企业的项目资金占用成本系指企业为维系其运营系统而支付现金的融资成本。这部分资金成本可用商贸流通企业为获得不同投资品的投资收益而需支付的机会成本来衡量;为计算的便利化考虑,以银行业基准年贷款利率来计算该项成本。商贸物流企业若想提升其资金占用成本管理效能,首先需要破除传统的资金管理理念,将资金占用成本管理工作的各方面都纳入到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体系中,建立具有可操性的资金成本管理系统。其次,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建立对资金占用成本相关活动的绩效考评体系,对于严格执行绩效考评制度的部门及其员工要给予有效激励,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财务资金占用成本管理活动。最后,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加强财务活动的过程管理,对企业运作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各类工料、辅料及相关人工费、管理费用等项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影响各项目资金占用成本的关键要素并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财务治理。商贸流通企业还应当对不同时期的同一业务的财务资金占用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导致当期财务资金占用成本升高的主因,并通过完善财务制度的方式来及时消除该威胁。 作者:杨 敏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财务类论文:商贸物流类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从运营成本角度分析,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拓展商贸物流产业企业与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并籍此来增进其潜在的市场空间,在简约化商贸物流产业业务流程环节的基础上切实降低其物流成本。但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由于互联网技术在商贸物流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介入水平不足,商务活动与物流活动二者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导致物流企业难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有效配置电子商务企业的订单。如何在保障物流服务消费者满意度水平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组织管理效率,以此来强化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并降低其财务运营成本,是互联网时代商贸物流企业所需直面的重要问题。 一、商贸物流类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商贸物流类企业的投融资风险 商贸物流企业的业务活动主体部分是由资金链、物流及信息流交汇构成,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是周期较长,初始投资金额较高且资本金回收周期较长。部分商贸物流企业的基建项目因其长投资回收期而难以获得来自商业银行的正常利息水平的贷款支持,从而转向了其它较高资金成本的融资渠道,这就间接抬升了商贸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削弱该基建项目建成后的收益率和盈利能力。部分规模较小的商贸物流企业在将其有限资金投放在诸如物流基建或其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长收益领域上之后,因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中。部分中小型商贸物流企业试图通过借贷高息资金来缓解短期资金紧张的问题,但由此导致其经营性现金流难以支持由其筹资成本高涨所带来的负现金流,由此将商贸物流企业推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再者,部分商贸物流企业试图以权益性资金来替代高成本的债务性资金,这种财务策略固然可以让商贸物流企业避免短期内的本息偿付压力,但却为企业的控制权丧失埋下了伏笔。若权益性资本金投资者来自于潜在的竞争对手或恶意收购者,则将导致企业管理层因失去控制权而降低其努力经营企业的意愿,这对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提升是不利的。 (二)商贸物流类企业的资本结构风险 从行业财务比率角度分析,商贸物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通常高于同类行业企业。在外部融资成本水平不高于商贸物流企业的既有利润率水平的前提条件下,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值可以让商贸物流企业获取较高的财务杠杆收益,这一高财务杠杆的财务安排可以有效提升商贸物流企业的权益资本的盈利能力,进而增进其股东收益率水平。但从财务安全角度分析,高财务杠杆的财务安排措施会增加其总资产价值风险,在外部市场平均利润率水平发生激烈波动时,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将陡增。外部环境推动其财务总体风险增加的同时,其企业财务报表上反映的权益净利率水平将会走低,由此产生的净收益水平下降问题将增加商贸物流企业偿债风险。从资本结构角度来看,财务杠杆指标偏离均值会给企业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面而言可以有效提升商贸物流企业的自有资金利用效率;而负面而言则会在提升自有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加其自有资金亏空风险。考虑到作为其主要客户群的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绩效波动性较高,这将导致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安全易受互联网市场环境所引起的短期收益率波动的影响。保留足够的现金流来应对突发性财务风险是可选的思路之一,但考虑到企业需要为该份应急现金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故从财务成本角度来看这一方案不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三)商贸物流类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企业偏好于采取轻资产战略与非核心业务外包战略相融合的运营思路,这给予具有重资产特征的商贸物流企业以大幅拓展业务规模的良机。但由于商贸物流企业在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领域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且投资资本回收效率较低,这将给商贸物流企业的资产流动性提出新挑战。再者,考虑到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尚处于从风险投资机构融资的阶段,多数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展期并无确定性。为将这部分电子商务企业纳入到商贸物流企业的业务伙伴圈内,商贸物流企业需要制定商业融资计划,即向该类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预先垫付物流服务费用的方式来争取该块市场份额。这种出于稳定客户目标的财务战略固然有利于商贸物流企业拓展市场,但不排除部分缺乏商业道德或陷入突发性经营困境的电子商务企业会拖欠商贸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从而降低商贸物流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提升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部门运营成本。若商贸物流企业在执行债务资金展期计划后仍无法收回该款项,将会急剧增加其坏账几率,威胁商贸物流企业财务系统安全性。 二、创新“互联网+”商贸物流类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探索柔性财务管理模式 其一,落实商贸物流企业融资环节的柔性管理。商贸物流企业的业务活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来自于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财务运营质量的随机波动的影响。在具体融资活动过程中,商贸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外部融资环境和融资条件来制定符合企业融资需求的财务政策,并对该项融资业务实施柔性化管理措施。柔性化融资管理措施要求商贸物流企业在为业务拓展而筹措资金时,需要动态调整资金筹措总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时点,有效避免因筹资时点安排不当而引致的债务资产错配问题。在筹资时点选择上,商贸物流企业应当统筹考虑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比例,通过合理配置资本结构的方式来确保资本结构与债务偿付时间的一致性,通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弹性水平的方式来确保商贸物流企业资本结构柔性水平,使得企业可有效保障资本结构内部诸要素之间比例的有效转换,以此来遏制资本错配风险。商贸物流企业还应当灵活控制资本筹措时间与资金投放时间,通过在关键投资节点卡位融资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内部闲置资金比例,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有效化解商贸物流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性资金链紧张风险。其二,加强商贸物流企业投资环节的柔性管理水平。商贸物流企业的投资决策有效性受特定投资环境的影响,当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商贸物流企业需要对该项投资做出必要调整,以适应新的投资市场环境。例如国际能源市场利好会驱动商贸物流企业燃油成本上涨,商贸物流企业需及时响应环境变化,对其之前预订采购的使用燃油的物流配送装备计划做出调整,转而采购诸如LNG型车辆来替代原方案,以有效控制该项物流装备投资活动全生命周期成本。再者,在具体投资项目进行过程中,商贸物流企业应在方案执行前预先准备多套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并根据外部环境来调整其所选用的投资预案内容。例如,在投资方案执行过程中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对基准利率做出调整,这将影响商贸物流企业基于净现金流方法计算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商贸物流企业应及时研究基准利率调整对既有投资方案的影响水平,转而通过调整其资本结构的方式来优化该项投资方案的融资模式,用低成本资金替代高成本资金,从而有效管控因基准利率调整而引致的投资风险。 (二)创新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其一,制定适应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配套制度。互联网时代的绿色物流管理理念受到学界及实业界的普遍关注,这种基于环保竞争策略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若要被有效落实,需要管理层从制度和标准成本层面着手来完备该体系。由于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基于企业的历史经济活动信息来开展的,传统的会计系统本身并未专门针对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低碳型经营活动来设计特殊的核算方法。为此,商贸物流企业需要从会计要素层面来专门设置若干绿色会计要素并对之进行计量和确认,编制绿色物流财务报表并对商贸物流企业内部的绿色低碳型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披露,这是在商贸物流企业内部推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制度基础。在具体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在充分计量其绿色物流经济活动的同时,还要将商贸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考虑在内,将影响商贸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要素纳入到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事项中。例如,将燃油价格、电力驱动车辆采购价格等影响商贸物流企业财务绩效的关键要素纳入到商贸物流企业财务绩效考核体系中,从而更加精准的评价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绩效水平。其二,实施针对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财务激励措施。商贸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对绿色财务措施给予激励,各级政府可以在政府采购的部分标单中明确规定那些拥有绿色财务资质的商贸物流企业方可参与竞标。为鼓励商贸物流企业积极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可携手行业协会来规范实施绿色财务措施的绿色财务认证标识,采取外部审计措施来规范商贸物流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采取绿色财务管理行动,并引导商贸物流企业采取积极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时向外界反馈其绿色财务实施效能。再者,从商贸物流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商贸物流企业可设立专项启动经费来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对于积极响应企业决策层号召而采取绿色财务管理措施的二级部门,商贸物流企业可对其给予合理奖励,以经济激励的形式来形成各级部门积极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的氛围。商贸物流企业还应当采取精神激励措施来积极营造绿色财务文化氛围,打造支持绿色财务管理的新财务价值观,从根上变革商贸物流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使其形成自律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的自发性。商贸物流企业还应当对绿色财务相关人员展开专业技能培训,将环境会计、低碳会计等财会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绿色低碳财务知识及相应的实施准则和操作技法传授给财会人员及相关员工,使其从知识到意识都具备充分落实绿色财务的能力。 (三)实施动态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其一,筹资环节的商贸物流企业动态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动态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是商贸物流企业应对“互联网+”时代商贸物流财务风险敞口扩大和风险爆发频率增加的一种有效手段。信息化条件下的商贸物流活动的风险与日俱增,故商贸物流企业应当采取动态措施来管制各类财务风险事项,依据财务环境的变化趋势来相机抉择更为恰当的风险管控措施。针对筹资环节的财务风险,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及时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并根据当前客户结构和业务类型来预测远期债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商贸物流企业可以制定适合本企业业务结构需求的恰当资本结构,用动态适应财务环境的均衡资产负债率来提升企业的债务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权益资金增值能力。再者,商贸物流企业还应当优化货物流转速度,通过建立健全资金回收制度体系的方式来加快货款回收速率。这种加强商贸物流企业内现金集中管理制度的管理思路有助于提升企业统一调配稀缺现金资源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商贸物流企业防控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其二,投资环节的商贸物流企业动态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在做出重大投资决策之前,商贸物流企业应当从财务风险管控角度来对投资项目做预评估,在全方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对该项目做综合评判。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暴露出的风险事项,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在加强投资预案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理性预期项目远期收益水平。为防控个别投资项目的不可测风险,商贸物流企业应当通过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策略的方式来规避由市场系统性因素所造成的风险问题。再者,针对部分企业因信用水平不足而缺乏足够的融资能力问题,商贸物流企业可通过规范融资担保的方式来提升自身信用水平,进而增强融资能力并有效分散融资风险。 作者:李璐宇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财务类论文:投资类集团公司财务分析要点探究 【摘要】针对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涉及的行业尤为复杂,如何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交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对集团经营者利用该财务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讲起,围绕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编制准备工作、报告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集团经营者提供高效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内部管理竞争力。 【关键词】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准备工作;报告要点 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现在的集团公司,特别是投资类集团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庞大,通常跨地区、跨行业,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子、孙公司众多,管理链条较长。如何才能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经营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战略选择,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过去、现在的经营成果有充足的认知和反思,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一、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公司的经营情况、资本运作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而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与一般企业的差别较大,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类集团公司由集团总部、产业子集团和成员单位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本投资,产业子集团是二级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产配置,成员单位是经济实体,核心职能是业务运营。投资类集团公司核心在于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针对这一的特征,财务分析报告应更加关注集团的战略目标达成、企业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二是由于投资类集团公司下面的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管理链条较长,以至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的进行报送,各企业报告侧重点不同,且上报的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三是投资类集团公司重点关注股东财务是否保值增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避免陷入经营管理细节的分析中去。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准备工作 (一)注重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 一是需要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普及,让每一个所属单位都能够重视,注意财务分析和实际业务进行紧密联系;二是需要设计分析的格式,分析格式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方便归纳汇总,各公司也可根据自身行业和业务的特点在分析报告中进行一些变动;三是明确各级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的时间节点,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集团本部规定股权二级企业的报送时间,股权二级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下属企业报送时间;四是各单位需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因为所属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业务重点也不同;五是需要有后台保障,创建稳定的信息支持系统,加强财务信息的互通;六是建立财务分析报告的评价体系,集团本部应该对各公司分析报告报送时间、质量等情况进行评分,有奖有罚。 (二)财务分析岗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提前建立行业对标企业库,在信息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编制财务分析所需的表格,例如:公司结构明细表、收入利润趋势分析表、三率一值测算表、投资收益分红明细表、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明细表、分板块统计表等,以便在获取合并数据及所属公司报告以后能够及时准确的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要点 鉴于投资类集团层面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财务外的背景,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草拟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有必要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能够通用的可理解的语言来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在分析报告的格式方面建议选取总—分—提示的大框架进行阐述,有利于集团的经营者们能够看头看尾及能基本掌握公司经营的主要情况,具体要点说明如下: (一)总括部分 财务分析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应简明扼要的对集团整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描述,主要应包括收入利润指标、资产规模指标、利税经济增加值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融资投资情况、经营净现金流量,可以对相应指标的同比环比情况进行分析,这些指标能够在开篇就给决策者们一个公司经营的直观印象。其次可以对公司的合并范围情况以及报告期间新增减少的公司进行描述说明,年度或者季度末还应将纳入合并报表的单位名称、集团持股比例、注册资金、股权级次及主营业务内容编制成表,让经营层们了解整个集团控股公司组织构架的概况。 (二)分项部分 1.主要财务指标的行业对标分析。指标可选取国资委上年出具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指标,其中就设有投资类企业的指标。投资类公司主要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对比,可以从各个指标处于行业的优、良、平均、较低、较差的情况看出集团公司四个层面的情况,同比指标也应同样测算出来以便进行对比。以上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要用文字描述来表达。文字描述应分别对集团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描述,处于行业某种水平主要原因是什么,表明公司承担着某种风险或不确定性,应该加强那些方面才能解决或者保持某项操作。2.同行业企业对比分析。选取同行业上市的公司,在其季度报表披露的下月财务分析报告中可增加同行业对比分析。主要是对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净现金流进行对比分析,让经营者们了解本集团在业绩所处的地位。同时应该关注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率、汇率和税率,判断这些因素对集团整体或局部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3.投融资情况分析。融资情况主要从当年完成融资金额、归还金额、新增融资年化利率,存量融资金额、结构、年化利率,以及环比同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将权益类融资还原为债务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测算,并提示风险。担保情况主要从新增担保金额,担保余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担保的结构,即集团内部和外部分部进行分析。投资情况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描述,一是股权投资,即对参控股公司的注资情况;二是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对外发放委托贷款情况;四是内部借款情况,即内部单位发放的统借统贷和调剂资金情况。4.集团控股公司分板块进行分析。投资类集团内部由于行业涉及面广,首先需要跟战略部门或是经营部门把集团的各所属控股公司分为几大类,该板块的划分主要以战略部门的意见为主。其次应该分别对每类板块进行资产总额、净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提取整理。在板块划分时,可能会出现股权二级企业所属的子公司不在其同一个板块内的情况,这时应该采用以末级企业的报表数为基数,上级企业的数据以合并数减去单户数填列出资产和收入利润指标。再次,对整理好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制作图表,例如饼图,让经营者能够直观的看出每一个板块占用资源以及利润贡献产出的情况,同时再对每个板块内标杆企业、亏损企业、重要亏损原因进行逐一分析。5.集团参股企业情况分析。参股企业作为投资类集团公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单独划定一个部分来描述。主要从其当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分红方面来描述,结合各行业的情况、宏观形势,对效益主要贡献单位进行描述,同时对亏损企业也进行问题查找,并重点描述相关原因。 (三)提示与建议 该部分是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结论部分,对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来讲更是整个思想的精华的部分。该部分可将以上分项中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从详细的分析中拔高,结合集团战略、企业价值、资本流动等重要问题和风险进行提示。不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逐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必要时提出综合治理建议。在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最后进行提示与建议,有利于经营者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关注到企业重要的信息。 四、注意事项 一份高质量的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除了编制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编制时要点突出,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紧密结合公司战略,重点突出 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对集团所涉及的主要行业的信息和相关企业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应该抓住集团在可预见时间内的大致方针政策,领悟集团发展战略,熟悉集团业务,以便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更贴近公司发展要求,同时能够更准确的贴合经营者最想了解的信息,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做财务分析不能仅仅只是财务分析岗位人员自己的事情,还是应该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获得部门其他人员以及部门外人员的帮助。 (二)简明扼要进行论述 在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感觉用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但是使用冗余的语言来解释的后果可能适得其反,会让经营者们不知所云。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理清脉络、抓大放小、摒除无关信息、简单描述、对事不对人、不妄下结论。 (三)突出问题及矛盾可持续反映 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篇幅可以长一点,语言可以用重一些,必要时可形成专题报告上报经营层。针对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还未得到改善,可以持续进行反映,以便经营层下决心去解决它。虽然同属于投资类集团,但每一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财务分析报告的要点和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只是从一个视角对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要点进行了探究,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许诚秋 单位:云南能投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行业论文:税制改革对文化服务行业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的以营业税改增值税为主体的系列税制改革,以结构性减税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转型,凸显了减税政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本文以文化服务行业为例,分析了税制改革对文化服务型企业带来的影响,并站在此行业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文化服务业;税制 现代服务行业是受“营改增”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总体税收负担,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也明显下降,这将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针对成长期的小微企业在适应“营改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将以文化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税制改革对该类企业的影响,并探寻该类企业在税改发展趋势下的发展之道。 一、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税制改革整体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的税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先后经历了涉外税制的改革和利税方案的实施,1984年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工商税制改革;之后十几年,我国又实行了“费改税”、“增值税转型”等具体改革,在最近几年中主要以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改革为主。“营改增”从2011年11月试点方案到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正式启动,之后又扩大试点空间范围和行业范围,2013年试点范围推广全国直至2016年5月1日全面正式实施。 2.文化服务行业的税制变化。在“营改增”之前,文化产业大多数征收3%或5%的营业税,“营改增”后统一实行6%的税率;单从税率的角度来看,文化服务产业的税负增重,但是从整个生产经营环节来看,“营改增”之后提供服务过程中购买材料、固定资产、日常办公费等项目的进项税额都可抵扣,降低了企业的应纳税额;但由于各企业性质不同和所处行业环节不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不尽相同,个别企业的税负也有可能会增加。其次,“营改增”新政把企业应税服务年销售金额超过500万元作为申请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大大提高了原增值税条例中的60万(80万)的标准。而小规模文化服务企业纳税人实行3%的征收率,这也低了整整2个百分点。 二、文化服务行业税收现状 1.文化服务行业税收制度。我国文化业依据目的和功能分为两大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其税收制度并不相同。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多数是财政拨款性质的,这类文化单位并不征税。而经营性文化产业则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其中非营利性类似于公益性事业,享受财政拨款或免税等政策。营利性产业则复杂许多,根据服务类型不同分为文化产品生产、消费性文化创意服务、生产性文化创意服务等。但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营改增”,如今这些产业主要面临的税种是增值税和所得税。 2.文化服务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为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现在文化服务产业主要需要缴纳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增值税征收角度来看,国家支持文化产品的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文化竞争力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大力弘扬和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极其必要的,国家免征出口文化产品的增值税就是鼓励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此外,国家也注重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税法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新闻出版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对于在农村放映电影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能够较好地调动企业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的积极性,促进优秀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传播,在农村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税制改革对文化服务行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1)降低企业整体税负。从计税依据和税率看,原营业税主要针对企业“毛收入”征税:文化创意服务设置对所涉及的服务和行为征收5%税额;企事业单位按提供的应税服务全额缴纳营业税,仅扣除特定业务和事项。(2)促进企业内部分工。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环环征税、步步抵扣”的特点将有利于消除专业化分工的税制障碍。对于文化服务行业来说,专业的分工更容易使相关产业实现融合,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3)实现了对生产、销售环节的全面覆盖并且全面地涉及到了货物和服务,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能够较好地促进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2.不利影响。(1)财务审核复杂化。营业税核算仅需要企业收入或收支差额和税率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税金;在记账的过程中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成本和相关的收入都能如实的入账;而增值税则相对复杂,收入入账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2)增加税务风险。若企业不能及时熟悉政策,对相关经营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应对,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做好合理的规划,则增加了本企业税务风险。 四、基于税制改革环境下的文化服务行业应对措施 1.熟悉新税制下的纳税体系,组织纳税核算。文化服务行业应运用好“营改增”给文化服务产业提供的优惠政策,熟悉新税制下的纳税体系,制定周密细致的业务预算,严格按预算管理、监控,做好税收筹划,加强成本管理、控制一切开支,实现企业成本最低、税负最少、价值最大化。 2.调整企业发展策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应及时根据政策调整发展策略,在市场开拓、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等经营策略的基础上,调整企业的经营方针,重新建立起顺应形式、有利于企业成长的一套完整制度,按优惠政策规定的条件逐条落实,做好税务筹划工作,加强经营管理,确保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企业最大利益,使企业实现真正发展。 3.科学开展税务筹划,降低企业税负成本。针对“营改增”带来的不利影响因素,企业应科学合理筹划积极应对,研究制定企业增值税发票管理办法及增值税专用发票应抵尽抵制度,探索新税制下的税务筹划方案,应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企业整体效益。 作者:胡宁;毕保功;刘娟;严小雨 单位:湖南商学院 服务行业论文:服务行业服务外包管理方法 摘要:随着全球服务外包的兴起,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同样蓬勃发展。通过服务外包不但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而且其提升增值服务能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现今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外包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服务外包内涵、优劣势及其做法,探讨了如何通过管理服务外包提升企业竞争力,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服务行业;外包服务;商业模式;管理 一、概述 全球价值链服务模式是21世纪全球化典型特征之一。随着全球高新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应用,随着互联网应用扩散,使得行业间分工愈来愈专业化,协同合作也更加紧密。企业认识到只有基于价值链服务,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创造增值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盈利空间。为了投入更多精力关注企业核心业务,强化核心竞争力,服务外包成为企业运营首选做法。 二、服务外包定义 服务外包属于管理范畴,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将业务中某部分非核心工作切分出来,以合同形式委托给外部专业服务商,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和劳动力,来完成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商业模式。专业服务商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或任务,双方基于《合同法》而产生合作关系。 三、外包服务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1有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专业服务商由于业务相对单一而且专注,使得其专业化优势得到充分彰显,服务质量有保障。这样企业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提供更加优质的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一方面,服务商是专业的劳务服务提供商,相较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进行外包,企业支付的服务费用低于与员工建立直接劳动关系的成本。另一方面,专业服务商通过承揽大量专项服务业务,通过规模经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开支。 1.3转移法律风险。“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的特点阻断了劳务人员与用人单位直接的劳动关系,当劳务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时,则由服务商负责解决劳动争议或者承担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 2.劣势分析。 2.1实力存在差距。我国服务外包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发展素质来看,均明显弱于发达国家,甚至连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外包企业也比我国具有规模和技术上优势。外包服务商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基本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管理制度,流程管理组织能力相对落后,服务质量和专业素质亟需提高。 2.2服务外包做法不当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实践中,已经有部分用工单位将原劳务派遣协议改为业务外包协议或承揽合同,以规避法律责任。为防止这种规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切实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这一规定将有效遏制用人单位“假外包,真派遣”的现象。 2.3外包服务商与企业竞争的威胁。当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时,采用外包是一项风险较高的事情。企业引入一家专业服务商共同为业主服务时,当专业服务商熟悉内部情况后,有可能会变成直接的竞争对手,被合作方替代或者其它竞争者替代,很容易失去客户,失去市场。而企业将服务外包等同业务转包时,其竞争力更无从谈起,市场份额会一点点儿丧失。 2.4外包服务商可能泄露商业秘密。外包服务商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知悉企业很多商业秘密,出于利益等各种考虑,尤其是在当前道德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可能向客户或第三方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四、外包服务管理业务流程 合同是企业与服务外包公司合作的纽带。双方签订合同后,分别依据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执行合同。内部管理流程如下:第一步:将客户需求转化成内部生产需求。由企业生产单位将客户需求进行细化,编制需求表,明确应服务外包的范围和标准。第二步:选择合格专业外包方。本阶段由企业采办部门组织实施。通过调研、资格预审,开发出潜在合作方,然后通常采用竞争方式从这些潜在合作方中挑选出符合企业业务需求的合作方,并与之签订合同。第三步:安全生产过程。服务外包合同移交至企业生产单位,生产单位安排生产,生产以班组为单元,外包人员纳入生产管理。外包方在现场委派一名代表,负责外包人员生产安排。企业现场代表监督检查服务完成情况。第四步:考核与合同结算。外包服务如果为长期行为,推荐采用月度考核形式,只有经企业生产部门、采购部门联合验收合格后,则具备付款条件。 五、外包服务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推行服务外包时,应有系统的评价其可行性方案,推行前建议首先明确和解决以下问题。 1.定位企业在服务外包中的角色。企业通常是与顾客签订一揽子收入合同,合同中包含众多服务内容。有些分配给生产厂家、有些分配给商、有些分给专业服务商或者自己召集资源,最终由企业将这些分散的任务元素集合起来,完成业主的委托。可见,企业既是顾客的服务外包方也是服务链中的集成商。因此,企业在外包服务过程应加强服务链的建设工作。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知识技术或者能力。如果一个公司没有核心竞争力,轻易采用服务外包,威胁很快就会占主导地位,对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应不断加强研究开发、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努力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能力。 3.识别核心产业中可以服务外包的业务单元。对于直接影响到公司形象、信誉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业务,不适合采用服务外包。如果工作内容或者需求按照工序、类别等分割,仍可细分出更小单元的业务,而这些微业务单元符合劳动力密集,非主体专业岗位特征时,事宜采用服务外包。建议这些被细化的业务单元,哪些适合外包,哪些不适合外包,建议严谨识别。 4.建立对服务外包商资格审查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企业选择服务外包商,应把好两个闸口。即事前资格评价和事后考核,以确保选之所选,用之所用。事前资格评价应至少包括企业合法经营资质、生产情况、管理架构、业绩成长趋势、信誉、社会责任担当等。事后考核也就是对合作期间情况考核,评价指标包括服务质量、交付、成本贡献、安全、诚信等。 5.做法与形式上的统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因此,在对服务外包管理上,不应与劳务派遣混淆。应通过作业流程标准化和管理流程标准化加以区分识别。 六、结语 服务外包如何管理,虽然无法形成统一管理标准,但致力于采用外包服务的企业,其目标高度一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推行服务外包管理进程中,应做好外包服务风险识别,取其长处,避其劣势;建章立制,为服务外包创造出适应其发展、壮大的良好企业环境。 作者:徐新莉;刘倩 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行业论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机电技术的运用 摘要:随着农业机械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更多农民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机,为推进农业向机械化方向发展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然而,农业机械的操作性强,多数农民在机械操作及维修技术方面仍有欠缺。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机电技术在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机维修加工;机电技术;应用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家对农业发展也给予了更多优惠政策,大量农业机械在农村生产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农机的维修方面的问题,大多农民在农机维修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与此同时,机电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那么,如何实现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和机电技术的有机结合,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重视。本文主要就机电技术在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 1机电技术概述 机电技术又称机电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将电子技术应用在信息处理功能、控制功能及机构功能,让电子化设计、电子软件与机械装置成为一个系统的总概念[1]。机电一体化的特征是综合运用了电子电力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2]。 2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机电技术的应用 2.1在播种机维修加工中的应用 在播种机的应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影响播种效果,如地轮滑移率大,无法排种;播种遗漏,无法一致播种;开沟器堵塞等。出现这些问题时,可有效解决的办法是借助机电技术。如果地轮滑移率大,可能是传动机构出现阻卡现象。原因是播种机前后不平,而液压操纵的手柄位置处于中立,此时应利用对拖拉机的拉杆长度作出适当调整。如果是开沟起堵塞,主要是由于农具降落所致,然后出现一些不规范问题,如土壤湿度太大、未升起倒车、用力太猛等。解决该类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农具的降落应在行进状态中进行,拖拉机停止时不可再操作;若想升起农具,应先暂停工作,并清理干净堵塞物;若拖拉机上有堵塞物,应及时清理,避免拖拉机运行受阻[3]。 2.2在联合收割机维修加工中的应用 在对联合收割机的维修过程中,极易受设备、时间等因素影响,故维修时应使用便捷、简便的方法。针对收割机中的铆合件,铆钉多是冷挤制成,故铆合时不可加热,以免影响材质的强度,而是应该在铆合之后用成型冲子重铆,提升刀片和刀杆的牢固性。对于容易损坏的零件,如套片、压片及垫铁等零件,不可多加黄油而代替换件及修理,以免零件被长时间磨损,降低零件寿命。如果是无平衡机的轴类修理,应在维持平衡的同时,在轴端进行推力轴承的安装,然后夹持在车床三爪上,并用另一端的顶尖顶住。对于收割机的液压,应先卸下底阀、分配器等零件,再利用泵压的管充气,最后是把液压油滤芯安装好,接着是排气。拆下的密封件,应尽可能换成新的。 2.3在拖拉机电器系统维修中的应用 在拖拉机电器系统出现的众多故障中,以直流发电机无法发电最为普遍。为了找出故障的原因,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种情况:是否可导电;电枢线圈是否烧坏;发电机轴承有无磨损;整流器绝缘云母有无烧坏;激磁线圈有无短路、断路等情况[4]。上述几种是较常见的故障,但具体仍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定。如果是电枢短路,或者电枢线圈烧坏,可对发电机电风扇V型皮带紧张度进行调整,旋紧螺钉,并对发电机线路接头松脱处进行固定。如果是发电机蓄电池电压低或无电,可通过焊接方式进行修复,必要时可通过换新电线的方法解决。如果是发电机轴承磨损故障,可通过调整整流子、发电机碳刷或更换新轴承的方式解决。对于整流子或发电机碳刷无接触故障的情况,应对电动机碳刷弹簧的压力进行调整,并将整流子清洗干净。 2.4在拖拉机液压系统保养中的应用 在工作过程中,拖拉机液压系统极易混进一些小杂质,进而损坏液压系统中的精密零件,导致液压系统发生故障而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掌握液压系统的构造原理、维修技巧至关重要。例如在加油时不能去掉过滤器,且必须使用干净的手套,以免细小杂质混入到液压系统中。同时,在清洗液压系统时,使用的液压油应为同一牌号,并在清洗干净杂质后重新换好滤芯再继续使用。加强检查液压系统的各部分,保证各部件的正常运行,需要注意的是,在液压系统的使用与保养过程中,应避免水与空气进入液压系统,确保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 3结语 机电技术在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为农机的维修提供了很大便利,不但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而且减轻了农机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有效促进了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升。在今后的发展中,机电技术将会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解秀丽 单位:东丰县横道河镇农机技术推广站 服务行业论文: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盈利驱动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以财务管理中的杜邦分析体系为理论基础,选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权益净利率拆分为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财务杠杆,在这三个指标之下选取若干细化二级指标,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分析找到影响权益净利率差异的真正因素。最后,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测试了杜邦分析体系在本行业的适用性。 [关键词]杜邦分析体系;实证分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一、引言 作为对公司业绩量化分析的主流,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一直是评价公司与管理者业绩以及治理层发现公司舞弊等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权益净利率的因素分析法,巧妙地运用比率的特性,将利润表中的项目、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资本结构结合在了一起。本文利用杜邦财务综合分析体系对盈利能力综合的概括性,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开始,分层逐步分析探求各变量对最终指标的影响过程,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二、文献综述 王敏(2009)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取决于1.过去会计盈余质量的可靠性2.其过去的保障程度及其稳定、安全与增长效果。根据邵传鹏(2009)、张涛、张鹏飞(2006)的观点,对财务质量的分析是对财务比率等指标、非财务状况和企业增长性的综合分析。他们建立了相对比较系统的财务质量分析指标。张新民教授建立了系统的财务质量综合分析理论。根据钱爱民教授的观点(2011),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潜力与实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从企业的增长、盈利和风险的三要素因素的平衡中实现。Benjamin与David Dodd(1934)在《证券分析》中首次提出永久性盈余(Permanent Earnings)和暂时性盈余(Temporary Earnings)两种关于盈余的概念。Lipe(1986)运用实证研究证明:盈余构成项目在股票回报方面的解释能力比总括盈余强,实证会计学者更加重视从盈余结构角度研究盈余持续性。Ramakrishnan和Tomas(1991)研究认为,盈利可以细化为永久性盈利、暂时性盈利和价值无关盈利三种。Collin与Kothari(1994)认为,盈余的反应系数和盈余的质量具有正向的联系,盈余持久方面、盈利水平方面、增长方面、风险方面影响盈余反应系数。Fairfield、Sweeney和Yohn(1996)研究发现,对未来权益净利率的预测准确度可以通过对盈余项目的进一步细分实现。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截止2015年1月14日在沪深两市的所有归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总体研究对象,以2009年度至2013年度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最终剔除缺省数据后共有825条完整数据。本文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锐思金融数据库。本文主要采用运用营业收入年增长率与总资产年增长率作为规模变化指标。 1.权益净利率第一层次分析 从杜邦分析基本公式描述性分析可以得出,本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很高,为17.60%。本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值和总资产的增长率均值很高,分别为28.65%与50.54%,本行业发展迅速。净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7、0.350、0.608、0.264,且都在1%的条件下显著;与总资产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066,且在5%的条件下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性较强,说明成本控制、资产周转运营控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关性很强,说明管理财务风险对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性。成长性指标在本行业中与盈利能力之间相关系数并不大。权益净利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不高。权益净利率与总资产的增长率之间相关系数很低且不显著,所以相关性不强。 2.销售净利率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利润表中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均是:相关项目/营业收入)。在7个项目的描述性分析中,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平均值较大,分别为52.66%、10.67%和19.90%,说明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占比较大。在相关性分析中,销售成本率与销售净利率的负相关系数较高,为-0.621,且在1%水平下显著,体现控制营业成本对提升销售净利率的重要性。其余项目与销售净利率的相关性不强,主要原因可能是销售净利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无法体现与单独项目的强相关性。 3.总资产周转率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在描述性统计结果中,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均值分别为0.8193、1.1038和29.0913,标准差分别为0.5127、0.7515和77.0962。总资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值和标准差正常,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均值和标准差偏大。这可能由本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小、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差别很大导致的。在相关性分析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相关系数较大,为0.778,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流动资产周转率更好地解释了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为0.414,在1%的水平下显著,可能是由固定资产占比小、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差异大导致的。 4.财务杠杆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非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率进行分析。本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并不高,为28.23%。流动负债率为25.87%,所以在总负债的组成中,流动负债占绝大部分。这也解释了流动负债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为0.961,而且在1%水平下显著的现象。所以,本行业企业应加强对流动负债的管理,并使得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平衡。 5.杜邦分析适用性检验 我们对所有第二层细化变量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Kaiser的KMO值为0.584,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适合因子分析。我们从11个第二层次变量中我们提取了4个因子,共解释了63.23%的总方差。根据变量在因子中的打分情况,可以得出:其中第一个因子主要代表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第二个因子主要代表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负债率,第三个因子主要代表营业外收支净额率、价值变动净收益率,第四个因子主要代表财务费用率、非流动负债率。这四个因子基本符合杜邦分析体系的三个比率指标的层次分类(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这三个比率指标的分类是产生细化指标(得分表中的11个变量指标)方差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印证了我们利用杜邦财务分析法的合理性。 四、相关建议 1.企业应将管理重点放在成本费用控制、资产周转运营控制上 本行业的所有变量的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出的前两个主要因子分别代表销售成本费用率,资产周转率。这说明解释本行业权益净利率差距的最主要指标是这两个比率。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成本费用控制和资产周转运营控制。 2.在成本费用控制中,企业应着重控制营业成本 在成本费用率的描述性指标中,营业成本占销售收入比率最大,相应地,销售成本率标准差也最大。所以,控制好营业成本是企业提高销售净利率的重点所在。 3.在资产负债管理中,企业应重点关注营运资本管理 在流动资产管理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财务杠杆与权益净利率的相关系数很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流动负债率占资产负债率的绝大部分,而且流动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也比非流动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高很多。这些都说明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我们应该着重关注营运资本的管理。 服务行业论文:人因管理在餐饮服务行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人因管理对提升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效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是有效措施之一,应该对其应用引起足够重视。文中对人因管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人因管理在餐饮服务行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餐饮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的推动行业发展。 关键词:人因管理;餐饮服务行业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在此情况下,人们对服务行业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而在餐饮行业,服务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餐饮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对服务质量的管理引起足够重视。在餐饮行业中,服务质量主要与人、原料、设备、方法以及环境这五个因素有关,其中,人因更是对服务质量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个因素。如果在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对人因进行管理,就能够有效提升餐饮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为行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接下来,本文就以有效提升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效率为主要目的,对人因管理在餐饮服务行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一、人因管理 (一)人因管理的产生背景 在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人是五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在餐饮服务行业,人管理的好坏和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效率,对整个管理效率具有较为重要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人、原料、设备、方法以及环境这五个因素中,其他四个因素都是由人直接进行参与的,人管理的好坏以及效率的高低,也会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对其他四个因素造成影响[1]。一直以来,在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中,都存在着规范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以及现场管理过于主观化的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效率造成了影响,因此,要想有效提升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工作效率,就要加强对人因素的管理。 (二)人因管理的优点 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餐饮服务行业在对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通常都是应用制度化进行管理,其主要是通过对人员进行严格控制来达到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而在实际上,应用该管理方式对人进行管理,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进行有效约束,但是却严重限制了人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会降低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进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餐饮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造成影响,更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应用人因管理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就能够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效率,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餐饮服务行业管理中人因管理的应用 (一)对工资薪酬进行合理分配 在人因管理工作中,薪资待遇是决定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餐饮服务行业的人因管理中,一定要在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基础上对工资薪酬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对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造成影响。合理分配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酬,对更好的发挥工资薪酬在人因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对工资薪酬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应该以长远的发展目标以及公平公正为前提对人的工资薪酬进行分配,而不能带有个人色彩和偏见,失去了公正性和合理性,进而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造成影响[2]。应用人因管理对餐饮服务行业进行管理,就能够实现对工资薪酬的合理分配,并确保工资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不断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二)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人因管理在提升餐饮服务行业管理效率和实现人性化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对餐饮服务行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并针对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和岗位的不同将餐饮服务行业人因管理制度分成不同的层次和阶段,然后对处于不同层次和阶段中的员工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同时,为了确保考核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在绩效考核评价过程中,应该充分参考所建立起来的系统、完善的考核制度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员工的绩效进行详细考核和评价。最后,还应该在参考绩效考核结果的基础上,给予员工一定的奖励,提升其工作热情。 (三)完善餐饮服务行业人因管理制度 不论是对工资薪酬进行合理分配还是建立完善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对餐饮服务行业的人因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全面提高餐饮服务行业人因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在餐饮服务行业的人因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人因管理制度,使人因管理能够在餐饮服务行业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首先,应该完善餐饮服务行业员工的招聘录用和培训制度,严格执行达标上岗和无差别培训制度,以此来不断提升餐饮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进而达到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其次,加强日常对员工的心理变化了解和鼓励,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工作人员的心理难免会发生变化,而在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中,就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心理变化的了解,并及时对其进行疏导,避免其因心理变化而产生情绪变化,并就情绪带到管理工作中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鼓励,使工作人员能够时刻充满信心,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情,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 (四)加强人性化关怀 1、做好交流和沟通 对于餐饮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而言,其应该设立专门的员工关怀管理经理,在管理工作中,由其对员工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并加强对员工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心理变化对员工工作态度造成影响。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其工作人员的心理波动要比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的心理波动要频繁和剧烈的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员工的心理波动并对其进行有效疏导,进而对其工作造成影响,进而降低其服务质量。因此,在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工作中,应该设立专门的员工关怀经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因为心理波动而对工作造成影响。 2、加强对员工的关心 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关系,时刻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变化,如果员工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应该适当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助其快速恢复。如果员工的家庭遇到问题,也应该给予员工一定的帮助,提升员工的依赖性和归属感,进而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推动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 3、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服务行业是一个工作量比较大,并且工作压力也比较大的行业,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使员工能够以一种良好、健康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在管理工作中就应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使员工能够从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处理,放松自己,调整自己。 结束语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在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对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高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推动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餐饮服务行业就应该加强对五种因素中最重要的人的管理,并通过加强人因管理应用的方法来不断提升管理效率,进而达到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作者单位: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服务行业论文:英语专业学生在移动通信语音服务行业就业情况及前景分析 【摘要】中国通讯市场开发巨大潜力,无疑给移动通讯语音业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英语作为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的语言沟通桥梁,成为一门世界通行的语言。英语专业毕业生作为复合型人才,使用范围广,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很高。此报告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数据与案例的分析以及相关访谈的调查,介绍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状况,阐述了行业的需求情况跟行业相关上下游产业(在线语音客服、在线教育等)的发展状况然后,对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具体分析了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关键词】移动通信语音 行业 英语专业 学生 就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英语作为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的语言沟通桥梁,成为一门世界通行的语言。在中国,英语从八十年代开始作为热门专业一直延续至今。高校英语专业,一般包括传统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方向。英语专业培养具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人们对信息传递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对相关通讯产品(如电话、手机、网络)以及语音通讯服务的需求也日趋高涨。“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温饱问题的解决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活的质量,注重服务型消费。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服务行业,世界的经济结构也由过去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的理念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移动通信行业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业务,作为典型的通信服务行业,它的发展与服务的质量直接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通讯市场开发巨大潜力,无疑给移动通讯语音业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 一、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1.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概述。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是利用电信传输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服务集为一体的,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业务。 2.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 (1)在线语音客服。客服,简而言之就是客户服务工作,就是接受顾客资询,帮顾客解答疑惑。对于客服人员的要求,很多公司或企业通常需要这样的人才:善于洞察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沟通引导,能独立思考并处理客户投诉问题,提供客户所需要信息;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佳。而英语专业的客服人员更加需要英语本科或以上学历;英文听说读写精通,CET6以上水平,TEM8优先;有翻译经验的,受过客户服务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语音正在成为移动端一个新的创业基点,而语音社交、语音提醒、语音输入、语音记事、语音搜索等种种基于语音应用的出现,也说明音频正成为用户的使用习惯。” (2)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在线教育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数字化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以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为基础,知识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形态。基于课堂的大学教育对知识传授的速度越来越滞后于知识增长的速度,无法适应网络化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高等教育从单纯面授模式转向在线模式或混合模式已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在线教育颠覆的是传统的教与学,并不仅仅是教师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如何定义教师与学生,如何定义教与学的形式,将会是人人为师、并非单体学习而是同帮互助的多元化互动的学习形式。从早期将线下课堂复制到互联网上,到现在的全程网络学习服务,从学习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核心,从简单的提供内容,转变到提供学习管理、课程内容、学习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 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1.英语专业人才的国内外培养现状描述。从八十年代开始,英语作为热门专业一直延续至今,每年高招填报志愿时,都是不少考生的首选。在新浪网的专业排行榜上,英语专业遥遥领先。据了解,目前设有英语专业的高校较多。英语语言文学是开设时间较长、开设院校较广的传统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对外交流、英语教学等工作。 2.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据该专业网站资料介绍,该校英语专业目前设有“商务英语”和“翻译”两个方向。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注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商务或翻译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风教风宽严有致、轻松幽默、兼具西方自主和东方和谐氛围,与优良的师资一起,构成了英语专业培养质量的可靠保障。注重学生应用能力体系的培养:遵循全程化、层次化、模块化原则,从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商务或翻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培养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多参加校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的比赛与评优活动,锻炼综合应用能力。 该专业与学院IT特色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培养英语综合技能扎实、熟悉外事商务知识、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直接为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经济服务。 拓展学生实践、实习的路径,以第二课堂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外语系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有效手段。外语系自建系以来,一直将校企合作作为重点工作,努力地拓展合作企业与学生就业单位,由此去推进外语系将教学与实践合为一体的科学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 三、英语专业学生在新一代移动语音通信服务行业的就业情况分析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语言服务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语言服务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移动通信行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客户满意度除了体现在网络质量的客观认知之外,还体现在客户与企业接触的各个层面上所需要的满足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语言服务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中的翘楚。 笔者采访了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的一些学生,询问其就业情况,选取以下两名学生的访谈记录。 2012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生梅力,现任职于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提早选择就业渠道;学习扬长避短、自我推荐。他最大的心得就是要冷静看待冷门的职业,还要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并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陈小琬同学也是2012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毕业生,她目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展示厅做翻译及引导员工作。回顾她的大学事关,她觉得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就业的良好准备。她对师弟师妹寄语:微笑工作,感恩生活,走,就会有希望。失败叫做经历,成功叫做经验。要有自己的梦想。要相信自己。敢想,趁年轻。 英语专业毕业生作为复合型人才,使用范围广,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很高,就业地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语言服务行业涉及贸易,外交,旅游等多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的兴起,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光明;其主要上下游产业――在线语音客服及在线教育,更是给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 服务行业论文:“十三五”时期河北省应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及主要任务 摘 要:服务业门类众多,统计分类与大家常用行业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在整体把握河北服务业基础上,以统计分类为依据,按照“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管理类服务行业政府少干预,比较落后、具有潜力、带动作用大的服务行业和新兴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的原则,从大到小依次选择行业门类、大类、中类、小类,最后选择与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的综合交叉服务行业,从有主管部门方便推动工作出发,最后选择了8个重点发展行业、4个重点培育行业,并逐个行业进行分析,提出今后任务。 关键词:河北;服务业;重点;选择;任务 服务业门类众多,统计分类与大家常用的行业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不少人感到难以把握。如,我们常说的现代物流,统计分类中没有这个行业,现代物流业包括统计分类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部分信息技术服务业;还有的行业在统计分类中找不到对应行业,如服务外包,它是指所有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与现有服务业统计分类是部分重叠关系。在政府工作中,不仅要以统计分类为基础弄清哪些行业应该发展,还要考虑有合适部门主抓这些行业。那么,应如何选择和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呢? 一、服务业行业分类和国家近年发展重点 (一)行业分类 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年)》中,经济领域第一、二、三产业共分20个门类,其中第一产业共1个门类、5个大类、33个中类、60个小类;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4个门类,45个大类、215个中类、599个小类;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46个大类、194个中类、432个小类。在服务业15个大门类中,河北省除没有“国际组织”外,拥有其他14个门类;按行业小类分,河北拥有全部432个小类中的431个小类(见表1)。 (二)国家近年发展重点 “十二五”以来,国家召开一系列会议,出台近20个文件,支持服务业发展。涉及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设计咨询、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工程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贸、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服务、法律服务、家庭服务、体育产业、养老服务、房地产、农村服务、海洋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服务外包,等等,除去重复的,共48个行业。这些行业极少是门类,多数是大类、中类;它们不都是并列关系,有些存在包容和交叉关系。对于河北省来说,发展基础、社会需求与全国不尽相同,发展重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应在全面落实国家文件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发展重点。 二、河北省重点服务行业选择思路和原则 在全面分析、整体把握河北服务业基础上,以统计分类为依据,按照从大到小顺序,首先选择河北省发展不充分、发展潜力大、对全省影响较大的行业门类,不适宜选择门类的依次选择行业大类、中类、小类,最后选择与行业划分不完全对应的综合交叉服务行业,作为河北省服务业发展重点。在14个门类中,按照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以下选择原则: (一)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政府少干预 对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等4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让市场自由调节。 (二)管理类服务行业核心是规范发展 对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政府也不宜管得太多。 (三)比较落后的服务行业和新兴服务业要大力发展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3个行业,虽然个体经营户占全国比重较高,但法人单位占全国比重低于3%,河北省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商务服务业下的一个小行业,但由于规模大习惯单独作为一个行业(见表2)。 (四)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要继续快速发展 从2008年到2013年,按照资产增速排序,超过300%的有4个行业门类;而按照资产增量排序,增长最多的是金融行业,资产增加31082亿元。综合考虑资产、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和增速、增量、市场化程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应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房地产业虽然过去五年增速、增量都较好,但不久可能会达到峰值,加上市场化程度较高,应以市场调节为主(见表3)。 (五)社会公共服务中的薄弱小行业要加快发展 它涉及“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3个行业。河北省需要重点发展“教育”中的职业创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健康养老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的环境治理业。 (六)对河北省经济带动作用大的综合行业要大力发展 它包括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2个行业。现代物流,主体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产业主体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还包括文化旅游、会展甚至文化产品制造。此外,“服务外包”与14个行业门类部分交叉,是当前各地重点发展的行业。这三类综合交叉行业也应该作为重点行业。 这样,14个行业门类全部得到分析,为了方便表述,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简称“租赁商务服务业”;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简称“科技服务业”。同时,为了推动工作,最好能有部门分管。归纳总结,河北省今后应重点发展8个行业:金融业、科技服务、租赁商务服务、旅游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重点培育4个行业:健康养老、环境治理、职业创业教育、大数据产业。这些行业除“租赁商务服务”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统领外,其他行业都有主管部门,便于推动行业发展。当然,上述分类并没有完全解决包含和交叉关系,如商务服务包括旅游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都包括文化旅游等。下一步在统计分类中,可根据统计标准和管理职能,再作更科学的划分和表述。 三、重点发展行业 (一)大行业 1. 金融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河北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主要在金融方面。在企业融资中,2013年河北省银行贷款占86.8%,直接融资占13.2%,直接融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如果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能增加直接融资206亿元。在间接融资中,到2014年,全国存贷比73.9%,河北省为63.5%,如果河北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可增加4 537亿元贷款。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金融业。今后方向是,发展河北省缺少的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以及机构媒体或组织媒体,如投资银行等;培育河北省缺少的金融市场交易商,如货币经纪人、证券经纪人、证券承销商、外汇经纪人以及国际金融人才等。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吸引北京的金融企业到河北省设立分支机构,增加跨区域金融业务,为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放开搞活金融业,提高河北省金融产业活力。 2. 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3个大类。2013年,河北省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27.6亿元,在全省服务业门类中居第3位。但是,该行业在全国比较落后,“第三次经济普查”该行业法人单位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的3%、3.69%,明显低于河北省服务业占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一直居全国第18位左右,与经济大省地位明显不符。当前,如果整个行业发展困难,可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京津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聚集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京津研发、河北生产的产业链,但河北省从中关村转化的成果仅占其向京外转移成果的2%,因此特别需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加强与京津科技资源的深度对接,探索共建研发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提升与京津合作研发层次。第二,共建科技中介机构,培育科技市场,形成有效的科技中介运作模式,摸清京津每年有多少科技成果适宜向河北转化,努力把京津成果引到河北来。第三,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促进京津科研机构与河北省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建设一批成果中试基地,为京津成果转化转移提供载体。 3. 租赁商务服务业。租赁业包括机械设备租赁、文化用品租赁;商务服务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服务等行业。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河北省该行业法人单位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的2.66%、2.72%,在各行业中比重较低,属于发育不充分的行业。不仅国内发展需要该行业,当前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等过剩产能“走出去”,迫切需要国际化的会计税务、法律仲裁、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信用服务等服务机构和人才。今后一个阶段,河北省应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特别是国际商务服务业,由相关部门根据管理范围,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事务经验的高级人才,加强与京津商务服务行业联合协作,拓展国内外业务;鼓励高校法律、咨询、调查、广告、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等专业教师开办事务所,把教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与商务服务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步提升。 (二)小行业 1. 旅游业。“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中类,与法律服务、调查咨询、广告业等并列。但由于旅游业规模较大,有独立的管理系统,一般把它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对待。2014年河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 561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6%和2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14亿人次,创收2 528亿元;接待入境游客132.9万人次,创汇5.34亿美元。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旅游产品档次还不够高,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差,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打造一批重点景区、主打品牌和精品线路,提高河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第二,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机制灵活、发展能力强的中小旅游企业,壮大市场主体。第三,做好网上宣传和调查工作,创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机制,争取让更多的人到河北旅游。 2. 电子商务。该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门类中“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小类下的一项具体服务,它甚至连行业小类都算不上。2012―2014年,河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到5 009亿元、7 514亿元、10 833亿元,年均递增47%。由于其拉动经济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河北省今后主要任务:一是建设和完善大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能够支撑电子商务扩容要求,满足多家电商企业、多种商品上线交易。二是发展大宗产品和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对钢铁、海运煤炭、特色大宗农产品、化工产品等已上线电子交易,不断完善功能,提高交易额和知名度。将丰富多样的特色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推向全国,对特色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建立标准,方便网上交易。三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争取作为国家跨境电商试点省份,建设电子口岸,实现数据共享,完善跨境支付系统,对于在国际上有竞争力、适宜跨境电商交易的箱包、羊绒制品、雕塑、童车、童装、剪纸、毛纺等商品,直接销往全球。四是引导农村发展网购企业,优化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规范发展快递业,尽早跻身全国前列。 (三)交叉综合行业 1. 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把它作为重点有三个原因:一是规模大。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 411.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4%,对河北省经济带动作用强。二是面临新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由于北京土地、仓储等资源相对不足、租金不断上涨,北京许多物流企业开始向外寻找空间,纷纷外迁至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三是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多。如区域物流重新布局问题,物流企业跨区域经营问题等。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谋划“一带一路”河北通道,把河北建设成“一带一路”北通道交汇点和重要节点,引导部分附加值较高、时效性较强的进出口商品通过亚欧铁路实现快捷运输;同时发展以港口为原点的放射性物流。第二,发挥河北在京津冀地区物流配送中的主导作用。重新布局环首都地区物流基地,协调统一京津冀设备、设施、包装等物流标准,促进物流车辆互通、营运证件通用,方便物流企业跨区域经营。第三,加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自由交换和共享,根据电子商务发展需求配套建设仓储物流设备,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当然,物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发展方向是降低物流费用,我们需要的是在物流成本比重较低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发展。 2. 文化产业。2010年3月,河北省出台《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确定发展八个行业:出版印装发行业、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及演艺业、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动漫游戏业、民俗节庆及会展业、体育休闲健身业。概念比“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宽一些,增加了文化旅游业、会展业以及文化产品制造业,如剪纸、石雕、乐器制作等。近年来,河北省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2011年起,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每年1 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近三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2013年达到950亿元,占GDP的3.25%。今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继续培育市场主体。目前支撑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以经营状况较好的出版系统、广电系统及其下属企业、广告公司为主,其他文化企业规模较小,虽然近年也出现了一些民营图书经营机构、文艺表演团体,但国有垄断格局没有根本打破,造成文化产业后劲不足,需要放手发展非公文化企业。二是培育文化消费主体。目前市场消费主体消费能力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对文化产品消费相对较少。三是调整文化产品结构。河北省传统戏曲、文化表演等观众越来越少,目前经营产品主要集中在图书、电影、电视剧等领域,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相对较少,需要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特别是融入科技元素的新兴文化产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促进文化金融结合。现在文化产业仅靠财政扶持远远不够,由于缺乏抵押而贷款难,银行没有针对文化产业特点的贷款机制,需要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成立文化银行,通过市场化融资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 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特点。2014年,河北省软件和服务外包总收入352.7亿元,增长21.5%;离岸外包完成3.05亿美元,增长24%,直接承揽的国际业务还不够多。河北省在岸、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分别有1 300多家和130家,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信息处理、医药研发等业务。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服务外包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年服务外包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培育省级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0个,省级服务外包骨干企业100家。当前河北省有外包业务、有人才供给,但缺少专业园区和具体扶持措施。今后主要任务:第一,建立服务外包载体。目前北京由于办公成本、人力成本偏高,部分服务外包企业有向河北转移的愿望,但河北省没有合适的载体,2012年省确定的在石家庄建设服务外包开发区的决定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落实,需要研究通过市场运作,在北京周围和交通节点城市抓紧搭建产业平台。第二,落实发展资金。省政府办公会确定每年拿出5千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但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很难全面落实,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进入。第三,积极承揽国内外业务。积极拓展美、欧、日等主要服务发包市场,开拓京津、港台外包业务,尽快培育成为河北省开放型经济新支点。 四、重点培育的行业 有些新兴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总量较小但前景很好,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条件不成熟,但不发展在下一轮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这类产业宜作为重点培育行业。 1. 健康养老服务。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等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河北省已进入老龄社会,2013年河北省60岁、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分别为1 074万人、666.5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14.7%、9.1%,明显超过60岁人口占10%或65岁人口占7%的老龄化标准。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独生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养老产业。开放中高端医疗服务业,积极鼓励举办社会性康复护理、老年照顾机构,建立健康照护费用的政府、社保和个人三方共担机制。第二,布局养老产业。针对京津养老床位难求的实际,在京津周边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好的地方规划建设养老中心,配套建设专业医院,协调与京津医保社保互联互通,发展面向京津的养老产业。第三,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模式。按照老年社会要求规划建设城市街区,建立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第四,培养专业人才。养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医疗、护理知识,还要与老年人心理相通、情感相通,从现在起应在大学和职业院校开办养老专业,满足河北省以及京津养老机构的需要。 2. 环境治理业。该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的一个行业大类,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其他污染治理6个小行业。目前河北省有节能环保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年销售收入1 200亿元左右。河北省是能耗和排放大省,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巨大潜力,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钢铁、电力、水泥等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当前任务是:第一,从提供需求入手,通过严格环境监测与执法,迫使污染企业把业务交给专业治污企业,促进环境治理专业化、市场化。第二,培育环境治理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聚集人才和技术,改变企业规模小、治污能力弱的状况,提高治污能力。第三,把环保技术服务和环保设备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环保产品开发能力,同步提升环境治理业和环保设备业。 3. 职业创业教育。教育行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教育辅助和其他教育。职业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培训的综合体。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作出了对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学历学位同等对待的规定。2014年11月,山东省印发《关于在全省创建创业大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年底,每市至少要建立1所创业大学,创业大学是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学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适应建设制造业强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河北省也需要加强职业创业教育。第一,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在“三本”高校最后学年开展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逐步过度到高校整体转型,解决普通高校学科结构不合理但又难以调整、毕业生无一技之长难以就业的问题。第二,根据社会未来发展需求设立专业。结合河北省主导产业需求,设立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科技中介、招商、国际商事服务、养老健康服务等当前需要的专业;根据创业要求,开展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教育。第三,让青年通过职业创业教育能就业、会创业、高收入、有社会地位,激发青年进行职业创业教育的热情。 4. 大数据产业。该产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中类,目前国内外都刚刚起步,但发展前景广阔,它对教育、交通、零售、能源、医疗、金融等有带动效应,特别是先收集分析需求数据、再组织生产,能有效改善制造业供需平衡,提高整个社会的精准化程度。麦肯锡等国际权威机构认为,2017年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324亿美元,每年为世界带来3万亿~5万亿美元经济效益。我国从2012年开始支持大数据项目,北京、上海、陕西、广东、贵阳、成都等地着手发展大数据产业,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已经开发应用大数据产业。河北省秦皇岛提出发展数据产业和建设中国“数谷”,目前拥有40余家数据企业;北京在张北开始建设“京北云谷”,未来作为京冀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廊坊提出到2018年建成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该行业是典型的新兴服务业,河北省虽然发展该行业缺乏优势,但如果不发展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前主要任务是:第一,明确省工信部门主抓大数据产业,委托中国电信或联通公司对河北大数据产业作规划设计,为政府推动工作画出路线图。第二,开展基础建设,吸引国家一批金融机构、运营公司等在河北省建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引导河北省相关系统和企业完善软硬件设备并与数据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第三,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通过在商品消费、企业生产、旅游、公共卫生、科学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试点单位,做好数据收集和开发应用,让相关系统和企业从分析大数据中获得效益。第四,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挖掘市场需求,如,利用网购平台通过提供商品服务用户数、好评率、商家销售史等数据,既引导消费者消费,也引导产品设计生产、服务和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效益。第五,选择高校信息专业开办大数据技术课程,加强人才培养,为下一步全省应用大数据提供人才保证。 五、做好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多年来,河北省发展一、二产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路和做法,但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也缺乏与服务业发展相配套的管理、融资和统计体系。目前无论是经济发展阶段,还是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源,都要求河北省拿出更多精力发展服务业。当前需要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完善管理协调系统。强化各级发改系统内部的服务业管理处室,加强对全省服务业的协调力度;健全各服务行业协会,特别是上述重点行业协会。第二,建立服务业融资机制。解决新兴服务行业无抵押不能贷款的共性问题,使服务业在金融支持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第三,改进统计工作。科学划分服务行业,厘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的统计边界,正确表述商务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像处理工业7大主导产业与39个行业大类关系一样,做到简化表述与统计分类处理得当;把重点服务行业、企业纳入年度统计范围,以便于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指导工作。 服务行业论文:“营改增”对中小型服务行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为了降低企业税负,提高经营效益,国家对建筑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推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对于税制转型的企业来说,的确是利好。然而,随着税制改革,企业也要相应改变涉税财务制度和税收筹划方法,因此 “营改增”也是一种挑战。本文从中小型服务行业的角度,全面分析了“营改增”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企业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营改增 影响 应对 在“营改增”的政策实施以前,我国一直执行着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的税收制度,而仅有少数国家征收营业税,据统计,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只征收增值税。而营业税的课征对象是企业的营业收入,不但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还包括除人力资本之外的垫付性资本,而这一部分在上一环节已经被课征,因此,营业税存在重复征收的缺陷,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为了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积极实施“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战略,据财政部统计,仅2012年,12个试点省市的企业共节约了426.3亿元的税收成本。“营改增”确实给中小企业带来实惠。 一、“营改增”给中小型服务行业带来的机遇 (一)降低企业税负 从税收设计的原理来看,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的弊端,税收负担比增值税的负担大。具体来看,对于一般纳税人,实施“营改增”之后,企业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广告费等都可以抵扣,且除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以外的现代服务业执行6%的增值税税率,与先前征收的营业税的税率相比,并没有大幅度的提升,因此,企业的税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中小型服务行业并不能短时间感觉到税负上的优惠,因为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购置行为发生在“营改增”之前,因此,企业不能享有与资产相关增值税的抵扣,并且,不同企业的资产的更换周期不同,有些周期较长,综上所述,“营改增”短期内给中小型服务行业带来的实惠不能立即见效。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小型服务行业的税负能够得到明显的降低,“营改增”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对于小规模纳税人,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服务业的营业税税率均高于或者等于3%。“营改增”之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为3%,所以小规模纳税人对税负的降低程度感受比较明显。 (二)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2012年,国家实施“营改增”的背景是企业负担较重,国家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因此,“营改增”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降低税负来增强企业活力。除降低税负,“营改增”对企业发展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约中小型服务企业的现金流量。最近几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环境的影响,流动性成为中小企业的关键命脉。税收具有强制性,一旦到达税务机关要求的征收日期,企业必须缴纳当期发生的税收金额。“营转增”实施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金相比以前减少了,就减少了流动资金的占用,就能缓解企业的流动性压力,企业也可将节约下来资金用于其它地方,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强了服务性企业与生产型企业的税务关联。在社会化分工的大环境下,服务业与生产型企业应运而生,分别执行着不同的经济功能。以前,生产型企业一般征收增值税,而服务性行业多征收营业税,这就导致生产型企业从服务性企业购买的劳务或服务无法抵扣增值税。“营改增”深化了专业化分工,打通了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抵扣链条,激发了生产性服务需求,很多大企业都纷纷将本单位的服务需求外包给生产服务业一般纳税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二、“营改增”所带来的挑战以及中小型服务行业的应对措施 (一)税务工作面临调整 长久以来,中小型服务行业一直征收营业税,企业早已适应了营业税的纳税流程和相关的账务处理,但是面临增值税,企业的税务会计未必对增值税的纳税流程、纳税时间和纳税方法有明确的概念,也未必熟悉增值税相关的账务处理方法。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税务对“营改增”必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另外,与营业税相比,增值税的纳税工作量相对较大。 首先,增值税有专用发票,专用发票的管理是非常严格,购买、开票、抵扣、纳税各个环节都要遵循税务机关的规定,否则会给增值税的抵扣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对于企业的税务会计和发票管理人员来说,无疑要投入更强的精力。其次,增值税的抵扣实行先比对后抵扣的管理办法,即企业拿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后,需在180天内到税务机关比对查验,与营业税征收工作相比,这本身就多出了一个环节。最后,增值税的纳税期限有1日、3日、5日、10日、15日或者一个月,而营业税的纳期限为5日、10日、15日或一个月,通常是一个月,因此增值税的纳税频率强。 为应对“营改增”可能带来的涉税工作的挑战,中小型服务行业应做好以下准备:加强有关增值税的理论学习。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和账务处理与营业税的不同,且税法有关增值税的规则较营业税的要多。因此,企业的财务人员,特别是税务会计应多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额,使账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熟悉纳税流程。在这方面,企业应与税务机关加强联系,多参与税务机关有关增值税征收的培训和会议,尽早熟悉账务纳税流程,以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惩罚;加强税务组织工作。企业应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保管工作,提高纳税负责的工作效率和时间意识。 (二)纳税筹划方法发生改变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课征对象、税率、法规不同,因此税收筹划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征收营业税的情况下,企业所采取的纳税筹划方法通常有应税项目的定价筹划、混合销售的纳税筹划、合作项目筹划、承包转让筹划、分解营业额、对外投资等方式。然而,自“营改增”后,这些方法就不能适应增值税的筹划工作,这给原本运用得当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调整,企业不得不从重新研究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税收筹划方法,这对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为应对这种转变,本文介绍了几种适合中小型企业纳税筹划的方法。利用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进行纳税筹划。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但是税率较低,因此两者的税负是不同的。特别是中小型服务型企业,可能处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界限左右,需要特别考虑。如果企业的购买行为带来的进项税克服了税率升高的影响,应选择一般纳税人,否则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利用销售方式进行纳税筹划。实行实物折扣销售的方式的企业,可以将实物折扣转化为现金折扣后进行纳税筹划;采用委托代销方式的,与手续费形式相比,视同买断的税负较低;利用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纳税筹划。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是可以抵税的,因此,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战略可以与纳税筹划相结合;巧妙利用兼营和混合销售进行纳税筹划。在兼营销售业务中,不同税率的产品或服务应分开开票,避免统一使用最高税率。对于混合销售,企业可以通过成立子公司的形式,将其中的业务分离出去,避免适用高税率。 (三)部分企业的税负可能不降反增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营改增”消除了重复征收的环节,税负因此降低。但是,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实际情况并非符合理论结果,甚至会出现不降反增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结果:税率提高。增值税的征收税率普遍比营业税的税率高,例如,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税率大约提高了0.33%;可抵扣的项目较少。有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属于人力资本型企业,如咨询鉴证业,人力资本占据主要份额,而人力资本又不能抵扣,因 此,相比以前,税负可能增加;企业的上下游链条尚未普及“营改增”。如果行业之间和地域之间的“营改增”改革不同步,企业的抵扣负担将会加重。 面对这种状况,企业还需从自身管理下手。一方面,企业可以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集中发展优势业务,使得经营业绩的增长弥补增加的税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加强采购管理、存货管理、运营管理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四)供应商的选择标准可能发生改变 “营改增”后,中小服务型企业购买的设备、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产生的进项税允许抵扣。如果供应商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或非增值税纳税人,那就无法提供可以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基于税负的考虑,企业就应该重新考虑供应商。以后,中小型服务企业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就不仅要从价格、品质、信誉等因素进行考核,也要将增值税的抵扣纳入考虑因素当中。 三、结束语 “营改增”在降低企业税负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中小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中小服务型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它切切实实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增强了企业活力,并且给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面对这种转变,企业的税务工作需要做出新的调整,这对企业的管理和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税收筹划的方法也需要转型和升级,甚至多种因素可能导致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增。这对中小型服务行业提出了警示:既要充分把握这次机遇,又要加强自身管理。 服务行业论文:“营改增”对服务行业的影响研讨 摘要: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现在我国正鼓励和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实现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试点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税制结构的合理性,改变增值税抵扣链条衔接不上的现状,解决服务业重复纳税问题,而且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营改增”对现代服务行业产生的影响,指出了“营改增”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营改增 服务行业 税制 一、“营改增”对现代服务行业产生的影响 (一)降低服务业的税收成本 在“营改增”之前,服务企业购买材料、物资的时候要缴纳增值税,提供服务取得收入后需要缴纳营业税,但是却不可以将够买材料环节缴纳的增值税进项额抵扣掉,这样就造成了服务企业既要缴纳增值税进项,又要缴纳营业税,这就造成了服务企业的重复纳税,增加了服务企业的税收负担,抑制了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自从实施“营改增”试点之后,位于试点范围内的服务企业就要像生产流通企业一样缴纳增值税,并可以用于抵扣先前的增值进项税额,从而消除重复征税问题,实现结构性减税,特别是可以减少上下游企业链条的税务负担。 (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现代服务业正处发展时期,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可以令企业不用重复纳税,减轻了税收负担,增加了企业的利润,这也极大提高了企业将规模扩大、做强的意愿。 “营改增”为服务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纳税环节,推动了下游企业对服务企业的需求,促进了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间的贸易增长,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其次,有利于服务行业从低端水平向高端水平发展。得益于“营改增”政策,技术含量低、低端人力资本占比大的企业向创新能力强、知识含量高的技术型服务企业发展。最后,在实行征收营业税时,没有什么出口服务贸易税收优惠,只规定了较少范围的跨境服务可以免税。现在实行“营改增”后,将服务产品出口到国外,也跟出口实物产品一样,能够享受出口免税政策,从而提高了我国企业服务出口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了经济的升级转型发展 “营改增”不但可以让服务企业减低了税负,还可以优化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首先,“营改增”有利于企业将服务项目外包出去,这是因为:首先,在“营改增”前,若企业将服务项目外包,就得缴纳营业税。实施“营改增”后,服务提供企业要缴纳增值税,不用缴纳营业税,接收服务的企业可以将增值税当进项用于抵扣,保持总体税负不变,这样更多的企业就更愿意将服务外包出去,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其次,实行“营改增”后,集团企业可以进行内部的分化,成立独立的机构向原企业提供服务,虽然需要缴纳增值税,但并不影响集团总的税收负担,这样就有利于产业的分化,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最后,实行“营改增”后,集团分公司都能有新的抵扣点,抵扣掉进项税额,减轻集团内部的税收负担。 二、服务行业“营改增”存在的问题 (一)税制设置尚有不合理之处 首先,增值税率档次设计过多,对于一些混合型企业的税率难以界定,增加了税务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税务部门的征管成本,也容易滋生偷漏税现象。其次,设置过多的税率档次,对企业来说,多了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有效决策的制定。最后,税率档次设置过多,在实施过程中会使得各企业的抵扣额度不一致,破坏征税公平性。 (二)部分服务行业税负不降反增 现代服务业,不怎么需要用到设备和材料,更多是依靠人的智力劳动,也即是人力成本占比较大,但人力成本难以界定抵扣,这就会导致税率提高和不能抵扣双重困境的出现,使得这些行业的税收负担不降反增。如果服务企业的设备、原料、固定资产部是在实施“营改增”前购买的,那么就不能作为进项额进行抵扣。 (三)特殊行业推进有难度 现在“营改增”试点仅限于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这就会使得有些增值税进项额不能够抵扣,也即是抵扣链出现断裂。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服务企业都可以适应“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实施。比如,金融行业的增值额是难以计算确认的,因为金融产品处于不断的创新当中,衍生产品也比较多,没法能够准确的确定出增值额,导致计税存在难点。 三、完善服务企业“营改增”的措施建议 (一)减少税率级数,缩小税收减免范围 首先,对税法规定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增值税都采用单一税率,在单一税率下,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都采用单一的征收税率,这样既可以保证税负公平,也可以节省税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解决不同征管部门因为税率不同的问题而带来的征管复杂性,完善市场的自主调节功能。其次,实行单一的税率,还可以有效遏制偷税、逃税现象。笔者建议,在扩大税基的前提下,在现行增值税税率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的下调一些,避免因为增值税额占比过大而造成的财税体系的不稳定性。最后,如果增值税设置了过多的优惠政策,就会使得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中断,影响下游企业的税负。所以,为了保证税收环境的公平性,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应该适当减少税收免税政策以及减免条例,给予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或企业适当的专项补贴或是税收返还等,降低“营改增”的负面影响。 (二)合理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 我国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服务企业的税务负担,对一些服务企业来说,“营改增”实施后,增值税税率是要高于营业税税率的,但可以通过抵扣进项额度来降低实际的税负,所以, “营改增”是否可以实现企业实际税负的降低就成为衡量“营改增”成功与否的标准。数据统计显示,大部分服务企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的税负是有所降低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企业因为抵扣不足而造成税负不降反增。因此,很有必要合理扩大抵扣链条效益,减轻企业税负。首先,扩大抵扣项目范围,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所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也可以列出抵扣范围。对于企业提供的劳务性服务和消费性商品都要按照适用税率进行抵扣;其次,对企业以前年度购入的固定资产,要具体追溯可抵扣年限,分年计提可抵扣进项税额。最后,对于因抵扣不足而导致的税负不降反增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采用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实现“营改增”的全面扩围 “营改增”现在还正处于试推行期间,有些服务行业还未纳入试点范围,这就容易出现行业间抵扣链条的中断,导致企业税负不公。已经试点“营改增”的几个现代服务业,其“营改增”机制已基本成熟,现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加快拓展试点行业,对个别特殊行业采取稳定过渡政策,尽快建立公平税负环境。笔者建议,首先要优先扩围生产性服务业。因为生产性服务业跟制造业有着紧密联系,实行“营改增”有利于产业的分工细化、合理衔接,从而推动各个产业的升级完善。其次,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推进有难度行业也能够适应“营改增”改革。比如,金融行业是“营改增”改革的难点,企业业务复杂性导致了金融服务业的增值额难以逐笔确定,计税基础难以确定。 四、结束语 “营改增”改革以来,已经从个别省份的试点扩展到全国范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但优化了我国的税制结构、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消除了部分服务企业重复纳税的现象,从而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但改革进展并非一帆风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就需要采取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和措施来解决“营改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服务行业论文:从财务核算视角看商业地产服务行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从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视角,指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财务核算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财务核算体系构建还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关键词:财务核算 商业地产 服务行业 管理会计体系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性功能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性功能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性功能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性功能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五、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要求财务核算体系随着行业的变革和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持续改善。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布局和时间节点,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作者单位:盈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服务行业论文:医疗服务行业环境面临的新挑战 【摘要】 新医改方案实施后,医疗服务行业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其多方面的挑战,本文主要就医疗服务行业在新医改后的医药市场环境和医疗机构的内部环境产生的剧烈变化进行详细的剖析,进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医疗服务环境 新医改 新挑战 一、引言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定位为卫生事业的一部分,国家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给予必要的投入;各级政府按照卫生事业的性质和卫生工作方针来管理医疗服务行业。当前,医疗服务行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医疗机构并存,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是医院)仍然是主体。而医疗服务行业的环境有医院的内部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技术,设备,资金,人力资源),和医院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供应商,竞争者,顾客和公众。 认识行业现状及赖以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入把握行业发展规律,健全运行机制,拓宽生存空间,促进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了解内部环境,也是改善医疗服务行业自身的缺陷以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疗资源总量相对庞大,但人均占有量距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资源布局不合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不仅给医院带来前所未有机遇,同时也使医院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医院要积极适应新医改的各项政策规定,认清形势,沉着应对,采取合理措施,才能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政策环境――“新医改”的实行 新医改方案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柱。一个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八项支柱: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影响非常巨大。通知要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1、新医改对医疗服务行业的供应商――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营销环境带来影响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疾病普遍化等因素,再加上医保扩容带来的药品需求增加,促进了医药市场高速成长。然而这种市场增量并非均等地分配到每家医药企业,外资企业稳步成长,国内医药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加大,具备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医药企业明显提速,而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表现平平,或出现业绩下滑。 首先,药品需求总量上升,据初步测算,医改带来的药品增量至少在1000亿以上,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未来3―5年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其次,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医疗市场的结构优化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再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新医改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继而在政府监管下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生产流通集约化、流通秩序规范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显然会对医药工商企业构筑更多更高的政策门槛,并在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资本并购等因素的影响下加速优胜劣汰,进而推动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普药、新药(专利药品)和OTC品牌药三分天下是未来医药市场的基本格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使得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原研新药和专利药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2、医改后医疗市场出现新的更加剧烈的竞争 医院之间的竞争,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首先,隶属关系的打破,全行业管理的实行,将更多的医院推向市场。其次,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条件的放松,合作、合资,甚至私有独资医院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再次,医改后定点诊疗医院由一家变为多家,患者根据不同的情况承担,在选择就诊医院时将会更加谨慎。最后,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医院经营活动,形成医、患、保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医院面临患者的自主选择及医保机构的严密监督,导致供需关系中其主导地位被削弱。 医疗服务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市场竞争加剧,国有医院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医疗市场上,国有公立医院、合资合作医院、民营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正在加剧。国有公立医院筹资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卫生财政预算补助和政策和自我盈利。合资、合作医院资金充足,经营形式灵活,尤其在经营管理方面独具优势,对国有医院冲击较大,不同产权性质的医疗机构共存同一个生存空间,它们都在接受同样的市场检验,接受患者的检验。新的竞争主体的不断涌入,医疗市场的份额正在进行重新分配,市场化管理使医院面临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加剧。 3、医疗服务行为将面临来自社会各方的严密监控 (1)顾客的要求愈来愈高。医改实施后,病人及单位参保职工可以自由选择医院就医,打破了医院长期供方主导地位和垄断经营的旧格局,医疗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于病人自主选择医院的自由度增大以及就医观念的变化,个人医疗支出增加,市民对医疗费用敏感度增强,个人账户的保险机制也促使病人对医院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医院将是医改的赢家,这必将导致医疗服务行业内部围绕价格低、质量优、信誉高展开激烈的竞争。 (2)管理机构与公众的监督愈来愈强。实行医改后,患者、单位和医疗保险机构三方共同监督医疗费用的机制逐步完善。个人账户用完后需按一定比例自付,从而增强了参保人员的费用意识,必然要考虑对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医保机构也强调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对医院加强管理,深化监督。 三、医疗服务行业的内部环境的新变化 1、新医改对医院经济管理的挑战――费用成本增加 随着国家基本用药制度、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药事服务费等政策实施设立,结束了“以药养医”时代;推行“优劳优得”制度。虽然分配方式上的进步令人可喜,但改进技术和提高服务质量都将增加成本。医改方案彰显和强调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一方面讲是符合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属性和固有特点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原则的。国家投资用于实施卫生领域的资金,70%用于补贴需方,30%用于补贴供给,实际情况是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成为补贴的主要对象。在我国现在的公立医院中,其赢利往往来自药品、检查和手术,其中药品费用占到一半左右,在国家缺乏投入的前提下,非常有效的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资金投入问题。可见,即使国家的投入到位,公立医院在运行方面仍然要面临资金的挑战。 医改目的是为了保障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减轻国家负担。“收支两条线”和“医药分家”制度实行后,医院药品收入必将减少。因此,国家对国有医院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医院指望药品收入的下降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劳务价格的提高而全部得到补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财政困难的贫困地区来说,医院在经济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2、新医改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加大 医疗是一种高技术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人力成本是总成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预测,医改后在剔除药品成本后,人力成本将占总成本的60%以上。医院的费用控制管理的难点是人力成本控制方面。再加上“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落实,给管理差,效益低的医疗服务机构的带来严重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医务人员面对诊治病人和控制费用的双重压力,而收入又不可能达到预期值,积极性必然下降。政府对公有医院的经营管理约束和干预和医院自身管理机制的缺陷,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使得人才流失不可避免。如何挖掘自身潜力,取得人力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对医院来讲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考验。 四、结语 1、对医疗服务行业环境的新变化的启示 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却没有根本改变,医院组织结构僵化、发展资金缺乏、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经营意识淡泊等一系列问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制约自身发展。而且,在医改、药改形势发展迅猛的冲击下,政府投逐年减少,医疗服务市场开放,多种体制办医,争夺市场资源和生产要素,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要谋求医院发展必须探索建立适应市场体制下的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2、对医疗服务行业环境的新变化的建议 医疗服务机构间竞争更加激烈,需要重新审视行业性质,明晰行业功能定位,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及分配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必须通过市场来进行,通过人才市场的调节机制来完成。调节机制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从行业整体来看,完善的人才市场的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人才的流动要打破地域的限制,人才来去自由。逐步向市场劳动合同关系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合同制。完善资源优化机制。注重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利用,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构成,形成一个功能结构层次比较合理的医疗体系,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谋发展。 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借助于各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不断降低投入成本,以低廉的医疗收费、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病人基本医疗需求。医院要努力走优质、高效、低耗之路,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3、加强预算管理,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 医院每年的预算关系到医院一切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医院的基建、设备、药品、卫生材料以及水电供应、职工的福利、奖金的分配等。只有结合医院的特点,通过推行全面预算,设计合理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才有利于医院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公共效益。 首先,必须更新预算管理观念,使预算管理成为全局性财务管理理念和行为,通过硬性的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其次,收入预算要参考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对预算年度的预测编制;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要坚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最后,医院各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需要出发细化预算,明确资金用途,对于超出预算审批的资金要说明原因,进行追踪审计,并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制度。 服务行业论文:五寨县饮食服务行业人员结素试验(PPD)调查结果分析 【摘要】 为掌握我县从业人员的结核病感染情况,于2012年对我县辖区内的3538名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年龄在16岁――55岁之间,查出有阳性反应者110人,占3.11%。31岁以上的阳性反应率明显高于16岁―30岁者。阳性反应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的趋势。 【关键词】结素试验结核菌感染从业人员 结核病是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已有20亿人感染了结核病,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已达1500万,每年新发现结核病患者达800万――1000万,有18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将结核病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再次指出“遏制结核病行动刻不容缓。”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估计2006年我国结核病人数为131万,占全球的14.3%,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疫情的特点是:感染人数多,全国有5.5亿人口已感染了结核菌,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感染水平;患者人数多,全国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45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约150万;死亡人数多,全国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农村患者多,全国约80%的肺结核患者在农村,而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耐药患者多,特别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者人数多。在我国传染病的疫情网络报告中可以看出,肺结核病报告发病和报告死亡数位居甲、乙类传染病的前列。肺结核患者中的3/4为最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结核病仍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为此,为了实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降低我县的结核病疫情,提高我县居民的健康水平,我中心于2012年7月份对我县辖区内的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全县的食品加工、食品销售、饮食行业、酿造行业、旅店、理发店、娱乐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皮内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再进一步做痰涂片抗酸杆菌染色镜检。 12试验的方法与制定的标准: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每ml含50lu卡介苗菌素纯蛋白衍化物(BCG_PPD)的稀释制剂(批号20120203,有效期20130204)前臂掌侧0.1ml皮内注射,注射后48小时――72小时观察注射部位反应,并测量局部硬结的纵横直径,按平均≥20mm,或局部出现水泡,坏死,淋巴管炎为强阳性反应。痰涂片抗酸杆菌染色的方法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执行。 结果:共检查从业人员3538人,查出强阳性反应者110人,强阳性率为3.11%。在这110人中,进一步做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测,检出抗酸杆菌阳性者10人,检出率为9.1%。现按行业,性别,年龄分述如下: 一 不同行业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结素试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食品从业人员,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结素试验阳性检出率 由表2可以看出,女性结素试验检出率高于男性,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3不同年龄结素试验阳性检出率 由表3可以看出,31岁以上、41岁以上、51岁以上结素试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16岁和21岁以上的年龄组和平均检出率水平。经统计学处理,不同年龄组之间的阳性检出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通过本次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县从业人员的结核病感染情况,为控制结核病的流行提供了依据。试验结果的阳性率虽说不同行业之间、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也应该引起重视,特别是女工除了8小时工作以外,还要负担大量的家务劳动,使抗病能力下降【1】,所以应提高各用人单位对做好妇女保健工作的深远意义的认识,开展加强妇女保健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促进妇女保健工作不断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也要借助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展结核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2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率在不同年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且31岁以下呈上升趋势,以41岁――50岁年龄组最高,达到了5.14%。据报道:结核病因症求诊检查检查结果分析30岁――5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高达53.7%,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的涂阳病例也以该年龄组最高【2】,在收治的住院肺结核病人中以21岁――40岁之间的男性患病率较高【3】,所以我们认为该年龄组可以作为今后我县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4.3对这次主动性发现的10例涂阳肺结核病患者也及时给予了化疗药物。这10例病人中其中有7例是初治涂阳病人,还有3例是复治涂阳病人,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以前我县结核病防控工作做得还是有差距,以后在病人的发现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想更好的办法。给予的化疗药物是沈阳红旗制药厂生产的板式组合药,初治涂阳病人的化疗方案是2H3R3Z3E3/4H3R3.复治涂阳病人的化疗方案是2H3R3Z3E3S3/6H3R3E3.并嘱托要按时来我中心免费查痰。 4.4结核菌素试验是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中最简单,最快速,最满意的试验方法。但要求在皮内注射时应注意器材、结素和操作的标准化以及工作人员的严格训练,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服务行业论文:服务行业品牌创立研究 摘 要:服务是形象,是核心竞争力。现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市场已经从产品向服务行业转型。近日,浙江省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打造一批品牌服务产品、企业为目标,培育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国际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品牌。因此,如何提高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形成一批特色的服务业品牌,是取得竞争的有力武器。本文运用了金融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了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综合统计法,对现服务行业品牌创立的重要性,品牌创立现状以及对建设服务品牌的策略做出科学合理的统述。 关键词:品牌;重要性;现状;策略 我国国情是制造业为重要影响,相比起服务业,不论是从GDP贡献还是从大环境下的成长,在中国服务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品牌就成了市场竞争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承担起这个任务。 一、服务行业品牌创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洗涤,淡出人们视野的各种品牌也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在服务行业竞争的大背景下,品牌已经成了消费者与员工对企业提供和产生服务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也是产品和服务文化的个性化体现,更是行业之间零和博弈的竞争,同时也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功能的认识。[1]80/20的市场法则可见:20%的强势品牌占有了80%的市场,而80%的弱势品牌占有了20%的市场,故扎实品牌策略经营的模式是占据市场的有效渠道。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要全面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例如,中国的快餐服务企业都亲眼目睹了“肯德基”“必胜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雄风。[2]由此可见,建立品牌来提升服务产品的价值,是面对消费者消费层次升级的必然选择。 二、服务业品牌创立现状 品牌是一个感性的虚拟词,要摆脱工业思维来考量,LV中国区总监吴越认为:从品牌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品牌建设要注重“人”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市场上很多知名的品牌都是以人名或某一个明星为媒介,淡化了品牌的地域、国籍问题,而是从消费群体以及市场的角度来考虑。而服务品牌的建立是来自于消费者内心的,所以对于建设有卖点的服务品牌,所要面临的是一条艰巨而漫长的路。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白长虹讲道:服务业是很难做的,全世界最有价值的百强品牌,服务业排不到几个。[3]所以,我们要针对服务行业品牌创立的现状做出分析,提出有效的研究策略。 (1)缺乏品牌经营理念。为什么服务行业在100强品牌里一直难展手脚,其中大的原因是企业对品牌的概念认识错误。虽然现在大部分的服务行业都很重视品牌的建设,但基于对品牌的内涵准确度拿捏还存在偏差,所以常常把品牌创立理解为就是创名牌;把品牌经营认为是设立一套有国际感的标识;或者单个的认为投入巨额资和媒体的滚动广告。 (2)缺乏统一的经营体系。现在很多品牌经营在服务行业还处于粗放阶段,缺乏系统性的品牌经营体系。由于很多原因,例如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联系,前者往往因为地域性的关系而更为强势的拥有了品牌效应,而与母公子又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互动,导致了品牌的树立背离于初衷,形成了载体混乱的现象。当然导致经营体系模糊的原因不单单是这些,所以,服务行业中缺乏统一的品牌经营体系。 (3)缺乏品牌经营的管理人才。以餐饮业为例《2011年度餐饮商户调查报告》,53.6%的餐饮店管理人才的水平均在中专及大专阶段。尽管服务行业内部有很多负责广告、策划的人才,但却缺乏品牌策略实战经验的负责总监型人才,而国际战略品牌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的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这样说,国内服务行业在大环境下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品牌优化的战略性计划,没有能够走向世界,走向国际轨道的国际化管理人才。 三、建设服务品牌的策略 (1)建立战略性策略。首先,建立战略性的品牌经营的路线和策略,要有合理和科学的经营措施和手段。其次,提高企业决策层的品牌意识,要从观念上和经营上改变企业固有传统模式。要有规划性的设计好企业的品牌走势的蓝图。再次,要塑造具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品牌,并不是单单做广告,在品牌有形的光环下,还要注重无形服务,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开辟品牌个性在消费者心占有的位置。 (2)建立完善的品牌体系。首先,从责任归属和动作方向上着手,建立清楚有效的管理制度。将策划、管理、营销等一套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炼出来,并制定完整的品牌战略组织机构,和清晰的战略决策且有效的实施方案。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统一的品牌体系,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的品牌形象。其次,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有化解风险的机制,巧妙、成功的实施风险平衡的能力,打造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品牌形象。最后,优化配置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3)科学塑造品牌形象,打造诚信服务。品牌是靠实在的做和良好的口碑,在品牌的塑造上认真地以社会责任为基本,以回报社会和消费者的方式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所以说,品牌的形象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包括两点:首先,是品牌形象策划,主动的向公众展示,形成一个企业特有的标准化的印象。其次,是品牌传播策略,以信息、形象的传播,让消费者认识、关注,并潜移默化中产生无可替代的价值观。 四、结论 因此,服务业的品牌创立是服务业立于百强企业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经营的理念和价值观的体现,为客户表达了其他服务不可替代的承诺。所以,要做好服务业品牌的创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有整体性的规划和理念,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品牌的长远发展。 服务行业论文:浅谈服务行业如何选址 摘 要:选址作为企业管理常规性的问题,存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尤其在服务行业。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国务院总理指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把服务行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而选址是服务行业的一项重要投资决策。本文通过分析服务行业在选址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帮助服务行业科学选址的办法。 关键词:选址决策;服务行业 引言:服务行业位置的规划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步,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投资。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服务的方式,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和服务成本,进而影响利润和企业的竞争优势。选址是服务行业经营的首要因素,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行业的成败,所以服务行业通常被人们称为“选址的产业”。 一、选址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选址对服务行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1)选址是制定经营战略及目标的重要依据。经营战略及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人口、交通状况及市政规划等因素。依据这些因素明确目标市场,按目标顾客的构成及需求特点,确定经营战略及目标市场,制定包括广告宣传、服务措施在内的各项促销策略。例如,经营方向、产品构成和服务水平基本相同的餐厅,会因为选址的不同,而使经济效益出现明显的差异。不考虑餐厅周围的市场环境及竞争状况,我们仅仅评直观经验来选择餐厅的选址,是难以经受市场的考验并获得成功的。(2)选址是对市场定位的选择。选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客流量的多少,顾客购买力的大小,顾客的消费结构,服务行业对潜在顾客的吸引程度以及竞争力的强弱等。(3)选址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投资巨大,事关长远。不论是租赁的,还是购买的,一旦被确定下来,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服务设施的地址不能像人、财、物等其他经营要素一样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它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特点。一旦发现选址错误,则为时已晚,难以补救。因此,对服务行业选址要做深入的调查和周密的考虑,妥善规划。(4)地址的选择反映了服务理念。对服务行业来说,地址的选择要以便利顾客为首要原则。从节省顾客的购买时间,节省其交通费用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要。否则就会失去顾客的信赖和支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二、我国发展服务行业的现状及在选址中的问题 服务业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2013年5月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国务院总理指出要最大限度“松绑”服务业,把服务行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服务行业作为“选址的产业”,对于管理层而言,选址决策的难度最大,影响也最深远。选址决策的方式,往往事关企业的成败。在服务行业选址过程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做出选址决策人员的问题。选址决策中涉及到人有谁?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公司之间情况差别巨大。董事会,副董事长,采购员或任何咨询人员都可能做出选址决策。例如,从服务企业提出选址,构想到一家新酒店的实际运营,往往需要二年至五年,在这周期结束之时,如果发现当初决策明显失误,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和运营环节的严重浪费,那么应由谁来承担责任呢?如果会计账目违规或财务报告一塌糊涂,财务经理必定被炒。产品质量低下,生产经理立即下台。新产品卖不出去,营销经理可能要另谋出路。然而,当建店新址被证明错误时,又应由谁来承担责任呢?公司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做选址规划,对运营过程中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进而做出正确和科学的选址决策。 (2)选址往往凭经验,无科学依据。服务行业选址,往往凭经验主观来判断,想快就快,想慢就慢。例如,有人认为,大型城市中心由于位置不易寻找,场所的租金价格高,应予以回避,在其周边发展较为有利;也有人认为哪里地价便宜,就先发展哪里。这两种说法虽各有道理,但是否适用,还有待商榷的。发展速度是选址决策中店面发展快慢问题,也是模式问题:什么时候发展速度快些,什么时候慢一些,都应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凭人的主观判断,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否则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三、服务行业在选址中的对策 (1)要对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分析。服务行业目前及未来存在的竞争对自身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服务行业本身与竞争对手的场地相比存在哪些优势劣势等,都应作综合评估,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即分析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行业当中,我们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例如,一个地区的餐饮行业的竞争状况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来考虑:一是直接竞争评估。二是非直接竞争。这类竞争有时起互补作用,对餐厅是有利的。因此,任何一种形式的竞争,都值得在投资前认真的研究和考虑的。竞争既是一种威胁,又是一种潜在的有利条件,只要把竞争对手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分析其优势或劣势,就使我们在竞争中占有主动。(2)要重点分析不同营业地点的特征。1)车站附近。在车站附近来往的乘客是其主要的顾客群,其中有上班职工,也有学生,对待顾客的方式要分不同对象而有所不同。另外,假日的顾客与平常不一样,必须要有所区别。顾客在此地段最大的目的是等车,因此快餐店最适宜。2)公司商号集中区。该地段以上班职工为最主要的顾客,其光临的目的不外乎洽谈生意或聊天。例如如何应付中午大批涌入的顾客,假日及周末生意清淡时如何提高营业周转效率,是选择该地段而考虑的重点。3)商业市中心。此地段是约会、聊天、逛街、休息动机不同的顾客云集的场所,也是开店最适当的地点,但这也是需要大量投资的地段。该地段无论对什么类型的店都会适合,但必要条件是该店要有自己的特色,并且确实针对某些特定对象经营。由于周末及假日顾客较多,因此必须灵活地运用临时工。4)居民住宅区。此地段的顾客以附近居民为主,服务顾客的重点是如何体现亲切温暖感及提供新鲜美味的餐饮性。如果附近居民具有交友性质中心的功能,如设置布告栏,主办交游、比赛等趣味性活动,则营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3)周边要有齐全的配套要求,是今后发展的基础。服务行业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性,必须具备各项配套。包括同业配套、异业配套、交通配套等等。同业配套:要考虑周边同行竞争者的经营项目是否与自身经营项目具有相似定位、互补市场的配合性。异业配套:考虑场地周边娱乐休闲项目的数量、规模、生意、存活时间。异业生意的好坏对自身具有很强的参照性。交通的要求:能最大限度的方便潜在顾客。例如:中餐馆,从店面步行5分钟内至少拥有往来公交车站2个,最好拥有两条不同的自驾车线路到达店面,同时拥有自有的停车场,并且停车位最好位于餐厅正前方或侧面等容易为路人识别的地方,容易聚集人气。(4)预测未来变化的影响,分析将来的发展趋势。1)未来3-6年,场地周边的变化可能对其造成的稳定性的影响。2)市政规划:当地政府规划对选址场所的影响,如道路变化,该区域的动迁等。3)商业规划:该区域可能建设的各种大型商业项目对选址的影响,如学校,医院,商业楼盘等。4)发展空间:分析该区域是否存在商业氛围下滑或上升的各种可能性。例如:该区域的每天的人流量,车流量。 总之,服务行业地址的选择对生意兴盛与否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地点选址不当,即便装潢再精美,服务再周到,生意也不可能兴隆。因此,不论是筹划开店还是正在营业,都必须彻底研究选址的问题,做出科学决策。 服务行业论文:我国石油服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简析 在中国能源供需结构中,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比较突出,从1993年起我国就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石油的生产量远低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对进口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迫切需求,我国石油的需求量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为了满足石油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减少对进口的依存度,国家势必会加大石油的自主生产力度,老油田是保持原有产量增加的主要力量,而老油田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的“双高”阶段,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石油开采等服务行业提出更高要求。 一、我国石油服务行业现状 我国目前油服行业企业众多,布局分散,油服公司规模总体远小于国际大型公司,行业集中度低。例如中石油下属31个局级单位经营着119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其中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只有13家,50%以上的企业年收入不足1亿元。而且,我国90%以上油田服务企业却隶属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子公司,而三大石油公司占据着国内大部分的油气资源,其余中小型油服公司仅占有油服市场10%左右的市场份额。 (一) 国内石油技术服务市场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性市场 由于现存的行政隶属关系,国内各大专业石油服务公司形成了自我发展、缺乏技术竞争及有效交流的格局。各油田区域内从事石油技术服务的企业主要是各自油田范围内的企业或油田改制企业,油田区域外企业进入存在较大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开放性市场。 (二) 国内油服行业技术发展不均衡,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 虽然我国石油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已经实现了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和实时化,微孔井开采技术、数字化油田已经成为主流技术,而国内仍然停留在蒸汽吞吐、水利活塞泵等人工技术阶段,而且在高端测井设备等方面,仍是空白。我国企业内部研发体系落后、研发投入不足以及缺乏研发人才激励机制等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 (三) 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战 海外具有一定国模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对工程设备和原材料供应商进行整合,形成了拥有专有装备、专有技术,提供从设备制造到工程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公司,而我国规模较大油服公司也拥有一定的装备和技术,但集团内部尚未形成一体化运作机制,企业各自为战,在各自范围内独立发展,缺乏足够的技术交流和市场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油服公司。 (四) 油公司对油服行业市场准入设立较高标准 石油公司对石油技术服务行业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业绩要求,各大石油公司通过市场准入、资质管理等办法实施行业管理,行业管理较为严格。由于石油开采技术服务直接影响石油开采量,各大油田对油服公司实施包括资质、作业经验在内的比较严格的市场进入。 (五) 油服行业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油田服务面对的是地下复杂的环境、对施工方案设计、作业工艺、作业设备以及技术维修等要求较高,尤其是老油田目前处于“双高”阶段,对油服公司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二、我国石油服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内市场有限,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国际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非常广泛,国际上的石油公司也进行着跨国合作,油服公司若不能参与国际化竞争,进行国际化经营,则很难跟得上市场的步伐,甚至可能国内的饭碗都不保。国际大型油服公司都在进行着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例如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已经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哈里伯顿(Halliburton)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贝克休斯(Baker Hughes)也正在90多个国家开展着油服业务。 (二)由单一专业向多转化、综合化服务方向发展 为了增强自身的市场地位,同时满足石油公司日益增长的综合服务需求,油服市场逐渐出现了纵向一体化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并购作为一种突变性、革命性的企业快速外延发展模式,成为油服企业发展新业务和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斯伦贝谢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是一著名的专业化测井公司,通过不断重组、兼并,其业务已经扩大到物探、钻井、测井、录井、固井等领域,除了地面工程建设外,能够为“油公司”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 (三)实现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技术创新在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占领市场、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为了保持在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国外一些大公司均重视研发投入,增强技术、装备的研发能力,不仅仅提供单一服务,而是综合化服务提供商。未来,国内企业也将向综合化发展。 (四)与油公司之间结成“战略联盟” 近年来,国外油公司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为适应油公司的要求,油服公司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转变经营策略,由单纯提供施工作业,发展成与油公司结为“战略联盟”,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形式降低油公司的风险和成本,扩大自身市场份额。 总之,油服行业服务于石油企业,油服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由石油公司的勘探及生产投资直接决定,油价的上涨是推动油服市场规模扩大和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技术突破、政策导向成为油服行业增长的重要催化剂,而国内油服公司的国际化发展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网络环境下的化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南海市桂城中学 陈 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现在许多学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并与Internet连接,构成了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体系。多媒体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新潮流。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我校的校园网络已经与办公室、教室相连,每个教师的办公台和每间教室均有互联网信息点,教师如何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充分地利用,以下是本人的粗浅的看法。 一、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课题选择 1、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用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而和接受。高中化学的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有机物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等、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 2、有毒、有害、现象模糊以及较难完成的实验。如胶体的电泳、硫化氢的性质与制取、CO、SO2、Cl2等毒性实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 3、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等。 4、化学生产流程的宏观演示。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陶瓷、水泥、玻璃的生产流程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不能滥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合理、适当”,所谓“合理”就是该用的时候用,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不是为用而用,单纯追求美观、摆样子。所谓“适当”就是恰到好处,用得适时。 二、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媒体素材 多媒体课件的来源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制作,二是网上下载。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制作出的课件是智慧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应为能够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而自豪。但是,毕尽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甚至外语水平所限,完全由自己制作的课件终是少数,大量的课件还需要到网上去下载,或者进行二次开发。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是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我们化学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解决同一个教学难点甚至可以找到多个课件,我们要有比较地吸收、利用、改进和开发。当然,也别忘记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挂在网上供同仁参考和下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所共同遵循的准则。化学教学类专业网站出现的历史还不长,其内容尚在不断丰富之中,经常光顾这些网站,会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目前开通的南海教育信息网的资源中心集中了清华同方、K12等专业的网络教育公司开发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大而全,并且有许多是积件(Intergrable ware),可由教师根据需要自己组合运用。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简单的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看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1、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应该处理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的关系,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 2、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3、多媒体课件应以小的“积件”为主要形式。多媒体课件做好后,应是适合人人使用,不因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冲突。即一个难点对应一个课件,教学思路变了,课堂结构变了,课件仍然可以使用,只有这样的课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被推广。目前市场上许多教学课件不能大面积推广的原因在此。 4、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老师只管按鼠标,一路“next”下去,虽然省劲不少,但交互性太少,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学生 自学型的习题式课件,更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四、化学教师如何适应网络环境 1、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信息分散等因素,造成信息吸收困难。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使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效应。 2、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实现三个面向目标,迎接21世纪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科学的超前意识,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合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首先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方法和要领。其次学会CAI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学会常用软件如Authorware 、Photoshp、Frontpage、Flash等的使用和技巧。同时学习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 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 。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其次,在区域分析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播放功能.指出用扩充的关系数据模型作为多媒体数据模型较适宜;多媒体功能的实现则取决于多媒体数据的格式是否为RIFF格式以及对多媒体数据的应用要求.最后展示了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区域分析,数据模型. 现今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都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软件中,势必大大增强GIS信息的表现能力,扩大GIS的应用领域.那么怎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GIS软件中呢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设计:其一是怎样将多媒体数据溶于GIS数据库中,并保证提供GIS软件的双向检索及各种分析功能;其二是在应用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的播放功能.以下就这两个内容及其应用前景谈谈我们的看法. 1 多媒体数据的有效管理 通常,应用软件中的多媒体数据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媒体播放之前,将其数字化到数据库当中,播放时从数据库中取数据;另一种是播放时,边生成边播放.而GIS软件中的数据库又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即我们可根据媒体数据的特性或应用软件的要求将多媒体数据分别溶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 1.1 GIS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1.1.1 GIS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目前,多数GIS应用软件所能描述的空间目标都是静态的,实际上,很多GIS所要表达和研究的空间目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GIS研究者已广泛关注能对时空过程和时空目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时态GIS(temporal GIS).时态GIS的组织核心是时空数据库,即设计一个合理的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立时态GIS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能支持时态GIS产品的时空数据模型,一但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有所突破,不仅能解决时态GIS的应用问题,还将解决空间数据库中动画数据的管理问题,即可通过使用动画技术来实现在屏幕上动态播放时空过程.如动态显示卫星云图的变化情况、地壳变动情况、森林沙化和城市化情况以及海岸或河滩的侵蚀或淤积变化情况等. 有关时空数据模型,张祖勋[1]提出使用分级索引方法来对基本修正法进行改进.这种方法就是不存贮研究区域中每个状态的全部信息,而只存贮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称为基态)以及相对于基态或邻近状态的变化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级索引,以便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时空过程的数据. 要使用这种建索引的基本修正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建立索引;另一个是如何设计用来描述两个状态变化量的差文件. 关于建索引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态,亦a,b,c,d分别表示时态GIS的4个时期;T.时间轴;t0,t1,…,tn分别表示 时态在GIS某个时期的n+1个时态,其中tn为基态,即“现在”时态 一次数据状态——“现在”时态总是变化的,每产生一个新的现在时态,就应生成一个现在时态与前一次时态的差文件,同时根据现在时态所处的时间位置来决定是否产生新的索引差文件.以四叉树为例,如图1所示,当n为2i(i=2,3,…)的整数倍时,就需产生tn-2i~tn的索引差文件.相应地为了减少索引差文件所占的存贮空间,而又不影响对任一时态的检索速度,可将tn-2i+1~tn-2i的索引差文件删掉,所删的索引名文件个数正好比新建的索引差文件个数少一个. 关于差文件,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由于差文件是通过对两个时态的目标信息进行异或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差文件包含有两类目标信息:一类是前一时态有而后一时态无的目标信息;另一类是前一时态无而后一时态有的目标信息.为了能根据差文件快速、连续地由一个状态到过去另一状态或最近另一状态进行检索,应在差文件中将这两类目标信息予以标识区分.(2)两个状态之间目标变化应是有对应关系的,即01(目标从无到有);10(目标从有到无);1N(目标从一个变成多个);N1(目标从多个变成一个),以及目标空间信息无变化,属性信息有变化;目标局部空间信息有变化等.为了能进行快速检索,在差文件中应将两类各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予以标明,当然,这会增加差文件生成过程的复杂性.(3)和所有地图数据库模型类似,差文件也由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关系信息组成,差文件中应将每个目标这3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予以标明. 1.1.2 GIS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有些GIS的应用中,认为多媒体数据是一种特殊的专题属性数据.怎样选择多媒体数据的数据模型,使得既能遵循其自身特点,又能有效地建立起它与空间数据的联系,是多媒体技术在GIS应用中的关键所在. 目前,多数GIS属性数据库使用的是关系模型.为能将关系模型应用于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中,就必须对现有的关系模型进行扩充,使它不但能处理格式化数据,也能处理非格式化数据.杨学良[2]就这个问题提出了3种技术策略:将多媒体数据文件名作为关系中元组某列(或属性);将每个元组作为一个完整文件保存;元组中存贮格式化数据以及非格式化数据的引用项,而非格式化数据单独存贮. 对比这3种技术策略,第一种技术策略方法简单、容易实现,适宜于对多媒体数据进行播放.第二、三种技术策略虽然能够实现并发控制和恢复,以及实现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的应用,但由于此两种技术策略将每个元组所对应的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和多媒体属性混在一起,这既增大了应用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又不利于那些只需使用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的一些应用的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在第一种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属性项,用于存放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当我们需要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特殊应用时,可根据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1.2 GIS区域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多媒体数据生成的另一种方式是在GIS应用中,边统计、分析运算,边生成结果数据——多媒体数据. 1.2.1 空间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空间分析是一组分析结果依赖于所分析对象的位置信息技术[3],因此,空间分析要求获得目标的空间位置及其属性描述两方面信息.空间分析主要有:地形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为了能更清楚地表示上述一些空间分析的结果,我们可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所谓虚拟现实[4]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人机交互系统,即构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可感知环境,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设备可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观察、触摸、操作、检测等试验,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可用虚拟技术来观察地形分析或网络分析得到的空间效果,使用者可用交互操作的方式来控制自己与观察对象的角度、距离以及光照等,使观察对象随使用者的操作而动态旋转.此时以动画形式显示的媒体数据随使用者的操作产生并显示. 1.2.2 统计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统计分析就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区域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特征值、研究两种或多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关分析,通过一组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系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 为了更加形象化,我们可以将数理统计结果以直方图、曲线、曲面或区划图表示,甚至可以将重要的部分以醒目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或闪烁的显示形式来告诉使用者,还可以配上解说词,以增加系统的感染力,而表现这些现象的媒体数据是在统计分析之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播放的. 2 GIS应用系统中多媒体功能的实现 在GIS应用软件中进行多媒体功能实现,首先是受GIS应用软件自身开发平台的限制.多数情况下,GIS应用软件的多媒体开发平台宜选择编程语言,如VC++,VB或BC++等,以利于和GIS应用软件相结合.一旦多媒体开发环境确定下来,那么怎样实现区域分析中多媒体功能 2.1 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由前所述,空间数据库中存贮的多是各期间的时空数据,这些数据的结构与MCI所能接受的多媒体文件格式RIFF(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不同,所以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调用MCI函数和API函数,必须根据时态GIS的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一个相应的动画播放程序来实现动态显示功能. 下面简述动态显示时态GIS中ti~tj状态的算法步骤(0≤i≤j≤n,其中n为现在时态).(1)由基态开始检索各索引差文件直到生成ti状态信息.(2)显示ti状态信息.(3)根据ti差文件,擦除ti状态有而ti+1状态无的信息,显示ti状态无而ti+1状态有的信息.(4)i+1i.(5)当i<j时,转(3);否则结束. 如果用上述算法来实现动态显示时空过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设计.首先,在(1)步骤,从基态开始,逐级逐步检索,每检索到一个状态差文件,就需根据差文件来生成该状态信息,直到ti状态处;其次,在(3)中,需要用到动画技术,擦除前一状态信息实质为恢复该处显示内容,而显示后一状态信息之前,需保存后一处信息内容,再予以显示新状态信息. 2.2 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应用 一般来说,多媒体数据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简单播放;另一个是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对于前者,只要使用MCI函数或API函数按属性数据库中其他属性的要求进行播放;对于后者,这就要求程序员熟悉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RIFF,根据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通过调用多媒体文件输入/输出函数来实现多媒体的播放、编辑、拮取以及同步控制等操作. 3 多媒体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前景 (1)实现资源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GIS一改为用户管理提供单一的图表、数据信息形式,而在管理空间信息的同时,对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播放,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表现能力.(2)家庭教育和个人娱乐.将多媒体和GIS溶于一身,会丰富教育、娱乐软件的内容及表现手段.比如有关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学软件和娱乐软件的设计.(3)销售和演示信息系统.GIS和多媒体技术合为一体的这类系统会比以往的信息系统更具有表现力.比如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系统,既能表明所售住房的空间位置,又能从中检索其住房环境及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动态地删去当天已售出的房子,给出不同价格等;旅游导游系统,可以在为观光游客制定导游路线时,就能对不同地方的景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会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思维方式,推动信息社会的前进.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素材的选择和加工要有利于知识点的需要 1.作好操作准备。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记录数据,因此在观看动画前就应明确观看的目的,并就记录方法作一个简单的讨论,看完动画,记录完成后,汇报时可再将记录方法进行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协作分工。在教学本环节时,可设计小组合作的方式,一个学生报,另一个学生记录。既分工合作,又不至于记录时手忙脚乱,记不完整。3.精心设计教学课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播放过快,会使学生记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第一遍放动画时,采用原速,第二遍要求学生记录时,将播放速率调整为原来的50%,这样学生完全可以将数据很好地记录下来。下面呈现这个环节设计。【课堂实录】(节选)师:机灵的小猴听说我们这里有水果吃,也赶过来了,我们就将水果送给小猴吃,好不好?(第一次播放动画)师:小猴子吃了哪几种水果呢?生:苹果、桃子、梨子。师:那么你们知道小猴子每种水果各吃了多少个呢?生:不知道,数不清楚……师:为什么会数不清楚呢?生:水果太多了。师:单靠一个人数不过来,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都能很清楚地数出每种水果多少个?(留给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成员交流一下。生1:分工数。我们小组每个人数一种水果。师:小组分工数图形这倒是一种好主意。看来你还真会合作学习。还有不同的分工方法吗?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小朋友报,另一个小朋友记。师:谁能说得具体一点生3:先将这三种水果画下来,然后每掉下来一个水果,就在相应的水果下面用符号做一个记号。师:可以用哪些符号呢?生3“:”“、√”“、?”……(第二次播放动画。记录完成后,学生汇报)师:我们再来看看小猴子的统计结果。(点击课件)…… 二、素材的选择和加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数学学科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如行程问题、轴对称图形等,这些知识点都较抽象,通常学生都不易理解,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大多数离不开形象物体的支持。借助丰富的多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但课件制作切忌眼花缭乱,一味地追求“新奇特”、“声光电”的包装,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回归本真,因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也需要“静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增知益智。如果多媒体课件在设计过程中内容过多,必然导致画面切换过快,这将大大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不能让学生仔细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做一名有心人,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插上翅膀。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中医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 1多媒体在中医教学中的优势 1.1知识点直观生动易于理解接受 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医学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式。传统的中医教学方式是以板书为主,利用挂图、幻灯、医学模型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大多古板难懂,而教师在教授时往往容易解释枯燥,语言晦涩难以描述中医学中复杂又抽象的概念,而且受教室场地、内容、人员多等影响,不能一一展示挂图及标本,让学生不能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宜理解的问题直观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豁然开朗,学习热情会随着多媒体形式的变化而互动。如在中医理论医史的教学中,可以展示各朝代医学大家的人物图像及着作图片,以及一些考古出土的医学珍贵资料影像,激发西医院学生对古代医学大家的遐思追崇,以及体验我国古老医学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增强对中医学的兴趣,再如针灸教学中,对穴位的定位及刺入的深度,可以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动画演示,从穴位的解剖定位到穴位皮下的解剖组织,让学生顿时有了清晰的思维等[1]。在中医诊断四诊的教学中,用清晰的图片展示各种舌象,面色等,这种直观的方式,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理解能力和临床实际辨识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 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比,多媒体教学穿插大量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增加了信息量,多媒体多维结构的信息群,彻底改变老式二维平板的教学方式,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把教师从书写板书中解放出来,避免了课堂时间的无谓占用;如在中药学的教学中,给以大量的植物、药物图片、药物采摘、炮制的视频,以及现代医学对中药的药理研究结果,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多样式的大量信息结合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及。 1.3优化教学难点 中医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脉诊,在以往的教学中更是教师往往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尤其是对于西医学生来说。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脉形波形图,使学生直接从视觉角度“看”到了脉象,更从现代血液流变学理解不同脉象的形成机理,使之充分接受。再如针灸教学中,对穴位的定位以及刺入的深度,可以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动画演示,从穴位的解剖定位到穴位皮下的解剖组织,让学生顿时有了清晰的思维等等,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通过对教学方法及难点的优化,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完成。 2中医教学运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2.1局限性 中医学基础、内经、医古文、医史、文献、各家学说等,因教学内容理论性多于实践性,给运用多媒体手段带来一定的困难。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情况,是因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创造性、模糊性,而不具备精确性、静止性。有些理论精深玄妙,至今未能与自然科学建立对应关系,很难用恰当的图像、声音、色彩、文字等信息表示。虽然临床教学较容易使用多媒体手段,但临床教学中最核心的临床经验也不是多媒体技术手段所能传授,大多数学生比较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认为其节奏适中,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反不受欢迎[2]。例如讲解过去的病例时,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重复过去的治疗过程存在较大的困难,只能模拟或记录少量病例。更多的病例只能通过语言表达完成,对教学内容难以消化,也削弱其对知识的探索性及创新性[3]。因此,多媒体手段在传递临床经验这一最重要的临床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2.2固化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教学中最常使用的要素就是图片。与文本信息相比,图片信息一般比较直观,抽象程度较低,阅读容易,而且图片信息不受宏观和微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图片在记忆过程中,其各个特征被当作长时记忆中的基本单元-概念,按照一定的方式被储存起来。因而,当知识被利用时,个体会将头脑中的图形特征激活,从而再次将其作为概念使用。然而,中医学的概念来自古人对自然的取象比类,和现代科学概念不同,并不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中医学的概念多具有明确的内涵,但其外延会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中医学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故此古人言“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会无形中将中医的概念固化为图片本身,既妨碍学生对中医概念的理解,又抑制学生针对本概念的联想。如使用腧穴的人体解剖图,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腧穴就是人体的这个部位。但腧穴并非只是一个部位这样简单,包含有许许多多的信息,如气血的多少、运行、人体的生理病理知识等,而这些内容,在学生使用图片记忆的过程中会弱化,甚至丢失。“医者,意也”,正是中医的特色与精髓,在多媒体教学中大量使用图片的后果,会使这种“意”的传达流于表面而不能深入,中医的教学质量,会因此而在无知中缓慢下降乃至流失。 2.3形式重于内容 一些教师大量收集精彩图片及视频,并对其过分的渲染和展示,忽视了教学目的和内容,过分强调了课件制作技巧及浮华的形式,使学生很难得到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2.4受制于人力财力 中医教育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在理论若干环节上有一定困难,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水准的多媒体技术产品在一个单位内部难以完成编、导、演一体化作业,这其中包括硬件投入,制作投入等。总之,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绝不是一蹴而就,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质量都要受人员、技术与资金的限制。 3中医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对策 3.1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中医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易于西医师接受。同时也应当看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改革中的众多手段之一,因此对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适度定位,不能看成是中医教学改革的惟一,更不能作为惟一的评判标准衡量教学改革的成绩[4]。应当允许,甚至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多种模式,真正作到“百家争鸣”。 3.2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优缺点和中医教学环节的适用面 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教学的若干环节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但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优缺点和中医各教学环节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点,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使用,必然会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5]。有些概念如奔豚气、梅核气就很难使用多媒体手段表现,最核心的讲解诸如经文的分析推理过程则更难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表现。以上各类则更多依靠教师的讲解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解决,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中医教学多媒体流程合理的设计组合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当是综合应用,而非一两种媒体播放手段的简单使用,同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确定科学的原则,制定具体的实践计划。科学原则主要包括:要以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为主,突出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功能有效地突破难点。要优化综合主题的多种信息,使之即科学又严谨。采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方式,将理论章节的内容重新分解,形成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组合方式,再把相同相近的部分设计成模块,使课件风格程序化。具体的实践计划包括:编辑课件的文字稿本,使文字的理论性和文学性统一,同时规范专业术语,在素材库的建立上应立足于现有的出版物和图形库,以构成高效的教学系统。强化素材的编辑合成,包括文字的制作和处理,静态图像的获取和处理,动态图像和声音的采集和处理等。 3.4建立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综合体系 制作出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产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事情还需建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综合体系。 4小结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低效率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迅速增长以及迅速更新换代的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式,以适应新的知识信息时代需要,对中医教学势在必行的。教书育人,重点在于教与学,“教”要有技巧,“学”要有热情。教学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结果,与教师知识掌握水平、授课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对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灵活应用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过程,合理地融入传统中医教学形式中,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6]。期望部分对中医学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未来对中医学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应该不断改革,以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为培养适合社会和医学学科发展的人才服务。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在移动商务领域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移动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移动商务领域能够传递全面的内容和信息,将更好地促进移动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商务;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手机 近几年,移动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息传递从飞鸽时代到电话时代花了几千年时间;从电话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花了百年时间;而互联网才兴起十多年,移动商务就出现了。随着蓝牙技术、无线网卡的出现,使得利用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进行无线商务已经成为现实。目前,WAP上网已成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尤其是3G的开通,使手机上网成为另一种重要的上网方式。可见,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兴起了一股移动商务的热潮。 从宏观上来说,移动商务是继电子商务之后计算机网络的又一次创新,它通过Internet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将电子商务推向更高的水平,它利用移动通信的各种终端将有线电子商务带给用户。从微观上来说,移动商务是指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的实体利用网络和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的各项商务贸易活动。通过移动商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他们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使用智能电话或个人数字助理(PDA)、笔记本等通信终端查找、选择及购买商品和服务。 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与视频等。从人类感知信息的途径来看,媒体可以分为视觉类、听觉类、触觉类、嗅觉类和味觉类媒体。目前在计算机研究领域中的多媒体主要针对的是视觉类和听觉类的表示媒体,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音频等,其特点是数据量大、实时性强、交互性强以及直观型好。据有关资料介绍,由视觉、听觉、触觉传递的信息能被理解的分别占83%、11%和3%,其余的不到4%,因此,人类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 多媒体技术适用于移动商务的主要特点:(1)无所不在性。在移动通信方式下,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移动商务,多媒体信息的传送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2)便捷性。无线终端设备的小巧方便使得移动商务中多媒体信息的传输更具有优势。人们进行商务活动不再受地域限制,而且移动商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移动商务更加便捷、直观、生动,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效率。(3)集成性。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4)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5)非线性。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改变人们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以往人们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章、节、页的框架,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Hyper Text Link)的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6)实时性。当用户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能够得到实时控制。(7)信息使用的方便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偏爱和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任取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8)信息结构的动态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征重新组织信息,增加、删除和修改节点,重新建立链。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移动商务活动中经常要运用大量的视听媒体信息,这些视听媒体信息一般数据量较大,如下载到客户端再浏览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便给获取信息带来延时、等待的不便,影响了移动商务中信息流的流畅,是多媒体在移动商务中的运用受到限制。流媒体是流式传输支持的业务。在无线网络中,流媒体业务主要面向CD—MA2000、GPRS/EDGE、UMTS等提供较高宽带(100Kb/s以上)的无线分组网络,课根据流媒体源的不同分为视频业务和音频业务。目前,基于有线的VOD、AOD业务,已经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在无线网络中,空中接口宽带的增加为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结合无线系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使得移动流媒体业务更具有吸引力。对流式传输而言,声音、影像或动画等文件边下载边播放,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大缩短,而且也不需要太高的缓存容量,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网上下载后才能观看的缺点。 流媒体技术在移动商务领域的应用很广泛,(1)Mobile Music MP3。运营商联合唱片公司每星期流行音乐排行榜,用户在试听歌曲片段后,可通过小额支付下载到手机上,相当于运营商开唱片店。(2)Mobile TV用户通过手机收看电视节目,获取娱乐感受,相当于运营商开电视台。(3)Information on Demand,新闻、体育、时尚、消费资讯等。(4)现场直播,体育赛事、演唱会、会议等大型事件的直播,也可以用于交通、家庭等需要监控的场所。(5)视频广告和短片,可通过多种媒体(视频、图像、文字)组成商品广告、电影广告、旅游广告等,也可组成各种搞笑短片、旅游景点介绍、广告宣传、企业形象宣传等。 随着移动商务的不断发展,移动商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多媒体技术的大量传输问题,使得多媒体技术对移动商务的促进作用发挥的更加充分。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移动商务将成为成为电子商务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并成为21世纪人们的主要商务模式和用来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工具。全球性的移动商务正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将对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商业关系和政府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 语文,不仅是一门传授语文方面的知识的学科,它更是一门可以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的课程。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从而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当我们将多媒体的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加大课堂所传递的信息量。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一系列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此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加课堂所要传递的信息量。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视频,播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课题从不同的冬季雪景的屏幕中引入,然后再利用图片逐步向学生们介绍作者,让学生首先对于这些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就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运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一系列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们通过这些生动的情境,来更好的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都带到情景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利用多媒体 (一)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于多媒体自身的特点,所以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刺激。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和信息,创造出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这样的情境中尽情的飞翔。激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求知欲。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前的教学方式总是一成不变,虽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也显得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而且在讲课的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让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多种课程达标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而且还会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和交流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更好的利用和积累信息也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多媒体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去搜集更多课外信息,加强他们相互协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不断的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加强自身的信息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模式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独特区域性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大量地图、图表、资料背景、对比分析、纵横联系等等方面知识的交叉,多媒体技术则为地理课堂提供了极佳的交流通道,它改变了地理教学中传统模式,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增添了课堂教学魅力,作为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 【关键词】:地理学科特点; 多媒体技术优势 【正文】: 地理学科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每章节都有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去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和运用能力。而在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学科应用的优势。 一、 地理课的学科特点 (一)地理学科具有整体性 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地理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 地理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等等信息;其次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三)地理学科具有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由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组成的。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它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也是地理学科独特的地理思维培养的方向。 二、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特点。 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并能够突出要点,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点。 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多媒体技术具有可重复性。 这种可重复性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真实情景展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还具有针对性。 多媒体技术让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优势 (一)创设学习情境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关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我们常常会告诉学生: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之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生硬的课本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客观体验,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运用多媒体动画呈现这个漂移的过程。板块是如何漂移的,是如何逐渐形成现有规模的,就会变得清晰,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而且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 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难以直接体验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地理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说: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南极地的别名“白色沙漠”“风库”,在北极有庞然的北极熊,在南极有绅士的企鹅,但是这些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平时的课堂只能通过语言和图片理解。但是多媒体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看到难以直接观察、接触到的各种地理生物环境。师生在地理课堂中共同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帮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弥补知识结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技术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区域地理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展视云南独特的建筑、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景象。它的民族风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少数民族文化与热带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底蕴的不断传承。有些知识是在课堂之外得到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价值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协作工具,结合课内的知识的同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更多地理奥秘。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具有形象、空间感、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讲授,要求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地区。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良好的地理识图能力,空间感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他们海峡、运河的名字,一点实用性都没有。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好,但是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欧洲 石油运输的轨迹),知识点变得更直观,更真实,学生也易于理解。 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不仅能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还能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课堂教学魅力。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高中 实验教学 多媒体 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中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实际的经验,探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高中实验的教学既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仅仅是将实验原理现象和公式推导的过程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小实验来讲解,这样一些动态、直观的感性认识、清晰的物理图像学生仅靠传统的教学很难获得。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实际的经验,探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模拟在课堂上不可能进行的实验 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教学的内容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有些宏观的或是微观的实验内容已经不可能在课堂上通过传统教学的操作呈现给学生。而如果没有将这些实验现象呈现给学生,学生就很难建立起相应的物理表象,知识点也会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可以利用FLASH软件和3DS MAX软件将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物理图景、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模拟、核裂变的模拟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看,学生可以通国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获得更为形象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现象 一些物理实验由于其持续的时间较短,如果想让学生观察清楚实验过程教师只能一次次地重复实验的操作,这样既费时又费力,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在关键的时候再以慢镜头的形式让实验过程缓慢地呈现于学生,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分析。 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自由落体运动是稍纵即逝的,学生是难以从瞬变的动态中得到其变速的具体特征。但可通过FLASH软件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模拟,即时地将演示实验中小球的下落过程进行延缓处理,让学生初步观察到“自由落体运动”变速的具体特征,然后进一步通过设定相等时间间隔并获取相应的小球位置,让学生读出背景标尺上相应的刻度,从而进一步地进行计算、推论小球的运动规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现象的真实性,又让学生自己从实验数据中推论物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再如,新教材中“波的形成及过程”知识点的教学,由于机械波的形成及传播过程是瞬息即变的,学生初次学习是难以从瞬变的动态中理解波的成因及规律的,但用多媒体技术中的FLASH软件编制的多媒体软件,模拟“机械波的形成及传播过程”的情境,一方面不仅是教师,学生也能方便的分步、反复地再现各不同时刻各质点的位置,从而领会介质中各质点是被逐步带动的,且离波源近的质点先振动,离波源远的质点后振动,故能形成凹凸(或疏密)相间的机械波。另一方面还能播放动画,再现机械波的传播情境,使学生能多次仔细观察与探究,得出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如:介质中的质点只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刚开始振动时的振动方向都是相同的……等规律。最后教师还可在“波动”的任一瞬间“定格”再现某同一时刻,波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的位置,并分析不同时刻波的图像,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模拟物理实验的微观本质 虽说学生已经进入高中阶段,但是对于刚接触的事物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特别是对于物理实验的微观本质就更是如此。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抽象的物理实验的微观本质形象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利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磁化现象和去磁现象时,借助多媒体模拟实验就可以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本质。又如“楞次定律”教学的实验,如配以多媒体模拟,直接模拟外磁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感应电流,从而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研究它们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楞次定律。 四、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 一些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教师在进行实验之前往往再三叮嘱学生正确的操作,但是学生由于好奇,认识不到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的严重性,所以实验教学事故仍然是不可避免地发生。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严重性。比如,电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不允许学生进行的操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让学生知道错误操作的危害性,采用电学实验虚拟实验室的虚拟实验模拟错误操作的后果:电表烧毁,电池很快发热而毁坏,实验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可能引起火灾或引发触电而造成财产和人身伤亡事件。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模拟错误操作的后果,使学生领会到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相比较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在高中实验教学中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设备技术,所以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设备技术。另外,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将多媒体教学作为噱头,一味增加这种教学的时间,造成自己教学主题的地位下降,这也是得不偿失的。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沙盘模型中的应用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举的发展,沙盘模型制作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模型已不再是简单的观赏性,而是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沙盘模型在政府机关和经济部门的对外展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沙盘模型的自动解说和声光电控制的技术设计与施工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声光电;控制平台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沙盘模型在政府机关和经济部门的对外展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为了突出模型的展示效果,多数用户要求制作能自动解说和声光电自动控制的沙盘模型。这就把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沙盘模型上的应用提到日程。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沙盘模型,要用到从电脑软件、硬件、单板机、电子电路······等多学科的理论。这里只就多媒体控制部分予以阐述。 1.技术设计 1.1技术设计首先要充分了解委托方的展示意图,认真分析解说词。根据展示重点及解说词的内容制定具体制作方案。具体制作方案一般要考虑沙盘的面积、比例尺、材料。 1.2根据展示内容设计光电显示的区域(点、线、面)。点:一般用于显示重点要素。线:一般用于显示境界、河流、区域范围。面:一般用于显示重点地区、水库、湖泊。 1.3根据展示内容设计光电显示所采用的光电材料。目前,用于沙盘模型的光电材料有“米泡”、节日彩灯、发光二极管、日光灯等。 1.4制定用于实现自动控制的电脑程序设计方案。选择可编程控制器、开关电源。 2.多媒体电脑程序设计 多媒体电脑程序设计是实现沙盘自动控制的关键。它关系整个沙盘制作的成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下列步骤进行。 2.1设计前的准备 根据要显示的内容,把解说词按内容或段落,分割成多个语音文件,分别记录运行时间。 2.1.2设计动作点: 在沙盘运行时,灯光的每一次亮与暗,我们称为一次动作。一次动作有时是一个点,有时是多个点。根据显示的需要设计动作点。这些动作点要在程序中明确予以区分。动作点的个数要精确统计。 2.1.3设计动作方式: 沙盘上的要素不同,显示的方式也不同。河流通常以滚动显示,路灯和建筑以常亮显示。重点地方闪动显示。 2.2程序设计 我们的电脑程序是在VB 6.0平台上开发完成的。在此平台上在设计一个链接其他运行程序的控制平台。 2.2.1建立人机交互窗口: 建立一个由多个按钮组成的人机交互窗口。每个按钮代表一个具体的动作。比如,“开始”、“结束”、“河流”等。按钮的个数应包括每一个显示要素。 2.2.2实现具体动作控制: 编写具体的应用程序。这个程序包括控制显示过程的开始与结束,每个动作的顺序,动作的时间,动作的方式,驱动所有的动作点。链接语音文件,实现声光同步。 2.2.3实现电路控制, 编写控制程序,驱动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开关电路的动作,实现光电显示。 2.2.4配音: 一般来说,录制的解说词是没有音乐的。为了使解说引人入胜,我们把解说词配上动听的音乐。 2.2.5声光电联动: 链接语音播放软件和光电控制程序,以实现声光电的同步运行。 3.声光电模型的特点 3.1地形立体化:按比例尺精确制作,形象、立体地展示山地、河流、城镇、交通及单位布置,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3.2显示动态化:沙盘采用不同颜色灯光,通过单点、群点、全亮、闪亮及流水式显示等方法使沙盘显示具有明显的动态效果。 3.3控制现代化: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技术,实现沙盘声控、光控、时控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 3.4演示综合化: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实现沙盘了声、光、电、文字、图像等分别通过沙盘灯光、音响、计算机屏幕、投影屏幕予以同步综合演示。 3.5操作快速化:通过选点技术、数据库技术、关键词控制、网络兼容及软件优选等先进技术,快速查询和演示用户关注的信息。 4.模型演示系统有以下功能 4.1自动演示:按程序自动展示录音、录像、音乐、灯光等信息。 4.2手动演示:根据演示需要手动操作控制界面展示相关内容。手动点击菜单,菜单分为多层,如:辽宁省旅游教学沙盘为例,第一层为14个地级市,第二层为各市主要景点,电击各市景点、景区,盘上灯光与录象同步输出,口头解说。 4.3声音技术:电台专业人员录音合成背景音乐以增强模型感染力。 4.4光电技术:采用进口米灯泡制作走灯、水面灯、区域范围灯等特效灯光以增强模型的动态感染力。 5.制作流程图: 5.全盘调试 程序编写调试完成后,要连接到沙盘上进行声光电联动运行。检查动作的协调性,查找并修改错误的动作点,调整程序中的动作时间,直到声光电同步。 5.1单点调试 一个点一个点的单独动作,检查其动作范围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2单个区域调试 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动作,检查是否有超区域或者半区域的现象。 5.3单个主题调试 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动作,检查每个主题显示是否全面。 5.4整体调试 单个调试完成后,要进行一次从头至尾全面运行。通过这次运行整体检查调试结果,进行最后的检查、修改。 6.安装触摸屏 整个运行程序调试好后,还要在电脑显示器上安装触摸屏。安装触摸屏的目的是使沙盘模型的操作更简单易学。操作者可以直接用手点击屏幕上显示的按钮,不再使用鼠标。 以上简单介绍了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沙盘模型上的应用。这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金融数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金融课堂教学中的劣势分析 多媒体优势很多,但并不能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其实多媒体教学和其它的一切事物一样都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它不利的一面。(1)人机对话增多,人人交流减少。在高校中有不少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导致大屏幕演示完全取代了教师的地位。这样就会出现教师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用大屏幕演示代替板书设计,这样学生和教师交流的机会减少,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主导和主体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传授知识,而这当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无疑是最好的传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这一切是计算机难以做到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频频引到大屏幕上,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一块展示板,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样就会出现大屏幕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课本脱离,妨碍师生情感交流等违背互动关系的混乱局面,因此,计算机只能是辅助教学,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地位。(2)按部就班,成为新的工具。在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双方研讨、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是多元化、分层次进行的,教师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是多向的、发散的,有较高的随机应变能力,以便能够解决课堂上随时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一般形成之后很难在授课过程中随意更改,即便可以修改,也很浪费课堂宝贵时间。课堂上过分依赖课件,既限制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思维方式,又固化了学生的变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没有时间去考虑“为什么”就放映结束。一节课下来“,死板、无趣”便是这堂课的最后评价,长此以往,必将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后果。(3)过分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是一门艺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课的精神状态而调整教学进度和授课方式方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达到惊人的教学效果。但是有的课件可能过于追求外在,制作太华丽的课件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一节课下来,只是观看了一场没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片”,显然运用这种多媒体课件只能降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4)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创造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论应用什么教学手段都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虽然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并不能充分地利用这个优点。或者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过于单调和呆板,或者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杂乱无章的声音图像信息等,这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效率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失去对听课的兴趣,更谈不上会主动地带着问题去思考,长期下去就会抑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二、如何正确地在金融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不能因为多媒体的诸多优点就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或因为它的缺点就抹杀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做到“恰到好处”,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前,首先摆正它在教学中地位。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仍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手段互补的教学工具。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综合考虑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制作独具特色的多媒体课件。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师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授课风格,若想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得得心应手,必须符合自己的授课方式,所以,只有采用授课教师本人制作的独具特色的课件,才能在课堂上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比较丰富,而不是铺天盖地地照搬课本上的文字。比如,某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较难理解,可以利用传统的板书讲解的同时,搭配多媒体举例、图片、动画、音响效果等帮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质。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3.增强互动性和启发性。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涉及师生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简单地传道授业,也不只是学生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应该最大限度依照教学内容增加师生情感的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答疑解惑。教师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就不备课,而只是当“解说员”和“播放者”⑤,代替学生思考。相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适当地设问,带有一定启发性,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图形、声音、影像和文字,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结束语 运用多媒体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力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极大地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自己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总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也有弊,但不能因为它存在问题就不敢用,关键是怎样解决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田径训练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们就电脑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田径队训练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相信多媒体技术在运动队训练时的应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普及。我们在进行学校田径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时,一位体育教师往往要带多名学生,并兼顾好几个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每个项目的技术动作各不相同。为了有利于教学训练,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田径方面有比较全面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在中小学校里,体育教师不可能像专业教练员一样,只负责一个项目。而且有时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一个在球类方面有特长的教师需去负责投掷训练,一位女教师需要去负责跳远的训练,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当在田径运动队在进行训练时,必定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专项的运动动作技术,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运动员在学习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的初期主要靠教师的示范与讲解。教师的示范动作如果做得优美、大方、准确、轻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身体动作形象。但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由于身体素质等诸多的原因,有些动作可能自己也不会,这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难题。如我去年在校负责训练投掷项目,说实话这不是我的专长,但工作需要怎么办?俗话说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教师的示范最好也比不上现代奥运上的世界冠军。于是我就找来大量的有关垒球这些运动项目的录像资料,和学生一齐观看共同学习,我们还把学生在做练习时的动作拍摄成录像通过剪辑、将学生的动作与优秀选手的技术动作录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不足之处,给予纠正,通过控制速度播放慢动作和暂停,使学生真正了解技术动作的结构、顺序以及动作的方向、路线。很快地完成了投垒球的动作技术,并纠正了学生在投垒球时的助跑的错误动作。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对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高涨,自信心倍增,训练中情绪高涨,不怕疲劳。最后我想如果利用这些相应内容的素材制作成了有关投掷动作技术的多媒体 CAI 光盘。这样配上笔记本电脑,在田径场上训练过程中也可以随时使用。 应用电脑多媒体进行体育田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学与训练,使我感到电教媒体的特点或者说优点是常规教学与训练所没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它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与训练的难点,构建了技术动作掌握过程中的一条外部反馈通道,促使学生比较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提高训练质量.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技术巳逐步被广泛应用。这种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的主流之一。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于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地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的目的。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化学概念和原理进一步系统化 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如果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不清楚,他们获得的化学知识就必然越来越模糊,对进一步学习产生障碍。但各类化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联系,及时强调概念和原理的关联,全面促进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有益于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形象逼真的处理功能,通过分步展示、同类比较、重点强化等手段,使零碎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掌握的目的。 2、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 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时空两方面的限制,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微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形象化。比如,通过动画,可以模拟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可以再现氯化钠、氯化氢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再如,利用课件,能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便于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教学。 3、 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对实验教学进行有效补充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的化学实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如初中化学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而不宜在课堂上进行;铁钉生锈的实验要经过十天左右得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现象等。这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化学实验,具生动直观又可打破时空界线,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技术巳逐步被广泛应用。这种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的主流之一。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于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地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的目的。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化学概念和原理进一步系统化 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如果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不清楚,他们获得的化学知识就必然越来越模糊,对进一步学习产生障碍。但各类化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联系,及时强调概念和原理的关联,全面促进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有益于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形象逼真的处理功能,通过分步展示、同类比较、重点强化等手段,使零碎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掌握的目的。 2、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 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时空两方面的限制,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微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形象化。比如,通过动画,可以模拟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可以再现氯化钠、氯化氢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再如,利用课件,能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便于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教学。 3、 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对实验教学进行有效补充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的化学实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如初中化学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而不宜在课堂上进行;铁钉生锈的实验要经过十天左右得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现象等。这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化学实验,具生动直观又可打破时空界线,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 4、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正确、高效地进行化学习题教学,对加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大意义。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该功能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使师生都能及时得到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师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矫正。对于形成性检测,以选择或填空的题型编制习题,课上集体练习,及时出示答案,并合理设置声音、动画,增强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习题,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比用小黑板出题直观生动得多,而且教师在分析讲解时完全是动态的,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正确、高效地进行化学习题教学,对加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大意义。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该功能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使师生都能及时得到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师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矫正。对于形成性检测,以选择或填空的题型编制习题,课上集体练习,及时出示答案,并合理设置声音、动画,增强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习题,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比用小黑板出题直观生动得多,而且教师在分析讲解时完全是动态的,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其次,在区域分析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播放功能.指出用扩充的关系数据模型作为多媒体数据模型较适宜;多媒体功能的实现则取决于多媒体数据的格式是否为RIFF格式以及对多媒体数据的应用要求.最后展示了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区域分析,数据模型. 现今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都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软件中,势必大大增强GIS信息的表现能力,扩大GIS的应用领域.那么怎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GIS软件中呢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设计:其一是怎样将多媒体数据溶于GIS数据库中,并保证提供GIS软件的双向检索及各种分析功能;其二是在应用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的播放功能.以下就这两个内容及其应用前景谈谈我们的看法. 1 多媒体数据的有效管理 通常,应用软件中的多媒体数据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媒体播放之前,将其数字化到数据库当中,播放时从数据库中取数据;另一种是播放时,边生成边播放.而GIS软件中的数据库又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即我们可根据媒体数据的特性或应用软件的要求将多媒体数据分别溶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 1.1 GIS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1.1.1 GIS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目前,多数GIS应用软件所能描述的空间目标都是静态的,实际上,很多GIS所要表达和研究的空间目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GIS研究者已广泛关注能对时空过程和时空目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时态GIS(temporal GIS).时态GIS的组织核心是时空数据库,即设计一个合理的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立时态GIS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能支持时态GIS产品的时空数据模型,一但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有所突破,不仅能解决时态GIS的应用问题,还将解决空间数据库中动画数据的管理问题,即可通过使用动画技术来实现在屏幕上动态播放时空过程.如动态显示卫星云图的变化情况、地壳变动情况、森林沙化和城市化情况以及海岸或河滩的侵蚀或淤积变化情况等. 有关时空数据模型,张祖勋[1]提出使用分级索引方法来对基本修正法进行改进.这种方法就是不存贮研究区域中每个状态的全部信息,而只存贮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称为基态)以及相对于基态或邻近状态的变化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级索引,以便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时空过程的数据. 要使用这种建索引的基本修正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建立索引;另一个是如何设计用来描述两个状态变化量的差文件. 关于建索引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态,亦a,b,c,d分别表示时态GIS的4个时期;T.时间轴;t0,t1,…,tn分别表示 时态在GIS某个时期的n+1个时态,其中tn为基态,即“现在”时态 一次数据状态——“现在”时态总是变化的,每产生一个新的现在时态,就应生成一个现在时态与前一次时态的差文件,同时根据现在时态所处的时间位置来决定是否产生新的索引差文件.以四叉树为例,如图1所示,当n为2i(i=2,3,…)的整数倍时,就需产生tn-2i~tn的索引差文件.相应地为了减少索引差文件所占的存贮空间,而又不影响对任一时态的检索速度,可将tn-2i+1~tn-2i的索引差文件删掉,所删的索引名文件个数正好比新建的索引差文件个数少一个. 关于差文件,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由于差文件是通过对两个时态的目标信息进行异或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差文件包含有两类目标信息:一类是前一时态有而后一时态无的目标信息;另一类是前一时态无而后一时态有的目标信息.为了能根据差文件快速、连续地由一个状态到过去另一状态或最近另一状态进行检索,应在差文件中将这两类目标信息予以标识区分.(2)两个状态之间目标变化应是有对应关系的,即01(目标从无到有);10(目标从有到无);1N(目标从一个变成多个);N1(目标从多个变成一个),以及目标空间信息无变化,属性信息有变化;目标局部空间信息有变化等.为了能进行快速检索,在差文件中应将两类各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予以标明,当然,这会增加差文件生成过程的复杂性.(3)和所有地图数据库模型类似,差文件也由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关系信息组成,差文件中应将每个目标这3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予以标明. 1.1.2 GIS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有些GIS的应用中,认为多媒体数据是一种特殊的专题属性数据.怎样选择多媒体数据的数据模型,使得既能遵循其自身特点,又能有效地建立起它与空间数据的联系,是多媒体技术在GIS应用中的关键所在. 目前,多数GIS属性数据库使用的是关系模型.为能将关系模型应用于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中,就必须对现有的关系模型进行扩充,使它不但能处理格式化数据,也能处理非格式化数据.杨学良[2]就这个问题提出了3种技术策略:将多媒体数据文件名作为关系中元组某列(或属性);将每个元组作为一个完整文件保存;元组中存贮格式化数据以及非格式化数据的引用项,而非格式化数据单独存贮. 对比这3种技术策略,第一种技术策略方法简单、容易实现,适宜于对多媒体数据进行播放.第二、三种技术策略虽然能够实现并发控制和恢复,以及实现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的应用,但由于此两种技术策略将每个元组所对应的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和多媒体属性混在一起,这既增大了应用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又不利于那些只需使用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的一些应用的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在第一种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属性项,用于存放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当我们需要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特殊应用时,可根据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1.2 GIS区域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多媒体数据生成的另一种方式是在GIS应用中,边统计、分析运算,边生成结果数据——多媒体数据. 1.2.1 空间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空间分析是一组分析结果依赖于所分析对象的位置信息技术[3],因此,空间分析要求获得目标的空间位置及其属性描述两方面信息.空间分析主要有:地形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为了能更清楚地表示上述一些空间分析的结果,我们可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所谓虚拟现实[4]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人机交互系统,即构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可感知环境,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设备可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观察、触摸、操作、检测等试验,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可用虚拟技术来观察地形分析或网络分析得到的空间效果,使用者可用交互操作的方式来控制自己与观察对象的角度、距离以及光照等,使观察对象随使用者的操作而动态旋转.此时以动画形式显示的媒体数据随使用者的操作产生并显示. 1.2.2 统计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统计分析就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区域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特征值、研究两种或多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关分析,通过一组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系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 为了更加形象化,我们可以将数理统计结果以直方图、曲线、曲面或区划图表示,甚至可以将重要的部分以醒目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或闪烁的显示形式来告诉使用者,还可以配上解说词,以增加系统的感染力,而表现这些现象的媒体数据是在统计分析之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播放的. 2 GIS应用系统中多媒体功能的实现 在GIS应用软件中进行多媒体功能实现,首先是受GIS应用软件自身开发平台的限制.多数情况下,GIS应用软件的多媒体开发平台宜选择编程语言,如VC++,VB或BC++等,以利于和GIS应用软件相结合.一旦多媒体开发环境确定下来,那么怎样实现区域分析中多媒体功能 2.1 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由前所述,空间数据库中存贮的多是各期间的时空数据,这些数据的结构与MCI所能接受的多媒体文件格式RIFF(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不同,所以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调用MCI函数和API函数,必须根据时态GIS的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一个相应的动画播放程序来实现动态显示功能. 下面简述动态显示时态GIS中ti~tj状态的算法步骤(0≤i≤j≤n,其中n为现在时态).(1)由基态开始检索各索引差文件直到生成ti状态信息.(2)显示ti状态信息.(3)根据ti差文件,擦除ti状态有而ti+1状态无的信息,显示ti状态无而ti+1状态有的信息.(4)i+1i.(5)当i<j时,转(3);否则结束. 如果用上述算法来实现动态显示时空过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设计.首先,在(1)步骤,从基态开始,逐级逐步检索,每检索到一个状态差文件,就需根据差文件来生成该状态信息,直到ti状态处;其次,在(3)中,需要用到动画技术,擦除前一状态信息实质为恢复该处显示内容,而显示后一状态信息之前,需保存后一处信息内容,再予以显示新状态信息. 2.2 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应用 一般来说,多媒体数据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简单播放;另一个是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对于前者,只要使用MCI函数或API函数按属性数据库中其他属性的要求进行播放;对于后者,这就要求程序员熟悉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RIFF,根据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通过调用多媒体文件输入/输出函数来实现多媒体的播放、编辑、拮取以及同步控制等操作. 3 多媒体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前景 (1)实现资源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GIS一改为用户管理提供单一的图表、数据信息形式,而在管理空间信息的同时,对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播放,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表现能力.(2)家庭教育和个人娱乐.将多媒体和GIS溶于一身,会丰富教育、娱乐软件的内容及表现手段.比如有关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学软件和娱乐软件的设计.(3)销售和演示信息系统.GIS和多媒体技术合为一体的这类系统会比以往的信息系统更具有表现力.比如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系统,既能表明所售住房的空间位置,又能从中检索其住房环境及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动态地删去当天已售出的房子,给出不同价格等;旅游导游系统,可以在为观光游客制定导游路线时,就能对不同地方的景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会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思维方式,推动信息社会的前进.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基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交互性 [论文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并最终应用到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可以让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更高效。文章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出发,围绕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以及在教学中的优势展开介绍,以便加深教学人员对多媒体技术的重视程度。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最高境界能够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呢?首先要做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国外的加涅、肯普等老一代教育专家以及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乌美娜、何克抗等教育前辈对教学设计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的说法,他们提出的含义虽然存在着不同之处,然而共性的内容还是很多的。目前普遍认为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找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方案,以形成一个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并最终应用到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可以让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更加有效的在教学中实施。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多媒体技术本身的优势所决定的。 下面从多媒体的定义出发来了解一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产物。从定义中提炼一下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 1)集成性——将各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声音、图像图形、视频等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他们能够在多任务系统下很好的协同工作。 2)多样性——多样性不但表现在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即不但能够处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还要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产生新的信息。同时还要将它们保存在不同的存储介质上,使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 3)交互性——通过各种媒体信息,使参与的各方都可以对媒体信息进行编辑、控制和传递。主要是指人和机器的交互。人、机对话,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征。 4)网络化——指多媒体信息不是像以前一样,必须按照顺序进行阅读。而是超媒体的网状结构,可以更灵活的非线性的将信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 多媒体的这些特征应用到教学中到底有什么具体的体现呢? 1)多样性优势: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大量运用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来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形、动画、动态模拟等方式呈现出来,再加上教师的面授,通过现代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相辅相成,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使之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结合得更紧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交互性优势:当前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更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建构学习、发现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强大交互性特色的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高效的实现方式。 在多媒体技术营造的自主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交互型教学注重不重复前人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挑战学习内容的前沿,成为解决新问题的高手。在学习中,学生根据交互性学习软件的提示下,一步步求解问题,直到全面解决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可见,多媒体技术的人机交互优势,可以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设计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 3)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与信息的丰富性优势:多媒体教学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呈现知识的方式对学生的记忆效果的促进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师不易说清道明的、学生不易理解体会的内容,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创建了一个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的立体课堂环境,通过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实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扩展教师的教学功能,利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直观的大信息量教学优势,进行有益的探索。 在教学设计中结合专业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思维,使本来死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想不通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而且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使学生更加喜爱本专业。 4)网络化是多媒体技术的重要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主要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网络教育实现了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远程教学中的反馈问题也不再是难题。采用以个别化的学习与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终端前听远方教室中教师讲课,也可在网上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也可通过联网共享信息资源,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完成学业。在教学设计时,应使多媒体技术采用非线性网络结构,学生可根据需要灵活切换。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也要注意这一特性,合理选择内容,合理安排知识间的层次及链接,让学生可以用鼠标方便地选择自己要学的内容。在各个环节设置一些进程控制,即时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进入不同的分支,或学习新内容,或寻求帮助。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多媒体教学网络使得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社会化,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教学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得到了无形扩展。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又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的优势为学生关注新信息、新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这样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扩大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结合运用于教学,体现了教学的交互性与多元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否定,而是对其的辅助和促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是如何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特点、课程特点统一协调起来,优化组合教学设计。只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断改进传统教育模式,优化组合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